新闻记者论文:新闻记者职业素养论文 一、电视新闻记者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欠缺 如今,新闻记者在对一些突发事件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已渐渐形成一定的责任意识,然而有些突发事件会比较难以处理,电视新闻记者在报道方式和应急处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1.电视新闻记者会通过一些不合规的手段来促使曝光率大大增加,进而导致发生一些悲剧事件 如今电视新闻媒体所面临的市场竞争愈发激烈。面对尤为严峻的压力,出于谋求自身利益的考虑,会选择突发事件中的“伤疤”作为取得新闻市场的突破口,这样就有可能会很大程度上伤害突发事件的利益主体或相关者。 2.电视新闻记者的问责意识欠缺 如今社会公众对新闻报道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电视新闻记者针对突发事件所进行的分析报道应该力求全面、理智和多角度,如果只是进行简单的陈述,不将正反面信息协调好,就难以提升报道水平。在具体新闻报道实践中,对于公开性的报道,一些新闻媒体却是有选择性的进行。不能全面地分析突发事件,也不能很好地追究责任,这等于是在藐视公众的知情权。 3.电视新闻记者有时会谎报新闻,这主要是出于畏惧心理 针对一些灾难性突发事件,部分记者就不愿或者不敢前往前线,这样无法采集到信息,同时又想牟取私利。所以常常就会选择谎报新闻,这必然会对电视台的公众形象产生不利的影响,同时也会把不好的影响带给社会。 二、新闻记者在突发事件中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1.新闻敏感性高,反应快速 由于突发事件是很难预料的。所以新闻记者往往都缺乏好的准备,一旦突发性事件发生了,就需要即可赶去现场,采访工作也要立马进行,存在的不确定性也会很多,而且还会有很多不可预料的问题出现。所以,对电视新闻记者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要具备较好的新闻敏感性和反应能力。首先,新闻记者一定要具有好的新闻敏感性。一旦有突发事件发生,记者就应该对价值判断具有较好的直观判断能力。对这一事件,针对其具备的新闻价值进行正确的判断。对其中的有效信息要进行及时且敏锐的捕捉。新闻记者开展工作,主要是看综合判断能力,其具备的敏锐的洞察力等素质都会对之后的新闻报道的效率和质量产生决定性作用。所以,新闻记者要具有的职业素养,就是要快速有效地捕捉和发现突发事件中的新闻价值。其次,是针对无法预料的突发事件,要求记者具有良好、快速的反应能力,以便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找出有效的采访策略。在发生突发事件的过程中,新闻记者需要将其中最有价值的材料筛选出来,捕捉有效信息,以便在报道时采用最确切的语言,使观众取得身临其境之感。 2.具有良好的采编能力 不同于日常新闻,由于突发事件很难预料,所以当突发事件发生后记者往往猝不及访,难以从容应对,这就要求记者练就自身超强的应变及采编能力,以备不时之需。具体说来,既要确保进行客观的新闻报道,又要将正确的舆论导向树立起来。当前的社会背景下,人们愈发关注一些突发事件,报道的及时性往往能为电视新闻节目争取较高的收视率。如今的各类报道都是争分夺秒的进行,易导致各种主观臆断。若是记者一不小心夸大了突发事件的破坏力,则民众就会很容易产生恐慌心理。一时产生诸多的流言,进而大大增加了社会的不和谐因素;相反的情况,如果破坏性缩小了,就会促使社会和国家丧失应有的警惕性,没有做好事前准备,最后必然会增加损失。所以,新闻记者在报道突发事件的过程中,需要对事件的本质内容进行整体上的审视,着眼于大局,从而理性客观地报道突发事件。 3.注重人文关怀 社会责任和人性道德是所有职业都应当遵循的,所以,新闻记者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要兼顾职业和社会责任。针对突发事件,新闻记者要保证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同时也要重视人文关怀。当今社会更加广泛地关注突发事件,突发事件的危害和破坏力都是非常大的,对于正常的社会生活而言,往往都会引起一定的损失和不便。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在人员和财产上出现较大的损失。就新闻记者的职业要求来看,不但要亲自去现场进行采访报道工作,从而将第一手信息传达给社会大众,而且还要将人文情怀融入报道中。记者在报道突发事件时应当尽量为救援工作创造有利的条件,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采访,以免再次伤害那些刚遇到不幸的采访对象。电视新闻记者应当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及时、客观地报道突发事件,并将人文情怀和服务意识融入其中,做到以人为本,尊重生命。例如,汶川地震发生之后,很多记者都选择先将采访工作放下,积极投入到救援工作中来,然后再对受灾群众进行采访,从而实现了与民众价值观相统一。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通过报道突发性事件往往最能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体现出来,与此同时对新闻记者提出的要求也就更多。新闻工作者尤其是作为一名电视新闻记者,一定要对此类事件进行很好地报道,将良好的职业素养充分体现出来,力求做到报道的客观性与真实性,从而为社会树立起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此才能将社会媒体工作者的责任真正担当起来。 作者:张绍勤 李荣芹 单位:临沧市传媒集团事业一部 临沧市云县文体广电旅游局 新闻记者论文: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要求 一、新闻记者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1.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够提高记者工作效率。新闻记者在传媒行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其职业素养中的各种专业技能是否熟练,能否快速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对于一名记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新闻记者必须熟练掌握记者本职所要求的专业技能,同时因为记者每天所要面临的各种突发事件不同,对记者的应变能力以及各种其他方面的技能也有要求,而熟练掌握更多方面的知识,能够使记者的工作效率有很大的提高。扎实的专业基础以及丰富的阅历和工作经验,作为新闻记者职业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保证一名新闻记者高效率工作的秘密武器。 2.良好的思想作风是精神动力的源泉。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在工作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各种困难,来自人、社会甚至是制度上面的阻力和压力,很多刚刚迈入记者行业的人就因为不能客服这些阻力而脱离了传媒行业。殊不知这些阻力和压力正是对于一名记者的真正考验。而只有拥有良好的思想作风以及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顽强的意志以及过硬的心理素质,才能够保证记者工作能够持续下去,勇敢地面对困难、克服困难、排除艰险,即使牺牲个人的一切,也都要将工作落到实处,这才是一名真正的记者。可见在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中,良好的思想作风以及对记者行业的热爱,是一名新闻记者精神动力的源泉。 二、社会发展对于新闻记者职业素养的要求 1.以新闻人的敏锐与智慧去发现。如今,互联网的发展非常迅速,人们把很多的时间都放在网络上,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有趣事情,大多数人都喜欢将其到网络上与人共享,这种现象意味着人们拥有了更多的发言权,同时也拥有了自己的网络空间,对于新鲜的故事与重大事件,大众抱着新奇与出名的心理会率先通过互联网进行。面对这种形势,作为一名媒体人,特别是工作在媒体前沿的新闻记者,将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因为他们以发现新事物、报道新事物为本职,而互联网的出现大大挤压了他们的工作空间,新事物发生之后,基本上等不到记者前来,互联网上就已经了与事件相关的一切。面临这种严峻的态势,社会的发展要求新闻记者需要以新闻人的敏锐眼光、智慧去发现,去捕捉事件的关键点,对于已经见光的大事件,记者也不是完全没有工作空间,普通大众的事件,对于新闻记者来说基本上是一块璞玉。新闻记者要以新闻人的敏锐眼光来发现事件的始末、隐藏的信息、背后的原因以及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等等,这才是现代社会对新闻记者的真正要求,普通大众不具备对事件深度挖掘的能力,而这正是新闻记者拥有的优势。发现是一种艺术,但这必须要靠新闻人的敏锐眼光和智慧,才能够对事件抽丝剥茧,还原事情的来龙去脉。 2.以专业视角去描述与评论。新闻记者在工作过程中,需要用新闻人的专业词汇进行报道与评述,绝不添油加醋,横生枝节,扭曲事实,误导群众,这是对一名记者报道事件的专业性要求。对于已经发生并且见光的大事件,记者的介入,会让事件的真正情况逐渐浮现,因为记者的报道准确、详实,对于不了解的各种细节绝不妄加猜度,具有非常高的可信度。新闻人的眼光非常深刻,同一件事件在大众眼中与在新闻记者眼中是不同的,而新闻记者往往能够依靠阅历和经验直接看透事件本质,注意到表面后面的真相。如何对真相或者事件后面的一切进行描述或者评论,是现在社会对于新闻记者的另一项苛刻要求。在发现之后,如何用专业的视角去描述,如何对事件的始末进行分析总结,是目前所有新闻记者都要努力做到的。 3.用新闻的魅力影响大众与社会。作为一名新闻记者,要对事件的报道负责任,需知一件大事报道之后,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现在社会中的很多行业,都是以新闻为风向标,特别是经济中的股市,新闻所报道的任何一件大事,都能够引起很多行业的反映,这样就间接地影响到了股市的起落,而股市作为经济的风向标,对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总结 新闻,只有以准确、真实、可靠的信息才能够赢得大众的信任,所以一名新闻记者,在事情的报道过程中,如何能够以新闻的魅力以及影响力,去推动经济的发展,甚至文化的进步。新闻是可信的,而新闻记者对于社会中已经产生的大事件,不仅有报道的权利,同时更有鉴别和澄清虚假消息的权利。新闻记者是一项神圣的职业,要积极利用新闻报道来引导社会价值观,提高公众的道德意识,这就要求新闻记者要有更加坚定的信仰,高尚的职业道德以及过硬的职业素质。 作者:赵东清 单位:辽宁省凌海市广播电视局 新闻记者论文:新闻记者思维方式和新闻制作方向 摘要:受互联网的影响,新闻种类层出不穷,新闻质量也在经受考验。对于新闻制作来讲,新闻记者本身的思维方式决定其作品的质量。如果记者的思维方式出现偏差,新闻的质量也无法得到保证。本文主要研究记者思维方式对新闻制作方向的影响,并提出优化记者思维方式,纠正新闻制作方向的建议,从而达到提升新闻的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新闻记者;思维方式;新闻制作 人类的精神活动存在差异,思维方式也多种多样。思维是人类判定自身行为的主要依据。记者所具有的思维方式关系到其对新闻的采写方向,以及其在报道新闻过程中的主要偏向。为保证新闻采访客观公正,新闻记者需要明确自己的思维方式,不能让自己的思维对新闻作品产生影响。当代新闻记者在思维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偏向性,导致其所报道的新闻影响到事件本身的客观公正,偏离了新闻报道实事求是的原则,对社会环境造成了影响。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新闻事业也不断做出整改,要求新闻记者具有良好的采写能力,并纠正自身的思维偏向,提升新闻质量。 1当今记者的思维方式对新闻制作方向的影响 1.1先入为主造成新闻事件偏移 当今记者思维方式中最明显的问题就是先入为主,其所具有的该种思维表现形式导致其在发现新闻事件以后,以自己的思维来理解事件和观察事件,并对新闻事件做出解释。而在该种思维方式的引导下,进行新闻事件的采访和报道,就会加入到自己对事件的认知,进而无法对事件进行平白、客观的直叙。新闻事件中蕴含着很多复杂多变的信息,需要记者采写时进行正确分辨和处理。但由于很多事件已经超出了记者本身的认知范围,其虽然也会在采写时了解事件的发展走向,并明确事件当中包含的信息,却无法有效掌握信息并对新闻事件进行修复和完善。有时甚至会在具有一定偏向性的思维引导下,在解释新闻事件时将自己错误的思维灌输给他人,对新闻事件的处理造成负面影响[1]。 1.2信念固执引导错误信息 很多人在认定一件事情以后,就很难对自己的思维进行纠正。新闻记者本身所具有的信念固执导致其即使对事件进行了错误认知,也无法纠正自己的思维,并且无法否认自己的认知。心理学家指出,人类喜欢在众多的信息当中找出能够支持自己认知的信息,该种信息存在一定的偏向性,尽管该认知具有一定的无意识性,但依然属于思维方式上的错误偏向。心理学家认为,人们的认知会对其在信息的选取造成影响。新闻记者的信念固执也体现出这一点,其在选取新闻事件信息的过程中,受自己信念固执的影响,选择支持自己信念的信息,造成部分真实信息的流失,也导致新闻事件的走向发生变化。而社会人士在阅读该新闻信息以后,其在生活态度或行为方式上也会出现偏移。可以说,新闻记者在工作的时候,潜意识里已经认定事件的起因,也认定了事件的是非对错,其在进行新闻制作时,自然也会希望做出该方面的报道,并以该种报道来获得更多人认可。 1.3归隐错误体现错误思维倾向 人类在对事件进行总结时通常会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来解释他人的行为,而该种做法被称为归因。但个人在归因的时候通常会出现归因错误的情况,因为不了解某件事情的真相,或者是在思维方式中产生错误的理解,就会对某个人的行为特质无限放大并且忽略事件环境的作用,仅仅归结为个人行为或态度。新闻记者在进行新闻制作时也会出现思维方式上的归因错误情况,记者本身更加强调情景因素,忽略了环境作用,在采访时将事件归结为一点,解释错误的事件起因,偏离了客观事实[2]。也有部分记者更注重自身的客观视角,反而脱离了事件的主体和环境。例如,记者进行先进人物报道时,通常先从主观角度对目标进行表述,却忽视了对环境的描述,过分注重主观能动性,导致传播错误信息。 1.4新闻信息出现同质性 很多受众都比较关心身边所发生的新闻趣事,对趣事的关注程度也要超出其他新闻事件。在报道新闻趣事时,受众显得更加主动,为此,部分记者产生思维方式偏移,认为仅仅报道统计数据比较枯燥乏味,无法引起受众,也无法与受众的日常生活产生必然联系。因此,记者往往将新闻制作方向趋向于对生活趣事的报道,在选取新闻信息时也比较愿意选取生活案例。新闻记者的该种心理使其在报道新闻事件时,更重视事件的发展方式,而忽略了事件发展的结果,也没有做出具体的结果交代,该种情况对受众的认知造成了不良影响。除上述几种影响外,心理学家在研究新闻记者的思维方式的过程中还发现,智力自负会对其所制作的新闻事件造成影响。很多人在一件事情发生以后,认为自己在很早以前就已经预料到了事件的发生。所以,在了解一件事以后,通常的反应就是:“其实我早就知道了”。而该种心理就是智力自负的表现。新闻记者也存在该种倾向,其对事件的现状及未来的走向进行评价和随意预测,并且将该种评价体现在新闻报道中,对社会舆论进行引导,带来了一些弊端[3]。在社会事件发生以后,新闻记者往往会对事件进行跟踪报道,而在报道时,记者本身对事件作出的预期结果可能会出现,该种事件的出现让记者的思维产生偏差,认为自己能够预见事件的发展走势,并且在内心认可了自己对事件的预见。其将该种预测体现在新闻当中,不断对事件进行深层次分析,往往会误导社会舆论走向。 2优化记者思维方式与新闻制作方向的措施 新闻记者本身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其在了解社会事件的同时,向人们传递社会消息,制作新闻能够影响到周边的环境以及受众的行为思想。为避免新闻记者的思维方式对新闻制作产生负面影响,记者需要纠正自身的思想方式,转变新闻制作的方法,提升新闻制作质量。首先,新闻记者需要加强对新闻事件的重视,加强责任意识。在实际工作中,新闻记者需要对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纠正,确保认知方向不会出现偏差,在对新闻事件认知时要以自己所收集的资料为依据,避免出现新闻报道不全面的情况。其次,新闻记者需要对自己的新闻制作进行针对性检验,从事件认知开始了解自己是否存在先入为主或信念固执的行为。在检验出报道中的问题以后,要对报道进行修整,从而让新闻报道更加客观。最后,新闻记者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并且对自己的消极认知进行纠正,履行身为记者的使命,避免在新闻报道中的预测,也规避沾沾自喜的心理,克服不良思维,朝着积极的方向进行新闻制作。 3结语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优秀的新闻记者,不仅需要具有良好的文字功底、信息收集能力,还需要具备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客观公正的工作态度,尽量减少思维偏差,不让自己的认知影响新闻制作的方向,从而提升新闻制作质量。 作者:齐学洋 单位:天津市武清区新闻中心 新闻记者论文:现代新闻记者在新闻传播的价值 摘要:新闻记者作为现代新闻传播过程中重要的信息采集者、者和传播者,对新闻价值和功能的实现有着直接的影响。面对新媒体、传统媒体融合的现代新闻格局,传统电视和报纸新闻记者的工作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如何通过有效的新闻内容吸引受众,实现新闻对社会发展的客观反映和促进作用是现代新闻记者的核心工作之一。而新闻记者工作的开展和价值的实现需要以对自身在新闻传播中的价值定位为前提,逐步确定自身的发展方向和工作开展方式,实现新闻记者的社会价值。本文以现代新闻记者在新闻传播中的价值为切入点,对新闻记者的时代使命及其发挥的作用进行探讨性研究。 关键词:现代新闻;记者;新闻传播;价值 一、前言 全媒体和自媒体的发展为传统的电视和报纸新闻工作带来了重要的机遇与挑战,在媒体不断融合的环境下,新闻记者的工作变得更加重要,同时也强化了新闻记者相关素养的重要性。从整体上说,新闻记者价值的发挥要从其在新闻传播链条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来考虑,从而实现新闻记者的时代使命。 二、现代新闻记者在新闻传播中的价值定位 现代新闻记者在新闻报道和传播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其言行对社会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新闻记者要对自身的新闻传播价值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明确自身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使命。 (一)提供可靠的信息 社会的发展突出了信息在相关决策中的价值,一项好的方案制作、审核、通过和实现离不开大量客观信息的支撑。虽然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丰富了信息获取的途径,提高了信息获取的效率,但是互联网入口的低门槛也导致一些从自媒体等途径获得的信息在可信度、客观性和全面性方面存在诸多不确定,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而新闻记者能够通过实地的调查和研究还原事实真相,结合国家客观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科学对内容进行客观、全面的报道与剖析,为相关决策提供大量真实的信息支撑,降低决策的风险。 (二)引导社会舆论的正确方向 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强化了社会舆论对社会和国家治理的影响。记者作为直接报道新闻的人,其报道采取的立场、方法和语言对新闻受众有着直接的影响。比如,对于同一新闻内容,新闻记者用客观的态度和虚假的态度加以报道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可能是截然相反的。因此,新闻记者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宣传者,其对新闻真实性的把握和实现是社会良性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对社会大众舆论的影响也是直接的。 三、现代新闻记者在新闻传播价值发挥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就当前媒体多元化的背景下,新闻记者工作的良性发展是实现新闻引导社会主流思想发展价值功能的关键。而在社会改革不断深入和新闻主题多元化的环境下,现代新闻记者的价值发挥遇到了诸多的挑战,客观地分析这些挑战是实现新闻记者上述价值的关键。 (一)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 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频繁,西方的一些主流思想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其原有的世界观、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加之人们思想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新闻记者要实现引导社会主流思想和价值观的使命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与挑战。同时,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得舆论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一些不明情况的网民会因为一些人的误导,而产生错误的社会价值观,从而增加了社会发展的不稳定性。 (二)信息处理周期和难度增大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充斥着大量的虚假信息,从而加大了新闻工作者信息采取的难度。新闻工作者除了常规的新闻处理之外,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对信息进行去伪存真,加之信息的多元化,导致新闻的客观展示变得更加困难,一些实效性较强的新闻内容往往会因为时间的原因逐步失去意义,新闻制作和报道的周期也逐渐变长。 (三)媒体多元化的冲击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全媒体、自媒体等新兴媒体形式得到了快速的推广与应用,并且新媒体在互动性等方面与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相比有明显的优势。诸如腾讯新闻、优酷新闻等网络新闻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所占的比例逐渐超越传统媒体,增加了新闻记者的工作压力,使得有的新闻记者为了完成一定的目标,在信息处理方面急于求成,降低了新闻质量。 四、优化现代新闻记者新闻传播价值实现的路径 新闻记者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在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广大新闻记者要牢记社会主义价值观,通过提升自身的素养来优化新闻记者工作。具体来说,新闻记者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克服发展中的瓶颈。 (一)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 新闻记者作为新闻信息的重要传播者,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作用。面对信息复杂化和多样化的发展现状,新闻记者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新闻素养,丰富自身的新闻采访和制作实力,严格把控不良信息,为社会发展提供大量可靠的信息,实现信息的良性传播。同时,通过正确的新闻报道来引导社会主流思想的发展,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社会发展的基础。 (二)对记者进行相关的技术性培训 新闻制作周期是影响新闻时效性和舆论主导性的关键。面对新闻处理难度的增加,新闻单位要对相关的新闻记者进行专业的知识培训,提高新闻记者判断新闻真假的能力,使其能够凭借自身的知识和经验缩短新闻处理周期,为社会发展提供大量可靠的、时效性高的新闻信息。 (三)优化新闻媒体发展路径 如今,互联网技术已经逐渐发展成熟,传统媒体的发展要突破自身的局限性,通过与互联网的有效融合来丰富新闻工作发展路径。例如,通过移动新闻报道来为受众提供及时性、互动性强的新闻,提供人性化的服务来强化自身的市场发展,吸引更多的受众。 五、结语 随着社会开放性和思想多元化的发展,现代新闻记者在新闻传播中的价值实现虽然遇到了一些挑战,但是广大新闻记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新闻价值观,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引导社会主流思潮的发展,为实现良好的新闻价值传播发挥积极的作用。 作者:曾铁 单位:北海日报社 新闻记者论文:电视新闻记者素质培养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之后,人们开始重视精神生活的提高。新闻记者作为媒体的发言人,其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于新闻事件的第一印象,对社会舆论导向也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发现并解决当前新闻记者存在的素质问题,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要求。 关键词:电视新闻记者;素质培养 一、新时期新闻记者面临的挑战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社会转型进入深入发展阶段。我国在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又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及其他各个方面的体制改革。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媒体竞争更加激烈,传媒日益将经济利益和产业属性摆在更重要的位置,在这一背景下新闻记者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虚假新闻甄别能力的提高 虚假新闻一直以来就是新闻界的一大顽疾。不得不说,虚假新闻作为一种传播现象一直存在,只是其严重程度、形成原因、表现形式等有所不同。近年来,虚假新闻频频传出,报道范围包含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迫切需要新闻记者提升甄别虚假新闻的能力,维护新闻界的正常秩序,提升新闻媒体在大众心中的传媒形象。 (二)舆论导向的模糊 舆论是一定的社会或社会群体、集团对新近发生的、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事件所持的共同意见。例如,2013年12月2日“老外街头撞到中国大妈”的事件,一开始由于记者不了解真实情况,造成舆论几乎出现完全“一边倒”的走向——“中国大妈把脸丢到了国外”;但当北京市公安局通过调取监控录像和多方调查,对“老外撞人”的事件情况进行通报以正视听之后,舆论很快转向对外国小伙的批评,最后这名外国小伙因其无证驾驶和非法就业问题被遣送回国。上述这则事件就说明了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记者扮演着重要的“把关人”角色,信息的选择和传播首先要经过“把关人”这一环节。在当今媒体环境中,“把关人”的数量增多了,但其整体功能却明显地弱化了,使得有舆论导向偏失的言论得以在网络上传播。这恰恰要求新闻记者在舆论引导方面要加强自身专业素质,积极疏通、引导舆论。 二、提升新闻记者素质的对策与建议 通过上述讨论,在新时期环境下,笔者对新闻记者素质面临的挑战做出了比较详细的分析,为了提升新闻媒体在群众心目中的位置,同时也为了提供更真实的新闻报道,新闻记者必须提升自身职业素质,那么接下来笔者谈一下自己对这一问题的一些看法与思考。 (一)新闻单位应加强人才交流 在现有的技术状态下,足以提供全新的方式来塑造社会,甚至是整个世界。在人际交往的信息传播过程中,人类的思维方式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人际关系到人文知识再到社会舆论,每日出现在眼前的新局面都可能会挑战我们的想象。在这种新局面下,新闻单位要想提高电视新闻记者素质,需要建立合理、有效的人才流通机制,帮助新闻记者进行自我提升。新闻单位加强人才交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增强单位内部记者的技术素养,强化对技术的认知,如可以不定期举行外出学习活动,让记者去了解最新、前沿的媒介内容,包括媒介产品的形态、使用、创作等。通过对新概念与新技术的学习,新闻记者再返回单位传授知识和探索知识,深化职业素养的培养方法,提高对媒介的认知能力。另一方面,新闻单位应将优秀的人才引进来,邀请媒体人才、学术大咖等,用讲座或担当教师开设课程的形式来弥补新闻记者的不足。比如,请业界人士进入校门授课、安排专门的讲座或课程等。具有从业经验的新闻从业人员在教学中更主动、更灵活,教学活动的组织、业界观念的传递、思维方式的塑造都处于强势的地位,与学术性教师合作则能培养符合媒体行业所期望的从业人才。人才讲座或课题形式引入最具可行性,能弥补新闻单位在师资力量上的不足。 (二)新闻记者自身素质提升对策 在当前的媒介环境中,融合的态势无需赘述,对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并不是浅层的技能掌握,而是要认识到变化背后的原因,并做出调整。以往新闻记者人才必备技能限于新闻专业写作、摄影、采访等,现在使用互联网的技能是时展所需的,如熟练使用微博、微信等其他社交媒体;熟悉使用网络技术检索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等,已作为更方便、高效整理和整合新闻资源的技能。另外,互联网媒体及向互联网转型的媒体出现了很多新型岗位,如微博运营、微信运营、数据挖掘、数据编辑等,对新闻记者人才作为媒介的支持需求更是加大,这是以往不存在的。在媒体里,媒介的支撑是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由技术人员来实现,但是要完成一项新闻创新作品,只有新闻记者掌握了上述技术才能够实现。只有新闻记者了解技术,了解新闻在技术领域中有哪些形式可以呈现,才可以提高新闻作品的产出效率,新闻记者才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媒介技术,并与当前媒体中各部门进行有效合作。伴随着媒介进化发展,新的技术不断更新人们的世界观,新闻行业更要不断深入研究媒体技术给新闻环境带来的变化,迎接机遇和挑战。新闻行业的实践性、应用性较强,新闻记者要紧跟时代脉搏,在媒介中学习。当前我国正处于提升软实力的关键阶段,一个国家受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必须包含文化凝聚力、舆论引导力、信息传播力等。新闻记者素养的提升,能够在保持传统和优势的基础上,实现新闻与计算机、网络、通讯等技术的有机结合。 三、结语 我国新闻行业的迅速发展,新闻职业道德观缺失现象时有发生,所以针对我国新闻职业道德观缺失的问题必须要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从电视新闻记者的基本素质培养出发,不断提高新闻记者的水平,使之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作者:尚何强 单位:泸西县广播电视台 新闻记者论文: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探索 摘要:接收、观看新闻是人们了解社会的主要方式之一。近几年,互联网的发展在提高新闻时效性的同时,也对新闻的真实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与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息息相关。新闻记者是信息的搜集者和整合者,承担着为受众快速提供真实信息的责任。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颇受大众质疑。就某些记者道德缺失的现状来看,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水平亟待提升。 关键词:职业道德;评价机制;新闻媒介;缺失 信息来源广而杂,作为社会的瞭望者,记者在进行新闻报道时不能道听途说,更不能“复制”网上的信息,必须证实其信息的真实性,同时保证新闻的时效性。这就需要记者本身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然而,目前我国部分记者的道德水平却备受质疑。 一、新闻记者职业道德水平下滑的现状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施了改革开放战略,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不良的社会因素传入我国,给我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冲击。人民网曾做过一项名为“你眼中的媒体”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人对现行记者职业道德表示不太满意。可见,大众对记者能否真实地报道社会现实深表怀疑,故记者的职业道德水平下滑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造成大众质疑记者的原因有很多,简单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虚假新闻所谓虚假新闻,是指一些新闻记者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的缺乏真实性和可靠性的报道。例如,2006年,广州“注水西瓜”事件,由于记者黄熙灯的虚假报道,造成部分省份西瓜难卖,瓜农损失惨重,在社会上也引起了一定程度的恐慌以及对食品安全的担忧。虚假新闻不仅损害了新闻记者群体的声誉,更严重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正如总理所说:“如果《人民日报》有一天说错了一句话,那么明天全国人民都会做错事情。”可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多么重要。(二)有偿新闻有偿新闻,是指新闻工作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收受采访对象财物的行为,是新闻的腐败现象。例如,2003年的“山西繁峙县煤矿矿难事件”,11名新闻记者(其中有4名新华社记者)在采访报道过程中,收受当地有关负责人的金钱,虚假报道矿难真实情况。这些拿“封口费”的新闻记者上演了一出“有偿不闻”的丑剧,给记者行业抹了黑。这种有违职业道德的行为,为业界所不齿。(三)热衷于“走穴”现象记者队伍里出现了“走穴”这种不良行为。他们不去如实地报道最需要报道的事件,而是收受他人财物,去报道一些有违道德准绳的事件,或者根据被采访者的意思去报道,这种行为有违新闻记者的职业操守。 二、影响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的因素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人是社会的个体,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记者也不例外。而且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难免会出现一些道德失范的行为。这是由于此时旧的社会道德观念和准则被大量的否定,而新的社会道德观念和准则又尚未建立,很容易引起社会成员的行为失范。(二)新闻单位自身的问题新闻媒体目前有两大基本考核标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现实中,经济指标是媒体最看重的指标。新闻媒体在互联网的冲击下面临着非常大的生存压力,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发行量、收视率、收听率,制造轰动效应,一些素质不高的记者就会报道虚假新闻,进行“新闻炒作”。管理制度不完善:第一,新闻前缺乏严格的审核机制;第二,一些媒体采编和经营不分离;第三,对员工缺乏业务培训。如今,新闻记者队伍呈现年轻人偏多、职业年龄偏低和人员流动性偏大的特征。受经济效益的影响,一些媒体为节约开支,不重视对员工的培训,甚至连最基本、必需的培训都没有,仅仅将其作为“新闻民工”来对待。(三)新闻记者自身的原因一是职业理想不正确。各行各业都有各自的职业要求和职业理想,它直接左右着人们的职业行为和职业习惯。新闻记者的职业理想应该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但如今,一些新闻记者却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将“利益”二字看得很重。二是人才数量在减少。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进报社、电台、电视台当记者、编辑是非常令人羡慕的职业选择,媒体也成了高素质人才的聚集地。如今,就连一些新闻专业的毕业生都不愿进入媒体界,高素质人才数量的减少拉低了整个新闻记者队伍的职业道德水平。 三、提升新闻记者职业道德水平的途径 (一)建立健全法律制度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讲究法治,任何人、任何行业都应受到法律的制约。而目前,我国在新闻记者职业道德方面还没有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仅有一部《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但是,该《准则》不是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而是民间团体制定的,因而不具法律权威和行政约束力。国家应通过立法对新闻记者的职业行为进行约束,并通过惩戒制度对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进行惩处,从法律层面严格约束记者的行为。(二)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增强责任意识我国著名报人邹韬奋先生说:“记者,说到底,是社会的良心。”揭露真相,传播真理,是大众对记者的期许。作为社会的瞭望者,记者应该用自己的良心真实、客观地反映社会现实,维护社会良知。为此,广大新闻工作者应时刻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从维护人民的利益出发,利用自己手中的笔和镜头去反映社会现实,传播正能量。(三)建立健全机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建立新闻机构内部的监督机制,领导干部要起模范带头作用,切实落实各项规定,上行下效,保障记者群体的廉洁性。(四)加强社会舆论监督新闻工作是服务型行业,新闻记者对社会有着舆论监督的责任,其职业道德也要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可通过人民群众的监督,来纠正新闻行业的不正之风。 作者:任俊兰 单位:虞城县广播电视台 新闻记者论文:电视新闻记者的新闻意识探讨 电视新闻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社会大众具有舆论引导的作用,因此,本文通过分析电视新闻价值的体现、电视新闻记者新闻意识重要意义,提出了增强电视新闻记者新闻意识的有效途径,为提高电视新闻质量、促进电视新闻媒体的进步与发展提供借鉴。 一、电视新闻价值的体现 首先,真实性是对电视新闻的首要要求,是电视新闻的关键要点,如果失去了真实性,新闻信息也就失去其价值、使电视新闻信息失去生命,在真实性的电视新闻信息中,观众在获取最新的社会生活信息同时还能了解事件的真实情况,在电视新闻信息中观众的信息获取能力也随之得到提升,使观众对新闻信息进行有效的观赏与体验,如果新闻信息反应的事件是虚假的,观众在新闻信息观赏与体验中受到欺骗,会引发不良的社会舆论,影响恶劣,因此,真实性的电视新闻信息是保证电视新闻媒体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助于提高观众对新闻的信任程度,增强观众的观赏与体验感。其次,电视新闻具有追求道德与善良的价值,良好的道德与善良的本质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在电视新闻中,通过播放真实的事件,挖掘事件中的真善美,以此扩展社会公众舆论,引导正确的道德潮流,体现出新闻的内在观赏与体验价值。再次,电视新闻信息具有满足社会大众需求的价值,真实的新闻信息与新闻事件为社会大众的生活提供了良好的导向,新闻信息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同时还拉近了人们与世界的距离,对大众生活的影响是巨大的,观众在获取电视新闻信息的同时还培养了新闻信息的分析能力。 二、培养电视新闻记者新闻意识重要意义 首先,新闻记者的新闻意识对提高新闻时效性具有重要意义,电视新闻记者工作需要其对新闻事件进行具体有效的描述,这就需要新闻事件要按照具体的时间、地点、事件起因、结果以及事件中的人物脉络等顺序进行详细的报道,要实现这一目的,需要新闻记者具有较强的新闻意识,对新闻进行有针对性的报道,在高质量的新闻信息报道中体现出新闻记者的新闻意识,在新闻信息搜集中激发记者的新闻意识,使记者对某一特殊事件进行顺序衔接报道,以此使新闻信息进一步吸引观众的眼球,进而提升电视新闻的时效性,体现电视新闻的价值。其次,电视新闻记者的新闻意识对提高新闻节目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电视新闻报道工作具有系统性强、复杂等特点,新闻事件的搜集、新闻报道的制作与播报是一个完整的程序,一般情况下,电视新闻记者不仅要负责新闻事件的搜集,还要进一步参与新闻的制作与播报,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电视新闻记者的工作贯穿于电视新闻始终,因此,电视新闻记者的新闻意识在新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直接影响着新闻报道的质量,鉴于此,新闻记者在新闻事件搜集与报道过程中要具有新闻意识,才能进一步提高电视新闻质量。第三,电视新闻记者的新闻意识对提高新闻舆论导向具有重要意义,保证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是新闻记者职业素养的重要体现,在实际新闻播报过程中,新闻记者是新闻事件的见证人,对新闻事件的掌握与了解也是最清楚、最全面的,因此,电视新闻记者在事件记录与采访过程中要具备较强的新闻意识,才能够对新闻事件有正确的认识,同时,电视新闻记者是新闻制作与新闻播报中的主要人物,其搜集的新闻事件也是电视新闻播报的重要线索与依据,如果新闻意识不强,就难以保证新闻事件的真实性,会对社会观众造成扭曲的舆论导向,电视具有视频、文字、音频与图片等多种信息载体,因此,电视新闻的可信度较任何电视节目都要高,电视新闻记者只有不断增强新闻意识,对新闻事件有正确的了解,才能使电视新闻播报准确有意义,保证电视新闻正确的舆论导向。 三、提升电视新闻记者新闻意识的有效途径 1.提升编辑水平提升电视新闻记者的新闻意识,需要新闻记者不断学习,增加新闻基础知识的积累,在信息爆炸时代中,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知识与信息的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如果电视新闻记者的认知仅仅局限于对传统新闻知识认知中,将会导致新闻记者难以具备有效的新闻意识,很容易在新闻事件搜集过程中对新闻信息产生错误的认知,此外,由于新闻事件具有环境复杂性、突发性等特点,对文字写作与文字编辑有较高的要求,因此,要求电视新闻记者具有较强的文字写作功底,能够通过简练与优秀的文字表达能力对新闻信息进行有效的报道,由此可见,优秀的文字表达能力也是新闻记者新闻意识的重要表现,同时电视新闻记者应具有良好的新闻信息策划能力,策划能力是指新闻记者在新闻事件的搜集过程中,充分的对新闻事件脉络进行把握,并客观、科学、合理的组织新闻事件,通过策划使新闻播报达到新闻事件再现的效果。2.提升理论水平新闻记者的理论水平实则是指政策理论水平,政策理论是保证电视新闻记者具有系统思维与国家大局意识的关键,电视新闻信息对社会大众有较强的舆论导向作用,这建立在电视新闻具有真实与客观性的基础之上,提升新闻记者的政策理论水平首先需要新闻记者要及时掌握并了解国家的政策方针以及国家近期内的重大经济事件,以此保证在对这些方面新闻信息进行报道时能够客观、真实、公正、全面的报道,引导社会大众对国家的方针政策和经济形势有正确认知,其次,提高新闻记者的政策理论水平,能够保证记者在对娱乐消息以及社会新闻进行报到时,也能自然、客观的对新闻信息进行有效评价,避免在不了解政策理论基础上凭借个人主观臆断新闻价值,出现哗众取宠的报道错误引导公众舆论的现象,鉴于此,对电视新闻记者政策与理论水平的提升是保证新闻记者具有较强新闻意识的重要途径。3.提升播报与制作水平不同的电视新闻事件与新闻信息,反应的新闻群体不同,这些群体在思想与需求方面的差异性较大,因此,电视新闻记者要不断的学习,提升自己的新闻播报与新闻制作水平,以此准确的分析新闻反应群体的特征,通过新闻制作与播报客观、真实的反应新闻群体的需求与思想,以此提升新闻记者的新闻意识,在新闻制作过程中新闻记者要寻找有价值的新闻内容,对新闻事件中的对话、行为以及特殊镜头等记录,真实的展现新闻事件,保证新闻事件能够满足观众的心理意愿,提高电视新闻的收视率,在新闻播报过程中,新闻记者要依据国家政策方针等社会大方向,对新闻事件进行客观、公正、公平的播报,通过播报对社会大众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在新闻制作与播报过程中提升新闻记者的新闻意识。 结语 综上所述,电视新闻作为使社会大众掌握与了解社会新闻的重要媒介,具有真实性与客观性,深受社会大众的喜爱,新闻记者的工作重心在于为社会大众提供真实、可靠、及时的新闻信息与新闻事件的报道,这需要新闻记者具有较强的新闻意识,因此,本文从以上方面研究了新闻记者新闻意识提升的有效途径,为促进电视新闻媒体的发展提供依据。 作者:梅伟 新闻记者论文:新闻记者思维方式与认知偏向 1新闻记者思维方式与新闻制作中认知偏向的具体表现 1.1先入为主的观念。新闻记者进行新闻创作的过程也是对事件真实还原的过程。先入为主的思想会影响记者对发生事件的回忆和思考。新闻记者所接触的时间往往具有很大的变化性和不确定性,很多事件也会超出记者的经历范围。新闻记者在对这些时间的处理上,难免会将以往的经验与之进行对比和分析,使事件的表述缺少最本质的客观性。新闻记者在获取新闻的过程中时,如果对时间的了解不够具体,也很容易形成先入为主的观念。在事件的表述中,进行补充看似使新闻内容变得充实,实际上新闻内容会因为加入过多的感情色彩而失去了客观意义。 1.2信念固着。这种观念是指人们一旦建立错误的信息并为之找到相应理论,就很难再做出更改。研究表明,人们在获得信息的过程中会倾向于寻找能够支持自己信念的信息。这个过程也验证了偏见,尽管验证的过程属于无意识确定,但会对新闻作品带来很大的影响。如果记者存在这样的认知,就会对其选取的信息造成直接影响,从而对整个新闻作品造成影响。在信息采集中,新闻记者一旦主观认定某件事的原因,就会极力找到证明自己观点的证据,对事件的掌握和理解就会变得相对片面,无法真实的还原事件。 1.3归因错误。研究表明,人们在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解释时,往往更注重人物本身的行为,忽略了环境等外部因素,这就造成了基本的归因错误。人们针对自身的行为,很注重强调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对于他人的行为,则更注重其自身内部特点。新闻记者在进行采访报道时,如果存在基本的归因错误,就会导致采访偏离客观实际,过于强调人物自身所具备的某些品质,而忽略了外部环境等因素的描述。在对先进人物进行报道时,尤其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记者因过于注重其主观能动性的体现,从而忽视了外界因素对其的影响。 1.4关注奇闻趣事。从心里学上看,大多数人更加关注与生活相关的话题,对奇闻趣事的关注程度明显高于对其他信息的关注。新闻记者也和普通观众一样,比较容易受到新鲜生动的事件感染,在信息的选择上更加偏向于比较生动的事例。在对一些事件的报道上,由于过度关注其中的生动元素,而忽略了事件本身的实际意义,缺少统计类信息,使观众在事件的认知上造成偏差。 1.5智力自负。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新闻记者往往会对事件的结果进行预测,并在自己预测成功时表现的过于自负。这也是人们常见的一种智力自负,人们会对在事件发生之后,觉得自己早就猜测到了这样的结果,从而对事件的判断存在过多的主观思想,对未来的预测造成影响。在很多新闻事件中,时间的发展变化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情况,事件的结果也可能与记者之前的判断结果一致,但这也只是众多可能发生结果中的一个。如果记者对自己的预测成果过于看重,很容易影响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也会缺少对事件发展较深层的思考。 1.6虚幻关联。研究表明,人们会无意识的放大两件事之间的联系或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创造原本不存在的相关性。这种现象在很多场合都有所表现,但如果两件事物存在相关联系时,现象往往更加显著。生活中很多事物的关系较为复杂,而描述事物相关性又是报道的一项重要内容,如果新闻记者存在认识偏向,就会对认识造成影响,将两件本无关联的事件结合起来理解,错误分析事件的因果关系,极易影响新闻的客观性。 2改变新闻制作中的认知偏向的措施 2.1建立逻辑思维。逻辑思维是运用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反应客观现实的过程,新闻记者必须建立正确的逻辑思维以保证新闻的质量。新闻记者对事物的认知程度决定着新闻记者思想认知的深度,也决定了其对新闻价值的判断。这就要求新闻记者能够从人类普遍的审美角度出发,找到新闻中的价值并进行事实构建。在新闻事实中存在着多个报道角度,新闻记者必须深入了解事件,确定新闻的立意和叙述方向。在新闻的创作中新闻记者还要具有过程思维,这也是新闻中常见的构建思维的模式。新闻是一个再现事实的过程,要经历事情的经过、结果及发展方向,这要求新闻记者具有过程思维的能力,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实现新闻的传递。新闻记者对事件的分析和重现,也要运用到因果思维。事件发生必有因果,在新闻的创作中,要注重因果思维的运用,使新闻具有深度。新闻事件的发生背景、如何发生、发生的价值与影响,是新闻工作者所面对的问题,也是新闻能够更加深刻的具体走向。另外,新闻记者还要具备程度思维,这是新闻记者对事件存在状态能够正确认识的一种思维方式。新闻是对事件的客观呈现,要求记者把握事件的存在状态和事件的性质,不会扩大事物的客观呈现,使新闻获得客观性,实现其传播的目的。 2.2修正自身偏差。新闻记者有着监测环境的重要任务,对事件的报道也会对受众的行为及态度造成影响,甚至对读者的思维方式产生影响。因此,新闻记者必须严肃对待自己的认知偏差,对自身的认知有准确的认识,尽量避免偏差的产生。在实际的新闻采访中,新闻记者必须熟知认知偏差的形成和表现方式,并在工作中尽量避免这些现象的发生。也可以在新闻报道时,有针对性的检测自己的思维是否陷入先入为主、信念固着等偏差中,及时对偏差进行修正,确保报道的客观性。在新闻创作中不要忘记自己的使命,要对自己的作品富有责任感,并不断提醒自己避免认知上的偏差。新闻报道是对事实的客观还原,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新闻记者在新闻采集和新闻报道中,很容易受到自身认知偏差的影响,对事件失去正确的认识、对时间的发生和发展把握不到位,造成对事件的报道失去客观性。新闻报道是人们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保持其真实性和客观性对人们合理认识事实真相十分重要。因此新闻记者在新闻的创作中,不要以自己的情感认知为出发点,要准确认识到自己的认知偏差,在报道中加以修正,还原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从而使我国新闻事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作者:金玲 单位:友谊县广播电视台 新闻记者论文:新闻记者道德修养论文 1.尊重事实说真话。 新闻记者的工作就是与事实打交道。事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的本源,记者一定要实事求是,尊重事实,而不是随心所欲地捏造新闻,歪曲事实,颠倒黑白,弄虚作假,违背了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害人害己。2013年8月16日,抚顺清源南口前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洪水灾害,许多媒体纷纷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新闻报道,这是值得赞叹的。但是,不乏有个别记者对事实不了解,不调查,不实事求是,道听途说,给政府和百姓带来了极大的伤害。其中最为严重的是某新闻媒体的记者,把“8·16”洪水的原因说成是上游的“海洋水库”没有及时开闸放水,造成水库积水过多,导致洪水冲开大坝,导致下游村落被淹的悲剧。而事实又是什么情况呢?“海洋水库”是个很小的水库,它根本就没有修建闸门,只是在水库大坝的一侧,有一个较低的出水口,当水位高时,水就自己漫过来。可见,这个记者没有到现场作调查,失去了一个记者起码的道德。尊重事实,用事实说话,是新闻记者必需的修养。 2.心底无私为人民。 一个有修养、有道德、有爱心的新闻记者,他一定是能客观、公正、真实地对事实作出正确报道的。新闻记者要把自己的工作看作是为人民服务,要对社会负责,对党和政府负责。如果新闻记者要利用自己的职业条件为自己谋取私利,那就会从根本上失去新闻记者应该具有的高尚品德。应该说,新闻记者要想为自己谋取利益,是十分容易的事,面对社会上的许多诱惑,一些记者的确在有意和无意间忘记了自己的职业是党和人民给予的,忘记了党性原则,忘记了记者的品格。为了自己的私人利益,不惜买卖新闻,弄虚作假,甚至出卖自己的灵魂。将新闻记者的道德、修养抛到九霄云外,这是我们记者队伍的悲哀。早在上个世纪末,某新闻单位有个“老记者”,他独霸“公、检、法”行业十余年,在这个行业里呼风唤雨,十几年从这三家拿到很多利益。他自以为是“秃子打伞———无法无天”了,但是,时间终于为他的所作所为作出了公正的审判。他最终走进了监狱,往日的新闻记者,变成今日的囚徒!摆在我们新闻记者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追求自私自利,做追求金钱和虚荣的记者;另一条路是追求理想和真理,做一名有道德、有修养的记者。 3.正直正义斗邪恶。 新闻记者的特殊身份在社会上自然会得到一些尊重,但是千万不要忘记自己也是一位普通的公民,必须带头遵纪守法、不搞特殊化,必须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作一名正直的有正义感的记者。新闻记者在报道社会新闻时常常会遇到种种不平之事。这时,记者一定要出以公心,与一切邪恶作斗争。记者应该是嫉恶如仇的人,是有党性原则的人,是无私者无畏的人。几年前有这么一件事:“一个市人大代表走进我们新闻部,讲述了乡里电管站站长自己开电器材料商店,村民不在他家商店买材料就不给维修电路,三年强制换两次电表。一家村民因为没有钱换电表被断了电,晚上孩子学习点油灯,不小心把房子点着火了,全家都被烧伤,在抚顺矿务局医院抢救。”我们新闻部记者听到这些事都很气愤,于是主任派出两名记者,去作新闻调查。经过一天的深入了解,调查的结果比人大代表反映的事实还要多。于是,记者又来到电管站的上级部门采访,了解农业用电的法规政策。当晚,《辽宁新闻》报道了这次新闻调查,三天后,那个电管站站长被停职查办了,村民的用电问题得到了解决。敢于与邪恶作斗争是新闻记者最高尚的职业道德。 作者:于晓光 单位:抚顺广播电视台 新闻记者论文:电视新闻记者采编能力探究 一、贴近百姓,更新风貌 首先,基层记者想要做好社会大众新闻采编工作,必须要将传统新闻报道的方式做大力整改。工作核心要转移到受众群体所关注的焦点上,以生动形象的新闻报道方式将其展现出来,要做到“以小见大”、“活化焦点”,这也是基层新闻记者以后采编的工作方向,同时也预示着基层记者从传统基层新闻采编工作模式中跳跃出来,向鲜活的基层新闻采编工作目标开拓的过程。基层记者的主要采编意图就是将受众的鲜活新闻整合报道,那么真实性在工作中就是最重要的出发点,真实鲜活的新闻一定是来源于基层的,那么记者想要挖掘最具真实性的新闻就要深入基层,将最生动的基层新闻语言视角发掘出来,这样群众喜闻乐见的基层新闻就会在记者的镜头中鲜活,其新闻价值也得到了体现。这样的新闻可以展现出电视传播的公信力、号召力、吸引力等等,也只有这样深入基层得到的“接地气”新闻视角才能“抓活角”,促进新闻语言、荧屏画幕生动鲜活。 其次,为了更好的贴近百姓,既要考虑到新闻的时效性、又要考虑到受众的接纳性,那么基层新闻记者就要从民族特色区域文化入手,这部分的新闻信息是较为受众群体喜闻乐见的,这样的工作形式恰好符合了新闻报道所提倡的“三贴近”。那么就要求基层记者在生活、工作中要在身边的信息中整合百姓新闻资源,走基层、深入了解、关切生活,新闻报道的社会大众信息篇幅大小直接影响的是人民群众对社会新闻、电视传播声音回馈,基层记者的镜头焦点越是贴近普通百姓生活,得到的社会新闻反馈信息才会越真实、服众。 二、创新制作,增加渲染 电视节目的可视性非常重要,电视报道的重要组成就是图像的拍摄、编辑、制作,在实际采访工作中基层新闻记者应该在注重新闻时效性的同时,增加现场采访的操作力度、提高基层新闻的画面感;可以适当采用同期声采访,这样能够体现出同期声在现场报道操作中的重要作用;在后期的剪辑制作中,尽量拍摄并保留现场同期声,这样能够突显出基层新闻真实感、可视性;在新闻文字编辑中,尽量多添加一些素材资料,以避免新闻画面感单一、呆板;最后在整合基层新闻后期编辑工作时,增添一些背景音乐、动画片段在新闻材料中,使新闻的画面感羽翼丰满。 基层新闻制作大多偏重于短片报道,基层记者在工作中为了更好的表达出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往往更多的是使用本色表达的形式。制作上的求真图快就会使记者在工作中忽略了采访技巧的重要性,在后期制作中恰恰没有跟进技术效果,那么基层给受众的感觉就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所以基层新闻的后期制作是非常重要的,后期编辑工作者最好是同样具有基层记者经验的人员,这样在编辑材料的时候就会分清主次,在撰写编后语的时候也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基层新闻要推陈出新、以小见大,其报道的路线要紧贴百姓生活脉搏,在新闻中着重体现百姓参与性使社会大众产生对基层新闻的信服感,真正具有时效性的基层新闻是可以让百姓在新闻中真实的感觉到自己生活的酸甜苦辣、一颦一笑已经融入到新闻素材当中,在信息中能够发现自己的缩影,所展现出的都是百姓所想、所做、所获。这样就要求记者要对百姓日常生活有敏锐的观察力,呆着责任感、使命感去了解和反映大众的实际生活状况,在实践中探索适合基层、民生特点的采访视角,针对一些社会现象记者可以采访不同层次的市民,让他们给出心中的声音,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不必急于给出自己的意见或者结论,百姓的看法、意见、声音会让某一社会现象在报道中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三、注重素养、以民为本 基层新闻记者要注重自身新闻工作素质的培养,不断提高新闻业务素质,致力于新闻敏感性、采编技巧等一些工作重点上,使自己的职业质素扎实牢固。想要成为一名综合职业素质较高的基层新闻记者,最主要的努力方向是经验的积累、生活的感悟、活跃的思维、新闻的敏感性、工作的勤奋度,综合这些因素来看,就要求基层新闻记者在平常的生活中也能以敏感的观察力发现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这并不是能够在短期的集训中得到的结果,而是需要漫长的自我培养过程。在新闻事件中要敏锐的判断实效性区别,在日常工作中能够有一双洞察事实的眼睛,可以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在日常生活中一件平淡无奇的小事件背后,可能深藏一个惊人的连锁秘密,这个巨大的新闻价值是需要基层记者通过本身的资质来发掘、整合的。所以基层新闻记者要多走访、深调查、潜钻研、多提问、祥思考,如果基层新闻记者能够拥有一颗“发现”的心,在平常中发现特殊、在简单中寻找规律、在模式中寻找漏洞,那么这样的一篇基层报道就不仅仅是文字的诉说,而是在为社会大众执行生存的责任。 基层新闻记者的身份是具有一定优势的:身处基层,能够深入的了解百姓生活特征、对本区域的地域性文化特征详知、对家乡用语能够熟练应用。那么记者就可以从当地的民生民情出发,将百姓生活中的麻烦、困难、关心事作为基层新闻的报道题材,出发点立足于社会大众服务情怀,创新新闻素材采访、编辑报道形式,进而使基层新闻切实变成百姓喜爱的电视节目,做好党和群众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 四、结论 综上所述,作为新闻采编人员,尤其是基层新闻记者,要在注重自身职业素质培养的同时,是一定要坚持以民为本的观念取向,以高标准、高要求的职业律条来提升自己的社会使命责任感,在工作实践中累积采访经验树立独特的采访风格。坚持深入基层的工作状态,真正了解社会群众的生活状态才能与事实的本质缩短距离,只有贴近群众、深入生活才能真实的反映社会基层的需求,只有接地气的报道才能体现出新闻时效性、真实性具有的灵气。 “三贴近”是基层电视新闻记者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价值体现,同样也是为基层电视新闻工作改变风貌的正确工作路线,特别要提到的是基层电视新闻记者,只有始终如一的坚持以民为本的群众观念,才可以将党和社会大众赐予的责任感完整的体现出来。 新闻记者论文:广播电视新闻记者采访探讨 一、保证新闻的及时性、可靠性和真实性 如果一篇新闻稿件发表不及时、信息来源不可靠以及内容存在虚假,那么这篇新闻稿件就没有其价值意义,就像放在博物馆里的假古董,即使受到很多人的关注,最后发现是假古董后,那么被关注的这段时间也不过是假象而已,毫无意义可言。新闻稿件也是如此,当被发现是虚假信息时,只会引来群众的愤怒和不满,或是一笑而过,当成饭后余谈,让人觉得可笑。因此,新闻记者在写新闻稿件的时候,一定要认真负责的赋予其真实性,不能虚假乱造,轻则影响自身和企业的声誉和利益,重则导致社会矛盾纠纷。 二、采访技巧 (一)善于观察 观察,就是通过新闻记者对新闻的敏感度,在采访现场过程中,根据采访对象的话语,获取关于写新闻稿件的价值信息,以此丰富写作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新闻记者还要捕捉采访对象当时的情绪状态和表情状态,及时调整话题内容,以此更好地获取自己所需的新闻信息。2013年,记者到广州采访广州雕塑院院长许鸿飞时,其中了解到其作品还曾到澳大利亚等地参展。记者马上策划了《许鸿飞“肥女人”亮相悉尼》《雕塑家许鸿飞携“肥女人”走进意大利》《许鸿飞赠送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雕塑》等系列稿件,让观众全面了解阳江籍雕塑家及其作品,为宣传阳江文化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善于倾听 学会倾听是倾听者对述说者的表示尊重的方式,一个新闻记者如果能在采访过程中善于倾听采访对象的述说,会很容易获得采访对象的信任感,对你敞开心扉,滔滔不绝地对你述说,这样可以是你在倾听的过程中,获取更多新闻的亮点以及有价值的信息。在倾听的过程中,新闻记者要十分注意采访对象的情绪,当对方对某些话题感觉难以回答时,记者可以通过鼓励等方式平缓对方情绪;当对方处于悲伤的情绪时,记者可以通过疏导对方的焦虑达到缓解情绪的效果;如果遇到一些采访对象由于紧张而无法用语言来让你理解他的意思,这时记者要耐心的帮对方理清思绪,消解对方的紧张情绪,最后获取有效的新闻信息。 (三)善于提问 新闻记者是否能在采访过程中,对提问做好把握,是影响采访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如果记者提问风趣并有意义,这样不仅可以使采访顺利进行,还可以融洽双方感情,营造一种舒适的氛围,从而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这对写新闻稿件有很大的帮助。如果记者不善于提问,或者提出的问题涉及采访对象的隐私,这样不仅会导致采访过程遇到阻碍,同时还引起采访对象的反感,最后导致不欢而散。因此,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特别是对一些重大报道的采访中,要在事前了解采访对象的喜好,做好充足的准备,这样才能在采访时创造轻松愉悦的氛围,有利于双方良好的沟通。 三、新闻记者如何在采访中把握好“情”与“理” (一)对“理”的把握 什么是新闻中的“理”?所谓“理”,就是新闻稿件的真实性,新闻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要了解到最真实的社会动态,来获取最真实的新闻信息,一篇新闻稿件,只有真实可靠的故事,只有与群众生活紧密联系,才能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共鸣,才能展示最真实的社会,才能解决社会矛盾纠纷最本质的问题,这样才能构建和谐稳定的文明社会。而虚构乱造的新闻,不仅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同时,更会引发更大的社会纠纷。 (二)对“情”的把握 所谓“情”,就是指新闻工作者在采访过程中要考虑到采访对象当时的情绪状态,如果采访对象产生负面情绪,新闻记者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有效的缓解对方的情绪,以此保护采访对象的身心健康,并在同时获取更多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而“情”更是指新闻记者在写新闻稿件的过程中,用极具感染力的文字来表达新闻稿件的信息内容,使新闻稿件更具感染力,以情融之,更能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共鸣。同时,也需要在新闻稿件中加入详细的描述,以此表现新闻的真实性,让群众更好地体验和了解新闻的本质。 四、结束语 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及时有效的发表新闻稿件、提供可靠的新闻消息来源以及确保新闻稿件的真实性,这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群众接受新闻信息以及更好地获取新闻信息,让整个世界关注社会动态,维护世界的和谐和稳定,为建设和平“地球村”做出努力。而在这个过程中,新闻工作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将“情”与“理”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才能给写出一篇优秀的新闻稿件,更加还原新闻的真实性。 作者:谢锐琳 位:阳江广播电视台 新闻记者论文:谈新闻记者的实践与思考 博士生论文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其实源自学术环境、科研机制的引导,从根本上反映了中国新闻传播研究缺乏学术自信的状态。传媒业界轻视理论研究,以经验总结代替理论研究。一方面是当前新闻传播理论研究的不足,另一方面也由于行业的浮躁,传媒业界普遍轻视理论研究,甚至排斥理论研究,从来不买、不读专业期刊、理论书籍的记者编辑大有人在。但是与此同时,因为评职称等有所要求,传媒业界也成为撰写论文的主力军。传媒业界的作者因为缺乏专业的学术训练,缺乏必要的学术积累,即便观察到一些值得探讨的现实问题,也往往停留在现象描述层面,分析几点原因、设计几条对策,大多也是泛泛而谈的套话,或者感想式的、牢骚式的批评,较少生产出严肃认真、有创新性的学术成果。更有很多作者,把工作总结、经验体会,甚至领导讲话当成理论研究。坚持问题意识,拒绝学术泡沫继续深究造成上述各方面问题的原因,牵涉到学科建设、教育体制、考评机制等复杂的方面,作为一本新闻传播专业期刊,当然不可能解决。但是,我们希望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倡导、引导有价值有意义的学术研究。在这里,结合《新闻记者》的办刊实践,略作阐释。坚持问题意识,寻求理论阐释。 很多人愿意引用狄更斯《双城记》中的开篇名言,以形容当前中国新闻传播业所处的境况——在这个充满活力、充满挑战、充满变革的时代,传媒实践不断提出各种有待研究和思考的新现象、新问题、新观念,也不乏一些有勇气、有见地的观察家和思想者,愿意直面传媒实践,积极探讨、回应这些问题。为此,《新闻记者》在办刊中,坚持以问题意识为主导,约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撰文,从理论层面给出专业的、深入的思考与回答。比如,去年底默多克的新闻集团突然宣布《TheDaily》停刊。《TheDaily》是全球首份专门为iPad开发的电子报纸,曾被认为是拯救传统媒体的希望所在。但是,还没有度过新产品开发的三年成长期,就黯然谢幕,着实让人费解。特别是,全球传媒大亨、新闻集团老板默多克一向给人老谋深算、财大气粗的感觉,《TheDaily》这么快就宣告失败,是否意味着连默多克也打破不了“不改等死,改是找死”的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魔咒?为此,我们马上联系了彭兰、胡泳、陆小华等学者,请他们撰写文章,不仅仅是分析《TheDaily》的成败得失,更重要的是以此案例,探讨传统媒体开发新媒体产品中的观念误区、新媒体产品运行的逻辑规则等等。文章刊出后,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党委书记徐炯向全集团中层干部推荐阅读这组文章,他还特地写了一段“推荐的话”:“向新媒体领域拓展,是集团面对的急迫任务。这条路不能不走,但显然难走。许多同仁不免焦虑、悲观。不过,正如同乐观需要理由,悲观一样需要理由。对这条路上的艰难险阻,我们究竟了解多少?在知之甚少之时,只能是越空谈越焦虑,或者反过来,无知者无畏。所以,首先需要的是学习,尽可能多地去了解‘路况’。在这组文章中,有对于失利案例的分析。我想,当我们从中了解到导致失利的一些缘由,或许能够减轻一些焦虑,因为焦虑往往源自不确定性。同时,对勇于尝试而提供了经验(尽管是反面的)的先行者(尽管失利了),我们理当给予尊敬和感谢……”就像医生得先知道病人得了什么病,才谈得上开处方、动手术一样,坚持问题意识,是理论研究的前提。 作为专业期刊,以问题为导向,为实践和理论架起一座桥梁,沟通学界与业界的思考和智慧,既体现了理论启迪实践、引领实践的价值,也有助于学界与业界双方互相理解、尊重,以及达成共识。提倡创新意识,拒绝学术泡沫。理论研究不被重视,并不是理论的问题,而恰恰相反,真的理论、真的思想,具有能够照亮现实的迷雾,启迪人的思考,促进人的行动的力量,也就是通常说的理论对现实的指导性、引领性。因此,我们在选择稿件中,坚持严格质量把关,要求文章一定要有创新意识——至少在新观点、新材料、新角度、新方法上有某一方面的特色。坚持学术创新原则,也是在新媒体的众声喧哗环境下,保持专业地位、体现专业价值的方式。就像前面说过的,大变革的传播环境提出了很多新问题,网络媒体,特别是社交媒体的兴起,让每一个关心这些问题的人都有了发言的渠道,于是,新媒体环境下人人都是媒介批评家,普通读者也可以毫无顾忌地评点传媒操作;人人都是总编辑,普通记者也无妨激情四溢指点传媒业发展。网络意见敏感尖锐,反应快速,蕴涵着宝贵的源于实践的灵感,但大多仍停留在情绪、感想层面。作为专业期刊,要体现专业价值,必须通过富有新意的理论阐述,体现理论对现实深邃的解释力和穿透力,让读者有所收获,有所启发。另外,从总体来看,新闻传播研究还处在比较初级幼稚的水平,有许多基础性的要求、规范还有待普及。为此,我们在文章形式上要求严谨的学术引用,提倡必要的理论检索。在语言上,我们反对故作艰深实际空洞无物的文风,提倡清晰、严谨、畅达的学术表达。之所以提倡使用学术语言而不是日常语言、文件语言,不但是为了表述更严谨、思考更理性,也希望借此对普通读者产生一点陌生化的效果,让读者在阅读中形成一定的思维的张力。在篇章结构上,我们提倡开门见山、直指人心式的行文。 优秀的学术论文就像好的侦探小说,应该迅速把文章要讨论的问题告诉读者,吸引住读者,然后带领读者一步步展开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的分析研究。总之,我们希望严肃、真诚、理性、深入的研究成果,它可能需要读者预先储备一点必要的理论基础,付出一点阅读耐心,但只要认真读完,应该有所收获。强调传播意识,提高学术能见度。在目前这样一个信息冗余时代,“好酒也怕巷子深”。而作为新闻传播专业期刊,更应当身体力行,强调学术传播意识,提高理论作品的能见度,收到更好的传播效果。鉴于业界对学术论文有轻视、排斥的想法,学界很多人的学术视野也不够广阔,很多研究者、论文作者采取“检索式阅读”方式,自己准备做某方面的研究时,才去数据库里检索相关论文,平时很少订阅、追踪阅读某种专业期刊。为此,我们从多年前就设立了《新闻记者》电子版,每期出刊后即把全部文章上传。 近几年,电子版升级为小型专业网站,每期杂志付印后就把目录上去,然后再将文章陆续上传,几乎每天都有文章更新。不少研究者,特别是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成为《新闻记者》网站的忠实读者。专业期刊网站的影响力毕竟还不大,随着“微博热”的兴起,我们又开通了《新闻记者》官方微博。微博是碎片化传播,不是阐发理论、探讨学术的合适载体。但有很多论文,因为形式的拘束,许多精彩的段落、评述,被淹没在长篇大论的学术综述、概念解析上,把其中精彩的几句话提取出来,放在微博上,同时配上全文链接,更容易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比如我们根据哥伦比亚新闻学院研究报告编译的《“坚持到底”将无路可走,而转型没有不痛苦的——新媒体生态下传媒业的转型与作为》,在新浪微博上经过几个“大V”的推荐,转发近2500次,比很多社会热点的转发量还大。另外,更重要的是,读者可以转发、评论我们的微博,这对我们评价选题的针对性和理论的贴近性,校正今后的办刊思路,很有启发意义。前不久,浙江大学吴飞教授在微博上称赞:“《新闻记者》近几年越办越好,既有理论深度,又接地气。”这个评价当然带有鼓励的意味,我们清楚还存在不小差距。但这确实道出了《新闻记者》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 作者:刘鹏 新闻记者论文:电视新闻记者的隐性采访研究 所谓的隐性采访就是新闻记者利用伪装的身份让采访者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言语和行为的记录。有些记者为了获取最佳新闻,选择进行隐性采访,但是在隐性采访的过程中,过度的挖掘,侵犯了别人隐私,触犯法律,引起纠纷,但是隐性采访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更加直观更透彻额揭露一些隐藏在社会最黑暗角落的实事。所以在有些时候会造成一些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在隐性采访中掌握一个“度”至关重要。 1隐性采访中“度”的重要性 新闻的报道主要是讲究新闻的真实感和现场感,因此在隐性采访中将这两者表现的淋漓尽致,因此近些年来对隐性采访的采用越来越多。隐性采访在采访中具备一定得挖掘深度新闻素材和掌握独家新闻的能力,因此想要在新闻界中占据一定的优势,对隐性采访的手段必须有一定的掌握技巧。但是,隐性采访存在着一种特殊性,如果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对被采访者的隐私过多的曝光,那将会对被采访者造成一定的伤害,侵犯隐私,触犯法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闻记者自身的信誉也为记者界带来负面的影响。所以在运用隐性采访手段进行采访时要有一定的约束性。隐性采访是把双刃剑,有好处也会带来一定的弊端。近些年来,有些新闻记者在进行隐性采访的过程中没有把握住度的要求,造成隐私的侵权,引起法律纠纷造成一定的伤害,这种现象越来越多。隐性采访的主要用途应该在揭露社会存在的一些丑恶不公平的现象。真正的运用好隐性采访的采访手段需要新闻记者在采访中具备一定得能力,有着较高的综合素质。能有节制的对新闻信息进行判断。 在公正公开的基础上进行相关报道,不违反社会的公共道德,保护他人必要的隐私。针对隐性采访这一采访手段目前我国还没有针对这个采访方式的保护手段,所以在一定的层面上,隐性采访会和国家法律产生一定不可避免的冲突。导致新闻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以及在采访的内容上,都是无限制的。在揭露黑暗社会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在进行隐性采访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度是十分重要的技能。新闻记者需要正确的对待“度”的掌握,合理的运用隐性采访。 新闻媒体行业的竞争越发激烈,许多媒体人在工作当中逐渐认识到自身承担的重要责任。新闻记者是真正推动新闻媒体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基于这种责任感新闻记者更加应当形成优良的职业素养与社会责任感。无论是记者自身还是行业环境需要他们具有更高的综合技术素养与责任意识。当前,我国的新闻媒体行业现状当中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一些责任感不强的新闻记者通过弄虚造价等手段制造新闻事件,并随意杜撰许多根本不存在的事件,以此获利。但是这种记者与行为对新闻行业造成十分恶劣的影响。加强新闻记者行业的职业素养、综合素养以及社会责任感,才能够确保新闻记者正确引导舆论导向,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与文化事业的进步。新闻记者应当站在社会发展的脚步,将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关注社会民生,掌握和了解民情疾苦,真正挖掘社会热点话题与新闻事件,探索新鲜题材,确保积极健康向上的舆论导向。在面对新闻事件的过程中,新闻记者应当具有现象的立场和定位,认真客观看待事件本身,理性分析事件并给予中肯评论,不能妄加评议。并在这个过程中做好与被采访人员之间的关系问题,不能强迫采访,更加不能够虚假采访。 2新闻记者在采访中如何掌握“度” 2.1电视新闻记者控制住“隐性”采访的频度虽然隐性采访在一定意义上能为人们揭露现实中最为真实的一面,将“背后的故事”毫无遮掩的展现出来,但是“隐性采访”在另一个层面上,站在法律的角度来说,是一种侵权的行为。因此,隐性采访也是一种犯法的行为。所以,当无节制的进行隐性采访的频度使用时,会降低隐性采访的格调,让隐性采访成为一种低下的手段。在新闻采访中,新闻记者要根据相关的新闻价值性进行判断采取怎样的采访手段。不能把隐性采访作为新闻采访的主要手段,避免成为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途径,如果新闻信息能够通过正当的手段获取,在公正公开的情况下,那对于采访者和被采访者都有一种保护作用。所以在进行新闻采访的过程中,进行通过公开采访的方式进行采访。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要从采访的目的性出发,牢记采访的目的和本质进行社会热点的解决。 2.2控制好隐性采访的内容新闻媒体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都会通过一定的手段来提升自身的效益,和社会的关注度,因此,在报道内容上都会选择以一些亮点,内容夸张的材料进行报道。新闻媒体往往会忽略新闻的真正价值,完全为了迎合观众的需求,过多的对色情暴力内容进行播报,这种行为在一定得层度上污染了新媒体的环境,也对群众造成了消极的影响。因此在利用隐性采访进行新闻信息获取的同时要提高对社会的信心,真正的为人群着想,严格的掌握好内容材料的组合。 2.3避免新闻侵权行为法治社会中,人们的法律意识也在一步一步的提升,在社会法律的保护下,人们体增强了对自身的保护意识。因此,目前再次使用隐性采访,存在的风险性要远远超过往昔。在记者进行隐性采访的过程中,通过手机和摄像机录音笔进行隐蔽获取信息时,往往会触犯人的隐私权,最后反被告上法庭。因此在进行隐性采访的过程中,严格要求对“度”的把握,任何人都需要运用法律来对自己的权益进行保护。一味的追求新闻热点而侵犯别人隐私权是决不允许的。因此为避免发张新闻侵权的行为,在进行隐性采访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到采访对象的相关权益,也避免为自己带来麻烦,影响新闻的价值。 为了更好提升新闻的真实性在深入挖掘新闻信息的同时,也要注意在采访中所需要的“度”在避免给自己和别人造成麻烦的同时,保障了新闻信息的价值,遵守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 作者:郝莉华 单位: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 新闻记者论文:由虚假信息看新闻记者职业道德 摘要 新闻记者提供的信息真实与否,直接关系到新闻受众的价值取向。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真实原性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石。但是随着我国网络等第三媒体的的迅速兴起,新闻媒介之间竞争白热化,而导致“日益增多的新闻媒体平台抢食逐渐萎缩的新闻消费者”的局面。所以我们看到,为了独家的新闻报道,获得最高的收视率,最高的发行量,最高的点击率,每时每刻寻觅猎物,追求的轰动丑闻,名人丑闻,明星绯闻,甚至于用虚假新闻来喂饱肚皮,最终赢得广告商投来的滚滚财源。近些年来,在新闻传播引入市场因素之后,不规范的市场秩序和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对新闻传播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加之新闻媒体或记者自身放松要求,随波逐流,频频出现丧失职业精神和违反职业道德的现象。 关键词 虚假新闻;新闻真实性;记者素质;职业道德和操守 0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新闻媒体之间的竞争加剧。不仅纸质媒体之间、电视之间、广播之间的竞争,而且还发展为多媒体的复合竞争和跨地区、跨行业媒体间的竞争。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也开始将“注意力经济”理论引入传播领域,称传播回收的是受众的“注意力”,出售给广告商的也正是受众的“注意力”,“注意力”是传媒真正能赚钱的终端的产品。 新闻工作者活跃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条战线上,向人们传播新闻信息和科学知识,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同时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要求和愿望,抵制与批评社会上的各种不正之风,担负着团结和教育广大人民的重要社会责任。 1 虚假新闻的报道 1)在实际的新闻实践活动中,新闻界还是出现了种种不正之风,一些新闻记者为了追求轰动效果,或者为了完成出稿数量,总会挖空心思去寻找新闻素材,往往会做一些有悖常理的虚假报道,严重损坏了新闻业的整体形象。我曾经看到一篇这样的新闻报道,说是一位老人因为不被子儿媳接受,所以导致流浪街头。可是过了几天,却有人出来申明,绝无比事,不禁哗然。再一个有关虚假新闻的报道就是在汶川地震发后以后,赚足人们眼泪的《短信妈妈》。虽然这些虚假新闻都没有严重的危害别人和社会利益,但却使新闻失去了固有的可信度。 2)更为可气的是一些新闻记者为了获取泾济上的收益,常常为一些非法企业作一些失实的报道,从而去蒙蔽老百姓。就象某一地区有一矿主把尾矿库建在离村子不远处,村民们意识到这样会危及村子的安危,就多次到矿上与矿主交涉。矿主为了不影响工作进度,竟然请来某报社的记者,大肆渲染危矿库大坝是如何如何的坚固,绝不存在安全隐患,让处在下游村民放心等等。假如不是山西襄汾尾矿库事件,该县对全县的尾矿库进行了一次全面检查,该尾矿库被依法取缔,那位记者的报道也许会一直堂而皇之地躺在报纸上。 3)还有就是前段时间被暴的记者排队讨要“封口费”的事,虽然这些记者没有写出虚假新闻来,但从他们讨要“封口费”的目的和动机就不难想像,在得到好处之后,他们将要做些什么,是否要违背良知,拼弃道德底线,将真相永远的石沉大海呢?这些记者的所作所为是否比写出虚假新闻更为人们所不耻呢? 2 虚假新闻的影响 1)虽然虚假新闻已经成为过街老鼠,但这对其“出炉”丝毫不受影响,不少记者还是在挖空心思地造假。每年的十大假新闻的评选活动虽然给造假者当头一棒,但也让新闻公信力堪忧;一个又一个的虚假新闻的出现让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真实性,新增污点。新闻的公信力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新闻记者理应以此作为前车之鉴,提高自身的新闻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修养,杜绝假新闻,做一个历史忠实的记录者和守望者。 2)类似虚假,非客观性报道并非仅仅出现在中国,一向以公平,客观公正标榜新闻价值观的的西方媒体也不免受到价值观偏见和政治压力的浸淫,使得 “西方新闻媒介都是政治和经济权力者的代言人,不论表面上如何标榜客观公正,其实这种客观公正是不存在的”。 3)现在越来越多的新闻从业人员是没有编制的招聘工,属于“流浪记者”,同“在编记者”比起来,他们没有编制,没有户口,没有职称,甚至也没有新闻出版署颁发的记者证,有时他们的权益往往得不到应有的保障,这个时候,一些媒体干脆放松了“把关人”的职责,只要有卖点就大开方便之门,通过虚假新闻来赚取不正当利益。 4)在以经济为基础决定一切的今天,适当的追求一些经济利益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为扩大发行量和招揽广告的需要,为了获得最大化的经济利益而采取不正当甚至违法的手段,在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的时候忽视了客观性、公正性和社会责任,长此以往,媒体的信誉和威信就会在受众心中大大降低,从而影响整个新闻业、传媒业的发展,同时对新闻记者个人的发展也将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就像那些讨要“封口费”的记者,如果不被曝光,将会又出现一些什么样的误导人的价值取向的新闻呢? 3 新闻真实性的报道和影响 当然并不是所有新闻战线工作者都是拜金主义者,与那些为了经济利益而写虚假新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06年7月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23岁的女记者曹爱文,她在采访落水少女的报道现场时,她不是先去采访,而是挺身而出,趴在女孩身上做人工呼吸,经过多次努力,女孩最终也没能醒过来,曹爱文哭了,泪水顺着脸颊滑落。当我看到这则新闻时,我不禁肃然起敬。一种人性的美跃然纸上。这种在为难时刻挺身而出的举动,不仅体现了曹爱文的正义感和责任心,更体现了一位新闻工作者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新闻自律意识。 4 记者职业道德和素质表现 1)那我们只能希望作为媒体第一道防线和守门员的记者,能够有足够的抗击打能力,能够在潜规则浸淫保持凛然正气之金身,不违背社会伦理,继续对职业道德和道德底线的坚守,在采访过程中减少道听途说、捕风捉影、主观臆测,转而对事件进行深入调查,认真核实细节情况,做出准确的事实判断,才能重塑新闻媒体在公众眼中的形象。换句话说,面对政治压力,你可能有很多说不出来的真话,但是你要坚持不说那种弥天大谎,至少不造谣,不去欺骗民众;面对市场诱惑,你不受老板、不受资本家大红包的诱惑去欺骗消费者,这是良知最底线的东西。 2)只所以如此坚守新闻真实的阵地,还因为社会伦理道德是新闻工作者作为一个人或一个公民所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道德情操,它是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坚持廉洁奉公,抵制各种诱惑也是新闻工作者应遵守的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不仅代表本人和其所在的媒体,更代表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3)随着信息传媒业的发展,人们都是通过信息来认识世界的,在人们一天也离不开媒体的今天,人们对新闻职业道德的关注程度超过了任何一种职业,因此新闻职业道德的建设不得不引起社会和从业者自身的高度重视,不断培养和提高自己的道德约束力,做一个无愧于新闻事业工作者,是每一位新闻从业者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 5 结论 总而言之,坚决制止、杜绝虚假新闻是党和国家对新闻工作的要求,同时也是新闻界、全体新闻工作者、全体受众共有的责任。 新闻记者论文:电视新闻记者采访信息的敏感性分析 摘 要 本文从新闻采访实践的角度分析记者的新闻敏感性,在“灵、巧、活、特”上做文章,创新视角,创新题材,使采访出来的新闻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贴近民生,引人关注。 关键词 电视新闻记者;新闻敏感;活、巧、灵、特 无论任何一级的新闻节目,都是党和人民的喉舌,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反映群众心声,引导社会舆论,其显著特点政治性政策性强,正因为如此,也容易显得高高在上,严谨有余而活力不足,如何接近新闻与观众的距离,找到这中间的平衡点,就显得特别重要。 在电视新闻采访过程中,我们常常在思考,如何把新闻做得更好看,更耐看?但万变不离其宗,总的来说就是形式上的创新、包装上的创新,内容上的创新。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往往流于形式,陷入日常“以点带面,突出主题”的传统模式中不能自拔,经常是份量看似很重,新闻价值却并不高,“点”没有代表性,“面”情况空泛,片子最终成为最寻常的播出需要了。无论何种创新对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的新闻敏感性要求都很高,本文就从新闻采访实践的角度,就记者在新闻事实的思考和判断能力方面,也就是新闻的敏感性方面进行粗略的探讨。 1 良好的新闻敏感可以把新闻做“活”,拉近新闻与观众的距离 我们的一些报道这所以得不到观众认可,群众认同,是因为这些报道往往从领导和部门的角度出发,想做出一个突出工作重点的报道,这类题材宏大,内容庞杂,不但要求要把内容讲清楚,还要突出重大的意义,属于命题作文,要做好难度较大。往往是只有口号没有信息,说了一大堆成绩,没有细节,成了部门的“宣传报”,观众看不到与自己的联系,当然就没有兴趣。这时记者就转换视角,善于从群众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群众的角度去捕捉信息,在“活”字上下功夫。如双辽电视台在宣传市里帮扶家庭零就业工作时,记者是以一个带孩子的单身下岗女工的就业为点做的,这名女工几年前丈夫去世,孩子年幼,下岗后两人经济困难,就业帮扶的工作人员了解后根据她的情况,一次次地帮她找工作,最终她终于干上了一家公司的清洁员,达到了自食其力,经济问题解决了,孩子学习也好了,她相当的满足,这个例子选的贴近性强,通过帮扶,平凡的主人公让人看过之后,能感受到她对生活的满足和希望。整个片子行云流水地把一个政策的内容和作用表述出来。 2 良好的新闻敏感可以帮助记者在新闻选点上做到一个“巧”字,开掘新闻亮点 新闻工作者在研究如何创新的时候,经常要讲到题材创新,而往往有些题材是不能创新的,经常是一些常态的东西,比如,消防日、护士节等常规新闻,由于县级的一些具体情况,就是在主要街路设几块大牌子,领导与相关工作人员往那里一站,讲一讲话,发一些宣传单了事,因为这个内容太常规了,这里题材没有客观的“新”,可新闻还要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怎么办,我们就在“巧”字上下功夫,以消防日为例,最好有一个大的演习什么的,那新闻就好做啦,可是没有,总不能把全市的水电弄没有了吧,我们就经常让小朋友做主角,几个或者一个班的学生做个大模型或者模拟一下成人的演练,不但好策划,而且人多热闹,小朋友还憨态喜人,画面效果好,只要事先沟通好,一定可以拍出热闹的气氛,六十人的场面弄不成六百人的气势,至少可以整出来一百六十人场面。冷冷清清的场面是绝对不吸引人的。 良好的新闻敏感可以帮助记者在采访时做到一个“灵”字,选择独特的角度,增强报道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在日常新闻采访中,有些内容看似平常,往往被当作常规新闻播出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殊不知其中可能包含“大新闻”。这时记者的新闻敏感性就显得特别重要,能从普通素材中发现其内在的价值。这正是记者的功力所在。 不要就事报事, 把它同周围的客观事实联系起来 ,灵活运用,往往就会发现隐藏在小事之后的重大内容,发现新闻背后的新闻,揭示其深刻的社会意义。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从年初开始,双辽电视台就策划了播出了一批企业发展报道,展示双辽市在“十一五”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上的成就,在采访过程中,有两户企业的不同发展历程引起了记者的关注,一家刚刚成立几年、只有不足百人的小企业,经过认真考察市场和技术攻关,产品产销对路,购需两旺,企业效益连年翻番:而另外一家在当地享有盛誉的大企业,因为生产工艺和产品落后,经济效益指标连年下滑。身处同一时代的两家企业迥然不同的遭遇,让人感触颇深。于是,笔者特意将两条消息对比编排,再加以串联和编后,以说明现代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生存和发展的道理。从这件事中,笔者也深深体会到新闻敏感性的重要,一个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报道,都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让情节生动起来,也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达到宣传教化的效果。 3 良好的新闻敏感还有助于记者把目光转向群众,及时了解民情,研究民意,去寻找富有魅力的素材 在新闻立意上做到一个“特”字,一味沿袭固有的新闻采访模式,只能扼杀新闻的生机和活力,从受众的角度去提炼主题,贴近民生,不断创造受众最能接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才能使新闻独具魅力,深入人心,努力搭建党委政府和群众之间的互信桥、连心桥。 这里所说的“特”字,是新闻采访角度的特,从大量纷杂的素材信息中发现新闻的独特视角,在双辽电视台的民生栏目《百姓故事》中播出了《一个农民通讯员看家乡变化》的新闻,就是记者在日常事件中发现挖掘的,就很有代表性,在双辽市那木乡白市村有一个农民叫母万喜,他多年如一日,往双辽电视台传送新闻稿件,他采写的新闻都是围绕他们村展开的,内容从春种到秋收,从农民种地技术的应用,粮食产量的变化情到农民收入情况,他都一一记述,多年下来,就形成了一本很好的记录农村经济变化的小账本。记者敏锐地抓到了这一新闻点,从通讯员母万喜的角度,看到了白市村农民生活发生的喜人变化,进而展现了近年了全市农村经济的发展成果,文章小中见在,视角独特,文风朴实,贴近群众,节目播出后,反响强烈,获得了各方好评,做到了“两头满意”。 总之,对于新闻敏感性的培养,不是短期突击培训能够解决的问题,它需要新闻记者自己长期地、脚踏实地在新闻实践中去磨练,不断学习,不断总结提高。 新闻记者论文:到现场去――新闻记者的成才之路 我是在全国第五届舆论监督研讨会上认识“卧底记者”石野的。他中等的个子,两道剑眉,小平头,挺直的腰板,不俗的谈吐。分手时他送我一本自己的长篇传记《卧底记者――我的正义之旅》(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读罢全书,我对这位已过而立之年的年轻记者油然生出一片敬仰之情。其实,在此之前,石野还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卡帕记者丛书”中重点推出过《卧底历险――我的第四次死里逃生》一书。这个从海军陆战队走来的记者说:“我是一个未上过多少学的乡下青年,是一个没有文凭的小士兵,在社会的锤炼下,成长为一名以笔为枪以新闻为毕生事业的记者。”已经有许多文字工作者、学者和专家介绍、评价过这个被人称为侠客记者、卧底记者、正义记者的传奇人生和不凡经历。作为一个补充,我这里只想简略地谈一下从石野身上读到的一种感悟:到现场去――新闻记者的成才之路。 世界各国招聘记者,大致有两个路径:一个是从高校毕业生尤其是新闻传播院校毕业生中遴选,一个是直接从社会各种“写匠”中发现。石野走的就是后一条路子。“我没有文凭没有背景,面对陌生而喧哗的城市,赤手空拳打天下,梦想过上美好而体面的生活,也想让自己的青春和梦想更加绚丽,但除了热血和憧憬,除了心头那挥之不去的美丽梦想,我一无所有。几经挣扎和拼搏,我这个从没进过大学校门的农家子弟,终于成为一名为民请命的政法记者。”对记者这一行当,不同的入行者有不同的理解和追求。大凡从校门到传媒门的学生记者,多数人设想得很浪漫,很潇洒。“相机胸前挂,信步走天下,今朝名记者,他日大作家。”但在实际工作中摸爬滚打几年之后,这种念头会烟消云散。请听听石野是怎么说的:“人生是快乐的,但人生又是痛苦的。作为一名直面人生,直接调查许许多多虚伪、冤屈、凶恶、丑陋和邪恶的记者,我们的心灵深处不仅要忍受着那一幕幕血淋淋的折磨,更顶着来自各方的压力,甚至危险。我觉得危险无处不在。但我总看到,在危险的深处,隐藏着正义的火焰。”这种正义的火焰,就是指点着、支撑着每个有良知的记者去勇敢地充当侠义之士的力量。也是这个石野,讲了这样一段肺腑之言。他说:“是的,我并非像曹雪芹、鲁迅、尼采等思考型的作家,我只是一个记者,并无半点戏弄人生之意。现在,为了要说出真相,为了那些仍未了结的案件,为了那些结了案仍没有解决问题的当事人,为了那些我无能为力的人性尊严,我只有通过那些为弱势群体呼吁的文字才能表达我作为一名政法记者的感叹。” 正是出于这样的良知,出于这样崇高的社会使命感,石野才会出生入死,视子弹为纸屑,在十年时间里,贡献出各类文章4000多篇、300多万字,并出版了一批报告文学和小说、传记作品,终于成为中国的畅销书作家。 记者行业里有一句经验之谈:脚板底下出新闻。只有到现场去,才是记者真正的成才之路。胡乔木同志曾对记者的产生做过这样的分析:“为什么要有记者?人生活在社会上,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职务或职业?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生活,其根本问题是阶级斗争,在阶级斗争消灭以后,还有生产问题,所以社会问题根本上还是生产问题。生产斗争以及围绕生产,产生了种种经验,对于这些经验,有加以宣传之必要,于是,有人自告奋勇,或被指定介绍这些经验,使世人周知,特别希望与他利益相同的人,根据这些经验办事,这就是记者产生的根本基础。”(胡乔木:《记者的工作方法》,《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下卷,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第271页)很明显,报道这种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社会生活的经验,记者是必须到第一线、到现场去的。所以石野以“到现场去”命名他的中国舆论监督报告文学三部曲的第三本书的主题,这不仅有现实的意义,而且有学理的高度。 业内把记者到现场去,视为记者成才之路,有许多精彩的论述。有人说,记者是社会直观现象的追逐者和永不疲倦的探索者。有人说,记者是社会真相的挖掘者和社会财富的探宝人。有人说,记者有十足的好奇心,渴望知道正在发生什么事,将要发生什么事以及渴望迅速捕捉到这件事的第一手材料。有人说,记者是调查研究的职业工作者。还有人说,记者是社会活动家。石野就是这样,他视现场为刀尖,为风口,他乐于在刀尖上舞蹈,在风口t望。“我站在刀尖上,开始一种锐利;我站在风口上,开始一种审视。” 据我观察,石野是个极其聪明的人,也是一个百折不挠的人。如果去经商,去当老扳,也许早已挣得盆满钵满。但他至今仍是一个穷文字匠。漂泊京都的他常常受到生活的煎熬,受到各种压力、威胁的冲击。但他对这一切笑而置之。“尽管我至今是一位没有编制没有任何保障的流浪记者,但为了我热爱的新闻事业,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悬崖,我都会勇往直前,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这种高姿态,于石野当令人肃然起敬,于我们则当思考我们的新闻体制应有哪些作为。如今“北漂派”在京城,“南飞族”在珠三角已不在少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闻传媒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当然不必把各种“自由职业者”统统纳入体制里面来,但如何为这些游弋在体制外的自由提供社会保障,让他们在改革成果阳光普照下更有活力、没有后顾之忧地放手工作,我认为是文化传播改革中必须认真考虑并切实加以解决的问题。当然,如果人才流动真正成为一种普遍性制度,一些自由职业愿意受到“国有企业”这棵大树的庇护。经过一定手续把他们吸纳到体带制里面来,给予较好的物质待遇,使他们免于体制外种种意想不到的“日晒雨淋”,也不是不可考虑的一种善待之策。当然,把这些自由职业吸纳到体制里面来,依然要给他们自由思考和写作的广阔空间,而不要增添不必要的约束。我想,在文化体制改革即将广泛深入展开的2007年的春天,这种殷切的期待,是不会让卧底记者石野失望的。 (作者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与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站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 新闻记者论文:新闻记者如何运用好网络采访 摘要:信息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信息方式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新闻采访的操作与实施。由此,如何控制好现实环境与虚拟环境的采访,对于新闻记者来说,是一个残酷的考验。尤其是当今网络的发达,利用网络采访已成为新闻记者常规采访的一部分,但如何控制好网络采访,仍是一门值得探讨的技巧。 关键词:新闻记者;网络采访;信息时代 一、引 言 信息方式是马克•波斯特所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运用福柯的全景监狱概念来研究数据库,认为数据库和全景监狱一样,不仅仅是塔楼上的那个狱卒,而是施加于囚犯、把他或她构成为一个罪犯的整个话语、实践,这就意味着罪犯受着一个隐藏逻辑的支配,把主体构建成一个罪犯并把他或她规范化到一个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的程序中,这就是全景监狱的话语、实践构建主体的方式。 而在数据库中,一种新的话语、实践便在社会场中运作,数据库使主体的多重身份成为可能,它重新构型了主体,这即是信息方式[1]。信息方式即是信息时代固有的逻辑方式,就像人类的思考方式一样,有着一定的模式。或者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托马斯•库恩在1962年提出的“范式”。这也就是说,网络固有的逻辑方式将左右新闻行业的运行和操作。 因此,利用网络采访,就需要符合信息的思考模式,即信息方式。网络信息固有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将导致利用网络采访或资料查找受到极大的便利或限制。而这种便利或限制最主要是体现在,对新闻采访的精确与模糊内容之间的平衡。 本文所述的网络采访,是指记者通过互联网,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新闻信号的甄别、对网络内容的使用,对新闻事件当事人、相关人员和事件背景进行材料搜集、分析、处理的采访过程。网络采访常用“电子邮件”、“搜索引擎和网络数据库”、“即时通讯工具”、“网络社区”等采访方式[2],同时,这些方式也是挖掘网上内容的新闻价值最有效的方式。但物极必反,这也是失却新闻客观性、准确性的时候。因而,这些采访方式作用于网上内容的时候,便受到了一对矛盾的促动或制约,即新闻的精确与模糊之间的矛盾。 二、信息时代为精确内容的采访提供可能 网络对于信息的提供可谓丰富多彩、无穷无尽、但也真假难辨。面对这样的情况,新闻记者利用网络的时候往往受到网上内容的干扰,或迷失自己,对网络内容不假思索的原文使用,或得到比较具有深度而又能够成为独家的新闻。但是,乐观的看,网络的确让新闻记者便于采访、写作,出好新闻,这主要归功于网络为新闻报道提供了精确的内容。 相比较于传统新闻采访,网络采访的最大的可信度在于可以实证。网络采访“易于保留采访记录”[3],就显示出网络的实证能力。例如,记者的采访过程可以由网络记住,并能够完完整整的展现出记者采访的过程,可以明了记者最终的新闻报道的充要条件。这就能够创造一种记者采访的小型环境,使记者的新闻报道得到比较可靠的支撑。这就打破了传统新闻采访需要依靠记者个人的权威性采访的束缚。因此,网络采访不仅便利了记者的采访,而且使采访变得更加具有可信度,更加能够得到实证,也就更加精确。 这种精确性,不仅归功于网络文本的可记录性及可查询,网络IP地址提供了唯一的信息源,还在于计算机技术能够对记者采访过程的记录。而且,国家的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各组织、机构、部门的信息都力求准确无疑义,这样,就为新闻记者提供了拿来即可使用的新闻成品或新闻源。 三、信息时代为模糊内容提供的可能 网络采访中的人际传播带有相当的匿名性。“网络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上网者的姓名、年龄、身份甚至性别都可能是编造的[4]。虽然文本的可记录性和唯一IP地址信息源为网络采访提供获得精确内容的可能,但是,潜伏在网络文本及IP地址的身份,却是捉摸不定的,难以查证的。“网络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颇具有讽刺的一句话,就道出这种身份模糊的可恨之处。 当然,这种身份的模糊,对于新闻记者运用网络采访来说,具有非常大的阻碍作用。数据库使主体的多重身份成为可能,“它重新构型了主体”,这使得主体失去了现代性之稳定特性,使得精确采访摇摇欲坠。毕竟,“网络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网络的虚拟特性所产生的身份的重构,足以导致新闻采访的一场变革,但如今仍少有人谈及或从这个方面谈及。网络的革命性质总是被置于传统媒体研究的话语之下,很难突破新闻事业很不容易才建立起来的规则。这足以说明,现代人对于网络的虚拟性质与现实性的感知冲突。虚拟性在符号意义上,与现实世界一样,是对可观世界的反映。但是,现在还是人类现实生活的一种阻碍。当然,这并不是对虚拟现实的乐观支持,也非对现实生活的悲观论证。既然网络是人类与虚拟现实的结合点,那么,对于虚拟现实的新闻学认知,就应当与传统认知有所区别。这个问题的关键点就是“要不要进行现场采访”[5]? 伴随着记者的采访行为一般不被当做新闻内容来报道的事实,“要不要进行现场采访”,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人们对新闻记者对网络模糊内容采访的不信任。而这种不信任,其实就是对虚拟现实提供的多重身份的抵制。毕竟网络上模糊内容的虚假性能直接操纵现实世界物质财富的损害。正是这种在虚拟世界中,人既可以为“真”,也可以为“假”的身份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抵制新闻记者的网络采访。 三、信息时代记者对精确内容与模糊内容的采访控制 如上所述,新闻记者基于对采访的精确与模糊内容之间的平衡控制,就显得非常有意义。针对精确的信息,报道时直接使用或经过原义不变的改编,新闻界是不吝使用的,受众也能够接受。但对于模糊内容的采访,或在新闻成品中表现出的不确定性,这就值得思考。毕竟面对虚拟现实日益与现实生活的结合,逃避根本不是办法,而直面又需要采取某些措施来保证。 (一)利用道德、法律、经济、政治等社会标准,明确报道思路,把握精确内容,消除模糊内容 针对一些稿件,比如宣传类稿件、引导舆论性质的稿件,评议的地位高于新闻事实一等,因此,这急需要社会所建立起来的规则、标准来衡量、引导事态或人心的方向。但一般新闻报道,采取这些标准来衡量,也有助于新闻报道。在信息时代,虚拟事态的新闻也需要得到报道,或者成为新闻。 因此,利用道德、法律、经济、政治等社会标准,把握精确内容,也有助于消除模糊内容给现实社会带来的不确定性和损害。或许有人将要提出,网络实名制对于消除网络带来的身份的不确定性将是一个很有效的解决办法。在这里,我认为,网络实名制是对言论自由的一种严重损害,严重违背信息方式固有的逻辑,从长远来说,也是对人类智慧资源的限制。 (二)记者的底线、原则,树立新闻理想,把握精确内容,消除模糊内容 专业的记者务需有自己的新闻理想,并能够在新闻采访中付诸实践。而在追求新闻理想的过程中,固然有诸多可实现的途径或操作原则,但对于模糊身份的网络文本来说,确实需要记者有自己的底线和原则。 1.“实”的精神 记者需要有求实的精神,实事求是说话,怎么采访就怎样报道,或者把记者自身作为报道内容之一来增强新闻报道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虽然,单靠网络采访,会失去耳闻日睹新闻现场的机会,长此以往,影响新闻事实的准确性和生动性[6]。但记者作为景观出现在新闻报道中,或者说以记者体验式的采访来报道,也或多或少可避免这种不生动性质。 2.正义的胸怀 记者正义的胸怀就是记者能够摈弃人类之恶,而弘扬人类之善。这也正如弗洛伊德所谓人之生、死本能一样,新闻记者要多表达一些人类生的本能,而压抑死之本能。记者揭恶扬善,将有力地增进记者对网络内容模糊身份的验证。当然,这种正义,需要紧紧建立在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之上。 新闻记者论文:突发事件与新闻记者的责任意识 2010年3月23日,福建省南平市发生一起恶性杀人案件,造成8死5重伤的惨剧。4月20日,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维持原判,终审裁定凶犯郑民生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4月28日,正义的枪声响起,郑民生被依法执行枪决。从案发到枪决,在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这起典型的突发事件由于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恶劣社会影响,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轰动效应。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在经济和社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各种突发事件是不可避免的。突发事件,不仅考验了党和政府处理危机的能力,考验着新闻媒体的应变能力,也考验着身处新闻报道第一线记者的社会责任。应该如何把握,才能使报道的效果更佳,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在3・23恶性杀人案件发生后,境内外媒体竞相报道,各路记者蜂拥而至,调集各种资源,想方设法获取最新最快信息。在报道过程中,主流媒体及时向受众提供真实、准确、客观、全面的现场情况和有关资讯,坚持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值得肯定。但笔者同时也感受到一些媒体和新闻记者的责任意识应当要引起重视。 一、案例 本文节选“3・23恶性杀人案件”中4则新闻报道作为案例,分析在这起突发事件报道过程中责任意识存在的问题。 案例1:今天(23日)上午7时20分许,福建省南平市实验小学校门口发生一起恶性案件,一位40多岁的盲人持刀沿学校周边路上一路砍杀。截至目前,已造成6名儿童死亡,6名儿童重伤。凶手已被警方控制,据称曾有精神病史。事发学校已经停课。目前,受伤儿童正在紧急抢救当中,儿童和家长的心理疏导工作也迅速展开。 案例2:被送往福建南平第一医院救治的重伤学生中,不幸又有一名遇难,下午5点10分左右,因抢救无效死亡。早前据媒体报道,23日上午7时20分许,一名中年男子在福建省南平市实验小学校门口手持砍刀,连续砍杀正在排队进校门的无辜学生,目前已造成9名学生死亡,4名学生重伤。 案例3:教师执意拆鲜花 官员威胁等着瞧:昨日下午,一位市关工委的负责人曾向记者透露,今天早上将举行一个特殊的“告别仪式”――那些遇难学生的课桌将在这个仪式后被撤走。但记者却在采访现场遭遇自称是当地政府官员的人阻挠,此人当时正在拆除悼念“花墙”。 案例4:环卫工刘瑞英无缘“见义勇为”:在南平有关部门公布的“3・23”特大凶杀案见义勇为名单里,实验小学学生应某某的家长应长余、实验小学保卫人员陈仕营、实验小学教务处副主任甘贵平、城管大队副大队长游钦章等四人都名列其中。“但那位第一个赶到现场救出了3个孩子的环卫工人呢?为什么要漏掉她?”许多人都忍不住这样问。据有关人士介绍,认定见义勇为名单的依据是根据当时校门口的监控录像――“刘瑞英没有出现在录像上。” 二、责任意识存在问题分析 所谓责任意识,即新闻记者在采访报道中的社会责任感体现,是指从事新闻职业活动的人员对其职业行为所产生的社会作用和社会意义所应承担的责任。社会责任感是构成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它是新闻工作者基于一定的政治立场、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业务水平,在内心信念和道德责任感的驱使下,自觉履行的对事实、受众和社会应尽的职责、使命和任务。在很多情况下,报道本身的技巧并不是很重要,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神圣的职业道德感,在采访和写作时,才能摆脱狭隘眼界的束缚,跳出就事论事的藩篱,站在综观社会全局和历史发展的高度上,把握和反映时代精神。[1] 这些年来,舆论监督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新闻媒体在舆论监督方面也表现得空前活跃,但与此相伴的是由此造成损害他人名誉、引发矛盾纠纷、造成社会动荡等等问题大量涌现。以上选取的案例在此次“3・23恶性杀人案件”处置过程中引发质疑、讨论、争议。归集起来,“盲人”、“有精神病史”、“9死4伤”、“环卫工无缘见义勇为”、“拆除花墙”为关键点。分析案例,笔者认为在这次突发事件中,新闻记者的责任意识存在问题,具体体现为报道过程中的事实缺失和立场缺失。 关于“盲人”、“有精神病史”、“9死4伤”的报道是典型的事实缺失。“盲人持刀沿学校周边路上一路砍杀”,不符合逻辑,试问一个盲人如何能一路砍杀,且目标精准,造成8死5重伤;“有精神病史”也只是记者的主观臆断,并无事实根据;“9死4伤”更是以“道听途说”之法而流传大江南北(至目前5名受伤学生病情已经稳定,进行康复治疗)。 关于“拆除花墙”、“环卫工无缘见义勇为”的新闻报道是典型的立场缺失。“拆除花墙”一度成为一些媒体的热点新闻。在这件事发生过程中,笔者未亲眼所见,但笔者认为,教师拆除花墙目的是善意的,虽然不排除个别政府工作人员言语失当的可能性,但部分记者乃至媒体显然给予了“官员”、“阻挠”、“威胁”等过多的关注。在南平市政府举行的第三次新闻会上,公安部门根据案发现场的监控录像简要通报了这起恶性杀人案件见义勇为情况,对应长余、陈仕营、甘贵平、游钦章等4人的见义勇为行为进行情况通报。通报最后强调了“还有见义勇为救护学生的人和事,欢迎知情者向公安机关提供线索。”并于3月25日在《闽北日报》上公布了欢迎提供线索的热线电话和电子邮箱。而一些媒体以《环卫工刘瑞英无缘见义勇为》为题,忽略了事件还在进一步发展,忽略了警方的见义勇为事实确认规程(刘瑞英手持扫帚和郑民生展开对峙,护住身后的数名学生,起初延平警方认为暂时未有其他证据佐证,因此未上升为见义勇为行为),故最初的见义勇为情况通报上没有环卫工人刘瑞英,给当地相关部门的后续工作造成被动。5月5日,南平市公安局延平分局公示了一份拟确认见义勇为行为的5人名单,刘瑞英的名字已在榜上。 三、如何增强突发事件报道中新闻记者的责任意识 除了事件本身,突发事件造成的另一社会危害就是信息的不确定性和不对称性,这会给谣言提供传播的空间,引起公众恐慌,影响社会的安全和稳定。[2]新闻媒体在面对这类突发事件,应正确把握舆论导向,通过及时、真实、准确的新闻报道消除突发事件带给人们的紧张与慌乱,还原新闻真实,维护社会稳定,这才是新闻记者在报道中应担当的责任。 1.客观报道 突发事件发生后,民众对信息的需求为迫切。此时,各路媒体往往争抢新闻点,抢打时效战。另外,新闻记者采访突发事件,往往都带着繁重的发稿压力。诸如此类原因,造成部分新闻记者在事件动态过程中,未经客观调查,造成局部失实,甚至道听途说,凭主观臆测就撰写稿件。这样的报道肯定会影响客观公正,误导公众,不利于事件的正常处理。 突发事件中媒体的舆论引导应坚持“3T”原则,即Tell your own tale(主动提供情况);Tell it fast(尽快提供情况);Tell it all(提供全部情况),及时说明事实真相,既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又赢得了舆论的主导权。[3]在发生突发事件时,新闻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应当在第一时间抢占话语权,把握舆论导向,制止各种流言、谣言的滋生、传播。如,2008年7月,云南昆明发生一起“公交爆炸案”,一时间传言四起――“昆明发生多起公交爆炸”。在案件发生2小时,即召开了第一次新闻会,媒体也在第一时间跟进报道,说明了爆炸情况,使谣言不攻自破,同时也稳定了市民紧张的情绪。又如此次“3・23恶性杀人案”发生后,南平市政府于案发当天上午11点举行了第一次新闻会,及时通报案情和处置进展,当晚举行第二次新闻会,随后又先后两次举行新闻会。频繁的新闻会,媒体及时掌握事件处置、善后等各方面情况,对于公众了解案情、制止谣言传播、消除恐慌以及事件的进一步处置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2.站稳立场 在突发事件面前,新闻记者如何看待新闻价值,对事件的新闻价值是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保障民众的知情权等全局利益为选择标准,还是一味追求“轰动效应”,考验着新闻记者的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新闻传播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发掘事实真相,更重要的在于传播事实真相。在通常情况下,事实已经摆在那里,关键就在于新闻媒体采用何种方式、以何种角度选择和传播事实真相。换句话说,新闻记者固然要不断发掘事实真相,还原事实的本来面目,但是在“勘探”、“发掘”的过程当中,新闻记者就已经有了明确的政治立场。[4] 由于传媒竞争非常激烈,为赢得大众的眼球,记者在报道的时候,会把公众想看的、想知道的都考虑进去,在这样的考虑因素下,就会容易丧失新闻报道的立场,丧失报道的客观性。所以,新闻记者应该站稳立场,遵守宣传纪律,在报道中牢记自己就是代替公众前往事发现场,接触新闻事件当事人,并将真相及其代表的意义呈现于公众面前。在报道突发事件时,应对事件的前因后果、发展态势进行说明,及时宣传政府的应急行动,消除民众的恐慌与疑虑。同时要充分考虑报道在社会上可能产生的影响,站在党和政府的立场上,站在维护人民群众共同利益的角度,发挥舆论导向作用。 3.良知原则 查尔斯・达纳:无论什么时候,我们不要忘了,记者“是受着新闻业者方面的道德要求和一般社会之道德要求的二重束缚的……缺乏这种道德感的人,是不能制作为社会多数人所欢迎的有价值的新闻记事的。”[5] 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应当遵循良知原则,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营造良好的社会人文氛围。突发事件可能造成对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以及其它一些灾难性的后果。如果我们在报道中细致地展现受难者的惨状,过多地描绘灾难现场,描绘过程细节,挖掘事件背景。特别是在报道的中后期,如果没有注意理性,把握适度,将对受害者产生二次伤害。“3・23”事件的发生,对全社会产生极大震撼,特别是对未成年人的心理成长影响很大。记者在采访报道中的方式方法,应根据这一特殊情况,注意把握良知原则,以利于减缓未成年人的心灵创伤。福建电视台新闻频道在南平实小复课当天有这么一段采访报道,“一位家长说:我们今天还送孩子来上学,是因为我们认为这起凶杀案事发偶然,我们还是相信学校、相信政府、相信社会的。”可以看出记者的社会责任感和良苦用心,通过这则报道给予了学生、家长、观众、社会充分的人文关怀,给人以信心,给人以希望。 新闻报道的作用不仅仅是向受众提供最新信息,更重要的是它要通过报道影响受众的思想、行为,使之朝着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事件解决的方向发展。因此,突发事件的报道不能仅仅局限于事件本身,更应从人性的角度,以良知、善意为原则,充分展现人文关怀。 总之,突发事件敏感性强,不好把握,容易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影响和谐稳定。在突发事件上正确的舆论引导是媒体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在报道过程中依据事实、把握立场也是新闻记者恪守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担当。因此,在报道突发事件时一定要在政治上、大局上考虑,站在党和政府的立场,站在维护人民群众共同利益的角度,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从有利于事件解决的方向出发,发挥媒体的导向作用,做到全面平衡、客观严谨、化解矛盾、凝聚人心。 (作者系南平广播电视台广播节目中心副主任) 新闻记者论文:新闻记者“爱心”接力,救起一个被曲解的全国典型 2007年8月16日下午,济南市天桥区北坦街道办事处新菜市街居民郑承镇给我打来电话,他在电话里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今天晚上的‘新闻联播’要播出我的事迹了,你到时候可别忘了收看!”说着说着,郑承镇不由感慨起来:“唉!这么多年来,不容易啊!我能有今天这一步,都多亏了你啊!”听了郑承镇的这句话,一直跟踪采访报道郑承镇达7年之久的我也不由感慨万千,恐怕也只有我最了解郑承镇这番话的真正含义:作为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靠最低生活保障金维生的无业人员,多年来郑承镇一直梦寐以求自己收养流浪儿的行为能得到官方的认可和肯定,然而一个极为尴尬的现实却是:虽然包括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在内的众多媒体多次报道了他收养流浪儿的事迹,然而对他收养流浪儿这一行为,政府相关部门却长期噤若寒蝉、视而不见,一直没有人对他的做法是否合法、是否值得提倡表彰给出一个明确的“说法”;他在许多人心目中一直是个有争议的人物,就在两年前,民政部门特批给他的低保金还险些被有关部门取消,甚至还有人传言要取缔他收养流浪儿的“非法行为”。现在他的事迹上了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了,他一生为之付出心血的事业终于得到政府的承认了,更具体一点来说,今后再也不可能有人借他的行为是否正当这一话题来奚落他、刁难他了,他又怎能不为之激动为之自豪呢? 在此之前,中共中央宣传部下发通知:根据中央领导同志批示精神和领导指示,要求《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科技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妇女报》《农民日报》《法制日报》等中央级新闻单位开辟“道德楷模,文明风尚”专栏,按照要求做好典型郑承镇的宣传报道。随后,新华社于2007年8月16日播发通稿《郑承镇:20年救助400名流浪儿》,当晚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推出“道德楷模,文明风尚”专栏,第一个介绍的人物就是郑承镇。同年8月17日,《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全国各大报纸、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刊播新华社稿或自采稿,宣传郑承镇的活动自此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2007年9月19日,郑承镇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受到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亲切接见。9月23日,郑承镇被评为“山东省道德模范”。随后,省、市、区各级部门授予了他多种荣誉称号。 然而,就在7年前我采访报道郑承镇时,当地政府部门却对此惟恐避之不及,极不希望我报道郑承镇的事。如今的郑承镇仍是当时的郑承镇,然而从政府部门不愿甚至不准报道到他成为全国典型,如此巨大的反差,其中原因耐人寻味,作为追踪采访报道郑承镇达7年之久的记者,我见证了这一事件的全过程。 我和郑承镇初次相识,是在2000年。一次,我到济南市某政府部门采访时,在和工作人员闲聊时无意中听到郑承镇收留流浪儿的事。看到我对这件事感兴趣,这位工作人员当时就给我泼冷水:“你也别白费工夫了,就算你采访了也不可能发出来”。我追问原因,他却欲言又止:“具体情况我也说不清楚……他以前进过监狱,听说领导挺烦他……”他的话更激起了我的好奇心,便央求他带我去郑承镇家,他却死活不肯:“你还让不让我在这里干了?如果你真想去采访你就自己去吧,不过千万别说是我告诉你郑承镇的事,要让领导知道了我可就麻烦了……” 几经打听,我终于找到了郑承镇的家――一间狭小阴暗潮湿的旧平房里,住着郑承镇和他收留救助的8名流浪儿。对于我的突然来访,郑承镇感到很意外――近期已经很少有记者来他家了,但他还是很高兴,取出一些有关他的报道让记者看。原来,郑承镇长期收留救助流浪儿,引起了新闻媒体的注意,省内曾有多家媒体报道过他,然而一些人却怀疑他收养流浪儿的动机不纯,有关他“收养流浪儿是假,从中牟利是真”的传言一直不断,特别是还有人多次到省市有关部门反映他拐卖妇女儿童,再加上他曾有过被判刑的“前科”,有关领导曾做出指示:停止对郑承镇的宣传报道。从此后,郑承镇的名字就从各新闻媒体上消失了。虽然以后的调查结果证实了郑承镇的清白,可由于种种原因,关于他“打着收养流浪儿的幌子牟利”的传言仍没有消除,也很少再有新闻单位关注郑承镇,这让郑承镇很苦恼,也很无奈。 那么,郑承镇是否真的借收养流浪儿来牟利呢?为了查清事实,我对郑承镇收养在家中的几名流浪儿进行了采访,为了慎重起见,我还随机调查了多名郑承镇以前曾收养过的流浪儿的家人,查清了以下事实:郑承镇收养流浪儿,并没有向流浪儿的家人索要过财物。相反,这些孩子的家人对于孩子的突然出走一个个心急如焚,当郑承镇收留了孩子并把孩子送回家时,他们都对郑承镇感激不尽。许多家长看到郑承镇生活贫困,就买些米、面、油、糕点、水果等生活用品送给郑承镇表示感谢,本来这也属人之常情,多数情况下郑承镇也就收了下来。再说,对靠捡拾废品来维生的郑承镇来说,这些物品也确实无异于雪中送炭,可以维持、改善他和流浪儿们的生活。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件事,再加上他曾有被判过刑的历史,给一些人留下了怀疑他收养动机的话柄,还有人怀疑他精神不正常。 调查到这些情况后,我认为:郑承镇也是人,面对受助流浪儿家长送来表示感谢的生活用品,要让郑承镇这个靠卖血、捡拾废品来维生的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市民无动于衷,甚至于高姿态地“婉言谢绝”、“坚决不收”,不但很不现实,也完全没有必要――毕竟他收养在家的几名流浪儿还每天要等着吃饭,而他收下的这些物品也基本上都用到了他和孩子们的生活上。郑承镇的这一做法,不但无损于他的形象,反而更使得他这个普普通通的人物显得那样的真实可信。 经过长期深入的调查采访后,我将郑承镇的事迹写成长篇通讯,刊发在了我供职的《齐鲁晚报》上。报道刊出后,就有多名热心市民给我打来电话询问郑承镇的家庭住址,接着去看望了郑承镇和他救助的流浪儿,这让郑承镇很欣慰,从此后他也更乐于给我提供各种新闻线索。以后,每当郑承镇在街头上找到离家出走的孩子,而孩子又不愿告诉他家庭住址时,他就往往给我打来电话,希望能通过我的报道来帮助流浪儿寻找家人。接触的时间久了,郑承镇也和我越来越熟识,也不再拿我当记者了,而把我当成了他这个特殊的大家庭中的一员,经常向我说一些知心话,诉说他的烦恼和苦闷,其中,他的一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我收留孩子,不少人说我是‘精神病’,那是因为这些人没有碰上自家孩子跑了的事啊!假如他们的孩子也离家出走了,他们不定急成什么样呢!这时候突然有人给他们打来电话说收留了他们的孩子,他们还会说收留孩子的人是‘精神病’吗?” 同时,我也发现,郑承镇又很在乎新闻媒体的报道,很关心媒体对他的评价,这和那些做了好事不留名的好心人相比,就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关于这一点,郑承镇也毫不避讳:他刚从监狱出来时,处处受人歧视,自己都感到活得没有意思,偶然一次收留救助了一名流浪儿并将其送回家,流浪儿的家长把他当成救命恩人看待,这一巨大的反差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使他感到这样做人也挺有意义,从此他就把救助流浪儿当成了一份事业来做。长期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郑承镇迫切希望自己的行为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和认可,新闻单位的报道,不但给了他继续救助流浪儿的信心,一些好心人对他和流浪儿的资助,也从一定程度上给郑承镇继续他的这一事业提供了物资保障。然而,他的这一做法却与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做了好事不留姓名、不图回报”的好心人的标准格格不入,他也因此而成为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 记者的工作就是如实报道事实,作为一名记者,我没有必要掩盖郑承镇的缺点,也无意对他的行为作出评价,然而他收留救助流浪儿的举动又确实令人感动,于是,我就用手中的笔,如实记录下了郑承镇所做的这一切。2002年4月,《民主与法制》杂志以7000余字的篇幅,刊出了我采写的长篇通讯《浪子回头,卖血收养300流浪儿》,报道刊出后在国内引起较大反响,多家报纸、电视台纷纷跟进报道,这些新闻单位的报道又给更多的新闻单位提供了新闻素材,随后,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许多中央级媒体也纷纷采访报道郑承镇的事迹。以后,除了在我供职的《齐鲁晚报》刊发了数十篇有关郑承镇的报道外,我还在《工人日报》《检察日报》《杭州日报》《文化时报》《法制与新闻》《人生》等全国数十家报纸杂志上,刊发了有关郑承镇的长篇通讯,我的这些报道的刊出,又吸引了更多的媒体来关注郑承镇。这样,就像滚雪球一样,有关郑承镇的新闻也越来越多。 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却对郑承镇的爱心举动一直视而不见,长期没有人对他的做法是否合法、是否值得提倡表彰给出个明确的“说法”,各基层政府部门每年举行的各种评优和表彰活动,更是极少有郑承镇的份,郑承镇得到的“阳光老人”、“关心未成年人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也大多是一些群众团体授予的,属于“民间奖项”。这一事实确实让人感到有些尴尬,也让郑承镇很无奈。 由于长期从事记者工作,我和当地政府部门的不少同志关系比较熟,我就经常请求他们尽量对郑承镇的工作和生活予以帮助和照顾,由于郑承镇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不少人因此就对我的这种做法很有看法,有人更是直言相告:“老弟,你整天给郑承镇帮忙,对你能有什么好处?将来只会给你惹来麻烦!”而我却没有想到这么多,我只是抱着一个很朴素的想法:不管别人是否对郑承镇有误解,也不管郑承镇存在什么缺点,但就他长年坚持收留救助流浪儿这一件事来说,他做的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我作为一名记者,有责任为他救助流浪儿的事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郑承镇所从事的爱心事业,也得到了众多热心人的支持和帮助,众多济南市民通过媒体的报道知道了郑承镇,纷纷捐款捐物资助他的爱心事业。济南燃料总公司仁丰煤店经理王林光连续十年免费供应郑承镇家的烧煤,还给郑承镇家安装了“土暖气”。郑承镇有事外出时,他就代替郑承镇来照顾孩子们。正是有了王林光这样的许许多多的好心人,郑承镇的爱心事业才得以继续坚持下去。 就这样,在我和其他众多新闻单位同行的努力下,郑承镇,这个曾一度被雪封的颇有争议的普通市民,在济南、山东省乃至全国的名字开始越来越响,他坚持多年收留救助流浪儿的事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他收留救助流浪儿的事业也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和支持。2007年3月24日,在郑承镇60岁生日这天,一位好心人出资给他摆下几桌酒宴庆祝,包括新华社在内的十多家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2007年8月,郑承镇的事迹更是引起了国务院总理的关注,在总理的批示下,郑承镇成了全国的典型人物,郑承镇在他坚持收留救助流浪儿20年后,终于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最终认可。随后,当地政府部门对他和他收留的流浪儿进行了救助,困扰郑承镇多年的住房问题等等难题,也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了解决。 我想,那些和我一样曾宣传报道过郑承镇的新闻界同行,可能也都有着和我一样的想法,大家报道郑承镇,既是作为一名记者的工作职责所在,为了完成新闻采访任务,更多的则是为了呼吁和倡导社会良知和正义,为了推动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而新闻记者们的“爱心”接力,又给了郑承镇以更大的鼓舞和勇气,使得他收留救助流浪儿的行为为更多人所了解、所支持,唤起更多的好心人参与到郑承镇所从事的爱心事业中去。应该说,是新闻记者们的“爱心”接力,挽救了郑承镇这个曾一度被曲解的全国典型。 (作者康鹏系《齐鲁晚报》记者;王琰单位: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文化传播系) 新闻记者论文:新闻记者自身素养刍议 摘要:记者这一特殊的职业,决定其从业者须具备较高素养。记者处在历史洪流的风口浪尖,是一个战士、一个哨兵。新闻记者的职责与任务是多方面的,必须具有包括政治家素养在内的一些重要的基本素养,本文就政治素养、哲学素养、审美素养、语言素养、道德素养、技能素养和公关素养等方面略论记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关键词:素养;职业道德;“多媒体” 一、政治素养 新闻工作是一项政治性较强的工作,新闻记者不是单纯的“写稿匠”,他应该以一个政治家的眼光和态度去认识事物,并从中攫取能够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进步的“珍宝”。因此,政治素养是新闻写作者最重要的素养之一。政治素养涵盖较多内容,但就新闻记者而言,至少应具备以下两个方面: (一)理论素养 新闻写作者的理论素养可分解为马列主义理论和政策知识,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等思想理论的掌握情况。以及对政策知识的知晓度。记者应当熟悉历史,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非常清楚,这样才可以保证记者在采访、写作过程中不出现政治偏差,更好地当党和人民的喉舌。 (二)政治行为 政治行为通常可分为政治意识、政治品格、政治敏感等。政治意识就是一个人的政治观,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坚守的灵魂,唯有从政治意识的高度去认识社会,把握社会,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政治品格就是一个人的人格形象、政治勇气和品行。新闻工作者最重要的政治品格,就是明大理,明是非,激浊扬清,保持记者的良知。政治敏感就是个人的政治意识和对政治问题的敏锐性。而政治行为则是政治素养、政治意识、政治品格、政治敏感的归宿和落脚点,是一个新闻工作者多种素养在行为方面最集中的体现。 二、哲学素养 (一)坚持两点论 两点论是辨证法的核心内容之一,尤其是在新闻和舆论引导方面,更是如此。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可以发现在我们周围有许多矛盾的现象。比如:受众需求的广泛性与新闻局限性之间的矛盾;社会观念的多样性与报道者观念的局限性;受众思维方式与报道者思维方式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的现象,不管是此一方,还是彼一方,都需要进行认真的分析。 (二)对立统一关系 1.主观认识与客观事实统一。尊重事实就是尊重真理,记者的立场不能改变客观事物本身,但是却会影响受众对事实的认识。新闻记者对客观事物的报道,是经过记者的再加工后传给受众的,因此有一个主观、客观一致的问题。 2.时代性与历史性统一。新闻是记录历史的一门科学,它永远是以时代性和历史性的完善统一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时代性就是人们对社会特定历史阶段发生的重大问题所持有的不同价值取向,它标志着某个特定时代人类社会的认识水平。历史性,昨天的新闻就是今天的历史,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对以往新闻文化的继承性,通过新闻载体记下的今天,实际上是对过去历史的一种积累。 3.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统一。人的思维有两种:一种收敛式。这种思维方式常常限制人的创造力。还有一种是发散式的思维,就是触类旁通、由此及彼。新闻写作中一些非常有特色的创意往往始于不严格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有时可能偏离真理,因此不能只停留在发散思维上,借助发散思维的思想火花再继之以严格的收敛思维,二者相辅相成,才能共同完成一个成功创造的全过程。 4.偶然性与必然性统一。新闻采访中的偶然现象,指在新闻采访中经常遇到的一种随机出现的现象,而必然的出现是以偶然为信号的,忽视偶然,有时掩盖了必然。对新闻采访来说,面对一些重大事件的预见、报道,应注意其因果逻辑问题,对现实如何把握,对未来如何预测,从偶然中找到必然。 三、审美素养 对新闻工作者来说,需要借助美的原理,从审美的角度去弘扬美。审美是人的意识的一种反映,在审美意识的支配下,人们可以通过对某一事物的感知去获得一种极为崇高的美的形象并具有力量。 (一)新闻审美要主客观统一 一方面,美是客观存在的,它的确能激起人们的美感;另一方面,如果人们没有这种对美的感觉,没有对美的欣赏力,也就根本谈不上美。“具有审美属性的事物与人的美感的统一,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它充分体现了人的感知认识和在发现美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功能作用。因此这样说,离开了感知事物美的人的美感,同离开人的美感的美一样,都将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就是客观存在与主观意识统一的最根本要义。” [1] (二)新闻审美的核心是“真” “真实性”是新闻文化美学观的义。“真”是第一位的,离开了真,也就无从谈美,“一切的美都是真的”。“真”作为新闻审美的基础,是新闻美的最主要品格,它集中体现在自然之真(实事)、灵魂之真(新闻作品的主题)、写作之真(感情的真实体现)。善作为一种评价,更多的是从伦理意义上理解的,新闻之善就是张扬人性之美。 (三)新闻审美的共性与个性 新闻审美与一般审美既一样又不一样,所谓同是它具有一般审美的共性,所谓不一样是强调了宣传、解释的新闻属性。首先,美是一种价值体验,新闻之美一定要激浊扬清,扬人民之美,扬社会主义之美。其次,美是一种信息感觉。任何不同载体传播的作品,都可以适合不同的受众,其条件之一就是在这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必须达到优化程度,以保证接受者在获得信息的同时获得美的享受。再者,美是一个劳动过程。新闻作品的写作、创作过程,就是善于发现和捕捉现实生活中最美的东西,把这些东西准确、生动、形象、及时地展现给受众,使他们从中感受到美和善。 四、语言素养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语言素养是新闻写作的基础之一 。采集到好的材料,有了好的主题,选取了好的角度,都只是完成了新闻写作的一部分,最终还是要通过语言把事物准确、完善地表现出来。 记者在新闻写作时要特别注意文风,文风是语言素养的重要内容,文风不止是一种方法,而是一种理念,一种境界。郭沫若认为,文风不单是语言问题,同思想和方法有密切联系,为文首先要先做人。一个人文风的好坏,首先要看人,看他通过文章传达了什么,好的文风一定是准确、鲜明、生动。 五、道德素养 (一)敬业爱岗 作为一名记者,要有自律奉献精神,要经受得住诱惑。范长江在《怎样学做新闻记者》一文中指出:“新闻记者要能坚持真理,本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实在非常重要。”一段时期以来,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开始滋生蔓延,新闻界出现了“有偿新闻”、“红包采访”、“封口费”等现象,这种行为不正之风严重腐蚀了新闻队伍。在当下这个社会,追逐物质利益已无可厚非,但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应洁身自好。“我们的传播不是纯粹的赚钱,那是商人的事,我们所从事的是引导人的灵魂的事业,陶冶人的情操的事业,而这些首先需要我们自身有着高尚追求,有着客观公正的处事心态,理智的头脑和高远的目光。”[2] (二)诚实守信 对新闻工作者来说,诚实守信,实事求是最重要的职业道德。新闻学有个崇高的理想:传播真相。真实性是新闻报道和写作的生命,依据新闻事实写作新闻,这是追求新闻真实的最基本的要求,然而为了“抢新闻”、“暴内幕”,迎合某些受众的猎奇心理和低级趣味,有的记者无中生有地制造假新闻;有的记者不愿意深入生活,不愿意花力气去搜寻有意义的新闻线索,也不愿意去现场采访,不愿意对各种信息源、各方当事人和档案记录下一番寻访和细读的苦功夫,只凭一知半解和道听途说就匆忙动笔,这就必然造就假新闻或“半真不假”、 “有真有假”、“真假难辩”的新闻。 一个正直的记者,没有权利以任何形式弄虚作假。讲真话,让事实说话,是科学的态度,是宣传的艺术,也是记者高尚道德品质的体现。他必须对新闻报道的全部事实负责,所有报道必须从事实出发,为以事实为依据,并经过严格认真的核实,否则,就不予报道。“按照新闻学原理和新闻记者的职业价值观,新闻只能通过艰苦的深入采访调研获得,并在真实、公正和平衡原则的指导下做出价值判断和新闻选择。” [3]“记者的核心任务是做好邮递员,准确无误地传递信息。” [3] 六、技能素养 近年来,报纸、广播、电视媒体纷纷与网络媒体相结合,因此,对今天传统媒体的记者来说,在掌握和运用现代传播科技手段方面应该尽早起步、不断实践、永不停歇。“未来的记者必将是‘多媒体’记者,要运用多种数字化工具,如数码录音机、数码相机、WAP手机等,结合高性能笔记本电脑等完成多媒体信息的获取、加工、传输全过程,过去单一的文字记者将不复存在。” 七、公关素养 在平时的采访活动中,记者若是有意识地在社会上编织起广泛的公关网络,同众与采访对象建立起深厚的私人友谊,则采访活动一定会更得心应手,并且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是因为,建立起友谊的采访对象会主动积极地帮助记者,一有新闻线索便会及时提供给记者;再则,他们接受记者采访会无拘无束、倾心交谈,记者可以从中获得若干真实的材料。
消防安全教育篇1 据统计全球每年约发生600至700万起火灾,约有6~7万人在火灾中丧生[1]。在人才云集的高校校园,火灾事故也频频发生,且每场火灾都触目惊心,让人心有余悸,一次又一次地敲响大学生消防安全教育的警钟。笔者对多年来涉及大学生的火灾事故进行调研并结合一些高校的相关情况分析后认为,高校最大的消防安全隐患是大学生消防安全意识的匮乏和淡漠,进行消防安全教育则成为消除这一隐患的关键所在。近年来,高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来强化学校消防安全教育,这在一定范围内营造了强化学校消防安全教育的氛围,提高了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但从整体上看,这项教育的广度深度还远远不够,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大学生急需消防安全教育许多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公众消防安全教育,如日本从小学开始设有消防课程,将消防安全纳入小学基础教育阶段,从根本上提高国民消防素质;每年四季法国巴黎各消防救援中心都会选出其中一个星期天向附近学校的少年儿童开放,在这一天,消防队会为孩子们组织各种形式的消防主题活动[2]。而在我国,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大学生从小到大很少受到消防安全教育。虽然目前国家教育部、公安部已经提出要将消防安全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大学生消防安全知识欠缺已经成为不争的现实,“补习”消防安全教育刻不容缓。笔者对高校发生的火灾进行分析,发现大部分火灾事故都由于大学生消防安全意识淡薄引起,主要表现在: 一是违章使用大功率现象屡禁不止,不少大学生“偷偷摸摸”或心怀侥幸地在宿舍里使用“热得快”、“电夹板”,每次对学生宿舍进行安全检查,都会没收到各式各样大功率电器成百上千,殊不知祸端正是隐于此。笔者所在学校83%的火灾事故由违章使用大功率电器引起,其中绝大部分火灾事故又是因为使用“热得快”引起; 二是学生宿舍存在私拉乱接电线,违章使用易燃物品,如酒精、液化气、汽油、煤油等现象; 三是损坏、占用消防器材的行为时有发生,学校教学楼、学生宿舍室内消防栓的消防水带、水枪、牙扣损坏和丢失情况严重。消防安全教育的缺失导致了大学生消防安全知识的欠缺,消防安全知识的欠缺导致了消防安全意识的淡薄,消防安全意识的淡薄最终导致了一个个惨痛的火灾悲剧。2008年5月5日中午,北京某高校一栋学生公寓的一间宿舍发生火灾,上千名女生被及时疏散;2008年11月14清晨6点10分,上海商学院女生宿舍大火,4名女大学生遇难,高校频频发生的火灾事故,尤其是宿舍火灾事故一次一次地警醒着我们,大学生急需消防安全教育。大学生消防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消防科普是一门生命技能科学,生命的存在先于发展,消防教育的地位不容忽视,但目前而言,大学生消防安全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对消防安全教育的重视不够。消防工作是高校保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教学、科研工作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是确保学校和师生人身、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消防教育是消防工作能否做好的关键。然而目前大部分高校把教学工作重心放在了大学生的专业技能、英语水平、计算机应用以及人际关系等素质的培养方面,对消防教育重视不够。 一些高校主要领导对安全教育尤其是消防安全教育工作只是在口头上,相比其他工作务虚多、投入少,学校消防安全教育常常流于形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高,有些学校虽然开设了安全知识选修课,但是选课人数并不多。选课的学生也存在到课率不高和课堂学习状态不佳等问题;防火宣传这种教育活动参加的同学也比较少。消防安全教育的经费和效果难以得到保障。高校消防安全教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的、深入细致的工作,需要在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撑下才能完成。如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举办消防演习、搞好消防安全知识竞赛、开展消防安全教育专题活动、购买教育图书资料等,都需要经费,而目前高校大都没有划拨专门的消防安全教育经费,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障。比如说目前很多学校都开展了消防演习,由于经验和经费的限制,一般消防演习都演练道紧急疏散、灭火器使用等项目,象征性地烧一两盆火,演示一下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再组织学生进行疏散。演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是嘻哈好玩,仅掌握了掩鼻逃生这一技巧,对于匍匐前行、结绳自救等逃生技巧则涉入较少。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效果不佳。目前,虽然消防部门每年会来校对学生进行一两次讲课,但是教育范围很小,而且通常是专题讲座形式,几百上千名学生一起上课,教学效果非常低,讲座过后学生脑海中只记住了几个火灾场面,很难真正提高防火意识、自防自救能力,更别说掌握逃生技能。大学生消防安全教育主要还是由保卫处负责完成,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在各高校的保卫处(科)负责消防安全工作的骨干工作人员,大部分是转业、复员军人,且年龄结构偏大,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较少。 在长期消防安全工作中,他们尽管有丰富的实经验,但理论知识贫乏,只会做,不会讲。虽然近几年各高校也逐步引进一些高学历的人员补充到高校保卫队伍中来,但是这些人员工作时间短,不熟悉高校消防安全教育工作的要点,还不能马上承担起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重任。高校消防安全教育工作专业人员的匮乏和现有人员专业素质的限制,使消防安全教育工作只能进行简单的说教,教育效果极不理想。湖南省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调查结果显示,61.8%的大学生不知道使用灭火器。大学生消防安全教育的相关思考2009年7月3日,教育部第20次部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了新的《高等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规定第三十五条明确指出“学校应当将师生员工的消防安全教育和培训纳入学校消防安全工作计划”,将大学生消防安全教育提到了新的高度,对大学生消防安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消防安全教育的投入与建设。消防教育是“一朝受教,终生受益”的,应力争把消防安全教育工作经常化、制度化,通过学校的教育促使消防知识走进家庭,从而“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从根本上减少校园消防安全隐患,提高全社会整体消防意识。《高等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指出:学校应当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和培训,加强消防演练,提高师生员工的消防安全意识和自救逃生技能。笔者认为:高等学校应将对学生进行消防安全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才能真正落实《规定》精神, 一是将消防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落实教育内容、课时、学分,进行考评; 二是聘请专职教师专门进行安全教育,并定期对教师开展消防安全知识培训; 三是保障消防安全教育经费的投入;四是加强消防安全教育和管理,使之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全面开展,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开展消防安全教育,既要全面展开,又要有重点地进行,做到点面结合,以点带面。 一是理论教育的内容以预防火灾的基本常识、灭火及火灾的逃生知识等为重点,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不定期的模拟真实火场组织学生进行灭火演戏和疏散预案演练活动,确保学生能掌握疏散、自救和用灭火器材扑救初起火灾的技能。 二是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开展不同内容的教育,如对经常违反校纪校规,在宿舍违章使用大功率电器和易燃易爆物品及损坏消防器材的学生,要进行重点教育,防止因严重违反校纪校规而造成的火灾事故。 三是加强节假日期间和学生外出实习、秋冬季节、毕业生离校之前等重点时期的消防安全教育。改革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增强消防安全教育的操作性、模拟性和实践性。在消防安全教育中将灭火器、防毒面具带进教室,教学生使用方法,并让学生现场体验灭火器“一摇、二拔销、三压把”的操作过程。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设计利用高科技手段和电脑控制的火灾现场模拟演示室;设置较为实用的灭火救人及使用消防装备训练用房;利用房屋内走道设置了模拟逃生走道和消防训练用房等。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例如,笔者在教学中整理了“一根烟头引发的火灾”的视频,讲述了5个由烟头的引发的重大火灾,每场火灾都触目惊心,深深地震撼了学生的心灵。学生在声声叹息中,意识到了防火的重要性,同时激发他们学习消防知识和技能的兴趣。增强消防安全教育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通过大量的、有典型意义的火灾案例,讲授消防法律法规和防火、灭火知识。通过组织消防逃生演练和灭火训练,让大学生学会在各种场合如何疏散逃生,懂得119报警常识和常用的灭火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常用的灭火器。在每次消防教育课的最后,可以留几分钟让学生思考并讲述自己对这课堂的感受,以此来巩固教学效果。多管齐下,形成合力,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消防意识。一是加大消防法规的宣传力度,营造一种浓厚的教育氛围,利用校园橱窗、墙报、黑板,宣传栏、校园电视广播等,宣传《消防法》、《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高等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及相关消防法律法规。 二是利用校园文化活动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开展消防法规“知识竞赛”、“技能大赛”、“主题文艺晚会”等文化活动,准确、鲜明、生动地宣传《消防法》及消防安全知识,让广大学生从思想上真正提高安全意识和树立安全观念。定期持久地对学校大学生进行消防知识培训,普及消防安全知识,增强消防操作技能,防止产生不安全行为,减少人为失误。 三是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参观活动。高校可以组织大学生参观消防站、观看消防录像片和组织学生观看消防安全电影,切实提高学生消防意识和自救能力。 总之,消防教育工作是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安全保卫部门做好消防安全工作的基础。通过消防安全教育,可以提升大学生们消防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可以增强大学生预防火灾的基本常识,提升大学生火灾的逃生和灭火知识及技能。但是高校消防安全工作要做好,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多发挥主观能动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克服客观上的困难,把这项工作扎实、深入、持久地开展好。 作者:黄如兰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消防安全教育篇2 公安部消防局近年来的统计数据显示:发生在学校的火灾明显呈急剧上升趋势,在火灾起数上接近于火灾事故的重灾区———集贸市场。2002年至2004年全国学校发生火灾2707起,死24人,伤32人,烧毁建筑面积108044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1534.4万元。火灾事故严重干扰了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影响了社会的安全稳定。所以,加强学校消防安全管理,减少校园火灾的发生,是确保学校师生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工作。 1.高校的火灾原因分析及火灾隐患现状 分析近几年高校火灾的起火原因,电气引起的占40%、违章操作、用火不慎引起的占27%,吸烟、玩火引起的占10%。可以看出学校火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当前高校消防安全现状,其存在的火灾隐患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1.1学校的建筑存在消防设计方面的缺陷 这类问题常见于早期修建的学校,表现有:建筑物老化、易燃,布局不合理,消防通道不畅通,防火间距不足,耐火等级太低,大型建筑无防火分隔,内部装修大量使用易燃材料等。这样的建筑极易诱发火灾,而且火灾发生后极易造成火灾的迅速发展和蔓延。例如,2003年11月24日发生大火的莫斯科人民友谊大学,已有50多年的校史,内部装修多为木结构,电线裸露并且老化,插头有一部分甚至脱离了墙体,宿舍内也大部分是木结构家具,木地板上涂的不是防火地板胶,所以大楼一部分首先发生火灾,随后火势迅速蔓延,最终造成震撼全球的特大火灾事故。 1.2消防设施不足,或因管理不善而不能正常使用 由于历史、经济、管理等因素,很多高校建筑没有按规范配置消防设施,有的虽然添置了一些,但因使用年代过久或管理问题而无法使用,随着高校迅速发展,其诱发火灾的因素也日益增加,学校的消防安全设施越来越不适应防火灭火的需要。2001年1月17日11时,兰州大学图书馆扩建工程工地,因民工违章乱倒炉灰,未燃烬的炉灰引燃了简易工棚,发现起火后,该工地及其附近的图书馆等场所却没有任何消防器材,只能组织师生用盆端水进行灭火。 1.3学校出租房管理混乱 现在,一些高校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或改变高校办社会的原有模式,有的将部分房屋改建为商铺或饭店,出租给别人经营,有的将内部的食堂承包出去,而承租方只追求经济效益,忽略了消防安全管理,导致大小火灾时有发生。2002年10月7日,沈阳市皇姑区辽宁中医学院礼堂前厅的哆来咪小吃部(租用改造的门面房)发生火灾,死伤6人,直接财产损失37000元。1.4防火管理制度不落实,宿舍火灾隐患突出各高校目前均制定了一些基本的防火管理制度,但只是将这些制度挂在墙上,没有真正落实在管理上,特别是宿舍的火灾隐患就显得尤为突出。具体表现在:(1)私拉乱接电线现象严重。有些高校的教师、学生、员工在学生公寓、集体宿舍为了取暖做饭等随意乱拉乱接电线,导致因电线短路、接头接触不良、过负荷等原因引发了诸多火灾事故。2002年1月11日8时40分左右,无锡市惠河路江南大学三楼的女生宿舍内因为学生宿舍内乱拉私接电线导致电线短路引起火灾,使整个五层楼的宿舍笼罩在一片浓烟之中,10余名学生被困在楼内,经消防队奋力扑救,所幸无人伤亡。(2)宿舍内违章使用大功率电器。校内人员大量使用电热毯、电炉、电热水器等大功率电器,有的宿舍冬天用电暖气取暖,用热得快烧水,有的甚至放在课桌下、床下,极易烤燃桌子、床单等可燃物。2003年2月20日,武汉大学某学生宿舍使用电热毯不当引起火灾,烧毁30多间宿舍,直接经济损失10万余元。(3)部分学生使用劣质电器产品。学生基本没有经济收入,又缺乏社会经验,往往会购买低价劣质的电器,这种电器极易因其质量问题而引发火灾。2001年某校一女生使用劣质应急灯,在宿舍长时间充电,结果应急灯异常发热起火,造成火灾。(4)学生缺乏消防安全知识,防灾意识淡薄,违章使用明火导致火灾。学校拉闸限电,学生为复习功课在熄灯后点蜡烛看书,经常发生人已入睡,蜡烛却未灭的情况,极易点燃周围摆放的各种书籍、生活用品和悬挂的衣物、蚊帐等;男同学乱扔烟头,躺在床上吸烟;有的同学在宿舍或走廊焚烧书信等,这些不安全的使用明火行为往往是高校火灾的主要诱因。1.5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被封堵或占用。师生住宅区、礼堂、图书馆、食堂、实验室、教学综合楼等是学校人群密集且极易发生火灾的区域,学校为方便管理,在外窗和安全出口 2.高校的消防安全对策 2.1完善和严格落实消防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 学校应按照公安部《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的要求,真正落实逐级消防安全责任制和岗位消防安全责任制,明确各级各岗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努力做到消防工作责任到人,“事事有人管,处处有人管,不留死角”,做到“四到位”———学校领导思想认识到位、责任制落实到位、措施整改到位、管理监督到位。同时要结合不同的岗位和部位的特点要建立消防安全教育、培训、防火巡查和防火检查制度;安全疏散设施、消防设施、器材的维护管理制度;用火用电安全制度、火灾隐患整改制度、易燃易爆危险物品使用制度等。2.2加强消防安全教育,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及自防自救能力。由于我国消防安全教育起步晚,教育面窄,很多师生没有掌握基本的防灾知识,个别师生甚至认为只有工矿企业、公共建筑、娱乐场所等地方才会发生火灾,而学校是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文明高雅的殿堂,不易发生火灾,消防安全隐患意识差,平时不懂如何预防火灾,发生火灾惊慌失措,既不会逃生,也不会报警,甚至不知道火警电话为“119”。2002年6月16日,北京海淀区“蓝极速”网吧发生火灾,造成24人死亡,13人受伤,遇难的2.4人大多数是学生,其中有9人来自北京科技大学的同一个班,这些学生如果具有基本的消防知识,稍稍对网吧的火灾隐患加以留意,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惨剧了。因此,高校应将消防安全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在大学校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消防安全教育,重点培养大学生们的消防安全意识、法制意识和社会意识,提高防火和灭火能力。通过组建义务消防队等组织,使学生参与学校消防安全管理、消防宣传、消防训练和消防检查。2004年4月17日,内蒙古农业大学和内蒙古财经学院联合发起成立了大学生防火联合会,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了消防宣传和教育活动,为构筑校园良好消防安全环境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2.3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建立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1)学校应定期对本校的防火间距、消防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设施器材、水源、电气线路及用火用电等情况进行检查,对师生住宅区、家属楼、礼堂、食堂、实验室、教学综合楼等人员相对集中或火灾危险性较大的场所要重点检查,掌握消防安全状况,必要时可邀请消防干警到学校开展火灾隐患排查,同时应彻底改造学校已严重老化、易引发火灾事故的供电线路和设施。学校在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应严格消防布局,投入资金逐步拆除简易房,改造耐火等级低的建筑。(2)购置消防器材,并加强对现有器材的管理,对消防器材数量、性能、类型、完好情况逐一进行登记造册,建立消防器材档案并指定专人管理,保证消防设施完整好用。特别是放假和期末复习期间,安全管理容易松懈,安全意识容易麻痹,学校要加强责任制落实,派专人夜间巡查,防止火灾发生。(3)针对学生公寓、礼堂、图书馆等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及开展各种大型活动前,要制订灭火及应急疏散预案,预案中应包括:一是对该场所火灾危险性的分析;二是防火的措施;三是一旦发生火灾的扑救方案,可有目的地把人员分为灭火组、通讯组、警戒组、救护组、疏散组,并根据实际情况明确各组的职责和应急行动的措施,有可能时应组织演练。对于举办的大型活动,还应事先向当地消防机构申报,待检查合格后方可举办。结束语:学校消防安全已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也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将消防安全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2004年教育部和公安部联合下发了《教育部公安部关于加强学校消防安全工作的通知》,公安部与教育部等四部委联合开展的消防宣传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的“四进”工作正在各地蓬蓬勃勃开展。我们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高校消防安全工作必将会上一个新台阶。 作者:赵黎婷 单位:山西省公安消防总队 消防安全教育篇3 1研究背景及意义 火灾是各类灾害中发生率最高的灾害,火灾造成的影响力大,涉及面积广,危害性高,造成损失巨大,破坏力极强。火灾一旦发生,所损失的人员伤亡、消防应急费用、火灾防护费用等直接和间接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都遭受着极大的威胁。通过公安部消防局统计的数据来看,在国家逐渐完善消防急救措施、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加大消防安全管控的力度下,火灾发生数量也在逐年减少,相对应的伤亡人数和直接财产损失也显著降低。然而,从数据上来看,火灾发生数量依然庞大,因火灾所导致的人员伤亡惨痛、经济损失巨大,我国消防安全管理形势依旧十分严峻。据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统计,2019年全国发生火灾23.3万起,死亡1335人,伤837人,直接财产损失36.12亿元,其中学校发生火灾722起,对比2018年学校发生火灾802起,下降10%。自2000年以来,国内高校火灾发生共4000多起[1],死亡人数也达到50余人,造成财产损失高达约200亿元。在发生过火灾的高校中,不仅仅会烧毁教学楼、宿舍、图书馆、实验室等设施,造成财产损失,往往还会带来人员伤亡,带来生命危险,甚至会因为火灾,人群发生慌乱引发踩踏事件的发生[2]。这些事故警示我们不能忽略校园火灾,必须重视校园火灾所带来的危害性。 2火灾基本理论及火灾主要原因分析 2.1燃烧的基本原理 可燃物与氧化剂发生了一系列的氧化还原反应即为燃烧,在燃烧过程中放出了大量的光和热量,它在发生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一种链式化学反应,也是一种复杂的动力学过程。 2.2燃烧三要素 燃烧发生的三要素分别是可燃物、助燃物、着火源,火灾消防中通常是通过破坏“火三角”的任何一个“角”,来控制火势或者进行灭火,通常会采用隔断可燃物和助燃物、降低氧浓度、将温度降至可燃点以下等方法。 2.3高校火灾特点 ①高校建筑内部设施、学生电子产品、个人物品、书籍笔记等易燃物品较多,且起火原因复杂,火灾发生概率大,火灾发生后,火灾迅速蔓延,就会导致重大火灾事故。②大学生自制能力较差,为了贪图方便,贪图便宜,许多大学生违规使用劣质“三无”产品的电源排插、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等,一旦发生电器漏电,容易发生电器着火的火灾事故,由于高校内可燃物数量及种类多,一旦短路着火极易点燃附近可燃物造成火灾[3]。③高校教室、宿舍数量多且较为集中,人员密集,人员疏散难度较大。每间宿舍居住数人,宿舍楼总人数较多,但宿舍出入口一般只有一两个,发生火灾时,人员疏散难度较大,由于惊慌,易发生踩踏事故。④由于我国有些高校有较厚的文化底蕴,建校时间较早,部分校区的建筑较为老旧,消防设备缺乏或者缺乏定期检查消防器材,导致学生无法在火势较小时扑灭火源,火势蔓延面积扩大,造成更为严重的损失和伤亡。⑤我国高校消防安全教育发展较为缓慢,高校师生较多无法得到消防安全教育,对消防安全教育不够重视,导致高校师生缺乏在扑灭初期阶段火灾的正确有效的方式和常识,且心理素质较差,缺乏应急应对能力,导致火灾发生时手忙脚乱,忙中出错,没有正确地疏散逃生,造成更为重大的危害。⑥由于高校为每个地方教育的重点区域,社会对高校学生的期望值较高,且社会对高校的关注度较高,发生火灾,舆论会迅速关注师生的伤亡情况,一旦发生伤亡事件,舆论会将事件无限放大,给社会及学校造成不利影响。综上所述,高校火灾具有易发生、发生后蔓延速度快、人员疏散慢、师生处置能力差、易发生伤亡、社会影响大等特点。 3高校消防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3.1高校重视程度不高 高校将主要精力放在教学研究、教学课程设计、教学质量、教学任务和科研项目上面,注重学生学习和素质的培养,对于校园内消防安全的注意力少之又少,学生对于消防安全的知识更是知之甚少,几乎从未关注过。因此,对于消防安全方面的投入不足,消防安全教育宣传不足,责任落实不到位,没有形成一套健全的消防安全管理体系。调查中发现,高校对于消防安全宣传不足,宣传方式单一,缺乏定期消防演练培训,因此学生对于消防安全关注度不高,安全意识薄弱,消防安全基本知识匮乏,缺乏实际应急应对能力,对于基本的防火意识、灭火措施和逃生自救知识掌握不全面。 3.2消防安全意识薄弱 大学校园是人员聚集的地方,也是火灾发生频率高的场所。调查中发现大量学生宿舍存在使用违规电器、使用明火(室内抽烟、点蚊香、点生日蜡烛)、没有及时拔下插头等不安全行为,学生消防安全意识薄弱,存在侥幸心理,行为严重违反高校安全管理制度,缺乏对消防安全隐患的认识。通过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得出,学生知道灭火器、消防报警器等消防器材,但却不懂得通过灭火器的指针颜色来判断灭火器是否处于有效状态,灭火器灭火时应对准火焰的什么部位。可见高校师生掌握一定的消防基本知识,但仅限于“知道”,而不知道“怎么做”。高校对于消防安全教育培训欠缺,师生应对火灾的自救技巧和逃生能力不足,缺乏警惕性,应急综合能力较弱。对于消防设备的使用方法只存在于理论知识,不了解实际操作,并且平时没有留意逃生通道和消防器材的位置,如果发生火灾,会出现手忙脚乱无法及时灭火或及时逃生,酿成更大的损失。 3.3消防安全设施设备不足 很多高校在建筑建设过程中,由于经济能力不足、工期不足等因素,导致校园建筑并没有完全按照规范来规制消防设备,一部分高校中的建筑设备虽然已经添置一些消防设备,但是由于长期不进行科学管理以及维护使得消防设备使用有效性并不是非常理想,使得高校消防安全设施无法适应防火需求以及灭火需求。 3.4消防安全管理机制不完善 为构建和谐平安校园,营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保证学校教学质量、科研等活动能够正常有序地开展,部分高校虽然设置了微型消防站,但是消防安全管理机制不完善。存在缺乏激励机制、消防器械管理不到位、未设立专门的消防安全专项资金,导致资金投入不足等多方面的问题。甚至,制定高校消防安全管理仅仅只是为了应付政府部门的检查,未根据高校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一套符合自身的消防安全管理机制。具体表现为,安全管理人员未做到对火灾隐患日常排查、定期对消防器械设备进行检查,设备无法使用或已过期;未明确管理人员的责任与职责,缺乏对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导致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无法有效的、常态化的开展进行。此外,高校没有做到对重点部位重点管理的制度。据统计,学校实验室、饭堂、学生宿舍等由于涉及动火、人员密集、可燃物多、着火源较多等原因,一直是校内相对其他地方来说发生火灾事故最多的地方,不仅如此,实验室、配电房、计算机网络中心等也存在重大火灾安全隐患地区,应具备预防和灭火条件,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实验室中存在电器设备或化学试剂等,如果不小心操作失误,容易引起火灾的发生。食堂图书馆、配电房、计算机网络中心等易燃物较多,需重点关注,加强监督。 4高校消防安全管理对策研究 4.1加强消防安全教育,提高师生消防安全意识 高校应按照国家关于高校消防相关的规范规定,对校内各建筑等进行全面的消防安全隐患排查,注意校内消防安全教育的程度[4],积极落实消防安全培训责任,由校方开始重视消防安全教育,师生开始重视消防安全教育,提高学习消防安全内容的积极性以及识别消防隐患的区域。通过加强宣传、教育高校消防安全知识的力度,通过横幅、标语、海报、书籍、新媒体、应急演练等方式,丰富有趣、多元化、涉及面广地宣传高校消防安全,打消高校师生对于高校消防安全枯燥、单一、意义不大的固有观念,提高参加学习培训的兴趣,从而在不断学习及潜移默化中提高对消防安全意识的敏感性。让消防安全成为一门重要的课程,成为广大师生一项必备知识。消防安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火灾的概念、常识;消防隐患的识别及处理;火灾的应对措施;求生技能等内容。有条件的高校可进行消防安全实操学习,包括但不限于:灭火设施设备的使用;逃生路线的选择等,通过理论与实战结合,让大学生切实掌握消防知识。 4.2定期开展培训演练,增强应急反应能力 提高消防安全意识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是定期进行应急消防演练活动,这项活动能够有效地普及消防安全基本知识和应对措施,并令学生掌握逃生技能,增强全校师生的应急反应能力[5]。消防应急疏散演练活动应针对全校性,重点针对存在重大消防安全隐患的区域,在火灾高发场所进行消防应急疏散演练活动,例如实验室、学生食堂、图书馆等。校园中存在的消防安全重大隐患场所应当在开展和组织消防应急疏散演练活动过程中,制定相应的防火救火和应急疏散相关方案,建立正确的救火灭火方法和人员逃生疏散的应急措施,在实践中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和修改应急演练预案。 4.3加大消防安全投入力度,配齐消防设施 高校日常工作过程中,需要重视建筑消防的投入,为高校消防安全提供有效的保障。学校相关管理工作部门需要提高危机意识,针对高校建筑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来提出有效的更正对策,设置专项的消防安全工作基金,用于加强消防安全设施配置,向有相关资质的单位购买符合国家规定的消防器械器材。日常中安排专人对消防安全设备做好维护和保养,根据相关规定设置消防安全出口标志、消防疏散通道标志、灭火器、自动喷淋系统、消防安全指示灯等消防器材。 4.4建立完善管理制度,加强监管 4.4.1建立消防安全日常管理及监督机制。将消防安全机制常态化、日常化管理,从而加强学生对自我的约束,提升学生们消防安全理念和认知,让各高校的日常消防安全工作得以常态化、规范化的展开。高校还可通过设立健全的消防档案、学习消防知识。制定合规的应急疏散方案来应对紧急事故的发生并确定方案实施的责任人,责任人定期对高校各消防安全隐患进行巡查,做好监督工作及责任分担,以此加强对高校的消防安全管理[6]。 4.4.2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监管体系。培养和强化各级人员的责任心,建立可行有效的监管机制,完善监管体系,制定消防安全隐患排查和消防安全巡查的日巡查制度。做到每月开展集中检查和排查,每日常规巡查。 4.4.3制定高校消防安全预案。增强高校师生的消防安全意识,提高火灾逃生自救能力,定期开展消防安全演练,完善防火和救火措施,加强学生应对紧急情况应对能力。 5结束语 建立健全高校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是一项紧迫而关键的任务。笔者通过分析高校火灾的主要成因,着重研究高校消防安全管理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对高校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提出更有针对性、更具实质性、更有效、更完善的措施,从而落实和完善高校消防安全管理体系[7]。 [参考文献] [1]丁京.高校实验室消防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今日消防,2021,6(6):67-68. [2]罗佳佳.高校消防安全工作现状分析及改进措施探讨[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138-140. [3]刘子贤.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探析[J].现代交际,2021(11):184-186. [4]徐浩倬.信息化时代高校消防安全管理创新模式分析[J].中国新通信,2021,23(10):133-134. [5]甘圣义,文方林,聂冬梅,等.2010—2019年国内高校及研究院所实验室涉化类消防安全事故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科技与创新,2021(7):32-36. [6]孙洛浦,刘纪达.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高校消防安全管理研究[J].安全,2021,42(3):69-74. [7]蔡宇飞.高校消防安全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J].消防界(电子版),2021,7(1):120,122. 作者:肖振邦 单位:福州市鼓楼区消防救援大队
小学科学论文范文:小学科学课程开放式教学 1树立开放的教材资源观,让科学探究贴近生活 1.1科学教材要“活”起来 第一,改一改。教材中,编者所提供的教学内容只是一个范例,我国地域辽阔,有些例子可能不适合当地环境,甚至是不可能实现的任务。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改编素材。第二,变一变。科学教材中的各单元都相对独立,按固定顺序编排。教学过程中,常会碰到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条件冲突之处。第三,添一添。科学技术的内容包罗万象,尤其是现实生活中,不断有新的科学技术在诞生,不断有新的科技力量在呈现。而教材作为较为固定的授课素材,不可能一年一变,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理解和把握课程核心理念,根据实际情况,增加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第四,减一减。科学教材中有部分内容可能会受到当地的自然、社会、家庭、学校等环境制约,无法开展探究教学活动,在学生面前显得极为抽象、繁杂,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而教师巧妇又难为无米之炊。像这种情况,与其得过且过敷衍了事地走马上课,还不如“索性”将这极为抽象、繁杂,且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内容略过,以免降低孩子们探究的兴趣,避免误导孩子进行错误的探究实验教学事件的发生。 1.2探究材料从“生活”来 科学探究教学、学习中所要使用的教具、探究材料是一堂成功的科学课的基础和关键。许多老师都是在科学仪器室里直接拿到现成的实验教具进行探究教学,较少顾及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知识结构,很容易脱离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生活实际,导致学生探究兴趣的降低,探究实验效果不佳。教师如果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发展水平、现实生活实际、喜闻乐见的内在需求等入手,从实际“生活”中挖掘探究材料、教具,学生通过对“感性”的探究材料的操作和思考,积极性会更高,能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内化形成完整的形象,获取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提升科学素养。 2树立开放的课堂观,让科学探究融入生活 “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学经验也告诉我们,在科学探究教学中要注意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创设开放性的课堂,将教学融入生活,更好地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使学生保持对自然和科学的好奇,乐于探究,养成科学化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使其获得直接经验,获得科学素养。孩子的生活经验,他们生活周围的自然、社会、家庭、学校等环境是学习科学的第一课堂,也是最鲜活的、最生动的教材。 2.1创设生活化情境,将教学融入生活 在科学教学中,可以采用实境引导暗示、实物设境、游戏设境、多媒体设境等方法来创设生活化的意境,将教学情境融入生活,使学生学得轻松、投入,记忆深刻。通过创设生活情景,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激发思维,使教学情境融入生活。 2.2课外延伸拓展,升华对生活的认识 让孩子回归生活、回归自然是对学生启蒙科学教育进行科学探究的最好天地。教师应积极引领学生对本来“熟悉”的事物进行一番细心又耐心地再认识,并激发学生产生一定的兴趣,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分析探究,使学生从“爱科学、学科学”升华到“用科学”的高度,学会真正做个“小科学家”。第一,留条尾巴探究生活。探究课堂的实验可以不要一次讲完,留一条延伸到“生活”的探究“尾巴”,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生活环境和可以调用的各种资源条件,积极开展生活探究实践,并做到逐步把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生活服务。第二,课外活动揭秘生活。课堂探究受时间条件的限制有许多活动不能展开,课外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生活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手段。第三,合作探究感受生活。课堂教学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主阵地,但不是唯一途径。 合理引导学生将科学探究活动由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使课内与课外、家庭与学校、生活与社会形成探究合力,让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与发展。总之,生活即科学,科学即生活。科学课程教学中,更好地树立开放性的课程资源观,搭建好科学探究活动与生活的桥梁,积极实施课外拓展活动,可以让科学探究更有趣、更有效。 作者:颜金怀 单位:福建省晋江市第三实验小学 小学科学论文范文:小学科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一、如何提高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钻研教材,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 由于教材的编写是严格按照《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展开的,因此,教师在进行小学科学的教学中,需要首先对教材进行认真的钻研,掌握教材的整体结构和基本的学习内容,把握教材各知识点之间的科学联系。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明确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的结构。 2.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体现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这一过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磁铁”单元的教学时,为了激发学生对“磁铁南北极”知识点认识的兴趣,笔者在课堂的开始准备了一只色彩亮丽的塑料小企鹅,在小企鹅的腹部镶嵌了一块条形的磁铁,接着笔者再用神秘的语气对学生说:“老师会一种神秘的魔法,可以让小企鹅听我的命令。”学生马上就表现出了非常浓厚的兴趣,于是我用磁铁魔棒的N极对着小企鹅的S极说:“小企鹅乖乖,快转过来!”再使用魔棒的S极对着小企鹅的N极说“:小企鹅乖乖,快转过来!”这时候,学生的兴趣非常浓厚,接着我再让班上的几位学生上台也当了一回魔术师,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得到了很好的调动,关于磁铁知识的讲解也就变得非常容易。 3.积极开展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相关的研究表明,小学阶段的学生无法使用系统性的方法来对新事物进行科学的认识,也不具备对事物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开展各种各样丰富的课堂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动手意识,提高学生对新事物的认识能力。比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材中“认识自己”的教学时,笔者为了让学生能科学认识人体的基本组成部分,专门举行了一次图画比赛,让同桌的两位学生为一组,让学生通过画出同桌的相貌来加深对人体基本组成部分的了解,同时,通过同桌对自己的描画,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特征表现出了非常大的兴趣,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在这一教学活动中,相当一部分学生还在图画比赛中获得了很大的成就感。 4.以玩促学,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 由于小学科学教学所面对的对象是小学生,而小学生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喜欢玩,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突出科学活动,让学生做到在玩中学、在做中学、在用中学,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首先,教师要摒弃老老实实地认识事物的方法,舍弃索然无味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掘科学教材所隐含的“玩”的因素,引导学生在玩的过程中认识新鲜事物,学习新知识点。其次,针对科学教学的作业,教师也应该进行相应的趣味性的设计,抓住学生兴趣的特点以及兴趣变化的特征,让学生在作业中也能保持对所学知识点的兴趣,以此来促进小学生对科学知识求知兴趣的可持续发展。 5.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实验的能力 实验作为小学科学课程教学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小学科学教学效率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实验作为获取科学规律与探索科学真理的方法,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创造一个充满乐趣、充满神奇的思维空间。同时,注重学生自主实验能力的培养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 6.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最好的教学就是促使学生时刻明确教材与实际生活相互联系的必要性,并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寻找这两者之间的结合点的习惯,作为在学生认识能力培养方面具有非常重要作用的小学科学,更是应该要从学生已经有的知识背景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联系实际以及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充分掌握科学知识。小学科学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教师应该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来将教学的内容和学生日常的生活实际进行紧密的结合,以此来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与新鲜事物的理解和认识。比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课“根里的‘抽水机’”的教学时,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根的形态、根的作用以及直根系、须根系。这一知识理论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复杂,因此,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笔者在课程的开始就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将色彩亮丽、形态优美的植物图片出示在学生面前,以激起学生的兴趣。接下来笔者就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见过叔叔阿姨种的小树苗吗?有没有哪位同学发现小树苗的根部包着一些泥巴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由于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都见过小树苗,因此,这样的问题很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由此可见,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包括自主安排学习内容能力、运用学习方法的能力、时间管理的能力、学习过程调节和监控能力、学习结果的评价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对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效率与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结语 笔者认为,针对当前我国小学科学教育所存在的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缺乏与自主学习能力薄弱的现状,需要相关人员切实做好钻研教材,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开展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以玩促学,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实验的能力,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等几方面的工作,积极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以促进我国小学科学教学效率的提高,进而促进我国创新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秦国荣 单位:吉林省磐石市石嘴中心小学 小学科学论文范文:小学科学课与语文课整合 一、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设计科学课程 比如一位科学老师在讲授科学课《它们都是鸟》时。教师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老师首先让学生背诵语文课文《燕子》的第一段: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又让学生背诵《翠鸟》第一自然段: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双又尖又长的嘴。接下来老师的导语,引入了正题,我们学过的这两篇课文,描写了什么?燕子和翠鸟。那么它们都是什么?它们都是鸟。那么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鸟,引入课题。 二、语文课科学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科学课资源 《我是什么》是一篇拟人的科学短文,课文以谜语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了水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呈现出不同状态以及水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利弊。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学生对于水的变化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于是,教师提前开展了一次《水和我们的生活》主题活动,设计了“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变来变去的水”“保护水,节约水”三个主题活动。通过这个活动了解水对人类生活的重大意义,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去认识水,同时教育学生深刻认识水的宝贵,了解我国水资源缺少的国情,进而让学生们珍惜水爱护水,做节水的模范。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们画出了“水循环图”,制作了“水循环”的幻灯片,还合作编排了“我是什么”课本剧。通过开展水和我们的生活系列活动,让学生能够切身感受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同时能够让他们在知识上和认识上有所提高。另外,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课文,如《蝙蝠和雷达》《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小蝌蚪找妈妈》《小壁虎找尾巴》《小松鼠找花生》《小熊住山洞》等,都可以同科学、社会整合在一起学习。这样,学生所学的知识就不单单局限于课堂语文这个小环境,而是走向了自然,走向了社会,走向了更为广阔的未知世界。 三、科学课和语文课能力训练可以充分整合 如科学老师在布置学生写科学小论文、科学观察日记等这些内容时,就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结合语文作文训练,把作文的技巧融入到这些科学小论文和观察日记中,让这些枯燥的论文式写作变得更生动、更形象。同样,在学生作文时,也可以把学到的科学知识巧妙地作为自己写作素材,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科学性,让文章的内容丰富多彩。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把科学课的观察、实验过程作为自己文章写作的素材,解决许多学生言之无物、无话可写的作文现状。综合以上教学实践,让我感到,老师要明白每一科的教学都不是孤立的,不仅语文课和科学课可以进行有效整合,其他各学科的课比如语文课和音乐课、美术课、数学课、科学课、品德课等等。只要老师善于挖掘各科之间的联系,把它们在课堂上进行有效整合,这些学科知识在课堂上相互渗透,一定会让学生触类旁通,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知识的丰富内涵。在进行学科整合时,老师要注意的重要一点是:整合不等于混合,它强调在整合之前,教师首先要清楚课程教学的目的、需求,找出在哪些地方和哪门学科整合能提高这堂课的学习效果,然后才能决定用整合模式进行教学。并不是所有的语文课都适合。 作者:张永清 单位:吉林敦化秋梨沟学校 小学科学论文范文:小学科学结构性实验材料 一、结构性实验材料的基本认识 1.引导型实验材料 引导型材料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自主产生探究问题。引导型实验材料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小学《科学》三上第四单元第5课《我们周围的空气》,准备材料为塑料袋,棉线、针等。探究目的为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用特殊的方式对物质进行观察。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来加以证明。教师提问:大家都认为我们的周围充满了空气,但是口说无凭,你们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空气的存在吗?如果现在只提供塑料袋、棉线和针,怎么证实空气的存在?学生这样的操作:将塑料袋灌满空气;用棉线扎紧口袋,用手摸一摸,按一按,听一听;在袋子上用针扎一个小孔,让空气吹在脸上,听听气流发出的声音,说说对空气有什么感觉?小学生看到电池、电珠、电线,就想到要让电珠亮起来;看到磁铁与铁钉,就想拿起来吸一吸;看到放大镜,就想放一放书上的文字。引导型实验材料,有助于学生产生思考,拓展思维。 2.观察型实验材料 观察型实验材料具备有效建构科学概念。小学《科学》三上第四单元第4课《比较水的多少》,准备的材料:塑料量筒,水,烧杯,双黄连口服液瓶,碎碎冰塑料管等。探究目的: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液体的体积是可以测量的。初步形成量筒的模型,建立毫升的概念。培养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并能及时记录相关数据的能力。认识到比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对比较的方法进行分析和统一,有助于确立科学的标准。《蜗牛》《蚯蚓》等动植物的研究,都需要准备观察型实验材料。这些课中用到的一些蜗牛、蚯蚓等最好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些。在材料的寻找过程中学生对这些小动物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也增长了不少相关的课外知识。 3.模拟型实验材料 模拟型实验材料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有很多,特别在宇宙单元。小学《科学》五下第一单元第2课《沉浮与什么有关》,准备材料潜水艇模型,透明塑料管,橡皮泥,注射器,水槽,清水等。探究目的为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学生这样的操作:用塑料透明塑料管把潜水艇模型和注射器连接起来,在潜水艇模型下面粘上些橡皮泥。注射器推进后,将潜水艇模型放入水中,潜水艇模型浮在水面。抽拉注射器,使水进入潜水艇模型,潜水艇模型就会下沉。在《昼夜交替现象》一课中,我们还需要准备太阳、地球的模拟材料。模拟型实验材料,准备的情况越是接近真实,实验的效果会越好。 4.测量型实验材料 测量型实验材料往往存在于科学课堂中的主体位置,也是我们每堂课所要探究的主体材料。如小学《科学》五下第一单元第5课《浮力》,准备的材料:橡皮泥(共用),泡沫塑料块,测力计,棉线,塑料支架,盛水器皿等。探究目的: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学生这样的操作:用橡皮泥将塑料支架固定在盛水器皿内的底部。将棉线的一段系在泡沫塑料块上,另一段系在测力计的挂钩上。先测量泡沫塑料块的重量,然后将泡沫塑料块放入水中后,再测量重量。5.拓展型实验材料拓展型实验材料可以让学生继续深入探究。如小学《科学》五下第一单元第2课《沉浮与什么有关》,准备的材料:塑料浮标,钢珠,水槽,清水等。探究目的: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学生这样的操作:将红色浮标上部套入白色浮标下部,组成完整的浮标。通过拉拔红色浮标头,调节浮标的长短,影响浮标在水中的沉浮状况。在浮标中装入钢珠,加重浮标的重量,影响浮标的沉浮。拓展型实验材料适用于科学课堂教学后半程,继续引发学生的深入探究。如“烧瓶吸取鹌鹑蛋”、“自制喷泉”、“磁铁捞钥匙”等。 二、结构性实验材料的设计方法 我们准备结构性实验材料,必须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 1.结构性实验材料的积累 《种子发芽实验(一)》教学目标: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水分是否影响种子的发芽;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我们根据该课教学目标准备材料:塑料盒2只,若干绿豆种子,餐巾纸,直尺,放大镜,针等。小学《科学》三上第三单元第3课《比较韧性》,教学目标: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韧性的物理特性;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结构性材料因思维层次而组合。小学《科学》五上第一单元第5课《食物链和食物网》,我们需要认识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我们寻找各种废旧图片,用剪刀将找到的图片中的动植物部分分别剪下,然后就可以根据图片中的动植物的食物关系进行排列活动了。教师要做到有目的地积累上课需要的材料。并在课后整理归纳材料,形成材料系统。上完课,就将用过的材料丢弃了,是十分可惜的。有很多材料是能重复使用的,老师对自己使用过的材料进行再整理,可以重复利用,把这节课用到的实验材料用文字记录整理,形成材料系统。根据所整理好的文字和表格材料,根据在课堂上的材料使用情况,及时总结和修改材料使用的不足,最终将形成具有指导作用的小学科学材料系统。 2.结构性实验材料的抉择 材料的材质、价格、是否典型等影响着我们的抉择。我们需要根据性价比、成本效应等来抉择这些实验材料。尽量选择容易的。各种纸片,各种塑料瓶罐,各种食品包装,都是我们科学课里很好的探究材料。走进我们的生活,走进大自然,都会发现很多现有的材料资源,甚至生活中的各种石头,都需要我们搜集,因学生操作而决定。为了学具的结构更清楚,必须有足够的材料,数量上能满足每个学生都有操作实践的机会,质量上要有多种材料说明同一种事实。《磁铁有磁性》一课中,在选择各种分值的硬币中,一元的,五角的,一角的,特别是五角和一角的硬币有两种,一种能被磁铁吸住,另一种不能被磁铁吸住,这在选材上要有代表性。而在《油菜花开了》中就应选择既有花蕾的,又有开一半的,还有全开的油菜花作为研究对象。代表性的材料,不仅决定了学生实验的有效性,而且提高了教师教学的目的性。教师可以自己准备一些演示实验用的材料,这就要求教师课前要深钻教材,避免盲目性。教师也可以自制一些实验教具,弥补实验器材的不足。 3.结构性实验材料的控制 我们需要考虑材料的层次性,结构性实验材料因课堂进程而控制。如《材料在水中的沉浮》一课,探究目的:认知有的材料在水中漂浮,有的材料在水中下沉,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的沉浮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沉浮特性;发展对材料科学探索的兴趣。我们可以提供的材料:木片,铁片,塑料片,水槽,清水等。教师出示这些材料。猜测:如果将它们放入水中,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是怎样的?老师演示操作,学生观察操作过程。指导学生分组实验。①将小组的预测填入准备好的表格中。②将各种材料逐渐放入水中。③观察各种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状况。④将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是否与预测相同?哪些物体在水中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沉?学生思考:你认为物体的沉浮与制造物体的材料有关系吗?引导学生根据实验记录,对比分析实验结果,用事实说话。师生小结: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制造物体的材料有关。我们根据数据展现的典型性,包括正确与失败、正面与反面、短时与长期等,合理选择实验材料。如《各种各样的岩石》一课,教师可以选择本地比较有代表性的岩石,有花岗岩、砂岩、页岩、石灰岩、大理岩五种。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动手实验,相互交流,共同归纳,找到了每种岩石的特征,并能把这些岩石加以区分。 三、设计结构性实验材料还应注意的问题 我们不仅要关注材料挑选的简易性,目标达成的有效性,而且还要考虑到小学科学材料的共用性,科学学科本年段的材料的共用,中小学科学的实验器材的共用,小学科学与小学其它学科材料的共用。 1.材料的必要性 课前确定材料的必要性,考虑准备的材料是否有问题。教师课前要精心检查准备的材料,防止因为材料的原因而引起学生错误的认识。关注因材料而引起学生过多的关注无关现象。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下水实验所提供的材料。教师把材料交给学生活动,不但自己要明确,还必须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些活动,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因,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 2.学生是材料的主人 很多种情况下,我们使用的材料完全一样,但由于给学生的自由权利程度不一样,其教学效果就会大相径庭。只有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支配材料的权利,学生才能发现事物多样的属性,利于发展他们多种能力。 3.材料的有效性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基本处于混合思维阶段;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基本处于复合思维阶段;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基本处于前概念思维阶段。年龄较大的儿童,甚至成人,当他们初次在一种新学科中建立概念的时候,也常常是混合思维阶段。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为学生提供材料时必须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让学生有能力从材料中发现其意义,避免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产生困难。教师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为学生提供的材料不同,提供的材料方式不同,实际上反映不同的教学思想。教与学是一个不可分隔的整体,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是探究型学习的基础和保证,但提供了有结构的材料并不是意味着学生探究学习的完成,我们必须深入理解探究型学习的实质,以一个研究者、引领者的身份指导学生的探究活动,让每一个学生经历探究历程,在这一过程中得到科学素养的培养。 作者:沈辽 单位:杭州市萧山区戴村镇云石中心小 小学科学论文范文: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自主探究 一、丰富实验内容,调动学生的参与性 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世界的探究欲望和好奇心特别强烈,因此他们更加喜欢动手操作的教学方式,但科学的实验教学也不必限制于对生活细节的观察,而应该让学生对实验内容主动进行个人的探究。在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适当鼓励学生制定属于自己的科学实验计划,准备好实验所需要的器材,进而逐步培养学生在科学实验学习中合作精神进而独立操作能力。所以,教师要将科学实验中具有创新和探究性的部分交给学生,让他们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实验设计并进行有效的自主探究。由此可见,科学实验是新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因此这种自主性的学习方式能够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及问题的探究激情,并且能够在实验操作中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充分体验到主动探索学习带来的乐趣。例如,教师在教学生使用温度计时,可以让学生用温度计对室外的温度进行定时测量,然后再让学生自行安排,设计出自己的探究方案,并做好测量记录,这样能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温度的变化,从而认识到变化的本质现象。在光传播的科学实验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对比试验的设计,让学生通过实验对比感受到光传播的科学现象,以实际行动证实光的传播理论知识。 二、贴合实际,拓展课外实验 第一,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外实验设计时,不仅要学生喜欢的实验进行大胆设计,而且科学实验所涉及的内容尽量选择学生较为熟悉的事物,对科学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全方位的考虑,从而让学生对熟悉的事物产生探究的欲望,进而进行科学的实验研究。例如,使沉在水底的马铃薯或者鸡蛋能够浮起来,对于这类实际性很强的实验,学生需要提前准备一些马铃薯、鸡蛋和水这种常见的生活物品,教师还要有适当鼓励学生在科学的实验中进行不断的思考与尝试,从多个角度找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并贯彻落实。另外,在科学实验的结果分析整理和观察方法方面,教师要尽量让学生独立完成,之后再与其他同学进行充分的交流,完成科学实验的归纳与总结。第二,小学科学实验的课程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并且实验所需要的时间不能过长。另外,教师还要充分考虑到些学生在科学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力和实验的经验问题,并且也要加强对相关实验器材及其安全性操作的管理工作,最后在实验现象的发现上尽量选择较容易用肉眼看到的科学实验。总而言之,课外实验与学校的课堂教学实验相比更有利于学生自身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利于促进学生在科学试验中的自主探究能力,锻炼了自己的动手和动脑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科学实验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有效的训练与学习,不但掌握更多的实验方法、知识与技能面从而形成科学的实验素养,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自身的思维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所以,作为教师要尽可能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有力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学会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设计,亲身感受科学实验的设计和探究的过程,这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多方面的技能。 作者:李春伟 单位:河南省许昌市文化街小学 小学科学论文范文:小学科学实验课课前准备 1、实验材料的准备以安全性为第一 教师始终要把安全放在第一,将隐患消除在准备阶段。有些实验在操作过程中存在一些安全因素问题,教师在提供材料时就要注意。如酒精灯的使用方法、试管的正确夹放、对物体正确的尝与闻等,教师一定要在实验前进行安全教育和说明,消除安全隐患。但教师不要怕完成不了实验或出于安全的因素,就直接替学生完成实验。这样做的结果是影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我们要尽量让学生完成自己设计的一些实验,只要不出现大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自己来做实验进行探究。例如热胀冷缩的实验,教师在提供了装满红水的小瓶后,要求学生自己想办法通过实验来观察受热和受冷后的变化,强调一下实验安全问题,具体过程教师并不干预。 2、实验活动材料应具有科学性、趣味性 在实验活动中,为学生准备的材料应能揭示与教学目的相关的一系列现象,能体现所要学习的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并具有科学性,精心准备能激起学生兴趣的材料,学生在实验活动中才不会感到枯燥无味,才可顺利地通过揭示自然现象的规律,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例如:《固体和液体》一课,选材就要选有一定趣味性的冰、油(凝固)、鸡蛋(煮熟去皮)等在一定条件下固态和液态可互为转化,实际它们在常态下是液体,然后把它们放到水中沉浮观察,进一步知道它们的一些性质。糖、盐、泥土在水中可分解,还可通过一些手段重新分离出来,这样更有趣,从而得出固体和液体的一些科学性质。有时还要提前对器材作必要的处理,如潮湿天气做摩擦起电的实验,要事先烘干实验器材,想办法保持实验现场的干燥等。《肥沃的土壤》一课,认识蚯蚓对土壤的改良作用,重点是观察蚯蚓在土壤里的生活状况。观察蚯蚓的生活环境,要选择好在潮湿、肥沃的泥土,人不要过多地去动泥土,以免影响蚯蚓的正常活动,或者教师用一个透明的玻璃箱放好潮湿肥沃的泥土,让它安静地生活一段时间后,翻开泥土观察,对比蚯蚓活动前和后的泥土变化体现出蚯蚓能起改良土壤的作用。 3、观察活动的材料应联系当地实际进行选择 小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他们渴望认识自然科学现象,弄清为什么有的树到了秋冬季会落叶,而有的却抽出了新芽,动物靠什么越过寒冷的冬天等问题。为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兴趣特点在全面了解当地的自然资源的前提下,根据学校所处的位置,寻找一些抬头可见、唾手可得的活动材料,来丰富科学教学内容。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充分利用这一自然优势,通过多种形式,使原本生动的科学课更加丰富多彩。例如:《植物和我们》一课,选取的植物最好是当地比较常见的植物,学生在市场上或日常生活常见到的,如南方和北方选材就不一定相同,椰子、荔枝在南方能看到它的生长,而北方就不一定能看到它的生长情况,北方的苹果,南方就不一定能看到它的种植。通过活动把内容记好日记,并能结合当地的特点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使他们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植物的不同和相同》一课,教师要告诉学生选择有代表性的植物,在当时的季节和当地是易找的,能使学生容易找出两种植物之间的不同和相同,有利于对植物进行分类的植物种类。如选择成熟的玉米与水稻,学校里较多的树和盛开的花,对比更强烈。而选择韭菜和刚出苗的小麦,本身易混淆则不好比较。《生命离不开水》一课,植物体内有丰富的含水量,可要选择比较容易挤出水的植物,如桔子、西红柿、萝卜等,从而能引发学生想办法解决水的来源。《认识液体》一课,做液体的流动快慢的实验,要选择黏稠度区别比较明显的不同液体,如食用油、水、牛奶,这样才能让学生更清楚地看出流动的快慢,认识液体这一特点。 4、实验研究的材料要具有多样性 首先,在归纳事物本质特征时,要选取多种代表性事物,提供足够证据。例如:《我们周围的土壤》一课,一般一个地方的范围是一种土壤。为此,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利用外出的机会在不同地方采集不同的土壤,有机会也可带学生多去几个地方,选取不同的土壤,观察认识不同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植物,才能分析不同种类土壤的差异。《纺织材料》一课,纺织材料有柔软性、透气性、牢固性、吸水性、防水性等,要让学生选取多种不同的纺织品进行观察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纺织品的多样化然后展开发散思维,想象设计未来的衣服样子,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总之,科学实验准备材料,是科学教师必备的基本功。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及学校和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如教师之间的材料交流使用,发动学生收集,教师平时的积累等,做好科学实验课前准备,以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王启仟 单位:福建省永安市南门小学 小学科学论文范文:小学科学实验课问题 在2009学年度下学期,我曾执教过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的《认识光》一课,当时听课的是我们县教研室的人员、镇教研室人员、所有科学课教师。这节课有分工、有合作、既有学生动手,又有教师动手,一节课忙得不亦乐乎,课堂气氛很是活跃。课后评课,自以为很优秀的这节课没曾想到被评为中课。在交流时,评委的肯定与表扬是有的,但最多的还是给出了意见和建议。这节课目标定位模糊,课堂虽热闹,但比较低效。课下评委问了很多同学,这节课你到底学会了什么知识,大多数同学只是摇头不知道。还真有这么巧的事,在时隔几年后的今天,我看了《山东教育》上的一节课,几乎和我那节课如出一辙,课题虽不一样,但结果是一样的:目标未落实,效率不高。说到底,以上状况直接导致了小学生较弱的动手操作能力。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探究为核心的学科。实验中千变万化的现象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进面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实验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和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课程的实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科学课上为了让学生通过实验揭示自然规律,就必须加强学生动手、动脑、操作的能力。作为传授知识的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就不要怕麻烦,耐心指导学生做,分小组做,并且达到人人会做的目标。我认为应着力做好以下几点。 一、实验应当突出它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科学课这门课的特点就是实验教学,而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科学基础知识,发展科学能力的很重要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所从事的学习活动,说到底就是让学生“把手动起来”。因此,实验应当突出实践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1.要拓展实验的内容。选择学生生活实践密不可分的小实验,或配合课堂教学的系列实验或补充实验,或有趣味的和新颖的实验等。 2.要拓展实验的空间。拓展实验的空间实际上就是把实验由课堂向课外、教室向家庭、学校向社会延伸,它的形式有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开放实验室,建立家庭小实验角等。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时间比较充分,形式又多样化,又有学生的兴趣爱好等个性差异,因此更能有针对性地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放实验室就是在规定时间将实验室向乐于开展科学小实验的学生开放,提供相关的实验器材,放手让学生开展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活动。这样,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学生便可以自主发展,并能在宽松自如的气氛中积极自主地进行动手实验了,也许创新的火花就在这不知不觉中点燃了。建立家庭小实验角就是鼓励一些有条件的学生在家中添置少量的仪器或准备一些实验的代用器材,开展一些个人感兴趣的、自己设计的小实验,让这些学生也能像科学家那样去实验、去创新。 二、创设比较良好的实验环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动起手来,每一个学生都能有事可做 1.让学生在实验室中,就好像在家中、在学校里、在课堂上一样。创造一个安全、舒适、温馨的实验环境,让学生乐于其中,也在乐中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见识。 2.将动手操作进行完整,要形成书面文字,让同学们做好记录。为此,每一次实际动手操作之后,都要形成书面文字,比方说今天做了什么实验,哪些同学合作参加了,用了什么仪器,步骤是怎样的,有什么现象发生,结果又是怎样的,都要详细地记录下来,最后还要写下自己的感受,文字不需要写得太多,但最主要的还是要写上自己的真实想法 3.不要为操作而操作,而是通过操作,让同学们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加深印象,更加牢固的掌握知识。操作要有一定的目标性,盲目而杂乱的课堂实验教学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了课堂效率。 三、在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时,教师要组织学生先进行一番讨论,让学生对同一个问题进行猜测和假设 把同一个猜测、假设的同学分为一组,让学生明白做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验证什么问题而做。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我们要不要记录,要注意哪些事项。在实验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什么结果,怎样操作实验会更准确等问题。经过这番讨论、研究,让学生明白科学是一件很严肃的事,在探究过程中要细心、认真,并懂得科学探究实验是有趣而新奇但又严肃的事,容不得半点马虎。这时学生的注意力会很集中,就会有计划,有目的去动手操作,以此,慢慢地就提高了他们动手操作的能力,也鼓励了学生自由探究。学生能获得更准确的科学知识,同时,也培养了自己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四、在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时,教师要给每组学生一个明确的分工或者让学生自己给自己分工为了强化学生的小组意识,我对学生的评价都是以小组为单位的,让小组成员一荣俱荣。所有的活动都是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小组成员之间要有不同的分工,明确自己的任务。虽然科学小组成员的学习水平是不同的,但经过特别的加强训练,学生之间就会形成彼此尊重、平等互助、友好交流的氛围,从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还有一点,我没有把它当做第五点,也没放在第一点,我把它单独列出来,也表明了我对它的重视。科学实验课的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这一步,实际上也就是我们以前所说的导入新课这一步,我认为这是极其重要的。有很多人总认为小学语文、数学、英语课的导入新课尤为重要,而对于常识课,尤其对科学实验课的导入新课并不重视。 我认为持这种说法的教师可能没有亲临教学第一线,或者说亲临第一线但没代过这门课程。这样说可能有些过重,但在我的教学历程中,我发现科学实验课导入的重要性丝毫不逊色于语、数、英。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的顺利进行能为科学实验课打下坚实的基础。三、四、五、六年级的科学课我都带过,“1+1”的问题我们姑且不论它等于几,我也不管它与本堂课的内容有关无关(我认为导入内容与本课内容无关也无妨),这四个不同程度的年级的学生我都问过,可想而知,不同年级对这个问题的反应是不同的。低年级的同学会很自豪,高年级的同学会很不屑,初、高中生可能会迟疑,如果你问大学生或者教授,那他可能就会很吃惊“这个问题很复杂,需要好好研究”。我常常以此导入,并且收到很好的效果。我们一线教师的教与学对科学课中的实验课教学的落后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我们没有推脱,没有气馁。我们要知难而上,顺势而为。可喜的是在县教研室的正确领导下,在我们镇的学校领导及镇教研室的共同努力下,再加上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我们的小学常识课,尤其是科学实验课已初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们镇的科学课教师在全县的讲课比赛中年年获奖,并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学生的成绩也在逐年稳步提高。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会有丰硕的成果。普通教师说的话就普普通通,没有什么大话、套话,也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我们只会以满腔的热情去谱写我们农村的落后教育。领导拭目以待,我们教师、学生家长也都在拭目以待! 作者:苏浩 单位:山东省苍山县长城镇中心小学 小学科学论文范文:小学科学探究性教学 一个固步自封的学校无法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供理想的沃土,只有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教学不仅是学校的责任,也关乎家庭和社会,不能把教学仅仅放在课堂上。因此在科学教学中的实验,也不能仅仅是放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在保证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组织和鼓励学生多多进行科学课外实验研究,把课内外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集体教学和因材施教。另外,一些课可以采用实验室与大自然整合、学校与家庭整合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可以获取更多的知识,增长才能,还能够培养自身爱好科学的兴趣,不断的发挥自身的潜力,使自己的个性得以发展,爱好得以增强。 一、实验室与大自然的整合 传统的教学方式认为“课堂教学就是在教室里上课”,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是科学教材中的很多教学内容都和自然环境有关,如果能够实现实验室与大自然的整合,教学效果一定会事半功倍。比如科学三上的第一单元《植物》、第二单元《动物》等课需要在自然环境中教学。如教学《蜗牛》,我们要先让学生带捕捞工具到野外捕捉蜗牛,再回实验室研究。如教学《制作我们的小乐器》一课,我们可以让学生去野外找些竹子,再到实验室进行制作。如《我看到了什么》、《我的大树》、《寻访小动物》等课的教学,将学生的学习置于广阔的大自然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丰富他们对大自然的了解,使他们更加热爱大自然,增加学生科学探究的热情和兴趣。 二、学校与家庭的整合 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要想把所有的准备工作和探究活动都放在课堂是上很困难的,如果能够实现学校与家庭的整合,让家长帮助学生一起准备材料,就可以有效的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得以延续。另外,如果让家长和学生一起进行实验,不仅使学生多了一个帮手,增加了成功率,也能够保证实验过程的安全性。还有一些教学内容可能受时间的限制,比起课堂上家庭的教学效果更好。比如《分离盐和水的方法》一课,在课堂上的教学效果远没有在家里把盐放到有水的锅里分离效果要好。再比如《养蚕》一课,由于蚕的生长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是根本不可能在课堂上完成的,只能白天由学生带到学校进行喂养和观察,晚上还是得带回去养。这时家庭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如果是农村小学,大部分的家长都有着丰富的养蚕经验,学生可以从自己的父母身上学到很多的养蚕经验,换句话说,家庭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很多观察对象,还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开放式的教学提供一个更加广阔而宝贵的空间。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具有学习能动性的人,因此在实验探究中,教师只做适当的方向指导,只要不危及人身安全和损坏仪器的情况下,放手让学生去“玩”,使学生的一个个问号在玩中得到验证,使他们在实验探究中得到科学的乐趣。 作者:张娜 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城郊区虹桥中心小学 小学科学论文范文:小学科学如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 一、创设课堂研究环境,使学生自觉地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小学科学学科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的基础学科,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主要阵地,是在小学阶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学生合作与交流学习,可以使不同的探究者贡献出他在探究中取得的经验以及发挥学生们各自的学习优势,从而使探究者完成单个探究者无法完成的复杂任务。只有协调的合作行为,才能真正达成科学探究的目的。 二、在科学学科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起到引领团队进行探究的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在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中,应该即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也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教师应该依靠教材,在实验设计上充分让学生进行团体生学习探究。学生间分工协作,充分完成实验过程,并且从实验的现象中分析出正确的结论。这需要教师引导与设计,每一名科学教师要利用这一特点,在展示要探索的活动前,要学生自我分工,自我分组,自主设计实验过程,并在团队中因学生各自特点,进行分工协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既能体现学生们的集体智慧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从小养成与团队意识。在科学教学中,老师要有意识地创设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 三、让学生创建自己的合作学习的团队小组 在科学学科的探究实践活动中,学生要自己去构建自己的合作学习小组。学生在构建息的学习小组同时,应该充分注意了这个小组成员的组织合理性。所以,在学生合作活动中应该相互信任,这是达成实践成功的基础,在小组中,每一位学生知道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其所在合作小组的同伴学习负责,使他们坚信他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集团,他们每个成员都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合作是充分利用每一名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充分发挥每一名学生的特点,补齐一个人时的短板,建立良好的信任与共识。我们今天培养学生这一特点,时间长久以后,学生就会自觉的体现团队间协作意识,以至在以后的科研探究中,达到共同进退,共同探究,再加上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一定会战胜许多对手,在竞争中取得全胜。 作者:杨胜利 单位:辽宁省阜新市海州区滨河路小学 小学科学论文范文:小学科学课的选材 一、选材要有代表性 如在“沉与浮”实验中,为了说明不同密度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不同,笔者选用了两种密度不同的肥皂,学生的注意力就被引入到玩肥皂泡的游戏中去,而不是关注他们在水中沉浮的问题。材料并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好玩越好,所以,教师在选用材料时,一定要以一个孩子的心态看:这件材料会影响到课堂中的学习吗?又如,在执教《看不见的空气》时,要求学生将注射器吸好空气,并把出口堵在橡皮上,体验“空气可以被压缩”。但学生描述现象时,总是认为空气跑到橡皮里的小孔里去了,结果只得花大气力证明没有跑到橡皮里去,耗费了不少时间。而在上另一个班这一课时,是将针头套在注射器上,并把针孔焊死,结果没有一个学生讲到空气跑了,有效地避免了学生的错误认识,效果很好。因此,教师提供的探究材料要立足提示科学概念,体现探究材料的引导性和暗示性。 二、选材要有趣味性 在探究型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的材料,应能引发学生对材料的好奇心,进而摆弄、操作、探究这些材料。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去发现,帮助孩子们就某几点得出一致意见,以此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好奇心。教师可对材料进行设计和加工,增强形式上的趣味性,学生在接触材料时,便能兴趣盎然;在都能揭示科学概念的情况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那些富有童趣的、更容易引发学生探究兴趣的材料;同时在组织使用上也应该体现趣味性,以吸引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的探究活动还能向课外拓展和延伸。例如,笔者曾听了两位教师执教《磁铁的相互作用》一课,教师A为了节省时间,课前把两块磁铁放在桌面上,材料在课前就出现在学生的眼前。教师把一块磁铁的一端接近另一块磁铁的一端。提问:你看到了什么?这应该是一个足以引起学生兴趣的演示实验,也是极富趣味性的导入。但我们看到的是部分学生被桌上的磁铁牢牢吸引了,有的开始玩起了磁铁,对教师的提问置之不理。接下来,对于老师的提问或学生的回答,部分学生都两耳不闻,而当真正开始需要用两块磁铁性质研究时,他们的兴趣已经消失,开始打扰其他学生的活动。教师B把材料事先藏了起来,桌子上什么都没有。教师演示:把一只小鸭放在水面上,鸭子轻轻转动,停止后鸭头朝北。教师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不难看出,在A教学中,由于材料缺乏趣味性,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产生了自由活动的冲动,整个教学活动很松散。在B教学中,设置了一个很有趣的情境,教学井然有序,学习热情自始至终高涨,教学效果自然更明显些。 三、选材要生活化 据调查发现,选择的材料脱离学生的生活,一是会分散学生探究的注意力,二是可能会不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三是这些材料学生不易找到,那么大量的准备实践材料的工作需要老师去完成,将成为一种额外的负担。因此,材料的选择应从常见的材料入手,引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内涵,同时也给学生一种启示:科学就在身边,就在我们熟悉的事物中,只要认真观察和思考。如“种子的萌发”实验中,要用到的材料有:杯子、蚕豆、玉米种、布、线、盘子,这些材料每个农村学生家里都有。《健康与饮食》中所用的瘦肉、蛋白、米饭、面条、土豆、苦瓜、白菜,哪个家里没有?实验材料除了能在自然界里寻找外,有些材料我们还可以用其他的东西来代替。如酒精灯用蜡烛代替,烧杯用质量好的玻璃瓶代替,滴管用废弃的注射器代替,水槽用盆代替,集气瓶用饮料瓶(玻璃类)代替……只要我们换个想法,实验仪器照样可以丰富多彩,一点也不比城里的学校逊色。在农村有很多蔬菜大棚、养殖基地、果园林场等,这是农村特有、实用的优秀课程资源。我们把孩子带进这些地方,请专业人员带领他们看、讲给他们听、教他们学。 四、选材要有适应性 维果茨基把人的概念发展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混合思维”、“复合思维”、“前概念思维”、“概念思维”。“概念思维”一般要到青春期才能较好地发展。小学低年级一般处于“混合思维”阶段;小学中年级的学生一般处于“复合思维”阶段;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一般处于“前概念思维”阶段。年龄较大的儿童,甚至成人,当他们初次在一种新领域中建立概念的时候,也常常是“混合思维”。例如,为了发现电的性质,学生们喜欢摆弄电池、电线、灯泡,常问:“人是导体,为什么我们手当导线连接时,小灯泡不亮”,甚至有的学生准备用家里的生活电来验证这一个实验。教师应当设置恰当的情景,从做简单易懂的实验着手,让他们带着疑惑进一步探究,最终他们是有能力搞明白的。同样是学习《浮力》,学生观察研究物体沉浮的活动,应从观察小纸片、铁钉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开始。如果给小学生用液体来提供对比材料,如水、盐水、汽油、酒精、食用油等,就没有能力从这一些材料中获取有关浮力的概念。总之,教师要研究学生、了解学生,为学生提供材料必须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让学生有能力从材料中发现其意义,避免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产生困难。 五、选材要注意后续性 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些看上去很好的材料在课堂上使用起来却不是很理想,一些不起眼的小物件反而会有特独的效果。只有使用过,才能发现材料的价值。平时上完课后,我们不妨留意一下材料的效果,如果有好材料一定要注意积累起来。如一些教研课、优质课,许多材料都是精心设计,我们可以借鉴一下。另外,许多材料可以反复利用,如《种子与幼苗》观察用的各种种子,这一届学生用完后只要收藏得好,下一届照样可以使用。还有前面研究活动的实验产生的物质,可以成为新的材料,收集积累起来为下一届学生做准备,如《种子与幼苗》凤仙花结下的种子也可以给下个年级使用。同一材料在不同单元也可以反复利用,如《神奇的电与磁》单元中的回形针、大头针、铁皮还可以在《浮力》、《简单的电路》、《有趣的磁想象》、《神奇的电磁铁》这几课的实验中都可以用到。材料的积累关键要做个有心人,手要勤,很多东西当时收藏起来只是举手之劳,但事后去做就费事了。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几年下来,就会有一个很大的材料库了。 六、选材要注意教育性 现在,在学生自备材料时,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意识被淡漠、忽略了,漠视生命会被他们视为理所当然。如《生物的生长》单元的观察活动是从观察油菜花开始的。第一课《种子与幼苗》,最重要的观察材料就是油菜花,由整株的观察到锁定一朵花的细致解剖,再到对整株油菜的观察。孩子们会从田野里拔上一大束,通过观察、解剖,清晰地认识了油菜花的结构特点,孩子们很有兴趣,知识掌握也很好。下课后,油菜花或是丢进了垃圾筐,或是摆在角落很快枯萎败落。第二课《植物长大了》,很自然,甚至不需要老师布置,孩子们又掐来了成束的鲜花……对此,我们做了些改革,力求做到两者兼顾:既要完成观察任务,又能尽量避免伤害植物生命,并提高一株植物的利用率。学生自备材料时,让他们把整株的油菜花移栽到花盆里,成活后带到教室,上课时用来观察,平时就让学生照顾其生长。这样,不仅能美化教室的环境,还能让学生持续地观察它的生长与变化,第一课用完后,第二课还可以接着用。科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学生探究大自然的过程,也是一个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与技能、形成良好科学习惯与态度的过程。精心选择材料,充分运用材料,使材料成为学生开展科学探究建立科学概念的有用之“材”,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用之“材”。 作者:董筱波 王成明 陈娟 单位:湖北省安陆市南城联村小学 小学科学论文范文:小学科学中加强学生的探究能力 一、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合作能力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观察目标,并制定合理的观察记录,让学生亲自去观察体验,培养其在观察中所需的耐心、细心的心理品质。观察不是目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总结结论,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比如在教授《细菌》这一课前,我将鱼和鸡的内脏放在了玻璃瓶中,让学生每天去观察、记录玻璃瓶内所发生的变化。学生对于变化虽然一直在观察并且记录,但多数学生并不知道其中所蕴含的科学道理。然后在讲了述腐生细菌后学生会兴奋地说“老师,我知道鱼和鸡的内脏哪儿去了。”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了,对实验印象也深刻了许多。除培养学生好的观察能力外,教师还应拓宽实验内容,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锻炼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小学生好奇心重,他们对世界有着强烈的探知欲望,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因势利导,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做自己感兴趣的实验,可自己设计实验内容,准备实验器材等。这样学生便拥有了充分的探究或创新的空间,还能锻炼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能力。这一过程在进行的同时也很好地检验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二、鼓励学生质疑,让其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必定会产生很多疑问,这些疑问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问题本质的认识与理解,而且寓有新意的质疑是学生积极探索的内在动力,也是学生认知水平的重要体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质疑,尊重学生个体不同的体验与思考,是激发其发现问题的有效方法。如在教《导体和绝缘体》时,有学生说“绝缘体有时也导电”,随即他便举例说“木头湿了会导电”。其他学生对他的解释感到很惊讶,作为教师我鼓励他继续研究,让他自主发现其中的原因及问题。 三、规范学生的操作,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合作伙伴。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强调要以让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的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科学探究的机会,可让他们像科学家一样,在科学实验活动中进行探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彭彪(甘肃省张掖市沙井镇中心学校734000)究,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在小学科学的教学课堂上,规范学生的动手操作是组织学生实验的必要条件。科学是严谨的,任何一个失误或者纰漏都可能造成实验失败,或者实验结果完全偏离正确的方向。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强调规范操作的重要性,这样才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及应用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素养。 四、组织学生进行相互间的交流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师一定要留出一定的课堂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探讨,这种探讨不是无目的、无基础的,它是通过让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对探究过程进行相互交流,来明确探究活动中所需注意的问题和涉及到的知识原理,从而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避免之后探究或实验时的不规范行为,为以后的学习指明方向。例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在学生完成实验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四种情况成像的变化并从中找出规律,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得出:“物体在凸透镜的焦点以外都成实像,焦点以内都成虚像;物体在2倍焦距点以外成缩小的像,在2倍焦距点以内成放大的像;从而概括出‘1焦分虚实,2焦分大小’”的结论。然后教师将此实验再放手交给学生,让他们去思考,去相互讨论,评价彼此探究的过程和结论。这样将有利于学生的批判思维的发展,使他们在交流与合作中发现新问题、新方法。 作者:彭彪 单位:甘肃省张掖市沙井镇中心学校 小学科学论文范文:深化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1、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1.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般来说,老师在上科学课时,可以采用下面几种方法:第一,探究发现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不断地发现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洞察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二,实验探索法。由于科学课是一门比较灵活的学科,因此,在课堂上,会经常涉及到实验,老师可以在给学生做简单的演示之后,让学生亲自做实验来验证书本上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不但让学生能够加深对知识的记忆,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第三,小组讨论法。在课堂上,老师可以按照自由组合或者前后桌组合的方式对全班同学进行分组。老师根据即将要学习的课程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让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互相的讨论,通过查找资料和做实验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并且将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等到正式上课时,再由老师帮忙解决。采用这些方法,不但可以缓解紧张、枯燥的课堂氛围,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共同合作能力,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中,真正体验到科学带来的乐趣,从而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1.2创新学习方式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因此,老师一定要鼓励学生进行自学。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毕竟还是孩子,虽然在很多方面都还不懂,但是,他们却有一颗很强的好奇心。因此,老师可以将这个作为出发点,在科学课堂上,利用一些道具,创设新鲜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接触这些新鲜事物之后,从好奇心转变为对知识的探求欲,从而实现对课本知识的自主学习。第二,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科学课的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给学生介绍学习方法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且可以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第三,让学生去尝试。在还未进行下一课的教学之前,通过布置问题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自主预习。学生在经历过回答错误地失败之后,就会逐渐的养成提前预习课文的习惯,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学生了自主学习能力。 1.3加强学生价值感和情感态度的培养 对于小学生而言,还处在一个心智各方面未发育健全的年纪,还需要老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虽然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对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小学老师在进行科学课的课堂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要理清各方面之间的内在联系,将蕴藏在知识结构内的学科知识整理出来,然后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小学科学教师一定要将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载体,逐渐地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将“教书”的这个过程真正变成“育人”的过程。 1.4拓展课外知识 在小学的科学课教学中,一定要树立“大课堂”理念,让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也要多多阅读课外知识,不断地充实和丰富自身的科学知识储备。由于科学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课本内容更新速度较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有些课本知识也显得比较落后,因此,一定要依靠对课外知识的搜集,将生活的活水引进课堂。只有这样,才能让科学课更加的贴近生活,并且变得更有趣,学生也会更愿意上这门课,在老师和学生的互动中,学生也增加了对老师的信任,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和学生一起共同感受成长的快乐,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2、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小学的科学教育而言,既要让学生真正学习到知识,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此外,老师也应该不断地丰富自身知识储备,创新教学课堂,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作者:冯敏 单位: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新前街道中心小学 小学科学论文范文:小学科学实验设计综述 一、我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1.实验时间过短。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考虑学生接受能力只在乎讲解进度,小学生的实验时间也被缩短,只有几分钟的时间。有时候小学生还没做完实验,没看到实验现象,由于时间不充裕,被迫停止实验,实验过程过于匆忙,只表现于形式而不注重结果,使实验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老师的实验指导过于详细。在进行实验操作前,老师将方法、步骤等都讲解得很详细,学生只是按老师的讲解去操作,没有自己的想象空间,从而失去对实验的兴趣,不能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 二、小学科学实验的目的 1.培养小学生的感官协调能力。小学科学实验的目的在于通过提高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来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老师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口、眼、耳、鼻等各感官协调合作、共同参与,使小学生明白观察事物不是只能用眼睛,其他感官也可以参与“观察”。 2.让小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在科学实验中,老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掌握实验技能,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通过启发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理解能力,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科学术语的掌握。小学生处于习惯养成时期,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注意运用科学术语进行讲述,使学生在掌握科学术语的同时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态度。 4.培养学生主动“发现”的能力。通过主动学习来获得知识,能够加强小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通过主动提问和思考,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小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当中。 5.结合学生能力解决生活问题。培养小学生能够利用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对小学生进行适当的表扬,鼓励小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培养独立处事能力。 三、小学科学实验设计 1.基本实验。这是科学实验的初级阶段,先向小学生展示在科学实验中需要用到的基本设备和仪器,学生需要认清实验时要用到的基本物品和材料,并能够掌握基本仪器的操作方法。对于处在起步阶段的小学生来讲,经过这个阶段的实验学习,小学生可以对实验内容进行准确的表述,并能够清楚地了解实验的方法,目的以及步骤,从而得到正确的实验结论。在老师示范过程中,清楚实验的观察对象,并能够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和解释实验对象。 2.基础实验。是在基本实验的基础上,对小学生已经掌握的重要的科学结论进行验证的实验部分。通过实验,小学生可以运用已掌握的实验技能,讲述实验的要点、方法、目的、原理、步骤以及注意事项,学生可以对简单的图标和文字资料进行讲解和说明。 3.有关社会生活的科学实验。当小学生已经很好的掌握了前面的基础实验后,在生活中运用科学实验来解决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在这个阶段,学生可以运用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自己制定实验计划、方法、步骤,通过自己的实验去解决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当然这也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学生在实验选材方面需要做到经济、环保;所进行的实验对象要在自己能力控制范围之内;可以选择多种不同的途径进行实验操作。 4.科学探究实验。这已经达到科学实验的最高境界。通过以上实验教学,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也拥有了一定的探究能力,这个阶段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对身边不清楚的问题提出猜想,然后自己设计实验过程,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实验来得出结论,验证自己的假设,直到实验成功。国家的发展立足于教育,从小抓起,着重培养小学生观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关键,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小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从而推动国家的建设和发展。 作者:孙立 单位: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伊通镇第四小学校 小学科学论文范文: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的实效性 一、灵活运用科学教材是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灵活运用科学教材只是给教师提供了一个教学思路。科学课程新标准倡导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因此作为科学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根据科学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逻辑结构等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在农村的科学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原有生活经验为出发点找准对学生进行科学教学的契机。比如在教学时可以根据季节来合理整合安排科学教学内容的相关顺序,可以把《花的构造》《各种各样的花》的教学内容安排在百花争艳的三月带领学生到室外、到田间地头去观察各种各样植物的花,了解花的构造从而认识完全花和不完全花的特点。 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而且可以使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进而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作为科学教师要根据科学教学的特点尽可能地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比如在六年级下册《杠杆》一课的教学时河以问学生弥们玩过跷跷板吗弥用跷跷板压起过比自己重的同学吗还有你用木棍等工具翘起过石头吗?由于学生对跷跷板的游戏非常熟悉所以对于能与不能跷非常感兴趣、自然学习积极性特别高裸堂气氛活跃橡用木棍撬东西的过程对农村学生来说许多都亲身经历实践过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自然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些情景案例情景的引入,既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又营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杠杆》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科学知识解析物理学中力的平衡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整合各学科的教学。 三、关注学生探究学习过程是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核心 科学是一种需要不断探索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主要通过科学课获取新知识。所以我们要关注科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对于每一节课都要确定好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对于农村的科学课堂更应该关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丰富的科学课程资源在农村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农村的自然资源把与农村生产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科学课程。比如浓村的田间地头、草地、树林、池塘、灌木、河流等都作为学生学习科学自然环境资源。另外浓村耕作方式的改变、新产品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和改良以及病虫害的防治和农业技术的应用等者日可以为学生学习科学提供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 农村学校的科学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并加以合理开发和利用河以极大地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在农村有着比城市更广阔的研究基地河以让学生把在学校中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内容、方法和过程迁移到教室外边。《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少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汉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要利用农村现有资源给学生提供探究学习的条件重视学生的探究过程从而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创新拓展课外活动是科学教学有效性的延续 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课程的开放性”才旨出科学教育的形式应该多种多样因此我们可以把课堂结尾作为连接课内外的纽带,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充分利用农村的现有资源引导带领学生到课外进行观察和探索拓展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进而提高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总结 综上所述,在农村小学的科学教学中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是深化新课程改革的具体体现。对于农村科学教师来说要在工作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在全面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做到活用教材重视学生的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感悟理解水平进而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叶冬月 单位: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上戍小学 小学科学论文范文:小学科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实用性 一、整合多种教学媒休,优化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多是采用贴月相的挂图、月相成因示意图等,向学生讲授“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我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的教学资源包,先展示一个月按中国农历对应不同的月相图,由现象去弓}导学生查找形成原因,再用3D模拟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从而形成月相。为了让学生学习感知更具的挑战性,教学资源包中预设了3项小试验游戏,一是假设月亮发光;二是假设太阳不发光;三是月球围线地球公转的方向为反向,得出的结论与“真实月相”大相径庭,寓教于乐,增加了知识的趣味性。 对学生学习理解科学知识,通过敢于质疑、敢于实验、敢于探究,让学生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整合多种教学媒体,有效体现小学《科学》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和展现学生不易接触到的事物和现象。例如,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四年级上册《我们的身体》、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等单元中的课,均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直观形象地将知识展现在学生眼前。一方面感知大自然与人体的神奇魅力,一方面感受科学技术对改造改善人类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教师从情感上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乐学好学。 二、汇聚学生知情感观,优化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来体现出其强大的功能和先进性,就所操作的教学媒体而言,启发了学生多种感官功能,如视、听、触觉等;就形成的教学信息而言,可以针对文字、声音、图表、图像、动画、视频流等多种内容的组合;基于网络的探究性学习方式的交互性,更是双向和多点的,可以是师生间、生际间、组际间、生网间、人机间等形式,为学生以自己乐于接受的方式探索和获取知识,体验学习过程中自身的成就感和价值。 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我们关心天气》一课,CAI课件中带来的光线使教室里突然暗了下来,只听见嚼劈啪啦!叮叮当当!铜钱大的雨点饶有节奏地打在玻璃窗和屋顶瓦片上。“喀嚓!”一个大炸雷!好象炸裂了天河,瓢泼大雨哗哗地下了起来,一道强烈的电光划过,树枝在风雨中发狂的摇摆,不一会儿,院子里、街道上汇聚成一条条小溪。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喊出“雷雨”!此时,我们好像不在上课而在观雨。不多时,慢慢的、慢慢的雨停了,天空中出现了一道绚丽多彩的彩虹,同学们松松气,好像闻到了被雨水清洗过的空气迎面扑来,真舒服!这一课老师利用信息技术模拟了不同季节、特殊天气,用虚拟现实承载知识的平台,激发学生的感官认识,发展学生对“天气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的感知力,培养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清怀。 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为什么一年有四季》一课,伴随着深迥的音乐,画面上一片漆黑,星星点点的亮光,象进人了神秘的宇宙,刹时间闪出一道亮光,火红火红的太阳出现在东方,带着自转、蓝色球体进人屏幕,同学们齐声喊出“地球伙紧接着展示出太阳与地球的空间位置,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使得居住在地球不同位置的人们感受着太阳不同的赏赐,而带来季节的变化。在课件的演示下,老师随后讲授到我们国家处于亚热带和温带,所以季节变化比较明显,同学们茅塞顿开、如坐春风,我却感受着信息技术给教学伟侧轰的洗礼。 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化教学空间 信息时代互联网络已是四通八达,In-ertne站点遍布全球,基于多媒体的局域网、校园网的教学模式,正带着时代的朝气迎接教育的革命。它把类似幻灯片的静态图像、类似录音带的音频信息、类似录像带的动态视频流等多媒体信息都搬到了网络上,而且不受使用时空和人数的限制,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教学。例如中国基础教育网、各省市地区的教育信息网、大众科普、科普在线、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人教网、教育科学出版社的课标教材网等,是对小学《科学》教学有力的网络支撑。利用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可以很方便地找到你所需要的网站、图片和相关的文本、视频信息,我们还可以利用网络和教学一线的专家交流,足不出户便可以得到教学业务的提升。 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一课,我让同学们收集家乡自然水域的图片、视频、变革、档案等电子资料,分考察计划撰写、考察报告提交、考察在线交流、参考学习资料等模块,建立学习型网站,形成专题的学习资源包。教学时,充分利用网络开展教学,学生对考察报告的基本撰写,有了清晰的认识;同学间的在线交流,加深了对科学实验考察步骤的印象;参考学习资料,提升了学生对家乡的情感,增强了保护家乡水环境的责任感,拓展了教学的空间。 四、总结 在信息技术日益渗透到我们的教育教学之中,创设体验的教育条件与教学环境,采取教学呈现、模拟演示、虚拟现实、视频交互、发现学习、游戏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动态视频、画面和绘声绘色的课文对话,形象教学中枯燥的概念、信息,增强和丰富学生正确观察、分析事物间联系的能力,树立科学意识,从而优化和提高我们的小学《科学》教学效果。 作者:何金毅 单位:十堰市人民小学
城市规划论文:人口老龄化与城市规划 论文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规划 论文摘要:人口老龄化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个在发达国家早已出现的问题,在我国亦已悄然出现。面对这一值得引起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城市规划工作者应该做些什么?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计划生育的实施,医疗保健事业的加强,人口死亡率在下降,人口平均寿命在延长,中国社会也正处于老龄化过程中。 如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城市人口老龄化现象同样是现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这种现象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尤为显着。我国有部分城市,特别是老城市,将提前进入老年型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的传统观念在变化,一些原来由家庭承担的职能将逐步转移到社会,其中老年人问题将首当其冲。如何解决“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医”,不仅是城市管理部门的职责,也是城市规划工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的新任务。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涉及面基广,将影响国家的住房政策、社会副利政策、退休制度、劳保制度、医疗保健及保险事业等,其对城市规划工作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在现实生活中已有越来越多的问题需要规划设计者考虑,诸如: 1.住房问题。随着核心家庭的普及和传统家庭的逐渐消失,居住建筑的户型将产生变革。一方面下一代与老一代分居现象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中国家庭结构演变具有的“分而不离”的特点,要求两代人的住房距离不宜太远,出现了小户型住户比重将明显增加的趋势。在居住水平逐步得到改善的情况下,住宅设计与居住区规划应较多考虑这种需求。与此同时,对一部分缺少亲人照顾而又具有独立生活能力的老年夫妇或单身老人则需要安排具 有较高服务水平的专用住房——老年公寓。 2.大部分老年人退休后,迫切需要向他们提供相应的文化娱乐设施。西方社会学家预言:“寿命的延长与经济的富裕将会带来一个余暇时代。”今天我们可以在许多城市的街头绿地里看到有众多的老人在练气功、打太极拳、跳舞;一些“茶馆”或的文化娱乐场所又受到青眯;社会上各种“老年大学”及绘画、书法、养花、烹调学习班应运而生。凡此种种,说明“银发文化现象已成为社会需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一些分布于居住区内的城市基层医疗保健设施(保健站、门诊所等)深受老年人欢迎,使体质较弱但病情不严重的老人不必前往距离较远的医院,可在社区内就近得到治疗。 4.现在我国城市中,为老年人服务的养老院(敬老院)、康复中心、老年人服务中心等机构少得可怜,要进入这 些设施条件十分苛刻、费用昂贵,致使相当数量失去生活自理能力而又无人照顾的老人处境困难。 5.在规划图上明确表示、而在现实中常被忽视的街头绿地,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再次受冲击,殊不知它已日益成为老年人和学龄前儿童的休憩活动场所。这类绿地具有投资不多、分布均匀、利用率高、易于管理等特点,是城市生活环境优劣的标志之一,街头绿地的用地在规划和管理中远没有得到充分保证。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要从全市角度考虑设置市一级老年服务设施,如老年大学、老年俱乐部、养老院、康复中心等,为这些设施及相应管理机构落实建设用地。在居住区详细规划中则要更细致地安排为老年人服务的基层公共设施,如老人公寓、老人之家、老人活动中心、门诊部、老年人服务中心,以及安排更多的室外活动休憩场所和为老年人提供安全的公共交通设施等。在居住建筑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更加细致,从住宅层数、住宅类型、户型比例到建筑细致处理,均应充分满足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如此形成一个从全市到期层,从大到小配套的老年人需要的多层次、多样化的老年人服务系统,为老年人创造一个生活上能相对独立、丰富多彩的内外环境。体现国家、政府对老龄化问题的重视、对老年人的关怀,弘扬祖国尊重老人的传统美德,通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来解决老年人的实际需要。 在我国,老龄化问题已经显现出来,老年人服务设施与发达国家比,尚有差距。根据具体条件,应当在我国城市规划中实施以下几项基本的老年设施: 1是老人公寓。适用于有生活自理能力并具有一定室外活动能力的老人。由低层公寓楼、公共活动中心及医疗设施组成建筑群。公寓以二、三层为宜,低层每户出入口直接连接室外绿地。楼与楼之间用楼梯及走廊联系。楼内可设小俱乐部、公共浴室、洗衣房等。公寓户型设一室户和二室户两种,二室户供老年夫妇居住。每套住房均设卫生间及小厨房、壁柜。公共活动中心包括:餐厅、电视室、图书室、活动室、门诊室、理发店、理疗室等。 2是老人之家。适用于生活自理程度较低的需照顾的老人。一般为1~2层建筑,有公共起居室、餐厅、男女活动室、健身房等。老人居室应带卫生间,房内有电炉、洗池,可自己烧煮简 单食物,并有客房供来探望的亲人居住。 3是托老所。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晚间由家属自行照顾的老人,可在白天寄放在托老所,其设施内容可相对简化,但需教研室到一定服务水平。 4.养老院(敬老院)及康复中心。生活基本不能自理的孤寡老人可安置在养老院及康复中心,长期由人护理。后者应具有一定的医疗水平。此类设施服务范围可在居住区以上或从全市范围考虑。 5.人服务中心。生活上有自理能力、愿意住在自己家中的老人,中心可为其提供多种服务:雇人到老人家中料理家条及个人卫生,用专车送饭到家,安排文娱活动及旅游,家庭医疗护理,陪同外出等。 老年人由于行运不便,与健全人相比对生活居住的要求有较大差别,在无障碍设计中“安全”和“方便”是主要原则,应把避免失误和灾害放在首位。根据老年人的心理状态,一般人十分重视的私密性对他们显得不太重要,老年人更需要外界的关怀和人际交往,住房布置宜具有一定开放性。洗澡间、厕所、厨房是事故多发区,在建筑设计中应重点考虑。 无障碍设计应包括居住环境和社会环境两部分,前者着重于为老年人提供有利于发挥自理能力的居住条件;后者为老年人提供广泛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在老年人居住建筑与公共绿地及公共服务设施之间应提供一条或多条无障碍通道,保证轮椅能通达。 人是社会的主体,为“人”服务是城市的主要职能。随着社会物质条件的精神文明需要的增长,城市服务的功能应更加完善,更加多样化。对“人”的关怀,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居住、工作环境,应是城市规划工作始终不渝的目标和宗旨,为老年人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环节。面对我国即将出现的人口老龄化现象,城市规划者应该去思考、研究、探索。 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建设中的环境保护 一、城市规划中的环境问题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在这样一个突飞猛进的大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1.城市规划中环保意识不强 部分城市、城镇领导环保意识比较淡薄,重视经济发展,忽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片面强调经济增长,对环境保护认识不够,忽略了经济发展的环境成本,使城市、城镇的持续发展面临较大的隐患。 2.城市中的大气质量日益恶化 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使用大量的化石燃料,从而将粉尘、臭氧、硫氧化物、碳氧化物、氮氧化物等排入到大气层中,严重恶化大气质量。我国的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即城市空气中总悬浮微粒浓度水平较高,达到了309 微克/ 立方米的平均浓度;二氧化硫浓度也严重超标,有些城市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相对而言,北方城市比较严重,达到了83 微克/ 立方米的平均值。大气污染所导致的臭氧层破坏和温室效应更是严重直接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城市道路下面所布置的管线交叉纵横,存在多头管理,各部门报规划不能协调一致,建设资金独立。常常出现修路在前,水、电、热、排污、通讯紧跟其后,分别开挖路面,造成城市天天破路挖沟的尴尬局面,施工造成扬尘污染。 3.水体污染相当严重 城市人口数量的突飞猛进和工业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大量的污水在没有处理好的情况下直接排入水体中,严重破坏了水环境。我国城镇平均每天至少要将一亿吨的污水不通过处理直接排入河流中。目前我国七大水系中有一半以上河段水质受到了污染,40%的水源已不能饮用,50%的城镇水源不符合饮用水标准,90%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 4.垃圾包围城市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急剧增加,且增长势头不减。目前,我国城市垃圾人均年产量达到440 公斤,2010年估计我国城市生活垃圾量达到了3.52亿吨,居世界第一,而且每年以8% 至10% 的速度增长。垃圾的历年堆存量达到60 多亿吨,全国有200多座城市陷入垃圾的包围之中。另外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平均为59.71%(真正符合无害化处理要求的不足20%),有130 个城市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0。 二、我国城市规划中环境保护规划措施 目前,人们慢慢的明晰了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并致力于探寻科学的规划指导城市建设。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头戏,它是在总体规划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的前提下,通过调查分析城市环境质量现状,进而制定规划体系,借此来达到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减少污染、节约能源的目标。根据我国环境保护的总方针和总战略,即"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统一",为了提升人类的生活环境,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针对城市规划中受到的污染问题,建议采取以下工作: 1.做好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准备工作,这些前期准备包括:1、用好相关的城市自然环境资料,包括城市具体的地理位置、气象、水文以及生态环境等;2、调查好城市的社会与经济现状,如人口、GNP等;3、做好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如监测大气、水体、噪声的实时情况,并做好记录等;4、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功能区划等。环境规划应该是基于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的基础上,通过调查分析城市环境质量现状,进而编制科学的规划体系,用以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减少污染、节约资源。 2.大气排放规划,就是在城市大气质量现状的基础上,并分析发展趋势,划分功能区,根据即定的环境规划目标计算各功能区最大排放限度,制定科学的排放规划。 目前情况下,在国内很多城市的大气污染中,落后的燃烧方式燃煤和汽车尾气是主要的罪魁祸首,这带来的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和总悬浮颗粒,由此可见,规划的长远有效方式应该是改进落后的燃煤方式,使燃烧效率提高,尽量使用无污染或少污染的能源,例如:气体燃料、型煤、太阳能、地热等,采取区域集中供热、改变千家万户的小烟囱的状况,通过遏制污染源和进行创新污染控制技术等手段创建无烟控制区。调整工业布局,根据大气自净规律,科学有效的利用大气环境容量:加强遏制污染源,限制污染物的排放量;提倡公共交通,推广新型能源汽车以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量;城市规划过程中要严格执行规划一支笔,建设一张图的原则,各部门在敷设管线时要一次到位,否则不允许破路施工,以避免"天天挖沟"现象发生。增加城市绿化面积、选择耐污性好的树木品种,有效达到植物净化。 3.水污染控制规划是在调查分析水污染现状的前提下,根据受污水体的环境容量计算限制排放量并计算出排放标准。从国内水污染的情况来看,限制排污量应该从改进落后的生产方式上着手,实现少废、无废工艺的清洁生产,提高污水处理效果和资源利用率,控制污水排放量,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加强治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最终做到有效保护水资源。 4.垃圾本身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垃圾处理可分为四个层次,首先是尽可能进行分类回收利用;其次是尽可能对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进行堆肥处理;再次是尽可能对可燃物进行焚烧处理;最后是对不能进行其他处理的垃圾进行填埋处理。城市垃圾处理设施属厌恶性项目,选址在建成区经常遭到居民强烈反对甚至上访,且与其他市政设施相比,城市垃圾处理设施具有占地面积大、防护距离要求远的特点,城市规划必须与环境卫生规划同步进行,环卫设施规划中对垃圾产生后的收集、运输和处理用地布置必须结合实际,纵观全局,统筹安排,立足长远,远近结合,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改造与新建的关系。 5.提高居民自身素质修养,培养人人保护生态环境意识。加强普及、宣传生态意识,树立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 三、小结 总结城市规划建设中,城市环境保护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城市环境是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城市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物质保障。本文在论述城市规划中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城市规划中环境保护整治措施,改善和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论文:论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的协调发展 简介: 城市规划是通过规划方案对城市土地利用进行控制,对城市空间布局、空间发展的合理组织,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活和生产环境,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手段。而房地产开发是把多种原材料组合在一起,为人们提供各种用途建筑物的活动,是一个把土地开发,或转变成房屋的过程。 关键字:城市规划 房地产开发一、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内在联系城市规划是通过规划方案对城市土地利用进行控制,对城市空间布局、空间发展的合理组织,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活和生产环境,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手段。而房地产开发是把多种原材料组合在一起,为人们提供各种用途建筑物的活动,是一个把土地开发,或转变成房屋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两者是城市建设的不同阶段,其共同目的是为城市服务、创造良好的生活和生产环境,以满足人们需要。城市规划是一个城市房地产开发的“龙头”,它指导和制约着城市房地产开发,而城市规划所绘制的城市发展蓝图要依靠房地产开发来实现,并针对开发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而作出调整和补充,两者关系密不可分。 房地产业是一种城市形态的产业。房地产业的兴起、发展都离不开城市地域,它是在人群聚居的城市地区中,随着工业化、城市代的发展而发展,并形成的独立产业。而房地产业在社会经济实践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也主要是在城市形态中体现也来的。可见,房地产业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但我国的房地产业在实际运作中,由于起步晚、基础差,因此与城市的发展存在着不协调之处。首先是长期的滞后,随后出现了短期的过热,即使在经过调整后的今天,仍存在一些不协调的问题。其中,城市规划与房地产业的不协调性问题是比较突出的一个方面。该如何采取措施,才能促使形成房地产业这一地域性很强的产业的发展与城市规划发展的良性互动,使房地产业这一基础性、先导性产业更好地在城市发展中发挥作用。本文试图就这一问题,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的特点城市规划 是一种政府干预行为,规划方案多由政府部门组织编制,具有很强的计划性和政策性,考虑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而房地产开发多是企业或个人的经济行为,以谋求最大利润为目的,受市场经济规律的制约。这决定了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的不同特点。 1.城市规划的整体最优和房地产开发的个体最优城市规划考虑整个城市甚至更大区域范围内用地的合理组织,以求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具有全局性的特点。它寻求城市发展的整体最优模式,对某一特定地段,某一特定行业的发展往往不是最优,甚至可能是极为不利。房地产开发是个体经济行为.开发商从自身利益出发,总是选择区位条件最好的地段,采用收益最大的开发方式,要求更高的容积率。如果缺乏规划管理,其开发活动很可能造成交通拥塞、环境污染、缺少公共设施等问题。 2.城市规划的长远利益和房地产开发的短期行为我国城市总体规划的年限一般为20年,即城市规划最终形式表达为20年以后的城市物质形态,城市长期发展利益为其重要依据。而对城市土地投资者和开发商最为重要的是如何使投入资金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大利润,短期行为目标成为衡量项目可行性的重要依据。城市开发建设要协调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关系,使城市规划的宏伟蓝图通过一个又一个的房地产开发的短期活动来实现,城市得到稳步、协调的发展。如果过份强调长远利益,会失去经济发展的机会;过分强调短期效益,则可能加重未来城市的负担和损害城市公众利益。 3.城市规划的相对稳定性和房地产开发的突发性我国城市规划编制工作需较长时间.完成后具有法律效应,实施若干年后,才加以修订,它的内容和表达形式具有相对稳定性。在具备竞争机制的市场体制下.房地产开发要抓住时机和注重开发后的收益,往往会出现出乎规划管理人员预想的突发行为。城市房地产开发的突发性对现有城市规划冲击很大。对城市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开发项目甚至导致政府决策与规划目标相悖,使整个规划构思被打破,城市发展格局完全打乱,原有规划失去意义。 三、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的关系首先城市规划对房地产开发起到必要的管制作用。我国《城市规划法》规定“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使用和各项建设必须符合城市规划,服从规划管理。”具体来说,就是城市建设用地的性质、位置、面积、建设工程的外观、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等都必须接受规划管理。由于房地产开发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的,受市场经济规律影响,若没有规划干预容易产生过度开发,随意开发和忽视公众利益等问题,通过规划手段对其进行管制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城市规划指导和促进房地产开发。建立在详细调查和科学论证基础上的城市规划,为开发商提供了大量信息和开发依据,房地产开发的地段选择,开发方案选取,价格评估等都能从城市规划中获得指导。合理的城市规划也能增强投资者的信心,促进房地产开发的发展和形成一批开发“热点”。 再次,城市规划设计也是房地产成片开发的必经阶段和必要手段。房地产成片开发必须经过总体的规划设计才能进行工程建设,合理的规划设计能够节省投资、降低成本,在较 高层 次规划许可的范围内,获得数量更多、用途更广的物业,从而使开发者达到最高的经济效益,也有利于多快好省地满足人们生活生产的需要。 总之,地产开发必须接受城市规划的统一管理,同时也能从城市规划中得到指导和促进。且规划设计也是房地产开发谋求合理经济效益的必要手段。这些都要求房地产开发经营者增强城市规划意识,了解物业开发所在城市的规划情况,掌握一定的规划知识和技术,做到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更有效地从事开发工作。 四、我国房地产开发与城市规划不协调发展的表现目前,我国一些城市仍存在着房地产开发背离城市规划的现象。 1、过度开发。在追求收益的经营目标驱动下,往往会造成一些地段内的进度的开发见的是居住片区的开发或改建过程中,开发部门为提高出房率,对住宅间距 一压再压,尽可能增大建筑密度,简单的行列式密集排列,往往导致居住区面貌单调,日照不足,居住环境质量下降等。 2、开发的随意性。在城市开发活动中,不同用途的土地进行开发时其收益水平也不同,导致开发部门的开发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的随意性。 3、对公共开发的冷落。公共设施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和必不可少的前提,为社会的利益服务。但以市政设施、绿化、道路等公用设施为 主体的公共开发,由于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因而没有开发部门主动进行投资. 我国房地产开发与城市协调发展采取的措施城市规划对房地产业发展调控的作用最直接,最具体,也最有影响,是房地产业发展的基本依据。而房地产开发又是城市规划的落脚点和得以实施的执行者。因此,只有制定符合市场经济规划的城市规划才能有效控制房地产发展。同时,由于房地产开发具有短期行为和突发性等特点,也给现有城市规划体制带来很大冲击,要求城市规划在新形势下作必要的调整。 1、市规划应加强对房地产开发的管理首先,必须增强规划的超前意识。城市规超前不仅能使房地产开发部门有一定的时间和思想、物质准备按照规划进行开发建设,而且能影响房地产开发的投资方向、策略,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其次,必须增强全民法制意识。各城市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以市场经济为前提,以《城市规划法》为依据,制定《城市规划法》实施细则、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范等地方法规,使城市规划的法律效力对房地产开发的全过程起到重要的宏观制约作用。第三,必须增强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意识。许多城市的实践证明,新形势下规划管理权必须高度集中,不宜下放。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还应加强对开发区的规划管理。 2、规划要充分考虑开发者的利益,增强规划的弹性和应变能力。 在市场经济中,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始终不具有开发的决定权,而只具有否决权,因此城市规划要加强对房地产经济的研究,做到以规划为“龙头”,带动房地产开发和城市建设的发展,以使规划设想付诸实施。另外,我国现有的城市规划体制仍以终极式理想规划方式占主导地位,难以面对现实中的冲突。今后应增强城市规划的弹性和应变能力,针对城市建设和房地产开发中出现的新的情况和问题,要对规划不断作出调整和补充,逐步实现“滚动规划”。 3、与房地产开发管理相适应的新的规划方法控制性详细规划是我国近年来在西方国家区划管理经验的基础上,适应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和房地产开发管理而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规划层次,在上海、温州、广州等城市已有成功经验。它一般规定8-9项控制指标(用地界线、建筑性质、容积率、建筑高度、出入口等)来控制划定地块的用地性质、开发强度和建筑形态。为了吸引投资,让投资者在选址方面有更大的自由度,同时又符合规划要求,控制性详规的各项控制指标应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甚至可以使用奖励容积率等手段。 六、结论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可以理解为城市建设的不同阶段,计划与实施的关系,两者共同为建设城市服务,从这一点看,它们的目标是一致的。低一个层次来看,开发投资者和规划管理者追求的目标又是不一致的,导致城市规划和房地产开发之间产生冲突。房地产开发要服从城市规划,同时将开发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反馈给城市规划部门;城市规划要加强对房地产开发的管理,适应房地产开发的发展,使规划易于实施。总之,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要相互了解,协调互动,以实现城市开发建设的良性循环。 城市规划论文:浅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内涵及其关系 城市是一定区域政治、文化科技和信息中心。现代城市的形式和发展除自然条件外,主要是在规划指导下,进行不断建设和有效的管理。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三位一体、缺一不可的关系。认真研究并处理好三者之见的关系,对城市的发展具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上述三者的内涵及其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一、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龙头”,是建设与管理的直接依据。(一)规划对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城市规划关系各行各业,影响千家万户,是一项战略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它起着协调城市各方面发展,对城市空间布局、土地利用、重大设施建设等进行综合部署和统筹安排的作用,集中体现了国家意志和人民利益。一个城市能否建设的好,管理的好,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规划。只有这样,城市的建设和管理才能依据规划科学的、有序的进行。否则,建设的管理就在很大程度上出现盲目性和随意性。因此,城市规划对于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二)自觉依据规划进行建设和管理。城市规划有一个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不断趋于科学、合理、完善的过程。同时,也有一个对城市规划权威性、重要性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换言之,也就是如何自觉依据规划来进行建设和管理。这些年来,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我国的城市建设近十年来日新月异,新建筑、新景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也出现了一些败笔,如一些城市或是拆毁了具有历史风貌的区域,或是在风貌保护区新建了一些现代高层建筑。一个城市要发展好、建设好、管理好,首先要规划好。所谓规划是“龙头”,就是讲规划要先行。这样城市的发展、建设、管理才有明确的方向和目的,才能避免盲目性,甚至破坏性。规划已经一定程序确定,就具有权威性和严肃性,不能由于长官意志或地区(部门)利益而随变更。规划必须高起点,才适应和满足城建设和管理的需要。以科学的规划减少建设的失误。规划要体现超前性、科学性、特色化、历史变化等,努力克服“千城一面”现象。从一定意义上讲,一个城市展速度的快慢,城市建设和管水平的高低,一方面取于城市规划是否高起点,具有超前性、科学性、特色性;另一方面取决于建设与管理是否严格依据规划的要求,科学有序的进行,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二、建设是城市发展和基础,是规划和管理的具体实施和前提条件 城市规划制定出来以后,如何使贯彻于城市建设过程中,就成为突出问题。成功的城市建设应该是科学与艺术、人工与自然完善结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要达到这种境界关键在于严格按照城市规划来具有实施各项城市建设项目,使规划逐步付诸实施。城市建设的不断进行,为城市的高效能管理提供了前提条件和客观对象,使之“有的放矢”的起到保障各项建设项目维持良好的状态或形象的作用。 (一)政府在城市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十分重要。首先,根据规划的部署,政府有计地组织能源、交通运输、通讯、地下管网、园林绿化、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生产和市民生活的基本物质条件,也是其他物质设施建设的基础。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也就奠定了城市发展的空间大格局,并为陆续城市开发创造了条件。其次,根据规划新确定的空间开发步骤,政府集中地组织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对于城市的行政中心、商业区、方化旅游区、科教园区、城市出入口等关系城市形象的重要地区,要精心筹建。这样,既能有效地保证城市建设的整体协调和高水准,又能迅速形成开发气势,强化集聚效应,吸引更多投资。再次,根据规划新确定的原则及控制指标,制定具体的政策和法规,引导投资方向,规范建设行为,把城市建设纳入统一有序的依法管理的轨道。上述三个方面,一为构筑基本框架,二为集中开发,三为规范秩序,有利于城市建设形成良性循环的态势,沿着规划新确定的方向健康发展。如果城市建设偏离规划的轨道,即使规划再好,也总是有建设单位对规划的要求不屑一顾,各行其是,结果各种“建设性破坏”层出不穷:野蛮的摧残城市珍贵的历史文物,愚昧的糟蹋城市优美的生态环境,粗暴地损害城市和谐的整体形象。综上所述,没有规划的高起点,就没有建设的高标准;另一方面,城市规划如果贯彻不力,城市建设就会失控,城市管理只能是低效能的。 (二)城市建设推动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城市建设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如北京、上海、深圳、大连等城市。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城市功能不断增强,城市布局日趋合理,较好地体现了城市规划的要求,既显示出现代化城市的气派,又保持了红瓦绿树的历史风貌,逐步显示出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高效能的城市管理提供了前提条件和客观对象。 三、管理是城市发展的保障,是规划和建设的重要手段 (一)城市管理的优劣对城市的健康有序发展起着制约作用。城市管理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是城市形象的具体体现。每天人们以城市为载体,进行着学习、工作、休闲。城市每天不间断地进行着人流、物流、信息流。如何使这些活动规范有序的进行,特别是如何使城市规划与建设达到和保持预期的效果,高性能的城市管理是重要的保障和手段。俗话说“三分建,七分管”,说的是建设重要,管理更重要;建设难,管理更难。广义上的城市管理是指交通管理、治安管理、社区管理等。狭义上的城市管理是指城市市容与环境卫生的管理。本文所阐述的主要是狭义上的城市管理。从全国范围看,城市建设只要有规划,有资金,建起来并不难。但对建设好的一些项目管理起来难度较大。其效果的优劣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主观原因主 要是管理体制、管理手段、管理队伍、管理资金等方面的制约。客观原因主要是人们的文明程度、卫生习惯等方面的制约。上面讲过,城市管理是一个过程,反复性的特点十分明显,难度比规划和建设更大一些。比如,许多城市存在着乱搭乱建、乱贴乱画、乱吐乱扔等现象,使一些区域脏乱差。政府组织力量清理后,但很快就回潮,形成治理---回潮---再治理----再回潮的恶性循环。 (二)城市的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和搞好城市管理工作。上述现实,使城市的政府在加强规划和建设的同时,对城市的管理倾注了更多的精力。以济南市为例,在建设这座美丽城市的同时,也正在用崭新的理念来管理这座城市。首先建立了一个较完善的管理体制,形成了市、区、街三级管理体制:市有城管办及城管监察总队,区有城管委及城管监察大队,街道有城管科及城管监察员。其次,在城市管理的多个领域进行改革:在居民小区实行物业管理;集贸市场实施“退路进厅”,实行新的垃圾收运方式,取消了街头垃圾方箱;实行了城市绿化亮灯工程;拆除了上百万平方米的违法建筑;使全市城市管理上了一个新的水平,通过开展优秀卫生城市、旅游城市、园林城市、文明城市等群众性创建活动,广大市民的环境意识、文明程度大为增强,为城市管理遵守了良好的群众基础。这样就为全面实施好国务院批准的济南市新一轮城市规划,进一步搞好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从整体上维护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果。 四、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社会系统工程。三者关系彼此兼顾;互相促进,一个城市的发展才能步入协调健康有序的良性循环轨道。否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进程就会出现严重失调和失误。本人前些年曾接触过这方面的工作,有一些体会。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中,我认为应坚持以下几个基本点: 第一,批准的城市规划必须具有权威性,不得擅自改变。经过批准的城市规划具有法律效力。我国《城市规划法》规定:各项建设用地和建设工程,必须符合城市规划,服从规划管理,任何人无权擅自改变。特别要防止人治行为,坚持法治,这样才能保证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因急功近利和部门利益而违反规划搞破坏性开发建设,切实维护城市规划的权威性。 第二,城市规划管理权必须集中在市里,不能下放。城市规划是从全局利益、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出发的。在城市规划指导下,行使城市规划管理权,必然是强调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个别利益服从整体利益,舍小家顾全局,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只有把城市规划管理权集中在市里。才能避免个别部门和单位为了局部的利益、眼前利益、个别利益等,而滥批滥建,损害全局的、整体的、长远的利益。 第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必须配套,不能欠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实施城市规划,完善城市功能,推动城市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的先行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定要按照城市规划配套建设,道路先行,水电气跟上。不能顾此失彼,出现马路“拉链”现象。城市现代化,首先要求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像泉城路一次高标准施工,是其成为泉城的亮点、黄金街,成为商业经济发展中心。 第四,历史文化名城、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必须保护,不能破坏。这些都是城市的骄傲和无价之宝,是用金钱换不来的。如历城华山的华阳宫,形成非一日之功,经过多部门协手保护,是文物保护更完整,更齐全,是国家的无形财富。但毁坏可在一夜之间。所以,必须倍加珍惜,精心呵护,不允许随意侵占、吞食、破坏。也不允许毁了古的建新的,扒了真的盖假的。尽量保持原汁原味,正常的维修是必要的,但不能在其中牵强附会搞一些假古董、洋玩意,这个“宫”,那个“洞”,搞的不伦不类,大煞风景。这样的教训是不少的,也是深刻的。 第五,园林绿化、生态环境必须重视,不能掉以轻心。现代化城市的竞争不光是经济的竞争,更重要的是文化的竞争,环境的竞争。全市“一环九射”工程成绩优异,合理规划每条路,路面绿化率达60。园林绿化是城市的“肺”,通过它进行吐故纳新。保护生态环境是以人为本、亲和自然、恩泽当代、惠及子孙的伟大事业。 第六,城市社会公益设施必须保障,不能削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部分开发商的投资行为受利益驱动,市场机制难以提供完善的社会公益设施,包括城市公园、停车场地、文化体育场所等。尤其公交公司的“港湾式”的站台,特别成效。这就需要看过有效手段,保证城市社会公益设施按照规划的要求来建设。建好了还要管理好,使用好,避免被破坏和挪作他用。 第七,城市个性特色必须鲜明,不能忽视。每个城市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状态、民俗风情等方面的差异,其城市个性特色也应当是不同的。因此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不能用一个模式来套。一定力戒“千城一面”。越是有个性特色的城市,越有生命力和吸引力,城市越现代化,特色也越重要。 第八,城市建设必须坚持质量第一,不能有丝毫马虎。百年大讲,质量第一。这是城市建设的生命线。一些城市出现的塌楼塌桥事故,都是忽视建设质量的“豆腐渣工程”。更有甚者,这些工程的北后是肮脏的权钱交易,使之成为草歼人命的“腐败工程”,教训极其深刻。此以依靠法制的、行政的手段,强力推行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制度,十分重要。建筑质量,人命关天,必须年年抓,月月抓,天天抓,毫不放松。 第九,对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必须引起注意,不能顾此失彼。城市管理搞好了,对维护规划和建设的效果将起到事半功倍、锦上添花的作用,不能重建轻管。首先要建立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理顺管理体制,落实管理责任。其次要制定城管法规,严格依法管理好城市。再次,要强化宣传教育,致力于提高全民的城管卫生意识,这是搞好城市管理的关键。 第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必须实行开放,不应封闭。一是在思想观念上要开放,在规划编制、筹措资金、工程投标、城管模式等方面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利用不同形式,大胆引进技术和资金,包括国外的资金和先进经验,主动与国际接轨,提升规划水平、加快建设速度,提高管理效能。二是实行科学化、民主化决策,增加规划、建设、管理的透明度。一些重大决策,要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最在限度的减少决策失误。 总之,只有尊重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规律,正确处理三者的关系,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的建设、高效能的管理,一个城市才能成为布局合理、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良好生存空间。才能使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健康、快速的前进。 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中环境工程地质的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能源的开采、人口的增多、城市改造建设、能源的开发等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从而引发洪水、山体滑坡、干旱等自然灾害,造成生命、财产损失。而城市的建设是否科学、环保,渐渐受到大家关注,城市的建设者也更加重视环境工程。本文就环境工程地质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进行简要分析。 城市环境地质学是环境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应用地质学原理、方法和地质资料对城市地区、城市密集区、城市群地区进行规划、管理和治理的一门学科。其主要内容为城市建筑环境,地基的稳定性调查与区域稳定性评价,供水条件的调查,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处理,建筑材料矿产的圈定,废物排放、水土污染等问题及其处置,以及与城市地质环境有关的其他问题的研究。 一.城市环境地质问题 (1)水资源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与人口的增多,城市供水量也再不断的加大,城市的水资源也对城市发展有所影响。由于水资源的逐渐匮乏,从而引发了诸多环境问题,既而才受到世界的关注。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许多城市都出现了地面塌陷、路面沉降、饮用水源枯竭、海水倒灌等现象。供水资源与供水条件的保护,主要在于地下水的水源选择、分析、评价;地下水的合理开发、保护、管理;地下水科学的调节利用。因此,利用工程地质学对城市的水资源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评价,制定合理、科学的城市规划方案,既可以节约资金,也会对水资源保护,起到关键的作用。 (2)城市垃圾 城市垃圾主要分为生活垃圾、工业废料。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大,人口的增加,从而生活垃圾与工业垃圾迅速激增,成为了城市的一个直接的或潜在的危害。垃圾所产生的危害会对地表产生污染,改变土地性质等,从而引发植物的枯萎,水源遭到破坏,大气受到影响,酸雨的形成,既而形成连锁反映,对人类的生活、财产造成严重危害。 (3)地基问题 地基的勘察不要有:岩土体结构、物理化学性质、微地貌、水文地质条件等方面。我国软土分布在国内沿海城市,特殊土的分部具有区域性特质。软土有空隙比大、强度低、松软、压缩性高等特点,由此对于施工与软土层上的工程项目经常会出现一些质量问题,例如地面裂缝、墙体开裂、建筑物不均匀沉降、桩基位移、基坑边坡塌落等。而地下水发生变化时,易改变土壤的物理力学性质。既而查明地基土质的物理力学性质、结构特征、水文地质等条件至关紧要,由此才能保证建筑的使用安全、地基的稳定性。 (4)旧城区人为因素 在旧城区内,热力场、重力场、地电场、声场、辐射场、地震效应场、地磁场等自然物理场,将受人类的经济活动、资源消耗等人为因素影响而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到水资源、大气圈、氧气含量等自然环境问题,危害旧城区内所有生物的健康。 二.工程地质的流程、方法 (一)工程地质调查绘图:环境地质图与工程地质图,都能很好的反映出工程环境与地质环境间的关系,从而模拟真实情况。 1.依据制图内容,例如工程地质分区图、地质图等。从地质灾害角度考虑,研究、分析与场地相关的地质自然灾害,对其进行评价、研究地质环境所引发的不利影响,从而分析、制定预测防治措施。制图前,需要研究、调查、分析城区范围内的环境工程地质。 2.根据目的,如台山核电站等为某个特定工程提供资料。 (二)工程地质评价 1.隐蔽工程评价。 2.场地稳定行与适应性评价。 3.边坡稳定性评价。 4.工程地质地震评价。 5.河流环境工程评价。 6.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 (三)应用摇感技术 摇感技术在环境工程地质研究与评价时,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具有成图成本低、技术块、质量好等优势,可对区域地质、场地地形、动力地质现象动态、地质构造、河流水质、土地利用等方面情况进行环境检测与环境质量评价,编制各种资料信息图件,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提升,将摇感技术与计算机相结合,使其更电子信息化管理、操作,既而提高速度与灵活度,提高效率,更方便的掌握各方面信息。 三.环境工程地质的作用 环境工程地质,是一切工程项目施工前的必要条件,是通过工程地质的环境评价、研究、分析,预测不良环境地质作用对城市建筑安全、人类的生命健康的影响及后果,并制定、落实科学合理的应对方案与防治措施,依照环境工程地质学对场地开展全面的、综合的评价,为获得更合理、科学的施工方案、规划设计,提供资料。或以上述措施为前提,预测、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地质的影响,突显人类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破坏与影响,以及经过这些影响与破坏后,反过来对人类生命安全、生活环境、建筑安全等方面产生的危害与影响。例如,山林过度的砍伐,造成山体地质不牢固而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地下煤矿资源过度开发,导致地面塌陷、地下水污染等,实行环境工程地质的主要意图,就是为了防治人类活动对环境质量的过度影响、破坏,同事防治自然环境对人类财产安全的威胁,为合理、科学的利用保护地质环境,提供最有力的依据。当发生地震、洪水、山体塌方等自然灾害时,依据环境工程地质相关勘探、分析、评价后,所做的对应方案,可迅速、及时、有序的开展救援等应急措施。 结束语 城市的生态环境,建筑的质量安全,人类的生命健康都与环境工程息息相关,环境工程地质是一切项目施工的前提,科学的落实环境工程,合理的城市规划,它为生态化城市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延长了旧城区的“寿命”,增添了新城区的“生机”。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与规划中,我们要根据环境工程地质情况而开展建设,科学的控制城市建设规模与速度,协调、维持好自然环境与城市建设间的关系。 城市规划论文:谈城市规划和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 1、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二者间的关系 1.1、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编都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根本发展依据。都以土地为主要的规划对象,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是其核心内容,两者在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上是目标一致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我国目前的规划体制下,根据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来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上所做的计划和安排。土地利用规划的专业性较强,其主要目的是合理有效地安排当前的土地资源,保证土地资源能够被永续利用;城市规划是对城市发展的计划和各种建设进行的综合部署,也是城市工程建设与管理的主要依据。城市规划依据社会发展目标,来确定城市的性质属性、发展规模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城市总体规划是一种综合性规划,其根本目的是发展城市建设和城市经济。 1.2、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也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又相互指导。城市规划如果脱离了土地利用,就不能详细了解土地的供给情况,导致城市规划难以很好的实施;土地利用也必须在城市的规划这一大前提下进行,土地利用必须与城市总体规划相结合,了解城区的设施、发展以及布局,离开了这些,土地利用规划也不能进行编制和实施。我国的《土地管理法》与《城市规划法》都堆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做了相关的解释,所以在处理两者关系上,都应当相互补充、相互衔接,达到协调发展。 2、我国城市规划中土地资源利用和管理现状 2.1、土地规划和管理的基础工作较为薄弱 当前我国土地规划相关部门在这方面的工作还比较薄弱,一方面土地规划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对于土地资源数据的统计工作不够负责,并且对于收集到的数据信息缺少必要的核实,导致收集到的很多数据信息都无法体现当前的土地开发利用真实情况,对土地规划和管理工作失去参考价值,这就使得相关部门在对土地的规划和一些项目的审批等工作上不够科学;另一方面土地资源的信息收集途径较为单一,表现在只有国家政府部门作为服务性部门在进行信息收集的工作,无法做到全面翔实,这也是土地数据信息不够科学合理的一个重要原因。 2.2、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 我国虽然对土地资源进行了分类,但在实际中却有很多土地的利用结构不尽合理,如征用大量各类土地用作建设用地,而建设用地较为分散,且呈现杂乱无章的局面,严重影响其他土地的使用功能,而且农村却存在很多闲置土地,种种原因导致大量的土地资源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由于农业种植的经济效益不够可观,导致很多基本农田被改造成为其他用途,可种植耕地面积大幅减少,土地利用结构持续破坏也严重威胁生态环境。 2.3、对土地资源缺乏科学的管理 随着城市化以及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的逐渐加快,政府相关部门为了政绩和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建筑用地的审批管理都不够严格,甚至很多项目的审批都是“走过场”,对于征用土地的建设项目经常不经过严格的实际核查,导致一些土地被征用后却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没有得到实际使用,造成土地资源被占用却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用,加剧了有限土地资源的紧张性,不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 3、城市规划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3.1、 做好土地管理的基础工作 为确保土地资源信息的准确性,可充分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 GPS 技术、GIS 技术、遥感技术等,将土地的实时信息传输到土地规划相关部门,使之掌握实时的土地利用动态信息,比现场调查等收集到的静态数据更真实,并且降低了工作量、避免由于时间推移造成的信息不实等情况的发生,因此更具有参考价值,有利于决策。 3.2、需加强土地管理,有效减少对后备资源的开发 在土地资源管理及后备资源的开发上需做好进一步完善工作,要积极主动地寻找合理方式与途径就城镇建设土地供需矛盾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在个县市与城市占地情况基本平衡的情况下,不但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有效保护耕地,还要做好土地的整理与开发工作。第一,要合理限定当前的城市建设规模,使得土地资源能够进行有效的集中,节约使用,进一步对土地利用率进行整体上的提升;第二,按照土地利用规划,大力开展土地整理工作,尽可能弥补用地指标的不足问题;第三,要加大对居民点的整理工作力度,合理调整农村的用地结构。 3.3、建立法律机制方面必须做好互相协调工作 对于城市建设的规划与土地资源规划利用之间的关系必须有一个明确的认知,将其完全厘清,并通过立法的方式,进一步加强其法律地位,针对土地资源的利用规划进行相应办法的制定,建立规章制度与其相配套。另外,在具体的规划实施过程中必须加强规划管理,有效查纠这一过程中的违法违规现象。 3.4、加紧保护耕地资源 农业是关乎我国国计民生的基础行业,而耕地资源是农业的生命线,因此保护耕地资源不被破坏和占用是当务之急,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实际工作中,首先要建立健全保护耕地资源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宣传力度,使各类土地物尽其用,防止耕地资源被挪作他用;其次要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加大对农业种植的扶植力度,提倡科学种植,提高农业种植经济效益,使农民得以主动投入到农业种植中来;再次,加大土地利用的用途管制,防止基本农田被基础设施建设所占用,当二者出现矛盾时,有关部门应当对保护农用地有所侧重。 3.5、土地资源利用集约化 为缓解土地利用紧张的局面,应当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集约化利用,使土地利用在空间上得以延伸;对于农用地来说,应当加大土地整治力度,发展更为先进的开垦和种植技术,纵向挖掘土地利用率。 3.6、充分考虑城市现有景观资源,最大限度地对其进行保护和利用 在编制规划时,要对城市现有植被、地貌、水系等景观资源的现状情况进行认真调研,掌握基本情况,并根据其对城市景观的影响程度进行分级保护,特别是对那些能够体现城市特色、自然状态良好或不可再生的景观资源要重点保护。此外,还应学习一些优秀城市的规划理念,听取一些城市建设、土 地管理、园林规划、林业水利、环保气象等相关专业专家的意见,多征求市民的意见,制定出更加科学严谨、符合实际、操作性强的规划。 3.7、加强城市规划人员素质培养 城市规划归根结底,最重要的是进行城市规划的人才的培养,因为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出现城市规划随意性大、文化遗产及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差、规划工作前瞻性不足等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城市规划队伍人员素质较低造成的。所以,提高城市规划队伍的整体素质至关重要。首先,政府在人才选拔上,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更多的考察人员的综合知识和能力,而不是毕业院校档次、学历等。其次,对在职的城市规划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定期的培训,不断的提高工作人员的现代城市规划理念,提高其工作素养。 3.8、大力发展城市绿化,促进土地资源增值。城市规划,绿化先行。绿化规划不但应当与城市规划同步进行,甚至可以优先考虑。先行规划绿地、明确绿化重点,能够有效保障城市绿地不被其他设施建设挤占或挪用。绿地系统规划中,应当用好现有植被资源,节省绿地规划建设资金。绿地系统规划还应用园林专业知识加以规范和指导,遵从自然生长规律,发挥生态综合效益,营造城市自然景观。 总之,要解决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直接的矛盾,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过程中就应该对资源的节约利用问题进行充分的考虑,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从而使城市规划和建设更加的具有合理性和前瞻性,进一步推动城市的和谐、健康发展。 城市规划论文:试论沿边开放地区城市规划的新问题和新对策 在我国长达2.2万公里的沿边开放地区,分布着众多的边境城市,这些城市既是我国内陆边境地区国土 资源开发与经济建设的据点,也是对周边国开放的窗口,当前崭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为沿边开放地区城市的发展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机遇,了带来了相应的新问题,积极探讨沿边开放地区城市规划的新问题及相应对策,无疑对促进沿边开放地区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背景考察 长期以来,我国沿边地区作为边远地区,受国际关系,方针政策等条件因素的影响,远离国家经济建设中心,其经济发展未能与全国经济发展融为一体,受“打完再建”思想民影响,投资甚省,边远成为沿边地区发展的区位劣势。而且由于交通不便 、人才奇缺等使沿边地区大部分成为贫!困落后地区,国家每年需提供大量的财政补帖。沿边地区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化水平低下。 “十一界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特别是沿边各地区实施“南联北开、东进西出、全方位开放”战略方针的实施和近几年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缓和和正常化,使沿边地区成为与我国南方广东等沿海地区开放门户相对应的发展对外贸易、经济交往、国际交流的地域和口岸。使边远这一劣势转化为区位优势。使沿边地区、城市同沿海地区、开放特区一样,成为我国大陆最具开放开发潜力、发展力的区域和城市。 沿边开放地区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分析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规划目的 计划的深化与继续合理布局项目,主要为生产服务――贯彻规划(贯彻规划原则与国标) 与计划相辅相成既为吸引外资、经济发展服务也为创造好的人居环境服务――研究 型规划(研究预测疏导综合发展问题) 规划背景 影响因素 单一性、封闭型 复杂性、开放性 把握因素的程度 确定性 不确定性 对象主体 政府与官员 除政府官员外,新增房地产商、企业家等 城市建设投资渠首 国家投资(目光向上) 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还有外商投资(目光上下、内外结合) 土地利用制度 主要为单纯的物质形态规划 有偿使用 规划核心内容 行政手段为主 注重综合性的超态规划 规划措施 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社会手段并重 沿边地区城市发展的动力由比较单一的戍边、开发边境资源的据点向比较多元化的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边境贸易为导向的多层次的经济技术合作、大通道的建设、跨国旅游业的发展、口岸的全方位开通、沿边开放城市的建设等方向转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沿边地区城市规划对城市规划工作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现仅就主要内容概括如下: 由此可见,沿边地区的城市规划工作因沿边地区及城镇的超常规发展而面临着崭新的、前所未有的系列问题,须适时提出新对策。 二、问题审视 问题之一:城市发展方向雷同化 长期以来,边境城市建设还未能统盘考虑,诸城市之间还未有合理明确的地域分工,边境城镇的直接腹 地,由市、县、国营农场、森工局林场等条块分割的体制构成,地方利益的倾向,各自为政的开发方式,使边境城镇各项事业规划和建设发展难以协同并发挥整 体效应;由于边境地区开放较晚,开发层次较低,加之多年处于边防前哨为国际重镇,致使工业基础薄弱,经济效益差,第三产业及科技文化落后,边境城市实力较弱,一般均为小城镇。改革开放以来各城急功近利,忽视城市性质的深入研究,致使多数城镇发展方向雷同,诸如“口岸城市”、 “商贸城市”、 “农副产品加工”城市等。 问题之二:城市规划与发展单纯注重经济效益 当前许多边境城镇在规划与开发中单纯追求容积率和聚集效益,不是见缝插绿,而是见缝插针(房),眼前虽然利润可观,但人居环境差,城市交通对策等大城市问题提前在黑河、绥芬河等沿边开放城市(小城市)出现。 问题之三:重开发区轻老城区 尽管出于加快招商引资步伐,改善投资环境等良好的愿望,不少边境城镇纷纷脱离老城区避建边境经济合作区,致使老区规划建设脱节,开发区热问题不少。 问题之四:影响规划的不定性因素太多,规划人员进退维谷 由于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边境城市规划与发展在项目的性质、规模、发展数量与速度等方面均存在着从多的不定性,作为计划的继续和深化的城市规划的适应性已不复存在,按传统规划模式规划人员难以搞出既令地方领导满意,双能通过专家评审的规划方案。 问题之五:缺乏城市特色 近年来边境城镇的建设一 哄而上,在缺乏城市设计与风貌景观总体规划控制的情况下,千楼一面众城一面的现象大有一发展不可收之势,边境城市缺乏特色的局面不利于我国树立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也不利于创造陶冶居民良好的城市文化氛围。 问题之六:技术落后,规划方法陈旧 由于,缺乏设备、资金、人才等因素,致使边境地区规划在理论、方法、技术仍沿用50年代以定性设计为主的状况,已远不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急待解决。 问题之七:规划缺乏民众参与 当前边境地区城市规划基本上属于领导与专家规划,以人为主题的规划思想在边境地区刚刚传播,公众参与的意识薄弱,城市规划意识差。 问题之八:忽视对应国家对应城市的研究 知已知彼能战而不殆,但由于多种原因缺乏对对方城市的必要了解,因此不利于与对方城市取长补短的发展有机联系。 问题之九:缺乏对国外边境城市规划的系统研究和引以为戒 国外边境城市的发展模式应为我国沿边开放地区城市规划所借鉴,但目前掌握资料少,难以借鉴参考。 问题之十:土地基本无偿使用与土 地有偿使用的盲动性。 当前沿边开放地区城市土地基本上所处于无偿使用状态,城市用地分等定级和控详工作普遍尚未全面展开,但土地有偿出让“试点”工作却已纷纷开始,土地的有偿转让已出现很多问题。 三、对策思考 对策之一:我国边境长2万多公里,边境城镇建设发展的个性大于区性。地域性即是边境城镇得以存在、发展的个性。 如以黑龙江省边境城镇为例,强调宏观的区域分析,应着眼边境地区开放地区对内与全省、东北经济区、全国,对外与俄罗斯远东与西伯利亚地区、东北亚地区、亚太地区乃至世介经济地带之间的宏观地域关系,摸清边境城镇的位置与交通信息条件的特点与优势,如边境口岸城镇所处的经济地理位置与交通运输条件有陆路、水路之别,陆路中双有铁路、公路之分,其历史基础与现状态势、社会经济条件、交通运输与口岸环境等基础设施条件也不尽相同,因此,必须通过对比等分析论证,才能明确口岸城镇的地域分工,邓其在不同层次地域范围中的地位及应该承担的任务,明确其吸引与辐射的腹地,为合理确定或调整口岸城镇的发展性质、规模及其总体布局提供切实的区域依据,为口岸城镇开发、建设在南联北开的全方位开放格局中能够有的放矢,因地因时制定,进而避免与诸多口岸城镇在发展项目 上雷同或一哄而上,避免造成盲动的损失。 对策之二:强调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 妥善处理好边境城镇发展建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为中心,创造市场发育的规划软环境,既要充分利用好已有的城镇基础设施,双要节约土地少占良田,还要积极控索土地及基础设施有偿使用的有效途径,从而使边境城镇规划成为边境城镇成长发育为市场经济服务的指南书和科学兰图。 其次,要为边境城镇居民和到边城从事经营活动的客商规划创造一个工作、生活、游息都方便 、舒适的空间环境,以不断满足边城人民随着边境城镇经济发展而不断提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确定一个因地制宜的、点、线、条、块、面有机联系的绿化生态系统,从而使边境城镇成为能予防减少和克服环境污染、促进边境城镇和区域经济、技术、生态协同发展和良性循环的健康城。 对策之三:强调规划与发展的整体性,重视协同好老区和新区的关系 当前在新的形势下,边境城镇在老区改造和开发区(实质是新区)建设上都存在着新问题,老城区挖潜改造的潜力和步伐与新区拓展应因地制宜按着《城市规划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为准绳,切忌盲动,应以老城区改建为依托,适当开发新区,以整体性为原则统一规划,统一管理 ,统一建设避免新的条块分割的产生,也减少土良田的占用,提高老城区土地利用率。 对策之四:突出强调弹性,适应多变性 强调弹性规划与设计,处理好影响边境城镇发展的多情景问题,是边境城镇规划适应并服务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下,边境城镇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众多的变化着的不定情景,如国际环境的变化,再如双边国家价值观不同、将导致对合作与开发认识上的难以统一,开发问题单方难以确定,因此这些变化对规划无疑将产生重大影响。 强调弹性设计,是针对传统规划“只集中预测一种的倾向,缺乏弹性和灵活性”的问题而提出的,国境城镇规划在人口、用地规模的预测、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规划等方面,应充分贸有余地保持活性,尤其是在用地布局上考虑“相容性”以综合区替代功能区,以保证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项目难以确定,需要滚动发展,从而既能满足现实建设需要,又有为远期、远景的发展奠定规划软环境,而且能增强边境城镇在国防等方面的应变能力。另外,在边境规划期限与实施程序上,应灵活贯彻《城市规划法》及有关子法,规划不一定绝对按20年、5年、近期考虑,而是按目标体系的展开,因时制宜分期滚动实施。 对策之五:因地制宜,创造边境城市特色与风貌 着眼边境城镇所在的微观地域,处理好边境城镇的规划、发展、建设与其所在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社会文化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历史条件等的具体关系,因地制宜,挖掘文脉,继承和发扬光大已有优势;进一步创造边境城镇的特色和景观风貌。 对策之六:强调科学性、加强技术进步 加强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合理运用现代城市和区域规划理论和定性与定景相结合的方法,是边境城镇规划科学化、合理化的有效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有了很大进展,科学技术也取得了较大进步,城市规划设计研究的手段在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和电子计算机等新技术的推动下,在信息储存、统计分析和辅助设计等方面有了新开拓边境城镇规划一方面要适应我国城市规划设计科演技榔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为丰富我国城市规划科学技术提供实证。为此边境城镇规划,首先要在系统论、信息论、决策论、控制论等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建立边境城镇规划设计、管理、决策的信息反馈系统。 应在实践中控索和总结一套适应边境城镇发展规律的实际操作方法,丰富和完善边境城市规划工作系统,以满足边境城镇规划为市场经济发展超前服务的迫切需要,应及时的反馈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等有关因素对边境城镇自身发展的影响等相关信息,及时调整、修改、充实、完善、提高边境城镇规划的预见性和可操作性,以过程规划和跟踪规划为各级领导决策当好参谋。 应构造边境城镇规划的方案库,应强调多方案比较和综合平衡,以优中选优的原则适应多情景因素变化和有备无患 观点。 对策之七:建立民众参与机制,创造参与环境 多创造民众参与机会并形成制度。强调民众参与强化社会民众的规划参与意识,对制定和实施边境城镇规划至关重要,世界许多城市的调查表明,若市民存在较强烈的主动参与意识,则规划实施在组织管理上将十分顺利,反之,则给规划及实施带来麻烦,甚至会拖延或阻碍规划目标的实现。 强调公共参与,发挥共众参与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是体现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普遍性的需要,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提高到“公众主动参与规划,规划必须公众参与”是真正体现“人民城市人民规划、人民城市人民建”的迫切需要。因此为了适应和促进公众主动参与边境城镇规划的意识,应注重以下四个问题。首先规划决策和规划编制者应进一步扩大边境城镇社会先遣队是层及热心边城发展的海内外人士的公众参与面,采取协商对话等多种途径主动接纳公众的参与;其次,应贯彻《城市规划法》的有关要求,提高整个社会的规划透明度,形成宽松和谐的规划环境,激发公众的主动参与精神;第三,应普及城市规划科学知训,使公众自学更新观念,树立全局观念,未来观念、深化规划意识,提高规划参与的科学性。 对策之八:强调宏观与微观对接与对等,主动为开放服务 强化对接性,是适应边境城镇所处位置的特殊性要求,适应双方边境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的长远需要。 首先应是宏观战略上的对接。沿海特区和城市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深圳与香港对接,珠海与澳门对接、厦门与台湾对接后的规划、建设与发展取得惹人瞩目的成绩。因此编制边境城镇规划,应首先考虑我方边境城镇和区域所面对的对方城镇和区域的发展态势和战略,如绥芬河等边境城镇所面对的俄罗斯远东滨海边疆区确定了建立国际自由贸易区为目标的“大海参崴规划”,因此在编制绥芬河市总体规划时,如不,!考虑与之对接的战略,则难以从地域综合协调的角度谋划绥芬河市的外向型经济建设与发展。 其次是微观建设上的对接。俄罗斯非常重视边境城镇的建设,黑龙江省黑河、抚远、饶河、虎林等市、镇结应的俄罗斯城镇在人口规模、城镇建设水平等方面均高于我方,这是涉及到国家形象的大问题。因此从国格心理角度出发,我方的边境规划建设水准起码与俄方边境城镇相对接、对等,可见加强边境城镇规划的微观对接研究,对提高我省边境城镇的景观形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策之九:强调借鉴性,以国外边境城镇规划与发展的经验教训为戒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边境城镇的规划、建设和发展经历,为我国边境城镇规划,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避免走弯路,应在充分的比较和借鉴中探索一条具有沿边地区特色的城镇规划模式。 例如,美――墨边境地区已形成一个潜在的、爆发性的国际性城市化地区。美――墨边境成对的城市中心或“孪生城市”的增长,被称为“国际化共性现象”,是典型的沿边城市的增长到一定阶段后,边境地域逐渐一体现化且已加入到全球经济体系之中,在此过程中边境城镇既发挥着积极作,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以便 超燧指导我方边境城镇与对方边境城镇“共生”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为科学预测边境城镇的未来提供研究背景。 对策之十:树立土地经济价值观念,加强控制性规划工作 应尽快转变产品经济观念,树立商品经济观念,要考虑城市土地的区位、使用性质、进行分等定级,在控制详细规划工作中加强经济测算为广辟城市建设资金渠道,增强城市发展“造血功能”奠定科学基础。 沿边开放地区城市规划工作,是国家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经济部分,本文有关问题的探讨仅系浅议粗见,只期对增加沿边开放地区城市规划工作的有效性而有所启示,限于时间、水平,本文如有不妥之处恳请有关专家指正。 城市规划论文:谈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策略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的中心,随着城市经济的活动和人口的高度密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资源使用和环境保护压力。中国的城市经济一直保持着调整增长的态势,而且长期以来延续一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因此带来的污染使得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而临越来越严重的威胁。城市中水源污染、扬尘污染、噪音污染、垃圾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直接影响到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 1 城市规划中环境污染的问题 1.1 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在活动或自然过程中引起某些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到大气中,呈现出一定浓度,达到一定时间后,危害人类与动植物的健康或生命。凡是使空气质量变差的物质都可称为大气污染物,大气污染主要有人为因素(生活燃料、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等)和自然因素(火山爆发、森林火灾等)两种,而致使大气污染的原因多为人为因素,尤其是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中所生产的污染源。 当城市被大气污染后,由于污染物质量的性质、来源、浓度和持续时间的不同,污染地区的地理环境、气象条件等因素,对不同年龄段的人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影响,首先是感觉不舒服,随后生理上出现可逆性反应,再后会出现急性危害症状,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主要分为急性中毒、慢性中毒和致癌三种。 大气污染对工农业生产的危害可直接影响经济发展,造成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损失。污染物质也会影响天气和气候的变化,颗粒污染物会使大气能见度降低,或使地球气候变暖,也会使天空中雨水中含有酸性污染物,致使受污染的雨水降落地面造成危害,如图1所示。 1.2 土壤污染 土壤的污染主要分为有机污染物(有机农药、氰化物、石油、合成洗涤剂、酚类及由城市污水、污泥、厩肥带来的有害微生物等)和无机污染物(重金属、放射性元素铯、锶的化合物、酸碱、含硒、氟、砷的化合物等)两大类。当土壤中含有的有毒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时,便会引起土壤的结构、组成和功能发生变化,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其有害物质或分解产物在土壤中逐渐积累通过土壤中所种植物等方式间接地被人体吸收,从而会达到危害人体健康的作用。 土壤的污染,较大多数是通过水污染与大气污染的转化而产生,它们可以单独起作用,也可以相互重叠和交叉进行污染。随着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农业化学化水平的提高,使大量化学肥料及农药散落到土壤中,使土壤遭受污染的面积越来越大,而且积累在污染土壤中的难降解污染物很难靠稀释作用和自净化作用来消除,随着时间的累积,其土壤中污染程度也越来越严重。 1.3 水域污梁 水污染主要是由于各种化学物质造成水的使用价值降低或丧失并污染环境,存在于污染水域中的碱、酸、铜、镉、汞、苯、酚、氧化剂及二氯乙烷等有机毒物,会使水生生物中毒死亡甚至发生基因突变。水污染主要是由于人类排放的各种外源性物质(包括自然界中原先没有的),使其进入水体后,超出了水体本身的自净作用所能承受的范围,由此造成水污染,使得污染后水质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从而影响水体的有效利用。 1.4 固体废物污染 固体废物主要可分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和生活垃圾三类,固体废物如不能善加处理和利用,将会污染大气、水体和土壤,通过各种介质进而危害人体的健康。 2 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策略 2.1 大气污染整治措施 大气污染的结合防治要从区域环境整体进行,充分考虑区域的环境特征,对影响大气质量的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再结合具体情况采取合理有效的防治措施,主要治理措施有四个方面。 ①利用各种除尘器去除工业粉尘和空气烟尘,或使用物理化学等方法回收利用废气中的有用物质,使有害气体通过物理或化学作用转变为无害;⑦改革能源结构,采用无污染能源或是低污染能源,并对各种燃料进行预处理,以减少燃料燃烧时产生的大气污染物质,并加强企业管理,减少有毒有害气体的逸散和排放;③使用植物净化,在城市和工业区有计划和有选择的扩大绿地面积进行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④认识和掌握气象变化规律,充分利用大气的自净能力,使大气污染通过大气环境物理、化学和生物等作用下进行自净,从而有效降低大气中污染物质的含量。 2.2 土壤污染整治措施 针对土壤污染:①应加强对工业“三废”的治理,减少工业生产中各种有毒有害物质经由水流等排入土中。②针对土壤污染物的种类,多种植有较强吸收力的植物,通过植物吸收作用稀释并降低土壤中有害物质的含量,或通过生物降解净化土壤(如通过蚯蚓可降解土壤中所含有的农药和重金属等)。③对污染土壤进行施加抑制剂改变污染物质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方向,以减少农作物的吸收,也可通过增施有机肥料、改变耕作方式、抽土、深翻等手段,进行综合治理土壤污染。 2.3 水污染整治措施 水污染的规划主要是将水体污染的现状进行分析调查,并根据当地的水体质量确定最理想的治理措施。通过改善河道水质,增加水体的自净能力,降低并分解水中污染物质。工业企业必须配合有关环境整治人员积极治理水污染,对企业中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排放必须进行单独处理 或预处理,对工业废水实行清污分流、串级使用、污水回用或一水多用等措施,以提高水体的重复利用率,从而降低水体的污染。 2.4 固体废物污染整治措施 对于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的规划,主要有垃圾焚烧和固体废物填埋两种方式。并且我国鼓励、支持采取有利于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活动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对固体废物实行充分回收和合理利用。 3 城市规划中的生态环境规划 城市作为集中的污染源,对资源本身存在着巨大的破坏作用,如城市中化学工业生产的各种农用化学生产肥料,虽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的能力,但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土地的自然生产力。加之大气污染所形成的酸雨、生活生产中的废水等,严重污染和破坏了城市各地区的农田、森林、草原和水域,资源的破坏和丧失在工业时代己愈演愈烈。 而城市中住宅的密度也与交通的繁忙度也直接关系到城市的生态环境,因人们在交通中过多地依赖小型汽车,使得汽车除了大量尾气的排放外,也加速了城市外延的扩大,并侵占更多土地、能源、空间的资源。而水泥道路的铺设也会间接影响到地表水体的循环作用,高层住宅的不断建设也会阻碍了大气、生态、水体等一系列的循环作用。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城市的生态规划应最大限度的保持和保护城市原有的生态系统,在环境规划中融入生态学思想,尽可能的发挥最大的生态效果以实现协调发展。在城市建立上面,坚持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环境建设三者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发展,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突出生态环境规划的基本原则,以保护城市特色,满足城市自然、人文需求,有针对性地抓住主要环境问题,坚持可达性与持续性原则,并通过法律、行政、经济多方面手段进行城市生态环境的规划,如图2所示。 4 总结 综上所述,更好的进行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都是为了人类能更加健康快乐的生活,对于人类自身发展的思考是解决城市规划中环境保护问题的最基本出发点。城市规划中要寻求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为人类自身所处环境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状态,并保证社会管理机制的健全,使生态城市规划能朝着稳定、民主、安全的方面发展,最终实现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论文:谈城市规划建设中的环境保护 论文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不断增加,现代化的城市越来越多,城市的不断升级和更新,这也导致了城市的污染以与其相同的或者比它更快的速度蔓延。这严重威胁了城市的发展以及以后的发展规划,更对居民的居住环境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反应,因此为了保证城市的正常发展,解决环境问题成为了城市规划中不可或缺的问题之一。在我国,规划局是主要负责城乡规划的机构,其对环境的管理经验比较缺乏,它很大程度上只考虑城市规模的扩大,而对城市大规模的建设造成的垃圾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的蔓延却很少考虑,不是带着未雨绸缪的态度来处理城市规划问题,而是带着当环境问题发生了恶化再去解决的态度进行规划城市的发展,环境一旦恶化了,付出再高的代价也难以恢复。因此,在城市规划初期就解决城市中的环境问题,成为了城市环境保护的重点。 论文关键词:居住环境;城市建设;城市规划;环境问题 一、城市规划中的环境问题 城市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的中心,随着经济活动和人口的高度密集,它面临着巨大的资源与环境压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建设突飞猛进,特别是县市城市、乡镇城市的发展在转移农村劳动力、支撑城镇经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加快城镇化进程的主要力量,但同时,我国的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一)城市规划中环保意识不强。部分城市、城镇领导环保意识比较淡薄,重视经济发展,忽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片面强调经济增长,对环境保护认识不够,忽略了经济发展的环境成本,使城市、城镇的持续发展面临较大的隐患;(二)城市中的大气质量日益恶化。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使用大量的化石燃料,从而将粉尘、臭氧、硫氧化物、碳氧化物、氮氧化物等排入到大气层中,严重恶化大气质量。我国的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即城市空气中总悬浮微粒浓度水平较高,达到了309 微克/ 立方米的平均浓度;二氧化硫浓度也严重超标,有些城市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相对而言,北方城市比较严重,达到了83 微克/ 立方米的平均值。大气污染所导致的臭氧层破坏和温室效应更是严重直接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城市道路下面所布置的管线交叉纵横,存在多头管理,[!]各部门报规划不能协调一致,建设资金独立。常常出现修路在前,水、电、热、排污、通讯紧跟其后,分别开挖路面,造成城市天天破路挖沟的尴尬局面,施工造成扬尘污染;(三)水体污染相当严重。城市人口数量的突飞猛进和工业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大量的污水在没有处理好的情况下直接排入水体中,严重破坏了水环境。我国城镇平均每天至少要将一亿吨的污水不通过处理直接排入河流中。目前我国七大水系中有一半以上河段水质受到了污染,40%的水源已不能饮用,50%的城镇水源不符合饮用水标准,90%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四)垃圾包围城市。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急剧增加,且增长势头不减。目前,我国城市垃圾人均年产量达到440 公斤,2010年估计我国城市生活垃圾量达到了3.52亿吨,居世界第一,而且每年以8% 至10% 的速度增长。垃圾的历年堆存量达到60 多亿吨,全国有200 多座城市陷入垃圾的包围之中。另外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平均为59.71%(真正符合无害化处理要求的不足20%),有130 个城市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0。 二、我国城市规划中环境保护规划措施 目前,人们慢慢的明晰了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并致力于探寻科学的规划指导城市建设。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头戏,它是在总体规划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的前提下,通过调查分析城市环境质量现状,进而制定规划体系,借此来达到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减少污染、节约能源的目标。根据我国环境保护的总方针和总战略,即“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统一”,为了提升人类的生活环境,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针对城市规划中受到的污染问题,建议采取以下工作:(一)做好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准备工作,这些前期准备包括:1、用好相关的城市自然环境资料,包括城市具体的地理位置、气象、水文以及生态环境等;2、调查好城市的社会与经济现状,如人口、GNP等;3、做好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如监测大气、水体、噪声的实时情况,并做好记录等;4、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功能区划等。环境规划应该是基于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的基础上,通过调查分析城市环境质量现状,进而编制科学的规划体系,用以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减少污染、节约资源;(二)大气排放规划,就是在城市大气质量现状的基础上,并分析发展趋势,划分功能区,根据即定的环境规划目标计算各功能区最大排放限度,制定科学的排放规划。 目前情况下,在国内很多城市的大气污染中,落后的燃烧方式燃煤和汽车尾气是主要的罪魁祸首,这带来的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和总悬浮颗粒,由此可见,规划的长远有效方式应该是改进落后的燃煤方式,使燃烧效率提高,尽量使用无污染或少污染的能源,例如:气体燃料、型煤、太阳能、地热等,采取区域集中供热、改变千家万户的小烟囱的状况,通过遏制污染源和进行创新污染控制技术等手段创建无烟控制区。调整工业布局,根据大气自净规律,科学有效的利用大气环境容量:加强遏制污染源,限制污染物的排放量;提倡公共交通,推广新型能源汽车以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量;城市规划过程中要严格执行规划一支笔,建设一张图的原则,各部门在敷设管线时要一次到位,否则不允许破路施工,以避免“天天挖沟”现象发生。增加城市绿化面积、选择耐污性好的树木品种,有效达到植物净化;(三)水污染控制规划是在调查分析水污染现状的前提 下,根据受污水体的环境容量计算限制排放量并计算出排放标准。从国内水污染的情况来看,限制排污量应该从改进落后的生产方式上着手,实现少废、无废工艺的清洁生产,提高污水处理效果和资源利用率,控制污水排放量,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加强治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最终做到有效保护水资源;(四)垃圾本身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垃圾处理可分为四个层次,首先是尽可能进行分类回收利用;其次是尽可能对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进行堆肥处理;再次是尽可能对可燃物进行焚烧处理;最后是对不能进行其他处理的垃圾进行填埋处理。城市垃圾处理设施属厌恶性项目,选址在建成区经常遭到居民强烈反对甚至上访,且与其他市政设施相比,城市垃圾处理设施具有占地面积大、防护距离要求远的特点,城市规划必须与环境卫生规划同步进行,环卫设施规划中对垃圾产生后的收集、运输和处理用地布置必须结合实际,纵观全局,统筹安排,立足长远,远近结合,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改造与新建的关系;(五)提高居民自身素质修养,培养人人保护生态环境意识。加强普及、宣传生态意识,树立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 三、小结 总结城市规划建设中,城市环境保护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城市环境是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城市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物质保障。本文在论述城市规划中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城市规划中环境保护整治措施,改善和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论文:住房建设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衔接机制初探 【摘要】从住房建设规划的概念内涵、编制要求、政策背景、现实意义等几方面入手,分析住房建设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重点研究住房建设规划与城市规划各类型之间的衔接机制,即与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建设目标上的衔接、与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建设指标方面的衔接、与近期建设规划进行建设时序方面的衔接。希望论文能够为城市规划领域落实住房建设规划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住房建设规划; 城市规划;衔接机制 前言 2006 年5 月,发改委、建设部等九部委联合发文《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国办发[ 2006 ] 37 号) (以下简称37 号文件) ,文件明确指出要“制定和实施住房建设规划。要重点发展满足当地居民自住需求的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各级城市(包括县城,下同) 人民政府要编制住房建设规划,明确‘十一五’期间,特别是今明两年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的建设目标,并纳入当地‘十一五’发展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各级城市住房建设规划要在2006 年9 月底前向社会公布。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人民政府要将住房建设规划报建设部备案;其他城市住房建设规划报省级建设主管部门备案。各级建设(规划) 主管部门要会同监察机关加强规划效能监察,督促各地予以落实”。这就对城市规划部门提出了如何认识住房建设规划、如何在城市规划工作中与住房建设规划进行衔接的要求。 1 住房建设规划的内涵与背景 1.1 住房建设规划的概念内涵住房建设规划作为一个新的规划类型,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公认的概念。在理论上关于住房建设规划较为全面客观的理解是: 住房建设规划( HousingProgram) 是指制订出若干年内分年度建造住房的规划,包括居住区和住房建造的数量以及居住水平等多项指标(中国地产商网) 。 1.2 住房建设规划的编制要求 37 号文件提出了编制住房建设规划的要求,具体包括住房建设规划的编制主体、编制年限、规 划 内 容、公布时间、审批方式、主管部门责任等方面内容(表1) ,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37 号文件赋予了住房建设规划内容的法定地位,即住房建设目标要纳入到当地“十一五”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成为一项重要的公共政策。 表1 住房建设规划的编制要求与具体内容 编制要求具体内容 编制主体各级城市(含县城) 人民政府 规划年限“十一五”期间(2006 - 2010) ,重点是今明两年(2006、2007) 编制内容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的建设目标 与其他规划的关系纳入当地“十一五”发展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 公布时间2006 年9 月底前向社会公布 审批方式两级备案。(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人民政府要将住房建设规划 报建设部备案;其他城市住房建设规划报省级建设主管部门备案) 主管部门责任各级建设(规划) 主管部门要加强规划效能监察,督促落实 1.3 住房建设规划的政策背景 尽管住房建设规划的推出从表面上看具有一定的突然性,但如果将其纳入到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政策演变历程中,就可以看出住房建设规划是我国住房政策在走向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的配套政策,它的推出标志着我国住房供应体系在逐步系统、逐步完善的过程中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998 年以前,我国沿用计划经济时代以福利分房为主的住房供应制度,具有市场经济特点的住房供应体系是在1998 年住房制度改革时期开始建立的。1998 年国务院《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国发[1998 ]23 号) ,标志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开始。国发23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要“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住房供应体系”,具体内容包括:“对不同收入家庭实行不同的住房供应政策。最低收入家庭租赁由政府或单位提供的廉租住房;中低收入家庭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其他收入高的家庭购买、租赁市场价商品住房”。这实际上就是我国1998 年住房制度改革初期的住房政策。 在住房制度改革之初,住房建设及其投资总体来看是国家的事权,这一特点从原国家计委的两份文件就可以看出来,2000 年国家计委《关于上报2001 年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投资计划和信贷指导计划的通知》(计投资[ 2000 ]2260 号) ,2001 年国家计委又了《关于下达2001 年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投资计划和信贷指导计划的通知》(计投资[ 2001 ]907 号) ,这种上报和下达的关系实际上表明住房建设是国家而不是城市的事权,反映了住房制度改革初期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具有浓重的计划经济色彩。1998 至2006 年的8 年间,国家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初步建立起了较为系统的住房供应体系。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国家在住房建设方面的计划导向逐步弱化,市场导向逐步增强。 2006 年全国人大十届四次会议,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继续解决部分城市房地产投资规模过大和房价上涨过快的问题。要着力调整住房供应结构,严格控制高档商品房开发,重点发展普通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建立健全廉租房制度和房屋租赁制度”,笔者认为这实际上是我国“十一五”期间的住房政策纲领。两个半月之后,九部委联合发文,提出编制住房建设规划的要求。 从住房政策演变的角度看,住房政策的具体落实由原来中央调控管理的具有较强计划性的“住房建设投资计划”转为地方调控管理的具有较强市场性的“住房建设规划”,这标志着我国住房供应体系在在逐步系统、逐步完善的过程中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4 住房建设规划的现实意义 (1) 住房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近年来已经成为住房、教育、医疗 “新三座大山”之首; (2) 住房政策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住房问题涉及到土地供给、金融信贷等一系列问题,如果住房政策无法落实,土地、信贷等宏观调控的手段也就无法发挥作用; (3) 住房建设规划是体现住房政策的重要手段。 2 住房建设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住房建设规划以住房建设为工作对象,城市规划以城市为工作对象,工作对象之间有着重合与交叉的关系,因此规划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笔者认为二者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2.1 政策目标与技术手段 37 号文件指出住房建设规划要“纳入当地‘十一五’发展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十一五”规划是地方人大审批的代表地方事权的最全面综合的规划,近期建设规划是城市规划的法定规划系列中的重要组成部份。由此可见,住房建设规划通过纳入到这两个法定规划从而间接地确定了自己的法定地位。住房建设规划的具体内容包括三类住房的建设总量、比例结构、空间布局、时序安排等等,这些具体内容最终必将落实在城市建设用地和规划建设时序。而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因此住房建设规划的具体内容必须、也只有通过城市规划才能实现。从这个角度来看,住房建设规划与城市规划存在一种政策目标与技术手段的关系,城市规划的技术手段成为住房建设规划的有力支撑。 2.2 专项规划与综合规划 城市规划是一项综合性的规划,无论是总体规划,还是控制性详细规划、近期建设规划,都包括居住、公共服务事业(商业、教育、医疗等) 、交通、市政、绿地系统等多个专项的用地规划,城市规划是各方面内容的统筹部署和综合协调。而住房建设规划属于对居住设施(住房) 这一专项内容的规划。从某种意义上说,住房建设规划(由九部委推出) 和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商务部、建设部推出) 、中小学校布点规划(财政部、教育部推出) 等类似,均属于相关部门推动的具有一定专项规划性质的规划类型。从这个角度来看,住房建设规划与城市规划具有专项规划与综合规划的关系。城市规划综合性的特点有助于住房建设规划与其他专项规划进行协调。 2.3 规划实施与衔接手段 城市规划的编制体系中,各个规划类型之间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在一定时期内(15~20 年) 的全局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则反映了城市总体规划在空间上的局部实施,一般是城市中的某片地块(新区或中心区等) ;近期建设规划则反映了城市总体规划在时序上的局部实施,通常是5 年内的阶段实施内容。城市规划的各个类型相互衔接逐步深入、细化,将城市空间布局推向实施。 城市规划的各个类型尽管都是以用地为对象,但城市总体规划的重点在用地的规模、比例和布局,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重点在用地的建设强度,近期建设规划的重点在于用地的项目实施计划。各类型的重点不同就决定了三者之间的衔接机制可能存在隐患。与此成为鲜明对照的是,各个部门的专项规划实际上不只是对应于城市规划的某个阶段或某个类型,而往往是贯穿城市规划的各阶段、各类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通过一些重要的专项规划来将城市规划各阶段、各类型中的专项内容自上而下地衔接起来。从这个角度来看,住房建设规划有助于推动城市规划各阶段、各类型在居住用地与住房建设方面规划内容的衔接与落实。 3 住房建设规划与城市规划各类型的衔接方法 住房建设规划的编制内容是“明确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的建设目标”,具体应包括各类住房的建设总量、分年度新建住房总量和结构比例、分年度各类居住用地供应计划、分年度旧区改造计划等几方面内容,其中当年的建设项目选址应深化到具体地块及分地块建设量。住房建设规划的这些内容要通过城市规划的技术手段才能实现,而城市规划各阶段各类型的工作重点不同,那么住房建设规划应与城市规划各阶段各类型从不同角度进行衔接,才能获得有效实施。笔者认为,住房建设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衔接应该重在目标、指标、时序三个方面。 3.1 城市总体规划———目标上的衔接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版) 要求城市总体规划(中心城区规划) 的编制内容应包括:“研究住房需求,确定住房政策、建设标准和居住用地布局;重点确定经济适用房、普通商品住房等满足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需求的居住用地布局及标准”。这与住房建设规划中三类住房的建设目标、建设总量、居住用地供应总量、城市旧区改造等几方面密切相关,尤其是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内容中“研究住房需求,确定住房政策”,是二者衔接的重点。 城市总体规划作为较长一段时间内(15 ~20年) 的综合性规划,必然跨越3~4 版住房建设规划,因此城市总体规划应充分预见到未来城市发展中的住房需求,确定各类居住用地较为合理的建设标准和空间布局,为住房建设规划的滚动修编提供明确连贯的目标、科学合理的建设标准和居住用地的空间布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城市总体规划与住房建设规划在建设目标上应充分衔接。 3.2 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上的衔接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对具体地块的土地利用和建设提出控制要求。37 号文件要求在住房建设规划的编制内容中“明确新建住房结构比例。‘十一五’时期,要重点发展普通商品住房。自2006 年6 月1 日起,凡新审批、新开工的商品住房建设,套型建筑面积90m2以下住房(含经济适用住房) 面积所占比重,必须达到开发建设总面积的70 %以上。”这就对侧重于指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了要求。控制性详细规划应通过规定居住用地的住宅建筑套密度和住宅面积净密度等强制性指标,保证居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中各类套型(特别是中小套型) 住房的数量和建设标准,推动住房建设规划的实施。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住房建设非常重视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房屋建设面积总量的指标,将其作为我国住房建设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准,而这些总量指标实际上却无法反映住房套数这个反映社会总体居住水平的实际情况。作为37 号文件的配套文件,建设部建住房[ 2006 ]165 号文件指出“应当对拟新建或改造住房建设项目的居住用地明确提出住宅建筑套密度(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套数) 、住宅面积净密度(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 两项强制性指标,指标的确定必须符合住房建设规划关于住房套型结构比例的规定”。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在总体规划确定了各类住房的建设标准和空间分布以后,在具体指标上与住房建设规划进一步衔接落实。 3.3 近期建设规划———时序上的衔接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版) 指出,近期建设规划要“确定近期居住用地安排和布局”,在编制中我们通常设立项目库与年度实施计划与“十一五”规划对接。住房建设规划在纳入“十一五”规划后,其内容将与“十一五”规划的内容一起,通过近期建设规划的项目库与年度实施计划予以落实,因此住房建设规划与近期建设规划的衔接重点在于建设时序的安排,特别是经济适用房等政策保障性住房在近期建设规划中的项目年度实施计划。 表2 住房建设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衔接内容 规划类型衔接方法编制内容中与居住和住房相关的内容 住房建设规划—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的建设目标 城市总体规划目标上的衔接编制办法 :住房政策、建设标准和居住用地布局(重点确定满足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需求的居住用地布局及标准) 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上的衔接编制办法:确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居住区规范:居住户(套) 数、住宅建筑套密度等技术经济指标; 近期建设规划时序上的衔接编制办法:确定近期居住用地安排和布局; (项目库与年度实施计划) 结语 在第一轮住房建设规划即将推出之际,我们既要看到我国住房供应体系逐步完善的光明前景,同时也应当充分认识到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住房建设规划编制实施中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住房建设规划与相关城市规划不同步编制,规划年限也不完全相同。应充分考虑到城市规划编制滞后的影响,在住房建设规划每隔五年不断滚动编制的过程中,相关城市规划应在时间和内容上积极主动、及时协调,保证住房建设规划的有效实施。 ·应充分考虑到市场的反应,加强利益引导。目前我国各类住房建设(包括经济适用住房) 都是通过房地产市场来进行,建设用地也都是通过招拍挂的市场途径来出让,37 号文件推出之后,对各地房地产市场影响较大,有的地方出现了普通商品住房居住用地流拍的情况,这就很难保证住房建设规划的有效实施。因此,各地方城市政府应当充分利用税收等市场经济杠杆,来调动房地产市场开发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的积极性。 住房建设规划的政策出发点是通过提供各种类型的住房,特别是政策性住房,以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城市规划领域在规划编制中应积极衔接,保证各类住房特别是满足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建设,使广大人民群众不再“居者忧其屋”,而是“居者有其屋”,再逐步过渡到“居者优其屋”,实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美好愿望。 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中环境保护问题 摘要:基于“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学”的交叉学科研究,通过对当代城市规划实践的深入调查,并结合环境学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批判性地指出了当代城市规划领域中所蕴藏的十分严重的环境问题,并通过对相应问题的实证分析,基于“和谐”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出了在今后城市规划中所应采取的环境保护的相应策略。 关键词: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和谐;可持续发展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不仅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物质资源,而且还在给予人类物质关怀的同时潜移默化了人类的思想。城市规划是人类调控城市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双刃剑”,在为人类造福的同时也同样带来了很多问题。 环境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因素,从广义建筑学的角度看,城市也是环境的组成因子。然而,在当代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城市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环境保护的研究已迫在眉睫,环境学也成为当代社会的最大显学。 在人类最为积聚的城市中,也是环境矛盾最为尖锐的地方。而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指导——城市规划,必须融入环境保护学科的相应研究,因此,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问题研究是基于城市规划和环境学这两门交叉学科的新研究方向,是寻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环境的新途径。 从现象上看,城市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由于居住拥挤、公园绿地少所引起的生活质量下降上,而这种质量的持续下降又最终导致了城市的衰落。另外,由于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又引发了城市交通拥挤、空气污染、污水处理、垃圾堆积等一系列城市问题 从本质上看,这些都是由于城市发展过程中对于城市规划的认识问题所引发的,尤其是表现在城市规划领域中对于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往往片面的依照“人口——性质——规模——布局”的模式来规划城市。 所以,在当代的城市化进程中,世界各国的规划工作者已普遍认识到,以形态环境为基本对象的城市规划必须同时要考虑环境保护的重要因素。只有在城市规划上考虑环境问题,才可以从根本上防止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并有利于环境的逐步改善。 目前,我国的经济和城市建设活动空前繁荣,然而,由于在城市规划和建设领域缺乏相应的环境控制和环境规划,在许多城市的总体规划中,对环境保护的论述往往还只停留在各个污染点治理的描述上,这种观念已无法应付日益复杂的城市环境问题。所以,城市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难以控制。这样也直接影响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为此,在城市规划领域加强对于环境保护方面的理论和控制手段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我们将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念应用在这项研究上,重点分析了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其根本的目的就在于建设和谐的环境、和谐的城市,并最终实现天人合一的和谐社会。 1理论基础 1.1当代城市规划理论 (1)“反规划”的思想;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人们应该要考虑保护什么,不是要考虑盖什么。所谓“反规划”,就是要考虑哪些东西是不能动的,1000年不能动,1万年也不能动的。 ——俞孔坚 “反规划”的思想是由北京大学俞孔坚等研究学者提出的,其基本含义是:我们在考虑城市新物质建设的同时,必须要意识到人也需要自然的服务:新鲜的空气、干净的水、休闲、体育、审美等等。而这些并不是由我们人造的,而是大自然积累下来的。 “反规划”的意图就是:如何先保护大自然的这个生命之树,而后再思考城市、建筑等,因为,这些都是这个生命之树下的果实。 (2)“田园城市”与“广亩城市”: 这两者是当代生态城思考的基点,也是在城市规划领域中对于环境保护问题思考的最好体现。“田园城市”是由英国着名城市规划师霍华德提出的,主要思想是在于将城市的人造物与自然的环境同时考虑,将城市规划的人为控制与原初的自然体作为相互等同的因素,以此来控制城市规模及城市土地的利用“广亩城市”是由建筑师赖特提出的,主要思想在于为单位性因子提供标准的配给,以系统论的观点来思考城市,用单一的标准结构控制整体城市的环境。 这两个途径分别从区域和自身活力的角度形成了城市规划中对于环境保护的策略,都体现了环境和谐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对于当代的城市规划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2环境伦理学 在人与动物、花草及所有造物的关系中,存在着一种完整而伟大的伦理,这种伦理虽然尚未被人发现,但它最终将会被人们所认识,并成为人类伦理的延伸和补充??毫无疑问,使人与人的关系文明化是头等大事。一个人首先必须做到这一点;人类的精神护法为了确保这一点而暂时忽略了对其他存在物的关心,这是无可非议的。这项工作已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可以说是苟日新,日日新。但是,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文明化也是必不可少的。在这方面,所有的工作都有待我们从头做起。 一一雏克多·雨果 当人类历史蹒跚进入20世纪中期时,地球自然生态和人类精神生态呈现出重重危机,人与自然关系的诸多问题引发了西方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思和自省。特别自20世纪70年代始,历史、哲学、法律、社会学和宗教等很多人文学科的研究,都显现出“绿色化”态势。在社会领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环境保护运动作为“新社会运动”(NewSocialMovements)的一支,与反战运动、民权运动、妇女运动等一起席卷欧美,向西方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发起挑战。改变过去主宰文学研究的“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批评立场,代之以“生态中心主义”的批评。并且在竭力完成一个“朝向以生物为中心的世界观的转变”。 回顾整个环境伦理学的发展历史,其研究的核.心依然是有关“环境身份”的确定问题。身份认同是一切文化的基础,因而,在环境伦理上有关身份的问题同样具有着重要的作用。用和谐的理念为环境身份问题设定了全新的归属,同时也为城市规划中有关环境问题的思考指明了新的方向。 2实证基础 ——当代城市环境问题的调查 认为单纯的物质没有价值的假定,使人们对待自然和艺术的美缺乏尊敬。当西方世界都市化的过程迅速发展,需要对新的物质环境的美学性进行最精微和最迫切的研究时,认为这类观念没有考虑价值的说法达到最高潮??由此产生的两个恶果是:(1)不顾每一个机体和环境的真正关系;(2)不顾环境的内在价值,而在考虑终极目的时,环境的内在价值是必须充分估计进去的。 ——A.N.怀特海 正如怀特海所说的那样,当代中国的城市化也遭遇着同样的苦境。以下就是这样一些触目惊心的数字和事实:①水体污染: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飞速发展,大量的污水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而直接排入水体,致使水环境遭到严重的影响。全国有监测资料的1200多条河流中,850多条受到污染。②大气质量严重恶化:城市中的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以及石化燃料的大量使用,将粉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质排人大气层,使大气质量严重恶化。而由大气泻染引起的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更是直接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③固体废物污染: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废物,由于我国的固体废物露天堆积,全国有2/3的城市处于垃圾的包围之中。固体废物到处堆放,不仅有碍观瞻、侵占土地、传染疾病,而且在自身严重污染环境的同时加剧了水体、大气土壤的污染。④噪声污染:随着我国城市工业、交通运输和文化娱乐事业的快速发展,噪声扰民的现象愈发突出。本文研究的实践对策正是基于上述的环境危机,近几十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开始运用科学的规划指导城市建设。结合我国实际,按照“五个统筹”以及环境保护所采用的“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统一”的总方针和总战略,通过在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研究,城市规划领域中应主要采用以下几个方面的实践对策:(1)城市规划编制的前期准备应将环境、人口、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城市布局协同考虑。 这些准备工作是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基础,它包括:城市的自然环境资料,例如地理位置、生态环境、气象、水文等;城市的社会与经济状况,如人口、国民生产总值等;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如大气、水体、噪声的监测资料,固体废物的来源与历年累计量,对污染的治理状况等;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功能区划等。(2)城市规划应同时编制大气、水、固体废物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大气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根据城市大气质量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功能区划并按拟定的环境目标计算各功能区最大允许排放量和削减量,从而制定污染治理方案。大气污染的治理应根据城市的能源结构与交通状况确定首要污染物即浓度高、范围广、危害大的污染物,便于治理时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在对水污染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受纳水体的环境容量计算最大允许排放量并确定最佳治理方案。根据我国水污染的具体情况,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应该通过改革落后的生产方式,采用少废、无废工艺实现清洁生产,提高污水处理效果和资源化利用率,减少污水排放量,修建有效的污水处理设施,加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治理,最终达到有效保护水资源的目的。 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是根据环境目标落实各类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与处理、处置指标体系并制定最终治理对策。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处于固体废物包围之中,解决固体废物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的目的是依据城市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城市规模对固体废物进行回收处理并循环利用。进人新世纪在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中注意“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3)城市规划编制应将整体环境“区域化”及“节点化”。 区域化就是将城市的环境放到整体的区域中进行思考,用体系和城市群的概念来分析城市环境。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整体的城市,用辨证的思维来思考城市环境。 节点化就是将环境具体化,用相应的尺度来将环境形成特定的可计量模型,为新科技手段的介入提供相应的条件,通过具体的实验结果来进行城市的节点性刻画。 (4)城市规划编制中环境问题思考的途径: 在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的结合上,根据我国实际,并以现时的技术手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将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结合得更深入一步:①在城市总体规划或次区域规划层次上,确立环境限制是城市或区域发展限制性因素之一的观念,并通过对主萼的环境限制因素及潜在的污染源的分析,合理界定城市的规模,选择适合的用地和人口分布交通运输方案。②在改造和城区重整规划中,尽一切可能改善环境质量,包括完成基础设施的配套,降低太高的容积率和人口、居住密度,增加城市空间和绿地,消除用地布局不当如工业与居住相邻引起的环境干扰。③在郊区发展中,通过对非建设性用地的功能区划,确定生态保护区和敏感区、景观敏感区,保护其不受城市化的不利影响。④在市政详规层次上,将污水管网的设计、污水厂与环境影响评估结合起来。 4实例分析 4.1香港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策略 香港是有着巨大密度的城市,在城市规划中很好地进行了相应的环境保护研究,并且,也提供了有显着成效的相应策略,对于我们的城市规划实践有很大的借鉴价值,以下是其主要的实践策略: (1)降低建成区的建筑密度,尽量提供绿地以改善环境素质。 (2)将污染大以及具有潜在危险的工业迁往中心区以外的适当地区。 (3)设置纾缓区,使居民免受来自交通干线的噪音和黑烟滋扰。 (4)对近郊受采石场影响的地区加以整治,改为康乐或适当的社区发展用途。 (5)制订一个整体的、长远的“土地用途~运输——环境规划”大纲,使政府能在资源许可的情况下,按照大纲的建议,提供必需的土地和基础设施。 (6)自然环境保护策略:包括“维持现状策略”和“执行策略”。“维持现状策略”通过分区的方法限制土地用途。“执行策略”则利用立法方式指定某些地点为受保护地区,然后通过一个资助管理计划,保护独特的风景区。 (7)发展管制策略:这套策略是用于管制土地用途的类别和发展形式。 (8)建设郊野以及城市公园并通过《郊野公园法》确实加以保护。 4.2反规划之台州案例 该项目是由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主持的反规划实例,俞教授多年来从事“反规划”与生态基础设施的理论与实践,该项目是一项从区域到城市地段的跨尺度规划案例。以浙江省台州市为例,运用“反规划”途径,首先进行不建设区域的规划,以保障大地生命系统的安全和健康;应用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和方法,建立一个生态基础设施,满足生态防洪、生物保护、乡土文化遗产保护和游憩等综合功能需要。如同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保障居民获得的社会经济服务一样,区域和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保障城市居民能持续获得生态服务。 5结束语 我们都希望生活在一个和谐、美好的环境下,希望我们所居住的城市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本文所谈论的在城市规划领域中有关 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也正是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 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的问题归结起来都是相关于“人”的问题,对于人类自身的思考是这些问题的最根本的出发点,在城市规划中研究环境保护问题,就是要寻求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为人类自身聚落环境的发展提供可持续的路线口。最终,实现时间与空间的、历史与地理的、城市与环境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论文:对城市规划项目管理的理论研究初探 摘要:通过对项目管理的特点及传统的城市规划管理模式的分析,阐述了项目管理方法用于城市规划管理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给出了城市规划项目的管理模型。 关键词:项目管理;城市规划;城市规划管理;管理模型 0 前言 近年来,我国城市规划的制定已经上升到法律、法规的高度,各个城市都制定了完备的总体规划。总体规划一般以15 年为限,在此基础上,又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有的城市补充制定了修建性详细规划,通过专家评审和广泛的公众参与,形成法律条文,并得到城市政府部门领导的足够重视。然而,在我国城市规划实施过程中,如何进行协调有效的管理,却一直停留在长官意志,行政计划管理的阶段。我们国家的城市普遍受经济力量和城市规划管理力量不足的困扰,受到社会和政府控制力不强的影响,受到急功近利心态的支配,往往在城市规划实施中有统筹规划,却缺少统一的实施管理。例如,一条道路刚刚建好就因铺设管道而开挖,过几个月要铺设电缆,再开挖,再填平,道路被戏称为“拉链”。这不但给车辆和行人带来了不便,而且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金钱。因此,对如何进行有效的城市规划管理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 管理就是“在变动的环境中依赖人与物的互动而获得组织绩效改进的人类实践”[1]。从泰罗开始,开启了一条通向管理“确定性”的道路,管理由经验变成一门“科学”。人们试图找出人类活动的规律而进行组织、决策。城市规划管理这一管理实践活动有其自身的发展脉络和进程。这些庞杂的内容可以利用多种可能的途径和工具,找到城市规划管理的技术实现方法。本文就是试图为城市规划管理找到一种系统规范、容易控制和实施的管理方法。 1 城市规划项目管理研究的思路 1.1 传统的城市规划管理的运作模式 一切生产和公共事务的管理, 其共同的目的就是试图“最有效地运用现有资源来满足一定的预计的需求”。城市规划管理也是最有效地利用城市资源来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它具体通过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综合调控,逐步实施。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规划管理实际上充当着维护城市空间秩序的“法官”或“裁判”的角色,然而凭借规划管理部门现有的地位和力量,却又是力不从心的。 我国城市规划管理的工作系统如图1 所示,把城市规划作为一个系统来分析,城市规划的组织编制和审批管理作为决策系统,主要负责制定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实施管理是执行系统,它包括从建设工程的计划、用地安排到市政建设,管理工作贯穿于建设的全过程。城市规划实施监督检查是反馈系统,主要负责建设工程规划批后管理和查处违法用地、违法建设等管理工作。城市规划的法律规范是保障系统,系统运行的保障条件有很多,如组织、人员、体制、机制、法制等,其中法制保障尤为重要[2]。 从图1 可以看到,整个城市规划管理的全部内容是通过不同的层次系统显现出来的,它包括城市规划管理大系统,硕士论文城市规划管理实施子系统和建设工程规划管理小系统。大系统包含了整个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大到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小到一个地块边界,时间跨度长则 20 年,短则5 年。子系统包含了建设项目规划的选址管理,用地的规划管理和建设工程规划管理,组成了系统的有序结构。小系统则包含了具体建设环节的管理程序。为了使城市规划管理系统能够良性运转,协调操作,需要建立、健全一些基本的运行机制。如决策机制、协同机制、调控机制、监督机制、反馈机制。为了实现管理的目的,城市规划管理一般采用行政的方法、法律的方法、经济的方法、咨询的方法。 1.2 城市规划管理和项目管理的融合 一般而言,项目是指一次性的、临时性的活动,贝内特·P·利恩兹在他的《21 世纪的项目管理》的序言中第一句话就指出“项目是为了在预定进度和确定的预算范围内达到特定目的和预计效益的一种创造性方法”[3]。它具有独特性、多目标属性和生命周期性的特点,城市规划正是在一定的时间限制内(总体规划一般在10~15 年,详细规划一般在1~3 年),为了达到社会环境、人口发展、社会愿望的平衡所进行的一次性的、临时的、独有的工作。因此,城市规划可以作为一个项目。那么,从城市规划管理的现状看,将项目管理这一系统的、科学的、可量化的管理方法引入到城市规划管理中来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其理由如下: (1)由于社会经济的复杂性,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需要不同领域的相互协作才能完成。充分利用自身能力的同时,也要大量控制外部资源,才能实现城市规划的多目标。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管理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出现,项目管理工具的多样化,使城市规划项目管理的技术实现成为可能。 (2)城市规划管理部门要对城市发展变化更为敏感,解决问题的速度更快,成本更低。传统的科层式的组织结构官僚主义严重,反应迟钝,无法应对这种变化,而项目管理要求的是扁平式的管理体制,矩阵式的组织方式相对于传统的科层式组织方式要灵活得多。 (3)建立程序化、科学化的管理制度。职称论文市场经济条件下,除了健全的法律、法规的保障,建立程序化、公开化、科学化的管理制度更为重要。这种制度包括高效率的操作程序,科学严谨的操作过程和公正效率的操作方式,以减少管理人员的随意性,保证较高的透明度和较强的办事效率。项目管理的科学体系,灵活多变的方法,才适应管理规范化的要求。 (4)项目管理的引入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要求。在新的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是服务的职能。运用经济手段提供服务、政策引导和组织协调,变过去的指令性管理为综合性的宏观调控管理。项目管理的多目标属性既保证了城市规划管理的权威性和原则性,又实现了政府管理的职能转变。 管理的有效性表现在管理的闭合性,城市规划管理应用项目管理的方法,建立封闭的系统管理模式,贯穿在项目的审批、实施、控制、监督的全过程(如图2)。2 城市规划项目管理模型的建立城市总体规划由于其时间的跨度很大,包含的内容非常综合,从项目管理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一个大项目 (Program),从这个大项目(Program)中,我们可以分发成若干个项目(Project)[4]。同时,也体现了战略目标和项目目标的统一。传统的思路和做法是根据大项目中包含的内容而进行分类的。例如,根据图1 所示,城市的总体规划这个大项目可以分成若干个项目:项目选址规划,建设用地规划,城市 交通规划,城市管线规划,景观绿地规划,居住区规划等等。这种分类按照行业对口的方式进行,但是由此产生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1)由于整个总体规划的综合性和同步性,由行业的形式进行分类,就会造成各个行业部门各自为政,自成体系,从总体规划的推进时间来看就会参差不齐,容易造成行业间的不协调和矛盾(如城市道路的“拉链”现象)。从而影响整个规划实施的进度,造成大量的重复建设和不良的经济效益。 (2)由于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使得城市规划的实施也不会在原来的计划中进行,论文 “一个简单的事情,通过一系列稳定的复合过程,会引起复杂的后果”[6]。在总体规划这样一个大项目中,如果一个项目,比如道路交通或土地计划的变更,往往会导致市政管线、建筑工程、景观绿化、工业选址、居住区规划的一系列变更,而由于规划实施的超前、滞后等原因,这一系列的变更就会造成复杂的、甚至混乱的变化。那么,这种层层分解的“细化的复杂的工作(可预测的,线性的)又将被动态的复杂性(不可预测的,非线性的)的管理所替代。”这就使得这种分解成子项目的做法会造成更大的混乱和不确定性[7]。 城市规划作为一种指导、计划、控制、管理和决策系统,随着系统内区域和城市条件的变化,城市的空间发展目标应适时作相应的调整。在时间上要远近有别,短时间内要有足够的稳定性,对城市的每一个空间制定出具体的实施蓝图;而长期发展要有足够的弹性,以保证在规划的发展循环中不断的修订和完善。因而主要强调目标的过程管理和时间顺序管理,不是为了“详细地描述空间发展的最终状态”[8]。 项目管理本身就是一种变化的管理,如何将一系列的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变化也能在计划的范围内变化[5]。我们考虑建立一种动态的城市规划项目管理模型以适应这个复杂的多变的大项目(Program)。由此考虑用时间界限的办法发起若干个项目(Project)。项目管理本身有明确的目标和确定的时间概念,对于城市规划这个大项目我们可以首先确定其时间目标,将大项目按年度分解成项目,即每一年作为一个项目(Project)来建立项目管理模型。 例如,总体规划是15 年,我们把每一年的规划实施看作一个项目,按照总体规划的要求确定该年度的控制性详规(实施计划),明确实施目标,确定各个部门的规划实施范围,留学生论文 建立相应的项目团队,确定绩效/技术控制标准并严格实施。到一个年度结束,表明一个项目的终止。在总结年度项目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城市发展的要求,总体规划的部署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建立下一个项目,制定一个新的项目管理计划。用这种计划之中有变化,动态之中相对静态的做法,进行城市规划的实施管理(如图3)[9]。 从图3 中我们可以看到,根据城市规划项目管理的自身特点,这里列出6 项管理领域的内容:计划管理即综合管理(整体管理),绩效/技术管理包含了质量管理和费用管理,由于城市规划的质量标准和费用估算较难确定,可以建立相关目标体系来评估项目的绩效,以保证传统的质量、费用、时间三大目标的实现[10]。由于行政机构的加入,项目队伍建设本身包含了沟通管理的内容,因而没有单独列出。采购管理在宏观的规划实施管理中也没有专门列出讨论。 3 小结 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 城市规划管理面临新的严峻挑战,问题的关键在于既有观念上的偏差、权力上的有限、财力上的不足、操作上的无奈, 更有经济发展阶段的必然性和利益多元化所带来的难以调和的矛盾,干扰着城市规划管理的运作,在这种利益的冲突面前我国城市规划管理显得极其脆弱无力 [11]。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在社会诸利益的平衡中无法确保城市“公平”发展,更有甚者使我国城市规划管理往往成为城市发展的“门槛”。如何确立新形势下城市规划管理的地位与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规划管理的调控作用, 是实现城市规划自身价值的关键所在。 城市规划项目管理是以城市规划为对象,用项目管理的方法,对城市规划实施的全部活动所进行的决策、协调和控制行为,它是“一个复杂综合的有机整体的系统管理,是一个多层次、分系统,从宏观到微观的纵横交织的管理网络”[12]。这一管理过程可以归纳为“研究对象的本土化(局部问题),研究方法的规范化(在认识论指导下普遍接纳的研究方法的采用),研究结果的实效化(提高本土管理绩效)”。这种方法的具体实施,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13]。 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中必须考虑地质条件的思考 我国是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 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活动频繁、危害重,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从多年的实践中了解到,对于地质灾害的防治必须要以防为主, 治为辅的方针, 不断提高对地质灾害的评估和对症下药的作用。笔者认为: 首先要对地质灾害产生的原因有所了解,不断加大地质灾害的可行性评估工作; 其次是要对地质灾害种类、危害程度等因素要有掌握, 要能抓住要点, 分析原因, 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等等, 从而达到防治的目的, 减轻损失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一、概念 所谓地质灾害, 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关于地质灾害概念的界定, 在学术界和实际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不同观点。归纳起来, 学术界的几种通行说法主要有:1、地质灾害是地质环境的一种变异现象; 2、地质灾害是指直接或间接恶化环境、降低环境质量, 危害人类和生物圈发展的地质事件, 如地震、地裂缝、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等; 3、地质灾害是指那些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和潜在威胁的自然和人为地质作用( 现象) ; 4、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作用和影响下形成的, 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损失的地质作用( 现象) ; 5、地质灾害是因地质活动引起对人类生活、生产及环境的破坏或者损失的现象。 二、在规划中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是防治地质灾害的基础性工作和重要依据。 科学规划对主动有效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失,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和审批应建立地质灾害调查制度、规范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编制程序和审批权限、明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编制原则、规范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内容、明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地位及与其他规划的衔接等。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应当包括下 列内容: ( 一) 地质灾害现状和发展趋势预测; ( 二) 地质灾害的防治原则和目标; ( 三) 地质灾害易发区、重点防治区; ( 四) 地质灾害防治项目; ( 五)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等。 地质灾害防治的原则只能坚持预防为主, 避让与治理相结合, 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这是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地质灾害现状提出的在规划期内指导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基本准则。由于我国灾害种类多、活动频繁、危害严重, 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同时, 防治工作必须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 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 讲求实效, 发挥综合治理效益; 坚持依法保护地质环境和治理地质灾害, 依靠科技进步, 建立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 使地质灾害防治法制化, 治理工程的设计、施工科学化; 加强监测预报和科普教育工作, 提高全民减灾、防灾水平, 建立群专结合的防灾体系等内容。 地质灾害的防治目标, 是指在一定期限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所达到的目标。 地质灾害防治目标应当分阶段实施。总的要求是提高预报成功率, 避免经济损失, 减少人员伤亡, 促进地质环境和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主要包括:一是地质灾害防治基础调查和科研项目。二是搬迁避让工程。三是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根据灾害的规模和威胁的对象, 对危害公共安全、自然因素引发的灾害要由财政出资, 对人为活动引发的灾害也要进行经济技术论证, 分清责任, 实施治理工程; 四是监测预警工程。对已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要要实施监测预警工程, 包括专业监测和群测群防, 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预警预报。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是指为实现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预期目标而实施的措施。主要包括: 加强法制建设和行政管理工作、加强科普教育宣传工作、建立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坚持群专结合及采取综合防治的措施等。 地质灾害防治的工作重点, 在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 应该把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列入规划, 应当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作为其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任务更加艰巨。我国是个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 为了从源头上解决和避免这个问题, 首先在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规划以及水利、交通、能源等重大工程项目规划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地质灾害防治要求, 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为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做好城 市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在编制和实施城市规划过程中, 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对城市规划区内地质情况尚不清晰的, 必须加强和补充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建设时, 必须充分考虑建设用地条件; 凡没有进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要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在总结近几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为了处理好城市 总体规划和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关系, 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 应当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作为其组成部分。 三、结语 总之, 根据我国地质灾害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在城市规划中加强对地质灾害的重视, 一定会减少灾害损失, 为社会经济建设多作贡献。 城市规划论文:浅析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问题 摘要:基于“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学”的交叉学科研究,通过对当代城市规划实践的深入调查,并结合环境学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批判性地指出了当代城市规划领域中所蕴藏的十分严重的环境问题,并通过对相应问题的实证分析,基于“和谐”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出了在今后城市规划中所应采取的环境保护的相应策略。 关键词: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和谐;可持续发展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不仅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物质资源,而且还在给予人类物质关怀的同时潜移默化了人类的思想。城市规划是人类调控城市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双刃剑”,在为人类造福的同时也同样带来了很多问题。 环境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因素[1],从广义建筑学的角度看,城市也是环境的组成因子。然而,在当代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城市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环境保护的研究已迫在眉睫,环境学也成为当代社会的最大显学。 在人类最为积聚的城市中,也是环境矛盾最为尖锐的地方。而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指导——城市规划,必须融入环境保护学科的相应研究,因此,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问题研究是基于城市规划和环境学这两门交叉学科的新研究方向,是寻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环境的新途径。 从现象上看,城市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由于居住拥挤、公园绿地少所引起的生活质量下降上,而这种质量的持续下降又最终导致了城市的衰落[2]。另外,由于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又引发了城市交通拥挤、空气污染、污水处理、垃圾堆积等一系列城市问题 从本质上看,这些都是由于城市发展过程中对于城市规划的认识问题所引发的,尤其是表现在城市规划领域中对于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往往片面的依照“人口——性质——规模——布局”的模式来规划城市[3]。 所以,在当代的城市化进程中,世界各国的规划工作者已普遍认识到,以形态环境为基本对象的城市规划必须同时要考虑环境保护的重要因素。只有在城市规划上考虑环境问题,才可以从根本上防止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并有利于环境的逐步改善。 目前,我国的经济和城市建设活动空前繁荣,然而,由于在城市规划和建设领域缺乏相应的环境控制和环境规划,在许多城市的总体规划中,对环境保护的论述往往还只停留在各个污染点治理的描述上,这种观念已无法应付日益复杂的城市环境问题。所以,城市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难以控制。这样也直接影响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为此,在城市规划领域加强对于环境保护方面的理论和控制手段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我们将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念应用在这项研究上,重点分析了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其根本的目的就在于建设和谐的环境、和谐的城市,并最终实现天人合一的和谐社会。 1 理论基础 1.1 当代城市规划理论 (1)“反规划”的思想;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人们应该要考虑保护什么,不是要考虑盖什么。所谓“反规划”,就是要考虑哪些东西是不能动的,1000年不能动,1万年也不能动的。 ——俞孔坚 “反规划”的思想是由北京大学俞孔坚等研究学者提出的,其基本含义是:我们在考虑城市新物质建设的同时,必须要意识到人也需要自然的服务:新鲜的空气、干净的水、休闲、体育、审美等等。而这些并不是由我们人造的,而是大自然积累下来的。 “反规划”的意图就是:如何先保护大自然的这个生命之树,而后再思考城市、建筑等,因为,这些都是这个生命之树下的果实。 (2)“田园城市”与“广亩城市”: 这两者是当代生态城思考的基点,也是在城市规划领域中对于环境保护问题思考的最好体现。“田园城市”是由英国着名城市规划师霍华德提出的,主要思想是在于将城市的人造物与自然的环境同时考虑,将城市规划的人为控制与原初的自然体作为相互等同的因素,以此来控制城市规模及城市土地的利用“广亩城市”是由建筑师赖特提出的,主要思想在于为单位性因子提供标准的配给,以系统论的观点来思考城市,用单一的标准结构控制整体城市的环境。 这两个途径分别从区域和自身活力的角度形成了城市规划中对于环境保护的策略,都体现了环境和谐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对于当代的城市规划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2 环境伦理学 在人与动物、花草及所有造物的关系中,存在着一种完整而伟大的伦理,这种伦理虽然尚未被人发现,但它最终将会被人们所认识,并成为人类伦理的延伸和补充??毫无疑问,使人与人的关系文明化是头等大事。一个人首先必须做到这一点;人类的精神护法为了确保这一点而暂时忽略了对其他存在物的关心,这是无可非议的。这项工作已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可以说是苟日新,日日新。但是,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文明化也是必不可少的。在这方面,所有的工作都有待我们从头做起。 一一雏克多·雨果 当人类历史蹒跚进入20世纪中期时,地球自然生态和人类精神生态呈现出重重危机,人与自然关系的诸多问题引发了西方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思和自省。特别自20世纪70年代始,历史、哲学、法律、社会学和宗教等很多人文学科的研究,都显现出“绿色化”态势。在社会领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环境保护运动作为“新社会运动”(New Social Movements)的一支,与反战运动、民权运动、妇女运动等一起席卷欧美,向西方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发起挑战。改变过去主宰文学研究的“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批评立场,代之以“生态中心主义”的批评。并且在竭力完成一个“朝向以生物为中心的世界观的转变”。 回顾整个环境伦理学的发展历史,其研究的核.心依然是有关“环境身份”的确定问题[4]。身份认同是一切文化的基础,因而,在环境伦理上有关身份的问题同样具有着重要的作用。用和谐的理念为环境身份问题设 定了全新的归属,同时也为城市规划中有关环境问题的思考指明了新的方向。 2 实证基础——当代城市环境问题的调查 认为单纯的物质没有价值的假定,使人们对待自然和艺术的美缺乏尊敬。当西方世界都市化的过程迅速发展,需要对新的物质环境的美学性进行最精微和最迫切的研究时,认为这类观念没有考虑价值的说法达到最高潮??由此产生的两个恶果是:(1)不顾每一个机体和环境的真正关系;(2)不顾环境的内在价值,而在考虑终极目的时,环境的内在价值是必须充分估计进去的。 ——A.N.怀特海 正如怀特海所说的那样,当代中国的城市化也遭遇着同样的苦境。以下就是这样一些触目惊心的数字和事实:①水体污染: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飞速发展,大量的污水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而直接排入水体,致使水环境遭到严重的影响。全国有监测资料的1 200多条河流中,850多条受到污染。②大气质量严重恶化:城市中的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以及石化燃料的大量使用,将粉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质排人大气层,使大气质量严重恶化。而由大气泻染引起的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更是直接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③固体废物污染: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废物,由于我国的固体废物露天堆积,全国有2/3的城市处于垃圾的包围之中。固体废物到处堆放,不仅有碍观瞻、侵占土地、传染疾病,而且在自身严重污染环境的同时加剧了水体、大气土壤的污染。④噪声污染:随着我国城市工业、交通运输和文化娱乐事业的快速发展,噪声扰民的现象愈发突出[5]。本文研究的实践对策正是基于上述的环境危机,近几十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开始运用科学的规划指导城市建设。结合我国实际,按照“五个统筹”以及环境保护所采用的“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统一”的总方针和总战略,通过在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研究,城市规划领域中应主要采用以下几个方面的实践对策: (1)城市规划编制的前期准备应将环境、人口、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城市布局协同考虑。 这些准备工作是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基础,它包括:城市的自然环境资料,例如地理位置、生态环境、气象、水文等;城市的社会与经济状况,如人口、国民生产总值等[6];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如大气、水体、噪声的监测资料,固体废物的来源与历年累计量,对污染的治理状况等;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功能区划等。 (2)城市规划应同时编制大气、水、固体废物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大气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根据城市大气质量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功能区划并按拟定的环境目标计算各功能区最大允许排放量和削减量,从而制定污染治理方案。大气污染的治理应根据城市的能源结构与交通状况确定首要污染物即浓度高、范围广、危害大的污染物,便于治理时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在对水污染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受纳水体的环境容量计算最大允许排放量并确定最佳治理方案[7]。根据我国水污染的具体情况,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应该通过改革落后的生产方式,采用少废、无废工艺实现清洁生产,提高污水处理效果和资源化利用率,减少污水排放量,修建有效的污水处理设施,加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治理,最终达到有效保护水资源的目的。 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是根据环境目标落实各类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与处理、处置指标体系并制定最终治理对策。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处于固体废物包围之中,解决固体废物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的目的是依据城市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城市规模对固体废物进行回收处理并循环利用。进人新世纪在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中注意“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3)城市规划编制应将整体环境“区域化”及“节点化”。 区域化就是将城市的环境放到整体的区域中进行思考,用体系和城市群的概念来分析城市环境[8]。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整体的城市,用辨证的思维来思考城市环境。 节点化就是将环境具体化,用相应的尺度来将环境形成特定的可计量模型,为新科技手段的介入提供相应的条件,通过具体的实验结果来进行城市的节点性刻画。 (4)城市规划编制中环境问题思考的途径: 在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的结合上,根据我国实际,并以现时的技术手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将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结合得更深入一步:①在城市总体规划或次区域规划层次上,确立环境限制是城市或区域发展限制性因素之一的观念,并通过对主萼的环境限制因素及潜在的污染源的分析,合理界定城市的规模,选择适合的用地和人口分布交通运输方案。②在改造和城区重整规划中,尽一切可能改善环境质量,包括完成基础设施的配套,降低太高的容积率和人口、居住密度,增加城市空间和绿地,消除用地布局不当如工业与居住相邻引起的环境干扰。③在郊区发展中,通过对非建设性用地的功能区划,确定生态保护区和敏感区、景观敏感区,保护其不受城市化的不利影响。④在市政详规层次上,将污水管网的设计、污水厂与环境影响评估结合起来。 4 实例分析 4.1 香港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策略 香港是有着巨大密度的城市,在城市规划中很好地进行了相应的环境保护研究,并且,也提供了有显着成效的相应策略,对于我们的城市规划实践有很大的借鉴价值,以下是其主要的实践策略: (1)降低建成区的建筑密度,尽量提供绿地以改善环境素质。 (2)将污染大以及具有潜在危险的工业迁往中心区以外的适当地区。 (3)设置纾缓区,使居民免受来自交通干线的噪音和黑烟滋扰。 (4)对近郊受采石场影响的地区加以整治,改为康乐或适当的社区发展用途。 (5)制订一个整体的、长远的“土地用途~运输——环境规划”大纲,使政府能在资源许可的情况下,按照大纲的建议,提供必需的土地和基础设施。 (6)自然环境保护策略:包括“维持现状策略”和“执行策略”。“维持现状策略”通过分区的方法限制土地用途。“执行策略”则利用立法方式指定某些地点为受保护地区,然后通过一个资助管理计划,保护独特的风景区。 (7)发展管制策略:这套策略是用于管制土地用途的类别和发展形式。 (8)建设郊野以及城市公园并通过《郊野公园法》确实加以保护。 4.2 反规划之台州案例 该项目是由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主持的反规划实例,俞教授多年来从事“反规划”与生态基础设施的理论与实践,该项目是一项从区域到城市地段的跨尺度规划案例。以浙江省台州市为例,运用“反规划”途径,首先进行不建设区域的规划,以保障大地生命系统的安全和健康;应用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和方法,建立一个生态基础设施,满足生态防洪、生物保护、乡土文化遗产保护和游憩等综合功能需要。如同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保障居民获得的社会经济服务一样,区域和城市 的生态基础设施保障城市居民能持续获得生态服务。 5 结束语 我们都希望生活在一个和谐、美好的环境下,希望我们所居住的城市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本文所谈论的在城市规划领域中有关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也正是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 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的问题归结起来都是相关于“人”的问题,对于人类自身的思考是这些问题的最根本的出发点,在城市规划中研究环境保护问题,就是要寻求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为人类自身聚落环境的发展提供可持续的路线口。最终,实现时间与空间的、历史与地理的、城市与环境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档案类论文:轨道交通建设设备分类及档案类目设置分析 【摘要】轨道交通建设单位作为一个大型工程建设企业,参建单位众多,涉及专业众多,形成的档案资料内容广泛,档案分类尤其是轨道交通建设项目档案的分类必须合理、科学规范,才能做好项目档案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地服务企业,服务民生。 【关键词】轨道交通建设单位;设备分类;设备档案;类目设置 在传统的档案分类“十大类法”中,是把项目和设备安装分开的,即设两个一级类目:基本建设和设备仪器。在轨道交通建设项目中,这两类比较难以区分。尤其是设备部分概念的模糊,哪些设备安装可以随基本建设归类,哪些设备应单独归类。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涉及档案资料的分类也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轨道建设工程中设备分类的现状 轨道交通建设工程的组成可分为工程基本设施和运营设备系统两大部分:工程基本设施主要包括轨道、路基、隧道、桥梁、车站、主变电站、控制中心和车辆段综合基地八大项。运营设备系统主要包括车辆、供电、通风、空调、通信、信号、自动扶梯、防灾报警、屏蔽门、自动售检票、监控设施和给排水及消防等,所以在轨道交通建设工程中,设备安装工程是除土建工程以外的第二大工程,相应地,轨道建设工程施工资料也分为两大类:土建施工资料和设备安装资料。 在国家行业标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档案整理标准》(CJJ/T180-2012)里,施工资料就分为两大类:土建和机电设备施工资料,只是两类资料包含的内容与我们前面的划分有所不同。它将电力安装工程分为建筑电气和供电系统两个部分,把建筑电气纳入土建施工范围,供电系统则纳入机电设备安装范围。 在广东省地方标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文件归档要求与档案分类规则》(DB44/T1308-2014)里,施工资料类别的划分则复杂得多。土建施工范围只包括车站、区间土建、公共区装饰装修三个方面,将通风空调、给排水和消防、建筑电气(简称“风水电”)、车站设备区装修、智能建筑统称为建筑设备安装工程,将供电、通信、信号、电梯与自动扶梯、屏蔽门、地铁车辆等统称为系统设备安装工程,将控制中心、变电所、车辆段综合基地等的土建与设备安装合并在一起,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工程,称之为复合工程,另外还将人防、轨道、声屏障、钢结构等称为专项工程,与前面四类并列。 在这两个标准里,关于轨道交通建设工程里的设备分类并不统一:国家行业标准里除建筑电气外,其他设备统一称为机电设备。由于建筑电气与土建工程关系密切,而将建筑电气纳入土建工程的范围,使得建筑电气有无类可归的嫌疑。而广东地方标准则将风、水、电等设备称为建筑设备,将供电、通信、信号等称为系统设备。通常,“风水电”也称为通风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建筑供配电系统、电气照明系统、弱电系统,从这些设备的名称来看,也就是说风、水、电也是系统设备,所以,既然系统设备包含了建筑设备,那么就不能将系统设备和建筑设备并列。 这里出现了几个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机电设备、建筑设备、系统设备,建筑电气与供电系统,究竟如何区分这几个概念呢? 二、轨道交通建设工程中设备的概念 (一)建筑设备。建筑设备是现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建筑物使用者提供生活和工作服务的各种设施和设备系统的总称。建筑设备种类繁多,按其作用可分为改善环境的设备(如调节空气温度和湿度的空调设备等)、提供工作和生活方便的设备(如电话、电视、电梯和卫生器具等)、增强居住安全的设备(如消防报警、防盗、抗震设备等)和提高工作效率的设备(如计算机管理、办公自动化设备等)等。按专业划分,建筑设备主要包括通风空调、建筑给排水和建筑电气三大类。 建筑安装单位的习惯做法是,把通风空调、建筑给排水和建筑电气即“风、水、电”统称建筑机电设备(简称建筑设备),与工业机电设备相对应。“风”指建筑物的通风空调系统,包括送风、回风、新风、排风及消声、减振和空气净化装置等;“水”指建筑物的给排水系统:包括生产给水系统、生活给水系统和消防给水系统,排水系统,热水供应系统;这里的“电”就专指建筑电气,也就是建筑供配电系统、电气照明系统、弱电设备、电梯和电气安全与建筑防雷等。建筑电气是建筑设备的一个专业组成部分。 所以,在建筑行业里的机电设备和建筑设备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达方式,即建筑机电设备,都是指组成建筑物的设备部分,依附于建筑物而存在,是建筑物现代化程度一种标志。 (二)机电设备。机电设备指机械和电力设备的总称。在现代社会,绝大多数设备都采用电力作为动力的情况下,机电设备的涵盖范围最广,当然也包含了建筑电气在内,在轨道建设工程项目中,几乎所有设备都是机电设备,那么把机电设备中的建筑电气归入土建范围,而将其他所有设备称为机电设备,有以偏概全之嫌。 (三)系统设备。系统设备是指某些设备按一定关系组成的有机整体,共同完成某些特定功能,它是一组机电设备的统称。所以,系统设备是相对于单台套的设备而言的,单台套的机电设备不能称为系统设备。在轨道交通建设工程中,只有车辆段里的一些检修设备是单台套的设备。所以系统设备与建筑设备不构成并列关系,而是包含关系,不能作为同一级分类类目来设置。 (四)建筑电气与供电系统。供电系统就是电源经过主变电站、开闭所、牵引、降压变电所等层层降压,通过接触网等送达轨道交通车辆运行所需的“工业用电”设备安装、运行系统;而进入建筑物供电线路之后的设备供配电、动力照明等低压、智能建筑等弱电安装部分,称建筑电气,与建筑物相对应,也可以理解为“民用电气”。在一般小型建筑工程项目中,只有建筑气的施工内容。 在轨道交通建设工程中,我们可以这样划分整个工程中的电力系统:高、中压变配电系统及提供地铁车辆设备运行所需的电力设备系统(供电系统)、低压系统(建筑电气)、弱电系统三部分。其中弱电系统,根据设备不同的服务范围,单体建筑物的弱电系统即为建筑物提供舒适安全的生活或办公条件,称之为智能建筑;为地铁车辆运行提供服务的弱电系统,根据涉及的专业不同,分别称之通信、信号、综合监控等系统。因为在轨道交通建设工程中,通信、信号、综合监控、自动监控、火灾报警等弱电系统是由线路控制中心统一控制的子系统,而不是单独作为一个车站建筑附属物而存在的,因此与单体建筑中的弱电系统(即智能建筑)应有所区别。所以本文所指建筑电气概念里不包含弱电系统,将其原有范围进行缩小。弱电系统与机电设备、建筑设备、系统设备一样,他们相互之间是包含或交叉关系,不能同时设置为同一级档案类目。 档案类论文:市政工程质量监督档案分类整理刍议 【摘要】质量监督档案和竣工验收备案档案是工程质量监督档案的两大部分内容,通过分析两类档案的内容组成,探索内部联系,结合工作实际合理确定分类整理方法,编制方便快捷的检索工具,实现工程质量监督档案的科学整理,便捷利用,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取得了明显的工作成效。 【关键词】质量监督档案;竣工验收备案档案;分类整理 武汉市市政工程质量监督站是承担市政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和竣工验收备案工作的事业单位,2010年顺利通过档案管理AAA级认定,成为武汉市建设领域第一家档案管理AAA级单位。2013年、2016年,顺利复查换证,确认为省特级,保持了档案规范管理领先水平。在武汉市市政工程质量监督站室藏档案中,工程质量监督档案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一、工程质量监督档案类别及内容 (一)质量监督档案的主要内容。包括工程质量监督注册登记资料、工程监督工作方案及监督交底资料、工程质量监督工作记录资料、工程质量验收监督记录资料、工程质量监督报告、工程质量事故报告及相关资料、行政执法资料、需要保存的其他文件资料等。 (二)竣工验收备案档案主要内容。包括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备案表、工程施工许可证、工程质量评价资料、工程质量监督报告、相关机构认可文件、工程质量保障文件、法律法规要求的其他文件资料等。 二、分类整理方法 (一)类号的确定。将工程质量监督档案确定为专业档案,采用混合号码制方式确定类号,工程质量监督档案确定为“Z1”,竣工验收备案档案确定为“Z2”。 (二)分类方法的确定。工程质量监督档案围绕工程建设分阶段逐步自然积累,以工程项目为中心,对象明确,实体单一,联系密切,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档案资料有明确的内容,外部界限清晰,便于归类。基于上述特征,采取“性质―工程项目分类法”进行分类。 (三)档案号的确定。市政工程大多跨多年施工,以年度为单位整理难以完整反映工程建设全过程,在编制档案号时不以年度为限,直接以流水号顺序排列,采取“分类号+案卷顺序号”的方式编制档案号。 (四)档案保管期限的确定。工程质量监督档案是与工程质量密切相关的原始资料记录,是工程一旦发生质量问题、出现投诉后进行调查处理的重要依据,是监督机构和监督人员履职尽责的有效凭证,依据《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及《湖北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确定保管期限为永久。 三、结合档案实际的特殊处理 (一)两类档案的对应。每项工程既有一套质量监督档案,又有一套竣工验收备案档案。为照顾其相互联系,在分类整理过程中,对两类档案分别确定类别号,但使用相同的案卷号。如此,通过工程名称按照案卷号查阅到质量监督档案后,同一案卷号对应该工程的竣工验收备案档案,反之亦然。 (二)工程建设周期的对应处理。利用流水号方式顺序编排案卷号,直接从档案号中无法反映档案的生成年度和工程建设周期。整理过程中,采用增加备注、编制专用检索工具的办法予以解决。首先在档案装具封面上标注质量监督注册登记号和竣工验收备案号,直接反映工程的开工建设时间和验收时间;其次是在编制检索目录时,在案卷号后备注对应工程的质量监督注册登记号和备案号,在检索工具中实F一目了然。 (三)特殊档案的处理。市政工程情况复杂,有的工程完工后迟迟不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手续,造成质量监督档案已经形成,竣工验收备案档案无从整理。按照两类档案对应一致设置案卷号的原则,已形成的质量监督档案也难以编号整理。为解决上述问题,对单独形成的质量监督档案,采取类别号剔除阿拉伯数字只确定为“Z”,案卷号仍以流水号方式编排的方式加以整理,集中保管时归为临时档案,待对应的竣工验收备案档案形成后再重新编号整理。 四、相关工作体会 (一)根据档案实际合理分类。各地工程质量监督体制多样,质量监督机构承担的工作职责也不尽相同,有的监督站可能并不承担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的工作职责。在工程质量监督档案分类整理过程中,档案人员应从已有的档案资料出发,合理确定分类整理方法,保证档案资料得到妥善保管。 (二)加强内部协同配合。在质量监督机构中,档案部门并不是监督档案的生成主体,要做好档案管理,就要加强与一线监督部门的协同配合,档案人员要主动出击,不仅把档案管理的要求宣贯下去,更要充分掌握工程质量监督档案的内容构成和内在联系,为合理分类、科学整理、便捷利用打下基础。 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监管任务繁重,相对于监督执法检查工作,档案工作往往是薄弱环节。在痕迹管理日益重要的今天,做好档案管理刻不容缓。只要全体人员不断提高档案意识,加强协同配合,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档案规范管理工作必将持续走向规范,不断提升水平。 档案类论文: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档案分类管理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特种设备的需求与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但传统档案管理思想中存在着一些弊端,工作人员认为它只是单一的统计和记录方式,并不需要过多的技巧和经验。所以,在执行阶段并没有给予其过多的重视,使得数据测量和记录存在偏差,引起后续实施的不便。因此,本文从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档案分类管理的问题入手,对主要方式进行研究。 【关键词】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档案管理 特种设备档案管理工作主要是指根据设备的种类与特点进行的文字、图片整理方式。管理者可以从档案中一目了然地对各类设备进行深入化理解,并作出基本的活动判断。同时,单位对相关人员也有着一定的要求。例如:特种设备检验数据要精确地表示出来、管理方法不得混乱,要有一定的对应性等等。从这个角度来看,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档案分类管理势在必行。 一、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档案分类管理的问题 (一)档案管理意识薄弱。对于许多工作者而言,档案管理的意识不是非常明显,甚至会出现松懈的情况。从本质上来讲,此工作的重点主要体现在“分类”“管理”上。如果对这两个词进行延伸,相关人员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的实施手段,还要做好档案的安全保护工作,提高生产的有效性。但现实的情况恰恰相反,工作人员片面地认为只有登记是他们的本职,其他的后期保护与业务管理都不应该计算在内。 (二)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相关负责人没有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定期的宣传,转变管理者的思想。第二,没有给予档案管理部门适当的便利,使他们在数据采集、特种设备的文件归类中无法形成一个明确的方向。通常情况下,管理人员都要定期对任务进行规划,实现工作程序的统一分析。如果缺少了这一指向,则不利于后续方案的设定与实施。第三,少数的领导认为,特种设备的档案管理工作是根据设备检测明细中合格证书内容对照来达到管理的目的,并进行文件的定期核查工作。在这种条件下,工作者缺少一定的技术支持,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因此,在相P资料检索的过程中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与金钱,使管理工作混乱。 (三)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在许多特种设备检测单位中都是比较常见的。一般情况下,都是由于工作人员管理方式的缺失所导致的。首先,有些单位虽然建立了一定的档案管理制度,但没有将具体的惩罚和奖励方案落实下去,工作只是流于形式,员工对其中的认同感欠缺。其次,在档案外借、归还以及安全保密工作上没有体现得当性。档案借出的条款不明确,一些人员没有及时归还,管理者也没有与其进行协商或者催促,使得一些特种设备的资料“有去无还”。同时,还有一部分人对资料并不爱惜,管理手段不得当,当数据记录错误时随意进行涂改,使档案的真实性出现了缺失。 二、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档案分类管理 (一)提高档案分类管理的认识与责任感。特种设备档案管理的认识与责任感的提升主要针对两部分人群。第一,对于实施部门的工作人员来讲,他们应该转变传统理念,以服务为宗旨,以特种设备的不同类型划分为主要目标,将维修改造、使用年限、产品参数、生产厂家等重点记录下来,以保证每一个特种设备的日常状态都能够记录在案。档案管理人员要将其进行重点划分。第二,从管理层人员的角度来讲,要加强特种设备档案管理的宣传工作。例如:可以在每月定期召开例会,档案管理人员以工作的分类总结为主,对其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着重说明,并提出改进方案。对于一些工作积极、认真负责的人员,管理者要以表扬、鼓励的方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反之,对于一些投机取巧的工作者,管理人员也要及时批评,并督促其改正。 (二)建立完善的特种设备档案管理工作。完善的特种设备档案管理工作的确立是必不可少的。工作人员除了要协调记录与核准方式外,还要将档案的借阅与归还放在首位,实现工作体制的有效性。第一,每一个特种设备都要登记在案。管理人员要根据其编号进行排序,并适当调整入库时间,将范围精确到分钟。具体执行者要建立一个excel表格,将设备管理中的对应事项都审核清楚,并查看是否有遗漏,便于日后的验证工作。第二,档案管理人员在信息预览、复制和外借方面予以创新。例如:可以在本单位的官网上设定一个OA软件。每个特种设备都有其具体的号码,我们也可以将其理解为它们的身份象征。内部人员如果有需要,可以将自己的员工编号输入进去,并依照特种设备的号码进行预览。在借出和归还方面,内部人员要携带上级负责人盖章以及档案管理人员同意的证明,管理者将借出时间与限定日期在系统中输入,程序会进行自动提醒。当借出者归还档案时,工作人员同样要进行审查,以保证内容中没有被涂改或者损毁的地方。如果出现了此种情况,要及时向上级汇报。 (三)建立严格的绩效考核制度。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的管理者应该及时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综合性评估,提升他们的整体素质。第一,要聘请专业的人员对档案工作者的操作技能进行培训。例如:指导人员要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对他们进行培训。在理论方面,主要讲解一些档案的统一管理方式。在实践方面,带领工作人员“走出去”,让他们去其他地区与单位进行业务观摩,学习别人的长处,改进自身的管理技术。第二,每隔一段时间对工作人员的能力进行考察。以“综合简述题”“日常操作管理”作为两个重要记点。前者主要是对工作者的工作方法进行考察,选择10道覆盖面较广的题目来进行查验。后者则是以平时的工作经验总结为主,看工作人员是否按照记录的标准和要求将设备运行维护和事故处理等内容具体化。总体来说,管理者对两部分成绩进行统一设定,对连续两次排名在首位的员工,升职加薪时予以考虑。而对于成绩不合格者,也要有一定的经济惩罚。 三、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档案分类管理的有效性 第一,优化档案监督与交接工作。特种设备档案的分类管理工作是文件合理交接的重要前提。如果工作人员出现了岗位上的变动,工作的交接是必不可少的。假定档案的分类不明确、设备的种类设定不完整,会为交接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影响检测秩序。第二,促进档案的定期检查工作。管理的有效性会使得档案按照一定的编码表示出来,操作人员能够依据具体的明细进行装订或查询,提升了工作速度。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三方面入手。第一,对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档案分类管理的问题进行分析。第二,阐述了档案管理的主要措施。第三,对管理的有效性进行研究。从而得出:档案分类管理工作在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中至关重要。因此,管理人员要提高对工作的重视程度,定期召开例会进行宣传,完善内部秩序。同时,工作者也要以技能的提升为标准,促进档案安全,为分类质量的增强奠定基础。 档案类论文:试析档案管理归档整理分类技巧 摘 要:档案以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形式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档案也往往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为了更好的做好档案管理工作,需要档案管理人员能够充分的认识到现阶段档案管理工作的不足之处,并且在管理、归档、整理等面提升专业技巧,从而促进档案管理事业的发展。本文就档案管理归档整理分类技巧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档案管理;归档;分类;整理 档案具有记录宝贵信息的作用,无论是社会的关键变革、科学重大发展或者是历史上伟人的决策、重大会议的记录都能够在档案中找到相应的资料,可见档案无论是对于社会发展还是个人成长是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档案是一种传承,它不仅对于当代社会有着推进作用,更能够传承到后世并对后世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而档案的管理工作能够使档案在很大程度上保存的更加安全,也使得人们能够更快速的查找到人们所需要的资料,因此需要档案管理人员能够掌握相应的档案归档、档案整理以及档案分类技巧。 1 现阶段档案相关工作分析 1.1 档案管理工作存在不足 在现阶段的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档案管理理念落后的情况,档案管理事业的不断发展使得传统的档案管理理念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的档案管理工作,时代的发展使得现阶段档案管理工作所涵盖的行业、档案内容、档案形式都有了较大的变化,这也就直接导致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复杂程度有所上升,为了能够更好的应对这一状况,就需要档案管理人员能够与时俱进,通过不断学习掌握先进的档案管理理念。另一方面,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档案管理行业的从业人员,有很大一部分的管理人员不具备专业的档案管理专业学历背景,这一部分的档案管理人员大多原本是在单位内部的其他工作岗位工作,之后通过岗位调动的方式组成了当前的档案管理团队,这种情况下也就直接导致目前的档案管理团队缺乏专业的档案管理能力,影响了正常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现阶段很多单位对于档案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使得档案管理团队的成员频繁调动,这也就导致了虽然单位经常展开担纲管理工作的培训,但是档案管理团队的管理能力迟迟上不去,最终影响档案管理工作的效果。 1.2 档案归纳整理工作存在的不足 在现阶段的档案归纳管理工作中,经过调查发现一部分的档案管理人员未能够掌握相应的档案归纳整理技巧,在调查过程中最为直接的表现就是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对档案没有清晰的认知,尤其是一些篇幅较大的资料不知道应该对其进行删除还是整体保留,这也就使得在目前的档案归纳整理过程中出现了大量不必要的档案文件,不仅占据了有限的档案储存空间,还消耗的档案管理人员的经历。 1.3 档案分类工作存在的不足 在档案分类上,没有根据工作实际情况制订合理的分类方案是比较突出的问题,分类标准的交叉使用,使得档案文件分散归档,对文档的检全率具有较大影响。在《归档文件整理规则》中,归档文件的分类方法有三种,分别为保管期限-年度-机构、保管期限-年度-问题以及保管期限-年度,但在实际的归档文件分类中,采用级次分类法、收文发文分类法、文号分类法等方法的现象多有存在,这些分类方法不是全国统一的分类标准,在反映归档文件间的历史联系、形成规律以及文件内容方面多有不足,容易给文件检索与存取造成困难。 2 档案管理工作的相关技巧 2.1 档案管理的相关技巧 档案的管理技巧并非一成不变的,档案的管理技巧往往随着时代的发展自身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革,所以档案管理人员在学习档案管理技巧之前要充分的了解新时代下,档案管理工作的相P理念,并且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应用到档案管理工作中,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档案管理过程中我们有几个非常需要注意的地方,首先要注意档案是否有损害,档案有历史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作用,有重要的意义,许多原始档案是非常珍贵的孤本或是脆弱的磁盘,在管理中注意档案是否有损害,有哪些损害这些都要进行细致的记录,否则一旦档案发生损害,甚至不可恢复的话,会导致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损失,特别是文化断层的出现,不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削弱了国家的软实力;其次还要注意到维护档案安全,一方面的安全指的是作为实物存在的珍贵文物、孤本等的安全,这些珍贵的实物能够真实的映射出当时的统治阶级、政治思想、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必须让它们能够安全存在。另一方面的安全指的是档案作为记录国家政治、军事等方面决策的文件,如果不能保证它的安全,导致泄密情况的发生的话,那么国家在政治上就会处于不安全的情况,不利于国家的安全、团结和发展;最后还要注意到要延长档案的寿命,有些纸质或老化的机器,由于脆弱性和不可恢复性的特点,在档案管理工作中要注意采取恰当的措施延长档案的寿命,防止不必要的损失。 2.2 档案归纳整理技巧 在档案的整理归纳过程中,首先,注意对档案文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确定档案中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需要删除的,科学取舍进行归纳整理,还要根据档案的重要性进行细致的划分,同时档案之间是存在历史联系的,因此在档案归纳整理过程中要注意档案间的联系,不要把它们分割开;其次还要注意加大档案资料的收集力度和收集质量,这样在档案归纳整理过程中可以保证档案完整性,不会有信息的缺失,确保整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由于从前国家针对档案归纳整理没有制定统一的规则标准,因此省市县之间的档案归纳整理方法不尽相同,不利于档案馆之间的交流,针对这种情况国家下发文件《归档文件整理规则》制定了统一的规则标准,我们在进行档案归纳管理时要注意改变从前的归纳整理方式,遵循统一的规则,这样馆和馆之间的交流就变得容易许多;最后还要注意在档案归纳整理过程中如果发现类目不符的情况要逐一进行修订,还有已归档文件如果出现错误的话要注意及时进行更正,同时一些细致的工作如装订、封皮、卷皮填写要保持仔细认真的态度,否则在出现错误后再进行更正的话,就会浪费许多时间和精力,不利于档案事业的发展。 2.3 档案分类技巧 在档案分类过程中要注意,对档案文件内容有大概的了解,根据档案的具体内容进行科学分类,分类是档案工作的核心工作,档案分类正确的话可以保证档案信息的提供和档案利用率的提高,同时针对分类文件要有明确的标识,确保寻找方便,有利于档案工作的顺利进行。 3 结束语 档案无论是对于现代社会还是后世都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使人们能够更加清晰、全面的确定未来的发展方向,如果在档案的管理工作中出现失误,那么就将不利于人们对于相关资料的查询,甚至还会造成重要历史信息、资料的缺失。档案归档整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除缺乏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外,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也是重要因素,因此,加强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强化档案管理意识,也是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成效的重要内容。 档案类论文:档案与人类同在 【文章摘要】 档案的要义是记载,记载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人类的存活和发展。人的记忆有限,生命也有限,要想有所记住和传承,要想让经验有所保存,要想让知识得到积累,要想让思想认识能够获得完好的延续和提升,就需要有外储记忆来帮助,档案可以说是人的容量无限的另一个大脑。档案学,或可说是少数人的学问,然而档案对于每一个来说都是有用的,人无一不生活在档案的支撑中,就从积累了许多相关智慧和知识的医药档案来说,正是它保护着人类一步步走到今天,而且还将向着更好地保护生命的方向不断发展,档案工作者尤当意识到,档案与人类同在,它是人类生命的一部分。 【关键词】 档案;医药;生命 说到档案,一般人会想到那些纸张上书以文字,成摞、成袋、成排、成架存放起来的东西,然而档案并不局限于此,比如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就还存有冯玉祥的印章和民国三峡水利工程设计模型图。 2007年7月,东北大学出版社推出丁海斌、陈凡编著《中国科技档案史》,作者对远古先民的石器、陶器、岩画以及火种、粮食、麻布、住房乃至家禽、家畜的出土遗骨也是从档案学的角度去打量的,这些无不代表着远古先民的智慧和经验,对这些智慧和经验的接收和继承无疑又抬高了后继者的起点,从而能向更高处发展,中国的科技档案史,就是在这种背景和基础上开展起来的。 从生命繁衍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档案的要义是记载,记载的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人类的存活和发展。石器是有记忆的,陶器也是有记忆的,前者记住了狩猎,记住了打磨的不断精进,后者记住了汲取和保藏,记住了烧制可以越来越精致,而岩画,则既有远古先民祈祷年丰人瑞等祭祀意义,又是对其生活经验之存档,如内蒙古白岔河永兴一幅青铜时代的狩猎岩画上绘有猎人手持弓箭,这既证明了当时当地人的智慧程度,也使后人看有所学。人猿揖别,抛石头的时代过去了,在这里,岩画有了档案的意义,档案为历史记下了光辉的一页,从而也光荣了档案本身。 随着语言文字和书写印刷的发展,最能帮助人记忆的书册文本占了上风,档案到底是以此为主了,《汉语大词典》解释“档案”一词即说:“档案,指具有查考使用价值,经过立卷归档集中保管起来的各种文件材料。”卷,既具体指书籍字画的卷轴,又泛指书籍、书本,作为量词,又指书籍的册、本,这些都与书册文本有关,而案卷,恰是档案的意思,一个“卷”字,相关意思都隐含于其中了。 人的记忆有限,生命也有限,但是,倘不能不断地有所记住和传承,多少经历过的痛苦必然会重复经历,多少用生命换取的知识和经验,也必然还要用生命去换取,以人的大脑容量和生命局限,面对大千世界悠悠时空,要想有所记住和传承,要想让经验有所保存,要想让知识得到积累,要想让思想认识能够获得完好的延续和提升,就需要有外储记忆来帮助,档案可以说是人的容量无限的另一个大脑。 自古以来,凡需有所记载和传承的,多与生存有关,衣食住行之外,对人类生命至为重要的,便是医药,没有医药的保护,人类走不到今天。据那本《中国科技档案史》介绍说:“中国古代的医药史,是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开始的。此外,原始社会还有‘庖牺制九针’以治病的传说。考古发现证明,远古时代的人们已使用了砭石、骨针等医药器具。按照正常逻辑推断,当文字产生后,人们就应开始记录病状和药性等,并因此产生了初期的医药文件、档案等。关于这方面的文献记载较多,如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载:‘黄帝使歧伯尝味本草,定《本草经》,造医方以疗众疾。’又《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载:‘于是雷公之化,授业传之,而内经作矣;历代宝之,未有失坠。’这些记载不但说明了远古时期已有医药文件,而且‘历代宝之’,作为档案代代相传。” 今天的人们越来越发现,《山海经》是一部宝书,研究上古神话用得着它,研究远古地理用得着它,研究古代矿物、民族、物产等等也用得着它,就是中国远古医药,在这部书里也有存档,不仅有,而且惊人。《中国科技档案史》是这样说的: 《山海经》中有大量的药物方面的记载。有人对《山海经》中的药物名作过统计,其中矿物类药5种,植物类药28种,木类药23种,兽类药16种,鸟类药25种,水族类药30种,其他类药5种,计达132种,部分药物至今仍在利用,而大部分不得其知。药方相当简单,都是单药单方单功用,没有复方,故产生时代原始。有学者指出,药物的发现离不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渔猎畜牧时应动物类药发现多,而植物类药大量出现,是农业有较大发展的结果,矿物类药少,表明手工业采矿业开始时间还不长。《山海经》中的药物名,是出自对远古以来人们辨识和利用药物医疗经验的汇集,也可以说是借鉴了相关的医药档案编撰而成的[1]。 从《本草经》到《山海经》,可知中国人行医识药之早,而且“授业传之,而内经作矣;历代宝之,未有失坠”,早早地意识到了存档的重要。 如果说“黄帝使歧伯尝味本草”还属于传说,夹杂于《山海经》中的药物方面的记载还有些散乱,那么,早在周代,关于中国医药档案工作已经有了大致记载,档案工作也已步入专业化。《周礼・天官冢宰第一》:“医师,上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杨天宇撰《周礼译注》是这样译的:“医师,由上士二人担任,下士四人为副手,[还配有]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府”是做什么的,“史”又是做什么的?杨译没有说明,《中国科技档案史》则破解道:“其中的府、史,应是医疗部门的文书、档案工作者。”而到了秦汉时期,中国医药档案事业已是非常可观,这个时期“出现了最早的医学著作和许多名医。医药事业的繁荣导致并有赖于医药档案工作的发展。这种发展首先表现在当时出现了最早的有明确记载的医案,即现在所称之病历档案。据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西汉著名医学家淳于意,‘所诊者,皆有诊籍’。这些诊籍详细记载了患者的姓名、籍贯、职业、病名,分析了病因、病理、脉象,并载明了治疗方法和治疗结果等”。 数字信息化时代,档案越发不仅仅局限于纸质文件,档案载体的增多,无疑给档案工作者带来了新的课堂,当此时代,有人及时地提醒和指出道:“目前除了大量的传统纸质档案,还有许多珍贵的声像档案、照片档案。由于各类载体形式的档案的管理制度尚未健全,没有把各种载体的档案分类排放,造成了管理上的混乱;不仅不利于档案的长期保管,更对以后的开发利用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随着计算机、医疗信息系统在各个医院的普及,还形成了海量的电子医疗病案。这些不同载体形式的档案管理条件各不同。因此要根据不同载体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按照不同载体档案的具体要求管理档案[4]”。 结 语: 档案学,或可说是少数人的学问,然而档案对于每一个来说都是有用的,人无一不生活在档案的支撑中,就从积累了许多相关智慧和知识的医药档案来说,正是它保护着人类一步步走到今天,而且还将向着更好地保护生命的方向不断发展,档案工作者尤当意识到,档案与人类同在,它是人类生命的一部分。 档案类论文:饮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探析 摘要:由于大量饮食技艺面临失存、失真、失信、失传、失众的危险,本文以保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白肉罩火烧加工技艺为例,探析饮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式保护,目的在于通过档案的视角,反映传统饮食技艺的发展演化过程,为饮食技艺的传承贡献力量。 关键词:饮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 “民以食为天”,饮食技艺伴随着人类的繁衍生息,不仅是饮食文化的系统映射,更是进行民俗、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饮食技艺指饮品与食品加工制作的技术与工艺,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技艺的一部分,目前已有48项饮食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些项目大多存在于经济较发达地区、知名企业(如五芳斋粽子制作技艺、茅台酒酿制技艺等),主要通过生产性保护、旅游资源开发、媒体宣传等途径进行保护,着重开发其经济价值。事实上,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大量民间饮食技艺受制于生产技术难度大、周期长、劳动强度大、环境艰苦、利润空间有限等原因,面临着失存、失真、失信、失传、失众的危险。档案式保护使无形的文化遗产能以档案的形式得以“存下来、传下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措施,已多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法律法规中被明确提出,尽管如此,饮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式保护并未引起档案界关注,保护实践仍处于自发状态。本文以保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肉罩火烧加工技艺”的档案式保护实践为例,探析饮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式保护,以促进其规范性、科学性。 一、白肉罩火烧加工技艺档案式保护实践 白肉罩火烧最初名为“猪头肉锅罩火烧”,是创建于1908年义春楼饭店的经典小吃,深受保定市老百姓的喜爱。该小吃是将上好的猪肉煮熟切成薄片,再将外脆里嫩的火烧撕成彩云状,用秘制的汤反复浇制而成。冯玉祥对该小吃的评价是“肥而不腻,瘦而不柴,脆而泽鲜,软而不烂。”在现代化、快节奏的冲击下,与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白肉罩火烧加工技艺也面临着传承的困难。出生于1949年的李领根师傅是“白肉罩火烧加工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多年来,他在经营义春楼饭店的同时,利用新闻媒体、学校教育、传统节日展示等多种宣传方式寻找第四代传承人,虽然期间有很多人愿意尝试学习、传承该项技艺,但尚无一人能够坚持下来,目前仍无合适人选。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流变性,即非物质文化遗产会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演化(如白肉罩火烧由传统的一种口味发展到现在的六种口味),甚至会由于实践条件的变化而永远消失(如集体劳动、田间劳作时哼唱的劳动号子)。因此档案式保护就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途径,即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文字、声音、图像、影像等形式记录下来并形成档案,进而通过对这些档案的整理、保管、开发与利用来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1]南京云锦、金陵刻经、金线金箔、秦淮灯会等项目的档案式保护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措施的科学性,同时也为其他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实践提供了经验。结合相关实践经验以及白肉罩火烧加工技艺自身情况,其档案式保护实践主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一)采集白肉罩火烧加工技艺档案 白肉罩火烧加工技艺档案是全面记录和反映白肉罩火烧加工技艺本身及其保护、管理过程的信息集合,包括该项目的本体档案、传承与保护档案、申遗档案。[2]白肉罩火烧加工技艺于2013年入选保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其历史发展演化过程中,积累了大量档案,但都与第三代传承人李领根师傅的个人档案、家庭档案、图书以及其收藏品混放在一起。经过选择,与白肉罩火烧加工技艺密切相关的档案主要包括:图书档案9册、实物档案13件、报纸档案33份、文书档案3份、照片档案66份、光盘档案7张。 由于现存档案不能全面反映该技艺的历史演化过程及传承现状,因此通过拍摄、访谈等方式对档案资源进行了补充:第一,针对目前项目本体档案数量少且不系统的状况,对整个白肉罩火烧加工技艺进行录制形成完整的本体档案,包括选面、和面、火烧制作、撕火烧、熬汤、选肉、炖肉、切肉、浇制以及各种小料制作的整个过程,同时每个环节的操作技巧、技术要领、体会等由李师傅讲述。第二,形成口述档案,主要由李师傅讲述该技艺的传承脉络、经典的事件,如白肉罩火烧名字的由来、一些名人与白肉罩火烧的故事等。第三,由于实物档案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和历史价值,极其珍贵,通过拍照、文字记、测量的方式形成记录并与实物一同保存。 (二)为已有档案建立登记册 参照《档案著录规则》《照片档案管理规范》《国际标准书目著录》等,对以上选择出来的档案按载体及表现形式进行分门别类登记,建立登记册。图书主要登记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页码、备注(主要用来说明与本技艺或传承人的关系)、损毁状况等。照片主要登记照片的拍摄者、拍摄时间、拍摄地点、背景、主要内容或人物、是否清晰、损毁状况等。文书档案主要登记标题、文件编号、形成者、形成时间、内容摘要、关键词、文种、载体形态、损毁状况等。报刊主要登记报道的标题、内容简介、关键词、报刊名称、刊发时间、刊次、损毁状况等。实物档案主要登记实物名称、描述、规格、来源(是征集而来,还是传承、购买而来)、获得时间、存放地点、是否采取保护措施等。光盘主要登记拍摄者、主要内容、关键词、拍摄背景、时长、损毁状况等。由于照片档案、实物档案、光盘档案的背景信息没有准确记录,主要依据李师傅个人回忆进行著录。 (三)档案修复与保护 由于大部分保存下来的档案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损毁,笔者利用河北大学档案保护实验室的设备和材料对部分档案进行除酸、修裱、字迹加固等处理。但需修复档案种类多样、数量较大、问题繁多,目前仍有大量档案(如光盘)处于不可读、不可用的状态,亟需社会力量的关注。另外,数字化技术与网络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提供技术支撑,也为其保护、宣传开辟了新的窗口。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享受白肉罩火烧加工技艺,利用扫描、文字识别、图像处理、全息拍摄等技术对传统载体形态的档案进行了数字化建设上传至网站“保定名小吃――义春楼白肉罩火烧加工技艺”,将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借助网络平台提供给更多的公众享用,以实现更有效地保护与传承。 二、白肉罩火烧加工技艺档案式保护的问题 (一)建档不齐全 李领根师傅具有较强的档案保护及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积累了大量与该技艺相关的档案,如证书、牌匾、题字、照片、光盘等。但由于该项目存在历史较长,义春楼在历史变迁中经历了多年风雨,大量珍贵资料被损坏,加上档案主要是靠李师傅个人力量保管,保存下来的档案不全,不能系统反映该技艺的历史演变过程。如项目本体档案只有一些成品的照片,而其选料、配料、加工制作过程并没有形成记录;传承与保护档案中,只有李师傅在白肉罩火烧加工技艺传承以及参加相关比赛、组织社会活动、进校园、进社区开展的技艺传授活动、传承人的选择和培养等活动中,积累下来的各种奖章、证书以及编著的书籍(有的并没有正式出版)等档案,而有关第一代、第二代传承人的档案已经全部遗失。 (二)档案实体保管分散 由于义春楼在经营中经历多次迁址、开设分店,其照片、实物、证书、奖章、牌匾等各种形式的档案也随着饭店的每一次搬迁被分散保存在义春楼原址、总店及各个分店。由于缺乏档案保管的专业方法和设备设施,各种载体、形式的档案被堆积存放,分类、整理工作也没有展开。另外,一些档案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部分档案(如白肉罩火烧加工技艺创始人张洛丙使用过的独梨木案板等工具,冯玉祥赠予的牌匾等)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被分别保管在李师傅家中以及专门的保管场所中。 (三)档案保护不科学 虽然李师傅尽其所能地积累了各种载体形式的档案,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保护设备及专业方法,档案保护面临着较大的问题,表现在:许多珍贵的书籍、报道该小吃的新闻报刊以及其他相关的档案,不仅纸张变黄变脆,掉页、缺页严重,还有部分档案由于潮湿、虫鼠咬噬等原因导致有些内容已经不能识读;虽然部分意义重大的老照片经过了塑封,但是还有许多老照片(包括黑白照片、彩色照片、数码照片),由于是在不同历史阶段冲印的,大量照片图像已经不清晰,照片的拍摄背景、时间、地点、拍摄者、照片中的内容等信息完全依靠李师傅的回忆才能弄清。此外,光盘无专门设备保管,未采取任何保护措施,部分光盘内容已经不能读取。 三、饮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实践的思考 不同饮食技艺的历史沿革、传承状况、所用原材料、工艺流程、设备、技法、产品、社会组织与经营状况等方面各不相同,白肉罩火烧加工技艺及其传承状况在我国复杂的饮食技艺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档案式保护实践也启发了对饮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的几点思考。 (一)全面建设档案 建档是传统饮食技艺档案式保护的起点,全面系统的档案资源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得以延续的基础,这就要求所建档案不仅要真实反映该技艺的技术、工艺与文化内涵,还要动态反映其历史演变过程。首先,提高传承人的档案意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传统饮食技艺档案主要是在技艺传承中积累下来的,有关该技艺的本体档案、传承档案、申遗与保护档案是否会被有意识地保留下来,都取决于一代代传承人的档案意识。另一方面,档案式保护更加强调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的保护,其效用是潜移默化而不是立竿见影的。因此,档案式保护还需要传承人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对已有档案进行整理,拍摄、补充饮食加工制作的过程,离开传承人的付出,终将无计可施。其次,建档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可应用于档案采集、档案管理、档案开发利用等多个环节。如可利用全息拍摄、运动捕捉技术、动态三维成像、复原与演变模拟技术、立体扫描等技术,采集饮食技艺加工制作过程及与之相关的生产工具、原材料等;利用数据库技g组织与存储档案;利用数字化模拟与再现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基于移动智能设备的数字化展示等技术,通过多种平台吸引公众参与,并将所建档案资源进行更广泛的传播。 (二)系统保管档案 系统保管应贯穿于传统饮食技艺档案式保护的整个过程。由于大部分档案都由技艺传承人个人保管,而档案保管又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活动,因此系统保管档案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需要档案部门的积极参与,档案式保护已多次在法律法规中被明确提出,但做什么,如何做都尚未予以明确。档案部门利用其专业优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采集范围、采集方法、采集标准、分类、著录标引的工具与标准、鉴定等专业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系统的解决方案,供档案管理者借鉴,以确保所建档案是系统资源而非一盘散沙。二是全面提高档案保管者档案管理知识和技能。由于传统饮食技艺档案被分散保管在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群众艺术馆、烹饪协会、餐饮协会等不同机构和个人手中,档案保管的质量也取决于这些机构档案管理者的水平,但是这些档案管理者大多为兼职人员,未必具有系统、专业的档案管理知识和技能,因此通过培训、交流等方式,使其准确理解档案保管的要求、内容、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科学保护档案 确保档案安全是传统饮食技艺档案式保护成果的保障,但该类档案具有内容丰富、载体多样、保管分散、利用频繁等特点,因此档案保护的复杂程度和实施难度略高。科学保护档案,首先,遵循“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除了日常要采取措施防火、防盗、防潮湿、防高温、防鼠、防虫、防水、防污染以外,还要通过制度建设和技术手段做到防泄密、防僵化、防无序。这是由传统饮食技艺的部分档案内容具有一定的机密性、档案形成的持续性、档案利用较频繁等特点决定的。其次,妥善保管、修复各种载体形式的档案。因为大量伴随传统饮食技艺“幸存”下来的档案不仅稀缺,而且都面临不同程度的损毁,修复这些档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任务。这些档案大部分以纸质、照片、缩微胶片等传统形式存在,因此可借鉴修裱、复制、缩微影印、数字化扫描、数字化迁移、异质异地备份等方法进行补救。尤其要重视实物档案的保护,实物档案是在传统饮食技艺的传承活动中产生、使用的一系列实物,如生产工具、作品、牌匾、奖杯、锦旗、印章等。这些实物档案大多散落在传承群体中,或是由于饮食加工制作中仍需继续使用(如工具、道具等),或是由于需要保存在特定文化空间进行展示、宣传(如牌匾、奖杯、锦旗、印章等镇店之宝),对于这些实物档案的保护,可借鉴博物馆、档案馆保护文物、实物档案的方法。 档案类论文:优化企业合同档案管理分类的措施研究 [摘 要]在企业生产活动中,合同是企业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一种主要手段,因此,做好合同档案的管理工作,也成为了风电企业日常管理的重要任务。随着风电企业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展,合同档案的数量随之增加,如何更好的管理合同档案,为企业发展提供信息支持和便捷服务,是档案管理部门需要考虑的问题。本文首先概述了企业合同档案的基本特征,随后在分析合同档案分类优化的措施的基础上,结合笔者的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了优化合同档案管理分类的可行性方法。 [关键词]合同档案;风电企业;管理分类 合同档案详细记录了风电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在企业制定年度预算、评估和审计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参考价值。调查发现,许多企业对合同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不高,合同档案管理存在分散、混乱等问题,给档案的查找和利用带来了很大困难。因此,风电企业必须要采取合理的合同档案管理分类办法,实现合同档案的科学分类和优化管理,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1 企业合同档案的基本特征 对风电企业来说,企业运营中产生的档案种类主要有技术合同、劳动合同、工程合同等,这些档案虽然在具体内容和使用价值上各有不同,但在某些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共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1 法律性 法律性是企业合同档案的基本特征,也是区别于企业其他档案的标志之一。合同档案的内容主体是合同,而依法成立的合同,受到法律的保护。因此,企业合同档案具有明显的法律特征,这也意味着无论是合同档案的保存、管理还是销毁,都必须严格依照相关的法定程序。除此之外,合同作为记录了企业经济活动和维护企业法律权益的文件,也只有在具备法律特性的前提下,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1.2 凭证性 近年来,风电行业蓬勃发展,风电企业在推动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行业内竞争的激烈程度。部分企业为了谋求私利,往往会采用不正当的竞争手段,从而带来许多经济纠纷。合同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真实记录,对企业应尽的义务和拥有的权利进行了明确说明,在解决经济纠纷、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凭证作用,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 1.3 规范性 规范性是企业合同发挥法律效力的必要条件,合同档案的规范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合同档案内容的规范性。一份完整的合同档案,应当包括具有法律效力的内容、当事人的H笔签名、合同的数量以及书写形式等,只有这些条件符合法律规定,才能确保合同具备法律效力。另一方面是合同档案管理的规范性。合同档案在管理过程中,如果出现损坏或缺失,都会影响其法律效力的发挥。因此,必须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管理,保证合同档案的完整性。 1.4 繁杂性 企业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合同,合同档案的管理工作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同时,企业合同档案还需要根据不同的类别进行分类管理,例如,合同签订前的洽谈、招投标等;合同签订后的招标书、评标报告、会议记录等。要想确保合同档案应用价值的发挥,相关工作人员就要收集、整理和保存好这些合同档案。 2 企业合同档案管理分类的优化措施 2.1 强化企业合同档案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合同档案管理机制,能够为合同档案管理工作的优化开展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完善的管理机制应当包含合同档案的收集、汇编、整理、保存等工作。相关工作人员要根据风电企业经营业务的发展情况,有针对性的补充合同档案管理制度的内容,以确保合同档案的管理能够与企业发展向适应。从企业发展的角度说,只有在完善的合同档案管理制度下,才能借助于合同档案,帮助企业减少市场竞争风险,进而在保证自身利益不受损害的情况下,推动风电企业实现健康和持续发展。 2.2 加强合同档案之间的联系 企业合同档案数量较多,如果采用单独整编和单独管理,必然会导致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剧增。因此,为了提高企业合同档案的管理效率,在进行合同档案的整理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有重点的寻找合同档案间的内在联系,而合同档案的分类管理,可以显著提升其工作效率,减轻工作压力。例如,可以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单立类目、分类组卷,这能够起到化繁为简的效果。当然,企业管理者也要为合同档案管理分类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可指派独立部门负责合同档案管理的相关事宜。 2.3 实施合同档案的统一编号 为了便于进行合同档案的管理,风电企业在开展分类管理时,可以将不同的合同进行统一编号。这样一来,今后在查找某一份合同档案时,不需要花费过多的时间进行翻找,而是直接查找编号,极大的提高了合同档案的管理效率。合同档案的编号要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例如可以根据合同档案内容的不同进行分类,如物资类、工程类等;还可以根据合同档案的生成时间进行分类等。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采用何种分类形式,都需要在档案袋上进行标注,避免混淆。 2.4 定期进行档案材料的整理 合同档案的管理是一项动态的工作,随着企业各项业务的不断开展,也源源不断的产生了许多新的合同档案。因此,风电企业在进行合同档案的管理分类时,也要注重对新生产合同档案的整理和保存。档案管理人员还需要定期进行档案检查,确保合同档案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例如,要保持合同档案储存室的整洁干燥,避免因空气潮湿导致档案发霉、变潮。在合同档案移交时,也要提前清点好合同档案的数量、种类,对于失效的合同档案要按照法律流程进行销毁。对合同文件变化情况都要进行及时的掌握,由于有些合同文件资料的不确定性,不能一次性终结,因而不主张将刚签订的合同归入档案室,而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关注合同的变化情况,将完结的合同档案统一移交给档案管理部门,这会使合同档案分类管理更为全面和系统化。 档案类论文:房地产档案的分类原则及利用 摘 要:我国目前正处于房地产热的阶段,每天都会发生大量的房产交易,在这些交易完成过后,必然会留存相应的文件材料以证明交易的发生。将这些文件归类分档的工作是必不可少的,然而房地产的扩建、买卖、交换、赠与等状况都在不断的发生,在建档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麻烦,但为了保证房地产档案的真实性和连续性,就必须要及时运用相关的房地产档案分类原则,做好房地产档案分类工作。 关键词:房地产;档案;分类原则 房地产档案的种类繁多且复杂,为房地产档案进行分类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不仅需要专心还要十分的细心,要做好这项工作就必须要运用相应的分类原则才行,只有弄清了房地产档案的分类原则,再按照分类原则来判断此次房地产交易档案符合哪一原则,根据相应的分类原则进行分档即可,既省时又省力,还能够保证房地产档案的真实性和连续性。 1 房地产档案分类原则 1.1 什么是房地产档案 房地产档案是房地产行政管理部,经过一定手段将收集整理来的,文字材料、音像制品等能够反映房屋、土地等现今的产权人及使用状况的文件材料进行建档的行为。 1.2 依照用途进行分类 在房地产档案的分类过程中,可以依照房地产的用途来进行分类。按照用途来对房地产档案进行分类简单来说,就是依照房地产的不同使用用途,对房地产档案进行分类,将相同用途的房地产档案集中排列管理。这种方法在房地产档案的分类工作中被频繁利用。 1.3 依照产别进行分类 依照房地产的产别来对房地产档案进行分类整理,也是房地产档案分类工作中常见的手段。其产别的性质是由相关的房地产管理部门制定的,有其固定的硬性的标准。我们在运用产别进行分类时,只需要按照规定先判断其产别性质,再将相同产别的房地产档案进行集中的排列整理,按其不同产别对房地产档案进行管理和利用即可。 1.4 依照地域进行分类 在房地产档案的分类工作中也会运用到按照地域进行房地产档案分类工作的情况。按照地域进行放那个地产档案分类,顾名思x即根据房地产档案内容所反映的地域特征进行分类的原则,在分类的过程中一般第一层都是按区域分布平面图进行划分,第二层按照地域分布平面圈划分,第三层按照街名、路名进行划分,之后按栋分开,再在每栋内按照权属和单元划分。 2 房地产档案的利用 2.1 房地产档案利用必要性 房地产档案房产合理、合法拥有的有效凭证,它能合法的证明权利人与房屋、土地之间的权力关系。房地产档案在实际运用中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因此房地产档案的来源必须要具备真实性和有效性,必须要有相应的真实性保障,以确保房地产档案能够在我国的产权保险体系中发挥效用,保证房地产的产权保护和产权管理,能够在合法合理的范围内有效进行。 2.2 利用面窄、准确性得不到保障 目前我国房地产行业的档案利用,基本都是在本部门、本系统内部运用,并没有拥有一个能够面向外部、面向社会的机制。只在部门内部运用房地产档案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再加上目前房地产档案的准确性得不到充分的保障,很有可能出现错记、漏记的现象,这样一来不仅不能促进房地产事业的兴旺发展,反而还会抑制房地产事业的发展,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增加阻力。 2.3 房地产档案工作人员良莠不齐 房地产档案工作不仅仅是一份简单的档案整理工作,房地产档案还是反应房地产经济发展和房地产从属关系的有效凭证,它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必须要保证它的真实性、延续性和有效性。为了减少房地产档案工作的错误率,房地产档案的工作人员就必须要具备过硬的职业技能,减少自身的出错率,从而保障房地产档案的真实性。然而我国目前在房地产档案的工作中,其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都有待提高。只有当房地产档案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提高时,才能真正的从根本上促进我国房地产事业的繁荣发展。 2.4 完善房地产档案利用工作的侧重点 当今社会已经是一个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了,我们在房地产档案的利用上不能还仅仅是局限于过去的老眼光。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潮流,完善网络房地产档案的更新工作,建立全面的完善的目录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实现数据的一体化。能够通过网络来实现房地产档案的共享,扩大资源利用率。从而促进房地产的开发与利用,推动我国房地产经济繁荣昌盛。 3 房地产档案的利用方向 3.1 利用房地产档案管理房地产权属关系 我国房地产每天都会有大量的交易产生,这种权利的交易转换显示着房地产权属关系的更迭变换。房地产档案的开发利用是确定房地产权属关系的直接的、有效的、合法的证明材料。房产、地产的买卖、交割、转增、合并、裁决等情况能够导致房地产权属关系的变更。由于房地产档案具有真实性和延续性,所以房地产档案是最直接、最明显且最易得的能够证明房地产权属关系的原始凭证,因此在房地产权属关系的排列管理过程中,是绝对离不开房地产档案的。 3.2 利用房地产档案规范房地产市场行为 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它的繁荣和发展又取决于规范的房地产市场的日益活跃,这些都要以明晰的房地产权利归属关系为前提。因此要想确保拥有一个稳定的规范的房地产市场环境,使我国的房地产经济继续繁荣,就必须要明确房地产档案工作的重要性,保证其真实性和延续性,从而明确房地产权利归属关系,以便在必要时能够有理有据有效的证明其真实性,从而规范房地产市场。 3.3 促进房地产市场的经济发展 房地产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方向和经济评估的判定都离不开房地产档案,房地产档案可以反映出近几年房地产市场的状况,产权的更迭变换频率和地域间的产权变更现象,能够很好地反映出房地产发展热度,和房地产地域性的差别,能够准确的判断出房地产行业热度中心地。从而令相关工作人员明确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应该具体针对哪些地区、那些现象实施相应的促进房地产市场经济的手段。 3.4 解决房地产交易纠纷 在房地产交易过程中很可能会产生纠纷,当这种纠纷产生时就要有相关的依来判定,谁是正确的一方。并且这一依据必须要具备可信度,首先必需是真实的有效的,能够清楚地反应此房地产的权力从属关系,并且要具备法律效力,不能是虚假的不真实的信息。那么房地产档案正好符合这一要求,其具备真实性和延续性,真实的反映了房地产的从属关系并且具有法律效力。是解决房地产交易纠纷的有效依据。 4 结语 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属于大热阶段,房地产市场还具有不完备性,这就更加明确了房地产档案建立工作的重要性,只有克服了房地产档案工作的弊端,才能在产生房地产交易纠纷时及时提供有效的凭证解决纠纷,同时完善房地产交易市场的法律制度,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兴旺与繁荣。当然具备完善的房地产档案体系的过程仍然困难重重,但只要按照规定的要求严格执行,总有一天会实现的。 档案类论文:浅谈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档案管理问题 摘要:档案是学校办学发展过程中的历史记载,也是高校档案管理中的核心,它是衡量一所高校教学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教学档案是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形成的最原始的材料,是发展过程中留下的珍贵历史资料,妥善保管教学档案对今后查找类似教学管理、教学实践活动、教研教改等资料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艺术专业的教学档案与非艺术专业教学档案的保管在方式上有所不同,艺术专业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档案管理工作应该针对不同的类别有针对性地开展。 关键词:高校 档案管理 问题 对策 一、艺术类专业教学档案包括范围 艺术档案包括的范围很广,加之艺术类别的不同,内容繁杂。 (1)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学籍档案。从学生一进校后,就产生了相关的学籍档案材料,学生高考档案、进校后新生学籍核对、电子注册学籍信息、各类等级考试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学籍变化相关材料、作弊违纪处分材料等。 (2)艺术类教学管理档案。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与教学有关的档案材料,比如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材料、教师教学活动的材料、教学进度计划、教案、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学生考试产生的试卷、记分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 (3)艺术类学科竞赛作品。各类参加学科竞赛的活动档案,报名表、指导教师指导过程、参赛作品、照片、获奖证书等;教师和学生公开发表的论文;教师和学生在公开场合进行的艺术展演活动档案。 二、艺术类专业档案管理现状 1.档案管理的意识不强 长期以来,教师、领导都将大部分精力用于教学、科研活动过程上,而忽略了对教学档案进行收集和归档。在思想上对档案工作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同时教学档案是一个长期形成的过程,需要时刻保留好档案。人们往往意识不到教学档案的重要性,同时部分二级系院领导对于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比较懈怠,没有意识到完善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很多艺术专业档案往往都保存在创作者手中,没能及时归档到各档案管理部门。 2.档案管理员专业性不高 各二级学院的档案管理员往往是由各学院的教学秘书担任,大部分的档案管理员并不具备档案相关专业的学科背景,学科背景的缺失意味着从结构上就决定了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性不足。而且相对于其他专业的档案而言,艺术专业的档案内容更加繁琐,保存方法更加细致,工作难度更大,需要注意的细节更加繁杂,而艺术专业的档案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对档案管理员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素质要求更高。艺术专业档案有别于其他类别、传统意义上的单纯文本档案。教学秘书大多时候已经忙于教学工作,很少有精力来系统地收集管理档案,加上档案的特殊性,如果缺乏基本的艺术修养,缺乏艺术档案的鉴别能力,容易发生分类错误的问题。 3.艺术专业档案管理难度大 由于艺术专业的特殊性,产生的艺术档案的形式和方式也是多元化的。例如,美术专业的绘画作品就有大、中、小不同的尺寸和规格,舞蹈专业学生跳舞的视频,播音专业的音频档案,影视专业的戏剧视频档案,等等,加上有些档案对温度、湿度等都有要求,这就对存放这些档案的地点有着一定要求。但是地方高校有别于专门的艺术高校,艺术档案的保存地点和存放设施不能符合要求。 三、加强艺术专业教学档案管理的措施 1.对艺术专业教学档案归档建章立制 从制度上,应该建立和完善一套完整的收集存档的体制。因为艺术专业的特殊性,所以在对档案管理员进行培训的时候,应该明确保管档案的范围,什么档案需要存档、怎么存档、存档年限都应该有具体的实施指导方案。明确领导、教师、档案管理员的职责,在整个过程中应承担的工作,从制度上给予保障。档案管理员要动态和定点两个时间点收集相结合。加大对艺术档案管理的监督和指导的力度,培养教职工自觉保存和上交档案材料的意识。 2.艺术教学档案的数字化管理 目前处于大数据时代下,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时展,数字化的管理方式应该应用到对艺术教学档案的管理中来,这能够最大限度地延长艺术档案的生命,使得查阅资料变得简单轻松,有利于避免艺术档案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也提高了艺术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率,避免了艺术档案处于沉睡的状态。 3.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 注重提升档案管理员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通过各种渠道,如邀请艺术专家来讲座、外出培训等方式,提升管理人员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素养,提升他们在工作中的鉴别能力。在当前所处的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对教学档案人员的计算机使用水平也提出了要求,而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现在很多教学档案都是通过互联网传递,越来越多的是电子档案的使用,所以熟练掌握信息管理技术是必然的要求。教学档案管理人员应加强这方面的培训,提升自身的计算机水平。 艺术教学档案内容和种类丰富多彩,精彩纷呈,收集和保护好档案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部分,应最大限度地对师生开放,发挥艺术教学档案数字化的作用。
新闻业务论文:把“群众需要”作为新闻业务改革的推动力 新华社新闻业务改革和发展的推动力是什么?恩格斯说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新华社新闻业务改革和发展的推动力同样来自“社会需要”。就国内而言,主要推动力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尤其是对新闻文化的需求;就海外而言,主要推动力是受众对新华社播发新闻信息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把“群众需要”“受众需要”作为新华社新闻业务改革和发展的推动力,符合新世纪新阶段中央的大政方针,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的愿望,也比较符合新华社的工作实际。 一 为了使大家对“群众需要”问题有一些感性认识,我简要回顾一下去年以来新华社对“群众需要”问题的调研过程。 2006年4月上旬,我陪同菲律宾参议院代表团访问了北京、成都、拉萨。一路上,菲律宾参议院代表团成员向中方接待单位提出了许多问题:一位研究“区域自治法”的参议员询问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内涵,希望了解西藏自治区人大制定的法律同其他省区市的法律有何不同;一位担任过菲律宾旅游部长的参议员关心中菲之间旅游人数增减情况及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有的代表团成员询问青藏铁路通车之后从广州乘火车到拉萨需要多少个小时,单程票价比飞机票能便宜多少钱;一些参议员的夫人则关心在拉萨八廓街可以买到什么便宜东西。我想,一个代表团就提出这么多问题,每年到我国参观访问的海外人士数以千万计,如果能把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汇集起来,将会形成一个很大的“问题库”,这对组织指挥报道尤其是对外报道肯定会有所帮助。 2006年4月19日,我到新华社西藏分社同采编人员座谈时,向他们提出了建立“需求库”的建议。同年5月,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到山西考察,我又向新华社山西分社负责同志提出了类似的建议。为了从东、中、西部各选一个试点单位,2006年10月下旬,我又建议新华社上海分社和“长三角”采编中心研究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不同层次人群对“长三角”的“关注重点”“关注角度”和“关注程度”。这三个分社的同志雷厉风行,经过调查、汇集、梳理,分别形成了三份“海内外受众需求报告”,其中许多“关注点”可以给人以启发。比如,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是怎样选出来的?藏族干部在行政事务中有无“发言权”和“决定权”?西藏有哪些著名的用藏文写作的作家和文学作品?山西的煤矿还能采多少年,煤挖完了,山西经济会不会急速倒退?山西的富翁是不是都靠开小煤窑发财?“长三角”是否存在资金外流现象,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如何?“长三角”与“珠三角”如何开展差别化竞争?在此期间,新华社对外部、新闻研究所、营销总平台和部分社办报刊也分别对海内外受众需求和用户需求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调研,撰写了“受众需求报告”。 与此同时,新华社党组从理论层面对“群众需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思考。2006年8月社党组召开民主生活会前后,我同田聪明、何平、马胜荣同志反复交换意见,就研究“群众需要”问题形成共识。去年下半年,新华社总编室连续召开了三次专题研讨会,分别研究了人民群众对正面报道、突发事件报道和舆论监督报道的需求层次。新闻研究所把上述三个问题列为新华社2006年新闻学术年会的中心议题,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群众需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角度来分析,我们对“群众需要”问题有了几点新的理解: 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既重视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也重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人除了要满足吃、喝、住这些自然需要外,还必须满足“精神的和社会的需要”。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一书中说:“由于人类自然发展的规律,一旦满足了某一范围的需要,又会游离出、创造出新的需要。”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发展实践表明,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以后,国民的文化消费支出不仅总量稳步增长,而且文化消费占整个消费的比重也明显提高,对新闻信息的需求总量会越来越大。目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城乡居民就业方式和生活需求日趋多样化,“活动半径”不断向外延伸,“故土难离”的传统观念随之发生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新兴媒体的发展,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明显增多、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便捷,许多人养成了从多种渠道获取新闻信息的习惯。眼界和胸怀的开阔,使得人民群众不仅关心“近在眼前”的事情,而且关心“远在天边”的事情。鉴于以上几个方面的深刻变化,及时了解海内外发生的各种新闻事件、获取同自身发展密切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闻信息需求,不仅是新闻战线的一项重要任务,而且是一项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2.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群众需要”应该加以分析、鉴别和区分。同志曾经把尊重“群众的实际上的需要”上升为必须遵循的原则。这里谈到的“群众需要”,指的是“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的需要。人民群众的“个体”特殊需要千差万别,有的合情、合理,有的不尽合情、合理;有的适时、适度,有的不尽适时、适度。检验“群众需要”是否合情、合理、适时、适度,应以“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对合情、合理、适时、适度的需要应尽量满足;对不尽合情、合理、适时、适度的需要则要加以正确引导。 3.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当前应注意从人民群众的关注点和兴奋点入手,把握好舆论引导的时机、节奏、力度。以“引导时机”为例,去年“五一”,新华社开辟了“长假与‘休闲学’”专栏。一些媒体认为新华社以第一个“休闲小康指数”公布为契机,引领了“休闲学”新闻报道的潮流。其实,我们对“休闲学”的关注始于十多年前。1995年4月,新华社召开国内分社体育记者座谈会,我在讲话中已经讲到“休闲学”问题。由于当时我国人均GDP只有几百美元,城乡居民平均收入水平还比较低,在全国推介、普及“休闲学”的时机尚不成熟,所以我们只要求体育记者从“闲暇时间增加”的角度研究全民健身的可能性,而没有在全社范围组织“休闲学”报道。2005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703美元。在这一发展阶段,许多老百姓产生了“休闲需求”,向全社会推介、普及“休闲学”的时机渐趋成熟,于是我们借“五一”长假之机,推出了“长假与‘休闲学’”专栏。这件事给我们的启发是:当群众对某一类新闻信息尚未产生迫切需要的时候,超前提供,他们会觉得“与己无关”;只有当他们对某一类新闻信息产生迫切需要的时候,不失时机地满足群众的这一需求,新闻信息报道才有可能引起社会共鸣。 以上从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对研究群众需要、满足群众需要的必要性作了简要阐述。新华社全体同志要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要求,扎扎实实地研究“群众需要”,在各项重大战役性报道、重大事件报道和日常报道中,把“我们所倡导的”同“群众所需要的”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开创新华社新闻信息报道和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二 把“我们所倡导的”同“群众所需要的”紧密结合起来,有两层含义:一是按照“从群众中来”的思路,善于从人民群众的关注点和兴奋点入手,确定我们所倡导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领域;二是按照“到群众中去”的思路,善于从研究党的方针、政策、重大部署和重要举措入手,从中发现人民群众的“关注点”和“兴奋点”。在新的一年,要在以下四个方面有所突破: 1. 认真研究广大人民群众对正面报道的需求层次,从满足群众需求的角度加强和改进正面报道。 为了破解“正面报道吸引力不强”这道难题,新华社曾经提出要善于从非事件性材料中寻找“事件性因素”;善于在讲述带有新闻性的“故事”中进行正面报道;善于从渐变的过程中发现带有突变性的因素;善于从正常状态中找出有别于其他事物的新鲜之处、特殊之处;善于从最简单、最普通、最基本、最常见、最平凡的现象入手,从“个别”上升到“一般”。这种“还原感性”的思维方式和“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符合生活逻辑,符合人民群众的思维方式和阅读习惯。通过学习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新华社党组认识到加强和改进正面报道的关键不在于表现技巧,而在于了解并满足人民群众对正面报道所传信息的实际需求。人民群众对正面报道的需求至少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知情、知政的需要。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不仅需要了解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情,而且需要了解与国家利益、群众利益紧密相连的全局性新闻信息,包括世界经济、政治、科技、军事、文化、社会发展趋势,以便于他们对国内外形势和重大事件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当前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总的形势是好的。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此外,在当前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转型期,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前不久,我到甘肃省调研,有的同志提出“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不允许一部分人衣食无着而不管不问”。如何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方略,切实解决好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我们的编辑、记者应该围绕人民群众的这些“关注点”和“兴奋点”,对党的方针、政策、重要部署和重大举措进行及时的宣传和解读,尽量满足人民群众“知情知政”的需要。 (2)判断、决策的需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这决定了社会思想和新闻文化需求的多样化。人民群众迫切希望了解党和政府新出台的方针政策将会给他们带来哪些发展机遇和看得见的好处,将会给哪些行业的发展带来挑战、使哪些人的利益受到直接影响或者间接影响。2006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上调存款利率后,储户在低利率情况下存入的人民币,要不要到银行办理转存手续,把定期存款提前取出来会受到多大损失,转存之后会得到多少好处,在什么情况下办理转存就不会吃亏?人民群众不仅需要了解银行的利率政策,而且需要了解进一步的解释性、服务性信息。天津分社记者意识到人民群众的这一需求,采写了一篇题为“央行上调存款利率市民可理性应对”的稿件。稿件播发的第二天,许多人都想找一份刊有这条稿件的报纸,以便作出是否转存的决定。 最近,我研究了正面报道与“家庭消费”“家庭决策”的关系。当前我国老百姓的消费率还比较低。2006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把增加居民消费特别是农民消费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应该关注“家庭消费”和“家庭决策”,包括家庭消费决策、家庭投资决策、家庭融资决策、家庭风险管理决策。 过去谈家庭消费,是“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事都离不开“吃”和“喝”,这是温饱问题解决之前“家庭决策”的鲜明特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家庭决策逐步延伸到衣、食、住、行、用、学、医、文等领域。以“住”为例,近两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为什么目前部分城市住房价格涨幅依然偏高?经济适用房的覆盖面能不能更广一些,政策的针对性能不能更强一些,使城镇困难群体逐步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理想?如果我们能够围绕老百姓在就业、社保、服饰、餐饮、住房、汽车、家电、教育、医疗、休闲等方面的实际需求,认真研究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趋势、各类商品价格曲线的变化规律、各种影响家庭决策的经济社会因素、政府调控政策走向及其对“家庭决策”的影响,有针对性地播发准确而权威的新闻信息,那么,众多的家庭就可以据此作出既符合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又能维护自身合法利益的正确选择,这也有助于把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理念、消费习惯引导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轨道上来。 (3)提高素养的需要。 在物质生活日益改善的情况下,人民群众为了提升自身素养,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他们希望从正面报道中获取知识和经验、受到启发和激励、得到愉悦和享受,还希望从正面报道中获得健康清新、可资交谈的“话题”。自古以来,“交换信息”就是老百姓的一种生活习惯。与家人和朋友见面,也要交换一些有意思并且共同感兴趣的“新闻”。湖南电视台有个“乡村发现”栏目,经常为农民和城里人提供新鲜、有趣、能给人以启发的“话题”。其实,农民工进城以后也有许多“城市发现”:出门“打的”,乘电梯上七楼健身房,在跑步机上挥汗如雨;手机里存了许多电话号码,没有一个是邻居家的;建广场把大树砍掉,用水泥做成“树墩子”和“小木屋”。我们的编辑、记者遍布全世界,每天有没有新的发现,有没有可供老百姓作为“谈资”的“话题新闻”?健康清新的“话题新闻”使人获取知识和经验、受到启发和激励、得到愉悦和享受,这是一个有待开发的正面报道领域。 2. 认真研究广大人民群众对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需求层次,从满足群众需求的角度加强和改进重大突发事件报道。 当前,人民群众对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实际需求至少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从维护国家利益和生命财产安全的角度来看,人民群众对重大突发事件有着迫切的新闻信息需求。 重大突发事件报道关系国家利益和人民群众生命、健康、财产安全。尤其是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波及面广、危害极大,如果对这类突发事件的报道不及时、不全面、不准确,人民群众就无法做到及时应对、正确应对和有效应对。以2005年11月13日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为例,从爆炸事件发生到21日哈尔滨公告全市大停水,在长达8天的时间里,没有人向人民群众公布这次突发事件的事实真相,结果贻误了防范、应对的最佳时机,给下游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当前一些地方和单位忽视了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的重要性,在突发事件爆发之初,往往以种种借口封锁消息,不仅为谣言的传播留下了很大空间,而且导致最佳应对时机的丧失。党的新闻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满足人民群众对重大突发事件的信息需求。 (2)从满足人民群众知情欲望的角度来看,各类受众群体对国内外重大突发事件有着广泛的新闻信息需求。 重大突发事件蕴含着珍贵的新闻价值,因为重大突发事件在突然之间爆发,新闻信息在一瞬间传递,单位时间爆发出来的信息量十分巨大,容易引起全国乃至全世界关注。正因为如此,重大突发事件报道成为新闻媒体竞争的重点领域。在满足人民群众知情欲望方面我们还有很大差距,下一步应继续加强和改进。 (3)从维护国家形象和新闻媒体公信力的角度来看,政府和媒体均应及时、准确地突发公共事件信息,以满足全社会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信息需求。 在封闭或者半封闭的社会环境中,外界发生了重大突发事件,可以用行政手段对其进行“封锁”,在较长时间里“秘而不宣”,或者可以采取“慢三拍”的方法。在互联网十分发达的时代,在信息传播渠道四通八达的时代,对影响范围大的突发事件进行“严密封锁”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事情。如果动作迟缓、延误时机,或者避重就轻、瞒报谎报,就会陷于被动应付的局面。在新形势下,重大突发事件的公开程度、处置方式及传播速度,不仅关系到媒体的信誉,而且关系到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国际形象。我们应该根据群众需要,进一步加大对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力度。 关于人民群众对重大突发事件新闻信息需求的研究工作,要逐步向广度和深度拓展。在广度方面,要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逐一进行研究,着重分析不同受众群体对这几类突发事件的关注程度和关注点。在深度方面,要着重分析突发事件爆发前、事件发生、救灾抢险、事故调查、善后处理等不同时段,人民群众关注点的“阶段性转移”,研究怎样根据这些基本规律对突发事件报道的总量、结构、疏密程度进行调整。通过“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搞清人民群众对突发事件的关注点和关注度,我们就能做到既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闻信息需求,又掌握好报道时机、节奏和力度,使突发事件报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促进作用。 3. 认真研究舆论监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紧紧依靠党政领导机关和广大人民群众,逐步形成监督合力,进一步提高监督效果。 (1)要认真研究舆论监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比较优势”,忠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监督职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体系,是由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政府专门机关监督、政协民主监督、派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多种监督形式构成的。在这个监督体系中,任何一种监督形式、任何一个监督机构,都没有“包打天下”的本领,只能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授权,选择各自的监督重点。 舆论监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体系中的一种监督形式,同样应该遵循监督规律,确定自己的监督重点,不能事无巨细、有闻必录。我们之所以提出围绕全党全国工作大局,从“党和政府明令禁止”和“人民群众深恶痛绝”这两个方面的结合点上选择舆论监督的突破口,就是为了突出重点。当前,要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以贯彻实施监督法为契机,把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社会普遍关注的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作为监督重点,加强对带有普遍性、倾向性问题的监督,防止随心所欲、四面出击。这样组织舆论监督报道,容易做到“三满意”,即中央满意、实际工作者满意、广大人民群众满意。 (2)要认真研究各类监督形式的内涵,结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点”和“兴奋点”,从其他监督形式中发现监督线索、选择典型案例,开发舆论监督新闻资源,拓展舆论监督的覆盖领域。 近几年,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政府专门机关监督、政协民主监督、派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得到明显加强,在各自的监督领域,每年都抓了不少重大典型,这是可以挖掘的监督报道的“富矿”。问题在于我们对这些新闻资源的利用率还不算太高。新的一年,我们要从分析人民群众对舆论监督报道的需求层次入手,研究如何从这些丰富的新闻资源中选择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和侧重点,不断拓展舆论监督的覆盖领域。 (3)要认真研究“硬监督”和“非权力性监督”的区别,借助“硬监督”的力量,推进整改,使人民群众能够看到监督的力量和监督的效果,改变“只听雷声、不见雨点”的现象。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体系中,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政府专门机关监督、司法监督属于“硬监督”,其显著特点是对违法、违规、违纪的责任单位和个人,都分别拥有“依法处理”“依规处理”“依纪处理”的权力。舆论监督的主要功能是反映人民群众对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评判”。尽管这也是一种强大的、积极的社会控制力量,有助于阻止和抑制不正确、不道德言论和行为的蔓延,但由于除了“曝光”之外并不拥有“依法处理”“依规处理”“依纪处理”的权力,只能称其为“非权力性监督”。 当前,作为“非权力性监督”的舆论监督,主要面临三大难题:一是采访难;二是取证难;三是见效难。改革开放初期,被媒体曝光是“天大的事情”,舆论监督促进整改的效果比较明显。最近几年曝光事件越来越多,有的地方已经“习以为常”,“你说你的,我干我的”,有的案件历时三年五载,经多次曝光,问题依然得不到妥善解决,“舆论监督失效”现象频繁发生。最近一段时间,网上已经有了一些关于“舆论监督失效”的议论,这个苗头值得重视。 为了防止“舆论监督失效”现象的发生,今后在对各种违法、违规、违纪行为进行监督时,要进一步思考怎样把“非权力性监督”同“硬监督”结合起来,使舆论监督得到“硬监督”的合理支持与帮助。 近几年,新华社有关编辑部和分社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尝试。比如,江西省个别领导干部在庐山建私人别墅,新华社记者于2005年1月中旬采写了《江西:干部抢建私家别墅选址锁定庐山景区》的稿件,之后又采写了《庐山滥建别墅事件追踪》等稿件。尽管这些报道引起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强烈反响,当地政府一些人却竭力隐瞒真相,甚至指责新华社记者“报道失实”。后来国务院派出八部委组成的调查组深入调查,监察部负责同志正式公布庐山建造别墅是一起“违纪违法案件”。监察部还宣布:“对违规建造的别墅,一律予以拆除或没收;对事件中的责任人分别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对买卖土地的相关责任人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如果舆论监督不同政府专门机关的监督密切配合,很难收到这样的监督效果。 4. 认真研究海内外受众对涉外报道的不同需求层次,从满足海内外受众需求的角度不断改进和加强涉外报道。 加强涉外报道,包括国际新闻对内报道以及中国新闻和国际新闻对外报道,是建设更加强大世界性通讯社的重大战略任务。进入新世纪以来,新华社党组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确立了“两个相适应、一个基本遏制”的对外宣传报道中长期目标;制定了以中国新闻为突破口、亚太地区为主战场的总体思路;提出了以调整对外发稿线路和稿件结构为主线,以抓好时效、采访和深度报道为重点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这一切的基本出发点就是尽量满足海内外受众对涉外新闻信息的需要,不断增强新华社涉外报道在海内外的影响力。当前,海内外受众对我社涉外报道的需求主要分为四个层次: (1)国内群众对国际形势认知的需要。 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形势下,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国际形势、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的自觉性明显提高,越来越关注国际重大事件和世界发展总趋势。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国际形势日益增长的认知需要,我们应该更加及时、准确、全面地组织好世界热点和国际重大突发事件报道,反映大国关系的变化、周边关系的走势、发展中国家的动向以及国际多边活动的特点,使干部群众更加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全球重大发展趋势,将思想统一到中央对国际形势的重要判断和部署上来。 (2)国内学习借鉴国外经验及开展对外合作交流的需要。 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各级政府、各个行业越来越注重用世界眼光来分析国内改革和发展面临的各种机遇和挑战,迫切需要借鉴国外的经验来推动我国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据新华社营销总平台的调查,国内读者对“汽车、房地产、金融、证券、教育等方面的内容非常关注”,“希望多报道涉及国外相关产业的经验、动态”。近几年,新华社国际部、参编部、摄影部、信息部等部门和驻外分社围绕新农村建设、资源环境保护、土地管理、房地产市场、股市、车市等国内热点问题,组织了大量的专题系列报道,受到国内用户和受众的欢迎。由此可见,开发实用性国际新闻信息应该成为加强和改进报道的一个着力点。 (3)海外受众对中国新闻尤其是经济、文化、社会新闻的需要。 2008年北京奥运会日益临近,《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已于2007年1月1日开始实施。外国记者将会利用这些规定,进一步扩大采访领域,按照他们的价值观对新闻素材进行取舍、加工、传播,从而影响国际舆论。这是“家门口的竞争”,我们对此要有清醒认识,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与此同时,还应看到,大批外国记者自中国发出大量新闻信息,会使世界各国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娱乐、体育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关注度进一步提高,全球范围的“中国热”将会持续升温。这是在世界范围内介绍一个真实的中国的极好机会。我们要以满足海外受众需求为出发点,进一步完善机制体制,使中国新闻对外报道取得较大突破。 (4)海外受众对涉华国际新闻的需要。 海外受众希望我们进一步增加涉华国际新闻报道。我们要针对这一需求,从政治、外交、经贸、文化娱乐、体育、军事等方面进一步拓展涉华国际新闻报道领域,提高重大国际新闻报道的时效和质量,加强我政府和民众对重大国际事件反应的报道,增加专家访谈、时政评论、分析解读和背景资料等稿件。通过涉华国际新闻报道,积极传播我在国际舞台上发出的正义之声,全面充分展示中国与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友谊与合作,充分反映海外华侨华人为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传播中华文化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进一步增强新华社新闻信息报道在海内外的影响力。 三 2007年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落实“十一五”规划、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年。下半年,我们党将召开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新华社新闻信息报道要突出“迎接十七大、宣传十七大、贯彻十七大”这条主线。《新华社2007年工作要点》提出要精心组织好党的十七大报道,加大有关奥运会筹办工作的报道力度,还要做好两会、建军80周年、香港回归10周年、抗战全面爆发70周年、香港特区行政长官选举、俄罗斯“中国年”等重大报道。我们对“群众需要”研究一定要同重大战役性报道和重大事件报道紧密结合起来,为组织指挥报道提供“需求依据”。对“群众需要”的研究还要同统筹国内与国际两个大局、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紧密结合起来,注意研究我国同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利益共同点”,通过对这些“共同点”的揭示和阐释,增强新华社对外新闻报道的共鸣效应。 通过“试点”和专题研讨,新华社的编辑、记者对研究“群众需要”、满足“群众需要”的重要性形成了共识,关键在于落实、成败在于操作。我提几点操作性意见: 1. 新华社国内各分社要认真组织“群众需要”专题调研,汇集海内外受众对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关注点”和“兴奋点”,建立有助于组织指挥报道的“受众需求库”。国际部、对外部、摄影部和国外分管会要选择若干个驻外总分社、大分社进行“受众需求”调研试点工作,摸索经验,以便进一步推广。社办报刊要从自身业务改革和发展需要出发,认真研究“读者需求”,梳理出不同受众群体对报刊的不同需求。参编部要从参考报道的特殊需要出发,及时了解中央重视、群众关注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苗头、新趋势。 2.新华社营销总平台2002年3月开始收集“用户意见反馈”,至今已编印《用户意见反馈》1万余期。在新的一年,要进一步提高反馈质量,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与此同时,要探索分类搜集“国内受众需求”和“海外受众需求”的具体办法和途径,尝试对“海内外受众需要”作带有前瞻性的专题反馈。新华网要充分利用网民数量巨大和拥有与网民互动平台的优势,继续做好搜集网民需求、反映舆情动向等工作,同时要认真研究网络环境下搜集、研究“群众需要”的新方式、新手段,借助互联网技术,搭建及时汇集“群众需要”的新平台。 3.新华社新闻研究所要同营销总平台和新华网密切配合,对全社“国内受众需求库”“海外受众需求库”的主要内容、项目设置、样式规格、分类方式、滚动更新等问题进行调研、论证,包括即时性需求、近期需求、中长期需求的划分,同时要负责设计带有共性的“国内受众需求调查表”“海外受众需求调查表”。通过研讨,要对如何发挥“国内受众需求库”“海外受众需求库”的作用提出意见和建议。技术局和多媒体数据库办公室要对建立“国内受众需求库”“海外受众需求库”的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4. 新华社总编室在新闻研究所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将总社各有关部门、海内外各分社的调研成果和营销总平台、新华网搜集的反馈信息汇集成“国内受众需求库”“海外受众需求库”。为减少重复交叉,《新华社2007年新闻信息采编工作实施要点》提出的“健全新闻线索收集和反映机制”一事可同“受众需求库”一并纳入新华社待编稿库“组织指挥库”系列,定期更新,供总社各有关部门和国内外各分社组织指挥新闻信息报道时共享。 5. “需求推动”不仅适用于新闻信息报道的加强和改进,而且适用于“受众需求库”的建设。如果大家没有认识到这项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或者“受众需求库”的内容不符合编辑、记者的实际需要,这项工作就容易流于形式。为了防止这一现象的发生,总社各编辑部和国内外各分社要养成利用本部门、本分社汇集起来的“群众需求”的习惯,进而借助新华社“国内受众需求库”“海外受众需求库”,开阔报道思路、发现新闻线索、拓展报道领域、调整稿件结构、改进报道形式。“受众需求库”建设推动新闻信息报道的加强和改进;编辑、记者的新需要使得“受众需求库”逐渐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机制。 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新华社最大的危险是什么?同样是脱离人民群众。如果我们对“群众需要”知之甚少,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闻文化需求,那么作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就会出现“梗阻现象”;作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就会变成一座“断桥”。这是全社在职工作人员和离退休老领导、老同志都不愿意看到的。在新的一年,我们要认真转变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深入到人民群众之中,及时发现人民群众的“关注点”和“兴奋点”,把“群众需要”作为新闻业务改革和发展的推动力。 坚持不懈地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进一步增强新华社新闻信息报道在海内外的影响力,这就是新华人的新年宏愿。(作者是新华社总编辑) 新闻业务论文:论新闻理论教学与新闻业务教学的关系 【摘 要】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大致是“学”与“术”的关系。新闻业务,是“术”中有“学”的“术”;而新闻理论,则是关注新闻业务这一“术”的“学”。两类课程的任课教师,可考虑或是向新闻理论课程或是向新闻业务课程进行内容上的恰当延伸。所有新闻业务课程,其涵括的“知”和“行”,都建立在对新闻的正确理解的基础之上。倘离开正确的新闻理论的指导,新闻业务就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新闻理论及其课程能为特定主体的新闻业务课程学习和新闻业务水平的提高提供帮助。在新闻理论课程的教学中,应凸现新闻业务对新闻理论的某种支撑作用。在新闻理论与新闻业务的教学中,有着不能不讲授的共同内容,如新闻真实性、新闻规律、新闻价值等。这些就是两类课程之间的重要连结点。 【关键词】新闻理论;新闻业务;教学;关系 一 在高等学校新闻院系新闻学专业的主干课课程系列中,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都是有着毋庸置疑的重要性的课程。它们是在培养新闻学子专业精神和专业素质的过程中发挥过和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两类课程。 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大致分属“学”与“术”的范畴。梁启超在《学与术》一文中说过:“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者也。术也者,取所发明真理而致诸用者也。”蔡元培则认为:“学必借术以应用,术必以学为基本,两者并进始可。”(高叔平,1996:p398)梁启超之论,简明扼要地阐述了“学”与“术”的分野以及两者各自的内涵,不无启迪意义。然而将此论用于新闻理论与新闻业务,则有需注意之处。笔者在上文特意说明: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大致分属“学”与“术”的范畴,意在强调:对新闻“学”与“术”所作区分,不可太过绝对。实际情况是:新闻业务,虽为“术”但“术”中有“学”,而非纯粹的“术”;而新闻理论,则是密切关注新闻业务此“术”的“学”(当然,它也还要关注新闻业界的现实发展状况和其他应当关注的问题)。相对于新闻业务而论,新闻理论并非高高在上之“学”。蔡元培所言,则道明了“学”与“术”的关系。“学”与“术”,既有区别然而又有联系,它们都必须以对方为凭借或基础。蔡元培的见解是颇为可取的。 新闻有“学”,但此“学”与文、史、哲等“学”相比,更偏重于应用,因而被划归为应用学科。新闻学所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新闻。新闻是以特定方式对人类社会生活所作的反映。在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这一点上,新闻与文学有相通之处;但是新闻反映生活,采取的是真实报道事实这样一种特定的方式。新闻反映社会生活,程序上体现为:由新闻采访到新闻写作(此处的新闻写作包括新闻报道写作和新闻评论写作),再到新闻编辑和公开刊播。在此过程中,“术”无疑占有重要地位。新闻与在反映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更多体现“人学”内涵和审美特点的文学的差别,当是十分明显的;新闻学与既包含对文学的研究、又包含对语言文字的研究的“文”(文、史、哲中的“文”)的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就新闻学内部的情况而论,作为分支学科的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前者更偏重于“学”(但又并不全然撇开“术”),而后者则更偏重于“术”(当然是“术”中也有“学”)。从一个方面说,新闻理论教学和新闻业务教学的关系,大抵也就是讲授“学”与讲授“术”之间的关系。对以上两类课程,无疑应该并重,应该兼顾,而不能顾此失彼。诚如蔡元培所言:“两者并进始可”。 新闻理论与新闻业务,两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新闻之“学”在逐步形成的过程中,得益于新闻之“术”所提供的基础和养料。新闻理论从包括新闻业务在内的广义的新闻实践中经科学抽象而来,反映了人们在对新闻现象、新闻活动、新闻事业进行理性探索方面所形成的深厚积淀和智慧结晶;它反过来又对新闻业务、对新闻之“术”有着不可低估的指导作用,为新闻之“术”的掌握和使用者提供新闻思想和睿智灼见,使之能站到比较高的立足点上思考和认识新闻业务中遇到的问题,在思考问题所体现的深刻性方面胜人一筹。当然,对新闻业界人士和新闻学子的新闻业务实践产生积极和良性影响的,除新闻理论而外,还有其他学科的理论。它们共同陶冶着上述特定主体,并共同参与构成了特定主体的理论素养。新闻理论素养作为特定主体理论素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与新闻业务的联系最为直接、最为紧密,因此它的作用尤其不容低估。 在新闻业界,业务出类拔萃的人士,其新闻理论功底一般说来不可能不扎实、不深厚;而新闻学子中,新闻理论底子欠佳者,则难以在新闻业务课程的学习中有突出的表现,在以后的新闻生涯中更是难以长久保持后劲和竞争优势。以上从一个方面说明了新闻理论与新闻业务两者关联之紧密。 诚然,新闻理论与新闻业务的关系,并不能等同于新闻理论课程与新闻业务课程的关系,也不能等同于新闻理论教学与新闻业务教学的关系。但是探讨两类课程及教学的关系从探讨新闻理论与新闻业务的关系起步,这又是完全必要的。从新闻教育的角度进行考察,上述两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常有相交叉和交融之处。一般而言,新闻理论课程作为先导课,在安排上往往先于新闻业务课程,以此可以激发新闻学子的理论兴趣,培养其理性思维能力,同时为此后的新闻业务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而新闻业务课程的任课教师,也总是会根据课程的进展情况,适时引导学生重温在新闻理论课程中学习过的内容,或从不同侧面、不同层面,对新闻理论课程中的某些内容作出新的更具体的阐发。需要说明的是,新闻理论课程先于新闻业务课程开出,与“学”与“术”“并进”的理念并不违背。“并进”,并非时间上不分先后,而是在重视程度和用力程度上不厚此薄彼。 新闻理论与新闻业务分别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课程。前者以“新闻学概论”为课程名,围绕新闻展开理论探讨和阐述,涉及新闻本体、新闻传媒、传媒受众、新闻传播、新闻事业、新闻工作者等一系列重要命题,旨在探讨新闻自身(新闻的界定,新闻的功能、本质,新闻信息传播以及新闻传播的规律),探讨新闻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新闻与社会生活,新闻与受众,新闻与经济、政治和文化,新闻与法律,等等);后者则涵括了采、写、编、评、刊(播)等多门课程[1],既涉及具体的操作层面,又探索其中的相应规律。毫无疑问,新闻业务所涵括的每一门具体课程,都有着自己的理论和理论体系;而作为新闻学的三个分支学科之一的新闻理论(或称理论新闻学),则是整个新闻学中的统摄性的理论。依笔者之见,在新闻教育中,应致力于体现新闻理论教学与新闻业务教学之间应有的紧密联系,并利用两者之间的紧密的内在联系,使新闻理论课程和新闻业务课程各自从对方身上获益。具体而论,即:在新闻理论教学中,任课教师以新闻业务课程中的鲜活内容和经典个案来诠释新闻理论中的有关重要命题,以历史上和现实中的著名记者的相关实践,来证明新闻理论范畴的重要理论观点;在新闻业务教学中,不仅要以新闻理论剖析典型个案及其成败得失,更为重要的是,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以新闻理论指导新闻业务学习和实践。两类课程的任课老师,都可以考虑或是向新闻理论课程或是向新闻业务课程做点内容上的恰当延伸和拓展。 说新闻理论课程与新闻业务课程关系密切,并不意味着在新闻业务课上大量地讲授新闻理论问题;说新闻理论课程和新闻业务课程重要,也不意味着用新闻理论课程取代新闻业务课程,或用新闻业务课程取代新闻理论课程。[2]而只是说,在教学中要发挥新闻理论对于新闻业务的某种应当可以发挥的指导作用,发挥新闻业务对于新闻理论的某种确实具有的支撑作用。 二 新闻理论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新闻业界人士和新闻学子都认同它对于新闻业务的指导作用。一些新闻业界人士并不推崇新闻理论,或将它束之高阁,认为新闻理论是新闻理论,新闻业务是新闻业务,新闻理论对于新闻业务而言未必管用;部分新闻学子,也并没有对新闻理论和新闻理论课程予以足够重视,没有把新闻理论当作对新闻业务真有指导作用的一门重要课程。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人们对于新闻业务重要性的认识,也并没有与它对新闻理论所具有的某种支撑作用联系起来。上述两个方面的认识,其实也就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有关人士对于新闻理论教学与新闻业务教学两者关系理解上的一定程度的偏差。 新闻理论并不只是为回答新闻业务中的问题而形成和产生的。它有着更为宏观的研究视野,既关注新闻业务,又关注除此以外它所应当关注的各种问题,并从学理的层面予以思考和给出回答。同样道理,新闻理论课程也并不就是为新闻业务课程而设置的,并不只是新闻业务课程的铺垫。但是,谁也不能否认,新闻理论中关于新闻(性质、功能、特点等)、新闻传播、新闻作品、传媒受众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是新闻传播实践包括各类新闻业务的成功经验的科学总结;特定主体学好了新闻理论课程,能对他学好新闻业务课程并切实提高新闻业务能力产生正向的推动作用。 新闻理论对于新闻业务的重要性,主要体现为提供与新闻及与此有关的一系列重要问题的理性思考,提供在探寻新闻规律方面所形成的真知灼见。曾经说过:“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1966:p263)在以上论述中,前一个“感觉”,依凭的是直觉或经验,固然很直接、很感性,但是毕竟难以达到从理性的高度认识、理解事物的境界;后一个“感觉”,以对事物的合乎科学的认识和理解为凭借,体现为由个别到一般的抽象和提升、对事物本质的深思和探求的过程,体现出高于前一种“感觉”的理性和智慧的力量。可见,停留于前一种“感觉”层面的认识,不可能是深刻和全面的认识;而在对事物的更深层次的内容有所认识和理解以后,特定主体对事物的“感觉”就会进入新的境界、达到新的高度。能帮助人们深刻地感觉、认识和理解事物的,是符合科学理性要求的理论。在新闻业务的每一门具体课程中,都由相应的理论概括实现对人们在该领域中的直觉和经验的升华;而新闻理论,则在更高的层面上对新闻及与此有关的一系列问题进行理性概括。新闻理论是可以引导和帮助人们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新闻活动包括各项新闻业务的理论。 大致可以说,所有新闻业务课程,它们所涵括的知和行,都是建立在对于新闻本体的正确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如果偏离了正确的新闻理论的指导,新闻业务就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具体而言,新闻理论以及新闻理论课程至少在以下四点上,能够为特定主体新闻业务课程的学习和新闻业务水平的提高提供帮助: 一是新闻理论对于“新闻是何物”、“新闻有何特点”、“新闻可以用来做什么”、“新闻应当如何体现自己的特点”等等问题的理解和阐述,从一个重要方面影响和制约着特定主体在从事相应的具体新闻业务时认识所能达到的高度,制约和影响着特定主体进行具体新闻业务操作时理念的先进程度、准确程度。虽然不能说对上述诸多问题理解正确和深刻,就必然带来新闻业务上乘的结果;但是,倘若特定主体对上述问题缺乏正确而深刻的认识,新闻理论素养甚差,那么其新闻业务就势必难以达到只有佼佼者才能达到的水准。 二是新闻理论坚持以受众为本位,它对于传媒受众包括对其接受心理、接受习惯和期待视野的深入研究,将推动特定主体不断探索通过具体的新闻业务赢得受众好评的方式、方法,从而推动提高新闻业务的质量和水准。受众是传者进行新闻信息传播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每一个特定传播过程的终端。新闻信息和新闻作品的价值的实现,固然离不开新闻从业者的采写(或采制)和媒体的刊播,但归根结底要由受众来最终完成。最近若干年来,新闻理论加大了受众研究的力度,并且已经形成了许多有益的成果。这些成果,是值得在新闻业务课程教学过程中加以吸收和借鉴的。 三是新闻理论对新闻规律的研讨,虽然探索的不是每一门新闻业务课程所涉业务的具体规律(例如新闻采访规律、新闻写作规律、新闻编辑规律等等),但它对于每一种业务的具体规律无疑有着总体上的统率和笼罩作用。再则,新闻理论所研究的新闻规律中的某些内容,与新闻业务的某些具体规律是相融通、相对接的。例如,新闻有效传播的规律,就与新闻采访规律、新闻写作规律、新闻编辑规律之间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新闻业务中的上述规律,共同构成了新闻有效传播的规律;而新闻有效传播的规律,则是在更高的层面上对新闻业务中采访、写作、编辑等项规律的概括。 四是新闻理论对于新闻价值的深入探究,既使之成为新闻理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又可以直接地用于指导特定主体的新闻业务实践。在任何新闻业务的实践中,在任何新闻业务课程的教学中,相应主体都不可忽视对新闻价值的正确理解和把握,不可忽视新闻理论关于新闻价值的研究成果中所显现的理性光辉。新闻价值理论关注事实的“从没有到有”和“已有而生变”。新闻从业者,在事实“从没有到有”的变化中,关注其“发端”;在事实“已有而生变”的过程中,关注其“变异”。“新闻价值要素(重要性、显著性、时新性、接近性、趣味性)论”,则揭示出了构成或影响新闻价值的一系列重要因素。举例说,记者采访一场庭审,出乎原先所料,从女被告被法警背着上法庭这一细节中发现了新闻,意识到了此事在折射司法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果、凸现对犯罪嫌疑人人格的尊重方面所具有的意义和体现的价值。据此写成的作品,以小见大,在对事实的报道中隐含深意,从而产生了相当不错的效果,后来获得了次年中国新闻奖消息的一等奖。[3]在记者自己也许并不一定明确意识到的情况下,新闻理论关于新闻价值的研究成果对他们的新闻采访、写作实践实实在在地发挥了指导作用。 综上所述,在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课程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发挥新闻理论对于新闻业务的指导作用,这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有鉴于此,笔者坚持认为:新闻理论课程的任课教师,有必要增强以此理论向新闻业务渗透的意识,以充分体现新闻理论对于新闻业务的引领和统摄作用;新闻业务课程的任课教师,则更是应当将新闻业务与新闻理论紧密地结合起来。 在新闻理论课程的教学中,应当也完全可以凸现新闻业务对新闻理论的某种支撑作用。既然新闻业务方面的实践以及对于这类实践的科学概括,是新闻理论的一个方面的重要来源,那末,新闻理论也就必然能够从新闻业务那里获得有力的支撑。例如,新闻理论中关于新闻规律的研究,关于新闻真实性的研究,关于新闻传播效果的研究,关于传媒受众的研究,关于新闻价值的研究等等,都可以从新闻业务中得到相应的验证;而新闻采访、写作和编辑方面的某些正反典型案例,则又往往成为新闻理论中一些重要观点的生动例证。就此而言,在新闻业务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着以新闻业务的实例印证某些重要的新闻理论观点的比较广阔的空间。 三 在新闻理论与新闻业务的教学中,存在着两类课程都不能不讲授的诸多内容,例如新闻真实性、新闻规律、新闻价值等。笔者认为:这些也就是两类课程之间的连结点,必须以此为纽带,在两者之中有意识地建立和体现其间的紧密联系。 新闻理论课程与新闻业务课程的连结点之一:新闻真实性 真实性是新闻的基石,是其生命之所系。新闻真实性,不仅是极为重要的理论命题,同时也是任何时候都不容许出现疏漏的实践问题。 新闻理论课程讲授新闻真实性,重在讲原理,讲何谓新闻真实性和新闻为何必须真实的道理。这里所说的新闻真实,有别于文学范畴中的真实。它拒绝虚构、编造和合理想象。马克思曾经说过:“究竟什么样的报刊(‘好的’或‘坏的’)才是‘真正的’报刊?谁是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而谁是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呢?” (马克思恩格斯论新闻,1985:p107)。马克思此处所说的“真正的”报刊,不是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而是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的报刊。则有“只有忠于事实,才能忠于真理”、“为报道真实新闻而奋斗”这样的至理名言。延安《解放日报》曾经发表过题为《新闻必须完全真实》的社论,对新闻真实性加以专门强调。事实上,媒体的正确导向、对于公众舆论的引导功能以及新闻在社会生活中的无可取代的积极作用,都是在真实报道事实的过程中得以体现和实现的。我们不妨将新闻真实性与文学真实性、广告真实性加以比较,通过比较体察和辨明新闻真实性独特的内涵。在文学写作中,即使“无中生有”(编造、虚构)和“夸大其词”(适度夸张或极度夸张),但仍然可以是真实的。在这里,体现的是文学的真实性。在广告写作中,以不误导消费者为前提,虚拟某些故事和情节以进行广告诉求或增强广告诉求的效果,也仍然可以达到被认可的广告真实。在这里,体现的是广告的真实性。而故失其真的夸张,在广告中也并非就是虚假。[4] 新闻采访、新闻写作等业务课程讲新闻真实性,重在讲在操作层面如何达到和确保新闻真实性。笔者认为,通过新闻真实性使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两类课程相贯通的要义是:在新闻理论课程中就新闻真实性所作阐述,对新闻业务的具体操作具有启发性;在新闻业务课程中就新闻真实性所作阐述,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可使人避免误识、少走弯路。为此,笔者将新闻真实性概括地阐释为:据实报道(根据事实进行报道),如实报道(报道符合事实的实际情况)。这样一种界定,力求具有理论含量,又便于实际操作。据实报道和如实报道,其结果是可以查验的。当然,纪实类文学作品与非纪实类文学作品、纪实类广告作品与非纪实类广告作品,情况有一定差别。文学上和广告中被认可的真实性内涵,在新闻范畴中则不被认可。 现实生活中频频发生的虚假新闻和失实新闻,对新闻真实性理论构成了挑衅,对新闻传媒的公信力构成了危害,成为新闻理论课程和新闻业务课程必须共同认真对付的大敌。在新闻理论课程中,只将新闻真实性作为一个一般性命题,不足以应对来自虚假新闻和失实新闻的挑战;在新闻业务课程中,仅仅让新闻学子知道从技术层面防范和规避虚假新闻、失实新闻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借助于新闻理论,寻找和分析虚假新闻、失实新闻的源头和成因。这样,方才可能多一份“堵”、“防”虚假、失实新闻的自觉性。而光靠新闻业务技术、技法的传授,就难以达到这样的境地。 新闻理论与新闻业务课程的连结点之二:新闻规律 新闻理论始终致力于研究和揭示新闻规律。新闻理论中关于新闻规律的研究成果对新闻业务的指导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新闻规律大致包括如下具体内涵―― 第一、以真实报道事实的方式面对世界说话 这是新闻传媒存在和与受众发生联系的最基本的方式。此规律常被学界和业界人士诠释为“用事实说话”,即用真实地报道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方式说话。这一命题包括如下三层含义:(1)“用事实”说话,将报道事实作为“说话”的依凭;(2)用事实“说话”,以报道事实的方式蕴含报道者的观点和倾向,巧妙地“说”想“说”的“话”;(3)在报道中凸现事实的新闻价值,而不是忽视和淡化事实的新闻价值。综合以上三点,可以说:新闻是报道者运用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说话的一种“艺术”。曾经说过:我们反攻敌人的方法,并不多用辩论,只是忠实地报告我们革命工作的事实。敌人说:“广东共产”。我们说:“请看事实”。敌人说:“广东内哄”。我们说:“请看事实”。敌人说:“广州政府勾联俄国丧权辱国”。我们说:“请看事实”。敌人说:“广州政府治下水深火热民不聊生”。我们说:“请看事实”。(,1983:p5)以上虽然是在对敌斗争中运用的方法,但是论述中关于充分发挥事实的作用的见解对于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而言却是富于启发性意义的。毫无疑问,新闻理论中关于新闻真实性的理论观点,既是新闻理论内容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时又可以直接用于指导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等业务实践。 第二、兼顾所报道事实的新闻价值和社会价值 新闻以真实、及时地报道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满足受众的新闻需求而区别于文学。所报道的事实蕴含的新闻价值高,则报道后受众新闻需求的满足程度就高。两者呈现为正相关关系。而文学则以满足欣赏者的审美需求为旨归,审美价值的高低成为衡量文学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由此,构成了新闻与文学的最具重要性的差别。但事实是否具有新闻价值,并不是新闻从业者用来取舍新闻事实的惟一标准。与新闻价值标准同等重要的,是社会价值标准。对具有新闻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事实进行真实、及时的报道,是媒体肩负的责任,又是它们坚持和体现正确导向的基础、凭借。新闻价值标准,用于估量事实报道以后受众新闻需求得到满足程度的高低;社会价值标准,用于估量事实报道以后对受众和社会从总体上说是有利还是有弊。新闻传媒及其从业人员如果不报道事实而只传播观念,或者所报道的事实不具备新闻价值,那末就无法满足受众的新闻需求,因而就不可能实现新闻信息的有效传播;如果所报道和传播的事实仅有新闻价值而不同时具有社会价值,那末就无法坚持和体现正确的舆论导向并引领社会舆论;如果所报道的事实光有社会价值而不同时具有新闻价值,那末新闻就成了一般的宣传,不可能得到媒体受众的认可并为他们所乐于接受。 第三、力求对新闻事实进行及时报道 在对人类社会生活作出反映的所有方式中,新闻是最能体现时效性的反映方式。“新闻姓‘新’”,“新闻是易碎品”――此类说法,以朴素的言语方式道明了新闻传播的一条基本规律。新闻以时效性强而有别于历史,也有别于文学。因此,追求时效性应是新闻的不可丢失的基本品格。新闻追求和体现时效性,现在已经到了必须拼抢的地步。在网络时代,受众在很多时候对新闻更是提出了即时播报、同步播报的要求。媒体也已经意识到“第一时间”报道新闻事实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实际上,这已经成为媒体参与市场竞争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重大事件发生后,对此进行及时报道、争取“首发”,已经成为媒体赢得权威性、公信力和话语主导权的重要途径。 第四、以受众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新闻传播 应当说,有效的新闻传播,与诸多原因密切相关:一是媒体传播受众之所需;二是新闻从业者按受众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播;三是受众对媒体和传播者所传播的信息进行认可性接受。上述前两点,属于传者所为之范畴;后面一点,则属于受者所为之范畴。新闻传播按受众之需和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新闻传播,这既是新闻理论研究之旨归、新闻理论教学之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新闻业务教学和实践中的重要抓手和着力点。 受众乐于接受的方式,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讲究新闻事实的选择。选择何种新闻事实和怎样选择新闻事实,是记者基于采访基础,着手进行新闻报道时必须迈出的至关重要的一步。他们所选择的新闻事实,不仅在主观上蕴含了其正确的价值判断,蕴含了健康进取的倾向和导向,而且客观上也将直接促成新闻报道取得良好的效果。一般来说,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很少直言不讳地交代取舍事实的缘由(这部分内容往往被省略);但是,报道什么与不报道什么,暗含主观倾向与导向意识则是不言而喻的。媒体和记者当然必须努力发现、充分发掘社会生活中的正面新闻事实,通过对此所作的报道,发挥它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激励、鼓舞、推动作用;然而,如果对负面新闻事实一味回避,则又是不明智的。通过对上述两类新闻事实的不同的选择和处理,都可达到将正确的导向蕴含于其中并产生积极效果的目的。其二,讲究新闻事实的表现。记者通过采访而掌握了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经过一番理性思考以后,要将这样的事实示之于众。这就离不开对事实的表现。对新闻事实的表现,涉及角度、叙事、语言等多个问题。要通过精选,找到既能体现正确导向又具有某种新意的角度。对于某一新闻事实,不同的报道视角可以用来体现不同的导向,相应的也就会产生不同的舆论引导效果。其三,报道包含理趣、包含情趣,或两者兼备。如果所报道的事实或对事实的报道有趣(有理趣和情趣),那末就易于吸引受众。在受众注意力日益成为紧俏资源的今天,这已经不是一个可以等闲视之的问题了。 综上所述,对于新闻规律的探讨和阐发,应当成为新闻理论课程和新闻业务课程共同的重要内容。 新闻理论与新闻业务课程的连结点之三: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理论是新闻理论中极为重要的内容,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一概都是如此。新闻与文学,均为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新闻报道事实且事实具有新闻价值(同时具有社会价值),以此方式反映社会生活并区别于文学。新闻价值与三个方面的因素有着紧密的联系:一是事实本身的因素即事实所具有的素质。倘若事实所蕴含的、经报道能在较大程度上满足受众新闻需求的要素比较多,那末其新闻价值就比较高;反之,事实的新闻价值就甚微乃至全无。二是记者的因素。记者在决定报道什么与不报道什么的过程中,不可避免要进行选择,选择的重要依据和标准之一即新闻价值。新闻理论课程讲述新闻价值,以讲新闻价值为何物以及它有哪些构成要素为要旨。新闻业务课程讲述新闻价值,则以对事实的新闻价值的发现、发掘、表现等重要环节为侧重点。以上每个环节,既包含丰富的技术含量,又包含丰厚的学理内涵,是新闻价值理论在新闻业务层面的合乎逻辑的延伸。记者对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发现能力,是为新闻敏感。新闻敏感的练就,是新闻理论参与对特定主体熏陶和特定主体自身注重实际操练而共同形成的结果。三是新闻传媒的受众。因受众的存在,事实才有所谓新闻价值,新闻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才得以最终实现。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传媒受众的地位是无可撼动的。因而无论是新闻理论及其课程还是新闻业务及其课程,都必须以受众为中心、为本位。新闻理论及其课程,要研究、要讲授新闻传播如何为受众所有效接受方面的内容;新闻业务及其课程,则要研究、要讲授受众乐于接受的新闻传播方式和具体操作方法。这是上述两类课程教学中不言自明的共同要旨。 新闻业务论文:改革开放30年党报的新闻业务改革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报作为中国媒体的“旗舰”,始终以高度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认真地履行着党和人民政府“喉舌”的神圣职责,在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09年是中国新闻出版行业体制改革的攻坚之年。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舆论环境下,各级党报都在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推进改革的步伐。本刊特邀专家学者分析党报改革的历史与现实,总结党报改革创新和舆论引导的规律,旨在探寻新形势下党报如何保持主流媒体强势地位,进一步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掌握话语主导权、赢得主动权的新思路。 对党报新闻业务改革的纵向考察 在我国,党报是新闻传媒中的“领头羊”,在历史和现实中发挥过并正在继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党报与时代的发展同步,在新闻业务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我国的改革开放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至邓小平1992年在南方发表重要谈话。在第一个阶段中,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启动了改革开放这一巨大的社会工程。此时期的党报为解放思想、倡导实事求是和拨乱反正作出了自己的贡献。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公众的视野和思维空间得以拓展,人们的新闻信息需求猛增。新闻传播理论也受到从西方传入的传播学、信息理论的影响。而全国晚报的兴起,则对党报形成了第一个冲击波,党报读者出现了第一次分流。针对以上情势,党报做出了灵敏反应。之前,早在改革开放之初,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首都数家报社向财政部递送的要求实行“事业性质,企业化管理” 的报告获批准。此后,对新闻传媒按“事业性质,企业化管理”的模式进行管理也逐渐成为共识,党报改革的序幕就此拉开,同时也影响到随后的党报新闻业务改革。党报在新闻业务改革中,努力调整和拓展自己的功能,由单一的宣传功能向为受众提供信息的综合服务功能转变,不失时机地进行了以改版为重要内容的改革。以新、短、快、活见长,具有较强生命力的现场短新闻,作为新闻改革的早期成果,当时大量出现在党报的版面上。 第二个阶段是从1992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至中共十六大召开。在第二个阶段,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产生,成为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成果。对于党报的改革发展而言,上述思想理论无疑是重要指针。提出的舆论导向等重要命题,成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的重要内容。除此以外,对党报改革发展构成影响的重要因素还有:(1)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在邓小平的倡导之下,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此,社会生活发生了全方位的、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时隔不久,新闻传媒也都程度不等地进入了市场,党报与市场发生了更多联系。它们必须直面市场和在市场上以消费者身份出现的受众。即使认定党报的读者“是各级领导者、决策者,各层面的管理者、投资者和研究者,是公务员、商人和专业人士”,面对这些受到市场经济熏陶的受众,党报的办报理念和报道方式也无法不发生变化。(2)党报处于激烈的媒体竞争之中。竞争既存在于同质媒体中,也存在于异质媒体中,已经成为常态。20世纪90年代中期及以后,随着都市报的兴起和第四媒体的崛起,党报面临的竞争更趋激烈。党报的读者出现了第二次分流。而竞争的激烈,也使党报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受到严峻挑战。(3)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由此登上了与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进行更多经济文化交流的平台。在这一阶段上,党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新闻业务的改革以改版扩容为主,同时不断摸索、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实现经济效益之间的有效平衡。 自十六大召开至今是改革开放的第三个阶段。在第三个阶段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党中央在重大战略思想方面有所发展,提出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重要理念,并在各项工作中努力践行。以上理念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总书记关于新闻工作的论述特别是2008年6月20日考察人民日报社时所发表的讲话,继承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新闻思想。各级党报新闻业务改革的目标更加明确。这一阶段,是我国发展的关键期、改革的攻坚期、矛盾的凸现期。党报不仅要引领社会公众舆论,而且要引领其他媒体,担负的责任尤其重大。而媒体之间的竞争依然激烈。数据显示:1978年全国共有报纸186种,而2008年有综合报纸809种,专业报纸1129种。党报在新形势下的新闻业务改革,关键是要进一步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人民日报进行新闻业务改革的基本经验是:(1)导向指导方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新闻事业改革创新的核心和前提。(2)主导决定引导。努力做到不失语、不乱语,早说话、敢说话、会说话,主动占据议题设置优先权、话语主导权、热点引导权、舆论监督权。(3)创新推进传播。创新是新闻传播的动力活力。坚持创新才可能释放新闻生产力,提高新闻竞争力。 对党报新闻业务改革的横向透视 一、党报办报理念的更新 办报理念决定办报宗旨、功能定位。党报新闻业务改革的成效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办报理念是否正确和先进。改革开放首先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党报面对来自各方的压力,勇于接受现实,一改计划经济体制下“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心态,树立竞争意识,充分利用自己的政治优势、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在办报过程中靠新闻信息的权威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以大众日报为例,该报从面向市场、面向读者“两个面向”破题,通过“新闻强报、特色立报”的途径,初步实现了办“主流、权威、高层次、高品位”政经大报的预期目标。党报注重在报道事实中体现正确的舆论导向,在提供新闻信息服务的过程中实施正确的舆论引导。这样一种办报理念,有别于改革开放前或改革开放进程中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前党报的办报理念。 二、党报报道内容的改革 改进时政报道。注重时政报道,是党报的重要特点,这是由它的地位、使命决定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与国际间的交往活动范围和频率日益增大,党报的时政报道有待改进和优化。这既符合新闻规律,也符合市场规律。对党报来说,时政报道是其必做的“规定动作”。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报道既是党报时政报道的重点,也是新闻改革的难点。十六大以来,在中央《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的推动下,各级党报在时政报道改革方面加大了力度。2008年3月1日的南方日报,在头版上刊登了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的一幅仰天长笑、非常人性化的大照片,打破了党报刊登领导干部照片的惯例,获得海内外多方好评。而南京日报要闻版改版则体现出“三个原则”:领导形象亲民化,会议新闻信息化,群众形象主体化。许多党报按新闻价值标准对会议和领导人活动进行报道,多报道对工作有指导意义、群众关心的内容;针对受众的接受心理,重视编排新闻的可读性。这是对新闻规律的尊重,对受众需求和受众的尊重,包含着以人为本和以受众为本位的深刻内涵。 重视民生新闻。关注民生问题是以人为本的题中应有之义。以人为本,就要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这一方面,党报责无旁贷。党报报道内容的改革创新,要旨在于紧扣百姓的利益点。河南日报在改版过程中,将定位概括为四个关键词:“权威”、“大报”、“有用”、“民生”。前两个关键词足以使党报较之都市类报纸胜出一筹;后两个关键词则使之更加贴近民众,反映民众疾苦,体现出亲和力。与民生新闻相关联的是社会新闻。在新形势下,党报注重社会新闻的价值,除时政新闻外,受众也愿意关注有益、有趣、有品位的社会新闻;对党报来说,社会新闻是时政报道的必要补充,能否做好社会新闻,在相当程度上考验着党报对社会舆论和其他媒体的引领能力;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变,党报有义务全面反映社会现实,并为受众提供高于其他媒体的权威解读;社会新闻的市场很大,社会新闻在吸引受众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加强舆论监督。党报在新闻业务改革中,做好舆论监督的文章有其毋庸置疑的重要性。党报是报业的“旗舰”,在整个新闻传媒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就此而言,党报在舆论监督方面没有理由不发挥表率作用,舆论监督应当被提到党报生命活力重要构成部分的高度来认识。人民日报2001年披露的广西南丹矿特大透水事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起由媒体记者首先揭露出来的重大事故。近年来,党报更加注重对矿难、自然灾害、社会群体事件以及各种腐败行为的舆论监督。深圳特区报开展舆论监督,有一整套正确的理念:以不懈地追求真、善、美为秉持进行舆论监督,以百姓最信赖最贴心的朋友身份从事舆论监督,以促成问题的妥善解决为目的开展舆论监督。宁夏日报针对“老赖”(拖欠公款屡催不还者)进行的舆论监督,体现出了责任、勇气和力量,可圈可点。事实证明:坚持进行舆论监督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党报,在受众心目中的地位和威望就高,舆论引导的效果就好。党报坚持不懈开展舆论监督,不仅是新闻业务改革的需要,而且也是党报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需要。 三、党报报道方式的改进 改革开放初期,不少党报还存在诸如版式单一、内容种类较少、对某些热点和敏感问题介入不够、报道程式化现象严重等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党报在改进报道方式方面进行了长期努力。人民日报致力于创新报道方式、创新文风,尽量做到:少一些结论和概念,多一些事实和分析;少一些空泛说教,多一些真情实感、人文关怀;少一些抽象道理,多一些具体细节、鲜活事例。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新闻报道有所增加。经济日报对西部大开发所作报道别具一格。2000年1月,该报推出了《东人西行记》系列报道。记者随几位有代表性的东部人士而行,记录这些人士西行期间所见所闻所遇所感;2000年5月,又推出了上述报道的姊妹篇――《西人东行记》,记录西部人士东行所获得的感悟。两组报道写得生动鲜活,虽没有为西部大开发开“药方”,但内中包含着记者的深入思考。新颖的观点寓于有意味的故事之中,让人读来趣味盎然而又深受启发。 党报新闻业务改革的路还很长,未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更好地将党报做大做强,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事情。 新闻业务论文:英敛之时期《大公报》的新闻业务特色 摘要:作为旧中国民营报纸的翘楚,1926年以前的《大公报》在新闻业务方面业已展示出诸多独特气质,实为《大公报》奠定了业务传统,其中很多做法亦值得今天的媒体借鉴。 关键词:《大公报》 新闻业务 特色 在中国报刊史上,《大公报》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1902~1916年为英敛之时期;1916~1925年为王郅隆时期;1926~1949年为新记公司时期;1949年至今为新生时期。①目前,学术界的研究多集中在新记公司时期,但作为发端,英敛之时期不仅特色鲜明,而且为新记公司时期《大公报》的辉煌奠定了基础。从总体上说,这一时期的《大公报》在业务上主要有四大特色。② 新闻体裁多样化,新闻种类增多 1902年6月17日,英敛之在天津创办了《大公报》。此时的《大公报》的体裁几乎囊括了今天报纸中出现的所有体裁,消息、言论、通讯、调查、读者来信等一应俱全,虽然这些体裁的名称与今天有所差别,但从其形式到内容看,也只是换了一个说法而已。如:当时的消息不仅短小精练而且比重大、种类多,包括“时事要闻”、“上谕电传”、“宫门邸抄”、“交旨”、“谕旨”、“谕说”、“电报”、“中外近事”等;言论包括“演说”、“代论”、“阅评”、“来函代论”等;通讯则被冠以“纪事”的名称,但数量非常少;当时的读者来信往往用“来稿”和“征文”的形式予以发表;而“奏折”、“要折”、“译件”、“专件”等则类似于今天报纸对国内外权威信息的。 这一时期新闻的种类也明显增多。从创刊号起,《大公报》就开始按新闻发生的地域刊登国内新闻,同样的做法后来又拓展至国际新闻领域。与此同时,早期《大公报》还出现了时政新闻、商业新闻、社会新闻等诸多门类,但也许与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这一时期的《大公报》更多地把报道重点放在了对宫廷政治、国家政策、地方军政大事等方面,而较少涉足猎奇、媚俗的社会新闻,正如该报在创刊号的《本馆告白》③中所宣扬的那样:“凡偏缪、愤戾、琐碎、猥杂、惑世诬民、异端曲说等,一概不录。”另外,该报还开始采用外国通讯社的稿件,如以“特约路透电”来转引路透社的新闻。 注重“精品意识”和“互动意识” 这一时期,《大公报》的业务实践基本秉持了其《本馆告白》中所渗入的“两个意识”。 其一是“精品意识”。首先,其时的《大公报》几乎不登载猎奇、媚俗的社会新闻,转而将报道重点放在关涉国计民生的时政新闻上,这本身就是追求“精品意识”的一个表现;其次,该报的“精品意识”还表现在较早刊登高质量的“新闻连载”方面。正如《本馆告白》中阐明的那样――“各报附录书籍多限于篇幅,虽陆续排登,骤阅之,每突然而起,戛然而止,殊觉味同嚼蜡。本馆附录各件其篇幅过长不能全录者总期成一片段,不致有闷葫芦之叹。”早期的《大公报》已经在通讯、调查等方面比较广泛地采用了“新闻连载”的形式,例如,1902年6月24日该报即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来函代论――记恽学士被劾奇冤事》的通讯文章,并在第二天的报纸上进行了连载,该文不仅详细叙述了恽学士被御史黄曾源参劾一事的来龙去脉,而且还在文中巧妙地穿插了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种种暴行、相关人等的关系等背景资料,突出了当时通讯文体的传奇性、故事性的特点。又如:该报曾连续十期刊登了调查当时我国22条铁路的“新闻连载”,该文题为《调查各省路政纪要》,每期介绍2~3条官办或商办的国家铁路情况,而且介绍每条铁路的文字还用小标题隔开,这样,虽然是连载,但每期刊登的内容本身就是一个自足的体系,使读者读后并无“闷葫芦”之感;除此之外,大量刊登原创文章和译文,也是《大公报》追求“精品意识”的一个有力证明。该报创刊伊始就曾在《本馆告白》中表达了这个办报理念――“海内同志如有仿制或创制之物,请即详告本馆,当为登报表扬;如有新撰、新译书籍或创意欲撰、欲译之书亦可告之本馆登报绍介、普告学者。”基于此,该报曾在“专件”中发表连载《南非洲杜省华侨五年抗例血泪书》、在“译件”中刊登翻译文章《英国工业新教育案》等文章。 其二是“互动意识”。早期的《大公报》深知报纸的未来系于读者的支持,故非常注重报纸与读者之间的良性互动。这一办报思路最先见于《本馆告白》中:“日报一事全赖集思广益、不厌其详。本馆虽托有各处友人广咨博采尤恐圜于耳目或偏执,见有失实事求是之义。尚幸四方同志匡其不逮,凡有崇论、伟议及新政时事见告者本馆亦为采登。”在具体实践中,该报经常举行面向所有普通读者的“征文比赛”。如,该报曾于1911年11月22日举办题为“君主民主立宪问题之解决”的征文,不仅详细刊登征文要求、奖励办法,还陆续刊登获奖作品。同时,《大公报》还特别重视读者来信,常以“来稿”、“来函”的形式予以刊发,充分体现来自民间的声音。 讲求“新闻策划” 新闻策划,在今天已经是一种被业界普遍认同并时常运用的新闻操作手法。虽然,在彼时《大公报》所处的时代尚无这一概念,但事实上在新闻实践中,《大公报》已经开始做这方面的尝试了,能集中体现这一点的就是该报对“张勋复辟”事件的报道。 从1917年7月3日起,该报开始对这一事件做了连续五天的集中报道。以下便从新闻业务角度对这组报道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首先,从数量上看,该报一共做了11版的报道,大约刊登了各类新闻约120余条。其中7月4日和7月5日两天每天做了两个版题为“讨贼之师起矣”的组合报道,7月6日做了两个版题为“薄海争传讨逆声”的组合报道和一个版的《大公报特别附张》,7月7日又刊出了题为“逆贼无死所矣”的组合报道。至此,对这一事件的报道比较完整圆满地结束。 其次,在这次报道中,《大公报》的报道速度、稿件质量以及版式安排都颇为出色。不难看出,《大公报》的报道重点主要放在了纵深两个层面上――一是以时间为线索,密切关注事态的发展,直接对事件进行深入报道;二是以事件为线索,关注并尽最大可能报道事件各方的态度、声明、举动等。这样,既保证了报道具有强烈的时效性,又确保了报道的全面、客观、平衡,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很大的张力。具体报道中,每篇消息的篇幅很短,有的甚至只是一句话新闻,但往往主旨明确,一目了然;评论一般以述评为主,也有代表本报立场的“社论”,如《致国人》,言辞恳切,亦能一语中的;稿件编排上也独具匠心,发人思索。如每天都刊登一个突出大标题的“专版”,这种做法类似今天的集纳专栏,主题非常集中。同时,配合新闻,刊登言论并巧妙地登载一些看似与主题无关的新闻以加大报道的覆盖面。例如,7月4日刊登的《蔡鹤卿(蔡元培)先生辞职书》一文,就很能体现编辑的匠心独运。行文上,还注意通过字号的变化来隔离标题和正文并由此来标示新闻的重要程度。 还有就是加大了对“张勋复辟”所衍生的事件进行报道,从侧面呼应整个报道。譬如下述几则新闻标题――“京报界失言论自由”、“日本调兵到京消息”、“梁任公反对复辟之通电”等。尤其值得推崇的是冠以“喻评”的新闻述评,短小精悍,字字珠玑。例如:7月3日报道中刊登了一篇很短的花絮式的报道――《两日来之成绩》,并注明“冷观”字样。该报道原文如下:“今将复辟后两日来之成绩摘要开列于左。一、恢复红顶花翎;二、恢复三跪九叩;三、恢复总督巡抚大学士;四、新增忠勇亲王一尊;五、骇走北京住民数千;六、骇倒北京报馆十数家;七、骇跌中交票价。呜呼复辟……呜呼民国。”这篇只有80余字的小文,却生动地反映了复辟给整个社会带来的种种弊端,虽称“成绩”,实则反语,策划很到位。 广告内容丰富且操作手法臻于成熟 这一时期《大公报》的又一个特色在于广告,其经营意识之强烈,内容之丰富,操作手法之成熟即使在今天也足以让人叹为观止。可以说,该报的广告内容几乎能够涵盖所有领域,政府、金融、教育、医药、日常用品等无所不包。而且,这些广告的操作手法,许多仍被今天的报纸广泛采用,比如,头版甚至报头刊登广告的做法,比如刊登插图的做法,比如刊登读者的表扬信为自己的报纸做广告的做法,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当时该报已经有了分类广告的雏形,而这种广告操作手法业已成为今天报业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且,早期《大公报》的广告操作手法中有一些是今天的报纸所无法企及的。譬如,广告文字的精练、文辞的平顺等。再有就是,当时的广告似乎比今天的纸质媒介的广告更实在一些,或者说更能直接地体现广告的功能之所在。例如,绝大多数商品的广告都会在其广告中标明价位,文字亦让人感觉没有太多虚夸的成分等。 以上是笔者从新闻业务角度对早期《大公报》所进行的粗浅分析,之所以选择这个切入点,主要是因为该报当时在业务方面所做的种种尝试对今天的媒体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编校:张红玲 新闻业务论文:瞿秋白对新闻业务的创新 瞿秋白是中共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办和编辑党报党刊,利用报刊宣传革命、组织革命、推动革命事业发展,是他革命生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创办、主编、编辑过《向导》、《新青年》、《前锋》、《热血日报》、《布尔塞维克》、《红旗日报》、《红色中华》等党的机关报刊,是党报创始人之一。他在新闻实践经验中不仅形成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党报思想理论体系,而且在新闻业务方面也有独到的创新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新闻采访上 我国出现中文印刷报纸以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报纸刊登的大多是访员从官府衙门得到的文件、探听到的内幕、市井社会新闻等,就事报事、支离破碎、内容浅薄、缺乏影响力。瞿秋白打破了这种新闻采集方法,采用全新的、符合新闻规律的方式采访新闻。 采访有明确的方向和目的。1920年10月,瞿秋白担任了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驻莫斯科特派记者。作为中国第一个到十月革命发源地的苏俄采访的记者,他将采访方向定为“研究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共和国的苏维埃制度、无产阶级独裁机关、共产主义、马克思经济学的社会主义”等问题,将采访目的定为“求一个‘中国问题’的相当解决,略尽一份引导中国社会新生路的责任”,“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由于有了明确的采访方向和目的,他为《晨报》、《时事新报》撰写了大量观点鲜明、内容翔实、思想性强的旅俄通讯,并撰写了《俄乡纪程》、《赤都心史》等书,全面地、真实地向中国人民最早报道了十月革命和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情况,在我国引起了前所未有的思想震动。 采访以理论作指导,理论联系实际。瞿秋白认为,新闻采访“必须令理论的文辞,事实的名物服从于现实的生活”。他在苏俄采访期间,抓紧时间刻苦学习钻研马克思、列宁的著作,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观察、了解、分析、研究苏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民族等各个领域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看清社会发展方向,写出了内涵深刻的报道。 采访要求实求真。瞿秋白认为:“一切真理――从物质的经济生活到心灵的精神生活――都密切依傍于‘实际’,由客观立论。”他把这个观点叫做“世间的唯物主义”。他在莫斯科当记者期间,不仅仅是采访当时苏联好的一面,也采访苏联当时的困难、工作中的失误和缺点、政策上的某些弊端和一些官僚主义现象,并恰当地写到通讯报道里,指出这是从旧社会脱胎出来的新国家所不可避免的旧痕迹。这样客观、公正的报道,不仅没有损害苏联社会主义的形象,反而使更多的人正确理解了苏联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 在新闻体裁和写作上 瞿秋白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本着新闻宣传为革命斗争服务、为现实生活服务的精神,对新闻体裁和新闻写作进行了不拘一格的改进和创新。 散文式纪实新闻。瞿秋白在撰写旅俄通讯报道时,一改新闻写作中概念化、公式化、形式呆板、枯燥乏味的写法,借鉴散文的笔法,以见闻录的形式,记录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既有采访者和被采访者的行踪和言谈,又有人物形象和场景的鲜活描述,还有恰到好处、言简意赅的抒情和画龙点睛、寓意深刻的议论,实现了新闻作品的真实性、思想性、指导性与趣味性、可读性的有机统一,很受读者欢迎。 首创综合新闻。瞿秋白主编《热血日报》时,在报道“五卅”惨案时,无论是报道帝国主义压迫剥削和残害中国工人的状况,还是报道全国各地支援上海人民的反帝斗争,都突破了反映单独事件、一事一报的新闻报道格式,将在全国或一个省、几个省,一个地区或几个地区,一条战线或几条战线的情况、动向,组织在一个中心下写成稿件,既有全面的情况概括,也有典型事实的记述,点面结合地反映全局,报道面广、声势大、信息量大,使人们对“五卅”惨案有了完整的了解和认识,扩展了新闻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提倡解释性报道。瞿秋白在《关于红色中华报的意见》一文中指出,党报对群众的某些疑虑,要做富有说服力的而不是机械的解释。对于出现的新问题,党报“单是指出某某地方用强迫手段的错误是不够的,还要指导各级政府和党部怎样去解释。这就是说,用这中央机关报的名义直接对一般民众说明某种政策的意义和具体的办法,这样可以大大的帮助简单的法令,可以领导民众反对官僚主义恶化”。他在新闻实践中,在对共产国际,党的三大、四大精神,党领导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和策略等宣传上,发表过大量解释性的文章,开了我国新闻解释性报道之先河。 在新闻文风上 为了使党的新闻宣传能够在广大群众中发挥作用,瞿秋白十分注重改进新闻文风。他在主编《热血日报》时,听到一些工人反映看不懂报纸的文字内容后,就提出了报纸要注意文字通俗,力求用口语,尽量使用方言写作,以及文章要开门见山,篇幅要尽量短小,体裁要形式多样,让工人有空看、看得懂、喜欢看的办报要求。他在中央苏区担任《红色中华》报社长和主编期间,建立和培养了一支工农兵通讯员队伍,积极编发通讯员撰写的反映群众现实生活的、带有乡土味的稿件。 瞿秋白在新闻业务上的探索、改进和创新是我国新闻史上的宝贵财富,值得新闻工作者研究、学习和继承,使党报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工作任务,正确引导舆论中发挥更大作用。 (作者单位:中原油田采油一厂油藏经营管理五区) 编校:赵 亮 新闻业务论文:构建新闻业务的教学实践平台 新闻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如何将理论和实践较好地结合,一直是新闻教育工作者探讨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06年石家庄学院新闻专业创建了《新闻报》,由教授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和摄影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师打破课程壁垒,通力合作综合指导,学生组建模拟编辑部自主运作,完成出报的各个环节T作,并最终印刷报纸。同时,并以此构建新闻业务的教学实践平台。一段时期之后,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基本的新闻业务技能。 创办《新闻报》的初衷 新闻专业学生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目前,我国新闻传播教育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时期,据中国新闻教育学会的统计,新闻传播学的专业点总数已超过300个。新闻专业已经成为比较热门的专业之一,但是许多新闻专业的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往往感到在学校学习的专业知识用不上,工作无从下手。 学生在校期间,掌握了大量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但到了媒体实习或工作后,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学生们往往缺乏解决的对策。究其原因,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指出,当前中国的新闻学教育中“存在着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一些新闻与传播学院培养的人不会写有新闻的新闻,只会写无新闻的‘新闻’。许多大媒体的记者把新闻埋葬在一堆空话中。变得越来越同老百姓不相干”,“学生不去实践,不去动手写,整天在高谈阔论一些理论,可能永远做不了一个好记者。在新闻这方面,写篇好的新闻作品能切实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远甚于整天高谈理论”。∞因此对于实践性很强的新闻学科来说。理论不是不重要,而是在传授理论的同时,应当花更大的气力投身实践。在实践中贯彻理论。 新闻专业各门课程间割裂,缺少有机整合。一些大学文科院系增设的新闻专业往往存在狭义理解新闻教育、办学渠道不畅的状况。教学内容仅以新闻为主体,纯粹从新闻工作工艺过程分解出若干环节加以解释,不能反映出新闻学科的基本特征。也就是说,编订教学计划的传统方法讲究清晰的课程定位,各门课程之间功能分工明确,但是课程之间的割裂会影响学生融会贯通地学习,致使教师之间的配合不够。对于新闻学教学而言,课程之间教学上各自为战,导致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不懂工作流程,缺乏合作意识,远不适应新闻实践的现实和长远需要。 媒体需要的是复合型记者。“‘复合型’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立体性,即有深厚的人文功底、扎实的传播理论基础和现代传播技能;二是高能性。即集采编、制作于一身,一人抵几人用:三是多面性,即新闻与传播的‘十八般武艺’样样都会(当然不是样样都精、样样都专。而是一专多能)”新闻学的专业教学应适应这样的人才需求。 但是教学实践对于“写”相对重视,课堂教学对此能力的培养也比较得力,相对而言,“采”和“编”则比较薄弱。“评”、“摄”的能力则由于实践锻炼的机会更加有限而疏于培养。采、写、编,评、摄,这原本需要相互配合的工作环节却由于课程的严格划分形成壁垒。“随着学科基础从文学转到社会学,课程教育也由仅仅重视写作,转向综合提高学生素质上来。” 这就对新闻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在专业教学中应尝试打破课程壁垒,提升学生“采、写、编、评、摄”各个方面的专业综合能力,努力培养复合型记者,从而适应新闻传播工作的需要。 创办《新闻报》 鉴于以上原因,2006年,石家庄学院创办了一份供专业教学使用的《新闻报》,让新闻专业全体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与报纸新闻业务的运作流程。以“锻炼能力,打造新闻传播人才”为办报宗旨。设置了本院新闻、高校新闻、视点聚焦r校园热点话题的特稿报道)、资讯交流(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校沟通的桥梁1、考试专刊、就业专刊、副刊等版面,核心读者定位于本校师生,两周一期,校内发行。 同时,我们设计了以《新闻报》为实践平台,模拟报社办报,教授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等专业课的老师打破课程壁垒,通力合作综合指导。进行各项新闻业务技能整合运行的综合实训l。其设计思想和教学效果如下: 学生是主角,模拟报社编辑部自主运作。在办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尽量南学生自己解决,充分锻炼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针对办报资金紧缺的问题,同学们自告奋勇地担当起拉广告的任务,他们热情地与学校周边的商家店铺联系,收获颇丰,几乎每期报纸都有一定篇幅的广告刊登,这样最大限度地节省了办报所需的资金,同时也使同学们的业务经营能力得到锻炼。教师是配角,辅助学生办报,督促学生的采编工作,监督采编流程,并对学生的报道导向和采编技巧进行指导,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和矛盾进行疏导。 模拟报社设置岗位,让学生进入“总编”、“记者”、“编辑”、“制作”、“校对”职业角色,同时定期轮岗。在角色意识的驱使下,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心。且让学生在特定的岗位中体会自己与其他岗位的相关性与协作性,体会新闻传播是多方合作的成果。树立起团队精神,使学生在实践中积累起课堂上得不到的自信心、勇气、沟通能力、合作精神等,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以及合作能力。 比如,在岗位职责的压力下,做记者的学生为获得新闻信息要学会与被访人进行“交流”,为稿件能够刊发要学会与编辑进行“配合”;做编辑的学生为分配本部门的任务要学会“协调”各记者之间的关系,学会与制作人员“协商”争取最好的版面效果,等等。在这种模拟的活动中,通过不断磨合的人际交往互动,构建起从事新闻传播工作所必需的团队意识,培养起学生职业传媒人的心理素质。 规范办报流程,模拟报社按周期生产报纸。第一步,召开选题编前会,各个记者申报选题,版面的责任编辑落实选题,组织记者利用业余时间进行采写、摄影。第二步,召开编辑会议,讨论编辑稿件、设计版面,并提出补充和修改意见。学生利用电子编辑实验室进行版面编辑,出样报、校对、印刷报纸。第三步,召开编后会,担任记者的同学谈谈采访写稿过程的心得、体会,担任编辑和制作的同学介绍版面设计的思路,互相交流,互相学习,随后教师结合新闻专业知识对稿件、版面设计的优劣进行点评。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办报的积极性,定期组织优秀作品评选活动。教师组提名该期报纸中的好稿、好导语、好标题、好版面等奖项的入围名单,全体同学投票进行评选,然后由学生计分员按照模仿媒体制定的工作量考核办法对学生作品计分。各期报纸得分的总和是学生这门实践课成绩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组织学生去媒体参观,聘请资深记者、编辑与学生座谈,使之了解传媒人的真正生活状态以及报刊行业的最新动态。 创办《新闻报》的思考 近年来,清华大学的李希光教授开设的“大篷车式”教学被很多专业人士所推崇。即由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进行社会实践,在学生的采写过程中教师现场进行评点。但是这需要停止其他教学活动,且耗资巨大,一般院校只能艳羡很难推广。采用创办《新闻报》的模式构建新闻业务的教学实践平台,将采、写、编、评、摄五门课程有机地结合,实现了教师的配合与课程整合,不影响其他课程的教学活动。课程所利用的实验设备等教学资源基本是专业建设中已有的资源,投入少效益高。 经过一段时期的实践,同学们各方面能力得到了锻炼,感觉很有收获。同学们写的部分稿件还被省级媒体全文刊登。该实践课的创新点在于用模拟报社办报的综合实训形式搭建了一个新闻业务技能实践的开放式教学平台。克服了新闻业务易于讲解难于操作的封闭式课堂弊端。为新闻专业提供了一个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 学生的新闻业务技能通过报纸物化呈现,具体直观的新闻产品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在办报流程的参与中发现授课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并有针对性地突破,切实领悟新闻理论的实际意义,有效地训练学生掌握各项业务技能的操作要领和操作技巧。此外,在模拟办报的实践过程中,同学们分工明确,互助协作,增强了团队意识,不仅在实践中锻炼了业务能力,还提高了社会活动能力,增强了新闻敏感,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都有所加强,新闻业务素质获得了较为全面的提升。 编校:张红玲 新闻业务论文:新闻业务论文:媒介融合语境下电视新闻业务新变研究 摘要:随着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载体的数字技术的迅疾发展,催生了诸如网络、手机等新的媒介形态的出现,使得媒介融合的趋势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本文立足于媒介融合语境下电视新闻业务新变本体研究,首先概述了媒介融合内涵及对电视新闻业务影响,继而提出对策,以期对相关研究有所借鉴意义。 关键词:媒介融合 电视新闻 业务 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发展迅猛使得媒介融合成为现代社会的主流,同时也给新闻传播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新形势,电视新闻工作者要积极适应新闻传播模式的改变,推动新闻传播的革新与发展。 一、媒介融合内涵及对电视新闻业务影响 (一)媒介融合内涵 媒介融合是相对于电视、报刊等媒介所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而言的,在现代社会中,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信息的内容共享提供了技术支撑,计算机网络则为其构建了多媒体平台,受众在融合网络的各个节点上可以同时获取多种媒介的多样化信息,主要涉及技术、内容以及产业的融合。 (1)技术融合。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在“网络电视”、“手机报”等不同媒介平台上进行传播、扩散文字、图像、声音等新闻内容信息; (2)内容融合。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不但可以将不同媒体的新闻作品放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展示,而且实现不同媒体的新闻内容相互间的渗透和重新组合,满足受众多层次的需求; (3)产业融合。构建以新媒体为核心的数字化平台,从而实现网络视频、网站、手机、电视、广播等多种媒体的相互叠加,多向分布,而且使众多关联产业融合发展成为现实。 (二)对电视新闻业务影响 1、大大提升受众地位。在媒介融合的情景下,信息的传播体现为较强的个性化。以微博、播客、博客等为代表公民新闻和草根媒介对电视受众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电视受众参与的内容生产使得新闻信息源呈现多元化,电视受众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媒介内容的影响,而是有选择的筛选自己感兴趣的媒介内容,选择为自己接受的接收终端。 2、媒介载体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数字技术瓦解了信息对传播载体的特殊依赖,新闻信息呈现出多元化的传播状态。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中,媒介载体可以是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网页。形式的极大丰富,使得电视受众对信息的多样化需求获得满足,随着这种需求被持续地强化,电视受众对新闻传播载体的选择变得更加挑剔。 二、媒介融合语境下电视新闻业务新变策略 媒介融合带来新媒体的创新与发展给电视新闻业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但这并不意味着电视新闻业务的没落,只要电视新闻业务根据所处媒介生态环境的变化,结构性地调整自己的采编播业务,加强与各种媒介多方式、多层次的沟通与合作,凭借专业的人才资源优势、多元化内容渠道和庞大的受众群体,电视新闻业务仍将在媒介融合生态下的受众博弈中占据主导地位。 (一)构建大媒介平台,促进资源共享 在媒介融合环境中,传媒的竞争愈加激烈,单独的任何一种媒介形态很难形成竞争的优势,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任何媒介传播途径都应该成为电视新闻业务可借鉴的形式或借助的手段,以实现立体化传播。基于此,根据用户需要构建大媒介平台,一方面依托电视台现有的新闻节目建立网站,提供播出节目视频;另一方面是组建传媒集团,对接多种媒介平台,整合不同类型媒体的新闻内容资源、新闻传播平台,开展跨媒介的新闻资源共享。通过手机电视、视频网站、网络电视、播客、IPTV甚至手机短信、微博等,将新闻信息以多元化的形式、多样式的包装、多渠道的送达,以实现立体化传播的模式,从而实现促进跨媒介的资源共享的目的。 (二)借助媒介平台,实现节目共创 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电视新闻节目的主编开始注意使用网络媒体平台对电视新闻节目进行互动性推动,往往会在自己的网站上开设互动板块接受观众对于新闻节目内容的反馈,但是这只是属于新闻节目的独创阶段,远不能达到共创的目的。要真正实现新闻节目共创,就要对其他媒介进行有机整合,树立自己竞争的优势,所以说创造性地嫁接其他媒介平台,让互动从形式变成节目的内容就成为必须。在内容选题阶段,重视网络互动平台,选取网民点击量最多的新闻话题,提高自己内容的原创能力,通过记者现场调查、网络连线采访,演播室主持人解说、嘉宾现场讨论等形式,对新闻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同时在内容报道中,通过论坛、微博、播客、DV展播等形式邀请观众参与,较好的处理观众与新闻内容生产的关系,将其作为新闻内容生产的合作者、加工者、整合者以及解读者。对于通过网络收看节目的观众,还可以为其提供专门的沟通渠道,让观众实时参与到节目中,将互动的过程全方位呈现出来。 (三)适应媒介融合趋势,转变新闻传播角色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主体得以转变,新闻传播草根化、群众化趋势日益明显,新闻传播工作者应该树立“以受众为中心”的理念,聚焦社会热点、焦点、难点,以加速新闻传播、提供信息服务、监督舆论导向、为群众发声为职责,体现社会责任感;数字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使得新闻传播工作者与受众之间的沟通成为可能,新闻传播工作者要做受众的“回音壁”,不断满足受众资讯需求、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反映群众的心声。 网络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加速了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媒体融合又促使电视业务的改革与发展。新闻传播工作者要立足于现实状况,积极转变自身角色,着力于媒介平台的构建,促进节目共享与节目共创,推动新闻业务的新变。 新闻业务论文: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新闻业务课程教学方法与探索 摘 要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新闻业务课程一直都实行重理论而轻实践的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下社会环境和高职高专教育中的新闻专业学生的成才要求。因此,探索新的新闻业务课程方法已经迫在眉睫。本文以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理念为基准,分析了当前新闻业务课程的缺陷,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改善对策。 关键词 工作过程导向 缺陷 优化对策 一直以来,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被视作教育的重头戏和生命线。一个具有高水准的教育方法才能确实保障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成果。新闻业务课程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果,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新闻业务工作者。但是长久以来,我国高职教育和普通高校的新闻业务课程教学方法过于偏重理论的传授,教师成为了教学工作中的控制者与决定者。但是因为新闻业务的本质属性偏向于实践性,这与我国现阶段过于偏重理论传播的教学模式有一定的冲突。作为一个应用性极强的实践学科,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过于落伍,培养出的新闻工作人员缺乏实践的能力和素质。所以,业界十分有必要调整和改革现有的新闻业务课程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与思路,通过积极的优化业务课程与教学才能培养出适合时展的新闻业务从业人员。在改革的各种途径与建议中,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新闻业务课程教学方法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探索。 1 工作过程导向的含义及特点 1.1 工作导向的含义 工作过程导向概念的提出来源于德国。从历史上来讲,德国独创的工作导向性职业教育促使了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迅速崛起。德国的职业教育十分重视实践操作技能,通过理论的传授加工厂的实践操作培养出了大批素质很高的人才。这其中,德国优秀的职业教育能力开发离不开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理论作为基础性理论的支撑。 从广义上来讲,工作过程就是指旨在实现确定目标的生产活动和服务活动的顺序。狭义的工作过程是指物质产品生产的顺序。工作过程的意义就在于“一个职业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职业,就是因为它具有特殊的工作过程,即在工作的方式、内容、方法、组织以及工具的历史发展方面有它自身的独到之处”。所以说,如果不能对工作过程有很好的理解,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没有办法实际体现出真正的教育内容。 1.2 工作过程导向的特点 (1)课程与教学理念时代性。首先,应该明确工作过程的教育的方法是以现代化职业教育的发展新趋势为指导的,这就要求教育课程的模式也进行相应的优化和改善,也就是对于工作过程进行系统化的了解和准备。只有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才是符合时代性的教育方法与理念。通过严格按照工作的实际过程来安排学习的进度和方式,来达到在学习中“学会工作”的最终目的,学习的过程就是在模拟工作的过程,为学生日后走向实际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的职业能力基础。 (2)课程教学内容的模块化。在对教学内容进行编排前,需要首先将实际工作分析作为基础分解,通过实际工作的模块化顺序分解作为具体的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模式不是以学科为基准来组织教学内容,而是强调以实践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模式,配以理论知识、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情感的综合。这种行动化学习在每一个学习模块中都囊括了不同的实践知识、理论知识、职业态度和情感等内容。项目“行动”过程的完整性很大限度上得到了保护与落实。 (3)课程教学的模拟情境化。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的最主要特征就是要求以项目教学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情境”中实施。老师通过在课堂上或课下实践活动中按照实际任务情境将真实的工作组织形式带入教学中。这样使得教学过程更加贴近职业实践,达到了实际工作过程与教学内容的“同步”。通过模拟情境化教学把课程实施的主体、客体、教学过程和教学的场地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课堂上并不是老师的“独角戏”,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教师,而是突出了工学结合,包括了学校、媒介的融合,教师、“工程师”的融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融为一体,学生心理过程与行动过程融为一体,即“教、学、做”融为一体,完全服务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中心地位,有效地构建了一种以合作为主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学场所也延伸到了实验室和媒体。 2 目前新闻业务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2.1 偏知识传授,轻技能训练 在对新闻专业的学生培养中,过于重视课堂上的课堂教授,传授型课程的比重过大。业务课程本应该着重与技能训练,但由于各门课程过于强调课程各自的系统性、完整性,其中有不少与技能训练脱节的东西。如新闻采访、新闻写作等课程中可能以往教师只注重教授学生一些大道理、大原则,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本应是重实践的课程,结果被理论教学占据了过多本该进行技能训练的时间。 2.2 教学方法上理论与实践性联系不强 近几年,高职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的新闻类型专业与课程大多都开设了例如“中外新闻名作赏析”的专门课程,但是这种课程安排作品的鉴赏去没有跟实践练习结合到一起。在实践新闻写作上,教师一般只讲授消息和通讯,其他的新闻体裁很少涉及。学生由于没有学习到诸如述评性新闻、新闻分析、解释性报道、新闻特写等体裁的写作知识,毕业以后,往往难以适应新闻实践的需要。以笔者所教授的专业新闻采写课程为例,一般教学只是通过学习采访教科书中提出的若干笼统原则,作为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内容。但由于没有紧扣采访环境实际,深入讲解在不同采访环境中对原则的灵活运用,学生虽然对采访原则说起来头头是道,但是一到具体的采访环境中往往不知所措,提问浅显,甚至是无的放矢。 2.3 业务课教师自身缺乏实践经验 众所周知,新闻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授课的老师必须要具备比较丰富的新闻工作实践经验才能为学生带来有用的知识。因为他们曾经或者正在亲身经历新闻业务的实践流程,懂得实践中应该注意的点点滴滴,通过传授实践经验给学生,学生才能真正懂得未来的工作业务流程。但是,现阶段在高校担任业务课的老师,大多没有媒体实践的经验,或者已是多年未和业界接触,这样教师很难有从事新闻实践的机会。因为教师自身工作经验的欠缺,对于新闻业务发展趋向动向缺乏把握。所以,大多老师的课程教学只能从“书本”到“书本”,难以紧密结合新闻实践,学生所学的知识必然也难以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去。 3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新闻业务课程优化 3.1 改变传统教授模式,引导学生多渠道自主学习 新闻教育专业知识的讲解与教授应该注重多元化和知识的丰富性与现时性。从事新闻教育的老师除了具有较强的理论专业之外,必须还要能够了解新闻专业的最新国际国内发展状态,通过自己的实践经验去丰富自己的知识传授方法和手段。通过有效的手段引导课题教学,引领学生富有成效地汲取知识。如果教师只有理论素养但是缺乏业务实践经验,那么就无法生动地讲述新闻业务的精髓。 首先,老师需要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做好指导工作,通过适当的引导,去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诠释出个体对于新闻业务的理解。其次,针对新闻教学的特殊要求,高校要大力引入具有较强实践经验的业界资深人士担负新闻业务课程的授课。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要偏重“引导”,不能大包大揽地“统领”。 其次,新闻业务老师有必要成为学生日常学习的组织者,通过给学生设定目标和方向来引导学生对于新闻知识进行深化了解。在学生“求知”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充当一个“协助者”的角色,能够有步骤、有计划、逐层深入地安排学生的采、写、编、评、播、摄等新闻业务内容,规定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引领学生逐层深入掌握新闻业务各方面的基础知识。 3.2 “多管齐下”的新闻业务课程教学 高等院校的新闻业务课程,应该是一个全方位、系统性的培养过程,不能再局限于知识的简单传播。通过调查发现,尽管高校在新闻类教学已经做出了一定的改革,但总体来看,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还是没有根本的触动。高职院校新闻教育要想摆脱这种困境,就必须多管齐下,彻底根除传统教学思想的不良影响,让新闻业务课程教学灵活多元化。 首先,要将课程的实践上应该多样化,具体的形式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一是间接式。通过定期邀请新闻业界的专业人士来学校举办专门的讲座,让学生近距离接触这些新闻从业者,触摸到新闻实践的真实脉动。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于新闻实践工作的好奇心,并且确定未来的职业目标。二是直接式。即让学生直接进行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实践,以进一步理解和消化所学到的理论,在课堂上进行职业体验,进行例如“模拟新闻会”,这样将课堂学习由静变动,由内而外,由封闭到开放,由被动到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了他们的积极思考,活动范围和时间的限定又保证了实践的效率。三是参与式。即通过让学生去报道新闻的方式,直接让学生参与实践工作,面对和克服在报道中碰到的问题,锻炼和累积实践经验。 3.3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意识 大学生的自我发展与提升,其实就是自我性格和身心成熟的过程。教师在这期间对于学生的教学过程,就是通过自身拥有的专业知识和人格职业魅力去引导他们完成这一成长的过程。大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在学习中通过自身的感知、感悟与个人实践体验的统一。知识是外在的,还需要学生运用内在的知识理解和构架去进行再吸收循环才能起到作用。因此,一个有效的教学活动既需要有老师对学生的谆谆教导,更需要学生自身进行主动的思考和创新活动,需要将学生放到实际的工作环境当中,让学生实际接触真实的新闻业务,去思考所接触的事物、现象、规律,从而激发在采、摄、写、编、播、评等业务技能上的创造性和创新意识。 新闻业务论文:梁启超新闻业务思想的现实意义 【摘 要】梁启超的新闻观点历久弥新。本文从目前我国新闻学研究中的几个理论热点的角度对其新闻业务思想进行梳理和分析,将媒介的现实问题与梁启超的新闻业务思想相结合,分析梁启超新闻业务思想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梁启超 新闻业务 新闻思想 梁启超是我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政治家和报刊活动家。他在二十多年的办报生涯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新闻思想。其报刊活动的思想和实践为我国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梁启超在新闻业务方面的经验和总结,为我国的办报活动留下的丰富的遗产。 虽然在梁启超时代,新闻业务的活动仅限于报纸和杂志,但是对于新媒体格局下媒体的发展而言,其新闻思想仍有很多现实意义。现从目前新闻学研究中的几个理论热点问题来对其进行梳理和分析。 一、提高我国国际话语权需要发挥好媒体的社会功能 在目前的国际媒体格局下,我国的国际传播力有限,新闻媒体的国际话语权比较小,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不够。发挥媒体的功能,改变我国目前的国际格局非常必要。就目前的状况而言,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对报纸功能的阐述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1、“开民智”的功能 梁启超认为报纸的文章是为“开民智”而作。虽然他的这些思想均为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和追求而阐述,但是却不能抹杀这一新闻思想的指导性。启迪国民、改造旧国民缔造新国民是梁启超办报的目的。现在,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形成了一个“地球村”。所以,国民应当时刻了解国家和世界的局势,媒体应当发挥好启迪民智的社会功能,使国民了解最新的新闻信息。这样不仅有利于国际传播力的提高,而且有利于提高我国媒体话语权。 2、“去塞求通”和“耳目喉舌”的功能 “去塞求通”的关键在于“通”。梁启超认为当时的人们和报纸缺乏一种政治的眼光和国际的视野,国家的强弱取决于信息的通塞与否。“通”的含义就在于信息的沟通和交流以及言论的表达。媒体的功能在于沟通国内外的信息交流,树立我国的国家形象,宣传我国的思想。此外,他认为媒体是社会的耳目、喉舌。这与我们现在所说的“喉舌”的理念是相通的。在目前的国际格局下,我们要积极发挥媒体“喉舌”的宣传作用,用媒体发出我们的声音,持续不断地发展对外传播和国际传播,增强我国媒介的话语权。 3、“向导国民”和“监督政府”的功能 梁启超认为报纸有“监督政府”和“向导国民”的作用。在监督政府方面,他还提出了三种方式,即:法律监督、宗教监督、名誉监督。“名誉监督”实质上就是“舆论监督”,他认为“报馆”应通过自己的优势充分发挥舆论的作用,通过无形中的影响力来监督政府。所以,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好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运用好媒体的批判功能。批判和监督,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自身存在和发展所必须做到的。在很大程度上讲,具有批判精神,并能恰当地体现在报纸上,就是舆论影响力的重要突破。 二、国内媒体格局的变化要重视受众的观念 梁启超所创办、主编的报刊多达十余种。如果说维新时期梁启超的受众思想是一种精英受众观。那么维新运动失败后,梁启超的受众观就有了平民化的特点,将目光投向了广大的老百姓,内容上更加丰富,文体上自由灵活,分类上不断细化,编排上更加多样。目前,我国的媒体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多媒体的格局已经形成。梁启超在报刊实践中形成的为受众服务的观念依然非常重要。 1、媒介融合的环境下,服务受众的观念非常重要 新媒体不断出现,我国已经形成了“多媒体融合并存”的局面。虽然传统媒体的受众观念已经存在,但是在具体实践上还不到位。新媒体作为新兴的媒介,他们服务受众的观念还需要明确确立起来,服务受众的实践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新媒体对于梁启超观念的学习和继承十分必要。他的观念值得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学习。 2、媒介竞争的格局下,赢得受众是发展的关键 受众本位观不仅仅关系到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各媒介之间的竞争和发展。媒介竞争包括介质、技术、内容、营销、整合、形象乃至眼球的许多方面的竞争。如何提高自身的媒介竞争力是所有媒介都需要思考的问题。而获得更多更广的受众是他们竞争的目的。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其目前的发展受到新媒体的冲击比较大。媒体的受众开始流失,广告的份额也开始减少,因而,传统媒体应对新形势的发展策略尤为重要。积极应对挑战的策略离不开为受众服务的理念,赢得受众是其发展的关键。传统媒体应当积极面对挑战,大胆创新以谋得发展。 3、媒介环境政策下,媒介发展中受众需求导向日益增强 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的市场日趋成熟,传媒产业不断发展。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以“传者”为导向到以“受者”为导向的过程。不仅仅在媒体行业,在其它的行业发展中,也出现了这种情况。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把目光逐渐转向“顾客”。相对于其它行业的“顾客”而言,媒体行业称作“受众”。这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并且是符合市场发展的机制的。因而,虽然在梁启超生活的时期,媒体产业还没有形成和完善,但是其受众思想在当代社会依然是需要遵循的规律。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理论与实践需要不断创新的精神 “媒介融合”是近年来新闻领域中出现非常频繁的一个词汇。不管是学界还是业界都在研究它。研究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其对于新闻理论和新闻实践所带来的改变。对于理论和实践而言,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我们要学习梁启超的创新精神。 报纸版式方面,他改革了报纸的版式,摒弃了线装书式的版式,采用了新式书籍的装订法。他还打破了旧式期刊“首论说、次上谕,次各省要闻,次本埠新闻”的格式,使用铜版新闻照片配合文字进行宣传;办报原则方面,梁启超提出了他的办报原则: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业务规范方面,制定了论说和记事的准则。这些准则,有的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关于论说的准则是“公、要、周、适”四条,记事的准则是“博、速、确、直、正”五条等。 在目前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各个媒体的理论和业务的实践也需要不断创新。不管是网络新闻、报纸新闻、还是电视新闻以及其它新媒体新闻的采写编评都需要规范,真正能够做到梁启超提出的论说和记事的准则,才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四、新闻人才培养和新闻队伍建设对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 新闻人才的培养和队伍的建设问题也一直是业内人士关注的问题,新闻的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近年来,由于受到主客观的影响,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者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媒介失范问题频频出现,虚假报道、低俗之风、有偿新闻、不良广告、侵权报道等带来了消极影响,严重影响了新闻媒介及新闻从业者的社会形象,违背了职业道德。 梁启超的报刊自律的观点对我们这些现代人依然有重要意义。梁启超对报人的素养提出了要求,他认为,要想办更好的报刊,就要提高办报人自身的素养。“虽然为向导者,必先自识途至熟,择途至精,然后有以导人。”他认为向导民众要从自身做起,这一点也是对现代社会媒体人的要求。提高媒体人的素养尤其重要,媒介素养的提高有利于规范媒介的行为,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还有利于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另外,梁启超还提出了健全舆论所具备的条件——“常识、真诚、直道、公心、节制”。从这一点来说,虽然这些要求是梁启超对于健全舆论而提出来的,但是这些内容不仅仅是对健全报刊舆论而提出的要求,也是对报刊编辑人员的行为规范提出的要求,更是报刊编辑活动的要求。我们应当以梁启超提出的这几点要求为准则,约束自身的行为,提高自身的素养,为受众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新闻业务论文:谈报纸个性与新闻业务策划 [摘 要]在生存竞争和利益竞争的时代,越来越多的报纸开始注重“营销策划”。抓住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力争吸引更多读者的眼球,从而获得最大的汇报。如果有了好的新闻策划,没有深刻把握事件的价值内涵,报道出来的东西还是没有任何影响力,难以让读者接受,这样就削弱了传播效果。 [关键词]报纸个性;新闻业务策划;分析 一、新闻业务策划的必须性 在近年来有关报纸业务研究文章的关键词中,“同题竞争”是频繁出现的概念之一。报道内容的同素材、同主题等新闻资源的有限性绝不是现在的产物,但计划经济时代的报纸因为“各得其所”,使这一原本存在的问题并没有太多表现出它的负面影响。“责任”与“规定动作”需要的是相安无事的办报状态,突破有限性而开掘新闻资源只是副产品。市场中求生存的媒介管理定位使得“自留地”与“自选动作”有了较大的空间,求新、求异的受众加速孕育出报人“你争我夺”的职业理念,并将同题资源的有限性问题推到了聚光灯下。问题的解决包括了两方面:合理利用报纸空间拓展的相对优势,张扬文字报道特有的全面性、厚重与深刻性等报纸所共有的个性;最大限度地挖掘与利用新闻资源,摆脱素材问题带来的同质化,尽量体现每份报纸的个性。业界实践已经反复验证,要做到这些新闻业务策划已成为无法回避的选择。 各类媒介所具有的“类”的介质属性,都能够为报道内容量的增加与质的提升提供潜在的空间,同时可以从内涵与外延上拓展这种弹性空间的,除因特网外当属报纸。外延扩充方面,报纸版面增扩,除新闻出版秩序监管的政策性规定带来某些约束与限制外,适应新闻策划需要的潜力是与电视媒介难以比拟的,因为后者要受非灵活性的时间因素限制。常规情况下供读者选择的信息超市式的报纸分叠、多版组处理,重大活动与节庆、特别事件时的增版、特刊与号外等这些外延式扩张手段,不仅是报纸与广播电视之间竞争,也是报纸之间激烈竞争的一种有效与必然选择。新闻策划的目标之一就是形成量的规模,版面扩增的相对自由正是报纸的个性与优势所在,所以,新闻业务策划的实施将报纸的个性与优势充分挖掘并体现出来。 二、不要把新闻策划变成炒作 新闻策划和炒作,是这两年比较流行的两个概念,也是业内同仁谈得比较多的一个话题,它是新时期报纸出现的一个新现象。然而,新闻策划这个新时期新闻运作的“宠儿”若宠过了头,宠变了形,就会成为“炒作”。以致不少正常策划也经常遇到人们的质疑。从表面上看,新闻策划与炒作有些相同之处:追求创意,追求与众不同,追求社会反响,追求广告效应,以达到扩大报纸影响的目的;有周密的计划部署,首尾照应的操作,以把文章“做大”等。策划与炒作既然具有一些共同性,但若把握不好度,策划就可能变成炒作。随着竞争的加剧,媒体绞尽脑汁,以策划或炒作的手段去吸引读者,扩大影响,都是为了适应现代传播环境的一种表现形式。 从新闻本质上看,新闻策划是在传媒竞争空前激烈的形势下,立足于客观新闻这一前提,对报道活动进行的有前瞻性的、有巧妙创意和构思的、能够解答重要新闻热点问题的谋划与设计。其目的在于最有效地运用和配置现有的新闻资源,最大限度地赢得读者、取得最佳的社会效益。 炒作也是新闻竞争的产物,也是为了有效地运用和配置现有的新闻资源,最大限度地赢得读者。正如美国克瓦克教授和罗森斯特教授所指出的:“媒体的空前发达并没有产生相应的新闻信息量的大幅增加,如今的媒介越来越多地倾向于炒作热点新闻,加大新闻炒作的力度,抓住某一新闻事件大做文章。”尽管如此,以严格的目光来观察,新闻策划与炒作的不同之处也很明显。 新闻策划以客观新闻是否存在为策划的前提条件,虽然在具体报道中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但总体是一种客观的、被动地、“第二性”的行为,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符合新闻的本质意义。而炒作则不痛,它既可以借客观存在的新闻为由头,也经常主动地“作出”新闻。通过发起活动实施预设选题,或者幕后指使人做“有新闻价值”的圈套,然后来报道活动中、圈套中的新闻。这样“作出”的新闻,不符合新闻的本质意义。 三、报纸个性与新闻业务策划的关系 报纸普遍地增版、扩版始于报业逐步走向市场的20世纪90年代,报纸为了成功地走向市场,包括选题、作品呈现形式、规模效应、建构报纸形象等内容的一系列新闻策划或新闻业务策划大量出现,其中晚报的策划尤为突出,几乎所有的晚报都开展过一些公益与救助性的常规与非常规新闻活动策划。 各种媒体所面对的显性新闻资源与素材的同一,虽然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不同媒体报道内容之间的差异,但这种“差异性”的大小,也取决于对新闻现象或事件存在“状态”的认知与把握程度。从本质上说,任何一种新闻事件或现象都不是一种单纯的自在体与独立体,它应该属于处在隐性状态中的事件或现象“链条”中的一环,可以从中截取的事实“长度”就依赖于认知与把握的能力。所以,对如何利用新闻事实进行报道存在弹性空间,用画面和语言文字手段来具体丈量这种认知与把握程度的效度是不同的,语言文字更有优势。因此,对于同一新闻素材而言,语言文字报道比画面报道更有深刻性、厚重与全息性特点。如在北京申奥成功的报道中,尽管央视在表决结果揭晓的瞬间就已把“北京赢了”的欣喜在最短时间内传达给了观众,但《北京青年报》、《人民日报》(号外)以文字报道全面性的特点展示了报纸的优势,不到半小时两家报纸就出现在天安门广场和世纪坛,其中莫斯科火线传真、各界对中奥城市陈述的反应、奥林匹克百年史、中奥8年全景回放等密集信息以及相关背景材料和深度分析,在短时间里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受众的新闻消费需求。当然,文字不限时驻留、延展性信息全方位呈现等报纸诸多个性优势,只有依靠新闻策划和运作,避开自身的劣势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总之,新闻策划必须认真调查研究,通过团队的力量,组织整合资源,设计一套切实有效的方案,全方位进行论证。有了个性,才会有生命力。 新闻业务论文:移动互联网辅助新闻业务教学探析 教改背景 新闻采访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新闻专业基础课,重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必需的专业技能。但是很多高校的这门课程普遍存在课程学时和经费不足、教学方法单一、实践条件有限、评价和考核学生的机制不当等问题,使此类课程教学效果一直不尽如人意,教学方式急需改革。①情境学习理论关注知与行的交互,强调把个体学习者、社会情境统一考虑进去,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参与实践的过程,②这为新闻采访课程的教改提供了理论指导。③移动互联网时代,各种移动终端具有互动性强、传播速度快、便携等优势,使信息实现了实时接收、动态传播,④实现了人的延伸,成为高效的知识展现和传播平台,可以为情境式学习提供技术支持,改善新闻采访课程的教学效果。 目前,国内关于移动互联网技术辅助教学的论文主要由计算机和教育学专业的教师撰写,研究内容集中在:传统教育理论在移动互联网教学时代的应用,从技术角度探讨移动互联网辅助学习的可行性,手持移动互联网学习终端的研发与应用现状,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课程资源建设现状。新闻传播学界仅有少量论文探讨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类课程的教学困惑、教学互动方式和对体育新闻教学的影响,研究方法以思辨论述为主,缺少结合具体课程探索新闻业务课程改革方式的论文。 笔者在为四川外语学院新闻学专业的大一学生讲授新闻采访课时,实施了移动互联网技术支持下的情境式教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着重介绍教改实施过程,以期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业务类课程的改革提供参考。 教改准备工作 教改实施前,笔者首先调查了该班学生移动终端拥有情况和课程安排时间,得知该班学生的移动终端设备拥有率较高。在48位学生中,95%的学生拥有笔记本电脑,100%的学生拥有智能手机,15%的学生拥有平板电脑,7%的学生拥有可上网的相机,3%的学生拥有电子书。学生可用移动终端设备在校园任何地方上网。笔者和全班同学互相记下电话号码,建立课程QQ群,在人人网和新浪微博、新浪博客、优酷视频网分别注册了班级公共账号。 教改实施方式 移动互联网支持的情境式教学,是建立在课外自主学习与课内互动学习交互作用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模式,⑤教师与学生都深度参与进学习过程。笔者在课堂内外都应用了此教学模式。 (一)课前预习:教师预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前预习阶段以学生充分利用移动终端学习为主,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接触与授课内容相关的背景材料。教师预设并引导学生提前进入学习情境,使其产生对学习内容的强烈求知欲。 去年清明节,笔者带领学生赴四川外语学院附近的红岩革命烈士陈列馆等红色旅游景点,参观清明祭先烈活动,现场讲授如何采访事件性新闻。笔者在清明节前一周把相关景点纪录片上传到优酷网,将采访技巧和注意事项的图文内容到班级公共博客上,在微博和QQ群中了视频及图文链接地址并置顶。学生们阅读信息后纷纷通过微博的转发、评论或者私信功能与笔者及其他同学进行沟通,进一步明确实践要求及方式。很多学生将自己发现的参考资料也以类似方式与大家共享。 移动互联网还有助于教师在上课前初步了解学生学习的能力,为有针对性的教学奠定基础。在清明节前一天,笔者事先通知全班同学在19:00登录班级QQ群进行集体辅导。笔者首先在群里了一条类似题材的现场特写,要求学生迅速评述该文的采写不足和可改进之处,要求每人在20分钟后准时在QQ群里评述后自行休息,并在21:00再次登录QQ群看教师评析。接着笔者迅速评改学生作业,复制并简评有代表性的观点。21:00笔者将简评发到QQ群里,并讲解采访前准备及观察重点,然后回答学生提问。笔者在此过程中大致了解了学生的采写基础及问题所在,有利于第二天有针对性地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二)课内学习:拓展教学方式,及时收集学生反馈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将移动互联网技术整合到课堂讲授中,促进了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1.拓展课堂信息量,提升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 教师在不影响教学秩序的情况下,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利用移动终端上网查询,及时解疑释惑,并迅速分享所得信息。如,笔者有时会在课上提到某经典新闻作品及其历史背景,但是不同学生对此的了解程度差别很大,为防止部分学生接收过多的重复信息,笔者留几分钟时间指导学生上网查询,然后发言分享信息。这种实践拓展了课堂信息量,提升了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经过几次类似的训练,学生逐渐掌握了快速搜索重点信息的能力。 2.利用移动终端及时收集学生反馈 新闻采访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敢于提问的能力。笔者下课前常留出10分钟请学生就当堂内容提问,但超过半数的学生畏惧公开发言。于是笔者请学生用手机登录班级公共微博并问题。为鼓励学生发言,笔者告知学生历次微博提问情况将汇入期末总评。然后笔者点评有代表性的问题并着重鼓励那些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由于时间有限,笔者将重点问题转发到本人微博中并课后在微博中回答。学期过半之后,笔者发现原本不爱发言的学生课堂表现活跃了许多,当堂发言次数明显增多。 (三)课后实践:教师设置任务情境,学生协作完成任务 新闻业务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实践中活学活用。因此,笔者设计了课后的任务情境,让学生分组采写新闻,仍以移动互联网为主要技术支持。为了避免学生在合作中出现消极怠工的情况,笔者通过移动互联网跟踪学生合作中的参与情况,及时与学生沟通,指导他们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笔者主要设置了两类课后任务: 1.信息差任务 有关教学研究指出,信息交换是人际交流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交流的顺利进行有赖于参与者积极告知对方所不知道的信息。因此,促进交流的一个有效方式就是设置信息差。⑥依据此理念,笔者将任务信息分解,通过QQ给学生分别单独发送信息,使每组成员只能获悉部分任务信息。为了完成任务,学生需要利用各种方式与本组其他成员协商合作,补充完整任务信息,然后共同完成任务。组长收集交流过程中的关键录音,并通过QQ发送给笔者,笔者以此了解学生的交流情况。 2.团队合作任务 为了提升学生日后从事媒体工作时至关重要的团队协作意识,笔者布置了部分课后团队合作任务,并按新媒体环境下记者常涉及的四大符号系统(文字、图片、声音和影像)来设置任务内容。 去年,笔者利用四川外语学院举办春季运动会的契机,指导学生利用移动互联网图、文、视频并用地进行现场直播。笔者首先把学生分为8组,其中6个组负责赛事报道,1个组负责图像视频编辑(另邀请两位高年级学生做技术指导),1个组负责文字校对。学生负责人在新浪微博建立了校运会讨论微话题,在优酷网建立了校运会视频专辑。 笔者告知学生将关于赛事的图文信息在微博讨论话题下,若采访事件值得深挖写成通讯,就利用长微博功能稿件。学生充分利用手机、平板电脑、可上网相机等移动终端拍摄新闻照片与视频。若无法独自完成视频编辑上传,则通过QQ等其他方式迅速传递给图像视频编辑组。为促进学生合作,笔者为此次赛事专门设置了新闻线索奖,鼓励那些正忙着采访却忽然发现了其他线索的学生,将线索在微博中校运会讨论话题下,为其他学生提供采访线索。学生采访中遇到采访难点时,可立刻打电话咨询教师,如果需要调动其他资源,就立刻在班级QQ群中求助信息,便于快速得到支援。这种在真实情境下的团队协作,由于有移动互联网的支持,学生们完成了对运动会的文、图、视频的立体式直播报道,提升了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敏感和业务能力,增强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教改效果及反思 教改结束前三周,笔者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也主动反思了教学过程。 (一)教改效果 移动互联网辅助下的新闻采写课程改革,使学生能够个性化、自主化学习,并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89%的学生认为教改增强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虚拟互动与现实互动彼此促进,强化了学生的群体身份认同;92%的学生认为移动互联网拓展了教师对学生的辅导领域、延长了辅导时间,实现了个性化辅导教学,有助于学生认清自己的问题并加以改进;98%的学生认为移动互联网技术使自己更敢于发表个人意见,更能综合展示业务能力,从而使教师更了解自己,最终对自己的评价更加多元化。 由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教师可以随时收集教学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及思想动态,并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实施个性化教学方案,拟定对学生的不同评价标准。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式,综合利用文字、图像、视频等资料,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情感。 (二)教改反思 首先,教师要明确移动互联网辅助教学的立足点是“辅助”,不能喧宾夺主甚至取代教师的主导功能,教学应主要在现实中进行;其次,面对移动互联网中的海量信息,教师应加以引导并监督学生有选择地接受信息,防止学生沉溺于网络娱乐功能中;最后,信息时代的教师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否则无法更好地改革教学方式。 (作者单位:四川外语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新闻业务论文:舆情研究与数据新闻业务探索 只有长期监测网络舆论场,对网络公开数据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才能深入了解网民和网络舆论,凝聚社会共识。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进入“大数据”的世界,任何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轨迹和趋势,都可以成为丰富多样的数据形式被记录、计算和预测,这让数据新闻的产生如水到渠成一般。 互联网舆论格局变化催生新的信息服务形式 互联网舆情大数据是能够挖掘、汇总和分析的宝贵信息资源,这是主流媒体开始重视舆情数据工作的重要原因。网络舆情研究就突发事件和热点话题来监测、分析和研究公开的互联网信息,超越了传统的新闻业务范畴。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从2007年以来,针对媒体报道和网民言论进行分析与解读,每年都和中国社科院共同推出《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 “倾向性”分析与词频统计打开一扇窗户 人民网早期的舆情研究根植于互联网信息增值服务,开发过“人民数据”,但直到找准了对于网上复杂言论定量化的“倾向性分析”,舆情研究才打开了一扇最重要的窗户。近年来充分运用舆情数据,结合传统新闻简报,把社会学、统计学、心理学特别是公共管理学等与新闻传播理论相结合,利用互联网上公开的信息,盘点和分析社会舆论格局的变化,及时做出舆情预警和分析研判。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近年来注意对舆情、舆论、新闻与民意等不同概念的准确把握。首先,我们追踪研究网络舆论场,搜集和了解决策反馈,把握社情民意,为促进政民顺畅沟通和良性对话效力。其次,当网络舆情产生聚集时就会向网络舆论转化,网上舆论场外还有多元社会利益的博弈场,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引导就是要弄清网络舆论指向。第三,突发事件发生后,考察零星而起的网络言论会在哪些具体网站、网友群体之间迅速酝酿成为社会热点。网络舆情监测也要深入考察舆情压力的形成脉络与走势、网络传播特征和媒体互动特征。第四,编辑要掌握基本的舆情研判知识和技能,及时发现舆情热点和拐点,为舆情应对做好前期基础工作的同时,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 从技术上来说,舆情监测与分析有最重要的五种诀窍,包括搜索工具、关键词运用、信息源、时间线和倾向性分析等。这五种诀窍,让舆情工作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监测到来自各种媒体的舆情热点,判断网络舆情走势。同时,通过对网络舆论进行精准分析,准确把握重大新闻事件发酵发展的脉络。而舆情大数据平台这样的智能化工具,提升了信息搜索分析的能力,有助于提升工作效能,节约人力成本,也是当前舆情数据工作的发展方向。 数据新闻与舆情研究多元化模式的研发 近年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大量借鉴多学科的理论模型,拓展了舆情研究的领域,取得了很多成果。比如,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在大量舆情研究中总结出网民关注度、传统媒体介入、网站推荐位置、网络意见领袖关注度、外媒关注度和网下行动等数据热度指标,党政响应、信息透明、政府公信力、行政问责、动态反应、网络技巧等舆情应对量化指标体系。2013年以来,我们运用智能化平台和数据软件工具,通过词频和情感词分析,推出“全国地方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总理两会答记者问”、“全国舆情地图”、“大数据图说高考志愿填报”等图解数据新闻。 在议程设置方面,我们注意观察政府、媒体和网民分别主导的三大舆论场域的此消彼长和微妙变化。对于繁荣活跃的网民议题进行必要的验证、甄别与疏导,消解网络水军、网络谣言对社会网络环境的伤害,对市场化媒体和境外媒体报道与言论进行及时考察与反馈。 在网络人文地图方面,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多次进行了互联网博客论坛调研,深入了解我国网民分布和人群流动特征,比较不同新闻网站、门户网站和热点虚拟社区的网民社会学特征。《2013年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还推出了对国内网络意见领袖群体调查研究的成果。 只有长期监测网络舆论场,对网络公开数据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才能深入了解网民和网络舆论,凝聚社会共识。在我国把互联网安全与信息化作为重要战略的今天,对舆情数据报告的探索,将为我国主流媒体转型和推出数据新闻产品,充分运用舆情数据提升舆论引导能力提供一些借鉴。 (作者为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副秘书长) 新闻业务论文:论数据新闻对新闻业务的革新 【摘 要】数据新闻是随着数据时代到来出现的一种新型报道形态,是数字技术对新闻业影响的必然结果,它的出现改变了传统新闻生产流程,促进了新闻业务的革新,主要体现在新闻报道模式、新闻语言和新闻管理方式的变化上。 【关键词】数据新闻;新闻业务;报道模式 数据新闻(data-journalism),又称数据驱动新闻(data-driven-journalism),是对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发现数据间错综复杂关系,以可视化的方式进行的新闻报道。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和形式由文字变为数据,这是新闻业在信息技术浪潮下的转型与变革,它改变了传统的新闻生产流程,促进了新闻业务的革新,主要体现为新闻报道模式、新闻语言和新闻管理方式三个方面。 一、新闻报道模式的革新 “模式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新闻报道模式是指新闻传播所依循的准则和样式”。数据新闻的出现,变革了新闻的生产方式,主要体现在新闻报道模式上。 新闻线索的新途径。传统新闻报道中,新闻线索主要来源于新闻会、记者招待会和热线。在信息时代,丰富多元的信息本身就是极富挖掘价值的新闻资源,媒体利用数据库,深度挖掘有价值的新闻故事,大大拓宽了新闻线索及选题来源。数据新闻的出现同时拓展了传统新闻的类别,通过赋予一般性事件以新的价值,预测类新闻的数量大大增加,有助于提升媒体竞争力。 新闻客观性的新实践。新闻客观性,是指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符合客观实际,不偏不倚。然而,新闻客观性在学界一直充满争议:新闻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经济水平、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的影响,其报道不可能做到完全客观中立。 媒体融合的新形态。2012年12月,《纽约时报》网站了《雪崩》的新闻,报道了2012年2月美国华盛顿州卡斯凯德山区雪崩造成三名滑雪爱好者罹难的事件。报道首先呈现的是风雪交加的动态画面和寒风呼啸的声影,交叉使用文字、图像、影像、动画等表现形式,视听手段的完满结合营造了一种栩栩如生影像氛围,为读者提供了全新的视听体验,迅速吸引了大量读者,这一数字报道的作者John Branch于获得了2013年普利策新闻奖。资深科技记者欧姆马利克非常看好《雪崩》形式报道的前景,他认为:“以这类型的数字化报道模式为起点,开创一种新的商业模式,重新定义新闻报道。”数据新闻作为一种全新的的报道模式,越来越注重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它将传统的文本形式和多媒体技术结合,满足受众的多样化需求,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 二、新闻语言的革新 “数据可视化”是利用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将数据转换成图形或图像的形象化方式呈现出来的方法技术,它以静态或交互的可视化方式呈现给受众,清晰直观地解释数据内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受众在一定的情景背景中理解新闻事件,从而更能深刻地理解事件的发展以及背后的意义”,其中信息图应用较广泛。“可视化的新闻以可视化呈现的数据为中心,但不能单纯的认为数据新闻就是数据分析和数据可视化,它与传统的新闻一样还原新闻现场、讲述新闻故事,只不过是让受众更容易认知新闻事件中复杂的情境。”英国《卫报》的数据编辑西蒙罗杰斯认为数据新闻并仅仅限于可视化,它也可以以一个新闻故事的形式呈现,只是有时故事是用可视化效果或地图来讲述。2010年,《卫报》利用维基解密数据和谷歌地图软件,制作出数据新闻《伊拉克战争日志》,将每一名阵亡士兵作为一个红点标注在地图上的对应阵亡地点,触目惊心的红点地图所揭示的新闻事实引起英国社会震动,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英国做出撤军伊拉克的决定。 三、新闻管理方式的革新 数据新闻的制作不仅依靠编辑的选题与策划,更依赖于技术的数据挖掘以及可视化处理,这种新闻生产方式决定了采编部门和技术部门的密切联系。因此,如何合理配置传统的编辑部门与技术部门的资源,有效发挥数据新闻特性,成为新闻管理的新挑战。目前,国际主流媒体纷纷对新闻编辑部门进行重组,对传统采编部门做了一些调整,建立围绕可视化数据新闻的业务线,从而提高了数据新闻制作的质量。 如何将大数据中有价值的信息变成新闻报道,考验着新闻传播行业对信息的整理和意义的挖掘,随着数字技术对传媒业的深入渗透,编辑和技术部门之间的交叉合作更加紧密,但这种形式的新闻编辑室重组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在某些情况下,数据技术人员很难前期介入报纸的内容策划,缺乏对新闻议题的充分了解,使视觉化新闻叙事变得有心无力。这对记者的数据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拥有良好的数据能力(即收集数据、提取有价值信息、理解数据、可视化数据、传播数据的能力)将是未来新闻从业人员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史蒂夫多依格认为:“每一位新闻记者应该好好利用数据新闻学,好好学习如何取得数据和运用像等工具软体,就能改善任何领域的新闻报导。他们即是资料新闻学家,又同时是编辑。”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媒介环境更加的全球化、开放化、数字化。数据新闻是新闻界在新媒介环境下做出的积极的应对和转型,数据新闻不仅让受众体会到了新闻报道的直观、简洁,更让受众对新闻的理解更加理性、深入。有“互联网之父”之称的蒂姆伯纳斯李认为:“数据新闻就是未来。”然而,数据新闻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与传统新闻报道相比,数据新闻尚不具备较强的可持续更新能力,因为数据主要来自具有持续的数据形成机制的行业或领域,数据新闻也主要集中在这些行业的报道,并没有涵盖所有的新闻报道领域。因此,数据新闻作为大数据时代新闻报道的一个新形式,它强化了新闻报道的某些领域,弥补了传统新闻报道的弱势,但它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新闻报道,而是传统新闻报道的有力补充。 新闻业务论文:网络人才之新闻业务能力 如今,上网已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手段,然而网络记者却逃不过世人眼中“非正规军”的形象,有人还将网络记者戏称为“廉价记者”。其实网络记者不仅要具备传统媒体记者的所有素质,还要求具备网络、多媒体熟练运用的能力和对新闻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 传统媒体所面对的受众群基本是固定的,或一个区域或一行业或一个受众群体,而网络媒体一旦将新闻到互联网上,其受众就涉及地球上的所有的人,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肤色的人都可能是网络新闻的读者。显然,为“地球村”提供信息服务的网络记者肩负的责任重大,相应要求网络记者具备的能力也就更高。 新闻业务能力是每位从业记者所必备的能力,指掌握和运用新闻手段的能力,即新闻的采访与报道能力。通常表现在社会活动能力、新闻判断与选择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文字表达与信息整合能力。 社会活动能力。都说记者是社会活动家,即使做不成社会活动家,至少也应该活跃在社会的大舞台上,具备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上至政府官员,下至贫民百姓,善于交往,多方面接触群众,记者笔下的人物或新闻事件才会更加鲜活生动,才更有可读性和说服力。 新闻判断与选择能力。这是记者从事新闻工作的基石,是从纷繁的社会现象中,敏锐地识别什么是新闻的能力,即新闻敏感。这种职业敏感来自对实际情况、有关政策和新闻特性的了解及采访经验的积累,在采访调研的基础上迅速作出分析、判断,这是网络记者所必备的重要素质。2005年11月20日,市民竟相散布哈尔滨要地震的消息,市民惊恐不安。东北网记者第一时间赶到了黑龙江省地震局了解情况,以最快的速度在网上发出了《黑龙江省地震局专家称哈尔滨近期不会发生地震》的消息,有效平息了愈传愈烈的地震谣言,让市民吃了定心丸。 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强的记者善于抓住事情的关键问题,很快了解事情原委及实质,并善于识别被采访者所述情况的真实性。同时还表现在对所了解的客观事实该不该报道及如何报道的判断和谋划上。如在一次被誉为“农民的好医生”黑龙江优秀共产党员战胜军的集体采访中,如何在众媒体中脱颖而出写好稿并非易事。东北网的记者放弃了传统媒体贯用的长篇人物通讯,而是跟踪拍摄了战胜军一天的工作生活,写成图文札记,最终这篇生动、真实、感人的稿件赢得同行及网民的一致好评。 文字表达与信息整合能力。记者肩负采访报道的任务,在采访到大量事实素材之后,就要通过书面形式把新闻报道出去,这就要求记者具备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网络新闻较强的时新性,还要求网络记者能够倚马可待,一挥而就,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掌握的素材写成新闻稿件。网络记者要善于在当今信息海洋中发现“珍珠”,并且用巧妙的手段将其串联起来,形成有价值的“项链”。 新闻业务论文:新闻业务研讨务必注重针对性、创新性、长效性 今天,我们举行“创新融合?世博会报道前瞻”专题研讨会。这是在上海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牵头下,由市新闻工作者协会、解放、文新、文广新闻传媒集团联合举办的“三项学习教育”系列专题研讨活动的一项,按照计划,接下来还将举办“网络检索与现场采访”、“以扎实的功底办好版面做好标题”等专题研讨会。今天这场以世博报道前瞻为主题的研讨会是这一系列活动的开篇之作。 实事求是而言,当前因为媒体市场竞争激烈、经营面临困难等原因,加之浮躁之风、取巧之风有所流行,有人认为新闻工作不必“青灯黄卷”,有“终南捷径”可走。一些新闻单位对新闻业务这一主业的重视和研究不够,在机构设置、人才培养、研究总结等方面,一定程度上认识还没到位、举措还没到位。我们讲事业发展,既要重视有形事业的发展,比如资产、资本、规模等等,更要重视无形事业的发展,这个无形的事业就包含了我们对人才的培养,队伍的建设,这是新闻事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百年大计和根本之道。 因此,记协提出要在“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中组织一系列的新闻业务专题研讨,我觉得很重要,尤其看到今天来参加活动的,年轻记者编辑占了绝大多数,更感到高兴。 下面我就新闻业务专题研讨活动的开展谈几点意见: 1.新闻业务研讨一定要加强针对性,要发现真问题,真解决问题 两周前,在市委宣传部召开的上海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动员会上,我强调,要把学习教育与新闻业务、新闻实践紧密相连,结合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举办新闻业务专题研讨会,是很好的一种方式。但研讨活动切忌主题空泛,切忌空洞议论,业务研讨一定要目标明确,有所针对,要能够发现真问题,真解决问题。 针对性的关键在于主题设置。今天的主题是“世博报道前瞻”,随后两场的研讨主题分别是“网络检索与现场采访”,“以扎实的功底办好版面做好标题”。看得出来,这三场研讨会的主题设置都是经过认真思考,有所针对的。世博宣传是我们近年来宣传工作的重中之重,尤其到明年,世博会正式开幕,相关宣传将成为上海新闻界的一场“攻坚战”,一场“持久战”。攻坚战是针对其强度而言,持久战是针对其难度而言。世博宣传从7年前开始,到明年年底结束,将经历申办、筹办、临战、举办等多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宣传重点,不同的宣传策略,要求达到不同的宣传目的和效果。难度之高,持续时间之长,投入力量之大,是上海新闻宣传前所未有的。能否做好世博宣传报道,是能否充分放大世博效应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办好一届成功、难忘、精彩的世博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客观地说,我们在世博会上的宣传投入不少,作品堪称汗牛充栋,有很大成绩,不能低估,但相当一部分工作影响力究竟如何还要清醒对待。兄弟省市了解世博的人少一点,大可理解,上海真正对世博正确、深入了解的也不多,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新闻舆论传播工作中有待深入研究的一个问题。我们“热热闹闹”行、“表面氛围”行,“深入人心”还有差距,到现在还真的很难说出一批有影响力的精品力作。把这个问题好好研究,就有针对性了。这不仅是采访世博条线记者的事,也是整个新闻单位上上下下、各个部门要共同研究的问题。 最近,市委书记俞正声同志接受凤凰卫视的专访,在此之前,接受过中央电视台的专访,正声书记到上海以后接受电视专访仅有这两次,两次都是谈世博。这既体现了领导对世博筹办工作的重视,也体现了对宣传世博的重视,正声书记非常重视借助媒体把筹办世博的信心、愿景,当然也包括难度,传递出去。“凤凰”的采访是产生十分积极的效果,形成了巨大影响的。凤凰网三日内点击量超过175万,欧洲和北美地区反响也很强烈。因此,今天我们把世博宣传报道作为系列专题研讨会的第一场,这个安排是恰当的,及时的。 另外两场研讨会的主题,我认为也是很有针对性的。“网络检索与现场采访”提出了目前新闻界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以网络检索加拼拼贴贴代替现场采访。这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也可以说是危害新闻事业的大患。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如果我们放弃记者的现场采访,放弃第一手材料的挖掘和占有,满足于在网上搜索、粘贴,拼凑新闻,很容易造成以讹传讹,无中生有。最直接的一个后果是有些媒体越来越被互联网上的各类信息牵住鼻子,自己对新闻的发现能力日渐衰弱,再下一步,就是整个新闻事业的衰弱。“以扎实的功底办好版面做好标题”,看上去是抓版面,抓标题,其实质是抓新闻价值观,抓宣传导向。画版面、起标题不单纯是个技术问题,而是新闻价值观和舆论导向直接的、重要的体现,是一张报纸,一家媒体的脸面。抓不抓,是否用心抓,用什么样的思想、水平抓,大不一样。 因此,我认为,这三场研讨会的主题设置都是非常好的,结合了新闻界当前真实存在的问题,既有针对性,又有迫切性,希望通过大家的积极参与,讨论交流,能够真正起到推动解决若干问题的作用。 2.新闻业务研讨要充分调动年轻记者编辑的参与热情,在年轻人中形成热爱业务、钻研业务的良好氛围 我曾经在很多个场合表示过,记协开展活动,一定要研究如何吸引年轻新闻工作者的参与,记协要成为年轻记者编辑唱主角的舞台,也要尽量多地创造让年轻记者编辑唱主角的机会。因此,今年的“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所设计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其主要发动参与的对象,都是新闻界的年轻人。 年轻的新闻人,是媒体发展的生力军,也代表和影响着媒体的未来走势。一家新闻单位,对年轻人的培养重视与否,将直接影响着这家媒体的发展前途。当前,在部分新闻单位,对年轻记者编辑存在着“使用多,培养少”,常常是“只问结果,不问过程”,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只负责布置任务,派活儿,至于完成这项工作要注意什么、学习什么、准备什么,这个不关心,甚至根本没有。年轻记者在实施中有困难,不管;年轻记者水平不够需要指导,不管;甚至是自己的指令有偏差,根本无法实施,也不管。工作完成了,也没有总结和分析。长此以往,严重挫伤了年轻记者编辑的积极性,更谈不上支持和培养。 当然,另一方面,新闻界的年轻人自己也要积极主动寻找学习的机会。年轻人的特点是思想活跃,求新求异,敢闯敢试。但存在的问题,也是明显的,尤其是上面所谈的网络检索与现场采访、版面与标题制作,年轻记者编辑出错的可能性比较大。出错不可怕,可怕的是出了错,挨了批评还是不知道错在哪里,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好的,甚至简单理解为“上面管得太死”、“领导怕丢乌纱帽”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业务学习,加强业务交流研讨,在互相交流、分析中吸收、提升。要形成钻研业务、崇尚业务,业务人才受重视、得重用的氛围和局面。 我有时在思考爱因斯坦成才的原因。他的成才当然与很多因素有关,但其中有三个因素值得重视:一是他的叔叔很爱好物理和电器,这对他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二是他母亲从他7岁开始就要求他拉小提琴,足足苦练了7年,这个对他一生都很有帮助;最后一点,也是要引起我们充分关注的是,他在年轻时和几个朋友组成了一个奥林匹亚科学院,经年累月,几乎每周,经常在一起就各自思考的各种问题进行交流、研讨,相互之间在一些重要问题上获得了突破性的巨大的启发和帮助。其中的这第三个因素,在我看来,是爱因斯坦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尤为重要的一点。 现在上海的各家媒体,对业务研究的重视程度还是有所不同,有些单位研究氛围浓一些,有些单位散漫些、无所谓一些。年轻的记者编辑,在向本单位的一些前辈名记者、名编辑学习的同时,跨媒体、跨单位地在全市层面参加一些类似于今天这样的业务研讨,是很好的学习方式,也是很好地了解全市其他新闻单位业务水平、业务认知,进而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的重要机会。 这次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除三个业务研讨会以外,还有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希望上海新闻界的年轻同志抓住这些机会,多做交流,多学习。 3.新闻业务研讨要着重于创新性,以创新思想引领业务研讨 业务研讨的创新有多个方面,比如互动的形式、结合阶段性工作的个案研讨、全国同行业务借鉴研讨、全球化视野内的业务研讨,等等。但关键还是在于思想的创新,要以创新思想来引领业务研讨活动,力争推出创新性的成果。 年轻同志是很重视甚至渴望创新的,但着力点要注意,也就是什么地方创新是最重要的。从某种程度来说,现在的状况,是最不缺乏“新形式”的。我们看看自己的报道,几乎每天都有所谓标新立异的人或事出现。但很多所谓的创新,徒有新的表面,而无新的实质。新,不仅仅意味着不同于旧;创新,更不仅仅意味着推出与众不同的东西。不同,并不表示就好,新,也并不表示就有价值。我们所需要的创新,不是片面地追求与旧不同,与众不同,关键是要更先进、更优秀、更有价值。 对新闻业务而言,本质的、真正的创新在于思想的创新。思想力决定吸引力,决定影响力,决定穿透力。思想的创新是一切创新的根本推动力。目前的新闻界,最欠缺、最需要的正是思想创新。思想创新包含了我们对新时期新闻工作性质和地位的思考、对新传播技术革命下传媒格局变化的思考、对新传播技术推动下新闻业务流程再造的思考、对国家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媒体市场化竞争的思考,等等。具体到某一项新闻报道工作,思想创新还意味着主题的选择、角度的切入、不同的解读、丰富的诠释等等。 比如,世博宣传报道,我们的创新不要仅限于又出了多少专版画刊、做了多少连线报道、直播报道,这些是需要的。但更需要的是要深入思考如何理解、阐释并表达好“更好的城市、更好的生活”这一本届世博会主题的本意,如何让更多的受众同我们一起更深入地关注城市科学发展的命题,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处的命题。俞正声书记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本届世博会将带给世界最大的贡献,不仅仅是如何改善了上海的城市环境,也不单是拉动了多少经济指数,而是把如何实现城市科学发展的思考和若干成果呈现给世界。对这个观点,我们该如何理解,并如何传递出去呢?我们要把对类似这样的问题的思考,融入到业务研讨中,以追求有价值、有思想内涵的创新。 4.新闻业务研讨要立足于长效性,要通过制度建设,使业务探讨、业务交流成为常态 业务交流和学习是需要创造机会、提供平台的。因此,我最后要强调的是,我们要把新闻业务的研讨常态化,制度化。 媒体要发挥主体作用,积极组织参与,记协尤其是青年记者工作委员会要发挥组织作用,要经常策划、组织全市层面的业务研讨活动。通过研讨,让各种思想,各种对新闻业务的认识,有所撞击、有所争论,撞出火花,论出共识,让所有参与的人,都能够有所收获,或者是开阔了眼界,或者是加深了认识,或者是转变了看法。 很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业务研讨不要止于一谈而过,要重视研究总结,形成成果。这次举办的三个研讨会,每场结束后,记协和活动组织方要出工作专报,要详细总结研讨会开展的情况和形成的一些成果。三个研讨会全部结束后,要把研讨会的精彩内容汇编起来,形成“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交流材料,把研讨会的影响力充分放大,真正使之成为上海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重要抓手,成为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 此外,我们还要发扬过去好的做法,在年轻记者编辑中积极发掘业务骨干,发掘先进典型,组织个人作品研讨会,学人、学作风、学作品。要通过多种途径,以多种方式对年轻的业务骨干、先进典型予以奖励,重重地奖励,以此来激励更多的优秀年轻新闻人脱颖而出。
农村文化论文: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摘 要: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中应有之义,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基础。文章主要就农村文化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做了简要的分析,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设农村新文化的途径。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 问题 成因 途径 一、新农村建设中的“硬件”和“软件”存在的主要的问题 1.农村文化娱乐生活方式单一,设施缺乏 虽然各个农村的现状发展不平衡,但农村文化娱乐生活单一和设施缺乏却是很普遍的现象。农民绝大部分信息来源于电视和与人的交谈,而且大部分农村的电视频道单一,农村的信息来源渠道窄,从而导致不良的娱乐方式慢慢地侵入农村的文化娱乐市场,特别是冬闲时节,茶馆、卡拉OK厅、麻将馆作为文化娱乐的主要方式,赌博风气有所增长。既破坏村风又影响家庭团结,特别给下一代带来了不良的影响。没有适当的文化和体育设施为村民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娱乐条件,从而导致村民文化的偏离。 2.对封建迷信现象和邪教传播的需求有所增长 许多农村开始兴起编家谱和建庙宇之风,凡是重大的事情基本上都要烧香拜佛,预测凶吉甚至有些老年人有病不去医院而是依赖封建迷信。邪教近来更加有组织有纪律进行地下活动,也乘机通过各种手段来蒙骗群众,非法达到各种政治目的或者达到聚敛财物的目的,给新农村文化建设一定的阻力,也给社会稳定带来了很大隐患。 3.农村宗族和宗派势力有所反弹 宗族势力千百年来在中国农村有着根深蒂固的传统,在几千年的农业社会中,“宗族成为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组织和管理方式”。自从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时期由于国家权力深入到基层,宗族势力日渐衰落。但是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国家力量在乡村社会的逐步退出,最近开始有所反弹,这主要体现在村务利益的划分和公共事务、村级选举、民主权利的操纵等方面,这些都体现了宗族势力的影子。宗族势力的膨胀反过来削弱基层政权的行政调控能力,在乡、村两级造成梗阻,使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无法畅通和贯彻实行,出现家族势力控制基层民主政权,民主权力难以充分的发挥作用。 4.村民的集体意识弱化和制度性淡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由原来的集体经济转向农村分散经营机制,以及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一些地方生产仅靠妇女和老人,出现了许多“留守儿童”,村民之间的交流减少和集体参与意识弱化,相互沟通与交流的缺乏使农村人际关系存在不和谐的音符,家庭内部和宗族之间的矛盾很难调解。许多乡村精英政治意识淡化,拒绝参与政治系统,再加上基层组织松散,制度的有效的供给不足造成现有制度的缺失或冲突,这样使得制度权威弱化,乡村精英流失和文化水平和素质较低,基层制度意识淡化,从而导致了有些国家的政策“上传下达”的脱节,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不完善,农民政治权利需求的萎缩。 5.农村科技的缺乏和民间艺术的退化 农村科技和农业科技组织缺乏历来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也是我国的根本政策,但也是历来都没有解决好的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中又呈现的更加突出,严重滞后了新农村建设。中国是有广阔的地域和多民族的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造就了中国丰富的民间文化,但改革开放以来,民间文化在逐渐的丢失,民间文化继承得越来越少,许多的艺术家在不断的呼吁要保护民间艺术,但在市场经济下,这种现象也一直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 二、问题的成因 1.农村文化是个有机统一体,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集体经营到农村分散经营,许多农村集体力量弱化,农村各个方面都受到了冲击,曾经的社会合力已经分化,农村的管理能力也大大弱化,村民的集体意识弱化和制度性淡化,乡村精英政治意识的淡化和对体制的冷漠,加上国家的权力逐渐的下放和回缩,逐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最大化追求个人利益,社会利益重新划分,导致了宗族势力有所反弹、封建迷信势力和各种邪教势力有所抬头,从而使农村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分化,农村文化逐渐地丢失或弱化。 2.农村文化建设长期以来的误区 一是认识不足,不少的人认为只要经济发展了,农村文化自然就有了;二是投入不够,随着集体力量弱化,近年来,国家对农民减负和农村基层经费的制约,无法对农村的公共文体设施建设提供足够的资金,导致了文化基础设施落后;三是组织不力,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起来,许多公共文化机构运转存在较大困难,甚至处于停滞状态,根本无法使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深入到农村和服务农村,缺乏非赢利性社会组织的参与。 三、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1.农村文化现状:“三叫”、“四难” “三叫”: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四难”: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面对新农村文化出现的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只有这样农村文化建设才能够开创新局面,才能极大地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以农民为核心,着眼于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求和文化素质、科技水平等,不断的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新农村文化。 2.从“输血”向“造血”转变 新农村文化建设可以为生产提供有知识有技能的新型农村干部和新劳动力。必须加强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建设,特别是基层干部的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加大教育部门和文化部门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支持,各个地方组织一支文化科技队伍,定期和不定期地对农民进行大规模农业科学与农业技术、文化的培训,组织各种农业、科技组织,特别是在农闲时节,给农民进行技术与知识的培训,真正的实现科教兴农。同时加强农村基层班子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 选派一些优秀的农民到先进、发达的地方学习和考察,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培养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懂科学、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通过城乡的良性互动,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3.要认真制定和完善农村制度,创新干部任用机制,加强法制建设 通过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村民自治制度、村规和民约,规范和约束村民的行为,遏制农村打牌赌博、大操大办婚、丧事、封建迷信等活动。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发展基层民主,构建充满活力的乡村治理机制,反对各种势力对村民选举的干扰和侵害村民民主权利,特别是反对宗族势力的干扰,使得村民选举制度公平、公正、透明。加强法制教育和宣传,使村民成为知法、懂法和守法的合格村民,能用法律的手段维护个人的利益、解决纠纷。加大对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基础设施的投入,抓好村镇文化站、电影院和体育场的建设力度,使文化深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4.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相结合 农村的节日民俗文化活动,作为传统民族民间艺术展示和传承的载体,显示着农村传统文化的恒久魅力,要把它和现代文化进行有益的结合,并从传统的区域文化传播,追求到省外、国外展示。每到传统节日,农民舞龙舞狮、踩高跷、荡湖船,民间戏曲等将成为农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大餐。农民是农村的核心,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围绕这个核心,必须改变单一形式,把现有资源和当地的民间传统结合起来,农村文化与农民“零距离”,进行挖掘和整合资源,要让深奥的理论简明化,用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和传播方式来阐述深刻的道理。加大对农村优秀民间艺术团体和文娱活动的支持,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建设新农村重要的是需要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和广大农民在加快经济发展、改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同时也要建立起一种适合于新农村建设的文化观念。一旦这种文化观念能够形成并深入人心,就能够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层面上发挥其广泛、稳定而持久的影响。 综上所述,新农村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政策,惠及9亿农民兄弟。它的完善对新农村和农村现代化进程都有积极的建设性作用。相信通过社会组织、政府与农民自身的共同努力,必将建立一个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相适应的和谐新农村文化体系,促进新农村的全面发展。 农村文化论文:建设先进文化推进新农村建设 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以来,孝直镇注重文化建设,借助载体营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走出了一条靠文化提高党员素质、靠文化凝聚民心、靠文化促进发展的路子。 学以致用,创新理念,靠文化聚民心 人们常说“百人单位用人管人,千人单位用制度管人,万人单位用文化统领人”。千百年来,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根深蒂固。用先进的文化理念凝聚民心,开展工作,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孝直镇党委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把文化建设与先进性教育相结合,不断创新思维,以新的理念引领各项工作,全镇上下凝心聚力求突破,一心一意谋发展。一是践行“三不”执政理念。孝直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公开向全镇承诺:一不给下届党委政府留负担,二不在群众中落埋怨,三不给自己留遗憾。用通俗易懂、朴实无华的语言反映出了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执政理念,以此推动经济发展。自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以来,孝直镇党委领导干部带头学、带头讲、带头听、带头议、带头改,发挥了表率作用,做到了决策科学,定一条是一条,条条算数;做事到位,做一件是一件,件件落实;承诺有度,说一项是一项,项项兑现。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地把“三不”执政理念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以“干不到一流就是失职,争不到第一就是落后”为目标,激发了广大党员干部“心系孝直、干事创业、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浓厚氛围。二是打造“诚信”文化理念。为进一步打造诚信孝直,大力弘扬诚信文化,在全镇范围内实施了“诚信兴镇”战略,开展了以争创“文明诚信政府部门、文明诚信民营企业、文明诚信个体工商户、文明信用村、文明信用户”五项活动,构建政府、企业、公民三级社会信用体系,叫响了“诚信孝直、孝直诚信”的口号,确立了“今天的诚信就是明天的发展”的工作理念,树立了“工业立镇、诚信兴镇”的目标。把文化建设与广场建设相结合,在孝直中心广场建了“孝侄”铜像、正义厅、奉献厅三座标志性的建筑,“孝侄”铜像,倡导“孝顺直实”的传统美德;正义厅,教育引导人们见义勇为、树立正气;奉献厅,倡导助人为乐、乐于奉献。广场成为大家学习的大课堂,每到重大节日,群众、学生等都到广场接受诚信教育,形成了浓厚的广场文化,使人们时刻置身于诚信文化氛围之中。三是叫响“三个时刻不忘”工作理念。镇党委书记刘美琪经常对机关干部讲,党和人民叫咱来孝直工作,就应该把孝直作为实现人生价值、施展抱负的机会,最大限度地发挥职能作用干一番事业,造福孝直人民!为此,他向全镇干部提出了“三个时刻不忘”,即时刻不忘责任,时刻不忘形象,时刻不忘发展。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广大党员干部把“三个时刻不忘”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牢固树立了责任意识、形象意识、发展意识,自发提出了“工作不在我这里拖延,差错不在我这里产生,不良风气不在我这里出现”的标准,自觉做到学以致用、靠前指挥、靠前落实,在实践中悟出了“责任重于泰山、形象胜似生命、发展压倒一切”。人们常说,乡镇工作老办法不能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通过实践总结出了:老办法也能用,看你是否灵活用;硬办法也敢用,看你是否依法行政;软办法也管用,看你是否真心为群众;新办法更实用,看你是否学会用。工作中,广大党员干部自觉的把“三个时刻不忘”落实在行动上,把先进性体现在工作上,形成了“以干事树形象、以干事促发展”的良好局面。 突出特色,借助载体,靠文化正民心 文化是一个单位的精神支柱。孝直镇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借助载体积极倡导先进文化,不断强化文化阵地建设,扩大先进文化在群众中的影响力。一是以文明户评比为主抓手,注重人文环境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出发点。大力倡导文明新风,实行以德治镇。全镇39个村村村开展了文明户评比活动,各具特色。孝直村实行了“精神文明物质奖”,使精神奖变物质奖,物质奖转化为精神动力;商庄村的“流动匾”成了群众想得到而又怕失去的荣誉;贾庄、东山等村把奖励基金转化为给文明户订阅科技报。“七一”前夕,镇党委政府对评出的1000户镇级文明户进行了发牌表彰。二是以文明一条街为主战场,抓好文化阵地建设。为弘扬倡导先进文化,孝直镇坚持以引导农民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在改善村容村貌、丰富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上下功夫,着力把文明一条街作为新阵地,在街道硬化、绿化、美化、亮化的基础上,突出文化建设。大力宣传催人奋进的格言、警句,各村写出10—20条先进文化的标语,付庄、前科、张庄等村制作了高标准的展示牌,成为全镇乃至全县的亮点单位。村村都有文明街,街道成了宣传文化的大课堂,让墙壁“育人”,让标语“说话”,让文化“诱导”,用先进的文化武装头脑。三是以文化大院为主体,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经常开展丰富多 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增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活力。孝直镇党委政府立足实际,积极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以适应广大农民求富、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和要求,把重心放在抓好公益性文化上来。东山等村投资5万多元,建起了集图书室、阅览室、健身路径为一体的文化大院,成为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致富思源不忘党,富而思进不自满。通过这些活动,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环境和教育氛围,使人们时时处处受到先进文化的熏陶,广大农民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人心思上的新境界。 注重实效,加快发展,靠文化顺民心 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地区、一个单位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文化繁荣的地方,也必然是经济发达的地方。在一定程度上说,先进文化必然会拉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孝直镇把发展先进文化,倡导农村文化,靠文化的影响加快经济发展,让广大农民得到实惠作为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落脚点。 在全镇,提出了“建美丽的孝直镇,做幸福的孝直人”的目标,精心打造“山皆青、水皆绿、人皆诚”,力争把孝直建成四季常青、三季有花、各有特色、没有围墙的大公园;在机关,围绕“建学习型机关,做创新型人才”,广大党员干部立足岗位敬业奉献,形成了比着干、争着干的良好局面;在学校,围绕素质教育,开展了“我能行”主题教育活动,根据学生特点成立了“一休”班、金钥匙班、小白帆班等,促进青少年全面成长,形成特色校园文化;在企业,坚持“工业立镇,诚信兴镇”的指导思想,守信誉,保质量,创品牌,拓宽了发展空间,形成了“互利共赢,诚信立业”的企业文化。 发展是硬道理。孝直镇咬定发展不放松,大力实施“工业立镇、诚信兴镇”战略,靠浓厚的文化氛围、淳朴的民风、便利的交通、优美的环境吸引客商,使孝直成为众多客商投资的沃土、创业的舞台、发家的乐园。近年来,先后引进引办各类企业30余家,其中弧形齿轮、建畅机械、数控机床等高科技含量规模以上企业20多家,机械加工已成为孝直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农村文化论文:县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近几年来,我县农村群众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局面,对推动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农村群众文化工作发展还不平衡,特别是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XX县文化局下属6个局直单位,23个乡镇文化站,其中县城文化设施面积5000平方米,现有干部职工近400人。县文物所、稽查队与局机关一起挤在建筑面积不足300平方米的三层楼里办公;县电影院建筑面积为300平方米,能容纳2119人;县图书馆建筑面积为1200平米;文化馆建筑面积为2200平方米,内有排练厅3间,教室8间,业务活动大厅1处;祁剧团建筑面积为8600平方米,无演出剧院,现有的公共文化设施十分落后。 县电影公司始建于1976年,历经近30年风雨剥蚀,院内原有的20__多张硬座已有三分之一的座椅陈旧破烂,顶棚已经腐烂,舞台灯光和音响配置不全,效果甚差。县文化馆、图书馆的办公楼亦建于70年代,1994年就已被建筑质检部门分别鉴定为危房,至今没有得到翻修。 全县23个乡镇文化站中,步云桥镇文化站在去年市文化局的关心下争取上级拨款3万元,购买了一栋建筑面积达160平方米的楼房用作扩建文化中心;归阳镇文化站有一幢所有权归镇政府,使用权归文化站的文化中心,其他乡镇文化站大部分蜗居于乡镇政府办公大楼的一两间房里办公,有的甚至连一间工作房都没有,基本上处于“四无”状态,即无图书室、无影剧院、无娱乐场所、无办公场地;各乡镇共有6个影剧院,仅有2个影剧院的产权属县电影公司所有,其它都是借用影院。随着人们艺术欣赏程度的转化和有线电视的冲击,乡镇电影放映均处于瘫痪状态。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由于历史的、经济的、社会等方面原因,致使文化设施建设存在很多的落后现状,也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形成这些落后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1、原有文化设施基础薄弱。县直各单位和乡镇文化站设施,大多数建于七、八十年代,由于各级财政“供奶”不足,设施建设配套不全、规模偏小、无论是质量、结构、布局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审美需求,不能适应现阶段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剧院拆后,现无款修建,仍然是空坪一块,使演出只能下乡演出,不能在县城演出。 2、财政扶持力度不够。近几年来,我县财政对文化干部仅拨人头经费,均没有安排维修、改建及活动经费。目前,全县各乡镇67名文化干部中还有18名文化专干财政只拨50的基本工资,另有6名文化专干分配岗位近5年时间还未落实财政拨款,工资待遇无着落,只能流落他乡打工糊口,另谋生路。特别是1998年取消文化市场管理费后,文化部门更无任何经济来源。想办事却办不成事,开展活动也只是四处求援,哀声叹气,可谓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3、发展文化的意识氛围不浓。上层和基层个别领导及建设规划部门对文化设施缺乏高度认识。有一种“轻文化、重经济”的主观片面想法,总认为文化工作上去了挣不了票子,吹吹打打保不住位子,唱唱跳跳饱不了肚子,看不到文化工作对推动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素质、促进社会稳定的潜在因素,忽略了文化事业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小文化”观点的束缚,致使一些人对文化建设在思想上不够重视,经济上不投入,建设上无规划,严重导致全县文化设施因循守旧,停滞不前。 三、几点建议 我县文化设施陈旧落后,文化工作队伍不稳定,文化事业发展机制不健全是当前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难题。只有有效地解决好这一难题,才能解决当前全县人们存在的精神文化“饥渴”问题,让广大人们群众真正享受到先进文化发展带来的实惠。为此,特作以下两点建议: 一是要制定和完善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小城发展规划,做到目标明确、任务具体、提上工作日程。要因地制宜,从当地实际出发,根据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要求,确定文化设施建设重点、规模和速度,保持文化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同步进行。 就目前而言,县里“四大家”及相关的县直机关单位都云集在开发区,建设规模基本形成县城亮点,但美中不足的还未建有配套的公共文化设施,这样,目前会给县城景观稍逊一色,缺乏精神“粮库”,缺乏生机和活力。建议上级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深谋远虑,及时果断决策,将在县城人口密集、地处繁华的中心地段——祁丰小区规划30-50亩地作为兴建公共设施用地,我们将在新区规划兴建县城第二影剧院、第二图书馆,建设一个集办公、影视、歌舞、展览、博物、阅读、休闲娱乐、教学培训、商住为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化的文化娱乐中心。构筑文化与经济良性互动的凌云壮志。 二是要增加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要把发展文化事业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有计划、有重点地增拨文化事业经费,并将其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亟待解决农村文化设施滞后和部分文化专干历年未拨分文工资的难题。 总之,加强文化建设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事,是各级党政领导和文化部门具有的共同责任,我们必须下大决心、花大力气,进一步加强领导,奋力拼搏,攻克难关。抓住有利时机,整合文化资源,建设文化陈地,繁荣文化事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把我县文化建设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农村文化论文:农村文化体育建设提升年活动实施方案 为加快推进文化强县建设,积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经研究,开展2016农村文化体育建设提升年活动。现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完善农村公共文化体育服务设施、提升文化队伍工作水平、健全农村文化体育工作机制为目标,通过农村文化体育建设提升年活动,进一步净化农村社会风气,促进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繁荣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我县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强化阵地建设 1.打造一批文化品牌镇。按照“一镇一品”的要求,各镇(街道)立足当地特色文化资源,围绕促进产业经济发展和繁荣农村群众文化,深入挖掘提炼培育区域文化品牌,打造一批文化品牌镇(街道)。各地要围绕提升区域文化品牌内涵,认真制订工作方案,设计工作载体,细化工作内容,抓出亮点特色。要围绕打响文化品牌,通过举办活动赛事和设计文化标识标牌,进行广泛宣传推广,营造浓厚文化氛围。 2.创建一批文化__村。突出典型示范,选择一批各方面条件比较成熟的行政村,集中部门和镇街资源力量,培育打造文化__村。__村要达到“十个一”标准,即要有一所文化礼堂、一个百姓舞台、一片门球场、一个灯光篮球场、一个室内电影放映点、一个文化广场、一家农家书屋、一支农民文艺队伍、一首村歌和一片文化墙。 3.评选一批文化特色村。立足各地实际,在现有工作基础上,排摸出一批群众文化活动活跃、具有较好文化特色的行政村。通过梳理文字、图片、影视等资料,进一步提炼特色村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县里将组织举办十大文化特色村评选活动,集中进行宣传展示,丰富全县文化建设内容内涵,促进农村文化繁荣发展。 4.新建一批农村文化礼堂。发挥农村文化礼堂在提升农民素质、打造“精神家园”、繁荣城乡文化、促进社会和谐中的重要作用,坚持结合实际、彰显特色,挖掘当地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将地域特色文化、传统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进行有机融合,做到破立结合、继承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礼堂品牌。 5.完善一批文体活动设施。以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加大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的县、镇(街道)、社区(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2016年,要完成县公共文化活动中心、县体育馆和游泳馆建设,开工建设县职工文化活动中心,进一步完善社区文化中心、图书分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场所,提升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二)创新队伍培养 6.实施“群星计划”。加大“种”文化力度,做好基层文化体育骨干和带头人的培养。2015年开展大型文化类培训辅导不少于30 场;开展体育技能类的辅导培训不少于20场。加强农村文化礼堂“八大员”培训,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定期举办业务培训班,经常性地组织市民宣讲团等团体到各地文化礼堂宣讲。通过辅导培训,不断提高农村文化体育服务队伍的业务水平,提升农村文化体育活动质量。 7.开展“春风行动”。坚持重心下移,建立部门单位和县级文艺骨干联片挂钩制度。指导各镇街成立基层文联组织,开展县级文艺人才下乡创作采风活动。加强对基层文艺团队、文化志愿者的引导和扶持,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将符合条件的社会文艺团队和民间职业团体纳入政府文化服务购买范畴,开展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精彩的文化下乡活动,发挥主力军作用。 8.健全“培养机制”。建立健全文艺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出台《进一步扶持社会文艺团队的实施意见》。开展以“深入生活、扎根农村”为主题的“学、采、送、种”活动,帮助和指导基层开展文化活动,促进我县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健康开展。 (三)繁荣文化活动 9.农民文化节。根据农村生产生活实际,精选一批为农村群众量身订制的文化活动,举办首届农民文化节,吸引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活动项目主要有:农民达人秀、农民趣味运动会、农民排舞展演、农民歌王赛和美厨娘大比拼等。通过各类活动和赛事,挖掘发现优秀的草根文艺人才和文化体育团队,充分展示我县农村新面貌和农民新形象。 10.体育运动季。有针对性地开展老年人门球巡回赛、健身操比赛等体育活动,提高中老年人的参与度。组织开展武林大会、游泳、乒乓球、篮球、羽毛球、钓鱼和象棋等单项活动,力争做到“月月有赛事、季季有盛会”,激发群众健身热情,充实人民群众业余文化体育生活。 (一)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各地各部门要站在落实“四个全面”,加快文化强县建设、实现农村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农村文化体育建设提升年”活动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县宣传部门要发挥牵头抓总作用,有关部门要抓好任务分解落实,镇街要重点打造“一镇一品一活动、两村一特一__”,社会各界要积极主动参与,形成共同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工作合力。 (二)精心指导,营造氛围。各地各部门要切实改进工作作风,进一步将工作重心下移,深入基层,深入农村,切实加大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力度。建立各级干部联系挂钩制度,及时指导和帮助解决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部门单位、镇街要根据农村文化发展实际,根据总体实施方案任务分工,制订切实可行的细化工作方案。新闻媒体要开辟专题专栏,加大宣传报道和舆论监督力度,动员全社会参与农村文化建设,为农村文化体育建设提升年活动营造良好氛围,创造良好舆论环境。 (三)完善机制,务求实效。建立健全农村文化体育建设工作机制,加大农村文化体育建设投入,加强基层文体队伍培养。把农村文化体育建设提升年活动作为年度重点工作,加大日常督查和年度考核力度,确保取得实效。各地各部门要加强与上级部门的对接,争取更多的政策和资金等资源支持。要加大信息报送力度,及时总结工作经验和工作亮点,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推进活动深入持续开展。 农村文化论文:对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方式分析 和谐文化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和谐文化建设不是一个封闭过程,而是一个将和谐理念、和谐精神转化为乡风文明建设实践,又在乡风文明建设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谐理念、和谐精神的互动提升过程。文章以嵊州市甘霖镇为例,就和谐文化与乡风文明建设作一论述。 一、实践探索 近年来,甘霖镇在建设和谐文化、促进乡风文明中,坚持互为一体,有机结合,共同推进,开展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实践,并积累了一些经验。 1.注重教育,提高文明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和谐文化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去年来,甘霖镇以争创绍兴市文化示范镇为契机,在全镇广泛开展了送文艺、书画、科技、法律、信息、文明、卫生、电影、体育、计生为内容的“送文化十进村”活动。全镇共举办各类送文化进村活动97场次,进村活动面达60%以上;举办各类培训班75期,培训农民11361人次,转移农民1300多人,农户受教育面达56%以上。 2.常办活动,推行健康娱乐。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应充分注意到农民的生活习惯和娱乐兴趣,积极挖掘和利用当地文化资源,采取各种形式活跃农民文化生活,将爱国主义和传统美德寓教于娱乐之中,使农民群众在文化活动中受到启发、得到升华。为此,甘霖镇文化站依靠文体队伍的力量,充分发挥文艺骨干的作用,在元旦、春节、国庆、中秋等传统节日举办系列大型文体活动,坚持举办了一年一度的书画大展赛、两年一届的全民健身运动会、盛况空前的百年越剧系列庆典等主题活动。 3.保护遗产,弘扬传统文化。发掘、保护和利用好文化遗产,为乡风文明服务,是和谐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甘霖镇通过出台政策,落实措施,加强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传承力度。一是全面开展了非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全镇共收集整理出非物质文化遗产72项,其中造型艺术3项,表演艺术5项,民间文学64项,其数量占全市的六分之一,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遗产大镇。二是加大了保护力度。累计投入200多万元,发掘、整理、保护了一批文化遗产和越剧寻根游的景点,并积极配合省、市发掘小黄山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三是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光大。通过宣传发动、培训辅导和典型示范,使民间越剧团、民乐吹打队、舞龙队、打莲响队等传统表演队伍得到发展壮大;古老的石雕、陶器制作艺术也重放异彩。 二、基本经验 通过对甘霖镇建设和谐文化、促进乡风文明过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三方面经验启示。 1.建设和谐文化必须上下结合、合力共建。农民是农村和谐文化的受益者,更是和谐文化建设的主体,假如没有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单靠政府方的重视,和谐文化建设仍然是一句空话。况且国家的财力有限,不可能完全满足农村发展文化事业的需要。所以,建设和谐文化,需要农村自身发展、农民自办文化与国家政策扶持相结合,以自我发展为主,国家和政府的扶持为辅。只有把上下两个方面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和谐文化建设才有活力、才有成效。 2.建设和谐文化必须软硬结合、夯实基础。在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上,往往注重对硬件设施、设备的投入,而忽视对文化软件的投入,导致文化软、硬件投资上的失衡,造成文化设施利用率不高、吸引力不强。同时,在重视文化设施投入过程中,还要不断加强对文艺骨干培训、文化活动开展、文化市场管理、文艺节目创作等文化软件建设的经常性投入,不断增加文化设施的“造血”功能。只有从软硬件方面整体提高农村的和谐文化程度,文明乡风才能深入人心、持久不衰。 3.建设和谐文化必须破立结合、扬弃并举。和谐文化是在“破”与“立”的过程中形成的。一方面,要大力破除当前农村存在的不良习俗和风气,特别是与时代精神不相适应的陈规陋习;破除部分农民思想上的狭隘主义、家族观念和封建意识。另一方面,要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在发扬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努力建立起科学、诚信、守法、开放进取、奉献拼搏、艰苦创业的新型乡风。如该镇一些村挖掘、整理传统文化,把古训、民谣书写在村口、祠堂等村民茶余饭后聚集的地方,成为引人注目的“文化墙”。时时告诫人们尊老爱幼、与人为善、和睦共融,于无声处孕育着和谐文化。 三、创新举措 和谐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促进乡风文明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我们要加大投入,整合资源,创新和谐文化建设的内容、形式和手段,着重在以下三个方面作出努力: 1.抓投入,强化三块阵地。文化阵地是开展和谐文化活动的平台。没有或缺少文化阵地,和谐文化就失去了赖以承载的物质基础。一要建设好公益性文化阵地。通过加大投入,重点扶持乡镇文化站和村级文化中心建设,使设施的应用性更好、适用性更强、安全性更高、功能性更全,从而增强吸引力,发挥示范和推动作用;二要管理好经营性文化阵地。加强对网吧、歌舞娱乐场所、音像制品等文化经营户及外来演出团队的规范管理,坚决抵制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侵蚀,确保农村娱乐场所经营走上规范、有序的轨道上来;三要利用好单位内的文化设施。加强企事业单位的文化设施建设,创造条件对外开放,让周边群众参与各项文化活动,营造和谐的文化环境。 2.抓引导,开展三项活动。从群众的生产、生活、思想实际出发,注重把先进性与广泛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地融入和谐文化建设中。一是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着眼于提高群众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围绕党的中心工作,结合农村实际,组织开展形式生动、内容丰富、寓教于乐的主题活动。二是开展益智活动。根据群众的需求,经常开展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医疗保健、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文化活动,特别是要创作演出一批传播市场信息、传授致富本领、引导健康生活的文艺节目,努力满足群众“求知、求新”的需求。三是开展健身娱乐活动。针对农民生活水平、知识层次、文化需求发生的变化,积极组织开展“分散、小型、多样”,适合不同年龄层次的、群众喜闻乐见的系列健身娱乐活动,努力满足群众“求乐”的需 求,使人们在丰富的文化活动中感受快乐、接受教育、享受文明。 3.抓服务,关注三类群体。一要关注特殊少儿群体的文化权益。通过广泛开展慰问、救助、送温暖等活动,帮助农民工未成年子女和贫困、孤残、单亲家庭少年儿童及下岗失业家庭少年儿童,解决在就学、文化生活、家庭教育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维护他们的文化合法权益。二要关注老年人尤其是残疾人的文化权益。从实际出发,大力开展适合老年人、残疾人特点和需要的文化体育活动,进一步做好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或优惠向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开放的工作,完善文化场馆的无障碍通道等方便残疾人的设施。三要关注外来民工的文化权益。针对农民工的文化层次、工作生活特点、消费水平的需求,进一步提供“适销对路”的文化服务,以增强外来人员的归属感、认同感,使他们在健康有益的娱乐休闲中感受文明、接受教育,融入当地社会。 农村文化论文: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力加强文化建设 [论文关键词] 农村 文化 建设 加强 [论文摘要]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农村文化的全面快速发展仍然受到落后的思想观念、道德状况、文化基础设施状况、文化发展资金不足等一系列制约因素的影响。要积极探索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是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也需要搞好文化建设。文化是国家之心,民族之魂。党的十七大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了全面部署,特别强调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报告中指出“要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指出发展农村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对农村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一些成就,但是仍然存在着发展的制约因素,我们要积极探索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一、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成就 近几年,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村文化建设。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对我国农村文化建设起了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新农村建设中的“乡风文明”越来越得到干部和群众的重视。农村的文化建设取得很多可喜的成绩,出现了党政领导重视、各有关部门齐抓共建的局面。最显著的成绩体现在作为农村文化建设“重中之重”的农村教育方面,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对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除此之外,还加大了农村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国家发改委从2002年到2005年投资4亿8千万元,扶植县级文化馆、图书馆设施建设,文化部、财政部、广电部还联合实施了一些有重大影响的文化建设项目,如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也投入了一批相当可观的经费。农村文化机构日益健全,文化投入渠道扩大,文化基础设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农村文化活动日益丰富活跃,农民文化生活消费逐步增长,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搞好农村文化建设,对于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促进新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影响农村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我国农村的文化建设虽然取得很大成就,但就整体而言,我国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农村文化建设的滞后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农村的发展。影响农村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民落后的思想观念的制约。信息网络时代,广播、电视、电脑、手机等现代传媒技术迅速发展,给农民了解外界信息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一些农村富余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但是农村根深蒂固的平均主义、保守主义、利己主义以及家族观念、封闭思想的影响和束缚下,农民不能大胆接受改革创新的新思想、新观念。现在一些基层干部在思想观念上仍然保持“重经济、轻文化”的惯性,忽视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民精神文化需求,这是导致部分农村地区“地下宗教热”兴起的重要原因。过去我们很强调争夺和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尤其是农村和农民,但现在很多干部认为这是阶级斗争的产物,个别村党支部甚至要借助教会力量来组织群众,这体现了思想文化教育的空白和争夺文化阵地的缺位。抓好农村文化建设是十分紧迫的任务。 2.农民道德状况的制约。道德和文化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新农村先进文化总是通过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真善美、抵制假恶丑,来推进新农村道德建设。可以想象,在一个缺乏道德素质的农村是不可能发展先进文化的。对于广大农民来说,没有道德素质的支配和制约,其文化素质就难以发挥积极作用,就难以有效推动新农村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国是农业国,在农民身上体现着勤劳、勇敢、朴实、善良、坚强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优秀品质。但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带来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农村道德状况受到冲击。如诚信意识和互助精神缺失,坑蒙拐骗、弄虚作假、以富欺贫、以强凌弱的现象在一些地方相当严重。农村淳朴的乡风、民风、村风受到拜金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的侵蚀,恶化了农村道德环境,也制约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农村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3.发展文化的资金不足,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缺少丰富健康的文艺活动方式。2007年,全国各级财政对农村文化投入共计56.13亿元,仅占全国文化事业财政投入的28.2%,扣除对县级文化单位的投入,直接为7亿农民提供文化服务的乡镇文化站财政投入只有14.99亿元,人均仅2.06元。乡镇财力困难,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太低。一些地区领导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视不够,没有真正把农村文化建设摆到重要的工作日程,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文化建设投入经费较少,不利于农村文化的发展。一些农村几乎没有文化设施,即使有常常是年久失修的农民文化站,图书和活动器材、设备奇缺。即使是设有文化站或图书室也常常是形同虚设,没有专人负责,也没有活动经费,简陋不堪,无人问津。农村文化活动单调,农闲时由于缺少健康的文艺活动,除了看电视,主要是打麻将和赌牌,还有的靠宗教和封建迷信填补空闲时间,这使得社会风气复杂化了。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农村文化生态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农民精神面貌的振奋和生活情趣的提高。 4.农村文化队伍素质普遍偏低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我国农村教育发展滞后,目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还有很多困难而且成年农民的职业培训机会少,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低。目前农村文化人才奇缺,有较高文化素养和组织活动能力的文化人才既少又容易流失,较高素质的文化队伍难以组织和建设,队伍稳定性也不强,影响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以上的情况表明,我们新农村文化建设任重道远。必须根据我国农村的实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农村文化建设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措施建议 我们要按照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总要求和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从农村实际出发,抓好新农村文化建设,现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重视发展农村文化,实现农村文化建设的观念创新,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首先要提高农村干部和群众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使文化建设成为农民的自觉要求和自觉行为。要让广大农村干部群众认识到,文化建设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又对新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起到思想引领、精神激励、智力支撑和方向保证的重要作用。其次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广大农民中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现农村文化建设的观念创新。再次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构筑新农村建设的道德支撑,建设文明、民主、和谐、友善的乡风、村风、民风,提高农村的精神风貌和文明水平。 2.开发利用农村文化建设资源,大力培育农村文化队伍,形成农村文化建设长效机制。扭转农村文化生活单调、枯燥、乏味的现象,努力开展好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推进文化信息共享、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增加一些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因地制宜举办农民艺术节、文化大院、文化科技大集、民俗节、特色旅游节、根雕、绘画、剪纸等乡土特色文化活动,培育地方品牌文化。大力扶持农民自办文化,让农民成为农村文化的主体,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推进农村本土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要适应农村文化发展的新特点,充分发挥“文化中心户”、文化积极分子、民间演艺团体的骨干带动作用。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具有民间特色的农村民间文艺和手工艺品都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3.加大政府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扶持。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建立县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基本经费由各级财政承担;同时,制定鼓励社会多元化的投融资政策,吸引社会资金对农村文化产业的投资,推动农村文化建设。要充分利用国家重大财政项目向农村转移的有利时机,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积极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电视进万家、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努力使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有一个大的改观。着力培养一支热心农村文化事业、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队伍,善于引进人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使农村文化工作有人管、有人做。 农村文化论文:关于我国农村文化现状与发展建议 论文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农民综合素质现状 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稳定 观念转变 论文摘要:农村文化建设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实现观念转变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让“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 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这对做好今后的农村文化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农村文化事业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日益富足,农村文化事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呈现出了可喜的发展势头。 1.农村文化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近几年,中国文化建设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强,文化事业经费逐年增加,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比如2004年文化事业费达113.66亿元,比2003年增加19.63亿元,增长幅度为20.8%。2004年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则达到了8.74元,比2001年增长了3.04元。最近几年中央和省级财政设立了专项扶持资金,加大对农村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十五”期间前四年对农村文化投入达到98.53亿元,占全国文化事业费比重为27.2%。 2.重大文化工程的顺利实施使为农民服务的公共文化资源总量有了较大增加 实施了重点文化工程,为农民群众服务的文化资源更加丰富。近几年,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实施了一些有重大影响的文化项目,成为推动农村文化事业稳步发展的有效手段。如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对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并通过卫星、互联网和光盘等传输渠道为社会公众服务。该工程实施以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1.45亿元,地方累计投入2.5亿元,数字资源量已达到34TB(1TB数据量相当于25册电子图书或926个小时视频节目),依托公共图书馆、县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建成各级分中心和基层服务点4756个;与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合作,共建基层服务点14.6万个,与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合作,共建基层服务点16万个。 3.农民自办文化有了很大发展 在各地农村,农民自办文化悄然兴起,成为新时期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国办文化的重要补充。许多地方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文化活动,发展农家文化大院和文化中心户,建设庭院文化,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充实活动内涵,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从总体上看,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可以说,农村还是我国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具体表现在: 一是经费投入不足乙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还是偏低,并且文化投入偏重于城市,城乡差距还在日益拉大。 二是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尽管“十五”期间,国家共安排预算内专项资金4.8亿元用于支持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安排项目1083个,但仍有部分县无文化馆、图书馆,一些农村乡镇无文化站。 三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现有文化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基层文化单位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文化馆、文化站业务经费和活动经费得不到保障,县级图书馆购书费用占经费总支出的比重逐年下降。许多乡镇文化工作者待遇问题难落实,队伍不稳定。 四是为农民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总量偏少、质量不高。 这些问题都需要给予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 二、结合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文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1.农村文化的建设要从根本上转变地方领导观念 农村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从根本上是要转变地方领导的重经济轻文化的观念,解决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关系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可是农村经济要持续稳定发展,农民生活要不断改善提高,除了丰富的物质需求之外,更需要精神的支撑,那就是农村文化。而目前农村文化建设却相对滞后,农村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这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也制约着农村整体发展的进程。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长期以来我们一些地方领导“重经济轻文化”的思想比较严重,以至导致农村文化发展缓慢。这个问题的出现主要是我们一些基层领导对农村文化发展观念上滞后的影响,受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领导农村文化思维模式和管理所致。因此要持续不断地发展农村文化,首先要转变和更新我们地方领导的思想观念,避免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大搞形式主义,切实有效地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落于实处。 2.积极抢占农村文化阵地,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实现观念转变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事实证明;这块阵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去占领,必然腐朽的、落后的文化就会占领。然而,要想占领和巩固农村这块文化阵地,政府就必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从而获得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随着农村百姓的生活逐步走向富裕,人们开始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和渴望日益俱增。由于过去农村的发展主要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度对农村文化的投入和建设滞后,造成了农村文化滑坡的现象,文化阵地名存实亡,更有甚者一些农村文化阵地被寺庙、教堂所占领,封建迷信,赌博等现象死灰复燃。政府供给的农村公共文化资源又严重匮乏,封建的、落后的文化现象在不断地侵蚀着我们的文化阵地,有的地方已经被这种现象所取代。面对这样的激烈较量,我们只有用重拳出击,抢回阵地,还农民一个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氛围,真正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农村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是我国农村发展的战略性措施,需要全体民众的全力支持,更需要政府的大力投入,尤其是政府资金的注入将对抢占农村文化阵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加速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尤其是对乡镇文化队伍的建设是我们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关键问题,他们担负着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使命。 目前在许多地方乡镇文化站还是“一站一人一章”的局面,甚至在某些地方虽然有编制,但许多人在编不在岗,或在岗不在职(专职),大多是从其他岗位转过来的,不知文化工作怎么开展,加上农村文化工作人员学历偏低,缺乏专业知识。本来乡镇文化站就是农村文化的一线管理者和组织者,村级文化室、图书室的管理辅导离不开文化站,农村文化中心户的建设、引导、辅导工作离不开文化站,乡镇一级的文化市场管理、监控也离不开文化站,集镇大中型文化体育活动以及文化体育协会网络组织的管理与引导,不仅离不开文化站,而且还需要文化站去组织、去发展。由此可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个过程之中,乡镇文化站所面临和承担的工作是繁重而复杂的,就这“一站一人一章”的文化站怎能支撑起所管辖的包括乡镇在内的十几至二十几个村组的文化发展工作?事实告诉我们,在文化站工作被削弱的地区,已经出现了农村基层文化阵地流失、基层文化队伍涣散、群众文化活动“偃旗息鼓”、老百姓业余文化生活贫乏的现象,同时,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和封建迷信、腐朽落后的文化乘虚而入,严重影响着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加强乡镇文化站和充实基层文化队伍已迫在眉睫。为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4.建设和管理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是我们发展农村文化的基本条件之一,是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巩固和逐步扩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我们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加大建设力度,使农村文化事业稳步而健康地发展。 首先要加强领导、增加投入、加大建设力度,使基层文化设施有明显改善。同时,更为关键的问题是加强对现有的和新建的基础 设施的管理。依法管理文化设施是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文化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加强基层文化设施的管理,首先要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的职能作用。乡镇文化站是直接管理矛口指导农村文化建设的职能部门。机构改革后,乡镇文化站隶属于乡镇政府管辖,加上宣传;文化、广播、电视等职能合并,实际上成为了综合性的文化站,是多部门业务的指导。由于体制发生了变化,相关问题还没有及时理顺,在一些地方出现了编制不落实,人员不稳定,经费不解决,指导不到位的种种问题。因此,理顺乡镇综合文化站的管理体制,解决乡镇文化站目前的困境,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是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的关键环节。其次,要依法管理文化设施。国务院颁布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是推进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和发展,促进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单位改善管理和服务的重要法规依据。但是由于一些地方缺乏法律法规意识,使一些公共文化设施特别是乡镇文化设施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甚至变卖文化设施,导致一些乡镇文化设施丢失严重。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依法管理文化设施意识,坚决制止和严肃处理破坏和损害文化设施的行为。通过强化管理使基层文化设施进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5.进一步开发民间文化资源,推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我国的民间文化来源于广阔农村而服务于我们整个社会乃至世界,开发和发掘农村文化资源,实现农村文化产业化是农村文化走出农村、扩大受众、弘扬文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当前我们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竭力改善农村文化生活,进而提高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故此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必然要与当地经济相结合,这样文化与经济的结合就必然形成了文化产业。我们的农村文化底蕴深厚、丰富多彩,极具挖掘潜力和市场空间,同时我国各地民族特色文化不胜枚举,很多乡土文化基本上处于未开发状态,保持着得天独厚的“原汁原味”,故而更加符合现代文化消费者崇尚自然的价值取向。在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地方,特别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却拥有独特乡村文化传统优势的地方,在农民渴望寻找致富新路子、城市人追求精神愉悦之际,完全可以利用”文化资源”改变经济社会发展格局。 事实上,在我国许多农村,特别是山区单靠农业发展是很难改变农村生活的,我们只有因地制宜,改变观念,充分开发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利用文化旅游、文化服务、民间工艺加工、民俗风情展演等等来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已成为农村的新兴产业。这些产业以其独特性避开与大工业的竞争,开拓出新的职业和岗位,进而使农民在离土不离乡的情况下,改变了农业人口的身份,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确保农民增收的“长效性”。同时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客观上可以提高农民的求知欲,推动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农村文化从业人员若想不被淘汰,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研究市场的变化和需求。事实证明,凡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较快的地方,农民们参加学习,崇尚科学,积极向上的精神已经凸现出来,逐渐培育起乡村文明的新风尚。同时发展农村文化产业,还可以有效地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我国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在广阔的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有许许多多的民族文化需挖掘、开发、利用。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和传承,让农村文化产业为农村的经济建设和发展起到真正的桥梁作用。 因此,积极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政策调控,使现有农村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与充分发挥是我们政府部门和文化管理者的历史责任。同时建议我们的创意、策划、咨询机构和文化艺术专家应重视乡村的建设,走进田野,走进村寨,提供智力支持,帮助和扶持乡村文化产业的项目定位、产业布局、经营管理和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站在城乡统筹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高度,积极推进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农村文化论文:关于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成因及对策思考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文化涵盖面相当广,其中传统文化、乡村文化、通俗文化是原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和源,也是现代文化的基础。建设适应新形势的农村文化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筑农村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也是民本思想以及关注“三农”问题的具体现。当前农村文化设施状况如何?农村文化建设是否适应形势发展和农民目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诸如此类问题,已十分迫切地摆在我们面前。 一、磐安县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自磐安县复县以来,全县农村文化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全体农村文化工作者立足农村,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方面发挥出积极作用,但必须承认,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弘扬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农村文化建设确实存在诸多严峻的现实问题。具体表现在: 1、阵地丧失,设施荒废,硬件不姓“文” 目前,农村文化站绝大多数一无象样的办公场所,二无能够提供健康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及配套设施,新渥镇、安文镇、尚湖镇,是省、市级“东海明珠”镇乡,但实际离要求存在很大的距离,文化站“一块牌子、一张桌子、一枚章子”的现象很普遍。文化站是与乡镇其他部门合用的10-30平方米办公室。活动器材陈旧落后,根本无法应付开展活动之需,全县除了个别乡镇文化站有几件诸如照相机、电视机、民乐器材之外,其他乡镇文化站活动器材基本空白。图书室基本上是破旧危房,仅有的一些书籍也是陈旧霉烂,由于多年未进新书,根本无人问津,图书室自然也就变成藏书库了。由于一方面政府多年对文化的投入严重缺乏,另一方面我们现有的文化设施也在不断地消失、挪作他用,造成了恶性循环。 2、队伍不稳定,职能错位,软件不姓“文” 文化专干地位低、福利待遇差,造成文化专干队伍流失严重,2001年磐安县镇乡有文化员23名,现只剩下19名,由于多年来没有吸收新鲜血液,文化员队伍缺乏年轻的力量,大部分文化站干部年龄都偏大、观念老化,在专业业务上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后继乏人的现象日益显现,再则由于文化机制不顺,文化员队伍在育人机制、管理机制存上在很大问题,文化站与文化主管部门脱钩、文化干部不姓“文”,在乡镇几乎100%兼职,开展本职文化工作没有主动性,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乡镇其他日常行政事务中,每年除组织全县指定必须参加的文化活动外,很少开展文化业务工作,有的连基本的农村文物保护、农村文化市场引导与管理、民间艺术的挖掘与整理等工作职能都搁置一旁,视为他活。文化站职能职责不明确,三分之二以上的文化站对自己职责、任务是什么、一年要干些什么工作不知道,乡镇不管,或者不知道怎样管,而是要文化站兼任其他工作,使得文化专干不可能再考虑文化站的本职工作。有的乡镇文化站岗位已缺员多年至今没有配套专干,或者随便把没有业务专长的其他干部顶替。从2007年始,乡镇文化站的牌子在乡镇机构改革中被撤消,基层文化员队伍归属于镇乡管理,日常的文化建设职能作用发挥愈加有限。 二、农村文化力不强带来的负面影响 当前的农村,绝大多数由于缺乏文化公共设施或设施陈旧老化,文化事业发展滞后,文化教育阵地严重匮乏,思想道德文化感召力减弱,科技文化推动力滞后。文化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甚至不同向或者不同步,娱乐文化生活陶冶力下降,加之各种腐朽思想的负面影响,致使农村人们的道德滑坡、世风变浊,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有所滋长。在一部分人的心目中,“政治是空的,理想是远的,道德是虚的,唯有金钱是真的”,似乎除了金钱和享乐外再没有什么可值得追求的了。有的只求实惠,不讲理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被歪曲,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淡漠;二是文化生活贫乏和文化市场不健康,伦理道德观念蜕变。农村社会环境受到污染,许多格调低下和渲染色情暴力犯罪的书刊、音像制品充斥农村文化市场,恶化了农村社会精神环境。部分农民的社会正义感、责任感、义务意识淡漠,荣辱观、是非观混乱,国家和集体观念淡化,道德滑坡;三是宗教活动频繁,封建迷信抬头,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在农村修庙宇、看阴阳宅风水盛行,神汉巫婆仍在活动,婚丧喜事大操大办现象突出,不少地方买码赌博、扳跎子、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现象 呈上升趋势,群众生活缺乏安全感,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 三、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成因 1、认识不清,心口不一致 目前乡镇文化站人、财、物、事四权下放到乡镇管理,部分乡镇却没有把乡镇文化站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对待,一些乡镇领导由于思想认识不一,对文化站撒手不管了,认为文化站不出经济效益,是个包袱,认为文化工作是软指标,不抓文化工作不影响单位排名进位、个人晋升,文化工作抓与不抓无所谓。在一些乡镇领导看来,需要投入而不能带来经济效益的文化事业建设是可以先放一放或挂在嘴边说说而已的。 2、体制不顺,主管不到位 首先是用人机制制约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文化站缺编严重,另一方面需要的专业人才又进不来。文化站四权下放到乡镇管理后,一是乡镇不管或者不知道怎样管;二是县级文化部门对文化站管理力不从心,有的文化站专干换了县文化部门根本不知道。文化专干地位低待遇差,是“弱势群体”。文化专干很寒心,许多都不愿意再干文化工作。其次,由于管理体制问题,部分文化专干不善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专业特长,没有把创新作为自己力量的源泉,还是停留在向政府“等、靠、要”的观念上。经费困难加上一时得不到领导的支持,就不敢也不愿开展工作。造血功能不能强化,自我生存发展能力弱。再次,长期以来财政对文化的“欠帐”太多。改革开放以来,90%以上的乡镇没有新建文化设施,原有的文化设施有的破烂不堪,有的挪作他用。以文养文,走产业化道路条件还不成熟,也很不现实。在这种情况下,乡镇文化站普遍得了“贫血症”,急需输血。 四、振兴农村文化的对策 磐安县农村文化建设工程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以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农村群众文化素质为目标,以夯实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巩固农村文化队伍、完善农村文化体制机制为重点,以保障农村群众文化权益、促进乡风文明、培育新型农民为核心,加大政府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农村文化工作整体水平,促进农村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实施原则是:坚持着眼长远与立足当前相结合,因地制宜,整合资源,使农村文化建设标准、建设内容和相关政策措施适合农村实际;坚持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相结合,形成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良好局面;坚持弘扬先进文化与传承乡土文化相结合,不断增加农村文化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坚持 “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通过“送文化”带动“种文化”,提高农村文化自我发展能力。 (一)加强农村文化站建设 乡镇文化站是农村文化活动的载体和组织者,直接影响农村文化建设。怎样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主要从农村文化站建设着手,我建议: 1、深化认识。营造农村文化工作的基本环境。群众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和繁荣群众文化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县、镇乡政府部门要加大对群众文化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力度,站在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重视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经常对群众文化工作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帮助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各乡镇应将文化工作纳入双文明建设目标管理范畴,改变那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要花钱宁可不要的现象,使农村文化走出“无事干、无人管、无所作为”的误区。 2、强化改革,建立农村文化良好的运行机制。机构改革是必然趋势,文化站无疑必须面对现实,迎接挑战。但无论怎么改,从事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机构不能撤,反而应予强化,在改革中,文化站必须抓住机遇,理顺体制,开辟出一块属于自身的天地,使之成为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向往之所,也只有这样,才有其存在的必要。文化站是最基层的文化事业单位,县文化主管部门,应把握好进人关、用人关、培训关,应将一批业务精,敬业精神强,有较强工作能力的文化专干纳入国家公务员范畴,使之在生活和福利待遇上与其他干部一视同仁,建设良好的运行机制、激励、机制、投入机制,把发展先进文化与改造落后文化统一,与提高群众文化素质统一、与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统一。同时,可发挥文化广播、电视、体育等相关部门职能互补的优势,组成综合的乡镇群众文化娱乐机构,增加其实力和发展后劲。 3、增加投入,建设农村文化工作的基本阵地。阵地是舞台,是文化站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在乡镇机构改革中,各乡镇党委、政府应该保证和改善文化站的基本办公条件,必须将现有的文化市场、阵地和设备划归文化站统一管理和使用,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借调和挪作他用,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乡镇财政应逐年增加对群众文化工作的投入,应将文化活动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逐步巩固和添置文化娱乐设施和设备。 4、提高素质,优化农村文化工作的基本队伍。在我县乡镇文化专干队伍中,年龄偏大,整体素质偏低。各级文化业务部门要加强对文化专干的教育和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努力提高他们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使他们成为群众文化管理上的能手,群众文化活动辅导上的行家,使之成为乡镇政府领导下的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的新生儿;再次,文化站应转变观念,凭借自身所拥有的人才、地域、文化经济政策等优势,积极开发文化产业,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弥补文化经费不足,壮大自身实力。 (二)开展农村“种文化”活动 为把农村文化做好做活,真正让文化在农村“生根发芽”,我们应转变思路,变“送文化”为“种文化”,即把农民从文化的看客变成主角,通过培养大批乡土文化人才,引导农村群众自编自演、自娱自乐,让他们唱主角,激发广大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这种由“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会把“文化下乡”变成“扎根在乡”,农民素养不断提高,和谐的文明新风扑面而来。具体做法: 一是完善文化设施,为农村文化搭建舞台。为满足群众日趋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政府可在农村普及有线电视网、电化教育系统,可要求每个村兴建一个文化舞台,通过政府资助、共建单位对口帮扶等形式,加大村级文化设施建设。并要求有条件的村建设文体活动室,添置健身器材、棋牌等文体设施,开展经常性文化活动,使广大农民共享公共文化服务。 二是建设新农村书屋,用知识滋养农民的心灵。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文化先行,把办好“农家书屋”作为一项重要举措,在书屋中配置社科类、农业科技类、医药卫生类等各方面书籍。每到农闲时节,农民们就三三两两到书屋借阅,真正使书屋成为学科技、闯市场、快致富的“加油站”,让新鲜多彩的先进文化进村入户,以文化的“软实力”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 三是培育文化队伍,构筑农村文化阵地。要对农村文艺演出队、文化特色户进行调查摸底,对道情、舞龙、龙舟等地方传统民俗文化进行挖掘开发,并建立档案,给予重点扶持和培植,不断构筑农村文化阵地。同时建立镇文化站、村文艺队“二位一体”培训网络,镇文化站不定期组织文艺教师为村里的文艺队伍进行培训,使散发乡土气息的农村文化重新焕发活力。鼓励乡镇通过举办广场音乐夜、文艺汇演等文体活动,激发农民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热情,既可锻炼培养群众文艺骨干,又能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与时俱进,当前的文化站必须直面现实,走出原有的怪圈,变“等、靠、要”的依赖性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自觉性,变“求稳旁徨”的被动性为“无功就是过”的主动性,在国家群众文化政策的指导下,在建设文化大市,文化大县的机遇面前,迎接挑战,走进属于自己的灿烂天地,繁荣农村文化。 农村文化论文:关于宁德市农村文化建设探索 论文摘要:近年来,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方针的指导下,农村文化建设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农村的文化建设事业正蓬勃地向前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省的“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目标,2002年.福建省政府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决定》,宁德市财政每年拨出专款20万元,支持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我市文化主管部门按照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农村“六大员”队伍建设的意见的补充意见》,建立了村级文化协管员队伍,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及农家书屋等。周宁县浦源镇上洋村由在外创业乡亲投资150多万元建起的农民文化广场,李墩镇、黄埔村的村民分别集资一百多万元,各自创办了农民文化宫,马坑乡农民集资二百多万元办起了自己的文化站。基本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国办、民办并举,多元办文化,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新的局面。但是,我们也看到,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事业在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构筑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们应该正视存在问题,研究解决这些问题,为此,笔者就以宁德市周宁县农村为个案分析,探索农村文化建设的点滴构想。 论文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文化市场管理;文化产业开发 一、农村文化存在现状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农村文化建设可以说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农村的文化建设、文化事业基础薄弱,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文化需求也更为紧迫,在农村物质文明生活逐步提高的今天,农民们虽然脱贫致富,但文化生活却十分贫困,社会不良风气污浊,精神文明现象衰弱,存在现状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排斥教育、自我学习难。“读书无用”的小农思想重新抬头,虽然经过数年成人义务扫盲学习,但学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桎梏制约农民学习教育观念难于更新,多数人认为外出打工挣钱最为现实,传统生活方式使农民自我加强教育学习意识相对淡薄。 (二)文化感知力、凝聚力无。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集体化生产方式的解体,市场经济带来的多元化竞争与冲击,导致农村丧失以集体为核心的凝聚力,个人单户行为现象突出,集体主义思想、集体荣誉观念、村民凝聚力、文化感知力在农村缺失。 (三)文娱匮乏、不良风气盛行。由于缺乏良好的文化素质教育及优秀精神文化的文娱生活引导,赌博酗酒、打架斗殴、偷盗抢夺、淫秽低俗的现象严重,不良社会风气在农村盛行。 (四)封建迷信活动蔓延。烧香拜佛,有病不求医,出门选黄道吉日、盖房上梁请求神灵庇佑,把精神思想寄托于封建迷信,至使巫婆、神汉四处流动,重男轻女意识严重,扰乱了计划生育国策。 (五)传统道德、美德流失。尊敬赡养老人,培养教育子女,夫妻相敬、和睦乡里、团结互助,勤俭节约,遵守村民公约等传统民间道德、民族美德流失。随着商品经济的冲击,拜金主义享乐攀比之风、婚嫁丧葬的礼金排场也越发气派。 二、农村文化建设构想 “治穷要先治愚,治愚必先重教”,人的因素终究是决定事物的因素,就文化建设而言,教育则是一个重要环节。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应着力于全民性教育,更新思想观念,因此要积极开展农民自我教育,开展各种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根据各乡村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让所有村民形成自我学习、互助学习的共同意识,提高他们对各种教育的重视程度,进而从整体上改善农村的教育状况,推动文化建设。 (一)积极开展文化自我教育培训。以针对性、实效性,喜闻乐见的形式,在与农民探讨发家致富、农作科技教育培训的基础上,择机融入文化思想、时事要闻、法规制度、为人处事、道德观念的传统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教育。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悟到为人根本、明白事理,提高自我的文化教育素养。 (二)发展半公益性文化组织。培养、提高农村文化协管员的整体素质,塑造他们在农民中“文化人”的形象,以财政扶持投入的形式,用“民办公助”方法,构建农村文化站、农家书屋、农民课堂,以半公益性文化组织的方式,不断熏陶并提升农民们对文化艺术的兴趣爱好。建立老人协会、妇女互助会,培育乡村家庭和谐精神,推动农村集体凝聚力的形成。 (三)丰富农村文化艺术活动。结合文化部近期出台加大对民营艺术表演团体扶持力度的意见通知,以经费补助形式请他们编演移风易俗、尊老爱幼、行为道德、集体荣誉感等的节目到农村基层去演出,继续加强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的影响力,在丰富农村文化艺术的同时,使农民在寓教于乐中,心灵得到升华提高。 (四)科学发展观占领农村文化阵地。在农村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占领农村文化阵地,营造崇尚科学、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的信仰氛围。帮助农民解脱愚昧,提高科学素养,利用各种挂图、演讲等传播手段,不断增强扩大科普效果影响。树立农民学文化先进模范榜样,要求村干部在崇尚科学、破除迷信中要起带头作用。 三、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 农村地处偏远山区,在抓好农村文化建设的同时,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更要跟上去,不能放松懈怠,各地的文化市场管理部门要认真执行国家关于文化市场管理的法制法规,还需依靠各级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农村文化协管员协助文化市场的管理,对侵蚀农村文化市场,误导乡村农民,有害农村青少年的书刊读物、赌博游戏机、无证照网吧、不良的草台班子色情表演、封建迷信活动要坚决制止,并给予严肃取缔,农村文化建设管理要采取堵疏结合,着力净化农村文化市场,规范农民对文化精神食粮的需求意识,引导广大农民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 四、开发农村文化产业基地 学习、借鉴、推广我市周宁县乡民外出创业,造福桑梓,回乡为民斥资建造农民文化广场,村民自发集资创办农民文化宫、农村文化站的义举。加快开发周宁县浦源镇“鲤鱼溪文化旅游休闲园”,在原来的基础上,通过市场调研论证,争取把该“文化休闲园”进行项目创意延伸,有选择比较地融汇集影视拍摄场景、茶艺风情表演、民俗民风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特色演艺、绿色生态工艺品的“农村文化产业”开发集聚效应,在促进文化休闲旅游业发展时,把它打造成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塑造成闽东文化产业的一张名片,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让农村文化产业开发既给农民带来精神文化享受的同时,又给农民增加文化创造财富的新经济增长源,让他们对文化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著名学者梁漱溟先生曾经指出:“中国的文化之根在农村”。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农村改革和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有力推动下,我市农村经济全面快速发展,从1978年的人均98元增加~2007年的4687元,增长了46.8倍,年平均增长14.3%。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农民,随之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益旺盛。所以,加快农村文化建设,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筑和谐社会的关键层面。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发展可以更加密切党群干群之间的关系。农村文化建设不等同于经济建设,它不仅牵涉到外在的物质形态的文化建设问题,还牵涉到内在的精神形态的文化建设问题,即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问题。它有着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需要我们共同去探索和求真。这些也就决定了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因此,我们也应该通过不断的学习、加强教育来提高对这些问题的认识。 深入贯彻学习科学发展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服务海西环三区域发展的高度去充分认识搞好农村文化的战略意义,认识到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 农村文化论文:浅析农村图书文化市场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论文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时展的需要。对于具有9亿人口的中国农村来说,农村图书文化市场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文化素质的主要栽体,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科技致富的重要手段。文章从经济和文化两方面论述了农村图书文化市场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了现阶段农村图书文化市场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建议。 [论文关键词]农村图书文化市场;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或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以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使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这要求我们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还要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建设,培养一支适合时代要求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图书作为知识和信息的载体对社会生产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因而农村图书文化市场是农民掌握从事现代农业与农村工业所必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发展农村经济不可或缺的途径,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1农村图书文化市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1.1农村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决定民族的兴衰。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是没有发展前途的民族。当今现代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一个地方的文化底蕴越厚,对现代经济发展适应程度越高,其发展的动力越足,竞争力越强,发展后劲越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明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家园,让农民生活富裕,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文明社会发展的成果。同时,只有搞好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才能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要发挥文化的力量和作用,一个重要的支撑就是图书文化市场。这是因为,知识既是创造性劳动的成果,又是从事创造性劳动的指导性、决定性力量。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3,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构建先进文化就是构建农村先进文化。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广大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和边远山区,科学技术落后,文化设施相当缺乏。而农村图书文化市场的有效性、快捷性、教育性和休闲性等优点能够弥补这些不足,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窗口,在促进知识更新和科技发展,创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2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 农民素质的提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前提。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推动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决定因素。只有当农民具有良好的思想和文化素质,并掌握了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才能发展农村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建设整洁文明的新农村、实现民主管理和推进农村管理的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农民生活有了显著的改善,农民的口袋渐渐鼓起来了,精神文化生活的匮乏却让他们“富了口袋、穷了脑袋”。当城里人为泛滥的“信息爆炸”而苦恼、盲从时,不少农民却依然守着“白天上地头、晚上睡枕头”的日子,农闲时广大农民精神空虚,无所适从,只能靠打牌、抽烟、喝酒来打发时光。还有就是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农民对文化产品好坏优劣的辨别力相对较弱,腐朽的、落后的文化乘虚而入。 而农村图书文化市场以其积极健康的报刊书籍主动为农民提供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培养他们爱书、看书的好习惯和自觉性,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开拓视野,陶冶情操;使他们从阅读中获得愉悦,吸取知识,武装头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使文明健康的文化活动占领农村文化阵地。这样,既丰富和活跃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又提高了他们的文化素质。 2农村图书文化市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多的农民不再局限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中,而是参与市场的竞争,把农副产品变成商品推向市场,发财致富。这就需要掌握可靠的产品、技术信息和加工信息。而农村图书文化市场为他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虽然电视广播等现代传媒已经能够满足人们获取信息的需要,但是图书更全面、更集中、更准确、更便于查询、更快捷。当农民从图书中获取了有价值的信息的时候,那么这条信息就有了“一计值千金”的分量。 农村图书文化市场作为传播科技文化知识的机构,可以为农民找到先进的农业生产知识、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农业市场信息。从图书中学习改良土地的方法,从图书中学会农作物高产栽培和管理技术,从图书中学习滴灌技术,节约水资源、抵御干旱,提高科学种田水平,从而合理的调整生产结构,努力发展农业生产,以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同时,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自己,解放家庭劳动力去从事其它经济活动。这样,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帮助他们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农民提供了制造财富的途径。 3农村图书文化市场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图书文化市场的发展非常缓慢,地区差异大,在中西部地区和边远山区,基本上没有规范的图书市场。在有限的图书文化市场中,大部分是适应少年儿童阅读的图书,而适合成年人,特别是青年农民阅读的图书少之又少。适合少年儿童的图书也多数是一些与中小学教材配套的教学参考书。而有限的适合成年人阅读的图书又多是通过地摊、背包等方式销售的,内容多数带有封建、色情等方面的内容,其中有不少还是非法印刷品。真正有利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容则极为有限。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3.1农村图书经营网点不足 由于农村图书经营与城市图书经营相比利润低,资金筹措困难,国有书店参与农村图书文化市场的积极性不高,个体经营者进入农村图书文化市场的也很少,导致图书经营网点锐减,农村图书文化市场日趋萎缩。 3.2对农村图书市场重视不够 长期以来,“三农”图书因为投入大、回报低、见效慢而被众多出版社忽略。贴近农业、农民的科技图书少,形成卖的书农民不需要,需要的书又没人买的供需脱节局面。发行单位也不愿意经营销量小、利润薄的农业科技图书,而一般都抢着经营销量大、利润高的中小学教材教辅读物。 3.3经济条件所限,农民无钱买书 由于现在的图书价格高,许多地区的农民并不富裕,加之相当一部分农民科技文化意识不高,对于文化消费这种高层次的消费需求还没有被广大农民所接受,造成农民对买书的兴趣不高。另外,当地政府存在着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重短期效益,轻长期发展的思想也严重阻碍了农村图书文化市场的建设。 4发挥农村图书文化市场作用的建议 4.1政府主导,完善机制,合理安排 由于我国国情特征,政府具有决策权和控制权,并且掌握着庞大的财政资金,因此,农村图书文化市场的建设应该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由政府投入资金,综合考虑,统筹协调,科学合理安排。建立长效机制,制定相应的制度和管理办法,使农村图书文化市场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加强农村图书文化市场监管力度,为农村图书市场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4.2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农村图书文化市场的建设离不开广大农民的参与。一方面要培养农民看书的习惯,让农民利用空闲时间吸取文化血液;另一方面,要积极调动农民参与建设图书文化市场,让他们真正感觉到图书的力量,真正地从图书中获得好处,给农民的增收带来益处。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农村图书文化市场的功能,真正受益于农民。 4.3加强合作,多做宣传 农业科技部门在农村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因此,应加强与农业科技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充分利用农业科技部门的技术成果,做好科技下乡活动,支持农村的经济文化发展。积极宣传,举办一些农村文化科技书刊巡回展览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科技兴农”的观念深入人心,这样当农民自觉地学习和接受新技术的时候,农村图书文化市场就自然而然地繁荣起来了。 农村文化论文:浅谈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论文关键词:新农村 文化建设 策略研究 论文摘要: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任重道远。尽管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依然存在一些障碍性问题。本文从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农村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加大农村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这一巨大工程的实施主体是农民,而农民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就必须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新农村文化的建设是一个过程,须经宣传奠基、健康发展和巩固提高三个阶段。目前,我国基本完成了第一阶段任务,并开始进入第二阶段,且初见成效。但是,同时其还存在着一些障碍性问题,比如农村干群认识不到位、投入依然不足、文化设施作用发挥不明显、现代意识淡薄、不科学和不健康现象的根治任务依然艰巨、农村辍学现象有抬头之势、农村题材作品不够丰富等等。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加以解决。 1加大改革力度,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 1.1增加基层文化建设工作考评分值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首先是要解决好县、乡(镇)、村基层干部,特别是党政正职的认识问题。认识到位,且有高度,文化工作才会有位置,才能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从而解决好遇到的问题。因此,评价和选拔任用干部之际,组织部门应增加基层干部文化建设工作的考评分值,把重视和关心、完善投入机制、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和队伍建设、拓宽农村文化投入渠道和投入力度、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等纳入干部考核指标,从而推动农村文化事业的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1.2发挥乡镇文化站基层文化堡垒作用乡镇文化站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是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要桥梁和纽带,公益性十分鲜明,因此,文化站作为第一线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在乡镇配套改革中不能改变。对文化站作用的发挥,关键是要创新机制,调整职能,明确责任。 2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 2.1设立县乡文化副职为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我国成型了选派科技副职的制度,但对富裕之后农民精神生活的提高却缺乏完善的领导机制。不可否认,按照分工,各级政府都有负责文化建设的领导,但由于其分工不仅于此,限制了精力的投入。随着农村富裕程度的提高,农民作为文化消费的主体,必须给予更多的重视。因此,可借鉴科技副职的选派制度,从高等院校或者省级文化、宣传和文联等有关部门选派熟悉文化建设的同志兼任县文.化副县长、副乡(镇)长。一方面,文化副职由于特殊的身份可以起到较好的指导和监督作用;另一方面,文化副职可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发出新的文化资源,从而出现一批农民所怀念的赵树理、柳青,创作出类似《创业史》、《三里湾》、《艳阳天》、《王贵与香香》那样贴近百姓生活,符合现代农民普遍希望和追求的生活状态的作品。 2.2培训“村官”农村文化师资格农村文化是在长期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自觉形成并为广大农民恪守的价值观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综合反映,是农民现代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体现。农村基层对农艺师等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才较为重视。实际上,农村文化师是富裕后农村最需要的人才,肩负着农村文化管理活动并承担农村价值理念体系构建及其转化工作的重任。但是,我国对农村文化师的人才培养力度相对滞后,比如全国重要的经济和文化大省河南,目前全省正式通过国家职业资格鉴定的文化师仅有30多人,而且全部是企业文化师,这与农村文化人才需求产生强烈反差。因此,必须从3个方面努力解决好这一问题。第一,采取中短期培训的形式,分批对现有的农村基层干部进行培养。第二,也是最切实可行的,就是在高等院校选拔立志“村官”事业的学生进行农村文化师素质的教育。第三,组织部门在选拔“村官”之时严把人口,把农村文化师的资格作为一项重要标准。 2.3多渠道筹集经费,并改善投资渠道经费的筹集和使用是农村文化建设中最棘手的问题,因此必须稳妥解决。第一,多渠道、多方面筹集。国家拨款、社会筹集和自身积累是筹集文化建设经费的主要渠道,而社会筹集和自身积累最具潜力可挖。社会筹集和自身积累都应围绕开发文化市场、兴办文化产业来进行,集体、个人通过联建、联办农村文化场所,开办文化活动等方式,活跃生活,共同受益。文化单位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前提下,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达到“以文养文”,增强发展后劲的目的。为此,文化单位应该用好用足国家有关文化经济政策,千方百计开拓创收门路,扩大自身积累。对具备条件的文化企业应该进行股份制改造,争取上市,以吸取更多的社会资金。对有积极性的非文化企业,制定政策吸引其向文化产业投资。对有发展前景的文化产业,经过论证而大胆引进外资。第二,改善投资渠道。国家对新农村文化建设投资力度的逐步加大,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提高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但在不少地方出现了挪用和挤占的情况。因此,为最大限度地合理使用,对取得立项的文化建设项目,应由文化副职专管,由具备农村文化师资格的“村官”或者选派专人直接带资金进村监督建设的办法,既可减少中间环节,又可加快建设速度。 3加强农村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力度 近年来,我国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文化工程,活跃了农民的文化生活。但由于农村文化工作相对薄弱,农村文化发展与农民群众迅速增长的文化需求还有很大差距,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现象普遍存在。农村文化建设,群众无疑是真正的主体,因此,为缓解农民群众的文化饥渴,必须加快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和扶持、推动农村文化市场发展。 3.1抓团队以推进农村社会文化的广泛和普及在注重“送”的同时,采取鼓励与帮扶措施建立一支长期扎根农村基层的文化队伍,变“送”为“育”。在继续巩固提高乡镇文化站以及村办活动室这一主阵地,唱响主旋律的同时,以创建特色文化为主,重点抓住在这一地区广泛流传的传统文化娱乐项目,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政府采购、培训、补助等方式,引导农村成立诗书画社、文化中心户、文化大院、个体电影放映队、民办剧团、演出团体等农民自办文化组织和各类秧歌队、舞蹈队、器乐队、歌唱队、曲艺队等业余文化队伍。同时,可扶持有条件的各类走村串乡的农村民间文艺演出团体发展壮大,与城市文化下乡形成“两轮驱动”,从而为农村文化建设培养一批农村文艺骨干队伍,有效地推动农村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比如河南省宝丰县就培育了近千个民间演出团体,5万多农民演员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在全国农村演出市场都占有一定的份额,演艺业逐渐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这说明,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使之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是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培养和提升农民综合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 3.2抓家庭以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当前农村物质生活基本得到满足,人们已不再满足于一台电视机、一份报纸这种被动的消遣休闲生活,开始追求可以交流、参与的主动式文化活动,希望在休闲中获得知识,在文化生活中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因此,应该开展涵盖文学艺术、工艺收藏、科技教育、园林园艺等方面的特色家庭评比活动,以此倡导农民开展健康、科学、文明的文化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品位。比如浙江省景宁县76岁老农路福,在他目前已出版和即将出版的《路福记事》、《土诗》、《太公造屋》、《素描时光一一个中国农民的劳动日记》和《甲乙收支录》5部书中,这位7O岁才开始写作的老人把自己的所历所遇、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逐日记录下来,汇集在一起,写出了真正意义上农民写的书。总之,要通过努力,让特色文化家庭成为农民的追求时尚。 4不断满足农民综合素质提高的需求 农村的发展,最需要的是一种以开放思维、进取精神为支撑的新时代农村文化。农民需要学习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现代社会基本知识;需要有一种放眼国家发展,关心外部世界的思维;需要有认识个人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重要的能力;需要培养法制观念、民主思想和公德意识,学会运用现代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更为重要的是能够理解一些社会矛盾的产生根源与解决途径。因此,必须采取措施予以引导和满足。 4.1为农民搭建学习平台要为农民渴求知识提供一个学习的平台,积极引导和鼓励有经济实力的村建立适应农村文化发展、适合农民阅读的“农家书屋”,加大图书室的建设和开放力度;村村配置可以放映电影的多媒体设备,并不断更新电影资源;定期自印面向农民教育的资料并免费发放到户。 4.2结合当地实际开展文化活动挖掘当地历史事件,通过建村史陈列室等方式,提炼人文精神,使文明创建由表及里,从现状整治向提升文化内涵转变。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组织各种群众文化活动,使大型、示范性文化活动与平时的小型、分散性文化活动结合起来,让农民群众就近方便地参加各种群众文化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设施的作用。 4.3积极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要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县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剧团等的服务重心要不断下移,积极为“三农”服务,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创新服务的方式、机制。比如江苏省为了将乡镇文化站建设好、管理好、长期运行好,对乡镇文化站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了大胆探索,试行公有民营制、股份合作制、目标责任制3种体制。广东省开展了流动文化服务,把图书、演出等文化服务延伸到山区、农村。浙江、河南对文化下乡的制度化、经常化,结合文化下乡,大力培养农村文艺骨干,建设一支不散的文化队伍,进行了有益探索。 5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 发挥文化软实力作用以促进经济发展,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国农村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资源,要弘扬这些优秀的民间文化,就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各种市场主体前来开发,生产出适合农民口味的文化产品,满足农民的文化需要,同时更好地为经济服务,其有效途径就是形成文化产业。 5.1走集团化、规模化道路应该认真谋划,选准本地龙头文化产业,带动配套产业的发展,形成文化产业的规模效益。比如河南省以黄帝、伏羲和子贡三大祭祖盛典为资源,开发或完善了炎黄文化节、中华姓氏文化节和浚县古庙会三大文化节日,开展与之相关的学术研讨会、笔会、歌会、摄影比赛和民间工艺美术、民俗表演、风味餐饮展示等活动,加强投资环境的对外宣传,直接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服务。来自淮阳县(伏羲太吴陵)旅游部门的数字显示,2007年全县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2亿元,占GDP的16%,特别是2008年农历二月初二至三月初三一个月的太吴陵庙会期间,全县客流量达910万人次,门票总收入达到3000万元,旅游综合收入达到7.8亿元。 5.2不断注入科技含量。以品位确保可持续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质量是其打开市场和持续发展的生命,因此应该及时清理那些陈旧、落后、粗俗和低劣的产品内容和形式。同时,在生产过程、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环节上不断增加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含量,注入知识和智力的新鲜因素。 5.3加强文化产业管理队伍建设懂得农村文化产业建设、经营和管理,是其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但目前类似的人才极其缺乏,这也是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缓慢或效益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应该采取“送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切实加以重视。 6加大农村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 目前新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发展,但各种管理体制还不甚健全,精神垃圾仍然存在,有些地区还十分严重,对农村文化健康发展影响较大。因此,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加大管理力度。 6.1重拳打击非法演出活动一是对本辖区内庙会、物交会的时间、地点、天数、人数等情况进行调查摸底,登记造册,并依照《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的规定,严格对营业性演出的审批,严禁接纳无证演出团体从事营业性演出活动。二是要加强演出活动的现场监管,对有大棚演出团体参加的庙会、物交会等综合性活动,要会同公安、工商、安检等部门协同执法。对组织或从事脱衣舞等色情淫秽表演或有暴力、严重政治问题表演的,要坚决依法从严打击,确保演出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6.2加强网络管理网上色情、淫秽、暴力、丑恶的内容已成为毒害青少年的一大公害。要增强防范意识,保障网络安全,组建一支专业队伍不断检查防范,并坚决取缔淫秽等黄色网站。 6.3正面宣传,树立榜样,积极引导农民破除封建迷信农村文化市场,繁荣才能更好地净化,净化是为更好的繁荣。因此,必须以“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为方针,不能顾此而失彼。同时,在具体运用过程中还需避免过分依赖刑事手段进行管理,更要综合运用各种宣传和教育手段抵消其不良影响,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才能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正常文化生活需要,才能体现党中央提出的“精神文明建设重在建设”的方针。 农村文化论文:从农村社会文化传统看当代中国农业的演变 [摘要]如何解读中国农村社会文化传统对农业演变的影响?如果仅仅只从“文化背景”的角度,静态地、平面化地阐释文化与农业发展的关系,并不能深刻地揭示出文化与农业发展二者之间某种必然的动态联系,即某种动态规律性。本文从“文化结构”这一概念出发,从“文化结构”与“文化功能”关系的角度,将农村文化传统放入文化结构中去,审视其在当代中国农业演变的历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农村社会文化传统 文化结构 结构功能 农业演变 一、引言 20世纪后半期,中国农业经历了两次剧烈的转折,第一次发生在1949年,运动,使广大农民“耕有其田”,调动了农民压抑已久的积极性,农业短期内获得了快速发展;第二次发生在1978年,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再次将土地使用权还给农民,农民积极性再次被调动起来,农业生产获得迅猛发展,农民的温饱问题因此而得到解决。然而我们注意到,第一次大转折的后期发生了问题才导致了第二次转折即农村改革的开始,第二次大转折之后又出现了新的问题,这就是人们关注的中国“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这两次转折后期所发生的问题,都与制度相关,性质显然各不相同,但其问题内部的根源是否具有同一性?如果具有同一性,那么研究两次大转折之间所发生的问题原因与结果将对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决策参考。 20世纪德国著名的社会活动家马克斯·韦伯为我们提出了一种研究和解决这一问题的新视角。韦伯毕其一生学术生涯孜孜不倦地寻求一个疑问:为什么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而不发生在曾经最早孕育过资本主义萌芽的中国?他的答案是:中国是儒教社会,儒教与资本主义伦理是格格不入的,而西方是新教国家,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一致的[1] 。韦伯的理论尽管有很多争议,但他毕竟从一个新的角度提出了文化传统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刻联系。按照韦伯的视角,当代中国农业发生的曲折的演变历史是否与中国农村的文化传统有某种联系呢? 答案是肯定的。中国的农业问题本质上就是农民问题。研究农业,首先必须研究农民。而要研究农民就必须了解农民的文化传统。在农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常常出现的情况是,政治家和经济学家们联手将一些符合他们理想的主张,变成“政策”或“制度”,强加于农民,结果由于对农民缺乏了解造成发展规划的失败,而他们往往把这种失败归因于农民的不合作。事实上,正如美国著名现代问题专家英格尔斯在谈到制度在国家间移植时所指出那样:“如果一个国家缺乏一种赋予这些制度以真正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的人手中变成废纸一堆。”[2] 既然农村社会的文化传统对农业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那么,如何诠释这种文化传统的作用,并且能把它的影响单独提出来,甚至提出如何通过影响文化演变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农业学者来说是一种责任。 二、关于农村社会的文化传统及其作用的解读 中国农村社会的文化传统脱胎于农业社会,蕴含于中国文化传统之内,其本质是农业文化。在中国,农业文化不仅是农村的文化,也是城市文化,贯穿和渗透于社会生活各领域,是社会各阶层的文化。而在社会日益工业化的今天,作为中国农业文化的发源地-农村和农业文化的主体??农村,更多地保留了农业文化的传统。今天看来,中国农村文化传统的集合不仅界定了中国农民与西方农民的区别-中国农民几千年来一直生活在一-个以儒教为主导的伦理社会中;也界定了农村社会与城市社会的区别??城市社会近代以来经常发生的文化革新运动对儒教传统文化进行较大程度的革新和改造;还界定了农民阶层同其他界层的区别??农民一直依附于土地,土地收成在于“天”,同在儒教背景下,农民形成了自身的价值观念体系。因此,中国农村社会的文化传统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既内化在农民意识深层,又显现在社会生活的表层。 中国农村文化传统的内涵非常宽泛,但并不是所有文化传统质数都能够对农业演变发生实质性影响。小农意识被认为是中国农民最典型的文化品格,有人指出“小农意识”的核心是保守主义、狭隘功利主义和封闭主义,它是中国农民的精神传统[3] 。依笔者看来,小农意识并不是正统的意识形态如儒教所支持或支撑的对象,也不是农民终极的价值目标,它只是一种为达到某种目标而采取的策略,它是中国农民在农业社会制度、技术和资源约束下长期理性选择行为的结果,一旦环境发生变化,“小农意识”也会迅速改变。看看今天中国农民,尤其是东部开放地区的农民,我们就可以发现,这种“小农意识”在他们身上正在土崩瓦解。所以从根本上说,小农意识并不是中国农村社会文化传统的主体。 中国农村今天所感受作为历史沉重包袱的还有臣民意识、听天由命、抱残守缺、不求进取、封闭意识等等,它们是传统文化遗存中作用于现实社会的沉渣和糟粕,正在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淘汰,自然它们也能不归入中国农村社会的文化传统主体。 中国农民自古以来就有强列的民族自尊心,有勤劳、勇敢和吃苦耐劳的美德,有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自强精神,这些都是我们民族在诞生阶段就逐渐形成,在民族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并且是我们民族过去需要、现在需要,将来仍然需要的“永恒传统”。它们是不是中国农村社会文化传统的主体呢?答案显然易见,我们只要稍做考察就会发现,这些美好的传统在其它文明国家也都存在,并不是中国农民所独有,所以它们不足以界定出中国农村社会的文化特征。 中国农村传统文化的主体应该是那些融入中国农民血脉,不可轻易改变的东西如“家庭价值观”、“家族主义”、“平均思想”、“乡土关系观”等等,它们反映了中国农民意识深层的价值取向和在这种价值指导下的行为模式,这样的文化传统,即使是在中国最发达最开放的乡村,我们依然能感受它的强劲生命力。事实证明,能够对中国农业演变发挥有效作用的文化传统也是正是它们。 如何解读中国农村社会文化传统对农业演变的影响?如果仅仅只从“文化背景”的角度,静态地、平面化地阐释文化与农业发展的关系,并不能深刻地揭示出文化与农业发展二者之间某种必然的动态联系,即某种动态规律性。本文从“文化结构”这一概念出发,从“文化结构”与“文化功能”关系的角度,将农村文化传统放入文化结构中去,审视其在当代中国农业演变的历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什么是文化结构?按照费孝通教授对文化层次的理解,文化包含着三个不同的层次,有器物层次、组织层次和精神层次。在这几个层次当中,器物即生产工具、生产条件等;组织层次包括政治组织、宗教组织、生产组织、国家机器等等;精神层次主要是指价值观念的层次[4] 。笔者认为,费教授的文化三层次概念,已经形成了“文化结构”的框架。文化结构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它的功能则有优劣之分。文化结构合理,是指其内在组成部分处于协调平衡关系中,内部各质数自洽,在这种结构中,各个组成部分的积极能量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反之,文化结构各部分相互抵触或排斥,文化质数的负面能量尽性发挥,这种文化结构的功能便处于劣等状态。由于意识形态和制度政策的的引入,农村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文化结构,农村文化传统在不同的文化结构中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导致了不同功能效果。 三、 促进传统文化结构自洽使与农业初级合作获得成功 1949年运动,可以说是开辟了中国农业的新纪元。旧中国地主富农占有土地合并计算大约占全国耕地的60-70%,而他们的人口仅占全国10%上下[5] 。新中国“”将10%的地主富农所占土地及其它生产资料平等地分配给90%以上的无土地农民家庭,这实际上就是通过分配方式的变革,将改革前多占资源的家庭拉下来,将原来少占或没有资源的家庭提上去,使资源的占有平均化。这正符合中国广大农民的思想传统,中国农民几千年来一直渴望的“平均地田”的理想获得实现,90%的农民的积极性获得释放,农业生产短期内迅速发展。1952年农业总产值较1949年增长了48.5%,年平均递增14.1%;粮食增长44.8%,年平均增长13.1%,是近代农业史上的少有“黄金”期。 事实上,世界上消灭或限制封建地主经济以实现农业革新有几种道路可以选择,一是英国式的道路,消灭农民小土地私有制,建立起大土地私有制相适应的租佃农场制,让绝大多数农民成为租佃农场的工人;二是美国式的道路,通过小农经济两极分化,小农经营逐渐演变成农场主雇佣工人经营;三是普鲁士式道路,让封建地主经济通过自身改良来逐渐演变,地主庄园改为雇用工人,按照农场经营方式组织生产。这几种方式都是西方国家走过的成功道路,但它们在中国却难以走得通。 中国农村社会中广泛存在着平均主义思想,这种平均思想是中国农民对几千年中国封建制度的反叛,是对现实社会不满的补偿心理。中国封建社会土地等财产的拥有权历来都是与强权联系在一起的,既不通过世袭,也不通过市场,土地所有权随着政权的更替而更替,一直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但底层农民始终没有土地拥有权,农民对这种土地所有制的不合理性是觉醒的,历次农民起义都把“均平”、“均贫富”、“均田”等做为旗帜,反映了农民阶层对“平等地权”的向往,在长期的不平等社会中孕育出了平等、平均的思想传统。 中国经济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要发展经济,必须考虑农民的愿望和利益,寻找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积极性的动力源,西方社会所走的上述三条道路中的任何一条,都无法找到这样的动力源。新中国领导人明智地选择了将土地平均地分配给广大农民,这种 “平均地分配”制度,与农民的“平均思想”的价值观念是一致的,从而维护了农村文化结构的自洽性,使结构中这种重要文化质素的能量释放了出来,形成农业生产的动力。 中国农村社会的家庭价值观也是促使““成功的文化因素。家庭价值观是中国先祖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进行理性选择的结果,并在中华儒学的倡导下,历经数千年颠扑不破。家庭对于中国社会来说,是社会的构成元素,而家庭对个人而言,则是基本的利益团体,也是必须为之服务的对象。在家庭内部,每个成员都会自觉地努力为家庭争光,家庭成员彼此之间的义务是终身的责任,家庭内部结构稳固。所以,如果将家庭看成一种组织,那么任何其它组织都不可能比它有更强的凝聚力,因而若以家庭为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其家庭成员的劳动监督成本几近为零,这是其它生产组织所不能比拟的,可以说,具有家庭价值观的中国比具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传统的西方国家更适宜于农业小生产家庭经营。 后,有些农户因生产资料不足或缺乏技术,独立生产出现困难,为了发展生产走“组织起来,互助生产,共同富裕”的道路势在必行。同时,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新中国领导人将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形式寄希望于合作社。中国农村的传统合作形式是以血缘关系的家族和地缘关系的邻里。这种在血缘和地缘基础上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具有浓郁东方文化特色的“乡土关系”。中国的古语“远亲不如近邻”、同姓之间“500年前是一家”、“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等等,都生动地反映了农村社会“乡土关系”价值观念深入人心。以后的互助合作形式即互助组和初级社,释放了“乡土关系”这种农村传统文化结构中重要质数的能量。 互助组是一种简单的劳动互助形式。在生产资料仍然私有和分散经营的基础上,只是在劳动上实行不同程度的合作或换工互助,其所得产品归生产者个人所有;在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互交换使用中,除相互抵消的部分外,不抵部分以实物或现金的形式给以补偿[6] 。 初级社实行土地入股,统一经营,按劳动和股份进行分配。这时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仍保留私有权,年终按生产资料的股份取得一定的报酬;全社劳动力统一由社里调配使用,社员按完成劳动日数取得报酬[7] 。 从互助组到初级社,作为农业合作制的初期,农业合作的规模小,合作组织成员基本上是亲朋邻里。这一时期,农民自发地结合起来,或亲戚、或邻居、或关系密切者相联合,户数不等,今天你帮我,明天我帮你,有牛的帮没有牛的耕地,有车的帮没有车的灌水,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高涨,农业产量显著增加,出现了“单干不如互助,互助不如合作”现象。这一时期所采取的政策措施,符合农民的愿望,以家庭利益为中心,利用乡土关系进行的“互助合作”符合中国农民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念。农业互助合作,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某些因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存在发挥某种助长作用。 总而言之,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运动和互助组、初级社的政策导向都没有对农业传统文化结构形成强列冲击,相反,这些措施协调了文化内部结构,促使其内部质素的自洽和统一,使其中所蕴含的积极能量充分释放,形成了近代以来前所未有的生产力。 四、高级社和制度失败源于农业组织形式超越了农民传统价值 然而,新中国并没有在以农民家庭利益为中心的互助合作的道路上发展下去,而是在合作化过程中违背合作经济的原则,做出的政策导向和制度安排与文化传统严重背离。合作经济快速发成集体经济??高级社。在高级社里,土地和主要生产资料全部为合作社所有,总收入中社员消费部分按劳动日分配,彻底消除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权。 1955年以后,因为强大的政治推动和行政干预,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互助组由714.7万个减至85万个,初级社由63.3万个减至21.6万个,而高级社由原来的500个猛增至544000个。1958年“”运动开始后,高级社开始全面升级为,实行政社合一的体制,既是政权组织又是经济组织。与此同时,将有生命力的家庭劳动方式加以破除,把家庭劳动方式视作封建农民家庭经济或资本主义个体经济,把它当成落后的、必须加以淘汰的劳动方式,认为家庭劳动具有小生产先天软弱性,与农业现代化、机械化格格不入,而集体劳动无条件地优越于家庭劳动,劳动规模愈大,社会主义成分愈多,劳动方式愈先进。自50年代到70年代末期,农业家庭劳动方式一直处于萎缩和濒于消亡状态。为了在器物层次上达成与新的组织形式相一致,同时还引进了大量的大型农业机械,明确要求农业的机械化“四年小解决,七年中解决,十年大解决”,试图尽快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接着,新中国又试图在价值观层次上对农民进行改造,为了使中国农民传统价值观念与新的制度和政策相适应,在施实新制度新政策的同时,不断地对农民进行集体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以期达到改变农民价值观念的目的。然而,在价值观层次上对农民的教育似乎并没有起到太大的效果,传统始终是无法摆脱的天然纽带,它已经稳固地植根于农民的社会性格之中,积淀于农民的血脉里,在大多数农民身上,文化传统顽固地延续着,发挥着深刻的作用。 中国家庭价值观直接导致了中国农民两种看似矛盾的倾向即“集体主义”和“自私自利”。集体主义是在家族主义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它的作用范围很大程度上也只是在家族内部或乡土关系内部。在治水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集体主义形式也只是在危机关头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生存理性。而长期的家庭价值观和家族主义使得中国农民对家族家庭利益以外的事情漠不关心,不大尊重与己无关或关系较远的人和集团的利益,而具有明显的“自私自利”倾向。 初级社在短期内快速向高级社和过渡,实行大集体经营,将农民所占有的牲畜和大农具集中起来统一使用管理,以集体劳动方式取代家庭劳动方式。同时,在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这使得农民错误地认为集体利益是“家庭利益以外的事情”,与己无关或关系较远,因此“偷懒”成为农民一种理性行为。正如人们描述社员们的那样“田间劳动看日头,撑锄头、坐田头,出工不出力,浪工窝工”。当偷懒行为没有得到惩罚的时候,“偷懒行为”就变成了一种“集体行动”,集体灾难便形成了。1959年至1961年由农业衰退导致的严重饥荒被认为造成了近三千万人口死亡[8] 。此次农业危机并没有使领导人认识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既不完全退回去,又不得不有所改变,实行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事实证明,这种体制是失败的[9] 。中国农业一直徘徊不前,粮食严重短缺,直到1978年,全国人均占有粮食只有633公斤,同1956年相比,只多了19公斤。八亿农民搞饭吃,饭还不够吃。 从以上不难看出,“高级社”、“”时期,中国农村的文化结构是中国农村文化传统与外来文化共同作用形成的,文化结构的第二层即组织形式是外来的,非传统的,而第三层次即农民的价值观念的根基仍然是传统的。观念要体现为制度和机构,制度和机构的功能就是履行对价值观念的承诺。很显然,这一时期的农村制度和机构即组织形式与农民的传统价值不能统一,因而不能履行对农民价值观的承诺,农村文化的整体结构由于外来文化的不合理参与变得不自洽。这种文化结构作用下的农业经济自然不可能获得很好的发展。 五、20世纪70年代末的农村改革本质是促使农业组织形式回归到传统价值 集体化的生产方式导致了农民的生活水准的降低或停滞,为了自救,中国少数地区的农民开始冒政治风险搞“包产到户”,最为著名的是安徽小岗村。包干到户是小岗村农民在当时社会经济条件下所做出的生存理性选择,事实证明了这种理性选择的活力,从而最终被最高领导层认可。1978年中共中央着手农村改革,虽然在最初的几年在观念和行政上对分田到户仍有种种限制,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却不胫而走,在短短两年内被迅速推广到全国,在全国范围内恢复了农业的家庭经营,确立了农民家庭在经济中的独立主体地位。农民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粮食生产记录,198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近4亿吨,较1978年增长了29%。有关研究表明,这一时期的生产组织形式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占42.20%[10] 。在不长的时间内便一举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并从根本上扭转了中国粮食来源很大部分依赖进口的局面。 1978年开始的农村改革,实质上是对农村文化结构的组织形式进行了调整,使其与中国农民的传统价值观念和器物水平相适应,从而使中国农村文化结构再一次实现自洽。农民由于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成为独立的生产者进入市场,建立各种契约关系以取代身份关系,文化传统各种质数的能量很快便释放了出来。 随着承包制的深入,家庭农场、家庭养殖场、家庭加工厂、家庭林场、家庭服务业如雨后春笋,特别是农村专业户的出现和发展,使古老的“小而全”的家庭经营方式突破了自然经济的束缚,走上了小而专的商品生产道路,推动了农业生产分工的不断细化,深化和并向着广泛的协作和全面的专业性社会服务方向发展,使中国农业因此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 同时,以“乡土关系”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制度也耦合成了一个整体。家族、血缘和地缘关系仍然保持着凝聚力,而且与现代商业市场规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村民们以家族亲属关系构成了他们主要的社会经济网络。外出经商打工的农民也倾向于与亲戚和同乡打交道,进行市场信息交流和商业合作。但是,“乡土关系”的运行已开始遵循市场经济的原则,讲究互利和有限度,而不是传统社会的道德互助。很显然,中国农民的传统价值观此时并没有成为经济发展的阻力,农民能够将它们与经济理性结合起来,大大节约了交易成本,创造了一种适合农民社会自身文化的现代家庭经济发展方式。 六、农业新问题的出现与传统价值观改造 生产和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出现新的限制因素。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使得农村文化结构在“器物”层次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使得传统的组织形式和传统价值观念都有些不适应,从而又出现了新的一轮文化结构内部的不统一,不自洽。 今天的农民不满足于做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农,农业生产的衡量指标不仅仅是“产量”,更重要的是经济效益即收入,因此农民不得不关注两个方面问题,一是农业技术或农业生产条件,二是农产品交易市场。农民要想从农业中获得好的收益,就必须应用新技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同时在市场上得心应手。但由于新技术的使用成本太高,小规模家庭农业接受农业新技术能力弱,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与创新步覆维艰,农业成本居高不下,同时,单个家庭在市场这个对于中国农民来说十分陌生的领域中无异于大海中的一叶扁舟,风险高悬,往往手足无措。因而,为了共同的利益,农民组织起来,进行多方合作显得尤其重要。上世纪50年代,后的“互助组”解决了那个时代单个农户经营能力弱的问题,促进了农业生产,今天,农户之间、农户与外界之间同样要进行合作,才能解决技术和市场问题。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种合作直到90年代中期也没有形成,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农民收入下降,形成了今天中国高层和学者广泛关注的“三农”(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合作不能形成并不说明中国农民“乡土关系”之间的互助合作传统已经消失,而是“乡土关系” 这种以血缘和地缘为基础的合作已不能有效解决问题,今天的合作不同于50年代,那时农民主要合作方式是劳动力互补、劳动工具互补,合作对象是熟人,而今天更多的是技术上和经营上的,“合作”行为往往要发生在陌生人之间,长期的“乡土关系”交往使得中国农民不擅长同陌生人打交道,也不愿同陌生人打交道,因此农民尽管有合作的意愿,但并不知道如何去合作,去找谁合作。 很显然,从本质上看,今天的农业问题是由于文化结构中“器物”层次快速发展,而第二层次即“组织形式”却没有相应跟上,而“组织形式”受“农民价值观念”的影响,由此而引起农村文化结构在新的层次上不自洽,不协调。 要使农业获得新的发展,必须使农村文化结构在新的更高层次上实现自洽和统一,而要达到这一目的,有两种力量可以利用,第一种力量是来自农民自身的内力,即农民自身的创造力量。历史的经验证明,农民自身的“创造性”基于农民自身的文化传统,所导致的制度层次的文化变迁最能使农村社会整体文化结构实现自洽,所以鼓励和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显得特别重要。今天的三农问题要彻底解决必须依靠广大农民的自身觉醒,自觉摒弃清除传统农民意识中的负面因素,实现农民价值观的现代化超越,在利用好“乡土关系”的同时,学会与陌生人打交道,摒弃那种“淡漠家族以外的人”的传统,树立起竞争意识,树立起新的价值观念如科学观念、法制观念,让传统的道德观念和法律观念共同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第二种力量是来自政府或其它方面的外力或外在文化形式的加入。政府和其它外力的作用方向应该是为农民的创新实践提供服务和方便,在资金、技术、信息、公共物品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并在推动“合作经验交流”方面发挥影响力,为“农民合作”创造政策、法律和制度环境,而不能直接包办农民的组织合作形式,强行组织农民进行某种合作。 七、结束语 中国当代农业的演变史,从本质上看,就是中国农村文化结构的演变史。中国当代农业的两次转折的后期所出现的问题具有同一性质,都是文化结构出现了不自洽,前者是由于外来文化质数的不合理引入,造成了组织层次超越了价值观层次和器物层次,导致农村文化结构不自洽;后者是由于器物层次的快速发展,价值观层次和组织层落于器物层次,导致文化结构的不自洽。 很显然,在资源禀赋一定的情况下,农业的发展是由政策、制度、价值观、习俗等文化质素所构成的文化结构所决定的。因此,政府干预农业的最有效途径是促成农村文化结构变革,变革的方向应该是在农村文化传统基础上,使农村文化从器物、组织、价值层次上由不自洽走向自洽,由低层次上的统一走向新的高层次上的统一,而决不是对外来某种或某几种文化质素的简单地照搬。中国农村要发生根本性变化,从文化角度看,就是使文化传统结构接受外部更高文化质数的洗礼,使之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内在质数的统一,并使传统结构的每一质素的积极能量都能获得释放,消极能量受到抑制。农村文化结构变化的量变积累将会导致质的变化,这种质的变化外在表现形式就是,由“农业文明”走向代表着现代化的“工业文明”。 促成农村文化结构变革如何用力?外力的作用点应该在哪个层次?作用于器物层次、组织层次还是价值观层次?中国当代农业发展史已经证明,这是很关键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只要能促使文化结构处于自洽和内在统一状态,可以在三个层次中任何一个层次着力,或同时着力。不过,让生产力尽速发展即在器物层次上着力应该是一个优先的选择,因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基础的变化,中国农民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也就会改变。改变了的文化结构反过来又会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村合理的文化建设可以加快文化结构的合理演变。可以预言,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将在这种农村文化结构不断优化过程中走向现代化。 农村文化论文:论农村文化与乡村秩序 [论文关键词]乡村秩序;原子化;社会关联;文化传统;集体行动困境 [论文内容提要]中国乡村社会秩序随着社会变迁而发生着演化,当前农村社会自我整合能力也得到了快速提升,但是影响乡村秩序的一些深层负面因素并未因经济发展而消除。原子化与集体行动困境则为其中的因素之一。因此通过灌输“勤勉、合作、自助”的态度和价值观念,培养“自立、自助与合作”的精神,调动并依靠社区成员积极自愿地参与,改善自身的文化环境,建设适应形势的农村文化成为构筑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一、原子化与集体行动困境 乡村秩序主要指农村社会结构要素之间平稳有序地互动,乡村社会处在相对稳定和均衡状态。一般来说,乡村秩序主要由国家和农村社会的二元整合而实现的。虽然政府的合法性迅速增强,农村社会自我整合能力也得到了快速提升,但其它影响乡村秩序的一些深层负面因素并未因经济发展而消除。相反,经济发展与乡村秩序的悖论越来越突出,乡村秩序的弱质性将在今后表现出来[1]。 在众多深层次负面因素中,原子化与集体行动的困境是影响乡村秩序基础的基本因素之一。农村的这种原子化关系有着其自身的特殊性。相比之下,城市工作者在工作之外是原子化的,日常交往很少;而农民是工作上的原子化。这一点在组织合作上得以体现。农村的这种原子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即发展到个人生产力可以解决自身问题,但又没有产生更大范围内的社会分工合作需求。这反映了当地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因此,在东部农村,这个问题并不明显。 吴思红对农村目前所反映出来的这个特点做了确切的描述。原子化,即社会上个人与个人的联系很少,主要通过与一个共同权威的联系才得以建立,而不是直接发生联系,不是生活在一个互相依赖的群体之中。孙立平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个人间社会联系的薄弱,二是在追逐自己利益时,是以个人而不是以群体的形式行动的。 这一理解相对淡化了“差序格局”中传统文化的因素,而强调个人利益的动机性。从目前农村的具体情况来看,这种“工具性差序格局”不是在减弱,而是处于不断加强的态势中。虽然农村各种礼俗习惯和人情往来并未减少,并且以内在道德的评判表现出来,但实际上个人利益的至上性隐藏着世态炎凉的真实背景。 这种农村“原子化”关系的存在不仅不能强化农村的合作能力,反而使集体行动陷入了困境。奥尔森强调,理性的、自我利益中心的个体一般不会为了集体利益而行动,因为此类公共物品不会按照集体成员是否做出过贡献来进行分配,扣留没有做出贡献者的那一份。因此,理性的行动者将会是一个“搭便车者”;但是,如果每个人都想搭便车,那么集体行动则无法可能实现。 二、文化关联的缺失 农村的这种原子化,体现了一定程度的文化断裂,即从合作化至中,消除传统文化中的整合因素,强行用一个新的整合因素。建国后历次政治运动强有力的打击成功地将传统表层的东西瓦解掉了[3]。另外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断裂,这就导致新旧文化之间的误读,特别是对改革开放的误读。在今天的农村,可以听到过去历史上从来不存在的这种日渐单一的评价:谁会挣钱,谁就了不起,且令人钦佩[4]。 在传统社会中,也即弱国家强社会整合模式时期,以儒家文化为主导思想的宗族自治和农村社会关系结构的特殊性产生了持续的整合力。这种社会,人的行为有着传统的礼制管束着,从俗即是从心,稳定的文化传统是有效的保证[5]。因此社会自我整合促进了村庄集体认同的形成,为村庄社会的集体行动提供了内生动力。 在村庄场域中,由于传统文化影响逐渐减弱,通过契约产生的内生强制力十分弱小,普通村民和体制外精英即使拥有明确的共同目标,仍然难以采取有效的一致行动[6]。 村庄社会的文化关联之所以能形成村庄集体认同、引起村庄集体行动、实现村庄社会整合, 是因为它一经形成便能将村民纳入到同一文化场景之中,让村民在同一文化场景中体验并遵从村庄文化网络的张力,使村民在村庄社会中的活动越来越体现村庄文化网络的要求[7]。但是,随着市场化力量对村庄社会生活影响的不断加深,乡村社会传统文化的支撑力在市场化过程中不断减弱,村庄文化网络的张力逐渐弱化,村庄社会的文化关联不足以形成集体行动和社会整合。 生活在同一村落活动空间的村民原本极易形成特有的文化关联,但是村民之间的交往活动中曾经存在的遵守共同 规范的默契和自觉性发生了关键性的断裂, 这些最终导致文化关联的缺失,从而无法形成集体认同,也就不能进一步形成集体行动。 三、集体合作的可能 化解农村原子化,从直接目的来说是要达到社会活动中的“技术”集体如分工协作,但最终这个目的还是通过要达到文化认同与“心理”协作如强调共同的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情感相依来实现,也就是重新实现农村的社会整合。 科利尔认为不管是政治社会资本还是民间社会资本,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通过克服集体行动困境而解决社会秩序问题的。普特南认为,社会资本指的是社会组织的特征,例如信任、规范和网络,它们能够通过推动协调的行动来提高社会的效率。从这个定义,我们得出,村庄内村民之间的相互信任、具有可以共同遵守的规范以及具有凝聚力的社会支持网络对于克服当前原子化以及集体行动困境,提高整个村庄的社会资本,达成集体合作都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贺雪峰认为,在传统社会中,村民们团结起来,共同克服集体行动的困境,依靠的是建立及强化以宗族组织为代表的传统组织体系。在传统社会中,也不是不存在有强烈搭便车欲望的“落后分子”,但是因为存在一套相对有效的惩罚机制,也就是将不合作者边缘化的办法,使大部分人不愿意(或不敢)变成那种事事搭便车的懒汉,从而使有限的合作进行下去了[9]。但是这个办法最终要依托的是传统社会中的传统组织及传统文化。 总的来看,有条件是能实现合作的,条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体系,因为合作需要起码的信任氛围,需要谈判,要有合适的沟通话语。但是在转型时期,农民合作赖以发生的诚信社会制度不存在了,早已没有了传统的文化基础,而现代价值还未建立。在这种情况下,农民人生意义的重建、农民整体人生价值的建构,从而形成农村的文化传统。 四、文化何为 在许多社会中,个人并不是唯一的行动者,尤其是在中国农村社会,社会行动单元是多元化的,而且具有强烈的文化性。文化的重要性在于,它保护创造力,让个人独立地发展,却又发挥凝聚力,让个人在多元中结合成社会。化解原子化,文化一方面是提高农民素质,引导其重新构建生活意义;另一方面是为农村社区的整合提供文化支持。 文化对社区的整合作用在农村社区整合中是不可忽视的。文化是依靠价值、规范以及风俗习惯等发挥作用的。由于文化整合属于深层次整合手段,所以它对集体认同感,个体意识有着深刻、深远的影响。采纳一个集体行动框架,则涉及到了文化体系(即一个特定的关于世界的分享理解)的产品和个体意识的相互拼合。一个持续的、用于维持社会运动参与者忠诚和承诺的集体认同感的创造,本身就是一个文化成就。因此农村文化的内容以及文化内容的有效组织则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方面。 首先,农村文化内容涉及到了农民的生活意义和农村社区的意义共建,因此是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原有的文化底蕴和价值观念确立了农民自身想当然的、不自觉的认同对象。但是,当文化背景发生变化时,农民原有的认同对象和认同背景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出现了个体权利的不断膨胀,人际交往的异化,公共善的丧失。在社会学和人类学里,“价值观”常被用作表示共享文化的标准。而这些有效的共享价值观即普遍价值观必须在学校教育体系进行中进行。梁漱溟认为,无论广义还是狭义的教育,平时皆为“绵延文化而求其进步”,换言之即为“不使文化失传,不使文化停滞不进”,而“所谓文化者,一切文物制度,礼俗习惯莫不属之”;即“着意在改造文化、创造文化,而不是绵续文化”[10]。只有这样才能在农村形成新的文化传统,从而在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能够获得集体行动的条件。 其次,对文化内容进行有效的组织是进行文化扩散的一个重要方面。文化内容应该在农村的信息构成即一种等级制结构中占有一席之地。文化内容在农村要使用最强的中心服务器,并建在传统知识扩散的中心,这样可以保证内容的质量。农村文化内容组织的不足,在现代化冲击之下,现代社会成员丧失了共享的政治和文化传统,每个人都将自身想象成为完全自由、独立的自我,其进入社会、接受社会责任,只是为了减少冒险,保证自己的安全、利益的实现。这样在各种思想的冲击之下,村庄内部的文化联系就被逐渐削弱,因为农村文化表现形式的增加就随即增加了联系社区的纽带,文化纽带的凝聚力是抵御由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不稳定的盾牌和必备的平衡力。以先进文化以及传统文化的可继承部分作为文化内容的主要内容在农村社区的中心位置进行传播,同时对于文化的组织方式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要以农民最容易接受以及最乐意接受的方式。目前各地的文化中心户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这也正是对文化组织方式的一种调整。 再次,农村文化活动是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动力,没有活动,农村社区的凝聚力就得不到提升。一些民俗活动在内部具有特殊的维护内部秩序和自我生存的作用,对其自身来说,是有特殊价值的,是村民自我文化价值的实现。许多古老的神话故事、节日仪式、古歌、古物等,被现代化趋势冲击着生存地位,现在又重新为人所捡拾。在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进一步借助乡土文化来重新建构农民的日常交往方式,使得村落公共空间的文化网络得到恢复和发展。而且通过运用一些现代话语体系的解释, 使传统文化的自我体系纳入到现代科技社会和民族国家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中,可以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延续。 最后通过发展地方文化,实现文化产业化来化解原子化,在传统文化日益消减和衰微的现代社会,通过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产业,并且作为当地的发展优势,能够唤醒村民的文化自觉, 即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势,使其村民意识到自己的文化重要性,重估文化的价值,从而会更珍惜和保护自己的传统。这样可以延续传统文化,增强社区“领域”感,培养认同意识,形成社群共识;同时也可带动地方发展,提高地方经济效益,提升地方认同。
美术本科论文:民间美术本科基础教学方法探析 【内容摘要】当前,我国美术学本科教学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的地位不对等,即专业基础课地位不受重视,这直接影响了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在这种客观环境下,怎样改良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效果,提高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地位,作者在民间美术本科基础教学当中做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教学方法 造型 观念 实践教学中,笔者针对班级的一些情况,在课程开始前有了一些思考,着重解决教学能否从新角度、学生的主观态度是否能积极配合、学前知识量能否根据需要给予串联为这一课程服务,并让他们主动参与和互动。 具体到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不重视这门课,因为它似乎距离专业课较远,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致不高;二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没有充分激发出来;三是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的联系紧密度不够。 这一课程是民间美术造型课,侧重在观念引导人的造型,是艺术设计学生未来的专业方向,因此有关形式和观念的意义尤为重要。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得出以下经验: 强调本课程与专业课的联系,举例说明一些典范作品与民间美术观念造型的联系,使学生在一定高度上重视这一课程内容。在讲课的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分析优劣作品中的造型特点及感人内容,说明作品中哪些内容和民间美术的内容有联系,使学生有一种“土东西也能登大雅之堂”的感觉,这在潜意识加强了基础课程的重要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重视这一课程,从而为课程的深入开展做好心理上的准备。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是决定其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单纯的造型出发,通过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得到一个或多个有创意的造型,是创造性思维观念引导下的个性化结果,而这是一种非常科学而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一个碗,其口是圆形的,但它的底部却是直线的”,这是民间美术造型的一种形式,它体现了民间美术的一个观念:“碗口应该画成圆的,这是为了能盛入东西,而碗底应该画成直线的,这是为了能放在一个平面上”。这是从客观、现实出发表现的一种造型观念,即现实是不能改变的——碗口是圆形的,画到平面上也一定是圆形的,如果画成椭圆形或其他形状就不对。这种观念在古代埃及、印度等文明中也普遍存在,如埃及人画池塘,池塘是椭圆形的,池塘边上的树是围绕着池塘边立着生长的,那么在平面绘画中,埃及人也会将树画成围绕池塘边立着生长的样式,而不是西方绘画中通常的一点透视法画出来的样式。再如印度绘画,有时候画一个侧面人物,本来只能画一只侧面的眼睛,但为了求全,艺术家往往把另外一只眼睛也画在那只侧面眼睛的旁边,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古代民间美术当中比比皆是,楼梯口的透视在画面中可以是近小远大,因为它不是生活中的焦点透视作用下的物象。在民间美术中,画在纸上的碗,不是被某一个视角固定的碗,而是从各个角度抽取出来的观念意义上的碗。按照西方绘画的理论,这是简单造型的立体主义(是否立体派的产生也运用了中国民间美术,这也不是不可能的),因此,一个视觉内容的创作,是观念作用下的结果,具有功能的作品产生。这种功能存在于人们见到的物象,并且自然地被经验衔接在头脑中,因此创造的思维需要大量造型观念支持,这些观念的运用在民间美术作品中有很多,而且需要我们去发现,并学会使用它们。 用民间美术造型思维去思考,重新审视中西方的艺术作品。在学习西方美术史时,我们总是按照西方的思维去思考问题,能否按照新的思维方法、新的角度去思考?笔者在让学生看法国现代主义画家塞尚的绘画时,学生发现他的绘画的视角不是在同一个角度取景,这些和传统的中国画的画法相似。这用中国民间美术造型中的“全方位空间”思维方法可以解释,即同一画面有不同的视角组合在一起,这与吕胜中在《造型原本》中总结中国民间美术的造型思维方法相符。有的学生认为挪威画家克里姆特“母与子”系列作品,按照吕胜中的“时间与运动”理解,表现人从出生到老的过程。在西方的“观念艺术”中,观者与作者的参与、互动是一大特点。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剪纸能人剪了一位手拎七星秤卖鱼的场面,有人开玩笑对作者说只有卖鱼的,怎么没有买鱼的?作者说谁看他的作品谁就是买鱼的……这样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互动的概念,学生也做出了许多好的作品。如学生张思明的作品《无题》,内容是一个男人挥拳打自己的影子,却被自己打倒。这个学生是利用影子的造型方法反映民间“以虚为实”的观念进行创作,说明人应该不断和自己斗争才能发展;学生袁东明的作品《错乱》从民间美术中“信天游”的造型手法得到启示,反映了“秩序与混乱”的观念意义等。 从本质意义来说,年轻人多有这个时代所带来的最前卫的东西,也就是说具有先进性,他们在享用这个时代生产的社会和文化财富,并利用这个时代产生相关的新观念去思考,要了解他们这些知识的背景下,与有意义的观念结合,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结果。贡布里希曾说,社会发展不是技术上的进步,而是观念上的进步。观念意义的存在具有重要作用,旧的观念让人迂腐顽固,新的观念使人开明进步。时代要求我们有新鲜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观念,而关键是如何在具体的教学中去体现。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美术本科论文:美术专业《设计色彩》课程本科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设计色彩》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如何构建一个科学的、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设计色彩教学体系,强化学生的色彩构思和创意性思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融入设计意识,打破狭隘的色彩观念,提高学生对于色彩的概括、提炼、创新能力以及形色的塑造能力是教学改革的重点。 关键词:设计色彩;实践;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及意义 苏州科技学院色彩课程改革于2008年立项,目的在于探索和研究色彩基础教学的教学思路、内容、方法和规律,建立具有较强学术内涵和应用价值的课程架构。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其他专业院校的经验和成果,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及所遇到的难题进行教学内容、方法上的探索是本人研究的重点。 基于调查研究,本人认为,“设计专业的色彩基础课程”对于设计色彩训练与造型表现的形式,并未有明确的教学理念与模式。由于涉及色彩与色彩构成之间本来存在着许多共同的理论,如果不能在色彩理论认识和造型表现的形式上形成自己的特色,就有可能混淆于色彩构成,造成观念上与教学上的混乱。 因此,只有理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形成明确的教学理念与操作模式,才能有效促使设计色彩教学与其专业特性的衔接,充分发挥设计色彩教学的重要作用。而这种学科体系所涉及的内容不单单只是对色彩基本原理、基础知识、造型塑造表现上的认识,更要注重它对设计专业主体课程的引导作用,从色彩教学的观念、方法、内容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思维模式和实践训练。 二、改革的内容与目标 《设计色彩》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更多应用的是主观色彩,针对学生主观色彩意识的树立、色彩审美情趣个性的培养和自主驾驭色彩的表现能力的锻炼就是设计色彩教学的方向。过去的教学一般是以20世纪80年代的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色彩构成理论为主,当时很多人认为设计色彩教学是色彩构成教学的附庸,这是一种片面的说法,设计色彩应该是设计课程的基础,它为设计专业其他课程的实施打下了良好的设计思维与审美意识及造型表现的功底。 因此,针对上述分析及本科学生特点,本人提出构建一个科学的、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设计色彩教学体系,具体内容如下。 1.针对设计专业低年级学生对色彩认识存在的误区进行分析,结合对20世纪不同派别和风格的绘画大师经典作品的剖析,为学生讲述基本颜料色的属性、品性、类别知识,让学生对颜料色有一个全新的、理性的认识,了解颜色衍生和梯度变化的规律。 2.结合20世纪绘画大师的经典作品,精读其局部的色彩语言,如形体结构与颜色明暗法的语言合理转换关系、形体结构与颜色的强弱变换的平面化语言、颜色冷暖在形体构造中空间推移关系等,通过局部色彩语言的分析让学生理解色彩在画面中的形成原因。 3.结合20世纪绘画大师的经典作品,感知色彩。通过临摹分析画面色彩的色性,认识色彩作品结构中的基础色、派生色以及不同色域之间的渐变关系,理解色彩结构中的颜色固态和流动的关系,使学生明确色彩形态结构中的明度秩序关系和色彩明度和梯度之间的关系,形与形态的关系。 4.结合20世纪绘画大师的经典作品,解读色彩。认识色彩结构中参与组构的每一块颜色具有的形状和大小对比关系。理解特定的色彩构造具有的整体形态结构关系,来让学生理解色彩画面构造视觉扫描路线在画面的锚定作用。 5.结合20世纪绘画大师的经典作品,表现色彩。理解色彩构造是一次主动的绘画过程,理解色彩现象中具有颜色形状与形状之间的对比关系,形状与大小之间的关系,形状具有的方向性和颜色具有的强弱对比关系所形成的吸引与排斥的关系,理解色彩构造之间的色域与色域转换以及颜色的渐变推移关系。 设计色彩课程是培养学生色彩造型能力的基础课程,它能够使学生了解设计色彩与绘画色彩的区别与联系,能强化绘画写生与艺术设计的相互关系,为学生能够达到应用色彩规律设计、整合自然色彩奠定基础。学生通过对大师作品的解读、感知,以提炼、归纳的手法练习,并借助这个训练过程,体验、掌握设计色彩的内在规律,具备对纷繁复杂的物象进行秩序化、条理化的处理能力;具备对物体立体感和画面空间感的塑造能力;具备对物象丰富微妙的色彩层次关系进行归纳和限定的能力,为后续的课题训练做铺垫。通过写生课题,结合摹写大师作品的色彩经验,自由表现色彩,全面提高对于形与色的自我借鉴、转换及造型的能力,使学生建立起在观察表现上的新的造型观念,训练学生对组织色彩能力的把握,激发学生的观念性的视觉思维,提高学生艺术设计的创造和表现能力,为后续的设计课程训练打下厚实的基础。 三、研究的方法 针对本科设计专业学生特点,鉴于每个学生的基础差异性,在设计色彩课程训练中强调的重点要有所差异,但重要的是要以启发和激发式的教育手段为主,培养学生在写生色彩中的主动性。 本人将课程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集中全体学生,利用现代多媒体的手法,讲述色彩的基本知识,明白色的由来和色彩的三大属性;展示大师作品图片,带领学生认识作品中的色彩语言,并布置练习任务;二是实践练习阶段,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进行单个的辅导。练习的过程分为两步,其一熟悉颜料色的性能及颜色混合的规律,通过单个物体写生,注重调色盘里颜色混合链的形成,在原始色彩的基础上去发展新的颜色和色域。其二以临摹的方式,深入学师作品。在临摹的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三人一组,合作研究,分析画面无彩色和有彩色的价值,冷色和暖色在画中的作用;感知物象色彩语言所构成的形体轮廓和结构具有的内在凹凸变化所导致的明度转换关系及空间转换关系,用纯平面化的色彩语言构建新画面。其三结合作研究的经验,以写生的方式,单独完成命题作业。根据所给静物,自由组合,合理构图,以主观意识运用色彩的属性客观的表现物体的形态结构关系及空间关系,最后形成画面具有一定的设计意识性和观念性。 教学过程大体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训练调色。调色是学习设计色彩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因为调色就是认识颜料色色相、明度、纯度的一个过程,也是学生对色彩理论知识进行系统性学习的一个实践过程,有利于感性的吸收和理性的分析。 2.通过写生单个物体,积累新的颜色混合链产生的经验。一是限色练习,通过颜色控制在不同的蓝与无彩色构成画面。二是根据写生对象所呈现的色彩冷暖变化,依据色彩调和的规律,扩展出多种不同品貌的冷暖颜色链。 3.在学生做完上述练习后,对颜料色的基本属性有了一定的了解,并积累了颜色混合规律,对色彩的三大属性有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验总结。为进一步对色彩造型语言有更深入的理解,以小组合作方式欣赏、分析、临摹大师作品,感悟解读大师作品的色彩组合奥秘。 4.了解大师作品中有彩色和无彩色的结构形式分布,进一步对色彩中具体的形态结构和明度结构所展现的色彩语言进行学习。要求根据塞尚原作,以小组分工的方式,用不同的语言方法各自总结画面,并互相讨论。 四、成果总结 通过两年的设计色彩教学及总结、讨论、改革及再实践,同以往的教学方法相比本课程教学有了明显的成效。 1.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提高。对学习目的更加明确,之前的学习偏重于写生色彩,因为时间限制,学生自己信心不足,自认为没有“色感”。而上述方法能使全体同学得到针对性的色彩锻炼,使其不再惧怕写生,信心十足地完成学习任务。 2.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本课程主要针对设计专业新生,与之前的色彩学习方法有了大的变化,从死记硬背式的模式色彩训练到初级的调色练习,使其在色彩认识的兴趣上有了改变。从临摹到解读大师作品,由不懂大师作品的色彩形态表现到逐渐看懂的过程,使学生充满好奇并表现积极。 3.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特色更加明显。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更注重自主设计意识的加强,缩短了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距离,同时还使学生研习了许多艺术大师的经典作品,在有意识的色彩语言解剖中,无意识地学会了品味高尚作品的手段。 设计色彩以培养设计人才为主要目的,需要强化学生的色彩构思和创意性思维能力,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色彩训练,融入设计意识,打破狭隘的色彩观念。设计色彩课程的训练能够使学生了解传统色彩与设计色彩的区别与联系,能够强化绘画写生与艺术设计的关系,能够提高学生对于色彩的概括、提炼、创新能力以及形色的塑造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以主观视觉思维方式理性地创造具有色彩空间、色彩意境的画面,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组织色彩的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 美术本科论文:广西高校美术类本科生心理特征研究 【摘 要】近几年,由于大学教育逐步向普及化教育发展,加之,学分制管理模式的普及、高校学习费用增加的同时,艺术生这个群体也随之不断的扩大。然而,对于艺术生的思想教育问题一直以来都是高校教育的一个盲区。由于艺术专业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明显的专业特点,对于高校艺术生的思想教育问题,成为近些年各大院系关注的问题,通过对当代艺术生思想动态和心理特征的研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有利于高校开展各项艺术学科教育。 【关键词】广西高校 艺术生 心理特征 随着高校的扩招,普通高校艺术生的人数逐年扩增。艺术类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艺术专业的大学生在心理、思想以及专业学习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特点, 在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既要坚持“个性”与“共性”相结合,又要注重对其心理健康发展的关注。对于广西艺术生来说,面临的第一道难题就是如何解决昂贵的学费。广西一直以来趋于全国经济水平以下,并且全区高校中艺术考生占大多数,所以高额的学费成为艺术生求学路上的第一道坎。虽然目前党中央、国务院给予了贫困学生高度的重视;在各大高校开设了以奖、贷、助、补、免为主的多元化的资助体系,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部分学生的经济压力。但面对经济困难所带来的强大压力,许多学生仍然表现出学习情绪不高,对未来不知所措。 另外,广西整体的教育水平较全国来说相对偏低,由于经济环境、教育资源的匮乏,使得在广西开展艺术类教育显得尤为困难,造成了广西高校中许多艺术生对于新兴的艺术形式、艺术活动了解甚少,使得很多艺术生对于本专业的知识构造以及发展前景不太明了,因而产生了不安感和失落感。 为此,对广西高校艺术生这一特殊群体进行调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调查了解广大艺术生的思想动态,分析各高校艺术生的心理特征,采取相应的措施搞好艺术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高校教师有着极其深远的作用。 一、广西高校美术类专业本科生的身心特点 广西地区地处祖国华南,占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但整体经济水平不高。这对广西高校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美术专业学生作为广西高校学生中的一个整体,直接影响广西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的开展。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这也说明当代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前提是身心健康,而美术专业学生的身心健康较其他专业学生又有其特殊性。 (一)学习生活压力大 美术专业学生因其专业特点,思想较为活跃,容易接受新兴事物。但广西地区经济较为落后,这就造成各大高校的学习资源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对于美术类专业而言,新的艺术设计潮流,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理解,更能提高学生艺术欣赏眼光。通过对广西几所本科院校的考察,了解到广西高校中的美术专业教学的开展有其以下几点欠缺:教学基础设施欠缺;师资力量的不足;缺少外部交流等,这就造成广西地区美术类专业学生学习就业压力较大。 再者,由于美术类专业的学费比普通专业的学费高出很多,因此美术类学生的经济压力自然要比普通专业学生的压力大很多,另外美术类学生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开销也比普通学生要大。因此,不少学生会因为家庭经济状况无法集中学习的注意力,这对美术类学生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二)自律性不强 美术类专业本科生思维活跃,往往对某件事物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自身要求较为松散,处理问题的方式也较为随性。加之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发散性教学模式,给予学生足够多的自主实践的课程,这样导致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的随意性逐步养成,经常会以自身的需求和对事物的感悟作为学习工作的主导。 (三)集体荣誉感不强 首先,由于艺术创作追求的自由与唯美,艺术手法追求的创新与个性。所以他们往往缺乏一定的集体荣誉感和奉献精神。虽然真诚,但往往自我、冷漠、不关注集体活动,少与人交流与沟通。 其次,由于美术类专业本科生生活状态单调,很多同学认为大学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但美术专业本科生由于课堂教学模式和独立的专业创作,导致生活内容的单一。专业课程占据了学生大部分时间,很少有时间进行课外活动,交际面相对狭窄。 二、如何加强美术类专业本科生的心理教育工作 由于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的普及,美术类专业本科生的数量也逐年上涨,在这一情况下,关于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瓶颈。这使得我们教育者要从根本上去了解这类学生的思想动态,把握他们的心理特征。 (一)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发挥专业老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对于美术类本科学生而言,他们往往对专业老师有较强的认同感,在进行学习生活交流的过程中更容易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学生产生共鸣。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不应简单的进行思想交流活动,应该通过课余时间深入学生之间,了解其生活状况、学习状况。思想教育并不是一个严肃的话题,也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下进行。 (二)加强管理与引导,发挥导师作用 在开展思想教育的过程中,不应生硬的进行教育,更应该与时俱进,深入了解,把握学生的特性和喜好,将工作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完善,提高每次与学生交流的效果,并学会总结。将学生所关注的内容引入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加强特殊学生群体的服务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完善社会服务体系窗口,对于少数家庭贫困的学生应该时时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并给予一定的社会援助。加强这类学生的性格引导,增强学生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随着我国对高等教育越来越关注,对于美术类专业学生群体的关注也得到了各大高校的充分认识。对于一名艺术教育者,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对学生成长与成才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这样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为祖国的发展运输更多的有用人才。 美术本科论文:学前教育系本科层次美术课程的改革和创新 【摘 要】美术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本文首先探讨了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在本科课程中的改革方案,最后提出了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美术课程的创新思路。 【关键词】学前教育 美术课程 本科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在2012年2月召开的国家学前教育项目工作会议上,通过以项目促改革,我国学前教育正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全国幼儿园增加1.6万所,在园幼儿增加400多万人。这就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我国幼儿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数量不足,尤其在舞蹈、音乐、美术、英语、管理方面有特长的教师缺口较大。因此,我们成都师范学院作为一所新建的本科师范院校,对学前教育系本科专业学生的培养,“应结合社会需要和学科发展前景,培养立足本地区,面向全国,突出思想品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职业技能突出,综合实践能力强,能够适应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技能型人才。” 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学生除了要掌握专业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外,还要具备美术基础、儿童画、幼儿玩具的设计与制作、幼儿园环境创设及音乐舞蹈技能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做到既能熟练掌握又能灵活运用美术等各种技能到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从而实施幼儿园的素质教育,提高幼儿园各科教育活动的层次和水平。 一、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重理论学习,轻技能培养 在目前学前教育的专科层次课程中,过于强调美术专业知识的传授。每周2课时的美术课学习,只能满足学生毕业后能画简单的平面形画,能做简单的手工;这显然不能适应“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能在幼儿园等幼托机构从事教育教学和研究工作的教师”及“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能够在幼儿园和学前教育相关机构从事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因此在学前教育本科层次的教学中,我们需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课时比重进行改革,进一步探索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美术课程的技能训练模式,才能适应本科学前教育综合性、实用性很强的专业特点。 (二)目前各高师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在美术技能课教学中,一直没有统一的系统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对于各年级学生在每一学期应达到的目标没有详细的评价方案,都只是按照本学校任课教师擅长和喜好的课程进行美术课教学,存在着盲目、单一的问题 因此我们在本科培养上通过对美术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进一步促进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使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活动向纵深发展,为社会培养一专多能的高素质人才。 (三)教材建设缺失 就美术基础这部分内容来说,市面上的美术基础教材,内容过分强调专业理论与技巧,对于学前教育学生都太难,内容专业性太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都是非艺术类高考生,几乎没有美术基础或美术基础较弱,这就让他们对美术学习产生畏难、逃避甚至排斥的情绪,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 二、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美术课程改革思路 (一)增加美术课的课时 一、二、三学期每周2课时的美术基础学习,四、五、六学期通过选修形式,美术基础好的学生每周4课时,其余学生每周1课时。美术学科的性质要求学生要经常进行练习,如果长时间不动笔、不动手,会“手生”,学生只有通过连续不断的大量实践联系,才能不断提高动手能力,进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美术课程的设置可以细分为:《美术基础》(包括平面形画、素描、色彩、装饰色彩四部分),《儿童画》(包括简笔画、儿童画、装饰画、版画四部分),《手工与应用》(包括编织、泥塑、布艺制作、剪折纸、玩教具制作、幼儿园环境创设与制作六部分)。三大块的构成,既突出了美术基本技能的训练,也加强了实践环节与动手能力的培养。 (二)健全美术课程教学大纲 进一步修订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美术课程教学计划,在专科美术课程计划的基础上,根据美术课程的教学规律,对美术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分析、细化,然后根据这些特征确定教和学的方法,最后确定美术课程有效的评价方法和考核大纲。在评价中,既要看到学生对技能和知识的学习,又要看到他们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这是一个新提法。其中,后者的提出与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有直接关系,具有深远影响,美术课程的人文性决定了它必须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因为这些精神层面的东西,正是美术课程的学习目标之一。忽略这一点,就会把美术看成只是学习技能的学科。因此评价体系的完善还要从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培养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了解人类美术遗产,扩大文化视野,培养美术审美情趣这四大方面入手。 (三)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基础教材 应有别于美术专业学科的美术教材,需要学习多种形式的绘画类别,但不易太深;需要囊括平面形画、素描、水粉、水彩、图案、国画、装饰画等。教材内容应多用图表、示例等,要配备针对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PPT授课讲义、知识点的Flash动画、插图的电子挂图等。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使教师节约备课时间,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三、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美术课程的创新思路 (一)改变传统教学思路 强调个性化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美术教师要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将美术课堂由关注教师的“教”转变为注重学生的“学”。教师要充当课堂的组织者,不以知识的权威者自居,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在调整教学程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学生心灵深处,无时无刻不存在着使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的强烈欲望。”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设法为学生创设情景,创造机会,让学生实现这种愿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是先示范再要求学生模仿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就完全丧失了创造力,只会照葫芦画瓢,脱离了教师的示范,根本无法独立完成艺术的创作。例如,我在教《黑白装饰画》一课时,不是先讲解、示范,再让学生动手绘制,而是先出示大量黑白画作品,请学生自己看都用了哪些元素和形式构成,再请学生讲解对黑白装饰画绘制方法的认识,我只是对学生的讲解进行引导和归纳,比如,黑白装饰画有哪些颜色,点、线、面在画面中是怎么表现的,等等。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使学生明确了画黑白装饰画就如同画素描一样,首先要把握住黑白灰的关系,再对点、线、面进行创造性的变化,比如点的密集与疏散,大点与小点的排列,直线、折线、曲线的不同排列,都会形成不同的面,通过这种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改变了学生不动脑子、不去体验和感受事物的习惯,使学生不再忙于用笔在素描纸上按部就班地摹出一张作业,而是更多地去体验对象的特点、美感和意义。此时学生打开想象的闸门,毫无顾忌地画出所想、所感,不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这样即使同一个图案,但由于对点、线、面的不同组合排列,对黑、白、灰色彩分布的比例不同,也会形成不一样的画面效果。学生只要掌握了黑白装饰画的规律,就可以举一反三,把看到的、喜爱的任何图案、图形加以创造,绘制成一幅精美的黑白装饰画。通过调整教学程序,教师就为学生提供了发散性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培养了创造性。 (二)设置美术鉴赏课程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包括绘画、手工、美术欣赏三大内容。幼儿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培养幼儿欣赏能力的教育活动,是指教师引导儿童欣赏和感受美术作品,了解对称、均衡等形式美的初步概念,感受其形式美和内容美,从而丰富他们的美感经验,培养其审美情感和审美评价能力的教育活动。 在专科层次的课程中几乎不涉及对学生的审美教育的培养,导致专科毕业学生几乎不具备美术鉴赏的能力,更不用说在幼儿园开展幼儿美术欣赏教学。因此增加开设《美术鉴赏》课程是很有必要的。 (三)积极创作,开设作品展 幼儿园的玩教具基本都是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制作完成,这就需要学前教育学生具有丰富的联想和创造力,能把生活中看似没用的东西通过想象,制作成为幼儿需要的玩具或教具。因此要积极的鼓励学生进行美术创作活动,激发他们的联想力和想象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 在每学期开设1次汇报展览,一方面是对学习成果的一个总结和测评,另一方面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和积极性。每位学生都要选出一到二个在这学期自己认为不错的绘画作品或课堂作业参展,通过对学生美术作品的展示、评比,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和自豪,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和创作冲动。 美术本科论文: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内容摘要】课程体系是以实现人才培养为目标,由体现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体系特点的具体课程构成。文章针对当前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优化措施。 【关键词】课程体系 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 优化 课程体系是以实现人才培养为目标,由体现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体系特点的具体课程构成,包括课程设置和宏观教学过程。根据新时期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原则、培养目标、规格要求,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等相关文件指导下,通过整体优化,形成升级、弹性的课程结构体系。 一、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结构的现状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教师在改革过程中的作用也日益彰显。但是,现有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却与基础美术教育实际情况出现了脱节,许多走出大学校门的学生,在登上讲台后出现了人文素养不足、专业技能狭窄,教学能力不强等诸多问题。究其缘由,长期以来,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受传统美术学院办学模式影响太大,原有“美术专业课程+教育学基础课程=高师美术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积弊太深。高师美术教育作为培养新型师资的工作母机,理应深情“凝望”基础教育需求,关注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基础教育做好服务工作。在新课程知识背景下,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应具备哪些知识与技能?当今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上的症结何在?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怎样才能满足基础美术教育需求?针对新时期的人才培养目标,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整合与优化就成为了必然。 二、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症结分析 1.教育观念方面 传统“教师教育”的概念一般界定为教师对教育科学原理、普遍的教学基础、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这其中,对“专业”的理解更多地局限为一种现代主义(技术主义)的范畴,狭隘地将“专业”定义为一种静态的、僵化的、有待教师被动掌握的科学原理与技术框架,这往往会在无形中限制或削弱教师参与研修的主动性或自主权。基于这一考虑,此次课程设置强调和突出学生在真实教育情境中的研究性学习与实践认知,课程弱化传统技艺传递与训练式的美术教育范式,而强调教学培养方式的“探究取向”。课程培养方式力争实现“基础拓展、研究导入、创新引领”,提倡“学生成为研究者”,这是当前我国师范美术教育界应该重视的根本问题。尤其是从事师范美术教师教育的管理者和教育者,都要从教育观的最根本来充分认识美术教师教育的性质与特点,把握师范美术培养中小学师资的教育本质,彻底改变师范美术教育培养目标倾向专业美术工作者而不是美术教育工作者的认识,认识它的终极目的是针对国民人文素质的提高,而不是仅作用于美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要把握师范美术教育的功能、价值和社会地位,要看到美术“育人”的终极目标与育人功能,即育人价值和育人本质。只有如此,才能从客观存在的本体事实中全面、准确地把握师范美术教育这一概念所体现的性质与内涵。 2.教育内容方面 现有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缺失或设置结构不合理。第一,过于强调方向性。现行各高校美术技能课程学习时间安排并不少,许多院校的美术技能课程都占到总学时的一半左右,但为什么不能满足基础教育需求呢?其主要原因是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国画、油画、水彩等方向课程占用了大量课时,美术技能课程学习集中在绘画类,设计与手工制作类课程都是浅尝辄止,设计类课程开设面窄,有些是作为任选课开设,手工制作类课程除雕塑课程外几乎所有学校都没有开设,从而导致高校美术技能课程设置与初中美术课程要求的脱节。当今,基础美术教育需要的是美术技能宽广型的教师,而不是美术技能专攻型的画家或画师。第二,师范性不强。师范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师范性”。如果丢掉了应传授的基础美术教育教师教学知识与技能,也就等于否定了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存在价值。强调师范性,就是强调要培养高水平的师资,更好地为基础教育服务。要克服课程单一性,丰富和扩展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内容,使师范美术教育的内容具有一种多元性的组合,考虑课程内容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以便更完美地实现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内容与师范美术教育目标的互动关系。第三,人文素养缺失。我们曾对湘版初中美术教材做了分析,初中美术课程所涉及的边缘学科达到了19门,其中人文课程占11门,涵盖了哲学、文学、历史以及除美术外的艺术学科等众多领域。初中美术教育多元的人文素质课程要求在高校课程设置中却未有体现,除去几门基础的公共必修政治素养课程外,剩下的人文素质课程“屈指可数”,如中学美术课程中涉及次数最高的文学课程,在调查的高校中设置与之直接对应的大学语文课程的寥寥无几。 三、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具体措施 1.针对基础美术教育改革的需要,精心设计、优化课程模块与课程内容 师范美术专业课程要促进知识的综合和创新,加强各科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解决交叉学科和跨学科问题。课程设置必须将教育目标具体化,即改变原来专业课程远离中小学教学需要的现象。在传统教育中,教学内容过于强调课程的学科系统性,一方面,课程之间相互关联性不强,部分基础性课程和专业相关性课程内容过于宽泛,缺乏针对性,尤其是忽略了课程与实践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又会有很多内容在不同课程中重复出现,造成不必要的重复。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特点,必须着力提高课程内容的针对性,通过“课程集成联动”解决这个问题,即破除原有按学科设课、内容重复、连贯性不强的弊端,实现部分课程整合、重组,达到连贯、互动的效果。 课程以模块组合的形式设置,是解决专业人才培养的统一性与多样化的矛盾、保持课程体系的弹性的有效方法。课程设计实施模块化,模块的执行形式设计为“平台+柔性模块”。平台包括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及专业平台、实践创新平台,柔性模块包括公共基础课程模块等12个模块(表1)。 美术本科论文:高校美术学专业外国美术史本科教学方法新探 高校外国美术史教学承担着提升美术类学生艺术理论素养、增强艺术鉴赏能力、开拓艺术思维、推动基本技能发展等重要任务,是高等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史教学主要有两个层次——研究生阶段和本专科阶段。本专科阶段的授课对象又可分为艺术理论专业学生、非美术类专业学生和美术类专业学生三类。本文所涉对象主要是最后一种。 笔者认为,不同层次的美术史教学在教材选择、讲授侧重点、教学方法及手段上都应有所区别,正所谓“因材施教”。艺术理论专业的美术史课当然是理论性最强;非美术类专业学生主要是综合类院校公共选修课上的学生,大多数学生对美术技法和基础知识比较陌生,对于这部分学生可以倾向于艺术鉴赏,以拓宽知识面、提高艺术修养为导向;美术院校和美术科系本专科学生普遍重技能轻理论,甚至对美术史这样的必修课也较为漠视。 外国美术史这门课较其他课程起步晚,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近年来尽管国内各院校在课程教学模式、教材建设上做出了诸多努力,但目前的教学现状仍不容乐观。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授课经验,在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归纳出“四结合”教学法,即“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单一讲授与比较讲授相结合”“史论讲授与技法讲授相结合”“课堂讲授与观摩活动相结合”。目的是唤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外国美术史教学改革与发展,使外国美术史充分发挥其在美术教育中的作用。 一、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美术专业的学生对理论课普遍存在抵触心理,而且传统意义上的理论课成了枯燥的代名词,很多学生认识不到理论课的价值和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变得相当重要。兴趣是学习的前提与动力,卢梭在《爱弥尔》中也曾谈到这点:“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①外国美术史不同于中国美术史,它几乎涵盖除中国之外的世界各国的美术,除了需要重点讲授的西方美术以外,亚洲、非洲、大洋洲、美洲等都有所涉猎,以适应全球美术史观的教学要求。外国美术史内容多、材料杂,学习与记忆难度较大,如果美术史教学只是以史为主、照本宣科,将讲授仅仅局限在艺术流派、艺术家及其作品的鉴赏上,课堂教学未免内容浅显、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降低。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笔者认为在授课过程中增加趣味性是非常有必要的。如适当讲解艺术家的生平及趣闻轶事等,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加强记忆。再者,在授课过程中可以补充一些文化史的知识,其中包括神话、宗教、历史、风俗等大量的文化资源。例如,在讲古希腊罗马美术的时候加一点希腊罗马神话故事;讲欧洲中世纪美术的时候可以补充一些基督教文化知识,等等。将美术史与文化史结合起来,不仅能使授课生动有趣,还能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在愉悦中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另外,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平时注意搜集一些影像资料作为教学辅助,如《埃及秘辛》《特洛伊》《角斗士》《迷恋莫奈》《梵高和提奥》等都是很好的辅助资料,不妨截取一些片段在课堂上播放。当然,美术史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层面,鼓励学生进行有现实意义的对人文精神价值的探索也是教学的重要一环。 二、单一讲授与比较讲授相结合 如果在某些部分采用比较法会使讲授内容更加鲜活。最典型的例子是上世纪30年代德国艺术史家沃尔夫林在柏林大学举办艺术史讲座时,同时用两部幻灯机给学生演示不同时代的艺术作品,然后讨论它们在风格上的相似与差异。他的演讲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吸引了大量的听众。②灵活运用比较讲授法有利于知识的贯通和跨文化视野的拓展。比较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纵向比较是指将某个国家或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性作品放在一起分析,就会清晰地看到一个艺术家或一种风格流派不同时期的变化,同时也会感受到一种内在情愫的发展脉络;横向比较是指将不同作者、不同民族的作品放在一起,通过分析对照彰显各自的艺术特点,加强学生的领悟力。在外国美术史中,处处存在着可比性,如古希腊雕刻与古罗马雕刻的比较,日本浮世绘与梵高绘画的比较,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三大宗教艺术的比较,现代派雕塑与原始雕塑的比较,等等。例如,外国美术史上的《大卫》雕像不止一尊,多纳泰罗、米开朗琪罗、贝尼尼的作品各具代表性,如果把他们三人的《大卫》雕像同时展示给学生,就会清晰地显示出各自的特色。《最后的晚餐》也一样,虽然题材相同,但由于画家的画面处理方法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 三、史论讲授与技法讲授相结合 外国美术史涉及的知识面很广,人文、历史、美学、哲学等都会牵涉,仅仅一本教材是不够的,这就使得这门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知识性。但是,教学对象不是搞理论研究的,而是从事美术创作的,如何使课堂讲授既深入浅出又能与他们的专业实践结合起来才是行之有效的。理论是从实践中总结概括而来,应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讲授者不妨在欣赏作品的时候增加些技法分析。例如,在讲西方油画时,如果对一些优秀画作的构图、色彩、画面处理等方面多加分析,这样不仅会和学生的专业学习结合起来,还有助于其创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使史论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学生没有直接感受体会美术作品的条件,所以只能借助于图像,教师在制作PPT文件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图片质量,力求选择接近原作的高质量图片,不妨在印刷精良的画册上翻拍,因为在无法看到原作的情况下,拙劣的图片会产生误导。再者,结合当代艺术作品分析一些优秀艺术家的创作观念,会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创作思维更加通达。 四、课堂讲授与观摩活动相结合 在旧有的教学模式下,外国美术史课程教学都是在课堂上,课堂讲授的优点是可以浓缩庞杂的教学内容,便于整合、比较和归纳,不足是学生缺乏亲临艺术品和艺术遗迹的现场感,感性经验缺失,细节也不易观赏,材料、肌理等触觉感受更无从谈起。笔者以为,开课期间可安排一至两次观摩活动,并让学生写出观摩体会。但是,外国美术史的学习毕竟有地域方面的局限性,国内几家博物馆的收藏也有限。尽管如此,教师还是应当克服困难,尽量为学生提供观摩原作的信息和机会,使他们走出课堂,近距离观赏实物。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就近参观教堂、清真寺,或参观国外来华艺术展等,面对实物分析讲解能够使学生切身感受外国美术的魅力,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使他们获得充分的感性经验。 总之,教学方法运用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效。巴班斯基说过:“有目的地选择每一课题的主要教学方法,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要能很好地完成相应的教学和教育任务。”现代教育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总结教学经验,不断研究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笔者相信,只要努力探索教学新思路,改革旧模式,外国美术史教学就一定能从单一的教学方法中辟出新径,使课堂教学渐入佳境。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美术本科论文:美术专业本科导师制的探索和思考 [摘要]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全面改革的快速发展时期,各高校正大力推行教学改革,本科生导师制是近年来高等学校新兴的一项探索性教育管理制度。高校美术教育迅猛发展以及专业办学的特点,美术专业本科导师制已经成为培养专业人才的必然选择。本文从美术专业本科导师制的目的、主要形式、教学原则、实行要点等几个方面,总结了实行导师制的实践和探索的一些情况,并对发展美术专业本科导师制进行了理论上的思考。 [关键词]美术 本科 导师制 探索 思考 进入21世纪以来,以北京大学为代表的一批中国高校试行本科生导师制取得初步成效。当前本科生导师制是近年来高等学校新兴的一项探索性教育管理制度,高校美术教育迅猛发展以及专业办学的特点,美术专业本科导师制已经成为培养专业人才的必然选择。但作为一种正在建构中的制度,美术专业本科导师制在理论和实践上还有许多需要深入探讨的地方。 一、美术专业本科导师制的目的 高校美术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美术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审美素质,成为具有创造思维、高尚情操、完善人格的高素质人才。高校美术教育是培养新时期艺术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自主学习是高等教育美术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美术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而有规律的过程,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是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显然,本科生导师制是一项很有建设性的制度,这项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有利于高校美术教育培养新时期需要的艺术人才,帮助学生实现创新学习的目标。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教学指导原则、教学方法应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为重点,使学生改变依靠教师和课堂教学为主的思想,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我国美术专业本科导师制的主要形式 (一)导师工作室教学制度。实行导师工作室教学制度是高等美术院校的一种常见形式。其中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应该是发展得最快的,他们基本实现了工作室制,根据专业方向和导师研究领域的不同全院共分了十几个工作室。在学院的整体教学体系中,工作室教学占有重要位置。各工作室根据材料、工艺及设备的特点进行统一规划,工作室有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学生技术方面的教学(如材料、设备使用等问题),或者说解决学生的设计表现和如何表现问题,而不是设计的创意问题。 (二)科研创作辅导制度。 指导学生的课外作业,帮助学生开发设计深度和创新能力,更好地完成课外作业,积极参加各种美术与设计创作竞赛、评比活动;协助导师完成横向科研任务,主要是指社会上的设计和制作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参与社会上各项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做到学有所用。 (三)全程辅导。关心学生的心理成长,关心学生的生活,合理引导学生的学习,并对学生参加竞赛、科研创作进行指导,培养德、才、美、育等全方位的综合型人才。导师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兴趣、特长等,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是本科生导师制有效实施的关键。这就要求高校创新本科生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模式,加强高水平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导师指导形式上,可以“一对多”,也可以“多对多”。在导师与学生的交流方式上,既可通过“学校导师工作日”开展师生面对面的交流,也可利用电话、互联网等现代通讯手段加强沟通。 三、美术专业本科导师制的教学原则 本科生导师制是为了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它是个性化教育,可以因材施教。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可以按照个人的兴趣和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接受良好的技能训练,获得创新科学素质的培养,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展示自己的个性,并为未来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基础。 (一)导师在专业教学阶段的引导过程中不要把写生课与创作课在概念上截然分开,使学生学习的过程始终是一个个性开发的过程,教师是启发式、引导式教学而非强制式教学。非设计类写生课可以带有主题性;设计类专业课则带有案例性。比如油画班画半身写生可以规定要符合话剧雷雨中的一个场景中人物的神态:设计专业预算课可以根据一个具体的工程实际做一套预算方案。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主动去钻研、去动脑。 (二)不管是哪种形式的导师制,都要求导师能站在专业学科理论的高度上把自己的观念传授给学生,同时吸呐美术相关学科、相关专业的各种知识与信息影响学生,使他们在素质教育和其他知识拓展能力上不断提高,触类旁通,以此来宏观把握教学。 (三)充分发挥导师的导向作用。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教学指导原则、教学方法应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为重点,使学生改变依靠教师和课堂教学为主的思想,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基础知识和技能,又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感知能力、物象的造型能力,充分发挥导师的导向作用。 四、美术专业本科导师制的实行要点 由于对本科生导师制认识不清晰,对“本导”重视不够。目前,我国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高校数量不少,但真正落实的不多。笔者认为,当前在我国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本科生导师制不应该是摆设,要落到实处。许多高校制定本科生导师制,但对导师制如何实施,如何考核和计量导师的工作量都没有明确的规定,致使导师制难以有效落实。一方面,对本科生教学和培养重视不够。受一些社会因素的影响,高校和教师把工作重心放在了科研上;另一方面,缺乏导师制实施的工作程序与考核制度,这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因此,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首先要对本科生导师制给予足够的重视,然后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本科生导师制才有望有效落实。 第二,选聘认真负责、关心学生、知识丰富的导师。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必须具备一定数量的能够承担导师职责的教师,要合适地选聘导师机制,保障认真负责、关心学生、知识丰富、乐于奉献的老师走上导师岗位。对于有资格做本科生导师的教师人数远远不够的高校,可以暂不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或者在条件具备的院系部分实行,待条件成熟后再全部实行。此外,指导学生数量较多的研究生导师也不应该再担任本科生导师。当然,一些研究生数量比较少,教学、科研任务不是很重的教师可以兼带一部分本科生,但数量一定要少于专职本科生导师所带学生数,这样才能保证导师作用的充分发挥。 第三,界定本科生导师与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者、研究生导师的不同职责范围。本科生导师是专业教师,主要以课程和专业方面的指导为主,以思想品德等其他辅导为辅,可以是不同班级或者专业的,对学生进行个人引导教学;辅导员及其他学生工作者以思想品德指导等为主,学习和专业指导为辅,以班级为单位实行集体管理。本科生导师和研究生导师一样,应该以指导学生专业学习、专业发展、动手能力及研究能力为主,思想引导、生活指导为辅。对本科生导师的工作的考核也应以专业指导为主要考核指标,其他方面的指导为参考指标。 第四,把握美术本科导师制自身发展的特点。导师针对美术专业学生的个性思维方式、行为特点、表现欲望和表达能力等方面要区别对待,对美术专业的性质、状况、前沿和有关动态等要有清醒的把握,真正做到“因人制宜”、因材施教。通过对长期形成的现有教学模式的全面改进,使教学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的同时,更注重学生艺术前途的长远发展,让他们一毕业就有能力以自信的态度面对社会的需要,成为新时代有用的美术人才。 我国的高等美术教育迎来了一个发展与变革的好机遇,同时因其迅猛发展和大量扩招也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在教育大众化时期继续培养美术专业精英人才,已经成为美术教育者、管理者和研究人员面临的全新课题。高校美术专业本科导师制的探索和发展无疑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最好契机,我们期待着高校一种良性发展的美术专业本科导师制得到更深入更广泛的实践。 美术本科论文:美术类生源条件下的动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求 2009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积极发展网络动漫等新型消费。”动漫产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预计市场空间为每年1000亿元,但我国动漫产业与美日韩等动漫强国相比,差距明显。 蓄势待发的中国动漫产业求贤若渴,由此带来动画教育热潮涌动。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从2003年的93所到2007年的447所,4年间开设动画专业的高校数量增加了4.8倍。快速增长的数字显示出中国动漫发展高涨的热情,却也暴露出缺乏理性的一面。仅2009年,全国20―30所高校同时新增的13个专业就包括动画专业。 全国1000余所院校加之各类动画培训机构产生动漫相关专业学生47万人。人才培养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状况,即制作型人才多,策划、创意、营销类人才少的现状。多数学校开设动画专业存在盲目性,缺乏思考与市场定位。 影响动漫产业发展的首先是上游缺少高端的创意、编导、项目管理方面的人才,下游缺乏市场营销、国际授权和等方面的人才;其次,与动漫相关的专业和院系发展速度过快,部分动漫教育机构师资水平和硬件水平都较低,造成毕业生数量剧增,但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却相对缺乏,大部分毕业生的形象设计、编创能力较低,多处于模仿阶段,缺乏创意。在开设动漫相关专业的千余所院校(包括中专及中专以上)中,多数仍在培育制作人员,使制作类人员过剩、创意及管理类人才缺乏的矛盾更加突出,人才整体结构失衡以及教育体系不完备的问题亟待改善。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教育体系,建立多种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市场的需求。 在近年的研究与实践中,笔者立足市场需求及动画生产环节,深入思考美术类生源条件下的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的差异定位、教学体系设计、具体实施方案等,重点提出了“分层板块式课程结构”等理念,促使多元化的培养模式进入良性发展阶段。 一、更新观念,明晰人才培养目标 全国各高校的艺术设计学院、电子工程、自动化和机械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商学院、法学院、人文学院等都开设了相关专业或者衍生专业,涉及了文、理、工三大学科方向,由于该学科本身的交互性特点,很容易导致我们在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考虑上博而滥,甚至于混淆学科自身概念,缺乏自身培养特点,似乎是培养了能适合任何岗位的人才,其实根本无法胜任任何工作岗位,对于学生而言也是忽文忽理,艺术和技术的交叉行使。 我们对当前动画市场用人标准进行了大量调研工作,系统分析,立足美术类生源的优势,以市场的需求为核心点,力争做到错位化、阶梯化、模块化、联动化、动态化。并以此作为培养目标设定和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依据,实现五大培养指标:造型基础、人文素养、创新思维、技艺兼顾、团队意识。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性思路 1.错位化――强化创新型、创意型高端人才的培养,有别于安徽省其他院校的人才培养及塑造体系。 2.阶梯化――遵循课程的教学规律,分步骤、有计划地逐步解决问题。 3.模块化――将课程分解为五大模块,从而更为清晰地明确人才培养的知识构架,便于教学的掌握与分析。 4.联动化――实现课堂教学、课外实践、公司实训“三位一体”,搭建实践教学体系,牢固树立实践教学的核心地位。 5.动态化――紧密结合产业发展,积极服务地方经济,以市场为人才培养的坐标轴,适时、适当调整课程体系及内容。 (二)人才培养目标的五级指标 1.厚造型基础。打好深厚的造型基础是美术类生源条件下动画本科人才培养的第一步。 2.重人文素养。人文素养的提升是大学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动画专业人才持续发展的保障,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育人义务。 3.拓创新思维。作为设计师,最核心的价值便是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如何开拓学生的思维宽度、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是设计人才培养的核心。 4.求技艺兼顾。所有的目标设定和教学建设都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成才,其检验方式就是就业,因此一切都是立足于就业方向。 5.立团队精神。合作精神是未来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品格之一。课程作业在一、二年级强调个人完成,这样让学生能够在动画生产所有环节中游走一圈,从而更加明确自己的专业小方向定位;三年级开始强调团队合作,有助于个人在各自的强项中发挥作用,更重要的是符合设计专业在产业中的实际应用,早日树立团队意识,为今后的就业及个人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与平台。 (三)培养方向上的“小方向与大强调” 在教学计划的制订中,需考虑课程结构安排的合理性;从行业、市场反馈的信息中,找出知识结构链,构建课程框架,对原有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进行必要的删除、增加或整合调整。在保证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要求明了、教学内容丰富的前提下,教学内容、学科比例、教学课时合理规划,灵活掌握,留出一定的空间和可塑性。调整好专业素养、专业理论、专业方向、专业基础、专业实践等课程设置比例,不能在培养目标不明确的情况下强调“全才”的引导,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市场定位不准确,学生市场适应能力差、专业能力差,缺乏教育的指导性。 动画专业知识结构涵盖面广、更新迅速。课程设置要有意识地针对设计活动的各个环节,每一门课程要解决相应的教学问题,培养学生相应的能力,化成一方知识结构;尤其在专业课方向上,明确教学目标,积极鼓励学生对于实际设计项目的解决。按照专业技能培养的实际需要,对课程设置做一些调整,突出应用能力培养。按照“二二”制,即自学生三年级开始进行学科方向分流,控制每个学科方向的人数,达到一专多能、错位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分层板块式”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时空维度上的“四阶段分层培养” “分层”的概念,即四年阶段的分层培养。一年级打造型基础,二年级打动画基础,三年级打创作基础,四年级实现与市场完全性接轨。 一年级安排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如动画造型、动态速写、场景速写、人体解剖课程等,主要精力集中在解决造型问题上,这也就是学生通过美术专业考核进入该专业的主要优势点。在此基础上辅以专业了解和欣赏性质的专业理论课程,如动画概论、动画欣赏等课程,建立学生对于动画专业的基本认识。 二年级安排专业方向课程,如二维手绘表达、二维动画软件基础、动画运动规律、二维动画短片创作基础、雕塑、三维动画软件基础等课程,主要集中解决学生在进行动画学习环节中的基本制作问题,是从基本造型意识向动画制作意识转变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再辅以专业理论课程――动画史,从而实现动画创作思维的有效培养。 三年级安排专业创作课程,如动画剧作、视听语言、分镜头脚本、非线编辑、后期特效等课程,主要精力集中在培养学生对于动画的整体认识和创作能力,在此基础上再辅以联合作业、动漫产业概论等课程,从而更有效地实现其对于动画创作的整体驾驭能力。 四年级安排专业实践课程,主要安排专业实践、毕业创作、毕业论文等课程,实现学生的整体素质能力与市场的有机接轨。 (二)知识结构上的“并联式板块结构” 课程模块化:一个核心模块、三大依托模块。 1.专业核心:动画类课程 相关课程:手绘技法、动画运动规律、分国别动画研究、原画创作、造型设计、场景设计、动画剧本创作、二维软件基础、三维软件基础、Flash动画、动作设计。 2.三大依托 (1)美术类课程 相关课程:美术名作欣赏、民间美术研究、素描、速写、雕塑、风景写生、图形想象、构成基础等。 (2)电影类课程 相关课程:数字影像、动画表演、视听语言、音乐欣赏、经典动画导读、后期合成、音乐与音频制作、故事类型与策划。 (3)人文类课程 相关课程:安徽文化、人文概论、文学作品分析、文化产业概论。 (三)评价方式上的“开放式与反馈制” 1.考核方法:技法课程现场制、独立作业展览制、联合作业汇报制 素描、速写、插图漫画设计等静帧画面为结课作业的要求,课程结束即举办展览,展览现场评档组予以定档。 二维动画软件、影视后期等动态视频为结课作业的要求,课程结束以公开放映、学生介绍的形式予以定档。 采取作业展览和课程作业汇报制,评分过程是开放式,上下届学生都可以互相观摩学习,平行班级相同课程统一打分,以此确保学生学习质量和教师授课质量的提升。 2.评分方式:集体定档,教师打分;开放评分,及时反馈 其中平时成绩由授课教师评定,结课成绩需由评档组评定等级,班级授课教师按照评定的等级给予相应的成绩。评档时教师不少于三人,本班授课教师不参与评档。具体做法为评档组按照比例对学生作业进行优、良、中、差、不及格五档分类,班级授课教师按照评档组评定的等级给予具体的分数。开放评分,当场给予学生反馈点评。 三、实施实践教学新思路 探索“引进来,走出去”的实践思路,积极搭建校内外实践平台,实现两大平台、三项制度,形成具备创新性、操作性、高效性的实践教学体系。 所谓的“引进来”,就是将一些知名企业引入校园,开展实训课程。同时强化校内自身实训平台的建设;所谓的“走出去”就是让学生走出校园,直接进入企业或者实训机构,了解市场规范,尽早做到思想上与市场接轨。 动画教育目前是动漫人才培养环节中较薄弱的,也是产业创新和产业走向腾飞的最大软肋。动漫教育本身的实力比产业发展现状薄弱,要依靠一个还相对薄弱的动漫教育来承担现在和向未来行业的人才输出重任,不进行前期的投入,仅仅依靠院校本身是不行的。院校的主要任务是教学,无法第一时间监测到市场的需求和动态,搭建好校企合作平台,能更好地让院校接收到动漫的发展方向,缩短学生跟市场的距离,更好地实现动漫的开放性教学。 (一)两大平台 1.校内平台建设 (1)学校:工作室――公司 以工作室为基础形态,进行公司的雏形搭建,最终目标是实现学院公司,从而形成教学、实践的良性循环,真正意义上实现动画专业的产学研一体化。 (2)公司:研发――生产线 积极鼓励公司在校内投资兴建项目研发工作室以及动画生产线。 2.校外平台建设 学校应本着“就地就近、互惠互利、专业对口、相对稳定”的原则,在有关部门的协调下,积极与相关单位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学校应指定有经验、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并聘请实习基地中政治思想好、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人员担任校外指导教师。 (二)三项制度 1.导师制 实施工作室――导师制。配备基本设备,“双导师制”,即校内、校外指导教师各一名,校内专业教师负责制。每年规定必须完成一定量的创作,未能完成的第二年补齐,如仍未能完成需在第三年全部补齐,如还未完成予以收回教师的管理及使用权。 教师可以招募学生参加个人的动画创作,也可使学生带着项目进入。打破年级界限,学生自主选择进入,以实际项目进行支撑。 工作室的建立可谓“三赢”:学生在校期间得到良好的实践机会,能够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教师在工作室中得到教学的实践,将理论教学融入实践应用;学校获得部分经济效应,达到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 2.联合制 设立联合作业机制。从学生二年级开始,每学期安排一定量的创作实践课程,以便给予教师相应的工作量进行认可。 从二年级开始要求学生必须参与一次创作课程,也就是学生3年内必须参与动画创作及制作3次,要有3件经学院学术委员会认可的完整作品。要求一次参与、两次主要参与,大四必须是担任主要岗位。 强调高年级带低年级的传帮带机制,全面打造学生的服从意识、团队意识。 3.学分制 学生如需参与创作动画,实现绿色通道,根据学生在创作中的分工任务及完成情况由系内直接认定给予相应的专业分数。设立学院动画项目及基金。动画项目经过学院学术委员会通过,将给予启动的基本资金,对于未能完成的,将收回经费。同时设立相应的成绩进行学分认证。 结合动画产业人才需求及流程中各环节的实质内容、具体步骤和能力要求等情况,认真思考动画专业课程设置的框架结构、主干课程、课程类型与性质等问题,理清高等教育美术类生源条件下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思路,进而形成科学合理的动画专业教学体系,为我国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动画人才提供有效途径。 美术本科论文:高师美术教师教育本科课程设置的现状\问题与构想 摘要:面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和美术新课程的全面实施,我国现行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基础美术教育课程体系错位的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高师培养中小学美术师资的质量。高师美术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存在着与基础美术教育课程体系的联系不密切、美术教师教育四大类型课程的比例不合理、美术学科课程没有突出师范性的特征等问题。优化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方案应增设美术“课标”作为必修课程、增加“设计基础”、“人文教育”类课程的比例。 关键词:高师;现状;问题;构想;美术教育;课程设置 一、基础美术教育课程体系概况 (一)基础美术教育课程的性质与理念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以下简称高师)美术师资的培养面临着新的挑战。教育部于2001年7月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提出了基础美术教育课程的性质与理念。课程性质是:“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课程理念是:“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性质与理念的提出,对我国基础美术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基础美术教育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结构 课标中课程的目标是按照三个维度来表述的,即“知识与技能的获取,过程与方法的体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取向”;课标中课程的内容结构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运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新的课程目标和内容结构,改变了教学过于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需要的弊端,调整了传统基础美术教育课程大纲以美术门类来确定学习领域的课程组织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 本次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淡化了美术专业技能的训练,改变了学科本位的传统模式,注重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加强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突出了对学生个性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强调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实践证明,这些改革对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高师美术教师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能适应新课程背景下基础美术教育的合格师资,因此,基础教育美术新课程对美术师资素质的要求,应该成为高师美术教师教育课程定位与设置的依据,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基础美术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合格师资。 二、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课程 设置的现状 (一)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 我国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一般是四大类: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实践教学环节。通识教育课程有:大学英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体育、大学语文、大学计算机等课程。华东师大硕士研究生李海英在自己的硕士毕业论文《高等师范教育教师课程研究》中,选取了中国大陆三所具有代表性的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培养计划进行研究,其研究结论显示:目前,在我国高师美术教师教育课程中,通识课程约占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人文课程缺乏。我国不同的高师院校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区别不大,其比例占总课程数的25%左右,这是目前我国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一种普遍现状。 (二)学科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科专业课程设置,主要有: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等三类。学科基础课程有素描造型I和素描造型Ⅱ、色彩表现I和色彩表现Ⅱ等4门;专业主干课程有国画基础、油画基础、色彩基础、版画基础、摄影基础、人体素描基础、艺术概论、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等10门;专业选修课程有4个模块共48门,由此可以看出:学科专业课程占总课程数的50%左右,设计类课程明显偏低,技法类课程所占比例明显偏高,课程种类的多样性不足。 (三)专业拓展课程设置的现状 专业拓展课程分为教师教育课程、应用提高课程、理论提高课程等。教师教育课程中的必修课有心理学、教育学基础、美术教学论、现代教育技术等,约占总课程数的10%左右。据有关调查显示,在我国全面实施美术新课程的今天,大部分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教育类课程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其课程体系仍然过于重视美术技法课程的设置。 (四)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设置的现状 实践教学环节课程有教学技能训练(一)和教学技能训练(二),教育实习、社会实践(写生、采风)、毕业论文等课程,占总课程的10%左右。三、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 (一)高师美术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与基础美术教育课程体系的联不密切。 培养合格的基础美术教育师资是高师美术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主要目标。通过对我国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和基础美术教育课程体系的分析,可以看出,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基础美术教育课程体系的联系不密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师美术学科课程的设置面窄,所开设的课程科目过于偏重于技法,没有完全照应基础美术教育课程体系所涉及的内容,这将会造成毕业学生面对基础教育美术学科内容出现认知的盲点;第二,基础美术教育课程设置体系强调“设计・应用”和“欣赏・评述”两大领域,所占的比例超过50%,而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系强调的是以“造型”为核心的技法课程,与基础美术教育课程体系不相协调;第三,美术《课标》明确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强调的是课程的“人文性”,而高师课程设置体系中的人文课程偏少,这也造成了与基础美术教育课程体系的错位。 (二)高师美术教师教育四大类课程设置的比例不合理 比较高师美术教师教育四大类课程设置的比例,可以看出,美术学科课程设置所占的比例最多,高达50%左右,公共基础课程设置的比例占20%左右,而教育类的课程设置比例仅占10%左右,这种课程设置不符合培养新课程背景下的基础美术教育合格师资的需要。 研究美国、日本的“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状况”(见附表一),可以看出,其“公共基础课程”“美术专业课程”“教育课程”三大类课程设置的比例比较均衡,“教育课程”得到相当的 重视,所占比例最多。 (三)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美术学科课程设置效仿美术专业院校课程设置的模式,没有突出师范性的特征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 课程设置,是在以美术专业院校的美术学科课程为参照的基础上,增设一定的理论课程和教育课程而形成的,教学的重点仍然是美术技法、技能的传授,学生以训练美术技法、锻炼美术技能为主要的学习目标,教师教育的专业课程和美术技法、技能与新课程背景下基础美术教育的适应性没有得到重视,课程设置和教学的师范特征不突出。 四、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 本科课程设置的构想 (一)明确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目标 教育部颁布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明确规定:“师范教育发展的战略总目标是:建立开放化、终身化的高等师范教育体系,培养面向21世纪的在数量、规模、质量和结构上全面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以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为核心的新型师资。”培养基础美术教育新型师资是我国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然而,当前我国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办学,普遍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因此,明确高师美术教师教育的办学目标,彰显教师教育的特色,改革以培养美术创作人才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和课程设置体系,创生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成为提高我国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问题。 (二)优化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方案 1.增设美术“课标”作为必修课程 在新课程背景下,美术“课标”是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和课程教学的准则。因此,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增设美术“课标”作为必修课程,让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充分了解基础美术教育课程的性质、目标、价值、基本理念与内容结构,只有这样,毕业学生才可能适应基础美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现行的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我国基础美术教育的实际,其主干课程的特点是美术“技法”性质的课程与几门“教师教育”性质的课程简单相加所形成的“拼盘”,这将使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基础美术教学的需要,影响了基础美术教学的质量。因此,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增设美术“课标”作为必修课程,是培养能适应基础美术教育发展需要的合格美术师资的需要。 2.增加“设计基础”类课程的比例 基础美术教育课程的内容结构包含“造型・表现”、“设计・运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而在我国大多数高师现行的美术教师教育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中,油画、国画等传统的造型技法类课程所占比例过大,课程的多样性不足。具体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高师课程体系中的“设计基础”类课程的不足,这种“差异”,容易使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难以适应基础美术教学的需要。因此,高师美术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增加“设计基础”类课程的比例。 3.增加“人文教育”类课程的比例 基础教育的美术“课标”把“美术教育”界定为“以美术学科为基础的教育门类”。由此可以看出,基础美术教育的重点在于美术文化的“教育”,而非“技术”的传授。基础美术教育的美术教师,需要的是广博的美术素养和人文素养,这与我国高师现行的美术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是不相协调的。纵观当前我国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现状,其课程设置的重点,仍然在于对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技能”培养上,强调的是美术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法实践,“人文”性的课程不足。这将不利于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造成了高师毕业生“营养”不全的局面,难以适应基础美术教育的需要和美术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因此,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增加“人文教育”类课程的比例。 美术本科论文:美术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课程面临的现状问题分析 摘 要:针对美术学专业在高校的本科教学中重技法轻理论的教学现状,以毕业论文指导课程为切入点,分析目前该类课程所面临的具体教学问题以及原因,主要从教学管理者、教学主体的角度剖析,并提出应该重视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指导课程的教学改革设计。 关键词:美术学 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课程 现状与问题 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是衡量一个学校教学与科研基础实力以及学生能力培养方向的重要指标。而我们的大学管理者往往只把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看作衡量教学质量的指标,忽略本科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当下,不单纯是专业美术学院,包括大量的综合研究型大学的美术学院其实大都存在这一问题。长期以来,把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当成学生毕业前的一个形式而已,因论文质量问题没能够毕业的情况几乎很少。 1 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课程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颁发了一系列教育体制改革的文件,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增加实践环节,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实行学分制和双学位制,增加自学时间和课外学习活动……”其实这里提增加实践环节和自学时间就是要强调不同类型高校对人才培养要明确目标与方向,就美术学专业而言实践不是简单的技法实践与创造,而是与学生能力直接相关的社会实践,而社会实践的不同类型决定了学生的职业取向,因此学校管理者应充分自身办学优势培养具有职业素养的人才,换句话说美术学专业培养的人才不是只有画家、雕塑家而已(这只占其中很少一部分)。也只有具备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的高校管理者才能在其课程设置上体现办学特色与思路。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发现和培养有特长的学生……”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这一系列对学生能力的衡量指标应该是多样化的综合的。美术学专业本科生除了专业技巧能力,科研的能力同样重要,而四年的综合科研水平和人文素养正是从毕业论文的质量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从上我们不难看出,重视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就是重视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 2 目前面临的现实困境 2.1 理论素养的培养意识薄弱 近年来,在综合型高校的美术学院里开始在本科培养方案中增加了重视美术教育、美术史论、美术批评方向的美术学(理论)专业模块的尝试,但大部分美术学(绘画)培养目标中仍然缺失对科研理论和人文素养的重视。这样的不重视原因是方方面面的。 (1)就管理者而言,人才培养目标、特色和战略意识薄弱和模糊,扩招导致的本科生素质下降的客观事实让他们把提升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转向研究生,从而本科生的科研素质的培养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当然体现在毕业论文的课程指导安排上也不够重视,质量也就不高。同时,由于重视度不够,也就没有拿出一个衡量学生科研素养、理论研究的目标体系和量化考核依据。这既不能形成有效激励机制,也不能规约教师的教学活动。 (2)就论文指导教师而言,由于管理者的不重视传导到教师这里,让本该重视这一课程的教师由于失去了激励机制也就失去了应有的责任和重视,就更谈不上根据学生情况而进行指导课程的教学改革,甚至由于多年自身重技轻理的惯性思维也会让毕业论文指导变得流于形式。以致学生论文质量得不到严格把关。 (3)就学生自身而言,从进校以来所接受的所有课程就是围绕技法课程展开,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研究习惯,没有重视思维能力的训练,科研知识储备不足,学习兴趣与目的性不明确,探究性科研意识淡薄等多方面原因让学生到了大四就是有心想做好毕业论文也显得力不从心,为时已晚。这些都是值得教学管理者和教师深思的问题,如何从人才培养意识、课程设置与安排、教师教学策略与组织形式等方面转变观念、改革课程模式、探索教学改革思路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2.2 实际课程培养方案缺乏合理规划 目前高等院校(专业美术院校、综合型院校、师范院校)在对本科“美术学”专业的人才培育目标和专业课程设置上存在一个多年来突出的问题,即单一而片面地强化技能训练和艺术语言的个性创造,模糊了不同类型院校的优势和人才培养的差异性。加上扩招以来艺术类专业在各式各样的高校里都有设置,不同类型院校的美术学人才培养方向究竟应该如何定位其实是非常模糊的,其中毕业论文指导这一重要的后期课程在设置、安排和实施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1)高校的美术学毕业论文指导课程在设置上缺乏规范性。当下很多高校的美术学专业本科论文指导的随意性很强,没有具体的课程时间、地点,一切都是自主的教师安排。虽然给教师适度的教学自由度是合理的,但缺乏课程安排的科学规划容易导致学生对该课程的不重视和不作为。常常出现论文指导留于表面形式的情况。 美术本科论文:美术学专业本科生外语学习状况的初步调查 【摘 要】为了提高美术学专业大学生的外语水平,对在校二年级大学生外语学习动机、焦虑感、自信心和学习状况进行抽样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与理、工科学生相比,美术学专业学生对外语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通过CET-4考试和大学生毕业后继续深造的欲望不强,外语学习自信心不足,外语学体状况较差。学校应加强正面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坚持反馈与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外语学习的效能感与自信心,尽可能使外语学习活动个性化,以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学习动机迁移,帮助学生树立个人发展与自身特长相联系的观点。 【关键词】美术学 大学生 外语 学习动机 自加入WTO以来,我国学外语、教外语、用外语的人越来越多。为了适应这一形势,我国高等学校外语教学也在经历着重大改革。灌输式或机械背诵的教学方法已不再受欢迎,取而代之是按学生需要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已得到广大师生的共识,明确的学习动机和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好外语的两件法宝。学习方法让学生怎样学得更好,学习动机则决定着学生是否愿意学。在部分美术学专业学生看来,学习外语仅仅是完成学分,将来很少能派上用场,加上少数专业教师过于强调专业学习,导致部分学生在外语学习遇到困难、进步较慢时,就灰心丧气,其外语水平提高自然就不快。无数事实证明,学生是否具有明确的学习动机是各种教学对策有效实施的根本前提。本文拟对美术学专业本科生外语学习动机进行初步研究,探讨改善其学习效果的对策。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以二年级美术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分别以理科和工科学生为对照,研究美术学专业大学生外语学习动机的特征。调查方法:以调查表(略)调查为主,结合对同学进行个别访谈。共发放问卷90份,每个专业学生30份,共收回68份。对调查资料进行归类与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美术学专业学生外语学习动机特征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不同专业二年级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类型有一定差异。对英语学习感兴趣的理科、工科和美术学专业学生比例分别为23.8%、20.8%和21.7%,差异不大。但理科、工科认为学习英语很有用的学生分别达到85.7%和79.2%,明显高于美术学专业学生的相应比例65.2%。不同专业来自父母的压力与劝导而学英语的学生占有一定比例,在三个专业的学生中来自工科学生的这一比例稍高。学英语主要是为CET过关的学生比例以理科为最高,其次是工科,美术学专业学生的这一比例仅为43.5%。为考研而学习英语的学生比例在不同专业间差异很大,理科学生最高,达到66.7%,工科学生为41.7%,而美术学专业学生为考研学英语的学生比例最低,为17.4%。为出国留学深造的学生比例与为考研的学生比例在三个专业中的分布趋势完全相同。受调查的所有学生中,为获得学分而学英语的学生比例均为100%。令人欣慰的是,尽管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各种各样,但没有一个学生彻底放弃英语的学习。但同时让人十分担心的是所有被调查专业学生对英语学习感兴趣的学生比例仅在20%左右,这可能是导致大学生英语水平整体提高较为困难的主要原因。美术学专业为考研和出国学习英语的学生比例仅分别为17.4%和0%,反映出绝大多数学生对接受高层次美术学教育没有追求。 2.美术学专业学生外语学习焦虑感特征 不同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的焦虑感类型有明显差异(表2)。理科专业有较高比例的学生感觉压力大,并努力学习英语;近六成的工科学生也感觉压力大,并努力学习英语;而美术学专业感觉压力大,并努力学习英语的学生比例不到一半。感觉英语学习压力大、学习受煎熬学生的比例正好成相反的趋势,美术学专业这类学生的比例达到26.1%。在三个专业中感觉没压力、认为天无绝人路的学生比例均很低,都不到10%。感觉无所谓、并已有出路的学生比例以工科专业为最高,其次是美术学专业,理科专业最低。值得注意的是,有26.1%美术学专业学生一方面感到压力大而想学,另一方面又觉得学习受煎熬而可能难以坚持。 3.美术学专业学生外语学习自信心特征 表3中数据表明,不同专业来源的大学英语学习的自信心类型也存在明显差异。理科专业有66.7%的学生英语学习自信心“很好”和“好”,自信心“中下”和“差”的学生不到5%。而美术学专业英语学习自信心“很好”和“好”的学生比例仅为30.4%,自信心“中下”和“差”的学生达到21.7%。工科专业学生介于其间。美术学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信心不足,极有可能是其考研或出国深造的最大障碍。 4.美术学专业学生外语学习状况特征 不同专业来源的大学生英语学习状况的类型存在差异。从表4中的数据可以看出,理科和工科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较好,多数学生能听懂慢速VOA或BBC节目,能跟得上老师英语授课进度的学生都在九成左右。相比之下,美术学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状况不够理想,能听懂慢速VOA或BBC节目的学生只有26.1%,能听懂大部分英语新闻的学生只有8.7%。实际英语水平的差异并没有反应到是否跟得上老师英语授课进度这一指标上,因为美术学专业采用了完全不同于理科、工科学生的英语教程,大幅度降低了教学要求。尽管如此,跟不上老师英语授课进程的学生仍达到17.4%。 三、讨论与小结 动机作为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动机在行为产生以前就已存在,并以隐蔽内在的方式支配着行为的方向性和强度。人的需要有自然的生理需要,也有社会和文化的需要,据此可将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社会性动机比生理性动机出现得晚些,但往往更加强烈。根据动机在行为中所起的作用,可将动机划分为主导动机和从属动机。主导动机和从属动机在不同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在外语学习活动中会有多种动机并存,不同专业来源的学生有人把提升自己的外语交流能力、出国留学等作为外语学习的主导动机,而有人把通过英语考试、取得优异成绩、获得老师肯定与表扬作为外语学习的主导动机,前者往往更加持久。 面对思想十分活跃的当代大学生,教师应密切关注并培养学生的情感需要、认知需要、成就需要及自主需要。从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看,美术学专业学生虽然外语学习的起步稍迟,在多种外语考试中的成绩不及其他专业,但绝非因为他们的智力水平不如其他专业学生。 造成美术学专业学生外语学习状况欠佳的原因初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就读美术学专业后,客观上英语基础相对薄弱,主观上认为考研、出国希望渺茫,从而严重挫伤了学习积极性。(2)对英语学习有较多的否定情绪体验,特别是考进大学时英语成绩就不理想,进入大学后又没有及时补课、调整好外语学习时间与精力,在英语考试中往往成绩不佳,学习积极性再次受挫。(3)对于部分美术学专业学生来说,大量精力被用作简单的创作与作品的准备之中。(4)受部分老师导向的影响,认识不到外语学习的价值,认为花时间于外语上,不如多花点时间到自己的专业上。(5)学习动机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考虑采取以下几种措施:(1)教师不仅要注意正面性引导,还要帮助学生克服来自社会上的种种不良影响。不仅强调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价值,而且要强调学习对个体本身的价值,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他们的责任。(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意识到学好外语对社会、对自己的意义而产生学习的需要,在从事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3)坚持反馈与评价相结合。外语教师、班主任和家长适当的奖励和鼓励、学生课堂上的良好表现和好的考试成绩都是强化物,都能起到积极的强化和固化作用。(4)加强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高的学生往往对自己学好外语有较强的自信心,对自己会提出较高要求,确定较高目标,并能持之以恒完成各种学习任务。(5)使语言学习活动个性化。尽量安排具有个性化的学习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6)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主动关心学生、尊重学生,这样所授课程就会受到更多学生的欢迎。(7)促进动机迁移,使学生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在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缺乏学习动力的时候,班主任可借助于学习动机迁移,因势利导把学生己有的对其它活动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8)更新观念,树立个人发展应与自身的特长相联系的观点。美术学专业学生的外语学习动机不强,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们没能正确归因。要让学生明白,积极修炼内功,让个人发展能与自身特长相结合,无论在何处求学、在何方工作,成功的希望就更大。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大学艺术学院) 美术本科论文:对师范院校美术学专业本科生培养问题的探讨 摘 要:近几年来,师范院校的美术专业备受教育界的重视,但在目前的教育形式下,高校美术专业教学的问题也日渐显现。对此,本文详细探讨了师范院校美术专业本科生培养的问题,从培养的目标入手,分析了目前存在的四方面问题:学生过于追求标新立异、学生学习艺术急于求成、学生在艺术创作中重模仿轻创新、学生的消极情绪严重。最终从改变美术教育观念、改革课程内容及结构两方面提出了师范院校美术专业本科生培养的改进措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师范院校;美术专业;本科生培养 1 师范院校美术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 (1)要具备良好的人格品质及知识结构。德育教育始终是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不管是在哪一门学科中起的作用都是首要的。自古以来,我国所倡导的就是德才兼备,德在教育中是处于第一位置。而对于师范院校的美术专业学生来讲,他们在将来毕业之后,所从事的都是教育类型的工作,他们只有拥有了较好的人格品质,只有具备较好的知识结构,才能够为一代又一代学生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对于师范美术专业本科生培养来讲,必须要让学生把基本的专业技法以及一系列的理论知识等都掌握好,与此同时,还需要对心理学、多媒体应用以及审美教育学等各方面的知识都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当然,在其他学科的文化知识上面,也要有一定的基础。 (2)要具备良好的组织实践能力。美术专业的毕业生,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活动组织功底。同时,在备课以及教材的把握上要能够张弛有度,要有能够给学生师范的作品,能够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有效地指导和点拨。除此之外,还应该要有相关的教学研究能力,要善于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来找出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及时对自己的教学做出归纳和反思,在归纳和反思的基础上,按照实际情况,把自己的教学方式加以改善,最终促使教学质量的提升。 (3)要具备良好的艺术审美及创作能力。对于学生来讲,其艺术审美能力以及艺术创作能力所体现出来的是他们专业知识技能的综合。所以在美术教育过程中,要通过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方式,来把学生的审美认知能力,把学生的智能,把学生的创造能力等充分的调动起来。而我们知道,师范院校美术专业的本科生,在未来,他们所从事的基本上都是美术教育事业,所以,对他们的审美要求比较高,同时也对其创新能力,对其自主思考的能力,对其问题分析的能力等等都有着较高的要求。 2 目前师范院校美术专业本科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1)学生过于追求标新立异。从目前的师范院校美术生情况来看,为了追求时尚,很多学生都标新立异,而创作出来的美术作品,都只是表面性的都行,看不到实质性的内涵。而同时,他们的作品也仅仅只是在感官上面,给人以一些刺激,而让人无法深入欣赏。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艺术创造本身的真实意义也就无从谈起了。 (2)学生学习艺术太过急于求成。很多学生在学习艺术的时候,往往会显得比较心急,从而盲目的急于求成。而在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的时候,学生也通常对表面性的东西比较重视,往往喜欢在赶时髦的同时,把自己的所谓个性体现出来,这样所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连最基本的画笔都无法画准确。不仅如此,在文化知识方面,他们也不能够引起重视,对美术理论以及传统艺术等等,他们也没能够认真的学习,更别说理解和深入体会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的作品往往太过花哨,在文化功底这一方面显得异常薄弱。 (3)学生在艺术创作中重模仿而轻创新。在学生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当中,模仿这一问题是比较典型的问题,虽然对于初学者来讲,必要的模仿是有利的,但是,如果一味的把各种刊物或者是各大网站上面看到的作品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从而在创作中进行模仿。这样一来,就忽视了循序渐进的过程,也忽视了知识的逐步积累,更忽视了真实。这种仅仅只想通过捷径来获得成功的做法,必然不能够获得显著的成效的,甚至是毫无效果科可言。 (4)学生的消极情绪严重。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要出现一点困难就会退缩,就没有了信息;有的学生是打从心里就不喜欢美术这一门学科。对于这两类学生来讲,他们的这种心理,会逐渐转变成对学习的厌倦,那么,在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的时候,就没有了激情,也没有了兴趣,往往都是敷衍了事。一味的照抄,从而统一形式,同种内容的作品时有出现。 3 师范院校美术专业本科生培养的改进措施 (1)改变美术教育观念。对于师范院校美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来讲,其最根本的培养目标就是要服务于中学和小学的美术教学。基于这一目标,师范院校在进行美术专业培养的时候,就必须要具有过硬的美术专业知识素养,还要有一定的文化艺术素养。而这里所说的教师最基本的专业能力,不应该仅仅只是局限在绘画上面,同时也应该扩展到与之相关的其他专业知识上面。这些专业知识可以是艺术设计,也可以是工美,也可以是民间美术,还可以是摄影或者雕塑等等。这所有的课程,在对本科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方面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的。所以说,要想把师范美术专业本科生综合素质进行有效地提升,就必须要让其能够和未来基础美术教学相适应相符合,对于这一问题,还需要相关院校加以更深入的探索。 (2)改革课程内容及结构。从传统的师范院校美术专业的课程结构上面来看,主要可以分成两部分,即必修和选修,必修毫无疑问就是关于专业方向上面的平台课程,也就是中国画和油画;选修则是在必修的基础上,做出的一种延伸,更深入的加以创新。而不管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学校都是通过学分制的方式来实行的,只要学生拿到了相应的学分,学生就能够毕业。所以针对这样的课程内容和结构,为了和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目标相满足,就必须要做出适当的调整。那么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结合美术专业的培养目标针对性强的这一特征,在课程结构上面,应该要在体现专业性的同时,还能够兼顾选择性和综合性。所以说,针对传统的课程结构特征,在传统的课程结构下,大学后两年是单独对中国画和油画进行选择的,所以这一做法,可以改变。改进之后,可以立足于未来基础美术教师的培养的目标,全面对新方案的学习内容做出精心的统筹、设计。第二,在传统的课程结构之下,在关于学科基础平台的课程以及教师教育平台的课程方面,所占据的比重很大,但在学生综合艺术素养的培养方面,在学生素质的延伸方面,却只占据十分小的比重。而按照这样的比重所设置的课程,必然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有着不利的影响的,所以,必须要在这一方面加以调整,把相关课程的比重加以提升。 4 结语 总之,目前在师范院校美术专业本科生的培养问题上,必须要把传统的观念予以更新,必须要把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加以完善,必须要通过理论实践结合的方式,通过专业文化结合的方式,通过技能素质结合的方式来对学生做出培养和发展。最终有效地把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把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 作者简介: 张伸(1992—),女,湖南常德人,丽水学院本科在读,主要研究方向:美术学。 美术本科论文:本科理工类数字媒体专业美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摘 要:数字媒体专业近来年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与关注,在这种关注之下衍生出的弊端反而阻碍了数字媒体专业的发展,这种弊端就是对美术基础课程教学的轻视与脱轨。美术基本功的学习与深造是数字媒体的基础,因此在课程安排上也要遵循基础原则,使三大构成、美术欣赏与绘画基础能够成为基础教学,加强艺术与技术体系的统一优化建设,突出教学模块的重点,最终以能够完整掌握数字媒体为目标,强调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相结合,从根本上解决数字媒体专业的基本功不扎实问题,使数字媒体专业成为具有时代性质的主流专业。 关键词:美术基础;数字媒体;教学改革与实践 诚如网络刚开始兴起时人们讨论的那样“网络是把双刃剑”,现在即便重新定义这一观点,也是很贴切的,网络的迅猛发展,让很多人看到了互联网的优势,同时也正是这些优势,使人们逐渐忽略了“手工时代”的基础。数字媒体专业能够通过互联网进行艺术方面的提高,让作品呈现出更完美的效果,然而这些程序软件绘制出来的作品如果少了美术基本功的铺垫,也只是生冷的画面,而少了艺术的灵魂。面对现在越来越多的忽略美术基础课程教学的现象,提出一些自己对于数字媒体专业美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的观点与看法。 一、因材施教,加强理工类学生美术基础课程教学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预示着网络时代的正式到来,事实也的确如此,网络正以势不可挡之势席卷着每一个角落。作为互联网发展较晚的国家,近几年来中国的互联网事业可以说是进行着突飞猛进的发展,这种发展带来的直接影响便是让许多固有的工作方式、学习方法都逐渐转移到互联网上进行,小到吃、穿、住、行,大到工作就业谈合作,很多在曾经认为只有面对面才能进行的事情现在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得到实现,一张无形的大网正将世界紧密相连。面对强势袭来的互联网时代,应运而生的就是与网络有关的各类新生事物,电商、网络营销、网络媒体,这些在曾经让我们无法预想的衍生业正逐渐的融入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教育业也因为互联网利用率的提高,增加了很多热门专业,数字媒体专业就是互联网时代教育业方面最好的代言人。 数字媒体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学科,这一学科主要学习数字媒体相关软件,因此很多高校就盲目的认为技术、软件等科目是属于理工科范围,因此将理工科类别中加设数字媒体专业。这一做法现在看来是有些拔苗助长倾向的,高校只注重了热门专业的设立与以市场就业前景为中心作为教学目的,而忽略了这一学科的特点,忽略了数字媒体与艺术的契合度要求。很多学生在报考专业时也同样犯了这样认识不清的错误,仅仅在招生简章中选择热门、容易就业专业报考,没有与自己的实习情况相结合,导致入学后学习费力,不得方法,最终浪费了大学时光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就业带来困难。针对这一现象,高校应该在教学方面进行改革,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教学,目的是将每一位学生培养成为优秀的数字媒体人才,让他们能够在就业大潮中脱颖而出,更准确的把握未来。 二、本科理工类数字媒体专业美术基础课程教学实践 本科理工类学生在选择数字媒体专业时有一定的优势,这是不能否认的,这种优势就是在对于技术软件方面的领悟会相较于其他文史类或高职类学生更透彻,接受软件知识也会更快,逻辑思维判断能力强也是理工类学生的特点,这些都为学生能够学好数字媒体专业技术方面问题打下了基础。然而,理工类学生的劣势也是十分明显的,这就是美术功底的不扎实、美术专业知识匮乏,更不用说长年累月才能够培养出的艺术触感,这都让理工类学生在美术方面相较于专业出身的艺术考生缺少了很多对艺术的敏感度,这种敏感度缺失会直接影响学生在画面、色彩、搭配等专业方面的设计灵感,无法完成作品设计。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首先去了解什么是美术,理工类学生在美术专业领域到底应该从哪些方面开始学习。美术基础课程是由素描与色彩基础、三大构成和美术欣赏这三大模块组成的教学体系,因此可以将数字媒体专业学生以美术功底作为分界点,进行分班制教学,让美术零起点的学生加强美术基础课程这三方面的学习,并且是将这一学习作为重点项目,加强力度,让学生充分了解美术的意义,有意培养学生的艺术敏感度。教学内容制定方面也应该以精炼、重点突出的教学模式为理想选择,这样可以保证学生接收到更多的内容,进而提高教学效率。举例说明此观点: (1)在素描与色彩方面,重点训练学生的线条准确性和造型的严谨性,以练习为主,重在打造学生的素描水平,舍去对于光影这样深度教学的详细说明,浅显易懂的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找到素描技巧。在色彩基础教学中,也不要过多强调专业技法的运用,而是要引导学生学习寻找写生对象的主色调,善于分析色彩变化,从整体色调开始,逐步分析固有色、环境色、色调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进行了主要课程讲解后,适当的配合深度教学,联系主课程进一步讲解色彩技法等专业知识。 (2)调查表明,对于三大构成教学很多院校并不重视,这是狭隘的做法,因为三大构成对于美术专业零起点的理工科学生来说是短时间内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和机能的重要途径。三大构成可以让学生尽快了解到点、线、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组织形、创造形的能力,进而对立体造型有一定的理解。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语言的使用,简明清晰的语言能够让学生更直观的去感受教学内容,为下一步的理解与操作提供帮助。三大构成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建立造型观念,加强他们对几何空间的想象力与概括能力,提高设计水平。 (3)美术欣赏课在很多学生的观念中只是一门无关紧要的课程,因此很少有人真正用心的去学习美术欣赏,事实上,美术欣赏课是联系绘画基础与三大构成的纽带,它能够让学生对美术理论体系有一个相对完整的了解,通过美术欣赏的学习,也有利于绘画基础与三大构成的提高,三者是一个相互融合的整体,缺一不可。教师对于美术欣赏的教学一定要注重创新,不能过多的运用解说式教学,而是应该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为主,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去感受美,发现美,结合实际案例分析美术作品,深入浅出的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从中得到灵感,进一步提高艺术敏感度。 对于本身就是属于艺术类的考生而言,美术基础课程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进行提高和升华,让学生对艺术的理解更加深刻,从而能够在基础美术之上达到提升的目的。在学习美术基础课程的同时对于技术方面的学习要多于零起点考生,这杨因材施教,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的分类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取长补短,弥补自身不足的同时进一步提高。 三、融会贯通,数字媒体与美术基础教学的相互融合 数字媒体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与艺术详解和的新专业,就业方向主要是网络媒体公司、传媒业、影视广告业、动画设计公司、工业产品设计、平面设计等。这一定位的成立就意味着数字媒体专业需要技术与艺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能厚此薄彼的选择性学习与提高。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也要二者兼顾,让教学的每一个模块都能够与专业知识点相互贯通、相互融合。让学生在掌握美术基础,有了绘画与色彩功底基础上通过操作相关联的软件完成后期设计,这对学生最终的就业是很有帮助的。因为美术功底再强,无法运用到数字技术上,也不能称之为一个合格的数字媒体人员。学生要明确学习目标,理解每一个教学模块的内在联系,参照教学内容与教师指导,逐步完成艺术到技术的平稳过渡。 数字媒体专业的宗旨是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美术修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能利用计算机网络新的媒体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创作的复合型应用设计人才。这就需要各大院校结合学校的自身教学环境,切实可行的设置相关专业,这对数字媒体专业的发展是关键性的存在,不要仅仅因为热门就盲目跟从,随意设立专业,影响学生的发展。设立专业的同时一定要配合可行性教学方案,针对学生的自身特点设计教学内容,学习数字媒体相关软件时,必需掌握美术设计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因为本科学习需要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对于美术专业基础的要求也就越高,美术专业技术知识决定着数字媒体的未来发展,只有做好基础性建设,数字媒体产业才能得到更高一步的升华。 四、结语 本科理工类数字媒体专业美术基础教学一定要合理整合三大构成、美术欣赏和绘画基础之间的关系,制定相关教学任务,突出教学模块重点的同时,更多的是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思考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创新设计能力,只有这样,本科院校理工类数字媒体专业的建设才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美术本科论文:高等美术教育本科“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 【内容摘要】师徒(父子)授受制培养模式、班级授课制培养模式、“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美术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的三种基本模式。而现今被各美术院校运用最多的就是“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为更好地发挥“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作用,完善高等美术教育本科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理论、加强实践检验成为各美术院校发展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高等美术教育 “两段式” 人才培养模式 20世纪90年代至今,国内多所高等美术院校探索施行的“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各有特点。而中国美术学院作为较早开展“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高等美术院校,在理论和实践探索中取得一定成果,具有自身的特色,对高等美术教育本科“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参考价值。 今天的高等美术教育是一个非常成熟的人才培养系统,各种教育教学模式、培养方法层出不穷,但是通过研究东西方美术和美术教育的发展,结合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高等美术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总结起来不外乎师徒(父子)授受制培养模式、班级授课制培养模式、“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所以,在对这三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基础上,我们发现“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顺应了时展,更能满足当今社会对专业美术人才的需求(表1)。 中国美术学院在2000年尝试开展了本科“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并延续至今。具体来说,主要是在一年级实施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分为书画、造型、设计、图像与媒体、建筑、理论六个大类,通过基础学习,掌握大类专业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在经过双向选择性分流后,学生进入二年级专业学习阶段,可能是工作室制、小组式、课题项目式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并结合实验、社会实践、市场调研等,实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个性化、综合化。通过多年的实践,中国美术学院从教育学和自身美术专业的特点形成了本科“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理念,即融合建构主义、终身教育、人本主义的主流教育思想,结合中国美术学院特有的美术教学思考,形成的用来指导完成本校高等美术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思想。 一、“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建构主义教育思想 建构主义教育思想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教育理念之一。中国美术学院“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就汲取了其中的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即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加强师生、同学间的互动协作,使得学生对各类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让原有知识与新知识融合发展。所以中国美术学院“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特别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重视“情境”“协作”“会话”和“资源”等学生学习环境的营造。根据这一思想,学校教学改革中提出了设置“专业工作室”或是其他的特定教学空间,提供尽可能丰富的美术资源平台,如美术实验室资源平台、图书资源平台、实践教学基地等,使学生自觉形成情境学习或小组团队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而教师主要起主导作用,引导帮助学生学习,改变过去灌输式的教学为点拨式、启发式的教学。 二、“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终身教育思想 终身教育提出把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提倡教育一体化,注重教育的整体性;强烈要求冲破传统学校那种僵化呆板的体制,采取有利于学习的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要让所有的人都参与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并以其所长回报社会;注重教育的民主化,通过教育的民主化实现社会的民主化,提出每个人的教育机会均等,每个人都应该受到最好的教育。 当代社会已经是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知识总量浩如烟海,知识更新速度也更快了。就美术本身而言,纯绘画的造型艺术大概发展了数千年的时间;而从设计纳入美术的范畴算起,大概发展了百年;但是当代美术已经将影视媒体、动画摄影也包含了进来,这大概就用了一二十年的时间,未来美术的发展肯定会更快。所以,美术教育的终身化也将成为常态。中国美术学院的“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一经提出就将终身教育思想定为重要的指导思想。强调美术基础教育,保证了学生对于美术基本能力的掌握,了解了美术学习的基本方法,为学生未来适应社会需求终身学习美术奠定坚实的基础,其就是为学生的终身教育量身定制的。深化专业美术教育阶段,则采用了多种方式的教学,完全摈弃了传统美术教育单一的对纯美术技能的学习,融入现代科学和人文素养,更加多元化。 三、“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20世纪60年代后盛行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其是对西方人文主义教育传统的继承。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直接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是为了应对西方后现代社会的危机,希望教育培养整体的、自我实现和创造的人,提倡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课程内容的安排由学科中心转向个人中心,要充分挖掘个人潜能,让学生在自我促动中成就自己。 随着当代美术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功利,职业化倾向越来越明显,美术中的人格素养的培养也越来越被忽视,面对这个问题,中国美术学院在“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中提出,要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塑造完美人格。“两段式”的设立,一方面在美术基础教育阶段帮助学生对美术各专业的具体情况有所了解、对自身的潜能兴趣爱好有所了解,为进入专业深化学习做好准备;另一方面到了专业深化教育阶段,工作室或是选课制、课题式的教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教师是一个多学科的团队而不是单一的个体,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充分顾及了学生个性培养,改变了过去填鸭式的知识灌输,让学生发挥自主能动性,创造性地学习。 四、“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思想对“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理念的影响 “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是李可染先生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学习美术的写照。李可染早年接触绘画是从中国画开始的,可是后来进入学校学习的主要是西画,工作之后在徐州民众教育馆、政治部三厅以及文化工作委员会从事的也主要是宣传画,抗战爆发之后,其辗转到内迁的重庆国立艺专之后又开始专攻中国画。李可染的经历和言行说明美术中的各种美术形式是相通的,学习可以触类旁通,既要深入掌握本专业方向的知识,也不能仅局限在自己的领域,要去拓展新的领域。 中国美术学院“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秉承了这种思想。美术基础教育阶段就是“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的阶段,要求学生尽可能掌握美术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技巧,锤炼美术思维,了解自身的潜质和兴趣类型;专业深化教育阶段则是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的阶段。李可染1954年到中央美术学院任教时在“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后面加上了“可贵者胆,所要者魂”,正好被用来强调专业化深化教育阶段是一个非常艰苦的学习阶段,但它同时改变了传统课堂的讲授指导式的教学,赋予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和创新意识,以获得学生个性的发展,完成自身美术知识体系的建构。 五、“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理念中的“两端深入” 按照社会对美术的需求以及个人的美术潜质、天赋的研究,当代社会既需要美术大师、设计大师来提出“美”的概念、“美”的风尚,探索“美”、追寻“美”,也需要美术工作者来生产“美”、宣传“美”,来帮助大众享受“美”。所以,作为专业美术院校需要从两端入手,既要对传统的精英教育进行创新,培养出美术大师,又要满足社会对创新美术实用人才的需要,培养出真正的实用型美术工作者,两端都要深入,只不过各有侧重,方式方法不同而已。 “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理念也部分取自“两端深入”的美术教育思想。美术专业“两段式”培养模式第一目标是培养实用型美术工作者,终极目标是培养美术大师、设计大师。通过“两段式”的教育,作为实用型美术工作者已经掌握了美术的基本技能和学习方法,专业也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可以胜任社会的美术工作。同时,通过“两段式”的教育,前一个阶段为未来的大师培养奠定学习的基础,后一个阶段为未来的大师培养锻炼了美术创造思维,当然在未来要成为大师就是把这些基本美术功底和专业美术技能深入再深入、锤炼再锤炼的过程,郑板桥的一首题画诗最能说明这个问题,“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①所以,毫无疑问地说,美术专业“两段式”培养模式开启了成为大师的大门,在以后的大师培养之路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理念中的“多元互动,和而不同”内涵 “和与同”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对范畴。西周末年太史伯提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何,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②所谓“和”就是指不同的、对立的因素之和合统一;“同”则是指相同事物的简单相加或同一。所以要“去同而取和”,主张多样化,强调“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单调划一不如多样丰富、和谐交流。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就提出美术教育也应具有“多元互动,和而不同”的思想:任何形式的美术形态都不是孤立或是割裂存在的,为了保持美术的发展,应该让不同形态的美术互相交流、互相借鉴,和谐共存而又保持各自的特色。“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打破美术专业系科的限制,以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手段、形式使得不同形态的美术得到交流互动,学生也能在这种交流互动中体验各种不同形态的美术,有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中国美术学院不仅注重“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理念的提炼,也在具体实践中有针对性地确立一些原则,作为理念的补充。 坚持美术教育的目的性原则。经过几年的调查统计,可以发现一年级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动力不足,教学效果不明显,后来发现是由于学生入校后就明确了未来专业的发展方向,无论一年级成绩如何、学习态度如何,并不影响学生进入各工作室的学习,学习的动力自然就弱了很多,此外,对素描、色彩、构成等炒冷饭式的内容兴趣不高。所以,学校建立了6个专业基础教学部,打破专业界限、大类教学,并且在一年级结束后实施双向分流,以确定学生未来的学习方向。同时要求每一个美术教育工作者都要强化教学目的意识,将“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目的由总的人才培养目的层层分解到各专业、各工作室的教育教学目的,分解到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分解到各门课程各个教学阶段过程中的教学目标,如火烛一般照亮每一名教师、教辅人员、学校管理者,明确我们教育培养的目的。 坚持美术基础教育与专业深化教育的有机结合原则。在开展“两段式”培养模式的几年时间里,学院不断接到师生的反映,认为“基础美术教学教得太基础,专业美术方向深入教学教得太深入,中间没有过渡,学生学习习惯、观念的转换有困难”。的确,各系工作室的教师认为进行过基础美术教学的熏陶,学生的本专业素质应该发展得不错,可以立即进入专业精深圆熟的学习,但是实际是基础美术教学教的已非本专业的基础,而是美术的基础。所以遽然让学生走入工作室接受课题式的教学,学生非常不适应。因此,学校提出上端院系下基础部,直接进入基础教学,定期进行讲座、展览,让一年级学生熟悉未来的专业。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原则。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提升教学效果,不仅要靠外部的条件,更主要的是要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潜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将学生从以往的被动式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式研究学习,有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当然,也不能完全让学生无目的地自主学习,所以我们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要让教师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画龙点睛式的点拨、潜移默化的影响来引导学生学习,杜绝各类空洞的课题式、工作室教学的存在。 “技”“艺”兼备,“艺”“德”兼备原则。针对在校学生艺术品质、思想境界不高,创作思维不足、作品趋同等问题,学校提出既要重视学生美术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要通过各种途径,包括教师的言传身教、传统美术文化的传递、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等来塑造学生高尚的情操和艺术品德。 总之,随着近些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单纯满足温饱需求向享受精神生活过渡,“美”越来越生活化,艺术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也渴望美的享受。国家、社会、民众对美术人才需求不断增多,要求也不断增加。大学美术教育是培养美术人才的摇篮,是研究和传播审美文化的主阵地。改革大学美术教育,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美术类专业人才质量是大势所趋。高等美术教育本科“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对高等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教育改革的有益探索,而中国美术学院的“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对其他美术院校改革教育教学,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更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美术本科论文: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探究 【内容摘要】文章以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课程指导方案》和《教学指导纲要》为依据,从分析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出发,根据教育部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试点学校的要求,设计结合地方高校区域特色和学校自身实际情况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地方高校 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 人才培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保障措施的一项重要内容,指出“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师教育是基础教育赖以发展的基础,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作为地方高校,由于受地域、环境、社会、人文等因素的影响,相对于其他高校而言,财政投入少,综合实力差,区域优势不强,而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相对于其他文、理科专业而言,又属于特殊专业,因此更应该面对现实,积极推进,顺应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 一、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与基础美术教育对接缺乏实效 “为基础教育服务”是国家对师范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高等师范学校的美术教育应该为基础教育输送符合素质教育需要的合格教师。教师应做到“学术性”和“师范性”的统一才能够达到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在全国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试点开始之前,基础阶段美术教育课程改革就已经进行得热火朝天,但承担基础教育阶段美术师资培养的“工作母机”——高师美术教育课程岿然不动,依然故我。长期以来受“美院”办学模式影响太大,“美术专业课程+教育学基础课程=高师美术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积弊太深。虽然部分高校在做一些积极的尝试,但由于缺少参照,没有方向感,故成效不大。 (二)课程设置合理性欠缺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原司长杨贵仁所作的《推进高师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教师》报告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一是课程设置过于强调美术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强调单科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课程之间缺乏横向联系、渗透和整合,课程结构比例失调。二是重技能,轻理论;重技能小课,轻技能大课;重单科领域的高、精、尖,轻专业知识技能的均衡性和通用性。三是重美术专业学术水平,轻教育学科理论和教育实践以及综合人文素质的养成。四是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口传心授、机械训练、灌输式和一言堂现象。” (三)教育思想观念较陈旧 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的教师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教学要求。大部分教师来源于专业美术院校,虽有较强的专业技能,但对师范性缺乏认识,不了解教育实际,对学生不能给予师范性的积极诱导。美术教师普遍不关心教育领域的发展形势,仍根深蒂固地延续陈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导致目前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师范教育培养目标尚有距离。 二、建构适应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校美术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针对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要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提高人才的社会适应能力,第一是应该突出美术课程的综合性、人文性,强调师范性,整合传统课程,增加教育类课程,加大教育实践课程的课时量;第二要关注农村基础教育,强调民族特色与地域特色;第三是淡化专业技能的强度,注重与生活的联系;第四是要注重知识的整合性,强调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一)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的基本原则 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要以《课程指导方案》和《教学指导纲要》为依据,结合学校所在地域的特点和办学特色设计本校的培养方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笔者认为,设计《培养方案》的基本原则有4点:1.坚持学生成人与成才培养相统一的原则。2.坚持基本要求与个性成长相统一的原则。3.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教学原则,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统一的原则。4.坚持专业性与师范性相统一的原则。 (二)课程体系的结构设计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课程框架。设计时要妥善处理好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必修与选修等关系,加大课程整合力度,优化课程结构。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应该强化“宽基础、重实践”,在全面发展能力素质的基础上,强调本专业最核心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强调突出实践育人,注重第二课堂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等。湖南理工学院美术学院结合美术学学科专业自身的特殊性,以及地方区域的特点和学院的办学特色,制定了具备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的培养方案。将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划分为三大模块: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及专业理论平台、实践创新平台。第一平台即通识教育平台包括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和人文科技素质课程模块;第二平台包括学科基础课程模块和专业课程模块;第三平台即实践创新平台分为八大模块进行细化:见习实习、实验实训、论文设计、学科考赛、科技创新、社会实践、职业技能、其他活动。 (三)课程体系的学时分配 《课程指导方案》规定了“本专业总学时数为2600—2800学时,公共课程学时数为720学时,专业课程学时数约为1900—2100学时”。《教学指导纲要》规定的12门专业必修课程共1060学时,约占专业课程的50%,确保其应有的学时和学分,保证师范生美术和教育的基本素养。地方高校还可以精心设计和安排剩余的约450学时的选修课程和实践性环节,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体现自己的办学特色。学院在通识教育平台设置了707课时,学科基础及专业课程平台设置了1600课时,学科基础课程分绘画基础、设计基础、工艺基础、理论基础四个模块,专业课程分教育理论、美术表现、设计制作、人文拓展四个模块。(转第页) (接第页)而在最具特色的实践创新平台,设置的八大模块共有实践课程41周,针对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应具备的师范技能,学院将实践教学贯穿于四年学习的全过程。 (四)课程体系的评价标准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如何对课程教学进行有效、科学、系统评价,学院建立一个“知识、能力和素质”相结合的开放式评价体系。它涵盖了基本知识和理论、实践能力和师范技能水平、创新思维与方法、综合素质评价等内容。这一评价体系是建立在大学教育的一般性规律和本质与美术教育的特殊性规律和本质相统一的基础上的。这一评价体系由单一评价、集体评价、社会评价和综合评价四类组成。单一评价,指在美术理论课的闭卷理论性考试中实行的、由任课教师依据标准答案对学生考试进行的评价。集体评价,指在美术专业技能性训练课程中实行的、由多名教师对学生作业或考试进行的评价。社会评价,是指对学生参加展览、申报专利、参与课题、发表文章或作品等诸多校外获奖成果的认定。综合评价,由单一评价、集体评价和校外评价相结合进行总评,最终形成学生基本的学业成绩。 (五)课程体系的质量监控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功推进,凭借的是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规范实施。因此,健全美术学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充分发挥监控功能,对于确保教学质量具有关键作用。质量监控由三个部分组成:即系统监控、类型监控、环节监控。1.纵向监控。纵向监控是指以学校常规教学管理文件为依托,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的监控。它包含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资料、教学效果反馈等实行的监控,由校、院系、教研室三级共同督查实施。2.模块监控。模块监控是指根据专业特点划分课程类型模块,美术学专业分理论讲授课程、技法训练课程、外出实践课程、专业实习课程等,制定系列教学管理文件,实行监控,它主要由院系督查实施。3.环节监控。环节监控指的是根据专业特点,对教学环节所作特殊规定的监控。例如,技法课中对理论讲授部分课时比例和教师作画示范的规定、外出写生课程对教师作品和学生作品进行展示的规定等。它主要是由院系和教研室共同督查实施。 美术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不断深化的基础教育改革对美术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新的要求,我国教师教育在教育观念、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方面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这也就积极推动着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自身的调整、变革与发展。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为基础教育服务的观念在逐步增强,但还处在尝试新的教育理念的过程当中,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才能为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现代化论文:现代化文明监狱狱政管理标准论文 现代化文明监狱是以现代化的监管改造设施和健全的狱政制度为基础,依法对罪犯实施科学、文明管理和改造的社会主义监狱。创建现代化文明监狱,必须以良好的狱内监管秩序和改造环境及有效的狱政管理活动来保障。 一、监狱管理标准化的具体内涵 标准化是近代一门新兴学科。它的形成和发展是和现代化生产的迅速发展密切相关,并且日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美国人泰勒在1911 年提出了以标准化为基础的科学管理方法(亦称“泰勒制”),其主要内容是:工人利用标准条件,根据操作标准进行标准作业,完成按标准时间计算出来的生产定额,超额者奖励,完不成定额者受罚。“泰勒制”的推广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劳动效率和企业管理水平。当前国际经济领域流行一种说法:“三流的企业做产品,二流的企业做品牌,一流的企业做标准”。当前,标准化建设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标准化建设从工业领域向农业、商业、服务业、金融业和行政管理系统等领域拓展。 把标准化管理理念引入到监狱管理领域是一次重大尝试。推行监狱管理标准化,就是要依据法律、法规和工作制度,将监狱各项管理工作制订量化考核标准,建立和完善监狱管理工作的指标体系和标准化体系,把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融于实际工作流程中,避免执法的随意性和主观性,从而实现监狱管理的转型升级。监狱管理标准化必须体现以下特征: 1、科学性。实现监狱管理标准化,既是监狱法治化进程的内在要求,又是衡量监狱正规化建设的重要参数。因此,在监狱管理标准化体系中的各项标准,要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方法,把能促进监狱管理、提高改造质量和强化监狱职能的最佳方案纳入标准中去,并随着管理手段现代化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和提高,使监狱管理标准化活动始终保持科学性和先进性。 2、导向性。确立标准是监狱管理标准化的起点。标准一旦确立,就对监狱管理活动所指向的预期效果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监狱管理标准化活动,既是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总结和完善,又是今后一个时期新的目标和要求,它通过总结过去的实践,设计未来的目标,科学地确定总体标准,分层次、分等级地确定各科室、各专业、各职位的分项标准,并以纵横交错的网络方式连结和协调总标准与分标准之间的功能,构成一个彼此协调、相互支持的标准系统和标准网络矩阵,引导监狱每个职位角色将注意力集中于实现标准上,使监狱的工作秩序、改造质量、管理效能和社会效益始于标准、终于标准。 3、实践性。在监狱管理标准化的全过程中,贯彻标准、实践标准是关键。监狱管理标准化的实践性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制定、颁布的标准必须符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二是标准化的效果只有标准实施以后才能获得,没有付诸实践的标准只能是一纸空文。三是标准的准确性必须由实践来检验,只有经过实践才能不断完善标准和迅速建构标准化体系。如果实践标准的环节中断了,标准的循环发展过程也就中止了。 4、协同性。监狱各执法岗位彼此间纵横交错,构成监狱的动态工作系统。其协同性主要体现为: 一是制定和实施标准既要考虑和兼顾到各部门、各岗位的特点,又要从整体出发,建立起相互依赖和支持、整体联动和制约的群体标准化体系;二是监狱各部门和岗位的分项标准,都是监狱管理标准化体系的组织部分,必须服务于总标准;三是要做好监狱各部门和职业角色之间的协调工作,合理地分解和量化分项标准,使所有人的活动都在期望的规范之中,实现管理标准化活动的同步化、和谐化与整体化。 5、权变性。在实施标准的过程中,随着主客观环境条件的变化,监狱工作者要不断追踪标准,及时修正标准,使标准在反馈调控中日渐规范和科学。监狱各项标准只有通过不断的制定、颁布、实施、反复修订、再实施的循环往复过程,才能最终形成真正科学严谨的监狱管理标准化体系。 二、 监狱管理标准化与管理正规化的关系 监狱管理正规化转型就是要通过强化监狱一切工作的法律、法规、工作制度或公认标准管理,在管理效果上实现监狱设施完善、装备先进、法制健全、执法公正、管理文明、改造手段科学、队伍素质过硬、物质保障有力。其基本要求是:监狱的各项工作依法依规制定建立相应的标准,严格按照标准管理。从哲学层面分析和考量监狱管理标准化与监狱管理正规化转型,二者主要有以下几种关系; 1、管理标准化与管理正规化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管理正规化是通过监狱各项工作的标准化运作体现和反映出来。离开了管理标准化建设,监狱管理正规化将成为空中楼阁;管理标准化是监狱管理正规化转型的显现,是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的。管理标准化是监狱管理工作转型升级在每个具体执法环节和执法管理流程的具体显现。 2、管理标准化与管理正规化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一切事物都是由各个局部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管理标准化是从微观的角度,以监狱管理各个环节为着眼点,以推进监狱狱政管理、生产劳动、教育改造、生活卫生等各项工作标准化为着力点,通过制定岗位标准和工作标准,促进监狱各项具体管理环节的标准化进程。管理正规化从宏观的角度,着眼于监狱管理的整个领域,强调全盘考虑,从宏观的角度探索监狱管理的转型升级。 3、管理标准化 与管理正规化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基础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管理标准化是监狱管理工作转型的量变,而管理正规化是监狱管理工作转型的质变。管理标准化是管理正规化的前提基础和必要准备,是实现监狱正规化的有效途径。监狱管理正规化是旗帜,是方向,是管理标准化的必然结果。管理标准化达到一定程度实现质的飞跃就是实现管理工作正规化。监狱管理正规化建设不能一蹴而就,只能通过管理标准化的量变过程来逐步实现。 三、推进管理标准化建设的具体途径 1、科学设置岗位是前提和基础。要实现监狱管理标准化,工作岗位设置标准化是前提和基础。换言之,要把警力资源配置从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才资源开发管理转化,做到人尽其才。要对监狱内部人力资源的获取、整合、激励、使用与增减进行统一管理,从执法管理岗位设置、岗位人员资格、工作内容、职责与权限、检查与考核等方面制定严格标准,特别是要量化工作内容,明确岗位职责,强化考核和奖罚,以实现人力资源最大化。同时,要对专业技术岗位的层级、比例、结构、程序等问题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科学设置,逐步建立与职务岗位相对应的岗位薪酬制度,完善警察津贴制度,最大限度地调动警察的工作积极性。 2、加强警察队伍专业化建设是关键。警察队伍专业化建设是监狱管理标准建设的关键因素。加强警察队伍专业化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一是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在监狱警察招录中,要结合警察队伍的现状,分析队伍结构的现实优势、潜在优势和存在不足,根据实际发展要求和未来发展需要,确定招录警察的学历、专业和技能。二是加大分类培训力度,完善专业技术人才管理模式。树立大教育、大培训的观念,结合岗位需要和警察个体状况,建立警察个别培训教育档案,建立一套系统性、针对性、吸引力和强制性兼容的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制度,将“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归口管理、分级实施”的培训工作体制贯彻到位;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广泛开展业务知识和实用技能培训,着重培养警察的履职能力,实现警察队伍整体专业素质的跨越。三是建立健全专业技术人才激励成长机制。建立健全警察岗位考核制度,将岗位考核成绩与年度评优、津贴发放、职务晋升挂钩;建立专业技术人才的正常晋升机制,建立专业人才库,逐步形成鼓励成才、促进成才的长效工作机制。 3、建立健全监狱制度体系是重点。所谓现代监狱制度,是指具有中国特色,以现代科学理论为指导,与中国现代社会建设相适应、相协调、相一致的科学文明公正法治的制度体系。监狱制度是一项政治制度,但同时它又是一项技术制度,体现的是矫正技术。健全完善监狱制度体系,能规范监狱日常执法行为,提供业务指引,使监狱警察日常执法行为在制度的允许框架内进行,树立法律的权威。一是建立监狱各执法环节标准化管理制度体系。明确监狱每个执法岗位的工作标准,岗位职责、责任划分,使警察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二是加强执法流程衔接制度建设。建立部门间和部门内部工作流程对接制度,建立单个执法环节的标准化结算制度和零违规操作目标责任制,确保执法链条的每一环都不存在违规操作、随意变更和变通的问题。三是加强执法流程监督制度建设。没有强有力的监督保障机制,监狱执法管理流程标准化将会是一纸空文。因此,加强业务监督、层级监督、纪律监督和警务监督等各种形式监督的制度建设,建立全方位、动态的监督体系,增强执法工作的透明度,确保执法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从而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4、监狱工作流程标准化是手段。监狱每个执法环节标准化是整个执法管理流程标准化的组成元素。要实现监狱工作流程标准化,就是要通过对现有工作流程的梳理和工作流程网络信息化,实现工作条理的规范性及增加现有相关工作流程的透明度,提高工作效率,完善管理体制。一是流程的汇总与补遗。采用较适合宏观层面的完备性检查法和较适合微观细节层面的逻辑性分析法,对每个流程进行检查、分析,发现流程不全、尚需要补充细化的,要及时与业务部门联系,回溯补遗。二是流程的对接与整合。梳理工作应从内而外进行,先在每个部门内部进行流程的对接,之后再处理各部门间流程对接的相关工作。从业务流程间的关系来看,可以分为串行流程和并行流程两类。串行流程的特点是一个工作节点连接的对象是唯一的。以减刑假释程序为例,从分监区集体评议、监区长办公会审核、监狱提请减刑假释评审委员会评审、监狱长办公会决定、人民法院裁定的过程,就是一个串行流程。而并行流程的特点是所面对的节点对象是多个,例如,生产现场执法管理环节的参与人员不是一个人,任务分配面向的流程就是一个并行流程。当然,执法管理工作流程可能不是完全串行或完全并行,有时会产生某个阶段是串行而另一个阶段是并行的混合情况。因此,在流程对接工作中,较多地会涉及两类流程节点间的处理,即串行节点的对接整合和并行节点的对接整合,实现执法管理环节与另一执法管理环节“无缝对接”。三是流程的监控和查询。每个工作流程结束后将自动归档,经过授权的相关人员及操作人员可以检索和察看已经发生的工作流程。所有工作流程的发起者将在整个流程的流转过程中随时看到流程进程的位置,并且还可以看到所有已经完成操作的角色和他们的动作,也就是说流程发起者可以对整个流程的处理过程作以监控,实现工作流程的透明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现代化论文:民初法学教育和法制现代化 近代新式法学教育自清末兴盛后,到民初仍沿着强大的惯性在运行并保持着快速发展的势头,所不同的则是将法政学堂改称为法政专门学校。这一时期新式法学教育潮流的激荡起伏、奔腾分衍,不仅表现了民初社会政治法律发展对教育变革的急切呼唤,而且也折射出志士仁人对法制现代化的执着追求,是近代中国社会急遽变迁下法学教育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结果,对我国传统法律的现代化变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民初法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民初,中国在政治制度上实现了由封建帝制到民主共和的历史转变。在辛亥革命民主主义精神的指导和鼓舞下,民初的壬子—癸丑学制既继承和发展了清末学制的合理部分,又批判和改进了它的不合理部分。经过此后逐步深化的教育改革,1922 年诞生的新学制———壬戌学制, “奠定了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基础”。[1]由于民初学制正处于历史的转型期,高等教育的先天不足导致理工类生源奇缺,文科类却因政体变革的特殊需要形成法政专业的一枝独秀。其发展之迅猛,与清末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对此,黄炎培深有感触地说:“光复以来,教育事业,凡百废弛,而独有一日千里,足令人瞿然惊者,厥唯法政专门教育。尝静验之,戚邻友朋,驰书为子弟觅学校,觅何校? 则法政学校也;旧尝授业之生徒,求为介绍入学校,入何校? 则法政学校也;报章募生徒之广告,则十七八法政学校也;行政机关呈请立案之公文,则十七八法政学校也。”[2]黄炎培的这番话生动地描绘了民初法学教育遍地开花、盛况空前的局面。据统计,1916 年8 月至1917 年7 月,全国共有专门学校65 所,其中法政科就高达32 所,占49. 2 %.[3]与此同时,为适应民初社会发展和经济文化建设的需要,法学高等教育体制也进行了重大改革。 在1912 年10 月教育部颁布的《专门学校令》中,高等学堂被改为专门学校,以“教授高等学术,养成专门人才”[4]为宗旨。其中,法政专门学校得到了充实,分为法律、政治、经济3 科。但旧教育向新教育的转变,难以一蹴而就。民初法学教育的发展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民初法学教育的兴旺仅仅表现在量的增长上,其教学质量却相当糟糕。当时各地法政专门学校承清末旧制,多于本科、预科之外办有别科,还有不设本科而专设别科者。从民初教育部调查中所反映出来的实际情况来看,法政学校泛滥的程度相当严重。例如广东省的法政专门学校“多办别科,有本科者殊少;且学生程度亦参差不齐,非严加甄别,恐不免冒滥之弊。”[5]民初法学教育中存在的诸多弊端与其教育部制订的法政专门学校规定相违背,严重制约了法学教育的健康发展。 针对民初法学教育貌似繁荣实则混乱的办学局面,1913 年10 月,教育部下令法政专门学校应注重本科及预科,不得再招别科新生,该年11 月,又通知各省请各省长官将办理不良的私立法校裁汰。1914 年9 月,教育部又责令各省将严格考核公立、私立法政学校。在政府的严令限制下,民初法政教育“遂若怒潮之骤落。其他专门教育机关,亦多由凌杂而纳于正规。”[6]1916 年,法科专校已降至学校总数的42. 1 % ,学生数降至55. 7 %.[7]尽管如此,法政学校的数量仍高居各种专门教育之首。 民初法学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其一枝独秀不是偶然的,有着历史与现实的客观原因: 1. 民初政治法律制度的革新迫切需要新型法律人才。民国肇建,百端更新。资产阶级在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后,迫切需要对在职官员进行法律培训,使各级政府人员更新旧有知识,提高法律意识和文化素质,从而征集一批具有民主共和新知识的各级官员。尤其是在订定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法律的高潮中,更迫切需要从西方法律制度中去寻找理论依据,急需大量的法律专门人才。可以说,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求,是民初法学教育兴盛的根本原因。 2. 受到官本位传统观念的推动。民初法政专门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其宗旨在于“造就官治与自治两项之人才”, [8]但由于法政学子入仕做官具有相当的优势,众多学子受官本位传统观念的淫浸,出于功利考虑,竞相投身其中。蔡元培先生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学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9]民初北京政府鉴于“改革以来,举国法政学子,不务他业,仍趋重仕宦一途,至于自治事业,咸以为艰苦,不肯担任”的现状,提出“法政教育亟应偏重造就自治人才,而并严其入宦之途”的整顿方针。[10]显然,民初法学教育兴盛有其深厚的社会和思想基础。 3. 法学的学科特点,为其教育快速发展提供了可能。民国肇始,教育经费严重短缺,若兴办综合性大学或理工类大学,现有师资、校舍和实验仪器设备根本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而开办法政专门学校则不然,所需经费较少,不需多少仪器设备,校舍可因陋就简。在当时一般人看来,法政学校与理工类学校不同,其主要靠 教师之口授和私室之研究,每班人数略多也无妨。 加之,在自清末兴起的留日热潮中,大部分留学生进入的是法政类学校,其中一部分已学成回国,此时比较容易凑齐办学所必需的师资队伍。这些都为民初法政专门学校的兴盛提供了客观条件。 综上所述,由传统律学教育向现代法学教育的转化,是民初社会转型的本质要求和历史进步的伟大潮流。同清末相比,虽然民国时期无论在法政专门学校的制度、教育规模、学科标准、教育质量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进步,但法学教育仍过度膨胀,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此外,民初法学教育的大发展,虽与近代中国社会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的总趋势相符,但也折射出千百年来的习惯势力不可能一下子失去作用。中国法学教育由传统走向现代,必将经历一个脱胎换骨的痛苦的转型过程,其对民初法制现代化的影响,给我们提供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二、民初法学教育对法制现代化的推进 从总体考察,民初法学教育的发展,是与社会变革、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的,对正在兴起中的法制现代化起着促进作用,这是它的积极方面,也是它的主流。这主要体现在: 1. 民初法学教育有助于普及法律知识,并培养了一大批新型法制人才。民国建立伊始,孙中山就明确指出:“现值政体改更,过渡时代,须国民群策群力,以图振兴。振兴之基础,全在于国民知识之发达。”[11]民初法政专门学校的普遍设立虽有急于求成的功利色彩和量多质不高的问题,但也有部分法校办得卓有成效,造就了一大批懂得近代法律知识的人才。清末民初法学教育的骤然勃兴,对普及法律知识的作用也是很明显的,可以说,这一时期旧教育的崩溃和新教育的生长,促进了西方法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清末新式“学校的种种办法与其课程,自然是移植的而不合中国社会的需要,但西方文化的逐渐认识,社会组织的逐渐变更却都植基于那时;又因为西政的公共特点为民权之伸张,当时倡议者为现行政制的限制而不能明白提倡民权,但民权的知识,却由政法讲义与新闻事实中传入中国,革命之宣传亦因而易为民众承受,革命进行亦无形受其助长。所以西政教育积极方面最大的影响,第一是西洋文化之吸收,第二是中华民国之建立。”[12]而民初壬子—癸丑学制,原以癸卯学制为蓝本,自然民初新式法学教育也继承和发展了对西方法文化传播的传统。民初法政专门学校的普遍设立虽有急于求成的功利色彩,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时社会的法制化进程,对中国社会法律知识的普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 民初法学教育促进了法制建设,推动了西方法律制度的移植。清末,以日本学制为楷模而订立的癸卯学制,已在法律形式上基本体现了中国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民初法学教育则进一步深化了从清末开始的法学教育改革,批判和改造了它的不合理性,继承和发展了它的合理性,充实和发展了清末法学教育的内容和体系。在西法东渐的大背景下,西洋法学对民初法学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由于“民国仅仅继承了大清帝国为数有限的法律文献,而又无法读懂西洋法律书籍,这便很自然地转而求诸日本人大多以汉字写的西洋法律着作??以北京法政专门学校为例??学校所用教材的70 %是从日本翻译过来的”。[13]由此,民初法学教育的发展加快了资产阶级民主法律制度的建设和西方法的移植。 3. 民初新式法学教育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教育立法,促进了近代中国教育法制现代化。民初政策的制定者和法学教育工作者继承清末新式法学教育的传统,大力引进西方法学教育制度,推动了教育立法。1912 年10 月,教育部颁布《大学令》,[14]大学分文、理、法、商、医、农、工七科。1913 年1 月,在教育部公布的《大学规程》中,[15]法科又细分为政治学、法律学、经济学三门,并详细拟定了各学科的学习科目。自此,大学学科门类有了比较完整明确的划分,课程设置的规定也大体适应甚至个别超前于民初社会发展和经济文化建设的需要。针对私立法校办学质量的低劣,1913 年11 月,教育部又为此专门颁发了《1913 年11 月22 日教育部通咨各省私立法政专门学校酌量停办或改办讲习所》,[16]进一步调控法学教育的规模,整顿法学教育秩序,提高法学教育的质量。 民初法学教育立法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适应了民初社会生活及其主体的利益需要。在新式法学教育立法的带动下,民初陆续制定并颁布了涉及教育行政、学校教育、留学教育等方面的一批教育法规,从而建立起了资本主义性质的教育法律体系。其虽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但毕竟对民初资本主义教育起到了确立、规范和积极推进的作用,为民国教育法制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民初法学教育的勃兴及其立法活动,是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中教育转型的必然,是西方教育立法影响的结果,它推动了近代中国教育法制历史演进现代化。可以说,民初法学教育及其立法活动,总体上体现了近代资本主义教育的基本精神,顺应了世界教育发展大趋势和教育法制现代化的基本走向。 三、民初法学教育对法制现代化的消极影响 民初法学教育的发展为我国法制现代化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创造了无限生机。但民初法学教育的发展也出现了偏差,存在着种种弊端,对我国法制现代化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滞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民初法政专门学校过度兴旺,造成教育的结构性失衡,导致法政毕业生相对过剩、质量下降。民初法政专门学校数量居于专门学校首位,大约占专门学校的一半,其结果是法政专门学校过度兴旺,法政毕业生相对过剩。郭沫若回忆说,辛亥年间“法政学校的设立风行一时,在成都一个省城里,竟有了四五十座私立法政学校出现”。[17] 据统计,1912 年全国专科学校学生共计39 633人,而法政科学生为30 808人,占77. 7 %;1914 年全国专科学校学生共计31 346人,法政科学生为23 007人,占73. 3 %;到1920 年,法政学校学生占全国专科学校学生之总比例,仍达62 %以上。[18]民初法学教育的畸形繁荣,使此时教育内部结构比例严重失调,造成法政学生相对过剩而其他门类毕业生相对紧缺。 民初法学教育发展在规模失控的同时,其教育质量也难以保证。民初不少法政专门学校,尤其是一些设在地方的私立法政专门学校并不具备基本的办学条件,它们的创办多由利益驱动, “借学渔利者,方利用之以诈取人财。有名无实之法校,先后纷至。”[19]私立法政专门学校泛滥的程度已相当严重,其教学质量自然毫无保证,结果使法政人才培养陷入到名不符实的尴尬境地,无法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求。 2. 民初法学教育模仿有余而创新不足,严重脱离中国国情,致使仕途拥滞,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政治的腐败。由于清末民初勃兴的新式法学教育的样板是西方法学教育,在中国没有先例可循,因而在创办新式法学教育的过程中只好照搬照抄西方法学教育模式。以民初学制为例,壬子—癸卯学制效仿德国,壬戌学制则承袭美国。人们满以为新式法学教育制度引进后,就能造就满足社会转型所需要的法制人才,但历史的发展却告诉人们,西洋教育不能整体照搬到中国来,必须斟酌中国国情,作出适当的选择。民初在引进西方教育制度并建立新式教育后,其实际状况是:“凡所以除旧也,而旧之弊无一而不承受,而良者悉去矣;凡所以布新也 ,新之利未尝见,而新之弊乃千孔百疮,至今日而图穷匕现。”[20] 民初刻意追求的新教育精神,受到了科举陋习的侵蚀。就民初新式法学教育而言,其宗旨在于“造就官治与自治两项人才”,但此时学生受“学而优则仕”的引导, “以政法为官之利器,法校为官所产生,腥膻趋附,熏莸并进”,亟亟乎力图“以一纸文凭,为升官发财”铺路。[21]因而民初“专门法政教育,纯一官吏之养成所也??萃而为官吏则见多,分而任地方自治之事则异常少见也”,[22]使得地方自治人才缺乏,地方自治事业难以推进。 为克服青年学生热衷仕途之弊端,民初规定对于法政专门学校的毕业生“不得与以预高等文官考试及充当律师之资格”,[23]欲以此堵住法政学子进入仕途的通道,但收获甚微。据梁启超估计,民国初年全国“日费精神以谋得官者,恐不下数百万人”,[24]其中法政专门学校的学生就是求官大军中的主力之一。 为求得一官半职以遂心愿,法政专门学校的学生四处奔走,钻营请托。1914 年,北京举办知事考试期间,学习“政治法律者流咸集于各馆,长班颇为利市,考员亦复打起精神到处探询何人可得试官。”[25]大批法政学生跻身仕途,腐蚀败坏了社会政治,“凡得官者,长官延揽百而一二,奔竞自荐计而八九,人怀侥幸,流品猥芜”。 综上可见,民初新式法学教育在促进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历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民初法学教育的畸形繁荣,导致在发展过程中又出现了种种问题,拖了我国法制现代化的后腿。这充分表明,民初法学教育改革并非一蹴而就,中国法制现代化是在曲折中前行的 现代化论文:医院培养技术带头人,促进现代化建设交流材料 加强技术带头人培养促进医院基本现代化 近几年来,我们结合创建基本现代化医院,认真对照市委、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实施“××市新世纪科学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的意见,在县委人才工作领导组的指导下,我们切实抓好对培养对象的培养管理和考核,不断提高我院医疗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了医院基本现代化进程。具体做法如下: 一、健全规章制度,形成管理体系。 我们在日常工作中,重视了规章制度的健全,着力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培养管理体系。我们坚持目标责任考核制度,每一批培养对象首先与他们签订三年目标责任书,切实增强这些高级人才的目标责任意识;坚持档案管理制度,经常与培养对象联系,全面掌握他们研究项目的进展情况及其取得的业务成果和考核、奖惩情况,并做到将他们的有关情况及时存入其个人档案;坚持定期报告制度和领导与专家联系点制度。院领导与4名“××市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建立了联系,经常关心他们的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积极帮助他们解决科研经费、科研设施等各种困难,使他们能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充沛的精力投身到科研工作中去。 二、重视宣传工作,营造双尊氛围。为进一步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激发广大知识分子投身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热情,我们着力加大优秀知识分子的宣传力度,认真组织实施了高级人才典型事迹宣传活动。全院高级人才,得到不同形式的宣传表彰,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都得到宣传报道,院部进一步加强与报社、电台、电视台等单位的合作,明确宣传活动的重要意义,由他们派出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同时利用《医苑之窗》特聘通讯员,组成宣传小组,配合做好宣传工作。通过这次活动,总结宣传了这些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的奋斗业绩,展示了他们在社会两个文明建设中的精神风貌,进一步激发了他们投身于科研的工作热情。 三、加强教育培训,提高理论水平。我们注重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着力提高知识分子队伍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为了切实提高学术、技术带头人的政治业务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组织引导他们走又红又专的道路,组织各类拔尖人才,包括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学习政治理论,进行了知识经济、医院经营创新、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经济形势与发展前景、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知识讲座。通过培训,大家拓宽了视野,增长了知识,促进找材料到文秘站网网上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了观念转变。选送部分培养对象到外地参加业务进修、学习。与此同时,还组织培养对象报名参加与南大联合举办的研究生课程班,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和业务水平。 四、落实上级政策,搞好优质服务。为加强对学科技术带头人的培养和管理,尽量给他们提供必要的科研条件,促使其尽快提高学术技术水平,根据市、县两级有关高级知识分子培养管理办法规定,我们真心实意地为知识分子办实事、做好事,积极改善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我们一方面积极争取财政确保津贴的发放,确保科技项目资助经费的到位。另一方面还坚持每年为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进行免费健康体检。 五、逐一对照标准,认真实施考核。自收到海委人才办20__5号组织“关于做好我县20__年以来确定的市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管理期满考核工作的通知”后,召集院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以及相关培养对象,专门开了会议,并要求各考核期满的培养对象,围绕《××市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作双向目标责任书》履行情况,就政治思想表现、学术技术水平、主要工作成果实绩等方面进行总结。院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对培养对象的总结进行逐一对照评比,经过认真考核,4人在考核期内都能按照自己所定的目标,积极投身到科研工作中去,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现代化论文:加强军队人才素质教育走现代化之路学习心得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关键。我军是党绝对领导下的军队,军队的人才建设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军队各级党委都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使用,各类人才在军队建设中也发挥了重大作用。因为任何一级领导都懂得,事业的传承靠的是一批接着一批的人才群体。这些年来,我军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步伐,人才队伍状况有了很大改观,但仍然存在令人担忧之处。如相当一部分的中高级干部的科技文化素质、战略素质与信息化战争形态不相适应,特别是一方面急需的人才十分缺乏、一方面又有大量的人才不断流失的现象同时存在,说明了在人才管理机制上亟待调整改革。 一、用系统的军事教育培养人,在教育的竞争中发现人才 最近几年,随着社会事业的进步、征兵制度和军官来源的调整改革,初级军官的科学文化基础状况已得到很大改观。但是,军事教育的整体情况并不乐观,中级和高级军事教育存在着短期行为与互不关联的状况,应当进行必要调整,形成与社会教育相衔接、与军队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军事教育体系,使不同层次的军官都具有坚实的军事基础素质。无论是指挥军官的三级培训,还是技术军官的两级培训,都应既与军队基本结构相符合,又与人才成长规律相适应。 在基础教育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智商与刻苦精神,这是成为人才的首要条件。在应用教育中可以看出一个人将知识与实践结合的能力,也可以看做是接受社会知识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是衡量一个领导干部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在高层次教育(如战略)中的情况决定了人才发展的最大或最后空间,或者说决定了一个人在政治与军事舞台上所能表现的最活跃、最精彩的结果。所以,在各个层次的学习情况是衡量人才质量的第一个指标,学习成绩或学习能力不好的人,不能成为培养的重点。 在初级教育的改革中,重点是解决科学文化、专业技能与军事管理能力的扎实程度和系统性。在进入军官队伍的门槛后已经解决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军事教育主要应解决好专业技能与军事管理能力。由于初级教育是打基础的阶段,所以在教育中的目标不宜定得过高,只有少量的淘汰或决定其仅能从事初级职务即可,给更多的人以平等发展的机会。现在存在的问题是军事基础教育时间短,培训效果达不到部队官兵的期望值,形成了新任军官以自身的弱势状态起步,不仅使一些很有潜力的人从此丧失了进步的信心和勇气,而且即使是以后发展成才的人,也始终存在基础知识薄弱和技能不扎实的问题。 因为能够进入中级教育的人已是经过逐级筛选的优秀的初级军官,培训的对象和目标一是担任师团级指挥员或中层管理人员,二是产生一批将来能够担当重任的精英,所以在中级教育中,重点是扩大学员的知识面,不仅要学习新的军事与科技知识,还要学习战略知识,提高思维层次,具备对各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刻分析和创新发展的能力。对这一层次的人在普遍解决军事硕士学位的基础上,鼓励其争取博士学位或社会学学位。在全方位的考察检验中,一批综合素质极佳的人才就会显现出来,这是军队建设的中坚骨干,也是可以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重要力量。对这一批人要冠以荣誉或称号,作为在今后的任职过程中始终予以重视并优先培养使用的依据之一,也是选拔担当重任者的必备条件。我们现在中级教育的主要问题是培训的性质与种类不稳定,时间太短,所学的内容有限,学习和任职使用脱节,在一个军官成长进步的过程中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也没有产生太大的作用。 高级教育是进入重要领导岗位的最后一道门槛,应分为两种形式,一是进行系统扎实的战略学习,时间不少于一年,学习成绩的优劣决定他们是否具备晋升的资格,这样就可以保证我军的高级军官都能够用本文//新的知识和思维方式履行新的职务,在战略层次的工作得心应手。二是用多次短期轮训的方式集中研究重大的国际、国内现实的政治、军事、经济问题,达到统一思想、集思广益、找出对策、减少失误的目的。 二、用丰富的工作经历锻炼人,在多种岗位的能力积累中选拔人才 最近几年,军委总部积极推行干部交流使用,这项措施在锻炼干部、提高军官素质以及加强风气建设方面,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使干部交流能够更加完善、更加持久地坚持下去,主要应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形成规范的干部交流制度,并在更大的范围内推进。干部交流实行了几年的时间,证明是非常成功的,完全可以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规范干部工作。这个制度要明确,交流的对象不仅是提升的人,也包括平职调整的人;交流的时机为任职二三年之间、并不得高于三年;交流的层次要降低,交流的范围要扩大,其中排职在团、连职在师、营职在军、团职在军区、师在全军交流。通过交流不仅开阔干部的眼界、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而且可以有效地消除经营小圈子的不正之风。二是建立单位人员结构标准。无论是机关还是部队,现在综合性、合成化的程度都越来越高,对每一个单位的人员各种结构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各个单位根据年龄、专业和来源等理想的结构标准决定人员的进与出,不仅能够保持良性循环,还与培养人的工作形成了一个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三是将任职经历作为一个干部的可视化能力与晋升的资格。作为任何一级指挥员,都应该要求其具有下一级或下两级岗位和机关的任职经历,这样就提高了胜任的概率,也明确了干部成长进步的导向。一个单一经历的人难免存在能力的缺失,要胜任新的职务总需要一个补课的过程,这个过程必然造成工作的损失,把人才的进步放在工作成本的增大或不必要的付出上是不明智的做法。为了保持工作(或战斗力)效益的稳定或将损失尽可能减到最低,其主要措施就是丰富军官的任职经历。我们现在应该努力的是使每一个主官都是多种任职经历,并且把任职经历作为晋升的重要条件。 三、用完善的考评机制检验人,优先提拔使用在各方面都得到优异结论的人才 现在有很多干部怕交流的主要原因是我们还没有建立起完善、权威的干部考核制度。一个人年度工作的状况、在一个岗位的业绩只是在小范围内知晓,而且与提拔使用、个人进步并无必然联系,如果换一个单位则可能荡然无存,一切又要从头开始。因此,干部制度完善的重点内容是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这个机制应能够对干部一年中各个方面的情况(其中主要是能力和业绩)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评价的结论来自多种途径,其中上一级主官评价以及下一级的综合评价应占主要份额;要能够将几年的情况综合成岗位的任职结论,这个结论能够在同等级别、资历的群体中进行比较并产生优秀分子。这是一个公开、透明的机制,对每一个人的评价结论都由众多人的意见集中后形成,不是一个人说了算,可以遏制将干部的命运过多地集于主官手中而滋生腐败的情况。每一个人都具有评价其他人 的权利,实现了优秀人才在群众的监督和培养中产生,实现了机会均等、公平竞争。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必须实行计算机管理,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偏差,增加公信度。这是一个减少领导决策负担而又没有降低领导权威与责任的机制,能够让领导干部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主要工作上,无需为用错人而担忧。 四、通过重要的事务看本质,确保在关键岗位上使用的人才让党和人民放心 在干部队伍中,爱学习、勤奋工作、待人诚恳、有熟练的专业技能的人很多,但是,如何在平凡的好人群中,选拔出真正的优秀者确是一件十分重要而且又是非常困难的事。我在工作实践中体会到,看似众多的人群,从本质上可以概括为事业型、职业型和利益型三种。其中事业型的人,其特征是具有远大的、明确的目标,不计较个人利益的得失,有在任何条件下坚韧不拔的刻苦精神,是我们选拔人才的主要对象。职业型的人,稳定和平常的心态为主要特征,是一个为数较多的群体,既可以通过教育把其中一部分人引导为事业型人才,也会有一部分人因为一些暂时的困难和不顺而走向滑坡甚至堕落,所以这些人应当是主要的教育对象,也是优秀人才的储备队伍。利益型的人,没有理想和志愿,明确地追求个人利益的满足,无论利益的大小都会不择手段地摄取,因此其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对各种私利的贪婪性,以及手段的隐蔽性、多样性、欺骗性。对于这种人,各级领导和机关应予以注意,不能让其进入关键岗位,不能给其更多的权力。 区分这三种并不困难,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是两种。一是根据对工作、对事业的态度来判定,通过在作战、抢险救灾、职务变动、生活环境变化中的表现,是主动还是被动、是乐观还悲观、是有所作为还是仓促应付,基本上可以做到一目了然。二是看平时的工作与生活中对待个人利益的态度、个人财富的占有程度与支配的方法途径。这些问题看似凡人小事或个人隐私,但却反映了一个人的本质,留心一下不难掌握,完全有可能列为评价干部的重要条件。 选拔优秀人才必须抓住人的本质,这个本质就是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有求实的作风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状态。特别是在关键岗位上使用的人,一定是经过多种环境选拔、锻炼和考验的干部,一定是让党和人民放心的、让广大官兵尊敬的精英分子。 五、建立让优秀的人才优先得到提拔任用的机制 为了让党和人民放心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必须采用把学历及成绩,经历及业绩(立功受奖)、年度综合考评的结果(历年累计)作为干部提拔使用的基础条件,再与新的单位人员结构要求和岗位任职标准结合起来产生人选的方法相结合,这样不仅可以做到科学公正,降低用人失误,还可以对军官个人的成长进步起到明确的导向作用,对避免用人中的不正之风和预防腐败也是治本的硬措施。 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在干部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个机制一经建立,不仅可以保证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推动军队建设的发展,而且对其他方面也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干部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大大增加,是杜绝不正之风的利器;促进民主集中制的落实,提高党建工作的活力;把领导干部的主要精力从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更多地用在作战能力的提高上;对军官成长进步的导向作用最为明显,每一个人进入军官队伍后既可依此为自己设计出一条明确而又理想的发展之路,同时又可预见到几种可能的人生结局,因此成为对官兵进行生动的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 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是贯彻落实党的四中全会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问题,是军队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也是军队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现代化论文:探析公司现代化经营体制的构建 证券公司是服务于证券交易活动双方的组织,当前我国已经建立的很多大型的证券公司、商务大楼,这些对于证券行业乃至金融经济的发展都有着促进作用。在沿用早期经营体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传统模式的不足之处。因而,构建“现代化”经营模式则是不可缺少的工作。 一、传统证券经营的成果 早期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社会经济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而证券作为新兴金融行业的代表,在我国社会的发展虽未达到预期效果,但对于我国经济发展也创造了无数的商业价值。早期证券经营的成就包括: 1.效益增长。与银行相比,尽管证券公司出现较晚,且在社会群众的意识中较为陌生。但经过5-10年的经营改革,“证券”开始被人们所熟悉,大量的投资者开始加入到证券投资行业[1]。证券交易活动的广泛开展,为金融行业效益增收创造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2.持续经营。国家为了保证证券行业的长期经营,制定了许多有助于证券公司发展的法律,其中最为着名的则是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证券法》,该法律的颁布为改革开发之后的证券经营创造了有利条件,成为了证券公司经营至今的一个关键的法律保证。 3.扩大就业。在证券公司经营的同时,其必须要招纳相关的人才致力于公司内部建设。公司“人才引进”计划实施之后,相对增加了社会就业人数,为那些经济专业人员搭建了展示自我的舞台。从现在看来,公司在聘用人才之后给自身带来的利益是相当可观的。 4.跨国经营。这里提高的跨国经营实际上只是一个理论上的想象,这主要还是由于早期我国的证券公司依旧持续着“封闭”状态。在为数不多的世界经济交流活动中,证券公司开始认识到走跨国道路的意义。虽然没有得到全面实施,但在理论上的构想为现代证券跨国打下了基础。 二、现念发现的问题 长时间的摸索、尝试之后,我国对于金融行业有了全新的认识。而回顾早期的证券公司经营方法,笔者发现了传统证券模式中的诸多不足之处,这对于未来高层次的经营战略创建是很不利的。 1.混业经营。“混业经营”是现代金融行业提出的新概念,其旨在强调把“银行、证券、保险”三大产业联合起来经营,实现业务、交易、经营上的往来,让所有的金融机构实现一体化经营。很显然,这种混业模式在传统的证券公司经营中几乎没有实施。 2.市场范围。改革开放之前的证券公司只重视于本国内的证券经营,对于进军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市场未能正式考虑。世界是一个相互融合的“大市场”,每个国家之间需要加强证券交易往来,彼此之间才能发现经营优势。从现代市场理念看,传统证券公司没有做到“世界市场共融”。 3.分配制度。对于分配工作主要是指证券投资者们的收益分配,早期证券存在两方面的分配问题。首先,分配方式混乱,这使得证券公司于投资者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导致证券投资群体减少;其次,分配利益失衡,证券公司私自操作收益,收益分配达不到投资者预期。 4.资金收支。当筹集到一定的资金之后,证券公司不能对资金科学管理,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而所有的资金都集中于证券这一个行业后,对于其它行业的收支会带来影响。且证券公司管理意识上的疏忽,造成公司内部资金没有充分利用,影响到了正常的经营计划。 三、构建先进的证券模式 经济全球化必将带动世界金融的一体化经营,针对这一未来发展趋势,证券公司必须要顺应时展潮流。证券公司作为金融经济的机构之一,其应当从我国的金融行业为出发点,对当前的经营模式不断优化调整,创建出先进的证券模式来满足经济需要。 1.国际经营。经济全球化、国际一体化等诸多经济学理念的提出,足以证明世界各项经济都在走一体化模式,这也决定了我国证券公司必须要坚持“国际经营理念”。尤其是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金融跨国经营指日可待。 2.产业升级。证券虽是金融业的分支,但当期发展壮大到特定程度后则会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因此,证券公司应该做好产业升级准备,对内部经营结构不断调整,在人员、体制、管理上改进变动。 3.遵守原则。“原则”是证券公司经营中必须压坚守的,没有了原则整个经济行为就缺少了稳定性。公司在参与证券交易活动时,应该把“公正、守法、规范”等当做重要宗旨,所有经营活动以此为准。 4.管理体制。对于证券公司日常经营涉及到的各项问题加以管理,不仅可以严格控制经营活动,还能保证经营效率的提高。如:财务管理可降低成本,业务管理可增大收益等,都是管理中需要注意的。 早期的证券经营模式已经适应不了当前需要,“现代化经营”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为了满足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适应全世界金融体系的变动,证券公司必须要从早期经营模式中吸取经营,创建符合现代化需要的新模式。 现代化论文:构建面向现代化的政府权力—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理论研究 【内容提要】本文对近几年来我国学术界关于行政体制改革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梳理。文章论述了行政体制改革在中国改革总体战略中处于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结合部,认为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仍在于提高效率。行政民主是调整政府与社会关系的目标取向,不能与行政体制改革本身的目标相混同;改革要兼顾机构改革与政治职能两个方面,使二者协同发展;目前改革的难点在于经济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并未形成良性互动,行政体制本身的改革并不配套和适度,改革在操作层面上有很多阻力。对此,文章提出了进行综合配套改革的对策,并认为行政体制改革应与政治体制改革协同进行。 【关 键 词】政府/权力/行政体制/行政改革/中国 行政体制改革理论是我国政治学和行政学自本世纪80年代初恢复重建以来的一个研究热点,也伴随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实际进程。当然,有关行政体制改革的研究,应当说在政治学和行政学恢复重建以前就已经存在了,因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历来并不局限在政治学或行政学界,虽然那时研究的数量和质量尚比较有限,而且由于处在改革开放之前,有关研究也不可能明确上升到“体制改革”的高度。改革开放以后,在广大政治学、行政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努力下,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体制改革实践的呼唤下,学术界对于行政体制改革的理论研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内容也相当丰富,为构建我国面向现代化的政府权力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应当看到,由于我国政治学和行政学研究的底子薄,基础理论较为肤浅,有关研究又深受现实政治发展的制约和影响,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理论在学术界还没有形成权威性的系统观点,学术规范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在同一水平上的重复研究比较多,富有理论创新的成果还不多见。 处于世纪之交的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正在向纵深推进,迫切要求学术界在体制改革理论上进行创新和超越。在此情况下,总结和分析建国5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理论的进展,对于切实推进21世纪我国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繁荣中国政治学和行政学等学科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行政体制改革在中国改革总体战略中的地位 关于行政体制改革在中国改革战略中的地位问题,国内学术界有多种说法,主流观点认为行政体制改革介于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之间,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结合部”。一般认为,中国改革战略系统主要包含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上下两个结构。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循于经济主导模式,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副产品,政治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注:参见胡伟等:《论政治——中国发展的政治学思考》,第329-358页,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由于既有的改革基本上是遵循经济体制改革驱动政治体制改革,形成经济体制改革先导,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的发展序列,这就导致了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之间的时间落差和进度落差,这两大落差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而不断拉大,政治体制的不适应性矛盾日渐积累,引发经济和政治两个层面上的双重困境,并且相互激化。对此,邓小平指出,“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6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但是,由于政治体制改革涉及国家基本的政治结构和权力关系,因此政治体制改革很难有实质性突破,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矛盾也未能彻底解决。 在政治体制改革进退维谷而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行政体制的改革提上了议事日程。行政体制改革提出的目的就在于及时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求并进而带动政治体制改革。由于中国政府传统行政思维和行为的惯性影响,以及政府及其成员本身的权力利益关系,政府缺乏自我改革的内在动力。在现阶段,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应是克服各种改革阻力,通过结构性的职能转换,有效地适应经济发展的新情况。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行政体制改革的历史任务,明确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三大体制改革的思路。其中行政体制改革既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又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先导,既是经济体制改革深入进行的客观要求,又是政治体制改革逐步推进的直接动力。有的学者指出:“当行政体制改革的诉求被提出后,它就同时承担起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双重任务:一方面通过调整生产关系,克服旧体制下形成的某些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促进新的生产关系的建立;另一方面通过改革上层建筑领域中的某些弊端,巩固新的经济基础。”(注:汪玉凯:《中国行政体制改革20年》,第17页,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行政体制改革成为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实际启动的共同要求,处于中国体制改革逻辑发展全程的结合部。 实际上,行政体制改革本来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有的学者指出:政治体制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各种政治组织(政党、政治团体)与政权组织之间的关系及其运行制度;二是政权的组织形式或政体;三是政府(行政机关)的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即行政体制。(注:参见王惠岩:《当代政治学基本理论》,第194-201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但在政治体制改革在总体上难以推进的情况下,行政体制改革便从政治体制改革当中脱颖而出并进而取得了相对独立的地位。对此,学术界予以相当的关注,从不同角度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予以论证。例如一种观点认为,虽然从法理上讲,中国“议行合一”的国家政权体制决定了行政机关只是立法机关的执行机构,但在实际政治生活中,政府发挥着非常活跃的国家统治和管理力量的功能,在所有国家机器(人大与“一府两院”)中居于主导和中心地位,实际承担着大量行政立法、决策和执行事务。(注:张国庆:《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光明日报》,1993年2月21日。)因此,将行政体制改革从政治体制改革中单列出来,一方面有利于推进行政领域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适应经济体制的变迁,带动政治体制的变革。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五六十年代后的政治发展经验,特别是亚洲“四小龙”行政体制改革先导的成功经验,为中国体制改革的模式选择提供了取同的对象。国外学者普遍认为,行政体制改革优先模式比较适合发展中国家的体制改革,而政治体制改革优先模式并不符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国 情。由于行政体制改革主要涉及政府功能的定位、政府组织结构的设置、行政权力的运行、行政法制的建设以及行政人员的管理等,可以广泛借鉴外国政府管理的经验,故具有较高的实际可操作性。(注:参见汪玉凯:《从政策调整到体制创新》,《工人日报》,1998年10月14日。) 从根本上说,行政体制改革之所以能够从政治体制改革当中剥离出来并取得重要地位,是由中国后发现代化国家的具体历史条件所决定的。根据政治—行政“两分法”的基本理论假设看,政治体制改革导向权力利益再分配和公平与民主诉求,行政体制改革导向责任和效率,行政体制改革能以改善政府成本—效益关系(紧缩编制、转换职能、澄清吏治、提高效率等)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同时避免积极政治体制改革所可能造成的超前政治参与等“转型问题”。(注:亨廷顿在《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45页)中指出,“现代性产生稳定性,而现代化却产生不稳定性”,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在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进程中出现的大量问题,并不是落后的产物,而是转型的特有问题,包括大规模的政治参与与政治制度化之间的矛盾等等。)从现实情况看,由于我们生活在一个“以行政为中心的时代”,在这一时代中,无论是政策的制定还是政策的执行,政府的效能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行政领导,政治与行政之间形成了不可分割的交织关系。(注:参见安德森;《公共决策》,第47-49页,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这决定了行政活动对于政治的重要影响,行政体制改革可以有效促动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于行政体制改革的“结合部”地位基本达成了一致性认识,包括国家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也完全认同这一定位,认为“行政体制改革处于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结合部的位置,这就是我们在研究企业改革时,必然要研究下放权力、政企分开、转变职能等问题,在研究行政机构改革时,也必然要研究转变职能、政企分开、下放权力等问题的原因”。(注:鲍静:《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访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顾家麟同志》,《中国行政管理》,1996年第4期。)在政府制定和贯彻的国家改革政策中,也基本体制了这种厘定行政体制改革自有范畴与三大体制改革相互联系的关系,把行政体制改革视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通过经济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适度分离的发展模式,保证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两个方面兼顾。总之,行政体制改革“上下结合部”的战略定位,使其在国家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宏观改革进程中扮演了承上启下的重要角色。行政体制改革既是适应和驱动相关改革领域的手段,又能达到理顺行政系统内外关系、重构政府权力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的目的。 不过,学术界在基本肯定行政体制改革的这一“结合部”地位的同时,对于上述“三大体制改革”的先后序列、以及行政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之间驱动与制约关系的理论与现实,存在着不同的意见。一种观点认为,行政体制改革的“上下结合部”地位,确立了中国体制改革“经济——行政——政治”式的基本序列,即先经济体制改革后行政体制改革再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进程。(注:张国庆:《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再思考》,《光明日报》,1993年6月23日。)于是,在行政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关系上,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及其载体——行政机构提出了改革要求,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就只能是一种适应性改革,基本方向就是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政府内外部有碍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尤其是有碍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弊端。 有的学者进一步从学理上对此进行了阐发。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行政生态论,即认为中国的行政体制及其活动总是处于一定的行政生态环境之中,“行政生态环境是与行政系统有关的各种条件之总和”。(注:王沪宁:《行政生态分析》,第31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有学者指出,由于行政体制和外部社会环境之间进行着不断的“输入——转换——输出”的交互作用,行政体制的发展始终处于与外部社会环境“适应——不适应——变革——又适应”的螺旋式前进的状态之中,行政体制与整个社会体制也因此显现出“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动态关系格局。(注:池如龙:《改革:行政管理的永恒主题》,《社会科学动态》,1998年第11期。)还有学者明确指出,“行政体制改革就是行政主体自觉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由于社会环境总是不断变化的,因而行政系统必须周期性地进行变革,以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注:张安庆、:《当代中国社会环境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武汉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因此,行政体制改革是政府体系阶段性地适应变化中的外部社会环境,主要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实际进展和需求,以避免更大的社会不满和推动进一步的社会发展。在实践中,上述观点也是伴随行政体制改革进程的主流理论。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为行政体制改革确立了一个较高的起点,即改革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适应。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实质性的核心内容,就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解决各类国有企业改革这一“瓶颈”问题,把国有企业的行业管理权、资产管理权和人事管理权分别划归不同部门,理顺政企关系,调整政府内部结构,转变政府功能。 但也有学者比较偏重于行政体制改革本身的内在规律和内生变量。由于上述“适应论”主要把行政改革作为一种因变量而不是自变量看待,正像有学者评论说:“正是为了适应经济改革的要求,才把行政改革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改革领域提上了日程。也就是说,中国的行政改革,不是主动根据政府行政管理的基本规律,从行政管理的特点出发加以设计和推进的,而是以经济改革的理论和经济改革的要求来推动行政改革的。”(注:郭宝平:《行政改革理论和实践的特点与误区》,《中国行政管理》,1999年第1期。)这样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即行政体制改革虽然需要政府自身去完成,但不是政府的自我革命,“行政体制改革并非由政府自身发动”(注:张国庆:《当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论》,第32页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因此改革的最大缺陷就是政府缺乏自动力机制,行政体制改革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逐步发展过程,改革的模式必然是渐进主义。与此相应,还有观点认为,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应摆脱对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刺激——回应”的逻辑局限性,推行行政体系的自我革新和主导型的行政体制改革。例如有学者指出,改革开放以来,行政系统一直在进行着适应性的变革,集中表现在1982年、1988年和1992年三次大规模的行政机构改革,行政系统的角色无形中被定位为社会经济的“ 消防员”和“稳定器”,行政体制改革成为亦步亦趋的应景式的调整,从而在事实上忽视了行政体制改革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反作用。(注:汪永成:《新一轮行政改革应选择新的战略方向》,《理论学习月刊》,1998年第2期。)所以,行政体制改革应从外源式转向内源式,从适应性调整转向形成自我积极改造机制。正像西方学者所说的:“我们不能被动地经历改革。我们要创造变革”。(注:奥斯本·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第313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 现代化理论的研究表明,后发国家的现代化有两个普遍特点:一是政治行政变革往往成为经济社会变革的先导,政治行政上的显著变化带来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显著变化;二是由于现代化起步落后于外部的发达国家,因此遵循一种“追赶型”的现代化模式,政府主导特点非常鲜明,这在学术界基本上是一个共识。(注:参见任晓:《中国行政改革:目标与趋势》,《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作为中国“追赶型”现代化任务一部分的行政体制改革,它本质上要求成为经济社会变革的先导。而且,正像有的学者看到的,现代社会调控规模日益扩大,内容日趋复杂,在后发现代化国家转型阶段,行政系统作为社会调控体系的主导力量,对于驱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注:王沪宁:《论九十年代中国行政改革的战略方向》,《文汇报》,1992年6月26日。)因此,应该通过积极的行政体制改革建构能够驱动经济体制改革的行政体系,再构和优化社会调控系统。有的学者以“发展行政”的概念定义这一取向,要求行政体制改革从行政发展转变为发展行政。发展行政区别于行政发展的关键,在于发展行政是以积极主动的行政行为来引导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其特点是政府保持有强大的权威和行政目标取向上的超前意识。(注:参书云等:《行政管理与改革》,第2-6页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90年版:李泽中:《论发展行政及其限度》,《中国行政管理》,1995年第4期。)上述思路尚未构成行政体制改革的现实指导思想,但对未来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具有一定的建设性意义。 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设定:效率与民主之辨 确定了行政体制改革的战略地位以后,就应该进一步明确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不少学者认为,正确界定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对于行政改革是十分重要的。有的学者在回顾建国以来的行政改革时,认为大致经历了六个不同目标内涵的历史阶段,各个阶段行政改革的具体内容受改革目标的制约,而改革目标实质上又取决于当时具体的内外部条件。(注:张国庆:《当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论》,第51-110页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党的十四大提出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是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切实做到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1998年开始的政府机构改革,从总体上提出了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体制改革总目标。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至今已经历了从政策调整到体制创新的不同阶段,改革已越来越触及到深层次的关键性问题,改革的目标也日趋明确合理。与改革的实际进程相适应,对行政体制改革目标的确定也是学术界积极探讨的一个问题。但关于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选择及其相应的改革内容,在理论界至今尚无完全共通性的界说。其原因在于行政体制改革本身的高度复杂性,在不同的时间、背景和层次上谈论行政体制改革的话题和结论也是不尽相同的。学术界一般认为,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以构建面向现代化的政府权力为导向,包容着一个多元内涵的价值体系,它可以涵盖“精简”、“高效”、“统一”、“民主”、“廉洁”、“法治”等一系列目标单元。例如,有学者提出行政发展的目标是建立高效、公平、廉洁、开放的行政系统;另有学者认为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在于实现行政管理的现代化,即实现法治化、民主化、科学化、高效化;等等。(注:王沪宁:《论90年代中国的行政发展:动力与方向》,《天津社会科学》,1992年第5期;胡象明:《试论行政管理现代化及其与政治现代化的关系》,《政治学研究》,1998年第8期。)这些目标的提出,从不同角度设计了中国行政体制发展的未来走向,但这些目标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其中民主和效率之间的张力尤为明显。 从近年来理论界诸家观点来看,可以说以效率作为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目标基本是一个共识,虽然一些学者在效率这个目标之外还会设定其他一些目标。对此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分析。第一,学术界一般认为,提高效率或实现政府高效化是行政体制普遍追求的目标,中国自然也不例外。政府及其行政活动能够解决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实现一般社会组织无法实现的目标。但正像“帕金森定律”所表明的,政府具有权力和规模上的自我扩张倾向,庞大的政府体系不仅会越出自身的行政职权边界,侵犯社会私人领域,而且会导致官僚主义和官员腐败等行政危害,这些都造成了行政低效。因此,如何克服上述不良现象,提高政府效率就成为行政改革的首要问题,效率导向也就必然成为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模式。有的学者通过对西方的考察对此提供有力的支持,指出“无论是泰勒的科学管理时代,或梅奥的行为科学时代,还是当今系统理论时代,一切研究以及实践活动(包括组织模型设计、决策导向、公务员行为规范)都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即高效率”(注:孙柏瑛:《公共行政的新思维》,《国外社会科学》,1995年第3期。)。政府行政效率体现为行政体系在一定资源条件下能够提供更多的行政服务或一定服务水平条件下能够减少更多的行政成本。这就要求政府不断进行行政体制改革,控制机构膨胀,紧缩过度职权,降低社会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实践证明,卓有成效的政府行政管理是现代国家政府努力追求的目标。正像西方学者库夫曼指出的,传统行政体制的目标价值可以概括为效率、代议制度、政治中立能力和(科层组织的)行政领导四个方面,其中效率是行政体制的核心目标或终极价值,其它目标只是维持和保证行政效率的充分实现。(注:Herbert Kaufman:"Administrative Decentralization and Political Power",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V.29 January-February,1969.)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直接原因是政府机构臃肿、职权庞杂、效率低下,并且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行政体制改革的直接目标就是在管理职能、管理领域、管理过程和管理方法等多方面对传统低效的“大政府”进行改造,建设一个适度规模的高效政府,从而有效地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调节矛盾、整合利益差异,顺应并推动中国社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第二,有的学者也从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具体历史社会条件出发,认为提高效率应当是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一个优先目标。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政府在不同国家和不同历史时期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根据亚当·斯密的政府职能理论,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力量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是较为次要的,仅仅扮演了“守夜人国家”和“警察国家”的角色,即仅仅局限于维持法律和秩序、对付外敌侵犯的功能领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公共事务性质的变化与数量的增加,政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逐步强化,凯恩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在不同程度上都强调政府对社会经济的干预。因此,从世界范围内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进程看,为了有效解决现代化所提出的各种问题,早发现代化国家基本上都经历了一个政府功能成长并主导的转变过程。与此相应,后发现代化国家要在短时间内解决“追赶型”现代化所需化解的各种矛盾,包括消除贫困、扩大参与、转换体制、维护基本的社会公平等问题,这决定了发展中国家政府必须在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积极有效的主导作用。因此有学者指出,中国目前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关键性转型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中国正进入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政府在高速增长时期成功地发挥主导作用,是需要具备一定条件的,关键在于要有一个有效能的行政系统。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政府必须有足够的能 力制定和推行政策,其二在于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优化”(注:任晓:《中国行政改革:目标与趋势》,《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可见,从中国作为转型期发展中国家的特点而言,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是强化政府能力的首要选择,是行政体制改革的一个先行目标。 虽然学术界对于行政体制改革的效率目标一般比较认同,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目标的设定上,如何平衡民主与效率的关系是一个争论较大的问题。有学者提出应确立“效率优先、兼顾民主”的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平衡模式。(注:参见王颖:《平衡模式的选择与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湖北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也有学者提出民主(或公平)应该成为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目标,主张行政民主。(注:参见张成福:《行政民主论》,《中国行政管理》,1993年第6期。)主张行政民主的理由主要在于以下两方面:(1)本世纪60年代末以来,美国传统官僚制行政管理危机引发了旨在重塑行政思维与运行模式的新公共行政学,并由此形成了全球性的“行政改革时代”(注:参见国家行政学院国际合作交流部编译:《西方国家行政改革述评》,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新公共行政学突破了威尔逊、古德诺创立的传统政治——行政两分法的思维框架,认为在现代民主社会中,由于行政对决策的积极参与和对社会危机的积极治理以及社会最少受惠者对公平的切实需求,行政改革应建立起“民主行政”的目标范式(注:奥斯特罗姆:《美国行政管理危机》,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民主应成为行政改革的最核心价值追求。(2)中国行政体制的一个特点是行政体系事实上处于国家机关的中心,行政管理的对象广泛,管理内容丰富,即所谓“大行政”。因此,行政体制改革必然涉及政府(行政)与社会(包括社会中介组织)、市场、企业和公民的复杂关系,这些关系的理顺必须以民主化为根本目标。 实际上,上述对西方行政体制演变的概括并不准确,因为它把“新公共行政学”的理论探讨当作了西方行政改革的实际进程。从历史上看,在英、法、德等欧洲国家,现代化在政治上表现为行政权力的集权化。(注: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第103-104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我国一些政治学和行政学的权威学者也指出,西方国家现代化的进程是一个议会权威逐步衰微、行政能力不断增强并最终形成“行政集权民主制”的制度变迁过程。(注:参见曹沛霖、徐宗士:《比较政府体制》,第9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西方上述现代化成果在当今并没有实质的改革,行政集权的状况仍在延续,在行政官僚系统内部根本没有“民主”可言,至少“民主”不是其行政官僚系统实际追求的目标。虽然我们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汲取西方“新公共行政学”的一些理念,譬如把“企业型政府”、“顾客导向型管理”等思想用于研究中国的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但不能把即使在西方国家还只是纸上谈兵的东西当作中国现阶段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何况就中国而言,现阶段我国的行政体制的发展还远远没有建构起类似于西方那样的现代行政体制或者说是韦伯的理性官僚制,中国的公务员制度也只是初显雏形,不存在西方发达国家官僚制老化的危机。所以有的学者指出,从这一意义上讲,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对策应当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商效的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立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干部队伍。(注:宁骚:《行政改革与行政范式》,《新视野》,1998年第3期。) 当然,由于中国政府是一个大政府,我们也确实需要对政府的具体功能作出区分,从而对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进行更为准确的界说。(注:中国行政体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存在着行政的双轨制结构—功能系统,即中国共产党各级组织与各级人民政府都具有行政功能(参见胡伟:《政府过程》,第292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因此,从广义上说,中国的行政体制涉及到共产党组织和各级人民政府等党政机关。但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实际针对的行政体制,一般只涉及人民政府自身。而涉及共产党领导体制改革的方面,通常被纳入“政治体制改革”的范畴。)现代行政学把行政活动视为一个系统加以研究,行政体制改革既要处理好系统内部的关系,又要涉及系统外部的关系。行政系统内部的关系主要是政府内和政府间权力、结构、功能及其过程的关系,行政系统外部的关系包括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等几组关系。按照这一思路,有学者认为建国以来,中国行政改革已从机构改革、行政体制改革发展到公共行政改革,其中机构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的差别在于机构改革只是结构层面上的行政体制改革,是行政体制改革的一部分;公共行政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的差别在于公共行政改革越出了行政体制改革本身,把政府与外部的关系视为行政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一般意义上的行政体制改革主要指行政体系内的改革,体系外的变动只是行政体制改革的必要延伸。(注:参见左然:《精简、统一、效能——完成从机构改革、行政体制改革到公共行政改革的转变》,《人民论坛》,1998年第1期。) 与此相应,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也可以划分为效率导向的内在目标和民主导向的外在目标两类,关键在于科学把握两者的主次秩序。这一关系,可以概括为政府的“体制内功能”和“体制外功能”的区分。而就政府体制内功能而论,政府本身是一个具有高度自组织能力的科层制系统,具有自我管理、自我节制的功能,这是政府履行体制外功能的前提和基础。但是政府履行体制内功能与履行体制外功能的方式是不同的,即政府管理社会和管理自身的方式是有区别的。政府系统作为一个科层制的组织体系,其内部管理必须是上下主从的行政命令式的,在这方面没有民主和平衡可言,也不需要讨价还价,权力必须是集中统一的。无论何种类型的社会体系,只要它是健全的,政府的体制内功能就必然是如此。(注:胡伟;《政治功能的二元范畴:建构一种体制改革的规范》,《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1996年第4期。) 但是,政府的“体制外功能”或“行政系统外部关系”所产生的“民主导向的外在目标”,实际上远远超出了行政体制改革的范畴,而恰恰是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民主和效率当然都应当是中国政治发展的目标,但这两大目标必须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有一些学者主张把民主列为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新的核心目标,把行政系统与外部社会、市场和企业的关系视为行政体制改革的本原内容,这主要是没有从理论上厘定行政体制改革的主体范畴。实际上,政治发展要兼顾民主和效率,意味着行政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配套进行,而不是把行政体制改革自身扩大化为政治体制改革。效率是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目标,民主化则是行政体制改革的保障,其实质上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价值。美国社会学家列维认为,政治现代化实际上是集权化和民主化的综合,其实质是为了达成效率和民主的统一。既然当前中国的改革战略是按照“三大改革”的设计展开,就必须把行政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及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目标加以区分,而不能让行政改革去承担它不应承担也承担不了的任务。如果混淆行政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目标,混淆行政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区别,这不利于从总体上推进中国的改革事业。因此,中国的改革在总体上应达成政治民主化、行政集权化和政治经济二元化的“三位一体”目标。(注:胡伟:《中国体制改革的政府整合取向》,《政治与法律》,1995年第2期。)其中行政体制改革应以提高政府效率为核心目标,同时行政体制改革在处理内部关系时,也要积极理顺外部关系,努力取得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配套。 行政体制改革的方案设计:结构——功能协同发展取向 行政效能 的提高有赖于政府权力在结构——功能上的合理化,构造出现代化的政府权力。增强行政效率、建设效能政府是行政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在此目标下,不少学者进而对行政权力结构的合理化和功能的合理化,即“机构改革”和 “职能转变”进行了探讨,这构成了学术界对行政体制改革具体方案进行理论设计的主题。同时,沿着这一主题,学术界也形成了关于行政体制内外部改革的深层思考。 由于行政体制说到底是政府系统内进行职能划分、机构设置的权力机制,行政权力机制的重构是行政体制改革的内在目标,也是行政体制改革的实质性内容,包括行政体系内部纵横向的权力机制调整和行政体系与外部环境之间权力机制的理顺。而中国行政体制的创建,是适应产品经济和高度集权需要的产物,其结构、功能和运行关系都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并深受马克思主义政府体制理论、苏联行政体制模式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注:周志忍:《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前瞻》,《新视野》,1996年第4期。)对这样的行政体制进行改革,如果单纯在机构规模和责权的大小上做文章,而不去改变政府对于经济社会的功能范围;或者反过来,只单纯要求转变政府职能,但不对政府机构进行合理调整和精简,都是不可能取得长期效果的。因此,有的学者指出从目前行政体制改革的实际问题和主要任务看,有效地改善行政权力机制的关键性工作在于行政体系结构的合理化和功能的合理化。行政结构的合理化即政府机构改革的实质是行政权力主体的合理分化、增减和重组,主要是行政体制形式上的变革;行政功能的合理化即政府职能转变的实质是行政权力作用的空间、领域和形式的合理变化,是行政体制的内在变革。(注:参见何颖、李萍:《我国政府机构改革中的行政权力重构》,《中国行政管理》,1998年第8期;沈荣华、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行政改革》,《中国行政管理》,1998年第11期。) 上述体制改革思路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这从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实践当中可略见一斑。我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行政体制改革一般以机构改革为外现形式展开,建国初期至80年代中期,中国行政改革主要是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及在政府规模上做文章,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下放权力及政府机构和人员的精简。这就是说以前我国的行政改革基本上是围绕政府的权力结构展开的,无论是下放权力还是精简机构,都没有跳出这一范畴,因为精简机构明显是政府内部结构的一种规模变化;而下放权力意味着政府权力自上而下地流动,也只是政府内部上下权力结构的调整。以往历次政府机构精简和人员裁减,都没有取得持续性的理想效果,原因就在于计划经济体制没有变动,行政改革难以触及管理体制本身,外延式的机构改革跳不出“精简——膨胀”循环往复的“怪圈”。同样,对于下放权力,学术界的批评之声也未间断过,所谓“一收就死,一放就乱”就反映了人们的一种普遍看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权力下放,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争论。持赞成观点的人认为它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促进了积极发展。但更多的学者认为其中带来的问题是十分严重的,特别是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倒挂”现象。 正是在经历了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的种种磨难之后,学术界开始对以往单纯精简机构的改革方案进行了否定。与此相呼应,有的学者也逐渐认识到,单纯的下放权力也不是行政体制改革的良方,甚至也非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这种认识在80年代后期就已经形成。有经济学家曾总结了两种改革的基本思路,不仅涉及到经济改革,而且也关联到了行政改革。第一种思路认为:(1)传统社会主义体制的根本弊端是决策权力过分集中,抑制了地方政府、生产单位和劳动者个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改革的要旨,在于改变这种状况,充分调动地方和生产者的积极性;(3)调动积极性主要靠下放权力来实现。第二种思路则认为:(1)旧体制各种弊端的根源,是用行政命令来配置资源;(2)对于高度社会化的现代经济而言,唯一可能有效代替行政命配置资源方式的,是通过有宏观管理的市场制度来配置资源;(3)因此改革要以建立生产性市场制度为目标同步配套地进行。就政府功能而言,前一种思路即旨在调节中央和地方权力关系的“下放权力”,后一种则是旨在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职能”。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来看,第二种思路显然优于第一种思路。 现代化论文:现代化进程中妇女发展展望与对策 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主体,它包括价值观念现代化、思维方式现代化、心理结构现代化、行为方式现代化等。妇女发展是人的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人的现代化过程离不开妇女的发展。 妇女发展从根本上说,是妇女作为一个由性别分层而形成的社会群体,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不断进行自我超越,追求和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妇女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即妇女自我意识的高度觉醒,与男性一样拥有自己的尊严、人格与价值,平等地参与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事务,发挥自己的潜力与才能,但随着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妇女发展却面临着诸多问题。妇女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中总体上仍处于弱势地位,在现代化进程中相对于男性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困难,尤其是“男尊女卑”思想依然比较严重,阻碍着妇女自身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发展的追求,妇女在法律上的平等地位在现实生活中还得不到真正实现。一些发达国家的妇女发展道路也警示我们,现代化并不一定带来妇女的发展与进步。如在美国,妇女追求自身的独立自主和人生价值,年轻时就离开父母独立学习、谋生,婚后许多人仍承担社会职务。但这较高的社会地位,是她们中许多人牺牲家庭与生育换来的。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妇女中独身者迅速增加,即使结婚也不要孩子,结果导致人口生育率迅速下降。而在日本,女性从学校毕业后暂时就业工作,结婚后便退职回家,专事生儿育女和家务劳动,结果导致妇女自我价值被埋没,社会地位极其低下。这两种极端在现代化进程中,都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也是不可取的。此外,目前有关衡量现代化的主要评价指标中,还没有一项能够准确地反映作为性别分层的妇女群体发展水平的。而一项未曾考虑性别因素的战略,往往会带来片面的发展和新的社会不公。 现代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妇女发展问题也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得以彻底解决。但是任何强调客观,甚至消极等待、观望、无所作为的思想也是万万不可取的,我们必须用积极主动的态度和切实有效的行动扎实推进妇女的发展。 一、要真正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各级党和政府是现代化目标、任务、政策的决策者。决策者的认识、行为和认同度直接影响着性别意识在决策中的位置和作用。决策者在制定法律、公共政策、方案和项目时,只有把男女平等作为参照值,充分考虑发展过程中将会对男女两性特别是对仍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造成的影响,才能使妇女的发展得到强有力的保障。因此,各级党和政府应抓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落实,将妇女发展内容列入现代化目标和现代化衡量标准之中。一要将妇女发展规划与现代化总目标以及各级有关现代化发展的子规划、公共政策紧密地衔接在一起,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之中,加强性别统计、性别分析,以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二要将妇女工作真正纳入政府的职能之中,各级政府设立专门的实质性的妇女工作部门,更有效地承担起促进妇女发展的职责,改变目前各级政府虽然设有妇女工作机构(协调组织)而实际工作仍由不具备行政效力的群众团体——妇联来承担的状况。三要继续建立完善有关妇女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坚持打击侵害妇女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为妇女平等参与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四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用法律的、行政的、宣传教育的等多种手段消除“男尊女卑”、性别歧视的影响,为妇女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五要关注和有效地解决妇女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如占妇女人口70的农村妇女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权益保障问题,确保妇女参与国家和地方各级决策管理机构、平等地行使权力问题,妇女潜在的人才资源向显性的人才资源的转化问题,消除色情服务业滋长问题等等。 二、广大妇女要更自觉地参与现代化建设,以素质、作为求发展。妇女只有不断提高素质,积极参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伟大实践,作出贡献,才能使自身发展获得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前景。而未来的社会以知识为本,以能力为本,将为妇女创造更多更好的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机遇。广大妇女要树立起自我意识、成就意识、成才意识、竞争意识,不仅仅把参与社会作为解决自身生存的问题,而且要把参与社会作为人生不断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善于自我设计,在扎扎实实地走好每一步的基础上,有志于向更高层次迈进,努力做到在思想观念上不断更新,在志向目标上不断追求,在知识能力上不断充实提高,使自身发展获得持续的内在动力。 三、各级妇联要在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地承担起推进妇女发展的神圣使命。要紧紧围绕“代表和维护妇女权益,促进男女平等”的基本职能,在四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一要通过参政议政等渠道,更有效地推进男女平等国策和性别意识进入法律、法规和政府的各项决策之中,从根本上为妇女发展创造条件。二要进一步密切与各界妇女群众的联系,切实掌握妇女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各种情况和问题,加强对策研究,为维护妇女权益,促进妇女发展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三要进一步加强对妇女的宣传教育,唤起妇女的自我意识和群体意识,引导帮助妇女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提高素质,实现自我超越,发挥“半边天”作用。四要适应现代化需求,加强妇联的自身建设。以改革、创新、务实的精神,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妇联干部队伍,努力探索和改进新时期妇联的思维模式、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不断提高妇联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 现代化论文:我国宪法现代化的目标分析 [内容摘要] 我国宪法的现代化应当基于两个维度:一是针对原有宪法存在的问题,一是尊重宪法的普适性价值。就我国而言,宪法现代化的目标应当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进一步确立人权保障与民主价值,二是推进宪法的形式化。 [关 键 词] 宪法 现代化 人权 民主 价值 形式主义 现代化是一项双向比较运动:一方面,现代化面对过去,过去构成现代化的起点和基础。现代化是对传统的变革与创新,或者对传统的扬弃。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变革、创新或扬弃的过程。另一方面,现代化又指向未来,而这个“未来”的模式是以已经现代化的国家即发达国家为原型来描述的,其结果,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向发达国家靠近的过程。现代化是一个比较性概念。对于落后国家,现代化是对发达国家的追赶或超越的过程。就“面向过去的运动”而言,由于各民族国家背负传统的差异,在变革与创新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因此,各国现代化的过程具有特殊性。而对“指向未来的运动”而言,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其现代化的内容与过程都必然带有某种普遍性。这些普遍性为落后国家的现代化过程提供了一个参考模式。因此,现代化必然既是一个转化传统的过程,也是一个吸纳普遍性的过程,其结果是:尽管各国的现代化在结果形态上大体一致,但若将各自确立的现代化目标分解成若干细目,则可发现在这些细目的选项上存在着差异。 因此,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现代化目标和不同的现代化道路。与其他国家相比,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是“不一样”的现代化。这是在现代化问题上传统因素的特殊性与发达国家现代化的普遍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不同国家宪法的现代化也是“不一样”的。从这一认识出发,确定宪法现代化的目标必须考虑两个维度:一是要针对原有宪法及实施中存在的特有问题确定解决方向与所要达到的目标,二是从发达宪政国家的现代宪法中概括出基本的普遍性要素并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有选择地确定为宪法现代化的目标。就我国而言,宪法现代化的目标应当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确立人权保障与民主价值,一是推进宪法的形式主义。 一、厘清宪法的价值承载 (一)价值在宪法中的意义 1、价值判断与宪法学 根据哈耶克的研究,18世纪到19世纪初,科学尚未分化。像政治经济学这类现在看来非常明确归于社会科学的学科,在当时既可以称科学的一支,也可以称为道德哲学或社会哲学的一支。19世纪上半叶,科学日益局限于指自然科学和生物科学,并形成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严密性和确定性,而科学的成功导致另一些领域的工作者着手模仿它们的教义和术语,出现了狭义的科学方法和技术对其他学科的专制。 实证主义正是这种“专制”的哲学解读——它“坚持‘事实’与‘价值’的分离,主张社会科学必须将自己的范围严格限制于事实领域,因为事实领域可以应用经验的或自然科学的方法,以从中求得确定无疑的规律。” 韦伯也主张,“社会科学是价值中立的”,“它不是应当价值中立,而它就是价值中立的”。 19世纪下半叶,实证主义侵入了包括法律科学在内的社会科学的一切分支。法律实证主义为了追求客观性,它也运用所谓“物理的”科学的方法,试图消除科学家的任何主观因素,法律科学家必须审慎地避免把自己的价值观带到调查中。 “实证主义导致一切价值判断都是非理性的说教”。价值判断被认为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个人的或者集体方式相同的基本评价,也就是说,人员对某一对象物的种种感觉状况转换解释为该对象物的一些特征,亦即被客观化。东西不是美或者丑,行为不是善或者恶,等等,而是一些人员或者人员圈子对它们的中意还是不中意,赞成它们还是不赞成它们。 价值判断被认为是主观的,而且仅仅是一种统计学上的确认:如果多数人对某物持共同评价——他们赋予其相同的用途,或者期待它在相关的人看来具有相同的效用,那么,该事物就有价值。实证主义理论的致命之处在于:它无法真正做到所谓“价值中立”或“摆脱一切价值”。 与法律实证主义相反,一些学者把他们的研究完全置于价值判断之上,如古斯塔夫·拉特布鲁赫。对他来说,整个法哲学是“法的价值的观察”,法哲学必须探索各种价值,在各种价值的基础上,某一种实在法的法制显示出是公正的或是不公正的,是正确的或者不正确的法。 事实上,法学研究不可能离开价值判断。边沁认为法学研究的任务是,“(1)确定法律是怎样的;(2)确定法律应当怎样。” 宪法学的研究也应该是要达到这两个目的:一是确定宪法是怎样的,二是确定宪法应当怎样。无论你如何小心,只要你冀望确定宪法应当是怎样的,则无法避开价值判断。正如有学者指出的,看到(Seeing),从任何重要的意义上来看,都依赖于我们的看(looking),看反映了关切、理论、目的和理念的整个系统,它们引导我们去追寻所考虑的事物中这一个而不是另一个本性。 马丁·洛克林反问道:我们真的能够在不选择任何价值立场的情况下辩识和安排关于英国宪法的“事实”吗?他说,在我看来,这一学科中的知识必定关系到人的目的以及我们赋予给周遭情境的意义。这标明:首先,知识必须到意义中去寻找;其次,知识是关系性的。知识的这些特性表明:我们不可能在人类目的的社会背景之外来确定真理或谬误。 可以得出结论,价值判断在宪法学研究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首先,价值判断决定了宪法学研究的方向与路径。任何一个从事宪法学研究的人,他必须先为自己预设必要的价值判断,至少他必须确认对宪法学的研究这一活动本身是有价值的。这个价值判断构成了他研究的出发点,他在研究中可能改变其价值判断,而在改变之前,他一定又接受或形成了新的价值判断。其次,价值判断决定了宪法学研究成果的性质与历史意义。再次,价值判断的多元化所导致的宪法学内部的分歧与多样性,是宪法学学术进步的前提。黑格尔曾从哲学的角度强调了一个学科内部的分歧与多样性对于该学科的重要性:“哲学系统的分歧和多样性,不仅对哲学本身或哲学的可能性没有妨碍,而且对于哲学这门科学的存在,在过去和现在都是绝对必要的,并且是本质的。” 我国传统宪法学的问题在于,过分强调一种单一的价值判断,而忽视了其他价值判断的存在。这导致宪法学研究的单调,缺乏创新,研究本身不过是对某种价值 判断的注释。 2、价值与宪法文本(或宪法规范)。 林来梵博士将宪法规范喻为“单纯的容器”,认为它具有价值中立的特性,不排除任何一种特定的价值。因此,事实与价值可以相对分离,任何价值均可以通过竞逐而注入宪法规范。 这一观点的缺陷在于:事实上,并不存在价值中立或者不含任何价值观念的宪法规范。首先,事实上,宪法所特有的价值理念,如权力、权利、正义、民主等价值观念都是先于宪法观念之前而产生的。 制定宪法的动议及制定的整个过程都是在一定的价值理念指导下进行的,也就是说,宪法在制定时就已经被预设了价值理念。此时,价值是制宪者为宪法预设的道德目标。宪法规范只是作为这种价值理念的实现手段才被确定下来的。因此,宪法规范根本不可能与价值分开来,“单纯的容器”是不存在的。正如马丁·洛克林的断言:“不存在关于英国宪法的价值无涉的事实。” 其次,并不是宪法文本中每一个宪法规范或每一具体条文都能读出价值内涵。但这并不排除一些规范或条文,如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直接表述宪法的价值,这类规范可以称为宪法的价值规范。其他不直接表达宪法价值的规范可称为非价值规范,它又可分为技术规范和社会规范两类。从形式上看,相同或类似的技术规范和社会规范在任何一部宪法都可以找到,它似乎不含任何价值观念。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在一部宪法中,技术规范和社会规范总是要与价值规范结合在一起才构成宪法规范的整体,而且,技术规范和社会规范只有在促进价值规范的实现过程中才能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因此,即使内容完全一样的技术性、社会性宪法规范,在纳粹德国和其他真正实行民主宪政的国家,实践中会表现出完全不同的价值倾向。从根本上讲,宪法的价值是通过所有宪法规范组成的规范系统所发挥的整体功能来体现的。再次,宪法一旦颁布实施,其价值作为一个系统或整体隐藏在规范的背后。价值必须借助于概念和逻辑的形式,尽可能精确地转化为调整具体宪法行为、宪法关系的规则体系,才有可能在具体的行动领域得以彻底、全面的贯彻。这一过程,一方面使宪法规范获得了正当性,另一方面也为宪法规范及宪法规范的具体适用过程获提供了评价的标准。 我们以往的宪法并非没有确立价值,而是所确立的价值仅停留在纸上,换句话说,宪法文本叙述的价值与宪政实践中的实际价值诉求并不一致。 (二)将人权保障确定为宪法的核心价值 1、对人权保障作为宪法价值的一般考察 (1)西方国家一开始就将人权保障确定为宪法的首要价值,其经典表述是:凡权利无保障和分权未确立的社会,就没有宪法。 自近代以来,宪法在西方世界一直是一个极具价值意义的概念。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为我们建立起一套关于以人权保障为核心的价值体系的学说。同时,为实现人权保障价值,他们还绞尽脑汁设计出以三权分立与权力制衡为特征的政制方案。1776年美国的《独立宣言》、1787年美国宪法特别是1791年获得批准的“权利法案”,使这套价值体系及以此为基础的政制方案在北美洲率先实证化。美国宪法“最重要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来人类对于理性政治的追求变成了现实。” 1789年在法国大革命中诞生的《人权宣言》宣称:“凡权利无保障和分权未确立的社会,就没有宪法。” 人权价值成为宪法存在的前提,法国革命者们情绪化地高喊:“无宪法,毋宁死!” 法国1791年、1793年、1795年宪法都将《人权宣言》置于篇首作为宪法所依据的基本原则; 1946年、1958年两部宪法序言虽未将《人权宣言》置于篇首,但都确认了1789年《人权宣言》所载权利与自由。至此,“人权已经不再仅仅是一种理论了”。 美、法两国宪法极具示范效应,以人权价值迅速获得了普遍认同。到上个世纪,亨金宣称:“我们的时代是权利的时代。人权是我们时代的观念,是已经得到普遍接受的唯一的政治与道德观念。” 人权保障理所当然地被公认为宪法的首要价值,几乎在当今170个国家的宪法中都被奉为神圣。 (2)近代以来中国接受宪法的直接动机是富国强兵,人权保障未成为宪法的核心诉求。 在中国,宪法是舶来品,对宪法的接受不是基于价值认同,而是别有原因。面对1840年以来西方国家的强烈挑战,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 先是在器物上感到不足,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于是举办洋务。及至中日甲午一战,洋务运动破产,人们才痛切地认识到,西方国家强大的原因不止于器物,更在于其政治制度的优越, “日本有宪法而强,中国无宪法而弱”。 于是“觉得我们政治法律等等,远不如人,恨不得把人家的组织形式,一件件搬进来,以为但能够这样,万事都有办法了”, 立宪强国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基本共识。1904年的日俄战争进一步强化了这一信念:“日本的立宪政治,虽然还不曾得到真正民权自由;但是他施行钦定宪法没有多年,便以区区三岛打败庞大专制的中国,再过十年,又打败一个庞大专任的俄国;于是大家相信‘立宪’两字是确有强国的效力了;仿佛一纸宪法,便可抵百万雄兵”。 孙中山说:“我们要想把中国弄成一个富强的国家,有什么方法可以实现呢?这个方法,就是实行五权宪法。” 在谈到1954年宪法时也说:“我们现在要团结全国人民,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这个宪法就是为这个目的而写的。”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清末以来的各种政治力量之所以“接受”宪法,其实都是将宪法当作某种政治工具来看待的, 保障人权未成为宪法的价值诉求。哈耶克曾追问:“难道宪法的作用仅仅在于使政府顺利且有效地运转,而不管它们的目的是什么吗?” 我们也可以进一步追问:难道宪法仅仅在于富国强兵或者国家稳定,而不问国家的目的? 不过,1949年后的几部宪法在形式上似乎更关心人权,但其理论基础并不是前面提到的人权保障的价值哲学。几部宪法在价值上都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始终没有将人权保障确立为宪法的核心价值。宪法的主要目标仍然不是保障人权,每一次修宪都发生在国家重大政策、方针发生变化之后,每一次对宪法的修正都不过是为新的政策、方针提供“合法性”。第二,即使宪法文本中将“公民的基本权利”的规定放在更为显著的位置,或者把公民的基本权利规定得特别完善、全面,但由于未规定违宪审查、宪法诉愿等制度,这些基本权利的规定常常停留在纸面上,难以落到实处。对公民基本权利的全面规定并将这部分内容放在显著的位置,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不过是一种政治姿态。第三,强调国家或民族的集体权利如发展 文秘站: 2、将人权保障确定为宪法的核心价值并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彻底贯彻,仍然是我国宪法现代化的重要目标。 这一目标意味着:(1)要确立人权保障价值相对于秩序、效率等其他价值的优先地位。这意味着人权保障价值具有一定程度的终极性,在人权价值与其他价值冲突时优先保障人权,不能在秩序、效率等的名义下损害乃至牺牲人权价值。(2)要将这一价值贯穿整个法律体系,保障人权是整个法律体系的核心精神。这就是说,不仅是宪法,而且其他法律规范体系也都要以人权保障为其价值目标。(3)价值是制度和规范的灵魂,但价值不会自动实现,它必须化为具体的制度和规范(即宪法中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及其保障制度)并通过制度与规范的执行来实现。这要求人权保障制度如宪法诉愿、违宪审查等制度的建立、健全与完善。(4)为避免绝对化的理解,我们还必须明确:强调人权保障价值对于宪法的重要意义,并不意味着人权价值是绝对的。相反,“权利观念承认对权利的一定限制是允许的,但限制本身应受到严格限制。” 对公民基本权利的限制在以下两方面是可以被接受的:一是平等的要求。即人人平等地享有基本权利,平等地受到保护。为保证每个人都平等拥有权利而产生的限制是可以容忍。二是紧急状态的要求。国家在面临重大自然灾害如地震、瘟疫及严重的社会动乱如战争等紧急状态下,为防止因紧急状态的发生导致整个国家和社会秩序的全面失控,可依法对公民合法权利进行一定范围、 一定限度的限制乃至剥夺。但这种限制或剥夺,其范围和程度必须事先严格限定,而且还应当有一个确定的底线。根据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以下公民权利是不得克减:人的生命权,不得施用酷刑,不得使用奴隶,不得仅仅因无力履行约定而被监禁,不得把追究溯及既往的行为定为犯罪,人格权受尊重,思想、良心和宗教自由不可侵犯,等。当然,还必须明确紧急状态下公民权利受侵害时必要的救济手段和途径。 在这一底线之下,国家在紧急状态下对公民其他权利的限制与剥夺就是可以被接受的。 (三)廓清宪法的民主价值,实现政治的民主化与民主的法律化。 1、代议制成为实现民主的根本形式。 在十八世纪的英美世界,民主是“表示由人民治理的政府”,即“它不只是由人民选举产生的政府……而且实际管理政府的权力也在人民手里。” 这种理解在当时被称为简单民主或纯粹民主制,也即后来所谓直接民主。美国制宪时代的思想家们并不看好甚至反对民主,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将民主理解为直接民主。 根据卢梭的教导,由于规模等难题,直接民主是不可行的。 同时,当时的思想家们还存在另外一个担忧:多数决定原则可能导致“多数的暴政”。 古希腊时期雅典对苏格拉底的审判,法国大革命时期以“民主”的名义对人权的践踏与忽视,都是“多数的暴政”的显例。由于这样的原因,在美国宪法中通篇找不到“民主”的字眼。但是,美国的宪法确实是对民主的确认!不过,这种民主即美国早期称为“共和”的代议制度,而非直接民主。代议制度被认为是“用少数来取代多数”,最早来源于英国。十八世纪的英国人相信,在下院他们有自己的代表,他们已经为自己的自由建立起制度的保障。他们将“民主制”(即代议制)一词与君主制和贵族制合在一起使用,都作为其混合政府或者平衡政体的一个核心部分。 2、宪法对民主的确认。 现代宪法理论认为,民主是宪法产生的前提,宪法是对民主的确认和保障,是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基本形式。 各国宪法通过以下几种方式确认了民主: (1) 对“人民主权”原则的确认。“人民主权”原则是民主的精髓, 它已经成为各国宪法的通则。美国宪法序言写道:“我们合众国人民……特为美利坚合众国制定本宪法。”1958年法国宪法,第2条规定:国家的原则是“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第3条规定:“国家主权属于人民”;第4条规定:各政党和政治团体“必须遵守国家主权原则和民主原则。”1949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第20条规定:“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是一个民主的社会合作的联邦国家”,“全部国家权力来自人民。” 我国1949年以后的几部宪法也都规定了这一原则。1982年宪法第2条的规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2)规定代议民主的制度构成和程序。民主在本质上是一套程序。程序对于民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一方面,宪法就是要通过严格的程序确保代表或议员不会偏离选举人的意志行使权力,使他们能始终代表人民的意志;另一方面,民主是一种多数决策的过程,在决策前并不存在预设的实体结果,人们之所以接受这个结果仅仅是因为他们事先接受了形成这个决策的程序。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是程序决定了实体。在这方面,我国的宪法还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一、宪法规范的内容重实体而轻程序。宪法对民主的程序规定篇幅很少,残缺不全。 二、宪法中未确定正当程序原则。一般认为,现代西方立宪主义的核心是“正当过程”条款(the due process clause)。 (3)规定对代议民主的制约和补救。从各国宪法来看,有这样几种情况:一是在宪法中规定公民的创制、复决权。这实际上是承认一定条件下公民享有直接立法权,以克服或纠正立法机关在立法时不能有效地反映民意甚至违背民意的现象。二是规定全民公决。这是通过由全体公民投票来决定某一重大问题的制度,它通过公民以主权者的身份直接行使的决断权。三是规定对代表或议员的监督与罢免。我国宪法未规定公民享有创制、复决权,也未规定全民公决制度。对代表的监督与罢免的规定也还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3、民主应当成为我国宪法现代化的重要价值目标。 当代西方学者对民主制度极为推崇。美国弗朗西斯·福山甚至认为,自由民主制度也许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并因此构成“历史的终结”。 因为,自由民主制度不存在根本性的内在矛盾,“所有真正的大问题都已经得到了解决”,于是“构成历史的最基本的原则和制度可能不再进步了”。 笔者对所谓“历史终结”抱有谨慎的疑虑,但仍然非常赞同福山的初步断言:至少在目前我们还“找不出比自由民主理念更好的意识形态。” 民主原本具有手段的意义,其目的是为了保障人权。但人们逐渐发现,民主早已超越了其手段或技术的意义,而具有独立的价值——对人权的程序保障在某种程度上比实体保障更为根本,人权的实体保障最终通过程序保障来实现。民主本身也成为宪法的价值诉求。 从民主的价值出发,我国宪法现代化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民主化。政治是在共同体中并为共同体的利益而作出决策和将付诸实施的活动。 权力是政治的基本要素,政治的实质就是公共权力的获得和运用。因此,政治民主化意味着,所有公共权力必须来源于人民的授予,所有公共权力的运行必须反映人民的意愿。 (2)民主政治法律化。公共权力的获得和运行都必须有宪法和法律上的依据,或者都由宪法和法律进行规范。这要求宪法对公共权力的获得与运行要作出完备的规定。民主可分为人治民主即以人治方法实行的民主和法治民主即以法治方法实行的民主。法治民主的基本特征包括,用法律来集中和反映人民的意志,并按照“服从法律的就应当是法律的创造者”的精神与要求来制定法律;法律至上;国家权力受宪法和法律限制;已制定的法律得到严格实施。 法治民主所蕴涵的正是民主政治的法律化。 (3)建立以权力制约机制,对权力进行有效监督。就我国目前而言,最关键、最紧迫的是,尽快建立违宪审查制度。 二、推进宪法的形式化 (一)形式合理性优先:宪政的法律之维 理性在启蒙运动以来被用以为价值之源和对现存事物批判的标准。启蒙运动的开展及其对宗教的猛烈批判,整个社会表现为一个世俗化的过程,即韦伯所说的“世界的祛魅”过程,这实质上就是一个世界走向理性化的过程。“理性化”是韦伯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的概念,并将其作为他对经济、法律、政治和行政管理等社会制度合理化发展的分析工具。在韦伯那里,形式合理性指的是可以准确计算的合理性。而实质合理性则指由伦理的、政治的、功利主义的、享乐主义的、等级的、平均主义的或者某些其他的要求来衡量的合理性。实质合理性从根本上不具有可精确计算的属性,因为用以判断实质合理与否的价值是无限多的,不仅仅有来自于政治上、伦理上和习俗上的各种各样的相互矛盾的理论、观念和原则,就是在那些信奉同一种政治和伦理学说的人们中间,也不大可能有两个人的价值标准在一切方面都完全一致。 可见,实质合理性意味存在着一套主观的、价值的标准。学界虽然承认存在一些普适性的价值,但终究无法给出一个确定的标准,甚至探究这种确定标准的手段也难以获得。追求实质合理性的道路充满崎岖,而且几乎可以肯定这种追求难有实质意义上的结果。从法律的方面看,强调“实质合理性优先”虽然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极具诱惑的正义理想,但它在 司法领域的贯彻,将导致个案正义优先于普遍正义,法外的标准优先于法律的标准, “直接追求实质合理性的司法实践也总是难以摆脱人治、专断、反复无常或神秘主义等非理性力量的控制。” 诉诸实质合理性的司法,导向一种人治的司法模式。 而“法治主义强调形式合理性优先”。 法律的形式理性是法制现代化的一个基本的起码的要求。 韦伯在其关于法律的论述中,特别强调法律的形式理性(或形式合理性),他赋予法律的形式理性以相对独立的地位。D·M.特鲁伯克将韦伯的法律形式理性解释为:法律思维的理性建立在超越具体问题的合理性之上,形式上达到那么一种程度,法律制度的内在因素是决定性尺度;其逻辑性也达到那么一种程度,法律具体体现和原则被有意识地建造在法学思维的特殊模式里,那种思维富于极高的逻辑系统性,因而只有从预先设定的法律规范或原则的特定逻辑程序里,才能得出对具体问题的判断。 韦伯还进一步揭示了法律形式理性的意义:特殊的法的形式主义会使法的机构像一台技术上合理的机器那样运作,它为有关法的利益者提供了相对而言最大的活动自由的回旋空间,特别是合理预计他的目的行为的法律后果和机会的最大的回旋空间。它把法律过程看作是和平解决利益斗争的一种特殊形式,它让利益斗争受固定的、信守不渝的“游戏规则”的约束。 形式合理性是法律的生命所在。法律的形式合理性,是“指用理性化的法律来判定是非曲直”。 因此,宪法的形式合理性,从根本上讲,它要求宪法必须成为法律,而不能是政治宣言、道德原则,这已经获得学界的普遍认同。这就要求,宪法的内容尽可能采取法律的外在形式,即以法律规范的形式表现出来,并跟其他法律一样,能以特有的“法律”的方式或依实施一般法律的基本原则、基本手段予以实施。宪法的形式合理性的实质就是宪法采行法律的形式,宪法的形式合理化即是宪法逐渐采行法律形式的过程。 那种认为宪法主要用以确认个人尊严、基本权利与自由等价值,其关键是合理确定权利与权力的界限并有效制约权力以实现权利的主张,体现的是一种对宪法的“实质合理性”理解,它将宪法所追求的目标确定为“实质合理性”。这意味着,在实质合理性与形式合理性相冲突时,优先考虑实质合理性。我们承认,宪法的确对人权等最根本的、最重要价值目标给予了正式确认。但是,宪法也是法律,因此在制(修)宪的过程中,也同法律一样,“应当最大限度地将实质合理性转化为形式合理性”,“最大限度地把实质合理性由个别存在物转化为普遍存在物,由分散无序的状态转化为理性可以把握和预计的固定形式”;在宪法的实施中,也须“借助于而不是绕开形式合理性去实现实质合理性”。 因此,宪法也不例外,其生命也在于它的形式合理性。 强调宪法的形式合理性,并不意味着对宪法实质合理性的否定或排斥,它仅仅表明:宪法的形式合理性相对于实质合理性而言,具有优先性。即:(1)宪法的实质合理性通过形式合理性予以实现。(2)在宪法的实质合理性与形式合理性相冲突时,以形式合理性所确立的标准来最终判定实质合理性。(3)宪法的所有内容尽量实现形式的合理化。“在所有理性化的法律制度中,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一种‘形式主义’的倾向”, 因此,宪法对形式合理性的追求,必然意味着宪法形式主义的兴起。 长期以来,我国宪法都以追求实质合理性为目标。这体现在:(1)宪法详细而全面地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与自由,却没有规定保障的具体制度和途径。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与自由受到侵害,却无法有效的救济。(2)宪法规定了国家机关权力的范围、种类,甚至也规定了行使的程序,但却未规定违宪审查制度,面对大量存在的违宪行为,宪法却无能为力。(3)宪法中过多地规定政策、方针及其他非规范性内容,一些本来是规范性的内容却又未具体规定如何处理,等等。这些都表明,我国的宪法至今仍是以实质合理性为其价值诉求的。因此,我国宪法的发展必然有一个形式合理化的过程。宪法的形式合理化是我国宪法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 (二)程序正义优先:宪法的实践理性 实践理性是指人的从事和选择正当行为的机能和能力。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人具有从事正当行为的欲望、愿望和能力;其次,存在一个评价人的行为正当与否的公共的普遍的标准。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法的实践理性即意在探寻法律的正义在实践中确定的判定标准。那么,在宪政实践或宪法实施过程中,我们将根据什么方式来确定“评价人的行为正当与否的公共的普遍的标准”?一般来说,有两种方式:一是根据行为的结果,一是根据行为的过程。如果借用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正义概念,那么,就前者而言,可以理解为实体的正义,它“意味着只要结果正确,无论过程、方法或程序怎样都无所谓”; 后者可理解为程序的正义,它意味着“无论处理个案的过程所得出的具体结论是什么,这一过程都应当受到某些实体正义之外的其他正义原则的指引和限制”, 也即是说,要考虑程序自身的存在理由,或者说是要确立程序的独立价值。 问题是,当二者发生冲突的时候,如何取舍?这才是我们关注这一问题的关键。宪法的实践理性要求在宪政实践或宪法实施中获得一套客观的、确定的标准,是依实体法的规定来判定正义,抑或依程序法的规定来判定正义?换句话说,我们应该取实体正义优先还是程序正义优先?罗尔斯关于程序正义的理论回答了这一问题。 罗尔斯以分蛋糕的比喻为例将程序的正义分为三种:一是完善的程序正义。在这种情况下,“对什么是公平的分配有一个独立的标准,一个脱离随后要进行的程序来确定并先于它的标准。”而且,“设计一种保证达到预期结果的程序是可能的。” 由于标准不在程序之中,要探究这一标准是困难的,因此,罗尔斯警告说,“完善的程序正义如果不是不可能,也是很罕见的。” 实践中,我们并非要真正的、绝对的达到平均分配蛋糕,而只需确定由动手切蛋糕的人最后领取自己的一份,即可认为它符合正义。可以认为,只要设计的程序被认为是正义的,其结果也被认为是正义的(按照预先设定的标准,并非这个结果就真的是正义的)。二是不完善的程序正义。其基本标志是:“当有一种判断正确结果的独立标准时,却没有可以保证达到它的程序。” 刑事审判被罗尔斯分类为不完善的程序正义。某被告是否真正犯罪存在着绝对的标准,但除了万能的上帝,人类并不掌握任何时候都能满足绝对标准的认识手段,实际中采取的方法在实质上就与分蛋糕并无多少区别。 也就是说,在不完善的程序正义的情况下,仍然是以程序是否正义来判定结果是否正义的。三是纯粹的程序正义。它“不存在对正当结果的独立标准,而是存在一种正确的或公平的程序,这种程序若被人们恰当地遵守,其结果也会是正确的或公平的,无论它们可能会是一些什么样的结果。” 只要程序正义,其结果就一定正义。 从理论上讲,在罗尔斯关于程序正义的三种分类中,程序的地位是略有差异的。但在实践中,结局都是一样的:实体的正义最终都由程序来保证,即程序正义决定实体正义;或者,在二者冲突时,程序正义应当优先于实体正义。 关于正义的理论适用于法律的领域,产生了实体法与程序法及其关系的问题,在确定以什么标准评价人的行为正当与否时,出现了实体法中心观和程序法中心观两种对立的主张。前者认为,完美无缺的实体法是前提,程序法仅仅是“助法”或“附带性规范”,即“程序仅仅是以判决的方式产生出其结果的机械性过程或就是这个机械本身。” 程序法中心观则认为,程序法并不是助法,而是实体内容形成作用的法的重要领域。实体法上所规定的权利义务如果不经过具体的判决就只不过是一种主张或“权利义务现象”,只是在一定程序过程产生出来的确定性判决中,权利义务才得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实体化或实定化。 程序不仅具有独立的价值,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实体法是通过程序法来确定的,即所谓“程序是实体之母,或程序法是实体法之母。” 针对我国目前在宪法实体规定方面已趋完善,程序的阙如使实体规范不能有效实现而成具文的现状,笔者曾撰文指出,“与其让完备先进的实体规定留在纸上,还不如先完善程序,使实体规范完全得到实现。同时,优先发展程序,并不否定实体规范的适时发展,只是强调在现阶段宪政建设的侧重点是发展程序。” 在该文中,笔者讲的是一个实践中的操作问题,即宪政建设的先后次序、以何者为重点的问题。这与本章中笔者提出的宪法程序正义优先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相信细心的读者一定已了然于胸。 宪法程序正义优先具有明显的价值取向的意蕴。其基本含义是:第一,宪 法内容的程序化。它要求,尽可能使宪法的实体内容化为一种程序性规范,或者说,尽可能使宪法的实体内容通过程序规范体现出来。宪法的实体价值隐藏于程序之中。这意味着从立宪、修宪到宪法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遵循法定程序,意味着国家权力纳入法律设定的轨道、不同机关的权力均由法律加以明文规定并严格按照预设程序运转,意味着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也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第二,确立正当法律程序原则。通过这一原则,一方面使宪法程序尽可能合理、科学、完善;另一方面,赋予宪法程序以独立的地位,以及在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冲突时优先考虑程序正义的合法性。 (三)当前我国宪法形式化的主要内容 本章所讲宪法形式化,既包括宪法的形式合理性,也包括宪法的程序正义优先所导向的程序化倾向。实现宪法形式化的一个前提,是存在一套以宪法形式主义为目标的、完整的、内部协调的概念、范畴体系,一套能对当前绝大多数宪法现象做出自洽性解释的、完备的宪法理论。针对我国宪法的实际,当前关键是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1、宪法文本的形式合理化。(1)制定一部可包容香港、澳门及未来台湾等与大陆实行不同制度的统一的宪法典。(2)重订宪法序言。应减少序言中对历史、政策等的叙述性说明。(3)宪法内容的规范化。最大限度地使宪法中的内容都成为宪法规范,尽可能使宪法条文中规范结构完整。(4)减少宪法中的政策性、道德性等非规范性规定。 2、建立、健全四大宪法制度。(1)健全宪法解释制度。(2)建立违宪审查制度。(3)建立宪法诉讼制度。(4)健全宪法效力保障制度。 现代化论文: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推进治理腐败能力现代化 改革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灵魂和主线。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战略部署,对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提出明确要求,在理论上有一系列重大创新,在政策上有一系列重大突破,充分体现了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改革开放旗帜的高度自觉和旗帜鲜明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的坚定决心。当前,我们要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牢固树立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以改革精神推进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逐步实现治理腐败能力现代化,坚决遏制腐败蔓延。 牢牢把握反腐败体制机制改革的方向 方向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政治性、政策性都非常强。只有坚持正确改革方向,有针对性地设计时间表、路线图,才能实现改革成本最小化、成果最大化。 紧扣“五位一体”全面深化改革大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重大突破,就是第一次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改革统筹考虑、系统谋划,体现了当前各领域、各环节改革的关联性、互动性。反腐败体制机制改革,既是“五位一体”改革的重要组成,也是重要保障。各项改革要顺利推进,都离不开风清气正的改革环境,都需要全程加强反腐败工作。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等改革措施,本身就是源头治腐的重要举措。要改革反腐败体制机制,不能单兵突进,必须与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任务同步谋划、同频推进,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 紧扣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主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中央纪委着眼于新形势新任务,对纪检监察机关的职责定位作了进一步明确,就是要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这个中心任务,全面履行党章和行政监察法赋予的职责。从浙江的实践看,中央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通过调整机关内设机构和议事协调机构等举措,收紧了拳头,突出了主业。当前,要把这一要求贯穿反腐败体制机制改革始终,通过改革推动纪检监察机关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进一步强化执纪监督职责,集中精力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紧扣坚决遏制腐败蔓延的目标。反腐败体制机制改革效果如何,干部群众能否满意,关键是要看腐败蔓延势头有没有得到遏制。当前,腐败现象依然多发,滋生腐败的土壤依然存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要改革反腐败体制机制,必须着眼于这一形势,全面破除不利于坚决查办案件的体制弊端,弥补权力监督制约不力的制度缺陷,使惩治更加有力、预防更加有效,以腐败遏制度、群众认可度、社会信心度等实际成效检验改革成果、取信广大群众。 牢牢把握反腐败体制机制改革的重点 总书记在关于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说明中指出,目前反腐败体制机制的问题主要是,反腐败机构职能分散、形不成合力,有些案件难以坚决查办,腐败案件频发却责任追究不够。要改革反腐败体制机制,就要在这些紧要处发力,通过“小切口”解决“大问题”。 强化党委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这些新要求针对性强,关键是抓好落实。建立党委领导班子定期研究、带头检查责任制落实情况,以及党委每年向上级纪委报告责任制落实情况等制度,以加强对党委主体责任的动态考评。近年来,浙江省坚持推行“三书两报告”制度,通过给党委、政府领导发送责任分工报告书、落实任务建议书,给牵头部门发送责任分工函告书,党委常委会听取党政领导专题报告,纪委听取牵头部门情况汇报等,强化了党委的主体责任和主体意识。同时,要制定责任追究办法,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对重大违纪违法行为,既要追究直接责任,也要追究领导责任,增强责任制的刚性约束。建立健全启动程序,注重从信访举报、案件检查、执法监察、巡视等工作中发现问题,确保责任追究及时、准确。 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推动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双重领导体制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这项决策符合党章精神,切合实践需要。当前,关键是要研究制定双重领导体制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的指导性意见,进一步明确双重领导的具体内容和方式。特别是在查办腐败案件和下级纪委书记、副书记提名考察等方面,亟须出台更加细化、明确的操作办法,使上级纪委加强领导有章可循、下级纪委接受领导有据可依。 强化派驻机构的监督职能。派驻机构是各级纪委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好这支队伍作用,等于增加了一个纪委的力量。党和国家机关领域广、部门多,全面派驻很难一步到位。要从实际出发,条件成熟一个派驻一个,逐步实现“全覆盖”。此外,要在纪检监察机关设立专门机构,强化统一指导和协调,防止派出机关内设部门多头下达任务,解决派驻机构疲于应付、工作难以深入的问题。 强化巡视制度的监督作用。当前,巡视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要坚决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新要求,全面推进巡视工作制度创新。从近几年浙江省巡视实践看,注重拓面延伸、加快节奏、发现问题,巡视监督作用不断彰显,实现了机关、地方和企业的“全覆盖”。在巡视重点上,要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放松,适时开展专项巡视和重点巡视,着力发现问题、形成震慑。在结果运用上,要加强问题分类处置,建立快查快办机制,对发现的违纪违法问题线索,及时移交、快速启动、立巡立查。 牢牢把握反腐败体制机制改革的路径 反腐败体制机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没有先例可循。要深入调查研究、把握规律,坚持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渐进和突破相衔接,使各项改革措施逐步落实、逐见成效。 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到2020年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从现在算起,只有短短7年,时间紧、任务重。要统筹谋划、倒排时间,尽快出台更加细化、量化的“一揽子”改革进度表,抓好责任分解和任务分工。要结合实际,在反腐败体制机制改革的各个方面,研究制定一系列能落地、能管用的举措,注重制度设计的细节。要把监督检查贯穿始终,充分运用专项督查、重点抽查等多种形式,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对不及时推进、不按规定改革的,要限期整改、倒查责任、传导压力。 坚持试点先行、循序渐进。改革既要谋变,也要求稳。反腐败体制机制改革,涉及权力、利益再调整,不可能一步到位。要从外围到核心、从增量到存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做到“小步走、快步走、不停步”。对于推进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双重领导体制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等新部署的任务,以及推进新任领导干部有关事项公开等工作,可在部分地区先行试点,待条件成熟后再逐步推开;对于完善派驻工作机制、改进巡视监督制度等已有实践基础的改革措施,要抓好经验总结和顶层设计,迅速启动、加快推进,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坚持群众路线、鼓励创新。改革是开创性事业,力量在于群众,办法来自基层。从浙江省反腐倡廉实践看,正是基层和群众在建设村务监督委员会、防止利益冲突、防控廉政风险等方面的创新创造,提升了治理腐败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必须坚持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相结合,尊重群众首创精神,鼓励基层大胆探索。对于地方、基层和群众在改革探索中的新招、实招、硬招,要及时发现、认真提炼、积极推广;对于改革探索中的一些失误和不足,不搞求全责备,积极加以引导,不断改进完善,更大限度地释放基层群众的创新创造活力。 现代化论文: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因素与促进对策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 内涵 特点 制约因素 对策 摘要:基于学界对农业现代化基本内涵的不同观点,提出对中国农业现代化概念的认识。指出中国农业现代化不同于世界各国的个性特点以及影响其发展的诸多制约因素,进而提出促进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对策及途径。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不仅关系着中国几亿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全面建设更加富裕型小康社会的实现,而且关系着中国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可以说“三农”问题关系着中国的大局。因此,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为解决“三农”问题开辟了新途径。在党和政府日益关注“三农”问题的同时,学术界对“三农”问题的研究一直给予了高度重视。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农学等学科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对此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其中农业现代化问题一直是学术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自20世纪中期我国提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以来,学者们围绕着农业现代化的科学界定、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特点、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因素、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途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学术界对此进行了较长时期的讨论,代表性的学术观点有以下几种: 第一、转变论。人们从历史演进的角度出发,认为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综合的、世界范畴的、历史的和发展的概念,它作为一个动态的、渐进的和阶段性的发展过程,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内容。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一般都认为农业现代化是由传统的生产部门转变为现代的产业部门的过程。 第二、过程论。学者们认为农业现代化不是农业领域一个方面、一个过程的现代化,而是全方位、全过程的现代化。包括生产过程的现代化、流通与消费过程的现代化及农业劳动者的现代化。 第三、制度论。认为农业现代化是由于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推广而引发的组织制度、管理方法的变革与创新。 第四、可持续发展论。认为农业现代化的完整涵义是用现代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方法组织和管理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素质,把落后的传统农业改造成为具有高度生产力水平、能保持和提高环境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的过程。 我们认为,对农业现代化的界定,不能仅从一个或几个方面来界定。思考中国农业现代化应从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所应有的“共性”和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个性”上去把握。一方面,要借鉴国外农业现代化的成功经验、依据国际公认的现代农业的标准来定位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我国农业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与教育、科技发展水平、生态资源及劳动力条件等因素,走自己的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因此,中国农业的现代化是农业生产手段、农业科技、农业管理、农业劳动者的现代化、农业产业组织的社会化、农业生态化和农村城市化的过程,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换。 二、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特点 在分析、界定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的同时,学术界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点也进行了深入研究,普遍认为,中国农业的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实现农业现代化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各位学者的观点表述上虽有差异,但通过疏理后可以发现,这种差异主要是研究视角的差异。 从世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来审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学者们认为:从世界上已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来看,农业现代化大体有三种类型:一是以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为代表,他们主要走从现代机械技术起步到现代生物化学技术的发展道路;二是以日本、荷兰、比利时等国为代表,主要走从现代生物化学技术起步到现代机械技术的发展道路;三是以法、德、英等国为代表,走机械技术与现代生物化学技术同步发展道路。中国农业的现代化既不能走以美国和西欧国家为代表的人少地多型的、以机械化和化学化为特征的道路,也不能照搬以日本为代表的人多地少型的、以生物技术的实现为主要特征的道路。而应根据中国特定的条件,走资源节约、技术优先发展的道路,走现代生物技术与现代机械技术、精耕细作的传统技术与现代农业科技、机械化、半机械化与手工劳动有机结合起来的道路。5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至少应具有多样性、综合性、工程化等三个显着特点。6也有学者认为,中国式的农业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加农村工业化,其发展道路应该是走集约农业、高效增收和持续发展的路子。 把农业现代化看作是一种过程的学者们认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特征应从其所具有的动态性、区域性、世界性和时代性、整体性上去分析。因为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相对性较强的概念,只有阶段性目标而没有终极目标,即在不同时期应当选择不同的阶段目标以及在不同的国民经济水平层面上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同时农业现代化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特点,不同国家、同一国家的不同区域、同一区域的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有很大差异。但强调这一点,并不能否认我国农业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将要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因而也应站在全球化的高度来分析农业现代化,依国际标准来确立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认为农业现代化是一种手段的学者们则从农业现代化的构成要素上来分析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认为: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生产技术科学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动力;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技术手段;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决定因素;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以上学者们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特征的表述,都有可取之处,如同我们讨论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一样,对其特征的描述 也可以是多角度的。我国农业现代化应避免重复发达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弊端,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以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但也要避免“一刀切”走灵活多样的发展道路。从整体上看至少应具备如下特征:第一,把现代生物科技与机械技术结合起来,寻求传统的精耕农作技术和现代化农业在保持生态良性循环下的有机结合;第二,农业现代化必将与农业的商品化、产业化、集约化相伴随;第三,就全国而言,农业必将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来提升劳动生产率和国际竞争力;第四,把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实现与城乡差别、地区差距的缩小、农村工业化与乡村城市化以及农民的现代化等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因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农业内部,它与国家经济结构、产业政策的调整、城乡关系的调整、农民与农村的现代化密不可分。 三、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因素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在推进农业现代化方面虽有长足进步,但从整体上看,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有学者参照国内外学者提出的衡量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建立了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标体系,并与世界中等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相比较,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具体描述。10也有的学者从区域农业发展的现状出发,对中国东部发达地区、中部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做了实证研究。11如果我们不去探究学术界在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上的差异(2001年前后,国内学者提出的衡量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指标体系有数十种之多,白人朴在《关于衡量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指标体系的探讨》中有详细论述,原文刊载在《实验研究》2001年第2期),学者们大都认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无论在速度、规模、结构、效益、程度等方面与发达国家都有较大差距。这一客观事实,使人们日益关注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制约因素的探讨。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 其一,从农业生产要素的层面来探讨国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因素。认为,中国传统农业未能向现代农业转型,劳动者(高素质)、土地、科技、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欠缺、要素市场发育迟缓是重要的制约因素。 没有高素质的、掌握现代科技知识、懂得现代经营管理知识的新型劳动者,中国农业要实现代化是不可能的。12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科技的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支撑。资金短缺是制约农业现代化的一个瓶颈,如何建立一个与农业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金融体系与资金保障体系事关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土地市场化与农地使用权流转一直是研究农业现代化的学者们关注的,因为它不仅关系到目前中国农业经济、农业产业化水平、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等问题,而且关系到农民的利益。 其二,从制度与公共政策的层面来思考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因素。在农业转型过程中,制度变迁起着很大作用。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经济增长与农业》中就曾断言: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制度的变革。学者们对中国农业制度变迁的历史及制度效益进行了历史考察。18对农业制度变迁的内涵、特点及制约当前农业经济制度创新的深层障碍,如市场配置资源机制不健全、土地流转机制不灵活、非农偏好的国家资源供给、分配制度、不清晰的产权制度、不合理的税收制度与风险分摊制度等,展开了充分研究。19 在对农业制度变迁进行审视的同时,还有学者们从社会公共产品的供给、国家公共政策的取向等方面对中国农业现代化问题进行了探讨。20 21 其三,从城乡二元结构、农村城市化、工业化的角度来探讨中国的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因素。认为,目前实际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滞后的城市化是导致中国农业落后的原因。 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制度对农业经济的作用是通过制度变迁、制度效率的改善来影响其他各要素投入的积极性和效率来实现的,其作用体现在两方面:直接贡献与间接贡献。直接贡献是指制度作为内生变量同其他投入一起共同推动农业经济的增长,直接对经济增长作出贡献;间接贡献是指制度作为外生变量对其他要素投入起保证、激励、阻滞或诱导作用,间接促进经济增长。制约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主要有: 1.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农业机制尚不健全。尽管农业的市场化进程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严格地说,目前市场农业的发育还很不成熟,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尚不健全,要素流转和生产安排仍有盲目性。(1)农户没有真正成为完整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农户在投资决策上还存在很大程度上的盲目性、产品的单一化、市场行为的趋同性,导致农业生产经营始终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2)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不足。由于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及尚未根本改革的户籍制度妨碍了城乡劳动力市场发育,使以劳动力为典型代表的生产要素市场发育始终滞后。(3)社会化服务体系滞后。服务体系在多数地区还不健全,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所需的信息、技术、资金、物资、加工、销售等社会服务体系明显滞后。 2.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不灵活。未能建立与健全有效的土地流转与集中机制,使土地难以在很大范围内流转与合理配置,妨碍了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3.国家支持保护农业的政策体系没有形成,导致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生产潜力下降、农业公益福利事业的投入也严重滞后于城市水平,使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益福利事业体系发育不足。 4.不清晰的农村产权制度为侵害农民的利益提供了可能。按照现行法律制度的规定,包括土地在内的集体资产!属农村社区公有。在这种规定之下,农村集体资产性质模糊不清、资产所有权代表不明确,诱使各行为主体、尤其是拥有垄断行政权利的基层政府和部门对农民利益的侵害成为可能。 四、促进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对策、措施 如何化解制约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制约因素,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人们从各个不同侧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许多好的对策、建议。综合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类: 1.土地制度改革,实现规模经营。在土地制度改革方面,可行性的思路是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这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消除土地投资的制度风险,克服农民的短期行为;另一方面,实现经营权的自由流转,有利于土地这一稀缺资源的合理利用与适度集中。 2.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实现农业就业在社会就业中所占比重的降低,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在我国现行条件下,实现农业劳动力转移,主要依靠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 3.加强农业市场体系和产业化组织建设,进一步协调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为此,国家要积极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建立健全农业生产、流通、科技开发的各种专业性服务机构;大力发展农业市场组织,对农业生产和流通环节,提供技术、资金、信息、经营管理方法等方面的市场咨询和服务,使农村经济和市场经济接轨;消除各种自然的以及人为的经济和行政的市场阻隔障碍,使农村经济发展纳入统一的市场经济轨道。 4.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加快其转化和应用步伐。其一是增加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在鼓励社会多元化投入的同时,应大 力提高政府对农业科技的财政支持力度;其二,加大对农业科技的基础性研究的投入;其三、把农业科技开发和技术推广体系转向社会化,逐步形成以企业、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和各种产业化组织为主体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5.大力加强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与开发力度,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使他们成为具有经营管理才能的适应农业现代化要求的现代商品生产者。 6.实现城乡统筹,消除二元经济阻隔,在加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 7.不断深化改革,消除制约农业现代化的体制、机制性障碍。31新中国农业发展的实践证明,解决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不断推进农业制度创新。在不断推进农业制度创新的同时,我们认为必须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家庭承包经营、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而不能随意改变其制度内核。 第二,坚持农地集体所有,明晰土地产权关系。目前土地制度创新的关键是要在明确产权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起科学、规范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增强生产要素重组的灵活性和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通过规范流转行为、明确利益关系,鼓励农业的规模经营与生产的专业化。 第三,探索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形式。鼓励和扶持农民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建立多种形式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推进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积极发展农业产业集群,提高农业的组织化、集约化水平,增强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四,坚持多样化,不搞一刀切。中国是一个大国,各地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差异。农业制度创新形式的选择与推进,必须从本地实际出发,不要强行移植,也不能靠行政推动,必须坚持多样化发展。 8.结合正在进行的新农村建设来推进农业现代化。 9.从历史借鉴的角度来论述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这主要从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的经验、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经验与教训方面来阐述。 现代化论文:中国物流现代化及其对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 物流是进行生产和建设的物质前提,是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的客观基础,是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必要条件。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中国物流现代化具有深远的经济意义。 一、中国物流现代化进程中的成就与问题 实行改革开放19年来,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保持了年均9.9%的增长速度,居民消费每年增长7.4%。物流在现代化进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逐步改革了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生产资料分配体制,在理论上和实践中突破了在国有经济内部流通的生产资料不是真正的商品的束缚,培育和发展了生产资料市场,改变了物资流通格局。 第二,从西方和日本引进了“物流”概念,借鉴其理论和方法,从大流通的视角,不仅把运输、装卸、仓储、包装和流通加工等物流环节作为一个系统,而且把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流通、国内物流和国际物流视为一个整体,从而有利于货畅其流,提高效益。 第三,以较快的速度和较大的规模增加了物流设施。中国交通运输的主力是铁路,其营业里程从1978年的4.86万公里增加到1995年的5.46万公里,其中电气化铁路从1978年的 1000公里增加到1995年的9700公里。公路从1978年的89.02万公里增加到1995年的115.7万公里。1996年又新增公路2.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增加11 17公里,已建成通车的高速公路里程达2141公里。石油和天然气管道从1978年的8300公里增加到1995年的 17200公里。远洋运输的国家的主力船队——中远集团船队于1996年已发展到1700余万载重吨位的能力。民用航空运输仅机场建设从1980年至1995年共投人475亿元,1955年底全国拥有137个机场,其中4个可容纳波音747-sl个可容纳波音737。包装已经形成包括包装材料。包装制品、包装机械。包装装境印刷等门类齐全的新兴产业。在装袭搬运方面比较广泛地采用叉车、托盘以及其他机械等等。 第四,通过国内研制、生产和从国外引进,提高了物流技术水平。如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包装产业已研制和开发数千项新产品,基本上适应国内资源特点并符合国际包装的发展方向,大大提高了包装水平和质量,不仅在出口商品中基本扭转了“一等商品、二等包装、三等价格”的现象;而且也明显改变了重大产品由于包装不善造成的损失,如改变了水泥包装,每年大约节省水泥土500—600万吨;改进了化肥包装,每年大约减少损失l亿多元;改进了平板玻璃包装,每年大约减少损失100多万重箱。与此相联系,推行了物流标准化,而集装单元标准化是其基础,已经从单一商品的标准化逐步走向商品系统整体的综合标准化,也就是从货物分类编码、计量单位。包装方式、装卸设备。运输工具、库存条件。安全要求等等,逐步实行统一化、系列化、通用化,并与国际物流接轨。 第五,在物流管理方面,1991年初国家体改委和前物资部在无锡进行以配送为突破口的物资流通制综合改革试点,近几年又进行了制试点,并推选连锁经营。至1996年底,全国已有700家连锁公司,1万多个门店,钢材与汽车销售的金额已超过250亿元。由于采用了这些现代化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促进了管理水平的提高。 第六,在物流信息方面,从流通企业到管理部门,广泛采用电子计算机,从八十年代末以来,较多地采用微机,各物流部门已初步形成覆盖面广、横向纵向相结合的信息网络。 总之,物流的发展保证和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是,仍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流通部门的一些管理者的思想观念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二是很多国有生产资料流通企业转换机制较慢,管理不力,从1993年下半年以来,有的出现亏损,近两年甚至出现全行业亏损。三是物流的整体技术水平仍然落后,例如准高速、高速列车今年才起步,由铁道部部主持的时速200公里及其以上高速列车综合试验至1999年年初才成功。四是物流系统中的“瓶颈”制约未完成克服,交通运输尤其是铁道运输仍然比较薄弱。五是对减少环境污染重视不够,如包装材料在生产和使用中,回收利用不够,造成污染,尤其是塑料包装制品造成白色污染比较突出等等。 二、具有中国特色的物流现代化的内容 中国的基本国情是,幅员大,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技术落后,人均资源较少。经过48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综合国力有很大提高,有些部门的总量指标在世界上已位居前列。 落后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与一部分现代化工业并存,以大量的文盲、半文盲、文化水平较低的群众为基础的落后科学技术与少量的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并存,广大的经济不发达地区、贫困地区与一部分经济发达地区、比较发达地区并存。因此,中国物流现代化具有如下四个特点: (一)时间上的长期性。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实现现代化一般不需要太长的时间,如亚洲的一些新兴国家和地区,在五十年代或六十年代起步,至七十年代基本完成。但据中国国情,具有巨大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不能急于求成。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是于1964年12月在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而实际起步则是1978 年的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面完成大约要到21世纪中叶。包括在四个现代化之内的物流现代化,显然也要到那时才能全面完成。 (二)地区间的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历史上经济比较发达,改革开放以来,兴办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省五个经济特区和浦东新区,开放了沿海十几个城市,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开辟了经济开放区等等,现代化进程很快,大约到2012年,可以基本实现物流现代化,正如所指出的:“力争经过20年的努力,使广东及其他有条件的地方成为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地区。”至于中部和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应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特别是沿边地区还有对外开放的地缘优势,发展潜力都很大,可以加快开发,但完全实现物流现代化的时间要更长一些。 (三)技术上的多元化。由于中国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也由于各种货物具有不同特性并对物流有不同的要求等原因,在技术上应兼容必要的手工劳动、半机械化、机械化、半自动化和高技术自动化,形成多元结构。 (四)宏观上的调控性。物流现代化不仅需与全国的现代化建设协调,而且需要在地区协调。同时,各物流环节之间也需要协调,从而涉及到国家的总体规划、经济政策和技术政策,因此,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功能的同时,必须有国家的指导和扶持,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 基于上述,中国物流现代化主要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推进: (一)物流设施现代化。现代物流设施,是物资空间转移和在一定时间内必要停留的载体,时至今日,在数量上仍然不足,例如还有相当大的地区不通铁路,又如港口泊位不足和有的泊位装卸效率低,仍有压船压货的现象等等。可见要建立一个综合的高效的现代化物流系统和网络,仍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二)物流技术现代化。与物流设施现代化紧密相联,必须使物流技术高度化。仅就铁路运输而言,蒸汽机车占有较大的比重,时速较慢;电气化铁路1960年才从四川铁路宝成线上出现,至今也不过1万公里左右;准高速列车1999年4月1日已经起步,要在各中心城市之间建成高速、超高速铁路网尚需较长的时间;此外,需要建高速公路网,建立高效能的机场和港口,发展集装箱运输,建立立体仓库,利用改造废矿井作为地下仓库等等。 (三)物流信息系统现代化。信息在当代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在建立中国信息高速路的同时要着力建设物流信息系统。 (四)物流管理现代化。物流的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都应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在实现经济体制转轨和增长方式转型的两个转变过程中,应建立现代财务、成本、质量管理和科学决策制度;继续发展、配送连锁经营等新的物流方式和经营方式,发展集约型的配送制,推行佣金制,推进连锁经营的规模化、规范化;采用价值分析、价值工程、最低库存(Just-in-time inventory)甚至零库存等新的管理方法。 三、中国物流现代化对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12亿多人口,经济规模大,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潜在市场。仅就直接以物流为基础的商品市场而言,1996年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4614亿元,全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为35700亿元,外贸进口总额为1388亿美元。到21世纪初,中国将向世界提供将近7000亿美元的市场。中国物流现代化对亚太地区经济发展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与临进亚太地区的国际合作 首先,促进中国与接壤的周边国家的合作和开发。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促进澜沧江一循公河流域各国的合作开发。1996年8月底在中国昆明市举行的澜沧江一循公河区域经济合作第6届部长级会议上,一致赞同以泛亚铁路和中泰铁路为核心的东亚铁路网建设计划。也就是计划修建以新加坡为起点,经吉隆坡。曼谷、金边、胡志明市和河内抵达尾明的泛亚铁路,并计划修建支线通到仰光和万象,预计 2000年完工;同时计划修建以昆明为起点,经祥云。思茅、景洪、琅勃拉邦、万象、廊开抵达曼谷的中泰铁路,也将于2000年竣工;这就将中国铁路网和中南半岛铁路网联接起来。显然,这不仅将大大促进该流域的合作开发,而且将促进中国和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2、拆进图门江地区的合作开发。1995年 12月6日,中国、俄罗斯、朝鲜。韩国、蒙古五国代表在联合国总部正式签署了关于开发图门江地区的三项协定,即五国签署的(关于建立图门江经济开发区及东北亚开发协商委员会的协定》、(图门江地区经济开发区及东北亚环境谅解备忘录》以及中。朝、俄三国签署的《关于建立图门江地区开发协商委员会的协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积极支持这几个国际合作项目。中国物流现代化将有利于推动这一项目的实现。3、促进沿亚欧大陆桥有关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特别是俄罗斯及中亚各国与中国存在着资源互补、资本互补、技术互补、产品互补、人力资源互补、经验互补。地缘互补、基础设施互补等八种互补性,中国物流现代化无疑将推动沿亚欧大陆桥各国的合作开发。 其次,促进中国与太平洋诸岛国以及太平洋彼岸各国的经济技术合作。随着中国海运和航空的发展和现代化,有利于在平等互利、相互开放、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同上述各国的经济合作与贸易交流。尤为主要者有两个国家:一为与日本的经济技术合作。中日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人民有两千年的友好交往,改革开放以来,中日经济技术合作日益加强。二是与美国的经济技术合作。这种合作虽然在总体上得到不断改善和发展,但常受美方的重大干扰。今后只要对方按照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通过谈判解决争端,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物流现代化,中美的经济技术合作和贸易交流将不断扩大。 此外,应当指出,香港是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金融、贸易、航运、旅游、信息中心, 1997年 7月三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后,对加强中国与亚太地区各国的经济技术合作和贸易交流,将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二)促进亚太地区 的国际贸易 各种物流设施是外贸商品的载体,物流现代化将大大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1996年外贸进出口总值已经达到2899亿美元,比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长了13倍,平均每年递增 15.79o。在外贸总值中,对亚太地区的进出口值占有较大的比重,尤其是美国、日本、香港地区是名列前茅的三大贸易伙伴。 中国的进出口总值的快速增长,将对亚太地区经济发展注人活力,同时也影响国际市场行情,仅就中国的某些进口产品而言,如合成树脂(聚乙烯、聚丙烯等)、纸浆、谷物、大豆和棉花等的进口,由于数量较大,就曾经直接引起国际市场上价格上涨或停止下跌。预计在2000年,中国的进出口总值将达到4000亿美元,无疑将对亚太各国经济发展将提供新的推动力。 (三)促进亚太地区投资的旅游业的发展 中国物流现代化可以大大改善国内的投资环境,促进外商直接投资,截止1996年8月底止,中国批准的外资项目超过了28000个,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600亿美元,中国吸引外资最近已连续三年在世界上占二位,这一势头,正方兴未艾。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对亚太地区各国进行投资,也将日益增加。 物流设施中的交通运输部分,同时也可以运送旅客,其现代化可促进国内外旅游业的发展。 1996年中国的国际旅游创汇达102亿美元,与1978年2.63亿美元相比较,增长了37.8倍,18年来平均每年递增22%以上;国内旅游收人为1638亿元人民币,中国旅游业正在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此外,中国人出境旅游也与日俱增,其中多数是往亚太地区,尤其是往东南亚各国,可见也将促进亚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领导素质论文: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领导干部素质 论文关键词:市场经济 领导干部 素质 精神变换 论文摘要:社鲁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呼唤高素质的领导干部。文章有针对性地论述1市场垃济条件下的领导干部应具备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廉洁公正的高尚情操、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之相关的敬业精神、竞争意识、法制观念等素质。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是领导干部的素质。其领导地位决定了他们在市场经济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任何地方、任何部门、任何企业.领导干部都是各项政策的最终确定者和未来前景的设计者,并在很大程度上掌握着一个地方、一个部门、一个企业的命运。古今中外,无数事实充分证明,一个睿智、英明的领导者,可以宦民一方,可以搞活一个部门,可以拯救一个企业;而一个平庸的、蠢笨的领导者,则可能搞乱~个地方,搞垮一个部门,断送一个企业。因此可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挤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领导干部手中。这些人的素质高、能力强,领导得力,市场经济体制就会得到健全和发展;如果这些人素质低下,能力差,领导无力,甚或盲目乱抓,瞎指挥,则会严重影响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也可能使其遭到某种程度的挫败。 一、现时期领导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我们来说是一项全新的事业.一时的失误或缺陷在所难免。但是,有许多本不该出现的问题,却人为地出现了;本来完全可以避免的,却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诸如,一些企业的盲目上马.设备的重复引进.对外经济活动中的上当受骗,内部承包者的掼公肥私,以及一哄而起的股票热、经商热、房地产热、开发区热等种种“发热”、“发烧”现象。这些问题会直接导致企业效益不高甚至严重亏损.使国家财政收入减退,物价失控,社会治安混乱这些缘于对形势认识不清,把握不准、决策失当造成的失误.说到底,还在领导干部本身要么对中央政策理解不深.在落实过程中走形,要么认识上有偏差,在执行中没有及时予以纠正。那些因领导干部素质低下而形成的,备受群众指责的领导方式,归结起来约有以下几种: 一是照抄照搬,生吞活剥。不是因地制宜.制订符台本地区、本单位、本企业实际情况的发展规划而是盲目地敝样画葫芦.别^修集贸大市场他也修.别人建开发区他也建.别^搞房地产生意他也搞,结果往往是劳民伤财。使自己陷于被动的窘境。 二是心中无数,不求进取。不是积板迎接市场经济的挑战.锐意开拓新局面,而是消极地满足于过去那种“步子不大天天走.成绩不多年年有的老规程。没有想过发展战略,说不清未来目标,固步自封,远远落伍于时代大潮 三是摘形式,走过场。不是实实在在、兢兢业业地干些有益于群众的实事·以优异的成绩来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而是走形式,讲排场,以所谓的“新点点”、“新经验哗众取宠,谋图个人升迁结果是;为官一任,误事伤民 四是拉帮派,搞投机在责与权面前,不求责任,而是拼命抓权}对待人与事,不是想方设法谋事,而是掏空心思搞宗派}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不是抓机遇求发展.而是伺机寻求个人私利。总之,这种领导对工作敷衍,对同志猜忌,对上级瞒和骗。 五是急功近利,搞短期行为。只看目前.不计长远,但求能快出成效,早见“政续”,不管投入再大,收益甚微。 二、市场经济呼唤高素质的领导干部 当前,我们党正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逐步实现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转变。新的时期,新的任务,新的环境,对领导干部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在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1D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也一再强调:“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不动摇,保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不断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关键在于我们党,首先在于县以上党政领导干部。”②并指出:“必须全面提高现有领导干部的素质,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决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具有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领导集体③因此,大力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利的要求,已成为目前领导班子建设的当务之急。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领导干部应具备的素质 首先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取向,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具有很强的政治原则性.必须全面自觉地执行党的基本路线。要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能够在复杂多变的政治形势面前保持清醒头脑,旗帜鲜明地站在党和人民一边。特别是在关键时刻,能够处变不惊,临危不惧,力挽狂澜,稳定局势,及时把群众引向正确的轨道 其次,要有高尚的情操。这里的关键是“廉洁公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以公有制为主体,集体、私有、外资等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显着特点,基本形成市场开放,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局面。这样一来,就会有一部分领导干部与资金接触的机会更多,实际的经济权力比过去更大。而商品交换原则又极易诱发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因此,作为领导干部必须经得起这种考验,切实做到廉洁自律,清正为官,管好自己,管好家属子女.管好身边的工作人员,坚决抵制和惩治腐败,做端正党风的模范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运彳亍,更需要一大批不尚空谈的实干家,更需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更加需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调动、保护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热情。要像xl~d-.平同志所要求的那样,自觉地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领导干部,要悉心洞察民情,关心群众疾苦,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要像、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那样,为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B。 第三.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要学习建设有中国特邑的社会主义理论,能够运用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解决改革和建设中遇到的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要熟悉和掌握蠹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基本知识,在领导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领导、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薛能力其次要有一定的统揽全局能力。“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作为领导干部,只有垒局在胸,才能审时度势,高屋建瓴,把握事物发展趋势,及时作出正确的决策在实际工作中.要正确处理局部利盏与全局利益跟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要把握全局I必颁吃透本地区.本单位、本企业的实际情况.从而在领导工作中,统筹安排部署各个方面的工作.做到有条不紊。再次要有用人本领,自古至今,“得人才者得天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干部更要有容人容事的恢宏气度和兼取并蓄的政治胸怀。萄子有旬名言“君子善假于物”,④孔子云;“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一方面.要善于用^所长,尽可能发挥部下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要重视人才,广招人才,在用人上螭“五湖四海,不搞亲亲琉疏,只有这样,我们的事业会无往而不胜。 第四要有敬业精种。一是进取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没有现成的模武可资借鉴,只有勇于打破旧框框的束缚,大胆地甸,大胆地试,不断地撵索新路子;冲能保证甫场经济快速地向前发展,晟终将理想变为现实。二是长久性。专L-是千好任何事情的先决蒸件既在岗位上.就要力戒短期行为,不辜负党的信任和人民的重托。要排除一切干搬,安下丹L下根。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三是预见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千好一项工作,绝不能有丝毫侥幸心理,须经一番科学韵分析,严密的论证,并广泛征求意见。使计划不断充实完善议减少不必要的失误。 第五,要有广博的知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科技文化发展水平之上的经济。因此,作为新时期的领导干部.必须具备与之相适应的现代科学文化素养,了解当今世界科技革命的趋势。掌握科技进步的一般规律,自觉运用科学理论、科技知识科学方法来观察和处理问题。同时,在一定意义上说,市场经济也是效益经济。市场经济要求效率要高.节奏要恢.设备要精,信息要新,l管理要科学,用人要得当。所以,领导干部又必须掌握比较全面的知识,除精通业务.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管理学、领导学、信息理论等知识外,还要懂得心理学,善于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渊博的知识-会使领导干部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将比较容易地看清伺题的本质,迅速雨准确墙赴淫各种矛盾。 第六,要唷竞争煮帜。竞争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竞争促发展,竞争出效益竞争包括技术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产品的竞争,市场的竞争,当然还包括观=盘=的竞争谁的观念转变快.能跟上形势发展,他就可以走在别人前边,争取到工作的主动权。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竞争意识.摒弃封阿保守思想稽怕担风险的作风,确立机遇意识和时效观念。同时还要有危机感.随时使自己处于临战获态,以便大跨步地向前赶超要勇于创新,具有敢为人先.,敢胃风险的魄力,勇敢地面对挑战,荆吏竞争成为每个市场经济主体的自觉行动只有不停地竞争,才能不落人后,才能摆脱受销手的被动禺面,使我们的民族永立于世界强手之林。 第七,要树立法制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需要法律去规范和保障领导干部一方面要具有艟垒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善于通过法律手段来处理政治、经济等各种问题.自觉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要求从事领导工作和公筹活动另一方面又要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约束自己的部下和有关部门遵守法律规程秉公执法创遗出一种公平竞争、有和于各种经}弃成协共同发展的大环境、以充}}发挥市场经济的现有能量和巨大潜力,保证市场经济健康地向前发展。总起来说,领导干部应具备思想家、理论家的一些素质。我们知道.领导干部的领导活动·需要以创造性的思想、理论和政策.进行非强制性精神变换为前提换句话说.领导干部所从事的领导,主要是依赖于品格因素、知识因素、能力田素,感情囡素等这些非权力性的因素,进行非强制性领导;而不是这些以外的权力性因素即传统因素、职位因素、资历因素等来进行强制性领导领导干部首先应从思想上入手.提出代表群众意志与利益的先进思想.用以策划人们的精神变换,使之转迷为悟,减少盲目性,提高自觉性。领导干部的领导活动同时也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只有创造符合客理规律韵系统理论.才能指导人们的精神变换.使之顺理成章..成少失误固之.领导干部更应该是一个思想家和理论家.他不仅要提出自己的整套思想和具有创造性的理论,而且要将这种思想和理论变为切实可行的政策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教育群众.动员群众,达到启迪灵性、开发理性、把握规律、统一意志的目的.从而领导人民共同完成既定的远大目标。 领导素质论文:论领导者的能力和素质 摘要:领导者是领导活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和素质;领导的能力是指与领导职务相适应的,能够肩负起领导责任的主观条件;领导者的素质是指在先天禀赋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学习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在领导工作中经常起作用的那些基础条件和内在需要的总合。一个领导者只有把握了作为领导者应当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并在此基础上努力学习和加强锻炼,不断扬优除劣,才能使其能力和素质不断升华,逐步趋向完善,成为具有高效率的现代领导者。 关键词:领导者能力素质 自人类社会产生之始,领导现象也就相伴而生,这可以理解为是动物界的一种自然法则,只不过在人类社会里是把它权威化、神圣化了而已。“天下之事,必隶于天下之官,用天下之官,而后可以成天下事”,这句话足以说明“官”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这里所谓的“官”也就是现代社会里的领导者,在动物界里只要身材高大、体格健壮、力量超群就可以成为他们的霸者。而在人类社会里,人除了具有所有动物均具有的欲望性外,还具有人类特有的情感性、智慧性、文明性和高级性,由此决定了人类社会始终处于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向前发展的状态中,在人类社会里对领导者就提出了更趋合理和更高的要求,已不仅仅满足于身体的健壮,作为领导者应具备一定的能力和素质。 能力是指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领导者的能力是指与领导者职务相适应的能够肩负起领导责任的主观条件。或者说,是领导者基础素质、思维方式、实践经验,以及对领导方法、技巧的把握程度在实施领导行为过程中的综合表现。领导者的能力是一种把内在综合素质外化为有效行动的能力,是一种适应外部环境并与环境互动的能力,是获得被领导者认同并与被领导者互动的能力,是领导与管理能力的结合,当前领导者的能力重要的是学习创新和超越自我的能力。具体而言,领导者的能力应包括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两大类,其中创新能力包括洞察力、预见力、决断力、推动力、应变力和辩才力;综合能力包括信息获取能力、知识综合能力、利益整合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自我超越能力。 创新能力对于领导者来说是特别重要的,这是因为领导活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首先,从领导的一般含义来看,领导就是带领和引导。它意味着特定历史条件下和复杂变幻的环境中正确地选择行为目标和行为步骤,这当然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其次,从领导活动最重要的环节即决策这个角度上来看,凡属重大的战略决策,以及相当部分的策略决策,都要求有创造性思维。当决策成为必要时,就意味着决策者面临着这样一些情况,即如果继续墨守陈规,情况将恶化;或者遇有新的机会,这机会甚为重要,稍纵即逝等。这就是说,决策总是要变革现状、开创未来,因而包含新的目标、新的措施或新的步骤。再次,从我们事业的性质来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业,对这样一种事业进行领导,是没有现成规范可以遵循的,它必然要求我们做许多创新性的工作。 领导者的创新能力有多种具体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洞察力,这是一种敏锐地、迅速地、准确地抓住问题要害的能力。大量的关于创造问题的研究告诉我们,创造始于问题,历史上所有做出过重大创造的人,都是在特定领域中首先意识到问题所在的人。正确的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成功解决问题的一半。这里的全部困难在于,问题常常是隐藏在纷繁复杂的现象背后,因而难于识别。许多人正是因为不能看出问题或看错问题而无所作为,甚至犯错误。作为领导者要勤于实践、勤于思考,要锻炼出一双“洞若观火”的慧眼,在工作中敏锐的识别问题。 预见力,这是超前地把握发展超势的能力。如果不能对事物的发展规律和趋势作出准确的判断,任何创新都是无从谈起的,因为我们的所谓创新,并不是一种主观任意的行为,而是在客观存在的所有可能中准确地把握住最有可能发展为现实的那种可能。预见力是洞察力的向前延伸,如果说洞察力是对现有关系的直觉力,那么预见力就是对未来关系的想象力。凡不能大胆想象和正确想象的人,都是缺乏创造力的人。 决断力,这是迅速作出选择,下定决心,形成方案的能力,也就是实际决策能力,在领导决策过程中,每作出一种选择,都必须与机会、风险、利害、压力、责任等问题相牵连。所以,决策者必须要有当机立断的魄力与胆略。优柔寡断、患得患失,瞻前顾后、举棋不定等等,作为领导者都是必须避免的。 推动力,这里指的是善于激励下级以实现创新意图的能力。这种推动力具体表现为领导者的感染力、吸引力、凝聚力、号召力、影响力以及个人魅力。领导者的这些“力”是从何处得来的呢?来自于领导者对自己严以律己、大公无私,对下级公平、公正,多给下级以赏识、尊重、表扬、肯定多余批评,随时给下级一种通过努力就能实现的理想并及时给予赞赏,让下级随时感受到怦然心动的激情,谁能这样做,谁就能具有无穷的推动力。 应变力,这是一种在事物发展的偶然性面前,善于随机处置的能力。客观事物是复杂的,领导者的认识能力和预见能力再强,也不可能完全预见事物发展变化的所有可能性。偶然性总是存在的,突发事件也常常是难免的。这就要求领导者必须具备处变不惊、临危不惧、随机应变的能力。 辩才力,这里指善于识别和启用人才的眼力。古人云:“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需待七年期”。这是说的知人之难。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唯亲是举,唯利是举已是司空见惯,但作为社会主义阵营里的领导者要拥有“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胸怀,切不可让世人发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的悲叹! 领导者的综合能力具体内容,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获取能力,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领导者的决心和政策,是在详尽周到地了解情况并对情况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后才形成的。在这里,充分地占有信息是基本前提。对于带有全局性的重要决策来说,领导者特别需要具备广泛获取信息并对其进行综合加工的能力。 知识综合能力,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各学科间的相互交叉与渗透。领导者需要具备科学的头脑和较高的知识素质,就不能不掌握多学科的基础知识。要对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有深刻认识,还要能够综合运用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于具体的实践之中,只有这样,领导与决策,才能朝着科学化方向发展。 利益整合能力,无产阶级政党及其领导者没有不同于广大群众利益的自身特殊的利益。他们是为实现群众利益而掌握权力并进行领导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利益的多元化是值得注意的趋势。领导者的重要职责,是要把分散的、甚至是有冲突的利益要求整合为利益共识,并据此制订政策。领导者要具有利益整合能力,善于进行利益综合。但这里绝非是指整合、综合领导者个人及领导集团利益的能力! 组织协调能力,领导者的重要工作,是要保证系统内的各个要素处于良好的配合状态,以获得高一层次的整体合力。这就是要求领导者在具体工作中必须指挥有方、层次分明。要善于团结各方,清除障碍,化解矛盾。这种组织协调能力,本质上就是将各种积极性综合在一起的能力。 超越自我的能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民主与法制成为政府执政主题,人们对领导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领导者在工作生活实践中要具有不断超越自我的勇气和精神,不断同“自我”作斗争、作决裂,做一个明智的、明白的领导者,这是领导者的领导水平不断得以提升的基础。 素质是指事物固有的性质和特点。领导者的素质,是指在先天禀赋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学习和锻炼而形成的在领导工作中经常起作用的那些基础条件和内在要素的总合。在领导学理论的研究中,人们一般把领导者的素质分为政治素质,知识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 领导者的政治素质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领导者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社会主义的领导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决策者、组织者和指挥者,是社会组织的掌舵人。历史反复证明,倘若领导者领导错了方向,就会贻误和危害领导工作,招致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失败。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社会组织能否经受住改革开放的考验、国际间合作与冲突的考验、能不能沿着正确的航道前进,会不会走到歧路上去,等等,这些 都与各级领导者有没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有直接的关系。坚定的政治方向,就是在人类社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的领导者应旗帜鲜明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同一切动摇社会主义信念,削弱人民民主专政,削弱党的领导,背离马克思主义轨道的“左”的和“右”的倾向作斗争,努力把自己锻炼成为坚定的、清醒的马克思主义者;第二领导者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如何正确对待和使用人民所赋予的权力,是执政为民还是以权谋私,这对每一个领导者来说,既是严峻的考验,又是能否搞好领导工作的中心。老一辈无产革命家同志曾说过:“领导就是服务,领导人民就是为人民服务。” 领导者的知识素质,首先要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就是要熟悉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x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思想,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科学真理,是我们搞好领导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其次,要具有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长于思辨。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我们应当尽可能用全人类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领导者除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外,还应当努力学习和掌握各自领导范围内的专业知识,成为有关领域的行家里手。 领导者的道德素质,领导者应具备怎样的道德素质呢?我认为首先要做到十个字即:仁、义、礼、智、信、勤、俭、忠、孝、廉。因为这是作为人最起码的道德良知,做不到这十个字,其它都是空的、假的。 仁就是要拥有一颗仁爱之心,要具有同情心、爱护和帮助他人的思想感情。 义就是要拥有一颗正义之心,为了人民的事业,人民的利益要做到义不容辞、义无反顾,要具有敢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 礼就是要拥有一颗敬畏之心,在工作生活中要互相敬爱、互相礼让,永不忘记对先烈、先辈们的怀念,要怀畏惧的心情去完成工作任务,工作任务才能得以顺利完成,要具有勇于承认错误的勇气。 智就是要拥有一颗智慧的头脑,对人、物、事要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要明智,所做判断不能受自我好恶的左右。 信就是要拥有一颗诚信之心,做到言必信,信必行,行必果,诚信可以带来无数朋友,可以带给你无穷个人魅力,一个缺失诚信的人或组织,是不可能成为好的领导或机构的。 勤就是要具有勤奋、勤恳、勤劳的个性品格,缺少这种品格的领导者他们带领的队伍绝对是懒散的、缺乏战斗力的队伍。 俭就是要做到爱惜物力,不浪费财物,生活俭朴,轻车简从,这是一种优良的品质,作为领导者如果不注意俭省,那他周围就会孳生各种各样的歪风邪气。 忠就是要拥有一颗忠诚之心,忠诚于家庭、忠诚于朋友、忠诚于领导、忠诚于事业、忠诚于祖国,忠诚于人民、忠诚于民族。没有忠诚之心的人是会背叛他的家庭、他的朋友、他的领导、他的祖国、他的人民的。 孝就是要拥有一颗孝顺之心,孝顺自己的父母、长辈,试想一个连父母都不孝顺的人,你还能指望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吗? 廉就是要拥有一颗廉耻之心,要具有廉洁的操守和知羞耻的感觉,做到廉洁就不会损公肥私,就不会贪污,领导者没有贪污腐败的行为,社会风气就会干净清明,“官清则民安”,就是这个道理。知羞耻的感觉就不会狂妄自大,自以为是,就不会到处伸手,就不会为非做歹,就不会违岗违纪,社会就会是一个充满礼让的社会。 领导者的心理素质,要求具有敢于判断的气质,竞争开放型的性格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在危险、风险、困难、突发事件等等面前需要领导者具有敢于决断的气质,缺乏这种气质,前怕狼后怕虎就会坐失良机,但同时必须具备大公无私的品格,因为在做出某项判断后,有可能会丢掉头上的乌纱帽,现在条件下的领导者,一般都要求具有竞争开放型的性格,这是因为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组织所面对的环境挑战非常严峻,凡不能迅速适应客观环境和外界变化的组织和领导,都不可避免地要被淘汰。领导者必须锻炼自己具备坚韧不拔、百折不挠、不畏强暴的坚强意志力,才能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侵袭,各种欲望的诱惑,当面对危险、困难、敌人时才敢挺身而出,也才有可能将理想和信念付诸行动并到达成功的彼岸。 一个领导者,只有把握了作为领导者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并在此基础上努力学习和加强锻炼,不断扬优除劣,才能使其能力和素质不断得到升华,逐步趋向完善,成为具有高效率的现代领导者。 领导素质论文:浅论新农村建设视域下乡镇领导干部素质问题研究 【论文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乡镇基层;领导素质 【论文摘要】乡镇基层领导作为我国领导干部队伍的重要组织部分,他们的领导素质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和农村经济社会进步。目前我国乡镇基层干部素质总体是高的,但部分干部还存在着思想观念陈旧、文化程度不高、能力素质较差、政策落实不力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有其深刻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拓宽用人视野,抓好选拔培养工作;加大培训力度,多渠道对农村干部进行素质教育;加强实践锻炼,提高能力素质;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执政的本领;完善各项制度,严格监督管理。 广大乡镇基层领导干部是领导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骨干力量。在我国长期领导队伍建设过程中,乡镇基层领导干部素质得到很大提高,总体上是好的,他们长期工作在一线,为推动农村改革发展付出了艰辛劳动,作出了很大贡献,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要客观地看到,农村基层于部队伍的整体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一些乡镇基层干部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的问题。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之下,我们必须认识到提高乡镇基层领导干部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找出乡镇领导干部队伍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乡镇领导素质,以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一、当前乡镇基层领导干部队伍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乡镇基层领导文化素质较低、学习能力不强 对某乡农村党员的调查显示:党员总数809人,其中高中文化程度98人,占被调查人数的12%;初中文化程度436人,占被调查人数的53.9%。其年龄结构分布为25岁以下12人,占被调查人数的1.5%;26—35岁45人,占被调查人数的5.5%;36—45岁131人,占被调查人数的16.2%;46—50岁101人,占被调查人数的12.5%;51—55岁158人,占被调查人数的19.5%;55岁以上362人,占被调查人数的44.8%。这种学历低、老龄化现象导致乡镇领导工作方法落后,部分基层干部习惯于靠行政推动来开展工作,对新事物、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低;面对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对党的基本路线贯彻不力;工作放不开手脚,迈不开步子,跟不上时代步伐;遇到具体问题不知如何处理,缺乏协调干群关系的能力。 (二)“公仆”意识淡漠,党性原则不坚定 一些乡镇基层领导干部缺乏爱民之心,在工作中片面追求个人利益而不能严格要求自己,放松了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改造;存在非党意识和天命思想,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没有入党,做事不讲党性原则,拉帮结派,彼此说坏话,相互拆台;领导班子成员各存私心,对对方的所作所为耿耿于怀,彼此不能容忍对方;帕金森现象严重,彼此制造工作,遇事推诿扯皮,缺乏全局意识;勾心斗角,斤斤计较,好大喜功,欺上瞒下,唯我独尊,个人英雄主义严重;不琢磨事,只琢磨人,不是想把事情搞好,而是害怕别人超过自己;排除异己分子,结党营私,拈轻怕重,把方便留给自己,把困难交给别人,引起农民群众的强烈反感。 (三)思想观念陈旧,法制意识不强 有的乡镇基层组织涣散,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一些基层干部革命意志消退,精神萎靡不振;有的干部工作思路不清,满足现状,不求讲步,政绩平平;一些干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工作方法、文化科技水平、依法行政能力等不适应形势的要求。一些地方的乡镇领导干部不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在地方管理中采取土政策,常常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软磨硬泡、拒不执行”;不懂管理知识,仅凭经验和爱好进行管理,行为缺乏科学性;不能实施知识管理和依法行政,认为“当官不为财,请我也不来”、“一朝权在握,便把私来谋”、“有钱能使鬼推磨”;理想信念动摇,信奉“票子打天下”,“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信奉“世间人情重如山,朝中有人好做官”,“经济利益最实惠,理想信念不足贵”;不管法律容许与否,只要有利就干;拉帮结派,挑弄是非,参与迷信活动,甚至成为农村涉黑组织的保护伞。 (四)服务水平偏低,能力有待完善 有些乡镇干部政策水平不高,能力缺乏,思想上没有做到与时俱进。遇到新问题,还是用老办法、老手段来应对,解决不了层出不穷的诸多新问题。有时由于方法不对路,工作粗暴,容易引发干群矛盾,使群众产生抵触情绪,从而造成好心办不成好事。此外,个别基层干部办事不公开、公正、公道,停留在做表面文章,甚至于糊弄村民、以权谋私。所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乡镇基层领导干部在村民中的形象,使得群众不能信任基层干部,从而给国家政策的落实执行、给农村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设置重重障碍。 (五)某些乡镇领导干部存在腐败现象 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少数乡镇基层干部严重脱离群众,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思想严重,有的办事不公、处事不当。一些地方乡镇干部对经济发展漠不关心,却对图谋私利、损公肥私十分内行,比如对农民微薄的收入也想通过各种方式装入自己的口袋;如果村中没有收入,就会把大量的土地、水塘收归集体所有,再以各种形式承包给村民,自己在承包中搞不可告人的幕后交易,从中渔利;利用手中权力公报私仇,在分责任田、宅基地以及其它事情上故意刁难村民,以权谋私,侵犯群众利益,特别是在宅基地划分、计划生育指标安排、土地和集体工副业项目承包上,不能一碗水端平,搞优亲厚友。个别人甚至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牟取私利,在用电用水、税费缴纳、土地承包和子女安排上,为自己捞取好处。对群众则不给好处不办事,失去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有的乡镇基层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伤害了群众的感情。极少数干部为政不廉、腐化堕落,在群众中影响极坏。 二、乡镇基层领导素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思想重视不够,缺乏理论学习 某些乡镇领导干部对于开展农村工作实际上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做事情表面上雷厉风行,但暗地里却隐藏有退路。对于学习,无法在思想上引起足够重视,由于缺乏学习,当然会导致文化知识素质偏低,无法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少数干部即使参加一些理论培训班,也想方设法逃避考试或者让别人代考,违反考试纪律,而自己对问题的严重性却全然不知。正因为思想不够重视,自己又不愿意学习,所以导致整天糊里糊涂,没有法制意识,没有理论水平,没有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没有事业心,群众信任度低。某些乡镇领导干部具有小农意识,小进则满,固步自封。正因为容易自满,所以常常会表现出一些无知和轻浮的行为,造成实际素质偏低。少数农村干部以身试法、以权压法、以权废法,造成缺乏相应的法制素质。 (二)忽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理想信念偏离正轨 如前所述,一些地方的乡镇领导文化水平很低,没有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关于世界是什么样的、到底有神还是无神、农村发展要靠什么等基本问题的认识上产生封建迷信思想,烧香拜佛、供奉财神,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坑。正是因为缺乏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才导致其想问题、办事情不足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正确的群众路线,而是从个人的主观意志出发,随心所欲,好大喜功,不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 (三)基层工作问题复杂,存在各种制约因素 客观来看,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地域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多样,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水平也干差万别,乡镇干部实际开展工作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农村处于最基层,实际工作是“上面千条线,下边一根针”,各种各样的任务往往都压在农村和农民头上。改革开放后农民的自由度逐渐提高,农村的生产经营活动呈现出分散性的特征,乡镇干部说话农民常常愿意听。事实上,农村工作是硬性工作,有硬性指标,乡镇干部容易出乱子、出漏洞,比如计划生育工作就常常使基层干部十分头痛,搞不好会使工作显得很被动。从乡村关系的角度看,乡村关系复杂,各种人际关系和权责利关系无法协调摆正,使乡镇干部表现出实际素质的缺乏。 (四)干部选用存在弊端,管理体制供给不足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结构转型和经济体制转轨的时期,制度供给不足成为突出的问题。一些地方的组织部门盲目排外,选拔任用和培养基层干部的时候只用亲戚朋友,把其他人当作外人不予使用、培养和推荐。另外,村干部选举过程中外在干预因素过多,往往导致村民选不出称职的干部,从而失去村民对于部的信任。一些农村地区出现家族式治理结构,导致在选才用人时呈现出“自家人、自己人、外人”界限清楚、泾渭分明的局面,不到万不得已不用“外人”。有些农村地区在村干部的直接选举中,宗族帮派势力插手,行贿受贿拉选票,这样选举出来的干部往往素质低下。少数农村地区甚至存在买官卖官现象,导致有经济实力的人成为了村干部,致使干部实际素质十分低下。也有少数地方的农村选举干部的时候实行“抓阄”当村干部,“轮流”做官,更换村干部像走马灯一样,越选干部素质越低。 三、提高乡镇基层领导干部素质的途径 (一)强化教育培训,为提高乡镇领导干部素质提供有效的教育手段 要提高乡镇干部的素质与能力,使他们不断适应变化了的形势,其基本途径就是教育培训。一是培训体系网络化。在教育机构方面,建立以县委党校、乡镇夜校为主场所的政治素质培训网,建立以农函大、农广校为基地的实用技术培训网;在现代技术运用方面,建立以县政府为核心、乡镇为支点、村委为终端的信息技术网;在宣传教育活动方面,建立以县委为领导核心、各有关部门协助、各社会团体参与的大宣教网。二是培训方式多样化。如专家点拨、考察学习、挂职锻炼、自学提高等形式,而且还必须大力提倡到市场上去提升干部素质的培训方式。三是课程设置科学化。开设理论课程,提高乡镇干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开设德育课程,有针对性地解决乡镇干部存在的认识问题,保持廉洁性;开设地方课程,帮助乡镇干部寻找发展突破口,提高引领发展的能力;开设市场经济课程,使乡镇干部懂市场、懂经济;开设选修课程,使干部根据自身特点、兴趣爱好,掌握几门实用技术。总之,通过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培训,才能造就一支能驾驭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型乡镇基层干部队伍。 (二)更新观念,做新型现代领导干部 现代领导干部要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形势日新月异,对乡镇领导于部的创新和应变能力提出新要求。当前乡镇干部最重要的是要树立市场意识、群众观念、法律意识。一是市场意识要强。农业市场化是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的根本区别。发展粮食生产、多种经营、乡镇企业,都必须了解市场,把握需求,以市场需求为第一信号组织生产和经营。乡镇领导干部要了解市场、管理市场,又要善于利用市场手段管理经济、发展生产。二是群众观念要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的思想路线和工作路线。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紧紧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发挥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赢得广大群众的信赖和支持。切不可作风粗暴、方法简单,特别是事关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一定要走群众路线,体现民主管理科学决策的要求。三是民主法制观念要强。目前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态势良好,农村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增强,民主渠道畅通。这就对乡镇基层干部的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提供了条件,乡镇干部的民主管理能力和水平受到普遍关注,乡镇干部的法制意识、依法管理和依法行政的能力水平直接影响着党在基层的执政能力和管理水平。 (三)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做好乡镇基层干部的选拔、任用和管理工作 要结合农村工作实际,引入考核、奖惩、竞争机制,对现有农村干部进行考核、评议,对于那些政策水平低、领导能力差、作风不正、不称职的干部,该调整的调整,该撤职的撤职。对于滥用职权、违法乱纪的少数干部决不姑息,坚决查处。大力宣传、表彰和奖励能够带领群众致富、作风正派、群众拥护的乡镇基层干部。在乡村基层干部选拔上,注重选拔那些有文化、善动脑、相信科学、勤劳致富的青年农民充实到村干部队伍中来,重视从优秀的村干部中培养和选拔乡镇干部。要支持和鼓励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兼优、年富力强的机关干部、军队转业干部到乡村工作。另外,通过考核、考试从应届大中专毕业生中选拔优秀毕业生充实到乡村领导岗位,是提高农村干部文化素质、优化年龄结构、培养年轻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又一重要途径。 (四)完善乡镇基层领导干部的考核、监督机制 一是建立乡镇基层干部思想素质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对乡镇基层干部思想素质的考核,必须严格把好选拔任用干部的政治关,包括把握好乡镇干部思想素质的总体要求,制定好乡镇基层干部思想考核的具体标准。按照总原则制定相应标准和具体要求,细化考核内容,以利操作。二是建立乡镇基层干部监督责任机制。对乡镇基层干部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并落实监督责任,是提高乡镇基层干部素质的重要环节。应加强上级组织对乡镇基层干部及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加强基层支部书记和村民委员会成员的相互监督;落实各部门对乡镇基层干部的监督责任制;重视群众监督、人大政协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三是积极推进政务财务公开制度,强化农经站职能,定期对农村财务进行审计和指导。同时充分发挥理财小组的作用,强化对乡镇基层干部的财务监督。 领导素质论文:坚持以人为本提高领导干部素质 论文关键词:以人为本 政治文明 领导素质 论文摘要: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领导干部素质中应有的一项重要内容。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领导干部要提高“人本”素养的迫切性更应提上“日程”。我国历史上素有优良的“人本”渊源,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中“人本”思想至今仍起着指导作用。部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脉承“人本”之优良传统。践行“人本”之服务理念。 回溯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在一定程度上说。一部社会进步史其本质亦即人的进步史。人是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最富于革命性的要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人们的素质、智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人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同时还是推进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伟大力量源泉。因此,国家要管理好,社会要发展快,不能不以人为中心,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邓小平曾说:“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我们认为。这里的“人”既包括了领导客体又包括领导主体。把“四个能不能”归因于“人”,充分说明了人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人的素质如何将会影响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并强调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其中。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这个“人”,是人民群众。这个“本”,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2】。因此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因此,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对领导的“人本”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当前领导干部提高“人本”素养的导向与旨归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领导干部“人本”素养的提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里的“本”、“基”、“源”,说到底就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着眼于人民性。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4】。可以说,“人本”理念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得到了最为本质的体现,这是当前领导干部所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导向。领导干部在学习和贯彻这一重要思想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成为“行动的伟人”,“知”很重要,“行”更重要。因此,对领导干部能不能“代表”,怎样“代表”,在多大程度上“代表”等都要进行理性地再审视,否则就会出现“代表”不好甚至“代表”不了的情况。 2.政治文明建设与领导干部“人本”素养的提高 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政治文明是指人们改造社会所获得政治成果的总和,一般表现为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中关于民主、自由、平等、解放的实现程度。……在这些制度中,人们的民主、自由、平等的权利实现程度相应获得新的提高,这就是政治文明的进步[5】。可以说,人的全面发展是政治文明的最高境界【6】。因此,政治文明的核心和终极追求就是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平等,其制度的出发点是平等而不是人为地制造等级差别;其政治行为所体现的也是平等,是以人为本而不是官本位,不是高高在上地俯视人或蔑视人[7】。试想,一个领导干部本身各种文明意识淡薄,不能够很好去尊重普通公民的各种基本权利,甚至是以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去压制他们,出现老农在乡政府内被乡干部喂大粪的事件,七旬翁倒地A./Jx时无人问的怪事。像这样的领导本身就不是一个“文明”的领导,他们的行为与政治文明也是格格不入的。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领导干部“人本”素养的提高 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要在21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的小康社会。相应的提出了“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8】等目标。这些目标指明了努力方向,也都具有重“人本”的特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民的“小康”,是切切实实的“小康”,而不是云南筲箕凹村不通路、不通水、不通电话、不通电视,戴“小康帽”过穷日子;也不是粤北山区英德市在“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的“执政思想”指导下,号召农民借钱建别墅的“透支小康”;更不是个别领导,通过“腐败路”自己先奔“小康”。这些“小康”抹黑了“人本”色彩,与十六大精神是悖道而驰的,最终会丧失人心。 4.反腐倡廉与领导干部“人本”素养的提高 腐败行为是对“人本”理念的悖反。因此,腐败一直为民众所诟病。腐败现象是造成领导在人心方面“失分”最多的点。“调查显示,96%的市民关心反腐倡廉的报道,32.5%的人认为社会反腐倡廉呼声日渐高涨,29.8%的人认为中国反腐倡廉任重道远。”为什么人们会如此关注腐败的问题?因为,“本来,人民公仆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已经成为人们熟悉的、习惯的、最基本、最广泛的政治行为方式,因而对任何腐败现象的出现人们都会很敏感,会更加不能容忍。”而且,“当腐败达到一定程度时,人们的上进心和创造力就会被窒息,从而使社会生产力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人的因素失去生机,最终破坏生产力的发展。”【9】因此,曾严肃地说:“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l0】回顾2003年以来李嘉廷、程维高、刘方仁、田凤山、王雪冰……众多省部级高官或判刑或双规审查,“谁来监督第一把手”的命题被广泛提出。被世人称为“反腐败条例”的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 ,其最引人注目的一点是透露了这么一个信号:党内监督要从中央和最高层开始。坚定反腐决心、加大反腐力度,对领导干部队伍进行激浊扬清是政府体现公权力,提高公信力的亲民之举。“廉者,政之本也:民之表也;贪者,政之祸也,民之贼也。”一连串高官落马警醒领导干部要能够“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要做到“位尊不泯公仆心,权重不移为民志”。否则,领导就有可能成为希腊神话中依靠大地母亲的神力可以所向无敌,一旦离开大地母亲就变得不堪一击的英雄“安泰”。 以上几个方面是当前领导干部培养和提高自身素质,尤其是政治素质所必须具有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导向,也是其所必须坚定的信念立场和价值取向。而这几个方面都要求领导干部具有浓厚的“人本”理念,可以说,“以人为本”作为一根红线贯穿始终,这就使领导干部提高“人本”素养增添了紧迫感。 二、领导干部提高“人本”素养的诉求路径 1.历史上的“人本”理念探渊厘析及其价值再开掘 人本精神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历史上各时期都有体现。道学的基础和逻辑结构是以人为本,道家管理的核心在于“固本”。何为“本”本者,民也,人也。“民者,万世之本”,“民为政本”。毫无疑问,人民是管理的根本。……所以老子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在儒家学说中,重民、民本、民贵思想一直是其基本的理论演化逻辑和重要的理论目标。【l1] 尚书·五子之歌)中有“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春秋·谷梁传)也提到:“民者,君之本也。”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提倡“仁爱”论。“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君以民存,亦以民亡”。 孟子·尽心下)也指出“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而这三宝中,人民又是最重要的,故“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到了汉代继承先秦的“民本”思想传统并有所发挥。著名的 吕氏春秋)中有:“主之本在于宗庙,宗庙之本在于民”,“人主有能以民为务者,则天下归之矣”,西汉贾谊提出“民为政本”的思想,认为民为国本,主张爱民、利民、乐民、富民,在其著作 新书)中多有体现,如“闻之于政也,民无不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夫民者,万世之本也,不可欺”。魏晋时期(三国志 中有云“夫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民安则君安,民乐则君乐。”唐太宗李世民认为治国应是“国依于民”,正是有了“君舟民水”的警示才有唐朝的“贞观之治”。宋学家程颐认为:“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人心悦服为本”。清朝君王依然不敢忘“本”,本着“以养民为本”的思想也留下了“康乾盛世”的美谈。清末是个动荡的时代,可民本思想并未消弭,反而成为中国近代民主运动的思想武器。揭开近代中国民主运动序幕的康有为就说:“国之所立,以为民本”,“故民为本君为末,此孔子第一大义,一部春秋,皆从此发”。梁启超也说:“春秋大同之学,无不言民权者,盍取六经中所言民权者编辑成书,亦大观也”。【]革命先驱孙中山同样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古训引发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上述各种专著和人物思想无不闪耀着“人本”理念的朦胧光辉。由于受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限制和阶级利益关系的缘故,需要对上述民为邦本、顺从民意、爱人贵民的思想及重民、爱民、利民、富民的主张进行扬弃,接种其中的“合理内髓”与“良性基因”,这对提高领导干部的“人本”素养是不无裨益的。诚如所说:“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l3] 2.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中的“人本”思想及其现代借鉴 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对现代领导实践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其中也包含了许多“人本”理念的真知灼见。无产阶级领导思想的奠基人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的领导本质是为人民服务,无产阶级领导者应当是“社会的负责的公仆”。列宁在1922年的一份政治报告也说到:“在人民群众中,我们到底是沧海一粟,只有当我们正确地表现人民所意识到的东西时。我们才能管理。”[x4]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不断总结领导经验,批判地继承了我国历史上优秀的领导思想,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曾在延安 解放日报)发表了题为(1945年的任务 一文中指出:“我们的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务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并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惟一宗旨。在著名的 论联合政府)一篇文中,提出:“应该使每个同志明了,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15]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也直言:“什么叫领导?领导就是服务。”[x6】‘(共产党)它之所以成为先进部队,它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群众,正因为,而且仅仅因为,它是人民群众的全心全意的服务者……。”【l’第三代领导人也十分重视领导的素质问题。在(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中指出:“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素质,已经成为摆在全党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不论做什么工作,作为党的干部首先是领导干部,都要具备基本的政治业务素质”。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努力实践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特别是工农群众,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当前提出的以“坚持以人为本”为本质和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本身也就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新一届政府在执政理念上的升华。科学发展观的落脚点在“人”。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因此,要始终坚持为民的政治立场,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自觉把实现人民利益寓于发展的全过程,让群众及时享受到发展成果[1sJ。 三、领导干部提高“人本”素养的试金石——求真务实 可以说,没有“以人为本”服务理念的领导在“舞”权力这柄“双刃剑”时极易刺伤自己,更重要的是会伤及民心。以人为本即领导之本,只有以人为本的领导才合乎领导的社会性,才能赢得人心,真正成为所处社会系统需要的领导。行政管理的最宏伟、最远大、最现实的组织目标就是兴国安邦、国泰民安、民富国强。要最大限度地实现这一宏伟的行政目标,最是本质、最核心的问题,是要确定行政管理的中心思想.就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行政思想,即振奋人的精神。挖掘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升华人的境界[19]。在 尼克松论领导素质和作风)一文曾指出:领导者“在思考和行动上保持适当平衡的时候.也就是领导艺术趋向炉火纯青的时期。”我们认为.领导干部要提高“人本”素养:一是要务实践行。“人本”理念是进行具体实践的指导理念,最终要落实到领导具体工作中,贯穿始终,是“人本”而非“口本”。特别是行政领导干部要克服行政不作为和行政随意性现象,弃绝以人为本的作法。 二是领导干部“人本”素养的提高也要与时俱进。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场合、不同工作对象,“人本”体现方式不同,不一定就要大举措,务实的“人本”细节就是“人本”理念的进步。只有做到这些,才能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领导水平。 领导素质论文:浅论“三个代表”是领导干部素质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论文关键词:“三个代表” 领导素质 现代化 必然要求 论文摘要:面对新的世纪,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担负着领导我国人民耙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继续全面推向前进的历史重任。圆此,领导干部素质是否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对于我国各项事业的兴袁成败至关重要。领导干部要具有积极的进取精神和创新能力,更好地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要具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和价值取向,更好地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民主观念,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总之,领导干部要努力实现领导素质的现代化。 领导干部素质是否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对于我国各项事业的兴衰成败至关重要。各级领导干部应当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增强自身素质,走在时代前列。 一、要具有积极的进取精神和创新能力.更好地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在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必然要改变过去那些不符合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管理模式,代之以先进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管理模式。现代领导者应当更加敏锐地把握先进生产力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并在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体制基础上采取切实而有效的应对措施。如果不是这样,而是闭目塞昕、固步自封,对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茫然无知,就难以领导人民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事业。更好地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们应当做到:①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首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过去二十多年,我国生产力和整个经济建设的发展是比较快的。我们迈人新世纪后特别是前十年,更应当有一个较快的发展。只有国民经济在新的基础上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才能保证实现十五大确定的跨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才能更有条件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生活中遇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才能在经济全球化趋势迅速发展的情况下保证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更加主动的地位。②必须更加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生产力的发展,总是要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断提出与其相适应的要求,领导者应当密切注意、深入研究现阶段生产力发展反映的新情况、提出的新要求,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路;同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发展的今天,既要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又要始终注意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金融安全。③必须更加自觉主动地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当今世界,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正在蓬勃兴起,迅猛向前,给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量,对人类的进步产生着深刻的社会影响。当今世界各国都在抓紧制定面向新世纪的发展战略,争先抢占科技、产业和经济的制高点。面对这种态势,现代领导者必须高瞻远瞩,不断创新,顺应潮流,乘势而上。 二、要具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和价值取向,更好地代襄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中国社会的现代化离不开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其主体内容就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创建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文化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塑魂工程,是时代精神的升华过程。现代领导者应当按照现代化事业与现代人生活的丰富内涵和相应要求,升华思想境界,提高文化品位,更好地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此,①必须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之所以必须坚持,因为它是人类优秀思想文化的结晶,不但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而且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之所以必须发展,因为它始终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不仅十分重视变化的客观实际,而且时刻追踪丰富的现实生活。作为领导者应当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不断形成新思路,开拓新局面。②必须努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一切优秀文化传统。现代领导者应当对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富贵不淫、贫贱不移”.“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精神赋予新的时代内容,继续发扬光大;应当从中国古代哲学、文学、历史学、军事学等方面吸取丰富营养,加以创新发展,以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领导水平。③必须认真学习和借鉴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领导者必须更加自觉认真地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在工业化铘代化过程中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同时又要抵制一切剥削阶级的腐朽投落的思想文化,反对国内外敌对势力“西化”和“分化”的图谋。 三、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民主观念,更好地代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自觉履行对人民的义务是现代领导素质的重要方面。邓小平同志关于“什么叫领导?领导就是服务”的论断也揭示了社会主义领导者的本质特征,即领导者是人民的公仆,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领导者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要确立献身人民事业的价值取向,特别要正确对待人民赋予的权力,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此,①必须强化以致富群众、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的责任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里,首要的问题是必须保证决策和决策的执行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要保证决策正确,执行有效,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建立健全民主、科学的决策和决策执行程序,防止和避免领导者个人拍板的现象发生。②必须确立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的价值取向,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领导者做任何工作都要看一看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如果符合就要坚决干,反之就决不能干。当前,随着改革的深化,各种利益矛盾错综复杂,领导者要善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防止和克服片面追求“政绩”的短期行为。③必须建立以密切干群关系为主要内容的运行机制,确保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这些机制包括:完善的思想教育机制,保证人民群众既是被教育者,又是教育者;严密的监督约束机制,保证人民群众既是权力的赋予者,又是权力的约束者;畅通的信息情报机制,保证人民群众既是决策的执行者,又是决策的参与者。 建设领导人才队伍,实现领导素质的现代化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需要我们付出艰辛的努力。为此。我们必须从多方面作出努力: ——立足全面发展,着力提高,是实现领导素质现代化的前提条件。领导者只有具备全面发展的素质,才能领导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才能以自己的才干和胆识将这项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领导素质既具有严密的系统性,不同的素质要素有不同的地位作用;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素质要求。当前,新的形势和任务对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各级领导干部都应着力提高思想政治方面的素质,保持思想政治上的清醒与坚定,做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为社会主义建功立业,争作贡献;坚定党的立场和人民的立场,对共产主义终身追求,矢志不移。 ——深入实践锻炼。重视理论学习,是实现领导素质现代化的根本途径。领导干部在积极投身实践锻炼的同时,必须重视理论学习,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一方面,加强理论学习,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能为领导干部提高素质提供锐利的思想武器;另一方面,加强理论学习,涉猎广阔的知识领域,能为领导干部提高素质奠定厚实的决策基础。执政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理论素质高低,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加强刺度建设,注重个人修养,是实现领导素质现代化的关键因素。现代领导学研究表明,从一定意义上说,领导者素质的高低。关键性地受到制度安排的制约。因此,加·陕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领导体制改革,对加速领导素质现代化十分重要。为此,一要建立健全民主的选拔任用制度,加大公平竞争、公开选拔和公正使用领导干部的力度。让高素质领导人才进入领导干部队伍。二要建立健全严格的监督考核制度,加大过程监督、跟踪考察和绩效考核的力度,把监督考核作为提高领导素质的“校正器”。三要建立健全规范的教育培训制度,加大党性修养、理论教育和能力培训的力度,使教育培训工作经常化、制度化、科学化。为此,要有计划地安排领导干部到党校干校、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参加学习,有条件的要选派到国外高等院校及公司企业接受培训。 领导者个人修养对提高素质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根本原因,因为领导素质究竟能否提高或能在多大程度上提高,终究还得在领导者个人身上兑现。古言道,治国平天下,先从修身起。一个领导者只要对个人修养具有自觉意识,便会以积极的主动的姿态,想方设法进行个人“修炼”,改善与提高自身素质。在这方面,一要善于“以人为镜”,提高自我意识水平;二要善于“三省吾身”,提高自我总结能力,最终才能达到不断提高领导素质的目的。 领导素质论文:试析提高边远地区高校领导干部素质应注重大学精神培育 论文关键词:大学理念 边远地区高校 领导干部 挂职 重塑 论文摘要:大学理念是大学内部管理与运转的哲学基础,大学内部管理与运转的主体力量是大学的领导干部。由于历史、传统、地域环境与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边远地区高校领导干部普遍缺失大学理念,这是制约这些高校管理水平提高的根本因素之一。而直接的文化撞击又是观念塌陷与重组的重要方式,因此,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选送边远地区高校领导干部到国内中心城市重点大学对口挂职进修,不失为一种重塑他们大学理念的有效途径。 大学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是与师资队伍建设同等重要的基础工程。如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是各级各类大学党委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对于边远地区高校来讲,怎样将大学精神融入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更是一个现实而迫切的任务。本文就此问题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迈克尔·D·科恩与詹姆斯·G·马奇提出了一个颇有影响的观点:大学是一种“有组织的无政府状态。不论其观点是否偏颇,是否道出了大学管理的本质,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大学的管理不同于一般的行政管理,也不同于一般的企业管理,而是以大学理念为灵魂,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比较特殊的管理。这是因为“大学享有充分的自由;大学的知识属于人民;大学是崇高的传统思想文化的捍卫者;大学既创造知识,也传播知识;大学对研究自由与教学自由给予了保障;精神和文化是人类尊严的实质内容,而大学则是维护精神文化的中心。要达到这样的理想境界,除了一般管理的原则和机制外,核心的问题就是大学的管理者必须具有明晰而正确的大学理念。换句话说:“一所大学的理念是这所大学的思想、精神和灵魂,它决定着这所大学的思维方法和发展方向,更决定着它的明天。”对于什么是大学理念这个问题,学界争议颇多,我们赞同如下观点:“大学理念是人们对大学精神、性质、功能和使命的基本认识,是对大学与外部世界诸元素之间关系的规定,它是大学内部管理与运转的哲学基础。间之所以说大学理念是“大学内部管理与运转的哲学基础”,这是因为“知识及其学科(专业)是大学的组织基础,因而“文化性是大学的根本属性,也是大学区别于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机构的个性,它决定了大学应当是人类文明的精神家园和新思想、新知识、新文化的策源地,也应当把文化机制作为大学运行的主导机制。同时,“应当把‘学术自由、大学自治’作为大学制度的根基和维持其活力的源泉,以人文、理性、品德和学术价值作为其应当追求的基本价值。所以,大学的本质决定了大学管理的基点是文化机制而非行政机制。因而,大学精神是大学管理的灵魂和统帅也就成为逻辑必然。 边远地区高校是指省会城市以外,远离中心城市,地处老、少、边、贫地区的高校;高校领导干部是指高校院(系)部(处)中层以上管理干部。这些高校一般来说,所处地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交通、信息相对比较闭塞,学术文化环境差,传统观念、小农意识比较浓厚,很难吸引外地特别是中心城市优秀人才,因而其教师和管理干部长期以来主要靠本校毕业的留校生来补充,明显存在着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甚至恶性循环的严重局面。具体而言,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从校级领导到中层领导以至一般干部,大多数是本校留校的学生,学缘结构单一;二是学校管理干部包括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基本上都是本专科学历,高学历者很少;三是学校的管理干部几乎都是来自学校所在地区,或者附近几个地区的农村和小城镇,地缘结构十分单一;四是这些学校的管理干部几乎都没有学习进修的机会,其管理思想和方法陈旧落后,甚至缺乏对大学管理基本常识的认识。许多学校实际上已完全用行政本位取代了文化机制,权力大于学问,官职大于职称,大学文化严重缺失,科研教学长期低水平徘徊。 这些问题还只是表面的现象,现象的背后还有更深层的危机,这种危机又有很深的历史渊源。我国边远地区的高校一般都是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或80年代因陋就简而创办起来的,缺乏基本的办学条件,更谈不上大学应有的文化积淀。其初期的领导干部,甚至主要领导干部,有为数不少的人是没有办学经历,甚至没有经历过高等教育,没有任何大学理念的地方党政领导干部。所以,他们只能以管理机关的理念和模式来管理大学,而这种地方机关式的管理模式和“经验”又陈陈相因,成为这些大学管理干部的思维定势,有着很深厚的观念和情感基础,这就使得用行政本位取代文化机制成为一种必然,形成一种惰性,这种惰性又直接造成了这些大学领导干部普遍而严重地缺乏大学精神。因此,边远地区高校在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方面,缺乏有意识、有组织、有力度的大学精神培育。 大学精神是一种观念形态。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观念的更新有赖于人们社会实践和生活方式的更新。文化发展的历史也充分证明,不同的文化只有在相互交流碰撞过程中,能比较清楚地显示出各自的长处和不足,有接触才有比较,有比较才能促进提高。同时,经验告诉我们,当人们作纵向比较时,很容易对今天的成果感到自豪和满足,当人们作横向比较时,才容易看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边远地区大学那种较为封闭的环境,没有鲜明的对比,没有强烈的反差,旧的传统、旧的模式、旧的观念很难经受由文化移入所带来的巨大撞击力和粉碎力,很难打破那种超稳定的结构和平衡。因为间接的文化撞击,总是以某种载体为中介,因而较容易受到人为的控制和阻断,其产生的影响必然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所以,观念的塌陷与重组,直接的文化撞击,应该说是一个较为迅速而有效的途径。所谓直接的文化撞击,是指载有不同文化特质的人之间的直接接触,每一个人的每一个方面都在对方面前展示出对方所不熟悉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并形成较为鲜明的反差,产生较为强烈的震撼,因而直接的文化撞击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特别是落后文化与先进文化的直接撞击,对于落后文化的震撼力是难以估计的。对于载有落后文化特质的人们来说,在这种撞击中,就很可能出现一种洗心革面的效果,促使其固有的文化观念迅速地塌陷与重组,较快实现对新观念的吸收与对旧观念的扬弃。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认为,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选派边远地区大学领导干部到中心城市的重点大学挂职进修,是培育他们大学理念,改变目前这种落后状况的一项比较现实的选择。 在我国的中心城市,特别是北京、上海、天津、武汉、南京、西安等大城市,集中了一大批办学水平、管理水平堪称国内一流的知名大学,如果能将地处老、少、边、贫地区高校的管理干部,特别是中层以上领导干部,有计划、有系统、分期分批派往这些一流高校对口挂职进修一至二年,并长期坚持下去,将这些学校中层以上管理干部普遍轮训一遍,那么,对于提高这些学校领导干部素质,重铸他们的大学理念,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与水平,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对于提高这些高校的整体办学水平,为所在地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特别是使这些高校成为所在地区新思想、新技术的源泉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真正成为这些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智力库、思想库、人才库、决策支持系统和创新基地,发挥智力、人才、科技、信息等方面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将起到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实行边远地区高校干部到中心城市重点院校挂职进修制度,是一项涉及面较为广泛的工作,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协作。首先,国家和省市自治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做好宏观管理和协调工作,要出台相应的政策,还要有必要的经费投入。边远地区高校党委也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切实将管理干部队伍的建设放在与师资队伍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要将管理干部,特别是中层领导干部从事务圈中解脱出来。要将挂职锻炼作为干部晋升的必备条件,切实提高干部素质。接收挂职的院校,要建立正规的培养教育机制,将其视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方式和途径。其次,教育行政部门和接收培养的高校,还要特别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时间性,必须保证较长的挂职和培训时间。因为大学理念没有长期学习、研究与熏陶是难以形成的;二是必须“融入”,也就是说,那些对口挂职的干部必须是实质性进入职位,进入所挂职高校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不能“融入”就不能实现文化与观念的直接撞击,更不可能实现文化与观念的塌陷与重组。总之,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以更新观念,重铸大学理念,提高管理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素质为基础和突破口,努力将边远地区高校的管理水平提高到一个崭新的层次,使其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领导素质论文:关于提高企业领导干部素质能力的思考 海军装备保障性企业是部队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统一祖国、保卫国家战略核心利益的重大使命任务和为海军整体转型建设提供有效的支撑及服务,这种重要性、特殊性决定了保障性企业必须具备一支高素质能力的干部队伍,以适应当前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错综复杂的国内形势,带领全厂职工真正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本文只是对工厂干部的现状(可能带有普遍性),就如何提高领导干部素质能力作一些探讨。 一、企业领导干部必备的素质能力要求 (一)领导干部素质的基本要求 企业领导干部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由政治素质、理论素质、知识素质、道德素质组成。 1、过硬的政治素质是构成领导干部素质内容中最基本、最根本、最重要的素质要素,是第一位的要素。政治素质决定了领导干部的性质和方向,关系到听谁指挥,为谁服务的根本性问题,是领导干部的核心要素 2、成熟的理论素质是政治成熟的根本性要素。领导干部只有具备了较高理论素养和水平,才会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辨别力。才会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过程中不会出现摇摆性,不会由于理论上的失误.而导致企业的发展发生重大的乃至全局性的失误 3、良好的知识素质是领导干部提高工作效能的基础要素。领导干部不仅要具备现职岗位上所必备的管理知识和相关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诸如金融危机冲击等方面的金融、法律方面的知识 4、高尚的道德素质是反映领导干部形象的基本要素,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领导干部道德素质高,个人的人格魅力、凝聚力强就能带好广大职工群众为党的事业和企业的发展作贡献。 (二)企业领导干部必备的能力要求 能力是一个管理者取得工作成绩所必备的技能.现阶段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1、战略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是衡量领导干部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它关系到能否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思维方法,顺应时代潮流,担负起时代责任。驾驭复杂环境,抓住机遇,取得比较优势.从而获得发展主动权。特别是深化军事斗争准备。从应急转向常态化,装备保障体制从军内转向军地一体化,从军事领域转向非军事领域,面对日益繁重艰巨复杂的装备保障任务。要求领导干部更应具备战略思维的能力,以新思路制定新对策。 2、科学决策能力。当前,政治的多极化和经济的全球化,正广泛和深刻地影响甚至改变当今世界的经济社会格局.我国的改革和发展也出现了一系列的新情况、新问题,作为一个企业也不可能独善其身.能否沉着应对,抓住机遇,做出既符合时代要求,又紧密切合工厂实际的科学决策,加快发展,促进和谐.完成肩负的历史重任,是对领导干部能力水平的新挑战。 3、群众工作能力。领导干部能否深入群众,有效组织群众和影响群众不单纯是一个意识和觉悟问题,也是一个方法和能力水平问题。新的时期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只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与职工群众的鱼水关系.扎实地做好群众工作。对于推进党的事业.做好企业的各项工作至关重要。 4、开拓创新能力。一个没有创新理念的企业是一个没有未来的企业,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领导干部不可能对企业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当创新成为领导干部的一种思维习惯.成为企业的自觉意识.才能在推动科学发展的进程中增强创新意识。从形势的发展变化中,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中捕捉亮点,以创新的胆识和气魄,进行科学的论证。形成适合企业的发展思路,模式和路径,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才能成为可能。 5、攻坚破难的执行能力。执行能力是指贯彻落实上级领导的决策,有效地执行企业的发展战略.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领导干部在管理决策的实施过程中原则性和灵活性相互结合的重要体现。执行能力的强弱,关系着党的方针政策和企业的发展战略是否有效实施的重大问题,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 二、领导干部素质能力水平的现状。 (一)领导干部队伍总体现状 企业党委把“实践科学发展,提高三个能力”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载体.组成了提高干部履职能力的课题调研组,对干部的素质能力现状进行调研,分别召开座谈会,深入联系点,到基层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对全厂助理以上的干部进行了问卷调研。问卷整合了干部的基本情况,计算机、工程技术、生产经营、时事政治等方面的常识,参加问卷的干部占干部总数的84%,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调研反映的问题和综合问卷调研的情况进行总体分析.我厂干部队伍的主流是好的。他们在党和组织的培养教育下,通过自身努力,知识结构、专业化水平不断得到优化.管理能力和履职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部分领导干部带领职工群众完成任务的素质和能力还有待提高;部分领导干部政治理论水平不高,思想观念落后,工作能力不强,解决复杂矛盾的本领不大,各项管理工作能力水平欠佳,素质和能力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不适应。 (二)领导干部素质能力方面的主要差距及其表现 1、学习力方面的差距。调研中发现领导干部中不乏存在对读书学习抱有不正确观念的。有的自恃有较高的学历,工作多年,凭自己现有的知识经验已经够用,不用学习也能应付眼前的工作;有的认为:做工作干比读书学习重要,学不学习无所谓等。 2、创造力方面的差距。调研中发现,一部分干部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不高,企业管理,专业知识比较贫乏.从整体上考虑问题的全局意识欠缺,创新动力不足:凭感觉,靠经验,想问题做管理的传统习惯影响较深;领导干部的全局观念,超前思维。创新意识比较淡漠,等上级发指示,靠上级想办法.随人起舞的习惯思维较重。 3、执行力方面的差距。调研中发现。部分领导干部工作随意性强,存在着按条例办事,按规章制度落实,按规定程序运作的意识不强问题:个别领导干部全局意识差,存在着对个人或部门、分厂有利的事争着做,抢着干,反之就拖着干,悠着转的倾向。 三、关于提高领导干部素质能力的途径和对策 领导干部素质能力的高低程度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发展水平,而干部的素质能力不是天生的。只有通过加强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来不断地提升,为此,企业党组织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在增强学习力上下功夫 1、要树立全新的学习理念.为领导干部读书学习提供平台。一是要在领导干部中树立起全新的学习理念。促使领导干部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成为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典范。二是要尽可能满足领导干部岗位任职的需求。组织他们参加培训,听专家辅导。参加各类政治经济文化讲座;组织到优秀的企业学习考察,提供学习交流.捕捉信息的平台。 2、坚持领导干部学习制度,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坚持党委、党支部二级中心组学习和干部月末学习制度,是领导干部参加学习的基本保证。一是要以理念创新为先导,内容设置为核心,改进方式为基础。力求领导干部学习有实效。二是要紧扣国家的宏观发展形势.紧扣海军保障企业的发展战略,紧扣领导干部的学习需求,认真学习系统掌握经济社会领域的科学理论知识。三是要注重学习效果。除对干部学习出勤率进行考核外,应注重对学习效果的考核,还应对学习的各方面知识分阶段测试,以了解干部对学过的知识理解掌握的情况。 3、鼓励领导干部自学、加强对自学的引导。一是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如举办读书沙龙、学习论坛、读书系列讲座等,增强对读书活动的指导。二是要根据形势发展的变化,实际工作的需要,每年推荐一批读书书籍的目录,引导领导干部读好书。三要把自学和制度化集中学习结合起来,在学习中增强素质.提高本领,增长才干,进而做到学习与思考.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在提高思维能力上下功夫 1、鼓励领导干部敢于思考。一是要鼓励领导干部做到敢想。也就是敢于思考。敢想需要胆量,勇于打破束缚头脑的条条框框,真正从实际出发观察和分析问题二是要努力营造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良好氛围。消除领导干部的思想顾虑,充分调动其创业的积极性三是要大力培养领导干部独立思考,积极思维的习惯,增强问题意识。打破各种成见,力避跟风盲从.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见解、新思路、新举措。 2、督促领导干部勤于思考。一是要做到勤于思考.深入思考,认真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充分把握新课题、新矛盾。二是既要考虑国际国内的发展形势,又要考虑海军转型因素的影响:既要考虑本部门的工作,又要考虑相关部门的工作: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坚持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辨证思维的方法,解决好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要完善领导干部的考核奖惩机制。把反映领导干部认真思考、开拓创新的指标纳入相关的评价体制之中。 3、引导领导干部善于思考。要引导领导干部把握好这样几个原则:一是坚持实事求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要求,既要学习领会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上级的指示,又要充分了解本单位、本部门的具体情况,努力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二是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就是抓住问题的本质,主要矛盾抓住了,其他一切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三是学会用辨证的眼光看问题,善于把感性的东西理性化,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把零碎的东西系统化。四是做到“学”与“思”的统一.只思不学容易脱离实际,循入空想,以学促思,以思推学.是领导干部提高素质能力的重要环节 (三)在加强实践锻炼上下功夫 l、加强实践锻炼的路径。可根据年轻干部的实际状况.从三个方面加强年轻干部的实践锻炼:~是让他们到分厂、车间、基层去实践锻炼。基层是改革发展的主战场,保持稳定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可以让年轻干部在基层摸爬滚打,直接面临问题,独自处理矛盾,学会处理多方面问题的能力二是到艰苦的环境去锻炼。尤其是要把从学校直接分配到机关科室的大学生干部放到生产一线条件艰苦的环境去锻炼,去接受艰苦复杂环境的锻炼,以使年轻干部加深对基层情况的了解,促进与职工群众的感情,有利于提高党性修养,加深对党的宗旨的理解。三是放到矛盾突出的地方去锻炼。矛盾越突出。越尖锐.就越能锻炼人,可以把处理突发急难事件作为锻炼年轻干部的重要机会,在老同志的带教下.让年轻干部得到锻炼,素质能力得到提升,同时也能暴露出自身的短处与不足,在实践中得以改进和提高。 2、实践锻炼的方式与措施。具体的措施可采用上下交流,党政交流的方式:一是让长期在机关处室工作的年轻干部下车间挂职,让他们了解生产管理流程,掌握从事基层工作的经验和方法,以增强与职工群众的联系和服务基层的意识;二是让长期在生产一线工作的年轻干部到机关处室去挂职,让他们了解企业整体工作的大局,开拓_I=作视野,转变思维方式.增强工作才干:三是让行政工作部门和党群工作部门的年轻干部相互交叉任职,培养他们的大局观,帮助他们端正工作态度,摆正个人奋斗与组织培养.书本知识与实践锻炼的关系.把他们培养成既懂经济.又懂党的纪律的长袖善舞的复合型干部。 总之,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是企业党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在全局上谋划,从制度上完善。措施上落实,真正为推动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领导素质论文:试论领导干部素质的构成要素 论文关键词:领导干部;素质能力;构成要素 论文摘要:建设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是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课题,领导干部素质能力建设是与党的历史方位、社会环境、历史任务相适应的动态发展过程,政治素质、学识才智素质、学习能力、决策能力、沟通能力是领导干部素质能力体系的重要构成。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把建设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作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大问题之一,明确指出,“选拔任用干部既要看才、更要看德,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上来。”领导者的素质能力建设与党的历史方位、历史任务、社会环境的变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历程相适应,经历了不断丰富完善的动态过程。在全球化、知识化的时代背景下,各级领导干部担负着深化改革开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艰巨使命,对领导干部素质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领导干部素质能力建设始终处于提升和拓展状态。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干部具备的素质能力包括的层次和范围十分广泛,在多元素质能力体系中政治素质、学识才智素质、决策能力、沟通能力居于十分突出的位置,是当代领导干部素质的重要构成要素。 一、政治素质 政治素质是指在领导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政治方面的基本特质,是从事领导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态度和政治品质等方面的基本条件。政治素质是领导者素质能力的重要构成,关系到理想信念、信仰、价值观是否变质的根本问题。无论在什么时候,领导干部都要讲政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是做合格的中高级领导干部的最重要的条件。如果政治方向模糊不清,就难当大任、难受重托。”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成熟,政治素质的提高要把加强理论素养放到重要位置,敏锐把握时代和社会发展方向,具备一定的气魄、胆识和智慧,引领社会变革。“‘思想家’所以配称为思想家,就是因为他走在自发运动的前面,为它指出道路,善于比其他人更早地解决运动的‘物质因素’自发地遇到的一切理论的、政治的、策略的和组织的问题。”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局势和问题,领导干部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始终与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把握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方向。 二、学识才智素质 “保持领导不是靠权力,而是靠威信,毅力,靠比较丰富的经验、比较渊博的学识以及比较卓越的才能。”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领导干部权威威信的来源,学识才智素质是领导干部开展领导活动的重要保证。领导干部知识才智的缺乏,没有对日新月异的知识体系的学习和掌握,难以跟上时展步伐、担当起执政兴国的重任。只有具备一定的学识才智素质,领导干部才具有基本的执政资格,才具有提升整体素质的前提和条件。从领导思维层面上,学识和才智素质是形成战略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基础,“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城,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当前”,作为统揽全局、担负一个地区和部门发展职责的领导干部来说,战略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领袖人物一定要能够看到凡人所看不到的眼前利害以外的事情。他们需要有站在高山之巅极目远眺的眼力。”与战略思维紧密相关的创新思维,在社会转型期显得尤为重要。一份《当前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状况问卷调查》表明,在对于领导干部最宝贵素质的单项选择题中,选择“开放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占被调查人数的42%,是其它几个选项最高的嘲。社会转型期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以往领导干部熟悉的解决方法和方式不能完全奏效,迫切要求领导干部运用学识才智开拓创新,积极探索符合时代精神的新方法和新措施,应对各种风险和考验。 三、学习能力 持续不断的学习是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途径,学习能力是领导干部必需的基本能力。曾经担任过美国总统、访问过八十多个国家、与许多国家的领袖打过交道的尼克松,在其著作《领导者》中指出:“有志于当政界领导人的青年人问我,应该如何准备培养读书习惯,训练思考能力,掌握严谨的分析技术,熟悉社会准则的框框,打下哲学基础,这些都是未来的领导者从学习活动一开始就必须、而且一辈子都必须继续不断地致力去做的事情。”嗅备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能使领导干部紧跟时展步伐,增长学识智慧、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改进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对于那些找各种借口不愿学习、应付学习的领导干部,对新知识、新信息一无所知,仍然生活在传统封闭的环境里,学习能力的退化必然导致领导能力的退化。 知识信息高速扩展的特质空前凸显出接收、掌握、运用知识信息的学习能力的极端重要性,推动和促进学习理念、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革新。1994年在意大利罗马召开的“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明确提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强调终生学习、把学习等同于生存条件。这些论断一点也不夸大其词,恰恰相反,终生学习是知识经济时代提出的时代要求,是人们必需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时代和社会发展进步的趋势不可逆转,领导干部置身于知识经济时展的洪流中,应该从“终身学习是2l世纪的生存概念”的时代内涵来深刻认识我们党一贯倡导的学习行为,把能力危机意识转化为强烈的学习意识和自觉行动,在持续不断、实实在在的学习过程中提高理论素质、改善知识结构、增加知识储备、更新思维方式,培养与党和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复合型能力。从这个角度看,党中央近年来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组建浦东、延安、井冈山干部学院等一系列举措正是加强领导干部学习培训、提高执政兴国本领的重大战略部署,体现出党对时代要求的准确把握和积极回应。十六大以来,新一届中央政治局率先垂范,结合中国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进行了多次极具针对性和现实性的集体学习,为加强全党学习做出表率作用。 四、决策能力 决策是领导者一项重要的领导活动,贯穿于整个领导过程。曾经指出,“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地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一切计划、决议、命令、指示等等,都属于‘出主意’一类。使这一切主意见之实行,必须团结干部,推动他们去做,属于‘用干部’一类。”领导者的领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正确有效的决策、制定实现目标的方法策略和组织协调领导活动。决策能力,就是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制定对策、政策和发展规划的能力。决策能力对领导者来说极为重要,英国学者罗素在《权力论》中指出,“要获得领袖地位,他必须具有产生权威的杰出品质:自信心、迅速决断和采取正确措施的才能。”可以说,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学识才智、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学习能力都是以转化为较强的决策能力为目标,决策能力的强弱是衡量领导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在这方面,我国领导干部的决策能力亟待提高,屡屡出现违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拍脑袋”、“拍桌子”式的盲目决策现象。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各级决策机关都要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建立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实行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防止决策的随意性。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理念的提出,要求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和群众意愿,集中集体智慧和实践经验,依据科学程序,做出合理有效的决策。 五、沟通能力 领导学的一些学者把领导看作是一种沟通行为,从领导职能的角度讲,沟通是信息凭借一定符号载体,在个人或群体间从发送者到接受者进行传递,并获得理解的过程。沟通能力是领导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沟通是实现领导目标必不可少的手段和方式。对于一个社会组织来说,领导与下属的有效沟通能够明确组织目标,消除矛盾,起到凝聚、鼓舞、激励的作用。沟通既是信息的传递,又是情感的交流,良好的沟通有利于信息完整正确的传递,同时增进了解、融洽感情,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转化为实现组织目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开放的执政环境拓展了我国领导干部与外界沟通的范围,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社会群体交流沟通的机会增加,领导干部的沟通能力日益显现出重要性。社会组织内部领导者与成员之间关系强制性减弱、协作性增强的趋势,要求领导者能够清楚明确阐明施政观点,及时与同事和部属交流,通过语言表达消除工作上的误会、摩擦和矛盾,协调组织活动。公众政治参与热情的高涨,希望就本地区社会事业的发展与领导干部对话交流的强烈意愿增强,要求领导干部经常与公众沟通,向公众讲解方针政策,化解隔阂和误解,倾听民意民声,赢得理解和支持。传媒政治时代,领导干部与传媒接触极为频繁,面对专题采访、新闻会等节目,要求领导干部通过传媒与社会沟通,交流信息,解答公众关注的社会发展问题。种种迹象表明,具备娴熟的沟通技巧和能力成为现代领导者必备的基本技能。 领导素质论文:试论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文化素质 论文摘要 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迫切要求。经过多年的法治文化建设,各级领导干部的法治文化素质有了明显增强,知法、守法正逐渐成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行为准则。同时我们还要看到,不少领导干部的法治文化素质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增强。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文化素质,必须把握三大要素,也就是把法律信仰、法治理念和法治能力作为重中之重。 论文关键词 法治 法治文化 法治文化素质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吹响了中国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军号角。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离不开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发展和推动。领导干部作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法治文化素质直接关系着依法行政、依法治国的要求能否落到实处,直接关系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 一、法治文化素质的含义 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强国的建设离不开法治文化建设。所以,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确定的新一轮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布局中,不能忽视法治文化建设,它既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法治文化素质,是指一个人的思想意识中对法律及其内涵的价值、精神有深刻的理解,并在行为方式中自觉地将法律规定、法治原则作为行为准则。 二、领导干部提高法治文化素质的重要性 法治文化素质是当代领导素质的构成要素。领导素质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领导者肩负着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任务,因此领导素质面临着新的要求,除具备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专业素质、组织能力素质外,法治文化素质成为越来越不可缺少的素质。 (一)具备较高的法治文化素质是领导干部履行依法治国方略、变人治为法治历史使命的要求 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建设法治国家必须与传统人治决裂。我国是一个具有深厚人治传统的国家,几千年封建社会所形成的“皇权至上”、“重权轻法”等人治思想长期占统治地位。领导干部作为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率领者、引导者,在公权力的行使中负有重要职责,如果没有较高的法治文化素质,就不能有效地弘扬法治精神和法治文化,就无法改变权大于法、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的人治现象,人治就很难被法治取代,依法治国发略也很难实施。领导者只有具备较高的法治文化素质,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法治的原则和精神,更好地执行、实施法律,自觉将权力行使置于法律制约之下,实现依法治国的目标。 (二)具备较高的法治文化素质是领导干部履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职责的要求 稳定是发展的前提,维护社会稳定是领导者的一项重要责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必须把公平正义作为最崇高而又最基本的价值目标来追求。一个社会只有是公平正义的,才可能具有恒久的和谐基础。领导者没有较高的法律文化素质,就无法理解公平正义的价值内涵,就不能做到善用法律定纷止争,在立法、执法、司法的具体环节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特别是当前的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纠纷尖锐复杂,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一些群体性事件涉及面广,参与人数多,化解和处置难度明显加大。如果领导者不具备良好的法律文化素质,不能依法及时处置,个别问题、局部问题可能转化为全局性问题,非对抗性问题可能转化为对抗性问题,甚至引发社会动荡。 (三)法治文化素质是领导推动科学发展,更好地保障和服务民生的基本条件 发展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根本途径,也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通过发展,才能增加社会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只有充分发展,才能更好地保障和服务民生,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领导者只有具备较高的法治文化素质,才能牢固树立人权观念,更好地运用法律手段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在利益调整中充分依靠立法、执法等手段保护人权,推动建立健全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科学发展;才能进一步增强环境与资源保护观念,更好地用法律手段正确处理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的关系,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进一步掌握多方面的法律知识,在发展中更好地坚持统筹兼顾。 2.塑造法律至上的信仰 法律至上就是指在一个法治国家当中,法律是评判、解决任何一件涉及法律事件的唯一标准和最高权威。我国的宪法和法律是人民意志的集中反映,是人民意志的具体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社会主义的宪法和法律应当具有的至高无上的权威,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依照宪法和法律办事。保证宪法和法律具有极大的权威和尊严,按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办事,这样才能使宪法和法律落到实处,不致成为空谈或走样。 (二)强化法治理念 法治理念根植于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诸方面必然性要求之中,它是法治的灵魂,体现了法治的精神实质和价值追求,所要解决的是为什么实行法治以及如何实现法治的问题,是领导干部法治文化素质的核心。作为新时期肩负使命、手握权力的领导干部,必须强化法治理念,法治理念是促成现代法治精神形成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文化素质的重要内容。 1.善法之治理念 社会要法治,首先要有善法和良法,要有反映公平、正义,维护民主的法律。纽伦堡审判就带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审判开始的时候,所有的被告人用同一个理由为自己辩护,即“执行法律的人不受法律追究”。法官们十分为难,不得不休庭。著名的德国法学家拉德布鲁赫在法律问题上有一个经典的论述“有一些法的基本原则,它们的效力比任何法律规则更强而有力,以至于如果一项法律与它们相矛盾,那么,这些法律就只是强权的运作而不配叫做法律。”他的思想让法官们达成了共识,最后得出来的结论是:“凡是体现人类的共同理性、以维护人权为宗旨的法才叫法,背离了人类的共同理性以剥夺和践踏人权、侵犯人的尊严的法不叫法”。再次开庭的时候,法官断然驳回了被告们的辩护理由。 因此,法治状态下的法一定是善法、良法,社会主义法治一定是社会主义的善法之治、真法之治,同时也应是美法之治。我们制定出来的法律不应该是恶法,不应该背离人类理性,不应该背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也不应背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集中意志。 2.人权保障理念 国家工作人员要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必须切实谋求与保障公民的各种利益,。在现代民主法治社会里,人民的各种权利和利益,必然通过法律作出具体的和明确的规定,并运用法律的权威来保护这种利益。人权是人依其自然属性和社会本质所应当享有的权利,不是任何外界的恩赐。在过去很长一个时期里,不少人把人权看得很神秘,以为它是一个纯西方的口号,似乎同我们所一贯倡导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根本不同的两件事。这种观念是完全错误的。“以人为本”“保障民生”要求的提出,清楚地表明了人权保障在国家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每一个人的尊严、价值、生命和财产都应得到国家的充分尊重和保障。 3.权力制约理念 权力具有双重性作用。领导干部若正确运用权力,可以有序科学地管理社会,造福于人民;如果权力被滥用,就可能践踏社会公共秩序,贻害于人民。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既可以使人大有作为,也可以诱人走向堕落。孟德斯鸠说,一条万古不易的政治经验是,握有权力的人容易滥用权力,直到遇到某种外在限制为止。防止国家权力滥用和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让权力处于制约之下,有四个基本的方式和渠道:一是以国家法律制约国家权力;二是以国家权力制约国家权力;三是以社会权利制约国家权力;四是以公民权利制约国家权力。领导干部必须深刻认识,权力受到制约,不仅于国于民有利,而且也是个人避免少犯错误、不犯严重错误的重要保证。必须认识到权力不是为所欲为的,是受制约的,时刻警醒自己,树立权力制约的观念。 (三)增强领导干部的法治能力 依法治国要求把各项工作都纳入法制化轨道,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善于掌握和应用法律手段来做好工作。领导干部这种通过法律的形式和途径达到预期目标的本领就是法治能力,法治能力直接关系到领导干部能否依法履行职责,是评价干部法治文化素质高低的重要指标,也是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文化素质的重要内容。工作当中,领导干部的法治能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依法科学民主决策 任何一项决策,不仅要考虑它的经济效益、物质技术可行性,可能产生的社会效果,重要的还要考虑它的法律可行性,即决策的合法性。领导干部要依法行使决策权,坚决防止越权决策、违法决策,对于重大决策事项,要由政府法制部门进行合法性审查后,提报有关会议集体讨论决定。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深入调研,在决策过程中,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集中民智民力参与决策,确保决策切实可行、行之有效。 2.自觉接受监督 共产党员要自觉接受监督,这是我党的一贯主张和优良传统。几代领导人都强调接受监督的重要性。自觉接受监督是领导干部正确行使权力的重要保证。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权力如果不受约束和监督,随时有可能偏离正常运行的轨道。领导干部只有主动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方方面面的监督,时刻将自己置于党纪国法的约束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才能做到正确用权、廉洁从政。 3.依法办事、依法行政 塑造法律信仰,强化了法治理念,还要把这种信仰和理念切实的落到实处。在日常工作中,依法办事,依规定执行,不断提高法治能力。 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国家管理的法治原则就是依法行政。我国的法律体系中,80%以上的法律法规由行政机关负责实施,行政管理覆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方面。依法行政不仅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领导素质论文:论将领导干部素质模型与培训体系有效结合的实践 【论文关键词】素质模型 培训体系 运用实践 【论文摘要】素质模型作为人力资源发展的基础工程已经引起了很多企业的重视,为企业选拔到适合企业发展的合格的人选提供了相对客观的标准。在建立了能力素质标准之后,如何有效地将能力标准、能力测评和能力提升结合起来,使能力的提升始终围绕公司发展而展开,就成为了企业更加关注的务实的作为。因此如何建立一套基于素质模型的岗位能力提升和团队能力提升系统就成为了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从平衡计分卡的角度,以电力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分享以领导干部素质模型为标准的培训体系的实践,使能力提升切实与企业经营相结合,为经营管理服务。 1素质模型与培训体系对企业经营发展的意义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作为企业发展重要的管理系统,其发展和研究长期受到企业重视,其中的选、育、用、留通过管理行为传达着企业的文化、理念,各个系统之间通过动态关联,使人力资源管理能够很好地与企业的经营发展联系起来,支持企业持续发展。素质模型和培训体系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程,围绕公司的使命、愿景、经营理念、专业技能、管理技能,发展企业核心能力,从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通过以素质模型为标准开展才能评鉴,找出企业的能力现状与模型标准之间的差距,设计相应的培训课程,通过系统循环,将课程的知识、技能、态度转化成企业的绩效,实现Krikpatrick的四个培训层次所表达的成果。 通过培训成果与薪酬、绩效体系的互动,使人力资源的各个系统互相促进,从而可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的持续发展和企业经营的持续发展。 2能力提升与企业发展的关联 以平衡计分卡的思维我们可以明确地得出,企业探讨战略的方法通常是先选择业务单位希望经营的市场和客户,然后确认关键的企业内部流程。企业必须在这些流程上表现卓越,才能提供价值主张给目标市场和客户,最后再决定个人和企业在追求内部、客户、财务目标时必须拥有的关键能力。企业只有不断提升关键能力,才能保障内部流程的持续改善,才能持续提升客户的满意度,从而保障企业财务目标的持续提升。无疑关键能力提升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 3基于素质模型的培训体系设计的思路和研究方法 3.1平衡计分卡 当企业基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或独特能力而部署战略时,那么战略的计划程序可能应该先从为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确认关键竞争力和能力人手,然后确认客户层面关键竞争力和能力,最后选择对这些竞争力和能力实现客户价值来说至关重要的客户群体和细分市场。 平衡计分卡是目前能够将业战略转换为目标的最有效的战略管理工具。本案即是运用平衡计分卡的管理思路,将公司的目标从财务、客户和内部业务流程层面几个方面落实到学习与成长层面,在能力素质模型的框架内,形成培训课程体系。 3.2平衡计分卡与素质模型 3.3培训体系的PDDRO流程 培训系统的建立足一个系统思考的过程,从培训需求到课程没计、课程执行、培训效果检核,最后到培训绩效的提升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重要的足培训工作是否围绕公司的发展,足否真正补到能力的不足之处,培训之后是否带来企业绩效的提升。因此,培训系统的建立就是建立培训与绩效之间的评测工具,将培训体系与绩效体系联动起来做系统分析。 P:规划,通过公司目标确定能力标准,与现状能力表现对比和个人能力发展需求,确定能力提升的方向,形成合理的能力发展规划; D:设计,在能力发展规划的指导下,设计切实的课程; D:执行,按个人水平、团队水平以及时间的合理安排执行课程; R:检核,依据Krikpatrick评估模式,根据培训课程的特点运用不同的检核方式和工具,并形成规范的管理; O:成果,将能力提升与绩效提升作关联分析,检核培训成效。 3.4.Krikpatrick评估模式 柯氏四级培训评估模式(KirkpatrickMode1)由国际著名学者威斯康辛大学(Wisconsin University)教授唐纳德.L.柯克帕特里克(Donald.L.Kirkpatrick)于1959年提出,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培训评估工具,在培训评估领域具有难以撼动的地位。柯氏培训评估模式,简称“4R”,主要内容是从四个层次评估培训的效果: Level1反应评估(Reaction):评估被培训者的满意程度; Level2.学习评估(Learning):测定被培训者的学习获得程度; Level3.行为评估(Behavior):考察被培训者的知识运用程度; Level4.成果评估(Result):计算培训创出的经济效益。 柯氏培训评估模式通过四个阶段来反映、检核培训效果: 阶段一、学员反应:在培训结束时,向学员发放满意度调查表,征求学员对培训的反应和感受。问题主要包括:对讲师培训技巧、对课程内容的设计、对教材挑选及内容、质量、对课程组织、以及培训的知识和技能是否在将来的工作中能够用到。 学员最明了他们完成工作所需要的是什么。如果学员对课程的反应是消极的,就应该分析课程开发设计和实施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这一阶段的评估还未涉及培训的效果。学员是否能将学到的知识技能应用到工作中去还不能确定。但这一阶段的评估是必要的。培训参加者的兴趣,受到的激励,对培训的关注对任何培训项目都是重要的。同时,在对培训进行积极的回顾与评价时,学员能够更好地总结他们所学习的内容。 阶段二、学习的效果:确定学员在培训结束后,是否在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得到了提高。这一阶段的评估要求通过对学员参加培训前和培训结束后知识技能测试的结果进行比较,以了解是否他们学习到新的东西。同时也是对培训设计中设定的培训目标进行核对。这一评估的结果也可体现出讲师的工作是否是有效的。但此时,我们仍无法确定参加培训的人员是否能将他们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应用到工作中去。 阶段三、行为改变:这一阶段的评估要确定培训参加者在多大程度上通过培训而发生的行为上的改进。可以通过对参加者进行正式的测评或非正式的方式如观察来进行。这一阶段的评估数据较难获得,但意义重大。只有培训参与者真正将所学的东西应用到工作中,才达到了培训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为开展新的培训打下基础。需要注意的是,因这一阶段的评估只有在学员回到工作中去时才能实施,这一评估一般要求与参与者一同工作的人员如督导人员等参加。 阶段四、产生的效果:这一阶段的评估要考察的不在是受训者的情况,而是从组织的大范围内,了解因培训而带来的组织上的改变效果。可能是经济上的,也可能是精神上的。如产品质量得到了改变,生产效率得到了提高,客户的投诉减少了等等。这一阶段评估的费用和时间,难度都是最大的。但对企业的意义也是最重要的。 4在电力企业开展领导干部能力提升系统研究的意义 通过三年的系统研究,建立了从建立岗位能力素质标准,到个人能力评估和团队能力评估以及岗位能力提升和团队能力提升的体系。运用平衡计分卡的逻辑关联,从公司长远期发展和现状分析、内外部关键流程的分析,将能力提升与公司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领导干部的培训更有效地围绕公司发展,通过学习、体会、运用、传播的有效推进,发挥培训的最大功效,将提升关键能力素质转化为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这是一个具有长期性、持续性的极有意义的工作。 5结语 本文在回顾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介绍了电力企业建立领导班子素质能力标准、团队建设和能力提升的系统研究思路和方法。然而能力提升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入和落实的务实工作,本文仅涉及思路的探讨,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加以落实和完善,以期为国企领导班子的能力提升向企业竞争力提升的转化提供借鉴与参考。 领导素质论文:浅谈艺术素养与提高领导干部素质 论文关键词:领导干部;教育;艺术素养 论文摘要:每个人的艺术素养与其自身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领导干部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应具有很高的思想觉悟和严格的行为准则,具备良好的为党和人民服务的素质与才能。而注重加强艺术素养,便是领导干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 人的素质不可能是与生俱来的,它更多的表现为是靠后天教育和修养的结果,而艺术修养在提高人的素质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纵观人类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无论是古代或现代的还是国内或国外的,他们都无不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可以说,个人的素质与艺术素养之问存在着一定的正比关系。个人素质作为领导者在政治信念、思想意识、品德修养、工作作风、生活情趣等方面所反映的综合素养,它直接关系到领导干部在工作实践中的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因此,必须注重加强对领导干部的艺术素养教育,必须注重提高领导干部的艺术素养,这是在新世纪新阶段造就一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必然要求。 一 同志在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要大力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其中特别提到要做到生活正派、情趣健康的问题。这就是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具有高尚的心灵,要通过学习不断汲取人类文明的成果,以不断增强自己对文化精神产品的爱好及鉴赏能力,从而自觉抵御低级趣味和腐朽的生活方式。为此,提高素质不仅是党和人民对领导干部的要求,也是领导干部自己必须自觉担负起的重要责任。 在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领导干部肩负着双重的责任。领导者的管理艺术、文化素养和审美观念,将对社会大众留下深刻的影响。尤其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除在专业技能上遇到的一些挑战外,领导干部还经常会遇到一些诸如城市规划、环境美化、文艺宣传等决策性的工作,如果具有良好的艺术素养,这样的困难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际问经济交往的不断深入,各个国家及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增多。这一趋势使我们在接受进步与积极的思想理念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消极颓废和不健康思想理念的侵蚀,这些文化或精神方面的糟粕像瘟疫一样蔓延开来,毒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扰乱了人们的行为准则,它是影响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以及培育人们高尚情操和良好素质的毒瘤。领导干部是我们时代的代表,其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们整个社会的精神与道德风范,他们所处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良好的素质有益于社会民众的身心健康,有益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有益于社会的和谐和国家的稳定。在新的历史时期,领导人民建设全面小康和更加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需要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干部队伍,需要通过加强艺术素养教育不断提高领导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艺术作品能够给人愉悦的审美情趣,使人产生丰富的审美联想。审美能力是领导干部不可或缺的素质,领导干部对艺术作品如果具备了一定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就会自觉地倡导那些真善美的事物,并以自己真善美的行为带动和影响社会,使社会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亲和力、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对那些掺杂不健康内容的甚至是反动的思想倾向予以有力的抨击和制止。注重加强自身艺术素养,不仅有益于提高领导干部在真善美与假恶丑之间的甄别能力,同时也将有益于领导干部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准,并促使个人工作效率、群众威望、社会公信力的极大攀升。因此,提高艺术素养不是可有可无的个人点缀,而是能够在工作实践中产生信任感和凝聚力所应注重的重要方面,也是领导干部自身得以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只有良好的艺术素养,领导者才能为自己营造一个更加和谐的工作基础,使这种个人修养的魅力成为向群众的无声命令,故而它理应成为领导干部不断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方法。 二 艺术作品作为客观世界与主观精神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用语言、文学、舞蹈、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来反映社会现实的,但它是比现实更具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是通过艺术家们的审美积淀而反映社会现实的,是他们对社会现实的艺术化浓缩。艺术活动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显示其才能,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实践。艺术作品在形式上的美可以让人们从感观上得到愉悦,其意境上的美能够触动人们的心灵世界。艺术作品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通过艺术家们长期的积累并进行不断实践而进发出的一种精神产品,一件优秀的精神产品,体现着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内容,也蕴涵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个性特征、精神追求等元素,它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和社会性,它所张扬的审美意蕴体现了社会大众的主流思想意识和欣赏水准。应该说,绝大多数历史上流传下来艺术作品以及现代艺术品,它们所反映的精神是积极的和健康的,且能够对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产生积极的良好影响,这是毋庸置疑的。否则,人类文明和中华文明也难以源远流长地传承至今,并被发扬光大。由于艺术作品所包含着的丰富精神内涵,使其对人作用的时间越长便越能渗透到人们的灵魂深处,从而能够对人们起到调节思想情绪、促进潜能创造、培育道德观念、激发审美想象和陶冶高尚情操的作用。中华民族有着搏大精深的文化和艺术宝库,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淀的独特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形成为我们民族鲜明的艺术个性,并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确立了自己辉煌的地位,这正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粮,也是领导干部不断提高自身艺术素养的最好教材。因此,领导干部艺术素养的提高应注重以下几个主要的方面。 首先,锤炼自身修养,提高鉴赏能力。一个领导者就是一个单位的核心,其工作能力的高低、个人学识的魅力以及美好仪表的展示,将直接影响到他所带领的整个团队的精神状态。在人的素质诸多的构成要素中,智商的重要性是无可置疑的,它是一个人素质高低的具体表现。同时,人的情商也是不可或缺的,它是人的智商得以充分展现的可靠保证,这在我们当今所处的这样一个时代显得尤为重要。领导干部的工作成效反映着其综合的素质修养,它包括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品德修养等方面。在闲暇之余,如果领导干部能够通过艺术(绘画、舞蹈、电影、音乐、文学等)欣赏或阅读,积极进行应有的内功修炼,便能获得很多的文化、历史和社会知识,洞悉为政之要。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如果认真观赏画作,仔细品味画内功夫和了解画外故事,就能领悟其中的艺术魅力,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修养能力。在艺鉴赏中,领导干部应注重使自己由最初的感性认识不断提升到理认识的层次,通过提高欣赏水平与鉴赏能力而培养自己更加开阔眼界和敏锐的观察力,从而对履行本职进行更为深层的思考,能认识和洞察社会发展的趋势,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就能在工作中生一种亲和力。当然,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也是一个经验与感受累的过程,只有探索和选择一个能够适合个人发展的修养途径,才达到促使自己全面发展的预期目的 其次,多角度审视观察,拓展超前意识。现代领导者所面临的环和工作不是单一的、一成不变的,这就要求他们除应掌握一定的专知识外,还要注重以欣赏的艺术目光与外界和他人接触。领导工的要义就是带领好一班人干好工作,并以个人的工作魅力影响自所带领的团队。一个知识渊博和具有修养的领导者,能够以个人为的引领和示范作用而保证其整个团队工作的协调性。现代艺术只反映和表现生活的狭窄层面,已经扩展到对生存环境及生命意义高度关注的深层追求,艺术活动不再仅仅局限于少数专业人员的范围之内,它日渐成为社会广泛参与的一项有益活动,是人们提高自身素质尤其是审美创造能力所日益关注的一条有效途径。领导干部在工作实践中讲求领导艺术,具备一定的超前意识,就能充分地发挥自身的才干,并调动一班人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在有序、安定、和谐的氛围中实现创新。也只有这样,才能始终走在本领域工作的前沿,并从较为被动繁琐的事务性工作转变到富有创造性和主动性的工作上来。领导干部要注重了解本民族艺术的过去和现在,要注重了解本地区地方艺术的特点,了解现代艺术的发展状况及其趋势,以借古鉴今、博采众长,从而以着眼于未来的眼光为人民执好政。 再次,保持民族特色,加强对外交流。诗人歌德曾说,科学和艺术属于整个世界,在它们面前民族的障碍都将消灭。世界各民族都以不同方式表达着各自的思想和情感,不同区域的文化艺术都有着不同的民族特色,从而形成了各具风格的艺术形式。所以说,越是民族的文化艺术越是世界的。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我们的先辈早以琴棋书画来陶冶情操,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我们民族艺术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精神也由来已久,在各个历史各时期涌现出的大科学家、大诗人、大画家、大文学家,正是在这一精神的感召下以其艺术情操的支撑造就了自己的成功,培育了自己高风亮节的民族精神就拿中国画来说,古往今来的画家对于所要表现的物象给予了一定的含义,且用以景写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面貌。同时,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艺术精彩纷呈,为了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悠久而灿烂的文化艺术,领导干部不仅要带头学习,而且要深入到民间认真了解当地所特有的文化艺术,着力促进本地区原生态民族民问艺术的良好发展。只有保持民族文化艺术应有的个性,不断加大宣传和推介力度,才能展现本地区和本民族的良好形象,促进地区之间乃至国际之间的经济和文化合作交流。 总之,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的现代社会,领导干部必须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注重以艺术素养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从而在全面实现小康和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做出无愧于自己光荣使命的贡献。 领导素质论文:试析提高基层领导干部能力素质的基本方法 论文关键词:基层领导干部 能力素质 基本方法 论文摘要:本文介绍了基层领导必须具备的能力素质,以及提高该能力素质的基本方法,对基层领导干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0 引言 素质通常是指人在一定先天赋于基础上经过后天的时间修养而形成的内在要素,基层领导的能力素质是指他们通过学习、教育、实践锻炼,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知识,才能、精神、观念、气质、性格、体质等因素的总和。能力素质归纳起来是指人们从事各类活动的本能,基层领导干部良好的能力随素质是开展工作,提高领导绩效的前提条件。我中心基层领导干部是完成中心连个文明建设,实现跨越发展,创建和谐社区的具体执行者,是生产工人的直接指挥者。基层领导能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基层单位能否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实现全局目标的大事。基层领导能力强,就一定能够全面而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职工队伍就一定团结和谐,蓬勃而上。因此,企业基层领导必须具备较高的能力素质,这是基层单位 领导肩上的担子、任务所决定的。尤其是油田社区基层单位领导,不但要管理好生产、经营、安全、而且还要对居民的稳定和谐负责任,可想肩上担子的分量。 1 基层领导必须具备下列能力素质 1.1 基层领导必须具备较强的统帅能力 基层单位是在上级的领导下,独立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因此,基层单位领导必须具备指挥全盘工作的统帅能力,要善于掌握和及时解决全局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从空间上看能够照顾和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从时间上讲能够顾及整个工作过程以及各个发展阶段的各个环节。基层领导必须明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是相对的,基层领导对企业来说是一个局部,局部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全局。基层领导必须韧性很执行上级的指示决议,围绕全局做好局部工作,基层领导必须根据上级的指示,及时调整工作重点,如最近在全局开展维稳工作,要一切为着稳定去做工作。这就要求基层领导要一手抓稳定,一手抓正常的生产经营工作,做到既稳定和谐又不误生产经营工作。 1.2 基层领导必须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组织协调能力主要把员工聚集在自己周围,组成系统的整体,并率领、推动和促使他们为实现企业的目标去工作去奋斗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的基层领导必须学会用十个指头“弹钢琴”的方法,要运用好每个指头的功能,不能顾此失彼。上级领导布置的工作,下级必须认真执行,各个科室布置的工作,下级也不能马虎。所以基层领导对全年的任务要做好计划,抓好落实。对临时性的工作也要调整布置,统筹兼顾,落到实处。基层领导承担着管人、管事、管物的重任,尤其是还要管人的思想、生活,对困难群众的帮助,样样都要想到。所以,基层领导要做好分工、协作、要发挥下属队长、班长的作用。 1.3 基层领导必须具备较强的决策能力 基层领导的决策主要是对重大问题拿主意,下决心,做决断,做出合理选择的全过程。决策是对重大问题做出合理选择的全过程。决策是对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和对策。果断决策,正确决策,就必须有较强的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正确的判断事物发展的可能性和规律性,把握时机和发展机遇,从而选择正确的决策。正确的决策能给单位带来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能促进单位的发展。反之,就会造成不利的影响,阻碍单位的发展。 1.4 基层领导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 基层领导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就能较好地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上级的指示精神,企业的形式任务,以及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和本人的主张传达给职工,充分调动职工爱党、爱国、爱企业、爱岗位的工作热情。基层领导在职工会上讲话语言要简练、生动使爱听,肯定先进批评后进要实事求是。多提希望和鞭策以激励职工为主。基层领导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字功底,一般请示、报告和工作总结能亲自起草,养成自己动手的习惯。 1.5 基层领导必须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 沟通是管理工作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桥梁,有沟通才有理解,良好的沟通尤其是对职工的沟通,可使职工感到自己是企业的一员。可以鼓舞职工的士气,激励职工干事业的热情。领导之间相互沟通,能化解双方的矛盾,清除隔阂,形成共识,达到团结。沟通也是谈心交心的一种方式,是思想、感情交流的一种有效形式。沟通是基层领导做思想工作的常用方法,领导之间,领导与群众之间经常保持良好的沟通,能化解一系列矛盾,能使单位人气旺,队伍团结,士气高昂。 1.6 基层领导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 基层领导的管理能力实际上是统帅能力、组织能力、决策能力等能力素质的综合运用。有一定的语文、数学、史地,环保、法律,经济、会计等方面的知识,要运用这些知识去指导实践。基层领导对单位全年的工作,或某单项工作任务组织实施,首先就要制定工作规划和奋斗目标,对重大问题还要请职工代表参与讨论,审定方案实施的可行性、科学性。其次是要把握好目标实施的步骤和方法。如物业服务单位每月支出费用多少,一定要有计划,不能超支费用。这几年来,我的方法是年初紧,每月计划开支多少,生产、经营等所耗费用必须控制在计划范围之内,如果到下半年经费能达到节约目标,可适当松一松,可为来年准备一些生产工具和材料。这样既保证了当年费用能节余,又为今后作了准备,保证了较好的良性循环。在实施过程中要做好两个结合,一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既要把握政策得原则性,又要尽可能地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适当地增加灵活性、变通性便于更好地贯彻政策。二是领导必须与职工群众相结合,既要有领导的主动性,又要通过领导的引导,增强群众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 1.7 基层领导应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通常是指强烈的创新意识,卓越的创造见识和超群的创造才能。眼下石化企业改革正处于攻坚时期,需要勇于探索,敢于开拓,不断创新,积极进取的人才。基层领导具有创新能力,就是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坚定地进取意识和顽强的改革精神,敢于创新,敢于领先,敢于冲破旧思想的束缚,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 2 提高基层领导能力素质的基本方法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全党工作的重点,新形势、新任务对石化企业基层领导干部提出了新要求,基层领导在企业干部队伍中,职务不高,但能力素质却要求较高。首先,是基层领导所肩负的任务所决定。其次,是干部队伍接替规律所要求的,今天的基层干部,明天可能就是更高层次的领导。再次,是在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企业正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作为基层干部不仅要会干,还要会算,会管理;不仅要完成内部计划,还要开发新产品,开拓市场;不仅要管好物,还要开发人力资源。因此,提高基层领导的能力素质是当务之急。 2.1 上级组织应注意对基层领导的培养、教育和给他们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 为了提高基层领导的能力素质,上级组织应经常不断地对他们进行培养、教育,指导他们工作。如有的基层领导,在任付职时管理某方面的工作,是一把好手,当他们担任了正职后,全面负责某一个单位的工作,就显得吃力,或顾此失彼,或不能有效地驾驭全局,或某项工作不知如何组织。上级领导可采取一是给他们教工作方法,指出存在的问题,某件事情应该怎么做。二是办短期训练辅导,让管理能力强的基层领导介绍提高能力素质方面的经验,供他们学习借鉴。三是选拔年富力强优秀的基层干部到党校等学校进修,为提高能力素质打好理论基础。四是交流任职可提高基层领导的能力素质。基层单位有着相同的地方,但具体任务和队伍结构也有区别,基层领导相互交流有利于他们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区域,不同的任务经受锻炼,便于提高他们的综合领导能力。可以采取党、政职务互换,也可以异地交流。单位变了,任务变了,领导的人员变了,这就要求基层领导掌握新情况,适应新环境,了解新人员的性格、脾气,吸取和积累新的管理经验,使基层领导更加成熟。 2.2 基层领导要善于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为己服务 书是人类文化成果的汇集和总结,向书本学,博览群书,做“知识杂家”,是基层领导提高能力素质的有效途径。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意思是说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古人在劝学方面有许多精言妙语,如“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人之有学,则有力矣”。基层领导只有不断地通过广泛学习各种书本知识来充实自己,才能跟上“知识爆炸”、“知识更新”的时代步伐。学习要有择重,一是干什么学什么,学习与本岗位相关的知识,便于用理论指导实践。基层干部自己学好了,才能带动、指导、帮助职工群众学习。书本知识内容很多,既要广泛涉猎,博览众长,又要突出重点,丰富了理论知识,在实际操作中就能运用自如。二是学习他人的长处和先进经验为己所用。他人的经验,是他们在实践中积累总结,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经验总结,借鉴他人的经验,可使基层领导少走弯路,是提高基层领导能力素质的一条捷径。 2.3 勇于实践,大胆实践,是提高基层领导能力素质的必由之路实践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实践。基层领导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有利于更好地指导实践。提高基层领导的能力素质,实际上是提高基层领导的实际工作能力,能力大小反映了综合素质的高低。首先是基层领导要按照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上级的指示精神,创造性地制定本单位的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案,保证上级有要求,本单位有行动,工作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如近期做家属的工作。保证所管家属无一人到局里上访。这就要求基层领导及时地转变工作重点,采取两手抓:一手抓稳定,做家属的工作;一手抓生产经营,不误正常的生产经营工作。其次是做好深入细致的宣传工作,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得职工的支持和拥护。有了职工的支持和拥护,我们的事情就好做,就能够全面完成各项任务。 领导素质论文:领导干部素质现状探析论文 摘要:领导干部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我们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探讨新的历史时期领导干部素质现状与问题及领导干部应具备的素质,探索提高领导干部素质的途径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新时期干部素质 领导干部是中国人民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领导者、组织者,是带领全国人民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其素质高低直接关系我们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其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党的命运、国家的生死存亡。今天,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党所处的国内外环境和肩负的历史任务都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使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面临新的挑战和考验,同时也对执政党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提高领导干部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和深远的意义。 一、新时期提高领导干部素质的迫切性 (一)提商综合国力竞争的需要 当今世界争夺资源和争夺发展空间的斗争异常激烈。世界多极化的格局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人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创新力度加大,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整个世界的面貌,世界各国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世界上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竟争日趋激烈,而且将长期存在。这种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的竞争,尤其是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的较量。 同时,现实的政治斗争异常激烈。当今世界正处在历史大变动的时期。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但天下并不太平。国际反动势力从来没有放弃敌视和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立场,与我们争夺人才,对我们推行“和平演变战略”。而他们“和平演变战略”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把我们各级领导干部作为集中全力的攻击点,从领导干部身上开刀,从变化、动摇以致改变领导干部的政治信念和政治立场人手,来达到他们“西化、分化”我国的目的.对我们推行“攻心—私有化—变权”新三步战略。他们强调,搞垮中国这个“顽固的共产主义堡垒”,必须强化攻心战。提出攻心战关键是两动摇、两丧失。既动摇共产党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丧失人们对共产党信任和信心,最终导致社会主义国家的精神支柱彻底坍塌,进而削弱其物质支柱.这样中国的社会主义大厦就会逐渐倾斜和倒塌. 面对西方这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我们必须研究反和平演变的总体战略。这里最基本的问题是把党自身建设好,特别是把领导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和道德建设搞好,使我们的领导干部成为高素质领导干部,成为坚不可摧的坚强队伍。只有这样,我们党才能在国际风云变幻中经受住各种风险的考验,我们党才能防止苏联、东欧的悲剧在中国重演。 (二)国内大局与振兴中华民族伟业的需要 所谓国内大局,就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走过二十多个春秋,党的十四大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党的十五大提出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的一系列创新命题,以及十五大以来我国在国有企业改革、金融改革、财税改革、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农村改革等方面迈出了新步伐,开创了我国社会义现代化的新局面。尤其是“十五”期间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 21世纪的前10年,是实现民族伟业的决战之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这是党的十五大作出的科学判断。这个时期是我国经济转轨的决定阶段,我们能不能解决好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历史性课题,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不能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关键靠这个时期的努力。在这期间,我们的经济工作将面临艰巨任务。我们的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涉及深层次矛盾的改革将全面展开。现在的改革有两个特点:一是改革过程中,各方面利益不一致问题,表现得更加突出,制度创新的任务越来越艰巨;二是现在的改革是全局性的改革,比探索时期更复杂,是系统的综合操作,搞不好会形成全局性的混乱,影响全局,影响稳定。 改革的任务艰巨而复杂,这对全党各级领导干部在新时期研究新情况、考虑新特点、解决新问题,面临新考验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二、当前领导干部素质的现状与问题 (一)领导干部素质的主流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党是有战斗力的,党的组织和领导干部队伍是好的。广大领导干部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勇于开拓,积极进取,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特别是“四化”的要求使整个领导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发生很大变化,文化技术素质明显提高。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人发展,各级领导干部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都大大地深化,领导经济建设和总揽全局的能力有了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在我们党的领导干部队伍中,涌现了一大批像孔繁森、李润五、马恩华、李国安、徐虎、吴天样、陈金冰这样的优秀人物,在他们身上,既体现了领导干部优秀的素质,也体现了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和鲜明的时代精神。 (二)领导干部素质存在的问题 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新的形势下,党内也经常产生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领导干部出现信仰危机,丧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崇尚资产阶级腐朽的生活方式;腐败现象屡禁不止,并且呈现出干部级别越来越高、贪污受贿数额越来越大、手段越来越隐蔽、涉及领域越来越多、敛收速度越来越快、冒险胆子越来越大、窝案串案增多的态势。“”问题的出现,给了我们一个发人深省的警示就是一批党员,领导干部参与其中。有些领导干部,甚至个别人党几十年的老干部,参与“”组织,有的竟然成了其骨干。还有极少数人私欲恶性膨胀,为了达到个人目的,竟然勾结或利用黑社会势力置他人于死地。一些惰性的、消极的甚至腐朽的东西逐渐滋生起来,从思想上、作风上和组织上严重侵蚀着领导干部队伍,影响着党的凝聚力、战斗力的增强和党同群众关系的加强。 三、新时期领导干部应具备的素质 作为新时期的领导千部,首先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其次要有广博的知识素质,要精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有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管理方面的知识,同时要具备不断吸纳新知识的能力;第三,要具有综合的能力素质,包括创新能力,信息获取能力,知识综合能力,利益整合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洞察力、预见力、应变力等;第四,要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包括有敢于竞争和开放型的性格,坚韧不拔的意志,对挫折的承受力,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及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等。超级秘书网 四、新时期提高领导干部素质的途径 (一)加强学习 1.加强理论学习。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要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 2.努力钻研业务。领导干部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学习本专业和相关领域的新知识,努力钻研业务;要坚持不懈地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法律知识和其他各方面知识;还要学习国际法规和WTO有关规定。 3.学习历史及其他社会科学。领导干部要有广博的社会科学知识,要懂得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要学习经济学、法律学、历史学、文艺学、美学,尤其要深入研究历史。不但要学习中国的历史,还要了解世界的历史。 (二)加强实践锻炼 历史经验反复证明,领导干部只有同人民群众相结合,在实践中经受锻炼,积累经验,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才能健康成长,才能有所作为。 (三)要不断总结和提高 领导干部不断总结自己的思想和工作情况,要从时代要求的高度来反省自己,通过不断总结以求不断提高。 (四)要自觉向老一辈革命家学习 领导干部要自觉加强修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成为实现党的基本路线和历史任务的忠实实践者,带领全国人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领导素质论文:领导干部素质完善论文 摘要:文章阐明了领导干部素质建设的重要意义,并从思想素质、理论素质、业务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道德品质、身心素质言面阐述了领导干部素质的内容,概括总结了新时期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条件。并就素质完善的途径及加经素质建设的意义做了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领导干部素质完善 一、加强领导干部队伍素质建设的意义 同志在《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重要讲话中指出:“党领导的事业要取得胜利,不但必须有正确的理论和路线,还必须有一支能坚决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在十五大报告中,同志重申:“建设一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遵照同志的指示,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加强领导干部的素质建设,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水平的需要 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思想路线、政治路线靠组织路线来保证。1992年南巡重要谈话中小平同志语重心长地告戒全党:“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入班子,我们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要长治久安,就要靠这一条,真正关系大局的是这个事”。遵照小平同志的要求:我们党为提高领导干部队伍素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一大批德才兼备、学有专长、政治坚定、作风过硬的年青干部走上领导岗位,承担起跨实际的历史重任。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确有部分领导干部的素质不能适应事业发展的要求,有的缺乏艰苦环境的锻炼;有的不讲政治,不讲大局,没有基本的是非界限和原则标准;有的追逐个人名利地位;有的作风漂浮,脱离群众,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更有甚者,以权谋私,腐败堕落,严重影响了党在人民群众心目的形象。由此可见,加强领导干部的素质建设不仅是党的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执政水平的需要。 2.加强领导干部素质建设是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的迫切需要 世纪之交,我们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机遇与挑战共存。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的斗争错综复杂,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日趋激烈,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中国的阴谋并没有放松,实现党的十五大描绘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宏伟蓝图,任务十分艰巨。随着改革开放的整体推进,各种深层的问题和矛盾开始凸现出来,改革开放进入了攻坚阶段,在这样的条件下,要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推动经济发展,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领导干部的素质显得多么重要。 3.加强领导干部素质的建设,是适应科技发展、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需要 当今世界国与国的竞争,说到底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全球正在进行着一场新技术革命,信息产业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出现端倪。科技和知识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最强劲的动力。在这一时代背景下,“高素质”就成为领导干部必备的条件之一。这不仅是我国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必然要求,也是科学技术进步和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产生直接而深刻影响的现实反映。由此可见,领导干部只有具备现代科学知识和领导现代化的本领,才能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 二、领导干部素质的基本内容 领导干部的素质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或者说由多种要素构成。同志在《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的讲话中对领导干部提出了五项要求:“第一,要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第二,努力实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特别是工农群众,坚持维护人民群众的权益。第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善于开拓前进,具有唯物辨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第四,模范遵纪守法,保持清正廉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自觉拒腐防变,坚决反对消极腐败现象。第五,刻苦学习,勤奋敬业,不断加强知识积累和经验积累,具备做好本职工作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根据同志对干部素质的要求,我们可以将领导干部素质概括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政治素质。所谓政治素质就是指领导干部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态度、政治分辨能力和政治敏感性。它是领导干部的政治觉悟、政治修养、政治水平、政治道德、政治意识和政治心理等诸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结果。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一个领导者首先要有远大的共产主义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坚持“四化”方针中的革命化这个政治标准。能够顾全大局,维护团结,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立场。 2.思想素质。思想素质是指领导干部从事领导活动必须具备的世界观。同志讲:“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对于领导者来说,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能够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党和人民事业工作的态度和大公无私的思想品格,都是必不可少的思想素质。 3.理论素质。同志曾经指出:“必须努力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只有大力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中驾驭全局,掌握主动权;才能更好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避免犯‘左’或‘右’的错;才能不断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做出新的理论概括”。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有较高的马克思理论素养,才能解决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遇到各种具体问题。没有较高理论素质的领导干部势必心中不清,眼中不明,难担大任。 4.业务素质。业务素质是领导干部干好本职工作的专业技术才能,领导干部的业务素质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即包括熟悉掌握从事专业工作的专业知识,也包括熟悉掌握领导工作的领导知识。政治素质为业务素质指明了方向,业务素质又为政治素质目标的完成起促进作用,二者是互相结合的统一体。领导干部的业务素质是反映其工作是否胜任与工作成就如何的试金石。实践证明一个领导干部业务素质高工作就有刨造,有进步。否则工作就打不开局面,前进就会有困难。这也是实现干部“四化”转业化的重要体现。由此可见,领导干部必须成为其所领导行业的内行和能手。只要这样才能避免瞎指挥,使领导决策更加符合实际,更加科学合理。 5.知识素质。知识素质是领导干部具备的一般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心理科学、管理科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即要有扎实的文化科学基础,尽可能地学习和掌握现代科技知识。此外还需掌握一定政治学、行政学、决策科学、人事组织科学等方面的知识,要有丰富的社会知识,善于深入社会实际,在深刻了解周围事物历史和现状的过程中积累直接经验,这是实现干部“四化”中“知识化”必备的条件之一。 6.能力素质。能力素质是指领导干部从事领导活动,实现领导目标的能力和本领。是劳动干部知识,智慧和经验的综合体现。能力素质,具体地讲有:统御全局的能力,科学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知人善任能力,信息捕捉能力,调查研究能力,随机应变能力,自我完善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等。 7.道德品质素质。道德品质是指领导干部道德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是内在的道德因素和外部道德行为的统一。道德品质对领导干部来讲,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可以说是领导者建业立身的强大精神支柱。领导者只有具备崇高的道德品质,才能抵御腐朽思想的侵蚀,为纠正党内不正之风和社会不良风气起到积极作用,才能使党的事业立于不败之地。正如同志所说的那样,全党同志要发扬我们党一贯倡导的革命精神,大公无私、先人后己、严守纪律、克己奉公、以身作则、廉洁奉公、勤政为民、扎实工作,那些在名与利、功与过、荣与辱面前,在灯红酒绿面前保持高尚品德的党员干部,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敬重和拥护,只有这样,领导干部才能有号召力,才能把各项工作做好。 8.身心素质。身心素质是指领导者应当具备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健康的身体,旺盛的精力,是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最基本条件。心理素质是决定和影响领导干部成长、发展的主观因素,对行为起调节作用。一名优秀的领导干部必须做到自尊、自爱、自强不息,对共产主义理想的最终实现充满必胜信念并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目标坚定、果敢决断、善于自控;能够承受挫折,意志坚强,不骄不躁,敢于直面困难,而不推卸责任;在风浪面前临危不惧、勇往直前;妥善处理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有较好的人格魅力,才能率领和团结一切力量向既定的目标前进。 三、提高领导干部素质的途径 领导干部的素质是若干要素动态变化并相互作用的,所以它的高低优劣,只是相对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领导干部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领导素质内容的新陈代谢速度将会加快,所以每个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长期作战思想,持之以恒的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素质。 i.抓住重点,全面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包括诸多方面,应该从整体高度全面提高和完善,而素质的提高和完善不可能齐头并进,面面俱到,应该抓住重点,全面提高。抓注重点,首先要抓住领导素质的基本方面和重要因素,领导干部整体素质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的,但有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如政治思想素质、业务素质、道德品质素质等,这些方面对于任何层次、任何岗位、任何职业的领导角色都是不可或缺的必备条件,所以必须抓住这些重点,努力提高和完善。要多学习、长才干;辨是非、顾大局;严要求、慎用权;重理想、讲修养;正官德、树形象;勤为政、聚人心。通过抓重点、带全面,促进领导干部的素质不断进步。 2.加强弱项,由短变长。领导素质在领导干部个体上的表现不太相同,有的这方面强,那方面弱,这很正常不足为怪。但是身为领导者个人应当看到,强项当然可贵,而弱项却是不足之处,不利于开展工作,应当抓紧时机,赶快强化,使之由短变长。因为基本素质对领导干部至关重要,它关系到领导角色能否胜任,能否立得住的问题,如长期弱化,对于集体个人都是不利的,因此不要掉以轻心,应该立刻补课赶上去。 3.努力学习,重视实践。提高和完善领导角色是一项打基础的工作,是一个艰苦而长期的过程,不抓紧不行,操之过急,一蹴而就也不行,要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 提高和完善领导干部的素质,基本的路径无非两个:努力学习和重视实践。只有通过不断学习,用各种知识来武装自己,同时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来锻炼自己,增长才干,才能使自己各方面的素质逐渐提高,从而使自己的整体素质不断完善起来。不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奋斗,企图走捷径是不可取的。 只要我们每一位领导干部勤奋学习,勇于实践,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素质,就一定能担负起跨世纪的历史重任,不辱使命,不负众望,做出更大贡献,取得更大成就。 领导素质论文:知识经济对领导干部素质要求论文 摘要:结合知识经济的特点,分析了知识经济时代领导干部应具备的政治素质、文化紊质和能力素质。 关键词:知识经济领导干部素质 1.思想政治素质是领导干部领导知识经济建设的根本保证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领导干部会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怎样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要求领导干部具有较高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并能够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知识经济时代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要想不被浮云遮望眼,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2科学文化素质是领导干部领导知识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 2.1领导干部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做“知识型”领导的孟要性 其一,知识经济的到来,对领导干部的科学文化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知识时代,意味着知识作为生产要素已取代了资本在生产要素构成中的主导地位。这样,知识就成为绎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知识经济时代,还意味着知识的地位、知识对社会的影响能力、方式以及规模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直接影响到了知识观念、知识功能以及知识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也将影响到社会组织形态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要迎接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领导干部只有更多地学习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扩大自己的知识储量,不断开阔视野,积累丰富经验,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以知识为资源、以高科技为核心的知识经济的要求。 其二,领导干部要善于追踪世界前沿新知识,具有超前意识和竞争意识。人类发展的历史证明,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在世界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代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就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其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而高技术及其产业又是整个竞争的焦点所在。这一趋势,必须引起各级领导干部的密切关注。对一切代表未来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新知识、新成果、新管理,领导干部都要及时地追踪和学习研究。要有超前意识和竟争意识。 其三,领导干部要善于把握变化发展的趋势,不断更新知识.不当叮7外汉”。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增长速度加快么“现代化”,几年后,就会碰到相对应用领域而言的专业知识过时问题。预计未来so年,人类的科技知识总量将在现有基础上再增加100倍。随着知识总量的迅猛扩张,知识更新的速度会越来越快。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成为人们的终身需要。领导干部要使自己不当“门外汉”,始终能胜任本职工作,就要自觉更新知识,迎接新的挑战。 其四,领导干部要善于广览博读,储备积累新知识。人类创造的自然、社会科学方面的新知识已日趋丰富,博大精深。作为领导干部应广览博读,精心吸纳,储备积累。只有掌握丰富多彩的新知识,领导干部才能真正成为一专多能、博学多才的帅才,更好地担当起领导知识经济建设的重任。 2.2领导干部要全面掌握多学科的知识,真正成为一个“知识型”的领导者 领导干部应是通才、专才、综合型人才。要有广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相应的专业技术知识,还要有领导科学和管理科学知识。领导干部要树立接受“全面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观念,腾出时间和精力,加强新知识的跟踪和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增加知识储量,努力达到专和博、广与深的结合。 一是学习政治理论知识。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二是学习领导科学知识。如决策学、政策学、教育学、心理学、统计学等等。 三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特别是高科技知识,了解关于高科技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趋势,把握知识经济产生和发展的科技钥匙。 四是学习经济学知识。特别是学习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知识,从经济学的角度认识知识经济的一般经济学规律,从而能指导工作,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 五是学习现代人文科学知识。领导干部只有具备较为雄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才会具备集独立性、深刻性、广泛性、全面性、开放性、灵活性、敏锐性和逻辑性为一体的优良的思维品质,才有可能在了解政治、经济、历史、哲学、文学、艺术、法律和各种社会文化的基础上,机敏透彻地把握本质,眼界开阔地综览新生事物,高晗远瞩地预见未来。 六是学习现代管理科学知识。知识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人文经济和管理经济,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知识是理解、驾驭知识经济的必要理论准备。 七是学习现代法学知识。知识经济时代是法治时代。领导干部要知法、懂法,执法,特别是要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用法律保护知识创新,保护知识产权等,并运用法律在规范市场经济上下功夫,在创造知识经济需要的市场条件方面起主导作用。 3能力素质是领导干部领导知识经济建设的法宝 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领导干部就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质,要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全面的领导能力,卓越的创新能力,敏锐的信息吸纳和利用能力。 3.1较强的思维能力 首先要打破旧的传统观念的禁锢,打破墨守成规的思想,重构新的思维模式,树立新的思维观念。这样,才能开阔思维视野,使思维跃进到前沿领域去发现问题,解决矛盾,创造新事物。其次,领导干部要有超前性思维。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经济,必须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程序,超前思维,对事物要看得远,想在前,提高工作的预见性、科学性、全面性和有效性。再次,领导干部还要善于多层次、多侧面、立体化思维。思考问题,既站在本层次考虑,又要站在与上级领导机关同层次思维,还要站在下级机关和群众的角度来考虑。思考问题,既要思其一面,又要想其整体;既要从正面分析,又要从负面评判;既要观察事物好的表象,又要善于从多个层次,高瞻远瞩,立体化地思维,切实避免因思维肤浅粗放、层面单一造成的失误。 3.2全面的领导能力 一是统揽全局的驾驭能力。这是首要的也是基本的领导能力。要善于统筹全局,多谋善断,对多层次、多因素的社会现象作出科学的分析、综合、判断、决策,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和利弊关系,使所统辖的组织和队伍能有序地、有效地去实现目标任务。 二是科学果断的决策能力。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现代领导会遇到大量的新问题,需要及时作出正确的抉择,必须当机立断。因此领导者要有决策魄力,洞察事物性质,权衡利弊,当断则断。勇于开拓,敢于承担风险,并勇于承担责任。 三是运筹帷握的组织协调能力。要有组织、指挥、协调的才干,善于根据不同对象和条件,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把各种力量组织成一个高效能的整体,加强沟通、协调,使组织和个人都能和谐地工作。 四是处理突发复杂事件的应变能力。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客观环境处于经常的变动之中。因此,领导者必须“处变不惊”,“以变应变”。根据情况的变化,适时调整原有的决策和措施,把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估计透,并准备好应急办法,以免造成较大损失。 五是调动激发下属潜能的能力。知识经济条件下的领导实践活动,实质上是一种启发式的领导行为。领导者要创造一种宽松有序、和睦相处、亲密无间、乐趣无穷的环境,并利用个人非权力影响力的作用和号召力,鼓励和激发下属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潜能。 3.3卓越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就是创造新的事物或寻找新的解决问题办法的能力。它既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性格素质,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创新能力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对新技术的发明创造,面且是一种追求卓越的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是一种主动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卓越的创新能力,将决定我们这样一个大党、大国和人口众多的民族在进人新世纪后的前途和命运。所以,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一是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是创新的思想法宝。解放思想的精髓就在于勇于创新。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创新,首要的问题是解放思想,实现理论或观念的创新。只有不断地解放思想,才能发挥创新的能力。有了新的观念,才有新的理论,新的实践,新的创造。才能不断地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实现新飞跃。二是要培养决策创新能力。找准党的政策与本部门、本单位实际情况的最佳结合点,实现决策创新。三是要有组织创新能力。不但自己要创新,还要通过制定鼓励创新的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的社会创新氛围。四是坚持管理机制上的创新。在管理机制中注入创新活力。五是要抢抓机遇,大胆闯试。保持高度敏锐性,善于识别机遇和抢抓机遇,把机遇变成动力和效应。要大胆改革,积极闯试,敢于求索。六是要尊重他人,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要经常向科学家、专家们虚心请教,充分发挥各种“智囊团”、“思想库”、“咨询机构”的决策参谋作用。超级秘书网 3.4敏锐的信息吸纳和利用能力 知识经济社会信息量大,知识更新速度快,处理信息和生产创造知识是人类的重要任务。计算机网络化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为人们开辟了传递信息的广阔通道。信息高速公路向世界各个角落延伸,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个取之不尽的信息宝库。当今世界正是由于信息技术的捷足先登,计算机的普及,因特网的诞生,才推动了科学与技术、科技与经济的高度融合,催生了高新技术和高新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地崛起。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之一,就是知识在国际间加速流动。谁善于通过国际互联网以及其它各种手段吸纳信息,谁就处于有利地位。谁善于把大量的信息转移为知识并加以利用,谁就将获益。 信息量的增加,知识和技术进步速度的加快,使得对信息捕获和收集的水平要求提高,即对信息要有敏锐的感知力,并有效地利用信息,作出相应的决策和对策,付诸于行动。领导干部应充分认识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等在经济中的基础地位,熟练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以敏锐的眼光,及时捕捉大量的有价值的知识信息,运用智力资源、无形资产等要素,促进本地区经济建设的发展。
国际商务论文:论国际商务环境中的跨文化交际 论文关键词: 国际商务环境 跨文化交际 文化差异 论文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不同国家的商务往来日益频繁。而在国际商务环境中这种频繁的往来、沟通和交流已不再是简单的商务往来而是文化与文化的碰撞,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本文主要探讨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国际商务环境中的重要性,列举了跨文化商务活动中语言交际层面的几个重要方面,以及应对商务活动中文化差异的几个策略。 一、引言 随着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跨国公司的涌现和不断增加,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不同国家之间的商务往来频繁,不同文化的碰撞在商务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于是在商务领域中很多商务活动不仅仅是商务行为,更是在文化层面上的交流与对话,是在商务环境中的跨文化交际行为,从而出现了跨文化商务交际。因此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对于成功进行商务活动、不同国家的商务合作、商务谈判等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本概念和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际涉及交际和文化两个概念。从一定意义上说“交际即文化”,在交际过程中文化得以形成。而文化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概括地讲,文化即是人们所思、所言、(言语和非言语)、所为、所觉的总和。跨文化交际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际’。不同的民族创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而在国际商务环境中,不同国家的商务活动中必然渗透进不同的文化因素,这些文化差异必然影响商务行为,“大多数成功的企业不仅熟谙世界经济状况和全球竞争力,而且具有同国际企业有效交际的能力”。因此,一个成功的企业不仅要具备高超的经济、技术和管理水平,还要深入了解他国文化以及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以便在商务活动中避免因为文化差异而造成的误解、冲突,从而进行成功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达到预期的商务目标。 国际商务的本质是发生在国际间的经济交往活动。经济交往的目的在于物质与服务的交换,而物质与服务的交换是通过人际交往实现的,所以国际商务活动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的跨文化的以商务为目的的交际活动,即跨文化商务交际。跨文化商务交际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是跨文化交际行为在国际商务环境中的体现。 而导致跨文化交际障碍的主要因素则是文化差异。不同文化在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很多方面都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具体到商务领域,则主要体现在对于商务管理及管理人员的文化观、商务礼节、商务预约、礼物的馈赠、商务谈判和策略,以及对于商务活动中女性的态度等方面的差异。 三、国际商务环境中重要文化差异的几个方面 跨文化交际行为分为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这里着重探讨国际商务环境中言语行为层面的文化差异的几个值得特别关注的方面。 1.对于管理和管理人员的态度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由于自身文化的特定内涵和界定,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则。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对于企业管理和管理人员的态度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了解这一差异对于商务活动中了解他国企业管理及与其管理人员打交道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美国和德国,商务管理的价值观就不同。在美国,企业看中成就和成功,崇尚勤奋、实用主义、乐观主义、清教主义、工作中人际关系的淡薄、机会均等以及对于竞争和个人主义的接受。而德国人的管理观念则不是很强,这源于他们历史上就看重专业技能和能力。在他们看来技能高超的德国工人根本无需管理人员激励他们。 而在中国,商务价值观则与二者更为不同,中国企业重血族关系、人际关系、尊重长辈及阶层关系。这样的价值观必然使管理模式具有显著的集体主义特点。 2.商务礼节 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进行商务往来时,恰当的商务礼节是必要的。可以说某些必要的商务礼节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间建立贸易关系的开始,甚至决定了企业间能否建立良好的贸易关系、为进一步的业务往来奠定基础。这里就介绍在建立贸易关系之初的几个重要的商务礼节。 2.1预约 在国际商务环境中,最初安排与对方国家企业的签约和预约包括打电话、使用中间人等具体细节。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在预约时间及最初签约的安排不尽相同,如在正式签约前多久约见企业有关人员最为合适,就要考虑对方企业的文化背景。例如,在墨西哥等很多拉美国家,企业一般提前一个月发邮件或打电话进行预约,然后在签约前一周还要联系一次。而在中国,在进行商务投资之前同对方企业建立关系是很重要的。在与中国企业进行贸易往来时,与当地的企业政府官员预约见面,认识进口人员、购买者及商和合资伙伴,将有助于进行进一步的业务往来。这就是因为中国文化重关系、重往来。 2.2打招呼 预约之后就是见面打招呼。而注意观察东道国的打招呼礼节尤为重要。例如美国人的打招呼方式倾向于非正式和友好的。在美国,无论男女,在见面和告别时都要握手,在彼此熟悉的女性之间甚至男女之间,一个拥抱或脸颊的亲吻也是合宜的。他们常常直呼彼此的名字,只是在正式场合或对长辈除外。而在沙特阿拉伯,见面则显得更为亲密——不仅要频繁薄收,还要滔滔不绝;而且男性之间也经常拥抱,彼此亲吻脸颊。可见,不同文化的会面礼节如此之不同,因此见面之前要对东道国的会面礼节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才会避免在实际会面时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尴尬和误解。 2.3馈赠礼物 对于商务往来过程中的礼物的赠送,由于文化差异,不同国家的企业也有不一样的礼节。大多数美国人就将在商务环境中馈赠礼物看作是贿赂的一种形式,而在其他许多文化中,馈赠礼物是商务礼节的一部分,是再寻常不过的了。因此,在商务环境中,不仅要了解对方企业对于礼物馈赠的观点和态度,还要了解馈赠礼物的相关信息,如,何时馈赠礼物、赠送什么样的礼物为宜等。商务环境中关于礼物的馈赠,日本企业是比较典型的例子。日本文化重视礼尚往来,馈赠礼物在日本文化中是极其普遍的事情,而且非常讲究。对于日本企业,有几个日子是一定要送礼物的,如一年中的七月十五日和元月一日,而且通常在首次商务会面时赠送礼物。此外,如果受邀到日本家庭里去,通常要带上鲜花、点心或糖果之类的礼物去,这是必要的礼节。可见,日本和美国的馈赠礼节相去甚远。因此在与不同文化的企业建立商务关系、馈赠礼物时,一定要了解必要的馈赠礼节,从而使馈赠礼物的环节对整个商务往来关系的确立起到一个积极的促进作用。 3.谈判 由于不同国家和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在语言风格、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各方面也表现出其文化特色。在跨文化的商务谈判中,各国企业在谈判节奏、谈判风格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北美国家、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喜欢速战速决式的谈判风格,而中国、日本及大部分拉美国家则偏爱慢节奏的谈判风格。在交流风格上也有不同,如有的国家喜欢直截了当的风格,而有的国家则更偏向于间接含蓄的风格。 四、结语 实现有效的跨文化商务交际的关键是要了解各国的文化差异,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企业的经营方式、管理风格以及进行商务活动时的商务礼节等也不同。在向文化背景不同的企业寻求合作时,了解其文化特点及其与本国的文化差异,对于商务关系的建立、企业间进一步的业务往来都具有积极的影响。商务人士,特别是企业管理人员自身对不同文化有所了解的同时,在制定企业发展策略时,也可以把培养企业有关人员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从而提高企业进行国际商务沟通和交流的能力,为企业在商务活动中树立良好形象、建立广泛的商务关系奠定基础。总之,在今天这样一个经济全球化、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时代,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在现实交际过程中,特别是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理解、适应他国文化,对于企业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 国际商务论文:《国际商务谈判中利益冲突的预防与解决》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加入WTO后,我国各企业和单位所面临的国际商务谈判越来越多。商务谈判中因为双方都希望获得利益的最大化,常常面临利益的冲突。本文认为,了解各国商人谈判的特点、做好充分的谈判准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这些冲突的激化,谈判策略的恰当运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冲突。当冲突出现时,要将人的问题与实质利益相区分,创造双赢的解决方案,借助客观标准解决谈判利益冲突问题。 【关键词】商务谈判 利益冲突 预防 解决 国际间的商务交往是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是和平时期国际交往的主旋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推进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国际商务谈判作为商战的序幕,已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经济中。 所谓谈判,其一般含义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为满足各自需要和维护各自利益,双方妥善地解决某一问题而进行的协商。曾有人说:“生活本身就是一系列无休止的谈判”,这也是不无道理的。而商务谈判,是指谈判双方为实现某种商品或劳务的交易,对多种交易条件进行的协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概念的外延也在扩大,她不仅包括一切劳动产品,还包括资金、技术、信息、服务等。因此,商务谈判是指一切商品形态的交易洽谈,如商品供求谈判、技术引进与转让谈判、投资谈判等。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加入WTO后,我国各企业和单位所面临的国际商务谈判越来越多。谈判是一种进行往返沟通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就不同的要求或想法而达成某项联合协议。谈判又是一系列情势的集合体,它包括沟通、销售、市场、心理学、社会学、自信心以及冲突的解决。商务谈判的最终目的是双方达成协议,使交易成功。如何有效避免谈判中僵局的出现而使谈判获取成功?当冲突和矛盾出现时又如何化解呢?本文将对此做出探讨。 一、了解各国商人的特点是国际商务谈判必备的常识 国际商务谈判要面对的谈判对象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由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同,各民族间有着迥然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各国客商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他们在商务谈判中的风格也各不相同。在国际商务谈判中,如果不了解这些不同的谈判风格,就可能闹出笑话,产生误解,既失礼于人,又可能因此而失去许多谈判成功的契机。如欲在商务谈判中不辱使命,稳操胜券,就必须熟悉世界各国商人不同的谈判风格,采取灵活的谈判方式。下面我们仅就几种国际商务谈判中常见的客商情况加以说明。 1.美国人 美国是中国的一个重要贸易伙伴,美国人是我们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常见对手,他们性格开朗、自信果断,办事干脆利落,重实际,重功利,事事处处以成败来评判每个人,所以在谈判中他们干脆直爽,直接了当,重视效率,追求实利。美国人习惯于按照合同条款逐项进行讨论,解决一项,推进一项,尽量缩短谈判时间。他们十分精于讨价还价,并以智慧和谋略取胜,他们会讲得有理有据,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的走势甚至最终用户的心态等各个方面劝说对方接收其价格要求。美国人在谈判某一项目时,除探讨所谈项目的品质规格、价格、包装、数量、交货期及付款方式等条款外,还包括该项目从设计到开发、生产工艺、销售、售后服务以及为双方能更好地合作各自所能做的事情等,从而达成一揽子交易。同美国人谈判,就要避免转弯抹角的表达方式,是与非必须保持清楚,如有疑问,要毫不客气地问清楚,否则极易引发双方的利益冲突,甚至使谈判陷入僵局。 2.日本人 日本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儒家思想道德意识已深深地沉淀于日本人内心的深处,并在行为方式上处处体现出来。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缺乏,人口密集,具有民族危机感。这就使日本人养成了进取心强,工作认真,事事考虑长远影响的性格。他们慎重、礼貌、耐心自信地活跃在国际商务谈判的舞台上。他们讲究礼节,彬彬有礼地讨价还价,注重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重视商品的质量。所以在同日本人打交道时,在客人抵达时到机场接机,在谈判后与客人共进晚餐、交朋友,都是非常必要的,这些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冲突的出现。 3.韩国人 近十年我国与韩国的贸易往来增长迅速。韩国以“贸易立国”,韩国商人在长期的贸易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常在不利于己的贸易谈判中占上风,被西方国家称为“谈判的强手”。在谈判前他们总是要进行充分的咨询准备工作,谈判中他们注重礼仪,创造良好的谈判气氛,并善于巧妙地运用谈判技巧。与韩国人打交道,一定要选派经验丰富的谈判高手,做好充分准备,并能灵活应变,才能保证谈判的成功。 4.华侨商人 华侨分布在世界许多国家,他们乡土观念很强,勤奋耐劳,重视信义,珍惜友情。由于经历和所处环境的不同,他们的谈判习惯既与当地人有别,也与我们大陆人有所不同。他们作风果断,雷厉风行,善于讨价还价,而且多数都是由老板亲自出面谈判,即使在谈判之初由人或雇员出面,最后也要由老板拍板才能成交。所以了解老板的个人情况,以真情打动他就至关重要。 以上介绍的只是世界主要贸易国家或地区的主要谈判风格,重要的是我们应从中悟其真谛。当然,随着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通讯的高速发展以及各国商人之间频繁的往来接触,他们相互影响,取长补短,有些商人的国别风格已不是十分明显了。因此,我们既应了解熟悉不同国家和地区商人之间谈判风格的差异,在实际的商务谈判中更应根据临时出现的情况而随机应变,适当地调整自己的谈判方式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取得商务谈判的成功。 二、做好谈判前的准备工作是预防冲突激化的有效手段 谈判桌上风云变幻,谈判者要在复杂的局势中左右谈判的发展,则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只有做好了充分准备,才能在谈判中随机应变,灵活处理,从而避免谈判中利益冲突的激化。 由于国际商务谈判涉及面广,因而要准备的工作也很多,一般包括谈判者自身的分析和谈判对手的分析、谈判班子的组成、精心拟定谈判目标与策略,必要时还要进行事先模拟谈判等。 1.知己知彼,不打无准备之战 在谈判准备过程中, 谈判者要在对自身情况作全面分析的同时,设法全面了解谈判对手的情况。自身分析主要是指进行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对对手情况的了解主要包括对手的实力(如资信情况),对手所在国(地区)的政策、法规、商务习俗、风土人情以及谈判对手的谈判人员状况等等。目前中外合资项目中出现了许多合作误区与投资漏洞,乃至少数外商的欺诈行为,很大程度上是中方人员对谈判对手了解不够所导致的。关于这一点前文我们已详细说明,此处不再多叙。 2.选择高素质的谈判人员 国际商务谈判在某种程度上是双方谈判人员的实力较量。谈判的成效如何,往往取决于谈判人员的知识方面和心理方面的素质。由于国际商务谈判所涉及的因素广泛而又复杂,因此,通晓相关知识十分重要。通常,除了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法这些必备的专业知识外,谈判者还应涉猎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财务知识、外语、有关国家的商务习俗与风土人情以及与谈判项目相关的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知识。较为全面的知识结构有助于构筑谈判者的自信与成功的背景。 此外,作为一个国际商务谈判者,还应具备一种充满自信心、具有果断力、富于冒险精神的心理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在困难面前不低头,风险面前不回头,才能正视挫折与失败,拥抱成功与胜利。 因为国际商务谈判又常常是一场群体间的交锋,单凭谈判者个人的丰富知识和熟练技能,并不一定就能达到圆满的结局,所以要选择合适的人选组成谈判班子与对手谈判。谈判班子成员各自的知识结构要具有互补性,从而在解决各种专业问题时能驾轻就熟,并有助于提高谈判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主谈人员的压力。 3.拟订谈判目标,明确谈判最终目的 准备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设定你让步的限度。商务谈判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就是价格问题,这一般也是谈判利益冲突的焦点问题。如果你是一个出口商,你要确定最低价,如果你是一个进口商,你要确定最高价。在谈判前,双方都要确定一个底线,超越这个底线,谈判将无法进行。这个底线的确定必须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要建立在调查研究和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如果出口商把目标确定的过高或进口商把价格确定的过低,都会使谈判中出现激烈冲突,最终导致谈判失败。 作为一个出口商,你的开价应在你能接受的最低价和你认为对方能接受的最高价之间,重要的是你的开的价要符合实际,是可信的,合情合理的,促使对方作出响应。一个十分有利于自己的开价不一定是最合适的,它可能向对方传递了消极的信息,使他对你难以信任,而采取更具进攻性的策略。 当你确定开价时,应该考虑对方的文化背景、市场条件和商业管理。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在开价后迅速做些让步,但很多时候这种作风回显得对建立良好的商业关系不够认真。所以开价必须慎重,而且留有一个足够的选择余地。 4.制定谈判策略 每一次谈判都有其特点,要求有特定的策略和相应战术。在某些情况下首先让步的谈判者可能被认为处于软弱地位,致使对方施加压力以得到更多的让步;然而另一种环境下,同样的举动可能被看作是一种要求汇报的合作信号。在国际贸易中,采取合作的策略,可以使双方在交易中建立融洽的商业关系,使谈判成功,各方都能受益。但一个纯粹的合作关系也是不切实际的。当对方寻求最大利益时,会采取某些竞争策略。因此,在谈判中采取合作与竞争相结合的策略会促使谈判顺利结束。这就要求我们在谈判前制定多种策略方案,以便随机应变。 你需要事先计划好,如果必要是可以做出那些让步。核算成本,并确定怎样让步和何时让步。重要的是在谈判之前要考虑几种可供选择的竞争策略,万一对方认为你的合作愿望是软弱的表示时,或者对方不合情理,咄咄逼人,这时改变谈判的策略,可以取得额外的让步。 三、谈判策略的恰当运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冲突 谈判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获得各方面都卖艺的协议或合同。我们把与我们谈判的人称为谈判对手,双方确有为争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对抗关系,但更重要的还是合作关系,是为了合作才有的暂时对抗。所以在谈判中,要恰当使用一些谈判技巧,尽力避免强烈冲突的出现,谈判陷入僵局对谈判双方来说都是失败。 1. 刚柔相济 在谈判程中,谈判者的态度既不过分强硬,也不可过于软弱,前者容易刺伤对方,导致双方关系破裂,后者则容易受制于人,而采取“刚柔相济”的策略比较奏效。谈判中有人充当“红脸”角色,持强硬立场,有人扮演“白脸”角色,取温和态度。“红脸”是狮子大开口,大刀阔斧地直捅对方敏感部位,不留情面,争得面红耳赤也不让步。“白脸”则态度和蔼,语言温和,处处留有余地,一旦出现僵局,便于从中斡旋挽回。 2. 拖延回旋 在贸易谈判中,有时会遇到一种态度强硬、咄咄逼人的对手,他们以各种方式表现其居高临下。对于这类谈判者,采取拖延交战、虚与周旋的策略往往十分有效,即通过许多回合的拉锯战, 使趾高气扬的谈判者感到疲劳生厌,逐渐丧失锐气,同时使自己的谈判地位从被动中扭转过来,等对手精疲力竭的时候再反守为攻。 3. 留有余地 在谈判中,如果对方向你提出某项要求,即使你能全部满足,也不必马上和盘托出你的答复,而是先答应其大部分要求,留有余地,以备讨价还价之用。 4.以退为进 让对方先开口说话,表明所有的要求,我方耐心听完后,抓住其破绽,再发起进攻,迫其就范。有时在局部问题上可首先做出让步,以换取对方在重大问题上的让步。 5.利而诱之 根据谈判对手的情况,投其所好,施以小恩小惠,促其让步或最终达成协议。请客吃饭、观光旅游、馈赠礼品等虽然是社会生活中的家常便饭,但实际上是在向对方传递友好讯号,是一种微妙的润滑剂。 6.相互体谅 谈判中最忌索取无度,漫天要价或胡乱杀价,使谈判充满火药味和敌对态势,谈判双方应将心比心,互相体谅,可使谈判顺利进行并取得皆大欢喜的结果。 四、国际商务谈判中利益冲突的解决 由于谈判中双方都想获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尽管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谈判陷入僵局而至最终破裂,但有时利益的冲突是难以避免的。每逢此时,只有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才能使谈判顺利完成,取得成功。 1.处理利益冲突的基本原则——将人的问题与实质利益相区分 谈判的利益冲突往往不在于客观事实,而在于人们的想法不同。在商务谈判中,当双方各执己见时,往往双方都是按照自己的思维定势考虑问题,这是谈判往往出现僵局。 在谈判中,如果双方出现意见不一致,可以尝试以下几种处理问题的方法:⑴不妨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⑵不要以自己为中心推论对方的意图。⑶相互讨论彼此的见解和看法。⑷找寻对方吃惊的一些化解冲突的行动机会。⑸一定要让对方感觉到参与了谈判达成协议的整个过程,协议是双方想法的反映。⑹在协议达成是,一定要给对方留面子,尊重对方人格。 换个角度考虑问题恐怕是利益冲突发生后谈判中最重要的技巧之一。不同的人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人们往往用既定的观点来看待事实,对与自己相悖的观点往往加以排斥。彼此交流不同的见解和看法,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并不的让一方遵循对方的思路解决问题,而是这种思维方式可以帮助你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最终解决问题。 2.处理谈判双方利益冲突的关键在于创造双赢的解决方案 很多人在小时侯都做过这样一道智力测验题:有一块饼干,让你和妹妹分,怎么样才能分得公平呢?答案就是自己先把它分成两部分,分的标准是自己觉得得到其中哪部分都不吃亏,然后让妹妹来选。这是一个典型的双赢态势。就象这道智力题的解答一样,解决利益冲突的关键在于找到一个双赢的方案。 谈判的结果并不是“你赢我输”或“你输我赢”,谈判双方首先要树立双赢的概念。一场谈判的结局应该使谈判的双方都要有“赢”的感觉。采取什么样的谈判手段、谈判方法和谈判原则来达到谈判的结局对谈判各方都有利,这是商务谈判的实质追求。因此,面对谈判双方的利益冲突,谈判者应重视并设法找出双方实质利益之所在,在此基础上应用一些双方都认可的方法来寻求最大利益的实现。 双赢在绝大多数的谈判中都应该是存在的。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可以满足双方利益的需要。这就要求谈判双方应该能够识别共同的利益所在。每个谈判者都应该牢记:每个谈判都有潜在的共同利益;共同利益就意味着商业机会;强调共同利益可以使谈判更顺利。另外谈判者还应注意谈判双方兼容利益的存在。 为了有效地寻找双赢的方案,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⑴将方案的创造与对方案的判断行为分开。谈判者应该先创造方案,然后再决策,不要过早地对解决方案下结论。比较有效的方法是采用所谓的“头脑风暴”是的小组讨论,即谈判小组成员彼此之间激发理想,创造出各种想法和注意,而不是考虑这些主意是好还是坏,是否能够实现。然后再逐步对创造的想法和主意进行评估,最终决定谈判的具体方案。在谈判双方是长期合作伙伴的情况下,双方也可以共同进行这种小组讨论。 ⑵充分发挥想象力,扩大方案的选择范围。在上述小组讨论中,参加者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觉得大家在寻找最佳的方案。而实际上,在激发想象阶段并不是寻找最佳方案的时候,要做的就是尽量扩大谈判的可选择余地。此阶段,谈判者应从不同就角度来分析同一个问题。甚至可以就某些问题和合同条款达成不同的协议。如不能达成永久协议,可以达成临时协议;不能达成无条件的协议,可以达成有条件的等等。 ⑶替对方着想,让对方容易做出决策。如果你能让对方觉得解决方案既合法又正当,对双方都公平,那么对方就很容易做出决策,你的方案也就获得了成功。 3.借助客观标准,最终解决谈判利益冲突问题 在谈判过程中,双方在了解了彼此的利益所在后,绞尽脑汁为双方寻求各种互利的解决方案,也非常重视与对方发展关系。但是棘手的利益冲突问题依然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这种情况下,双方就某一个利益问题争执不下,互不让步,即使强调“双赢”也无济于事。此时客观标准的使用在商务谈判中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对于谈判中经常遇到的价格问题,当双方无法达成协议时,可以参照一些客观标准,如市场价值、替代成本、折旧是帐面价值等等。此种方式在实际谈判中非常有效,可以不伤和气地快速取得谈判成果。在价格问题上的利益冲突可以这样解决,其他问题同样也可以运用客观标准来解决。但是,在谈判中有一点一定要把握,就是基本原则应该是公平有效的原则、科学性原则和先例原则。 在谈判中,谈判者运用客观标准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⑴建立公平的标准。商务谈判中,一般应遵循的客观标准有:市场价值、科学的计算、行业标准、成本、有效性、对等原则、相互原则等,客观标准的选取要独立于双方的意愿,公平合法,并且在理论和实践中均是可行的。 ⑵建立公平的利益分割方法。如大宗商品贸易由期货市场定价进行基差交易;在两位股东持股相等的投资企业中,委派总经理采取任期轮换法等。 ⑶将谈判利益的分割问题局限于寻找客观依据。在谈判中,多问对方:您提出这个方案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为什么的这个价格?您是如何算出这个价格的? ⑷善于阐述自己的理由,也接受对方合理正当的客观依据。一定要用严密的逻辑推理来说服对手。对方认为公平的标准必须对你也公平。运用你所同意的对方标准来限制对方漫天要价,甚至于两个不同的标准也可以谋求折中。 ⑸不要屈从于对方的压力。来自谈判对手的严厉可以是多方面的:如,贿赂、最后通牒、以信任为借口让你屈从、抛出不可让步的固定价格等。但无论那种情况,都要让对方陈述理由,讲明所遵从的客观标准。 国际商务论文:论国际商务谈判中跨文化因素探析 [论文关键词] 国际商务谈判 文化 跨文化谈判 [论文摘要] 国际商务谈判是商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跨越国界的活动,是谈判双方就共同感兴趣的商业问题进行磋商以达成共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者有着不同的交际方式、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这就意味着在国际商务谈判中了解各国不同文化,熟悉商业活动的文化差异是非常重要的。 入世后的中国,涉及国际贸易的谈判与日俱增,如何进行有效的跨国谈判的命题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文化差异对跨国谈判而言,是极其重要而又繁琐的变量。从交易费用的角度来看,和任何企业一样,跨过公司要在东道国从事商务活动均需要计算下列成本:进入市场的信息成本、谈判成本、缔约成本、履约成本和仲裁成本。然而,有效的跨文化沟通谈判可以大大节约国际交易的费用。对此,美国一位资深企业家甚至断言:“如果能有效地克服文化障碍,美国对华投资、贸易量可以比现在增加两倍。” 一、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因素 国际商务谈判是指处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商务活动的当事人,为满足各自需要,通过信息交流与磋商争取达到意见一致的行为和过程。谈判主体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谈判者代表了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利益。同时,它还具有跨文化性。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谈判者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谈判者各方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交往模式、语言以及风俗习惯等各不相同,这些文化因素对国际商务谈判的成功与否都将产生直接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国际商务谈判正确的名称应为跨文化商务谈判,这种谈判极少因技术或专业原因而失败。在跨文化商务谈判中,东西方民族常常会因为文化积淀、认知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而遭遇文化冲突。所以大多失败是由于对外国文化缺乏了解和没有顺应国际经济交往中的规则。既然跨文化交际在国际商务谈判中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究竟什么是文化呢? 文化是社会群体的都有特征。文化既包括心理要素,即群体成员共享的价值观和规范,也包括社会结构要素:作为社会交往背景的经济、社会、政治和宗教体制。文化价值观把注意力导向较重要或较不重要的问题,影响着谈判者的策略。文化体制保持并提升价值观和规范。文化价值观、规范和意识形态是诠释所处处境(这是谈判,所以我应该……)和他人行为(她威胁我,所以我应该……)的共同标准。 国际间的经济交流首先意味着来自不同文化的成员为了某一共同的商务目的相汇于一个对其中一方来说是陌生的、具有文化特性的交际环境。来自不同文化和经历过不同社会化过程的交际双方为了某一经济事务进行磋商、洽谈时,他们各自的行为准则通常会出现交叠现象。在这种文化交叠情境中的交流与沟通,双方的言行不仅受到各种文化所特有的行为模式的制约,而且交际双方也是相互影响、较量、协同和构建的互动过程。 谈判的实质既可以是所取价值,也可以是创造价值。这样,就存在两种谈判结果:分配性与整合性协议。最成功的跨文化谈判产生的结果,其所达成的协议一般既是一份整合性又是分配性的协议,这份协议把增加了的资源总量分配给谈判双方。所以,跨文化谈判不仅是价值索取型谈判,还可以是价值创造型谈判。这取决于跨文化谈判者对文化的关切、处理以及对跨文化谈判策略的运用。 二、国际商务谈判中跨文化范畴探析 每一位谈判者都有利益和优先事项,而且每一位谈判者都有策略。利益是构成谈判者立场基础的需要或原因。优先事项反映各种利益或立场的相对重要性。谈判策略是为达到谈判目标而选定的一组综合的行为手段。谈判者的利益、优先事项以及策略的使用都受到文化的影响。 1.利益 首先,利益文化范畴涉及利益与优先事项。利益是要求被提处理和被拒绝的原因它使双方在争端问题的立场下潜在的需要和利害关系。 文化影响自身利益与其它利益冲突时的相关重要性。世界上的人们所关心的是实现他们的目标,受到其他人的尊重,实现他们所在的社会群体的目标,以及在那些群体中反映为正面的行为方式。在个人主义文化中,自身利益通常优先于集体利益。在集体主义文化中,集体利益通常优先于自身利益。当然,来自于集体主义文化的人有自身利益,来自个人主义文化的人也有集体利益;只是说在他们自己的文化里,价值、规范和制度在文化上暗示着一致的行为。当争端的一方来自集体主义文化,而另一方来自个人主义文化时,自身利益和集体利益有机会被互相替代。但也有可能遭受挫折和误解,因为自身利益相对于集体利益的主要侧重的差异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当与来自集体主义文化争端方谈判时不要低估了集体利益的重要性,当与来自个人主义文化的争端方谈判时不要低估个人利益的重要性。 利益解释了为什么一个问题相对比另一个问题重要,或者为什么采取这种立场。但是谈判对手的利益往往很难猜测。解决争端的谈判者必须准备好两种策略来发现利益所在,直接信息策略——提出问题,以相应的方式来回答这些问题;间接信息策略——提出问题的解决提议,来自高语境文化的谈判者可能会对直接问题感觉不适,因而提出建议来发现利益所在会比较好些。当了解了利益,除了放弃低优先级利益来得到高优先级利益外,可以达成许多类型的一致,直到利益所在能够导向无先例的解决方法、限定期限的实验,或者发现双方同意进行更有效处理的基本问题。 2.权利 权利是公正、合约、法律或先例的标准。争端方用各种权利的标准来证明所提出和拒绝要求的正当性。 有些权利等标准是外在的,比如法律和经双方就具体条款进行谈判达成的合约。其他权利的标准是隐含的,比如在规范情况下对地位或年龄的尊重,以及公平的标准,比如公正和平等。外在的标准是成文的,由警察、法庭等社会机构执行的。隐含的标准融入在社会团体的文化中,由社会认同或社会排斥来加强。 以公平标准为例,作为提出要求、拒绝要求和解决争端的正当理由,公平的基本原则扩展到跨文化领域,因为价值和规范只能扩展到社会团体的边界。不同的文化特征似乎适应了不同的公平标准,使人们很难知道何种权利标准在哪种文化里最为接受。 所以,使用权利标准解决争端的成功关键是,要么提出争端另一方同意认为公平的标准,要么提供新的可靠的信息使提出的标准看上去公平,没有新的可靠的信息,论据不太可能有效。 3.权力 权力是一种能力,借此你可以从争端中得到你想要的——你的要求被承认或者你的拒绝得到支持。判断在跨文化谈判中谁更有权力是复杂的,因为权力是一种通过文化进行的认知。 权力是对受控新的估计或判断。来自平等主义文化的争端者与来自等级主义文化的争端者相比,较少注重地位和权威观念。他们可能更愿意打破地位的界限来提出要求,而这种界限让来自等级文化的争端者会因为失败、报复或者让当事人丢面子而产生恐惧;当来自等级主义文化的人在失去地位的情况下提出要求时,他们可能求助于同情心,提醒地位比较高的对方来负责关心地位比较低的提出要求者。当来自平等注意文化的西方人或其他争端者在失去权力的情况下提出要求时,他们经常避免谈及权力而更多地侧重利益,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谈判路径的选择,不同谈判者运用权力影响谈判的结果有重要且微妙的文化差别。 三、国际商务谈判中跨文化的策略 在国际商务谈判中处理跨文化问题,需要在是否调整你的策略以利于对方或坚持己见中做出决定。有时候没有选择的机会,而有时维持你所偏好的策略会使你在谈判中处于不利的地位。本文提供三种文化相连的谈判策略类型: 1.“独断的个人主义者” “独断的个人主义者”树立高目标,一直被促使寻求信息,他们乐意权衡利弊,而不会为哪一方更具影响力而分心。以色列人主要使用这种策略,而不去管谈判桌上另一方的文化。以色利人特别依赖寻求信息的提议,这些提议能促使他们达成一致,同时能分配价值。以色列人的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另一个标志是他们运用权变协议,这样可以使买卖方在他们未来不同的观点上达成协议。 这种策略有一个潜在下降趋势。虽然来自其他文化的谈判者意识到与以色列人共事很有收获,但他们还是会有压抑的感觉,即便这种压抑是值得的。使用这个策略的谈判者目光短浅,不打算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于是限制了他们未来的选择范围。 2.“合作的实用主义者” “合作的实用主义者”关心他自己和对方的目标,通过提问题和回答问题来建立相互信任,并间接处理影响力问题。德国谈判者是这个方法的忠实拥护者。他们运用这个策略去谈判整合性协议,实现分配性谈判结果。 这个策略的潜在的缺点是一个合作的实用主义者也许会被独断的个人主义者所利用。然而,合作的实用主义策略的核心——信任,难以赢得却很容易失去。只要合作的实用主义者掌握得住双方关系中的信任度,没有得到对方回应的信息,他就不应该泄露自己信息,他也不会被利用,但如果他不能使用感觉顺手的直接信息共享策略,他也许在谈判中不能达成整合性协议。 3.“间接策略使用者” 间接策略使用者也许依赖对权力的不确定性来激发间接信息搜寻。日本谈判者就使用这个谈判艺术,他们把直接使用影响力与间接信息搜寻结合起来。在他们的文化中,这个模式很奏效,但跨文化则会出现问题。间接信息共享对于认可直接策略文化的谈判者来说,也许太微不足道。如果谈判者来自于不认可直接影响力的国家,那么使用直接影响力也许会导致螺旋冲突,不能达成最佳协议。 三种模式的共同点是目的明确、对信息的渴望、使用一个策略便利地寻求信息,以及知道如何驾驭影响力,三种不同的是谈判者如何使用每一个不同的模式来树立目标,寻求信息和使用影响力。 四、结语 由于国际商务谈判的谈判者代表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利益,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和经济政治背景,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语言及风俗习惯各不相同,从而使影响谈判的因素更加复杂,谈判的难度更加大。在实际谈判过程中,对手的情况千变万化,作风各异,有热情洋溢者,也有沉默寡言者;有果敢决断者,也有多疑多虚者;有善意合作者,也有故意寻衅者;有谦谦君子,也有傲慢自大盛气凌人的自命不凡者。凡此种种表现,都与一定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有关。不同表现反映了不同谈判者有不同的价值观和不同的思维方式。因此,谈判者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和高超的谈判技巧,不仅能在谈判桌上因人而异,运用自如,而且要在谈判前注意资料的准备、信息的收集,使谈判按预定的方案顺利地进行。 国际商务论文:浅论国际商务合同翻译原则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际经贸活动日益频繁,需要签署的商务合同和需要书写的法律文书越来越多,商务合同作为一种媒介,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商务合同属于法律文件,对签约双方都具有法律约束力。译文稍有差错就会给双方当事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列举了大量的实例来对国际商务合同翻译的原则加以分析,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国际; 商务合同; 翻译原则 前言 21世纪是一个催人奋进的时代,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知识更替日新月异,国际竞争力日趋激烈。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与它国经济交流越来越多,经济发展日益国际化。与国内经济不同,国际经贸活动要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的当事人,因此需要一个媒介来促使双方达成共识.国际商务合同作为媒介的作用突现出来。 合同,也叫契约,“契”意思相投或相合,“约”是用语言文字互相遵守约定,合同是指自愿订立共同遵守的条件,合作共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条规定“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contracts referred to in this law are agreements between equal natural persons, legal persons and other organizations for the purpose of establishing, altering and terminating mutual civil rights and obligations〕。而国际商务合同作为其中的一种,也具有合同具有的一般的法律特征。对一国而言,国际商务合同也指涉外合同,涉外合同的当事人可以选择合适适用的法律。我国国际商务合同法有以下几类:1,国际货物买卖合同;2,合同;3,来件装配合同;4,融资租赁合同;5,合资经营企业合同;6,劳务合同;7,国际技术咨询服务合同;8,国际借贷合同;9,国际土木建筑工程承包合同;10,外包合同;11,服务合同;12,风险投资管理协议;13,股权转让协议。此类合同都是涉外交易性质需要英汉两种版本,因此需要翻译。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一下翻译时应该注意的方面。 一?商务合同的语言特征 商务合同是依法成立的法律文件,有其特殊的文体特征。所谓“文体(style)”就是指人们使用语言时,会根据一定的交际内容,交际目的和交际场合,来选择一定的表达方式,即语言风格,这种风格既要适应交际对象也要适应特定的语言环境。根据美国语言学家Martin Joos(1962)年的分类,合同属于庄重文体(the frozen style),是各种英语文体中正式程度最高的一种。总体来说,这种正式性体现在内容的专业性,语言的严谨性和结构的完整性等方面。因此,我们在进行翻译或者攥稿时,必须要从各个方面把握国际商务合同的语言特征。 1?词汇特征 作为一种正式的文体,在选词方面应该做到严谨,准确,规范,不能添加任何感情色彩,要能准确无误的表达出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双方的要求。 (1)?多用大词(Big word) 我们在选择词语时,要尽量选择正式规范的词语,俗语,俚语,方言,日常生活用语是绝对不允许出现的。 例如:“In convening a general meeting of shareholders , notice shall be dispatched to shareholders。”[1]显然句子中的convening和dispatch比同义词holding和spread out更为正式。 (2)?多用商务法律术语 为了保持合同语言的规范正式性,我们有时宁愿牺牲语言的流畅性也要确保语言的严谨庄重性。国际商务合同本质上就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一些独有的商务法律专业术语。例如:“imputed negligence (转嫁的过失责任)特指可向与行为人有利害关系的人或有合同关系的另一方追究责任的过失。”商务合同中这类狭义的法律专业术语不以大众是否理解或接受为转移,它是商务合同语言准确表达的保障。还有一些介词短语,“in accordance with ”,“whereas”,“subject to”等等词组和搭配已经是商务合同专业术语的一部分了。 ( 3)?多用外来词和古体语 国际商务合同中还有一些外来词和古体词作为专业术语。外来词有不少源于拉丁语或法语,它们的意义比较稳定,可以精确地表达概念,例如:ad valorem duty (拉丁语)从价(关)税,bona fide holder (拉丁语)汇票的善意持票人,pro rata tax rate比例税率(拉丁语,即proportional tax rate),insurance premium per capita (拉丁语)人均保险费,force majeure(法语)不可抗力。商务合同英语具有古体特点,主要标志是古体词语的使用。古体词(archaism)是一种具有鲜明文体色彩的词汇成分。虽然这类词语在现代英语口语和一般书面语中极少使用,但在商务合同等法律文体中,却大量出现,充分体现出严肃的文体风格。合同英语最具特色的古体词形式当数自由词素where、here和there与in、by、with和after等构成的复合副词。如:here +介词:如,hereto,hereof,herein,hereinafter等。这里here相当于this,指本文献、合同或有关文件,因此,“hereto”(本合同)相当于to this,依此类推。 2?句式特征 (1)?常用长句,陈述句,条件句 商务合同中的句子与普通英语句子相比,句子长度,结构和使用从句的连贯性要复杂的多。为了避免遗漏或误解,因此在合同文本中有很多的限定词,修饰词,定义以及复杂状语,所以句子较长。有时,一个条款的解释或一个句子就能成为一段。为了使合同双方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会经常使用一些复杂的重叠的状语。在合同中常用陈述句和条件句,而感叹句和疑问句等几乎不被使用,这是因为前者语言平实客观,能更准确的反应事实。陈述句多用来描述,阐述和作出说明或判断。条件句多用来描述买卖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应该采取的措施。 (2)?多用插入语 在商务英语合同中,较多的使用插入语对句子内容进行补充说明或者强调。如:“The buyer must, whenever he is entitled to determine the time for shipping the goods, give the sufficient notice thereof .”句子中的“ whenever he is entitled to determine the time for shipping the goods”就是插入语来对句子内容作出更详细的说明。 二?商务合同翻译的标准 商务英语合同翻译虽然和普通英语翻译有很大的差别,但本质上还是一样的。笔者认为刘法公先生提出的“忠实(faithfully)?准确(exactness)?统一(consistence)”则从根本上适应了商务英语这一特性。忠实,即准确的将原文语言的信息用译文表达出来,不求语法与句子结构的一致,但要求信息内涵上的对等。准确,即再将原文语言内容转换到译文语言内容的过程中选词准确,做到概念表达确切?物与名所指准确,数码与单位所指精确,准确是商务英语翻译的核心。统一,即汉英翻译过程中的译名?概念?术语在任何时候都应该保持统一,不允许将同一概念或术语随意变换译文。 三?商务合同翻译的原则 商务合同是一种特殊的应用的文体, 它具有用词准确、正式,句式严谨、规范,文体结构固定的特点。而且大量使用法律词汇,来显示合同的正规、庄严、准确规范以及威严的语言特色。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译者,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与语言功底,还需要了解必要的翻译原则。这样才能翻译出合格的译文,成为一名合格的译者。 1?译文准确严谨,忠实原文 鉴于商务合同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它严格的规定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所以“丝毫不允许语义的模凌两可而使人误解,被人钻了法律的空子,它即使牺牲文字的流畅性也必须保持原文的忠实性。”否则,对原文意思的曲解,会造成严重的商贸纠纷。此外,商务合同中有许多法律术语和专业术语,在文本中有特定的含义,因此我们在翻译时要严格的贴近合同所涉及的专业性内容,准确根据已有的商贸专业知识和对课文的理解来翻译文中的词,而不是仅仅借助英汉词典,翻译出模糊的句子或文章。例如:“The China shall bear all relevant taxes and levies upon the personnel by Chinese Government ,whereas the Employer shall bear the same imposed upon the personnel by the government or by an agency or by an official body.[1]此句翻译为:“中国政府应负责缴纳中国政府对人员所征收的一切税金,雇主应负责缴纳项目所在国政府对人员所缴纳的一切税金。”句中的“shall”是法律词汇,相当于我们汉语中的“应当”,“必须”。句中还有两个关于“税金”的单词,taxes 和 levies。其中tax在表示“税”时,主要强调money taken compulsorily by the government or by an official body to pay for government services;levy作为名词,主要表示一种“征税”的行为,即money which is demanded and collected by the government or by an official body。[1]所以,我们在进行翻译的时候要注意分清这两个单词的具体意思,千万不能混淆所给,模糊翻译。例如:“The contract is concluded in case of acceptance of the offer.”其中acceptance 和offer平常译为“接受”和“提供”,然后在商务合同中是专有术语,应译为 “承诺”和“要约”,所以译文为:“要约一旦承诺,合同立即订立。”还有一些缩略词(FOB ,CIF等)都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不能主观臆断,这样才能保证译文准确严谨,忠实原文。 2?译文具体清楚,用词严密 鉴于商务合同所使用语言都属于法律语言范畴,多是法律词汇,以显示合同的正规?严谨?规范。所以,我们在选择词汇的时候不能选择一些有歧义的或有多重意思的。例如:“As to the steamer sailing from Shanghai to Los Angeles, we have bimonthly direct services.”[2]句中的“bimonthly”可以指“两月一次或一月两次”,这个时候就会给对方造成误解,是绝对不允许的。例如:“We wish to confirm our telex dispatched yesterday.”句中的“yesterday”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这里用不合适。我们应该使用具体的时间,如:“We confirm our telex of May 20, 2014.”还有一些时间和金钱方面的翻译,要做到翻译时具体清楚,切不可想当然,而丢失了一些重要信息,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例如:“Terms of Payment :The Buyers shall open with a bank acceptable to the Sellers an Irrevocable Sight Letter of Credit to reach the Seller 30 days before the month of shipment , valid for negotiation in China until the 15th day after the month of shipment .”[1]翻译为:“付款条件:买方应由卖方可接受的银行于装运月份前30天开立并送达卖方不可撤销即期信用证,至装运月份后第15天在中国议付有效。”此句是合同中关于支付的条款,涉及到两个重要的时间,我们应该看清具体介词,进行具体清楚的翻译。 3?译文完整规范,达意通顺 所谓完整规范,达意通顺,就是把理解了的内容用合乎合同要求的规范语言与形式表达出来。合同文书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其整体结构已经相对固定,大体由标题?前言?正文及结尾组成,而且正文中的各个条款也相对固定,只需做稍许改变。因此,译者在翻译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已经约定俗成的一些规定及词语。例如:“documentary bill at sight ”可以翻译为“即期付有单据的票据”虽然表达的意思符合原文意思,但是概念模糊不清。因为“票据”本来涵义就十分广泛,而在商务英语中的“票据”大多数指“汇票”,因此可译为“跟单汇票”。而且中英文在语言结构上存在很大的差别,中文结构较为松散,英文结构较为严谨些,这些都会造成文章不通顺。再者,商务合同的条款本来就比较繁琐,翻译时要首先弄清全文,在弄清各个条款之间的内在联系,切不可拘泥于原文的句法和条条框框,来达到译文的条理清晰,通顺。切不可像初学者一样,不加斟酌,生掰硬套,致使译文更加晦涩难懂。 结语: 通过以上对合同翻译原则的探讨,我们发现合同语言不同于日常生活用语。合同语言专业性强,句子复杂难翻译,专业词汇多,涉及的知识面范围广。因此,作为一名译者,拥有过硬的语言功底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了解一定的翻译原则,与时俱进,不断充实自己。在实践中摸索,不断总结英汉两种语言翻译的异同,切实提高翻译能力,语言水平和审美情趣。 国际商务论文:浅析探索中职教师教学质量的自我控制——以国际商务专业“外贸函电英语”为例 论文关键词:中职教师 教学质量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自我控制 论文摘要:提高教学质量是中等职业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职业学校教师自我提高和完善,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文就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我控制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教学质量是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常规要求,是保证中等职业学校长盛不衰的祛码,因此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一个永恒主题。中等职业学校服务的对象是学生、企业、政府,所以教学质量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满足学生个人需求的程度,即学校的专业设置、师资水平等要满足受教育者的求学和就业需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二是满足经济社会需求的程度,即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要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学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三是满足政府需求的程度,即专业的设置与开发要满足政府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与再就业的需求。教学质量本身具有多元性,它与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过程、资源管理等多个方面有关。对中职教师而言,提高教学质量,主要应把握住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的自我控制两个方面。 一、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 1.国家对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90个工种实行就业准人制度,职业学校属于90个技术工种的毕业生,必须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就业上岗。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已经由培养技术型人才转变为培养技能型人才。 2.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随着我国工业生产和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目前社会急切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当代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素养 大部分初中生的首选是进入高中学习,这就在客观上造成进人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在认知能力与习惯、学习基础与水平、兴趣爱好与特长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鉴于此,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应以满足国家、企业、学生的需求来衡量。中职教师必须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核心确定教学目标。 二、教学过程的自我控制 教学过程的自我控制包括:教师对课程教学内容的分解;单元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教学效果的评价与改进四个方面。由于教学的对象是有个性的学生,所以在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应突出“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如下图所示。 1.课程教学内容的分解 教学内容的分解主要体现在授课计划和实习计划中。教师应在深入了解专业教学计划,熟悉相关课程教学大纲,通晓主讲课程的专业知识要求和职业技能标准的基础上,结合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确定主讲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主讲课程的计划课时和总体教学目标要求;二是平行课程、后续课程对主讲课程的具体要求;三是职业技能对主讲课程的职业要求;四是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特点。 以“外贸函电英语”为例,这门课需要学生掌握外贸商务信函文体的基本知识,包括各类商务书信、常用语句、术语及拟写技巧。通过对外贸业务磋商过程中各个环节往来函电实例的学习,熟悉、掌握外贸业务磋商各个环节的常用表达及写作技巧。 鉴于中职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在制订教学目标时,我放低目标,着重点在于使学生:①了解并熟悉外经贸进出口的关键步骤。②掌握外经贸业务信函撰写要点,初步做到能在一般情况下写出内容确切、表达得体、符合规范、语句通顺、没有语法错误的信函。授课形式以讲授函电知识和实训(模拟岗位操作)为主。 2单元教学目标的设定 布鲁姆的教育理论认为,“目标教学”是一种在教学目标指导下进行教学活动,根据目标评价教学效果,利用评价结果控制、调节教学活动的科学的教学模式。根据布鲁姆的教育理论,在“外贸函电英语”的教学过程时,我制定了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把教材进行了梳理,分成8个单元:Establishingbusinessrelations, Inquiry-Offer-Counteroffer, Order}Accep-lance,Contract, Packing-Shipment , Insurance , Payment , Claim o在每个单元学生都体验到买卖双方两个角色,单元结束后,达到这样的目标:学生能够分别以买方和卖方的身份对外贸信函进行磋商。 3.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 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不是选拔或淘汰人。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中,我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设定细化的课堂学习目标。根据设定的课堂学习目标,采用“小步走、步步考、逐步提高”的方法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在课堂教学的课程中,将教学内容分解为几个简明的学习目标,通过课堂练习促进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掌握,利用课堂测验检验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如“Inquiry-Offer-Counter offer”一单元中,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很简明:1}To enable students to know about what inquiry ,offer and counter offer are(了解询盘、报盘、还盘的含义);②Help students to learn and master key words,phrases and sentencepatterns(掌握一些外贸词汇及基本句型)。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提高为:① Learn structure of a business letter about inquiry,offerand counter offer.② Help students learn how to write business let-ter about inquiry , offer and counter offer(学习有关询盘、报盘、还盘的商务信函的基本结构,在教师帮助下,学写信函)。到第三课时,要基本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to finish writing businessletters about inquiry,offer and counter offer themselves(独立完成询盘、报盘、还盘的信函)。 在教学过程中,按够用为度,由浅人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逐个项目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承。 (2)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我校的“国际商务实训中心”,是上海市首批实训基地。实训中心的硬件和软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逼真的外贸环境。从第一节课,我就让学生分组组建自己的公司,并为公司命名,制作公司标牌,每次实训课把公司的牌子放在桌上,该公司成员坐在一起。模拟业务谈判情境,扮演不同的买家卖家,互相往来英文函电,洽谈业务。在每一个环节,使学生如临其境,切实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业务能力。这些既能提高学生英文函电的写作能力,又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 (3)及时对课堂教学目标进行反馈。课堂教学目标反馈可以帮助教师有的放矢地改进和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课堂测验和项目考核及时了解学生对知一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等。 以“建立贸易关系”为例,这个阶段学生刚开始学写外贸英语信函,用词、格式很不规范,总是达不到目标。我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发现目标任务过高,会使学生丧失信心。我尝试把如何写这封英语信函分成几个板块:100peningSentence告知怎样获得对方公司的名称和地址;② Self-intro-duction介绍你自己的公司是进口商还是出口商并告知你的业务范围;③ Invitation Sentence表达你的强烈愿望并说服与对方建立贸易关系;.Closing Sentence希望对方尽快给予明确答复。 指导学生逐一学习每一个板块,在每一个板块都有形式不同、意义相近的句式来表示。再给学生不同的背景材料,让他们进行操练。最后再串连成一篇完整的外贸英语信函。通过这种方式,及时、有针对性地改进和完善了教学。 (4)辩证地看待“教”与“学”的关系。“教”是为“学”服务的。职业学校的教师在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必须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更多地考虑如何“教”,才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学”。我在备课、课件制作、实施教学三个环节中,始终贯穿“教”促进“学”这个主题,重在指导学生学会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启迪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潜能。 4.教学效果评价与改进 教学效果既取决于教师的业务水平、组织能力、教学技巧、责任心等,同时也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课堂纪律和参与教学的程度。 对中职教师而言,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价上。学习成效评价的目的有两点: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和态度,增强学习责任感,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是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难点,改进和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指导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在考核中突破传统的单一的书面考试手段,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课堂纪律;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讨论、课堂测验与章节测验成绩;实训现场操作考评;学期考试成绩等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语 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学校的教学质量,关注学校的教学质量既是职业学校教师的职责,也是教师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为了使职业教育满足政府、企业、学生的需求,教师更要不断关注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学生的需求,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不断思考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使自己的教学更加贴近企业的实际,适合学生的特点.满足国家的需要。 国际商务论文:浅谈国际商务谈判中不可忽视的几个细节问题 论文关键词:国际贸易 国际商务谈判 风险 论文摘要:由于国际贸易的环节和程序繁多,操作复杂,在每一个环节和操作过程中都潜在着很大的风险,签约前的国际商务谈判将直接影响到合同履行的顺利与否。本文针对国际商务谈判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探讨谈判中容易被忽视的一些细节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对企业顺利地开展国际商贸业务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随着国际经济及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各国对外商贸活动的竞争愈演愈烈,中国早已成为这贸易旋涡中不可缺少的主角。然而,由于国际贸易的环节和程序繁多,操作复杂,在每一个环节和操作过程中都潜在着很大的风险。在与众多能力相当甚至比我们实力雄厚企业的贸易大战中,中国企业如何旗开得胜,在世界经济大潮中稳步前进,又能合理地规避潜在的各种风险?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老子曾经说过:“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重视国际贸易主要环节方面问题十分重要,众多的国际贸易案例提醒我们不得不谨记那句名言:细节决定成败!在国际商务谈判中一些细节尤其不可忽视。下面是国际商务谈判中需关注的几个细节问题。 1.不能忽视自认为不太重要的细节问题 有些谈判人员在对外贸易交易磋商过程中往往仅就交易的几个重要内容反复磋商,而忽视了对次要环节的讨论,而这些所谓的次要环节往往有可能就是引起后面纠纷的祸根。 一般地,国际贸易主要磋商应包括以下十方面内容:品质、数量、包装、价格、交货(装运)、保险、交付、商品检验、索赔与仲裁、不可抗力。但在实际交易磋商中,有不少业务员很看重品质、数量、包装、价格、装运、保险、支付七个交易条件。而对其他的三个交易条件却觉得无足轻重,或根本不谈,或敷衍了事,正因如此,在交易合同的履行过程中,这三个方面的纠纷时常出现。 例如,我国某外贸公司在与外商进行的某种工业品出口的交易磋商中,双方未就商品检验问题进行磋商,合同中也未明确规定。结果买方收到我方货物并进行检验后,认为我方所交货物不符合同规定,并提出索赔。尽管我方在货物运出之前,请国内某商品检验局进行品质检验,取得的检验报告也证明上述商品品质与合同相符,但买方断然拒绝我方检验结果,坚持索赔,双方因此产生纠纷,虽然事情最终得到妥善解决,但这次教训却很值得我们吸取。“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本案例也让我们充分认识到,交易内容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严防每一个可能出现潜在纠纷的细节,才能防范于未然。 2不能忽视合同中某些条款文字表述的具体明确 谈判是一个紧张的过程,尤其是对一些新业务员来说更是如此,这种紧张的情绪,加上经验不足,很容易影响到对某些关键性语言或词句的阐述表达,从而将某些模棱两可的语言带人合同,在交易过程中往往会造成一定的麻烦。 例如,在规定信用证开给卖方的最后期限时,写成“买方应该于2009年明6日之前将信用证开给卖方。”很明显这一描述有三个漏洞:①时间的确立不明确,不知是北京时间还是其他时间;②“于2009年9月6日”之前是否包括“6日”这一天;③“开给卖方”是以开到为准,还是以投邮为准。为此,上面的描述可以修正为“买方应于北京时间2009年明6日之前将信用证开到卖方”。 因此,对国际商贸谈判中怎样把握好细节性、关键性的环节很重要,需要谈判人员提高不断自身心理素质和业务素质,只有做到临危不乱,才能于冷静中占得主动,避免风险,把握成功。 3不能忽视对谈判对方心理状态的揣摩研究和谈判时机的把握 国际商务谈判也有技巧,要善于对谈判对方的心理进行科学的分析,对谈判对方,理状态揣摩不够,有可能会影响到商机。 曾有一个日本商人与我国某外贸公司洽谈进口某产品,日商面对这外贸公司给出的优惠条件却久拖不决。转眼过去了两个多月,原来一直兴旺的该类产品国际市场货满为患,价格暴跌,这时日商再以很低价格收购,使我方吃了大亏。日本商人经常采取拖延战术稳住谈判对手,谈判中一定要注意时机的把握。 商务谈判人员更应重视谈判原则,否则会造成谈判失败。某国一公司曾派代表前往日本谈判。日方在接待时得知其在两个星期后返回。日方没急着开始谈判,而是花了一个多星期时间陪他到处游玩,晚上安排宴会。谈判终于在第12天开始,但每天都很早结束,为的是安排其去打高尔夫球。直到最后一天,日方才谈到重点。但这时外贸公司人员已无时间和对方周旋,只好答应对方条件,签订了协议。这手段不仅仅拖延时间,更重要的是这能软化人的心理,如果接受了其邀请,这已实现了日方的第一纸另外,也会不好意思拒绝对方的要求,毕竟“吃人家嘴软,拿人家手短”,其实该代表已违背了商务谈判原则,公事绝不能成为私利的牺牲品,这关系到一个谈判者的根本素质。 4不能忽视对谈判对手特点的充分了解 各国历史文化背景、商务惯例等差异导致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的障碍。国际商务谈判人员应充分了解对手情况,尤其是其信誉、文化习俗和贸易习惯特点、实力,乃至其谈判特点及其质用手法和以往实际。 如日本人谈判很有忍耐力,擅长拖延战术,在拖延中想方设法了解谈判对手的真实意图,对方若急于求成,其就乘机抬价或压价,把对方弄得筋疲力尽、焦躁不安。另外,日本人的情报意识非常强,谈判之前广泛地收集情报,并以情报为依据作出决策。所以与日本人谈判,要注意做好商业保密工作。并根据日本商人的特点,与其谈判时,必须搞清楚对手有多大的权力、能作出什么决定。谈判时,语言应尽量婉转,如果不得不否定某个建议,也要以明确、委婉而非威胁的态度来陈述理由。注意谈判策略,不要公开批评对方,不要直截了当地拒绝,而说你还得进一步考虑。 日本商人在谈判中有很强的团队意识,与日方谈判不能只重视对方谈判班子中某个人,而要争取说服每个人。如果暂时未能全面达成一致意见,也不要应急于催促,否则只能适得其反。 让日商了解我国厂家的国产化实力,在实际工作中,这招很灵,往往会给其一定压力,让其觉得他们没啥特别了不得,自动降低要求,降低价格。要不动声色,表现出足够的耐心,因为急躁和没有耐心在日本人看来是软弱的表现。在等待的时间里,也同时做调查,从别处尽量地多了解日方情况。 各国的文化历史背景、商务惯例、宗教信仰等不同,国际商务谈判中,应以跨文化的视角审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积极地顺应和调适文化等差异,充分重视容易产生潜在风险的各个环节。国际商贸谈判人员不能只把精力放在合同的重要条款的周旋上,忽视促成交易的某些外在细节,如忽视谈判气氛的营造、对对方心理的揣摩、对对方的了解等。在对外贸易的谈判环节中需要我们注意的细节还有很多,只有把存在着风险的各细节都严谨对待,才能有效规避风险,百战不殆。 国际商务论文:浅谈国际商务谈判中跨文化因素解析 【摘 要】 影响国际商务谈判的因素有很多,因此在国际商务谈判中,正确对待跨文化因素,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对于促进谈判的成功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国际商务谈判中跨文化因素进行研究。 【关键词】 国际商务谈判;跨文化因素;分析 前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国际间的交流也日益密切,国际商务谈判作为国际贸易中的一个环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国际商务谈判中跨文化的概念 国际商务谈判是指来自于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国家地区的参加商务谈判的当事人,为满足各自的需求,通过信息交流或者举行会议磋商的方式以致达成共识的行为和过程。参与谈判的主体应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地区,他们代表的是不同国家地区的利益,谈判者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价值观、思维方式、交往模式以及语言习惯,而这些对国际商务谈判的成功与否有着重要作用。其实从这点可以看出,国际商务谈判更名为跨文化国际商务谈判更为合适,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概念跟国际商务谈判的概念其实是等同的。 二、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因素根源分析 1、国民性 国民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所特有的。表现在拥有共同的思想文化观念、社会价值观、判断处理事情的行为方式。一个民族的文化根基是国民性形成的基础,它是一个国家长时间的历史积淀形成的,有别于其他的国家民族。中西方由于历史发展、社会制度等诸多因素的不同,造就了他们在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以及认知方式上不同,甚至大有区别,以致在国际商务谈判过程中经常出现意见对立和思想误解。 我国国民性的主要体现就是中国人所谓的“面子”问题,或者说“体面”。如果有涉及中国人“体面”的问题出现在国际商务谈判中,而且同时又涉及到自身利益时,大多数中国人会选择“体面”。与此相反,西方人则会选择“利益”。因为,我们中国人把处理事情的结果能否让自己更“体面”当成头等大事。 2、伦理和法制观念 我们中国人遇事一般不会主动从法律上考虑问题,“面子”的问题让我们觉得动用法律的事都是坏到极点的事,没必要把两个人的事情闹的那么大。而是首选从社会伦理道德上来思考问题。可是大多数西方人却恰恰与我们相反。 在中国,社会舆论、他人评价以及道德评判等社会伦理的考验始终在人们心中占据领导地位,一旦遭遇不可避免的纠纷,首先去做的就是如何赢得社会舆论的维护,伦理道德的支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已经在中国人的思想中根深蹄固。所以,很多应该利用法律来解决的问题,中国人都是通过各种“组织”、通过社会舆论来发挥作用进行私了和解。而西方人士对于纠纷的处置,则更加习惯首选法律手段。因为法律很简单,可以快速直接的给出纠纷结果,而不是通过靠良心发现的社会伦理道德评判,历经十天半月才得出同样的结果。西方拥有很多的私人律师及法律顾问、律师事务多,遭遇纠纷时直接移交律师处理。而我们中国人却是不辞辛劳地通过复杂的人际关系去解决纠纷,这在西方人看来就是浪费时间。 3、思维方式 中西方的思维方式有很大区别,这直接影响了他们处理事情的方法方式。中国的明星经理人,盛大网络的总裁唐骏曾经做过一次有关演讲:中、日、韩三国是典型的东方思维,而美、英则是典型的西方思维。两种思维方式截然不同,西方思维注重做事效率,出手果断直接从不拖泥带水;而东方思维则讲究谦虚谨慎,注重首先营造宽松愉快的环境,然后才是做事。所以中、日、韩在接到美、英等西方国家一些企业的商业函件时,通常都是先看结尾再看开头。因为西方思维注重做事效率,不讲什么谦虚谨慎,一般会在商业函件的开头就直接给出此次来函目的,而在结尾才是如果目的达成各方会有什么利益。这让习惯东方思维的中日韩很不习惯,觉得他们太粗鲁,不会营造氛围。而在美英收到中日韩的商业函件时,也是从尾部先看,然后再看开头,美英觉得中日韩开头的利益分析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他们要在第一时间知道你要和我们做什么。 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英文句子的各种成分放置顺序有着严格的要求,通常的是越重要的成分越靠前,像时间、地点还有一些修饰词语通通放到最后。不像我们中文却把时间、地点和修饰成分放在开头。语言的形成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经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传承与延续才有的,所以它的形式就决定了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认知方式、传达方式。 三、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因素分类 根据荷兰一位管理学教授的调研结果表示,国际商务谈判的文化因素类型主要有五大类:受权威影响的文化因素、受个人影响的文化因素、受集体主义影响的文化因素、受男权主义影响的文化因素和不确定性影响的文化因素。 1、受权威影响的文化因素 权威,即地位。双方谈判中,一般都是双方团队碰面进行谈判,谈判最终会由团队讨论得出一个结论,但是最终结果如何还是要听团队中最权威的领导的。所以国际商务谈判中,如果对方是这种“一带多”的谈判团队,我方企业就要采取相应对策。在国际上,法国和比利时是受这种谈判方式影响较大的典型。 2、受个人影响的文化因素 受这种文化因素影响的国际商务谈判,一般都是双方不会进行第二次合作,或者不再做进行长久合作的打算。谈判过程中,谈判人员更重视取得的商业利益,而不重视和谐的谈判关系。与美国的很多企业谈判时,经常会听到他们的谈判人员说:“我一个人能行”这样个人主义极其强烈的语言。 3、受集体主义影响的文化因素 与个人主义极其强烈的文化因素相比,受集体主义影响的文化因素就注重的是双方的和谐关系。双方形成一种和谐的谈判关系,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以便长期开展业务合作。日本、拉丁国家的文化就是此范畴之内的。 4、受男权主义影响的文化因素 就像中国古代讲究“男尊女卑”,在现代的国际商务谈判中,这种“男尊女卑”的现象依旧存在。他们认为,男人才是社会的主导,而国际商务谈判这种高端谈判,更需要男人来完成。就像在日本,女人就是被排斥在商务谈判之外的。 5、不确定性影响的文化因素 这种不确定的文化因素其实是一种冒险精神,他们喜欢像未来的不确定性挑战。而我国企业谈判的特点就是求稳妥,会比一切不稳定因素。但是国际商务谈判增多的今天,我国要注重这方面因素的对待。 四、跨文化因素影响国际商务谈判的体现 1、影响沟通过程 沟通贯穿着国际商务谈判的始终,是谈判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价值取向影响沟通过程,主要表现为:不同价值取向的谈判主体对谈判者自身和对手的定位不同,对谈判所要达到的目标的定位也存在差异,从而影响谈判各方的沟通。 思维方式影响人们对于信息的理解,可能造成双方对于信息理解的分歧或误解,辩证思维的谈判者与逻辑思维的谈判者对于同样的情形所做出的反应会有很大差异;风俗习惯影响谈判者的行为模式,进而影响谈判各方的沟通,无意触犯对方的文化禁忌会造成双方沟通的失败。 2、影响谈判风格 (1)谈判顺序 中国人喜欢先拉关系后展开对谈判主题的讨论,在谈判各方有一定的感情基础时,再进行商务谈判,俄罗斯和日本的商人也比较注重谈判前的交际。西方人更倾向于直接进入到商务谈判阶段,这与谈判主体的风俗习惯及价值观有很大的关系。此外,部分国家的商人具有强烈的时间观念,一般会考虑谈判前建立人际关系的机会成本。如英国和部分欧洲国家,他们一般不会随便与别人建立关系,不主动与其他国家的谈判代表交流。 (2)决策程序 中国和俄罗斯早期开展过计划经济,强调计划重于市场,市场调节只是作为一种辅助工具,因此该地区的商人权力观念比较强,在决策程序上仍然存在一定的集权成分。而美国和加拿大的商人,在谈判中每个小组成员都具有相对独立性,有一定的自主决策权。对于谈判的细节考虑的更周全,决策更加准确。 (3)对待合同的态度 美国文化融合了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文化,流动性较高,他们无法建立比较稳定的信任基础,因此,比较重视纸质合同和契约。英国的谈判者要求合同准确无误,合作的流程和细节也要完整地在合同上体现出来。随着中国与世界的贸易往来越来越多,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中国人也开始重视合同的拟定。 3、影响决策方式 价值取向和风俗习惯的不同导致权力距离的不同,决定谈判主体的决策方式是权力主义决策方式还是协商决策方式。中国传统文化中,等级差别和中庸思想的影响较为深刻,中国的谈判者的决策方式更偏向于权力主义决策方式。与中国不同,在美国传统文化中更崇尚自由和平等,自由女神和独立宣言的影响较为深刻,美国的谈判者的决策方式倾向于协商决策方式和个人主义决策方式。 在谈判桌上,美国人把谈判看成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他们依靠归纳推理,凭借事实和数据来解决问题。决策对美国人来讲,是由负责的个人作出的,不是有关的群体或集体来决定的。第二,妥协对美国人来讲是签订合同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策略,也就是说,它含有积极的意义。但对中国人来讲,它的意义从来都是消极的。第三,对美国人来说,最高目标是完成任务,因此,所有的事情都应按着一种确保完成任务的最佳方式进行。 在中国人的观点里认为国家是一个整体,选择整体的同时,个体发展的积极性就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在这种情绪下,整体的发展速度必定会受到制约。中国人由于受集体主义和权威主义的影响,很少把谈判过程视为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人们在作出决策的过程中,把相关的众多因素综合考虑,包括对方的态度、感情和情绪。他们对别人的情感和态度十分敏感,而且友谊、感情以及态度等这些美国人很少考虑的因素,对中国人来讲都会起很大的作用。 五、应对国际商务谈判跨文化的对策 1、加强跨文化商务谈判的意识 虽然现今社会网络发展迅速,可以让企业通过网络去更多的了解自己的合作伙伴,但是仍然后很多企业没有注意到文化因素对国际商务谈判的重要性。所以企业要加强跨文化商务谈判的意识,通过了解文化背景、需求、动机和信念甚至信仰上的不同,尊重对方的文化和宗教信仰,从而在谈判过程中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占据主动,从而促进谈判的成功。 2、互相尊重,平等互利 平等互利是国际商务谈判的基本原则,来自不同国家的谈判者,拥有平等的权利,都有提出合理的要求和意见的权利。在国际商务谈判中,谈判者不仅要认识到跨文化因素的存在,也要对谈判对方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风俗习惯、语言和非语言习惯持宽容和理解态度。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相对独立性,我们无法避免跨文化因素的存在,不能把它们绝对融合,但谈判主体之间的互相包容可以减少跨文化冲突。 3、了解谈判对手的社会禁忌和习俗 在中国代表上手的仙鹤,在法国文化中却代表着蠢汉;而数字“四”却因为谐音“死”在日本文化中被排斥,但是我国却讲究“四六成双”代表吉祥。所以,谈判之前充分了解谈判对手的社会习俗和禁忌至关重要。不要因为无心之失导致谈判失败,并且伤了双方和气,不利于以后的合作。 4、避免沟通障碍 由于国际商务的谈判者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谈判者来自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国家,可能共用一种语言也可能使用不同的语言,沟通过程中语言的差异会成为最大的问题。因此,国际商务的谈判主体要对谈判对方国家的语言有充分的了解和学习,避免谈判各方的交流障碍。首先,注重翻译人员的翻译素质。要了解外国文化和语境,避免因为不了解文化造成的误会。一般国际商务谈判都会存在语言文化的障碍。一般企业都会配备翻译,但是如果翻译人员对你对方文化不了解,将一些单词翻译错误,就会造成南辕北辙的现象,最终导致谈判的崩盘。在联合国发生过这样一件事,秘书长去伊朗协助解救人质,解救过程中说:“我来这里是以中间人的身份来寻求某种妥协的”。但是他的一席话却遭到了伊朗民众的围攻。原因很简单,“中间人”这个单词在伊朗的文化中代表“爱管闲事的人”,这样的错误一度导致这场解救陷入窘境。所以国际商务谈判的翻译人员一定要具有很高的素质。 其次,注重翻译人员的水平。这是对翻译人员的“硬件要求”。以英语翻译为例,比如对“second-class”的翻译,如果正确翻译为二级企业,那么双方谈判就能顺利进行,但是如果翻译成二流企业,那么谈判就可以立即终止了。一个优秀的跨国企业,为什么要和一个二流企业进行合作?所以,企业在选用翻译人员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翻译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对词汇掌握的精准度,不会因为任何一个模棱两可的词汇导致降低了企业实力、损害了企业形象,最终导致谈判中断。 六、结束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各个国家间经济交往的不断深入,中美贸易、对外贸易谈判将日益增多,认识到这种跨文化差别可帮助我们的谈判人员避免因为无知于文化差异而在商务活动中产生的负面影响。我们必须加强跨文化谈判的意识,了解到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者在需求、动机、信念上的不同,学会了解、接受和尊重对方文化,也要学会如何正确的表达出自己的意愿,尽量缩小和避免文化差异带来的负面影响。适当的调整自己的谈判方式及策略以达到预期目的,取得贸易谈判的成功。 国际商务论文:国际商务谈判中利益冲突的预防与解决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加入WTO后,我国各企业和单位所面临的国际商务谈判越来越多。商务谈判中因为双方都希望获得利益的最大化,常常面临利益的冲突。本文认为,了解各国商人谈判的特点、做好充分的谈判准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这些冲突的激化,谈判策略的恰当运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冲突。当冲突出现时,要将人的问题与实质利益相区分,创造双赢的解决方案,借助客观标准解决谈判利益冲突问题。 【关键词】商务谈判 利益冲突 预防 解决 国际间的商务交往是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是和平时期国际交往的主旋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推进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国际商务谈判作为商战的序幕,已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经济中。 所谓谈判,其一般含义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为满足各自需要和维护各自利益,双方妥善地解决某一问题而进行的协商。曾有人说:“生活本身就是一系列无休止的谈判”,这也是不无道理的。而商务谈判,是指谈判双方为实现某种商品或劳务的交易,对多种交易条件进行的协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概念的外延也在扩大,她不仅包括一切劳动产品,还包括资金、技术、信息、服务等。因此,商务谈判是指一切商品形态的交易洽谈,如商品供求谈判、技术引进与转让谈判、投资谈判等。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加入WTO后,我国各企业和单位所面临的国际商务谈判越来越多。谈判是一种进行往返沟通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就不同的要求或想法而达成某项联合协议。谈判又是一系列情势的集合体,它包括沟通、销售、市场、心理学、社会学、自信心以及冲突的解决。商务谈判的最终目的是双方达成协议,使交易成功。如何有效避免谈判中僵局的出现而使谈判获取成功?当冲突和矛盾出现时又如何化解呢?本文将对此做出探讨。 一、了解各国商人的特点是国际商务谈判必备的常识 国际商务谈判要面对的谈判对象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由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同,各民族间有着迥然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各国客商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他们在商务谈判中的风格也各不相同。在国际商务谈判中,如果不了解这些不同的谈判风格,就可能闹出笑话,产生误解,既失礼于人,又可能因此而失去许多谈判成功的契机。如欲在商务谈判中不辱使命,稳操胜券,就必须熟悉世界各国商人不同的谈判风格,采取灵活的谈判方式。下面我们仅就几种国际商务谈判中常见的客商情况加以说明。 1.美国人 美国是中国的一个重要贸易伙伴,美国人是我们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常见对手,他们性格开朗、自信果断,办事干脆利落,重实际,重功利,事事处处以成败来评判每个人,所以在谈判中他们干脆直爽,直接了当,重视效率,追求实利。美国人习惯于按照合同条款逐项进行讨论,解决一项,推进一项,尽量缩短谈判时间。他们十分精于讨价还价,并以智慧和谋略取胜,他们会讲得有理有据,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的走势甚至最终用户的心态等各个方面劝说对方接收其价格要求。美国人在谈判某一项目时,除探讨所谈项目的品质规格、价格、包装、数量、交货期及付款方式等条款外,还包括该项目从设计到开发、生产工艺、销售、售后服务以及为双方能更好地合作各自所能做的事情等,从而达成一揽子交易。同美国人谈判,就要避免转弯抹角的表达方式,是与非必须保持清楚,如有疑问,要毫不客气地问清楚,否则极易引发双方的利益冲突,甚至使谈判陷入僵局。 2.日本人 日本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儒家思想道德意识已深深地沉淀于日本人内心的深处,并在行为方式上处处体现出来。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缺乏,人口密集,具有民族危机感。这就使日本人养成了进取心强,工作认真,事事考虑长远影响的性格。他们慎重、礼貌、耐心自信地活跃在国际商务谈判的舞台上。他们讲究礼节,彬彬有礼地讨价还价,注重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重视商品的质量。所以在同日本人打交道时,在客人抵达时到机场接机,在谈判后与客人共进晚餐、交朋友,都是非常必要的,这些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冲突的出现。 3.韩国人 近十年我国与韩国的贸易往来增长迅速。韩国以“贸易立国”,韩国商人在长期的贸易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常在不利于己的贸易谈判中占上风,被西方国家称为“谈判的强手”。在谈判前他们总是要进行充分的咨询准备工作,谈判中他们注重礼仪,创造良好的谈判气氛,并善于巧妙地运用谈判技巧。与韩国人打交道,一定要选派经验丰富的谈判高手,做好充分准备,并能灵活应变,才能保证谈判的成功。 4.华侨商人 华侨分布在世界许多国家,他们乡土观念很强,勤奋耐劳,重视信义,珍惜友情。由于经历和所处环境的不同,他们的谈判习惯既与当地人有别,也与我们大陆人有所不同。他们作风果断,雷厉风行,善于讨价还价,而且多数都是由老板亲自出面谈判,即使在谈判之初由人或雇员出面,最后也要由老板拍板才能成交。所以了解老板的个人情况,以真情打动他就至关重要。 以上介绍的只是世界主要贸易国家或地区的主要谈判风格,重要的是我们应从中悟其真谛。当然,随着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通讯的高速发展以及各国商人之间频繁的往来接触,他们相互影响,取长补短,有些商人的国别风格已不是十分明显了。因此,我们既应了解熟悉不同国家和地区商人之间谈判风格的差异,在实际的商务谈判中更应根据临时出现的情况而随机应变,适当地调整自己的谈判方式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取得商务谈判的成功。 二、做好谈判前的准备工作是预防冲突激化的有效手段 谈判桌上风云变幻,谈判者要在复杂的局势中左右谈判的发展,则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只有做好了充分准备,才能在谈判中随机应变,灵活处理,从而避免谈判中利益冲突的激化。 由于国际商务谈判涉及面广,因而要准备的工作也很多,一般包括谈判者自身的分析和谈判对手的分析、谈判班子的组成、精心拟定谈判目标与策略,必要时还要进行事先模拟谈判等。 1.知己知彼,不打无准备之战 在谈判准备过程中, 谈判者要在对自身情况作全面分析的同时,设法全面了解谈判对手的情况。自身分析主要是指进行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对对手情况的了解主要包括对手的实力(如资信情况),对手所在国(地区)的政策、法规、商务习俗、风土人情以及谈判对手的谈判人员状况等等。目前中外合资项目中出现了许多合作误区与投资漏洞,乃至少数外商的欺诈行为,很大程度上是中方人员对谈判对手了解不够所导致的。关于这一点前文我们已详细说明,此处不再多叙。 2.选择高素质的谈判人员 国际商务谈判在某种程度上是双方谈判人员的实力较量。谈判的成效如何,往往取决于谈判人员的知识方面和心理方面的素质。由于国际商务谈判所涉及的因素广泛而又复杂,因此,通晓相关知识十分重要。通常,除了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法这些必备的专业知识外,谈判者还应涉猎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财务知识、外语、有关国家的商务习俗与风土人情以及与谈判项目相关的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知识。较为全面的知识结构有助于构筑谈判者的自信与成功的背景。 此外,作为一个国际商务谈判者,还应具备一种充满自信心、具有果断力、富于冒险精神的心理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在困难面前不低头,风险面前不回头,才能正视挫折与失败,拥抱成功与胜利。 因为国际商务谈判又常常是一场群体间的交锋,单凭谈判者个人的丰富知识和熟练技能,并不一定就能达到圆满的结局,所以要选择合适的人选组成谈判班子与对手谈判。谈判班子成员各自的知识结构要具有互补性,从而在解决各种专业问题时能驾轻就熟,并有助于提高谈判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主谈人员的压力。 3.拟订谈判目标,明确谈判最终目的 准备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设定你让步的限度。商务谈判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就是价格问题,这一般也是谈判利益冲突的焦点问题。如果你是一个出口商,你要确定最低价,如果你是一个进口商,你要确定最高价。在谈判前,双方都要确定一个底线,超越这个底线,谈判将无法进行。这个底线的确定必须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要建立在调查研究和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如果出口商把目标确定的过高或进口商把价格确定的过低,都会使谈判中出现激烈冲突,最终导致谈判失败。 作为一个出口商,你的开价应在你能接受的最低价和你认为对方能接受的最高价之间,重要的是你的开的价要符合实际,是可信的,合情合理的,促使对方作出响应。一个十分有利于自己的开价不一定是最合适的,它可能向对方传递了消极的信息,使他对你难以信任,而采取更具进攻性的策略。 当你确定开价时,应该考虑对方的文化背景、市场条件和商业管理。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在开价后迅速做些让步,但很多时候这种作风回显得对建立良好的商业关系不够认真。所以开价必须慎重,而且留有一个足够的选择余地。 4.制定谈判策略 每一次谈判都有其特点,要求有特定的策略和相应战术。在某些情况下首先让步的谈判者可能被认为处于软弱地位,致使对方施加压力以得到更多的让步;然而另一种环境下,同样的举动可能被看作是一种要求汇报的合作信号。在国际贸易中,采取合作的策略,可以使双方在交易中建立融洽的商业关系,使谈判成功,各方都能受益。但一个纯粹的合作关系也是不切实际的。当对方寻求最大利益时,会采取某些竞争策略。因此,在谈判中采取合作与竞争相结合的策略会促使谈判顺利结束。这就要求我们在谈判前制定多种策略方案,以便随机应变。 你需要事先计划好,如果必要是可以做出那些让步。核算成本,并确定怎样让步和何时让步。重要的是在谈判之前要考虑几种可供选择的竞争策略,万一对方认为你的合作愿望是软弱的表示时,或者对方不合情理,咄咄逼人,这时改变谈判的策略,可以取得额外的让步。 三、谈判策略的恰当运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冲突 谈判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获得各方面都卖艺的协议或合同。我们把与我们谈判的人称为谈判对手,双方确有为争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对抗关系,但更重要的还是合作关系,是为了合作才有的暂时对抗。所以在谈判中,要恰当使用一些谈判技巧,尽力避免强烈冲突的出现,谈判陷入僵局对谈判双方来说都是失败。 1. 刚柔相济 在谈判程中,谈判者的态度既不过分强硬,也不可过于软弱,前者容易刺伤对方,导致双方关系破裂,后者则容易受制于人,而采取“刚柔相济”的策略比较奏效。谈判中有人充当“红脸”角色,持强硬立场,有人扮演“白脸”角色,取温和态度。“红脸”是狮子大开口,大刀阔斧地直捅对方敏感部位,不留情面,争得面红耳赤也不让步。“白脸”则态度和蔼,语言温和,处处留有余地,一旦出现僵局,便于从中斡旋挽回。 2. 拖延回旋 在贸易谈判中,有时会遇到一种态度强硬、咄咄逼人的对手,他们以各种方式表现其居高临下。对于这类谈判者,采取拖延交战、虚与周旋的策略往往十分有效,即通过许多回合的拉锯战, 使趾高气扬的谈判者感到疲劳生厌,逐渐丧失锐气,同时使自己的谈判地位从被动中扭转过来,等对手精疲力竭的时候再反守为攻。 3. 留有余地 在谈判中,如果对方向你提出某项要求,即使你能全部满足,也不必马上和盘托出你的答复,而是先答应其大部分要求,留有余地,以备讨价还价之用。 4.以退为进 让对方先开口说话,表明所有的要求,我方耐心听完后,抓住其破绽,再发起进攻,迫其就范。有时在局部问题上可首先做出让步,以换取对方在重大问题上的让步。 5.利而诱之 根据谈判对手的情况,投其所好,施以小恩小惠,促其让步或最终达成协议。请客吃饭、观光旅游、馈赠礼品等虽然是社会生活中的家常便饭,但实际上是在向对方传递友好讯号,是一种微妙的润滑剂。 6.相互体谅 谈判中最忌索取无度,漫天要价或胡乱杀价,使谈判充满火药味和敌对态势,谈判双方应将心比心,互相体谅,可使谈判顺利进行并取得皆大欢喜的结果。 四、国际商务谈判中利益冲突的解决 由于谈判中双方都想获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尽管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谈判陷入僵局而至最终破裂,但有时利益的冲突是难以避免的。每逢此时,只有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才能使谈判顺利完成,取得成功。 1.处理利益冲突的基本原则——将人的问题与实质利益相区分 谈判的利益冲突往往不在于客观事实,而在于人们的想法不同。在商务谈判中,当双方各执己见时,往往双方都是按照自己的思维定势考虑问题,这是谈判往往出现僵局。 在谈判中,如果双方出现意见不一致,可以尝试以下几种处理问题的方法:⑴不妨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⑵不要以自己为中心推论对方的意图。⑶相互讨论彼此的见解和看法。⑷找寻对方吃惊的一些化解冲突的行动机会。⑸一定要让对方感觉到参与了谈判达成协议的整个过程,协议是双方想法的反映。⑹在协议达成是,一定要给对方留面子,尊重对方人格。 换个角度考虑问题恐怕是利益冲突发生后谈判中最重要的技巧之一。不同的人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人们往往用既定的观点来看待事实,对与自己相悖的观点往往加以排斥。彼此交流不同的见解和看法,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并不的让一方遵循对方的思路解决问题,而是这种思维方式可以帮助你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最终解决问题。 2.处理谈判双方利益冲突的关键在于创造双赢的解决方案 很多人在小时侯都做过这样一道智力测验题:有一块饼干,让你和妹妹分,怎么样才能分得公平呢?答案就是自己先把它分成两部分,分的标准是自己觉得得到其中哪部分都不吃亏,然后让妹妹来选。这是一个典型的双赢态势。就象这道智力题的解答一样,解决利益冲突的关键在于找到一个双赢的方案。 谈判的结果并不是“你赢我输”或“你输我赢”,谈判双方首先要树立双赢的概念。一场谈判的结局应该使谈判的双方都要有“赢”的感觉。采取什么样的谈判手段、谈判方法和谈判原则来达到谈判的结局对谈判各方都有利,这是商务谈判的实质追求。因此,面对谈判双方的利益冲突,谈判者应重视并设法找出双方实质利益之所在,在此基础上应用一些双方都认可的方法来寻求最大利益的实现。 双赢在绝大多数的谈判中都应该是存在的。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可以满足双方利益的需要。这就要求谈判双方应该能够识别共同的利益所在。每个谈判者都应该牢记:每个谈判都有潜在的共同利益;共同利益就意味着商业机会;强调共同利益可以使谈判更顺利。另外谈判者还应注意谈判双方兼容利益的存在。 为了有效地寻找双赢的方案,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⑴将方案的创造与对方案的判断行为分开。谈判者应该先创造方案,然后再决策,不要过早地对解决方案下结论。比较有效的方法是采用所谓的“头脑风暴”是的小组讨论,即谈判小组成员彼此之间激发理想,创造出各种想法和注意,而不是考虑这些主意是好还是坏,是否能够实现。然后再逐步对创造的想法和主意进行评估,最终决定谈判的具体方案。在谈判双方是长期合作伙伴的情况下,双方也可以共同进行这种小组讨论。 ⑵充分发挥想象力,扩大方案的选择范围。在上述小组讨论中,参加者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觉得大家在寻找最佳的方案。而实际上,在激发想象阶段并不是寻找最佳方案的时候,要做的就是尽量扩大谈判的可选择余地。此阶段,谈判者应从不同就角度来分析同一个问题。甚至可以就某些问题和合同条款达成不同的协议。如不能达成永久协议,可以达成临时协议;不能达成无条件的协议,可以达成有条件的等等。 ⑶替对方着想,让对方容易做出决策。如果你能让对方觉得解决方案既合法又正当,对双方都公平,那么对方就很容易做出决策,你的方案也就获得了成功。 3.借助客观标准,最终解决谈判利益冲突问题 在谈判过程中,双方在了解了彼此的利益所在后,绞尽脑汁为双方寻求各种互利的解决方案,也非常重视与对方发展关系。但是棘手的利益冲突问题依然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这种情况下,双方就某一个利益问题争执不下,互不让步,即使强调“双赢”也无济于事。此时客观标准的使用在商务谈判中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对于谈判中经常遇到的价格问题,当双方无法达成协议时,可以参照一些客观标准,如市场价值、替代成本、折旧是帐面价值等等。此种方式在实际谈判中非常有效,可以不伤和气地快速取得谈判成果。在价格问题上的利益冲突可以这样解决,其他问题同样也可以运用客观标准来解决。但是,在谈判中有一点一定要把握,就是基本原则应该是公平有效的原则、科学性原则和先例原则。 在谈判中,谈判者运用客观标准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⑴建立公平的标准。商务谈判中,一般应遵循的客观标准有:市场价值、科学的计算、行业标准、成本、有效性、对等原则、相互原则等,客观标准的选取要独立于双方的意愿,公平合法,并且在理论和实践中均是可行的。 ⑵建立公平的利益分割方法。如大宗商品贸易由期货市场定价进行基差交易;在两位股东持股相等的投资企业中,委派总经理采取任期轮换法等。 ⑶将谈判利益的分割问题局限于寻找客观依据。在谈判中,多问对方:您提出这个方案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为什么的这个价格?您是如何算出这个价格的? ⑷善于阐述自己的理由,也接受对方合理正当的客观依据。一定要用严密的逻辑推理来说服对手。对方认为公平的标准必须对你也公平。运用你所同意的对方标准来限制对方漫天要价,甚至于两个不同的标准也可以谋求折中。 ⑸不要屈从于对方的压力。来自谈判对手的严厉可以是多方面的:如,贿赂、最后通牒、以信任为借口让你屈从、抛出不可让步的固定价格等。但无论那种情况,都要让对方陈述理由,讲明所遵从的客观标准。 国际商务论文:试论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国际商务谈判的连锁反应 摘 要 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国际商务谈判中,拥有信息多的企业甲会对谈判对手企业乙采取机会主义行为,从而产生商务谈判的连锁反应使企业乙处于更加不利地位。经过一段时间后,企业乙在谈判中会采取拖延法、引入第三方谈判法、长期合作法等策略促使自己信息与企业甲信息对称。在双方谈判中,双赢理念是他们的最优选择。 关键词 信息不对称 国际商务谈判 连锁反应 双赢理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获取信息的速度越来越快,信息在国际商务谈判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企业的国际商务谈判增多而获取信息手段与国外企业相比相对落后,分析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商务谈判产生的连锁反应有着重要意义。 1 理论前提假设 为了分析的方便,以某国企业甲与另一国企业乙进行国际商务谈判为例,我们事先作出如下前提假设:①企业甲与企业乙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企业甲的公共信息与私人信息都比企业乙多。②企业获取信息需要成本,为获取信息需要时间成本与直接的货币成本。③企业甲与企业乙双方谈判代表水平相同,获取信息的能力相同,都不轻易免费显示成本信息。④根据交易费用学观点,企业甲与企业乙的行为都有两个特点:一是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二是人的行为具有机会主义倾向。在商务谈判中,机会主义行为是指企业在追求企业利益的同时,有可能利用一切机会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包括提供不确定信息,利用对手的不利地位施加压力等行为。⑤企业甲与企业乙合作是他们的最优选择。双方都有谈判的利益动机。如果他们选择合作,企业甲与企业乙将分别获得100个与80个单位货币,一旦谈判破裂,企业甲与企业乙将分别损失10个与5个单位货币,因为他们在获取信息中存在成本。并且机会主义行为一旦成功,能够获得额外利益。企业甲的机会主义行为一旦被企业乙接受,企业甲将获得120个单位货币,而企业乙将减少到60个单位货币。⑥国际商务谈判需要成本。国际商务谈判中谈判人员的花费与时间成本,还有可能需要外语翻译成本。假设双方每一场谈判都需要花费1个单位货币。 2 连锁反应 由于企业甲获取的信息比企业乙多,在私人信息上表现在企业甲对企业乙的情况比企业乙对企业甲的情况有更多的了解。在公共信息上表现在企业甲对市场有更多的了解,例如谈判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需求弹性等。在开始的谈判过程中,企业甲处于谈判的有利地位,企业甲的机会主义倾向导致企业甲为了获得更多利益而利用企业乙的不利地位对其施压。同时,在商务谈判信息显示过程中,企业甲给企业乙提供不确定信息,进行信息欺诈,以误导企业乙,企图使企业乙获得虚假信息而处于更加不利的谈判地位。例如企业甲可能夸大国际市场价格来误导企业乙,使其让出更多的利益。企业乙谈判代表在谈判中不但要应付企业甲谈判代表,引出更多的信息,而且需要对企业甲的信息进行甄别,以获取更多的高质量信息使自己与企业甲谈判的地位平等。由于双方谈判代表水平相当,企业乙谈判代表的任务显然比企业甲谈判代表的任务重,因此企业乙处于更加不利地位,企业甲掌握了更多的主动权。 在接下来的谈判中,由于在前面的谈判中企业甲居于上风,企业乙处于更加不利地位,企业甲会显得更加咄咄逼人,机会主义行为倾向更加强烈会导致企业甲的谈判目标的上浮,企业甲将会在更大程度上对企业乙施压。企业甲谈判利益的一直上升,而企业乙的谈判利益一直下降,呈现出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弱者更弱强者越强的连锁反应现象。 3 企业乙的对策 企业甲依靠信息优势条件采取的机会主义行为引发的连锁反应使企业乙处于更加不利的谈判地位。作为谈判水平与企业甲谈判代表相同的企业乙谈判代表,不会轻易屈服于企业甲的压力而减少自己获得的利益,他会采取一系列对策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1)拖延法。由于企业甲与企业乙谈判代表在谈判桌上获取信息能力相同,谈判水平相同,企业乙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会通过拖延合同签定时间或某种借口将议题搁置起来的方法给企业甲施压。对于企业甲来说,一方面,如果商务谈判走向破裂的话,从经济角度看,企业甲不但得不到任何利益,反而会损失10个单位货币。从心理角度看,他获取的利润比企业乙多,心理上会更注重谈判的成功。另一方面,每一场谈判都要花费一个单位的成本,对于理性经济人企业甲来说,他肯定不愿意把更多的利益花在谈判桌上。对于企业乙来说,他拖延合同签定时间或把议题搁置起来,一方面基于企业甲的顾虑给企业乙施加压力,让企业甲谈判代表在谈判桌上显示出正确的高质量信息。通过企业甲向企业乙的信息差别流动使双方信息趋于平衡,同时通过更长时间的谈判,企业乙谈判代表的经验积累使他们对企业甲代表发出的信息更容易甄别,筛选出有用信息。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的发达,企业乙可以一边谈判,一边另外派人通过多渠道搜集更多的与谈判有关的信息。 (2)引入第三方参与法。企业乙在与企业甲谈判中处于劣势地位,企业乙应努力引入第三方参与谈判。一方面第三方参与调节可以抑制企业甲的机会主义行为,在平等的基础上谈判,增强企业乙的谈判力与信心。另一方面第三方介入可能带来新的建设性方案,避免谈判陷入僵局。另外,在双方达成协议后,第三方还可以监督协议的执行。例如企业乙可以邀请行业协会来参与谈判,行业协会对行业的了解程度与行业影响力可以抑制企业甲的机会主义倾向与商务谈判的连锁反应,从而使谈判趋向公平。 (3)长期合作法。企业乙在谈判不利的条件下,应突出这次合同签定以后对企业甲的依赖程度。以长期合作、更大的利益为诱惑,使企业甲做出让步。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这种做法让企业甲对自己的机会主义行为有所顾虑,尤其是在国际商务谈判中,企业甲不会为了近期利益忽视长期利益。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在另一个国家发挥更大的企业影响力也许是企业甲的梦想。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甲会注重平等合作,为以后的利益打基础。 4 双方最优选择:双赢理念 双赢理念是指谈判双方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寻求合作来达到双赢结果的一种思想,思想的核心是强调利益的一致性与共同的胜利。要实现利益的一致性,企业甲与企业乙应努力挖掘各方利益相同部分,努力将利益的蛋糕做大,如此双方获得更多利益。一方面,企业甲与企业乙能实现资源共享,减少成本。以获取的公共信息资源为例,假设企业甲有A个单位公共信息,企业乙有B个单位公共信息,双方都有的共同信息为C个单位信息。如果企业甲与企业乙一开始就开诚布公,双方都能获得(A U B-C)个单位公共信息。因此,再适度进行信息成本分配,企业甲与企业乙都能以最小的公共信息成本获得最大的公共信息,双方都能获得更大利益。另一方面,降低谈判成本,提高企业双方福利。在国际商务谈判中,企业的机会主义只会导致谈判成本的上升。关于企业甲谈判利益与谈判成本的关系,以理论假设为例,从谈判一开始,企业甲利益为100单位货币,由于信息优势下的机会主义行为,企业甲利益从100个单位货币上升到了120个单位。但是由于企业乙的对策,企业甲的谈判利益又降到了开始谈判的水平。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甲与企业乙的谈判利益最终都没有变,而双方谈判成本一直在上升,导致企业甲与企业乙双方福利的减低。因此,在谈判中,双方减低谈判成本就是提高了企业双方的福利。要实现共同的胜利,企业甲应抛弃传统的谈判利益,倡导双赢理念。在谈判开始,企业甲对企业乙比较了解,应在取得自己角度的一些问题时,使企业乙利益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提出合作性的最佳方案。只有在双赢理念的指导下,企业甲与企业乙才能共同取得谈判的最佳利益。
英语教师论文:浅析农业院校英语教师课堂言语策略的实用主义观 论文关键词:英语教师 课堂言语策略 个体差异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地方农业院校的英语教学实际,以实用主义话语系统的几个主要意识形态特征即突出个体差异、社会化适应、c—B—S风格为理论基础,提出农业院校英语教师课堂言语策略的指导原则和实际操作建议。 当代英语教学论强调在大学阶段学生应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一些被验证有效的新的教学模式正在许多院校包括农业院校推行。而近年来受专业性质、扩招等因素的影响,农业院校的生源总的来说英语素质有所下降。受渚多客观条件的限制,这些学生在中学阶段的英语学习多是依赖于教师和教材,靠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与机械的记忆习得英语知识,是学习的受体,在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进入大学之后,这些学生很难立即接受与农村中学英语教学方法迥然不同的教学模式,对英语课堂教学表现出很大的不适应性,表现在对上课内容和方式的不适应以及对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变换的不适应等。如何在学生基础差、起点低的情况下取得良好的英语教学效果是农业院校的英语教师必须反思的问题。农业院校的英语教师要针对生源实际情况,重新审视英语教学目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思维,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关系中,教师课堂言语的使用对学生来说是最直观最直接的教学因素,是教师授课的最重要媒介。由于客观原因,农业院校的学生在某种程度上更加依赖教师课堂上的言语使用。因此,农业院校的英语教师要将新的教学模式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解构学生在中学阶段业已习惯的传统课堂话语策略,对其进行重新调整与组合。在这一点上,实用主义话语意识形态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思路。 从实用主义意识形态来看,人的言语受目的制约。说什么、怎么说都与人想达到的目的有关。言谈者在言语行为中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灵活采取言语策略,即目的决定话语策略。实用主义话语系统的几个主要意识形态特征包括注重个体差异、社会化适应、C—B—S风格等。这些意识形态特征最终都服务于说话者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交际效果的最大化。前两者强调把握交际者的心理因素,实现最为有效的话语交际关系和交际者之间最大程度上的合作,从而实现最为有效的交际效果;C B—S风格则从话语形式和话语量角度强调以最小的交际成本和最大的交际效率实现交际效果的最大化。联系到学生的实际。农业院校的师生更需要最大程度上的合作与最快的交际效率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教师的课堂言语尤其要突出实用性与目的性,应该更加注重实用效果。本文拟以实用主义话语意识形态的几个主要特征为基础,探讨农业院校的英语教师的课堂言语策略问题。 一、关注个体差异。重新分配话语权 实用主义话语系统强调对个体差异的重视。交际中凸现交际者的主体地位。针对话语参与者的实际情况,运用最合适的言语策略,实现和谐的话语交际关系,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交际者个人的潜能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从而产生最理想的交际效果。地方农业院校的学生很多来自农村,在中学阶段只是英语教学中的受体,课堂上没有话语权,教师片面关注升学率,极端的应试教育使教师很少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差异。因此,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在师生关系方面,较其他院校而言,农业院校的教师必须将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重新分配师生话语权作为首要课题。教师应以互动为方式,以恰当的言语为手段,变传统的“一言堂”为群言堂,变“我说你听”的话语霸权为平等交流,变过去的“被动接受”为学生的积极参与,从而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语言学习重在体验感悟,必须有听、说、读、写、思、做的亲身经历。许多农业院校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存在着听、说、写等方面的脱节现象,进入大学后,他们对于英语学习抱有很大的焦虑感与畏惧感。消除这些学生的思想顾虑是教学的第一步。教师要开辟广阔的交流空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不断激活其主体意识,课堂交流中去倾听不同的声音,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到自己的声音得到了回应与肯定,从而消除学习英语的焦虑感和畏惧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的话语符合实用主义话语意识形态特征。在集体回答问题时,教师给予不同的回答以更多的关注,言语中多为肯定的表述,而很少说或不说完全否定的评价。即使回答是错的,教师也不用否定句,她会说“Theanswerisdifferent”。在对学生进行个体提问时,教师总是在学生的名字前加上一些表特征的形容词如“smartWilliam”或者是“sweetJane”,以此显示教师对学生个体的关注与褒扬,课堂的气氛将非常活跃,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意识也将增强。如果教师把持课堂,学生的主角地位不凸显,主体活动不活跃,课堂教学效果不会理想。 加拿大著名心理学者加德纳把影响学生学习语言的个性差异分为三个方面,即认识方面、情感方面和其他方面(主要有学生的性别、年龄及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英国学者斯金汉在研究个性差异中也强调了在语言学习中对学生个体的关注。从教育学上说,教师课堂的一切行为,包括言语行为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这一点上,实用主义话语意识形态特征与教育学、心理学的观点不谋而合。要想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活跃,充满活力,教师的言语必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突出学生个体,尊重学生个性差异。语言的学习中,学生是言语活动的主体,也是言语能力发展的主体,按照实用主义话语意识形态特征,要想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必须把促进学生主体的言语活动作为开展英语教学的主要形式和实现英语教学目的的主要环节。大学英语教学是以言语内容为中介使学生获得言语规律和技巧的教学活动,它强调的是学习者主体的“自主参与”,表现为学习者本人的自主性、实践性和体验性,它要求学习者的思维情绪和智力活动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对于许多农业院校的学生来说,这无疑是很大的挑战因为他们在中学阶段的英语学习中习惯了权威依从的师生关系,教学中教师是主体,言语中居高临下,而学生只是被动的受教育对象,没有话语权。从实用主义话语意识形态特征来看,这不利于创造交际者之间最和谐的交际关系和最大程度上的合作。一方面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给学生心灵带来创伤,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情绪,另一方面也导致师生间交流的困难,剥夺了学生建构新知识的时间与空间,也就谈不上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了。因此,实现学生从学习受体到主体的转变,重新分配师生话语权是农业院校的英语教学面临的紧迫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农业院校的英语教师在言语策略上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话语权,实现师生问最为合作的话语关系。如果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仍然沿袭他们中学阶段英语学习中的师生话语关系,把持课堂,这种合作的、和谐的师生话语关系就无从实现,也就不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改变旧经验,建构新知识。归主体于学生,还话语权于学生,是农业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出路。 二、加快社会化适应,建立和谐话语关系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教学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它的性质自然也制约着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从互动理论的观点看,语言是维系社会关系的纽带和工具,语言交流不仅是信息的交流,也是思想和情感的交流。作为教师,只有运用学生可接受的言语策略授课才能使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从而收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为了实现最有利于教学效果的话语交际关系,教师可创造积极良好的情感因素来缩小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实现师生问最大程度的合作。从实用主义话语意识形态特征来看,抓住交际双方的心理特点,从情感上缩小与对方的距离是实现交际效果最大化的捷径之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情感性的话语比单纯的理论性话语更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积极良好的情感因素是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的心理保障。从实用主义观点看,在师生之间创造积极的交际情感因素也是实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的前提。语言的学习更是如此。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里的“好”与“乐”就是学习中的情感因素。提高外语学习的成效不光是语言知识的学习和累积,还是情感、态度和动机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关注人的尊严、幸福和生活的意义,正是复兴实用主义的精神关键所在。在当今的学校环境中,讨人喜欢和受人重视是学生的首要需求。从实用主义话语意识形态来看,给予交际对方恰当的肯定有利于交际者最大程度上的社会化适应,从而推进交际的顺利进行和交际效果最大化的实现。对于基础薄弱、自尊心需要保护的农业院校学生来说,他们更需要教师的褒扬与肯定。来自于教师的肯定与赞赏是他们进步的巨大动力,有利于师生问实现最大程度上的社会化适应与合作,从而确保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对于学生学习中的进步和提高,教师都应给予积极热情的肯定,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要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和专长,赞赏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教师课堂上的社会化适应还表现在用适当的言语策略创造出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实现最为有效的教学效果。相对来说,农业院校的学生缺少英语学习的氛同。调查表明,大部分农业院校的学生都认为教师课堂上的言语应富有变化,教师课堂匕始终如一的语气语调只能使讲授枯燥乏味,很多学生欢迎教师课堂上使用适当的幽默语言。教学幽默语是教师聪明才智的表现,具有多种功能,可以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消除师生间的陌生感和误会,缩小师生间的心理差距;能引发学习兴趣,启发学习动机;能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改善课堂气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乐观、热情、开朗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创造力等等。 英语教学幽默艺术包括:教师设计的情节幽默,讲笑话、趣事,机敏的妙语、警句,生动有趣的描述或评论,超想象夸张,旧语换新义等。需要指出的是,课堂上教师运用社会化适应的语言艺术是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在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基础上的一种深入浅出的言语策略,应该始终是高雅的、优美的、健康的,绝不是轻薄的滑稽逗乐,也不是哗众取宠、取悦学生,它是教师语言修养的重要方面,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一种折射。 三、讲究C—B S策略。适中师生话语量 实用主义话语系统中,c—B—S代表了一种被认同的话语形式尤其是口语形式的风格,即清晰(clari—ty)、扼要(brevity)和真实(sincerity)。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为了达到这种效果,教师就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力求达到最高的教学效率,其中课堂言语的使用对于教学效果与效率有直接影响。教师语言必须简明扼要、突出重点、一目了然。由于缺少英语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农业院校的学生对教师课堂上说的英语极为关注,而对于习惯用母语交流的这些农业院校的学生来说,教师的语言对他们来说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要简明扼要,不拖泥带水。以一些表示实际动作意义的英语动词为谓语,多用祈使句,简单旬,这种言语方式直接清楚,明白简洁。 C—B—S言语策略还决定了教师在课堂中的话语量的问题。在英语教学中,学生的话语更为重要。对于农业院校的学生,教师尤其要注意让学生从“填鸭”式的教学中解放出来。为保证学生的话语时间,英语教师可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甚至有意减少教师自己的话语时间,不仅仅是在形式上的鼓励与认同,而应该表现在课堂传播中话语权力从教师到学生的转移。针对农业院校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现实,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减少整齐划一的要求,对同一个问题注意用“Anydifferentideas?”、“Anybodyelsewhowantstovoicehisopinion?”等话语鼓励学生大胆发表独立的见解、勇于创新,实现话语权的转移与话语量的重新分配,从而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农业院校的英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在课堂言语策略方面,以正确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凭借恰当的课堂用语,实现与学生的沟通合作与互动。长期以来,心理学为各式外语教学法提供了依据。虽然实用主义心理学由于过于注重实用效果而被赋予一些贬义色彩,但教师在课堂上追求教学效果最大化却是成功教学的前提和关键。因此我们不必因为它是“实用主义”,就排斥和拒绝其中一些有益的理念和观点。实用主义话语意识形态为教师的课堂话语策略提供了新思维、新方法。农业院校的英语教师应适当地以实用主义话语意识形态特征为导向,明确教学目的,结合课堂实际,选择适当的言语策略,独辟蹊径,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英语教师论文:对话教学中的英语教师课堂言语策略 【论文关键词】对话教学 课堂言语策略 指导原则 授课效果 【论文摘要】。对话教学的核心是对话”,这里的对话是指师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进行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方式;对话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显著区别之一就在于,对话教学凸显了教学过程的沟通与合作的本质.同时把教学建立在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基础之上,使教学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以对话教学为背景。提出教师课堂言语策略的指导原则和实际操作建议。从而实现更为有效的授课效果。 传统的英语教学以教师讲授、学生聆听的“填鸭式”的方式为主。在传统的英语课堂中,教师的话语一般占90%以上,教师的话语是主流,而学生的言语参与量则微乎其微。研究表明,只有10%或20%的聪颖学生可以通过“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吸收和理解所传授的知识,导致英语课堂教学出现危机。以对话为教学手段的课堂改革模式顺应了教学的潮流与需要,是一种非常适合英语教学的模式。 对话教学是相对于传统“独白式”的教学而言的,是以“沟通性”的“对话”为其本质的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显著区别之一就在于,对话教学凸显了教学过程的沟通与合作的本质,体现了师生之间的社会交往,把教学建立在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基础之上,使教学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师生通过朋友式的合作,可以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这种教学方式非常适合语言教学。 在对话教学模式下,教师需重新审视教学目的、教学伦理、教学方式与教学思维。而这些需要审视的教学因素的实现都是以教师的课堂语言为载体的,因此,在对话教学的背景下,教师需要解构传统的课堂话语策略,对其进行重新调整与组合。虽然对话教学成为普遍的教育现实为时尚早,但由于它非常适合英语教学,因此我们提倡在实际教学中对它进行尝试性的使用,教师应以对话教学理念为指导,实现与学生的合作沟通以及互动交往,把学生培育成能动的、创造的、富有对话理性和健康心理的现代人,实现创造、生成的教学效果。 一运用平等策略,尊盆学生主体 对话教学中师生之间是民主的、平等的关系。实现师生之间真正的民主、平等关系是对话教学的前提。对话的现代意义不仅仅是师生间的语言交谈,而且是师生双方彼此敞开心扉和彼此接纳。从人格上说,学生与教师一样平等独立,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都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尊重。没有民主与平等,师生之间是无法对话的。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言语策略上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乐于开口,乐于实践。教师课堂言语的选择与使用最能体现这种师生心理世界的开放特征和民主与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应选择使用能体现这种民主平等关系的言语策略,以互动为方式,以恰当的言语为手段,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在对话教学中,学生是建构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一切活动是为学生建构知识服务的。传统上对于课堂话语权理解的错位,常常导致课堂上教师言语行为的偏差。教师的传统角色被定位为“传道、授业、解惑”,因此导致了长期以来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课堂话语关系,教师是主体,言语中居高临下,学生则只是被动的接受教育的对象,没有话语权。 在这种以传统讲授式为主的课堂中,教师追求的是把知识点讲明、讲透,但教学效果却不很理想。关键的原因在于课堂主体的错位。如果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把持课堂,那么即使教师把知识讲得再明再透,也不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改变旧经验,建构新知识。 美国心理学博士卡罗琳·奥林奇在《塑造教师》一书中,曾针对美国教育中出现的间题说“有些言语和行为能给人脆弱的心灵带来创伤,且这种伤痕会伴随人的一生”。对于教师课堂上不恰当的言语行为,她的评价是“当你伸出一个手指,指着别人进行责备白叫司时,剩下的四个手指其实是在指向自己”。纵观中国教育现状,师生关系问题虽因立法而有所改进,但“师道尊严”加给教师们错误的言行习惯仍厚重如山。教师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言语使用上居高临下,对学生存有偏见和歧视,这样会给学生心灵带来创伤,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只有师生地位平等,才有可能发生对话,也只有在平等的主体间发生的对话,才有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人的工程应是最艰巨、最复杂的工程。在这项工程中,教师的言语使用起着导向作用。但教师在课堂中的权威性、教师话语不容置疑性和知识的化身这一形象,导致师生间真正平等对话的困难及师生对话的简化,即使是在有限的学生发言中,也会因为学生存在的间题(如声音低弱、口齿不清、词不达意、不着重点等),导致不少教师不等学生回答完毕,便抢过话头,到最后干脆自问自答。这一方面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另一方面也剥夺了学生建构新知的时间与空间。其实学生在组织语言时就是在锻炼思维、建构新知。为克服学生发言的这些毛病,教师可等学生说完后,归纳并重组学生要表达的意思。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质疑教师,有疑问时可随时提间,甚至可以不站起来发问,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平等的课堂氛围。变传统的“一盲堂”为群言堂,变“我说你听”的话语霸权为平等交流,变过去的“被动接受”为学生的积极参与。 二运用有情语,实现和谐师生关系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学校教学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它的性质自然也制约着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传统的师生关系,由于受传统社会政治和社会生活的规定,是一种不平等的权威依从关系。作为教师,只有运用学生可接受的言语策略授课才能使学生更好地融人课堂氛围,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当今的学校环境中,讨人喜欢和受人重视是学生的首要需求。促进学生的自尊心,尤其是促进困难学生的自尊心,会产生良好的课堂效果。许多学校的课堂经验表明,如果教师重视学生的成就,面带微笑,鼓励学生发表想法,在管理学生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就不会产生太多的间题。从互动理论的观点看,语言是维系社会关系的纽带和工具,语言交流不仅是信息的交流,也是思想和感情的交流。提高外语学习的成效不光是简单的语言知识的灌输和学习,还是情感、态度和动机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积极良好的情感因素是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成绩的心理保障。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感性的话语比单纯的理论性话语,更能收到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语言的学习更是如此。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里的“好”与“乐”就是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学生自身就具有一种情感潜势,这种潜势在外界刺激下就会引发出来。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适当的语言策略,挖掘和激发这种情感潜势。优秀教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用满面春风的语态,带有浓郁情味的话语,饱含激情的语气来引发学生的情感潜势,产生一种情感共鸣的语境,使学生为之所感,为之所动,从而转化为良好的学习动机,使得教学内容被学生接受,使得学生真正学到知识,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一次综合英语课上,教师正在讲授E一mails一课。本课讲的是网络聊天室的利弊。在导人课文时,教师问了同学这样两个问题:Ch$tting online looks like fun, Have youever tried it? How do you feel about it?这两个问题一下子激起了同学们的兴趣,拉近了学生与学习内容的距离,使学生对于所学内容有了亲切感与可触感,从而水到渠成的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另外在评价语的使用上,教师也需要运用“有情语”的艺术。当赞赏学生时,教师的话语不应只针对学生学习中小小的进步和成绩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和专长,赞赏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Light-town和Spada曾说过,“过度指出学生的错误对学生的学习动力会造成负面影响。教师必须对学生对纠错的反应多加注意。”当为学生纠错时,教师应选择恰当的语言策略,选择间接、委婉的言语手段提示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提高自我纠错的意识。例如“Right but not complete.”“Think it over, then youcan give more.”"Try to put it another way.”“rams-fraid there is another way to二Do you know it?”英语中有很多富有鼓励性的话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话语的力t,多给学生一些安慰与鼓励,传达教师对学生的亲和力。教师课堂上启发性的与鼓励性的话语能使学生充分放松,最大限度地开动脑筋,参与课堂学}3。例如“Never mind ! " " It down t matter. " " Ibelieve you can do it better next time.” 三运用体态语,实现最大效率沟通 语言学家研究的结果表明:在交际过程中,言语信息只占交际信息总盘的35 }o,其它非言语信息则占65%。不仅如此,体态语言的运用也自然丰富了交际手段,使得言语的重复和强调相对减少,言语活动的负担也大大减轻;而信息的增加,也有益于人们突破通过单一渠道理解话语意义的局限,从而能够提高信息传输的质盆。因此,不少国家都非常重视“体态语言”的教学。从某种意义来说,师生交往中的非语言交流比言语交流更为重要。人们能够一时停止有声的说话,但却不能停止通过各种身体的姿势有意无意地不断发出信息。可以这么说,没有丰富协调的肢体语言,就不可能有融洽亲密的师生关系,就不可能有高效率的师生交往。而没有表情的呆板说教只能使学生永远对教师敬而远之,永远不会对教师敞开心扉。教师必须尽可能解读学生的肢体语言,在教学中尽量策略性地运用自己的肢体语言,采用目光、手势等非言语手段来传递信息,以此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最大教学效果。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同学们在安静地做练习,一位学生悄悄站起来用手势表示他要出去一下,教师如果允许,只点点头就可以了,而不宜使用有声语育,以免分散大家的注意力。再如,一个学生做小动作,这时,教师若使用有声语言来批评他,就会干扰整个教学过程;如果用一个恰当的暗示动作,不仅不影响其它学生听课,而且会比严厉的批评效果要好。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对于朗读几遍,学生的声音大小等,教师同样不必通过有声语言的指令,而可以通过体态语与学生达成无声的默契。 由此可见,体态语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应引起每位教师的高度重视。教师除了要在有声语言的传递上下工夫,还必须加强课堂上自身行为动作的修养,努力掌握体态语的表达艺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科学、合理、艺术地使用体态语,并与有声语言有机结合,这不仅会使我们的教学艺术锦上添花,而且能高效率地完成英语教学任务,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自我表达,理解他人以及在英语交际中的灵活应变能力。 综上所述,对话教学符合对话时代的精神,正成为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对话教学的出现,决不仅仅是某一种教学艺术的复兴与新兴,而是教学活动历史性的、革命性的变化。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目的、教学方式,更使教学伦理和教学思维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从思维和思想的深层,我们可以发现,对话教学不是对传统教学的简单改良,而是对其进行批判。从对话教学中,我们又一次看到教学要素的重构,但是这一次重构不同于以往,甚至不同于20世纪初杜威对传统教育的批判。对话教学是对话时代的产物。民主、平等,沟通、合作,互动、交往,创造、生成,以人为目的,无疑是对传统教学全方位的改造,应当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话教学成为普遍的教育现实为时尚早,但作为新的教育精神和现代教学改革的方向则是无可争议的。对话教学背景下的教师课堂言语策略应体现对话教学的特征与需求,教师应以对话教学理念为指导,实现与学生的合作沟通以及互动交往,把学生培育成能动的、创造的、富有对话理性和健康心理的现代人,实现创造、生成的教学效果。 英语教师论文:浅析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英语教师的素质结构 论文关键词:专业英语教学 教师素质 职业道德 论文摘要:专业英语教师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质量及培养人才的高低。作为一名合格的高职院校专业英语教师,在职业道德、业务、专业等方面都应有较高的素质。 教师素质,作为一个能力系统来看,它包括十大能力:即认知能力、教学反思能力、设计创意能力、执行能力、教学观察能力、话语能力、互动能力、群体控制能力、表现和操作能力、研究能力,国外称之为Multiple Intelligence sand Skills(MIS)。基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殊性,英语教师除了具备言语组合能力、课堂驾驭能力、实践教学能力、信息获取能力、科研创新能力、情感智慧能力和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等普通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外,还必须具备“职业能力”。 一、职业道德素质 任何职业都要讲究职业道德,教师更要有崇高的爱岗敬业精神。高职英语教师的教学对象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生源复杂,英语基础差,各方面问题多。这需要教师在研究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尤其是外语教育心理学等相关理论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分析其具体问题,解决实际困难,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二、业务素质 1.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教师要转变观念,明确高职高专与中学和本科英语教学的区别,它既不同于中学重语法的基础教学,又不同于本科重学术的研究教学。根据2000年《高职高专英语课程基本要求》(试行)的规定,高职高专英语课程为培养技术、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服务,要全面贯彻“以实用为主,以够用为度”的教学指导方针,以培养应用能力,特别是以使用能力为主。突出培养语言基础与语言应用能力并重,语言基本技能训练与从事涉外交际能力并重的教学原则。教学内容要从语言点的讲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主。 2.具备广博的知识修养 当今世界是知识增长的时代,作为一名英语教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功底外,还要了解欧美国家的文化习俗、风土人情、历史人文等相关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将语言教学与文化知识的介绍同步进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使用英语,达到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另外,现行大多数英语教材尤其是专业英语教材涉及到文、理、工、经济和自然科学等诸多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英语教师不仅在自身专业知识方面有较深的造诣,还要了解一些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等各方面的知识发展,更要了解学生所学专业方面的知识。 3.确定合适的教学材料 教材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不要求也不可能使用统一教材,英语教师可根据所教专业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内容。一方面,英语教师要联系学生实际情况,既能引发学习者的兴趣,又能发掘其潜力,培养提高其综合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还要使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和针对性,适应高职不同专业的特点和要求,充分体现“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这就需要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具备一定的选用、改革乃至编写英语教材的能力。 4.制定正确的教学目标 教师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主旨,在分析岗位能力要求的基础上,准确合理地定位教学目标。根据高职教育特点和《基本要求》,高职英语教学目标应做到:第一,要明确英语教师的基本任务。根据《基本要求》,高职基础理论教学并不是学得越多越好,越全越好,而是要突破系统性、完整性,按照“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指导思想,做到恰到好处。第二,要明确英语教师的中心任务。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把握能力要求的“度”,对学生不宜有太高的要求,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实用能力”,应根据不同专业对英语能力提出不同要求,制定准确合理的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5.应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教学是否能取得好的效果,教学方法是关键。传统的专业英语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枯燥,教学内容单一,必须加以改进。首先,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把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应尽量让学生自始至终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另外,教师应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所学专业有机结合起来,给学生努力创造实际应用所学知识的机会。 6.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当今,英语教学改革推行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为主的现代化教学,网络的运用不仅很好地解决了大班教学与语言训练的个体化之间的矛盾,网络资源还能为学生提供课文学习所需要的教学资料,学生可根据个人需要和水平选择不同模块和级别的材料。在线学习也突破了课堂的时空限制,促进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多媒体技术能使教学形象化、立体化,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已成为专业英语教师的当务之急。 三、专业素质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决定了从事高职教育的英语专业教师必须是“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是指既能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社会职业能力的教师。英语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掌握与其所教专业相关的知识,而且应掌握熟练的专业技能。如商务英语教师要具备足够的商务知识,掌握大量询盘、报价、索赔等商务谈判方面的英语词汇,同时,由于商务英语教学中有大量谈判实例,谈判参与者的英语会带有各国口音,教师要具备很强的英语听、说能力;计算机英语教师自然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还要不断更新电脑英语词汇;在物流专业任教的英语教师不仅要对物流领域的新动向有所把握,还要掌握大量物流专业英语词汇。高职英语教师不能只满足于本学科的知识,要对学生所学专业进行研究,了解学生所感兴趣的文化、艺术、科技及各种新生事物,并将所获得的最新信息有机地融入到英语课堂教学之中。 总之,在人才竞争激烈的新时代,专业英语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结构,自觉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结构,才能为社会培养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英语教师论文: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师角色的转变研究 摘要:随着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入,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改变,从传统的课堂的主导者转变成为引导者,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的个性的发展营造更加和谐的环境。在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英语教师的角色转变,也是教师的能力素养不断提高的过程。本文对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英语教学角色转变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旨在不断提高初中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效率。 关键词:英语教学 角色 转变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化改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已经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知识引导者,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改变。传统的英语教学过程中重视语法规则的讲授,忽视学生的实际能力的培养的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英语水平的提升而言是一种重要的阻碍,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实施,对于初中英语教师而言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对教师的能力要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英语教师必须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转变出来,形成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才能对传统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进行解决,不断提高初中英语教学效率。 一、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英语教师具有扎实的语言和教学功底 初中英语教师的角色转变其实是教师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从传统的填鸭式教育转变为现在的开放式教育的过程中,对教师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英语教师应该具备更加扎实的语言和教学功底,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和高效的引导。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都十分羡慕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以及流利的口语,但是由于自己的英语水平有限,很容易对学生的积极性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发挥积极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做好师生情感上的交流,使学生保持心理平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要帮助初中学生加强语音学习,很多初中学生在小学英语学习中都没有经过系统的语音练习,因此在发音过程中容易出现语音不标准的现象,最终会导致学生英语口语练习过程受阻,造成学生不敢说的现象,因此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应该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发音引导,这也对初中英语教师的语言基本功有了更高的要求。其次,初中英语教师应该要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一味地模仿和接受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实践等方式,来调动自己英语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要将一些常用的语言结构转变成为学生比较熟悉的教材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不同的语境中进行交际。 二、教师要扮演心理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新时代的素质教育要以“人”为本,中学学生在英语基础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学生基础比较扎实,有的则比较薄弱,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兼顾学生之间的差异。为了兼顾到所有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复式教学法,分层次、分组与个别教学相结合,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均等的教育,从而根据自身情况获得成功。这也能消除学生由于基础差而厌学的心理。通过与学困生进行谈话可以发现,很多学生都有进取心,也想提高成绩,但是由于基础不够扎实,学习英语的难度较大,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智力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情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十分有必要。在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时,方法有很多种,比如经常交流,给学生讲述学习英语的诀窍,主动询问了解他们在学习中的困难,并帮助他们解决这些困难;也可以对一些基础太差的学生进行必要的辅导,可以让学生进行结对帮扶,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帮助,让学生真正缺什么,补什么;再比如,多对孩子进行表扬,相比成绩较好的学生,学困生更希望得到肯定和尊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给学困生更多关注,比如,有的学生考试成绩有提升时,教师可以在班级当面提出表扬,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课堂上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创造和谐、良好的学习氛围 传统的教育形式以教师为主,而新时代的教育则以学生为主体。在现代化的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尊重热爱学生,并且与学生之间构建一种新型平等的关系,共同合作学习,是提升教育质量和效率的关键。教师应该掌握其兴趣爱好和喜怒哀乐的特点,时时关心学生的变化,尊重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信任老师,并且将老师当做朋友,用情感激励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 氛围,就是让学生能畅所欲言,自觉主动地学习,并且敢于创新。 如下图所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学生为主,比如对music进行分类,学生可以说出自己喜欢的音乐类型,然后进行汇总,得出第一个蓝色底的音乐类型,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延伸,让学生从网上搜寻资料,可以对不同的音乐的特点进行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只是给学生提示,让学生自主思考,最终能够锻炼他们的自主思维能力,对各种知识不断巩固。 四、教师应该作为引导者,积极创设课堂情境 情境的创设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英语教学中,创设情境是为了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引导,让学生进入到情境中,体会情境提升学习效率。新课程理念下进行英语教学,教师应该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更多的课堂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常见的课堂情境的创作方式有几种。第一,介绍背景知识。这种方法主要是对各种背景知识进行介绍,比如教材内容所设计的文化、科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在脑海中能够形成一种意识,有助于进入到教材内容这个情境中去,对教材内容有更深的了解。第二,放录音或者视频,对学生的视觉带来冲击。在英语教学中,播放视频或者录音是一种很好的创设情境的方法,比如播放一些单词、短语、句子等,可以让学生将所听到的有关词语进行整合,形成一种初步的印象,有助于进入各种语境中,对语言进行深入的理解,如在阅读的过程中,这种情境创设的方式可以很好地让学生进入到文章中,然后带着问题去读文章,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了解。第三,在对英语内容进行讲解之前要求学生进行写作,构建相应的情境。写作是构建情境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学生通过对相关内容进行写作预习,可以在脑海中形成很多关于课程内容的知识以及情景,然后根据情景的内容阐述自己的观点以及看法,对文章进行预测,在自己构建的情境中进行相关学习。 结语 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强调,在新时达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改变,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教学引导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并且创设课堂情境,进行高效教学。 英语教师论文:论农村英语教师现状与教师专业化发展 摘要:结合农村英语教师现状,探讨适合农村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模式,对于推进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实践证明,适合农村教师特点的培训模式可以从研训一体、分层培训、远程教育、自主发展、校本教研和校际交流相结合等五种模式着手,能取得较好效果。 关键词:农村英语教师 现状 专业化发展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英语新课程标准潜在地规定了英语教师的基本素质结构。但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外语教师现状和新课标要求之间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农村外语教育尤其是农村外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面临着巨大挑战。 一、农村英语教师现状 1.英语专业第一学历率低。从2007年9月开始,栾城县教师进修学校对乡镇中小学英语教师进行了一次摸底统计,发现英语教师的专业学历层次很低,在全县的155名初中英语教师中,本科率9%,专科率为88%,但是全日制英语专业专科以上学历教师只占14.2%,而且这些英语教师又大部分集中在县城的一所县直中学。近一半的英语教师没有受过英语专业技能训练,选择英语教学大多出于对英语感兴趣,有的甚至是服从校领导的安排而接受了外语教学工作。有一所农村中学,全校共有英语教师13名,没有一名第一学历是英语专业的教师,整个外语组是由非英语专业教师或代课教师组成。而小学英语教师情况更差,全县133名小学英语教师中,只有县城里的第一小学有两个英语专业出身的教师,占全县小学英语教师总数的1.5%。从这种情况就可以看出,目前农村中学英语师资队伍状况不容乐观,农村小学英语师资状况最差。 2.教师教学观念陈旧。调查发现有以下突出问题:教学观念陈旧;知识结构老化;自我发展意识差;外出培训机会少;缺乏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专业发展缺乏行之有效的途径和策略。在该县较偏远的一所乡中,共有1300名学生,听课时发现,有的英语教师在留课外作业时竟要求学生把练习册中的一篇阅读理解文章在作业本上抄一遍。有的初三英语教师在课堂上把属于学生参与的听、说两项课堂任务变为精讲内容。还有一位小学教师,英语底子很差,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背课文。以上情况说明,农村英语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与发展任重而道远。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突破口,方可促进农村英语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成长。 二、农村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分析 1.农村教师的“领头雁”不足。农村学校已有的骨干教师大量进城,这就导致了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缺乏有效的引领,加之个人发展的平台与机会很少,农村教师队伍逐渐呈现出了青黄不接的局面。优秀教师的流失不仅削弱了农村教育的师资力量,而且动摇了一些教师扎根农村教育事业的决心,有的教师甚至不愿意参加培训,认为参加培训是一种负担。由于农村教师工资低,福利待遇差,工作的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为了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部分教师在外边上课,甚至在家中办补习班,本职工作变成了“兼职”,工作重心严重偏离,自身专业发展更是渺茫。 2.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缺乏。很多农村教师对于心理学与教育教学研究领域的专业知识知之甚少,专业技能普遍较差。一直以来,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都是继续教育,靠教师在课堂以外的时间去完成。这种形式的培训管理难度大。因为中小学教师的课时量很大,课外时间很少,且继续教育往往重理论,轻实践,使农村中小学教师不愿意参加或被动应付。 3.相关教学理论和科研方法匮乏。部分教师有意愿进行教学实践研究,但是对研究课题的选择、研究过程的安排、资料的查阅和搜集、研究方法的采用以及论文或报告的撰写等,不甚了解。 4.教师管理片面行政化。教师的调配有时不是根据教学的需要,导致人员安排和学科需求脱节,县城学校人浮于事,乡村学校教师数量不足。 5.学历和能力不一致。尽管大多数农村教师经过培训和学习基本上达到了资格要求,但由于学历培训质量等原因,实际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并没有多大提高,学历达标和能力达标之间仍存在较大落差。 6.社会环境对教师发展也会造成负面影响。相对地说,大部分农村的学生接触外界或现代化的东西较少,视野没有那么广阔。因此,在学习英语这门课时,他们没有真正了解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毕竟在他们面前的生活环境中几乎不可能使用到英语。再加上初学英语,词汇量大,有一定的难度,有些 学生觉得难学,因此产生了厌学的心理。这就使得在农村进行外语教学难度大于城市,且不平衡的小学师资使得学生基础差距较大,在升初中后部分教师难以适应,感到教英语是件困难的事,信心不足,破罐子破摔。 7.“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仍然存在。据观察, “应试教育”仍有很大的市场,对农村孩子的危害最为明显。一方面,农村家长文化水平一般较低,家教水平一般比不上城市,因此可以说,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需要更多的教育和关怀,需要更多的感性内容进入他们的课堂,需要教师以全部的热情去鼓励教育学生全面进步、全面成长。另一方面,考不上大学就等于无用的思想仍然在部分农村教师的头脑中作怪。他们重分数轻教育的做法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辍学,教师获取成功的空间越来越小,在这些教师看来,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没有多大用途的。 三、新课标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英语课程标准》[1]在实施建议第八条中规定:教师应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英语课程的要求。为此,教师应该做到:“准确把握课程理念、目标和内容,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研究语言教学的规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实际情况,选择和调整英语教学策略;发展课堂教学的调控和组织能力,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和方法;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能在自己的继续学习和实践教学之中加以运用;自觉加强中外文化修养,拓宽知识面;要根据教学目标、学生需要以及当地客观条件,积极地和创造性地探索有效教学方法;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 这一建议在教师的培训中一直加以强调,而且受训者也能理解其含义并意识到教师教育的迫切性。但能否在农村有效实施,关键在于英语教师的整体素质。这对教师教育培训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而如何有效提高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专业能力更是目前必须研究和解决的课题。教师专业化发展怎样适应现代农村教育的实际是一个战略性课题,因为在我国,至少70%的孩子在农村,而农村教师的数量与农村学生的数量不匹配,也就是说,由于越来越多的农村教师走向县城、城市,相对较少的农村教师正承担着相对较多的孩子的教育工作。农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何等的重要是不言而喻的。我国教育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别,这个差距在某些地区还处于加大趋势。将城市教师专业化发展模式移植到农村,是不现实的。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要“依据乡村生活实际,造就乡村学校教师”[2]。因此,结合农村英语教师现状,探讨适合农村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模式,对于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推动教师教育专业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因地制宜,探索适合农村教师特点的多元化培训模式 培训必须多样化。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来自各种不同的渠道,出现“层次多样化”特点,反映出继续教育的培训需求上,也要呈现出“多样化”特点。这样,以往那种统一的“一刀切、齐步走”的继续教育培训模式不能适应与满足农村英语教师在继续教育上的需求,应及时做出调整。 1.研训一体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模式。把教研、培训两种职能合在一起,搭建研训平台,使教研的优秀成果不再只限于少数精英教师,而是通过培训及时介绍给全体教师。在教师实践教研成果的过程中,不合理的成分不断加以摒弃,富有活力的教改思想不断得到充实与完善,这又会反过来推动教研的深入开展,这种理论与实践不断促进和补充的研训模式为教师专业发展开创了崭新的前景。2005年,栾城县教育局将进修学校、电大工作站、电教站、教研室整合为教师教育研训中心,就是一个不错的尝试。在研训中心的网站上,有最新的教研理论,也有骨干教师的课堂实录,还有各类示范课视频,优秀教师的教案等,为全县教师备课提供了多方位参考,对于教师专业化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2.分层次培训模式:突出重点、编制乡土培训教材。这种教材体现浓重的农村教育特点,把中国农民传统朴素的教育思想通过不同的情景体现出来,要科学划定不同的培训“层次”,明确每个层次的培训重点,采用模块化教学,将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具体情况,根据培训内容、要求、时间的不同,设置出若干个模块,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对刚参加工作1~6年的教师要采用观摩学习和技能训练等方式;对工作6~8年的适应型教师宜采用案例研讨、合作参与方式;对工作8~10年的成熟型教师宜采用合作参与、自主反思、教研引领等方式;对突破期的专家型教师(15年以上),重点是培养理论创新和科研带头能力,宜采用课题研究、理论研修等方式。要强化对骨干教师的指导和管理,搞好二级培训工作。要为骨干教师的学习、培训创造条件,充分发挥“领 头雁”作用。 3.远程教育模式。“正如计算机与网络在全球的普及改变了人们工作与生活的方式一样,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与网络教学的发展已带来了外语教学领域革命性变化。”[3]2000年开始实施的“校校通”工程为广大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通过远程英语教育节目和各种教学和学习网站了解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提供了硬件保障。通过网络,农村教师可以突破时空界限,省时、省力,可以减轻农村教师的负担,从而达到自愿、自主地学习,或接受专家的个别辅导,或与他人共享优秀教育资源。然而,目前乡镇中小学外语教师利用网络比例却非常小。新课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节给教师提出了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的优势、开发课程资源、灵活使用教材的建议。但目前大部分乡镇中小学的教学设备还很落后,多媒体网络教学的推广和普及还受到一定的局限,有待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大投入,尽快跟上现代教育的步伐。 4.自主发展模式。自主发展模式是在校级领导引导下,以激发主体意识,引导自我教育,促进农村教师主体价值逐步实现的专业发展模式。一些农村教师自我价值意识严重缺失,自我发展意识不强。“只有唤起教师的自我生命意识、提升教师的自我思考意识、激发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才能使教师生命发展拥有不竭的内动力。”[4]因此,不仅要关心农村教师的生活,逐步提高他们的待遇,而且要着重关注他们专业发展的需求,并及时提供帮助。外语教师可以自读一些与外语教学有关的书籍和期刊,订阅专业杂志和书籍。此外,还要经常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讲座,观摩英语教学录像、影碟,并利用电脑网络和远程教育手段,了解世界各地、各个领域的最新发展情况,形成广博的知识体系;要进一步钻研英语专业知识、提高自身应用语言的能力;要系统学习语言学、语言心理学、语言教育学等理论,了解学生语言学习的心理过程及其发展规律。 5.校本教研和校际交流相结合模式。校本教研是基于学校自身力量,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发挥学校和教师的主体性,展开教研。由于条件限制,校本教研模式是目前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最现实的选择。在农村单个学校师资力量或科研力量薄弱的情况下,为了给教师提供一个发现问题、讨论问题的平台,可以与其它学校合作。在农村,只有几名、十几名教师的学校为数众多,这种情况下,校际之间的专业研讨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校本教研最有效、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开展观摩课、说课、评课活动。要建立校际研讨模式,必须通过有效的组织形式,把具有相同兴趣的教师召集起来,建立学术沙龙、主题研究活动、校际文化联欢等都是可以尝试的手段。 五、结束语 上述几种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可以选择性应用,也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加以改进。尽管每一个模式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可操作性,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想取得成功,还有一个重要前提,那就是学校要施行专业化、人文化教师管理,教育行政部门和校领导要认识到这一点。 英语教师论文:浅谈英语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的策略研究 论文摘要:当前,国内高校陆续喊出在未来几年内实现从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大学转变的口号,也制定了相应的中长期计划和具体指标。同时,高校除了对教师的教学任务进行一系列量化考核外,也逐渐提出对教师科研任务进行考核的要求。作为社会科学的语言学研究,无论是在人才队伍还是在成果产出和使用等方面,都具有其鲜明的特点。为了适应时展,广大英语教师不仅要努力培养科研兴趣,提高科研素养,而且要注重科研成果与教学实践的结合。对于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能及时找到相关理论依据,优化解决方法,从而更好地服务教学。 论文关键词:教学型;教学科研型;英语教学;自身素质 随着我国在经济、科技、政治等方面的迅速崛起,国家也逐渐意识到要将经济增长模式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各级政府为了本地区的发展,开展了形式各异的人才卓越工程,这其中包含引进有国外名牌大学留学背景的优秀硕博毕业生。此外,为了增强毕业生的竞争力,各大高校在主打特色专业的同时,也逐渐开展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实践,而这种复合型人才更多地是指“外语+专业”,如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国际公务员班和江西财经大学的国际金融专业等。刚刚公布的“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加快教育改革发展。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质量评价、考试招生制度。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鼓励优秀人才终身从教。” 按照文件,高校在实施创新人才培养体制的同时,也应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对教师进行不定期的职业发展教育培训。作为大学公共外语教学的主力军,英语教师对于大学生的发展成长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所以新形势下,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成长等因素对大学英语教师自身素质和职业发展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笔者认为,广大教师在积极开展教学实践的同时,应当努力培养自己的科研兴趣,广泛阅读语言学经典著作,运用语言学的相关原理来解决和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勇于创新和大胆实践,寓教于乐,使学生受益的同时,自身的专业素质也得到提高。以下笔者将结合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心理语言学、语言测试、语料库语言学等相关理论和成果,探讨如何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创新。 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成果与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机结合 作为英语教师,首先应当具有敏锐的目光和良好的创新能力。在我国,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国内外一批旨在介绍二语习得理论的著作应运而生,这为我们进一步了解二语习得的研究现状和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一个平台。(刘宏刚,2008)此外,英语教师应当积极汲取相关领域优秀的科研成果,学会理论联系教学实践,并能运用二语习得的相关研究成果来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二语习得经典文献中富含多种模式,这其中有我们较熟悉的普遍语法理论、话语理论和act神经功能理论,也有我们不太熟悉的信息加工模式、平行分布加工模式等,这就要求广大英语教师在教学之余,应当广泛阅读相关理论书籍,了解最新科研进展,提高业务水平。 在广泛阅读理论书的同时,也应积极反思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试图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在理论指导下得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比如,个体差异和情感因素是二语习得相关研究中两个比较重要的概念,教师可以通过书籍和相关文献的阅读,了解认知风格、学习策略等因素对二语习得的不同影响,而且国外较多的实证研究为我们提供了详实的实验步骤和数据分析,广大英语教师可以根据实情进行相应的调整,设法减轻学生的焦虑感,使学生感到轻松和充满自信,从而发挥语言习得机制的作用,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又如,教师可以从语言输入相关理论得到英语教学的启示,krashen的输入假说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习得语言最基本的途径就是对语言输入的理解,“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rod ellis,1994)所谓“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是指学习者听到或读到的可以理解的语言材料,这些材料的难度应该稍微高于学习者目前已经掌握的语言知识。krashen(1985)把学习者当前的语言知识状态定义为“i”,把语言发展的下一个阶段定义为“i+1”。这里的“1”就是当前语言知识状态与下一阶段语言状态的间隔距离。这样,只有当学习者接触到的语言材料属于“i+1”的水平,才能对学习者的语言发展产生积极作用。所以,一位好的教师在英语课堂中应尽力简化语言输入,组织学生参与真正意义上的语言交际,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和交际对话能力。 以上笔者只是列举了几个跟教学密切相关的例子,二语习得研究日益丰富,逐渐成为广大英语教师宝贵的智慧库,如何正确使用其相关理论来促进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师应当积极思考和探寻的课题。 二、心理语言学相关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的结合 “心理语言学”这一术语最早见于美国心理学家坎特(j.r.kantor)1936年的著作《语法的客观心理学》,但学术界普遍承认这一术语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虽然走过了几十年的历程,但它的研究成果还是没能被有效地吸收,因为迄今为止所进行的研究都过分偏重于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并且心理语言学对外语教学的重要指导作用也被人们忽视了。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就必须对语言使用和语言习得的心理过程进行研究。stern(1983)曾说:“语言教学理论离不开语言使用和语言学习这些心理学概念,有关语言使用和语言学习的心理学的思考本身就是任何语言教学理论的核心部分。”如外语教学中最早盛行的翻译法以心理学上的机械主义为理论基础。(朱纯,1994)而外语教学中影响深远的直接法是以wundt的联想主义为理论基础。(董燕萍,2005)而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听说法在心理学上以行为主义为理论基础,主张学习语言必须先学听和说,在听和说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学习读和写。这是符合语言习得过程的。外语教学中的听说法把语言习得过程看成是一个习惯形成的过程,重复和模仿是其精髓。而创始于上世纪50年代法国的视听法(或情景法)主义以行为主义为理论基础,同时借用了格式塔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原理。(董燕萍,2005)视听法是在听说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视听法除了注重听说还注重“看”,即在教学中利用幻灯机、投影机或教学电影,给学生播放出伴随着纯正地道发音的、生动的画面。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教学手段的革新,视听法比听说法更强调教学情景的作用,强调视觉在学习语言当中的重要性。 发展于20世纪70年代的交际法主要根植于心理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相关理论。交际法强调学生只有在大量接触和使用真实、自然的语言中,才能养成运用第二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而且真实、地道的语言材料要安排在合情合理、合乎社会交际情理的情景之中。交际法重视口语训练,重视使用真实、自然的语言,这是与自然习得语言的过程相接近的。广大教师在具体操作层面可以有所取舍,吸取各种模式之所长,因材施教,使外语课堂更具趣味性,从而使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得以提高。 三、掌握语言测试科学相关知识研究成果 语言测试与语言教学密不可分,两者相辅相成。一方面,测试在服务教学的同时也直接影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对教学产生一定的反拨作用,反拨效应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反拨作用有益于教学,而消极的反拨作用却可能妨碍教学。另一方面,教学实践又为测试提供了宝贵的信息,使测试更符合教学需要、更科学。(hughes,1989)了解到语言测试与教学的关系之后,教师应竭尽所能设计出公正的、效度较好的英语测试,从而对学生语言能力进行更客观公正地评价。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语言测试进入了一个活跃发展时期。语言测试逐渐得到语言研究者和语言教学者的重视和关注,有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其中的新思路、新方法对进一步推动语言测试研究起到了积极作用。(邹申,2005)国内从事英语语言测试研究的人员也在逐年增长。作为大学英语教师,我们经常把测试的用途简单化,对于测试设计及测试分数的解读了解不多。我们平时做的就是把学生的考试成绩汇总,再计算出平均数,以平均数作为参照物,能给学生的英语能力下定义,同样以平均分来衡量班级总体英语水平。其实,但凡对语言测试科学有所接触的人员都应清楚,测试分数的导出和解析远非几个简单的运算就可以完成的。教师应该从考试用途、测试所期望检验的不同概念、系统误差、考试方法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这样才能侧面地对于学生各方面的知识点有更好的掌握,及时发现测试中凸显出来的问题,从而在教学中提供相应的比重。 此外,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给语言教学和测试带来了新的认识和新的活力,也给广大的英语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科技的发展和更新正一步步地颠覆传统的语言教学和设计。同时,认知科学、生命科学、教育科学、人工智能研究和信息技术等学科的发展给语言测试和教学带来了广阔而深远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广大英语教师应该与时俱进,积极从上述学科领域汲取营养,对于认知科学和计算机技术最新成就的了解和掌握,能使我们认识自身不足,促进我们的学习和发展,争取成为经得起时代考验的、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四、语料库及其他媒体库的研发和使用 语料库是指按照一定的语言学原则,运用随机抽样方法,收集自然出现的、连续的语言运用文本或话语片段而建成的具有一定容量的大型电子文库。它所提供的语言信息和资料不是某些个人臆想编造的话语,也不是简单地从某些书籍上摘抄的少数甚至个别的例证,而是有目的、有系统地收集以英语为本族语的使用者在大量现实生活中使用的口语和书面语,这就将语言的描述建立在一个博大而真实可靠的语料基础之上。(何安平,1997)1961年,美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电子语料库——库布朗语料库(brown university standard corpus of present-day american english)。而当时较多的学者受乔姆斯基的语言思想影响,坚持认为语言学理论应该研究人类的语言能力,而不是记录和研究语言表现,所以早期语料库受到较严厉的打压,发展受到抑制。直到20世纪80年代,基于电子语料库的语言学研究才开始在发达国家兴起,而中国在此方面的发展则更晚些。令人可喜的是,在杨惠中先生和桂诗春先生的带领下,我国建成了国内第一个“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clet)。 广大英语教师存在一个认识误区,认为语料库供语言研究使用,与日常教学关系不大,其实这是不对的,也同时证明了我们对于语料库的用途不了解,而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则要远远领先我们。比如,国外一些考试已经开始尝试给考生呈现多媒体考试内容,如toefl考试,在其听力部分里就有图表和照片呈现给考生,我们在设计跨文化能力测试项目时是否也可以借鉴其做法。能否借鉴国外一些考试中多媒体手段利用的成功经验,切实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跨媒体库检索系统,组建文字、声像等资源为一体的超媒体库,测试设计者们在设计时,只要输入关键字,就能把“共现”的媒体资源调取出来,供设计者筛选使用。例如,2010年6月全国大学生英语6级考试听力18题: 18. m:honey,i’ll be going straight to the theatre from work this evening. could you bring my suit and tie along? w:sure,it’s the first performance of the states infinite orchestra in our city,so suit and tie is a must. q:what do we learn from the conversation? 18.a)the speakers will dress formally for the concert. b)the man will return home before going to the concert. c)it is the first time the speakers are attending a concert. d)the woman is going to buy a new dress for the concert. 这道题不仅考察了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语言层次),也考察了学生的跨文化能力(许多英语学习者所欠缺的)。在我国,大学生很少有机会去听音乐会,就是有在穿着方面也不是特别讲究,是书本上没有的知识,那么对于英美人士而言,工作之余去听音乐会是很平常的事情,虽然平常在着装方面是有要求的,一定要正式着装。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多地去找与“concert”有关的且可能发现的对话,通过技术手段加工处理,建成超媒体库,通过关键词“concert”共现,我们就能很轻松地找到与“concert”有关的资源列表,测试设计者也可以根据需要让应试者进行计算机适应性测试。因此,语料库及现代科技手段在英语教学和测试中还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五、结语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在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号召下,各大高校已经或着手进行由“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转变,这是高校发展生存的大趋势。广大的英语教育工作者作为高校基础教学部分的中坚力量,应积极思考如何提升科研素养和提高业务水平,努力将语言研究与语言教学联系起来。勇于并善于利用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优秀实验和成果,与实践教学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一批具有良好的科研精神和积极向上的时代风貌的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英语教师论文:创造高效英语课堂 做魅力英语教师 【摘 要】目前新课改轰轰烈烈,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并且新课程理念深入人心。广大教师积极投身到火热的课改实践中,作为新课程的实践者。 【关键词】新课改;创造;英语课堂 目前新课改轰轰烈烈,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并且新课程理念深入人心。广大教师积极投身到火热的课改实践中,作为新课程的实践者,我们每个人都不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无动于衷,事不关己。我们必须尽快行动起来,为新课程的实施做好相应的准备。我们要改变在传统教学背景下形成的一些习惯工作方式,敢于告别“原始农耕手段”,我们要在教育行动中成长,要做到“听别人的课堂,思自己的课堂;走进别人的课堂,改进自己的课堂。”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大幅度削减课时,改变以往那些,死念“苦经”才会“苦海无边”,熬时间、拼体力的学校教育的今天,再谈创造高效课堂,恰恰迎合了广大教师的心理需求,理所当然地被教师们认同。做为新时期的教育者,我们理应广泛汲取各位先进教育教学思想之精华,取长补短,真正从为了教好自己的学生出发,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出发,去组织好我们的课堂,形成适应新形式更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这是我们教师应有的态度。 那么如何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高效率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呢? 《中国教师报》山东记者站李炳亭作的题为“高效课堂的‘知’与‘行’”的报告,对“高效课堂”的总结性阐释,其中部分内容是“主动性、生动性、生成性”“ 学会、会学、学乐、创学”“ 把学习交还学生”。“ 自主合作探究”“ 以学生为本”“ 自学”“ 学”。就我理解打造高效课堂从学生的角度来衡量:这节课,我参与探究了吗?参与发言了吗?参与讨论了吗?与人合作了吗?提出问题了吗?观察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从教师的角度来衡量:这节课,我考虑学生认知水平了吗?有漠视学生的现象吗?有浪费课堂时间的行为吗?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带给了学生什么?各环节目标达成度如何? 只要能让学生的思维总处于活跃,兴奋状态,积极地探索知识并试图将刚刚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就是一节高效的课,成功的课。调动学生思维的几点做法: 1.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 每节课都有学习的目标,并且写在醒目的位置,使学生知道学习的目标,是引起学生学习动机和调节学生学习行为的一种好方法。创设“自觉学”、“自己学”的氛围,充分调动起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 2.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学习和求知最大的动力”,这句古老的谚语今天和以后都不会过时。 陶行知先生说过;“学生有了兴趣,肯定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中国教师报》山东记者站李炳亭还提出了“高效课堂”的观点,“课堂是麻将室,学习就是打麻将,课堂是网吧,学习就是上网。”学习能力来自于兴趣和环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提高效率的法宝。英语教学要提高效率和质量,首先必须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点燃他们求知的火花,才能引发他们求知的欲望,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喜欢英语。在教学过程中,时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处处开启学生的心智,课课给学生以知识、方法及新颖感,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悦、和谐的气氛中自觉的获取知识和养成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我们所有的计划,所有的探索和理论统统都会落空。”而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设计适当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牵引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要提高提问的有效性,有效提问是课堂对话的开端,能引起学生的思维、兴趣的激发。问题的有效性表现在一要具有一定的开放度,二要具有一定的深刻性,三要注意对象的层次性,以达到让不同的学生都拥有思考的兴趣,思维的空间。 3.创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环境 自主,合作,探究是一切课改的精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是否高效自然也主要看学生学习的效果。在和谐的气氛中,在充满自信的时候,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好,效率最高,课堂的高效也就水到渠成了。为此,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一对一,小组合作学习,从课前预习开始,到课内探究和课后帮教,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对学习中的薄弱环节进行监控、反思、调节、补救,增强学生的学习效能感。小组的组建,要关注学习差异,也关注个性特质,让课堂充满团队合作氛围。同时通过小组合作评价制度调动学生的参与,我们适当的激励,正是为实现全体学生高效学习,实现课堂更大面积高效作准备。 4.科学地指导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俗话说:“ it’ better to teach a man fishing than to give him fish. ”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和规律,自然培养了自主学习的习惯,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课堂教学不在全盘授予,课堂上老师不再是“一言堂”、“满堂灌”,取而代之的是循循善诱的指导、画龙点睛的点拨总结。总结是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照亮学生思维的明灯,教师要学会启发教学,让学生有一种“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实”的感觉,让学生变成了“believe me ,i can do it best” “相信我能,我就一定能”的阳光学子。才会学的有信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善于为学生创设提问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要给学生质疑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创造高效课堂提供了重要保障。 “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师 ,有什么样的课堂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有什么样的国家就有什么样的民众”。可见教师的观念决定着民族的成败,教师的责任是多么艰巨!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主动求变。我们要“变”,在变革中生存,在生存中创造:我们要“学”,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完善;我们要“习”,反思中行动,在行动中成功。作为教师,我们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发展自己,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努力打造一个开放而又高效的英语课堂。 英语教师论文:试论英语教师实施文化教学的能力素质培养 论文关键词: 英语教师 文化教学 能力素质 论文摘要: 当前我国英语教育界存在英语教学只重视语言教学,而忽视对文化背景知识的要求,从而导致学生在英语交流时出现文化障碍的现象。要改变这种状况,应把英语教师实施文化教学的能力素质培养作为源头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英语教学中如何实施文化教学是学术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语言与文化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就决定了英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是相互依从、密不可分的。英语教学不仅要教学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还要教授学生如何看待事物、认知世界,以及如何运用语言反映思想感情、行为习惯等。这就要求英语教师要同时具备语言传播和文化传播两方面的能力,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一、对当前高校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的入学门槛降低,学生的入学水平低下是实施英语教学不得不面临的一个尴尬而又严峻的现实。因此,在高校英语教学中一直都把基础知识的讲授、技能的训练放在首位,文化教学在整个教学中所占比重很小。出现这种状况,笔者认为原因除了学生自身的水平限制外,还有几个重要的方面制约:一是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并未对文化教学的目的与要求做出明确定义,教师仅仅根据个人喜好,只将文化教学作为提高英语语言能力的辅助手段作简单介绍,点到为止。二是受传统教学方法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重语言、轻实践,缺乏把知识、行为和意义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学环节。三是与素质教育的目标背道而驰的传统教学思路还在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存在,教师占主导地位的灌输式教学还在延续。现在情况虽然有所改观,但这些影响还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 二、文化教学对英语教师能力素质要求的分析 我国语言学家邓炎昌、刘润清教授指出:“学习英语不仅是学习语言,同时也是学习文化;要懂得他们的‘心灵之语言’,即了解他们的社会文化。”实施文化教学对英语教师来说需要具备相应的能力素质。根据英语教学界的研究和笔者多年英语教学的经验,具体来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能力素质要求:一是要有把握文化教学中“扣”的能力。文化教学必须紧密结合语言教学实际,紧扣教材,在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容中要有选择,培养为语言教学服务的能力。二是要有把握文化教学中“度”的能力。教师应对所讲内容的难易程度,学生自身语言水平的高低,理解接受能力的强弱,以及对所讲内容的了解程度等有一个系统的把握,对基础知识的讲授、课文的讲解、技能的操练等语言教学上要留有充足的时间,确保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步、兼容、互补。三是要有把握文化教学中“取舍”的能力。客观公正地看待西方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吸取有益文化精华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文化学习要求。教师应明确英语教材中的文章都取自外文原著,是原汁原味的英语。但作者都是站在自己或本民族的立场上,以自己的或本民族的价值观为出发点,有些观点难免有些偏执。因此,教师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坚持辩证的原则,培养有取有舍的能力,在建立文化定型时,避免绝对化,并要从多方面了解目的语文化,有条件的应多接触对同一文化的不同研究文献,克服偏见,在基于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交流。 三、培养实施文化教学能力素质相关措施分析 中西文化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并贯穿于语言的各个层面。处处留心皆学问。培养实施文化教学的能力素质有很多的方式方法,笔者以为主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广泛的阅读拓宽文化视野面 文化的内容包罗万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涉及一个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第一,英语教师应重点了解希腊神话和《圣经》。北京大学陶洁教授把希腊神话和《圣经》称作“西方文化源泉”,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能看到希腊神话和《圣经》正潜移默化地影响西方人的日常生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学习英语的同时多了解一些希腊神话和《圣经》故事是非常必要的。第二,要重点了解英美两国的社会历史、传统习俗和文化艺术。历史、传统和文学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见证和积淀,所以这也是英语教学中实施文化教学的重点。第三,要懂得相应文化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不同的社会历史文化和不同的生存环境导致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民具有不同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也影响着他们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在广泛的阅读学习中要以客观的态度来对待这些问题。第四,要将习语学习作为提高实施文化教学能力素质的关键点。习语是一个社会的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鲜明的文化色彩,把习语作为提高文化素养的一个重要部分,而且在了解文化的同时学习习语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要为英语教师创造良好的文化感悟环境 南京大学王守仁教授(2001)就曾指出:“英语是人文学科的一支,英语学科的基本要素是英语语言、文学和文化。”作为英语教师就应当超越语言范畴,更多地介入文化领域,但长期的国内生活,真正的目的语文化环境很少,常常容易对英汉文化之间的差异混淆或不是十分清晰,这就要求英语教育界为英语教师多提供一些参观访问、出国交流的机会,让英语教师有意识地了解其社会文化、历史文化、思维文化、体态文化等文化内涵。通过直观的情景、身临其境的氛围,从而更深刻地了解目的语文化。 (三)要在合作教学和交流互动中培养实施文化教学的能力素质 课堂教学中,教学具体环境的复杂性、教学对象的差异性等因素都会对教学效果造成影响。实施文化教学的效果与教师的文化修养固然很重要,但灵活适当的方式方法,如讨论式、启发式、合作式等是不容忽视的辅助手段,因为,每个教师在对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进行研究的侧重点不同,理解得也不一定全面。在教学设计的策略上,应考虑选择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师参与教学,在探讨与交流中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另外,学校可定期开办各国文化讲座或文化节,邀请研究不同文化的专家教授发表他们在文化领域的见解,鼓励教师举办各种跨文化交际方面的讲座等形式。同时还应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积极调动学生的文化知识积累,参与教学交流讨论,以此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四)要建立并合理利用英语文化素材数据库 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的要求选择合适的题材,并对涉及文化的素材进行分类,可以按各种文化的特点进行分类,可以对某些文化素材进行注解,合作建立一个便于以后检索且可以资源共享的文化素材数据库,存储在教师的电脑或者笔记中。教师们合理利用并不断丰富完善文化素材数据库,这样对于文化教学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语言与文化作为一种互为媒体的关系,两个环节均不可忽视。随着人们对英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深入关注,随着跨文化交际学的诞生和不断发展,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将拥有广阔的前景。 英语教师论文:浅析素质教育中大学英语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论文关键词:英语教师 素质 素质教育 基本素质 论文摘要: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是高校多年来一直追求的目标。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英语教师要从五个方面来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成为合格的英语教师。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英语教师都是从外语学院培养出来的,他们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已逐渐落后于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从发展趋势来看,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知识增长和更新的速度加快,英语教师的职能和作用将会发生重大变化。未来的英语教师将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未来发展的设计者、智力资源的开发者和人生的榜样。这对英语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育观念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英语教师必须具备和提高以下五个方面的素质。 一、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 人才的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技术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四个方面,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最根本、最重要的素质。 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英语教师职业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教师职业道德作为一种道德力量,将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寓德于课堂教学之中,二是以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去影响、感化学生。为此,英语教师必须做到:思想上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对于要向学生灌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自己首先必须弄懂弄通,而且坚定不移,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它的信任和期望;工作上要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勇于为学生的成长进步奉献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的热爱和崇高的使命感;个人品格上要自信、正直、诚实、谦虚、廉洁、守纪,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留下好印象,才能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大学生,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要完成这一目标,教师本身是否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重要条件之一。笔者认为,大学英语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 从教学方面来说,要实施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必须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有新的突破,必须更新教育和教学观念,积极探索和建构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模式。必须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敢于在英语教育中结合学生基本现状来选或增减教材内容,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配合运用,既要灵活运用常规教学方法,还要学习和借鉴国内外新的教学方法,使英语教学过程中富有启发性和激励性。 从科研方面来说,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水平的英语教师,应当站在学科前沿,对新的科研成果具有敏锐的感知力,善于从工作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不断在研究中形成新的理性认识,预见学科今后的发展方向,从而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不断强化科研意识,掌握科学研究的新方法,提高科研素质和能力。教师的科研水平越高,科研成果越丰富,培养人才的质量就越高。 三、宽厚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终身学习的习惯 现有的英语教师,大多是在原有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普遍存在专业口径过窄的问题,这既影响英语教师形象,也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英语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这些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渊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包括社会基础知识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二是精深的专业知识,这是教师作用于教育对象的资本;三是扎实的相关科学知识,包括相关的社会人文学科学知识;四是良好的教育科学知识基础,如教育理论、教育评价、教育科研与决策等方面的理论。大学英语教师基本上具有大学本科以上的学历,但学历不等于学识水平和业务能力,特别是现代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信息渠道增多,对于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来说,如果只是简单地“吃老本”就很难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自觉补上文化素质教育这一课,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 另外,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含量的不断加强,高新技术产品的不断涌现,社会结构和人才市场的不断变化,导致了学习的终身化。一次性学校充“电”,一辈子工作中“放电”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终身不断地学习,愈来愈成为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英语教师只有不断地继续学习,使自己具有宽厚的知识基础、丰富的文化底蕴,才能胜任素质教育赋予的历史使命。 四、多方面的工作能力 1.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技巧能力。英语教师的教学工作作为一种劳动方式,其主要特点是通过语言表达来完成任务,所以语言的表达是否规范、准确、清晰、精炼、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 2.教学研究能力和先进教育手段的使用能力。教学是一种有规律的活动,英语教师要想使自己的教学获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加强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和研究,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的理论来充实自己。另外,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现代教育提供了一系列先进的教育手段,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尽快学会使用这些先进手段。 3.组织课外英语活动和课余训练的能力。英语教师不仅要进行课堂教学,还要组织课外英语活动,如果没有牢固的理论根基,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缺乏应用性、操作性、技能性方面的训练,很难完成这些方面的工作。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积极参加组织课余“英语角”活动,努力提高实际工作、组织工作的能力。 4.人际交往、公关能力。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社会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不仅仅是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沟通感情,发展融洽的人际关系。而有效的教学与有效的交往是分不开的。首先,教师要善于与学生交往,要用心去营造一种充满真情和关爱的氛围;其次,教师还要善于与社会上的实际工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交往,建立密切联系,经常“走出去”“请进来”。 五、良好的心理素质 1.敏锐的观察力和迅速准确的判断力。教师应具备洞察学生个性特征的能力,善于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动机、情绪和思想观点等,以便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教师还应善于从学生的表情、声调等方面的细微变化中,体会出自己的教学措施、教学效果的好坏,以便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 2.善于做出情绪反应的能力。英语教师的劳动是以语言和肢体语言作为其主要表现形态的。因此,要以表情、情绪感染学生。这就决定了英语教师要有良好的外表、较强的表现能力和较高的英语专业素质,以及健康向上的心理和自控能力。教师在学生面前的情绪必须是亲切、热情、轻松愉快、稳定而有自制力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以积极的态度来接受教育。 3.积极的心境和坚强的意志。随着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化,英语教师本身也将面临竞争和挑战,甚至可能出现危机。为此,教师必须有迎接挑战的自信心与勇气,必须有战胜危机的坚强意志。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遭受挫折在所难免。重要的是必须有心理调适能力,在逆境中不垂头丧气、一蹶不振;在顺境中不趾高气扬、忘乎所以。 4.宽宏的肚量。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对于来自无论是同行还是学生的不同意见,一定要有正常的心态、宽宏的肚量。在处理日常人际关系时,要努力做到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包括团结在学术观点上与自己相悖的人,以及在工作上对自己有意见的人;要乐于举贤任能,肯于帮助自己的学生超过自己。 英语教师论文:浅谈英语教师教学理念对教学过程及效果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教学理念 教学过程 教学效果 论文摘要:教师理念研究这一领域在中国外语教学界还处于起步阶段,而将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联系起来的研究还比较少。基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目前教学状况的需要,本文作者以问卷调查了两位英语教师的教学理念,以课堂观察工具评佑了其教学过程,以考试成绩检测了其教学效果,发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更能增强课堂的互动,培养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而积极的互动又促进学生的二语习得。不同的教学理念,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有不同的影响。 1介绍 教学理念的研究兴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教师的教学理念会直接或间接地渗透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大学英语教学作为一个动态的教与学的过程,英语教师应充分理解自己的教学理念与实践。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理解体现为教师为课堂教学所做的准备及所创造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国现阶段的大学英语改革,作为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式学习模式,需要教师改变陈旧的教学理念,实现师生互动协作,从而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但教师理念研究这一领域在中国外语教学界还处于起步阶段,而将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联系起来的研究还比较少。基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目前教学状况的需要,本课题尝试研究大学英语不同的教学理念,及对教学过程和效果的影响,探索出较好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教学过程,以提高教学效果。 2研究现状 国内外有不少人研究了教学理念,研究了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的关系。peacock,纵向研究了i46名外语教学教师对二语教学的理念后认为,教学理念会影响教师的教学,影响学生将来的语言学习,因此,教师在开始授课前必需消除有害的教学理念。rim-kaufman and sawyer考查了教师的理念,态度,优越性是怎样联系的。他发现使用与理念相应的教法的老师显示了理念的更大作用和教学的优越性。basturkmen, loewen e1-lis, rod ,进行一个个案研究,调查了三个教师关于二语教学中中级水平的交际课的教学信念和教学实践的重点。结果表明关于教学重点的信念和教学的实践有一点点的相关。ertmer,赞成说这样的研究是研究的重点,呈现了教师教育信念的观念的重要一步。wiebe berry调查了有关写作过程教学的教育信念和教学实践的联系。发现虽然教师们在教学法上观点一样,但实际教学方法并不一样。苏秋萍主张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教学环境构建科学的合理的理念系统。郑新民,蒋群英口,探讨了教师理念是怎样明显地或不明显地指导他们的教学法和教学实践。 总之,大多数教师的教学实践同他们的教学理念一致,但在实际教学当中,由于考虑学生的信心,上课的进度影响了教学理念的实施。但教师理念研究这一领域在中国外语教学界还处于起步阶段,而将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联系起来的研究还比较少。本项目试图研究教学理念与教学过称及教学效果三者的关系。 3研究设计 本课题从教学理念对教学过程的影响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教学理念、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揭示三者之间的因果联系。主要手段为调查不同教师的教学理念,比较不同教师的教学理念;调查不同理念教师的教学过程,比较这些教学过程;研究这些教学效果及差异。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实施合理的教学过程,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打好语言基础,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本课题研究的问题为:①大学英语教师都有哪些教学理念?②不同的教学理念是否会产生不同的教学过程?③什么样的教学理念会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本课题抽样研究的对象为武汉大学大学英语部两位老师(a, b)、两个班的学生。首先进行的是问卷调查。接着是课堂观察,观察时间为一学期。在课堂观察时,使用的是allen, frohlich, spada设计的"colt”教学评估工具。学期结束后对两个班的成绩进行了统计。 4研究结果 4.1教学理念对比 本项目设计的调查问卷有10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大学的目标是什么。a老师认为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b老师认为是传授知识。第二个问题是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什么。a老师认为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b老师认为是传授语言。第三个问题是你对教育部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怎么看。a老师认为大学英语教学是要达到教育部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b老师认为学生不仅仅是要求达到语言的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而是要提高他们生活中的想象力,思索能力。第四个问题是教师在课堂上是个什么样的角色。a老师认为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协助者。b老师认为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启示而不是活动的组织者。第五个问题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a老师认为学生是课堂的中心,b老师认为学生在课堂上是思考者,回答者。第六个问题是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什么。a老师认为达到学生的要求,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b老师认为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让他们更多的思考语言和人生。第七个问题是备课设计。a老师认为是任务型教学备课。b老师认为是传授知识型备课。第八个问题是关于动机。a老师认为合作学习是主要动力。b老师认为竞争是主要动力。第九个问题是你实现语言教学目标的手段是什么。a老师认为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b老师认为是老师传授知识。第十个问题是教学效果怎样确定。a老师认为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考试成绩和运用语言的实际能力。b老师认为学生的成绩可以反映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从问卷来看,a老师的教学理念强调的是课堂的实践,以学生为中心。b老师的教学理念更符合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以教师为中心。 4.2教学过程对比 为了论证两个教师的教学理念对过程的影响,笔者观察了两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课堂观察包含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课堂组织。a教师占用的课堂时间为52.7%, b老师占用的课堂时间为73.2%, b老师比a老师更以课堂为中心。a老师提供的小组活动占28.7%, b老师提供的小组活动占8.2% 。 a老师提供的个人活动占10.1%, b老师提供的个人活动占4.4%, a老师比b老师提供了更多的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 第二部分是课堂上学生五项技能练习情况。a老师班上的学生听力占用了34.7%,口语占用了23.6%,阅读占用了3%,写作占用了2.5%,听说占用了12%,听说读占用了15.3%o b老师班上的学生听力占用了63.6%,口语占用了10%,阅读占用了10.2%,写作占用了1.1,听说占用了3.6%,听说读占用了5.7% o b班听力的时间,阅读时间比a班长,说明b老师重视语言的输入,而a班口语时间,写作时间,听说时间,听说读时间比b班长,a班老师更重视学生的语言输出。 第三部分是教学材料使用情况。a老师使用的教材占43.24%,其它语言材料16.89%,听力材料9.78%,视频材料10.73%,音乐材料2.07%,图片材料7.32%,网页材料3.16%o b老师使用的教材占5.32%,其它语言材料72.03%,听力材料12.95%,视频材料4.12%,音乐材料0%,图片材料1.04%,网页材料2.31%。 a老师在课堂上重点完成教材上的内容和知识点而b老师补充的材料多一些。 第四部分是课堂内容。a老师课堂管理占2.3%,语言处理占63.4%(其中语言形式占26.1%,语言功能占17.2%,篇章结构占10.3%,社会语言学占9.9% ),话题处理占13.4%(其中狭义话题占2.6%,有限制的话题占4.1,广义话题占6.8%) 。b老师课堂管理占2%,语言处理占48.5%(其中语言形式占35.2%,语言功能占17%,篇章结构占4.3%,社会语言学占2%),话题处理占21.7%(其中狭义话题占3.5%,有限制的话题占6.6%,广义话题占11.7%) 。 a老师语言处理的时间比b老师长,说明a老师重视语言的学习。b老师的话题范围比a老师宽。a老师以语言练习为主,b老师以介绍知识为主。 由此看来,两位教师的教学实践基本上同他们的教学理念基本一致。a老师以学生为中心而b老师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的理念明确了他们的教学概念,影响着他们如何展开课堂教学的实践,如何影响教学的过程,那么教学的过程会不会影响教学的效果呢? 4.3教学效果对比 本文提及的效果,主要是指学生的考试成绩。首先对比两班的两次考试成绩。两个班的二级期末成绩作为前测成绩,两个班的三级成绩作为后测成绩。然后分别比较两个班自己的前测和后测成绩。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两个班前测成绩无差异。两个班的后测成绩有差异。a班比b班提高的快;a班听力提高的幅度比b班要大;a班的三级阅读考试成绩平均值比b班的高;a班的三级词汇考试成绩平均值比b班的高。 统计结果表明,a老师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近期效果来看,学生考试成绩提高了。从远期效果来看,社会能力和应用能力会同样提高。 5研究结论 5.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培养了学生运用语 言的能力 大多数结构主义者认为学习语言是一个主动发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自己建立一个复杂的理解过程或构建自己的学习语言。因此,学习者是自己扩大知识而不是直接的从老师那里获得知识。学习者经历了对语言的未知发生的好奇心,当这些语言方面同他己有的知识不匹配时,他就会怀疑并同其发生冲突。那么他就会被触动而去体验它,实践它以致发展,完善那些己学的语言的普遍性的,可预测的规律。显而易见,具有结构主义教学理念的教师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风格,而不具有结构主义教学理念或具有传统教学理念的教师多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风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重点发展学生的个人才能,教师观察学生需要学习什么怎样学习,让学生自己学习,互相求教,让学生有创造性地表达,批判性地思维。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挥者。为学生提供学习框架,提供主动学习的机会。结构主义认为学生只有通过活动建立自己的知识,才会有更高水平的认知能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是由教师控制课堂。学生是依赖型的,被动型的。教学的重点放在信息上,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体验学习,情感,发展需求和社会需求。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 5.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重视了课堂互动 以学生为中心就要加强课堂互动。互动式组织教学活动,使教学活动趣味化娱乐化,通过互动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交际能力。通过互动,促进语言的习得。美国外语教育专家long曾指出:“互动有助于语言的习得,因为它把输入的语言信息(即学习者所听到的和所读到的)与学习者的内在能力、特别是其选择性注意力以及输出的语言信息(即学习者的产出),以一种有效的方式联系起来了。”以互动的手段,来完成教学任务,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本着结构一功能一文化三位一体的语言教学思路,和知识与技能并重的教学目标,力求使学生既掌握语言的知识,又掌握语言交际的技能。 总之,不同的教师的教学理念有着不同的教学过程,不同的教学结果。因此,教学理念与教学是紧密相关的。教学者的理念更深远地影响外语学习者对语言的习得。研究大学英语教师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以及这些教学理念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影响如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英语教师论文:浅析高职创新型英语教师的基本素质 论文关键词:高职;创新教育;创新型英语教师;基本素质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实现高职创新人才的培养,就必须实行创新教育。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是否具有创新素质。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发挥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同时,还需要学校领导的支持,给予教改广泛的自主空间。 高职学生进校时英语水平就不高,且水平严重地参差不齐。由于学制的调整,三年制的高职院校会逐步过渡到两年制,基础英语的学习就只有一年,因此如何利用这一年的时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我们英语教育工作者必须认清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高职英语教学面临的问题 1. 学生安于接受知识的传授,缺乏质疑的探索精神 多数学生走进高职院校,心理上存在很大的自卑感,已经把自己划入“没出息”的一类人,这是中国式的“挫折教育”的结果。在传授式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安于做听众,只管输入,不管输出。上课习惯记笔记,复习、考试背笔记,考试非要老师画重点不可。长此以往,学生对事物的敏感性淡化,缺乏思维的灵活性和质疑的探索意识。长此以往,一些学生学习没有动力,只要及格,混张毕业文凭就算了事。有些学生因为基础太差,干脆放弃了英语的学习。 2. 教师工作负荷重,科研能力薄弱,创新意识淡漠 由于近年来的扩招,各校学生人数远超过了合理的师生比,教师的教学工作繁重、有些还要担任辅导员或班主任工作,再加上进行教学改革和科研,实在精力难济。而且,教师平时忙于日常教学和班级管理,投入科研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因此也普遍存在科研力量薄弱的问题。创新教育意味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更新教学理念,设计适合于培养学生创造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新理念,这无疑要花费教师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且效果不一定明显。于是,有些老师就有了畏难思想,干脆回到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3. 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估手段有待提高 教师对学生成绩的评定主要是将平时表现、期中、期末成绩按3∶3∶4的比例来进行,评价模式还是属于终结性评价,对学生学习的连贯性难以产生激励和随时评价。而且,长期以来,学业评价都以掌握知识的数量、精确度作为教学和学习质量的标准,无论提问还是考试,学生首先想到的是老师给的标准答案,而不是自己思考得出的结论。这样的评价,将教与学都束缚在一个“标准”的框架中,对师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都是一种扼杀。 4. 缺乏衔接适度的教材 教材是传递知识的工具和载体,在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下,英语教材注重知识的陈述而轻视实践应用。如:注重句型结构和语法的反复操练、词汇的讲解记忆、大量的阅读练习,以期达到掌握语言知识和提高读写技能的目的,而忽视了语言的听说交际功能的应用。但英语在中国是作为外语教授的,缺少实际操作的氛围和环境,特别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都通过了,听说水平还不过关。在一些高职院校,运用的是大学英语本科段的教材,教师和学生都感到吃力,所以应该以“实用、有效”为标准,编定实用的、能切实提高学生语言交际和书面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听、说、读、写综合技能的教材。 二、创新型英语教师的基本素质 何谓创新型教师?美国学者史密斯(r.smith)认为,所谓创新型教师,就是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运用于教育中,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的教师。因此,高职英语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只有实现自身的创新,才能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切实推行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1. 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变知识教育为能力教育 传统的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被证明是缺乏创造性的。语言知识的习得和技能的培养是英语教学的目标,但不是最终目标。高职学校在培养目标上,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为根本任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策略和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然而,习惯使然,加上学生基础差,成了不少教师回避教学改革的借口。因此,参与教学改革的老师心须要有改革教育现实的强烈愿望,要有深沉的教育责任感。只有这样的老师才会自觉地理解并接受新的教育理念,用前沿性的观念武装自己的头脑。 2. 提高理论水平,实现知识层次的多元化 高职教师多数来自于原来的中专、大专院校,教师的基本知识构成为“学科知识与教学知识”两元模式。在实施英语创新教育改革的今天,创新型教师的知识结构显然要实现多元化,才能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1)作为创新型的英语教师,要自觉拓展学科知识,参阅国内外的最新语言研究成果,并有针对地介绍给学生,培养学生参与知识更新和终身学习和意识。同时,要切实提高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的水平,努力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英语学习环境,逐步实现“浸入式”和“淹没式”的英语学习法。 (2)作为创新型的教师,首先要学会合理运用先进的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培养学生浓厚的求知欲和探索意识,发掘学生的智力因素和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在有限的在校学习时间,充分培养学生的渴求知识的认知情感和意志,保证英语学习不因毕业而断线,达到终身教育、终身受益的目的。 (3)作为创新型的教师,不仅要掌握本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还要了解有关当代科学和人文方面的基本知识,加强与各交叉学科的联系。向学生介绍当今科技领域的最新发现和重大发明、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和社会习俗,帮助学生了解世界、观察世界,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世界和探索世界的能力。 3. 以学生为主体,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习观和发展观 学生是学习任务的执行者,是发现问题的探索者,是知识信息的反馈者。教师只有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使学生确立以创新为核心的主体人格。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变传授知识为重视学生语言技能和交际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的策略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知识灵活有效地加以运用,即由教材的知识结构向学生的认知结构转化,由学生的认知结构向能力结构转化。 4. 合理地编排和使用教材,形成科学的知识观 过去,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知识的忠实信徒,因此,认为教材是不能随意运用和取舍的。科学的知识观认为知识“不再是凝固不变的东西,它已经成为变动的东西。它在社会自身的一切潮流中积极地活动着,所在知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知识是不定型物”。既然如此,教材就不再是学生必然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教师可以根据课程需要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合理地选择、编排具体的学习内容。教师要教得好就必须认真钻研教材,科学灵活地处理教材,采用最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5. 创立形成性的评价体系,树立正确的评价观 在应试教育下,教师传授给学生知识,对问题给出一个标准答案,学生的任务就是死记硬背,考试就将标准答案“复制”到答卷上。这种考试形式只关注学生掌握的知识量,完全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要实行创新教育,就必须创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改变以考试为主的单一的评价手段,将平时课内外活动中的表现,与同学、教师的融洽程度,专业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如口语的表达和口、笔译能力)等都纳入评价的指标范围内。评价的主体不仅是老师,也可以是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满意度,将同学之间展开的互评、社会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评价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科学的、综合的形成性的评价体系。既注重考察学生的智能、技能,也注重考察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三、结束语 高职院校要实现高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教师是否具备创新性是关键。只有每一位教师都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点燃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培养创造力的人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全面实施创新教育是落在教师肩上的历史使命,教师在教学中担负着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学校还要在教学组织和管理上给予教师充分的自由度,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为高职英语教学的创新改革提供更广泛的自主空间。 英语教师论文:浅析素质性教学与英语教师的教学素质 论文关键词:素质教育 素质性教学 英语教师 教学素质 论文摘要:素质教育、素质性教学与教学素质之间是密切联系的。教学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前提,素质性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必然途径。提高英语教师自身修养,提升教学素质是英语素质性教学和素质教育的关键。 素质教育是指通过教育途径,培养具有知识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素质性教学是指针对培养学生自身素质所实施的教学内容、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教学理论和实践活动,即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素质为目的教学实践。素质性教学这一具体教学实践,则依赖于广大教师自身的教学素质,即教师的知识水准、道德水准以及教师的教学理论观念和教学方法。作为一名大学英语教师,笔者深感只有切实提高英语教师自身的素质,才能全面有效地推进英语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外语人才。 一、素质教育要求素质性教学 1.素质性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富于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作为教师,就是要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的能力,掌握终身学习的本领,以期在知识深度和实践能力上得到不断的、全面的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这就决定了素质性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2.素质性教学是素质教育的科学途径。通过将素质性教学与以往的教学特点进行对比,则会更明晰地看到素质性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的科学途径。第一,教与学的关系认识不同。素质性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学生和学生的学习在教学中起决定性作用。而非以往的以教材及单纯的教材传授为中心的教学观。第二,教学的重点不同。素质性教学的显著特点是把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而非单纯地灌输知识。第三,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活跃的归宿不同。素质性教学重在开发学生的潜在智能,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而非以往的教师就其思路和意图按照事先设计的轨道启发学生的思维,局限于单纯理解教师的讲解。第四,备课的重点和首要问题不同。素质性教学的重点是学生成长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由此出发利用教材实施教法。备课的首要问题是优化学习过程,指导学习方法,培养学习习性。而以往的教学备课只重备教材,忽视备学生的必要性。第五,师生关系不同。素质性教学中师生平等与合作,学生在学习中有很大的自主性,是课堂的主人。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不仅仅限于形式和手段,同时也是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参与实践的能力。而以往的教学中,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教师是课堂的主人。 素质性教学的科学性决定了它是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那么,英语素质性教学对教师的教学素质有哪些具体要求呢? 二、英语素质性教学与教师的教学素质 英语素质性教学的实现,关键在于英语教师的教学素质。不但要追求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还要具备科学且艺术的教学方法,即自身的修养和素质。 1.职业道德素质。即要热爱英语教育事业,严谨勤奋,精心设计教案,探究授课方法,掌握教学规律,要富于教学热情和教学激情。 2.专业知识素质。教师自己首先要有过硬的全面的语言基本功,标准的发音、良好的口语表达、丰富的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知识,较强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并能够在课堂内外充分展示外语的魅力,能自觉地利用语言方面的知识来指导外语教学。 3.综合素质。除扎实的英语专业知识,还应有比较深厚的文化素养以及广博的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要具备较高的教育学科知识,如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学法等。有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还要掌握英语教学的特殊规律和方法。 4.师生交往的教学素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师生交往互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体现这一本质属性,是教师素质性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通过交往,激发学生审视、探究知识,领悟发现和创造的乐趣。 5.优化学习过程的教学素质。素质性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这就决定了素质性教学过程的实质是学习过程。传统教学过程“以教论学”,教师是主导,而素质性教学是“以学论教”,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主体性和参与性,而教师是“主持”身份。因此,优化教学过程的实质是优化学习过程,即无论是备课、讲解、设问,还是活动、讨论、沟通,都要把教学由“我怎样教”转变为“让学生怎样学”,不仅要使学生想学、会学,而且要善学,会学以致用。 6.优化和开发教学资源的素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各种教学资源的独立作用,拓宽对教学资源认识上的视野,从而丰富学习内容和途径,获取最佳的教学效益。 学生是重要的主体性教学资源,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不仅创造着学习需求,而且创造着教学内容。作为主导性教学资源的教师不应该只局限于备教材和考试,而应勇于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尝试多样、有趣、富有探索性的教学方式。 教学环境是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英语教学一定要形成适合英语学习的良好氛围,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英语角、英语竞赛、英语俱乐部,或创设虚拟的实验环境如公关、面试等让学生体验,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知识的能力,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要善于利用现代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不仅营造了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更重要的是发挥了现代教学资源的特殊功能,培养学生适应社会信息化、学习社会化的能力,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7.创新学习方式的教学素质。这主要体现在学习活动化和学习探究两个方面。学习活动化,也就是优化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有充分体验和提高。教师要创设形式多样的课堂学习活动,如每日英语新闻播报、5分钟演讲比赛等,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并同时使之升华成为自己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必须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英语新课标要求教师只充当方法引导者和学习管理者的角色,学生则通过自主学习平台不断探索和更新知识,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8.备课理念与素质。备课是教学的关键性环节,备课质量高低体现着教师的综合素质。为了满足不断更新教材的需要和新形势、新课标要求下的素质性教学的需要,英语教师的备课量相对较大。因此,教师一定要精细备课,从相关文化背景、词、句讲授和应用、课文欣赏,到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模拟实践中遇到问题时的应对策略等都要精心设计,使学生能充分参与教学过程,从中受益。要由经验型备课转变到科研型、创新型备课上来,使备课过程成为教学研究、教学创新的过程。 9.运用教学艺术的素质。教学过程是教育科学与教学艺术的统一过程,教师应当努力成为科研型与艺术型兼备的职业化教师。要使学生不仅能愉悦地学习,更拥有学习的愉悦,就需要教师全面掌握教学艺术。教学艺术成功的标志是师生在教学中的共鸣、共生和共创。教学艺术并非是教学表演,而是由于教师的艺术教学,使学生有了学习英语的快乐体验,并在这样的体验中逐步成长。 三、升华教学素质、提高英语素质性教学以期深化素质教育,是一个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持之以恒的过程 针对教师和学生的个体及群体差异,科学的、实事求是的世界观是上述方法论的决定因素。要以细致的调查、分析、归纳、总结来指导教学工作,扬长补短。既要突出重点,又要针对个体的实际情况。素质性教学是一个长期的充满挑战的过程,对学生如此,对教师更是如此。因此,必须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不惧挑战的勇气,才能彻底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素质性教学和教学素质是一个前后承接的因果关系。要进行素质教育,就必须通过素质性教学的手段,要充分掌握这一手段,其前提条件就是要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所以,新形势要求英语教师更要努力提高自身修养,拓展自己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掌握最新的、最科学的教学理念并紧跟社会的发展趋势,勇于创新、勇于实践。要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不但“教书”,更要“育人”。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迫切要求。而承担新时期英语素质教育的主要功能,其载体是英语教师的教学素质。只有教师的自身素质提高了,英语的素质教育才不是一句空话,才能开花结果。 英语教师论文:试论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下大学英语教师角色的转换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传统教学观 外语教师的角色转换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以其新颖而独特的理念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和推崇。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强调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并重视创设真实的情境和良好的学习环境。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启示,对外语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理论背景 近二十年以来,把学生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已经让位于把学生看作是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逐渐流行。 当前国内外各级各类学校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能否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为特点的教学模式既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国内外的许多教育工作者、教育学家、教育技术专家多年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建构主义理论正是这种努力所取得的主要理论研究成果。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教育应用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其影响。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这正是两种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最根本的分歧点,由此而发展出两种对立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国内外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二、建构主义基本理论 建构主义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总之,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可以形成一套新的比较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较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从“学习的含义”(即关于“什么是学习”)与“学习的方法”(即关于“如何进行学习”)这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1、关于学习的含义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 “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就是前面提到的“图式”,也就是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由以上所述的“学习”的含义可知,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的函数,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函数。换句话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2、关于学习的方法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主体作用: (1)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 (2)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 (3)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联系”与“思考”是意义构建的关键。如果能把联系与思考的过程与协作学习中的协商过程(即交流、讨论的过程)结合起来,则学生建构意义的效率会更高、质量会更好。协商有“自我协商”与“相互协商”(也叫“内部协商”与“社会协商”)两种,自我协商是指自己和自己争辩什么是正确的;相互协商则指学习小组内部相互之间的讨论与辩论。 三、传统教学法与建构主义下的教师角色对比 1.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外语教师角色 (1)知识的传授者 教师作为语言知识的传授者,控制并主导着课堂学习,起着核心与主动的作用。教师掌握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控制一切教学活动。在课堂上主要讲授词汇、语法、篇章和练习,以文章的词汇和句法规则的解读为教学的重点。学生是被动地学习,是知识的容器。在这种教师角色定位下,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情感及学习方法和策略都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并且学生的语言使用能力及应用能力的培养也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着教师展开,这种单一的以传授知识为主、忽视听说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和教师角色定位随着欧美社会发展受到了挑战。 (2)教学的主宰与示范者 教师注意语言结构的分析和句型的操练,强调模仿正确的句型以形成“好”的习惯,并及时纠正语言中的错误以避免“坏”习惯的形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挥学生跟从他进行句型的操练,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掌握语法规则。这种机械的学习方式不鼓励学生创造性地使用语言,要求以教师的示范为中心进行语言学习,强调语言结构的掌握。教师控制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与指挥按步骤以不出语言差错为宗旨进行教学活动是这些教学法中教师角色的写照。 2.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的外语教师角色 (1)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 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复杂的真实问题。他们不仅必须开发或发现这些问题,而且必须认识到复杂问题有多种答案,激励学生对问题解决的多重观点,这显然是与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宗旨紧密相吻合的。教师必须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可以通过实验、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展开他们的学习。教师必须保证学习活动和学习内容保持平衡。教师必须提供学生元认知工具和心理测量工具,培养学生评判性的认知加工策略,以及自己建构知识和理解的心理模式。教师应认识教学目标包括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教学是逐步减少外部控制、增加学生自我控制学习的过程。 (2)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 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为使学生的意义建构更为有效,教师应尽可能组织协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而且老师越主导,学生就越被动,这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西方的建构主义刚好相反——只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往往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走向另一个极端。我们认为正确的教育思想应当是把这二者结合起来,即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也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而是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突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即要“主导—主体相结合”。 在这种教育思想的指引下,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怎么样,发挥得够不够,靠什么来检验?就靠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由于现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是要进行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以及对内容的讲解和启发,而且还要包括情境创设、信息资源提供、合作学习的组织和探究性或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以及自主学习策略设计等方面,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果发挥得越充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会体现得越充分;二者不但不会互相对立,而且相辅相成。这正是主导—主体相结合教育思想所要追求的理想境界。 四、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下外语教师角色转换的几点建议 1、教师对学生自主文化适应过程的把握 在实践过程中教师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即如何自发治学。学生习惯于“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传统模式, 要他们为自己的学习筹划一切很不适应, 时有消极和无所事事的情况发生。对此老师还没有很有效的方法来加以解决。同时教师们也发现: 虽然学生对“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角色给予充分认可, 但是他们似乎更偏爱“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角色。他们习惯把教师视为权威, 依赖于教师给他们传授“ 真理”, 并把教师的许多评价当作最终标准。“被动, 沉默寡言, 不愿公开挑战权威, 特别是不愿意挑战老师。”事实上, 如果教学中缺乏“ 授课者”“、评分员”这样的权威角色, 反而让学生感到不安。因此, 在推广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时, 教师有必要考虑学生自立的文化适应过程。换而言之, 需要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课程和课堂设计。教师把握难度重点,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不断完善自我形象。 2、学生学习鼓励者形象的确立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挫折、发生语言障碍时, 教师不但应适时、适当引导学生, 还应多鼓励、表扬学生。因为鼓励、表扬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 它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如果外语教师真能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鼓励者, 也就是说, 成为学生的朋友, 成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指导者、质量监控者。 那么在课堂上, 外语教师将不会再强行将知识灌输给学生, 而会更多地进行换位思考, 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去考虑问题, 必将有效地促进学生更好地获取和消化要求掌握的知识。而教师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又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 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这时的教师, 就像黑暗中的指路人一样为学生指明方向, 并通过鼓励和表扬, 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发现乐趣, 真正做到“授人以渔”。这样, 不但能充分调动课堂上的教学互动性, 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开拓精神。这样的教学过程对学生而言, 将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被动学习, 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也将得到提高, 同时教学质量也会大大提高。 五、结语 建构主义从全新视野拓展了当前教学领域,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通过体现人本主义精神,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活动,开发以学生第二课堂为主的自主学习,促进教师和学生双向主动性的培养,拓宽外语教师的教学视野,完善对知识有意义的建构,最终达到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 英语教师论文:浅谈英语教师的语言魅力及和谐师生关系 英语教师的语言艺术水平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自然流畅的语调、抑扬顿挫的节奏能使学生置身于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保证教学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发挥最佳的效果。 语言交流在学生认知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一种特殊的作用。因为教师不仅通过语言来有意传递信息,更重要的是它能有目的地影响学生的认知活动过程,促进和提高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质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那么,教师在语言艺术上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语言要规范 英语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专业语言,要在简明、准确、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和韵律、节奏等方面下工夫。因此,英语教师必须坚持用英语教学,让学生用英语来想英语。同时,相应的“体态语”要尽可能符合英美人的习惯,这种“仿真”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并置身于英语语言环境之中,以满足学生语言美之心理需求。英语教学的语言不仅要具有与其他学科一样的形象性与确凿性,还应追求语言的韵律感、幽默感、新鲜感。 笔者认为,作为一名英语老师,除了口语流利外,还要学点洋腔洋调,注重语意与语境、语调与语速相结合。自然规范的语音、语调,将为有效的口语交际打下良好的基础。当教师在课堂上讲英语时,具有节奏感的语调,听起来像外国人特有的那种韵味,会让学生从听觉上感受到语言的另一种美。学生在欣赏中获得了令人陶醉的美感,就会增强说英语的欲望。 新课程标准下的英语课本知识接近生活,情景性强,是一个多姿多彩的百花园。英语教师必须集言语、表演、造型等艺术手段于一堂,全方位地给学生施加影响,以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并带动学生积极地参与英语学习,使英语课充满阳光!每当上课铃响,英语教师要精神饱满、面带微笑地走进教室,并亲切地向学生问候:“how are you? nice to meet you.”每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教师可微笑着竖起大拇指说:“excellent! good job!”然后点头致谢:“thank you very much.”反之,则摇摇头或摆摆手并鼓励学生:“try next time.” 教师的语言要能用丰富多彩的语词进行说理教育,不能在正式的教育场合中随便使用谈家常所用的词语,也不能在和学生促膝谈心时使用外交辞令,有些语言词只能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使用。因此,教师应注意在不同的情况下对不同的学生说不同的话,并使语言的含义随语境的变化而变化,既要注意语义的转换,又要表现出语义在语境中的逻辑功能。说话时更不能搞老一套,贴标签,模棱两可,含糊其辞,教师的语言必须“客观真实”、“主观真诚”、“情境真切”。 二、语言要有情感性 “若要使人心动,必先使己动情。”教师要说服学生、感化学生,必须讲究语言的情感性,把握好语词的情感色彩。 语言的情感性有一定的技术参数。心理学家发现,有的情感因语词刺激发生波动,造成皮肤血管收缩和汗腺的变化,导致皮肤导电率的相应变化。皮肤电反射强度即可说明语言符号的情感性效应的大小。由此证明,教师的语言艺术的情感性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教师满怀情意,单调的教学就能读得有声有色,学生听到的就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而似乎是种深情的诉说。 英语教师语言的情感性一般表现在语调的平、升、降、曲四方面:平表示淡漠、庄严、悲痛和沉郁的感情;升表示疑问、愤怒、惊异、召唤等语气;降表示坚定、感叹、祝愿、祈求等情绪;曲表示幽默、怀疑、调侃和讽刺的语意。 此外,英语教师的语言情感还体现在语气的变化上。通过不同的声音和气息,可以表达不同的语言,如“气徐声柔”给学生以温暖感;“气满声高”给学生以喜悦感;“气短声促”给学生以紧迫感。 三、语言要有激励性 激励性语言简洁明快,生动形象,感染力强,针对明显。例如,某女生因连续再次考试失利而流露出了消极情绪,她在作文中写道:“一切希望都是失望,一切理想都是幻想”,笔者阅后批道:“be yourself on everything and everything will be yours”,然后又附上“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这几句话给这个学生以极大的鼓励,使她重新燃起了自信之火。 英语教师语言的激励特征主要表现在对比激励和夸张激励两个方面。人比人,激励人。教师常在班上倡导比、学、赶、超的学风,比字当头,极富鼓动性,能使学生心底的激情喷发而出,使一些纷繁难题峰回路转。这种“比”就像一杆路标,激励引导学生朝着目标前进。除了运用对比手法激励学生外,适当的时候,教师还要有意识地用超出客观事实的说法来表达、突出、强调某种思想,从而激励学生在短时间内做出迅速的反应。 作为教师,如果你只是想要一种控制学生的力量,那么只需要一根指挥棒或几句指令性的话就够了。可以肯定,冷淡和空洞的语言、缺乏真诚和理智的语言不能解决教育中的问题,学生许多思想上、学习上的问题是不能靠教师指令性的语言去解决的。那种只会下指令或动辄伸手去刮人鼻尖的教育者,其语言不可能显示出教育的力量。 四、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现代社会,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的,不仅需要学生尊重教师,同时教师也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使师生之间形成一个互相尊重、互相关爱的和谐关系。“把学生看作天使,教师便生活在天堂;把学生看作魔鬼,教师便生活在地狱。”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际关系在学校中的具体体现。 当前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育问题是学生难教,教师难做,师生之间缺乏亲密合作的和谐关系,教学活动得不到有效的开展。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在共同的教育活动中,通过信息交流与沟通逐步建立起来的。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教与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师生只有配合默契、合作愉快,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尤为重要。 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当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而不是“唯我独尊”。首先,要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所谓真诚,就是教师的思想感情要表里一致,既不掩饰自己的情感,也不粉饰自己的缺点,与学生平等相处,坦诚相见,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信,并消除防御机制。人都有自尊心和自觉能动性,只有受到尊重信任,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 苏联教育学家马卡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尊重学生意味着把学生当作平等的人,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歧视,不讽刺挖苦,更不训斥体罚学生,真诚地与学生交朋友,平等对待学生,像呵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呵护学生脆弱的心灵。有些时候碰到调皮捣蛋的学生确实令人气恼,但要注意处理的方式,不能一味粗暴责骂。遇到在课堂上开小差不认真听讲的学生,不是严厉批评,而是以眼神制止或走到其身边,轻敲其课桌表示无言警告,这比当众呵斥批评有效多了。教师对学生尊重信任,才能以情营情,以情促知,达到师生情感互动、心灵沟通。 在笔者的班里有一个学生非常喜欢画画,常常在英语课上画画,而英语成绩却一塌糊涂。笔者没有在课堂上点名批评他,而是在他的作业本中写道:“your drawing is very excellent. you are really a clever boy. if you learn english just like you learn drawing, your english must be very good. i am sure you can.”另外,笔者在课余找时间跟他交流,对他喜欢画画表示理解和支持,但又指出他不应该在课堂上分心,影响学习;向他阐明学英语的重要性,又鼓励他在课余多学画画,学有专长。这样引起他的共鸣,师生心灵沟通,他也因此喜欢学习英语,学习成绩也明显提高。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阶段,其叛逆心理很强,教师应当有像大海般的胸怀去包容学生的错误,允许学生犯错误,不要动不动就发脾气,体罚学生更不可取,应当认识到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多一份宽容与理解、尊重与信任,尽可能为其排忧解难,以老师广博的爱心赢得学生的敬重。这样,学生自然“亲其师”而“信其道”了。
特殊教育论文:试析对特殊教育语文教学方式认识与思考 论文摘要:新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化社会和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基础是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实现由教到学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总书记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能力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势在必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作为特殊群体的聋哑学生,将来到更高一级学校深造的机会少之又少,毕业后走上社会就业又远比正常人困难的多,这对我们特殊教育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因此,特教工作者要转变教学观念,在语文教学方面,语文教学方式的改变应该是我们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论文关键词:特殊教育;语文教学;方式 一、目前特殊教育语文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然而,特殊教育语文教学模式仍然存在着部分不良的状况,如:低年级反复地枯燥乏味地学词学句,忽略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中、高年级语文教学则是被“灌输──分析──训练”的方式占据了主阵地;一些教师依然“以学科为本”,忽视了教育对象的发展,把聋生当成机器的复制品,在教学流水线上进行打磨,然后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成品验收,这实际上是对孩子最大的不尊重和身心摧残。应是学习主人的聋生们一直处于被动、压抑的地位,只有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资格。这样的教学模式根本不能适应聋生的学习需要,也不可能让他们去发现、去创造,更谈不上提高教学效率了。 二、让特殊教育语文教学回归现实生活 陶行知先生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生活即教育”,认为教育与生活从来是分不开的,“教育是从生活中得来的”。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提倡走近学生,走进生活,在新理念的指引下,我觉得要让我们的教学活动回归到现实生活中,从而加强聋生的语文实践,提高聋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和水平。 “从概念到概念,活泼泼的文字变成了僵死的东西,活生生的形象黯然失色。语言文字本是交流思想的工具,尤其我们的语言,是最讲究神韵的,没有形象的感受,没有对字里行间的情感的体会,没有对语言文字的品尝意会,学生怎么能读好作品,又怎么能写出好文章。”在特殊教育中,聋生由于听力障碍,主要依靠视觉、肤觉、味觉、嗅觉等其他途径感知外界事物。生活是聋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可见,传统的“讲解、灌输”式课堂教学是不利于聋生的语文学习的。因此,我们的学习活动一定要“以人为本”,把教科书与聋生的生活融合为一体,给聋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让聋生在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使他们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一定要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回到聋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去激发聋生作为学习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欲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内化为聋生作为学习主体的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生命活力的知识。 三、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更多增加生活实践 (一)仔细观察与认识生活。特殊教育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课文描述比较贴近聋生实际,常常被聋生见到的生活现象,但是由于聋生没有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他们往往容易忽视或知之甚少。因此,教师要在平时注重生活的积累,指导聋生留心去观察,认真写观察笔记。这样聋生才可以通过仔细观察和写观察笔记,去认识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现象和规律,积累生活素材,从而为学习这些描述生活现象的文章打好基础。 在我的要求下,学生曾经留心观察过下雨前一些小动物的活动情况,并对自己观察到的情形仔细做了记录。当学习《要下雨了》一课时,孩子们翻开自己的笔记本给我看,在我的赞扬声中,他们表现得那样满足,体验到了学习的幸福滋味。上课时,他们很轻松地划出了课文中描写小动物们在下雨前活动的句子,还纷纷举手把自己观察到的其他小动物的活动情况讲给大家听。这样,学生不仅在学习课文时显得游刃有余,而且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了他们观察和理解的能力。 (二)通过体验生活提高生活方面的技能。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应使学生从中产生发现的惊奇、自豪、满足求知欲的愉快和创造的欢乐等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带着高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使教学成为一种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活动。”对于聋生来说,表演是他们最擅长的,恰好在我们的教材中有一些富有情节性的童话、寓言和故事。我在教学这些课文时,常常让聋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学习活动中注重借助情境的创设,使聋生身临其境,体验课文中的故事情节,便于他们较好地理解课文,收到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效果。 (三)联系实际生活提高生活感悟水平。教材中有的词句描写的情景和聋生的生活经历似曾相识,教学此类课文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勾勒场景,把课文中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地展现在聋生面前,让他们如置情境之中,联系生活中已经有过的体验去感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在低年级教学看图学词学句《春天来了》时,可以做充分的课前准备,给聋生展现春天的景象,勾起他们曾经有过的生活记忆。上课前,可以组织孩子们走出校园去踏春,郊游时可以拍照片,比如春天郊外的美丽景象、孩子们活动的情景,之后把这些图片资料加以整理,制成多媒体课件。上课时给孩子们展示“柳树发芽”、“桃树开花”的画面,还可以让他们观赏更多春天美景和他们自己活动的场面,帮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春天来了,春天真美丽”这句话的含义。学生通过欣赏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回忆郊游时的情形,仿佛又回到了当时的活动中。到了朗读训练时,虽然只是几个词语和短短的一句话,但是他们却读得那样认真,从他们沉醉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感悟到了充满活力的生命世界。通过联系实际生活,让聋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我们特殊教育的语文教育更要走近聋生,走进生活,注重让聋生去感悟、去体验。作为特教战线上的教师,更应该牢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真正把聋生看作是发展中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学习的潜能,在教育中坚持不懈地探索最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特殊教育论文:浅析特殊教育中的美术教育 论文关键词:特殊教育;美术教育;关怀;生活 论文摘要:在缓解精神压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或是改观心理状态等方面,美术教育有十分明显的作用,这恰好和特殊教育的教学要求不谋而合。正是由于此,特殊教育中的美术教育逐渐受到了特殊教育界的关注和重视,所以在特殊教育中,美术教育不仅仅是一门学科,还逐渐成为了一种教学方法,本文就将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特殊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中十分独特的一类教育形式,由于特殊教育的受众在生理或者心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所以特殊教育的形式、内容和方法与常规教育相比都有较大差异。特殊教育的目的往往不在于教授知识的深度,而关注于特殊教育群体精神和心理上的变化,致力打开特殊教育群体心扉,扫除其心理阴影和障碍,能够走出阴霾,更好地融入到与周围人之间,进行较为正常的社会生活。 在缓解精神压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或是改观心理状态等方面,美术教育有十分明显的作用,尤其是在压力不断增大的现代社会,美术艺术已经成为了社会人群放松身心,愉悦心灵的一种有效方式,而这恰好和特殊教育的教学要求不谋而合。正是由于此,特殊教育中的美术教育逐渐受到了特殊教育界的关注和重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人们也发现了美术教育对于抚慰心灵,释放心理压力的明显作用,所以在特殊教育中,美术教育不仅仅是一门学科,还逐渐成为了一种教学方法。关于特殊教育中的美术教育,我们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进行分析。 1.特殊教育中美术教育的优势 1.1使教学生动化形象化 与其他教学形式相比,美术教育在形象性和生动性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例如对于聋哑儿童,由于其听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均受到较大的限制,于是视觉感知便成为其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途径,而美术教育中可以运用大量的运用图片的形式来讲述相关的知识,一个个的画面有效地弥补了聋哑儿童听觉上的不足。不仅如此,当学生想和周围人或是老师交流、沟通、甚至是讨论时,除了传统的哑语之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图画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大大丰富了聋哑儿童的表达方式,也加强了他们与正常人群沟通的能力。 1.2 良好的心理教育功能 众所周知,一件优秀的美术作品,很容易引起观赏者的共鸣,进而进行发散式联想,对其心灵产生影响甚至是震撼。特殊教育受众是弱势群体,他们由于生理心理上的缺陷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表现为自闭症、妄想症等等。在这样心理因素的影响之下,特殊教育的教学效果要大打折扣,而美术教育可以在教学中展示大量表现真、善、美元素的作品,教师可以这些作品为突破口,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美好且积极向上的方面。例如通过赏析《自由引导人民》,来与学生讨论为了取得自由和尊严,多少人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从而鼓励学生积极乐观,不畏艰险,这些教学内容对于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有十分明显的作用,从而为其他教学带来便利。 1.3有效地多感官协同训练 美术教育一般包括了赏析和创作两个部分的内容,而当中又涉及到色彩、搭配、比例、构图等一系列的因素,通过赏析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和理解表达能力,而创作更可以将学生的手、脑等多个部位充分调动起来,尤其是对于智力有缺陷的学生,这些训练对于开发其智力和激活大脑部分功能而言,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2.特殊教育中开展特殊教育的方法 正如前文所言,特殊教育中由于受众包括了聋哑、残障、智力缺陷、心理缺陷等一系列的非正常人群,所以其开展美术教育的方法与一般教育也有所差异,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入手: 2.1加强理论教学的融合 基本的美术理论是美术教学的基础,但是考虑到特殊教育的受众在理解和表达能力上的缺陷,美术教育的教学目的应该更多的放在感知和感官的训练及开发上。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将大量的美术基本理论融合到趣味化的教学之中。例如,可以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想法,描绘一定的场景,待大家绘画完成之后在课堂上集中进行展示,再一起评选出大家觉得“最好看”的作品,在这里要注意,我们不要用深奥的理论去引导学生,标准就是简单的“觉得最好看”就行了。之后我们再组织大家讨论,为什么大家都觉得那几幅画得“最好看”,是不是在色彩搭配、画面比例、布局等方面有一些优势?在这样的引导之下逐步将色调、构图等美术理论引出,学生接受起来会比较容易和自然。 2.2以学生为中心 由于特殊教育学生的特殊性,所以在美术教学中我们更需要将学生的需要放大,更多的关照他们的心理状态。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围圈的座位布置形式,教师站在中间讲课,以拉近和学生的亲近感,同时还应该对学生的作品多鼓励多引导,必要时可以采用“角色互换”的方式,让学生轮流在圈的中间和大家交流,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容易使学生敞开心扉,加强与周围人的交流与融合。 2.3以生活为素材 特殊教育的美术教育应该将素材锁定在学生日常所见所闻的事物,而不是高深的名作或是费解的大师作品,生活素材可以给学生带来亲切感,同时也可反过来加强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例如我们可以用图片的形式来讲解生活中的电话、自动售票机、公交车等事物,之后再让学生一边练习画这些事物一边讲解它们的功能。通过这样的练习,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生活自理的能力,同时可以提高他们美术动手的能力,更可以让他们认识到美来源于生活,学会用开放的眼光去搜寻周围的事物,发现生活中的美,这其实达到了特殊教育中较高的层次。 特殊教育需要我们共同关注,当中的美术教育对于改善和提升特殊教育有重要意义,只要我们多总结和创新,善于引导和关怀,相信特殊教育中的美术教育一定可以迈上更高地发展平台。 特殊教育论文:特殊教育书籍读书心得 学习《教育学》,就知道我国有个大教育家叫陶行知的。但那时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连一知半解都说不上。这学期,我认认真真地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真正认识了我国的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读罢《陶行知教育学》,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在书中先生指责现在的学校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实在来,却又像教校。这都是因为重教太过,所以不知不觉地就将教和学分离了。先生提出:然而教学两者,实在是不能分离的,实在是应当合一的。现在的新课程思想,不正是从重教到重学的思想吗?传统的教学,主要是看老师教得如何,而忽视了学生学得如何。或者误解为只要老师教得好,学生就必然学得好。评价一堂课,也主要是看老师讲得如何精彩,即使看学生,也只是看学生是否与老师的讲配合得好。陶公早在八九十年前,就深刻地提出了老师的责任在于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才是我们教育的真传统!现在的新课改,其实就是回归传统,回归教育的真传统。这不由得使我想起这么些年来,教育上不断提出新思维、新口号、新观念,不断地在搞着仿佛是在打破传统的改革。一会儿素质教育,一会儿新课程,一会儿创造性学习,一会儿探究性学习,把我们的一线教师弄得晕头转向了,无所适从了。我们何不少提那么多口号,少抛那么多新理论新观念,静下心来,真正回归传统,从孔子学起,从陶先生学起,从苏霍姆林斯基学起。今天的新思想,新口号,新观念,都从他们那里找得出来。 传统,有优秀与糟粕之分。优秀的传统,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真理,是须我们永远继承的。不但要继承,还要在传统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变迁、事物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将其发扬、拓展、光大。比如孔子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温故知新,比如陶公的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等等。至于传统中之糟粕,或称之为习惯势力、传统势力,才是改革的目标。我们的改革,不仅是教育改革,乃至于社会改革的很多方面,都喜欢摧毁一切,然后重来。结果糟粕未除,而优秀传统却荡然而失。 陶行知先生谈到:学校里的先生叫做教员,他所做的整体为教书,他所用的法子为教法,好像先生是专门教学些书本知识的人。他似乎除了教书以外,便没有别的本领,除书以外,就没有别的事教。而在这种学校里的学生除了受教之外,也没有别的功课。这就是我前面提到的传统中的糟粕,也就是习惯势力。习惯势力虽然恶劣,阻人进步、碍事发展,但它真是强大得很,难以根除。你看陶公所讲之现象,八九十年前是这样,八九十年后的今天,仍然是这样:学校里的一些先生,我们叫他们教书匠,他在学校里所做之事,就是教书。他全然不管学生怎么学,他只管自己怎么教,我怎么教,你学生就怎么学。除了教那本教材上的东西之外,便没有其它可教,学生便没有了其它可学的内容。先生们不准学生看课外书,不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学校不给学生接触自然,走近生活的自由,学生除了一心只读教科书、一切只为考高分外,便没有了其它。老师除了教课本知识,就没有,或很少教给学生做人处事和生活的道理。教师,这本活的教科书的作用没有体现出来。学生们从老师身上学到了什么? 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的爱,而且通过这爱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 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这样尊重学生。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视为朽木。有的教师口诛之余,施以体罚,更是辱人之举。任何一种体罚都是使学生肉体痛苦,它不仅于事无补,反教学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们会摔破罐,撑破船。陶行知最最反对体罚,他准确地说明了体罚的危害: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罚非爱,害也。作为现代学校的教师,我们要记住陶行知的话: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动武,意味着教师自身的失职。 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这是陈校长教育思想的体现,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贯彻。 当然,爱不是放纵,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行知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特别是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就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路。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如此。 老师们,热爱自己的学生吧!当我们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这学生也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呢?教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怒是必须要制的,否则既无补于事又伤神伤身,久之反倒说明自身无能。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点,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 特殊教育书籍读书心得范文2 7月,正处于炎炎盛夏。我们有幸地成为武汉市教科院特殊教育教师培训班学员,为期五天。虽然武汉的天气酷热,而且暑期和爱人相聚的时间减少,但我在这几天却又快乐又充实。此次培训形式多样,有武汉市十佳教师雪湘明讲座、华师博士邓猛特校校本教材开发介绍、华师教科院雷江华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心得交流等各种活动。这些如春雨,无声地滋润着我的心田,不仅使我在理论上得到了指导,基本技能上得到了提升,而且让我眼界开阔了、思考问题能站得更高了。现将在培训中所感所想小结如下: 一、初步接触相关教育法律法规,了解校本的开发。 邓猛博士先带着我们一起温习了美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及现状,以及特殊学校校本教材开发。美国教育制度很好,提供免费的公共教育,其费用是由当税收津贴的。还设立双语学校,以ESL课程由具有专业知识的教师帮助因为语言障碍而导致学习困难的孩子,减轻在过渡期间遇到的苦难。在家教育方式也适合,但是父母要使用经过鉴定的合格教程,而且要由一位合格教师监督。 特殊学校校本教材的开发,要首先有特色,必须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必须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教材内容的选择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面向未来社会生活;以儿童现有经捻为基础;科学的知识与规范语言表达,寻找典型范例与主题活动等。 以后,我将用这些知识来规范和鞭策自己,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保护残疾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障残疾学生的合法权益,促进残疾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二、拓展心理学的点面视野,理解儿童的困惑。 华中师范大学博导雷江华讲的《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讲座》让我受益匪浅。以前没学过这些知识,以为孩子们是故意听不懂老师的讲课,练习时老是出错,接受新知识慢了几拍。现在知道了,他们有认识发展的矛盾和障碍。 如何解决特殊儿童认识发展的矛盾和障碍,我们要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在学习上帮助他们,让学生在感受爱的过程中,理解爱,学会爱。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他们身上显现的亮点顿时让我开拓了思路,自己平时碰到的难题或许换一个角度就能很好的解决。 其实,每一个残疾学生都是好学生,他们身上有不同的闪光点,只是有的没被我们老师发现罢了。我暗下决心今后也一定会把更多的爱,倾注在那些后进残疾学生的身上,倾注在那些需要帮助的残疾学生身上。 三、展现聋生舞蹈之特色,感悟美 武汉市特殊教育教研院文洁教师带我们观赏《千手观音》舞蹈节目,然后介绍我们一些宝贵的教学经验。舞蹈是一种视觉强烈的课程,所以非常适合聋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人为本的艺术形式,是表现生命、情感、美这三大主题。我们可以通过基本功的训练、加大模仿练习、渗透意念、气息的方法教授他们,使他们得到心灵美的升华。现在,我知道了聋生具有听觉、动觉对内在节奏的感知,要好好利用这个特点发展他们的优异之处。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学习是教师的终身必修课,在信息化时代,我们更要时刻提醒自己要不断充电,才能适应我们的教育发展。校本培训与时俱进,给我们照亮了前进的方向,当然,有些理论知识还需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细细琢磨、思考。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就一定能进步! 特殊教育书籍读书心得范文3 《特殊儿童个案研究》分上、下两篇。上篇收集了国内外大量研究资料和相关成果,并予以分析、概括和梳理,全面、系统、深入介绍了特殊儿童个案研究方法的有关理论和具体技术,观点阐述正确、内容结构合理、资料介绍详实、方法可行性强、行文条理清晰。下篇汇集了30个接受教育干预的各类特殊儿童典型案例。这些案例都是来自特殊教育的实践,贴近鲜活的生活和特殊教育实际,能为读者尤其是特殊教育一线的工作者提供丰富的有关各类特殊儿童特点、教育评估以及康复训练的成功经验。 下篇的案例分析小魔王转变法、松开紧咬着的嘴,通过对文中小彬、小军的训练,使我体会到了对待这样的孩子,在训练时要综合运用多种治疗和训练手段,不仅从儿童本人、班级集体、家庭环境等多方面着手,而且将各方面的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向着同一个目标共同努力,并能针对儿童行为问题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方法加以及时纠正,使儿童的不良行为得以消退。 又如案例肚子疼痛的背后,通过读这一案例,让我体会到了对于轻度弱智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功能,帮助学生获得成功,增强自信;要运用集体的力量,让学生感到同学的关心,消除交往的顾虑;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情况,理解孩子的想法,维护孩子的心理需要,使其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另外,对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训练要持之以恒,因为智力落后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作为老师要有充分的耐心。 再如案例我也会打电脑,文中小青学电脑收获的知识,改变了我认为弱智儿童学电脑是不可能的错误观点。首先,弱智儿童虽然学习能力差,身心各方面存在缺陷,但是具有学习电脑的能力。通过以上事实也证明,弱智儿童学电脑是完全可行、可信的。其次,他们有掌握和使用现代化工具的权利。全社会要爱护、欣赏他们,为他们提供尝试现代化工具的机会。我们应该以学生为本,注重他们的发展,爱护、欣赏他们,为他们今后能适应、融入信息化社会打下基础。 案例学习成绩提高了,给了我以下几点启示。首先,教育者自己要树立信心,认识到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所以要避免急躁,做好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宽容地对待学习困难学生,并且信任他们。在教育中,要针对学习困难学生的特点,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帮教,使学习困难学生获得进步。其次,帮教应该从重新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自信心开始。判定一个学生有学习困难后,要找出他们学习困难的原因,也要发掘其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帮助他们重新建立对学习的自信心。最后,要为学习困难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接纳的学习氛围。 其他案例分析也都带给我不小的收获和不同的感受,但由于时间仓促,我只是大略地浏览了一遍,没能够进行深入思考。今后,我会继续研读这本书,让书中成功的经验来指导我的工作,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更好地学生服务。 特殊教育论文:浅析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特点与专业发展途径 摘要:教师职业具有专业性,特殊教育教师是关注并探究生命存在的职业。职业角色的多样化、职业要求的高标准是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特殊教育教师要成为专业人员必须经过漫长的学习历程以具备一定的能力素质,因此探究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聋童 语言沟通 语言教育 1 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特点 1.1 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性质:教师职业具有专业性,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的职业是一种要求教师具备经过严格训练而持续不断地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职业。特殊教育教师是关注并探究生命存在的职业。职业角色的多样化、职业要求的高标准是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 1.2 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一般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然而对于特殊教育教师,仅仅停留在这样的角色定位是不够的,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角色更为多样化。 首先,特殊教育教师是学生特殊教育需要的诊断者、评估者。学生特殊教育需要的诊断者、评估者角色要求教师应具有综合化的知识结构。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过硬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而且要求掌握一定的医学、康复学和心理学测量评估的基本常识。 其次,特殊教育教师是学生缺陷的补偿者和潜能的开发者。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不仅要懂得学生缺陷补偿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智能强项,取长补短。教学应是发现并满足学生需要的一种行动。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智能强项是个体潜能开发的重要依据。特殊教育需要学生也不例外,在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中没有“残废”的概念,只有智能结构的差异。 再次,特殊教育教师是差异教学的设计者和实施者。所谓差异教学,我国学者华国栋认为,是指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美国学者diane heacox认为,差异教学是指教师改变教学的进度、水平或类型以适应学习者的需要、学习风格或兴趣。无论何种定义,国内外学者均强调要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差异,不以同一标准要求所有学生,要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兴趣等需要,要使所有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要探讨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其最终目的是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最大的发展,促进自我教育。 最后,特殊教育教师是富有同理心的人。同理心,英文表达为empathy,简单地说,就是将心比心,即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和位置上,客观地理解其感受及内心世界,并且把这种理解传达给当事人的一种沟通交流方式。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在与有各种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及其家长的沟通交往中,不仅应具有同情心,更应富有同理心。富有同理心,能使教师学会倾听、学会了解,进而使教师真正懂得学生及家长的心态和想法,教师在正确地表达出同理心的同时,能够让对方感受到,并最终促成他们在态度、行为、心理等方面的良性改变。 2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专业化概念产生的根本动因是人们关注教育质量和强调教师地位与作用的产物。教师专业化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同时,这一概念把教学工作视为一种专门职业,把教师视为一个履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因此,要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 目前国内所倡导的教师专业化主要针对普通学校的教师,教师专业化的要求也多指向普教的老师。在特殊教育领域里,还没有对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标准作明确成文的规定,而特殊教育教师的个体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整个特殊教育的质量和发展水平。因此,基于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要求之高、扮演角色之多,关注并探讨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1 特殊教育教师职前培养中的主要问题:我国特殊教育起步晚,尽管在改革开放以来,特殊教育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但是,在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培育方面存在诸多的问题。(1)长时间没有正规的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机构;(2)现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机构存在诸如专业课师资力量薄弱、专业结构不完整、办学经验不足、培养模式有待改进等问题,此外,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培养目标和规格等方面也缺乏系统深入的论证;(3)特殊教育师范生就业体制没有理顺。一些地区对特殊教育重视不够、认识不高、投入不足 、支持不到位等,间接地导致很多特殊教育专业的师范毕业生不愿从事特殊教育而另谋他职。抛开以上原因,有志于特殊教育的毕业生到特殊教育学校就职往往也并不一帆风顺。 2.2 特殊教育教师职后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师专业化的理论认为:教育机构培养出来的教师,他们的入门培训对他们的余生来说是不够用的,他们必须在整个生存期间更新和改进自己的知识和技术。因此,为教师提供必须的职后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而在特殊教育教师的职后教育中存在着诸多问题。(1)特殊教育教师学历提高、学位获得与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不存在根本性的联系;(2)教师进修的课程内容未能满足特教师资的实际需要;(3)职后教育的模式基本上定位在受训者听讲,课堂主义、本本主义;(4)职后教育只是满足教师的个人利益,未能真正服务于学校的实际需要;(5)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脱节的现象较为普遍;(6)教师职后教育的目的性与提高,改进自身工作的联系不密切;(7)提供进修者与进修者的关系往往是单方面的,二者不存在合作关系;(8)教师所习得的新思想、新观念与学校内部旧有的组织与运行方式不相吻,不利于教师将进修所学运用于实际的教学改革。 3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特殊教育教师主要由于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以及与教育对象相关并对教育成效产生重要影响的其他因素的复杂性,使得他们面对的情况往往比普通教育更为复杂和典型,这决定了对教师个人能力与素质的更高要求,而不是相反。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经历与普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样历程,甚至更为漫长和曲折。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在专业发展的历程中到底能走多远,发展到何种程度,取决于以下两方面因素:一方面取决于政府和学校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成长所提供的客观条件如何;另一方面有赖于教师自身的终身学习意识和自我完善的要求。因此,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探讨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问题。 3.1 从整个社会教育的宏观角度:从整个社会教育的宏观角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为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拓展渠道:(1)改革师范教育的培养模式、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提高教师素质。随着国家整个教师培养模式的转变,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模式也必然会改变,在打破传统定向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可借鉴西方通行的培养模式,先取得普通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再经过特殊教育的专业训练,获得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同时,还要完善特教教师任职资格制度,根据教师所达到的层次和水平授以不同档次的教师资格证书,以调动教师参加进修的积极性,对达到一定要求的教师提高其待遇,使教师素质得以提高,教师队伍能够比较稳定。(2)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为其顺利开展工作提供必要且有效的支持。(3)持续稳定的特殊教育经费投入。 3.2 在特殊教育学校内部的微观方面:在特殊教育学校内部的微观方面,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鼓励教师通过多个渠道,参加多种形式的业务进修。鼓励教师报名参加短期非学历培训和长期学历培训,参加校际经验交流,尤其是要鼓励教师与普通学校建立联系,到普通学校进行观摩学习,帮助教师走出校园,开阔视野,在学习中建立起终身学习的意识,调动起自我进取、不断完善的内在动力。(2)奖励积极参与教育科学研究,尤其是参与推广新教学或教育法的教师。这有助于教师创新,有利于培养反思型、专家型教师人才,还有助于增强教师的积极参与意识。(3)改进学校的文化和教学生活,增进教师对教育未来前景的兴趣,建立合作、团结、互助的教职工集体关系和团队文化,强调在教师个体的发展中,发挥教师集体的积极作用,增强教师个体的团体归属感。(4)开展定期与非定期的专题培训,以帮助解决教师某个时期或某个方面的特定问题。如计算机网络实用技能培训、心理辅导专题培训、有关某项实验课题的培训、校本课程的开发、运用的培训,等等。 特殊教育论文: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初探 在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各种手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世界,根据自身的条件建立起有益于个人与社会的生活目标,在学业、职业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得以充分发展,从而获得最佳的生活适应。特殊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与发展都与德育、心理素质的发展水平有密切的联系。了解和掌握特殊学生的心理,及时发现特殊学生的心理异常现象,并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有助于我们有的放矢地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从而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达到德育与心理健康同时教育的目的。 特殊学生心理异常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判断是非的能力差,易上当受骗。 2、意志力薄弱,易产生自卑的心理。 3、依赖性强,不善于自主学习。 4、自私自利,排斥他人。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他人的利益、处境、心理感受,与别人(包括家长、老师、同学、邻居)关系疏远,常发生冲突。 针对以上的论述,我认为在学生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与家长配合,提高家教水平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我国特殊儿童入学年龄一般比正常儿童来得晚,他们在家庭生活的时间比正常儿童长,家长的人格、品德、学识、情感及生活习惯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孩子,家庭教育以其启蒙性、连续性、终身性、潜移性的特点对孩子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完整的家庭结构、温馨的家庭教育氛围、科学的教养态度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学校可通过家校联合的方式,使学校与家庭及时沟通,使教师与家长统一认识、分工合作,形成教育合力,确保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创设良好的教育生活环境 好的环境能使人振奋。对特殊学生来说,影响最直接、最经常的是学校班级以及与他们交往密切的老师和朝夕相处的同学。有序的学校管理,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风、班风,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的学习氛围,共同的理想目标,这些都会使特殊学生在心理上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为此,我们应该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原则,积极创建团结协作、互助友爱、乐观向上的班级环境和丰富多彩、轻松活泼的课外环境以及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面对社会上一些不良影响和学生的现状,我们应把堵与导结合起来,通过各种激励性的活动,努力营造校园文明氛围,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集体规范的认同效应、校容校貌的陶冶效应、人际关系的凝聚效应和良好校风的导向效应。特殊教育学校也必须坚持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常规制度是一套系统的行为规则,它确定着对儿童行为活动规范的方式和标准。 特殊学生由于易遗忘、丢三落四、时间观念差、个人卫生差,坚持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更为重要。 例如每周一升国旗,在国旗下奖励卫生好、学习好、不迟到、爱劳动、讲文明的优秀班集体和优秀个人。学生养成了每周日自觉洗头、洗澡、剪指甲、换衣服的习惯,每个星期一都能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按时到校上课。这些都对学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发展有促进作用。 三、架起沟通桥梁,融入文明社会 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更需要我们每一个健全人与他们架起心与心沟通的桥梁,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则更要关注他们、了解他们,及时发现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给予疏导和矫正。我们要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知识,依照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排除他们心理上的苦恼,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消除他们的紧张和焦虑,避免他们可能产生的挫折感,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使他们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让他们融入文明的社会大家庭中。 如,与正常学校建立友谊班,加强与正常儿童的接触和交往,增强其自信心和独立意识。正常儿童每月来帮他们打扫卫生,辅导他们做数学题。他们也可以为正常学生表演他们的文艺节目,或者向正常儿童赠送小礼品等。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学生们懂得了人与人之间需要理解、需要友爱,从而培养了正常儿童理解、尊重、帮助残疾儿童的良好美德,对特殊学生来说也克服了自卑感,增强了独立意识,也学习了正常儿童的办事效率与优秀品质。 四、将德育融入生活,感恩社会 在抓好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生活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在监护和安全条件下,开展有利于他们品德发展的活动。 如:教育学生孝敬长辈,让他们学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这样既能培养他们尊老爱幼、关心他人、热爱劳动的观念,又能提高他们做事的能力,提高自立、自强的信心。毕竟,这群学生早晚是要走向社会的,将来想在社会上生存肯定要获得更多人的帮助。那么,现在就要学会感恩社会、回馈社会。 教师满腔热情的爱心、理解和信任是对特殊教育学校儿童少年进行品德教育的前提。在这里学习的儿童少年是社会的不幸儿,在社会和家庭中他们受到的常常是冷落和歧视,很少能享受到温暖和爱,这就使他们的缺陷程度加重,如胆小任性、蛮横无理,动不动就表现出一种防卫姿态,丧失自信心,自卑心理突出……这些病态的心理,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但教师满腔热情的爱心,再加上特殊的理解和信任,可使他们智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并能逐步建立起向上的信心,使不良行为习惯得以淡化,使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强化。其实有时候这些看起来好像是不道德行为,但实际是这些儿童少年的某种器官功能缺陷所造成的,教师必须从这些孩子的生理、心理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作出正确的处理,使他们时刻感受到老师的爱、集体的温暖,这样才有利于他们良好品德的培养。 作为每一名特殊教育工作者,时刻都要立足发展中国的特教事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做好,从而对得起学生,对得起家长,对得起社会,对得起党的教育事业。 特殊教育论文:浅谈特殊教育学校聋生美术欣赏课教学与审美评价 【论文关键词】特殊教育美术欣赏 教学特征 审美价值与评价 【论文摘要】针对特殊教育学校聋生美术欣赏课程出现的问题,结合特殊教育的对象,按照特殊教育教学的特征与规律,提出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特征,以及审美价值和评价。 一、特殊教育学校美术欣赏教学的特征 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美术教师而言,欣赏教学难于实践教学。一般情况下,身体有残疾的学生在欣赏传统的艺术作品时,只能够欣赏一些具象的图像资料,而对于图像后面深层次的内涵(绘画风格、时代背景等相关知识)理解起来就很难了。这是因为听力有障碍的聋生,由于学生身体的原因,造成他们接触正常社会较少,与人沟通困难,一时无法超出自己的生活学习环境和经验范围,由于受到自身审美欣赏习惯的局限,进而审美素养和欣赏水准比较低。使美术欣赏课程收效甚微。针对这种情况,如果美术教师没有采用相应的教学手段,来启发引导他们,那么,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对特殊学生进行“有意味的形式”的感知和体验并不是简单的日常美术课程所能做到的。审美意识的培养和形成需要有个漫长的过程。这并不是说对作品的欣赏不是一种审美意识的活动,学生似乎都能顺利地欣赏写实(再现性)作品,而对于比较抽象(表现性)作品就不知所云。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聋生的审美与欣赏评价标准尚未建立在审美价值的基础上,当面对着新的视觉审美现象时,其评价标准就混乱了。 我们已经知道,欣赏教学具有三个主要功能——认识、教育、审美。从欣赏中不断获取多种功用是审美欣赏中继发性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对特殊学生群体时,教师通过身体语言来表述、传递给学生,使他们通过欣赏具象或者抽象的艺术作品种,体会到自我思维意识中潜在的某种审美能力的存在,并与作品之间形成一种情感的交流。 二、艺术的审美价值与评价 1.审美价值的客观性。艺术的审美价值是建立在实践价值基础上的,具有客观性。在欣赏中,由于每个特殊学生的知识结构、家庭环境、性格等方面的差异,会产生完全不同的价值标准。在对某一作品实际判断中,不同主体会出现不同感受。在教学中,欣赏材料的选择和教师的讲评是极为重要的。倘若欣赏材料选择不当,教学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在学生鉴赏力尚处于低水平时,让他们欣赏人体艺术,可能使教学无法开展。同时,需要教师在课前查阅多方面的史论资料和作品的文章,从中选出普遍性的规范和准则,这样才能使评价标准更符合审美价值的客观性。 2.审美评价的功利性。在美术欣赏中,对作品的审美感知具有功利性。一方面,审美意象和信息在激发主体(身体有残疾学生群体)审美经验的同时,也可能激发起个人的现实意识,即审美判断中潜在的相关联分析与判断。如,对画中苹果的色彩和形状产生美感时,也可以作为“望梅止渴”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美感中包含着对人类社会有益的内容制约着审美价值判断。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之间存着知识和经验的差异,这些都会影响审美判断和评价,故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修养和丰富的知识,理解作品形式和内容最普遍的审美意义,以宽容的态度容纳学生的感受和评价,启发引导学生以审美意识去感知作品,将日常情感升华至审美的判断。 3.审美评价是主客观的统一。审美价值的客观性并不排斥主体感受在审美现象上的多样性。欣赏是在主体参与下进行的,个人的视野和知识经验决定了评价具有主观成份,这些成份造成欣赏活动的复杂性,也造成评价难于统一。教师在讲解作品前,首先对自己的判断作内在的判断,理清情感中审美的和非审美的成份。在教学中,把自己的判断从推测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感知和评价作品。如,“我体验到……”和“我感觉到……”等非定性语气。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评价也并非是权威的和终极的。于是,听力有残疾的学生也会进行自我分析,使他们了解哪些反应代表自己个性中的基本和永久的成份,哪些是暂时的情绪或片面的判断。将自己的判断和他人的判断进行对照,使其看到自己的评价哪些方面符合多数人的意见。如此反复开展教学评价活动,使学生养成自觉验证判断,减少盲目冲动的评价,使评价达到主客观的统一。 诚然,教师对作品的评价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并在教学中表现为一种灌输性。尤其是针对听力有残疾的特殊学生,他们本身就有某些程度的自卑感,面对陌生作品时,更容易产生陌生和无从理解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进行欣赏教学活动中,要及时的调动学生的主观审美情绪,将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始终贯穿教学活动全过程。 三、绘画欣赏中的评价 1.作品内容与形式。一般认为,再现性作品形式服务于内容,而表现性作品内容往往体现于形式的本体之中。任何绘画都具有表现性和再现性的多重性内容。在具象绘画中,再现性内容比较明显,而表现性内容则比较隐蔽。这些都需要与特殊群体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并进行详尽讲解。由于绘画具有多重性内容,在教学中必须分清它们的主次关系,使学生的感知和评价有的放矢。 2.欣赏与形式。在这一阶段的评价,需要我们把注意力固定在作品上,并试图把握其中那些相互作用着的主要成份。例如,塞尚的《苹果与桔子》,产生顺畅、和谐及愉快情绪的形式机制是由那些主要成份造成的,线条是流畅的、形状是柔滑圆润的、色彩是暖调的;静物在大面积白衬布映衬下,整个明度是高调的。构图是由各种大小方向不一的三角形组成,变化而统一。桌面向左倾斜造成圆滑的果子不稳定感,但似乎又在右倾斜的果盆强力牵制下取得了平衡。这样画面既有欢快的动感,又有祥和安静的均衡感。但这些定性的分析必须在学生的评价之后,教学应当首先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因为对形式因素的剖析是比不过对形式的直觉,直觉是对形式全面综合性感知,是动态的。尤其是对于听力有障碍的聋生,他们在听力损失的同时,身体其他器官比如眼睛就比较灵敏。在教学中,两者缺一不可。一方面,我们需要直觉形式,但不能把直觉神化。另一方面,直觉后的理性分析帮助我们了解所能直觉的东西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我们要求特殊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尽管对形式的剖析会使欣赏失去了愉悦性,但对提高形式的直觉水平是极为重要的。整个教学是一个从引导感知分析(史、概念、形式因素)再感知的循环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使特殊学生群体的直觉水平从感性阶段到理性的高度。 综上所述,使我们明白了欣赏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活动。教学的开展都必须依据聋生前一阶段的基础,提出具体教学目标侧重点。尽管教学活动的各阶段和各层次都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但都必须围绕着以提高聋生对形式的审美感知水平和对形式意味的直觉能力为宗旨。对实际作品进行多维的和有效的审美评价,是达到这一宗旨的唯一途径。 特殊教育论文:构建适应省情特殊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成长的策略调研 [摘要]文章采用问卷法对湖北省特校师资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省特校师资数量、质量和结构比较合理,职前教育覆盖面广,职后教育渠道畅通,但也存在在职培训方式单一、缺乏针对性与实效性等问题。文章提出了完善“前后融合”“三方参与”的师资培训体系;政策支持,建立特殊教育师资继续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提高特校青年教师教科研能力;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估体系四个方面的适应省情特教师资队伍专业化成长策略。 [关键词]特殊教育 师资培训 调查研究 一、调查目的 了解我省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发现师资队伍专业化成长存在的问题。借鉴其他各省以及国外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经验,探究构建适合省情的完善、开放、高效的特校教师专业化继续教育体系的对策,以期提高特教学校教师专业素质。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本次调查了1165名专职教师,覆盖湖北省襄阳、宜昌、荆沙、黄冈、恩施、武汉、咸宁、十堰8个片区培智学校、聋校、盲聋培智合校、盲校、盲培智合校、聋哑培智自闭症合校等66所不同残疾类型的特校,占全省特校的86.8%。其中,随机抽取各校义务教育、高中和幼儿教育阶段的不同学科(如语文、数学、律动、音乐、思想品德、美术、体育与健康、社会自然、物理、信息技术、职业技术教育、英语以及心理辅导)、不同专业层次(市级骨干教师、县级骨干教师、校级骨干教师、一般教师)、不同教龄(5年以下、6~10年、11~15年、16年以上)的教师。 2.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法,将教师的基本信息、学历进修、在职培训和专业分布等要素编制成问卷,包括教师队伍的现状、职前教育情况、在职培训情况、职后学历进修四个方面共32个问题,其中28个问题为选择题,4个问题为开放式问答题。即职后发展面临的困难与问题、专业成长中的期望与途径,在职培训的动因与效果,以及对职后进修的意见与建议等。对全省66所特校教师进行了调查。 本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165份,回收有效问卷1107份,回收率为95.01%。 三、调查结果 1.湖北省特校专职教师队伍的现状。湖北省聋、盲、盲聋培智合校、盲培智合校、聋哑培智自闭症合校、培智学校的在职教师1802人。学历结构显示:本科学历教师占75.4%,硕士比例为0.2%。教师的年龄结构合理。其中,普通教育的专业毕业生占教师总数的51.3 %。从职称结构来看,中学一级和小学高级人数最多,占教师总数的40.4%。 2.职前教育情况。问卷调查主要涉及职前学习特殊教育专业知识的途径;是否参加过特殊教育岗前培训,以及目前所教学生年级、班级、人数、障碍类别、科目等几个方面。全省特校中,职前学习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人数为325人,占教师总数29.4%。在接受调查的1107名专职教师中,学习普通教育(如学校教育、学前教育、小学教育、普通师范),但在学校选修过特殊教育专业课程有43.2%,学科教育(如语文教育、数学教育、英语教育等)的有27.4%。在从事特殊教育工作之前,89.2%的人参加过岗前培训。 3.在职培训情况。在职培训主要涉及教师参与培训的目的、培训形式、培训安排、培训效果和建议等几个方面。在1107名教师中,有96%的教师接受了特殊教育专业培训。关于参与在职培训的目的(该选项为多选),学历进修最多,占46.1%;学校规定的占14.51%,日常教学工作需要的占21.01%;学校安排的最少,占12.9%;其他占5.48%。 关于参与在职培训的形式(该选项为多选),特殊教育培训班占55.14%;专题讲座占39.82%;学术交流占5.04%。可见开办培训班是在职培训的主要形式。 关于培训的组织级别,曾经参加过校本培训的教师人数为1107人,占100%;县区级培训的850人,占76.78%,省市级培训有227人,占20.50%;参加国家级培训的30人,占2.72%。 关于培训的效果,即对教 的现实工作有无帮助:认为帮助很大的占36.7%,有些帮助的占41.21%,认为帮助很小的占2%,其他占20.09%。 关于培训的建议,有两个部分:一是岗位置换培训,开展襄阳职业技术学院特殊教育专业学生与特校教师的岗位置换培训,每年的春节,安排特教专业学生到特校顶岗实习,特校教师来学院进行专业学习,以缓解特校师资的不足。集中培训的时间安排在4~6月,便于培训教育教学管理。二是分科分类培训,开展智力落后教育、聋教育、自闭症、听障教育教师分科培训,主要侧重学科教学设计与技术培训,便于按需施教、经验交流与分组研讨。 4.职后学历进修。从特校教师的第一、第二、第三以及正在进修的新学历来看,特校教师的学历亦正在逐步提高之中,尤其是 1995~2009年期间,特校教师的第二、第三学历提升速度很快,逐年呈上升趋势。 在调查1107名教师的过程中,无论是第一学历还是第二、第三或正在进修的新学历,学习或进修的学校都是以普通师范院校为主,25%的教师选择了特殊教育专业学历进修。这对落实特殊教育资格证书十分重要。 四、问题与原因分析 1.教师专业发展不能适应特殊学校布局需求。传统以聋哑为主的县级特校存在招生与办学困难。比如,十堰、襄阳、荆沙市辖区特校比较明显。生源结构变化对特殊教育转型提出严峻挑战。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省包括随班就读的智障学生共有18882人(占三类残疾学生的36.8%),还有902名智障儿童和121名精神疾病儿童没有入学。面对日益攀升的智障学生数,聋哑类特校已无法满足受教育者的需求,急需进行转型或增设发展智障专业。2.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偏低。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教师总量不足,省内教育主管部门对特殊教育编制给予了极大倾斜,但仍不能满足实际需要。2004年,武汉市明确了盲校1∶5.2、聋校1∶6.5的定编标准。2010年湖北省特殊学校专任教师生师比10∶1,相对低于江苏等其他发达的省市。特殊教育教师跨专业、跨科目、跨年级、跨残疾类型教学的现象依然存在,除智障教育教师之外,康复师、语言治疗师、物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等十分缺乏。二是教师结构不合理,2010年,全省25岁下教师仅为57人,所占比例为3.81%。年轻教师比例较低。三是教师职前培养不足,国内高等特殊教育高校,专科、本科层次的生源萎缩,导致职前培养不足。 3.在职培训模式单一,缺乏实效。基于学员素质的参差不齐,培训的质量无法保证。有78%的省级特校骨干教师认为以前我省开展的特教培训,其效果为“一般”。 培训内容主要侧重于特殊教育的理论,缺少实践课程;课程设置实用性不强等,造成了培训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培训效果事倍功半。 4.教师待遇有待提高。目前我省执行的特殊教育津贴占教师工资15%的标准过低;部分残疾老师因受语言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的影响,职称考试屡次不过的情况较多,导致每年均有一定数量的教师从特校分流。随班就读教师培训机会较少,相关待遇难以兑现。 五、对策及建议 1.完善“前后融合”“三方参与”的师资培训体系。在现有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体系基础上,特教主管部门建立“前后融合”师资培训体系。构建教师的职前培养、在职培训、职后学历提升的通道,特教主管部门、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和特校共同参与,三方面加强联系和合作。培训团队主要由华师大的教授、襄樊职院的专家、片区校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专家、教师组成。项目支持,优扶持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办好特教专业,在重点实验室、校内实训室、师资培养、校校合作、校外实习基地等方面,给予经费保障。与特校、康复训练机构合作,共同开展“师范类课程+学科课程+特殊教育专业课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革。十二五期间,实行五年制单独招生制度,用好国家助学金、省级助学金、院级奖学金的评定政策,吸引优秀农村地区的初中毕业生报考特教专业,扩大现有的招生规模,从源头上解决特教师资队伍来源不足的问题。 2.建立特殊教育师资继续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完善三方分担制度。政府、财政局等部门制定《关于建立加快我市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经费保障机制的意见》实施细则,明确特殊教育师资继续教育的经费合理分担办法。培训经费的支出可采取各地教育局、学校及个人三方面共同分摊的办法。政府支付培训费、学校支付教师的交通与补贴 、教师支付生活费等。边远山区的几所特校、随班就读教师实施免费培训。 设立特殊教育发展专项资金或学术奖励基金制度,主要落实省内特殊教育名师、省级一等奖、国家级教学竞赛获奖教师的相关待遇等。 3.提高特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高校参与,课题拉动。依托省教科所和省教研室,引导探索研制特殊教育教师编制标准、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等方面的课题,龙头校每年都有研究课题。搭建全省特校网络教研平台,全省8个片区的学校,每年至少开展一次活动,交流工作,学习新政策,研究新问题,探寻新措施。通过教科研,使广大青年教师掌握理论,提高能力,勇于创新,敢于开拓,成为研究型的教师。同时,办好会刊。依托省教育厅基教处、特教专业委员会办好两刊(《特教天地》《武汉特教》),开辟学术争鸣专栏,按期出刊,为教师教研提供阵地。 4.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估体系。主管部门组织,特教专业委员会参与,根据教育部关于《特校暂行规程》的有关要求,将队伍建设作为评估的a类指标,研制特校现代化要求的评估指标体系。在省内逐步推行特殊教育资格证书制度。人事、财政、教育等部门联合,面向社会招考信息,公开招考,严把教师的入口关,择优聘任。逐步实施省级、市级和校级督导相结合的形式,加强对特校教师的考核,考核结果作为特教教师的职称评定、评优晋升和福利待遇等方面的主要参考指标。加强随班就读教师的教学督导,逐步完善分配制度,激励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 特殊教育论文:特殊教育学校德育管理方法 【摘要】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残疾人是必然要出现的一个群体。为了使残疾人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能够更好的生存在这个社会,特殊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点部分。特殊教育在社会中承担着残疾儿童适应社会的重任,因此,国家要在这一方面加大投入,为了使我国特殊教育能够深入到每一个残疾人。本文重点就残疾学校在德育管理方面应当考虑的问题入手,分四方面讨论了德育管理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德育管理;方法 在国家加大特殊教育工作之后,我校积极参与其中,成立了一所以培智教育为主要工作的特殊教育学校。在学校成立之后,主要以残疾儿童为主。从日常生活入手,逐渐培养残疾儿童的各方面素质。为了使得这些儿童能够更好的融入到当前的社会中,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了许多的引导以及教育。通过不断的摸索研究以及实践教学,我们可以总结出几点可以应用到各个学校的措施。 一、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特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优雅整洁的校园环境能为我们带来的不仅是健康成长,同样是对心灵的洗涤。有人说,一个整洁的校园能影响学生的生活习性。就像每天都是崭新的,每天都是不一样的精彩。所以,美化校园同样是育人特色,启迪智慧,激发灵感。也正是我们学校多数是特殊学生人群,更应该关注到细枝末节,爱护花草,可以教会他们懂得关爱他人。将每一个死角打扫干净,也会让他们的自卑心理随之挥去。让他们体会到无论是谁,哪怕是校园环境无人问津的死角,同样是值得关注,这样可以使得学生们培养出非常高尚的道德。 二、有效开展喜闻乐见的校内外活动,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给学生充分的娱乐活动,这就是在现代各大中小学校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的实质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多动手,能够充分发挥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外活动中,采取不同的形式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以及事业观,并且提高他们在社会中辨别是非的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组织课外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走向社会,更好的接触社会,培养出对社会的感情。在活动的过程中,同学之间可以更加的团结友爱。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科学意识以及遵纪守法的意识。除此之外,还要组织学生进行征文比赛,例如说《给父母的一封信》等等,促进学生的感恩意识,体会到父母的不易。培养学生的这种意识可以帮助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加美满,家庭更加和睦。 三、有计划地开展主题班会课,使学生受到系统的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每个学生接受的教育,是成长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项性格完善的课程。不得不说主题班会是德育教育的最传统也是最广泛应用的方法。这就要求每次班会都要定好方向。可以借助同学们较为感兴趣的话题引出,也可以通过近期舆论热点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们在班会上增长见识,完善品质。让他们在校园的小圈子里也能体会社会正能量,让他们不仅懂得摄入书中宝库,又能为他们提供一双睿智明亮的眼睛观察世界。主题班会课的点睛之笔在于课件的准备是否充足,老师的讲解是否到位,插播的视频是否精彩等等,这都是开展德育教育中不容忽视的关键。 四、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俗话说得好“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在校园管理制度中分外应景。学校这个大集体想要规范化管理,就必须有科学的管理制度与管理方法。这样才能让广大师生合理有效的完成自己的分内之事。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各司其职,积极向上,让学校的至高理念深入每一个师生心中。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发展平台,设立文化小标兵,艺术小标兵,等。让学生们的天分充分被挖掘,营造力争上游的学习氛围。同时要关注到智障儿童的心理健康,为其多提供表现机会,同时设立奖学金项目,对优秀学习榜样要不吝奖赏,进而增强学生荣誉感与自信心。设立计分制评奖评优,安排值日生并责任到人,每个学生都是班级的小主人翁,这样班级会更加便于管理,学校制度文化建设也会蔚然成风。 五、结论 结合我国的现状来分析,特殊教育的发展和壮大给我国广大的残疾人群体带来了希望,并且进一步增加了我国社会群体的稳定以及和谐。在特殊教育学校中,我们应当将德育教育的管理放在首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技能以及能力,引导学生拥有一个积极向上以及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在教育的过程中,想要德育管理的顺利实行就需要社会以及国家的大力支持,只有在众人的帮助下,特殊教育才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特殊教育论文:特殊教育教师薪酬制度障碍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特殊教育不断发展,然而特殊教育教师的薪酬制度却还存在一定的障碍,影响着特殊教育人才的去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特殊教育的发展。课题组在已有的前期基础上,对我国目前的特殊教育教师薪酬制度进行调研分析,总结出其存在的障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特殊教育;薪酬;障碍;对策 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特殊教育起步晚,发展慢,任务艰巨,目前特殊教育教师的薪酬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并且作为地域广阔和风俗文化多样的中国,每个地方的特教教师薪酬制度都不一样,考虑到当地政府部门的重视程度、城市贫富差距和社会风气先进性等,很难制定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薪酬制度,这也给特殊教育教师薪酬制度的落实和实施带来较多障碍。 一、我国目前特殊教育教师薪酬制度存在的障碍 (一)特殊教育津贴增幅小。特殊教育津贴是对从事特殊教育编制内的教师的一种鼓励性补贴。1956年,我国就设立了特教津贴,也就是在基础工资上再另外加发15%的补贴。然而61年过去了,如今的社会经济形势与当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已是今非昔比,15%的特教津贴对于教师而言已经失去了所谓的鼓励性质。即便是如此低的标准,有些地方政府也不够重视,而一些重视特殊教育的地方政府,提高了一定比例的本地区特教津贴,个别地区还把特教津贴纳入了长期从事特殊教育工作并且在该岗位退休教师的退休金。尽管如此,从总体上来说,因为定的初始标准过低,导致全国范围内特教津贴的实施标准仍然是一片乱象。(二)特教基础工资偏低。特殊教育教师要面临的是一群有生理或心理上疾病的孩子,这些孩子通常生活不能自理,且存在沟通障碍,不能确切地感知正常人的语言和思维,很难引导,这给特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工作压力,特教教师要付出比普通教师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管理教导这些孩子。但是特教教师的基础工资却比同级普通教育教师要低,工作艰辛而回报少,特教教师在物质和精神都得不到很好的满足,这对于留住特殊教育人才而言是一个很大的障碍。(三)特教绩效考核无优势。特殊教育教师的绩效考核标准与普通教师一样,并未向特殊教育教师倾斜。但事实上,特殊教育教师教学难度及心理压力更大,他们的教学要求更高,需要具备与残疾学生交流沟通的专业技能,还要花费大量的精力管理学生的生活,承担更多的安全责任,精神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另外,面对特殊的孩子,还要因材施教,然而学生的反馈却不一定有成效,这样的长期教学会导致特教教师身心疲惫,成就感缺失,甚至想退岗离岗。所以,在绩效与考核上理应向特教教师予以一定程度的倾斜,给予他们额外的物质精神奖励,减少特殊教育教师的流失。(四)特教职称晋升困难。职称的评定关系到教师工资、晋升以及以后的退休待遇,是很多教师的终生奋斗目标。但特殊教育教师的职称晋升并没有考虑到特教的特殊性,只是纳入普通教育职称评定体系同步进行,需要、课题研究、学业成绩评定、普通话等职称评定“硬条件”,这些都是完全依据普通教师的条件制定的,因此,特教教师的反响十分强烈。特教教师的从业资质也与普通教师有很大区别,特教教师从事的是“康复教育”、“医教结合的教育”,既不是单纯的医学,也有别于普通教育。然而目前无差别的评定标准并不利于特教师资队伍的培养,更不利于调动广大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而且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评比名额少之又少,在评选特级教师时完全不考虑特殊教育的特殊情况,和普通教师一样的标准,看似平等,实则很不公平。如果这一基础性问题不能很好解决,极其不利于特教教师队伍的稳定。(五)特教教师编制名额少。相对于普通学校教师而言,特殊教育教师的编制名额十分有限,有些特教教师从事了数年的特教工作,却依然不能入编,这对辛勤耕耘的特教教师们来说有很强的挫败感,因为没有入编,就意味着享受不到特殊教育教师正常的福利补贴,不能满足物质需求,精神上也得不到很好的激励,会导致特教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最后可能会造成特教人才的流失,不利于特殊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破解特殊教育教师薪酬制度障碍的必要性 (一)破解特教教师薪酬制度障碍是吸引和留住特教人才的关键。特殊教育教师工作压力大,工资低,保障差,导致特殊教育行业成为一些毕业生选择就业对象时一开始就抛弃的行业。因此,提高特教教师薪酬待遇对于吸引和留住特教人才是十分必要的。(二)破解特教教师薪酬制度障碍有利于激发特教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特教教师的投入如果能得到更多的回报与认可,这无疑能最大程度地激发教师们工作积极性,增强职业认同感,使特殊教育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特殊教育事业中,从而加快特殊教育的发展。(三)破解特教教师薪酬制度障碍有利于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薪酬待遇,缩小与普通教师的薪酬差距,并适度增加特教补助津贴,是对特教教师工作的一种认可,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 三、完善特教教师薪酬制度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特殊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加大特殊教育公共财政投入,提高残疾学生资助水平,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加快普通学校资源教室建设。(二)充分考虑到特殊教育行业的特殊性,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工资待遇,并且按比例享受额外津贴,来吸引和留住人才,更能调动特殊教育教师的积极性,最大可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三)深化体制改革,将特殊教育事业作为行业重点来对待,借鉴和吸收国内外良好的管理制度和系统,完善特殊教育教师薪酬制度,保证内部公平和外部公开,通过对绩效评估系统的完善和薪酬激励机制的健全,才能更好的提升特殊教育教师的满意度,打破重重阻碍,营造高效合理的环境。(四)当地政府应该充分认识到特殊教育作为特殊的群体,更应该受到政府政策和相关法律规章的保护,不仅在物质薪酬上,更要关注特殊教育教师精神上的满足。在职称晋升和绩效考核上做适当放松处理,并妥善采取优惠政策。(五)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特殊教育教师的社会保障制度。他们为特殊教育行业兢兢业业,勤勤恳恳,默默奉献了一生,就应该也必须得到应有的荣誉。在社会保险上向这些劣势人群提供“保护伞”。社会保障就像是他们最后一道安全线,只有真正保障了他们切身利益,只有这样才能让特殊教育教师没有后顾之忧,才能充分发挥乐观热情的工作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特殊教育伟大事业中。 特殊教育论文: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探讨 特教学校的学生由于在生理方面有所缺陷,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培养聋哑学生坚强的意志,我们可以利用体育教学来引导他们积极的投入到体育活动当中去,并感受运动的快乐。体育课程的开展,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让学生养成勇敢坚强、团结合作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具体来说,对特教学校的学生开展体育教学,有哪些科学的方式呢? 一、转变体育教学理念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当前的教育教学模式下我们不仅仅重视对学生进行文化课的培养,更加注重学生的整体身体素质。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在学习方面也是如此,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良好的体格,才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集中注意力,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在开展特教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时,教师首先做的就是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的核心,让体育课为特校的学生带来更加快乐的学习体验。众所周知,聋哑学生往往在听觉方面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方面有一定的欠缺,因此他们无法像正常的学生那样进行体育训练。而在特校开展体育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所以说在开展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快乐教学的方式来让体育课程成为聋哑学生放松心态、感受快乐的途径。我在开展体育教学的时候,会将体育课看作是聋哑学生放开自我的时空,所以我经常会在课堂上引入一些简单的小游戏,通过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来帮助同学们在体育课上获得更加快乐的上课体验,让同学们在玩耍的过程中流汗,在流汗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比如说简单的赶鸭子游戏,这个游戏的方法是在地上画一个圆圈来代表池塘,然后准备一根长的竹竿,在学生当中选出一个人来赶鸭子,其他的学生则扮演鸭子。游戏开始,赶鸭子的人手拿竹竿,竹竿的另一头要接触地面,通过来回的奔跑走动来追赶其他的学生,其他的学生要在画的圈里面进行躲闪,从竹竿上面跳过去,如果谁在躲闪的过程中触碰到了竹竿,他就成为下一个赶鸭子的人,继续游戏。这个游戏参与性强,并且形式简单,广泛地被学生所接受。 二、培养学生体育兴趣 对于聋哑学生来说,他们其中的大部分的人内心都是比较自卑的,由于在生理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直接导致了他们的心理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严重的创伤。情绪敏感、内心自卑、容易暴躁、严重孤僻等等,这些都有可能是聋哑学生身上所存在的一些特点。因此对他们开展体育教学要比对正常的学生开展教学难的多,所以笔者建议在开展教学时可以从兴趣方面入手。不论一个人在生理方面存在怎样的缺陷,只要他的心理是完整的,那么就会产生兴趣。俗话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能够培养聋哑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那么相信这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会有积极的影响。培养兴趣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是我们要遵循的唯一的一个原则就是要以学生为本,也就是说要深入了解学生,尽可能地选择一些学生能够乐于接受的教学策略。举个例子,我在开展跳绳教学的时候,为了能够让聋哑学生产生对跳绳这项运动的兴趣,在教授技能的准备部分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小活动,这个活动的内容就是躲闪跑动的长绳,同学们跑动的速度由慢到快,这样一来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家对于体育运动的适应能力,同时也能够充分的热身,对跳绳这项运动产生初步的了解。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对于体育项目的热情。除了前面所提到的活动之外,教师还可以在开展完教学之后组织学生进行竞赛,设置一些相应的奖品来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良好品质。 三、明确体育教学重点 由于聋哑学生和正常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开展体育教学时,教师要根据特校学生的特点划分出体育教学的重点内容。对于正常的学生来说,可能体育运动是为了增强技能,但是对于聋哑学生来说,他们在体育运动方面可能天性比较弱,因此应当将重点放在加强身体素质方面。在对聋哑学生进行体育教学时,教师应当以宽容的态度来面对整体的学生,不能够为学生制定太过严厉的教学制度,也不要强制学生必须要达到怎样的水平,要帮助学生通过体育运动来增强体质,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加强与其他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比方说有很多聋哑学生他们肺活量比较低,作为体育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身体特点来制定教学计划。针对肺活量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来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肺活量。坚持做持久性的耐力运动能够促进肺活量的提升,像跑步、游泳都是不错的运动方式。根据实际情况来说,跑步更加容易实现,因为它没有过多的限制条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培养跑步的习惯来达到提高肺活量的目的。除此之外还要教授给学生一些跑步的技巧,比如说在跑步时要注意调整呼吸,放慢呼吸,深深一口吸足气,在缓缓吐出知道全部吐尽,平时自己也多这样反复练习。通过这种专项性的训练,能够明确体育教学的重点,帮助聋校学生提高身体素质。综上所述,其实特校的体育教学工作也并不是那么的难以开展,只要教师能够深入的了解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就能够设计出适合聋哑学生的教学策略,从而从整体方面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茆如善 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特殊教育学校 特殊教育论文: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创新探析 特殊教育学校是每个地区都设立的学校,主要是针对当地的一些特殊人群所创办的,这一类特殊人群主要是有残疾儿童或者自闭症等疾病的青少年等。正常的孩子可以通过学校学习丰富的学习知识,还能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让自己的思想体系越来越丰盈,而特殊学校的孩子就不一样了,他们只能依赖自己的内心来感受世界的美好。所以,政府以及社会团体组织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就创办了这样的学校,来帮助更多的人用语言或者是感受语言带来的魅力。目前而言特殊教育学校是针对社会上的特殊人群所创办的学校,为了使这些特殊人也向正常的学生一样享受同样的教学资源,教育部门也在大力进行资源整合,让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享受最优质的教学资源。语文教育对于我国的学生是属于母语教学,对于语文知识的充分掌握是学生最基本的能力,通过语文教学,特殊群体的孩子能够像正常的学生一样学习专业的语文知识,能够用文字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更能进一步弥补这类人群内心的缺憾。然而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也需要进行正规的学习指导,让这些特殊教育的学生也能在语文学习上有所造诣。所以本文就从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创新研究方面进行分析。 一、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创新研究的原因 (一)新时期教育事业改革的需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进步,经济改革也在大力的开展,不仅仅是经济发展在一步一步的改革,各行各业都在着力进行改革以保证本行业能够在社会发展大军中站稳脚跟,甚至能够走到前沿。同时,经济改革的浪潮中也包括教育行业,然而这里要着重讲的是特殊教育学校所要进行的教育改革。特殊教育是针对特殊人群所设立的学校,因此,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模式不能完全的遵从正常学校的教学模式,但是教学资源就必须要同正常学校的教学资源一样,要保证这些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能够与正常的孩子站在同一个高度,让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也能正常享受先进的教学资源。 (二)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化 目前很多的特殊教育学校对于特殊人群所制定的教学计划过于单一,没有任何的新意,不能够很好的引起学生的兴趣。首先来说就是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都有这样那样的残疾或者缺陷,其次,这一类的学生群体更容易出现心理疾病,最后就是说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求也是极为重要的。然而综合这些原因,很多特殊学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是采用不够合理的传统教学模式,没有附加过多的优秀教学资源,让这些特殊人群觉得这样的课程太过于乏味,更加使得他们内心的负担变的大起来了,所以,依赖单一化的教学模式是不长久的。 (三)教学内容过于书本化 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学首先要做到将教学正常化,不要带有任何的其他想法去教学。很多的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师都是依赖课本为学生讲解相关的知识,老师通过朗读课本,将一些优美的语句单独提出来供学生学习,这样一来就能很好的完成教师的教学计划,但是实际的教学质量还是很差。例如在特殊教育学校,一部分学生是聋哑患者,老师在朗读课文时,对他们不会起到作用的。通过这样的教学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习思维也开始变得退步,这也可以说明很多学生的兴趣点无法被老师清楚的了解到,使得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有了一定的退步。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创新研究的推广策略 二、改进教学模式,提倡多元化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依托教师对于课本内容进行解读,依赖于老师为学生传达这些语文知识。然而对于这些身体有残疾或者缺陷的学生更加需要比较适合的教学模式,例如教师可以采取多元化教学模式,借鉴国内外一些优秀的特殊教育教学模式,可以在借鉴教学模式的同时还可以借鉴一定的教学内容来丰富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内容,进而将这些教育模式中的优秀内容进行专门的研究,再结合本地的情况很好的处理教学单一化的问题。 三、创新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引进先进的教学资源 目前的语文教学还是过多的依赖国家印发的课本,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而言,对于这些教学内容的学习存在一定的难度,这就降低了特殊人群的学生学习语文的一半兴趣,然而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还是为学生朗诵课文,这就完全降低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越来越多的特殊群体接受的教学内容越来越少。所以,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要积极锻炼自己的教学能力,积极参加专业的技术培训班,学习更加优秀的教学方式,进而让学生学到更优秀,更有趣的语文内容,让他们敏感的心灵温暖起来。同时教育部门还要积极为这些特殊学校引进先进的教学资源,例如在信息化时代的影响下,微课也开始慢慢进入学校课堂,能够帮助学生培养独立学习的意识,解决更多学习问题。特殊教育学校在引进这些教学设备后能够帮助特殊群体的孩子接触更多新鲜的教学内容,培养自我学习意识,让这些孩子的内心独立起来,让他们能够更好的面对社会带给他们的挑战。针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而言,就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新的教学计划,创新教学方针,积极引进先进的教学资源,培养这些特殊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让这些孩子能够积极参与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 作者:王伟 单位:徐州市特殊教育学校 特殊教育论文:特殊教育培智班的体育教学探究 摘要:体育课教学对智障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极为重要,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应该尊重智障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满足智障学生的需要,引导智障学生主动参与体育与健康的教育,激发智障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智障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更健康的适应社会。如何合理的设置教学内容、培养智障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不断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特殊教育;培智体;教学;探讨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查认为:“如果是学生习惯于简单的接受或被动的学习,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在培智体育教学中,要想使智障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就应及时调整教学目标,灵活处理教材,并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学生的体能差异,场地器材等实际情况,讲求一定的教学艺术,培养智障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1合理设置培智体育校本课程 目前,培智体育教学的教材是从普教教材参考而来,只是延长学习段,降低了一些高技术型项目难度,并不符合智障学生接受能力,也难以适应智障学生发展需求的训练项目。为切实推动智障学生身体素质发展和品格形成,在课程目标设置、内容设置上应该注意做好以下几点:首先课程设置目标必须以康复学生身体和心理,恢复学生身体各项机能为基础。智障学生具有肢体动作不协调、灵敏素质差等特点,所以课程内容设置必须优先考虑发展、康复学生的上述机能,只有有了良好的运动技能和协调基础,才能较好的进行下一步的技术性教学,否则,极易偏离学生发展轨道,使学习体育技术变为一句空谈。另外,课程设置内容必须要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智障儿童参加体育竞技机会较少,这与智力发育和身体发育有关,除非有特质,一般来说身体素质较差,甚至有残疾,长期自闭也让他们对技术性东西不感兴趣甚至有望而生畏心理,而对生活中玩的项目常能自觉训练。教学中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一点,抓住这一点,在内容设置上与生活实际和生活习惯、运动习惯相联系。如走直线可与现实生活中的走斑马线、右侧通行联系,抛物体(抛石子而非投掷铅球)、漫步机训练与公园或社区的健身联系,跨跳、跳上跳下练习与生活中遇有小河沟联系,使他们感到不陌生,学了就有用。并在此基础上告知学生什么是危险,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便于良好意识和良好品格的形成。 2师生之间建立和谐的氛围 什么是和谐的气氛呢?我认为就是教师上课时态度和蔼,讲解具体生动,示范优美正确,培智学生能在积极愉快,严肃活泼的气氛中学习锻炼。众所周知,体育课主要是从事各种身体练习,身体练习属于运动条件反射,它是在大脑皮层支配下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意义的随意运动。和谐的气氛能够使培智学生的大脑皮层建立起适中的兴奋状态,便于接受新知识,掌握新动作,并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学习锻炼。相反,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之间存有隔阂,培智学生的心理状态就会出现不均衡,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就会降低,甚至会处于抑制状态。因此主动肌与对抗肌的协作也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引起动作失调。 3教学方法多样化 ①把猜谜、讲故事引进体育课。目前,体育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讲解动作概念、要领,示范,然后学生随教师进行模仿练习,方法单调,吸引不住学生的兴趣,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如果采用提问式教学,可收到良好的效果。针对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猜谜语的特点,我在教《前滚翻》时,出了个谜语让学生猜:“两手用力撑,两脚迅速蹬,团身如球滚,展体似雄鹰。”谜语一出,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易学易记,从而达到了寓教于学的目的。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法,要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常变常新,步步深入,始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想学、乐学的自觉行动。②做一些集中注意力的练习。由于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上课时往往是“人到课堂心未到”。我们学校是寄宿学校,学生半个月才回家一次,每逢开学上课,这种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就更加严重,甚至连队伍都排不好。针对这一情况,我根据教材内容,编一些韵律操,配上音乐或指挥学生做反口令练习、模仿动物动作等各种新颖、有趣的集中注意力的练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③教师要多用激励性的语言。现代管理研究的结果表明,以勉励的口气布置任务,可以利用人的自尊心和荣誉感,使潜在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如对智障进学生行技巧前滚翻的教学时,学生通常表现怕,不敢做,尤其是滚动没有成功时,学生不愿意再进行尝试。此时,要针对学生的心理,及时进行鼓励,“你一定行,来,再试一次,老师来帮助你。”当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有一定的进步时,要及时进行表扬,“好,有进步,我说过,你一定行的。大家对于他(她)的进步以掌声鼓励。”其效果肯定要比“你真笨”的训斥好得多。 4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 把过程性教学评价系统地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去,有助于学生充分、及时地认识自己取得的成绩,并且能欣喜地发现他们所学知识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动机,促使学生重视每一个学习活动和认真完成每一个学习任务。因为评价体育教学效果首先是一种教育评价,即必须从现代教育的一些基本原理出发进行评价,反映出学生在学习和锻炼中的变化,鼓励学生。①多方面了解学生并分析确定学生自身的状况及努力后所能取得的进步,让学生清楚自我潜力,根据各类型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类型的标准,引导学生在反复练习中取得进步。②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把进步快、效果明显的智障儿童作为其他学生的榜样,并令其帮助其他学生练习,激发其他人的练习兴趣和热情,增强“我也能完成”的信心。另外,让学生相互观察、发现,并以“送糖豆”的形式指出别人练习中的正确与错误,对照自己进行讨论评价,明确自己的不足,从中得到提高。总之,培智学生的体育教学是一个特殊的教育过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基本出发点,兼顾其个体差异,要针对培智学生特点,坚持以康复技能为首要训练目标,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开好体育与健康课,全方位对学生进行训练,使智障学生养成良好地、自觉地、符合自身特点的锻炼习惯,并形成良好的体育品质和品格。 特殊教育论文:特殊教育师生互动策略探析 【摘要】信息时代的到来为特殊教育师生互动的发展提出一定的机遇和挑战。信息化环境下,特殊教育师生互动方式和手段的多样化、互动信息和内容的丰富化、互动过程和活动的动态化、互动效果和质量的监控性。在教师、学生和信息化手段的影响因素下,对师生互动策略探析:巧妙预设疑问,激发学生动机和兴趣;增进与学生的情感互动,创造宽松愉悦的课堂环境;联系现实生活,创设学习情景;合理使用技术手段,落实师组和师个互动;践行“以生为本”,促进互动公平。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特殊教育学校;师生互动 自20世纪70年代始,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得到大量广泛应用,极大地改变了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手段等。教育步入信息化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应当为特殊教育所用,为特殊教育师生提供和普通教育一样的教育资源和环境。众多教育理论认为师生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核心。师生互动,一般是指在教育教学情景中教师个体和学生个体或者是教师群体与学生群体间在活动过程中的一切相互影响与作用。现代教学强调“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重视师生共同参与的互动课堂。伴随信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手机通讯平台、视频会议系统、即时通讯软件等异地互动通讯工具和软件的广泛普及,对师生互动提出一定的机遇和挑战。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师生互动形式更为多样化、丰富化、形象化,同时需要教师协调好教师、学生、信息技术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信息化环境下特殊教育师生互动的特点 (一)互动方式和手段的多样化 信息化环境下,催生出微信、QQ等多种网络通讯工具,让手机、电脑等成为师生互动的重要载体。师生间可以通过文字、语言、声音和视频等进行直接性的互动交流,不再受时空限制,随时随地互动,实现了互动方式的多样化和直接化。特殊学生存在听力、智力、视力等障碍,在沟通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多样化的手段实现了沟通无障碍,让师生可以在看得见、听得着、摸得住的环境下进行互动。同时,由于通讯手段的发展,师生互动实现异地和延迟交流,如运用微信或QQ留言等网络通讯工具在不同时间和地点进行互动。特殊学生由于障碍,在学习速度、质量等方面相对来说比落后于普通学生,间接性特点为特殊教育学校提供了离线教学模式,弥补了课堂教学因无法全方位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接受能力的差异、不能因材施教的缺陷,使特殊学生在想学、愿学、乐学的时候实现师生互动,也便于教师可以监控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的发展。此外,由于课堂上多媒体设备、电子白板的介入和应用,教师需要调整多媒体或计算机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借用多媒体资源搭建师生互动的桥梁,处理教师、学生、多媒体或电子白板也成为信息化环境下师生互动的一大机遇和挑战。 (二)互动信息和内容的丰富化 信息化环境下,呈现出来的信息量更加丰富,如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游戏等。教师需根据学生现有水平和障碍特征为不同学生选择合适的内容,将集体教学和个别化教学有机结合。每个类型的特殊学生,差异极大,同一类型的学生,个体差异也很大。信息化环境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使师生互动的信息扩大化。信息网络为师生互动教学打开了新的一扇窗,不仅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学生也可以实现信息的增加和搜索途径的多样化,课堂上随时出现的问题,教师可通过信息网络技术及时解决,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需求,随时上网查找相关内容,实现课内与课外知识的共享与互补。让特殊学生实现知识的即时消化和吸收,提高教学效率。 (三)互动过程和活动的动态化 相较于传统课堂,信息化环境下的课堂,网络的出现让课堂教学始终处于活动的状态,师生互动的过程不再仅限于教师和学生,还包括信息化手段的参与和使用,不易组织、管理、掌控、协调学生,对于教师有一定的挑战性。特殊学生是否学习,学习进度怎样,学习效果如何,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技巧来把控这些动态化的互动。 (四)互动效果和质量的监控性 信息化的手段有助于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录制学生学习全部的互动过程,把互动结果复制和记载下来的。特殊学生的生理发展,心理变化对于师生互动的影响非常大,互动效果和质量的复制记载,利于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反思互动方式的合理性和互动信息的成效,及时做出调整和改变,促进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二、师生互动策略的影响因素 (一)教师素质 教师素质是指能顺利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品质或基础条件,包括教师道德、教师知识、教师能力和身心素质。教育观念影响互动的结构与内容,如认知互动、情感互动、行为互动;知识素质影响互动的深度,如灵活处理教材、创设互动情境等;教学监控能力影响互动的调整,如及时发现课堂互动存在的问题、灵活采取适当补救措施;信息技术素养影响互动的协调性,如协调人机互动、避免出现人际冷漠。 (二)学生特征 师生互动中的主导是教师,但主体是学生。学生特征影响着师生互动的方式、节奏和内容。一般来说,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对象是身心障碍者,身心特征和障碍特点不同的学生影响师生互动的方式和节奏。信息化环境下,师生互动可以实现同步互动和异步互动,面对面互动和非面对面互动,听障学生和视障学生的互动方式多于智障学生,互动节奏快于智障学生。 (三)信息技术手段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师生互动途径可分为两大类:同步互动、异步互动。师生同步互动类包括不借助通讯媒介的师生面对面互动,以视频系统为主的师生视频互动和以手机、电脑通讯工具为主的师生语音、文字互动。电子邮件、留言和评价等在师生互动过程中由于回复及时性的无法保证,具有滞后性归类为师生异步互动。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的互动促进了智力正常的特殊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但对于智障学生来说,更多的是面对面的互动,应用最多的信息技术就是交互式电子白板,实现传统的交互功能、生成性资源的保存和更广互动,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反思和交流、营造师生互动的情感空间。 三、师生互动指导策略 传统课堂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游戏法等形式,但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由于信息技术手段的介入,师生互动具有更丰富、更新颖、更难控等特点。师生互动过程中,需要考虑特殊学生的特点和差异性,注意协调教师、学生、信息技术三者之间的关系,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师生互动。 (一)巧妙预设疑问,激发学生动机和兴趣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使用比较频繁的一种师生互动方式,因发起者的不同而分为教师向学生提问和学生向教师提问两种。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特征,精心设计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利用疑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互动学习。如某教师在教听障学生学习《EXCEL的中公式计算》一节内容时,首先出示一张全班学生的成绩表。让学生在电脑中利用WINDOWS操作系统中自带的计算器工具来算一算每个人的总分,学生们踊跃地参与计算,并把他们的计算结果报出来。然后先不动声色,把他们报出来的正确结果一一填入表格中,并对他们熟练使用计算器给予肯定。这时,再出示一张相同的表格,利用EXCEL中的公式(求和SUM、平均值AVERAGE)计算第一行张某同学的总分。老师使用公式复制的方法把张某的总分单元格的公式快速复制到所有同学的总分单元格(使用拖拉填充柄可在瞬间完成这一操作)。学生睁大了眼睛,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说道(打手语):“我们今天的任务是学习EXCEL的这种神奇的功能:公式的计算与复制。”巧妙地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动机和欲望,更增强了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 (二)增进与学生的情感互动,创造宽松愉悦的课堂环境 情感互动伴随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是师生互动的核心体现和精髓,是互动的起源和落脚点。师生情感互动常通过教学过程中的音容笑貌、形态举止、态度行为等外在形式表现出来。如教师和蔼、亲切、激情,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意识,唤起特殊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学生有效参与和积极配合会激发教师上课的热情和机智,生成更多的教学意外之喜。显然师生的情感互动具有调节师生行为的功能,影响师生间的其它行为和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相长也”。由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特殊性,常会有学生无法控制自己等不符合上课要求的行为;特殊学生思维直观具体性,辨别能力稍弱,面对信息的大爆炸,有些举手无措。应具体分析,或疏或堵。某特教学校教师说:“我的学生几乎都是我的QQ好友,我在网上进们行沟通和交流,学生把我当朋友,我有时会有意地向他们提出一些问题,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汉字输入技能。”在课堂上他时常给听障学生讲的一句话就是:“今天学习的内容很简单,老师相信每一位同学都能轻松掌握!”给予学生的关怀和鼓励使学生相信老师,也使教师轻松与学生建立互动关系。 (三)联系现实生活,创设学习情景 教学情境生活化既是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内容,也是一种其他学科师生互动的润滑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入学生身边的案例或感兴趣的话题,有利于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提高。作为特殊教育,学生目标首先是生活自理和自立,学习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生活是特殊学生的学习来源和落脚点。将学生身边的生活案例和感兴趣的信息技术手段相结合,创设学习情境,增加师生互动内容和情感,提高特殊教育的质量,促进特殊学生发展。例如在智障学生学习《季节的变换》可以利用课件创设生活情境:季节的变换对于北方的学生来说,可感知到的颜色非常多,但要直接感知却比较困难。利用多媒体设备通过图片、视频等丰富形象生动的画面,帮助学生直接感受春季的万物复苏、夏季的生机勃勃、秋季的硕果累累、冬季的飞雪寒冷。电脑利用顺序方式呈现学生所喜欢的季节及所展示的特点—情景的创设、人机的交互为学生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与建构知识搭建了平台。 (四)合理使用技术手段,落实师组和师个互动 由于信息技术课堂的特殊性,若使师生互动顺利进行,需要一些技术手段来保证。如:在教师讲授和提问时,为不分散学生注意力,需要用控制软件对学生机进行控制,以使学生只能访问特定的网站;教学过程中请学生演示或展示学生作品时,需有相应的转播软件;为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需有学生作业上交和查看系统;为对学生进行反馈,需要有反馈和监控系统等。特殊教育的一个“特殊”之处在于其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比较大,每位学生都有与其他学生不同的生理、心理等特征。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根据不同类型不同障碍程度学生不同的需要选择内容、制定需求。例如,在《认识钟面》的教学中,要求中度智障学生能认识整点,在他们根据画面直接口答结果后,用鼠标点击画面往下进行;对重度智障学生则根据他们的反应,给予相应键的提示,如说不出几点整时,点击喇叭按钮,用钟声加以提示。在操作训练时,让中度智障学生根据画面要求自己动手操作;重度智障学生则是根据课件的动态演示过程来操作。 (五)践行“以生为本”,促进互动公平 学生原有发展水平、障碍特征和“最近发展区”的差异会造成互动上的不公平。部分学生基础较差,使得这些学生不敢或无法参与师生互动。另外教室座位特别是机房中计算机的摆放位置也影响师生互动。目前,大多数的机房都采用类似普通教室的“秧田型”,某些位置可能成为“被遗忘的角落”。这些客观存在的差异,要求教师必须主动,甚至特意加以关注,引导全体学生参与互动。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时,应注意参与机会、互动机会的公平,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师设置的多媒体情景中。如利用电子白板播放音乐时,教师发现有的智障学生或自闭症学生不能和班级一起演唱,可以走到这位学生身边,用自己的歌声、眼神、动作带着学生一起唱,让其融入班级活动中。 作者:魏雪寒 特殊教育论文:边远农村特殊教育改革发展对策 摘要: 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教育的进步,特殊教育也随之受到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注并逐渐占据重要的地位。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支持特殊教育",充分证明特殊教育在中国教育事业中的地位进一步得到提升,特殊教育的发展在当前是势在必行。党和政府出台了多部法律法规来保障残疾儿童接受公平教育的机会。但是,特殊教育仍然是我国基础教育事业中的短板,各地的教育水平更是良莠不齐。在中国的西部地区,特别是地处边远地区的广大农村,特殊教育基本就没有普及,还有很多残疾儿童处于没学上的状态。本文针对当前边远农村地区特殊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结合自己多年来从事特殊教育管理和研究的践,提出加强边远地区农村乡镇特殊教育改革发展的对策和措施,保障边远农村地区残疾儿童享受教育的权利,切实贯彻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促进教育事业整体发展、科学发展。 关键词: 边远农村;特殊教育;问题;对策;措施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国家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等文件的出台,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特殊教育的重视度越来越高,投入也越来越多,极大地促进了特殊教育的发展。但是,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导致对特殊教育的投入和重视度也就存在很大的区别。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尤其是边远农村地区的特殊教育的发展远远滞后,严重影响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整体推进,影响整个教育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进程。 一、边远农村地区特殊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特殊教育学校分布不均,残疾儿童入学困难 据2015年教育部的资料显示,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2053所,但是这些学校大多分布在经济发达的城市里,不少西部地区尤其是边远农村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很少,甚至没有。以重庆市为例,1997年重庆直辖后,由重庆市直管的9区12县扩大到40个区县,边远的万州、涪陵、黔江三个地区所辖19个区县(其中5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划归重庆市管理。在3400多万总人口中,有2000多万是农村人口,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特殊直辖市。目前全市40个区县中,只有36个区县设立了一所特殊教育学校,还有4个区县没有创办特殊教育学校,重庆市供视力障碍儿童就读的学校也仅有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唯一一所。在已办起特殊教育学校的区县农村,特别是地处渝东南武陵山区的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地处渝东北三峡库区的边远山区农村,仍有相当一部份残疾儿童未能入学。越是贫穷落后的农村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残疾儿童的数量也就相对较多。而这部分孩子,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由年迈的爷爷奶奶代为抚养,这种抚养,大多也仅仅是让孩子能够吃上饭而已。经济的压力,交通、信息的闭塞,意识的落后,导致这些孩子完全不可能到离家较远的特殊学校上学,他们成为孤独的留守儿童,除了身体残疾外,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缺失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政策落实不到位,特殊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边远农村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特殊教育支持力度不够,重普教轻特教的思想很严重。他们看不到特殊教育深远的社会意义,认为一个区县残疾入学适龄儿童顶多100—200多人,与普通中小学动辄十几二十万学生来说,特殊教育完全没有可比性。特殊教育学校一个区县只有一所,而其他普通中小学至少有100多所,多的达300多所。从学校所数和学生人数来看,特殊教育投入大、人数少、效益差,也就变得可有可无。我国实行义务教育保障经费由国家财政统一支付的体制改革后,有的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特殊教育学校的生均经费与其他普通中小学一样,仍按人头经费划拨,殊不知特殊教育学校及学生的费用开支要大得多,运行成本要高得多。比如说,现行教育经费投放是按学生人数划拨的,一所普通中学或小学的学生人数一般在1000人左右,有些学校学生人数达到4000—5000人,如果特殊教育学校的保障经费也按普通中小学的生均经费划拨,特殊教育学校就会面临办学经费严重不足的尴尬境地。 (三)办学资源不足,设施设备配置不到位 由于残疾儿童学生数量较少,上级部门划拨给特殊教育学校的校舍面积也就很小,有的甚至把学校选址放在城镇的边缘地区或远郊农村,根本不按照国家颁布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执行,这样的学校无法为残疾儿童提供无障碍的学习生活环境,提供应有的设施设备,更谈不上进行各种康复训练、技能培训的功能教室等,完全无法满足特殊教育和残疾儿童的发展需要,从而导致学校的办学特色无法形成、办学目标无法实现。 (四)师资队伍建设严重欠缺,教学水平不达标 作为特殊的教学单位,特殊教育学校虽然学生人数少,但教学班级的分配和课程设置都有特殊的要求。边远农村地区的特殊教育学校,师资短缺,尤其是接受过比较系统的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培训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特教教师的待遇很低,以重庆为例,不少地区的特殊教育津贴还是15%,几十年不变。教师评职晋级的机会少,且评审标准没有考虑到其特殊性,执行的是和普通学校一样的标准,极大地增加了特教老师评职晋级的难度,严重挫伤了老师的积极性。笔者作为教师职称评委,全市有2000多名特教学校的教师,有的年度进高级职称的教师一个也没有。特教教师扮演着教师、父母、朋友、保姆等多重角色,工作十分辛苦。且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使得教学和管理工作变得复杂而艰巨,特殊教育要求教师应具备综合化的知识结构,掌握教育与康复的复合型知识,严格的要求,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与工资待遇形成的反比关系,导致部分教师不安心在特校工作,师资队伍严重不足。留下来的部分教师专业水平不高,专业技能缺乏,得过且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继续教育学习受到严重影响。不少特殊课程无法开齐开足,因材施教、按需施教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二、发展边远农村地区特殊教育的对策措施 特殊教育事业作为中华民族教育事业千秋基业整体中的一部分,关系到千万个家庭的幸福,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和千万个残疾儿童的健康与成长,针对边远农村地区特殊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应当采取以下解决措施。1、政策法规引导,措施落实到位。依法治国,必须依法治校。近年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特殊教育法律法规,这些特殊教育的法律和规章,为发展特殊教育事业提供了坚实的保证,特殊教育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作为各级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执行法律,落实制度,责无旁贷。由于边远农村地区的社情民意不同,特别是像我们重庆地区,有相当一部分区县农村地区是土家族、苗族、彝族、侗族等多民族杂居的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在制定相关特殊教育政策法规时,必须深入调查研究,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特殊教育政策。一是认识必须到位,政策措施落实。二是分管领导责任明确,特别是各区县教育委员会(教育局)这一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有专门的领导分管特殊教育工作,有专业的业务科室主抓特殊教育。三是资金必须保证到位。在义务教育保障经费支持中,特殊教育经费必须重点倾斜,不能按普通中小学校那样以人数划拨保障经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与同级财政部门,对特殊教育经费应专项资金支持并及时划拨到位。四是校舍改造,校园环境建设方面政府应予以大力支持。对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活动场地、校舍修建改造、环境绿化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残疾儿童从人生出世落地来到这个世界,首先遇到的是先天性的身体残缺,随之而来的是心理残缺,如果不能让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不能在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里学习、生活、度过自己幸福的童年。那么,对他们残缺的身心就会雪上加霜。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是一个文明社会大家庭,需要的是文明和谐,共同幸福安康。2、拓宽特殊教育模式,保障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随着《残疾人教育条例》(修订草案)的颁布,边远农村地区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条例要求,统筹安排教育资源,结合地域特点、针对当地残疾儿童的分布情况,建立特殊教育学校,在普通学校设立特殊教育班,安排残疾儿童就近入学,通过到特教学校就读、或到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不能到校就读的提供送教上门服务等举措,努力保障残疾儿童公平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3、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特殊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均衡发展与质量提升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边远农村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文件精神,制定相应的特殊教育教师培训计划,划拨专项培训经费,分级分类对教师开展业务培训。做到数量与素质并重,树立科学合理的特殊教育师资质量观;培养与培训结合,形成完善的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厚望与厚待相称,建立高效实用的特殊教育教师聘任制度;文化知识与职业技能并举,打造"双师型"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激励与制约制衡,良性运行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机制。4、因地制宜,开发资源,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体系。边远农村地方的特殊教育学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观点,在开设国家规定课程的基础上,立足于本校的地域特点,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结合不同类别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需求,开发相应的特色课程,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体系。比如,在我们重庆市的黔江区、彭水县、石柱县、秀山县、酉阳县等少数民族地区,许多残疾儿童从小就跟着父母或民间艺人吹唢呐、吹奏葫芦丝、巴乌等民间乐器,学校就可以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艺术课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特殊教育事业也必须均衡、重点发展,大力拓展。只要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政策落实,常抓不懈,措施到位,特殊教育学校积极贯彻落实,工作主动,班子成员和广大教师尽心尽责,全社会大力支持,共同关心边远农村地区残疾儿童的成长,中国的特教事业就会迎来又一个灿烂的春天,春天的阳光就会洒满一个个残疾儿童的心灵。 特殊教育论文:特殊教育学校历史贡献与局限性 摘要: 福州市盲校已有百年历史,久经不衰、发展至今,与其前身灵光盲童学校和明道盲童女校的创办与贡献密不可分。两所盲校虽然不是福建最早的特殊教育学校,但却是办学成效最为卓越、影响最为深远的。福州盲校虽为教会所创办,但其建校理念、课程设置、培养出来的盲人学生能够自力更生,凭技艺在世上生存,为现代特殊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经验。 关键词: 福州盲校;发展历史;教会特殊教育学校;贡献;局限性 先秦时代的文献中记载商代有一种“瞽宗”学校,“瞽”就是“盲”的意思。从此处可见我国特殊教育萌芽较早,然而,在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下,中国古代特殊教育的发展被掐死在摇篮中。近代“特殊教育”一度曾被关注过,但只是过眼云烟。如《资政新篇》有论及特殊教育,提倡开设“跛盲聋哑院”,教授“鼓乐书数杂技”,办学经费主要来自捐助。尽管特殊教育重被提及,但此时的特殊教育仍很羸弱,真正的早期体制化的特殊教育是缘起于近代西方传教士来华创办的盲童学校和聋哑学校。战争敲开了中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大门,教会学校在特殊年代破壳而出,来华传教士成为推动福建近代特殊教育学校建立与发展的主力军。教会管辖的特殊教育学校在福建各地崛地而起,如古田、福州、建宁、泉州等地皆有设立盲校,数量不菲。教会在闽开办的特殊教育学校中,影响至今贡献最大的当属福州灵光盲童学校与明道盲童女校。新中国成立后,两所特殊教育学校于1951年合并为“福州市盲人学校”。本文试图通过研究福州市盲校前身———福建中华圣公会福州私立“灵光盲童学校”和私立“福州明道盲童女校”的创校及发展历程、教学内容、学生毕业后就业状况等方面,对教会开办的特殊教育学校历史贡献和局限性进行探讨,以期对当前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一、教会特殊教育学校创建及发展历程 福州灵光盲童学校和明道盲童女校在闽创校时间较早,且在持续发展中招生人数、办学规模都在逐渐扩大。同其他昙花一现的教会特殊学校相比,两者皆具有较为稳定的长期发展特点。这与两所盲校的创办人、经手人的艰辛付出与贡献密不可分。两所教会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初创波折困难时期(1898—1920年) 福州灵光盲童学校初创与创办历程颇为曲折,创办人是岳爱美(AmyOxley)女士,一位来自澳洲的女传教士。1882年,岳爱美女士在连江传教时看到当地盲童生活窘迫无助,政府与民众都不关心残疾人教育。基于其当过看护的经历,有爱心的岳爱美女士想致力于盲童特殊教育。当岳爱美女士到顺昌县传教,与同样是传教士的柯先生偶遇。柯先生注重盲人教育,试图在华运用盲文。在此契机下,两人共同将盲文转译成连江之福州方言,并在福州地区得到推广。1898年,她在连江创办了盲童学校,招收的第一位盲童学生在其教学下,学会抚摸盲文认字读音,而且也会写马可福音。其后陆续招收学生,学生人数增至17人。1900庚子年,八国联军侵华,国家陷入纷争,乱事四起,义和团运动爆发,学校被迫暂时关闭。岳爱美女士并未放弃盲校,而是趁机返回澳洲寻求募捐,期望筹得资金重建盲校。1901年岳爱美女士有幸回闽,教会派其转至福州传教,同年与传教医生惠更生结婚,随后夫妻俩合力重办盲童学校,至此,福州灵光盲童学校正式成立。明道盲童女校的创办历程与灵光盲童学校成立缘由不同。该校的创办人是传教士司蒂芬,其隶属于英国圣公会女部所属的“印度妇女传教会”。办校是因为一个加拿大女士收养了教会的盲女婴,而后,这名女士资助教会办盲女收养机构。是年,碰巧有12名被弃养的盲女央求教会收留,机缘巧合下明道盲童女校建立起来了。学校移址多次,1903年学校在福州仓山梅坞建校舍,1905年在南台设立学校地址,1922年迁往施埔。建校之初,学校面临着内忧外患:学校内缺乏盲人教育的专业师资人员;外要面对中国民众对西方传教士的敌意与质疑。最终在传教士的耐心教育下,民众才对教会特殊教育学校的态度有所改观,甚至当地士绅还会对学校有所资助。 (二)逐步平稳发展时期(1920—1944年) 1920年—1944年为灵光盲童学校和明道盲童女校的发展期,期间有些小波折,但皆能逐步平稳发展。到1920年,灵光盲童学校逐步完善,己设置幼稚园,及初级、高级小学各部。1929年夏天,学校迁入新校舍,设备更加周全,办学规模也逐渐扩大,并增设特种中学4年(小学6年)。课程种类多,还包括党义、符号、常识等科目。课程设置也颇为完备。课外活动开设了体育,组织铜乐队等。盲校还注重培养盲童的生活能力,开办学生实习工场如席科、竹科、棕科等五科。因开支不足,学校力求学生生活自立,校内建有养鸡场、菜园,自给自足。1922年,英国人黄淑玉接任明道盲童女校校长,在仓山施埔扩建校舍,学校规模也逐步扩大。其学制大致同灵光盲校相似,设幼稚园,及初级、高级小学各部,幼稚园2年、小学6年。课程设置也颇为丰富,有语文、英语、珠算、钢琴、体育等。民国20年,即1931年,上海教会特殊教育发展较为成熟,出版了供盲人使用的盲文课本。由此契机,明道的学生也开始学习华语普通话盲文。民国37年,即1948年又增设初中班,学习汉语、历史等文科课程。学校分为学习部和织工部两个部门,学习部的盲童半工半读。因社会对盲童的看法并未完全改观,所以毕业了的盲童就业状况仍然困难,大多只能在学校的织工部从事全日工作。 (三)两校合并改组时期(1944—1951年) 1944年圣公会委任华人李孟雄为灵光盲童学校校长。第二年明道、灵光两盲校开始合并改组,并成立灵光明道联校校董会,由李孟雄兼任校长,一直到1951年学校由福州市救济分会接办。1951年,灵光盲童学校和明道盲童女校正式完成合并改组任务,合并后的学校改为福州盲人福利院附属盲人学校。1954年又改为福州盲童学校。1979年与福州市聋哑学校合并,并改名为福州市盲聋哑学校。1995年最终定名为“福州市盲校”。 二、教会管辖的福州盲校课程设置与毕业状况 (一)宗教课程 无论是在普通教会学校还是教会特殊学校,其皆隶属于教会管辖,因而宗教课程是主要课程,占有很大的比例。1922年,教会对其管辖的特殊教育学校列出一系列宗教课程教材,教材均来自《圣经》等宗教典籍。大英圣公会甚至为了便于盲童学习圣经,还向学校提供了用“布莱叶盲文法”印刷的圣经教义。教会特殊教育学校仍同普通教会教育一样,都是以传教为宗旨的。在“收回教育权运动”和“非基督教运动”的冲击下,其他教会宗教课程萎缩,而灵光与明道两所特殊教育学校仍坚持以宗教课程为主。尽管学校在多次运动压力下不得再将宗教课程设置为必修课,但却以开设形式多样的宗教选修课来吸引学生,企图间接达到“传教”目的。灵光和明道盲童因入学后传教士的温暖感召与宗教课程的引导,产生了极为虔诚的宗教信仰,大部分人都成为基督徒。据统计,1929年时,灵光师生与在校工作人员共有62人,基督徒就有44个。明道创校时收养的12名女盲童中的大部分成了基督徒。从以宗教为主的课程设置与影响结果看出,灵光与明道两所学校宗教氛围极为浓烈。 (二)基础文化课程 灵光与明道虽为盲校,但其基础文化课程设置却也不失偏颇。初级小学课程有初等国语、注音、算术等;高等小学加设历史、地理、英文等科目。1929年起,增设特种中学,学制4年(小学6年)。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又增加了党义、符号、常识等科目。起初灵光盲童学校基础文化教学用书为学生手制,到20世纪20年代末,台湾某同道赠送一套盲字印刷机,这对盲童接受基础文化教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盲童也并未因其自身缺陷而使文化课程学习落后于常人。不少学生毕业后也以其学到的基础文化课程服务于本校。例如1902年入校的一名学生凭其娴熟的英语知识留校当英文教员,其打字口述英语精确度极高。 (三)职业谋生工艺课程 长期以来,盲哑人一直被视为“废人”,大家普遍认为他们非但不能为社会生利,反而成为分利之人,成为社会的负担。1914年一份调查报告指出:不少教会特殊教育学校“,即盲校,惟规模皆甚狭小,成绩未能昭著,大半皆以传教为宗旨,而工艺一门,不甚注意,盲童依然不能自谋生理。”然而灵光与明道两所盲校却在早期就已关注学生的习艺谋生能力,设置谋生职业工艺课程,半天工作半天读书。灵光盲校开办的习艺谋生工艺课程内容颇为丰富,包括席科、竹科、棕科等五科内容。1929年学校又将制席部扩建成为工艺部,拓展了学生的手工制作产品与能力,除了制作席子外,还增加了遮阳帘、篮筐等。其制作的工艺品多次获奖,扬名国内外。其名声之大甚至获得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主席的赞赏,称其为全国盲校之冠。当时的教会也推崇其办学经验,号召全国其他教会特殊教育学校向其学习。从学生学习中可以看出灵光学校盲童精湛的制作技艺,学校开设的职业谋生工艺课程非常成功。因明道盲童女校学生皆为女生,学校在设置谋生技艺课程上更偏向家政方向。学生从小就要学习布置住宅、洗碗、洗衣等家务。从高小起,学生开始学习手工艺,主要包括织布、织带和编织毛衣等等。明道盲童女校还创办了工厂,为小学毕业生提供工作。 (四)音乐课程 《阴符经》中有记载:“瞽者善听,聋者善观。”《周礼•春官•宗伯》记载:“其无目,无所赌见,则心不移于音声。顾不使有目者为之也。”《淮南子•说林训》也有记载:“瞽无目而耳不可以塞,精于聪也。”。古人早已意识到盲人虽目不能视,但听觉敏锐、富有音乐天赋。因此,从古至今,音乐教育始终贯穿于盲人教育过程。灵光与明道两所盲校也不例外,皆有开设音乐课程,但男女生所学乐器不同,男盲童学铜管乐,女盲童学钢琴。灵光盲校的铜乐队与明道盲校歌唱团的音乐演出脍炙人口,《福州市志》中有记载,1917年—1919年,灵光学校盲童乐队不仅在国内多地巡演,而且还到英国表演,甚至得到英国女王的接见。因两所特殊教育学校属于教会学校,因此,音乐课程内容也是以宗教音乐为主。明道盲校学生还是福州不少教堂唱诗班的钢琴手。音乐课程的设置丰富了盲童的精神世界,让精神有了归属感。 三、教会特殊教育学校的历史贡献与局限性 回首19世纪—20世纪福建省众多的教会特殊教育学校,灵光和明道两所盲校是最具有代表性与典型性的。从对灵光与明道盲校的研究中就可窥探到福建省盲校的发展与特点。教会特殊教育学校具有双重性质,既是教会学校,又是特殊教育学校。在评价教会特殊教育时,应当将其与普通教会学校区别对待,从历史的角度,客观公正地看待教会特殊教育学校。 (一)教会特殊教育学校的历史贡献 在教会特殊教育开展之前,我国的特殊教育几乎一片空白,基本忽略了盲童接受教育的权利。不得不承认正是传教士的博爱、公正的基督精神,打开了盲童受教育的大门。盲校的创始人及一代代承办者,以其坚强意志、吃苦耐劳的精神呵护盲童,为盲童黑暗的世界带来一丝色彩与光芒。教会引进并加以改造的盲人识字方法、谋生职业教育、音乐课程等为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职业谋生工艺课程不仅培养了盲童自力更生的能力,使其能凭自身技艺在世上生存,而且也为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提供了资金。教会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模式、建校理念等为现代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与经验。从灵光与明道两所盲校各自创立、发展,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教会特殊教育学校逐渐被政府和相关部门所接管,两校合并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当今的福州市盲校不仅继承了灵光与明道盲校积极先进的一面,而且在时代推动下有了新的发展理念与运行轨道,为特殊教育谱写了新的篇章。 (二)教会特殊教育学校的局限性 1.灵光与明道盲校的创办人并非特殊教育专业人士,只是或因个人善心,或因机缘巧合而创校。早期在华创办盲人学校的传教士大多缺乏系统的盲教理论指导,限制了盲校的科学发展。 2.因其早期具有教会学校性质,处于教会管辖,因此,盲校的宗教色彩浓烈。尽管受到“收回教育权运动”与“非基督教运动”冲击,但其仍依附于教育以期达到传教的目的。直至1944年起,宗教教育才退出历史的舞台。 3.尽管称为学校,但教会特殊教育学校有极为明显的特色,即:慈善救助。身体残缺的可怜盲童皆能进入灵光或者明道盲校。既然是慈善救助,那么首要任务就是保证接收的盲童能够生存,继而谋生。这就使得特殊教育学校忽略了教学质量,忽略了盲童心灵真正渴求。当然,在19世纪初那个年代背景下,中国教会特殊学校的局限性大多是无法避免的,今天在看到其局限性的同时,更多的应该是看到创办者和历任承办者对我国特殊教育的历史贡献。 作者:黄靖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特殊教育论文:特殊教育律动教师职业素质建设 [摘要] 文章从特殊教育及律动教学的概念入手,阐述了特殊教育律动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和内涵,分析了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律动教师的职业素质现状,从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校本培训与自身发展并重的角度提出了提升律动教师职业素质及内涵建设的途径。 [关键词] 特殊教育;律动教育;教师职业素养 在新时代下,尤其是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律动教育作为特殊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提升律动教师的职业素质,加强内涵建设,不仅能够提升律动教学的效果,而且能够帮助特殊儿童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对特殊儿童的成长有积极的影响。 一、特殊教育及律动教学的概念 特殊教育是指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模式和教学设备等多方面做出针对特殊儿童的修改、设计与编排,以适应特殊儿童的学习习惯、目的与要求,最大限度地满足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取技能,完善人格,最终适应社会,成长为有用之才。特殊教育在我国起步时间较短,在实践方面取得的成果不多。大力发展特殊教育,提升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素质,加强特殊教育教师的内涵建设,对提升我国特殊教育水平有着重大意义,将有更多的儿童从中获益。律动教学是指系统地、有计划地组织特殊儿童开展律动教学活动,以矫正或补偿特殊儿童的身体或心理的缺陷,促进特殊儿童身体和心理各方面实现健康的、全面的发展。律动教学的主要教学活动有舞蹈、基本体操、音乐和游戏等,能够让特殊儿童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体验情感,培养素质。教师作为律动教学的主要实施者和引导者,其职业素质决定了律动教学的效果。高素质的律动教师是特殊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是推动特殊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特殊教育律动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及内涵 1.渊博的知识。作为一名律动教师,需要具备渊博的知识,不仅包括专业知识,还应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美学和社会学等相关知识。律动教师应保持时刻学习的态度,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使自己在学生面前有威望,得到学生的认可。特殊儿童不同于普通儿童,大多数在生理或心理上有缺陷,需要律动教师在教授知识、传授技能时有更多的激励、鼓舞。这就对律动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律动教师拥有广博的知识,能够引导学生发展具体和抽象思维,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对特殊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2.正确的动作示范。作为一名律动教师,正确的动作示范能力对律动教学非常重要。正确的动作示范将教师的知识、技能与身体相融合,直观地展现教师的职业技能,是衡量律动教师职业素质的重要因素。正确的动作示范能够提高律动教学效果,律动教师以正确的动作示范和富有感染力的表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觉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一名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是面对特殊儿童的律动教师。特殊儿童在身体或心理上有一些缺陷,在学习知识与掌握技能等方面比正常儿童慢,这就更加需要律动教师以耐心、热心、积极的心态教育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让律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耐心的态度教育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当学生犯错时,以鼓励取代批评,以包容的心态进行日常教学活动。这样特殊儿童才能够在一个包容、积极、乐观、向上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对他们的未来大有益处。 4.科学的教学管理能力。科学的教学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作为一名律动教师,需要具备高水平的教学组织能力,有效掌控课堂,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科学的教学管理能力能够让律动教师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进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有所收获。尤其是面对特殊儿童,他们的接受能力差,学习效率低,更考验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当学生认真学习时,教师应当及时表扬,对影响课堂纪律和教学进度的学生,教师应当与学生一起,找出原因并帮助其改正。 三、特殊教育律动教师职业素质现状 1.职业感不够强烈。职业感是教师最根本的素质,是指教师对事业拥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作为一名特殊教育教师,在热爱教育事业的同时,更应有为特殊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敬业精神。强烈的职业感能够让教师更加热爱教育事业,也更容易从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特殊儿童的缺陷和障碍使其更加需要教师的关爱和教育,成功的教育能够帮助特殊儿童正视自己的缺陷或障碍,更好地适应自身与社会,教师也能够发现职业的意义与价值。与普通教育相比,特殊教育是一项艰辛的工作,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职业感,才能更好地胜任这份工作。目前,特殊教育律动教师的职业感并不十分强烈,大部分教师只是将其视为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工作动力主要来自于生存需要,只有少部分人认为工作能够体现自身价值。大多数特殊教育教师认为假期长、压力小,或者没有更好的选择,迫不得已才选择这份工作。由此可知,律动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不高,缺少职业理想,职业感不强烈。 2.专业知识相对不足。特殊教育对专业知识要求比较高,教师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教育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还需要具备特殊教育知识。目前,大多数特殊教育律动教师的教学实践水平较高,能够掌握相关教学技能,完成日常教学活动,但专业知识相对不足,主要体现在特殊教育理念和特殊教育专业知识方面,尤其是科研能力较差。一部分特殊教师没有学习过特殊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入职后的专业知识培训较少,在教学工作中更是追求教学工作的熟练化,加之平时工作繁忙,没有时间阅读相关书籍。此外,有关特殊教育的课题研究成果比较少,科研层次低,律动教师参与科研的主要动力是评职称,绝大多数不会主动参与科研工作,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参与科研。 3.教学能力仍需提高。特殊教育律动教学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比较高,要求教师在掌握科学的教学理论体系后,能够因材施教、启发引导,满足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良好的律动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运用符合学生发展水平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控制课堂,有计划地完成教学目标。特殊教育律动教师应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能够根据特殊儿童的身体和心理特点,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科学的课堂设计,同时具备一定的观察力、号召力和感染力。目前,特殊教师律动教师的教学能力不是很高,律动教师的课堂设计能力和课堂组织能力相对较强,但因材施教的能力则稍显不足。这主要与特殊儿童的个人差异较大有关,律动教师的精力有限,无法根据每一个特殊儿童制定出不同的课程设计。 4.心理素质有待提升。特殊儿童作为弱势群体,在物质和精神上都没有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应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促进教学活动,提高自身的律动教学能力。例如,沟通感悟能力,通过多种手段与特殊儿童进行沟通;交际能力,争取学校和社会的支持;合作精神,与家长、同事和学校领导之间进行合作;心理承受能力,积极应对高强度的工作。律动教师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特殊儿童的素质状况,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律动教师的总体心理素质较强,但是面对特殊儿童,需要具备更强的心理素质,以满足特殊儿童的发展。 四、特殊教育律动教师职业素养及内涵建设的途径 1.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要加强律动教师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促进律动教师的职业素养及内涵建设。教师职业素养建设需要经过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使教师在上岗之前掌握相应的教育知识与理念,入职之后通过在职教育转变角色,增强职业感,强化知识,提高教学技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特殊教育律动教师。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构建完整的特殊教育教师培养体系,有利于提高律动教师的职业素养,促进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 2.运用专业语言艺术及手势语。律动教师的教学活动通常会涉及学生的形体和动作训练,教师应运用专业语言艺术及手势语,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语言艺术包括口头表达能力、手势表达能力和肢体语言表现力,专业的语言艺术能够使教师更好地讲解知识、表达意思、传递感情。在律动教学的动作教学中,主要涉及动作的构成、动作的要点和难点、实施方法和手段,律动教师需要实现口语、手势语和肢体语言的相互配合,准确表达意思,生动形象地展示动作。专业的语言艺术能够增加学生对教学的兴趣,启发他们的思考,激发他们的潜能,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3.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特殊教育律动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应当积极学习特殊教育理论知识,并切实运用到日常教学实践活动中。理论知识是指导律动教师教学实践活动的准则,律动教师应当学习先进的特殊教育理论知识,了解特殊儿童的学习需求,运用符合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成为特殊儿童的知识传授者、技能培养者、道德培育者和良师益友,提高教学质量,促进特殊儿童的成长与发展。 4.校本培训与自我发展并重。特殊学校应当积极开展校本培训,结合校内外的各种优势资源,结合教学实际,促进律动教师的职业素质培养和内涵建设。同时,律动教师应当注重自身发展,以积极的态度提升自我素质,自觉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律动教师可以通过校本培训、在职研修、与他人沟通合作、教学反思等途径,提高个人职业素养。特殊儿童在身体和心理上有缺陷或障碍,他们理应受到更好的教育和更多的关注。律动教师作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中的一员,其职业素质和内涵建设直接关系到特殊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应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以及学校层面和教师个人的重视,采取多种途径加强教师职业素质和内涵建设,从而推动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 作者:彭琳 单位: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艺术学院 特殊教育论文:特殊教育后勤管理服务意识思考 摘要: 随着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与壮大,我们应多思考师范院校后勤管理中的服务意识。特殊教育师范院校与普通师范院校有着较大的差异,故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建立全新的管理理念,进行全面的改革,形成一套适合特殊师范院校的管理模式。要想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管理体系,后勤管理部门的工作是重中之重,应从后勤部门的服务意识抓起,从小事做起,努力做好后勤服务的本职工作。本文首先介绍了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后勤管理的现状,其次讲述了后勤管理服务意识的薄弱环节,最后围绕“服务群体”来介绍如何加强后勤的服务工作及如何提高服务意识,最后本文笔者谈一些浅见。 关键词: 特殊教育;师范院校;后勤管理;服务意识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后勤管理中需面对的服务群体主要有:师范生(为全国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特殊班和随班就读班以及残联、康复中心等机构培养教师和相关专业人才)、聋人大学生、肢体残疾(小儿麻痹症)、广大教职员工等。因其服务的群体特殊性,对于整个院校的饮食、零星修缮、医疗、校园建设、教育科研等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作为特殊教育师范院校的后勤管理部门,应与时俱进,结合现实进行适当的改革,提高相关人员的服务意识。为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思考: 一、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后勤管理的现状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式的需要,许多高校引入后勤服务社会工作体制,特别是对于我国的特殊教育师范院校,后勤管理是保障特殊教育师范院校正常教学的重要保障,随着社会体制与特殊教育师范院校的不断改革,我们也应唤起特殊师范院校后勤管理工作的服务意识,传统的后勤管理人员大多数处于被动阶段,总是一种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状态,没有较强的忧患意识及服务意识。因我院服务的人群为师范生、(为全国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特殊班和随班就读班以及残联、康复中心等机构培养教师和相关专业人才)、聋人大学生、肢体残疾(小儿麻痹症)、广大教职员工等,所以需要负责的工作范围广。随着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的事业发展,后勤管理的工作内容不断的增加,后勤工作也逐步展露出破绽,不能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和期盼。现如今,后勤工作主要为维修改造、水电保障、校园环境建设、绿化、饮食、医疗、为教育教学科研提供服务保障支撑,如何为一线师生服务、为教育教学服务等。后勤管理人员服务意识相对薄弱,没有从根本上认真考虑过自己的职业性质,责任感需增强,没有意识自己服务的为特殊学生,且管理人员不专业,在医疗、饮食、教育等方面未能很具相应的特殊学生要求进行管理,这必然会影响后勤管理工作的效率与效果,影响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后勤管理服务意识的薄弱环节 对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的后勤管理工作是对特殊学生的缺陷进行补偿并给予支持,并不是站在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上来对待,目前我院后勤管理人员服务意识相对薄弱,缺乏爱心、责任心,且没有对特殊学生管理服务的完整妥当体系,部分管理人员没能保证自己的心态,不能很好的理解并胜任此项工作。后勤管理服务意识不强,缺乏责任心,主动服务群体的意识薄弱。后勤管理工作服务意识不强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1)校园内部零星修缮不及时,主动服务的意识不够,后勤管理人员应根据服务的人群来确定工作的性质及内容,部分学生为肢体残疾或患有小儿麻痹等行动不便的缺陷,后勤管理人员并未认识到其服务人群的不便性,服务意识不强,得过且过,没有设身处地的为特殊学生着想,缺乏责任心。(2)水电保障,作为老校区,平时的水电应急保障工作应尽量放在首位,过少考虑停电停水对残障大学生带来了不便。(3)饮食,因后勤服务的群体有较多的残障大学生,对于患有残疾的特殊大学生,饮食也需要特殊对待,如部分学生不能过多摄入糖类,应多准备饮食清淡、维生素含量价高的食物,所以在饮食方面应全方面考虑。(4)精细化管理缺乏。后勤管理人员服务意识薄弱,缺乏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系统性、细致性。 三、对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后勤管理中服务意识的思考 1.更新服务观念,强化自身素质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后勤管理部门在学校中虽然只是众多部门中的一个,但是工作内容多,琐碎繁重,若没有较高的服务理念及相应的先进管理理念,很难使后勤工作做到最好。根据后勤所服务的特殊人群建立服务体系,首先确定管理部门的核心服务思想:“以残障大学生为中心,切身服务,主动服务”,如小儿麻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弛缓性瘫痪、肌张力消退,很难自主运动,肢体缺损,身为后勤管理人员,工作的内容大多数与特殊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应保持一个博爱的心,将特殊学生看作自己的孩子,工作认真,多为特殊学生考虑,因其与正常学生不一样,更是需要管理人员的爱护与帮助,更新传统的“被动型”服务理念,转变为“主动性”服务;如聋人大学生,我们在服务的过程中,就应该加强自身的手语学习;多交流,多沟通,作为特殊教育师范院校的后勤管理人员,因其服务群体的特殊性,更需要强化后勤人员的自身素质,首先前提是必须要有爱心,其次加强自身业务能力,掌握服务技术与理念,以“服务的特殊群体”为中心,一心多为特殊群体考虑,这样才能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将服务意识提高。 2.坚持正确服务方向,提高管理效能 提高学校教育的教学质量是每一个学校的宗旨,特殊教育师范院校也不例外,来到南京特殊师范学院的学生也是怀揣着一颗学习知识的梦想,渴望得到知识,今后在社会中能够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奉献一份爱。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的各个部门为了帮助特殊学生完成梦想,更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爱心与服务精神,其中后勤部门的工作对学生的生活及学校都有着较大的影响。要想完成学生的梦想,后勤部门不许摒弃那种将自身远离学生教学工作之外。不应在觉得后勤只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仅此而已,应意识到后勤部门服务于教学部门是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及学习质量的重要改革之一。后勤部门管理着学校的饮食、修缮、医疗等,这不仅仅是管理学校的基础保障这么简单,对于残障大学生而言,因其自身的缺陷不能与正常孩子一样去生活去学习,因此在后勤部门服务过程中,能够多从残障大学生心理考虑,为他们提供便利,使孩子感觉在自己的家里学习一样,没有被人歧视、蔑视的感觉,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中。在日常的后勤管理中,后勤所承担的工作内容较多,几乎除了教育教学其他均涉及后勤管理和服务。因此,后勤管理的模式是保障后勤工作的重要部分之一。在后勤管理服务模式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我们应把服务、管理、协调、配合、育人有机的结合,不再是传统的被动、消极服务,在服务的同时根据制定服务体系,有条不紊的工作,加强管理,主动服务,充分发挥后勤各个部门的管理,服务职能、带着创造精神做好后勤负责的内容,促进特殊教育师范院校教育的不断发展。 3.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提高特殊教 育师范院校后勤管理人员的待遇因服务于特殊师范院校的学生,服务群体特殊,工作内容较多,故需要负责及管理的内容与普通后勤管理人员要复杂,工作更为艰辛,特殊教育师范院校应重视此后勤部门工作的重要性及烦琐性,秉着公正、公开、公平的态度对待后勤部门员工,可适当提高后勤管理人员的待遇,给予较为合理的薪资,如此一来,既能保证后勤部门工作的积极性又能安抚员工,使其能够更加积极的服务于学生。 4.树立后勤工作的服务意识 树立后勤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就是要从根本上给学生及工作人员带来帮助,必须面对全体师生,后勤服务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每个工作及学习的人员,在校园的零星修缮、维修改造、水电保障、校园环境建设、绿化、饮食、医疗等方面服务均要以全体师生为中心,且在进行工作时,要与师生进行沟通,多征求广大残障大学生的意见,想师生之所想,急师生之所急,帮师生之所需。要树立较强的服务意识,全体员工需有积极性,全方面的为师生服务。 5.加强后勤管理工作的主要措施 针对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后勤职工的实际及心理特点,我们可定期开展关于服务意识的思想教育讲座,加强服务意识,提高后勤工作者的思想素质及道德品质,使后勤员工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大意义,是为特殊教育这项崇高的事业在服务,是为社会在做贡献;其次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在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更要在管理育人方面下功夫,对服务实行承诺制,有规划的完成工作,在提高服务意识的同时,高效完成工作任务。 6.心怀博爱,主动服务 后勤管理中的服务意识是贯穿整个教育的中心思想,服务的中心为人,管理的主体为人,故人是提高服务意识的第一要素,在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的后勤管理中,人既是接受管理的客体,又是承担管理、提高服务的主体,身为特殊院校后勤管理部门人员,心怀博爱是主体,若他们能够给予师生优质、高效的服务,那么他们也会得到全校师生的赞赏、配合及欣慰。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的学生将来大多从事和特殊教育相关联的工作,其中有部分的残障大学生,若他们能得到后勤部门给予的主动服务、关爱、关心,会感到格外的感动与欢喜,使其能够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将来能够更好的为特殊教育和残疾人事业服务,作为后勤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也会充满激情,能够更加积极的服务于师生,服务于特殊教育这项事业。无论是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后勤部门或是学生主体,都需要有一颗博爱的心,身在这个社会,我们要学会适应与不同人群一起生活、学习、融合,特别是对待残障大学生,他们身残志坚,怀揣着与别人同样的梦想,身为从事特殊教育院校的后勤管理人员更应认识到这点,以心对心,提高服务意识,主动服务。 四、小结 特殊教育师范院校后勤管理工作是整个管理育人工作的主体,教育工作离不开后勤工作,后勤管理部门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加强服务意识,真正的把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融为一体,为教育教学、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促进特殊教育和残疾人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作者:吴兴 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特殊教育论文:特殊教育美术教学作用 摘要: 特殊教育体系的建立是我国人道主义发展的重要标志,对于特殊教育群体来说,美术教学十分重要。在实际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美术教学可以促使特殊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感观能力、认知能力逐步增强。随着当今社会人们道德意识的不断加强,特殊教育成为全社会关心的热点话题。内容简要分析了特殊教育中美术教学的现状,并以此为依据,说明了特殊教育中美术教学的作用。 关键词: 特殊教育;人道主义;美术教学;作用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输送人才,为了使特殊群体实现更好的人生价值,我国政府和社会大力支持特殊教育的发展。美术教育的宗旨是培养人们发现美、认知美、创造美的能力,这些能力具体表现在信息处理、语言交流、思维推理的过程中。美术教学非常有利于对人智力的开发与创造才能的培养,高素质、高能力、高文化人才的培养必然离不开美术教育。 一、特殊教育对于特殊群体的改变 许多特殊学生进入学校,是第一次离开家庭独立生活。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特殊学生从小被呵护,对独立校园生活感到不知所措。相比于正常学生,特殊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不是特别理想,加上生理的缺陷,学生的自卑感剧增,缺乏公正、客观的自我认识与评价。校园为特殊学生带来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所处环境的变化。校园生活环境相比家庭生活相对独立,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自理能力。(2)学习方式的变化。学校教育要求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3)人际交往的变化。学生在学校的人际交往环境比较复杂,特别是特殊学生,很难用正确的心态处理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活动。 二、特殊教育中美术教学的优势 1.教学活动更加生动 与其他教学活动相比,美术教学活动更加形象、生动。例如,对于聋哑学生来讲,由于其听力与表达能力受到生理缺陷的限制,视觉感知就成为聋哑学生感知世界的主要手段;而美术教学正是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向学生输送知识,非常有利于聋哑儿童吸收知识。除此之外,美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利用图画的形式与教师和同学的交流能力,间接加强了其沟通能力。 2.教学活动更具团队性 相当一部分特殊学生性格比较孤僻,不愿参加集体活动,而美术教学活动正好能改变这一点。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手工制作的过程中,可以提升特殊学生与正常学生之间配合的默契程度。不仅如此,美术教学也是特殊学生展现自身魅力的平台,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特殊学生有更多机会展示自身能力,包括绘画能力、动手能力、想象能力等,使特殊学生在班级活动中找到存在价值。 3.美术教育以学生为中心 由于特殊教育的特殊性,美术教学实践中更应将学生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教师等相关教育工作者应更加重视特殊学生的心理情绪和状况。例如,在实际的美术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改变学生座位,让学生采取围圈的形式,分散坐在教师周围,以此拉近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距离。在必要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角色互换的方式,让学生站在中间与大家交流关于美术的知识。同时,教师要善于发现特殊学生的优秀作业作品,并提出表扬,增强特殊学生关于美术学习的自信心。 4.美术教学题材源于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艺术高于生活。美术教育与专业性比较强的文化课不同,特殊教育中的美术教学活动主题应锁定在学生的日常生活范围内,而不是艺术成分较高的名作或是令人费解的大师作品。切合实际的生活素材可以为特殊学生带来感同身受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加强特殊学生对生活的认知和感受。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的事物,然后让学生尝试画出这些事物,并说出它们的使用功能。长此以往,通过这样反复的练习,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对于特殊学生自理能力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帮助。更为重要的是源于生活的题材,可以引导特殊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积极接受生活中的正能量,这也是对特殊教育更深层次的理解。 三、美术教学在特殊教育中的作用 1.有利于提高特殊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 在教师引导学生绘画的过程中,会特别强调作品整体的观赏性。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整体优于部分存在,整体的发展决定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以及存在的意义。特殊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从观察能力到绘画手法都要求整体性,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从宏观思考问题的习惯。作为教师来讲,在教学素描时,要引导学生学会用明暗调子来塑造作品形象的方法,在色彩写生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色彩搭配来塑造作品整体形象的方法。对于没有经历过专业美术培训的特殊学生来讲,观察的形、色都是孤立的,对于作品的理解也是从局部开始的。然而在素面和色彩写生课中,美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全方位地观察作品中的形形色色,以寻得对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美术教学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手、眼、脑相互协调的过程,从更深的角度来说,美术的全方位教学也是在特殊学生的潜意识里输入整体重要性的过程。 2.有利于培养特殊学生的认知能力 人类的各项能力是一个整体,在发挥的过程中相互配合,在眼睛观察的过程中包含大脑对事物的思考,在鼻子闻味道的时候,配合着味觉的感知能力。人类大脑思维的过程是运用储存在记忆中的处理经验,对获得的信息、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比较的过程。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学会运用大脑对信息的分析、综合功能。例如,特殊学生通过透视知识来理解和学习结构素描,这就是大脑分析能力的应用,在学生的大脑中将各个结构的组合想象成完美的画面,就是大脑概括能力的运用。比较是特殊学生在绘画过程中使用色彩的基本依据,通过对不同色彩的比较找出最适合作品创作的色彩搭配方案。特殊学生获取的信息资源有限,所以如何在有限的信息中获得更多的价值非常重要,美术教学通过对学生大脑分析信息、比较信息、综合信心能力的培养,能直接提升特殊学生对事物、对生活、对世界的认知能力,进而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3.有利于培养特殊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创造能力是特殊学生发散性思维与聚合性思维结合的优质产物。散发性思维指的是主体从各种设想出发,尝试使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聚合性思维是根据已存在的处理经验与技巧解决问题的思维。特殊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写实色彩课、装饰色彩课、结构素描课等会对学生的思维提出不同的要求。其中,学生在色彩写实的过程中,要有非常良好的客观观察能力,并根据观察到的事物进行写真。在色彩装饰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尝试用不同的色彩搭配方案装饰作品。这种学习的过程,促使特殊学生的思维角度得到了扩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散发性思维能力。学生在学会了各种观察方法和绘画思路之后,就会从中寻求适合自己绘画风格的绘画手法,这就是聚散性思维具体应用的具体表现。在各种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各种作品进行观察,激发学生各种思维潜力,从而在极大程度上改变和扩充特殊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特殊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尝试利用这些思维来解决问题,想象力、创造力大大提高。大部分特殊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求知欲望较强、想象力比较丰富的年龄,一线美术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利用美术教学的独特优势,将他们的思想引向自然、引向生活、引向艺术,让他们全方位地感受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鼓励特殊学生把实践知识应用到作品创作中去,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4.有利于增强特殊学生的自信心 在长期的美术学习过程中,特殊学生的勇气和思维都会得到积极的锻炼。特殊学生会逐渐发现自己可以独立理解和解决一些复杂的美术问题,发现自己的理解能力原来这么出色。一部分特殊学生的家庭条件不是特别理想,通过与其他学生生活条件进行对比之后更加自卑,通过长期的美术学习以及老师对创作作品的肯定,性格也会慢慢开朗起来。从课堂上的教育学到艺术的实践运用,只有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艺术创造精神,才能证明艺术面前任何人都是平等的,艺术的伟大正在于此。对于学校和相关机构来说,可以开展各种美术活动,让学生感受艺术魅力的同时,可以从艺术中寻求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结: 毫无疑问,艺术是伟大的,而真正伟大的艺术面前人和人之间没有任何区别。在特殊教育中应用美术教学的特有优势,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认知能力等,更主要的是,学生可以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感受源于生活、社会、国家的关怀,将来以感恩的心回报社会,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作者:杨丽媛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滨海特殊教育学校 特殊教育论文:特殊教育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摘要】 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重要教育环节,语文教学是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介绍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 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语文是人文性的课程,本身具有诗性特质,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将德育教育工作充分融入到其中,让德育教育成为语文教学的灵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受到优质的德育教育,统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提高自身道德品质和人文素质。 一、在教学的内容中融入德育教育 语文教材中包含了多种多样形式的文学素材,如小说、散文和诗歌等,其素材的内容也是丰富多样的,有美丽的自然景象、开动脑筋的寓言故事、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热爱祖国和共产党、生活中的科学、团结互助等内容,是一本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并且蕴含了较多的德育教学素材。教师在进行语文科目的课堂教学时可以通过对这些素材的运用,将德育教育融入其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例如在进行《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的讲解时,要从文章的内容着手,国王要根据孩子种花的成绩来选定下一任的国王,到了规定的期限每个孩子都捧着开出漂亮花朵的花盆聚集到王宫,只有一个孩子捧了一个空空如也的花盆,他诚实地告诉国王他并没有种出花朵,然而因为他的诚实被国王选中为王位的继承者,因为国王所发放的种子都是被煮过的不可能开出花来。通过这个关于诚实的故事对学生进行德育思想的传达,引导学生要拥有诚实的美好品德,只有诚实的人才能够立足于社会,才能够被赏识和重用。在讲解《吃水不忘挖井人》时,要围绕亲自动手为乡亲挖水井和百姓最后在井边立石碑纪念的行为展开讲解,通过对的刻画和描写体现出对人民的关心与体恤,最后民众通过石碑来表达对的深深热爱和感激之情,激发出学生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拥护之情。 二、在课内外实践中融入德育教育 1.通过朗诵进行言传身教。 在特殊教育学校当中有一部分的听力障碍学生,这些学生的发音并不标准,其听力的补偿程度也各不相同,即便如此,语文课堂中的朗读教学仍然十分重要,文章作者在文章中所蕴含的情感不全部是显性的,也有深层次的情感表达,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进去对深层次的情感进行感悟,与作者形成情感共鸣,感悟当中蕴含的道理。再举《吃水不忘打井人》的例子,在进行有感情朗读的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对重点语句的朗读和感悟,如“解放以后,沙洲坝人民在井旁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学生在进行情感带入的朗读时,会深深体会到沙洲坝群众对的感激之情,用最朴实的方式表达出了对的热爱和怀念,或是朗读“在挖井的日子里……沙洲坝的人民终于喝上了清澈甘甜的井水。群众激动地说:‘我们从来没有喝过这么甜的水,真是我们的大恩人哪!’”这一小段,在朗读的过程中能够深刻体会到人们喝到清澈的井水那一刻的激动与感慨之情,让学生从中领悟的沙洲坝人民真挚朴实、不忘感恩的道德品质。 2.通过课外活动进行德育教育。 在进行语文科目的教学时要充分开展课外的实践活动,学生的日常活动和行为能够将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德育修养充分反映出来,教师可以将课堂的教学内容作为依据,设计一系列的课堂外的实践活动,将德育教育工作融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当中。例如在讲解《玩具柜台前的孩子》之后,可以开展一个主题“助人为乐”的活动,要求班级内的学生每天都帮助他人,利用早间自习的几分钟时间让学生将自己的助人为乐事迹分享出来,并在活动结束后开办相应主题的班会,对在活动中表现较好的学生进行表彰,通过开展此类活动,让学生养成助人为乐、团结他人的优良品质。 三、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德育教育 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经常会用到多媒体设备进行辅助教学,多媒体设备已经成为语文课堂的必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有着更为重要的存在意义。听力障碍的学生无法通过声音感知外界,其社会经验会因此大打折扣,而多媒体设备可以将知识以更加丰富的画面展示出来,能够激起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设备教学的同时也可以将德育教育融入其中。在讲解《美丽的小兴安岭》时,可以先向学生展示小兴安岭四季的景色,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小兴安岭美丽的四季景象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再通过对课文的阅读感受作者对小兴安岭美景的热爱,引导学生要热爱和保护我们美丽的自然生态环境。 四、结语 德育教育的工作应当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当中逐渐渗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将德育工作充分融入到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活动当中,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充分利用教材的内容、课堂内外的活动和多媒体辅助设备进行德育教育工作。 作者:阿依仙木•麻木提 单位:新疆哈密五堡中心小学 特殊教育论文:语文课堂特殊教育合作学习研究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特殊教育也受到更多的关注,为帮助身心存在障碍的孩子能够更有效的学习,语文教学模式也得到了更多的改进和完善。其中合作学习模式在特殊教育下语文课堂中的应用使得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更好的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 一、合作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特殊教育的学生在知识的学习方面比其他同龄孩子要更困难,并且思维发展也较慢,教师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帮助学生更好的提高自己,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更好的学习语文知识。合作学习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的教学活动中,并且能够让学生相互之间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学习,同时也给学生创造了更多表现自己的机会。并且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分享彼此的生活阅历、学习经验等,并且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的发现自身存在的缺点,从而得到及时的完善。并且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能够丰富学生的见识,促进学生更有效的积累知识,并且合作的过程中学生能相互补充,有利于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等限制,让学生能够对问题有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同时通过合作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形象能力,帮助学生更加全面的思考,让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教师在教学中采取合作学习模式时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二、合作学习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且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合作学习模式能够促进语文课堂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并且能够很好的约束一些自控能力差的学生,形成积极活跃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更加有效的学习。同时良好的课堂气氛能够让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良性互动,并且能够让学生更加投入到文章的学习中,充分感受文章的内涵以及作者的思想,从而更好的学习其中传达的情感和精神。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结合生活实际来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可以引用学生身边的一些生活现象,让学生对知识有很深刻的理解,引导学生更容易的吸收知识。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学会观察生活,并将其与语文知识联系起来,丰富学生的认知,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掌握更加全面的知识以及探究事物本质的方法。如在学习《要下雨了》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工合作,分别观察几种动物在下雨前的表现,并详细的记录下来,然后在课堂中小组成员进行相互补充,并派出代表描述下雨前各种小动物的反应。通过这种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之间更好的交流和学习,并且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建立起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热情。 三、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特殊教育下的孩子由于本身存在的身心问题,在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也需要教师采取更加直观有效的方式来进行,并且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采取有效的方式促进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保证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化为己用,提高自身的语文素质。并且语文是一种交流的工具,语言运用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合作学习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锻炼孩子们对语言的应用。并且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能够相互交流彼此的见解,并在交流的过程中掌握语言表达的方法,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为了向其他小组成员表达自己的看法,会更努力的琢磨自己的表达方式,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为学生日后的交际生活积累更多有用的经验。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文章中描写的父亲和“我”的相关句子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对文章中父亲的塑造的方法进行讨论,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对文章进行更准确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四、合作学习强化学生主体地位 在新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必须保证学生在课堂中在主体地位,同时引导学生更加有效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且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生活经验、思维方式等都存在差异,因此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也存在很大的偏差,而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正好能够满足语文个性化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课堂学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从而更加有效的学习。并且在合作学习中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合作形式来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表演课本剧,并分角色朗读文章,同时让学生进行一些文章的自主学习,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综合的补充,让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充分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理解,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并且让学生在小组的讨论和争议中促进学生对文章更加细致的解读,充分发挥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综上所述,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教学素质,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合作学习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更加有效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语文水平,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作者:杨琴 单位:江苏省泰州市特殊教育学校
职业教育论文:以职业教育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对策 摘要: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多,质量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缓慢,缺乏活力;办学目的不明确,技术教育不实用;师资力量薄弱;教育经费政府投入太少;专业设置不合理等。建议采取如下对策: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加强领导;政府加大经费投入;面向需求,注重实效,灵活办学;改革教育体制,加强职业教育;健全法律制度,保障快速发展;加强农村职业教育的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素质等。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人力资源;农民素质 一、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的相关理论 1.职业教育的相关理论。洛克希德等人(1980)认为,完成四年基础教育的农民劳动生产率比没受过教育的高7.4%,现代农业中教育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比在传统农业中要大得多。贾米森和莫克(1984)的研究表明,教育水平对粮食产量的影响非常显着,完成七年以上正规教育能使粮食产量增长30%以上,非正规和成人教育对增加农业产出也有积极影响。上过学的农民会更多地使用化肥,主动与农业技术机构联系,并更有可能采用新技术,因而受过教育的人比没受过教育的人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2.人力资源的相关理论。美国的经济学家丹尼森和劳工部对1948—1989年间美国经济增长源泉的估算表明,教育和知识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42%,超过物质资本37%的贡献率,若把投入生产力的贡献也加进去的话,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5%。据世界银行的报告,当前世界财富的64%是由人力资本构成的。舒尔茨认为,“经济迅速的持续增长主要依靠向农民进行特殊投资,以使他们获得必要的新技能和新知识,从而成功地实现农业的经济增长。” 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及其原因 (一)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 1.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多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农村劳动力呈逐年上升的态势。根据国家课题组的一项研究表明,到2005年底全国劳动年龄人口为84 313万,其中城镇与农村分别为24 301万与60 012万,农村占72%。由于耕地资源十分有限,每年新增农村劳动力居高不下,再加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少,结果农村劳动力总量和剩余量(约1.5亿人)持续上升。 2.农村人力资源质量低 首先,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低。2000年,城乡15~64岁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为10.2年和7.3年,相差2.9年,约50年教育历程。在8 699万文盲人口中,农村占75%。2004年,1.2亿农民工中,中专、高中、初中、小学、文盲的比重分别为5%、12%、65%、16%、2%。城市的高中、中专、大专、本科和研究生人口的比例分别是农村的4倍、17倍、56倍、282倍、323倍。其次,农村劳动力科技素质低,观念陈旧。农民专业技术水平低,2004年,1.2亿农民工未接受任何培训者占72%,受过培训者仅28%。农民相信鬼神的世界观,听天由命的人生观,知足常乐的价值观,重义轻利的伦理观,得过且过的生活观,重农轻商的生产观,温饱则止的消费观,有饭同吃的分配观,坚守故土的乡土观,多子多福的生育观等。再次,农民心理素质差,创新能力低。风险意识差使农民对人力投资的欲望降低,进而陷入“科技文化素质低—劳动生产率低—生产经营效益低—人均纯收入低—贫穷—人力资本投资少—科技文化素质低”的恶性循环。又次,农民的身体素质低。农村婴儿死亡率比全国平均高2.24%,1993—2003年农民患病应就诊而未就诊与应住院而未住院的比重分别由6.7%与24.6%变化为17.7%与22.8%。1985—1993年,农民两周患病率与慢性病患病率分别由69‰与86‰上升到128‰与131‰。最后,农民没有或极少享有社会保障。如农民工养老医保参保率仅15%和10%。据李强调查,有32.9%~36.3%的农民工出现过身无分文的现象。农民享有的社会资源质次量少。城镇居民能享受的交通、电力、电信、自来水、教育科学、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产品,农民都要靠自己买单。农民进城务工只能在体制外的传统产业、非垄断行业寻找那些没有保护的非正规职业、边缘职业、底层职业,干最累最苦最危险的活。 3.农村基层干部执政水平低 部分基层干部思想僵化,满足现状,不求发展,不愿追求和接受新知识、新方法、新经验,创业动机不足,不愿承担风险,无所作为。部分农村干部很少组织群众学习,致使群众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知之甚少。 (二)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缓慢 1.农村职业教育缺乏活力,实用技术培训力度不大。首先,农村职业教育大都是“关门办学”, 学校只注重对在校生的学历教育,缺乏成年农民的培训体系。一些学校的职业教育按普通高中的模式办学,没有职教特色,大多数职业学校仍在走重知识轻技术的老路,压缩专业基础课和技能训练时间,突出文化课程,进行应试教育,导致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不高。现阶段以理论为主的农业高等院校发展较强,而以提高技能为主的独立农村成人教育发展很弱,且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很少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其次,农村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不合理,涉农类专业落后,没有跟上新农村发展的步伐,教材编写年代久远,为农民工设置的城市需求的专业不健全,没能反映现代城市发展的需求,大多数青年无学习兴趣。 2.农村职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农村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总体水平偏低,难以适应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由于农村职业教育经费不足、渠道不畅,教师待遇过低,一些有文凭素质高的教师严重流失,从而导致师资队伍年龄老化;而且缺乏学习培训的条件,教师知识陈旧,致使教学质量严重滑坡。 3.农村职业教育不受社会重视,发展阻力大。首先,政府资金投入少,且民间投资和社会捐助的力量十分薄弱,教育部门对职业学校的管理也很松散,缺乏监督考核机制,导致这类学校自暴自弃,学生学习质量差。其次,职业教育学校毕业生社会认可度不高,学生就业率低。目前,很多职业学校面临撤并,仅河南省2003年就比2000年减少了10 193所,毕业生和在校生人数大大下降。 三、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对策 1.教育部门应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引导与监督。首先,切实提高各级领导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认识,把农村职业教育当做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现代化的重要措施来抓。其次,建立职业教育评估机制,重视职业教育实效。 2.政府须加大经费投入。一方面,政府出资改善农村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以留住人才。特别是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投入,并明确投入用途;同时政府应加大监管与协调力度,统筹资源,避免重复投资;对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投入,各级财政可设立培训专项经费,以完善培训条件。 3.面向需求,注重实效,灵活办学。一是政府继续为农民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由政府出面搞“职业学校·农户·公司”的经营方式,使职业学校与农户、市场相结合,发挥职业教育实效,同时引导农民提高农产品质量,搞规模化经营,培养其市场经济意识。二是举办培训班、印发技术资料和制作光盘,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村授课讲解,现场回答问题,培养科技示范户。 4.改革农村教育体制,加强农村职业教育。第一,明确农村教育目的,改革农村教育结构。农村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应本地经济发展的各级实用人才,因此,要改革农村教育结构,加大职业教育比重。无论是高中阶段还是义务教育阶段,都应当为农村培养实用人才。在小学阶段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内容,在中学阶段设置职业技术课程,培养适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乡土人才。高等职业教育要为农村培养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中高级人才。第二,要针对不同农村人力资源群体开展不同类型的教育。第三,专业设置上,适当扩大职业学校的自主权,使其可以根据社会需求和区域特色设置专业和课程。 5.健全法律制度,保障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基础上,建议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职业教育投资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就业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立法机制,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水平;强化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统筹管理,通过管理体制改革,促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与其他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进一步组织动员企业、行业和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发展;大力宣传职业教育和高素质劳动者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创造有利于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环境,在社会上弘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风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职业观、人生观,提高生产、服务一线劳动者特别是高级技工和技师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 6.提高办学层次,发展农村高等职业教育。整合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实行合并重组,改办五年制为主的职业技术学院。利用现有的中等职业教育资源进行五年制高职前三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和各类短期培训工作,集中适应后两年高职教育阶段“双师型”和高级教师队伍进行高职文化课、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切实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集中增设专业教学必需的教学设施和实践教学的场地,建立起有效的产、学、研结合机制。 7.加强农村职业教育的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素质。继续扩大中职教师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计划,提高教师学历层次;组织在职教师到城市对口职业技术学校任教锻炼,或到大学集中培训,提高教学水平,或到企业挂职锻炼,掌握操作技能;加强校本培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8.建立公共信息平台,加强农村职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一方面,提供职业指导、就业安置等中介服务,不断提高农村职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加强农村职校与城市特别是发达地区职校的合作,拓宽其就业出路。另一方面,扩大对口升学招生计划,特别是本科计划,增加招收中职毕业生的学校数量,以满足这类学生升大学的需求。 职业教育论文: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状况分析 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状况分析 郝新生, 任昌荣,分析制约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深层原因,加大对中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力度和措施,如进一步调整职业教育体制 ;深化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调整职业学校和专业的布局结构;实施“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 材建设规划”;积极扶持中西部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等,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 在中国教育史上, 农业中学及其他职业中学的基本统计数据, 从1958年开始到1965年停止,15年后,即 1980年才恢复统计。1980年,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三个年头,迎来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春天。这一年的10月7日,国 务院批转了教育部、 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明确提出:“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基础十 分薄弱”,“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势在必行。”据1979年统计,在中国高中阶段教育的毕业生中,普通高中毕业 生为726.5万人,而职业教育仅有中专和技校两种, 毕业生分别为18.1万人和12万人。当年高中毕业生的升学 率仅有3.8%,96.2%的高中毕业生既不能升学,又没有一技之长可以就业。1980年,中国一举出现了3314所农 业中学及职业中学,加上3069所中等专业学校、3305所技工学校,使高中阶段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达到224.2万 人。比前一年增加了22个百分点;而普通高中的在校生则降为969.8万人,比前一年下降了25个百分点。1980年 高中阶段接受职业教育的在校生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18.7%,比前一年提高了6.3个百分点。此后, 中国的职 业教育迅速发展,到1985年,高中阶段的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农业职业高中的在校生分别比1980年增长 了26.4%、9.1%和4.8倍,总人数达到415.6万人,而普通高中的在校生则比1980年减少了24.6 %,总人数为 741.1万人。 高中段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人数占高中段总学生人数的35.9%,比1980年提高了17.2个百分点。 经过“七五”、“八五”两个五年计划,到“九五”计划的第三年,即1998年,中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取得 了辉煌成就,中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中等教育结构不合理的局面,初步形 成了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培养了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和有职业技能、有 纪律的高素质劳动者,有力地改善了我国劳动力素质结构,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各行业的发展,为推 动劳动就业和稳定社会生活秩序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 据中国教育部1999年5月22日的《1998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中国职前高中阶段的各 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共有17106所,在校生达1126万人。其中,职业高中8602所,在校生454.9万人;普通中等 专业学校4109所,在校生498.1万人;技工学校4395所, 在校生173万人。普通高中1.39万所,在校生938万人 。职前高中段各类职业技术学校的在校生占职前高中段学生总人数的54.55%。 如果加上成人高中教育的人数 ,则高中段接受职业教育的在校生人数为1467.87 万人,占全国高中段教育的在校生总人数2445.5万人的60.0 2%。 80年代开始起步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一大批高等专科学校和成人高校正在进行高职 实验,一批中专也开办了高职班。1998年,全国高等专科学校和职业技术学院达432所。 高职对口招收中职校 毕业生,不仅有助于推动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而且为高等教育如何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 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服务提供了宝贵的探索。 职业教育也冲开了各级职业学校的围墙,尝试着与普通教育相融合。如初中的“3+1”、初二分流的“2+ 2”,一些普通初中和高中开设的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职业知识技能课等,推进了中国职业教育的扩大和发展 ,强化了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和社会文化功能。 中国的职业教育,在办学体制上,已经打破了由政府单一办学的格局,民办职业学校有了很大发展。1999 年上半年,中国已有1400所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各种形式的民办短期职业培训机构也在迅速发展。 1996 年4 月10 日国家教委印发的《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简称《发展规划》 )提出:“九五”期间,“职业教育以初中后为重点,实行小学后、初中后和高中后三级分流。高中阶段各类 职业学校在校生达到1275万人左右,比1995年增加335.7万人,年递增率6.3%。 全国各类高中阶段职业学校在 校生占整个高中阶段在校生的比重提高到60%左右。”到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达到2100万人”,占 整个高中阶段在校生的比重继续维持在60%左右。高等教育,“在层次结构上,重点发展高等专科层次教育, 特别是面向广大农村、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城镇第三产业的高等专科教育和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 九五”期间,各类专科教育在校生的总量要达到450万人左右。“进一步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和特点, 以 现有高校学校为基础,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岗位适应性,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用这个文件考量 1995年以来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情况,应当说基本上得到实现。文件提出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重点是高中阶段 的中等职业教育。在“九五”期间这级学校在校生发展的年递增率要达到6.3%;1995年,高中阶段中等职业学 校在校生为939.3万人,按年递增率6.3%, 1996年在校生应为998.47万人,实际上1996年在校生为1010.35万 人。按《发展规划》,1997年在校生应在1996 年计划达到的人数上再增加6.3%,为1061.37万人,实际上199 7年在校生为1089.51 万人,不但超过了《发展规划》提出的年递增率6.3%的指标, 也超过了实际发展人数的 6.3%的指标。1998年实际在校生人数虽然没有达到6.3%的年递增率,但仍然比1997年实际在校生人数增加了 36.49万人, 增长率为3.35%。 职业初中和高等职业学校的在校生人数也在稳步增长。 但是,按照《发展规划》提出的,到2000年全国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占高中阶段学生数的 比例达到60%左右,“九五”头三年的形势并不乐观。1996年、1997年和1998年的统计数字显示,中等职业教 育占高中阶段教育的招生数和在校生数的比例分别是56.8 %、56.31%、53.12%和56.27%、56.17%、54.55 %。 比例数呈下降趋势,而且比1995年招生数和在校生数比例的57.4%和56.8%下滑了0.6、1.09、4.28和0. 53、0.63、2.25个百分点。据中国教育部《199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数字,1998年普通高中 招生359.55万人,比上年增加36.94万人;在校生938万人,比上年增加87.93万人, 已经超过《发展规划》提 出的 2000年的指标。而中等职业学校共招生407.37万人,比上年减少8.48万人; 在校生人数仅为《发展规划 》提出的2000年指标的88.7%,尚缺少149万人左右。 表面上看,1995年以来,中国出现了“普高热”。由于学生及其家长对求学于普通高中的热情提高,致使 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困难,在中等教育结构的比例上徘徊不前,一些职教界人士产生了危机感。有些学者甚至撰 文认为在本世纪末中等职业教育占高中阶段教育的60%指标很难实现。有的同志提出加强政府的行政干预,硬 性规定职普招生的比例指标,以扭转职普比例结构职教下滑的趋势。 其实,“普高热”并没有影响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的增长。前文已经提到,近几年,中国 中等职教在校生人数均有所增长。只不过,普通高中招生数和在校生数的发展速度超过了中等职教,使职普比 例结构有所回落。原本一些不景气的中等职业学校、特别是一些职高和技校更加举步维艰。 社会对普高的热情不可能是无时限、无止境的上升。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时期。普高的发展 要受高校发展的影响,更要接受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制约。在国外工业发达国家,社会就业机会有30%是交给 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其余70%是由受中等教育的人来承担。中国是发展中的国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 社会就业机会绝大部分要由受过中等教育以下的人来承担。既使中国到了2010年,高等教育的入学率占社会入 学年龄人口的15%,仍然要有85%的青年人不能升入高等学校,需要通过职业培训进入社会劳动岗位。这种就 业形势将维持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对此,早在1996年9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8 条中 就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在就业前或者上岗前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的制度。”今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劳 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人事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国家工商局《关于推进劳动预备制度、加快提高 劳动者素质的意见》明确规定:从1999年起,在全国城镇普遍推行劳动预备制度。从事一般职业(工种)的, 必须取得相应的职业学校毕业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从事国家和地方政府以及行业有特殊规定职业(工种 )的,在取得职业学校毕业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同时,还必须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从事个体工商 经营的,也应接受必要的职业培训,有些职业必须在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才可办理开业手续。对于在城镇中准 备务工的初、高中毕业生以及下岗职工,视文化基础和所选就业岗位的要求,培训1至3年。在这种社会就业制 度与形势的制约下,“普高热”不可能升温过高。1999年8 月,教育部为改变高中阶段教育事业不能满足社会 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的状况,为缓解初中升学压力,减轻社会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提高民族素质,促进 经济增长,下发了《关于积极推进高中阶段教育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提出要处理好5个关系,其中第 5点就是“要处理好普通高中的发展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系。要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促进普通 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可以预料,今后几年,随着高等教育的积极发展,普高招生人数和在 校生人数会超过《发展规划》规定的年递增率,但决不会成为影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干扰因素。影响中国职 业教育发展的原因在普高发展之外。普高和职高的发展,不是对立的,不是此长彼消的。在中国非义务教育的 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教育资源是大量的,教育任务是繁重的,可招收的学生人数永远多于实际超收的名额。 那么,近几年制约中国职业教育积极发展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五点: 一是职教经费投入不足。职业高中的经费短缺尤为严重。具体表现为生均预算内经费增幅不高,许多学校 缺少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必备设施和设备,缺少资金去进行必要的职业实习,教师缺少进修提高的资金,办学 条件仍然达不到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是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布局、专业布局不合理,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加大。具体表现为职业教育的部门分割 、行业分割,以及部门、行业与地方间的分割;中等职业学校的职高、技校、中专之间专业重复,资源不能融 通、共享;农村职业中学办学方向出现偏差,农村职业教育与发展农村经济的实际需要有所脱轨;少数民族聚 集的省区中等职教发展的模式不够清晰,缺乏特色,发展的力度不够。 三是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和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化为职业教育带来了困难。1980年到1996年,中国 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国投资比例已从81.9%下降为52.2%,而非公有制单位的投资比例已从13.1%上 升为33%。经济体制变化中,公有企业与非公有企业怎样参与职业教育出现了一段动荡和需要调整、规范的时 期。近几年,国有企业经济亏损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职业教育的发展。中国的就业形势一直比较严峻,就业 压力逐年增大。一方面是下岗人员、失业人员和新增劳动力增加,另一方面是一些企事业用人追求高学历化, 给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的困难和压力。 四是社会上鄙薄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一些人总认为职业教育是低水平、低层次的教育,不仅轻 视中等和初等 职业教育,而且对近几年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也持轻视的态度,影响了职业教育的积极发展。 五是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特别是职业高中的教学质量亟需提高。据199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 布的数据,职业高中的多项办学基本指标(如专任教师人数及学历合格率、实验室建筑面积达标率、理科实验 设备达标率、图书达标率、体育馆面积达标率等)仍然没有达到《教师法》、《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的 要求;而且,远远低于全国普通高中办学的基本指标,增长速度也多数低于普通高中。 由于职业教育、特别是职业高中教学质量不高,办学基本条件与国家规定的要求差距较大,因而难以扭转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鄙薄观念,一些职业高中招生难、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很难打破。 二 为进一步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要求,切实贯彻《职业教育法》,推进中国职业教育的 积极发展,解决障碍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国家教育部、经贸委、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1998年3 月16日共 同制定、印发了《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法〉,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从十个方面对全面发展职业教 育提出明确要求。1999年1月13日,经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继续强 调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努力达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目标。1999年6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召 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并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 教育的决定》,《决定》中再次重申:积极发展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内的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高等 职业教育。统观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以及政府一贯的政策,我们可以从五个方面归纳中国职业教育的改革 力度与发展趋向: 第一,进一步调整职业教育体制,推进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努力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 职前与职后教育培训相互贯通的体系,使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相互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教 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在极少数尚未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对不能升入初中的小学毕业生实行职业技术培训。在部分农村地 区、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的初中,通过多种有效形式加强初中阶段的职业教育。 全国大部分地区坚持大力发展初中后分流的中等职业教育,配合普通高中的发展,为初中毕业生提供多种 形式的学习机会。中等职业教育要坚持达到“九五”计划规定的目标。按1998年教育部的统计,全国初中毕业 生1603.1万人,当年普通高中和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合计招生人数只占初中毕业生的47.8%,尚有52.2%的初中 毕业生处于“无学可上、无业可就”的状态。所以,中等职业教育大有发展潜力。只要办出职教特色,提高教 育质量和效益,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景是光明的。 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后一段时间里要重点大力发展。这是提高国民科技文化 素质,推迟就业及发展国民经济的迫切要求。对于学历高等职业教育,除对现有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和独 立设置的成人高校进行改革、改组和改制,并选择部分符合条件的中专改办(简称“三改一补”)之外,部分 普通高校可以设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非学历高等职业教育也要大力发展,主要进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逐步 建立“立交桥”式教育制度,允许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经过一定选拔程序进入本科高等学校继续学习。国家决 定,今后每年新增高校招生计划指标,主要用于发展高等职业学校教育。高等职业学校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招收 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 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还将创造条件逐步实行弹性学习制度,放宽招生和入学的年龄限制,允许分 阶段完成学业。通过实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多种灵活有效的学校管理办法,强化发展中国职业教育 的力度。 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健全职业教育体系,国家要求普通中学普遍增加职业教育内容,并在全国范围内 实施劳动预备制度,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转业、转岗培训,使大多数新增劳动力上岗前和失业、转业、转岗人 员再就业前都得到必要的职业培训。各级各类职业学校要根据需要,参与劳动就业训练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 职业培训。 第二,深化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健全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制度和有效的运行机制。国 家强调各级政府、行业、企业及社会各方面都要依法举办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落实各自的职责和义务。职业 教育经费通过各级政府财政拨款,行业组织、企事业组织及其他用人单位合理承担,举办者自筹,受教育者缴 费等多渠道筹集,建立起稳定的职业教育保障体系。 国家提倡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并促进其向深层次发展,使合作的各方都成为办学主体。国家还大力倡导 和支持民办职业教育,并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划拨土地、补助基建、调配教师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在 教师职务评聘、证书考核发放、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发展校办产业等方面执行国家统一政策,在各项实际工作 上对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一视同仁。 国家强调加快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推行两种证书制度。要求统一协调中专、技校、职高毕业生的 就业政策,让所有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毕(结)业生的就业逐步转到面向社会、进入市场、公平竞争、 自主择业的轨道。坚持在政府领导下,教育部门统筹协调,各有关部门分工协作,使各类职业教育在统一、协 调的政策下健康发展。国家还逐步推行学历证书或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两种证书制度,并将其作为从事相 应职业的凭证。 第三,调整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建立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学校和专业布局结构,优化 资源配置,提高办学的整体效益。通过调整普通中专、技工学校、职业学校和成人中专的布局结构,改变由于 条块分割造成的学校重复设置、布局不合理、教育资源浪费的情况。预计在今后三年时间里,在地方政府的统 筹规划下,通过“共建”、“联合”、“合并”“划转”等形式完成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调整工作。与此同时, 进一步加强骨干示范学校建设,开展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的评估、复查和调整。到2000年,中心城市的各 大行业和每个县都要建设1至2所骨干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办学质量较高的重点职业学校可以自主确定招 生规模,并可以跨地区或跨省进行招生。 第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两个环节,提高职业学校的办学质量,焕发职业教育的生命力。中央 财政将拨出专款在全国重点建设50个职教师资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并通过这些基地的建设 ,推动职教师资培训工作的开展。职业学校要吸收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学校任教,并加快学校内教 师的流动与知识更新,努力完成职教师资学历达标的要求。培养既有合格学历,又有其他专业技术职务的“双 师型”教师。为抓住职业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愈来愈重视校长的选拔和进修。提出要选 拔具有教育教学和管理经验、掌握教育规律的有识之士担任职业学校的校长。而且,要建立校长培训制度,促 进校长的知识更新,提高校长在新形势下管理职业学校的水平。 课程改革与建设是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重点、难点和突破口,也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之一。职业教 育的教育思想、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等都要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1999年以 来,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 育司围绕实施课程改革与建设工程,召开了一系列研讨会,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后,提出了面向21世纪职业 教育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主要措施。突出强调,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 位的指导思想,通过实施“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逐步规范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 学,构建适应劳动就业、教育发展和人才成长“立交桥”需要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国家将制订80个量大面广 的骨干专业教学基本文件,编写1000种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示范性教材及100种多媒体教学 软件。 为保证职教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圆满进行,教育部组建了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全国职业教 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并设立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基金,为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条件。 第五,积极推动农业、艰苦行业和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家强调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必须把办好农 业职业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农业职业学校坚持面向农村、面向农业、面向农民为主的办学指导思想,努力为发 展高产、高效的农业服务,为农民脱贫致富服务,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服务。农业职业学校要围绕当地农业资 源开发设置专业,教学内容要注重科学技术的实际应用,适当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农业职业教育的办学形 式、学制、入学条件、经费投入和毕业生务农优惠等方面,都要以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农 村职业学校可以免试招收农村应届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的学生入学。 国家还强调各地各部门要采取保护性政策和措施,扶持办好面向苦、脏、累、险等艰苦行业的职业教育。 对这些专业,可以适当放宽招生条件,还可以经过批准跨省市招生,或易地培养。政府要通过奖学金、贷学金 、减免学费等措施鼓励学生报考、就学。对这类学校,国家要在资金、设备等方面重点扶持。 针对近几年的实际,国家特别强调,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发展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鼓 励东部地区对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给予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国家也要采取必要的倾斜政策,通过扩大 投入、培训师资、组织对口帮助等形式扶持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这些地区也要从当地 实际出发,确定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和发展模式,办出自己的特色。 通过上述五个方面的简要分析,可以看出中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力度一直没有减弱,基本上保持了健 康的发展态势。当前,全国范围的职业教育支撑服务体系也正在建立健全。国家建立了中央职业教育中心研究 机构,许多省市也陆续建立一批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全国还办起了一批职业教育专业期刊。许多有识之士发表 了很有见地的理论文章与调查报告,对中国职教现状与发展作了中肯的分析与科学的展望。为深入贯彻《中共 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中国的职业 教育战线正进一步加大改革的步伐,以改革促发展,全面增强各级各类职业学校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实施素质教育贯穿到德、智、体、美、劳各个教学环节中。现在的 中国职业教育正在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实现着四个转变:由过去相对注意数量发展逐步向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效 益为中心、突出职教特色的转变;由过去相对注重学历教育逐步向根据市场需要实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职业培 训并举、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的转变;由以课堂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步向教学、生 产、经营、服务相结合、走产教结合的新教学模式的转变;由单纯依靠政府办学的观念逐步向在政府统筹下, 树立“教育产业”观念、面向市场求生存求发展的转变。 近年来,职业学校国有民办、民营公助、股份制办学的改革蓬勃展开。一些学校实行了校董会等新的管理 模式。职业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也日益扩大。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诸多困难的最后隘口,将在完全确立职业学校 的法人地位后宣告彻底突破。职业学校将真正实现独立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自主办学、自我经营,接受市场 经济的考验,接受竞争的裁判。学校的校长和全体教职员工将用自己切实的劳动来求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 家利益的共同提高。许多至今还想象不到的发展职业教育的积极因素,都将在学校真正成为独立法人之后得到 发现。 纵观中国职业教育的过去和现在,以及改革发展的趋向,可以相信,一个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 的、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的职业教育事业,一定会充满希望、生机勃勃的跨进21世纪。 职业教育论文:谈谈陶行知教育理论在职业教育中的运用 当前职业教育蓬勃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面对综合素质较弱的职业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思想教育使之成才,成为教师们迫切的任务。陶行知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对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以下我对此作一些初浅的探讨。 1929年《行知书信》中提到:社会的范围很不一定,大而言之就是天下;小一点就是国家;再小就是一省,一县,一村;再小就是我们自己的家庭。大凡服务社会,要“远处着眼,近处着手”。这很适合对职业班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信心。因为这些学生原来文化课学习成绩差,总是背上落后的包袱,老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甚至自暴自弃,所以在开学的第一天教师就可以告诉他们自己也是社会的一份子,他们未来的职业工作同样是为社会服务,很有意义,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他们并不比同龄人差,只要努力学习技术将来定会取得成功。同时教师应该对他们实际情况作详细的分析,对他们的教育作好长远的规划,定出短期、中期和长期的明确目标,使学生有的放矢地一步一步走向胜利的彼岸。例如我烹饪职高班在校期间就制定了循序渐进的计划,高一着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高二注重各项烹饪技能的提高,高三重视社会实践经验的积累,通过这三个阶段目标的实现使学生增强了自信,顺利踏上了社会,凭自己的一技之长和良好的素质找到了较好的工作,赢得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职业班学生在走向成功的过程中,他们最需调整的是心态。常常听到一些教师在抱怨这批孩子真难教育,你对他们一般说服教育吧不管用,你对他们严厉训斥吧结果却换来学生的沉默寡言和强烈对抗。要知道这些学生原来由于学习成绩差或行为规范差等原因而经常成为受评的对象,所以他们的心理状态常常既压抑又敏感。对此类问题陶行知在1932年《斋夫自由谈》中提出了中肯的建议:训育上的第二个不幸的事体就是担任训育人员的消极作用。他们惯用种种方法去找学生错处。学生是犯过的,他们是记过的,他们和学生是两个阶级,在两个世界里活着,他们对于学生的问题困难漠不关心。我们希望今后办训育的人要打破侦探的技术,丢开判官的面具。他们应该与学生共生活,共甘苦,做他们的朋友,帮助学生在积极活动上行走。对此我深有感触,我班学生张某在原来的学校号称“小霸王”,刚进我校时依然我行我素,不时有欺负同学的事情发生,我对他教育了几次效果不明显。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他特别喜欢足球,于是有空经常和他聊一聊球赛、球队和球星,慢慢地他对我产生了信任感,不知不觉中我把话题转向他的行为习惯上,出奇顺利地让他认识了错误。临近毕业时很多老教师感慨地说:“这些淘气的学生比刚入校时懂事多了,也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了,关键是他们在这里感受到了教师朋友般的关心和平等的对待,这在以前的学校里是无法想象的啊!”是的,这种友情方式的教育对心灵脆弱的职业学生来说真可谓雪中送炭。 职业班学生不仅需要心灵的关怀,而且需要行为的感召。这些学生是未来的厨师,掌握扎实的烹饪技术是当务之急,但是他们平时是家中的宝贝,别说烧菜做饭了,就连碗也很少洗,那应该如何教育他们呢?陶行知早在75年前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正好谈到了这点,其方法论就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十分重视“做”在教学中的作用,认为“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须做得好”;“要在做上教,做上学”。陶行知甚至把是否重视“做”作为衡量教育是否真实的标准。他明确指出:“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实学”。烹饪本身的实践性就很强,光说不练是不行的,所以与其说教不如在操作过程中启发、引导和教育他们更为有效。职业班学生不但学习能力较差而且非智力因素方面的能力也不强,怕苦畏难的现象明显。如学生首先要练习的是站的功夫,通常一站就是半天,开始有一部分同学坚持不了了,有的东倒西歪,有的甚至蹲在地上,作为班主任的我故意站在大家都看得见的位置,足足半天就这样和同学们一起听师傅讲课,放学后才找这些同学谈,未来做厨师可能站的时间要更长,现在正是打基础的时候,老师虽然不当厨师,但是愿意和你们比谁能坚持到底。没过多久情况有了改进,当个别同学有点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他们就会看看我,想想我说过的话,然后自己给自己鼓劲并坚持下去。刀功对亲手来说又是一道难过的关,因为一不小心就会切伤手,鲜血直流,所以其中几个学生望而怯步,甚至想要放弃学习。我于是加入到他们一小组中去,照着师傅的要求由我先切,让他们在边上看,然后再强调一下要点,轮到他们去切,偶而我也会切到手,简单处理过后继续操刀操,而且提醒同学要注意刚才老师为什么会切到手,从中吸取教训结果每人都克服了原来害怕的心理,即使有时切到手了,也不会象以前那样惊惶失措了。于是这批孩子在实践中接受了教育,教师同样在实践中达到了目的。经过师生三年的共同努力,全体学生均通过烹饪三级考试,其中60的学生还获得了烹饪二级证书,具备了一技之长,能为社会服务和发挥自身的价值了。 职业班学生有其特殊性,文化课基础很差,动手能力却不一定比普通学生差,所以对他们的教育不能照搬老一套,要富于创新精神,正如陶行知特别强调的那样──夫教育之真理无穷,能发明之则常新,不能发明之则常旧。有发明之力者虽旧必新,无发明之力者虽新必旧。故新教育之所以新,旧教育之所以旧,亦视其发明能力之如何耳。比如烹饪班的学生在高二过元旦时就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班会 活动,让同学们自己来安排,我的要求就是要有创意能体现我们班的特色,结果当教师们应邀参加活动时,几乎每人都大吃一惊,眼前是用五张操作台拼成的餐桌,上面摆放着由同学们亲自掌勺的各种菜肴,颇有点满汉全席的味道。然后老师们就散坐在同学们中间,大家一起在轻松的气氛里自由地交谈,好象是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一样,这时老师们的教育也象友情的提示了,深入学生的心田。当/:请记住我站域名/全体学生起立举杯向老师们祝贺新年快乐时,活动的气氛达到了高潮,我对学生们烹饪技术的提高感到欣慰。试想倘若按照以往的办法去度元旦,同学们可能早已习惯了,也就不可能调动出如此大的积极性,获得如此强的成功体验,我深深体会到职业教育中创新教育势在必行。陶行知教育理论犹如奔流的长江,推动着职业教育进行一次从未有过的远航,相信一定会见到浩瀚的大海和鲜红的太阳。 职业教育论文:谈新时期职业教育班主任工作的创新思路研究 论文关键词 职业教育班主任 创新思路 论文摘 要 高等职业教育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是学校领导者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也是学校与教师之家沟通的桥梁。班主任工作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本文从班主任要坚持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掌握学生违纪时的处理技巧三个方面讨论了新时期职业教育班主任工作的创新思路。 班主任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因人施教,对症下药。师生之间只有做到了相互了解,相互信任,才能把我们提出来的严格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我要求和自觉行动。班主任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成人。一个班级有一个好班主任,学生就能一个个成人、成才。要当好班主任,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在工作中大胆探索,努力实践,摸索出一套适应新时期职业教育学生特点的工作方法。 一、班主任要坚持言传身教 大家都知道,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整体素质差,学习基础差,学习积极性更差,班级管理工作也难做,如何转变这一不良现象,班主任的言传身教显得尤为重要。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特别是对中职生,他们正是十六七岁由未成年向成年转化的阶段,班主任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整个班级的学生。教育学生上课不迟到不旷课,班主任总是提前到教室,要求学生不吸烟、不喝酒,班主任首先做到;在教室看见纸屑,班主任弯腰捡起来,同学们纷纷捡自己周围的垃圾;看见黑板没擦,班主任自己动手,再一次就有学生跑上去跟你抢;做课间操时班主任站在队伍前面认真做,学生也会认真做;教育学生要诚实,知错就改还是好学生,人无完人,班主任有错了,敢于在学生面前承认错误并及时纠正,还有哪个学生不敢承认错误呢?校园内外,看见自己的学生主动打招呼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班主任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要多一点对自己的规范,少一点对别人的指责,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用自己高尚的品德与言行去感染鼓舞着学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往往是以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好坏评判学生的优秀与否,这种片面追求成绩的评判方式往往会扼杀学生的天性。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个人能力的培养受到了忽略,以至于一些高分低能的例子屡屡出现,而考试成绩往往不能成为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这种模式下,一些学习成绩不是十分优异的学生往往会有自卑感,忽略了自身的优点,对自己越来越丧失信心甚至自暴自弃,这种价值观将会对学生的一生都产生不良的影响。而在素质教育成为主流的今天,评判学生的标准已出现多样化,学习成绩已不能成为唯一标准。让学生了解自身的优势所在,缺点所在,兴趣所在,特长所在,并在学习生活中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取长补短,努力提高和完善自己。在此基础上班主任要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人生规划,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在校几年的时间努力学好专业,培养专业技能,切合实际地树立正确的目标并鼓励帮助学生达到目标。其次,班主任还应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品行和严谨的作风,这也是职业教育最重要的要求。 三、掌握学生违纪时的处理技巧 在班主任工作中,常规教育是不可或缺的。比如可组织学生学习文明班级评定规则、宿舍管理条例,学生守则、评优评先规则,奖惩规则、学校下发的各种文件等等。在班主任开展常规教育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例如进行墙报宣传和教师讲解方式普及知识;用联欢会和辩论赛的形式增加常规教育的趣味性;用知识竞赛,小组竞赛的模式进一步巩固常规教育内容;还可在班级设置光荣榜,用以表彰在常规教育学习中有突出成绩的学生。总之可用多种手段加强学生常规教育,让学生明白什么事情可做什么不可做,让学生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一言一行都透露出一个合格学生应有的素质。 班主任工作最烦琐的是对违纪学生的处理。学生违纪时马上对他们进行严厉批评?显然不是,应根据具体情况来处理。处理方法是否得当,笔者认为最能体现班主任的工作能力。班主任要认真分析班级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有效的反思、探索、研究并找出恰当的解决办法。 班主任平时要与学生多沟通,了解他们的性格、态度、生活、学习、思想、家庭等情况,捕捉每个学生的心理。有的易哄,有的易吵,有的爱面子,有的是“顺毛驴”,有的好表现自己,有的怕张扬 掌握了学生的这些特点,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问题,可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使其迎刃而解。有个学生一贯表现良好,偶尔一次迟到了,班主任的一个眼神就使他低下了头;有个学生刚刚与班主任私下写下保证不再旷课,然而又迟到了,班主任在班级学生面前当众揭穿其保证书,他哑口无言,脸红到了脖子根;有个学生我行我素,根本不把 老师的话放在心里,不把班规放在眼里,不妨先放任他一段时间,迟到了就当没看见,旷课不惩罚,卫生别人打扫了,作业交不交无所谓,老师不过问,同学不与之交往,他自觉没趣,只有老老实实与同学们一起学习。 职业教育论文:关于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设计的五化的原则 一、引言 课程是教育机构基于一定的教育目标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方案,是对学生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规定。课程是教育和教学活动的载体,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课程由教育教学诸多要素整合而成,包括目标、计划、经验与体验等,是以动态形式存在的工作或学习进程。课程的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指运用教与学的原理,依据课程主题及学习者特征、环境条件等因素,为学习者策划学习活动的过程。课程的教学设计一般包括目标设计、内容设计、任务设计、学习方法与策略设计、学习情境设计、学习资源设计、评价方法设计等。课程的教学设计应当始终围绕学生主体,积极为其认识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促进他们对于经验、知识与策略的积累、反思及升华。 高等职业教育面向企业与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职业教育课程应当是工作过程导向的,将职业活动中的各个元素渗透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以实际应用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目标,以职业素质与能力的养成为主线,着眼于蕴涵在行动体系中隐性实践知识的生成与构建,培养企业及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设计需要遵循以“学习目标能力化、学习任务项目化、学习情境职场化、学习资源立体化、学习评价过程化”为内容的“五化”原则,在课程建设中凸显“项目驱动”“任务引领”“行动导向”“教学做一体”等特点,以促进学生岗位适应能力、技术实践能力及应用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 二、“五化”原则 (一)学习目标能力化 学习目标明确了课程的出发点及归宿;学习目标越明确、越切合实际情况,学习者课程学习中的每一次努力越能够获得成功。一方面,学习目标的设计应该能够体现课程主题本身的内在逻辑体系特征;另一方面,学习目标的设计与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密切相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因材施教”。 职业教育论文:美术职业教育应如何改革与优化 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传统的美术人才及数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美术的要求,再加上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传统的美术职业教育已经无法跟上社会的发展步伐,这些都成为美术职业教育改革优化的核心原因。在整个美术职业教育中,所培养的美术职业人才除了具备相应的审美能力外,还应在原有的基础上具备相应的创 造性技能,只有这样才能社会实践中发挥自己的美术特长。在此,本文从美术职业教育内涵、我国美术职业教育现状、美术职业教育改革优化的途径等三个方面出发,针对当前我国美术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优化途径,做以下简要分析: 一.美术职业教育内涵 在当前我国的教育体系中,美术职业教育作为艺术职业教育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对美术人才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职业院校在开展美术职业教育时,通过培养专门的美术家及设计人才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同时也可以通过培养具备丰富美术素质及创造精神的社会群体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在影响与改善社会环境的同时,还能进一步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面对当前素质教育全面推广的今天,美术职业教育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本着全面发展的培养原则,从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出发,在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同时,还能为其今后的就业奠定基础。在整个美术职业教育中,其现实意义主要包括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整个美术职业教育中,通过相应的教育培养,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整个美术教学中,人类的情感载体多集中在“形”、“色”、“质”等几个方面,美术能够通过人的感官,进一步加强直观形象在人脑中的反映,并以此来激发人的情感体验。其次,通过美术职业教育,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我国美术职业教育现状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多数教师在美术职业教育中,无法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一些教师多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在影响学生美术学习的同时,还对其今后的就业起到了制约。在我国美术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其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美术职业教育定位 与其他教育模式不同的是,美术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主要是面向社会工业、商业以及其他重要领域的人才,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具备明确的目的性。在当前我国的美术领域中,培养美术人才不是传统的写画,而是要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及美术素养,即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美术教育体系,将美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以此来培养出大量的实用性人才,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才能进一步推动社会的发展。 (二)美术职业教育资源匮乏 在当前我国美术职业教育中,教育资源匮乏是阻碍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最大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一些职业院校中,受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无法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且美术职业教育的信息化程度薄弱,缺乏必要的多媒体设施。其次,在开展美术职业教育时,由于缺乏优秀的师资队伍,导致教育活动无法顺利的开展,教育质量也得不到有效的保证。一些职业院校在开展美术职业教学时,所聘请的教师不是缺乏经验就是缺乏创新,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受到直接影响。最后,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在当前职业院校的学生中,多数学生为高考不理想的学生,这些学生本身存在着文化基础差、底子薄等问题,因而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无法全心身的投入进去,再加上自控能力薄弱,都对美术学习效果造成了影响。 (三)美术职业教育的观念缺乏与时俱进 顾名思义,美术职业教育与专业美术教育存在着很大的区别,然而在整个美术职业教育中,其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以及课程设置等各个方面都是按照专业美术教育的形式而进行的,缺乏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甚至一些职业院校在开展美术职业教育时,过度追求实践技能的培养,造成学生的人文精神与审美意识得不到有效的塑造,使学生步入社会后个人发展无法适应自身的工作需求。 (四)就业压力 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高校的扩招及用人单位的发展,都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造成影响。从相关数据不难看出,高校毕业生的总数量逐年呈现出上升趋势,而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竞争也日益激烈,这些都会美术类毕业生的就业造成了影响。 三.美术职业教育改革优化的途径 改革优化美术职业教育,在提高美术职业教学质量的同时,还能为我国培养出大量的美术人才,因而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针对美术职业教育改革优化的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美术职业教育发展社会环境的营造 国家和政府应该加大对美术职业教育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保障美术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美术专业相关的企业和工厂,要依据 不同类别的美术职业院校实际情况 ,积极为美术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提供实习机会和工作岗位。 (二)创新美术职业教育观念 创新美术职业教育观念,是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积极性及学习力的核心前提,在整个美术职业教育中,“以人为本”是整个教育活动开展的原则所在,而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通过相应的教学措施,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情趣的同时,还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艺术创作能力,以此来达到教学目的。 (三)整合美术职业教育资源 在整个美术职业教育发展中,科 学、完善的利用美术教学资源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主要依据,同时还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及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措施。在其合理利用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整个美术职业教育活动中,教师应本着“一专多能”的教学原则,摒弃传统的课程设置,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能力为目的,结合着当前社会的发展状况,创新教学理念,合理的景象学科整合,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还应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其次,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出发,有针对性的扩充美术职业教学内容。在当前的美术职业教学中,其教材的编写主要依据学生的办学模式及办学理念而编制的,除了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外,还应从长远的发展角度出发,对美术职业教育进行相应的专业调整与改革,最大限度的打造具备职业特殊的美术职业教育体系。与此同时,在整个教学内容扩充中,除了添加相应的美术知识外,还应结合着社会经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价值观,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及行为规范及综合素质。 最后,教师作为整个美术职业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实践者,其教学方法的适当与否,直接关系着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能够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着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选择与之相符的教学模式;同时可以结合着多媒体计算机中的相关优势,将一些抽象的概念、理论通过图片、动画、声音等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在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的同时,还能有效的提高美术教学质量。 (四)完善课程体系,推动教学内容改革 美术职业教育应与人类社会进步同步发展,首先课程设置既要立足于现代社会的需要,又要着眼于未来知识的不断更新,既要考虑局部课程结构需要,也要考虑整体课程体系的要求,既要注意微观调整,又要重视宏观建构。在保存专业独特性的同时,将艺术性与人文性相互融合,应成为当前美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美术职业教育课程也应该定性为“具有人文性质”即旨在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和人文素养的课程。 总 结: 综上所述,美术职业教育的改革优化,在推动美术职业教育发展的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实践能力,为其今后的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职业院校的负责人能够结合着院校的实际发展状况,在现有的基础上改革优化美术职业教育,在提高职业院校教学水平的同时,还能为其今后的发展做铺垫。 职业教育论文:新时期职业教育班主任工作的创新思路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是学校领导者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也是学校与教师之家沟通的桥梁。班主任工作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本文从班主任要坚持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掌握学生违纪时的处理技巧三个方面讨论了新时期职业教育班主任工作的创新思路。 班主任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因人施教,对症下药。师生之间只有做到了相互了解,相互信任,才能把我们提出来的严格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我要求和自觉行动。班主任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成人。一个班级有一个好班主任,学生就能一个个成人、成才。要当好班主任,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在工作中大胆探索,努力实践,摸索出一套适应新时期职业教育学生特点的工作方法。 一、班主任要坚持言传身教 大家都知道,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整体素质差,学习基础差,学习积极性更差,班级管理工作也难做,如何转变这一不良现象,班主任的言传身教显得尤为重要。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特别是对中职生,他们正是十六七岁由未成年向成年转化的阶段,班主任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整个班级的学生。教育学生上课不迟到不旷课,班主任总是提前到教室,要求学生不吸烟、不喝酒,班主任首先做到;在教室看见纸屑,班主任弯腰捡起来,同学们纷纷捡自己周围的垃圾;看见黑板没擦,班主任自己动手,再一次就有学生跑上去跟你抢;做课间操时班主任站在队伍前面认真做,学生也会认真做;教育学生要诚实,知错就改还是好学生,人无完人,班主任有错了,敢于在学生面前承认错误并及时纠正,还有哪个学生不敢承认错误呢?校园内外,看见自己的学生主动打招呼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班主任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要多一点对自己的规范,少一点对别人的指责,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用自己高尚的品德与言行去感染鼓舞着学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往往是以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好坏评判学生的优秀与否,这种片面追求成绩的评判方式往往会扼杀学生的天性。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个人能力的培养受到了忽略,以至于一些高分低能的例子屡屡出现,而考试成绩往往不能成为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这种模式下,一些学习成绩不是十分优异的学生往往会有自卑感,忽略了自身的优点,对自己越来越丧失信心甚至自暴自弃,这种价值观将会对学生的一生都产生不良的影响。而在素质教育成为主流的今天,评判学生的标准已出现多样化,学习成绩已不能成为唯一标准。让学生了解自身的优势所在,缺点所在,兴趣所在,特长所在,并在学习生活中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取长补短,努力提高和完善自己。在此基础上班主任要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人生规划,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在校几年的时间努力学好专业,培养专业技能,切合实际地树立正确的目标并鼓励帮助学生达到目标。其次,班主任还应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品行和严谨的作风,这也是职业教育最重要的要求。 三、掌握学生违纪时的处理技巧 在班主任工作中,常规教育是不可或缺的。比如可组织学生学习文明班级评定规则、宿舍管理条例,学生守则、评优评先规则,奖惩规则、学校下发的各种文件等等。在班主任开展常规教育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例如进行墙报宣传和教师讲解方式普及知识;用联欢会和辩论赛的形式增加常规教育的趣味性;用知识竞赛,小组竞赛的模式进一步巩固常规教育内容;还可在班级设置光荣榜,用以表彰在常规教育学习中有突出成绩的学生。总之可用多种手段加强学生常规教育,让学生明白什么事情可做什么不可做,让学生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一言一行都透露出一个合格学生应有的素质。 班主任工作最烦琐的是对违纪学生的处理。学生违纪时马上对他们进行严厉批评?显然不是,应根据具体情况来处理。处理方法是否得当,笔者认为最能体现班主任的工作能力。班主任要认真分析班级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有效的反思、探索、研究并找出恰当的解决办法。 班主任平时要与学生多沟通,了解他们的性格、态度、生活、学习、思想、家庭等情况,捕捉每个学生的心理。有的易哄,有的易吵,有的爱面子,有的是“顺毛驴”,有的好表现自己,有的怕张扬 掌握了学生的这些特点,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问题,可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使其迎刃而解。有个学生一贯表现良好,偶尔一次迟到了,班主任的一个眼神就使他低下了头;有个学生刚刚与班主任私下写下保证不再旷课,然而又迟到了,班主任在班级学生面前当众揭穿其保证书,他哑口无言,脸红到了脖子根;有个学生我行我素,根本不把老师的话放在心里,不把班规放在眼里,不妨先放任他一段时间,迟到了就当没看见,旷课不惩罚,卫生别人打扫了,作业交不交无所谓,老师不过问,同学不与之交往,他自觉没趣,只有老老实实与同学们一起学习。 职业教育论文:面向市场经济的高等职业教育体制创新研究 从某种意义上说,高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高职教育”)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21世纪初,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后,面对的是多领域、宽层次的广泛的企业合作和高质量的发展要求,众多企业间交流和合作使得相应的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的职业技能才能适应当今阶段的职业需求。而且,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使得我国城镇化建设、新型工业化建设快速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建设能够提高我国经济的发展质量和企业的经营效率,同时,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建设,也需要大批能够提供城镇化和工业化建设所要求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培养体系难以在短时间内作出迅速的调整来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贡献生力军。从这一点看,我国高职教育的优势和特长就更加凸显,因此,如何为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体制,成为当下高职教育热烈探讨的问题。怎样进行高职教育的体制创新,将我国高职教育的成长瓶颈问题予以解决,为市场经济下的经济增长培养专业的职业从业人员已成为我国政府和相关教育部门的职责和使命。 一、高职教育的特点 我国的高职教育是以向社会行业输出特定的职业技能从业人员为目的,这也意味着我国高职教育以专业化的职业从业人员为主要培养对象,其主要的受众为接受过基本的高中教育和一些不同种类的中等教育的青少年,这些人员都受到过2~3年的基础课程的教育,掌握了一些基本的但不太成熟的知识,没有专业化的职业特长,通过高职教育的课程教育和专业培训后,这些受教育的对象就拥有了可以谋生的职业技能,而且这些职业技能是社会上所急需的职业技能,相比较于我国传统的精英式高等教育,高职教育的受众则拥有了专业化的职业技能,这些技能可广泛应用于职业的实际实践,为企业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量。 由于高职教育依靠社会实际需求,以专业化职业人员为培养对象,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同社会产业紧密联系,以社会产业为依据制订课程学习计划,走具有专业化的新型培养模式,注重学习教育同社会产业之间的协同性,以社会产业的实际从业人员的职业需求为目标,同社会产业的实际岗位协同,同步进行教育培训。因此,高职教育与社会产业的密切结合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特点,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迅速参与企业的发展,为社会企业节省了人力资源成本;而毕业学生也由于具有专业的技术优势,在工作中能够提高收入,谋求进一步的职业发展。 二、高职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1.高职教育能够满足经济需求。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高职教育与市场经济有着不可避免的联系,社会的发展是以实际的生产力转化为有效的生产成果来考量的,而市场经济也是将最终的生产成果纳入其发展指标,这就使得生产力具有重要的决定性作用。高职教育以专业化的职业从业人员为教育目标,由于教育出的从业人员具有专业的生产技能,能够为企业缩短其生产周期,提高企业效率,也提高了个人的实际生产力,因此,从最终的生产力考虑,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也能够满足市场经济以提高生产力为目的的生产需求。所以说,高职教育与市场经济有着不可避免的联系,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专业化的职业从业人员能够迅速参与到社会各企业的生产中,扮演市场经济的生产主体,发挥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满足市场经济的经济需求。 2.市场经济的发展为高职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促进了各产业领域的行业分工和规模调整,增进了各行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同时,也催生出了一系列的新型职业,这就为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企业间的合作促进了我国的城镇化和工业化建设,由于城镇化和工业化牵涉到数以百计的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工作人员,这些细化出的职业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具体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就使得各个企业生产由原来的体力输出为主的生产模式转向以智力输出为主的生产模式,社会企业对从业人员的从业技能的高质量要求,为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教育服务的专业化要求。正是由于市场经济在规模广度和深度上的发展,为我国高职教育以专业化的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提供了可能,由于我国高职教育以市场经济的实际需求定位,以培养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企业专业人员为目标,使得受过职业教育的学生既有专业技术方面的高素质,又有和专业技术相联系的岗位需求。根据社会实际需要进行高职培训,从某种方面来说,是社会企业的实际需求提供了高职教育培养的可能性,因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各领域、各行业的专业细化,这些专业细化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3.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高职教育制度设施的逐步完善。市场经济在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上的逐渐完善,也必然推动着我国高职教育制度设施的完善。因为在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教育目的下,教育的特点就是紧跟行业经济岗位需求,以专业化的人才需求为培养对象,市场经济条件下催生的新型行业,必然也会引起高职教育的广泛关注,并逐步在教育中设置新型行业需求所要求的专业素质,这些特征要求高职教育的制度设施、培养规划要逐步灵活完善。高职教育在制度设施的设置中,要以市场为需求,以市场经济的行业定位具体设置教学培训教育项目,紧紧围绕实际的行业,开设相应的课程。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较晚,许多高职教育的配套设施不够完善,使得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没能够快速适应一些行业部门的行业技能要求,同时,技能操作和熟练娴熟的行业要求没能够与市场经济的行业发展同步。所以,针对以上情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的高职教育制度设施也会作出相应的调整,不断完善,保证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行业需求相适应。 三、面向市场经济的高职教育的教育体制创新对策 正是由于高职教育的专业化技能培养和面向市场经济的实际需求的特征,使得高职教育在当今市场经济下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所以如何进行高职教育的体制创新,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各行各业从业人员职业技能的要求就显得尤为迫切,以下是笔者经过广泛的研究和参考大量的资料后所提出的高职教育体制创新的几点意见,以期为解决高职教育中的体制难题,加快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1.注重市场实际需求为导向的培养,向社会输送技术人才。高职教育以专业化职业人员为培养对象,意味着它不是学术型的精英式学校,而是以实际的社会市场需求为对象,将其培养成各行各业基层的能工巧匠和娴熟的操作技术人员。在高职教育的课程学习中,其课程体系就是针对社会市场需求的,以职业能力为课程体系的 设计考虑因素,定向培养生产、管理、运输、服务、建设等各个系统的对口人员,因此,职业教育院校紧紧以市场实际需求为对象定位,不以精英化的大众式课程学习为主,专注实际需要,彻底甩掉无用、花哨的课程学习,集中对学生普及实际的社会生产技能,且定位准确,需求刚性,使得毕业的学员能够迅速投入到工作中去,增加工作的熟练度和企业的生产效率,显示出其专业化的优势。 2.产学结合,校企结合。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较晚,在实际的操作中还存在一些人为上的误区,可借鉴其他发达国家在高职教育上所采取的措施和方法。笔者注意到,发达国家的高职教育都不同程度地朝着产学结合、校企结合的方向发展,所以我国高职教育也可适当借鉴,为我国高职教育体制创新服务。由于高职教育面向实际的市场需求,以培养为各个行业企业服务的专业化从业人员为目标,所以实际的操作训练就显得很重要,而实际的技能操作需要学生主体进行学习生产实践,这就为产学结合、校企结合的体制模式培养把握了正确的方向。因此,我国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采取措施,建立高职学校、生产企业和政府主管等部门共同参与的高职教育运行体制,紧紧围绕校企合作这一要素,让学生在实际的企业的岗位上获取必备的操作技能,端正从业态度,掌握从业岗位的专业化技能。最重要的是,产学结合、校企结合可以为当今企业输送合格的专业性从业人员,达到高职教育和社会生产企业的双赢。 3.有效调节行业需求与教育的供求关系,加强与市场需求的接轨。由于高职教育是以行业需求为定位,所以在进行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中,要注重调节行业需求与教育的供求关系,竭力与市场需求接轨,突出高职教育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的。所以,我国高职教育院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将视野聚焦在市场上高需求的专业化技术行业,突出高职教育紧跟市场需求的步伐这一特点,并且对未来市场经济发展趋势进行行业分析,调整专业设置的范围,紧跟市场经济的供求,注重供求平衡,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训练,提高我国高职教育毕业学生的就业率。如果高职进行体制创新,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密切同市场联系,则其毕业学生的就业机会将绝不逊色于传统的普通高校。因此,我国高职教育应合理地调节行业需求与教育的供求关系,以市场为定位,加强与市场需求的接轨,以专业化的从业技术人员为培养目标,实现培养学生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行业专业化的技术要求,提升高职教育的竞争力。 四、结论 正是由于高职教育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独特培养模式,向市场提供高素质的技术人员方面的优势,使得我国高职教育的前景一片光明。通过对我国高职教育教育体制的创新,可拓宽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空间,为企业输送专业化技术人员,为我国经济的增长提供动力。本文中笔者从注重市场实际需求为导向,向社会输送技术人才,产学结合,校企结合,有效调节行业需求与教育的供求关系,加强与市场需求的接轨这三个方面提出面向市场经济的高职教育体制创新对策。笔者认为,只有不断进行高职教育体制创新,不断提高高职教育的培养质量,我国高职教育才会有美好的明天。 职业教育论文:谈谈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职业教育师资力量的不足,严重制约着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这一实际情况,论述了当前发展建设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几点措施和应当注意的问题,强调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发展要注重一专多能、专兼结合、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 师资队伍 培训 建设 随着我国企业体制的改革,中高级技术工人的缺乏已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大力发展中高级职业技术教育已成为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的重点工作,随之而来的职业技术学校的生源巨增,招生规模扩大,老职业技术学校的扩建,新职业技术学校的上马已成蜂拥之势,以我校为例,招生人数由过去的几百人,巨增至今年招生两千多人,但随之而来的师资力量的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首要问题。教师作为教学环节的主导作用,教师队伍的强弱将直接影响着教学环节的成败,具有一支实力强大的教师队伍已是职业技术学校实力强弱的标志。怎样发展壮大师资队伍,怎样合理使用师资力量,这是一个系统而科学的问题,下面就我校近年来师资队伍建设和师资力量使用方面来谈几点看法。 一、加强现有教师在职培训 针对现有教师的专业结构和自身特点,有计划的利用寒假、暑假,对他们进行在职培训,可有效地缓解师资力量的不足。例如:近两年我们学校计算机专业和机械加工、数控机床专业招生人数增长较多,我们就安排一些年轻的文化课教师进行计算机培训学习,引导他们向计算机专业转行;安排一些机械专业的青年教师进行数控机床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培训;安排一些专业理论教师进行实际操作技能培训。这样提高了现有教师队伍的自身业务能力,培养出一批一专多能型的教师,有效地缓解了师资力量的不足。另外,对现有教师在职培训还要注意进行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每年利用寒假、暑假选派或轮派各学科教师走出校门进行新知识新技能培训,掌握学科的新知识、新技能及发展方向,使学校各专业始终保持不落后,这样才便于学校专业的设置和发展,才能培养出应合市场需求的中、高级适用型技术工人。 二、广开校门向外界吸引人才 内部师资培训挖潜毕竟有限,学生人数的巨增,使我们必须向外界招聘人才。我校近几年向外界吸引人才时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做工作:(1)优先招聘年有余力的原技校退休的专业教师。我市原有各类企事业技工学校三十余所,每年都有部分教师从教师岗位上退休下来,这部分教师具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丰富的教学经验,并熟悉技工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把他们招聘过来发挥他们的余热,对学校的师资紧缺起到了很大的缓解作用。(2)择优招用原企业退休或下岗的专业技术岗位上的工程师或技师。他们既具有系统而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只是缺乏实际教学经验和教学艺术,在他们中间选择部分理论知识系统、操作技术熟练、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同志,将他们请进校门,并集中对这部分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教学艺术和教学过程的突击培训,同时鼓励他们多听其他教师的讲课,以尽快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通过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普遍反映这部分教师讲课能理论联系实际,课堂气氛生动活跃,教学效果非常好。这条路子走得很对很巧,几年来通过这条路增加了一批“双师型”教师,极大地缓解了师资力量的不足。(3)从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或工科院校吸收优秀的毕业生来校任教,同时督促鼓励他们多听老教师的讲课,积极组织他们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走出校门到企业参观学习,以增加他们的实践经验,尽快提高这批教师的教学能力,这条路子为我校教师队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充实师资队伍的后备力量。 三、师资队伍建设要结合学校专业设置的实际情况 学校教师队伍的培训和引进一定要立足实际,结合学校现有专业的设置情况。对于有发展后劲和潜力的优势专业,这方面的教师可以大胆引进,对于新开办的专业,没有经过市场的检验,这方面的教师一定要慎重引进,否则,一旦该专业生源紧缩,必然会导致该专业师资闲置。同样学校在专业设置时也是这样,学校在扩大招生时一定要立足实际,考虑自身办学能力和固有的师资优势,加强专业建设,引进教师也要向这方面倾斜,而不是大量地新开设专业,这与已经有丰厚积累的学校进行竞争,不仅难以在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取胜,反而会因为有限的师资和物资被转移和分散,原有优势难以发挥甚至被削弱,进一步丧失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资产在这种情况下成为一种虚拟财产,难以发挥作用。 四、师资队伍应建设注意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在师资培训,师资引进的过程中,必须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的成长特点,强化职业技能师资力量的同时,学生德、音、体、美育方面的师资也得随之加强,这对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非常重要。否则单纯的职业技术教育会使学生生活变得枯燥无味,不仅不能使学生健康成才,反而会使单向发展的技能教育失去丰富的内涵,单一的技能教育难以进一步发展。 五、师资队伍建设必须注意师德培训 教师除了应具备较强的业务素质外,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特别要有较高的师德水平,要做到热爱教育、热爱学校、热爱学生的“三热爱”。为此我们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时,必须加强师德培训,学校要把师德培训纳入学校的重要工作日程,结合实际提出师德建设的具体要求,做到目标明确、措施具体,结合不同时期 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突出重点、务求实效,使师德培训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把师德列入教师的岗位责任制,定期检查和考核,促进全体教师更好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把师德培训提到一个新水平,防止在教师队伍中出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总之,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工作,我校建立起了一支内部一专多能,外部人员充实的新老结合、专兼结合、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学校的发展和下一步的升级打下坚实的基础。 职业教育论文:论职业教育的泛化 【摘要题】理论经纬 【关键词】职业教育/泛化/职业教育延伸/培训/学徒制随着素质教育这一时髦的词汇被引入教育以来,在各种教育研究的论述中如果没有素质一词的使用似乎成了一种落后的观念。职业教育也不例外,在近几年的职业教育的研究中,素质一词的使用频率也在不断地攀高,刚引入且得到推广的“能力本位”教育理念和CBE等教学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为了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无论是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还是职业教育,无不对学生开出了庞大的、系列化的教育内容清单,一种我们自己都无法描述、解释不清的理想化的教育目标追求在教育界快速地膨胀起来。职业教育似乎对这一问题更为显著,无论中职还是高职,所提出的教育目标所涉及的知识范畴和能力要求,可能是一个人一生所要追求的目标与境界。然而无论是高职还是中职教育,学生的学习时间毕竟只有短短的三年,这既有时间的约束,还有正规学校教育成本的约束,在三年之中我们要培养一个理论知识上似乎可以赶上专科或普高,在实践能力上可以达到高级工或中级工所需要的能力在现实中却是天方夜谭,通识教育已走到了职业教育的前列。这种理想化的追求实际上把职业教育进到了泛化,之所以称为泛化,是因为任何专业教育实质上都是职业教育,好像这样的教学目标追求可以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强的能力,能够更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所提出的更高要求。而现实的实际却是学生就业难,企业更不满意。职业教育追求教育内容远离具体的岗位知识和能力的这种泛化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还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呢?这不仅涉及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涉及到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问题。 一、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我们之所以提出职业教育的类型,或者说职业教育的概念,是因为职业教育应与职业紧密相关,职业教育应培养学生具有相应的职业能力应该是理所当然的目标,而且职业能力中的职业是具有某特定范围的,它应直接对应于社会生产(广义的生产)相关的岗位或某类岗位。因为不存在没有岗位的职业,培养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的本质所在。职业能力不仅存在于我们目前所认为的职业教育之中,也存在于任何的专业教育之中,包括我们所说的普通高等教育。关于职业教育的本质问题,笔者已在相关文章中作了探讨,并提出了职业教育的标志:完成初始职业化,在这里不再过多地赘述。 既然是职业教育,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过程中,就必须参与特定的职业活动或至少是在模拟的职业情境中使学生对已有的知识、技能、态度等进行整合并内化为某职业的具体岗位能力。但是职业教育的泛化,使职业教育本应追求的教育过程受到了更多的批判,以人的全面发展、以人的未来学习能力等为主要价值取向的职业教育观念似乎已占了主流,通识教育的泛职业化理念已得到不少人的认可。通识教育最早是由纽曼提出的,通识教育就其是各种学科都要具备的、公民的、广泛的知识讲,它是通识教育;就其是所有公民都应具备的理智能力和一般知识讲,它是普通教育;就其基于人性,以人性为目的教育而言,它是人文教育。是不是在这种广泛知识的教育中,可以使人得到一种基本的技术实践能力呢,徐国庆在其《试论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的展开顺序》一文中对此进行了否定。反过来讲,即使我们把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在针对某岗位群,而不是某具体的岗位,职业教育应追求的是什么,知识在什么样的教育过程中才能内化为个体的职业能力,因为在职业教育不断泛化的背景下,职业教育走向了知识化,而非职业能力的养成上。我们说转岗能力也好,进一步学习能力也好,适应能力也好,这些能力的培养是否在狭窄的职业教育过程中,即以某岗位的岗位职业能力为具体培养目标,或者说是教育方式下,学生就难以具备这些发展能力呢?其实,即使从一种狭义的职业教育作为出发点,或课程的组织方式,其转岗适应能力也未必就差。如机械维修工,如果某个体精通于维修机床,当他转岗到汽车、纺织、食品等行业来做维修工是极其容易的,因为机械维修的故障判断、修理过程所涉及的思维方式与操作过程是极其相似的。再比如一个精通车床操作的车工,他若转为一个铣床操作工,或一个磨床操作工等其它机床操作工并不是什么难事,甚至是在对设备的具体熟悉过程中,就基本可以胜任。如果说当个体不能进行转换,可能是所涉及到的其它基础能力太弱,如计算能力、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应用能力等,如果是这样,那只能说明我们所设计的职业教育的文化基础太低,它不能达到这类岗位的基本要求,这时就应当提升这类职业教育的基础层次。由于不同行业的生产技术水平不同,职业教育的基础层次也应当有所区别,在职业教育期间不断地强化基础文化知识教育也是职业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即使职业教育基础层次设置得很高,我们也不可能在短短的3年之间就能完成个体一生所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它更需要个体在今后的一生中不断学习。我们不能一方面高喊每个人都应该成为终身学习者,而另一方面总是在试图努力在短短的3年之间就把一个人一生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能力都培养出来,这既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它需要更高的成本。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如何能在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养成过程中,把这种学习过程内化为学生学习的一种学习方法、一种思维过程,在今后的转岗等过程中形成一种具有广泛应用的、可迁移的学习能力,这是职业教育应当追求的目标之一。 二、职业教育泛化的原因分析 职业教育既然是针对某岗位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教育。为什么职业教育的泛化在各种教育理念的支持下似乎已成为一种主流的声音呢?其实,这是目前我们所说的职业教育一种无奈的选择。首先,我们可以从职业学校的现状进行分析。目前,我国的职业学校主要是由高职学院、普通中专、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所组成。高职学院大多是过去的普通中专所改建,与普通中专的教学模式有着无法分割的历史渊源;而过去的普通中专的培养目标是技术员,它的教学内容与培养模式与普通高等教育又具有极其相似之处,而且大多数学校的教学设施,尤其是涉及工业企业生产的教学设施,离能真正地开展职业教育相距甚远。职业高中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由方式形成的,其教学设施的落后程度不言而喻,甚至可以说大多数学校就不具备职业教育的基本条件。最具有职业教育特征的是技工学校,但技工学校(尤其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技工学校)由于企业转制等各种原因造成严重的经费短缺,设备更新缓慢。同时,近十年之中,第二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一直不强,就业弹性就全国而言在某些年还是负数,学生就业难的客观现实使技工学校,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技工学校不得不放弃这种传统的领域,向第三产业拓展。在这种情况下,技工学校的职业教育特征不但没有得到加强反而削弱了。其次,从职业学校的师资看,进行以岗位能力为基本目标的培养也难以达到要求,对“双师型” 教师的大力呼唤就是师资状况的一个确切的反映。第三是职业学校的运行机制的影响。收费上学,学生分摊教育成本后,学生规模的扩大无疑成为职业学校追求的目标,因为只有有了规模,才能得到更多的收入。但问题是,对学生的收费标准是由政府规定的,学生规模的扩张所得到的收费难以弥补真正开展职业教育所需要的经费缺额。在这种背景下,以基础能力为培养目标的思潮无疑为职业学校摆脱困境找到了一种合理的出路,得到许多人的认可成了必然。 职业学校的泛化虽然给职业教育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如不具备基本的上岗能力等等。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其积极的一面。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庞大的教育适龄人口是一个基本的国情。在学适龄人口庞大而教育经费不可能无限增长,要使更多的适龄人口接受职业教育,或者说哪怕是一种基础的专业教育,或是一种职业引导教育,也是对我国人力资源进行开发的重要渠道。我们面临着两难选择,但也必须做出一种选择:大力发展真正的职业教育,教育成本高,在现有的经济支撑能力下,只有少数人得到专业教育。或者大力开展基础专业教育,在经济支撑能力一定的条件下,能够使更多的适龄人口接受到基础的专业教育。这种选择是不依我们的规划,我们的设想为转移的。这是社会经济对教育制约的一种表现形式。市场规律无时不在影响着企业、个人和学校的决策。 目前,虽然职业教育泛化的问题是广泛的,但在不同地区,它所表现出来的趋势是不一样的。这也是学校自主办学面临社会经济状况而做出的一种选择,而正是这种多样化的选择,才满足了社会和个体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由于经济支撑能力强,就业岗位相对充足,职业教育的泛化问题就不是那么严重;而在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支撑能力脆弱,就业岗位严重不足,职业教育的泛化就相对具有市场。我们无法判断这两种教育理念孰是孰非,哪一种对社会经济发展是不利的。即使是人力资本理论代表人物舒尔茨和韦尔奈的实证检验也只是局限于教育在培养个体农场主的适应不平衡能力中的作用,也并未涉及教育如何提高流水线工人的劳动生产率这一问题。关于学校教育是否可提高产业工人的劳动生产率,至今尚未有严格的证明,目前只有证据显示,更多的学校教育与较高的收入相关联。这说明,提高人口的受教育年限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因此,对职业教育的这种泛化,我们无须更多的担心。 三、学校职业教育的延伸 虽然我们无须担心职业教育的泛化问题,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是怎样才能把学校教育与企业的具体岗位职业能力协调起来,或者说衔接起来。因为,只有在对口就业时,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在工作中得以应用,才能显著提高生产率,在对口就业不畅的情况下,从学校毕业的学生在非对口岗位如何才能快速地成长为岗位合格人员,这一问题仅靠教育系统是不能解决的,最好的一种途径是广泛地开展企业的岗前或在岗培训。然而对企业来说它们更注重追求利润,只有当他们觉得培训投资有利可图时,或者当他们的培训投资不需太多的投资成本时他们才愿意投资于员工培训。因为,企业投资培训也面临着风险,对员工过多地提供培训,当受培训人员培训后未对其很好工作就离开企业时,企业就会损失投资。关于受培训员工跳槽所引起的劳动关系纠纷问题在各种媒体屡见不鲜。即使法律健全的西方国家也同样存在这一问题。从目前看,实力较强的企业,由于其实力对员工吸引力强,对员工的职前和在岗培训已引起广泛重视,但对于广大的中小企业,由于经济实力以及对人才的吸引力弱,对员工的培训还微不足道。但是,不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就会增加就业人员的快速流动性,人员流动得过快,延长了就业人员成为岗位熟练者的时间,降低了人力资源开发的效率,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不利的。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不仅是解决社会问题,而且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出口问题也影响极大。我们应当通过职业教育的延伸来解决这一问题,而不应强制所有的学校都面向更具体的工作岗位进行教育,也不应对企业采取严厉的培训程序来解决这一问题,解决这一问题至少可以有两种途径。 第一,大力发展独立的培训机构。从目前看,需要技能培训的不仅是刚从校门出来的学生,我国存在的大量失业、下岗人员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也急需转岗和再就业培训,尤其是中西部地区,这一问题可能更为严峻。因此,我们应建立一定区域的技能培训中心,这一技能培训中心以区域的产业结构为依据来确定具体的培训项目,通过短期培训来缩短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适应过程。引入培训机构这一中间环节,有以下几点好处:(1)独立培训机构的专业化和针对性强,可以在最短的时间为企业提供适需的劳动者。(2)学校主要从事专业基础教育更易发挥其规模效益。(3)可以减少学校设备投资的浪费,因为,学校设备往往只能用于在校的少数学生,中间培训机构可以更广泛地用于社会失业、转岗的人员再培训。(4)有利于缓解企业与就业人员在培训问题上的纠纷,尽管在培训中,个体负担了更多的成本,但这种成本能够在进入企业后,由于其熟练程度高而增加收益来得到弥补,这实际上也是企业最易接受的雇佣形式。(5)由于独立培训机构的培训可以给从业人员工作能力一个明显标识,比企业培训更有利于劳动者的流动,这样的流动对企业没有损失,但是企业所能支付的较高工资实际上也是对职业教育的投资。这种中间独立培训发展的经验,在我国的香港以及美国、日本等西方国家都有可资借鉴的经验。 第二,发展规范的学徒制。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但是在我们高喊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成功经验之时,却把德国职业教育的本质——学徒制扔在了一边,基本上废除了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套制度的学徒制。当然,我国那时的学徒制是存在缺陷的,它的主要缺陷,一是没有明确的进入标准,学徒制主要是工人子弟接班和计划安排的新增就业人员的岗前培训,由于没有明确的进入标准,过低的文化基础,如有的小学不毕业就当上了学徒,使学徒制培养的工人适应能力差。实际上,在那时学徒制只是社会用人制度的一部分,而非人力资源开发的手段。二是没有明确的学习内容和标准,尤其是专业基础理论。三是对于指导学徒的师傅没有筛选机制,师傅本身的操作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对学徒工的学习成效影响甚大。但这并不是学徒制本身的问题,主要是一个不规范问题。学徒制的取消对我国产业工人的培养,损失是巨大的。目前,这一问题已经显现,上海已实施了庞大的职业见习计划,在其它经济发达地区也正在发展,这说明学徒制有其自身的优势。需要指出的是,发展学徒制更易解决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在学徒期间无论是否得到工资,它都远比学校教育成本低。在社会的现实中,多数弱势群体的职业教育就是通过学徒制来完成的。由于我们没有学徒制度,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体即使有学徒的需要,但学徒在企业的存在可能将会被认为是一种非法用工,尤其是在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的情况下,更为无职业技能的人员进入企业带来了困难,企业接受愿意学徒的人员对企业也带来了潜在的风险,这是大多数企业不愿做的。如果把它进行规范,使之合法化,也是对职业教育的多元化投资。我们不能只强调企业把大量的资金给学校,学徒制可能是企业更容易接受的投资职业教育方式。这对解决我国庞大的贫困人口就业问题和满足企业需要大量的熟练工都是有益的。 职业教育论文: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论文 一、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 (一)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毋庸置疑,必须成为国家优先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欧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成功,成为诠释职业教育获得市场认可最有说服力的证据。工业工业革命至今,欧美国家的职业教育得到蓬勃发展,并在科技创新数次革命中逐渐建立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德国作为二战战败国,之所在在短期内成功医治战伤,并一跃成为世界发达国家,论贡献职业教育功不可没。20世纪中后期,韩国、新加坡、巴西等新兴工业体积极吸取欧美国家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经验,综合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也实现了本国工业经济的腾飞。 (二)职业教育的成功发展是不断改革创新的自身完善过程 职业教育自产生之初便确立了紧密贴近生产劳动实践的基本特征,积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成为职业教育赖以生存、发展和壮大的生命线。二战后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对现代学徒制(或“新学徒制”)的推广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1956年英国政府发表的《技术教育》白皮书就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应以数学和科学为基础,学生掌握了基础学科就掌握的判断事物的基本思维,就更容易接受新思想和新技能。二战后,美国积极普及基础学科,并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目前,具有较差性质的中等职业教育机构成为美国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组成,所开设的职业课程约占全美中学职业课程总量的89.2%。西方各国的经验均充分说明,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并非截然对立的,两者同为构成完整的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 20世纪以来,以立法等形式鼓励和支持职业教育发展成为各国政府的共识,一系列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职业教育法案不断涌现。1913年,英国颁布《技术学校条例》,首次以官方名义明确了技术学校的宗旨,对技术学校的办学起到了规范作用。美国联邦政府于1917年颁布的《史密斯-休斯法案》通过由联邦政府提供经费资助的形式极大刺激了美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1919年,法国颁布《阿斯蒂埃法》,这部被誉为法国“技术教育宪章”的法案对法国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机构设置、办学目的、教育内容等做出了全面规定,确立了法国职业教育的基本框架,明确了国家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责任,提出了职业教育的免费和义务性原则,使职业教育成为公共教育的一部分,奠定了法国初等、中等、高等三级职业教育体系的制度基础。二战以后,各国的职业教育立法活动进入新的高潮期。英国的《产业训练法》(1964年)、《就业与训练法》(1973年),法国的《继续职业教育法》(1971年),联邦德国的《手工业条例》(1953年)、《联邦职业教育法》(1969年),美国的《职业教育法》(1963年)、《生计教育法》(1974年)、《卡尔•帕金斯职业教育法》(1984年),日本的《产业教育振兴法》(1951年)、《职业训练法》(1958年)、《职业能力开发促进法》(1985年),等等,这些法案均在不同程度上对战后各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规范和引导作用。 (四)职业教育理论的成熟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伴随着职业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有关职业教育的理论探索也日益加深并渐成体系。职业教育理论的丰富,为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裴斯泰洛齐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凯兴斯泰纳的劳作学校思想、杜威的“做中学”思想等使学校职业教育具备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并且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充分体现出了职业教育的自身特征。在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方面,美国手工教育的先行者伍德沃德充分肯定手工教育本身所具备的普通文化教育价值,强调手工教育可以培养人们的道德、逻辑、勤奋和经济观念。受伍德沃德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实践的影响,美国普通高中的手工教育活动得到蓬勃发展。20世纪70年代,作为现代职业教育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生计教育理念在美国一度盛行,有效推动了普通学校中职业教育的发展,促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终身教育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职业教育的理论内涵也由此进一步拓展。可以说,伟大的教育实践必然催生出丰富的教育理论,而教育理论的充实反过来也必然推动教育实践的科学发展,在此方面,职业教育与教育其他领域有着共同的特征。 (五)大众教育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另一个成功经验在于职业教育对教育民主化理念的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20世纪以来,各国先后启动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这一时期,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作用得以凸显。借助宽松入学、面向实用、收费低廉、学制灵活等办学优势,高等职业类院校快速崛起,成为各国吸纳高等教育新增入学人口的生力军,在满足急剧增长的高等教育入学需求、顺利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同时,也为其自身的长足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美国和加拿大的社区学院,日本的高等专科学校、短期大学、专修学校、技术科学大学,法国的短期技术学院(或大学技术学院)、高级技术员文凭训练班,英国的多科技术学院,德国和俄罗斯的高等专科学校,诸如此类主要以职业教育为基础性职能的高等院校,均在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扮演了关键性角色。正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高等职业教育方得以顺利实现了自身的飞跃,并且有效促成了大众化时代美国高等教育多元格局的形成。可以说,充分借助和准确把握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方向,是现代各国职业教育得以健康、快速发展的一条基本经验。 二、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推进,产业分工深化和产业转型升级下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广泛认同,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出现了新的趋势。 (一)职业教育高等化趋势日趋明显 知识经济的到来,技术创新和推广,使得人才需求开始高端化。受此影响,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与社会生产实践活动最为紧密,必然要求学校改革培养模式,凸显高端化特征。 (二)职业教育终身化趋势日趋明显 20世纪60年代后,终身教育理念获得世界各国的认可和接受,并将其灌入各个教育体系改革实践中。这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新的指导理论和思路。职业教育终身化趋势由此成为改革新趋势。 (三)能力目标培养模式的改革不断深入 注重人的综合能力提升成为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这决定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与市场社会变动紧密衔接起来。基于这一点,职业教育能力目标培养模式的改革,必须深入推进包括学科专业设置、课程教育模式、教学任务安排、实践教学以及教师培养在的全方面系统化改革。 (四)职业教育国际交化深入拓展 生产要素全球流动和产业分工进一步细化,企业管理模式将与国际接轨,人才招聘和需求将国际化。这即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市场竞争程度,同时也为职业教育人才扩大了需求空间。 三、启示 结合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现状和相关问题,从上述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中获得如下几方面的启示: (一)摒弃偏见,增加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 我国一直以来,社会就存在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社会偏见。这要求我国学习国外职业教育学位制度、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就业福利制度以及就业渠道制度等。如澳大利亚为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专门成了“教育培训就业和青年事务部”和“国家培训总局”,并建立全国统一资格证书。 (二)重组办学力量,拓宽集资渠道 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职业教育出了狭义的教育意义外,还有广义的教育意义,即为社会提供各种职业技术培训。因此,政府办学力量毕竟有限。政府应通过税收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等,引导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公共办学。通过职业教育制度改革,建立职业教育许可和资质认证制度,实现教学场地、教学条件和教育环境等重组,发挥产学研优势。 (三)加强师资队伍培训和建设 师资队伍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为历史原因和社会偏见,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因此,应从如下几方面来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和建设:一是通过与企业合作,聘请企业具有丰富管理经验和一线技术经验的人员到学校兼职教授专业知识;二是注重学校师资在培养,强化师资外出在学习和锻炼;三是建立人才引进基金,招聘高学历、高技术等双师型人才。 (四)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一是加强师资教学质量考评制度建设,强化师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建立学生考评制度,由期终一卷式考评转向学习过程和能力考评;三是建立职业教育升学制度,允许职业教育学生到大专、本科等学校继续深造。 (五)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体系 国外许多发达国家认识到职业教育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建立了统一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成立职业教育机构部门。在我国,职业教育虽没有国外发展充分,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国外这些经验,使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相联系,提高职业教育学生的受教水平,形成一条完整的职教体系。当今世界各国都在不断地为提升国际竞争力大力发展教育,以教育的发展来带动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接受职业教育的必要性,只有掌握一门技能、提高技能才能在当今社会站住脚跟。职业教育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可以为更多的人提供就业机会,提高国民的素质,因此,发展好职业教育对我国来说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作者:刘春林 单位:广西水产畜牧学校 职业教育论文:城镇化职业教育论文 1职业教育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机理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认为,城乡之间预期的收入差异是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决定性因素,然而有过职业教育经历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无疑增加了这种预期,他们将会成为一股转移到城镇的积极力量。对于没有职业教育经历的普通农村劳动者(如农民工)向城市的转移缺乏持续性与稳定性。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农业活动中产生的剩余劳动力将会越来越多,他们为了获得更为丰厚的收入报酬涌入城市工作,一旦出现经济衰退等导致就业岗位锐减的时候,就会出现大量农村入城劳动力向农村回流的现象,这将不利于我国城镇化建设的稳定和持续推进。因此,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倡导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和先进文化理念,革除以往陈旧观念和不适应城市生活的陋习,提升他们择业、就业、创业的能力,使之能够尽快实现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变,这有利于我国城镇化的稳定长足发展。 2我国职业教育服务于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城镇化是历史进程中的产物。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止到2013年年底,在中国大陆13亿6千万总人口中,城镇常住人口为7亿3千万人,城镇人口除以总人口得到城镇化率为53.7%,环比上涨1.1%。国家统计年鉴查阅的每年我国城镇化率和所有职业学校每年毕业生人数,根据2005年至2013年的数据做我国城镇化率对职业学校毕业生人数的一元回归分析得出:全国所有职业学校每年毕业生人数增加10万人,我国城镇化率就会增加0.3个百分点。在优生优育政策的带动之下,我国人口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不断改善。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不少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城镇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然而我国现阶段教育服务于城镇化也暴露出人才、产业以及城镇化水平不均等现象。 2.1我国职业教育输送的人才地域分布不均,不利于城镇化整体推进 我国城镇化区域发展有很大的差距,中西部的城镇化水平明显滞后于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为2013统计年鉴关于部分省市中职院校数量、人口数量、人均GDP和城镇化率部分指标数据。以上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2013年的部分相关统计数据,首先从人口分布来看,一般而言,人口越多的地区其中职院校的数量应该较多,然而从图表看出并非如此,人口最多的浙江省所拥有的中职院校数量并不是最多的,其单位人口的中职院校率却是最低的。其次,从各省人均GDP和其相应的城镇化率来看,二者呈正相关关系。以上数据显示,中职院校的数量分布与当地人口数量不匹配,中职院校的数量分布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该地区的城镇化率,总体而言,中职院校分布较多经济水平较发达的东部沿海省市城镇化率较高,中职院校分布较少的欠发达地区城镇化水平则较低。 2.2我国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城镇化所需产业发展不适应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发现我国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不能满足当前城镇化的需要。首先表现为专业设置趋同,国内大多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上过度模仿同类学校或是大学专业,不考虑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盲目争办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这就导致不同类型学校开设的专业大体一致,很难培养出适应不同岗位需求的学生。其次,表现为专业布局结构与产业结构适应性不强,职业院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与经管类、文化类等专业相比,以理工类为主的职业专业更强调操作技能,第三产业专业设置偏多,而第二产业专业设置相对偏少,造成了我国技能型人才的供给不能满足产业结构的需要。 2.3我国职业教育对农民工的培训机会少 伴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数亿计的农民工涌向城市,据调查发现,有超过80%的新生代农民工冀希望获得职业技能的培训以实现多元化就业。然而,针对这一领域现存的培训机构屈指可数,政府主导下的针对农民工的培训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使得农民工获得职业培训的机会少之甚少。 2.4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从职业院校教师背景经历来看,很大一部分教师来源于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他们虽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却缺乏在企业或生产一线的工作经验,几乎也没有接受过职业技术方面的培训,由于理论与实践脱节,他们几乎无法胜任技能操作的教学活动。还有一小部分是聘请在相关行业具有一定资历的技术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此类教师虽然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但是他们不仅要处理琐事的工作事务,还要应付更为繁杂的社交活动,因而发挥在教学中的时间精力非常有限,并且流动性很大。我国的职业教育院校缺乏一批兼具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 2.5我国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难度大 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还停留在浅层次的互助阶段,在这种合作关系中职业院校占有绝对的优势,无论是课程内容的设置还是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均停留在学校主导下的培养计划里,并没有很好的贴近企业对学生所需技能的迫切需要。合作企业的责任与利益不明确,学生到企业实习,企业要教会学生具体操作技能,为学生提供免费的设备和实习场所,然而优秀学生一旦学会了所需技能便会选择离开企业,企业承担了培养成本却得不到优秀人才,企业利益受损,再加上学校担心权利会被弱化因而不愿意放弃主动权,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提升校企合作的质量。 3提出职业教育促进城镇化发展对策 基于我国职业教育服务于城镇化发展现状中的不足,试图从职业教育促进城镇化发展的途径中探索一些对策。 3.1加大政府对职业教育支持力度 政府应当加大投入在职业教育中的经费预算,尤其合理规划区域投入,将重点偏向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提高中西部每年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权重,兴办职业学校,扩大招生规模,为职业教育薄弱区域培养更多的合格技能型人才。 3.2优化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整合院校资源 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应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重点结合所在地支柱产业,选择自身定位,发展与产业结构相匹配的专业,剔除那些华而不实的专业,为驻地城镇化发展输送优质技能型人才。在职教师资建设上,多聘请在相应领域专家型人才到学校兼职任教,通过提高待遇尽量延长其服务于教学的时间,此外,将学校的专职教师定期送到企业一线进行职业化实践培训,打造一支理论教学水平过硬、技能实践能力较强的“双师型”职业教师队伍。在院校合作上,加强职业院校之间的合作,整合相互资源,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3.3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推进城镇化的发展 针对目前校企合作层次不高的现状,政府应当倡导校企深度合作,探索校企利益共享的稳定合作机制。建议采取“订单式”的培养方式,即企业根据自身发展规划向职业院校订购一批产品(即学生),并规定产品质量(即学生毕业时所达到的理论和技能水平),划定一个合格水平,对合格的毕业生按照适当高于其他企业同类岗位的薪资福利照单全收,同时跟学生约定必须在企业的服务年限,在这种培养模式中职业院校承担着保证毕业生质量的责任。深化校企合作,加强企业员工与职校教师的交流,企业需委派一批骨干精英去帮助学校培养学生,教师也需到企业进行技能培训。 3.4扩大职业教育招生比例 调整国民教育结构,扩大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比例,针对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过度扩张的现状,每年有超过600万大学毕业生,其中有部分毕业生由于缺乏技能面临就业难或是对找到的工作不满意等问题,国家应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吸引更多优秀学生选择接受职业教育,如此以来既可以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同时也可以为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技能人才,此举可谓一举两得。 3.5加大对农业技术知识的授课 伴随着城镇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农民将改变身份成为市民,从事农业活动的人员将会锐减,传统的农业活动方式也随之改变,农场式的农业生产方式将会出现,城市近郊的规模化养殖如雨后春笋,现代科学技术将会更频繁的运用于耕种、养殖等农业活动。职业教育院校应该加大对农业技术知识方面的培训来适应城镇化进程中的农业活动。伴随着城镇化发展的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促进城镇化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显著。现阶段,我国的职业教育还处于低端水平,办学条件较差,生源知识水平较低严重制约了其发展。基于每年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而技能人才供给严重不足的现状,国家应从战略上调整教育结构,扩大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投资,吸引高水平的优质生源,实现职业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让职业教育更好的服务城镇化的发展。 作者:古广东 谭庆国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职业教育论文:工商管理教学职业教育论文 一、当前职业教育角度下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多个院校还没有建立起与教学质量监督的考核方式,对于实践教学的监控也显得非常落后。因为缺少标准的原因,令学校方面不能公允的评价教师们的实践教学水平。在这样影响下,其教学质量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另外,高校教师们一般比较轻视对实践教学成果的评价工作,因此出现了与实践教学地位不相称的现象。 二、对于当前我国工商管理教学弊端的改进措施 1.颠覆以往教学模式,提升学生核心地位 教师们在对学生进行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要在根本上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以全面突出,并使用“互动式”教学法对学生进行教学活动。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令学生在发现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强化学生的团结合作以及沟通能力。在此模式下,教师们起到了指导性作用,在根本上将自身特点发挥出来,并积极的参与进去,在进行分析问题的过程之中,进行组织和分工并采取行动,最终得出解决的办法,在最后依照科学的目标来将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评价。 2.建立起“双师”教师团队 要想在根本上将教学质量提升一个档次,就要建立起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们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作为基础,还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在工商管理教师队伍中,应该讲在具有实践工作经验教师的比例进行扩大。并定期安排教师们到企业中取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丰富自身工作经历。同时将实践教学的能力在根本上加以提升。与此同时学校方面也要聘请一些具有行业则个的管理人员来到学校担任教师,扩充兼职教师队伍,在根本上形成实践技能课程由具有资质兼职教师讲授的相关机制。 3.创建实践教育基地 要想在根本上将工商管理追暗夜的教学目标加以实现,就必须做好相关事件基地建设工作。实践基地的件事儿主要分为校内与校外两个实习部分。在学校内的实践工作一般是为学生们进行模拟教学与训练来使用。是一种培养新型人才的场所。校内的实训基地应该将对学生技能训练放在首要位置,令学生在相对真实得分情况下得到相关技能训练,使学生在学习到相关理论的同时拥有专业的技能。在根本上减少从业之后的工作压力。 4.向教师和学生提供相对充裕的文献资料 学校方面应该尽快的建立起图书馆,并在其中配备大量的资料,方便教师和学生进行查阅,在进行资料准备工作的时候,不但要向学生们提供理论方面的资料,在管理案例上也应该多加思考。 5.对以往的考核方式进行全面创新 学校方面可以将以往的考核方法进行全面转变,可以采用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相关工作,理论与实践操作考试应该与之相结合,在答辩现场应该利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对于基础性课程的考核,应该将重点放在学生对于知识理解能力上,在根本上做好教学质量的监测工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工商管理专业相关课程的改革工作任重而道远。身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在根本上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进行全面认识,并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的相关特点,将教学方面的新思路进行全面总总结,令相关教学工作变得更加贴近实际,为企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作者:宋丽 单位:廊坊东方职业技术学院 职业教育论文:培训工作下职业教育论文 一、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重数量轻质量 目前,我国大多数职业学校都有一个通病,就是向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但是人才的质量并不高,需要在学历教育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职业教育培训既要有一定数量和速度的发展,又要注重质量的提高,真正培养出符合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二)重知识轻技能 职业学校教师所界定的职业教育培训是“技术应用”,在理论上所遵循的原则是“必须、够用”,不仅偏简单,还比较片面,教学上的学术性不强,研究方面也是如此,理论与实际脱节,任课教师对社会实际的了解不够全面,不具备深层次的实践经验。除此之外,交通行业教育培训的课程结构不科学、不合理,专业课程所占的比重过小,学生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后劲不足。 (三)照抄照搬普教模式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并不长,职业培训工作也是直接产自于普通学校教育,受传统教育观念、全日制教育模式和各种形式主义的束缚较为严重,因而职业教育培训所培养的学生存在着技能单一,知识面狭窄,缺乏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后劲。同时,忽视了一些非智力的、非技术性的因素。这种状况难以培养出“入世”及知识经济所需要的具有多种知识技能、全面的素质和广泛活动能力的创造性人才。 (四)与社会需求脱节 由于社会的现实情况是多方办学、多头管理,这就导致出现了条块分割、各自为阵的现状,使得职业学校的布局不科学、不合理。各学校、各企业、各部门都是根据自己的需求办学,入学门槛在不断降低,盲目争抢生源,专业的设置也不合理,教学管理落后,造成毕业生过剩;而一些急需人才却没有相应的专业培养,导致学校的规模效益不能得到提高,交通行业职业教育培训的供给总量和质量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 二、解决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丰富学历教育,注重教育质量的提升 要想使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得到发展,就必须要提高所培养人才的质量,也就是要主动出击寻求突破口,实现办学的多样化,丰富学历教育。办学质量保障是一个变化的过程,是不断运动而非静止的。但它不是抽象,而是具体的。短期培训的实用性特点,尤其是实践性教学特点,决定了短期培训教师不仅要懂得教学规律,同时还必须具备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资格证书,具有解决生产问题的实际能力。因此,用发展的眼光看,师资的“一体化”和“双师型”是学院短期培训教育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改革培训形式,注重技术技能的实践 职业教育培训是面向经济活动的,它直接服务于生产的培训,应当以学生的技术技能的提高为目的。鉴于此,职业学院必须在传统的培训形式上做出改变,实现校园空间的突破,把学生交通方面的技术技能的实践搬到课堂上,精心策划、精心组织调查研究、专题研讨和案例分析活动,使培训形式与学生的成长需要、职业特征、心理特点等相适应,与学生技术技能实践的内容相统一,把课堂设在最贴近实践的地方。在培训过程中,可以变换课堂形式,将“案例”模拟教学搬到现场去,使学生身临其境,成为真正的实践者。 (三)变换培训模式,合理配置管理人员结构 组建一支有一定素质的培训队伍,培训市场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这样的个性:心态要年轻,思想要张扬(面对培训市场,培训对手,培训对象,一味地“讷讷底调”,老是一副老太龙钟的姿态,带着“三分稳重,七分颓废”的心态,肯定无意于工作);做事要激情,研究要固执(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而精神要靠激情去支撑。人没有了激情,也不可能有憧憬,自然也不会有干劲。但又必须是“有度”的。做事情一定要认真,有自己的想法,同时能为自己的想法去研究,思考);为人要规矩,才能要实用(市场化缺乏约束力,容易出问题,在用人上应特别注意品质,自律能力;人才的才能必须与我们的工作实际有关联,有帮助,起促进作用)。要有对工作不断取得成就的理想,不断地焕发出工作的激情,去催生梦想,激发成长的欲望、激发创造力,达到“德技双优”。 (四)强化教师队伍,注重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要解决职业教育培训工作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就要加强教育培训实体与劳动力管理使用部门以及劳动力人才市场的联系,使经济生产活动对劳动力需求的信息能够有效影响教育目标与培训方向的确立。优质的师资队伍是顺利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必备的基本条件,也是保证人才培养的物质基础。从总体上看,我国现有职教师资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也不够高,还不能适应未来的职教事业。 因此,为使交通行业职业教育的培训工作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职业学校要积极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从企业中选择技术性人员到校任职、让专业教师进入有关单位深造,实践、在职业学校内建立,完善实验研究与开发中心。邀请企业与职业学校共同研发项目,职业学校应调整好专业设置,及时变更相应培训机制,提高对专业技术的适应能力;认真的分析相关企业提出的研究课题,对学校的课程以及教材进行针对性的改变,,通过不断的创新工艺、技术与知识点,建立出具有强烈的专业特色的教学内容,同时对学生传授综合性较强的案例,针对性的提升学生的创新、交际、合作能力,以促进交通行业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很好地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三、结语 在新时期,我们应当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尤其是交通行业职业教育的培训工作,需要我们广大的职业教育培训工作者不断进取、共同努力,追求我国交通行业职业教育培训工作的春天。 职业教育论文:教学做一体化职业教育论文 一、“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简单的来说,就是要将教学的理论知识更好的与实践联系在一起,做好衔接,将理论与实习在单元的教学时间内融合在一起。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指出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改革思想应当以培养出具有高技术、高技能的第一线专人人才为目标,将重点放在动手能力以及综合知识能力的运用上;将核心放在教学内容的有序化、精简化上;将教学知识、专业技能与态度联系在一起,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方法,不断的提高教学的质量。“教学做一体化”就是在于将原本传统的教学模式加以改变,也就是将原本的“静态教学”转变成“动态教学”。然后,在根据职业教学培养人才的目标来调整教学资源,通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以及目标的实施一气呵成,逐渐实现以下几个转变: (一)从教师为中心的“教给”学生,转变成学生为中心的“教会”学生。 (二)从教材为中心,转变成培养目标为中心。 (三)从课堂为中心,转变成车间实习、实验室为中心。 通过三次的转变,能够将教学与实践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体会都实践教学,并从实践教学中体会到职业素质教育。 二、中职学校“教、学、做”一体化 (一)建设相适应的教学场地和设施 “教学做一体化”其实质是将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掌握了必须的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能够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需要拥有一定相应的硬件设备与学习环境的配合。考虑到“教学做一体化”需要的是时间与空间的有效统一,也就是在同一个时间内,在同一块场地完成多种教学任务。因此,想要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就需要既能够满足理论的教学,又能满足实践所需的场所。对此,需要合理的规划场所,逐步的建立出功能完善的专业实验实训室,使实装、模拟器材、实践设备、工具、教学设施设备齐全。只有这样,才能够将实践与理论真正的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整个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来知道实际的操作,做到边教学、边学习、边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的交替,从而能够确保“教学做一体化”能够顺利的进行下去。 (二)培养相适应的“双师型”老师队伍 在职业教育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当中,也需要“双师型”的教师,要做到即能够拥有完美的教材,还能够拥有完善的实践中心,没有“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教学做一体化”也就无从谈起。“教学做一体化”不仅仅是要求教师能够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与过硬的职业专业知识以外,更多的是需要实际的动手操作指导能力,其中,还需要注重教师的组织能力的培养,只有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教学与训练的结合,懂得用理论知识去指导操作实践,并能够在实践中去总结理论知识,还需要充分的了解社会、企业岗位的需求,了解有关专业的新的知识点、新型的工艺以及新的技术等等。其中,不仅仅是包括了知识、技能、态度、经验等为了完成任务所需的内容之外,更多的是能够将各个点相互的渗透、融合。所以,在“教学做一体化”的职业教育中,有一支强大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才是关键所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所采用的是贴近岗位,集中训练,进行专业的实践操作等有效方式来强化学生实践的技能与经验的培养,使教师掌握实践教学环节、手段和特点的同时,提高动手能力和指导学生训练的教学能力;根据“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组训模式对教师教学组织能力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采取集中培训、示范课程观摩、结对帮带等形式,提高教师的教学自主能力。 (三)制定相适应的课程标准和教材 传统的职业学校的教材只能够适用于分段式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拥有较强的理论性,但是忽视了实际的动手能力的培养;一体化教学采用的是模块化的教学方式,这样,现行教材已经不能够适用于现行的社会需要。教材的编写,必须打破传统的教材重视理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的课程体系,创建以实际操作能力为中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校本教材模式。着力以技能为重点,以实践为主线,对课程内容进行创新整合。教材应根据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的需求和学校的培养目标、硬件设施,并结合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降低专业理论的重心,突出与实践技能相关的必备专业知识,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取舍与组合,对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进行适当的调整。教材还要充分体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学生将来做什么,学生要学什么,老师就教什么。 总之,“教学做合一”是一种先进的、到现在也仍然适用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将其融入到职业学生的教学中去,将会让教学的效果更加的有效,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教育的不断进步,会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或其他学者对如何有效的利用“教学做合一”理论来进行教学做更为深层次的分析,将对如何通过该理论来促进职业学生的教学作出更趋完善的诠释。 职业教育论文:内涵发展视角下的职业教育论文 1湖南职业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中高等职业教育对接不够 由于中等职业教育属于中等教育系列,通常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主管,而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系列,一般由高等教育职能部门管理。这样往往容易造成政出多门以及各种竞争带来的内耗现象;同时也会导致中高等职业教育在统筹规划,人才培养、专业设置以及业务管理的分歧,不利于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对接,也不利于以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平衡发展。 (二)服务社会的能力不强 我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然而当前我省职业教育的评价体系不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还不高,培养出来的技术技能人才难以适应企业的岗位要求,到岗还需企业重新培养;另外,职业教育的教师定位模糊,创新意识不强,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欠缺,缺乏服务社会和企业能力较弱。 (三)自我调节机制不完善 湖南省职业教育体系开放性不够,与外部交流机制不畅,面向市场和社会的调节机制不健全。目前湖南省职业教育还没有把握新兴产业发展发展和人才需求的脉搏,主要表现在很多职业学校只管办学,专业开设没有面向新兴产业和当地经济社会的需要,对一些过时、滞后的专业没有及时调整,造成职业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缺乏良性的互动机制。 (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不畅 从目前湖南省的招生制度来看,普通高中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的录取率相当高,但职业院校的毕业生进入普通大学深造的机会很少,这也是导致我省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的原因。到目前为止,湖南省高等职业教育只包含专科层次,没有涉及到本科、硕士等层次,各层次的职业教育还没有完全贯通,加上人们追求高学历的观念,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建立与普通教育体系平行的而且职业教育体系,建立职教和普通教育的桥梁是迫在眉睫的。 (五)职业教育投入不足 湖南省职业教育的投入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性拨款,由于办学机制不灵活,办学资金来源单一,对政府的依赖度太高。一旦财政投入不足,部分职业学校消减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的投入,导致学校办学条件落后,实习实训设备陈旧,难以够满足现代化教学的要求,严重影响我省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2湖南省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转变政府职能,加大统筹规划力度 要构建适应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离不开政府的统筹规划和宏观指导。这需要湖南各级地方政府根据我省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合理规划职业教育体系,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对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撤并,改变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多头管理的现象,同时政府应转变职能,将工作重心从审批、检查转移到服务上来,不断扩大职业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尤其是在专业设置上,要强化宏观指导,一定要突出实用性和地方特色,避免热门专业扎堆的现象,合理规划各级各类职业学校的发展,以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内涵为出发点。 (二)完善行业指导,全面推进校企合作 发展职业教育过程中不断加强行业的指导和监督的作用。鼓励湖南省各行业从实际出发实行产教结合,加大行业协会对职业教育的考核评价力度,使职业学校的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融合,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形成推进职业院校与企业深度合作的保障机制。强化以先进装备制造﹑文化创意﹑电子信息﹑有色金属和新材料等区域优势产业为依托,通过行业企业参与,建设一批对接我省优势产业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全面推动职业教育科学貝貢貋教育产学研结合,进一步促进校深度合作。 (三)加大投入力度 职业教育需的发展离不开资金,完全依赖政府投入是行不通的,这需要不断拓宽融资渠道,逐步完善政府、企业和社会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一是各级政府严格执行国家政策规定,确保职业教育的生均经费和财政性经费到位并逐年增加;二是对农村地区职业教育的办学给予财政上的补贴;三是各级政府要结合实际制定政策和措施,鼓励企业以及民间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办学,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硬件设施,实习条件,增强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 (四)完善职业教育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探索建立行业企业多方参与的职业教育综合评价体系,职业院校学生能否毕业不应完全取决于考试成绩,应加大行业企业的话语权,应由企业和行业组成考核小组对学生进行终极考核,考核结果与毕业证挂钩。同时,完善职业院校学生技能竞赛制度和专业技能抽查制度,健全技能抽查补考和退出机制,促使学生在校期间不断提高职业技能和素养。这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学生的适应社会能力,也有利于提高用人单位对职业院校学生的满意度。 (五)整合教育资源,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首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普通高中阶段教育的宏观调控,调整普通高中学校布局,确保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的办学规模相协调,确保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其次,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打破进入职业学校学生素质差的怪圈,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使职业教育学生真正能学有所长,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最后,整合职业教育资源,通过实施职教集团办学模式,建立职业教育统筹发展和管理机制,避免同区域内学校的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 (六)加强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的建设 要打造一批专业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首先,省级政府要不断完善职教师资培训基地,把一些指明度高,管理规范的企业作为职业学校教师的培训场所。其次,职业学校招聘人才时不应把学历与能力等同,应向社会公开招聘一批工作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到职业学校授课。另外,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的高低与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情况是密不可分的。湖南省政府要制定政策,想方设法围绕我省特色行业和支柱产业建设专业配套、设施设备先进的实训基地。特别是要通过产教结合等模式鼓励企业参与学校实训基地的建设,创建校办企业,不断创新企业现场教学模式。 作者:李岳 单位: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县文体局年终工作总结及明年工作思路 今年以来,我局在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县委*届四次全会、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年动员大会和县统筹城乡一体化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努力抓好文体局各项目标工作,经局党组和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进展顺利。现将20__年工作总结如下:一、主要业务目标 (一)、坚持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促进我县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 年初,我局结合市、县两级下达的群众文化体育目标任务,制定了《20__年__县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安排意见》和《20__年__县文体局送文化、体育下乡工作计划》,保证平均每月都有1次(项)大型活动。截至11月上旬,我局积极组织或参与举办了“第二十二届元旦越野赛”、“元旦迎新广场文化活动(文艺演出、街头化装游行、坝坝电影)”、“迎春团拜会文艺演出、春节系列广场文化活动”、“元宵焰火晚会”、“社区秧歌腰鼓大赛暨万人踢踏闹新春广场文化活动”、“成都民俗文化节——望丛赛歌会”、“梦桐之夏——__县职工歌手大赛”、“‘魅力成都和谐社区’国庆健身腰鼓大赛,国庆文艺演出”、“美食系列文化活动(文艺演出、行进表演、民俗表演)”、“‘__县创卫复评大行动’启动式文化演出”、“‘创建和谐文明平安社区’启动式文艺演出”、“重阳文艺演出”、“庆五一节文化体育下乡文艺演出”“‘纪念抗战暨世界反法战争胜利60周年’文艺演出”、“科技周宣传文艺演出”、“春节趣味体育活动”、“庆‘五一’全民健身登山比赛、门球比赛、首届职工羽毛球邀请赛”、“第二届‘镜湖园杯’乒乓球邀请赛”、“20__年__县全民健身周活动启动仪式”、“‘走进毛家湾,参与体育年’定向越野赛”等全县性大、中型群众文体活动20余次(项)以上,参与群众达35余万人(次)。 此外还积极组织开展送文化、体育下乡活动。为群众送去文艺演出20场,放映坝坝电影场1660场,映前宣传1586次,向镇村图书室和犀浦岷江小区捐赠各类图书1500余册;向农村群众赠送春联和书画作品2600幅;开展宣传、咨询、慰问、演讲、联欢会、广场大家唱、灯谜竞猜及其它各类广场文化活动共计30多场次,参与群众近10万人次。我们还积极争取成都艺术剧院到友爱扬雄广场送文化下乡演出。为安德、犀浦、唐昌、友爱镇安装价值15万元的全民健身路径。 (二)已完成包装并推介投资超过3000万元的文化旅游物流商贸等服务业项目10个以上。已完成项目推介书。 (三)结合旧城改造,全面完成影剧院的体制改革。电影公司因债权债务等遗留问题较多,现正在清理,改革相对滞后。 (四)协助新区体育文化中心的建设。 已向县上报送《文体局关于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基础文体设施建设目标方案》,并就体育文化中心建设的相关问题作了专门的请示上报政府。已经常务会同意体育文化中心选址和采取BOT方式投资建设。 (五)加大图书馆整改力度,增加馆藏和其它软硬件设施,通过三级图书馆验收。争创二级图书馆。 已投入资金35万元全面完成图书馆的整治,等待省、市的验收评定。 (六)协助完成高校配套经济园建设任务。协助完成沙西线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带建设任务。 1、我局积极配合犀浦、红光政府完成高校配套经济园的建设规划。针对西华大学周边缺乏规划、乱搭乱建、占道经营、通道狭窄等安全隐患和不适应校园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专项整治,统筹规划,新建市场2个,解决了市场拥挤、通道不畅的问题;并举办了西华大学校园周边文化市场业主法律法规培训,提高经营业主的法律意识,引导规范文化产业发展,实施规范化的长效管理。 2、按照规范、繁荣、管理与发展并重的 原则,强化高校周边的文化市场,目前已发展文化三产150余家,带动校园周边文化市场发展。 3、完成了沙西线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带历史文化资源调查任务。并主动多次与沿线镇共同研究发展规划,已引进项目2个,完成租地等相关手续,现正加快建设。 二、重点工作目标完成情况。 (一)加强对音像、娱乐、演出、网络文化市场的专项整治,举报案件的查处率达100,违法案件的查处率达95%以上。 1、狠抓经营户法律法规培训,增强守法经营意识。通过各种形式举办音像、娱乐、演出、网络等文化经营户法律法规培训7期,培训经营户达1100余人(次),印发《网吧经营业主须知》、《音像租赁、零售经营业主须知》以及《音像制品经营许可证(租赁、零售)办理指南》等资料1500余份,增强了他们守法经营,文明服务意识。 2、坚持依法行政,严格管理。坚持日常稽查和专项整治相结合。我局先后组织开展了音像、娱乐、网吧、演出等专项整治行动和“扫黄打非”集中行动。重点整治网吧、音像和出版物市场。开展“春节期间消防安全检查”、“音像市场专项整治”、“保护未成年人行动”,“打击网吧超时经营行动”,“五一节前专项整治”、“西华大学校园周边无证歌厅专项整治”、“大学校园环境整治”、“校园周边的出版物市场整治”、“创文明城市整治文化市场的雷霆行动”、“国庆节专项整治”10次专项整治行动,共出动稽查人员890人(次),检查2040家(次),限期整改110家,立案查处116家。收缴淫秽、盗版等违规音像制品50000余盘,非法迷信出版物等3000套册;率先在区县举行了违规音像制品现场大销毁行动。共接到举报40起,督办件15件,全部办结,办结率和查处率达100%。 (二)招商引资情况 截至11月上旬,引进6个项目,计划总投资2500万元,实际到位资金1200万元。引进1个项目到成都现代工业港;引进2个项目已落户犀浦,正加紧建设,正在办理相关手续。 (三)协助完成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工作。 制定了《__县文体局开展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实施意见》(已及时报送县规服办)。同时我局主要领导已通过电视向社会公开服务承诺,接受社会监督,进一步转变机关作风,提高工作效率,使社文办和新闻出版科执法部门工作职责更加明确,质效意识更加强化,办事流程更加优化,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达到服务体系健全,绩效科学,服务优质高效,基层群众满意的目标。现正与市局衔接,就实施受理、办证对接的相关事宜。 (四)结合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抓好成都市重点镇的文化体育设施建设。 1、主要抓好安德镇、犀浦镇、友爱镇等镇、村、社区的文化活动室建设。协调配合优先发展重点镇——安德镇做好镇文化活动中心的建设规划、功能布局等前期筹备工作,全镇村村都建立了文化室(图书室)。重点培育安德镇特色文化——老山歌演唱、川剧座唱等传统民间文化,协助省市文化部门做好到安德镇的送文化下乡活动。结合“构建和谐社会,创建平安社区”大型活动,在犀浦镇居民集中安置区岷江小区文化室赠送各类新图书近1000册,举办文艺演出5场,广场文化活动1次。为友爱镇送文艺演出2场,协助友爱镇搞好镇文化活动中心建设规划,配合县上相关部门在农科村搞好美食节相关文化活动,包括文艺演出3场,开幕式化装游行及民俗文化活动。 2、在加强体育设施硬件建设方面:积极配合安德镇做好镇文化体育中心的建设规划、功能布局等前期筹备工作。在城区中心地带规划修建一个占地10亩,可同时容纳1000人的文化休闲广场。规划修建一座集文化、体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场所,安装室内体育健身设施(5件以上)。在两路口九年制学校和安德九年制学校内修建环形运动场,在西华大学动漫学院内修建游泳场。友爱镇规划修建综合性文化体育活动场所。我局将根据重点镇规划建设,在加强体育设施硬件建设方面,积极争取成都市体育局的对口支持,并请市局领导到重点镇来调研。为安德镇安装全民健身路径2条,为友爱镇安装全民健身路径1条,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人群的体育健身需求。 (五)完成争创一流工作业绩任务。 1、荣获成都市政府表彰为消防先进单位。 2、群众文化方面:两篇群众文化理论文章获“全国群众文化优秀理论文章评选”三等奖;成都首届京剧票友大赛获表演二等奖; 荣获“成都市第六届新创歌曲演唱会”创作二等奖、演唱二等奖;荣获成都市庆七一“保先”文艺调演一等奖、组织奖;荣获成都市先进社区荣誉称号。成都民俗文化节——望丛赛歌会获一、二、三等多个奖项。 3、体育方面: (1)成都市第一届健身腰鼓比赛荣获一等奖;成都市老年人乒乓球比赛,获团体亚军。 (2)积极配合教育局组队参加省、市体育竞赛,取得了好成绩。“成都市中学生排球比赛”,获第一名、第三名;“四川省中学生排球传统校、试点校、布点校排球比赛”,都分别获女子组第一名;“全国中学生运动会排球预赛”,获体育道德风尚奖;成都市“体彩杯”排球比赛,获男子组第一名,女子组第三名;“成都市青少年航模比赛”,获一等奖;成都市第十五届青少年科创比赛,获一等奖;“走进毛家湾,参与体育年”定向越野赛,获得二等奖;成都市“红少年杯”排球比赛,获男子组第一名;成都市“花朗杯”跆拳道比赛,获团体总分第二名;四川省第一届中小学生跆拳道比赛,获1个冠军、2个第二、1个第三;成都市农村乡镇健身路径比赛,获女子组个人擂台赛第二名,并获健身路径比赛女子团体第三名;成都市“花郎杯”跆拳道比赛,获2个冠军、1个第二、2个第三;四川省“东方功夫杯”跆拳道比赛,获1个冠军、1个第二、2个第三;四川省排球比赛,获女子甲组第一名,女子乙组第一名;成都市小学生排球传统项目比赛,获女子组第一名、第二名;成都市中学生软式排球比赛,获得比赛的第一、二、三名;“成都市小学生排球比赛”,获男子组第一名;“成都市‘虹雨杯’跆拳道比赛”,获4个第一名,2个第二名,6个第三名。 三、争创中国人居环境奖工作网络目标完成情况 (一)加强望丛祠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利用,积极配合完成望丛古蜀文化产业园建设的相关工作。望丛祠是四川唯一一处纪念古蜀国帝王的祠堂,是古蜀文化的重要品牌和代表。配合县委、县政府以望丛祠为核心全力打造望丛文化产业园,推动我县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完成《__县望丛古蜀文化资料》的收集、整理并汇编成册。 2、配合县上做好望丛产业园规划工作。已协助蓝地规划设计院完成了整个望丛产业园的概念性规划,协助北京王志刚工作室完成整个产业园区的策划。并就望丛祠核心区应该如何打造提出了书面意见,积极向省、市部门汇报,争取省市对产业园区的大力支持。 3、多次通过召开专家会、登门拜访等形式,广泛征取专家们的意见,集思广益,并形成详细的书面材料供领导决策。 4、主动出击,积极招商引资。积极包装推介产业园区8个子项目,全力促进成都望丛古蜀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并积极跟踪企业,争取入户园区。 (二)认真贯彻落实《文物保护法》,加强文物执法工作,积极查处文物违法违规行为。 为进一步加大地下地面文物保护工作力度,成立了专门的文物执法队伍,平时加强对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学习,要求执法人员持证执法,严格依法办事。近三年共查处文物违法违规8次,如犀浦镇发生的贩卖假石刻文物事件、红光镇发生的哄抢宋墓出土文物事件等。文管所还加强《文物保护法》的宣传,发放文物法律、法规200册以上,举办了3次《文物保护法》宣传活动。通过强有力的文物执法和宣传,打击了部分文物违法行为,有效的增强了人们的文物保护法律意识。__县作为古蜀故都,地下古遗址、古墓葬特别丰富,近年来随着__县作为成都市西部新中心的建设,地下文物保护同经济建设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在市考古队的委托和指导下,加大了对全县基建工地地下文物监控、勘探、发掘工作,到目前已初步建立了一套规范的工作程序。今年已完成了对西华大学扩建新校区、西南交大新校区、成都现代工业港蓝光科技等20处基建工地进行了勘探、发掘工作,避免了地下文物在建设中遭到破坏。 (三)全面完成__县博物馆馆藏文物的清理、登记、建档等藏品规范化管理工作,完成__县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共21处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工作。 为配合国家关于文物藏品信息化管理工作,县博物馆在市文物处的指导下,完成了博物馆建馆20多年来首次文物藏品的电子建档建卡,分帐、总帐重新编制,现博物馆一级文物藏品8件,二级藏品9件,三级藏品856件,一般资料文物1746余件。县博物馆的文物藏品规范化管理工作在7月份召开的全市文物藏品电子文档的经验交流会上得到了领导肯定,并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我县地面文物资源丰富,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这些文物保护单位是__县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载体,现已全面完成这21处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立保护标志、划定文物保护范围、建立档案等工作。 (四)围绕改造人居环境工作,组织文物方面的业务骨干,开展了一次沙西线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带历史文化资源调查活动。 沙西线是我县近年开通的贯通全县北部的一条重要交通线,在这一线,历史文化资源特别丰富,如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古城遗址、唐昌文庙等古迹名胜就分布在附近。为配合县委、县政府打造沙西线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带工作,我局组织抽调文物业务骨干4名,对沙西线沿线历史文化资源作一次详细的调查活动,目前已完成调查并形成调查报告上报政府,供政府打造沙西线旅游带提供重要。 (五)加强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扬雄墓保护利用工作,积极推动扬雄庐墓园的建设。 已向市文化局报送了《扬雄墓保护方案》,从地面文物保护角度积极争取市文化局对扬雄墓作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的资金支持。已向县委宣传部报送《修复建设扬雄庐墓园》文化事业项目申报。积极配合友爱镇加大农科村的建设力度,特别注重农科村的文化内涵建设,把扬雄故里这一文化著名品牌同发展友爱农科村农家旅游结合起来,让“农家乐”旅游提档升级,派专人负责收集与扬雄有关的史料和资料,其中一部分资料已用于农科村的文化内涵充实。已向市文化局上报了《扬雄墓维护方案》,并两次邀请省市研究扬雄问题的专家到友爱镇就如何充实农科村文化内涵以及如何维修保护利用扬雄墓做实地考察和研讨。《扬雄墓维护方案》作批复意见,同友爱镇政府一道进行扬雄庐墓园的建设工作,近期扬雄墓的保护利用工作将会取得实质性进展。 四、“上宣”工作、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等专项目标完成情况 (一)“上宣”工作。 1、健全“上宣”新闻信息报送制度,建立维持预警机制,做到 有情必报。 2、完成中央媒体刊物《科学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国家级出版社) 刊登1篇《营造民俗文化与建立城市文化展示体系》。 3、完成市级媒体刊物和市级主管部门刊物18条。 (1)文化方面:在市级媒体刊物《成都群文》刊登3篇,如《又是一年端午 望丛祠内再闻歌》、《__县举办“梦桐之夏”职工歌手大赛》和《客酣山涛酒小记》;市文化局主编的《成都文化信息》和《每周要情》刊登5篇。如《__县“梦桐之夏”职工歌手大赛别开生面》、《__县举办歌舞娱乐法制培训班》等。 (2)体育方面:成都市体育局主编《市体育信息》刊登6篇,如《积极配合重点镇,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庆“五一”体育活动丰富多彩》、《__县举行中小学运动会》、《__县把青少年俱乐部活动周设在学校举行》、《举办裁判员培训,小学生乒乓球比赛圆满成功》、《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多彩》、《__县举行首届健身腰鼓培训班》; (3)新闻出版方面:成都市出版局主编的《出版物市场信息》刊登2篇,如《__县开元大书店》等。 (4)文物工作方面:市级媒体刊物《成都文物》刊登2篇。《__县安德出土两东汉摇钱树座考析》和《安南钱及其他》同时刊登在《成都文物》20__年第4期。此外经博物馆副馆长撰文由陕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雕塑陵墓全集》收入望丛祠石刻3件,为国家重点文化工程项目。 (二)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 1、草拟上报了《关于 __县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到政府。国资局、体改办等相关部门稳妥推进体制改革,已同意影剧院的改革方案,完成资产评估、资产财产的清理移交和人事安置等工作。 2、电影公司因债务太多,且现有的房产无验收手续,改制相对滞缓。现正会同体改办研究稳妥的改革政策。三是积极包装推介望丛产业园区8个子项目,全力促进成都望丛古蜀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推介扬雄冢墓项目1个。同时配合现代工业港规划印务园区,积极跟踪2个大型印刷包装企业争取入户该园区。有1户与工业港签定意向协议。 (三)思想政治工作专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1、在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省委八届四次全会、市委十届三次全会和县委十一届四次全委等精神方面,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认真组织了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有学习安排和学习记录。 2、在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的宣传教育方面:一是利用重要纪念日、节庆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并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意见。会同离退局举办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专题文艺演出。以抗日歌曲和歌颂共产党的歌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举办抗战图片展,组织抗战片子在社区和体育场公演25场,此外还积极配合县委宣传部组织全县各机关单位人员观看了大型纪录片《为了胜利》。二是博物馆、图书馆、体育场免费为未成年人开放5万余人(次)。 3、宣传、弘扬与时代同步的城市精神方面:积极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有实施意见。如“元旦越野赛”、“迎新年街头行进表演及综合文艺演出”、“元宵节大型焰火晚会”、“‘镜湖园杯’乒乓球邀请赛”、“成都民俗文化节暨望丛赛歌会”、“庆‘七一’文艺演出”、秧歌、踢踏舞梦桐之夏职工卡拉OK赛、建文明社区,帮助失地农民再就业大型文艺演出等。 4、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督查研究,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及时报送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动态10条,采用5条。 5、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阵地建设。一是按照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要求,放映1660场坝坝电影遍及所有镇、村,映前宣传1586次,观众人数85450人(次)。二是配合建设局打造拥有浓厚古蜀历史内涵的特色街道1条(已报材料予建设局)。三是配合友爱镇打造文化特色镇,培育文化特色大院、文化特色农家乐。为友爱镇送文艺演出5场,协助友爱镇搞好镇文化活动中心建设规划。 6、积极开展送文化、体育下乡。为群众送去文艺演出20余场,如成都艺术剧院到友爱扬雄广场送文化下乡演出;向镇村社区图书室捐赠各类图书1500册;向农村群众赠送春联和书画作品2600幅;开展宣传、咨询、慰问、演讲、联欢会、广场大家唱、灯谜竞猜及其它各类广场文化活动共计30多场次,参与群众近10万人次。为安德、唐昌、犀浦安装了4条全民健身路径;争取市体育局的支持,赠送3万元体育器材到学校。丰富了我县城乡人民群众文化体育生活,加强了城乡精神文明建设。 7、加强形势政策教育方面: (1)按照《__县县委宣传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形势教育的意见》(__宣发〔20__〕11号)的要求,我局及时制定了《文体局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工作计划安排》。坚持每周一政治学习制度和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对职工形势政策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有学习记录。 (2)切实抓好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成效明显。一是大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我局结合《实施纲要》、“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四大纪律、八项要求”等内容配合纪委、监察局进行反腐倡廉歌曲《“四大纪律、八项要求”》、《我们共产党员》的创作谱曲并组织演唱《我们共产党员》。二是唱响一首反腐倡廉歌曲。由我局创作并组织演出的男声二重唱《我们共产党员》荣获由成都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委先教办、市文化局于20__年6月联合组织举办的“成都市庆‘七一’保持共产党先进性教育活动文艺调演”一等奖、组织工作奖。之后又先后3次参加市县的演出。三是举办一场《清风颂》专题文艺演出。于20__年11月25日在红光镇红光广场由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主办和县纪委、县政府、成都艺术剧院承办,文体局等相关部门协办联合组织举办“__县‘清风颂’反腐倡廉专题文艺演出。现正全力做准备。 五、存在问题 (一)新区体育文化中心的建设缓慢。 文化体育设施相当滞后,几乎没有任何设施,连最基本的“211”工程(一个田径场、一个游泳池、一个室内训练房、一个灯光球场)也仅有游泳池。其余的均在3年前拆除未建。且现仅有的硬件设施都是80年代的,各种文化、体育活动的培训、教学、宣传都不能积极有效的开展。特别是20__年争取文化部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因未建而要收走,且今后争取这类资金支持将更加困难。就目前__县文化体育设施情况在全市是倒数,在同环区县中是最差的。为此,恳请政府加快建设进度。 (二)农村电影放映经费紧张矛盾突出。建议县上继续大力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每年从县财政拨款10万元作为农村电影放映专款,由县电影公司到全县各镇放映。 (三)下达的“上宣”量化目标未全面完成,特别是新闻上稿率不高。 (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电影公司的改革因历史遗留问题较多而影响改革进度。 五、为确保各项目标全面完成的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再次细化和分解目标。 1、再次强化目标考评工作的领导,再次强调目标工作的重要性,坚定一把手负责制、分管的局长具体负责的目标管理领导机制,认真对照目标,逐一落实,查漏补缺,确保各项目标工作全面完成。 2、再次细化和分解目标,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任到人。 对照目标,再次细化分解,责任到人。查找差距,迎头赶上,确保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二)严格目标考评和内务的规范化管理,奖惩逗硬,做到加分有据,扣分有理。 (三)努力争创一流,确保各项目标全面完成,得满分和高分。 领导干部率先垂范,爱岗敬业,奉献在岗,力争做到群众满意。 六、20__年工作思路 (一)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县委全委会精神统领全局工作,坚决贯彻并付诸实施,积极努力构建和谐__县。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内联外引,做大做强印刷出版业,争取外地实力强印刷企业落户印务园区。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加强重点镇建设。积极争取市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加大对安德、友爱镇的文体设施建设支持、扶持力度。 (四)认真履职到位,进一步强化文化市场和新闻出版市场监管力度,努力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坚持开展“扫黄打非”,加强对音像、娱乐、演出、网络、印刷、书刊市场的专项整治,举报案件的查处率达100,违法案件的查处 率达95以上。 (五)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全县性大、中型文体活动,适时开展激情广场文化活动以及全面健身活动等,丰富城乡人民精神文化体育生活,推进三个文明建设。 (六)积极配合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改变文体设施现状,加快体育文化中心建设。 (七)、强化内部管理,奖惩逗硬。严格目标管理和内务的规范化管理,细化分解目标,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任到人,奖惩逗硬,确保各项目标的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争创一流的管理,争创一流的干部职工队伍。 (八)加强党的建设、党风廉政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增强执行力,确保政令畅通。 严格执行党的纪律,执行党的决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建设, 提高党的执行力,坚决做到顾大局、识大体,令行禁止,政令畅通。 九、完成县委、县政府临时交办的各项任务。 环保局年终工作总结 2014年,____市环保局以强化环境监督管理为保障,以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保障群众健康为目标,落实责任、强化执法,推动了环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现将工作汇报如下: (一)全市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9月30日,____市城市空气质量共监测265天,空气质量达到II级(良)以上的天数为190天,占监测天数的71.7%;饮用水源地的23项监测指标均符合国家《地下水质量标准》中的三类标准,地表水(石城子水库)的31项指标均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三类标准,达标率100%,属未受污染的清洁水;____市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值为53.2分贝,夜间平均等效声级为48.4分贝,未超过国家标准限值55分贝,声环境质量达标。 (二)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努力促进针对开发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综合监管机制的形成。坚持“五个优先”的原则,切实提高环保准入门槛,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防止新的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产生。截至2014年9月30日,共审批权限内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262个,竣工环境保护验收70家,新建项目环评和“三同时”执行率达100%。 (三)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工作稳步推进。制定____市年度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并积极推进各项减排措施的落实:一是加大重点企业工程减排力度。____市生活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工程已全部完成,并投入试运行,该项目已正式申请自治区进行环保验收;新疆昕昊达矿业有限公司烟气脱硫项目已于9月26日开工建设,计划2015年7月30日完成治理工程。新疆腾翔镁制品有限公司污染整治项目兰炭生产全封闭工程已完成建设;焦炉烟气脱硫工程完工并完成系统运行调试,目前,正在进行环保竣工验收监测,待通过验收后正式投入运行;废水蒸氨脱酚工程总体完工,即将进行系统注水调试。二是加快完善南部循环经济产业园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园区污水处理厂已于2014年3月下旬全面动工建设,目前已进入设备安装阶段,计划10月底完成项目建设,进行注水调试。____市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场建设项目已于2014年9月中旬动工建设,预计将于2015年上半年完成建设投入运行。三是积极推进农业源减排进程。大泉湾乡养殖场、花园乡养殖小区2家农业源减排项目均已建设完成,减排支撑材料已上报至地区环保局审核。四是完成了____立翔合金开发有限公司、新疆美特镁业有限公司、____和顺煤制品有限公司、____市聚立工贸有限责任公司,以及部分粘土砖厂等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产能过剩的12家企业的关停,上述企业的减排支撑材料已上报自治区审核。 (四)环境执法力度不断加大。以2014年开展的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专项行动为抓手,强化兵地联动、部门联动,提高环境执法威慑力,重点打击盗采铁砂、私采滥挖破坏戈壁生态、未批先建、未验先投、超标排污等环境违法行为。截至2014年9月30日,全市各类环保专项行动中共单独或联合相关部门出动检查1421人次,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违规行为31起。并继续加大对环境信访案件的调查处理力度,全市共办理各类环境信访投诉案件355起,处理率达100%,结案率达到98%。 (五)加大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力度。启动二水厂、榆树沟水库和3个重点乡镇饮用水源保护区防护工程建设,其中,二水厂、榆树沟水库、二堡镇、七角井镇4个饮用水源保护区防护工程已建设完毕,雅满苏镇饮用水源保护区防护工程年内完工。强化饮用水源保护区环境现场监察,截至2014年9月30日,市环保局共计出动监察人员80余人次,对水源保护区的污染隐患进行排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治。 (六)多措并举开展大气污染治理。一是启动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工作,目前5家机动车尾气检测站项目建设已全部完工,进入计量认证阶段,并于年底启动机动车尾气排放环保检测工作,2015年全面实现机动车尾气排放环保标志管理;二是积极推进餐饮业“煤改气”工程,年内计划投资1425万元完成1560家餐饮经营场所的油烟污染治理和餐饮业炉灶煤改气工作,市食药局、市环保局已从2014年1月启动市区内餐饮业油烟污染治理和餐饮业炉灶煤改气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577家餐饮经营场所的炉灶煤改气工作,54家餐饮经营场所安装完毕油烟净化装置。三是加大城市扬尘污染综合整治力度。开展部门联动执法,重点对各类工程施工现场、物料装卸场所进行规范化整治,2014年截至目前,累计对28个施工现场和物料装卸场所进行限期整改,并积极开展市区及周边区域随意焚烧垃圾、废旧塑料、橡胶轮胎、秸秆等环境违法行为集中整治,查处焚烧垃圾行为42起,有效遏制了随意焚烧垃圾和其他废弃物严重污染城市大气行为的发生;启动垃圾资源化利用示范项目的前期工作,开展垃圾资源化利用途径及分类处理项目的专题调研,计划于2015年全面启动实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示范项目,有效解决“垃圾围城”特别是建筑垃圾围城的局面;四是启动退城入园工程。要求城市建成区范围内的重点污染企业退出城市,迁入相应的工业园区,启动了____双合碱业、雅矿球团、____桥梁厂等企业的迁建工作。 工作思路:2015年,____市环境保护工作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自治区党委八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以及地委委员扩大会议、市委六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为指针,以全面落实地区环境保护目标 责任书为主线,突出抓好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和城市大气污染防治两项重点工作;以新《环保法》颁布实施为契机,加大贯彻落实力度,不断强化环境保护执法监督管理,重点在____工业园区污染综合整治、查处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专项行动及区域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坚持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环发展,努力推动区域环境质量的全面改善。总体目标: ——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力争城市环境空气优良天数占全年总天数达到75%以上;地表水质量控制在三类水质以上,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控制在地下水环境质量三类水质标准以上;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控制在55分贝以内;辐射环境安全。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执行率稳步提高。新、改、扩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达到100%;当年竣工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执行率达到100%。 ——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达到预期目标。主要污染物排放绩效控制在自治区和地区下达的指标以内,分别为:化学需氧量2.238kg/万元、氨氮0.328kg/万元、氮氧化物21.682kg/万元、二氧化硫31.798kg/万元。 一是继续强化建设项目环境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坚持“五个优先”的原则,切实提高环保准入门槛,坚持把环境保护作为项目立项审批的前置条件,更加突出环保“第一审批权”,要求凡是新、改、扩建项目未经环保部门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各相关部门不得办理立项审批手续和相关证照,银行不予贷款,严控低水平重复建设、“两高一资”和产能过剩等项目审批。严格杜绝未批先建、未验先投环境违法行为的发生,建设项目未经环评审批或未落实“三同时”制度的一律不得投入生产,确保新建项目环评和“三同时”执行率达100%,从源头上控制新的污染源的产生。并尽快启动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工程监理试点工作,逐步建立和规范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管理制度、环境监理市场化运作方式、环境监理机构准入相关管理办法以及环境监理队伍和技术规范体系。 二是着力推动减排工作开展。重点抓好新疆昕昊达矿业有限公司球团竖炉脱硫项目的实施,完成南部循环经济产业园污水处理厂的调试运营,并加快推进新疆雅满苏矿业有限公司铁合金厂、球团厂、____铁路桥梁厂等企业的“退城入园”工程进度,确保按计划完工。同时对已建成投运的减排项目加强监管,确保治理设施正常投运,按新排放标准达标排放,形成有效的减排量。 三是进一步加大____工业园区污染综合整治力度。强化对重点工业污染源的监督管理,重点加大对园区内新疆昕昊达矿业有限公司、新疆腾翔镁制品有限公司以及14家石材厂等超标排污工业企业的治理力度,确保企业实现达标排放;在限期内未完成限期治理任务的,责令停产停业;并重点检查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依据污染源监督监测及自动在线监测结果,对存在擅自停用闲置治污设施和污染物超标排放的环境违法行为严厉查处。对在建项目强化“三同时”执行情况检查力度,指导和督促企业认真落实各项污染防治措施,有效杜绝新的污染源的产生,防止先污染后治理。加快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完善____南部循环经济产业园污水管网收集系统,力争2015年上半年完成____工业园区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场建设项目,全面提升____工业园区污染综合防治能力。 四是多措并举推动____市环境空气质量的全面改善。科学编制并出台大气污染防治规划,为提高各项污染治理措施针对性提供可靠的依据。继续做好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为制定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提供决策依据。积极推进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工作,2015年全面实现机动车尾气排放环保标志管理,限期淘汰超标排放的机动车。继续推进餐饮业“煤改气”工程,2015完成2600家餐饮经营场所的油烟污染治理和餐饮业炉灶煤改气工作,使餐饮业清洁能源使用普及率达到90%以上,油烟排放达标率达到90%以上。加大城市扬尘污染综合整治力度。开展部门联动执法,重点对各类工程施工现场、物料装卸场所进行规范化整治,并积极开展市区及周边区域随意焚烧垃圾、废旧塑料、橡胶轮胎、秸秆等环境违法行为集中整治,有效遏制随意焚烧垃圾和其他废弃物严重污染城市大气行为的发生;严厉打击随意倾倒垃圾的行为,强化垃圾清运管理,尤其是城乡结合部和棚户区生活垃圾做到日产日清,并全面启动实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示范项目,有效解决“垃圾围城”特别是建筑垃圾围城的局面。 五是有效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联动执法,严厉打击“违法排污” 等环境违法行为。强化政府牵头、各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集联席会议,实现信息共享。发挥部门联动优势,加强环保、林业、公安、国土、水利、安监等相关部门以及兵团十三师相关部门在环保工作中的衔接配合,成立联合检查组,加大日常检查和执法力度,对“违法排污”等环境违法行为给予严厉打击,形成打击环境污染犯罪的合力。 六是建立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加强与兵团的协调和沟通,使兵、地工业园区管理统一环保准入门槛、统一环保标准、统一环保要求、统一环保措施,建立兵、地环保工作的互检互查机制,加大对兵团二道湖工业园区和南部循环经济产业园的污染整治力度;并推动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建设,提高区域空气质量监测能力,重点加强细颗粒物、臭氧等空气质量监测,实现兵、地监测信息共享,促进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机制的形成。 旅游业年终工作总结 旅游业是我省第三大支柱产业,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后,给我省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在党中央通过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抵御金融风暴冲击的良好政策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领导下,我们从实际工作出发,围绕全省经济运行情况、面临的经济形势和发展环境、进行分析探讨,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科学应对下,采取各项有效工作措施,使得我省旅游产业发展经受住了多重严峻考验,旅游产业恢复态势良好,现将20__年全省旅游业工作总结如下: 一、全省旅游市场基本情况 (一)介绍旅游产业情况 今年,我省累计接待游客总数__*万人次,旅游总收入__*亿元,同比增长__*%,这其中共接待国内旅游者__*万人次,同比增长__*%,国内旅游收入__*亿元,共接待海外旅游者__*万人次,其中港澳台同胞__*人次,旅游外汇收入__*万美元。 1、港台旅游市场 台湾游客,1-11月份共接待__*万人次,同比增长高达__*%,保持我省最大的入境旅游市场地位。1-11月份香港游客数量激增,共接待__*万人次,同比增长高达__*%。港台游客占我省入境旅游者总数的比例从去年同期的__*%跃升到今年的__*%,提高了__*个百分点。 2、欧美旅游市场 今年以来欧洲市场保持稳定增长,美洲市场回暖,1-11月份累计接待欧洲游客__*万人次,同比增长__*%,其中法国游客__*万人次,同比增长__*%,英国游客__*万人次,同比增长__*%,德国游客__*万人次,同比增长__*%,俄罗斯游客__*万人次,同比增长__*%。1-11月份累计接待美洲游客__*万人次,同比增长__*%,其中美国游客__*万人次,同比增长__*%。 3、亚洲旅游市场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1-11月份亚洲各客源国发展情况不甚乐观,我省累计接待亚洲游客__*万人次,同比下降__*%。除日本游客略有增长为__*%外,绝大部分客源国接待人数同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原最大客源国韩国游客同比下降__*%,所占海外市场比重由去年的__*%下降到今年的__*%。马来西亚游客同比下降__*%,泰国游客同比下降__*%。亚洲旅游市场所占海外市场比重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__*个百分点。 (二)指导精神 我省旅游产业在今年能取得稳中有升的好成绩,这和上级领导的工作指导是分不开的,今年,我们以“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就业、强基础”做为精神指导,大力落实科学发展观到各项工作中去,团结一致,积极发扬党员优秀干部的工作精神。充分认识到国际金融危机对我省旅游产业造成影响的严峻性,抢抓机遇,提振信心。抓住中央扩大内需、快速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个难得的机遇;为贯彻落实中央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作好了准备,具备了用好政策机遇的条件;同时全省干部群众精神状态好,谋事干事热情高,为抓住和用好机遇奠定了基础。提高企业的投资信心,提高居民的消费信心,提高干部的工作信心。在面临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下,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的工作任务。 (三)采取有效工作措施 1、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总需求的疲软和对我国旅游业带来的不利影响,省委省政府认为旅游业总体发展趋势不可能改变或逆转,但是旅游业发展的动力依然强劲,我省旅游业对于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作用不可低估。旅游资源丰富是我省的优势,旅游业是富民产业。我省明确提出了旅游业扩大内需保增长的具体要求,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上又再一次强调实施旅游振兴工程,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使旅游业成为现代服务业中的先导产业。省委省政府领导对于旅游业发展前景的精辟论述,极大地鼓舞了我省旅游从业人员恢复重建旅游业的信心和决心,是实现今年旅游产业开门红的关键。 2、为了使我省旅游业尽快恢复良好发展,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恢复振兴旅游业的意见》和《关于做大做强旅游企业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两个文件”第一次从加强政府投入、加大税收信贷支持、完善要素政策、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打造竞争优势、提供优化旅游公共服务六个方面,对于各级政府和部门加大旅游业的扶持,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切实解决了旅游恢复振兴中的关键问题,对旅游业的恢复发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各地党政和省直各部门深刻领会省委省政府以旅游业为先导调整产业结构,拉动内需的战略思想,纷纷将旅游业的恢复发展作为带动当地经济振兴的支点,落实政策,采取措施,加大投入,加强宣传。 3、加强宣传工作,赢得广泛关注。为了重新赢得客源和市场,重树境内外旅游者来川旅游的信心,树立我省安全、舒适旅游目的地形象,政府有关部门人员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比如在“全国旅游博览会”给我省旅游业做宣传,通过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公关形象,赢得各界人士广泛关注,从而使我省旅游业积聚了超强的人气。 二、全省旅游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旅游市场呈现出总体平稳增长的良好势头 (一)强化旅行社管理 20__年,省里进一步把旅行社的管理与市场开发有机结合。一是呼应建设国际性海滨城市战略,组织市内外国际旅行社和通航港站,着力开发以韩国、台湾为重点的入境旅游,不断提高全省旅游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二是对旅行社实行动态管理制度,优胜劣汰,扶优扶强,组织实施《旅行社服务质量等级评定考核办法》和《旅行社服务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同时,在上半年举办全省《旅行社条例》培训班。三是组织旅行社参加“放心消费”创建活动,完成全省__*家旅行社业务年度检查工作,扶持旅行社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同时,开发旅游购物市场线路和风影名胜线路。 (二)抓住节日旅游契机,加强有效工作 省旅游部门加强节假日旅游工作,采取有效措施,使我省在重大节假日期间旅游人数取得良好经济效益。 端午期间,我省共接待游客__*万人次,比去年同期比增__%;收入为__*万元,从监测情况来看,除旅行社接待人数指标有所下降外,其他主要经营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反映出人们的出游方式正在实现从旅行社参团向自行(驾)出游方式的转变,端午期新罗区乡村游与民俗活动富有特色。一是洋畲农家乐,端午期间,来洋畲的游客不仅可以吃到味道纯真、营养丰富、绿色无污染的山野菜、土鸡土鸭及精心研制的农家菜品,住在卫生整洁、风情浓郁的农家小院,游历史悠久的千年池,还可体验农家耕种的乐趣。二是全区各乡镇积极参与端午龙舟比赛的大型民俗活动;吸引 了众多游人观看。 受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影响,今年“十一”长假,旅游市场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我省有关部门领导积极采取有效工作措施,保障了在今年“十一”长假,我省旅游客流出现“井喷”,旅游业各项指标再创历史新高。长假过后,省假日办的统计数据显示,8天里全省共接待游客__*万人次,占全国游客量的__*%;实现旅游收入__*亿元人民币,占全国同期收入的__*%,旅游收入和游客人数跃居全国前三强。 三、新的一年全省旅游市场开发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提振信心,解放思想,创造性开展工作。 在空前的金融危机面前,信心比黄金还重要。越是在困难的时候,我们越要劲不松、气不懈,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增强在危机中发展的意识。党的十七大发出了“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时代最强音。近期以来,全市各级政府、各行各业在市委市政府指导下,正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旅游行业要以此为契机,开展解放思想大学习、大讨论,重新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感。要积极探索解放思想的空间,增强忧患意识,克服狭隘视野,树立世界眼光,克服见物不见人的观念,坚持以人为本”。要变危机意识为责任感,变忧患意识为进取心,不悲观自叹,要善于抓新机遇,学会在发展大格局中炼好自己的本领。 (二)用足政策,落实措施,力争平稳增长。 抓住一切有利因素,从热点领域、关键方面入手,千方百计撬动旅游消费市场。要顺应市民和游客旅游休闲需求,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扩大旅游消费规模和比重;要加大对重点市场的开发力度,提高市场开发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拓展思路,拓宽空间,打造新的增长点。 高端旅游是我们要紧紧扭住的抓手。高端旅游这一概念是我市首先提出的,是对中国旅游的一个有意义的概念,更是未来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高端旅游是旅游业中具有“五高两低”的部分:高文化含量、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产业带动力、高开放度和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高端旅游是实现旅游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完善旅游产业体系、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产业链和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选择。发展高端旅游,其本质是让旅游业价值提升,让旅游真正成为深圳的招牌和品牌。从根本上提升旅游业的竞争力。 科技局年终工作总结 20__年,在上级科技管理部门的关心指导和__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__市科学技术局紧紧围绕坚持“三化”统筹,打造“五个亮点”的战略部署,以提升全市自主创新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主线,强化工作推进落实,积极做好科技统计工作,为制定科学技术政策、科技发展规划和计划提供了重要依据,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不断增强。现将我局一年来科技统计工作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 科技统计是制定科学技术政策、科技发展规划和计划的重要依据,是加强科技宏观管理和决策的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做好科技统计工作,为各级管理部门了解情况、制定调整政策、指导工作提供科学统计分析资料,同时为促进科技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与规范化奠定了坚实基础础。因此,要提高科技管理水平,就不能忽视科技统计在科技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为把此项工作做细、做准、做实,我们成立了科技统计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领导小组由党组一把手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各成员之间做到了职责明确、分工负责、团结协作,共完成各项科技统计工作。年初召开科技统计工作专题会议,认真总结科技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清理工作思路,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为扎实开展科技统计工作奠定基础。 二、强化制度,完善机制。 为进一步提高科技统计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我局始终坚持按制度办事、按章理事,和完善制度为着眼点,制定并完善了科技统计工作管理规章、科技统计工作培训制度,同时制定了省级以上重大重大科技项目年报制度、科技成果年度统计制度、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统计年报制度,市级重大科技项目季报制度,高新技术企业等统计年报制度、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月报制度、专利统计月报制度等,并适时进行了相关专项统计分析。 20__年完成了__省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专项执行情况调查表、全省企业技术难题和需求征集表、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需求情况统计表等多项科技统计,并建立完善了科技统计数据库。 三、注重全面培训,提升人员素质。 一是加强我局科技人员统计知识培训。通过集中学习,定向培训等方式加大对在科技统计业务知识和提升服务态度等方面的培训,以达到“快”、“细”、“准”的要求。二是加强企业科技统计人员的培训。由于企业科技统计人员流动性大,经常给你更换统计人员,为做好科技统计工作,科技局每年召开科技统计培训会议,讲清科技统计报表的各项要求,并经常保持与企业的联系,把好统计报表的数据来源关。 四、加大创新力度,提高统计工作综合服务功能。 一是以活动为载体,加强科技统计工作。在全市开展科技大调研活动,了解企业发展科技需求,发放了企业科技需求登记表,并对回收的需求登记进行认真整理、分析,撰写了调研报告。二是加强数据质量管理。数据质量是科技统计的生命线,要坚持质量第一、实事求是、依法统计的原则,确保数据的客观性、准确性、完整性、统一性。三是切实发挥统计数据功能。为了充分发挥科技统计数据的作用,更好地为科技工作服务,为领导决策服务,统计报表出来后,及时总结,认真做好统计分析工作,撰写统计分析报告,每次的统计分析报告因选题新颖、内容充实、有理有据。每年的年报统计工作结束后,将统计资料及时整理归档,并建立专门统计数据库保存。确保科技统计数据能够正确、及时的为各级管理部门决策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通过对科技统计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使科技统计不仅可以为科技管理决策者提供重要参考依据,而且可以跟踪科技政策实施情况,向科技政策决策者反馈信息,对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有限责任公司年终工作总结 二三年对于“年轻”的物业公司来说是成长和壮大的一年, :请记住我站域名/主管局长的正确领导及相关处室的亲切关怀和鼎力支持下,以局十八届一次职代会精神为指针,认真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以安全文明生产为基础,以“业主无抱怨、服务无缺憾、管理无盲点、工程无缺陷”为工作标准,通过积极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二三年我们在安全文明生产、提高服务质量、职工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 一、内部改革脱胎换骨 队伍建设卓建成效 一个企业如果没有一支素质高,作风过硬的干部职工队伍,任何先进的管理都难以实现,发展和壮大更是无从谈起。*物业公司组建之初,由于多年计划经济体制服务模式的影响,职工观念滞后,干部思想守旧。二三年是物业公司内部改革真刀真枪、卓建成效的一年,在年初我们利用全公司员工大会把物业公司当前所面临的严峻生存发展形势一一摆在职工面前,同时引导职工明确了*物业公司生存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让大家清楚,*物业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适应电力后勤体制改革,通过高标准的服务和管理,赢得业主的信任,紧紧把握生存和发展的主动权,谋求长远发展;要么萎靡不振,不思进取,继续老守田园,最终被淘汰。通过深入细致的讨论和主题教育,使全公司上下树立起了忧患意识、服务意识、效益意识、创新意识和品牌意识,在思想上实现了从“等、靠、要”向“干、创、闯”的转变,在观念上实现了从“为面子”向“为生存”的转变,在工作作风上实现了从“我是大国营”向“我是服务员”的转变,在行动上实现了从“老守田园”向“走向市场”的转变,干部职工思想观念的转变,使企业步入了健康的发展轨道,为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全公司形成了安定团结、上下一心、共求生存、共求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班子建设,筑牢拒腐防线 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集体战斗力的重要保证。想保质保量完成全年的生产经营任务和带出一支过硬的物业队伍,抓好班子建设是关键,如何充分发挥班子的整体功能,形成一个坚强有力的战斗集体,带领职工战胜困难完成任务,这是年初摆在公司面前的首要难题,为此,我们坚持按照局党委的工作部署积极开展工作,凡是党委部署的工作任务都能较好完成,基本做到党政一心,遇事勤沟通,并及时深入基层了解职工的思想动向,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一年来,我们除了建章立制,重点抓了班子的自身建设,制定了班子议事制度和民主生活会制度、党风廉政制度,民主谈心活动,班子成员互相支持,相互信任,团结一致,较好地完成了局党委的各项指标和行政下达的各项生产任务。 一年来,班子成员能够摆正自己的位置,认清自己的角色,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提高“防腐”免疫力。常念“紧箍咒”,早打“预防针”,浇注“防腐剂”。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通过经常性、多种形式的党性、党风、党纪和廉政教育,使我们树立了正确的权利观、地位观、利益观,进一步认识到了廉政建设的重要性,廉洁自律的必要性和违法违纪的危害性,增强了在新形势下拒腐防变的能力,积极做“三个代表”的忠实实践者,通过对班子成员的廉洁自律教育,使我们能够立正身形,放手工作,这为公司的政令畅通和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着眼优质服务新形象,建造物业管理大格局 为业主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这是物业管理企业的首要任务。去年公司牢牢抓住服务这一主业,推出了“管理无死角、服务无缺憾、业主无怨言”的服务理念,以“带走业主的烦恼,留下物业的真诚”为服务指针,搞好物业的各项服务。 物业服务中的保安、保洁、维修等服务窗口的服务质量直接反映出物业的管理和形象,我们公司在规范服务项目的基础上,从规范员工的语言、仪表和形象入手,去年我公司与电工路派出所联合在社区内成立了社区保安大队,设立了社区警务室,强化了小区的治安管理,并且为小区的物业管理人员量身订做了保安服,在工作中公司要求窗口服务岗位员工上岗要统一服装、仪表整洁、举止大方,结合社区服务内容和服务标准制定了相应的岗位行为规范,确保了物业人在服务中的良好精神风貌。我们本着为职工服务、为职工着想的原则,继续开通紧急事故处理24小时报修电话,遵守承诺, 对自身服务提出更高要求。具体做到“三公开”,即公开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公开收费标准,公开经理联络电话。在工作中,如果谁家管道出了问题,就主动出面协调其他各住户给予配合与支持,暂时处理不了的向住户详细耐心地说明原因。对职工不懂的日常维护知识悉心传授,对职工不理解的有偿服务耐心讲解,对职工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虚心接受和改正,大大增强了工作的主动性。 几年来的不断发展和壮大,职工思想意识的转变,服务理念的更新和服务质量的提高,职工家属的认可,已使今天的*物业树立起了品牌效应,市红星别墅小区为了提高小区档次,加大售房力度,多次慕名前来诚聘*物业公司接管红星别墅小区。 *物业做为全市物业管理企业的排头兵,在去年十一月九日全市物业管理企业经验交流会上,介绍了在物业管理上的经验的做法,受到了朱玉林副市长的高度评价,并做出要求:*物业公司的管理经验和做法要在全市物业公司内宣传和推广。今年电业小区又获殊荣,被评为“全市十佳物业管理小区”光荣称号,省、市、区政法委及主管物业管理的领导先后到电业小区示察工作,对电业小区的物业管理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评价。 四、安全生产形式稳定 工程质量管理创优 安全生产可以说是最大的经济效益,是各项工作能得以顺利开展的首要保障。一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居安思危、警钟长鸣”的工作方针,把确保安全生产当作首要和重点问题来抓,利用每周四的生产例会,把安全意识时刻贯穿到每名职工的头脑之中,安全措施层层到位,通过全公司的共同努力,去年在生产工程、维修、服务等各岗位均未发生人身、设备轻伤及以上事故。综合市场、职工食堂、独身宿舍等服务网点及“三板厂”的安全防火工作也是我们全年安全生产工作的重点,由于责任到位,防范措施得当,全年未发生火灾、火险事故。 交通安全是各项安全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车辆管理上,我们认真执行出车单制度,要求每名司机做到“不见票、不动车”,严格控制长途用车,从管车、派车到驾车,严格遵守纪律,保证了全公司交通安全工作的稳定局面。 过去的一年,我们以非生产改造工程为契机,树形象工程,由物业公司承览的局非产工程一次性通过验收,并已交付使用,这体现了全公司整体的实力,同时为公司今后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拓展产业化领域,潜心营建“半壁江山” 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灵魂,要想彻底从传统的管理思维、模式、方法中脱胎换骨,就应大胆去偿试。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工资指标拔离指数的逐年加大,光靠单一的物业管理已不能适应企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需要,我们依托自身优势和局里的优惠政策,拓宽产业领域,帅先地进行了“物业办企业,企业养物业”的偿试,“三板”实体自组建几年业的发展,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产品种类不断推陈出新,其中彩色道板厂全年生产道板:19000平方米,为局内工程提供货源6000平方米,出售给市重点工程指挥部、市政公司、园林处、仁安公墓等单位共计:11000平方米;彩钢板厂全年安装彩钢屋面:18370平方米,工程总造价145万元;理石厂全年为局内各项工程提供、加工理石货源:5869平方米,“三板厂”的运作投产不仅大大降低了局内工程的造价,而且给物业公司创造了利润,减少了资金的倒流。 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每一个发展和进步,都与局领导的关怀指导和全体员工的积极努力分不开的。但我们深知:工作中还存在很多不足,离业主的要求还有差距。新的一年,面临新的挑战和考验,我们将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以“管理无盲点、服务无缺憾、、业主无怨言”为工作指针,振奋精神,鼓足干劲,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高昂的斗志,饱满的热情,励精图治,再谱新篇,为实现物业管理再攀新高而努力工作! 市现代农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年终工作总结 年,是全球金融业次贷危机爆发的第三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在中央、省、市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一系列经济刺激措施的推动下,我市经济克服了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保持了强有力的增长势头。市委政府在肯定“十一五”成果的同时确定了“十二五”规划的三大联动政策:“大交通、大产业、大城市”。对此,金融机构和包括担保公司在内的各类融资平台必将紧密围绕政府整体规划,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确保全市“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实施。 年,在市经委的直接领导和市金融办的指导下,公司全体员工上下一心,开拓进取,在起步的第一年取得优异业绩,融资担保额全年超过4亿元;在市委、政府的批准下,公司于今年4月成功合并巨星畜牧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从1亿元增加至1.1亿元;累计提取风险准备金达到1250万元,公司总资产超过1.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0%;经不懈努力,公司信用等级成立时的aa-升级为aa+,是公司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的重要标志。公司的发展及业务量的增长,为促进我市农村经济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年总结: 一、融资担保总额超过4亿元,完成年初董事会制定的工作目标 截止年12月底,公司共计为我市各类企业及个人经营者提供各类融资担保105笔,金额4.14亿元,完成年4亿元目标任务的104%。 市现代农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年1-12月各区县担保融资情况统计表(略) 二、公司成功合并巨星担保公司,资本实力继续壮大 年4月,经市委、政府批准,公司成功合并巨星畜牧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注册资本增至1.1亿元,为确保“十二五”各项目标的实现和公司自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继续保持和提高公司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我公司在成立至今,吸取了母公司——市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的管理经验,延续了母公司的制度体系,结合自身特色针对运作机制、业务流程,风险控制,行政、人力资源等五大制度体系出台了管理办法,并在工作中持续不断的优化和完善,始终坚持对员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业务能力培训,使团队素质和运行管理能力得到稳步提高。经全体员工不懈努力,于今年12月被大华国信信用管理公司升级为aa+信用等级,资信等级跃升两个级别,这是公司整体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的重要标志,奠定了公司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四、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 年,公司紧密围绕年初确定的“全面撒网、重点捕鱼”的银行合作方针,先后向国家开发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中信银行、重庆银行、兴业银行等14家金融机构、10家信用社提交授信资料,并与商业银行、嘉州民富村镇银行、招商银行等5家银行及7家区县信用社签订了合作总协议、开展了业务合作。年有5家金融机构向我公司融资担保授信共计5.8亿元(信用社合作无需授信)。随着公司资本实力持续增强和信用等级的提升,各家金融机构也相继调高对公司担保基金的放大倍数,除一家8倍外,其余放大倍数均可达10倍,有3家金融机构的低风险业务放大倍数均可达20倍,大大提高了公司的资金利用率及融资担保能力。 年工作特点: 一、围绕整合担保市场,壮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战略,成功合并巨星畜牧融资担保有限公司 ,公司提出将市内涉农担保体系重新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壮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的战略。通过多方努力,今年4月公司成功合并巨星畜牧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合并后的农业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由原来的1亿元增至1.1亿元,同时吸收并入了原巨星担保公司优秀的员工队伍。这次合并,不仅增强了公司资本实力,也提升了整个团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公司更好的为全市农业发展提供担保服务和资金支持。 二、创新思路,积极支持企业收购重组 井研蜀秀纺织公司是一家小型民营纺织企业,母公司于为其担保贷款300万元,解决了企业流动资金不足的燃眉之急。由于业主思想保守,管理落后,企业经营效益较差,企业发展不理想。今年,公司得知四川康银纺织公司有意收购蜀秀公司,意识到这是帮助企业走出困境的良好时机,立即作出积极姿态, 表示大力支持。在收购的关键时刻,办理担保贷款1100万元,不仅促成了这次收购,还及时解决了企业扩张后的资金需求。四川祥光农业科技公司是母公司大力支持的一家种植、加工红豆杉的涉农企业。该公司虽有红豆杉种植优势,但加工优势不明显,尤其是加工厂建成后,迟迟无法出产品,销售业绩为零。针对这一情况,我公司主动向其提出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建议,即可解决资金问题,又可引进先进的工艺技术和管理体制,该公司表示可以考虑。 三、持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 按照市政府“进一步关注‘三农’”的要求,公司将业务重点面向农村,更好地服务农村经济,着力突破农业发展资金“瓶颈”,促进我市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哈哥集团、国荣公司、五旺公司等一大批农业产业化生产企业得到了公司的大力扶持,解决了资金困难,并逐步成为各区县的龙头企业和支柱产业。 四、与市商业银行达成战略合作关系 为更好的促进银企合作,发挥担保公司的桥梁作用,最大化利用现有资源,公司于年9月与市商业银行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协议的达成,确立了担保公司和商业银行间的合作伙伴关系,标志着公司与商业银行的合作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更好的保障了资金安全,将风险防控措施提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我司和商业银行必将携手共进,为共同推进融资市场发展贡献力量。 县年终工作总结 2013年政府工作回顾 2013年,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县政府顺应干群期盼,围绕“两大战略、三化方针”和“现代生态田园新____”目标,创新机制促发展,破解难题抓项目,转变方式强产业,完善保障惠民生,超额完成了县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经济发展实现新提升。围绕县人代会确定的“四个重点、四个推进年主题活动和五项重点提升工作”,创新“四个推进”和“创抢”机制,紧盯发展,聚力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质变趋势。全年预计实现GDP15.8亿元,增长13.5%;完成投资22.1亿元,增长32%;地方财政收入7439万元,增长17.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650元,增长14.2%;农民人均纯收入7687元,增长16.3%;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2.9亿元,增长44.5%;争取资金8亿元。全年接待游客101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6.05亿元,同比增长25%和20%。 二、项目建设实现新提升。持续推进“上争外招强推优服”四大工程,开展“项目建设推进年”主题活动,创新招商、争资和项目建设新机制,促进项目建设和投资强度实现了新提升。 ——项目投资再创新高。按照高目标、高强度推进的要求,采取领导包抓协调、部门联动协调、会议专题协调等机制,安排500万元项目前期费、7个1000万元专项资金,全力推动100个重点项目建设,年度完成投资23亿元,同比增长45.6%,投资规模比上年翻了一番;纳入市级考核的时代广场、煜群蔬菜示范园、黄柏塬和青峰峡景区开发等12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3亿元,同比增长55.1%;全县续建和新开工的50个重点项目中,夏都休闲中心、桃川绿圃果蔬示范园等8个项目建成投用,____乡村度假公园等36个项目超额完成年度投资额和建设内容;50个前期项目中,____贝母、咀头食用菌园区等3个项目开工建设,10个项目完成前期工作并具备开工建设条件,37个项目完成规划编制、方案设计等工作。2013年,是全县重点项目建设力度最大、投资强度最高、推进速度最快、建设质量最好的一年,重点项目建设和投资有力地支撑了____快速发展。 ——招商引资再创新高。立足资源和环境优势,围绕五大重点招商领域,开展“招商引资推进年”主题活动,坚持创造条件招商,以商招商、节会招商、友情招商,积极参与西洽会、民企进陕、央企进陕等重大招商活动,中港众和投资集团、西安恒康集团、龙源电力集团等40家知名企业先后来太考察,并成功举办首届招商引资银企座谈会,全年为重点企业和招商项目落实贷款1.13亿元,招商引资取得了显著成效,签订招商项目合同24个(亿元以上项目15个),实现合同、协议引资92.9亿元,到位资金12.9亿元,占市考任务的161%;县级13个单位超额完成招商任务、5个单位完成任务90%以上。时代广场综合体等27个续建项目进展顺利,煜群蔬菜加工园区、青峰峡、黄柏塬5A级景区开发等12个合同项目已经开工建设,招商引资项目完成年度投资10.38亿元;龙源风电、西安恒康城市综合体、秦岭药王茶示范园等17个签订合同项目正在推进前期工作。全年共召开招商引资项目推进会21次、专题会16次,协调解决问题125个,高效率地协调推进、良好的服务环境,让客商进一步坚定了在____投资发展的决心和信心,招商引资总体呈现出大项目多、产业化项目多,落地快、开工快、建设快的强劲态势,为支撑____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争取资金再创新高。采取领导带头、部门和镇村共担任务的方式,抢抓机遇争资,全县争取各类资金8亿元,比上年增加 1亿元(争取中省资金6.7亿元,完成市考任务6.67亿元的100.4%),其中,争取财力性资金2.6亿元、项目建设类资金3.6亿元。全县超额完成争资任务的单位达到43个,超过1亿元的单位2个、超过5000万元的单位3个、超过20__万元的单位7个,全年争资实现了高目标,特别是结构更优化,财力性和专项资金较多,为民生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主导产业实现新提升。围绕四大主导产业,大力实施“产业提升推进年”主题活动,创新产业发展依靠招商引资推进机制,促进主导产业发展实现了新提升。 ——农业产业实现了园区化转型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安排专项1000万元,争取资金2821万元,引资2.6亿元,大力扶持蔬菜园区、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基地建设和市场主体培育,有力地支撑农业产业实现了园区化转型发展。全年种植蔬菜10.6万亩,产量40万吨,产值3.6亿元;累计发展市级以上龙头企业6家、蔬菜专业合作社45个,培训农民1.5万人次;依靠招商引资推进煜群蔬菜示范园等6个园区建设,其中桃川绿圃果蔬园区、咀头食用菌园区一期建成投用并跻身市级园区行列,绿农生态农业园区跻身省级现代农业园区行列,特别是煜群蔬菜加工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提高蔬菜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在全省率先推进蔬菜全程 机械化示范县创建,并首家引进蔬菜移栽机,突破了蔬菜机械化生产瓶颈;注重品牌打造,开发特定营销市场,推行订单化、标准化、有机化生产和质量追溯制度,9个品种获得有机蔬菜认证,____蔬菜走进71家超市、社区和机关,率先建成全省农校对接示范县和高校蔬菜供应基地。 ——休闲旅游业实现了市场化转型发展。以打造西部“慢城”为目标,安排专项1000万元,招商引资3.5亿元,强推休闲旅游业实现了市场化转型发展。引进北京万景、西部投资、湖北卓越三大集团开发建设三大5A景区,青峰峡景区主题酒店、黄柏塬景区商业步行街、停车场、产权式度假酒店等项目开工建设,景区建设主体实现了实质性转变;跟进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完成投资12.25亿元,实施生态休闲产业重点项目14个,雪岭休闲会所和鳌山书院建成投用;注重品牌打造,引进一流策划团队,完成虢川河休闲街区和南岸旅游度假新区规划初稿,并创新方式举办节庆活动,120个协会、2万余人参与,涉及招商引资、蔬菜节等5大类22项活动的“激情户外狂欢节”提升了____知名度和影响力。全年接待游客101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6.05亿元,同比增长25%和20%。 ——林特水产业实现了特色化转型发展。按照立体化、特色化、园区化发展思路,争取资金4590万元,支持龙头企业、产业大户建基地、促加工,林特水产业实现了特色化转型发展。全年新发展果药8697亩,特色养殖15.7万头(尾),建成____山药谷中药饮片加工厂,发展百亩以上杂果示范园3个、水产养殖示范园2个,实现林特产值2.3亿元。大力开发特色产品,川陕哲罗鲑人工繁育成功,“丰郎牌”土蜂蜜荣获陕西省著名商标,药王茶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专利。 ——商贸服务业实现了功能化转型发展。紧扣旅游产业发展需要,引资1.7亿元,强推商贸服务业实现了功能化转型发展。嘉蔚综合超市和聚旺、五环、嘉华、云岭4家快捷酒店建成投用,新建改造农家客栈206户,县城区新增床位1200张;全县首座商业综合体时代广场主体封顶,泰达商业综合体、滨河东路农贸综合体、科达皇家庄园、卓越旅游综合体等前期工作进展顺利;钨钼制品、药王茶等特色产品实现外贸出口107.9万美元。 四、城乡建设实现新提升。围绕打造田园城市、建设美丽乡村,加大投入力度,城乡建设实现了新提升。 城乡建设彰显魅力。按照建设休闲度假城市定位和“坡面红屋顶、墙面暖色调、墙裙文化石、门匾木质化”的总体格调,全面推进县城区风貌提升改造工程,改造楼体172栋15万平方米,旅游城市特色初步显现;投资1547万元,新增天然气用户541户,完成县城区集中供热二期工程,供热面积达到51万平方米,112个单位和2364户居民受益。创新出台农户进城进镇购房补助办法,叠加政策鼓励农村居民进城上楼,投资1.86亿元,建成保障性住房754套、农民集中安置小区5个20栋908套,3501名农村居民进城入镇,全县城镇化率达到40.6%。投资1854万元,实施17个重点村项目69个,建成五星村1个,四星村4个。 两项整治彰显特色。整合资金4129万元,持续推进环境卫生整治和绿化提升“两项工程”,清理“六堆”1.4万立方米,治理农田污染1000余亩,改造民居2506户,建成鹦鸽镇省级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栽植各类苗木24万株,绿化面积619亩,完成森林围镇、围村14个, 打造景观节点30个,建成“三化一片林”示范村16个,美丽乡村彰显特色。 五、社会事业实现新提升。以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为目标,顺应群众期盼,推进服务均等,民生福祉持续改善,社会事业实现了新提升。 十件实事解民忧。围绕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投资4.2亿元,完成安居保障、扶贫推进、卫生满意等十件实事。全年改造危房700户,“三无户”建房80户,建成廉租房318套,159户639名贫困群众入住新居;投资217万元,新建饮水工程9处,解决了2801人饮水困难;投资1962万元,治理水土流失9.6平方公里,新建改造基本口粮田和基本农田4000亩,新增灌溉面积1万亩,农业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社会事业惠民生。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通过验收,省级教育强县已命名,对教育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了重奖;县级公立幼儿园建成投用,全县招录优秀幼儿教师30名,招收幼儿257名,入园率达到95.6%,高考上线率位居全市山区县前列,本科录取317名。着力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招聘卫生医技人员25名,药品“三统一”和零差率销售全面落实。食品药品监管体系更加健全,在全市率先建成县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和镇食品药品安全监督所。实现镇村文化站室、农家书屋全覆盖。成功举办全县第二届运动会,先后承办陕西省象棋公开赛和青少年羽毛球锦标赛等多项 体育赛事,8万余人次参与的“向幸福出发”健步走活动掀起了“健身运动推进年”新热潮。 民生保障更有力。坚持创业带动就业,发放小额担保贷款5228万元,全县新增就业1223人,转移就业1.64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6亿元。在全县69个社会公共服务中心全面推行规范化服务,在上白云村探索开展“巾帼助老”服务试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9.8%,累计发放养老金2296万元,全年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资金2031.3万元、扶贫贴息贷款2200万元,实现脱贫3000人。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大力实施“户户见警”工程,平安建设“两率一度”连续六年全省领先,继续蝉联省级平安县和信访“三无”县。 六、队伍建设实现新提升。狠抓队伍建设,依托“万名群众评议服务岗”活动、“聚焦行风——百姓问政”电视专题节目等平台,倡导正风气,聚集正能量,创新“三转变”、“三提高”、“三敢抓”机制,着力解决“四不”问题,各级干部敢于担责、积极作为的拼搏意识,敢为人先、强推转型的创新意识,团结协作、共谋发展的大局意识明显增强,干部队伍的能力、素质、作风建设等实现了新提升。充分发挥督查职能,创新挂牌督办、三色预警、一事一督办、一事一交办等督办机制,全年督查落实重要事项438件。坚持依法行政,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办理代表建议、委员提案107件,代表、委员满意率97.2%。深化政府信息公开,“____”政务微博顺利开通,全年公开各类信息6039条,办理网民留言125条;强化审计监督作用,全年开展各类审计63个,规范资金4757万元,节约资金440万元,挽回经济损失118万元。 人武、人口计生、科技、司法、工商、供销、粮食、金融、气象、质监等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各项事业实现新发展。 2014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以及省市、县委全会精神,围绕“一个目标”、“两大战略”、“三化方针”,坚持“稳中求快、突破发展”的原则,继续突出紧盯发展、聚力产业、提升城镇、强推项目“四个重点”,持续深化招商引资、产业提升、城镇建设、健身运动“四个推进年”主题活动,全力打造主导产业、项目建设、新型城镇、生态环境、社会保障“五个升级版”,加快建设现代生态田园新____。 主要奋斗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2%和13%,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旅游综合收入达到8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5亿元,实施重点项目100个,争取资金8亿元,城镇化率达到42%。 围绕以上思路和目标,2014年将全力打造“五个升级版”: 一、创新推进,聚力产业,打造发展支柱升级版 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要坚持并创新“市场化、园区化、产业化”理念和产业发展依靠招商引资推进的机制,转变方式、优化布局,创新推进、聚力产业,着力打造发展支柱升级版。 园区引领,做强田园农业。继续安排财政专项1000万元,争取涉农专项1亿元,引资1.8亿元,实施涉农项目13个,努力构建“以园带片、规模集约”的产业发展格局,全年种植蔬菜10万亩,产量达到40万吨。加大政策扶持。进一步整合项目资金,拓宽农业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创新土地流转方式,加大对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力度,促进农产品深加工、冷链物流和品牌营销,加快将农产品转化为旅游产品。坚持园区引领。把设施农业园区建设作为首要任务,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建园,着力抓好煜群蔬菜、绿农生态、咀头食用菌、桃川绿圃示范园等6个园区建设,特别是要加快煜群10万吨蔬菜加工及5万吨鲜销精品蔬菜生产线建设,力争年内新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个;各镇要紧盯农产品深加工、农业园区等重点领域招商,力争实现农业发展新突破。强化科技支撑。大力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加强病虫害防控,培育主导品牌,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支持西农大____试验站、航天集团等科研单位探索服务蔬菜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持续推进蔬菜机械化示范县建设,大力培育职业农民,充分发挥科技对产业发展的深度支撑作用。完善营销网络。大力扶持米禾、绿农、秦绿等龙头企业,规范提升专业合作社,加大“____山”、“蓁绿”等品牌建设力度,积极开展“农超(校、企、社)对接”,增强市场竞争力;引导煜群、黄菜花等公司、专业合作社实行保护价收购,发展订单蔬菜2万亩;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程,健全农技检验检测体系,加大投入品监督,确保“舌尖上安全”。 市场引领,做大休闲旅游业。坚持旅游景区建设依靠招商引资推进的机制,有步骤地引进企业建设景区。安排财政专项1000万元,招商引资10亿元,实施项目11个,全年接待游客突破12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亿元。打造品牌景区。要加快推进三大集团建设3个5A景区的进度,既要着力解决黄柏塬、青峰峡景区建设中遇到的具体难题,切实加快建设进度,力争年内建成4A级景区,更要全力解决青峰山景区开工建设遇到的困难和制约问题,确保尽早开工建设;要通过招商引资推进药王谷、冻山等景区开发。景区开发建设要高起点谋划、高品位打造,要注重引进有实力、有新理念的企业参与景区开发。打造品牌服务。要优先完善县城区服务功能,科学布局建设全县旅游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姜眉 公路沿线5个旅游服务中心及县城旅游服务中心建设,不断完善以游客为本的服务体系;要尽快组建专业旅游服务队伍,切实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要强化旅游管理,确保旅游安全。打造品牌营销。采用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的方式,强化政企联合,加大旅游宣传和营销,创新打造独具____特色的“激情户外狂欢节”品牌;全面开展评等定星,深度开发特色养生菜品,力促农家乐经营规范化、服务优质化,打造独具____特色的餐饮服务品牌;突出自然风光、人文历史和民俗风情,丰富产业发展内涵,加快咀头镇省级特色旅游名镇、黄柏塬村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创建,建设柴胡山、方才关等乡村旅游示范村3—5个,打造独具____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 加工引领,做优林特水产业。坚持“建园区、促加工,扩规模、提效益”的思路,充分发挥林特水资源丰富、质优的优势,在饮用水产品加工、林特产品规模化园区和旅游产品开发上重点突破,促进园区建设和产品加工有机融合,年内新发展林特示范园5个,力促林特水产业提质增效。围绕板栗、山茱萸、杜仲等特色产品研发,引进陕西业祥公司等企业实施深加工项目,加快建设山茱萸酒庄,建成年处理350吨山茱萸加工生产线,打响____山珍林特食品品牌;启动实施北京鸿泰荣兴30万吨纯净水加工、陕西晁耀公司1.8万吨天然山泉水项目,引资建设高山垂钓基地和水产养殖休闲基地。 功能引领,做强商贸服务业。商贸服务业是休闲旅游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展示城市魅力与活力的重要窗口。招商引资5亿元,实施项目8个,继续强推商贸服务业发展。要加快时代广场综合体等续建工程建设进度,力争早日建成投用;加快已签订合同的农贸综合体、泰达商业综合体、卓越旅游综合体、西安恒康休闲街区和城市综合体等8个项目的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继续改造一批快捷、商务酒店,并持续加大农家宾馆改造力度;继续对商贸服务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用政策吸引社会投资参与服务业发展,对品牌店予以补贴,加大力度再引进一批企业开发建设商务、快捷、星级酒店以及酒吧茶座、品牌旗舰店,不断提升商贸服务业发展水平。 二、招争并举,强推项目,打造投资建设升级版 抓发展关键在于抓项目。要创造条件招商、抢抓机遇争资,坚持招争并举、强推重点项目,着力打造投资建设升级版。 加大投资促建设。继续安排重点项目100个,年度投资26.2亿元(力争30亿元),其中续建项目15个、新开工项目45个、前期项目40个。在60个续建和新开工项目中,产业化项目22个,年度投资15.5亿元;民生和社会保障项目13个,年度投资2.3亿元;基础设施项目17个,年度投资5.4亿元;农业项目8个,年度投资2.9亿元。要全面落实项目建设“五个一”机制,每个项目确定两名县级包抓领导,切实加大现场协调、专题推进力度,着力破解资金投入、环境保障等难题,确保黄柏塬景区开发、高性能钨钼棒丝材技改、县城风貌提升改造二期等15个续建项目加快建设;着力破解征地拆迁、手续办理等难题,确保龙源风电、姜眉公路县城过境段、泰达商业综合体等45个项目早日开工建设,并支持西安恒康现代农庄、虢川河休闲街区、林特产品加工等40个前期项目加快规划、设计、选址等各项前期工作,力促早落地、早开工,为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创造条件抓招商。围绕四大主导产业和招商重点,采取“三定”方式,坚持选商招商、以商招商,安排财政专项1000万元,力争实现到位资金15亿元,加快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和投资优势。要继续开展“招商引资推进年”主题活动,创新机制、破解难题,在全力加大黄柏塬、青峰峡景区和煜群园区等14个续建项目投资强度的同时,全力推进龙源风电、西安恒康现代农庄、卓越旅游综合体、秦岭纯净水厂、药王茶示范园等17个签约项目的前期工作,力争上半年开工一批;冻山高山郊野公园、隆发城市广场、秦岭高山植物观光示范园等8个项目,要深度沟通、衔接,确保早日签订合同、早日落地;瑞麒集团花园式酒店、宁波百醇集团养生保健水开发等15个意向项目,要全面洽谈,力争再引进一批企业、签订一批项目合同。要严格落实招商引资“五个零”服务机制,全面推行服务制、环境保障责任制,继续对农业园区建设、旅游景区开发、商贸服务业等重大项目给予政策倾斜和重点扶持,努力实现投资和发展的双赢。 抢抓机遇争资金。要紧盯政策新动向,建立完善项目库,抢抓机遇争资金,确保全年争取资金达到8亿元以上。要积极抢抓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城镇化、农村工作会议等提出的贫困地区、生态保护地区以及推进城镇化、国家强扩消费、拉动内需、产业转移、民生保障等方面一系列利好政策和有利机遇,精心谋划包装项目,积极衔接争取资金,力争在生态环境建设、城镇化、美丽乡村、大农业发展、扶贫开发、道路交通、民生和社会事业以及财力性转移支付等方面,继续采取领导带头、部门联动、社会力量参与、任务共担等方式,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再实现争资新突破,并要积极为招商引资项目创造条件,争取各级资金扶持。 三、城乡联动,统筹发展,打造新型城镇升级版 立足养生、运动、休闲城市定位,城乡联动,统筹发展,着力打造新型城镇升级版,力争城镇化率达到42%。 打造西部慢城。立足生态田园旅游度假城市和西部“慢城”目标,大力实施县城改造、市政功能提升等重点项目,着力打造“亲山近水、生态文明,功能完备、宜居宜业”的旅游城市。着力推进县城风貌提升改造二期工程,突出慢行系统、城市家俱、城市标识、导视系统、绿化亮化等重点,提升城市品位;完善虢川河休闲街区和南岸旅游度假新区规划,通过招商引资,适时启动建设;要坚持政府扶持与招商引资并举,强力引进企业建设城市综合体、商贸综合体、休闲街区等三产服务项目6个,增强服务承载能力;要加快城市供排水、污水处理、垃圾收集、城市道路、集中供热等市政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 建设田园镇村。推动农村生产要素加速流动和优化配置,加快推进咀头镇、____河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农村房屋产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围绕破解交通瓶颈,加快潘太公路改造、姜眉公路县城过境段和苏家沟至黄柏塬三级公路改造建设工程。实施城镇保障性住房和农民进城集中安置小区工程,建设翠矶小区和方才关中心社区安置楼8栋,年内实现农民进城进镇20__人;加大黄柏塬镇供水排污系统、垃圾收集系统、街道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镇区服务功能;新建公租房334套、棚户区改造36套,切实解决困难家庭及农村居民住房难题。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实施方才关、柴胡山等10个农村饮水及管网改造项目,加大塘口、奎星楼等4个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及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整合到村项目40个,新建晋星村10个;创新专项、行业、社会扶贫模式,加大参与式扶贫力度,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社带动作用,加快实施七里川、瓦窑坡等12个整村推进项目,年内实现脱贫3000人。 四、治保并抓,再造优势,打造生态环境升级版 以创建国家生态县、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为目标,坚持生态、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安排财政专项20__万元,重点推进环境整治和绿化提升“两项工程 ”,坚持治保并抓,再造发展优势,着力打造生态环境升级版。 推进绿化提升。坚持高起 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精细化管理的原则,在扩张总量、打造景观、美化节点、提升品位上下功夫,着力彰显生态、田园、绿色、文化特色。重点围绕县境出入口、主干公路、重点村镇实施节点亮点打造,营造绿化林带,提升村庄门前花坛绿化档次;重点推进示范村镇建设,形成相对集中的生态环境特色片区,并实行项目化规划与实施、资金申报和拨付机制,强化资金和项目管理;同时加大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力度,完成封山育林2.1万亩、森林抚育2.2万亩,建成下白云、路平沟等“三化一片林”示范村5个。 推进环境整治。按照“面上扩大、区域突破,治保并抓、提升效果”的思路,以建设示范村镇为重点,投资1910万元,大力实施咀头、黄柏塬2个镇13个村省级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和污水达标排放,力争每个镇建成环境整治示范村2—3个;启动实施全县大气污染防治计划,在强推项目建设的同时,保护蓝天、白云和空气;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快咀头、鹦鸽等5个镇国家级美丽乡镇创建步伐,启动方才关等16个村美丽乡村建设,营造生态田园格局;建立健全卫生保洁长效机制,进一步提升国家卫生县城管理水平,确保省级生态县创建一举通过验收。 五、顺应民需,提升民生,打造社会保障升级版 改善民生和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是社会事业发展的重任。要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及时回应百姓期盼,全面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打造社会保障升级版。 健全保障体系。按照“巩固、创新、推进、提高”的要求,不断完善____社保模式,推进社会保障由“制度全覆盖”向“群体全覆盖”转变,加快建立均等化公共服务体系,实现“零距离”服务城乡居民。积极探索职工养老保险与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医保与养老保险统一收费机制,全面落实进城农民各项社保政策;加大创业就业扶持力度,依托产业、基地、企业搭建就业平台,年内发放小额担保贷款4000万元,转移输出劳动力1.5万人。 聚力提升民生。推进教育内涵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注重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率先建成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投资1120万元,新建____中学教学楼。加大现有医技人员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培训,用政策吸引紧缺医技人才,高薪聘请高级专业人才,加快县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所综合楼及县医院专业科室建设,推行乡村医生签约服务模式,着力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创新人口与计生服务方式,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加大食品药品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行为,确保省级食品安全放心县通过验收。创新开展“健身运动推进年”活动,积极争取承办省市重大赛事,加快运动型城市建设,不断丰富全民健身活动和群众文体生活。 强化社会管理。积极推进信访制度改革,一线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把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纳入法制化轨道,实现依法终结。完善突发事件预警机制,深入开展县级应急管理示范点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强化安全生产“三基”建设,突出重点领域和行业,持续开展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扎实开展“平安____”建设,加大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力度,深入实施“三官一律”进村组、进社区、进工地活动和“户户见警”工程,创新网格化、立体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努力打造全省最安全县区。 办好十件实事。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本着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优服务的原则,围绕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投资7.2亿元,实施城乡统筹、出行通达、消费便民等“十件实事”,细化任务分解,加大推进力度,确保高质量、高效率完成,做到一切为了发展、一切服务群众。 全面加强和改进政府自身建设 坚持依法行政,提升政府执行力。坚决执行县委各项重大部署,县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坚持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自觉接受县人大法律监督、县政协民主监督以及各种形式的社会监督,不断提升政府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和法制化水平;切实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全面落实重大决策听证、公示制度,健全完善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风险评估机制;强化目标责任制考核,推进政府绩效管理,不断提高行政效能,做到抓铁有痕、言出必行、落实高效。 转变工作作风,提升发展凝聚力。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要求,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针对事关民生的难事、急事和基层、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紧抓不放、认真解决;持之以恒整治“四风”、深化“六治”活动,真正做到“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以良好的作风带政风、促行风、树新风。 深化廉政建设,提升政府公信力。要强化行政审批、招投标、土地出让、政府采购、重大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监督,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坚决防止损害群众利益行为。创新完善监督检查机制,对重大决策部署、重大项目推进、重要政策法规实行重点督查、执法监查和专项检查,实施行政问责、问效和问廉。严格执行厉行节约条例、公务接待办法等各项规定,大兴勤俭节约之风,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强化队伍管理,提升发展推动力。一要在推进“三个转变”上下功夫,从转变思路、转变观念、转变作风上谋求新突破,以观念创新推动发展创新,以作风转变推动发展转型;二要在提高“三种能力”上下功夫,从统筹谋划、科学决策、高效执行上挖掘新潜力,最大限度激发工作激情和热情, 鼓励干部争做推进发展的表率;三要在增强“三种意识”上下功夫,注重培养责任意识、机遇意识、效率意识,进一步激发活力和干劲,建设一支敢担当、善创新、肯吃苦的干部队伍。 完善体制机制,提升发展创新力。要继续创新并完善“四个推进”和“创抢”机制,着力破解____发展方式转变难题和资金制约问题;要继续创新并完善招商引资、争取资金、项目建设、重点工作、队伍建设等机制,激发各级各部门比干劲、比落实、比贡献,形成良好的大比拼氛围。(编辑:华华) 市场监督管理分局某年年终工作总结 市场监督管理分局二==五年年终工作总结 根据市局党组====年总体工作思路,二==五年市场监督管理分局的工作思路是:以实施“云岭先锋”工程为契机,不断加强干部队伍素质;以开展职工积极向上的文体活动、美化环境、抓干部思想政治工作等活动为载体,欢迎光临 争创文明单位;以监管专业市场为中心,继续强化市场标准化管理,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深入贯彻落实《__市食品与农资市场监督管理办法》,采取长远计划与近期目标相结合,经常性工作与专项整治相结合,标本兼治,治本为主的工作措施推进市场监管模式改革。通过一年来分局全体干部职工的不懈努力,市场监督管理分局积极发挥党员先进性教育作用,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力以赴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各项工作都在稳步地推进。一、以市文明单位为基础,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年初,市场分局被__市文明委命名为市级文明单位,并利用今年=月机构调整的有利时机,重新调整和组建了新的领导班子,为今年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一年来,分局党支部组织建设工作与行政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按照“突出重点、体现特点、展示亮点”的原则,找准集贸市场这一突破口,确立了以市场主办单位为核心,稳步推进食品放心工程为工作亮点,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和工作效率,进一步推进工商行政管理改革与创新,把好市场主体准入关,当好市场运行裁判员,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可靠、纪律严明、作风优良、业务精湛”的工商干部队伍。 二、以年检、验照工作为契机规范登记注册行为。 严格执行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和程序,严把市场准入关。通过年检、验照,加强对市场主体经营资格的审查,实现二次把关。 =、截止====年==月==日,实际验照====户(包括查无下落===户),完成==.=。全年歇业===户,新注册登记===户。 =、至==月,应检内资企业=户,至==月==日止,已检=户,年检率==。其中某省__金信实业有限公司因逾期未参加企业年检而被分局立案调查,并于====年=月==日吊销了《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加之==月办理注销登记=户,实际年检率已达===;。 =、至==月,应检私营企业==户,至==月=日止,已检==户,年检率==.==,另外=户(__市顺德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及分支机构)逾期未年检,分局已立案进行查处;==月==日止,已领出企业年检表正在办理年检手续的私营企业=户,至本月底,市场分局私营企业年检率可达===。 =、==月底以前,对城区==个、坝区=个、山区个市场主办单位的《市场登记证》进行了年检,年检率===。 全年收取个体管理费======.=元,市场管理费======元,会员费=====元。其中为==户残疾人经营户减免各种费用====元。 三、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加大经济违法案件的查处。 ====年,分局先后组织人员对辖区的个体工商户的无照经营情况、营业执照使用情况等市场主体行为进行集中检查,检查中,重点查处辖区内的无照经营、不亮照经营行为、投机倒把行为和各集贸市场短斤少两、掺杂使假、违章摆摊等违法行为,截止====年==月==日,市场监督管理分局共办理经济违法案件===件,其中简易案件===件,立案案件==件,共收缴政府罚没款======.==元,没收无合法来源进口冻制品====公斤,没收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西服===套,吊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户,=件有质量问题的豆芽菜案已移交卫生行政管理部门。 ===件简易案件中,无照经营===件,违章摆摊===件,掺杂使假=件,短斤少两=件,逾期未参加个体验照=件,销售未经检疫羊肉案=件。共罚款======元。 ==件立案案件中,无照经营==件(涉及食品的案件==件,其它案件==件),短斤少两=件(鲜鱼=件,大米=件),走私贩私经销无合法来源进口商品(冻鸡爪、鸡肾、鸡翅)=件,把马肉当作牛肉卖的虚假宣传案件=件,逾期未参加企业年检的案件=件(其中对__顺德商贸有限公司的罚款====元正在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中),擅自改变经营场所案件=件,推销劣质商品的投机倒把案件==件(病死猪=件,劣质电视机=件,有质量问题豆芽菜=件,销售注水羊肉案件=件),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案件=件。在办理案件过程中,市场分局以监管集贸市场为契机,把重点和难点放到关系人民群众日常 生活的食品案件上,全年办理的案件中涉及食品安全的案件共有===件,占案件总数的==.=,有效推动了“放心食品”工程的顺利进行。 四、做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 (一)加强节日市场检查,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防堵工作。 在节日期间,为了让消费者购买到放心、安全的食品,分局加大市场检查力度,“元旦、春节”期间检查禽类冻制品和活禽经营户===户,其中各禽类冻制品零售经营户能落实备案制,能提供进货凭证,但由于是从禽类冻制品批发商手中购进销售,产品无外包装,无法确认其产地,针对这一情况执法人员当场发出了《市场检查告知书》,要求限期整改;检查冷库=个,执法人员不顾寒冷深入冷库对库存的几百箱禽类冻制品进行了仔细检查,认真查看禽类冻制品的产地、保质期等,并与经营者提供的检疫证明进行核对,经检查查出了=户个体户库存的从巴西、美国、阿根廷、智利购进的禽类冻制品无进口商品报关单和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出具的检疫证明。执法人员依法当场封存了无合法进口手续的鸡肾、鸡爪进行立案调查,====年=月==日,调查终结,依法没收了该批冻制品====公斤。 ====年==月=日,一些国家又连续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并呈扩散蔓延态势,防控形式十分严峻,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州、市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工作精神,保持社会稳定,按照市局安排部署,分局组织起草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工作的通知》及相关《承诺书》,经局领导审批后并于当日下发各市场主办单位和各分局,以市局名义与各市场主办单位签订了《承诺书》==份;==月==日,分局制作出《高致病性禽流感防堵工作情况上报台帐》、《高致病性禽流感防堵工作巡查记录台帐》、《活禽及禽类制品进入市场备案登记表》和《市场消毒情况登记台帐》四个台帐,于当日下发各市场主办单位,要求各市场在做好市场消毒、掌握活禽来源渠道、备案登记活禽检疫情况、对禽类经营户进行备案管理的前提下实行防堵情况零报告制度,周一至周五向市场分局报告,周六至周日向=====值班室报告。 至====年==月==日,各分局已累计出动执法车辆==台次,出动执法人员===余人次,督促检查市场主办单位完善相关制度=次,督促市场主办单位与场内活禽、禽类制品经营户签订《承诺书》===份;检查=个乡镇==个市场,检查饭店、卤制品加工点等加工、储存场所==户并与其签订了《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工作责任书》,检查活禽摊点==余个,到目前为止,除西园市场、小河口市场无活禽销售外各市场经营秩序良好,未发现相关情况。 (二)以集贸市场管理为突破口,全面推进我局的“食品放心工程”。 ====年是某省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对全省食品放心工程进行综合评价的重要的一年,也是我市食品安全工作最严峻的一年,作为执法在一线又监管着全市流通领域的__市工商局,肩上的担子重了,作为监管全市集贸市场的基层分局,作为市局食品放心工程的牵头单位,市场分局感到责任大了。 第一步,以制度约束人。一年来,在市局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在分局班子的团结和分局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分局按要求组织肉类、食用菌、水产及制品、奶粉、饮料、酒类、食用盐等质量问题的专项检查==次,报送报表、相关总结材料===份,从局领导到一般干部逐级签订《食品安全监管责任书》==份,与城区==家市场主办单位签订了《__市商品交易市场食品安全责任书》,与各市场内的===多户食品经营户签订了《承诺书》,同时督促市场主办单位与市场内各经营户签订《责任书》。====年==月=日《__市食品与农资市场监督管理办法》正式施行,市场分局以超市、批发户为重点对象,对奶粉、食用油、袋装大米、米制品、肉类及制品等食品进行重点备证、备案。要求经营者购进上述商品时,必须向对方索要食品生产厂家的《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卫生许可》复印件,需经过检验、检疫才能销售的商品,还需提供检验、检疫证明复印件进行备证、备案登记。管区干部对各经营户的备证、备案情况每=个月核对一次,对材料不齐全的,限期提供,拒不提供的,责令停止销售。目前,此项工作已全面展开,分局确定了==户经营户进行重点备证、备案。 第二步,以市场整治规范人。一年来,市场分局不断加大市场巡查力度,及时查处各种违法行为。至==月止,共出动执法人员===人次,出动执法车辆===辆次,共检查农贸市场==个,检查经营户====户次。在检查中,重点对三种违法行为进行重点打击: 一是所售鲜鱼、大米短斤少两行为。今年=月、=月,市场分局对__城区农贸市场内的鲜鱼、大米经营户使用的计量器具进行了专项检查,重点对杆秤一秤多砣和磅秤更换铅心的行为进行严肃查处,同时对使用假币的违法行为已及时移交公安机关处理,全年共立案查处短斤少两案件=件、简易处罚=件,收缴政府罚没款====.==元。 二是无照经营鲜猪肉、推销注水肉、病害肉行为。====年=月下旬以来,随着某省省资阳市相继发生猪链球菌感染病例,分局以市局名义起草了《关于做好本地区“猪链球菌感染”疫病防治工作的通知》,并加强了__市城区、坝区、山区集贸市场内经营猪肉及其制品、白条猪、活猪等摊点、餐馆、超市和门店的经营户,市区屠宰厂、定点屠宰点、冷库(冷冻厂)的检查力度,至==月==日,市场分局立案查处无照经营鲜猪肉和生猪贩运经营户==户,立案查处推销病死猪、牛经营户=户,共收缴政府罚没款=====元。 (三)其它临时性整治工作。 除以上集中整治外,_年,市场分局还开展了校园周边整治、种子市场专项整治、反假币专项检查、“扫黄”、“打非”工作、网吧、、打击虚假广告、商标侵权、合同欺诈、红盾护农、 消防安全等==类==多次专项检查工作,全年共出动执法人员===人次,出动执法车辆===台次,检查市场===个次,检查经营户====户次,报送并被采用相关《工商信息》、《工商简报》=期,撰写并被采用《工商之窗》=篇,完成新闻稿件=篇,其中国家级=篇,省级=篇,州级=篇。 五、以“三自教育”为目的,狠抓个私协管理工作。 (一)搞好协会建设。 搞好协会建设,新发展会员===户,停歇业会员===户,收取会员费元,为==位会员减免各种费用====元,慰问意外伤害会员==户,走访会员===户,接待并解答来信来访==人次,发放《信息简报》=期===份,《个私经济信息指导》==期近====份,《消费者杂志》==期===份,《中共某省省委、某省省人民政府政府关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问题》的宣传资料===份。 (二)落实“四.五”普法工作。 根据市委宣传部市司法局《关于在全市人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四个五年计划》和我局“四五”普法规划的要求,将新发展的===户个体会员集中到市局进行普法培训,并依托市场主办单位,以市场为中心,组织老会员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参会人员共===人,培训学习的内容包括:《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某省省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公司法》、《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个体劳动者和私营企业经营者职业道德规范》。 六、存在的问题和明年工作安排。 (一)存在的问题。工商行政网址:====管理体制、机制、制度、队伍素质与新形式和任务的要求依然存在差距;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还任重道远,特别是在治本方面还需下大工夫; (二)明年工作打算。继续抓好领导班子建设,抓好干部职工思想、业务、作风建设,实现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三个目标,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工商行政管理队伍;继续坚持突出重点、标本兼治的方针,从切实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高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欺诈等违法经营行为,以巩固专项整治为目的,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继续加强对市场主体准入和经营行为的管理,大力推进诚信体系建设。 市场监督管理分局 _年十一月十六日 镇年终工作总结 2014年以来,____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继续以“一创双优”活动精神为指导,以实现“四个一”战略目标为动力,团结带领全镇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按照“高标准、快节奏、强力度、超目标”的工作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措施,突出重点,务实重干,努力实现“三个确保”,全面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用创业和奉献在____镇的发展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年来,我镇始终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重点,通过搞好协调服务,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制定优惠政策,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经营环境等方式,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外来客商来我镇投资兴办企业,经济建设稳步推进。2014年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1.3亿元,增幅10%;预计农业总产值3.9亿元,增幅15%;预计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5亿元,增幅18%;预计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5亿元,增幅18%;预[:请记住我站域名/]计非公有制经济总产值62亿元,增幅20%;预计实现利润8.6亿元,增幅12%;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12153元,增幅15%,预计全年财政收入完成2272万元。依托县产业集聚区,充分发挥优势,招大引强,抓好了产业集聚区引进的各个重点项目的建设工作,投资建设了物华食品、金水路名利达钢材、金鹰家私、爱松美家、汇鑫彩印、方圆泡沫厂、玉都城市综合体、北欧小镇商业综合体等项目。今年全镇新签约项目3个,总投资2.4亿元,即投资7000元万元的原钢材市场北欧小镇商业综合体,投资1.1亿元的方圆泡沫厂年产6000T聚苯乙烯泡沫塑料项目和投资6000万元的玉都城市综合体项目,推动了镇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____镇地处特殊的地理位置,服务城市建设和产业集聚区建设是我们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服务好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形象。涉及____镇的城建项目28个:孙庄高压线改迁、启明路建设、西环沟拆迁、火车站旧址开放、晓月路贯通、清华苑二期、明月水岸小区、固城路扩建等项目均按照台账节点完成工作任务;孙庄城中村改造工程工作也都在奋力前行。二是配合有关部门做好了产业集聚区路网工程建设和污、雨水管网铺设,提高了产业集聚区基础承载能力。三是民生工程取得新进展。人民路小学、文化路幼儿园、____镇行知中学、脱胯医院扩建、诚睦路小学、妇幼保健院扩建、中医院扩建、人民医院扩建等项目主体工程建设均按照台账节点完成工作任务;实施阎石庄、葛营、黄骆楼等5个村的安全饮水和天然气通气工程工程;建设闫石庄村等3个标准化村级卫生室;新立街、高庄等村硬化村内道路3.8公里。 (一)植树造林 今年春季,镇政府在106国道、叠翠路、金水路等道路两侧完成植树13.5万株。廊道、农田林网栽植杨树10.4万株;道路、村镇绿化栽植景观树2.6万株;葛营村栽植大红桃经济林165亩,共1.2万株;闫石庄华中怡景园林基地300亩,共栽植花木10万株。 (二)村容村貌和道路环境整治 以交通主干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为重点,对姚庄、高庄、坑李家等8个村的村容村貌和国道、省道、城区主干道路进行了集中整治。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出动群众3100人次,出动铲车、抓钩机、翻斗车清理占道经营16处,拆除违章建筑42座,整治残垣断壁3200米,清运垃圾7000方,绿化提升5590平方米,涂白美化墙面89000平方米。为彻底改善村容村貌和道路环境,镇政府建立环境卫生工作长效机制,制定了定点收集、定人运送、定额费用、定管理员的“四定”制度。 (三)农田水利建设 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部署,扎实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工作。今年投资21万元,新打配套机井17眼;投资18万元,集中清淤治理程园沟、四合楼沟、黄骆楼沟、西关沟2000余米,出土4.3万方,出动劳力340人次、大小机械6台套,极大改善程园、四合楼、西关等村农业生产条件,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015万亩,新增旱涝保收田面积0.015万亩,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同时,加快了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提高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在高庄、东关、北关等村建设高效农业示范园1250亩,新增设施农业面积250亩,日光温室32座,大中拱棚110余座;新建葛营养殖小区1个。 镇党委、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稳定和谐”为主题,着力抓好 计划生育、民政救济、文化卫生等工作,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进步。(一)落实人口计划生育政策,保持人口均衡发展,提高人口素质。继续加强计生基础工作,树立优先优育新风尚,截至目前,我镇人口出生340人,出生率为1.32%,符合政策生育率95.5%,完成“四术”任务135例,节育措施落实率达95%,其余各项指标均控制在目标值内。村组干部、村组育龄妇女小组长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计生信息系统进一步完善,群众生育观念发生转变,人口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做好民政救济工作,保障困难群众生产生活。认真搞好困难群众和农村低保困难补助的发放、复员军人定补、农村危房改造等惠民工作,切实解决贫困人口温饱及住房问题。一年来,预计给困难群众发放医疗救助金49.2万元;预计农村低保和复员军人、优抚对象定补资金发放了118万元,棉衣棉被60套;开展了“慈善一日捐”活动,让各类灾民、农村贫困人口、计划生育贫困户、贫困党员等普遍感受到党的恩情、政府的温暖。 (三)加快农村文化事业发展。以文化中心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有人管、有人干、有事干、有钱干”“四有”文化建设,镇文化站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先进文化站点。全镇25个村全部配备了图书,每村2万余册,22个村配备了电脑,21个村安装了投影仪,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9%,形成了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的可喜局面 (四)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平安创建工作。进一步健全和落实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加强社会治安技防建设,配备了专门的巡逻车、10名巡逻队员,实行了平安建设四级精细化网格管理,设立一级网络1个(镇综治中心)、二级网络4个(四个管区)、三级网络25个(行政村)、基础网格130个(村民小组),巩固了市级综治工作先进乡镇的成果,全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形势良好,社会稳定和谐。 (五)开创群众信访工作新局面。以“百日攻坚”行动为契机,严格执行领导包案责任制,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化解6起疑难信访案件。坚持将群众的信访活动导向基层,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成立了镇、村、组三级联动的信息网络,研究制定了重点项目信访风险评估制度,畅通信访渠道,严格落实书记、镇长周一带头接访,其他工作日班子成员轮流接访,确保把矛盾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 一是基层党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深入开展了一创双优活动、镇机关干部坚持周五开展“读讲”活动,建设学习型机关;建立健全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长效机制,深入开展“三级联创”,实行“一定两评三公开”工作法,把为民服务落到了实处,赢得了群众的信任,拉近了干部与群众的距离,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感普遍增强。二是抓好党员发展和党员管理工作,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十六字方针,严把党员入口关,新发展党员21人,保证了党员质量。三是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对党员干部宣传教育的力度,认真开展《廉政准则》、《农村基层干部廉政履行职责若干规定(试行)》的学习,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廉洁意识和责任意识;狠抓党务、政务、村务公开,以公开促发展,以公开促廉洁,以公开促和谐,全面提升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高标准建设便民服务大厅,搭建现代化政务服务平台,转变了干部工作作风,提高了机关服务效能,优化了经济发展环境。 另外,我镇工青妇、武装等部门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圆满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和县里安排的各项中心工作,为全镇的发展和稳定做出了贡献。 总之,今年我镇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距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全镇人民的期盼还有很多差距,下步工作中将加大力度、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为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气象局年终工作总结 __年,在市局党组和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以搞好气象服务工作和气象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紧紧围绕年度工作目标,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文明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了较好成绩,现总结如下: __气象灾害预警中心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__年年初该项目被列为市重点工程项目,区财政统筹资金2160万元全部落实到位,同时争取基准站土地款及我局水电等费用近500万元, 8月份完成了土地性质变更工作,10月中旬完成招标、监理工作,下旬完成近九百万元的高压杆线迁移工作,目前正积极协调各方面关系,做好项目开工建设前的准备工作,预计12月中旬前后开工建设。 在做好重大节日、中考、高考、夏收夏种及重大社会活动的气象保障工作的同时,今年共发书面气象服务材料107期,发送手机短信约10多万人次。其中农事天气气象服务11期,夏收夏种气象服务11期,汛期气象服务专报1期,秋收秋种专题气象服务10期,春耕春播气象服务5期,重要天气报告20期,台风天气专报2期、预警信号33期,专题气象服务12期、接收媒体采访10次,应急响应2次。 一是__年我局实现了全区21个乡镇自动气象站升级和建设工作,气象预警设施100%全覆盖。二是进一步完善现代化农业气象监测系统。在刘老庄吉美生态园和码头台创园兴建了小气候观测站,开展大棚小气候对比观测,针对产业大户,建立“直通车”式气象服务模式。三是召开全区气象信息员大会,同时在全区各乡镇均组织了培训,进一步加强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四是完成“三农”专项建设方案,完成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做好刘老庄、码头、南陈集头堡村以及古寨友谊村气象为农服务示范点建设工作,与民政部门合作,完成我区星(文秘站:)光、双河、小营社区气象应急认证工作。四是做好气象服务预警平台的建设,通过企信通、飞信、显示屏、大喇叭、手机短信、气象微博等服务方式为地方政府、乡镇机关以及区农委、防指、交通等部门提供优质气象信息服务。以上成绩取得得到了区人大代表的一致好评。 “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资金安排用于__气象灾害预警中心工程建设,__年区政府积极支持我局气象事业发展,气象列户和政府购买气象服务经费稳中增长。 一是围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制定活动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认真做好各个环节工作。二是认真对照“四风”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有力措施进行整改,切实改进工作作风。三是通过教育实践活动转变工作作风,向社会公开承诺,强化服务意识,加强效能建设。四是做好建章立制,开展专项整治,圆满完成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工作。 挂钩帮扶南陈集镇头堡村,制定帮扶计划,协助发展项目,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圆满完成了村集体经济收入目标任务。同时按省文明办要求,与古寨村友谊村签定结对帮扶协议,制订了共建文明新村规划,完成四项共建任务。进一步巩固了“文明单位”成果。 (1)、在中国气象报发表稿件2篇;江苏省气象局门户网站60篇;新华日报1篇;接收电视台等媒体采访报道10次。 (2)、加强气象法律法规宣传,增强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意识。 (3)做好支部学习、培训和党员发展对象工作。__年有1名同志转正,1名同志列入积极分子。 (4)加强人才培训、培养。2名同志参加防雷大专培训。 2015年工作目标及思路 1、做好__气象灾害预警中心重点项目建设,力争2015年下半年完成项目主体工程竣工验收。 2、提高气象服务质量、做好__气象服务品牌效应的创新工作。 3、落实全年工作目标职责,做好全局日常管理和安全生产工作。 4、按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完成单位相关建章立制和考核工作。 5、按双重计划财务体制要求,加大区政府对气象专项资金和三农资金的投入。 6、做好__-2015年文明单位创建工作。 校工会年终工作总结 ____年,我校工会在上级教育工会和学校党支部的正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紧紧围绕教育教学这一中心开展工作,从实际出发,以提高教职工整体素质为重点,组织全校教职工团结进取、奋力开拓,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锐意进取,创新务实,加强学校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把学校工会工作做得有声有色。现将本年度工会工作总结如下: 学校的首要工作是教育教学,培养良好的教师队伍建设是主要职责。要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就必须有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素质强的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工作,也是学校的灵魂所在。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提高我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我校工会于上学期和下学期分别进行了专题师德培训。上学期组织全校教职工学习“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系统作风建设的规定”;组织学习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并与教师签订师德承诺;推荐范小平老师事迹参加长沙市师德巡回演讲。下学期组织全体教职工观看“最美乡村教师”视频;校长观看“最美乡村教师“心得分享。 工会还配合学校教导教研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在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的同时切实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质。我们除了组织教师学习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外,还组织所有教师学习了新课程教法,举办校园公开课、多媒体教学、新课程教法学习及应用等一系列的活动,调动了广大教师的参与积极性和竞争意识,使年青教师迅速成长,为我校素质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有力地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职工是学校的主人,是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和建设者。学校工会一直关心职工生活,坚持教代会制度,充分发挥教代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增强教师的主人翁精神,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每年学校都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会前由学校党支部及工会列出教代会讨论的提案主题及要点,积极让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工会在协助校行政进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同时,始终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参与学校的决策。在职工代表大会上,对学校试行的改革方案和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广泛征求意见,不断修改完善,保证实施效果。教代会充分发挥了监督职能,进一步加强了职工学习制度。 搞好教师队伍内部互帮互助工作,创建和谐队伍。结合学校的工作思路,平时积极做好教师之间、教师与学校间的沟通工作;维护教师内部的团结和统一,发扬友爱精神,搞好互帮互助;平时深入职工群众,和职工打成一片,倾听大家的呼声,并积极做好教职工的思想工作,真心实意为群众说话办事。我校工会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为教职工排忧解难,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工作。我们坚持做好走访慰问工作,帮助困难职工和离退老职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遇到我校的教职工生病住院,校领导必前去看望,并送去慰问品,把关心送到教职工的心坎上。 为强健教师体魄,提高教师们的审美情趣,学校工会在开学初就制定了计划,开展健身俱乐部活动,天气不好就在学校做操、跳舞;天气晴朗就去岳麓山进行登山活动。组织教师进行踢毽子、跳绳比赛,激发了老师们的业余爱好。组织教师参加局工会女职工精彩生活周活动;组织进行“三八”妇女节“百花奖”颁奖典礼,组织参加了教职工乒乓球比赛和跳大绳比赛,组织单身教师参加了“相约中秋、为你而来”活动,组织退休教师开展重阳节活动等。 总之, ____年度,我校工会发扬了以前的优良传统,为教职工服务,为学校发展服务,很好地发挥了桥梁作用。学校工会今后将更加努力工作,使学校工会真正成为全体教职员工的知心朋友。
大学综合素质论文:影视音乐教学中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摘要:伴随着我国影视行业的发展,影视音乐成为了音乐领域一个独特的分类,在高等院校非音乐专业中也成为了一门艺术类选修课程。影视音乐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属于素质教育的一部分,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从多个不同的方面,对影视音乐教学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影视音乐;大学生;综合素质 影视音乐作为影视视听艺术的一部分,在欣赏过程中,可以促进学生对影视作品和影视音乐本身有一个更好的理解和感受,对于提升大学生的音乐素养以及审美能力,推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意义重大,应该得到音乐教师的高度重视。 1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个人最为本质、最为核心的能力,也是大学生取得成功的关键,影视音乐教学对于大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培养学习兴趣,兴趣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通过影视音乐教学,可以使得学生在音乐中放松自我,接受教育,继而调动其学习兴趣;二是激发学习动机,正确的学习动机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推动力。例如,在文献片《邓小平》中,主题曲《春天的故事》歌颂了邓小平同志的伟大功绩,描绘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而通过对音乐的教学和欣赏,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得其可以更加积极的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三是培养勤奋毅力,通过生动的旋律和丰富的故事情节,影视音乐能够引导学生持之以恒,勤奋学习。例如,电视剧《西游记》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描绘了师徒四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一句“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激励着学生努力克服困难,有助于其形成勤奋、执着的良好品格[1]。 2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个人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也是新的思想观念得以产生的前提。影视音乐不仅可以带给学生视觉享受,还能够通过影视情境的展现,激发学生的联想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例如,在电视剧《渴望》的同名主题曲《渴望》中,描绘了人们在社会中面临诸多选择时的迷茫,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依靠自己进行选择,而做出的选择不同,今后的人生也可能截然不同。通过对歌曲的欣赏,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得其从歌曲中联想自身,思考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惑,从而做出自己的人生选择,坚持不悔的走下去。应该明确,影视音乐欣赏实际上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心理活动,通过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帮助其摆脱惯性思维的束缚,充分发挥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可以帮助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使得大学生能够明辨是非,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而通常来讲,影视作品和影视观念都存在较为鲜明的道德导向,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通过影视音乐教学,可以促进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例如,在电视剧《便衣警察》主题曲《少年壮志不言愁》中,歌颂了人民警察的情怀,着重刻画了人民警察群体对于自身职业的执着,以及保卫祖国及人民的雄心壮志。“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风霜雪雨博激流,历尽苦难痴心不改,少年壮志不言愁”,歌曲能够极大的激发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得其能够更加努力的提升自我,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2]。 4培养过硬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个人综合素质的一部分,也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在高等教育得到普及的现在,大学生群体的数量不断增加,学生面临着沉重的学业任务以及就业压力,很容易出现焦虑、情绪低落乃至压抑等情绪,不仅影响了问题的解决,还可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影视音乐本身可以通过声音与图像相互结合的方式,同时激发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学生在享受音乐带来的艺术美的同时,也可以放松心情,对自身的心理状态进行改善,勇敢的面对困难、释放压力,以一种更加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未来。例如,在电视剧《死了都要爱》中,主题曲《海阔天空》描述了个人在成功前面对的质疑和冷漠,而即使陷入了绝望,习惯了伤痛,经历了挣扎,也始终没有放弃梦想,凭借在强大的心灵,在挫折与逆境中勇往直前,最终取得了成功。在歌曲中,不仅有“要拿执着将命运的锁打破”,也有“冷漠的人,谢谢你们曾经看轻我,让我不低头,更精彩的活”,正是凭借着自身的执着,将别人的冷漠变成动力,信乐团才最终取得了成功。对于大学生而言,在人生的道路上,同样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措施,学生必须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坚持自身的理想信念,克服焦虑情绪,坚持不懈的走下去,就一定可以收获回报[3]。 5结语 影视音乐是对影视作品的一种突出反映,也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映射,与一般音乐相比,其更能够感染人的情绪,有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高校应该重视影视音乐教学,充分发挥其在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推动力。 作者:李响 单位:唐山学院 大学综合素质论文:无机化学实验中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摘要:无机化学实验是化学相关专业学生进入大学后必修的第一门化学实验课,在整个化学教学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实验技能等,还要强化安全环保意识,培养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以及良好的实验习惯,为他们学习后续实验课程,乃至将来从事化学相关专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无机化学实验;综合素质;教学 早在20世纪80年代,著名化学教育家戴安邦院士就已指出:“只重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教学是片面的化学教育。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化学教学既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更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还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化学实验课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因为学生在实验室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进行实验,练习解决化学问题,各项智力因素同时得到发展,故化学实验课应予充分重视”[1]。因此,开设化学实验课,做好化学实验教学,对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等具有重要意义。无机化学实验课,首当其冲,是化学相关专业的学生进入大学后必修的第一门化学实验课,其地位和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它是后续化学课程的科学实验基础,其教学质量对整个化学相关实验教学影响都很大。下面介绍我们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经验,就如何提高学生的实验综合素质问题与学界一同探讨。 1重视安全教育,树立环保意识 我们开设的第一个无机化学实验项目是“实验室常规教育,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其中常规教育部分除了介绍实验室基本守则外,主要就是进行安全教育、环保教育。带领学生通过典型的案例,了解学习实验室安全及实验室事故的预防与处理等知识。安全是一切之本。由于化学实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特别是有些药品具有较强腐蚀性,甚至毒性,如果不遵循实验原则,不按规律办事,就可能会产生危险。因此,从进实验室开始,安全必须放到心上,绝不能掉以轻心,麻痹大意。加强学生的绿色化学理念、环保责任意识。例如,开展绿色化、微型化实验,尽量开设低毒、无毒的实验,提高实验的安全性,合理处理实验室“三废”。并将这种理念贯穿于整个无机化学实验课程体系中,希望通过实验实践,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能够将良好的习惯和意识保持下去,受益终身[2]。 2规范实验操作,培养良好实验习惯 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发现,大多数学生虽然在中学或多或少接触了一些化学实验,然而由于缺乏系统性、规范性等,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习惯等参差不齐。有些实验操作,即使老师进行了多次演示,仍然有学生操作不规范,甚至错误。例如,有关吸量管的使用,在后续相关实验中,仍然能看到有同学吸取溶液时用拇指去堵吸量管口;称量固体时,有同学随意用不规则形状的纸片甚至是滤纸来当称量纸使用;从滴瓶中吸取溶液时,胶头滴管的拿法五花八门;使用pH试纸时,有同学将整条伸入到溶液中去;在减压抽滤实验中,有同学将不匹配的滤纸直接放入布氏漏斗、润湿不当,滤液从抽滤瓶抽气口倒出等等。这些不规范的操作就需要老师及时发现并予以纠正,因为错误的操作一旦变成习惯以后就很难改正,并将对以后的规范操作造成很大影响。我们在实验过程中,从小处抓起,注意培养学生节约意识和良好的实验习惯。例如,实验药品的取用要遵循用多少取多少的原则;pH试纸要裁成小片使用;要爱惜使用电子分析天平、酸度计等精密仪器;胶头滴管要用中指和无名指控制滴管的胶帽和玻璃的连接部分,食指和拇指控制胶帽,这样才能最佳控制滴加溶液时的稳定性及速度;固体或液体药品不慎洒落到实验台面,要及时清扫干净;火柴梗、废纸等废弃物不能丢到水池里,要扔到指定的垃圾桶里;酸液、碱液、有机废液要分类回收至指定废液桶里等等。对于实验态度认真、习惯良好的同学,我们进行口头表扬并加平时分,鼓励学生互相学习,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3合理安排实验,提高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是整个无机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无机化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我们根据理论课的教学进度等来合理安排实验时间、实验顺序等,让实验与无机化学理论教学时间尽量同步,以更好的促进教学。例如,对于同离子效应的概念,有同学在理论课中可能会似懂非懂。在随后开展的实验中,通过加入醋酸铵固体可以抑制醋酸的电离,使醋酸解离反应逆向进行,加入甲基橙指示剂可以看到溶液颜色由橙色变黄色;加入醋酸铵也可以抑制氨水的电离,加入酚酞指示剂,溶液颜色由红色变为无色。通过该实验,学生对同离子效应的概念就会有了正确的认识。又如,在BiCl3可逆水解反应中,向盛有BiCl3溶液的试管中加入水,溶液会由澄清变白色浑浊,再加入盐酸,由于抑制了水解反应,溶液变澄清,再加入水,溶液又变浑浊,经过多次反复试验,增强了学生对可逆反应的认识和理解[3]。另外,我们还附加穿插一些趣味性实验。例如在氧化还原反应实验中,利用葡萄糖和亚甲基蓝之间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演示“蓝瓶子”实验。在元素性质部分,演示“五色管”实验,使学生认识到金属镍离子在不同的离子状态下有不同的配位方式和颜色等。通过有选择性的增加趣味性实验,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的奇妙,从而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4加强课堂管理,严格实验纪律 实验室是进行科学研究和学习交流的地方,必须严肃、认真。“学生在实验室里的学习应该象一个化学研究人员或化学家在实验室里工作一样”[1],我们要求学生要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带着问题来实验室。加强考勤,学生需提前五分钟到实验室,静下心来做好实验前的准备,迟到者扣分,旷课者本次实验计零分。必须穿实验服,违者不许进实验室。课堂上不允许打闹或者玩手机等。打碎打坏仪器要赔偿,并扣相应操作分。实验做好后,实验台面必须打扫干净,产品、垃圾等放到指定位置,所用玻璃仪器清洗干净后,实验数据等记录清楚,经老师同意方可离开实验室等等。实践表明,加强实验课堂管理,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而且能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除了对学生严格要求外,老师也要以身作则,耐心细致,公平公正,做好示范作用,要不断巡视课堂,实时了解学生的实验学习状态,指出并纠正学生的不规范或错误的操作,解决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应急突发事件等。 5规范实验报告撰写,重视实验报告批改 做完实验仅仅是完成了实验的一半,数据分析及实验报告的撰写才是重中之重。我们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必须字迹清楚,格式规范,内容充实,数据真实可靠。科学实验要有严谨、认真的态度,不能有丝毫马虎,这是实验者必备的素质之一。实验报告中,实验目的、实验原理、仪器与药品等部分可以简写,而实验结果与讨论、思考题等部分要详细讨论。例如反应产率过高或过低要找出具体原因进行分析;对于定性实验,要写明反应现象及反应方程式,并做出详细解释等;课后思考题,要认真回答,对于实验的成功与缺憾之处也可以写一下自己的实验心得等。我们十分重视实验报告的批改,因为从学生实验报告中,老师也可以获得学生对实验掌握情况的信息。而且学生要知道什么地方错了,为什么错了,例如在氯化铵生成焓的测定实验中,我们要求学生要有详细的计算过程和作图。从实验报告中就可以发现很多问题,比如,氯化铵生成焓是怎样推导得出的?求算热量计比热容、溶解热及反应热时m的取值是多少?外推法怎么做图?坐标系的标度取多少合适等[3]。要求学生须在批改后的实验报告上进行订正。此外,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我们要求学生在实验中不弄虚作假,并且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允许同学之间进行讨论,但不能抄袭,如发现抄袭现象,本人和被抄袭者以零分计。 6因材施教,分层次培养模式 考虑到学生在中学接受的化学教育不同,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基础有所差异,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通过集中讲解、个别辅导、重点强化等方式,加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及基本实验技能,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按照教学要求顺利完成实验。另外,适当安排开放实验,开设一些新颖前沿、难度较大的研究型实验项目,为一部分学有余力、兴趣浓厚、水平较高的学生提供科研平台,让他们独立开展科研探索实验,满足他们对学习知识的渴望和需求。鼓励他们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开展大学生科研实验,积极参加大学生实验技能大赛等。通过分层次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此外,我们在实验教学中,还注意介绍一些相关无机前沿知识,让学生能够了解到最新科研学术动态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指导学生学习使用Origin、Chemoffice等化学处理软件等,提高他们的理论和应用能力等。 7结语 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在整个化学教学中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化学专业老师,我们不仅要教学生基本的实验操作及实验技能,还要从小处着手,培养学生安全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以及良好的实验习惯等,为他们学习后续实验课程,乃至将来从事化学相关专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亓昭鹏 陈龙 关婷婷 黄良芳 王溪溪 单位:黄山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大学综合素质论文:大学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影响 大学生是现在社会不可缺乏的人才,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其本质而言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等几个方面。本文围绕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大学教育该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切入点讨论。 一、概述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一话题一直以来是各高校教育部研究的重点。当前,高校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是解决大学生目前就业形势严峻问题,而且是关系到我国21世纪能否改变国内整体素质状况的关键因素。现代的社会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大学生,想要适应社会的发展,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就必须注意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然而实际上大学教学之中很多老师都是照本宣科,教学大纲所要求讲的内容就给学生讲,不要求的一字不提;导致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严重者甚至逃课,考试前复习重点然后轻松过关。这样的大学教育能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吗?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大学教育该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呢?这个问题我们接下来进行深入的探讨。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其自身而言直接关系到自己的就业,对于国家社会而言关系到一个国家整体的社会素质以及社会发展的总的一个趋势。当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压力逐渐增大,社会对于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20年前读了大学包分配工作的福利已经不再存在,现在是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竞争一个岗位。那么,如何体现你在竞争之中的优势呢?----综合素质。如果竞争者同时是学习成绩优异,专业知识牢固,如果你在与人交际,宣传写作,体育运动,策划能力等方面有突出的特长,那么你的与众不同就体现出来了,这就是你的优势所在。其二是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人才资源,是社会进步的力量源泉,在21世纪的中国,大学生将慢慢处于主导地位,如果国家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整体提高,对于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有着不可忽视的力量。举个简单的例子:近几十年来特别是缅甸军政府上台后由于其特殊的国策,缅甸高等教育渐渐落后了,面临着诸多困境。这直接导致缅甸的高等教育和现代化建设落后,综其原因,没有优秀的高等教育,无法培养出有高综合素质的大学生,导致其综合国力落后。通过以上观点,我们不难看出大学生综合素质对自身的就业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名族的复兴起着决定性作用。 三、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想要培养出优秀的大学生,让他们在以后的社会工作中具有竞争力,首先需要老师发挥其引导作用。如今大学教育普遍存在的现象是:老师上课讲的内容只是该科目教学大纲的内容,学生学的内容也只是考试要考的内容。很明显,这样的教育无非是把学生锻炼成了只会考试的木头人。我们不能否认专业知识对学生就业的重要性,那么只有专业知识就能使学生找到好工作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大学的课堂教育应该在保证能完成教学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做到不仅能学到知识,并且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会与人交谈,学会大胆的演讲。举个简单的例子:老师讲《军事理论》课程中的中美关系,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发挥每个同学的思维能力,最后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在讲台陈述小组的观点。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方式还有很多,只有老师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我想,对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必然会起到积极作用。增强综合能力的重要性的意识目前,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不断提高,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大学校园,就会发现,在市场经济观念的冲击下,价值取向日益功利化,道德意识淡薄,人文涵养贫乏等情况层出不穷。那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体,作为大学生应该怎么做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呢?首先,养成意识,从心底认识到综合素质对于自身的重要性。当认识到重要性过后,往往是通过具体的实践来提升。举一些简单的例子:抓住每一次锻炼自己的机会,如班级举行活动,主动承担活动策划者的角色,策划活动多了,策划能力就成为了你的综合能力之一了。所以,抓住每一次可以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写新闻稿可以锻炼宣传写作能力,参加团校、党校培训提升自己的思想素质、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等等。最后,大学生必将是未来社会的主体,每一个大学生只有真正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后才能在未来就业、生活等方面有竞争力。当社会整体综合素质提高之后,对于国家在世界各国的竞争中才有竞争力。 总结 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教育观以来,大学生培养成为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我国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利用高等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竞争力的要求显得格外重要。大学需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提升大学的综合能力,综合能力是各个方面能力的体现。因此,大学生自身更应抓住大学的机会,不断培养自己,为未来自己的就业提升竞争力,为祖国的发展做贡献。 作者:邓富元 王俊杰 田治林 大学综合素质论文:大学生综合素质科技创新论文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的探索与实践 1.做好导师和项目的遴选工作为保证STITP能切实有效地开展,项目指导教师一般为各专业的骨干教师,且有在研项目,学院则在科研资源的利用分配、评优、工作量等方面给予指导教师倾斜,以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项目选题主要是以学生自主选题和教师根据在研的科研项目组织选题。这些项目大部分为教师在研项目的子课题,保障了STITP项目来源的稳定性,促进师生科研学术工作良性发展。 2.确立导师负责制项目和指导教师确立后,学生要和导师签订协议,导师向学院负责,同时负责指导学生进行负责项目的立项、实施与完成。如引导学生选题,撰写项目申请书、立项书等,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团结协作和组织实施等综合能力。5.建设合理的学生科技活动梯队为保证学生科技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搭建金字塔型的学生科技活动梯队尤其重要。一年级是学生打基础的时期,可以通过开展不需要太多专业知识的科技活动来提高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在二年级第一学期,要在广泛参与一年级学习活动的基础上,选拔、挑选部分优秀学生开始参与科技创新项目的前期工作;第二学期使学生进入实验室参与教师的项目,并开始项目申报;三年级开始科研试验与结题,并将可继续深入的项目发展成毕业论文。 二、科技创新训练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体现 1.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科技创新训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在科研实践的过程中,大学生需要利用学校的各种有利条件对不同学科进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在探索、研究、创新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学会提出自己的观点与见解。 2.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大学生精力充沛,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富有进取和探索精神,在教师的指导下,可能在科研工作中取得突破,对其以后的研究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本科生科研训练可以服务校外,将社会提供的服务和课程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参加服务的活动中满足社会需求并形成社会责任感。 3.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大学生在参与科研的过程中,其项目从论证、立项、实施到实验结果的分析都要进行全方位的权衡比较,得出最优化的决策,需要与老师、同学以及其他人交流协作,单靠一人力量很难完成。有助于学生培养团队意识和创新能力,学会处理各种关系,提高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有利于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4.有利于塑造学生独立精神品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有利于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应该成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旋律,把大学塑造成创新者的精神乐园。在整个过程中,逐步形成健康的道德品质、顽强的意志力以及思维和行动的独立性与做事一丝不苟的品质。 5.有利于提高学生创业、就业的竞争力科技创新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拓展空间。也是提高学生就业、创业竞争力的重要砝码。 作者:陈国梁 白占涛 刘冲 孙志宏 贺晓龙 单位:延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大学综合素质论文:数学建模教学改革与大学生综合素质研究 摘要:本文对白城师范学院数学建模课程现状进行综合分析,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数学建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实践结果表明,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数学建模;教学改革;综合素质 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高等学校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个性的发展,不断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高素质的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数学建模课程是数学应用型学科,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门课程,加强数学建模课程教学改革,是培养具有创新思想和团结意识等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是推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 1数学建模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数学建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数学应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数学建模竞赛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数学建模有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理论教学分为多个模块,在于数学建模思想的培养和数学建模常用方法和技巧的掌握,引导学生掌握优化模型、微分方程模型、差分方程模型、概率统计模型、回归模型和离散模型等的建模方法.实践教学在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将所学的理论模型与计算机技术有机结合,熟练应用数学软件,进一步求解模型,得出模型的结论.既培养了学生进行数值计算和数据处理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运用先进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能力.通过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等课外实践活动,学生对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进行适当简化、抽象、类比,并通过调查、收集数据资料,抓住问题的内在规律和主要矛盾,建立反映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进而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充分发挥想象力、洞察力,创新思维、发散思维,促进主动学习、独立研究.通过数学建模教学和竞赛实践活动的训练,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有了明显提升,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增强了自信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参加创新实践的积极性. 2数学建模教学现状分析 近年来,白城师范学院高度重视数学建模课程建设与改革实践,课程组队伍逐渐壮大,课程师资队伍是一支年富力强,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很强的研究能力的队伍,在教学与科研上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发表教学改革与研究论文10余篇,相关教学改革项目10余项,其中“数学建模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获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相应的研究成果已经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数学建模课程自2009年评为学校优秀课程,2013年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学校重视将数学建模课程教学与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竞赛活动促进教学,教学中指导实践.在全校范围开展数学建模竞赛,选拔优秀人才,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我校参加过数学建模竞赛活动的学生,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创新意识、团队合作意识等综合素质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参加过比赛的学生,他们在后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研究与设计、毕业论文设计与撰写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毕业后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和普遍认可.虽然我校数学建模教学与竞赛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近几年来,学生对建模课程的学习热情减退、效果不佳.一方面,课程难度较大,学生缺乏吃苦耐劳、刻苦钻研的精神;另一方面,我们的教学实践环节还存在某些问题,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理念需要更新.因此,数学建模课程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在学院2014级10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结合平时与学生交谈,该门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2.1课程内容繁杂、难度较大,导致热情减退数学建模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概率、方程、运筹学等几乎所有专业课的知识都能涉及,并要求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要掌握相关的数学软件.所以需要有扎实的数学专业基础和很强的实践能力,才能学好这门课程.对于专业基础较好的学生而言,只要有认真的学习态度,勤于动手操作的习惯,就可以顺利完成本课程的学习.而对于专业基础差,不善于思考和实践的学生而言,对于这门学科的学习会有很大的难度,因而慢慢失去学习兴趣.2.2课程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设计简单,主要采取老师讲,学生被动地记忆性接受,是数学建模应用型教学过程沦为知识理论的传授过程,缺少学生共同讨论、自主探究等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如今90后的大学生而言,他们不喜欢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更愿意接受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合学生们的口味,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2.3考核方式简单,容易过关,不具有挑战性尽管近几年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由原来的闭卷考试方式改为闭卷理论、开放实践两部分,但难度不大,容易过关.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的考核体系. 3数学建模课程教学改革内容 针对目前我校建模课程存在的以上问题,课程组成员进行深刻的思考、讨论,全面参与教学改革与实践,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三个方面进行改革. 3.1教学内容改革 (1)增加实践学时,削减理论学时.我们目前使用的教材是姜启源的《数学模型》第四版,在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调整建模课程教学大纲,实践学时由原来的20学时增加到32学时,即理论和实践各占一半的比例,旨在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增设建模实验报告部分,开学初布置给学生,三个学生构成一组,每组学生要自主选题,即自己寻找实际问题,并给出解决问题方案,学期末以论文形式提交建模实践报告,并由教师挑选出一部分优秀的论文,让本组学生代表在课堂上做汇报讲解,其余学生和老师共同参与点评.(2)对教材进行去粗取精,增添典型案例略去教材中一部分较难的模型,每章选择经典的、难度适中的模型进行讲解,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各种类型模型的建模方法,不至于望而生畏,失去学习的信心,从《数学建模竞赛获奖论文精选与点评》及相关教材中选择适合我院学生,难度适中的国内外经典建模案例.这些案例来自于物理、化学、经济、生物等领域的竞赛试题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其中一些案例已转化为科研成果,在有关核心刊物上发表.增添这些案例的使用,使课堂内容变得生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有利于让该课程教学与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接轨,有效提高了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的信心和兴趣,为参赛奠定良好基础.教学内容的改革有利于拓展学生知识面,加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强化学生软件操作的熟练性,理论知识和软件技术有机结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3.2教学方法改革 (1)增加开放式讨论课。老师留给学生一些开放性的实际问题,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小组成员各抒己见,在研讨过程中可以通过手机上网查阅相关信息,组长做好统筹协调工作,最后形成小组讨论意见,即问题的解决方案和求解思路,最后由组长汇报给老师,教师对每一组的解决方案进行点评,给出改进意见.这种课堂讨论,相当于一个小型的研究活动,学生作为课堂主人,积极思考,这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潜能和创新能力,还有利于提高竞争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2)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模式。教师先把学生需要学习的教学内容录制成微课,并到互联网上,学生在上课前一天可以通过网络在家中或课外观看教学微课视频,视频可以重复播放,方便做学习内容的记录;在课堂上,师生可以进行互动交流,并讨论存在的问题与疑惑.翻转课堂是教学视频和师生面对面的互动以及个性化的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活动,使所有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所有的学生都得到个性化教育,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3)实践汇报课将建模实践报告中的优秀论文做汇报讲解,充当教师的角色,将建立模型的思路、方法和求解过程做详细的讲解和汇报,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教师的基本功,另外,其他学生也可以从中学习一些先进的方法和技巧,共同改进和提高. 3.3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模式改革 (1)传统考试模式的弊端传统考核方式是期末开卷考试占90%和平时表现占10%,这种方式的考核形式单一,比较容易过关,即使平时不学,期末突击即可达到及格,所以不利于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积极性.数学建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传统的考试模式一般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考核,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经典模型的建模方法、原理的掌握情况,一般开卷考试比较多,上机编程求解数学模型的考查相对较少,使得学生并没有真正体验完整的建模的全过程,这些考查内容多数是课本上涉及的一些模型的应用,这些知识是有模式可套的,并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即使是考查理论知识,短短的两个小时的开卷考试也不能考查出学生的实际水平.这种单一的传统考核方式,不仅不能满足数学建模课程教学的需要,也淡化了课程的应用价值,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此种方式得出的成绩不能全面评价学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限制了学生潜能的发挥,不能考查出学生的真实水平,让学生觉得平时不学习考试前突击背课本就能考出好成绩.(2)考核方式的改革将课堂讨论、实践报告汇报成绩都列入期末考核的项目.即阶段性考核,实践汇报和讨论课结束后就给出成绩;期末评定成绩实行三方面综合:建模理论课、建模实践课和讨论汇报课分别占40%、30%、30%,新的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模式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将更益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理论课考核方面,因为能力的培养要以理论为基础.我们采取开卷形式的考试方法,考查的是数学建模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基本原理,题型可以出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等,试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为两个小时.实践课考核方面,将学生分成三人一组,教师给学生提供足够多的数学建模的具体题目,可以涵盖教材所有类型的模型,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合适的题目,根据题目的要求开展研究,每个小组成员要分工合作、共同研讨,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一篇建模论文.论文内容包括:数据分析与整理、程序编写、模型的假设、模型的建立与求解、模型的检验与推广等.论文满分100分.讨论汇报课考核方面,一是根据平时讨论课上的讨论情况,二是根据建模实践报告的撰写和汇报情况,两方面综合给出成绩,讨论和汇报结束后就给出成绩,属于阶段性考核成绩,最后计入期末总成绩,这样可以激励学生平时积极面对这门课程学习,不至于等到期末突击. 4以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为依托,促进建模教学改革 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每年一度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以竞赛带动教学,再以教学推动竞赛,二者相辅相成.学院每年三月初向全校发出通知,动员全校学生报名参加校级数学建模竞赛,由我院成立的数学建模组委会完成命题和阅卷工作,校赛评出的一、二、三等奖的学生可以参加每年五月份的吉林省建模比赛.参加省赛获奖的学生作为国赛的选拔选手参加九月份的全国数学建模大赛.通过竞赛,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建模课程教学的必要性;反过来,在教学中我们也要适时引入新颖的建模题目,讲授与竞赛相关的理论知识和软件技术,从而为参赛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从近几年的竞赛题目来看,题目的难度大、实用性强,特别是开放性和综合性内容多,针对赛题的特征与趋势,我们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也该与时俱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1加强软件的教学 针对目前赛题数据量越来越大的特点,我们必须教会学生运用软件分析、处理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发现规律,研究数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因而解决大规模运算问题是学生必备的本领,是顺利完成竞赛的一项重要技能. 4.2教会学生查阅文献、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 赛题涉及领域广,所涉及的知识和所需要获取的信息也越来越广泛,而网络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获取最有用的资源是建模选手必须具备的能力.教学中教师平时多布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作业,让学生业余时间学会查阅资料,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攻克难题. 4.3教学中引入竞赛题目,关注热点问题 近年来赛题多半是当今社会重大时事问题,如奥运、股市、航班延误、传染病、环境保护、人口等实时性热点问题,我们在教学中与时俱进,适当引入赛题进行讲解赏析,让学生关注竞赛内容. 4.4拓展赛前培训的内容体系 培训课由课程组全体教师分工负责,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建模方法和技巧以及软件的使用;第二阶段是专题培训,每个教师讲授自己熟悉的专题模块,讲授自己专业科研方向和研究领域的前沿知识.拓展学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第三阶段是模拟竞赛培训,选择难度较小的竞赛题目,针对题目先由资深教师指导如何审题、破题.如何分析问题、寻找算法、如何撰写论文等.然后学生按照全国大学生建模竞赛要求的所有规则进行模拟竞赛.通过对数学建模教学改革的努力探索,我校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成绩显著提高,近三年来,获奖情况如表1:从近三年获奖情况来看,一二等奖的人数逐渐增多,我们的教学改革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了良好的推进作用. 作者:王丽颖 单位:白城师范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院 大学综合素质论文: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 摘要:校园文化体现着一所高校的精神,是衡量一所高校水平的重要因素,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培养人才、塑造人才的作用,重视校园文化将为优秀人才创造有利的成长环境。文章从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这个目的出发,着眼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层面,研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校园文化;大学生;综合素质 一、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 校园文化是在校园空间中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形成的旨在促进学生成长的文化,校园文化涵盖的范围较广,一般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精神文化,它体现了一个学校的基因,蕴含了学校的传统理念、教育风格及学校的整体风气。校园文化代表着一个学校的整体教育水平,对在校园接受教育的学生来说具有重大的影响。 (一)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专业素质的影响 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及制度文化,大学生进入学校之前的学习及生活经历存在差异,进入学校之后,学生相处在校园空间中,通过社团组织联系各个专业的同学。在课堂中,好学的校园风气将从外界影响学生的学习,而课外社团多彩的活动也以各种方式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学生在校园文化的影响下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敢于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融入社会实践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及自觉性。在良好的校园文化中会形成一种向上的风气,学生可以相互竞争学习,专业知识的交流频率及范围扩大,学生接触的知识面更加广阔,同时专业之间的交叉交流与学习将推动学生进一步学习自己的知识,能给学生提供多元的思维路径。 (二)校园文化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良好的校园文化有益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在陌生的环境中很容易会产生一种排斥感,但同时由于人是社会性的动物,需要进行人际交往。良好的校园文化将会给学生提供多彩的校园生活,学生通过参与到校园生活中来体验校园文化,融入大学生活中,同时在校园生活中由于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会彼此和谐处理人际关系。开放性、包容性的校园文化将使学生积极地走出自我空间,能够排解学生的消极情绪,能够引导学生的心理问题解决。 (三)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影响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指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给社会带来正能量的价值取向。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校园文化建设密不可分,在校园文化熏陶中,学生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对事物的判断及对行为的选择都依据校园文化的方向。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将会得到自我教育,能够实现自我完善,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校园文化将塑造良好的氛围,置身其中的大学生能够遵守文化约定,根据文化的要求和谐相处,即使出现低俗的抑或是不道德的行为,在良好校园文化的影响下,学生只会将其作为一个负面的教材进行自我教育。可以说良好的校园文化会造成学生自我约束和集体外部约束,对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基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下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影响,积极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品格具有熏陶与塑造的影响,同时能够影响学生的心理情感,激发大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总之,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需要建设健康优秀的校园文化,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一)加强校园德育文化,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校园德育文化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建设的关键,在校园德育文化建设上需要发挥高校的主体作用,从宏观上引导德育文化建设的方向,按照正确的价值导向进行,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严格遵守并形成核心价值观必备的素质。学校应该从社会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学生的需求出发,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体系。在广泛宣传德育文化的基础上,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实践,通过爱心活动,让学生通过帮助别人来实践自己的价值观,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运用社交网络,净化校园文化氛围 在信息化社会,学生通过网络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网上不健康的信息或者价值观会以各种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校园文化也在开放性的空间中融入一些不健康元素,为此,需要从信息和价值获取渠道来净化文化,提高文化的层次。学生通过社交工具在虚拟的空间中建立自己的社交网络,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通过将一些健康的文化价值理念植入到社交圈中,通过建立具有正能量的平台来宣扬各种积极的价值观念。在社交网络中要建立相互监督机制,严格控制不健康信息或者虚假信息的泛滥传播,以社交为纽带加强学生之间专业知识与正确价值观的沟通。 (三)开办各种文化活动,提高学生文化素质 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以活动带动学生之间的交流,通过专业知识讲座,可以丰富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通过社团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为学生提供一种相互交流的平台,在开放的环境中学生能够改善自己的心理状态,同时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改善,在各种文化活动中能够丰富自己的知识视野,同时提高自己对文化的辨别能力,提升自己整体的综合素质。校园文化的教育机制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大学生的行为及价值观都要在校园文化环境中得到规范化,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高校需要加强对校园文化的建设,综合各种因素考虑及各种措施安排提高校园文化的水平,为学生提供健康有利的生活学习环境。 作者:彭绍章 单位:西京学院 大学综合素质论文:现代教育技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基于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可通过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大学生探索的欲望,提升其学习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发展。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大学生;综合素质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各国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可以说,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才能具有发展知识经济的潜力和能力。当前,我国正处于调结构、促转型的关键期,急需大量综合素质高的人才,为此,我们高校教师要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适应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一、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理论基础 现代教育技术是基于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通过对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现代教育技术在推进我国教育改革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方面的变革。当前,我们要想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必然要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主要教育手段,为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学习过程搭建平台,以有力地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于一体,增加了教学信息的生动性和吸引力,提升了教学容量,丰富了内容形式,为大学生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宽广的时域空间。同时,由于现代教育技术具有较强的网络交互能力,使得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系统既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个性化自主学习环境,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协作学习环境,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进行自由地交流和讨论,因此,现代教育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教材和学生之间“三点一线”的格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学生面对的不再是单一、枯燥乏味的纸质教材和“粉笔+黑板”的教学课堂,而是图文并茂、视觉听觉有机融合在一起的多媒体教学环境,信息传输多维度,知识转化立体化,学生大脑受到多重感官刺激,教与学的效果都达到了最优化状态。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路径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大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的发展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学会学习成为竞争中的关键因素。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极大地方便了教师创设学生学习的情境,从而有利于激发大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借助于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通过设计图形化交互界面,可以为大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以方便大学生自主学习实验内容。这种教学模式可有效整合各高校实验教学资源,突破围墙式学校教育模式,有利于节约实验教学资源。同时,借助于计算机技术模拟实验环境,可使一些不可重复或代价很大的实验得以完成,学生只要输入不同的参数即可观察到不同的结果,从而便于学生对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为学生发现和探究知识提供有力工具,促进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利用网络环境开展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使学生跨越时空限制与同伴和教师进行自由对话和讨论,提升大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消除大学生孤立学习的劣势,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合作学习可以使学业成绩不理想的大学生在同伴的帮助下经历成功的体验,从而帮助他们重塑信心,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我们高校教师一定要把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放在较为突出的位置。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多彩和多样化的特点,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多种感官刺激,尽量多设计一些有新意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力,为学生发表见解、质疑提供机会和条件,使学生在提出新见解、寻找新事物、发现新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其创新思维能力。为了增强大学生实践能力,我们还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为他们构建创新实践网络平台,使他们能够随时随地提出自己的创新理念,并及时得到专业教师的指导和建议,使学生的创新理念和实践能力通过该平台就可以得到有效的测评,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对实践环节的认知,为学生个人日后的就业和发展奠定基础。因此,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使大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落到实处,可以有效地避免具有创新想法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被埋没。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包括的内容很多,但其最大的优势是能够将抽象、复杂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因此,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使抽象、复杂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便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在给大学生上PN结的内容时,部分学生基础不好,不能理解其工作原理,为此,我们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指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对其原理进行解释,即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PN结的内部构造,将PN结用一堵墙来表示,将电子用一系列子弹来表示,在接正反电流时,这堵墙的厚度会发生变化,当墙变薄时子弹很容易穿过,反之很难穿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PN结工作原理如此演示给学生,显然可以促进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在学生日后遇到类似情况时,便可以将采用类似方法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会知识的迁移和应用,从而提升其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结束语 高校承担着将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重任。实践证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运用,可以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其学习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发展,我们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加大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力度。 作者:贾鹏 单位:火箭军工程大学信息管理中心 大学综合素质论文:大学图书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探索 一、关注图书管理人员的身心健康 对图书管理人员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进行关注,给图书管理人员创设一种理想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学校真正地在平时的管理建设事项中纳入图书管理,对建设资源的比重进行适当地划分,增加图书管理的投入,让有关的管理人员合理地认识自身的工作岗位。在生活上,提高管理人员的福利待遇,为他们创设一种快乐、轻松的氛围,进而推动管理人员以积极的心态和理想的状态投身到图书管理工作当中去。注重信息建设,对图书管理设施进行更新,确保相应物质需要的前提条件下,激励和支持图书管理人员对信息化图书资源管理系统进行建设,以管理人员作为视角,体现以人为核心的原则,使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减轻,确保图书管理人员生理和心理健康的过程中使图书管理质量提高。在这个过程当中,学校不定期或者是定期地组织图书管理人员进行心理辅导,以使有关人员工作或者是生活中碰到的心理问题解决,推动管理人员良好心态的形成,进而体会到工作的快乐感。 二、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的政治文化素质 在图书管理人员的一系列素质当中,图书管理人员的政治文化素质是主导性的。缺少了优良的政治文化素质,即使专业技能再高也难以做好本职工作,图书管理人员需要具备自身的服务思想,以强烈的服务意识进行工作,图书管理人员是传播知识的人员,也是传播图书馆文化的人员,只有具有相应的政治文化素质,才可以体现自身的巨大作用。而政治文化素质涵盖:具备相应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力,确保跟党思想的一致性,对国外和国内的民生、经济,政治等进行密切地关注,具备一心一意服务人民的理念。只有如此,才可以更加有效地搞好自身的图书管理工作,跟社会发展的形势相适应,以更加理想的服务提供给读者。由此可见,这就需要领导人员务必重视这个方面的教育,重视安排图书管理人员学习政治,进而对当前社会的形势进行把握,实施定岗和定期的培训,要求他们外出学习和进修,从而强化跟外界的沟通与交流,紧跟信息社会发展的脚步,也只有如此,才有助于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三、增强图书管理人员的情报观念以及技能 作为社会观念关键性组成部分的情报观念属于人脑对情报在社会、文化、经济、技术、科学发展当中的功能、价值、地位、性质等的体现与认识,它直接影响到人类捕捉与应用情报的自觉性。情报能力是指情报用户搜集、辨别、选用、吸收,应用情报的技能。以整个情报活动的过程作为视角,情报能力属于情报功能与观念的拓展,是服务于情报需求的,以其当作方式与途径,可以实现用户的情报需要愿望。倘若图书管理人员有着比较强的情报观念与技能,对信息具备比较高的敏感性,就可以使自身的管理服务层次提高,使当今较为广泛的被动情报服务向主动情报服务转变,确保固有的图书情报可以更加方便与快捷地服务于广大的教师和学生,从而体现更加关键的功能。 四、对人事制度进行改革 学校的领导人员需要注重图书馆的人力资源建设事项,创建与完善适应开发人力资源的机制。当今,创建合理的管理机制以及原则是开发人力资源的根本。第一,制定出教育人才的规划,注重在职岗位教育,实现在职的再教育。继续教育与岗位培训这种教育途径的特点是收益大、见效快、投资少,属于对新能力和新知识进行完善的一种有效方式。能够选用一部分具备开拓创新意识、钻研心强烈、朝气蓬勃、年轻的业务精英到高校接受系统、正规的教育,进而培养出层次较高的图书管理人员。第二,应当创建竞争择优、公正、公平、公开的人才选用机制,大学图书馆应加速应用、配置、选拔层次较高的人才,优先选用各种层次较高的人才承担技术、学生、学科的领导者,确保人才的顺利发展,实现更加理想的成效。第三,应创建奖惩分明的激励制度。激励图书管理人员研究学术,奖励学术能力强和出成果多的人员。积极创设理想的工作氛围,激发图书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持续地使自身的能力和知识提高。以奖惩分明的制度启发图书管理人员积极地增强服务职能,给广大的科研工作者与读者带来理想的服务。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信息社会的影响下,大学图书管理人员务必由多个方面持续地提高自我,从而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只有如此,才可以跟大学图书馆的发展需要相符合,才可以实现社会对图书馆资源的实际需要。 作者:李玉娜 大学综合素质论文:饮食文化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影响 1高等院校开展饮食文化教育的现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吃的要求不断提高,由简单的三餐“吃饱”过渡到了四季“吃好”,在注重安全营养卫生的基础上,人们还希望吃出内涵和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饮食文化教育不断推进,研究和教育的内容不断丰富,诸如:原料学、烹饪工艺学、食疗保健、饮食思想、饮食考古、饮食商业、营养学、酒店管理、贮运学、饮食服务、饮食与公共关系、饮食与心理等都是其研究教育的具体方面。作为高级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等院校对大学生的饮食文化教育也越来越重视,这些饮食文化教育内容,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实现:一是通过建设高校标准化食堂,提倡安全营养文明就餐;二是通过大学生社团组织和校园主题活动,拓宽饮食文化相关宣教活动的渠道和受众;三是开设饮食文化相关课程,设立专业研究教育阵地。各高等院校都试图探索饮食文化宣传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新途径,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饮食文化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 饮食文化教育是日常的持续性的教育,它的开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注意到对大学生培养的促进作用,发挥其应有的正面影响力,如对大学生良好饮食习惯的养成,身体素质的提高;大学生知识体系的完善丰富,人文素质个人修养的提高;饮食礼仪的贯彻,交流沟通能力的提高;文化内涵的传承,道德境界提升,创新精神和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形成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因此,下文逐一分析探讨其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 2.1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提高身体素质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人是铁,饭是钢”,身体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的“食育”相对于“德育”、“智育”、“体育”来说是缺失的,大学生没有受到系统全面的“食育”培养,在饮食行为上存在很多不良倾向。有偏食如偏肉食、零食、小吃、宵夜、饮料等的大有人在;偏西化,如部分人饮食内容过度崇尚西方,将吃汉堡、薯条、牛排,披萨,咖啡作为日常饮食,认为这是小资和时尚;多浪费,节约意识淡薄,米饭菜肴不光盘;无规律,大学生的约束相对较小,很多学生吃饭不安餐点,就餐时间紊乱,作息无常,破坏了肠胃功能;无节制,随着大学校园的开放,大学生喝酒的群体越来越多,高等院校时有因醉酒误事甚至丧命的学生。大学生身体素质堪忧,每年的新生军训,有很多学生体弱病倒,不能坚持到最后,没有良好的饮食习惯是很大一个原因。通过饮食文化教育,规范大学生的生活作息,定时定点就餐,养成良好的饮食规律,调节好肠胃功能。通过食品营养知识的宣传教育,合理搭配饮食,不偏食,不挑食,不盲目崇洋媚外,调整好个人的膳食结构。运用传统饮食文化理论和思想引导,如孔孟食道中孔子主张“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即他在论语中所说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让大学生养成正确的饮食行为习惯,从而提高身体免疫力。通过食品法规监管体系的宣传,规范大学生的饮食行为,不乱吃不合格的零食、小吃,提高身体素质。因此在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教育,营养知识的普及教育、食品安全法规监管体系的宣传、饮食文化的传承和食品科学技术的推广等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2.2丰富大学生的知识体系,提高人文素质修养 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情感、观念、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形成的一个人的独特的内在的品质,其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修养和气质[1]。随着社会的不断改革,市场经济逐渐成为社会的主导,社会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经济高速增长,同时,人们的思想也不断开放和改变。西方社会的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在社会中盛行,金钱至上、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信徒不断增加。比较之下,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人文主义在日渐淡化,人们表现出来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性格都不同以往。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栋梁之才,同时受着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洗礼。在日常生活中,中国独特的筷子文化,源远流长的酒文化和茶文化,其乐融融的合餐模式,别具功能的饭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将这些日常生活传统融合历史与文化,深入发掘,追溯渊源,探究影响,吸取精华,批判继承,让当代大学生了解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饮食文化,弘扬继承优良的传统。同时在开放中国不断蔓延的外来饮食文化,也开阔了大学生的眼界,让他们了解世界各地各民族的饮食文化。通过饮食文化宣传教育,在世界饮食文化之林知己知彼,丰富了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影响着他们的观念、情感和性格的形成,有助于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修养。 2.3注重饮食礼仪,提高大学生的交际能力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一个礼仪之邦,对于饮食也有诸多讲究,大学生通过饮食文化教育,坚持中华民族的饮食礼仪,做到合适的接人待客,不失礼仪风度,对指导大学生的现实生活意义重大。生活处处是文化,用餐、布菜、宴请、就坐、饮酒、喝茶、婚嫁、做寿、丧葬等,都需要大家了解各宗始末,做到学以致用。宴请,要注意明确对象、目的、形式,选择时间、地点要注意和邀请对象商量,邀请注意方式和时间,安排席位桌次注意符合嘉宾身份,拟定菜单和酒水要注意规格和搭配。中国俗话“无酒不成席”,喝酒宗旨是体现敬、欢、宜的精神,也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媒介之一,酒要饮到不影响身心,不影响政党生活和思维规范的程度最好,要以不产生任何消及的身心影响与后果为度。“茶”被称之为“灵魂之饮”,饮茶看作精行俭德,进行自我修养、锻炼志向、陶冶情操的方法。茶文化中也包含着秩序、仁爱、敬意、友谊,人们以茶明理,借茶表敬,以茶促和等。在经济高速度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网络社交盛行的社会,人们之间现实面对面的交往减少,人际关系趋于淡薄。茶也能使朋友聚在一起,互通信息,交流情感,增进了解,加强友谊,或洽谈生意等。“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将关乎饮食的这些食礼贯彻落实,很大程度上可以缩短大学生融入工作环境的时间,迅速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同时有助于大学生学会礼让、尊重、感恩、节制,有利于平和浮躁的心态,洗涤心灵,扩大大学生的交际范围,有助于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4重视文化内涵,提高大学生道德境界 民生、敬神、祭鬼、献礼都离不开饮食,饮食是向来是人民生活的重心,由此开始了饮食文化不断发展。在传统饮食文化之中还蕴涵着非常丰富的、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思想观念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如中国饮食生活中不断深化的孔孟食道,孟子食生活信念和准则概括起来为:食治-食功-食德。食治:“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尧之天下,不以为泰”,要求人们不吃白食。食功:“士无事而食,不可也”,告诉人们以等值劳动换取养生之食。食德:“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要求大家吃正大清白之食、符合礼仪之食。宋代学者黄庭坚所写《士大夫食时五观》,也融入了儒家理念。倡导大家自律反省,珍视他人劳动,爱惜粮食等。老子主张的“治大国若烹小鲜”,寓意国家治理也要把握火候。中国茶道以儒、释、道文化为主体,总体基调高雅而深沉、博大而精深。主张和谐与宁静,践行中庸、静心顿悟、天人合一,表现出淡泊与旷达,向往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大彻大悟、无为不贪的境界、倡导礼仪与养生,要求克己复礼等。从以上所列的诸多例子可以看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有着非常浓厚的伦理观念,具有了道德风尚、宗教伦理、政治伦理、社会礼俗等文化特质,还融入了艺术、文学、哲学、史学、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追求个人的完美和健康,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对大学生优良品德的塑造,高尚情操的陶冶,道德境界的提升,完善人格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重大价值。加强传统饮食文化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境界。 2.5形成比较思维,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审美情趣 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国外思潮和观念不断涌现,国人面临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以及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复杂局面。进行饮食文化教育,弘扬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介绍世界其他国家瑰丽多彩的饮食文化,有助于大学生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辩证公正看待世界各地的饮食文化,形成比较思维,启迪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崇尚心理,对糟粕部分的批判改正。使大学生面对多元复杂的文化现象,及时鉴别和引导,不盲目崇拜西方文化,不贬低民族文化也不盲目崇拜民族文化。同时,通过饮食文化教育,大学生们在比较重继承精华,在发展中创新文化,各个专业的大学生,可以结合时代要求、专业特点和传统文化,做出更多好的设计和研究,如“中国饮食文化对厨房设计的影响”、“中国饮食文化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馒头的沿革探索”、“中日茶道的比较研究”、“新时代饭局的功能”、“中日酒文化研究”等。传统文化结合专业、时代、地域,中外贯通,古今交汇,有利于大学生比较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饮食审美经过不断发展,在明清时期形成了系统完善的“十美风格”,它是指中国历史上上层社会和美食理论家们对饮食文化生活美感的理解与追求的十个分别而又紧密关联的具体方面,是充分体现传统文化色彩和美学感受与追求完备系统的民族饮食思想[2]。包括:“质、色、香、味、形、器、适、序、趣、境”其中“质”是原料和成品的品质、营养,它贯穿于饮食活动的始终,是美食的前提、基础和目的。“趣”是愉快的情趣和高雅的格调。在物质享受的同时要求精神享受,最终达到二者结合通洽的目的和境地。还有饮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茶,“茶通六艺”,它与琴、棋、书、画、诗、酒等相通、相连,也增添了美的内涵。对大学生进行饮食审美的培养,进行茶艺、茶道等相关方面的教育,将饮食蕴含的美传递给学生,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情感和鉴赏,提高审美范围和能力,增强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观。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它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境界,它给予了炎黄子孙健康的体魄和高尚的情怀,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复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精神基础。加强传统饮食文化对大学生精神面貌的影响研究和教育,意义非凡,能帮助大学生了解民族传统文化,形成健康的饮食观念,提升个人的知识修养,从而开辟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动亲切的、易于接受的全新途径。 作者:侯爱香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 大学综合素质论文: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下人文精神论文 一、当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现状 (一)理想信念与责任心的缺失 受各种价值观的冲击与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当前许多大学生的功利意识浓厚而理想信念不明确。许多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缺乏有效的规划,没有明确的理想信念,抱有过好每一天、享受每一天这样的思想。此外,当前许多大学生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作为其努力的核心与目标,缺乏社会责任感,他们只关注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长远利益,只关注个人利益而忽略了集体利益与社会利益。据调查与了解,近年来,我国“啃老族”的数量不断扩大,大学生在毕业之后难以正常就业,给社会的发展造成了非常大的隐患。 (二)文化素养和心理素质较低 在当前的高中教学中,许多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分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导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较差,且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很大的被动性与强制性,自学能力非常差。到了大学阶段,学校的学习环境较为宽松自由,在这种环境氛围之下,那些自制力较差且不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就很容易变得消极懈怠,长此以往,他们的文化素养就会降低。此外,当前的大学生普遍存在心理素质较差的问题。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大力推行,当前许多大学生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且从小被溺爱,以至于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一定的沟通能力,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矛盾。当前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学生的心理素质较低,很容易产生迷茫、失落等不良情绪,进而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三)个人主义和物质主义较为严重 当代大学生存在着严重的个人主义问题,这与其家庭和学校教育以及社会环境等密切相关。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得到了学校、家庭甚至社会的过分关心,导致其过分注重自身感受与荣辱得失而忽略了集体协作的重要性。在班级活动、学校活动与社会活动中缺乏集体意识,我行我素,无法顾及到自身行为所产生的影响。此外,据了解,许多大学生都存在着过分追求物质生活而忽略自身的精神生活的现象。例如,许多大一的新生在入学之初就要求父母为其配备笔记本电脑、新型智能手机等设备,给家里造成了很大的经济负担;许多学生去名牌店高价购买服装或者名牌包包,不依据自身的实际支付能力来进行购买,不符合理性消费的理念;部分学生拿父母辛苦赚来的钱吃喝玩乐等。 二、音乐人文精神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音乐人文精神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教育的宗旨在于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公民。大学教育不仅应当注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使其懂礼仪,知廉耻。音乐人文精神体现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人们对于美好未来的憧憬,它是求真与想象的完美结合,是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国家以及世界的有效途径。音乐人文精神的培育可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增加大学生的人生经验和人生哲理,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使其心灵得到升华,人格更加健全。 (二)音乐人文精神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是构成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两个方面。将音乐人文精神融入教学活动中,使其与教学活动相结合,与科学技术相联系,可以有效缓解高科技对于人性发展的负面影响,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价值观方面,高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人们价值观的扭曲,音乐人文精神的培育,可以降低大学生对高科技的依赖,改变其价值观。 (三)音乐人文精神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养 良好的专业素养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构成必不可少的部分,音乐人文精神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明确其学习方法与学习方向,促使其治学态度更为严谨。学习方向反映了大学生的鉴别能力,学习方法反映了大学生的学习过程,而治学态度则体现了大学生的价值观,音乐人文精神从这三个方面对大学生产生影响,从而促进大学生专业素养的提高与综合素质的有效提高。 (四)音乐人文精神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科分化与学科扩张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学问普遍存在功利化的倾向,人文学科的地位越来越低,领地越来越窄。教育体制导致了科学与人文的隔绝,许多科学家都缺乏人文关怀的精神。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无法很好地适应社会。音乐人文精神可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完善其人格,帮助大学生找到其理想中的精神家园,提高其审美情趣,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结语 开展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要求,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对策,音乐人文精神对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各高等院校应当注意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把人文精神渗透到课堂教学中,通过文艺汇演、专题讲座以及板报等形式来加强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作者:鲁芳 单位:唐山师范学院 大学综合素质论文:大学文化活动的综合素质概念 作者:余清秀 孟凡春 一、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素质教育功能 21世纪,所谓高素质的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素质,较强地适应社会的能力,更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道德水准、创新意识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要求大学在培养人方面除了进行课程教育教学改革之外,还要设置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帮助学生提升整体素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灵建设,使得他们既有国际视野,又对社会有所承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就业观、事业观,不怕吃苦,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执著拼搏精神。校园文化是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丰富载体和主要途径之一,与文化素质教育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加强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学校园文化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为素质教育营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去参与、去体会,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引导他们成为有智慧、有创意、有承担、对社会有帮助的人。所以,校园文化氛围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具有潜移默化的激发力、导向力和感染力,无时无刻不对学生起着熏陶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校园文化活动水平,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集科学性、知识性、娱乐性、实践性为一体的大学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对培养大学生的高尚情操和综合能力,对挖掘大学生的潜能从而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校园文化活动形态属于校园环境中的软环境,它以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为特征,通过社会政治性活动、学术性活动、知识性活动、健身性活动、娱乐性活动、服务性活动进行表现。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为大学生们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学生以自主活动为主,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自由参加,形式灵活多样。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发挥自己的特长,发展自己的个性,不断增强自信,勇于竞争,经受挫折磨炼,努力追求成功,从而认识自我,表现自我,弥补自己的不足,促使自己综合发展,全面提高。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完善学生人格、提高知识内涵、丰富课余生活特别是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学校可以通过团委、学生社团等组织,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使大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多年来,我校致力于构建富有特色的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以学生社团活动为载体, 广泛开展以重大节日、重大主题为契机的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和思想教育活动,以此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及思想道德品质,同时开展以提高学生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技能创业活动,努力建设有深厚底蕴,充满生机与活力、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大学文化,在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熏陶学生道德情操、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一)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对学生进行美育和德育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了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生活情趣,优化育人环境,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我校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艺术、体育等娱乐活动。坚持开展一年一度的大学生社团文化艺术节,外语文化周活动,利用一二九纪念活动、国庆节、元旦、校庆等重大节日举行红歌比赛,开展迎新晚会、毕业晚会、新年晚会、新生运动会等活动,给大学校园营造了一种积极健康的氛围,增添了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一种乐观向上的活力。同时,这些活动融入了爱国爱党爱校教育和感恩教育等主题,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喜闻乐见的形式中,既得到艺术文化的体验,陶冶了情操,提高自己的艺术欣赏水平和艺术修养层次,又接受了思想教育,提高了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挖掘了学生鉴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潜能,激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二)积极开展社团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组织管理和交流能力目前我校有各种社团32个,涉及政治理论学习、文化、艺术、体育、环境保护、电子、机械等领域。社团成员来自不同的专业,每个社团通过定期招新、培训和开展各种活动等形式,使不同学科门类、不同专业的学生通过参与社团活动和交流,将知识面向专业外拓展。(三)积极开展课外科技学术活动,促进学生知识结构不断完善,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是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我校每年定期开展多种多样的科技竞赛、聘请专家学者做学术报告,进行学术交流、设立大学生科创基金、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国家和省等高级别的学科竞赛和科技比赛,鼓励学生进行发明创造和专利申报、撰写论文。(四)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和责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它对学生发挥着重要的教育功能。开展社会实验活动,使学生能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去认识社会,又从对社会的领悟中,了解社会的要求,按照社会的需要调整自己的方向,调试自己与社会的关系,缩短自我与现实的时空距离,接受现代社会的挑战,从而培养大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我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积极鼓励学生认识社会、服务社会,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三下乡”科技文化服务活动,建立大学生实践基地、党团特色活动等形式把文化素质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自己的意志,提高抗挫能力,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社会价值,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为将来走入社会奠定基础。在活动中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三、结语 总之,校园文化活动在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素质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全社会,特别是教育工作者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校园文化活动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创新活动形式,构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体系,将校园文化活动体系化、制度化、专题化。 大学综合素质论文:大学生综合素质就业论文 一、对工作经验的限制 目前,为了降低单位的人力资源成本,大多数企业都对求职者的工作经验有一定的要求。要求求职者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能够有效地避免企业因招聘大学生而带来的附加培训成本、风险成本以及机会成本。但由于大学生很少有接触社会的机会,工作经验更是无从谈起,导致就业时碰壁现象比较严重。 二、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能力的相关对策 想要促进大学生就业,需要政府、高校和大学生自己的共同努力,一方面政府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公平就业的制度保护;此外,高校应该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对大学生未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大学生作为就业环节中的重点要素,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在保证自身实践能力的同时,促进自身的公平就业。 (一)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决定大学生就业机会的主要因素就是其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为此,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是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实力的首要因素。首先,学生们需要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这是保证其获得良好学习成绩的前提。由于经过了高考,大部分学生将大学视为是一个享乐的场所,心态的适度调整是该阶段的一个难题。由于我国大学秉承着严进宽出的理念,多数学生并没有太大的学习压力,对于就业的意识还不够深刻,为此,大学生一定要有忧患意识,将就业的客观压力转换为学习的动力。其次,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扎实的基础知识是获得良好成绩的关键,大学生需要构建一个全面合理的知识框架,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加深理解的同时增强其动手操作能力。学生干部也要意识到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的重要性,把握机会锻炼自己。最后,大学生要掌握适当的学习方法,由于大学的教学模式与高中有很大差异,如何做到自主学习,是大学生需要掌握的关键。 (二)调整就业预期和就业意愿在双向选择体制下,大学生面临着很大的就业风险,只有打破传统的被动就业模式,树立灵活的就业观,才能更好地应对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压力。对就业的预期过高会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就业范围,从而增加就业难度,“高也成、低也就”的就业意愿,能够帮助其对未来的发展做出更加合理的调整。此外,大学生还要树立“干一行,爱一行”的意识,由于部分高校存在短期就业率的思想,致使企业在招聘人才时十分慎重,担心求职人员跳槽从而增加企业成本,为此,高校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树立“干一行、爱一行”的就业观,让学生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在学习中帮助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三)主动寻找就业机会在经济体制转轨阶段,市场发展还不够完善,行业行为也不够规范,为此对就业机会选择的主动性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对简历的设计、投递以及对面试环节的充分准备都能够帮助大学生增强选择就业机会的主动性。要知道,作为求职者的第一印象资料,简历的设计一定要简练、别致,此外要把握好投递简历的数量,并根据个人偏好对面试单位进行适当舍取,以选择出最适合自己的公司。 三、小结 综上所述,综合素质的培养对于大学生就业而言是十分重要的环节。近几年由于高校的不断扩招,每年的毕业人数都在呈上升趋势增长。随着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心的重点话题。就业似乎成了每一个大学生都要面临的最严峻考验。想要解决就业问题,首先要增强大学生自身的素质,要知道,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和就业机会的增加是呈正相关的。此外,想要把握好就业机会,就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价值观。对大城市的就业预期以及对高薪行业的觊觎都不利于大学生的就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大学生应该通过不断的完善自己来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也为营造一个和谐、公正的就业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陈晨单位:河南省水利水电学校 大学综合素质论文: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作用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特别是遭遇了金融风暴后,大学生就业更加艰难,从而导致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标准重新高标准定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如今,就业市场上复合型、经验丰富型、外向型、创新型、技能型和学习型人才更受欢迎,而用人单位在选拔大学毕业生时,除看学习成绩外,更是有选择地对政治素质、进取心、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外语及计算机水平,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执行能力、交际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9]。大学生要从严峻的就业形势中脱颖而出必定要在这些方面下功夫,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争取做到全面发展;与此同时,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如何培养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如何适应新形势,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是高等学校面临的严峻问题。笔者认为高校应该利用大学生就业及用人单位考察毕业生的重要依据的综合素质测评来激励和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成为就业市场上的佼佼者。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内涵与意义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高校根据党的教育方针、政策,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大学生的德、智(包括能力)、体、美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符合高校教育目标的量化指标与实施细则,并依据此收集、整理、处理和分析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实践等主要活动领域中反映出的素质的表征信息,对学生作出价值或量值的综合评定及判断过程。建立评价体制的目的是促进教育与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发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的需要[2]。 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意义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对于学生来说,综合素质测评有利于激励大学生沿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2];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认识,发现不足,扬长补短,不断地自我完善,达到以评促改的效果,从而有利于毕业择业和自我发展。对于学校而言,综合素质测评有利于公正、准确地评价学生,为评定奖学金、评先推优和推荐毕业生就业提供客观依据,是社会衡量学校办学效果、评价人才的尺度之一;有利于学校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提高学校规章制度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2];有利于引导学生向学校培养目标逐渐逼近[2];有利于激励学校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工作,深化教育改革,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有利于激励学校完善管理制度,促进高学校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建设[2]。 总体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不仅具有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量化评价作用,而且具有推动高校素质教育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作用。那么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积极作用呢?笔者结合自己从事学生工作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己的思考。 二、如何发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积极作用 (一)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测评体系是关键。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促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积极发挥增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作用,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是关键。 1.建立有力的保障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有利于整合管理资源,提高管理效率,是高校规范化管理的必然要求。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已成为许多高校学生工作管理部门的一件大事,需要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分工合作与协调。作为大学生素质评价的有力保障,最为重要的是学校应成立以“教学、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素质教育目标为前提的“人才培养委员会”和“大学生素质测评中心”,加强人才培养与素质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工作协调,解决人才培养与素质评价"两张皮"的问题。在人才培养上,要以市场为导向,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培养社会欢迎的人才,注重核心素质、核心知识、核心能力的培养[9]。“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应以高校学生处和团委等部门为主牵头,各系学工办工作人员及相关团学学生干部成立“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分支工作组”,具体负责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和评先评优工作的服务、监督和指导;各辅导员所带班级应该成立“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小组”,具体负责日常资料收集和每次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的具体执行。“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要定期召开会议,及时修订大学生综合测评标准,从而形成人才培养和综合素质测评协调有力的保障机制。 2.坚持科学的测评原则 (1)科学正面的导向性原则。它是指综合素质测评的指标、权重、标准以素质教育作为综合测评的指导思想,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让学生的品格、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对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养成与发展起到鼓励和导向作用[6]。导向性原则要体现它以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的根本目的的方向性,体现使学生进入社会层面的时代化与照顾学生个性发展的个性化原则,兼顾能客观、综合体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性与层次性。 (2)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的设置从实际出发,要切实可行,力求可比、可测、简易。可比是指评价对象之间或评价对象与评价标准之间能比较;可测是指该体系能获得足够的信息,使评价对象在这些项目上的状态进行量化描述方法更简易,具有可操作性[7],能反映学生实际的综合素质。 (3)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原则。评价方法的科学性,首先要规划制定科学的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并进行科学的简易化分解,避免某些指标过于原则、抽象和概括,尽量做到具体化、行为化。在具体实施评价过程中,要把握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在定量分析中合理运用定性方法,使量化指标的含义更清晰,在定性分析中充分利用量化手段,使定性分析指标更易于操作[6];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利用相对评价进行学生在集体中的横向比较,以凸现个体之间的差异。利用绝对评价分析学生个体现实与目标的差距,客观鉴定学生的发展状态。在实施过程中,还应逐步淡化相对评价,突出绝对评价的主导作用;采用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原则,利用自查自评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学生提高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能力。利用互相评价促进学生间的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的时代竞争意识,等等[6]。 3.设置合理的测评内容 评价内容的设计实际上是对大学生应具备素质的基本要求。综合素质测评的内容及其权重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它使学生明确了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要求,确定了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努力方向[4]。大学生综合素质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发展性素质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体现在政治表现、价值观念、集体观念、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勤俭节约、劳动观念、文明修养、团结友爱等方面;科学文化素质,体现在专业思想、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实操技能等方面;身心健康素质分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体现在体育课成绩、体质测试成绩、课外群体活动、良好的自我意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抗挫折能力、情绪协调和控制能力、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良好的群众关系等方面;发展性素质,体现在理解能力、自学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合作意识和执行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文艺体育竞技特长、英语能力、计算机能力、选辅修情况及其他实践能力等方面。 综合素质测评要素集和权重集的设置,应基于以上素质协调发展的理念之上[4],从不同的方面和层次评价学生,这样评价的结果才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学生个体的综合素质状况。它对不同的学生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让学生能够确切地了解自己与评价目标的差距,以促使其自我调适和不断改进。指标体系中要素集、权重集的设置应该在致力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肯定和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事前做好测评方案及测评的宣传和资料的收集工作。 从测评工作来看,许多问题是由测评小组和学生对方案理解上的偏差所造成的,这固然有方案表达不准确、不严密的地方,甚至一些很明确的规定由于学生理解的角度不同,也会有不同的认识[8]。因此,在进行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前有必要由辅导员召开各班综合测评小组与班干部工作会议和全班学生班会,向同学们宣传和解释测评方案及测评工作的程序,这样既能避免产生误解,又能引导学生认识到素质测评也是一种教育。 由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复杂性,因此,我们在每学年初就应该进行综合测评方案的宣传,引导学生按照学校的素质培养目标发展,并安排班级综合测评小组和班干部随时、全面收集同学们在校学习、生活、实践等主要活动领域中反映出的素质的表征信息。这样不仅有利于辅导员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引导,而且有利于学校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工作,深化教育改革。在测评工作开始阶段,收集学生的学年或学期的综合素质自评小结,以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完善自己。最后,全面收集资料以便充分有效地进行测评工作。 (三)过程中要做到严肃、透明、客观。 由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结果与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在每次综合素质测评时,大学生都十分关心测评过程是否严肃、透明,测评结果是否客观。测评工作对高校学生工作十分重要。测评工作搞得不好,轻则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同学之间的关系,重则引发一系列问题,影响高校的稳定发展[3]。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严肃认真对待测评工作,同时增加测评工作的透明度,让每位学生都能及时了解测评情况。严肃认真对待测评工作,是保证测评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综合素质评价程序是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即评价反馈决策执行监控评价的循环过程[5]。在综合素质测评过程中,学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及各系分支工作组要随时起到决策与监控作用。对于在测评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内容要集体认真研究,谨慎决定,做到标准统一;对测评数据要认真核对,力求精确。测评工作同时要增加透明度,做到“三个公开”:一是测评工作人员要公开,由各班民主推荐产生;二是测评过程要公开,要不断接受其他同学的监督,及时纠正测评中存在的问题;三是测评结果要公开,要将测评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示,尤其要对每位学生加减分情况说明具体原因[3],使学生思想上能正确理解,心理上能舒畅接受,争取得到最客观公正的测评结果。 (四)正确运用测评结果,加强反馈、激励、引导和教育。 科学的综合素质测评结果不仅仅是作为评奖评优的依据和盲目地进行量化排名、加分和数据统计,还要包括对学生进行品德、做人处事态度、专业水平、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客观文字描述,对学生的优缺点的评价,对其发展方向的建议等。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这些评价和建议重新审视自己的表现和价值,做出新的角色定位,及时调整行为方式和心态,明确发展方向;激励大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实践,有目的地优化和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学校应该在对大学生加以全面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合理设置奖励项目,根据奖项的评奖目的和评奖要求,有针对性地运用测评结果,按需所取。对于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学校应予以支持,可以建立单项激励机制,设立相应的单项奖学金,使受奖面大大提高,使学生的个性素质发展得到充分肯定和鼓励,建立“人人得赏识”的机制[4]。 (五)事后要不断总结、反思,逐步完善测评方案。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暴露其弱点和不足,有利于其改进和发展。因此,测评工作结束后,我们要立足于社会对人才质量需求,从推进素质教育和学生工作大局出发,不断根据新情况、新特点以及暴露出来的问题广泛征求和吸收辅导员、学生、专业教师等各方面的合理意见并加以总结和反思,作出合理的规范化规定,以求投入运行更完善的系统结构方式。这样既使方案得到了学生的认同,又使方案较好地适应新的情况,始终发挥好正确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实践证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作为高校对大学生的评价制度,在促进高校的素质教育发展、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我们要在总结新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于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质量需求的不断变化,结合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培养特色等,不断研究、改革、完善大学生评价制度,建立真正科学、规范、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在测评工作中做到严肃、透明、客观,使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进入良性循环,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切实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大学综合素质论文:大学教学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分析 摘要:为了适应教学改革新形式,我国出现了诸多研究型大学,将培养拔尖的创新人才作为主要教学任务,致力于提高我国的科学研究水平,提供更加丰硕的研究成果。鉴于此,我国必须要重视提高研究型大学教学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本文在分析了当前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学管理队伍现状的情况下,分析了作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管理人员自身所应该具备的综合素质,并且提出了几点提升其综合素质的策略。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教学管理;综合素质 研究型大学需要培养大量具有高素质、高能力的创新人才,要能够予以国家科研事业强大的动力支撑。一般情况下,一所研究型大学基本有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教学管理人员属于研究型大学当中,教师与学生所有活动的最直接管理者与组织者,在一定程度上,教学管理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对研究型大学的生存与发展均会产生重大影响。因而,研究型大学的教学管理人员必须要具备较良好的综合素质,要能够积极且主动的贯彻并执行党的教育方针,能够将培养新时代创新人才作为主要目标。就此而言,必须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性的教学管理队伍,亦促进我国具有更加丰富的科研人才,支撑我国科研事业的稳健发展,充分观察并落实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一研究型大学教学管理队伍现状 首先,当前我国部分研究型大学的教学管理队伍并不能够充分的认识到其工作的重要性,在日常工作当中均比较随意。该部分研究型大学比较重视严格把关课堂教学质量,并未同时重视培养具有优良素质的教学管理人员,使得教学管理人员认为自身的工作属于可有可无的范畴。同时,部分教师在职称或者职务提升相对滞后的情况下,会出现心态失衡的情况,不具有良好的工作积极性,难以做好日常的管理工作。其次,教学管理队伍缺少强烈的责任心。再次,业务水平参差不齐。教学管理人员中有年龄较长,经验比较丰富的大专或者中专学历人员,亦有刚毕业经验较少的的研究、博士学历人员,甚至包含了部分外聘非专业人员,产生了严重的业务水平参差不齐情况。最后,难以坚决执行规章制度。由于研究型大学度教学管理队伍的轻视,其并未制定比较全面的规章制度,即便制定了相应规章制度,却不能够一抓到底,难以进行坚决的落实,因而规章制度便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亦呈现出外强中干的局面。 二研究型大学教学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综合素质 (一)创新素质 研究型大学教学管理人员应该具备优秀的创新素质,但首先要重视培养教学管理人员具备良好的创造性思维。传统的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当中,所有的教学管理人员均只需要按部就班的开展管理工作,缺少适应时展的开拓性和创新意识,难以具有比较高的管理和水平,其自身的管理素质亦比较差,教学管理工作效率亦比较低下,并不利于高校提高整体的教学管理水平和质量。鉴于此,科研型大学需要根据其自身的发展目标重视培养教学管理人员具备一定创造性意识,进而替身自身的创造能力,具备良好的创新素质。作为研究型大学的教学管理人员,要能够善于在工作当中发现问题,且能够积极的寻找解决方法。对传统的工作方式与思想要敢于提出挑战,进而对研究型人才培养的策略及其学习方式等进行积极的探。由此方能够采用更加现代化的教学管理手段促进研究型大学教学管理工作的良好开展。 (二)业务素质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处于不断深化的状态,高校的教学管理体制逐渐由学年制转向学分制。研究型大学致力于实现高素质、高能力科研人才的培养,属于从教学型大学到科研型大学的典型转变典范。因此,其对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所有的教学管理人员不仅仅要具备专业知识,更要具备教学理论与方案,不仅仅要重视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构建,更要重视对教学思想与理念进行更新。其次,作为研究型大学的教学管理人员,亦应该具备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在教学管理工作当中会涉及到各个职能管理部门、各个教学院系以及各个学科年级的学生,教学管理人员只有具备良好的协调沟通与组织管理能力方能够将多方面关系进行良好的协调,保障教学管理工作顺利开展。最后,研究型大学教学管理人员必须要具备一定信息处理能力。当前,高校教学管理为了适应社会信息水平的提高,需要积极实现信息化教学管理,以便保障教学管理工作具有动态性、时效性和统一性。 (三)法律意识 任何高校,包括研究型大学在内的教学管理工作当中,管理人员自身均需要具备法制观念,要具有依法从教的科学教育理念。同时,要能够深入贯彻并执行教育法规、政策以及学校的诸多规章制度,在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当中能够进行规范化管理。一般情况下,研究型大学的教学管理系统当中,各个部门的管理均存在一定权限,相关教学管理人员在工作当中必须要予以重视,尽量减少工作内容的重复,由此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对于每一位教学管理人员的权利和义务,研究型大学亦要作出明确,保障每一位教学管理人员均能够进行有效管理,并且良好的遏制违规管理行为。此外,研究型大学的教学管理人员亦应该在工作当中适当的注入维权意识,以便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促进管理工作更加协调。 三研究型大学教学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提升策略 (一)优化教学管理队伍结构 由于我国部分研究型大学的教学管理队伍存在着业务能力参差不齐的情况,而教学管理人员自身又需要具备良好的创新素质和业务素质,因而研究型大学必须要能够对教学管理队伍的结构进行优化。首先,应该对教学管理人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深刻认识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鼓励全体教学管理人员能够积极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创新。其次,应该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且保障规章制度能够与本校的行为准则相符,明确专人对教学管理工作以及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可以通过业务考核对教学管理质量进行反馈,通过恰当的奖惩制度培养教学管理人员具有一定责任心。最后,要对教学管理人员队伍结构进行优化配置。争取形成老、中、青合理分布的局面,保障教学管理工作中各个工作人员均能够进行工作经验的交流,亦具有一定活力。与此同时,亦可以实行优胜劣汰的原则,培养高端的、高素质的、高能力的管理人才。 (二)改善教学管理人员待遇 研究型大学要建设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并不仅仅需要通过严格的、完善的规章制度予以规范,更需要从根本上端正全体教学管理人员的心态,使其能够以积极的态度投身于教学管理工作当中。因此,科研型大学需要以公正、公平的态度在教学管理人员当中进行创先评优,发挥榜样带动的力量,营造积极的工作氛围。同时,校领导要能够恰当的采取手段鼓舞人心,例如经常与教学管理人员进行沟通、交流,关心教学管理人员的生活以及家庭,能够从多方面了解其思想动态,从思想上引领其对教学管理工作予以重视。此外,对于因评级、评职称较滞后的教学管理人员,在其产生抱怨而影响工作质量的情况下,学校方面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制定相应鼓励措施,例如适当改善该部分人员的福利待遇,适当组织联谊活动,丰富其业余生活等,进而激发其工作的动力与热情。 (三)推进教学管理工作专业化 为了适应我国科研的全新发展形式,研究型大学必须要推进其教学管理工作更加专业化。在此方面,首先科研型大学要能够尽量创造条件对教学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以便提高其专业管理能力。而教学管理人员自身亦应该认识到提升自身管理能力的重要性,避免在时展的背景下遭到淘汰。为此,教学管理人员要能够积极自学,不断开拓事业,吸收更多的先进管理思想与经验,主动进行创新。其次,科研型大学应该对教学管理人员及其岗位做好“应对”,即保证每一位教学管理人员均能够定岗,且具有明确的岗位责任,同时能够将各个岗位进行良好的结合。同一岗位多位教学管理人员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竞争的方式,由此激发教学管理人员在工作当中不断精益求精。最后,研究型大学要能够制定科学的教学管理工作系统,对多样化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便于教学管理人员进行组织、监控、管理和利用。 四结论 综上所述,研究型大学能够为我国的科研事业培养更多高素质、高能力的研究型人才,促进我国科研事业的稳健发展。在研究型大学当中,教学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对其教学质量和学校发展均具有重大影响,提升全体教学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属于复杂且艰巨的工作任务。作为研究型大学的教学管理人员,其自身必须要具备良好的创新素质、业务素质和法律素质。为此,科研型大学应该积极的优化教学管理队伍结构、改善教学管理人员待遇,并且要能够推进教学管理工作专业化。至此,教学管理人员方能够逐渐实现自我的升华与完善,在更新观念、增强自身责任感的同时,承担起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科研人才的重要任务。 作者:宋莉芳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大学综合素质论文:综合素质培育的大学物理教学改革 【摘要】与传统教育不同,综合素质教育不仅要求培育学生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具备科学探究精神。大学物理是理科教学中的重要学科,是面向综合素质培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本文通过对当前大学物理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问题,从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师队伍等方面提出改革意见,以期推动大学物理改革进程。 【关键词】综合素质;大学物理;教学改革 所谓教学相长,教育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发展的过程。传统的大学物理教学教育方法不免落后于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在教学过程中暴露出很多问题,深化大学物理教学改革工作迫在眉睫。 1.大学物理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 物理注重培养人缜密的思维方式,抽象的理论知识欠缺趣味性,同时物理学要求较高的严谨性和逻辑性使专业本身也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大学物理教学落后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更使得“深奥”的大学物理让不少大学生吃不消,原有的积极性受打击,学习热情不高。 1.1“满堂灌”的传统授课方法 教学实践表明,课堂教学改革是面向综合素质培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目前大学物理教学仍旧采取课堂教学为主,而课堂教学的特点在于教师主动授课,学生被动听课,所以不可避免的存在“填鸭式”、“满堂灌”。而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则是实现学生自主,“满堂灌”的教育方式无法保证学生的参与性和自主性,往往使大学物理课变得枯燥无味,降低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2大学物理教师队伍老龄化 教师是改革的动力之一。然而改革的动力不断变化,任何一个力量可能成为动力也有可能变成阻力,过去教师是改革的动力,现在教师也可能是改革的阻力。目前我国的大学物理教师普遍存在老龄化现象,一方面来说德高望重的老教师们专业知识过硬,经验丰富。但经验本身也会带有主观主义,所以难免过于古板,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式不灵活,对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不高,教学中欠缺创新性。 1.3应试教育下的课程考核方法过于僵化 中国教育多年来对学生的考核“重结果轻过程”,考核采取试题和作业为主的方式,大多仅有固定答案,对于考核过程不太注重,不能达到大学生物理研究、探索和实践能力的考核。同时,应试教育特色鲜明的期末考试是大学物理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而这使学生学习的功利心增加,学习趣味性降低。 2.面向综合素质培育的大学物理教学改革措施探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学物理教育中应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因势利导,让学生们把浓厚的学习兴趣转化成学习乐趣,进而最终能转化成学习志趣。 2.1坚持学生本位思想,改革课堂教学 首先,重视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大学物理教育应注重实验教学,开展多种兴趣盎然的物理实验让实验课堂充满积极思考的氛围。指导学生做好实验,因材施教启发学生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探索,在动手中掌握物理知识。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增加大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丰富多彩的讲座、拓展活动,可以让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巩固物理学知识。例如我院曾举办大学生拟作教具的活动,分小组并配备指导教师。有学生自主设计制作方案,包括设计原理、设计原理图、装配图、元器件清单,由学院提供经费和仪器支持。经过5个月的劳动,学生们完成教具制作84套,20件获得学院奖励。这样的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锻炼团结协作能力,是面向综合素质培育教学改革的典范。 2.2开展教师培育活动,转变教学理念 面向综合素质培育的教育改革对大学物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理教学中要注重新老教师的交流,定期开展物理教学研讨会,以使年轻物理教师更好的学习年长物理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优秀经验,同时年轻物理教师帮助年长物理教师学习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改善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二者扬长补短。 2.3注重能力培养,考核标准多元化 面向综合素质培育的大学物理教学改革不仅重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还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专业修养的提升。课程考核中应逐步减少笔试成绩所占比例,增加对学生课堂表现、实验能力、论文撰写能力、探索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各种情况的考核,制定系统的评价标准体系,通过考核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心理素质、协作精神、职业道德等。 2.4大学物理与大学生职业规划相结合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量子信息学、生物物理、光学、电子学、天体物理学等等新兴学科均是以物理学作为基础,大学物理学教育为国家的航空、航天等不少高精尖行业培养栋梁之才。因此,大学物理教学中应尽早引导学生开展职业规划活动,树立人生目标,培养学生的充满责任感和使命感。结束语面向综合素质培育的大学物理改革并非一蹴而就,我们在教学工作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责任心和情商,使大学生同时具备实践能力和较高的专业修养,以期使大学物理教学取得可喜成果。 作者:杨军 单位:中北大学理学院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然而,随着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又深刻的变化,诸如经济成分多元化,各种利益关系在发生新的变化。随之,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和心理状态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更加注重现实,讲求实惠,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一部分人头脑中滋生,集体主义思想、无私奉献和艰苦创业精神在一部分人头脑中谈化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企业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必须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地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路子,努力做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一、抓根本,深入扎实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首先,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武装干部职工头脑,这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要紧紧抓住“以经济建设为总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二个基本点这个核心,组织职工反复学习,集中讨论,畅谈体会,全面正确理解和掌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为保证学习活动扎实有效,可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文明建设等工作实际,通过举办征文、演讲会、知识竞赛等形式,调动职工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职工的自我教育和我鉴别能力。与此同时,对下岗职工、停薪留职人员以及离退休老同志也不能放手不管,而应该采取适合其特点灵活多样的形式搞理论学习,在学习中提高认识,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学习勿要就理论学习而学习,要注意做好结合文章,把学习与企业发展目标相结合、与企业管理相结合、与本职工作相结合,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学习,让广大干部职工受到深刻教育,真正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阔视野。其次,摸清职工思想脉搏,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这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针对当前个别职工因受“”邪教组织的影响而在理想、信念方面存在的种种思想认识问题,要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教育,崇尚科学,破除迷信教育,进一步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针对企业深化改革,建立企业制度过程中遇到的暂时困难,如企业兼并、破产、人员下岗分流、职工再就业等,有的职工不能正确理解,致使在思想上出现了较多的模糊认识问题;有的对企业改制前途命运产生疑惑、担心,甚至失去信心;有的对政府、企业抱有依赖思想和下岗后等待观望、犹豫等。为此,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紧紧抓住这些思想问题,采取“实话实说”等形式,引导职工从身边的人和事谈起,通过本人、家庭、企业和社会变化发展的实例,使职工受到启发和教育。同时,大力开展形势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和有关方针、政策教育,真正把干部职工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引导人们正确看待形势,科学分析形势,调动职工支持、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从而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扎扎实实做好当前工作。第三、言传身教并举,用自己的形象启发、引导职工,这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行动是无声的命令,身教重于言教,领导者的模范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思想教育,所以作为领导者要严于律己,率先垂范,处处以身作则,事事坚持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努力成为讲学习,勤思考,做勤奋学习的表率;讲政治动真情,做密切联系群众的表率;讲正气,严要求,做清正廉洁的表率;逐渐摒弃只说不干,只讲不看,摆花架子,表面文章的不良风气。同时,面对市场经济的利益诱惑,一定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防止糖衣炮弹的袭击,在金钱面前毫不动摇,牢固树立领导 就是服务,权力就是责任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在职工中树立良好的威信,才能起到凝聚职工的核心作用,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和导向效应,思想政治工作也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四、寓教于乐,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收力。要根据职工的兴趣爱好,积极创造条件,为职工兴建各种文化娱乐场所和设施,如“职工之家”“阅览室”等。同时,“五一”、“七一”、“国庆节”、“元旦”等重大节庆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娱乐活动,如歌舞会、球类比赛、拔河赛等,陶冶职工情操,使广大职工在文化娱乐活动中受到教育,激发职工潜能。 二、抓实事,把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职工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思想政治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充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有效地引导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实际工作中去,要达到这一目的,就是注重抓实事,力戒空对空,切实把解决职工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耐心教育与人情服务结合起来,并把职工工作、生活中“热点”、“难点”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扎扎实实地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即由实际问题引发思想问题。所以,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不能把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截然分开。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要善于摆事实,讲道理,解决职工的思想认识问题,而且还要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找出思想根源,分析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彻底解决职工的实际问题。所谓实际问题,主要是指人们在现实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难以处理的矛盾。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从维护职工权利,保护职工的根本利益出发,处处为职工着想,做到尊重职工,关心职工。尊重职工就是要尊重和发挥职工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参与等,充分行使职工主人翁的权利。在企业积极推行厂务公开、完善职代会等民主管理制度,让职工知厂情、议厂情。对企业重大事项都要广泛征求职工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使职工体会到自己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价值,达到同心同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关心职工不仅要做到政治上爱护,而且要做到生活上关心。要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注重发现和培养职工中优秀积极分子,只要符合入党、入团、提干条件的,就要按规定加强培养,及时发展或任用。同时还要注重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扬吃苦在前,勇挑重担,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敢于创新、无私奉献精神。经济上关心职工要从实际出发,关心职工生活,把为职工排忧解难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经常深入到职工中去,与职工平等谈话、交心,倾听职工意见和呼声,愿望和要求,更要注重了解和帮助职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如职工住房、吃饭、子女上学、晋升等。当前要特别注意解决好下岗职工生活问题和再就业问题。只要是符合国家有关政策而企业又能够做到的就应千方百计去解决,对于一时难以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应向职工耐心解释,真正做到想职工所想,帮助职工所需。 总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只要注重解决职工实际问题,时刻把职工冷暖挂在心上,切实把党的温暖送到职工心坎上,推心置腹、赤诚相见,就一定能够换同舟共济,肝胆相照。 三、抓载体,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企业的经济活动中去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因此,要结合企业实际,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经济工作一道去做,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积极开展为企业中心工作服务的主体竞赛活动,为职工提供参与和奉献的机会,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这种以参与和奉献为核心的竞赛活动对职工职业道德、价值观念可起到潜移默化的正面引导作用,同时也可有效地抵制见利忘义、损公肥私等不良思想和行为的侵蚀,形成职工与企业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的利益共同体。为此,应着重围绕以下活动载体开展竞赛。 1.以增强和提高主人翁意识为主题,开展以“优质服务,方便群众”为宗旨的竞赛,锻炼职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开展“爱岗位,当主人,创一流,比贡献”的竞赛增强职工的风险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 2.以提高职工技术素质为主题,广泛开展拜师学艺、岗位培训、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竞赛。一是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以老带新”、“以师带徒”等“传帮带”活动,制定措施,严格考核,奖惩兑现,鼓励职工虚心请教,刻苦钻研业务技术,提高业务素质。二是开发职工创造力,使竞赛由体力型向智力型转变。传统的技术比武竞赛在某种程度上,只是平面上的重复,处于比名次,争高低的浅层次上。有的还只能是凑凑热闹,提提精神而已。因此,应注重层次,引导职工立足本职工作,多动脑筋,选难题搞攻关,使竞赛跃上一个新台阶,为职工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开辟用武之地。 3.以挖掘职工潜能为主题,大力开展提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技术攻关活动。要充分认识“点子”的功能,开展出点子竞赛,定期组织评选好“点子”,及时采纳,付诸实施,并给予一定的奖励。通过评选、竞赛,造就一批“点子”状元。切实把出“点子”活动纳入竞赛的规范化管理,对现有原材料、机器设备、工艺技术进行深加工利用、改造和革新,提高其利用率,促进职工发挥智能。 4.以后争先创优为主题,开展评先进,树典型活动。变“号召型”为“示范型”竞赛活动,弘扬企业精神,宣传先进人物,推广典型经验,引导职工无私奉献,顽强拼搏,形成一个你追我赶,争先创优的新风尚。通过开展竞赛活动,使职工的才能得到发挥,精神得到充实,思想受到熏陶,为使活动搞得扎扎实实,卓有成效,还要树立和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做到量化有指标,质化有目标,把思想引导与利益调节,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统一起来,物质奖励以增加工资、奖金、改善住房条件等手段,优先满足先进职工的需要,精神奖励以晋升职务、宣传表彰等形式,满足职工荣誉感、成就感等精神需要。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浅谈银行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思想政治工作是银行做好各项业务的前提和基础。笔者结合自身实践就当前银行业思想政治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 银行 问题 对策 思想政治工作是银行做好各项业务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银行业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思想政治理论和方法也被不断充实,但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银行规模不断扩大,员工年轻化趋势日趋明显,青年员工思维活跃,思想复杂化、多元化倾向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另一方面,银行业思想政治工作没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少数干部、职工经不起利益、金钱等的诱惑而蜕化,致使银行业监守自盗、挪用公款、贪污受贿等经济案件频发,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这都给银行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和挑战,同时也说明,当前我国银行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确实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论文联盟 一、当前银行业思想政治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对思想政治工作认识日益淡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银行业部分领导及员工对思想政治工作认识日益淡化,对党的政策和理论学习严重不足,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与现在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格格不入,可有可无;部分员工贪图享受、一味崇尚金钱,拜金思想严重;个别员工只计较个人得失,置国家、集体利益于不顾。个别银行政工部门对于思想政治工作也是流于形式,而不讲求实际效果。 (二)思想政治工作日益边缘化,作用和地位日益减弱 思想政治工作被片面的认为是独立于银行管理及业务活动以外的工作,而忽视了其对银行管理及业务活动的促进作用。个别领导由于片面的追求 “政绩”和“指标”,无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存在,甚至将其与银行经营管理相对立;个别银行没有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机构和专岗人员,而是由银行干部兼职,由于银行干部集中精力于搞管理、抓经营,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三)政治思想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政工人员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者,其自身的素质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体现。银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队伍参差不齐主要表现为:第一银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老龄化严重,银行从减轻老员工工作负担的角度考虑将其安排进政工部门,但没有考虑是否适合做政工工作;二是思想政治工作“无用论”充斥其间,银行业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对政工人员的培训教育不足,甚至无从谈起;三是政工人员自身对党的理论政策学习缺乏积极性,很难在实际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作用。这都严重影响了银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四)政治思想工作形式和内容不适应形势要求,工作方法相对传统、单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外部环境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但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和方法却没能完全跟上时代的发展,仍旧存在以诸如汇报、读文件、开会、谈话、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开展,交流方式大都是“我讲你听”灌输式的单向传递方式,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互动性差,员工参与度低;内容老套,空洞无物,与实际工作联系差,“两张皮”现象明显,缺乏吸引力,不能有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个别单位以物质奖惩的方式片面的代替思想政治工作。 二、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组织领导 组织领导的力度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工作的成效,加强组织领导是思想政治工作顺利进行的强有力的保障。要从思想上培养和树立思想政治工作是为银行业务经营活动服务的意识,狠抓银行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首先是在职责上加强落实,各级银行党组织要将思想政治工作真正纳入工作议程,建立起明晰的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其次,是在行动上加强领导,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要想确保思想政治工作真正发挥其作用,银行领导者必须身体力行、身正示范,言行一致,给广大干部职工做出表率。 (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高素质、复合型的政工人员队伍是银行业改进和优化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做好银行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建设优秀的复合型政工人员队伍。要建立完善的政工人员培训机制,不断加强对政工人员的培训,提高政工人员的知识储备和职业素养。在新环境下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不仅要具有坚实的马列主义、思想等理论基础,较高的精神境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还应具备心理学、行为学的相关科学知识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对员工的思想和行为要敏感的把握和洞悉,准确迅速的抓住问题,有的放矢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三)完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 工作机制是包括工作内容、要素或环节,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和作用的工作方式。完善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必须是以思想政治部门为主,其他部门为辅,各部门协调配合的科学的系统工程。工作机制的完善要在原来的并基础上着手重点建立和完善以下三项具体制度:一是定期分析制度,由政工部门或与其他部门联合成立员工思想状态分析小组,定期对员工的思想状态进行分析和收集,及时掌握员工的思想动态,达到预警的目的;二是完善思想政治工作考核体系,严格兑现考核结果,将考核结果作为单位或领导本人评价和员工季度考核的重要依据;三是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激励机制,如将晋升或培训机会与思想政治情况挂钩等,以此激励对员工对自身行为进行强化和促进,使员工明确自己的目标,并在激励机制下不断鞭策和规范自己的行为。 (四)采用科学的方法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解决银行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还必须结合各行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各行人员、时间、资金等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和条件,灵活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科学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1、 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要把人的因素放在中心地位,通过人本化的管理提高员工满意度,从而达到企业满意的绩效要求。以人为本体现在银行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要尊重人,即在银行各项业务活动中要积极听取员工的意见,采纳员工合理的建议,让员工感觉自己真正是银行的一员;二是要理解人,不同员工的思想、性格本就千差万别,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学会换位思考,想别人之所想,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理顺冲突,化解矛盾;三是要关心人,银行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走进员工的心扉,在感情上与员工形成共鸣,潜移默化中让思想政治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在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时代环境和特点,对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有针对性的选择和继承;另一方面,在选择性继承的基础上,跳出原来僵化的思维模式,积极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和方法的创新,与传统经验和方法形成优势互补,开创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例如,现在各银行内网建设完备,无纸化办公基本实现,可以充分利用银行内部网络资源,积极开展“网络政工”,开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天地[1];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各类活动,寓教于乐,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等等。 3、 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2]。如今企业文化建设已经成为银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的重要载体,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可以为银行思想政治工作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实现二者优势互补,培养广大干部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员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思想政治工作也收到应用成效。 4、 思想政治工作与银行经营管理活动相结合。一方面银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不能孤立的进行,必须深化思想政治工作是为银行经营管理服务的思想和意识,围绕银行经营管理的中心,让思想政治工作既成为银行精神文明建设的手段,又成为银行创造物质文明的巨大推动力;另一方面,在银行日常经营管理的各环节和过程中,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始终,努力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联动作用,这样才能增强银行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最终实现银行业务活动与思想政治工作相互渗透,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三、结论 当前经济迅速发展,政治经济环境瞬息万变,这给银行业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很大的机遇和挑战。只有不断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调查研究,发现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的缺点和问题,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建设,持续不断的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和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才能达到银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最佳效果,为银行的经营业务及长期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和思想保障。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思想政治工作如何注重人文关怀研究 【摘 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宗旨和与时俱进的创新。80后的一代是有思想、有个性、有创新、爱张扬的一代,他们青春、有活力、敢爱敢恨、敢做敢当,我们应该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在学习上帮助他们,在工作上指导他们,坚持以人为本,为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 人文关怀 一、人文关怀的诠释 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等等。一句话,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应更加重视人文关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又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同时思想政治工作既要提高说服力、增强影响力,又必须注重形式和内容的创新,将人文关怀落实到政策制定和日常工作中,不断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在高校中,要根据广大同学的实际需要,从单纯注重思想政治教育,逐步转向既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又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而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体现人文关怀。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思想政治工作不应该是空洞的说教,而应成为激励人的意志、丰富人的精神需求的精神家园。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不断吸取人文社会科学的新成果,更多的运用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形成具有多学科支撑的思想政治工作知识创新体系。然而人的思想问题是无穷无尽的,当旧的问题解决了的时候,新的问题又会接踵而来,这就需要我们将知识创新贯穿于思想政治工作中,永葆思想政治工作鲜活的生命力。 二、正确的认识人 “识其所长,避其所短。”人的感受和需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除了物质需求外,还有政治需求、文化需求等;除了安全感外,还有满足感、自豪感和成就感等。特别是当人们的生存需求得到满足后,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愿望就会日渐强烈。要高度重视广大同学主体感受上是否满意、是否赞成、是否高兴的情绪反应,也要充分关注每一个人自身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关注人的理想、信念和情感,努力创造让每个人都能够根据自己的选择发挥聪明才智的环境,使人人都有平等竞争的机会,促进人的个性、才智和潜能的充分实现。 作为一名辅导员,则要对所负责的班级在整体上所存在的共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在发现他们缺点的同时,还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和进步,并适时的给予鼓励和表扬,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要引发学生的情感,辅导员首先要有情感,对学生不仅要授之以知、晓之以理,更要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严格要求,遵守校规校纪。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辅导员要深入班级了解学生思想,有的放矢进行教育。了解学生必须客观全面、深入细致,防止主观性、片面性、表面性。不仅要善于发现学生思想中积极因素,还要善于分析其思想中消极因素。通过细致而耐心的工作,引导其向积极方面发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既要抓住学生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又要因人而异,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三、理智的管理人 一位英国哲人阿若德曾经说过:“关怀可以使软弱的人觉得这个世界温暖,可以使坚强的人觉得这个世界崇高”。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是一个长知识、长身体的重要时期,可塑性大,易受多种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在今天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不少人迷失了方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对他们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在发展中求得人性化的和谐,在和谐发展中推陈出新。我们应该对学生采取热心而不是冷漠,亲近而不是疏远,宽容不计较,以人性化的服务和学生进行双向互动沟通,解除学生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以心服务,以情操作,以法管理”。能在服务中创造感动,并让学生在感动中受到启发,从而达到管理的最终目的。同时也让同学们在我们的管理工作中懂得“以人为本”。在集体生活中要关爱他人,关心集体,关心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一个学校在管理上的成绩和教学效果的好坏,都体现在作为学校“产品”的学生的质量高低上。因此,学校规章制度的指导思想都应以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学习为前提。作为教师则必须“敬业爱生”。敬业指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以能当教师为荣。“爱生”则指给学生以最大的关爱,以爱暖其心。只有出于真情,受教育者才乐于接受你的教育。古今中外,有很多因亲其师而信其道的例子。教师在严格规范学生的行为同时,更应爱护学生的心灵,保护他们的自尊与自信。以朋友般对待学生,更易于与学生沟通。只有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学校才能和谐发展。 四、科学的引导人 “科学理性,事半功倍。”这对于激发情感、引导行为具有特殊的作用。在社会生活急剧变化的今天,随着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生活和工作压力增大,各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大幅度增加,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就要缓解人的心理压力、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实现人的心理和谐,这已经成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维护团结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课题。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针对广大同学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做好就业、贫困补助、德育排名、医疗保险、生活环境、就餐条件等方面的工作,加强学校各项建设,减少学生正常生存和发展的后顾之忧,最大限度地消除引发他们心理失衡、失调的外部诱因,为培育人的心理和谐提供社会环境支持,促进社会情绪交流渠道畅通,避免不良心态积累恶变,引导社会心态良性变化,帮助广大同学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心理和谐。加大心理咨询投入,健全心理咨询环节,建立健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加强组织与成员、成员与成员之间的交流沟通,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思想情绪和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我的学生工作指导思想为:当学生们“得意忘形”时,让他们的心中有一种像失落了某种高贵东西的感伤;当他们获得成功和荣誉时,在他们沸腾的血液里注入谦虚的冷却剂。告诫学生:面对困难,叹息和抱怨只能消磨他们的意志,犹疑和退缩只能助长一个弱者惯有的惰性。要引导同学们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精神境界,完善自我人格,更要引导他们把自身价值的实现与他人价值的实现、社会价值的实现有机的统一起来,在为祖国和民族的奋斗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既来之则安之,既干之则胜之”,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人生信条和目标。从事和开展学生教育、学生工作、学生管理是需要用心、用脑、用力、用情的。你的工作、你的事业,无论你如何去做,成功和失败都永远是朋友、是战友,我们要以心爱人、以能管人、以才示人、以德服人。让我们在思想政治工作道路上,以人为本,为学生、为学校、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新时期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摘 要】目前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要改变这种现状,应该找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建立专业的师资队伍,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创新教育手段,积极寻求改进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与方法。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 目前,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无论是在学校数量还是学生数量方面都在高等教育中站的极大的比重。普通高校学生身上的问题在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因此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显得更加重要。 一、高等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现状 首先,生源复杂,学生心理素质整体水平低。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是高考落榜生或是找地方混日子的学生。这些学生的共同点是不爱学习或是基础差,对学习没有兴趣。同时由于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存在着偏见,认为职业教育不正规,没有发展前途等,使得职业院校的学生对自己及未来失去信心,从而放松对自身的要求,产生自卑、叛逆心理,而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其次,思想政治工作师资队伍缺乏,手段单一。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心理咨询等其他可取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并没有进入校园。然而学校设置的思想政治课程往往脱离了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教师在台上唱独角戏,对学生实行灌输式的教育,学生思想新年的确立和发展在这样的课堂教育中是无法获得的。另外,职业院校普遍缺乏专职从事思想政治与心理教育的教师,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最后,网络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挑战。现在的网络是一个开放式的空间,缺乏有效的监管,因而网络在提供娱乐、学习信息的同时,也会存在着带有暴力、迷信、色情等倾向的信息。而且网络信息的多维与快速变化的特点使得用单一的价值观判断问题变得很困难,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教育者的安排,东西方价值观的碰撞使得学生的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更加困难。网络给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二、新时期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与改进 (1)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首先,无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家庭及个人都要提高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认识的提高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其次,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改变社会对高职教育的态度。对高职教育加强宣传,消除社会大众及用人单位对高职教育的偏见与歧视,从而为高职教育创造出轻松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最后,加强高职院校自身的建设。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工作的主要场所,培养文化与道德兼备的学生是学校的责任。学校应该从观念的转变到经费的保障,从教育形式的规范到广泛的参与都给与高度的重视,形成以教师和党员为主要力量,以行政干部和“两课”教师为主干队伍,共青团等组织为支撑的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总之,社会各界通力合作,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2)建设专业的师资队伍,创新教育手段。建立专业的、高素质的政治教育工作师资队伍是开展政治教育工作的保证。同时应该改变单一的课堂教育形式,积极探索新形势、新方法和新手段。首先,“两课”的地位不能削弱,“两课”是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但是教学方向和内容应该进行改进和创新。只是完成课堂安排及考试是起不到实质作用的,课堂应该精简,要做到“精”讲“活”授,重视学习马克思的观点与立场,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目的。将课本以外的东西引进课堂,丰富课堂内容,课堂也可以采用互动式或研讨式的方式进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学习的兴趣。改进课堂形式,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可以将政治教育渗透到各学科中。在课堂之余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如邓研会、思政会,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参与度和实效性。(3)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首先,建设校园文化,开展贴近学生实际的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政治敏感度。其次,开展社会实践,寓教于学,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课堂以外学习解决实际的问题。最后,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有针对性的分层次的开展工作,对学生党员提高更高的要求,以期起到模范作用。(4)充分利用网络媒介进行思想政治工作。高职院校的政治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针对热点问题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和教育。建立专门的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使 想政治工作能够更加及时和直接。建立网络行为道德规范,引导学生的网络公德及法规的教育,增强对网络文化的识别意识,提高抵抗诱惑和抑制腐蚀的能力。同时学校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络系统,对网络信息内容加以监控,建立绿色的网络空间,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对黄河基层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方法的研究 摘要:随着黄河系统水管体制改革制度的不断深化和完善,由此产生了黄河基层单位内外部形势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形成了只抓经济,放松了对职工思想的教育与管理,造成思想政治工作滞后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在新形势下迫切需要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形式和工作机制,引导、激励和提高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同时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治黄工作的全过程,促进治黄和谐、健康、可持续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黄河基层职工 思想政治 创新思路 一、创新领导机制,建立大政工格局。 目前黄河基层经济运行节奏加快,单纯由政工部门抓思想工作将出现信息滞后问题。职工的很多思想问题是在管理过程中产生的,管理者如不从思想政治工作的角度考虑问题,将使基层单位付出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成本。因此,要适应新形势,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实行一岗双责,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大政工格局,真正使行政部门和行政管理者也要抓好分管范围内的思想政治工作,促使他们在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时,考虑职工的承受能力和思想反映,真正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治黄经营与管理的全过程,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编辑: 。 二、创新运行机制,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 思想政治工作多年一直延续自上而下的运行机制。一个活动,不分行业,要求全部参加,规定动作很多,自选动作少。实际上,黄河基层各单位治黄的区域位置、受教育程度、方式方法不同、制度不同、效益情况不同、改革的进度也不同,职工的思想问题就不一样,思想政治工作重点任务也不一样,单纯地实行上下同调、整齐划一的运行机制,容易脱离黄河实际,难免产生形式主义。对此,建议上级部门给基层下达任务,要有所区别,多提指导性、原则性的,少提具体、规定性的,更不能以是否全面“不走样”的贯彻来考核。应注重效果,体现差别性,真正促使思想政治工作与黄河实际的密切结合。 三、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引导、感化功能。 过去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此激发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无疑是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宝贵经验。但是,在新形势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光靠学理论,进行思想教育显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还需要用物质的激励、事业的激励来解决思想问题。例如,对困难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困难结合起来,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对一些技术人员和贡献大的职工而言,待遇问题反映的就会强烈一些,制定新的政策、办法、提高人才待遇,真正使分配体现人才的价值和贡献。对此,新时期黄河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既要用理论武装人、教育人,也要用解决实际问题感动人,用物质激励人,用发展目标、待遇、事业吸引人。 四、创新方式方法,加快思想政治工作手段的现代化。 黄河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要积极吸取现代科技的新成果,跟上时代的步伐,注重发挥网络的作用,开展“网上政工”,加快信息的交流沟通。要善于运用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行为科学等多学科知识及手段,分析人的心理和行为,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同时,要改进方式方法,坚持健康与创新、先进性与广泛性、普遍要求与分类指导、一般号照与典型宣传、正面宣传与反面教育、精神塑造与文化熏陶等相结合,区别不同利益群体的思想状况,精心设计新的活动形式,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 五、创新政工干部队伍建设,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水平。 在实际工作中,同样一个思想问题、同一群人,由于工作水平不同,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也不大一样,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对做好工作至关重要。要按照提高素质、优化结构、相对稳定的要求,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黄河基层党支部要抓好思想政治工作部门的班子建设,选拔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到领导岗位上来。加强干部交流,实行政工干部和经济管理干部岗位轮换制。认真抓好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培训,组织他们学习理论业务,学习市场经济和现代科学知识,不断提高为改革开放和治黄事业服务的本领。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卫生人事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卫生人事管理与思想政治的内在联系,分析思想政治对卫生人事管理的作用,研究提高卫生人事管理政治工作的具体方法,例如提升卫生人事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卫生人事管理人员的政治理论学习知识;找准医务人员思想政治工的关键点等方法。 【关键词】 卫生机构;人事管理;思想政治工作 1前言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下,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已经越来越突显,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不断深化和改革,医疗事业的稳步前进,需要正确的思想政治做为指导。正确的思想政治指导对于卫生人事管理人员具有思想指导作用。正确先进的思想政治指导可以作为卫生人事管理在岗人员的指向标。 2卫生人事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联系 卫生事业单位是国家卫生公共服务的事业单位,卫生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目的是培养符合卫生事业单位需求的医务人员,可以为卫生事业的稳步前进提供人才储备[1]。所以思想政治工作在卫生事业单位也要得到落实,这可以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为了顺利实现卫生人事管理的运行,在管理过程中应该为每一位医务人员搭建一个平台,使得每一位医务人员都可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同时这也是为了让医务人员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医疗行业的工作环境。在实施卫生人事管理的过程中要积极响应国家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人性化工作理念[2]。激励员工激发自身的创造性,努力实现自身的职业理想。这是思想政治工作与每一位医务人员最密切联系得体现。 3思想政治对卫生人事管理作用的体现 社会环境和思想已经开始发生了转变,人们的价值观已经不像过去那么单一,于是有些医务人员的思想政治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存在等不健康的思想的出现会导师制医务人员出现人情味丧失,贿赂腐败等消极情况。因此卫生人事管理得中的思想政治指导具有一个很强大的作用就是扶正医务人员的不正之风,正确的思想政治指导可以帮助医务人员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这对优化我国医疗服务水平起到很好地提升作用。在卫生事业单位的招聘过程中会采用多种招聘方式,这对医务人员来说会存在一定的压力,比如说思想上的压力,这时就需要卫生人事管理人员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指导。避免因为思想政治的歪风吹及这些对应聘存在心理压力的医务人员。正确的思想政治指导可以有效地消除医务人员之间的工作纠纷。 4提高卫生人事管理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方法 4.1充分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在每一个工作季度之后进行思想政治演讲活动,搭建小型的演讲现场,落实通知相关人员出席,实行考勤;有奖问答活动等等。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用于现代的管理,卫生人事管理也不例外,管理需要运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与时俱进,确保管理方式与社会前进的步调一致。 4.2提升卫生人事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在卫生人事管理中,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有效地保证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不走歪路。卫生人事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除了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还有自身的专业管理知识和经验。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对人员进行有效管理,进行有效的管理的又一个前提就是要保证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要在正确的轨道上,避免出现腐败或者消极的思想而导致管理受到阻力。 4.3卫生人事管理人员要坚持不懈地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知识,用党的先进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不断地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3]。对于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有深刻并且正确的认识,从而在卫生人事管理道上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思想认识,卫生人事干部要时刻告诫自己要不断加强自身素质修养,丰富和完善自身的知识储备,通过管理实际工作来积累厚实的学识修养,练就好卫生人事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指导内功。 4.4找准医务人员思想政治工的关键点,确保思想政治工作是医务人员实际需要的,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医务更应该关心的问题是如何尽快提高自身素质,实现自身的职业理想,而不是专注于对金钱或者报酬。正确的思想政治指导不仅医务人员具有重要意义,对整个卫生事业行业的意义也不容忽视。因此,卫生人事管理人员要务必做好思想政治指导工作。 5结语 通过上述研究表明,要想把卫生人事管理顺利有效地推行就必须要落实好思想政治工作以为在卫生人事管理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确的思想政治指导及可以帮助医务人员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提高医务人员工作的积极和工作的创造性,还为推动卫生事业的前进提供了思想保证。 作者:高峰 单位:荣成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企业人事行政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1思想政治工作在电厂企业人事行政管理中的意义 当前在思政工作具体发展阶段,其内在含义比较多,在后续控制阶段,必须对思政内容进行分析,掌握具体管理形式的要求。以下将对思想政治工作在电厂企业人事行政管理中的意义进行分析。 1.1思政工作是管理工作前提 近些年来,电厂企业基于发展形式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后续干预过程中,必须了解具体管理措施,及时对管理工作内容进行分析,最终确定管理工作内容。思政工作能强化电厂工作人员之间的联系,营造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让员工积极参与到实践中去。基于管理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需要重视电厂工作人员的思政教育,要用正确的意见引导工作人员,让员工认识到思政工作的具体内容,进而提升思政工作的有效性。 1.2思政工作是管理制度重要组成部分 在电厂实际管理过程中,控制措施对整体管理有重要的作用,需要从当前发展现状入手,掌握具体制度的节奏,发挥管理体系的最大化作用。行政管理是指导组织形式的重要依据,在工厂阶段性管理过程中,不能采取强制性控制措施,必须按照组织形式和干预机制的要求,发挥思政工作体系的作用。在后续管理过程中,电厂企业的外贸交易、生产形式等,都是采取统一管理的支配形式,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必须对规划制度进行系统的分析。对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思政教育,能增加工作人员的责任感,保证各项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因此,在后续管理中,只有落实思政工作,才能发挥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保证各项工作的有序完成。 1.3思政工作是提升电厂凝聚力的有效措施 随着竞争力的不断增加,电厂企业要想取得理想的发展效果,必须从当前管理现状入手,不断提升企业凝聚力。但是在具体管理过程中,行政管理部门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后续发展过程中,涉及到很多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后续干预过程中,必须对思政工作进行详细的分析,明确具体控制标准和形式。思政工作对企业凝聚力有重要的影响,如果不遵循现有的管理标准,必然会影响企业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 1.4思政工作有助于提升电厂管理水平 电厂在发展和改革创新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直接制约了企业后续发展,基于发展形式的特殊性和干预性,必须做好思政工作,提升工作效率。当前,需要以思政工作内容和干预形式为基准,从电厂实际管理和生产现状入手,提升电厂整体管理水平。人事行政管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广大员工的切身利益,做好常规性管理工作,满足电厂实际管理形式的要求,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2如何将思想政治工作应用到企业人事行政管理中 基于企业管理体系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后续干预过程中,需要对思政工作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在现有控制基础上,对管理形式进行分析。以下将对如何将思想政治工作应用到企业人事行政管理中进行分析。 2.1建立健全制度体系 电厂企业在后续发展过程中,为了提升产品质量,需要从当前发展现状入手,满足制度体系控制的具体要求,提升经济效益。在建设过程中,制度体系是以人为基础的,必须建立健全制度管理体系,明确控制要点,对干预因素进行分析,使其适应企业人事管理的具体要求。此外,电厂管理涉及到的影响因素比较多,需要增强工作人员的主人翁意识,主动学习各项规章制度,了解制度体系的类别和干预形式,将具体管理形式落实到实处,进而保证企业管理的有序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顺利完成企业的各项任务。 2.2严格执行纪律 在思政工作后续施工阶段,需要对电厂工作人员进行适当的思想教育,对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进行分析,避免出现管理不当情况。在后续管理中,要严格执行法律要求,规范员工自身行为。例如,在电厂工作具体管理阶段,会出现迟到或者早退的情况,多是采用罚钱的形式,部分员工对其重视度比较低。基于不良因素的消极影响,要求在电厂具体管理过程中落实相关管理工作,不断对工作人员进行思政教育。由于电厂工作人员的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认知度差距大,部分员工不遵守制度体系的要求,需要对员工进行系统的教育,严格执行具体管理制度,及时纠正错误。 2.3确定工资绩效机制 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教育,使其了解工资制度的具体要求。但是由于原有工资形式的特殊性,部分员工出现思想保守的情况,认为社会主义就是平均分配,激发不了职工的积极性。在实践过程中,必须发挥工资的调控作用,对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思政教育,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电厂的后续管理干预机制比较多,为了保证思政工作的有序性,需要以现有制度形式为基准,给予工作能力强的电厂工作人员正激励,进而推动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 2.4发挥思政工作的最大化作用 基于思政工作形式的特殊性,在后续控制阶段,必须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思想觉悟,增强工作人员的主人翁意识,在后续思想工作开展过程中,要从实际工作入手,做好宣传和教育工作,满足制度形式的后续要求。在具体干预过程中,要发挥思想政治的导向作用,对工作形式进行分析,在已有干预形式和控制基础上,通过制度管理实现企业的科学高效运转,为制度管理营造团结、公正的环境。思政工作的内容比较多,系统有效的创新形式符合具体管理体系的要求,企业管理者需要对当前发展现状进行有效的分析,制定系统有效的干预措施,满足具体管理机制的要求,进而不断促进电厂企业的后续发展。 3结语 电厂企业的人事行政管理机制比较复杂,需要从实际情况入手,满足制度体系的本质性要求,对具体管理目标进行分析。电厂工作人员要及时对各项工作进行分析,确定有效的控制形式,为了避免出现工作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必须将制度体系应用到实践中,满足具体管理工作的要求,适应企业管理机制的要求。同时,思政工作的落实,能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帮助人事管理部门制定更为合理的制度体系。 作者:何晓祝 单位:中电投贵州金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纳雍发电总厂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 摘要:在当前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新形势下,加大企业文化建设的力度,实现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完美结合,使得企业向更高层次迈进,这也是我们必须认真分析研究的一项重大问题。笔者主要对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进行总结,从中发现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出怎样形成两者的有机融合和相互促进的积极影响力,同时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企业文化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 新时期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不断更新,发生越来越大的变化,怎样使得文化水平稳定提高,怎样将企业文化很好地同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并促进企业良好发展,是今后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对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文化建设同思想政治工作的联系和怎样进行两者创新发展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良好的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所谓企业文化就是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逐步产生的企业内部员工认同的文化观念,是企业内管理者所大力倡导的,受到员工认可的群体的行为准则。企业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精神文化,被企业员工所认可的精神文化,是进行物质生产的强大动力。所以,企业文化可以促进企业进行良好的管理活动。首先可以有效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水平。目前很多的企业只是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对社会效益不够重视,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形象和整体素质水平。体现企业文化建设的向心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文化建设使得员工形成正确的荣辱观,严格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要求,把个人理想同现实有机结合起来。良好的企业文化还能形成强大的企业凝聚力。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前进的动力,使得整体员工都有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行为,员工具有责任感。企业文化所创造的良好气氛,使得员工和企业共同生存的意识形成,深刻认识到只要努力工作就会受到尊重,员工对企业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大家协调一致共同努力。最后是实现自我的良好调节。企业文化可以看作更高层次的管理制度,将繁杂的制度压缩形成具有强大号召力的行为准则。管理者依据这样的准则开展员工的领导和管理工作,逐步形成同企业目标相一致的价值准则观念。当员工违反这些准则时,即使不被领导或者同事追究,自己也会产生内疚心理,今后努力完善自己。 二、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联系 企业文化可以看作经营管理文化,是一种管理理论。企业的政治思想工作实质是传播政治思想文化,是一种政治思想理论。两种形式都在企业中存在,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一是指导思想的出发点殊途同归。比如它们都看重人的重要作用,以充分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热情为主。二是工作内容的共同点体现在对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培养上。企业文化就是通过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的不断熏陶让员工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同时思想政治工作也是教育员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理想的过程。三是在价值取向上有一定的共同之处。都要求着重体现人的社会价值。企业文化要求充分尊重人、体谅人、理解人,从而发现员工的内在潜力;思想政治工作也是为了提高员工素质,最终达到教育人、培养人的目的,培养出有道德、有理想、有追求、有素质的“四有”人才。 三、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区别 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虽然在很多观念上都具有相同点,但是毕竟不是统一范畴的要求,本身也存在诸多的不同之处,不能相互代替。它们的区别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理论范畴不同。企业文化一般看作在经济文化的范畴之中,属于社会文化的一部分;然而思想政治工作一般看作在政治文化的范畴中,是党在生产实践中逐渐探索形成的良好传统。二是它们作用的方式不同。企业文化是为了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环境气氛,使人的思想受到熏陶,最终体现在工作状态和行为上,成为企业今后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但是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一般需要采取必要的激励、教育和疏导等多种方式,以生产经营为主要目的,合理处理员工中存在的各种思想政治问题,确保一切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三是具体工作内容有一定的差别。企业文化建设涵盖了物质、精神、制度等多个方面,对员工思想进行“软”“硬”两种方式的引导;但是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引导员工思想,通过问题的解决方式和过程达到对员工行为的指引,所以相比企业文化建设有更加突出的党性和政治性。 四、实现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对策 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但同时也有一定的差异,它们都推动着企业的发展,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所以要想使得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充分结合,最大程度发挥正面效应,就必须找到关键的结合点,完美衔接和联系,保证能够顺利进行各项工作。详细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充分发挥文化对人员的规范效应。正常的文化建设能够形成一种良好的企业和员工的关系,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使得员工能够认真服从领导的各项安排和指挥,更好地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企业文化的规范和约束力体现在很多方面并表现出强大的力量,利用文化氛围、科学价值观和道德信仰的价值,去指导和制约员工的各种行为,严格达到各项工作的标准,完成高品质的工作任务。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工作态度和思考方式就会有怎样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同时这些方式决定产生怎样的结果,是否有良好的绩效水平,所以应该将有形和无形的约束相结合,制定科学合理的外部企业制度和内部员工的行为管理意识共同作用,使得每一个企业员工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充分发挥管理的影响力。 二是严格执行“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合理地将文化建设同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达到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和提高生产效率的最终目标,从而很好处理群众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在结合这两个方面时,强调崇高的理想和信念的重要作用,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依据随着时代和市场发展不断出现的新要求,科学进行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最终使得企业和个人的利益都达到最大化。 三是党政工团要共同进行管理工作,形成管理合力。文化作为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不断显现出来,党政工团大幅度提高了对企业文化的认知水平。企业文化是文明建设的基础,也是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时很好地促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它的作用对内对外都很重要,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指引企业前进的方向。 四是设计各种别具特点的活动实现两者的更好融合。文化建设作为企业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需要经过长期的培养和强化工作,这些都要以思想政治工作形式完成。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尽量满足员工的精神需要,以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为目的,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避免出现思想政治工作空泛和脱离实际的情况。比如开展“文化建设”工程,更好弘扬道德文化;开展“教育感化”工程,适应时代的发展。这样企业不断同各种管理等多方面结合,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运行机制。 作者:王楠 单位:神华内蒙古煤焦化西来峰硝铵有限责任公司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 摘要:微时代背景下,“移动式”“碎片式”的虚拟生活环境正在深刻改变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多元文化冲击着高校的文化生态,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变得多元和复杂,这对高校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式也带来极大挑战。针对微时代的特点,高校应当变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方式和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微生活”,要依靠微力量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微活动,并通过建立多方联动的工作微路径,有效衔接微时代的新变化,与时俱进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一、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特点 1.移动环境下的无序生活及行为。 微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移动生活的普及,大学生的生活和行为不再受时空限制,其生活方式和行为呈现出场景的流动性和选择的随意性。大学生只要有一部智能手机,学习、生活就可以从教室、宿舍、食堂向商场、公交车、网络平台等区域无障碍扩散,生活和行为与移动环境关联在一起,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学生的生活和娱乐就“永远在线”。微时代正在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行为方式,这些活动跟随一部手机向各个场所移动,随时随地都可以参与到各种互动中,实现了全天候的阅读、交往和娱乐,在现实环境和虚拟空间中不断切换自己的行为特点。可以说,微时代让大学生的生活和行为随着移动环境变成流动的、无序的,从某种意义上讲,移动时代让大学生进入了移动生活、移动思维,其行为特征变得更为随意和无意识。 2.碎片思维下的信息获取及传播。 微时代改变了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空间场景,同时,也在深刻影响并改变着大学生思维特征,微时代的学习和生活大多以“微内容”呈现,“永远在线”的内容也让时间支配变得更为自由和主动,因而,大学生在时间支配和管理上就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学习和生活也以碎片化的形式获取和传播。比如,可以一边吃饭一边发微信,公交站候车时可以顺便淘宝购物,坐公交时可以浏览新闻和视频;时间的碎片化,也让大学生的信息获取和传播变得即时和跳跃,一分钟前可能在看微博,一分钟后可能就是淘宝购物,再过几分钟可能又在和同学微信互动,大学生的学习时间、社交时间和娱乐时间以碎片式的特点跳跃着进行。当然,这种碎片化的生活使大学生可以通过零碎的时间轻松完成学习、社交和娱乐等活动,实现用碎片式的时间获取信息并传播信息。同时,碎片式的时间支配带来的就是大学生的一种碎片式思维。微时代的互联网特性,让大学生的多种活动得以相互重叠与交叉,不同活动之间的时间支配界线也被打破。这种碎片化的生活方式和思维特征,让大学生在时间使用上变得随意和消磨,导致大学生出现一种“网络依赖”的病态现象。 3.虚拟生活中的社交依赖及放纵。 微时代的大学生人际交往,呈现出“熟人社区”和“虚拟社区”高度融合的重要特点。班级、宿舍以及同乡会等传统熟人社区虽然依然是大学生重要的社交区域,但同时,微时代也把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拓展到虚拟社区,QQ、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成为大学生主流的交流工具。虚拟社区中的人际交往,其虚拟性、匿名性等特征消解了传统社交中的真实性、实名性,个体甚至可以通过不同的角色、性别、身份自由地与他人交流,不同的身份角色还可以在多个虚拟社区中流动和变化。虚拟社会的这种自由性和隐匿性可以让大学生完全解开束缚,热衷于在虚拟网络平台上实现一种“虚拟的真实”,甚至让大学生对虚拟社区的社交形成一种需要和依赖。微时代背景下,“虚拟社交”“移动社交”正在替代高校大学生传统的社交方式,他们着迷于“虚拟”与“现实”、“熟悉”与“陌生”之间的不断转换,而且完全不受时间、空间的固定束缚,在不同的时空中转换,甚至模糊“虚拟与真实”“熟悉与陌生”之间的界限。微时代给大学生的社会交往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其人际交往呈现出多元与单一、虚拟与真实、熟悉与陌生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特点。大学生对虚拟社区人际交往的依赖、沉溺以及放纵等特点也日渐突出,需要高校学工部门予以重视。 二、微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挑战 1.多元文化冲击,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待创新。 其一,微时代的网络环境下,随着网络虚拟社交平台的大众化,个人获取和信息变得非常便捷,任何个人可以随时借助微博、微信、QQ等平台信息,对社会热点问题可随意选择关注、传播、点评,加之思想行为缺乏道德制约,传播的信息也缺乏有效的审核机制,容易造成真伪难辨的信息无限制地泛滥开来。虚拟社会中多种文化混杂,对大学生而言,既可能有先进文化的影响,也可能会被腐朽、落后的文化侵蚀,这种多元文化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造成大学生思想观念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增加,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其二,互联网现实与虚拟相叠加的特征,容易造成大学生在现实与虚拟社区中的价值错位,比如以自我为中心,对现实社会不关注,责任感缺失,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关系紧张,主流价值观发生偏差,等等,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不可控化。微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方式都在发生变化,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中靠教师、讲座、实践的方法显然已不能适应今天高校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如何利用网络社交平台引导大学生的多元价值观,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变革工作方式,把网络社会和现实环境统一起来,帮助大学生在多元文化中保持清醒的政治方向,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亟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2.信息载体多样,传统思想教育方式受挑战。 微博、微信、QQ群等社交平台,满足了大学生个性化的信息获取和传播,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个体不需要面对面交流,每个人都是信息的者和传播者,这种没有限制和约束的社交让大学生乐于参与,并成为其重要的社交生活方式。网络社交平台的信息优势非常明显,如信息便捷、快速,审查渠道不严格,陌生人之间可以任意传播、评论以及“互粉”,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和情感发展的需要。在虚拟的网络社区里,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建构者和传播者,大学生的话语意识被激发,其思维方式呈现出简单、多变和扁平,高校的育人环境变得更为复杂,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也呈现出各种新问题、新情况和新现象,严重冲击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的育人效果。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关注点更为多元,其思维焦点也更为多变和不可测,因此,高校的育人方式和渠道也要跟上微时代的互联思维,充分认识网络社交平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有效利用微博、微信等信息载体,去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互联网平台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使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与时俱进。 3.虚拟世界狂欢,思想动态及行为后果难预见。 便利的互联网环境让大学生热衷于虚拟世界的狂欢。碎片化的移动阅读,让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变得简单、零碎和非理性,语言表达缺乏逻辑性和系统性;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微语言表达,呈现出情绪化、个人化、主观化和“屌丝化”的特点,传达的大都是个人情感和非理性的观点。面对不加过滤的信息海洋,大学生可能只在乎信息是不是吸引眼球,不会考虑信息所带来的后果和负面影响,在围观与起哄中成为“看热闹”的参与者、传播者和推动者。大学生无意识地深度介入虚拟网络世界,一方面,造成大学生思想动态及行为后果很难预见及可控,给教师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带来一定困难;另一方面,高校的舆论环境变得更为复杂,如何主导舆论环境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微时代下创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 1.微内容渗透:把思想政治内容融入学生的微生活。 “只有将‘网络自我’与‘现实自我’有机整合为同一个‘自我’,人才能成为顺应时代的健全的道德之人。”[1]高校要创新工作思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动融入互联网生活,借助新媒体平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倾听学生的诉求,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与学生互动,以无声感染及渗透的方式引领学生的价值取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利用网络新媒体宣传社会正面事迹,引导大学生关注并参与讨论,营造一个积极健康、正面向上的网络舆论环境,主动介入大学生的网络虚拟社交。针对微时代的微生活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微生活”,透彻剖析网络热点事件的现实背景和根源,把虚拟社区与现实生活统一起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转换工作角色,做大学生的忠实听众和“粉丝”,让师生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的舆论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2.微方式推进:借助微力量开展思想政治微活动。 微时代需要依靠微力量,这种微力量既包括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包括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学生本人,通过不同力量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微活动。这种微力量要形成强大的合力,需要做好几方面的工作,一是高校的思政工作者和任课教师要主动融入互联网生活,了解和掌握“微时代”的新手段、新文化和新媒体,将社会正能量和主流价值观主动融入教育内容,主动实践运用“微时代”的新技术和新应用,深刻认识新媒体的优势和局限,提高自己分析社会现实问题的理论水平。二是要有效发挥学生的示范作用,让党员学生干部、优秀学子通过网络平台展示优秀事迹,让正面的价值导向成为网络舆论的主流。三是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开展各类专题讨论,对于学生普遍关注和感兴趣的话题,可以借助微博等平台进行多角度讨论,还可以把校园文化活动搬到网络平台,通过网络社交平台服务同学的学习和生活,对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管理,也可以依托网络平台开展自我总结、自我反思以及自我改进,把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融入新媒体平台。 3.微路径实施:建立多级联动的思想政治工作微体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2]针对微时代的特征,高校应当变革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深入分析“微时代”的大学生思想行为变化,构建一条有利于学生健康、全面、协调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首先是顶层引领,高校要及时开通官方微博和微信,利用官方平台权威信息,引领热点、焦点问题的主题设置,“以生为本”来构建开放、透明、及时的育人环境。其次是多级联动,学工部门要主动建立网络新媒体平台,以学校、学院、班级为平台开展多级互动,把思政工作以分层、分类、分众的方式落到实处,学工部门通过组织班级、团支部、社团等组织开通微博、微信等交流互动平台,坚持“主导与互动、自由与控制”的原则,服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再次是个体融入,包括思政工作者、理论课教师、辅导员以及班主任通过各种社交平台,与学生做朋友,和学生无代沟地谈心及思想交流,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舆论环境,及时指出并纠正学生思想行为中的错误倾向,充分发挥解疑、释疑和指路的引导作用。高校通过建立多方联动的工作微路径,有效衔接微时代的新变化,与时俱进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作者:梁海波 单位:广西师范学院党委组织部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企业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一、企业员工思想状况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改革的深入,企业员工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广大员工一方面更加关心企业的发展,维护企业的稳定和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员工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较大改变,呈现出多元化的思想状态。 (一)员工思想变复杂化 随着企业改革发展工作的不断推进,员工的思想自然也产生诸多疑虑和后顾之忧,而员工的层次不同,心态也各异。部分员工对企业改革后没有给员工带来直接或长远利益的改善,也相应产生一些失落感和不平衡情绪,直接影响企业员工的思想稳定。 (二)员工思想趋感性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各种文化也不断的向企业涌入和渗透,部分员工盲从于外在的权威和教条主义,盲目、轻信、主观臆断和意气用事,愿意跟风从众,随波逐流,容易感情冲动,心浮气躁,企业员工思想感性化倾向更为凸显。 (三)员工思想显多样化 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传播的迅猛发展,逐渐地改变着传统的交流方式和思维方式。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个人观点和主张的自由度、开放度、便利度以及快捷性、互动性大大增强,而且可以实现无地域限制的交流沟通,使企业员工思想变得更为活跃多样化。另外,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一些与员工息息相关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也在不断增多。许多社会现象也诱发员工产生各种各样的思想问题,有些可能会引起员工的思想波动和心理失衡。员工则表现出一些消极倾向,主要有以下几种状态:一是矛盾心理;二是依赖心理;三是焦虑心理。 二、有的放矢,寻找和实践解决员工思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一)解决职工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作为思想工作者,要深入一线,了解员工的所需、所求,切实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理解他们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从而找到问题的根源,准确选好工作切入点。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理顺员工的思想和情绪,解开疑点和思想疙瘩,把解决思想问题同实际问题相结合,热情帮助员工解决实际问题,尽力为基层职工办好事,办实事,让他们对企业信任,依赖,在工作中放下思想包袱,并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入到企业发展当中。 (二)做好宣传,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性 宣传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手段,又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时效性的重要方式。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宣传具有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导向性作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做好企业宣传工作,对于营造经营环境、凝聚力、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促进企业发展有重要意义。对外充分利用报刊、杂志、电台、电视台和互联网的特点和优势,宣传公司在团结员工、调动员工积极性和主动性起到的积极作用,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三)重视培训,大力增强员工素质 员工的思想问题最终要落实到每一个员工的思想和行动中。这就需要企业每—个员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切实加强个人的思想修养,不断提高思想境界,自觉在工作岗位的实践中磨练和完善自己,努力消除那些对企业科学发展不利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技能培训则进一步增强了员工对于自己操作技能的自信心,从而可以消减由公司改革对员工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所带来的焦虑。做好政策及制度培训,企业文化培训形成常规。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重要载体。企业文化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为思想政治工作“三贴近”原则找到了结合点,可以解决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脱离的现象。 (四)以人为本,切实为员工解决问题 一个企业,要做好思想工作,相互信任是基础。在工作中,要给予员工四大权利:知情权、参与权、商议权与决定权。只有这样,员工才会觉得在企业经营发展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有参与感、归属感、荣誉感,才能体现出主人翁意识,在具体工作中才会更加努力。当然,在工作中,对于企业来说,除了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外,思想工作也是企业发展的强大支柱和发展动力。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把工作重点放在积极鼓励员工的创业力,为员工的创业力提供有利的环境和机遇,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地推动力。员工的思想工作是千头万绪,员工的思想状况也是千差万别。了解员工心声,才能知道员工的所思所想。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要坚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鼓舞人”,才能成为员工的贴心人。始终坚信疏导胜于封堵,畅通言论渠道,以全面了解员工思想动态,并自觉把解决职工群众关注的热点和难点作为工作的重点。以此进一步增强员工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的重要内容和保障。近年来,随着企业改革、改制,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著。企业是社会的发展的经济支柱,企业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培育和谐的文化氛围,形成和谐的动力源泉,建立和谐的调节机制,进而实现构建和谐企业的目标,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企业的政治优势,并将政治优势转化为核心竞争力。毋庸置疑,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中有被弱化的趋势。“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在很多企业真实地存在。因此,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努力在实践中探索规律,改进方法,不断提高服务员工的能力和水平;要将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的重点工程建设、安全生产、企业文化建设、构建和谐单位等方面结合在一起,把思想政治工作做深做透做实,防止出现“两张皮”现象或“一手硬,一手软”现象;要始终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员工的根本利益,使思想政治工作为民造福。另外,企业要紧紧围绕长效机制建设,构建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大政工”格局,做到管人、管事、管思想“三管齐下”,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以进一步加强员工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认真做好服务员工的相关工作,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全面提高全体员工的整体素质,为公司健康、持续的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三、结语 总之,思想政治工作的舞台就在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中,就在现实的生活当中,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招一式、一举一措、一言一行,能否在员工的思想上,情感上引起共鸣,得到员工的认可,并为员工所接受,就得看这些是否与员工的工作和生活紧密结合,是否切合实际。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着眼于企业的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为企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开创思想政治工作新思路,新方法、新作风、新局面,不断增强新形势下企业的竞争力。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企业管理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随着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更离不开企业的思想工作战略的实施,离不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和融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王翠娜 单位:唐山港兴实业总公司党群工作部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建设研究 一、概述 企业文化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加强在思想政治工作指导下的符合自身特性的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不断完善企业核心价值体系,促进企业逐步完成从制度化管理向企业文化管理的转型,为企业营造和谐的发展氛围。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这是每个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都应深入思考的问题。企业文化属于一种新的管理科学与管理方法,它的实质是将以往企业管理中对物的过分重视变成对人加以重视,对职工的观念与意识加以重视。现在很多企业对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已经有了认识,而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起较大作用的就是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的提出,经历了很长时间。1847年,马恩共同创建了共产主义同盟,这是无产阶级的首个政党,同盟章程中出现“宣传工作”的概念。刘少奇同志解释过这一概念,他指出宣传工作实际上就相当于思想工作。我国于1951年召开了首次全国性质的宣传工作会议,刘少奇同志在会上正式提出新的概念,即“思想政治工作”。所谓的思想政治工作指的是在日常政治工作当中属于思想性的那一部分,还有思想工作当中属于政治性的那一部分。对于思想政治工作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属于其中的一项基本内容,通常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上就相当于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互换。简而言之,思想政治工作指的是相应的阶级,以及政党,还有社会群众这三者之间通过相应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观点,有一定的组织、计划,以及目的的来影响其成员,从而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符合社会、阶级的需要,促进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 二、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保证企业文化的社会主义方向 我国的企业文化是社会主义的企业文化,它必然要受社会主义思想原则、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指导。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从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大局出发,强调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通过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四项基本原则等,解决好价值观这一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有效地保障企业文化的社会主义方向,保证企业文化建设健康发展。企业文化除了要符合企业文化建设的一般发展规律,更要保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企业的社会主义的方向,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强有力支持,是上述这些要求得以顺利实现的保障。 2.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保证企业文化代表多数人的根本利益 我们党领导的实质在于执政为民,其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党在企业中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把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企业广大员工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从根本上讲,企业文化建设与实现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只是从总的方向上讲是这样。在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过程中,由于观念、体制、方法等原因,出现脱离群众根本利益的情况也难以避免。这些偏差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及时发现并加以纠正,以保证企业文化确实代表多数人的利益。 3.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推动企业文化的形成发展 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积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有一套成熟的运行机制和可靠的队伍,相对于企业文化而言拥有机制和体制上的优势,从而为行之有效地建立企业文化提供了有形的队伍、有效的机制,使企业文化的形成发展不会完全流于自发,而是能够有步骤、有秩序地加以推进。特别是在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中,思想政治工作除了要把工作的落脚点定位于为企业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为改革创造良好的思想基础和工作氛围外,还要主动为企业文化的形成发展开辟道路、提供动力,推动企业文化向健康成熟的方向发展。 三、开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策略分析 1.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中职工的思想动态 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和对象是职工,正因为如此,在完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应该更加关注职工的思想,重视职工的思想动态。要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要时刻了解职工的内心想法,从而可以让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发挥其思想教育的作用,从而让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融入至企业的各个环节。对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主管领导来说,其需要大力完善以思想政治工作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建设,充分考虑企业不同时期的发展和目标以及职工的思想状况,然后有效选择工作载体,积极组织企业的各类活动,进而发挥企业党组织的带头作用。 2.用科学发展观培育企业文化 企业想要有效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引导作用,就需要用科学发展观来培育企业的文化,要充分考虑事物的发展规律,科学管理企业,促进企业在科学发展观下不断提升自己。对于企业党组织来说,其要积极贯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重要思想,要重视科学发展观作为企业发展指导方针,让企业能够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紧随时展,积极探索符合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与时代同步,进而得以快速、有效地发展。 3.着力加强制度建设 企业各项制度既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又是企业文化的重要体现,在企业文化建设结构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为此,企业党组织要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不断引领企业及时修订与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相适应的制度。要不断创新企业文化,使企业文化成为促进企业创新管理的重要力量。以人为本,建立人才资源开发制度。思想政治工作应着眼于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术工人队伍的建设,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本是最大的资本,人才优势是最具竞争力优势的意识,创新人才工作机制。要构建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人才资源管理和开发体系,实现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开发以及人力资本开发的转变,真正使企业成为人才辈出之地、人才聚集之地、人才创业之地。要对企业人才资源进行科学的分析、岗位描述、岗位价值测评、绩效考核与管理、教育培训与开发。还应完善激励制度,包括促进全员学习和竞争成才制度,留住、吸引和鼓励核心人才的制度等。 四、结束语 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相关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思想政治工作的对企业文化建设有着重要影响,有关人员应该从企业文化建设的客观实际出发,充分利用优势条件,研究制定最为符合实际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策略。 作者:潘文举 单位:北京铁路局石家庄建筑段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企业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1企业基层思想工作存在的问题 1.1管理部门在组织领导上薄弱 很多企业认为,当前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而且日益加剧,企业的营销任务很繁重,特别是在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形势下,企业以经营为中心,并逐步建立一套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运行机制,这是完全必要的,也是正确的。但是,很多企业管理部门缺乏对“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意识,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的工作总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推脱。思想政治工作不但得不到提高反而提不到位置,列不上议程,受到冷落。长此以往,企业将陷入意识危机,精神危机,以后必定会影响经济建设健康发展。 1.2方式方法存在差距 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总结并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加强和治理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这对做好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仍然具有良好的借鉴作用。然而,在新形势下,一些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者们未能借鉴传统思想政治的教育方法,也未能够因势、因人、因地制宜地转变工作方法,新的方法也没有,总是搞一些让人反感的形式主义,费力费时,事倍功半,辛苦了大家,却达不到政治思想工作的实效。 1.3思想政治工作的队伍建设 一些企业政工干部长期得不到培训,知识老化,素质弱化,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和创新缺乏内在动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工队伍缺乏既懂政治,又懂经济、懂市场、懂科学、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2、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措施 企业基层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教育并且引导职工,提高职工的思想觉悟,自觉担负起振兴企业和发展企业的责任,一心一意为企业分忧。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方,采取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很重要,重视民生,以服务职工为目的,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会很容易在基层中展开,职工也会很容易接受,从而以心甘情愿的心态来配合,工作也会很容易取得成功。抓住了这个方法,就等于找到了做好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金钥匙”,可以为企业的建设和发展创造一个和谐、文明、有序的环境。 2.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是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一个高层次管理理念,一种先进的管理文化和管理手段。主要是以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和方式把思想政治工作做细做精。我认为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方法精;包含两个含义:一是工作要认真,思想政治工作做的是人的工作,针对性强,政策性强,不能疏忽;二是工作范围要精准,行程综合管理体系,覆盖到班组,岗位,员工家庭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制度细;分级建立企业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制度,使企业各部门责任明确,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考核严;建立健全的考核制度,实施经常化和考核管理规范化。目标实;结合不同的时期指定不同的目标来开展政治工作,以企业的目标完成情况和所取得的实际效果检验和评价企业基层的思想政治工作,致力于追求最大效益,把解决员工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相结合,以增强思想工作在经济生产工作中的实际效果。认识高,标准高;围绕实现企业经济生产效益为中心,把经济效益的增长作为企业评价思想政治工作的标准。精细是一种理念,一种态度,一种意识,一种精益求精的方式,当前形势下,是一种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企业改革及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新方式。 2.2以人为本,精神物质相结合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必须把职工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职工群众多方面的需要,坚持精神和物质的统一,全力构建和谐社会,而精神动力和物质动力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我们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物质刺激的同时又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脱离了物质刺激,不能实现群众的物质需要,政治思想工作便如同空洞的说教,从而不能得到应有的效果。相反如果只有物质刺激,忽视思想政治工作,就会脱离实际走向邪路。管理部门应该正确引导职工正确处理各种利害关系,关心职工的疾苦,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与此同时,管理部门做到社会目标和个人目标相结合,价值教育和知识提供相结合,分清是非和耐心等待相结合,力求贴近干部职工的思想实际和现实生活实际,注重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确保所讲道理有可操作性,这样才能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职工群众的积极性。 2.3满足企业职工精神理想需求,凝聚企业力量 人总是需要一点精神的。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如果没有科技和人才,一打就倒;而如果没有精神和文化,则不打自倒。共同的价值观,能够使不同的人为了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企业文化在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力保障的同时,也是构建和谐企业的核心影响因素。对一个和谐的企业而言,必须树立全体员工认同的价值观,明确在价值观指导下的企业目标、企业精神、职业道德,让员工看到努力的方向,才能使员工产生归属感、使命感、凝聚力、向心力,激发员工爱岗敬业、奋发上进的工作热情,使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得以发挥。对基层企业,我们要做的就是进一步做好企业文化的落地执行工作,真正将员工的理想、个人奋斗目标与企业宗旨、目标、信念等融为一体,使企业成为和谐美好的员工之家。 2.4强化企业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模范带头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的号召力、说服力是党员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高尚人格和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突出特点就是“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员工正是以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为依据来判断谁是党的路线政策的忠实执行者,谁是群众利益的根本代表,从而真心实意地相信谁。一个优秀的领导班子应该富有强烈的事业心、进取心、责任心,怀抱崇高的理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并具公道正派、廉洁奉公、自省自律的作风的领导,那么它必然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感染力和号召力,必然能够团结奋斗、风雨同舟、开拓前进。这就要求企业的领导干部,对待功名利禄,多一点“无我”;对待事业工作,多一点“忘我”;对待自己的缺点毛病,多一些“非我”,真正地在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中起带头模范作用,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建设献出自己的力量。综上所述,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基层思想工作者们应该结合企业特点,联系实际,认真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子、新方法,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中心,找准员工的思想难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思想政治工作的保障下使企业经济效益实现最大化。 作者:吴永军单位:黑龙江省襄河农场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青工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与研究 1加强青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城市化、工业化和市场化的冲击下,人们的利益需求趋于多元化,生活方式、生活观念多样化。因此,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是保障企业快速发展的必要手段,而且是化解青工思想问题、保证青工生活幸福的必要措施。时代的要求。石油工业经历一次一次的重组改制,面对的是国际化的竞争,特别是上市重组后,工作标准、规范要适应国际化要求,新的企业使命,带来了青工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多样化,部分青工的思想观念与形势发展不相适应,大量的思想认识问题和实际问题需要解决。建立“大政工”格局的需要。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对象、任务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党中央提出了构建并优化“大政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构想,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工、团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的体制是开展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有利于激发企业创新活力。青工入职时间短,工作中还处于学习和提升阶段,难免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加强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有利于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及时发现矛盾,化解矛盾,促进企业政策和观念的贯彻与执行,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2近年来加强青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采油五厂按照“贴近生产、贴近生活、贴近青工”的总体工作思路,全方位开展青工思想政治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青工队伍思想稳定,各项重点工作进展顺利。 2.1加强制度建设,创新工作方式,积极构建青工思想政治工作长效机制 制定下发相关工作制度。出台了《第五采油厂青工思想政治工作制度》,每季度专题听取各单位思想政治工作情况的汇报,每半年开展一次青工思想政治工作专项检查,检查结果与各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业绩指标相挂钩,进行严格考核兑现,从组织和制度上保证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正常化和程序化。创建网络化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充分利用报刊、广播、图书、微博、微信等媒体的优势,开展新形式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厂网页开辟工作会精神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交流园地等专栏,定期及时更新,进行青工思想教育。分门别类建立了网络QQ群、微信群,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创造了更为新颖、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新形式。 2.2掌握苗头,预测动机,增强青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见性 善于察言观色,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心人。紧密围绕“做青工所需、帮青工所困”的工作思路,充分利用民主生活会、月度青工思想调查等多种渠道,引导青工相互沟通交流,广泛征集意见和建议,力争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每个人的心坎上,从根本上化解矛盾、从源头上维护稳定。坚持以人为本,真情关爱青工。定期组织领导班子轮流住井住站,督促机关管理人员经常性深入现场、班组、岗位开展工作。与青工“一对一,面对面”开展谈心活动,通过谈理想、谈未来、拉家长,了解青工学习、工作生活情况,多渠道为青工排忧解难,满足青工的合理需求。 2.3创新方法,以人为本,提高青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 为青工积极搭建表现自我的平台。构建舞台阵地,把“彰显个性,激扬青春”作为舞台阵地建设的核心出发点,通过搭建文化展示平台、文化互动平台、文化欣赏平台,满足青工精神需求,释放工作压力,使青工的特长在文化活动开展过程中得到了彰显,激发了青工队伍的活力和创新力。畅通青工信访渠道充分尊重青工的参与权和发言权。积极探索建立通畅、规范的青工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机制,构建了“厂长接待日”、现场办公会、青工代表大会等多种党员领导干部与青工群众面对面接触、心对心交流的沟通渠道,积极引导青工相互沟通交流,广泛征集意见和建议,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关心青工个人的成长成才问题。以“锻炼队伍、涌现人才、奉献岗位”为宗旨,每年举办一次青工技术比武活动,建立了动态的多层次后备干部人才库,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知识培训的同时,注重实践锻炼,把有发展潜力的青年青工放到关键岗位、重点工程、艰苦环境中经受磨练、增长才干,让青工“有目标、有奔头”。 3结语 在新形势下,青工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对象、内容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思想政治工作已经是很难奏效。我们应与时俱进,准确把握青工的思想特点,创新青工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充分调动起青年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源头上化解青年的各种思想问题,使他们正确面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投入到生产生活中去,自觉地将个人命运与企业兴衰紧密的相连在一起,使思想政治工作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 作者:李亮 单位: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五采油厂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也是生产力”。这是富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赵林中所讲的一句话。 在今年3月召开的全国纺织行业党建工作交流研讨会上,上海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童继生,富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赵林中,际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何可人,绍兴市柯桥区中国轻纺城建设管理委员会党工委副书记、副主任徐海芳,江苏迎阳无纺机械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董事长范立元五位领导所各自介绍开展党建工作的实践和经验体会,不仅受到了与会代表们的充分肯定和好评,也再次验证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也是生产力”这句话在纺织企业中取得的实实在在的成果和成效。 “灿烂的思想政治之花必然结出丰硕的经济之果”。在富润集团赵林中书记看来,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形而上的东西,是实实在在地贯穿于我们的各项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也不是有没有用的问题,而是想不想做、做不做得到的问题,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工作、文化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永远都不会过时。 记得在2013年初秋,赵林中书记来北京出差,与中国纺织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原常务副会长刘慧兰一起在香江戴斯酒店大堂小座交流,我有幸陪同刘会长与这位睿智但低调的纺织行业优秀企业家赵林中书记一起交谈,在谈到对企业开展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体会时,赵林中书记首先讲到:“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也是生产力,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也能创效益”。这句话让我记忆尤为深刻。 围绕转型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转型。上海纺织集团公司坚持党的工作与经济工作同行,党委在强势推进集团转型发展中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把党建工作落实的着力点体现在“四个必须”和“四个有为”上,把党建服务经济工作的落脚点重点体现在“围绕中心”和“融入管理”上,有力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上海纺织实现了新的突破和发展,2016年创出了营业收入实现540亿元的历史新绩。富润集团30多年坚持不懈加强企业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政治保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如今成为富润的优秀传统,也成为富润的品牌和软实力。际华集团股份公司创造性提出党建工作“五个体系”,建立了党建工作融入生产经营的长效机制,有力地推动了企业改革和发展。中国轻纺城市场全力构建市场党建服务标准体系,成为全国首个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类党建标准化试点市场。迎阳无纺机械公司把党建工作中激发出来的党员的责任感、使命感,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到企业的发展上,将党建成效实实在在的转化为生产力。 依靠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凝聚人心,把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改革发展紧密结合,结合经济工作一道去做,我们很多纺织企业进行了不懈探索,创出了有效的经验,实践也验证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在推动企业的市场竞争和稳定发展中也是强有力的生产力。 作者:姜国华 单位:中国纺织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公路建设项目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摘要:公路建设是我国基础建设项目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的公路建设项目当中,为了确保公路建设质量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保证施工秩序的稳定,需要有针对性的对公路建设项目中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推进和强化。本文针对目前公路建设项目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所遇到的主要问题,结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对公路项目建设的有利作用,对公路建设项目中思想政治工作的推进与强化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公路建设项目;思想政治工作;推动;强化策略 一、引言 公路建设项目的整体质量与其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公路建设的整体效率,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实际的公路建设项目中比较重视施工速度和施工技术,却减少了对其中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重视程度,在另外一个方面,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形式和方法也较为落后,这就需要针对其中所出现的主要问题,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方式,以此来推动公路建设项目的更好发展。 二、开展公路建设项目中思想政治工作所遇到的主要问题 1.首先是公路建设项目中职工岗位类型较为复杂。公路建设项目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各种类型工作人员的协调支持,才能完成整体项目,其中主要包括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监督人员和施工人员,对于每一种工作人员的工作特征来说,具有较大程度的差异,另外每一种工作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和整体文化程度也不相同,比如说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之间,具有较为明显的文化差异,在这样的情况下,其工作能力、学习能力和思想觉悟程度也个不相同,在这样的情况下,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很难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很难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的内容进行完善的规划,无法保证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能够受到较为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样就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和效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工作人员的思想觉悟提升速度较慢。2.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方式较为落后。公路建设项目根据其类型的不同,建设周期和建设方式也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而公路建设项目中的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水平也各不相同,在公路建设项目的逐渐发展下,各种高素质人才被大批量的引入,使实际工作人员中年轻人员和高素质人员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这样的情况一方面虽然提高了整个公路建设项目的水平,但是在另外一个方面,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人员所采取的工作开展方式仍没由发生改变,不能适应目前职工的主要特点,在目前职工接收能力和学习能力发生较大程度改变的情况下,仍旧是按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通过口头教育或者讲座的形式开展,而没有借助任何信息化产品来进行,比如说多媒体教育,这样就会导致思想政治工作较为枯燥,大部分职工对这样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不起太大的兴趣,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果也会大打折扣。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流于形式。部分公路建设项目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负责人或者管理人员,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到功利因素、个人因素的影响,为了能够尽快的完成思想教育工作,或者将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当成一种获取荣誉、提高职称的方式,没有领会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涵义,将工作的开展流于形式,而在思想引导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对职工所起到的效果并不明显,与开展公路建设项目思想政治工作的最终目的背道而驰。4.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效率较低。部分公路项目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人员虽然按照相应的方式和指导思想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但是仍旧没有取得较为良好的效果,其主要原因就是缺少针对性,也就是说没有根据职工的主要思想认知程度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对职之间的合作能力和向心力的培养并不到位。在另外一个方面,部分管理人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主要以简单的文件报告阅读或者纯粹的文字解说为主,没有结合实际的工作案例来使工作人员认识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目的和重要性,而由于没有指定较为完善的教育考评机制和奖惩机制,工作人员参加思想政治工作的认真性和积极性普遍较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收能力也较低,这也是公路建设项目中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效率较低的主要原因。 三、公路建设项目中思想政治工作的推进与强化策略 针对目前公路建设项目中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中所出现的主要问题,需要从各个角度来有针对性的寻找相关改进措施,以此来有效的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水平,其主要强化策略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1.首先是做好公路建设项目的基层党建工作。要想保证公路建设项目中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效果,提高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中工作人员思想的纯洁性和积极性,这就需要采用最先进的思想来对工作人员进行教育,这样就需要做好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基层党建工作。针对公路建设项目中所设置的各个不同岗位,需要有针对性建立并且完善相应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这样才能保证公路建设项目中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在另外一个方面来看,基层党组织人员需要行使自己的义务和职责,了解公路建设项目中职工平时生活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并且及时的职工解决问题,以此来提升其思想政治的水平和政治觉悟程度。2.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方式。在实际的公路建设项目当中,由于岗位的不同,职工所行使的责任也不同,在目前的公路建设项目当中,针对各个职工认知水平和文化水平的不同,需要改变传统口头教育和思想讲座等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方式和理念,在对职工的思想觉悟认知程度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方式进行完善,保证工作人员能够充分的接收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要内容,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在另外一个方面,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人员需要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理解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主要意义,不能将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流于形式,采用先进的工作开展方式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比如采用多媒体教育的形式,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职工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接收程度,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整体效率。3.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和奖惩机制。为了能够有效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整体效率,需要在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方案的基础上,建立并完善相应的考评机制和奖惩机制,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后,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考核,对其中考核不及格或者达不到相应目标的人员给予一定的惩罚,对于思想觉悟认知程度较高的工作人员给予鼓励,在这样的过程中,需要注意针对岗位和文化程度的不同,采取不同形式和标准的考核,以此来做好考核的公平和公正,在这样的考评机制和奖惩机制影响下,工作人员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兴趣和积极性,充分理解其中所传达的意义和内容,保证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政治觉悟程度能够符合公路项目建设的标准和要求。 四、结语 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在目前的公路建设项目中具有重大的意义,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维持施工秩序的稳定,增强员工的凝结力,保证公路建设项目的整体质量,针对目前公路建设项目中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所出现的主要问题,需要从开展形式、教育内容和相应机制的建立等几个方面,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效率和水平,保证其中每一个岗位的工作人员都能够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促进公路建设项目的快速稳定发展。 作者:曲明慧 单位:日照市公路管理局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关于去行政化背景下我国高校教育管理问题探析 [论文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了高校教育改革的历程。至今,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在其体制、职能及管理模式等方面均发生很大的转变。文章在分析去行政化背景下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此提出几点对策建议,以期高校教育管理能够更为科学健康地发展,从而培养大批优秀的高素质人才,以满足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 [论文关键词]高校;教育管理现状;问题分析;对策建议 我国高等教育在经历“”十年停滞不前的冰河期后,以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改革的决定》为标志,正式拉开改革开放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序幕,经过20多年的创新实践,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取得了飞跃的进步,但其中也存在着管理观念较为落后、计划体制束缚等问题,尤其是在当前去行政化呼声高涨之时,尤有必要来探讨一下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的问题。 一、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的现状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促使高校职能衍变。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得各高校的培养目标及教育管理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变化。高等教育大众化,一方面是近些年来高校扩招,不仅表现在高校数量的攀升,更突出表现在大多数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招收的学生逐年增多。另一方面,体现在学校职能的转变。以往,学校作为一个管理者,制定学校管理的规章制度,履行行政职能,与学生的关系仅仅是简单的单向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而现在,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这一职能发生变化,在大众化趋势下,高校向学生收取费用,提供教育教学服务,此时高校的职能更多的是表现为提供知识教育及技能培训的职能。相对来说,现在高校的职能更多的是服务职能而不是行政职能,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较以往更具相互性,是更为复杂的双向关系,而非从前简单单向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作为高校内部体制改革支撑平台的管理体制改革,其目标有两个:一是按精简效能原则进行管理组织本体改革;二是以实现主体改革为目标,以学术管理为特征的配套改革。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以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为标志,分别经历了1985—1993年的试点阶段,1993—1997年的改革阶段及1997年至今的不断深化阶段。从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的历程来看,伴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过渡,最先起步且效果显著的改革是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而涉及面最广的改革是人事与分配制度的改革,但就目前改革的情形来看,这一改革难度较大,进展较慢,还需经历一段漫长的改革阶段。 (三)高校去行政化议题呼吁现代大学制度的改革。当前在社会上最受热议的是高校“去行政化”,如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产业规划研究所所长姚华松所言,现在的国内高校,但凡有水平的、知名的教授,多选择了“从政”。其结果是,“行政”助了他一臂之力,“行政”也毁了他的学术生涯。这或许是为什么我们鲜有国际上领先的大学者的真正原因。这种旨在让学术回归的教育改革方向,能否迎来一个尊重学术、摒弃“官味”、教授治学的新时代?这直接引发了社会各界展开议论与深思,也直接呼吁现代大学制度的改革。 事实上,现代大学制度的改革实质上是两个问题:一是解决如何促进大学的社会化问题,以形成大学和社会之间的有效互动机制,二是解决大学自身发展与其服务社会的目的间的冲突问题。这两个问题,我们还没能找到有效解决之道。 二、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高校教育管理改革或从其职能的变化,或从其内部制度的创新,乃至当前议论颇热的高校去行政化等而言可谓是取得了飞跃的进步,但总体来说,我国高校教育管理仍然存在有待提升的地方。 (一)高校教育管理的观念仍然较为落后。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教育管理理念仍处于传统阶段,管理主要依据传统经验和惯例,未能深入改革教育管理,不能与时俱进。在管理方法上的缺陷,主要表现在管理上的循规蹈矩,遵循传统,不能灵活变通,在教育管理和改革上缺乏大胆创新的勇气,其结果是导致一些高校教育管理的发展及其改革受阻,这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相违背,致使其无法满足当前全面发展的经济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大量需求。 (二)高校教育管理体制受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主要表现为教育管理体制结构繁冗、时效性不足、办学主体单一等。在教育管理体制上的繁冗,不利于管理工作的进行及信息的传递,因此,时效性问题成为众多高校在教育管理形式上的诟病。一些高校存在着内部管理体系较为复杂,行政人员过多,导致学校内部管理滞后,管理的方式方法及内容往往仅触及形式和表面,这也决定了高校教育管理未能深入实质的现状,因而也无法从本质上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不能充分发挥教育管理的作用。就目前来看,我国高校办学主体主要是以政府为主,较为单一,社会参与不多,竞争力不足,难以调动起高校自身的办学积极性和活力,结果往往是高投资低效益。 (三)传统的价值观与伴随社会发展的新潮价值观碰撞冲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取向具有深刻影响。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飞速传播,社会意识形态空前开放,极大程度促进思想及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使得学校德育权威受到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地位受到威胁,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校教育管理的难度。 此外,由于学校教育还具有商业属性,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部分高校为了顺利招生及扩招,对教学的专业设置及授课内容等,偏重科学看重结果,忽视人文轻视过程,欠缺人文气息。一些学校教学评价标准单一,对评价的改进及发展不够重视,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再加上越来越浓厚的教育管理行政化作风,都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管理质量,并往往导致在学校教育管理中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冲突等不和谐情况。 三、关于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的几点建议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转型的重要战略期,高校承担着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大量高素质优秀人才的重任。然而由于我国教育管理本身存在的问题,使得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发展受限,追于现实需求,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其效益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因此,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应当化危机为契机,通过解开教育管理体制的束缚,大胆创新教育管理理念,建设和谐的教育管理模式,以寻求自身的发展,从而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一)大胆创新高校教育管理理念。伴随各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的师资、管理体制和教学质量等越来越成为限制高校自身发展的障碍。不懂得推陈出新,不注重教育管理模式的改革,结果只会使高校自身内部管理体系的各环节不能很好的适应外界条件的发展,学校的管理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对高校来说,这无疑是自我禁锢,不利于自身的持续良好发展。只有大胆突破,勇于创新,才能与时俱进,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优质人才,才能使自身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教育管理上要注重创新,敢于创新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 在管理方式上,要推行民主,让教职工与学生共同参与学校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根本,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提升教师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地位,以真正实现高校教育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同时,要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指学校教学方式及设备的创新、学校管理制度的创新及学校管理手段的创新。高校承担着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应在创新的人才培养机制基础上,学习吸收创新的高校教育管理理念。 (二)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从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趋势来看,毫无疑问的,高校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及其不断深化迫在眉睫,否则,高校的教育管理体制将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相对于社会的进步而言不进反退,不断落后。对于高校教育本身来说,将错失良好的发展机遇,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制度性瓶颈,阻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最终导致高校无法培养大量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因此,高校教。育管理应把握时机,对其内部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笔者认为,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最重要的是简化高校行政管理结构,因为日益发展的信息化管理技术有助于实现高校内部行政管理结构的简化,而一个简化了的行政机构往往更有利于其自身发挥应有的作用。而对于政府来说,应当转变其对高校教育进行管理的模式,授予高校更多的自主权,让高校在自身教学管理工作和招生工作等方面拥有足够的决策权,使之能根据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实际需求适时地调整自己的各项工作计划,这样才能使高校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从而提高办学效益。 (三)建设和谐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在高校和谐校园的教育管理模式建设中,要注意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管理理念,以期提高高校管理与教育教学的效果,建设和谐的教育管理模式,构建和谐校园,从而提高高校教育管理的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和谐的教育管理模式,要求学校管理与学生之间、学校教育与学生之间及学生自身的身心和谐。在当前高校教育管理商业化、学生价值观日益多元化复杂化的趋势下,高校教育管理必须构建和谐的教育管理模式。 高校一方面应大胆借鉴和谐管理理念,积极倡导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的“三全”育人理念,强化学校管理团队及教职工的责任感,加强学校内部各部门的沟通合作,使学校的教育管理各个环节和谐运作,从而解决教育管理过程中各种不和谐现象。另一方面,学校在进行教育管理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良好的沟通是学校管理成功的重要前提。通过师生交流会、邮件、书信及网络途径,如qq、msn等形式,增进师生间的相互了解,拉近彼此的距离,从而促进师生间关系和谐,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提高教育管理的质量水平。同时,学校在为学生提供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平台外,也应注重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实现其自身价值。对此,可通过增强学校的人文气息、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使校园的软环境与硬环境和谐相融,有利于学生建立健全人格,陶冶道德情操。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高校教育管理制度人性化探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高校的管理和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社会要求高校教育管理要带有人性化的特点,这既符合市场经济的需求,也是现代人才的培养要求之一。构建人性化的高校教育管理制度,需要高校的管理者明确当下社会的需求和国家的相关政策,通过合理有效的方式来改革相关的教育管理制度。本文将首先对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内涵和现状展开讨论,重点分析的是如何将高校管理教育赋予人性化的特征,希望能够给教育界一些新的启示。 关键词:高校;教育管理制度;人性化;研究 目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人才培养十分重视。在高校的教育管理方面,制度作为一项基础性的内容,是学校开展教学活动和管理活动的基石。要赋予高校管理教育人性化的特征,就是要求学校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作为主体,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过去传统的高校管理教育制度已经不适应当下的形势,需要积极改革与创新。尤其是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期,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已经从全面素质到个性化素质发展的转变。所以学校要关注人性化教育管理的方式。在2002年的时候,国家就下发文件取消了高考的年龄限制的政策,所以当代大学生的构成比过去更复杂。同时,我国倡导高校要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和个性化教育,所以很多高校审时度势,选择人性化教育为自己办学的主要发力点。下面笔者将对人性化的教学管理进行探讨与研究,主要是为了解决我国不同地区高校对于人性化管理教育制度的困惑,提出创新性的制度建设意见,对高校教学活动的实践进行科学的指导。 1研究背景分析 1.1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现状概述 现代社会各行各业都在提“管理”的概念,一个好的企业、优秀的机构,如果想要实现长久的发展,就必须注重在管理这一方面的努力。高校教育管理涉及的人员比较多,除了管理和教育的对象学生之外,还有各科目的任教老师,包括学校的领导和教学研究组的老师等。所以高校的教育管理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工作。随着当下科技的不断发展,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必须顺应形势,积极的改革创新才能获得持久的活力。面对我国当前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行政化现象,笔者认为应当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和重视。学校的教育管理行政化主要指的就是学校的内部管理人员,过分重视自己的行政权力,并利用手中的权力来压制高校教师的学术权力。还有部分管理老师利用手中的权力来获取资源,让整个学校的管理气氛变得十分糟糕,浸染着铜臭味,缺乏良好的学术气氛的熏陶。目前,我国政府也在不断倡导去行政化的观念,主要就是为了政府单位能够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避免以权谋私现象的出现。所以当下的高校教育管理也应当明确“去行政化”的概念。但是当前我国对于人才综合评估也呈现出一些问题,比如国内大多数的学校在对教师进行评估工作的时候,都只注重教师是否有相关的科研成果,忽略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的评估。造成了部分教师一心钻研自己的科研成果,对于本职的教育事业没有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无法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的人才培养机制就会出现比较严重的问题,高等教育的成效无法真正体现。 1.2高校人性化教育解析 人性化的教育是尊重学生也是启发老师的一种教育方法。人性化教育主要是从人的本性出发,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根据现代教育的人才培养需求来拟定相关的人才培养方案。人类本身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每个人的个性也都有区别,所以人需要在教育中获得尊重和鼓励,全方位提升自己的素质。人性化教育在尊重学生个体的基础上,以挖掘学生的潜力为重要目标,维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情绪要求。人性化教育和素质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人性化教育能够做到顺应形势,了解学生个体的需求。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启发,是值得我国高校汲取和实践的教育经验。人性化教育是现代社会进步和文明程度的一种体现,也是衡量学校教育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人性化教育讲求以学生的主体要求为发展的核心,在掌握技术和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塑造健全的人格,具备较高的社会素养。具体来说,人性化教育除了要以人为本以外,还需要有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以人为本必须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具体需求。大学生的需求无非是生存需求和发展需求两大类。生存需求是大学生的基本权利和基本追求,保证自己的生理健康状况。学校在满足生存需求方面,就是要帮助学生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对于学生的日常生活条件投以一定的关注,比如加强餐厅建设,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和营养需求,对于贫困学生予以一定的帮助。生存需求是基础,发展需求是学校管理教育的核心。发展方面的需求要求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学习方面的情况,引导他们适应社会发展。 2高校教育管理制度人性化的必要性分析 2.1人本质属性的要求 人的本质属性从定义上来说,就是人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这两种双重属性。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同时存在,也呈现一定的矛盾关系。人的自然属性要求人在发展的过程中尊重人的人性发展自由,以此来达到发展的和谐。根据这一特点,高校在推行人性化管理教育制度的时候,就要综合大学生的特点,将人性化注入细节当中,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更好地实现学生的管理,对他们进行指导和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解决在管理当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另外,人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性。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改变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当今社会环境尤其复杂,学生在接收相关信息的同时也在对自己未来的生活进行一定的规划。所以,高校一定要重视人性化教育管理的方法,顺应当下的趋势,丰富自己的管理教育模式,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促进人的两种属性的发展。 2.2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实际上,教育的发展是在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济的不断发展能够为教育提供更多的资源,高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一部分是为了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经济和教育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为社会的发展作贡献。当前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会更加严格,除了要有高超的技能和丰富的理论基础之外,还需要保留自己的个性,有实现价值的梦想。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校的教育管理制度。优秀的教育管理制度和模式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获得社会的认同。所以,高校在创新和改良自身的教育管理制度的时候,需要结合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多元化需求,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改造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以人性化发展为重点,努力培养具有创新性特点的高等教育人才,而人性化教育管理制度为中国特色市场经济服务。 2.3符合高校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素质教育作为我国对于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从小学开始施行,一直到大学都需要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应试教育比较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培养。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主要目的,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素质教育是人性化教育的一个重要体现。所以,高校应当抛开应试教育对高校管理教育制度的束缚,追求人性化的教育管理制度的构建。高校的素质教育希望高校的教师能够从学生的基础和实际出发,通过课堂教育和活动管理两手抓的方式,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发展其他方面的素质,比如艺术、体育、思想政治品德等。高校的人性化教育管理制度是符合当下教育部要求的素质教育,所以高校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展开教育,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 3人性化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优势 3.1有利于实现学生个性需求和高校管理的和谐统一 人的成长和发展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主要来源于人对自我欲望和社会评价之间的协调,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这两者的制约和矛盾。一旦自我欲望和社会评价之间出现了不协调的情况,人们就会感到迷茫和困惑,出现一些对自身和社会不利的行为。所以,高校的教育管理制度需要根据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尊重他们的个性需求,综合人多样性发展的特点,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措施。学校的教育管理制度只有符合学生的需求和认知,学生才能较好地配合校方的管理教育,达到更好的教育管理效果。学生在教师团队的指引下,走出自我成长的迷茫,努力实现自己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3.2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 当前,人们正式进入了信息化社会,高校社会在信息化和智能化浪潮的冲击下,可以利用多种渠道完成学习、社交等多种活动,以此来累积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信息化改变了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模式,激发他们自我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高校实行人性化的教育管理制度是适应当下信息化和多元化社会特点的,也是适合学生成长发展的。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优秀文化的熏陶,从而形成优秀的品格,成为一个有知识、有内涵的人。实施人性化教育管理制度,帮助学生适应社会。 4构建人性化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策略 4.1加强政策引导 前文提到,现在部分高校没有树立正确的教育管理观念,过分抬高了行政权力在学生管理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学术权力反而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学术权力对于学生的正确引导。新时期,加强政策的引导,营造一种比较宽松的政策环境是当前高校改良教育管理制度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推行人性化管理教育的关键一步。我国著名学者付永昌指出:“要客服反行政化管理倾向,赋予高校学术自主权,实现高校教育领域的学术权力回归。”高校应该及时发现教育管理制度中的问题,响应国家和教育部的号召,加强政策方面的引导。具体来说,要赋予校内教育工作者适当的管理权力,利用他们的知识和经验来把握高校人性化教育管理的大方向。另外,学校的教育管理制度不应当是冰冷的、缺乏人文气息的,应该是具备一定人文关怀的管理教育制度。当前,我国处在一个重要的经济发展和转型时期,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当的思想观念,如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特别是部分高校的教育管理人员还将社会上这些负面思想带到具体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来,过分注重功利性因素,而忽略了对于人全面的,尤其是性格和品德方面的塑造。他们对于知识的传授和实践应用方面也倾向于功利性,过分重视学术和科研方面的教育,忽略了人文关怀,不符合当前人性化管理教育的核心要求。所以高校的领导要明确政策引导的重要性,弱化功利主义的思想,加强人文主义教育。 4.2教师角色的转变 目前,对于教师角色转变的倡导从小学到中学,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大学作为一个相对更加宽松和自由的教学环境,教师角色的转变,理论上会比小学和中学更容易。人性化的教育管理制度将学生的需求作为中心,要求教师转变自己的角色。教师不再是课堂上处于完全主动地位的传授者,新时期,学生应当转变被动地位。传统的教师课堂教学模式多是比较枯燥的知识讲授,但是新时期需要教师及时转换自己的角色,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比如在对某个重要的知识进行讲解之后,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随机分组,让学生自主讨论相关的问题。派出组内的代表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对于回答正确和精彩的组别,老师要给予一定的语言鼓励,从而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在小组讨论以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出问题所在,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在参与谈论的过程中已经完全改变了自己的被动地位,教师的角色也有所转变。 4.3完善保障机制 笔者认为,高校的主要任务和责任除了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之外,还要负起文化传承等重要的责任。高校的教育制度通常会受到国家政治制度的影响,对于人才的培养等方面会以此标准来展开。在计划经济时代,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无法充分发挥自由权和主动权,人性化特征不明显。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国家的行政权适度放开,成为高校人性化教育管理制度的核心与保障。高校教育管理教育制度的保障,就是要让高校明确现代教育的规律。具体要求高校重视行政部门的权责问题,另外,要坚定学术权力在整个教育管理活动中的地位和影响。 4.4优化评价指标 当前,市场经济的深化改变了人们对于人才的评价模式,所以高校要跟上社会的形势,优化评价的指标。在人性化教育管理制度的推动下,教学团队必须制定一套符合学生实际和学校水准的评价体系,尤其是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水平。在过去,高校的教育管理制度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过分强调管理的计划性和统一性,对于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有一定的阻碍作用,教育管理的效果不佳。新时期,在人性化教育管理制度的影响下,高校教育必须将所有学生放在一个公平的体系中,对他们各方面的素质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对于在某些方面特别突出的学生,要予以一定的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让学生能够自主激发潜能,实现个性化发展。另外,高校的人性化教育管理制度还要求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团队关心学生的实际生活,尤其是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对于在学习或者生活方面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引导,构建和谐文明校园。 4.5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良好的环境能够帮助教师及时改变自己的教育管理观念,让学生处在一个比较轻松、自由的环境氛围当中。学校要加大硬件设备的建设,还要加强校风、班风等精神文明环境的建设。良好的环境能够熏陶教师和学生,给他们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优化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促进高校人性化教育管理的发展。 5结语 当前,我国的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和学校的领导重视相关的创新与发展。人性化管理教育制度是当下比较流行,也是符合我国社会要求和人才培养需求的一种优化教育管理的理念。但由于笔者的能力有限,对于人性化教育管理研究分析得还不够深刻。笔者希望我国的高校教育可以向着一个健康、和谐的方面发展。高校教育需要人性化的特征,以此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各学校在开展人性化管理制度教育的同时,需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提出更多创新性建设意见。发展人性化管理教育,努力为大学生营造健康、自由的成长环境。 作者:李厚仪 单位: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模式探析 【摘要】在新时展的背景下,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已经成为时展的必然需求,“继续教育”理念不断深化与普及,为高校教学开辟了新的思路与理念。“继续教育”主要针对离开校园的社会成员的一种教育活动,其教育主体多是成年人,中心思想是“终身学习”。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全球化、多元化不断深入,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养、文化技能素质、实践应用能力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因此,需要我国高校对在校学生进行深化“继续教育”理念,树立学生“终身学习”意识,使学生具备发展的眼光,能够与时俱进、开阔创新,推动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改革。 【关键词】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模式;探究 21世纪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发展领域,人们“终身学习”意识不断增强。高校是链接学校与社会的一个重要平台,是为社会输出人才的重要窗口,为了让高校毕业生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高校需要对学生进行开展“继续教育”,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并将教学工作与互联网连接在一起,使大学生能够放眼看世界,不将视线拘泥在书本之上、校园之中。因此,在当今网络化时代,高校需要对学生开展继续教育模式,改变教学模式与管理方式,开阔学生思维,使其能够与时俱进、开阔创新。 一、网络化教学 (一)教学资源网络化 “网络信息”具有海量性与高效性,其传播速度较快,能够及时、快速的将信息进行传播与推广。将网络信息融入到高校继续教育中,能够丰富高校教学内容,开阔高校继续教育领域,使继续教育具有丰富性与多样性。除此之外,网络化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时代性的挑战与突破。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教学内容通过文字、图片、影视、声音等多种形式展现出来,能够使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转变成多样化教学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提升高校课堂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感官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将教学资源网络化,使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有机的融为一个整体,实现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能够优化教学方案,实现教学价值,促进教学改革。 (二)校园网络建设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为了加快高校课程改革,丰富高校教学生活,需要高校落实校园网络建设,使高校教学体系更加的系统化与规整化。继续教育是高校教学工作开展的重点,通过建设校园网络,能够架起学生与教师之间沟通的桥梁,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能够从教师的切身经历了解社会的发展,明白继续教育的重要性与时代性。与此同时,高校构建校园网络还能够丰富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够从网络资源中体会到继续教育的重要性,从校园各个角落体会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三)个人网络设备 伴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手机、电脑、平板、学习机等电子设备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必备的个人设备。学生通过个人网络设备能够随时随地了解身边的新鲜事物,及时了解世界,明确社会的发展方向,懂得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晓得终身学习、继续教育的重要性与必然性。 二、利用网络,促进继续教育教学工作开展 (一)发挥网络在教学工作中的作用 高校通过引入先进的电子网络设备,构建校园网络交流平台,教师将教学资源进行网络化,有效打破了传统封闭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从网络平台中了解到社会的发展,将教学活动与社会生活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提升学生智育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使大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好的融入社会生活之中。为了将网络体系充分的运用到高校继续教育教学工作中,需要教师不断完善网络化教学课堂,丰富教学内容,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高教学内容的含金量。 (二)建立高素质的网络化继续教育教学的师资队伍 将网络化运用到高校教学中,能够从根本上转变高校教师的教学思路与教学理念,使其能够跟随时代的发展及时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改革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帮助教师突破继续教育的瓶颈期;将网络化运用到高校教学中能够从根本上增强教师的网络知识,使高校教师树立新型教学理念,灵活运行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借助多媒体设备部丰富教学课堂,增强教学内容的感染力。 (三)重视校园BBS站的监管 BBS校园论坛是大学生校园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生通常会将自己在现实中不敢说的事情在校园论坛上发表出来,其中包含对学校的意见、教师的意见与学生的意见。在BBS校园论坛上难免会出现带有人身攻击或者是不健康的信息。为了给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干净、文明、良好的网络环境,需要遵循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则:柔和性原则、正面性原则和及时性原则。因此,高校教职工需要对校园BBS网络平台充分的重视起来,从学生信息反馈中吸取合理的意见与建议,及时改正日常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针对学生所散发的一些不良文章或信息,需要教师运用正确的方式进行引导。 三、高校继续教育模式 网络化时代高校开展继续教育需要从德育入手,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使学生保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坚持走中国特色发展路线,积极主动的投身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之中。因此,高校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自身发展入手,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充分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针对学生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分析与思考,落实因材施教战略,树立人才强国理念,使学生能树立终身学习意识,根据时代的发展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使自己的思想能够紧跟时展的潮流。因此,高校需要构建继续教育教学体系,结合信息网络技术,使继续教育体系数字化,达到资源共享的效果,优化继续教育体系。高校继续教育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其一,完善培训内容,将学生的专业知识、公共管理综合知识与岗位能力充分的结合在一起;其二,完善培训方式,对学生进行继续教育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内在需求,运用信息网络设备,将学生的自身需求与远程网络教学联系在一起;其三,注重培训成果,将继续教育内容与学生的岗位职能充分的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能够学有所用,明白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四、总结 综上所述,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将继续教育融入到高校教学活动之中,能够将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岗位职能充分的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为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高水准、高技能的现代化人才。 作者:郭星 单位:中山大学新华学院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高校教育管理现状及机制创新方式 摘要:创新能力是带动我国经济蒸蒸日上的坚实动力,是推动我国社会飞速前进的重要基础。在二十一世纪的新形势下,我国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唯有进行不间断地理念与机制创新,才可以在飞速发展的时代中较快的应对各种状况的发生,让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施得到较大的保障与较快的开展。本文通过对新形势下高校教育管理的实际状况进行探索,对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发展的现状以及机制的创新方式进行了分析,为提升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质量提出了十分精确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新形势;创新;高校教育管理;机制;现状 一、引言 在经济与科技飞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我们面对的社会是一个全面创新型社会,拥有创新能力是让一个国家经久不衰的动力及源泉。在新形势下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唯有保持不断创新的管理理念,才可以更好的与这飞速发展的时代接轨。才可以满足时展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提出的各种具体要求。才可以保障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飞速且健康发展;才可以为国家实现有效地培养出高素质且全面的人才提供重要的支持。在二十一世纪初,我国开始着手于各大高校的扩招工作,使得我国国民受高等文化教育的普及程度渐渐的得到了有效地提高,而各大高校的教育水平与质量也引起了人民群众的重点关注。本篇文章通过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与社会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方式,对新形势下高校教育管理的现状以及机制创新方式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概述。 二、新形势下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现状 1.教育管理观点与内容落后,管理工作的效率低下。传统的计划经济严重的影响到了现今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工作,导致高校的教育管理机构的日常基本设置不仅在程序与建立和我国人民政府的常规行政模式相差无几,而且在管理机构的运行机制上也与人民政府的管理运行机制相似。在这种现实情况下,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的教学方式方面也几乎是完全依据国家政府相关部门的具体指示与要求进行各方面的教学活动。这样的管理方式虽然让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在表面上保持了一致,却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将学生的具体特点与相关课程相结合后再采取编制具体的教学大纲和课程先后的设置方式,导致了制定的各种高校教育管理规章制度实施起来的效果差,有效率低,不能发挥出其原有的作用,或难以使其做出有效的拓展。2.高校教育的管理手段缺乏多样性,忽视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比国外的高校教育管理的开放模式,我国的高校教育管理方式是十分传统与单一的,现今我国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以经验教学为主,并且在这一阶段停滞不前,这致使了我国高校教育管理模式远远落后于国外的高校教育管理水平。因为我国高校教育人员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如何将自身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与标准化方面,致使了其掌控的教育管理手段缺乏多样性,十分单一,且其管理理念落后,不再适合目前在进行飞速发展的社会与教育管理工作,也不能充分的支持社会对教育教学方面需要进行改革的要求与培养全方位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重中之重是我国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对行政管理方面采取的工作方式过于简陋,不仅缺乏相关的有效交流与沟通,而且没有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民主管理的工作原则,导致了在高校教育管理的工作中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视而不见的现象发生。 三、机制创新对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性 1.是适应时展对高等教育管理的具体要求,与时代完美接轨的需求。在社会经济与科技都在进行迅猛创新的二十一世纪是一个观念日新月异的时代,在这个不断发展的时代中,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必将联动着对高素质全方位人才的竞争。面对这种社会需求的现状,我国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就必须采取不间断的革新,让其能够更快更精准的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给带来的各种机遇与挑战,让其面对机遇能稳抓不放,面对挑战能有底气迎难而上。只有让高校教育管理模式顺应新形势下时代的发展与需要,在相关的教学改革方面可以做到积极跟上时代对教育理念认知的变化,结合实际情况对高校教育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在各大高校进行生源扩招的同时,要根据生源数量制定出相关的教学方式与措施来保障与提高高校教育的教学水平,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全方位高素质的人才。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各大高校开始采取持续性扩招政策,然而其教师团队并没有随着生源的扩招而进行扩展,让学校在面对增大的学生数量时师资力量却达不到要求,致使了学生的素质普遍较低,毕业生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困难。发生以上各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高校正在运行的相关教育管理模式问题。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落后会致使其跟不上教育发展改革的步伐,无法对新形势下社会的新需求采取适应的政策进行满足,这种现状在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所以高校增强教育管理机制的创新能力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2.是各高校有效地对自身所持有的缺点进行排除的动力。现今的社会发展中,我国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拥有许多缺点,其中最为突出缺点的便是教育管理理念落后。导致这一突出缺点发生的原因是高校教育管理层对出现的问题所采取的方式往往是依据其经验与习惯进行相应的处理,这会导致民主管理的原则逐渐丧失;此外在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停滞在计划经济时代的制度不曾因时代的发展而进行改动;高校在滞后的教育管理模式中缺乏强有力的管理团队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为了能够让高校教育管理者对现今教育的发展速度有良好的适应性,高校一定要在排除自身管理方式缺点的基础上,不断的对教育管理的工作机制进行创新。 四、新形势下对高校教育管理机制进行创新的方式 1.对高校教育管理的理念进行创新。新形势下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方面的创新是一种领先的教育理念,它的本质是为了打造出一个全新的教育管理模式,为各大高校在新形势的需求下进行精准的定位。与时代的发展相结合,找出现今高校教育管理机制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例如高校可以打造出一系列多样化且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管理方式,更好的为社会培养出素质更高的人才。这一模式可以具体表现为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加以重视,对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贯彻到底,为学生营造出一个适合学习并促使其积极学习的教育环境,对学生的个性与爱好进行最深程度的挖掘,并让其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使其成长得更为优秀。2.对高校教育中的教学管理方面进行制度创新。在高校教育中的教学管理方面的创新,高校与教学管理相关的部门应该结合时展的需求与学校的实际情况,对教学管理体制方面的进行有效地改革,制定出一套适合实际情况的院校教育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此外,高校也可以根据自身与众不同的特点,与教学资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让其所具有的优势及相关学科特长进行最大程度的发挥,由此提升在校学生对学习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能够体会到自由的基础上展现出我国高校教育管理体制的最大优越性。 五、结语 经本文的各种具体探究可知,有效地加强高校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方式能够较快交好的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与速度,在新形势下可以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更好的顺应时代的发展和教育行业的新需求提供技术与理论方面的有力支持,让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能够快速有效的开展,拓展高校教育培养创新型、全方位、高素质人才的限度。 作者:皇甫菁菁 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高校农村学生教育管理简述 摘要: 人文关怀是指坚持以人为本,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追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对人的终极关怀的一种价值取向。本文结合高校农村大学生的实际,清楚认识人文关怀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的缺失,积极探索拓展人文关怀的运用途径,有助于增强学生工作的时代性和实效性,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境界,促进其自由全面发展。 关键词: 农村大学生;人文关怀;教育管理 目前,理论界关于人文关怀的阐释众说纷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学者淮庆,他认为人文关怀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充分尊重人、理解人、肯定人、完善人,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自我需求为出发点,尊重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充分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努力完善人的个性和人格,“是提升人的生存意义的一种重要的实践行为”。笔者认为,人文关怀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其中心是“人”,认可人性,肯定人的价值,要求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关注人们的理性思考和精神生活,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发展人,着眼于人性的回归,寻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对人的一种终极关怀的价值取向。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主要是指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关心学生的个体需求,强调学生的个体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求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1高校农村学生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就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本质而言,这是一种服务,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在学生教育管理中贯穿人文关怀的理念,事关时代需求、人才培养和民族复兴。对于高校农村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而言,更是如此。 1.1顺应时展的客观需要 哲学家海德格尔在审视人类处境时说过:“任何一个时代都没有像当代这样对人拥有这么多的知识,但任何一个时代也没有像今天这样更少地懂得人。”当前,世界的发展处在于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人才全球化的大环境里,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的特殊时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背景下,整个民族的精神世界,特别是新环境下的青年大学生,他们的精神世界更需要得到关注和关心。在传统文化受到猛烈冲击,新文化体系却又不健全的境遇下,人们精神生活的差异性、丰富性、断层性显著,人他们的精神世界由此发生危机,主要体现在价值观崩溃、信仰空虚、精神萎靡、心灵失落等。“任何一个时代的人们都没有像今天这样需要价值信念的支撑和精神家园的慰藉。” 1.2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形成了竞争观念和效益观念。但同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也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农村来到城市,犹如“刘姥姥进大观园———眼花缭乱”。接触的面越广,受到的诱惑就越多,在改变和坚守之间,在接受和拒绝之中,这些学生的价值观发生着激烈的矛盾冲突。想要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就应当加强人文关怀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的运用。以人文精神感受学生冷暖、丰富学生心灵,用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关心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引导他们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把握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让他们能够发现自我,挖掘自我,提升自我,能够懂得坦然面对人生,实现人生价值,最终能够得以提高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 1.3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成果,是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将坚持的指导思想,也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应当长期坚持并遵照执行的指导思想。在学生教育管理中倡导人文关怀是践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核心就是做人的工作,人是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加强学生教育管理中的人文关怀就是在切实贯彻“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精神。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关心学生的发展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倾听大学生的心声,提升大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2高校农村学生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缺失的现实存在 2.1缺乏切实有效的人文关怀 农村学生的家境普遍不好,这种情况下,许多高校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缺少对学生生活实际的关怀。很多学生教育管理者对学生的情况一无所知,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奖助贷评比工作交给班干部,当起了“甩手掌柜”,甚至贪图方便,干脆搞起了“平摊”,导致很多家庭贫困学生得不到及时的资助。在竞争不断加剧的今天,大学生“天之骄子”的光环早已逝去,因为性格、出生、才能、家境等因素,农村的学生心理素质较弱,心理矛盾较多,出现了抑郁、焦虑、抵抗、自负、自卑、攀比等各种心理问题。学生教育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缺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情感教育投入不够,忽视了大学生心理需求的关心,使大学生心理素质难以得到提高,全面发展也就无从谈起了。 2.2对教师人文素质的培养不够 人文素质是相对于科学素质而言的。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区分善恶不可或缺,是人文关怀所追求的教育内容,要求人们追求真善美、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等。目前绝大部分学校没有对学生教育管理者人文素质进行培养,部分学生教育管理者人文素质不高。很多地方本科院校因师资结构、培训经费等问题,这种情况更为严重。这类学校的很多学生教育管理者还停留在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方法中,很难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能掌握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不能赶上大学生对新潮流、新思想的追求步伐,对农村大学生的个体价值实现缺乏关注,人文关怀理念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 2.3对相关机制的完善不够 绝大多数农村学生就读的都是地方本科院校,这类院校大都是新建院校,相关配套设施和规章制度还不够完善。往往都没有建立对人文关怀理念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执行、考核和反馈等机制,导致学校领导很难及时掌握人文关怀理念下学生教育管理者的工作情况,因而不能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不能对学生教育管理者的工作执行情况做出准确评价,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下一步工作计划的制定和相关工作的推进开展。机制的不完善,也会造成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失去刚性约束,降低教师对学生人文关怀的积极性,人文关怀成了学生工作中的“奢侈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学生教育管理者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工作态度消极怠慢,影响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人文关怀的实效性。 3拓展人文关怀在高校农村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运用的途径 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进程中,人文关怀既是一种价值代表,又是一种时代要求,是现代学生教育管理的核心理念。学生教育管理者应当尊重人、关怀人、发展人的时代背景下,运用多种途径加强人文关怀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运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3.1多渠道解决实际问题彰显人文关怀 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加强人文关怀。比如,对刚进校的新生,人文关怀主要体现在要尽快帮助他们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要尽量使资助工作落实到位,帮助他们克服生活困难,树立学习信心;对外省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上要多加关心,使他们在尽快适应学校生活的同时,能够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对高年级的学生,他们存在理想信念、学业、情感、就业等方面的困惑和问题,这就要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加强就业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方面的人文关怀。学生教育管理者还可通过手机短信、班级QQ群、微信朋友圈等新媒体搭建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迅速、精准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及时有效地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困惑和实际问题,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渗透人文关怀。 3.2加强心理教育体现人文关怀 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学生教育管理者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大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自尊自强、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心态,培育友善、友爱的道德品质。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生教育管理者应该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正确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常见的问题及成因,需要经常与学生谈话谈心进行交流沟通,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及时疏导消极心态和负面情绪。学生教育管理者还需要在遵循心理健康教育原则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密切关注学生心理动态,对学生心理状况进行监测预警,定期开展心理教育、咨询、疏导等工作,力争切实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3.3强化学生教育管理者队伍建设践行人文关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人文关怀,打造一支具有人文素养的学生教育管理者队伍至关重要。首先要培养学生教育管理者的人文关怀能力,转变他们传统的教育思维,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深切关心学生的需求,给予学生尽可能多的情感关怀,提高学生教育管理者的人文关怀素养;其次,加强学生教育管理者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从职业规划、人才培养、制度建设、人文关怀等方面提高学生教育管理者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提高教育管理者的专业技能和专职意识,明确其工作职责,拓宽其发展前景,将他们打造成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专业型人才甚至专家。 作者:范培培 蔡翩翩 单位:贵阳学院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管理探索 【摘要】 公共艺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所开设的、有别于专业艺术教育的通识教育,是涵盖了文学、艺术、民族文化、人文地理等在内的交叉学科;建立一套完善的、可行的运行及管理模式,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以攀枝花学院所开展的公共艺术教育为例,借鉴其他高校成功的经验,探索适合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相对合理的运行及管理模式,为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提供模式参考。 【关键词】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艺术社团;运行;管理 公共艺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所开设的、有别于专业艺术教育的通识教育,是涵盖了文学、艺术、民族文化、人文地理等在内的交叉学科,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结合高校所在地的地方文化,合理整合校内外的资源,使学生在课堂上能了解到当地物质及精神文化,在课外艺术实践过程中能感知地方文化。因此,建立合理的、合适地方高校的运行及管理模式,是顺利实施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保证。 一、我国公共艺术教育相关政策及要求 国家教育部针对自《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年)》颁布实施以来,学校艺术教育还处于相对薄弱的地位的现实状况,于2002年5月15日颁布并实施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教体艺(2002)6号),提出了所有普通高等学校均要在2005年前普遍开设艺术类选修和限定性选修课程,并逐步纳入教学计划,计入学分的发展目标。明确了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主要任务是要通过艺术课程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文化艺术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艺术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艺术教育资源,拓展艺术教育的空间,提高艺术教学的质量。并对公共艺术教育的管理和保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2002年7月25日颁布并实施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教育部令第13号)明确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内容包括:艺术类课程教学,课外、校外艺术教育活动,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为了落实教育部令第13号,教育部于2006年3月8日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教体艺厅[2006]3号),作为普通高等学校设置公共艺术课程、制订课程教学大纲的依据。其中,对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和任意性选修课程的设置有了明确的规定。除了以上文件外,国家还出台了多个针对素质教育和艺术教育的文件,均对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任务、方式及实施途径、领导和保障等方面作了相应的指导和要求,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促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健康开展,提供了政策依据。 二、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 本人选择性对三峡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四川职业技术学院等国内13所院校进行了网上远程调研,于2014年5月对四川省内的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高校的校团委、学生处等负责公共艺术教育的部门进行了现场走访。总体来讲,公共艺术课程开设相对丰富的院校往往是处在专业艺术资源丰富地方的211大学和985大学,或者是设置了艺术专业的高校、师范院校等,而地方高校又随地域内师资的不同课程名称和内容的设置差别较大。以攀枝花学院为例,公共艺术限选课是按照《课程方案》要求开设的,而任选课随任课教师的不同每学期有较大变化,总体来说,是按照校内外的艺术师资整合情况开设的。攀枝花学院地坐落在地处川西南、滇西北的攀枝花市,是一所以工为主的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处于四川凉山和云南楚雄两大彝区之间,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民族特色鲜明突出。 (一)公共艺术课程设置及师资情况 本文列举攀枝花学院三个学期的公共艺术课程设置,加以比较分析。2013-2014学年度第2学期开设了《舞蹈鉴赏》、《音乐鉴赏》、《书法鉴赏》、《建筑美学》、《美术鉴赏》、《影视鉴赏》、《中国绘画艺术赏析》、《化妆造型》、《数码摄影》、《古代艺术品鉴赏》、《电子琴》、《古筝演奏与教学》;2014-2015学年度第1学期开设了《舞蹈鉴赏》、《音乐鉴赏》、《体育舞蹈》、《影视剧中的中国传统智慧》、《书法鉴赏》、《建筑美学》、《美术鉴赏》、《中国绘画艺术赏析》、《现代陶艺鉴赏》、《化妆造型》、《数码摄影》、《古代艺术品鉴赏》、《现代美学创意与生活》、《油画鉴赏》、《中国画赏析》、《动画赏析》、《古筝演奏与教学》、《电子琴训练》;2015-2016学年第1学期《书法鉴赏》、《美术鉴赏》、《舞蹈鉴赏》、《音乐鉴赏》、《中国绘画艺术解读》、《数码摄影》、《影视服装设计》、《中外美术作品解读》、《陶瓷设计》、《红色歌曲与史识教育》、《中国民族音乐》、《世界名画》、《合唱与指挥》、《舞蹈形体》、《欧洲音乐简史》、《欧美流行音乐与信息技术》。以上三个学期的公共艺术课程的开设情况,按时间发展来看,开设的门类越来越丰富,总体的趋势是向良性方向在发展。不难看出,艺术限选课课程相对固定,但仅限于《美术鉴赏》、《音乐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而艺术任选课课程开设比较随意。学校于2015年全面启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从学校自身的实际出发,构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科学技术与创业就业等4个类别的通识课程体系,使得公共艺术课程相对固定下来。开设公共艺术课程教师情况,以2014-2015学年度第1学期为例,开课教师22人,其中,副教授9人,讲师9人,助教2人,其他2人。学校现有学生15000余人,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人数,占在校学生总数的0.15%,达到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规定的0.15%-0.2%的要求。 (二)艺术社团建设情况 2013-2014年度攀枝花学院学生社团共68个,其中艺术社团8个:双人舞协会、动漫COSPLAY协会、广告与摄影协会、书画协会、景观与装饰设计学会、塑美与模特协会、戏剧社、古韵社。2014-2015年度学生社团共71个,其中艺术社团8个:双人舞协会、动漫COSPLAY协会、广告与摄影协会、书画协会、景观与装饰设计学会、塑美与模特协会、戏剧社、古韵社。2015-2016年度学生社团共73个,其中艺术社团11个:双人舞协会、吉他社、辛德瑞拉音乐社、动漫COSPLAY协会、广告与摄影协会、书画协会、景观与装饰设计学会、塑美与模特协会、戏剧社、古韵社、微电影协会。以上三个年度所反映出的数据是艺术社团相对稳定但所占比例小,2013-2014年度为11.76%,2014-2015年度为11.27%,2015-2016年度为15.07%。除以上艺术社团外,从2006年开始,攀枝花学院整合了校内外资源,成立了大学生艺术团,下设了管乐队、民乐队、葫芦丝队、舞蹈团、合唱团、民族艺术团、电声乐队、街舞队、曳步舞队、女子劲舞队、主持人队、话剧团等团队,常年团员达700余人。 三、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运行及管理模式探索 本文通过对多所高校的远程调研或现场走访,结合攀枝花学院的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对公共艺术教育的运行及管理模式提出构想。 (一)公共艺术选修课 公共艺术选修课分为艺术限选课和任选课。艺术限选课按照《课程方案》的要求,一共为8门。涵盖了音乐、美术、影视、戏剧、舞蹈、书法、戏曲等方面内容,是针对广大非艺术专业学生设计的鉴赏课。非艺术专业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各有侧重,这些课程的开设基本能满足不同学生对公共艺术课程的不同需求,所以高校应该足量开齐这8门限选课。对于任选课,《课程方案》给出了指导性的方案,不同学校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的人文精神、校园文化建设等特点、学校所处地域或周边地域的地方特色文化等内容选择性地足量开设。通过对限选课的强制开设和任选课的选择性开设,让广大非艺术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和情趣,提高人文素养,塑造健全人格。对公共艺术选修课,应归口到教务部门进行管理,这样有利于对全校课程开设的统筹。攀枝花学院在这方面做法值得借鉴,在教务处设置通识教育学院,对全校的通识选修课包括公共艺术选修课进行归口管理,使得开课的课程设置和师资相对固定,并且在不断地挖掘培养适合开设公共艺术课程的师资,探索课程内容的设置等,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二)艺术社团的建设 艺术社团是大学生课外、校外艺术活动的有生力量,而课外、校外艺术活动是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校内各种艺术活动,积极参与校外文化交流,是实施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手段。艺术社团的建设应面向全体学生,遵循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选择性原则,挖掘校内有艺术特长的学生资源,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在普及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指导,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艺术社团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一定艺术特长的学生组建的大学生艺术团,一类是有艺术爱好的学生群体组成的各种艺术社团。学生艺术社团主要承担课外、校外艺术活动的开展,品牌艺术活动的创建及创新等,艺术社团和其他社团一样,是校园文化建设、社区文化建设的主力军。艺术社团应归到校团委管理,在评价学生对艺术技能的掌握和认知的水平,在情感态度、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等领域的发展水平体系建设中,和大学生素质拓展相结合,实行素质拓展学分认证,建立起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第二课堂艺术活动评价体系。以攀枝花学院为例,攀枝花学院于2004年9月成立由团委领导的公共艺术教研室,具体负责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施。经过多年的实践,在组织各种艺术活动和文化交流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活动。“木棉雅韵”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金话筒杯主持人大赛、“静明湖之声”歌手大赛、藏历年晚会、彝族年晚会、藏羌篝火晚会、毕业生晚会、元旦文艺晚会等品牌活动,得到了全校师生很高的关注和认同。在校内外的艺术交流活动中,成功组织了2015“木棉雅韵”四川高校联盟跨年演唱会等高水平的交流会,积极参与了2014年在西南科技大学举办的“涪水含章”萨克斯演奏交流会等艺术活动,多次参与了社区文艺交流活动等,使各高校大学生之间、大学生与社会之间能够相互了解,相互支持和相互学习。在对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评价体系建设方面,攀枝花学院颁布了《攀枝花学院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实施办法》,与公共艺术选修课互为补充,共同建立起能够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艺术课程评价体系。 (三)场地建设、经费投入和设施配备 在公共艺术教育实施过程中,场地建设、经费投入和设施配备是重要保障。公共艺术选修课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及艺术教师计算机辅助教学水平,因此,需要建设满足公共艺术选修课开设的多媒体教室。而第二课堂开展则需要学生活动场地,场地内应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满足活动的开展。不论课堂教学还是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经费保障是必不可少的。攀枝花学院在每个教学楼都建设了足够的多媒体教室,完全能满足公共艺术选修课教学的需要,多媒体教室有专门的部门负责,并划拨专门的维持费用于日常的维护维修。在第二课堂开展保障方面,攀枝花学院也加大投入。现有学生会堂1个,学生活动中心1个,还建设了舞蹈房、民乐排练厅、音乐教室等场地。场地内配备灯光、音响、钢琴等设施设备。划拨了这专项资金,纳入学生活动费管理,以满足第二课堂开展和校内外文化交流的经费保障。 四、结语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学校对广大学生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公共艺术课程建设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育教育和课程体系建设中,尽管在具体实施时,各校由于生源、师资、校园文化、地域内民族、地域艺术资源等的不同而不同,但总体是可以建立相对合理的公共艺术教育的运行及管理模式的。公共艺术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各高校结合自己的特点,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可行的运行及管理模式,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 作者:李生军 单位:攀枝花学院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网络文化高校思政教育管理挑战 【摘要】 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就是传统媒体和网络并存的模式。这种模式深受青年人的喜爱,尤其是喜欢冒险、有好奇心、有创新意识和需求的大学生们。他们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也严重地受到感染,这给高校思政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如何享受网络文化带来便捷、海量共享的同时,力避其种种弊端,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 网络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挑战;机遇 当代青年大学生是随着新媒体更新换代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自小就不同程度地接触网络文化。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和工具的推陈出新,飞信、微信、微博等早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使用最频繁的沟通工具。高校中,大学生们利用飞信免费收发短信息;利用微信、微博等及时更新自己的喜怒哀乐;有空就上网淘淘宝,没事就用手机拍拍照;课下听听音乐、看看电影,课间也不忘关注论坛、浏览网页。大学生们早已习惯了这样有网的日子,通过网络能够轻松实现交流情感、开展交际、组织活动、通知甚至是资金转移等。网络不仅是一个沟通的工具和平台,更是大学生们每天的“必经之所”,同时也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可以依托的重要载体。 1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 1.1缩短了教与学的沟通距离 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大学教育管理者(包括大学教师)由于自身的阅历、年龄、角色和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不同,其开展的思政教育工作内容和途径往往不同。像年轻教师,他们自身的思想和活力更接近大学生,更容易知晓他们的爱好,并恰当地通过微信、QQ、微博、校园网等网络工具来拉近和大学生们之间的距离;年长一些的教师,他们在开展思政教育方面往往更有经验,洞察学生内心和行为的能力更胜一筹。所以高校思政教育队伍应建立老、中、青相搭配的梯队,并结合网络媒体进行宣传教育,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1.2营造了平等的师生交流氛围 很多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畏师”情绪,在老师面前不敢讲真话,或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如果大学教育者采取一种“不再神秘”的做法,譬如可以用学生们熟悉并喜欢的网络语言与他们交流,学生们会感觉亲切,会觉得原来老师也不是那么“遥不可及”、“高高在上”。加之,网络沟通避免了面对面谈话的尴尬和紧张,给予学生思考和缓冲的时间,这种方式学生们将会更容易接受。良好的氛围和平等的关系,使高校思政工作能更方便的进行。 1.3丰富了灵活多样的网络思政教育手段 传统的思政手段(交流方式)一般是到教师或辅导员办公室或教育管理者下到学生寝室,教师通过“察言观色”来了解相关详情或通过集中授课或会议的方式来传达有关精神。有了网络新媒体,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利用微信、飞信、QQ、BBS等不同的手段来传达信息,相对以前的教学来说不仅缩短了传达时间,而且其效果和方式更加灵活多样。 1.4拓宽了思政教育平台 网络的共享性、便捷化、多样性,使得大学生获取资源和信息的速度更加地快捷。同时网络知识体系结构相互链接,打破了传统的学科界限,只要通过搜索引擎,就可以得到各种不同的开放式的答案,同时很多网页还设置了相应的板块,可以让提问者和答题者进行交流,直至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与此同时,谈论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见解来发表不同的声音,求同存异,更容易激发学生们的灵感和拓宽他们的思路。在此过程中,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清楚大学生们内心的想法,并进一步调整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新媒体的优势使得他已完全无痕迹地渗透到不同群体的生活中,特别是大学生群体,他们是适应程度最高的。炎炎夏日,在学生中流传一句话:空调和wifi两选一,你会怎么选?大家将会不约而同地选择网络。可见,大学生群体对网络的依赖。正是这种依赖,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分别体现在以下方面: 2.1网络交友软件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交流沟通能力 网络上纷繁众多的信息和资源,使得大学生们眼花缭乱。只要我们放眼望去,就会发现,在我们的四周:休闲公园、公交车、马路边、车站、校园(包括教室、图书馆、寝室、食堂)等到处都是拿着手机把玩的人们,大家已经适应了这种生活方式。特别是大学生朋友,他们更愿意使用手机、网络与外界交流,通过微信等APP上网找朋友。长此以往,他们很容易被手机吸引,而对身边发生的事情变得漠不关心,或态度淡漠、内向,进一步影响他们与人面对面交流和沟通的能力,严重者还会造成其责任意识淡薄。 2.2低俗的网络内容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发展 每当我们浏览网页时,总会遇到这样一些情形:网页的旁边或四周会弹出一些小窗口,里面充斥着内容低俗的图片、语言或视频,“吸引”着“感兴趣之人”进入。大学生们往往受好奇心驱使会去点击它们,其中附带的色情、暴力、反科学或不健康的信息对这些涉世未深、社会经历尚浅的青年学生来说都是极具挑战性的,让他们在多元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面前迷失自己,对他们的身心发育和前途发展起到一定的负面效用。 2.3海量的网络共享信息资源使得大学生们不爱思考 不论是平时作业还是期末考试,拿到题目的一瞬间,大学生们想到的就是上网找“度娘”,仿佛世间一切没有网络解决不了的难题。要知道,网络的信息有些来源于权威网站或题库,也有不少来源于个人的观点,并不一定都是正确无误的。大学生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在众多答案中进行选择,而不是一味地抄袭而不假思索。实际情况是,这样的习惯一旦养成,即便题目难度不大,大学生们也会变得不自信,过分依赖网络查找答案;一旦没有了网络,他们便变得烦躁不安起来,没有了主心骨。 2.4网络中的“强制消费”易对大学生造成错误引导 我们还会遇到这样一些情形:当玩游戏失败,需要过关时,页面上就会弹出“需要过关,请购买工具”的链接,只要绑定银行卡进行消费就可以“死而复生”,看小说、影视往往也是如此。网络已不是个简单的媒体工具,更是获利的商业化渠道。广告、网络购物、捆绑消费无处不在,已然形成了一种强制消费的平台。而过度的消费容易造成大学生的攀比心理,这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是非常不利的。 3思政教育工作者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的新思路 首先,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提高学习意识,不论自身的年龄阶层如何,都要主动与网络和数字媒体接轨,学习先进的网络宣传技术和使用电子化产品的能力,并合理运用其为今后要开展的思政工作奠定基础。其次,还要加强和拓宽对互联网网络媒体学习的力度和广度,善于运用微信、微博、网络视频、网站建设、网页制作等媒体和技术来渗入学生日常管理,并及时对网络上复杂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并将有用的信息传递给学生。可以通过建立思政部网站的形式,设计思政专栏、时事政治板块、评论页面等方式,传递最新的思政讯息,并通过评论来了解当前大学生的政治信仰现状和方向,为进一步疏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供原始素材。再次,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还要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养,要让他们意识到新媒体存在的一些缺点,让他们树立新媒体的道德意识、利用新媒体的法制观念,引导他们用科学的眼光和去伪存真的能力去识别各种不良信息,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 作者:叶云 陈后辉 单位:景德镇学院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教育研究 摘要: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创新能力提出更新更高更严的要求,着眼于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现代人才,国家有关部门启动了教育领域的改革工作。其中,创新教育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教育的基础上发展创新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无形中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作者结合创新教育理念,阐述了创新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形态及创新教育与高校教育管理的关系。 关键词: 创新教育;高校教育;教育管理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广泛深入,社会对人才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更严的要求,着眼于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现代人才,国家有关部门也启动了教育领域的改革工作。其中,创新教育就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教育的基础上发展创新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无形中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他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尤其是在谈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项伟大事业的时候,指出,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奋斗目标,勾勒了美好蓝图,也成为创新教育的一种强大动力。 推进创新教育发展,从本质上讲就是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切入点,通过一系列方式创新、理念创新,从而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作为施教者,教师的创新意识、创新观念与创新教育的质量与效果是息息相关、紧密相连的。对于高等教育来讲,积极开展理念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创新和内容创新等方面创新教育,不仅可以为学生顺利接受上一级教育打下较为扎实的知识基础,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能力、培树优秀的创新品格,而为以后走向社会参加工作做好有关准备[1]。此外,笔者认为这种基于高等教育的创新教育,对于学生来讲至少可以帮助奠定两个方面的基础,即创新精神基础、创新能力基础。所谓创新教育,并不是独立于德、智、体、美之外的一种实体性存在。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创新教育会贯穿和影响高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创新理念这种新型的教育意识和教育方法是一种全局性的教育革新和价值追求,它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否定。创新教育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育内容的变更或者教育方法的改革。它是重新在教育功能上再一次全新的定义,在这个新的教育理念中强调的是培养人才对环境、社会等方面的主动适应性。 在教育管理改革的发展过程中,创新教育这一理念并不陌生。然而,随着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的兴起,这一理念引起了教育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原因如下:首先,随着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管理面临全新挑战;其次,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高校培养高水平人才这一任务提出了更高质量的要求;最后,现代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发展和变化,要求中国的高等教育以为社会培养具有可持续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为首要任务。创新教育理念实施的重要前提条件即是教育管理的创新。创新教育的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在创新型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教育管理必须创新。因此,创新教育与高校教育管理这二者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密切关系。创新教育看重的是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发展,在相应的教育管理中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学生创造能够自主学习、自由讨论、健康全面发展学生个性和潜力的成长环境。然而,如果传统的教育管理观念得不到改革与创新,创新教育这一理念的推行就会受到极大阻挠。因此,要想全面实施创新教育理念,必须抛开传统教育管理的束缚,营造全新的教育管理环境。同时,创新教育这一理念将推动教育管理的创新。当今社会的一大特点即是创新,创新教育既是社会发展对大学教育的外在要求,又是大学提高竞争力的内在需要。当今高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面对这一发展形势,如果各高校的教育管理继续沿用传统理念,则会滞后于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成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障碍。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创新教育促使教育管理不断适应创新教育的需要,推动高校教育管理的创新。教育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创新教育实施的效果。创新教育与教育管理这二者的关系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共同发展的。推行创新教育理念是对高校教育管理要求的进一步提高。一方面,创新教育要求高校教育管理者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和多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另一方面,创新教育要求高校教育管理者在日常的管理实践中辩证地看待严格与宽松、原则与灵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做到这些本身就反映出教育管理的水平。一所高校的创新教育推行效果可以反映该高校的管理水平,教育管理水平高的学校,创新教育效果肯定会好一些;教育管理混乱,肯定会影响创新教育的顺利推行。 作者:杨磊 单位:武汉工程大学外语学院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网络技术高校教育管理探析 1网络技术对高校教育管理产生的影响 1.1促进高校教务的公开 网络技术是通过互联网的信息化管理,它能够将学校的就业信息、学习成绩的查询以及各种公告内容在网络上进行公开,尤其是涉及到大型的活动安排等事项使用现代化的教育管理模式推进教务的公开。在网络技术的管理下,能够改变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使得僵化封闭的管理模式能够适应现代化的发展。而高校教务的公开能够使得家长进一步的了解学校的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外活动的开展进程,在一定程度上直接促进了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和沟通。 1.2对于高校的教育管理效率和资源配置产生一定的影响 网络技术改变了传统的以纸质的作业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力资源管理的程序,网络技术在高校中对于人员的安排都需要一定的科学技术,这在间接程度上促进了高校管理的高度,尤其是使得高校的教育管理资源得到了合理化的配置,通过互联网的工作效率减小了人力物力,从而提升了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加强了各个层次之间的管理工作效率和办事效率,尤其是通过网络技术的远程视频,能够促进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交流和沟通,使得高校的教育管理模式更加规范化。 1.3学生的管理方式从一元化逐渐向多元化转变 传统教育管理方式上由于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高校的管理方式比较单一,尤其是在地域和通讯手段不发达的情况下,实现高校的教育管理有一定的困难。而网络技术的开展和传播,使得高校的教育管理通过多种渠道来提升自己的层次。尤其是通过多种网络技术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以此来满足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长而久之,对于学生的管理方式也从一元化到多元化逐渐转变。这就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在提升高校的教育管理上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网络技术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网络道德存在一定的偏差 网络技术是时代的产物,在给人们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给社会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主要体现在网络道德的内容上。由于网络技术管理的偏差,并且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的关键时期,网络道德中的不良内容就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一定的消极作用。尤其是对于一些相关的问题得不到有效的区分和认识,使得相关的教育问题也凸显出来,对于这种愈演愈烈的问题趋势应得到及时的处理和解决。 2.2网络游戏能够导致学生产生负面的心理特征 网络游戏的快速发展使得更多的学生沉迷于网络,尤其是近几年网络游戏行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动力,这对于自制力弱的学生,更容易迷失自己的方向,沉浸在网络游戏的虚拟世界,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情况,逐渐引发了各种心理问题,甚至对于周围的环境产生冷漠的心理。 2.3网络技术与高校教务管理系统产生矛盾 网络技术的发展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而进步,运用网络技术的教育管理系统也要跟上时代的脚步,这就需要对于网络技术进行及时的更新。但是,由于网络应用设备的限制使得网络技术很难符合高校教务管理系统。这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更需要高水平的技术。所以网络技术的更新与学校在建设运用网络技术应用的教育管理系统建设存在矛盾的关系。这就需要教育管理者要积极认真学习网络技术知识和网络管理经验,通过探索网络技术的规律寻找现代网络教育管理者的工作定位,使高校教育管理有效的进行高效的教育管理。 3加强高校教育管理的措施 3.1改变高校教育管理者的思想 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教育管理的模式由原来的教师教的过程到学生学的过程的转变,高校教育的管理为了使学生养成自我管理的习惯,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因此,高校的教育管理者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能够让学生产生自觉的行为方式和认知活动,才能够加强高校教育管理的科学性。 3.2完善网络技术平台 网络技术的应用和更新对于高校的信息的传播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网络技术不仅包括网站的建设还包括网络知识的普及等等。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就要求高校要加强对于网络技术的应用,才能够使得网络技术的发展跟得上时代的潮流,使网络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一部分。对于大学生来说,尤其显得重要,如果学校网络硬件建设跟不上,网络知识得不到普及,这就会给教育管理带来很多问题,要把网络建到学生宿舍,在大学生中大力普及网络知识,以保证高校教育管理的及时、畅通。 3.3大力倡导使用多媒体等硬件设施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方便和有用的条件,多媒体以及网络的使用能够为教育教学提供广泛的知识,因此,在高校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要加强对于网络教学和多媒体的使用,这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和增强教学的效果。从而在一定方式上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使得教学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实现教学的目标。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学生也可以参与过程控制,犹如身临其境等等。 4结语 总之,网络信息技术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不断应用改变了高校的管理模式和教育方式,这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工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网络技术的开展也给教育管理者提出了更多的挑战,这需要教育管理者要结合时代的特征来学习更多的网络技术知识,才能够以此指导高校的教育管理,实现教育改革的目的。高校的教育管理也和网络技术的应用相适应,才能够得到教育与网络的统一。 作者:龙鑫 单位:周口师范学院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高校学困生教育管理体系建设 1高校对于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学生进行资助的现状 对于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学生的资助是目前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的工作。多年以来,国家制定了很多政策,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对高校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学生的资助中,用来维护教育的公平,使公民享受的平等权利得到有效地保障。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对于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学生进行资助的体系建设进行了大量的调整工作,对于学生工作在资助的概念、资助的方向、组织的结构以及资金保障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国家建立和健全了把助学贷款作为资助的主体,以国家的奖学金和助学金为支撑的政府性的资质体系。与此同时,需要高校在保证具有足够资金的基础上,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和健全对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学生的资助体制,把无偿的资助以及奖励性的资助最为资助的原则,为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学生提供财力上或者是物力上的支持,保障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学生身心得到健康成长。 2当前高校对于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学生的资助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2.1对学生资助的目标非常单一,产生了注重结果,对过程进行忽视的现象 对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学生进行资助,帮助其顺利的毕业,是当前国家和高校资助学生的目标,但是从高校教书育人的教育方面来看,仅仅从经济上对学生进行资助或者只是注重学生可以顺利完成学业的教学目标非常的单一,内涵以及外延都不够丰富。 2.2对学生的资助体系建设的不够平衡: 高校对于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学生的资助主要是通过经济、晋升以及素质能力三个方面的资助工作作为主线,其中,精神资助体系与素质能力资助的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尤其是对于灵活性、个性化的资助以及素质能力方面的资助力度还不够。 2.3资助的内容不够丰富: 高校对于学生的精神和素质能力两方面的资助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或者说开展的项目非常的形式化,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未能有效地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更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现状。 2.4对学生资助管理的信息比较落后: 当前,高校对于学生的资助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还不够,与教学、学生管理等比较成熟的领域相比还未形成适合高校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对学生的资助政策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3高校对于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学生进行资助的措施 3.1建立两个主体并重的三维管理体制: 对学生进行资助的工作对于以及受到资助的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学生是当前资助工作的两个重要的主体,要想把学生的资助工作做好,必须要围绕这两个主体来进行开展,让两个主体之间进行互动,这是把学生的资助工作做好的重要前提。要想建设三个维度的管理体系,必须要把三项的管理做好,也就是要把队伍的管理、资金的管理以及受资助学生的管理做好。 3.2进行全程建设,建立零距离的服务体系: 对零距离的服务进行建设的过程中要把三方面服务的工作做好,也就是全程服务、一站式服务以及循环式服务。 3.2.1全程服务: 全程的服务,也就是对于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学生从入学到毕业进行全过程的服务,认真做好“服务五加一”工程建设,“五”就是在每个学期之内和学生进行一次谈话、指导学生去读一本比较好的书、领导学生去参加公益性的活动、让学生撰写一份关于职业生涯的规划、让学生听取一次人生的报告。“一”就是和学生建立一生的友谊。 3.2.2一站式的服务: 把对学生进行资助的管理部门作为主体,把相关的资助部门连接起来进行一站化服务,学生可以对各种信息进行查询。 3.2.3循环式的服务: 循环模式也就是学校和政府按照既定流程对学生进行循环服务的过程,使学生的资助工作得到保障。 3.3使学生的资助管理体系更加的科学和完善: 对学生的资助管理体系进行建设,对资助的项目情况进行网上评审以及对受资助的学生进行信息化的管理,提高工作的效率以及资助的科学化管理。通过建立资助管理的系统,使学生的信息数据得到标准化,提高工作的透明度,使工作的流程更加的规范,对学生的家庭信息进行实时的掌握,使数据更加的科学、更加的准确,为政策的有效实施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使资助的工作更加的公平、更加公正以及更加公开。 4结语 高校对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学生的资助体制还不够完善,存在很多问题,对此,高校要把“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当做资助目标向“帮助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学生完成学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资助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育中的公平,为国家产生大量的人才提供保障。 作者:何静琨 单位:吉林省教育技术装备中心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高校继续学习学生教育管理探析 一、继续学习学生基本情况统计及分析 以红河学院为例,截至2015年7月,继续学习学生总人数约为719人,占在校学生总人数的5.8%。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平时工作积累相结合的方法,对继续学习学生的特点进行了调查分析。 1.继续学习学生性别差异显著,男生比例明显高于女生。 调查显示,继续学习学生中,男生的比例为86.2%,女生为13.8%。地方高校中男生学习成绩普遍低于女生。女生一般心理较稳定,控制能力略强于男生。另外,近年来就业形势严峻,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和现实要求迫使女生在刚入学初,在学习上便刻苦努力,并始终如一。 2.继续学习学生的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统计显示:2010年继续学习学生人数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3.63%,2011年为4.97%,2012年为4.04%,2013年为7.51%,2014年为6.82%,2015年为7.8%。从2010—2015年,继续学习学生的比例明显上升。 3.自控自制能力弱是继续学习的重要原因。 调查显示,申请继续学习的原因中,个人生理因素占3.4%,家庭原因占10%,自控自制能力弱占68.9%,其他原因占17.7%。因个人生理因素和家庭原因申请继续学习的学生占13.4%,但更多继续学习学生是因为自控力弱,沉迷网络游戏,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4.部分继续学习学生认为班主任的管理、学校的选课和住宿服务仍需要完善。 17.2%的继续学习学生认为班主任不够认真负责,13.7%的学生认为学校的选课系统稳定性不足,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小部分学生认为继续学习期间住宿不太方便。 二、地方高校继续学习学生教育管理的现状 因继续学习学生的行踪难以掌握,所修读的课程相对较少,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自律性较差,导致地方高校在教务管理、住宿管理、班主任管理等方面存在较大难度。笔者根据长期对继续学习学生的管理与接触,同时通过向相关教师的访谈了解到一些继续学习学生的教育管理方面的实际情况。 1.管理制度相对滞后,不完善。 学校只在学制中提及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标准学制为4年,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在3—8年毕业(含8年)。另外,学校规定超过标准学制的学生,不再享受奖学金、助学金等奖励或待遇。学生继续学习期间,应缴纳学校规定的相关费用。除此之外,其他规章制度都是对普通学生的行为规范进行规定,没有提及继续学习学生。这些表明很多地方高校就继续学习学生的管理问题,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教育管理机制。继续学习学生人数虽然逐年上升,但相关制度不完善。学校已实行的学籍管理、学位授予、奖优助学、安全与纪律管理等制度对继续学习学生不能起到激励和制约作用,导致辅导员在继续学习学生的管理上无章可循。 2.管理方式失效,学生管理工作难开展。 目前地方高校的粗线条管理方式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行之有效的。大学不比小学、初中、高中,有人监管和督促你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情况,大学意味着真正的自主学习开始了。大部分学生在地方高校依赖于自身的自主性和自律性,最终顺利毕业。在学业上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和目的性,自控自制能力差是继续学习学生产生的重要原因。所以粗线条式的管理方式对于继续学习学生而言,便显得鞭长莫及。继续学习期间,他们多是分开居住,不易融入新的班集体。再加上他们相对自由散漫,极少参加集体活动,从而缺乏集体温暖、集体意识和对集体的认同感。另外,他们上课分散,行踪不定,导致学生管理工作难于开展。从访谈得知,继续学习学生经常更换手机,行踪难以掌握,很容易发生安全隐患。 3.管理人员缺乏,各相关人员缺乏协同合作。 大部分地方高校的继续学习学生管理工作是由二级学院承担,辅导员则是最直接的管理者。但是辅导员不仅要负责400名~500名学生的日常工作,还要肩负困难生认定、奖优助学、党团工作等专项工作,这使得辅导员没有充足的精力放在继续学习学生身上。同时地方高校里辅导员流动性较大,学生与辅导员刚刚建立起来的信任会随着辅导员的更换而消失,无形中加大继续学习学生管理工作的困难。同时学校各部门对于继续学习学生的管理存在任务不清、责任不明的缺点。虽然继续学习学生的管理主要放在各二级学院,但学生处、心理咨询中心、后勤服务集团等部门仍需要加强沟通,协同合作。从访谈得知,财务处的交费、教务处的选课、后勤服务集团的住宿都应与二级学院的管理人员及时交流、沟通,否则各二级学院无法清楚继续学习的学生是否还在就读。各二级学院要把继续学习学生的情况落实到位,及时沟通而不至于浪费学校的资源,增加管理成本。 三、加强地方高校继续学习学生管理的建议 继续学习学生产生的客观原因是地方高校的扩招与学分制、弹性学制的改革,他们作为一个特殊的现象和群体不仅不会消失,反而会长期存在,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我们应正视这一群体,提高对继续学习学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地方高校在继续学习学生方面的管理,确保他们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提高认识,高度重视。 我们一般把四年内没有修满学分,还需要继续学习的学生称为继续学习学生。这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学分制改革的必然现象,也是学分制改革后出现的新情况,使得地方高校在教育管理方面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但他们是有真正学籍的全日制大学生,应该享有与其他全日制大学生一样的教育、管理和参加集体活动的权利。因此,我们不能回避,要认识到这一群体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否则他们易产生安全隐患,容易与学校产生纠纷,既增加学校的管理成本,又给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带来压力。从生命教育的角度,本着对国家、社会、家庭及学生本人高度负责的态度,地方高校应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这一“弱势群体”的教育管理工作,多些信心和耐心,多花些精力在对他们的教育与管理方面。 2.建立完善的教育管理体制。 地方高校应当尽快建立健全一套科学、合理、完善的教育管理制度,尤其是针对继续学习学生的学习、生活、住宿等方面。比如在申请继续学习的制度方面,我们可以加强管理提前分流,不搞一刀切;我们可以为继续学习学生专门配备导师,并采取激励教育的方式,实行统一管理;我们可以建立家长与学校双向管理制度,加大家庭教育的监管力度;我们可以建立完善的“一对一”帮扶机制,帮助和督促继续学习学生,等等。 3.加强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地方高校应加强校风学风建设,激发继续学习学生的内在潜质。我们可以构建适合继续学习学生成长的校园文化,因为目前的校园文化建设对普通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都起到重要作用,但对继续学习学生来说还是一个盲点。我们可以整合地方高校的校团委、心理咨询部门等为开展一些有助于减轻其心理压力的活动,如文艺展示会、阳光读书角等激励其学习。从人本主义理论和激励理论出发,针对性地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四、结语 除此之外,地方高校还应展开深入的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与管理。我们必须全面了解继续学习学生的基本情况,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针对不同继续学习学生的不同心理,针对性地“治疗”。总之,地方高校应深入地研究继续学习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完善相关的教育管理制度,才能提高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总体质量,为区域经济更好地服务。 作者:赵东晋 王伟 晏青青 尹剑秋 单位:红河学院工学院 红河学院招生就业处 红河学院团委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人文关怀分析 1.人文关怀的重要意义 人文关怀的解释是对人核心价值的体现,也是对人的关心和尊重。人文一直都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体现,人文关怀也是将对人的关心与尊重提升到精神层面。近年来,科学发展观理念的提出对社会各界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以人为本的思想已经渗透到社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高校作为培养高等人才的基地,将科学发展观贯彻到高校教育管理当中是十分必要的。作为人才的聚集地,高校人文思想的普及和渗透,将人文关怀的理念提升了一个新的高度。高校的教育管理当中,需要将人文关怀作为核心思想,满足学生精神方面的需求,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同时,提高高校自身的人文底蕴。将人文关怀融入到教育管理当中,使学生体会到教育管理的关心和尊重,有着极为深刻的意义。 2.高校教育管理当中的人文关怀 当前,高校的教育管理者对于人文关怀有了深刻的认识,各大高校都将以人为本作为高校发展管理的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思考,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有效地提升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教育管理当中的人文关怀思想,对于学生的教育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脱离了教材理论的深层次教育,实现精神层面的教育。这种影响力将会逐渐地显现出来,对学生个人价值的体现、专业能力的发展进步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于人文关怀的认同,极大地决定着高校教育管理的水平和效果。教育管理当中的人文关怀,对于学生发展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如何感知人文关怀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是对教育管理人文关怀价值的评估。其发挥的作用不在于人文关怀的投入,而是在于学生的感知认同。学生需要充分感受到来自教育管理的关心,以改变学生对于高校严格的教学管理的恐惧和逆反心理,这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创造力。只有从根本上改变原来管理当中的缺陷和不足,才能让学生认同人文关怀下的高校教育管理。 3.加强人文关怀的渗透 (1)学生与管理之间的和谐统一。 高校教育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出人文关怀的实际价值。这就需要学生和管理之间的相互沟通与紧密协作。教育管理要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使学生感受到来自教育管理的尊重和关心,在更加自由轻松的状态下充分展现自身价值。学生对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人文关怀予以认同,通过自身价值的体现来展现出人文关怀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2)多元化的人文关怀。 教育管理中的人文关怀具有极为丰富的职能及很强的教育性、人文性和发展性。多元化的人文关怀理念将发挥重要作用。人文关怀围绕着学生的个人发展,产生多种多样的形式,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当前,许多高校都设有心理咨询室,解决学生心理上的困扰,这就是人文关怀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设立学习基金,资助困难家庭的学生,这同样也是一种人文关怀。真正意义上形成多元化的人文关怀,推动高校教育管理更好地发展。高校教育管理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在新的发展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要将人文关怀融入到教育管理当中,加强对学生精神文化层面的关注。在当前形势下高校的教育管理的人文关怀,需要大学生与高校管理者共同努力,发展多元化的人文关怀。真正在高校管理当中实现以人为本,对人才的培养和高校教育管理的进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刘宗群 单位: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高校学生群体教育管理探索 1.思想政治教育是对特定群体进行引导的根本保证 (1)引导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促进自我提升与改变。 高职院校中的学生干部群体是帮助辅导员完成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重要力量。一个好的班级辅导员,必然能善于利用学生干部群体,借助他们的力量来完成对班级的管理工作。 (2)增强普通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间的包容性和团结性,加强班级凝聚力。 我校定期开设民族团结教育理论课,聘请专门的民族教育理论专家来进行授课,在教育形式、教学用语、教育内容等方面都尽可能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符合他们的思想实际,培养民族尊重。 (3)找出问题学生的闪光点,给他们适当的鼓励。 第一辅导员不能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看待那些勇于上进的问题学生,要用激赏的眼光和态度去鼓励他们。第二辅导员应该主动创造一些有利于问题学生走出困境的条件,从而使他们真正融入到班级群体中,发挥自己的学习潜力。 2.心理健康引导是对特定学生群体教育的基础保障 (1)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政治理论课是高职院校学生的必修课程,旨在帮助高职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学校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素质。 学校在传授高职院校生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关注高职院校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学校应该设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同时发动一些学生骨干参加关注心理健康方面的工作,及时为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有效帮助。 (3)辅导员要将单一的思想教育方式转换为多元的教育实践方法,主动与学生交流和沟通。 根据不同年级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相应的教育管理方式。辅导员应该积极了解不同阶段学生的需求,从而使心理教育经常化、科学化。 3.制度完善是对特定群体学生进行教育的机制保障 辅导员在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其自我教育的作用,在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的前提下,对学生平等相待,从而营造人文的管理氛围。 4.就业能力培养给特定群体学生一个归宿和希望 (1)加强职业化、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建设。 目前高职院校的辅导员队伍水平存在着较大差异,很多都是毕业后直接到学校上岗,缺少与学生相关专业相同专业的知识,在学生人生规划的指导、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存在不足。这就要求辅导员主动学习新的相关专业知识,参与企业顶岗实习,了解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需求,提高好就业指导能力和心理辅导能力。 (2)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的相结合的工学模式。 将相关企业的代表请到学校来给我们的老师进行交流,给学生授课和开展专题讲座,将老师和学生安排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加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让学生、家长、学校、企业和社会实现多赢。 (3)开展全程化就业指导。 我校一直以来就重视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开设了专门的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针对高职学生就业期望高,而就业自主能力不强的问题我校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为目标,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作者:郑立元 单位:辽宁职业学院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微博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创新 一、教育管理的概念 教育管理指的是管理者通过组织协调教育队伍,充分发挥教育人力、财力、物力等各方面资源的作用,利用有限教育条件,高效率的实现教育管理目标的活动过程。教育管理是教育科学的分支,提出于一九四九年。教育管理影响着校园管理质量和教学有效性,关系着教职员工职能的发挥。教育管理涉及内容广泛,几乎关系到学校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其管理要素有:教师、学生、财务、设施、信息等等。教育管理中如不能对这些要素进行有效管理,学校运营将陷入混乱,教学质量自然难以得到保障。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微博的特点和功能 微博是微型博客的简称,是一种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社交网络平台。微博用户可通过网络建立个人社会,实现即时分享140字的文字信息。微博作为一种信息交流平台具有时效性和随意性,每时每刻人们都可随意更新最新动态。其关注机制分为:单向和双向两种。我国主流微博有:新浪微博、搜狐微博、网易微博、腾讯微博等。世界上最早的微博是美国的twitter,由美国Obvious公司推出于二零零六年。二零零七年,我国IT企业开始发展微博技术。二零零九年,新浪微博正式上线,并迅速取得了成功,截止二零一三年,新浪微博注册用户已高达五点六三亿,活跃用户高达二点六五亿。除新浪微博外,腾讯微博发展也非常迅速,因为腾讯微博有原有QQ软件用户群体,所以为其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二零一二年,腾讯微博注册用户已高达五点二七亿。当前我国国内微博每天和转发的信息超过两亿条。现如今,微博甚至已融入到了政府办公中,百分之九十七的中央政府部门开通了官方微博,百分之百的省级政府开通了微博,目前政府微博认证账号超过二十四万个。微博特点是:便捷性、灵活性、原创性、大众化。微博发展已受到了关注,其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二零一二年,陆续开始有高校将微博融入到教育管理中,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我国为了保障微博的健康发展,已微博相关法律法规,如《微博发展管理若干规定》,其中明确指出微博注册必须实名制,我国微博正在走向规范化。 三、微博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创新应用 微博作为一种新的网络社交工具,迎合了大学生关注社会、随时交流信息和思想的需求,在高校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何利用微博提高教育管理质量已成为高校教育者研究的新课题,加强微博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创新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充分发挥微博形成正确舆论导向 微博在信息传播方面有着巨大潜力,理论上通过转发功能可实现信息无限传播。微博信息传播特征是:传播快、范围广、受众多。但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决定了微博传播的信息具有随意性。这些信息中既有负面消息,也有正面信息。因此,高校微博应用中应积极利用微博形成正确舆论导向,通过正确言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另外,更要做好对微博言论的监控,及时屏蔽不良言论,删除错误言论,维护网络文明,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同时加强网络文化宣传,提高学生自律意识。 (二)加强微博在高校招生宣传中的应用 招生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影响着高校发展建设,是高校生存的生命线,没有生源,高校发展无从谈起。近些年,高校生源持续下降,招生竞争已进入白热化。新时代背景下,学生择校更加精细,招生难度越来越大。高校想要持续发展下去必须提高对招生工作的重视,加大宣传力度。微博的信息传播功能,具有很强的宣传力,且宣传成本低廉。复旦招生、哈工大招生都已开通了专门微博,不难看出,利用微博宣传招生信息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但招生微博必须及时更新,内容丰富,信息真实性有效。若更新速度慢,内容少,便无法吸引学生,无法起到宣传作用。 (三)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效率较低,教师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若在课堂上为每一名学生解答问题,便无法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如将微博引入到课堂和提问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其产生提问兴趣,更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有效性。学生通过微博留言方式提出疑问,教师便可一一解答,并且这种方式更解决了一些学生因自卑、害羞而不敢提问的现象,这对于提高教育有效性有着很大帮助。 四、结束语 通过对微博特点和功能的分析,不难看出,其信息传播优势十分明显,若将微博有效应用到教育管理中,教育管理质量将大大被提高。因此,各高校应积极在教育管理中应用微博。 作者:高娜 赵路明 单位:吉林大学教育技术中心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研究 一、“以生为本”的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内涵 “以生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观和科学发展观,它体现了现代教育从传统的知识性教育向发展性教育转变的教育价值选择”。“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观就是要充分考虑到人在教育中的价值和地位,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精神变化,把人的自然、社会和精神属性统一起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则把“人本”作为发展的核心,强调“人在发展过程中应当具有主体意义”。综前所述,“以生为本”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二是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各方面的需求。“以生为本”是高校教学、学生管理工作的现实需要和基本要求。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必须把“以生为本”作为基本要求,要把“以生为本”贯穿于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但是,由于高校学生党员具有“学生”和“党员”双重身份的特殊性,“以生为本”的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又有其独特的内涵。 (一)以促进学生党员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的 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既包含了党员教育管理的基本内容和特点,又要体现高校学生管理的内容和特点。“以生为本”的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不仅仅是对党员进行思想政治和文化业务教育来增强党员的党性和提高党员素质以及对党员实施计划、组织和控制,规范党员行为,促进党务工作目标和任务的实现,更重要的是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各方面需求,把教育管理同学生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把学生党员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的,教育管理是实现学生党员发展的途径和手段而不是目的。 (二)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作用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自身,在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主体作用: 1.提高学生党员参与教育管理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各种教育和管理活动,才能使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取得实效; 2.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评价主体作用 学生党员既是教育评价的对象又是评价的主体,只有让学生参与到教育管理的评价过程中,才能提高学生党员学习的自觉性,增强学生党员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3.充分发挥学生党员作为教育质量的载体作用 “大学生是展现高等教育质量的最终载体,大学生素质和能力的高低决定着高等教育质量的优劣。”因此,学生党员素质和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党员教育管理质量的优劣和水平的高低,也决定着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和整个学生党员队伍的质量。充分发挥学生党员作为教育质量的载体作用,是“以生为本”的内在要求。 (三)注重人文关怀,坚持教育管理和服务相结合 人文关怀是“以人为本”的重要内容,也是“以生为本”的重要体现。“高等学校最应该做的就是为学生营造一种人文精神的环境和文化氛围,不管是辅导员、教师亦或是学校领导,都应该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设置更多的人文教育课程,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中必须注重学生党员人文精神的培养,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同时,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是分不开的,教育管理也是服务,服务能增强教育管理的实效。教育管理与服务党员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提高党员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党员工作能力、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对党员的教育管理能够为党员服务提供前提和保障。同时,通过多种形式为党员服务,满足党员需求,增强团结,使党员更积极地投入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去,进而促进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在《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从政治、思想、学生和生活上关心爱护学生党员。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广泛开展结对帮扶等活动,帮助解决学生党员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以生为本”在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中的内涵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促进发展是核心和目标,发挥主体作用是保障,人文关怀与服务是动力和路径。 二、“以生为本”的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的构建 “以生为本”的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的构建就是要在党员教育管理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结合高校学生党员的基本特点,把握“以生为本”的内涵,建立综合性的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体系。 (一)制定以推动学生党员全面发展为目的的高校学生党员质量标准体系 提高学生党员质量,必须要有一定的质量标准。没有完整、科学的质量标准体系,学生党员质量无法评判,教育管理没有目标,实施过程缺乏针对性。我国很多高校还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学生党员质量标准体系,对学生党员的评价以定性为主,在内容上也主要以专业学习作为主要评判标准,因此,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标准体系,才能造就高素质的学生党员队伍。中组部、、教育部党组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严格按照党章规定,结合高校学生特点,从思想政治、能力素质、道德品行、现实表现等方面进一步明确学生党员具体标准。学生党员的质量标准是一项综合性指标,它不仅要符合党员的基本要求和标准,还要符合高校学生的特点。在2013年五四讲话中对包括高校学生党员在内的广大青年提出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的五点希望。在2014年5月4日在北师大师生座谈会上,同志就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号召包括高校学生党员在内的广大青年要勤学、修德、明辨和笃实。由此可见,高校学生党员的质量标准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它在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中起着导向作用,因此,在制定高校学生党员质量考核评价体系时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基本原则。 高校学生党员的质量标准既要符合高校学生的特点,又要科学合理地反映不同高校的实际情况,既要体现对全体党员的共同要求,又要注意个别党员存在的个性问题,既要充分发挥定量评价的功能,又不能忽略定性评价的作用,这样才能使质量标准具有可操作性,才能真正在党员的教育管理中发挥导向作用。因此,制定这样的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应坚持共性和个性、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2.基本内容。 考虑到制定质量标准考核评价体系是为了促进学生党员全面发展和进步,考核评价体系在内容上既要全面,又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才能有利于党员队伍自身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和三部位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并结合高校实际,高校学生党员质量标准体系基本内容应包括思想政治、能力素质、道德素养三个方面。 3.基本功能。 质量标准体系是一个考核评价体系,不仅对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具有指导作用,而且对高校学生党员素质、能力和在校表现等各方面起着评判作用,并以此为基础,促进大学生党员在思想政治素养、道德修养、能力素质等方面不断提高,同时在其他的青年大学生中起着榜样示范作用。因此,质量标准体系具有指导、评判、激励和示范作用。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功能,才能有助于我们制定出科学规范合理的学生党员质量标准体系。 (二)建立和完善以促进学生党员主体作用发挥为主要内容的制度体系 学生党员主体作用的发挥需要一定制度体系作保障,只有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制度,才能增强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他们自身的综合素质。 1.建立和完善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制度,提高学生党员的主体意识 学生党员的主体意识是学生党员发挥主体作用的前提,只有具有主体意识的学生党员才能把振兴党的事业视为自觉行动和神圣职责。要增强学生党员的主体意识,就必须让他们参与到党内事务中,通过参政议政,明确自己不仅是权利的主体,更是义务的主体,不仅是党内生活的主体,更是党的工作主体、党的建设主体和党内民主生活的主体。而这一切实现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加以保障。中组部、、教育部党组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尊重党员主体地位,落实学生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推进学校党务公开,健全党内情况通报、情况反映、重大决策征求意见等制度,发挥学生党员在班级、院系和学校事务管理中的作用。完善党内选举制度,扩大选举工作中的民主。推行学生党员旁听学校党组织会议等做法,健全党组织向党员大会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评议制度,不断拓宽学生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途径。概况起来,应该建立四个方面的制度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落实:一是建立健全学校党务公开制度,保障学生党员的知情权;二是建立健全重要决策和重大措施征求意见制度,保障学生党员的参与权;三是完善党内选举制度,保障学生党员的选举权;四是建立健全学生党员参与党内事务和学校管理制度,保障学生党员的监督权。一旦学生的这些权利能够得到保障,他们的主体意识就会增强,就会意识到作为学生党员肩上的责任,就会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2.建立健全党员激励制度,增强学生党员履职的自觉性 学生党员的主体作用还表现在对党员自我认同的基础上,自觉地按照党员的要求和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进步。要增强党员对自我身份的认同,自觉行使党员的权利、履行党员的义务,建立健全党员的激励制度是一条不可或缺的重要措施。首先,激励是人的本能需求。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的将人类需求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争当优秀共产党员已经成为大部分高校学子的高层次需求,一旦学生成为党员之后,他的某种需求已经得到了满足,因此,在这种情况之下,必须要有一种外部力量来激励他产生新的需求,要让他不断调整自身需求的层次,从而追求进步。同时只有将这种需求变成其内在动力之后才能使其由被动的需求变为主动追求的需要。根据张日新等人的调查发现,每年对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比较突出的党员予以表彰奖励,85.8%的党员认为有必要;对党员有效激励的措施其基本顺序是情感激励、精神激励、竞争激励、目标激励和物质激励。这个顺序也说明相对于物质激励来说,更多党员看重的是精神层面的高层次需求,这也是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相一致的。其次,建立健全党员激励制度,加强正面教育和引导,更能激发学生党员履职的自觉性,促使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Effect)告诉我们,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对学生党员以激励代替惩罚,更能促进学生党员的发展和进步。美国著名学者费罗姆的期望理论认为,激励作用大小取决于人对激励因素所能实现的可能大小的期望和激励因素对其本人的效价两大因素。目标越明确越具体,学生在教育中体验到收益和效价越大,作用也就越大,教育效果也就显著。因此,激励措施的制定必须注重针对性和对学生党员的实际激励效果。“以生为本”的党员教育管理的激励制度应包括以下内容: (1)党员表彰制度。 每年度对在政治思想、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等方面表现突出具有模范带头作用的先进个人典型和在党务工作、活动开展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基层党组织进行表彰奖励; (2)先进典型的宣传制度。 利用各种平台特别是易班网络平台对优秀个人和先进基层党组织的事迹进行宣传,在学生中营造人人学先进,人人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通过易班网络同优秀党员和先进基层组织成员进行沟通交流,传递正能量,从而使全体党员能从身边的榜样做起,自觉地按照党员的标准和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人人争当优秀共产党员,人人都为先进基层组织尽力。在我校坚持了对学生党员每年进行表彰的制度,同时在易班上展示优秀共产党员、学生党支部书记和先进党支部的事迹,在同学中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张日新等人的调查表明,63.1%的党员认为及时发现和宣传身边典型,用身边典型教育身边人的教育方式最为有效且可以长期坚持。 (3)建立党员成长档案制度。 给每位党员建立一个成长档案,记录党员自入党来在各方面的表现情况,把党员自身在不同时期的表现进行前后对比,找出进步和不足,以帮助他们在后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对照检查,有目的和针对性的加以改进和努力。 3.创新党内组织生活制度,激发学生党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党的组织生活,是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促进党员学习,提高党员素质,促使党员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措施;是维护党员队伍纯洁性,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的重要手段。这既是党的一贯传统,也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党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壮大,充分发挥党的战斗堡垒和政治核心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高校学生党员中存在的党组织生活没有严格执行、在执行过程中形式主义严重和形式与内容单一的问题,影响了党员参与组织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降低了党员教育管理的效果。因此,必须创新党内生活制度,提高学生党员参与组织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形式上创新。除坚持把座谈、经验交流、参观、主题实践、学习教育等传统形式纳入到党的组织生活外,充分利用微信、微博、博客、电子邮件、虚拟社区、门户网站等新媒体,创新组织生活形式,提高党员教育内容的传播效率和更新速度,使党员教育更具有针对性。二是内容上创新。除完成对党员的知识教育、党的方针政策及有关业务学习和发展党员等一般内容外,应与时俱进,针对学生党员的特点、学科专业和时代要求,有针对性的开展活动,把组织生活创新内容纳入到支部年度考核体系之中。 (三)构建以建设学生党员成长环境为主要路径的学生党员服务体系 服务党员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党员的全面发展,提高党员素质和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这和党坚持的“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通过服务党员来促进党员的发展其主要路径就是通过为学生党员的成长提供有利的环境,培养学生党员正确的自我意识,获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 1.建立学生党员的帮扶制度,为学生党员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 学生党员健康的心理也是他们成长成才的关键。一方面通过建立高校党员领导干部、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党员教师联系学生党员制度,经常进行谈心谈话,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解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思想困惑。另一方面,要充分了解学生党员的实际生活状况,帮助解决学生党员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实际困难。 2.加强硬件建设,为学生党员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 学生党员的学习交流需要一定的场所、设备和学习资源。据统计,高校中有专门的学生党员学习和活动交流场所的党支部,不到所调查支部的10%。因此,给学生党员提供学习、交流和开展活动的场所,并提供相应的图书资料、设备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党员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加强软件建设,为学生党员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精神环境。 通过网络、视频、直播学习平台和建立微信、微博、QQ日志等方式,特别是通过易班网络平台的建立,实现了多种新媒体的互动,不仅让党员有交流的平台和内容,而且贴近学生的生活习惯,有利于营造出良好的网络学习氛围。通过定时学习、专题讲座、问题探讨等形式,营造人文学习氛围。 作者:王新兵 朱惠斌 单位:西华大学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篇1 随着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提升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总体质量。为更好保持高校思政教育优势及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有效性,做好对高校思政教育改良思路分析,优化高校新时期思政教育实践机制,则成为推进高校教育改革、创新发展持续开展的核心关键。 一、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意义 (一)实现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 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实际教育途径较为单一,大学生获取教育资源信息的渠道较少,使思政教育实践能在短期内实现教育成果产出。新时期网络媒体的发展,则丰富大学生获取教育信息的路径,新媒体网络社会影响力的提升,也对大学生教育工作的开展形成部分阻碍。尤其是在西方文化入侵及意识形态渗透的时代背景下,做好舆论教育引导及思想安全教育防范,则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常态化发展的重要趋势。因此,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推进,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围绕新时期教育发展趋势的改变,科学地做好系统性教育优化,保证高校思政教育各个环节与各项内容,能符合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需求。另外,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创新,必须具备可持续推进的基本特点。确保高校思政教育能随时做好教育发展环境评估,并科学地探究新时期大学生思政教育问题。从而,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能在部分教育问题产生之前做好教育防范,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与有效性。 (二)提升高校思政教育适应能力 近年来,革新高校思政教育思想,提升思政教师的教育互动能力,加强高校思政教育的多元化开展,逐渐成为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新路线。之所以从加强教师教育能力及优化思政教育路径的角度开展教育创新,主要目的在于更好提升思政教育适应能力,确保思政教育能在各类不同环境下,均发挥积极的思政教育引导作用,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质量。推进高校思政教育的改良,也需要围绕提升高校思政教育适应能力做好科学规划,保证高校思政教育的开展,能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不断培养大学生思政学习自觉性及自主性,使大学生群体能更好配合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所以,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改良,是在推进高校教育思想改革的基础上,为高校思政教育推陈出新夯实基础,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的探索能力,使高校思政教育能形成多位一体协同推进基本结构。进而,更好发挥高校思政教育多元化优势,弥补传统模式下高校思政教育不足及教育内容缺失。 (三)拓展高校思政教育发展新路径 新时代大学生教育培养思路的转变,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开展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发展应针对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政教育问题,科学地调整教育切入点,并在实现思政教育长效化推进的基础上,寻找新的思政教育突破口,使高校思政教育的推进能摆脱传统教育结构的束缚,进一步围绕多管齐下的教育思路开展教育实践。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改良,则恰好是基于拓展高校思政教育新路径,面向更多领域开展思政教育实践探索,力图在各个不同教育领域及教育层面,发挥思政教育的引领作用,使思政教育能在高校人才教育培养的各个方面均能有所提升。改变传统模式下高校思政教育被动开展教育探索的状况,使高校思政教育能牢牢掌握教育创新发展主动权。以此,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高水平开展奠定坚实基础[1]。 二、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困境及难点 (一)高校思政教育缺乏科学的教学评估 科学地做好思政教育评估,分析高校当前阶段存在的思政教育问题,并从教师、学生两个层面,了解思政教育基本需求,是新时期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改良有效性的关键。然而,部分高校在思政教育改良方面,盲目针对教育新理念及教育新思想进行引入,未能在教育评估体系的建设方面做好教育资源倾斜,使部分高校思政教育改良流于形式,相关教育工作的推进,难以为思政教育实践提供支持。久而久之,部分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则失去本质意义。例如,部分高校在思政教育创新方面,一味地突出对教育新元素的运用,但在教育实践方面,却仍然沿用传统的思政教育实践模式。教师及高校教育管理者在问题评估方面,未能针对教育实践问题进行分析。反而,将教育问题归咎于大学生学习配合度不高。最终,使高校思政教育改良成为一纸空谈。 (二)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意识滞后 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前瞻性与先进性,确保高校能先于时代发展,制定部分思政教育问题解决预案,提升高校对思政教育风险的防范能力。但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却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教育意识滞后问题,部分高校思政教育改良,虽然针对部分教育理念进行革新,但高校思政教育制度及思政教育考核机制,仍然是以较为传统的积分制作为主要形式。之所以,部分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产生这一问题,主要原因是高校对于思政教育改良的理解并不透彻,未能基于思政教育改革的全面化推进开展教育部分,而是在加强对部分教育理念的创新之后,采取一种三不管的教育模式,放任思政教育实践野蛮生长。这一策略的运用,不仅增加教师的教育压力,同时,也降低大学生思政学习积极性,使大学生对思政学习实践长期抱有消极心理状态,难以在思政教育实践方面保持一定自主性。 (三)高校思政教育的渗透能力不足 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新媒体发展对于思政教育冲击尤为严重。通过新媒体途径开阔大学生视野,对于高等人才教育培养而言,实际上具有一定教育帮助。但部分不良媒体的错误引导,则加深我国大学生阶层分化,使大学生阶层对立情绪日益严重,其个人思想也面向极端化发展。所以,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的改良,应针对加强对新媒体发展环境的了解,深入研究部分新媒体网络文化形成、发展历史,明确新媒体发展对于大学生实际影响,通过让教师深入新媒体网络环境,加强教师自身的教育感受能力。从而,运用教师的感同身受推进思政教育实践。然而,部分高校思政教育的改良,却未能将拉近教师与学生思政教育关系及加强思政教师对大学生精神世界的了解,作为主要的教育改革方面,而是一味地强调对闭门造车教育理念的运用。最终,使部分高校在思政教育改良方面,仅仅对教育形式及教育方法进行优化,教育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进一步降低高校思政教育渗透能力[2]。 三、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思路及实践机制 (一)建立双向的高校思政教育评估体系 建立完善思政教育评估体系,是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有效性的科学对策,也是充分发挥思政教育改良优势的重中之重。为此,高校应从学生、教师两个方面,建立双向教育评价体系。教师方面,应由思政教师与高校党组织、党支部牵头,开展思政教育问题研讨,分析各个阶段、各个流程及各个环节存在的思政教育问题,并统一对相关问题进行汇总,明确高校新时期思政教育主体方向、主体目标。围绕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需求,制定教育问题应对方案。学生方面,高校应建立教育问题反馈渠道,从学生视角加强对部分教育问题的研究,充分发挥群众智慧推进高校思政教育改良。学生问题反馈或相关建议,虽然存在建议不成熟的问题,但学生作为受教育主要群体,其学习感受能力相对更强。因此,学生方面的教育建议同样存在较高的参考价值。通过教师、学生双向教育评价体系的建设,高校能更为客观地对思政教育问题进行了解,提升高校对思政教育问题的整合能力,使高校后续阶段思政教育改良,能基于当前存在的思政教育问题,合理地做好多个方面的教育调整与教育优化。以此,为未来打造具有良好思政教育氛围的教学新环境提供有力支撑[3]。 (二)推进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全面化开展 推进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全面化开展,是高校思政教育改良的重要目标,对于更好推进教育实践机制建设具有直接影响。对此,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到,思政教育改革并非单一对部分思政教育元素的运用及思政教育方法进行优化,而是从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方法创新、教育实践改革及教育课程结构优化等多个方面,实现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思路的全面性改良,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推进,能更好满足新时期教育发展新需求。首先,教师队伍建设与教育实践改革,应从加强思政教师教育培训的角度,将新时期部分思政教育新概念融入思政教育体系。帮助思政教师加强对不同思政教育技巧的掌握,使思政教师能自主化地开展教育实践改革创新。例如,基于新媒体发展与大学生开展线上教学互动,调动大学生思政学习积极性,帮助大学生营造良好线上思政学习氛围。其次,在教育方法创新及教育结构优化方面,高校应在思政教育规划的阶段,根据大学生思政教育问题,采用对比法进行思政教育实践。譬如,部分高校大学生对于西方教育模式尤为向往。高校则可通过建立西式教育、中式教育两种不同教育实践课堂,由学生自行开展学习对比。我国大学生由于长期接受中式教育,短时间内势必无法适应西式教育环境。此时,大学生将在教育实践中对西方文化渗透予以拒斥。这一教育过程,将为高校未来阶段思政教育实践的开展打下良好群众基础。所以,采用教育对比法开展教育创新,有助于更好提升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质量,充分深化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实践。 (三)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实践互动能力与问题探究能力 强化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活动,是指通过加强教师在新媒体环境下思政教育引导,让教师能走入大学生精神世界,更好地了解大学生思政教育需求,通过加强新媒体平台的思政教育实践互动,使大学生能秉承更好心态参与思政学习实践。进而,解决高校思政教育渗透能力不足问题。对此,高校思政教育应围绕加强教师与学生教育沟通、深化教师对新媒体网络环境的探究、研究等开展教育布局。提升教师对新媒体发展了解,帮助教师基于大学生学习需求,科学地做好阶段性的教育任务规划,保证教师思政教育工作的推进,能充分契合大学生思政课程学习需求。除此之外,高校应围绕新时期网络媒体发展,定期开展思政教育研讨,分析新媒体发展对大学生思政学习的影响,明确新媒体发展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的基本困局及发展问题,使高校思政教育能从问题探究的角度,更好制定科学的问题解决策略。随着高校对思政教育问题研究能力的增强及教师对大学生精神世界了解的不断深入,高校思政教育改良可以围绕新时期建立思政教育新体系,开展长期性的教育实践规划。促使高校思政教育实践工作能围绕社会发展环境、教育环境的变化,有序做好各个不同阶段的教育规划[4]。 (四)打造线上思政教育实践平台 打造线上的思政教育实践平台,可以在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同时,提升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学习兴趣。大学生思政教育配合度不高问题,虽然或多或少受大学生自身学习意志及学习能力的影响,但高校教育氛围不佳及教育问题的频出,同样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学习积极性的培养产生负面影响。所以,高校应围绕思政教育改良思路的分析,打造线上思政教育实践平台,将部分思政教育内容面向线上教育实践进行转移,利用对线上教育资源的整合及线上思政教育环境的营造,激发大学生思政学习的猎奇心理,并从加强线上思政教育辅助能力及建立线上自主学习模式两个层面进行思政教育改革。加强线上思政教育辅助,是指面向线下的思政教育实践,优化高校思政教育课程教学体系,使线上思政教育能承担课程知识预习与线下课程教学内容补充的功能,完善高校思政课程教学体系。建立线上自主学习模式,则是针对优化高校思政教育考核机制,培养大学生思政学习的自主意识,运用优质线上思政教育资源,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学习实践提供帮助。以此,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改良的实际有效性。 (五)调整高校思政教育考核策略 上文的思政教育改良难点及思政教育线上实践平台的打造,均对高校思政教育考核有所提及。其中,高校思政教育考核作为了解学生学习不足的重要途径,必须充分发挥实际的教育引导作用,确保高校思政教育考核的开展,能为大学生思政学习提供多方面参考。但传统模式的积分制,实际上无法针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政教育问题进行全面反馈,仅能对大学生知识记忆力进行评价。所以,推进高校思政教育考核策略的调整至关重要,是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质量的关键。另外,为更好配合高校线上思政教育平台的建设,针对思政教育考核结构进行拆分,采用线上、线下双向考核机制,则有助于更好发挥高校线上思政教育优势,进一步为高校线上思政教育实践的开展做好充分铺垫。对此,高校应在思政教育考核的优化方面,将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及学习问题,作为主要考核方向,并在重点区域要求大学生写出自身对相关问题的见解。教师则可结合大学生对学习看法的分析,更好为未来阶段思政教育规划进行参考,提升教师对大学生思政学习问题的掌握能力。使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改良的推进,能更好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总体质量[5]。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环境的改变,使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能成为推进高校思政教育与时俱进的重要推动力。高校必须在充分明确新时期思政教育需求的基础上,做好对思政教育改良思路的调整,并优化高校思政教育实践机制,使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推进,能更好地满足高等人才教育培养的多元化需求。 作者:杜茜 单位:枣庄科技职业学院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篇2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青年强,则国家强。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作为衡量教育的标准之一,一直是常看常新的时代课题,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如何“树”人、教育人根本在于学生的思想引领,如何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人文素养、价值认知,帮助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充分认识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辅导员是学生进入大学后的领路人,他可以是学生的思想导师,开展思想引领教育、推进党团发展建设、保障学生安全稳定;他可以是学生的学业导师,指导学生学业进步、带领学生参赛获奖;他可以是学生的心理辅导师,关心学生心理健康、与学生谈心谈话;他还可以是学生的职业辅导师,帮助学生就业创业、培训学生职业技能。辅导员在学生眼里兼顾着多重身份,他们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和知心朋友,肩负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1]辅导员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者,是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面对信息多元化的现状,每个人都在变与不变的动态中持续接受网络信息的影响,这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00后”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体,越来越多的“90后”成为了辅导员的中坚力量和骨干,时代在发展,思想在变化,如何与大学生面对面深入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是新时代高校面临的共同任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持续开展、逐步向好的过程性工作,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刻认识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辅导员在学生不断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发挥好辅导员作为行为主体的重要职能,更加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脚踏实地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水平。[2] 二、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面临的现状 (一)新时代提出新要求 、大学生受到网络信息和外界不同声音的影响,思想观念容易发生变化,在平时工作中,我们会发现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也许在网络上充当着“意见领袖”的角色。大学生是一个个不同的个体,思想不同、性格不同、认知不同,而如何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远意义。 (二)思政教育要求更专业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分为教学与活动两部分,但思政课程类型单一,思政活动学生参与度不高,同时由于高校的辅导员仍旧受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限制,难以突破这一局限性,无法与学生展开更好的信息交流和互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和成效不足。[3]辅导员作为个体,入职前拥有不同的教育背景,学习着不同的专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也参差不齐,专业能力水平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所以我们也看到,很多高校会定期组织辅导员培训、交流等活动,目的是为了提升辅导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更好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此外,思想政治教育也要改变“为教学而教学”的观念,应该实现与学生真诚互动、家校协同、线上线下融合的新矩阵。[4] (三)信息化带来新挑战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00”后大学生缺乏吸引力,[5]他们从小生活在信息充斥的网络空间,他们感受的是日新月异的高科技发展,享受的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带来的累累硕果。他们好奇、质疑、情感细腻,专注思考,他们具备学习能力、沟通能力、信息技术与数理能力、组织领导能力、适应与探索能力、创新与创造力,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理论讲授,对学生来说过于单一、注重逻辑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虽然科学合理,但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去仍旧与信息化时代的语境脱离,学生无法找到实践的意义,简单的教育模式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因此,面对信息化带来的新挑战,如何创新性开展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势在必行。[6] 三、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化路径 “路径”通常指工作方式,“优化路径”顾名思义是更好、更高质量的开展工作。辅导员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意义重大,其核心实质就是教育要回归本位、高校要回归本位,辅导员要回归本位,把思政育人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7]笔者基于在学生处的多年工作经验和工作实际出发,阐述如何创新性开展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三全育人视域下推动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 1.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体系,实现全员育人。要重点关注辅导员与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三支队伍建设,形成优势互补,共青团干部帮助辅导员更好的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团学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帮助辅导员开展专业培训、提升专业能力,多点发力、形成合力、共同育人。要充分发挥专兼职团干部在联系、引领、教育学生方面的优势,与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取长补短,把思政育人贯穿于理想信念、组织建设、校园活动等各项工作中,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中级目标,将思政教育的广泛性和学生个体的多样性统一结合起来。在思想政治课程方面,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真正有效调动教与学两个积极性,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与辅导员在教与学一体化的过程中配合好,形成协同效应,辅导员与思想政治课教师携手完善教学体系、丰富教学内容、鼓励教学实践,改进教学方式,脚踏实地地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学生受益终身的课程,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和影响力,真正实现全员育人。[8]2.搭建思想政治教育进阶体系,实现全过程育人。以学生成长规律为切入点,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学生进入大学后,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有不同的教育侧重点,构建分阶段的育人体系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至关重要。辅导员在一年级要重点关注学生性格、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帮助学生尽快融入班级群体、适应大学生活;辅导员积极发挥学业导师的工作职能,指导学生开展学生教育和心理辅导,引导学生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二年级重点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和学业规划,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学习重要性和社会实践、志愿奉献的意义,引导学生报效国家;在三年级重点发挥榜样示范导向,选树典型,成立PL朋辈带头人社团,通过五四表彰等活动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榜样引领体系,学校已有百余名学生陆续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中国电信奖学金”“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等荣誉称号,充分挖掘一批可亲、可信、可学的各类青年典型,引领广大学生争做“六有大学生”;在四年级加强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引导学生找到人生意义所在,不断完善思想品格,鼓励学生践行“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毕业宣言,实现个人价值。3.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内涵,实现全方位育人。辅导员要始终聚焦学生需求,坚持实践育人,引导学生、服务学生,营造高雅校园文化,发挥优秀文化的浸润、感染、熏陶作用,积极培育思想政治教育类学生活动品牌,使其成为涵养学生心智和价值观的重要载体。辅导员要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学校举办的“商务文化节”“三亚的冬天”“天涯音乐节”“旅游嘉年华”等多个活动,学生参与度达到100%。根据学生需求定制学生活动,重视学生体验,及时倾听学生问题,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经验汇编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00问》和《学生工作案例集》,通过进一步总结工作经验,逐步构建发挥服务学生“需求”与思想政治教育双向衔接、协同发力的辅导员工作体系,实现全方位育人。 (二)分层分类建设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体系 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针对性、深入性探讨,在长期实践中要构建分层分类一体化思政工作体系,大致分为三个层次目标、三大教育主题,四大教育平台。 1.树立“感情、认同、信仰”三个层次目标,推进辅导员思政育人工作。、自觉以实际行动践行;辅导员积极引导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强化对党团组织的思想认同与政治认同,进一步坚定学生信念;在志愿服务中升华信仰,通过开展关爱农民工子女、扶弱助残、环境保护等领域,义务献血、教育扶贫、血脉相连、光明连接等志愿服务项目,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找到人生的真谛,实现信仰的升华。 2.形成“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党团认知认同教育”三大教育主题。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辅导员要定期以“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党团认知认同教育”为教育主题开展主题班会、团建活动,形成“一学院一亮点、一支部一特色”,通过主题德育教育,帮助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团中央开展青年大学习”活动,每期讲解时政知识,高校辅导员可以借此平台让学生参与其中,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也是对思政网络教育的实践。辅导员要以“青年大学习”为思想引领工作载体,积极动员学生每周网上学习,将三大教育主题贯穿,鼓励学生撰写学习心得,让学生真正明白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党团认知认同的真正内涵。 3.用好“进支部、进骨干、进网络、进社团”四个工作平台。辅导员要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四个平台更好的发挥作用。思想引领进支部。通过推荐学习材料、举办主题团日活动、创新文化产品等方式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好的走进团支部,让广大学生更好的理解意义并投身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思想引领进骨干。学生干部可以是普通学生的领航员,在大学,学生干部的影响力持续且深远,打造学生干部培训平台,建立覆盖校-院-班的学生干部分层分类培训体系,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尤为重要,做好学生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求激发典型示范的领航能力,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创新。思想引领进网络。不断推进“网上共青团”建设,打造学生思政新媒体阵地,开展贴近学生实际的思想引领特色线上活动,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力求夯实线上思想引领工作阵地,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理论阐释和现实解读,增强思想引领的覆盖面。[9]思想引领进社团。学生在大学生活中通常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社团加入,所以辅导员要充分的运用社团平台,积极关注学生参加的社团,鼓励学生成立理论型社团,通过社团选择志同道合的朋友,社群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能最大程度化的发挥思想引领实效。例如我校成立海南省首个“作为高校学工队伍中的一员,崇高使命需要我们敢于担当,伟大事业需要我们奋勇向前。辅导员要强化学生思想引领,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遵循青年学生成长和思想教育引导的客观规律,系统、科学、分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升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作为高校辅导员,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主动作为,认真落实立德树人重要使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学生竞争力,充分挖掘学生“千人千面”特点,展现学生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的美好品质。坚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我们要争做青年学生的知心人、学生工作的热心人、青年学生的引路人,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作者:李静茹 单位:三亚学院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篇3 中国几千年的社会教育发展历程中从未明确提出过分众教育这一名词,但采用分众教育这种思维方式来教育学生却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两千多年前,孔子便提出了因材施教的理论,这就是现在分众教育的初始模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亟需为新时代大学生在思维多元、网络冲击、就业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做好人际交往、心理适应、情绪健康管理等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做到解决学校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怎样来培养学生和为谁去培养学生的三个根本性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应运而生。 一、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概念阐释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新时代背景下,各地区高校工作者如何通过一些科学而系统的理论,向大学生施加有特定目的、有系统计划、有具体组织安排的积极影响,促使大学生自主地接受这种影响,从而培养出符合新时代社会预期的道德品质的人才而进行的教育活动。所谓分众化是一种动态化的过程和结果,是将原有的整体依据内外在、显隐性、环境变迁等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区分和动态发展,从而更加适应现实要求。而分众教育最大的优势在于“分”,强调将广义的目标群体进行精确地细分,对受教育者了如指掌,根据“受众”的具体差异,在有针对性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把教育信息与服务有针对性地传授给指定“受众群”的一种模式。分众化是传统教育在分众时代覆盖大众的手段。分众教育能更精准和有效地击中目标“受众”,从而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二、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的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有利于促进教育对象的个性发展。新时代新形势下,根据学生发展需求将教育资源分众设计并有效重组,制定更符合教育对象发展的实践路径,在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过程中更注重个性发展、深度接纳和持续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有利于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工作目标。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一元化的,并通过思想内化实现对大学生思想意识、政治素养、人格修养、道德品性等的全面塑造。[1]通过采取分众化的教育方式使实施路径更加灵活,培养方式更加精准,教育对象的接受度更高,整个教育过程更顺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思想的教育效果更接地气、更优质。 (二)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的当代价值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有利于为当代社会培养更多的全面人才。通过分众化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亲和力,改变以往单一的教育模式,从大学生的客观差异性出发,开展有针对性和引导性的教育活动,使得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社会培养具有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全面性人才。此外,新形势下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可以进一步促进社会健康发展,完善社会现有形态,也让大学生更好地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升自身价值。 三、新时代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发展 (一)新时代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的实施动力源 新时代的教育资源、文化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更具广泛性、开放度、多元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和动力源泉。教育资源开放后能够进一步提供教学新动力,信息快速传播、获取方式多元化,能够继续扩展出新思路,数据采集整理及分析研究能够持续提供决策新方案,这种类似思政课分众化教学等创新思政教育的应用模式如雨后春笋。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彼此相互融合,有利于各类优质资源的发掘、组合和应用,有效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创新。 (二)新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提出实际要求 新时代新发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支持,同时也对其提出明确的具体要求,使思想政治工作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获得持续化发展。一是坚持新思想铸魂育人。二是明确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立德树人作为我国各高校立身治学之本,作为指导目标,引导我国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如何正确地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学生,并且使其立志将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分众化教育要真正立足教育任务,逐步引领不同类大学生群体走向不同领域和不同层次,发挥聪明才智和能力优势,全身心投入社会实践中去。三是加强高校思政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新时代新形势下,价值的多元、信息的裂变、新生代的快速成长、新智能媒体的崛起等,既为分众化思政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利时机,也对其良性发展提出了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既要坚定政治立场,也要深刻把握环境变迁,着力打造出一支创新型、担当型、奉献型和学习型的优秀思想政治工作人才队伍。同时,思政工作队伍应深入领会学习、贴近时代特征、跟随发展步伐、满足学生需求的教育内容,逐渐成为新媒体技术与思政教育深度渗透融合发展的行家,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阵地变得更活、更强、更亮、更硬。[2] (三)新时代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提供检验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顺应时代发展、助推社会进步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实施效果的检验棒。新时代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把学生划分为不同的教育对象群体,设计满足学生需求的个性化教育内容,组织各有千秋的育人模式,既增强了主流精神力量,又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教育效果。新时代着眼于社会的全面进步。传统教育模式已经无法完全适应新时代的快速发展、日新月异,分众化教育立志因材施教,培养具有不同精神追求、不同学习认知、不同交往方式和不同心理状态的优秀社会建设者,他们未来会在不同领域、不同岗位上更有效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和才能,为社会发展、人类进步做出贡献。 四、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的实施路径 (一)精挖教育对象特征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教育对象的个性特征,满足学生的思想、学习、交往等差异化个体需求,能够更好地发挥出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差异教育逐步由被动变为主动。随着互联网、云计算等网络技术应用的迅猛发展,高校应充分利用大数据与区块链的优势,动态分析学生的活动区域、生活方式、网络浏览习惯、交往人群等,梳理出不同群体的差异、特征和需求,充分发挥教育对象的内驱力,进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和记录。可以效仿教学中错题库等理论模型,形成大学生个人特征数据库,以此研究制定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同时,教育方案要随着数据库的变化而及时做出调整更新。这种精准有效的分众化教育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吸引大学生群体主动参与教育的各个环节,他们同教育者一起提出建议,研讨思路,创新方法,调整方案,让教育效果更优化。辅导员可以联合思想政治、社会学、统计学等相关方面的专业优秀教师,利用大数据将本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进行分层,利用社交网络平台,在课下空闲时间吸引和组织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建立分门别类的微信群、钉钉群组、QQ群聊等沟通渠道,结合学生感兴趣的时事政治和热点新闻,在教师指导下为大学生提供案例分析,积极利用评论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并在潜移默化中渗透思政教育内容。 (二)精细优化教育方法 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的培养引领不应该仅局限于思政理论的渗透上,而是以个体需要和社会需要为依据,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单一化培养目标,从学生本身的实际发展目标作为出发点,明确思政教育的方向,创新理论和实践教育教学方法。“互联网+”时代给我们提供充分学习和利用新媒体的好时机,尤其是后疫情时期,可以开设云端青年大学习、云端运动会、与你共读雷锋日记、与新农村书记云对话、居家隔离显厨艺等,必须让线下与云端、显性与隐性教育同频共振,让第二课堂也能走出校园,让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能飞入云端。丰富的活动素材会吸引各类大学生群体,不但能突破时空赢得大学生们的喜爱,而且能进一步加强网络舆论监管,占领网络宣传阵地。如今《跟柯南学科学》《高速列车概论》这样有故事情节、受众熟悉喜爱的课程广受青年学生追捧,学生纷纷提前两个小时进教室坐前排位置,课堂上座无虚席。思政课程亦可以包装成“音乐剧”“纪录片”,例如给理工科学生授课时可以让学生用计算机描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年国民生产总值变化,来感受改革开放、新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成果,感受新时代中国的综合国力;为喜爱音乐的学生开展思政课程时,可以用歌曲《中法战争歌》让学生认识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用歌曲《劳工歌》让学生感受人民大众与北洋军阀统治集团的矛盾,用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感受代表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与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的矛盾;在艺术学生的思政课堂上,可以定制创意文化涂鸦作业,用艺术作品表达历史人物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精心开展协同育人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各环节。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的实施路径中,精心开展协同育人,将教育对象、教育工作者、家庭、高校等各方力量形成合力显得尤为重要。学生个体应该积极主动地成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人。一方面,主动加强理论学习,提升网络素养,提高自身认知能力,坚定理想信念,明晰人生目标。另一方面,积极投身实践,丰富自身阅历,磨炼精神品质,并加强师生交流、生生互动,积极创造学生与创业人士、归国华侨、公益志愿者、劳动能手、革命后辈的交流机会,积极表达思想、吸收新理念、形成新思路,这有利于分众化教育的具体实施,有利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持续开展。家校合力应该成为常态。众所周知,学生精神体系的构建与原生家庭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教师与家长间应存有内在的紧密联系,如有效互动频率、价值认同度和默契互补能力都关乎教育成败。一方面,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要明确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摒弃完全依靠学校教育的思想和做法。同时,家长要挖掘和传承良好的家风及家训,要营造温馨有爱、积极上进的家庭氛围,要以言传身教的方式积极投入社会实践,并将家庭教育的效果和学生个体的需要勤与教师进行交流,合力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教师也要积极了解原生家庭的整体情况,将学生的在校表现、“五育”情况、突出问题多与家长沟通,双方合力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四)精修学生服务平台 大学生作为各高校的主体,其任务主要是学习,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也应该围绕进一步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目的而努力。在开展学生管理的实践工作中,要想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深层次的教育管理,就要首先着眼于打造出更系统、更负责的为学生们成长成才提供服务的平台。所以,学校方面必须真正充分认识到当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重要作用,并且努力将教师队伍提升为一支具有高标准高素质高水平的优秀团队。身为一名教师,任何行为举止都将会引起学生们的时刻关注,被学生们作为学习的榜样,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起到影响。高校应吸纳和培养一批青年骨干教师补充教学资源,引进一批企业精英、创业人士、岗位能手提升实践效果,打造一批网红爆款的思想政治辅导员主导网络舆论,从而构建思政教师的梯队化和多元化。政府部门应积极搭建高校与科研院所、优质企业的合作,共同开发大数据平台,这有利于敏锐地捕捉网络变化并及时进行预判,有利于动态掌握学生个体的变化趋势,促进思政教育的数字化。 参考文献: [1]王天佐.大学生分众化差异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3):137-138. [2]邹建良.着力打造适应时代发展的思政工作队伍[J].中国高等教育,2017(19):63-64. 作者:苏文捷 单位:沈阳大学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论文: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不断开展,在现代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中小企业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从客观上来说,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支柱力量之一,中小型企业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而且为我国众多的人口提供了数量可观的就业岗位。因此,中小企业不论是在经济发展还是在社会维稳方面都有积极正面的作用。然而,受限于中小企业的本身特性,许多中小企业只局限于眼前的利益,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关心很少,使得当前形势下我国的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突出。并且,这些客观存在的财务管理问题正在制约着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笔者将在本文中与读者讨论现代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的突出问题,并且结合工作经验以及社会实际来谈谈应对之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 财务管理 问题以及改进措施 一、引言 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了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时期。在国家的政策刺激以及鼓励之下,全国各地出现个各式各样的中小企业,其行业涉谷广泛,并且不断成长为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资料,我国现有中小企业超过2000万家,并且在2010~2014年这五年内,中小企业的数量增长率均超过了10%。正是这些中小企业,构成了我国经济建设的基础与基石。但是,从客观上来讲,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着相当大的局限性,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其财务管理。 二、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 制度建设在现代的管理学中早有定论,而且相当多的案例已经证明了制度对于一个企业的细节管理等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我国中小企业现实的情况却是:一方面,许多企业缺乏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甚至一些企业的财务人员与其他行政管理人员存在着职责不清的情况。而在财务管理中出现贪污腐败等现象也是屡见不鲜;另一方面,正是缺乏了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使得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在工作时显得“毫无章法”,而且带来的另一个负面影响就是财务人员在工作时无所顾忌。正是制度的缺乏,使得中小企业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时会觉得“力不从心”。 (二)财务管理制度以及模式僵化 在我国,中小企业有一个普遍的特征便是家族化经营。这样的经营模式在企业初期对于企业的外部发展是有较大的帮助的。而对于内部调整来说,正是家族化经营的特征使得几乎所有内部调整改革的工作难以展开。正是家族化经营的种种阻碍,使得财务管理制度的开展甚至改革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阻力。而且,客观上来说,几乎所有的中小企业的管理权以及资本所有权都高度集中在一个或者几个人手中,使得企业内部“一言堂”现象严重,财务管理模式很容易在这样的客观环境下被架空、僵化,成为摆设。 (三)企业领导者缺乏关心以及重视 客观上来分析,我国的中小企业普遍开创于上世纪90年代末以及本世纪初,正是这样特殊的时间节点,决定了当代中小企业的主要领导者的文化水平不高的现状。领导者的文化水平不高使得其难以拥有高瞻远瞩的目光以及对财务的重视程度,其对于企业的发展战略往往只局限于企业所能够获得的利润以及社会名声,而对于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工作缺乏关心以及重视甚至不闻不问。而且许多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与企业所有者或多或少存在着亲缘关系,而将工作交给自己的亲朋好友更加使得企业领导者对此类工作缺乏关心以及重视。 (四)中小企业普遍缺乏资金支持 当前,企业如果仅仅靠自己的资金来完成发展的案例是少之又少甚至是不存在的。许多企业都靠银行的融资以及自身的集资来完成资金的募集。而现实的情况却是:一方面,众多的中小企业在发展时都需要相当数量的资金,而在社会上寻求资金帮助时,银行往往对中小企业多有刁难,使得企业的资金周转出现困难甚至致使生产线的崩溃,最终导致企业的覆灭;而另一方面,尽管我国的政府意识到中小企业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并且着手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支持中小企业的融资,然而,仅仅靠政府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实在难以满足当前众多的中小企业的需求。而从银行的角度来说,银行的首要目标也是盈利,在面对众多的融资申请时,银行会对企业的资质以及发展趋势、信用情况以及还贷能力做一个系统的分析。而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在这一方面做的都比较差。因此,许多中小企业都在银行处吃了“闭门羹”,而相比于向银行贷款,社会融资不仅难度更大,而且数额也极其不稳定,同时也充满了诸多不确定因素。正是以上种种原因,造成了当前的中小企业普遍缺乏资金支持,融资困难正成为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一大重要原因。 (五)缺乏财务管理监督体系 财务管理工作如果仅仅靠相关财务人员的自觉性来保障是远远不能取得成功的。因此,在财务管理人员本身的自觉性以外,还应该加强财务管理监督体系建设。而我国的现实情况却是:相当一部分企业缺乏良好的财务管理监督体系,甚至一些企业的管理层明知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有缺陷漏洞,却将相关的监督体系流于形式,使得企业的财务工作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对企业的长远发展造成了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 三、解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改进措施 (一)建立健全相关的财务管理体系 财务管理体系的建立健全需要综合考量多方面的因素。首先,应该将财务管理人员的职责与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的职责做一个明确的区分,双方之间不应该存在权限、职责相互重叠的地带。同时,相关的财务管理人员应该切实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同时对于现有的财务管理体系的漏洞作出修补,使得制度得到健全。例如对于企业内部的动产、不动产管理制度,内部人员公费报销制度以及企业资金管理制度等,都要形成全覆盖的完善体系;其次,财务管理部门的另外一个职责是对企业现有的资金流做一个明确的管理与分配,使得企业能够在一定的资金数量的基础上发挥最大的竞争力;最后,如若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发生错乱甚至发生纠纷等情况,应该积极落实相关的责任,使得企业内部控制成为保障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坚实防线。 (二)积极对现有的财务管理模式作出创新改革 一方面,对财务管理模式做出创新改革需要相关管理人员以及从业者拥有先进的财务管理思想。所以,当前中小企业应该对本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一个全面而又科学的评估,通过科学理论来指导先进财务管理模式的建立。 另一方面,从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的实践来说。现代中小企业主要是通过财务控制以及财务治理这两个方面来完成的。对于财务控制,即通过对整个财务流程实施监控,在发现漏洞的同时及时补救,在发现腐朽的同时及时创新,使得整个财务流程成为几道独立的防线,成为现代中小企业加强财务管理工作的坚实保障。对于财务治理,应该将财务结算与财务检查的责任分开,使得责任分工有一个明确的界限,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最大程度放大企业内部控制的作用,为企业内部树立清正廉洁之风提供一个客观的环境。 (三)企业领导者加强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 我国现代中小企业很大程度上是管理人员的“一言堂”。因此,要想解决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最有效的做法便是使企业的领导者意识到财务管理工作对于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够使得财务管理工作在企业的运转中收到重视。具体来说,企业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加强对财务管理工作的认识,加强对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关心,使得企业内部形成一股自上而下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以及认同的氛围,这样的气氛有利于企业良好的资金运转,有利于企业合理的资源分配,能够促进企业解决各类财务管理问题,促进企业发展,最终使得企业成为我国市场主义经济建设的“齿轮”。 (四)努力解决中小企业的资金困难问题 解决中小企业的资金困难问题主要有两方面的途径。 一方面是从政府的角度来说的,政府应该积极引导企业通过合理的方式来寻求资金支持和融资,并且,政府应该适时出台相应的政策来使得银行、基金等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帮扶力度。同时,我国沿海地区的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开始着手建立中小企业的资金保障体系:第一,通过加强对资金的管理,使得在中小企业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及时地得到帮扶;第二,以政府税收等作为担保,形成有效的担保体系,以帮助企业更快地筹集到更多的资金以解燃眉之急。 另一方面是从企业自身的角度来说的。这一点可以借鉴德国以及美国等地区的做法。在1994年,美国经历了第十次金融危机之后,众多的美国中小企业深深地感受到了其在金融危机时的脆弱,因此,全美共计60余万家中小企业联合成立了基金会,以入会费为担保,在入会企业遭遇到融资困难或是资金链断裂时,基金会拥有足够的能力保障企业能够尽快完成资金的回笼。而基金会的管理权则集中在第三方集团或是政府手中。很快,这种中小企业风险抵御模式就被资本主义社会广泛接受,并且在广大的西方社会上大放异彩,在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中,资本主义社会的广大中小企业没有大面积崩溃很大原因归结于这种模式。因此,笔者认为,在我国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一些地区也应该对这种模式作出借鉴,同时结合地区的特色以及我国的基本国情对这一模式作出一定的调整,以增强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提高中小企业对于资金风险的抵御能力,最终使得中小企业的资金稳定性得到提高,使得中小企业更好地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五)建立健全财务监督体系 财务监督体系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的解决有着相当大的帮助。因此,企业应该重视对财务管理的监督体系建设。一方面,对财务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做好监控,使得财务人员的工作被监督体系所束束缚,使得监督体系成为一种行业规范。另一方面,应该对企业资金的使用过程以及使用结果作出监控,保证企业的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使得财务管理制度以及财务管理监督体系成为促进企业发展的动力。 四、总结 在我国的市场环境下,中小企业所面临的资金压力以及社会压力只会越来越大。因此,加强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解决财务管理工作的种种问题,以解决企业在财务方面的问题。总而言之,在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之下,中小企业应该不断完善自身的财务问题。一方面,政府应该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帮扶力度,通过政策、资金等支持形成全方位的支持保障体系;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自身也应该积极应对自身的困境,通过联合等方式来解决问题。双管齐下,才能使得中小企业在发展的洪流中乘风破浪,在完成自身发展的同时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共同富裕,以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但是财务管理问题的解决也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精诚合作才能实现。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论文: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 摘要: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中,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中小企业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稳定的重要支柱,财务管理的能力直接决定着中小企业的正常运行及长远发展,但由于中小企业的企业规模、管理水平、专业人才等方面存在着一些缺陷,其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财务管理方面就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财务基础的薄弱,往往成为企业迅猛发展的绊脚石。本文先对中小企业中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进行剖析,然后深入总结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再研究解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切实可行对策,推动中小企业快速发展。 关键词:中小企业 财务管理 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中小型企业向大中型企业发展,向跨国公司发展,将是我国下一阶段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但中小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缺乏国有企业所具备的专业人才,主要凭借创始人的战略计划和个人能力。由于人力资源的缺乏、税收环境紊乱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现状不容乐观,“无法留住人才”导致中小企业的发展直接受阻。另一方面,国家关于中小企业的现行税法体系不完善,制定的税收制度也不全面,征收与管理存在诸多不合理、不平的内容,缺乏对中小型企业的实质性支持,导致中小企业的纳税环境不容乐观。中小企业只有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出内部及外部的影响因素,投资财务专业人员,努力改变自身的财务管理现状,才能不断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法,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中小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让中小企业走向健康的发展道路。 一、财务管理在中小企业的作用 由于中小企业自身规模较小,防范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小,再加上企业创始人的个人思想未跟上时代变化的步伐,以及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意识薄弱,不少中小企业都在一波又一波的经济低谷中消失。我们不难发现,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着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内部控制缺失,领导专权任人唯亲,无法吸引财务专业人才,导致财务部门无法发挥应有的职能来控制企业在资金收付和投资融资过程中的风险;二是融资筹资困难,融资风险与大型企业相比较高,成本较大,这其中影响因素既包括企业自身的内部环境,也包括国家经济的环境;三是税收环境复杂,特别是一些正在发展关键期的中型企业,处于三不管地带,很难享受到有力度的税收优惠。如何才能加强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提高盈利,增长中小企业的寿命,也就成为我国重点研究的一大课题。 中小企业如能不断增强对自身财务管理的重视,加大对财务专业人员的投入,完善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必然能达到降低企业各类成本的效果。科学的财务管理有利于中小企业的投资、融资活动,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飞速发展。所以,中小企业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对财务管理的重视跨上一个台阶,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积极作用。 二、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的目标不明确 在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其财务管理的目标不明确。由于大多数中小企业生存的压力相对于大企业而言还是比较大,其工作重点主要放在提高企业效益的销售环节,财务工作不能为企业带来直接效益,财务人员在公司中的地位就比较低。中小企业中财务人员往往对管理目标很模糊,基本只知道记账和报税,先进一些的企业中会发挥一些成本控制职能。多数管理人员不懂财务,并不清楚财务管理其实能为企业资本持续有效增值的目标作出大量的贡献;也不清楚财务管理还能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起到大量的控制和监督作用。这些职能往往不能直接让管理人员体味到其对公司的实际作用,往往到产生损失后才意识到财务系统的薄弱。 (二)财务管理的制度体系不完善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离不开管理制度体系这个框架,但由于中小企业对企业管理制度不够重视,现代化管理信息系统覆盖面低,导致财务管理制度体系也就相对不够完善。财务管理贯穿于企业各项业务的方方面面,没有固定、具体、科学的实施操作规范,严重影响到财务管理所发挥的作用,使得中小企业在管理方面出现大量缺陷,也给中小企业在成长过程中造成大量风险,有些可能是毁灭性的。再者,中小企业由于人员流动性大,没用固定的财务管理制度,也导致了财务管理非常不稳定,也给企业带来不少麻烦。财务操作主要按个人经验和习惯,也让财务管理工作失去了客观性,容易产生消极作用,影响企业的采购、销售环节,导致企业面临更大的风险。 (三)财务基础工作意识薄弱,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偏低 中小企业会计机构设置不健全问题是一直以来存在的,导致会计工作的人员的岗位分配不合理,权责不明确,不相容岗位兼职等。而且中小企业中对财务管理的认识比较狭隘,主要停留在记账与核算职能,众多中小企业为了减少工作负担,往往自己不设立会计机构,直接找会计事务所来记账,这也导致财务部门无法完整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的核心作用。纵观当前情况,诸多中小企业在岗位人员的选择上也比较偏重于自己亲属担任,对财务会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重视不足。财务人员缺乏专业知识,缺少专业培训,无法发现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的隐患。而且中小企业财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对税收风险意识不强,再加上各地税收征管环境参差不齐,大多数财务人员只懂得随大流,满足中小企业领导者的需求,容易让企业不知不觉中背负了大量的法律风险。 三、解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制定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 目标是人们前进的方向,方向明确才会有动力有结果,因此在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过程中首先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中小企业的董事会作为制定决策的最高机构,只有他们的方向、定位明确,认识到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才能制定出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董事会在制定财务管理目标之前应对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研活动,针对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企业自身需求和发展方向进行选择,保持财务管理目标从根本上与企业的发展目标达成一致,对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监控,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目标的指导作用,建立稳定、可操作、有层次的财务管理目标,实现对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二)加强财务制度的建设 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需要通过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来实现,主要是指财务控制与财务治理方面。当前许多的中小企业在财务控制的流程设置方面与企业自身的销售及生产业务处理不相适应,无法对销售和生产业务活动进行控制。中小型企业可以学型企业及其他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制度,去粗取精考虑自身人员缺乏,进行适当的修订,首先先建立起稳定可行的财务制度。制度的建设必须考虑其实现载体,现阶段主流企业都会选择企业ERP管理系统来实现财务管理,逐步建立全方位的财务制度体系,通过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从而监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确保工作过程中的效率。 (三)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 在现在这个知识迅猛更新的时代,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的财务人员必须及时更新专业知识,调整知识结构,才能跟上企业发展需求。财务人员必须需熟知国家相关的财务法律法规,遵守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形成良好的专业素质。一方面财务人员需要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突破传统财务习惯的影响,树立现代化的财务观念,其中包括风险观念、成本观念、盈利观念、效率观念等,特别要注重法制观念。另一方面,中小型企业需要为财务人员提供学习的机会,不定期进行相关财务培训,更新他们自身的财务知识,重视对突出人才的培养,给予他们足够的发展机会和空间,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奠定扎实的财务人力基础。同时还需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确定合适的工作报酬,用丰厚的待遇吸引财务人才,用积极温馨的企业文化留住财务人才。企业保持财务人员一定的稳定性,才能让企业在腾飞的过程中无后顾之忧。 四、结束语 财务管理始终贯穿着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作为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能否走上长远发展的道路,这在中小型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尤为重要。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不断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必将发挥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论文: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研究 摘要:中小型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往往片面追求企业短期经济效益,而忽视了财务管理对提高企业长期经济效益的真正作用。为此,本文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了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出现问题的原因,并根据相关内容分析研究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改进措施 近年来,市场竞争越演越烈,对于我国中小企业来说,市场竞争环境的白热化无疑是一把双刃剑,既要求我国中小企业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又给我国中小企业的增加了经济利益。所以,合理使用财务管理的职能,对于企业的发展十分有必要。 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企业缺乏财务风险意识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中小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由于中小型企业的资金有限,技术含量不高,企业的融资渠道没有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虽然最近几年,中小型企业发展速度很快,但是鲜有发展规模较大的企业出现。当前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很多,首先是企业缺乏财务风险意识。比如说,企业不从自己的举债能力出发,过多的举债,导致大大超过了本企业的偿债能力,对获得贷款后需要履行的义务却置若罔闻,认为获得银行的贷款就等于是套现,眼光短浅,没有好好研究如何发挥资金周转的作用,用来扩大再生产的规模,偿还能力受限严重影响企业的信用。有的甚至以企业的财产重复做担保。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冒险做法,会导致企业的信用危机和加大财务风险。 2.企业缺乏先进的财务管理方法 中小企业的管理层在管理方面缺乏经验和管理专业知识的培训,管理的观念比较落后。在管理过程中过于重视生产经营的管理,而忽视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更没有把财务管理看作是企业的常规管理内容之一,在财务管理方法方面显得捉襟见肘,长此以往,财务管理就失去它在企业中本身应发挥的作用。现在很多中小企业根本接触不到先进的财务管理技术和方法,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缺乏优秀的财务管理人才,即使有,人才流失也是非常严重的。 3.企业缺乏便捷的融资渠道和资金支持 中小型企业由于得到的政策性支持比较晚,在企业的发展和壮大过程中,几乎都是单兵作战,这种相对孤立无援的状态使得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比较闭塞,其他融资渠道也很难想到去开发中小企业的金融市场,两方面的原因导致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过于单一。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是需要大量资金的,如果资金周转出现问题,整个生产经营就会限于瘫痪,更谈不上企业扩大规模再生产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影响。有些经营状况不太好的企业甚至会出现资不抵债的结果,面临破产的境地。中小企业要想发展和壮大起来,可靠的资金保障是首要条件,企业只有在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的基础上才能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化。因此,融资困难的现象必须要得到解决,这是解决中小企业资金保障问题的关键。从我国的金融行业来看,融资困难的现象是中小企业发展的通病,国有四大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占据了绝大多数的业务,使得中小企业要想获得发展,就必须要获得这些国有商业银行的融资支持,但是,银行也属于企业,企业经营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盈利,国有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和避免金融风险,更青睐于和大型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合作,同时,中小企业的融资手续过于繁杂,往往耽误了抓住商机的机会。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民间金融机构的发展趋势非常强劲,但是得不到我国立法部门的法律支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名不正言不顺”,监管也不到位,使得中小企业在民间金融机构提供的融资面前犹豫不决。种种以上因素,加大了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 二、解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 1.增强财务风险意识 管理水平提高的前提是意识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求企业工作人员尤其是管理层要增强财务风险意识。虽然最近我国的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但是无论从管理水平还是技术水平上,都不能和大企业同日而语。比如说,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避免盲目的行为,贷款的数额应该充分考虑到企业的偿债能力,不能以追求不当利益为目的。同时,企业要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制定健全的财务监督机制,保证企业的决策能够及时的施行,规范的操作采购销售等于财务有关的各种流程,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 2.确立财务管理先进思想 中小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有效的管理,而财务管理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小企业的管理层要高度重视解决财务管理问题,并要求所有部门都要充分重视。企业还要定期聘请专业人员对公司的财务风险进行评估,认真监督各项财务收支的明细,完善管理体制上的缺陷。 3.拓宽融资渠道,加强自身筹集资金的能力 作为中小企业的管理层,要重点关注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和融资渠道畅通的问题,这是企业能够长远发展并壮大实力的保障。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社会多方面的努力。首先,国家有关部门加大政策支持,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促进中小企业规范发展,营造良好的融资外部环境,对中小企业实行分层管理,集中领导;其次,中小企业要加强自己的信用度建设,得到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信任,降低获得贷款的难度,并通过提高商业信用,规范财务报表使用等手段来提高自己的融资能力。 三、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形成,中小企业将面对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只有通过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加强财务控制,简化财务会计报告,规范会计秩序,提高融资能力,才能强化财务管理,提高竞争实力,促进中小企业的改革与发展,而这些措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努力才能实现。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论文: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研究 摘 要:中小型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往往片面追求企业短期经济效益,而忽视了财务管理对提高企业长期经济效益的真正作用。为此,本文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了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出现问题的原因,并根据相关内容分析研究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中小企业 财务管理 问题 改进措施 一、导言 近年来,市场竞争越演越烈,对于我国中小企业来说,市场竞争环境的白热化无疑是一把双刃剑,既要求我国中小企业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又给我国中小企业的增加了经济利益。所以,合理使用财务管理的职能,对于企业的发展十分有必要。 二、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企业的财务风险意识薄弱 中小型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由于中小企业自身技术水平较低,企业规模较小,融资渠道单一,尽管企业的数量巨大,但是发展较好的企业却为数较少。分析当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是企业的财务风险意识薄弱。例如一些企业不顾自身的偿还能力,而一味地向银行申请贷款,甚至不明白“借债还钱”这一最浅显不过的道理,认为从银行获得贷款就是获得利润,只考虑如何将贷款弄到手,而并没有认真考虑如何能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效益,更没有考虑如何偿还。再者企业之间互相担保,这种行为往往是“拆了东墙补西墙”,一些企业的财产重复抵押做担保,却未曾考虑过担保后的信用危机和财务风险。 2.财务管理观念落后,先进的财务管理技术和方法往往得不到应用 中小企业管理者管理能力不足,管理思想落后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中小企业管理者在管理时没有将财务管理放在核心位置,并且由于自身的原因,没有将财务管理纳入企业管理制度之中,缺乏现代化财务管理的观念,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它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目前先进的财务管理技术和方法在中小企业往往得不到应用,主要原因在于中小企业很难吸引所需人才,财务管理人才缺乏。 3.企业财务信息化程度低 传统会计核算模式下,中小企业由于企业自身对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够,以及企业主为了追求企业的经济效益而忽略了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企业难以采用科学的手段对财务信息进行分析,从而造成财务管理的混乱,如现金的混乱、现金的不足以及现金的闲置等。这些情况在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中时有发生;此外,中小企业在对账款进行控制时,并不能及时的对应收账款进行确认以及催收,加重了中小企业的资金运转难度;此外,在固定资产的处理方面,中小企业并没有严格执行固定资产的及时登账工作,一些新购置的固定资产还没有登记入账就已经投入了生产,而有的固定资产在购买时候又没有按照固定的流程去完成,造成企业固定资产因缺乏必要的账面凭证而无法登记入账。而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中小企业难以形成统一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账实不符等现象时有发生。 4.融资难度大,资金支持力度低 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特点,中小企业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都是以一种相对独立的姿态存在的,这种相对独立的状态加大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从而弱化了其它资金渠道对其的资金支持,进而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多渠道融资。中小企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一旦资金周转不过来,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支持,进而影响到企业的持续发展,严重的甚至会引起企业的资不抵债,只能宣告破产。而中小企业要想实现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有稳定的资金来源,才能保证中小企业生产活动中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融资困难的现象长期以往的存在于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就中国当前的金融体系来看,国有大中型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占据了垄断地位,而中小企业要想获取发展的资金,就必须要向这些银行进行借贷。但是,国有大中型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了避免自己的经济利益损失,往往会更倾向于与大中型企业进行借贷合作,此外,中小企业借贷业务的程序复杂,往往是中小企业的商机已经失去了,向银行借贷的资金才到位。虽然,近几年民间金融机构的蓬勃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相关的法律规范并没有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管,中小企业也不敢冒险向民间金融进行筹资。这些因素的存在,无形中加大了中国小企业的融资困难。 三、解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 1.提高企业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 为了改进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首先需要提高企业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虽然中小型企业数量众多,但是在发展水平上仍没有达到大型企业的水平。例如在向银行申请贷款时,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偿还能力而定,不能一味地追求利益,而忽略企业长期欠下的债务。另外还需建立有效的财务监督体系,保证企业已经制定的政策得到有效执行,在物资采购、领用、销售及样品管理上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堵住漏洞,维护安全。 2.确立财务管理先进思想 中小企业想要跟上社会的发展,加强财务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所以,中小企业要把解决财务管理问题当成现阶段发展的重要目标,并落实到各个部门当中去。除此之外,企业还应聘请专业人员对公司财务进行风险评估,完善管理体制上的不足,合理控制各项财务,适应当下经济的发展。 3.加强财务专业人才对财务管理活动的参与度 中小企业不愿意聘用过多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领导对财务管理活动的不重视,二是领导不愿意将资金更多的分配在员工薪酬上。改变这种现状,上文已经提到了提高管理者的财务管理意识,这里就不加赘述,而主要强调人才的聘用与人才的培训方面。中小企业可以加强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吸引更多的财务人员到部门内部进行实习,从而给予财务专业的高校学生一个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的平台。 4.扩大融资渠道,加强自身筹集资金的能力 资金不足是制约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也是近期国家管理层一直关注并致力于改善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的支持和企业自己的努力。一是国家应加强外部管理,增强政策扶持,对中小企业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的政策法规,促进中小企业规范发展;二是中小企业要从提高自身信用等级出发,首先取得银行的信任,降低获取贷款的难度,并通过提高商业信用,规范财务报表使用等手段来提高自己的融资能力。另外,应充分利用企业内部资金,将其用在刀刃上,为企业尽可能争取在资金上取得主动地位,这样能够对一部分资金的压力进行缓解。 四、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形成,中小企业将面对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只有通过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加强财务控制,简化财务会计报告,规范会计秩序,才能强化财务管理,提高竞争实力,促进中小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论文: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呈现日益增长的趋势,近年来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财务管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影响中小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本文基于我国当前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对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提高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效率的对策和建议,以期推动中小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解决对策 0 引言 中小企业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发展势头迅猛,规模不断扩大。但由于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的特殊性,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容易引发多种问题,影响了企业管理和经济效益的提高,降低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研究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为相关的研究提供参考意见。 1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融资途径单一,缺少资金支持 融资是广大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障碍因素,由于企业本身具有较大的经营风险、实力不强,不能顺利的通过银行贷款方式顺利获得经营所需的资金。再加上中小企业的性质,无法同金融机构、信贷等融资途径实现有效的整合,贷款的额度较小,银行一般不予以受理,融资效率不高,影响了企业的发展[1]。 (二)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低,专业程度低 中小企业中财务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人才管理结构存在很大的弊端,不能合理的配置人才,导致人才、岗位不协调,浪费了人力资源,同时还降低了工作质量。内部财务管理员工由于缺乏基础财务管理知识和技能,财务管理信息准确性不高,也会阻碍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缺乏健全的企业内部管控制度,财务管理力度不大 民营企业是我国中小企业的主要形式,经营管理权多掌握在个人手中,能够自主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较大的盲目性。中小企业内部缺少健全的财务管控体系,对员工的具体职责、义务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导致越权、推卸责任等现象的发生[2]。在缺少财务管理机制的情况下,还无法保障企业各项财务核算、清查和审批工作效率,不利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 提高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效率的对策和建议 (一)强化中小企业工作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 应从根本上提高中小企业领导层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度,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观念,将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构建摆在重要的传略位置上,使企业领导具备较高的风险和竞争意识。中小企业要结合自身的发展优势,从实际出发,不断创新和改进财务管理体制,借鉴其他优秀企业的财务管理经验和理念,优化财务管理流程,对各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实时性的监督和管理,构建同企业自身发展战略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模式,增大企业融资的途径,强化企业对财务风险的抵抗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二)优化调整中小企业资金结构,增强资金保障 针对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资金风险大的问题,要求企业必须要对资金结构进行优化和调整,使其同企业的发展策略相统一,做好基础的资本结构规划工作,有效的应对经营风险。要将正确的财务管理理念深入贯彻到整个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保障每位员工都了解财务管理工作的意义,借助员工集资支持的方式来推动企业的进步[3]。企业还要对市场状况进行充分的考虑,制定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规划,利用政府政策条款的有利条件,减少成本投入,不断开拓市场,增强资金保障,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三)构建一套完善的法规政策制度,增强内部管理 政府部门要发挥带头作用,颁布和实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体制,通过政策的扶持和正向引导的方式,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塑造良好的氛围,保障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中小企业也应当尽其善、利其器,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和企业内部机制,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财务的集中化管理,提高资金的利用率,改善财务管理水平,从而以更好的状态迎接更多优秀财会人才的加入,抓住发展机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社会的发展做贡献。 (四)提升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企业财会人员良好的综合素质关系到中小企业的顺利发展,需要企业格外加强重视。中小企业应当注重引进和培养为己所用的合格的财会人员,同时对这些财务管理人员建立专门的管理体制和制度,用来监督和规范其工作内容和行为[4]。 3 结语 财务管理作为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是一项繁琐而艰巨的任务,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在实际财务管理过程中,可以采取强化中小企业工作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优化调整中小企业资金结构,增强资金保障,构建一套完善的法规政策制度,提升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等措施,来有效的解决财务管理工作的问题,提高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为中小企业的高效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论文: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分析研究 摘 要:近几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中的企业面临着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的变化,新兴产业不断冲击着传统产业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逐渐加强,世界市场也在不断的完善,中小型企业的战略管理观念日益受到了重视,逐渐形成了管理思想融入到财务管理中去。本文主要就是从价值创造与财务战略的关系着手展开分析,结合财务管理等相关知识对解决的方法进行研究,以实现企业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为目的,从而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 关键词: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企业融资;分析研究 引言: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经济发展速度空前得到了加强。新型的产业不断地占据着市场,全球化的竞争趋势逐渐加强。企业的管理模式由传统的内向型管理模式转向了企业的战略管理模式。企业的财务管理是协调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对于企业能否取得更好的效益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在我国的大多数的企业管理中,没有实现战略管理同企业的财务资源管理相联系。 所以,如何将价值创造性财务管理同企业的战略管理目标结合起来成为了企业发展的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价值创造型财务战略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突出价值创造的作用,适当的对企业的战略目标作出调整,优化产业发展目标,提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核心品牌竞争力。 一、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以及核心内容 近几十年来,财务会计以及管理理论界的科研人员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外部环境,提出了许多的新的管理办法改善落后的会计体系,在传统的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中只重视到用以往取得的企业效益去衡量近期的企业效益,不能够反映出来企业的未来发展过程中潜在的问题与缺陷有哪些。 于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提出了现代企业的价值理论体系的构建,经过了几十年的实践证明其在企业的战略管理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其构建的管理体系在欧美发达国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现在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开始运用于企业的管理中。 企业的价值最大化日益成为企业最先进的管理模式,更有利于企业财务管理,这种具有管理优势的理财目标逐渐形成了新型的企业管理模式,即价值管理。经过了几十年的实践与结论的总结,对于“价值管理”形成了几种不同的观点,对于其核心内容的理解也有着不同的见解。 第一,以价值为基础的管理结构,这种管理模式以企业的价值作为管理的基础内容与核心,主要就是通过企业的成本的主要投资人,企业的股东利益最大化作为管理的基础。主要就是为了计量出企业所取得的效益多少,方便出资人能够更好的控制与管理企业的一切业务,从而能够使得出资人能够取得更多的利益,在长期的发展中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为了满足市场中的需求。 第二,这种管理模式重视的是价值最为管理基础的过程,这种管理手段属于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其管理的核心主要体现于,重新设计管理结构以及构建体系,以价值为基础的管理模式不是局限于一种简单的管理方案,而是要重视其在管理的发展中的过程,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找出企业的不足,需要长期的投入与发展。 第三,这种管理模式的核心内容主要就是结合了以价值为基础的管理过程以及所取得成果相结合起来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考虑到的最多的就是如何增加投资人的财富。企业未来的发展,以及战略目标的制定,管理体制的制定,企业业绩取得都是围绕着如何促进出资人的利益最大化开展的,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出资人最大化自己的财富价值而不断完善着企业的发展,促进企业的战略目标的制定,同时,也决定了企业的管理者的报酬以及如何对企业的绩效成果的控制。 二、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方针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的经济开始发生重大的转变,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我国的经济发展开始同世界接轨。价值管理体系也在我国的企业中开始引用不断地得到了发展。从目前来看,我国的价值管理理论主要就是借鉴了西方一些先进的管理理念,没有在其理论基础上加以发展与完善。 但是,我国的价值管理理论的相关研究工作人员正在不断地进行完善,使其财务管理方法以及理论体系的构建能够同我国的国情相适应,也取得了很大的效益。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想取得更多的价值管理为基础的竞争优势,要从企业的客观环境出发,逐步的挖掘出企业的竞争优势,形成资所特有的竞争优势,财务战略环境也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去考虑即外力作用以及内部因素两个方面考虑。 第一个方面是:外力作用,企业财务战略环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与稳定性,在对于企业的财务战略管理分析的过程中,要将几个不同的因素有机的结合成一个整体,充分考虑到外力作用对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影响。 第二个方面是:内部因素,中小型企业的财务战略管理是一个多层次的组合体,其组成成分十分的复杂,对于资金的流动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任何一个企业都无法对于财务管理战略的一切影响因素都考虑的很周全,但是,要尽量避免企业价值创造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对企业的影响力。 所以,企业在进行财务战略决策以及环境对其影响的分析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具体的环境影响,以最好的为企业的财务战略目标制定而服务,从而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 三、如何加强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工作对于每个企业来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企业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在企业管理工作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企业财务管理资金的投放于使用决定着企业的未来发展的方向,企业财务资金的使用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产成本的高低以及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作为企业的管理制度必须要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财务工作不是简单地做好账单的记录,而是要参与到主动的支配与管理企业资金的流动工作中去,满足资金增值的需要。管理者要改变以往的旧观念,更要不断强化财务的知识,充分意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才能重视起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目前,在许多企业当中都缺乏审计制度,虽然许多的企业都在内部成立了具有监督作用的经济机构,但是,这些机构只是单纯的对本部门进行简单的核算与监督,更会促进了产生作弊串通的现象,所以,必须要建立强化企业整体的内部审计制度。审计制度最重要的就是独立性,审计部门只有独立才能够保障其作用以及有效性。整个企业才能在资产的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总而言之,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化,企业的财务管理所面临的环境变得更加复杂,传统的财务管理已经无法同现代的经济发展相适应,其管理模式上存在着很多的缺陷与弊端,占率管理同财务管理相融合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于是财务战略管理也应运而生,为企业的价值最大化奠定了发展基础。只有加强中小型企业的财务管理,才能更好的提升企业的业绩,从而为企业赢得更好的效益。 四、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 价值管理体系属于一种管理控制系统,首先,要制定一个整体的发展战略总目标,目标的制定要围绕着企业的价值开展,如何进企业的价值最大化;其次,要对于企业内部的不同部门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再次,要选定一个合理的企业绩效评价的标准与最基本的尺度;最后,要定期对企业所取得的绩效用合理评价制度去进行评价,以促进企业能够不断地完善与发展。 此外,企业的价值管理体系的构建目的十分的明确,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企业的一切发展都要紧紧的围绕着如何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开展,保证企业能够实现最终的价值目标。将价值管理理念贯穿于企业的战略规划中,为企业的整合以及实现其管理功能的作用奠定一个基础,为企业塑造一个以及价值创造为核心的优秀企业文化,从而实现了对企业价值的管理。 要想实现企业的价值管理体系的构建,必不可少的就是要对企业的内部员工开展一系列的培训工作,要加强对于企业内部员工的教育工作。通过不断地培训与宣传工作,使得企业的员工都能够重视价值管理体系的重要性,自觉地去发展以价值管理为基础的管理模式,要把价值管理体系融合到企业的管理阶层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去。 最后,要在企业的全体员工中实行相应的绩效奖惩制度,企业员工所获得的报酬要与期为企业创造的价值相关联,目前,在我国大多数企业中已经开始正式成立了这种管理办法,倡导要制定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与短期经济效益相结合的管理办法。对于企业不同的员工要设定不同的收入与责任的管理制度,奖惩制度以及员工所获得报酬要多样化发展,总而言之,都是为了促进企业的价值最大化而设定。在构建整个价值管理体系的过程中,要确保价值创造为核心的管理模式,让企业的管理阶层的人员能够意识到财务目标最终都是为企业的价值最大化而服务的。(作者单位:大连财经学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研究中心)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摘 要:现今社会大型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开展的比较顺利,而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尤其是财务管理问题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本文研究了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分析了其解决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资金结构 一、中小企业的含义及其发展现状 中小企业,是指在经营规模上较小的企业,雇用人数与营业额皆不大,此类企业通常是由单一个人或少数人提供资金组成,因此在经营上多半是业主直接管理而较少受外界干涉。在中国,中小企业已经是最具有活力的经济群体,是促进就业以及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企业,中小企业已成为了中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推动力,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但是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中小企业经济也面临很多的问题。从中国的经济大环境看,目前令中小企业裹足不前的主要原因包括:劳动力成本上升,低劳动力成本优势被削弱;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能源、原材料等成本大幅度上升,中小企业的利润被大幅压缩;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造成中小企业筹资困难,在资金链方面中小企业面临比较大的压力;企业的内部管理和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等。 二、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小企业面临的风险较多,企业筹资困难,资金严重不足。投资项目中存在的风险问题包括项目风险、公司风险和市场风险。项目风险是指某一投资项目本身特有的风险――特定项目未来收益可能结果相对于预期值的离散程度。公司风险是指不考虑投资组合因素,纯粹站在公司的立场上来衡量的投资风险。市场风险是指与整个经济市场的波动相联系的风险,它是由影响所有投资项目的因素所导致的投资项目预期收益的变化。如果不能准确的分析、发现和管理投资项目中的风险,就会对投资方造成经济损失。中小企业因为规模小,规避投资项目中存在的风险问题的能力较低,难以取得投资者的信任,所以筹资困难。而商业银行在其资产管理过程中,必须考虑成本费用问题。而中小企业对贷款的需求,具有贷款要得急,贷款需求频率高和贷款需求量小的特点,再加上中小企业的每一个项目自身就存在风险,所以商业银行贷款给中小型企业的话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高,商业银行大多不愿意放贷或是投资给中小型企业。 (二)财务管理会计在中小企业中的发展没有适应信息经济的需要。目前我国中小型企业有三分之一左右开展了管理会计工作,但是由于多数中小企业管理手段传统老旧、管理方面的制度不健全,这让财务管理工作难以在企业中进行开展。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下,通过计算机技术与网络系统,让经营者们用低廉成本获得了财务、市场、经济、管理的各方面信息,这对中小型企业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是,中小企业的会计计算机系统更加着重于收集财务信息,为了编制财务报表,因此,基本上没有考虑到财务管理的作用,是在为财务会计服务,财务会计与财务管理的职能目标、会计主体、资料时效、核算依据、信息精确度不、编报时间、法律效力都相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而且滞后的会计信息容易给管理者带来错误的决策。 (三)中小企业的财务会计与财务管理协调较差。财务会计与财务管理是会计专业中的两个学科,二者共同作用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中,管理会计所需要的很多信息来自财务会计,但是在中小企业的实际工作中,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协调较差,缺少信息沟通,财务信息不真实,给企业的管理会计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影响了中小企业通过管理会计进行经营决策。 (四)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成本不足。因为自身的经济实力有限,中小企业难以承担市场交易中昂贵的交易成本与巨大的信息费用。因此在同大型的企业交往,通常处于信息不对等的地位。 (五)中小企业过度负债经营,资金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为了能够快速扩张规模,都会选择负债经营的策略。负债经营在可以弥补企业在运营和长期发展中资金的不足、降低企业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给企业带来财务杠杆效应的同时过度负债经营会引起财务杠杆的负效应、要承担到期及时偿债的财务风险、造成企业再融资困难。 三、加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中小企业要增强筹资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企业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要注重应对投资项目中存在的风险包括防范和降低项目风险、公司风险和市场风险。在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经济政策的引导下,收集充足的信息,选择出最佳方案,确定项目的发展战略和目标,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增强抵御政策风险的能力。优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提高企业的组织能力,确保企业投资项目战略的实施。实行严格的资金运用审批和借贷操作制度,以便能够根据资本市场的成本变化和公司的发展情况及时作出对资本结构的调整。在管理方式方面,可以通过加强约束条件,来强化对投资项目的监管力度,以保证及时规避风险和防范风险。企业应该树立现代的企业管理文化,通过有效的管理模式与管理手段,让企业的管理规范化、系统化。在应对策略方面,对于前景基本不看好的项目,应该时刻注意它的发展情况,以便于及时止损。对即将支持不下去或者是已经无法继续下去的项目,要及时采取合并、清算等措施,达到止损的目的。 (二)鼓励中小企业利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辅助财务管理 工作进行。现在是信息时代,网络系统提供各种信息只需要非常低廉的成本,网络给人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信息,包括管理会计所需要的理论信息与案例应用信息。利用计算机与网络计算企业经营活动的变动成本、固定成本、边际贡献、盈亏平衡点、沉没成本、差别成本,进行本量利分析、做出短期决策、进行全面预算是非常方便快捷准确的。通过计算机可以对财务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进行快速处理与运算加工,形成有助于管理者进行决策的管理会计信息。有关部门应该积极推动管理会计实现计算机网络化,开发适用于管理会计的应用软件,推进管理会计的发展。 (三)完善中小企业的财务会计,为财务管理提供准确信 息。运用法律法规的约束限制手段,加大打击会计做假的行为。重视配套的法规,要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加大对中小企业财务报表的监管力度,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只有真实有效的财务信息才能为管理会计提供服务。加强对中小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与思想品质的继续教育,规范会计行业。 (四)压缩财务管理信息成本。与大型企业的实际情况不 同,中小企业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与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设计合理有效的财务管理信息采集流程,删减不必要的环节与步骤,只选取本企业需要的内容,压缩财务管理信息成本,做到与大型企业之间的信息对等,加强与大型企业之间的交流。 (五)优化中小企业的财务结构。企业财务稳健的关键是优化财务结构,企业应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来确保财务结构的优化。企业应优化资本结构,在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之间明确一个合适的比例,保持负债水平始终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比例不能超过中小企业的承受能力;优化负债结构,仅仅关注资产负债率还不够,还要关注负债结构,尤其是短期债务、长期债务的匹配,这样才既能规避短期支付的风险,又能发挥债务的最大经济效用;优化投资结构。 结语:未来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应该是是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理论体系逐步趋向完善,灵活进行实践应用。财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明显提高,虽然目前管理会计在我国中小企业的应用仍然受到种种限制,但随着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发展,财务管理必将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并在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论文: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研究 摘要: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政策的改变,社会上出现很多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对于就业率的提高付出很大,但是对于这些中小企业的发展方面的确还是有些不足,主要表现在财务管理方面,财务管理的好坏决定着一个企业的命脉,财务是企业的生命,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做出相应的改进,使企业更好的发展,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发人深思。 关键词:中小企业 财务管理 存在问题 新世纪的中国已然处于全球经济快速发展国家的行列。中小企业的不断崛起与发展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虽然带动了我们的经济,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它应有的问题,面对这些财务管理中的问题企业管理者也相应的做出了改进的对策与方法,以此才促进企业的长久发展。 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以及制度 (一)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内容 财务管理的内容有主要有四大方面: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资金运营管理以及分配管理。 筹资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公司资金需求,降低资金成本,减少相应风险。投资管理是指企业为短期或长期的发展所进行的增加资金总量,扩大经营规模的管理活动。资金运营管理是指企业在正常的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资金收付活动。分配管理是指对净利润的分配。 (二)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 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具体表现在:资金管理制度、银行存款管理制度(财务印鉴的管理、银行支票的管理)、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应收账款监收制度、坏帐管理制度、应收账款交接制度)、存货管理及保管制度、财龄分析法。 (三)中小企业的现状 在当今激烈的经济竞争中,中小企业的发现显现的不足主要的是: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比较低下、资金比较短缺,融资比较困难、还有就是由于当地政府的大量干预也是造成企业滞后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企业的自身内部原因才是真正造成企业的源头所在。 二、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不足,融资比较困难 中下企业在发展初期在资金方面还是有所欠缺的,起步之出,对于设备的置办等等都需要花费资金,中小企业虽然规模不大、技术不算深厚,员工不算很多,但是对于资金不是很充足的创立者来说在起步之出,由于信誉不是很高,影响力也不是很大,资金确实是有些匮乏的。对于这些现实性问题,银行方面也不是能够为它们提供高额的贷款 ,它们的资金有很大一部分是来源于民间,靠个人的关系群体和信誉借来的,这就时得很多融资人头痛,这是企业发展的不可忽视的一大问题。 (二)尚未形成企业风格,对于专业的取向有一定的盲从 现在的一些企业盲目追求高额利润而追风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当今社会流行什么他们就追求什么,完全失去了自己风格,没有自己的独创,有的只是随波逐流,这样企业很难让广大人民群众记住他们,人们只会认为大众的企业不过又多了一家而已,甚至是有的人完全就不会记住这些企业究竟是什么。因此,这样的企业怎会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上立足从而寻求长久发展呢?所以说企业应该形成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企业风格,有自己的专业性,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从而让更多的人记住这样的企业,其实并不是所有的追风都能在人民群众的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只有那些有特色的企业才能经久不衰,所以说,企业要有自己的风格是一件多么重要而有意义的事! 由于中小企业管理模式集所有权与经营权于一身,这就使得企业在决策和经营管理方面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缺乏一套比较规范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财务控制方法。这些企业并有建立严格的财务及赊账管理制度,没有正规的内部审计部门,这样很难做到企业的职权统一,也很难使相关不滥用自己的职权,从而造成财政上的匮乏,使得财政很难规范以及对账,这会使资金造成大量的浪费和流失,不少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对原材料、半成品、固定资产等的管理不到位,财务管理职责不明,资产浪费严重。有些企业管理者基于其自身的原因,没有将财务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有效机制中,缺乏现代财务管理观念,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它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当然现在的有些企业也是管理观念老式化,他们还在保留着原有的封建式思想,这样很难带动大家的劳动积极性,企业应该顺应时代要求,增添一些活跃而又积极的当今文化,作为增添企业的新鲜血液,同样也作为自己的特色发展,我想这才是企业能够更好的发展的前提吧。 三、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改进措施 首先优化企业外部环境,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然后根据自身的不足,改良自身的缺陷,,加强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制度,深化企业内部改革,提高员工专业素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要让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作用,还有就是要加强对资金的控制,建立健全的资金使用制度,要让资金的使用程序化、法律化,加强对存货和应收账款的管理。中小企业的发展要面向市场,要分散投资,降低投资风险,要采用科学的策略进行合理的投资与融资。最后,就是应该呼应政府建立健全的相关法律法规,因为中小企业的规模比较小,抵抗风险的能力相对的薄弱一些,它们的相应体制还没有特别健全也比不上大型企业的管理,这时就需要政府的相应的好的政策的扶持,通过供给专业性质比较强的专业人员来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逐渐的使企业的内部员工素质提上一个档次,为企业内部的良好改革不断的注入新鲜的血液,不断地使企业树立人本化理财观念、树立资本多元化理财观念、树立风险理财观念。 四、结束语 对于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要给予高度的重视,无论是企业的管理者还是政府,只有大家都给予了重视,这样企业才能更好而长久的发展,这样才能不断带我们的社会经济的繁荣与昌盛。所以企业也应该认识与改善自身的不足,以此来谋得发展。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论文: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由于中小企业的规模较小、资本和技术相对较低、财务管理不够完善等原因,导致中小企业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然而,中小企业对于发展我国的国民经济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小企业的作用,应对中小企业进行强有力的财务管理。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对策;重要作用 由于国际政策和企业自身的发展原因,导致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上存在许多的问题,如资金不足、筹资渠道窄、管理者财务意识淡薄、企业财务核算制度不完善等。这些问题都阻碍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应将中小企业财务问题防盗工作中的重要位置上,结合中小企业的特点,不断探索财务管理方法,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以带动国民经济的进步。 一、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缺乏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的支持 目前,我国很多关于财务的法律法规都是根据大型企业所制定的,国家忽视了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在法律中对中小企业的政策大多侧重政府对小企业的管理,并没有对中小企业进行保护。尤其是在资金方面,中小企业缴纳的费用较多[2]。 (二)中小企业资金短缺、融资能力较差 由于中小企业的规模比较小、资金和技术成本都比较低、信誉也不高,国家商业银行对于中小企业的贷款审批权限或与集中,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还不够健全,国有商业银行也不得不考虑风险的存在,这就导致中小企业的资金短缺、融资能力差的现象的发生。 (三)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内部控制比较薄弱 中小企业制度不完善主要表现在财务管理体制不够健全、不科学,企业大多出现家族化管理或者集权管理,对企业财务状况无法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估。在企业中没有对于财务管理方面严格的程序规范,是财务管理处于无秩序状态,大大提高了企业财务的风险。企业内部设置的财务部门比较简单,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会出现账目混乱、报销作假现象的出现。 (四)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信息化程度较低 想要做好财务管理工作,财务管理人员就必须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然而,我国中小企中财务管理人员无法用用先进的财务管理技术,管理方法比较落后,效率也相对较低。出现这种现象不仅仅是因为财务管理者没有掌握现代化的财务管理观念。也是因为大多中小企业没有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体系。在一些使用信息化的财务管理软件中,对于数据的分析不够认真,导致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程度低。 (五)中小企业疏忽了对资金的管理,财务控制能力薄弱 首先,中小企业对现金的管理不到位,导致现金闲置或者不足。许多中小企业不重视对现金的管理,一旦市场环境发生变化,现金就无法发挥起作用;而有些中小企业将现金都用于购置不动产,在急需现金时,无法提供,是企业陷入财务困境[3]。 其次,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应收账款收不回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小企业为了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都会采取不同的促销手段,但由于财务收账体系的不健全,导致许多钱款都收不回来,造成大量的应收欠款沉淀,使企业资金周转不开。 最后,中小企业的存货控制能力薄弱。存货的控制力影响企业资产的流动、资产管理的效率和盈利能力,并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和进步。 二、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改进措施 (一)政府应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出台相关政策 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明显不如大型企业的财务管理,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进行政策扶持,这可以保护中小企业健康的发展。由于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也渐渐重视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推行了不少小的政策,虽然并没有建立完善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法规,但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政府应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以带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二)拓展融资渠道,增强融资能力 企业可以选择发行优先股,加强直接的融资。由于政府对中小企业发行债券的要求较高,一般中小企业很难发行股票股票和债券。但是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发行优先股这种融资渠道,保证企业资金的需求。优先股的收益稳定,没有表决权,又能保证公司经营的自主权。 (三)中小企业应优化财务结构,保证企业稳定发展 优化企业结构就是使企业的综合成本低、财务杠杆效益高、财务风险适中。企业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调整财务结构保持企业健康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优化资金结构、优化负债结构、优化资产结构、优化投资结构。 (四)开展财会、法律、信息化知识的培训,提高财务管理者和经营者的综合素质 企业应在企业内进行考核调查,分析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同时需对企业经营者进行金融投资方面的知识教育,使其了解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充分重视财务管理制度。财务部门要加强员工的法律意识。加强财务监督,进一步提高员工素质。 (五)树立现代化的企业价值观和企业文化,合理确定企业目标 中小企业的目标应根据企业发展的自身特点和情况来设定。企业想要提高财务管理能力,就必须坚持客观、可比、合理的原则确立企业的价值观,既要注重企业效益,又要注重企业文化。 总结: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的逐渐浮现出来。政府与企业都应重视财务管理工作,这有利于中小企业内部的完善和管理,降低了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使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中稳步发展,并将带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论文: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 【摘要】近几年来,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越来越重要 ,已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在90年代以来的经济快速增长中,工业新增产值的76.7%来自中小企业。此外,中小企业是缓解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因此,做好中小企业的管理至关重要,而企业管理的基础正是财务管理,可见,关注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中小企业 发展 问题 对策 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明确的产业发展方向,对项目投资缺乏科学论证 一是片面追求“热门”产业,不顾客观条件和自身能力,无视国家宏观调控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二是对项目的投资规模、资金结构、建设周期以及资金来源等缺乏科学的筹划与部署,对项目建设和经营过程中将要发生的现金流量缺乏可靠的预测,仓促上马。一旦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收紧银行信贷,使得建设资金不能如期到位,企业就面临进退两难的境地,甚至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二)资金短缺,融资困难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由于投资规模小、资本和技术构成偏低,在融资的过程中遇到许多的困难,为此制约中小企业的发展。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来自于企业自身的素质,中小企业规模小,自有资金不足、信誉不高、信用等级普遍较低;另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对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审批权限过于集中,加上目前不良贷款比重较高,收贷难度大,而国家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方面目前尚不健全,使得金融机构无法对不良经营行为进行有效防范,为降低贷款风险,金融机构不得不持谨慎的态度。 (三)管理基础薄弱,内部控制不严格 由于中小企业管理模式集所有权与经营权于一身,这就使得企业在决策和经营管理方面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缺乏一套比较规范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财务控制方法。一是对现金管理不严,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二是应收账款周转缓慢,造成资金回收困难。三是存货控制薄弱,造成资金呆滞。 (四)财会人员素质偏低,高级财务管理人员缺乏,财务机构设置不合理 大多数中小企业财会人员都没有经过专门化、系统化的知识教育,无证上岗的现象极其严重。财务与会计不分,没有专职的财务管理人员,财务管理的职能由会计人员或企业主管人员兼职,导致内部管理混乱,责任不明确。 二、加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面向市场,采用科学投资策略 为了回避投资风险,中小企业一方面应稳健理财,适时扩大规模。对风险程度大的项目、决策面临不确定性的风险方案应主动回避。在实践中,中小企业应尽可能采取中、短期投资模式,加强投资项目的考察和论证,不断优化投资方案。另外,中小企业要拾遗补缺,用自己的产品去填补市场空白,充分利用小企业“船小好掉头”的灵活性特点,按照“人无我有”的原则,寻找市场空白点进行投资,进而可以扩大空间,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二)优化企业外部环境,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第一,政府应尽快完善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及相关的政策。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中小企业促进法》,可见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希望政府能加快进程,不断完善政策法规,给中小企业更多平等竞争的机会。中小企业可以成立带有金融性质的机构,如成立中小企业基金,这样就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一定程度上能解决融资难的困境。 第二,建立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是以服务为宗旨的中介组织,担保费的收取不能以增加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为代价,在建立信用担保体系的过程中要把信用担保制度和其它形式结合起来,为企业的融资担保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以提供更多的融资机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第三,金融部门要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推动器。为了更好的发挥金融部门的作用,金融机构要切实转变观念,突破传统观念和制度的障碍,加快信贷管理体制的改革步伐,适应民营经济发展需求。 (三)全方位转变企业财务管理观念 财务管理观念是指导财务管理实践的价值观,是思考财务管理问题的出发点。面对新的理财环境,若企业不能全方位转变财务管理观念,就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第一,树立人本化理财观念。企业的每项财务活动都是由人发起、操作和管理的,其成效如何主要取决于人的知识、智慧和努力程度。因此,在财务管理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扬弃“以物为中心”的观念,要理解人,尊重人,规范财务人员的行为,充分调动其科学理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树立资本多元化理财观念。入世后,资本市场开放,市场准入门槛降低,大批外资银行和外国企业都将进驻中国,大量的外国资本将涌入中国市场。中小企业应抓住这一契机,积极寻求与外资合作,提高管理水平,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优化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四)加强财会队伍建设,提高企业全员的管理素质 目前,不少中小企业会计账目不清,信息失真,财务管理混乱;企业领导营私舞弊、行贿受贿的现象时有发生;企业设置账外账,弄虚作假,造成虚盈实亏或虚亏实盈的假象等等。究其原因,一是企业财务基础薄弱,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又受制于领导,无法行使自己的监督权;二是企业领导的法制观念淡薄,忽视财务制度、财经纪律的严肃性和强制性。为解决好上述问题,中小企业首先要严格执行从业人员养老、医疗等保障制度,以吸引更多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到中小企业发挥作用。其次财会人员要加强培训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增强监督意识,只有通过企业财务人员和领导人员甚至全员的共同努力,才能改善企业管理状况,提高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论文: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我国绝大部分企业为中小企业,一直以来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地位,但是中小企业中也普遍存在着孵化周期长、生命周期短等现象,这一现象是由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共同造成的,其中财务管理水平是重要的内部因素之一。在商品经济环境下,财务管理历来是企业的一项基本经济管理活动,对于企业的生命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中小企业盲目投资、财务控制薄弱、财务风险意识淡薄等问题的分析,提出加强领导的理财意识、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财务控制等解决措施,以保证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健康、稳步发展。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与对策 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在机构设置上所采用的大多是财务、会计为一体的财务管理机构,这种财务管理组织形式在企业发展的初期阶段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有效的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这种组织形式已经逐渐成为了企业发展的障碍,造成了企业内部职责不明确,财务管理混乱;在岗位设置上,大多数中小企业属于家族企业,任人唯亲是种不可避免的现象,尤其是企业的财务管理岗位上为了保证企业资金的安全更是将家族财务管理和企业财务管理混为一谈,使得财务管理失去了其在企业中应有的地位,造成了企业亏损家族富的现象;在融资方式上,近年来国家虽然一直在大力扶持中小企业,放宽了对中小企业的借贷政策,但是受习惯性思维的影响,中小企业主要还是以自身劳动积累、亲友借贷、合伙集资为主要的融资方式,筹资渠道比较单一。综上所述,为了促进中小企业更好的发展,有必要加强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进行分析与完善。 二、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明确的发展方向,盲目投资 中小企业中普遍存在这么两种现象:一是片面的追求所谓的“热门”产业。很多中小企业的领导者往往不顾市场的需求和自身的客观条件限制,看到市场上哪种产业热门就在没有充分调查实践的前提下投资那种产业。企业发展方向的不断变化不仅造成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损失,更使得企业失去了最好的发展时机;二是缺乏对项目投资、资金结构、建设周期的科学规划和部署。这种情况下,一旦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收缩银行信贷,那么企业的建设资金就不能如期到位,进而造成企业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者甚至会将银行拖入泥潭。 (二)财务风险意识淡薄 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意识淡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过度的负债。一般来说企业为了更好的发展就不可避免的要负债经营,充分利用财务杠杆的作用,但是部分中小企业不顾自身的承受能力,不顾风险的从银行获取贷款就不可取了,这种做法往往会造成企业债台高筑;二是短债长投。如果国家实行较强的宏观调控力度的话,企业就很难获得固定资产贷款,部分企业于是改变贷款用途,将短期借贷用于长期投资,导致企业的负债高于资产,面临支付危机;三是“拆东墙补西墙”现象严重。目前很多中小企业之间相互担保,相同的资产重复抵押形成一条复杂的债务链,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就很容易导致企业的崩溃。 (三)财务控制薄弱 当前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财务控制薄弱的现象,部分企业过于重视对现金的掌握,这样一来不仅容易的导致企业内部的资产流失、浪费严重,更使得大量现金闲置,未参加生产流转。此外,中小企业还普遍缺乏对收入、成本、利润的分析,管理者只关注现金流,一旦资金链出现问题往往无法挽救。 三、解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领导者的理财意识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企业领导者必须重视财务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作用,企业的管理职能部门应当不定期的对企业领导者进行财务管理的培训,最好把能否有效的进行财务管理作为领导者的考核指标,使企业领导者深刻的认识到不懂财务管理的领导者不是一个合格的领导者,不重视财务管理的企业不是一个有着良好发展前景的企业。 (二)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 针对目前中小企业目标存在的财务管理混乱现象,应当建立一个完善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从而加强经营核算管理。合理的利用资金、合理的分配公司收入、积极纳税。同时应该构建完善的财务会计制度如报销制度、现金和银行存贷款制度、财产管理制度等,以保证企业的财务战略和财务规划的顺利实施。 (三)加强对企业资产的控制 关于如何加强对企业资产的控制,笔者认为首先要建立一个有效的财务监督体系,保证企业的财务政策得到有效的实行;其次管理者应当转变思想,把关注重点放在企业的物资上而不是现金流上,对于物资的采购、领用、销售和样品管理要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防止物资的流失和资金链出现问题;最后企业应加强对应收账款管理,对赊销客户的信用进行调研评定,定期核对应收账款,制定完善的收款管理办法,严格控制账龄,对死账、呆账,要在取得确凿证据后,再进行妥善的会计处理。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论文: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离不开保证国民经济的重点大型企业,中小企业的崛起也在市场经济中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财务管理随之也成为企业管理中的重之重。但是,在我国,很多中小企业没有意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以至于产生诸多问题。本文就我国财务管理在中小企业管理中的现状,阐述剖析了财务管理在中小企业管理中存在的显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优化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 一、引言 在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国民经济的地位也与日俱增。但是,我们遗憾地看到,一些中小企业由于经营不善出现问题,最为突出的原因在于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工作与企业发展需要不一致,严重阻碍企业的规划,导致企业举步维艰,失败告终。 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降低财务风险,提高财务管理水平。这对于改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中小企业概况 (一)中小企业的概念和界定标准 中小企业是一个相对概念,是与大企业相比规模较小的企业。一般而言,对于中小企业的界定,国际上有定量界定和定性界定两种方法,定量界定主要是根据某种定额标准来划分中小企业,这些标准主要有资产总值,销售额、职工人数、生产能力、实收资本等。定性界定是以企业在行业中所处的地位等因素为标准。独立所有、自主经营和占据较小的市场份额,是中小企业定性界定的主要标准。 我国目前对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为2003年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统计局研究制订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行业特点,以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三个指标为依据,重新确定了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综上所述,关于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不是唯一的,我国还没有法律形式的中小企业界定标准。因此,在中小企业的划分上更多借鉴了国外的定量标准。 (二)中小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它对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具体来讲,中小企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中小企业数量巨大,分布涉及各个行业,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中小企业的迅猛发展促进了我国劳动力资源与信息资源、财力资源等生产要素的优化整合。同时中小企业的发展给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对推进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中小企业大部分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其数量多、分布广、成本低,劳动密集大,可收纳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等特点,这些的企业存在,大大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对社会稳定起到很大作用。 3.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走上了自主发展道路,今天的中小企业很可能成为将来的大企业。大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中小企业的支撑作用。中小企业发展了,有利于大企业进行合理的产业、产品结构调整,使大企业更好地发挥优势,专门从事规模较大的生产。 三、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财务管理是整个企业管理的核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中小企业因为各种因素而导致他们忽视了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在财务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缺乏国家政策支持 国家政策支持主要是指各级政府的政策扶持、国家法律支持、资金支持。首先,缺乏政策和法律支持。其次,缺乏资金支持。国家的有关优惠政策,如融资、税收等政策倾向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融资受到行政干预,国家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和担保的中介机构。中小企业的税费较多。 (二)财务管理意识淡薄 目前,很多中小企业的性质是私营、个人企业,投资与经营往往都是一个人说了算,经营很随意,在内部管理上很多环节缺失,管理层一般也没有专业的财务人员,整个企业缺乏正确的财务理念,严重制约了企业的良性发展。 (三)财务管理制度混乱 在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情况,一些企业根本没有规范的财务制度,或没有针对性的财务制度,造成财务人员在工作中没有严格的制度遵循,也没有任何约束,这样很容易形成财务上的漏洞,后果可想而知;也有一些企业虽然也完善了相应的财务制度,但由于一些企业的构建基础是家族企业,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有一定的血缘关系,造成制度的约束力不强,执行困难。还有一些企业,因为规模小,员工不多,内部结构单一,财务部门很多是一人多兼,会计核算制度形同虚设。 (四)融资能力差,资金匮乏 中小企业最常用的融资渠道包括银行贷款、其他借款和股权投资三种。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局限性使其融资能力受到限制。 由于中小企业注册资金不多,实力不雄厚,可担保的不动产相对很少,因此其成功贷款的几率很低。中小企业借款能力也是有限的,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差、信誉低,一般不容易取得借款。中小企业取得股权投资的难度也较大,没有好的、收益稳定的项目很难吸引到资金。同时很多中小企业都处于成长发展时期,资金短缺问题成为其发展的瓶颈。 (五)盲目投资,缺乏战略性 在中小企业中,投资也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工作部分。本文的投资广义上讲,是企业内部的资金投放和使用以及对企业外部的投资。这些企业在投资过程中会出现以下问题: 一是管理决策者综合素质较低,缺乏基本的财务管理知识,很多投资都是投资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决定的,很少去调查和收集数据,依赖科学的分析方法进行可行性分析,即使有少数企业会做可行性分析,但由于财务人员水平的限制,可行性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比较低,在投资决策时没有准确估算投资风险和收益的大小,未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太过盲目,造成投资失败。 二是很多中小企业稍微有了一些实力后,就盲目扩张,寻求新项目,没有全面考虑企业实力,大量资金不能及时回笼,造成投资失败。 四、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解决方式: (一)国家应加快相关政策的出台 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相比于大型企业明显不足,国家应加快针对中小企业的相关政策,确保中小企业稳步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工业企业法人中,小企业占到了95%以上,小企业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将近50%。因此,近年来政府对中小企业也有所关注。例如,政府颁布《中小企业促进法》、《小企业会计制度》和《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但在执行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进一步修订相关法律法规。 (二)重视财务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意识 企业只有充分重视了财务管理,才能获得良好收益和健康快速的发展,管理者只有认识到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才会为企业配备专业的财务人员,将财务管理工作贯穿于企业日常工作的各个环节。但中小企业因为自身条件的限制,很难吸引到高素质的人才,为了解决人才问题,中小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首先,企业管理者要有革新思想,要提高对财务管理的观念转化,勇于突破家族式的管理思想与方法。不断地学习,提升自身素质与修养,尤其是提升在财务管理上的素质。 其次,努力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一方面重视现有企业财务人员专业素质的长期培训,严格执行《会计法》有关财会人员在职培训的规定,对会计人员进行适时知识更新,鼓励财务人员创新。另一方面择优录取一些专业人员,提高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 (三)建立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财务管理制度对一个中小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制度与措施,才能是工作人员有章可循。具体如下: 第一,中小企业管理者要重视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保障规范各项财务操作。同时还要提高企业的财务信息质量,为企业的顺利发展奠定坚实的财务基础。 第二,针对企业中有家族血缘关系的员工,阻碍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作为管理者一定要严格约束下属,绝对不能因为员工是自己的亲戚就放松原则,降低执行的标准,这对企业的危害是极其巨大的。 (四)扩大融资渠道,提高融资能力 中小企业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就是融资能力弱,所以,中小企业要想迅猛发展,必须想方设法获得全方位的资金支持,增加资金的来源,想法如下: 中小企业应该完善自身,积极解决贷款难问题。首先作为中小企业为了改变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诸多不信任和偏见,企业应该及时的向银行通报企业的经营状况,让银行对企业有十足的了解,加深印象。其次,应当努力争取现有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支持。第三,企业要不断提高资信状况。第四,努力提高中小企业自身素质。 除此之外,中小企业融资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方式,争取来自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有效促进企业发展。在目前体制下,中小企业融资有以下几个渠道: 1.风险投资。风险投资是政府或民间设立的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活动提供的具有高风险和高回报的专项投资基金。在西方国家,很多高新技术企业就是在风险投资的帮助下成长起来的。风险投资是一种长期性股权投资,与风险企业的企业家密切配合,一般不以分红为目的,而是在退出时以资本增值作为回报。尽管风险投资在我国从1985年起步至今孕育了十几年还处于创始阶段,我国多方面的体制因素导致了我国的风险投资事业发展缓慢,但是不可否认,风险投资对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确实给予了很大的资金支持,促进了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 2.国家资金。当前,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和作用,财政大力支持,主要体现在国家财政直接拨款和国家对企业“税前还贷”或减免各种税款上。 除了以上几种融资渠道外,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融资渠道:金融租赁融资,典当融资,变卖闲置资产融资等。所以,对中小企业来说,融资渠道很多,关键在于能不能利用以及如何去利用的问题。 五、结论 总之,对于中小企业来讲,应该清楚地意识到财务管理在整个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不断地完善规范财务管理制度,切实将财务管理优化理念应用到企业经营中去,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论文: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在分析当前我国中小企业所具有的经营特点基础之上,并且指出了当前中小企业在实施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比如融资渠道较窄,内部控制缺乏相关制度约束,还有会计基础比较薄弱等等,并且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改进意见,比如创造优良的政策以及服务环境,加强财务制度创新以及更加重视专业财务人员的培养等等。 【关键词】中小企业 财务管理 问题 对策 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融资渠道不畅、资金不足。 当前我国大部分的中小企业都普遍创建了相对独立的、融资渠道比较多元化的融资体系,但是目前融资难依旧是影响我国中小企业实现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我国金融机构在信贷管理办法以及经营机制,还有融资需求方面都和中小企业不相适应。从一方面来看,大部分的银行都是为了能够尽可能地降低放贷成本,并且降低放贷风险,因此,根本不愿意给经营规模较小,而且信息等级不高,尤其是资信较差的企业放贷。从另外一方面来看,大部分的中小企业由于融资时间比较急,而且融资频率也比较高,尤其是融资金额比较小等众多特点,再加上向银行贷款的手续非常繁琐等等原因,中小企业很难向银行获得贷款。 (二)内部控制制度缺失,财务控制薄弱。 我国大部分的中小企业都是民营企业,这类企业通常都是有单个个人或是少数几个人组织起来的,因此,在决策以及经营管理方面存在较大的主观随意性,而且针对财务管理方面的理论办法也是缺少了认识以及研究的,最终导致企业内部职业不分,出现了各种越权的情况,最终页造成了企业内部出现财务混乱的情况,再加上中小企业财务监管不力,出现各类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 (三)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落后。 大部分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都还是停留在较为传统的管理模式之下的,虽然购买了电脑,但是也只是作为摆设放置在办公室内,根本没有发挥出其功用,根本没有利用相关财务软件来创建微机网络,更做不到把所有业务方面的信息进行对比,无法做出比较正确的预测以及决策。此外,因为大部分的中小企业内部以及外部存在各种限制导致企业很难运用比较科学的、合理的分析工具对此加强财务管理,主要的原因在于:第一,中小企业缺乏管理资源,很多经营人员都是没有经受过专业训练的,无法适用财务分析工具进行财务分析;第二,大部分的中小企业其组织结构比较简单,而且管理行为非常不清晰,大部分的管理人员都只是在应付日常需要处理的事务,根本没有过多的时间利用分析技术;第三,利用贴现技术进行分析需要支付太高的成本;第四,大部分的中小企业关心的是起生存问题,因此很少在财务管理方面下功夫。 表1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主要内容 二、解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相关法规的建设。 可以创建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会,主要包含了特定用途基金以及担保基金,还有互助基金以及风险投资基金等等。这部分的资金来源主要应该由当地政府以及相关金融机构出资,还可以是各个中小企业出资会费,并且是管理方面采取的是基金封闭式管理,用这部分资金来支持中小企业未来发展。全面贯彻《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思想,积极引导我国中小企业加强信用观念,不断改善我国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 (二)进行财务制度创新,强化资金管理。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创新财务制度主要包含了对财务治理以及财务控制这两个比较重要的方面的创新。对于企业管理人员而言,应该兼顾到所有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利益,并且还应该让这一关键性资源的所有管理人员都参与到企业财务治理当中去,不断创新激励以及约束机制,进而为我国中小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注入更多的专业化资源。创建全范围的企业内部财务控制体系,比如预算管理以及财务结算等等。 (三)加强对财会人员的职业教育。 中小企业应该重视对财会人才的培养以及激励,并且还要要求所有的财会人员都应该熟悉以及遵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尤其是应该做到遵纪守法,不断提升业务素质,尤其是要注意对财会人员个人素质的提升,主要包含了创新意识以及创造能力,还有创新精神等等。企业内部的所有财会人员都应该树立较强的理财观念,比如竞争观念以及风险观念,还有负债观念以及盈利观念等等。为企业财会人员创建良好的激励制度,不断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三、总结 虽然中小企业人员在选用人员上多依赖血缘关系,但是企业投资者,经营管理者和债权人之间依然形成了企业的财务和经济关系,为此企业必须建立为防止经营管理者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形成的财务风险办法。在企业内部建立相互监督评价以及企业上下级,部门与部门之间相互信息沟通制度以及责任追究制度,保证其职权客观、独立、公正、负责对企业经营者行为、业绩监督考核,对企业投资者负责。在企业外部监督上,可以不定期的聘请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财务顾问,加强审计监督,发现问题。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论文: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 目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加强,经济结构也在不断变化调整,中小企业也因此遇到了大好的发展机遇。本文通过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讨论,针对这些问题,中小企业更加应该重视财务管理的指导作用、努力寻找多种融资渠道、提高营运资产附加值,加强财务控制环节让我国中小企业走上继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 中小企业 财务管理 财务环境 一、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 一般的商业企业的规模普遍很小,但是相比而言,工业企业在结构比较全面合理的情况下模式也比较大,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当使用工业企业的数据来对企业的管理水平做出一个详细的解读。以湖南省为例,通过以下表格可以清楚地看到2012年、2011年,2010年湖南省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 从以上数据可以清晰的看到由于中小企业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不管是企业数量方面,还是工业增加值方面,还是就业人数方面,中小企业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且呈继续上什的趋势。所以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 二、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政策支持不够 国家政策的目的是在旨在对我国中央和地方以法律和资金方式进行不同程度的扶持。但是我国以国有企业为主的情况就决定了我国政府政策主要是保证我国国有企业以及大型企业的经济利益,而对我们的中小企业则是有一定的忽视。中小企业的这种情况主要有三方面的体现,一是缺乏政策支持和法律指引。二是融资渠道相对狭窄,政府的税收政策也比较保守。三是承担政府摊派的其他费用比较多。 (二)财务管理意识落后 以中小企业目前的管理模式来说,是基本达不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这一要求的,这往往会让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就直接被企业所忽视。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基本都是以投资者和经营者为同一人的模式存在的,如果投资者不具备良好的财务管理知识,就无法给企业做出合理正确的财务风险评估以及对策,甚至还可能因为没有及时预计财务风险而给企业造成损失。 三、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建议 (一)加大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目前,中国已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措施。近年来,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并且出台了政策来扶持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这些政策和措施已经成功的帮助了中小企业继续发展,但笔者认为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加强政府支持力度:①建立专门为中小企业解决问题的政府机构。为了保证中小企业能够一直发展下去,政府应该成立相对应的服务机构,如可以在中小企业创业初期提供专业的指导意见、定期提供员工各种技能培训等服务。②创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政府要创造企业良好的形象,吸引各方面人才为企业所用,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 (二)完善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和服务 我国的各级金融机构应该改变对中小企业的偏见,同时更应该为中小企业提供合适的金融服务。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完善中小企业担保机制。信用担保体系的建立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帮助解决我国中小企业不会因为融资难而面临破产的情况。但信用担保不一定完全可以保证没有风险,首先,这就需要金融机构根据担保业务的增长来增加中小企业的担保资金;其次,要对担保企业有所选择,没有必要对所有的中小企业都要求提供担保,我认为如果某些企业只是因为特殊情况而导致临时缺少资金无法周转,导致的无法银行的担保条件时,担保机构也可以为其提供担保帮助企业能度过难关;再次,金融机构要有控制担保风险的意识,因为有些企业可能会有道德风险的存在,担保机构如果提前做好风险控制工作,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识别风险,从而减轻风险发生的概率。最后,政府应减少干涉,有些担保机构的资金来自财政,因此地方政府或许有意或无意都有可能进行行政干涉。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论文:“后经济危机时代”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及解决路径研究 【摘要】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后经济危机时代”,中小企业将面临更加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虽然我国现有的中小企业群体数量庞大,但由于其普遍存在的经营规模小、管理模式集权化与传统化、片面追求短期效益等问题导致企业内部财务管理问题一直不容乐观。本文通过研究“后经济危机时代”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升财务管理战略地位、加强专业化财务管理团队建设、建立现代化财务管理模式、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和政府政策支持等五个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 财务管理 问题 路径 一 引言 目前国内外对于中小企业的定义并未达成一致的说法,一般是指企业的人员规模、资产规模和经营规模与同行竞争者相比都比较小的企业。2011年我国下发了《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对我国中小企业进行了进一步的界定,以工业企业为例,从业人员数1000人以下或者营业收入4000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微型企业。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达到42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5%以上,占全国注册企业总数的99.1%。 2009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中小企业的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关系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从中可以看出,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然而,在“后经济危机时代”,国内外经济形势错综复杂,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则关系着企业的长期的生存发展。财务管理管理状况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它将直接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但是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由于经营规模小、片面追求短期效益等问题的存在使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问题一直不容乐观。如何更好地改善企业的财务管理现状已然成为企业实现长期快速发展需解决的的关键问题。 二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与问题 1.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目前现状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就,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的现状不容乐观,所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就内部而言,不少中小企业单一追求短期利润和市场份额,忽视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在企业中的战略地位,没有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大作用。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粗放、无序,会计核算能力薄弱,管理水平低及管理成本高等现象普遍存在。此外,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缺乏自身的独立性,更多地使服从于企业“老板”。就外部而言,虽然政府已出台一系列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但是政策支持力度远不及大型企业,如融资难一直是中小企业的“心病”,它间接导致企业的财务管理无法完善,然而政府现有的政策却无法合理有效地解决此问题。并且地方政府对于中小企业财务短期化也有一定的影响。在“后经济危机时代”背景下,提升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是缩小我国中小企业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增强中小企业综合竞争力,实现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关键所在。 2.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财务管理在企业战略规划中所处地位不高。对于我国中小企业而言,财务管理在企业整个发展战略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我国中小企业中有较多的民营企业,这些企业往往表现出较强的“集权”特征,企业经营者是即是公司战略的决策者,又是公司财务管理的统筹者。虽然公司经营者具有较强的领导力,但是他们对企业的财务管理缺乏深刻认识,往往单纯地以公司利润为导向进行决策投资,从而不利于企业财务管理的长期发展,无法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与此同时,财务管理者本身缺乏市场信息收集的参与行为,无法结合市场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做出决策意见,这也是财务管理的作用被弱化的重要要原因之一。因此经营者的财务管理意识淡薄和企业的“集权化”的管理结构导致财务管理在企业战略中的地位不高。 第二,缺乏完善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主要表现为财会制度不健全。很多中小企业缺乏一个完整的财会制度,无论是财会人员的岗位职责,还是财务的处理程序都比较混乱。一般大型企业都会制定比较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这样的制度有利于整个公司的统筹规划发展,而中小企业的“草根式”财务管理往往会限制企业的壮大与长期发展。也有学者提出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还包括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指出政府政策的制定和相关机构的支持力度不够是导致了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不健全式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中小企业缺乏完善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已成为一个普遍且急需解决的问题。 第三,企业资产管理缺乏规划,资金周转利用率不高。目前我国很多中小企业存在着资产管理混乱,缺乏科学管理规划的问题,表现突出为流动资金管理混乱,资金呆滞现象普遍、资金回收困难等问题。中小企业对资金的使用缺乏合理的规划,往往会导致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是会导致造成现金闲置,使企业资金无法参与流动周转;另一方面是会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困境,使企业在需要大量现金支出时出现资金短缺的状况。此外,由于缺乏合理的资金规划,很多中小企业往往出现月末存货占用大比重资金的问题,从而造成了企业资金呆滞,使企业的资金周转困难,影响企业的业务发展。此外,由于中小企业缺乏一个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很多产品销售出去后未能及时回收账款,往往只能靠财务人员电话催款,应收账款周转缓慢。以上情况表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资产管理缺乏一个科学的规划,资金周转利用率不高。 第四,企业财务部门“会计”职能大于“财务管理”职能。我国目前大部分中小企业缺乏一个专业的财务管理团队,所设立的财务管理部门更多的是履行“会计”职能而非“财务管理”职能。大部分中小企业的财务部门人员没有真正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只是按照收集的材料进行简单的财务上的记账行为,而财务管理中的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财务分析等职能却没有真正体现出来。于此同时,很多中小企业的财务部门还需处理公司日常性的行政性的工作,这导致财务部门的职责不明晰,财务人员的精力分散,使得财务管理更加不专业,仅停留在“记账”这一简单会计行为上。因此,财务管理部门的职能仍停留于“会计”职能是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现状。 第五,投资能力薄弱,缺乏风险意识。受企业规模和“集权”化管理结构的限制,我国中小企业投资判断能力较为薄弱,缺乏对投资风险的控制力。有学者通过调查问卷方式对中小企业财务问题进行研究,发现39.2%的被调研企业认为企业投资能力薄弱。目前,不少中小企业的决策权集中于企业的创立者,使企业的战略和投资受个人意志的主导,因而有时会因经营者自身的投资风险意识薄弱或者投资判断盲目而给企业的投资带来较大的风险。此外,由于中小企业自有资金比较匮乏,再加上融资难,使得其投资能力比大型公司相比较为薄弱,这也限制了企业的壮大和成长。因此,投资能力薄弱也制约了财务管理职能的发挥。 第六,企业融资困难,政策支持力度不足。融资对于中小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而融资难一直是限制中小企业发展的“拦路虎”,它已成为“后经济危机时代”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突出问题。由于中小企业经营规模较小,财务制度不够健全,并且缺乏足够的抵押资产、正规的财务报表和良好的业绩,从而导致金融系统不愿也不敢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即使提供,也总是提出比较苛刻的附加条件,这使中小企业常常出现“钱荒”的现象。同时,我国银行业还是以国有垄断企业为主,这并不利于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发展。近年来,国家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但是依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以“重灾区”――温州的中小企业为例,新的“国家金融试验区”方案的出台效果还有待时间考验。因此,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还有待加强。 三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解决路径 1.提升财务管理在企业战略中地位 目前,财务管理在中小企业中的战略性地位普遍不高,追其根源在于企业经营者财务管理意识薄弱,传统的经营理念主导着企业的发展。然而在“后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财务管理应当成为企业国际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3~5年时间,“观念革命”是企业生存和长期持续发展的基础,中小企业经营者应该提高财务管理的自觉性,打破传统的运作模式,积极引进现代化的财务管理模式,加大对人才的投资和培养力度,建立专业化的财务管理团队。鉴于此,政府应该发挥政府职能,扮演好支持者的角色,定期性地组织以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为课题的研讨会,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普及财务管理的知识,提高财务管理在中小企业经营者心中的地位。于此同时,中小企业经营者应主动学习财务管理理念与相关知识,可选择进入高校进修以增强自身的财务管理意识,提高财务管理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打破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提高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战略性地位,以更好应对经济危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2.建设专业化财务管理团队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如何发展归根结底还是依赖于财务管理团队的专业化水平。目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团队的专业化水平仍然比较弱,并且很多企业并没有形成一个专业化的财务管理团队,财务管理人员只是以 “记账”方式简单地运作着整个企业的财务。构建专业化的财务管理团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提升财务管理部门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增强其责任感。这是对一个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最基本的素质要求,唯有达到这个要求才能使其对公司的发展壮大做成积极贡献;二是积极引进专业化财务管理人才,实施新的财务管理措施,从而打破中小企业原先陈旧的财务管理模式,带动整个财务管理的建设。三是对现有的财务人员进行现代化财务管理知识培训,通过培训和学习提高财务管理团队的专业化水平。人才的建设无论对于财务管理部门的发展还是对整个企业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因此,专业化的财务管理团队的构建是一项紧急且重要的任务。 3.建立适用于我国中小企业的现代化财务管理模式 目前我国并没有一套适用于中小企业的现代化财务管理制度模式,现有的运作模式是传统的僵化模式,因此必须建立一套适用于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来支持企业的发展。首先,应该建立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规范制度。任何好的管理模式都是建立在一个完善的制度之上的,而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随意性比较大,个人意愿往往左右着财务的规范性行为,这样对于财务管理的制度建设十分不利;其次,应加强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监控。现在多少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大权是掌控在企业经营者手中的,而企业经营者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有限,并且对财务的利用随意性较大,无论是项目的投资还是资金的流转都是由经营者所决定,并没有一个完善的监督机制,这会导致企业的财务管理发展受限于企业的经营者。因此,必须建立一套现代化的财务管理模式,形成完善的监督机制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4.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建立担保体系 资金是企业的血脉,如果企业融资出现问题,那必然会导致企业运作瘫痪,甚至致使企业走向倒闭。经济危机所产生的一个直接影响就是企业资金进入紧张状态,从温州中小企业“钱荒”就可见一斑。因此,必须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为企业寻找新鲜血液。有学者提出政府可以建立一个中小企业的专项基金,这个基金的资金来源是各级政府和金融机构、中小企业的入会费用等,从而为中小企业出现融资问题时提供担保,以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笔者认为,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在于银行业对于中小企业贷款要求苛刻,导致正常的融资渠道出现阻碍。因此,政府需要从政策上加强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并且建立一个比较稳定的担保体系,让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有可靠的后盾。 5.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制定利于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良性发展的政策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为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虽然我国已出台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如《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等,但是却没有提出专门针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政策。政府可以立法的手段来规范化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发展,定期地检查企业的财务管理规范化情况,使企业的财务管理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在制定法律法规的同时,政府还应针对中小企业的发展给予鼓励和优惠政策。此外,还应加大对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力度。近年来,我国虽然已一系列政策,但是政策的落实情况可却普遍不乐观。因此,政府可以通过建立一个中小企业反馈监督机制,来保障政策的积极落实。建设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提供经济的财务管理政策支持,将会成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将成为我国中小企业在“后经济危机时代”走向国际化的重要推助力。
电力安全管理论文: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浅析 【摘要】当今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质量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对于电力的需求也在逐渐的增长,而电力工程建设的质量以及安全直接影响着电力行业的发展,但是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电力工程建设过程当中仍然存在着急需解决的质量和安全管理问题,从而对于电力工程的长远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基于此,本文首先对电力工程建设当中所存在的质量与安全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对策,从而对于当前电力工程建设和管理过程当中的问题进行有效改善,推动电力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电力工程;质量控制;安全管理 1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对于电力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与此同时对其要求也在变得更加苛刻,与此同时,电力工程建设同国计民生之间有着极其紧密的关系,对此应该通过有效的措施来确保顺利的实施电力工程,在电力工程当中,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将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方面的相关工作做好,才能够使得电力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有足够的保障,从而更好地为用户提供可靠的用电。为此,对于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进行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我国,电力工程经过多年的发展,质量与安全管理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效,但是就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其中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2.1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相对较为不完善 在当今社会中,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供电企业要想能够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就应该进行电力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的建立以及健全,从而能够形成相关的制度作为支撑。但是就当前电力工程建设发展情况来说,大部分供电企业对于管理工作都不给予重视,这样就会使得开展管理工作不够明确以及不到位,并且还会发生责任缺失的问题,将质量与安全管理的整体水平以及质量显著的降低。 2.2电力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意识较弱 在实际的电力工程建设施工过程当中,作为电力企业应该具有相对比较明确的施工速度、工期以及安全等方面的要求,不能够随意进行任何施工,而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由于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不是直接的,这就会使得它所受到的重视程度比较低,相关的工作人员所具有的安全意识也比较淡薄,并且作为管理人员在安全管理方面的意识也同样比较低,这样就会导致实际的施工过程当中存在不必要的安全隐患。除此之外,电力工程安全管理工作相对比较复杂,质量安全管理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关键。实际当中往往会由于没有及时的纠正电力工程安全方面的相关问题就会导致安全管理方面存在混乱的现象,进而严重阻碍了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 2.3电力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模式单一 管理模式单一是当前大部分供电企业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在管理方面,他们还在使用以往的模式以及方法,这就限制了电力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对于电力企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制约作用。另外,对于电力设备由于没有进行认真仔细的检查工作,这就给相关施工人员的安全造成了不必要的威胁。 2.4电力工程高素质以及专业化人才比较缺乏 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相对比较复杂且重要的工作,但是由于实际建设的开展需要涉及到较多的领域以及部门共同进行施工,某一部门工作人员的水平都与整个工程质量有些直接的关系,这也就需要他们自身应该具有较高的素质以及专业化的技能,但是实际当中,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当中却比较缺乏高素质专业化人才,从而使得管理工作存在较多的漏洞,整个工程的质量以及水品得不到提升。 3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水平提升的有效策略分析 3.1建立健全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 要想使得电力工程的顺利施工有足够的保证,科学的管理体系是不可缺少的,通过对于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以及健全,能够将成本支出降低,使得工作水平以及效率得以显著的提升。另外,通过合理科学管理措施以及方法的制定,还能够将电力企业社会以及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得以真正的实现,推动我国电力行业的更快更好发展。 3.2提高质量与安全管理意识 要想将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真正的提升,就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①在进行施工的过程当中,要按照施工的图纸严格进行,不应该随意的修改或者是变动投入施工的工序,对其进行系统化合理化以及科学化的管理,防止出现混乱的问题,从而使得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水平得到真正的提升。②应该将电力企业当中相关工作人员的质量与安全意识进行提升,在实际的施工过程当中防止发生任何意外问题,从而对于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效果进一步优化。③应该对施工工期以及施工成本等相关的内容进行正确的处理,这是因为它们都是电力工程建设当中的主要因素,对于整个电力系统的质量以及安全性具有直接的关系,只有将安全与质量管理工作放在首位,才能够使得建设整体质量以及施工人员的安全也有足够的保证,只有经过这些方面的不断提升,才能够将我国电力体系的整体水平得到显著改善。 3.3创新质量与安全管理模式 在电力工程建设施工过程当中,施工设备以及施工材料是对施工质量与安全进行保障的重要前提,为此,对于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施工过程当中所使用的相关材料应该严格的按照国家相关的质量标准进行相对应的采购,并且在实际的施工过程当中也应该按照相关的操作规程进行,从而使得安全事故出现的概率最大程度的降低,要想将这些方面做到更好,就需要电力企业对于质量与安全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同时还应该将多元化的管理模式进行落实,这样才能够将管理全方位得以真正实现。另外,相关的工作人员也应该做好电力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方面的防范工作,对于管理监督作用进一步强化,同时进行长效机制的建立,使得我国电力系统当中质量与安全管理模式所具有的作用得到真正发挥。 3.4提高质量与安全管理人员素质 质量与安全管理人员的素质对于电力工程建设具有直接影响,为此,应该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将相关工作人员的水平以及能力进行提升,同时也让他们真正的认识到自己的责任,这也就需要在进行实际施工之前,管理人员应该详细的了解以及学习施工图纸,从而为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另外,作为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人员还应该将自身的专业化水平以及素质进行提升,同时施工当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现状进行紧密结合,对其进行有效改进,从而能够真正的做到与时俱进,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将质量与安全管理的整体水平得以真正提升。 4结语 综上所述,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是电力工程建设当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只有在实际的施工过程当中严格地实施质量控制以及安全管理,才能够使得电力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有足够的保障,从而将其建设的整体水平得到显著的提升。为此,作为电力工程建设的管理者应该对于质量与安全管理当中所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并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从而确保电力工程的整体质量,并将在施工过程当中出现安全事故的概率尽可能的降到最低,从而将不必要的安全问题以及经济损失尽可能的避免,只有这样才能够对于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起到真正的推动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作者:吴尚书 单位: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神农架供电公司 电力安全管理论文:电力安全管理不足点及对策 【摘要】随着整个社会市场经济体系的迅速发展,电力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但整个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电力安全管理问题不仅使得电力工程人员的人身安全存在一定隐患,更是严重影响了电力工程的质量。本文基于此,首先从不同角度对电力安全管理工作中常见的不足点进行了系统分析,然后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望对相关的电力安全管理人员带来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电力安全管理;不足点;解决对策 1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经济的发展,我国电力企业也在市场经济改革的浪潮中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就电力企业来说,安全生产管理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近年来媒体报道的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安全问题,时刻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近几年来,电力企业中的电网事故起数和设备事故起数虽然已逐渐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但人身伤亡事故数和死亡人数却略有上升。基于此,如何使电力安全管理工作得到完善,如何进一步保障生产安全,成为电力企业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2电力安全管理工作中常见的不足点分析 2.1人的管理问题分析 根据施工项目的不同,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工作可分为基础工程安全管理工作、杆塔工程安全管理工作、架线工程安全管理工作等等。但由于在日常的安全管理工作中,不同项目的安全管理人员多是由工程处主任直接调派,相互之间不存在交流,往往只是各负其职,导致整个电力安全管理工作中容易出现以下问题。①安全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较差,只能够被动地对施工工作进行质检,缺乏主动管理现场、发现问题的积极性,导致整个安全管理工作效率不高。②项目管理人员往往只担当质检员的工作职责,导致很多管理工作缺乏人员进行处理,无论是对内的项目安全管理文件资料收集,还是对外的协调沟通事项,在工作中都极易出现疏漏。③缺乏有效的安全管理意识,管理人员作为整个输电线路施工过程中的直接实施者和主要参与者,其安全管理意识对整个工程的安全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在实际的工作中,部分管理人员并未能处理好电力工程项目质量和安全的管理,为了赶进度而忽视安全保障工作,导致电力安全管理工作难于推进。④安全管理手段落后,安全技能水平不高,一些管理人员未能在施工安全管理过程中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导致安全生产管理与先进管理水平还存在着较大差距,部分施工现场作业人员也由于对相关的安全知识掌握不足,对电力现场施工作业的危险因素缺乏防范意识,使得自身面临危险的概率大大增加。 2.2物的管理问题分析 相较于其它工程项目而言,电力工程中的输电线路的施工设备更为复杂,一旦使用错误或是未能与施工场地有效匹配,都容易对整个电力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产生致命的影响。在电力安全管理工作中,设备材料管理中常见的不足点包括以下两点。①施工机械超负荷工作现象严重,大部分的电力工程输电线路施工往往具有工期较短、任务繁重、环境恶劣等一系列特点,出于降低施工成本的角度,很多施工单位面临着极大的施工任务量却不愿意投入更多的施工机械设备,而是采用施工机械长时间超负荷工作的方式来完成施工任务,长期以往,施工机械势必会因零件磨损或器件老化产生严重的安全隐患。②施工安全绝缘工器具管理工作不足,施工安全绝缘工器具作为电力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必备工具,对于电力设备维修和工程施工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但大部分电力企业并未制定出有效的安全绝缘工器具的管理措施,很多电力企业施工现场的安全绝缘工器具仍存在着随意摆放,随意使用,配备不完善等安全隐患。 3电力安全管理工作的解决对策分析 3.1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电力工程的项目经理和专职安全员携手完成电力工程中的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可考虑要求各项目的现场负责人对不同作业的安全措施进行全面检查,并对所检查的工程负责,同时委派专职的安全管理人员不定时进行施工现场安全巡查,发现存在安全隐患的施工行为时及时予以纠正,及时在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也可考虑通过要求施工单位缴纳安全抵押金,以此来规范和激励员工,严格要求自己。 3.2完善了有关行政处罚的规定 新《安全法》的修订增加处罚的额度,罚款幅度普遍提高2~5倍。主要负责人未履行安全生产管理职责,或因资金投入不足,导致事故发生,要追究法律责任,并应受到经济处罚。对于不依照本法规定保证安全生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致使生产经营单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责令生产经营单位停产停业整顿。另外导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对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给予撤职处分,对个人经营的投资人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对重大、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负有责任的,终身不得担任本行业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强化发生事故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职业禁入!未履行本法规定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的,责令限期改正;导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暂停或者撤销其与安全生产有关的资格;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3.3坚持人本管理的管理方法 新的安全形势对电力安全生产以及管理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电力企业应当立足实际,坚持以人为本、以员工为本的管理理念,充分尊重和体现员工的主体地位。对于电力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忽视安全、放松管理的错误管理理念,借助安全知识讲座,安全知识模拟考核等工作进行改观,实现安全管理人员由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的转变;针对于电力操作人员中安全管理知识的水平还有待提升的现状,电力企业需要加强对在职电力安全生产操作人员的培训力度,使得其能够对电力系统工程相关专业知识有更为完善的了解,当遇到安全状况时,能够采取必要措施予以解决;在此基础上,也可进一步引入电力系统管理的专业人才,借鉴优秀企业的管理方式,提升整个电力系统安全生产技术管理水平,保证各项供电工作的顺利开展。 3.4加强施工危险点的重点控制和预防 考虑到电力工程中经常需要进行高空作业、临近带电体作业等危险性操作,为了进一步保障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需要加强施工危险点的重点控制和预防工作,保障工程施工安全顺利进行。例如工程安全管理人员可考虑先在理论上对施工过程中的潜在危险因素和危险点事先作详细辩识,制定出相应的安全防护清单交由施工人员学习。对于多工程交叉作业的施工现场(如500kV输电线路导线高空架设),安全管理人员可需要事先在施工危险点处悬挂具有醒目标志的安全标志牌,并通知安全监督人员和技术管理人员进行现场指导和监护,若发现施工人员违章操作,可第一时间要求其整改。 3.5落实施工机械的审查检验工作 针对电力工程施工机械长时间超负荷工作引起的安全隐患,相关的施工单位需要在施工前期做好施工方案的调研工作,针对所需施工机械型号、规格、数量等,列出详细的配置清单并交于项目部进行合理配置。同时还需进一步施工机械的审查检验工作,施工机械的审查检验工作应由监理单位所负责,其主要的审查检验内容一般包括所使用机械设备的名称、数量、规格、性能等等。例如混凝土分层浇筑所用机器是否与整个生产能力相符,层间间隔设备是否与初凝时间的要求相匹配等等,达到落实电力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目的。 3.6完善安全绝缘工器具的管理 安全绝缘工器具的管理作为与施工作业人员人身安全紧密相连的核心工作,在整个安全管理工作中有着重要意义。施工班组可考虑参考《电力安全工器具管理规定及管理实施方法》去对安全绝缘工器具进行管理,建立与实际情况相匹配的安全绝缘工器具的管理制度,并在施工现场配备安全工器具管理人员,要求其对安全绝缘工器具进行定期检查、分类摆放、设置标签等一系列工作,并且对不同品种、规格、型号建立其相应的管理台账和入库手续,做到既能够在短期内清楚安全绝缘工器具的实际情况,还能够在需要时及时对所缺少的安全工器具进行额定补充。从而在确保施工作业人员和施工机械安全的前提下,进一步为电力安全管理工作奠定优秀的硬件基础。 4结束语 安全是一切工作开展的基础,但安全管理工作却是一项极其容易被人们所忽视的重要工作,如果未能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势必会给人们的人身财产安全带来极其严重的危害,并且给企业乃至于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基于此,电力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需要充分认识到整个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将安全管理工作当作一门重要的管理科学,在实践中不断地对安全管理工作的规律和内涵予以探索,在理论中不断对安全管理工作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方法予以开拓创新。现阶段,新形势的经济发展情况已然对电力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体寒促了新的要求,如何运用科学的管理方式提高安全管理工作水平,促进电力企业为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做出更卓越的贡献,值得相关的管理人员进一步深思。 作者:耿小彬 单位:国网泸州供电公司 电力安全管理论文:电力工程建设安全管理分析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人们生活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电力等能源的需求量也与日俱增,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作为整个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发挥了积极的影响,因此做好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十分重要。针对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有效的措施和建议,优化我国供电系统的体系和结构。 关键词: 供电系统;电力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管理;有效策略 0引言 现阶段,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一方面,我国电力系统得到飞速的发展,另一方面,这对我国供电系统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因此供电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社会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做好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确保我国供电系统能够正常运行。 1电力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电力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且有了实质性的突破,但就实际发展情况而言,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1电力工程安全管理意识较弱 很多电力工程在实际建设施工过程中,电力企业应该对相关施工工期、施工速度、施工安全等进行明确要求,不能随意组织施工。由于电力工程安全管理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因此电力企业对电力工程安全重视程度较低,工程安全意识非常薄弱,电力企业过分追逐经济效益因此就会出现忽视安全生产的情况,导致电力工程安全管理意识较低,严重者还会出现重大的工程事故[1]。 1.2电力工程建设安全管理体系不完善 供电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电力工程建筑中取得良好的收益,就需要建立健全的电力工程安全管理体系,形成以制度为支撑、盈利为目的的管理体制。但就目前发展而言,很多供电企业在实际过程中不注重管理,导致管理工作开展不到位、不明确,经常会出现严重的责任缺失,降低电力工程建筑安全管理的整体质量和水平[2]。 1.3电力工程缺乏专业化、高素质人才 电力工程安全管理建设是一项十分重要而复杂的任务,但在开展实际工程中,需要多个部分和多个领域共同开展施工工作。由于我国很多电力工程管理缺乏专业化高素质人才,因此导致我国很多电力工程整体质量和水平不高,存在很多漏洞。 1.4电力工程安全管理十分复杂 在实际电力工程建设安全管理中,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其关键内容。由于很多电力工程安全企业中存在诸多问题,而且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常常会导致电力工程安全管理出现混乱,导致安全管理问题频发[3]。 1.5电力工程安全管理模式单一 目前我国很多供电企业管理模式较为单一,还在沿用过去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这就导致电力工程安全管理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不高,严重制约了我国供电企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由于不能对电力设备进行详细的检查,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威胁到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2提高电力工程建设质量水平的有效策略 2.1提高质量管理意识 提高安全管理意识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供电企业应该制定一整套电力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体系,配合施工图纸进行施工,而且一经投入施工不能随意进行变动或者修改,同时要进行科学化、合理化、系统化的管理,避免发生混乱的情况,提高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整体水平。另一方面,要提高供电企业相关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避免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出现任何意外情况,优化我国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效果[4]。 2.2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科学的体系是确保电力工程能够正常施工的前提条件,不断完善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能够节约建筑成本、建筑资金,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制定一整套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措施,从而实现供电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促进我国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 2.3提高质量管理人员素质 在实际电力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应该努力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质量与安全管理能力和水平,使其清楚地认识到自身责任和重要意义。相关管理人员应该在施工前对图纸做好详细的学习和了解,这样才能确保工程建设能够顺利开展。除此之外,相关质量与安全管理人员还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结合施工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实践,从而提高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的整体效率和水平。 2.4创新质量管理模式 电力工程施工材料和施工设备是确保电力工程建设施工质量安全的有效措施和根本保证,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电力工程建筑施工材料主要包括采购环节、施工环节的材料,并且还要严格根据国家下发的相关标准进行质量把关,从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与此同时还要创新管理模式,避免施工现场出现混乱问题。 3电力工程安全管理有效方法 3.1实现多元化管理措施 电力工程建设要落实多元化管理措施,实现全方位的管理措施。相关工作人员要根据电力工程安全的周期性、频率性、随机性,做好相关防范工作,强化管理监督作用,建立长效机制,从而提高电力工程安全管理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从根本上确保我国供电系统能够逐步完善[5]。 3.2正确处理相关安全因素 要想提高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水平,必须要正确处理好施工的成本、施工工期等内容,这些都是电力工程建设的相关因素,直接关系到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因此只有始终将安全管理放在第一位,不能将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置于不顾,必须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与此同时,还应该树立施工人员的责任意识,真正实现安全生产、安全管理,在确保施工工人安全的基础上提高我国电力体系的整体水平。 3.3制定科学的应急方案 要想从根本上避免出现电力工程建设安全管理问题,就必须做好防止工作,制定一整套科学完整的应急方案,在整个电力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还应该提高工作人员的防范意识,从而提高操作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提高电力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和水平。通过制定科学的应急方案能够准确地处理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紧急情况,从而确保相关工作人员的安全性,保障其生命财产安全。 4结语 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作为整个供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促进供电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只有努力做好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才能提高供电系统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实现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总之,做好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需要党和政府、供电企业、相关工作人员三者共同努力,从而促进我国电力工程又好又快的发展。 电力安全管理论文:住宅小区电力工程安全管理探讨 摘要: 电力建设是住宅小区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关系着小区供电是否可靠,对小区居民日常生活影响巨大。文章以住宅小区电力工程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住宅小区电力建设现状,存在质量不高、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然后,从配电房施工、成套电气设备安装及电缆试验等方面论述了小区电力工程施工技术,并提出了具体的安全管理策略,以保证施工质量和供电的可靠性。 关键词: 住宅小区;电力建设;施工技术;安全管理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人们居住条件日益改善,住宅小区建设速度明显加快,与此同时,人们对小区建设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住宅小区建设中的重要工作,电力建设质量对小区居民生活影响巨大。为了保证住宅小区电力建设质量,必须加大住宅小区电力工程施工技术和安全管理研究,深入了解住宅小区电力工程施工与安全管理工作中的注意事项,并在建设管理中做好相关工作,以实现供电稳定、安全。 1住宅小区电力建设现状 住宅小区用电,关系着千家万户,牵涉着整个城市的神经,是住宅小区乃至城市电网建设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无论是新建还是旧住宅小区,电力建设都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保证小区供电是否可靠的关键,是影响居民生活正常与社会的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但是,就目前来看,部分地区住宅小区配电建设工作并不理想,存在质量不高、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为供电安全埋下隐患,根本满足不了居民安全用电需要。在住宅小区开发建设速度日益加快的当下,小区电力工程自然受到电力工作者的关注,进行电力工程施工技术和安全管理探讨是必要的,对提高住宅小区供电质量和安全是至关重要的。 2住宅小区电力工程施工技术 2.1配电房施工 小区配电房是小区电力系统的枢纽中心,其施工质量对小区安全用电有着重要影响。在小区配电房建设中,先要确定配电房地址,一般设置在建筑物首层或地下室。如果设置在首层,尽量不要设置在厕所、浴室或易积水场所的下方;如果设置在地下室,应确保配电房地面标高多于地下室地面标高0.1m,以免地下室内积水流入配电房。同时,还要预先进行设备就位,以便施工人员安装。接地系统施工是小区配电房施工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具体施工中,配电房设备接地方式可以选择联合接地方式,即与防雷接地系统使用同一个接地体,接地电阻必须小于1Ω。此外,也可以采用与防雷接地系统使用同一个接地体的接地方式,若是这样设置配电房接地系统,要确保两个接地系统相距0.2m以上,并把配电房接地电阻设置在1~4Ω之间。 2.2变压器的安装及试验 进行变压器安装前,先确定安装施工图通过供电部门审核,手续齐全,然后认真解读设计图,了解设计中选用的变压器结构特点、性能、技术参数等。检查安装现场环境和条件是否符合安装操纵需要,经检验合格后,便可以将变压器搬运到施工现场。到位后,对变压器进行开箱检查,确定内部元器件规格、质量等与设计相符,有没损坏等情况。确认无误后,便可以正式开始变压器安装操作工作。在安装中,先安装变压器型钢基础,再安装变压器本体。型钢基础框架顶部距离地面应有0.1m,与接地扁钢连接要大于二端点。同时,型钢基础框架两端用扁钢焊接,焊缝大小要大于扁钢宽度,最好有一倍之差。完成焊接后,对焊缝表面进行除氧化皮处理,并涂刷两层灰面漆。在变压器本体安装中,根据安装场地实际情况确定吊装方案。如果配电室在首层,可以直接吊装变压器到室内;如果配电室在地下室,在地下室施工时必须预留孔道,用于吊装变压器。当变压器在型钢框架基础上就位后,确认变压器方位、与墙面距离等是否符合要求。一般要求变压器横向距墙大于0.8m,与柜门距离大于1m,开关操作方向的距离必须大于1.2m。变压器本体安装结束后,进行附件安装,具体有一次元件、二次仪表、电阻温度计等。完成后,进行变压器送电调式运行,开始变压器的交接试验。试验前,全面检查变压器,确保各种设备、元器件安装可靠,一次、二次引线就位,接地系统设置符合标准,分接头处于正常电压档位,并清理干净设备表面。做好送电前检查工作后,正式送电,依次进行空载调试运行、半负荷调式运行、满负荷调式运行。每一环节的试验都要严格按照规定执行,上一环节试验未通过,不允许进行下一环节试验,全程保证试验安全。只有在满负荷运行试验合格后,变压器才能投入使用。 2.3成套电气设备安装及试验 成套电气设备安装主要包括配电箱安装、配电柜安装、配电箱(柜)的内部配线安装等工作,有着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对安装人员的专业理论和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为做好安装工作,必须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如认真阅读施工图,充分了解安装中的关键技术要求和施工流程,进行技术交底等。在配电箱安装中,要确保配电箱稳固平稳,进出线整洁利索,颜色分明,没有虚线。同时,盘面上的面板线孔要光滑无毛刺,外部设置绝缘保护套。位置上要紧贴墙面,不允许镶嵌入墙面中。在配电柜安装中,严格遵守安装流程,先开箱检查,其次是制作基础型刚,下面依次是制作母线、连接柜体和桥架、连接母线和导线,最后是送电试运行。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两项工作:第一,按照施工图找准配电柜位置,前后应留有一定位置,便于日后运行维护;第二,利用屏柜的汇流排把进线电源的PE专用保护线同接线螺栓连接起来,使配电柜安全接地。在配电箱(柜)的内部配线安装中,先理清管线再穿入导线,并保证导线没有打结、断线等情况,之后分清楚内部配线颜色,确保对应颜色的导线安装正确,右侧出线,左侧进线,规范配线安装。成套电气设备安装好之后,要分开做实验,高压设备试验时,低压设备要接地,低压设备试验时高压设备接地。 2.4电缆敷设及试验 小区电力工程所使用的电缆要根据用电负荷等选择,确定选型负荷标准,满足供电需要。对于电缆头的选用,从性能方面考虑,可以选用专用橡胶,能够延长使用寿命。完成电缆敷设后,必须进行必要的试验,具体包括绝缘电阻测试、直流耐压试验、泄露电流试验、交流耐压试验等。每一项试验目的都各不相同,工作人数要熟悉每一项试验操作和注意事项,按照流程、按照要求进行试验,达成既定的试验目的,保证电缆安装质量。 3住宅小区电力工程安全管理措施 3.1项目管理 在住宅小区电力建设中,为保证小区配套电力设施符合国家标准,满足用户用电需要,必须加强项目管理。对电力工程实行“三公开、四到户、五统一”管理模式,成立专门项目部门,统一负责电力工程施工监督和管理工作,对整个施工工艺进行动态监管,以保证各环节的施工质量。在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根据电力行业规范、标准等制定高低压供电方案,科学预测用电负荷,确保配电站建设到位。同时,做好施工方案的审核、工程质量验收、材料验收等工作,为电力工程施工建设提供基本保障。 3.2运行维护 配套电力设施的运行维护是小区供电安全的基础,也是电力工程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为此,在小区配套电力设施建设完成后,做好设施资产的交接工作,并根据供配电安全要求建立完善的运行维护管理制度,并在日常工作中严格落实这一制度,认真执行相关的技术标准、操作规范,以保证供电设施安全可靠。特别是住宅小区电缆敷设后,工作人员先进行电气试验,具体包括:高压电缆直流泄露耐压试验、变压器工频耐压绝缘试验、绕组直流电阻测试。同时,确定电缆线路失效模式,若可靠性检测后发现电缆处于失效模式的工况,必须做进一步检测,查明原因,找出解决方法,及时消除安全运行隐患,以保证电缆线路运行安全。 3.3继电保护整定 在配套电力设施安装结束以后,除了进行一系列电气试验外,还要对高压受电柜和馈出柜进行进行继电保护整定试验,确定故障发生时的电气量,保证继电保护动作可靠,为电网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3.4工程竣工验收与送电 小区电力工程完成后,先由施工单位自检,符合要求后申报供电公司验收,然后由供电公司组织各方共同进行工程质量验收,通过现场验线后,安装电表等装置,进行试运行,即送电。在送电过程中,工作人员进行全程监控,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 3.5配电房交付后业主的管理 配电方施工验收合格后,向业主办理移交手续,由业主负责今后的配电房安全管理工作。为保证配电房运行安全,业主建立完善的交接班制度,严格规定交接班程序、内容、时间等,为日常管理工作提供基本的工作准则。同时,业主应建立以班组长为中心的管理责任制,将管理责任层层落实,切实落实到每一位工作人员身上,确保相关工作落实到位,提高安全管理工作质量。 4结语 综上所述,在住宅小区电力工程建设中,应做好配电房施工、成套设备安装、电缆试验等工作,并通过项目管理、运行维护等措施以保证电力工程施工建设质量,加强电力建设管理,确保电力工程运行安全,为小区居民打造一个持续、稳定、安全的供电环境。电力工程建设质量和供电安全对住宅小区建设、居民正常生活影响巨大,应当基于高度重视,做好相关研究工作,推动施工技术和建设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住宅小区建设和居民正常生活提供保障。 作者:崔晓琴 单位:泰州兴源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电力安全管理论文: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浅议 摘要: 加强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一方面能为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带来便捷,另一方面能为企业的正常运营提供电力支持,也对电力企业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针对电力工程投资大、项目多等特点,要想充分发挥电网建设企业的管理作用,就必须抓好电力工程的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问题。 关键词: 电力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管理;电力企业 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与质量控制是电力工程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保证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在提升电力企业投产运行后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的同时,确保为人们的生产及生活提供供电可靠性与供电质量都能符合标准的电力供应,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健康稳步的发展。 1电力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的影响因素 1.1工作环境的特殊性 电力建设的高空作业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容易发生安全事故。通常情况下,必须做好临边作业、悬空操作等安全控制,最好防护设施的检查,以确保设备的安全性。 1.2施工机械技术的复杂性 施工机械技术是电力工程建设质量管控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施工的过程中要做好对施工机械技术的常规性管理,有效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2电力工程质量建设安全控制措施 2.1建立工程项目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1)电力工程施工前必须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和组织网络,检查施工企业提交的管理机构设置方案,建立健全安全施工组织管理网络体系。(2)做好对分包企业的资质审查。主要包括:第一,加强对分包队伍的管理。第二,严格杜绝分包工程的再分包。第三,防止无资质的施工队伍参与工程。第四,要健全分包管理办法,避免以包代管、以罚代管现象的发生。(3)建立电力工程质量和安全评价体系。健全电力工程建设安全评价体系,对所有施工系统等进行综合评价。从根源上对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严重程度进行把控,并根据安全评价体系选择最佳的安全防范控制措施,实现电力工程建设的科学化、系统化,结合电力工程建设事故的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使电力工程建设安全处于管控之中。 2.2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 (1)电力工程施工首先要建立并完善相关的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强化规范管理行为,以工程施工的质量验评标准为基础,确保施工质量、工艺水平都达到技术标准。(2)做好应急预案的制定,最大化地降低安全事故所导致的损失,施工单位对容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危险部位、危险环节、危险源等做好应急预案,并制定管控措施,将安全落实到具体的人和区域,确保全面提升应急能力。(3)项目经理部在分析安全危险点的基础上,确定施工现场的安全施工状态评价内容,明确综合安全检查措施,不定期对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进行检查。检查内容包括:“三级安全网”是否落实责任到人,安全施工措施是否得以有效落实;施工机具使用是否得当或者是不合格的安全防护设施是否仍在使用。 2.3使用现代化管理软件提高管理效率 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是工作流技术,过去的电力企业模块化系统是把一个应用软件分成多个模块,每个模块通过相互之间的接口完成实际的任务。模块化系统很容易陷入系统大而全的弊端。现在的模块化系统通过将一个具体的工作分解成多个任务、角色,以达到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的目的。其是按照某种预定义的规则传递信息或者是任务,对工作流过程及其组成活动定义和建模,将所得到的定义称为过程模型、过程模板、过程元数据或过程定义。第一,实现了运行控制功能。对使用工作流模型描述的业务过程进行初始化,将部门的实际业务过程转化为计算机可处理的工作流模型。模型的实例化阶段是完成人机交互和应用的执行,且每个管理过程都是工作流中的一个节点,这些节点是需要迭代执行的。在这种复杂的逻辑处理过程下,模块化工程极大地增加了工程管理的复杂度,每个过程都可以按照业务需要按特定顺序执行,系统展现了整个项目并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用户界面,数据库能提供丰富的统计报表、合同、票据模板打印功能等,以解决原系统存在的诸多问题。第二,提高电力系统的柔性灵活性,新系统采用图形化的方式灵活地修改相关的业务流程和业务规则。这样充分满足了电力安装工程现在和未来工作流程变化的需求。在业务流程进行的每个功能点上,按预先设定的流程分配相应的权限。该操作员只要以短信的方式通知,从而提高软件的直观性和易用性。 2.4强化质量安全管控监督 在电力工程施工开始前,施工技术人员要提升安全和质量管控意识,严格按照规范操作,针对安全教育制定有效的安全技术管控措施。根据电力工程建设的自身特点进行质量动态控制措施,实行高效的安全和质量监管是保证电力工程质量安全的关键手段。同时,让每一个工作人员提前做好预防措施,不断加大施工质量监管力度。首先,各施工单位一定要对施工现场进行定期检查,发现质量安全问题要进行详细分析,仔细检验和监管每个环节。其次,为了降低在施工中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一定要做好施工单位监督安全措施的实施工作,保证按照规章制度实行安全措施的执行,根据现场安全事项的监管定期对施工现场进行检查,将安全生产的意识落实到每个施工企业和每个人的工作意识中,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工程施工质量,有效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结语 电力工程建设中,只有将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都融入电力工程建设中,才能保证电力工程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推进电力施工企业的稳步发展。 作者:邓昆 单位:黑龙江省汤原县汤原农村电气化局 电力安全管理论文:高耗能电力客户安全管理浅谈 1引言 高耗能电力客户具有其独特的生产经营特点,主要为能耗高、产品单一、资金流转速度快、抗风险能力差等特点,用电负荷具有冲击性、波动性和非对称性特点,对电能质量、电网安全影响非常大。为保证高耗能电力客户的正常运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加强高耗能电力客户的安全用电管理是供电企业目前的重要工作之一。 2高耗能电力客户运行特点 2.1定义 所谓高耗能电力客户,是指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电能比重相对较高,电能成本在产值中所占比重较大的电力客户。在石嘴山地区,高耗能电力客户主要为生产铁合金、电石、碳化硅、单晶硅、多晶硅、炼焦、化工、水泥、钢铁等产品的电力客户。 2.2特点 2.2.1单台炉变容量大 按照国家节能减排文件要求,单台容量为6300千伏安及以下的炉变已经全部关停,目前,高耗能电力客户单台容量在10000千伏安以下的已经很少,大多数高耗能电力客户的单台炉变容量都在12500千伏安以上。从2011年开始,各高耗能电力客户为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结合政府“抓大放小”的原则,新建的炉变单台容量都在25500千伏安以上,最大的炉变达到单台容量31500千伏安。 2.2.2不间断连续生产 高耗能电力客户一般都是24小时不间断连续生产。主要原因是,高耗能电力客户—除碳化硅生产以外—由于冶炼炉启动(以下称温炉)时间较长,一般为3到7天,期间所产生的空炉电量较大,温炉费用很高,因此各高耗能电力客户一般都是连续生产。 2.2.3用电负荷率高 高耗能电力客户大多数都是满负荷运行,如电石、硅铁、硅锰、镍铁、碳化硅等,负荷率一般都可以达到98%左右,变压器始终处在满负荷运行状态。不仅如此,部分高耗能电力客户甚至是超负荷运行,如硅钙等,负荷率可达到130%。 3高耗能电力客户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3.1电气工作人员配备不足且素质不高 按照《电力安全工作规程》要求,客户电气运行人员每职至少有2人,设备检修人员每职至少要3人,且必须持有《电工进网许可证》、《特种工作业证》等上岗必备证件。但是实际上,有很多高耗能电力客户电气运行人员在数量上根本达不到要求,甚至个别电力客户存在只有一名电工的情况;有的电力客户虽然在人员数量上达到标准要求,却不具备持证上岗的要求;有的客户电工电气知识匮乏,缺少基本的技术知识和安全知识。 3.2设备“带病”运行或“疲劳”运行 由于高耗能行业温炉会产生大量的空炉电,进而产生的生产成本,因此,部分高耗能电力客户为减少状态检修次数,往往忽视电气设备出现的“小问题”或异常现象,只要设备不出大问题,便会坚持生产,使设备“带病”运行;另外,由于高耗能行业负荷率较高,且连续不间断运行,部分高耗能电力客户对设备长期不检修不维护,使电气设备处在“疲劳”运行状态。这些往往就是发生电气事故和人员伤亡事故的根本原因,但由于部分高耗能电力客户的负责人一味的追求效益,努力降低成本,往往忽视对电气设备的维护和管理。 3.3高耗能电力客户安全运行管理不到位 3.3.1未按照规定要求进行季节性反事故措施 按照规定要求,运行中的电气设备每年要进行季节性反事故措施,即冬春严寒季节,以防寒、防冻及防小动物为主要内容的大检查、大清扫;雷雨夏秋季节,防雷防漏和迎高峰的设备大检查,对防雷和接地装置进行检查,对高压设备的绝缘状况进行分析,是否按周期进行试验,对设备缺陷是否处理完毕。但实际运行过程中,部分高耗能企业由于对电气设备重视程度不够,对电气设备事故所产生的后果估计不足,因此往往忽视季节性反事故措施,导致发生天气突变时,便会发生电气设备故障而引起的跳闸事故,进而影响各企业的正常生产。 3.3.2安全工器具管理不到位 在各高耗能电力客户中,往往忽视对安全工器具的管理,有很多企业要么是安全工器具配备不全,要么就是安全工器具实验超期。安全工器具是保证电气工作人员的最后一道安全屏障,使用超期或实验不合格的安全工器具,不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会给个人和家庭带来巨大的影响。 3.4电气设备运行环境较差 各高耗能电力客户的电气设备一般都运行在生产区内,其特点是周边温度高、灰尘大,加上平时运行管理不到位,便给各一次和二次设备的正常运行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首先,电气设备长期处于高温的运行环境会直接影响其散热冷却效果,温度过高,会加速绝缘老化,使塑料材料变形变质,会使热继电器误动作、电子元件劣化等。 4高耗能电力客户安全管理策略 4.1加强安全用电宣传,提高客户安全意识 意识形态对个人行为具有指导性作用,因此,解决高耗能电力客户在安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首先要使其管理者和电气工作人员在思想上提高认识,要清楚的认识到“安全就是效益、安全就是一切”的道理。要提高客户安全管理意识,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式入手: 4.1.1实时宣传,让用电安全管理深入人心 安全用电管理不是阶段性工作,更不是个别客户提倡的“大干一百天、全体保安全”等口号。供电企业的客户服务人员,要在利用与客户接触的每一个机会对电力客户进行安全用电宣传。“事实胜于雄辩”,向电力客户宣传安全用电,要以实际案例进行宣传,利用案例中的电力客户所发生的电气设备和人员的事故给企业和员工所带来的痛苦和灾难给广大高耗能电力客户敲响警钟,做好前车之鉴,以提高客户的安全意识。 4.1.2集中宣传,相互交流,共同促进安全管理 定期组织开展电力客户的安全培训工作,组织各高能电力客户的负责人和电气工作人员对用电安全知识进行集中的学习,牢固掌握《电力安全工作规程》的内容,并用于实际工作当中去,同时邀请电气方面的专家对高耗能电力客户进行电气知识培训,提高客户电气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集中宣传培训,为各高耗能电力客户之间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在集中培训的过程中,各高耗能电力客户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和沟通在用电安全管理上的成功经验和不足,取长补短,以提高各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同时,针对在安全用电管理上做的较好的企业可以树立典型,并组织其他高耗能电力客户的人员进行参观学习,使高耗能电力客户在安全管理上整体得到提高。 4.2建立高耗能电力客户安全检查制度 为帮助高耗能电力客户进行安全管理,促进安全管理水平,保证高耗能电力客户和地方经济的稳定发展,供电部门应建立高耗能电力客户安全检查制度。对高耗能电力客户要定期进行安全检查,一般每个季度不少于一次。检查组的成员应由供电部门营销、调度、生产、安监、发策等部门人员参加,从各专业的角度对高耗能电力客户的人员、设备和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体检,检查各高耗能电力客户是否按要求进行春、秋检,是否按要求执行“两票三制”,是否按要求进行预防性试验和检查性试验,试验结果是否合格,人员配备是否齐全并符合要求,防火、防盗、防小动物等工作是否到位等,做到“不查则已、查必查清”。 4.3建立政企联合检查机制 依靠供电部门的电力客户安全管理,其力度可能往往够。因此,供电部门应与政府部门建立政企联合检查机制,一年应不少于两次。在政企联合检查中,主要检查各高耗能电力客户在设备和管理上存在的“老病”,依靠政府部门力量督促那些有问题不整改的电力客户。通过政企联合安全检查,可以提高高耗能电力客户缺陷整改的质量和效率,大大提高了电力客户安全管理的质量,实现了高耗能电力客户和政府部门的双赢。 4.4利用PDCA循环巩固安全管理 供电部门应按照电力客户的管理要求,制定安全检查计划,将检查的结果进行汇总并书面通知电力客户和政府部门,在下一次安全检查过程中,首先要对上一次检查过程中存在缺陷的整改情况,并指出在电力客户的设备和管理中新出现的缺陷和问题。在高耗能电力客户的安全管理中,要利用PDCA循环巩固安全管理成果,提高安全管理的质量,使各项安全管理工作取得实效。 5结束语 由于高耗能行业能耗高且对环境影响较大,政府已经加大了对高耗能电力客户的管理力度和标准要求,努力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减少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但是,处在产业链前沿的高耗能企业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被淘汰,近两年,高耗能行业的规模还在不断的扩大,科技含量还在不断的提高。因此,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高耗能电力客户的安全管理仍旧是供电部门的重点工作之一,只有同高耗能电力客户共同做好安全管理工作,才能更好的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高耗能企业的壮大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作者:姜忠炜 单位:国网石嘴山供电公司 电力安全管理论文:电力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管理探究 1主要问题 1.1方案不合理 为了保证电力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安全,首先要具备合理的设计方案。合理的设计方案主要是指,施工单位要严格的安全设计图纸进行施工,不能随意的改变设计方案,在施工过程中如果发现了问题,那么一定要主动与设计单位及相关部门进行及时沟通,以保证可以将问题尽快解决,同时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和施工质量。同时也要防止在施工中避免出现为了保证工期而改变设计方案的情况,这样就失去了进行图纸设计的意义,严重的会影响工程施工质量。 1.2缺乏安全意识 在施工中提高安全意识是实现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手段,然而我们发现施工企业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更多注重的是经济效益,在施工工作中不能进行安全性教育,对安全施工缺乏认识,进而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1.3管理制度不健全 我们发现在很多的电力施工企业都没有进行全面的安全质量管理,这主要体现在没有指定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没有将安全管理落实到个人,具体划分到每个责任人,对于安全事故也没有进行及时的预防,施工人员都是在不合理、不规范的环境下工作,导致了更多的安全事故的发生。 1.4缺少技术型人才 在电力工程施工中,由于涉及的工序比较复杂,所以对于技术性的要求也比较高,但是在很多的电力工程中发生安全事故多数是由于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较低而引起的,所以对于技术型人才的引进是非常重要的,加强提高对技术的培训和重视是非常重要的。 2改善电力工程建设质量,提高安全管理的对策 2.1完善工程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意识 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所以,在施工单位的领导层要首先提高对安全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从领导基础上做到安全保障,做出正确的安全对策。同时要不断的进行安全教育工作,要让施工人员的对安全管理和建设质量有祖国的认识,要保证施工人员具有较高的责任感。从另一个角度说,同时也要保证管理制度的健全完善,在进行施工的时候,要从多个角度考虑,要将每个环节和步骤都考虑周全,保证安全事故的发生进行及时调查分析,根据施工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对策,保证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 2.2提高员工综合素质 目前我国传统的电力工程建设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要求,为了提供电力工程建设的质量管理水平,就要进行相应的技术改革,采取更加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合理优化管理模式,保证电力设备的科学合理性。在电力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管理,简单点说就是要实行对人的合理管理,要提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水平和素质,所以在施工单位一定要提高对技术的创新性,要对在岗员工进行相应的岗位技术培训,以保证质量管理安全要求。 2.3提高质监管力度 实行高效的安全监管工作是保证施工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保证质量安全的关键手段,所以,在各个施工单位一定要设立安全监管部门,对施工现场要进行定期的检查,发现质量安全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进行详细分析,仔细调查,对每个环节都要进行细致的检验和监管,保证从人为因素和环境因素中排除不利因素,保证施工顺利进行。 2.4进行安全教育,严格保证安全防 护手段的顺利进行为了降低在施工中安全事故发生的机率,一定要做好保护措施,并进行有效的安全质量管理,同时施工单位要监督安全措施的实施,保证要做到从根本上降低安全事故的威胁,其次,按照规章湿度实行安全措施的执行,最后,要提高现场安全事项的监管,要定期对施工现场进行检查,对施工设备及施工人员进行监管,避免出现不规范性的施工操作。把人民安全放到了首位,将安全生产的意识落实到每个施工企业每个人的工作意识中,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工程施工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电力工程建设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建设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组成方面,它的发展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同时也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为了保证工程施工的质量和安全,施工单位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证施工工程的质量和施工过程的安全,施工人员也要有安全施工的意识和责任,不但要保证自身的施工安全,同时也要保证工程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到高质量施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保证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起到促进作用,为我国的电力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付国庆 单位:长春工业大学 国网内蒙古东部电力有限公司兴安供电公司 电力安全管理论文:电力企业安全管理党群策略 1.新时期党群工作的重要性 1.1新时期电力企业的党群工作和安全管理是相互推动的。 电力企业的安全管理是安全生产电力的重要保证,也是电力企业为居民和企业提供持续、稳定电力的保障基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自身企业高速、稳定发展的保障。党群工作是党组织建设工作和组织群众工作的统和,党群工作是保证党领导中心地位,推动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工作活动,对电力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进行思想上的引导工作,保障了电力企业的经营活动顺利进行,推动电力企业的发展。所以在电力企业中,党群工作和安全管理是相互作用的,起到互相推动的作用。 1.2新时代下电力企业安全管理工作上的政治思想保障——党群工作。 党组织群众工作的主要日常工作内容包括对电力企业内部员工进行整治思想教育,对电力企业安全管理工作人员进行思想指导,与电力企业协商确立电力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规范等给企业员工留下深刻的印象,树立起自觉的行为意识,进而自觉的去改善自身在平时电力安全管理时的行为,形成良好的电力安全管理工作行为规范,遵守电力安全管理制度,确保电力企业电力生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1.3新时期电力企业的党群发展是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 新时代下,电力企业中的党组织、群众工作的好坏,对于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建设有着重要而又深远的影响,对电力企业健康全面的发展起重要推进作用。“以人为本”是当前企业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思想,将这些管理理念和思想运用到企业的安全管理文化建设中去,经过企业优良文化的影响,才能够激发出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从中增强电力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度。将党群工作和电力企业安全文化结合起来,通过党群工作的指引,打造好电力企业的安全文化,从而通过文化思想来确保电力企业电力生产安全进行。 2.新时代下电力企业的党群工作活动 2.1做好电力企业中的党组织群众工作,为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文化的建设夯实基础。 企业内部员工和部门之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由一个企业的自身企业文化所决定的,独具特色的企业自身文化不仅仅影响企业自身的形象,也表明企业自身的价值观和处事原则。所以做好党组织群众工作活动,加强电力企业内部文化建设,对于电力企业中的电力安全管理工作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加强电力企业内部文化建设首先要充分利用党组织在群众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利用党组织对群众的宣传和引导,来强调电力企业中安全生产管理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实用性,通过对电力安全管理的全方面宣传以及电力安全生产多动的组织,来营造一个电力安全生产管理的环境。之后,在党组织群众的优势下,全方位的进行电力企业安全管理和安全生产教育工作,通过覆盖整个企业的安全管理网,逐步落实电力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规范和制度。最后还需要坚持走群众路线、立人为本,不定期组织电力企业内部员工的安全教育活动,培养和提高电力企业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电力企业安全管理的文化环境。 2.2完善自身党组织群众工作的规章制度。 一个科学、健全的规章制度是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保障。而一个长期有效的制度离不开内部人员的共同你努力。所以要重视对电力企业中党组织内部的基层党员干部的培训工作,为党群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电力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保障。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对党组织干部的思想再教育工作,让他们的党群工作、安全建设更加有效,要充分发挥出党群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并将其作用在党群工作中发挥得更加彻底。第三,要提高企业员工的政治思想水平和电力安全生产水平,把涉及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党群工作和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真正结合起来,增强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能力。 2.3党群工作人员要做好自身安全管理工作。 做好日常安全管理,认真落实好安全生产有关制度、规则,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电力安全生产。同时,党群部门工作人员要实时了解电力生产情况,和电力企业员工进行密切的交流,把握好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第一线、最清晰的现场情况,做到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形成稳重的电力安全生产态度。 2.4提高安全效益。 得到提高的安全效益能够从实际上帮助到企业对安全生产的重新认识,其带来的经济效益奖促使企业自觉增加对于生产安全的投入。所以对其部门工作人员要宣传好安全生产的经济效益,促使企业对其加大投入,减小电力生产事故的发生几率,通过电力的安全生产来避免风险,实现安全生产过程的优化,提高安全生产带来的效益。 3.结语 总而言之,做好党组织群众工作是是保证党领导中心地位,推动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工作活动,并且在保障了电力企业的经营活动顺利进行的同时推动电力企业的快速、安全的发展。在电力企业中,党群工作和安全管理是相互推动的,电力企业的安全管理是安全生产电力的保证。 作者:谭利群 单位:湖北省黄冈东源电业集团瑞华分公司 电力安全管理论文:电力建设安全管理探讨 1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现状 电力建设工程大干快上,有限的技术和安全管理力量分散,造成各工程点上的技术力量薄弱,工艺技术设计不完善,安全管理人员不足,施工人员素质下降,安全隐患大量增加,安全事故不断,电力建设安全形势相当严峻。施工单位存在不同程度将工程分包的情况,以包代管现象依然存在,分包单位管理能力差,人员来源复杂,安全素质较低,管理制度不完善和执行不到位,安全投入不足。 2做好电力建设安全管理几点建议 2.1定位方针目标 贯彻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依据电力建设工程规模、施工特点、自然环境、资源配置,制定工程安全目标。 2.2成立组织机构 建设单位牵头,监理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调试单位等参建单位成立工程安全生产委员会,对工程安全管理、文明施工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协调、统一监督,及时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安全问题,为工程建设创造良好的大环境。依托工程安全生产委员会建立健全安全保证体系和监督体系,独立设置安监部门,配备安监人员,建立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调试单位三级安全管理网络,设立工程管理部门、合同管理部门、物资管理部门、治安保卫管理部门,明确工作分工,充分发挥两个体系现场安全管理合力。 2.3明确安全责任 建设单位对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负全面管理责任,履行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组织、协调、监督职责,做好安全工作计划、布置、检查、考核、总结。参建单位是工程建设安全生产责任主体,依法落实电力建设工程安全责任。工程开工前,建设单位与参建单位应签订《安全协议》,明确双方责任和义务。 2.4建立制度约束 建设单位全方位收集安全生产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预防人身事故、设备事故和环境事故的事故法规,事故处理法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在工程开工前参建单位应执行的法律法规与标准。建设单位和参建单位应依据法律法规标准,在工程开工前颁布安健环管理制度,危险源清单和安全管理台帐,全面落实人员责任、岗位职责、操作规程、技术规程、教育培训、安全投入、安全设施、隐患排查、应急救援等管理规定和要求,明确管理程序、职责和要求。 2.5做好安全策划 安全策划是通过科学分析工程风险,对工程安全进行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的全面、全过程管理与控制,指导制定安全技术措施,配备必要资源,确保安全目标的实现。安全策划主要内容有:安全方针、目标;组织机构、分工与职责;法律法规清单;规章制度清单;管理台帐目录;现场总体布局:人员、车辆出入管理;成品保护、防止二次污染;现场医疗救援;消防与治安保卫;安全文明施工;职业健康;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单位进行总体策划,参建单位进行二次策划,科学、全面、系统的谋划安全管理目标、管理依据、管理要求、安全措施,在施工准备阶段做好机构设置、建章立制、总体布局、安全设施加工制作、所需物资购置准备,创造高标准的工程开工条件。工程开工后,即可按计划、分阶段、按顺序有条不紊地布置安全设施,有关人员可集中精力从事现场管理,保证安全文明施工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2.6合理总体布局 总体布局是总揽工程安全文明施工全局的重要条件,视觉形象直接关系安全文明施工的成功与否,主要通过施工总平规划、建筑物、装置型设施、安全设施、标志的标准、样式等来达到现场视觉形象统一、整洁、和谐、美观的整体效果,是确保安全文明施工有序、规范进行的重要环节。总体布局主要内容有:视觉形象设计;办公区、生活区、施工区、设备材料堆放区模块化设计;安全文明施工责任区域化、定置化管理设计;施工场地要求;大门;建筑物;旗台;围墙与监控设施等等。现场安全设施分安全标志,有禁止标志、警告标志、指令标志、提示标志、安全警示线;安全防护设施,含安全帽、安全带、攀登自锁器、速差自控器、水平滑动保险器、手扶水平安全绳、安全网、脚手架、安全围栏、孔洞盖板、安全通道、组合式柱头托架;可视化管理,有危险点分析及预控牌、主要危险因素辨识牌、现场标志牌、地下设施标志牌、五牌两图、安全警示牌、施工区域责任牌、施工机具定置管理、道路交通标准化设施;现场文明施工设施,有成品保护、现场区域隔离、卷扬机棚、设备材料摆放、垃圾通道及垃圾箱、吸烟室及休息室、干式及水冲式厕所。 2.7安全技术措施编制与执行 安全技术措施是安全施工的重要基础和保证,是指导作业人员施工的实用性文件,所有施工作业必须有安全技术措施,并在施工前进行交底。安全技术措施一般包括:项目特点、危险源、预控措施、安全注意事项、安全操作规程、劳动防护用品、应急处置、文明施工标准等内容。重大或特殊项目安全技术措施、重要项目安全技术措施和一般项目安全技术措施应分别由项目总工程师、项目管理部门主任、项目管理部门专业工程师分别组织编写和评审,相应报送总工程师、项目总监和项目管理部门主任批准执行。工程项目开工前,必须由措施编制人向参加施工的全体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施工负责人进行安全条件检查,确认具备安全文明施工条件后方可施工作业,安全技术措施一经审批和交底,任何人无权擅自更改施工方案和措施,严禁无措施或未经安全技术交底施工作业。 2.8应急管理提供保障 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机制,成立由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组成的应急指挥机构,组建应急抢险救援队伍,辨识危险源,编制应急预案,建立应急预测预警机制,明确应急响应程序,配置抢险物资、通讯器材、临时电源、急救药品等应急物资,开展应急演练,提升应急工程现场处置及防御能力。 2.9评估安全绩效 建立日常安全检查、周联合检查、月综合检查、季度阶段性检查、专项安全检查、季节性安全检查相结合的安全检查机制,查制度、查机构、查安全设施、查教育培训、查劳保用品使用、查隐患、查作业行为、查整改落实,完善安全设施,消除安全隐患,杜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确保安全生产。实行工程项目安全目标绩效管理,构建工程管理文化、观念文化、行为文化和物态文化的安全文化,制定安全目标实施、控制与评价的措施,确保方针目标前瞻性、全局性、可行性、系统性和动态性,目标层层分解,责任层层落实,控制措施逐级建立,责权利清晰明确,考核评价赏罚分明。 3结论 通过分析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现状,全面落实安全管理措施,可有效控制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管理风险。 作者:金天寅 单位: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分公司 电力安全管理论文:电力信息网络安全管理 一、我国电力信息网络安全存在的问题 1.1网络黑客恶意入侵 虽然我国电力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较为严密,但是,电力信息网络系统的信息特别重要,如果遇到黑客的恶意入侵,损失将特别严重。黑客恶意入侵往往是对电力企业的网络系统进行干扰,黑客入侵一方面会窃取电力企业的信息,另一方面也会扰乱信息系统,使电力企业损失大量信息,损失大量信息的电力企业将面临企业经营发展的巨大困难。目前,黑客恶意入侵现象在在我国电力信息领域比较多见,电力信息面临着较大的威胁,网络黑客的入侵能力较强,如果对电力企业进行信息窃取和信息干扰,电力企业的网络安全防护措施很难妥善保护信息系统的安全。一些电力企业对信息密码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使得黑客非常容易的破解了电力企业的信息密码,权威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很多电力企业在信息密码方面存在问题,一些企业仅仅照搬了其他企业的密码管理方式,并没有加强对密码系统的研发,使得密码管理水平十分低下,还有的企业甚至没有对信息系统设置密码,导致信息完全没有受到保护,如果黑客盗取这些信息,不仅能够不费任何力量轻松盗取,还能够不留下任何盗取痕迹,使追查工作不具备任何线索。 1.2附带办公软件对信息系统的安全危害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社会各界带来了巨大的便捷,许多计算机软件功能丰富,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电力信息企业引进计算机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电力企业的很多工作人员可以从网络上免费下载很多办公软件,这些办公软件能够对电力企业各项工作进行快速的计算并得出准确的结算结果,因此,很多电力企业的工作人员对办公软件的依赖程度很高,很多重要工作都要依靠办公软件进行,对办公软件的安全性放松了警惕。现在,很多软件研发机构为了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往往允许一些附带软件进入软件安装包,电力企业的工作人员在下载软件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安装了与办公无关的附带软件,一些附带软件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网络病毒往往会依靠这些安全性不高的附带软件进入电力企业信息系统,使信息系统受到病毒的侵袭,最终造成信息系统的瘫痪,使很多企业重要信息得不到妥善的保管。 1.3网络病毒的侵袭 自从网络普及以来,几乎每一台电都受到过网络病毒的侵袭,可以说,网络病毒是我国电脑网络最主要的问题之一。电力企业的信息网络也不例外,电力企业的电脑如果遭到病毒侵袭,电脑将有可能减缓运行速度,使企业的很多工作无法进行,如果情况严重,电脑有可能死机,不仅电力企业的工作无法进行,病毒的种类也将无法区分,电力企业将付出更加严重的代价。蠕虫性质的网络病毒是对电力企业信息网络危害较为严重的一种病毒。蠕虫病毒在对电力企业的信息网络造成破坏之后,会大量复制出其它病毒,这种蠕虫网络病毒的扩散方式与很多生物病毒一样,对电力企业的信息网络系统进行全面的入侵,这种蠕虫病毒一方面会大量繁殖,使杀毒工作难以进行,另一方面又较为隐蔽,一般的杀毒软件很难彻底清除这种病毒,另外,蠕虫病毒目前已经具备了应对杀毒软件的性能,使电力企业的杀毒工作更加困难。 1.4电力企业管理机制存在漏洞 很多电力企业的领导人将关注的重点放在电力供应方面,对没有充分认识到电力系统安全的重要性。使得电力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机制迟迟没有得到完善。一些电力企业的工作人员没有按照要求下载正规的办公软件,使得一些病毒通过附带软件传播到电力企业的信息系统中,还有些电力企业没有科学的划分各部门的领导职责,使得网络系统得不到合理的使用,出现问题时也不能及时明确责任人。有些电力企业没有对网络机房加强监管,使得一些外来人员随意进入企业机房,还有些电力企业的工作人员缺乏足够的安全意识,不懂得信息安全的重要性,随意将信息泄露给外部人员,使电力企业的信息网络面临较大的安全问题。 二、电力信息网络安全问题的改进方案 2.1防治网络黑客恶意入侵 我国电力企业的工作人员要切实认识到,虽然我国电力企业对于黑客入侵的防范较为严密,但是依然不能彻底防止黑客的恶意入侵,从而加强对防治黑客入侵的重视。首先,要对信息系统的密码严加保管,电力企业要组建专门的密码管理团队,将各部门的信息系统密码设置为较为复杂的密码,防止黑客的恶意入侵。企业的密码管理团队要严格执行管理工作,对没有重视密码设置,甚至不按要求设置密码的工作人员要加大惩戒力度,使其切实认识到黑客入侵的重要问题,为信息系统设置合格的密码。 2.2加强对办公软件附带软件的管理 电力企业要对工作人员的办公软件加强管理,组建专业的软件管理团队,为企业各部门提供合适的办公软件,企业的办公软件要采取统一下载,统一管理的方式,不能允许工作人员随意下载不能确保安全的办公软件,切实避免因办公软件的附带软件存在病毒而对企业的信息网络系统构成危害。企业要加强对办公软件的研发,与软件研发机构和其他电力企业加强联系,以便获得安全的办公软件,使企业的信息网络系统更加安全。电力企业还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使每一位员工提高对办公软件附带软件的警惕,切实做到维护企业信息网络安全。 2.3改善电力企业内部管理机制 电力企业的领导人不能仅仅关注供电系统的工作,要将关注的重点向信息网络安全防护方面转移。电力企业要将内部责任机制进行完善,明确划分每一位工作人员的责任范围,使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能够合理的使用信息网络系统,避免因使用不合理而出现信息系统安全问题,企业要对不按规定使用信息网络系统的员工进行惩罚,使其提高对信息网络安全的认识。企业还要对外来人员加强管理,进入机房的外来人员要做好登记,不能允许与企业无关的人员进入企业机房,切实保证机房的安全,企业还要加强对员工安全意识的培养,使员工严守企业信息机密,不对外部人员泄露企业信息。 三、结束语 在计算网络系统逐渐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各个角落的情况下,电力企业的信息网络安全问题成为了企业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深入分析我国电力企业信息网络系统存在的安全问题,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改良方案,对我国电力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王健 单位:国网辽宁铁岭供电公司 电力安全管理论文:电力企业工业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研究 1提高全方位安全意识 我国已经将电力企业安全法规进行了严格的审核,严格制定了管理的流程,多次举办安全生产活动,为加快对防御技能的熟悉,加强对员工培训,促进安全知识的有效掌握,对员工及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起到了保障的作用,将员工的安全意识逐渐提升,使其将安全意识充分掌握并认识到其中的要领及整体重要性,要想将项目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充分发散,将思想教育工作、技能教育工作与岗位的专项培训结合起来,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已实用为目的,使员工在项目进行过程中,熟练掌握安全技术,按照安全管理章程进行施工,将操作规程逐渐熟练。全方位加强对项目安全管理者的培训,逐渐提高安全项目的决策能力,使得执法者在安全知识巩固下,时刻具备着对危机源头的判断、事故预防的决策、应急处理方面的技能以及对相关事故的案例分析能力。 2对于电力工程项目安全施工技术的举措 以能量意外释放为理论根据,加强对有害物品、危险物品的排查,用管制、限制危险物质的举措将事故发生的危险系数降到最低,防止意外释放的发生,将危险源消除,将故障隔离等。为将事故损失降到最低的举措有:加强个体的有效防护、将具体的措施有效地进行隔离、注意薄弱环节等。电力工程的安全施工措施主要包含:在施工现场将安全标识在明显处和危险处进行标记、保证现场安全通道的畅通、加强对防护措施应用意识、确保对个体的防护用品的使用。电力施工用电的安全防护措施:当使用的是电工工具时,要仔细检查是否有漏电状况发生,注意电线的安全状况,以免因漏电、短路状况引起事故的发生,在用电动工具进行施工的时候,要加强电动安全的防护,采用防触电隔离的措施。在使用机械设备及建筑材料的时候要保证安全措施的齐全。加强自然灾害的防护措施。 3健全安全体系 为保障安全监督工作的顺利进行以及标准化实施,电力项目安全管理部门加强安全监督,严格把控对事故发生前的防范工作、控制事故发生的范围,积极执行事故发生后对相关工作的改进。将各级别的公共安全监督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分配。加强对生产流程的把控,将安全防护意识逐渐完善。工作人员和安全防护人员要熟练掌握安全技术的实施步骤,也要对电力工程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对安全技术措施的具体情况给出客观的评价,将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漏洞加以整改,为加强防御措施的效果,积极采用危险预控措施,有益于用消除、隔离的方式控制危险源。严格监控各重点项目的实施,将小漏洞及时改正,不忽略任何一个纰漏。定期进行安全事故的演练,加强员工对突发事故的应急反应能力,在事故真正发生时,抓紧时间根据调研进行应急预案规划,将生命和财产损失降到最低。 4加强安全组织网络的作用力 在电力工程项目的积极建设当中,除了对施工现场的有效管理之外,还要使得安全组织网络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安全组织网络要包含所有电力工程项目中的人员。将安全的简析、规划、守则严格划分,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部门的落实,促进安全管理工作的积极展开。严格把控各部门细则的划分情况,加强施工现场安全工作的落实情况,保证在发生事故时可以合理有效的进行解决。电力工程项目的建设中,积极响应各部门之间相互协作、公共监督的情况。积极有效的保证电力工程安全项目的整体改进及提升。 5加强工作落实 在电力工程项目实施之前,安全管理相关的工作人员,要严格做到将安全技术工作交底落实,使得员工对于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的具体要求熟练于心,这是贯穿电力工程安全措施整体的关键,施工单位的安全负责人员要能够及时掌握现场的安全状况,并予以分析审核。对施工结果进行严格考核,如果过程中有不符合标准的,要及时指出,并加以完善,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施工,在进行安全措施的交底工作时,也要结合当时的地理状况,对于施工条件积极了解。另外,对于工作的相关手续也要进行严格履行和把控,提高工作人员对待工作的责任心。要充分落实安全检查的基本情况,保障安全施工的进行。 6总结 在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构建中,安全管理是工程建设的前提,安全意识的有效提升有助于电力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快节奏的社会,逐渐扩大比重的安全意识,有助于电力工程整体水平的提高。 作者:王宏祥 单位: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薛家湾供电局 电力安全管理论文:电力企业安全管理论文 1我国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 (1)安全生产和安全管理的意识依然有待提高。 近年来,随着国家不断重视提高电力行业安全管理的意识,制定各种严格的规章制度来保证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然而依然不时有电力企业发生安全管理事故,究其原因就是因为部分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和安全管理的意识有待提高,部分员工在实际作业中的安全意识不高,违反有关规章制度,违规操作时有发生。虽然所有的电力企业都有关于安全生产的相关规章制度,但是在实际的作业中并没有严格地将安全生产的责任真正落实到每一个员工身上,规章制度往往只是“口号”“标语”性质的,在实际作业中并没有得到严格彻底的落实,部分员工在实际作业中抱有侥幸心理,随意简化作业程序等,这些都给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埋下了隐患。 (2)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管缺失。 电力企业安全生产不仅需要完善的安全生产制度,同时也需要有完善的安全生产监管机制来对企业的日常生产形成严格完善的监管。在国外,电力行业等涉及到民生行业的企业均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严格监管,企业的日常生产和运营无时无刻不在严格的监管之下,例如在国外发达国家,电力企业不仅在企业内部有着独立于企业运营的监管团队,同时,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还受到法律、政府部门、社会舆论、银行、工会等层层制约和监督,电力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十分到位;目前我国在电力企业的监管方面依然存在缺失,一方面企业内部缺乏系统完善的安全生产监管和监督机制,监管机制和监督机制的缺失难以有效保证企业的生产活动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进行,同时企业外部对电力企业生产活动的监管同样不足,虽然有行政部门的监管,但是其他方面例如社会监管等方面基本上都处于空白,这些因素都是我国电力企业不时发生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 (3)我国电力企业生产设备和国外生产设备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不可否认,电力生产过程中机械化程度的高低同样是影响电力企业安全管理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发达国家,电力企业的日常生产基本上已经实现了全程自动化操作,生产过程中的人工操作已经很少了,而在我国,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电力行业的整体自动化水平依然和发达国家有着相当大的差距,许多本可以由机器完成的作业依然由人工完成,这样就无形中增加了发生不安全事故的概率,有时候本来发生的是设备损坏,但由于人工进行作业就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因此,电力企业生产的机械化的程度不高也是导致我国电力企业安全管理存在隐患的一个重要原因。 (4)电力企业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依然不高。 电力企业是一个对专业素质要求很高的行业,需要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以及安全意识等,在国外发达国家,电力行业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技能考核才能进入该行业,对员工的专业素质要求极高,而在我国电力企业中,尤其是在电力企业的日常作业中,经常可以看到不少操作环节依然使用大量普通民工进行作业,以此来降低企业成本,但是这样做也在无形之中增大了企业发生不安全事故的概率,使得我国电力行业的不安全事故难以真正避免。 2进一步加强电力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意义 毫无疑问,不断采取有效措施来加强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不管是对于整个社会的正常发展还是对于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总结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断加强电力企业安全管理有助于社会的健康运行。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电力作为一种重要的基础性能源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正常运行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全局性意义,电力作为一种重要的基础性资源,不仅对于各行各业不可或缺,同时对于维护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秩序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整个社会对于电力的稳定供给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因此,不断加强电力企业的安全管理从维护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和正常秩序来说具有全局性的意义。 (2)不断加强电力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对于电力企业行业来说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安全生产是现代企业的生命线,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正常运行。安全生产事关电力企业的根本利益,关系到企业的未来发展命运,同时也关系到广大电力职工的生命健康利益,因此,必须时刻将加强电力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作为企业发展的头等大事来看待,狠抓不懈,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和马虎。 3加强电力企业安全管理的对策 不断加强电力企业安全管理,笔者认为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 (1)电力企业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安全生产意识,并将安全生产的意识灌输到企业的每一个人身上。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当前我国电力企业之所以发生各类不安全事故,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安全管理的意识不高,或者说安全管理的意识不到位,因此,有必要在电力企业全行业开展全方位的安全生产教育,首先要不断加强电力企业安全管理的制度建设,核心是要将安全管理的职责真正落实到企业每一级领导、员工身上,确保安全生产的意识深入到每一个员工,要定期对职工进行安全管理教育,要针对企业不同部门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安全生产教育活动,严格杜绝各种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违反安全规章制度的行为,对全体员工开展反违章操作教育,同时要定期组织力量对企业员工开展安全生产的培训,提高员工整体专业素质,可以说,电力企业发生的不安全事故中,有很多是由于部分员工的专业素质不高导致的,因此,企业除了要加强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以外,还应该对员工进行安全生产技能等的培训,创新培训形式,更新培训内容,例如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模拟实际操作等形式来加强员工安全生产的技能,以进一步提高广大电力员工安全生产的意识和技能,将电力企业的各种不安全事故中的人为因素尽可能降到最低。 (2)政府部门和电力行业应尽可能加大对电力企业设备的投入力度,更新电力企业相关设备。 可以说,电力企业设备机械化程度的高低是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基础,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和电力企业应该分工合作,加大对电力企业资金的投入力度,不断对电力企业的相关设备进行及时更新,能用机械进行操作的尽量采用机械进行操作,减少人为操作可能带来的不安全事故的几率,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电力企业设备的更新速度,还要定期对相关设备进行严格检查和试验,严格确保有关设备在投入使用后能安全正常工作,将设备出现故障而导致的不安全事故几率降低到最低,要对有关设备的操作人员明确生产责任,做到对有关设备的运行情况心中有数,对设备正常运行的各种条件心中有数。此外,企业还应该根据不同的生产部门开展定期的安全生产竞赛等,对出现的各种不安全隐患及时进行清理,进一步提高生产作业的质量。 (3)完善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监管和监督机制。 建立系统完善的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管和监督机制,对于电力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我国电力企业现有监督和监管机制的漏洞,政府相关部门应该从法律建设、行政监督、舆论监督、企业内部监督等各个方面来加强电力企业监管和监督机制,要努力将电力企业的运行置于严密有效的监督和监管机制之下。具体来说,就是要加强电力企业安全管理的行政法规建设,政府相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检查,对违反相关规定的、存在不安全生产的企业进行处罚和教育,同时企业内部也应该有相关的组织来加强对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督,努力将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有效确保电力企业按照相关规定做到安全生产。 (4)在电力企业内部开展常态化、定期化的安全生产评估。 针对电力企业这种高危险的作业来说,建立常态化、定期化的企业安全生产和安全管理评估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所谓开展常态化的安全生产评估,即对电力企业日常运营的设备、人员、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评估,目的是寻找潜在的、可能存在的不安全隐患,及时对可能导致不安全事故的各种因素进行清理,确保企业的正常生产活动安全进行。因此,电力企业有必要建立常态化的日常安全生产评估机制,将评估意识和行为落实到企业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员工心中。要明确责任,建立由各级领导牵头的评估小组,依据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进行评估,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有明确的责任和机制,还要将评估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避免出现“走过场、走形式”的现象。通过定期常态化的安全评估工作,将企业各个部分的安全生产放在明处,及时发现各种可能存在的不安全隐患,有效确保企业正常安全地进行生产。 4总结 总之,电力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是事关企业正常健康运行、事关社会稳定运行的大事,电力企业必须时刻将安全管理当成企业日常各项工作的头等大事来对待,电力企业只有不断做好自身的安全管理工作,提高自身的安全管理水平,才能真正谈得上促进企业的长足发展。 作者:宋淑霞 周玉杰 单位:阜新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安环部 朝阳燕山湖发电有限公司安环部 电力安全管理论文:城乡电力工程安全管理论文 1.我国电力工程安全管理的理论方法 1.1电力工程安全管理的含义及必要性 电力工程属于危险系数较高的工程,该工程的涉及面广,设计到的知识面广,一旦出现问题就好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做好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至关重要。所谓工程的安全管理,主要包括了对风险的预知和对风险的规避。所谓对风险的预知,就是安全负责人员凭借经验和理论分析,提前预知工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预知可能发生危险的地方之后,管理人员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避开这些风险,这就是风险规避。做好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需要安全负责人员要对工程项目的所有内容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协调、指挥与控制。从而将电力工程的风险系数降到最低。 1.2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理论目标 做好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首先就要制定好预期的目标。下面列出一种比较常见的安全管理目标,供管理人员参考。从安全教育的角度考虑,要做到参与电力工程施工的员工安全教育普及率与合格率均达到100%;从监管人员的角度考虑,要做到工程的安全员、技术员全程到位,管理岗位人员要对工程全程监督。在进行电力施工的过程中,要做到施工工人的防护措施穿着率为100%。从工程的整体角度考虑,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做到工人触电事故发生率、机械伤害率和高处坠落事故为0;在施工过程中,不发生土方坍塌事故和重大火灾事故以及交通事故;管理人员要尽量控制发生人身轻伤事故发生的概率,常规的电力工程的施工人员负伤率低于四千分之一。 1.3在电力工程中可能发生安全事故的因素分析 首先是环境因素,电力工程通常是在露天的环境下进行施工,气候对工程的影响十分显著,如洪水、冰雹、暴雪、高温等恶劣天气,会对工程造成很大的影响。据调查,极端天气下进行电力工程施工的施工发生率是平时的10倍以上。因此,进行电力工程施工时务必要注意环境因素。现场安装工作工作不规范会导致严重的安全隐患,电力工程对于施工人员的技术要求很高,如果施工人员专业水平不够或者工作态度不认真,就可能使得安装工作无法顺利完成,这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轻则使得工期延后,重则可能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检测工作不规范也是造成电力工程安全事故频发的因素之一,电力工程属于高危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监管人员就要做好工程的监管工作,具体包括检测线缆铺设是否合格、接头是否连接正常、接地电阻是否到位等,如果检测人员工作不认真,检测工程不到位,就会埋下巨大的安全隐患。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至关重要,安全管理人员需要对整个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负责,如果安全负责人的能力不足,会导致整个工程的安全管理一片混乱。因此,安全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不够,也是导致电力安全事故的重要因素。 2.做好电力工程安全管理的具体措施 2.1做好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 施工人员是电力工程施工的主体,如果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不够或者安全意识不强,就可能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故做好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工作是极为重要的。具体来说,安全教育工作包括两个方面,即安全理论培训和安全技术指导。安全理论培训需要工程的管理人员在进行施工之前就对技术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电力工程中可能出现的施工安全隐患和安全隐患的应对方案,在进行培训之后,需要安全负责人员对所有施工人员进行统一的考核,只有施工人员的安全培训通过率达到100%,才能批准施工人员进入场地进行施工。安全技术指导主要围绕本次工程的具体情况展开,技术人员需要对本次工程的情况了然于胸,然后对施工人员讲解施工过程中的易错点和危险点,对于难度较高的施工点,在施工过程中技术人员一定要全程在场,随时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指导,从而将危险系数降到最低。据统计,电力工程施工事故中有61.65%与施工人员操作不当有直接关系。因此,施工的负责人员一定要做好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将危险系数降到最低。 2.2选择有经验的安全管理人员 安全管理人员需要负责整个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其工作难度大,工作任务量大。因此,安全管理负责人必须要有着足够的专业技能与管理经验才能胜任,如果负责人能力不足,就可能导致整个电力工程的安全监管出现严格的漏洞。故工程负责人在选择安全负责人时一定要慎重,尽量选择那些专业能力较好、工作认真负责的安全管理人员。而安全管理人员自己也要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中要善于学习,积极总结经验,努力做好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 2.3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 电力工程不仅施工难度高,而且施工线也普遍较长。进行施工的安全管理的难度也很高,如果仅凭借安全负责人的监管,很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因此,负责人应该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通过将安全责任负责权分散下去的方式来减轻安全负责人的负担,加强安全监管的力度。具体来说,负责人可以指定数名安全负责人成立安全监督小组,并将施工区域划为数个小区域,交由监督小组负责,具体责任落实到个人。各个监督小组要定期的汇报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各类情况,以便总负责人参考。合理的监管体系可以大大提高监管工作的效率,从而降低电力工程中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 3.结语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电力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电力工程深入到了我们的生活当中,做好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是极为重要的。本文介绍了电力工程安全管理的理论依据,并讲解了做好电力工程安全管理的具体方案。就目前来说,做好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仍有很高的难度,这需要管理人员集思广益,不断的探究更好的解决方案。 作者:路遥 单位:国网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绥化供电公司 电力安全管理论文:安全管理模式下电力工程论文 1.我国电力工程施工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电力工程的投资商和电力工程的施工方权责划分不明确,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忽视了一些必要的安全措施和安全管理的落实,导致出现了一系列不应该发生的安全事故,损害了电力工程的整体形象,也给电力施工人员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其实,国家的相关管理部门,针对于电力工程的施工已经有明确的安全管理规定和细则,但是落实不到位,一些施工单位擅长于钻法律的空子,规避责任,以牺牲工程质量和施工人员人身安全为代价,换取更大的经济效益。一些施工单位目光短浅、急于求成、片面的延误安全施工的设备投资和资金投入,而忽视了安全管理工作的落实,而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其事后的处理资金要远远大于安全管理细则落实的支出。总之,目前我国电力工程的管理不完善,需要马上落实和规范电力施工现场的施工流程,确保施工安全。 2.加强电力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措施 2.1提高对安全管理工作的思想认识 电力施工的现场操作人员要提高自身的维权意识,主动要求施工方落实国家规定的安全施工设备和操作流程等,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同时施工方和投资方都要本着对国家和人民负责的态度,提高对于电力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意识,切实将每一项安全管理的细则落实到实处上去,使安全管理模式从花架子转成真把式,成为施工人员安全施工的必要保障。 2.2提高项目安全管理人员的素质 作为项目安全管理的专项负责人,他们对于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具有直接处理的职能,因此他们工作的态度和工作的能力在直接关系到安全施工的效果。要定期组织安全管理人员进行业务能力的培训和思想道德教育,要本着对广大职工负责,对国家和企业负责的态度,认真做好每一项安全管理工作,并提高工作效率。 2.3展开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 要进行全员安全教育,让安全教育活动贯穿在安全施工的全过程中去。要组织电力施工人员进行统一的上岗之前安全教育和培训,包括培训安全施工设备的应用、安全施工的基本流程等等,目的是进行规范化操作,降低安全隐患。同时,还要培训突发事故的处理办法,一旦发生事故能够及时有效的处理,避免事态扩大,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损失。 2.4完善安全生产保证和监督体系 通过大量的实践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无论是多门完善的安全管理模式,要想行之有效,必须建立专门的监督体系,用于不间断的监督和管理工作。监督体系要有层次,有方向,每一个监督部门都有独立的监督任务,各司其职、权责明确。一旦出现违章操作,必须严肃处理,限时整改,整改合格后才能继续施工,整改不合格或者拒绝整改的,可以采用法律手段来解决。同时监督体系要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尤其是职业操守,不做与企业无关的事,不做危害企业和工人的事,坚持原则,公平公正客观严肃的对待每一项监督工作。 2.5做好对危险点的分析和预控工作 加强电力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也需要重视对危险点的控制工作。在施工的整个过程贯穿危险源的摸查工作,做好危险点的分析,根据摸查和分析结果编制施工现场危险点清单。然后需要针对每一个危险点制定科学、合理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在隔离、疏导和消除三种方式中选择最合适的方式对危险点进行处理,以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对于施工中的重点项目实施重点控制,坚决消除潜在的安全隐患,此外,还应当制定重大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并定期举行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演习,以逐渐提高工作人员处理紧急事故的能力。 2.6坚持工作日的班前会和班后会制度 班会制度自我国已经形成了一种模式,一些需要一线操作的企业都会例行召开每天的班前会和班后会。所谓的班前会就是在正式上班之前的一个简短的会议,主要是核对本天的具体工作任务,和上次遗留问题的讲解及交接。而班后会即是在一天工作之后进行的工作总结会议。主要是由工作人员介绍一天的机器操作情况,和交接遗留问题。被交接人员必须认真聆听,吸收他们有效成功的解决方式方法,同时还要对可能存在的潜在性问题进行事前预测,并依据预测的情况制定出好的解决办法。 3.对电力工程施工现场进行安全管理所应坚持的原则 3.1安全与质量的关系中安全优先 电力工程的安全与质量问题一直是困扰施工企业的头等问题。安全和质量问题就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两者都非常重要,任何一个方面有缺憾都不行。但实际上在电力工程中,也可以将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归入质量管理的工作范畴,把安全控制作为工程质量控制的一件头等大事去抓。 3.2安全与工期的关系中安全第一 一些施单位之所以没有严格执行安全管理模式,主要是因为其中一些安全施工的规定,要想达到预期的目的,需要进行一些停工和整改等,这将会影响工程工期,延迟一天交付施工项目,对于施工方和投资方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是要权衡利弊,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必须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工期放在第二位。没有安全保障的电力施工即使工期缩短也没有价值和意义。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必须限期整改,这一整改时间将远远长于开始时安全教育的落实问题,因此忽略安全将工期的企业难免会最终走入下坡路。 3.3安全与资金投入的关系中安全第一 对电力工程施工现场进行安全管理,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然而实际上,安全管理所需要的费用多数是包含在施工企业的投标报价里的,也就是说,施工企业已经从建设单位那里获得了相应数额的安全管理费用。一旦施工企业贪图眼前的利益,漠视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问题,将安全管理费用挪为己用,就会使安全管理工作陷入瘫痪。因此,在处理安全与资金投入的关系时,也需要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 4.结语 总之,电力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问题不是朝夕之间可以解决的,也不是一两个人员可以处理的,需要各个部门相互协调,在提高对于安全管理的认识之后,严格落实各项基本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电力工程高效安全的开展起来,将不利的损失降到最低值,也只有这样才能为电力工程的施工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我国电力事业不断发展和进步。 作者:曲波 单位:哈尔滨电力工程安装公司道理分公司 电力安全管理论文: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 一、在电力工程管理中进行安全文化的建设相关原则 在我们的安全管理工作中,活动的践行者是我们本身,这就需要我们在安全文化建设中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工作人员的心理特点出发,来保证安全文化建设的科学化、人性化,从而保证安全文化的有效践行。此外,电力工程管理中的安全文化建设还应遵循规律性以及可预见性原则,要知道,我们的安全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对文化建设内部规律遵循是十分重要的,通过遵循相关规律,对一些具有倾向性的问题进行重点处理,全面把握危险点、安全事故的发展规律,进行超前、可预见的安全文化的建设。最后,安全文化建设还需要践行全员参与的基本原则,在充分的重视员工的基础上,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让他们投入到安全文化建设中来,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促使他们进行标准化、安全化的生产,践行安全管理相关制度等,在整个企业中营造起一种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 二、如何做好电力工程管理中的安全文化建设 从电力工程管理中的安全文化建设原则出发,结合电力工程管理的实际状况,我们的安全文化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 1.对电力工程管理体制进行健全 电力工程的安全文化建设需要健全的管理体系作为保证,通过有效的管理体系,促进各项安全文化建设工作的实施。因此,在我们的工程管理工作中,一切以安全生产为基础,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制定出相关的安全管理体制,从而对企业工作的各项环节进行安全管理。在日常工作中,组织员工进行安全学习,加深员工对安全生产的了解,树立安全意识,在工作中遵守安全规定。在建立电力工程管理体制的过程中,对各项工作进行细化和量化,推行和落实安全责任制,从企业领导到员工,都签订相应的安全责任书,通过安全责任书来约束个规范员工的行为,逐渐的在整个企业中形成一个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促使员工按照工作规定来开展各项工作,让电力企业的各项工作走上正轨,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2.提升员工的安全思想意识 从意识形态角度来说,安全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属于思想意识的范畴,因此,要想做好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就需要从提高员工的安全思想意识做起。这就要求企业的管理者意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从企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出发,从思想上提高对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视,落实好各项安全文化措施。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将企业的安全问题作为工作重点,提高安全预警意识,对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预估,在遇到安全事故时,及时有效的对事故进行解决。另一方面,提升思想的敏感度,做好安全管理实践工作,细致分析潜在安全问题,及时解决已经出现的安全问题,管理者要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参与到工程基层施工中来,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加大了领导的安全思想意识,才能促进员工安全意识的提高,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做好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工作。 3.做好员工安全培训工作 对于电力工程管理来说,对员工进行有效的安全培训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安全培训,能够促进安全事故预防工作的开展。对电力企业来说,做好安全教育培训工作,能够有效的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提升管理者的安全管理水平。在实际工作中,管理者需要根据工程安全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员工安全培训计划,例如,定时定期开展员工安全培训讲座,开展企业安全巡查周,进行部门安全工作评比等,通过各种安全培训活动来对全体员工进行安全文化教育,让员工在平时的工作中逐渐积累起安全施工经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此外,在员工安全培训工作中,还需要做好安全预防工作,要求员工做好机械设备的日常维护,让员工从日常工作做起,从细节入手,在实际工作中养成安全生产的习惯,始终将安全施工放在首位,促进电力工程的安全发展。 三、结语 安全管理是电力工程管理工作的生命线,安全文化建设又是企业安全管理的基础。因此,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要想做好电力工程管理工作,就需要从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出发,通过安全文化建设来营造一个良好的安全管理氛围,促进电力工程管理的发展,让我们的电力工程事业发展的越来越好。 作者:彭斌琛 单位:国网黄冈供电公司检修公司
高等教育毕业论文:高中毕业生留学坚实的基础教育+国际先进的高等教育 在国外考察访问时,我走访了国外高校的校长和老师,在谈到中国高中生留学话题时他们非常兴奋,认为中国高中生的基础知识一般强过他们本国的学生,特别在数、理、化等方面。经过语言(外语)的提高和强化,不少学生学习成绩非常优秀,深受学校的欢迎。一位多次到中国考察教育的加拿大大学校长这样说道:“中国高中留学生基础好,学习刻苦肯钻研”。在国外学习干扰少、投入的时间多,经过系统的大学专业学习和训练,不仅掌握了严谨的专业知识,而且有更多的时间了解和熟悉西方文化,这方面,高中毕业到国外的留学生比起大学毕业后再到国外读研的留学生更具明显的优势。 在考察中,我分别接触了在国外完成学士学位读研的和在国内大学毕业后留学读研的中国留学生,对他们进行了比较,前者在语言和对西方文化的熟悉和了解以及学术方面的成果,较之后者可以说给人的感觉差距是不小的。 一位在加拿大完成学士和硕士的北京留学生告诉我,他的一位高中同学在国内大学毕业后由他帮助到加拿大读研,一年的语言强化,很难达到专业课题研究的要求,语言强化、专业学习、打工加在一起很吃力,这位同学很后悔当年未能和他一起来加拿大读大学。 在我的几次对到外国留学的高中生和大学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中,也同样是这样的情形,由于年龄上的差别,他们在外语的掌握、生活环境的适应性,以及所考虑的问题(不少大学生在国内外都有恋爱的朋友、或把朋友一起办到国外),为了生活等原因,在学习的效果和收获上便产生了较大的差异。 不少国外企业在用人上对留学生的国外学习、生活的经历比较看重(这当然和留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是有联系的)。 在工作中我有这样的感受,当今国际高等教育不仅有丰富和先进的教育资源,而且对中国留学生有很多优惠(如:入学申请、签证的办理、较高的打工收入、安全的学习生活环境等)。不少国家的留学总体费用(学费、生活费等)并不很高(3―5万元人民币/年)。特别是入世后的中国急切需要大量的海归派充实到与国际接轨的工作岗位上,他们应当成为当今时代的领军人物,应该有较高的收入和待遇,更能实现人生追求与梦想。 一位还在办理留学申请的高中生家长兴奋地说:我的孩子很爱学习,但考试成绩不理想,又希望孩子成才,我们全家商量后,亲朋好友总动员,连送带借集中了出国留学的费用,希望孩子有所成就。还有一位家长说,我们想通了,只要孩子肯学,将家里的房产证抵押给银行,利息我们能承受。高投入、高回报是一个方面,关键是孩子的未来会更宽阔,前景会更美好。 这些朴素的语言和行动说明,正在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子理智地、认真地选择和思考未来,正在尊重和善待自己的人生,正在为我们的国家兴旺发达和个人小家的幸福美满而奋斗和努力着。 高等教育毕业论文:浅议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权益与保护 【摘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伴之而来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权益受损的问题日益严重,大学生就业权益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如今,大学毕业生在目前的就业市场中被称为“弱势群体”。在就业竞争愈演愈烈的压力下,许多大学毕业生因为急于找到一份工作而忽视了对自身合法权益的保护,甚至对就业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默认和接受,加强毕业生就业权益的保护应从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高校以及毕业生自身等三个方面做出努力。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毕业生;就业权益与保护 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日益市场化,但就业市场机制尚不健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相比处于弱势地位,就业过程中合法权益易受到侵害。这不仅会严重挫伤大学毕业生服务社会的积极性,还会扰乱劳动力市场的正常运作,甚至会影响到整个社会大局的和谐与稳定。因此,加强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权益的保护显得十分重要。 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权益 大学毕业生作为就业的一个重要主体,在就业过程中享有多方面的权益。根据目前就业规范的有关规定,大学毕业生享有的权益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在择业过程中享有的权利;一是录用单位给予的权利。 (一)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享有的权利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1、获取信息权。毕业生有全面、真实获悉用人单位信息的权利。就业信息是毕业生择业成功的前提和关键,只有在充分获取信息的基础上,才能结合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用人单位。 2、接受就业指导权。毕业生有权在学校接受就业指导,学校应成立专门机构,安排专职人员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包括向毕业生宣传国家关于毕业生就业的有关方针、政策;对毕业生进行择业技巧的指导;引导毕业生根据国家、社会需要,结合个人实际情况进行择业。使毕业生通过接受就业指导,准确定位,合理择业。 3、被推荐权。高等学校在就业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毕业生享有的被推荐权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是如实推荐,即高校在对毕业生进行推荐时,应实事求是,根据毕业生本人的实际情况向用人单位进行介绍、推荐。不能故意贬低或随意捧高对毕业生在校表现的评价。 二是公正推荐,学校对毕业生进行推荐应做到公平、公正,应给每一位毕业生就业推荐的机会,不能厚此薄彼。公正推荐是学校的基本责任,也是毕业生享有的最基本的权益。 三是择优推荐,学校根据毕业生的在校表现,在公正、公开的基础上,还应择优推荐,用人单位在录用毕业生时也应坚持择优标准,真正体现优生优分,学以致用、人尽其才。这样才能调动广大毕业生和在校生学习的积极性。 4、自主择业权。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实行招生并轨改革的高校毕业生,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自主择业。因此,作为求职方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享有自主择业的权利,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去选择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家长、学校和用人单位,可以为毕业生提供择业意向方面的建议,但不能强迫干涉。任何将个人意志强加给毕业生,强令毕业生到某单位工作的行为是侵犯毕业生自主择业权的行为。 5、平等就业权。用人单位在录用毕业生的过程中,应公平、公正,一视同仁。目前,毕业生的平等就业权经常遭到侵犯,“就业歧视”现象屡见不鲜,它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这一问题的根本解决,还有待于各项配套措施的完善,就目前来说,更重要的是毕业生自身维权意识的加强。 6、违约及求偿权。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三方签订协议后,任何一方不得擅自毁约。如用人单位无故要求解约,毕业生有权要求对方严格履行就业协议,否则用人单位应对毕业生承担违约责任。[1] 7、择业期内档案、户口在校保留利。毕业生如在毕业当年未能找到工作,或只是找到非正规就业单位,该生有权在毕业后两年内将档案、户口保留在学校。两年期满后,学校无此义务。 8、毕业生享受国家和省政府规定的与就业有关的其他权利。 (二)录用单位给予大学毕业生的主要权利表现在三个方面 1、履行协议,并接收毕业生的权利。协议书是国家专用于毕业生就业的正式文本,具有法律效力,双方一旦签约就有义务严格履行协议,不得无故进行更改。用人单位必须依照协议接收毕业生,并妥善安排毕业生的工作,提供相应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以保证毕业生的正常工作。 2、按照《劳动法》的规定,提供毕业生各种劳动保障的权利。毕业生到用人单位报到后应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3、追究用人单位违约责任的权利。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是双方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原则而达成的协议,双方均有遵守的义务。如果用人单位一方不能履行协议的内容,毕业生有追究用人单位违约责任的权利。 [2]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权益受侵犯的原因分析 随着近十年的扩招,大学生的就业成为困绕社会的难题。面对社会和就业的巨大压力,当前,我国政府和许多高校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出台了一些政策,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也在逐年提高。然而由于体制、观念、市场机制等方面的原因,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中,大学毕业生就业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非常普遍。 (一)形形色色的就业歧视现象蔓延迅速 如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受到性别歧视;非本地生源受到地域性歧视;因某些实际并不影响就业的疾病而受到歧视,如招考公务员淘汰乙肝病毒携带者;还有身材相貌歧视、经验歧视、学历歧视和血型歧视等。 (二)所在高校为提高就业率不顾学生利益 某些高校不为毕业生在择业期内保管其档案、户口,甚至违背毕业生意愿强迫其就业,出现“被就业”现象;学校没有及时、公开、公平地宣传就业信息等,都导致大学毕业生处于被动地位,其合法权益屡受侵害,就业质量不高。 (三)招聘单位和职业介绍中介的陷阱层出不穷 如以招聘之名盗取个人信息,如利用大学毕业生提交的身份证复印件开银行账户进行非法勾当,将大学生当作“替罪羊”;招聘单位通过向应聘大学生收取风险抵押金、培训费、建档费等各种不合理费用骗取钱财,职业介绍机构提供虚假信息,假招聘,侵吞中介费及中介机构与用人单位联手坑骗求职者;以招聘之名诱人犯罪;招聘时以高薪为诱饵,进入单位后却违背承诺;试用期陷阱,通过延长试用期盘剥廉价劳动力;签订“一边倒合同”来侵害毕业生的权益等。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权益的保护 构建有效的毕业生权益保护体系,切实维护多方主体利益,是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有序建设的当务之急。现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谈毕业生就业权益的保护: (一)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的保护 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可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确定毕业生的就业权益,并对侵犯毕业生权益的行为利用行政或法律手段予以抵制和处理。必要时可通过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揭露某些用人单位在招聘和试用毕业生过程中的不公平、不公正行为,以引起社会或上层领导人物的重视,使一些就业问题得到解决,这在一定程度上可遏制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不公正现象的滋生和蔓延。 (二)高校的保护 学校对毕业生权益的保护最为直接。学校可通过制定各项措施来规范毕业生就业指导和就业推荐。从招聘渠道上防患未然,维护毕业生就业权益。对用人单位在录用毕业生过程中存在不公平、不公正行为,学校应坚决予以抵制以维护毕业生的平等就业权。高等学校在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过程中应进行监督和指导。对于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签订不符合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的协议进行阻止。 (三)毕业生的自我保护 毕业生就业权益的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在强调从法律和制度层面营造一个良好的背景的同时,必须加强对毕业生就业权益自我保护的指导和教育。毕业生要有效地做到就业权益的自我保护,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增强法律意识。市场化的就业体制,要求毕业生就业要依靠市场来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毕业生就业也必须走法制化道路。因此,毕业生必须了解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了解劳动用工的相关规定,并且在学习这些法律、政策、规定的过程中,逐步培养成一种用法律进行思维的意识,进而能在这种意识的指导下,真正做到懂得法律、遵守法律、使用法律。[3] 2、树立维权意识。毕业生应具有强烈的维权意识,在碰到问题时能够拿起法律的武器积极主张权利,是毕业生走出权益自我保护实质性的一步。 3、强化诚信意识。毕业生诚信意识的培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毕业生自己在求职过程中必须如实向用人单位介绍自己的情况,应实事求是。如果毕业生故意隐瞒自身情况、欺骗单位,可能导致就业协议无效,并要承担缔约过失责任;同时还要求毕业生要信守契约,要充分重视就业协议的重要性,协议一旦签订即具有法律效力,必须严格遵守、履行就业协议内容。二是要意识到用人单位是否诚信。这一点对毕业生的要求更高,因为要判断用人单位是否诚信,必然要求毕业生有比较丰富的阅历和经验,并通过不同的方法和途径全面了解用人单位的情况。[4]然而一些毕业生在这方面做得欠佳,主要是因为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毕业生不敢向用人单位问太多的问题、提太多的要求,许多初涉职场的毕业生认为单位说的都是对的,单位要求的就应该去做,不知不觉中自己的权益已经遭受侵犯。因此必须强化毕业生的诚信意识,特别是锻炼其中的第二种能力,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当然,毕业生就业权益的自我保护不局限于此,还包括其他方面。比如自我心理调试,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心理的平衡,要端正求职心态,切忌浮躁和盲目求职。 总之,加强毕业生就业权益的保护,应建立有效的毕业生就业保护体系,还需要相应的就业主管部门、高校以及毕业生自身的共同努力。只有如此,才能切实有效地维护多方主体的利益,保障毕业生的合法就业权益,从而建立和谐的就业关系,促进高校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高等教育毕业论文:中国舞蹈高等教育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内容摘要:自20世纪末我国实行扩招政策以来,高校毕业生的人数逐年激增,导致“就业难”成为社会普遍现象。舞蹈专业毕业生同样跻身庞大的就业阵容中,与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共同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文章以问卷、访谈的方式,针对全国范围内的部分舞蹈院校进行了有关舞蹈专业学生就业现状的调查,从学生和用人单位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期望了解目前我国舞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另一方面也从调查中归纳、分析其原因。 关键词:高等教育 舞蹈 毕业生 就业现状 自2003年至2008年,我国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已从212万人激增到532万人,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大学生的就业形式和择业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舞蹈专业毕业生跻身这庞大的就业阵容中,其就业状况愈来愈受到学生、家长、社会等多方面的关注。舞蹈类学生就业状况与我国舞蹈高等教育飞速发展关系密切,直接体现了舞蹈高等教育的成果。笔者以问卷的形式,针对全国范围内的部分舞蹈院校进行了有关舞蹈专业学生就业现状的调查,以期对舞蹈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作出分析和总结。 一、舞蹈类高校学生所期望的就业选择 根据调查,并将普通高校(含师范类)和舞蹈类专业院校(图1)数据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普通高校中的舞蹈专业学生与专业院校的学生在所选择的职业方向上存在一些差别,针对不同类型院校的学生,各校会根据自己的办学标准来实施具体方案,不论是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还是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上都会有其针对性,而这种针对性也是不同学生最初选择该校的原因之一,并导致其毕业后的择业方向与院校的培养目标之间存在差异。据图1数据显示,普通高校舞蹈学生(简称“普通高校学生”)和舞蹈专业院校学生(简称“专业院校学生”)在“专业院校老师”“中小学老师”“专业演员”3个选项上差异最明显,对于专业院校的学生来说,选择“专业舞蹈院校老师”“专业演员”是继“高校老师”之后第二选择方向,对比普通高校的学生超出15%的人选择“中小学老师”(遵循普通高校〈含师范类〉的人才培养目标,这类院校的舞蹈教育主要是培养基础教学人才),专业院校的学生在历经至少8-10年系统的专业培养后,不论是生理还是心理上都很难从已形成的高精尖意识形态中脱离出来,因此不到万不得已,不会放弃选择同自己长期以来已适应的培养模式相关的工作。 另一方面,由于近年高校的扩招政策同就业岗位的缩减所造成的就业紧张问题,造成在普通高校和专业院校不同背景下培养的人才却竞争同一岗位的局面,明显表现在两者对于高校教师岗位的竞争。国家专业团体和专业院校教师岗位的减少,使得大批从专业院校毕业的学生走向了普通高校,他们将多年专业院校的教学方式、意识常不假思索地传授或重述给即将走上舞蹈普及教育岗位的群体,而面向广大普通高校舞蹈学生的岗位同样有限,加上四年来被培养的专业院校教育意识却又无法真正拥有扎实的基本功,这种情况造成了择业错位。简言之,人才培养的趋同化始终是高等舞蹈教育事业的硬伤,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舞蹈高校学生首选的就业地点和所期望的薪值 针对择选率较高的区域,毕业生首选的原因有:50%认为“有较大的发展机会”;20%认为“生活条件好”;20%认为“薪水高”;10%认为“有良好的人才政策”。 根据“就业地点分布”(图2)显示,“北京、上海”“中部地区”“珠江三角洲沿海地区”是即将毕业的舞蹈专业学生最期望能够工作的地区(各专业学生普遍认为),不仅是因为上述3个区域对舞蹈教育事业的开发及重视,同样也因为这3个区域经济发展较快,大中商业城市几乎聚集在此,生活环境较好,物质条件更加优越。尽管也会出现另一种情况:毕业于西、北部地区的学生大部分选择就近择业,这样的选择比其去大城市闯荡也许更加有利。但根据调研了解,凡从上述3个地区毕业的学生却无一例愿意去外地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这种现象可以说是由传统的就业观念与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不相适应所造成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长期以来,高校毕业生在这种大众意识的支配下就业定位较高(图3),在就业目的地的选择上多选择首都、省会和东南部沿海城市等大中城市,而在对择业的认识上, 存在“一步到位,终生不变”的观念,认为发达的城市就会“有较大的发展机会”和“良好的人才政策”,不仅如此,生活条件好、薪水高也是其选择上述选项的重要原因。此外,根据对某师范类院校2005级舞蹈学方向本科毕业生的毕业去向调查显示:该班级毕业人数29人,正式就业率为48%,毕业去向地点多集中于北京或籍贯所在地,东部地区及珠三角人数其次,仅有一人支援内蒙古。广大的西部等不发达地区不仅需要经济实力的提升,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也应该吸纳更多的人才。对此,政府和社会应对有意愿到西部地区就业的学生加大引导力度、提供优惠政策,以平衡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和部分地区特需人才缺乏的局面。 三、影响目前舞蹈类学生就业形势的首要原因 调查显示,影响舞蹈专业学生就业形势的原因大体分为4种(图4)。目前,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中还存在着难以在短期内解决的一些问题,对于高校舞蹈教育体制来说同样如此。学校的教育模式、专业设置与社会的发展需求不相适应,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与学生的就业需求不相适应,大学生的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就业市场机制不健全等不利因素都是造成毕业生被工作单位拒之门外的原因。在这种状况下,舞蹈专业学生对求职形势的看法同样不算乐观,调查显示,10%认为“乐观”,40%认为“一般”,41%认为“不乐观”,8%认为“非常困难”。 在被问到“对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的态度是什么”时,不少学生表示既要“符合自己的兴趣,有发展空间”,又要具备“待遇好、稳定”这两项条件。毕业生对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的态度首先遵循自己的意志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在面临就业单位减少、就业岗位逐年饱和的情况下,上述两项条件也成为了学生顺利就业的绊脚石,导致尚未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忽略社会整体的现实形势,因为期望值过高、择业挑剔而错失了许多合适的机会。 四、学生认为培养和获得社会适应能力与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加学生社团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兼职”“专业实习”(图5)都被选择,其中参与“社会兼职”“专业实习”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于能够找到较为理想的工作更是有效途径。由此可见,学生非常重视学校提供的各类就业前的实习形式,舞蹈类学生的就业能力在校期间应该得到足够的锻炼。 五、学生选择继续深造的原因 前些年扩招政策实行之后,考研和出国成了高校本科毕业生求职之外的两大热门选择,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城市和教育大省,学生选择考研或出国的几率高达80%―90%。对于考研热和出国热的骤然升温,相关人士分析其中原因认为,由于近年来本科生就业形势逐渐严峻,考研或出国于是成为了众多对择业前景感到悲观的学生的“缓冲地带”。大部分学生认为,找工作难度很大,不如考研或出国继续深造,在拥有高学历的同时还能避开严峻的就业形势,那么找份好工作自然就不是个奢望。对于高校舞蹈专业的毕业生来说,每年为该专业所设立的相对对口的岗位更是少之又少,致使许多学生毕业后除了选择考研、出国深造外,要不就干脆转行或是投奔到考公务员的大潮中。从图6可以看出,“能够有一个好出路”是莘莘学子在现实的生存环境中梦寐以求的事,认为研究生毕业后基本上都能留在条件较好的大城市里,而这成为了很多有“地域情结”的大学生继续深造的主要动机之一,然而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很多学生发现在继续深造之后依然面临就业难的困境;同时,激增的生源又刺激了我国舞蹈高校层次的盲目攀升,导致舞蹈专业学生更高学历层次的新一轮就业竞争。 在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紧张的形势下,舞蹈专业毕业生的处境更为艰难。一方面是大量的舞蹈专业学生及家长为找到一份工作而四处奔波,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需求趋于饱和。经过多年专业训练,家庭、社会、学校均投入大量时间、精力、财力培养的舞蹈人才成为了闲置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且长此以往,势必对我国舞蹈艺术的长足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尽管当前国家、社会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些政策性措施也开始实施,然而舞蹈专业毕业生似乎难以看到冰雪消融的景象。结合上述调查分析,笔者以为其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社会对舞蹈人才的需求同舞蹈院校培养目标、人才定位之间存在着矛盾。 随着高校扩招带来的生源激增,各地区涌现出大量的招收舞蹈类专业学生的院校。这些院校办学实力参差不齐,对本校培养的舞蹈专业学生定位不清,造成盲目办学的局面。培养的学生因为在校期间不能接受有针对性、符合市场需求的教育而面临就业难的困境已成为普遍现象。师范类院校的舞蹈专业学生除了要学习舞蹈专业课程外,音乐、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实习等与教师素质相关的课程和活动应该被纳入师范类舞蹈专业学生的教学体系中;而以培养演员为主的专业类舞蹈院校在当今社会对文化艺术需求多样化的形势下,应该适当拓宽办学思路,设置艺术管理等与文化产业、市场接轨的课程,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以使其更好地就业。 (二)毕业生个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矛盾。 除上述原因外,笔者认为舞蹈类毕业生个人的就业观念与用人单位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差异。“舞蹈类学生就业最需要具备的素质”图表中(图7),在专业水平、实践经验等方面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选择差异悬殊。一方面是舞蹈专业学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而对专业水平与就业力的正比关系产生怀疑;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依旧期望通过引进具有优秀专业素质和充足实践经验的人才,造成了学生学无所用、用人单位对舞蹈类院校教育质量质疑的局面。在市场经济体制的运作下,“人才”在21世纪已不只被定义为专家型人,而是更注重“全面发展”在一个人身上的体现,即综合素质。毕业生只有具备了较高的综合素质才可能向多元化方向可持续地发展下去。对于这一点,从数据中可以看出,高校舞蹈专业的学生已从过去只埋头练功、攀比技术而走在象牙塔的时代中解放出来,现在的学生已熟知在自身专业能力的基础上综合素质是多么的重要。 此外,对综合素质的重视,从侧面却造成了学生与用人单位在薪值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差异,学生希望自身能力在单位中有所体现和提升,强调的是个人的“领导力”,而用人单位则更在乎毕业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踏实勤劳的精神品质。二者之间似乎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这不能不引起社会和学校的高度重视,而要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社会单位、院校和毕业生三方面的积极合作。 (三)舞蹈类院校应该建立健全学生就业指导机制。 就业指导是帮助择业期的学生依据个人的生理、心理特点选择适应的职业的一项工作,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尤其是要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和职业一般能力、特殊能力的发展,是一项专业化的工作,它依据心理学、医学生理学、职业社会学、教育学的原理,对个人的个性特征加以分析、判断、咨询,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认知。从笔者调查的情况来看,目前针对舞蹈类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还处于不完善阶段,而对于面对严峻就业形势而无所适从的舞蹈类学生而言,校方的就业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某师范大学舞蹈专业的就业情况调查中,当被提及“您首选的获得就业信息的途径”的问题时,有超过63%的学生选择网络,其次是亲朋好友介绍、社会招聘、电视报刊媒体,而首选学校的就业信息的只占不到30%。这说明院校的就业指导机构在学生择业时所能提供的信息还不构成目前舞蹈类学生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这就大大增加了学生择业的盲目性。 而在回答“您需要学校就业指导机构提供哪方面指导”(图8)的问题时,66%的学生选择了职业供求信息,这也进一步说明学生对就业指导工作的急切需要。同时,还有42%的学生认为就业指导机构应该提供就业心理辅导服务,13%的学生需要了解就业政策法规相关内容,可见目前舞蹈类学生的就业指导需求是多元化的。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针对舞蹈类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应在以下方面尽快尽力健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1.提供多元就业指导服务。学校的就业指导机构应该把就业能力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职业供求信息。就业指导机构应该在学生和社会之间搭建起有效沟通的桥梁。由于舞蹈专业的特殊性和专业性,学习舞蹈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就业面窄、综合素质相对薄弱,这就需要针对舞蹈专业学生的就业服务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科学实施。通过系统的就业指导讲座、及时更新岗位信息、开展就业心理指导、宣讲就业政策法规等多样化的指导内容,为舞蹈专业学生有针对性地就业乃至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助力。2.就业指导工作在时间上要有延续性。本次调查的回收问卷结果显示(图9),大部分学生希望在大三(研二)时开始接受就业指导,也有一部分学生选择大一、大二。因此就业指导工作并非只在毕业时开始,而是要从学生一入学就开展,贯穿大学教育过程的始终,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甚至在学生毕业后形成反馈机制,更好地为在校生服务。相信有科学的就业指导,舞蹈专业学生在就业时能够多些自信,少些盲目;舞蹈专业院校的办学特色和理念能够得到凸显;社会对舞蹈人才的需求也能朝着利好的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高等教育毕业论文: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 摘要: 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目前我国教育界普遍关注的两大热点问题。本文简要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情况,提出了当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并就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理特点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对策。 关键词: 高等教育大众化 就业心理 对策 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情况 从意大利的萨勒诺大学和波洛尼亚大学等中世纪大学的创立开始,历经近千年的发展,世界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二战前,欧美各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达到较高的程度,但高等学校的大门并非向全体民众而敞开,其高等教育仍然处于尖子教育阶段,或称精英教育阶段。二战后,世界进入了科技革命新时代,高等教育也随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这主要是因为战后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迫切需要大量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而中等教育的普及化又为高等教育的扩张解决了生源问题,同时随着大众民主意识的提高,其要求受教育机会均等的呼声也日益强烈。这些因素的结合,决定了世界高等教育向大众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近几年的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大幅度增加,创造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奇迹。美国从1901年开始用了约40年才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日本大约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完成了从精英阶段到大众化阶段的过渡。中国用短短几年的时间,就走完美、英、日等发达国家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完成的高等教育由精英到大众化的转变。 二、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大幅度增加。高校毕业生的大量增加,使得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现象:有岗无人和有人无岗现象并存;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现象并存;高级“蓝领”奇缺和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偏低现象并存。从1999年开始,教育部每年向社会公布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但每年公布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的时间不同,统计数据所截至的时间也不同。有的年份是依据当年6月初各高校上报的毕业生就业方案(精确到每个毕业生具体情况的软盘及表格)的数据统计,有的是截止到当年9月份的数据。据统计,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003年的212万人增幅到2008年的559万人,与此同时全国普通高校平均就业率分别为:2003年70%、2004年73%、2005年72.6%、2006年71.9%、2007年70.9%,如果再对比1996年以来公布的数据来看,全国普通高校平均就业率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虽然稳定在70%左右,但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待业人数却在逐年增加。(参见表一) 三、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特点分析 针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所带来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从心理学角度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进行分析,将有助于化解相关危机。纵观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笔者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存在以下的就业心理特点: 认知是人最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部分大学生对就业环境和自我意识存在不正确认知,把社会环境看得过于复杂或过于简单,或者高估自己、低估环境,或者低估自己、高估环境,突出表现在自卑、自负、从众三个方面。自卑是指大学生认为自己的某些方面不如其他人的消极的主观体验。部分毕业生只看到社会的阴暗面和不良因素,面对激烈的竞争压力,悲观地认为自己不如其他同学,埋怨家庭和环境,在求职的时候一味地选择退缩性的自我防御,丧失了很多好的就业机会。在求职失败后,他们又以为找到了证明“我不行”的根据。当失败一次一次发生时,便加重了他们的沮丧感和不平衡感。自负指大学生对自己的评价高出自己的实际水平,具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值。部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相对滞后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现状,认为考上大学就是找到好工作的保证,对就业的期望值较高。在择业时,只选择条件较好的单位,不从自身实际条件出发。在面试时,提出过分要求;求职失败后,又缺乏自知之明。自负的大学生在碰壁后,要么趋于理智,要么转而陷入自卑的泥沼。从众是指在群体的影响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志而采取与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由于中国应试教育的特点,大学生较少进行自我探索,不清楚自己的兴趣所在,不明晰自己适合做何种工作,在就业过程中,“月亮走,我也走”,便出现了从众现象。 情绪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心理活动,对大学生就业影响最大的情绪是焦虑。焦虑是指机体对环境中某些即将来临或者需要做出努力去适应新情况时,在主观上引起紧张、不愉快乃至恐惧的期待情绪。对于寻找工作的大学生来说,适度的焦虑可以增加其就业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增加找到满意工作的成功率。但过度焦虑却会使人处于极度敏感的自我防卫状态,判断推理的能力下降,行为容易失控。毕业前,部分大学生由于对择业前景无法准确预期,对毕业后的前途感到失控和失助,往往产生焦虑情绪,具体表现为:情绪易激动,易产生过激行为;择业目标缺乏理性思考,行动上漫无目的;不能冷静、客观地分析问题,每日坐立不安、心神不宁。 能力是人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它是符合活动要求、影响活动效果的个性特征的总和。就业能力一般涵盖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包括思维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自主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应聘能力等。目前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一个原因,在于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就业能力缺乏。首先,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得过且过,没有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缺乏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其次,学校育人方式单调、呆板,只负责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使部分学生缺乏适应能力、沟通能力,不能将自己推销出去。最后,大学生就业能力缺乏与我国应试教育紧密联系,大学生从小即以“考试”为指挥棒,缺乏综合素质的锻炼,而能力的培养是与人幼年所受的教育密切相关的。 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对策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的心理素质呢? 1.改革教育模式结构,增强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应把就业指导课程列入大学教学计划,从低年级便开始相关能力的培养,灌输正确的就业意识,高年级学生则注重提高他们的职业成熟度。改变以“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广开渠道,注意知行统一,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2.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改变大学生的错误认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联系,对影响职业生涯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并确定实施方案。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激发大学生自身内部的动力,促使他们不断地完善自己。一个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需要大学生通过自我反省、社会比较、心理测评等方式对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特长等有清楚的了解,还需要对社会现实及发展趋势有清晰的认识,这可以帮助大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结合社会实际,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时调节大学生的情绪状态。针对毕业生普遍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可利用报纸、网络、广播等形式介绍一般知识,以缓解他们的负性情绪,提升其综合素质。针对个别因就业压力过大引起的严重心理问题,要及时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对其进行系统的指导。 4.加强素质教育实践,养成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大学生优秀心理素质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不能将所有的工作、目光都集中在高等教育阶段,应当从中学,甚至是小学就开展就业教育、心理教育,培养他们的优秀品质。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向学生灌输“就业意识”,加深他们对自己的认识程度,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探索。 5.推进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对国情社情民情的了解。大学生与社会的脱节会造成他们不清楚自身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之间还有哪些差距,在校园内不能有针对性地锻炼培养自己。应积极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他们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创造条件、提供舞台,使他们对国情、民情、社情有清晰的了解,从而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缩小他们的认识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阻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个现实问题,成为一些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持怀疑、反对态度者的重要理由,而且也会造成一定的不良社会影响。因此,我们应具体分析造成这一困难的实际原因并制定相应的对策,使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迈得更为健康有力,也使我们的高校毕业生能够实现充分就业。我们应该坚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随着新的大学生就业制度、体系、理念的不断建立和完善,随着社会各界的不断努力,我国高等教育在成功走向大众化的过程中一定也能解决好高等学校毕业生与市场之间的供需问题,使我国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源得到更为有效的开发与利用,也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之路越走越宽广。 高等教育毕业论文: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要求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陈万海万建(哈尔滨工程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我国目前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要时期,人力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实现其充分就业,发挥好这部分人才的作用,是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高等学校毕业生是整个社会人才资源中最充满活力、富于创造性的群体,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我国自1978年恢复高考招生考试制度以来已培养出数以千万计的高校毕业生。200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达280万人,比上年增加了68万人。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338万人,比2004年又增加了58万人,增幅达20.71%。今后每年都将有超过350万人的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因此,研究和探讨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要求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不仅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还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而逐步改革和完善的。经过连续多年的扩招,各高校的在校生人数有了成倍的增长,同时也给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导致一些高校出现了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主要反映在大学生择业的过程中,它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感受,“就业难”的说法实际上应该是“择业难”。“就业难”是指就业经济形势不佳,毕业生过剩,社会不能提供充分的就业岗位,而这显然与我国的实际情况大相径庭。 目前,我国各类高层次人才总量的不足,人力资源总体素质偏低,依然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量总体上还是呈现上升态势。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结构有所变化,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等需求下降,国有企业、科研院所需求基本稳定,有少量增长,而主要分布于中小城市的私营、民营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旺盛。与此同时,应改善就业服务,并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丰富和改进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式,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全面推进“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构建与新形势相适应的就业服务体系,努力提高高校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重要的人力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提高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首先要加快经济发展,拓展就业空间。据测算,通常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会为社会提供80万到100万个就业岗位,今后5年,我国经济如果继续保持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将达到800万以上,这给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其次要进一步深化机关人事制度、劳动用工制度、户籍管理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为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高校也要积极主动地开展就业市场需求分析和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并根据社会需求和市场变化采取有力措施,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要求,积极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大力推进学科建设和课程改革,加强对学生创新开拓能力的培养,以增强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提高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此外高校还要加强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因为毕业生的择业意识、就业观念问题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每个毕业生的就业,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这批宝贵的人才资源能否在现代化建设中充分发挥作用。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和咨询工作,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认清形势,增强对未来发展的信心。另一方面是为了使大学生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专长来确定专业兴趣和今后工作目标。并通过认识自我条件和职业要求之间的关系来制定自己合理的求职计划,为自己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从而为自己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提高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最终赢得就业的主动权。 人力资源作为生产力中最具有活力的要素,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条件下,必然要求通过人才市场进行配置。高校毕业生是人力资源中最富有创造力的群体,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关键是要构建完善的人才市场网络,进一步完善就业咨询服务体系,建立完善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信息库。将学生个人简历、考试成绩、获奖情况、特长、求职意向等情况收集起来,有针对性地将毕业生推荐给用人单位,为用人单位能够尽快地找到合适用人对象提供便捷的服务。大多数高校毕业生仍将就业目标定位在地理位置优越的大城市、待遇较高的外资、合资企业或知名的大公司,对就业的心理期望值过高。这种择业观念与对大学毕业生需求之间的矛盾是“择业难”产生的主要原因。 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必须转变思想观念,解决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深层次的体制性、机制性和政策性的障碍,进一步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体制、运行机制、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高校应积极拓展就业空间,建立相关专业的用人单位信息库。及时更新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在学校局域网向学生公开,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要求和兴趣爱好自愿联系。同时大力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与各类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的相互贯通。大学毕业生进入人才市场,既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充分体现市场经济对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作用,又有利于毕业生自由择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但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还是以学校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信息还不能实现全面共享,专业人才市场还不成熟,没有建成统一的人才网络。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化的“双向”信息库,在全国范围内为广大高校毕业生和各类用人单位提供求职和招聘的信息化平台,将从根本上改善高校毕业生的求职环境,为促进各类高校毕业生的顺利就业提供条件。此外,还要建立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统计监测预警系统和对就业市场的预测系统,及时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作出恰当的分析和预测,为制定就业政策和指导就业提供必要依据。建立以政府为指导、以学校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实践,人才市场已经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连接高校和社会的纽带。因此,强化人才市场作用,构建人才网络,进一步强化人才市场的人力资源配置功能,构建统一、共享、实用的人才网络系统是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有效途径。研究和探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对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等教育毕业论文:加大高等教育改革力度,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 摘要: 高等教育结构与社会人才需求结构的矛盾,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导致人才供求的矛盾,大学生职业选择与社会需求的矛盾等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其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原因也多种多样。为使在任一形式下失业的大学生最大限度地就业,高等教育必须深化改革,因为它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高等教育必须积极顺应社会经济结构的发展,适时调整专业和学科结构,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 高等教育 改革 随着高校的进一步扩招,大学生的数量成倍增加,其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能否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直接关系到每一位毕业生的成长和发展,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关系到国家的繁荣昌盛和和谐发展。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自身的问题。 1.职业素质低下。 大学生职业素质下降有多方面的原因。自身贪玩、缺乏长期学习计划和未来职业生涯规划等,是造成一部分大学生职业素质下降的主要原因,而缺乏实践经验成为职业素质低下的又一表现。 2.缺乏生存忧患意识。 一部分学生不思进取,沉迷于网络、电子游戏,向往罗曼蒂克的爱情;没有生存的压力,很多人没有树立自食其力的观念。因而他们的自立意识和能力都很薄弱,对他们说,毕业只是一种形式。 3.缺乏社会责任意识。 当代大学生受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的影响较深,个体责任和社会责任意识淡薄,一些学生不顾及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以经济利益为导向,他们满足的是优厚的待遇和舒适的工作环境。错误的精英意识使得他们对职业有过高的期望值,使他们虽然有较高学历,却总也找不到满意的岗位。 4.缺乏主动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很多大学生只埋头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不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之中,学与用完全脱节,更不用说创新能力了。而今很多用人单位都改变了以往的只看学历的人才录用标准,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已经作为他们招聘人才的重要指标。 还有很多个人因素制约着大学生的就业前景,比如心态不正确,抗挫折能力差,对自己定位不准等,这里不加赘述。 (二)国家政策、社会形势的制约。 1.宏观形势的决定作用。 落后的教育体制使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成为必然。另外,我国经济连续多年保持了持续良好的发展势头,而整体就业形势并没有出现好转的迹象,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局面短期内无法改变。 2.学校主体功能缺失。 学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摇篮和主体,对当前大学生就业不乐观的形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国目前的大学教育,计划体制形式比较明显,很多专业设置不合理,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并且对学生的就业情况不够重视,很多大学没有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或者就业指导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对大学生就业有所帮助。 3.政府就业服务职能缺位。 政府服务职能缺位也是当前出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个原因。我国在进行各种体制改革和大学扩招的同时,没有做好配套改革,教育体制改革滞后、就业市场管理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政府服务职能的缺位,成为造成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深化高教改革,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就业 (一)明确办学目标。 定位高校的办学方向和教育目标,是培养社会需要人才的关键。创办世界一流大学应该是少数几所顶尖大学努力的方向,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方向是把教育与科研紧紧结合在一起,建立一个开放式、综合型、研究型的高等教育组织模式。而普通大学应以培养实用技能教育的大众教育、通识教育为主,以培养各级各类专门人才为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确立以人才职业能力为重点的目标体系。 (二)提高教育质量。 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在于提高大学生质量。首先,注重学生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高校应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使他们在校期间获得一种继续学习的能力,即使以后失业,在人力资本积累的基础上也能重新就业。其次,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校期间,学生应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以锻炼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通过调查,大学生毕业一般要在企业工作一两年以后,才能真正融入到企业中发挥作用。 (三)完善配套措施。 高校专业结构及学科结构必须做大幅度调整。在专业结构调整上,应适当减少专业知识课程,扩大专业知识面和加大基础知识课程,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吸取新知识的后劲。教材的编写要跟上时展,那种以不变教材应万变发展形势的做法,只能导致大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落后于时代。在学科结构方面,应诱导大学生建立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使其成为复合应用型人才。当今社会经济,一方面现代科技向高度分化发展,另一方面又向高度综合发展。所以,学校应广泛地开设文理交叉的选修课,同时也可以采用主辅修制的方法,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攻读第二学位。 (四)控制扩招规模。 近年来,由于政策的鼓励,很多高校扩大了招生规模,这就意味着降低了入学门槛,意味着生源质量的下降,出现同一学历学生良莠不齐的现象。另一方面,有一些高校不顾自身的实际情况盲目扩招,投入的增长跟不上规模的增长,导致软硬件资源的配备跟不上办学规模的发展。生均经费的相对减少,使得不少高校不得不紧缩开支,减少必要的教学环节,造成教学质量的下降。有的高校本来是理工科学校,却扩充为综合性大学,盲目增加社科专业,但是教学设备、图书资料、师资力量却跟不上扩充的速度,这些在很大程度上使大学生的质量受到影响。 可见,高等教育应怎样扩招,每年增加多大比例,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一般说来,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应与其经济发展相适应,高等教育的规模应与社会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相适应。适当减缓扩招速度,一方面有利于社会缓解就业压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高等学校整合资源,集中有限的资源改善办学质量。 此外,高等教育扩招还有一个结构性扩招的问题。一方面,国家应当重点扶持和鼓励名校扩招,从而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和品牌优势,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更多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国家要严格扩招门槛,对投入不足、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高等学校要限制其招生的规模。另一个问题是哪些专业扩招?笔者认为,要从社会人才的需求出发来确定哪些专业可以扩招,哪些专业只能维持原有的规模,哪些专业应当调整、压缩,甚至停办、取消。 (五)更新教育观念。 与大学生就业相关的还有一个人才结构的问题,即大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与社会对大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的需求不一致、不平衡,从而造成大学生人才短缺与人才浪费同时并存的现象。为了解决因大学毕业生专业知识结构与社会对大学生专业知识结构需求的不一致而导致的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高校要改变“我们有什么师资,就开设什么专业、提供什么课程”的传统做法,向“需求导向型教育”过渡,即将专业设置、课程设计与人才市场对大学生专业结构、知识结构的需求衔接起来,甚至面向社会需要实行订单式的培养。 (六)改革管理体制。 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的改革,当前高等教育管理基本上还是在计划体制的框架内运行,高等学校法人至今仍然是名誉性的,没有足够的自主地位,大学的招生、专业设置等控制权仍然掌握在主管部门和其它政府机构手中,这大大影响了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充分发挥――不是不想做,而是没有足够的权限去做! 可见,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中的教育问题,必须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政府应当放手,给高等学校“松绑”,切实赋予高等学校法人地位,扩大高等学校自主设置专业、自主招生的权利,这样才能使高校成为高等教育的竞争主体,才能使高校自主、自觉、自由地按照高等教育的规律,面向社会发展、面向人才市场、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办学,并且最终对自己的“产品”――大学毕业生负责。 高等教育毕业论文:中国高等教育会计专业毕业生实务能力不足问题的分析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高校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弱这一症结存在根源的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一个合理的认识基础。 会计作为企业及其他组织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有与其岗位相适应的、高素质的会计人员承担。这些企业及其他组织管理系统所需要的会计人员,主要来自于高等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因此,高等学校会计教育的状况直接影响着我国会计工作的水平。然而,很多企业家、经济学家和企业高层财务人员普遍认为:目前的高等学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很难直接满足各层次的会计工作需要。甚至有人认为,高等学校仅完成了学生的一般基本素质教育,会计专业教育仅仅是一个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介绍,学生实际会计技能的培养与实际工作需要相差甚远。 企业及其组织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专业毕业生?这个问题已有很多学者做过调查研究,也得出了一些结论。新华网2004年2月24日的文章:“会计专业为何遭遇‘寒冬’?没有经验被拒之门外”,从很大程度上揭示了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方向:动手能力要强。从有关招聘信息中可以看出,用人单位比较喜欢那些具备一定实践经验、能够合理运用税务法规、财务技术、会计准则与制度的会计人才。就这种需求而言,我国目前的高校会计教育基本无法满足,因为我国的高校经济、管理类各专业普遍缺乏相应专业基本技能的实际训练。 对于这种需求与供给的差异和会计教育的缺陷,很多学者进行了较为深刻的自我批评,需求单位更是认为会计专业的高校教育失败。笔者对此深有同感,但也认为应当辩证地分析这种形成差异的根本原因,才有利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主要有: 一、教师自身能力的限制 我国目前高校会计专业的教师,包括那些在国内国际上很有名气的专家级教师,很多人没有会计工作的实际经验,大部分是从高校到高校的“学院派”。他们对相关的会计理论非常娴熟和深厚,但其中很多人连起码的会计实务操作都不会,又怎么能教给学生实践经验呢?表1的调研结果就是很好的佐证: 资料来源:郭强华、邱云,《全国十四所重点大学会计教学现状评估及改革方向的调查报告》,2001.6.14。 调研数据表明,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实务能力、责任心、专业知识等方面都存在很大意见。如果详细考证对教育方式呆板的判断,恐怕还有很多学生基于教师教学仅仅局限于教材知识,没有很好地结合会计工作的实际案例,来生动地讲解教学内容所致。因此,会计专业教师的实务能力和处理问题的水平是影响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实验教学环节薄弱 这是很多学者研究得出的一致意见,也反映了我国会计专业教育的实际状态。由于论述较多且比较全面,在此不再赘述。 三、培养体制的缺陷 看看现在和过去高校会计专业的培养规划和教学计划,就会发现:我国的会计专业教育一般仅有一个半月到两个月的实习教学环节。由于某些原因,现在很少有企业或单位愿意接受毕业生实习,很多情况下要靠教师的私人关系和学生自身关系寻找实习单位。郭强华、邱云所作的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见表2): 资料来源:郭强华、邱云,《全国十四所重点大学会计教学现状评估及改革方向的调查报告》,2001.6.14。 从资料中可以看出,有教学单位安排的实习仅占32.19%,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的则占34.08%,高出了由教学单位统一安排。在实习环节中,除了实习时间短、实习单位落实不易之外,还存在以下问题值得重视: (一)实习目的无法实现 主要表现在实习学生很难接触实习单位的实际会计操作。笔者是1986年毕业的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生,毕业实习时被分配到所在行业的一个处级单位,时间为45天。在当时的情况下,行业主管部门为了鼓励所属单位接收本部门院校学生实习,备有专门的拨款项目,名称为:学生实习经费。所以,很多行业内部单位大都愿意接受部属高校学生实习。在实际操作上,我们对会计凭证的取得、编制、审核、凭证流转、过账、对账、汇总、报表编制、文件归档等会计业务流程,都有较为完整的操作,且有经验丰富的实习师傅给予指导,因此,实习效果良好,基本可以满足毕业后工作的需要。与此相反,目前很多实习学生即使艰难地找到了实习单位,也很难接触到所在单位的实际意义上的整个会计流程,不要说实际执行记账、过账、报表编制等核心业务,就连填写正式凭证的机会都很少。2003年,笔者为某高校指导毕业生专业实习40人,能够亲手执行凭证填写、记账、过账、编制报表的学生不过5、6人,仅占参加实习学生总数的15%;能够查阅公司今年会计记录资料的有18人,占45%。目前,实习单位对学生实习已不再欢迎,也很少配备较强的指导队伍,即使是拿非正式凭证、账簿、报表的训练,也得不到丰富经验的会计师的指导、督促和检查;更有甚者,部分学生在整个实习过程中根本看不到所在单位的真实账册,仅仅是通过观察增加感性认识而已。如此实习,怎么能达到实习计划设定的目标与要求呢? (二)教师或教学单位对实习过程的掌握和控制不够 过去我们毕业实习时一般有指导教师随行指导,实习单位还选派较有经验的师傅给予随时点拨,能使学生学到现实的会计流程和业务处理要点;而现在多数实习很难有教师陪伴,因为现在会计专业的师生比严重失调,还有大量的教师承担非毕业生的会计教学工作,很多高校的专业实习学生是由专门的辅导员进行掌控的,学生得不到专业教师的合理指导。 (三)学生对实习的认识不足。由于缺乏足够的专业认识和被动的学习态度,很多学生对专业实习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部分学生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过程而实习,为了拿到必需的学分而实习,缺乏实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实习过程中,缺乏合理的沟通和学习的积极性,没有尽可能地参与实习单位相关会计业务或活动的欲望,为了度过实习时间而应付了事。 (四)实习单位的选择相对固定,可接触的业务类型单一 由于时间有限等原因外,一般地,实习单位基本贯彻“从一而终”的思想,不论实习单位规模大小、业务繁简、性质如何,仅在其确定的单位或会计部门完成实习。而在大型企业中,仅应收账款会计就有3至4人,如果仅在应收账款会计岗位上实习,其业务的单一程度就可想而知了。这样一来,即使学生能够接触到实习单位的核心业务及其流程,可能得到的经验和技能仍显单调、匮乏。 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导致会计教学的实习环节效果不佳。这一点也可通过郭强华、邱云所作的调查分析得到合理的印证(如表3): 资料来源:郭强华、邱云,《全国十四所重点大学会计教学现状评估及改革方向的调查报告》,2001.6.14。 从中可以看出,认为实习效果很好或较好的学生,仅占调查对象总体的31.82%,认为效果一般的学生占39.93%,认为效果较差和很差的学生占28.25%。调查结果显示的状态虽然不是很差,但还是说明实习环节存在需要大力改进的方面。同时,应当注意的是:作为调查对象的是我国在会计教育方面比较先进的重点大学,这些高校的会计教育基本上可以代表我国该专业发展的顶级水平。如果将全国所有会计专业教育均纳入考察范围,笔者相信,这一水平会有很大程度的下降。 四、实际需求和高校教育供给的矛盾 任何用人单位都希望能够从高等学校得到他们需要且能很快胜任岗位的人才,这完全可以理解,但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这种需求心理存在偏差,也不现实。从教育的角度来说,高等学校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继续和提升,也是专业教育的基本环节。它所完成的专业教育到底应当达到什么样的程度?理论教育和实务技能训练如何协调?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要完全达到各种企业和组织的会计人才需求标准是很困难的 因为企业及其组织的类型和性质千差万别,各自的会计事项和财务规范以及组织目标也存在很大差距。就企业会计而言,尽管逐步建立起统一的会计准则和制度,但行业差别仍然存在。从客观的角度来看,要想完全满足用人单位的差异性需求是不现实的。 (二)高校会计教育,特别是我国专业教育仍然继续着素质教育的历程 不仅开展专业教学,还为学生的未来提升和全面适应社会教授知识和培养能力。不论是具体的财务管理、企业会计、非营利组织会计、金融会计专业,还是审计、注册会计专门化专业,都在素质教育、拓展教育、道德教育等方面做着不懈的努力,专业课程设计和教学时间比以前有一定程度的削减,专业方向教育受到冲击。 (三)笔者认为,虽然会计专业教育需要进一步强调实务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但绝不应该仅就会计技能而开展教学,还要考虑学生的未来发展和事业开拓能力的提高。表4显示的学生选择基本印证了笔者的观点。 资料来源:郭强华、邱云,《全国十四所重点大学会计教学现状评估及改革方向的调查报告》,2001.6.14。 从表4的选择结果来看,会计专业大学生对于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并不完全统一,个人期望存在较大差异。高校教育不可能完全满足学生的个性差异,也不可能完全满足需求方的个别需求,高校教育还是要根据基本的目标定位把握教育方向和教育理念。 五、新需求、新矛盾 高等学校会计教育实务能力培养必须面对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管理创新。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技术在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管理理念与原则、技术与方法以及管理环境在不断地变化,会计环境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特别是网络技术应用、管理手段智能化、系统化程度的飞跃性提高,对会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高校会计教育实务能力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 由于企业资源计划(ERP)和网络资源的投入、应用范围及其水平不断提高,使企业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财务报表生成、财务信息传递等业务的处理介质、作业程序及关键控制环节与方式都发生了实质性改变,从而导致对会计人员需求的多方面变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要求组织成员的信息化水平必须跟上智能化系统的要求,在知识结构、实务技能等方面要求会计人员具备信息技术和应变能力。据调查,某公司由于建设ERP系统,导致包括会计人员在内的部分管理人员被迫离开原来的岗位。分析得知,造成会计人员被大量分离的主要原因无外乎两点: (一)由于系统的引入,计算机智能化系统部分代替了原来由人工完成的工作 对会计来说,会计凭证录入、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生成等繁重的手工工作,已经大部分由智能化系统自动完成,对一般会计人员的需求量大幅度减少。某公司实施ERP系统后,会计岗位人员数量下降到原来的40%,一半以上的会计人员不得不离开会计岗位。 (二)现有会计人员的软件应用水平无法达到智能化系统要求的程度 据我们了解,现在有部分高校会计教育增设了信息系统课程,少数高校的会计信息系统教育水平还很高,对会计软件、ERP等基本原理和技能也展开了教学程序。但是,大部分高校的会计教育还没有进行满足需要的信息管理系统教育,有的仅仅是简单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育,连基本的实践环节都没有。这样的教育状况,如何能够满足现代管理的要求呢? 以上分析,是笔者根据有关调查和自己的工作体会,对我国高等学校会计专业教育实务能力培养缺陷的总结和归纳。希望有识之士合理把握我国高等会计教育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从根本上改变高等学校会计教育供给与需求的突出矛盾,提高高等学校会计教育水平。 高等教育毕业论文:新形势下提高高等教育工科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探索 摘要:针对当前高等教育工科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结合作者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与体会,就如何发挥指导教师在本科毕业论文中的指导作用,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途径与方法。指出加强毕业论文全过程指导,实现师生良性互动是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高等教育;工科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 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大学期间最重要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是对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综合素质和教学效果的全面检验,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训练平台,其质量又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和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也是实现学生培养目标的综合体现。在高等教育规模快速扩大的同时,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质量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1-[4]。如何提高毕业论文的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是当前高等学校面临的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指导教师的角度,结合自身在工作中的实际体会,就如何提高本科毕业论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指导教师应明确任务,端正态度,加强责任心 作为指导教师,首先要明确一点,本科毕业论文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本科毕业论文中,学生是核心,而教师的作用是指导者和领路人,教师首先要重视本科毕业论文,在指导过程中既要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从毕业论文开始的命题、选题、开题、实验、数据处理、结果分析、论文撰写到最后准备论文答辩,指导教师应参与毕业论文的全过程指导与监控。在整个过程中,要和学生多交流,对学生负起责任,履行自己的职责,而不是交给学生一个毕业题目,笼统地交代几句,就最后等着学生交论文了。 二、科学命题、合理选题 以材料类专业为例,工科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题目及其任务书是由指导教师命题和设计的,然后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加以实施。因此,一篇本科毕业论文的命题及任务书设计一定要科学适当,教师首先要论证所选题目的可行性和现实性,防止出现课题过难而使学生不能按期完成,影响毕业论文进度,或是课题过易而收获不大。命题要遵从两个原则:一是指导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方向或课题来进行毕业论文命题,要有一定的创新性及挑战性;二是选题要针对现有实验科研条件和材料专业实际,难度适中,过难则难以完成,过易则得不到充分锻炼,都会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命题结束,指导教师应引导学生合理选题,结合学生研究兴趣、所学专业、专业方向及毕业去向选题。比如针对考研的毕业生,引导他们选择结合纵向科研课题研究探索性较强的命题;针对即将参加工作的毕业生,引导他们选择结合横向科研课题具有开发性、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命题。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合理引导他们选题,以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激发他们的兴趣,高质量完成毕业论文。 三、坚持并加强毕业论文全过程指导,实现师生良性互动 1.坚持例会制度。为对毕业论文全过程指导与监控,指导教师在论文开始前要制订例会制度,提出要求,并坚持执行。如例会定在每周末下午进行,要求每个学生例会时有书面的过去一周论文进展的总结和下一周的计划安排。通过例会,让学生们展开讨论,同时通过书面的总结与报告,让他们在平时对计算机文字处理与编辑以及数据处理与分析得到锻炼,并对论文的文字与数据不断积累,为将来完成毕业论文撰写打下基础。因此坚持例会制度,是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进行的全程指导与监控,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举多得,实现了师生良性互动的有效举措。 2.加强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深刻认识毕业论文的意义及对他们的作用,并树立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学生选完题后,指导教师针对每个学生特点,结合所选命题,耐心讲解,让他们充分认识毕业论文对其知识能力的提高,对其将来进一步从事科学研究或参加工作都具有的重要作用。 3.引导学生充分调研,认真完成开题。题目选好后,结合毕业论文任务书,指导学生进行文献调研。尤其是关于文献中如何运用基本的材料专业知识点来解决科学研究中的问题,如何做到举一反三,对自己即将开展的课题有何借鉴。在充分进行文献调研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写出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文献综述绝不是记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流水账,而是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课题,有所分析、有所评价、有所借鉴;开题报告,应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要有明确的研究内容,和与研究内容相对应的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 4.提高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创造宽松的实验环境和学术氛围,确保实验过程顺利实施。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得到科学实验结果的前提条件,因此提高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非常必要。在实验开始环节,教师要加以言传身教,认真纠正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错误,注重细节,以免在实验操作上浪费太多时间。通过例会,及时发现并解决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5.加强毕业论文撰写指导,开展毕业论文预答辩交流汇报。一篇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建立在前期实验内容及取得数据结果的基础上,遵循学校制定的毕业论文撰写规范,仅是撰写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一篇优秀的毕业论文最重要的既要求内容丰富、新颖、科学性强,又要富有理论性和实践性,且文字通顺,层次清楚,逻辑性强。对材料类专业的毕业论文,切忌将毕业论文写成一篇大的实验报告,要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实验结果进行合理科学得分析,要学会并善于总结。因此在学生开始撰写论文前,教师对如何撰写科研论文应给学生进行讲解,也可以找来一些例文供学生参考。写作结束后,指导教师要对论文进行认真批改,给学生讲解论文中出现的问题,最终使之成为一篇标准且高质量的科研论文。论文撰写完成后,在进行毕业答辩前,在本项目组教师范围内,组织学生预答辩,既是课题组内的学术交流,同时又为学生较好地完成毕业答辩做好了准备,不断强化了他们的语言表达及交流能力。总之,在高等教育工科专业教学资源相对紧张,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的今天,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是高等教育实现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输出至为重要的环节,很显然,它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 高等教育毕业论文:现代远程高等教育毕业论文指导与答辩问题研究 摘要:针对远程高等教育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现状,指出充分认识远程高等教育毕业论文指导的重要性,通过改进论文指导和答辩环节,使毕业论文工作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切实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关键词: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指导;答辩 现代远程高等教育为适龄青年提供了难得的教育机会,为积极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远程高等教育中的毕业设计是完成教学计划,达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教学计划中综合性最强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对全面提高毕业生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远程高等教育实行宽进严出,学生入学门槛较低,又是在职学习,其工作和学习矛盾较为突出。随着我国远程高等教育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加,毕业论文的质量指导把关和答辩审核,越来越受到重视。当前现代远程高等教育毕业设计论文的评审、答辩大都采取指导教师或答辩小组写评语的方法,由于远程教育的校外学习中心、指导教师、学生之间的相关限制因素,论文质量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 一、目前毕业论文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参加远程高等教育学习的多为在职人员,多种因素导致他们主动学习意愿不强,学习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取得文凭。远程高等教育的学习方式和时间都较为松散,在这种状况下,如果简单比照全日制普通高校的教学方式,只是将毕业论文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在师生沟通不便、时间紧迫等不利条件下,毕业论文的各个环节都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1.选题 一是学生主动性较差。虽然指导教师提供了论文题目方向,但是由于对学生的岗位和爱好不完全了解,所以提供的题目不能非常全面和具体。对此,一些学生不是根据职业特点或个人特长对教师提供的论文题目作调整,而是依赖老师给出的论文题目。究其原因是学生受传统观念的约束,盲目崇拜指导教师的权威性,或者因为工作繁忙,难于搜集资料等原因,其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撰写论文较为被动。 二是选题不规范,表现在选题超出规定的范围,不能结合自身职业背景选题,专业相关性较弱。很多毕业生来自中小学的教学岗位,常常忽略专业要求,而是以自己承担的课程为研究对象,选择教学改革类的题目。另外,大多数选题存在“泛、大、空”的问题。 三是选题重复程度高,没有新意,多数都是“老”话题。不仅是远程教育教学点间重复程度高,跨年度重复程度也很高。比如中国四大名著、“李”、“杜”等文学大家,已经成为每年毕业生的惯例首选,能反映中文学科热点或者新观点的选题却较少。 2.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包括文献检索和调查研究,是写好高质量论文的基础和依据。阅读文献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逻辑推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但由于大部分学生没有写过文献综述,对文献综述的意义和基本要求知之甚少,对文献的辨析和综合能力差,重视程度不够,所以对多数学生来说,互联网变成“互贴网”,大量复制粘贴,写出来的文献综述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特别是古典文献,很多资料学生还没有读过,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文献综述中还经常出现明显的事实错误。这些充分说明学生不重视文献综述对毕业论文的意义。 3.开题报告 它是毕业论文正文的框架,是开始进入论文写作的准备工作,起结构谋篇、纲举目张的作用。但大部分学生很少有写论文的经验,常常理不出头绪,不知道如何下笔,开题报告往往缺乏逻辑性,人云亦云,有不少是东拼西凑,没有新意,只能依赖指导教师的指点多次修改。 二、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途径 1.调查学生情况 为了更好地因材施教,使毕业论文的指导更具有针对性,指导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专业水平、工作岗位和学习兴趣,从而明确学生最需要的指导内容,以便采用有效的方法,因材施教,确定毕业论文的指导计划。为此需要对学生的基本情况作调查,了解学生在专科、本科学习阶段的成绩、工作环境、科研能力以及论文选题意向。 2.抓好论文指导环节 在毕业设计指导的过程中重点抓学生开题、中期检查、写作、定稿、答辩等关键环节。 “开题”工作是做好毕业设计工作的前提与基础。召集全体指导教师和学生召开视频或音频“毕业设计动员会”。这样使全体参加毕业设计工作的教师和学生能够了解毕业设计的过程与要求。在此基础上分组进行师生网络间的咨询辅导,改变以往直接给学生提供题目的做法,帮助学生确定并审核选题。一方面体现出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选题方向确定后,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经双向选择,再正式确定题目名称,以利于学生个性化和独创精神的培养。 教师与每个学生交流,分析题目的研究价值、难易程度以及工作量的大小。鉴于大多数学生对学术论文的陌生,教师为他们介绍相关范文,指导学生借鉴、学习成熟的论文写作方法和格式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对论文的规划和意见,最终形成评价报告,及时向老师陈述选择的题目、意义、写作计划等。指导教师逐一点评,明确学生论文的题目和内容,给出开题成绩。 做好“中期检查”,保证写作进度。随时调整教学指导形式,利用网络和视频会议,指导教师与学生交流,检查学生论文工作的进展情况,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指导。 按计划审稿定稿。每一次交稿都是一次验收过程,教师会指出文中的不妥之处,给出中肯的修改意见,学生在拿到反馈回来的文稿后,也必须及时修改、充实论文,再次反馈给老师。改变以往“一锤定音”的做法,更好地检查了远程高等教育学生的毕业论文成果,考察了学生的实际科研水平。这种系统的“修”、“改”,也有效地保证了论文的质量。 定稿装订后,按照统一标准,公平评判成绩。为远程高等教育毕业论文专门建立“评分标准”和“论文初评制度”、实行多位老师审稿制。指导教师给出自己所带学生的论文初评意见和成绩,并将意见、成绩和论文送交其他教师再次评审。明确学生论文的水平,给出能否参加答辩的通知。通过的学生,抽签进入以教师小组为单位的答辩组。答辩工作安排在期末进行。答辩工作要体现客观公正的原则,实行匿名打分,指导教师回避制度。 3.加强远程教育的网络资源建设 在毕业设计指导的全过程中,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和辅导资料。包括:开题报告样例、关于毕业论文选题的点评报告稿、中期工作总结报告样例、论文写作格式与要求、写作指导、毕业论文样例、如何准备本科的毕业答辩、答辩注意事项以及毕业设计实施方案工作计划等。 论文指导教师还在答疑界面给出推荐书目和网址链接,帮助学生在搜集材料的过程中,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学校的数字图书馆对远程教育的毕业生开放,为他们查阅文献提供便利。 4.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指导教师是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重中之重。指导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还必须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具有技术水平高、指导经验丰富以及高度的责任感等。远程高等教育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汇集各系(专业)精华,实行以老带青,重视不同专业方向的指导教师团队建设。目的在于将各系毕业设计指导的成功经验与远程教学方法相结合,应用于远程论文指导、探索,总结出适合远程毕业论文指导和答辩的教师组织模式。 5.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辅导学生写出有水平、有质量的毕业论文,是毕业设计的首要目标。毕业生一般都参加过工作,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在广泛调研、深入学习和严谨论述的写作过程中,着重训练、深化和提高学生在以下方面的能力:综合运用专业课程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独立学习、自主学习和互动学习的能力;与同学老师协作的能力;写作学术论文等能力。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的路还漫长,“授之于鱼,不若授之于渔”,能培养他们的这些学习能力更有意义。 从几届毕业生的情况看,优秀的毕业论文,一般都和学生的职业密切相关。这是因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由于题目相对具体,学生对论文的范围、深度较易把握,也较易体现创新性,较好地体现学生的个性,还为学生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由于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并得到教师的指点,从而实现了优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个性化、探索性、协作性、终身化学习。 6.增加远程高等教育的辅助手段 实施一年两次的毕业论文指导、答辩以及存档工作,除了常规的在网上教学通知和教学辅导资料,指导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还可以通过E-MAIL交流及论坛互动,定期召开远程视频、音频会议。 高校图书馆作为现代远程高等教育的平台,在场所、技术和设备上都具有明显优势。高校都有成熟的数字图书馆,在学校网络中心的技术支持下,利用校园网的服务器,各个学习中心的每台电脑都可以作为远程高等教育的终端,帮助学生接受远程高等教育,他们可以通过浏览器访问西南科技大学的数字图书馆,获得良好的资料支持,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远程指导。 高等教育毕业论文: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设计(论文)全面质量管理研究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 全面质量管理(TQM)原为企业管理中的专用概念。美国学者菲根鲍姆对全面质量管理概述如下:“全面质量管理(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是一种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考虑到客户充分满意的情况,进行市场研究工作、设计、制造和售后服务,把企业各部门的质量开发、质量维持和质量提高的活动构成一体的有效体系。TQM概念是美国国防部1989年提出的,按照美国管理学家斯蒂芬.P.罗宾斯的观点:TQM是一个组织的战略武器。另外,香港著名的质量管理顾问谢家驹博士给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是:它在高层管理的领导及参与下,通过全体员工上下一心,群策群力,以具竞争力的成本,提供高质量且不断改进的产品及服务,在客户中建立优质及物有所值的良好声誉。他认为,全面质量管理的真谛是全面优质管理,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公司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优质的,二是公司各方面的管理制度(包含生产、设计、采购、维修、人事、会计、行政等)是优质的。 二、成高毕业设计(论文)全面质量管理的新理念 美国高等教育界认为,学校可以通过仔细控制的管理改革来改进和提高教育质量。他们相信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技术可以成功地移植到教育中来。 将教学和全面质量管理有机地结合,就会产生一个全新的理念――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笔者以多年的工作经验认为:全面质量管理同样可以运用到成高毕业设计(论文)中,以期将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问题提升到成高教学发展战略层面上,以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为中心,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提高其教学质量。 三、成高毕业设计(论文)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TQM是通过建立、健全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来实施各项管理活动。成高毕业设计(论文)全面质量管理就是通过建立、健全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来实施各项管理活动――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在质量管理体系中通过诸如质量策划、质量监控、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实施的全部管理职能的所有活动。 因此,该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质量体系策划、确定质量管理体系结构、形成质量文件三个阶段。 (一)质量体系策划 1.明确成高毕业设计(论文)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目标 建设目标可分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三者相互衔接、逐步提高。 (1)近期目标,可定位在建立、健全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的标准化运行程序和质量评价体系,规范管理、严格控制、保证质量,确保其质量能顺利通过教育部授权的相关质量认证。 (2)中期目标,可定位在保证适应我国高等教育标准化运行程序和质量认证标准,为实现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方针和目标作可靠保障。 (3)远期目标,可定位在参与创建我国成高标准化运行程序和质量评估体系,主持或参与制定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及其相应的质量技术领域中标准化体系的建设,并能在质量评审、认证工作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确立在成人高教体系中的地位。 2.明确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原则 (1)系统性原则:指的是以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全面地考察质量保障活动的各要素和要素关系。 (2)目标性原则:指在建立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时,要围绕质量控制过程,合理选择要素,组织协调各种保障力量,来提高教学质量,形成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 (3)规范性原则:指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质量保障活动的进行要有依据,克服随意性,使教学和管理工作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 (4)持续性原则:指要从持续提高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发展管理观出发,持续地管理和不断地改进,从体系的组织制度上确保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高。 (二)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结构要素的确定与分析 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系统。结合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精髓,笔者从教学的过程及多年工作经验来尝试构建成高毕业设计(论文)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始于学生,根据学生的需求,学校进行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策划并做教学输入,进而开展全员性的教学过程,期间不断地进行教学质量的测量与控制,并进行教学质量的分析和提出改进的措施,最后输出教学结果,让学生得到满意,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质量得到提升。其中教学全过程(包括教学输入、教学过程和教学输出)和教学全面质量管理全过程(包括教学质量策划、教学质量控制和教学质量改进)彼此相连,相互作用,共同运动,从而构成了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运动体系,使其教学质量在这个过程中得以保障和持续改进。 1.学生。学生连接着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管理过程的首末两端。学校管理者依据学生的需求确定教学质量管理策略,并通过教学质量管理作用于教学全过程。教学部门依据学生的需求和教学质量管理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通过教学全过程提供教学服务和教学效果。 2.战略与领导。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质量战略主要包括学校需完成的任务、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和质量战略对策四个方面,从抽象到具体,从视野宽到视野窄,从操作性低到操作性强,它们之间形成递进关系。领导主要指方针目标的制定者,在整个质量管理过程中,对各层次的教学质量活动起着指挥、组织和协调的作用,同时担负着教学资源的提供和保障作用。 3.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管理。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全面质量管理包括两个典型的动态过程,即教学全过程和教学质量管理过程。教学全过程包括教学输入、教学过程、教学输出。教学质量管理过程包括教学质量策划、教学质量控制和教学质量改进。教学质量管理过程的运行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决策基础上,这种决策强调以事实为依据。因此,必须加强对成高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全过程的周密设计、监控和调适,以保证各个环节的质量,从而确保毕业设计(论文)的整体质量。 4.持续改进。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是为了不断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不断提高教学工作效率和效益。由于成人教学的每一个层面都有可能存在一些质量问题,所以每个人、每个层次、每个部门都有改进的职责。它具有前瞻性,计划性。 5.全员参与。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全面质量管理追求全员参与的意图在于承认并发挥每个人的积极作用,这里的全员包括教职工,也包括学生。具体地说,全员参与一般是通过授权和决策让教职工和学生为质量管理做贡献。 四、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戴明环(PDCA)运行 戴明环是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重要一部分,又称其为“PDCA循环”。PDCA循环是一项工作从头至尾有效进行的保证,是一种合乎逻辑的工作流程,在质量管理方面具有相当大的适用性,它分别代表Plan,Do,Check,Action四个英文字母的首字母,即代表着计划、执行、检查、行动(总结处理),四个阶段。 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戴明环(PDCA)运行是按照已经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中的结构和要素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和质量管理的全过程。其运行是按照预先制定的管理程序,不断循环,不断修正质量目标和完善质量管理的环节,也就是遵循PDCA循环的方式,从而不断提高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育教学质量。 (一)P阶段(教学质量体系策划) 由教务部门制定总体毕业设计(论文)的策划方案,规定详细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制订一系列管理文件,用于规范指导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制订详细的质量检查评估标准,建立科学的、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来综合评价教学质量的评估体系,该评估体系是进行检查评估的依据,是指导整个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标准和达到的目标。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切实制定、完善教学文件。 2.建立监管机构、提供组织保障。 3.动员布置。 4.确定毕业实习地点和指导教师。 5.落实选题和毕业实习工作计划。 (二)D阶段(教学质量管理运行) 是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过程。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撰写二部分。 1.毕业实习。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按毕业实习计划进行文献检索、资料收集、调研、测试、分析汇总等工作,同时,完成毕业实习工作日志、毕业实习工作总结、学生实习鉴定表和读书笔记等。 2.毕业设计(论文)撰写。对于大部分成人学生,撰写毕业设计(论文)可能是第一次,在学生眼里是不可及的东西。教学重点应侧重于让学生了解学术规范、论文写作程序,为以后开展相关工作打基础。同时,鼓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中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认识和体会。在撰写阶段,指导教师着重指导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综合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撰写能力。指导教师从论文构思、拟定撰写提纲、撰写初稿、修改、定稿、到打印成册等环节严格把关。毕业设计(论文)撰写是否符合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保证按工作计划进行,是完成任务的前提。符合规范的毕业设计(论文)方能参加评审和答辩。因此该阶段是质量监控的重点。 (三)C阶段(教学质量评审) 包括两项工作:一是由成立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领导小组评审每个阶段的阶段性成果;二是将检查结果与原“计划”比较,没有达到计划要求,是什么原因?需要采取的措施;形成阶段性检查报告;提出整改意见、建议;提供必要的资源和保障。 (四)A阶段(总结与持续改进) 针对各阶段检查出的问题,出现的执行与计划的偏差,采取积极的措施来纠偏,督促教师与学生在尽短的时间内整改,完成各阶段的工作。这一阶段是对毕业设计(论文)基本环节结束后的情况进行评价性监控,一般地,主要有以下工作:评审;答辩组织及成绩综合评定;工作总结和意见反馈;相关资料归档,提出质量整改措施等。 (作者单位:桂林工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优秀论文:心理契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结合心理契约理论分析在管理过程中,企业应从招聘、培训、激励三方面来努力保留人才。 【关键词】: 心理契约;人力资源管理 一、心理契约的含义 “心理契约”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施恩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个名词。他认为,心理契约是“组织中每一个成员和不同的管理者及其他人员之间,在任何时刻,都存在的一种没有明文规定的期望。”如果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来分析,这些期望可表现为“爱的需要”、“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属于高层次的需要。这是无形的,表现为心理情感需求的期望,它们构成了人们心理契约与认同的基本内容。即单位能够清楚每位人员的发展期望,并尽量提供条件满足他们的愿望。而每位人员也相信单位能够实现自己的期望,并为单位的发展尽心竭力,作出更大贡献。体现的是单位、个人双方之间的信任与满足。 二、心理契约的特点 1.主观性 心理契约是以心理期望的方式埋藏在契约双方的内心深处,期待着对方去理解、估测。由于这种心理期望是一种主观感觉,个体对于他与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有自己的体验与见解,往往会造成自己的期望与组织的解释不一致。 2.不确定性 心理契约的本质是一种心理期望,它会随着工作的社会环境以及个体心态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研究发现,人们在一个组织中工作的时间越长,心理契约所涵盖的范围就越广,同时在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关系中,相互期望和责任的隐含内容也就越多。这也使心理契约的内容具有更大的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 3.双向性 心理契约是组织与组织成员之间建立的一种双向交互性的联系,是组织与成员的双向关系,一方面是指员工对自己在组织中的权利、发展等方面的期望,另一方面是指组织对于员工的忠诚、责任等方面的期望。组织与组织成员双方在心理契约中都处于主体地位,是完全平等的。因此,组织与组织成员在向对方提出期望与要求的同时,应多注意双向沟通,尽量去领会并满足对方对自己的期望。 4.动态性 由于心理契约的主观性与不确定性,决定了心理契约具有动态发展的要求,这就要求心理契约双方根据环境变化和企业发展来确定心理契约的内涵。心理契约没有固定的模式与统一的标准,在一个组织适用的心理契约不一定在另一个组织适用,心理契约的内容是随着组织的不同发展时期与组织成员不同的需求而不断变化的。 三、心理契约兑现的积极影响 如果员工的心理情感需求得到了满足,心理契约得到了兑现,那么就会提高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和满足感,从而员工愿意为组织做出更大的贡献——超出组织期望的投入。同时,员工的流动率的降低、劳资纠纷的减少以及员工生产力的提高,都能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绩效,使企业获得高于所花费成本的回报。 四、心理契约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1. 心理契约理论对招聘的影响 招聘过程是个体与组织初次发生接触的时候,双方以他们所期望的观念来处理这一过程,发生什么和如何发生都将影响到他们之间的心理契约。对组织来说,想吸引好的求职者,就不能过分吹嘘工作的好处和价值,否则会使人产生低水平的道德感和较高的离职率。 要避免员工对工作不切实际的期望,组织在进行员工招聘时,最好的办法是实事求是地对工作的现实情况加以介绍。招聘前的宣传以及招聘中有关工作情况的介绍,会让求职者对自己未来的工作范围存在许多期望,这对其日后的工作有重要的影响。这些期望构成雇佣双方心理契约的一部分。使双方都感到满意的关键是对未来工作范围的理解保持一致,或者说至少各方对工作的性质具有相似的理解。 2. 心理契约理论对培训的影响 适当的培训可以提升员工的学习和适应能力。因此,几乎所有的组织都对员工进行各种各样的培训,把培训作为组织吸引员工的一项重要的举措,但现实中往往得不到应有的效果,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双方对培训没有达成共识。 为了使培训达到组织者和参与者双方预想的效果,针对培训低效无能的情况,我们强调在培训活动开始之前,应该有一个讨论和协商的过程。这种讨论其实确定了组织培训者和接受培训者之间的一种契约。这就是心理上的契约。 3. 心理契约理论对激励的影响 激励主要就是通过人们寻求工作满意感这种“需要”来实现的。最基本的需要如生存需要等可以通过工资、福利等金钱方式加以满足。而只有这些高层次的需要得到了满足,人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并最大可能地调动工作积极性。这种满足是心理契约中极为重要的部分,但却往往被人们所忽视。 而要真正调动人的积极性,使激励确实有效,首先要分析人为什么要工作,希望从工作或职业生涯中得到些什么。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掌握人们的基本需要及满足的程度,确定哪些需要的满足最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收到良好的激励效果。 人力资源管理优秀论文: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摘 要:人才资源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最具能动性的因素,作为保险公司,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已经成为保险公司发展的重点。根据我国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应采取的措施,一是建立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要有非常优秀的领导班子,要用先进的企业文化凝聚干部员工队伍,要有系统的对员工培训开发制度,要营造使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二是建立有力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包括竞争激励、考核激励和薪酬激励等。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培训;激励机制;绩效管理 随着保险业的开放和外资保险公司的进入,中国保险公司面临的是资本实力、业务、客户、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强大竞争,而人才是保险业竞争的根本。怎样应对保险市场的人才竞争,如何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尽快改革人力资源管理体制,这是关系到中国保险业繁荣发展的大事。 一、中国保险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必要性 1.人才是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决定因素保险公司作为知识、技术、智力密集型企业,人才对推动企业发展和业务、技术、管理、制度创新等各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和重要,是在未来激烈的同业竞争中能否取胜的决定因素。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国际大型跨国保险公司加快在我国的网点布局和本土化进程,其管理和业务人才主要来自于我国的保险行业。在各方对人才需求大量增加,而我国中高级保险人才又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对人才的争夺就可想而知了。保险公司能否在人才竞争中取得先机,将成为其在市场竞争中胜败的关键。 2.人才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中之重保险公司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尤其是懂得现代企业制度组织和运营的人才支持。保险公司现代企业制度的设计既要满足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等现代企业制度的一般特征,也要结合保险公司现实的行业特点、产权结构、经营规模等实际情况,因而不但需要通晓企业管理理论和实务的人才,更需要通晓国际保险公司经营和管理惯例的人才。 二、目前我国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保险人才供不应求 我国目前保险从业人员有120万人,但整个保险从业人员在数量、结构、素质等方面跟不上保险市场发展的需求。保险行业的精算、核保、投资、理赔、展业等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累积的过程,而我国保险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也仅仅是近几年才起步的。目前我国各方面的保险人才都严重不足,尤其是保险精算师等专业技术人才和了解国际保险市场情况、熟悉国际保险法律法规的复合型人才更为短缺。 2.保险公司缺乏竞争激励机制 从某种角度讲,人力资源管理的精髓就在于激励员工,使之保持高涨的工作积极性。只要激发人才主体的内在动力,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人才才能不断增值。除了在工资收入、各种福利等物质方面需要外,员工的精神需要也是不可或缺的,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个人发展和对成功的需要上。但目前保险公司中合理的人才选拔体系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尚未形成,这些都不同程度地阻碍着人才的脱颖而出,影响了高素质人才聪明才智的发挥。 3.保险人才的正常流动受到限制 保险人才的流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保险人才供不应求的格局必然引致保险人才在不同保险公司间的流动,但是这种正常流动却受到部分保险公司人为的限制。他们一方面不积极采取应对措施留住保险人才,另一方面对即将离去的保险人才加以种种阻挠,阻碍了其正常发展。 三、新形势下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竞争形势分析 1.外资保险公司涌入后人才竞争将日趋激烈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保险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外资保险公司诱人的发展前景、培训机会、先进的管理体制和高薪,对保险业内人士具有相当的吸引力。随着业务竞争的升级,对高层次、专业性保险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如果保险公司现有人才流动、保险潜在人才流失问题不解决,那么中国保险公司难以与外资保险公司竞争。 2.保险业经营环境变化对队伍素质提出挑战 当前,保险专业人才的匮乏,将是制约我国未来保险业发展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这既表现在现有人才缺乏和外资保险公司进入后日趋激烈的“人才战”,还表现在现行的保险教育观念、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师资状况等有待实现根本性转变。 3.人才竞争向专业化和复合型的竞争趋势发展 其特点有二:一是人才的需求趋向专业化,市场竞争必然使经济、管理的技术朝专业化方向发展,人才发展本身也朝专业化方向提升。二是专业人才的竞争朝高新科技信息、保险营销、精算、理赔、保险法律等专业转移,使人才专业的门类更加齐全,专业之间相互融合、渗透,人才向一专多能发展。 四、我国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应采取的措施 1.建立高素质的保险公司员工队伍 (1)要建设具有先进性的领导班子。优秀领导者对保险公司至关重要。保险公司的领导者需要在企业经营环境不确定的条件下发挥领导决策作用,需要引导企业依法经营,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优质服务,完善高效的经营机制,同时有效地运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般企业要发展壮大,后进企业要摆脱困境,都要求这个企业的领导者必须是优秀的。 (2)要用先进的企业文化凝聚干部员工。保险公司作为金融服务性企业,要确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实行“人性化”管理,把尊重人才、尊重人的各种潜能的发挥置于管理的首位。通过实施文化管理,确立企业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力弘扬企业精神,引导全体员工为实现统一、明确的目标而做到同心同德,步调一致。保险公司要建立具有人性化、科学化的激励机制,既考虑人才的物质需求,又考虑人才的精神需求,创造一个尊重员工的环境,对员工实行非强制性的激励和约束。保险公司要发扬民主精神,保持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经常交流,管理层能够认真听取员工意见,满足员工自我实现的欲望,使员工体会到自己参与创造企业的价值,从而更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3)要全面提升员工的业务素质,建立培训开发制度。在新的形势下,培训不仅仅是为了使员工适应工作的需要,而且是帮助员工提升自我价值的一种渠道,是公司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应加强对新员工的培训,开发、培训和使用他们的潜力;其次保险公司要以高等院校为依托,培养所需的保险事业人才。 (4)要积极营造使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一个公司能否充满活力、奋发向上,关键在于它能否激发员工的热情和才智。新形势下的人事工作应当建立激励、开发、培养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建立一整套完整的激励约束机制。首先,要扩大激励竞争的用人机制。其次,要建立科学的激励、考核机制。再次,要做好人才挽留工作,以公司自身的影响力吸引人才,用好人才。 2.建立公司与员工个人发展相结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1)竞争激励。竞争是激励的重要手段。竞争机制会使员工处于激发的状态之中,让人产生一种紧迫感和激励感,强化员工永不满足,促使人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首先在用人制度上企业应在管理岗位和任职上实行聘任制和聘期制,同时,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真正实现以市场为基础配置人才资源。通过规范的契约形式,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规范双方的行为,促进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 其次在选拔任用制度上推行竞聘上岗,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竞争机制引入到管理人员选拔任用、员工的岗位变换工作之中。重点在领导、管理人员的选拔任用上推行竞聘上岗,一方面激活管理人员队伍,使在岗人员既有被淘汰的压力,更有提高素质、努力工作的动力,激发他们的奋发进取精神;另一方面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走上领导、管理岗位提供了可能,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发现和掌握一批素质较高、潜力较大,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后备管理人员。 (2)考核激励。考核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考核的质量,最大限度地激发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是考核的关键。首先,要设定科学的考核标准。从工作实际出发,设置考核项目和考核指标,明确考核内容和考核程序,以工作实绩为重点的考核评价体系。在方式上,实施分类量化考核,区别对象,实施不同的考核办法,以分类量化考核的方式考核业绩,以多方评价的方式考核综合素质。在时效上,尽量缩短考核周期, 实施动态考核,提高时效性。其次,要认真组织实施。实施阶段要充分准备,精确操作,深入分析,保证结果的准确性,为领导和管理人员岗位调整提供客观、公正的依据。最后,要实施有效的激励。将考核结果作为激励管理者的重要依据。实施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同时要体现考核的严肃性和公正性,发挥考核在管理人员甄别、选拔和调整中的作用,增强对管理者的激励力度。 (3)薪酬激励。保险公司应建立市场化的用人机制,认真建立市场化的薪酬制度。确定合理薪酬是激励员工必不可少的手段,必须建立起一种把员工同企业发展前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新型分配机制。保险公司要想留住人才,就必须加大对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力度,提高企业薪酬政策上的外部竞争力。在企业内对各个层级要实行差异化激励政策,根据员工的岗位、贡献和绩效确定不同的薪酬待遇,员工薪金要与超额利润贡献、业绩增长、风险收益、市场满意度等考核指标挂钩,适当拉大收入差距。保险公司应努力探索附属于人才资源的管理要素、技术要素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途径和手段,使之系统化、制度化。另外保险公司还要完善企业年金的激励制度。企业年金是在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根据企业效益,按照自愿、量力的原则,自主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是企业薪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工资、奖金及其他福利计划一起构成了“一揽子薪酬”,成为吸引人才的重要手段,而且它所具有的长期激励和保障功效,是其他法定外福利措施所难以达到的。 人力资源管理优秀论文:浅谈人力资源管理在中国面临的文化挑战 [论文关键词]中国 人力资源管理 民族性格弱点 文化 挑战 [论文摘要]西方人力资源管理引入并与中国的人事管理结合,促进了其管理水平的提高。处于当前的体制转型和改革攻坚期,除了传统体制惯性和制度待完善的原因外,民族性格中的弱点这一文化因素是重大挑战,要提高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必须双管齐下。其他民族也或多或少地存在性格弱点,但如此集中、突出地对立统一于一个民族上却不多见。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如服食中药,要做好长期的准备。 西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科学被引入中国不过十多年的时间,并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在与中国传统人事管理结合中获得了广阔的舞台,也促进了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但从现状来看,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还相对落后。这固然有体制转型期旧体制惯性和制度不完善的原因外,中国文化情境的挑战也一个重要方面。在悠久历史文化的背后,是长期“农业立国”经济基础造成的国力贫弱和命运多舛,无可避免地对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产生深刻影响。中华民族在颠沛流离的艰辛生活中形成了以下独特的民族性格: 一、关系取向比较明显 长期要在落后的生产力下艰难为生,结成小团体可获得更强生产生活保障,因而小团体成为生产生活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形成了典型的农业社会组织结构。由于团体的生存发展和利益与个体高度一致,所以国人特别重视建立和维护小团体成员之间的关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五伦关系。 (一)血缘关系,这是最自然的团体纽带。中国人最看重宗族、血缘关系,常常把它凌驾于其他社会关系之上,有“事事唯亲”的心理行为倾向。 (二)由家族关系延伸出来的乡土关系、门第关系。 同乡、同门和战友等关系是血缘外天然不可改变、关联度很高的社会关系。在这些在中国人心中形式化或者角色化的关系中,对偶关系间以互惠原则形成一个坚实的社会网络,按亲疏远近区别对待:家族关系讲责任,采用例外(特权)方式对待;对熟人讲人情,设法通融;生人则会依当时的利害关系行事。 二、权威取向 在漫长的皇权专制下,家族中的封建家长制以及君权、官权组成了强大不可侵犯的权威体系,也养成了中国人重视、尊崇及依赖权威的心理与行为习惯。 (一)藏而不露、含而不发的做人哲学。在确认对方身份前一般采取放低自己而尊之为权威的态度。这种含蓄和内藏的封闭性,给管理沟通造成很大障碍。 (二)对权威的依赖和盲从。 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习得了权威的可信、全能和永续,诱发了在权威面前暂时性的心理无能。 (三)论资排辈的习惯。 基于对权威的信赖和尊崇,认可并形成了按资历、辈分排序的习惯。 (四)官本位观念根深蒂固。 在漫长的皇权专制下,官权是除父权、君权等先天权威外后天可获得的重要权威,这也是中国人想当官、重仕途的根深蒂固“官本位”思想的由来。 (五)保守宿命。 历史给人们上了一堂堂生动的教学课:神圣的权威和绝对的权力,形成了稳固的统治秩序,推翻既有权威、既定秩序的尝试大多以失败告终。无可改变的残酷生活形成了沉重的压力,使人们转而求诸“天命”,以这是天意、抗争和挣扎没有意义自我安慰,妄图通过安之若素、泰然处之实现内心的平和。 三、关注重视他人的倾向 基于对人与人关系的重视,特别在意他人的褒贬、看法和评价,心理与行为易受他人影响。 (一)中庸,包容,以和为贵。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学会了随大流,骑墙、走平衡木,以避免与他人、与公序良俗和社会舆论背离和冲突。 (二)讲“面子”。 在社会生活中,特别是公共场合,至少在形式上要尊重、维护权威和他人的意见、地位,顾全其声誉,这就是“面子”。“面子”观念对中国人的影响根深蒂固、广泛而深刻,这对人力资源管理实施目标和规范化管理负面作用很大。 四、冷漠、现实,缺乏公共精神 在缺乏权利保障机制的封建专制社会,适者生存,少管闲事、明哲保身是最好的自卫方式。若无关己利,即使关乎公益,也会视若不见。有个别人甚至对他人不幸冷漠到兴高采烈地旁观直至讥笑。 五、过于灵活,圆融,无可无不可,缺乏做人严格恪守的是非标准 中华民族在历经劫难顽强地生存过程中,处理问题的经济眼光已融入了先天智慧,经后天教化更成了自觉,形成了势力、现实和圆滑的性格,为利益会轻易放弃原则。典型表现是善于搞平衡,即所谓“摆平”。处理问题时会高度弹性地把握原则,尽量照顾到各方利益。 六、重视和认可潜规则 对潜规则非常敏感和认可,自觉地遵循和践行。 七、不严谨,缺乏诚信,相互猜疑 历史上专制阶级长期尊崇人文学科,缺乏自然科学的真正萌发;粗放的农业生产,缺乏真正的工业化和市场化,量化和精确没有环境,市场经济依赖的自由契约、等价交换思想更不会成为人们的生存准则。人们习惯于宏观思维,凡事不深究、不较真,大而化之;偏爱主观感性的模糊和弹性,缺乏实证精神。这种无原则的高度灵活性,使互信失去基础,人们为保护自己时刻要做好博弈准备,形成了恶性循环,不利于人力资源管理实现精细、科学和规范。 八、信念缺失、信仰虚无 长期的动乱,频繁的改朝换代,使中华民族生活困苦,内心承受了巨大的挫折和煎熬,需要强有力的心灵支撑。封建专制阶级从维护统治地位出发也推崇宗教,但经常在道教、佛教甚至其他小宗教之间摇摆不定。而且与西方新教相比,道教的出世和无为太过消极;佛教的轮回转生,其每一分布施都希望为未来种下幸福的种子,是自私的。而西方新教伦理核心是为上帝做事,上帝仅仅要求人们完成现实世界角色赋予的责任和义务,不要求出世也不追逐私利,而是尽职尽责,成了当代专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精神之源。中国人由于缺乏坚定的良性信仰,是非观缺失、价值观混乱,易困惑迷茫,心态失衡。使在中国推行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困难重重。 九、非理性和感情用事 重感情而不够理性,易走极端:顺时则倾力参与,急于建功立业,败时则把自己摘得干干净净,躲得远远地旁观;信心满怀时是理想主义者,能奋不顾身地向前,遭受严重挫折时则心灰意冷,则畏首畏尾地往后退。这种既务实又投机,看似矛盾的性格却实实在存在于中国人身上。 在其他民族的身上可能或多或少地也存在着这些性格弱点,但如此集中、突出地对立统一于一个民族身上却不多见。它们妨碍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降低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虽然通过职务(工作)分析、人才测评和绩效考核等科学方法在这些方面有所改善,但正如用西药治疗慢性和疑难病一样疗效有待观察。 总之,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体制和文化的双重制约,且二者相互纠缠。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双管齐下,但要有所侧重。科学的制度设计和安排是速效药,但要消除文化上的障碍,要像服食中药一样,必须做好长期服用才能根治的准备,任重而道远。 人力资源管理优秀论文:浅谈我国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民营企业 人才战略 论文摘要: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发展的特殊的战略性资源在大多数民营企业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缺乏科学的人才战略与管理机制已成为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确立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人才战略对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1.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势 (1)层次小管理效率高。民营企业大多集权,高层可以直接对基层员工进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大多数国有企业的官僚机制,使之工作落实速度较快,节省了分工转换的工作时间,可以很好的高效地完成组织所分配的各项任务。 (2)权责统一自主管理。民营企业大多是经营权和所有权两权合一的制度,企业经营者的各项决策都直接体现了企业自身的需要,可以节省委托成本和监督成本,同时保持企业较强的竞争力。 (3)凝聚力向心力强。民营企业大部分是家族式管理,俗话说“打虎要靠亲兄弟,上阵还得父子兵”。民营企业中大多是家族式管理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劣势 (1)资源匮乏难招人。民营企业由于自身发展的特殊性,内部资源匮乏,很难招聘到高素质的人才。在人才的吸引上可谓捉襟见肘。大多数民营企业家观念落后,导致企业吸引不到优秀人才。 (2)管理制度不优越。民营企业管理规则混乱,管理层次和职权不明确;有问题就找老板,人制化的成分居多。民营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基本的制度,组织结构不合理,从而导致员工无所适从,不知道怎样做才符合企业的要求。 (3)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和独特的魅力,来源于其自身独创性。然而,我国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缺乏特色。现实中不少民营企业所搞的企业文化建设往往是大同小异,缺少行业特色、缺乏商业自身个性,缺乏本单位、本地区的创意,陷于低水平重复怪圈存在着舍本求末倾向。?民营企业往往没有认识到什么是企业文化 或只是局部片面的理解,企业文化缺失现象严重。 (4)待遇低难留人。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所给予的资源支持比较匮乏,包括员工的待遇上,整体水平也是比较低,甚至还有克扣的现象发生。 二、人力资源管理劣势原因分析 1、现代企业制度不完善 企业薪酬、绩效考核制度不合理或不完善。许多民营企业由于事业高速发展,企业天天在变,老板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如何做好和做大生意上,至于内部企业管理,能用就先用着,因此导致很多制度还来不及建立健全,企业管理许多事主要还是人治老板一人说了算,缺少成文的制度规范,或者即使有了部分规范,但实际上大家都不重视,做事情一味过于讲求简单直接,公司上上下下工作还是以前小规模时的老习惯,离企业目前规模报需要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距离有点远。尤其是企业的薪酬绩效考核制度不健全,严重影响关键人才价值的体现。 2、缺乏科学的人才战略 很多企业家认为企业的发展靠好的项目,但忽略了好的项目也是人管理的,所以民营企业家忽视了对内部人才的培训,养成企业内部人员流动性很大。企业重技术而轻理念,重务实而轻创造,用人只是战术上的需要,不注重人才的培养与开发。沈阳飞龙集团总裁姜伟总结:由于缺乏长远的人才战略,也就没有人才储备的构想。 三、促进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人才战略 1、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思想,转变观念,强化人才意识,注重对人才的尊重、培养和激励,想方设法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并利用企业自身的环境优势,帮助员工认识自己、发展自己,不断增强“人才”与“工作”的相互适应性和协调性,实现人才发展与企业发展双赢。具体的措施:(1)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念。企业的发展需要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既需要懂技术、善于进行产品研发的技术专家,也需要善于开拓市场的营销人才,管理层需要管理人才,执行层同样需要操作人才。民营企业大多处于发展期,能够直接为企业发展创造效益的人才会备受企业推崇,但企业不能因此而形成一种对人才的片面认识。(2) 选择人才要以适合企业为原则。作为我国优秀大型企业的海尔在用人理念上就坚持:有德有才重用,有德无才培养,无德无才不用,让适合的人做适合的事。企业选人用人应有的明智选择,“大马拉小车”和“小马拉大车”都是绝对不可取的。 2、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创新是发展的灵魂。民营企业家必须突破文化教育的束缚,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修养,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以吸引有才华的人一起工作。企业家是为了事业和使命而生存,而不是为了生存才经营企业。只有上升到这样的人生境界,企业家的工作动力和创业激情才能永不枯竭。一方面,应将决策层“送出去”,参加现代企业管理培训,可以为外出培训的领导创造充分的鼓动气氛,并且选择正确的培训机构和适应的培训课程。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家家应转变思想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在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应退居二线,聘请那些管理经验丰富并懂得一定技术的人来管理来决策。 3、建立新的管理体制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必须实行规范化的管理,企业必须突破血缘、地缘关系的束缚,建立权、责、利明确的现代管理机制。 (1)建立制度化的约束机制。可以实行劳动合同制度,让劳资双方来遵守,否则应该交纳一定的违约金;也可以实行培训赔偿金制度,如果由于员工离职造成损失,员工应交纳赔偿金;还可以建立员工入股制度,有利于稳定人心。 (2)内部管理规范化。管理者要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尽量做到科学决策、合理分工、有效控制。企业内部要有规章可循,给员工安全感。 4、建立有效的激励方式 员工激励方式是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中永恒的话题,它贯穿于每个环节、每个项目的实施。激励将员工的态度行为与组织的发展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如果有好的激励机制,企业就能吸引并稳定一批杰出的管理者,就能带出一支优秀的员工队伍,就能创造出好的效益;如果没有良好的激励机制,企业最终将被市场经济的大海吞没。 (1)在企业内部建立职工入股制度 所谓股权激励指的是公司与部分员工或全部员工之间的某种股权安排,其目的在于从报酬获得和所有者权力两方面的激励,从而对员工实现长期激励。它主要通过鼓励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以资金或自身的人力资本入股,通过合适的股份分配制度使人才和企业共享利益,这既是对人才的一种激励也是一种约束,有利于人才的稳定和潜力的发挥。 (2)确定合理的薪酬结构 薪酬制度属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之一,它是在职位分析与评价,薪酬调查和定位以及绩效评估等几项工作之后得到的一个必然结果,薪酬系统本身所规定的分配方式、分配规则以及最终的分配结果等,会反过来对创造价值的人以及创造价值的过程本身产生影响。民营企业一般规模小,资金少,人才的薪酬结构要按贡献分配,使人才的收入与他们的实际贡献相符合,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励人才努力工作。 人力资源管理优秀论文:关于非营利组织志愿者人力资源管理 论文关键词:志愿者 非营利组织 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管理 论文摘要:非营利组织在西方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不论是西方国家还是中国都切实存在着对志愿者人力资源管理的瓶颈。为了保证志愿者人力资源运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应从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个过程——工作分析、人员招募、人员培训、激励机制和评估机制等来探求解决的途径。 1、非营利组织中的志愿者 非营利组织主要指区别于政府和私人产品的提供者——企业的组织。而我们现在所要研究的是非营利组织中强调提供志愿服务的志愿组织。在国外,这类组织的人力资源构成主要包括:有酬员工和志愿者。志愿人员通过自身回报社会的行动,既实现了自己的精神层面的个人追求,又体现了作为社会人的社会价值。 2、志愿者人力资源管理瓶颈 2.1 人员选择范围小 在国外,参加志愿者活动的人中,中年人比例较高。35~54岁的人所占比例为55%,24~34岁的为50.8%,18~24岁的年轻人为38.4%,75岁的老年人参与比例为33.7%。然而近几年,社会发展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繁重的工作使得人们闲暇时间减少,工作的负担也让更多人选择和家人在一起。这使得正处于事业发展期的广大中年人在志愿服务和休息之间左右为难。这也导致了目前志愿者可选择的范围相对有限。 2.2 人员流动性大 志愿者工作的特殊性可能导致大量人才的流失。由于志愿者多数是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来为社会提供这种志愿性服务的。工作的性质以兼职为主。当本职工作变化或工作的时间、地点发生变化时就有可能退出该组织。同时志愿组织的主力军——大量的退休人员和学生本身也是不稳定的。年长的志愿者很有可能由于身体的原因无法为社会提供志愿服务。而学生群体也面临升学和就业的压力。以上这些原因都可能导致志愿组织人员不稳定、流动性大的特点。 2.3 人员培训的缺乏 志愿组织对人员培训方面的重视还远不及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既能给企业为了带来更多的利润,也符合员工的需要,成为一种员工的福利。而在有些志愿组织中,工作的专业性相对较弱,对人员的培训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样既不利于志愿者知识的积累和更新,也不利于志愿者对工作产生热情,工作的积极性弱化。 2.4 中国志愿者的独特难题 西方国家的志愿者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宗教传统,已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志愿服务氛围。并且西方崇尚的公民社会也促使了良好的社会自我管理习惯和自主管理意识的形成。与西方相比,中国的志愿组织是新近发展起来的。政府是促进志愿组织发展的主导力量。并且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公民也没有良好的自我管理意识,更没有结社的习惯。因此中国公民的志愿服务意识欠缺,志愿者活动发展滞后。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促进了志愿者工作的开展。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在全国范围内招纳志愿者。然而随着奥运会相关任务的完成,志愿者的工作也就随之结束,这使得部分志愿者缺少稳定性、持续性,而非真正意义上由非营利组织开展的持久、稳定的志愿者行为。 3、志愿者人力资源管理改进方向 3.1 工作分析 在招募志愿者之前,根据不同志愿组织的使命和目标,结合本组织的现有人力资源状况做出设计,制定出详细的工作分析,即对组织中的某个特定职务的工作内容和职务规范的描述和研究过程。 例如,针对不同年龄层志愿者的特点,为他们找到合适的志愿服务社会的岗位。大量赋闲在家身体健康的老年人,他们有着丰富的社会经验和大量的时间,可以安排他们作一些劳动强度不大的咨询和管理协调工作。而工作能力强,专业化水平高的中青年人,可以让他们更多的承担技术含量高,工作难度强的工作,这样既有利于工作的顺利进行,也有利于志愿者经验的积累和技能的提高。青少年志愿者就侧重于简单,参与性程度高,培养他们服务社会和责任意识的工作。这样有助于我们合理利用不同的人力资源,做到人尽其用。 3.2 人员招募 在进行了工作分析后,就要有针对性的展开招募行动。广泛地吸收有才华的志愿者是志愿组织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同时招募也是解决志愿组织人力资源不足的重要途径。因此首先,应该明确招募的目的,再有的放矢的实施行动。志愿者招募的目的主要有:增添新人手、开发新服务和寻找备用志愿者几大方面。就此展开的具体招募方法有:(1)志愿者介绍;(2)举办志愿者训练课程;(3)媒体宣传;(4)活动推广;(5)发放宣传册;(6)网络招聘等。然后针对志愿组织的不同需要进行甄选活动。 3.3 人员培训 培训工作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志愿者培训对促进志愿者的工作表现,增进工作满意度和积极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培训可以使志愿者明白志愿服务的意义,更加清楚的了解组织的使命和目标;可以使他们具备执行任务所必备的技巧与知识, 从而提升服务能力, 促进服务动机与士气,发挥服务效果。具体的培训内容应因组织的不同略有差别,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理论培养和技能训练。理论培养就侧重于介绍志愿服务的工作概念和服务对象的相关知识。主要针对新进入组织的志愿者进行。技能训练主要包括:(1)志愿服务技巧,沟通、活动设计等;(2)特别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急救训练等;(3)管理能力培训,策划、领导、组织等能力的培养。其中志愿服务技巧和特别技能培训主要针对不同的服务工作需要展开培训,而管理能力培训则主要是资深的志愿者,为他们提供进一步的管理能力培养。 3.4 激励机制 激励是指促使每个人能努力去实现组织的目标, 并借助努力所带来的结果以满足个人的需要。对志愿者的激励要坚持精神与物质鼓励并举的做法,可以学习美国的做法,通过政府部门制定政策,鼓励青少年从事社区服务,并将社区服务的时间记录在案,以奖学金形式返还志愿者。国际上还流行一种叫做“道德银行”的志愿服务机制,它将志愿者参与公益活动的时间记录下来,建立个人档案,将来年来体弱时,这些曾经对于社区服务有贡献的志愿者可以从道德银行中支取服务。这种从志愿者无偿服务衍生出来的新的激励机制无疑会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志愿服务,并促使志愿服务步入良性循环。 3.5 评估 评估要以一种和谐的方式来进行, 重点是在引导志愿者实现目标, 修正缺失, 不要反而使志愿者害怕做不好工作, 尤其要减少绩效评估的不公平、不公正之处, 才能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对志愿者的评估可以从评估参与行为的表现着手, 而参与行为则可用参与密度、参与频率及参与时间的长短来判断。“参与密度”是指从事志愿服务活动的程度及接触工作人员的密集度。“参与频率”是指从事志愿服务活动的次数。 而“参与时间”是指从事志愿服务活动时间的长短。评估的方式常见的有: 督导者评估、自我评估、同事评估、服务使用者评估等, 最好是多种方式组合使用,这样才能达到总结经验,形成反馈的目的。 人力资源管理优秀论文: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期望协议 许多经理部本能地吹嘘说人力资源是他们公司的关键资产。但是,公司的言行并不总能保持一致,在进行帐本底线的管理时,人力因素往往会被挤到一边去。但是爱德·奥西的MTW公司却不是这样。它的建设始终都围绕着一个要素,即一种将人力资源置于首要位置的公司文化。MTW的员工就好比它的“赌金保管人”,公司财富的积累完全取决于他们是否能很好地合作为了确保他们能很好地合作,公司为每一个员工精心拟订了一份“期望协议”。该协议的目的在于促进透明性、诚实性和公开性。奥西坚信,~旦这些要素有了保证,公司就能使员工们发挥出自己的潜力。MTW的人事变动率只有该产业平均数的近五分之一,而在过去的五年中,它的平均年收入增长率则为50%;是不是像MTW这样的公司才真正反映了新经济的现实? 信念:员工是企业的关键资产 爱德·奥西在得克萨斯仪器公司曾有过一段漫长而卓著的经历。他辛勤工作十九年,帮助这一半导体领域的巨头建立了自己的软件公司。奥西的部门一开始只是一个刚刚起步的风险投资项目,他却使它成长为拥有1,500名员工。业务遍及二十五个国家、收入超过两亿美元的公司。 但是成功往往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当时奥西出差飞行记录已达两百万英里,这固然使他赢得了很多航空公司的奖励分数,但同时也令他无暇顾及自己的家人。1994年,就在奥西还在为了公司而艰苦奋战的时候,他的婚姻破裂了,他变成了一个单身父亲,得独自抚养一个正在上小学的儿子。在事业上获得了成功的他,却在生活中翻了车。 但是就在那以后不久,也就是1995年,奥西遇到了他在IBM的校友迪克·穆勒。穆勒当时已辞去工作,开了一家信息技术公司,也就是MTW。MTW主要是向保险公司和州政府提供软件服务。穆勒希望奥西能与他合伙,跟他一起管理公司。他说他的公司将打破人际关系领域中的传统模式,表现为MTW将以人的重要性高于一切为其最显著的特征,而人的需求和抱负将引导公司的成长,从而构成公司的竞争优势。 1996年1月,时年已届46岁的奥西加入了MTW,成为它的董事长兼总裁。1997年3月,他利用一次休假日出席了一个在斯坦福商务研究生院举行的有关经营管理的讲座。在那儿,他结识了杰夫·菲佛教授。菲佛教授是《人力股:以人为本,创造利润》一书的作者。菲佛的理论很简单。他说,虽然大多数的公司都口口声声地说很重视自己的员工,说什么员工是自己的“关键资产”,但这些公司却鲜有真正去实践自己的主张的。经理们总是命令员工们去做这做那,而不允许他们参予决策的制定。另外,经理们也很少与手下共享敏感的金融信息。而一旦有商业活动衰退的苗头出现,他们就大肆解雇员工。菲佛认为,当员工们感到自己是安全的,是被授予了一定权力的,而且说出来的话是有人听的时候,他们在工作时不仅会变得更聪明,而且会给股东们带来更高的回报。这一看法事实上已经为他的研究所证明。 菲佛说,那些关于以“更温和”的手段管理公司的想法,有“大量的关于管理实践的文献、著述”肯定其价值,但是大多数公司对此都置若罔闻。这又是为什么呢? 菲佛认为这是因为在许多公司中都存在着一道“知与行之间的鸿沟”,结果是,“记忆取代了思考。”换言之,大家之所以以某种方式处理事情,是因为以前都是那么处理的。“高层领导并不真的相信这种温和的政策会起作用,人们普遍相信必须采取卑鄙强硬的手段,要使工作的地方充满恐怖气氛,而这么做当然无助于将知识转化为行动了,”他说。 菲佛的想法跟奥西不谋而合。奥西需要的正是这方面的鼓励,以在MTW进一步推行他的以人为中心的策略。离开斯坦福以后,奥西满怀激情,并且已经做好了重新投入工作的准备。事实上,奥西为菲佛的理论所折服,以至于问他是否愿意加入MTW的顾问委员会。菲佛回答说,作为顾问,他每天的收费高达几千美元,而MTW是不可能出得起这个价的。不过他是相信奥西的,也相信奥西是忠实于MTW的哲学的,因此,他提出了一项奥西无法拒绝的提议:他可以担任MTW的顾问,条件是在奥西接受他的建议期间,要给予他优先认股权。 总经理和教授 一直在MTW的总经理爱德·奥西的耳边出谋划策的人是杰夫·菲佛。他是斯坦福商务学校的组织行为学教授。1997年春天,奥西在斯坦福听了一堂经营管理课,在那儿地结识了杰夫·菲佛。奥西当即就被菲佛的理论所打动,现在,菲佛教授已经成为MTW的顾问委员会的成员。 菲佛是《人力股:以人为本,创造利润》一书的作者。在过去的十年中,他的研究一直在集中探求什么东西最能提高公司的价值答案很简单,就是员工以及员工是如何被对待的。 菲佛特别提到了几个能够使公司长期成功的可变因素:职业安全感,以群体适应性而非专门技术为招聘条件的招聘制度,对持续培训的注重,以小组和个人业绩为依据的薪水制度,权力的分散制度,以及一种信息自由共享的平等主义公司文化。菲佛承认这些因素“是软性的,难以衡量的”,因此,美国的公司只是在口头上讲讲这些东西,而很少有身体力行的。但是这些东西难道不都是些常识吗?菲佛对此的回答是:“懂得常识的人很少。” 菲佛恰恰就在硅谷——世界现代经济的一大奇迹——的中心教学,但是他对身边所发生的一切却颇不以为然。他在工作中亲眼见识到了硅谷里一些自高自大的公司的管理技能,事实上,他对之的指责可谓十分严厉。 菲佛宣称:“硅谷的管理手段令人憎恶。”当被要求说得更具体一点时,他飞快地列举出许多细节:原先自行制造的部件转向外部来办的太多;对待工作的心态是自由职业者的心态;对经济奖励的手段太过看重;对顾客过于轻蔑。这一切再加上其他的因素,形成了一种不断变动、唯利是图、自我陶醉的大杂烩,腐蚀着组织内部的忠诚性和延续性。菲佛坚信,缺少了这两种要素,就很难建设起一个不断发展、经久不衰的公司。 认同:雇员与雇主间的“期望协议” 自1998年杰夫·菲佛开始担任MTW的顾问以来,公司的股权价值已经上涨到原来的350%。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自奥西加入该公司以来,它的销售额已经从原来的七百万美元猛增到近四千万美元。去年,MTW的网络操作收入超过了总收入的14%;;在奥西的任期内,员工的人数也由50人增加到了215人,而且公司还准备在今年再招聘85人。 爱德·奥西相信,MTW成功的基石是当他加入该公司时与穆勒互相签订的“期望协议”。在雇员和雇主之间拟订这样一份协议是借鉴了斯蒂芬·克维所著的《高效率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所提到的做法。协议要求表达出对协议各方来说至关重要的职业目标和个人目标。比如说,他们在奥西的协议中就写明了他这~生中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做儿子的好父亲,与此同时,也明确要求将工作重点从单纯地提供技术服务转向附加发展能带来更高利润的专利软件,以提高MTW的公司价值。 奥西解释道,期望协议的价值就在于它包含了一种“情感性的聆听”,即由协议一方在协议中表达他或她的各种目标,然后由另一方向自己重复一遍。奥西说:“人们都希望自己的话被别人聆听。如果你能让某人相信你不仅听到了他在说什么,而且你还能理解他在说什么,那么这就是你所能给予他的最大的肯定了。如果我们当初没这么做,那么我们后来就得不断地猜测对方心里究竟在乎些什么,并且永远也得不到答案。” 每个加入MTW的员工都要签写一份期望协议,理由很简单。“很多人之所以到我们这儿来是因为他们的期望在别处实现不了,”奥西说。在MTW,新雇员被鼓励将自己的一切期望都放在台面上。奥西说,这一过程还允许雇员阐明对于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有的人就提出希望有足够的灵活性,以便能处理特殊的家庭情况,比如说家中有年迈的父母,或是有个需要特别照顾的孩子。 期望协议是一种双向的、不断发展的协议,在员工为MTW工作期间将一直跟随着他们,每六个月就要对之进行一次回顾,并且可以加以修改。桑迪·克拉克来自苏伊士个人保险公司,那是一家很大的保险公司,曾经是MTW的客户。她说:“在一家大公司里常常发生这样的事:你把全副身心投入到某项计划中,但是临了它却又不执行了。”她说在MTW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因为公司上下都比前者更清楚地知道各自的使命。“在这里,公司知道你想达到什么目标,而你也知道公司正在往什么方向努力。” 以丹·卡里尔为例。在MTW研制成功一种名为级数方法学的专利软件工具之后,公司在卡里尔的协议中写道,公司希望他能留在原地加速该软件工具的运用。但就他这一方面来说,卡里尔回忆道:“当时我希望我的工作地点具有灵活性。”当时看起来他也许必须搬到加利福尼亚,因为他的妻子在那儿工作。他说:“我说我希望能继续从事我正在从事的项目,并且担任同样的职务。”MTW理解他的想法,同意满足他的愿望。卡里尔说:“在那一刻,我觉得我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迪恩·阿蒙斯也有同样的感觉。他很珍视自己的协议,既因为它培养了一种氛围,使公司上下都信奉相互理解的原则,也因为它因人制订了特殊的细则。就跟MTW公司80%以上的雇员一样,阿蒙斯也来自于一家大公司。他曾为杜邦公司工作过,后来又去了得克萨斯仪器公司。他说,在那些地方,他有一种‘被埋没”的感觉。而在MTW,因为有了期望协议,所以,“如果他们做事情中途变卦的话,我就可以向他们挥舞这份东西。而如果我有牢骚,不开心,我会直接去敲爱德办公室的门。” 营销部的约翰·范·布莱里肯说,他的期望协议跟MTW的大多数协议一样,是普遍目标和特殊目标的结合体。在他的协议中,他提出了不少特殊目标,没有遇到任何问题。他希望公司能够支持他去拓宽在软件营销方面的经验;他希望能够找到一位良师益友来帮助他提高业务水平;他希望能够参加一定数量的职业贸易协会,以增进他关于这一产业的知识;他还希望能更多地接触到商业操作,目的是“对这一行有更多了解,而不仅仅是营销”。 MTW的管理层赞成他的想法,并且以同样具体的条款对他作出了反应。公司希望他和他的小组成员在某个日子之前重新设计和配置好公司的网站;希望他在六个月的时间里写三篇关于MTW的文章,并且要能发表;还希望他参加~定数量的产业会议,以扩展促销范围,从而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范·布莱里肯回忆说,撰写一份细节具体到那种地步的协议,“对我制定第二年的计划有很大帮助,同时也使我得以把精力集中在第二年。它促使你反省你一直以来正在做的事,同时去计划你应该做的事。” 虽说雇员的期望协议计划每六个月回顾一次,但是MTW使这一过程具有了灵活性,它尽量使协议的更新日期跟雇员所从事的那个项目结束的日子相同。同样,这种回顾并不是老板和工人之间的一次会谈,而是由该员工跟那个项目的领导一起坐下来吃顿午饭,边吃边谈。奥西解释说:“我们要由你在一起工作的人来做这件事,因为只有他们才知道什么最适合你” 方法:招聘制度与收入机制 爱德·奥西深信,期望协议还增强了另外一些促使MTW成功的主要驱动力,例如低人事变动率,谨慎的雇佣制度,以及与公司价值的增长联系在一起的工资制度。 低人事变动率是MTW一个显著的竞争优势,因为它在软件与信息技术这个充满机遇却又极其无常的产业领域中是很能发挥作用的。奥西说:“人们很容易对无趣的工作感到厌烦。”这一产业的年平均人事流动率是30%,但去年MTW的人事流动率只有6.7%,这几乎跟人员的自然损耗率差不多。事实上,当奥西加入MTW时,它的人事流动率是24%,但自从他来了以后,这一比率开始显著下降。从那以后,它年年下降,直到降到今天的这个比率。 人员的高保持率部分也应归功于公司在聘用人员方面投入的时间、关注和资金。奥西说:“我们要建立一个群体,它必须能通过不断推动其成员发展来维持自身。”MTW有五个全职从事聘用工作的员工,此外,如果有哪位雇员所推荐的人员被公司录用,公司就会给该雇员颁发奖金,予以奖励。如今公司有大约60%的员工都是通过其他员工的介绍录用的。 MTW的面试过程非常彻底应聘者首先要与一位从事聘用工作的人员进行电话交谈,然后再跟公司的一位技术员进行另一次电话交谈,由他对应聘者的技术能力进行评估。通过这两关以后,MTW会派飞机将应聘者送到它在堪萨斯城外的总部。在那里,应聘者要由公司的五位工作人员进行富有代表性的面试,他们中间至少包括两名高层管理人员。奥西说:“我们希望应聘者能够对所申请职位的长期潜力有所了解,要做到这一点唯一的办法就是让他们跟高层管理人员进行一对一的交谈。” MTW与它的雇员分享公司的股票,这种做法同样也降低了人事流动率,与此同时还能全面地促动员工创出更好的业绩。每个新雇员进门当天就可以获得经营250股股票的期权。(该期权四年内有效。)从第二天起,只要雇员做到了以下三条中的任何一条,就可以得到额外的股票期权作为奖励:l、赢得顾客的称赞,2、赢得经理的称赞;3、赢得小组同事的称赞。高层管理人员对最后一种情况最为看重。管理层之所以格外重视同事之间的看法,目的是要鼓励员工与他们的同事分享信息。 MTW之所以要加强集体合作精神是因为公司大部分股份都掌握在雇员手中——高达53.5%。此外,MTW还是一家“开卷”型的公司,它与所有雇员分享金融信息,并且明示全公司的金融目标。这一策略看来已经获得了成功。三年前,MTW让它的会计公司评估公司的股票价值。据会计人员说,当时这家由私人持有的公司股票价值是每股58美分。今天,它的价值是5.1l美元。 最佳实践 每年,总经理爱德·奥西都要跟公司的其他管理人员在公司的不同办事处举行两三次“以人为本”雇员见面会。每次会议都以一个非正式的讨论开始。在讨论中,该办事处的雇员汇报业务情况以及如何改进,还可以汇报他们个人生活中所发生的任何事情。在这个持续两个小时的会议的下半段,则由奥西汇报全公司的情况以及MTW的财政业绩。(所有的雇员都是股东;MTW是一家完全透明的“开卷”公司。)奥西说,这种会议的目的在于鼓励自由交流,因为它不仅能给大家提供信息,还有助于肯定MTW的公司文化。“我们讨论时的基调是,除了我们即将要做的事,生活中还有其他重要的事需要我们关注。” MTW“录用时看适应性,靠训练培养技能”;公司寻找适应性强,思想开明的人才,然后通过广泛的不间断的培训使雇员们充分挖掘出自己的潜能。公司雇员马尔西·威布莱特当初离开西南航空公司并加入MTW时是十分勉强的。她记得自己是在某个星期一开始到MTW上班的。她回忆道:“而就在那个星期三,我便坐上了飞往芝加哥的飞机去参加一个培训班。” MTW注重小组合作。典型的MTW工作小组一般由5到10个成员构成。小组从事各种互不关联的项目。它们可以很快地打散,也可以很快地组建起来。奥西说:“它们既能起到实际作用,又可以根据需要自由组合。”公司的管理层制定总体战略,小组则负责根据总体战略为公司提供有关新市场、新产品、新方向的想法。奥西说:“我们希望每天都能让员工发挥出100%的智能。” 人力资源管理优秀论文:基于人才队伍分类的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措施探究 论文关键词:供电企业 人才队伍建设 人力资源管理 论文摘要:供电企业是技术密集型与资产密集型企业,其人才队伍建设和人力资源管理是众多管理决策者关心的一个永恒主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人才队伍建设的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并分别给出了适合不同类人才队伍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对供电企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经过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大力开展管理创新,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取得了多方面的成绩和长足的发展。[1-3]伴随着企业的成长,供电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不仅需要在整个人力资源队伍的规划中提出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也需要在日常的人力资源工作系统中进行应有的调整和发展。当前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对整个人力资源工作的优质运转产生一定的影响。人力资源队伍建设的最终目标在于为企业发展提供:“合格的人、主动的人和成长的人”,而其效果的呈现则需要人力资源管理措施的进一步强化与保障。因此,供电企业各项人力资源管理措施应围绕如何使员工成为“合格的人、主动的人和成长的人”来进行加强。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人才队伍建设的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并分别给出了适合不同类人才队伍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 一、对“合格的人”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 “合格的人”是指在客体能力方面可以满足企业职位所需的人。为实现合理配置合格人力资源的目标,供电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应做好三项工作。 1.形成完整的职位体系 在完成了岗位名称梳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职位类别和所属的专业类别梳理清晰,形成完整的职位体系。职位体系一般是指所有岗位的一个“族谱”,能够清晰地显示企业发展所需的所有岗位,相互之间的关系及所在等级,是组织结构的另一种体现;同时也只有通过职位类别及其专业分类,开展各项专业的分析、预测、规划和管理工作。目前供电行业中基本的岗位名称及其内涵比较一致,但在具体的分工,尤其是管理岗位上仍不够清晰。2007年,供电企业对管理岗位的职位体系进行了一次较为完全的整理,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不过,由于管理岗位与部门、专业类别交叉比较多,使得管理岗位的专业分类比较难,对管理岗位的人力资源情况只能处在按层级或按所在部门/单位的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这对管理岗位人力资源的规划、使用和发展会起到比较大的限制。应该在职位体系梳理的同时开展这方面的探索和研究。 2.做好岗位能力模型建设工作 明确各岗位对人员的素质能力要求,深刻理解岗位能力模型的作用,认清能力模型建立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做好岗位能力模型的建设工作。人力之所以成为资源,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人具备这样或那样的能力。人的行动源于能力,个人的绩效源自能力,企业的绩效受到个人和组织能力的直接影响,人力资源的全部工作就是在解决如何拥有能力、如何使用能力、如何发挥能力和如何发展能力。因此,供电企业人力资源工作的开展应以岗位的能力模型为基石。在尽快完成能力模型和能力辞典之后,对每个岗位(或每个关键岗位)和企业总体所需的人员能力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甄选、招聘、培训、认证、使用、评价和补偿以及激励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同时必须注意只有全面认识能力模型,才能真正发挥其真正作用。源自心理学的“能力”是一种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因此,知识、工作操作技能等仅仅是能力的一小部分,也是能力模型很片面的组成部分。知识对于能力而言只是记忆了一些信息,工作操作技能也只是在记忆的基础上如何运用这些信息。而能力模型真正要关注的反而是那些能够收集、分析和整理各种信息,创造性地使用这些信息的心理特征。正是这些特征才使得人们能够应对不同的新环境、新问题,才能使个体和组织的能力得到持续的发展。能力模型如果只关注到显性的知识、技能,而没有分析和确定对目标和成就的渴望、对组织的感知这样一些基础的素质,那么能力模型就很难帮助企业挑选真正适合岗位需要的人才。在岗位能力素质模型的建立中,要特别注意对一些基础核心能力和素质的分辨,在能力素质类别划分上应当尽可能做到不重不漏,而不是相互兼有。有些管理能力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由于使用在不同的专业中,那么就应该找到管理能力的本质所在,而不是按专业的不同进行分类。比如,有的能力模型会提出“销售管理能力”的定义或分类。其实销售管理能力已经是一种能力的综合体了,在这样的分类情况下,不利于判断和培养一个人的实际能力或是否有发展这种能力的潜质。更好的方法是,将销售管理能力分解为“管理和培养他人”、“影响和说服”、“了解和沟通”、“分析、认知”等能力大类,再进一步分解到更小的能力模块去进行构建、判定。建立岗位能力模型,特别是关键岗位的能力模型,对企业的贡献很大,而这种贡献是建立在准确建立能力模型,科学测评个体能力的基础上。供电企业在建立岗位能力模型上既有优势,又面临相当的困难。优势在于,本身具有较多同一岗位的个体,为开展关键行为调研和比对提供了较多的样本;困难在于众多的岗位有着复杂的行为,要想充分开展调研,仔细比对同样任务中不同个体的行为内涵和动机、基本素质,总体的模型建设工作必定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由于能力模型的建立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实际管理中应根据岗位类型进行区别对待。如对于大部分的班组人员,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及运用专业知识的技能,就已经拥有了出色完成相关工作的能力,因此需要重点建立起各类型班组人员所需具备的知识及技能体系;而对于各层级管理人员,出色完成本职工作除需相关的知识及技能外,动机及性格也需要与岗位相互匹配,职级越高,对深层次素质匹配的要求越高。因此,供电企业岗位能力模型建设工作既可以采取在网公司或省公司的指导下,与其他兄弟单位分工协作的办法,也可以采取选择关键性岗位先行开展,然后逐步扩大范围的办法。 3.拓展人员进入渠道 结合能力模型的要求,完善结构性甄选招聘,使新生接收与内部转岗工作可以对岗位所需的人员能力有进一步的保障;同时适时拓宽人员进入的渠道,获得最佳的社会资源的补充。能力模型的健全为人员的选择和聘用不仅提供了通常意义上的任职资格与条件,更重要的是对人员的内在潜质和素质提出了要求。如果选择对象仅仅满足了学历、资历、能级等条件,但却不能达到真正的能力需求,那么这个选择对象在进入岗位后的绩效结果与企业的期望之间一定会产生差距,从而影响到全局的绩效水平。因此,在开展新员工的招聘和内部员工甄选调配、晋级时,应依据能力模型将必要和期望的条件分开,作为选拔的标准。只有满足必要能力需要的选择对象,才能进入预定的岗位。通过这样的固定模式,来保证人员“进口关”的质量,确保企业的绩效目标能够有足够的个体能力作为支撑。由于供电企业长期处于自然垄断经营的环境,致使企业内部普遍缺乏危机感和变革的动力,使得招聘渠道也比较单一,没有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市场化的大环境,一定程度上闭塞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新陈代谢机制,使企业需求并可以直接使用的优秀人才难以直接引进,尚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外部招聘,影响了企业招聘的员工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因此应适时拓宽人员进入渠道,使得条件合格的社会人力资源能够及时地补充到企业中,让企业的发展能够得到社会最佳人力资源的支持。 二、对“主动的人”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 “主动的人”是指在具备一定能力的情况下,人的主体自觉自愿地调动自己的能力投入相应的工作。为了使全局人员都能成为主动的人,积极投身企业发展所需的各项工作中去,在保证了规划所需的人员配置后,供电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应努力做好三项工作。 1.建立转岗激励机制 建立转岗激励机制,并配套“热门技能”补贴促进人员内部流动。企业的发展总是或多或少地会对不同岗位进行人员数量的调整,这就需要企业能够有一批适合不同岗位或愿意转换岗位的人员。从目前情况来看,建立转岗激励机制是一项能够在短期和中长期都保持人员活力的利好措施。岗位薪点工资制度是供电企业基本薪酬制度,主要围绕本岗位的行政等级、职称、技能和工龄等价值及贡献开展劳动补偿。员工主动学习多专业的积极性不高,造成内部复合型人才缺乏,不利于内部人员转岗使用。通过转岗激励机制,对有一定学习能力的员工开展培训,鼓励员工拥有多种专业技能,并对主动参与多专业技能培训和考核合格的人员发放一定的补贴。同时还可以根据企业发展情况,在一定时期内对企业紧缺的专业发放“紧俏技能”补贴,鼓励员工从技能要求较低的专业向技能要求更高的专业进行流动。 2.完善绩效管理体系 不断完善绩效管理指标体系,明确每个岗位、每名人员所需要完成的绩效。绩效指标体系是绩效管理系统的灵魂所在,绩效管理指标体系既是人员合格的评价标准,也是促进人员自觉工作、努力对标的客观需要。指标体系设计好坏会影响到供电企业创先战略目标能否落地,能否促使每位员工都为局战略目标的实现承担责任。科学的绩效指标体系可以实现战略对各单位/部门及岗位的有力牵引。目前,供电企业绩效管理指标体系分为对单位/部门的考核指标体系及各单位/部门对内部员工考核的指标体系。对单位/部门的考核指标体系是从单项业务(如安全生产)出发,根据业务相关性对相关的单位/部门进行考核,这种指标分解模式容易造成重要指标的遗漏或重叠。对员工绩效指标的设定过程中,由于各单位/部门的管理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重视程度不一,员工的考核指标缺乏规范性和统一性。需要对指标体系进行整合,形成清晰而正确的指标体系,通过一套明确的指标及其标准要求可以使已经上岗人员能够始终保持对自身的严格要求,使所有人员有明确目标可以攀登,保障各环节工作的顺利开展。 3.深化内在激励 在深化薪酬制度改革,落实按贡献分配的基础上,丰富职业发展通道,改变外部刺激为主的激励方式。人员的主动工作需要得到内外条件的不断激励,对人的激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但可以肯定的是:人的长期激励一定来源于内在的动力和激励而非外在的。仅仅依靠不断上涨工资、增加福利、过分强调沟通和人际关系、开展全面的员工咨询等积极的保健因素,会使员工的基本满意度门槛越来越高,而对工作的激励则不能产生较大作用。职位体系的丰富不仅可以缓解长期以来困扰国企人员的“官本位”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满足员工长期激励的需要。多元化的职业发展通道是职位体系丰富的主要内容,已经引起整个南网系统的关注,广东电网系统也在开展了专业技术人员和生产技能人员职业发展通道多元化的试点工作。需要注意的是,职业发展通道的多元化要解决的不仅仅是专业技术人员和生产技能人员的等级、待遇问题(这只能解决员工的外在激励问题,却难以形成对员工的长期内在激励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如何通过职位体系的设计满足员工的深层兴趣(高层次需求)。通过丰富和明确职业发展通道,给予全体员工一张“发展地图”,更重要的是使员工明确,自己可以根据兴趣来选择一条不断挑战自我和发展自我的终身发展之路,使员工了解到企业会如何帮助每个个体进行发展,直到他们自己能力和期望的高度。因此,除了完成专业技术人员和生产人员的职位体系、等级等内容之外,应该重点衍生出各岗位之间的发展通道,为员工的终身发展提供“按图索骥”的服务。 三、对“成长的人”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 “成长的人”是指企业如何能够保障自己的员工队伍从个体到整体、从思想到能力上都能紧随甚至超前于企业发展的要求,做好人力资源的储备。这是涉及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因为企业的不断发展势必对人员的成长提出要求,因此供电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需要通过三项工作来加强人员的成长。 1.完善针对岗位的能力培养课程体系 目前,供电企业为建立健全教育培训体系,促进教育培训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已启动了一般管理岗位和班组岗位培训课程体系开发工作。一方面使员工明确岗位的培训要求,了解自己学习提高的路径,另一方面可根据岗位培训要求为员工制定针对性培养计划,并将岗位培训要求作为员工考核的关键要素,建立与岗位相适应并利于开发员工潜能的员工机制。未来供电企业应进一步发展以完整的能力模型作为完整的课程体系的基础。完整的能力模型在于提供了核心素质的内容。在培训中,核心素质的长期培养,培训内容与实际工作系统、流程的完善要相结合。在结合能力模型开展培训时,既要通过一些显性的专业管理课程给予受训者一些快捷、好用的实际操作方法和技能,又要通过一些课程增强受训者的隐性、深层素质的培养。比如销售管理课中,可以直接教授一些销售分析的方法和技能,使受训者迅速掌握使用的工具;但很多时候,这样的培训却不能满足对员工分析能力的培养需要,一旦受训者离开销售专业,就又要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开展一些针对分析能力、辨识能力等深层素质培养的课程,可以使受训者更加容易适应不同的岗位,很多时候还能促进员工融会贯通之后的创新思维的产生。这些基于单纯类别(而不是混合、重叠类别)能力素质的培训,符合人类发展心理学的等级整合原则,即人们可以天然地将单纯、独立发展的技能整合成更加复杂的技能。开展这类培训不仅可以使受训者有更加广泛的适应能力、节省更多的培训成本(包括时间的、经济的),而且可以最大程度地促进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大力发展电子化学习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多媒体技术的快速更新,电子化学习已经成为最具前景和影响的学习方式。它不仅能够比以往以几何倍数的速度传播和更新知识,而且解决了广阔领域内的低成本覆盖问题,还可以借助这一平台轻易地实现个人实时和终身的学习。目前,供电企业全员网络培训及考核系统平台已投入使用,进一步加强了培训信息化管理。通过在基层单位大力推广网络教育平台的宣传及应用,目前平均每天达500至1900人上网学习,其中生产一线员工学习培训率达84.22%。供电企业教育培训工作面临着员工人数较多、覆盖地域广阔、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工学矛盾突出等问题,而电子化学习模式不仅可以以较低的综合成本解决上述问题,而且还可以充分发挥企业多年积累的和借由广州特殊区位优势建立起来的各种资源和资源渠道,形成功能强大的知识管理和学习系统,完善供电企业打造学习型组织的一大基础内容。 3.更加广泛和积极地推进绩效反馈与辅导 目前供电企业绩效管理体系刚刚建立,工作重心还放在绩效指标体系及规则体系的完善上,且为保持过渡阶段的平稳性,绩效考核结果的透明性不强,种种主观及客观因素导致各层级人员对绩效辅导与提升的重视程度不够。但是,绩效管理的重点在于进行绩效辅导与提升,在于寻找工作短板所在并不断加以改进。绩效管理的本质在于组织的绩效来源于个体绩效,只有人的成长和进步才能带来绩效的改变和提升,而人的成长必须得到企业不断的关怀,特别是组织、领导和同事持续的绩效反馈和辅导,也就是绩效管理要着眼于持续的反馈与辅导。通过绩效反馈与辅导可以使员工获得组织层面的支持与帮助,从而真正保障了每个岗位、到每个环节、每个部门都有适宜的人员与能力。部分员工也存在着“把绩效管理等同于绩效考核,再把绩效评估和考核等同于打分和奖金的分配手段”的误解。如果绩效管理在企业员工的头脑中等同于奖金和考核表,那么就不会有人真正地去运用绩效“管理”这一手段去持续不断地、系统地改善和发展企业。不仅个人无法获得更快的成长,企业也会因此而受到极大的损害。考核是阶段性的、对结果而言的,反馈和辅导则贯穿于任务执行的全过程。只有反馈和辅导才不会让企业无奈地接受一个结果。因此,绩效的反馈和辅导必须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四、结论 当前,电力工业管理体制正在进行以政企分开、厂网分离、公司化改造、 商业化运营、 法制化管理为取向的改革,电力企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运行机制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转变观念,构造新型的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已经迫在眉捷。供电企业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促进人力资源队伍的发展,人力资源队伍建设的最终目标在于为企业发展提供“合格的人、主动的人和成长的人”,而人才队伍建设的效果则需要通过建立有针对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来得到强化和保障。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人才队伍建设的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并分别给出了适合不同类人才队伍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 人力资源管理优秀论文:浅论新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探讨 论文关键词:新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论文摘要:笔者通过在工作实践中总结出的一些经验,就企业应该如何确立自己的一套可行的人力资源策略作 了详细的阐述。 新经济的最大特征是人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人的创造力成为企业核心的发展力,这已经成为新经济时代无可争议的真理。谁拥有最多最强的人才 ,谁就是市场的胜者;微软、思科、联想、宝钢等,哪一家不是拥有数千名高级技术开发或管理人才。但对于这些人 ,也最令企业管理者头疼。你给他高薪甚至股权,他也照样跳槽。这些现象越来越成为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笔者通过在公司多年的工作阅历,经过和一些公司人力资源部门招聘人员、被招聘大学生交流以后,发现这个问题其实受到了企业的机制、管理者风格、企业文化、人才的物质、心理需求的变化、薪酬模式、技术快速更新等一系列企业内部管理 、外部环境等方面影响而产生变化。我们的企业应该如何确立自己的一套可行性人力资源策略呢?笔者将 自己在工作实践中总结出的一些经验做一阐述,与大家探讨。 1 了解人才 浮躁 ,可能是目前许多老总们对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比较普遍的一个看法。有一部分大学生在求职时或刚刚开始工作时,自己还没有为公司作出什么贡献前,就先提出高薪,还要求宽松的工作环境、弹性的工作时间等等一系列要求;而且有一部分大学生频繁地跳槽,有时仅仅为了新公司比现在公司多几百元工资而已;还有一种现象,就是当今的大学毕业生在简历中夸大专业技能,或者编造经历甚至伪造学历;比如说了解某种技能就敢说精通,参与过某个项目就说敢是项目负责人。这些现象,使得老总们认为当今的大学毕业生过于浮躁。但笔者认为,这种现象并不是当今人才的主流;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是时代的变迁。新经济时代改变的不仅仅是经济模式,它还改变着人们选择职业的态度和价值观。当今大学生选择职业的态度代表了新经济的价值取向。 经过和很多在公司工作的大学生交往,我认为,当今大学生的想法是:首先,人才认为自己的知识就能创造财富 ,获取薪水是应该和创造财富成正比;第二,人才关心企业的发展前景是否符合职业生涯发展、团队是否融合、企业文化是否接近自己的价值观,所以有必要先了解再下决定,多选几家很有必要。第三,技术不断更新给人才带来压力,他们不得不随时充实自己以免被淘汰,为此所付出的学习成本和精神压力应有所回报;第四,年轻就是资本,应该在年轻的时候追求利益最大化,要在4|D岁前获得可靠的物质保证。第六、人才对人才市场的供需需求、薪酬模式有了大致的了解,同时,信息的透明化也使得人才与企业在商谈待遇等问题上处于知己知彼的平等位置。 企业中大学生的离职期往往会呈现出“二三二”的特性。“刚到公司两个星期是一个危险期。员工在新环境下,往往会不熟悉、不适应。如果不给他明确职责角色,很容易造成人员的流失。3个月后是第二个危险期,这时员工对企业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同等职责的技术人员也有了解,如果在工作范围、薪资回报中不能进行合理的调整,也会形成流失。而两年是一个疲劳期,如果在两年的时间里,员工仍然得不到发展,工作也没有进步和变化,就很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笔者认为要特别注意这 3个危险期。每个企业都有一个人才流动的比率 ,在这个比率之内的适当流动,会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但是超过这个比率,就会给企业带来很多负面效应,无法形成稳定的企业文化,使企业的团队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人心不稳,也会给后来者形成一种不安全的心理,这对企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人才流动是件好事,活水才有生命力。人员流动可带来技术上的交流。但流动一定要有度,否则不但给企业造成损失,对个人的发展也同样会带来不利。 目前,市场上人才流动很快,这主要有两大原因。其一。是人才市场的供需问题。由于目前中国经济的平稳发展,更多的外国企业直接在中国投资,他们投资的大多都是高新技术企业。这样导致该领域的人才需求突然倍增,致使人才供给相对不足,技术人才炙手可热。于是企业争相使出浑身解数来吸引人才。高薪、股票期权、优惠的福利制度…… 企业总是觉得有需要或是在某个职位空缺的时候 ,才想起招聘人才,这种做法存在于大多数企业 ,普遍认为这是个很正常的现象;其实人才是不会等到你想找他的时候,他才会出现,尤其是抢手的人才,你需要别人更需要。因此,企业由于人才的流失比较大,加上企业的发展速度也比较快,这样企业必须储备一批人才。因此 ,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就必须通过各种手段,时时刻刻想到、做到招聘、储备人才,以供未来的人才需求。 沿海很多管理者说起技术人才,真是求才若渴。但一问他们有没有专职的人力资源经理,50%没有 ;即使有的话,要么是行政副总或者办公室主任兼任,要么是某个助理管,从实质来说 ,对人力资源经理这个职位不够重视。其实,人力资源负责人在许多大的公司里是非常重要的职位,他不仅仅是负责招聘、人事管理,而且是制定公司发展战略、进行绩效考核、薪酬设计、培训的实施者。企业认为招聘完了、培训过了、薪酬设计好了,似乎没有人力资源部门什么事了。这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激励;人才不但需要物质的激励 ,更需要精神激励 ,更通俗的叫做思想工作。技术部门的负责人与人力资源负责人就好象军队中的团长与政委,1个管用人 、研发、开拓,1个管关心人 、激励士气、缓解冲突和解决矛盾,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人力资源,就是如何利用人力这种资源创造财富。因此,请一个优秀的人力资源经理,他一样会像技术开发部门那样去创造财富。 2 招聘人才 如何招聘到合适的人才?这首先是每一个管理者最头疼的问题,登报、互联网上登广告、参加人才交流会等等都试过了,虽然简历收了一大堆,但真正挑选出的,没几个合适。其实,好的人才就在周围。“人以类聚”,这些人才平常交往最多的肯定还是技术方面的人,或者是过去大学的同学,或者是故友、网友 ,大家如果话不投机,肯定不会交往。因此,鼓励公司的员工推荐他们认为合适的人才进来 ,远比招聘来得成效高。这还有几个好处,①对技术比较了解、容易沟通;②对人品、性格 、经历了解,不会引来那些心术不正、动机不纯之人;③推荐人本身对公司和被推荐人无形都有一种责任感,可以起到监督作用。公司就经常鼓励自己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向公司推荐人才,而且效果显著。当然,用这种方法的企业一定要拥有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有一定的规模 ,而且管理好,员工与公司的关系才比较密切。 3 留住人才 企业要留住人才,当然需要一套完备的人才资源管理制度。首先,要对公司各部门进行岗位设定,以每个岗位施行合理的职位描述和该岗位人员能力需求的描述,而且一个部门的配置还要考虑其层次性,即根据职责的不同,设置甲、乙、丙、丁几个档次的岗位,使形成一种良性互补。5~6个月后 。对新员工进行一次综合评述。以明确其岗位职责。第二,就要考虑人才储备的问题。储备和精简既是一对矛盾体,也是有机的组合体。没有合理的储备,企业的发展在人员上就无法得到保证。合理储备可以解决企业突发性的人员变动,同时也引入竞争机制 ,有利于互补性学习,当然 ,储备一定要适量。第三,每个员工都有向上发展的愿望。我们就把职务设定和技术职务设定分隔开来。比如,象限图中的 x轴代表薪水,Y轴代表技术 ,技术人员的发展空间就是x、Y轴之间的斜力线。我们在公司内部设定很多技术职务层次,技术人员达到一定程度 ,就给他们加薪升职,让他们看自己的进步和公司的认可。第四,每半年进行 1次员工考核也纳人其中。但是。人性化管理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人才资源管理工作的视野和触觉点应该延伸 ,不能仅局限于工作范围,还要关注他们的生活。比如为外地员工考虑住宿问题,为那些在外读书充电的员工提供时间上的方便。这就为制度化的管理注人了人性化的色彩。你为员工考虑的多了,反而更有利于规范化制度的维持,更能让员工发挥最大的能量。这就是人性化管理的魅力所在。笔者认为制度的设定要讲科学性,要把人性化管理融人进去,创造轻松的管理环境。所有者身份;企业员工们希望得到公司的股份,以分享公司的剩余利润。企业可以通过授予股票期权或将员工的薪酬与公司、部门或项目的业绩相联系。没有做出员工股权安排的企业可以通过给予员工业务授权的方式将员工与企业的利益联在一起。给予员工所有者身份也可以以另外方式进行,如授予员工 自治权、尊重他们和认可他们的工作成绩等。 与业绩挂钩并随市场调整的薪酬。虽然钱从来不是最重要的激励要素,今天的员工们仍然期望富有竞争力并与业绩紧密相联的薪酬。最好的业绩最突出的人才应得到最好的报酬。如果企业不能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可以选择其他的激励方式。例如,企业可以向员工提供更多的晋升机会或更多的培训。 培训和职业发展机会。调查显示,企业为员工提供培训的费用大约为员工工资的 5%。技术培训是企业留人的关键 ,但培训不应仅局限于技术领域。今天的企业员工希望开发以商业技巧或行为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职业生涯,所以企业必须跳出传统培训,为员工们提供学习新知识 、新技能的机会 ,诸如部门岗位轮换、灵活的工作任务和“拜师学艺”等方式。 灵活的福利计划。自助餐形式的福利计划使员工可以从一系列的福利中选择最佳方式。公司可以为每位员工提供同样的基本福利计划,如医疗保险和休假等,但允许专业技术人员从附加的福利中进行选择 ,如每年他们可自主选择参加 1次专业会议,费用由公司承担,或者更多的休假时间及向他们发放周末旅游的优惠券等。 沟通。企业员工希望不断地与他们的经理交流沟通 ,他们也希望他们的贡献能被认可。他们乐于与公司内的其他员工打交道。他们不想等到被提拔到主管层以后才与公司内的最具影响力的人群进行沟通。此类沟通可以是高级管理层与员工间的例会,也可以是“技术集市”。员工在这种小型的“集市”上 ,可以将他们的项目和创意展示给高级管理层。 其实,薪酬待遇并不仅仅要靠现金的形式表现,人才也不会满足于单一的物质激励模式;以上介绍的都是企业可以起到物质激励作用而不用即时支付现金的方法。所以,对于企业来说,招聘到了合适的人才,还远远不够。要想留住人才,就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福利待遇,为他们创造有前景的发展空间,在制度化、规范化的基础上,融人人性化的管理色彩,千万不要让企业只成为培训中心。 人力资源管理优秀论文:试析新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探析 论文关键词:新经济时代 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探析 论文摘要:新经济时代企业必须从根本上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转变和创新,及时调整战略决策机制,建立起与知识经济环境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才能求生存、求发展。 21世纪,人类社会进人了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宰的全新时代,知识、智力和创新能力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动力,企业的发展壮大更加依赖科学技术和掌握科技知识的人力资源。面对经济全球化后完全市场化的激烈竞争,企业必须从根本上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转变和创新,及时调整战略决策机制,建立起与知识经济环境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才能求生存、求发展。 1新经济环境下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1.1总体人力资源丰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和国家对高校的大规模扩招,每年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成倍增长;中国经济强劲增长、加入WI0后广阔的市场,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投资和专业技术人员;国家采取更加优惠政策,大量出国的留学生也开始回流等等,造成目前社会整体人力资源丰富。 1.2人才外流加剧。改革的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成熟,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人才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流向管理先进、成长性好的企业的“马太效应”越来越显著,特别是国有企业的人才外流对企业的生产、安全已经构成一定的威胁。 1.3人才主权突出。人才主权是指人才具有更多的就业选择权与工作的自主决定权,而不再被动地适应企业或工作的需要,那种一辈子从事一种工作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当前,越是高素质的人才面临越来越多的工作选择机会,可以追求获得更高的报酬。拥有独特人才资源优势的企业,也更具有市场竞争力,也更容易吸引和留住一流的人才。 1.4中国企业人才资源管理正处于转型期。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人事管理是审美观点分割的,劳资部门管理全厂的工资及工人的调配;人事部门管理专业技术人员和一般管理人员的调配、晋升;科教部门管理人员的培训;党委组织部门负责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管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亦从传统的行政人事管理转型到现代人事人力资源管理。 2新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必须实现深刻的转变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就目前我国大部分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状况来看,都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即把人力只是作为一种普通的资源来管理,没有真正开发出人力资源的潜能,发挥人力资源的主观能动性。 2.1人力资源管理要成为企业的战略伙伴。进人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知识经济趋势的日益明朗,越来越要求企业必须突破传统的“人事”定位,从一种维持和辅助型的管理职能上升为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管理职能,保证企业或组织的人力资源政策与公司的发慌战略匹配。这样人力资源的管理职能就不仅是企业战略的执行者,而且必须在战略执行过程中,通过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制度的设计以及管理初衷,来帮助企业取得竞争优势。调查显示,人力资源对企业的影响力占50%a,这几乎是其他任何因素影响力的两倍。人力资源管理正在成为公司的战略伙伴、管理专家、员工激励者和组织变革的推动要素。 2.2引导企业建立学习型组织。传统的企业组织是纵向一体化的,信息传递缓慢,决策迟缓,并带来非常高的组织成本。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的快速变化要求企业能迅速作出反应。建立学习型组织就是知识经济时展的要求。创建积极、和谐的人文生态环境,使广大员工在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方面达成共识。通过不断学习,建立一个富有活力的“造血”机制,营造一种轻松和谐、有利于发挥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展氛围。营造浓厚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的氛围,要搞好理想信念教育,立足觉悟留人;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立足感情留人;要改善工作环境,立足待遇留人;要创造成才环境,立足事业留人。 为组织变革创造宽松的环境,在一些创新要求较高的行业和岗位,允许犯合理性的错误。合理性错误的范围可以界定为:1)主观上的不故意;2)符合当时个人的知识局限或极限。 2.3用制度满打满算人力资源。从国际通用的地位上讲,人力资源管理有以下四种作用:企业管理的战略伙伴;企业变革的推动者,例如BPR,并轨、裁员等;行政管理职能,如人员的档案管理、工资发放等;员工的代言人,发现员工、尊重员工、认识员工的能力、特点、需求等。但在目前,我国企业人力资源还偏离于后两者的作用。应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基础上,明确认识企业战略、企业现状和员工特点,个性化地创建符合企业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体系,通过重建制度,实现从传统的行政人事管理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型。特点是在用人机制上,改革单一的组织配置方式和无岗位评价标准的管理,克服在干部选拔、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等方面存在的随意性、片面性和人为因素,通过制度来激发企业内的人力资源潜能。 3开发人力资源管理的几个着重点 3.1做好培训工作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对员工的教育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源一切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之一。从员工个人来看,教育和培训可以帮助员工充分发挥和利用其人力资源潜能,更大程度地实现其自身价值,提高工作满意度,增强对企业的组织归属感和责任感。从企业来看,对员工的教育和培训是企业应尽的责任,有效的教育和培训可以减少事故,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从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企业要制定科学的人才培训规划,有计划地对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一般人员分层次进行现代企业管理、财税知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技术创新和安全意识、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及企业价值观的教育培训,促进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一是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高技能工作人才培训一起抓,以人才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开展培训。二是加强对学历、学位、专业技术职务、执业资格等多种培训资格认定和管理工作,广泛开展适应性培训。三是健全培训的激励约束机,完善培训的考核评价制度,保证培训的经常化和制度化。四是积极开展内部轮岗、挂职锻炼。采用挂职锻炼、轮岗交流、计划调配的方法实现人员培养和岗位配置。 3.2重视招聘工作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在知识经济时代,通过招聘选出来的人是否适合企业的需求及其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培训、使用和留任的效果。因此,第一要结合企业自身发展制定人员招聘计划。企业不应当只招聘当前紧缺的人才,也应该招聘战略人才,使招聘来的人员不仅仅只针对某个职位,而是着眼于整个企业,即人才储备策略。第二要吸引人才前来应聘。关键是企业的目标与发展前景、形象与声誉、工资福利待遇、工作地点与条件、企业所属的行业状况等等。第三要重视人才特质的考察。人才物质可包括忠诚度和潜质两个方面,即考察应聘者是否具有长期合作意愿、尊重工作伦理以及进一步学习态度的能力等。 3.3将核心人才作为管理重点。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才流动已成趋势。企业要树立不拘一格的用人观,完全摒弃国有企业“论资排辈”、“山头主义”等陋习,制定激励措施留住那些在各种岗位工作,尤其是核心工作环节上具有不可替代作用或替代成本很高的人。从数量上来说,重点要抓住20%的人完成总量80%的工作,而其他80%的人通常完成总价值20%的工作。核心人才就是那些为企业创造80%价值的20%的人。 从本质上讲:人力资源管理本身并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它只能附着在其他组织要素上,加速企业价值的创造。人力资源管理本身也不是目的。 结束语 它只是辅助企业达到其经营目的的手段。总之,随着以科技、教育、人才为三大支柱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际贸易自由化程度空前提高,知识也在不断更新,市场竞争前所未有的激烈。因此,企业要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全面提高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以动态模式管理人才,使用人才,把握人才,以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人力资源管理优秀论文:浅谈如何有效改善人力资源管理 论文关键词:冲突管理;沟通管理;团队管理 论文提要: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和应用,对于改进管理工作和提高管理水平,对于培养和选拔各级管理人才,改进领导作风和提高领导水平,对于提高工作绩效,改进干群关系,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企事业单位的活力,提高社会生产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管理学相关知识,对管理实践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问题 企业大部分员工所要面对的是烦琐的业务和数据,所以他们所做的工作是机械的,重复的,枯燥的。而另一部分员工所承担的责任是保证工作的顺利运行,他们所承受的压力和工作强度是非常大的。在这种形势下,员工积极性的提高,一直是管理中的一个大问题,员工积极性的缺失,甚至怠工或是跳槽等一系列问题是影响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如何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其能够发挥自身潜在的价值,是管理工作中的重要课题。对于这一课题的研究不单在企业的管理工作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也有很深刻的指导意义。 二、根据组织行为学知识进行问题分析 员工工作满意度是影响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决定因素。产生上述问题主要有以下原因: 1、工作环境单调压抑,许多员工的潜质以及能力并不适合他所从事的工作。 2、激励制度过于单一,激励方式侧重于物质,忽略了精神层面的激励。 3、员工对于企业管理的参与不足。 4、员工在工作中感觉不到归属感。 5、员工与管理层之间有效沟通明显欠缺。 三、对管理工作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员工对工作的满足与否,不是仅仅局限于收入的高低,还有其他更深层次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员工对工作环境的满意度,其中包括:薪酬福利、工作时间、工作空间;其次还有对工作群体的满意度,其中包括:合作协同度、信息开放程度、企业了解程度、组织参与度。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具体解决方案: (一)建立合理的激励制度。由于企业工作中,员工的工作性质各有差异,将他们分为知识型员工、临时工以及从事高度重复性工作的员工。根据几种常见的激励理论,即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麦克利兰需要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归因理论,分别对其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 1、对知识型员工(专业员工)的激励制度。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以此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序,对于知识型员工来说,较低层次的需求很容易得到满足。因此,我们要从其他方面着手,建立对于知识型员工的激励制度。 我们可以从麦克利兰需要理论中得到启示,即个体在工作情境中有三种重要的动机或需要:成就需要、权利需要和亲和需要。 (1)管理人员应该关注员工的职业生涯,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以实现员工同企业的共同成长。 (2)参与激励。更多的采纳员工的意见,使员工通过参与管理形成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进一步满足其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3)为知识型员工提供挑战性的工作。加大工作的挑战性,可以很好地挖掘出员工的内在价值,可以满足其精神层面的要求,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 (4)关心员工。通过各种方式表明对他们的工作不仅感兴趣而且十分重视。这样可以有效地加强领导与员工之间的协作关系,增强内部的凝聚力,充分发挥集体的强大作用。 2、对临时工的激励制度。弗鲁姆的期望理论辩证地提出了在进行激励时要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这也是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的三个条件。一是努力与绩效的关系;二是绩效与奖励的关系;三是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关系。作为临时工,他所面临的问题是在企业里面的生存问题,所以要想调动他的积极性,就要为他提供一种生存下去的可能。我们需要建立一种体系,即努力-绩效-奖励-满足个人需要的激励体制。 (1)为临时工提供成为正式员工的机会,让他看到这份临时工作给他带来的契机。 (2)为临时工提供培训的机会。 (3)让临时工与正式工分开工作,或实行技能工资方案,以减少一起工作对临时工绩效水平产生不利的影响。 3、对于从事高度重复性工作员工的激励制度。对于工作在一线的大部分企业员工,他们的工作是机械的、重复的。而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提出来的双因素理论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他提出影响工作的主要因素有两种:使员工满意的都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方面的叫做激励因素;使员工感到不满的都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叫做保健因素。显而易见,对于从事高度重复性工作的员工,在保健因素方面下功夫是一条捷径。 (1)通过细致选拔,可以使激励工作中的个体更为容易。 (2)提供一种干净而且美观的工作环境。 (3)充分的工作休息时间,有机会在工作休息中与同事进行社会交往。譬如,在企业建立公共休息室,工作休息时,可以在这里聊天喝茶。 (4)拥有通情达理的主管。 (二)调整解决冲突的方法,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是由多方面的冲突引起的,这里包括员工之间的冲突、管理层与下属之间的冲突。在建立良好的激励制度的前提下,改变解决冲突的态度,在员工之间、管理层与下属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尤为重要。随着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对于冲突的观点,也在发生着改变,从传统观点到人际关系观点,到相互作用观点;从抵制冲突到接纳冲突,到鼓励冲突。具体来说,就是鼓励功能正常的,具有建设性的冲突;抑制功能失调的冲突,维持一种最低的冲突,使组织内部保持一种旺盛的生命力,善于自我批评和不断更新。 在以往的工作中,对于冲突的认识往往是消极的,最主要的处理方法是规避冲突,但我们提出了积极应对冲突的方法。这里包括:解决问题、提出一个更高的目标、资源拓宽、回避、缓和、折衷、权威命令以及改变结构和个人因素,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积极地应对冲突;另一方面我们会采取一定措施适当地激发功能正常冲突的发生。 1、在部门中,对“吹毛求疵”的持不同意见者,或者那些虽然自己的意见没有被大家接受,但仍然坚持不懈地提出自己观点的人给予奖励。 2、通过增加薪酬和福利来激励集体或个人,使之产生竞争意识,而竞争意识是产生功能正常冲突的最健康的方法。 3、变化班组成员、调动人事以及改变沟通路线,都可以激发冲突;而新的人事安排、新的领导人员,也可以优化组织结构以及组织文化。 在管理过程中,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沟通,即所谓信息的传达,采取何种方式使管理者的信息准确地传达给员工是非常重要的。在以往的工作中往往会遇到这种情况,员工对领导者所传达的信息表现的漫不经心,这样我们就要分析影响信息有效沟通的因素,包括个人因素、人际因素、结构因素,并针对这些因素提出加强沟通的方法。 (1)建立广泛的沟通渠道,缩短信息的传递层,保证信息的双向沟通。这就要改变以往的做法,单纯地由上至下传达思想、原则、命令是不够的,开辟各种非正式渠道,让管理者有机会听到员工们的声音。 (2)在沟通过程中,沟通双方应该学会有效地倾听,这样可以增加信息交流双方的信任感。具体做法,可以适当地使用目光接触,要有耐心,不要随意插话。 (3)复述。用自己的话重述对方所说的内容。 (三)运用有效的方法,保持工作团队的高效性、积极性。其实这些方法就是冲突管理和信息沟通管理的综合运用。 1、明确分工。管理者应当通过分析团队所处环境来评估团队的综合能力,发挥团队成员各自的优势,回避威胁,提高迎接挑战的能力。 2、坦诚沟通,消除隔阂。培养成员对团队的认同感、归属感、一体感,形成一个有亲和力、凝聚力的团队。 3、正确处理反抗与抵制情绪。这一点对于知识型员工的领导特别重要,由于知识型员工其本身的特点,他们对领导的指导或者要求多少有些抵制情绪,特别是在团队建立的初期,这种情绪是很强烈的,如果处理不好,甚至会影响团队的生存。克服团队抵制和反抗情绪的最佳策略就是把时间和精力都集中在谈论如何实现团队目标上。 四、结束语 人力资源管理对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能够更加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也为我们今后的工作发展提供了一笔巨大的知识财富。 人力资源管理优秀论文:我国疾病控制体系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与优化发展的思考 关键词:疾病控制;人力资源;现状;优化发展 摘要:目的 改革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建立具有时代特色的疾控人力资源管理新机制。 方法 比较当前人事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若干区别,阐述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加速疾控队伍建设进程。 结果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较好的人力资源管理突出标志,是疾控事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结论 搞好人力资源管理,既有利于疾控事业的持续发展,也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疾病控制;人力资源;现状;优化发展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是公共卫生的主体,疾控人员对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促进生产力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因此,大力建设高素质的疾控人才队伍,提高疾控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是各级疾控机构改革发展明确而必须实现的基本目标。目前疾控人才队伍的管理在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的进程中也正在发生着变化,本文对疾控体系现有的人事管理进行思考的同时,提出了建立现代疾控人力资源管理的看法。 1 疾控机构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现有的疾控机构人力需求和管理制度是新中国成立后,根据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和要求逐步发展起来的。主要承担疾病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疫情报告及健康相关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控制、实验室检测与评价、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以及技术指导与应用研究等7项主要职能。此外尚需建立相对应的管理、三产和门诊的有偿服务体系。传统的人事管理是作业性的,主要包括考勤、人事档案管理、绩效考核等行政性和总务性的工作 [1~2] 。在干部的选拔、任用、考核、培训等方面都以行政干部要求统一衡量,这些人事管理制度较多地强调“人治”。由于体制上的原因,压抑了人的创造性,在疾控机构内部还存在着不计成本,不讲效益,人员无忧患等意识。人力资源的利用率较低,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资源浪费,改革传统的人事制度已刻不容缓。当前疾控机构的迫切任务是要通过相关改革,成为法人实体,拥有用人自主权,让员工由“单位人”尽快转变为“社会人”,给予员工自主择业的权利,这样疾控机构才可以把对员工的“身份管理”转变为“岗位管理”。 2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人力资源管理(HRM)是20世纪80年代国外企业管理的新趋势,它的理念概括地说,人力资源管理就是预测组织人力资源需求并作出人力需求计划,招聘选择人员并进行有效组织,考核绩效支付报酬,并进行有效激励,结合组织与个人需求进行有效的开发,以便实现最优组织绩效的全过程,是以人为本思想在组织中的具体运用。提倡“人事管理”是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管理态度的全面转变。在人本理念指导下,管理者不用把员工作为管理对象,而是合作伙伴。相信每一个员工都能把工作做好,认为虽然分工不同,但大家都是为完成组织的整体目标,并体现出每一个人的价值而努力的。管理者的职责应该是去创造出一种管理境界和氛围,让员工愿意并且能够完成本职工作,为员工进一步发展确立明确的方向。当员工看重自身的感觉,认同管理者的理念和追求,在适当的环境时员工才会释放出空前的热情和潜力。疾控机构要结合总体发展战略和现实人力资源状况,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通过学习提高工作技能和工作素质,开发员工的潜能,提高员工工作效率,促进疾控机构目标的实现。同时要做好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疾控机构为员工的发展提供和创造良好的条件,让员工切实地感受到个人发展离不开疾控,把疾控作为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理想之地。 3 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差异 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较多地强调“人治”,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较多地强调“法治”,而通过制度来稳定、巩固和保障人事管理的具体措施。两者管理的差异主要在于: 3.1 对“人”的假设不同,人事管理是基于“复杂人”的假设,假设人在不同环境下有不同的需求,主张依据这些需求对人进行激励。人力资源管理是基于一种全新的“价值人”的假设,认为人人都有自我发展、自我实现,求上进、求发展的欲望与追求。这种假设使组织将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放在提高员工工作生活质量,满足他们成长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上。 3.2 对人的看法不同。人事管理强调的是以“事”为中心,只重“事”而忽视“人”。注重人对工作的适应性,认为人应该服从领导,服从组织分配,服从工作需要。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以“人”为核心,寻找人与工作相适应的契合,认为管理就是充分开发人力资源,创造人与组织的价值共同体,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组织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3.3 管理的着力点不同,人事管理主要着眼于当前人员(岗位)的补充与上岗培训等,而人力资源管理则是谋求组织的长期发展,追求投入产出的最佳方式,使“合适的人在合适的位置上”,以激活员工为手段,创造出以十当百,以百当千的积数效绩。 3.4 建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的思考。任何一种管理体制都是在不断变革中逐步完善起来的,只有适用、适应,没有完美无缺。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适合疾控体系实际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我们当前人事改革的重要课题。 首先,我们疾控人力管理文化应该祟尚稳固、渐进、创新,与之相适应的职位、工作、人(即人力资源管理平台)强调的是渐变,是相对稳定的,而操作系统中的招聘系统则强调员工的稳定素质,一般从内部提升管理者。 其次,制订有预见性的人力资源规划。根据组织的发展战略,评估组织的人力资源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未来组织发展的条件下,有计划地逐步调整人员分布状况,为组织对人员的考核录用、培训开发、晋升、调整工资等提供了可靠信息和依据,人力资源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晋升规划、补充规划、培训规划、调整规划和工资规划等。 其三,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工作体系。本着效率最高原则,建立并调整人力资源工作体系,其内容主要包括:岗位分析体系,确立每一项工作及其岗位对员工的具体要求,它是岗位招聘工作的依据,也是对员工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估的标准;绩效评估体系,对照岗位分析体系中的具体要求和工作任务安排,对员工的业务能力;工作表现及工作态度等进行评估,薪酬分配体系;组织设计体系,通过划分并确认部门职责,确认工作制约关系和协作关系,保证组织管理制度的贯彻、改进。 其四,形成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好”的机制,充分挖掘人力资源潜能。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员工的教育培训,帮助员工了解和适应单位组织和接受组织文化,形成并发展本组织的氛围,统一员工的价值信念,提高组织的内凝力和员工的社会责任感;人员的甑选、调整和使用,根据组织的岗位需要,了解人员的素质结构,能力特长,职业适应性,为量力用人,视人才授权提供可靠依据,人员使用还注意双向开发,当员工能任职位不足时,扩大其职位外延,当员工能力有余时,增加其工作内涵;建立完善的人员激励机制,鼓励和关心员工的个人发展,尽量将员工需要导向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上来,这样既有利于促进组织的发展,又使员工有归属感,进而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组织的绩效。 人力资源管理的最高层次是文化管理,也就是说疾控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最终要实现疾控机构价值观与员工个人价值观的融合与渗透,使员工把个人追求与实现疾控机构目标统一起来。因此,疾控机构要让员工明确疾控机构的远景目标及价值观,并在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技术、工具中充分体现,以规范员工行为。 综上所述,为应对未来随时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高应对能力,疾控机构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显示对疾控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只有优化发展,才能建立起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从而为疾控机构创造良好的发展契机。 人力资源管理优秀论文: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转变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发生了重大转变,它正在从一种维持和辅助型的管理职能上升为一种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管理职能,并且成为许多美国企业赖以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工具。 一、战略经营伙伴: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转变的角色定位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一直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和重整。在80年代以前,人力资源管理(当时称为“人事管理”)在企业中所扮演的角色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行政管理的角色,即主要是处理一些文件,此外还负责招募甄选、培训、绩效考核、薪酬福利等方面的制度建立以及管理方面的一些工作,但是这些工作同企业战略方向之间的关系是很疏远的。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所扮演的就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单向联系角色了,它开始帮助企业执行战略。而到了90年代以后,美国企业的战略决策者们进一步认识到了人的问题的重要性,许多企业都把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当成是一种能够通过强化和支持企业经营活动而对企业的盈利性、质量改善以及其他经营目标作出贡献的有效手段,并且要求人力资源部门成为企业中“关于人方面的问题的专家”。这样,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不仅仅是企业经营战略的一个执行者,它还必须参与甚至有时主导企业战略的决策过程,同时在战略执行的过程中通过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制度的设计以及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调整来帮助企业赢得竞争优势。准确地说,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是以一种战略经营伙伴的身份与直线部门共同确保企业经营目标的达成。 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行政管理事务方面(如维持人事记录、审核控制、提供服务等)所花费的时间比重之所以越来越小,主要原因是内联网等技术的进步已经使得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在维持人事记录等方面的重要性越来越低,新技术的出现使得企业所必需的一些人力资源服务可以越来越多地通过自助的形式提供出来,它不仅使得传统上的那种面对面的服务提供方式变得不必要,大大降低了提供服务的成本,而且赋予了直线管理人员和企业员工控制人力资源事务的能力。自助服务系统除了降低成本以外,还有助于员工们把人力资源部门看成是一个积极的部门,同时它还与心理契约的这样一种变化趋势相吻合,即员工们希望自己能够在个人职业发展方面承担起的更大责任。 美国企业人力资源职能的管理角色外包也已经越来越普遍。通过将日常的管理工作交给企业外包专业化程度更高的公司或者机构去管理,美国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得以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对企业价值更大的管理实践开发以及战略经营伙伴的形成等功能上。事实上,在美国企业中,负责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管理者被越来越多地吸收到影响企业战略方向形成的高层管理委员会之中。这些管理者不仅直接向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总裁或经营委员会汇报工作,而且当企业遇到一些经营难题时,往往也会请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建议。 二、以客户为导向: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转变的实施战略 一旦人力资源管理已经被看成是企业的一个战略伙伴,它已经投入到了企业的战略制订过程之中,并且还负责通过制订和调整人力资源管理计划来帮助完成企业战略的贯彻和执行工作。那么,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还需要通过对自身进行战略调整来使得自己确确实实成为一个战略性的职能。由于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在企业中同时扮演着多种角色,执行着多种活动,所以,在面临时间、经费以及人头等方面的资源约束的情况下,企业的人力资源高层管理者必须作出战略选择,即应当如何对现有的资源进行分配才能使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为企业带来最大的价值,换言之,如何才能使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真正成为企业的战略经营伙伴。 在这方面,最近在美国的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出现了一个与全面质量管理哲学一脉相承的新趋势,这就是,企业的人力资源高层管理者应当采取一种以顾客为导向的方法来执行该职能。在一些比较先进的美国公司中,高层人力资源管理者已经开始把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当成是一个战略性的业务单位来看待,并且试图根据他们的顾客基础、顾客需要以及满足顾客需要的技术等条件来界定自己的业务内容。 首先,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开始辨认谁是自己的客户。最明显的人力资源客户是那些需要得到人力资源服务的直线管理人员。此外,战略规划小组也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一个客户,因为这个小组也需要对与人有关的业务问题加以确认、分析并且提供建议。员工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客户,因为他们因雇用关系而获得的报酬是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来确定并加以管理的。 其次,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开始确认本部门的产品有哪些。直线管理人员希望获得具有献身精神的高质量员工。而企业的战略规划小组不仅需要获得战略规划过程所需要的相关信息以及建议,同时还需要在战略规划执行时获得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支持。员工则期望得到一整套具有连贯性、充足性以及公平性的报酬以及福利计划,同时希望能够获得公平的晋升以及其党职业发展的机会等等。 最后,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还根据所要满足的顾客需要本身的木同来分别确定需要运用哪些技术来满足他们的需要。甄选系统需要确保所有被挑选出来的求职者都具有为组织带来价值增值所必需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培训和开发系统则需要通过向员工提供发展的机会来确保他们不断地增加自己的人力资本,从而为企业提供更高的价值,最终满足直线管理人员和员工双方的需要。工作绩效管理系统则需要向员工表明企业对他们的期望是什么,并且向直线管理人员和战略制订者保证:员工的行为将会与组织的目标相一致。最后,报酬系统需要为所有的客户(直线管理人员、战略规划者以及员工)都带来类似的收益。这些管理系统将向直线管理人员保证,员工们将会运用他们的知识和技能来服务于组织的利益,它们还向战略规划者提供相应的措施来确保所有的员工都采取对企业的战略规划具有支持性的行为。另一方面,报酬系统显然同时为员工的技能投资和他们所付出的努力提供了等价的回报。 这种以顾客服务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为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思考方法,它帮助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来确认谁是自己的顾客、这些顾客有什么样的需要希望得到满足以及应当如何来满足这种需要,从而有助于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尽快成为企业的战略伙伴。 三、强化人力资源专业人员的能力: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转变的要求 当前在美国企业中所形成的这种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实际上是寻求通过企业最为重要的财富即它的人力资源来积极主动地为企业提供竞争优势。人力资源职能不仅需要全面地参与企业战略的形成,帮助企业找出它所面临的与人有关的经营性问题,而且一旦企业的战略决定下来,那么人力资源管理对于战略的执行还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它将负责通过建立和协调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来确保公司能够对具备必要技能的员工进行有效的激励。这就要求人力资源职能管理人员必须拥有并运用他们所掌握的以下两个方面的知识:一是人在企业的竞争优势中所能够扮演的角色以及它目前实际上是在扮演何种角色;二是哪些人力资源政策、计划以及管理实践能够使人真正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一个源泉。而这种要求就对美国企业中的人力资源专业人员尤其是战略性高层管理人员提出了重大的挑战。 美国密歇根大学商学院德乌·乌里奇教授所提出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角色模型在美国被广为接受。乌里奇教授在明确将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所扮演的角色划分为战略经营伙伴、行政管理专家、员工激励者以及变革推动者这四大角色的基础上,同时也指出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要想在未来有效地承担起这些角色,从而实现对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他们就必须在原有能力基础上具备一些新的能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尤其是人力资源方面的基层战略管理人员,必须注意开发自己的经营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变革管理能力及综合能力,只有在具备并系统地运用这样一整套全新能力的基础上,才能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真正实行这种战略性的管理方法。 首先,人力资源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经营能力,即清楚地了解企业的经营,并且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这就要求人力资源专业人员必须根据尽可能精确的信息来作出对企业的战略规划具有支持作用的理性决策。由于在几乎任何~家企业中,对决策的有效性都必须以钱为标准来进行评价,所以高层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能够计算每一种人力资源决策的成本和收益及其所可能产生的货币影响。同时,他们还必须把人力资源决策所产生的非货币影响也考虑在内,必须能够充分认识到每一种人力资源实践中所涉及的社会和伦理问题。 其次,人力资源专业人员还需要具备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最新进展状况有关的“专业技术知识”,这些管理实践包括人员配置、开发、报酬、组织设计以及沟通等等。新的甄选技术、绩效评价方法。培训计划以及奖励计划等等被不断地开发出来。其中的某些计划可能还是有一些价值的,但是另外一些所谓的新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可能不过是新瓶装旧酒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能够对这些所谓的最新人力资源技术在批判的基础上进行评价,并且只采用那些能够给企业带来益处的计划。 再次,人力资源专业人员还必须在诊断问题、实施组织变革以及进行结果评价等方面掌握高超的“变革过程管理”技能。每一次即使是当企业对其战略进行非常微小的改变时,整个企业都必须出现变化。这些变化往往会导致必须执行这些新计划或新方案的人们之间出现冲突、抵制和感到困惑等情况。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具备一种能够以确保变革成功的方式来监控变革完成的技能(事实上,一项对《财富》500强公司所进行的调查发现,87%的企业将组织开发和组织变革作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职能的一部分)。 最后,人力资源专业人员还必须具备“综合能力”,即综合利用其它三个方面的能力来增加企业的价值。这就要求人力资源专业人员不仅要具备一个专才所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把一个通才所应有的远见带入到决策过程之中。这种要求实际上包含着这样的含义,即人力资源专业人员必须能够看到,人力资源领域中的各项职能之间如何才能有效地匹配在一起;并且能够认识到人力资源职能体系中任何一个领域如果发生变化,都有可能会要求其它领域也作出相应的改变。 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转变一方面使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获得了对企业通过人来进行竞争的方式施加深刻影响的机会,而另一方面,与这种机遇相伴随的还有重大的责任和挑战。新的人力资源职能必须由这样一些人来承担,这些人把他们自己看成是一种只不过正好是在人力资源领域中工作的经营人员而己,而不是相反,把自己看成是一种碰巧在某一经营领域中工作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 人力资源管理优秀论文:论如何有效进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论文关键词]公共部门 有效实施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论文摘要]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在公共部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地住,然而我国目前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却有着很多现实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建立并完善与国际接轨的市场化人才机制、建立与实际相适应的绩效考核体系、建立学习型组织、建立以开发为中心的公共人力资源开发教育体系等四个方面来介绍如何有效进行套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切关公共部门发展的命脉,在当今受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公共部门的运作和管理,归根到底要取决于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人力资本投资。”诸多学者已经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绩效考核、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一些问题等进行了一些探索和研究,但总的来说,少有的学者就如何有效地进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进行论述,本文将试图从这方面着手,对这一问题进行剖析。 一、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公共部门如何科学地开发与管理人力资源,不仅对自身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对垒社会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公共部门人才素质的高低以及公共行政部门人力资源能否得到合理利用和开发,直接关系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成败。“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在许多国家已经成为具有战略高度的问题。”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上,很多学者和公共部门的管理者已经有所认识。大体说来,公共部门人力管理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人力资源本身在公共部门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我们知道,在整个社会发展中,人的地位都是不可忽视的。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天赋的自然资源优势已不再成为一种竞争要素,因为现代产品所耗费的自然资源越来越少。同时,随着世界资本市场的发展,融资渠道的多元化,资本优势也不再成为一种竞争要素。而知识与技能正作为比较优势的来源而凸现出来,掌握知识与技能的人力资源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资本。因此,“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公共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人力资源的使用过程也是开发过程。使用与开发具有统一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一种使用都可以达到开发的目的。” 2 人力资源管理在公共部门的重要性 在重视人力资源的前提下,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重要性便得以突显出来。在公共部门中,很多资源都是可以共享和模仿的。而惟有人力资源在一定程度是具有隐蔽性,是不可替代的。即便它不公开,竞争对手也难以模仿。由于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一个特殊的人事功能只有在配合其它人事功能的情况下才可以成功。但是在公共部门所具备的人力资源并不是一层不变和不可流走的,比方说招聘到优秀的人才,并不意味着能够保住他和有效地利用他;即使能够保住他,也不意味着他对组织有高度的承诺。所以,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和一套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在公共部门中尤为重要。公共1人力资源管理,既是当今服务竞争时代公共服务管理的客观需求,也是我国公共部门人事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向。 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问题 1 将“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混为一谈 目前在我国公共部门,“人事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这两个词使用频率都很高,而且前者还逐渐地被后者所取代。但事实上。很多公共部门管理者以及很多学者都错误地将这二者混淆起来使用,并未清晰地认识到这二者之间的差别所在。所谓人事管理,是以“事”为中心,奉行管理本位,采取标准化、控制式、非人格化管理;而人力资源管理则是以“人”为中心,倡导人本主义,实行个性化、开发式管理。因此,人事管理制度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截然不同。人事管理制度相较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而言,对人的束缚要多,而且在过去的人事制度中,明显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如:多重管理、政出多门、单位缺乏自主的人事权等。“在公共管理部门推行人力资源管理,是传统的人事管理必然发展趋势I也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要求。” 2 人力资源管理效率不高 公共部门的人事管理或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相比存在绩效不高、活力不足的通病。在这一点上,在我国公共部门中主要表现为:绩效考核标准模糊且主观性强,个人业绩与晋升、薪酬、福利等无直接联系。“中国的政府与公共部门绝大多数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但是,由于考核标准主观性强,明确的、定量的标准少,有的单位和领导怕得罪人。从而使考评工作流于形式。”且现行的考核主要在行政机关内部考核、测评,缺乏社会化评价和公众评判。许多单位的考核机制形同虚设。 三、如何有效实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上,很多学者认为可以借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经验。不过尽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无论从起源还是从发展上来看都比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要先进,但是仍不可照搬。“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在价值取向、适用法律规范、对员工能力与性格特征的要求及相关管理技术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我们必须单独地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实施问题进行思考。就如何建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考虑: 1 建立并完善与国际接轨的市场化人才机制 由于公共部门的服务对象是社会大众,服务的目的在于满足社会大众的公共需求,所以要想达成这样的目的。必须要求公共部门有才能出众的人才。我国公共部门目前人才制度的落后迫切要求与国际接轨。建立基于市场化的人才机制。“所谓市场化,其本质含义是让价格机制和成本——收益原则进入到公务员和行政管理人才管理体系中。”“建立‘企业化政府’,实现公共行政管理与工商管理互动。”这些都是学者们的观点。另外,还要从传统的人事管理中摆脱出来。“公共部门人事管理机构自身要转变职能、提高素质,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化和现代化建设,要重视人力资源规划。要借鉴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经验,要想方设法留住人才等观点和对策。”除此以外。还要正确对待人才的流动,切实可行地制订相对应的政策。“人才的国际流动是一种世界性的经济和社会现象。人才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是一种普遍现象,发展中国家只要打开了国家的大门,人才外流就是不可避免的。” 2 建立与实际相适应的绩效考核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与实际相适应的绩效详估体系,是程序公正性的内在要求,也是发扬实事求是精神的物质基础。“政府绩效考核就是对政府公共部门的工作效率、能力、服务质量、公共责任和公众满意程度等方面的考察,对其管理过程中投入和产出所反映的绩效进行核定。”“绩效测评在私营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受到广泛的关注,在管理实践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对于公共部门。它却成了‘最复杂且最令人头疼的行政事务’。” 在建立绩效考核体系的时候,我们应建立多层次的考核目标,不要仅仅局限于单一的考核目标,而且对考核标准也应该进行量化,根据实际来切身量度。在进行考核过后,针对考核结果还应出炉一系列的薪酬体系和奖惩制度,以此达到激励的效果。 3 建立以开发为中心的公共人力资源开发教育体系 公共人力资源开发教育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也非常重要。只有源源不断的开发利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优越性和有效性才能充分体现出来。而建立一个良好的人才开发环境对公共人力资源管理也尤为重要。在国外,早已有了对这方面的先行经验。比如挪威政府、公共部门和私有部门都非常重视对劳动力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并将其作为该国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内容。为避免我国公共管理人才流动失衡,我们必须按照国际惯例,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新体制和运行机制。 因此,我们必须懂得取长补短,以科学的方法建立以开发为中心的公共人力资源开发教育体系,构建合理的人才开发教育机制。 总而言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在公共部门中极其重要,对其进行有效实施将是值得我们长期探讨的话题。 人力资源管理优秀论文:企业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剖析 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企业信息化;问题剖析 论文摘要:信息化人力资源问题是影响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详细分析了企业信息化人力资源中各不同层次所面临的问题。包括问题现状、供求现状、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机理等。 从信息化历史来看,企业信息化首先是人的信息化,包括信息化决策者、信息化管理人才、全体员工。企业信息化人力资源的管理问题,包括各类信息化人力资源的信息化意识、供求状况以及相应的任用与激励问题。 一、企业信息化决策者 企业信息化决策者自身的素质对企业信息化的引入、实施与维护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践中企业信息化决策者的信息化素质构成企业信息化引入与实施效率与效果的重要阻力。 的确,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总是不断产生出令人眼花缭乱的新名词,在企业信息化领域,这些新名词常常代表着不同的软件和硬件系统,是一个几乎只有专家才能搞清楚其功能与作用的庞大体系。对于绝大多数企业的领导人来讲,要弄清他们的作用与区别,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更加令人迷茫的是企业投入了资金和精力,期望信息技术成为竞争优势的来源,产生巨大的利益回报。但是结果却发现昂贵的信息系统不能正常工作;员工不知如何有效地使用它们;销售额、利润额没有增长,顾客的抱怨、雇员的消极情绪乃至抵触与日俱增;组织管理依旧保持原样,而企业在新技术方面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却不断增加。更为严峻的是当信息技术在互相竞争的企业中竞相使用时,成本节约与效率提高所导致的好处都转移到了消费者身上,对企业来说,信息技术只是一种竞争手段,真正带来效益的是竞争优势,信息技术与竞争优势之间并无天然的联系。 当前的企业信息化实践中,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存在如下问题: (一)不相信信息化的作用 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市场上传统营销手段还占有相当大的市场,许多企业的大多数市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得靠这种营销方式,导致企业领导人不相信信息化对企业的贡献,认为信息化是面子工程、政府的政绩工程,自己的企业不需要。另一方面,由于周围不断有信息化实施失败或达不到预期效果的案例和言论,也在动摇着企业领导者的信息化决心和意识。 (二)夸大信息化的好处 在各种培训、服务商鼓舞以及少数成功实践的影响下,有些企业领导人对信息化在企业业务和管理上的作用缺乏正确认识,认为只要实施信息化,必然会立即带来业务和管理上的突飞猛进,选型中盲目追求软件的高档次和高功能,没有意识到企业特点和行业性限制,对实施信息化存在不切合实际的想法,比如认为信息化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信息系统可以代替企业家和管理人员等等。 (三)片面理解信息化 有些企业把信息化等同于技术改造,让技术部门主持信息化;对信息化实施中难度估计不足;对决策者及高层管理人员在信息化建设中应起到的作用认识不足;认为只有一些大企业才有必要搞信息化,没必要做给别人看;还有些中小企业认为企业只有先信息化才能进行电子商务,把信息化和商务化割裂、对立起来,看不到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竞争能力和开拓市场的作用;认为信息化就是添置计算机、网络设备让员工联网、上互联网;对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模式、手段的认识存在偏差等等都是对信息化的片面理解。 在实际应用中,有的企业还表现出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维护、重基础设施轻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特征,使得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总体利用率不高,客观上存在着极大的能力浪费。这一现象与企业总体信息化投入不足形成鲜明的对比。 (四)信息化过程中主体偏位 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实践中,企业与合作方之间,既存在甘当“学生”,一切请“老师”做主的现象,也有“甲方”以裁判身份自居,把信息化纯粹当成是合作方的事情。在信息化建设中没有充分把握自己主体地位,给信息化带来了很大的风险。 在大型企业中,也有部分企业具有大多数中小企业信息化意识方面的特点,但总体来说,由于大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不同,在市场竞争链条中的位置不同,大多数大型企业决策者都不缺乏信息化动力。而实施决策者往往是经过授权的其他高级管理者,这些人往往都有比较好的业务背景和信息化知识,信息化意识要优于企业家群体。 二、信息化专业人员 信息化决策者与全体员工的信息化素养对于企业来讲一般都是既定的,在短时期内难以改变,宏观上受社会总体信息化水平、总体信息化培训工作的影响,这些对于具体企业来讲要想改变是很难的。这里着重论述企业信息化从业人员的人力资源问题,也就是通常的IT部门的人员问题,也包括虽然不在专门的IT部门,但却专门从信息化方面的工作的人员。 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连续几年积累了2000多家信息化基础较好的中小企业的资料,通过分析表明,具有一定的信息化基础的制造业中小企业IT人员占员工总人数比例平均为3%左右,其中具备IT专业学历背景的人员所占比例较低,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人员更为缺乏,IT人员对业务熟悉程度参差不齐,使得IT人力资源能力实际上处于较薄弱的状态,人力资源是中小企业目前信息化所面临的重大障碍之一。 (一)人员供给与需求 如前所述,从宏观上来看信息化从业人员一直显示出市场供应不足。而另一方面,又有大量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各大专院校,培训机构新培养的人员)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说明供给与需求在结构上的严重不均衡。供给过剩是客观现象,需求得不到满足也是客观现象。这里有几个方面的问题:企业吸引力不够,愿意进入企业专门从事信息化工作的人难以找到。企业吸引力足,符合企业对信息化人员要求的难以找到。由于信息不充分,本来互相适合的双方没机会接触。 (二)人员任用 首先,在大多数企业里,信息化在企业全盘计划中只能属于从属地位,自然信息化人才也不可能有太高的地位,在此情况下,当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时,现有信息化人员自然满足不了新的需求,特别是需要上类似ERP等需要多部门协同实施,与业务流程关系密切的项目时,现有信息化人才无论从素质和精力上都不能满足需求。 其次,就现有的信息化人才来讲,一旦管理者缺乏关注,就会流失或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使得企业未进行任何信息化改造就表现出信息化人力资源方面的不足。一般来说,越是专业化素质高的信息化人才就越是对自己未来抱有强烈的期望。而企业中,大多数信息化人才的成长上都存在着如下障碍: 1、信息化人员定编少,相互学习的机会少。 2、信息化职位通道窄,不经过特殊安排,很难发展到其他岗位上去。 3、企业信息化应用一般情况下变化少,主要是维护职能,对自己的业务水平锻炼不足,使得信息化人才觉得专业知识成长不够,有被市场淘汰的顾虑。 4、信息化人才主要工作是服务,较高的服务意识要求使得信息化人才对自己的岗位逐渐丧失兴趣和激情。 5、信息化人员的工资由于其在企业全盘工作中的位置,一般都处于中下等,这也是阻碍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因素。 (三)CIO问题 CIO是信息化人力资源中比较特殊的角色。企业对CIO身份的要求中,对业务精通的程度一般比技术本身更高。因此,也有不少企业选择这一角色时,总是在现有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中挑选。从理论上来讲,从一般信息化人力资源发展上来的更具合理性,但实践中这种成长路线还是不多的。 特别是把CIO理解成分管信息化的副总裁以上级别的职位时就更是如此。如果把CIO理解成通常的IT部门经理或主管以及信息中心主任,从内部提升和发展的可能性则更大,这种理解应该偏离了CIO的原本含义。大多数企业IT部门经理的主要任务还是维护和更新现有信息系统,主要背景也只是技术背景,大多数都会涉及到企业的业务流程层面,也许经过多年的实践接触,有些能做到了解或熟悉企业业务流程,但真正能做到从企业战略角度分析、梳理业务流程,从信息化角度提供改进建议的很少。在新系统上马的过程当中,大多数都不能起到站在企业的高度去分析、决策的作用。 在我国通常意义的IT部门的负责人都是定位在企业信息化决策执行的组织者,而不是分析决策者。在这种总体氛围下,信息中心的负责人如果不接触到实际业务很难上升到企业高级管理层。IT部门通常都是接受某位高级管理者的领导。在我国,客观上存在着IT部门难以上升到高级管理层,而高级管理层又通常缺乏信息化的基本知识和经验的矛盾现象,这也是造成我国企业信息化普及率和实施成功率不高的重要原因。 企业对CIO的要求是很高的,一方面是高级管理经验,一方面是信息化技术背景,而这两方面的职业生涯是很难合并设计的。纯技术出身的人一般很难有机会向企业高级管理的方向努力,而朝着管理方向努力的从业者一般又难以有机会有很好的技术背景。而且要让CIO能起到正确把握企业信息化方向,经济、快捷、高效地开展信息化活动,实际上光有信息技术背景还是不够的,IT行业无论是技术还是产品或服务都是日新月异,没有长期的跟踪学习、关注、研究是很难对技术、产品、服务市场有很好的了解,而这一点是CIO在企业信息化中始终掌握主动权的重要基础。企业对CIO身份的高知识与经验的复合性也是由CIO在信息化中的特殊角色决定的。 CIO是连接企业战略与信息化战略的纽带,是处理如何正确把握信息化与企业业务平稳发展的重要人物,CIO角色行使是否到位决定了企业信息化的最终效率与效果,也决定了信息化成本的高低。CIO角色如此重要而现实中企业这种角色普遍缺位,成为阻碍企业信息化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全体员工 毋庸置疑,全体员工的信息化素质是促进企业信息化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全体员工的信息化素质受社会、特别是地区内总体人力资源素质状况所决定,单个企业很难左右总体形势。 单个企业在提升员工的人力资源素质上的作用有限,特别是对于广大中小企业,其发展历史短,长期培养员工的动力不足。因此,在提升全体员工的信息化素质上更应当依靠政府和社会。
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 - 素质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 “素质教育”这个热门话题,对于每个教育工作者,已是那么熟悉,大会、小会都说素质教育,计划、总结也把它放在重要位置。但是什么是素质教育,怎样开展素质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具有什么样的素质呢?有很多人的认识还是很片面的。有的人认为,素质教育就:请记住我站域名是多搞一些图、音、体;多几个兴趣小组;多搞一些课外活动。总是把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对立起来,认为要搞素质教育就得取消考试,不取消考试就无法实施素质教育。出现以上种种认识,都说明目前我们很多教师包括校长在内对素质教育理解的表面化,肤浅化。基于这些认识,出现了有的学校课外活动搞得较为热闹;图、音、体有声有色;有的主科课时减少,搞起了╳ ╳学科活动课等等。在此过程中出现了流于形式,弄虚作假的现象。有的学校开设了几十个小组,每周一次活动,除几个专业教师外,其它教师可以说是牵牛上树,赶鸭子上架,用广州话说就是“顶硬上”。例如,要一个普通话说得不标准的老师去辅导朗读小组;要一个不懂书法的老师去辅导学生练书法等等,岂不是误人子弟,浪费时间。 以上这些,都是对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片面的做法,是一种表面的形式。素质教育决不是开几节活动课让学生说说笑笑、蹦蹦跳跳,更不是随意指派哪个教师去负责一个小组就行的。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院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顾明远说:“素质可以包括这几方面: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生活技能等素质。那么素质教育的内涵是要面向全体,使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均得到发展,使每个人都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有一套关于素质教育理论的丛书就谈到了八个方面的素质教育,即心理、行为、道德、智力、能力、个性、劳动、审美。可见素质的概念之大,内容之多,从它的内涵来看素质教育具有潜在性、迟效性,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艰苦的逐步推进的过程。所以素质教育应该贯穿于所有学科的教学之中,重在课堂教学中去实施,去实现,课堂教学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只有让素质教育的思想指导各学科教学,使课堂时时渗透素质教育,才能使学生得到健康的全面的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这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在素质教育的实践中所得出的经验。要实施素质教育,使全体受教育者成为高素质的人才,我觉得除了改革教育评价制度创建课程教材新体系以及改革人事制度外,目前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师自身的素质问题。应该说,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不会有高素质的教育,素质教育也将是一句空话。 众所周知: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效应。所以说搞素质教育,实际上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高素质。 怎样才算高素质的教师呢?专家认为是教书、育人、科研、管理集于一身的复合型教师才是高素质的教师。在我们乡镇学校我认为目前起码要有以下的素质: 1、 具备素质教育观。 21世纪的人才必须是掌握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必须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和适应性。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有资料指出:我国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负担之重,超过所有国家学生。“应试教育”使肩负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祖国未来”束缚在考试的枷锁下,教育已经成为制约中国未来发展的最大因素。所以教师首先需要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刻不容缓,要真正把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作为教育的重点,使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不断地和有效地更新、掌握所需的科学知识,、以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去创造性地工作。 2、 具备高尚的师德。 “无德无以为师”。教师的思想道德品质在教育中会渗透于全部的教育过程,它起的作用是难于估量的。因此,教师必须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必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处处以身作则,让自己的好思想、好道德、好作风为学生树立好榜样。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对人生尚处于懵懂时期的学生来说,教师是一切美好形象的化身和可资仿效的榜样,所以高尚的师德,还得从言行举止表现出来,教师的举止要文明、稳重、端庄,给学生树立一个美好的教师形象。 3、 具备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业务水平。 “德高为范”固然重要,但学高才能为师。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对教师的学问、业务技能要求高了。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多方面、多层次人才为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也应具备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知识和业务技能。既要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相关学科的一般知 识,要转变教育观念,屏弃传统陈旧的教法,运用教育教学规律,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法、心理学等基本理论,并将其有效的创造性地运用于实践(主要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在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教师还要不断地更新知识,加强进修,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用真才实学去教育学生。 4、具备热爱学生的心理素质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心理素质,教师爱学生就是对学生尊重、理解、信任,给他们信心,与他们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哪怕是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要尊重学生个性,相信学生潜力,师生互相尊重和互相沟通。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要用爱去创造爱的氛围,在爱的氛围中教书育人。当学生在认识和行为上出现问题时,教师要采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式进行说服教育,不要动辄就对学生进行斥责、讽刺、挖苦、甚至侮辱体罚。只有教师的循循诱导,亲切教诲才能带来学生持久的、心服口服的遵从。 近几年来,我市教育局都很重视素质教育,经常举办校长学习班,听讲座、经验交流、谈体会,还为我们树立了一些素质教育的典型,从校长抓起,这是十分必要的,也收到一定效果。但由于校长通常比较多的忙于校内外的事务,不一定有很多的时间组织教师学习领会,也不一定能全面准确地把素质教育的实质传达给老师,使教师对素质教育领会不深。所以建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也根据现有教师的水平素质,经常请一些专家开设素质教育的讲座,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去提高、充实全体教师的素质,教师也应该自觉地参加一些进修,除专业知识水平外,再学习掌握一至二门特长。实施素质教育,要靠全体老师,只要每一个教师都具备了全面素质教育观,又具备了多方面的高素质,素质教育就能有效地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才有保障。愿我们的老师都成为集教书、育人、科研、管理于一身的高素质的老师。 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 - 优化学校布局调整中的资源配置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深入人心和农村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向城镇集中的速度加快,农村小学的入学人数已连续多年呈下降趋势,村村有小学的学校布局越来越显露出种种弊端,严重影响着学校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本着充分发挥教育资源利用率的宗旨,结合“改薄”、“创建”和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对农村小学布局进行调整已成为必然。从调整的实际来看,现阶段学校布局调整的形式一般有三种:一种为兼并式,即将一种所相对薄弱的学校向另一所社会声誉和教学质量都比较高的学校合并,以实现以强扶弱,共同发展的目的;一种为分离式,即将一所相对落后的学校或规模小的学校分离到相对就近的几所学校;一种为联合式,即将几所较为落后的学校同时兼并,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重新建设。 学校布局调整从被调整的学校角度来看,主要包含有人、财、物、事及社会关系等教育资源的合理转移。转移工作的科学合理程度将直接影响着学校布局调整的成败,直接影响着教育资源能否得到充分利用与优化。如果处理不当,疏于管理,就会出现一些与调整初衷不相符的因素: (1)教师群体出现流失与不和谐。一方面一些条件较好又有社会关系的教师借机调出教育战线,致使师资流失;另一方面学校受到调整,教师群体会产生失落感,归属他校后,如果思想和管理工作不到位,这个失落群体为了保障自我利益不受侵害,会自发形成小团体,小团体的形成必将影响工作的顺利发展。 (2)教学设施严重流失。其一是在调整前期,一些管理人员抱着日后好做人的思想,做起了好好先生,管理也随之松散,使得一些教学设施被蚕食鲸吞,可用于家庭的教学设施被一些不自觉的教师“借”回了家,成为私有财产;其二是在调整时由于教职工思想的松懈,安全保卫工作不到位,让一些梁上君子有了可乘之机,使教学设施遭到盗窃和破坏。 (3)学校资金被私分、乱用。有些学校管理者为了平息调整引发的思想动荡,平衡失落感,再加之上级主管部门监督不到位,于是,出现调整时以各种名义把来之不易的学校资金分光、用光、导致学校资金流失。 (4)校舍闲置、破损。调整后,由于机构不复存在,学校剩余财产也就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时间久了,校舍就由闲置变得破损,固定的教育资源无形浪费。 学校布局调整是时代赋予的重任,是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充分挖掘教育资源的作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调整过程中,如果不加强教育资源的管理工作,不从科学合理、讲究优化与提高效益方面考虑问题,就会失去调整的初衷。为此,在布局调整中该怎样加强教育资源的管理,如何通过教育资源的合理转移,将学校做强、做大、做优,是摆在广大教育管理工作者面前的重大实践问题。笔者根据我校在学校布局调整工作中的实际谈几点看法: 一、调整的首选方式是以强带弱,联合发展的兼并式。 兼并式调整可以使人、财、物、事等教育资源都归属同一单位,从而使归属学校的发展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大家就会以主人翁的姿态关心学校的方方面面,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并且教师、学生由薄弱校流向条件较好的学校,心理上容易接受,有利于各方面关系的处理。而分离式调整,存在着一方面在财物的归属问题上调节的难度比较大,另一方面由于教师和学生的去向问题给平稳过渡带来工作难度。联合式调整投资大,一般较少运用。 二、思想工作是平稳调整的关键。 学校被调整,教职工和学校管理人员都会产生失落感,如何让大家接受事实,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和支持调整?其一要深入细致地做好广大教师、家长、学生和学校管理者的思想工作,让与之相关者懂得调整是教育发展的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实现教育资源优化,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综合效益的需求,让全体人员形成共识,从而走向支持调整。其次在人员安排方面,学生应坚持就近的原则,教师首先应坚持随生转入的原则,而对于个别有实际困难的教师,则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实现人尽其才,从而得到家长和教师们的支持。其三接收单位更要做好全体教职工的思想工作,让调入的教师减少调整的失落感,让原学校教师感受到且增强紧迫感,减少“排斥”。通过细致有效的思想工作,让两个集体融为一体,在相互理解、协作的基础上,努力工作,共同为学校的发展服务。 三、服务审计是防止资金私分、乱用的有效措施。 对于学校资金的处理,首先上级主管部门应组织审计部门对学校财务进行严格审计,对于学校剩余资金的处理提出指导性意见,坚决杜绝私分学校财产现象的出现,从而有效防止学校财产的流失,其次审计可以让全体教职工做到心中有数,在调整时能有效减少人为的阻力。总之,只有进行严格的财务审计,才有可能使学校有限的资金用于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上,才不会发生因为学校布局调整而将学校资金分光,花光,用光的事件。 四、规范操作是防止教学设施浪费的有效方法。 “普九”后,每所学校的教学设施都较为齐全,如何才能有效防止因调整而出现教学设施流失的现象?首先,调整前应对调整校的教学设施进行规范的清点造册,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整体调配。其次,教学设施的调配是根据资源优化的原则,把教学设施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去。第三,接收教学设施的单位在接收时,也应履行正规的交接手续。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学设施的合理调配,才能节省经费开支,减轻政府负担。 五、固定资产合理使用是挖掘其经济价值的首要条件。 为防止校舍等固定资产的闲置,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用途,挖掘其经济价值,并把所得收入用于学校布局调整,使未调整的学校能够得到快速发展。校舍等不动产可采取: 1、改造,将校舍改造为 幼儿园、校办工厂、德育活动基地、培训基地等。 2、互换,通过政府,将闲置的学校土地与有关单位互换,扩大接收学校规模,减少开支。 3、转让,将房地产有偿或无偿转让给上级部门或兄弟部门。 4、拍卖,根据法律规定拍卖固定资产,拍卖所得资金可用于接收学校建设。 学校布局调整中要实现教育资源的最优化,只有在调整前、调整中、调整后,对人、财、物、事等教育资源进行规范管理,才不会出现教育资源浪费、流失、闲置的现象,才能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减少薄弱学校,发展特色学校、做强优秀学校,才能进一步巩固“普九”成果,最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的。 作者简介: 雷鸣 男 1977年3月出生 公安县郑公渡小学副校长 小学高级教师 教育管理论文:高职学生思想状况调查分析及教育管理对策 摘 要:从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显示高职院校学生在政治思想上积极稳定,对高职教育有一定的认同,对能力和素质的内涵的认识比较科学,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思政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 关键词:思想状况;调查分析;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全方位迅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使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更具有实践意义,满足社会各界对专业性实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强和改进当今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高职院校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现状,研究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思政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促进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我们于2011年6月至2012年3月分别在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兰州职业技术学院三家院校发放“高职院校学生思想调查问卷”。调查的对象是大学一至三年级学生,调查的方法为随机的采取不署名的直接问卷法,问卷设有45道题目,内容涉及政治态度、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学习、生活等方面。共发放问卷865份,收回812份,回收率为93.8%,问卷要求即发即收,以期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动态。 一、问卷调查统计分析 (一)高职学生总体政治思想积极稳定,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 对大学生入党动机的调查显示,有21.2%的学生选择入党的主要动机是能得到好处或周围要求入党的人比较多,自己不要求不好;相反,只有56.8%的学生选择信仰共产主义或为他人和社会多做贡献;另有22%的学生选择了说不清楚。这说明,想入党的学生并未建立正确的入党动机;相反,其入党动机明显具有浓厚的功利色彩。因此,对申请入党的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党性教育和党员责任义务教育将仍是一项长期而具有重要意义的任务。 (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存在模糊认识和偏差 学生人生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部分学生在一些价值观方面存在偏差。调查中,对于“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什么”这一问题,有17.8%的学生认为取决于金钱的多少;有58%的学生选择了权力的大小或是否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只有24.2%的同学选择了对社会贡献的大小或人格是否高尚。对于“当今社会中你认为什么最重要时”,有33%的学生认为当今社会最重要的是才能、外貌、地位或财产;只有16.5%的人选择了人品;另有62%的人认为上大学的目的是改变生活环境,提高社会地位或谋求一份稳定并且收入高的工作。对于学生当中“攀比”风盛行,有24.8%的同学认为很正常,想追求好的物质生活。 (三)对高职教育有一定的认同,在学习、就业等方面有压力 高职学生面对“高职”两个字,感到迷惑,面对将来的就业,又很迷茫。一些学生由于被动式的学习常常处于无奈和痛苦之中。有78%的学生觉得接到高职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心情很高兴,只有15%的同学觉得心情沮丧,另外有16.5%的同学觉得就业压力大,前途茫然。但在选择毕业后的择业去向时,有48%的同学主要考虑去经济收入高,生活环境好的大中型城市工作;只有22.6%的同学选择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另有29.4%的同学选择了其它。 (四)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疾病 大多数学生具有既来之则安之的心理。注意心理品质的调适,能够积极适应高职教育生活,但是有部分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在新的生活环境、新的人际关系等问题上,存在角色转换和适应障碍。有26%的学生选择毕业后随遇而安。对大学生通宵上网的现象,有16%的学生选择了赞成,认为大学生是成人,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只有8.2%的学生选择了不赞成,学校应从严管理。在“对大学生活中感觉最苦恼”这一问题时,有21%的学生选择在集体中缺少温暖,同学中没有友谊;有11.6%的学生选择对所学专业感到没有前途,失去兴趣;只有19%的学生选择校内竞争激烈,学习紧张。 二、高职学生思想状况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的变化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个人发展的指导原则。有些大学生认为可以不顾组织纪律和规章制度,可以不顾他人和集体利益,因而造成一部分大学生出现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组织纪律性差、社会公德缺失等现象。一些家庭条件较好的大学生不劳而获的思想严重,其消费过度、生活奢侈,认为“金钱无所不能”,甚至藐视学校纪律,忽视其他学生感受。一些家庭条件较差的大学生思想负担严重,认为社会不公,对社会产生抱怨情绪,对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产生嫉妒心理。情节严重的,还可能引发盗窃、抢劫以及心理畸形等。 (二) 教育改革的变化 由于高校近年来连续扩招,致使高校学生生源和生源结构多样化。家庭状况差异、城乡差异、地区差异变得更加明显,造成他们之间的利益冲突、观念冲突日益突出[2]。在高校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大的同时,大量低分数录取的学生进入了大学校门,使得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科学文化素质上,而且也表现在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上。他们中的一部分怕苦怕累不思进取,追求享乐主义,集体意识相对较弱。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大学生的择业观念虽然有所转变,但旧的教育观念和择业观念的影响仍然存在。大部分大学生的就业意识仍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认为就业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唯一目的,因而滋生了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就业心态,给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三)思政队伍力量薄弱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人员数量难以按照教育规定的1:120—150的比例配备。再加上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的辅导员和班主任还要承担许多事务性的管理工作,难以保证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深入研究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3]。此外,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教师,他们中的很多人并不是专业出身,也未经过正规长时间的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法律学等基本知识的培训,甚至有些教师在理想信念、教书育人、师德修养等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这些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新媒体的影响 一些大学生自控力、辨别能力差,终日沉迷于手机网络乃至网吧中聊天、交友、色情、游戏等不良信息中,进而导致学习成绩急剧下降、精神萎靡不振、精神分裂等现象。除此之外,网络信息的内容量相当大,相比之下,课堂教学、书本知识远不能及,学生认为选择网络要优于选择课堂,这也是大学生在课堂上干其他事情,乃至直接旷课人数增多的原因所在。这些都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不小的难题。 三、教育管理对策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新观念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根本,承认和尊重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不是被灌输的客体;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的价值,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把满足和引导学生的发展需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出发点,把人才培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把提高学生的素质、实现学生的人生价值,推动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教育管理论文:大学体育教育管理面临的瓶颈问题分析 教育管理:就是管理者通过组织协调教育队伍,充分发挥教育人力、财力、物力等信息的作用,利用教育内部各种有利条件,高效率的实现教育管理目标的活动过程。体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品质的发展。因此,进一步加强大学体育教学,不仅是为了开设一门课程,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要将体育教学真正融入到高等教育体系中,将其更好的作为一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课程来对待。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明确大学体育教学目标,制定详细的课堂设计思路,不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具体来说,体育教学管理的目标是要把体育与健康教育过程作为一个参与运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增强体力、促进身心健康、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的综合过程,真正体现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功能,使大学生受益终身 。而在高等教育教学实践中,体育教育管理仍然受到诸多因素的困扰,比如教学质量监控措施不到位、对教师考评措施不完善、刚性管理居多而缺乏柔性管理、教学质量的提高与教职工个人的发展不协调等,这些问题都成为影响大学体育教学管理健康、持续发展的瓶颈。为此,本研究结合新时期高等教育管理实践,对大学体育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旨在为进一步优化大学体育教学管理提出新的参考和借鉴。 一、教学质量监控措施不到位 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系统的保障体系一方面是软件系统,一方面是硬件系统。软件系统主要是政策和制度,硬件系统主要是信息化平台建设,教学管理的队伍,只有从软件硬件两方面为信息化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系统建设提供保障体系,才可以使独立学院在教师来源多元化背景下的教学质量实现健康发展 。结合目前我国大部分教学质量监控是由二级学院(系)完成的情况来看,各二级学院(系)教学质量管理的设施完备度就直接决定了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质量。而目前在我国大部分高校中,尤其是一些非体育院校中,对于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仍然不足,进一步讲对于体育教师的重视程度也不足。因此,很多非体育类院校的体育教学部教学质量监控软件、硬件都不到位,甚至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往往都是有一些体育教师兼职。而且很多高校由于体育教师数量不够,要聘用很多兼职教师,而学校对兼职教师的约束力又很差。再加之体育课程的开设大部分都是室外进行,很难有效对课堂教学质量形成监控,严重影响了对体育教师授课全过程的质量监控。 二、教师工作考评措施不完善 高校工作考核的原则,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使各类工作人员能够享受同等待遇,激发全体教职员工的工作热情,并提供一个合理的发展空间,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但是从目前很多高校的教育工作考评实践来看,“一刀切”的评价模式居多,“差异化”的考评模式则很少,往往是不结合实际情况,统一开展评价。而实际上,体育课程的性质就决定了体育教师不可能像其他专业课教师一样拥有多么深厚的科研能力,尤其是那些自然科学类的任课教师或者专职研究人员。而我们的考评系统还往往热衷于将教师的科研能力、数量、获得成果奖励、指导研究生的数量量化进行考评。显然,依靠这种指标进行量化评比,大部分体育教师根本就无法与专业课任课教师及专职的科研人员比拟,其结果就是体育教师最然很尽职尽责,但是职称评不上,其工作积极性也受到明显影响。另外,很多高校也没有单独的为体育教师设定足够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措施,总认为这是教师个人行为,与学校无关。甚至在碰到教师培训或者继续教育与课堂时间冲突时,很多学校都不会为教师参与培训调一下课,这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职工的积极性,进一步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 三、不能合理兼顾教学质量与个人的协调发展 教师是课堂质量的第一责任人,教职员工是高校发展的核心群体,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学校的发展,教育的改革,不仅仅是追求教学质量的提高,还要考虑到教职工个人的发展与教学质量的提高相互协调。只有教学质量与个人同时得到发展,这样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否则教职工无法进步,教学质量如何提高,学校的发展从何谈起。而实际上,在目前很多高校中的体育教育管理工作之中,都是片面的强调教学过程的严谨性,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性,如果教学质量不达标将如何处置。或者说,在目前体育教育管理中 ,刚性管理比重过大,缺乏组走的柔性管理措施 。很少有学校真正去关心为什么教学质量没有提高,或者提高的慢。缺乏对体育教师,尤其是年轻体育教师的关心。他们之中的很多都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但是根本也没有科研,甚至连参与科研的机会都没有。如果再没有得到组织的关心,势必会严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总之,体育已经成为新时期越来越重要的一门课程,体育教师也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目前大学体育教育管理问题又越来越多,甚至已经非常严重的限制了体育教学质量的发展和体育教师个人的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大学体育教育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梳理和分析,而且对于重点问题要进行深刻的剖析,只有这样才能认识到问题的本质,才能更好的为进一步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保障大学体育教学健康发展乃至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体系的逐步完善提供更为完整的思路。 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 - 实施素质教育 需要“创新型”教师 一、观念上的创新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从这理念出发,教育要以人为本,着眼于人的发展。在新的课改里,教师要做些什么呢?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关键在于教师。因此,教师在观念上要创新,改变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定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思想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变,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将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学生不仅成为学习的主人,还将成为生活的主人,主宰命运的主人。所以,教师要树立“每个学生都能创新,长大后都能成材”这种新观念,并努力把这种可能变成现实“创造出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 二、师生关系的创新 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着尊重、民主、和谐和发展精神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因此,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把学生当成朋友,与学生平等相处,相互尊重,相互关心,这体现了一种宝贵的人文精神,又反映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追求、感情、想法、体验、需要和感受,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所以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间,以真诚热情、良好的情绪和学生融洽在一起,让学生愿意亲近你,与你谈心、聊天、做游戏,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建立了一种和谐、友善、温馨的心理氛围,真正体现新型的师生关系。 三、教学方式的创新 教师不但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更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在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阶段,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以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为主渠道,因此,在课堂学中,必须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及实践体验活动。只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才能发挥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和自由研讨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和创新的意识,才能得到良好的培养。 四、教案的创新 新课标指导下的“课堂设计”考虑的不是教书,而是教“人”,是引导学生如何学,使他们愿学、爱学、学会,学好数学,是引导学生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应用问题,使学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教师不能是在形式上抄教案应付检查,而应当是编写“学案”,考虑的是学生是怎么学的,怎么想的,学什么,然后教师才想要怎么引导。课堂设计是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的整合,考虑是学生能学什么,应准备什么,在学习活动中可能会发生什么,以及对策方法,教师的自我评价,反思和教师的教法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等等。 五、评价的创新 课程改革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而非知识技能。新课程的评价可采用多种方式,如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学生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小组的评价与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等。应尽量充分地让学生自己畅谈参与活动的体验、经验和教训,采用集体讨论和交流的形式,将个人和小组的经验及成果展示出来,并鼓励相互之间充分发表意见和评论,这样的评论不仅可以使学生吸收他人的有益经验,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加深对问题的认识,有助于培养学生敢于和善于发现问题并发表个人见解的优良品质。 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 - 抓师德建设 促学校发展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重要谈话中,科学地分析了国际形势和我国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高瞻远瞩地指明了新世纪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并强调指出:“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这为师德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 学校作为直接实施教育工作场所,在当前进行的素质教育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实施创新教育,关键在于加强师德建设,在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正如陈至立在全国优秀教师师德报告会上的讲话中所说“师德修养不仅直接关系到教师队伍建设,而且直接影响受教育者,影响全社会,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因此,师德建设是当前教育发展的核心,我校坚持把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重点来抓。 近几年来,我校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面向未来,注重教师队伍的素质提高,注重师德建设工作的经常性、针对性、实际性、渗透性和主动性,形成了“三全”(全员、全程、全控)的师德建设体系。学校在师德建设上取得了良好成效,也促进了我校的发展。近年来,我校先后获得海宁市学生行为规范达标学校,嘉兴市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达标学校等多项荣誉,连续十七年被海宁市评为文明单位,并成为海宁市农村中学中首家嘉兴市级文明单位。那么,如何抓好师德建设,我们认为: 一、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优化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素质的优劣,决定着教育工作的成败,影响学校的发展。而我校教师队伍存在“二多一少”的现象,即年轻老师多,新老师多,有丰富教学经验又有现代教育理念的人少,加上今天的社会是高速发展的社会,所带来的一些负面的社会问题往往又会波及到整个校园。这就给我们的师德建设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为了适应教育在新形式下的发展需求,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着力培养建设一支思想政治素质强,职业道德水平高的教师队伍。 1、 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建设,提高群体素质。 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除了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还必须要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努力增强师德信念和师德修养。教师对职业道德一旦形成了一种发自内心的认识,具有了强烈的责任心和坚定的信念,他主观上就会坚定不移地、满腔热情地对教育、对学生尽好自己最大的义务,尽好自己应尽的职责。他也能够在实践中创造性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和才华,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因此,我们认为,抓师德建设,先要抓思想建设。先从思想上建设好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学校的师德建设也就会水到渠成。 为提高教师的政治理论素养,我校每周安排教师进行集中学习,以邓小平理论,的三个代表和先进的教育理论来武装教师的头脑,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在新形势下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应当树立怎样的教育教学观、建立起什么样的新型师生关系等问题是现代教育中敏感又有争议的问题,我校就上面几点组织全体教职工进行座谈、讨论,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观念。今年,我校还专门举办“师德工作培训班”,加强对教师的思想建设。种种举措,使得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能以学生为主体,并顺利完成了向学生传授知识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两项任务;逐步建立起了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促进了教学发展,近几年来,我校学生中考情况各项指标均在海宁市农村中学中名列前茅。不少外乡镇的学生也纷纷慕名转到我校就读。 2、 加强对年青老师,特别是年青班主任的指导和培训。 随着学校的发展,近年来,我校教师队伍不断年轻化,年青教师占了学校教师队伍的近80%。毫无疑问,他们是学校长远发展的主要力量,也是学校师德建设的重要对象。学校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级的好坏,班级工作离不开班主任,年青班主任的顺利成长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为了帮助年青教师尽快成长,我校采取以老带新“结对子”、“一帮一”的方式,选择有威望的老教师在实践“传、帮、带”,以他们的高尚师德、敬业精神和丰富经验来感染和指导年青教师,特别是年青班主任。同时,学校还经常性的组织年青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学习,上公开课,外出听课取经等活动,帮助他们迅速成长起来。 3、树立典范,实现群体创优。 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全员性的职业道德建设,要坚持正面教育,榜样激励。树立先进典型, 宣传优秀教师事迹,在广大教师中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风气,使抽象的价值观和师德规范条文变得具体化、形象化,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来不断推进师德建设工作开展。 我校把培养、推荐、选拔先进教师作为常规工作,坚持长抓不懈,典型示范。每年,我们经常性的进行各种类型的师德研讨会,各教研组的学习会,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学校定期评选优质课等一系列活动,使得一批批的年轻骨干教师脱颖而出。他们的典范作用使得我校师德建设深入人心,优秀教师队伍也不断壮大。 上学期,我校一位家境贫寒的初三学生,父亲遇交通事故不幸身亡,精神受到沉重打击,上学也因经济上的原因而举步维艰。在得知消息后,班主任用慈母般的爱心让位同学得到精神上的安慰,并通过学校向全休师生发出倡议,大家纷纷献出爱心,帮他度过了难关。她耐心细致的关爱和教育,使这位濒临绝望的学生不仅重新鼓起了对生活和学习的勇气,还取得了学习上的进步,并顺利完成了学业。此事在全校上下和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推动了我校的师德建设。 在加强学校典范教育的同时,我校还组织教师到参观兄弟学校参观学习,听取魏书生等全国优秀教师的师德报告会,作为学习的榜样,有力地推进我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整体提高。 4、 完善师德考评制度。 为完善师德考评制度,加强师德工作的领导,学校以党支部为核心,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团总支书记为副组长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班主任工作规范条例》等为依据,根据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效率、工作业绩,每学年对全体教师进行师德考评,做到有理有据、赏罚分明,使师德建设工作的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二、拓展师德建设的途径,开展经常性,全方位的师德建设活动。 1、 以养成习惯教育为基础。 站在学生的角度,他们很容易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一言一行。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的林崇德教授也认为:“教师身教的效果往往优于言教的效果。” 教师如果把良好的师德表现养成了自身的一种行为和习惯,其言谈举止,潜移默化的作用就是对学生最好一种教育。因而,培养教师良好的师德,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养成教师良好的习惯开始,从一点一滴抓起。 我校把培养教师良好的教学行为规范和习惯作为师德建设工作的基本任务来抓。从教师的教学能力、出勤管理、行为举止、仪表着装等方面入手,倡导教师“教有教法、坐有坐相、行有行规、言有言范”。同时,结合学校领导的言传身教和教师的自我教育,使得良好的师德表现在校园中蔚然成风,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2001年国庆前夕,我校初二(5)班两位学生在钱塘江里救人不留名的事情就在校园内和社会上被人们广为传颂,10月19日的《海宁日报》也就此事进行了报道。 2、以课堂教学和班会课为弘扬师德的主要阵地。 课堂教学和班会课是教师对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渠道,也是教师弘扬师德的主要阵地。我们引导教师在教学中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的精神,探索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寓于课堂的学科教学中去的方法,寻找好的“切入点”和“结合点”,结合案例分析,结合实际分析,结合社会热点透析,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同样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阵地的班会课,在实际当中,有时会因种种原因演变为“自习课”。其实,班会课的有否设置,利用情况的好坏,对班级的进步和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师生进行思想和情感交流,教师用良好师德去影响学生思想的好机会,为了让班会课开展的主题鲜明、内容充实、形式活泼、富有意义,我们计划在下学期各班推出一个观摩主题班会,互相学习、促进。 2、 建立渠道,收集反馈信息。 抓好师德建设,大力弘扬师德,两者是一个互动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抓好师德建设,还得要作好信息的反馈工作。 为了及时地收集我校师德建设的反馈信息,我们经常组织教师家访,以便教师和家长能面对面的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对学校、对教师的意见和看法。从今年开始,我们学校积极组织参加“万名家长评学校,万名学生评教师”的活动,向学生和家长印发问卷进行调查,广泛征求学生及家长对师德建设者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这些有效信息的及时反馈,我们可发现学生和家长心目中的良好师德是一个什么样的模式,在我们的师德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什么样的问题等信息,以此来寻找差距,改进我们师德建设。逐步将建设师德,弘扬师德,信息反馈,改进工作,形成一种良性的动态循环模式。 三、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实施师德渗透。 1、优化育人环境,营造良好的师德建设氛围。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作为学校,学生的进步和教师的成长都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为优化学育人环境,树立良好的教育形象,形成有丰厚文化底蕴的校园文化。我们针对学校的办学观念、学校历史、师生规模等具体情况,制定了校训、校风、校规等,形成严谨、求实、探索、奉献的鲜明校园理念形象。同时,这几年在教学硬件上,我校大力改进学校设施,陆续建起了语音室、电脑室、运动场,校园内拥有了绿地、假山、水池。今年,一幢五层的实验楼也已经建成。在软件方面,我们不断建立健全用人管理机制,以分工明确、能上能下、优胜劣汰来鼓励先进,鞭策后进。花园式的校园环境和科学的管理机制创造出一种良好的育人氛围,是我们进行师德建设和发展学校的强劲动力。 2、丰富校园文化,开展有益活动,团结协作,开阔视野。 师 德建设不仅要有针对性、经常性,还要有主动意识和超前意识。教师必须不断接触外界的新鲜事物,保持与新时代进行思想和精神上的“新陈代谢”,避免教育理念流于陈旧、僵化;才能以先进的、发展的师德教育理念去适应不断向前发展的教育需要。所以,我们要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给教师提供更多自我发展的舞台。 近年来,我校多次组织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参加教师基本功比赛。通过组织四十五周岁以下的教师进行普通话竞赛,组织全体教师参加钢笔字书法和粉笔字板书竞赛,各教研组实行每学期互评互学活动,组织教师外出教研,参加各级各类学校举办的观摩课、公开课、研讨课等活动来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同时,学校每年还组织教师参加乒乓球、篮球、歌唱等各项文体活动,假期进行钓鱼和外出旅游等,不断丰富教师业余生活,开阔他们的视野,保持全面发展。让学校的师德建设充满活力。 国运兴衰,关键在于教育。教育成败,重在学校。学校发展,依托于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队伍的建设,根本所在就是师德建设。 时代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教育事业也是不断往前发展的,同样,我们的师德建设也必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用发展的观点来抓好师德建设,才能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教育管理论文:普通高中创新教育基地教育管理策略的研究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计算网络通信技术和各种新媒体技术在交互性和灵活性上与电视、书籍和其他传统媒介相比有极大的提高。在线学习注重开放和共享,主要针对过程、资源和交互。来源丰富的文档、形式多样的多媒体素材、功能细分的学习工具等组成的广大的在线学习资源库,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学习者的在线学习活动的自由度与灵活度。在线学习者也能凭借多种在线交互模式和媒介实现资源、理念、信息、技能和知识的交互,与其他在线学习的构成元素进行灵活的分享。学习者能够通过在线学习足不出户地从世界各地获取有限但已然足够丰富的教学资源,在个人终端上进行在线学习。在在线学习的情境中,教的过程与学的过程几乎在时空上是绝对分离的,因此,教与学的重新整合长期以来一直占据着在线学习设计者们的注意力。而以碎片、体验、泛在等关键词为核心的新型在线学习模式正在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藉由如今信息技术发展所衍生出的多种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依托于在线学习的逐步改良和进化。相关的研究数据表明,在最近的十年期间,全世界各个国家在线学习的有效注册学习者人数占全部高等教育人数的比例已逾越 25%的大关。麻省理工学院(MIT)斯隆商学院的调查数据表明,2010 年内仅美国全国的有效在线注册人较 2009 年相比增加了近百万人。美国的相关研究者也将研究重点聚焦在以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为首的多种新型学习模式中[1]。研究者在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技领域的成果为在线学习的发展提供了诸多帮助,学习者可以通过各种终端与大量的在线资源连接,使用功能日益细分的在线学习工具,在膨胀速度远超认知速度的在线学习空间中遨游,正是这些变化,使在线学习成为可能。 1.2 相关概念界定 在线学习是学习者利用多种设备工具,在设计者构建的在线学习环境中凭借与在线学习环境构成要素之间的交互,来完成知识的迁移与建构的过程。在线学习在研究者眼中是学习者通过体验将经验转换并重构成知识的过程,一般来说,此过程侧重于学习过程在体验视角下的若干个主要方面:学习者应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7];知识应依赖转换和连续的创造,而不是单纯传递的独立过程[8]。环境是一种集合体,这种集合体由条件和状况组成且广泛存在于主体周围。环境能够对主题发展产生影响,并且是所有这些外部影响的合集[8]。首先,环境本身并不独立存在,它依托于某个主体并且会根据主体的不同产生异化,且其特征和细节受到主体本身规模的影响及主体活动范围的影响;其次,环境只包含其对应主体在发展中不断进行各类交互的内容;最后,环境本身是剥离了主体的存在,是不包含内部因素的全部外部因素的总和。学习环境指为以辅助学习者自我发展为目的的所有支持性条件的合集[9]。综上,在线学习环境可以认为是学习者利用多种设备工具,以知识的迁移和构建为目标的交互行为中,学习者的意识所处的能够为学习者提供各种支持的除学习者自身之外的全体事物的总和。 2 文献综述 2.1 在线学习 国内针对在线学习研究的关注度整体呈上升趋势,这点从论文数量的逐年增多不难看出。这种趋势与关于网络学习和关于 E-learning 等研究的趋势是一致的。在线学习的相关研究正快速获得关注的主要原因可以归为社会的告诉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打破现有格局、进一步扩大规模、提供突破时空限制的、学习过程学习者可控的在线学习方式。从 2000 年起至 2013 年,在这 14 年的时间中,有关在线学习的学术性期刊论文主要面向以下几个方面:理论基础、技术创新、应用实践、评价管理。我们可以发现,在这四个方向在线学习的研究者和关注程度均呈上升趋势。在在线学习的相关内容研究的起步期,理论基础的相关研究关注度处于首位,其次是创新和应用实践的相关研究。之后在理论基础和技术创新两个领域逐步发展的基础上,在线学习相关研究的研究者逐渐将注意力转投到在线学习的应用实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应用实践中的模式建构、策略探究以及应用分析。从相关研究的内容分成比例上看,有关理论基础维度的研究基本源于国外先进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融入国内在线学习环境的特点,逐步探索适合国内境况的在线学习发展道路与实施方案。有关在线学习的相关研究中,有许多针对其灵活性和交互性的文献。一些研究者指出,评价信息技术深度利用、在线学习内容的组合重构以及功能细分后的交互工具的广泛应用,提高在线学习的绩效。令人遗憾的是,在线学习者并不能仅通过上述强化内容完全自主地进行在线学习,现有在线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者仍然有观望和逃避的心理成分,其有效参与度和自我管理均远落后于更为积极的个体。在线学习的设计者一般会将注意力投入到技术应用及资源开发中去,研究者认为应当将各种新交互媒体和多样化的交互模式融入在线学习中去,以便让在线学习的所有参与者在这个过程中也因此能够贡献更多、更丰富的学习资源,但可惜在线学习的参与者并没有照着设计者预设的模式和方法藉由内因驱动去获取所需的在线学习资源,参与教学活动。 2.2 在线学习环境 将各类学习材料迁移到在线学习环境中的过程,并且涉及计算机辅助测试、语音识别等新技术的代入。 同时,有不少公司也在致力于学习内容的电子化和在线化。例如亚马逊提供的 Kindle 电子书平台将图书的出版数字化,苹果提供的数字化课本解决方案目前也已经突破了概念阶段,成功将多层次的富媒体融入了数字化的学习内容中,使得许多通过传统在线学习无法达到的效果能够直观的通过此办法得到解决。然而,针对资源生成机制的研究始终没有涉及到更高的层面。实际上,日新月异的在线学习环境已经让在线学习的资源建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成性、碎片化的资源生成已逐步取代了传统、单一的资源预设,同时将碎片性的知识重构为结构化的体系已成为在线学习环境相关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 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的实践与思考 内容提要:该文从加强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意识、现代德育意识;加强管理,制定措施;重视教学内容的高立意,激情感,深开拓;尽可能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和教学方法,教书育人;加强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训练等方面,探讨和总结了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的“整体、科学、现代、主体、优化、深层、实效”的教学实践。 近几年,我们重视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重视提高教育工作者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意识和现代德育意识。 学科德育渗透,关键是各级行政领导,基础是教师。要使教育工作者能按《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的精神和全日制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大纲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离德育于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必须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德育渗透意识,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识,现代教育教学方法、技术手段、环境的意识。为此,要组织教育工作者认其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和各学科教学大钢等。通过学习和讨论,使教育工作者从培养跨世纪人才和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的高度,学科教学是德育工作最有效最经常的地位,来,认识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意义,认识现代教学方法、技术手段,优化育人环境,对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作用,统一认识,自觉地有计划有目标地在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更好地教书育人。 二、加强组织管理,制订措施,保证学科德育渗透的正常进行,落到实处。 为保证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全面、正常的开展,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指出,学科德育渗透,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为了使学科德育渗透规范化,佛山市教委制定了《佛山市中学实施德育大纲细则》、《佛山市小学实施德育纲要细则几把中小学的德育实施细则中有关学科德育渗透,按阶段、分年级,根据不同学科特点;提出了具体要求。由于行政部门制定了措施,促使学校的学科德育渗透正常进行,落到实处。 佛山三中在学科德育渗透上做得较好。他们采取如下措施加强管理:第一,由一名副校长主管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成立“德育的学科渗透领导小组”,专门组织、研究这项工作。第二,把学科德育渗透的教学纳入《佛山三中教师岗位责任制》,作为考核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凡是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第三,编写《佛山三中“中学德育大纲”分年级实施细则》,明确规定中学阶段各年级的教育要求和任务;做到中学教育的层次化、系列化,使教师明确任务,掌握尺度,做到适度。第四;围绕“在学科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课题,组织全校教师研讨,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找出结合点,并把每章节的渗透点列举出来,整理汇编成《佛山三中各学科德育渗透纲要》,作为教学中教育渗透的依据,使德育渗透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保持经常性。第五;组织“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公开课、研讨课”,同时请有经验的教师上全校性的德育渗透示范课,通过听课、评课活动;研究渗透的方法、技术手段及其与内容的有机结合,提高德育效果。第六,编辑出版《佛山三中德育渗透教案集》(各学科有1-2集),共十余本。第七,编辑出版了《佛山三中德育渗透论文集人并组织评选优秀教案与论文。佛山三中做到了有领导、机构、制度、要求、计划、目标、总结、科研、检查督促评比,并包含所有学科,全部文化课,使“离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深入了一个层次,迈出了新的一步。 为了及时总结和推广佛山三中“依法治校,依织青人”经验,1997年底,佛山市教委在三中召开了““佛山市在学校‘依法治校,依纲育人’现场会”,佛山三中介绍了“依法治校,依纲育人”的实践与思考,加快了学校“依法治校,依纲育人”工作的进程。 三、注意教学内容的高立意,激情感,深挖掘,促使学生进行深层次思索。 教师除重视把握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专题教育,知识结构及其内在联系外,还注意教学内容的深层意义,坚持知识、能力、思想认识有机统一的教学目标。例如;在讲唐朝对外关系时,讲述唐代的中国,经济、政治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有不少日本人,如阿倍仲麻吕、吉备实备、空海等到唐朝学习,但他们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而学,而是学成回国后,传播、消化中华文化,在创建日本文化等方面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中国鉴真、玄奘两位高僧,为了弘扬中华文化,为了寻求学问,放弃较为安逸的生活条件,长途跋涉,飘洋过海;忍饥挨饿,担受风险。这种为了求学,为了文化交流,不顾个人安危的忘我精神,值得后人敬仰。唐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史实给人们这样的启示:一个国家,只有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才会受人敬仰;唐代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原因之一,是唐朝推行开放政策,有一个比较宽松和谐的环境;文化交流对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和地区来说,是学习的好机会,好方法。只有善于学习,才会有所收益和进步。 又如;在讲香港失而复得的历史时,教师讲述自从17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一个科技的高速发展期。与时俱进的则国运兴隆,抱残守缺的则江河日下。中英两国相碰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当时英国因工业革命成功而成为全球最强大的国家,而中国则因闭关锁国而停滞不前。在这背景下;两国相遇必以中国失败告终。百多年来,志士仁人,都没有忘记收回香港;以圆振兴中国的理想。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决定收回香港时,中英的相对国力已倒过来,所以在整个谈判中基本上是中国定调。失而复得,正是这种力量对比变化了的结果。它给人们三大启示:改革开放是强国之本;历史潮流,不能抗拒,包括科技迅猛发展的历史大潮;上一个世纪的较量,是物质力量的较量,下一个世纪的较量,将是知识力量的较量。 又如,音乐教师在教唱《南泥湾》、《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等歌曲时,介绍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歌词的含义,旋律的欣赏等方面进行德育渗透。教师讲解:1943年春节,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秧歌队到了南泥湾,看到了三五九旅的指战员,用勤劳的双手,使南泥湾变成了庄稼遍地、牛羊成群的陕北江南,学员们深受教育;向三五九旅英雄们献上了新编的秧歌舞《桃花篮》。《南泥湾》就是这个秧歌舞的插曲。在教唱时,教师后发学生用学过的表现音乐的手法,用领唱、齐唱的方法,通过优美的旋律;描绘陕北江南美景,礼赞劳动模范的功勋。前半段是两个优美柔婉的柔情性长句,用领唱方法;后半段用齐唱,同时在前奏部分和后半段的节奏跳跃部分,加民族打击乐来烘托歌曲,产生欢快愉悦的气氛,使学生既得到音乐美的享受,又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素质。由于学生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内容;再哼上优美动听的旋律,感情上会产生共呜。 四、挑战二十一世纪,随时代前进,努力运用现代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教书育人,提高学科德育渗透的实效性。 在此,以历史学科为例。佛山市中学历史学科开展了“方法、手段、内容、目标与德育实效性”的教学实验,我市历史教师称之为“促成‘观念内化’的教学实验”或“知识、情感、能力、理论与思想认识有机结合的实验”。我们运用整体性观点和综合性方法,紧紧把握住促成“观念内化”的教学方法、手段、环节及其总和,处理实验变量及其各种因素。这包括四个变量(方法——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指导思想的启发式教法,或“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启导式教法;”技术手段——多种传播媒体(含多媒体计算机)的综合运用;内容——知识结构、图式及其内在联系的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思想认识的有机结合的教学),四个因素(知识、情感、能力、理论)和十个方面或环节(教纲、考纲、教材、教学目标、方法、技术手段、练习考试、评讲、评价、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把握其总和。并加强历史室、电教室的建设。它促使佛山市中学历史教学走向“四个转变”(即“变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为“启发导学式的能力型为主的教学”;变“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指导思想的启发教学;“变传统的讲解、板书、挂图等手段的教学”为“传统媒体手段与现代媒体手段,含多媒体计算机手段优化组合的教学”;“变单一的班级课堂教学”为“班级课堂、历史室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教学”),力求达到“二个五要点”(①知识、情感、能力、理论、思想认识有机结合;②在“整体、主体、现代、优化、深层”上体现学科的德育渗透),改变“五点状况” (学科思想教育的随意性、零碎性、局部性、表层性和说教式),在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与教学方法,建构能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能达到知识、情感、能力、理论与思想认识有机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上,有新的突破,提高了德育实效性,回答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中学历史教学”的若干问题,回答了“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德育实效性”的若干问题。(《促成“观念内化”教学的实验报告》获1997年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三等奖,1997年《德育报》中小学德育论文一等奖,广东省中学历史教学优秀论文二等奖,该《实验报告》刊登在《中学历史教学》1998年第7期) 佛山三中《以学科教学为主渠道积极开展德育渗透的研究和买践活动》一文,介绍了生物、英语、地理、语文、历史、物理、数学等学科教学,在“构建教育框架,明确目标、内容、步骤,把握住结合点”和“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等方面,加强德育渗透的研究和实践,进一步发挥学科 教学的德育功能;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的经验。五、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或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情绪情感、求知需要、毅力恒心、自信心甚至性格,或多或少受到学习方式方法的影响。在一定的学习策略指导下培养、形成的。而好奇心、求知动机、进取性格、丰富的情感、创新的意向、良好的自我概念和较高的自信心等,都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因素,是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训练,“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润物细无声”,并持之以恒。讲究方法;采用激励法,如目标激励、兴趣激励、竞争激励和荣誉激励等;采用识别法和排除法,如感情障碍、情绪障碍、思维障碍、语言表达障碍、文化、环境的消极影响等的识别与排除;采用调节法等,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控、忍耐、坚毅等品格。 许多学校、学科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与研究,同时重视“让学生用内心的体验和主动参与.去学习”的思想,开展愉快教育、和谐教育、成功教育、情景教育等探索,开展“学为主体,教为主导”为指导思想的启发式教学实验研究、知识与情感和谐发展的教学实验研究等,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我们沿着“整体、科学、现代、主体、优化、深层、实效”的目标,推进学科的德育渗透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还有许多!同题需要探讨,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要争取有一个新的进步。 教育管理论文:浅谈如何加强中小学生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管理工作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加强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工作,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交通安全环境,事关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和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宁。交通安全教育是为了让学生、驾驶人员及其他交通参与者认识到交通安全重要性,懂得交通法律法规的有关知识,提高交通安全意识,是解决交通事故的根本途径。自从公安部关于交通安全宣传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学校、进企业“五进”活动部署开展以来,交通安全宣传进学校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此,笔者就如何加强中小学生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浅谈己见。 一、当前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现状及分析 (一)学校教育方面:一是导向的错误。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今天,各中、小学校都以学生升入重点中学或考入重点大学的人数多少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教育导向的错误,必然造成管理重心的偏移,因而无可避免地大面积出现各学校忽视学生交通安全的问题。二是学校交通安全基础教育薄弱。学校主动开设安全教育课程的很少,即使有交警部门来督促,多半都是走走过场而己。 (二)学生自身因素方面:主要是由于中小学生自身具有生性好动、好奇心强、争强好胜、天生贪玩、心理脆弱、记忆力强等特点,道路交通违法行为时有发生,极易引发道路交通事故。 (三)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方面:一方面从警力而言,警力严重不足是普遍存在的客观现实。由于基层中队及一线交警承担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任务重,工作忙,日常交通管理勤务已显得捉襟见肘,因而面对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少数同志确实存在为完成任务而走过场的现象。另一方面宣传形式和内容单一、枯燥。上交通安全法制课、作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报告、播放电视光盘和图片展览几乎是惯用的几种宣传方式。缺少针对性、新颖性,中小学生接收效果相对较差。 二、开展中小学生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的对策 我们对中小学生的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要根据新形势的要求,在宣传内容、形式和手段上都要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减少并及时发现和排除事故隐患,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确实给广大的中、小学生创造一个安全、安宁、安心的学习环境。特别应注重发挥好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的作用,采取三抓之策,才能使学生校外活动期间的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管理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 (一)学校方面:首先,学校要强化中小学生的交通法制教育。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要把交通安全教育纳入法制教育的内容,高度重视对中小学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交通安全教育活动,提高在校学生的交通法制意识和安全意识。通过不断加强交通安全教育,促进中小学生交通安全的提高,远离交通事故、健康成长。《道路交通安全法》是规范人们道路交通行为的法律依据。做为学校一是每一周或两周要上一节道路交通安全法律知识课。对中小学生实行正规化、系统化、经常化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律知识教育。法治教育到了位,学生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律知识水平提高了,依法行路的自觉性增强了,就等于抓住了对学生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管理的根本。同时学校还应在每周给学生安排一定的社会活动,在有组织,有安全保障措施的前提下,让学生接触社会,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满足学生的心理和健康成长的需要。只要抓好了上述两点,学生自身的道路交通安全必定得到有效的保障。其次, 建立“交通安全学校”、“交通安全班”、“遵守交规好学生”等评选制度。可采取学生“持卡上路”方式,违法时,由执勤交警予以纠正和教育并记入联系卡中,每月底交警部门将登记的学生违法情况反馈给学校和县教育局。每学期由县教育局牵头,对辖区内的学校实行考核评定,奖优惩劣。各学校也可以根据此对班级、学生进行考评。 最后,加强校车管理,建立交通违法举报制度。发动学生、家长向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举报校车超载、不按规定行驶等交通违法,拒乘不具备载人资格的交通工具。凡举报内容一经查实,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将严肃处理并依法追究学校法人的责任。 (二)家庭方面:主要是抓引导。在家庭里,长辈们的言传身教,给中小学生带来的影响绝不亚于其他人。因此,家长们在日常生活中,积极配合学校,经常对孩子进行安全行车走路方面的自我保护教育,以避免不该发生的交通事故给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不必要的影响。家长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特点,注意言传身教,以自己遵守交通法规的模范行为影响子女,使交通安全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扎根。同时,家长要妥善安排学生的校外活动内容。好奇、好动、好强是青少年的天性。一味的严管,磨灭了青少年的天性,使他们由书呆子变家呆子,不利于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为此,做为学生家长,就要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科学安排学生的校外活动内容。更要特别注意经常安排自己或成人亲属、亲友带孩子出门购物、串门、郊游或一些有益孩子身心健康的社交活动。在确 保安全的前提下,满足孩子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需要,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三)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主要是履职尽责,全面教育。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在对中小学生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方面,要立足本职,采取新颖、创新的方式全面开展: 首先,针对学生特点,对症下药。要借助其好动性,组织学生开展交警体操训练;借助好奇性,组织学生开展行式新颖、灵活多样的普法活动。如在校园设置模拟道口及复杂路况。让学生搞好模拟规范道路交通行为训练;借助学生的好强性,组织学生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法律知识竞赛,道路交通知识漫画比赛等项活动;借助学生记忆力强的特点,组织他们观录像看展板、搞典型案例剖析,通过直观形象的教育形式增强他们对道路交通安全知识的消化吸收。 其次,形式新颖、内容创新。交通民警在宣传教育方式上要推陈出新。一是在内容上。交通安全图片展,可以使用卡通形象设计制作,尽量搜集内容涉及中小学生违反交通法律法规而导致的交通事故案例,要将正确的交通行为用简洁、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和图片学生传播;二是在形式上,可以以开展“少年儿童平安才能回家”活动为载体,推广小学生交通安全“小黄帽”路队制,开展交通安全知识竞赛和演讲比赛等活动,以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 (四)社会方面:发挥新闻媒体力量,营造社会宣传阵营。社会各界要对中小学生献出关爱之心。社会各界要对中小学生的校外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管理倍加关注。各级政府要结合物业管理等部门和社会热心人士,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安排,政府拨款,公益赞助来增建、完善农村、城区、社区中小学生校外活动的设施和场所,为中小学生创造一个安全、健康具有吸引力的校外活动环境。青少年宫、科技场馆要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校外活动内容,吸引中小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文艺工作者要在多创作适应少年儿童的读物和文艺作品方面下功夫,为中小学生提供充裕的科学向上的课外读物和作品,为他们安全、快乐、健康的成长提供充足的精神食粮。 要充分利用电视、电台、广播、报刊、杂志、宣传栏、宣传车、宣传单、信息简报等宣传阵地,广泛深入地开展交通法规、交管动态、事故图片巡展等活动,在社会中营造一种“交通管理人人有责”的氛围。定时播出提示中、小学生安全出行的宣传画面,特别是推出动画片等中、小学生喜欢的节目时,有意识地插播一些宣传教育公益广告,此种宣传方式长期坚持,久而久之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各广播电台的交通频道,是广大驾驶人最喜爱的一档节目,在学生上、下学的重点时段,连续播出提示驾驶人集中精力注意观察路面学生行走动态及谨慎驾驶的语言,使驾驶人即觉得温馨又不致感到枯燥乏味。新闻、出版要充分发挥本行业的独特优势,刊发一些事故案例,供广大驾驶人和中小学生在平时阅读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电信、移动等部门,也可以借用短信的方式,向广大驾驶人群发提示短讯,提醒其在特别的时段应倍加提高警惕,慎防一不留神闯下滔天大祸。只有学校、家庭、社会都立足本职认真思考学生的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管理,各尽所能,采取有效措施,认真抓好中小学生在道路交通安全方面所面临的问题,才能在新的情况下对中小学生校外活动期间的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管理水平不断得到加强,才能收到既有益青少年健康成长发育,又防止他们无序上路威胁生命安全,使他们远离交通事故的双重效果。综上所述,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与家庭幸福、社会稳定息息相关。我们通过教会一个人,可以带好一个家庭,促进一个村庄、一个工厂、一个学校,从而辐射整个社会。因此,在对中小学生进行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的工作中,我们一定要坚持用制度规范各自的履责行为,恪尽职守,亲力亲为,坚持用机制管理校园的交通安全,内外结合,标本兼治。让我们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携手,为孩子打造一片安全的天空。 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 - 论新形势下教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一、新形势下教师职业的走势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建立优化教师队伍的有效机制,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这 是党和政府对广大教师的爱护和有力鞭策,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所有教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教师要在新形势下适应新的要求,首先必须认清新形势下教师职业的走势。 1、铁饭碗趋向不稳定。曾经有过一段教师拿着铁饭碗的历史,随着改革的深入,教师不例外,自我封闭的牢固和自感良好的稳定不复存在,今天教师的饭碗也就没有了“雷打不动”的稳定性了。一些地区让不能胜任的教师转岗或下岗,向一些教师执“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旧观念挑战,越来越多的教师有了危机感。铁饭碗随时有被打破的可能——教师们清醒的意识到了。 2、优越感在减弱。铁饭碗的打破必然使教师职业优越感减弱。教师队伍中,一些人长期怀着极强的优越感,工作马虎,不思进取,导致一些学校人浮于事,办学效益只低不上,尽管其它行业人员纷纷下岗,教育阵地按兵不动,教师薪水按时发放......深化教育改革的劲风吹来了,随之而来的是危机感增强,优越感减弱,否则教师下岗待业势在必然。 3、由封闭走向社会。几千年来的教育历史,虽不乏其光辉,而封闭的劣根性则是滞后于时代的不足。一般来说,教师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染霜离开讲坛,其间确实为民族培养了大批人才,但对外面的世界了解有限,目光短浅等,很大程度上禁固了老师的再创造,再发展。这与教育的封闭性不无关系。当今这一弊端渐趋于被革除。有的地区对教师职称评定和聘用可不看所学专业是否对口,只看他能否胜任教师这一职业即可;评审教师是否称职,不光以学校评为准,还看家长、社会对教师的反映;学校聘用教师从品德、专业能力多方面择优录用。可见,开放性、社会性的聘任制度,给我们每一位教师敲响了警钟。 4、各种观念滞后,许多教师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以及服务观等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谈及教育,只注重文化知识传授,轻忽其他。谈及质量,就把学生的文化成绩,学校的升学率看成重中之重。谈及人才,就把学生成绩好的看成是人才。这种观念的偏狭,导致了服务的倾斜。“尖子生”老师掌上明珠,“差生”老师不闻不问,只有“一枝红杏独秀”,没有“百花齐放春满园”。 5、教师素质滞后。这主要是指教师的敬业精神,业务水准及适应素质教育需求的程度。纵观教师之现状,教师的敬业精神令人忧虑。靠“一根教鞭治天下”者有之;搞第二职业,投身商海,做家教者有之;人在曹营心在汉,出功不出力者亦有之。新形势对教师提出新要求,不少教师没有意识到自己落伍,靠单一的专业知识教学,严重缺乏搞素质教育的相关能力,业务水准滞后。 二、适应新形势对教师的新要求。 新形势对教师的新要求,除了爱岗敬业以外,更重要的是具有参与推进素质教育的相关能力,具有厚实的基础,能实现师生的再创造。进入21世纪,教师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反思教育的能力,基于网络资源教育的能力,激活创造性能力,心理辅导能力;教师还得转变角色,这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教师应由原来的知识占有者,学习资源的供应者,文化知识的传递者,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课程计划执行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学习动机的激发者,学习资源的开发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课程的研究者、决策者,课堂气愤的营造者——这就是现代教师。现代教师:一条奔涌不息的河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是过时的要求。老师是蜡烛这种说法不对,老师不能燃烬自己去照亮别人,而要像太阳那样为生灵永放光芒。 1、必须具备树立远大理想及献身教育的人生观念和通过参与教育的改革事业,实现奉献自我的价值观。教书育人为社会育出有用之才是教师的远大理想。为收获理想之果,理当具备两种意识:参与意识,即满怀信心地投入到教育改革中去,以高素质、高水准赢得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奉献意识,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不能在山望着那山高,要乐守清贫,弘扬“春蚕精神”。 2、必须树立“爱即师魂”的观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对待学生教师不光要传授知识,更多地是要给学生奉献爱心。只有对学生洒下爱之甘霖,才可能获取爱之回报(取得好的教育效果)。而真正的爱,必须营造彼此沟通的心心相印的氛围,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多看到学生的闪光之处,从做人、求知等方面予以悉心关照,不自恃过人、高居人上,应以兄弟姐妹式的、新朋故友式的,这样才能构筑师生之间的关系。收到“春风风人,夏雨雨人”之效。 3、必须确立正确的人才观。教师眼中的人才,不能是:学而优则士,出人头地,高人一等,上名牌、读重点之类的人才,要有新时期的人才观,那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以提高每一位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己任,不以一模识人才,不拘一格育人才。 4、必须树立宽广的服务观。新形势下的服务观务必是宽广的而不时狭窄的。宽广的服务观有两层意思:一是服务于全体,不厚此薄彼,让所有学生同乘一辆前行的车。二是服务于全面,对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品质,学习成绩以及身体素质都要悉心的关照,促使其全面发展。因此,教师都必须服务育人。 5、要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新形势下,平心而论,我们许多教师要认识到自己知识的缺失,并且也要采取自学或参加继续教育措施,拓宽知识的广度,特别是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科学走入校园,科技走近学生,教师应先行一步,尽快掌握计算机、多媒体等教学技术手段。现代技术教育手段将广泛用于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去。 6、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决定》号召我们要“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质量更新教法迫在眉睫。众所周知,“一言堂”“满堂灌”“地毯式轰炸”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机器,考试的机器,考分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这些严重阻碍教育的发展。新的课程给教师指明了教学方法更新的方向。首先得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还给学生的自主。其次,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乐中学会学习。第三教学要体现“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此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 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三、自我提高途径 1、广施爱的甘霖。是教师手中的魔方,产生的魔力是不可估量的,以高尚的情操感召学生,以和谐的环境陶冶学生,以丰厚的知识哺育学生,以满腔的热忱关爱学生,如此教师你就会是学生们心中的“太阳”。 2、要弘扬师德,教师要为人师表这是从古至今都这样,那么现代教师的为人师表,要以全新的视野看教育,从全方位的角度审视自已,执着追求,精益求精。要讲奉献,不求索取,甘当人梯,才能真正实现属于教师自己的主体价值。 3、要不断充电补充营养。陶行知说过:“教师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新形势下教师的业务知识必须更加全面。文理科知识都应懂得,还应提高思想、心理、音乐、体育、美术和劳技等方面的素质。否则教师只能算是有健康的身体而无健全的头脑之人。 4、要增强自我涵养。学生是教师的上帝。无论是学生进步取得成绩还是退步有了过失,都不能感情用事,要诱导他们在成绩面前不骄傲,在过失面前不气馁,任何时候都得保持正常心态。不讽刺挖苦学生,教师你应该伟大起来,因为站在你面前的是一群天真无邪,烂漫如花的“上帝”。 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 - 走出花季的迷途 摘 要: 14—16岁是人生花季的年龄,处于此阶段的青少年学生本应在文明殿堂的学校里接受教育健康成长。然而,在社会转型与不断变迁的过程中,由于家庭、学校、社会以及青少年本身等一系列的原因,近年来,中学校园犯罪现象日益增多,一幕幕让人痛心、令人震惊的惨剧仍在继续上演。本文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和事实的分析,阐述了转型期校园犯罪现象增多的深层次原因,并依此提出防止校园犯罪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校园犯罪;青少年教育;对策 学校,本该是一方神圣的净土,是青少年学生接受教育成长的地方。 然而,社会不断变迁与转型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各种问题的青少年学生屡屡出现,校园暴力、性犯罪的频频出现更是让人触目惊心。从学生之间因琐事引发的互殴到师生冲突的发生,从普通的校园暴力侵害到校园暴力犯罪,从未成年学生跨校作案到社会黑恶势力的侵入……种种问题,一幕幕让人痛心、令人震惊的惨剧仍在继续上演,这不能不值得我们去深思。本文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和事实的分析,阐述了转型期校园犯罪现象增多的深层次原因,认为近年来中学校园犯罪现象增多,是学校、家庭教育、社会文化影响及青少年本身等多种原因造成的。依此,文章最后提出了防止校园犯罪的几点建议,即应着重加强家庭教育与民主法制和思想道德教育等。 一 中学校园犯罪特征分析 来自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花季年龄学生的犯罪特点却和成年人的犯罪动向大同小异。 首先,暴力性犯罪越来越多。如一16岁男生为了一个小小的误会,乱刀捅死了自已15岁的同学。其中,团体犯罪又是首要的。最近公安机关破获的一起12名青少年轮奸15岁少女案件,其中9人为18岁以下未成年。2003年,这类犯罪占未成年人犯罪总量的50%以上,其中甘肃、安徽两省均为54%,山东为72.91%。 其次,盗窃抢劫犯罪增长明显。近年来,全国60%的未成年犯罪都是这类犯罪行为,有的省达到70%,甚至高达80%。南方网讯有这样有则报道:一名年仅15岁的少年入室盗窃时,竟用电线将女主人勒死后逃窜。 再次,低龄化、突发性犯罪案件增多。就校园暴力出现的频率而言,小学与大学的校园暴力远低于中学。换言之,13、14岁至17、18岁是校园暴力的重点及主要年龄层,2000年的5名未成年罪犯中,16周年以下仅1人;2001年12名未成年罪犯中,16周岁以下的上升为6人。这种犯罪动机受不良文化,如黄色光盘、暴力电影的影响最大。 除了以上所总结的中学犯罪的接个显著特点,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中学校园最主要、最具伤害性的犯罪应该是隐性犯罪,即人为的长期的对“弱势群体”身体或精神的摧残。这种伤害由于不太明显且发生效应较为迟滞,因此很容易被人们忽视。但它往往对少年儿童脆弱的心灵造成无法估量的消极影响。隐性伤害应该说是孩子心底最深的痛!上海市一名小学六年级学生,在今年5、6月间短短半个月的时间里,连续两次被同学打得满身是伤。该学生家长哭诉:“孩子吓得不敢再去学校”。有的少年团伙找准弱小同学通过威胁恐吓对其长期敲诈。2002年9月,广州市某中学初二级部分班的七八名学生受到“大家姐”王茵的“通牒”:必须交出10元至50元不等的“保护费”,否则就会“有麻烦”。这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无疑是一种很大的伤害。 另外,必须提到的是,近年影响比较大的还有性犯罪。由于与同学交往过程中所引发的猜疑、嫉妒而采取报复,即青春无知所犯下的不可饶恕的错误。某中学初二两“大姐大”女生,均有男朋友,可学校里好多男生都对另一班级中的一漂亮且成绩好的女生有好感,两女生便支使同学对她进行威胁,最后竞恐吓她去一旅馆,让几名男生对其凌辱达4小时之久!仅仅是十三四岁的孩子便有如此之大的报复心理?类似例子还有很多,厦门市某中学一初二男生在和一女生交往一年之久时发生性关系,致使怀孕,不小心“走露风声”,另外两名女生便给报社打电话……仅仅是初二学生便偷摘禁果?难以置信,这是十三四岁的中学生所为。 二 转型期中学校园犯罪现象的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原来封闭式的传统计划经济模式逐渐向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转变,从传统农业社会结构逐渐向现代工业社会结构转变,处于这种快速经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各种社会问题也不断显现。转型期相对的的社会解构和混乱,加剧了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形成的青少年的迷惘和冲动,也导致青少年犯罪现象急剧增多。青少年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而从以上的诸多数据和事实可以看出,中学校园犯罪的日益严重已经成为转型期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其深层次的原因不得不值得我们去反思。 首先,青少年犯罪和自身成长所必经的过程是分不开的。人类一生中有两个阶段成长变化最快,一是初生后的二、三年里;二是十一、二岁以后的三、四年里。国外有的心理学家把这两段时期说成是暴风骤雨的时期。那么其后果是青少年在体力上充满了爆发力,连带使他们有“无敌金刚”的气势。而青少年又是一个心理成长迅速的时期,这期间充满了具有敏感、好奇、喜欢冒险、爱模仿的特点,又具备抱怨和叛逆的青春特有心理,这种叛逆加上爆发力在不正确的引导下犯错便成为轻而易举的事情。且青少年处在"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阶段,认识能力低,辨别 能力差,看问题简单、片面,不知天高地厚,待人处事往往感情用事,很少经过深思熟虑,常常不顾后果。这就造成了犯罪的“盲目性、冲动性、暴力性、模仿性、偶发性”突出。如:有几位青少年为了吃夜宵,而又没有钱,就到江滨公园的黑暗处抢劫一对情侣的钱财,共获得50元,就因为这50元钱这几个人结果都被判处了有期徒刑。根据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他认为人的精神生活主要由两个独立的部分组成,即意识和无意识,无意识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指人们对自己的一些行为的真正原因和动机不能意识到,另一个指人们在清醒的意识下面还有潜在的心理活动在进行着。作为后一种含义的无意识之中,包含了各种为人类社会伦理道德、宗教法律所不能容许的原始的、动物性的本能冲动以及与各种本能有关的欲望,这种欲望虽然被压抑在无意识之中,但它是积极的活动着的,不断地寻找出路,追求满足,力求在意识的行为中得到表现。青少年犯罪无疑就是他们的无意识薄弱的表现。 中学阶段的另一个重要变化是友伴的影响力增加,也即社会化的影响。因为青少年时期是认识自我,寻找自我的时期,他们希望成为社会的成员,渴望尽快获得群体、团体或社会的承认和接纳。因而他们需要多重管道从别人那里了解自己的定位。由于同伴的看法对他太重要了,同伴的压力使他无法抗拒,因而同伴对他的影响力也就超出其它的年龄层。亚文化群论是美国社会学家科恩(Alberek.Conhen)首先提出的,亚文化(subculture)是整体文化的一个分支,它是由各种社会和自然因素造成的各地区、各群体文化特殊性的方面。社会生活中充斥着那些导向犯罪的价值观点、观点和行为,形成一种亚文化,使时常接触此文化的学生的犯罪行为相互传播。由于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较低,如果缺少正确的引导,很可能受到"亚文化群"的影响而无法自拔,陷入与自己有相同情感体验和相同要求的落后群体中,并进一步发展为犯罪团伙。同时为了自己的定位,相同倾向的青少年也特别容易成群结党的一起行动,对不同的人排斥,冲突也在所难免了,符合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 其中的假定:人对事物所采取的行动是以这些事物对人的意义为基础的,这些事物的意义来源于个体与其同伴的互动,而不存于这些事物本身之中。另外对犯罪少年来说,他们确认的价值[1]同他们准备尊行的和实际正在尊行的价值之间存在的“剪刀差”和差距是很突出的。 其次,不良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是造成青少年集团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学生正经历身心巨变,他们与家庭之间的关系也不同于往昔。强烈的独立、自主的需要和家人的严加管教相矛盾。调查数据显示:父母的影响占76.22%。(1)通过了解犯罪少年发现:50%以上的家庭属于放任型家庭,放任型家庭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父母忙于工作(经商)或者外出打工将子女托付给保姆或亲属(多为子女的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在这种家庭下的孩子不但没有的亲情观,易形成抑郁、暴躁、敌视的性格和对人和事物都非常冷淡的态度。如果家庭对其放松或管理不到位,他们很容易就会做出违法或违社会道德的事情,这也是社会结构功能失衡的表现;另一种是父母对孩子教育比较随心所欲,没有一贯的标准,放任自流。此种家庭氛围下的孩子难以养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在娇惯溺爱和简单粗暴两种方式交叉使用下的家庭,孩子也容易犯罪。(2)家长的自身修养、以身作则也很重要。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即为差别联结理论:受家庭、不良同辈团体的诱导。家长是孩子最直接最经常的模仿对象,家长的言行举止,是孩子效法的榜样。家长言行举止不文明或在道德品行上有问题,会对孩子产生侵蚀作用。(3)家庭的和睦情况也是家庭环境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孩子们从家庭中得到物质帮助是生活的必需,而从家庭里得到精神上的帮助却是孩子成长的必需。家庭是青少年活动时间最长、受思想影响最深、联系最紧密的地方。在和睦的家庭中,家庭关系和谐,温馨,亲密无间,幸福温暖,这样就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成长。相反,孩子就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心理就会畸型发展。据统计,父母离异家庭子女犯罪率是健全家庭的4.2倍。家长始终还要保持的一种心态:自己培养的不仅仅是一个孩子,而且是祖国的栋梁。 再次,社会和文化大环境的影响。近年来,社会转型带来的城市化、人口流动及社会结构变动,造成就业、就学、福利、娱乐等各方面的一些不均等现象,拜金主义盛行,赌博、行贿受贿、弄虚作假等不正之风和丑恶泛滥成灾,对生活在其中的青少年起着耳濡目染的不可低估的毒化作用,毁了不少青少年纯洁健康的心灵,使他们跌入了犯罪的深渊。暴力文化已经成为现代文化生活中很多人不可缺少的文化享受,暴力文化的商品化自然成为商家的最大卖点。特别是日韩和欧美国家一些影片的影响最大。更促成了青少年的模仿,以使自己成为“团队”的“领袖”。虽然我国有关青少年问题的法律中都一律禁止孩子接触暴力文化和色情内容,但在现实中却基本没有可操作的限制性规定,对此还基本处于放任状态。 另外,学校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不健全也是导致校园犯罪现象增多的一个不可回避的原因。现在学校只重视分数,根本不把成绩差的学生放到眼里,认为他们是学校的“落后”者,这在无形中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扼杀了他们的自信心。中学校园不仅缺乏民主和法制的校园文化氛围,而且连最基本的青春期教育仍然是一片空白,书包里藏着玫瑰也就不足为怪了[2]。人口学研究表明,20世纪的100年间,每过25年少男少女的性成熟提前一年,上个世纪初性成熟期发生在十六七岁,世纪末的时候已经提前到十二三岁。另一方面,青年人结婚的年龄则大大推迟。世纪初的时候是20岁左右,世纪末已达到26岁以上。专家们把从性成熟到结婚的这一段时间称为“性待业期”。显然,目前人们的“性待业期”已达到10年,甚至更长。所以空白的青春期教育和现实的强烈需求便产生了冲突,必然引发犯罪。 三、走出校园犯罪的困境:思考与建议 青少年犯罪是社会生活状况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晴雨表,它可以充分体现出社会生活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与矛盾,也影响到社会中的各个部门、各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然而,青少年犯罪现象的产生并非仅仅青少年本身的原因,而是相对复杂的,如上所述,它还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原因。所以,预防校园犯罪要动员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进行综合治理。结合上述校园犯罪的多种原因,作者认为预防校园暴力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教育管理论文:浅谈以人为本创新高校教师的教育管理 摘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目前高校教师教育管理中存在一些缺少以人为本的现象。研究如何从人的本性出发,充分满足教师的需要,充分开发和发挥教师的潜能,促进教师的人格完善和全面发展,是每位高校管理者必须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以人为本 创新 高校教师 教育管理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高等院校如何坚持以人为本对高校教师进行教育管理,从人的本性出发,充分满足教师的需要,充分开发和发挥教师的潜能,促进教师的人格完善和全面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也是每位高校管理者必须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以人为本要求坚持把人放在首要位置,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人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是否符合人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尺,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以人为本”具有三层基本涵义:其一,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既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目的地位,又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其二,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即强调尊重人、解放人和塑造人。尊重人,就是尊重人的类价值、社会价值和个性价值,尊重人的独立人格、需求和能力差异,尊重人性发展的要求。解放人,就是不断冲破一切束缚人的潜能和能力充分发挥的体制、机制。塑造人,是说既要把人塑造成权利的主体,也要把人塑造成责任的主体。其三,它是一种思维方式。以人为本,意味着任何个人都应享有作为人的权利,对任何个人的权利都应给予合理的尊重;意味着对人以外的任何事物都应注入人性化的精神和理念,给予人性化的思考和关怀。要求我们在分析、思考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运用历史的尺度,也要确立并运用人的尺度;既要关注人的共性、也要关注人的个性;要关注人的生活世界,要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确立起终极关怀;要树立起人的自主意识并同时承担做人的责任。 一、当前高校教师教育管理中缺少以人为本的表现分析 (一)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中缺少以人为本的表现 长期以来,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几种片面倾向:一是单纯强调道德知识的灌输;二是过分提高道德行为规范的要求,并由此形成了“说教式”和“管教式”两种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三是不闻不问、束手无策,使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名存实亡。 教师是特殊的群体,思想政治工作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随收入的提高,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增多;文化素质层次较高,具有自我教育、管理、参政、议政的能力;民主意识较强,公平心理不断升华,完美追求日趋强烈;竞争精神明显,在教学、科研等各方面都有很好的表现等等。因此,做好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用新的思想观念指导实践,重新审视我们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取向和生存根基。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工作思路,坚持教育的发展性、主体性、动态性和针对性,无疑对加强和改进新时期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教师管理中缺少以人为本的表现 过分重视组织的权威性,忽视教师的主体性。在这种行政管理模式中,组织具有绝对的权威,是社会意志的代表。行政人员成为管理的主体,教师只是管理的客体或对象;行政权力居于主导地位,学术权力被边缘化,教师的工作价值主要取决于其在权力体系中的位置或被行政权力认可的程度;决策权高度集中于管理层,教师只是被动的执行者。管理者与教师的关系只是一种简单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教师的主体性受到贬抑,缺乏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过分强调组织目标的达成,忽视教师的自我实现。从管理的目的来看,传统的高校教师管理片面强调组织目标的达成,所谓“大学之大,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教师的成长理应成为大学组织最重要的目标之一。然而很多学校的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却不关切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境遇,把学生的成长与教师的成长剥裂开来。 过分强调管理的统一性,忽视教师的类特性。在现行的高校教师管理中,很多管理者在管理方法上以刚性手段为主,以“经济人”的人性假设为基础,无视知识分子的类特征及个性差异。高校教师从事的工作不仅仅是为了谋生,更多的是追求学术生命的充盈与完满,享受创造性劳动的欢乐。他们个性化的教学是人的个性化体现,然而标准化的评价体系却容不得教师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使之远离个性化,致使教学出现死气沉沉的现象。他们具有强烈的反思批判精神与社会责任感,这必然与传统管理所强调的管理者权威发生冲突,影响管理绩效的提高。 过分强调管理的外控性,忽视教师的自主创新。受科学管理思想的影响,高校教师管理日益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定量化的轨道,强调用外在的制度约束、引导、评价教师的行为。从现实来看,量化标准管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但是,一些过于量化的标准在实施过程中制约了教师的主动性,挫伤了教师的创造性,使得教师按部就班,循规蹈矩,不求无功,但求无过。但是,大学的基本使命是培养人才与知识创新,人具有复杂性、模糊性、不确定性,人才培养的质量难以用一把科学的尺子来度量,教师的 教育教学行动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二、实现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师教育管理创新 (一)以人为本创新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思路。思想政治教育要尊重并服务于人的发展性,确立教师的主体性,树立动态观念。教育人、提高人、发展人是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归宿和价值取向。只有始终以人的发展为中心,服从服务于人的发展这个中心,才是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存在和被接受的唯一理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转变观念,把思政工作的重心从维护稳定转移到促进发展上面来,切切实实地为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服务。实践中,思政工作者只能起到一个“导”的作用,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效果来自于教师自身的感悟和体会。要善于激发教师的主体性,用恰当的形式和内容并以恰当的载体引导教师主动地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教育。思想政治工作没有8小时内外之分,也没有校园内外之别,要根据个体发展的不同情况,整合多方面力量动态地进行,在动态中把握教师思想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要十分注重“人情味”,真正尊重人、信任人、理解人、关心人,彻底摒弃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和简单化的作法,带着对教师的满腔热情投入工作。要重视教师日常生活问题的解决,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一个不重视群众生活困难,不关心教师痛痒的人是永远得不到教师信任的,也是永远做不好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 拓宽教师的人际交往面。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全面发展从本质上讲就是丰富人的社会关系,人的社会关系越丰富,自身的发展就越充分。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集体主义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并通过拓宽教师的社会交往和人际网络,使教师走出个体化、分散化的工作和生活圈子,在集体和社会关系中获得教育,自觉地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集体的道德规范,在实现集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以开放的眼光和开放的意识参与集体活动,在社会交往中获得集体文化的熏陶,获得社会教育的提高。 提高思政工作者的人格魅力。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通过自身高尚的思想情操和完美的人格力量,使教育对象产生敬佩、信任、亲切的感觉,从而效仿从同你的教育或引导,最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不断提高政治理论修养,不断丰富科学文化知识,以坚强的党性、广博的知识、真诚的胸怀、清廉的作风增强自己的影响力和感召力。真理使人信服,人格使人信任,双重的力量就能极大地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要从情感上接近教师,善于“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用坦诚和热心消除对方的心灵屏障,这样才能实现与教师的情感沟通与理解,才会有思想上的相互交流和影响。 (二)以人为本、创新高校教师管理的新路子 1、以人为本,构建和谐高校 要以人为本,构建高校和谐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制度;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和人际关系;建造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决定了学校的行为方向和人的做事方式,其设计应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富于人性化,不能简单地把师生员工看作制度的对象,有规训而无体谅。高校文化是左右师生员工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环境,它潜在地并时时刻刻地指挥着他们的一举一动。一个文化和谐的高校,必然体现以人为中心,从人的价值追求上引导,用一种强大的文化,造成一种共同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把人们团结起来,动员起来,激发起来。高校还要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应始终贯彻平等、尊重、合作、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人本思想,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良好的校园环境对教职工具有陶冶情操、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建筑装饰、绿化美化应体现中华文化特点,突出校园文化氛围,以朴素大方、庄重明快、自然流畅、简洁实用为要,形成集绿化、美化、净化、园林化为一体,融校园、花园、乐园、家园于一身的育人环境。 2、以人为本建立高校激励制度,强化管理艺术 激励制度是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规范、标准的激励手段和方法体系,它以文字和文件的方式来体现。它创设了教职员工可预期的激励环境,对员工的行为引导和动力促进产生直接和明显的影响。激励制度包括学校和部门两级。有教学激励制度、科研工作激励制度、管理工作激励制度等等。虽然激励制度的作用是主要的,但学校各级管理艺术对教职工的激励作用却是不可忽视的,因为它会在相对隐含的、无形的层面上发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激励性管理艺术表现在:第一,尊重教职工。了解教职工的意见;重视教职工的才华,寻找机会以提供学习或深造机会;把教职工当作自己的“顾客”,真诚服务于他们等。第二,信任教职工。让教职工参与到某些特定的活动中;把学校或单位信息与教职工分享;相互充分的沟通等。第三,认可和赞美教职工。对表现良好的教职工,以各种可能的方式鼓励、认可或赞扬他们;认同或赞赏教职工的与众不同之处,以充分发挥他们的特殊潜能等。第四,对教职工的工作给予力所能及的支持。此外,在管理艺术的发挥上,管理者的个人品质也会起相当大的制约或影响作用。一般来说,学校或单位领导的诚实、远见、公平、睿智、正直等品质是特别受教职工欢迎的。 3、完善岗位聘任制,以人为本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 推行岗位聘任制是我国高校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的一个基本方向。首先要科学设置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对教学、科研、党政管理、辅助性工作岗位等分类别、分等级设置。其次要建立岗位津贴制度。通常可考虑把岗位津贴分为固定和浮动两大部分,固定部分属于基础津贴,浮动部分属于业绩津贴。不同等级的岗位,基础津贴应该不一样,高层次岗位应考虑以基础津贴为主,因为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要承担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的领导责任,同时也需要比较宽松的学术环境。低层次的岗位津贴则可考虑以业绩为主,主要通过完成具体的教学、科研工作取得回报。 根据不同的岗位,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业绩考评体系。岗位职责要素的考评始终应是基本的部分,通常可从德、能、勤、绩四个要素入手,其中,每一大要素又可细分为若干次等要素,如“德”包括了政治品质、思想作风、职业道德等。“能”包括了学识水平、工作能力、身体能力等。“勤”包括了工作态度、事业心、责任感、服务精神、出勤率等。“绩”则包括了完成工作的数量和质量,在本职工作中是否有突出成绩等。为了保证对上述各要素评价的客观性,通常需要考虑结合几个不同侧面的评价结果。考核要注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定性考核应控制在考核总值的30%—20%之间,使考核的结果主要是以量化的数字来说明的。要注重考核人员的代表性与人数的科学性。做到逐级考核与多种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民主与集中的合理加权系数相结合。 要充分发挥考核结果的效用,使考核结果成为对教职工进行奖惩的主要依据。要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要与教职工的职称晋升、进修培训挂钩。 4、以人为本实施柔性管理、尊重教师需要的多层次性 柔性管理不是不要制度,而是要求制度设计要充满人文色彩与生命关怀,尊重高校教师的劳动特点与类特性,更为重视组织文化潜在的规范、控制与整合作用;主张用理念凝聚人、用目标激励人、用魅力感染人、用文化陶冶人,实现教师与组织文化的双向建构。在柔性管理模式下,管理者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命令者、控制者、监测者,而成为教师教育教学行动的示范者、人际关系的协调者、良好工作环境的创设者,成为教师成长的引路人,成为教师的良师益友与工作伙伴。学校的办学从以行政为中心转向以教学、科研为中心;管理者、教师、学生不再构成一个金字塔,而是构成同心圆,学生取代管理者成为组织的“圆心”;教师管理不再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控制性管理,而转向以教师为中心的全员管理、自 主管理;教师不再只是一个执行者,而对各种学术性事务乃至非学术性事务拥有广泛的决策权、参与权、发言权、监督权。要关切教师的身体健康,改善教师的住房状况,使教师摆脱“清贫”的职业形象,从“贫穷而崇高”走向“富裕并崇高”,“快乐并崇高”、“健康并崇高”,切实提高高校教师的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引导教师走出教书谋生的消极状态,发展教师的多种需要,提升教师的日常教育生活品质,让教师不仅有丰富的物质生活,也有丰满的学术生命,成为自主自觉的教育家。然而这并不是说所有的教师都要成为教育家,更不能用教育家的标准来要求每一位教师,在积极引导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争先创优的同时要尊重教师发展的多种可能性,鼓励教师自主选择不同的发展路径,自主建构理想的职业形象,实现源于个体身心特质与现实生活境遇的个性发展。参考资料: 1、《“以人为本”原则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许浩 《教育探索》20__年第1期 2、《关于健全高校教师岗位聘任制的若干思考》杨潮 胡志富 《中国高教研究》20__年第7期 3、《激励与约束并存》 梁凤鸣 《黑龙江高教研究》20__第4期 4、《创设高校教师柔性管理模式》钟惠英. 《中国高等教育》20__年第1期 5、《“以人为本”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罗明 《中国科学教育》20__年第4期 6、《试论以人为本与高校教师管理》 刘铁中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__年3期 7、《高校教职工考核刍议》 周青萍 孙小黎 《温州大学学报》20__ 年 12 月 8、《高校教师和谐管理模式初探》 张正娟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__年6月 9、《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高校》 程德华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__年9月 教育管理论文:大学新生课外教育管理研究 论文关键词:大学新生 课外教育 任务 论文摘要:加强对大学新生的课外教育管理,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校园的学习生活,对建立稳定和谐的教育秩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加强对大学新生的课外教育管理,帮助引导大学新生尽快适应大学校园的学习生活,对建立稳定和谐的教育秩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所谓大学新生,即指刚人校的大学一年级学生。经过十几年的寒窗苦读,步入大学后,面对崭新的学习环境,许多大学新生都在精神上处于一种兴奋与梦想交织、天真与豪情外现的错综复杂状态。在人生重大的历史转折时期,大学新生对未来的憧憬与对现实的把握仍处于心理断乳期。如何教育管理好大学新生,避免他们在人校后盲目乐观、沉醉于天之骄子的幻想而荒废学业,是大学老师特别是辅导员老师必须承担的教育管理任务。 一、调整大学新生的心态 大学新生受家庭教育的影响,误认为考上大学就胜券在握。历经高考拼搏,误认为自己常胜不衰,进人大学后思想迟迟不能从高考取胜的喜悦中冷静下来,他们普遍存在以下不良心态: 逃出篱樊,开心玩乐。从高中阶段紧张求学,到高三毕业迎接高考冲刺,他们把自己喻成笼中小鸟。进人大学后,面对丰富多彩的环境,他们有些眼花缭乱,感到有些轻飘飘。幻想自由,展翅高飞,对如何渡过大学生活缺乏心理准备,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他们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充满过多的理想主义色彩,玩乐有余,紧张不足。 依恋家庭,交往迷茫。许多大学新生进入大学后,长期对集体生活不习惯,对天南地北各种口音充满陌生感,交际行为处于无所适从的心态。 释放个性,我行我素。大学新生刚刚脱离中学模式的日常管理和家长的制约,进人大学后相当多的新生将自己的个性特征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表现为我行我素。 此外,大学新生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矛盾心理、攀比心理、忧郁心理以及享乐心理等等。 对此,及时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键康教育,在课外教育管理过程中,帮助大学新生调整心态,对教育者来说是一项常规性的基础工作。 首先,要教育他们提高对上大学的思想认识。上大学仅仅是人们追求科学、探索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既不是唯一的最终的途径,也不是人们学习的终极目标。相对现代社会的高度文明,读大学仅仅是一个青年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一段重要教化过程。随着学习型社会的形成与发展,终生学习已成为现代人全面发展的自觉选择。因此上大学无须得意忘形。 其次,要教育他们主动适应大学的人文环境,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应对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要让他们懂得存有天之骄子的,L"理、自我封闭的心理、恃才放旷心理和唯我独尊心理,在大学这种充满厚重文化底蕴和科学探索的环境中,是格格不入的,如不及时调整,最终会由于不适应反而造成精神上的自我找害。 第三,要将对大学生新的心理健康教育纳人思想政治工作的系统规划内。从思想、道德、法制、情感等方面教育引导大学新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和丰富自己的头脑,从而建立稳定健康的精神境界。 二、帮助大学生制订学习策略 面对大学课堂高难度、快节奏的知识传播和教学进度,许多大学新生表现出手忙脚乱、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盲目状态。他们的学习方法仍然停留在中学阶段的抄笔记、作练习题等接收式的被动状态。具体表现为: 学习被动,缺乏条理。由于大学新生习惯沿用中学的学习方式,上课仍然寄希望老师给抄笔记,甚至不善于听课,思维能力的发散程度偏低。忙于整理笔记,又抓不住学习重点,是大学新生上课的主要特点。 学习沿袭中学的方式,善于死记硬背,综合理解不足。大学新生刚人校,在学习上还没有找到大学课堂的快节奏学习方法,往往一节课听下来记得龙飞凤舞,有的回圈半片。在课后复习上好死记硬背条条,对于知识的整合缺乏创新联想能力。 学习上缺乏系统的规划和阶段性目标。这也是大学新生在学习方法上的缺失。许多学生对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习目标不够清楚,对自己在三年或四年的大学生活将收获什么样的知识成果也不十分清楚。所以,他们中时有补考、打小抄、考试成绩偏低等不正常现象发生。相当多的学生在第一学期对繁重的学习任务承受不住,或考试受挫,存在弃学厌学心理。 课外自学活动盲从,主动钻研自学能力差。表现为盲目听各类讲座,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如社团组织活动。由于这类活动的知识含量相对灵活,传播形式比较符合青年学生特点,所以有相当数量的学生热衷于此,但也有一些学生顾此失彼,成为社团活动积极分子,而在主课上学习基础不牢,成绩平平。在利用资料、图书阅览等自学活动中,缺乏针对性,虽开拓视野,但庞杂没有深度,没有建立起知识系统。 凡此种种,都是大学新生在学习策略上巫待教师帮助解决的现实问题。对大学新课外教育管理,作为专业课教师或辅导员老师都应结合本专业实际,结合学生的不同差异,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新生规划自己的学习策略和计划。 首先,应帮助大学新生制订个人的学习规划和发展目标。教育者有责任有义务将大学教育的 本质内涵提示给新学生,整个大学阶段从某种意 义上都说是为将来参加工作奠定专业基础。因 此,不能舍本逐末,忽视专业基础,盲目发展个人 业余爱好。要将每课学习应达到的最佳绩点向学 生交待清楚,以便确定奋斗目标。 其次,应积极辅导、热情帮助大学新生总结归纳适合大学课程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正确的学习方法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而构建系统的学习策略,则有助于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把应学会的知识学到手,应取得的考试成绩考出来,应掌握的知识要点掌握住。这样才有利于大学新生避免学习受挫,减少竞争压力,充满信心地迎接繁重的大学学习任务。 指导大学新生构建学习策略,归根结底是指帮助大学新生科学地分配时间、精力,把宝贵的时光运用到最佳专业领域,克服舍本求末的弊病,从而愉快地完成学业。 三、指导大学新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随着高等教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联合与融合,大学生社会活动越来越多,社会实践涉及的范围更加多姿多彩。有的因缺乏指导,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出现诸多问题。例如,家教问题,时常引起报酬纠纷;打工问题,引发不安全事件发生。有的学生禁不住社会消极现象的骚扰影响,堕落甚至犯罪。这些都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因此,对大学新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从人校开始,就要严格系统地纳人培养教育计划之中。笔者认为,对大学新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管理,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制定以班为单位的集体活动规划,拟定目标,明确学习实践的方式、方法和任务; 二是组织建立大学新生自主参加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信息反馈系统; 三是定期开展对大学新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辅导,必要时开设专题对大学新生进行成人社会化思想教育和社会实践取向的指导。 总之,教育管理大学新生的课外学习活动,是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肯于钻研,勇于探索,充满理想,这是他们的主流。但绝不能过于乐观,因为随着高校改革的深人、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在东西方各种思潮和中国国情中社会变革的各种能量释放中,由大学生尚缺乏应对经验,特别是大学新生,刚从父母身边迈向准社会的这么一个转折时期,迫切需要为生师长者,给予他们切合实际的心灵关怀和精神激励,使他们在进人大学后能够健康成长,适 应未来的挑战。 教育管理论文:试论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分析及教育管理对策 论文摘要:贫困生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其独特性,通过对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卡特尔16PF测量结果的对比分析,归纳出贫困大学生的人格特点。根据人格理论分析了贫困生人格的成因:生活状态落后.见识有限;缺乏安全感与归属感;成熟动机强烈,提出相应的教育管理对策。 论文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教育管理对策 贫困大学生是近年来为社会广为关注的一个弱势群体,由于家庭贫困,他们来自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心理压力较大,其心理疾病发生率远远高于普通学生.从而出现了因经济贫困导致的“心理贫困”的“双困生”。由于心理能量不足,贫困生容易产生认知、情绪、意志行动等心理过程的一系列不良反应.从而导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学习生活效率降低、社会功能受损等负性变化,严重影响了其学业的顺利完成和人格的健康发展。近年来,国家和学校已经建立了一整套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在经济上给予了贫困生很大的帮助,但在我们工作中仍能感受到贫困生精神状态的低落。因此针对贫困生的特点,不仅要提供必要的经济帮助,而且要研究贫困生的心理特点,对其进行精神扶贫,帮助贫困学生摆脱精神压力。 一、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调查分析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笔者从九江市四所本、专科院校各个年级的学生中按照随机抽样原则抽取400名贫困生(月个人消费总额低于九江市居民最低生活标准)和40O名非贫困生,利用卡特尔16种人格测验量表fl6PF1进行统一测试.发放问卷各400份,回收问卷贫困生368份和非贫困生392份,问卷有效性分别为92%和98%。数据统计采用W_IZ心理测验与统计软件和SPSS软件包。 (二)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1.贫困生与非贫困生人格因素比较贫困生与非贫困生16PF值如图l所示 从图l中的数据比较可以看出.贫困生在有恒性(G)、忧虑性(O)、独立性(Q2)、自律性(Q3)四个方面分值高于非贫困生,而在聪慧性(B)、稳定性(C)、兴奋性(F)、敢为性(H)、世故性(N)、实验性(Q1)六个方面分值贫困生低于非贫困生。通过统计分析。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聪慧性(B)和敢为性(H)两个方面差异显著.其显著性小于0.05,而在兴奋性(F)方面显著性明显,其值小于0.01.表明贫困生较朴实,做事审慎、保守,甚至有退缩倾向。 2.贫困生与非贫困生次级人格因素。比较卡特尔教授在研究人的l6种个性因素的基础上,认为有4个次元素可以进一步诊断人格特点根据卡特尔的次级人格因素分数的计算公式.利用图1中的相关数据计算出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次级人格因素从图2中的数据比较可以看出贫困生在内向与外向方面与非贫困生差距明显,其显著性差异小于0.05,表现在贫困生相对较内向,在人际交往中不主动,甚至缺少自信。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成因 社会心理学理论表明.生活在同一社会群体或相似的生活环境中的人会形成相似的人格特点笔者采用访谈法结合人格理论分析贫困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及特点,归纳出影响其人格特点形成的几点因素: (一)生活状态落后.见识有限 本研究贫困生群体中有3O5名来自于农村.其中164名来自于边远山区.这些地区信息不畅通.消息相对比较闭塞.人们生活状态相对比较落后.导致贫困生从小见识少,对有些新科技不了解,没掌握:另外,这些地区的中小学教育相对落后.学生的知识面较窄所以进入大学后,贫困生在聪慧性方面与非贫困生有一定差距。同时,由于这种差距的存在.也导致了部分贫困生产生了一定的自卑心理.兴奋状态较低 (二)缺乏安全感与归属感 本研究贫困生群体中有313名来自于多子女家庭,其中195名同学表示父母由于家庭压力较大.没有给他们足够的关爱和关注.致使他们从小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并且不自信。为了免受伤害.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往往采取逃避的方式封闭自己,不能主动与人交往,偏内向,极易产生自轻、自贱、自畏等自我意识的偏离,行为上也往往表现为退缩:还有65名同学表示习惯于用不平衡的心态面对一切,他们在交往中不能善待自己、宽容别人,叛逆的行为既伤害同学间的感情.又挫伤本人的自尊心.形成人际危机:另外.经济上的拮据也往往限制了贫困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机会.客观上强化了他们自我封闭的性格 (三)成就动机强烈 在访谈中有310名贫困生表示.由于从小家境贫寒.使他们更早体会了生活的艰辛.更早产生了为父母分忧的想法.并有强烈的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的动力,也就是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因此,在高校里,贫困生在自立、自律、有恒性方面要好于一般同学,他们更能吃苦,更有韧劲。 三、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对策 (一)重视贫困生的思想教育 “扶贫先扶志”,在努力加大对贫困生经济扶助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对他们进行多方面的思想教育.以便形成教育合力在充分了解掌握贫困生心理、行为特征的基础上.要对他们的“心理贫困”问题予以特别关注如笔者在此研究其间。吸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12名。参与成立本校以贫困生为主体的“自强社”.“自强社”在为贫困生提供经济资助的同时,也通过社员们的自助、助人、服务社会等模式.将他们的个人需求与崇高的社会责任感联系起来.把当前的困难与远大的奋斗目标联系起来,教育他们正确看待和认识贫困.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勇于面对现实。培养他们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能够成熟的为自己定位,进一步增强自信心。 (二)加强对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帮助学生了解和分析自我心理健康状况,客观、勇敢地面对现实,恰当、全面地接受自我,既看到自己的外在劣势.又看到自己的内在长处笔者对学生进校后的心理健康档案进行筛查,并对其中有自卑感、自我封闭、自暴自弃等心理倾向的贫困生进行约谈,予以特别关注,让贫困生感觉到他们是备受关心的在学校层面通过点面结合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如采用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小型讨论会等形式.进行心理知识教育和典型案例教育.指导他们学会自我调适.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战胜自我。为了使贫困生打开心扉。笔者组织贫困生开展一些以他们自身为主角的活动,如“受助者助人”、“爱心传递”等,资助比自己更困难的人,为社会福利院、敬老院的困难群体服务等。通过这些活动.使贫困生从内心融入社会群体.逐步消除孤独感.并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中奉献才华,升华自我。 (三)开展人际交往和沟通方面的训练 笔者针对贫困生人际关系能力不高、乐群性分值低、较自闭等心理特点,尝试开展了一些人际交往和沟通方面的团体训练如在“肯定性团体训练”中.要求贫困生合理分析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距.寻找消极的自我意识.然后运用自我辩质训练向消极的自我意识挑战.最后通过角色扮演法及各种社交技巧的训练.变通方式.实现认知重建一位同学在参加完“信任之旅”活动后表示.能信任别人是温暖幸福的.被人信任是自豪的.给别人一份信任.给自己一种责任.人与人之间相处就会更融洽可见.贫困生在团体训练中能增强与人交往的能力和技巧.并体会到了集体的温暖和关爱.进而提高了兴奋性.增强了信心.学会了与他人积极相处.提高了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了积极乐观的心态 (四)帮助贫困生从实践活动中增强自尊和自信 从自身实践中增强自尊和自信.不仅在学习方面努力,而且要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勤工助学的意义不只在于能从一定程度上改善经济条件.更重要的是使贫困生通过实际行动来克服困难.从而增强自尊和自信笔者研究其问.尝试在学校勤工助学群体中组织开展“十佳服务标兵”、“意志坚强好青年”、“逆境中的英才”等评选活动,使贫困生认识到,真正的贫困是缺乏知识、缺乏信息和获取信息的手段.懂得拥有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就是财富,自身具有的如坚韧、勤奋、吃苦耐劳等品德都是自己独有的美德:认识到在人才济济的大学校园里.不要盲目通过追求成绩来满足自尊的需要.学习能力的获得、创造力的发展以及健康人格等都是学有所成的体现 (五)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笔者在心理咨询实践中.经常遇到贫困生因为老师一句伤害性的话、一个不经意的眼神而引发的心理问题,如“这个老师从来都不关心和过问我的学习”.“这个老师看不起我”等。因此笔者认为要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优化校园的育人环境.引导师生以平等的心态看待贫困生,不歧视、多理解、多帮助贫困生,减轻贫困生的贫困感和自卑意识,改善班级、寝室等小群体的人际关系对于贫困生来说.小群体密切的人际互动关系对他们的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应在小群体中营造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良好的人际环境,并通过组织各种团体活动来优化这种人际关系.这对于调适贫困生的自卑情绪、开启他们封闭的心灵、增强其交往能力是十分有益的。发动师生扶助贫困生.形成全员助困的良好氛围在师生中积极倡导爱心助困活动。从经济、学习、心理等各个方面帮助贫困生,唤起全校、全社会对贫困生的关注和支持。 教育管理论文:浅析高职院校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思考 论文摘要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日益增大,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也选择就读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群体,也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本文通过分析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少数民族学生存在的问题以及高职院校在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中的不足,提出从学习和尊重民族文化、加强思想教育、关注心理健康、人性化管理、整合育人力量五个方面入手,做好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论文关键词 高职院校 少数民族学生 教育管理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我国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的人才培养工作,不断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工作的扶持力度,因此,很多少数民族学生也有了进入高等院校学习提升的机会。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日益增大,越来越多地少数民族学生也选择就读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群体,也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如何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是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新挑战。 一、 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 (一)民族情结较重 少数民族学生大都来自于贫困的边远山区,为了生存和抵御外来的困难,形成了非常强大的团体生活模式,从而也形成了较强的民族情结。因此,进入大学后,少数民族学生往往只愿意跟本民族的学生一起交往,而不愿意与汉族学生交往,这样也就更强化了他们的民族情结。 (二)民族习惯和民族信仰有差异 少数民族学生从小多以本民族聚居的方式生活,长期受到本民族风俗习惯、家庭教育的熏陶,形成了本民族的民族意识和民族习惯。远离家乡,来到高职院校求学,生活环境的极大改变,饮食习惯、行为方式与其他同学的不同,让少数民族学生感到不适应,也会因为这些方面的差异导致一些矛盾的产生。此外,少数民族学生都有自己的民族宗教信仰,如:藏族学生信仰佛教、新疆学生信仰伊斯兰教等,这也是导致民族意识不同的直接原因。 (三)学习基础不好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受到历史、地域、社会发展等多因素的影响,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基础教育相对薄弱,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低,尤其在英语、数学、计算机等课程的学习中颇感吃力,入校后明显感觉课程多、压力大。 (四)性格豪爽、能歌善舞 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大都性格豪爽,待人热情、直率、重情重义,此外,生活的地域特点也造就了他们能歌善舞的特长,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都有一副好嗓子,都会跳本民族的舞蹈,在很多文艺表演的舞台上都有他们的身影。 二、少数民族学生存在的问题 1.由于民族情结较重,容易形成“抱团”现象,经常以“老乡会”等名义开展聚会活动,因此很难融入整个集体,同时也会因为一人受到所谓的“欺负”而集合大量本民族学生“打抱不平”,从而引发安全稳定事故。 2.少数民族学生组织纪律意识较淡漠、喜欢饮酒,性格豪爽但也易冲动,容易发生酒后滋事等矛盾冲突事件。 3.环境改变带来的不适应、学习压力的增大、人际交往的不顺畅,往往导致少数民族学生产生自卑、焦虑甚至敌对等心理状态。 4.学习上的脱节给少数民族学生造成了较大的压力,也由此导致部分学生厌学、逃学,甚至因不及格科目较多出现留降级现象。 三、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 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不仅关系到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和国家的稳定。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在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对民族语言、民族文化和民族信仰的了解和关注还不够多;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中缺少少数民族工作人员,不利于具体开展工作;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管理中强制约束较多而人文关怀较少等。 针对上述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做好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一)学习和尊重民族文化,促进沟通和融入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人数日益增多,少数民族学生也不断增加,且民族种类也随之增加,宗教信仰、民族习俗也呈现多样化。民族之间信仰、习俗、语言等方面的差异,也容易造成各民族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以作为学校相关部门的管理者、辅导员和班委干部应主动学习少数民族文化知识,如:民族习俗、民族文化、民族历史等,这样才能更好地与少数民族学生相处,才能有效的处置各种矛盾和问题。此外,还应该关注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对学生进行民族政策教育,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让各族学生和睦相处、避免纠纷。另外,各民族也都有灿烂悠久的民族文化,学校应给少数民族学生提供展示民族文化的舞台,如:开展“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节”等校园活动,让各民族学生都能展示本民族的歌舞、器乐、绘画、民间艺术等,加快各民族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彼此之间的团结和融合。 (二)加强思想教育,促进少数民族学生意识转变 1.加强法纪意识教育。少数民族学生因为性格豪爽、不拘小节,因此法纪意识也比较淡漠,认为凡事都可以靠武力解决,会因为一些小事而大打出手,造成严重的人身伤害事故。所以,从少数民族学生进校起,就要加强法纪意识的教育。一是利用好课堂主阵地的作用,给学生上好法律基础课,培养学生知法守法的意识;二是利用班会、团组织生活等开展“普法”教育活动,让法治教育入耳、入脑、入心;三是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尤其是微博、微信等,时时给学生进行法治宣传,营造良好的知法、守法氛围。 2.加强文明素养教育。少数民族地区尽管流传了许多宝贵的民族文化,但由于历史和地域原因,也保留了一些“陋习”,如:不勤洗澡、不勤换衣、语言不文明等。因此,在日常教育中必须要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文明素养教育,如:通过创建“文明寝室”、评选“文明之星”、开展“中华礼仪之美”主题教育活动等,不断宣传文明礼仪知识,带动少数民族学生一起行动起来,改掉陋习,做当代文明大学生。 3.加强自信自强教育。由于不少少数民族学生来自边远山区,家庭经济困难,再加之学生成绩落后,往往产生自卑心理,不愿与人交往,也常常把困难和压力藏在心里。辅导员是学生成长的指导者和同路人,应密切关注这部分同学,通过谈心交流给予学生关心和帮助;通过给学生提供展示平台,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找回自信。当然,也有个别少数民族学生抱着一种“等靠要”的心态,认为自己是少数民族就应该享受一定“特权”或“优待”,依赖性强、不思进取,甚至还不讲诚信,针对这部分学生必须加强自强教育,必要时还应当严肃批评,让他们明白凡事只能靠自己。 (三)关注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由于少数民族特殊的民族背景和民族认同,造成他们在心理上也存在着特殊性,具有逃避、自卑、排他等心理。这些心理状况都非常不利于少数民族学生融入学校、融入社会,也不利于他们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 1.不断健全学校心理咨询机构,不能仅仅是针对普通学生的心理咨询,还应该有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项目。 2.加强学校心理咨询教师队伍的培训,要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和习俗,进一步分析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状态,才能更好地处理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3.在日常教育中需改变方式方法,由原来的批评多、强制要求多逐渐向多鼓励、多肯定转变,引导学生树立乐观、向上、友爱、进取、包容的积极心态。 (四)管理要严格但也要人性化 由于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性,容易引发酒后闹事、聚众斗殴等安全稳定事故,因此,在管理方面必须要严格,如:制定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办法、少数民族学生突发事件处置预案、安排“专人”高度关注比较容易滋事的少数民族学生等。但是“严格”不等同于没有“人情味”,在管理少数民族学生的过程中,同样需要“以情化人”,如: 1.在一些民族节日带来之际,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可以支持少数民族学生开展庆祝活动,并参与到他们的活动中,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被认同,情感加深了管理也就更容易了。 2.注重发现和培养少数民族学生中的优秀分子,选拔他们担任学生学生干部或发展为党员等,通过他们的模范作用去带动其他少数民族学生。 3.成立民族事务部门,并由少数民族担任负责人或工作人员,定期开展一些座谈会、交流会等,以便更加全面、专业、人性化地处理各种少数民族学生问题。 (五)整合育人力量 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不仅仅是辅导员或学校某个部门的事情,而是应该整合学校、社会、家庭以及学生自己等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从而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健康成长。学校要抓好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教育、日常管理,严格执行好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各项政策,特别是各项鼓励和优惠政策;政府部门要加强高职院校周边环境的整治和监控,给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生活创造安全有序的环境;此外,学校老师也要经常跟少数民族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告知学生的表现情况,请家长配合进行教育管理。只有发挥多方的育人力量,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才会卓有成效。 四、结语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培养工作是高等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少数民族学生的培养模式,创新开展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这样才能真正为少数民族学生的成长成才贡献力量。 教育管理论文:试论医学院实习生教育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论文摘要:医学生的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的关键环节。通过分析实习学生实习满意度下降、实习学习量下降、实习纪律性下降的原因,探讨改善医学院实习生教育管理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医学院;实习生;教育管理 医学生的临床实习是从课堂走向社会,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过渡阶段,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的桥梁,是将医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临床义务工作者的关键环节。临床实习为医学生了解、熟悉、掌握各种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术以及培养临床思维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必要的机会和条件,也为医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深入群众、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提供了社会实践的平台。医学生毕业到医院工作后,其临床技能的灵活运用程度也直接影响到用人单位对培养学校的教育质量评价,进而间接影响到就业率的稳定,长期将会影响到学校美誉度的提升。因此,加强新形势下的医学生实习教育管理是医学生顺利完成实习任务的保证,是稳定就业率的保证,是提高学校美誉度的保证,理应受到高度重视。 一、当前医学生实习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所在的四川省泸州医学院是省属高校,每年有本科实习学生2000余名,三级乙等及以上临床教学医院29所以及其他稳定的校外专业教学实习基地30余个,其实习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医学院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为了更好地研究当前医学生实习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学院成立了“泸州医学院本科学生临床实习教改科研课题组”,课题组通过群体访谈、问卷调查、电话调查等形式对泸州医学院的实习学生、实习基地医院、年级辅导员、国内其他医学院校进行了调查,发现当前医学生实习教育管理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三点。 1.扩招后实习学生人数大幅增加,科室带教老师教学意识欠佳,学生实习满意度下降 扩招后的实习学生人数总体比过去有明显增加,虽然增加了实习基地,但科室的见习学生、实习学生总数比过去仍有所增加,实习基地医院的带教压力较大。在2010年对泸州医学院各基地医院随机抽样500名实习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实习学生对科室老师的带教水平评价为“满意”的占56%,“一般”的占30%,“不满意”的占14%。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优质的实习医院级别高,病人多,临床医生自身的医疗任务都很重,花在实习教学上的时间和精力不够充沛。另一方面由于实习任务是软指标,教学量没有明确细化,责任并不落实,部分青年医师的主要精力放在自身学历的提高和晋升职称的忙碌中,医院给予的带教补助又是杯水车薪,因而带教老师的教学积极性欠佳。以上的主客观原因导致临床医生(尤以外科医生比较明显)普遍缺乏带实习的工作激情,应付了事甚至很不耐烦,很多科室都不再开展专门针对实习生的小讲座和案例分析。同时,鉴于医疗风险,现在实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也大大减少,很多实习学生抱怨自己在科室基本上只是做一些简单的重复工作,对学习的帮助不大,学习热情从初时的高涨逐渐懈怠下来。 2.社会就业压力加大,学生实习、考研、就业矛盾日益突出,学生实习学习量下降 医学生的实习时间一般是10~12月,但国内各医学院校安排的时期有所不同。如中国医科大学、泰山医学院、徐州医学院、内蒙古医学院、长沙医学院等高校是第九、十学期安排实习;泸州医学院、广州医学院、广西医科大学、赣南医学院等则是第八、九学期安排实习,第十学期返校再上提高课。这两种模式各有利弊,但鉴于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就业招聘和考研主要集中在第九学期,因此无法绕开考研、就业对实习工作的干扰。课题组在对实习基地医院的调查中发现,80%的实习医院均反映“实习、考研、就业的体制性相互矛盾”是当前实习管理中最大的难题。干扰主要表现为四种情况:一是部分实习生因为参加就业招聘不断请假而耽误实习时间。二是由于地区医院甚至部分县医院等用人单位只招收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医学生,为了将来的前途,越来越多的本科生选择考研。部分学生专心备考,实习时心不在焉,甚至不惜逃工复习。三是目前医院体制改革,在绝大多数单位招聘中,参加面试后学生还需要参加当地人事部门组织的公招考试,实习学生在实习的同时要花费大量时间准备参加公招考试。四是近几年部分条件好的医院为了优中选优,要求应聘学生初步面试后要试用一定时间方可签约,这种单位对学生的吸引力很大,学生为了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向实习医院请假。当这种请假没有被批准时,有的学生就选择了违纪旷实习。以上四种情况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实习质量,减少实习的学习量。 3.学生对实习重要性认识不够,部分实习队教师到岗履职情况欠佳,学生实习纪律性下降 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学生实习目的并不明确,对实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从而导致纪律性下降。不少学生还习惯于过去坐在教室里听课的学习模式,在实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不知道身边何事可学。有的学生不愿在病人身上多下功夫,不屑做琐碎小事,甚至认为自己是“免费劳动力”,有干活多了吃亏的错误思想,影响了学习积极性。有的学生签订就业协议后知道了自己将来要从事的专业,便对当前实习的无关科室失去兴趣,从而丧失了许多学习的机会。还有一部分实习学生,因为是独生子女,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纪律意识淡薄,在校时早就渴望到实习基地去放松,一旦管教不严便成为脱缰野马。而实习阶段的学生管理也是学校管理的薄弱环节。大学生在校有辅导员专门管理,从思想到行为无微不至,而实习后医院远离学校,一般是实习队教师进行管理。以泸州医学院为例,实习队教师的选聘历来是一个难点。学校各部门都不愿意让工作骨干离岗去带实习,因此都是尽量选工作能力不强,在部门没有受到重用的。实在要派骨干,也都是快去快回,最多半年轮转。已婚年长的教师离开家庭,思家心切,经常找机会回家。单身年轻的教师虽能长驻基地,但由于工作经验缺乏,在教育帮助学生时又显得力不从心。以上内因和外因导致了实习学生教育管理不到位,部分实习学生不认真实习,进而出现违反科室规章制度和实习纪律的现象。 二、改善医学院实习生教育管理的对策 1.提高实习带教老师素质,设置科室“实医师” 要提高实习质量,必须依靠高素质的实习师资队伍。带教老师不仅要有良好的医德医风、扎实的理论基础和高水平的临床技能,还必须有较强的教学意识,热心带教。因此,要重视带教老师的选拔和培养。在高校扩招、实习学生人数较多的情况下,各科室可参照“住院总医师”(医师岗位的一种,每周6~7天工作,每天24小时内均在病区或附近,以便随时在岗)的方式设置“实医师”,专人进行实习生管理。“实医师”专门负责安排科室实习生的学习活动,纪律检查,组织小讲座和案例分析,组织出科考核,确保实习学生在本科室学有所获。“实医师” 由基地医院和实习队教师对其工作进行考核,可适当给予经济奖励和精神奖励,与评职称等待遇挂钩,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设置“实医师”等于在基地医院成立以科室为单位的学习小组,能加强实习生的纪律管理,能最大限度利用科室的学习资源对全体实习生进行教学,对科室医师的教学水平也是一种历练,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2.调整实习时间,实行弹性实习制与实习小学分制 就业、实习、考研都事关学生的切身利益,都很重要,不可偏废。在充分重视医学生实习的基础上,也要充分认识到就业对学生个人及家庭、社会的重要性,认识到考研对学生的生存质量、缓解就业压力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因此,三者只能合理分配有限时间,科学错峰。在对泸州医学院各基地医院随机抽样500名实习生的调查显示,60%有考研意向,22%希望考研复习请假两个月,57%希望是三个月。我国的考研时间一般是1月,故考研复习的最佳时间是11月和12月,而各地的“就业双选会”、招录考试也多安排在11月和12月,这段时间部分学生要到用人单位面试、试用、办理就业协议审批手续等。据此提出“弹性实习与实习小学分制”的教改方案。 弹性实习制是指在保证实习效果的前提下,实习任务完成的时间由一段固定时间与选择性时间、必修实习科室与限选实习科室相结合原则进行实习,类似于学分制下的必修课和限选课。学生在固定时间段的实习期间不能请假,必须完成规定量的实习任务。而在选择性时间段内,可根据自身情况安排实习时间和实习科室,完成规定量的实习任务。在选择性时间段内,留出11、12两个月的机动时间,实习生可以专心复习考研,可以安心去找工作,也可以留在医院认真实习,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 实习小学分制是指模仿学分制教学管理而采取的实习生管理模式。按照实纲拟定各科室实习学分,要求实习学生完成一定的实习学分才认定为实习合格,否则不让其参加毕业考试。出科要严格考试,笔试和操作结合,确保实习质量。对于严重违反实习纪律或出科考试不合格者按规定补考。实习小学分制能兼顾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确保了实习阶段的安全管理和教学质量。 3.开展岗前教育培训,加强岗上教育管理 要提高学生对实习工作的重视,减少违纪率,需要做好岗前教育培训,加强岗上教育管理。在实习前安排不低于一周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专题教育培训,让学生理解“实习就是产品出厂前的最后组装阶段”,关系人才质量,也关系学校的美誉度。岗前培训的内容包括实习规章制度、医院管理相关制度的学习、医德医风教育、师生及医患沟通能力培训、临床基本技能强化训练、实习基地党支部建立与党务工作培训等。夯实基础,方可使学生进入医院后能尽快转变角色,适应新的岗位。 第二个方面是加强岗上教育管理。其关键在于选拔工作能力强的实习队管理教师和科室实医师。其中,实习队教师建议在基地医院当地招聘,例如可选择实习基地医院的离退休管理干部,他们既熟悉医院情况,又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只要给予合理的报酬和充分的肯定,就可以把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调动起来。实习队教师交给实习基地医院和学校双重管理,学生参与监督。这就避免了学校派遣实习队教师离开家庭,思家心切的根本问题。实习队教师和科室实医师要像辅导员一样承担起学生心灵耕耘者的角色,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信念,珍惜临床实习的每一天,勤学、多练、博采、善思,为毕业后在医疗岗位上为人民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学院的领导和辅导员也要经常深入实习基地巡查,掌握情况,及时沟通,确保实习工作顺利进行。 三、结语 综上所述,医学院实习生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有的来源于体制性矛盾,有的来源于带教老师或学生本人的主观原因。问题较普遍,也难于解决,但只要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就一定能克服困难,保质保量地完成教育重任。 教育管理论文:浅谈从大学生权利看高校的教育管理 论文关键词:高校 学生权利 制度管理; 论文摘要:保障学生的权利是教育法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依法治国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大学生的权利已从应然状态转到现实状态。本文提出了作为大学生应享有的权利,并对高校管理如何进行改造以保障大学生的权利作了分析与探讨。 大学生作为具有独立个性和主体意识的公民,同其他公民一样享有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同时,其作为受教育者,又享有教育法律法规规定的不同于其他公民的权利。然而,在现实中,大学生的一些权利往往被忽视,甚至被否定。本文试图分析大学生应享有的权利,探讨高校管理如何进行改造以保障大学生的权利。 一、大学生的权利——从应有到现实 从大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来讲,作为国家公民,他们应享有宪法规定的作为公民应享有的权利,此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大学生尤应享有下列权利。 (一)发展权 马克思说,“人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这种天赋和需要使得发展成为人的一项基本权利。大学生因其天赋存在着多方面的发展可能性,从而享有从多方面发展自己的权利: 1.表现权。表现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欲望。大学生在学习中表现自己天性的心理特征非常明显:希望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的才能,表现自己的智慧,表现自己的价值,当学生的这一心理得到满足时,便会产生一种自豪感而更有信心地去学习、去探索、去创造,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只有在不断地表现自己的过程中,学生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2.选择权。人的选择是从眼前若干的可能性中,凭着明确的意志做出取舍的一种综合性、价值性判断。人在选择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尊重和维护学生的选择权是对学生个性和差异性的尊重。“大学是以多样的课程选择机会、丰富的隐性文化、充分的个性尊重、自由的学习条件以及有效指导下的研究训练来实现人的更多程度发展的。”大学生的选择权应该包括:择校权、专业选择权、课程选择权、教师选择权、学习方式选择权、评价方式选择权、学习进度选择权等等。 3.犯错权。每个人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大学生是成长发展中的人,还不成熟,他们应该拥有犯错的权利。当然,这里的错误指的是学习中的错误。 4.休息权和娱乐权。休息和娱乐对于促进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对身心正在迅速成长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休息不足必将导致学生注意力不能集中,反应迟钝,学习效率低下。娱乐、闲暇活动不仅能使学生恢复身心,增长知识,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二)自由权 在教学领域,如果没有自由,学生就会被迫按照某一统一模式来发展,他们的精神会受到奴役、个性会受到压抑。因此,大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自由权除了一般公民应享受的权利外,还应包括: 1.思维自由权。人的思维只有在自由、不受控制、不受约束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其创造性,开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恩格斯语)。大学生处于思维发展的旺盛期,其思维发展情况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学习和工作的创造性成就。所以应享有充分的自由思维权利。 2.疑问自由权。疑问,是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的信息观念、新的刺激相矛盾、不一致,从而引发冲突的心智状态。随着认知冲突的解决,学习者的认知结构能得到优化和完善。对大学生来说,问题意识对他们的自主性学习、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都非常重要。 (三)民主权 在现代社会,民主已经是一个含义很广的概念,和“平等”、“自由”相互并行。一所学校、一个班级可以被看作一个小社会,这个小社会的主人就是每个学生自己。因此,学生应该享有: 1.自主管理权。学生进大学后,自主意识日益强烈,他们希望在某些方面、某些程度上脱离学校、教师、家庭的管束,拥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和生活圈。同时,他们也热切希望学校、教师、家庭关注到他们的自主能力,不断给他们提供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机会。 2.知情权。随着我国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学费制度的改变等,“学生是消费者”的概念也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作为消费者,学生有权充分了解高校所能提供的教育服务的真实情况。如:学校有关的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奖学金、课题等的申请、学术交流活动、校园活动等无形的资源);学校的教学和科研状况,包括课程及其相关内容、师资;学校管理状况及管理人员的职责;学校的收费政策;学校的评价制度(包括学生参与的各类竞赛的评分标准及评比结果,各类评估、评奖的评价标准和结果公示,学生干部的选拔标准及程序、方式)等等。知情权是学生提高自身学业水平和维护其它正当权益的必要条件。 3.监督权。大学生拥有与教师、管理者同样的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利,特别是与学生利益相关的学校事务。大学生作为利益主体,享有提出意见、参与决策、监督实施的权利。大学生的监督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监督学校资源的使用;二是监督学校日常机制的运作。 4.评教权。教育也是一种服务,是通过由教师将优质的教学提供给学生来实现的。学生作为这一服务的直接受益者,理应有权对他所享受的教育服务作出评判,且学生评教是对教师教学最好的监督。因此,学生评教应不仅仅被看作是管理、评价教师教学的一种手段,更应该被看作是对学生权利的尊重和维护。 二、高校教育管理现状——学生权利的失落 在高校教育管理实践中,忽视、漠视、侵犯学生权利的现象时有发生,从而造成大学生权利的失落,主要表现在: 1.高校管理者滥用权力,导致学生的一些合法权利受到侵犯。高校作为从事教学、研究的单位,拥有比国家机关更多的自主权限,最主要的一项就是制定内部规则。我国《高等教育法》第41条规定,高等学校校长行使的职权中第一项就是制定具体规章制度。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少高校基于学生管理的便利性,通常制定了许多规章制度,而这些规章制度过多地设置了义务性条款,较少去思考和挖掘义务性条款的对应的权利性条款。”总体而言,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双方分别处于支配与被支配、压制与被压制的地位。高校对学生的管理,也是按“命令——服从”的权力运作模式进行的,在制度设计上偏重于管理和规范,在制度执行中不按正当程序,忽视或剥夺了学生的权利。义务与权利是相对称的,高校要求大学生履行义务的同时,应同时保障其应享有的权利。 2.高校教师固守“师道尊严”,忽视或侵犯了学生的权利。在一定程度上,教育者的义务就是受教育者的权利,受教育者的义务则为教育者的权利。但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都遵从“师道尊严”的道德规范,教师的权利和尊严神圣不可侵犯,学生只有服从的权利,在现实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经常忽视、甚至侵害学生的权利。 3.高校与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渠道,学生的合法权利得不到充分体现。要体现学生在学校中的主体地位,必须既要保障学生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又要畅通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了解学校各方面的真实状况,及时反映学校管理或教育中的各种问题、意见,并参与学校管理的决策,行使自己作为消费者应有的各项权利。但是,在我国高校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 一是学生自治组织难以自治。“校方赋予学生会的权力,远不足以实现学生自治。”学生会更多的是完成学校交待的任务,向同学们作些宣传解释工作,在代表学生权益方面,所起的作用只限于提出意见。 二是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制度不健全。从管理的角度说,“作为年满18岁以上接受过中等教育又进而在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他们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有着对自身利益的诉求,这是学校在进行学生管理工作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学生在学校管理过程中的参与权问题,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世界各国大学生民主运动的主要诉求,之后,许多国家都认可了学生是学校管理的组成部分,并在学校的决策机构或评议机构中明确了大学生的代表席位。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开始实施“学生参议制”,设立“学生校长助理”、开设“校长信箱”、推行“学生评教制”等举措,都是促进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成功尝试。但是,这些制度也仅赋予学生“建议”的权利,而没有“决策”的权利。特别是对于涉及学生利益的重大问题时,如何保障学生知晓、参与、决策和监督的权利,更需要在制度层面做进一步的探索。 三是大学生自身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虽然我国大学生的权利意识增强了不少,但与权利相对应的义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却未能同步增长。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民主意识、责任意识、自治能力,还有许多亟待改进之处。 三、高校教育管理的改造——以学生权利为本位 我国多年来形成“教育道德化”的传统管理,主要以道德教化学生,并以道德规范为基础构筑学生管理规则,用学生应当或不应当等限制或禁止的义务性规范设计学生管理制度,这使得对学生的管理实际上是以学生的义务为本位,而不是以学生的权利为本位。在这种传统教育理念的支配下,学校权力会不由自主地任意扩张,从而与依法治国和“教育法制化”的理念在有关学生权益的保护方面发生冲突,以至于现行高校依法治校的过程中越来越显得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因此,高校教育必须坚持以学生权利为本位,即:在肯定学生权利和义务不可分的前提下,以学生权利而不是以学生义务为起点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以学生权利为本位的管理,重点要落实在三个方面。 1.转变传统教育教学观念,承认“学生是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在表述教育目的时用得最多的一种说法。这种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国家、社会、时代、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本无可厚非。但这种目的过多地从社会角度来考虑教育,很容易把人仅仅当作社会的产物和工具来培养,要求学生遵从、驯服,缺乏充分发展的自由。这种目的恰恰忽视了“学生是人”这一基本而深刻的命题及其内涵。 2.设计相应的制度,保障学生的实体权利和程序权利。根据法律、法规的授权和大学自治的要求,高校有权制定相应的校规校纪以管理学生,开展正常的教学活动,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但同时,高校在制定管理制度时,其宗旨和目的要遵循学生本位,要通过制度设计来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首先要遵循合法、公正、教育保护、权利救济等原则。遵循这些原则来设计管理制度,就能使学校管理制度成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以自主做出合法行为的保障。其次,要健全管理制度。一般而言,应当包括三个方面的制度:一是实现学生合法权利的制度,包括教育救助制度和教学公开制度、生活保障制度;二是保护学生合法权利的制度,包括学生处分等级、处分决定、处分告知等程序制度;三是学生合法权益的救济制度,包括校内申诉制度和听证制度。 3.革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维护学生应有的权利。实施以学生权利为本位的教育,必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采取下列措施: 一是针对学生的需求和就业市场的新变化,从实际出发制订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计划,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教育”,尊重个性,保护学生兴趣爱好,发展个人特长。改变传统教育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潜能挖掘不够的缺陷,要树立起“通识教育,分层培养,引导创新”的理念。 二是实行个性化教学。改变过去学生一入学就固定专业、固定课程内容的培养方式,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确定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和学习方式。实行弹性学制,要让学生不仅可以选择专业、选择课程、选择任课教师、上课时间,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还可以选择学习年限。 三是教师引导和启发学生,创设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教师要改以“教”为主为以引导学生“学”为主,变“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为“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甚至“学生自编自演”。对学生敢于质疑书本、质疑教师的举动要进行支持、鼓励、赞赏,为学生“表演自己”创造条件,创设一种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讨论和辩论中产生疑问、主动思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教育管理论文:中小学教育管理改革的理论导向——科学主义、人文主义和伦理主义的整合 摘要 不同的理论观点,既影响着教育管理理论的研究,也会在管理实践中形成不同的管理模式和管理风 格,也直接影响教育管理改革的发展方向。在当今世界,科学主义、人文主义和东方伦理主义形成了影响世界 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三种理论思潮。三种理论在相互攻讦、相互作用、相互对话的过程中,给教育管理带来 了勃勃生机。三种理论思潮在理论和实践中的融合,已成为当代中国教育管理改革的一种理论导向。 关键词 教育管理 科学主义 人文主义 伦理主义 理论导向 从中小学教育管理发展的历史来看,无论古今中外,不同的研究者在研究教育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时,总会 采取不同的理论观点和独特的研究方法,在批判、继承、交流、整合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教育管理理 论和流派。不同的教育管理工作者因其价值观念、道德标准、思维方式不同,会认同不同的管理理论,也就会 形成不同的管理模式和管理风格。我们为论述方便,可以大体将他们归并为: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以效率为核 心的“科学管理理论”;以人本主义为导向的“行为科学”理论;以伦理主义为导向的“人伦管理理论”①。 在当今世界,这三种理论导向构成了教育管理的基本图式。在当代中国中小学,对各种理论的探索和实践,也 深刻地影响着中小学教育的发展轨迹,但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这三种理论导向发展的趋势,都正在逐步由对 立走向整合,对这种趋势的深入研究,对深化我国中小学管理改革,意义极大。 一、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科学管理 在科学主义者眼中,科学是对客观真理的认识,客观真理被认为是可以解决人类一切问题的出发点,而对 “科学方法”的普遍性信念,则被认为是人们在认识客观真理之后解决人类一切问题的法宝。现代科学管理是 在社会大生产条件之下,对科学主义理论的一种实践。在教育管理中的科学管理作法,许多是从企业管理中移 植过来的。对形成20世纪以来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管理思想影响重大的最早一种学说是英国工程师F·泰勒提出 的“科学管理”理论,泰勒认为:科学管理的原则有四条,一是对工人操作的每个动作进行科学研究,用以替 代老的单凭经验的办法;二是科学地选择工人和管理人员;三是培训工人,使其掌握自己工种的学问;四是资 方与工人之间亲密协作,职责均分,资方要干自己应该干的事情,不要把它们都推给工人②。这种理论提供了 解决企业管理中怎样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和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这两个环节的方法,因而成了现代管理科学 的基础,它也被称为“科学管理主义”。其思想不仅在企业界得到广泛运用,而且也运用到教育和社会生活的 其他方面。例如在美国,由于公共学校教育在19世纪末得到迅速发展,教育管理面临许多新的棘手问题,同时 政府和社会对教育的巨额投资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他们向学校要效率,学校管理人员只好求助于泰勒的方法, 成为在教育管理上与当时西方掀起的“教育科学化”运动遥相呼应的一种思潮。在我国,70年代末80年代初迎 来了“科学的春天”,改革开放的热潮带来了整个社会的巨大变化,社会、政府、家庭给教育提供了越来越好 的条件,同时对教育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也引发了教育管理人员学习西方科学管理理论的热情,可以说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教育管理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科学管理”思想影响下进行的。 科学管理思潮对教育管理的影响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注重提高教育管理的功能和效率 20世纪初,由于社会、生产、科技的迅速发展,各国基础教育也得到迅速发展,学校数量大量增加,社会 、团体、家庭对教育的投入也大量增加,这引起了人们对教育效益的广泛关注,企业界和政府部门对学校在管 理上的浪费现象提出了严厉批评,要求管理人员把重点放在质量和效率上。为此提出必须对学校各方面工作进 行考核,在社会和家庭的巨大压力之下,教育管理人员不得不放弃传统的教育价值观,转向接受与现代社会经 济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管理模式,科学管理的思潮开始在学校管理中流行,它要求教育和管理 人员明确了解教育目标,了解学校的总效率与员工们的工作效率的联系,了解教师的工作成效,了解学生的学 习效果,了解一个班和另一个班教学效果的差别,了解本校学生与其他学校学生相比较孰优孰劣,即注意把经 费的分配同教学成本联系起来。如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讲师富兰克林·博比特就提出,要提高学校行政的效率, 首先要确定学校产品的理想标准(即学生标准);其次规定学校的生产方式;生产者(教师)必备的资格和工 作准则。这样“管理人员就一定能够牢固地掌握控制生产成本的规律并懂得如何引进更有效的工作方法”,而 “效率意味着权力的集中化和监督者对全部执行过程实施明确的指挥”③,这样注重效率、成本、管理全过程 的观念对传统的经验型管理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二)强调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量化管理 随着科学主义观念的流行,教育科学研究也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量化方法如教育调查、教育统计、教育 测量成了学校进行科学管理的基本工具,成了记录、分析和比较教育产品及其成本的手段。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在教育管理中十分流行的岗位责任制、教师工作量的量化,标准化考试的盛行,甚至学生品德也要实行量化 标准,各种统计技术、量表以及成本核算程序的运用,使学校管理由粗放化走向了集约化之路。为保证质量和 效率,竞争和淘汰成为必不可少的措施,分数和年级、名次和证书,成为管理的主要手段,一切与此无关的兴 趣活动和课外活动,便理所当然地被排除在课程之外。 (三)以科层管理为组织基础 科层管理理论属于古典组织学派的一个分支。它是由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提出来的。其主要 贡献是提出了所谓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即建立在理性——法律权威基础上的等级体系。科层管理理论认为, 在现代社会,由于科技革命改变了工作场所的性质,即分工细化和管理复杂化,这就有必要发展控制工作的综 合机构,创造沟通和协调的系统,确定管理者及其属员的行为准则。在韦伯看来,“充分发展的科层组织机制 较之其他组织,简直就象大机器生产与非机器生产方式之别”④,也就是说,他认为这种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 能提高工作效率,在精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和可靠性方面优于其他组织体系。 虽然对教育管理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应用科层管理理论,有许多不同的看法⑤,但教育管理的理论研究 者和实践人员仍试图运用科层组织的概念和操作方法来说明和解决教育管理问题,对教育管理产生了切实的影 响。如在教育系统中建立上下衔接又有明确分工的管理体系;国家通过法律、法规、政策赋予各级教育组织以 明确的职责和权力;在学校内部建立和完善行政管理组织网络,各职能部门层次分明,分工明确,有标准的工 作程序;各级领导要经常考核下属的工作效率,并按他们的能力和成绩决定进退,等等⑥。 上述观点充分反映了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教育管理理论观点。由于有了效率意识,教育管理人员更容易与 社会各界沟通,促进了教育管理的科学化和理论化,促进了教育管理的专业化、理性化、协调合作、连贯性和 激励作用,为教育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这种理论导向在实践中的缺陷也是相当明显的。 首先,它把人看成机器人、经济人,只能服从,忽视了教育是一项特别需要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事业,仅仅视教 师为执行命令的工具,无意调动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人失去人性并使教师和学生屈从于机械程序和某些 领导人的专断独裁行为;其次,缺乏对组织环境的复杂性和动态性的认识,不重视处理组织中的人的问题,在 组织结构上的基调是独裁式,过份强调组织形式、成文的法律和规章制度等,缺乏对人格的尊重和对人的灵活 性的重视,其等级化、制度化的管理常常使组织僵化,束缚了事物的发展。第三,在强调教育管理和企业管理 的共性时,忽视了教育过程与生产过程、教师劳动与工人劳动、教育投资与生产投资、教育结果与工业产品的 区别。虽然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管理思想首创了运用定量方法解决管理问题,弥补了过去纯定性分析的不足, 但事实上很难完全用定量的方法来分析和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情况,其研究方法带有明显的形而上学色彩。 随着时间的发展,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管理思想给教育实践带来的危害也越来越明显:首先,加速了学历 社会的形成,在教育中形成了两个无休止攀爬等级阶梯的群体,教师为更高的工资、更高的职务和职称而攀爬 ,学生为更好的学校、更高的学历和学位而用功,使教育背离了教育本身的价值,教师和学生常常在为许多虚 假的目标而奋斗。其次,在教育内部,颠倒了人和教育的关系,压抑人性、摧残儿童,把人培养成了科学技术 和官僚管理制度的工具,教育严重脱离了生活。再次,学校从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成为一个“筛选”的等 级化机构和发放学历证书的场所,另外,由于学校教育转向考试中心主义,毕业证书成了挑选职业的通行证, 其贬值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激烈的升学竞争导致了普遍的厌学情绪,严重影响了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 因此,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教育管理理论受到了来自两方面的批评,一是来自人文主义,一是来自伦理主 义,他们抓住科学主义的要害猛烈开火,批评它忽视人、忽视人性、忽视教育的本质、忽视教育与生活的联系 ,但它们各自的管理思想也是泾渭分明的。 二、以人文主义为导向的民主的人际关系管理思想 本世纪30年代以来,由于劳工运动和民主思潮的蓬勃发展,新兴社会科学的产生,加上学校规模扩大和学 校系统内部结构变化,科学管理思想受到来自各方面的猛烈抨击。于是,民主管理的新思想开始酝酿、诞生。 其中名气最大、影响最深的倡导者当推杜威,他在系统地提出基于人文主义精神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主张的 同时,提出要让教师有机会更充分地参与管理,这不仅不会改变学校组织的本质,而且还将改变教师和管理人 员之间关系的类型和性质;作为学校管理人员的“领导应当是通过和别人交换意见从而激发和指导智慧的领导 ,而不是那种孤立地依靠行政方法专横独断地将教育目的和方法强加给别人的领导”⑦。以后,工业和社会科 学所进行的人际关系研究似乎在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证实了民主管理的支持者的所抱的信念——人道主义的领 导方式能够提高组织的士气和效率。 以人文主义为导向的民主管理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注重管理中的人际关系研究 当时工业方面进行人际关系研究的著名实验是美国芝加哥霍桑工厂的管理部门与哈佛大学管理教授E·梅奥 (Eltan Mayo)等人合作进行的“霍桑调查”,其研究结果促使管理上的“经济人”模式向“社会人”模式转换 ,即注重集体以及集体中人与人的关系等社会问题对个人和组织效率的影响。不久,此种研究形成为有广泛影 响的人际关系学说,其基本原理是:工人是“社会人”,是复杂的社会系统的成员,他们不仅有追求物质利益 的欲望,还有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以及安全、归属等方面的社会和心理的欲望,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 工人的士气(如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协作精神等),是提高效率的关键;领导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好集体工作 ,要在正规组织的经济需求和工作人员的非正规组织的社会需求之间保持必要平衡。 最早意识到把人际关系学说的研究和教育管理联系起来的教育家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导主任拉尔夫·泰勒 ,他在《变化中的思想概念促使教育必须调整》(1941年)一文中提出人际关系的研究与学校管理人员有关, 他预见今后教育管理必将受到“霍桑实验”的影响。二战以后,把人际关系学说和教育管理结合起来研究的文 章增多,如威尔伯·约契主张校长要正确处理好全体教职员之间的关系,要和教师以平等的地位对话等,给教 育管理理论以新的启发。 (二)注重人的需要的满足 人际关系理论通过霍桑实验得出的重要结论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是提高工人士气。究竟怎样才能提高 员工士气呢?人际关系理论研究者认为:追求满足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要是激励人们的动力。以后的一些行为 科学研究者对此又作了进一步的探讨,认为人们各种各样的行为,都出自一定的动机,而动机又产生于人们本 身存在的需要。因此,人们的需要和动机确定了人们行为的目标,人们的行为都是为了达到一定目标。从人们 内在需要出发,推动人们采取某种有目标的行为,最终达到需要的满足,这就是激励的过程。以人文主义为导 向的行为科学论者认为,没有达到满足的需要是激励过程的出发点,行为的推动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是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赫茨伯格的“需要激励两因素论”。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激励的前提是,一方面,人是有需要的动物,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行为,而已经满足 的需要不再是激励的因素;另一方面,人的需要是按重要性的等级排列的,一旦一种需要被满足,另一种需要 就会出现,并要求满足。这个进程是没有止境的,人就是为了满足需要而不断地生活和工作的。马斯洛在1954 年发表的《激励和人》一书中,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等级。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性需要、尊 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的这些基本思想被后来的实际管理人员广泛接受,在教育管理中如何用更 高层次的需要手段来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是教育管理人员普遍研究的课题。 2.赫茨伯格的“需要激励两因素论” 赫茨伯格同他的助手在调查研究中发现,人们不满足于工作时,是对工作环境不满;如满意工作时,则是 满意于工作本身。1959年他在发表的《工作的激励》一书中提出了激励的两因素论。即:第一,保健因素或维 持因素。这种因素是维持一个合理的满意水平所需的,没有它们,职工就不会满意,但它们的存在并不构成强 烈的激励。第二,激励因素。这些因素构成对职工强烈的激励,能使职工高度满意于工作。激励理论明确指出 人们的工作效率决定于人们的工作态度,而工作态度又取决于人们需要被满足的程度;而人们的需要是否能得 到合理的满足,又受到工作本身和工作环境的影响。70年代以后,马斯洛、赫茨伯格的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的 影响与日俱增,“自我实现”既是教育管理者自身的一种追求,他们也认为,以人文主义为导向的管理思想就 是要帮助每个人成为自我,如格里菲思就断言:“学校全体教师中士气的高涨,是和管理人员帮助他们每个人 在工作中获得的满足所能达到的程度直接联系在一起的。”⑧ (三)注重领导方式的研究 行为科学的研究者通过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在影响企业各部门工作效率的因素中,领导是最主要的因素。 他们发现生产效率高的领导人总是让下级清清楚楚地知道目标是什么,需要达到什么要求,然后让他们有充分 的工作自由。并且还认为,如果领导人员以职工为中心,不仅注重职工工作,而且经常关心他们的需要和愿望 ,那么这个部门的效率就高;如领导人仅以工作为中心,不关心职工的愿望和要求,这个部门的效率就低。利 克特和他的助手在调查研究中就领导是否对下级信任、下级在工作中有无自由的感觉,以及领导是否积极与下 级发生联系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组织领导的四种基本制度;一种是剥削式的专制制,第二种是 仁慈式的专制制,第三种是参与制,第四种是民主制。调查结果发现,工作效率高的单位多采用第三、四种制 度。因此,利克特认为,高效率管理人员领导人的组织有以下鲜明特点:第一,整个组织中每个成员是相互高 度信任,目标一致,并有参与、支持完成目标的意识;第二,组织成员对组织目标有明确、合作的态度和正确 的动机;第三,组织是一个紧密结合的、工作有效的社会系统,成员之间相互信任、支持,领导鼓励成员有效 “参与”;第四,对成绩的总结,主要用来进行自我引导,而不是为了控制。国际知名心理学家K·节英(Kort lewin)与其研究生在美国依阿华大学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领导作风如何影响群体行为。结果显示,实行民 主领导的组织活动成果丰富,组织成员对相互间的交际感到满意,他们表现出更有创造性和独立性。 不难看出,以人文主义为导向的民主的人际关系思想之所以被教育管理界广泛接纳,除了与本世纪20—30 年代的民主思潮发展有关外,更实际的原因是因为它们有助于解决由于学校管理和教育行政越来越官僚主义所 造成的问题。同时,教育组织的进一步专门化及其在规模上的扩大、教育活动的复杂化都要求教育管理人员在 处理有关事物的过程中应更加依靠教师的合作和专业知识,而民主管理理论和人际关系理论两者的确都提供了 一些重新分配决策责任,以及帮助教育管理人员更好地同教师一道工作的方法。这种管理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了 广泛传播,并在实际管理中产生了深刻影响。首先,它改变了教育管理中对人的看法,重视人的因素,特别是 将人的组织行为作为讨论的重点,不仅可资借鉴,而且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促进了管理思想的繁荣;其 次是采用新的研究方法发展了管理理论,一方面开创多学科协调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加强了对人的行为的调查 研究;另外,它还强调人的行为的因果关系和行为规律,并据此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第三是提出了在工作中 实现“民主”和“自主”原则,恢复“人的尊严”或“人性”,使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相结合等新的管理方式 ,开辟了一条管理新路,特别是倡导教师参与管理的各个方面,“目标管理”和“丰富工作内容”等方式方法 ,在教育管理实践中影响是很大的。 然而,民主的人际关系学说毕竟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定阶段发展起来的管理思想,它不可能解决管理的全部 问题,也无法解决随着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矛盾冲突。特别是这种理论被行为科学论者片面强调其作用,夸 大其在管理实践中的有效性,其片面性显得更加突出。加之制约人的组织行为的因素相当复杂,单靠某一种理 论予以科学的把握是相当困难的。所以,寻求多种理论的整合使教育管理理论趋于完善便成了人们继续奋斗的 目标。 三、以道德理想主义为导向的人伦管理理论 在前面我们已经提到,管理思想是由一系列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思维定势所组成,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就 是他的管理观念的体现,西方现代管理思想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它们无不出自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大思潮的 融合。而以中国为代表的管理思想则是东方文化的产物,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改造自然、社会和自我发展的过 程中积淀而成的价值道德和思维定势。中国人处事、待人、律己都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的是非标准为准绳的。在 管理思想上重人论、重和谐、重传统居于主导地位。正如伦理学家罗国杰先生所说:“人伦关系和人伦价值是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起点,精神境界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支柱,人道主义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核心。整体观念 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归宿。修养践履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根本要求,而推己及人则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 唯一重要方法。”⑨我国现在的教育行政与管理人员就是在人伦为本的文化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在他们头脑中 潜藏着以道德理想主义为导向的人伦管理思想。这种思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强调政教合一 道德理想主义特别重视教育的作用,视教育为改造人的灵魂的工具。有一句名言:“学校的一切工 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⑩,可说是这一观点的代表。道德理想主义者特别是在儒家的哲学里,政治就是 教化,教化也就是政治,“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11)管理者首先是一个教育者,管理过 程也是一个教育过程。他们反对自然主义学说,认为人在组织中如不被好的东西去影响、改造,就会被坏的东 西影响、改造。教育的责任就在于“化性启伪”,引人向善,就是把人的本性中好的东西发掘出来,用以驱除 后天不好的东西,向“仁”和“君子”迈进。管理就是通过管理者的教育,使被管理者遵守人伦关系中的秩序 。 (二)重视知行合一 道德理想主义强调知行合一,强调用一整套伦理规范来规范人在组织中的行为乃至个人的生活小节,管理 就是建立一种伦理规范,管理方式主要是通过做、行,在做和行的过程中养成行为习惯,以道德理想主义为导 向的管理者相信、道德理想、道德秩序是个人精神和国家的支柱,它甚至可以超越经济的、军事的力量,并且 相信一种理想的道德可以通过合适的方法、途径有效地灌输给受教育者,陶行知先生在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 、重庆育才学校就是进行这样的教育,也是实践这种管理。陶行知把它概括为“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教学 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 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12) (三)讲求人伦秩序 以道德理想主义为导向的管理思想十分讲求人际关系中的秩序,要求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特别是下级对 上级的服从,朋友之间的“信”,上级对下级的“义”。办事要谦虚谨慎,宽容忍耐,严于律己,沉着稳健, 工作勤奋,生活节俭,讲究中庸,强调团结,重视和谐,遵守纪律,这一切对于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效益起到了 十分重要的作用。 道德理想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源远流长的,以道德理想主义为导向的教育管理思想在中国的教育管理者的 头脑中也是根深蒂固的,从儒家的“修道之谓教”,到王阳明、陶行知的“知行合一”,都可以看出道德理想 主义的影子。以道德理想主义为导向的管理思想若服务于一个理性的、民主与法制健全的国家,管理的质量和 效率将会大幅度提高,教育将会取得巨大进步。但是,这种管理思想在长期的封建社会的土壤中也衍生出一些 消极因素,成为中国人前进中的包袱,比如崇尚权力的官本位专制主义思想;论资排辈的等级观念和行为准则 ;只重情义不讲效益;和为贵,忍为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缺乏开拓进取精神,等等。这是我们今天所必须 摒弃的消极因素。 四、融合——当代教育管理思想的基本走向 从以上管理思想发展的历史看,无论是西方管理思想还是东方管理思想,各种理论导向都有自己的视角和 侧重点,科学主义导向产生的变式都关心应当采取什么措施才能使组织更富有效率的问题,其视点在于组织结 构方面。人文主义导向产生的变式其注意力则在于人的情感和其他的心理因素,强调人的需要。道德理想主义 产生的变式则强调秩序、人伦关系的重要性。但是,随着当代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学科高度 分化、高度综合的趋势影响之下,许多学者发现单独一种教育管理思想解决不了问题,教育管理思想也不可避 免地要走向融合,即博采众家之长,促进教育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和专业化。 在西方,随着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理论、突变理论以及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兴起 ,一种以这些理论为基础的开放系统管理理论开始受到管理界的欢迎,并引入教育管理,可以视为教育管理理 论走向融合的发端。系统管理论认为,学校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认为学校、社区和社会之间的 界限是可以渗透的、相互作用的,社会上各种因素(政策的、观念的、经济的、风情的等等)都在影响着学校 的教育质量、工作秩序和效率。一方面,系统管理学说从系统观念上给教育管理人员提供了一种思想方法,提 供一种把学校内外环境、各种因素作为整体进行思考的方法,要求教育管理人员树立起整体优化观念、合理组 合观念、动态平衡观念、开放与闭合统一观念、信息沟通与反馈观念。同时把系统分析的方式应用到教育调查 、教育预测、教育决策、教育规划、教育评价、教育诊断之类的教育行为之中。另一方面,系统管理学说认为 教育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的一体化系统,它是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开放的系统。第一,学校是由人、物资、教育 媒介和其他资源在一定目标下组成的复杂系统,一个系统的变化会引起另外几个子系统的变化,学校领导人在 协调学校内部管理过程时,要注意各子系统之间的动态联系。第二,学校是一个开放系统,是社会大系统中的 一个子系统,它受外部环境影响,如社会对学校的政策和法律规定及广泛的文化影响,它同时也影响外部环境 ,它只有在与外部环境相互影响中才能达到动态平衡。同时,系统管理理论往往同权变理论结合起来,不承认 在处理组织问题时有一套放之各种组织而皆准的方法,管理应该是根据学校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具体情况对组织 问题作出灵活处理。 在我国,特别是80年代以后,我们在学习西方管理思想的过程中改造我国原有的管理思想和体制,大多数 学者认为,我们学习西方管理理论,无论是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还是以行为主义为导向的,都是为了消化、 吸收,为我所用。根据对以上三种教育管理模式的分析,我认为必须用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 世界,面向未来”的伟大教导为指南,对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管理理论进行系统地、深入地研究,把现 代的先进管理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既不妄自菲薄,盲目崇拜,也不全盘否定,大加讨伐。纵观整个 世界管理理论的发展,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理论与运用,多样与综合,已成为当代教育管理理论完善与 更新的大趋势。 教育管理论文:浅谈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探索 论文关键字:高职院校 学生党员 教育和管理 论文摘要:随着大学生党员人数的增多,加强学生党员的教育与管理工作显得十分迫切。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文章提出了从多渠道加强学生党员政治理论教育,安排一定的党内外工作,在实践工作中考察、教育管理学生党员,并建立完善的考评机制,是保持学生党员先进性,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1.前言 大学生党员是我党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最充满活力的生力军,是高职院校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及榜样,他们的“榜样力量”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扩招,学生党员的队伍不断壮大,由于跟踪教育管理力度薄弱,出现了部分学生党员党性修养欠缺、模范作用不突出等问题。加强学生党员的教育及管理,保持党员先进性,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已成为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 2.结合时代要求,多渠道加强学生党员政治理论教育 针对部分大学生党员加入党组织后,有一种“船到码头车到站”的“功成名就”感,放松了对党的理论学习,出现理论素养不高的问题。高职院校应结合时代精神,创新教育内容及方法,从多渠道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学生党员的理论教育。 2.1与传统教育方法相结合 高校极为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一批优秀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这是时代对我国高等教育的要求。高校应以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时代的特色、要求及大学生党员自身的特点,强化大学生党员的理论教育。具体可从四个方面来开展:第一,坚持每两周过一次组织生活。及时传达党的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实际情况,认真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及强化《党章》知识。第二,每月组织一次集中学习。聘请党内知名人士及专家开设专题讲座,以新的理论知识充实大学生党员的头脑,使他们更好的将党的理论与新时代的事物相结合,强化理解,以更好的结合时代精神与要求为组织作贡献。另外,可安排思想道德、学习、工作、生活等各方面表现突出的优秀学生党员介绍经验体会,以身边的先进典型鞭策与教育学生党员,以“榜样力量”引导全体学生党员共同进步,使学生党员在道德品质、行为规范等方面充分发挥典范作用。第三,开展专题座谈会及讨论会。高职院校可根据新时期社会的热点问题、学生中的焦点问题及最关注的问题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专题座谈会或讨论会。以最贴近学生的座谈方式,让学生畅所欲言,从而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及对党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提高学生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认识,并强化他们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使个别一时陷入困境的党员及时找到光明的灯塔。 2.2利用网络开展理论教育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网络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特别是与网络同成长的青年一代,网络更是他们每天生活的重要“粮食”。首先运用校园网络系统,建立党建主页,提供权威的党的知识供学生党员学习,其内容应力求充实、真切、富于感染力,形式要新颖多样,使之成为展示学生党建工作风貌的窗口。其次,把网络作为与学生党员交流的重要渠道,开辟“党支部论坛”、“党员公共邮箱”,建立党员QQ群、飞信群,与学生党员们进行亲切深入交流,及时听取党员的声音,以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加强在校生党员与毕业生党员的教育,并给他们带去关心与指导,也使学生党员更有家的归属感。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以更贴近学生的方式加强对学生党员的教育与管理,使网络成为学生党员教育的重要阵地。 我院自2006年通过网络开展党员教育以来,取得了明显效果,学生党员积极的在QQ群里讨论,并形成了高年级自主帮助低年级学生党员迅速成长的良好氛围。 3.密切结合实践工作,加强学生党员教育管理 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必须创新思路,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党员参加各种创新活动和实践,给学生党员安排一定的党内外工作,将他们紧密的团结在党组织中,让他们感受家的温暖;同时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学生工作中的骨干作用,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检测他们的实际工作水平,为学生党员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锻炼机会。 3.1 与社团工作相结合 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的重要组织,也是团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鼓励学生党员参与社团工作,并挑选优秀的学生党员担任主要干部,发挥学生党员的才干为团组织做贡献,并从工作中考察学生党员,也给学生党员形成“党员形象”压力,这有利于对学生党员能力的培养与考核及加强学生党员的自我教育,使党组织能“因地制宜”的对党员进行教育及引导。 3.2 与班级管理工作相结合 班集体是学生在校生活的最重要的团体,是他们的第二个“家”。选拔优秀的学生党员担任新生班级的助理辅导员,协助辅导员及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学习及生活上的指导,提高党员的影响力及号召力;同时跟踪他们的工作情况,对工作落后或有困难的,党组织及时给予引导、教育及帮助,使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及素质,既保障了党员的质量又起到促进班风学风建设的良好效果。我院自2006年实施这办法,学生党员每天坚持监督新生班英语早读,学生英语A级考试累计通过率从06年的65%提升到08年90.5%,成效明显。 3.3 与学生公寓管理工作相结合 学生公寓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高校党建及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推行“学生党员进宿舍”制度,选拔优秀学生党员担任公寓楼层管理委员会的主要干部,协助管理学生公寓和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发挥党员的典型模范作用,感染和引导学生共同建设良好学风校风。同时,将学生党员的名单及宿舍公布在公寓,接受公众的监督,以公众力量要求学生党员经常作自我检查、自我教育,提高自身修养及素质,也使学院的校风建设收到很好成效。近三年,港航学院学生宿舍内务90%以上达到优秀。 3.4 与团组织工作相结合 团组织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地,共青团员是党的后备军,安排学生党员担任各团支部的联系人,指导协助开展各项团活动及团员的思想工作,引导团员向党组织靠拢,迫使学生党员不断进行理论学习及综合能力的锻炼,提高自身素质及影响力,以更好的完成党组织赋予的光荣使命,也使自身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港航学院学生党员开展的“专业、素质、能力”三结合的创新团组织生活得到学校团委的充分肯定并在其他学院推广实施。 3.5 与党组织工作相结合 学生党员的是党最有活力与冲劲的新生力量。给学生党员安排一定的党内工作,如发展党员、考察入党积极分子、组织党章、党校学习班等工作,让学生党员熟悉党组织的工作,更深刻的理解党的方针政策,领悟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及党员的重任,增强党员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以更饱满的热情为党的建设贡献力量。 4.完善学生党员的管理和考评制度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保持学生党员先进性的保障,合理的考评制度是保持学生党员先进性的有效手段。第一,建立学生党员行为规范制度。教育学生党员严格遵守大学生行为规范,在学习、工作、纪律上体现党员的模范作用。第二,建立学习党员考评制度。每学期组织一次考评,从思想、学习、工作、纪律等方面对学习党员进行全面考评,实行学生党员自评群众评价党支部评价的考评体系,对考核不合格的党员给予教育及处理。第三,实行“转正前公示制度”。对预备党员实行转正前公示,通过老师及学生监督、党组织考察,全面考核预备党员,对有争议的预备党员延长考察期,对违纪的党员将根据《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进行处理。第四,坚持学生党员学习制度。学生党员必须参加每月的集中学习及组织生活,做好党员学习日记,定时递交给党支部检查,并定期向党组织递交书面思想汇报。 只有实施强而有力的监督力度,才能巩固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只有给予学生党员足够的实践与锻炼的平台,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能力强的高素质学生党员,永葆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近三年,我院有3%的学生党员荣获国家奖学金,29%获国家励志奖学金,近70%获三好学生、学习积极分子等称号,73%获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等称号,累计获得各种荣誉称号的学生党员为100%。 5.结束语 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兴则国家兴。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中的精英,关系党和国家的长期稳定与民族的繁荣富强。加强大学生党员的教育与管理是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重点工程,学院党组织需创新思路,贴近学生党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强化党员的后续教育,避免“重发展前教育,轻入党后教育”的问题,才能保持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党建工作的发展,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接班人。 教育管理论文:浅谈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方式探讨 论文关键词:高等学校 学生党员 教育管理 文化建设 论文摘要:文章分析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借鉴企业管理模式,采用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方式,加强高校党支部文化建设,以解决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促进高校学生工作健康发展。 近10年来,随着高校学生数量的增多,学生党员的发展数量也在增加。如何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不断强化大学生党员的党性意识,更好地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中的重要课题。不少学者开展了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大多从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本身谈教育管理,我拟借鉴企业管理理念和模式来探讨如何创新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方法。 1.存在问题 中共中央在《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根据党和国家人才培养的要求,重点在青年学生中培养和发展党员,切实做好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但是,目前部分大学生党员中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比如:有的大学生党员党性观念淡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差,不能正确处理市场经济趋利原则与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的关系;有的大学生党员急功近利、做表面文章;有的党员不思上进,没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甚至违反校纪校规;部分学生党员对学习自觉性差,意识懈怠,缺乏必要的理论修养。 2.原因分析 2.1对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不够重视 高校党建工作人员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重视不够,不能很好处理学生党员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对学生党员“重数量轻质量”、“重发展轻培养”等不良现象比较普遍。由于不够重视,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抓得不紧,尤其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校各项改革的深化,对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面对扩招、选课制、学生宿舍多元化管理等,缺乏行之有效的应对举措;由于不够重视,也缺乏有效的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考核机制。 2.2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方法缺少创新 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必须深人探索和研究新时期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使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真正取得实效。但目前很多高校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还采取传统的灌输式的说教方式,教育手段陈旧,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仍习惯于集体读报、学习文件、组织讨论等形式,因而效果不佳。如何采取新的教育管理方式帮助大学生党员不仅组织上人党,而且在思想上人党,解决他们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困惑,充分发挥他们先锋模范作用,这些问题巫待进一步探索研究。 3.管理方式探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除了从思想上重视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还应加强探讨如何创新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方式。创新和借鉴其他行业的管理理念、模式来进行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是本文拟探讨的向题。我拟借鉴企业管理的理念、制度和方法,探讨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 3.1规范化管理 成功的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管理制度科学规范,且处在不断优化中,以保持并增强科学而高效的企业运转。科学规范的基本含义之一就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事实,按规律办事,一方面在纵向上根据不同时期的情况采取不同的管理制度、工作方法,另一方面在横向上根据不同组织、不同群体采取不同的管理制度、工作方法。 《中国共产党党章》第8条明确规定:每个党员,不论职务高低,必须编人党的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这些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对学生党员进行教育管理,首先必须进行严格的党员组织观念教育,要求他们积极参加组织生活,自觉接受组织教育,保证组织生活正常化。对那些组织观念强、自觉接受组织教育并表现突出的学生党员,应给予表彰激励;而对那些不能按时参加组织活动又不请假,或者参加组织生活又不用心的学生党员要给予严肃批评教育,以保证党内组织生活的良性运转,发挥党支部的教育管理作用。 3.2标准化管理 现代企业生产流程都有标准,产能实施计量化管理。在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也可实行标准化管理,即通过权责对应清晰、行权精简流畅、运转协调高效的管理服务体系和完善的各项规章制度,如党员学习制度、联系制度、党员目标管理制度、预备党员转正考察制度、“”制度、思想汇报制度、党员活动日制度、教育培训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缴纳党费制度等,来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执行力。具体措施有:①制定党员联系人与人党积极分子谈话制度,定期安排党员联系人与入党积极分子谈话,并规范谈话主题与内容,同时填写谈话记录表,并由支部组织委员定期检查;②选派学生党员担任辅导员助理、班主任助理,并规定其工作任务与目标,发挥他们对低年级学生的“传、帮、带”作用;③开展党员与困难同学“一帮一”结对子活动,填写党员“一帮一”、“一带一”工作记录表,详细记录党员对困难同学的帮扶;④在年度总结时,将填写的相关记录作为学生党员年度考核的重要量化标准和学生党员按期转正的重要依据。当然,在实际操作中,必须考虑相互监督的问题,防止标准化、计量化的考核方式演变为形式主义。 3.3加强高校学生党支部文化建设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管理就是综合运用各种资源,使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制度是有形的管理,完善的制度可以使一个组织合理、高效、规范地运转。但制度不是万能的,制度再周全也不可能凡事都规范到,制度的背后是文化,文化影响着制度的制定、实施和效用。可以说,制度规范人、约束人、强制人,而文化激励人、教化人、引导人。好的文化时时处处对人们的行为起引领、规范和约束作用,著名企业都特别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如,海尔集团的文化核心是创新,TCL集团则形成了以“合金文化”、“创新文化”和“危机文化”为特色的企业文化,世界500强之一的IBM也有着被称为“蓝色基因”的企业文化。我认为,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也应该注重文化的建设,高校学生党支部应该是严肃、认真、团结、活泼的,应该在这一大方向下构建高校学生党支部特有的文化。正如同企业文化是在企业成长、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样,高校学生党支部文化的构建不会一跳而就,也是在党支部日常管理、运作的过程中慢慢形成的,形成一种能够激发党支部全体成员团结一心和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的精神力量。构建学生党支部文化,要求加强对支部党员的人文关怀,做到人性化管理,例如做好学生党员的心理调控:面对工作中的压力和不如意的事情,学生党员可能会出现消极的心理,这就需要定期找党员交流、谈话,了解他们最近做了什么、干了什么,又有哪些需要帮助的地方,时时刻刻关注他们,以防他们产生对工作的消极、退避心理。另外,还可不定期地开展主题积极却又形式多样的党支部活动,既放松党支部成员的心情,又能增进党支部的凝聚力,这是构建和谐支部文化的必要手段。 高校学生党支部文化建设不能忽视网络文化的建设。网络作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介”,已经广泛渗透到大学校园的各个角落.网络改变着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模式,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网络的发展给党支部文化建设搭建了新的平台,可在网上组织开展各种竞赛征文活动,宣传党的理论;可建立网上学生党员信箱,在网上收集思想汇报;可开通网上党员咨询热线,解答学生党员的困惑,帮助学生党员渡过思想或生活的难关;还可在网上创办党校,对学生党员进行党的理论教育,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学生党员学习、生活与实践。 4.结语 借鉴企业管理理念和模式,将其创新性地应用于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高校学生党员的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促进高校学生工作健康发展。
学校教师论文: 学校教师论文:从教师的视角看民办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对一民办职业学校的个案调查 摘要:本文通过对民办职业学校中青年教师的采访,从他们的视角分析了民办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内部矛盾,如办学宗旨的扭曲,学校内学校和教师的矛盾,学生与学校和教师的冲突等。希望能够引起民办职业教育者的关注,正确的定位,处理好各种矛盾,在更为健康的道路上不断发展。 目前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在我国许多经济、教育资源比较丰富的地方,民办职业教育确实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如北京、上海、西安、苏州等地。那么,在民办职业教育起步较晚的内地,它们的发展情况如何呢? 就这一问题,笔者对某职教城的一所民办职业学校进行了调查。该学校是该职教城中规模较大的一所学校。在1993年建校时,只有租借的几间教室,在短短的12年间,到如今已占地500多亩,学生14000多人,教职工370多人,其发展非常迅速。这次调查的对象主要为该校的青年教师。这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原因。一是教师在学校之中处于中层地位,他们对于学校的评价比学校领导和学生要更为客观和理性。二是青年教师构成该校的教师主体。该学校的教师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老教授,他们是学校高薪聘请来的,一般是其他普通高校退休后的老教师,他们拿的是课时工资,上课来,下课去,只需关注自己的专业课堂,对学校的深度体会更少一些。另一类就是近几年来招聘来的青年教师,他们构成学校的教师主体,占学校教师的80以上,他们的工资结构是基本工资+课时工资,而且需要在学校坐班,生活也在学校内,思想比较自由,敏感,活跃,与学生和校内生活都有亲密的接触,因而他们的观点更为真实。但采访后的结果却令人担忧。尽管如此,他们的观点可能并不典型,而笔者之所以把它付之成文,也和大多数的教师一样,希望各民办教育者能够发现问题,走得更好。 一、被异化的办学宗旨 无可否认,有许多民办教育者是真心诚意的出于自己的教育理想,致力于教育的发展而举办教育的。他们把创办教育作为自己的事业,以实现自己的教育抱负,为教育事业作贡献。但其中也不乏有些创办者只是把教育仅仅当作企业,当作一种赢利的投资手段,当作“创收”的工具。虽然,《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民办教育可以取得“合理回报”,但由于“合理”二字太模糊,没有明确的界定,没有明确的标准,而使许多人把这视为有机可乘。因而“利润”在他们的心目中更重于“教育效果”、“教育质量”。一位教师说“我们教学部的部长曾在教师会议上明确地说,我们的目的就是创收,让我们身在其中的老师也很感吃惊。”办学的目的如果只在于创收,那么学生的地位何在?教师的地位何在呢?在这一实质宗旨引导下,就很能理解学校一些看似奇怪的做法了。 (一)招生大战 一个企业要“创收”,它必须有自己的产品,一个学校要创收,学生就是产品。但他们之间有一点区别就是,企业的产品必须要推向市场后才能取得回报,而学校则是只要招进学生就有利益。因而学生是多多益善了,至于学生的规模与学校资源的承受能力是否相适应,那似乎不是办学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如何争取“更多的学生”就成为民办职业学校的重要目标。招生就成为学校的首要工作。招生的手段方式非常丰富。无疑对民办职业教育而言,“没有生源,就没有学费;没有学费,就没有经费;没有经费就办不了学”[1]。特别是对刚起步的学校而言他们不仅要赢利更需要资金积累,这样才能进一步的发展。因而,争取生源确实是民办教育生存的必然之道,因而围绕招生的各项竞争就民办职业学校及其举办者而言是无可厚非的,但对教师、家长、学生而言却并不如此。 在学校强大的宣传攻势之下,家长和学生的选择难免被误导。为了吸引学生、家长的眼光,学校的宣传难免有美化之嫌。如就该学校而言,学校的网站上有这样一段描述:(校园)离市中心40分钟的车程,校园按功能建有:生活区、运动区、教学区、影剧院、专家楼、大学生活动中心、计算机中心、电子实验室、图书馆、室内体育场、学术报告厅、旱冰场。而实际上,这些名称和实际的功能是有差距的。如所谓的图书馆其实就只有两间平房,里面的藏书,据一位老师说:“我只要十几分钟就可以了解大概了”。而学校不顾实际承受能力的大量招生,也使校内资源极度紧张,学生到校后不能享受到充分的学习机会,那么学习效果也就很难保证了。就以该学校为例,学生数和教职工的比例就接近40/1,一般学校而言学校内教师和职工的比例是1/1,如此,则学校学生和教师的比例就高达80/1。一个教师平均带生量为80人,这很难设想能够兼顾到每个学生的学习。 对教师来说,学校为了招收尽量多的学生,那么教师必然也要被纳入招生计划之中了。学校每年都要给一些教师分配招生任务,因而每个新老师都有招生的经历。而且招生名额还和老师的工资、奖金直接挂钩,这给老师们以很大的压力。很多老师反映这种硬性的招生指标让他们觉得很痛苦。 (二)收费混乱 无论是招生,还是宣传攻势的开展,无益对民办职业学校而言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所以这些费用其实都间接地转嫁到了学生的费用中。成本的回收以及一定的赢利是民办学校发展的必然,因为只有这样,学校才有发展的可能。对于民办学校而言,学费是学校经费的主要来源[2]。因而与公办学校相比,民办学校的学费可能会略高一点 是可以理解的。就该校而言,学生的学费平均在5000-6000左右,当然有些专业,如航空班,据说一年的学费是一万多(不包括住宿)。在这并不低的学费收取外,学校每年还要收“1200”的代管费。据采访的教师说“我们也解释不清,代管费的具体含义和用途”。学校对学生的家长说是代为管理的费用,如果没有花费是会全额退回的。但学校有什么权利,为学生代为管理费用呢?而老师们说,实际上也从没有退回去过的,理由看起来是很合理的。如学校会经常开设一些“课外课”,如“演讲与口才”,“社交礼仪”,“英语口语培训”,“驾驶”等课程。其中有些课程其实作为对学生的培养而言,完全是应该纳入正式课程之内的,但它却被抽离出来,单独以培训课的额外方式进行。上这些课学生不必拿现金交培训费,但却并不是免费的,费用就完全从代管费里扣除。而且扣除的多少完全是由学校说了算,学生是并不知情的,有很多学生甚至认为,这些课都是免费的。而实际上这些课的效果却并不满意,因为开设的时间很短,而学校的重点是“收钱”,所以也只是重在形式,至于结果都不会怎么过问的。 二、教师的生存困境许多教师都埋怨,学校的管理不人性,对教师过于苛严。用一位教师的话说“学校要在学生身上创收,同样也在教师身上创收,特别是对我们这样的新老师”。 教师不是被当作有个性,创造性和思想自由的活动者,而是被视为在流水线上工作的雇工一样,管理程序僵化。教师们都说“正常的上下班,以及合理的加班他们都是可以理解的”。但令老师们感到难受的是,老师的课堂总会被处于监视之下,如学校领导的突然监堂,甚至采用了监控器。学校的目的是要老师负责任,但对教师而言就是对教师的极不信任。而实际上老师在一种不信任的监控下,是不会有任何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一位教师说:“当我和学生在课堂上自由交流,互动教学中,突然会意识到背后有一双眼睛正在窥视,就 文秘站: 除此之外,教师在课堂上没有一点自由的权利。一位刚辞职准备离校的女教师谈到她离校的原因。“我真的是太失望了,教师完全被视为你拿了工资就应该毫无尊严地为我服务的对象。”事件其实很简单,这位教师上课时准许了一位学生的请假。学生请假的理由是上厕所,但实际上这个学生却趁机到商店买东西吃了。而正巧被该系系主任碰到。该系主任没有批评这个学生,却跑进了这位教师的课堂,打断了上课,并在全班学生的注视下,对该教师进行指责“你作为一个老师有什么权利准学生的假?” 在这种不信任、不尊重的氛围下,教师的待遇却并不理想。该校青年教师的工资一般在1100-1500左右。除了工资,学校没有提供任何其他奖励和津贴。有时甚至还会出现拖欠现象,比如该校20__年1月份的工资是分年前、年后两次支付的。2月份的工资本该月初支付,却到月末的时候才领到。虽然现象不是很严重,但由于教师们工资本来不高,一拖欠许多教师就感到困窘了。 而且教师普遍感到自己没有发展空间。学校虽然也提供了一些进修培训的机会,但一切费用都需自理,学校没有任何形式的补助。就连教师们进校后的上岗培训费用都是从工资中扣除的。学校和某大学联合举办研修班,每个月的费用是600元。老师们说,其实大家都挺想参加,但费用实在太高,扣除了学费之后,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了。因而表面上看来,学校为教师们的发展提供了很多机会,实际上等于什么也没有提供,所以,许多教师认为长期呆在学校没有大的发展前途。 这样一来,许多青年教师都抱着满腔热情而来,最终却在沉闷的空气中伤心而去。因而教师的流动性是很大的,该校基础部的新老师,一学期下来就流走了一半。一位教师说“因为教师的流动性太大,课程的安排也随时更换,她上学期一学期就领了好几份课程表。” 三、学生的学习效果无从保证 学校在“降低成本、增强效益”的理念下,在许多方面都只注重形式,内在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又何堪呢?而且学校最近又采取了一项降低成本的新措施,即大班教学。基础课程都会成大班上课,每个班都在一百人以上,有些班甚至超过140人。大量的招生远远超出学校资源所能承载的能力,教学资源也很紧张,教师宿舍都安排在了校外暂时租借的住房中。 教师在学校僵化的管理下,也没有教学热情,只是以完成任务的态度来对待教学。教师的不稳定性,经常导致教学的不稳定性,学生不得不在一学期内适应几个教师的教学。学习效果可想而知。教师和学生的接触也非常有限,也无法做到因材施教。课堂教学都很难保证,那么对学生其它方面的教育就更不能顾及了。 而对于学生来说,因为学生的来源非常广,素质也参差不齐,他们的学习能力也不同,因此他们最需要的就是学校、教师能给予他们特别的关心和帮助。就该学校来说,学生可以分为两类五种就读方式:一类是初中为起点的学生,他们有两种入读方式,一是中专,二是“2+2”方式,也即五年制大专,前两年学习高中课程,然后参加成人高考,通过后即可转入本校的大专班学习2年,最后实习1年毕业。二类是高中为起点的学生。他们有三种入读方式:一是大专,只要有高中毕业证即可,二是本科B类,所收学生为高考分数线高于专科分数线低于本科分数线的。三是本科A类,为达到本科分数线而落榜的学生。由此可见,学校其实是集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普通本科教育于一身,学生非常复杂。但大部分学生都是原来在中学成绩、素质不怎么好的学生。而且老师们普遍反映这些学生的内心都是比较自卑的,但他们同时又是调皮,放任的。他们倾向于以一种破坏的方式来显示自己的力量。有这样一件事,该校辅导员的工资是和他们的绩效相联系的,而这绩效中就包括学生的纪律、卫生、流失率等。有一次由于学生对辅导员有意见,他们采取的方式不是沟通、交流,以正常的渠道申诉自己的权利,而是采取了一种消极怠工的方式,即那一个月,全班学生都拒绝做清洁,致使那名辅导员该月的工资全被扣除。对待学习他们也大致表现为这种倾向,当他们发现学校的情况和自己的想象有差距时,他们不是积极的去改造,而是放弃,放弃学习,放弃自己。没有学校、教师及时的鼓励、帮助,再加上自己的消极放弃,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想象是很不理想的,并且很容易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即,学校由于大量的招生,而不能使学生获得期望的学习效果,学生从而产生对学校的不满,他们把这种不满转移到自己的学习中,以对抗教师,对抗学习来对抗学校。学生本来素质的不足,加上把对学校的不满情绪转移到对教师的课堂上,因而更无心学习。教师在学校的管理下本来教学热情不足,学生的不认真学习甚至敌对使他们对教学、对学生的培养更加失去信心。如此学生更不能获得满意的学习和校园生活,更增加对学校、对教师的不满。 结语 民办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办学力量被大力提倡,起发展与强大公立学校系统相比确实具有自身的困难,特别是在经费的问题上。但这是否就能成为降低教学质量标准的理由呢?如果这些内部的问题处理不好,最终会影响学校的进一步的发展的,只有内涵的扩延和良好的内部运行系统才能赢得长期有效的发展。因而各民办职业学校如何来面对来自内、外的压力,解决好自身发展的内部问题,取得更好的成绩,赢得社会的最终认同,还需进一步的探索。 学校教师论文:浅谈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科研素质的研究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校教师 科研素质 论文摘要:通过探讨职业教育教师科研紊质的棍念及内涵,探索提高中职学校教师科研素质的有效途径。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而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依赖于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素质的全面提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教师成为研究者已经成为教育研究领域一个十分重要的观念,成为教育改革中一个重要的理念。中等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中职教师科研实际情况并不如人意。大部分教师缺乏科研意识和能力,不能适应当前中职教育改革对教师研究能力的要求,从而使提高教师科研素质,推动教师参与科学研究成为中职教育一个十分重要和迫切的问题。 1职业教育教师科研素质的概念及内涵 职业教育教师科研素质是针对职业教育教学冲的现象、问题以及生产实践中的新技术推广与应用的实际问题,通过运用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采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理论探讨与实践的过程中,个体所具备的专业知识、科研技能与心理品质的总和。专业知识除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等基本知识外,还应具备本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所从事专业教学的生产实践常识;科研技能包括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信息的综合加工和处理能力、科研方法与手段以及科技创新能力。心理品质包括科研意识与意志、科研动机与兴趣、正确的科研观与科研精神等个人综合素质与人品的总和。科研意识是科研素质的基础,科研方法是科研素质的核心,科研精神是科研素质的内涵。科研素质是现代职业教育对教师的一项基本要求,是“双师型”、学者型、专家型教师素质的核心。 2提高中职学校教师科研素质的主要途径 2 .1开展科研知识培训.增强教师科研意识 教育科学研究是一种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需要研究者掌握从理论到实践的全过程。因此,提高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就要从科研基础知识的培训人手,通过系统的培训与指导,引导教师参与科研活动,增强科研意识、自我发展意识和终身学习意识,从而营造一种良好的科研氛围。通过培训,使教师了解和掌握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提高捕捉课题的敏锐性。围绕学校的现实问题开展研究,对学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规格进行探讨;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探索。鼓励教师通过撰写调研报告、研究论文等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 2.2开展校际科研交流,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开展校际间的科研交流活动,不仅能掌握目前职业学校科研的热点问题和科研发展的方向,而且可借鉴和学习兄弟学校的科研方法,吸取成功的经验,避免人力、物力和资源的浪费,节约有限的科研经费。积极参与多校合作申报的各级科研课题,开展校际横向科研课题、研究项目的协作攻关,可大大提高科研基础较差、科研水平较低、科研能力较弱的学校教师的科研能力,也是学习先进学校科研管理经验的一条捷径。同时,应有计划、有重点地挑选一批专业带头人、科研骨干到兄弟学校进行短期实习,参与课题研究和科学实验。 2.3确立中职教师自己的研究模式 如果说科研兴校是一种宏观目标,校本教育科研则是实现这个目标的现实道路。中职教师应把校本教育科研作为主要研究模式。校本教育科研是指以学校自身条件为基础,以学校领导和教师为主力,针对学校现实存在的问题而开展的有计划的研究活动。从学校的工作特征来看,学校教育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学校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同样,科研对学校的振兴也主要是通过提高学校教学水平来实现。因此,面向应用的中职教师科研的主要任务就是以解决本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主要目的。也就是校本教育科研的根本目的。 2.4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建立良性评价激励机制 良好的教育科研环境能产生一种巨大的力量,激励着教师去开展各种实验研究。因此,必须为教师从事科研创造必要的客观条件,保证教师从事科研必须的调查、实验、写作等活动的时间,激励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其次,要为教师搞教育科研创造一定的物质条件。要有专门教育科研经费预算,规定一定的经费比例,确保教育科研经费的到位。要提供丰富的图书资料、科研设备,使教育科研有充足的物质保证。 重视发挥评价的作用,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对于教师科研成果的评定,一定要根据科研的特性来评价,重视过程的意义,重视科研活动对于实际问题解决的作用,坚持原则的多样化。在有效评价的基础上,把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考评依据与教师年度考核、职称评聘、学校用人等工作挂钩。对积极参与研究并取得阶段性成效的教师及时给予表彰、奖励。由于教育科研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不可避免地会有困难、挫折。这就要求重视激励的作用,以机制促教育科研。 2 .5健全管理体制加强科研管理 切实增加管理力量,加强对教育科研工作的督导,特别是加强科研过程中必要方法和技术的指导,才能起到切实的效果。教育科研行政管理部门应该通过组织一定的成果交流,包括会议、座谈、观摩等活动来切实加强校际教师之间的交往,加强科研成果的交流,在交流中丰富教师的思想,促进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 从学校内部管理看,依据教育科研服务于教学和教师培训的特点,要打通科研制度、教学制度、教师培训和奖励等制度之间的壁垒,形成互相支持、相得益彰的学校管理制度体系。对于学校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普及、教育科研课题的立项、研究与指导、学术研讨活动的举行、教育科研成果鉴定与奖励、教育科研成果的应用和推广等方面负起切实的责任。建立教师科研成果推广机制,要求实、求效。 以教师为主体所从事的教育科研应该是“问题解决”式的行动研究,自觉和主动地致力于探索和解决自身教学实际中的教学问题,从而达到改进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完善自身素质的目的。当越来越多的中职教师以研究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学工作,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解决实际教学问题能力的时候,中职学校教学质量才能真正的提高。 学校教师论文:浅谈新时期教师进修学校教师职业倦怠原因及对策 论文关键词: 教师进修学校 教师职业倦怠 原因 对策 论文摘要: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困扰教育界的一个问题。本文对新时期教师进修学校教师的职业倦怠,从职业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和教育对象的特点等方面分析其成因,提出一些应对措施,以期缓解这类教师的职业倦怠。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由于不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对自身的要求而产生的身心状态,使教师厌烦和畏惧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心理反应。检视职业倦怠高发的教师团队,探讨新时期教师进修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有针对性地找到缓解策略,并在此基础上提高教师职业生活质量,对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师进修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 新时期的教师进修学校,既继承了教师培训的传统工作,近年来又纷纷自谋出路,大都转型为中职学校,因此,教师的职业倦怠既有与普通中小学教师相似之处,又有其自身的独特特点,根源与普通中小学教师既有相似的地方,又有不同的方面。 (一)职业因素。 1.外在期望与现实的差距 教师进修学校往往承担着全县中小学教师的各项培训任务,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被人们普遍认为是“教师的教师”,因此,社会各界对“进校”教师寄予了极大的期望,诸如教育体制改革、新课程改革等方面的培训都由“进校”承担,也要求“进校”教师必须首先理解和践行这些新的教育理念。然而在教师进修学校,教师的成功具有不确定性。一方面, 他们不仅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工作,还要考虑如何跟上知识的更新,如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而且有来自学历、职称、竞争上岗等方面的压力,不少教师感到力不从心。另一方面,想让较低水平的中职学生取得一点点进步,教师就要付出长期而大量的劳动,而长期付出可能看不到回报,因此,缺少职业满足感的现实与美好的理想构成了强烈的冲突,这种冲突不可避免地使教师产生了职业厌倦。 2.角色冲突 很多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都认为更应该在学生、家长甚至社会上保持一个完美的形象,认为这是职业的必然需要,所以凡事要求自己做到尽善尽美,可是职业的神圣感和实际社会地位间存在的反差容易造成教师社会角色和自然角色之间的冲突。教师常常无意识地压抑和否定自我的正常欲求以满足职业需要,为了强调其专业性,增强大众的信心,以至于产生对自己不切实际的过高的期望,在授教期间内化了与真实世界不相符合的专业角色,认为“自己不该有问题”、倾向于隐藏自己的情绪以维持大众对专业的想象。这样,职业带来的无情心理压力就增大了,长期的心理负重和矛盾冲突,极易引起心理问题。 3.角色尴尬 对于进修学校的教师来说,一方面学生的质量相对较差,学生大多伴有不良的行为习惯,缺乏学习的动力和兴趣,使得教师的教育、教学管理难度增大,教师所遇到的实际困难和承受的压力远比普通中小学教师大。另一方面,社会、家长、学生对进修学校普遍存在偏见,认为是“吃政策饭”的特殊学校,教师教学水平偏低,这样就造成家长、学生对教师的轻视和不亲,教师的劳动得不到学生的理解和尊重。这种不能从劳动中满足基本心理需要的悲哀,使之处于一种尴尬的角色中。 (二)工作环境。 1.工作性质 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工作,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在这几个方面有着一些不同的特点。首先,其教育对象更为多样和复杂,既有常见的、传统的成人(参培教师),又有近年来各进修学校较为多见的初中或高中毕业生,这两类不同年龄层次的教育对象给进修学校教师带来的显然是不同的职业成就感。其次,教学工作要适应不同的教育对象,就是同一类对象也很有可能会面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上往往会因为既有的风格而使教学效果受到影响,并且进一步影响成就感,久而久之也会导致职业倦怠。另外,进修学校教师的教研工作在所有工作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教研工作的成果往往周期较长,而且这些成果的转化必然需要时间和时机等因素,因此,教师体会不到教研的乐趣,这也容易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 2.教学评价 对进修学校教师教学的评价,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在现实当中,进修学校的教学评价往往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评价标准的不全面、评价手段的滞后、评价范围的狭隘、评价方案欠科学、人为主观因素较多等,更主要的是,不论什么样的评价方案,实际操作中都难以把握住客观标准,在这样的评价体制下,教师的工作不能真正得到科学、有效的评价和认可,必然使一部分教师产生消极应付心理,工作成就感降低,进而导致职业倦怠。 3.工作压力 如今,竞争已成为时代的特征,教师的“铁饭碗”早已打破,职业安全感受到严重冲击,教师要想在教育领域站稳脚跟,就得不断学习、深造。新时期的进修学校,其专业与课程门类繁多、稳定性差,平行班少,受生源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学校往往师资力量不足,常会出现某些教师在一个学期需要承担两门或两门以上课程教学任务的现象,导致教师教学任务不稳定,工作量大幅增加。职业压力凸显了教师的职业危机感,使教师身心过度疲惫,久而久之,职业倦怠心理就会越来越强烈。 (三)社会因素。 1.社会巨变带给教师的压力 由于国际教育竞争形势的激烈,近些年来,我国采取了一些大刀阔斧的做法,力争以最快的速度与国际接轨,可是教师也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很多观念、思想、概念、技术、行为都需要从头学起。客观上,这种过急的形势,过高的要求,过于理想化的策划,对于教师来说,实际压力超过了实际承受力,这种压力不能缓解,就会变成焦虑,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产生心理疾病,最终直接影响工作质量。 2.社会支持系统 由于升学率的影响,社会舆论方面更倾向于普通中小学教师,更容易看到他们的劳动成果,而对进修学校教师的工作一方面缺乏了解,另一方面也不关心和重视他们的工作,因此,他们的工作缺乏有力的社会支持,例如,进修学校的教师在职称评定方面岗位职数少、论文要求严格、评审不一定通过等,在教学评价方面,还是用普通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标准来衡量,没有考虑到中职学校和成人教育专业课的特定要求。长此以往必然使教师的工作热情减退。 3.教育大环境 大学扩招、“普高热”升温导致中职教育出现滑坡。一般文化课成绩比较好的初中毕业生都愿意选择升入普通高中,为将来考大学做准备,以致挂进修学校牌子进行中职招生与教学的教师进修学校生源萎缩,学校规模缩小,教师转岗或教学与专业不相符的现象严重。近年来,进修学校的生存与发展面临巨大考验,一些学校与教师在夹缝中求生存。受所学专业、年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些教师转岗或再就业希望渺茫,许多教师感到失望无奈,遂导致情绪消极。 (四)教育对象的特点。 1.生源质量不高 进修学校的教育对象,以往一般是各类在职教师,现在,随着社会变革和教育形势的发展,相当多的进修学校都扩大了自己的教育对象,比如从初中毕业生当中招收一些人,读上三年五载之后发给大学毕业文凭,这一类学生是高中生或大学新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而且大多是考名牌大学无望、相对来说较差的学生,他们有相当多的人抱着混文凭的态度,不思学习,缺乏进取心,这样,教师的教学便缺乏应有的挑战,从而平平淡淡地度日,而且感到教这样的学生极容易疲倦和厌烦,很容易得过且过,出现职业倦怠感。而对于前一类对象来说,他们对培训并不十分重视,学习往往是走过场,对于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他们虽有兴趣,但缺乏深入、持久的学习和研究热情,因此,希望老师不讲理论教材,只交流现有的教学经验,这也使上课的教师有曲高和寡、英雄寂寞之感,职业的倦怠感也油然而生。 2.管理难度大 职业教育入学门槛降低,必然导致生源质量下降。由此带来的是教师的教育管理工作难度增加,教师不仅要考虑到教学对象的文化基础知识与接受能力,而且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调节学生的厌学情绪,纠正学生的各种不良行为习惯。但即使如此,教师的付出往往也得不到学生与家长的理解,师生对立时有发生。课堂教学困难,厌学情绪蔓延,学生的品行不端,纪律涣散,都极易使教师产生挫折感。 二、教师进修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一)树立职业信念,提高职业声望。 教师要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以本职工作为荣,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只有这样,才能克服职业倦怠情绪,不怕辛苦,不计得失,积极从事教育工作。 (二)给予教师恰当的角色定位和社会期望。 教师角色只是教师个体多种身份之一,不能等同于教师个体的全部。目前在审视教师时,习惯于用教师角色代替教师个体,从而遮蔽教师个体本真的生活,把对角色的期望沿用于对个体的期望。过高的期望值,使得把想通过教育培养的所有优秀品质都强加在教师身上,视教师为完人,使为人师者不得不带上面具工作和生活,在角色冲突中挣扎,由此导致压力和厌倦。因此,合理区分和评价教师个体的多种身份,尊重教师的其他角色和真实自我,接纳教师作为人的不完美性,使为人师者脱下面具,真实体验职业生活,在从不完善趋向完善的积极发展过程中感受职业的快乐和成就,能极大地减少教师的倦怠体验。 (三)创造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劳动的工作环境。 个体的创造是以主动性为前提的,只有真正的主动才有真正的快乐。能够在职业生涯中不断感受创造的教师极少为职业倦怠所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创造性的激活需要一个“相对温暖”和“相对安全”的环境,因此,创造有利于教师劳动创造性的环境就是要正确处理政治和教育的关系,承认教育的开放性、多元性和相对独立性,尊重差异性,为教师的职业活动提供充分自主、自由的空间以设计课堂教学,选择教学方法,形成教学风格,张扬个性色彩,践行教育理想。需要转化评价观念,打破固有的条框,肯定与接纳所有能促进学生生命发展与完善的教育教学活动,使教师的工作回归个性与创造,超越职业倦怠,感受到来自职业的幸福。 (四)争取优质生源,实行科学管理。 进修学校在中职招生中,应该严格把关,争取最大限度地获得优质生源,从而提高学校的办学声誉,增强教师工作的成就感,让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体验到工作的乐趣。对担负各类教师培训工作的教师,应该实行科学管理,努力使学校管理人性化、弹性化和多元化。例如,对教师工作的考评要反映出进修学校教师的工作特色,在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手段、评价内容和组织实施等方面体现出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 总之,教师进修学校教师的职业不像普通中小学教师那样受尊重,其工作烦琐、细腻,有做不完的事,讲不完的课,教不完的学生,学不完的新知识与新技能。因此,职业倦怠的出现也就不可避免,其原因也必然多种多样,只要找准问题的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就一定能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使之体验到职业的幸福感。 学校教师论文: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合并遇到的现实问题 近年来,不少地方进行了把县级教师进修学校 、教研室合并,组建教师学习教育中心的探索。此举的目的是以研兴培,以培促研,通过资源整合,提高教师培训和教研工作的效益与水平。然而,一些县级师训和教研部门合并后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根据我们的调查和实践,主要是遇到了以下一些现实的问题: 一、 功能定位出现偏差 教师进修学校和教研室合并后,教研、培训作为新机构的两大职能,都应从资源整合中获益,得到强化,实际的情况却差强人意,新机构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把教研视为工作中心,将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向教研部门的日常工作,从而使教师培训工作在某种程度上被弱化。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当前各地县级教研室大多具有浓厚的教育行政管理色彩。它们承担着大量的教育行政管理职责,如组织开学检查、期中和期末考试、中招体育加试、中招理化生实验加试、论文评选、学科教学大赛、学科竞赛以及对基层中小学教学进行评价和督导等。这些多为硬性的事务性工作,相对而言,教师培训工作显得弹性大,不容易出大问题,也不容易出立竿见影的显赫成绩,所以机构合并后,培训工作动辄就会受到教研工作的“排挤”,教学资源被占用,正常工作受冲击 ,基本职能难以很好实现。 另外,由于新机构的领导班子成员多来自原先的教研部门,根深蒂固的“教研”至上观念,常年从事教研工作的经历、习惯了的工作方式等,也使得他们将主要精力放到了教研工作上,对培训工作重视不够。 可以这样讲,一些地方教师进修学校和教研室合并后,不仅没有实现 “研训一体化”的目标,教师进修学校反而同教研室一起被现行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所拖累,沦为教育行政管理的工具,陷入了繁多杂乱的行政事务泥淖中而无法自拔。 二、心理融合困难 教师进修学校和教研室合并后,重新配置办学资源,建新班子,定新制度,领导层和教职工的切身利益随之受到触动。领导职位和职数的变化涉及干部的升迁去留,相同相近专业人员的增多加上按需设岗,择优录用给教职工带来了竞争压力,造成一部分人对工作安排不满意,对新制度 、新举措不认同,积极性受到压抑。教师教育理念、工作方式上的冲突更是家常便饭。原进修学校的老师侧重教育理论的研究,习惯单纯的培训教学和管理。教研员侧重学科教学的研究,下乡听课、检查是他们工作的常态。免不了进修学校教师认为教研员甜 一气,教研员认为进修学校教师脱离实际,自我封闭。有时因为学术观点、工作视角不同,大家在评价一节课、鉴定一项科研课题时意见相左,本可以交流探讨,取长补短,但由于来自不同的单位,闹不好便成了各执己见的意气之争。 如何培养大家的团队精神,提高心理相容度,使之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同时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成了管理者必须面对的挑战。 三、师资队伍素质难以适应“研训一体化”的工作要求 一方面,原教师进修学校教师队伍本来就问题多多。学校缺乏优秀的学科专业人员,教师缺乏基层教学实践经验,面对教师继续教育的新学科、综合性学科和技能学科,部分教师自身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储备老化等问题已经凸显出来。 另一方面,原县级教研室也并未吸纳、储备足够的精兵良将。首先,当地那些设施好、生源好、待遇好、声誉好的中小学更能吸引优秀教师加盟,县级教研室很难将他们招致麾下。其次,县级教研室多未建立优胜劣汰的教研员选用机制。教研员即使业绩平平,只要不犯大错,基本无下岗之虞。个别领导甚至把教研室当成了安排亲朋好友或者安置闲杂人员的场所。 第三,县级教研员培训机制不健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没有制定硬性的培训制度,没有专门组织促进县级教研员业务能力提高的活动。一些县级教研员,整日忙碌于日常行政性管理事务,个人的专业成长明显滞后于教育形势的发展。 新的组织架构,要求教师要掌握现代教育理论,了解本学科发展趋势,具备一定的学术水平,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教育教学科研能力,熟悉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特点、规律,善于开展和组织教师进行有关继续教育教学活动;要求教师熟悉基础教育,能够深人中小学课堂,参与和指导中小学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研究。从目前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和教研室组成人员的整体素质来看,距这些要求尚存在一定差距。 “研训一体化”为优秀人才提供了更大的成长空间和更广阔的舞台;也使在原岗位已力不从心的进修学校教师或教研员陡然增加了更多的压力和焦虑。立足现实,自我调适,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过硬,精通基础教育、掌握师训规律的专家型教师队伍是机构合并后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推进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与县级教研部门的整合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 ,形成合力,构建新型的教师学习教育机构是大势所趋 ,符合《教育部关于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的精神。这里提出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合并后的种种现实困境绝非要否定机构整合的方向,而是为了解决前进中遇到的问题。只要我们勇于正视问题 ,大胆开拓创新,就一定能兴利除弊,真正促进培训与教研的一体化,使培训与教研工作在机构合并之后呈现两全其美、相得益彰的局面。 学校教师论文:浅谈职业学校教师成长的价值取向 论文关键词:职业学校 教师成长 价值取向 论文摘要:职业学校教师成长的价值取向是指其应当成为一名什么样的教师。从专业能力与素养来分析,应当成为双师型教师;从改善工作,提高绩效上来分析,应当成为研究型教师;从教师职业的伦理精神来分析,应当成为关怀型教师。这三种类型是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学校的教师问题开始受到普遍的重视,职业学校教师的成长与发展问题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价值取向则是职业学校教师发展问题中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其基本内涵是职业学校的教师应当朝着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发展。事实上,学术界对职业学校的教师问题已经有过许多的探讨,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了教师发展的价值取向问题,以下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成为“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这一概念于20世纪90年代初被提出后迅速成为一个基础性的职业教育学概念,并频繁出现在各种政策文本中。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成为了当前职业教育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在中国期刊上,以“双师型”作为关键词,选择1999年到2007年作为时间段,采取精确匹配的方式查询,得知从1999年至今国内期刊已经发表与双师型相关论文达2615篇。这表明双师型教师问题也是当前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 双师型已经成为了职业学校教师发展的一种主流的价值取向。由于双师型这一概念的合理性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理论上的论证和实践上的检验,并且也得到了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认可,所以这种价值取向的合理性已经不容怀疑。当一名教师通过主动发展成为了一名被认可的双师型教师之后,他的发展被认为是成功的。但是,关于什么是双师型教师却仍然没有得出一个普遍认可的结论。有研究者对此进行了归纳,认为目前对双师型这一概念存在“双职称”说、“双能力”说、“双证书”说、“双证+双能力”说、“双师素质”说、“一证一职”说、“双元”说等七种理解。讨论的范围也拓展到了整个师资队伍和校外兼职教师。{1}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缘于人们往往从不同的立场和视角来理解双师型这一概念,另一方面,这一概念的内涵本身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例如,有研究者从当代知识观念、知识制度、知识组织、知识信念及知识分子角色的转变,即知识转型出发来审视教师的知识结构时,得出双师型应当具有学科知识多元化的“复合型”知识结构,具有更新能力的“开放性”知识结构,具有创新意识、充满活力的“创造性知识结构”。{2}这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只从两个方面的能力或证书来界定双师型的思维方式。 关于如何才能培养双师型教师,这涉及到教师教育,也涉及到教师的管理等许多问题。如职前的教师教育加强多学科训练,培养未来教师构建知识的能力,同时对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进行融通;职后教育要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培训,加强学校教师与行业专家的交流与合作等。在教师管理上,要为双师教师的成长创造条件,学校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制定周密的双师型教师培养规划,主动承担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成本,并对双师型教师在工资待遇、职称晋升等方面予以必要的倾斜。对教师个体来说,首先要充分理解双师型教师的现实意义,把成为双师型教师作为引导自己发展的目标定位。充分发挥主体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实践,在教育实践中不断获取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二、成为研究型教师 职业学校教师发展的另一种可能的价值取向是成为研究型教师。教师成为研究者已经成为一个响亮的口号,并且关于教师为什么要成为研究者,如何才能成为研究者,教育理论界已经进行了大量的探讨。这里所说的研究者,或研究型教师是指能够自觉而有效地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教师,特别是能够主动研究自身工作中的问题,并通过研究来改进工作的教师。当一名教师具有较高的教育科学能力,并且能够主动开展教育科研的时候,意味着这名教师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发展水平,成为了一名具有专业意识和职业自主性的成熟教师。 当代职业教育的许多现象和问题都在召唤着职业学校的教师,而对教师本人来说,开展职业教育研究是一个展示智慧和才华的舞台,也是求得更好的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手段。而教师作为教学的实施者,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许多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往往需要通过相关的研究才有可能得到一个有效的解决结果。在师范教育阶段,一般都会在未来教师的培养方案中建立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学科课程体系,如目前湖南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各个专业的培养方案中都有“普通教育学”、“普通心理学”、“职业技术教育学概论”、“职业教育教学法”等教育学科课程,学生可以选修“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未来教师理解教育现象和问题,从事教育科学研究打下基础。但是教师个人从事教育科研的问题意识、实践经验、理论素养、方法能力等还需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与研究行动中来积累和提高。教师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的形成与提高是教师成长的重要表现。 对职业学校的教师来说,有两个方面的教育科研应当予以特别重视,并且事实上许多教师也正在参与。第一是职业学校的教师成为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者。教师成为研究者这句口号本身就来源于课程领域。20世纪中叶,英国的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在批判泰勒提出的经典课程模式,也就是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课程模式,这就是过程模式。过程模式强调课程的过程性,反对设置一个外在的、静态的课程目标。提出教师应当成为研究者,积极参与课程开发,并且教师也是最有资格的课程开发者。对职业学校的教师来说,课程开发是一项极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因为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强调以工作过程为逻辑来组织课程内容,要求课程开发者熟悉职业岗位的工作逻辑。另外,在知识无限膨胀和技能不断创新,并且职业世界千变万化的情况下,什么样的知识与技能最有价值也是困扰课程开发者的一个难题。 第二,教师成为行动研究者。所谓行动研究就是对行动的研究,或者说是在行动中研究,也可以理解为行动者在研究。由于教学工作本身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教师作为行动者在其日常工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具体问题。这些问题自然也就成了研究的对象。行动研究是一种典型的应用研究,其目的并不追求知识的创新和成果的发表,自身问题的解决才是最主要的目标。当然其最终的目标是为了改善自身的工作,提高工作绩效,提高教学艺术水平,形成教学风格,使行动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由于职业教育的课程类型更加丰富,在教学上存在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职业学校的学生事务也十分复杂,另外职业教育与社会生活有着广泛的联系等等,这使得职业学校教师更加有必要开展行动研究。 三、成为关怀型教师 教师的专业化是当前教师研究的热点问题,在这一问题上几乎形成了一个普遍的结论,就是教师是一种可以专业化,也是必须专业化的职业。我们在探讨职业学校教师成长的价值取向时,也是在这一前提条件下进行的。一门职业的专业化通常有三个方面的规定性,“第一,知识,拥有深奥复杂的知识技能,这些知识技能反映着该职业实践活动的内涵和规律,并被应用到从业者的实践中,可以为社会和顾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和产品;第二,权力,形成了自己的自治组织、享有充分的专业自主权,与此相应的是,收入、地位、声望极高;第三,伦理,坚守服务精神,自律,不以谋取利益为最终目的。”{3}事实上,职业学校的教师专业化也正是沿着这三个维度来进行的。同时,也不难看出,在伦理上遵守某种规范和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内容。于是教师的发展在伦理上就有了某种规定性。也正是因为考虑到教师职业是一项伦理性职业,教育活动是一种伦理性的活动,有必要提出职业学校教师的成长的一个伦理性目标,我们称之为成为关怀型教师。 所谓关怀型教师是指教师具有深切的人文关怀,这也是教师职业服务精神的重要体现。在科学技术时代,受到效率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职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在不同程度上发生了异变。有研究者指出,现代教育是一种规训化的教育,规训是现代性教育的显著特征,而对人的支配、处置、压制、型塑则是规训的主要特征。“现代性教育试图用规训的技术、规训的道德、规训的知识为人们装备上具有生产力的功能,教给人们获取各种利益的手段,但是这些手段无法燃起生命和精神之火,只能象石头一样,砌成身体之间的墙。这墙无法为生命和精神展开一条可能性道路,仅仅是禁锢生命,阻隔了爱。没有了爱,教育也就不再成为教化。”{4}关怀型教师能够把规训式的教育转变为教化式的教育,一种爱的教育,促进学生自主、和谐与持续发展,并且师生之间更容易建立起一种平等的、交往的、合作的师生关系,也使得师生之间能够直正的进行情感与价值的交流。当代职业教育正在热切呼唤以关怀学生作为职业伦理精神的教师,成为关怀型教师也是当代职业学校教师发展的一种重要的价值取向。 职业学校教师成长可以从多个侧面来进行分析。成为双师型教师主要是针对职业学校教师应当具备什么样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而言的;成为研究型教师主要是针对教师如何才能改善工作、提高绩效而言的;成为关怀型教师主要是针对教师职业的伦理精神和现代性教育的特征而言的。很显然,这三种类型在本质上是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也可能同时体现在同一个具体的教师身上。当然职业学校教师成长的价值取向还可以从更多视角来进行探讨,这有助于对职业学校教师形成一种更加全面、更加完整的认识。 学校教师论文: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课堂心理透视 论文关键词:中职教师 课堂情境 课堂心理 养成途径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中职学校的教学实际,在对教师课堂心理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和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当前中职教师课堂心理健康状况已不容乐观,这直接影响了教师课堂教学的组织和教学质量,并威胁着中职学校教师对职业教育的信心和动力。为此,笔者就中职学校教师课堂心理健康养成途径谈一点看法,期望能对广大同仁有所借鉴。 目前,在中职学校的课前课后存在着一些较为普遍的现象:课前,教师似乎得了“课堂恐惧症”,总是踏着艰难的脚步走进教室,去面对那一群无可奈何的学生;下课,教师闷闷不乐地独坐在某个角落一言不发;课间,教师用无可奈何的、批评的、甚至是愤怒的、发泄的口气在讨论、声讨着那些捣蛋学生。当然,也有部分教师(但似乎越来越少了)能平静地走进教室、轻松离开课堂。教师的这种课前课后的心态,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和关注,教师在如此心态下怎么能上好课?又怎么能保证教学质量?其实,这些现象反映了教师特有的课堂心理问题。它是当前中职学校教师中较为普遍存在、对教学质量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但又被学校领导、教学组织管理人员、教育研究工作者们忽视的问题。本文结合当前中职学校的教学实际,在对教师课堂心理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和特征进行分析、透视的基础上,就中职学校教师课堂心理健康养成途径谈一点看法,期望对广大同仁有所借鉴。 教师课堂心理的内涵及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课堂心理是教师在特定的课堂教学情境中所具有的心智状态,从隐性的角度看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心理过程和对课堂的心理感受,从显性的角度看表现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待学生、教学内容的态度以及教学表达方式和教学组织的情绪,甚至体现在教师对职业教育的看法之中。作为教师,大家都有同感:教学过程既是教师的劳动付出过程,也是教师对自己劳动付出的感受过程,同时也是教师课堂心理的形成、变化过程。一堂课(劳动付出)的效果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教师自身的心理感受,这种感受直接反映在课堂心理的形成、变化过程中,因为三个过程是同时互动进行的。劳动付出过程是后两个过程存在的基础,感受过程是教师对劳动付出过程的自我评介、总结和体验,课堂心理的形成、变化过程是感受过程的具体反映。每一位教师都十分重视对自己劳动付出过程的心理感受,而且这种感受直接影响着教学过程的组织。从三者的关系不难看出,教师课堂心理的好坏对课堂教学的下列因素有着正反两方面的影响:(1)课堂气氛;(2)讲授思路;(3)内容表达;(4)讲课激情;(5)对待学生的态度;(6)师生互动交流;(7)课堂语言艺术与幽默感;(8)临场发挥能力;(9)讲解的耐心程度等等。显然,教师课堂心理对教学过程的组织进而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而重要影响,因而进一步剖析教师课堂心理的特征、影响因素和心理健康的养成途径与方法,对确保课堂教学正常进行、促进教学效果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师课堂心理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一般说来,教师课堂心理具有以下鲜明的特征:(1)情境性。教师课堂心理是在特定的课堂教学情境中产生的,没有了课堂教学情境,就失去了它产生的环境条件。正如不置身于课堂之中,就很难有课堂的心理感受;(2)关联性。特定的课堂心理的形成和变化往往与多种因素有关(后有详述),一个课堂事件就会诱发教师的相关多种课堂情绪;(3)个体差异性。对教师而言,虽然课堂心理是客观而普遍存在的,但个人的内心感受、表达方式会有很大差异;(4)互动性。特定的课堂心理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交流而产生的,学生的课堂反应和课堂表现促使教师特定课堂心理的产生,教师课堂心理的表达又会对学生的课堂情绪和课堂行为产生影响,这种互动性十分明显;(5)时限性。正如有的教师在上节课大发脾气,心情不畅,但下次课却能以平静的心态笑对学生。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时的那种心理已经不复存在了;(6)对外辐射性。课堂心理除了对课堂教学产生影响外,还会对教师的课外行为产生影响。大部分教师都会有这样的经历或感受,课堂上发了脾气而心情不好,下课了也怒气冲冲,甚至会对家人大发脾气。 教师课堂心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总的说来,可以归纳为学生因素和教师自身因素两个方面。 来自学生的因素主要有:(1)班级风气。如果一个班级学习风气好、课堂纪律好、师生互动好,教师上课就会心情舒畅、动力十足、发挥充分,并且对学生爱护有加;相反,如果一个班级学习风气懒散、课堂纪律混乱、师生缺乏互动配合,甚至师生对立,教师则会失去信心,上课没有动力,甚至会产生“课堂恐惧症”,怕面对学生;(2)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反应程度。如果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感兴趣,同时又能理解、掌握并积极配合教师,教师就会平静、轻松、愉快地组织教学,甚至会视上课为乐趣;反之,如果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缺乏兴趣,或听不懂所讲内容,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教师就会产生疑惑、紧张、无可奈何的课堂心理;(3)课堂突发事件。如果少数“差生”无视纪律,扰乱课堂,听不进教师的批评、劝告,甚至与教师发生课堂冲突(今天的职教课堂里,这种情形已屡见不鲜,而且已成为影响教师课堂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试想,在此情形下,一个教师会以什么样的心情、什么样的态度、什么样的热情去组织课堂教学? 来自教师的因素主要有:(1)职业责任感。如果教师的教育责任感强烈,学生的课堂表现越差,对教师的打击就越重,教师的课堂心理就越容易变形和波动;相反,如果教师对学生缺少责任心,则会对学生的课堂表现淡然视之,课堂心理也就不易波动;(2)批评学生的语言技巧、方式方法。教师对扰乱课堂纪律的学生使用过激的语言、不恰当的方式进行批评,会导致课堂气氛紧张,引发师生课堂冲突,从而对教师课堂心理造成影响;(3)容忍度、包容度。教师对课堂突发事件、“差生”群体缺乏容忍和包容,课堂的自我控制力就差,又会伤及自己的课堂情绪和热情;(4)教学经历、课堂经验。一般说来,具有多年教学经历、课堂经验的教师,其课堂心理不易受学生课堂言行的影响,而新教师则因自身经验缺乏、学校管理压力较大,很容易因学生不良的课堂言行而打击教学积极性、损害课堂心理;(5)教学内容的熟练程度(课堂教学“底气”)。这主要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信心。如果教师对教学内容熟悉,教学“底气”足,教学过程就会充满信心,反之(特别是有同事参与听课的情况下),教学过程就会显得混乱而紧张,从而影响课堂心理;(6)教师的工作、生活背景。如果一个教师课堂教学前因家庭关系、生活琐事、与同事领导关系处理不好等而导致心情差,走进课堂的心理也是可想而知的。当然,教师课堂心理还受学校教学管理如教学监督等因素的影响。但教师课堂心理主要产生于特定的课堂教学情境之中,因此学生的因素和教师自身的因素是最主要的。而且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往往是诱发因素,教师则是附随因素。 当前中职学校教师课堂心理的特征类型及良好、健康课堂心理的养成途径与方法 近几年来,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门槛降低,生源质量明显下降,“差生”群体增多,校风、班风呈每况愈下之势,这对教师的课堂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教师课堂心理健康已不容乐观。教师课堂心理大概呈现出以下特征类型: 平淡冷静、泰然处之型这主要表现在一部分具有多年教学经历和课堂经验、心态较为平和的中青年教师身上,可从他们课前、课后的言谈中表现出来,“不要与学生计较”、“要习惯学生”、“对捣乱的那几个学生要冷处理,不要动怒”。这部分教师总是笑听别的教师激烈、气愤地谈论,自己似乎觉得不值一提。 心中不满、无可奈何型这主要集中在一部分老教师尤其是女教师身上。课堂学生的表现让他们不满意,他们总是在叹气,“唉,没办法!”、“真是朽木不可雕”。有时还会建议那些气呼呼的、情绪过于激动的教师放弃、听之任之。 激动气愤、极端不满型这主要是那些责任感十分强烈、对课堂期望过高和要求太严的教师,或是那些没有课堂经验的新教师。这部分教师课堂上对于学生的不端表现,往往以严厉的口气、过激的语言批评,容易与“差生”发生激烈冲突,搞得课堂气氛紧张、自己情绪激动、心情极度不快。所谓的“课堂恐惧症”就是对他们而言的。显然,具有前两类课堂心理的教师占大多数。在课堂上批评学生时,他们讲究语言技巧,使用适当的口气,很少与学生发生冲突,即使学生的言行令人气愤,他们也不会表现出来。这对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影响不大,但对教学效果却有较大影响。他们对学生不良表现的不满,会反映在教学的发挥中。而具有第三类课堂心理的教师则占少数,由于不满情绪的表现充分,当然对教学过程和课堂教学效果都产生很大影响。鉴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探究良好、健康的教师课堂心理养成的途径与方法,以确保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对于良好的、健康的教师课堂心理养成的途径与方法,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历和课堂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教师要对当前职业教育的形势和课堂教学的特点有足够的认识,这样对课堂的异常现象就会有思想和心理上的准备;(2)上课走进教室之前,注意提醒自己冷静,给自己注射“镇静剂”;(3)教师课堂上批评学生应注意语言的技巧、说话的口气,避免与学生发生激烈冲突;(4)课堂上批评学生涉及面不要太大,要注意通过自己的真诚、技巧、恰当的时机争取大部分学生的支持;(5)要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适时使用幽默的语言和有趣的故事,调节课堂气氛,提高“差生”的课堂注意力和课堂兴趣;(6)对课堂表现过于“突出”的“差生”,可课外私下与之沟通,试着从情感方面感化他们;(7)我们强调职业责任感,但对差生要理解、宽容,不一定要通过批评表现出来;(8)经常与心态宽松的教师交流、沟通课堂经历、经验,倾听他们对待“差生”的态度和方法;(9)上课之前,教师对教学内容要准备充分,切忌一知半解,否则会失去学生对教师的信心和支持;(10)学校领导、教学组织管理人员在给教师提出要求的同时,应注意了解班级课堂情况,提出一些建议和方法,帮助教师处理课堂异常情况,并通过语言等方式给教师以宽慰。总之,只要各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到以上几个方面,课堂心理就会日益健康。 学校教师论文:关于卫生学校青年教师培养的几点思考 【摘要】 从提供和谐的生活、工作环境,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更新职教观,提高专业技能等方面提出了对卫生学校青年教师培养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 卫生学校;青年教师;培养 《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2001~2015年,要压缩中等医学教育,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学校具备的条件,可保留部分中等卫生学校;一些条件较好的中等卫生学校可在并入高校或独立升格后,举办普通高等医学专科教育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中等卫生学校较多的地区,对办学规模较小、服务面窄的学校应做相应的撤、并调整。这使各卫生学校面临严峻的形势,挑战与机遇共存。这就要求各卫生学校重视内涵建设,力求树立品牌和可持续发展;而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和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走上讲台,成为学校发展的生力军。如何培养青年教师,是关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长远发展的大事。笔者结合当前卫生学校实际,就如何培养青年教师作了如下思考。 1 提供和谐的生活、工作环境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上的需要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吃饭、穿衣、住宅、医疗等等。青年教师刚跨出校门,踏入社会,要安心教学,首先需要的是相对稳定的衣、食、住、行和工作环境,学校应在这方面多为他们着想,尽量提供方便,营造较为舒适的校园环境、建立相对合理的用人及薪酬制度,使青年教师到单位后能尽快地全身心投入教书育人工作中。除此之外,还应引导青年教师体会医学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使其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重大的社会价值,从而产生自豪感、激发工作热情和潜能;应构建相对完善的青年教师培训机制,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为青年教师施展才能、提升专业地位搭建平台,这样才能使青年教师,特别是优秀青年教师感受学校的内在魅力和凝聚力,更加爱校爱岗,为学校发展尽力。 2 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更新职教观 由于卫生学校的青年教师有相当一部分毕业于非师范院校,即使毕业于师范院校,多数也对职业教育知之不深,故在其踏上卫校讲坛之初,应引导他们尽快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更新职教观念,对其认同、适应职业角色及进一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统的教育观念把教育过程看作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传输和人格外塑的过程,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主动与被动的关系[1]。而今则认为,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应对学生予以充分的启发和引导,使其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学习;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能够并习惯于终生学习,使学生在其以后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都能不断学习并运用各种新知识,应对各种情况。 作为卫生职业教育工作者,青年教师们还必须充分认识职业教育和职业学校教育工作的特点,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的新观念。职业教育是为了培养能获得一定的职业岗位,能胜任职业工作的人,应使培养对象成为就业有优势、升学有希望、创业有本领、终生学习有基础的人;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具有技能性、实用性、应用性较强等特点。青年教师们应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给予学生足够的关心和尊重,争取成为学生热爱和信任的朋友,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帮助;应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学习,既重视基本素质培养,又重视职业素质培养,为成为合格的公民、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及继续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应树立能力本位的观念,培养技术型、技能型的人才。 3 培养并提高专业技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卫生学校青年教师应通过《教育学》、《心理学》、普通话水平考试及能力测试等,方能取得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合法执教。除督促青年教师达到上述基本要求之外,学校还应加强对其医学专业知识、技能及教书、育人、科研等几方面专业技能的培训。 3.1 进一步提高医学专业知识、技能和教学水平 卫生学校教学工作有别于医学院校,主要培养中、初级卫生技术专业人才,贯彻的是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观,一般专业多、课程多、类别多、内容多,要求青年教师一专多能,最好是多专多能,理论与实践并重。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在当今时代,医学及其他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学科专业不断调整变化,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广泛应用,激励青年教师迅速更新知识、拓展知识面,以广博的学识充实自己、丰富课堂,不仅有“一桶水”,而且有“源头活水”,方能常教常新,带领学生不断进步。此外,青年教师应多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尽快学会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手段,将自己所知变为学生所懂、所用。学校应开展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鼓励和有计划地安排医学、药学、护理等专业的青年教师医教结合、考取执业医师(药师、护士)资格、外出进修学习等,方能促使青年教师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提高动手能力,以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 3.2 班主任能力的培训 班主任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教师承担班主任工作是实现教书育人的必经之路[2]。对于青年教师而言,承担班主任工作可以使其比单纯教授某一科目更加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关爱学生,更多地应用自身的人文素养、专业知识和社会经验去帮助学生成长;同时因管理学生而更多更好地与全校各部门接触、协作,尽快地了解学校的整体情况、融入学校这个大集体之中,这样既提高专业技能,又增强主人翁意识和责任心,对自身的全面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学校应对青年教师担任班主任提出明确的要求,进行相关培训,对初次任职的班主任多予以指导、帮助,确保班主任工作顺利开展。 3.3 教研、科研能力的培训 医学教育研究是医学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卫校教师在做好教学、服务、管理等工作的同时搞好教研、科研,既可总结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又能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新方法,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同时,相互交流经验还可使思维在碰撞间擦出火花、激发出灵感,探索、总结更多经验,从而使教育与科研相互促进,进入不断提高的良性循环。对于青年教师,各卫生学校应根据其能力和特长,为他们提供相应的硬件设施、安排具有一定教(科)研能力的教师进行指导,避免研究中的盲目性和不科学性;同时应以浓厚的学术氛围熏陶他们,以健全的教(科)研制度规范、激励他们,使他们杜绝开展教(科)研工作是为了晋职晋升的功利之心,认识到教师应以此体现自身的专业地位与个性,满足自身的自我实现需要及成就需要,这对个人成长和学校发展而言都是双赢的好事。 总之,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需要卫生学校管理者高度重视、相关人员大力支持,加上青年教师自身积极努力,方能卓有成效地开展,从而促进青年教师成长,促进卫生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校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 学校教师论文:罗马及希腊与古代东方国家初等学校教师地位的比较 论文关键字:梦希腊 古代东方国家 初等学校 教师地位 论文摘要:纵观古代东方各国及罗马和希腊等国,研究者发现罗马及希腊与古代东方国家初等学校教师地位高低截然不同,本文立足于描述它们之间教师地位差异的事实,比较影响教师地位的四素,进而为现代社会提高教师地位提供理论依据。 在古代,罗马及希腊与东方各国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但仔细考察它们各自的教育,研究者就会发现它们的教师地位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一、罗马与希腊初等学校教师地位考察 (一)罗马初等学校教师的地位 1、古代罗马的初等学校又称卢达斯,这种初等学校在共和后期得到比较普遍的发展。它主要招收7一I2岁儿童。教育内容主要是读、写、算,其中包括《十二铜表法》和道德格言等,但不重视体育和音乐。由于学校是私人开办的,往往设在教师家里或寺庙屋檐下,因此,教学条件十分简陋},a。教师往往是由一些有知识有修养的奴隶或被解放了的奴隶来担任,更甚的是,教师也有在奴隶市场上被拍卖的。 2、在罗马,教育是在军事色彩浓厚的社会背景卜展开的,国家完全掌握着教育,非常重视军事体育教育,忽视知识文化的学习,因此教师地位不显。即使是重视部分知识的习得,也是关注中等、高等教育,而忽视初级学校教育,这也是在古代罗马教师社会地位卑卜的原因之一。 3、古罗马的教育家西塞罗曾经把职业划分为“自由的”与“卑贱的”两大类,他把教师这个职业列在自由地与卑贱的职业之间,由此也可见教师的地位较低。 4、下面是《讽刺短诗》中的一首诗,它生动地描绘了罗马小学教师的生活: 可恶的教师,男女儿童都讨厌的人,你有什么权力来打扰我们?大冠子公鸡还没有报晓之前,你就开始野蛮地大声打骂起来。工匠在雕刻讽刺骑马的法官的雕塑中把法官安上马背时,敲打铁砧的金属声音也没有你声音大;在大型竞技场里,观众为打败对手的斗士的喝彩声也没有你的声音大。作为你的邻居,我们并不希望你能让我们睡个通宵,因为偶然被你吵醒,问题不大,但你吵得我们彻夜不眠,却是重大的折磨。把吵闹的教师解雇吧,当你听到吵闹声时,尽量采取措施保持安静吧Izl } (二)希腊初等学校教师的地位 希腊的教育分为斯巴达的教育和雅典的教育。 1、斯巴达学校教师的地位 由于斯巴达的教育是以培养勇猛善战的军人为目的的教育制度。这种教育不重视人的智慧的培养,而且鄙视知识,所以学校教师的地位很低。 2、雅典的初等学校教师的地位 在雅典,不同阶段的教育学校类型是不同的,文法学校和弦琴学校可谓雅典的初等学校教育。7岁后,除女孩继续在自己家里接受教育,所有男孩进人私人开办的文法学校和弦琴学校学习。在雅典,这是最初级的学校教育川。雅典人追求多才多艺,全面和谐的发展,但反对从事专门的职业或拥有专门的技能而作为谋生之道。例如学习音乐,只是为了娱乐的要求,但不可学得太好,否则就有人指责川。由于这样,教师的地位极其低下,有些教师还是获得自由的奴隶,收人菲薄,不受社会尊重。教师作为一种阶层是最受轻蔑的。孩子们怀着一种优越感带着在上课时玩耍的爱物、豹、猫和狗等,去上学就象去逛商店一样。游手好闲之徒进入小学校和角力学校,就象他们进人店铺摊店一样,继续闲谈,观望,严重地干扰了学校的学习。教师似乎明显地受着学生们及其朋友们的支配川。 二、古代东方国家初等学校教师的地位 在古代东方国家,知识常常成为统治阶级的专利,教师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为国家培养统治人员、合格的官吏、文士人员,所以教师的地位较高。同时,各初等学校都极重道德品质的培养,所以尊师重道被当作一种品质来培养。 (一)古埃及初等学校教师的地位 1、在古埃及,存在着宫廷学校教育、神庙学校教育、文士学校教育,但宫廷学校、僧侣学校和神庙学校的数量是很有限的。那些想成为政府官吏或寺庙祭司的地位较低的奴隶主子弟,大多数进人“文士”所设立的学校学习。这些学校的教师大多是从神庙学校出来的。他们本来也是准备为官为僧的,其中有的已获得一定官职,握有一定权势;有的并无任何官职,但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这些人的最大特点是他们都长于文墨,并具有一定初步科学知识!s1。于是,古埃及不但以僧侣、官吏为师,而且产生了大批专业教师一文士。 2,僧侣乌若霍若新特在记述他设置学校的铭文上说:“我遵照法老的法令,创办和管理学校,学校的全部学生全来白显贵人家,而非贫穷人家!”!”。这赤裸裸地表明,人学校受教育成为统治阶级的专利,所以教师的地位较高。 3、同时,埃及的初等学校要求学生尊日神、忠国君、敬长官、孝双亲,显然尊敬教师也在此之列。 4、在初等学校中,教师可以随便施行体罚,认为“男孩子的耳朵是长在脊背上的,你不打他不听”,包括贵族家的孩子,这也说明教师在当时社会的地位很高!3! (二)古印度古儒学校教师的地位 古印度的初等学校教育主要是古儒学校的教育。古儒学校内的教师称为“古儒”,古儒是由于在当时的印度,科学知识的萌芽和发展,传播多样化知识的需要而产生的对于经义具有研究而专门从事青少年教育工作的人。因为古儒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给儿童圣书,即《吠陀经》,所以古儒被认为是从事神职,受到普遍的尊重。他们名义上为神效命,不受报酬。实际上,学生家长每每给他们以丰厚的赠礼,学生无微不至地侍奉教师和服从师命,因为师礼不周,是要被开除的。 (三)古代希伯来的教师地位情况 i、在古代的希伯来,教师的地位也是相当高的。因为在希伯来,“人人必须受教,才能人人成为上帝的真正信仰者,才能保证民族不受衰亡的威胁,所以不受教育的人必须被剥夺一切权力,必须逐放城外,没有设置学校的城市,乃是不容存在的。”教育事业被视为神圣的事业,所以教师也是受人尊崇的。 2、希伯来的教育是神学的附庸,初级学校的最初阶段,教师传授圣经中的《摩西五书》,教师被人们成为“拉比”,他们有较高的宗教修养和文化水平。随着希伯来的经典日益多起来后,唯有拉比才能理解,所以教师的地位又一次得到了提高,他们不仅仅是学校的教师,并且成为社会上享有权威的特殊人士。“拉比的语言是上帝的语言”,通过这句话就可以看到古代希伯来社会中教师的地位之高。 总之,由于宗教、阶级斗争、知识观的因素,初等学校教师的地位在古代东方各国是较高的。 综上所述,在古代东方知识常常成为统治阶级的专利,教师较高的社会地位与古代希腊、罗马初等学校教师社会地位低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古代,教师的社会地位并不取决于教师的水平、成就,也不取决于教师对社会的生产、人们的生活和人的发展做了多少贡献,而是取决于当时的社会历史状况,比如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教育为哪个阶级服务,国家统治阶级是怎样看待教育的等等因素。教师是教育事业成败的关键,社会应从希腊、罗马国家的教育事业汲取教训,从古代东方国家教育事业过程中吸收经验,全力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人和团体作用。 学校教师论文:探索信息技术教师在中学学校教育中的角色 【摘要】信息技术教师在中学学校教育中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他以多样化的角色对学校教育改革和信息时代学生形象的塑造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旨在通过浅析信息技术教师在中学学校教育中的角色,提出他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师、中学学校教育、角色、作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已渗透到教育领域,教育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它的主要任务是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先进技术手段来解决教育问题,以实现教育的最优化。而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作用的发挥至关重要,信息技术教师是作用发挥的有效中介,他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无可比拟。 一、单从教书育人的角度谈信息技术教师的角色 1、立足信息技术教材,分析学生情况,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相关知识,掌握信息技术技能操作。 信息技术教师作为一名教师,他的首要任务是根据信息技术的特点,教给学生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信息科学知识、简单的程序设计知识等)以及帮助学生完成信息技术技能操作训练(包括word编辑文字、excel表格处理、e-mail发送、简单的网页设计等)。其中,在教学前测阶段,信息技术教师应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了解学生现状,分析学生个性和需求等。教学中注重学生反馈信息,预测教学目标实现程度并进行形成性评价。此外还应重视后期测评等。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完成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目标,储存了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体现了信息时代教学改革中课堂教学的一个发展方向。 2、向学生传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思想,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悟信息技术教育的优越性,从而能够有效地学习。 信息技术教育不是单纯地计算机教育,如果信息技术教师只是一味地按信息技术学科教材进行教学,教学内容过于单纯和专业化,忽视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地培养,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将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为此,信息技术教师应向学生传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思想,让学生结合各科学习需要接触和使用相关工具软件,启发学生利用各种新的信息手段和技术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等等,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受信息技术教育的优越性,从而巩固和拓展信息技术学科知识,达到学科学习有效性的目的。 3、培养学生的信息素样,为学生终身学习创造条件,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即信息意识、信息常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比如,教师鼓励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来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可促使学生信息意识的形成;通过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有关的信息文章和设置信息讨论会,学生的信息常识可不断扩增;借助互联网完成学习任务和创设师生、生生的情景交流来评价信息的有效性有助于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师教育学生杜绝滥用信息资源和乱交网友以及教会学生防止计算机病毒等途径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 二、从学校教学系统方面分析信息技术教师的多样化角色 1、教学活动的设计者 信息社会需要教育领域能够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和快出人才。面对教育信息量的激增,教师要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包括学习者分析,学习需要分析,教学目标的分析和设计,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方法、媒体、策略的分析与运用,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等环节),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这种教学设计,大到整门课程的设计,小到一个单元目标的设计、一节课的设计,它可为教学设计活动提供依据。信息技术教师由于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设计理论的依托,又懂得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由他带头进行教学设计,定可在全校范围内掀起“教学设计热”,这又是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付诸实践的一个有效途径。 2、教学资源的开发者 信息社会中,媒体教学已走进教育领域,各学校都在筹备资金大力建设多媒体教室,教学资源的形式更加多样化。信息技术教师应带头做好教学资源开发工作(如制作简单的教学软件、幻灯投影教材、简单的音频和视频教材、用PowerPoint、Authorware等制作多媒体课件等),以保证有足够的教学资源满足教学的需要。 3、选择合理的教学模式 教育信息时代,大量新型的学习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学校教育中,合理的教学模式的选择,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信息技术教师能够根据具体的学科内容和学生特点,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下选择出合理的学习模式。比如:网络探究式学习模型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小组学习和游戏型学习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辩论和反思能训练学生的批判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信息技术教师可举办学习经验交流会,向相关的教师和学生建议学习模式选择的重要性。 4、创设和谐的学习情景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情景的创设是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教师应努力创设情景,充分尊重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施展给学生主动探究、参与的时间和空间,指导学生解决问题,形成意义建构。信息技术教师可教育叙事,通过活生生的教学实例启发教师教学思维的改变,真正的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模式。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教师以其多样化的角色参与到学校教育中,对学校教育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他的先进教学思想引导下,学校教育定会培养出适合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同时,学校教育自身也得到一定的改革。 学校教师论文:福建省中职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工作满意度研究 论文关键词:福建省 中职学校 信息技术教师 满意度 论文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结合管理学知识,以工作满意度为主要指标,对福建省中职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工作满意度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福建中职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组织气氛、职业声望、薪酬福利方面满意度不高;本文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一、前言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俨然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劳动者的要求越来越高,信息技术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休现劳动者综合素质的一个标准。随着海西建设大刀阔斧前进,主动适应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加快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福建中等职业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合格的、服务海西建设的生产一线人才。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教育水平高低将决定着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中职学校信息技术教师是中职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主体,是中职信息教育事业的首要资源。所谓教师工作满意度是教师对其工作与所从事职业以及工作条件与状况的一种总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感受与看法。教师工作满意度对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中职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工作满意度进行研究,可以为学校正确地认识信息技术教师对自身工作的满意状况,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促进教师工作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优化相应的激励机制提供参考。 研究对象与方法 I、研究对象 运用随机抽样法,从福建海洋职业技术学校、福建宁德财校、漳州农业学校、福建工业学校、福建理工学校等57所福建中等职业学校中随机抽取83名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教师,向其发放问卷83份,回收73份,其中有效问卷为70份,有效回收率84% 。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 (1)学校组织气氛满意度 中职信息技术教师生活圈子相对较小,除了陪伴家人朋友之外,其他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与同事学生相处。大量研究表明,不和谐的学校组织气氛会引起教师的不满意感。只有当教师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处于健康状态而令人愉快时,他们才会相应地表现出对工作的满足感。良好的学校组织气氛则对教师工作积极性有显著影响。知名学者、行为学家伦西斯利克特曾经提出“支持关系理论”。他认为所谓“支持”是指职工置身于组织的环境中,通过工作交往,亲身感受和体验各方面的支持和重视,从而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并激发起工作的主动性m。从调查结果来看,福建省中职学校信息技术教师比较认同学校组织气氛M(3.49) 3。其中,认为很满意(17.1%)和满意(30.0%)的占了总数的47.1%。笔者认为,信息技术属于理工科目,而理工科教师大多具有豪放、不拘小节、外向、率真、的性格特点。在与同事相处中相对比较融洽、和谐,比较容易营造良好的组织气氛。此外,对部分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随着学校制度的改革,在职称评定等方面教师之问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有时很难避免某些直接的冲突,从而影响同事关系的融洽。 表1福建省中职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对学校组织气氛满意度(N=70) (2)职业声望满意度 职业声望最早是由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他认为社会分层应该从财富、权力和声望三个方面进行考察。所谓的职业声望是指“人们对某种职业社会地位高低的看法”,是“社会舆论对一种职I! }"J评价”。广义的职业评价,包括该职业的收人水平、晋升机会以及对社会的贡献(意义)等因素。”调查结果显示,福建省中职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对职业声望的满意度不太理想,多数教师认为职业声望比较一般。值得注意的是,女性教师对职业声望的满意度相对比男性教师高。究其因,笔者认为可能是女性教师这一职业上班时问固定、有寒暑假期、在子女教育方面还具有先天优势,因此社会认可度相对较高。但是,从整体调查结果来看,多数中职信息技术教师对自身职业地位不太满意。中职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意识到,职业声望的塑造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教师努力提高信息技术专业水平;同时,相关领导的重视与支持、社会的理解与尊重也是不可或缺。 (3)薪酬福利方面满意度 研究显示,福建中职学校多数信息技术教师对目前薪酬福利状况不太满意,大多希望待遇能够有较大提高。教师对福利薪酬期望情况大致如下:希望增加1 /3者占18.6%;希望增加1 /2者占51.4%;希望翻倍占25.7%,只有极少数教师表示无所谓。笔者认为.福建中职学校多数在福州、厦门、泉州等经济发达地市,消费水平、房价物价、生活成本相对较高;同时,对比其他行业信息技术_I}作从业者的较高收人,中职信息技术教师的收人水平明显偏低。较低的薪酬水平与较高的生活成本构成了矛盾与冲突。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指出“我们应该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白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f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此外,赫茨Tf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个体感到不满意的因素如薪金、工作条}c等大多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有关,这些因素的改善可以预落或消除其不满,也称之为保健因素。亚当斯公平理论也阐述了J教师认为报酬不公平时,就会感到不满意,从而影响其工作积杠主动性。荃于此,笔者建议,中职学校管理者应充分考虑教师拍不同阶段的需要,采取灵活多变的奖励形式来满足其不同的书质和精神需求,以此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主动性。 二、结论与建议 1、结论 福建省中职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对工作的整体满意度情况生要表现为:教师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学校组织气氛比较认可;翻师在职业声望方面满意度较低,并且存在性别差异,女性教师渊意度高于男性教师;多数教师对收入不太满意,认为薪酬及福和待遇应该有所提高。 2、建议 (1)实行人本管理,营造良好组织气氛 所谓人本管理,是在深刻认识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开的基础上,突出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有效地进行人本管理,关键在于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管理机制和环境,使每一个教师不是处于被管的被动状态,而是处于自动运转的主动状态,激励教师认真教学、励精图治。同时,人本管理有和于营造和谐融洽的学校组织气氛。 (2)满足合理需求,重视教师薪酬福利水平 著名的马斯洛需求理论认为,人都潜藏着由低到高的五科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该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区和动力。显然,作为生活墓本保证的薪酬福利也是决定教师工作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只有解决了教师的合理需求,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推动其进一步发展的新激励因素。 (3)加强沟通,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有效结合 管理者应加强沟通,理解教师需求。根据赫茨伯格的双因索理论,中职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工作满意度关键问题就是甄别出影响教师激励的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在具体策略中要在保持必要的保健因素的基础上,增加激励因素,从而提高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如在物质层面激励方面,通过改善教师工作环境,提高教师收人水平;在精神层面上,则应以精神激励策略和方法为主。 学校教师论文:论析职业学校教师激励机制的构建 【论文关键词】激励机制;发展需求;期望值 【论文摘要】建立职业学校教师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现有的内在动力因素,把教师作为实现目标的主导力量落实在工作的各个环节上.提高师资队伍的科技水平、创新能力,以及为人师表的自觉性,可以优化职业学校的人力资源.持续地增加教师为提高教育质量而工作的积极性。 管理心理学认为,激励是激发鼓励,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人的动机,使之产生指向需要目标的动力的心理过程。而激励机制是指一个组织为了某种激励目的所采取的体系和制度。激励是职业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人力资源管理学提出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转变,反映了职业学校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已成为职业学校办学的主体,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导力量。如何充分调动现有教师的内在动力因素,把教师作为实现目标的主导力量落实在工作的各个环节上,调整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提高师资队伍的科技水平、创新能力,以及“为人师表”的自觉性,是职业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建立合理有效的、科学的激励机制,可以优化职业学校人力资源,持续地增加教师为提高教育质量而工作的积极性。 一、激励机制建立的总体思路 建立职业学校教师激励机制,就是指学校为实现其目标而根据教师的个人需要,制定适当的行为规范和分配制度,以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达到学校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一致。激励机制建立的实质是要求管理者树立“人性化”的观念,通过理性化的制度来规范教师的行为,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谋求管理的人性化和制度化之间的平衡,以达到有序管理和有效管理。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应包含以下几部分内容: 1.建立激励机制的出发点是满足教师的个人需要。设计各种各样的奖酬形式,并设计具有激励特性的工作,从而形成一个激励因素集合,以满足教师个人的外在性需要和内在性需要。 2.建立激励机制的直接目标是为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建立激励机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谋求组织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一致。因此,需要有一个组织目标体系来指引个人的努力方向,组织目标的设立应当适合不同教师的期望价值和期望概率,以达到最佳激励效果。 3.建立激励机制的核心是分配制度和行为规范。分配制度将激励因素集合与目标体系联结起来,即达到特定的组织目标将会得到相应的报酬与奖赏。行为规范将教师的性格、能力、素质等个性因素与组织目标体系联结起来。行为规范规定了个人以一定的行为方式来达到一定的目标。 4.建立激励机制的效率标准是使激励机制的运行富有效率。决定机制运行成本的是机制运行所需的信息。信息沟通贯穿于激励机制运行的始末,特别是组织在构造激励因素集合时,对教师个人真实需要的了解,必须充分进行信息沟通,通过信息沟通,将个人需要与激励因素联结起来。 5激励机制运行的最佳效果是在较低成本的条件下,同时实现教师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使教师个人利益和学校利益达到一致。 二、激励的基本原则 1物质利益与精神鼓励相结合的原则。人们创造财富的目的,就是为一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人们在生活、工作中,不仅要追求物质生活的富足,而且要追求精神生活的充实和满足。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就是这方面的论证。他认为有两种因素影响人的行为动机:一个是外部因素或称保健因素;另一个是内部因素或称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的满足只能消除职工的不满情绪,不能起到激励作用。激励因素,即工作富有成就感、领导重视、工作的责任感等。这种因素对人们的行为动机有很大的作用,能直接激励人的积极性。特别是教师这一高知识阶层,他们更注重名誉和精神上的满足。 2.适度性原则。古有“中庸之道”,《论语》有“过犹不及”的说法。需要的满足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分配要与劳动成果相适应,奖励适度,才能服众,也才能收到激励效果;奖励要与贡献相适应;眼前利益要与长远利益相适应,把握好需要的尺度,不能脱离实际。激励太多,不加努力即可获得,产生不了内动力;激励太少,努力无效也产生不了积极性。在利益驱动上,既要保证当前利益又要兼顾长远利益;既要保持人们的当前积极性,又要对未来充满希望,产生动力。 3.时效性原则。奖励的时机直接影响激励效果。时效性原则,一是注意激励的时间性。在一个合意行为发生后就应立即给予强化。“强化”和“合意行为”之间的间隔越短,强化效果就越好。二是注意奖励频率,奖励频率过高或过低,都会削弱激励效果。奖励的时机和奖励频率的选择,要从实际出发。一般情况,对于十分复杂、难度较大的任务,奖励频率宜低;对于比较简单、容易完成的任务,奖励频率应高一些;对于目标任务不明确、需要长时间方可见效的工作,奖励频率宜低;对于目标任务明确、短期可见成果的工作,奖励频率应高一些;在劳动条件和人事环境较差、工作满意度不高的单位,奖励频率应高一些;在劳动条件和人事环境较好、工作满意度较高的单位,奖励频率应低一些。 4.公平性原则。公平性原则也是激励工作的一条重要原则。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了公平理论。许多研究证明,不公平使人们心理产生紧张和不安的状态,对人们的行为动机有很大的影响。当个人认为自己的待遇是不公平的,产生不公平感,就会表现出不满情绪和消极行为,这就要求在给予分配和奖励过程中尽量把握公平性。每位职工都是用主观的判断来看待是否公平的,他们既关注奖励的绝对值,又关注奖励的相对值,在比较中理解是否公平。 三、激励的方法 1通过提高奖酬对个人的吸引力,从而提高激励水平。工作和奖酬对个人的吸引力越大,激励教师积极性的作用就越大。为解决具体问题,我们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人手:一方面提高内在奖酬的吸引力。如通过工作本身来满足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或其他较高层次的成长需要;另一方面提高外在奖酬,如工资、晋升等由学校控制的奖酬的吸引力,增加教师的满意度。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对于他们的具体需求更应当从奖酬内容、奖酬制度等多方面来考虑。在现阶段,对教师而言,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同样重要,二者均需满足。在具体实践中可采取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同步进行的手段,对教师所做出的努力与成绩,要及时予以表扬和肯定。同时,职业学校应为教师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全力满足不同教师的不同层次发展需求。 2.通过树立目标,激发期望心理,从而提高激励水平。具体而言,可采取目标激励法。所谓目标激励是运用激励目标,刺激人的需要,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而不断地努力。有关目标设定的研究表明,设定恰当而具有挑战性的目标,能够产生强烈的激励作用:目标太低,激发不了积极性;目标太高,奋斗无望则产生不了作用。学校要提高科研水平,提高教学质量,调整师资队伍结构,那么在评定职称、进修、考核等教师关心的热点问题上,就要恰当地提出对个人科研水平、教学质量,以及学历的要求作为个人的奋斗目标,从而达到学校总体目标的实现。职业学校的教职员工由专业教师、普通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实验室教师、工勤人员、管理人员等组成。各个层次以及个体差异较大,所以在进行激励时,一定要区分不同的人群。对不同教师的需要,采取不同的目标激励,将会极大地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例如,对于层次、素质较低的学校工勤人员,关心的重点是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诸方面。这一层次的人员主动性、创新性的行为少,以单指标进行业绩考核比较易操作。对于素质较高的教师群体,既要给予物质利益的满足,更要给予精神需求的满足。就性别而言,男性与女性的基本需求也有所不同。如女性教职员工相对而言对报酬更为看重;男性则更注重学校和自身的发展。在年龄方面也有差异,一般20~30岁的教职员工自主意识比较强,渴望获得培训、深造的学习机会,对工作条件等各方面要求比较高,因此“跳槽”现象较为严重。而31~45岁之间的教职员工则因为家庭等原因比较安于现状,相对而言比较稳定。 3.通过提高期望值,从而提高激励水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其一,提高完成任务,达成一定绩效的期望值。其二,提高从绩效到奖酬的期望值。要提高期望值,关键是严格履行按绩给酬的原则,绩效评定要客观,尽量剔除主观因素,而且各项奖酬制度必须落到实处。 4.通过提高教师公平感,从而提高激励水平。人们生活在社会中,总是在与别人进行比较,并在社会比较中产生公平与不公平感,教师也不例外。教师能否得到激励,不仅取决于他们所得到的报酬的绝对数量,同时取决于他们认为自己所得的报酬与别人所得的报酬相比是否公平。因此,学校管理者在对教师管理中应特别注意坚持公平原则。第一,要有公平客观的评价标准。学校管理者要避免教师评价不公现象及其引发的负面效应,在评价中首先要按标准行事,教师评价的公平与否取决于评价体系是否科学,其中最主要的评价标准是客观与全面。第二,要保证评价过程的科学性。评价标准的合理、评价过程的科学,以及评价结果的及时公开是不可缺少的,这样才能保证公平的竞争和产生巨大的激励功能。第三,待遇和业绩挂钩,奖罚要公平合理。管理者可引入干部聘用竞争上岗、教师职务聘任制、专业技术职务阶段确认制度及分配制度上的绩效浮动工资等竞争机制,使教师在公平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从而激励其奋发进取。在处理工作任务的分配、总结评比、工资调整、奖励和晋升等实际问题时,应做到公平合理,同时坚持按劳付酬、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 5.教师参与决策是对其最大的激励。教师参与决策,发表意见,是我国人民民主制度策具体实施的体现,从而满足人们受尊重和信任的需要。同时,增进领导和教师之间的了解,创造出一种相互信任的心理氛围,教师会产生满意感、归属感。职业学校教师参与决策,是学校管理决策正确、合理的必要条件,同时正确合理的决策本身就是一个激励源。教师参与决策,证明他们不仅仅是执行学校任务的工具,而且也是影响学校全局的主人,从而更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参与的方法有:教代会形式,参与学校大政方针的制定;征求意见制.在学校重要问题做出决策前广泛听取教师意见;直接对话,在对话中释疑、沟通;成立专家委员会,参与学校管理。让教师真正参与学校管理,参与重大决策,充分利用职业学校教师这个独有的智力资源,体现教师在学校事务中的主人翁地位,不仅有利于保证决策的正确性、科学性,同时使教师感到学校的利益和本人的事业成功息息相关,更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职业学校教师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在学校的发展建设中,使广大教师参与决策,可以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与创造性,自觉地将自身的前途与学校的发展联系起来,也是对教师的最大激励 学校教师论文:找寻教师成长历程中的生命意蕴——浅谈一所基层学校教师发展个案的研究综述 论文关键词:教师成长;影响因素;环境机制:个体自为;关键事件 论文摘要:教师的发展成长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过程,是一个彰显人的生命价值意义的过程。本文以无锡市洛社中心小学40名教师为研究样本。通过对教师撰写的带有“个人自传”性质的人生经历的内容分析,从这些“典型”教师成长轨迹中梳理和总结出影响教师发展成长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环境机制是教师成长发展的外驱力;个体自为是教师成长发展的内动力:关键事件是教师成长发展的催化剂。 教师的发展成长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过程,是一个彰显人的生命价值意义的过程,是一个与学生、学校共生、共存和共长的过程。因而,如何从关怀“人”的角度去关注教师成长需求,激发内在生命活力;如何从生命的视野去审视教师发展,引导教师实现生命价值是一个值得深人思考和探索的命题。 无锡市洛社中心小学以本校40名教师为研究样本,通过对这些教师撰写的带有“个人自传”性质的人生经历的内容分析,梳理和总结出影响教师发展成长的主要因素,从而对学校未来的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教师发展个案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研究体现了对教师生命的高度尊重 “人作为人的生活意义,主要不在他的第一生命,而在于第二生命的创造活动,人不会满足于仅仅活着~一-像动物那样的生存,而总是要把第一生命引向第二生命,通过第二生命的创造去实现第一生命的价值,’。在生命理念的观照下,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教书已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应成为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一种使人类和自己都变得更加美好的生命存在的形式。作为教育者,教师需要尊重他人,关爱他人;但同时,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生命,教师同样有被尊重的需求、被关爱的需求、创造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追求卓越的需求。正如叶澜教授所言,“教师职业对于教师具有极大的人格和智慧的挑战,因而不仅具有促进学生个体发展而言的生命价值,而且具有促进教师自我超越、对教师个体而言的内在生命价值。” 2研究体现了时教师价值的再度认识 关注教师发展,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是实现新课程改革的契机,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主要抓手。教师发展的目的,在于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提高专业能力,胜任教师角色。教师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和学校的发展。可以说,关注教师发展,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和亮点;关注教师发展,不仅是教师个人的需要,更是学校发展的需要,是学生成长的需要;关注教师发展,不仅能提高教师的人生价值、满足教师自我实现的需求,同时,也能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促进学生的发展。 3.研究体现了学校办学目标的深入践行 学校,作为教师挥洒职业理想,实现并升华生命价值的神圣殿堂,应该让教师的个人理想与奋斗,个人成长与发展有效融人到教育教学工作之中,让每一位教师找到个体生命的亮点。在现代生活教育理念观照下,无锡市洛社中心小学关注教师发展,不仅关注其专业发展,而且从把教师看作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很强的人的角度出发,从提高教师的生活、生命质量的高度来关注教师的发展问题,引领教师过向前向上的健康快乐的生活。因此可以说,教师发展个案的研究是学校办学目标的深人践行与行动诊释。 二、教师发展个案研究的思路及对象 (一)研究思路的规划 对于教师发展个案的研究,许多教研、科研部门和专家学者都从事过,一些基层学校也尝试过。如何在别人的研究基础上合理规划研究思路,我们进行了精心思考。 1.采用横向的研究维度。从横向的角度出发,通过一大批不同层面、不同年龄、不同岗位、不同学科、不同经历教师的个案分析,找出教师成长的一些基本作用因素后,再来考察其成长历程。这种考察的重点,是看在这个历程中这些基本因素的互相作用是如何成就一个教师的,即研究教师发展的基本作用因素及其作用历程。 2.注重方法的多元取向。我校的教师发展个案研究,主要以“内容分析法”为主,采用“教师撰写个案+研究人员点评综述”的方式展开,并通过访谈、座谈等形式直观了解和感知教师成长的经历。然后,在个案分析基础上识别每位教师成长发展的关键特征。最后进行跨个案分析,重点了解和研究影响教师成长发展的关键因素。重点探讨通过个案分析找到教师成长的基本作用因素如何实现的实践策略,因而对教师成长更具有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 (二)研究对象的择取 本研究采用“自愿参与十指名参加”的方式,选择了学校不同层面、不同年龄、不同岗位、不同学科、不同经历的40位教师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中,既有骨干教师,又有非骨干教师;既有刚工作两三年的青年老师,又有工作二、三十年经验丰富的教师,甚至是临近退休的教师;既有担任学校行政管理的领导人员,也有平凡岗位上的一线老师;既有担任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学的专职老师,也有担任学校后勤服务的工作人员。研究对象中,大多数教师担任或曾担任过班主任。 三、教师发展个案研究的结论及启示 “美国学者格拉特霍恩认为,影响教师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与教师个人相关的因素;与教师生活、工作的情境相关的因素;与促进教师发展的特殊介人活动相关的因素。”可以说,这三方面因素以一种复杂的方式彼此作用并最终影响教师的成长发展。借鉴格拉特霍恩的“教师发展影响因素论”,我们在我校教师发展个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试着对教师的成长发展作出一些归因。 (一)环境机制:教师成长发展的外驱力 1.学校环境对教师的影响 如果说学校是教师成长发展的“摇篮”,那么学校环境则是教师成长发展的“土壤”。适合教师成长发展的学校环境,包括和谐向上的文化环境,公正合理的竞争环境,合作互助的团队精神,等等。学校环境从很多方面影响着教师的成长发展,并且它使教师个体的成长发展与教师群体的成长发展相互融合、相得益彰。 (1)文化环境的影响 无锡市洛社中心小学一直坚持以“和”为办学理念,从教师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生命角度出发,把专业成熟、个性鲜明、精神独立、人生幸福作为其成长发展的主要质素,大力营造和追寻适合教师成长的“软环境”。在这种“和”的理念观照下,洛小锻造培养出了一些享誉省、市外的特级教师、名教师和一大批德艺双馨的区、市级骨干教师;在这种“和”的理念观照下,洛小吸引了一些教师放弃优厚的待遇条件主动加盟洛小;在这种“和”的理念观照下,成长发展起来的老师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反哺和回馈着洛小,继而又进一步地成长发展;也正是在这种“和”的理念观照下,洛小的每一位教师都在“成就自己”。关于学校文化环境对教师成长发展的促进作用,许多教师在自己的个案中均谈到了这一点。 (2)团队精神的影响 教师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生活、工作在一定的群体组织之中的。当这个群体组织具有高度凝聚力时,它就成了一个教师团队。教师团队对于教师个体成长的影响和作用是十分明显的。教师团队的价值取向、思想素养、工作态度、敬业精神、人际关系以及彼此之间相互学习、交流、合作和竞争的状态,直接影响着教师个体成长的心理环境,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在这些个案中,一些老师谈到了所在年级组、教研组对自己成长发展的影响。可以说,“团队精神是一种群体内驱力,体现着教师团队的协作精神和战斗力,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它不断引领教师、追求卓越,积极、努力地提高自己、发展自己、成就自己。 (3)他人行为的影响 作为现实生命的存在体,每一位教师都有被尊重、被关爱、自我实现和追求卓越的需要。而领导的支持、专家的引领、师傅的指导、同伴的互助等他人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加速着教师实现这些需要。个案中,有的老师谈到了领导的“一句激励性的话语”、“一次交心谈话”点燃了自己成长发展的“豪情壮志”,增添了前行的信心和动力;有的老师谈到了一些专家的教育思想和专题讲座对自己成长发展的方向引领作用;有的老师谈到了师傅的精心指导、同事的合作互助对自己的成长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学校机制对教师的影响 学校机制是一种力量,一种激励力和约束力,一种可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师向着学校所期望的方向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外部力量。洛小充分尊重每一位教师,通过革新学校机制,创造适合教师成长发展的土壤与条件,让教师“获得愉悦与解放,使强制性的生命外拣控制过程变成生命陶冶与成长的过程。 在个案中,有的老师谈到了学校评价激励机制对自己成长发展的影响;有的教师谈到了学校教师例会机制对自己成长发展的影响;几乎所有的老师都谈到了学校教研机制对自己发展的影响。由此可见,学校机制是影响教师成长发展的重要变量因素,也是教师成长发展的“外因”所在。 (二)个体自为:教师成长发展的内动力 从教师个体来说,其成长发展,更多是依赖于教师个人因素。在对我校40位教师发展个案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发现以下一些个人因素影响着教师的成长发展。 1.信念 雅思贝尔斯说:“教育需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为教育,只是教学技术而已。”在个案中,我们可以看到“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为孩子的成长插上隐形的翅膀”,“寻找教育的快乐之路”等等这样朴素的话语。可以说,这些朴素的话语无不折射出教师的教育理想和信念。不管教师的教育理想与信念是系统的理性的,还是零碎的感性的;是以显性的形态出现,还是以无意识或隐性的状态存在,它们始终影响着教师的行为,左右着教师的成长发展。 2.心态 “合可以造天堂,也可以造地狱”,心态是命运的“控制塔”,心态决定“高度”。无论做什么事情,只有心态摆正了,才能做好它。教师的成长发展首先要有一个良好心态。从个案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教师始终保持乐观、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对工作从不“急功近利”,虽然感觉自己在人才济济的洛小并不出色、并不突出,但从来没有“放松”甚至是“放弃”自己的人生追求,而是时刻以加倍的努力积极实践着自己的目标,实现着自己的价值。可以说,良好的心态,表现出一种生命力,一种自信和健康的精神风貌,对于教师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3.品质 每个教师都是一个充满个性特点的“个人”,都有着独特的个性品质。个性品质作为一种“心理影响”,是教师成长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在个案分析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的成长是与“热情”紧紧维系在一起的,这种热情的品质恰恰体现出了教师的职业本色;有的教师的成长是与“勤奋”紧紧维系在一起的,这种勤奋的品质使教师的成长拥有了一把“金钥匙”;有些教师的成长是与“韧劲”紧紧维系在一起的,这种顽强的韧劲,可以使教师的成长“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等等。可以说,教师敬业求实、踏实勤奋、刻苦钻研的个性品质,已经成为教师快速成长的精神动力。 4.反思 “反思被广泛地看做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教师自主对教育行为进行反思,对教育行为背后所蕴藏教育观念进行拷问,可以使自己的成长驶上“快车道”。个案研究中所涉及的老师,都具有较强的反思意识和良好的反思习惯。他们对教学中的困惑,他们对“教师”角色扮演中所遇到的问题,都有许多思考和心得。可以说,通过自我反思,不仅使教师提高了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而且还使教师在实践中获得了理性的升华和情感的愉悦,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质。 5.读书 读书,能够改变教师的精神、气质和品性;读书,能够使教师不断增长专业智慧,使自己的教育教学闪耀出敏捷睿智的光彩,充盈着创造的活力和快乐;读书,能够改变教师的人生,促使教师去不断地思考教学工作、生活、生命,从而实现自我人生境界的提升和生命的升华。在40位教师的发展个案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读书对于自己成长发展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读书,是教师拓宽视野最廉价、最普遍的方式,也是促进教师成长最有效的方式。教师要多读书、勤读书,让读书成为自己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和教育行走方式。 除此以外,通过具体分析,我们还可以发现,教师个人努力因素中的不同因素在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存在不同的影响;教师个人努力因素中的不同因素对教师专业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 (三)关健事件:教师成长发展的催化剂 对于教师的成长发展而言,往往要受到过去一些经历和经验的影响,但并不是过去所有的经历或经验都对教师的成长发展起着重要影响。“只有一些重要的事件或称‘关键事件’才会对教师成长发展起重要影响,促使教师对个人的教育信念、行为进行反思、重组和改变。”在我校40位教师的发展个案中,提到人生经历中的“关键事件”影响自己成长的比例高达100% 。 虽然不同层面、不同年龄、不同岗位、不同学科、不同经历的教师,影响自身成长发展的“关键事件”有所不同。但是通过统计,我们发现这些“关键事件”主要有公开课、教学挫折、教学冲突、第一次参加课题研究、某一次外出培训等。 正如老师们在文中所写的那样: “正是这堂人生的第一次公开课,使我真正摸索到了怎样上好课的路子,开始真正找到了把握课堂的门道,也使自己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和动力。”“这次评比课的成功,给了我在业务追求上的无限动力。那一刻的成功,也真的是凝聚了学校的希望,领导的信任与自己的努力。” “第一次遭受如此大的打击后,使我开始重视和家长打好交道。谨慎处事加上及时和家长沟通,成了我以后和家长相处的原则。” “教学上的这一挫折对我的打击非常大,曾一度使我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之后,我开始了一段‘苦读’的历程.同时也叩响了我的成长之门。” 通过具体分析,我们发现:“关键事件”往往发生在教师成长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的关键事件对教师成长发展存在不同影响。教学中的挫折和冲突往往会促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信念和行为进行反思和调整,而公开课教学的成功往往会使教师体验到“一炮打响”、“一举成名”的成功的喜悦,争取到更多的成长资源和发展机遇。当然,教学中的挫折和冲突对教师的影响存在积极和消极两重性,并不必然促进教师反思成长。在教师遇到挫折和冲突的时候,学校领导的支持往往又成了教师迅速摆脱困境、走向成功的关键。 “人,学校教育最诗意的存在!”和学生一样,每个教师都很独特。教师的成长发展过程永远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过程,一个彰显人的生命价值意义的过程。教师成长发展的“责任人”不仅仅是学校,也不仅仅是个人,而是由教师个人与学校结合而成的一个“共同体”。只要学校和教师个体“联合”起来,每个教师都能追求和成就各自精彩的教育人生。 学校教师论文:试论西部中职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双师型”教师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双师型教师的内涵,阐述了西部地区在双师型教师培养中的困难,提出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途径,以适应中职教育发展对教师的需求。 【论文关键词】西部地区;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 一、“双师型”教师内涵解析 1998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在制定的《面向2l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中首次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认为职校教师应该是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进行实践教学,是工程师或技师。对“双师型”教师内涵的探讨,其立足点是职业教育的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其实质在于它并不是“教师”和“工程师”简单的线性叠加,而是职校教师把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渗透到专业技能知识和教育技能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是各种素质与能力综合后的再现。从国外职教师资培养过程来看,职教教师在学习上,既要学习专业课,又要学习教育课;在实践上,既要有2—5年的专业实践,又要有1-2年的教育实习;在资格上,既要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又要获得专业技能证书。综合国内外专家与学者的观点可见,“双师型”教师不仅需要拥有丰富的学科与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掌握大量的行业操作技能,拥有丰富的个人职业经验和职业发展能力,还要能够合理组织教学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西部地区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 我国西部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国土面积约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4%。但由于西部地处内陆,总体条件差,教育发展缓慢,劳动者整体素质偏低,“双师型”教师缺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师资来源单一,职业特色不明显 中职学校的大多数专业教师都是从高等学校毕业后直接任教的,他们的理论知识较强,没有实践经验和必要的专业技能;还有部分专业课教师是由原来的文化课教师转变而来,他们教学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在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讲授上还是受着原来教学模式的影响,职教特色不明显。虽然有一些教师到企业参加过挂职锻炼或到实际工作单位进行实习,但专业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高的教师数量不多。据调查统计资料显示:教师队伍中只有25.75%的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曾深入参与过实践的教师仅占23.9%,教师实践经验缺乏,距“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2.“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刘占山在全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座谈会上明确了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跨世纪标准:“到2010年,中职学校按生师比20:1推算,全国中职学校教师应达到100万人左右,加上现有师资队伍的自然减员数,从现在起~iJl2010年,中职学校需增加教师约40万人。全国中职学校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应达到80%左右,“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应不低于60%;‘双师型’教师总数要达到36万”。但是在2005年全国中职学校的专任教师调查中,“双师型”教师仅占12.45%,有17个省市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西部所占比重较大。 3.“双师型”教师素质偏低 我国东部地区中职学校教师学历合格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5个百分点,但是西部地区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西部省份比东部省份平均低11个百分点。最低的省份甚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个百分点,比最东部最高的省份低33个百分点。 4.“双师型”教师结构极不合理 根据对西部l2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调查发现,西部“双师型”教师结构极不均衡,过于集中在少数省会城市,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的中职学校的“双师型”教师极为匮乏;各专业课教师的比例失调,2003年职业高中专业课、文化基础课和实习指导课教师的比例分别为39.29%、57.71%、2.25%,中等专业学校这一比例为59.56%、36.08%和4.36%。学校拥有高级、中级、初级职称人员有比例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拥有初级职称的教师比例偏大,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偏小。 三、西部地区中职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困难 1.师资队伍建设的经费严重不足,人才流失严重 据《中国教育报》对西部部分学校的调查表明,中职教育年生均教育经费远低于普通高中教育。目前,国家对西部中等职业学校的投入,一半省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甚至还低于普通高中的投入。西部教师工资低,很多中职学校有能力的“双师型”教师也会因待遇偏低而转向东部学校,出现了“孔雀东南飞”现象。据2001--200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2003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为68.86万人,比2001年减少8.64万人,可见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流失比较严重。 2.教师准入机制不畅通 我国中职学校属于事业单位,大多数省份是“吃财政饭”,严格控制事业单位的人事编制,有的省不允许事业单位从企业调人,因而致使具有一定实践经验和专业理论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不能调入职校任教。因此,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人才,教师准入机制不畅通,严重阻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3.师资培训基地少,培训内容滞后 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师资培训基地数量少,无法跟上中、东部地区职教发展的招生规模;培训内容比较滞后,缺乏现代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跟不上科学技术的发展。另外,大部分基地以理论讲授为主,缺乏实践技能教学环节,不利于“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形成。 四、西部地区中职学校培养合格的“双师型”教师的对策 目前,缺乏足够数量的“双师型”教师已是影响西部中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中职教育要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应用型教育,就必须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在此,笔者对西部中职学校培养合格的“双师型”教师提出几点建议: 1.内向发达地区取经,外向发达国家取经,建设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目前,西部中职学校“双师型”职业教师严重缺乏。针对这一问题,西部地区职业学校应该在国内向发达地区学习,吸取发达地区先进的经验为己所用。天津工程师范学院作为国家教育师资培训基地,从2006年起连续举办三期“中国西部地区职业学校教师进修班”如今共培训了西部职教教师300余人另外,还应该努力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职业教育方面成功的经验,把教师送去发达国家“取经”,这不仅拓展了教师们的视野,更为他们在教育理念和专业建设谋略上与国际接轨奠定了基础,促进师资队伍国际化。 2.多种渠道筹集资金,保证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经费投入 现阶段,西部地区各级人民政府应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职业教育办学经费,加大中职教育的经费投入。省级人民政府要制定本地区中职学校生均教育经费标准,并依法督促各类职业学校举办者足额拨付职业教育经费。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用于举办中职学校的财政性经费应当逐年增长,确保公办中职学校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并监督民办职业教育机构按时足额发放教师工资。从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充分补充中职教育“双师型”队伍建设的经费,把支持中职教育发展的政策落到实处。 3.在校内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技能 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技高一筹、艺高一筹”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中职学校应以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重点专业建设教学指导方案》为依据,以学生为本位,以能力为中心,突出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双师型”教师必须承担相关的样本课程开发并在开发过程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教学能力。 4.通过产学结合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为了提高教师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专任教师必须到企业挂职实践,进行短、中期锻炼。逐步实现中职教师从知识型向技术应用型转变,努力做到中职学校既出人才又出产品。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能举出书中的例子,而且能信手拈来亲身经历的生产实例进行示范。 学校教师论文:建立和谐的学校关系-- 普通教师眼中的学校管理 学校的管理工作的核心是人而不是物,人是在管理系统中最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最为活跃的因素,做好了人的工作,管理就抓住了关键,只有把人的管理视为全部管理工作的核心,才能建立和谐的学校关系,从而显示出它所具有的独特的生命力和凝聚力。而作为我们中华民族本身是个崇尚和谐的民族。人与自然和谐则万物生长,人类和谐则快乐幸福,民族和谐则国泰民安。俗话说,“家和万事兴”。我要说,学校和则教育兴。 “亲其人信其道”,中国人历来把老师与领导的良好关系,作为管理者的美好境界来追求。和谐的学校关系能使教师拥有良好的情绪面对工作。教师会因为喜欢一位领导而喜欢一所学校,也可能因讨厌领导而讨厌学校。一个被老师喜欢的领导,其管理效果总是明显的。作为领导者,身兼领导与管理的任务,该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使它们相得益彰呢?也许一位哲人的话能给我们教益:“领导的任务不只在管理,更要重人情。请你记住,你不仅是学校的领导,而且是教师的益友、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另一位学者说得更明了:“领导就是重言行,就是怎样以身作则的问题。一个人人赞颂的领导,除了关注教师的教学外,更应该关心老师的品质,老师的作风,老师的生活,老师的情绪,如果做到了这些,他就是一个好领导,同时也是一个有水平的领导。”看来,只有从小事关心教师的领导,才能达到了管理的完美。一句话,领导的本质就是服务。 俗话说,领导易得,好领导难求。虽然如此,我们还是希望每一所学校有一个好的领导。当领导把“做老师的良师益友”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当领导致力于建立和谐的学校关系时,当领导主动与教师交流、谈心,为老师服务时,我们校园将变得更加和谐与美好。在实践中,管理学再次证明:建立和谐的学校关系既是领导工作的关键,又是工作的难点。学校关系和谐则校园兴,声誉好,发展快。反之,学校不和谐则校园衰,声誉差,发展慢。 既然如此,那该怎样建立和谐的学校关系呢? 一、让微笑搭起学校关系的桥梁 学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领导与老师间的关系首先体现在彼此交往上。而初期的交往莫过于尽快消除成见,尽快的悦纳对方。记得有位哲人说过,笑是人与人之间最短的距离。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笑”的:“笑容好比机器上的滑润油,可以减轻摩擦,使齿轮之间的运转灵活;又犹如桌椅脚的胶垫,可以缓和锐角,增加彼此之间的和睦与协调。”生活同时告诉我们,教师是一面镜子,你对他们笑,他们也对你笑。人在笑声中生活、工作,带着笑容交流思想情感,比板着脸孔要自然、要快乐、要有效,这是心理学教给我们的智慧。实践的结果也证明,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交流沟通,当领导和老师的情感特别融洽和谐时,教育的效果也特别有效。如果领导能充分利用交往的最佳契入点--笑,在领导与教师间架设起沟通之桥,让领导从老师眼里走进老师心里,那么,领导与教师间的和谐就已经开始了。 在许多“笑”的方法中,管理学仍然与 “幽默”有缘。“幽默”是什么?恩格斯说:“幽默是具有智慧、教养和品德的表现。”列宁也说:“幽默是一种优美健康的品质。”米·斯维特洛夫说得更直接更明了,他说:“我一直认为,领导者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领导缺乏幽默感,就会筑起一道老师与学校互不理解的高墙:领导不理解老师,教师也难理解学校。”国外早有研究表明,领导的教育语言与管理老师的效果是呈正比例的,特别是幽默的艺术语言,则更能大大提高管理效果。心理学家追踪调查发现,老师最大的愿望就是领导语言生动形象、风趣、有幽默感;老师最不喜欢的就是没有幽默感的领导。有幽默感的领导是随和又理性的,不会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以损人自尊的伤人话语来逗趣取乐。有幽默感的领导会自解嘲,会转移冲突不硬碰硬,会运用智慧巧妙教化老师,所以幽默的领导通常是受欢迎的。 但是,幽默也并非是老师与领导之间沟通乃至化解师生冲突的万灵丹,正本清源之道,仍应知已知彼,做好情绪管理工作。运用幽默时,有许多方面还需考虑到:首先,领导平日就要培养开放豁达的胸襟。心境的开阔,不是临时一句幽默话就可以代替的。日常生活中保持平和、欣赏、乐天的心情,较能从多角度去看世界、看老师、不会趋于僵化又保守固执。其次,接纳老师情绪,讲理而不专制。每个人都有情绪,老师自然也有,容许老师宣泄其情绪,但必须就事论事,讲理而不霸道,如此才有可能在心中存有幽默的根。第三,事后澄清与表白不可省略。幽默的应对,在哈哈一笑之余,避开了僵局和尴尬,但彼此原本所要表达的意思或许对方并不确知,所以在事后适当场合,应该澄清与表白,说明自己的看法,也了解对方意图,如此彼此感受才能正确传达。倘若老师有不当思考模式时,领导还要给予指正开导,因为老师的不成熟言行或冲动行为 ,领导可以容忍他、接纳他,但务必教导他、指引他,才是为领导之道。沟通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而幽默感则是沟通的润滑剂。幽默感可以使沟通气氛融洽,信息的互动更流畅。但不要流于耍嘴皮,不分场、不顾轻重,只是一味嘻皮笑脸展现伶牙俐齿,或者损人伤已,那就不恰当了。为了让沟通带点笑声,聪明的沟通者是懂得调侃自己、搜集笑点,而且拥有开放的胸襟、敏锐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二、用宽容之心悦纳老师 管理是为了发展。学校面对的是成年人。老师作为成熟的个体,如同世间万物一样,势必要经历一个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暴露出不足是正常的。尤其是现在的老师,面对的是急剧多变的社会生活,面对的是紧张沉重的工作生活,面对的是错综复杂的心灵生活,出现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在所难免。在这种情景下,领导要学会宽容,宽容老师的错误和过失,宽容老师一时没有取得很大的进步,愉快的接纳老师,并且帮助他们长善救失。用宽容的心悦纳老师,宽容就是欣赏,你就会看到每一个老师都是鲜活的生命,每一个教师都是一种美丽。有宽容才有学校的和谐。 复杂多变的信息社会,赋予教育更多的开放性、多元性、发展性、民主性,使得宽容显得异常重要。管理的成效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领导对老师的宽容程度,大宽容大成效,小宽容小成效,无宽容无成效。尤其是身在第一把手的领导应该很明显的感觉到,现在的老师难管了,现在的老师问题多了,现在的老师挑剔多了。以前容易做到的要求,现在三申五令仍然无济于事;同样的问题用同样的方法难以奏效,甚至出错;管理的度难以把握:松了,老师就乱;严了,老师就怨。在这种情况下,怨天尤人于事无补。惟有以宽容之心悦纳,方见成效。此时,宽容就是理解老师,尊重差异;宽容就是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就是要像阳光普照万物一样关爱所有的老师。有宽容才能助和谐。 在管理学的理念中,宽容就意味着:多一些允许,少一些不准;多提建议,少做要求;多点肯定,少点批评;多一点欣赏,少一点苛求;多一次商量,少一点独断;多一种办法,少一句指责;多一丝笑容,少一副冷面;多一份冷静,少一点冲动;多一点温和,少一点严厉;多一把尺子,多一个角度,多一种可能,多一次机会,站高一点,看远一点,想深一点……在学校的集体中,允许发表不同的看法,但不准放弃教学;允许生活随意,但不准危害工作;允许百家争鸣,允许老师发脾气,允许老师质疑领导的要求,允许保留意见等等,有了宽容才达到了和谐。 宽容是一种原则,也是一种方法;是一种心态,也是一份情感;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行为。领导者要思考宽容,学会宽容,用好宽容,让自己的心灵与宽容相容和谐,使它奔涌在我们的血液中;让我们的眼神闪动宽容,让我们的语言跳跃宽容,让我们的生命与宽容相伴。宽容和谐,和谐宽容。 写了这段文字后,读到一些伟人的名言,觉得与学校管理可以互补,摘录如下: 一位名人说:“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 “当你在处理老师思想上、感情上、认识上的差错时,一刻也不能忘记每个老师都有善良的志向和良好的愿望。任何呵斥、任何威胁、任何想损伤老师心灵的意图都是不容许的。” 另一位哲人的话:“你这糊涂的领导,在你呵斥下有钱梦龙,在你的冷眼里有魏书生,在你的讥笑里有孙云晓。” “为了有效地对待老师,领导必须考虑:‘如果我在这个老师的年龄并有他的心理环境和有同他相似的顿悟和价值的体系,那么,我将做些什么?我为什么这样做?’”(莫里斯-比格) “只有高尚和坚强的心灵才能对老师的爱好取宽容态度,才具有指导他们的能力。”(蒙台涅) 三、以师为镜是完善学校管理体制的途径 说到“镜”,就不由自主的想起唐太宗李世民著名的“三镜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他与魏征君臣和谐的故事流传千古。即使在今天,我们依然敬佩唐太宗的英明,依然佩服魏征的勇气,他们君臣相携创造了“贞观之治”的奇迹。封建君臣尚且做到民主,我们新时期的领导者又怎能不认真思考,不引以为鉴呢? 领导与老师的关系,历来是管理者关注的焦点。一位名人说:“领导是老师的朋友和同志。”另一位哲人也说:“领导和老师,一切都是相互的平等的关系。”现代管理学认为,管理是领导与老师双方心灵的交流,生命的互动。在管理工作中,领导和老师双方都用各自的言行、情感和品性影响对方;它不再是领导对老师的单向传输。现在的社会提倡平等对话,呼唤民主互动。正如一位伟人所说的那样:“当领导的人不仅仅是领导,他同时也是老师。”“以师为镜”,这是我在探索学校和谐关系时感到的最好的一种方法。经济学者告诫大家:“在管理中不要不理老师的批评,要好好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 “以师为镜”,就是把自己交给老师,让老师 “面刺”领导。这需要领导有相当的勇气、胆量和自信。每一位领导都会有一个面对老师的问题,尤其是第一把手。与其在背后被老师说,与其在调走后让老师议,不如在今天就听听老师的意见,长善救失,益于双方。所谓长痛不如短痛,何况老师毕竟还是自己的下属,至少不是“敌人”;即使是“敌人”,也有可能化敌为友嘛。我们在提倡领导做老师 “良师益友”的同时,也应大力倡导老师做领导的“良生益友”。 因为老师对领导的长处短处看得最清楚,老师对领导的缺点想说敢说也会说,老师的意见虽是尖锐的,却是善意的。听取老师的意见,就像照镜子,看到脸上的污点,及时地擦干净;发现衣服太花俏,立刻换一件。之后,整个人精神大振,焕然一新。领导与老师关系更加和睦相处,其乐融融。想起一位经济学家的话:“在民主的学校里,领导的观点正象老师的观点一样可以受到老师和领导的尖锐批评。这样老师和领导都能学习,教学相长。” 相反,在传统评价机制下,老师的群体虽大,却历来是弱势。他们的生命体验,他们的情感态度,他们的人格个性,从来都是被置于领导的眼光之下。而领导则高高在上,套着虚幻的光环。在这种假的死的管理中,一方面老师主体被弱化到最小,一方面领导被虚化到模糊,活生生的人开始变形扭曲,直到最后被异化。畸形的管理终于酿成可怕的恶果。我们在反思畸形管理的同时,也在努力构建健康活泼的新管理。若能在“以师为镜”的同时,辅之“以已为镜”,尽力使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势必营造一个和谐快乐的大好局面。试想一下,由一个人评一百五十六人转为一百五十七人评一百五十七人,其管理效力有多大?其管理效果是多好? 既能为老师服务,又能向老师学习,领导与老师互动,“教学相长”。我们相信,这样的新管理的学校一定是和谐的,一定是成功的。因为在这里,领导与老师共同创造壮美的人生,共同经历生命的体验。这不就是管理的本质吗?所以,管理学的告诉我们:和谐是一种极致,和谐是一种力量,和谐是一种境界。 学校教师论文: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合并遇到的现实问题 近年来,不少地方进行了把县级教师进修学校 、教研室合并,组建教师学习教育中心的探索。此举的目的是以研兴培,以培促研,通过资源整合,提高教师培训和教研工作的效益与水平。然而,一些县级师训和教研部门合并后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根据我们的调查和实践,主要是遇到了以下一些现实的问题: 一、 功能定位出现偏差 教师进修学校和教研室合并后,教研、培训作为新机构的两大职能,都应从资源整合中获益,得到强化,实际的情况却差强人意,新机构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把教研视为工作中心,将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向教研部门的日常工作,从而使教师培训工作在某种程度上被弱化。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当前各地县级教研室大多具有浓厚的教育行政管理色彩。它们承担着大量的教育行政管理职责,如组织开学检查、期中和期末考试、中招体育加试、中招理化生实验加试、论文评选、学科教学大赛、学科竞赛以及对基层中小学教学进行评价和督导等。这些多为硬性的事务性工作,相对而言,教师培训工作显得弹性大,不容易出大问题,也不容易出立竿见影的显赫成绩,所以机构合并后,培训工作动辄就会受到教研工作的“排挤”,教学资源被占用,正常工作受冲击 ,基本职能难以很好实现。 另外,由于新机构的领导班子成员多来自原先的教研部门,根深蒂固的“教研”至上观念,常年从事教研工作的经历、习惯了的工作方式等,也使得他们将主要精力放到了教研工作上,对培训工作重视不够。 可以这样讲,一些地方教师进修学校和教研室合并后,不仅没有实现 “研训一体化”的目标,教师进修学校反而同教研室一起被现行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所拖累,沦为教育行政管理的工具,陷入了繁多杂乱的行政事务泥淖中而无法自拔。 二、心理融合困难 教师进修学校和教研室合并后,重新配置办学资源,建新班子,定新制度,领导层和教职工的切身利益随之受到触动。领导职位和职数的变化涉及干部的升迁去留,相同相近专业人员的增多加上按需设岗,择优录用给教职工带来了竞争压力,造成一部分人对工作安排不满意,对新制度 、新举措不认同,积极性受到压抑。教师教育理念、工作方式上的冲突更是家常便饭。原进修学校的老师侧重教育理论的研究,习惯单纯的培训教学和管理。教研员侧重学科教学的研究,下乡听课、检查是他们工作的常态。免不了进修学校教师认为教研员甜 一气,教研员认为进修学校教师脱离实际,自我封闭。有时因为学术观点、工作视角不同,大家在评价一节课、鉴定一项科研课题时意见相左,本可以交流探讨,取长补短,但由于来自不同的单位,闹不好便成了各执己见的意气之争。 如何培养大家的团队精神,提高心理相容度,使之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同时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成了管理者必须面对的挑战。 三、师资队伍素质难以适应“研训一体化”的工作要求 一方面,原教师进修学校教师队伍本来就问题多多。学校缺乏优秀的学科专业人员,教师缺乏基层教学实践经验,面对教师继续教育的新学科、综合性学科和技能学科,部分教师自身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储备老化等问题已经凸显出来。 另一方面,原县级教研室也并未吸纳、储备足够的精兵良将。首先,当地那些设施好、生源好、待遇好、声誉好的中小学更能吸引优秀教师加盟,县级教研室很难将他们招致麾下。其次,县级教研室多未建立优胜劣汰的教研员选用机制。教研员即使业绩平平,只要不犯大错,基本无下岗之虞。个别领导甚至把教研室当成了安排亲朋好友或者安置闲杂人员的场所。 第三,县级教研员培训机制不健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没有制定硬性的培训制度,没有专门组织促进县级教研员业务能力提高的活动。一些县级教研员,整日忙碌于日常行政性管理事务,个人的专业成长明显滞后于教育形势的发展。 新的组织架构,要求教师要掌握现代教育理论,了解本学科发展趋势,具备一定的学术水平,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教育教学科研能力,熟悉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特点、规律,善于开展和组织教师进行有关继续教育教学活动;要求教师熟悉基础教育,能够深人中小学课堂,参与和指导中小学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研究。从目前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和教研室组成人员的整体素质来看,距这些要求尚存在一定差距。 “研训一体化”为优秀人才提供了更大的成长空间和更广阔的舞台;也使在原岗位已力不从心的进修学校教师或教研员陡然增加了更多的压力和焦虑。立足现实,自我调适,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过硬,精通基础教育、掌握师训规律的专家型教师队伍是机构合并后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推进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与县级教研部门的整合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 ,形成合力,构建新型的教师学习教育机构是大势所趋 ,符合《教育部关于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的精神。这里提出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合并后的种种现实困境绝非要否定机构整合的方向,而是为了解决前进中遇到的问题。只要我们勇于正视问题 ,大胆开拓创新,就一定能兴利除弊,真正促进培训与教研的一体化,使培训与教研工作在机构合并之后呈现两全其美、相得益彰的局面。
综合素质教育论文:如何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推进综合素质教育 摘要: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全面型人才,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根据中学生物学的内容和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实施健康教育、增强生命意识和环保意识等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 综合素质教育 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全体性、基础性、发展性、全面性和未来性等基本特点。中学生物学内容丰富、综合性强、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等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也成为教师的重要工作。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高中生物主要包括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生物的新陈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生物的生殖和发育、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生物与环境等方面的内容。因为研究对象就是生物本身的特点、发展规律以及它生存的环境,所以大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对应的例子来说明,这也是生物学科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的关键。教师应当重视这一点,在课堂上尽可能地举一些学生都熟悉的实例来说明生命现象,还应多向学生介绍生物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同时提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进行探索的积极性。例如,在体温的调节一课中,就可以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人冷的时候会打颤、起鸡皮疙瘩;学了生物的种间关系,就可以解释大豆与根瘤菌的互利共生关系、蛔虫与人的寄生关系等;在遗传变异部分,向同学介B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等多种育种方法,让同学了解利用遗传学原理的现代农业技术;另外,通过人们在研究消化的时候发现酶、在研究植物向光性的过程中发现生长素等例子,可以启发同学其实许多重大的发现都产生在生活细节当中。只有学生觉得课程内容是生动有趣并且十分有用的时候,才会有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这将大大提高素质教育的有效性。 二、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的教学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中生物的教学过程,教师应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帮助学生养成观察、发现和思考的学习习惯,并重视学生想象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去观察身边植物或农田作物的生长,总结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并分析合理密植、温室大棚、增施农家肥等措施是如何提高光能利用率的;在神经调节部分的学习过程中,讲到反射作为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就让学生试着举出生活中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例子,并区别两者不同;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简单易操作的的小实验,如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等物质的鉴定,或一些标本、模型的制作,如DNA双螺旋模型等,让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和观察中,对知识形成具体形象的记忆和理解;遇到需要进行讨论或提出设想的问题时,教师应鼓励学生们大胆提问、各抒己见,给学生提供想象和思维发散的自由空间,在经验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中推陈出新,获得对知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这样的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给予了学生更多的发挥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了科学水平和实践能力,这也将有利于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和未来的工作生活。 三、实施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健康是良好学习生活的基础,开展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自不必多说。由于中学生物学包含的生命的物质基础、新陈代谢、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等知识均涉及人类健康问题,所以中学生物教学成为实施健康教育的最适合的入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明白怎样去解释和应对生活中遇到的与健康相关的现象和问题,积极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例如,讲到生命的物质基础这部分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如何健康饮食、补充人体所需营养物质;进行新城代谢的讲解时,顺便提到为什么日常生活中要多喝水、多运动以及如何促进消化、吸收和排泄等;在阐述生长发育的机理时,不忘告诫学生注意睡眠和锻炼;另外,生物课堂作为普及生理知识的最佳平台,教师应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看待青春期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变化,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通过生物课堂和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可以让学生在明白原理的基础上掌握保持健康的方法,远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四、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环保意识 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一个重要的部分,培养具备良好个人素养的学生是人与社会发展的共同需要。由于中学生物学研究生命现象及生命与环境关系等内容,所以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和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环保意识。教师应在帮助同学正确认知生命的同时,让学生学会欣赏生命、尊重生命和珍惜生命,在生活中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和挫折,都怀着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同时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关爱、理解、帮助他人,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另外,随着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应让学生了解人与生存环境的相互依赖关系,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用科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建立起保护环境的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做有环保素养的社会公民。 总之,生物作为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与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学生物教师应抓住学科本身的特点,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入手实施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人素养,让学生在对生物学产生巨大好奇心并不断深入了解的过程中,感受到大自然和生命的奥妙,增强生命意识和环保意识,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提高学习的能力和效率,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和价值观,成为满足时代和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综合素质教育论文:中职生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 摘 要: 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是一个科学、系统、规范化的管理体系,并且能够与学校的其它管理活动进行有效的融合。实施素质教育是以发展学生素质为根本,以促进教师成长为目的,以提高教学效率为原则。在教学管理中推行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既能有效地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又能有效推进教育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 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 要求 建立 实施素质教育是以发展学生素质为根本,以促进教师成长为目的,以提高教学效率为原则。建立综合组织教育评价体系的目的则是促使学校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提高学生的教育管理水平,推进学校持续健康发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全面发展的目的。 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作为规范化的教学教育管理方式,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越来越赢得社会各界的认可。中职学校――作为培养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生力军的摇篮,在复杂的社会分工中无疑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在教育教学中推行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既能有效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又能有效推进教育水平的提高。 一、实施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要求 在建立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时,学校应充分考虑自身的特点,对评价体系的各项要求和方法进行全面了解,结合学校现状,建立适合本校的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的作用是改进和提升,核心思想是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健康运行,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评价体系的要求,保证体系的动态适用性。包括以下方面: (一)科学制定教学目标 制定教学目标,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关键。好的教学目标具有可预期性、层次性、可行性和灵活性等特点,对课堂教学具有定向、激励等作用。制定教学目标时,一是要面向全体,因人而宜,分层设计,满足不同状态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要树立全员发展,但不求一致;全体提高,但不求同步;全部合格,但不求划一的思想;二是要在设计教学目标、阶段目标和总体目标的基础上,把握好基础课程、专业设置和德育工作的内在联系,使教学和教育能同步发展,形成一定的延续性和关联性。 (二)切实优化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育工作最活跃的主体部分,素质教育培养目标最终要通过它来实现。优化教学过程,就是根据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按照既定教学目标对教学诸要素进行优化组合,使教学功能得到增强和发挥,反映到学生身上就是学生素质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 教学过程中,一是坚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逐步推行分层教学,体现出全员参与性,特别是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切实帮助;二是要处理好课堂教学动态性与规范性的关系。教师要增强对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管理水平,努力把握教学节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时间和创造空间,使课堂教学活而不乱,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三是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确立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灌输学习规律、学习方法和学习艺术,做到备课备学法,讲课讲学法,将学习的主动性转移到学生身上,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主动探究。四是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知识结论与学习过程的关系,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加工,呈现给学生知识的结构、前后的联系及重难点提示,通过知识的掌握达到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目的。 (三)不断改进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改革课内外教学必然要借助于各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优化教学手段,就是在充分挖掘传统技术手段作用的基础上,突出现代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改变强度大、效率低的传统教学模式,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在课堂教学中,一是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性质、特点,与教学内容相适应,合理、适度地选择有效的教学手段,借助各种教学媒介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二是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与实践,努力探索形式多样、各具特点的整合模式,依托无限的网络资源,以图、文、声、像等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使得授课内容丰富而生动,为学生提供一个形象直观、交互式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三是把教学手段拓展成为学生的学习手段,变成学生的一种认知工具,着重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营造一个开放的、信息化的教学环境,满足学生对探究知识的渴望与追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的能力。 (四)推行课堂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为了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中,评价无处不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教师言行或者一个微小的眼神都是对学生的评价,课堂教学评价对于教学过程、师生互动起着极为重要的调控和促进作用。 课堂教学评价,一是要在科学的评价理念指导之下,以促进学生“增值”为中心,将单一的分数评价转化为内容具体的诊断反馈,形成一整套能够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发展性评价办法。二是要讲究评价艺术,引导学生向积极方向发展。课堂教学中,既不简单地否定,又不一味地表扬;指出学生不足时,既让学生知道不足在哪里,又要保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把握好评价的最佳时机,既让学生有一个充分思考的时间,又将丰富的教育信息传递给学生。三是要指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自我激励和自我调控,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主动地规划自己的学习任务,确定自己的努力方向,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充分达到自身的最佳发展水平。 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体系自身各种形式的监督,检查体系是否按计划运行,判定体系的有效性、适宜性和充分性。 二、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 (一)综合素质教育体系的保障 由于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涉及学校教学及教育的方方面面,要求全校教职员工共同参与,在其实施过程中需要完成很多工作,因此,必须充分准备,合理计划,明确各项任务并做出资源保证。 1.明确职责 在实施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最高管理者的责任,并在工作计划中明确评价体系是校务管理重要事项之一,把提升教师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纳入到学校管理决策中,切实保证为建立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及有关活动提供支持,并保证履行职责。 根据学校开展教学工作的特点,对于各层级和各岗位的人员要建立文件化岗位职责,并明确全体人员工作过程中承担的不同职责,包括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实施、控制和提升。 2.配备必要的资源 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可有效规范教学管理工作,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改善教师工作绩效。为保证达到实施体系的目的,学校必须提供体系建设所需的资源,包括人、财、物等各个方面。 在建立和保持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过程中,为保证其适用性和有效性,学校建立专门的机构和明确专门的人员负责体系建立和维护。 (二)初始评审 初始评审是建立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基础和关键环节,一是学习研究国家推行素质教育的政策法规,把握方向;二是了解学校目前实施综合素质教育工作现状,理清思路;三是广泛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提供理论依据。 初始评审主要内容如下: 1.为建立适合本校自身健康发展要求的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学校应通过初始评审过程,全面掌握本校开展素质教育工作现状,为学校持续改进综合素质教育绩效确定基准。初始评审的工作过程要规范化。 2.收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其它相关要求,对其适用性进行确认,对已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和评价。 3.对现有的或计划的实施项目进行效能评估和价值评价,确定现有措施或计划采取的措施是否能达到预期目标。 4.对本校所有现行的教学和教育及后勤管理的规章制度和程序进行清理。 5.对现有的教育资源情况是否满足综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进行评价。 为保证初始评审的充分性和准确性,初始评审的各项工作都要进行有效组织,要成立初始评审工作专门组织。 (三)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形成 依据初始评审的结果,根据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实施要求,使综合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控制及评价等程序性工作形成正式文件,以确保所建立的综合素质教育体系在任何情况下均能得到充分理解和有效遵守。 要建立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必须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二是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相结合;三是把自评和他评有机地结合起来。 1.评价内容 (1)学生素质评价的量化标准。“素质”是一个综合而复杂的内容,它包括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品行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文化课标准单立)等诸多方面。对素质的评价是建立在教育教学标准的基础上,为便于操作就不能复杂繁琐,不应抽象化,应体现在具体事件上。 (2)专业课评价的量化标准。专业课评价取有代表性的且易于测试的科目。每学期末进行一次。可以参考其他评价体系设定等级标准。 (3)身体素质的评价。身体素质评价包括两部分,即不但考查健康状况,而且要强调有无锻炼习惯,因为这是保持健康的重要措施。 2.评价办法 评价办法是与评价的功能、目的紧密相连的,要将结果和过程并重。因此选择评价方式和办法应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1)素质评价办法。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在自我总结评价后,听取老师和同学的意见。对每个学生具体的评价,按素质评价量化标准,由同学和班主任综合评分。 (2)专业课评价办法。专业课考试命题原则是属达标性测试,覆盖知识面不小于70%,难度不超过教材中的练习题难度。统一标准答案同班级专业老师交叉阅卷,计百分制。 (3)身体素质的评价办法。定期体检,健康情况由健康体检决定,由校医如实填写。突出项目及有无锻炼身体习惯,由体育教师如实填写。 3.建立评价专卷 专卷内有综合成绩表,有历年班主任记录的主要信息;班主任综合有关教师、同学意见写的评语。评语以素质评价内容为纲,侧重突出部分填写。还要对个别突出方面内容进行表述,并以此作为推荐选拔时的辅助参考。被选拔人群中素质、文化课、身体素质三项相近,则要参考评语。 (四)全员培训 为保证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能够在整体教学工作过程中得到有效实施,就必须使全体教职员工能够接受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管理思想,理解评价体系的所有要求。 为提高全体教职员工的综合素质教育工作的能力和意识,确保有能力胜任其承担的任务和职责,应对全体教员实施必要的培训,保证让大家了解本校实施综合素质教育的目的、意义和评价体系的规范,切实保证在开展具体工作时落实贯彻。 培训的对象应包括在校全体教职员工。 (五)审核和评审 为对综合素质教育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保证能够持续适用于学校的健康管理,应对综合素质教育实施审核和管理评审。为确保综合素质教育的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学校要定期对综合素质教育体系进行评审。 评审工作应由最高管理者主持。由学校组织专门评价委员会(校领导、中层领导、专职教师、专职班主任及学生会主席等),通过座谈会结合定期考核进行评价。评价目的是为了检查总结各专业、年级组、各班级及每位教师推行素质教育成果、经验和问题,以利今后的改进。先由参评对象就各自负责的工作进行陈述后,对评委提出的问题进行答辩,评审团共同按学校评估量化标准逐条打分,取平均值。结果由评审团签字归档,做到公正、公开、民主、透明。 (六)改进和提高 1.纠正和预防措施 对综合素质教育绩效监测与测量、审核和管理评审所发现的不符合要求的地方要进行分析,采取纠正措施,消除导致不符合的原因;采取预防措施,以防止类似情况发生。 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过程包括:确定造成不符合的成因、分析原因并采取具体的纠正和预防措施。 为确保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学校应通过培训或交流的方式,使全员了解有关要求,并对纠正、预防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跟踪检查。 2.体系保持和持续改进 提升教学水平和教育管理质量,造就适应和符合社会发展的技术人才是建立和保持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根本目的,我们应根据社会发展及人才需求的变化情况,不断调整和完善综合素质教育体系,改进教育学的成效,从而达到学生全面发展、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 综合素质教育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我们应根据自身的发展,深刻理解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不断调整和完善管理体系,确保综合素质教育的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综合素质教育论文:音乐教学在综合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摘 要】强化综合素质教育是当前全民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音乐教学是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内容,它对学生的道德情感、智能思想、身心健康等素质的促进,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重视音乐教学与素质教育的有效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合格人才,是新世纪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关键词】音乐教学 综合素质教育 重要作用 一、加强音乐教学工作与思想素质教育的融合 优美高尚的音乐旋律,蕴含着潜移默化的道德情操,声情并茂的音乐艺术是震撼学生灵魂的有效途径,往往对学生的奋斗意志起着鼓舞激励的作用,并帮助他们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一种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觉高尚的道德信念。音乐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思想信念,也抒发人们的情感缘源,但是并非抽象地表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我们教师在做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工作时,须充分认识到,音乐是一门最擅长表达情感的艺术,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当优美健康的音乐与人的生理心理的节奏、旋律产生共鸣并被陶醉时,很容易激发高尚的、正义的、发自灵魂深处的道德情感,使人充满对健康高尚人生理想的希望和对爱国奉献精神的追求。音乐作品中所倡导的对生活、生命和整个世界的挚爱,更加增强了奋斗者的自信和力量。在雄壮或抒情、优美的旋律里,很容易唤起他们建设祖国、报效祖国的使命感,从而培养广大青年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深厚感情。 二、促进音乐教学效果与情感素质教育的同步发展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须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意素质,使学生的品格和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学生在学业和未来的事业上能否成功,不仅仅取决于智力因素的构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情感素质方面的内蕴。而音乐教育是心灵的塑造,是情感的培养,是个性的发展,是辅助非智力因素养成的好帮手。音乐教育正是在潜移默化的音乐欣赏、器乐的演奏、歌曲的演唱中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展开无限的想象和联想,获得音乐所表现的思想和意境,获得情感的陶冶和培养。在不断学习音乐的实践中,通过耐心专注地训练音乐技能和技巧,培养出坚强的意志与刻苦学习的毅力。如演奏乐曲或表演节目,能否表演出色,必须一丝不苟,热情积极,全身心地投入训练与演出。音乐的震撼力、感染性、表现性及形象性,要求学生具备非智力因素的诸要素,从而形成一种坚韧不拔的情意品质,这种品质会赋予他们对学习的高度自觉性和责任心,使学生会思维、会求知、会生存,对他们以后事业和人生有很大的帮助。 三、实施音乐教育与智能素质教育相互促进的有效措施 古今中外有很多科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都是音乐艺术的爱好者,音乐对人的意识和思维的激发作用在他们身上得到了神奇的体现,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登上事业成功的顶峰,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除了他们有超群的知识结构、开阔的视野和惊人的毅力外,他们都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不仅从音乐中获得了高尚的娱乐、美的享受,重要的是他们习惯于在诱发灵感的音乐中,凝聚自己熟虑的科学构想,使自己的思维得到充分的活动和梳理,激发大脑的兴奋点,把思维引向深处。音乐启迪着他们的智慧和灵感,丰富着他们的精神生活,为潜心探索科学问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因此,音乐教育有利于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是智力良好发展的基础。在音乐教育中,特别是器乐演奏时,手、脑、眼、耳互相协调和配合,能提高大脑反应能力和耳手的灵敏度,在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理解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演奏时手指动作越复杂、越灵活、越娴熟,对大脑神经系统就越有联系和得到锻炼,使大脑灵敏、聪慧,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夯实音乐教学与身心健康教育的情感基础 科学实践证明,当悦耳的音乐通过听觉器官传入大脑皮层以后,优美的旋律能刺激神经系统,随着感情的变化,使人精神愉快,情绪振奋,同时起到加强血液循环,增加内分泌,促进消化,解除疲劳的作用。生活中制成音乐椅子、音乐楼梯、音乐喷泉等,使环境与音乐融为一体。而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课间听听轻松愉快的音乐,有利于放松大脑神经,使其课堂上精力集中,提高学习效率。学校实施素质教育,重视音乐教学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多种音乐氛围,开展多样的音乐课外活动。跳健美舞、做健美操,随着起伏的旋律、欢快的节奏,使学生们的身心都得到愉悦和锻炼。这样在教学音乐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身心健康的体魄。 五、音乐教学工作与德育工作的相互渗透 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音乐教学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展开的。此外,音乐教材中还教育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互相友爱等,从多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音乐教学应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应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在进行乐理、视唱、练耳教学时,要注意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审美能力的培养。在逐步了解音乐语言及表现情感的过程中,激发音乐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音乐欣赏教学通过对古今中外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特别是通过对我国民歌、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激励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唤起他们爱国主义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心灵的净化。 六、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教育越来越需要生动活泼、充满激情和创造性的富有娱乐功能的教育方式,也迫切需要将音乐教育理念渗透到德、智、体各个方面的教学工作中,以完成对当代学生高尚人格和健康灵魂的塑造。重视音乐教学工作的改革,关键要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培养跨世纪建设人才的核心价值体现。 综合素质教育论文:加强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教育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患者对健康的需求不断变化,对护理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往单纯生理上的护理已经不能满足需求,护理工作应该与时俱进,转向到对患者身心健康的整体护理模式,为此必须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的教育,让他们掌握生理、心理、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以便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护理服务。 关键词: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教育 一、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学历偏低和知识结构、护理理念的落后是现有的护理人员素质上存在的缺陷。 (一)学历普遍较低 在我国,护理人员的学历普遍比较低,尤其是在中小型医院。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与发达国家做一下粗略的对比。发达国家的注册护理人员一般高中毕业后接受护理专业教育,要求的学历在大专及以上水平。在美国,早在2000年时,医院护理人员中7.6%为研究生毕业,35.7%为本科毕业,38.4%为大专毕业,只有18.3%的人相当于我国中专学历。我们国家,尽管近几年高等护理教育扩大了招生量,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护理人员数量呈上升趋势,但中专学历所占的比重还过大,估计在70%左右,甚至还有少量在职护理人员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护理教育。 (二)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 现代护理是全方位的高质量的护理,要求护理人员不仅具有医学专业知识,还需要掌握心理学、社会学、美学和文学等知识。显然,目前我国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没有跟上新型护理模式的发展步伐,护理人员的基础知识以政治理论和思想品德为主,文学、社会学、人际交流与沟通、美学、礼仪等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明显不足;医学基础知识占的比重过大,有关劳动卫生、职业病和社会医学的知识以及其他与护理密切相关的知识所占比重偏低;护理专业知识中有关临床护理的知识仍按临床分科进行划分,没有突出护理的内容和特色,有关老年护理、社区预防保健护理和精神护理的知识不足。现有的护理人员工作上依从性太强,主动性不强,观念停留在普通生理护理上,还远不能满足新型护理的要求。因此,他们缺乏社会学和心理学等理论知识,缺乏与病人的沟通能力与技巧,综合素质亟待提高。 二、 缺乏综合素质教育的后果 (一) 与患者沟通方面 由于缺乏文学、社会学、人际交流与沟通、美学、礼仪等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护理人员在与患者的沟通过程中说话缺乏艺术性,缺乏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其结果是患者不乐意接受医护人员的建议,不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容易造成医患之间的误会,在误会产生时由于缺乏消除误会的语言沟通技巧,不但不利于误会的消除,还可能加深误会,使本来可以避免的误会扩大化,给本来就脆弱的医患关系蒙上一层阴影。反过来,如果护理人员具有文学、社会学、人际交流与沟通知识,就会利用这些知识,从各个方面对患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患者的心充满温暖,激发他们的感恩之心,就会把误会消灭在萌芽状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使目前比较紧张的医患关系有所化解。 (二)在护理方面 由于护理人员普遍缺乏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不能洞察患者在心理方面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在患者狂躁不安时,或者内心空虚时不懂得怎样安慰他们,不懂怎样缓解他们的内心压力,没有语言的技巧消除他们对病情的担心和恐惧。因为现在患者对护理方面的需求已经不只是对机体护理,而是从机体到心理到精神全方位的需求。如果护理人员掌握了这些社会学和心理学知识,那么在患者有这方面的需要时就会及时给予心理护理,安抚他们,消除他们对自己病情的担心和恐惧,缓解他们内心的压力,让他们在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治疗和恢复。因此,他们会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他们的病程就会缩短,住院费用就会减少,他们对治疗结果的满意度会大幅度提高,医患关系就会变得融洽。 三、解决方法 从大的方面来说,应该提高护理人员的学历,加大护理专业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培养力度,逐步减少专科生,尤其是中专生。学历提高了,护理人员掌握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就会扩大,从事护理工作才能游刃有余,才会满足患者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需求。 加强在职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让在职的护理人员明白目前护理工作的变化,认识到自己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还不能满足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要求,让他们不仅掌握扎实的专业护理知识,还要掌握社会学、心理学、文学和美学方面的知识,要求他们积极配合本医院和本科室的综合素质的教育,掌握人际交流和沟通的技巧,能够与患者进行无障碍的沟通,在护理工作中边学习边实践,逐步提高综合素质。 加强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教育已经势在必行。社会在发展,患者对护理的需求也在变化。为了满足患者对护理工作日益增长的需求,护理人员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更新观念,积极配合和接受综合素质的教育,使自己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为患者提供生理、心理和精神方面的多层次与全方位的服务。 综合素质教育论文:加强局部解剖学实践教学中的综合素质教育 【摘 要】在局部解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操作技巧,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改革考试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创新和科研思维意识,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把素质教育贯穿于教学始终,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高。 【关键词】局部解剖学;实践教学;综合素质教育 人体局部解剖学是研究人体各局部由浅入深的组成结构、形态特点及其层次和毗邻关系的科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形态学科,是临床医学,特别是外科学、妇产科学等手术学科重要的基础学科。因此,在局部解剖学的实践教学活动中,把培养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现代医学对人才的培养要求,不仅仅是一个技能型人才,更要是一个综合性人才。因此,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精神,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与技能培养相互渗透,为培养具备综合素质、合格的医学工作者打下坚实基础。 1 以理论指导实践,加强尸体解剖操作技巧 局部解剖学在一年级春季学期开课,学生经过了一个寒假,对所学习的系统解剖学知识有所遗忘,因此,在实验操作前,安排一定学时对相关的系统解剖学知识进行回顾,对局部解剖学知识进行详尽讲解,根据已做好的示教标本对操作内容做重点讲授,要求学生将操作重点、需要寻找的重要结构、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做好笔记,最后通过观察操作视频,明确程序,统一手术切口,逐层找出相应的结构和内容,注意观察其位置和毗邻关系。每班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组学生亲自动手,在一定时间后各组进行轮换,争取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机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难题,由实验教师进行启发、指导,但一般不代为操作。如果在操作时,发现与教材内容不同的结构时,教师组织学生观察、讨论,使学生对变异甚至畸形有进一步的认识,拓宽学生视野。 2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勇于献身医学事业的精神 2.1 当代大学生多半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在比较优越的生活环境中成长起来,有很多学生思想上存在着怕脏、怕苦、怕累的倾向。学生在初次接触尸体标本时,多数会产生恐惧心理;同时,尸体经过甲醛灌注和浸泡,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加之有些学生刚到大学,学习目标并不明确,多种因素导致有些学生在操作时“溜边”,把注意力放在手机等电子产品上,甘愿做一个旁观者。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明确前进的方向,以身作则,帮助其逐步树立吃苦耐劳的品质。 2.2 在每年清明节当天,利用学校的遗体捐赠纪念堂作为平台,举行对捐赠遗体的祭奠仪式,观看其生平事迹,教导学生尊重遗体捐赠者,有了他们的无私奉献,才有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而且要把这种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在全校范围内发起自愿遗体捐赠倡议,解剖学教师首先要签订遗体自愿捐赠协议。还可以把历史上许多解剖先驱的解剖实例讲给学生,使之知道解剖实验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为医学事业献身的高尚情操。 3 培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剖学作为一门形态学科,主要是通过尸体解剖过程掌握器官的形态、位置和毗邻关系,但在教学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往往被忽视。在观察解剖局部结构的同时,让学生多思考解剖结构和周围结构的相互关系,并从疾病的发生、发展、手术学等多角度分析它的临床意义。例如在女性盆腔解剖中,观察子宫动脉和输尿管的毗邻关系,来体会子宫切除手术中结扎子宫动脉的操作要领,避免发生医疗事故;观察男性左、右睾丸静脉的走形区别,来解释为什么男性睾丸静脉曲张容易发生在左侧等等。因此,在局部解剖学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有意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逐步获得提高。 4 改革局部解剖学考试方法 过去一直采用一张理论卷就决定了学生成绩的方法,这样导致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对标本的学习和动手能力不重视,最终成绩虽然很好,但实际动手能力不高,操作技巧差,无法适应临床工作需要。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扭转重理论轻实践的学习风气,我们结合实际将学生成绩改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理论占70%,实践占30%,其中实践评价又分为操作分和每次实验课得分及最终的标本考试三部分。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愈发重视,提高职业教育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被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我们适时的又调整了实验课学时数和实验课比例,变为理论和实践各占50%。这样不仅能考查出学生的成绩和能力,更能促进他们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培养过硬的动手能力,学生学习也更加积极主动。通过每次实验课的小考,使学生对每一堂课都能认真对待。每天下午实验室开放,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观察标本,并安排教师进行指导,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果。 5 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团结协作精神是完成各种医疗工作必不可少的。在尸体解剖过程中,我们将每班学生分成四个小组,第一和第二小组在操作的时候,另外两个小组的同学必须在一旁仔细观察,然后在适当时机进行轮换,这样可以保证解剖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小组内部之间做好分工,协调配合,遇到问题时讨论研究解决方案。因此,在教学工作中如何引导学生在小组内部、小组之间如何进行合理分工,有序安排,合理有效的利用教学资源,也是教学工作的重要一环。 6 激发学生自主创新和科研思维意识 现代医学的发展突飞猛进,对医学生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有扎实的基本功,也必须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也越发受到重视。学生在尸体解剖的过程中,通过自我观察去发现问题,特别是一些变异的情况,学生通过学习相关课程,查找文献,寻找答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逐步领会解剖学和临床其他各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掌握前人的研究方法,熟悉研究思路,拓宽知识视野,也能更好的掌握此领域的最新动态。 在职业教育大发展的今天,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一直作为教学的重点,但素质教育也不可或缺,把素质教育寓于局部解剖学实践教学之中,素质教育和动手能力培养相互渗透,可以极大的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为培养合格的医疗工作者打下坚实基础。 综合素质教育论文:独立学院团学工作中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探析 内容摘要:团学工作是我国高校设立的以学生管理为主要目标的重要部门,是促进大学生成人成才的助力。高校通过团学工作来宣扬社会主流思想和科学的价值观念,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和高尚的情操。本文主要探讨独立学院团学工作与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分析团学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且就如何利用团学工作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两点建议。 关键词:团学工作 学生 综合素质 一.团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许多高校尚未认识到团学工作的重要性,团学工作队伍成员的培养也还没引起广泛的关注。大多数人都在对团学干部队伍的理解上出现了极大的偏差,将团学干部队伍看成是高校学生管理的辅助工具,团学工作始终坚持以领导的观点为核心从而展开各项活动。这种做法不仅难以发挥学生组织的功效,还严重打击了学生参与团学工作的积极性,限制了学生的创新实践空间。另一方面,负责团学工作的教师对团学干部的培养也不够重视,有的只是利用活动前几天对学生进行粗略的培训说明,在培训课上简单的介绍一下团学干部的工作内容、职责等等。但实际上学生最缺乏的是对于如何具体开展团学工作的认知,比如活动方案的设计、总结报告的撰写、怎样去应对工作过程中遇到的意外情况等等,从而保证和提高团学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团学工作忽视了对学生实用性技巧的培养。而且团学工作主要是以课堂授课的形式培训团学干部,然而这种方式只对新的成员奏效,时间长了学生就会对此产生厌烦的情绪,会造成代课或是逃课的现象。这些问题都削弱了团学工作的中坚力量,并成为了团学工作长远发展的绊脚石,不利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进行,阻碍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如何提高团学工作中学生的综合素质 1.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高校的教育目标就是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而团学工作作为高校学生管理的基础部门,理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展开一些列活动。团学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上。首先,要促进学生对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理解,要宣扬科学合理的价值观念,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始终贯彻“八荣八耻”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继承和弘扬我国伟大的民族精神;引导学生遵循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提升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学生更好的成人成才。只有确立了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培育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此外,要注重学生各方面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团学组织应当根据现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想观念对其教育形式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创新,采用多元化的手段来对不同个性的学生进行创新管理。团学组织对学生理论灌输的同时可以开展相应的主题教育活动,扩充教育内容,使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得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2.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综合素质高的全能型人才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团学工作应当致力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大力倡导学生在参与团学工作的同时,注重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既要娴熟的掌握专业知识,又要深刻的领悟党团的理论知识,这样才能在未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团学工作内容中加入社会的新鲜元素,使学生能够及时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团学工作帮助大学生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工作能力和思维方式,这对于将来学生在正式工作中的表现有着积极意义。团学组织应当定期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变化和实际需求,有针对性的为学生提供优秀的服务,为学生营造出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团学工作的开展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团学工作应当首先进行良好的团学干部队伍建设,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工作热情,充分发挥团学工作的功效,使之成为高校教育的推动力,帮助学生更好更快的成才成人。团学工作应当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发展方向,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活力的成长环境,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提高自声的竞争优势。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 综合素质教育论文:高中音乐在综合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摘 要:高中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同时也是对素质教育的补充和完善。在提升高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创新能力素质,审美素质,文化素质等当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阐述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提出了高中加强音乐艺术教育的四项建议。 关键词:音乐艺术教育;素质教育;功能;价值 强化综合素质教育是当前全民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音乐教学是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内容,它对学生的道德情感、智能思想、身心健康等素质的促进,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重视音乐教学与素质教育的有效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合格人才,是新世纪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一、高中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可能跟我自身学习音乐有关系,对于音乐有一种特别的感情,所以我可以非常肯定的认为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起到了绝对的重要作用。 1、音乐可以陶冶情 音乐是滋润心灵的雨露,是哺育感情的乳汁,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感及审美趣味方面自然起着别的艺术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音乐教育应让高中生充分享受一切美的音乐,多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作品,因为这些健康的音乐作品能够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更全面的提高。 2、音乐可以寓教于乐 音乐在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并不是靠强制的方式,它依靠音乐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来表情达意,因而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细胞,震撼学生的心灵,对学生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影响是很大的。 3、音乐还可以启迪智慧 有人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音乐可有可无,学它会浪费时间。我对于说这种话的人,非常厌恶。恰恰相反,音乐是启迪智慧的钥匙,能促进智育的发展。 4、音乐还可以促进身心健康 不是现在很流行的一种叫做音乐治疗法吗,可以用音乐来治疗一些疾病。学校的音乐教育可以与学生的身体运动结合起来,比如自由体操、广播操,不仅发展学生音乐感受能力,而且锻炼了学生体质,使身体健康充沛。舞蹈表演能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把抽象的音乐通过形体来表现,促使学生头脑变的灵活,身体协调。 这样看来,学校的音乐教育有着这么多的功能,而这些功能正是素质教育下希望学生能够实现的目标,如此说来,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的实现中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强化高中音乐教育的若干建议 虽然音乐教育在强化高中生素质教育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我国在校高中学生的音乐教育又十分不足。据调查,在校学生中60%以上的学生不会识五线谱,不会视唱,70%以上的学生连一门乐器也不会演奏,这对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十分不利的。 既然音乐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就必须在学校加以普及音乐教育,使音乐教育对高中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为此,我建议: 1、采取各种措施 进一步促使学校领导重视音乐教育,对音乐教育在师资、场地、图书资料、音像设备等条件上要有足够的保障,音乐课程要进入培养计划,成为高中生的必修课,不能可有可无。当然,每个学校有自身条件,不能“一刀切”,否则也可能产生消极的作用。 2、在音乐教育的方法上 要从音乐基础学习开始,既然目前大部分的高中生音乐基础知识较少,就势必要从基础进行教育,如果一开始把音乐教育定位过高,学生学习起来必然感到吃力,产生畏难情绪,推广也就有困难。通过基础培训,使学生产生兴趣后,就可以使他们走向音乐欣赏的道路。 3、在音乐教育的内容上,要以民族音乐为主 奥尔夫和柯达伊的音乐教育体系产生于截然不同的国家和文化背景,但他们都以一种民主进步的思想从不同的角度实践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的结合,对我国的中学音乐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如果没有自己本民族的音乐文化,所有的音乐教育就毫无意义,就只能为外国音乐提供一个“容器”而已。我们的音乐教育要找到通向最自由、最充分地发展民族音乐个性的道路。必须使之牢固地建立地民族音乐的基础之上。作为高中生,他们已经在民族音乐的熏陶下应该也有差不多十年,对民族音乐环境十分熟悉,民族音乐的朴实、古老和趣味性为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了发挥的极大空间,能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人生体验。通过民族、民间歌曲有目的地安排各种音乐要素的学习。让他们在民族音乐的海洋中遨游,能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对音乐的认识程度更加深入。 4、音乐教育要与其他方面的教育相结合 音乐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和良好的形式,但它不是唯一的,不能割裂其与其它艺术形式如舞蹈、美术等的关系,否则,教育效果就会受到影响。音乐教育要与其它艺术形式的教育相配合,让学生在整个艺术教育的环境中获得感情和心智的沟通和发展,使他们在艺术的环境中成长,培养积极向上勇于创新的意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教育越来越需要生动活泼,充满激情和创造性的富有娱乐功能的教育方式,也迫切需要将音乐教育理念渗透到德、智、体各方面的教学工作之中,来完成对当代学生高尚人格和健康灵魂的塑造。重视音乐教学工作的改革,关键要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培养跨世纪建设人才的核心价值体现。 综合素质教育论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改革实践 摘要:以广东某高职院校为例,从更新教学理念、科学设置综合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优化师资团队、创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完善学习环境等方面入手,探讨现阶段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根源,提出在实际教学中应采取强化相应的政策指导、注重师资团队的建设、合理设置教学评价等方式,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综合素质;改革实践;教学理念;课程体系;师资团队建设 近年来,国家和广东省下达的一系列关于教育体制综合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以及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等文件中,如《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教育体制综合改革的意见》(粤府〔2012〕107号)、《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全面提高我省高等教育质量若干意见的通知》(粤府办 〔2012〕103 号)、《广东省教育厅关于2013年普通高校进行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人才的培养既要注重专业技术素养的训练和技术应用与实践创新能力,也须重视职业岗位对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综合素质培育需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师资培养、师资结构调配、考评机制等方面进行综合构建。 1 高职综合素质教育的现状 1.1 部分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综合素质教育状况 本研究从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NSTL电子期刊数据库等多种途径对中外高校综合素质教育及有关文献进行了相关的调查和研究。 1.4 我国高职教育综合素质的现状 我国高职教育受技术理性教育思想的影响较深,在技术理性的视角下,专业活动是一种应用科学理论和技术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专业知识具有等级性,研究与实践是可以分离的。高职教育学制短、投入少、师资不足、就业压力大,相当部分高职院校过于强调专业、技术教育和知识的工具价值,高职教育显现的教育导向,功利性、工具性、实用性,导致了在教学中重视专项能力的培养、轻视人文教养、重专业技能、忽视素质教育等弊端,培养的学生人文素质欠缺、适应能力差,引起社会反映高职人才培养水平不高。 2 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对策 2.1科学设置综合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高职人才培养应该是“素质与能力并重”,人才培养的核心必须适应并满足社会需要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一个合格的职业人,必定具备从事职业所必须的专业技能,同时也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素质教育要全面考虑受众的需求,结合职业活动进行。课程设置应结合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发展,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提升的综合素质。 广东某高职院校的培养质量调研报告显示,大多数毕业生有过离职,主动离职的主要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39%)、薪资福利偏低(32%),专业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54%)。主动离职会影响学校的声誉,用人单位认为本校毕业生缺乏忠诚度;被动离职反映了毕业生没有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该校2011届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为54%,比全国骨干校(46%)高8个百分点[2]。 2.2 优化师资团队 教师无疑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核心主体之一,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强劲的人格魅力、诚挚的敬业精神、严谨的工作态度等。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需要制定一个完整的培养计划,其中体现职称晋升、专业培训、道德修养以及年龄梯度等,并在可行政策的保障下逐步实施。 2.3创新教育内容和方法,拓展网络资源,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进行了多年的素质教育,其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基本上均停留在传统的教条化的教育模式上,传授的内容相对滞后,与现实生活和科学社会的发展相距甚远,致使相当部分学生为完成学分采取应付状态,经常会出现教师在讲台上慷慨激昂,而学生在下面玩手机、发短信、昏昏欲睡,师生互动的场景很少出现,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如今很多学科领域的发展也走在了世界的前沿,可以通过引入中外文化、传承经典与发扬内在精神、介绍前沿科技的发展等方式,优化学生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育成。 2.4 创建完善的素质育成的学校环境 良好的环境,能促进人格塑造的自我完善,是培养整体素质高而同时又具备一技之长的高素质学生的有利条件。 改革开放的中国在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过去或多或少的对精神文化的教育有所忽视,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享乐主义、物质主义的风潮,这些现象在学习、工作和家庭生活领域都有体现。高职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在三观的养成教育中,将会受到不小的干扰。 2.5 制定合理的管理体系、制度及教学评价方法 综合素质课首先是综合各学科体系里内容和基本知识构成的课程,文理农工医的基本知识都是个人综合素质的构成元素,各学科领域知识的有机融合呈现在素质教育课堂中是相对独立的,因此,合理的管理体制和机构架设是必须的。高职院校的“产品”是具备高技术技能型高素质学生,因此,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是体系维护的措施和手段,重视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加大对综合素质教育方面的经费投入,完善学校综合素质教育设施,师资队伍建设培养的规划、实施方案及经费保障,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素质育成的一个重要条件。成立综合素质教育学院(或通识教育学院、系),赋予学科化的角色定位,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促成师资的引进和培养常规化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探索和实践。 两千七百年前伟大的祖先管子就论述过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关键词―“以人为本”(“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引申一下是,要想成就事业,必须从以人为本开始。现在的评价方法,在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上体现不足,学生的潜质难以激发,对学生的发展缺乏指导意见,老师教学手段和方法改进缺失动力。 充分挖掘育人资源、实现育人功能是评价课程教学效果的重点。从教学角度和学生个体角度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应建立一个科学的、常态化的评价机制,确保过程科学、有效,以此进高职院校综合素质教育的改革和人才培养。 3 结 语 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要提高综合素质教育在学校教学中的地位,就必须不断的创新教育模式和教育手段,积极探索,紧跟时展步伐,不断总结,汲取经验进一步优化教育模式与教学方法从而真正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高职教育所培养出的学生才是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高技术高技能型的高素质人才。 综合素质教育论文:传媒类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规律探寻 摘要: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是教育之根本。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是教育核心问题的关键。当代大学生,尤其是艺术院校大学生,外在的文化生活看似丰富多彩,但内在精神生活呈现出不均衡发展状态与诸多问题。如何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文素质全面的应用型人才,是高等艺术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艺术实践;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的概念 关于素质的定义,人们见仁见智,做出了多种界定,目前我们见到的关于素质的定义有几十种之多,基本意思是指“作为活动主体自身所具有的条件”。由于学术界对素质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不同,但基本意思是指依据人和艺术持续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诸方面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出发点,注重开发人的潜能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育模式和教育思想。高校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继续,但又区别于基础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 二、我国艺术高校教学的现状 要深入了解我国艺术高校教学现状,需要就高校、教师与学生三个角色进行分析。首先,从高校角度来看,我国高校一般都设有校级艺术团队,团队中也会有一支水平较高的队伍。各院系的文艺部也拥有一些规模较小的团队。一般来说,校级的艺术团队有专业教师指导,因而艺术水平较高;而院系级的团队则缺乏教师指导,水平略低。另外,除了学校有组织的艺术活动以外,学生自发组织的活动较少。从教师的角度来看,目前我国各大非艺术类高校很少有将艺术专业教学作为一门真正的课程的,也很少有教师将艺术类专业作为一门学问去研究。高校尚未将艺术类教学纳入普通教育的行列,只是在专业教育中有所展现,这不仅是我国艺术教育的遗憾,也让广大学生失去了欣赏艺术、增强艺术素质教育的机会。从学生角度看,虽然高校倡导素质教育很多年,但是沉重的学业压力和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都迫使学生必须首先完成好专业学习。舞蹈作为一门实践类课程,学好也需要很多的时间,这是不少学生不愿意花费的。还有部分学生相对缺乏艺术天分,没有艺术基础,也不愿意与底子好的学生一起进行训练。 其次,我国高校在艺术教学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舞蹈、表演、戏剧等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类专业的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着密切联系。而目前在高校中,普遍存在艺术文化建设不受重视,投入严重不足等现象,集中表现为教学研究经费几乎没有;老师数量不足,;缺乏可供学生进行实践课程的场地等。很多高职院校学生基本没有学习过与相关的专业知识,对艺术的认识非常浅薄;不少有天赋的学生也没有被挖掘出来,无法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和发展。 另外,目前我国高校的艺术教学缺乏系统性与科学性,高校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文化素养有待提升。我国高校艺术专业的教学体系不健全、教学内容不完善、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模式单一,老师的专业素养和文化素养偏低,都制约着我国艺术类专业教学的发展,不利于大学生艺术修养的养成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加强艺术院校素质教育的意义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十八大报告中这一精辟论述,体现了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今,部分大学生人生目标及方向缺失,学习目的不明确。尤其是艺术院校的学生,自律意识比较薄弱,心理健康也存在着诸多隐患,多数学生业余生活与网络为伍,沟通能力欠缺,挫败意识较强。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醒与思考。笔者认为,贯彻人文素质教育刻不容缓。素质教育必须贯穿学生学习的始终,长抓不懈。 四、提高综合素质教育的措施 1、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明确人生目标 爱国主义教育,是人文素质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树立对国家的高度责任感和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教育。 2、关注学生健康成长,加强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 由于艺术类学校不断扩招,每年都有部分毕业生就业存在较大压力。教师应该主动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并鼓励和帮助他们发挥专业优势和特长,使学生学会自我规划并提高自我生存能力。另外,通过班级组织开展一些交流活动,用各种健康、丰富的业余活动,给学生之间互相交流的机会。不但有助于克服学生的自卑情绪,也解决了其业余时间沉溺在网络游戏状态的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其与他人和谐相处的美德。 3、拓展素质教育,强化校园环境硬件与软件建设 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是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努力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营造一个健康文明、和谐向上的校园环境。 4、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有利于开展人文素质教育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质量的人才,高质量的教学工作取决于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校应适当调整教师政策,缓和教师的职业与心理压力,使其职业满意度得到提升,让教学恢复生机勃勃的创新景象。教师也以教育事业为本,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中,在体验职业的崇高情感、道德情感和心灵升华的过程中完成教育任务。 结束语 素质教育的实施,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应强化培养学生社会责任和进取精神。教师必须从实际入手,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感,使其明确人生目标并实现人生理想,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具备全面素质的新世纪人才。教师也会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收获和体验实施素质教育的幸福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施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 综合素质教育论文:浅谈中学美术教育对推动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作用 摘 要: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我们应该恢复美术课应有地位,充分挖掘美术教育教学资源,推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我在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开启了学生智育的天窗,提高了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了动手能力,开发了学生体育潜力。 关键词:中学美术 推动 学生综合素质 在中学美术教育中,在追求“名校”和“名师”的今天,忽视了美术教育的应有作用和教学地位,学生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这是我们教育教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是一个社会和国家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更是世界政治和经济、科技频繁交往对我们提出的严峻挑战。我们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恢复美术课应有地位,引起教育教学工作者的足够重视。我执教中学美术以来, 不断拓展学生的视野,最大限度发挥美术教学在综合教育中的作用,将美术教育渗透到德育、智育、体育等各个领域,不断改进教法,立足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对美术的认知规律,使美术教学深入学生内心世界,引航心智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本文谈谈中学美术教育对推动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作用,供大家参考,并逐步完善。 一、美术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 美术可以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优化美,感悟生活中美的无穷力量,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德育课大多数是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来进行德育教育的,学生喜欢形象思维,他们喜欢通过生活中的立体画面、色彩来吸收信息、加工整合信息,作为自己心灵的导向。以艺术为载体把生活中高深的道理形象地展示出来,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会在学生心里掀起一阵阵波澜,改善修复美化学生心灵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我记得我在美术课上展示了岳飞像,讲述岳飞的故事,一个民族英雄的形象深深烙印在学生的心灵。岳飞,北宋杰出爱国将领,率军抵抗了金兵的入侵,被奸臣秦侩所害致死。讲到这里,正是展示岳飞画像最好的时机,学生看到岳飞身材高大,威风凛凛,刚正不阿,一身正气贯长虹,孤胆豪气辉日月,岳飞驰骋疆场、气吞山河的壮举跃然纸上。我又展示了岳飞墓像,把岳飞和秦侩对比,西湖岳飞墓有副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一种对爱国志士无比崇敬、对卖国行径无比鄙视的情感在学生心中掀起狂潮,给学生树立了正面的爱国形象。 二、美术可以开启学生智慧的天窗 美术教学离不开学生到生活中寻找、加工美术素材,因此美术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美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根植于生活的黄土地,古今中外著名画家的杰作都是对生活的深度思考所创造出来的,徐悲鸿画马、达芬奇画蛋、齐白石画的飞鸟等都来自于对生活感悟所得。比如“踏花归来马蹄香”,这个表现手法,需要人们巧妙思考。我试着要学生思考,学生说踏画归来这样表现:画一匹马在花丛中奔跑。有个学生这样问道:“那究竟是归来还是奔去呢?”学生进一步思考,可以画一匹马在花丛中奔跑,画夕阳落在草丛中。又一个学生问道:“中国古代不是有个‘早出晚归’的说法吗?有了夕阳正好说明晚归呀。”马蹄香”最难表现,学生最终思考出在飞扬的马蹄周围画几只蝴蝶,因为蝴蝶嗅香。在美术课上学生需要思考,在生活中积累经验,精准表达才行。比如我教学画月亮一课时,学生开始画一个圆,讨论时十分激烈,有学生问道:“一个圆如何证明它是月亮,为什么不可以说它是太阳呢?”紧接着又改进画法,圆圈周围画几多云。有个学生又提到:“太阳周围也可以有云呀?”画一个半圆在周围添画几颗星星,有个学生提出不对,因为月圆常常是月亮最明亮的时候,然而星星就是最少的时候,半月月光朦胧,星星常常是最多的时候。曹操诗云:“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学生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激发了学生画画的情趣,开发了学生的智力。 三、美术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美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仅要学习美术理论,而且要学生亲自动手画画。还有很多美工制作作品,不仅需要学生有很强的动手能力,还需要学生之间强有力的合作,需要手、脑、心并用。比如我在教学色彩与光亮时,要求学生用不同的颜色表现不同的亮度,不同的图形、不同的侧面要用不同的色彩表示出来,给人们鲜明的立体感。色彩的调试、画笔的运用、手法的轻重都需要一定技巧,美工作品的制作更是如此。比如要求大家制作一台模型车,首先要设计车子的模型、车身大小和比例,然后找出相应的制作材料和剪刀、钉锤、尺子、万能胶水等工具、材料,要求大家分工合作,共同配合,商讨制作、修改、完善的方案,才能尽快完成模型车的制作。 四、美术可以推动学生体育的发展 体育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课,它是基础中的基础,学生离开一个强健的体魄搞教育那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美术可以驱动学生体内的潜能,可以美化体育动作,提高人体运动的审美观,提高体育鉴赏能力。例如:我在上课时展示了拳击手的动作和肌肉力量,学生看到图片,发达的肌肉给人一种力量美,一种昂扬向上的力量,一种战无不胜的信心,催化、驱动学生的体能,搏击拳术动作娴熟,这种运动美学给了学生强大的正能量。 总之,美术在中学教育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只要我们用心挖掘,立足于学生心理和认知规律,找到学生的情感切入点,科学实施教法,就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综合素质教育论文:外科带教中实习医生的综合素质教育的培养 在社会的发展之下,人们对于医生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比之以往更高的要求,这些综合素质包括职业道德、健全的人格、人文素质、临床思维、创新精神等,临床实习作为培养医生的重要之路,需要实现理论与实践进行密切的结合,在这一学习阶段,必须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提升实习医生的综合素质,本文主要分析外科带教中实习医生的综合素质教育的培养方式。 外科带教实习医生综合素质教育医学院校最为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综合能力强、素质过硬、知识面广泛以及基础知识扎实的高素质医学人才,临床实习作为培养医生的重要之路,需要实现理论与实践进行密切的结合。在这一学习阶段,必须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提升实习医生的综合素质,那么应该如何提升其综合素质呢? 一、培养实习医生的职业道德 培养医学人才最为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一个合格的医生必须要有过硬的医德,医师的遵旨是为患者服务,为此,在外科带教的过程中,必须要帮助他们树立起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意识。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将这种教育贯穿在实际的案例教学中,将职业道德培养具体化、细节化。 此外,带教老师还要意识到,在实习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尽快的适应自身角色的转变,而带教老师是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人,因此,外交老师自身必须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自身做起,发挥出榜样的力量,除了要为学生展示出医生的工作形象之外,带教老师还要为学生深刻的灌输医生应该遵循的职业道德,让他们对医生这项职业有正确的认识,提升他们参与这项工作的积极性。 二、帮助实习医生塑造出健全的人格 医生必须具备的一个素质就是健全的人格,尤其是在外科中,他们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突发问题,这就对医生的心理素质与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基于这一因素,在日常带教活动中,教师必须要通过有效的方式来帮助实习医生塑造出健全的人格,让他们可以更好地面对工作中的突发事件。 三、培养实习医生的人文素质 在社会的变迁之下,医学模式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目前的医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社会医学模式,就现阶段来看,我国医学院的教学主要集中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上,培养内容很少涉及到心理学、哲学与伦理学,实质上,这些教学内容对于学生的日后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未来阶段下,学生应该积极的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努力适应现代化社会的要求,加强对学生医学道德、沟通技巧、心理素养等内容的培养,多应用情景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在外科带教实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对学生人文知识的传递,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工作不是简单的为患者提供治疗服务,不能将关注的重点放在疾病的治疗上,还需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关怀患者、体恤患者,学会与患者及患者家属沟通和交流的方式。此外,带教老师还需要将教科书上的病例具体化,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知识。 四、培养实习医生的临床思维 医生工作的灵魂就是临床思维,这种临床思维就是一个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带教老师需要加强对实习医生临床思维的培养,多提问,充分调动其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他们自行分析事物的本质,在这一过程中,带教老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养成正确的思维方式。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建立好科学有效的查房制度,根据教学目标来选择一系列的典型病例,与学生共同来分析疾病的发生原因、发病机理、诊断方式、鉴别方式以及治疗措施。 此外,带教老师还要做好临床带教工作与课堂教学的衔接工作,培养学生的纵向思维,发展学生的横向思维,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模式,这对于他们后续工作的开展是十分有益的。 五、重视实习医生技能素质的培养 第一,重视学生的书写训练。 文书的书写是医疗工作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实习阶段的重点教学内容,带教老师需要对学生开展体格检查、病史采集的指导工作,对学生的文书书写情况进行及时的审查,及时的为学生指出错误,提升他们的书写质量与效率。 第二,重视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 在实习阶段中,带教老师需要重视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帮助他们掌握相关的检查需求,详细的掌握好检查方式的注意事项,注重分析各项检查结果的真实性,让学生能够快捷、迅速、全面的获取到病症。此外,在外科带教过程中,带教老师还要注意对学生手术操作规范的培养,让学生深刻的掌握好无菌操作法、止血技术、切开技术、分离技术以及缝合技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现代化教学技术应用在其中,通过录像、图片、多媒体及时来为学生传递相关的资料与技术。 六、重视实习医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医学技术一直都是处在不断发展与进步的过程中,一个优秀的医生必须要具备创新精神,他们要勇敢的打破传统,在现有基础上进行创新。因此,在外科带教过程中,如果学生提出一些不恰当的问题,教师也不能责怪,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保护好他们的创新精神,在重视学生技能素养、职业道德素养、技能素养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也是推动医学技术水平发展的源动力。 综合素质教育论文:高职图书馆在综合素质教育中的职能定位 摘 要:高职图书馆在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文化素质的提升、信息素养的提高与心理素质的加强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就高职图书馆在综合素质教育中的职能定位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高职图书馆中存在职能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学生漠视图书馆的存在,图书馆管理与教育体制脱轨,图书馆管理人员素质较低等问题,并探讨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图书馆 综合素质教育 职能定位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而社会对综合素质人才的需要数量不断增大,对综合素质人才的要求不断提升。高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高等职业技术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提升高职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就要充分高职学校各个组成机能的优势,发挥各个机能的培人育才的作用。高职学校的图书馆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理论知识,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它在高职学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 高职图书馆在综合素质教育中的职能定位 1.1 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高职学校培养的是可以从事一线生产工作的综合型技术人才,他们不仅要拥有理论知识储备、操作技术,还要拥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和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多方面的参与和努力,而学校的图书馆借助于人们的书籍的神奇力量,既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反思的安驳幕肪?又可以让学生沉浸于灵魂洗涤的美妙过程。图书馆中藏有大量的书籍,这些书籍中暗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先辈的哲学智慧,学生在阅读书籍的过程中,自身的思想境界将会潜移默化的得到提高,无形中培养了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 1.2 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补充途径 高职学生文化素质由知识理论与操作技能两部分组成。高职学校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是教学课堂,而学习操作技能的重要途径是操作间实训。然而,在有限的时间里教师无法将全部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传授给学生,并且教师一个人的知识储备是十分有限的,实训教师的操作技能也并非是一流的,那么,如何弥补这些欠缺与不足呢?学校的图书馆就是另一位老师,学生可以通过阅读了解到教材里、课堂上没有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可以了解到高超的操作技能的操作流程以及操作要点,因此,图书馆是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补充的重要途径。 1.3 学生信息素养培养适宜场地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信息检索与信息利用能力,并且具备较强的信息敏感度,具备信息数据汇集、处理与分析能力。在图书馆中,学生不仅可以传统的纸质阅读书籍,还可进入互联网,通过网络查找其他电子资料。互联网上可以提供最为全面的信息资料,也提供了丰富的、多样的信息查询功能。例如,定题检索、信息咨询、文献源确定、读者查询等。与生活中的互联网的使用相比,信息素质的培养多是有目的的利用互联网查找所需要资料的,对学生的日后工作与学习会产生很大帮助,对此,图书馆是最适宜的场地。 1.4 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 伴随经济的发展,人们自我追求也不断提高,从而人的压力也不断变大,当前高职学生虽然比其他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前景稍好,但是走入社会之后,仍然会面对来自各方的压力。经过调查研究,高校毕业生在环境适应性、人际关系交往、应急问题的处理等方面都存在问题。而图书馆是高职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场所,在图书馆内学生不仅可以自由的享受知识带给他们的快乐,更会让培养他们具有一种乐观的心理状态,坚强的品质、积极进取的精神。学生无论是在图书馆学习,还是在图书馆阅读书籍、检索信息,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过程,一个拼搏进取过程,而最终获得成功也会让学生增强自信。 2 高职图书馆在综合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 图书馆的职能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知识技术同时具备的复合型人才,相对于其他高等院校,它所招生对象的知识理论层次相对较低,人才培养过程中,也更加重视学生的操作技能的提升。然而,高职院校的图书馆并没有体现高职教育与其了高校教育的这个区别,无论是馆内藏书的涉及领域,还是馆内的其他资源结构都没有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做出适当的调整,图书馆似乎是“独树一帜”,与高职教育遥不可及,它既没有走进学生的生活,更没有走进学生的心理,图书馆没有发挥其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2.2 学生漠视图书馆的存在 如上所述,图书馆在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上具有一定的职能定位,因此,高职学校应积极的倡导学生走进图书馆,在图书馆中学习、阅读、查找信息。这是一个独立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主观能动性等多方面的素质。然而,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漠视图书馆的存在,不能看到图书馆特殊的职能作用,不喜欢在图书馆里学习。这从另一侧面也反应出,高职学生在学习压力相对较小的环境中,对学习的不重视,不重视自身知识水平的提高,对于他们来说,图书馆只是学校的一个“摆设”。他们既没有形成到图书馆学习的习惯,也没有养成独立学习的能力,更没有培养起平和、认真的学习心态。 2.3 图书馆管理与教育体制脱轨 图书馆内藏有大量的珍贵的文献资料,这些文献资料会教育改革相契合将可以实现优化教育体制,为学校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为教师教学工作的工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图书馆内的藏书并非只能单一的从学生层面入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它还可以被学校、被教师所使用,与教育工作结合到一起,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工作开启另一扇大门。 2.4 图书馆管理人员素质较低 很多人都认为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简单,任何人都经过简单的培训都可以适应这些工作。而图书馆管理人员自己也是这样认为,他们将自己的工作定位于图书馆卫生的监管,图书馆书籍的整理,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服务等,因此,他们根本不注重自身图书管理水平的提升,不注重图书馆理论的学习,高职院校的图书馆最终就形成了,学生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的要求低,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素质也不提升的一个“假平衡”现象。 3 解决高职图书馆在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3.1 促进高职图书馆职能作用的发挥 高职图书馆在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职能作用的发挥体现在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科学文献素质的提高、心理素质的加强与信息素养的提升。发挥这些职能作用,要通过一系列的具体行动来实现。首先,学校与教师鼓励学生阅读哲学类、历史文化类等方面的书籍,让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优秀的品德得到培养;其次,为学生布置课外作业时,多让学生通过图书馆资料的查询来完成,让学生体会到图书馆内藏书是其学习的有益补充;再次,组织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活动筹建的过程中,让学生到图书馆内寻找资料与素材,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克服困难,应对压力的能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也就得到了加强;最后,无论是在课堂教学,还是日常学习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来尝试着自已来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信息利用能力。 3.2 鼓励学习走进图书馆 改变高职学校学生没有在图书馆学习,利用图书馆提升自已学习能力、知识水平与操作技能的习惯,学校就应开展各种各样的宣传活动,鼓励学生们走进图书馆,只有学生走进图书馆才能够感知图书馆的魅力,才能体验到图书馆可以给他们带来不一样的身心感受。例如,可以组织“读好书,好读书”的读书活动,可以组织“图书馆的一二三”演讲活动,开展图书馆知识竞赛等。同时,图书馆也要营造一个适合学生们读书学习的良好环境,设立满足学生需求各项服务功能。 3.3 与教育科研工作相结合 图书馆应明确的看到自身在教育教学中的任务与在综合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不仅要在新生入学期间,向学生进行文献检索培训课程,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可以具有研究能力的人才。鼓励一线教师利用图书馆开始科学研究,一线教师的教学设计、课程改革等与图书馆共同协作完成。优化图书馆的资源,让图书馆资源与教育教学工作实现整合。 3.4 提升图书馆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吸引高学历、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加入到图书馆管理工作中来,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提升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对图书馆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与考核,将培训情况纳入到考核机制中。重视图书馆管理人员服务思想意识的提高,完善服务体系,健全服务内容,为高职图书馆职能作用的发挥提供坚实的基础。 综合素质教育论文:加强高职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 摘 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既是时代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必须把人文素质修养作为高职业学生成才的重要目标予以重视。采取有效措施,深化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效性。本文通过对人文素质教育迫切性的认识,提出了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高职学生 人文素质 教育 据有关资料显示, 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接待国,第四大客源国,旅游业正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新兴支柱产业之一。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对旅游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我们不得不思考高职教育如何从过去单纯的重技能培养转变到今天必须重素质的培养模式上来。我国着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曾经指出“旅游是带有很强的文化性的经济事业,也是带有很强的经济性的文化事业。” 旅游学科的边缘性,要求其从业人员应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既有管理学,心理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又有丰富的人文,历史知识底蕴与良好的审美修养。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很多高职类学校,在课程设计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即偏重于专业本身尤其是与技能发展相关的的内容设置,而对涉及到社会学,历史学,文学,美学等知识的课程安排则相对不足, 各个高职院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重教育、轻德育”、“重技能、轻人文”的现象。这势必会导致旅游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的不合理,并终将影响专业发展的后劲。 一、加强高职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已成当务之急 一方面是因为旅游业日益发展,需要更多的旅游人才,更重要的是因为原有的旅游从业人员知识老化,封闭,不适应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另一方面,从行业性质上看,旅游业是一个特殊的综合性的服务行业,现代旅游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活动,它是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社会活动,在实践中涉及几十个行业和部门。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宽广的知识面,良好的文化修养。第三,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很多高等院校也已经从现实主义出发,增设了许多与高职院校里类似的课程。而许多本科毕业生也放低了就业的眼光 ,愿意到服务行业总从基层做起 。 因此,加快高职院校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使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以提高旅游专业人员的素质,培养合格的旅游专业人才,以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加强高职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 在全面建设“省级高职骨干院校”的进程中,我院不仅加强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还高度重视学生职业素质和人的全面发展。 结合我院“文化先行,内涵强效”的实践,我院文化建设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学院制订了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大学生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道德养成、基础教育和职业发展三个平台”。以道德养成为主线,以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道德养成、基础教育、职业发展为教育平台。以道德养成为主线,培养学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其次,提出基础教育平台。基础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基础。文化水平的高低和知识技能的掌握,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否认,文化程度越高,就容易掌握技能,反之就越困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许多经济学家的调查研究表明,文化水平的高低和工作效率成正比,具有高职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作人员,工作效率是一个普通初中生的三倍。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以达到能够终身学习的效果,即加强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第三,把职业发展列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始终。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学院重新审视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理论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方式、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等,从而逐步实现办学模式职业化、教学内容技能化、管理标准规范化、学生实践能力优化 ,促进职业教育的开放性、多样化,尽可能实行校企合作,校企互融的培养,积极拓展办学空间,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教育质量。 三、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对目前职业技能课程设置比例过高的现状,应从以下几方面调整课程设置。一是要合理设计,并加大有关职业素质方面课程的比例。在设计上因专业而异,根据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有侧重的合理的对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或审美素质等素质教育进行搭配,使不同专业的学生切实具备从事该行业的综合素质。二是结合市场实际需求,对课程进行动态管理,随时增减调整课程,保持课程体系的灵活性。 2.建立向素质教育倾斜的高等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在进行职业教育课程整体划分的同时,也应逐步完善和创新高等职业人才素质培养模式。将文化素质教育纳入专业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不同专业、不同生源开设有针对性的文化素质必修和选修课程,特别是增加选修课数量,让学生有足够的课程可选,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特长发展;聘请校内外人文艺术教育方面造诣较深的教师、专家学者举办精彩人文讲座,开拓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通过课外活动,比如每年都举办“ 文化艺术节”、“读者节”、 动漫设计大赛、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 专业技能知识竞赛等,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激励学生在社团活动和各项比赛中提高素质;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增建大学生文化广场,优化美化校园,提升校园育人环境的品位、格调。 3.提高校园文化的品味,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广阔的空间 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营造有利于培育学生理性的人文精神,让人文精神与现代科技对话,让民族传统与西方文化对话,让大学文化与社会生活对话,让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外化为校园文化的高雅活动形式,从而对高职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人格塑造、道德行为等起到启迪、感化、升华的作用,为学生培养自身的人文素质提供广阔的舞台。 4.要注重人文素质教育内化环节 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不仅是整洁美观的校园,更是一个文化学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场所。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还指学校在坚持人才培养方向的前提下,能够允许并鼓励学生按他们自己的个性去发展。学生只有理解了校园人文环境中包蕴的这些人文精神与理想,才不会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无动于衷,才会更珍惜自己的学习机会,努力从中汲取养分。 另外,建立一支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质和较高业务水平、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高职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只有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操作技能,并有着良好的品格和气质的职业教师,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纯粹以技能为核心的高职育模式,既不适合学生个人的发展需求,也不符合企业的长远发展。在思想、情感、人格等方面高职毕业生应该是健全的。未来的企业家和员工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健全的人格、足够的智慧,才能使企业保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才能建立起创新精神和能力。因此,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不可推卸的神圣职责是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育人方面。 综合素质教育论文:基于素质教育的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研究 摘要: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对于理工科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对素质教育的探究也更加深入,本文主要的探究视角是理工科大学生在素质教育下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笔者在本文中主要从评价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心理素质方面、交流沟通方面、创新能力方面以及动手实践这四个方面探究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1]。 关键词:素质教育;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 0. 引言 随着我国的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应试教育已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的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学术界以及公众对素质教育的认识逐渐加深,我国实行素质教育以及进行教育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核心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今的社会发展不仅需要专业型的人才,更需要复合型的人才,复合型的人才不仅具备专业的技术知识,同时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1. 在素质教育要求下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对理工科大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 在素质教育的推行和要求下,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是智商与情商兼备的复合型人才。智商主要指的就是一个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能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等。情商主要是指一个学生对自我的认知能力、情绪的控制能力、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以及团队的合作能力等方面。智商和情商的高低体现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高低,也说明综合素质的培养对于一个人的能力的高低影响大。在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理工科大学生不能仅仅满足于学习好专业知识,更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创新能力、交流沟通的能力等,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不但有助于其适应素质教育的培养要求,也对理工科大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理工科大学生自身要重视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尽快让自己成为一个复合型的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 2. 探究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要求 2.1心理素质是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中的核心内容。所谓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发展的内部根据和内部动力,心理素质对一个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对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心理素质也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专业技术知识学习以及实践的创新能力,尤其是对实践中的突发事件的应激性反应较影响较为明显。心理素质的高低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的核心内容,为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奠定一定的基础,是发展其他能力的基础和前提[2]。 2.2交流沟通能力是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交流沟通能力是一个人在成长和发展中的基本能力,一个人能否将自己的思想与观点明确、有效地传递给他人主要是看这个人是否有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高速发展以及信息化的不断加速,国家与国家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良好交流与合作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所以说有效的交流沟通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基本要求。在我国的传统教育过程中比较重视的是学生的应试能力和书写能力,对于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比较忽视。有很多的理工科的学生不能进行高效的沟通与交流,不能有效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思维,所以在素质教育的实行过程中要更加重视理工科大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 2.3创新能力是理工科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中综合素质能力的灵魂。创新能力不仅是理工科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中综合素质能力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和发展的灵魂。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要适应现代知识型经济发展的需要,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与进步也对人才的创新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理工科大学生要发掘其巨大的创新潜能,为实现自我价值、服务社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这也要求在素质教育过程中老师要时刻注重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潜能的挖掘。 2.4实践动手能力是理工科学生创造财富的根本途径。理工科学生不仅要全面掌握专业技术知识,更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大学课程中,理工科学生的学习内容中不仅包含专业的技术理论知识,也有大量的实验与实践课程,意在培养理工科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将来理工科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就需要把自身学习的知识通过动手操作转化为一种能力,并且通过动手实践完成来工作中的各项任务,创造财富来实现自身的价值,所以说实践动手能力是理工科学生创造财富的根本途径[3]。 3. 理工科大学生在现阶段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方向 3.1心理素质能力。当今社会很多在城镇生活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养尊处优的生活环境促使很多学生独立意识与独立能力较弱,对父母的依赖性较大。进入大学以后,很多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依然较弱,自我的控制能力较差,面对困难容易采取逃避的方式或者逃避的态度。由于心理素质能力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素质教育的实行过程中,老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能力,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心理素质训练项目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能力。 3.2交流与沟通能力。有效的交流与沟通有助于对方明白你的思想或想法。良好的沟通能力不仅会给他人留下良好的印象,也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现在很多的大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与相处过程中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来处理人际关系和人际问题,这是不利于人际交往与沟通的。在传统的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很多理工科大学生只注重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不善于交流与沟通,导致其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不能有效的与他人进行沟通与合作。由于交流沟通能力的重要性,理工科的相关教育工作者应开设相关的交流沟通课程,加强学生对交流沟通的认识。理工科的老师要建立交流沟通课题,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题的研究当中,通过一系列交流项目让理工科大学生认识到交流沟通的重要性,让他们主动来提高自己的的交流沟通能力。 3.3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可以衡量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有效发掘创新能力也有利于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过分重视应试技能,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扼杀了很多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素质教育的培养过程中可以改革学校的教学方法或者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可以开展多样的设计大赛,或者关于创新能力的比赛来挖掘和拓展理工科学生的创新能力。 3.4动手实践能力。在传统的应试教育过程中比较重视学生的应试能力和书写能力,对动手实践能力比较忽视,导致很多理工科大学生对纯理论的知识掌握的不错,但是对需要动手实践的课程或者项目掌握的较差,这突出反映了传统教育留下的弊端。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培养以及提高理工科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让理工科大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检验和验证真理,这样有利于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4. 结束语 本文笔者主要是基于素质教育来探究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问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对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的探究也需要不断地深入。本文主要是对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进行探讨,对理工科大学生的教育工作者来说,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任务也任重道远。(作者单位:沈阳化工大学)
项目成本控制论文:项目开发中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 企业是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经济实体,如何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利润,是企业管理中房屋的主题。目前,许多施工企业都在深度项目开发,深度多元化发展,对项目开发单位而言,工程成本的控制需要从建设期的决策阶段、设计、施工阶段全过程来进行控制,此文仅就施工阶段开发单位工程成本的控制作一阐述。 1 制定严密的合同条款 随着我国加入WTO,工程项目的管理也将逐步与国际接轨,实行严格的合同管理,是建设单位的首选课题。在国际惯例中,业主常常聘请有经验的咨询公司编制严密的招标文件、合同文本,对承包商的制约条款几乎达到无所不包的地步,防止施工单位上场后以工期紧、场地狭小、品牌型号不明确等为借口,进行各种各样的索赔。如施工单位常常会在工程的后期以工期紧为理由,要求增加工程费用,如果合同中预告了合同报价充分考虑了工期因素,不论采取何种赶工措施均不再调整报价的条款,就能有效地杜绝费用的增长;于内墙如设备安装预算,不同的品牌型号价格出入很大,如果办公室模糊很容易千万施工过程中“偷梁换柱”,影响工程质量和寿命,损害开发商的信誉,造成不良后果。利用好“严密合同条款”这一条,需要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对可能发生的情况有提前的预计,在这一点上需要多学习国外成熟的经验及合同条款。 2 结合施工组织及施工工艺,控制工程成本 做为开发单位的预算合同人员应做到“三多”,即“多看、多问、多思考”。“多看”,就要多看工程的施工组织方案、施工工艺流程、现场的实际情况。如施工中常见的基坑全断面锚喷支护,由于受周围建筑物基础情况及治水、地质等开挖实际情况的不确定因素影响,难免有些地方需要加强锚护,同时有些地方也要减少锚筋,甚至在距离坑底一定调试内或毗邻建筑物的局部地方不用锚喷,对于加强锚护部分施工单位自然会提出补偿,但对于减少锚筋及不用锚喷的部分就需要建设单位的细心观察和监督,以便以确凿的证据和充分的理由榔头工程量。“多问”就是对于预算中不常遇到的较边缘的工程问题,或是对自己经验不充分的问题不匆忙作定论,要向现场的工程师进行咨询。在项目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市政工程,由于行业的垄断,大多数的造价人员很少遇到这类预算,因此这类问题就更需要多问。如在一次室外消防管道的预算中,就曾遇到了防滑卡箍使用数量问题,如果按定额常规用量参考值(0.338个/m)去测算,全小区2000m管张,共需用676个防滑卡箍,而实际上只在变径、变高、管线拐弯处使用,全小区共使用16个,两项相差560个,以每个228元计算,仅防滑卡箍一项避免的直接费损失就高达10多万元。“多思考”,不可不论定额仍是目前建设市场确定造价的主要依据,但也应客观地认识到定额不可能囊括市场,由于新工艺、新材料地不断涌现,工程现场的特殊情况都使得子目组价、项目组价仍为目前造价中不可避免的工作。如在外电源工程中,施工单位往往习惯以地下人孔检查井每座多少元报价、防水硅胶以每平方米多少元报价,究竟每座实际有多少土方量,有多少砌筑量,有多少混凝土量,能不能组价到施工单位的报价水平,防水硅胶具体用量及操作工艺是什么,能不能组价到每平方米报价,都需要造价人员去推敲、思考。 3 做好市场材料及市场工艺价格的,建立寻价体系 项目的工程材料费一般要占圬工工程总成本的60%左右,显然材料成本是成本控制的重头戏。项目开发过程中,建设单位为控制成本及确保材料质量,对某些材料均会采用甲方指定或限价方式。首先,企业应系统关注机构公布的价格,与社会咨询机构保持联系。建立起企业自身的价格信息网络,保持信息渠道的畅通,及时准确地把握不同地区及不同规格的材料、半成品的价格信息,保证工作人员可随时随地地调用及监督,做到资源共享。需强调一点,政府公布的价格是市场的平均价,详细的价格管理远不能简单停留在这一深度,要进一步利用长期与商家建立起的经济往来关系和社会公开渠道,寻找物美价廉的产品;其次,控制材料的采购单价,企业还应把握大势,在系统价格的基础上,定期绘制主要材料时间——价格曲线图。 分析材料的周期变化规律,结合技术曲线的分析及市场经济的运行状况,委托人的通货膨胀或通货收缩状态,研究判断不同地区、不同材料的短期及中斯走向,在参照价格信息的基础上,增加理性分析的因素,把握材料的走向趋势,将其分析成果应用在开发生产中。 4 建议采用工程量清单形式确定工程造价 工程量清单是指按照招标文件和施工图纸的要求与规定,依据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结合现行预算定额子目分项要求,将拟建招标工程的全部项目和内容,按工程部位、性质或构件分部分项,并计算实物工程量,列成清单,作为招标文件的组成部分,供投标单位受苦填写单价的一种工程量计价方法。目前市场上常用形式是将脚手架使用费、遇、模板使用费等非实体性消耗费用,以及企业管理费、利润和此部分的税金列于开办费中,一般开办费为总价包干不变,工程量清单中的单价只包含了实体性消耗中的直接费及其税金,此部分价款随工程量的培养而变化。采用工程量清单的形式,对建设单位而言,首先工程单价易与市场价进行竞争性比较,挤掉单价中的水份,堵住漏洞;其次可控制设计变更引起的工程价款的增加,变更培养的工程量,只能引起实体性消耗中的直接费及其税金部分的变化,非实体性消耗费用及企业管理费、利润及此部分的税金,仍保持原有水平。总之,采用工程量清单对于建设单位来说是一项既易于操作,又利于成本控制的有效途径。 5 做好反索赔工作 近几年来有关索赔的文章随处可见,而反索赔的文章却不多,许多建设单位把重点放在了如何应对施工单位的索赔,而常常忽视了反索赔条款的应用。施工单位由于措施不当,延误了承诺的工期;交叉作业中,一方因现场清单不及时防碍了另一方正常的工作程序,或因泼水等情况损坏了工程成品;使用了非业主指定的新产品等待,对此建设单位均可进行反索赔。做好反索赔工作,需要有充分有力的证据,并利用监理的作用,保存好现场工程图片和现场稠人广众等原始资料。 6 结束语 以上从5个方面谈了施工阶段项目开发的成本控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可以有侧重,不可有忽视。对于成本管理这个大课题,远不止这些内容能够囊括,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之不断完善成熟。总之,开发单位的预算合同人员要做到统观全局,对建材市场走向做到心中有数,对定额做到举一反三、灵活应用,为开发项目的成本控制辅平道路,注入实力。 项目成本控制论文: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原则、方法 所谓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是指在项目成本的形成过程中,对整个工程施工过程中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及时纠正施工项目实施中发生的偏差,把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的范围之内,以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 目前,施工企业要适应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新形势新环境,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寻求时机,敢于竞争,以自身的优势占领大市场中的一席之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所以,提高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水平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关键。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目的,主要是降低项目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然而项目成本的降低,必须执行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原则。 1.成本控制的原则 1.1 收支对比的原则。 每发生一笔金额较大的成本费用,都要查一查有无相对应的预算收入,是否支大于收。在分部分项工程成本核算和月度成本核算中,也要仔细地进行实际成本与预算收入的对比分析,以便从中探索成本节超的原因,纠正项目成本的不利偏差,提高项目成本的降低水平。如2002年,在山东境内国道206线公路施工中,由于我单位参加社会工程施工,没有公路工程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方面的经验,虽从各环节进行了努力,但还是没有从根本上抓住要害,经核算对比分析,经济效益不理想。 1.2 全面控制的原则。 即项目成本的全员控制和项目成本的全过程控制。项目成本是一项综合性的指标,它涉及到项目组织中各个部门、单位和班组的工作业绩,当然与每个职工的切身利益有关。施工项目成本的高低需要施工人员的群策群力共同关心。工程项目确定以后,自施工准备开始,到工程竣工交付使用后的保修期结束,其中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纳入成本控制的轨道。国道206线公路施工从工程管理角度上讲,虽然每次开会要求各个职能部门、各施工队和班组,人人要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工种之间相互配合支持,能节约的尽量节约,尽量降低施工项目的成本,提高工程施工的利润,但这只流于口头上,没有落实到实际施工控制中去,造成工程施工经济效益不好。 1.3 以施工过程控制为重点的原则。 就是重点放在施工过程阶段,因为施工准备阶段的成本控制制是施工过程阶段的成本控制作准备的,而竣工阶段的成本控制由于盈亏已基本成定局,即使发生了偏差,纠正为时已晚。因此,施工过程阶段成本控制的好坏,对项目经济效益的高低具有关键的作用。国道206线虽然在施工过程中采取了各种措施,但是措施缺乏力度,检查落实措施也不及时,直接造成整段工程经济效益不乐观。 1.4 目标管理原则。 目标管理是贯彻执行计划的一种方法,它把计划的方针、任务目标和措施等逐一加以分解,提出进一步的具体要求,并分别落实到执行计划的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在开工前的施工准备阶段,对整个工程施工都要认真细致地作出计划,对各职能部门、施工队及班组进行施工目标的安排落实,让参加施工的每位管理人员及生产者都做到心中有数,生产有目标,施工的整个过程有计划。 1.5 节约的原则。 节约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核心,也是成本控制的一项最主要的基本原则。一是严格执行成本开支范围、费用开支标准和有关财务制度,对施工过程中各项成本费用的支出进行了限制和监督;二是提高施工项目的科学管理水平,优化施工方案,提高生产效率;三是采取预防成本失控的技术组织措施,制止可能在施工中发生的一切浪费。不管是什么形式结构的工程项目施工,要想提高经济效益,节约人工、物力、财力的消耗是重中之重,关键的关键,也是成本控制的核心。我们单位已有三十多年的施工历程,总结出的一条成功的经验就是从各方面加强管理和节约。比如2003年梁山县东平湖围堤八里湾排灌闸工程施工,在保证按时完成施工任务的前提下,尽量压缩施工人员,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人工费的支出;材料损耗控制到最低限度,料物的收支掌握平衡,财务专职管理人员按旬和月进行资金收支分析,出现偏差及时调整,尽量控制收大于支的最佳状态,所以有效降低了项目成本。 1.6 例外管理原则。 不经常出现的问题称之“例外”问题,水利工程称之为不可预见的问题。例如在工程施工中,本来材料价格是在计划和成本控制之中,但材料价格突然猛涨,超过了物价上涨指数,资金发生了失控现象等等。为避免此种情况的发生,可以采用科学系统的成本预测方法加以解决,根据市场随时变化的行情进行分析研究,在材料价格未暴涨之前把工程所需物料尽可能多进一些,以免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1.7 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 要使成本控制方法真正发挥及时有效的作用,必须严格按照经济责任制的要求,贯彻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项目经理、工程技术人员、业务管理人员以及各施工队和生产班组都负有一定的成本控制责任,从而形成整个项目的成本控制责任网络。另外,各管理部门、施工单位、班组在肩负成本控制责任的同时,还应有成本控制的权力,即在规定的权力范围内能自主决定费用的开支。最后,项目经理还要对各部门、各作业队及各班组进行定期的成本检查和考评,并与工资分配紧密挂钩,实行有奖有罚。只有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控制,才是名实相符的项目成本控制,才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果。 2.项目成本控制 2.1 材料控制 实践证明,施工所用的原材料费用占整个项目成本中的比重最大,一般可达60%~70%,所以,材料成本的节约,也是降低项目成本的关键。在施工准备阶段按预算工程量及配合比先做出各种材料的用料计划,并把原材料的消耗率降到最低点。进料时选派可靠并富有经验的收料人进行把关,收料人不仅严把质量关,而且还严把进料数量关。当然说收料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运料车辆也不统一,有汽运、拖拉机运、机动三轮车运,有的运料人总想在收料的数量上粘点光或玩弄虚方等。针对这些不利工程成本降低的因素,我们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即对他们首先进行批评教育;二是对不听劝阻的车主采取取缔拉料资格;三是安排专人在工地附近监视,发现问题及时制止处理,杜绝此类事情的发生。在堆放料物的地方,为防止施工现场的车辆碾压入土造成材料浪费,采取了放料场地洒水压实的办法。为防止材料被盗,安排了专职警卫人员日夜值班。为了降低材料价格,首先在进料前安排专人到有关料源场地调查了解行情,然后对料源价格、质量、道路进行综合分析对比,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用价格最低、运距最短,道路及场地最好的定为用料的料源,以节约材料的成本。另外,为提高模板及零部件利用率,我们定时发动管理人员利用休息时间开展义务大回收活动,把工程所用的料物根据工程进展顺序分类搬运并摆放整齐,以提高料物的使用和周转率;不用的料物回收到指定地点,避免影响场地的整洁,这样,为降低材料的成本起到积极的作用。 2.2 人工费控制 在工程施工中我们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一是首先尽量控制施工人员的数量,尽量选择多面手的生产人员,提高生产效率,避免生产人员窝工怠工现象;二是采用多招用熟练的临时工,少用正式职工的办法。因为职工的工资+施工补助+夜班津贴+星期天加班等费用总和大于临时工支出的种费用,这也是降低成本的一项措施;三是执行本单位制定的奖罚制度,按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激励生产人员的积极性,对完成任务好、工作积极主动并做出较大贡献的人员实行大会表扬和奖励,并记入人事档案,作为以后考核、晋级的依据。对工作不负责任完不成任务的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并给予经济处罚;四是尽量减少管理人员,实行一人多岗多职,通过给他们压担子加负荷,以提高管理及生产工效来控制成本。 2.3 机械台班费控制 在施工中对工程所用的机械,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一是机械进场根据工程施工的计划安排及施工项目的先后顺序,用时提前3天进场,最大限度地发挥机械效能,增加机械的运转率,减少机械的闲置,这样对施工场地也好安排。同时,根据实际工程进展情况尽量减少机械的台数,提高机械的利用率,以节约机械调迁费和使用费;二是实行机械租赁制,这样做的好处是租施工机械费用低,买机械支出费用高,这种办法既实用又经济;三是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尽量用当地的网电作施工电源,不用发电机组发电(但发电机组必须进场,以防电网停电供备用),因为自发电的成本比网电的电费高;四是对各种机械的操作人员在开工前进行短期的培训,使之更加熟练、规范的操作。防止降低机械的利用率。同时在施工准备阶段要求各种施工机械的操作人员维修并保养好机械,易损件提前备好,施工中能始终保持机械的完好状态,最大限度地发挥机械的效能。 此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方法通过在本工程实践,证明是对的,可行的,不仅降低了项目成本,而且提高了单位的经济效益。 项目成本控制论文:浅议施工企业项目阶段的成本控制 论文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价格竞争。加强成本管理、降低成本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深化企业改革,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 成本是项目施工过程中各种耗费的总和。成本管理的内容很广泛,贯穿于项目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和每个方面,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期准备阶段,即规划、设计、招投标阶段;第二阶段为施工阶段;第三阶段为竣工验收后的成本分析与考核阶段。从项目规划开始到竣工验收后的成本核算(对施工企业而言:即从中标签约开始到施工准备、现场施工、直至竣工验收1.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成本管理工作,就成本管理的完整工作过程来说,其内容一般包括:成本预测、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等。下面仅就施工企业单项工程项目的成本预测、成本控制、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三方面引以阐述。 一、加强项目合同的管理 工程施工合同管理与招投标管理有着密切的内部联系.它是有效控制施工进度、施工质量、施工资金投入的法律性文件。然而在实际调查中发现,有30%的施工企业中标后,施工合同与甲方签订后,此“合同”只是以文件形式转给资料管理员,而没有配备现场的合同管理人员,以配合项目经理根据合同的有关规定.在承包商内部对原有的工作程序进行修改而避免习惯性和随意性等错误的发生。如图纸登记、下发程序;变更实施程序;分包进度付款和现场签证程序;材料、设备、工程检查验收程序等,最终使得施工合同管理与招、投标管理在实施过程中严重脱节。因此在开工前要加强合同的管理。 二、结合现场实际施工工艺对工程成本的控制 通过施工组织方案和各方面的专项目方案,有效的选择成本是项目管理的一个要点。比如加强现场工程量计价签证人员对造价管理控制意识。现场业主代表对现场现场签证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有造价管理控制意识并对签证工作既负责任也认真.经方面核实后再签证,这样稚的内容与实际相符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对现场计价签证人员来说,对定额费用组成要相当的了解。如果现场签证人员不了解定额费用组成.对定额中的各项费用项目的概念混淆不清,有些签证把材料按市场价签证并列入直接费,这是不允许的。 对设计缺乏有效约束。有的图纸节点设计不够详细,做法说明不够全面,设计过于粗糙,局部用料计算不合理,设计环节经济控制深度不够,难以进行多方案论证。设计管理力度不够,存在大量先施工,后出联系单现象.资料中反映设计人员仅作签名,无相关意见。另外,设计过分考虑了建筑物整体外观形式的美观,未考虑整个工程的节能情况.因此给签证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施工单位提出许多问题,只考虑用料越来越好,未考虑成本核算。现场签证日期与实际不符。当遇到问题时,双方是121头商定而不及时签证,事后才突击补办签证手续,这就违背了“任何预算定额材料指导价都是有时间限制”的规定。现场管理人员对企业项目成本的控制是相当重要和必需的。 项目成本控制论文:市政排水项目工程建设成本控制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逐渐加快了城镇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这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由于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较低,因此在进行市政项目建设时要强化成本控制,优化资源利用,提高项目的投入产出比。文章分析了项目成本控制的基本理论以及市政排水项目设计的相关内容,阐述了排水项目建设成本的控制原则,并总结了改善市政排水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管理的意见。 关键词:市政排水工程;成本控制;全面控制;成本最小化;目标责任管理 1 市政排水设计项目及其成本控制 市政工程主要是指城镇公共设施,具备公共服务的属性,是城市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为城镇人民生产生活所提供的必要活动条件的设施、设备等。而作为市政工程重要组成部分的市政排水项目,主要包括土石方工程、道路工程、桥涵护岸工程、隧道工程、市政管网工程、地铁工程、钢筋工程、拆除工程、路灯工程等九个类别。 市政建设项目的设计过程主要包括项目方案的设计和施工图的设计两个阶段,项目管理也主要围绕这两个阶段进行。其中项目方案的设计得到的是方案报建文本,而施工图的设计得到的是施工图蓝图,方案设计阶段在进行项目成本控制时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其流程可由图1所示: 图1 方案设计阶段的主要流程 方案设计阶段可分为方案招标与方案定案两个阶段,在方案的设计阶段需要有力的执行组织架构。组织架构主要包括设计规划部门、营销部门以及策划部门等。在方案设计阶段,各个子部门应密切协调配合,力使决策做到及时和科学,保证方案设计过程的顺利 实施。 市政排水项目成本控制是指在项目设计以及施工过程中,设计施工单位加强设计施工管理,加强对项目中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资源实时地监管、调整、指导并及时纠正项目中产生的误差,在保证项目符合预期目标的前提下,控制总成本使其保持在项目预算范围之内。市政排水项目成本管理主要包括地上和地下两个部分。通常情况下,市政排水项目的成本构成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主体结构的形式设计、工艺流程设计和一些其他因素。市政排水项目主要有泵站、排水管道、污水处理厂以及地下工程等几个组成部分,其中地下工程最为主要,市政排水项目的分类如图2所示: 图2 市政排水项目的分类 2 排水项目建设成本控制的基本原则 2.1 全面控制 全面控制原则的实质内涵在于从全方位和全过程两个角度来展开建设成本的控制,是在项目建设的整个周期内从费用支出的各个方面进行成本控制。由于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包括项目投标到项目中标,具体建设实施时期以及最终的验收交工)都涉及到建设费用的支出,方方面面都需要成本控制的思想来组织建设施工。其中投标阶段的成本控制是做好项目的前期整体预算工作,在中标双方签订项目合同之后,要及时制定成本预算计划,采取人员经济激励措施并规划合理的施工方案,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对建设成本消耗实施切实的管控。项目完工后,要做好项目施工各项费用的结算以及合同规定款项的追加工作,并分析核算项目中建设消耗,从项目实施全过程的角度实现对项目成本费用的有效控制。 2.2 成本最小化 提高建设单位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从人、财、物三个方面优化并减少费用开支,做到项目成本的最小化,这也是项目建设过程中需要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要做到项目成本的最小化,需要从预防、执行和管理三个方面贯彻落实建设费用的使用范围、使用标准以及费用财务支付的相关规定,进行成本最小化控制。 成本预防需要提前做好成本的开支计划,保证每笔支出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并从提高预算收入和降低成本费用两个方面来降低项目的建设费用,按照预算收入合理地确定支出费用,及时核算成本,发现和反馈项目进行中造成费用超支的原因,改进项目建设费用的管理方式。 2.3 目标责任管理 目标责任管理原则作为项目管理工作的一种常用方法,这个过程包括从项目目标的确定到目标分解,然后到项目任务的具体分配,责任人贯彻执行,到实施结果的评价考核,反馈评价结果,更新成本目标。项目建设的成本控制应遵循目标责任管理的原则,根据成本控制的目标,按照预算、 执行、考核这一操作流程,如此循环往复,实现对项目成本的动态控制。 3 加强市政排水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管理的具体措施 3.1 加强市政排水工程的成本控制观念 实现对市政排水工程成本管理的全面控制,首先应加强成本的管理与控制理念,在确定好市政排水工程以后我们要对工程进行分析,对工程实施的各个阶段成本支出实施有效的控制;其次是加大对施工人员成本管理与控制的宣传教育,对项目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灌输成本控制思想,强化他们的成本意识,树立他们的责任心,切实提高每个管理人员和员工的经济意识,将成本控制的观念深入到每一位员工的心中。强化成本管理与控制,拓展成本管理的范围,不仅仅是企业某一个部门的责任,而是将对成本管理与控制延伸到企业的设计、采购等多个部门,打造市政排水工程成本管理多部门协同的整体格局。 3.2 建立完善的市政排水工程成本控制制度 首先建立相关体制,完善招投标环节的法律规范化,做好招投标前期的调研工作,加强对招投标环节的监督力度,严肃处理违法乱纪行为,节约投标费用;其次要建立合理的制度,要把责、权、利三者有力地结合起来,做到奖惩分明,这将有助于调动项目实施的积极性,缩短工期或提高工程质量,因此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是激励各部门工作,同时也是成本控制的有效方式。 3.3 采用先进的市政排水工程成本管理手段 市政排水工程施工项目主管部门、设计单位和施工企业要密切关注领会并了解国家政策法规、施工技术信息以及施工设备和材料的价格行情,加强与同行业相关技术施工人员的信息技术交流和学习,引入先进的工程成本管理经验,吸取工程管理经验,努力降低工程造价。 3.4 优化市政排水工程的资源配置 首先制定合理的工作奖惩制度,提高操作工技术水平和操作熟练程度,增强辅助工人及勤杂人员的匹配程度以充分合理地利用劳动力;其次是加强对材料费用的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材料消耗及材料管理费用;最后是加强市政排水工程的机械费管理。随着社会对提高工程项目技术含量以及加快施工进度的需要,工程中的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机械费在工程费用中的比重也随之提高,因此提高机械设备的利用率,完善市政排水工程的机械费管理,可以大大加快施工进度,同时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 3.5 实行动态的市政排水工程成本机制 对工程实行动态监控,是指对工程造价的各个阶段实行动态的管理,首先是加强对企业生产材料的控制,施工材料价格受市场因素影响,其价格是动态变化的,因此对于工程施工材料我们应实行动态的成本控制管理方式;其次就是加强对工程后期管理的动态控制,实现对工程的全方位监控以及工程整体的成本管理;最后是要及时掌握施工市场动态,通过动态监控及时了解市场的发展方向。 4 结语 加强在工程设计阶段对项目工程预算的控制集中体现了事前控制的思想,是实现项目成本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是对已计划而将实施的工程项目的控制,在进行成本控制时需要摒弃重施工而轻设计的观念,在项目设计阶段加强成本预算和控制,提高企业管理和控制成本的能力,实现项目收益费用比的最大化,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项目成本控制论文:浅谈路桥工程施工项目造价的成本控制措施 摘要:科学合理地控制工程造价是取得良好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前提。建设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投资控制的实质就是运用科学技术原理和经济及法律手段,解决工程建设活动中的技术与经济、经营与管理等实际问题。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建筑项目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实践经验,详细分析探讨了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特点及主要控制措施,并进行了具体总结 关键词:工程造价;造价管理;成本控制;控制措施 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是指运用科学原理和经济法规手段,解决工程建设活动中的造价确定与控制、技术与经济、经营与管理等实际问题,它体现在投资决策、设计、发包、施工和预结算各个阶段,是对建筑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的综合反映,是建筑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性工作。程项目成本的发生涉及到项目的整个施工周期,从施工准备开始,经施工过程至竣工移交后的保质期结束。笔者曾参与多个建筑工程项目的工程造价控制与成本控制与管理,现就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与管理措施进行分析探讨。 一、施工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 施工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是指工程施工过程中,把控制成本的观念渗透到施工技术、施工方法、施工管理的措施中,通过技术、方法比较、经济分析和效果评价,对工程施工过程中所消耗的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及时纠正将要发生和已经发生的偏差,把各项施工费用控制在成本控制方案的范围之内。 (1)运用目标管理控制工程成本目标,成本是按单位工程施工图测算,并根据预期目标确定的,工程利润按公式:利润=工程造价-目标成本-税金。 在确定每个单位工程的最低利润额后将项目目标进行公开招标,用合同方式代替行政命令。 (2)在纵向上实行四级承包,项目经理按核定利润(中标利润)与公司施工部门签订包工期、质量、安全、成本为主要指标的分项工程承包合同;各工长将承包指标,以施工任务书形式落实到施工队(班)组;各施工队(班)组以定额工日为依据,对施工小组(人员)逐日下达施工任务。 (3)在横向上,项目经理以公司法人委托人的身份与公司内、外部生产、施工、经营单位签订构件预制件、配件加工、材料采购、外包工程等经济合同,用经济和法律手段规范项目经理部与相关单位的责任,紧紧围绕实现项目成本目标开展管理工作。加强基础管理确保成本目标的实现加强基础管理,应从组织、技术、经济、合同等多方面采取措施。 (4)要有明确的组织结构,有专人负责和明确管理职能分工;技术上要对多种施工方案进行选择;经济上要对成本进行动态管理,严格审核各项费用支出,采取对节约成本的奖励措施等;合同措施主要是收集、整理设计变更、工程签证、费用索赔、决算书发文等。 二、建立严密有效的项目成本内控体系。 企业成本控制体系,具体应包括3个相对独立的控制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在项目部及造价编制人员全过程中融入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制度,建立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 第二个层次是在有关人员在从事业务时,必须明确业务处理权限和应承担的责任,对一般业务或直接接触客户的业务,均要经过复核,重要业务实行各职能部门签认制,专业岗位应配备责任心强,工作能力全面的人员担任此职,并纳入程序化、规范化管理,将监督的过程和结算定期直接反馈给财务部门的负责人。 第三个层次是以现有的稽核、审计、纪律检查部门为基础,成立一个由公司直接领导并独立审计项目部的审计小组。审计小组通过内部常规稽核、项目审计、落实举报、监督审查会计报表等手段,对项目部实施成本控制,建立有效的以“查”为主的监督防线。以上3个层次构筑的成本控制体系对项目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防、堵、查、递进式的监督控制,对于及时发现问题、防范和化解项目部的经营风险和会计风险,将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造价管理人员合理确定机械台班定额,把单车、单机核算落实到机型和操作者个人,做到事前测算、事中控制、事后考核,提高机械使用效率,争取超额完成台班定额工作量,同时,注意控制机械设备的维护成本。 (1)控制人工费成本和现场经费 一方面抓好人员编制,定岗定员,工程项目组织结构要精干、高效、尽量缩小中标人工费与实际工资标准的差距。另一方面注意间接费用的控制,保持一支笔审批经费制度,特别控制招待费、差旅费、办公费、电话费、低额耗品的耗用等杂项开支。 (2)项目总工期与总成本的关系 工程活动的成本与它的持续时间的关系:随着活动持续时间的延长或缩短,成本会相应的变化。这样不同的安排,就会有不同的总工期,就会有不同的总成本,由此引起项目总工期和总成本之间复杂的关系。 对一个具体的工程项目,要精确地绘制曲线是不可能的,这由于工期压缩可选择的方案较多,而方案的组合更不计其数。可以设计几套方案,如模板方案、设备方案、组织方案,以得到工期与成本关系的几个点,可以大致确定工期与成本的关系走向。 四、施工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主要措施 施工阶段应在满足工程质量和进度的条件下,加强成本控制。施工阶段是一个经由投入资源和条件的成本控制进而对施工工程及各环节进行材料、人工、机械的控制,直至对所完成的工程产品的质量检验全过程的控制。技术与经济相结合是控制项目成本的有效手段,正确处理技术先进与经济合理两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力求在技术先进条件下的经济合理,在经济合理基础上的技术先进,把控制项目成本的观念渗透到各项施工措施之中。 (1)编制目标责任成本和目标责任预算 工程中标后开工之前,造价编制与管理人员应指导项目部确定工程的目标责任成本,项目部应根据目标责任成本编制控制计划。在中标额的基础上调整预算以确定工程项目的预算成本,即从中标额中减掉间接费用、利润等项目;在确定预算成本中的税金时,如果其数额高于或低于向业主收取的数额,要按实际应交数予以调整;现场经费中的临时设施费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先将中标价中的临时设施费减掉,再将施工现场实际产生的费用计入预算成本。预算成本是项目部成本的最高限额,严防突破。根据本工程的合同承诺、工程所处环境、人才机的配备及市场发展 趋势分别控制定出材料费、机械费、人工费及数量比较大的材料单价控制表,并制定出各分部分项工程的责任预算。项目部以各分部分项工程的实物量为基础,按照部门、施工队和班组的分工进行分解,形成各部门、施工队和班组的责任成本,为以后的成本控制作好准备。项目经理对各工长签订以考核工期、质量、安全、成本为主要指标的分项工程承包合同,各工长将承包指标以施工任务书形式落实到施工队组,各施工队组以企业 定额为依据,对施工小组逐日下达施工任务。 (2)对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的控制 在人工费控制上实耗工日数不得超过定额工日数,并结合实际发放工资与定额工资的情况对各工种直接费用进行控制。为防止“窝工”,项目部很有必要培养、配备一批一专多能的技术工人,便于调节各工序人数松紧情况,这样既能加快工程进度,又能节约人工费用,材料控制上应着重把好价格关和数量关,实行材料台账管理。材料采购要尽量减少中间环节或直接从厂家进货,拉大与预算价的降幅,争取更大的利润空间,实现工程项目的低成本目标控制。 结语 综上所述,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在整个项目管理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造价编制与管理人员加强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对控制工程造价,增加经济效益,提高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和工作积极性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提高工程质量、确保安全施工等方面也有深远的意义。 项目成本控制论文:三要素法在建设项目成本控制中的有效应用 【摘要】本文从工程建设项目的目标、动态成本控制与进度节点控制环节入手,深入探讨了以上三要素控制法则在建设项目成本控制中的有效应用,对营造建设项目的良好控制环境,促进工程建设项目的规范、持续发展与经济建设效益的全面提升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字】三要素;建设项目;成本控制 1 前言 工程建设项目具有建设工期较长、中间进度结算款项工作复杂、繁琐等特点,因此为了有效控制工程建设项目的成本管理,笔者科学的从影响建设项目成本的三类核心要素进行细化分析,即目标成本要素、动态成本要素及进度节点要素。目标成本要素主要指工程项目在建设初期,依据项目建设的基本情况与类别、规模,在遵循以往项目类似经济指标及行业科学经济数据的前提下,综合考量建筑市场的各类变化因素,从而为建设项目制定科学的造价指标,是工程项目成本的重要事前控制阶段。动态成本要素主要指在项目工程建设进程中必然包含一些不可确定且不可避免的动态变化因素,这些因素会令项目的造价成本有所增加。进度节点要素主要指工程建设项目在建设进程当中,进行到某一关键部位时,可以履行支付相应款金额,即进度款的具体节点,在一项工程建设项目中可以包含多个进度节点。 2 目标成本的科学控制 目标成本标准是关乎工程建设项目成本控制是否合理的重要标准,一项成功的项目成本控制必须拥有一个良好的目标成本作开始铺垫,倘若目标成本标定过高,就无法实现成本控制的真正意义,而目标成本定位过低又不利于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同时会令整个工程项目的合理销售利润目标无法完善实现。因此要实现准确的成本目标控制首要的任务便是我们应充分熟悉工程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固有特征。在工程项目开展初期,整个项目的概况、轮廓无法呈现清晰、特征也不十分明确,且项目的有关资料与数据也十分缺乏,一般仅包括项目的基本地址、占地面积是多少、项目种类如何以及相应的建筑、道路与绿化面积等资料数据。仅依据这些资料进行目标成本的准确制定显然是不够的,因此在建设初期我们应尽可能多的搜集项目的相关综合资料,与之相类似的经济指标资料,例如该建设单位在过去承担过的项目案例,同行业中其他兄弟单位完成的工程案例、政府相关造价部门公布的各项经济指标等。完成经验数据的搜集工作后,我们应深入实地的展开现场调查,对项目建设周期内可能出现的市场波动情况、对项目造价产生的影响程度等级进行合理的预测评估,并依据综合的市场情况经验指标调整,完成目标成本的科学制定工作,在后续的项目建设环节中,都要依据目标成本的科学标准检验造价控制的合理性。 2.1 初步设计阶段的目标成本控制 在工程设计方案出台后,我们依据方案图纸进行工程造价的概要计算,倘若造价金额高于目标成本,我们应对设计方案进行细化调整,依据行业内与之相似的工程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发掘设计方案中的不足之处、不经济环节所在,设计单位则依据此项展开有针对性的设计方案优化改进。例如一栋高层住宅其类似工程的钢筋用量一般为每平方米40千克,倘若设计方案的用量为每平方米50千克,那么我们则有必要对其设计方案的钢筋用量进行适度缩减。 2.2 施工图设计与施工阶段的目标成本控制 在施工图设计阶段我们应对其图纸预算进行有效的控制,做到对各个分项工程的造价均细化分析,并逐一与目标成本进行对比,依据类似工程的相关指标哪个工程分项的指标过高,就对哪个部位进行设计优化。同时在合同签订环节,一字之差均有可能令工程造价出现很大的差异波动因此对合同的编制审查应不留下任何漏洞,不为成本索赔提供借口,不给施工单位留下钻空子的机会,应充分认识到合同编制严谨性与签订准确的重要性。在工程项目的施工阶段我们控制的主要重点便是设计变更与施工签证,在成本控制中我们应尽量减少设计阶段的变更并严格履行施工签证制度,对不可避免的变更应对其合理性与可行性进行多方论证,寻求经济适用的变更方案。同时我们还应对变更及签证的各环节流程与其资料的真实性进行严格把关,杜绝虚假变更、签证资料引发的工程造价增加;做到及时审查,避免超过最佳审查期限到隐蔽工程阶段完全被覆盖后则无法进行现场取证的不良现象发生。对于专项施工的相关组织方案我们应重点审查,以确保其方案的经济可行性,例如基坑的支护施工、土方开挖项目施工等。 2.3 竣工结算阶段的目标成本控制 在工程竣工阶段我们应依据合同规定条款科学开展结算工作,对与合同原则相矛盾的费用产生进行严格控制,同时应依据相应结算数据编制各类指标报表,并清晰涵盖材料消耗、机械使用、工程进度等指标量,各个子项目的工程造价指标数据等,使之成为工程概算、造价估算及目标成本控制的重要依据。该阶段是工程造价成果累积的重点环节,我们不应到了工程收尾阶段就放松警惕、忽视该阶段的重要性,造成许多真实、优良经验成果的无从累积。 3 动态成本的优化控制 动态成本控制是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辅助环节,当工程建设项目较为复杂、牵涉较多环节时,动态成本便会不可避免的产生,而其控制关键就在于对这些必然产生的动态成本进行合理优化,尽量控制莫须有动态成本的发生。在工程项目的各个阶段均有可能产生动态成本,因此我们应对其事件缘由考察清晰、细化论证,挖掘可消除该事件的合理方式,倘若无法消除也应探寻优化该事件的方式,从而有效的降低动态成本总量,使之缩减至最低。待结算工作全部完成后我们还应有效总结该项工程项目的动态成本到底增加或降低了多少、引发的原因如何,从而在全面的总结中对后续的工程项目建设提供宝贵的经验依据。 4 进度节点的合理控制 工程建设项目的进度阶段控制可有效杜绝超付预付款现象的发生,同时还可激励施工人员提升工作效率,令工程项目提早完工,不产生延误工期的现象。对工程项目阶段款进行支付的方式有很多类别,主要包含依据工程量按实际计算,并用单价套取原理进行工程单价的定额支付;履行单价包干制,按实际工程量计算支付;履行总价包干制度,依据形象进度进行比例支付;按进度节点法进行合理支付。第一种支付方式具有滞后性控制支付的不良弊端,而第二种方式在经过实践后我们也发现虽然有效简化了支付方式,然而对于工程量的计算控制却难度较大,令工程人员在短期内无法逐项核实。第三种支付方式则在比例控制的问题上有较大难度,容易出现双方互相扯皮,无法准确控制成本的不良现象。由此不难看出只有进度节点的控制支付方式最为合理,其有效解决了以上所有方式的不良矛盾,我们可在合同中约定将工程划分为若干节点、每个节点的支付金额为多少,从而履行依据合同的点对点支付,这样双方在支付金额与支付时间上均不会起任何争执,且工程总价涵盖于合同造价的范围中,令施工建设单位会主动加快施工进度。在该阶段我们应控制的重点便是对节点的合理定位,因此我们应依据综合全面的可行性分析合理描述节点位置,从而达到对施工建设成本与工期的双重优势控制目标。 5 结语 工程建设项目的成本控制是一项漫长而又艰巨且复杂的重要任务,其成本控制的是否有效、科学直接影响到工程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健康运行发展,因此基于工程建设项目一般建设工期均较长,且需要在中间环节进行支付进度款项的复杂特征,我们应深入探索,明确工程建设项目的结算成本到底在什么价位比较合理,是否其进度款存在超付现象,从而有效的实现合理控制成本的科学目标。 项目成本控制论文:浅探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流程及成本控制 摘要:建筑施工行业的平均利润率正呈现不断降低的趋势,强化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也越来越受到建筑施工企业的重视。本文根据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流程及成本控制所涉足环节以及内容和特点,提出成本管理的流程及项目成本控制的基本原则,并归纳项目成本控制的几种措施。 关键词: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成本控制 1.建筑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流程 1.1成本预测 建筑行业施工项目的成本预测是成本计划的基础,成本预测对提升成本计划的优化性和可操作性有着重要意义,也为编制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科学依据。 1.1.1预测人工费:主要是工程施工期间当地工人的工资水平以及社会劳务市场的行情,并结合具体工程的实际情况预测项目所需要的人工费用。 1.1.2预测材料费:材料费用占建安费的比重比较大,所以,能够科学、精细、到位地预测工程的材料费是成本预测环节中的关键。主要是对建筑施工所需要的主材、辅材及其它材料进行分析,并逐一根据项目定额中材料损耗量及工程经验数值,综合性预测建筑项目所需要材料的损耗量以确定材料预使用量,之后,再全面考虑材料的市场价格以及运输、保管、储存等环节方面的费用。 1.1.3预测机械使用费:预测此方面费用不能只立足于投标书中的有关数据,一定要从项目施工的实际状况出发,测算出实际将要发生的机械使用费。在此基础上,还必须要预测可能发生的机械租赁费以及需要重新购置的机械设备的费用。 1.2成本控制 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对于施工项目成本管理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涉及成本预测和成本计划的具体控制过程,本过程的主要目的就是:科学、规范、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不断显著减少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 1.3成本核算 施工项目的成本核算主要有财务核算、统计核算、业务核算三个方面。财务核算主要是指施工项目的财务人员通过会计业务在财务帐上反映出的核算;统计核算主要是指施工项目的业务人员通过统计方式在统计报表上反映出的核算;业务核算主要是指施工项目的业务人员通过填写各种票据进行核算。 2.建筑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 2.1项目成本控制原则 2.1.1全面成本控制原则 建筑施工项目的全面成本管理是全企业、全员和全过程的管理。该环节包括各部门、各单位的责任网络和班组经济核算等等,从而确保做到人人肩膀有压力、人人身上有职责。该环节的全过程控制就是要求成本控制工作必须随着建筑项目施工进展的各个阶段而连续进行,确保做到不能疏漏,也不能一时紧一时松,应该始终确保施工项目成本处于有效、规范、科学的控制之中。 2.1.2成本最低化原则 实施建筑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终极目的就是通过各项成本管理的措施,不断降低施工项目成本,从而确保实现最低的目标成本。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在实行成本最低化原则时,必须注重降低成本的可能性和合理的成本最低化。既要通过各种措施挖掘各种降低成本的渠道,又要真正从实际出发,制定科学、规范的流程来达到合理的最低成本水平。 2.1.3动态控制原则 由于建筑施工项目具有不可逆转性,所以成本控制更应该强调项目的动态控制,在建筑工程项目时施工准备阶段时,其成本控制就是根据施工组织设计的具体内容确定成本目标、编制成本计划、制订成本控制的方案,从而为施工项目的今后成本控制作打下良好基层;建筑施工项目竣工阶段时的成本控制已基本没有实质性意义,因为成本盈亏都已经成为定局,就是再纠正也无力回天了。 2.2项目成本控制措施 2.2.1组织措施 建筑施工项目实施过程中,作为项目成本管理第一责任人的项目经理,应该多层面、全方位地统筹协调项目部的成本管理工作,必须第一时间掌握和分析盈亏状况,并且尽快采取有效措施积极解决;工程技术部则应该在保质保量、按期完成工程任务的前提下尽一切可能采取科学手段、先进技术,不断降低工程成本;财务部应该及时对建筑工程项目的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分析,合理调度资金。总之,所有部门和班组都应该尽力尽职,强化组织措施,努力为增收节支作出贡献。 2.2.2技术措施 在技术层面做好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重点要抓好以下方面:(1)注重遴选科学、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正确遴选施工方案是降低成本的关键所在,只有优化的施工方案,才能确保达到提升效率、缩短工期、降低成本的目的(2)注重遴选各种降低消耗、提高工效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在施工过程中科学合理寻低消耗、高效能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是降低成本的重要技术措施。(3)注重把好质量关。只有严把质量关,才能杜绝返工,有效缩短验收时间,从而有效节省费用开支并降低成本。 2.2.3经济措施 重点要抓好以下方面:(1)强化人工费控制管理。通过不断改善人力资料管理,切实降低窝工浪费;采取更加硬性的奖惩制度,激发劳动力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压缩非生产用工和辅助用工,切实控制非生产人员比例。(2)强化材料费控制管理。注重改善施工材料的采购、运输、收发、保管等方面的工作,不断节约相关采购费用,有效降低上述各个环节的损耗;科学规划堆置现场材料,从而不断避免二次搬运;严格制定并贯彻材料进场验收和限额领料制度。(3)强化机械费控制管理。注重科学选配和优化利用建筑施工机械设备,抓好机械设备的保养修理工作,不断提升建筑施工机械的完好率、利用率和使用效率,不断减少机械使用费用。 项目成本控制论文:关于建设工程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管理的探讨 摘要:随着建筑市场竞争的加剧,工程的单价越来越低,如何才能提高建设工程施工企业项目的成本控制是当前管理人员的深入研究的课题。为此,本文作者通过对目前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同时就如何有效地进行成本控制作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建设工程;施工项目;成本控制 引言 工程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指在项目成本在成本发生和形成过程中,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资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及时预防、发现和纠正偏差从而把各项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的预定目标之内,以达到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效益的目的。 1、目前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分析 1.1 当前项目成本的问题及原因 当前项目部实行项目转型后实行了“五项费用包干”、“百元产值工资含量包干”以及“承包指标倒扣”等多种形式的经济承包责任制管理,项目部在施工生产和队伍素质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有的只顾生产任务的完成,成本意识淡薄,把成本管理看作可有可无。近两年来在抓项目部达标升级,企业考核项目部的指标时,都重点放在生产任务完成上,客观上助长了这种行为。 1.2 项目部亏损的原因分析 项目部作为建筑产品的直接生产者,既有按照合同和施工图纸、规范自行组织施工的权力,即对施工组织的安排,人员的调配,材料、部分设备的采购、保管、使用、消耗,安全、质量的管理具有一定的自主权;但同时也受发包单位、设计单位、企业以及其他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单位的影响和制约。另外,地质和气候的变化、设计的变更等客观因素也会对项目部的施工产生重大影响,而上述所有因素均会影响到项目部的成本支出。 1.2.1主观原因使成本失去控制 所谓主观原因,是指项目部可以自行支配而没有任何外部影响就可以控制的成本支出因素,如上面所述的项目部因具有施工自主权而发生的成本。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⑴没有严格执行成本控制的总目标或者根本没有成本控制的总目标。绝大部分亏损的项目部,根本没有成本控制的总目标。有的虽有但却没有严格执行,因而使项目部的成本处于失控状态。 ⑵材料、配件的计划、采购、验收、保管、出库、消耗制度不健全。在亏损的项目部中,购买材料、配件无计划的现象比比皆是,采购数量的多少全在于项目经理甚至于材料员,其结果必然导致材料的积压、超支。另外由于项目部难以掌握相对合理的价格信息,也不计算采购材料的资金成本,从而使项目部购买了大量高价材料。一些项目部没有收发制度,购买的材料无人验收,更无实物帐,因而就谈不上保管和出库。特别是砂石料、砖瓦等地材,有的项目部自始至终没有专门的部门进行管理,以购代耗;严重的甚至用虚假的材料发票报销。项目部不按定额发料,施工人员要多少给多少,致使多发的材料不是浪费扔在工地,就是被工地的人员偷偷卖掉,许多可以回收的废料更无人管理。 ⑶承包措施不配套。项目部对内部队伍的承包没有相应配套的管理措施,实行承包后漏洞百出,致使成本超支。比如,有的承包方案规定完成多少任务发多少工资,但对材料的消耗和设备的使用、维修没有明确要求,形成包工不包料、包盈不包亏,有的承包方案虽然合理,但计价不及时,或者不能按照承包方案进行兑现,使承包无法进行下去。 ⑷分包工程存在漏洞。项目部对劳务分包队伍,包工不包料,导致多拨工程款;或分包工程价格不合理;或大量使用分包队伍,导致超拨款、分包队伍欠款等现象不断发生;或让多个外部单位挂靠,导致所有的善后费用全部由被挂靠的项目部承担。 ⑸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亏损严重的项目部,几乎全部存在比较严重质量问题,从而导致返工、修复、推倒重来等重复施工的现象发生,加大了工程成本。比如在桥梁施工中,存在基础下沉、桥墩歪斜等现象。 ⑹施工设备利用率不高。一些项目部对所承担的工程心中无数,为保证施工不间断,盲目购置或从其他项目调入大量设备备用,甚至购入一些本项目不需要的设备,从而造成设备长期停用。 ⑺施工安排不合理。在施工过程中,项目部不能合理地配置人力、材料、设备等资源,导致窝工浪费;部分工序的施工安排不合理,能够一步完成的,实际进行了二次、三次才完成,从而造成返工等等。 ⑻安全事故较多。在亏损的项目部中,多数项目部均发生过程度不同的安全事故,轻伤影响员工上班,重伤既影响员工上班,又需要开支医疗费,同时还可能使员工的体质和技能下降,降低劳动能力和劳动效率;死亡事故既造成巨额抚恤费用支出,直接增大成本支出,又可能影响员工情绪,降低生产效率。 1.2.2 客观因素的影响是项目部总成本增加的一个方面 所谓客观因素,是指项目部自身无法控制而又必须发生或必然出现的事情或现象,如承包单位、设计单位、企业在合同条款之外对项目部施工发出的有关指令,地质和气候的变化,设计的变更等。因这些因素的出现而支出的成本,是项目部不可控制的客观费用。 1.3 遏制项目部亏损的对策 为遏制因各种原因形成的工程项目亏损,按照责任明确的要求,项目部的成本控制应当以项目部能否对成本费用进行控制分别采取措施,对项目部能够控制的费用,由项目部进行控制;而项目部无法控制的成本或亏损,则应由企业采取措施予以控制。 2、如何进行有效地进行成本控制 2.1 分割工程成本,优化项目资源配置 项目资源配置直接关系到成本控制的方法及程度,对于当前许多国有控股的大型施工企业来说,工程成本构成基本上是分包成本和施工队成本,而企业的主要经济效益源泉在于控制分包成本,施工队成本往往很难创造经济效益。二者的构成比例如何,项目成本如何划分,这是关系企业成本控制的关键问题。 2.2 制定成本计划,实行成本动态控制 在完成分包成本和责任成本分割并初步确定了两部分成本后,要制定出总成本计划,总成本计划除涵盖分包成本和责任成本外,还要考虑项目的现场经费、上级管理费、税金等因素。总成本计划分为两部分: ①项目不可控成本:指税金、上级管理费等项目管理层无法主观控制的部分; ②项目可控成本:总成本计划中除了不可控成本以外的全部成本,如分包成本、责任成本、现场经费等。 可控成本是成本控制的重点,可控成本计划是在项目开工前的施工时间、施工条件、施工组织设计基础上制定的,随着工程的进展,必然会发生如施工方案改进、工程量改变、地材价格上涨等因素变化,因此对于成本计划要进行适时调整,以保证成本计划的指导性和控制性,在调整的同时要注意分析各不同因素变化对原成本计划造成的影响程度。在这一阶段,要充分发挥施工技术部门的主动性,根据施工条件的变化优化施工方案,进一步减小施工成本。 2.3 进行成本分析,提高企业成本管理水平 施工结束后,要根据总成本计划和可控成本计划与最终实际成本进行对比分析,成本分析可采用图表等多种形式,不但要对比分析总成本,还要对工序成本进行分析,而且以工序分析为主,得出工序成本升高或降低的原因。 ①首先分析出因施工条件、施工方案、材料价格变动引起的工序单价的变动,同时收集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工序成本资料; ②其次对比主观确定成本部分的工序单价,分析得出因制定方法不合理而导致的偏高或偏低的工序单价,同时积累书面资料,供日后制定同类项目成本计划时使用; ③收集分包单位资料,并对分包商进行评价,拟定《合格分包商名录》,供日后类似项目选择分包商和制定分包成本时使用; ④汇总分包成本及责任成本数据,经过分析筛选,供企业投标报价时参考。 3、结束语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适用方面需要灵活运用,实际操作应因地制宜,不同的工程规模,不同的建筑企业,不同的管理体制都有差别,但不管怎样都是建筑企业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而作为企业只有不断深化财务管理体制的改革,突出成本管理的中心地位,进一步加强成本管理,严格成本否决,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成本控制,才能不断适应市场竞争的形势,摆脱困境,实现成本控制的目标。 项目成本控制论文:浅议施工企业项目阶段的成本控制 论文关键词:施工项目 成本控制 市场经济 价格竞争 论文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价格竞争。加强成本管理、降低成本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深化企业改革,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 成本是项目施工过程中各种 耗费的总和。成本管理 的内容很广泛,贯穿于项目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和 每个方面,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期准备阶段,即规划、设计、招投标阶段;第二阶段为施工阶段 ;第 三阶段 为竣工验收后的成本 分析与考核阶段 。从项 目规 划开始到竣工验 收后的成本核算 (对施工企业而言 :即从 中标签约开始 到施工准 备 、现场施 工 、直至竣 工验 收1.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成本管理工作,就成本管理 的完整工作过程来 说 ,其内容一般包括 :成本预测、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等。下 面仅 就施 工企 业单 项工程项 目的成本预测、成本控制、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三方面 引以阐述。 一 、加强项目合同的管理 工程施工合同管理与招投标 管理有着密切 的内部联 系 .它是有效控制施工进度 、施 工质量 、施工资金投入 的法律 性文件。然而在实 际调查 中发现 ,有 30%的施工企业 中标后,施工 合同 与甲方签订后,此“合同”只是以文件形式转给资料管理员 ,而没有配备现场的合同管理人员,以配合项 目经理根据合 同的有关规定 .在承包商内部对原有的工作程序进行修改而避免习惯性和随意性等错误的发生。如图纸登记、下发程序;变更实施程序;分包进度付款和现场签证 程序;材 料 、设 备 、工 程检 查验 收程 序等 ,最终使得施工合同管理与招 、投标管 理在实施过程 中严 重脱节 。因此在开工前要加强合同的管理。 二、结合现场实际施工工艺对工程成本的控制 通过施工组织 方案和各方面的专项 目方案 ,有 效 的选择成 本是项 目管理 的一个要 点。比如加强现场工程量计价签证人 员对造价管理控制 意识 。现场业主代表对现场现场签证要引起 足够的重视和有造价管理控制意识并对签证工 作既负责任也认 真 .经方面核实后再签证,这样稚的内容与实际相符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对现场计价签证人员来 说 ,对定额 费用组 成要相 当的 了解 。如果现场签证人员不 了解 定额费用组成 .对定额 中的各项费用 项目的概念 混淆不清 ,有些签 证把材料 按市场 价签证 并列 入直接费,这是不允许 的。 对设计缺乏有效约束 。有 的图纸节点设计 不够详细 ,做法说明不够全面 ,设计过 于粗糙 ,局部用料计算不合 理 ,设 计环节经 济控制深度不够 ,难 以进行 多方 案论证。设计管理力度不够 ,存在大量 先施工,后出联 系单现象 .资料 中反 映设计人员仅作签名 ,无相关 意见。另外 ,设 计过分考虑了建筑 物整体 外观形式的美观 ,未考虑整个工程 的节 能情况 .因此 给签证工 作带来 很大 的麻烦 .施工单位 提出许多问题 ,只考虑用料越来越好 ,未考虑成本核算 。现场签证 日期与实际不符。当遇到问题时,双方是 121头商定而不及时签证 ,事后才突击补办签证手续 ,这就违背了“任何预算定额材料指导价都是有时间限制 ”的规定。现场管理人 员对企业项 目成本的控 制是相当重要和必需 的。 三、机械及材料采购的控制 机械方面尽理减少施 工中所消耗 的机 械台班量 .通过全理施工组织、机械调配,提高机械设备的利用率和完好率,同时,加强现场设备 的维修 、保养 工作 ,降低大修 、经常性修理 等各 项费用 的开 支 ,避免不正 当使用 造成机械设 备 的闲置 :加 强租赁设备 计划的管 理 .充分利 用社会 闲置机械 资源 .从不 同角度 降低机械 台班价格 。从经济 的角度管制工 程成 本还包括对参与成本控制 的部 门和个人 给予奖励的措施 。 首先是坚持按定额确定材料消耗量。实行限额领料制度 :其次是改进施工 技术.推广 使用降低料耗 的各种新技术 、新工艺 、新材料 。再就是对工程进行功 能分析 ,对材料进 行性 能分析 ,力求用低价材料代替高价材料,加强周转料管理,延长周转次数等。其次是对材料价格进 行控制 :主要是 由采购部 门在采购 中加 以控制 。对市场行情进行调查 ,在保质保量前提下,货比三家,择优购抖 ,合理组织运输,就近购料,选用最经济的运输 方式,以降低运 输成本:再就是要考虑奖金的时间价值。减少资金占用,合理确定进货批量与批次 ,尽可能降低材料储备。 四、做好施工预算、成本和实际成本的控制 施工预算,又称承包预算,是公司按照施工定额编制,有企业定额 的公 司按 照企业定额编制 .它将作 民项 目部 的控制 限额 。项目总必须把各种费用的发生控制在该预算内。计划成本,是根据指导施工的各项计划汇总形成的成本,是事前和事中对施工实际成本的估算和控制指标。在编制过程中应强调不突破施工预算,如果实际情况无法达到 ,那 么最终严格 控制在 中标预算 以内。否则 工程肯定会亏损 。实际成本 ,是实际消耗的汇集 ,代表 实际消耗水平 。在实 际成 本发生过程 中,要时时和计划成本作对 比,用计划成本 考核实际发生成本 。实际成本发 生后要及时 纪录,保证成本资料的全面、完整、真实。 五、施工项目成本分析考核 施工项目成本分析是根据成 本计划对施 工过程 中实际 消耗进行 技术经济 指标对 比,检查计划的完成情况,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进一步改进施工方法管理手段 。 由于工程项目干变万化 .很少雷同。因此成本分析应 以分部分项目工程为分析的基本单位,对于工程项目影 响成本的可变程度.作出影响程度大小的分析。这样,在工程项目未开始时,可以根据现场调查的情况确定影响因素的种类与程度。在此基础上,分析历史数据 找出其成本 的变动程度 ,可 以比较准确地估计 出工程成本,不但使成本计划编制有 了很好的依据 ,对 于工程招投标工作也提供了准确的基础数据 。 在工程施工中 ,项目管理人员还要按月或按进度进行工程成本分析,便于及时发现和纠正偏差 。同时,按进度进行分析工作为工程的工期成 本摊销可以按实际进度确认工程总成本费用的耗用程度,对项目的总成本目标有比较明确的估计,并且随着进度的开展,一步步地接近实际总成本。 在工程项目成本分析时,项目管理人员首先在确定劳务费基础上,与实际中发生的奖励与惩罚 费用相结合,再与计划人工费用相比较,把人工费按分部分项工程划分后进行对比,从而确定了人工费对比分析差异。在材料使用中主要考察周转材料和主要材料的费用,分析费用变动的原因,从而对项目管理工作做出分析与评价。 成本分析的另一个重点是对采用新工艺先进施工方法的评价.通过成本分析,对项目管理人员计算出降低的成本,并通过这一手段找出可以持续操作的固定流程,将新工艺优化后固定为生产工艺流程,在优化新工艺成本后,找出稳定的工艺成本耗费,以充实基础资料。 结束语 为了获取正当的经济利益.企业成本管理作为最有效的手段必然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得到强化和发展,在施工项目管理中.项目成本管理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和作用也日趋提高强化,要想让建筑企业有发展,就要搞好企业项目成本管理,就要求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与项目管理人员共同努力,搞好成本管理,实现建筑企业的发展。 项目成本控制论文:军队工程建设项目成本控制的探讨 【摘要】 军工建设项目,应把握成本控制的内在规律,抓住决策、设计、招标、竣工决算等阶段的关键环节,力求科学合理地配置和优化资源,实现军事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关键词】 军队工程 项目 成本控制 随着军队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军事变革的需要,军队基本建设任务大幅增加,工程建设项目任务紧迫、管理改革不断深化、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加强军队工程建设项目的成本控制,提高有限经费的使用效益,值得研究探讨。 一、工程建设项目成本控制概念 成本控制(cost control)是指在整个经营过程即成本形成过程中,对每项成本形成的具体活动进行严格的监督,发现偏差,及时纠正,使每项具体的和全部费用及资源消耗限制在最佳范围内。工程建设项目的成本控制,就是在满足项目既定的质量和进度目标的前提下,从投资决策、规划设计、到建设实施等全过程中,把工程项目发生的实际费用控制在成本目标范围内,力求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合理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军队基本建设工程,包括战备工程由于具有建设投资大、施工周期长、变化因素多、涉及面广等特点。所以,其成本控制是一个动态而复杂的管理过程,需要有一套完整的控制体系,贯穿于建设的全过程。 二、军队工程建设项目成本控制应重点抓好的工作 1、决策阶段的成本控制 决策阶段对项目的技术、经济、工程成本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建设标准水平的确定、建设地点的选择、工艺的评选、设备选用等,直接关系到工程成本的高低。据有关资料统计,在项目建设各个阶段中,投资决策阶段影响工程成本的程度最高,即达到80%-90%。因此,决策阶段项目决策的内容是决定工程成本的基础,直接影响着决策阶段之后的各个建设阶段工程项目成本的确定与控制是否科学、合理的问题。 投资估算是决策性依据,是研究、分析建设项目的军事效果和经济效果的重要凭证。估算就作为设计任务下达的投资限额,对补充设计概算起控制作用,应该实事求是地反映设计内容,这就要求设计人员从工程规模和项目内容上真实反映设计意图。主要工艺要进行多方案比较,力求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所以,工程造价人员从建设方案的优选开始,渗透到设计的全过程中去。按照工程成本管理的原则,合理预测投资估算中各种动态因素的变化,因此对造价的控制应根据军队基本建设长远规划及项目的各种因素综合考虑,而不应该将造价控制孤立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对项目有准确的把握和定位,进行最适合的投资决策。 2、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 设计阶段是建设项目进行全面规划和具体描述实施意图的过程,是工程建设的灵魂,是处理技术与军事经济关系的关键性环节,是保证建设项目质量和控制建设项目造价的关键阶段。通常设计阶段成本控制的具体程序是:专题调研—设计任务书—方案设计—图纸会审。在此阶段可以通过优化设计方案和实行限额设计来达到有效控制工程成本的目的。设计费用占工程总投资的比例很小,但它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序却很大。搞好工程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是有效控制工程成本的关键,重施工、轻设计的观念必须克服。因此,建设单位在审查设计单位的设计时,要重视设计方案的优化,利用各种指标对总平面设计、建筑的空间平面设计等进行分析比较,在选择设计方案时,应从实际出发,以提高投资效益为前提,积极而稳妥地采用先进的技术方案和成熟的新技术、新工艺。 3、招标阶段的成本控制 (1)采用招标方式选择工程承包单位。进行公开招投标是控制工程成本的最有效办法,特别是对于影响力大的重点项目,往往投标单位会根据建设单位的政治效益、军事效益及社会效益以低于常规造价的价格报标,同时,尽量使更多的总承包商和材料供应商入围,并确立数据库以便比较筛选。 (2)合同要严密。签订规范、细致、严密的合同文本,是工程建设项目成本控制的又一重点。根据国际惯例,聘请有经验的咨询公司编制严密的招标文件、合同文本,对承包商的制约条款几乎达到无所不包的地步,防止欺诈和不必要的索赔。 (3)提高工程变更的预见性。工程管理人员和造价人员应密切配合,严格控制洽商变更的发生,但由于工程项目周期长、技术复杂等特点,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发生变更。一般从成本控制角度考虑可将工程变更分为重大变更、重要变更和一般变更三类。对于大的洽商变更,必须事先做详细的技术经济分析,充分利用设计单位和监理单位的技术资源,并就其对工程成本的影响做出评价,综合各方意见后最后确定是否实施该洽商变更。 4、结算阶段的成本控制 工程竣工结算是核定建设工程造价的最终依据,也是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后编制竣工决算和核定新增固定资产价值的依据。 (1)核对合同条款。只有按合同要求完成全部工程并验收合格才能列入竣工结算,并严格执行合同约定的结算方法、计价定额、取费标准、主材价格和优惠条款等。 (2)检查隐蔽验收记录。对隐蔽工程施工记录和验收签证进行检查,手续完整,工程量与竣工图一致,方可列入结算。 (3)落实设计变更洽商。只有经建设单位和监理工程师审查同意、签证的变更洽商才能列入结算。 (4)按图核实工程数量。招投标工程按工程量清单发包的,需逐一核对实际完成的工程量,然后对工程量清单以外的部分按合同约定的结算办法与要求进行结算。 (5)严格执行定额单价。除包干部分外,结算单价应按合同约定或招投标规定的计价定额与计价原则执行,对定额单价中没有的项目应按相近定额进行分析换算,或提出人工,机械、材料计价依据,编制补充单价。 (6)注意各项费用计取。建安工程的收费标准应按合同要求或项目建设期间与计价定额配套使用的建安工程费用定额及有关规定执行。 (7)要求有关单位参与把关。除建设单位外,监理、设计等有关单位负责人和经办人员应大力支持,参与把关。 三、结论 成本控制是反对“秋后算账”和“死后验尸”的做法,提倡预先控制和过程控制。军队工程建设项目的成本控制,一般都要经过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招标阶段和竣工验收结算阶段。运用科学技术原理和经济及法律手段,解决工程建设活动中的技术与经济、经营与管理等实际问题,只有在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采用科学的计价方法和切合实际的计价依据,才能控制好成本,提高投资效益。 项目成本控制论文:议项目责任成本控制的几点作法 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则通过价值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来提供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资料。现今市场竞争激烈,其实质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和财务控制力的较量。对施工企业来说,工程项目是成本核算控制中心,归根结底利润是靠项目加强管理降低成本来实现的。可见一个工程项目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就是经济效益的最优化,成本控制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效益。工程合同一经签定合同的总造价就基本确定,合同成本是效益的决定因素,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利润空间才能越来越大,企业才能越来越强。 项目成本控制要求必须执行统一的成本开支范围、成本费用列支标准、项目责任成本限额、合理的管理措施,并严格准确及时地控制和核算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支出,及时提供真实可靠的成本分析资料,与责任成本进行对比,定期对项目经济责任承包指标进行考核,以便改善施工过程中的经营管理,真正起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 当今形势下,在加强项目责任成本管理控制问题上,个人认为应从以下环节进行落实: 一、工程项目责任成本的管理 工程项目的责任成本其实质就是项目利润为零的工程造价。施工中如果显示有盈利,说明项目管理控制得好,利润越多说明项目管理控制越到位;相反说明项目管理越差。由此可见项目部必须对责任成本按责任进行分解。现结合项目的施工方式看,应从以下三个环节展开。第一部分是项目部自行施工的工作量;第二部分是项目部的现场管理费用开支;第三部分就是外部协作队伍完成的分包工作量。 第一,项目部开支的现场管理费用,应根据项目部的人员构成、车辆、办公环境等实际情况编制计划,制定标准进行总额控制。 第二,项目部自行施工的工作量,应按分步分项工程,按工、料、机、直接费编制支出计划,按月核对检查分析。最重要抓好材料费的管理与控制。在工程项目成本中,材料费占总成本比例为60%左右,它主要包括所消耗的主、辅材料、构配件,周转材料的摊销和租赁费用,因此材料费用的控制直接影响项目总成本,对经营结果起到决定性作用。 物资采购和材料管理部门,应该编制材料需求计划。根据施工预算编制材料总需求量,严格按照技术部门提报的材料单进行物资采购,对工程项目所需的物资材料招标采购,做到货比三家,在保证“阳光采购”的前提下,落实项目的目标成本;材料员根据每周(每月)的施工进度计划及上月节余材料量,编制下周(下月)材料用量计划、用款计划及材料进场计划。材料的供应数量不能超过目标成本所列示数量;若实际用量与计划用量有差异时,及时查找分析原因调整计划。材料质量必须保证工工程质量的要求; 加强材料管理,建立领料、用料制度,防止失窃浪费现象。 第三,对外协队伍分包工程,要科学、合理地签定分包合同、确定分包工程单价,严格把好合同签定关。其承包单价是关键,必须认真测算,招标确定,同时要承包工程数量,结算时进行总量控制,健全外协队伍结算台账。 二、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及监督 项目中标后应将责任成本进行分解,明确成本管理的目标和标准,执行得好坏,不能等到完工后算账再说,施工过程中必须加强检查和分析的力度,及时与责任成本对比,找出差异,采取措施,保证责任成本目标的实现。具体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要求项目部定期报送财务报表,除按正常的会计报表格式报送有关报表外,还要按照责任成本分解,分别按工、料、机报送数量对比执行情况报表,并对发生差异查找原因做出分析和说明。二是上级财务部门定期对项目部责任成本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其内容为: 1.材料消耗情况 (1)采购是否按计划,防止领导和业务人员盲目购入材料造成积压,应由施工技术部门按照图纸向物资采购部门提供材料采购计划; (2)出入库手续是否健全,库存与实物是否一致,防止领用手续不严,造成库存材料账面数不实。另外外包队伍调料一定让对方签认并与其定期进行对账; (3)赊欠材料是否及时入账,防止因资金紧张,大量赊欠材料,不办理入库手续而直接送现场使用,造成成本不实。 2.分包工程结算情况 分包工程的结算价格,实为分包工程的实际成本,因此,要检查分包工程结算手续是否齐全,有无多付,超付情况发生。计量必须经外协队伍合同签订人签字认可,末次结算要注明,防止引起数量纠纷。及时办理分包结算手续,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收入与成本一致。 三、项目成本管理的具体措施 项目法施工是施工企业乃至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项目工程的规范发展极其重要,因此,必须规范项目法施工,加强成本管理,促进项目法施工的正常运行。 1.项目准备期要做好成本的事前控制 在项目法施工的前期要注意收集各方面信息,根据工程项目要求,分析其功能要求,利用价值工程技术,在保证工程质量和工期的前提下,提出各种施工方案,从技术和经济上进行对比评价,确定最佳施工方案。对招投标工程项目的工程量计算提高其精确度,特别在工程量清单计价中,更便于宏观控标价。从而既保证了投标的中标率,又可以尽量保证各专业工程的成本及合理利润。 实践证明,通过建立分包商,材料商资料库来选择合适的分包商和材料商,这对节约成本是非常有效的。选择技术力量好,经济实力强且有丰富现场管理经验,有熟练工种的专业性质强的分包商;选择产品要求质量好,供货时间能保证,信誉好的材料商供货,确保工程顺利实现。分包商和材料供应商采用招标形式选择,达到货比三家优中选优,化解风险降低成本的目的。 2.项目实施过程中做好成本控制 项目实施过程中做好成本控制不断调整,切实控制项目成本,把降低工程成本的理念渗透到施工管理的各个环节中,随施工进度项目部要单独列账做好事中成本核算,定期或逐月分析各分部分项成本执行情况,查明成本节、超原因及其影响因素,寻求降低成本的方法和途径,修正施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编写成本分析盈亏报告,以便使项目经理掌握工程成本情况,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防止工程竣工时的成本超支。 由于各种原因对建设单位提出的工期提前或设计变更,致使工程施工不能按正常安排流水作业及成本的科学管理,针对此情况,项目部应按以下要求进行: (1)及时进行项目核算,向建设单位提出由赶工或设计变更所增加的工程预算; (2)通过洽商报告单位或技术核定单等书面形式办理有关手续,作为工程决算的资料; (3)按新工期和设计要求重新调整施工作业,不能因此而忽视效益,尽量做到不利条件下的合理节约。 ①加强材料费用的成本控制 材料费用在项目成本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控制材料费对于项目法施工中项目成本的管理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必须加强材料在预算——计划——采购——运输——签收——保管——领料——使用——监督——回收各个环节的责任制。 首先,应当根据定额和施工进度编制材料计划,并确定好材料的进出场时间。如果进场太早,就会早付款给材料商,可能增加材料的二次搬运费和保管费,有些易受潮的材料更可能堆放太久导致不能使用,需重新订货,增加成本;若材料进场太晚,不但影响成本,还可能造成误期罚款或增加赶工费用。其次,切实执行限额领料制度。严格实行限额领料。最后,把好材料领料关和投料关,降低材料损耗率。材料的损耗由于品种,数量,铺设的位置不同,其损耗也不一样,材料订货时仅仅是按图纸计算的理论数量和根据定额或经验确定的损耗率。为了降低损耗,项目经理应组织工程师和造价工程师,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与分包商确定一个合理损耗率,由其包干使用,节约双方分成,超额扣工程款,这样让每一个分包商或施工人员在材料用量上都与其经济利益挂钩,必须降低整个工程的材料成本。 ②加强对人工费用的控制,避免浪费 首先,根据劳动定额计算出定额用工量。要加强施工组织,均衡生产,缩短工期,节省人工费;加强质量管理,避免返工,杜绝人工费的损失。其次,规定各项人工费的计算方法。项目人工费分定额内用工和定额外用工,定额内人工费实际发生的工程量乘单价得出,对于它的管理并不困难,控制非定额用工才是控制人工费支出的重点。一般方法是将非定额用工按一定的比例包含在定额用工中,包干到施工班组。不同的工程有不同的非定额用工比例,大致上说,结构工程的非定额用工比例在5%左右,装修工程的非定额用工比例在10%左右。在人工费控制中比较准确地掌握各类工程的非定额用工比例并严加控制是很重要的。 ③合理核定承包基数 对外签订合同的价格,反映的是项目的经营水平,由于每一项目均有其特殊性,因此在确定了项目班子后,项目经理应组织其班子中的造价工程师,技术人员等对投标中每一分部分项,根据定额,已签材料合同,分包合同,管理人员的配制,大型机械的台班数及进出场时间,各种材料的损耗率及管理费等资料,尤其是注意投标时的错漏项目,按合同和规范可能发生费用的项目和其它不可预见费用,详细列出每一分部的成本,然后汇总成项目的总成本,作为双方签订内部成本承包合同的依据。 ④健全成本管理机制,完善各项程序 ⑤项目内部要建立起成本管理机制,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各种规章制度要完善,能够适应日常成本管理工作,如果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对于相应责任人的处罚与追究也应该跟上。同时,成本管理工作程序制订完善,各业务部门应加强联系。随着成本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化,各单位已经认识到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并且逐步加强各方面的检查,共同促进成本管理。项目各业务部门之间要加强必要的联系,协调统一工作计划,理顺管理思路。 四、完工后的成本考核 项目完工后,应对项目责任成本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实际工作中往往有这种情况发生,前一个项目尚未完工,一部分人员,机构已经转入了另一个项目。熟悉了解情况的人已经调走,清算,要钱,结算外协队伍工程量的留守人员力量单薄,责任不明确,也难以达到业主及后期工作的要求,造成完工后账目亏损。因此,必须落实项目责任,基本稳定项目部主要管理人员,真正做到完工一个,清理一个,考核一个,奖惩一个。在一些实际问题处理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项目工程总收入,应以甲方签认的工程价款结算为准。核对与甲方往来,对应收工程款必须与甲方核对一致并签认。 第二,各种材料,要求做到工完料清,没有库存。对没有用完的材料,由项目部作价处理,损益列入项目成本。 第三,分包工程,按合同逐一清算,弄清各合同完成总价,已经支付的工程款、尚需偿还的工程款作到心中有数,若出现超付现象必需查明原因,落实责任。 第四,清理各种往来款项。内部人员借款及备用金,必须及时清理。外部单位往来,能清算的清算,实在不能清算的,签认余额后落实责任人员清理。 通过以上四点措施,基本能做到项目成本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在此基础上,对项目责任成本进行考核,做出正确评价,按合同兑现奖惩。 成本管理是企业的大事,涉及到各项工作,各类人员,企业兴则我荣。以上仅仅是我个人的体会,但我想如果按照以上思路去执行,一定会有所收获。 项目成本控制论文: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措施 一、引言 项目成本控制是指在项目成本的形成过程中,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及时纠正快要发生和已经发生的偏差,把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的范围之内,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项目成本控制的最终目的在于降低项目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项目成本控制是增加企业利润,扩大社会积累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处于竞争日益激烈的建筑市场中,建筑企业应更加重视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目前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项目管理人员成本控制意识淡薄;施工组织设计不合理材料管理制度不健全;间接费控制不力;财务管理、合同管理混乱。为遏制因以上各种问题对工程项目的影响,按照责任明确的要求,成本控制应当以能否对成本费用进行控制分别采取措施,概括起来可以从组织、技术、经济、管理等几个方面采取措施控制。 二、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措施 1. 组织措施 完善高效的组织是项目成本控制的保障,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各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必须建立完善的、科学的、分工合理的、责权利明确的项目成本控制体系。 (1)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企业应建立和完善项目管理层作为成本控制中心的功能和机制。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由工程技术、物资结构、试验测量、质量管理、合同管理、财务等相关部门领导组成的成本管理领导小组,主要负责项目经理部的成本管理、指导和考核,进行项目经济活动分析,制定成本目标及其实现的途径与对策,同时制定成本控制管理办法及奖惩办法等。 (2)建立以项目经理为中心的成本控制体系。在项目部建立一个成本控制量化责任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按内部各岗位和作业层进行成本目标分解,明确各管理人员和作业层的成本责任、权限及相互关系。实施有效的激励措施和惩戒措施,通过责权利相结合,使责任人积极有效地承担成本控制的责任和风险。 2.技术措施 采取技术措施是在施工阶段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对标书中主要技术方案作必要的技术经济论证,以需求较为经济可靠的方案,从而降低工程成本,包括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节约能耗,提高机械化操作等。 (1)进行经济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经济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是编制施工预算文件,进行成本控制的依据,保证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能以最少的消耗取得最大的效益。施工组织设计要根据工程的建筑特点和施工条件等,考虑工期与成本的辩证统一关系,正确选择施工方案,合理布置施工现场;采用先进的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不断提高工业化、现代化水平;注意竣工收尾,加快工程进度,缩短工期。在工程中要随时收集实际发生的成本数据和施工形象进度,掌握市场信息,及时提出改善施工或变更施工组织设计,按照施工组织设计进度计划安排施工,克服和避免盲目突击赶工现象,消除赶工造成工程成本激增的情况。 (2)加强技术质量管理。主要是研究推广新产品、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新机器及其他技术革新措施,制定并贯彻降低成本的技术组织措施,提供经济效果,加强施工过程的技术质量检验制度,提高工程质量,贯彻“至精、至诚、更优、更新”的质量方针,避免返工损失。 3.经济措施 (1)材料费的控制。材料费一般占工程全部费用的65%~75%,直接影响工程成本和经济效益,主要要做好材料用量和材料价格控制两方面的工作来严格控制材料费。在材料用量方面:坚持按定额实行限额领料制度;避免和减少二次搬运等。在材料价格方面:在保质保量前提下,择优购料;降低运输成本;减少资金占用;降低存货成本。 (2)人工费的控制。人工费一般占工程全部费用的10%左右,所占比例较大,所以要严格控制人工费,加强定额用工管理。主要是改善劳动组织、合理使用劳动力,提高工作效率;执行劳动定额,实行合理的工资和奖励制度;加强技术教育和培训工作;压缩非生产用工和辅助用工,严格控制非生产人员比例。 (3)机械费的控制。根据工程的需要,正确选配和合理利用机械设备,做好机械设备的保养修理工作,避免不正当使用造成机械设备的闲置,从而加快施工进度、降低机械使用费。同时还可以考虑通过设备租赁等方式来降低机械使用费。 (4)间接费及其他直接费控制。主要是精减管理机构,合理确定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实行定额管理,制定费用分项分部门的定额指标,有计划地控制各项费用开支,对各项费用进行相应的审批制度。 4.管理措施 (1)积极采用降低成本的管理新技术。如系统工程、工业工程、全面质量管理、价值工程等,其中价值工程是寻求降低成本途径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2)加强合同管理和索赔管理。合同管理和索赔管理是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项目管理人员应保证在施工过程严格按照项目合同进行执行,收集保存施工中与合同有关的资料,必要时可根据合同及相关资料要求索赔,确保施工过程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费用支出和损失,从法律上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结束语 项目成本控制体现了施工项目管理的本质特征,是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同时为衡量项目管理绩效的客观标尺。因此,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必须树立强烈的成本控制意识,加强项目的成本控制。 项目成本控制论文:项目开发中的成本控制具体环节与步骤 目前国内许多施工企业还存在忽略项目开发阶段成本控制,成本目标制定不严谨、测算不精确,责任不明确,管理人员和施工班组成本和风险意识不强等问题,这是影响其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合理确定成本目标,建立真实有效的成本核算体系,并对项目进行全过程成本控制。本文主要阐述了项目开发时的成本控制的具体环节与步骤,为施工企业进行全过程地成本控制提供了参考。 1 做好成本预测,确定项目目标成本 一项工程中标后,就会进入施工准备阶段,此时的首要工作就是搜集各项信息,对项目的成本进行预测,确定目标成本。需要搜集的资料包括投标文件中的技术标书、经济标书、图纸会审、招标答疑纪要,当时的人工及材料市场单价,关于项目周边交通情况、水电管道布置情况等信息。 1.1 对工程直接费用成本进行预测 工程直接费用包括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及其他直接费用。 (1)人工费。对于人工费,首先要了解当前建筑市场的劳务行情及工人的社会平均工资水平,考虑赶工因素,确定人工单价,与预算工程量相乘,预测人工费支出额。 (2)材料费。材料费在项目成本中所占比重可高达80%,应作为重点准确把握。要逐项分析各项主材、辅材、地材的供应地点、运输方式、购买价、采保费及装卸费,确定其市场单价。对于定额中材料规格与实际用材不符的,要确定其材料价差及材料用量差异。如对于实际采用的水泥砂浆配合比与定额规定不同,先计算出其材料用量差异,然后以施工预算中的实物量为依据,参照材料消耗标准以及材料市场单价,计算出材料的预测成本。 (3)机械费。机械设备方面应优先考虑使用本公司自有的机械设备。如果公司使用的机械大部分为外租,那么在确定了机械租赁单价之后,要根据施工组织设计中提供的机械设备的种类、台数、使用时间,结合项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后,与设备租赁单价相乘,即可得出设备租赁成本。对于设备用电成本,可根据设备总耗电量与用电单价相乘得出,而机械设备的耗油成本可以根据设备的总耗油量与柴油单价相乘得出。 1.2 对现场临时设施成本进行预测 根据施工组织设计拟定的现场所需施工管理人员及二线人员数量、最高峰工人入场人数和平均工人驻场人数、大宗材料的数量及堆放地点、工期长短等因素,确定临时设施的面积、生活用水用电设施的数量,与土建单方造价及水、电单价相乘,即可初步估算出临设成本。 1.3 对现场管理费用进行预测 除上述两项费用开支以外,现场管理人员的工资、办公费、交通费、文明设施费、检验试验费等因无定额可循,可根据以往工程施工中包干控制的历史数据预测开支数。 1.4 对风险成本进行预测 工程施工进行当中必须要考虑到一些不可预见因素,预测其风险成本。造成成本风险的因素主要有不可抗力、项目所在地的物价上涨、相关政策法规的变化及特殊施工方案等,如事先对风险估计不足,则会给成本目标带来很大的负担。风险成本准确预测的关键是要熟悉工程施工方案,了解工程特点,掌握特殊施工工艺的方法,对项目所在地的周边环境及当时的物价水平做到心中有数。 2 项目施工中的成本控制 2.1 加强施工组织。控制工程直接成本 工程直接成本主要是指在施工项目成本形成过程中直接构成工程实体和有助于工程形成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及其他直接费。按照“量、价”分离原则,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有效控制。 2.1.1材料成本控制 (1)大宗材料招标采购。公司每年对大宗的材料,如钢筋、砼、模板等材料实行招标采购,从采购上降低成本,转移材料涨价的风险。年度采购每种材料一般选择2—3家信誉良好、资金雄厚的供应商或厂家来供应材料。同时注重运费控制,合理组织运输,就近购料,选用最经济的运输方法,以降低运输成本;并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减少资金占用,合理确定进货批量和批次,尽可能降低材料储备。 (2)切实执行限额领料及奖罚制度。施工班组严格实行限额领料,凡超额使用的材料,由班组自负费用,节约的由项目部与施工班组五五分成,从而提高施工班组节约材料的意识。要对施工班组交底,让其掌握节约材料的方法,如钢筋的使用,能使用短料的地方尽量使用短料,而不要将原材料截断;将短料通过对焊接长后使用,减少废品率。另外改进施工技术,推广使用降低料耗的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坚持余料回收。 (3)周转材料及料具的管理。周转材料即在工程中重复使用的材料,如模板、木枋。周转材料重复使用的次数越多、投入量越小,对降低成本所起的作用越大。因此,对周转材料的管理,就是要力求其投入量少,重复使用次数多。 (4)辅助材料的包干使用。工程中辅助材料很多,如管理不善会造成材料的极大浪费。辅助材料的管理,一般采用包干的方法,如扎丝、铁钉采用将材料包含在人工单价中的方法,适当提高人工单价,让施工班组包干使用。 2.1.2 人工费控制 主要从用工数量方面进行控制。项目组建后,由公司配合项目采取招标的方式在公司内部承包分包劳务的单位中择优选择1-2家信誉良好、价格低廉的劳务承包商。也就是说,人工费的单价是通过招标来确定的。项目人工费分定额内用工和非定额内用工。定额人工费按实际发生的工程量乘单价得出,这并不困难。 控制非定额用工才是控制人工费支出的重点,一般方法是将非定额用工按一定的比例包含在定额用工中,包干到施工班组。不同的工程有不同的非定额用工比例,大致上说,结构工程的非定额用工比例在5%左右,装修工程的非定额用工比例在10%左右。在人工费控制中较准确地掌握各类工程的非定额用工比例并严加控制是很重要的。 2.1.3 机械费控制 充分利用现有机械设备,内部合理调度,力求提高主要机械的利用率,在设备选型配套中,注意一机多用,减少设备维修养护人员的数量和设备零星配件的费用;加强现场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避免不正当使用造成机械设备的闲置,保证机械的正常满负荷运转。 2.2 加强项目管理,控制工程间接成本 工程间接成本主要发生在项目管理开支、质量效益流失、工期效益流失、分包商反索赔损失。控制工程间接成本的唯一办法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 (1)临时设施费。 临时设施以满足使用为目标,尽可能地使用废旧料及能周转重复使用的材料。 (2)项目管理费用。 根据工程的规模及工期的长短,从满足管理效果和效率要求出发,合理地配备项目管理人员。一支高效、精干的项目管理队伍是实现整个项目成本目标的组织保证。 (3)分包工程。 有些作为总包的施工单位,由于其施工的资质有限和充分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的需要,会将诸如桩基础、弱电、消防、栏杆、门窗、幕墙、石材等部分工程分包给具有相应专业施工资质的企业施工。分包工程因总包单位仅投入管理费用,因此分包的赢利是企业赢利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分包工程一般可在项目投标时和分包单位签订协议,由分包单位报价,中标后由分包单位施工,总包单位按分包工程总额的一定比例收取管理费用,或企业中标后再通过招标选定分包单位。 (4)质量。 工程质量与项目成本息息相关,分项工程的表面平整度、垂直度精度越高,越能节约材料和人工。譬如,天棚面如平整度很高,可以不用抹灰,而通过刮腻子的方法一样能达到使用要求,还能加大使用空间,节省费用。又如外墙的垂直度是在结构施工过程中最难控制的工序,如外墙偏差过大,为保证外墙的垂直度,在装修过程中就必须加大抹灰的厚度,从而浪费材料及人工,并加大外墙荷载,且施工质量难以保证。分项工程的优良率越高,投入维修或返修的费用就越低。因此,施工质量控制是项目成本管理的一个重点。 (5)工期。 项目施工中。如能通过优化施工方案,提前完工,将节省大笔的机械及周转料具的租赁费及项目的管理费,从而降低成本。因此,项目成本管理一定要围绕着减少资源费用来进行工期的优化。 (6)施工技术。 技术与经济是相互依存的,技术的提高或新技术的采用,必然大幅度提高劳动效率和节省材料,从而节约成本。在项目成本管理中。要十分注重和发挥技术对于降低成本的重要作用。如在钢筋的连接中采用电渣压力焊接就是节省材料、提高工效的具体方法。另一项有利于降低项目成本的技术经济的方法就是通过优化施工方案来提高工效,缩短工期,这是项目常采用的。 上述六个方面是构成施工项目工程间接成本产生的重要因素。人员的精简可以产生高的效率,有先进的施工技术支持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原材料的损耗率、提高质量的优质率,缩短工期,从而降低管理成本和质保金的开支。项目机构的设置要根据工程规模大小和工程难易程度等因素,按照施工组织设计原则。 3 竣工结算阶段的成本控制 这是工程造价控制的最后阶段。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好坏,与最后阶段的工程决算编制完整正确与否息息相关。一般来说,由中标价加上各种变更及签证费用(包括索赔)形成最终结算额。在编制决算时不能遗漏每一张联系单。 项目成本控制论文:项目成本控制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摘要] 本文认为加强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是当前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并对应采取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项目成本控制 企业 经济效益 措施 成本控制是企业抵抗内外压力、求得生存的重要保障, 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企业要想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把成本控制贯穿到整个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中去。根据本人近几年来对我们贵州省路桥工程总公司的调查,针对当前企业如何借助项目成本控制提高经济效益的问题,谈谈对几点看法。 一、企业项目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彼得·德鲁克说过“企业家就是做两件事,一是营销,二是削减成本,其他都可以不做”。处于相同市场环境中的不同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还是成本的较量。低成本带给企业的不仅仅是资金的节约、盈利空间的增大,还能够增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有效的成本控制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但成本控制绝对不仅仅是单纯的压缩成本,需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成本分析与控制系统,让企业的管理者清楚地掌握公司的成本构架、盈利情况和决策的正确方向,成为企业内部决策的关键支持,从根本上改善企业成本状况,从而真正实现有效的成本控制。 总之,企业每个管理者、每个员工都要有成本控制意识, 花公家的钱要像花自己的钱那样节省, 就能对成本进行较好地控制。 二、加强企业项目成本控制应采取的措施 结合我们贵州桥梁工程总公司几年来的承担的工程项目来分析,我认为加强企业成本控制,应采取如下措施: ⒈加强事先控制的措施。一是要加强制度建设。项目开始前,应结合企业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必须建立严格的成本管理制度,并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可行性。项目成本管理制度一旦建立,必须按规章制度进行操作,具体落实到每个人或部门任何领导或任何人首先要以身做责。但是制定制度时一定要详细具体,包括数量、质量、费用、责任大小、职责范围、奖罚办法、工期、措施等一系列问题制度建立越严密越详细越能保证项目进行过程中不出现漏洞,避免建设过程中预想不到的意外情况发生而带来的后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具体的操作人员来讲能够有章可循,规章制度的顺利执行,才能为企业的经济效益创造条件。二是对项目成本费用的进行预测与计划。项目开工前必须作科学的分析论证,预测出完整项目所需要的总成本额,以此作为进行计划成本控制与目标考核的依据。对每一个项目的开展,都应当有精心的预测,以免造成不应有的失误。项目部人员应做好项目开工前的准备工作,选定先进的施工方案,选好合理的材料供应商,制定好该项目的成本计划,做到心中有数。在建设中严格审批,从而达到控制支出的目的。三是控制主要材料成本支出。一方面,在数量上,首先把住材料进场关,防止备料过程中材料数量亏吨现象。其次还要避免在项目开展过程中材料数量的损失浪费现象和料场保管过程中的流失现象,如果控制好材料运行中这“三个环节”完全可以保证材料数量避免亏吨现象。另一方面,在价格上,防止价格偏高现象。首先要了解市场价格以及产地、质量、厂家实力信誉情况,做到货比多家,以最低的价格选购同样数量的材料,既保证质量又达到成本价最低。 ⒉加强事中控制(程控制)的措施。应做到:一是加强信息化管理,提高统计分析的管理水平。要积极创造条件、优化施工方案、改进施工工艺、严格落实质量责任、克服质量通病,用杜绝质量事故、不停工、不返工来有效节约成本。安全是获取效益的保证。首先安全是项目管理中最重要的任务。项目安全管理必须要及时进行危害辨识,确定项目中安全管理重点部位,加大安全设施投入,落实管理责任和保证措施,同时项目安全主管经理和安全员要深入施工现场,确保万无一失。三是加强检查监督工作。要随时检查制定的规章制度落实和执行情况,与每道工序工艺和技术规范操作情况,控制好管理人员手中的权力,各负其责,检查监督各个环节的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处理,做到信息反馈及时。 ⒊加强事后控制的措施。进行事后分析是下一个循环事前控制科学预测的开始,是成本控制工作的继续。在坚持每个项目都实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及时检查、分析、修正、补充,以达到控制成本和提高效益的目标。这些措施包括:一是进行成本费用分析。成本费用分析要以施工管理强弱、技术管理高低、材料费用节超、人工费用多少、机械使用费用大小、其他直接费支出情况、管理费用增减、预算收入余缺等为切入点。成本费用分析内容、数据必须真实准确,常用因素分析法进行分析对比,找出偏差原因,提出挖潜措施,改进成本管理工作,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二是开展项目责任成本执行情况考核。必须落实项目责任,做到完工一个、清理一个、考核一个、奖惩一个。 三、加强企业成本控制要建立制度保证 在企业项目控制过程中,必须进行严格的制度保证。要做到:一是员工应强化成本观念, 树立起“人人当家理财, 处处精打细算”的良好风气;二是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 令行禁止, 切切实实贯彻目标成本责任制;三是要根据成本费用的不同特点, 制定不同的成本控制方法。四是要抓住考核这一关键环节, 严格质量考核, 贯彻质量否决权原则, 在质量保证的前提下加大成本管理。五是建立成本分析制度和成本汇报制度, 使成本分析日益走上科学化的轨道, 并使好的成本控制方法能在公司范围得到广泛使用。六是科学地处理好奖罚关系, 制订灵活分配办法, 使成本控制与员工个人利益紧密相联, 提高员工参与成本控制积极性。 总之,企业一切活动的中心就是最大限度获取效益,以促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应通过上述措施,加强成本的管理与控制,合理合法地拓宽增效途径,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项目成本控制论文: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研究 [摘要]项目是施工企业的成本中心,也是利润的主要来源。随着行业竞争日趋激烈,获利空间越来越小,施工企业更加重视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把成本控制目标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文章结合施工项目的实际,就成本管理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施工成本;全面成本管理;目标责任成本 随着我国建筑市场的改革与发展,行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建筑施工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除了树立质量意识和精品意识外,重点应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以提高企业综合实力。而市场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很大程度具体表现在项目管理能力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空间即工程项目的赢利能力。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项目部要以最少的物化消耗和劳动力消耗,把各项成本支出控制在计划成本范围内,为企业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加强项目成本核算,减支增效,将成为大多数企业的长期经营战略。 一、成本控制的目的 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通常是指在项目成本的形成过程中,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及时纠正将要发生和已经发生的偏差,把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的范围之内,以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 施工项目的成本目标,有企业下达或内部承包合同规定的,也有项目自行制定的。项目经理部应以成本目标为依据,结合施工项目的具体情况,制订明细而又具体的成本计划,使之成为看得见、摸得着、能操作的实施性文件。这种成本计划,应该包括每一个分部分项工程的资源消耗水平,以及每一项技术组织措施的具体内容和节约数量金额,既可指导项目管理人员有效地进行成本控制,又可作为企业对项目成本检查考核的依据。 由于项目管理是一次性行为,它的管理对象只有一个工程项目,且将随着项目建设的完成而结束其历史使命。因此,为了确保项目成本必盈不亏,成本控制不仅必要,而且必须做好。 从上述观点来看,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目的,在于降低项目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然而项目成本的降低,除了控制成本支出以外,还必须增加工程预算收入。因为,只有在增加收入的同时节约支出,才能提高施工项目成本的降低水平。 二、成本管理问题 一旦项目目标确定,如何控制成本、节约支出,让每一项支出均控制在测算目标范围之内就成为项目成本管理者的首要任务。项目成本控制贯穿于项目施工的始终,项目从实施的开始,就须制定降低成本的具体目标和方法,从而有计划有措施地控制支出。经验表明,影响项目成本的因素很多,对项目成本控制的具体方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1)人工费;(2)材料费;(3)机械使用费;(4)临时设施费;(5)项目管理费用;(6)分包工程;(7)质量(施工质量控制是项目成本管理的一个重点);(8)工期;(9)施工技术等。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原则是企业成本管理的基础和核心。项目经理部在对项目施工过程进行成本控制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成本最低化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成本管理的各种手段,不断降低施工项目成本,以达到可能实现最低的目标成本的要求。在实行成本最低化原则时,应注意降低成本的可能性和合理的成本最低化。一方面,挖掘各种降低成本的能力,使可能性变为现实;另一方面,从实际出发,制定通过主观努力可能达到合理的最低成本水平。 (二)全面成本控制 全面成本管理是全项目、全员和全过程的管理,项目成本的全过程控制要求成本控制要随着项目施工进展的各个阶段连续进行,既不能疏漏,又不能时紧时松,做到中间控制即动态控制。如果竣工了再来讲成本核算,由于盈亏已基本成定局,即使发生纠差也为时过晚。 (三)动态控制及目标管理 施工项目是一次性的,成本控制应强调项目的中间控制,即动态控制。因为施工准备阶段的成本控制只是根据施工组织设计的具体内容确定成本目标、编制成本计划、制定成本控制的方案,为今后的成本控制做好准备;而竣工阶段的成本控制,由于成本盈亏已基本定局,即使发生了纠差,也已来不及纠正。 在项目实施之前,项目要设定一个期望值,目标的设定应切实可行,越具体越好,落实到各部门、班组甚至个人,适时对目标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将成本控制置于一个良性循环之中。 (四)开源与节流相结合 降低项目成本,需要增加收入,又要节约支出。因此,在成本控制中,应当坚持开源与节流相结合的原则。要求做到每发生一笔金额较大的成本费用,都要查一查有无与其相对应的预算收入,是否支大于收,进行实际成本与预算收入的对比分析,以便掌握成本节超的原因,纠正不利偏差,提高项目成本的降低水平。 (五)责权利相结合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各部门、各班组有权有义务对各自工作范围进行成本控制,从而形成整个项目成本控制责任网络。公司及项目部对成本控制好的部门、班组、人员进行奖励,差的要进行处罚。只有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结合,才能使成本控制真正落到实处。 三、施工前的成本控制 (一)投标报价阶段 1.招标文件 在此阶段,项目经理、造价部门人员应积极参与,要充分熟悉并理解整个招标文件的内容,查找业主招标文件的错误、漏洞,为工程技巧报价提供依据,为今后工程实施中索赔做好准备。通过参与投标全过程,使有关人员对该工程成本有个大概的了解,对哪些地方赢利、哪些地方可能亏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工程预算成本 投标工程成本的预测,通常是根据施工图算出的工作量或业主提供的工程量按相应定额进行组价,材料价按市场询价,得出施工工程基本直接费。在此基础上,根据技术部门提出的技术措施,如围护、标化、临设、机械配备等算出工程措施费。同时根据该工程的规模,计算出现场管理、资金成本、上级公司管理费、税金等,求得承接该工程的全部直接支出,得出工程预算成本,以此作为公司投标报价的最低报价。 (二)中标后开工前的成本控制 开工前,项目经理部要认真研究招标文件、投标答疑及合同等资料。了解本工程的实际条件与以往施工的项目不同之处,有针对性地做好施工预算,为编制目标成本提供依据。 1.目标责任成本 目标责任成本按中标预算扣除间接费、总包管理费、税金、节约率等得出项目预算成本。为了使控制成本有具体目标,把预算成本分解为人、材、机,特别是量大的材料,如钢材、水泥、商品混凝土等,数量价格都分解成表格,如不涉及经济秘密,把这些数据公布出来,这是工程成本最高限,不能突破。施工过程中,采购材料、发料、各工种人工工日数、机械费都应当控制在该预算成本数内,不得突破。 2.施工期间的索赔工作 目前有一种说法“中标靠低价,赚钱靠索赔”,充分反映索赔在施工中的重要性。索赔不是项目经理、造价人员等几个人的工作,而是所有项目管理人员结合经济、技术,相互配合、认真研究,共同参与的工作。索赔也不只是在工程竣工结算时才能做的工作,而是从工程中标、签订合同,直到竣工结算贯穿施工全过程的一项工作。索赔准备会议由项目经理、核算人员、技术施工人员参加,收集招标文件与实际情况的差异,找出施工图纸中的疏漏、错误、不明、不详、不符合实际、各专业之间相互冲突等问题,这些都是索赔依据。同时对本工程今后施工中可能要亏损的子项目,提出令人信服的可靠依据,建议业主修改做法,或提出其他可行的意见,以弥补损失。 四、施工中的成本控制 (一)加强施工组织。控制工程直接成本 工程直接成本主要是指在施工项目成本形成过程中直接构成工程实体和有助于工程形成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及其他直接费。按照“量、价”分离原则,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有效控制。 1.材料成本控制 材料费占建筑工程的造价比例一般在60%左右,降低材料费用是降低工程成本的最重要的途径。做好材料的管理,主要的方法有: (1)大宗材料招标采购。公司每年对大宗的材料,如钢筋、砼、模板等材料实行招标采购,从采购上降低成本,转移材料涨价的风险。年度采购每种材料一般选择2—3家信誉良好、资金雄厚的供应商或厂家来供应材料。同时注重运费控制,合理组织运输,就近购料,选用最经济的运输方法,以降低运输成本;并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减少资金占用,合理确定进货批量和批次,尽可能降低材料储备。 (2)切实执行限额领料及奖罚制度。施工班组严格实行限额领料,凡超额使用的材料,由班组自负费用,节约的由项目部与施工班组五五分成,从而提高施工班组节约材料的意识。要对施工班组交底,让其掌握节约材料的方法,如钢筋的使用,能使用短料的地方尽量使用短料,而不要将原材料截断;将短料通过对焊接长后使用,减少废品率。另外改进施工技术,推广使用降低料耗的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坚持余料回收,降低料耗水平;加强现场管理,合理堆放,减少搬运,降低堆放、仓储损耗。 (3)周转材料及料具的管理。周转材料即在工程中重复使用的材料,如模板、木枋。周转材料重复使用的次数越多、投入量越小,对降低成本所起的作用越大。因此,对周转材料的管理,就是要力求其投入量少,重复使用次数多。例如。对模板的管理就要求做到:一要在施工前通过对模板放样,将每一块模板用在最适合的部位,并将模板编号,将下一层的模板用在上层相同的部位。二要避免将大板改小、小板改无。三要经常保养、刷油,避免雨淋变形而降低模板的刚度。周转料具一般按件(吨)每月租赁使用,主要是用于脚手架的钢管、扣件或门字架,要求配置合理,避免积压或数量不够影响工期。 (4)辅助材料的包干使用。工程中辅助材料很多,如管理不善会造成材料的极大浪费。辅助材料的管理,一般采用包干的方法,如扎丝、铁钉采用将材料包含在人工单价中的方法,适当提高人工单价,让施工班组包干使用。 2.人工费控制 主要从用工数量方面进行控制。项目组建后,由公司配合项目采取招标的方式在公司内部承包分包劳务的单位中择优选择1-2家信誉良好、价格低廉的劳务承包商。也就是说,人工费的单价是通过招标来确定的。项目人工费分定额内用工和非定额内用工。定额人工费按实际发生的工程量乘单价得出,这并不困难。控制非定额用工才是控制人工费支出的重点,一般方法是将非定额用工按一定的比例包含在定额用工中,包干到施工班组。不同的工程有不同的非定额用工比例,大致上说,结构工程的非定额用工比例在5%左右,装修工程的非定额用工比例在10%左右。在人工费控制中较准确地掌握各类工程的非定额用工比例并严加控制是很重要的。另外,控制人工费的支出还要十分注重避免返工及重复用工的发生。 3.机械费控制 充分利用现有机械设备,内部合理调度,力求提高主要机械的利用率,在设备选型配套中,注意一机多用,减少设备维修养护人员的数量和设备零星配件的费用;加强现场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避免不正当使用造成机械设备的闲置,保证机械的正常满负荷运转。 (二)加强项目管理,控制工程间接成本 工程间接成本主要发生在项目管理开支、质量效益流失、工期效益流失、分包商反索赔损失。控制工程间接成本的唯一办法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 1.临时设施费 临时设施以满足使用为目标,尽可能地使用废旧料及能周转重复使用的材料。 2.项目管理费用 根据工程的规模及工期的长短,从满足管理效果和效率要求出发,合理地配备项目管理人员。一支高效、精干的项目管理队伍是实现整个项目成本目标的组织保证。 3.分包工程 有些作为总包的施工单位,由于其施工的资质有限和充分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的需要,会将诸如桩基础、弱电、消防、栏杆、门窗、幕墙、石材等部分工程分包给具有相应专业施工资质的企业施工。分包工程因总包单位仅投入管理费用,因此分包的赢利是企业赢利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分包工程一般可在项目投标时和分包单位签订协议,由分包单位报价,中标后由分包单位施工,总包单位按分包工程总额的一定比例收取管理费用,或企业中标后再通过招标选定分包单位。 4.质量 工程质量与项目成本息息相关,分项工程的表面平整度、垂直度精度越高,越能节约材料和人工。譬如,天棚面如平整度很高,可以不用抹灰,而通过刮腻子的方法一样能达到使用要求,还能加大使用空间,节省费用。又如外墙的垂直度是在结构施工过程中最难控制的工序,如外墙偏差过大,为保证外墙的垂直度,在装修过程中就必须加大抹灰的厚度,从而浪费材料及人工,并加大外墙荷载,且施工质量难以保证。分项工程的优良率越高,投入维修或返修的费用就越低。因此,施工质量控制是项目成本管理的一个重点。 5.工期 项目施工中。如能通过优化施工方案,提前完工,将节省大笔的机械及周转料具的租赁费及项目的管理费,从而降低成本。因此,项目成本管理一定要围绕着减少资源费用来进行工期的优化。 6.施工技术 技术与经济是相互依存的,技术的提高或新技术的采用,必然大幅度提高劳动效率和节省材料,从而节约成本。在项目成本管理中,要十分注重和发挥技术对于降低成本的重要作用。如在钢筋的连接中采用电渣压力焊接就是节省材料、提高工效的具体方法。另一项有利于降低项目成本的技术经济的方法就是通过优化施工方案来提高工效,缩短工期,这是项目常采用的。 7,索赔的管理 项目从合同履约之初,根据合同,就要加强对业主的索赔,注重索赔证据的收集及确认工作,勤办理签证,经常向业主发索赔的函件并及时催促确认。通过索赔来维护企业权益,提高项目的收入。在高度重视对业主的索赔的同时,要增强自身履行合同的意识,防止业主反索赔。 上述七个方面是构成施工项目工程间接成本产生的重要因素。人员的精简可以产生高的效率,有先进的施工技术支持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原材料的损耗率、提高质量的优质率,缩短工期,从而降低管理成本和质保金的开支。项目机构的设置要根据工程规模大小和工程难易程度等因素,按照施工组织设计原则。因事设职、因职选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选配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降低管理人员的费用。特别应控制的是项目部的招待费,要根据工作制定出招待标准,从内部做起,严格控制。 (三)强化月度成本分析管理 要做好月度成本原始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正确计算月度成本,分析月度预算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异。对于一般的成本差异,要在充分注意不利差异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不利差异产生的原因,以防对后续作业成本产生不利影响。对于盈亏比例异常的现象,要及时查明原因,采取果断措施,尽快加以纠正。 (四)实行责任成本核算 在月度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实行责任成本核算。也就是利用原有会计核算的资料,重新按责任部门或责任者归集成本费用,每月结算一次,并与责任成本进行对比。 要定期检查成本控制责、权、利的落实情况(一般为每月一次)。发现成本差异偏高或偏低时,应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纠正差异。如有因责、权、利不到位而影响成本控制工作的。应针对原因,调整有关各方的关系,使成本控制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五)检查合同履约情况 要经常检查对外经济合同的履约情况,为顺利施工提供物质保证。如遇拖期或质量不符合要求时,应根据合同规定向对方索赔;对缺乏履约能力的单位,要采取断然措施,即中止合同,并另找可靠的合作单位,以免影响施工,造成经济损失。 五、竣工结算阶段的成本控制 这是工程造价控制的最后阶段。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好坏,与最后阶段的工程决算编制完整正确与否息息相关。一般来说,由中标价加上各种变更及签证费用(包括索赔)形成最终结算额。在编制决算时不能遗漏每一张联系单。平时要把联系单当成支票、现金那样重点保管,有些分包的决算应与专业分包单位核对后,再纳入总包决算。最终向业主提供决算前,项目部应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一次成本分析,决算数是否大于财务成本,决算上的材料数量、价格与实际耗用量、采购价是否基本吻合。发现问题,要查明原因,确保取得足额的结算收入。 六、结语 成本控制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所有的项目都要进行成本控制。成本控制的关键是要把成本控制贯穿于施工项目的全员和全过程,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有获取最大利润的保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新闻翻译论文:蒙汉新闻翻译如何利用网络资源 [摘要]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各地不同语言文化的传播,让翻译在我国语言交流领域成为了主导,其作用和功能是不言而喻的。尤其在新闻行业中,对外开通了中法、中英等频道,在国内也相继发展了汉语与其他少数民族语言之间的互译。本论文以蒙汉新闻翻译为研究对象,对其有效利用网络资源的方法进行探究和分析。 [关键词]蒙汉新闻翻译;网络资源;利用方法 蒙汉新闻翻译 蒙汉新闻翻译是指在新闻传播领域中,实现蒙古语和汉语之间的互译。随着我国语言文化的不断融合,蒙汉新闻翻译在新闻传播领域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尤其网络资源的发展为其带来更多的语言信息。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蒙汉新闻翻译,我国科学技术研究院专门通过互联网技术研究了蒙汉语言翻译系统,在该系统中,可以实现蒙汉新闻翻译工作。这种系统主要采用BLEU-SBP自动评测指标,提高蒙汉新闻翻译的准确性。同时,我国蒙汉新闻的其他翻译资源也得到了开发和应用。这些翻译系统的开发和应用,让蒙汉新闻与网络资源形成了紧密的关系。同时,实现蒙汉新闻翻译,能够保障蒙古族人民对新闻信息的拥有的权利。 蒙汉新闻翻译如何有效利用网络资源 1.建立网络语言资料库 蒙汉新闻翻译工作需要积累大量的语言资源,其中包含了蒙汉词汇资源、语法资源、标点符号资源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互联网中很多平台和软件可以帮助查询到蒙汉新闻方面的信息资源。众所周知,蒙汉新闻翻译需要考虑很多元素的影响,在翻译时,需要翻译员结合新闻语言和语态,这就需要大量的资源作为支撑。建立网络语言资料库恰好能够帮助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蒙汉新闻翻译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需要借助互联网技术建立属于自己的资料库,在资料库中将所有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分类,便于翻译人员能够快速准确地查询。在网络语言资料库中,可以容纳无限的语言资源,对蒙汉新闻实现准确无误的翻译有很大的帮助。另一方面,建立网络语言资料库可以有两个主要渠道,一是借助现有的网络媒体的优势和人才技术,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语言资料库。二是通过很多软件平台,开发符合自身发展的、专业化的APP,在蒙汉新闻翻译的过程中遇到疑问或者难以翻译的词汇时,可以通过APP寻求正确的答案。为此,实现蒙汉新闻翻译工作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建立网络语言资料库十分必要。 2.通过网络信息识别蒙古语 蒙古语有其固有的特色,尤其在新闻官方语言中,与汉语有很大的区别。蒙语中共有31个字母,其中有7个表示元音,有24个表示辅音。蒙语的语法具有两个特点:第一,为了便于连写,字母的形状发生了变化。第二,为了区别语音,字母的写法发生了变化,例如:圆唇元音o、u共用一个字母,?、ü共用一个字母。辅音d、t在词首使用一种字母变体,在词中有元音前和元音后两种字母变体,在词末使用另一种变体,ɡ、k在阴性词里写法一样。为此,实现蒙汉新闻翻译,必须要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来识别蒙语。网络信息技术包含了蒙古文输入法、蒙古文电子词典等,这些都十分有助于实现蒙汉新闻的准确翻译,为广大读者带去更加准确的新闻信息。首先,作为蒙汉新闻翻译工作人员,要懂得搜集和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工具,学会网络信息词汇的查询方法,进而识别新时期蒙古语言文字的演变规律,从中找寻到识别蒙古文字体的有效方法,进而提高蒙汉新闻翻译的效率和准确率。其次,不断开发或者寻找官方的识别蒙古语言文字的软件或者官方出版的数字蒙古文词典,确保蒙汉新闻翻译在语法、词汇上的准确度。 3.充分利用蒙汉新闻翻译系统 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蒙汉双语互译,我国科学研究所开发和引进了多种系统和自动测评软件,在这些系统和自动测评方法的基础上,提高了蒙汉新闻翻译的效果和速度。众所周知,新闻最大的一个特征就是时效性,那么,在每天传播的大量新闻中,不仅要实现蒙古族语言和汉语之间的互译和交流,还需要让蒙古族的新闻“走出去”,让其他地域的新闻“走进来”,蒙汉新闻翻译就需要借助这些翻译系统和自评的方法来提高其效率。一方面,建立语言模型,即N-gram模型,通过假设汉语词汇与蒙语词汇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选择最为贴切的语汇进行互译,这样对应的翻译方法,可以实现蒙汉新闻专业化的互译,这种方法也是目前最为常见的翻译模式。此外,还有IBM模型等,能够矫正蒙汉新闻翻译的现状。另一方面,建立系统翻译的自动测评标准,其中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请标注人员进行人工测评,但是这样的方法既浪费人力,也浪费财力。此外,还有BLUE(双语测评的替代指标),这一测评原理是通过假定的形式,对单语进行有效的翻译,但是这样的翻译方法会直接引发作弊的行为。为此,实现蒙汉新闻翻译需要充分且有选择性地利用好翻译系统,同时要制定出翻译后的反复验证工作,这样才能确保蒙汉新闻翻译的准确性。 4.以短语为翻译单位 近几年,以短语为翻译单位的翻译方法受到了很多专家和学者的热议,在短语翻译模式中,需要从平行的双语语料库中抽取双语短语并通过计算的形式计算其概率,寻找其中的相似比,通过对数线性模型,考虑各个特征函数的参数。在短语翻译模式中,需要引进繁衍率、插入和删除等附加的概念,通过计算,来排除各种阻碍对应翻译的因素。在蒙汉新闻翻译中,以短语为翻译单位同样也需要考虑到这些因素。在翻译的过程中,并不是每一个短语都能寻找到对应的契合点。首先,众所周知,汉语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发生了系列变化,随着外来词语的引入,让汉语从构词到语法生都有所转变。蒙古文也是如此,在表述同一个物体或者同一件事时,会产生很大的差异,为此,当以句为单位或者以字、词为单位进行翻译时,会产生很大的表述差异,造成语境、语义会有很大的不同。以短语为翻译单位,能够促进翻译系统从中寻找到契合点,最终实现翻译。其次,在新闻语言中,以短语为翻译单位更能够提升新闻翻译的效率和效果。众所周知,新闻语言单位不要求过于华丽,而是通过朴实的语言对信息进行传播,这就实现了蒙汉双语互译简单化。 5.规范自动测评标准 规范自动测评标准是为了建立蒙汉新闻翻译自身的评估体系。近几年,我国引进了很多国外翻译自动测评的标准,但是这些标准的适用范围十分有限。对于蒙汉新闻翻译来说,这些标准具有一定的参考性,但是却不能从根本上为蒙汉新闻翻译工作提供可靠的保证。为此,建立符合蒙汉新闻翻译的自动测评标准十分必要。一方面,从建立的翻译系统中,根据蒙汉双语的特色实现翻译,在计算概率时考虑到双方的语境和语法,最终实现有效的翻译。另一方面,建立蒙汉新闻翻译的相关制度,规范其操作行为。规范自动测评标准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新闻传播的风格和渠道,从不同的角度上看,规范自动测评标准对蒙汉新闻翻译的发展有很大的提升作用,也是今后蒙汉新闻翻译工作的重要发展保障。 结语 在网络资源异常丰富的今天,蒙汉新闻翻译需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才能为读者带去丰富的信息,使他们了解最前沿的新闻。随着网络资源在各个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有效利用网络资源才能做好蒙汉新闻的翻译工作,用最新的语言来传播信息资源,促进我国各民族语言文化的进一步融合,并实现跨民族的语言交流目的。 作者:乌云毕力格 新闻翻译论文:俄语财经新闻文本特点及翻译 摘要:在媒体新闻报道中,俄语新闻所占比例不断扩大。随着中俄合作关系的发展和稳固,两国在经济、政治上联系日益密切,公众对俄罗斯政治、文化关注度更高,对俄语财经新闻文本翻译提出了更高要求。文章结合俄语财经新闻结构及特点,探讨俄语财经新闻文本翻译原则及方法。 关键词:俄语财经新闻;文本特点;翻译技巧 随着中俄合作关系的确立,中俄贸易来往的日益密切,中国成为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俄语财经新闻准确、客观地反映了俄罗斯经济发展现状,有利于中国公众对俄罗斯经济政策、贸易资讯的了解,也是专家学者分析俄罗斯经济的重要依据。加强对俄财经新闻文本特点、翻译的探究,有利于推动中俄合作进程,实现共同发展。 1俄语财经新闻概述 俄语财经新闻对俄罗斯经济现象、经济活动、经济决策等方面的最新事实及情况进行报道。俄语财经新闻涉及范围较广,包括各种经济活动。根据财经新闻所涉及经济层面来分,俄语财经新闻有宏观层面经济报道、中观层面经济报道、微观层面经济报道三大类。宏观层面经济报道涉及国民经济、国民经济总体、经济活动、经济运行状态方面资讯;中观层面经济报道通常以地区经济、企业集团经济、部门经济为新闻出发点;微观层面经济报道是针对某个企业、某个经营单位的报道。 2俄语财经新闻的文本特点 俄语财经新闻文本体现了新闻报道特点,表达内容清晰、真实、准确,文本中句子、段落连接紧致,逻辑性非常强,文章层次鲜明、突出。俄语财经新闻中新鲜词汇、外来词汇、程序化语句出现频率较高,在增强新闻吸引力的同时,引起观众共鸣,提高新闻收视率。俄语财经新闻文本在准确、真实表述经济活动内容的基础上,突显俄语文化特点。如俄语财经新闻中经济术语的运用,在最新经济活动、经济现象的新闻报道中使用经济术语,更快的将观众带入报道中。宏观层面经济报道中常用的经济术语有通货膨胀、失业、货币创造、双重均衡宏观经济模型等;中观层面经济报道中常用的经济术语有股份公司、交易所、股东等[1]。 3俄语财经新闻文本翻译原则和方法 俄语财经新闻文本翻译本质及原则与新闻翻译相同。俄语财经新闻文本是利用文字形式表达财经新闻内容,经过二次传播,将翻译后的新闻文本呈现给第二语言受众,使读者获得原始新闻报道信息的同时,实现与译者的交流及共鸣,增强信息分享和文学享受。 3.1俄语财经新闻的文本翻译原则 1)注重实效性。新闻报道是一种高时效、高精度、高强度的工作,为了符合媒体行业的要求,新闻翻译也要实时、高效、准确,翻译工作要速战速决,不可拖泥带水,不然难以实现新闻二次传播的价值;2)根据具体翻译情况进行适当的删减。翻译者在翻译俄语财经新闻文本时,既可全译,也可进行适当的增译或删除,但要保证译文能突出新闻要点;3)符合新闻写作要求。俄语财经新闻文本翻译必须突出新闻写作特点,要求翻译者在熟练掌握新闻结构、特点的同时,具有一定水平的新闻编辑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4)秉承认真严肃、高效准确的翻译态度,不断强化翻译者自身特点。俄语财经新闻文本翻译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抽象性,提示作用明显,这就要求翻译者在具备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财经类术语的学习和掌握。 3.2俄语财经新闻的文本翻译方法 3.2.1全文翻译全文翻译是将用俄语写成的财经新闻全部转化成中文新闻文本,其结构与中文新闻类似,包括标题、导语、主体三部分,它们之间融会贯通,按照一定时间、逻辑关系存在着[2]。标题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度概括和总结新闻内容,具有吸引读者、表明立场、引发舆论等作用。在翻译俄语财经新闻标题时要准确理解标题、把握原题含义、体现标题特点;导语作为新闻的第一段,具有开门见山、耳目一新的效果。在翻译俄语财经新闻导语时要简明扼要、突出重点;主体作为新闻的主要部分,具有承接导语,阐明主题的作用,回答导语中提出的问题,满足读者阅读欲望。3.2.2摘要翻译俄语财经新闻文本翻译中摘译内容一般短于原语新闻,但主要观点、中心思想要与原语新闻保持一致。摘译时会删掉一些信息,但要保留文章主要内容。在摘要过程中舍去对译者或读者无关紧要的信息,但不会影响读者阅读,遵循平衡原则。俄语财经新闻摘译,适合于讲话、专稿、报告、特稿等篇幅较长的文本。3.2.3综合翻译综合翻译又称编译,即编辑和翻译。一般具有二次传播价值、新闻篇幅较短,新闻内容简明突出、报纸版面有效,电视播出时间有限的俄语财经新闻采用编译。编译是对原始新闻的合并、增减、加工,将一篇全新的财经新闻呈现到读者面前。但要注意的是俄语财经新闻编译要文章开头或结尾交代原始新闻来源。 4结束语 俄语财经新闻的结构决定了俄语财经新闻的文本特点和翻译方法。俄语财经新闻文本具有内容真实准确、层次鲜明突出等特点。加强新闻文本翻译不仅有利于读者及时了解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动态,也是加深中俄合作的重要保障。翻译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积累,加强财经术语的学习和掌握,使俄语财经新闻文本翻译工作得心应手。 作者:荣飞 单位: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公安边防支队 新闻翻译论文:网络资源对汉英新闻翻译的应用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在这个网络时代我们可以借助网络资源做好汉英新闻翻译:查找平行文本;利用网络上的各种词典或搜索引擎资源查阅以及验证词语搭配得合适与否。 关键词:对外翻译;网络资源 近些年来虽说出现了学汉语热,但汉语在世界上的普及度还需要时间,目前中国译者依旧要担当起对外翻译的重任,让世界更多地了解当代的中国。“由于中国语言文宇的特殊性,也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世界上目前没有足够的翻译能替中国承担庞大的、日益增长的中译外任务,因此,这几乎是我们不得不正视的“唯一选择”,(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蔡武,中国网2007-04-06/07)。本文讨论的新闻主要来自天津的《今晚报》与《渤海早报》,新闻内容主要是软新闻,主要讲述的是天津人们的日常生活,译者通过对外翻译,让外国读者对天津有更深的了解,从而提升天津在世界的知名度。“要达到预期的对外宣传效果,必须对中文稿的语言进行‘译前处理’。在抓住原文主旨、领会原文精神的前提下,对原文语言的方方面面进行处理一一调整增删、编辑、加工,从词句到风格,从局部到整体”。做好对外翻译本不是一件易事,除了做好“译前处理”,很多问题还可以通过利用好网络资源去解决,本文将重点探讨此问题。 一、寻找平行文本,包括对相关或类似事件的其他中文或英文报道 对所要翻译新闻事件了解的越透彻,信息掌握的越全面越有利于翻译;英语国家的相关或类似报道对于我们中译英必定能提供一些灵感或是借鉴。例1:翻译:南大教师10万元“穷游”50国评:“穷游”一词首先让人联想到的英文翻译是“poortravel”,但“poortravel”又似乎是“可怜的旅游”,“糟糕的旅游”,意思不妥,后经查询国外平行文本,发现在国外的旅游网站上经常出现这样一个词“budgettravel”,此词真是绝妙,budget意思是“价格低廉的;花钱少的;收费合理的;便宜的”,非常之恰当。 二、利用好网络上的各种词典或搜索引擎 比如百度、Google,对于各种人名,地名,专有名词或术语,用网络在线词典大都可以查到,词典查不到的话,搜索引擎也常可以查到。“尽管语料库功能强大,科学客观,但由于其技术性相对较强,其普及使用的程度不高,将之用于普通的翻译实践并不可行。而互联网搜索引擎使用方便,易于查找,对技术要求不高,适用于绝大多数翻译人员”(周杰,2007)。例2:翻译:这部反映中国当代生活的喜剧是由盼盼剧院艺术总监爱婷、昆火联手中国戏剧人孙悦共同创作。评:根据上文知道,爱婷,昆火是爱尔兰人。对于他们名字的翻译,很多译者如果不通过网络查询,就无从知道他们的英文名字,无从下手。有些可能干脆都没注意到他们是爱尔兰人,直接按照拼音翻作Aiting,Kunhuo,这样就太武断了。从网络上查询到盼盼剧院艺术总监爱婷、昆火相关新闻报道,上面有注明爱婷的英文名字是AedinCosgrove,昆火英文名字是GavinQuinn,直接予以采用便可。除此之外,网络在检验词语搭配方面还起到了非常好的验证作用。虽然一名合格的译者已经具备了很深的英语功底,但是在翻译过程中,一些英语搭配,为保证地道合理,最好经过反复推敲验证,网络资源比如Google就是一个很好的验证渠道。例3:翻译:由于经济能力有限,他没给女儿买意外保险。Ashewashardup,hedidnotbuyherdaughteraccidentinsurance.评:“意外保险”一词的翻译,能想到的可能会有“accidentalinsurance”,“anaccidentalinsurance”,“accidentinsurance”,“anaccidentalinsurance”。可究竟哪个或是哪些是合理准确呢?经谷歌查询验证,发现用“accidentinsurance”,为某人买意外保险,即“buysomebodyaccidentinsurance”,不加冠词,“意外”用的是“accident”,这样就定下来“意外保险”一词的翻译。至于“经济能力有限”的翻译,此词的翻译不像“意外保险”的翻译之固定,还有较多其他合适的表达,比如“notwealthy”“don'thavemuchmoney”等等。在这个网络发达的时代,网络资源可以帮助译者解决很多棘手的问题,当然也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译作完成之后,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将译作拿给外国学者做校对以及润色。网络可以帮助检验,可有时仍可能有我们注意不到的地方,或因为文化因素,或可能有更好更妙的表达等等,当然如果是请教一个精通中文的外国新闻专家就最好不过了。 总结 本文探讨了在当代中国的形势下,中国译者必须担当起中英对外新闻翻译的重任。译者可利用网络资源帮助更好地翻译,比如查找平行文本,利用网络上的各种词典或搜索引擎查阅以及验证词语搭配,除此之外有机会的话可以请教外国专家校正及润色。 作者:李静 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 新闻翻译论文:新闻标题翻译伦理学论文 (一)陈述的真实性的伦理体现 译者必须充分研究原文,正确判断原文的立场以及意思,从而正确真实的陈述在翻译中。下面是一个简单的新闻标题:“Obamapicksup9superdelegatesendorsement”,译者认真研究后,发现pickup在这里是取得,荣获的意思,从而正确的陈述为:“奥巴马获九位超级代表支持”。然而,有时要正确判断原文立场。在很多网络英文新闻标题中在报道2008年奥巴马和希拉里之间的美国大选派候选人之争,都以Clinton称呼希拉里。其实Clinton是希拉里的姓氏。译者如果没有正确判断原文立场,翻译成克林顿,读者阅读新闻的时候就会有质疑。就以“ClintonendorsesObama,endsbid”为例,就要翻译成希拉里宣布支持奥巴马,自己放弃竞选。所以,很多时候新闻标题简单,易懂,但翻译时要注意文化差异,要对原文客观信息做出真实反映,从而尊重陈述的真实性。 (二)言语行为恰当性的伦理体现 网络新闻标题是要通过译文传递给译文读者新闻信息,刺激读者阅读,从而积累网络浏览量以及提升网站知名度。所以为了正确通过新闻标题传递信息,应该避免产生误解,也就是说要重视译文和读者的沟通。译文之所以能被译文读者接受,是因为翻译过程中考虑到读者可接受性,言语行为的恰当性,必须找到一个合理的沟通方式。汉语新闻标题要求有背景信息,新闻要素中要求的时间、地点以及人物的姓名身份都会注明,但是英语新闻标题都会省略这些信息。如果中文读者直接阅读英文标题的信息不足以让他们产生直观的效果,很难被译文读者接受。考虑到读者可接受性,必须进行补充,解释说明。例如标题“Goregivesstrongsup-porttoObama”,译者遵从言语行为恰当性,将其翻译为“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宣布支持奥巴马”,对戈尔的身份以及国籍进行补充。有时候为了恰当表达言语行为,使译文跟读者能够交流,会考虑到读者习惯,例如标题“Obamanotclosingracialdivide,poll”,中的“poll”翻译成民意调查,很多翻译就会直接翻译成“民调”。这个标题就可以翻译为“美民调称奥巴马参选总统未能消弭种族隔阂”。这样的网络新闻标题更容易被译文读者接受,遵从了言语行为恰当性。 (三)言语行为真诚性的伦理体现 翻译网络英语新闻标题要准确把握原文作者意思,否则不遵从翻译伦理会导致译文事实歪曲理解并表达。我们再来看这个例子,“NewYorkermagazineunderfireforObamacover”的译文是“《纽约客》封面恶搞奥巴马夫妇,遭两党同声谴责”。这正好体现了中英新闻标题差别所在,可以看出译文标题增加了“恶搞”,“夫妇”,“两党”,“同声”等词汇,这样可以传递更多信息给译文读者,以防读者歪曲理解事实。而英文标题更加倾向于简单精练来概括要点。这样的中文标题遵从了言语行为的真诚性,正确把握原文思想,同时吸引更多读者前来浏览翻阅进一步的了解纽约客的封面的内容。 作者:答珊 单位:西安培华学院 新闻翻译论文:新闻中娱乐新闻的词语翻译探索 1软新闻翻译的理论依据 与硬新闻需要准确平实的译本相比,软新闻的忠于原文,并非如传统的对等理论所要求的以原文内容为主导的忠实翻译,而是在传达原文信息的基础上,突出软新闻的大众性、娱乐性和趣味性,因此更加注重译文的传播目的、译者的主体性、目的语受众的接受能力和文化语境。为了让译入语读者与原文读者获得相同的语境效果,译者可能会对原文做出较大幅度的改动,例如删减目的语文化中冗余或增加目的语文化中缺乏的内容,从而打破跨文化交际的障碍,甚至运用目的语文化中受众喜闻乐见的词语替代原文具有相同语义的普通词汇等,这些做法都是为了取得软新闻的最优传播效果。因此,软新闻翻译需要以目的论作为理论依据。目的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家莱斯、费米尔及诺德等提出来的。其核心内容为三个法则,主要内容如下:(1)目的法则,指翻译应能与译语语境和文化相吻合,按译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2)连贯法则,包括语内连贯和语际连贯,指的是译文所具有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达到语际连贯与译语接受者的交际情景连贯一致,让译语接受者理解;(3)忠诚法则,指译者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既要忠诚于译语读者和翻译发起人,又要忠诚于原文作者,以达到两者间的平衡,强调原语文化及目的语文化对翻译的制约作用。在原文作者、译文发起者、译者及译文接受者构成的多边关系中寻求一致。(王小凤,2004)这与费米尔的目的论相吻合:软新闻过程的发起者们希望译文能达到调动读者阅读兴趣的目的,因而他们在翻译过程中针对语言、文化及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及障碍进行了必要的增加、删除和重组,目的就是为了吸引目的语读者的阅读兴趣,更好地传达信息,“忠实”于目的语受众。(曹志颖,2009)因此,目的论给予软新闻翻译过程中的增删、重组信息等编译方法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理论依据。再者,娱乐新闻不但具备信息功能,更应有强大的呼唤功能,即让读者产生作者期待的情感印象,如喜欢和厌恶等情绪,具有明显的目的性,因此译文应更加注重译入语文化和读者接受能力,从这一点看来以目的论来指导娱乐新闻翻译也是十分适合的。 2娱乐新闻的词语翻译案例 本文以《英语广场》杂志中LittleMix:FameMadeUsStronger的双语文章为例讨论软新闻中娱乐新闻的翻译。该文介绍了在《英国偶像》选秀节目中一炮而红的LittleMi(x“小混合”女子乐团)的成名过程和心路历程。原文作者希望通过该文章让读者对“小混合”组合有全面的了解,期望在读者心中塑造该组合积极正面的形象。翻译发起者的直接目的是迎合观众的阅读趣味,提升杂志的看点和卖点。在确定了原文作者和翻译发起者的意图后,本文主要讨论目的论指导下的词语翻译,笔者列出了文章的典型例子,通过译文对比,让读者更好地体会各种词语翻译策略。 (1)同类语境词的运用同类语境词即译入语在同一语境内常用的表达。诚然,用准确朴素的词汇符合翻译中“信”的标准,但多运用同类语境的词则能给读者更舒畅的阅读体验,体现译者较好的语言驾驭能力和专业素养。这样的译法符合目的论中的连贯法则,通过同类语境词的应用,在译文中再现原文的交际情景,使得译语接受者的交际情景与原文读者一致,增加了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例1:Soon,LittleMixwasclimbingthechartsandtakingtheU.K.andU.S.bystormwiththeirdebutalbumDNA.原译:不久,“小混合”凭借其首张专辑DNA在各大音乐榜单的排名不断攀升,席卷英美各国。改译:不久,“小混合”凭借其首张专辑DNA在各大音乐榜单排名飙升,并在英美迅速蹿红。(英语广场,2014(3):83)赏析:这里的“climbingthecharts”、“take...bystorm”都是英语娱乐新闻中描述音乐专辑受欢迎的词汇,根据连贯法则,为给目标读者营造源语读者相同的交际场景,翻译这两个词语时应运用中文介绍音乐专辑时的常用词汇。所以,此处的“chart”增译为音乐榜单,结合下文的“takingtheU.K.andU.S.bystorm”可知,这里的“climb”不是指缓慢地上升,而是迅速攀升,直译显得过于平实,因此改译为“排名飙升”,修改后的译文更具娱乐播报的腔调。再如后面的“take...bystorm”,若简单译为“席卷……”则侧重影响范围广,但通读全文可知该组合属于一炮而红的类型,因此这里更强调该组合走红速度之快,娱乐新闻中常用“迅速蹿红”来表达这一意思。经过两处的修改,译文读起来更像地道的中文娱乐新闻,翻译腔明显减少。例2:Thegirlswereputtogetheron—andwon!—theTheXFactorUKshow’seighthseason.原译:这四个女孩组合在一起赢得了《英国偶像》第八季冠军!改译:这四个女孩子组合在一起登台亮相——并斩获《英国偶像》第八季冠军!(英语广场,2014(3):86)赏析:用“组合在一起”把“puttogetheron”字对字翻译当然不错,但缺少画面感。因此译文中增添了同类语境词“登台亮相”,对on一词进行渲染,让读者脑海瞬间出现四个女孩闪亮登场的画面,更加生动可感。此外,这里的“win”也不是简单地译为“赢得”,而是用了娱乐新闻中常出现的“斩获了奥斯卡八项大奖”这一同类语境词来润色语言。经过两处的修改,译文既不失原文的精髓,又吸引了读者的眼球。 (2)网络流行语的润色娱乐新闻的主要读者是年轻人,运用网络流行语替换后的译文更加年轻化,所以即使网络流行语不算正式书面语,但在软新闻中,尤其是相对轻松的娱乐新闻中运用网络流行语则是可接受的,这种翻译策略更能吸引广大年轻受众,符合目的论中的忠实法则,增加看点。再者,运用译入语文化中的网络流行语也符合目的法则即让译文与译入语的文化相吻合,使得目标读者花费最少的努力获得最多的信息。例3:Nomatterwhatnegativitytheyface,LittleMixknowsthebestwaytobattlehatersistostaytruetothemselves.原译:不管面对什么负面消息,“小混合”成员深知对付痛恨之人最好的方式就是忠实于自己。改译:不管面对什么负面消息,“小混合”成员深知对付“羡慕嫉妒恨”的最好方式就是忠实于自己。(英语广场,2014(3):85)赏析:“haters”意为讨厌的人或事,但由上文可知,这里具体指“jealousfans”和对她们作“cruelcomments”的人,这两层意思与网络流行语“羡慕嫉妒恨”完全吻合,比直译“痛恨之人”词义更充实,措辞更形象,这五个字高度概括了“小混合”成员面对的各种攻击者和流言蜚语,从侧面反映出她们强大的内心,呼应了文章的标题“FameMadeUsStronger”。 (3)文化背景信息的增添例4:The“Wings”singersfoundthemselvesfightingtostayconfidentamidstaseaofhateinthespotlight.译文:尽管饱受公众非议,以一曲《展翅》夺冠的歌手们仍然要努力保持自信(。英语广场,2014(3):83-84)赏析:初译这段话时,笔者曾经把“Wings”误认为是比喻的修辞手法,试图译为“振翅高飞的的歌手们”,因为从上下文来看,该组合在选秀节目中获得佳绩并在英美迅速蹿红,犹如振翅高飞的新星,逻辑上是说得通的。但根据目的论的忠诚法则可知,忠于原文也是一个重要方面,译者不能进行主观臆测。在百度百科搜索Wings这一词条,其中写道“LittleMix不仅改写了TheXFactor的历史,赛后也有傲人的成绩,她们是自2005年以来第一个不用在TheXFactor上表演就能够首单空降英国单曲榜的冠军”。原文作者用“Wings”作为形容词修饰“singers”,就是为了表现赛后成绩傲人的组合在饱受公众非议时努力保持自信的强大内心。考虑到译入语读者可能缺乏相关的文化背景,所以增译了“夺冠”作为对冠军单曲“Wings”的解释。 (4)词语感情色彩的表达例5:“Whenyou’vegotyourowninsecuritiesandthenpeoplewritethemonwebsitesforeveryonetosee,itjustmakesyoufeelreallyrubbish,”Jesysays.“IknewI’dgetnastystuffsaidaboutmyweight.IthoughtI’dbealright,andthenIsawitandburstoutcrying.”译文:“本来你就惶恐不安,还有人在网上大做文章,引来大伙围观,你会觉得自己真糟糕,”杰西说,“我早料到有人会拿我的体重说事,我以为自己会不在乎,但真看见那些评论时,我放声大哭。”(英语广场,2014(3):84)赏析:write本来是一个中性词,但在这个语境中却带有大作文章的意味,因为这里的“people”具体指下一句所提到的“nastystuff”,即讨厌的人或恶俗小人,所以这里的“write”并不是如实地报道而是带有恶意的诽谤和攻击,因此为了表现主人公的遭遇并让新闻措辞更加夺人眼球,译者可在认真揣摩语境后译出词语蕴含的感性色彩。本文来自于《英语广场》杂志。英语广场杂志简介详见 3结语 娱乐新闻作为软新闻的一个分支,是一种轻松活泼的文体,不但要传递信息,更要获得最佳的宣传效果,因此翻译时更加注重翻译发起者的意图和译入语读者的接受能力。本文有针对性地为读者提供了几类词语翻译策略并逐一举例,包括词语的选取、润色和感情色彩的表达,希望为读者翻译同类新闻时提供有用的参考意见。 作者:黄婉君 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 新闻翻译论文:电视英语新闻的翻译策略 随着跨文化交流的广泛深入,英语新闻翻译的规范模式正逐渐发生着变化,其已从传统的规范性研究慢慢转化为描述性研究。传统的规范性研究注重文章原来的文本,注重译文与原文内容上的一致性,而描述性研究翻译则突破了原来传统的理念,形成单纯文本构成的封闭空间,让翻译与历史、文化相结合,从大环境中探讨电视英语新闻翻译。在英语新闻翻译中,译者需要采取规范的翻译操作,既要顺应传统文化的规范趋势,又要在具体的形式结构下采取大众化的规范形式,这样才能翻译出较容易让观众理解的字幕和配音。 一、电视英语新闻的特点 电视英语新闻的语言结构和表述具有不同的特色,新闻内容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极强的时效性。观众通过收听、看字幕了解英语新闻内容,进而来了解当前世界发生的新鲜事和变化,获取不同领域有价值的信息。 当前的英语新闻内容新颖、重点突出,语言高度简洁、凝练,层次分明,详略得当,集中体现了新闻所表达的中心内容,因此英语新闻中所应用的词汇应易于观众理解。为了吸引更多的国内观众,电视英语新闻的翻译也需要更加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以便观众能轻松阅读字幕。首先,英语新闻的句式结构紧凑简单。在新闻报道过程中,为了便于观众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多的信息,新闻的内容需要包含更多的信息,所以传统的简单句型结构已经不适用,但受限于屏幕的幅度,过长的句式需要分两行滚动显示,这又会影响观众的阅读和理解。因此,电视英语新闻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句子的长度和信息含量,英语新闻翻译的句式结构应紧凑简单。其次,电视英语常采用语句结构倒置。电视英语新闻应该简洁凝练,并广泛使用缩略词以加快观众的观看速度。在英语新闻上频频出现的缩略词,有两种最基本的方式,一种是首字母的缩写;另一种是截头去尾把两个关键词组合成一个句子。新闻英语会报道真实的客观事实,并临时补充一些刚收到的最新信息,所以新闻翻译中常常都会有插曲语的成分。新闻中英语的表达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语言形式,翻译需要向观众提供小篇幅多信息的翻译稿。新闻撰稿人会把一些相关的重要信息放在首段,比如时间、主旨、高潮、结果,这样可以让观众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主要信息。 再次,电视英语新闻的语法常采用一般现在时。在电视英语新闻中,新闻稿和时事新闻采访常用一般现在时,就算报道过去以及描述曾经发生过的事也是如此,带给观众现实感和新鲜感。常用词语的非限定形式、不定式会用于预测未来可能会发生的事件和动作。在日常生活中,表示即将发生的事和动作用一般现在时和现在进行时,也是十分普遍的,但英语新闻在标题中却常常省略“be”,常用不定式来表达预测。此外,英语新闻还具有广泛性特征,所以新闻中含有大量的专业术语,比如心理学、军事、建筑、经济贸易、天文地理、考古等各种各样的专业术语。对于新闻句子中个别无足轻重的专业术语,译者可以忽略,但如果是一些反复出现的专业术语,就一定要加以备注,不然就会影响观众对新闻的理解。另外,新闻撰稿人有时为了增加文章的新鲜感,会在英语新闻中夹杂一些外来语言如日语、法语、俄语等音译。综上所述,阅读英语新闻可丰富英语知识,只要掌握英语新闻翻译中的要害,了解语法词汇,吸收有益实用的语言素材,就能很容易地了解英语新闻的内容。 二、文化差异对英语新闻翻译的影响 文化与翻译息息相关。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来表达另外一种语言的内容,用最贴切、最自然的方式来消除文化差异在翻译中造成的影响。翻译作为特殊的一种语言交际,不仅是语言转换的过程,也是不同文化移植的过程,它与文化背景内容有很大的关系。翻译最大的困难也是将两种不同的文化融合在一起,巧妙地化解当中的文化差异。可见,想在翻译中解决文化的差异,首先要了解文化的背景知识,这是决定译作成功的关键因素。文化是一个国家以及民族的精髓,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面镜子,甚至是文化的一部分,特定的文化背景所呈现的语言也不同,换句话说,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了解文化多样性的过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差异成为影响新闻翻译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当今社会中,翻译不再是不同语言之间的简单转换,而是被视为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因此,如何使翻译更加准确,就需要注重文化差异对英语新闻翻译的影响,恰如其分地处理文化差异。 其一,注重传统文化差异对新闻翻译的影响。比如,在新闻中曾出现过这样一个问题:一位在中国旅游的外国游客,由于不适应天气以及旅行路途的劳累,身体感到不舒服。去医院看医生,医生诊断是由于地方不适导致的“上火”。“上火”对中国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是一个传统的俗语,可是在新闻翻译中遇到此类词语,我们该如何翻译出它的真正意思,这无疑是对译者的一种考验。 其二,注重宗教信仰差异对新闻翻译的影响。比如说,“少林寺和尚在越救助灾民”这样的新闻中,译者要如何翻译“和尚”这个词?因为对于信仰基督教或其他宗教的外国人来说,对“和尚”这一词汇比较陌生,所以在翻译时对于这样的词只能采取传意或重形中的一种。可见,中西文化中的信仰差异也渗透在各自的语言当中,要想准确翻译,需要译者去了解不同文化的个性。 其三,注重时间观念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比如在翻译中,“thelatestnews”不能译成“最后消息”,而是“最新消息”,如果译者不了解不同国家的时间观念差异,就会导致观众对文章的错误理解,看似较小的问题也会对翻译造成影响。 其四,注重日常谈话差异对新闻翻译的影响。比如,在翻译中经常会遇到称谓的问题。称谓能反映不同的民族文化,反映不同国家的习俗和习惯,英语中的称谓比较笼统,比较模糊,不像中文一定会把家族亲属关系分得清清楚楚。如“uncle”在英语中是“叔”、“伯”、“姑父”、“舅舅”等的统称,但在中文中每种亲属关系都会有不同的称谓,所以在翻译时必须看情况翻译。由此可见,文化差异对英语新闻翻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做好翻译的同时要兼顾文化之间的差异,克服不同文化的局限性,找到文化之间的最佳结合点。 三、电视英语新闻的翻译策略 1.非文化层面:直译和意译直译是保持原文基本意思的翻译形式,能够完整而准确地把想要表达的意思表述出来,且保证译文流利通顺。直译不同于硬译、死译,是一种特殊的方法。比如,将“astimidasahare”翻译成“胆小如鼠”,而意思却是不完全相同的,“胆小如鼠”在中文中是贬义词,而英语中“timid”和“hare”都没有太强烈的贬义的含义,就算将“胆小如鼠”中的“鼠”字换成“兔”字,中国人还是很容易联想到“胆小如鼠”。究竟该如何理解,还要根据观众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而去判断。直译不但可以避免歧义,还可以促进文化交流,丰富词汇量,如实传达原文的意思,帮助我们了解原文的本意。但是直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一味地追求直译会造成对文章的误解,而不顾语言上的差异,直译也会造成晦涩难懂,不被大众所接受。并且,英语中一些否定的句型也不能完全采用翻译的方法,否则会造成误解,而对于一些长句,则应根据句子的特点和内在联系进行直译。意译是指完整准确地把意思表达出来,不管原文的形式,按习惯性的连词造句来翻译,更加注重文章意思的准确,而不是拘泥于表面文字。但是意译并不同于胡译、乱译。比如将“NewMoneyonCCTVNEWStakesyoubehindthescenesintoChina’smostinnovativestart-upsanddisruptivebusinessstrategies”翻译为:“央视新闻的《新财富》节目将带您深入到中国最具创新性的创业企业和破坏性经营战略”。可见,不管是直译还是意译,必须符合原文的本意,要让广大观众接受并喜爱。总而言之,一个词的具体意义要按其所处的环境、条件而定。直译与意译各有所长,要取长避短,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去翻译。 2.文化层面:归化和异化在电视英语新闻翻译的实践过程中,对涉及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差异的处理,有归化和异化两种策略。归化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用译语的方式。归化的翻译策略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观众靠拢,并且要以符合译入语境和文化规范的表达方法来传达文章原本的含义。很显然,归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源语和目的语语言文化的差异,增强译文在观众心目中的接受性。如,“Everydoghasitsday”译为“人人皆有得意日”,汉语和英语中“狗”这个意象不同,归化可使译文生动形象,表达方式也比较符合译语的习惯,很容易被广大观众所接受,方便观众理解,但有时也不太能体现原文的文化特色,丢失了独有的风格和韵味。 异化翻译策略要求译者向源文化语境靠拢,在译文中重现源语境的语言风格与特色,因此异化翻译可较多地保留源语中的异质成分,在更好地满足观众对译文要求的“陌生感”的同时,还能丰富语言表达方式和目的语文化。异化翻译有利于观众更好地去了解他国文化特色和语言风格的特点,有利于跨文化交际,但是有时也会让观众很难理解。 综上所述,任何一种语言都必须根值于某种文化背景中才能生根发芽,所以在英语新闻翻译中要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处理,更多地从观众角度考虑,顾及观众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否则很难充分体现英语新闻的信息功能。直译和归化都遵循原文当中的语法规范,强调原文的表达方式,保持原有的味道;而意译和归化则要求译文通顺易懂,不拘束于原文的狭窄空间。每一种翻译策略都有它能用到的地方,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 作者:盛辉 单位:盐城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新闻翻译论文:新闻翻译的文化差异分析 一、引言 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加强,人们越来越渴望及时获得世界各地的最新信息。国际新闻是人们了解万象变迁的世界的一个直接便捷的渠道。国际新闻是用不同国家的语言书写的,而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1921)曾指出:“语言按其本质是文化的。”因此新闻翻译必然涉及文化翻译。但各国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导致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于同一新闻报道产生不同的理解。新闻注重传播效果,新闻翻译者必须熟悉与语言相关的文化,否则就不可能运用这门语言进行有效的交际。 二、英语新闻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翻译虽然直接面对的是两种语言,但是它所处理的却是博大精深的、相似与相异并存的两种文化,翻译既是两种语言的转换,又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中西方文化最根本的差异体现在思维方式方面。造成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多种多样,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种: (一)生活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差异人类学研究表明,一个国家的自然地理条件对其文化的影响起着重要作用。英国四面环海,水产和渔业发达,与海水有关的词语很多。而生活在广阔肥沃的陆地上的中国人长期保持着小农家庭生活和生产方式,对土地产生了感情。比如,形容人花钱奢侈浪费,西方人说spendmoneylikewater,而中国人则说“挥金如土”。鼓励人大千世界机会很多,不要过分专注于一件事而不知变通,英语是Heisnotonlyfishinthesea,而汉语则是“天涯何处无芳草”。由于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不同,有些相同的词语在不同的国家中有不同的含义。例如,汉语的东风象征“春天”“温暖”,常常比喻革命的力量或气势,如“东风报春”“东风压倒西风”。中国人认为西风与寒冷和萧条连在一起。黄巢《题菊花》中有诗句“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而英国人喜欢温暖的西风。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在著名长诗OdetotheWestWind(《西风颂》中表达了他对未来的美好憧憬:“O,wind,ifWintercomes,canSpringbefarbehind”。 (二)宗教方面的差异中西方宗教信仰的差异对文化的影响相当深远。中国与佛教有关的词语很多,如:“借花献佛”、“临时抱佛脚”等。还有很多佛经名句被人们用于日常生活中。例如:“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等等。西方人多信仰基督教,《圣经》中的很多语句也约定俗成地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应用到更加广泛的领域中。例如:aspoorasthechurchmouse像教堂里的老鼠一样穷(一贫如洗)Godhelpwhohelp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 (三)风俗习惯的差异许多与传统生活习惯有关的语言折射出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汉语文化中对“马”多有偏爱,因为“马”在农耕中是农民的好帮手,并且在战争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老马识途、老骥伏枥。英国人虽然热衷于赛马,但是在他们的语言中马被当作中下级动物来对待。例如:worklikeahorse辛辛苦苦地干活beatadeadhorse徒劳无功betonthewronghorse支持错了对象。中国民间虽然习惯养狗来看护自己的家园,但在心理上却厌恶鄙视这种动物,常用它来形容坏人坏事。如“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等。英国人对Dog非常有好感,英国人养狗不仅用来看门或打猎,也当作人的伴侣和宠物,常用它来比喻人的生活。例如:aluckydog幸运儿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Everydoghasitsday.凡人皆有得意时。 (四)历史典故的差异语言文化差异典故是在漫长悠久的历史演变中逐步形成的,这些历史典故不能仅从字面意义去理解,更不能按字面意思来翻译,如汉语的“名落孙山”字面意思是名字落在榜末孙山的后面,常用来比喻某人考试或选拔没有被录取。“叶公好龙”比喻表面上爱好某种事物,但并非真正地爱好它,甚至畏惧它。英语典故习语如Achilles’heel,直译是Achil-les的脚后跟,实际指的是唯一致命弱点。aPando-ra’sbox直译是“潘多拉的盒子”,比喻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 三、翻译工作者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国际新闻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问题,更是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沟通和融合的过程,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跨文化传播方式。因此,要做好国际新闻翻译,新闻翻译工作者不仅要充分了解上述差异,还应具有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意识(吴越民、吴洁,2008)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译者所自觉不自觉地形成的一种认知标准和调节方法,或者说它指的是译者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判断能力以及对交际过程中文化因素的敏感。因此,翻译者不仅要精通进行转换翻译的两种语言,还要掌握语言所渗透的文化。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广泛阅读各种材料广泛阅读各种材料是学习西方民族文化的一种手段。英美文学作品、报刊杂志、电影、电视、剧作品以及网络,这些都是学习西方文化的重要资源。文学作品包含大量的文化知识,比如包含社会规范、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知识的文学作品,还有出现在文章中的不同民族文化的习语。报刊杂志给读者提供当今文化最新的信息,他们也发表关于西方文化风俗习惯、历史、经济、科学以及社会问题等方面的文章。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能很方便地观看英美原版电影和电视节目,在欣赏精彩表演的同时,我们也能了解外国文化日常的情景。 (二)加强学习西方文化英汉两种语言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模式。学生由于缺乏对外语文化的了解,常常将母语的文化经验迁移到英语中,造成文化干扰,导致误译。因此,在学习英美文化课程和阅读文学作品之余,新闻翻译者还应阅读《圣经》、《希腊神话》和《罗马神话》,了解英语国家的政治、习俗、宗教等,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三)加强对本国文化的学习我们在翻译学习中常常出现这样的尴尬境地:一方面,对西方文化的无知常常导致翻译中的“文化休克”;另一方面,很多翻译者多年的外语学习而形成的西式思维影响了对本国文化的正确理解,常常出现由于对本国文化的误解而导致的误译现象。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多研读著名的国学书籍,只有这样才能对其和异国文化进行有意识地比较,才能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出新闻翻译要考虑到文化因素和读者的心理,把两种语言文化融会贯通起来,新闻翻译才能达到传递正确信息的目的。新闻翻译者除了要熟悉语言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培养跨文化意识,深入了解语言所渗透的文化,做到语言通和文化通。新闻翻译的目的是为了准确及时地传递信息,同时保证语言准确规范、清晰易懂。 作者:李静欣 单位:河南教育学院公共外语教研部 新闻翻译论文:跨文化传播视角下的新闻翻译 一、深入了解源语国家文化,以避免原文理解错误造成文化障碍 新教徒们认为,由爱尔兰共和军政治机构新芬党领导的爱尔兰共和派从该协议中获得了更多的利益。了解北爱和平进程的读者在读到“在过去7年的和平进程中,结盟的前景越来越渺茫”这句话时不禁会心生疑惑,既然1998年已经达成和平协议,为何还要结盟,而且结盟前景为何越来越渺茫?笔者找到这段话的原文,发现“结盟”二字是源于错误理解了unionistcommunity这个短语,是一处误译。该文译者没有正确理解unionistcommunity的含义,导致译文背离原文的意思。在北爱尔兰的人口中,英国移民后裔占一半以上,信奉基督教新教,其余为爱尔兰人后裔,信奉天主教。大部分新教徒主张北爱尔兰继续作为英国一部分存在,这些人被称为unionist即联合主义者,他们这个群体称为unionistcommunity,可译为联合派。与unionist相对的是nationalist,即民族主义者,他们主张让北爱尔兰与爱尔兰共和国合并,组成新的爱尔兰共和国,这一群体可以称为民族派。因此,本句中u-nionistcommunity应该翻译成联合派,而不是“联盟”。如果译者查一下相关历史文化背景,此类错误还是可以避免的。另外,译者没有翻译用于介绍专家背景的inhumangeography这个短语,这个地方没有必要隐去。既然是新闻翻译,就力求准确,除非有不得已的原因,否则最好不要随意删去原文中的词语。humangeography即人文地理,是地理学的两大分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之一。此处是引用专家评论,理应交代一下该专家是什么学科专家。所以,这段话不妨翻译为:阿尔斯特大学人文地理学高级讲师彼得•舍洛说:“在过去7年的和平进程中,联合派越来越不合作,他们把该协议看作是对他们权利和自由的出卖。”从以上这些例子足以看出新闻译者深入了解源语文化背景的重要性。如何避免或者尽量减少文化因素造成的原文理解错误呢?首先,新闻译者要在平时尽可能多储备有关源语文化的知识,这样翻译的时候就可以得心应手。其次,要提高文化洞察力,有意识地防范文化误解,及时发现文化差异。此外,新闻译者在新闻翻译实践中须保持严谨的态度,遇到不理解、不确定的地方不能模棱两可地硬译、死译过去,而是应该对读者负责,深入研究其文化背景,勤于思考,尽力去查资料、请教专业人士,力求获得正确的、译入语读者能理解的译文,这样才能有效实现新闻翻译的信息传递功能。 二、对源语中涉及文化因素的部分进行归化处理,以克服文化障碍 目的论学者ChristianeNord在其著作中说:“我们看到,不同的传播功能可能需要不同的翻译策略。”新闻翻译中,对于源语文化中特有的概念,如果采取直译,会造成语际传播障碍,导致译入语读者不能很好地理解译文。可以采用归化的策略,进行意译或者解释性翻译,不可硬译、死译。此外,语言本身也涉及一些文化,每种语言都有其特有的习语、引喻和典故。如果源语中某些表达方式尚未被译入语读者熟知,为保证实现大众传媒的信息传递这个首要功能,译者最好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能在汉语中找到对等习语或引喻当然是最理想的。比如,我们熟知的一个英语表达方式asstrongasahorse,字面意思是像马一样强壮。如果用力大如牛这个成语来与之对应,不失为一种艺术的归化翻译。然而,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在汉语中无法找到大致对等的表达方式,于是译者一般会采用解释性翻译,就是直接将原文中习语、引喻、典故的引申意义告诉译入语读者。例如,《参考消息》报2005年9月22日翻译了《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一篇文章,标题是《东京住得起吗?在某种程度上说,现在住得起》。普通人只需花2万美元就可以买到一辆崭新的尼桑或丰田车———价钱和美国差不多。去年,汽油的价格只略高于美国。在市中心的麦当劳,一份巨无霸、可乐和薯条只卖5.25美元。英语中常用UncleSam来指美国,直译为“山姆大叔”。UncleSam的开头字母和美国的开头字母都是US,因而经常用来代指美国。当然关于这个表达方式的由来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姑且不做讨论。在国内,少数一部分了解美国文化的人可能已经知道“山姆大叔”是什么意思,但毕竟报纸是面向全体受众的,考虑到有些不了解西方文化的读者会误解这个表达方式,所以该报译者没有采用直译,而是解释性地告知读者其引申意义,即“美国”。这样做能在一定程度上破除文化障碍。所以,新闻翻译首先要保证的是实现大众传媒的信息传递功能,这应该就是遵循严复所说的“信”吧。没有“信”的话,“达”和“雅”都是没有意义的。不过这种解释性翻译不可避免地要损失原文的艺术性。 三、译者运用编译手段,以使译文符合译入语文化的意识形态 应用文体翻译往往给人的印象是译者只要将原文的信息不多不少地传递给译入语读者就可以了,译者无需过多创造。然而新闻媒体的功能不仅限于信息传递。著名传播学学者约翰•维维安在其著作《大众传媒》一书中把大众传媒的功能概括为:信息、娱乐、说教和结群四大功能。作为一种语际间跨文化传播活动,新闻翻译同样应该具备大众传媒的这些功能。而作为新闻译者,心中要时刻提醒自己要实现什么样的译文功能。对于译入语文化的意识形态不能接受的地方,新闻译者往往采取筛选、删减、变换标题等编译手段实现翻译目的。正如该《参考消息》报副总编范伟国所说:“作为具有巨大社会影响力的报纸,《参考消息》十分注重海外信息的过滤。特别是对信息是非的鉴别”。例如,《参考消息》报2005年9月14翻译了《纽约时报》一篇文章,译文标题是《中国一所大学将同性恋话题从隐秘转为公开》。大概内容是复旦大学开设了《同性恋研究导论》这样一门课程,中国人对同性恋的态度正在发生改变。文章总的来说对此事持赞许的态度。笔者找到英文原文,发现译者基本对全文进行了逐句翻译。不过,有个别敏感的可能有损我国形象的地方,译者还是进行了删节处理。积极倡导同性恋权利的人士如今能够利用人们对艾滋病蔓延的恐惧来赢得更大的操控空间,其中包括从政府那里赢得更多的认可。比如,有人估计中国目前有多达300个网站关注与同性恋相关的话题。通过对比,不难发现,英文原文的最后两句并非完全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而是指责我国的人权状况和网络审查制度。这显然与我国的意识形态不符,于是被删除了。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新闻翻译尤其如此,因而考虑译入语文化和意识形态而运用一些的编译手段达到翻译目的是可以理解的。 维维安认为大众传媒具有说教功能。任何报纸都有其政治倾向,看似客观的报道其实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报纸赞助人的意志。同样道理,我国的新闻翻译也不可避免地带有政治倾向性,需要与新闻媒体教育群众、舆论导向的功能相适应。如果对海外信息不加甄别、不作处理,统统呈现在读者面前,有些文章可能会起到负面宣传作用。需要指出的是,对译文的筛选、删减、变换标题多是由译报编辑人员来完成的,而非翻译本人。不过我们这里应该将翻译人员和编辑人员看成是一个集体译者,最终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译文是他们集体劳动的成果。综上所述,新闻译者责任重大,在英语新闻汉译工作中应该秉承严谨求实的态度,深入了解文化背景知识,运用各种归化手段克服文化障碍,从而实现翻译目的。 作者:陈先贵 王芳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 新闻翻译论文:电视英语新闻文学翻译措施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许多省市级地方电视台都相继开办了英语电视新闻栏目,承担着对外宣传的重任,因而,提高地方电视新闻的翻译质量对于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展示我国形象具有重要的政治影响和实践意义。宁波系最早对外开放的沿海口岸之一,涉外企业星罗棋布,外籍人士纷至沓来。于是,该市电视台自2001年5月起开办了《英语新闻》栏目,节目播出的宗旨为“说宁波事,反映宁波情,让世界了解宁波”。 节目内容包括一周内宁波发生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的大事要事、在甬外籍人士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以及宁波的旅游景点介绍等。笔者曾担任过该节目的新闻播音员,搜集了一定的语料。本文拟以德国功能目的理论为理论指导,结合宁波英语新闻的具体实例,探讨电视英语新闻的翻译策略。德国功能目的理论功能目的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最具影响的翻译理论。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基于原文的转化行为,任何翻译行为都要遵循一定的目的。“功能目的理论的两项基本原则是:1.翻译各方面的交互作用受翻译目的所决定;2.目的随接收对象的不同而变化。按照这两项原则,译者可以为了达到目的而采用任何他自己认为适当的翻译策略。换句话说,目的决定方式。”(方梦之,2004:29)中西方语言、文化不同,新闻写作手法各异,译者若对所有新闻报道不做任何处理,仅凭逐字逐句地翻译,恐无法达到对外宣传的目的。为了达到预期的外宣功能,译者应在抓住原文主旨、领会原文精神的前提下,对原文内容根据海外受众的语言习惯以及文化传统习惯等进行重组、删减、背景材料添加或是再加工。下面笔者将以汉英新闻在语言、新闻写作手法及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为切入点,结合宁波电视台《英语新闻》的具体实例,探讨相关的翻译策略。语言差异汉英新闻在用词方面差异颇大。汉语新闻常见大量的形容词及副词,辞藻华丽,感情色彩浓重,此外,词句堆砌、同义重复的现象比比皆是。而英语新闻报道大多简洁明了,直观明快,重客观事实。在结构方面,汉语新闻大多句式松散,层次模糊。这与汉语文化属于高语境文化有关。大量共有的文化背景知识使得人们可以依赖上下文的语境意义来理解具体信息,从而弥补汉语新闻句式松散和层次模糊的不足。英语文化总体属于低语境文化。意义的表达较多依赖于语言的详细解码,故英语新闻报道大多层次清晰、结构严谨、逻辑性强。译者应考虑到新闻受众在语言习惯上的如上差异,在汉语新闻英译时对新闻报道进行必要的语言加工。例如:春天的四明山风光是最绚丽的,漫山遍野的樱花、红枫,姹紫嫣红,争奇斗艳!译文Inspring,SimingMountainisfamousforitspic-turesqueSakuraandbeautifulredmaplesalloverthemountain.原文中的“绚丽”与“姹紫嫣红”、“争奇斗艳”语言重叠,有同义反复之嫌,若在译文中照译不误,只会使译文冗长累赘,充斥着中文痕迹,也就无法达到预期的外宣功能。译者用picturesque和beautiful两词既忠实地突显了原文的意境,也节省了电视新闻报道的篇幅,使其更加精炼。 新闻写作手法差异“我国中文新闻写作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以记者的个人评论或总结作为导语的开场白,而这种手法在欧美国家的英语新闻中是很少见的。”(王银泉,2009:196)“英语语言结构特征为首重心,欧美国家的英语新闻也强调在导语中把最重要的内容放在最前面。”(王银泉,2009:194)故译者在翻译前应对原文的关键信息进行甄别,对一些多余信息、或是空洞无物的描述可做相应的删减或简化处理。例如:说起低碳生活,大家都会有自己的方式。这不,在镇海中学,王程程、周扬阳等六名同学成立了一个“我行我素”小组,六名同学发起了素食日,让低碳生活方式在校园拓展。译文InZhenhaiHighSchool,sixstudents,includingWangChenchen,ZhouYangyang,setupaVegetarianGroupandcommenceda“VegetarianDay”tospreadthelow-carbonlifestylearoundthecampus.原文的开场白为记者主观评论,从内容上看,实属多余。显而易见,该新闻的关键信息在后一句中。为了凸显新闻重点,并使译文更符合欧美国家英语新闻的写作原则,笔者认为该部分可以略去不译。文化差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故“翻译既是语言的转换,也是文化的移植”。(许明武,2003:70)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无疑是译者所面临的又一挑战。汉语新闻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词语,如二十四节气以及为中国观众所喜闻乐见的汉语熟语等等。当我们把中国特有的事物介绍给英语受众时,必然会遇到词汇空缺的难题。这就需要我们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恰当地将词义内涵传递给英语受众。例如:十二月七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大雪,我们宁波在这天正式入冬了。由于气候变化大,气象部门提醒市民们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多穿衣服,小心感冒。下面来看一周要闻:译文December7markedthearrivalof“DaXue”orHeavy-Snow,accordingtotheChineselunarcalendar.CoincidentallytherealwinterinNingbobeganonthisveryday.Soyouarekindlyadvisedtobetterprotecta-gainstcold.Now,let’sseethenewsbriefsoflastweek.原文中“大雪”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受众对此十分熟悉,但考虑到该新闻受众主要为外国观众,因此笔者认为可采用汉语拼音音译、外加解释性译文的方式将其译出,这样既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汉语民族语言的特色,又方便英语受众理解。 综上所述,电视新闻英译的过程也是译者再创作的过程。译者应充分考虑到中英受众在语言表达、新闻写作手法等方面的诸多差异,在抓住原文主旨、领会原文精神的前提下,采取必要的策略,使译文在语言和形式上做到为英语受众喜闻乐见。此外,译者也必须具备相当的文化视野和跨文化意识,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将汉语新闻中出现的文化负载信息成功地传递给英语受众,从而达到预期的外宣目的。 新闻翻译论文:传播学新闻翻译 一、新闻翻译的研究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大众传播媒介都需要翻译大量国际新闻来满足大众的信息需求。正是出于对新闻翻译重要性的认识,一些院校开始重视新闻翻译课程,在专业中设置新闻翻译方向。目前,我国仅有中国传媒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等为数不多的几所高校开设了该专业。新闻翻译是一门交叉学科,而国内对新闻翻译领域的研究绝大多数是从语言学和翻译学的角度出发的,如有学者曾对发表于1979-2006年间的有关新闻翻译研究的论文进行了收集分类,发现我国在此期间新闻翻译研究的主题中有关新闻文体特点和翻译方法的文章占61%。但是新闻翻译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活动,除了语言学和翻译学的知识外,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对新闻翻译实践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强调新闻翻译的传播本质,试图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对新闻翻译实践加以分析研究。 二、翻译的传播本质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交换活动,具有传播的一般性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翻译学研究者开始提出一种新的理论,即翻译传播理论,它将翻译学纳入传播学的一个分支进行研究,认为翻译本身就是一种传播行为。沃尔夫拉姆·威尔斯在《翻译学:问题与方法》中提出“翻译是与语言行为和抉择密切相关的一种语际信息传递的特殊方式。”。这一定义对翻译进行动态的过程分析,逐渐明晰了翻译的传播本质。吕俊教授是国内翻译传播理论的先驱研究者,对翻译传播的本体、载体、客体、环境和效果等进行跨学科研究,他认为翻译的本质是传播,是一种跨文化跨语际的特殊的传播活动。。翻译同样具有传播学的一般性质,即是一种社会信息的传递,表现为传播者、传播渠道、受信者之间一系列关系;是一个由传播关系组成的动态的有结构的信息传递过程;是一种社会活动,其关系反映社会关系的特点。与普通传播过程不同的是,翻译是在跨文化间进行的,操纵者所选择的符号也不再是原来的符号系统,而是产生了文化换码,但其原理却是与普通传播相同的。正是由于翻译的这种传播本质,译者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翻译的传播目的,才能使翻译活动顺利地发挥信息传播的功能。 三、传播学模式下的新闻翻译 传播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于19世纪40年代兴起于美国,韦伯·香农是其创始人。韦伯发现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形成了传播学上的“五w模式”:WhosaysWhatinWhatchanneltOWhomwithWhateffects,即:传者信息渠道受者效果。这一模式包括了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等五个方面的内容。针对这五种要素拉斯韦尔又提出五种与之相对应的传播研究:对应传播主体的“控制分析”,对应传播内容的“内容分析”,对应渠道研究的“媒介分析”,对应传播对象的“受众分析”,以及与传播效果对应的“效果分析”。按照这一模式,新闻翻译的传播模式可解读为在两种语言环境下的两个传播过程,即原新闻的首次传播:原新闻作者原新闻媒体原新闻读者效果;译文新闻的再次传播:新闻翻译者译文新闻媒体译文读者效果。因此,要使新闻在目标语境中取得最好的传播效果,就必须对新闻翻译的传播过程加以分析研究,使每个传播环节都顺利地发挥作用。 1新闻翻译的控制分析 新闻翻译作为一种传播活动,是在特定的社会制度条件下,也就是特定的生态环境下进行的。新闻翻译者具有译者和传播者双重身份,应承担言论出版者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遵守相应的传播制度。因此,译者在翻译前首先应了解特定社会制度和传播制度下的媒介控制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经济控制、思想文化和社会监督的文化控制。新闻翻译是两种语言间的传播活动,新闻翻译者除需精通双语外,还必须具备渊博的背景知识,对法律政治、经济、科技、军事、体育等专门领域也要有基本的认识,才足以应对包罗万象的新闻题材。 2新闻翻译的内容分析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提出了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形象地说明了大众传播是如何报道新闻的。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挤入传播的渠道。记者是把关人,决定着那些素材应该写成新闻稿;编辑是把关人,决定着那些新闻稿应该刊播;编审和总编是把把关人,决定着那些内容应该成为重要新闻等等。而新闻翻译中,翻译者也是把关人,决定着哪些新闻应该翻译以及如何翻译。新闻翻译者对新闻价值和新闻要素的研究深刻影响着对翻译内容的选择。新闻翻译具有重要的国际通讯功能,对国家社会有重大影响,因此新闻翻译者面对全球排山倒海的外电报道,必须有能力筛选重要事件,从本地的角度,加以消化重组,同时兼顾新闻的完整性以及读者的兴趣。 国际新闻的翻译非常注重综合翻译改写,尤其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常常采用先综合整理后翻译改写的报道方式以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新闻翻译中的翻译改写技巧相当于翻译领域研究的“变译”。所谓“变译”,指译者据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的特殊需求采用增、减、编、述、缩、并、改等变通手段摄取原作有关内容的翻译活动。具体而言,变译可以是摘译、编译、改译、缩译、译写、译述、译评等等方式。新闻翻译者的任务是根据新闻的不同语体,读者的立场视角,以及两种语言所处环境的不同传播环境(即政治、经济、文化制度),采用变译的方式,对原新闻的内容进行有选择有目的的编排整理,进而翻译改写,向读者传递其最需要的信息。 3新闻翻译的媒介分析 媒介作为信息传递、交流的工具和手段,在人类传播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认识和研究翻译与不同形式的媒介之间的关系,非常有利于研究翻译的效率、速度、质量、翻译量的大小与翻译传播媒介发展水平的关系。如果在这方面认识不清,不注意研究,就会制约翻译传播事业的发展。相反,加强对媒介的研究,增强其可靠性、效果性,就会极大的促进翻译事业的发展。对媒介的认识与研究对新闻翻译者尤为重要。只有了解各种媒介的类型和特点,新闻翻译者才能通过媒介更好地把信息传递给读者。只有对新闻传播媒介有系统的认识,才能在跨媒介类型的翻译任务中顺利地将原媒介的新闻翻译成更适合目标媒介的新闻。如今,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新型的媒介不断出现对新闻翻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新闻翻译的受众分析 受众,简单地讲就是传播活动的目的地,是传播内容的归宿,同时它又是传播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没有受众的参与,传播活动是不完整的。大众传播的受众主要包括报纸杂志的读者以及广播电视等听众与观众。由于文化、语言、政治及生活环境的差异,受众对新闻内容有着不同的兴趣及需求。各国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习惯、思维方式、经济发展状况等等给信息传播造成了必然的障碍。作为信息的传播者,新闻翻译者必须对译文的受众有所了解,确定受众的社会阶层、经济文化政治背景、教育程度、年龄层次、职业差异、价值取向等等随着资信革命和互联网时代的降临,如何为读者提供他们所需要和喜欢阅读的信息,是新闻翻译工作者面对的巨大挑战。 5新闻翻译的效果分析 新闻翻译作为信息传播活动,其传播效果是评价新闻翻译的重要标准,因此,传播活动的效果如何也是新闻翻译者应当关注的问题。在传播学的研究领域,传播效果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还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显在的还是潜在的。在大众传播效果研究中,尤以大众传播的活动对社会的运行、变化和发展所产生的宏观效果为主要参考对象。传播效果是检验传播活动成败得失的重要尺度,如果传播者发出的信息不被受众接受,效果不佳或者甚至适得其反,那就失去了传播意义。新闻翻译的成功与否,同样也取决于新闻翻译。新闻中新词新语的翻译对传播效果的影响尤其显著。大量的研究证明,传播效果不仅受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和技巧的影响,受众自身的属性,也就是他们的阅读兴趣、政治态度、价值观等差异,也制约着传播的效果。 传播学中,阻碍信息疏通的因素被称为噪音。任何阻碍有用信息通过的障碍和不属于信息来源原意的附加物,都是传播学研究中的噪音。噪音存在于传播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对传播过程和传播效果产生影响。新闻翻译的过程就是信息传输的过程,如何确保原新闻信息在译语中最大限度准确无误地得以体现,译者不可避免地要处理信息的不确定性问题。译者的任务就是尽量化小这些噪音,尽量扩展信息渠道和信息流通量,减少不确定性,降低译文读者解读原文信息的难度。 三、结语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新闻翻译过程事实上就是原新闻作者、原新闻文本、译者、译文文本和译文读者因为信息的传播而组成的一个系统。将新闻翻译研究纳入到传播学领域来观察,为新闻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有利于认识新闻翻译的本质,从而更好地处理新闻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新闻翻译者应充分发挥其“把关人”的作用,遵循选择性原则,注意吸收消化传播学的有关理论,如传播学的噪音理论、反馈理论、控制理论等等,并及时关注读者的反馈,从而顺利达到翻译的传播目的。 新闻翻译论文:新闻中文化负载词翻译 随着我国与外部世界交流的机会日益频繁,大量的信息必须借助新闻媒体进行传播。其中所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负载词既增添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又给新闻翻译工作者带来了麻烦。如何将这些可爱又麻烦的文化负载词恰如其分地翻译出来,就成了一大难题。国内学者研究文化负载词翻译的文章大多从文化翻译观、语义空缺、跨文化交际等方面进行探讨,本文从功能目的论的角度出发,认为翻译既要考虑到完整性,又受到简练和读者接受度的限制,因此应根据不同语境,采用音译、直译、意译等翻译方法进行翻译。 1功能目的论 功能目的论最早由德国的翻译理论家莱斯提出。她在1971年提出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新的翻译批评模式。1984年,在由费米尔和莱斯共同撰写的《翻译理论基础概述》(GeneralFoundationsofTranslationTheory)一书中,他们正式提出了“功能目的论”的概念。费米尔认为,“翻译是一种在特定语境中发生的,有动机、有目的的人类行为”[1],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目的决定手段”。在此基础上,诺德提出了“功能加忠诚”理论,从而形成了两大基本原则:目的原则和忠诚原则。前者认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过程,后者则强调翻译既要尊重原作者,又要考虑读者,“忠诚”既包括对译文读者的重视,又是对原文作者和原语文化的尊重。因此,可对原文进行删减甚至改写,使译文在译语语境中“具有意义”,实现预期的交际目的。 2文化负载词 文化负载词是指标志着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或习语,它们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它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2]。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多年历史的古老国度,积累了大量的文化负载词(王德春教授称之为国俗词语)。根据王德春教授主编的《汉语国俗词典》,中国的国俗词语(本文取廖七一教授的称谓,称之为文化负载词)可分为七种: 2.1反映我国特有事物,外语中没有对应词的词语; 2.2具有特殊民族文化色彩的词语; 2.3具有特殊历史文化背景意义的词语; 2.4国俗俗语或成语; 2.5习惯性寒喧用语; 2.6具有修辞意义的人名; 2.7兼具两种以上国俗词义的词语。 3目的论指导下新闻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在提及新闻标题的汉译时,方梦之认为:“翻译英语新闻标题时应该兼顾三个方面:准确理解标题,领悟其妙处;适当照顾译文特点,增强可读性;重视读者的接受能力。”[3]新闻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更要注意这些问题,否则可能导致整个报道产生歧义甚至失真。 3.1音译 音译是指根据词汇的读音巧妙地译为译入语的对应词。音译不仅可使译文读来琅琅上口,而且可保留译出语的原汁原味,因此常用于翻译中国特色的食物、服装、乐器、民间活动或是体育项目。这些表达基本都是单个词汇,不涉及典故。例如,食物方面,馄饨译成wonton,锅贴译成guotie;服装方面,采用旗袍、马褂的发音,分别译成qipao和magua;乐器方面有箫(xiao)、葫芦丝(hulusi),二胡(erhu)、琵琶(pipa)等;体育和民间活动方面,人们非常熟悉的太极(taiji)、功夫(kongfu)在很早之前就已经成为了英语中的外来词汇。这些词汇有的已被译入语读者所接受,有的虽没成为英语词汇,但却能引发读者的兴趣。 3.2直译 直译是指在翻译时既忠实于原文内容,又考虑原文形式,按字面进行翻译的方法,可用于翻译传统节日及政治性词汇。例如,“春节”通常直译成springfestival,一方面指出节日发生的时间,另一方面点明这是个举国同庆的节日。但是春节的意义及庆祝方式并不能看出,读者如果对此感兴趣,就会继续读下去。又如“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可按字面意思处理成threerepresents和scientificdevelopment,至于其内含,读者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加以了解,有利于引起读者的阅读欲望。 3.3意译 意译是翻译文化负载词重要方法之一,是指忠实于原文内容,而在形式上另有创新的翻译方法。当直译可能导致原文化负载词的意义失真时,可以采用意译法,常见于特定时间、特定任务及新词汇的翻译。如“红色中国”没有直译成“redChina”,因为“红色”并不指颜色,而是象征革命和进步,特指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进而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如果采取直译,读者会摸不着头脑,不利于其对整个报道的理解,只能采用意译,将其译成“socialistChina”,点明“红色”是革命之色,当时的中国是充满着激情、向社会主义迈进的中国。 4结语 中国特色的文化负载词是中国的民族文化和本土文化,其翻译有利于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和融合。功能目的论认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方法。译者既要充分表达原文作者的意图,又要与译文读者的期盼相吻合。像新闻报道一样,新闻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也需用词新颖、准确,采用音译、直译、意译等各种法进行处理,吸引译入语读者的目光,从而最大限度提高传播效果。 新闻翻译论文:浅谈新闻英语的翻译方法 【摘要】新闻英语翻译不同于普通的英语翻译,其要求翻译者不仅能够准确地传达出新闻信息,还能够合理地运用当地的新闻语言,所以一个优秀的英语新闻翻译者不仅要了解新闻用语的基本特征,还要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本文详细介绍了新闻英语词汇、句法和语言风格等方面的特点,并结合实际例子探究新闻英语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新闻英语 特点 翻译方法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而英语新闻以其迅速有效翻译方式将信息传向世界各地,使各地的文化交流更加深入。现代新闻在坚持纪实性和严谨性的原则下,其可读性也越来越明显,而这也给英语新闻翻译者带来了许多困扰,因此翻译人员要想准确生动地翻译出新闻的精髓,不仅要了解汉语的新闻语言,还要了解英语的新闻语言。 一、新闻英语的特点 1.词汇的特点。新闻英语中的词汇通常使用一些具有夸张情感,且新闻色彩比较浓的词汇,例如huge,deadly等,这些词汇具有强烈的情感表达,能够迅速抓住读者眼球;新闻英语中常用一些短小精悍的单词,例如plan、put、voice、back等,这些词的使用一方面突出了新闻用语简洁的特点,另一方面也会使新闻读起来更有节奏感;新闻英语中常用一些修辞手法,例如China’s chilling stock- market earthquake中 BBC新闻报道者将中国股市的震荡比喻成地震,形象又生动地表明了中国股市的下跌给市场造成的破坏;新闻英语中惯用一些缩略语,例如AP(美联社)、BBC(英国广播公司)、EU(欧盟)等,而这也要求翻译者平时应多多积累这些常用缩略词,以保证翻译的质量。 2.语法的特点。通常情况下新闻内容都是过去发生的事情,报道时应该采用过去时态,但是新闻英语的时态却更倾向于用一般现在时和现在进行时,以表达事件发生的真实感,以及事件的影响效果,例如China Puts On Huge Parade For World WarⅡ Anniversary(中国举行盛大阅兵仪式,以庆祝二战胜利70周年) 句子中的一般现在时不仅表明了中国“九三”的现场真实感,也体现了阅兵仪式的影响力;由于报刊篇幅限制以及新闻语言要求言简意赅的特点,许多新闻英文的标题在语法上都倾向于用简单句或省略句,例如Russia to Put Man on Mars by 2020(俄罗斯将于2020年前把人类送上火星)。 3.语言风格特点。新闻报道由于其内容的不同,语言风格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是由于新闻行业发展的需要,不同的新闻报道在语言风格又呈现出某些一致性,例如,西方的新闻非常注重受众的心理感受,因此,一些报道在行文过程中往往充满趣味性,而也有一些报纸为了增加企业利润极力精简文章篇幅,以便给商业广告留出足够的空间,当然还有一些报纸为了迎合大多数读者的文化水平,避免使用一些过于深奥的词汇,使文章的语言风格平易近人。 二、新闻英语的翻译方法 1.标题的翻译方法。标题是新闻的文眼,其撰写过程中通常用小词或缩略词,语法上惯用一般现在时、非谓语动词,动名词等,而在修辞上常用俚语俗语、习语典故,或使用双关、借代、拟人、押韵等手法,因此翻译者应多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特点,以保证翻译的准确,生动,例如To Arm or Not to Arm- This Is The Question这是一篇关于英国警察是否要携带武器的新闻,非谓语动词的修辞手法一方面使文章题目的节奏感更强,用质问的短句引人思考,另一方面标题套用莎士比亚作品中的经典句式说明英国人的问题,使整篇文章印上了浓厚的英伦文学色彩。 2.正文的翻译方法。翻译者在翻译新闻英语正文过程中要适当地取舍并调整句子结构,然后通过意译的方式适当扩充内容,例如Smokers should be offered and encouraged to use e-cigarettes to help them quit, says a leading medical body.(一个权威性医学团体说,我们应该提供并鼓励吸烟者使用电子香烟,从而帮助其戒烟。)这句在翻译中,按照汉语的习惯调整了说话人与说话内容之间的顺序关系,同时将文中的被动语句,按照汉语的习惯翻译成主动语态,这样的翻译方法非常常见,翻译者结合了两国文化的差异,在不改变文章主旨和新闻关键信息的基础上,使新闻英语的翻译更符合汉语语言环境和语言使用习惯,从而使新闻的内容更易于被中国读者接受。 三、结论 新闻英语的翻译既要简洁真实,又要幽默有趣,过于单调直白的新闻内容只会让新闻兴味索然,从而失去了对新闻的关注度,因此,新闻英语翻译人员应注重英汉之间文化、语言、人文习惯的差异,灵活运用一些翻译技巧,使句子的结构、表达方式、情感色彩更适合中国读者的语言环境。 新闻翻译论文:新闻翻译教学的翻转课堂改革研究 摘 要: 新闻翻译属于实用翻译门类,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因此新闻翻译教学不同于传统的翻译教学。翻转课堂为新闻翻译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本文提出了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通过翻转课堂的实施,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增强,翻译水平和翻译能力也得到有效提高。 关键词: 新闻翻译教学 翻转课堂 教学改革 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各国之间信息交流的日益频繁,新闻翻译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著名学者苏珊・巴斯内特曾指出“新闻翻译已成为当今世界翻译活动的主要来源”[1],可见新闻翻译在国际交流当中的重要性。在全球化数字时代背景下,翻译面临的新压力是如何成功地将准确的信息跨地域、跨语言、跨文化地进行传播[2]。而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培养新闻翻译人才,将翻译理论教学和新闻翻译实践相结合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提出的翻转课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一、新闻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各大高等院校的英语专业都开设了翻译课程,包括翻译理论与实践、口译、文学翻译等,但专门开设新闻翻译课程的学校不多。新闻翻译往往被当做实用文体翻译里的一个章节附带提到,所以课时量很少。即使有的院校有专门的新闻翻译课,课时量只有几十节,难以满足教学需求。其次,专门的新闻翻译教材不多,且主要是2010年以前编写的教材,2010年以后出版的新闻翻译教材只有屈指可数的几本。而且有的教材选用的例子比较陈旧,难以体现出新闻“新”的特点。最后,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从事新闻翻译教学工作的教师虽然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但不一定从事过新闻翻译实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虽然学习了新闻翻译这门课程,却很少有机会参与到实际的新闻翻译项目中,更多的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的学习及少量的课后练习,因此造成了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局面。 二、翻转课堂的特点 “翻转课堂”这一概念由莎尔曼・可汗在2011年的《用视频重新创造教育》演讲报告中提出,并开始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翻转课堂的起源可追溯到美国科罗拉多州的林地公园高中,该中学两位化学老师为解决学生经常因为天气或路途遥远等原因不能按时到校上课而落下很多课程以至于跟不上教师上课步调的问题,开始使用录屏软件录制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操作过程及教师讲课的声音,并将视频上传到网络,借此帮助不能按时上课的学生[3]。翻转课堂将传统课堂中的教学程序进行了翻转。传统教学过程通常包括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知识传授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来完成,知识内化则需要学生课后通过作业、操作或者实践完成。在翻转课堂上,这种形式受到了颠覆,知识传授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在课后完成,知识内化则在课堂中经老师的帮助与同学的协助而完成,从而形成了翻转课堂[4]。在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学习效率也相应提高。 三、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随着复合型翻译人才概念的提出和各高校翻译专业的发展,学者和专业教师越来越意识到翻译专业教学的重要性。传统的翻译教学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必须向专业翻译教学转向。传统的翻译教学注重文学翻译,专业翻译教学更加注重实用文体翻译。传统的翻译教学注重翻译的产品,专业翻译教学更加注重翻译的过程。传统翻译教学的重点在于解决语言问题,专业翻译教学的重点在于解决翻译问题,包括术语的管理、信息的查找、客户的教育、版式的设计、翻译的策略等[5]。新闻翻译教学作为一种专业翻译,应区别于传统翻译教学,必须根据新闻翻译的特点进行教学改革。笔者根据教学实践,设计了基于翻转课堂的新闻翻译教学模式。 第一阶段,教师课前录制视频对新闻翻译的理论、技巧等向学生进行讲解。学生通过在家或者宿舍观看视频,接受知识。新闻翻译属于实用文体翻译,应侧重新闻翻译实践,但也离不开一些翻译理论的支撑和翻译技巧的运用,因此教师的讲授对学生来说也非常重要。通过课前讲授相关理论知识,可以更好地为课堂上知识内化服务。 第二阶段,教师结合新闻翻译“编译”的特点,就某一新闻主题选择多个新闻文本材料要求学生课前阅读,并将相关文本在课前进行翻译。新闻翻译要求译者有广泛的知识面,同时要求译文准确,为了确保译文质量,译者在翻译前对新闻进行前期相关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阅读不同来源不同角度的报道可对某一新闻事件达到更全面客观的了解,从而提高译文准确度。 第三阶段,课堂讨论。将课前布置的翻译任务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学生相互之间比较不同译文,体会新闻翻译的特点和翻译技巧在翻译过程中的运用。通过讨论、比较、交流达到知识内化的目的。 第四阶段,课后巩固。要想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课后巩固这一环节必不可少。尤其是新闻翻译教学,应该充分体现专业翻译的特点,课后进行大量的新闻翻译实战练习,最好能够联系翻译公司为学生提供翻译实践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成长。 结语 翻转课堂的提出为新闻翻译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解决了传统新闻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学生在新闻翻译课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增强,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际翻译能力。 新闻翻译论文:新闻翻译中“洋泾浜英语”的规避 在今年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首场新闻会上,面对境内外多家媒体记者提到的热点问题,大会发言人吕新华妙语连珠,频用网络流行语,而现场的精彩翻译也给翻译工作者带来很多启发。“任性”译作“capricious”,“没有不受查处的铁帽子王”译作“No one has impunity”。还有近期的新闻热词“Anti-Corruption”(重拳反腐)、“Four Comprehensives”(四个全面)、“New Normal”(新常态)、“Zone”(自贸区)等,每一个译文都字斟句酌,照顾到了中英两种语言的特点和文化内涵。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是两种文化的交流。新闻翻译涉及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多层面的内容。因此,一个好的新闻翻译者,一定要知悉源语言和目的语的文化背景差异。 著名翻译家尤金.奈达曾指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汉语是中国人的母语,中国人自出生起就讲汉语,深受汉语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在新闻翻译中,汉语固有的思维经常影响到英语的译文,译文常带有“洋泾浜英语”的风格。“洋泾浜英语”即带有浓厚汉语色彩的英语。要避免“洋泾浜英语”,译者就不仅要熟知英汉两种语言,而且要了解两个国家的政治特征、经济体制、语言习俗、文化底蕴和思维方式,也要及时关注英汉两种语言当前的流行态势,最大限度地克服“洋泾浜英语”,做出地道的新闻翻译。下面,笔者重点探讨“洋泾浜英语”产生的原因及如何规避。 “洋泾浜英语”产生的原因 译者在将源语翻译成目的语时,极易被源语国家的人辨识出来,并不是其语法知识不够扎实,也不是其词汇量不够庞大,而是语词的使用不当和对目的语国家文化的了解不透彻。因此,对语词和文化的运用不当和对文化的知悉不足,是“洋泾浜英语”产生的主要因素。 (一)语词方面的因素 语词搭配不恰当、习惯使用修饰语、用词赘述都是导致“洋泾浜英语”产生的主要原因。 1.语词搭配不恰当。由于汉英两种语言的语法千差万别,语词搭配更是各具特色,译者在翻译时会受到汉语语词搭配的影响。比如某新闻网站向国外媒体推荐我国的一处著名景点,其中将“残疾人厕所”一词译为“DeformedMan Toilet”,而地道的英语说法应是“Hlandicapped Restroom”;某航空公司的网页上将“航空餐”译为“AirlinePulp”,而纯正的英语应当是“Food Served Aboard Airlines”;将股票市场的“涨停板”译为“raising stop”,意义与目的语相左,正确译文应为“raisingLimit”。 2.习惯使用修饰语。汉语文学色彩浓厚,多用各种强调词来加强原有语词的力度,比如我们会用副词强化动词的分量,英语则比较简洁明快,因此汉译英时,译者要多方思索,不可照搬汉语逐字逐句翻译。比如某媒体做“神舟十号”的相关报道时,曾经报道说:“‘神十’顺利进入太空,打造太空实验室,为人类彻底征服太空迈出了崭新的一步。”有译者将“彻底征服”译为“entirely conquest”,这就犯了“洋泾浜英语”的错误,因为“征服”本身程度就较重,含有“彻底”的意味,所以没有必要使用“entirely”这个副词去强调“conquest”这个动词。 3.用词赘述。汉语习惯在同一个句子中将某个词语、词组或者结构加以重复以达到强化的作用,而英语则倾向于使用简单的句式结构来阐明复杂的意义。新闻翻译更要用最简短的篇幅表达丰富的内容,因此,一定要仔细揣摩措辞,在翻译的过程中尽可能采取准确达意、简洁明了的语言。比如一则新闻报道中有这样一句话:“为推进中美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中国需要增进了解美国,美国也需要增进了解中国。” 译文-:To enhance the growth of China-US relation, China needs to get further knowledge of the US,and US also needs to get further knowledge of China. 译文二:To enhance the growth of China-US relation, China needs to get further knowledge of the US. and vice versa. 很显然,译文二更符合英文的表述规范,为较佳译文。 (二)文化方面的因素 中国的译者在翻译时,由于受到本国文化的影响,经常对英语的文化背景造成理解上的偏差,甚至误读。例如在翻译“谢天谢地”这个词时,有译者会翻译成:“Thank Heaven and Earth”,因为中国人信奉天地神明庇佑。然而,西方人心目中的神灵都在天上。因此,“谢天谢地”在英文中常译为“Thank God”。在汉译英时,译者要考虑周全,尊重译语国家宗教和信仰等做出规范的翻译。 新闻翻译中如何避免“洋泾浜英语”现象 (一)对中英两种语言融会贯通,熟知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 译者要摆脱汉语字面的束缚,从英语阅读者的角度出发,按照英语的习惯,重新构建句子,找到最优的表达方式。比如“He is a green hand in mass-mcdia.”(他是大众传媒界的新手),其中,“green hand”一词不能翻译成绿色的手,而应是新手。因为英国是岛国,船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交通工具,为了保养船,他们常用绿色的油漆来粉刷船只,而粉刷技术不过硬的工人经常会把油漆刷在自己的手上,“green hand”就意指业务不熟练的新手。可见,若要避免“洋泾浜英语”现象的产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是很重要的途径。 (二)注重整理归纳 译者在翻译工作中随手记录疑难案例,平时注意收听英语新闻广播节目,也可以在工作之余多阅读英语原版名著,多学习英语的地道表达,以便在翻译时找到最佳的语词和结构。 (三)及时学习最前沿的知识 及时记录新词热词的翻译,与时俱进,如新闻翻译界流行的炒作(speculation),传媒大战(media competition),文化霸权(cultural hegemony),主流文化(trunkstream culture),姊妹刊物(sister periodical),票房价值(box-office value),环幕电影(circamara),龙头产品(flagship product)等热词。 每种语言都有其自身的文化内涵,译者不仅要了解源语的基本语言表象,还要探究其深层次的内涵。为了重现源语言的涵义,目的语言可以适当随源语做出调整。概括来讲,就是内容为主,形式为辅。想切实解决“洋泾浜英语”问题,就要多方位提高译者的综合素养,不仅仅是语言素养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对目的语国家文化的了解,熟悉目的语国家的政治、经济、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多层面的文化,在翻译中灵活对照,巧妙用词,最大限度地规避“洋泾浜英语”现象。 新闻翻译论文:从功能翻译观探析软新闻的英译 【摘要】本论文介绍了软新闻的特点,从功能翻译理论着手,结合软新闻具体译例分析,总结得出软新闻翻译可以通过增删和重组等编译手段达到最佳的翻译及传播效果。 【关键词】软新闻 功能翻译理论 编译 一、引言 软新闻一般指娱乐性、愉悦性、情感性的新闻,人情味浓,写法轻松自由,富有艺术感染力,易于引起受众感官刺激和阅读视听兴趣,并能产生“即时报酬”效应的社会新闻、科普文章、杂文小品等新闻(方幸福,2002)。软新闻自身独特的文体特点决定了其翻译必须采取不同于其他文体的方法。 二、功能翻译理论与软新闻翻译策略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为软新闻的翻译策略开辟了新的方向。在软新闻翻译的过程中,一些完全是从原语语境和原语受众角度出发的语篇因素在原文中所发挥的功能会因为语境和对象的改变而改变。译者的任务是以某个特定的目的为中心,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之间架起桥梁。因此,译者既要忠实于原文又不能拘泥于原文,在不损害原意的前提下对原文信息与文本结构进行适当调整,以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 作为两种独立的具有不同价值的文本,源语文本和目的语文本有其不同的目的和功能。为了引起受众的兴趣,扩大传播效果,译者应根据源语文本提供的信息及译文的预期目的,结合译语受众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感应力或社会知识以及交际需要”(Nord,2001)来将源语的语言和文化信息有条件地传递给目的语受众。因此,酌情的“编译”是必要的。软新闻翻译中的“编译”大致可分为三类:增添、删减和重组。 1.增添。他坚持每天都在微信、微博上写下日记,与更多人分享感悟。He has kept writing diaries in Wechat(Chinese equivalent of Facebook)and Weibo(China’s largest Twitter-like service),sharing with more people his experiences. 这是取自于“今晚报海外版”的一篇人物特写中的一句。微信和微博作为中国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两种新媒体并不能为大多西方人所熟知。若没有括号内解释性的内容,西方读者无法理解这两个词的真正文化内涵。汉语的文化信息量很大,译成英语时就可能要添加一定的文字背景。汉语和英语如果只作字面上的对等,英语是难以取得和中文读者对原文相同或者相似的传播效果。在传统翻译理论中,“增添”这一技巧可能被视为一种不忠实的行为,但是在跨文化传播中,这一技巧的使用被认为是完全合理而且必要的(钱叶萍,王银泉,2006)。 2.删减。日前,台湾著名表演团体“舞铃剧场”融合天津滨海特色,在开发区表演了大型艺术秀“海洋庆典”。演出通过人、铃、线、音乐及图腾交织而成的协奏曲,为观众营造出视觉与听觉流动的艺术空间。 这是“今晚报海外版”中的一篇简讯。其中“融合天津滨海特色”没有说明是什么特色,译出来反而增加了读者阅读负担。简讯里出现了两个地点:开发区与滨海新区,倘若都译出来易导致目标读者思维混乱,而这里重点突出的是滨海新区。同时,“协奏曲”并没有实质内涵,试想人、铃、线、音乐及图腾如何能交织成协奏曲呢?这也许只是作者的一种浮夸的表现手法而已。由此可见,翻译如果严格按照字对字直译,势必会延长目标读者的推理时间。通过删除多余信息,可以获得原文作者意图与读者期待之间的最佳关联。 3.重组。为庆祝中德建交40周年,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与今晚报、今晚网等联合举行“行在中国”摄影图片有奖征集活动,欢迎国内(包括港澳台地区)及海外的摄影工作者、爱好者热情参与。征集活动时间持续至明年3月。 The Chinese People’s Association for Friendship with Foreign Countries held a photography competition themed “Travel in China” jointly with Jin Wan Bao for celebrating the 40th anniversary of Sino-Germany diplomatic relations. 这是“今晚报海外版”中的一篇新闻的导语部分。导语是对新闻内容的整体概括。英语新闻遵循“倒金字塔”结构,在翻译时应根据信息的重要程度依次进行排列组合。此段文字的主要结构是:先阐述什么事件―怎么做―为什么做。而“欢迎爱好者热情参与以及活动时间”这些具体信息可以在新闻的正文中表达。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根据这一结构对原文信息进行重组。在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译者可以采取目的语的思维方式进行信息“重组”,以期目的语受众能够更好的理解,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 三、总结 功能翻译理论为“编译”现象提供了理论依据。“编译法”是对直译等忠实原文的翻译方法的有效而必要的补充,是实这一理论的指导下,灵活运用增添、删除和重组等编译手段,使得软新闻翻译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获得最佳的交际效果。
学校安全管理论文:小学学校安全管理思路研究 摘要:安全管理作为小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和作用不言而喻,同时也是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和有效保障。本文作者就小学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进行探讨,并提出几点加强校园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旨在提高校园的安全管理,并尽可能地降低学校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同时也为小学生创建一个安全、和谐的校园。 关键字:小学;安全管理工作;研究;思路 只有为小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才能让小学生更加安稳的学习和生活。由于小学生还处于身体机能和心理不断形成和发展的阶段,所以对于某些问题认识还不够充分,而且自我保护能力和防范意识也是非常薄弱的,使得他们在校园中极其容易出现安全问题。无连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说,还是从小学生的人身安全来说,都需要学校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安全管理工作,来保证小学生快乐、健康地成长。 1加强学校校风与制度的建设 一般来说,一个学校校风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安全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校风,可以让教师与学生间形成相互尊重的关系、学生与学生间形成谦让的关系;而如果所提供的是一股不良的校风,那么一定会增长学生间打架斗殴事件的发生,并且使得学校中帮派的形成与发展,如此往复,造成恶性循环,而校风建设就成为了当前学校所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一问题可由学校领导做起,将这项工作作为首要任务抓起。对于加强学校制度方面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做:第一、对学生的行为做出正确的引导。如学生某些良好的行为,学校可通报表扬并给予一定的奖励;而不正确的行为,要严加制止,并给予严肃的批评,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错误。第二、资源共享。校长应该将资源开放,让所有人共享,并在校园中带头创造正向的风气。第三、组织学校的所有人员共同修订并执行校纪校规,这里的“所有人”应包含教师、学生、行政人员以及家长。第四、改进并不断完善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并不应该将期中或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唯一标准第五、对于学生在学校中做出的违反校规校纪以及违法犯罪的行为,应及时相应的处理,而不是无原则的原谅。第六、为学生和家长以及教师提供相应的咨询服务,以此来解决他们三者间的矛盾和问题。对于有严重问题的学校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设置安全警卫,这样可以有效保证学生和教师不受校内外暴力行为的侵犯。 2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 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不仅是要将安全管理的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做好,而且事前控制也必须要做好。做好事前控制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就是加强对小学生得到安全教育,让小学生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的安全保护意识和保护能力。对小学生进行正确的安全教育指导,可以通过举办相关的讲座和组织活动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引起学生的重视,并指导学生一些有效且实用性强的安全防范措施,以此来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此外,学校还应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安全消防演练,这样在实践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传授学生安全教育知识,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而且使得小学生的安全技能得到切实有效地提高。同时,在为小学生举办此类活动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可以保证活动更加成功,并取得满意地效果。 3重视校园保险的作用 众所周知,事故的发生总是让人防不胜防,随时都有可能,无论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加强安全管理,事故却依然会发生,只是会减少一些发生的概率。除了一些人为因素外,还有许多不可控制的自然因素。那么,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将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呢?笔者认为,让学生参加保险是一项针对此类情况发生的有效措施,可以极大地降低学校所需要承担的风险,同时这也是加强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4严格将安全管理体制落实到位 当前,我国所有学校的安全管理体制是“政府监督、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学校负责、师生员工共同遵守校规校纪、家长参与”,以共同目标为中心,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来推动“安全第一”这一方针的进一步实施和落实,以此来做好学校安全管理工作。这种管理体制的进一步实施和落实,可以有效促进相关人员、相关方面等,各司其职,各尽其责,这样不仅决定了安全管理体制在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而且一旦发生任何安全事故,那么就可以追究其责,并做到严肃处理。 结语 总之,加强小学安全管理不仅对保证小学正常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保障小学生人身安全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的小学安全管理工作却没有做到位,因此,相关工作人员任重而道远。笔者认为,提供一个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于学生、教师而言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学校在实施安全管理措施的过程中,务必要加强安全管理措施的监管工作,并且要树立“安全无小事”的观念,为学生创建一个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 作者:杨辉 单位:辽宁阜新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 学校安全管理论文:学校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研究 摘要: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是防治火灾,它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参与的工作。科学化、体系化的分类可以让不同的人群掌握消防安全知识和技能。而学校消防安全工作就是消防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简要阐述了学校消防安全工作的必要性、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具体的解决方案,旨在让学校师生掌握更多的消防安全技能,从而保证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关键词:校园防火;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教育培训;消防安全技能 2003-11-24,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发生火灾,造成41名外国留学生死亡,近200人受伤;2005-11-02,北京林业大学发生火灾,造成2人死亡;2006年,马尼拉大学发生火灾,8人死3人伤;2007年,东北师范大学发生火灾,500名学生被困;2008-05-05,中央民族大学女生宿舍发生火灾,数千名学生被紧急疏散;2008-11-14,上海商学院徐汇校区一学生宿舍楼发生火灾,4名学生在消防队赶到之前从6楼宿舍阳台跳楼逃生,不幸全部遇难。 1学校消防安全的重要性 近年来,很多学校都发生了火灾,许多莘莘学子被大火无情吞没。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管理疏忽和学生疏忽造成的。年轻生命的逝去让人心痛,无数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学校必须要重视自身消防安全管理和对学生消防安全知识的培训。学生在校期间是学习精力最旺盛和吸收能力最强的阶段,如果能把消防安全常识等作为生存课程重点学习,那么,一定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教育一个孩子就是教育一个家庭,他们是家庭的重心,更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所以,学校教育胜于任何形式的社会宣传教育。 2学校消防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 学校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缺少专门的组织机构,管理不到位。在学校中,大型阶梯教室,学生食堂,计算机房,物理、化学实验室还有学生宿舍等重点地方没有专人专管,而且学校管理人员对消防器材的维护不到位,甚至不会操作灭火器等消防设施。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2消防安全与校园治安管理有矛盾 消防安全与校园治安管理之间存在矛盾,人员疏散难度大。学校人员密集,作息时间比较统一,上课时教室内人员集中,下课时走道和楼梯拥挤。在日常工作中发现,很多学校为了加强校园治安管理,在学生宿舍门、窗上都安装了防护栏,还有的学校私自加盖围墙,很多学校在学生就寝后将所有安全出口锁闭,一旦发生火灾或其他紧急情况,极易造成人员伤亡。 2.3宣传教育工作不到位 对学生的宣传教育工作不到位,缺乏安全常识。在学校火灾案例中,究其原因,大多是因为学生宿舍用火不慎引起的——有的学生宿舍违章用电,乱拉乱接电气线路的情况突出;有的使用电热器具,比如电热杯、电炉、电饭煲、电吹风、“热得快”等,极易引发电器故障;有的使用煤油炉、酒精炉;有的北方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学校采用明火取暖;有的学生在宿舍内使用蜡烛照明、蚊香驱虫,这样也很容易引发火灾。 3保证学校消防安全的措施 3.1学校要严抓自身管理 在日常工作中,学校要把人员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重视消防安全工作,从上到下建立专管消防的组织机构,制订学校消防管理制度,根据不同场所的需要拟定管理方法,并确定专人专岗。同时,要定期维护和保养学校的消防设施,确保其完整好用。另外,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治安管理和消防安全管理两不耽误,采用灵活、有效的处理方法保障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的畅通,并设置符合国家规定的消防安全疏散标志,制订培训制度,定期组织全体师生参加必要的培训和演练。 3.2学校要抓全员的教育培训 由于工作需要,笔者给学生们上过很多次消防安全知识课。笔者感觉,大家都很喜欢这样的课程,而且这些课程越早上效果越好。如果在小学阶段开设这门课程,因为孩子们学习知识的能力比较强,所以,学习效果比较好。因此,学校应该与消防队保持良好的联系,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接受能力制订适合的培训方案,例如,幼儿园可以采取看动画片、组织孩子们参加集体逃生演练的方式提高学习效率。所有的学校都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每年至少组织新生参观一次消防队,进行一次消防常识互动宣讲,观看一次学校火灾案例,全员参与一次消防演练,让学生们学习到逃生、自救的技能。 3.3消防监督部门要做好指导工作 消防监督部门要帮助社会单位成立自己的消防组织机构,组建由教职工和学生组成的义务消防队,建立微型消防站,保证有险情时能够第一时间处置,有效疏散群众,报警,并维护现场秩序。另外,要充分调动在校学生的积极性,由被动消防变为主动消防,发挥老师、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根本上解决消防安全问题。 作者:牛燕婷 单位:太原公安消防支队高新大队 学校安全管理论文:中小学校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部分中小学校的学生管理部门出于防盗或是方便学生管理方面的需要,经常在学生休息期间将消防疏散楼梯、消防疏散通道或消防安全出口封堵、锁闭或是占用,从而导致消防疏散通道、消防安全出口不畅通。在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通道、疏散楼梯、安全出口处设置铁栅栏和在学生公寓楼房间的外窗加装影响安全疏散和应急救援的铁栅栏,这样的设置或改装极易形成消防隐患,一旦事故发生,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疏散楼梯、消防疏散通道和消防安全出口的宽度和数量达不到消防规范要求,特别是校园内的一些老旧建筑,跟规范要求更是相距甚远;消防疏散指示标志牌缺少、损坏后没及时更新或是标识出现错误;消防安全应急照明灯和疏散指示标志的设置位置、场所和配置要求不符合消防技术规范要求,应急照明灯出现损坏或者失效等一系列消防安全配置问题也广泛存在。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各中小学校应成立以分管校长为组长的消防安全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消防安全治理工作的领导,由该小组具体负责全校的消防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和消防安全治理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等各项与消防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具体落实到人,切实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从而确保中小学校的校园消防安全工作顺利开展。在校园内普及消防安全知识,组织部分有特长的教师收集消防安全教育视频资料,进行消防安全知识宣讲。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编写消防安全知识普及读物,可以通过“消防安全知识问答”的形式进行普及教育。部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与消防部门联合开展消防教育工作,让师生真正认识到消防的重要性并在活动中学会如何使用常用的消防器材。 (二)对重点消防安全问题进行专项治理 地方教育局组织召开由各中小学校消防安全责任人或消防安全管理人参与的会议,对重点消防安全问题的专项治理工作进行动员和部署。消防安全的组织部署工作要结合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操作性强、有针对性的消防安全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并且明确职责范围,周密部署安排,精心组织实施。关于具体的工作流程,各中小学校应首先进行自查整改,摸清存在的安全问题和隐患所在,根据自身能力进行突出问题的整改工作,然后组织公安消防部门进行检查验收。为了预防和遏制群死群伤火灾事故,坚决杜绝堵塞消防疏散通道和锁闭消防安全出口的违法行为,首先要保证消防疏散设施的完好和消防安全出口的畅通。在中小学校的校园内应当采用广播、书面、多媒体等各种宣传方式,告之本校师生消防安全出口的位置、消防紧急疏散通道和消防安全疏散的线路,并形成制度,加强日常管理。在各相关部门检查验收工作结束后,专项治理领导小组要及时总结自查整改和检查验收的工作情况,排除火灾隐患,并交流一些好的做法和推广一些成功的经验,推动整个区域内的校园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三)加大经费投入,完善消防设施 各中小学校要落实日常消防工作经费,确保基础消防设施的基本开支和消防设施的维护。对于部分老旧建筑,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消防防范措施,确保安全消防疏散通道和消防安全出口的畅通。对于新建的教学楼和公寓楼,一定要严格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等条文规定进行设计和建设,并且明确专人对消防器材进行定期管理与维护。 (四)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师生的消防意识 广播、电视、报刊等宣传媒体要大力宣传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要将逃生自救知识和防火安全常识纳入到社会公益宣传的内容中,利用社会力量来普及消防安全知识,从而不断地增强全体公民的消防安全意识。在中小学校的校园内,还要根据季节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消防安全工作。如在冬季,由于天气寒冷,在学生公寓内可能广泛存在使用高功率用电器的情况,对此应加强安全管理,提高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在各种途径的教育活动中要全面提高师生、员工的“四个能力”,即检查消除火灾隐患能力、扑救初起火灾能力、组织疏散逃生能力和消防宣传教育能力。 (五)结语 认真做好消防管理工作既是中小学校的基本责任,也是维护中小学校校园安全与稳定的一项重要内容。首先,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同时要加大消防安全建设方面的经费投入,完善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其次,对于具体消防安全问题和重点消防安全隐患要集中力量进行专项治理工作,防患于未然,尽最大力量避免人身伤害与财产损失;最后,要通过加强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师生的消防意识,达到“教育一人、影响一家、带动一片”的教育效果。 作者:陈伟强 单位:浙江省缙云县教育局 学校安全管理论文:高等学校电气类实验室安全管理系统 摘要:针对电气类实验室存在的安全管理问题,阐述了基于现代技术手段的安全预警管理系统的实施方案,详细介绍了通过传感器技术、RFID无线射频技术、ZigBee无线传输技术与远程访问技术相互融合,对实验室存在的火灾、漏水、失盗等安全隐患进行监控预警的过程,为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提供了技术指导。 关键词:电气类;实验室安全管理;RFID;ZigBee 一、引言 高校实验室安全问题对任意一所高校都是至关重要的。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向着“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实验课程学时增加,实验室规模扩建,安全已经被列为实验室建设管理的首要条件。实验室安全的保证不仅需要建立详细的安全操作规范与负责人管理制度,更要结合先进的技术手段建立完备的预警机制与紧急预案。 二、电气类实验室存在的安全问题 实验室安全问题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是实验操作过程中操作者的人身安全,二是贵重实验材料设备保管防盗安全。电气类实验室涉及高电压大电流实验以及电子焊接实验,虽然目前的实验平台已经高度集成,已经尽量避免学生直接接触裸露高压线,但操作失误或管理不当都会引起事故,学生在不明确电路图的条件下连线短路会直接造成设备损毁甚至引起火灾,实验室湿度过大或者灰尘堆积都会对设备造成侵蚀埋下安全隐患。此外,电气类实验室学生集中上课流动性大、实验仪器设备昂贵且类别繁多,经常出现丢失的现象。针对高等学校电气类实验室存在安全管理问题,结合智能化、自动化管理系统的发展现状,设计一套适用于实验室安全预警的管理系统,能够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改善实验室的安全管理。 三、安全管理系统的构架组成 实验室安全管理系统由事故预警模块、防盗预警模块、环境参数控制模块、远程访问模块三个主模块组成,通过多种终端传感器采集信息作为预警和控制的参数。结构图如图1所示。 事故预警包括对火灾、漏水以及设备过压过流运行的监测,通过设定参数范围即可实现对事故进行提前警报。(1)环境控制模块。照明控制可以根据检测人体位置实现不同灯管的开关控制,并在无人情况下自动熄灯,温度传感器分散安装于墙面、棚顶,通过平均运算得出参数控制空调的启停。(2)防盗预警模块。门禁控制采用无线射频技术,在每个设备上安装电子标签,防范非许可情况下将设备带出实验室。每个实验室安装无线视频摄像头实现无死角在线监控。获取的控制参数保存至数据库,管理员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访问系统状态。 四、技术原理 1.传感器采集参数信息。火灾是电气类实验室较易发生的事故,一旦发生火灾及时发现有效灭火是极为重要的。火灾烟雾是由气、液、固体微粒群组成的混合物,具有体积、质量、温度、电荷等物理特性。离子型烟雾探测器是通过相当于烟敏电阻的电离室引起的电压变化来感知烟雾粒子的微电流变化装置。当烟雾粒子进入电离室,改变了电离室空气的电离状态,从而宏观表现为电离室的等效电阻增加引起电离室两端的电压增大,由此来确定空气中的烟雾状况。 房屋或窗户漏水也是电气类实验室的安全隐患之一,虽然这种情况发生的几率相对较小,但如果在无人值守的情况下发生漏水,对实验设备和材料的损害是巨大的。在易发生漏水的位置,如水池周围地板下方、窗台附近安装湿度传感器,以备发生漏水时及时通知管理员。电流电压传感器连接在实验设备敏感单元内部,实现电流电压过大时自动断电。无线温度传感器安装于刀闸、电缆接头、接触器触点、母线连接点等各类高低压设备连接点,通过监测其温度,预防温度过高引起的事故。另外,墙体周围分散安装温度传感器,作为空调启停的控制参数。人体感应传感器安装于灯具旁。人体进入传感器感应范围内时,传感器就会输出一个高电平脉冲信号或高电平延时信号,输出的感应脉冲或延时信号可以直接驱动照明灯。 2.RFID-EAS无线射频-电子标签。无线射频技术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是在阅读器和射频卡之间进行非接触双向数据传输,以达到目标识别和数据交换的目的,相对于传统的条型码、磁卡及IC卡,RFID具有非接触、阅读速度快、无磨损、不受环境影响、寿命长、便于使用的特点和具有防冲突功能。EAS(Electronic Article Surveillance)是一种设置在需要控制物品出入门口的RFID技术。这种技术一边应用于商店图书馆等场所,当未被授权的人从这些地方非法取走物品时,EAS系统会发出警告。实验室门禁EAS系统由检测器、电子标签、解码器组成。检测器包括接收、发送两个模块,分别安装在门禁左右两侧,发送模块利用发射天线发出一定范围的扫描信号,接收模块的接收天线与发射天线相对应形成带状扫描区域,采用电磁波的共振效应搜索带状扫描区域内有无电子标签经过,检测到电子标签随即产生报警信号。电子标签是由Lc振荡回路组成的电子传感器,在每个实验设备外壳内部贴装电子标签,可以防止将标签随意揭掉,解码器是电子标签的灭活装置,由实验室管理员保管,只有通过解码器灭活之后才可以授权设备正常出入实验室门禁。此外,在实验室出口安装监视器,形成一定区域的监视空间,当出现实验设备未授权通过门禁时,系统自动发出警报,并控制监视器拍摄视频保存于系统特定存储区。 3.ZigBee无线传输技术。zigbee技术是一种近距离、低功耗、低速率、低成本的双向无线通讯技术,其主要用于距离短、功耗低且传输速率不高的各种电子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以及典型的有周期性数据、间歇性数据和低反应时间数据传输的应用。实验室空间有限,安全管理系统采用的传感器数量多、布线复杂、不易于维护,因此无线传输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系统数据传输的首选方法。系统采用ZigBee协议实现各个传感器与主控制器间的数据通讯。每个传感器匹配一个ZigBee终端组成数据采集模块,ZigBee终端通过IO口间歇性读取对应传感器采集的数据,并将数据打包发送给ZigBee无线路由器进行中转,无线路由器再将数据包发送给ZigBee协调器,协调器用于组建无线网络,并将数据发送至主控制器的特定处理模块。环境控制模块中,主控制器会对接收的数据进行分析,根据程序中预先设定的参数范围,直接对空调和照明灯发送控制信号。在事故预警与防盗预警模块中,主控制器对数据进行处理后,判断是否存在事故隐患或防盗警报,如果存在,通过androidPN服务器向实验室管理员的手机发送预警信息。 4.数据库远程访问。实验室安全管理系统采集的数据包括视频格式、图片格式、字符格式,通过ZigBee无线传输至主控制器,主控制器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将可作为控制参数或报警参数的数据存放于数据库A区永久留存,冗余字符数据(即无异常情况下各个传感器获取的环境数据)存放于B区,冗余视频数据存放于C区,数据库B区与C区数据每学期清空一次。管理员可以在办公室或家里电脑以及手机随时登录安全管理系统访问数据库,了解实验室状态。 五、结语 随着电气类学科实验室规模不断扩充的发展需求,面对实验室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与管理问题,有效的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自动监控与预警,能够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降低管理员的劳动强度,进一步保证了实验室的安全运行,使学生能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 学校安全管理论文:浅谈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安全管理 摘 要 近几年,随着合校并点工作的开展,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在不断增加。加强安全管理,确保校园安全,是当前寄宿制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笔者现就安全方面出现的隐患进行分析,希望能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从而提高学校的安全防护能力。 关键词 农村 学校 安全 管理 1注重学生和教师 学校加大了对学生的宣传教育和管理,而对教师的安全重视程度则不够。如教师的宿舍内乱拉电线、用电器超负荷、使用液化气等易燃易爆物品;楼道内停放自行车、摩托车,影响师生紧急逃生;师生早、晚自习的路途安全等,都需要去认真抓好。学校实行寄宿制,而后勤工作的重担又多数落到了教师的肩上,工作时间增加,这无疑会影响到教师的身心健康,能否及时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减轻他们的工作负担,这也是迫切需要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重视的。 2注重行为和心理 学校制定了较为全面的管理制度,学生有了明确的行为准则,而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不容忽视。寄宿的学生大多年龄偏小,普遍自理、自制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也很弱,自私、易怒、固执、任性、不善交流,心理健康状况堪忧。这就需要学校营造出健康和谐的生活环境,提高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进一步探索寄宿学校如何与家长沟通来共同培养。 3注重校门和校墙 大多数学校门口有值班、有监控,而学校那不高的围墙,实际的保护能力有限。小学生都能轻松爬过去,学生夜间出去多数是爬墙出入的。学校安保力量普遍偏弱,校外不法之徒如果入内,学生安全很难保障。学校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学习场所,要加强校园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学校安全保卫队伍建设,这是学校安全保障的第一道“防火墙”。 4注重防控和引导 一些学校为防止意外发生,取消了所有的校外活动,校内活动也给予了很大的限制,好多体育活动也进行了“压缩”,学生课间什么活动也不让做,活动课变成了有老师守着的“作业课”,这大大压制了学生的发展,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因此,要合理安排、引导学生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缓解学生学习的压力,启发和鼓励学生多动脑、勤动手,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体质,从而培养出全面的人才。 5注重校内和校外 一些学校门口,有不合格、不合法的车辆在接送学生;一些学校门口仍然聚集了一些小商小贩,向学生出售一些不合格的食品,有的甚至隔着学校的栅栏在卖;一些学校附近的网吧、游戏厅仍然向学生“张着大口”;有的家长让学生骑电动车、摩托车来上学;周末时,一些学校门口乱成一团,交通拥堵现象时有发生,等等。这些都是监管没有到位,是对学生生命安全的漠视。因此,学校应和当地政府部门及公安机关密切配合,进一步加强对学校及周边环境的整治。 6注重治病和防病 一些学校平时对学生的防病意识比较淡漠,总是大规模发起病来了才去“亡羊补牢”,像流行性感冒、水痘、麻疹、百日咳、肠道传染病等带有传染性的疾病,不能在发病初期进行很好的防控。因此,学校要征得卫生防疫部门的支持,定期对师生进行体检,制定出可操作性强的措施,加强对疾病的预防特别是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保障师生的身体健康。 7注重食堂和书包 学校认真抓好了食堂卫生,但对学生从家里带来的食品和家长送来的食品缺乏严格的管理,有些食品放久了已经变质,有的本身就是不合格的食品,有的虽然合格,但学生食用方式或时间不合理,也会带来影响。这都需要学校去细化管理,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健康的饮食习惯。 8注重防盗和逃生 一些学校为了防止财产的丢失和加强学生的管理,在各处加了防盗网,封堵了一些通道,殊不知把师生紧急疏散的出口也堵上了,一旦有危险发生,师生们很难在短时间内安全撤离。因此,在加强安全管理的同时,学校也要确保安全通道畅通无阻,配备安全逃生所需的器材和设施,建立一套易于实施的逃生自救模式,从而培养师生基本的安全逃生能力。 9注重演练和保持 学校进行了演练,并且很成功,但是这些演练都是在师生有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进行的,各方面配合也是全方位的。但是,危险不是在你有准备时才降临,这就需要学校定期检查防护设施,多次进行训练,不断发现漏洞,提高师生的自护、自救能力。只有这样,在危险降临时才能把损失降到最低。 10注重学校和社会 为了安全,层层签定责任书,最后落款是校长、班主任,难道仅仅靠学校几个教师,就能撑起这张保护校园安全的大伞吗?学校的安全涉及到方方面面,寄宿制学校的安全工作更是需要多方参与支持,绝不能把责任推给学校。只有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改善学校条件,完善配套设施,全民动员,以学校为主体,建立起长效机制,齐抓共管,才能为学校营造出一个安全、和谐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安全无小事,警钟要长鸣”。总之,学校要适时充实、完善校园安全制度和预案,不断创新安全教育的管理模式,牢固树立安全意识,通过自查、互查、主管部门督查和社会监督,及时排除安全隐患,确保校园安全。 学校安全管理论文:浅析如何做好学校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摘 要】近几年,火灾事故在学校时有发生,加强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还学校一个安全环境,这项工作尤为重要。做好学校消防工作需要多方努力,才能构建学校的安全。学校是为社会培养输送人才的地方,也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园地。本文将简要阐述学校火灾频发的原因及目前的现状,还有针对学校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一些有效管理措施,杜绝学校火灾的发生。仅供参考阅读。 【关键词】学校消防安全 火灾原因及现状 改善措施 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们学习效率,而且对学生们的健康养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近年来多起典型的学校火灾事故,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剖析火灾发生的背后,有客观因素,但更多的是主观方面造成的不利结果,怎样看待这一问题?怎样更好的预防和消除学校火灾隐患,笔者就此提出自己的看法。 1 学校消防安全存在的隐患因素 (1)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消防安全责任人及消防安全管理人不明确,未建立消防安全管理档案。学校人员众多,用火用电多,致灾因素多。由于当前各类学校办学规模的逐年扩大,学生数量成倍增长,导致宿舍设施与学生供求矛盾愈加突出。同时宿舍是广大学生休息、生活、学习的综合场所,私接、乱拉电线现象严重,电闸板使用未经阻燃处理的木板,电线未穿管保护,用电管理不规范。在校的学生多为未成年人,他们自我保护能力差,一旦发生火灾,即便是小火灾,也会引起学生们的惊慌,造成秩序混乱,相互拥挤,组织疏散也就更加困难,从而容易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极大的社会影响。 (2)学校建筑功能复杂,先天性火灾隐患重重。地方政府领导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建筑消防安全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一些新建学校项目打着“为民办实事”的旗号,未经消防审核和验收就开工建设或者投入使用,留下先天性火灾隐患,而且一些隐患整改难度很大或者根本就无法整改,从而造成火灾隐患长期存在的局面。例如未设置消防车道,防火间距不足,建筑布局不合理,建筑缺少楼梯和必要的消防设施等问题。还有一些学校擅自增建、改建和搭建违章建筑,甚至是使用可燃有毒的建筑材料建设装修,一旦发生火灾容易导致人员中毒伤亡。乡镇、农村寄宿制中小学校校舍耐火等级低、消防水源缺乏、安全出口数量不足或疏散通道不畅等问题更是比较突出。 (3)学校消防设施不完善,维护保养不到位。据统计大部分学校教学楼、综合楼、办公楼、宿舍楼等重要场所消防设施设置不完善,如室内消火栓布点严重不足、灭火器、应急照明灯和安全疏散指示标志等基本的消防安全设施更是少之又少。而所配置的消防器材当中,也存在消防设施无人管理、无人维护的问题,导致消防设施损坏严重,无法正常使用,如室内消火栓长期缺乏维修保养导致锈蚀、灭火器软管断裂及压力不足等。 (4)学校消防安全宣传教育不到位。根据调查了解,学校发生火灾与师生消防安全知识缺乏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消防安全知识已经纳入学生重要的学习课程,并且定期开展演练,在培训师生消防安全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的提升师生的消防安全意识。但我国目前仍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使得学校消防安全宣传工作未全面普及,加之学校领导的不重视导致大部分学校从未开展过消防安全教育,师生的消防安全意识淡薄,不懂得基本的消防安全常识。 2 对做好学校消防工作的几点建议 (1)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职责。学校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建立健全消防安全检查、巡查、消防设施管理等制度,使消防安全工作与教学工作统筹考虑安排,协调发展。坚持实行每日进行消防安全巡查,定期组织防火安全检查,通过检查及时发现并消除火灾隐患。切实加大对消防管理工作的投入力度,配齐配好消防器材,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2)不断完善消防设施,做好维护保养工作。学校所有消防设施都要建立管理档案,指定专人负责,将学校所有消防设施型号、配置时间和部位、维修时间、运行检查等基本情况记录在案,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学校应当每年将消防设施维护保养费用纳入正常经费开支计划中,对损坏丢失、过期的消防设施定期进行维修更换,确保完好有效。 (3)积极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培养师生消防安全意识。学校首先要把消防安全教育纳入学生教育课程。消防安全教育课程可以针对防火基本常识、初起火灾的扑救方法、灭火器的使用方法、自救逃生和疏散方法为主要内容。其次要结合实际情况,不定期模拟真实火场,突出应急实战演练。从课堂到课外,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是一个重大的跨越,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把从书本、课堂、培训等平时教育学习获取的消防安全知识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升自防自救的技能。三是是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参观活动,通过采取组织学生参观消防站,观看消防录像片,出消防黑板报等形式,切实提高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 (4)加大检查排查力度,及时消防火灾隐患。学校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消除安全隐患,确保校园消防安全。针对经常性使用电、气、火、油等部位,楼梯通道、灭火器材、应急照明灯具、电线路等进行检查维护管理,确保正确使用。督促学校要对校园内外进行排查,彻底清查隐患,定期拆除集中场所内封堵和占用疏散通道上的杂物,保持通畅。 3 结语 学校的消防安全直接关系到广大师生生命财产的安全,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幸福稳定,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我们必须坚持不懈的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加强消防安全宣传的广度和力度,强化消防意识,普及消防知识,使更多的人了解消防,重视消防工作,通过学校、家庭、学生三方面的努力,让消防意识伴随新生一代成长,让惨剧不再发生! 学校安全管理论文:关于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改革浅谈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的投资逐年增多,学科的发展呈现加快的态势,高等教育中实验室建设与安全管理的地位也显得尤为重要,而当前形势对相应的工作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通过借鉴国内外知名高等学校的相关安全管理经验,可以更快地结合自身现状,对不足的地方提出新的发展思路。本文通过学习国内外一些先进大学的实验室安全方面的管理办法,从多维度对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方面的不足提出了一些建议,以加强目前实验室的安全管理。 关键词: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改革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的投资逐年增多,针对高等学校实验室软件和硬件建设的投入均有很大增加,实验室建设的速度和数量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与此同时,各级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的逐渐增加,每年入学学生人数持续增长,使得实验室的开放时间延长、流动人员增多,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仪器设备短路起火、有毒气体泄漏、随意丢弃固态和液态废弃物等事故时有发生。 一、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意义和目标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市场对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高等学校为了培养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不断进行深入的教学改革,实验课程在日常教学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实验室成为教学工作的主战场,实验室的管理工作也被放到了一个突出的位置,其中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尤为重要。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关系到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教学和科研活动能否顺利开展,对高等学校的安全稳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受到学校各层领导的高度重视。近年来,高等学校由于师生防范意识较弱、实验室设备老化和危险化学试剂遗失等原因导致的国有资产丢失、火灾和人员伤亡等事故时有发生,对国家公共财产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实验室急需建立一整套切实有效的管理制度,防患于未然。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建立一个以合理的运行经费为支持,能够使师生获取最大的安全保障,经过危险承受能力测评的实验室,以减少日常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保障广大师生的健康和安全,满足师生对安全工作环境的需求。 二、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改革建议 在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方面,参考国内外高等学校的管理方法,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改革建议。 1.排除实验室的安全隐患。针对前期已经发现的实验室安全隐患,组织实验室的相关负责人进行深入分析,建立实验室安全隐患排查备忘录,提出解决的具体方法并限期整改,指定具体的跟踪负责人,在整改期间查看安全隐患解决的进度如何,进展是否顺利;解决的效果如何,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如果没有,是什么阻碍了问题的解决;商量讨论出具体有效的解决措施;整改报告是否提交给上级主管部门。 2.确保仪器设备的安全使用。制定一套系统完整的实验室仪器使用规则,使用实验仪器之前仔细检查实验仪器是否有损坏,使用实验仪器后必须详细填写使用记录,清除残留的化学试剂,确保仪器设备没有被腐蚀;对于那些含有有害物质的仪器设备,是否已经粘贴了相关危险标识;对于可能发生的危险事件,是否已经制定了相应的预防方案及急救措施;仪器设备是否有相关的专业人员进行定期的维护和检查;实验设备中供水系统是否进行了定期的水质检查。 3.确保防火措施的有效到位。消防安全通道禁止放置任何物品,定期对防火警报、应急灯和烟雾监测器进行维护和检查;在明显的位置张贴相关的安全防火标识;定期组织实验室进出人员进行消防演练和相关安全教育;实验室不同条件下需要的灭火器是否准备齐全;有无专业工作人员定期对灭火器进行检查;灭火器是否有按照要求放在指定位置,数量是否足够;易燃物是否按照要求放在指定位置。 4.实验室“入”的管理。实验室的所有实验人员在进入实验室之前,必须经过相关的实验室培训,具体内容可包括:各项安全规章制度的学习,认识实验室中各种类型警示牌的意思,大型仪器设备的操作,实验操作技能,安全防护措施的使用等。如果涉及特殊领域,没有统一培训可选择,可由实验室管理人员指派一名具有资质的专业人员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培训。对新进入的人员进行严格的考核,考核合格后,再经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允许后,方可进入实验室进行日常的工作学习,若不合格不允许进入,必须经过重新培训和考核;在实验室所有门上安装门禁系统,本单位内部人员进出实验室需要门禁系统记录出入,非本单位的外来人员进出实验室,必须进行签字记录,被允许后方可进入。 5.配备确保实验室及实验人员安全的设施和物品。学校实验室应该配备全面的安全应急设施及物品,如防火墙、灭火器、烟雾报警器、紧急呼叫器、急救箱、洗眼器、消音降噪设备、通风设备、实验室换气设备等。尤其是化学实验室和生物学类的实验室,应配备防护实验人员身体各个部位的用具,应用于颈上部位的常见物品有防毒面具、护目镜、抗紫外眼镜、降噪耳机、耳塞和各类型口罩等;应用于手部的常见物品有高温手套、绝缘手套、乳胶手套和PE套等;应用于身体的常见物品有常规实验服、防静电实验服、防酸碱实验服等;应用于足部的常见物品有防酸碱鞋套、防滑鞋、绝缘鞋等。 6.实验设计方案的安全审核。高等院校实验室中制定实验方案通常由导师和学生共同商议制定,但是由于导师和学生缺少对实验室的全面了解,计划进行的实验操作在现有实验室的条件下无法提供或是对实验室和实验人员有极大的安全隐患,所以实验室管理部门十分有必要对导师和学生制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审核。应先由导师与学生一同制定实验方案,以书面形势提交申请,交实验室管理部门进行安全审查,若无问题通过审查即可进行实验操作;若发现存在安全隐患,需要进行整改,再次审查通过后,方可进行实验操作。对使用剧毒或易燃易爆化学试剂的实验方案,需执行更加严格的审查程序,比如,涉及哪些剧毒或易燃易爆试剂、如何进行控制、是否需要增加相关专业培训,通风设备是否能达到要求、反应过程存在哪些潜在危险、急救设施和物品是否能满足要求等。 7.化学试剂的安全管理。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助燃等性质,对人体、设施、环境具有危害的剧毒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应做好药品标识,安排双人双锁进行管理,并且必须做好使用人员的使用记录。以下是不同的危险化学药品及其存放要求。 8.废液废固的回收和处理。一般来说,化学实验室和生物学类实验室产生的实验废液废固的数量和种类均较高,其中好多有毒或是易挥发的废液废固是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因此及时回收和处理实验室中的废液废固是十分必要的。首先,高浓度的实验废液如果直接排入下水管道中会对排水管道造成腐蚀,更有甚者会对周边地区的地下饮用水造成污染;其次,实验废液废固如果没有及时处理很有可能在存放的过程中进一步发生不可知的化学反应。因此,必须严格执行废液废固处理的相关管理规定,根据废液废固的种类分类回收处理,及时处理废液废固,严禁长时间在实验室中存放废液废固。 9.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和检查。实验室的每一台实验仪器设备都必须配备安全指导书;第一次使用前,必须安排厂家专业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每次使用前后,都必须进行安全检查;每次使用时,都必须按照要求,依次填写各项内容,进行书面登记;需对电气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和安全检查,如果通过检查,可继续使用,如果没有通过检查,则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维修或废弃。 10.安全事故的应对措施。实验室安全事故无小事,高等院校是人员密集单位,尤其应该注意应对安全事故的方式和方法。高等学校应该根据自身办学特点,有针对性地给不同类别的实验室建立一套完整的安全事故快速响应机制。根据安全事故的类型,采用合适的安全事故快速响应机制,能及时救助伤者,可以有效地将损失降到最小。如若遇到安全事故发生,事故的全过程必须形成书面报告,提交给实验室安全委员会和上级主管部门,召开会议总结经验,做出相应的整改方案,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随着我国各级高等学校办学规模的逐步扩大,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的任务量也随之增加,实验室所承载的工作内容更加复杂,对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实验室安全管理也不断面临新的问题。但是,无论怎样变化,实验室的工作都必须满足师生的学习、工作需求,确保他们的人身财产安全。伴随着国家对实验室软件和硬件建设投入的不断增大,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也正朝着标准化、专业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提供给师生更加全面的安全保障。 学校安全管理论文:提升高等学校实验室固定资产管理效益和安全管理保障 摘要:高等学校实验室的发展决定着教学和科研水平,如何科学地管理实验室,使实验室高效并且安全运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实验室;固定资产管理;安全管理 实验室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素质教育、培养高科技创新型人才、发挥社会服务功能的关键,决定一个高校的教学科研水平,是高校教育管理及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在实验室中,学生能够学习知识技术,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开发科研创新思维,有着与单纯传统理论学习完全不同的作用。所以,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物质资料等的质和量,直接影响着实验室的科研水平、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学校的办学效益。对实验室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能够大幅提高高校的科研水平、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所以,实验室管理工作是高校充分发挥职能、提高办学水平的关键环节。目前,经济文化全球化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全面深入,国家开始重视高等教育事业并逐年增加经济投入,同时各个高校积极提高办学水平,向现代综合型、大规模大学方向发展。因此,各高校投入巨大资金购置、更新实验室仪器设备,使实验室现代化大型科技设备在价值和数量上迅速增长,实验室规模和科技水平有了大幅提升。但是,实验室规模的大幅提升,也会相应地给管理工作带来极大挑战。多数高校的实验室管理工作水平,并没有跟上设备更新的步伐,之前的惯例模式与当今新形势下的高科技设备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如设备购置、淘汰和更新衔接、设备重复购买与闲置、设备利用效率低下、缺乏有效系统监管制度、没有良好实验室文化氛围等问题。因此,加强完善实验室管理工作,对充分发挥实验室职能、保持实验室高效合理使用、进行资产保值与合理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验室管理现状 实验室管理工作通常是目前高校管理中的薄弱一环。加之近年来,高校改革及扩招致使各高校的实验室出现快速、持续的增长势头。由于全国各高校的实验室总量的日益庞大和数量的急剧增加,对高校的实验室管理工作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所以,高校实验室管理成为重要课题。在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中发现,高校在实验室的管理工作中出现若干不容忽视的问题。 1.实验室的资产管理意识理念淡薄,有重投资轻管理的情况。由于高校实验室资产价高数多,所以对实验室资产的管理责任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全国大部分高校长时间以来普遍存在着重视资金投入而忽视实验室资产的管理,财政拨款是高等学校实验室固定资产投资的绝大部分来源。对成本核算,学校实验室进行的很少,一般不进行资本折旧,直接导致资产的运用与管理严重脱节,在投资效益和投资监督评估上,非常缺乏相关的管理机制。 2.实验室的管理制度与机构不健全。高校实验室的设计原则以相关资源的配置和各学科的设置为根据建立起来,常常采用两级分层管理模式,属学院级统一管理,但并没有设专门的主管部门对实验室管理工作进行日常性管理。大部分高校教务处与实验室相对独立,给日常管理带来很多麻烦,对高校创新实验教学开展的研究性和综合性实验的需要,得不到很好的满足。此外,因为实验室管理工作没有相应的工作考核制度,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评估通常得不到重视,因此导致实验室可能出现的各种日常问题得不到解决,效能降低。同时,在管理工具和手段上的落后,造成实验室缺乏实时、动态的管理。 3.实验室管理人员建设制度不完善。由于近年来的需要,全国大部分高校普遍扩大引入高水平实验教学人才的力度,但总体上并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对实验室人员的重视程度。好多高校,实验室管理人员大多停留在“辅助教学”性质,处在相应的理论教学的从属地位,与之带来的是,同普通教学岗位相比,地位低,薪酬少。地位的不平等,使实验室管理人员在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上有很大影响,人员流失时有发生。 4.安全隐患问题。目前,高校实验室规模扩大,部分实验化学药品种类繁多,有部分易燃易爆甚至有毒物质;实验过程中,会产生“三废”物质,及过期、失效试剂药品等。若上述问题处理不当,将会构成环境污染。为了防止环境污染、中毒、火灾等事故的发生,为保证科研工作及实验教学的安全进行,需要采取详尽的安全保障措施。 二、加强实验室管理措施 1.加强实验室资产管理,重视实验室日常管理。(1)及时清查,保持资产数目准确,设立专人,在规定时间内及时清查实验室设备、仪器、耗材等,进行统计,使实验室资产实时更新,保持准确,以把握实验室资产动态。同时,为避免实验室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和供应不足现象,须及时将实验室现有仪器等进行全面、彻底的检查清理,清楚地统计出报废仪器设备台数、可正常使用仪器设备台数、已坏待修仪器设备台数等,以此为基础制订仪器设备年度添置计划。同时,应注意教学科研工作需要,按轻重缓急列出购置顺序。(2)加强设备仪器的日常维护。在实验室的日常使用中,将检查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作为一项常规工作,若发现问题,须及时处理,妥善处理好设备供应、维修与管理之间的关系。由于高校实验室设备仪器种类多样,服务功能单一,所以管理人员必须加强实验室的全方位管理,重视全过程技术跟踪管理,其中包括设备选择、购买、接收、安装调试、应用、维修及报废等环节。无论哪一环节出问题,都会打乱教学计划,影响科研工作进行。 2.健全实验室管理制度与机构。(1)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提高实验室管理意识,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需要符合学校的规定,顺应当前的时展趋势,能够从宏观协调整体运转,同时符合学校实际操作情况,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规章制度要不断完善,根据实际情况更新调整,以适应当前实验室的管理需求。除实验室中的基本规章制度,如《实验室管理办法》、《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等,还应有设备购置制度、验收领用制度、检查维修制度、报废制度等,不仅涉及仪器设备等硬资产,还要涉及科研教学文件、技术操作资料等与科研技术、师资队伍及社会服务等在内的软资产。(2)落实规范机制,使规章制度具有约束力和强有力的规范作用,落实到个人的操作机制。将实验室管理工作进行合理分工,按照分级管理机制和实际应用情况的要求,将各项工作落实到个人,权利到人,责任到人,权责清晰,使每项制度具有可操作性,提高管理人员遵守制度的自觉性,整体提高实验室的管理层次。 3.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以及对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培训。在实验室建设中,实验室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是实验室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实验室应重视对实验人员实践技能的培训,积极鼓励实验人员参加有助于提高业务水平的会议,拓宽实验人员业务水平,全面熟悉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提高对设备的维护维修水平。学校实验室应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精干高效、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专兼职结合的实验室管理队伍,这是提升实验室教学质量和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的有力保障。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在职学习和岗位培训,使实验室管理人员能够掌握实验室管理的专门知识和基本理论,是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管理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有效途径。 4.运用先进的管理方式。在实验室固定资产的数据管理中,配置一台专门的固定资产数据管理服务器,运用网络化管理方式,增加各院系的实验室管理人员对资产管理工作的时效性,由校一级实验管理中心对服务器的数据进行统一实时有效管理。在管理中,我们应注意:资产科目的规范性,账务、名称、型号要保持一致,将实验室设备进行明确分类,固定摆放位置,建立条形码快速管理等,以及建立实验室管理清册、移交清册,将管理责任落实。实验室固定资产的统筹管理,要想做到简便、规范,以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重要的措施是采用先进管理工具和先进管理方式。高校实验室资产利用率的上升,对提升实验室管理水平、提高实验设备利用效益,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加强各院各部之间对实验的信息共享和合作交流。利用校级网络条件,建立实验室资产共享平台,使实验室设备的互联互通渠道顺畅,提高实验室各实验设备仪器的使用效益。这有利于各院各部间的相互沟通和了解,避免低水平实验室的重复建设,极大地保证实验室仪器及设备的最优配置。其次,提高实验室利用率的另一方式是加大实验室的开放力度,在满足本院本部实验室需求的前提下,利用实验教学的时间间隙,对外开放,提高实验资源的利用率,扩大效益。 5.加强实验室安全保障。首先,制定严格的安全制度,加强安全教育,将安全意识贯彻到实验室的每一处、实验的每一步。其次,增加消防设施,及时进行检查维修,更新保养,同时使消防通道保持通畅,及时消除可能的危险因素。再次,组织实验室使用人员进行有效的学习,提升遇到突发事故的应对能力。在实验设备材料的购置与使用存放时,根据特点进行分类放置,危险品要存放在指定地点,避免扩散污染等。在实验室的使用过程中,加强对实验设备的常规性检查,及时消除潜在危险因素,尽量减少废弃物,妥善处理“三废”物质。 学校安全管理论文:做好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实践思考 【关键词】 学校管理;安全管理;学校;家庭;应急预案 近几年,学校安全方面的事件时有发生,这让学生安全问题成了热门话题。因为千万学子的身体健康关系到千万家庭的幸福,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团结。随着社会的稳定、教育的发展,学校安全管理也成了学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学校安全不但是学校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家长们关注的问题,是社会对学校的期望。为了让小学生能在学校里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在安全管理方面,作为负责的老师要和学校各方面的工作配合起来,给学生一个和谐、安全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学生有一个愉快的成长空间。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学校要重视安全管理工作,做好学生安全教育 学校安全管理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也牵动着学校和家长的心。因此,学校安全管理不但要学校做好保卫安全的监管监督工作,而且还要给学生灌输安全常识,让他们有自我保护、远离危险的意识。 为此,学校要时常开展一些有关安全教育的讲座,让学生学习一些保护自己的常识和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比如,每学期在学校开展一两次以“珍爱生命、远离危险”或者“消防安全伴我行”、“安全校园,和谐校园”、“法津小讲堂”等为主题的讲座或者活动。学校也可以利用早读、主题班会、校园广播 、板报、橱窗等方面,多角度地给学生宣传安全方面的知识,让他们也能从不同角度,时时处处接受到安全的教育,配合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 二、学校和家庭建立安全网,给学生的安全双保险 学生的安全除了学校的负责,学生自己要学会保护自己外,还要家长与社会的积极配合。学校要设法和家长建立联系网,比如校校通,学生到校家长就能收到信息,学生什么时候离校家长也能收到信息。家长也要在管理孩子写好家庭作业外,给学生看看报纸上关于安全事件的报道,让学生加强安全意识,学会保护自己的同时,也能增加一些常识和对事情判断的能力。 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家庭的安全教育也不能忽视。在加强学校生命安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提高家庭环境建设,为学生搭建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这方面,学校要给家长也做一些宣传,或者给学生和家庭联合开展一些安全教育方面的交流活动,如召开学校生命安全教育与家庭环境建设研讨会等。让家庭也积极参与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家长也可以给学校提出有效的建议,让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且更加完善。这样,我们可以在保证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学习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进取精神。 三、建立应急方案,组织应急演习,让学生在危险来临时能机智避害 很多学校组织了各种各样的防震应急措施,让学生参加了各种预防、撤离的演习活动。其实,这远远不够,学校安全管理是长期的工作,我们不能脚疼医脚,头疼医头。要常抓常练各种危险应急演习,让学生在危险面前,不再惊慌失措。学校要给学生经常讲一些如何应对火灾、地震、泥石流的讲座。我们也可以利用科学课、自然课给小学生讲讲这些危害方面的知识,如地震时为何要有序撤离,火灾时为何要俯身捂住嘴、鼻撤离等等。当然,在不可预料的事件发生后,学校应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组织救援工作,也要及时向有关部门作出汇报。 学校的应急安全管理不但要建立健全各方面的管理规则与制度,还要始终坚持应急管理方面的五项原则: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快速反应,协同应对;依法规范,加强管理。如果学校能做到这些,学生、家长也能积极配合,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也一定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总之,近几年小学生的安全成了社会、学校、家庭关心的头等大事。所以,小学生的安全管理也就成了小学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了学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更是小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和保证,是小学生自我安全保护的必要教育科目。学校要提高安全管理方面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与综合素质,杜绝学校安全事故的发生,为小学生营造一个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当然,做好学校安全管理工作还有很多要注意的事项和管理技巧,学校要和社会、家庭联系起来,做好小学安全管理这份工作,保证学校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确保学生的安全,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略谈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安全管理 摘 要: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水平的提高,对于统筹均衡城乡教育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相对于非寄宿制学校来说,寄宿制学校更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因此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安全管理就显得意义非常重大。落实好安全责任、建立健全安全制度、严格安全管理、强化安全防范,提高寄宿制学校安全管理问题。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学校;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8-0168-155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8.103 学生的安全关系到千万家,因此学校安全工作也是社会各界都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小的安全事故对学校教学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大的安全事故会威胁到学生以及教师的生命安全。因此学校要做好安全管理的工作,让学生在安全、健康的环境下积极成长与学习。 一、将学生的安全工作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负责人是做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安全工作的关键 寄宿制学校的学生长时间待在学校里,远离父母,因此,他们对学校生活的适应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让家长放心,加强社会的和谐稳定,教师与学校的相关工作人员要做好学校安全管理的工作,争取做到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首先,要建立安全责任机制。从学校安全管理的第一负责人--校长到部门科长、再到班主任,再到学校职员,自上而下形成一个管理机制。其次,每一个部门与相关教师都要明确安全责任的内容,在每季度开学的时候,校长应该与学校的各部门、科室、班主任签订安全承诺书,班主任要与各学生家长签订安全承诺书,这样学校的安全管理任务就被分解得更加具体,同时也使责任内容深入人心。最后,也是最关键的,要检查安全责任的效果,学校要定期对各部门、科室、班主任等进行检查,避免学校对学生的安全管理落于形式,同时学校还要将对学生安全管理进行一项专门的考评,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制,对于在学生安全管理方面出现重大问题的教师一票否决,坚决不给予评先晋升的机会。 二、建立和完备安全制度是农村寄宿制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保证 寄宿制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同其他工作一样,要想做好就要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第一,入校门这一关要把握好,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外来人员入校登记验证制度》《学生出入校门制度》等制度,为学校进行分时段的封闭式管理工作奠定理论与制度基础,使学生在校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有一定的保障。第二,课堂、活动、晚间就寝这些时间段的关要把好,建立《教师、学生值日制度》、《学生请假、销假制度》等,教师争取在课堂与活动中点名,安排专职教师进行查寝,对于点名缺席的学生要记录在册,并进行实时跟踪,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第三,饮食安全的入口关要把握好,建立《食堂安全管理制度》《餐具消毒制度》等,防止出现食物中毒、盗窃等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第四,学生往返学校的交通安全关要把握好,建立《学生往返日学生家长接送制度》、《建立学生安全信息卡制度》等,加强学校同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放假在家期间的安全能得到保障。 三、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加强学校的安全教育工作,为寄宿制学校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的奠定基础 1.做好学校安全教育的计划,争取做到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天天有教育。 2.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要抓住重点的时间和重点的活动,如安全教育日、法制教育日、安全宣传周等;除了要注重时间外,还要抓好教育的内容,在平时可以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专题教育,比如:个人卫生安全、饮食健康安全等。 3.要抓住特色,学校在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要进行不同层次的安全知识教育。 4.学校的安全知识教育活动要选择一个好的平台。 四、加强安全防范是做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要求 寄宿制学校更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做好有效预防和处置学校突发事件,是做好学校安全工作的必然要求。 农村寄宿制学校只有做好安全管理的各项工作,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环境,为学生健康成长与学习提供一个保障,才能办好教育。 学校安全管理论文:学校计算机公共机房的安全管理与维护 【 摘 要 】 论文首先对计算机公共机房管理和维护工作进行了概述,之后根据多年在学校计算机公共机房工作的经验,总结了工作实施的几点建议。 【 关键词 】 公共机房;管理与维护;病毒入侵 1 引言 近年来,公共计算机机房数量迅猛增长,规模也不断扩大,这就使得机房的管理与维护工作越来越繁重。工作人员要对硬件的管理、软件更新、病毒检测与清除、机房课程安排、学生的自由上机安排等工作进行统筹。因此,有必要对公共机房的管理与维护工作进行讨论,总结出合适的工作模式,以便机房的管理工作变得有条不紊,让公共机房更好地发挥为学生服务的作用而不是成为学校的管理负担。 2 机房管理和维护的内容概述 学校公共机房面向全校师生,管理和维护涉及面较广、要求的电脑专业技术高,并且机房涉及必修课程和学生业余需求,事务复杂、工作量大。这些特点无疑给机房管理维护工作带来了困难。机房管理工作大致可以从使用与维护两大方面入手。首先,使用方面,分为计算机必修课的使用以及学生上机使用两大类。细分主要是,必修课程的上课时间和教室的协调,学生自由上机的教室分配,学生上机登记以及计费缴费的问题。其次维护方面,主要包括计算机软件硬件的维护以及机房环境的维护。仔细分类则包括硬件设备的配置、维护及故障检修、计算机软件的定期更新以及病毒的检测,机房内部局域网和应用系统的建设及维护、用电的安全保障,此外还有机房环境的维护等都属于机房管理的内容。总之,机房管理维护工作十分复杂和繁琐。 3 机房维护与管理工作的实施 公共机房的管理如此重要,工作内容又这样繁琐,传统的管理模式是专人专项负责,即电脑技术有专业老师维护,学生上机课程安排有专门的人员负责等。目前看开运行效果较好,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有必要总结机房日常运营中的主要问题,对这些问题着重专项处理。 3.1 硬盘资料保护 硬盘作为计算机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计算机安全以及正常使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硬盘中含有主要的系统文件维护,这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公共机房作为学校里学生上机的主要场所,除了要承担平时必修课的任务还要满足学生自由上机的需要,计算机使用频率较高,任务艰巨。如果不对系统文件加以保护,系统往往遭到破坏,最终造成 计算机无法正常启动,影响正常使用。公共机房为了避免大规模病毒往往不安装光驱,这就使得重装系统费时又费力。所以,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加强对机器上的系统文件的保护措施。第一,硬盘克隆精灵软件,它能在短短几分钟内完成对硬盘的复制工作,成为硬盘备份和恢复类软件中的首选。第二,安装硬盘还原卡,此方法安装简单,每当系统出现问题时,能较好较快地恢复系统设置。第三,安装具有网卡功能的硬盘保护卡,此种方法更适合大型机房的电脑维护。三种方法各有利弊,要根据不同的机房的规模选择方法。 3.2 防止病毒入侵 计算机病毒有其特有的特点,具有潜伏性、传染性、可触发性,不易被使用者察觉。当代互联网高速发展,计算机病毒大多借助互联网进行传播,破坏性网络病毒远比单机病毒传播速度更快,扩散范围更广,传播方式更多。这些无形中增加了计算机维护的难度,使得预防和清除计算机病毒成为机房管理最伤脑筋的事。因此,为了保障计算机正常运行,工作人员要从技术上和管理等方面同时入手,减少病毒的感染,保护计算机的正常使用。根据平时工作的总结,建议采用几种处理方法。第一,机房必须安装正版的软件,对于那些来历不明,尤其是网络下载的免费软件,首先要确定无病毒,之后方可使用。第二,对机房电脑安装杀毒软件,由于学生的专业电脑知识不足,互联网上的有害病毒又很多,因此安装杀毒软件对于维护电脑起着重要作用。建议公共机房使用升级服务最及时,对新病毒响应和跟踪最迅速有效的反病毒产品。 3.3 机房管理系统构建 学校的计算机公共机房承担多项任务,不仅要保证计算机必修课程的教学任务,而且还要为学生提供自由上机课余学习的场所,因此大多数学校的机房都是全天开放,这也给机房的日常管理增加了难度。工作人员要对机房进行合理的分配。首先就是要分区,将教学机房和自由上机机房分开,由专人对教学机房进行排课,同时兼顾学校平时承担的考试任务的布置。学生机房要制定出合理的计费缴费标准。由于大多数学校学生普遍配备校园一卡通,因此学校公共机房可以实行实名登记制度,刷校园卡,同时计时收费,关机离开机房时刷卡停止计费。这种方法公平公正,便于机房日常工作管理,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机房可以实现全自助上机模式,大范围提高了工作效率。 3.4 人员安全意识的培养 公共机房的安全也是机房管理与维护的重要内容。这里的安全包括计算机信息的安全以及计算机机房的安全。互联网时代,计算机与人们生活之间的信息传递很频繁也很便捷,这些信息有好有坏,工作人员首先要对不良信息进行过滤,其次还要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意识宣传培训,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不要被网络上的不良信息蒙蔽。此外,计算机机房作为一个公共场所,人员聚集密集,机房电路复杂,这就要求工作人员要有高度的安全意识,及时清理计算机灰尘,保持其散热良好,注意定期检查电路的养护状况等。安全无小事,每一个工作人员应该时刻警惕安全事件,为师生提供安全良好的上机环境。 4 结束语 计算机管理和维护是一个学校信息化进程的重要体现之一,学校公共机房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维护制度,保障机房管理工作有序高效进行。机房管理人员应深知自身所肩负的责任,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学习新技术、新管理方式运用于公共机房的维护中,使机房成为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得力助手。 学校安全管理论文:职业学校安全管理问题研究 摘要:近些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不断冲击,社会矛盾和问题逐渐突显,校园安全事故不断出现,校园安全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不断创新职业学校的安全管理形式,构建和谐校园,是推动职业学校向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的有利保障。本文在分析职业学校校园安全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探究其有效路径。 关键词:职业学校;安全管理;自主意识;以人为本 1.职业学校校园安全管理的现状分析 国内外职业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本能反应的初始型。在这一阶段,职业学校主要是面对学生出现的安全问题,想出一些应对的方法,总结为管理要求;第二阶段是,制度约束下的安全型。这一阶段,职业学校的管理理念受到科学管理观的影响,对学生安全的保证就是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约束,包括硬性规定学生进出校园的时间,规定自习室和学生寝室的关灯时间,制定严格的请假制度,并付之于一套相对完善的惩罚制度,通过"管"来保证学生的思想;第三个阶段是,主动安全意识下的独立型。在这一阶段,受到人文主义等多种后现代管理思想的影响,各职业学校逐渐认识到,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学生作为成人年有权独立处于自己的学习生活,并认为通过硬性的制度管理会影响学生的发展,并因为约束产生更大的心理问题和安全问题,在这样的思想下,开始关注学生自身的安全意识;第四个阶段是,全员共同追求的互助性。在以人为本和服务性理念的影响下,人们逐渐认识到管理不是上级对下级的监督和制约,而是相互协作,服务学生、服务教师,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目前,我国职业学校校园管理水平大都处于第一或者第二阶段,有的开始向第三阶段过渡,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上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部分。 2.职业学校校园安全管理的有效策略 2.1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职业学校的传统管理模式采用的是层次管理理念,通过制度的约束和惩罚来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和学生的安全,随着管理理念的不断发展,安全管理理念也发生了变化。一是,职业学校安全管理中要突出以人文本的理念;职业学校的学生是有一定程度自主意识和自主行为的,安全管理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安全管理的任务是在保证学生基本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为学生的工作学习提供条件,而不是通过剥脱一部分权利来实现安全。例如,职业学校的学生会自行组织社团活动,学生会利用周末时间到社会进行实践,这个时候学生就无法按时回到学校,学校需要制定弹性的管理方法既满足学生的需求,又促进学生的发展。笔者,通过对国外安全管理的资料查找发现,国外许多职业学校采用的是智能化的管理系统,学校和学生寝室的进入不再有人员进行管理,而是通过指纹识别,指纹对应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回到学校和宿舍,同时也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不再受到管理的束缚。这样,在学校管理者和师生的关系上,不再是上下级之间的管制,而是一种服务的关系,安全管理由重视监督向重视责任业绩转化,其目的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 2.2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学生安全工作的保证仅仅依靠制度的约束是无法完全实现的,需要提高学生自身的安全意识。目前,许多职业学校在教学中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很少由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校外实践行为进行有效地指导,以增加学生面对社会事件的处理能力,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同时,学校的安全教育课程又基本流于形式,很少由学校专门开设课程进行教学,在指令性的学习中大多也是直接宣读文件内容,这样的形式是无法对学生的实践进行有效指导的。笔者认为,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职业学校又是学生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这个阶段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包括在外出行中基本的交通安全、人际交往中的内容交流安全、应聘过程中的识别技能等,以为学生提高具体详细的指导,真正使学生在指导性行为的引导下提高自己面对社会的自我保护能力。在此基础上,也要借助社会上出现的反面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对学生进行教育,并指导学生讨论和交流在面对这种情况下的处理方法,增加学生对问题的理性化思考,锻炼学生的社会处理能力。 2.3 建立信息化的管理方法。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是当代的两大基本特征,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已经成为职业学校学校安全管理的一种重要的手段,也是职业学校安全管理的改革的方向。一是,利用信息技术,建立请假制度。目前,职业学校校在管理中仍然采用的是人员请假方法,学生有事需要向辅导员请假,并填写相应的请假手续,这样无形中增加了请假的流程,在时间上也相对增加。很多学生在面对突发事件后无法及时地履行请假制度,同时班主任也无法对学生的请假情况进行整体上的了解;二是,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及时的应急设备。通过网络平台建立学生应急事件报告平台,学生在遇到困难和威胁后可以通过语言、文字等形式快速地向学校汇报,学校能力在第一时间内给予指导;三是,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安全教育课程。通过网络平台向学生推荐优秀的安全教育视频和典型的安全教育案例,并规定学生基本的阅读量,将阅读感受上传进行分享,以真正实践安全教育的开展,增加安全教育的实效性。 综上所述,校园安全管理对于提高职业学校的校园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势下。职业学校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关注学生的发展,建立为学生服务的安全管理体系;开展有效的安全教育课程,对学生的工作学习提供细致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信息化的管理方法。 学校安全管理论文:如何强化学校的安全管理 校园安全越来越被各级行政机关重视,怎样更好地强化校园的安全管理呢? 一、加强制度建设 细化宿舍、食堂、消防、水电暖、道路交通、安保管理制度;完善突发公共卫生、防震、防恐、实验室特种设备发生意外等的应急预案及指挥系统;与教学楼、公寓楼、餐厅、实验室、体育设施等重点部位管理人员鉴定责任书,明确管理人员职责。 二、加强安全教育 1.做好校园内的安全教育宣传及其管理。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使安全教育入校、入课、入心。 2.做好老师和学生在上班和学习时间之外的安全教育宣传及其管理。 3.健全应对突发自然灾害和公共安全事件的应急预案和演练制度。 4.努力推进安全法制教育。县城中学放学后打架闹事学生多,有时还有社会闲杂人员参与,有针对性地丰富内容、创新形式、拓展渠道,实现对师生法制教育培训全覆盖、常态化。 三、加强安全隐患排查 1.建立有安保人员参加的日常安全隐患排查制度 (1)注重学校安全排查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重点检查教学楼道、公寓楼、综合馆的应急指示灯、安全指示灯及护栏;学生宿舍、餐厅、办公室的安全用电、实验室、体育场地、卫生间的设施设备等重点场所和重点部位的安全情况。 (2)要求各班经常性地排查学生中是否隐藏管制刀具;排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存在的矛盾,做好心理疏导;另外,保安不是守门员,学校要把保安用好用活,要求保安熟悉学校的角角落落,掌握各班的学生情况,做到防患于未然。 2.建立专项安全排查工作制度。在日常安全排查基础上,针对不同时期的安全工作特点,专门组织食品卫生、消防设施、水电暖、体育设施、特种设备等综合性或专项安全检查,提高学校安全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坚持学校安全隐患排查与整改登记制度。日常安全隐患排查和专项安全排查后都应填写“学校安全隐患排查与整改表”。 四、落实安全责任 1.校长是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主管安全工作的副校长是具体责任人,应履行领导职责,真正把学校安全工作作为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好。 2.建立和完善学校安全工作责任制度。学校要制定安全目标管理细则,细化每个岗位的安全责任,分解落实到人,落实到每项工作、每个环节,实行岗位责任制。 我们在学校的日常工作中加强了制度建设,做好了安全教育宣传,又强化了安全隐患排查,并很好地落实了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学校就一定能够把安全工作做好,而这也是抓好学校常规工作的一个具体体现。 学校安全管理论文:浅析思想政治工作在学校安全管理中的作用 [摘要]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本文扼要分析了当前学校安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思想政治工作在学校安全中的重要作用,就大力构建学校安全文化,创新安全思想政治工作文化平台作了具体探讨。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学校安全;安全文化 学生安全是教育工作的天字号工程。校园安全是永恒的主题,学校安全稳定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无论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只能抓得紧而又紧、严而又严、实而又实,绝不能掉以轻心,绝不能松劲懈怠。抓好校园安全,是当前全国各地重点工作之一,党委、政府各职能部门切实担负起监管责任,建立健全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共同监管体系。安全思想政治工作是抓好校园安全的重要保障和有力抓手,要教育引导师生深刻理解学校安全的重要性,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安全意识,大力构建校园安全文化,不断创新学校安全思想政治工作文化载体建设,为学校安全起到实实在在的思想引导作用。 一、当前学校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中央到地方,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学校安全工作,但是,随着校园内部的环境和外部的政治、经济、社会形势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学校师生的思想和意识形态等带来许多新的挑战,也给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例如:2011年11月16日9时40分许,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榆林子镇西街道班门口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一辆货车与一辆榆林子镇幼儿园接送校车迎面相撞,事故共造成21人死亡43人受伤,其中19名死者是幼儿。学生安全事故教训是惨痛的,当前学校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安全第一”理念树立还不够牢固,个别学校负责人仍存在麻痹松懈思想;二是管理制度重建轻用,落实不到位,还没有真正做到“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三是安全教育在开全课程、开足课时还达不到要求;四是农村中小学安全基础工作比较薄弱;五是安全投入严重不足,在物防、技防上舍不得花钱;六是安全隐患和不稳定因素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七是校园周边环境还有不尽如意的地方等。安全隐患,无时不在;安全事故,防不胜防。学校是人员密集场所,学生是最需要保护的未成年人群体,特别是当前社会深层次矛盾凸显,交通、治安、食品卫生等社会环境远远跟不上形势发展变化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生安全事故,也容易造成群体性人员伤亡。 二、思想政治工作在学校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指出,人命关天,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学校安全是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加强校园安全思想政治工作,对教育事业发展有着重大现实意义和长远的保障作用。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必须加强学校安全思想政治工作。首先是要尊重和保障人的生命权健康权;科学发展,首先要体现在安全发展上。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师生的根本利益,构建和谐校园,学校必须实现安全发展。要加强学校安全思想政治工作,牢固树立安全思想与意识,建立浓厚的安全文化,营造浓厚的安全氛围,为校园安全提供坚强的思想保障、组织保障和技术保障。 第二,推进安全工作责任落实,必须加强学校安全思想政治工作。严格实行学校安全目标管理责任制,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机制,把学校安全稳定指标作为考核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大考核奖惩和责任追究力度,落实好部门主管责任。积极推进“网格化”管理,对网格内的所有单位逐一落实监管、主管责任,确保安全工作责任落实无缝隙、全覆盖。 第三,强化学校安全基层基础工作,必须加强学校安全思想政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化细化工作措施,推进学校安全管理工作重心下移和关口前移,严格办学条件审批,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加强“三防”(人防、物防、技防)建设,对新建、改建、扩建的校舍工程,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建设项目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简称“三同时”)制度。从源头上消除事故隐患和不安全因素。 第四,推进师生安全防范意识教育和培训,必须加强学校安全思想政治工作。指出,公共安全连着千家万户,确保公共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反邪教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切实提高学校公共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师生员工的法制观念、安全防范意识、卫生保健意识、心理调节能力进一步增强,做到安全教育“计划、师资、教材、课时、考核”五落实。 三、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大力构建学校安全文化 学校安全文化建设是预防校园安全事故的基础性工程,是提高师生员工安全文化素质的一项系统工程,是校园营造安全环境的实质要求。因此,大力弘扬校园安全文化,积极推进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一是建设校园安全文化体系。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做好教职员工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安全文化理论研究,组织课题攻关。充分发挥各种宣传教育载体作用,通过校园广播、校园网、板报、校讯通等平台,加强校园安全文化的宣传教育,做到与时俱进,切合学校师生实际,为广大师生员工所接受。二是深入贯彻安全文化理念。对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形成安全观念进行加工提炼,形成具有指导作用的安全目标及价值观,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比如:印制安全读本、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文艺汇演等。 四、加强学校安全思想政治工作的平台创新 思想政治工作与学校安全工作紧密结合,通过学校安全文化建设平台,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拓宽思想政治工作外延,使安全文化建设更具特色,发挥出更大的感召力与吸引力,形成强大的保安全促发展的正能量。一是建设学校安全文化园地。在学校门口、走廊、操场等学生经常活动场所,创建富有特色的安全文化长廊,悬挂张帖安全制度、警句、漫画、标语等,力求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具有警示性和感染力。二是组建学校安全文化宣讲队伍。学校安全文化宣讲队伍,是一支富有生机活力的加强安全文化的生力军,宣讲员通过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政策水平,使学校师生员工深刻了解党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进一步强调学校安全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校安全的重点工作和主要任务,意义深远,发人深醒,催人奋进。 总之,做好新形势下学校安全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以关于安全生产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用和谐教育作引领,不断探索和创新学校安全思想政治文化建设的新途径,用安全文化力激活安全保障力,为推动学校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提供思想保障和文化支撑。 学校安全管理论文:浅谈学校安全管理工作 学校安全工作关系到千万学生的健康、千万家庭的幸福、关系到社会的稳定。珍爱生命,关注安全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构建和谐平安校园更是全校教职工和学生们共同的愿望,更是时代赋予学校的职责和使命。如何确保学校不出现安全事故,笔者认为必须建立健全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的规章制度,依靠完善的制度、科学的管理、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全体师生的参与,以预防为主,杜绝校园安全事故发生。具体就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健全安全机制 学校必须认识到安全工作事关全校师生安全、健康,责任重于泰山,必须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学校必须把安全管理工作纳为学校重中之重的工作,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的学校安全工作领导组,实行校长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成员共同抓的办法。学校安全工作领导组负责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分解、细化和落实学校安全工作责任人、职责及责任,研究安全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贯彻、落实上级的新要求。形成分工负责,齐抓共管,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 1.建立安全工作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由学校校长负责,将安全工作列入各相关人员的目标考核内容,并进行严格考核;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对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要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及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2.实行分级管理、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 学校与各部门、班主任、科任教师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各自的职责。将安全教育工作作为对教职员工考核的重要内容。贯彻“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 3.完善学校安全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定期检查和日常防范相结合的安全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安全保卫工作奖惩细则、防火、防盗、饮食卫生管理等规章制度。对学校安全工作要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可依、违章必究,不留盲点、不留死角,堵塞漏洞,确保安全。 4.建立健全学校各类安全应急预案 为了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学校必须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学校各类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明确一旦发生学校安全事故时,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应按各自的工作岗位和工作职责,迅速而有效地开展应对工作,将突发安全事件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二、加强教育,提高防范常识、增强防范技能 提高学生安全意识、自我防范和自护自救能力是学校减少或杜绝安全事件发生的重要前提。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自我防范和自护自救能力。要根据实际情况,开设安全教育地方课程,认真落实。以消防安全日、防震减灾日等各种节日或纪念日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利用校会、班会、黑板报、墙报、学科渗透、广播、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张贴各种安全教育资料、散发安全教育材料等途径,开展学校安全教育。通过讲解、演示和训练,对学生开展安全预防教育,使学生接受比较系统的防交通事故、防食物中毒、防病、防体育运动伤害、防火等安全知识和技能教育。还可利用学校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告学生家长书》、发放《学校安全教育知识手册》等形式将安全知识传递给学生家长,增强家长的安全意识。同时,还必须提高学生的自救自护能力。每学期学校根据季节特点,进行不少于一次的“防震、防火及自然灾害安全疏散或逃生、食物中毒自救、消防”等方面的演练。 三、认真排查隐患发现问题立即处理 学校安全工作领导组必须随时了解各地发生的学校安全事故,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了解事件的情况。根据已发生的学校安全事故,对照学校的实际情况,认真排查校园内的教学设施、师生矛盾、教师间矛盾、校内住户安全等一切隐患,做到不留盲点、不留死角,堵塞漏洞,确保安全。 学校安全工作领导组在日常工作中,要不定期不定形式地开展学校安全隐患排查,对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及时的整改。对于一些学校无法整改或解决的安全隐患,及时向相关部门进行汇报,争取得到尽快的处理。 总之,安全管理是治校之本,安全生产是治本之策,“安全发展、国泰民安”。学校应本着“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的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好学校的安全工作。以“安全第一,师生至上”的工作理念为指导,经常性地总结经验教训,时刻绷紧安全稳定工作这根弦,及时解决安全工作中发现的新问题,努力把学校建成和谐校园、平安校园。
公司内部控制论文:关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相关问题探析 论文摘要:2010年1月1日,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必须对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同时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基于此,从当前的国内相关政策背景出发,探析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相关概念、内部控制审计实施的基本思路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以期对注册会计师审计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等方面提供一种思路和方法。 论文关键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 1 引言 安然、世通等一系列公司财务舞弊事件使各国政府监管机构、企业界、学术界以及广大投资者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升,政府监管机构也将监管的重点从单纯注重财务报告本身的可靠性转向同时注重保证财务报告可靠性机制建设,要求企业披露内部控制相关信息,并要求聘请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审计。美国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和日本的《金融商品交易法》都要求注册会计师对企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进行审计。 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国资委、银监会、保监会等部门在北京召开联合会,隆重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以下简称配套指引)。该配套指引连同2008年5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共同构建了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自2011年1月1日起首先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自2012年1月1日起扩大到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公司施行;在此基础上,择机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施行。同时,鼓励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提前执行。执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企业,必须对本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同时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政府监管部门将对相关企业执行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这是全面提升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大中型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制度安排。 2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概述 2.1 内部控制审计的基本概念及范围 内部控制审计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接受业务委托,对上市公司特定基准日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有效性进行审计。注册会计师基于基准日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而不是对财务报表涵盖的整个期间发表意见。 目前,实行内部控制审计的国家均将审计范围限定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并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过程中注意到的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在内部控制审计中增加“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描述段”予以披露。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指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而设计和运行的内部控制,以及用于保护资产安全的内部控制中与财务报告可靠性目标相关的控制。 2.2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关系 财务报表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之前,了解企业内部控制,实施风险评估程序。注册会计师会根据在风险评估阶段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程度决定实施进一步的审计程序类型。如果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本身的设计是合理的,且得到执行,则注册会计师就要测试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并据此决定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否则注册会计师会直接实施实质性程序。由此可知,对内部控制的了解和评价是财务报表审计的一个必要阶段。然而,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中,也要求注册会计师对企业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测试。可见,内部控制审计中获取的证据可以用于财务报表审计,同样财务报表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可以为内部控制审计提供审计证据的线索,同一审计证据可以在两种审计中加以利用。 3 上司公司内部控制审计基本思路 3.1 计划审计工作 注册会计师应当恰当的计划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制定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在计划整合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需要评价相关事项对财务报表和内部控制是否有重要影响,以及有重要影响的事项如何影响审计工作。在计划审计工作的同时,注册会计师应当使用与财务报表审计相同的重要性水平。 3.2 识别企业层面控制 注册会计师应当测试对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有重要影响的企业层面控制。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层面控制的评价,可能增加或减少本应对其他控制所进行的测试。企业层面的控制包括:与控制环境相关的控制;针对管理层凌驾于控制之上的风险而设计的控制;企业的风险评估过程;集中化的处理和控制;监控经营成果的控制;监督其他控制的控制;对期末财务报告流程的控制;针对重大经营控制及风险管理实务的政策。 3.3 识别重要账户、列报及相关认定 注册会计师应当识别重要账户、列报及相关认定。如果某账户或列报具有合理可能包含了一个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将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则该账户或列报为重要账户或列报。判断某账户是否重要,应当依据其固有风险,而不是考虑相关控制的影响。 3.4 了解错报的可能来源 注册会计师通常应用穿行测试来了解潜在错报的可能来源以选择拟测试的控制。在执行穿行测试的,注册会计师使用的文件和信息技术应当与企业员工使用的相同。同时,注册会计师还需要综合运用询问、观察、检查相关文件及重新执行控制等程序。 3.5 选择拟测试的控制,并测试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 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控制是否足以应对评估的每个相关认定的错报风险,并选择其中对形成评价结论具有重要影响的控制进行测试。如果控制由拥有有效执行控制所需的授权和专业胜任能力的人员按规定执行,能够实现控制目标,从而有效地防止或发现可能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错误或舞弊,则表明控制的设计是有效的。注册会计师应当测试控制运行的有效性。如果控制正在按照设计运行、执行人员拥有有效执行控制所需的授权和专业胜任能力,则表明控制的运行是有效的。 3.6 评价控制缺陷 注册会计师需要评价其注意到的各项控制缺陷的严重程度,以确定这些缺陷单独或组合起来,是否构成重大缺陷。但是,在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时,不要求注册会计师寻找单独或组合起来不构成重大缺陷的控制缺陷。同时,在确定一项或多项内部控制缺陷的组合是否构成重大缺陷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补偿性控制的影响。 3.7 完成审计工作,出具审计报告 注册会计师在出具审计报告前,应当取得经企业签署的书面证明。同时,还应当与企业沟通审计过程中识别的所有控制缺陷。在形成审计意见时,注册会计师需要评价从各种来源获取的证据,包括对控制的测试结果、财务报表审计中发现的错报以及已识别的所有控制缺陷。在评价审计证据时,注册会计师需要查阅本年度与内部控制相关的内部审计报告或类似报告,并评价这些报告中提到的控制缺陷。此外,只有在审计范围没有受到限制时,注册会计师才能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形成意见。如果审计范围受到限制,注册会计师需要解除业务约定或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需要在审计报告中清楚地表达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意见,并对出具的审计报告负责。 4 结语 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对保证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的可靠性至关重要,而内部控制审计是内部控制最有效的监督手段,也是监管内部控制外部性的必然要求。因而,内控审计对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加大了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风险责任。然而,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发展相对较早,注册会计师大都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而对于上市公司内控审计这一新生的鉴证业务,我国注册会计师大都缺乏实战经验,我们有很多制度和方法都是借鉴美国内部控制审计理论和实践。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当不断加深理论学习,借鉴国外审计实践经验,不断总结规律,深化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理论,优化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方法。 公司内部控制论文:河南省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分析 【摘要】 本文以河南省境内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其内部控制相关信息披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考察分析,为管理层的决策及上市公司完善自身内部控制建设提供参考。本文共分为两部分,首先对交易所网站披露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相关资料从3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列举了个别公司的例子;其次,针对河南省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中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上市公司 一、河南省境内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情况 中国证监会网站显示,截至2007年7月31日,河南省共有境内上市公司34家,其中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20家,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10家,中小板上市4家。 (一)内部控制披露的总体情况 上市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相关信息散见于年报、公司治理自查报告和专项整改报告、章程等文件中。年报中包括公司对内部控制建设及运行状况的说明,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及中介结构对自我评价报告的审核意见。章程中主要涉及到公司组织结构的设置、权利与责任的分配等控制环境相关要素内容。其它相关制度包括公司治理和具体经营事务管理制度两方面。公司治理方面的有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议事规则,累积投票制度,董事选举规则,审计委员会等董事会下设委员会实施细则,独立董事、总经理、董事会秘书工作细则,控股股东行为规则,治理纲要,内部审计制度等。具体经营事务管理制度有内部控制制度、信息披露、重大信息内部报告、职务授权、激励机制、关联交易管理、对子公司的管理、对外投资、投资者关系管理、财务管理、对外担保、募集资金使用、接待和推广、新股认购管理等方面的规范制度。 从表1可以看出,河南省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相关信息披露主要体现在公司治理方面,如公司章程、董事会议事规则、公司治理专项整改报告、公司治理自查报告、股东大会议事规则、监事会议事规则、独立董事工作细则、审计委员会工作细则等披露率都在50%以上,披露最多的是公司章程和董事会议事规则,共有31家公司对其进行了披露,但仍有中原环保、豫能控股、轴研科技3家上市公司未公开披露其章程;恒星科技、*st安彩、太龙药业3家公司未披露其董事会议事规则。此外,披露率在50%以上的还有信息披露管理制度。这应该归功于2007年3月中国证监会开展的加强上市公司治理专项活动。其它经营事务的相关管理制度的披露较为零散,只有个别公司在个别方面分别作了披露,其中披露最多的是关联交易管理制度和对外担保管理办法,分别为8家和7家。 总的来说,河南省所有上市公司或多或少都对内部控制相关制度进行了披露,披露的内容范围较广,涉及33个方面,但主要都集中在公司治理方面;从披露的数量来看,各上市公司披露的内容从多到少呈均匀分布,其中中原高速披露了17个相关制度文件。 (二)对内部控制的理解 河南省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的理解还不尽一致。在深交所上市的中原环保和双汇发展对外公布了“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是一个系统,“深交所”将其定义为一个过程,是嵌入各项具体经营业务过程的,而非一项具体制度。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制度”,会让人感到有些困惑:到底披露的是公司所有业务流程的控制程序文档,还是将内部控制理解成了一项专门工作,所披露的是对内部控制工作的组织安排。笔者对这两份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了细致地分析。 中原环保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十二章,总则、内部控制机构及其职责,内部控制的原则、目标和要素,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风险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的实施,重要业务的控制活动,内部控制的检查和披露及附则。首先,总则第二条对内部控制的定义遵循了深交所的提法即为一项过程,紧接着第三条又做出了一个定义,“公司的内控制度是为保护公司资金、资产的安全与完整,确保各种信息资料可靠,促进公司各项经营活动有效实施,从而保证公司管理方针的贯彻执行而制定的各种业务操作程序、管理方法与控制措施的总称。”而后又补充道,“它是由公司董事会、管理层及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一项活动。”显然,公司将内部控制和内部控制制度作了不同的理解。在第二章“内部控制结构图”中显示,公司设立了“内部控制委员会”,直接对信息披露、财务工作组和综合业务工作负责,而审计委员会仅对法律审计部负责。这也显示了公司对现代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理解差异;按照中国证监会2002年所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第三章五十四条的规定,审计委员会应当对公司的内部控制审查、财务信息及其披露负责。在结构图后面的文字说明中,其又对审计委员会的职责按“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进行了说明。在该项制度中,把内部控制的检查和评估工作赋予了董事会,内控管理委员会被赋予了“对内控体系中存在的风险进行管理”的职能;而一般认为,对内部控制进行检查和评估应该是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责,风险管理本身应为各级管理部门的应尽职责,内控管理委员会可以在各业务部门风险识别及风险应对过程中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该项制度对内部控制的目标也同时在总则和第四章第七条做了不同的表述。第七到十一章重要业务的内部控制及第十二章内部控制的检查和披露则几乎是按照深交所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进行重述的。 双汇发展的内部控制制度则几乎完全对深交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进行了重述。 以上情况说明,上市公司在对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相关规则的理解上存在较大的差异,的一些规定与上市公司治理规则不尽相符。而指导上市公司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控制系统建设的政策性、指导性的规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则被理解成了具体的“模版”。这一方面由于我们国家以前没有一个关于内部控制的权威定义,这一点目前已得到解决;另一方面由于目前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缺乏可操作性和可理解性,致使上市公司在理解时出现差异。对内部控制的理解仅限于形式上,造成了信息资源的浪费,看起来好像上市公司很重视内部控制工作,披露了相关信息,事实上这些“避实就虚”的表面文章对于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没有任何价值可言。 (三)对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和外部机构的审核情况 共有12家上市公司在其2007年年报中披露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意见;其中有4家同时披露了中介机构对自我评价的审核意见,其中洛阳玻璃同时还在香港上市,境外机构对其出具了审核意见。另外,22家上市公司未按照“年报格式”的规定披露其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意见和中介机构的审核意见,其中包括4家在中小企业板上市的公司。焦作万方虽无中介机构的评价意见,但有一个外部审计机构对其内部控制的说明,说明中仅提到了其内部控制符合了各项规制的要求。 未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意见的公司中,大多在年报中对公司内部控制建立健全情况一笔带过,或做了简短描述如“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产生了积极作用”等,其中较为典型的描述如:“……公司组织结构健全,设计基本合理,内部控制较为健全但不够系统。……鉴于当前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尚不具备系统性、可操作和评估性,公司本期不披露董事会对公司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报告和审计机构的核实评价意见。” 郑州煤电、中孚实业和风神股份三家公司披露了中介机构对其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审核意见。前两家都是由北京兴华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出具的意见是:“在所有重大方面有效的保持了按照财政部颁发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及其具体规范建立的与财务报表相关的内部控制。”风神股份的审核意见是由亚太(集团)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贵公司按照内部控制标准在所有重大方面保持了与会计报表编制相关的有效的内部控制。”另外,洛阳玻璃年报中披露了大量中介机构(信永中和〈香港〉)所提出的内部控制缺陷,其中涉及治理层面和业务层面的内容非常详细、具体。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河南省上市公司年报中有关内部控制的披露大部分流于形式,语焉不详,模糊带过,甚至前后矛盾,有的评价太过绝对,使用“完整、有效,能够提供保证”等字眼。有些公司对其内部控制进行了自我评价,但并未披露自我评价的过程及频率,独立董事与监事对内控的自我评价流于形式。还有些公司对内部控制只字未提,如恒星科技。中介机构对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审核意见的结论表述也有所不同,境外机构的审核意见更为详细。对于审核中所遵循的内部控制标准,有的按“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进行,如郑州煤电;有的按coso模式,如洛阳玻璃;有的未明确透露,如风神股份。 二、对加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建议 (一)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形式和内容做出统一和明确的规定 各个公司内部控制的设计、执行及监督各有特色,其披露也各不相同,就河南省34家上市公司而言,它们关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与有效性的说明就各不相同。所以,证券监管部门应该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形式和内容做出统一规范,这样既便于上市公司进行披露,可以明确的知道应该披露哪些内容、如何披露,提高公司披露的完整性,又便于投资者了解、评价公司的内部控制,同时还可以方便其他人员如研究部门对内部控制的相关信息进行采集和处理。证券监管部门可以制定法定披露条款和自选披露条款,以及采取图表形式,如果内部控制存在不完善的地方,还须指出其缺陷所在,从而方便投资者理解。 (二)加强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加快我国内部控制标准体系的建设 2007年,我国财政部联合四部委成立了“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并于2008年6月28日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该规范从2009年7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开始实施。该规范统一了不同部门和单位在实务中对内部控制定义混乱的状态,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但是该规范在具体操作层面却仍然缺乏指导意义,虽然在基本规范之后不久又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征求意见稿)”和“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征求意见稿)”,但从征求意见稿的内容来看,一些内容还不尽完善、可行。同样,中介机构在对内部控制发表审核意见时,实务中的做法各不相同,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待于相关标准的尽快出台。 (三)加强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监管 内部控制的效果决定了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质量,所以内部控制信息对于投资者来说是一项重要的决策依据,证券监管部门应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加强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监督和惩戒力度。对于上市公司拒不披露内部控制相关信息、不按规定的时间、形式披露内部控制相关信息以及披露虚假信息的行为应当进行严厉惩处,在处罚标准上可按同等性质的财务信息违法披露行为进行处理。 (四)鼓励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 与财务信息存在重大差别的是,内部控制信息对于不同的企业而言各有相异,coso报告中也强调没有任何两家公司的内部控制系统是相同的,所以在除了制定规范规定上市公司所必须披露的内容之外,还应当鼓励企业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这样也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投资者关系。比如,可以引导相关机构进行内部控制、公司治理等方面的最佳年度公司的评选。自愿性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是对强制性披露的补充和扩展,有关部门应因势利导,积极鼓励企业自愿披露内部控制相关信息,以满足信息使用者日益增加的信息需求。 (五)加强培训和教育 各级财政部门、证券监管机构等要组织不同形式的培训和后续教育,加强上市公司相关人员对内部控制的理解,提高其进行自我评价的效果,规范实务中认识上的混乱和做法上的差异。 公司内部控制论文:浅析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 【摘要】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与壮大,其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证券市场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就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在对各上市公司的监督与管理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有利保证。本文将着重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 【关键词】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证券市场已经走过了近20年的发展历程,其规模不断扩大,对经济的影响持续增强。一方面,由于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保护公司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保证公司的会计资料的可靠性和正确性,保证公司的经济活动的合法性与效益性;而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不仅关系到上市公司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关系到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出现了如银广厦、中航油和科隆等财务舞弊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公司的内部控制意识淡薄、内部控制不健全造成的,因此,投资者和政府部门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状况关注程度与日俱增,对上市公司公开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但与会计信息的披露相比,仍处于初步阶段,在实践过程出现了很多问题。笔者选取了29个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的公司和15个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的公司,对这44个公司所公布的2005年、2006年、2007年年度报告中关于内部控制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和比较。 二、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现状 (一)我国有关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规定 证监会2003年3月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号——招股说明书》第122条规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公司应披露公司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制度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的自我评价意见,注册会计师指出以上“三性”存在重大缺陷的,应披露并说明改进措施。证监会2005年12月修订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和格式》规定:年度报告中,监事会应对公司决策程序是否合法,是否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公司董事、经理执行公司职务时有无违反法律、法规、公司章程或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发表独立意见。上海证券交易所于2006年6月5日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其中第四章从强制披露的角度出发,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提出了信息披露的要求。该指引要求公司在内部控制出现重大风险时应以临时报告的形式进行披露,同时还要求公司在年度报告中披露该年度内公司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深圳证券交易所也于2006年9月28日了《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规定公司董事会应依据公司内部审计报告,对公司内部控制情况进行审议评估,形成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公司监事会和独立董事应对此报告发表意见,并与公司年度报告同时对外披露。 (二)公司年报中关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内容 1.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的公司: 本文选取了中信国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烟台张裕葡萄酿酒股份有限公司等29家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公司,对各个公司公开的2007年年度报告中关于内部控制部分内容进行了整理分析,具体情况见表1、表2。 2.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的公司: 本文选取了丹化化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哈投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等15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公司,对各个公司公开的2007年年度报告中关于内部控制部分内容进行了整理分析,具体情况见表3。 (三)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29个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的公司和15个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的公司公布的2005年、2006年、2007年年度报告中关于内部控制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和比较,笔者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标准与要求不统一。在我国,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标准与要求不统一主要体现以下两个方面:(1)不同层次要求与标准不统一,即我国证监会与上交所、深交所的标准与要求不统一。证监会在《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和格式》中规定:年度报告中,监事会应对公司决策程序是否合法,是否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发表意见。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要求,公司在内部控制出现重大风险时应以临时报告的形式进行披露,同时还要求公司在年度报告中披露该年度内公司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规定,公司董事会应依据公司内部审计报告,对公司内部控制情况进行审议评估,形成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公司监事会和独立董事应对此报告发表意见,并与公司年度报告同时对外披露。(2)同层次的标准与要求不统一,即上交所与深交所的标准与要求不统一。从表1和表3可以看出,在上交所和深交所挂牌的公司公布的内部控制的信息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主要就是要求和标准不统一造成的。 2. 形式化严重。在我国,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着非常严重的形式化问题,所披露的内容都是泛泛而谈,没有实质内容和建设性的内容,对相关信息的使用者的利用价值很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具体见表4: 3.缺乏主动与自愿性。在我国,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方面缺乏主动与自愿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在没有强制要求披露内部控制信息之前,基本没有公司会主动披露,如笔者所分析的44个公司中的情况见表5;(2)在强制要求披露内部控制信息之后,各个公司只是披露一些无关痛痒的内容,对一些核心的内容很少披露,都秉着“能不披露的,一定不披露;一定要披露的,尽量少披露”的原则。 4.缺乏评价标准。要使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具有可比性,必须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作出统一的量度,这样才能对其予以正确的评价。目前我国尚未对内部控制提出统一的标准,只是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内部会计控制制定了统一的标准,而对内部管理控制却没有制定出相应的统一标准。 三、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改善的建议 (一)统一标准与要求 应加快相关立法,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规章制度。证监会应当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范围、内容和形式作出详细规定,统一相应的披露标准与要求,以规范上市公司的披露行为,加强上市公司的可操作性,以便于信息使用者的使用,也可以保证同一个证券交易所不同的公司、不同的证券交易所的公司之间的内部控制具有可比性。 (二)明确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相关责任主体 由于董事和经理是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者和执行者,对本企业的内部控制最为熟悉,也是企业内最有能力对其进行评估的人,因此可由董事会和管理当局承担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责任,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和健全情况和自我评估报告进行披露,同时将评估结果报告给投资者、证监会等相关信息需求者。监事会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方面的责任的性质与董事会有所不同,他们发表意见仅仅是对董事会和经理是否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系统健全情况以及董事会所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的正确性与完整性进行的一种监督。 (三)提高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自愿性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强制性进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时,各个公司会采取各种办法逃避信息披露,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从而无法做到完全保证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有用性。所以,在强制性进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性的同时,要鼓励企业对内部控制信息进行披露,提高其披露的自愿性。 (四)出台内部控制评价规范 应该尽快建立一套完善的、符合实际并具有可操作性的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因为这样可以起到三个方面的作用:1.对管理者来说,其可以根据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自身的状况,制定出符合自身特点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定期开展对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这不但可以及时发现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不足并进行相应的改进,而且可以保证内部控制的信息披露具有针对性和有用性。2.对于监督者(包括监事会、审计机构、政府管理部门)来说,完善的评价体系可以为其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的监督与评价提供依据,保证其作出有效的、客观的评价。3.对于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来说,完善的评价体系,可以为他们根据相关企业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了解该企业的运行状况,对企业的获利能力进行相应的预测与判断,以维护自己的利益。 (五)强化监督和惩罚力度 加强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监管,强化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审核。对恶意披露误导投资者的上市公司,监管部门不但要处罚该公司,而且还要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规模的扩大,为了使其健康的发展,必须加强对各上市公司的监督与管理,不断地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相关立法和监督制度,保证其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方面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使企业的各项活动置于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促进企业改进内部控制系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防止和发现舞弊。同时,要提高管理当局的内部控制意识,促使其关注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满足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维护他们的合法利益;有效地维护我国证券市场的稳定与发展,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公司内部控制论文: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原因及对策 【摘要】本文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现状入手,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措施,以有利于投资者等外部信息使用者通过判断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来整体评价上市公司质量、作出相关决策。 一、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 中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作出了一系列规定,特别是对证券公司和上市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方面的要求要高于一般性上市公司。从总体上说,这些规定是较为完善的,但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尤其是对一般性上市公司。由于其制度规定较为简单,致使公司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过于形式化,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 目前,我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规定并未得到有效的执行,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中,监事会须对公司是否建立了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发表独立意见,但是仍然有部分公司没有披露,大多数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流于形式,往往只有“公司建立了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之类的简单说词,没有实质内容。对于配股的上市公司,在《上市公司发行新股招股说明书》发出之后,均在“公司治理结构”部分披露了内部控制信息,但无论是管理单位的自评还是注册会计师的评价报告均流于形式。从披露主体来看,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主体主要有监事会、董事会和独立董事,其中,监事会报告披露是主要的披露形式,这与目前的规定有关。同时,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自愿披露动力不足。 二、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的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形成上述现状是因为我国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我国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制度规定方面尚存在以下不足和缺陷。 (一)披露内容和格式缺乏详细规定 对于一般性上市公司,在证监会2005年修订的《年度报告内容与格式》中,虽然规定上市公司监事会应就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发表独立意见,但是该披露要求仅仅限于“是否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而并未要求披露公司建立的内部控制的详细信息以及监事会的评价。如果仅仅要求披露是否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容易造成披露的形式化,信息含量小。另一方面,对于年报摘要,允许公司监事会在认为已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时免于披露,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上市公司减少相关信息的披露和逃避责任提供了理由。同时,对披露的格式也缺乏详细规定,这不仅造成上市公司披露时无所适从,更使得一些上市公司应付了事,不披露详细的信息。 (二)披露形式缺乏统一要求 披露形式缺乏统一要求,使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上存在较大的选择性和随意性。虽然中国证监会要求发行人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公司内部控制的信息以及注册会计师的结论性意见,但对内部控制披露的形式却缺乏统一的要求。 (三)缺乏董事会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责任的相关规定 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主体方面,主要依赖监事会,而董事会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责任没有相关规定。笔者认为,监事会并非内部控制的责任主体,他们发表意见仅仅是对董事会和经理是否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一种监督。建立并维持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董事会和管理当局的责任。董事会和经理对本企业的内部控制最熟悉,最有能力对其进行评估;同时,将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估结果报告给投资者,也是董事会和管理当局受托责任的一部分,提供内部控制信息实际上是解脱受托责任的方式。因此,应明确董事会与管理当局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中的责任。 (四)缺乏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审计意见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缺少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现行制度只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与有效性进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并出具评价报告,没有要求注册会计师对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发表意见。这表明我国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监管还很不健全。正因为没有强有力的监管措施,所以,造成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可信度不太令使用者满意,而且,上市公司在实际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时采取文字游戏等方法模糊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造成内部控制信息真实性的不确定。鉴于我国外部法规和监控机制的缺失,很可能会使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加强监管势在必行。 三、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完善与发展 鉴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对现有制度执行不力和我国制度本身的不足,我们应深入探讨、提出改进建议,完善我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和加强企业对制度的执行力度。 (一)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规范体系 1.要求所有上市公司董事会在年度报告中披露内部控制的有关信息,同时要求监事会和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发表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的意见。为了防止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形式化,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要求管理当局提供单独的内部控制报告。 2.证监会应当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具体内容和格式做出详细规定,以规范上市公司的披露行为,加强制度的可操作性。内部控制报告应表明:董事会和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的责任;公司已经按照标准设计并颁布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声明公司已按照有关的标准、程序对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估,没有发现重大缺陷(如果评估后发现存在重大缺陷,应指出该项缺陷及管理当局对此采取的相关措施);声明企业的内部控制有效(或除上述缺陷以外内部控制有效),不会发生对公司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对公司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有重大不利影响的情况。在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内部控制报告还应当对企业的基本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简要的描述,以便信息使用者对其进行评价。 (二)鼓励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实行的是强制性披露制度。虽然这种强制性的信息披露有利于投资者了解上市公司的相关信息。但是,这种强制性披露要求的合理性仍值得商榷。从总体上说,我国投资者和债权人对内部控制信息的需求仍然不足,上市公司的内控信息供给也存在缺陷,内部控制制度方面的研究及相关规定较不完善,所以目前强制要求所有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信息,难度较大。况且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本身也存在着缺陷:一方面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供给能力是有限的。强制性信息披露的确可以增加上市公司的信息供给,但因受到执行成本、保护上市公司合法权益的制约,其作用是有限的。当披露的社会成本高于社会效用时,这种制度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另一方面强制披露还会丧失自愿披露所具有的信号传递作用。目前,内部控制的自愿信息披露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虽然不普遍,但确实存在这样的动机,也有部分企业尝试着去做。 (三)加强对自愿性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监管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是证券市场监管制度的基石之一,建立合理和完备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对于坚定投资者的信心、提高中国证券市场透明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强信息披露的监管制度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提高信息披露违规者的违规成本,加大违规行为查处的力度,尽早完善证券法中的民事赔偿制度,通过责令违规者赔偿受害投资者的损失可以有效地剥夺违规者通过违规行为所获得的非法利益,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违规者的违规期望收益;二是增强证券监管系统的有效威慑作用,确立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管框架。鉴于监管部门对首次信息披露和持续信息披露的监管还存在许多漏洞,建议监管部门尽快改进监管程序、充实监管工作的人力、完善监管法规,加强对信息披露的监管。建立信息披露的风险预警系统,提高监管部门的监管能力。 (四)进一步明确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责任主体 我国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主体方面,主要依赖监事会,对董事会关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责任方面则没有相关规定。从理论上讲,如果监事会直接向股东大会负责,其领导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将具有较高的独立性。但在现实中监事会形同虚设的问题较普遍,监事会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也难以保证。因此,合理的选择应该是由董事会和(或)管理当局承担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责任。 公司内部控制论文:保险公司内部控制问题的探讨 摘要: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组成部分。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内容主要包括:承保控制、理赔控制、风险控制、费用控制、投资控制、偿付能力控制等方面。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的演变与现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针对保险公司,提出了改善其内部控制的政策建议:完善保险公司治理结构;优化保险公司的组织结构等等。 关键词:内部控制;保险公司;政策建议 一、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控制环境基础薄弱 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基础,直接关系到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和贯彻。它涵盖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包括企业管理人员的品行、操守、价值观、素质和能力,管理人员的管理哲学、经营观念,企业各种规章制度、信息沟通体系、业绩评价机制等。经调查得出结论,这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 1.公司管理层内部控制意识薄弱 据调查,大部分公司尚未制订完善的内控制度,这一事实反映尚未完全认识到内部控制的意义。即使已经制订相应内控制度的公司大多也只是停留在“写在纸上、贴在墙上---给人看”的表面文章上,制度的落实存在问题。 2.公司文化建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制度依存于企业而存在的共同价值观念的组合。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执行有赖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支持和维护。在良好的企业文化基础上所建立的内控制度,必然会成为人们行为规范,从而才能很好地解决因制度失灵而产生的种种问题。调查中发现公司提出了自己的经营理念和宗旨,也重视了企业文化的环境建设,但对企业文化内容以及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的作用知之甚少,很多企业负责人只是在“作秀”。 (二)公司内控部门责权不对称 企业内部控制包括内部管理控制和内部会计控制,而一般公司的内部控制主要是指内部会计控制。经过调查发现,大部分保险公司作为承担内部控制的主要部门是法律合规部门,但法律合规部存在严重的责权不对称现象。 法律合规部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充当的就是一个内部审计的职能,是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自我需要。但是调查发现,一些公司的法律合规部并没能真正履行其应有的职能,形同虚设,其存在问题主要有: 1.独立性不够 合规管理作为内部控制的再控制,本身就应从第三者的立场上客观公正地对企业的经济监督进行再监督,它的地位应当是超然独立的。而目前大多数公司合规部门的负责人为该公司领导班子成员,这说明其合规管理工作只是服务于企业的领导班子。这就造成合规工作既不能监督上司,也不能监督同级,因为公司内部各职能部门都是在公司领导班子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的,各项重大经营行为大多数是领导班子知道授权下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发挥各部分所长开展工作呢?合规工作不能在地位上实现独立,工作范围受限,也很难获得威信。经调查,合规人员成了公司最休闲的一个部门,在调查中听得最多的话就是“领导同意的”。 2.对内部合规工作的性质和作用不甚理解 经调查发现,大多数分公司管理人员经常将“合规管理”与“审计监督”混淆不清,使人们产生“合规管理没什么意义”的想法。由于指导思想上的误区,多数合规人员未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有些人将自己等同于领导的行为工具,处处依领导的旨意行事,有些则由于工作不好开展而心灰意冷或充当好人,使合规工作形同虚设。 (三)公司内控监督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一般公司担任日常合规管理监督工作实际上只有1-2人,且多为返聘人员,或者由其他部门人员兼任。这些人员对其原工作岗位工作和流程比较熟悉,而对涉及内控的核心工作,例如财务方面的工作都是一知半解,无法担任起内控监督所应承担的职责。 二、完善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的相应策略 (一)合理确定公司内部控制目标 所有者与经营者内部控制目标之间存在差异,加强公司内部控制管理,提高公司的经济利益,协调公司内部控制各个具体目标不一致、不对等。可以把公司内部控制达到目标确定为:建立完善的符合现代经济管理要求的内部管理组织结构,形成科学解决机制、执行和监督机制,确保公司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强化风险管理;确保公司各项业务活动的健康运行;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欺诈、舞弊行为,保护公司财产的安全完整;及时向所有者提供财务报告及其它会计信息。 (二)对公司科学运用内部控制方法 只有在合理运用各种内部控制方法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将内部控制落到实处,从而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研究和 运用内部控制的各种方法是完善公司内部控制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根据内部控制的配套指引以及保险公司存在的问题,尝试提出以下控制方法。 1.组织规划控制 对公司组织机构设置、职务分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适当的控制。公司组织机构主要是确定各部门管理的广度和深度,由此产生集权管理和分级管理的组织模式;职务分工主要解决不相容职务分离。 2.会计系统控制 在会计制度框架内建立适应公司的统一会计政策,根据经营管理需要统一公司的核算口径,明确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与方法,遵循会计制度规定的各条核算原则。不随意变更会计政策。 3.授权批准控制 建立授权批准体系,主要包括:授权批准的范围、层次、责任、程序等。公司内部的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相应的职权,经办人员在授权范围内办理经济业务。 4.财产保护控制 财产是企业资金、财物及民事权利义务的总和。保障财产安全特别是资产安全,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目标之一,其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财产记录和实物保管;定期盘点和账实核对;限制无关人员接近。只有经过授权批准的人员才能够接触资产。妥善保管企业各种文件资料,通过对资产投保增加实物受损补偿机会,建立资产个体档案,实现财产记录监控。 5.全面预算控制 预算控制的内容涵盖了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应抓好预算体系的建立、预算的编制和审定、预算指标的下达及相关责任人或部门的落实、预算执行的授权、预算执行过程的监控、预算差异的分析与调整、预算业绩的考核等环节。比较、分析内部各部门未完成预算的原因,并对未完成预算的不良后果采取改进措施。 6.人力资源控制 建立严格的招聘程序,保证应聘人员符合招聘要求;制定员工工作规范,引导考核员工行为;加强和考核奖惩力度,对职工业绩进行考核和奖惩;对重要岗位员工建立职业信用保险机制;工作岗位轮换,通过轮换及时发现存在的错弊情况。 7.内部审计控制 内部审计部门在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以及提出改进建议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应独立于其他经营管理部门。企业应当授予内部审计部门适当的权力以确保其独立地履行审计职责,最好受董事会或其下属的审计委员会领导。 (三)从培育制度人手,建立公司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 立足于防范,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内控机制。内部控制要由事后补救向事前防范转变,必须建立健全一套科学的内控机制。需要对现有内控制度进行认真清理,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充分研究。在建立内控机制上,要坚持两项原则:一是体制牵制原则。体制控制是内部控制的基础,当前,要从体制上着手,重新设计执行与审批、监管三分离的运行机制;业务经营与前台服务、后台支撑的协作机制等,以避免各职能部门之间出现不必要的磨擦和控制环节中的漏洞。二是程序牵制的原则。对业务流程的不同环节,应由不同的人员完成,通过业务流程设计使不相容的职务相分离,达到岗位牵制的目的。要坚决杜绝任何个人独揽业务的全过程,否则必然导致管理失控。 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是有效防止公司风险的关键,也是内部控制的基础。建立内控制度,应注重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任何工作和业务制度的建立,都要从该项工作和业务的控制目的出发,针对其中的主要环节,做出相应的规定。二是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注重程序牵制。按照内部控制的原则,任何业务的处理,都应有授权、审批、执行、记录、检查等程序,并且,这些程序不能由一个人或一个部门去完成,特别是不相容的职务一定要分离。 三、结论 总之,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组成部分,它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相互联系的因素。随着保险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管理和效益被提上了保险公司的议事日程,过去那种只要规模不注重效益,只抓业务不重管理的观点还存在于保险公司之中。为了增强自身竞争力,保险公司应该从内部控制入手,公司决策者应认真制定和切实执行公司控制风险、加强管理、稳健经营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内部控制是保险公司风险防范的重要手段,对于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具有重要作用。提高对内部控制在保险风险防范及维护整个金体系安全的重要性的认识,进而加速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建设的进程是当前保险行业的当务之急。 公司内部控制论文:我国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监管研究 [摘 要]当前,实施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监管是强化寿险公司内部控制建设、建立风险防范长效机制、提高监管有效性的内在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保险监管机构应当在总结国内外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监管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转变监管理念,创新监管手段,有效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在保险监管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推动相关法制建设,强化管理层责任,完善内部控制评价机制,实施分类监管,加强对寿险公司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与交流,深入推进我国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监管的实践。 [关键词] 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监管;内部控制评价;风险防范;分类监管 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性以及对法规的遵循性的过程。内部控制监管则是指政府监管机构以强化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为目的,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的立法、指导、检查、评估和处罚等一系列监管活动。 寿险是金融业中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寿险公司的风险具有潜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寿险业风险的识别、预警、防范化解是一项系统而且十分艰巨的任务。而内部控制是企业风险控制的第一道防线,在风险防范中发挥着基础性和关键性的作用。随着我国寿险业的恢复和迅速发展,寿险公司的内部控制建设逐步完善。但是,总体来说,我国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现状还远不能适应发展形势的需要,制约着寿险业健康快速协调发展。造成这种局面既有企业自身内部控制建设滞后的原因,又有外部监管压力不足的原因。如何通过外部监管来督促企业强化内部控制是国际国内政府监管机构广泛关注和致力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充分认识实施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监管的重要意义 (一)实施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监管是强化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的必要手段 近年来,我国寿险公司基本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内部控制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在确保经营效率、防范经营风险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内部控制建设意识淡薄。一些公司领导和员工对内部控制重视不够,存在种种认识误区,对内部控制问题不能够及时处理和整改。没有从战略的高度将内部控制建设纳入公司经营管理全过程,存在“分散性建设”、“局部性建设”、“重复性建设”等问题;其次,执行力度层层衰减。目前,内部控制执行问题远比健全问题突出。各级公司在内部控制执行意识和执行力度上层层减弱,内部控制的传导和反馈机制滞后,内部控制机制没有渗透到各项业务、各个环节以及各个部门和岗位;第三,内部稽核尚未充分发挥作用。内部稽核未引起管理层的高度重视,稽核部门建设滞后,人员老化,缺乏独立性,职能发挥不畅,致使一些违反内部控制制度的行为得以长期存在。鉴于目前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现状,以及公司自我修整能力较差,亟需通过外部监管压力促使寿险公司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二)实施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监管是建立风险防范长效机制的有效途径 寿险业风险产生于寿险公司经营的全过程。与保险监管机构相比,公司更能够及时地发现、防范和化解风险。因此,推动寿险公司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建立风险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及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是保险监管机构履行风险防范职责的基本保证。随着保险监管机构将监管重点逐步向偿付能力监管转移,规范市场秩序将更多地依靠公司严格、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来实现。实际上,查处市场违规问题仅仅是清除“水面的污垢”,而针对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督促公司及时弥补内部控制漏洞,改善内部控制薄弱环节,在制度上杜绝违规问题的发生,才能真正实现“治理水质”;同时,企业内部控制的混乱必然导致大量的业务财务数据失真,那么以财务业务数据为基础的偿付能力额度监管将成为一种“数字游戏”,严重影响偿付能力监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因此,实施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监管,推动寿险公司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控,是建立风险防范长效机制的重要途径。 (三)实施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监管是提高监管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加强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监管是提高监管有效性的内在要求。以往保险监管机构对保险公司的监管多采取大规模整顿方式,集中人力、物力进行专项整治。这种专项整治虽然迅速改善了市场秩序,暂时规范了经营行为,但是难以根本解决违规问题,容易形成整治、规范、混乱、再整治的恶性循环。并且监管成本较大,监管效率低下。对寿险公司内部控制建设实施监管,作为一种监管手段,其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各项违规行为和偿付能力风险都可以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执行上“追根溯源”。从一定意义上讲,监管机构找准了内部控制薄弱的重点监管公司以及容易出现风险问题的重点监管领域,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堵塞各种内部控制漏洞,就解决了风险管控的根本问题,提高了监管有效性。同时,又节约了监管成本,监管效率将大为提高。 二、我国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监管实践的发展回顾 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寿险公司内部控制水平,自恢复保险业务以来,我国保险监管机构出台了一系列内部控制法规,各寿险公司根据外部监管要求和自身风险防范的需要,不断推进自身的内部控制建设。纵观我国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监管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萌芽阶段(1980年—1996年) 自1980年我国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产、寿险混业经营,寿险业务发展缓慢,在1992年之前没有专门的寿险经营主体。监管机构也没有对寿险公司内部控制提出明确要求,寿险公司对内部控制缺乏了解和认识,只是出于管理的需要,制定了部分管理制度,而且制度内部缺乏必要的联系。这一阶段,内部控制对于我国寿险公司而言还比较陌生,寿险公司的内部控制监管几乎是空白。 (二)起步阶段(1997年-1998年) 1997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以下简称《原则》),这是我国第一部有关金融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管文件,提出了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含义,明确了内部控制建设的责任主体和监督主体,而且提出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加强各种准备金管理、保险条款管理、再保险管理和内部稽核部门建设等规范性要求。《原则》的出台引起了各寿险公司的高度重视,由此开始认识并着手内部控制建设,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监管也进入了起步阶段。 (三)初步发展阶段(1999年-2003年) 1999年8月中国保监会颁布了《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指导原则》,对寿险公司内部控制提出了进一步要求,并将偿付能力监管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目标,特别强调了内部控制执行,提出了内部控制建设的系统性要求。面对严格的外部监管,各寿险公司对内部控制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在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内部控制设计的系统性、内部控制执行的监督落实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内部控制建设和监管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四)重点发展阶段(2004年至今) 2004年以来,中国保监会更加重视和关注保险公司的内部控制建设,将其作为风险防范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予以推进。即逐步建立以公司内部控制为基础,以偿付能力监管为核心,以现场检查为重要手段,以资金运用监管为关键环节,以保险保障基金为屏障,努力构筑保险业风险防范的五道防线。出台和实施了《保险统计管理暂行规定》、13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编报规则》、《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暂行规定》、《保险资金运用风险控制指引》和《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重要监管法规,整体上督促和促进了我国寿险公司内部控制建设的完善和发展。 为进一步推动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的发展,近两年来,中国保监会人身保险监管部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寿险公司采取了一系列内部控制监管措施:一是出台了《寿险公司内部控制评价办法》。结合我国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现状,借鉴coso报告的内部控制框架和国际经验,制定了寿险公司及分支机构的内部控制状况评价标准和评价规程;二是开展了2005年度寿险公司内部控制评估工作。组织各寿险公司开展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工作,完成了2005年度寿险法人机构及其分支机构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工作;三是开展了内部控制专项检查。首次对中国人寿全系统进行内部控制专项检查。对该公司内控机制的健全、合理、有效性几个方面进行评价,督促公司进一步完善内控机制;四是研究探索内审责任人制度。研究制定了《寿险公司内审责任人管理规定》 (征求意见稿),明确了内审责任人的任职管理、职责、权利和义务等规范性要求。通过以上创新举措,进一步完善了内部控制监管的思路和手段。但是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监管实践仍处于摸索阶段,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在内部控制评价过程中,部分公司管理层对内部控制评价工作认识不够、评价水平不高,评价标准和程序需要细化;在内部控制专项检查中,需要准确地切入公司内部控制薄弱环节以及跟踪落实整改;在内审责任人的管理中,需要客观评价内审责任人的职责履行情况,切实维护其独立性和落实责任追究机制。 三、深入推进我国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监管的几点思考 目前,我国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监管实践已经进入实质性阶段,如何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行业发展实际,建立一整套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的指导、评价、监督、检查的监管机制,充分发挥外部监管对促进公司内部控制建设的约束作用,进而提高公司自我管控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摆在保险监管机构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强化内部控制在保险监管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 从国际保险监管趋势上看,内部控制监管逐渐成为国内外金融保险监管机构的重要监管内容。从我国保险监管体系建设状况看,在风险防范的“五道防线”和“四位一体”的监管体系中,保险监管机构仍然担当“主体”责任,大部分的监管资源集中在偿付能力额度监管和财务业务合规性监管方面,大部分的监管力量倾注于发现和查处市场违规问题,但却使监管陷入了违规行为屡查屡犯的“怪圈”,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行业存在的风险和问题,并最终建立风险防范的长效机制。形成上述不良局面的根源在于公司自身的内部控制建设滞后和内部控制失效。因此,保险监管机构应进一步转变监管理念,合理优化和配置监管资源,要把监管落脚点放在加强公司内部控制建设、提升自我管控意识和能力上来,通过创新监管方式、完善监管手段,加大公司内部控制建设的外部监管压力,不断推进全行业内部控制建设水平,充分发挥企业内部控制在保险监管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通过法制建设强化管理层对公司内部控制的责任 企业是内部控制建设的主体,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认知、态度和责任直接决定着一个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和执行状况。从国际经验来看,强化企业内部控制,政府监管机构必须通过内部控制立法来强化管理层的责任。如美国《反国外贿赂法》、《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香港《企业管治常规守则》等均对企业内部控制作了明确规定,并强化了管理层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责任。因此,在我国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监管的整体设计中,必须把强化管理层的责任作为制度设计的关键环节,通过立法明确管理层对建立、维护公司内部控制机制负有的责任,建立和落实管理层的责任追究和激励约束机制。 1.研究建立内部控制建设责任追究制度。对于内部控制建设不重视、存在重大失误并负有责任的人员,要建立和落实责任追究机制,追究直接责任人和相关负责人的内部控制管理责任。 2.建立寿险公司内审责任制度。出台《寿险公司内审责任人管理规定》,明确内审责任人的职责,赋予内审责任人及内审机构和人员履行职责时应享有的权利,建立问责机制,改变内审部门在公司内部被边缘化的现状,促进内审责任人和内审部门有效履行职责。 3.强化董事会的责任。建议在《保险法》修订中,增加有关内部控制方面的规定,明确董事会在内部控制建设、维护和确保有效运行方面的责任以及相应的罚则。 (三)完善和落实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的科学评价机制 对各寿险公司内部控制实施科学评价是保险监管机构实施内部控制监管的前提,也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对于已出台的《寿险公司内部控制评价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必须建立配套措施,切实增强《办法》对公司内部控制建设的约束力,并在运行中不断加以完善。 1.进一步修改完善《办法》。认真总结《办法》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修订完善《办法》。编制《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手册》,对评价程序、评价方法、评分规则、缺陷认定及描述等进行细化,为寿险公司和各级监管机构实施内部控制评价提供操作指南。 2.加强对公司自我评估的监督。加强对各寿险公司年度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定期对寿险公司内部控制进行专项检查,了解公司内部控制的状况及改善程度,将缺陷整改工作作为内部控制监管的重点,督促各公司对评估发现的缺陷及时进行整改。 3.适当借助中介机构的力量。对部分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水平较低、报告质量较差的寿险公司可以尝试引入中介机构的力量,要求相关公司聘请中介机构提供专业鉴证。 (四)在开展内部控制监管过程中实施分类监管 伴随市场主体的日益增多,实施分类监管成为保险监管机构确保监管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提高监管效能的必要途径。而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状况则是实施分类监管的主要分类标准。因此,要结合实施分类监管的整体要求,依据《办法》对各寿险公司内部控制进行内部控制评级,在此基础上实施分类监管、重点监管。一方面,要结合评级结果划分内部控制风险等级。对于评价较好的公司,在分支机构批设、产品报备、投资渠道等方面进行政策扶持;对于评价较差的,要进行重点监管,加大检查力度,真正实现扶优限劣。另一方面,将评价结果与高管人员、分支机构、产品服务等市场准人挂钩。要将公司是否存在内部控制建设重大失误等问题,作为对其高管人员任职资格的审核要件。针对内部控制建设滞后、存在较大漏洞与执行不力的公司,对于高风险产品审批与分支机构审批要予以限制和约束。 (五)加强对寿险公司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和交流 目前,我国寿险公司在内部控制理念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上参差不齐,少数企业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了深刻认识,并按照国际先进的技术和理念,积极进行了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个别公司还进行了美国萨班斯法案404条款的遵循工作。但绝大多数公司依然停留在片面强调业务发展上,内部控制理念和意识淡薄,内部控制建设整体滞后。因此,保险监管机构和行业协会应聚集行业力量,加强对全行业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与交流。一方面,要修改完善内部控制指导性文件。1999年,中国保监会下发的《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对推进公司内部控制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行业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该《指导原则》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保险监管机构应当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现代内部控制理念和国际标准,进一步修订和出台《指导原则》;另一方面,推动全行业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的理论研讨和经验交流。在全行业总结和推广内部控制建设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做法,推动各公司内部控制水平的不断提高。召开国际国内寿险公司内部控制建设与监管方面的研讨会,共同研究当前我国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的重要问题,增进行业内外、国内外的交流。 公司内部控制论文:论窝火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监督与评价 摘要:加强内部控制必须强调其监督与评价问题,内部审计、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与外部评估影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的有效性。加强内部审计,大力推行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制度,完善内部控制的外部评价机制是加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监督与评价的三大途径。 关键词:内部控制;内部审计;评估 引言 内部控制对于企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几乎所有的企业都相应地建立了自己的内部控制制度。尤其是上市公司,不管是出于加强内部管理的自愿还是屈于外部信息需求者的压力,内部控制制度似乎一应俱全,台情合理。然而,这些内部控制制度到底“管”了些什么,谁又来对其负责,如何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监督与评价,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中的监督与评价机制问题,并尝试着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一、内部控制之监督与评价机制存在的问题 监督机制是公司内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司的利益相关者对公司人的经营行为、过程或决策等经营活动实施客观、及时的监控所涉及的一系列监督制度的总称。公司监督机制包括内部监督机制和外部监督机制。现实中由于企业仅仅注重有关制度的建立,而不注重相关制度的执行,这成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普遍薄弱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在内部控制的监督过程中,内部审计、内部控制自我评估以及内部控制的外部评价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内部审计对于内部控制的监督问题 内部审计不但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影响监督内部控制其他环节的主要力量。1993年,在国家审计署的推动下,我国的很多企业仓促地建立起内部审计机构。但是,很多企业并没有将内部审计与企业内部管理机制联系起来,这就使得内部审计制度的地位虚脱。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与有效地实施。 1 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 在我国改制上市的国有企业中,普遍采取内部设置与其他业务部门平行的内审机构,直接归企业总会计师或财务主管分管并向其负责报告工作。在这种内部审计组织体制下,由于审计人员受审计单位各种利益关系、人际关系的影响。使内审机构及其人员工作的独立性不强,不能客观、真实、公正、深入地开展工作,做出的审计处理决定也因管理体制上的制约而得不到有效的贯彻执行。 2 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 现实中,内部审计人员在配置上大多数来自财会人员,存在专业相对单一、知识结构不够合理、缺乏应有的知识和技能、审计行为不规范等一系列问题。直接导致对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理解不清,所提审计建议的可操作性不强,内部审计的作用大打折扣。 (二)内部控制的评估制度问题 对内部控制的评价普遍被认为有利于提高公司所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的可信赖程度。其评价的方式可以分为两种: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和内部控制的外部评估。 1 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控制自我评估(control serf-as-sessment.csa)”,是指由企业自身不定期或定期地对其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估,主要评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实施的效率效果,以期更好地达成内部控制目标。csa的概念最早在20世纪80年代由布鲁斯·麦克艾格(bruce mccuaig)提出,而后在海湾公司的子公司加拿大海湾能源公司开展。其特点是易于评价与实施。评价工作由作为被评价对象的个人或由其所组成的小组做出。csa采用了电子投票装置来对结果进行表决,以确保投票是匿名进行的,从而可以保证评价结果更为客观和准确,这点备受支持者推崇。研究表明。实施csa的方法对于企业加强管理、提高效率,改进流程和控制风险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2001年4月我国颁布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1号——上市公司发行新股招股说明书》,对上市公司再融资的申报材料提出了新的要求。该文件第59条规定。“发行人应披露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的自我评估意见,同时应披露注册会计师关于发行人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结论性意见”。但是在这种条件下进行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难以达到内部控制的义务和责任,在向投资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等方面还远远不够。笔者认为控制的自我评估制度应当在更宽泛的范围中被应用,并且应当更具强制性、指导性与对外公开性。 2 内部控制的外部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外部评估的标准。现实条件下,由于我国并不存在完整的内部控制标准,使得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具有操作方面的障碍。按照陈关亭和李妹所做的比较,我国的规范与美国相关规范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缺乏强制性和普遍性的明确规定,对披露形式缺乏统一要求,使得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上存在过大的选择性和随意性。 (2)内部控制制度外部评估者的范围过于狭窄。现实中。我国内部控制的外部评估,主要是指由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的评估。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根据中国证监会的要求,于2002年5月了《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以指导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的评价业务。该意见指出“本意见所称内部控制审核,是指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就被审核单位管理当局对特定日期与会计报表相关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认定进行审核,并发表审核意见”。但是。正如前文提到的中国证监会提出的《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中所指出的对内部控制的规范,显然注册会计师进行评价的企业内部控制,并不局限于企业与会计报表相关的内部控制。理论上讲,内部控制的所有构成部分都应当是内部控制评价的范围,但由于注册会计师的知识、经验和法律责任等方面的原因,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的范围主要是指与会计报表相关的内部控制,从而导致了内部控制制度外部评估者的范围过于狭窄。 二、完善内部控制之监督与评价机制的相关对策 在内部控制的监督过程中,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的评价机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强化内部审计建设和推行控制评估机制是实现有效监督的重要手段。 (一) 加强内部审计的措施 1 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按照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lla)理事会于1999年6月26日通过的内部审计的新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是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经营。它通过系统、规范的方法评价和改善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和管理过程的有效性,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为了更好地实现内部审计帮助企业实现目标的职能,内部审计机构需要直接向董事会及管理当局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因此,要解决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问题,就应当让内部审计机构直接受命于审计委员会和管理当局的领导。这种改制可以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并且有利于内部审计机构发挥其职能。 2 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为了使上市公司能够拥有有效的内部审计监督部门,笔者提供了两种可行的改善方法。方法一:注重对员工职业素质的培养,系统地为每位员工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为他们提供教育培训、学习交流的机会,有效地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技能和知识水平,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尽可能地为每位员工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方法二:采用外包的手段,既保证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也为其操作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由于外包适用于那些以高度重复、高度自动化,或者是两者相结合为特征的工作程序,适用于内部审计。上市公司可以在权衡其成本——效益,包括可能的增值与相应增加的风险后,在可控的条件下采用这种方式。但是。需要申明的是:外包并不意味着解除公司对外包业务的责任。这就需要我国制定专门的、完善的针对外包业务的各项问题的法律及规定。以确保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如果单靠外部审计监督,终将引起另一起“世界通信”的悲剧。 一套良好的内部审计运行机制包括:规范的审计行为、有效的实质参与活动和有力的审计报告。但是如果缺乏独立性、内审人员的素质不合格,则内部审计将变为空瓶一个。当然,为了有效地实行监督与纠正机制,仅凭内部审计是不够的,还得依靠有效的内部控制的评价机制。 (二)推行内部控制的评估制度 1 大力推行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制度 目前已有不少关于内部控制的模型和框架。由于中国证监会正在逐步引进美国的《萨班斯法案》(以下简称sox法案),因此,了解该法案中的重点问题,将对我国正确认识、把握该法案,从而理性地看待我国资本市场的相关事件以及相应的对策问题,不无裨益。sox法案的另一个名称是“公众公司会计改革与投资者保护法案”。该法案将控制自我评估定义为:“控制自我评估(csa)是一个主导过程,审计师在此过程中协调一群在专门领域有专长的工作成员。该过程的目标是识别管理层确定的关键营运领域中内部控制的改进机会。”sox法案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要求上市公司在年报中必须包括公司内部控制状况的陈述,并要求公司管理层对公司的内部控制和诚信负责。该法案强制公司管理层负责对公司内部控制进行评估,明确了其应承担的责任,尤其是对股东所承担的受托责任,同时也加大了对公司管理层及白领犯罪的刑事责任。研究表明,csa是组织监督和评估内部控制系统的主要工具,它将运行和维持内部控制的主要责任赋予公司管理层,同时使员工、内部审计与管理层一道承担对内部控制评估的责任。由此可见,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的强制执行已成为一种趋势,尤其对于上市公司来说,高级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的报告,将成为衡量公司内部控制状况的重要参考项目。为此,我国上市公司可试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csa,以便经常发现和解决内部控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对上市公司来说,建立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制度有其必要性。 (1)从理论角度进行分析:按照信息经济学的理论观点。把出现非对称信息的情况称为信息的不对称性,正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导致了委托契约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由于现代企业普遍存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得企业内部出现了委托链条,由于者和人之间信息的不对称。因此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为了减少管理层的道德风险。股东或董事会采取了各种监督和激励机制,其中监督主要是各种制衡机制;激励则主要是各种各样的新制度。但管理层并没有向股东所预期的那样兼顾股东和他们自己的利益,而是更多的选择使其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行为举措。简而言之,管理层的价值取向是自身利益最大化。随着一些大型公司内幕的曝光,公众越来越失去了对公司管理人员的信任。由于问题的存在,并且管理层负责包括监督在内的内部控制工作,监督就意味着持续地进行自我评估。 (2)从实践角度进行分析:以宝钢国际为例。2004年csa项目通过在宝钢国际设备工程事业部的若干业务单元尝试,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三个业务单元分别在采购询价和比价、规范合同文本、供应商的选择和信息维护等方面针对各自的业务特点总结出了相应的风险热力图、关键流程风险认定和改进建议,并落实了具体的责任人和改善时间。宝钢国际管理层在对csa进行深入研讨,并借鉴coso报告具体要求实践后认为:csa对提高管理水平。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及公司治理水平是有效的;并且完善的内部控制是企业资源规划(erp)实施和业务流程优化的保证。由此可见,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推广管理层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制度是有其必要性的。 在建立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制度时,应当谨循的基本原则是:负责评价的人应当具备胜任能力,应通晓评价主体、控制要素和评价目标;评价应是公正和客观的,并且是完整和可靠的;评价结果应以恰当的方式传达给相关负责人,以此对过度的风险进行控制,并获取改善效率的机会;保存记录以便对所实施的评价进行趋势研究。 2 完善内部控制的外部评估制度 建立完整的内部控制外部评估的标准,有利于明确注册会计师的职责范围、责任承担等细节问题,最终为投资者提供可靠的信息来源。 为了弥补内部控制外部评估在范围上的不足,笔者建议采取的改善方法是:借助注册会计师以外的力量,从不同的角度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状况进行评估,例如,可以借助银行的监管力量。遗憾的是,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尚处于发展阶段,我国的银行监督机制基本不存在。格罗斯曼和哈特igrossman hart。1982)认为。债务是一种担保机制,能够激励经营者努力工作,节制个人消费并对决策更加负责,从而降低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而产生的成本。埃格豪和波尔顿(aghion bolton,1992)认为,资本结构的选择就是控制权在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选择与分配,最优的资本结构就是在一定负债水平上导致企业破产时,能将控制权由股东转移给债权人,从而实现债权人对经营者的控制。可见,债务能更好地约束经营者。银行作为企业重要的债权人,应当在企业的治理机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我国应建立起债权人对企业有效的监督制度。由此可见,国家的监管方式还需要改进。 为了有效地实现监督与评价机制。应从内部审计、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和内部控制的外部评估三管齐下,从而确保上市公司的持续发展,降低投资者的风险。 公司内部控制论文:浅析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信息披露问题 [摘 要] 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是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迫切需要,上市公司有了健全、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会计报表披露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便能保证其真实、正确。然而,从大多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报告披露的内容来看都存在重形式、轻内容、过于模式化的问题,披露质量不高。本文针对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现状,提出了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 上市公司 内部控制 信息披露 财务舞弊是企业有意识地错报漏报会计信息,伪造盈余的会计造假行为。在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财务舞弊案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证券市场的透明度,打击了投资者的投资信心,给国家经济发展蒙上了巨大的阴影。财务舞弊的根源是什么?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会计准则不健全是造成财务舞弊的主要原因,但内部控制却是影响公司经营状况和会计信息可靠性的重要因素,本文将就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进行简单探讨。 一、引言 所谓内部控制的信息披露就是企业管理当局或其委托人按照一定的法律法规的要求,定期对本企业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并通过某种形式对外披露的过程。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方式可以包含在董事会报告、财务报告或其他报告中,也可以单独提供。 上市公司为什么要对内部控制信息进行披露?上市公司的投资者最为广泛而且日趋成熟,他们越来越需要了解上市公司更多的信息,尤其是公司内部控制的信息。所以作为上市公司,除了对外披露经审计的会计信息外,还必须披露公司的内部控制情况,这也是内部控制和会计报表的关系所决定的。因为会计报表披露的信息是否真实、正确,决定于内部控制的有无或强弱。公司有了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才能保证会计报表披露的信息真实、正确,否则就会失真。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可以提高企业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及时地发现舞弊,从而有效降低财务报告舞弊的负面影响。由于建立和维持有效的内部控制一直是企业管理当局的责任,因此,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于管理当局解除受托责任,提高内部控制意识,保证财务报告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可以向外部使用者提供财务报告以外的增量信息,调查研究表明,内部控制报告改进了内部控制,提供了额外的与决策有用的信息。通过内部控制报告,信息使用者可以一定程度上了解企业管理控制是否有效。如果企业有着良好的控制制度,则企业的经营有序而有效,能够防范经营活动中的风险。反之,如果企业的内部控制混乱,则风险较大,用户在做出投资决策时就必须谨慎,因此,信息的外部使用者在进行决策时,除了根据反映公司财务状况、盈利状况等数量指标外,还较为关注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健全性。 二、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现状分析 改善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现状,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及保证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从目前条件来看,有效地执行相关规定,仍然存在很多制约因素。 1.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内容缺乏统一要求 在我国,对于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缺乏一个公认的标准体系。现行的规范制度中提到的内部控制相关内容,其立足点和出发点分别是从报表审计的角度和企业会计控制角度进行规范。在内部控制的法律法规制定上,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尚存在较大差距,我国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上仍处于自愿披露阶段,这导致了上市公司会尽可能选择对其有利的信息进行披露,而且披露形式不统一, 披露的内容过于简单和形式化,信息含量较低。 2.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规定并未得到有效的执行 对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主体由谁负责,是关系到内部控制能否发挥实效的根本问题。目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信息主要是在监事会报告中进行披露,但实际执行情况不佳,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普遍薄弱。 3.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监管不力 目前我国在上市公司年度报告的信息披露中并没有要求注册会计师对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发表意见,从而难以保证其可信性。内部控制的评价和鉴证是保证内部控制发挥作用的重要环节,当前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主要是针对在报表审计的过程,为了确定实质性测试的广度和深度而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和有效性进行的测试和评价,测试和评价的内容主要是对报表数据的公允性和真实性有影响的部分:即内部会计控制部分。由于时间和成本的限制,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报表审计的同时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有一定难度。在进行专项鉴证业务时,又缺少统一规范的执业标准,影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真实性。 4.不同类别、不同地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报告披露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以深市主板上市公司07年年报中对内部控制报告披露统计情况看,财政部控制的上市公司均披露了内部控制报告,执行情况较好;国家国资委控制的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报告的比例落后于地方政府和自然人控制的上市公司。其中金融类上市公司,均按要求披露了内部控制报告,且其中大部分内部控制报告被审计机构核实评价,比例远远高于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从地区来讲,有17个省区上市公司都能按照要求披露内部控制报告,这说明能够执行规则的省区居主体地位。其中部分省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被审计机构核实评价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这与这些省区当地央企比较集中或者公司数量不多有关,但当地证券监管机构对年报披露工作重视和对披露内控报告的倡导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建议 为了真正达到改善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完善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及保护投资者利益,使资本市场有效运行等目的,笔者认为应注意解决下述几方面的工作,使上述相关规范制度得到有效的执行。 1.明确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主体 相关法规中应明确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主体应该是董事会而不是目前披露较多的监事会,监事会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方面发表意见仅仅是对董事会和经理是否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一种监督,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保证其有效执行是管理当局的责任。董事和经理对本企业的内部控制最熟悉,应该最有能力对其进行评估,并且将评估报告公开给投资者,这实际上也是在履行对投资者的受托管理职责,让管理者真正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而不是仅仅为了达到上市筹集资金或维持上市资格所做的一种形式上的包装。因此,内部控制披露的主体应该落到实际掌握公司权力的人身上,即董事会或管理当局。要求公司的董事会对内部控制的披露做出承诺,承担责任。同时,可以由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机构对其公司整个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并出具内部控制评估报告或者将内部审计外包,请会计师事务所等独立审计组织来评价,内审与外审相结合实现内部控制信息的充分披露。 2.强制要求所有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的具体信息 内部控制薄弱是中国企业不争的事实,投资者面临的投资风险加大,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他们需要充分了解公司内部控制信息,从而有利于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实行了强制信息披露,监管当局、投资者可以督促上市公司强化内部控制并借以减少公司丑闻和重大财务舞弊。经验数据有力证明了强制性信息披露的运用减少了价值的偏离,可防止欺诈、保护投资者信心与利益,增强了资本市场配置的效率。所以,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强制性披露已势在必行。为了满足证券市场各主体的信息需求,国家应出台要求更为明确、内容更为细化、格式更为合理的内容与格式准则,从而从根本上提高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方面相关信息披露的有效性,避免目前重形式、轻内容、过于模式化的通病。当然,除强制性披露要求以外,国家还应采取措施鼓励上市公司自愿披露有关的内部控制信息。自愿披露与市场的有效性有关。在市场缺乏有效性的情况下,公司的股价与其价值缺乏关联,管理当局也缺乏进行充分的披露以反映公司质量的动机。只有管理当局认识到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益处,他才会进行披露。因此,应当不断完善市场环境促进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自愿披露。 3.严格规范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保证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 健全公司内部控制制度,能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特别是健全公司内部会计制度,因为公司内部会计制度是公司内部制度重要组成部分。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体系,这是有效实施会计控制的核心内容。内部控制制度是公司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舞弊行为发生的重要措施。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建立并严格执行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对于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等具有积极作用。公司应结合自身实际,健全和完善适合本公司特点的内部控制制度,实现各级控制主体会计及经济行为的规范化和有效化,以达到会计控制的目的。要进一步强化上市公司董事会、监事会、高管人员以及董事会下设各个委员会、独立董事等对公司内部控制方面相关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公平性等方面的责任,对虚假记载、重大遗漏以及误导性陈述等行为形成有效的法律约束机制。 4.加强信息披露的监管制度的建设 内部控制信息对于投资者而言是一项重要的决策依据,有关监管部门需要对上市公司的自我评价报告、注册会计师的鉴定意见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检查,对内部控制实施强制性审计。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建立之后,企业能否建立并切实实施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还需要外部力量予以保证。虽然有注册会计师的合理保证,但是不可避免会计师事务所为了不失去审计客户而与被审计单位合谋。这就需要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报告、注册会计师的审核报告定期或不定期地实施监督检查。同时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上市公司、注册会计师的违规成本,从源头上防范虚假的内控报告、审核报告的产生。在强制要求披露和审核内部控制报告后,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及证券交易所应加强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及审核情况的监管,对上市公司不按规定披露有关内部控制情况,包括不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虚假的信息或者隐瞒内部控制重大缺陷,以及会计师事务所出具虚假审核意见等问题,应当予以惩处。加强建设信息披露的监管制度要从两个方面入手:(1)提高信息披露违规者的违规成本,加大违规行为查处的力度;(2)增强证券监管系统的有效威慑作用,确立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的三位一体的监管框架。 5.明确上市公司未按要求披露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国家应该完善相关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形成适宜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法律责任追究和惩戒机制,为监管提供有力保障,否则只能是消极监管。笔者认为,应当明确不同违规行为(如披露不实或披露不全)所适用的司法程序,加强和细化对证券民事责任方面的规定。《证券法》通过规定各类虚假陈述行为人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的方式,已经赋予了被侵权的投资人进行民事赔偿诉讼的权利。目前应当解决的是将这些权利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民事责任赔偿方面予以细化,建立明确的责任划分衡量及惩罚标准并认真地付诸实践,且要求具有可操作性。这对从根本上遏制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不实,进一步明确企业管理层和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具有重要的意义。 公司内部控制论文: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评价与信息披露 [摘 要] 本文探讨了内部控制的评价方法,并在分析我国内控信息披露规定方面的不足和实践方面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改善上市公司内控信息披露的建议。 [关键词] 上市公司 内部控制 评价 信息披露 近年来,“琼民源”、“猴王”、“郑百文”、“银广夏”等上市公司出现了一系列令人触目惊心的舞弊案例,这其中原因有很多,究其共同点,都与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失效有关。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对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进行反映和监督,以确保内部控制制度得以有效执行。因此,上市公司应逐步完善内部控制的评价方法和建立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机制。 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评价 内部控制是由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企业财务的可靠性、营运的效率效果和相关法律的遵循性的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要确保内部控制被切实地执行且执行的效果良好,内部控制就必须被监督。监督可通过日常的、持续的监督活动来完成;也可以通过进行个别的、单独的评估来实现,或两者结合。但是,从总的方面来说,对于内部控制的评价,可以从内部检查、外部监督、注册会计师的评价三个方面来进行: 1.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检查 在内部控制的检查中,有两项职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内部审计。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其颁布的《关于内部审计责任的声明》中指出:“内部审计是一个组织内部为检查和评价其活动和为本组织服务而建立的一种独立评价功能,它要提供有关检查活动的分析、评价、建议、咨询意见和信息,以协助本组织成功有效地履行职责。”上市公司应成立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加强对内部控制的评价和监督。内审机构主要对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评价的方法主要是对内部控制的健全性测试、符合性测试和真实性测试。 二是控制自我评估。在国外,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新趋势是实行“控制自我评估”(control self appraisal, csa),意指每个企业不定期或定期地对自己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估,评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实施的效率效果,以期能更好地达成内部控制的目标。csa经常以研讨会的形式进行,设计csa的目的是使人们了解哪里存有缺陷,以及可能引致的后果,然后让他们自己采取行动改进这种状况,而不是坐等内部审计人员站出来。csa使内部控制系统成为一个可以不断自我完善、自我丰富的体系。 2.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外部监督 对于企业内部控制,来自外部的监督主要是指独立于企业法人的各利益相关者的监督。内部控制的外部监督可以通过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来实现。公司治理结构是治理公司内外部的一种契约或制度安排,它包括内部治理结构与外部治理结构。公司外部治理结构主要是竞争市场对公司所实施的间接控制,包括产品市场、资本市场、经理市场、兼并市场等。而人们经常提到的公司治理往往指的是内部治理,即所有者对企业经营者进行监督和控制的一整套制度安排。上市公司作为所有者与经营者通过委托——关系形成的不同利益的共同体,这就决定了所有者对经营者不仅要激励,还要予以监督和约束,即对内部控制的外部监督。 3.注册会计师的内部控制评价 注册会计师是相对独立的第三方,是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一个群体,可以站在相对独立的角度,代表更加广泛的股东的利益,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所谓注册会计师的内部控制评价,是指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就被审核单位管理当局对特定日期与会计报表相关的内部控制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的认定进行审核,并发表评价意见。但是,我国目前仅仅提出注册会计师应对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进行审核,至于应当在什么条件下形成何种评价意见,以何种具体形式对外披露都没有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规范。 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 1.我国上市公司内控信息披露的规定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建立在内部控制评价的基础上。目前,我国对上市公司内控信息披露的强制要求主要局限于银行、保险及证券等特殊行业的企业和再融资的上市公司,而法规对一般上市公司则没有太高的强制要求,披露主体以监事会为主,董事会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责任方面没有相关规定。披露的要求仅限于“是否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并未要求披露公司建立的内控的详细信息,以及监事会的评价。缺乏对内部控制报告格式和具体内容的详细规定。这不仅导致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很不规范,更使得一些上市公司应付了事,不披露详细的信息。我国对于上市公司内控信息披露的态度还倾向于企业自愿披露。 2.我国上市公司内控信息披露的实践 国内一些学者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实践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1)上市公司对内控信息披露的作用普遍认识不足,导致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规定并未得到有效的执行。银行、证券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情况较好,而一般性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较差,只占四分之三略强,且基本只有简单的一句话,“本公司建立了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或类似语句,没有实质性内容,使得信息使用者不能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2)多数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制度本身缺乏正确认识,以内部管理制度来取代内部控制制度。我国上市公司较重视供产销环节的程序控制,但忽视内部控制结构的整体协调,较少涉及全面预算控制、职工素质控制、内部报告控制、信息系统控制等方面;较重视对实物的控制,而忽视对行为者的控制。 (3)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自愿披露动力不足,披露主体以监事会为主,董事会自愿披露的比例不到10%。且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受到公司盈利能力、财务报告质量、财务状况是否异常的显著影响,即经营好、财务报告质量高的上市公司倾向于披露内部控制信息;而财务状况存在异常的上市公司披露动机则不强。 3.改善上市公司内控信息披露的建议 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我国股票市场对详细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公司有着显著的正面反应,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能够为投资者的决策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因此,针对以上所述我国上市公司内控信息披露存在的规定方面的不足与实践方面的问题,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改善上市公司内控信息披露: (1)采取相关措施规范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证监会应尽快修改、完善有关制度或规范,使目前的内部控制信息批露尽快由企业自愿批露阶段过渡到强制批露阶段,强制要求上市公司董事会在年度报告中披露内部控制信息,要求监事会与独立董事或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发表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的意见。 (2)证监会应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具体内容与格式做出详细规定。对于披露内容,管理当局应通过内部控制报告披露整个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运行情况,应表明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的责任、公司已按照标准设计并颁布实施了内部控制制度、声明本企业已按照有关的标准和程序对本企业的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估,无发现重大缺陷(如果发现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应在报告中指出该项缺陷及采取的相关措施)、声明企业内部控制是有效的(或除上述缺陷以外内部控制有效),不会发生对企业财务报告可靠性和对企业资产安全和完整有重大不利影响的情况。董事会应对企业基本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简要描述,以便信息使用者做出评价。 (3)统一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和审核的标准。为提高内部控制报告的可操作性和可比性,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的评价应当遵循比较统一的标准。同时,建议审计准则委员会研究有关指导意见,以便对内部控制报告的审核提供指导。有学者认为,对内部控制进行审核所形成的评价意见类型应当与注册会计师执行报表审计所发表的审计意见的类型保持一致,并明确发表不同评价意见的具体情况。一般情况下,如果没有须强调的事项,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应分为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拒绝表示意见、否定意见几种类型。如果有须强调的事项,如发生重大日后事项,被评价单位发表的其他信息与其所发表的内部控制报告书不一致等,注册会计师的评价报告必须以单独的一段文字来描述说明。 (4)加强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监管。内部控制信息对于投资者而言,是一项重要的决策依据。对于上市公司不按规定披露有关内部控制情况,包括不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虚假的信息或者隐瞒内部控制存在的不足,是一种虚假陈述行为,应当予以惩处。 公司内部控制论文:试析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及改进措施研究 论文关键词:上市公司 内部控制 公司治理 论文摘要: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上市公司规模不断扩大,但其舞弊,违规事件也层出不穷,内部控制已经成为制约上市套司健康发展的瓶颐。以coso委员会提出的内控框架为指导,分析了当前我国上市套司内部控制的故陷,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内部控制历史源远流长,其从产生之初到如今,变迁的步伐从未停止.从西周时期的上计制度到宋朝的“官职分离”,再到早期的业主制组织中设置的帐款分离、定期盘点等控制点,人们对内部控制的重视历历可见。在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和企业组织形式日趋复杂的环境下,尤其在以两权分离为特征的现代大型企业里,内部控制已成为强化企业内部监督、进行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上市公司数量的增加,爆发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如银广夏、st猴王、大庆联谊、蓝田股份、郑百文、海鑫钢铁、亿安科技等造假黑幕案件,还有众多的“高管神秘失踪”事件,这些触目惊心的违规事件背后揭示了一个重要问题—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效率低下,管理失效.本文旨在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缺陷以及提高内部控制效率的完善措施。 1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缺陷 1. 1内控环境薄弱 美国审计权威机构coso委员会(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readway commission)1992年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并在1994年进行了增补。报告指出内部控制的框架包含控制环境(control envi-ronment)、风险评估(riskassessment)、控制活动(controlactivities)、信息与交流(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和监测(monitoring)。控制环境包括最高管理层的完整性、道德观念、能力、管理哲学、经营风格和董事会的关注、指导。由其定义我们就可看出,内部控制环境是内控其他要素得以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而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法人治理结构不合格、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等问题。 . 1. 1法人治理结构 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的一整套相互制衡的机制。而这个机制的中心环节—董事会职能弱化。董事会成员大多为内部董事,且董事长和总经理大多由一人兼任,使得董事会难以发挥与经理人相互制衡的作用。并且独立董事人选一般由董事长提议,股东代表大会通过,这样独立董事很容易成为代表大股东利益的董事,无法真正做到独立.其次,“一股独大”使得大股东控制经营。我国的上市公司大多数是由国企改制而来,这样国家对公司处于绝对或相对控股地位,在股权结构上就呈现“一股独大”。上市公司一般处于大股东的控制之下,而且按照公司法规定股东大会每年一般只召开一次,参加会议的多数中小股东为数不多,即使参加,代表表决权的份额也对企业经营决策起不了大作用,股东代表大会实际上成了有权选派董事的大股东之间的会议。第三,监事会缺乏权威性。一方面,监事会由股东代表和适当比例的职工代表组成,职工代表往往同时担负着公司其他工作,受制于经理层,下级监督上级难以有效实现。另一方面,上公司采用的是单层董事会制度,监事会与董事会平行,仅有监督权而无控制权和决策权,这使得监事会的内部监督作用被边缘化。 1. 1. 2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的认识上存在几个误区:实行内部控制会增强公司成员之间的不信任感,不利于集体的团结;内部控制并不能给企业带来直观的经济利益,相反,开展内部控制会额外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狭隘地将内部控制理解为防止职工舞弊、欺诈所采取的内部牵制制度或会计稽核制度,有的管理者甚至认为内部控制和企业没有直接关系,只与审计有关;认为内部审计会造成工作效率低下,使人放不开手脚。这些错误的认识使得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残缺不全或缺乏合理性,即使公司制订出了相应内部控制制度,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工作上,使得内部制度在落实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不能有效执行。 1. 1. 3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证监会在《年度报告内容与格式》中虽然规定上市公司监事会应就公司内部控制是否完善发表独立意见,但是该披露的要求仅仅限于“是否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而并未要求披露公司建立的内部控制的详细信息以及监事会的评价。再者,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缺乏一个公认的评价标准。由于没有对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进行判别的可操作性的标准,要求注册会计师出具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就是一种不很现实的要求,即使出具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不同的报告对企业内部控制发表的意见结论也很难具有可比性。 1. 2风险评估不足 现代社会,公司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着对形势和市场认识不足、过于自信与乐观以及想当然的盲目扩张等问题,其风险规避意识不足,缺乏有效的辨认、分析和管理风险的机制,导致不少上市公司应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差。“中航油”因参与石油期货交易巨亏5.5亿美元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1. 3控制活动不严谨 控制活动是管理当局为了确保其指令被贯彻执行而制定的各种措施和程序,虽然我国绝大多数上市公司都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仍存在着不少问题: (1)从设计上看,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在设置内部控制忽视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一般是在问题出现以后才设法堵塞漏洞或进行惩处,亡羊补牢,起不到预防的作用; (2)从执行上看,有些上市公司尽管按照规定制定了相应了内部控制制度,但却不执行,使得已建立的内控制度形同虚设;而有的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的执行过程中不按规定程序落实,不能发挥其制约、监督的作用。 1. 4信息沟通不畅 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依赖于良好的信息沟通,同其他信息一样,内部控制信息的信息使用者主要包括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相关政府部门等,上市公司有义务向这三种利益相关者提供他们不能直接获取的真实、充分和相关的内部控制信息。但目前,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的信息系统存在信息在使用者中传递不及时以及各个子信息系统信息流动不通畅等现象,影响了信息沟通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另外,我国上市公司在实际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时,出于多方面的考虑,越露的内容过于形式化,都是泛泛而谈,对核心内容很少披露,都秉着“能不披露的,一定不披露;一定要披露的,尽量少披露”的原则,使得信息使用者可以获得的信息量很小,信息在管理层和外部使用者之间不对称,相关使用者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1. 5监督不力 为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我国已形成了包括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在内的企业外部监督体系和内部审计部门为主的内部监督体系,然而监管结果不尽人意。 1.5.1内部审计失效 内部审计不但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影响监督内部控制其他环节的主要力量。内审部门依托自身的独立性和对公司的了解,完成对公司内控的督。内部审计的有效性与其权限、人员的资格以及可使用的资源紧密相关。内部审计人员必须独立于被审计部门,但目前我国对内部审计部门的界定是“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下,独立行使内部审计监督权,对本单位领导负责并报告工作”。这使得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处于“公司领导授权下开展工作”的尴尬地位,加上内审人员知识结构和业务素质不高,使内审机构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5.2外部监督弱化 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系统的监督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还需要通过外部审计的再监督,来验证其质量和效果,但外部监督的力量也很薄弱。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国证券市场监管体系还不通畅,监管机构的职能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监管方式也尚未完全摆脱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的影响;二是各监督方虽然共同参与,但力量分散,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且监督未按照设定的目标进行;三是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整体职业水平不高,在职业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失职和弄虚作假行为。内部控制的社会监督力量重待提高。 2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建议 2. 1改善内部控制环境,重建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体制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企业核竞争力的最重要部分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决定. 因素之一,也是内部控制优化的重要因素.在目前我国以“一股独大”为主的股权结构格局下,为了保护众多中小股东的利益,我们可以建立董事会和监事会并存的双层治理机构,监事会与董事会是一种并行关系,监事会对董事会负有监督职责,并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对董事会负责,监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同时应强化监事会的作用,在发现管理当局存在舞弊行为而损害股东利益时,监事会应证券监督机构及其他部门直接报告情况。重视内部审计部门的作用,大力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使内审部门对审计委员会负责,独立于其他职能部门,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直接向审计委员会或董事会报告。 2. 2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信息沟通系统 政府部门应积极建立健全强制实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准则和指南,规范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格式,明确谁为内部控制信息负责和出台相应的处罚措施。在信息披露制度要求中可以规定上市公司要编制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它能够详细说明公司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情况,这是增强公司透明度,保护处于信息不对称弱势地位的投资者的重要方式。也可以要求注册会计师对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加以审计,关注对审计结论有重大影响的内部控制核心问题上,以此增强内部控制信息的可靠性和有用性。 企业内部也应建立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和清晰的业务流程,合理地对公司各个职能部门和人员进行责任分工、控制和考核,对每一个部门的责任和利益明确界定,防止权力重叠,也避免出现权力真空。通过汇编内部管理制度、业务流程图、权限指引等,促进企业各层级员工明确机构设置和职责分工,正确行使职权。开设信息反馈渠道,确保员工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及时报告和解决。 2. 3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孟视“软控制”的作用 内部控制是为了上市公司应对不同阶段的风险而建立的,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面临的风险愈加多变,复杂,处于风口浪尖上的中国上市公司更应该积极防范和控制风险。首先,管理层应在日常工作中加强风险管理,建立健全风险预测、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风险约束机制,并且在技术上制定风险回避、风险转移和风险分散等管理策略,以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并实时监督评价内控效果,及时采取措施化解风险。其次,全体员工应树立风险意识,积极贯彻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使内控政策落到实处。 内部控制是由人来完成的,而“软控制”即组织内部人员的道德观和能力是内部控制有效的关键因素之一。上市公司应强调“软控制”的作用,着手培养自己的人才,根据企业战略目标配备相应的人力资源,加强对每位职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为实现有效的内部控制打好基础。 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经之路。只有对内部控制的要素不断完善,才能构建一个健康的资本市场。 公司内部控制论文:有关保险公司内部控制问题的探讨 摘要: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组成部分。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内容主要包括:承保控制、理赔控制、风险控制、费用控制、投资控制、偿付能力控制等方面。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的演变与现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针对保险公司,提出了改善其内部控制的政策建议:完善保险公司治理结构;优化保险公司的组织结构等等。 关键词:内部控制;保险公司;政策建议 一、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控制环境基础薄弱 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基础,直接关系到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和贯彻。它涵盖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包括企业管理人员的品行、操守、价值观、素质和能力,管理人员的管理哲学、经营观念,企业各种规章制度、信息沟通体系、业绩评价机制等。经调查得出结论,这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 1.公司管理层内部控制意识薄弱 据调查,大部分公司尚未制订完善的内控制度,这一事实反映尚未完全认识到内部控制的意义。即使已经制订相应内控制度的公司大多也只是停留在“写在纸上、贴在墙上---给人看”的表面文章上,制度的落实存在问题。 2.公司文化建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制度依存于企业而存在的共同价值观念的组合。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执行有赖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支持和维护。在良好的企业文化基础上所建立的内控制度,必然会成为人们行为规范,从而才能很好地解决因制度失灵而产生的种种问题。调查中发现公司提出了自己的经营理念和宗旨,也重视了企业文化的环境建设,但对企业文化内容以及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的作用知之甚少,很多企业负责人只是在“作秀”。 (二)公司内控部门责权不对称 企业内部控制包括内部管理控制和内部会计控制,而一般公司的内部控制主要是指内部会计控制。经过调查发现,大部分保险公司作为承担内部控制的主要部门是法律合规部门,但法律合规部存在严重的责权不对称现象。 法律合规部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充当的就是一个内部审计的职能,是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自我需要。但是调查发现,一些公司的法律合规部并没能真正履行其应有的职能,形同虚设,其存在问题主要有: 1.独立性不够 合规管理作为内部控制的再控制,本身就应从第三者的立场上客观公正地对企业的经济监督进行再监督,它的地位应当是超然独立的。而目前大多数公司合规部门的负责人为该公司领导班子成员,这说明其合规管理工作只是服务于企业的领导班子。这就造成合规工作既不能监督上司,也不能监督同级,因为公司内部各职能部门都是在公司领导班子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的,各项重大经营行为大多数是领导班子知道授权下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发挥各部分所长开展工作呢?合规工作不能在地位上实现独立,工作范围受限,也很难获得威信。经调查,合规人员成了公司最休闲的一个部门,在调查中听得最多的话就是“领导同意的”。 2.对内部合规工作的性质和作用不甚理解 经调查发现,大多数分公司管理人员经常将“合规管理”与“审计监督”混淆不清,使人们产生“合规管理没什么意义”的想法。由于指导思想上的误区,多数合规人员未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有些人将自己等同于领导的行为工具,处处依领导的旨意行事,有些则由于工作不好开展而心灰意冷或充当好人,使合规工作形同虚设。 (三)公司内控监督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一般公司担任日常合规管理监督工作实际上只有1-2人,且多为返聘人员,或者由其他部门人员兼任。这些人员对其原工作岗位工作和流程比较熟悉,而对涉及内控的核心工作,例如财务方面的工作都是一知半解,无法担任起内控监督所应承担的职责。 二、完善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的相应策略 (一)合理确定公司内部控制目标 所有者与经营者内部控制目标之间存在差异,加强公司内部控制管理,提高公司的经济利益,协调公司内部控制各个具体目标不一致、不对等。可以把公司内部控制达到目标确定为:建立完善的符合现代经济管理要求的内部管理组织结构,形成科学解决机制、执行和监督机制,确保公司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强化风险管理;确保公司各项业务活动的健康运行;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欺诈、舞弊行为,保护公司财产的安全完整;及时向所有者提供财务报告及其它会计信息。 (二)对公司科学运用内部控制方法 只有在合理运用各种内部控制方法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将内部控制落到实处,从而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 。研究和运用内部控制的各种方法是完善公司内部控制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根据内部控制的配套指引以及保险公司存在的问题,尝试提出以下控制方法。 1.组织规划控制 对公司组织机构设置、职务分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适当的控制。公司组织机构主要是确定各部门管理的广度和深度,由此产生集权管理和分级管理的组织模式;职务分工主要解决不相容职务分离。 2.会计系统控制 在会计制度框架内建立适应公司的统一会计政策,根据经营管理需要统一公司的核算口径,明确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与方法,遵循会计制度规定的各条核算原则。不随意变更会计政策。 3.授权批准控制 建立授权批准体系,主要包括:授权批准的范围、层次、责任、程序等。公司内部的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相应的职权,经办人员在授权范围内办理经济业务。 4.财产保护控制 财产是企业资金、财物及民事权利义务的总和。保障财产安全特别是资产安全,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目标之一,其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财产记录和实物保管;定期盘点和账实核对;限制无关人员接近。只有经过授权批准的人员才能够接触资产。妥善保管企业各种文件资料,通过对资产投保增加实物受损补偿机会,建立资产个体档案,实现财产记录监控。 5.全面预算控制 预算控制的内容涵盖了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应抓好预算体系的建立、预算的编制和审定、预算指标的下达及相关责任人或部门的落实、预算执行的授权、预算执行过程的监控、预算差异的分析与调整、预算业绩的考核等环节。比较、分析内部各部门未完成预算的原因,并对未完成预算的不良后果采取改进措施。 6.人力资源控制 建立严格的招聘程序,保证应聘人员符合招聘要求;制定员工工作规范,引导考核员工行为;加强和考核奖惩力度,对职工业绩进行考核和奖惩;对重要岗位员工建立职业信用保险机制;工作岗位轮换,通过轮换及时发现存在的错弊情况。 7.内部审计控制 内部审计部门在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以及提出改进建议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应独立于其他经营管理部门。企业应当授予内部审计部门适当的权力以确保其独立地履行审计职责,最好受董事会或其下属的审计委员会领导。 (三)从培育制度人手,建立公司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 立足于防范,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内控机制。内部控制要由事后补救向事前防范转变,必须建立健全一套科学的内控机制。需要对现有内控制度进行认真清理,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充分研究。在建立内控机制上,要坚持两项原则:一是体制牵制原则。体制控制是内部控制的基础,当前,要从体制上着手,重新设计执行与审批、监管三分离的运行机制;业务经营与前台服务、后台支撑的协作机制等,以避免各职能部门之间出现不必要的磨擦和控制环节中的漏洞。二是程序牵制的原则。对业务流程的不同环节,应由不同的人员完成,通过业务流程设计使不相容的职务相分离,达到岗位牵制的目的。要坚决杜绝任何个人独揽业务的全过程,否则必然导致管理失控。 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是有效防止公司风险的关键,也是内部控制的基础。建立内控制度,应注重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任何工作和业务制度的建立,都要从该项工作和业务的控制目的出发,针对其中的主要环节,做出相应的规定。二是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注重程序牵制。按照内部控制的原则,任何业务的处理,都应有授权、审批、执行、记录、检查等程序,并且,这些程序不能由一个人或一个部门去完成,特别是不相容的职务一定要分离。 三、结论 总之,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组成部分,它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相互联系的因素。随着保险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管理和效益被提上了保险公司的议事日程,过去那种只要规模不注重效益,只抓业务不重管理的观点还存在于保险公司之中。为了增强自身竞争力,保险公司应该从内部控制入手,公司决策者应认真制定和切实执行公司控制风险、加强管理、稳健经营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内部控制是保险公司风险防范的重要手段,对于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具有重要作用。提高对内部控制在保险风险防范及维护整个金体系安全的重要性的认识,进而加速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建设的进程是当前保险行业的当务之急。 公司内部控制论文:如何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 【摘要】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关系到广大投资者的切身利益,一直受到监管层的高度重视和市场的普遍关注。2008年6月,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等五部委联合的《关于印发〈 企业 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通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通知要求上市公司自2009年7月1日起执行,鼓励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执行。该规范的出台无疑为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彻底理清自身风险带来了契机,也更为 【关键词】 上市公司 内部控制 风险管理 一、新会计准则与企业内部控制的关系 新准则的实施必将对企业内部控制产生重大影响,而建立良好的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也是贯彻和执行新准则的需要。 1、新准则与内部控制具有目标一致性 新准则体系是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前提,以满足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和企业管理层等有关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从而规范会计行为和会计工作秩序,降低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维护社会公众利益,推动 经济 的 发展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指出:内部控制是一个受到董事会、经理层和其他人员影响的过程,该过程的设计是为了提供实现以下三类目标的合理保证——经营的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法律 法规的遵循性。可见,两者的目标最终都有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都为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服务,两者的目标基本是一致的。 2、新准则与内部控制具有互动性 新准则与内部控制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新准则的实施是完善内部控制的动因,能够推动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和创新。也就是说,推动企业内部控制实务的建设和加强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以及加快政府完善有关内部控制法律法规的进程。另一方面,完善的内部控制是贯彻执行新准则的基础,是实施新准则的制度环境,为提高新准则的遵循提供了保障,即通过防弊纠错,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对执行新准则的监督,规范会计行为,提高执行新准则的效率、效果。 二、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银广夏、达尔曼和中航油的财务舞弊案,是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负面典型,给我们留下了惨痛的教训。因此,深入分析企业内部控制失效及其原因,显得十分紧迫和必要。 1、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相对较差 内部控制环境是指构成一个组织的内部控制氛围,反映组织内部人员特别是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态度,是内部控制其他组成要素的基础。任何企业的控制都存在于一定的控制环境之中,控制环境体现了企业关于内部控制对企业重要性的态度。由于上市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相统一,决策和经营管理的主观随意性较大。企业管理曾往往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或者说不愿意建立和执行内部控制,前者是在于他们认为自己的经营足以保证财产的安全,而后者是受利益动机的驱使。上市公司管理层希望在获取最大利润的同时尽可能逃税,而完善的内部控制则会有效地防止这样的不合法行为。管理层在任用财会人员时任人唯亲可以为他们自己谋取利益带来更大方便,比如虚列费用或者隐匿收入等。由于内部控制的成败取决于人的控制意识和行为,往往是管理者对自我控制的排斥使得内部控制无法有完善的控制环境,从而也影响了企业员工对控制的理解与执行。 具体说来,内部控制环境相对较差主要体现于以下几方面。第一,企业管理层内部控制意识薄弱:缺乏成文的内部控制制度,即使已经制定出相应内控制度,也很难具体落实执行。第二,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为节省成本,财务部门人员少,缺乏牵制环节,且部门横向间的协调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同级各部门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信息沟通不灵敏,协调性差。第三,企业制度不健全:企业缺乏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第四,企业制度不全面:没有针对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顾此失彼现象较严重。第五,公司经营短视行为严重,对企业文化认识不足。 2、风险意识淡漠,轻视内部控制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上市公司现阶段面临更大的环境变化和生存风险,诸如市场风险、信贷风险、营运风险、声誉风险、技术风险等以及随着交易类型和工具的变化所面临的兼并收购、破产重组、 电子 商务等。企业应该建立可以辨认、分析和管理风险的机制,并确认高风险领域,以加强管理。但我国上市公司缺乏的就是这种机制,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互相监督、制约的机制没有建立,董事会中没有风险评估委员会或形同虚设,造成在没有可行性论证的情况下随意决策。当前我国上市公司在运转过程中忽视风险控制、弱化风险管理,风险评估不足、风险意识薄弱现象普遍存在。同时,我国很大一部分公司管理层重视生产经营、技术开发,轻视内部管理,轻视内部控制,没有认识到内部控制的意义,没有把内部控制放在经营管理的战略高度来考虑。 3、内部控制制度不规范 目前,虽然我国上市公司按照证监会要求都建立了内部控制体系,但其操作规范流程都较为粗放,缺乏统一的、详尽的、具有很强操作性的岗位操作流程。出现问题后常常是互相推卸责任,致使无法追究责任。而有些公司即使有内部控制制度,却不落实、不执行制度、不按制度考核,使其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其制约、监督作用。有些公司核算制度弹性过大,使信息的可比性较差,误导决策,造成重大损失。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完善的操作流程是内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地防范风险。遗憾的是不少上市公司重于发展、轻于管理,存在着需增收入、成本控制力度不够、资产严重浪费和损失等问题,经营效益不佳,人员变动频繁,内部控制制度或极不完善,或流于形式。 4、内部审计机构监督不力 我国内部审计机构最初是在政府的要求下建立起来的,企业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内部审计的作用,以致内部审计机构并未真正发挥其作用,这主要表现于:第一,我国内部审计的功能仍然是查错防弊。只注重事后监督,不注重事前、事中的控制;只重视对财务报表的审计,而忽略对公司的管理现状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建议。第二,我国的内部审计机构往往实质上由管理层领导且与其他部门平行,因此独立性较差、权威性较差。第三,内部审计人员大多是由财会部门转来或由财会部门人员兼任,缺乏审计知识,特别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业务的复杂化,内部审计人员很难满足需要。 三、加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措施 1、改善内部控制环境 第一,树立先进管理思想。上市公司管理层必须树立 现代 管理思想,自觉形成风险管理观念,并通过有效的信息传导机制确保公司全体员工都明确自己对内部控制的责任。 第二,强化“两会”监督功能。首先要增强董事会的功能,关键问题是要保证董事会在决策、监管过程中的独立地位,为此,必须严格限制董事会与经理班子的重合,同时进一步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其次要强化监事会的权力,明确监事会失察的 法律 责任,确保监事会责权利的落实。 第三,优化组织结构。上市公司的组织结构在设计时,应对每一个部门的责任与利益明确规定,既要防止权力重叠,也要避免出现权力真空,使每一项业务处理的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机构和具体人员负责。 2、健全 企业 内部控制制度,落实内部控制责任体系 现阶段,政府部门已经认识到统一的内部控制规范的重要性,2008年6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将重点引导企业加强以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为主线的相关标准建设。通过建立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和清晰的业务流程,合理地对公司各个职能部门和人员进行责任分工、控制和考核,可保证公司生产经营活动有序、高效地进行。企业应当通过内部管理制度汇编、员工手册、组织结构图、业务流程图、岗位描述、权限指引等适当方式,使企业员工了解和掌握内部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情况,促进企业各层级员工明确职责分工,正确行使职权,并加强对权责履行的监督。内控流程的建立关键在于落实、执行。首先是层层落实风险控制责任。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责任到人”的原则,使每个员工都明确自身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明晰风险并按章办事。其次是实施内控工作督导制度,建立督导责任制。有明确的领导分工负责,建立“一把手”责任制,财务部牵头,由各部门负责人组成内控领导小组。由内控相关人员督办内控工作的实施情况,定期进行培训、检查,指导内控工作的开展。再次是将内控建设工作纳入到各部室的年度绩效考核体系当中,单列一条直接作为绩效考核的扣分指标,确保了内控工作得到有力推进。 3、加强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上市公司而言,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股权集中度较高,其风险管理也就显得更为重要。因此,面对市场 经济 条件下的各种风险,首先,上市公司的所有员工都必须树立风险意识,只有意识到了风险,才会主动加强内部控制,采取措施控制风险。其次,上市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应加强风险管理,建立健全风险预测、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风险约束机制,并且在技术上制定风险回避、风险转移和风险分散等管理策略,以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同时,还要合理客观地评估企业现状和风险。企业应参照规范的内容对现有规章制度及业务流程进行全方位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制度体系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改进现有内部控制措施及发现其中存在的内部控制缺陷,合理、客观评估企业现状,建立风险预警和应对机制,在规范性的前提下紧密结合自身特点,建立一套自我完善、不断提高的较为实用的内控机制,又要积极借鉴其他企业及国内外先进的经验与成果,持续改进、不断提高。上市公司更应密切关注内控指引的建设与更新,以正确把握政策要求,减少不必要的成本。同时,还要通过建立内部监督机构对企业高风险区域经常进行检查,来及时发现已存在的或潜在的风险。 4、强化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 健全内部审计机构、加强内部审计监督是营造守法、公平、正直的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保证。目前,要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应做好以下几点:第一,公司的管理层应充分认识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第二,对内部审计的职能进行不断拓展,不仅要进行事后的审计,还要进行事前、事中的控制;不仅要对财务报表进行审计,还要对管理活动进行分析、评价。第三,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内部审计部门必须独立于被审计部门,并向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报告。 公司内部控制论文:我国证券公司内部控制合理性分析 【摘 要】 内部控制是衡量公司现代管理的重要标志。本文从解析内控体系合理性内涵入手,分析了我国证券公司在内部控制体系合理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根源提出一系列建设性建议,以使我国证券公司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提高内部控制效果。 【关键词】 内部控制; 证券公司; 内控体系; 合理性 一、内控体系合理性内涵解析 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内部控制体系的完整性;二是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时的适用性;三是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时的经济性。完整性是前提条件,要求证券公司在各个级别的风险控制上不能存在盲点,这也是内控系统健全的前提条件,如果内部控制不具有完整性,则不存在适用性与经济性,从而更无从谈起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同样,若只追求完整的各种内部控制措施、方法等,而忽略设计和执行中的适用性和经济性,其结果只能是完全背离实施内部控制的初衷,甚至会给证券公司的正常经营造成负面影响,合理性也同样成了无稽之谈。 在评价内部控制的合理性时,适用性是首要的。它是指企业所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适应企业的特点和要求。各行业及企业由于其组织规模、经济技术条件、人员素质等所存在的差异,就需要相应地制定出不同特点的内部控制,照搬其他企业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就证券公司而言,每家证券公司经营的业务重点是不同的,从而风险控制的重点也相应不同。因此针对不同类型的券商,评价其内部控制的适用性要注意以下内容:控制点的设置是否合理;控制职能是否划分清楚;人员间的分工和牵制是否恰当。内部控制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减少低效和投资浪费,因而制定内部控制要以成本效益原则为指导。一方面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应有重点,对企业经济活动有重要影响的部门和环节应实施强有力的控制;另一方面要在实行内部控制所花费的成本和由此产生的经济效益之间保持适当的比例。不同的证券公司业务的重点存在差别,因此在建立内控体系时要根据本公司的具体情况识别风险点,并相应安排好控制点。做到在总体指导原则下的分别控制,实现灵活性与原则性的统一。 二、我国证券公司内控体系合理性存在的问题 我国证券公司内控体系合理性存在的问题主要为: 第一,控制环境不理想,主要表现在证券公司内部不相容职务人员相互串通作弊,相关内控失效、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管理者思想认识不足,缺乏风险意识。 第二,投资银行业务、经纪业务控制松散,资产管理业务缺乏对于自营业务的有效监控和压力测试,自营风险的防范措施不到位。 第三,资金管理控制不严。 第四,会计系统控制不完善。 第五,内部审计控制薄弱。 三、出现问题的根源剖析 (一)“双重身份”掩盖下的政府行政干预 政府在经济生活中有双重身份,即管理者和股东,这种身份有利于政府参与到证券公司的微观经济活动中。除了以管理者的身份干预证券公司的微观活动外,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作为大部分证券公司的控股股东,对其造成的影响使我国证券公司治理机制中极具“中国特色”,并已成为完善我国证券公司治理的主要障碍。一些地方政府以大股东身份直接任免证券公司的高管人员,使公司高管人员的约束激励机制扭曲,证券公司出现“泛行政化”趋势。 (二)证券公司缺乏“自生能力” 金融市场由于具有信息不对称、激励不相容和责任不对等的先天特性,防范“道德风险”必然要求严格的监管。而根据我国现阶段各种情况,社会稳定与金融风险成为管理层着重考虑的问题。由于改革的动力不足、步伐严重滞后,形成了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中的过度行政化。对于证券公司,主要表现在对其融资渠道和业务范围的限制。出于防范金融风险的目的,我国资本市场不允许进行信用交易,金融衍生产品不存在,缺乏“对冲机制”减少了证券公司防范风险的渠道。在种种限制下,证券公司无法形成“自生能力”,违规经营成为证券公司的一种生存选择。 (三)市场约束弱化 我国资本市场过度行政化,影响了市场的发育程度,弱化了市场力量对证券公司形成的约束。经理由政府部门指定;产品市场的竞争在层层“保护”下进行;基本不存在市场化的控制权的争夺;相当一部分资产评估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组织在自身公司制度上存在问题,在执业过程中做假活动较为突出。依靠这些力量约束证券公司行为,无异于缘木求鱼。 (四)证券公司内部权力制衡机制缺失 权力制衡的治理机制形成内部风险控制的基础。我国证券公司风险责任承担主体不明确,无人关心内控,而大家关心的是不控制风险下的短期利益。我国券商监事会虽然也存在于公司的管理架构中,但基本上发挥的作用有限,而董事会与经理层也不能形成有效的制约机制,内部权力制衡机制的缺失成为券商违规事件层出不穷的动因之一。 (五)我国证券公司决策制度存在缺陷 决策制度的缺陷主要表现为:决策失误追究制度缺位,导致了决策的随意性;董事会和公司高级管理层框架内的决策委员会均缺位,加之独立董事还没有完全发挥作用,使得公司的长远发展目标模糊、公司缺乏专业选择最优决策路径的能力,增加了决策失误的可能性;中国证券公司的决策过程不够科学和民主,公司各级管理层一把手专断现象均十分突出;中国证券公司对决策效果的反馈和监控较弱,这是决策者推卸责任的需要,也是决策程序缺乏系统性的象征。 (六)内部控制建设不合理 我国证券公司起步较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起步更晚。实践中,许多证券公司认为建设内部控制机制是用条条框框束缚自己的手脚,不利于创新发展,在行动中仍然重外延扩张,轻内涵发展;重业务拓展,轻风险防范;重部门短期经济利益,轻公司长远发展目标;重被动地迎合外部监管法规及制度的要求,轻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系统建设。这样的内部控制建设必然存在很大的不合理性,因而难以谈及其适用性,造成内控失效也就不言而喻了。 (七)券商风险管理文化缺失,风险意识淡薄 目前绝大多数券商重业务轻管理,在内部管理和内控建设中存在各种模糊认识,风险意识淡薄。券商并不关心内部控制标准对公司能够带来的利益,往往认为所谓“擦边球”能帮助公司获得期望的利益,没有考虑到由于内部控制失效对公司造成的损害可能致命,券商的短视行为更多考虑的是目前的成本与效益,而缺乏持续发展的长远眼光。 (八)违规处罚的标准偏离 券商内部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往往以“是否造成损失”作为评判标准。“一好遮百丑”,当违规没有造成经济损失,甚至产生经济效益时,往往对存在的违规行为既往不咎,因此,发现的问题几乎得不到有效整改。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内部控制难以有效地实施下去,即使实施了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完善我国证券公司内控体系合理性的几点建议 (一)优化控制环境 确定公司风险战略定位,从而确定内部控制的重点;完善证券公司治理结构,加快我国证券公司上市融资步伐,实施股权多元化。增加董事会中股东的占有比例,同时要加强独立董事的公正性;培育风险管理文化,防范道德风险的发生。证券公司作为高风险行业要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制度,应该从组织文化的建设上下功夫,加强员工素质的风险控制,防范道德风险的发生;建立有效的决策制度,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决策程序的完备性,对于重大的投资活动应该采取集体决策和科学决策制度,并要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专业化水平,且建立灵活、迅速、简明的分层决策机制,在最快的时间作出合乎公司利益的决定,为公司带来最大的收益。 (二)强化业务控制 面对不断出现的国债回购问题,应该健全国债回购的质押制度,由交易所和登记公司确定回购业务及质押物品种,投资者进行国债回购必须将相应的国债申报质押,并从法律上进一步明确,违约交收时登记结算公司有权将相应的国债现券变卖清偿,以控制回购交易的结算风险。 证券公司应该设立完善的政策法律研究与信息搜集体系,跟踪政策法律的最新动态。要根据国家对于整个经济的发展要求与重点,做好充分的调查研究,及时调整公司在投资银行上的战略部署,做到顺势而为。在开展自营业务时,要明确三大原则:一是合法经营原则;二是资金安全原则;三是采取投资组合策略进行投资。针对目前自营违规的现象,建议证券公司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将公司自营资金与委托理财资金严格分离。二是做好自营业务的风险压力测试,建立风险保证金机制。三是提取自营证券跌价准备。四是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加强对自营业务内部审计工作。对于委托理财风险的防范券商要做到:一是向客户明确说明委托资产的投资风险。二是增加证券公司自身实力,规范经营。三是加强自律,健全财务与信息披露制度体系。四是建立防火墙,在账户管理上,受托人要保证受托投资资产和其自有资产及不同委托人的资产相互独立;在公司的组织结构上,受托人应该在自营业务、经纪业务与受托投资管理业务之间设立防火墙;在人员、财务和账户管理上严格分开。 (三)重视资金管理控制 要解决目前我国证券公司非法融资的困境,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增加券商的融资渠道。这也是我国证券公司发展的方向之一。《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第三条明确提出:“拓宽证券公司融资渠道。继续支持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公开发行股票或发行债券筹集长期资金。完善证券公司质押贷款及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办法,制定证券公司收购兼并和证券承销业务贷款的审核标准,在健全风险控制机制的前提下,为证券公司使用贷款融通资金创造有利条件。” (四)完善会计系统控制 会计系统控制分为会计核算控制和财务管理控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以会计法、会计准则、财务通则、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证券公司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制定公司会计制度、财务制度、会计工作操作流程和会计岗位工作手册,作为公司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依据。二是计划财务内控体系以会计核算组织体系为基本依托,以各会计岗位为基本风险控制点。三是各级会计人员行政隶属于所在级次的核算单位,受上级计划财务部门的业务领导。主要会计人员的任免、调动,需上一级会计部门的同意。会计人员工作岗位应当有计划、有步骤地轮换。四是制定完善的会计档案保管和财务交接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由专人负责。五是在强化会计核算的同时,建立预算管理体系,强化会计的事前控制。六是自有资金与客户资金实行分户管理。七是各级单位固定资产的购置、更新、转移和报废,首先要在年度经营计划中列出计划,购置前有书面申请报告,报上一级主管部门审查,经公司批准,由公司计划财务部下达公司批复后,方可办理有关购买手续。 (五)加强内部审计控制 证券公司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内部审计部门应对董事会负责并受监事会的指导,并应同时向经理人员和监事会报告证券公司内部控制的建设与执行情况。其次,内部审计人员要与公司所聘的外部审计事务所多交流,就公司审计范围不全的差异进行沟通,及时为公司的发展提出自己的忠告意见。 除此之外,由于我国证券交易所从设立开始就采用了国际最先进的电子交易系统,相应的证券公司的电子交易行情与设备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软件、设备的更新方面也能够达到及时有效,我国证券公司在电子信息系统控制方面硬件设备已经相当完善。在出现问题的券商中,由于数据库操作、电脑系统、病毒袭击等技术原因造成重大损失的并没有,因此主要加强的就是软件方面的控制,要对证券公司掌管电脑操作的人员进行有效的监控,加强他们的职业操守,防范道德风险的发生。同时保证各个营业部交易信息的及时传送、做好公司数据的保存与备份、认真做好计算机病毒的防范工作、保证本公司各项数据严格保密不对外泄露。 公司内部控制论文:浅谈基于公司治理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系统完善路径探析 【论文关键词】公司治理 上市公司 内部控制 完善路径 【论文摘要】现代企业制度下,满足公司治理结构发展所需的内部控制系统才具备更强的监督和管理作用。根据公司治理结构,确定正确的内部控制目标;改善公司股权结构,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系统;重视董事会特征,挖掘内部控制系统运行潜力,;关注审计委员会和审计部门及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情况,这是完善内部拉制系统和制度的有效措施。 一、由公司治理入手正确定位内部控制目标 无论从理论上分析,还是从实践上证明,上市公司治理结构都对其内部控制系统产生较大影响。但就当前我国企业经营现状分析,企业内部尤其是上市公司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之间大多处于相互脱节、彼此孤立状态,则构建一套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内部控制系统,对上市公司来讲十分必要和适宜。在寻求公司治理结构下的内部控制系统过程中,上市公司应立足干内部控制目标,为内部控制框架的建立和评价提供指导性参照物。 目前,我国公司治理结构方面仍存在较多不合理性因素,使得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建立健全存在一些阻力,诸如内部人控制、运作不规范、信息不透明等诸多弊端,造成企业决策时难以实现科学化、民主化。现代企业制度下,以保护资产、查错纠弊为管理目标的传统式内部控制机制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经营所需,以革新内部控制结构为主体的内部控制机制由此出现,其要求内部控制制度须符合公司治理结构的特点,此种条件下,确保企业财产安全性和完整性、检查会计资料可靠性和准确性,进而改善企业经营方针、提高企业经营效率。 在管理目标上,企业应能够完全掌握公司治理控制权,使内部控制范围全面渗透至企业各个层次的管理系统,并贯穿企业公司治理机构完善的全过程。则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下,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应构建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法人治理结构,创设科学合理的执行机制、决策机制和监督机制,换言之,企业应从公司治理角度着手内部控制系统完善工作,坚持协调配合、相互牵制、成本效益原则,使企业经营管理者更加清晰地把握内部控制权限和范畴,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内部控制在公司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二、改善股权结构以完善内部控制系统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其所有者的组成状况及股东大会起到决定作用,并对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人员的结构产生根本性影响。作为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四大利益主体,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人员与内部控制系统之间关系尤为密切,股权结构合理的企业,才具备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的可能性,也才可能拥有较好的经营业绩和经营策略。那么,优化股权结构、推行所有权多元化,已成为企业优化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途径。 逐步降低国有股权集中度,是改善股权结构的基础举措。在国家国有经济从一般竞争性领域转向战略领域的精神指导下,处于非国家经济命脉行业的上市公司可逐步将国有股权予以退出,使国有股权集中程度降低、非国有股权增加。特别是2005年启动的股权分置改革,其不仅为彻底解决上市公司非流通股转让问题提供了宝贵方法,更为提升企业内部控制效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机遇。一则改变了国有上市公司内部“一股独大”的状况,以国有股减持的方式降低国有股权比例,建立由控股股东、几大大股东及诸多小股东构成的股权结构;二则创造有利的条件,满足公司内部中小股东参与企业决策的需求,按照相关规定,公司内部临时股东大会应根据董事会提交的股权分置改革方案进行决议,须经参加表决的股东所持表决权的三分之二以上通过,同时须经参加表决的流通股股东所持表决权的三分之二以上通过,则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的条件被加以完善,各方投资者利益得以保障。 鼓励企业法人相互持股,是改善股权结构的有效途径。与日本企业内部实施的企业法人相互持股状态不同,我国推行企业法人相互持股有自己的特征,但又具备与之相通的作用和机制。对比日本的企业法人相互持股状况,日本大企业股东数量较多,不过单个股东持股率较低,则企业内部并不存在“一股独大”现象,十几个或者几十个大股东联合起来方可控制企业的现象非常常见,而我国在原有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基础上开始推行法人相互持股行为,同时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间相互持股现象同样亦可与日本企业法人间相互持股,并达成稳定的协作关系。举例来讲,企业可出于保证原材料、半成品、零部件等生产物资的供应及稳定的产品销路等目的,恰当选取合适的供货伙伴或购货伙伴实行投资决策,以便能够掌握对象企业的一定股份,并在影响其经营过程的情况下,保证自己具有较为稳定的上下游市场环境。不难现象,经过较长时间的选择及组合后,我国企业必将迈向股权多元化、分散化发展之路,即使相互持股的企业所有制并未改变,其所有权也仍由国家掌控,但其治理结构一定会更为合理和完善。 三、由董事会特征着手内部控制系统的建立健全 对上市公司来讲,董事会成为公司内部连接出资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桥梁,其能够为股权资本出资者及经理人员的职业合同提供较为合理的保障。在股权分散情况下,投资者行使剩余控制权的高额成本及信息不对称现象,使得出资者虽然能在契约未预见事项发生情况下,借助于剩余控制权行使决策权力,但实施该权力过程的重点势必要落在董事会手中。内部控制系统可有效帮助董事会抑制企业管理者在搜去短期盈利机会中的机会主义倾向,也可解决企业管理中信息流动不畅、信息不对称、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则董事会在内部控制中的核心地位不可动摇,并且要由公司治理结构及机制的安排实现。 优化董事会结构,提升其运作水平。董事会结构是否完善,是能否增强董事会有效性的关键所在,实现董事会有效性的目标,则应做到:优化董事会人员结构,根据业务相近及同等规模的公司运作情况,对董事会规模加以确定,并要适当增加外部董事比例,促进独立董事和非独立董事之间的相互配合与相互制衡,创建极具市场活力的董事会机构,以便于董事会能够独立、自主、科学、理性地决策;革新董事会成员知识结构,从财务、法律、管理、技术、金融、营销等各个方面人手,选取相关领域的专门人才,使得董事会成员在经验上、技能上都能实现互补;明确各董事会成员的分工权限,使之各司其职、各尽职守,退避工作中的疏漏;分设董事长与总经理职位,对二者职权和分工予以明确,以形成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 加强独立董事作用及董事会专业委员会职能。由于我国新《新公司法》中并未具体规定独立董事的权利及义务,则为了增强公司治理准则可操作性,我国证监会等相关监管部门不妨按照新《公司法》内容,出台《独立董事条例》;在增加上市公司选择余地、培养高素质独立性董事人才基础上,创建独立董事人才市场,强化独立董事的自律意识和群体意识。在董事会专业委员会职能方面,应保持委员会人员独立性,使之为董事会内部控制系统内部核心地位的发挥提供必要性条件,也使董事会成员与经理人员一道掌握着公司运作有关的详细信息。一言以蔽之,董事会的高效运转在于董事之间的精诚合作和相互信任与尊重,在重大间题上获得一致性意见,在焦点问题上能够增强企业管理价值、提高企业预测质量。 四、实现审计委员会和审计部门监管职能重要措施 由于我国国有企业传统等弊端,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部门特征缺失,不能以财务部代行其职责,必须加强二者建设,发挥其作用。上市公司制定的(内部审计制度》后定期对其完善,董事会审计委员会下设审部,审计部负责人由审计委员会提名,董事会任免,对董事会审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独立行使审计职权。审计部在上市公司董事会及董事会审计委员会监督与指导下,定期与不定期对公司财务管理、采购销售、合同管理、存货管理、信息披露、募集资金等方面进行审计与例行检查,并出具审计报告,及时发现或防范问题的发生,对上市公司的生产经营起到了监督、控制和指导作用。加强内部控制监督制度的建立健全工作,优化业务和管理流程,持续规范运作,及时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不断修订和完善公司各项内部控制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度,强化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职能,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稽核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定期和不定期地对子公司各项内控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确保各项制度得到有效执行。加强公司董事、监事、高管人员及控股子公司管理人员的学习培训,组织对董事、监事、高管人员和其他管理人员进行法律法规及公司主要内控制度的专项培训。针对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公司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不断对内控体系进行补充和完善。上市公司审计部不断提高审计涵盖面,审计范围要涵盖财务、采购、销售、合同、仓储、信息披露等各方面,同时加强与审计委员会的沟通,就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在审计委员会会议期间进行交流。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提名委员会等都要正式开展工作,根据要求和需求开展会议并形成会议纪要。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情况的自我评价公司严格遵循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了覆盖公司各环节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和完善了符合现代管理要求的法人治理结构及内部组织结构,形成了科学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并在公司生产经营管理各过程、各个关键环节、关联交易、信息披露等方面发挥着较好的管理控制作用。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充分有效,总体上要符合中国证监会、深圳证券交易所的相关要求,对公司为股东创造最大利益奠定了可靠的制度保证。随着上市公司不断发展需要,外部环境的变化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还需要不断加强和完善。 五、结语 从公司治理结构、公司股权结构、公司董事会特征等不同角度人手,积极完善内部控制系统,这是现代企业制度下,满足公司治理所需,改进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举措。但同时还应积极寻找新的完善途径,比如从监事会层面革新内部控制系统,或者重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体系的完善路径等,对于前者,应明示监事会工作程序,强化监事会日常监督工作,通过律师、会计师等中介机构的专业经验加大监事会监督力度;对于后者,则应在《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规定范围内,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具体内容,对上市公司披露行为加以规范,并切实加大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确定内部控制评价的注册会计师执业标准等。 公司内部控制论文: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 摘要:内部控制对于 会计 信息质量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完善的内部控制可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在我国,目前很多上市公司存在 企业 内部控制薄弱、会计信息质量失真等诸多问题,所以建立与健全适合上市公司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就显得特别重要。 关键词:内部控制;会计信息质量;上市公司 1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 经济 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的总称。从内部控制的定义可以看出,内部控制的一个主要作用就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在 现代 企业制度下,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分离,经理人员与股东之间形成了委托关系。受托人必须如实地向股东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不得隐瞒、欺骗。管理当局应当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负责,如果披露虚假会计信息,管理当局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当然,股东会聘请独立的第三者——注册会计师对管理当局提供的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公允性加以验证,并发表意见。但管理当局也应当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保证交易的发生都经过了必要的授权,并进行了完整。连续、系统、真实的记录,按照会计准则和其他信息披露规范编制财务报告。这不仅仅是审计的需要,更主要是管理当局受托责任本身的需要。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的重要原因是内部控制的缺陷。因此,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存在着内在的、有机的联系,内部控制对于降低舞弊行为,保障会计信息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2加强内部控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2.1分析公司治理的目标 公司是由一系列契约组成的组合,公司的所有权,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处于一种依存状态。投资者和主要债权人对公司的治理事务,特别是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表示了极大的关注和兴趣。也就是说,传统意义上的资本所有者绝对控制企业和享受税后利润的定式己经或正在被打破。因此,公司治理的目标是在公司整体目标指引下,使契约当事人各方在矛盾和利益的对立统一中,能够本着公司与契约当事人之间双赢和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认真履行对公司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共同促进公司的 发展 和增值,并从中持续得到收益或回报。 2.2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1)提高外部独立董事的比重,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 外部董事可以代表股东监督、制约管理当局及控股股东,防止管理当局及控股股东侵害股东利益,最大限度地保护所有股东的权益,降低成本。公司的财务报告要经过董事会的批准,当董事会中有一定比例的外部董事时,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与防范管理当局操纵财务报告、从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数据显示没发生财务报告舞弊的公司董事会外部董事的比重明显高于财务报告舞弊的公司。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公司聘请知名人士担任外部独立董事只是为了制造轰动效应,并不是真的想让外部董事监督公司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外部董事只是形式上的,所以应当解决好外部董事的报酬、来源、工作时间、职责与约束等问题。 (2)设立主要由外部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 审计委员会作为一种加强公司内部控制的机制,在防止和发现财务报告欺诈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内部控制方面:审计委员会可以评价内部控制的充分性与有效性;评价员工欺诈的可能性;评价管理当局欺诈的可能性等。审计委员会作为一种公司治理机制,在防止和发现财务报告舞弊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 (3)完善监事会制度。 在引进外部董事制度后,仍然应当继续发挥监事会的监督职能。应当保证监事会能独立、有效地行使对董事、经理履行职务的监督和对公司财务的监督和检查。监事应具有 法律 、财务、会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或工作经验才能够胜任监督等职责。 2.3提高人员素质 公司必须建立统一的人力资源政策,确保公司员工具备正直、诚实、公正、廉洁的品质与应有的专业胜任能力。通过加强 教育 ,使全体员工树立内部控制理念,意识到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其共同的责任。企业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估并对外报告,可以提高企业的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虚假会计信息的发生。首先,在内部控制报告中,管理当局应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执行是否有效作出评估,并表明其对财务报告和资产的安全完整无重大不利影响,这实际上表明了管理当局的一种合理的保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财务报告舞弊的可能性。其次,通过自我评估,可以发现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从而改善企业的内部控制。 2.4制定适合本单位实际的内部控制制度 首先,为了确保 会计 信息真实可靠,应该要加强会计责权控制,按照内部会计控制的要求建立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授权批准控制等措施。单位在设计、建立内控制度时,首先应确定哪些岗位是不相容的;对于不相容的职务如果不实行相互分离的措施,就容易发生舞弊等行为。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核心是内部牵制,其次,应该明确规定各个机构和岗位的职责权限,使不相容岗位和职务之间能够明确责任的分配和授权,严禁越权操作,有效避免财务舞弊现象发生。从机构的设置上,要体现相互控制的要求,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要彼此监督,互相牵制。 第二,制定各种工作程序、办法和目标,要订立明确的控制标准,定期进行考核,以便员工按照规定的标准正确处理各项业务,实现预定的目标。 第三,通过不断地宣传 教育 工作,使所有的员工了解有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因为只有了解有关的内部控制,才能让他们自觉的遵守。 第四,内部控制制度要落实到 企业 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去。为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落实,必要时,对违反内部控制的员工应当严格按照有关控制规定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 第五,完善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规定企业的财务和会计制度,明确账务处理的权限,特别是在实行电算化条件下,更应加强职责划分,将不同功能工作分由几个不同的部门和人员来完成,以防止一个部门和人员可以操纵整个账务处理过程,并加强对有关数据文件的保护。同时还应当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体系,使管理人员及时了解企业的运行、债权债务的管理等。 2.5加强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对其他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它可帮助管理当局监督其他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为改进内部控制提供建设性意见。内部审计部门应对企业的各种财务资料的可靠性和完整性。企业资产运用的 经济 有效性等进行审核。因此,内部审计除了帮助提高经营效率外,还有助于减少会计信息失真。为了使内部审计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应当保持内部审计部门的相对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工作。对于一般企业,也应当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2.6实施由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 为了增加内部控制报告的可靠性,还可考虑由注册会计师进行验证。当然,注册会计师大必须具备对内部控制评价的素质。事实上,对企业进行审计的时候,首先,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及其执行情况,再据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其次,注册会计师也可以聘请有关的专家帮助工作,对有关管理控制进行评价。此外,准则制定机构应制定相关的指南,要求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并加以披露。
工程造价管理论文:论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及控制 论文关键词:施工阶段;造价管理;索赔;竣工结算 论文摘要:从合同管理、优化施工组织方案、严格施工过程的现场管理、加强索赔意识、竣工结算等方面对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管理的实施要点进行了阐述,以提高企业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水平,获得满意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工程造价控制贯穿于建设项目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验收等阶段的全过程。其中,施工阶段是有效控制工程造价、防止施工超预算和施工企业降低成本、取得效益的重要阶段。施工阶段造价管理的核心是有效控制成本,在工程造价由货币形态向实物形态转化的过程中,通过科学组织,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一方面把工程造价控制在标价内,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取得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的经营目的。 一、施工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 施工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主要有地质条件、物价、工程量以及天气气候。物价的变化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人力所不能控制的,气候的变化一般情况下也是可以有规律的,唯有工程量的变化大多来源于工程变更。工程变更的多少直接决定了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的变化数量。所以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的重点应该是工程变更。因为设计阶段是工程造价的形成阶段,而施工阶段是工程造价的实现阶段。如果施工中不发生工程变更,造价就不会超出施工图预算的范围。 二、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的关键 施工单位工程造价管理的目标就是利用科学管理的方法,合理确定造价和有利控制,以提高施工企业的经营效果,因此在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实施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合同管理 施工合同是工程建设的主要合同,它明确了企业在工程承包中的权利和义务,将工程招投标、工程款的拨付方式、索赔方式、材料的购置、竣工结算方式等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是企业组织施工、进行项目经验的法律依据。由于建设工程具有投资大、工期长、涉及原材料种类多、过程工序复杂、质量要求严格和受地理环境影响大的特点,在施工过程中经常要与设计单位、政府主管部门等取得联系,所有这些都决定了施工合同涉及的内容多而复杂。因此,要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提高企业的利润,首先要从施工合同管理入手,加强对施工合同的管理。 1、加强合同管理应树立合同意识,不管是单位的决策者、执行层,还是合同管理人员都应重视合同管理,认真学习国家的法律、法规,掌握业务知识,在制定施工合同时应认真把关;2、加强企业内部的合同管理,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合同的管理办法,明确相关人员的责、权、利,制定出既保护企业自身利益又满足业主要求和投标承诺的施工合同条款;3、实行合同会签制度,合同签订后,认真进行交底,施工人员特别是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应认真学习合同,明确合同规定的施工范围及甲乙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等。 (二)优化施工方案并组织实施 施工前,要结合施工图纸及施工现场实际情况、自身的机械设备、施工经验、管理水平和技术规范验收标准,编制一套切实、经济、可行的施工方案。施工方案因指导施工准备乃至施工全过程的技术经济文件的不同而不同,一份好的施工方案能指导项目部合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以最低投入满足合同要求。因此,施工方案是过程实施的行动纲领。由于中标价格较低或设计概算先天不足等原因,这就要求施工企业必须合理组织施工,节约成本,力求在管理中出效益。 (三)现场管理 1、工程变更 由于工程建设的周期长、涉及的经济关系和法律关系复杂、受自然条件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大,导致项目的实际情况与项目招标投标时的情况相比会发生一些变化,所以应重点加强设计变更的管理。在施工过程中,如果发生设计变更,将对施工进度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应尽量减少设计变更,如果必须对设计进行变更,应尽量提前,变更发生得越早损失越小,反之就越大,尤其对影响过程造价的重大设计变更,更要用先算账后变更的方法解决,使工程造价得到有效控制。否则,现场施工技术人员只顾施工,对于施工中的工程项目或工程量增减未能与业主及时办理变更委托手续或手续模糊等,都给结算带来很多麻烦。 2、材料费用的控制 加强材料、设备的采购供应,控制材料价格。材料费用是构成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据测算,一般建筑工程中材料费用占60%~70%左右,且呈上升趋势。由此可见,选用材料是否经济合理,对降低造价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在施工前,对工程所需材料不仅要进行货源的调查研究,广泛收集供货信息,尽量寻找货和价的最佳结合点,而且还要根据施工方案及有关技术实际需要的材料、设备总量,编制好需求计划。在施工中做好旬、月计划,要充分考虑资金的合理运转和现场场地实际情况以及工程进度需要,合理安排施工所需机械的进退场,特别要注意材料的保管,以免出现如水泥在保管中因违规堆放出现受潮及底层结块、钢筋未垫好而出现锈蚀导致不能试验等现象,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制定合理的材料采购、保管制度,监理材料价格信息中心和材料价格监管机制,提高采购人员的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保证货比三家,质优价廉地购买材料,减少工程成本,提高企业利润。 3、做好现场的签证工作 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施工过程的复杂和设计深度、质量等方面原因,经常会出现工程量、地质、进度的变化,工程承发包双方在执行合同中需要修改变动的部分,须经双方同意,并采用书面形式予以记录。合同、预算中未包括的工程项目和费用,须及时办理现场签证,以免事后补签而造成结算困难。 (四)在施工阶段要加强索赔意识 按索赔目的可分为工期索赔和费用索赔,其中费用索赔是重点。工期索赔只是要求业主合理延长工期推迟竣工日期,这只能使施工单位工期得到补偿,但是由此造成的费用损失只能通过费用索赔来实现。施工索赔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很强的工作,在索赔工作中施工单位要充分理解施工图纸、技术规范、签订的合同、补充协议及与业主、监理的各项往来文件,必须依合同、重证据、讲技巧、树信誉,踏踏实实地做好索赔管理基础工作,严格按程序办事。施工索赔是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是施工单位赢取利润的重要手段,只有把索赔工作处理好,才能切实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取得效益最大化。 (五)竣工结算 建设工程竣工结算是施工单位所承包的工程按照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所规定的施工内容全部完工交付使用后,向发包单位办理竣工后工程价款结算的文件。竣工结算编制的主要依据为:1)施工承包合同补充协议,开、竣工报告书;2)设计施工图及竣工图;3)设计变更通知单;4)现场签证记录;5)甲乙双方供料手续或有关规定;6)采用有关的工程定额、专用定额与工期相应的市场材料价格及有关预结算文件等。施工单位在完成合同规定的全部内容,经验收符合合同要求后,根据以上原则组织专业人员编制完整的结算,并及时保送建设单位。 工程完工后,必须对该工程的所有财产和物资进行清理,作为企业内部成本核算的依据,并认真总结,进行成本分析,计算节约或超支的数额并分析原因,吸取经验教训,以利于下一个工程施工造价的管理与控制。 三、结语 工程造价管理贯穿工程建设的全过程,而施工单位在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尤为重要。因此,施工单位在注意施工合同及工程竣工结算的同时,应立足现场管理,强化过程控制,寻找施工进度、施工质量和资金的最佳结合点,规范过程签证行为,增强索赔意识,不断探索降低成本的途径,积累经验,提高企业施工阶段的过程造价管理水平,使企业获得满意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工程造价管理论文:工程造价管理中索赔的探讨 摘 要 针对施工企业在施工项目管理过程中出现的误区,探析了施工企业索赔的基本原则。从工程项目管理的角度,说明了如何做好施工索赔和施工企业索赔的具体操作步骤,指出处理好施工索赔是施工企业保障自我利益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施工索赔 索赔意向书 工程索赔台账 在建筑工程市场上,一般称工程承包方提出的索赔为施工索赔,即由于业主或其他方面的原因致使承包者在项目施工中付出了额外的费用或造成了损失,承包商通过合法途径和程序,通过谈判、诉讼或仲裁,要求业主偿还其在施工中的费用损失。施工企业在实际施工项目管理过程中,往往出现如下观念上的误区:当索赔事件发生时,有些施工企业由于受我国传统工程管理模式的影响,考虑与业主、监理方面的关系,而没有认真对待索赔;项目经理和技术负责人对索赔工作认识不到位,没有深刻认识索赔工作管理程序,对可提可不提的索赔事项往往无法把握;主管人员对技术规范文件及业主、监理、施工企业往来文件理解不深刻,对实际存在的索赔项目没有充分理由;只注重索赔意向的提出,不重视索赔过程中的证据收集和时间准确性,没有及时做最终索赔报告;很多项目管理成员认为只有施工企业向业主索赔,没有考虑对方的反索赔。 为了顺利地进行索赔工作,施工企业提出索赔必须有充分的证据,同时必须谨慎地选择证实损失的最佳方法,并根据合同规定,及时提出索赔要求。若超过索赔期限,遭遇损失方将无权提出索赔要求。因此,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的项目管理中应认识到如下几点。 1 索赔的原则 (1)必须以合同为依据。施工企业必须对合同条件、协议条款等有详细了解,遭遇索赔事件时,以合同为依据来提出索赔要求。 (2)及时提交索赔意向书。根据招投标文件及合同要求中的有关规定提出索赔意向书,意向书应包含索赔项目(分部分项目工程名称)、索赔事由及依据、事件发生起算日期和估算损失,无须附详细的计算资料和证明。索赔意向书递交监理工程师后应经主管监理工程师签字确认,必要时施工企业负责人、现场负责人、现场监理工程师和主管监理工程师要一起到现场核对。这样,监理工程师通过意向书就可以对整个事件的起因、地点及索赔方向有大致了解。 (3)必须注意资料的积累。积累一切可能涉及索赔论证的资料。施工企业与建设单位研究的技术问题、进度问题和其他重大问题的会议应做好文字记录,并争取与会者签字,作为正式文档资料。同时应建立业务往来的文件档案编号等业务记录制度,做到处理索赔时以事实和数据为依据。收集的证据要确凿,理由要充分,所有工程费用和工期索赔应附该项目现场监理工程师认可的记录、计算资料及相关的证明材料。 2 索赔的具体操作步骤 2.1 填写索赔意向书 索赔事件发生后,及时在合同规定的时限内(一般规定为28天)向监理工程师提出索赔意向书。意向书应根据合同要求抄送、抄报相关单位。 索赔项目种类及起止日期计算方法: (1)延期发出图纸引起的索赔。接到中标通知书后28天之内,中标施工企业有权得到免费由业主或其委托的设计单位提供的全部图纸、技术规范和其他技术资料,并且进行技术交底。如果在28天之内未收到施工图纸及其相关资料,作为施工企业应依照合同提出索赔申请,接中标通知书后的第29天为索赔起算日,收到图纸及相关资料的日期为索赔结束日。由于是施工前准备阶段,该类项目一般只进行工期索赔。相应施工机械进场,达到施工程度因未有详细图纸不能进行施工时应进行机械停滞费用索赔。 (2)恶劣的气候条件导致的索赔。它分为工程损失索赔及工期索赔。业主一般对在建项目进行投保,故由恶劣天气影响造成的工程损失可向保险机构申请损失赔偿。在建项目未投保时,应根据合同条款及时进行索赔。该类索赔计算方法为在恶劣气候条件开始影响的第一天为起算日,恶劣气候条件终止日为索赔结束日。 (3)工程变更导致的索赔。它分为工程项目已施工又进行变更、项目增加或局部尺寸、数量变化等。计算方法:施工企业收到监理工程师书面工程变更指令或业主下达的变更图纸日期为起算日,变更工程完成日为索赔结束日。 (4)有经验的承包商不可预见引起的索赔。由于在工程投标时施工图纸或其他技术资料不全,有些项目承包商无法作正确计算,如地质情况、地基处理等,该类项目一般索赔工程数量增加或需重新投入新工艺、新设备等。计算方法:在承包商未能预见的情况开始出现的第一天为起算日,终止日为索赔结束日。 (5)由外部环境而引起的索赔。由于外部环境影响(如征地拆迁、施工条件、用地的使用权等)而引起的索赔。根据监理工程师批准的施工计划影响的第一天为起算日,经业主协调或外部环境影响自行消失日为索赔事件结束日。该类项目一般进行工期及施工机械停滞费用索赔。 (6)监理工程师指令导致的索赔。以收到监理工程师书面指令时为起算日,按其指令完成某项工作的日期为索赔事件结束日。 (7)其他原因导致的施工企业索赔,视具体情况确定起算和结束日期。 2.2 同期记录 索赔意向书提交后,应从索赔事件起算日起至索赔事件结束日止,认真做好同期记录,每天均应有记录,并有现场监理工程人员的签字。索赔事件造成现场损失时,还应做好现场照片、录象资料的整理,打印后请监理工程师签字。 同期记录的内容有:事件发生时及过程中现场实际状况;导致现场人员、设备的闲置清单;对工期的延误;对工程的损害程度;导致费用增加的项目及所用的人员、机械、材料数量、有效票据等。 2.3 详细情况报告 在索赔事件的进行过程中(每隔一星期或更长时间,或视具体情况由监理工程师来定),承包人应向监理工程师提交索赔事件的阶段性详细情况报告,说明索赔事件目前的损失款额、影响程度及费用索赔的依据。同时将详细情况报告抄送、抄报相关单位。 2.4 最终索赔报告 当索赔事件所造成的影响结束后,施工企业应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内向监理工程师提交最终索赔详细报告,并同时抄送、抄报相关单位。最终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施工单位的正规性文件。 (2)索赔申请表。填写索赔项目、依据、证明文件、索赔金额和日期。在一般建筑工程施工中,索赔项目一般包括工程变更引起的费用、工期增加,由于地质条件造成局部或部分停工等引起的机械、人员窝工费用,相应工期及费用增加等。索赔依据一般包括在建工程技术规范、施工图纸、业主与施工企业签订的工程承包协议、业主对施工企业施工进度计划的批复、业主下达的变更图纸、变更令及大型工程项目技术方案的修改等。索赔证明文件包括业主下达的各项往来文件及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收集到的各项有利证据。索赔金额及工期的计算一般参照承包单位与业主签订合同中包含的工程量清单、工程概预算定额、机械台班单价,地方政策文件及业主、总监下达的有关文件。但是,多数施工企业往往在施工过程中只对存在的问题向上级主管单位进行口头汇报或只填写索赔意向书而不注重证据的收集,最终导致很多本来对施工企业有利的索赔项目不能得到批复。 (3)批复的索赔意向书。 (4)编制说明。索赔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束的详细描述。 (5)附件。与本项费用或工期索赔有关的各种往来文件,包括施工企业发出的与工期和费用索赔有关的证明材料及详细计算资料。 3 索赔的管理 由于索赔引起费用或工期增加,所以往往成为上级主管单位的复查对象。为真实、准确反映索赔情况,施工企业应建立完整的工程索赔台帐或档案。索赔台账应反映索赔发生的原因、索赔发生的时间、索赔意向提交时间、索赔结束时间、索赔申请工期和金额、监理工程师审核结果、业主审批结果等内容。对合同工期内发生的每笔索赔均应及时登记。工程完工时应形成一册完整的台帐,作为工程竣工结算资料的组成部分。 施工索赔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很强的工作,在索赔工作中施工企业要充分理解施工图纸、技术规范、签订的合同、补充协议及与业主、监理的各项往来文件,必须依合同、重证据、讲技巧、树信誉,踏踏实实地做好索赔管理基础工作,严格按程序办事。施工索赔是合同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是施工企业赢取利润的重要手段,只有把索赔工作处理好,才能切实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取得效益最大化。 工程造价管理论文:关公凹水电站工程造价管理 摘要:关公凹水电站工程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了项目业主单位,实行业主负责制;把好勘测设计关,优化设计方案;推行招投标制,优选承包商;全面实行工程监理制;加强合同管理工作,减少合同纠纷;以提高电站整体经济效益为目标,把工程造价管理作为工程建设的一个关键环节,有效地控制了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和工程造价,工程质量好,建设工期按时投产发电,工程投资控制在概算以内。投产两年来的运行实践证明,本电站的工程质量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关键词:优化设计 招投标制 合同管理 合理补偿 造价控制 关公凹水电站 关公凹水电站位于福建省清流县罗口溪的干流。罗口溪为九龙溪的支流,属闽江流域沙溪水系。该工程坝址位于长潭河与罗口溪汇合口上游约700m处的罗口溪上,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1220km2,水库总库容730万m3,本工程以发电为主,电站总装机容量2×8000kw,是清流县历史以来装机容量最大的水电站。电站枢纽由拦河坝、发电引水系统、坝后厂房及升压变电站等组成。拦河坝为细骨料混凝土砌石重力坝,最大坝高39m,采用坝顶溢流泄洪,宽尾墩戽池联合消能。本电站工程由福建省三明电业局厦门优恩电力有限公司与福建省清流县人民政府合资兴建(投资比例为70%:30%),概算总投资9212万元,并于2000年7月正式开工,2003年11月建成投产发电。工程项目实施中建立了业主责任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等一系列制度,对项目进行了有效的管理。 1 实行业主责任制,提高造价控制的主动性 项目业主作为工程的直接管理者和受益人,要对项目策划、集资、建设、运营、还贷、资产保值等全过程负责,始终以提高电站整体经济效益为目标,控制好工程质量、工程造价与工期,这就决定了业主的作用和地位。关公凹水电站在工程建设初期即组建了精干的项目法人,依照现代企业制度成立了业主单位——福建省清流关公凹电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关公凹电力有限公司),并切实履行业主责任,使得企业拥有足够的自主权,可以按照工程的实际进展情况及投资完成情况,合理调配资金,及时决策处理工程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敢于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以保证工程建设的高质量、高速度,使关公凹水电站按时建成投产发电。 2 优化设计方案,降低工程造价 设计是基本建设的基础,水电站设计方案是构成工程投资的最基本要素,也是控制工程造价的首要环节。由于关公凹水电站工程地质构造复杂,受前期地质勘探工作深度因素所限,初设审查批复时对原大坝挑流消能方案要求补充地质勘探与论证,经水工模型试验结果和对设计方案的论证,将消能方案变更为宽尾墩戽池消能设计,增加了宽尾墩和戽池的投资,加上实际开挖揭露的地质状况比预估的要差得多,是福建省罕见的地质构造,基础开挖量增加很大、基础处理复杂、主体工程填筑量增大,使得土建工程投资增加了1800余万元。关公凹电力有限公司针对工程实际,狠抓设计方案优化,大胆推行新观念,充分发挥工程技术人员的聪明才智,并相继邀请河海大学、中南院、福建省水利厅、福建省水力学会专委会等多方的知名专家学者,到现场指导、献计献策、解决工程技术难题、优化设计方案。通过对设计方案的优化,节省了工程造价,使整个工程总投资有效地控制在概算范围内。 (1)施工导流方案优化。原设计一期导流采用左岸明渠导流。施工中,当一期导流明渠平台开挖基本结束时,因地质原因,左岸岸坡发生大滑坡(1#滑坡),将导流明渠平台和大坝消能戽池部分整体覆盖,工期耽误了三个多月,工程施工陷入僵局。业主及时组织业主、设计、监理单位和承包商的技术力量,并请来中南院的专家,到现场共商良策。经多方案比选、认真论证,设计单位同意,改左岸明渠导流方案为右岸明渠导流,将一期导流明渠布置于右岸发电引水系统、主厂房尾水管及尾水渠位置上,并预留纵向岩埂作为纵向堰体,进行右岸导流渠开挖施工,解决了导流问题,节约了导流工程投资180余万元,缩短主体工程开挖工期,抢回了工期,为电站的按时建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坝面浆砌方块石和坝体防渗墙方案优化。原初设大坝上下游坝面采用浆砌方整块石结构,并在坝体上游侧设一道混凝土防渗墙,由于地材条件所限,料场试开采证实,开采不到方整块石。在施工设计时,关公凹电力有限公司经过论证、提出将上游坝面修正为采用混凝土防渗面板、并取消坝体防渗墙,下游坝面采用现浇混凝土坝面的方案,提供设计单位论证、设计,成功地付诸实施。解决了地材缺乏问题,节约了工程造价60余万元,并加快了施工进度,缩短了工期,提高了大坝的防渗效果。 (3)升压变电站布置方案优化。原设计升压变电站布置于右岸大坝下游侧(约为坝下0-035m)的山顶上,设计高程315.00m(坝顶设计高程和上坝公路路面高程为294.00m)。该布置方案占用林地多、征地和林木补偿费用大;土石方开挖量大;内侧又紧挨一林场的宿舍楼,爆破危险性大;主变等设备的运输问题难以解决。针对工程实际,结合施工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我们大胆地探索,提出将升压变电站从山顶移到右岸大坝上游侧(坝上0+010m)处,在原有的一小山凹、经用石渣回填(回填已有3年之久)后的平台上(大坝标承包商车辆修理厂位置)布置,设计地面高程为298.00,仅高出坝顶高程4m,并将主变压器(1台)和35kv开关室布置于实地上,填渣处作为升压站地坪。此处有上坝公路相通,开挖量极小,不占林地,升压站布置紧凑,设备运输方便,方案较佳。经同意,提供设计单位做优化和设计,并得以实施,效果很好。本方案的优化,减少征用林地3200多m2,减少土石方开挖6万多m3,共节省工程造价200余万元,缩短了工期约3个月,大大降低了工程造价,使整个工程总投资有效地控制在概算范围内。 (4)资金筹措方案优化。在建设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通过外引内联机制,引进三明电业局厦门优恩电力有限公司前来投资、控股,从银行实际贷款总额仅为4480万元,比原初设概算列支的5678万元少贷了1198万元,加上国家贷款利率下调,贷款利息从原来的992万元减为612万元,利息核减了380万元。 3 通过招投标,优选承包商 (1)合理分标。合理分标是招标的前提,也是减少施工干扰、加快工程进度,降低工程造价的必要条件。关公凹电力有限公司在建设初始,本着“可能性、可分性、整体效益性”等几个原则,充分考虑既要有利于形成竞争局面,又要将施工干扰降到最少,便于各施工单位之间的相互协调,将关公凹水电站主体工程分为五个标,即拦河坝土建工程标(包括厂房、升压变电站的土石方开挖工程)、坝后厂房土建工程标(包括升压变电站土建工程)、压力钢管制作安装工程标、钢闸门制造安装工程标和水轮发电机组制造安装标(含升压变电站设备安装)。同时,对机电设备和金属结构进行了多家询价,择优采购,将工程承建和设备采购置于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中,充分考虑性能价格比、专业水平、企业信誉等诸要素,从竞争中选取好的设计、咨询、施工、监理和供货等承包单位。通过推行竞争机制,利用当时市场钢材价位低的优势,水轮发电机组和机电设备等的制造安装费用合同承包总价仅为880万元,比原概算1845万元节约了965万元。这样,既方便了控制工程造价,又为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创造了有利条件。 (2)合理评标定标。考虑到关公凹水电站工程地质复杂、施工强度高、难度大、技术含量高、工期紧等特点,针对不同工程分标,采用邀请招标或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施工单位,对施工单位的资质从坝型要求、施工条件、技术设备水平等多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整个招标过程始终在福建省招标办的指导下,在福建省水利厅等有关部门的监督下,以“公开、公平、公正、透明”的“三公一透”的原则进行。评标定标主要从工期、质量、报价、设备能力、施工经历、技术措施、合同信誉等方面进行比较,并对决定发电工期的主体工程进行了报价与整体效益的定量分析,最终选定了中国水利水电闽江工程局、中国水利水电第一工程局、福建省水利水电工程局、福建省南平电机厂、湖南长沙华能自动化控制有限公司等一批国内较为优秀的水利水电施工企业及具有相关制造经验的设备制造厂商作为承包单位。 关公凹水电站工程在建设期间,除个别新增项目外,主体工程单价几乎没有调整,投资增长也在控制的范围之内,各类设备在供货及安装期间也没有发生索赔及报价调整事件,所有设备在初期运行阶段也均性能稳定,运转正常。关公凹实践证明,竞争能够促进技术进步、优化资源配置和推动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变,选择合理报价,杜绝低价中标,可以保证工期、质量和控制工程造价。 4 实行工程监理制,进行全过程控制 工程监理是连接业主、承包商和政府宏观管理的中间环节,对工程项目的投资建设活动进行全面监督管理。关公凹水电站工程由中国水利水电建设工程咨询中南公司承担施工监理,实行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的旁站监理,以合理控制“进度、质量、投资”为目标,严格把关,认真履行“三控制、一协调”的监理职责。监理工程师主要从工程项目、材料使用及工程量计量等方面来控制工程的投资。实际工作中,首先做好已完工程的检验及复核,同时做好重大技术措施的运用审查及隐蔽工程工程量的测算工作;其次要按照合同文件确定工程结算项目及材料使用情况,同时依据规定的工程量计量原则和方法,按进度审核结算量。在此基础上,关公凹水电站的监理工程师对各施工单位的月度结算报表及工程量计算书、附图、附表等进行严格审核签字,监理认可后呈报给业主进行复核,再经工程财务管理科核实后,按合同规定支付月度工程款;对现场发生的设计变更及重大技术措施也需有监理工程师的技术签证方可执行。在这种监理制度下,关公凹水电站的工程建设取得了速度快、质量好、投资省、效益高的成效,按计划如期建成投产发电,投资也控制在概算以内。 5 加强合同管理,严格控制投资 (1)坚持全面实行合同管理制。关公凹水电站工程从设计到工程施工始终以合同的方式规范双方行为,明确双方职责,以合同作为杠杆和桥梁来联系各方,充分发挥业主的主导作用,在建设期全方位、全过程的跟踪合同执行情况,组织、协调和督促各方搞好进度、质量和投资控制。由于公司制定了严格的合同管理办法,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把整个工程管理纳入了合同管理的轨道,有效地控制了工程的进度、质量和投资。 (2)现代化手段的应用。关公凹水电站工程有专门的合同管理人员,用计算机技术从合同的登录、付款、索赔到统计实行一体化管理,从而使合同尽量达到细致、完整、全面,并使得合同文本及有关经济文件与概算项目相对应,实现了概算值、合同价、工程结算一本帐,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合同管理中的失误和纠纷,并有效地实现了合同执行情况的跟踪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 (3)各类台帐的分类建立。关公凹水电站工程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速度快、容量大、便于查询与计算等特点,建立了合同台帐、结算台帐、索赔台帐、主要工程量台帐及统计台帐等各类台帐,使影响工程投资控制的各因素之间纵、横紧密相连,大大方便了工程管理人员全面了解工程投资完成情况,也使得各专业技术人员之间的数据交流变得简单、全面,有效地避免了由于人为的疏漏或错误造成的工程量的超结、早结、多结及一些不合理的补偿。 6 区别总价和单价合同项目,合理补偿 关公凹水电站工程在建设期间也不可避免的发生了许多变更、新增及补偿项目,关公凹电力有限公司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合同,严格区别总价和单价项目,在不突破总概算的前提下,灵活掌握各个分项工程的概算值,合理调整,使之更加符合工程建设的实际需要,也有利于工程建设的管理,促进工程达到“高效、优质、低耗”的水平。关公凹水电站建设期间,共发生各类新增项目200余项,补偿项目30多项,总金额约1000万元,其中补偿金额近200万元。对于这些项目,关公凹电力有限公司按照“监理把关、现场对量、公司审核”的程序,仔细核对标书、合同文件及有关承诺书,本着“实事求是,合理补偿”的原则,对于每一个项目都严格计量,该认可的毫不含糊,不该认可的坚决不认。“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关公凹水电站工程因为有了严格的审核程序和原则,使得工程管理工作有了依据,为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7 结 语 关公凹水电站工程由于业主单位在设计方面进行了方案优化,招标阶段选择了合理报价,建设过程中又全面推行项目业主负责制、工程建设监理制及合同管理制,使得主体工程除坝基地质缺陷新增开挖及相应的回填工程量外,实际结算工程量与设计提供的工程量基本相符,各总价及单价项目报价也几乎没有调整,工程总投资有效地控制在概算范围内。本电站上网电价经物价部门批准为0.30元/kw.h,投产两年来的运行情况和经济效益表明,工程质量良好,经济效益显著。 工程造价管理论文:施工索赔是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工作 摘 要:索赔是企业利用客观性、合理性、合法性及双赢性,获取补偿的经济活动;是企业防止效益流失的重要的造价管理工作。 关键词:施工索赔 工程造价 管理 索赔是指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对于非自身的过错,而造成的损失或社会影响,向对方提出经济补偿和时差补偿的合理及合法的要求。 施工索赔是索赔中的一种,它不应被理解为是一项强词夺理或是文过饰非的行为,而应是非常真实客观、合法、合理、时效性合规的经济活动。施工索赔事件发生后,应当依据合同条款、法律规定作妥善处理。 下面,笔者根据工作实践,结合对施工索赔的认识及运用探讨正确运用施工索赔,为维护施工企业利益,以改善日趋滑坡的施工企业效益。 1 施工索赔与违约责任的区别和构成条件 在合同涵界范围内,施工索赔与违约责任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根本区别的两个载体。施工索赔是处理非主观过错违约责任的一种方法,它的客观因素或不定因素含量高;施工索赔是合同当事人为正确履行合同义务而采取非人身惩罚或不追究责任,只计算补偿当事人经济利益的一种手段。违约责任是指合同一方或双方当事人违反合同规定的义务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违约责任的主要特征是合同当事人有主观上的过错,且过错事实是构成违约责任的主观条件。构成施工索赔必须满足以下几方面条件: (1)客观性 必须确实存在不符合合同或违反合同的事件,并提供确凿的证据,此证据足以证明对承包人的工期或施工成本已造成影响。 (2)合理性 索赔要求应合情合理,符合实际情况,真实反映由于事件发生在时效内非一个有经验的承包商所预料到而造成了实际损失。 (3)合法性 事件非承包人自身原因引起,按照合同条款对方应给予补偿,索赔要求应符合合同的规定。 (4)双赢性 施工索赔固然要争取成功,但在竞争中,并不一定要争得你死我活,大度一点,宽容一点,也是施工索赔的成功要诀。 2 施工索赔成功的起码条件 认识和掌握施工索赔内容,才能有效地收集、记录索赔证据,培养索赔条件,积极防范反索赔不利因素发生。根据《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文本》,结合铁路和公路的施工特点,施工索赔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不利的自然条件与人为因素 不利的自然条件主要包括12级台风,41℃以上温度,暴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山崩,雪崩,暗河,岩爆,6.5级以上地震(设计图标明的以设计图为准)。 人为因素主要包括:战争,结算货币贬值,主材政策性涨价,材料运输方法供用方式发生变更,地方资源涨价突变,工程资金没有按计量规定额度支付,导致工期延误、中断,施工设计图晚到,施工干扰,招标文件差错,投标战略博奕技巧等。 招标文件差错是由于合同文件不严密所造成,主要指取费方法、费率比例、工期要求与政策法规相违背,征地拆迁、三通一平不能按时完成或是达不到开工标准,工程数量误差超过15%以上。施工图差错除利用正常变更弥补外,还会出现因施工设计紧迫致使钻探取岩芯达不到设计要求或是漏列,导致结构物隐蔽工程地质不符,路基土石方实际施工比例与设计比例不符,土石方调配不合理,施工图设计及施工方法不科学或是不切合实际。 (2)当事人非主观过错出现违约责任 施工单位在市场经济中往往是站在"被告席"上,这并不是由于施工单位行为不规范所造成的局面,而很大程度上在于施工单位要将设计蓝图、业主意图、监理指示,以及在有限的空间、资金、时间内,通过自己的优化劳动组合,变成固定资产,施工单位分分秒秒都处在业主,设计、监理及地方政府的监督之下工作,稍有闪失,就成为"被告".按合同关系会经常出现以下几方面非主观过错引发的违约事件: ①地质资料不详,导致停止、窝工、缓建; ②擅自提高质量标准,导致施工单位成本增大; ③没有按合同约定提供生产条件,致使施工单位不能按期开工或错过黄金施工季节; ④不能及时足额计量支付,影响施工进度或社会信誉; ⑤不能在规定时间内组织验收或办理竣工结算,延长维修保质期。 (3)国家政策和地方物价信息发生变化 (4)一个有经验的承包商预想不到的事物发生在施工中,承包商会经常遇到意想不到的事物发生。因此,承包商在签定合同时,应坚持把解决这一问题的意向纳入合同条款。 3 施工索赔成功率,是运作施工索赔的关键 施工索赔是工程造价的一项重要工作,其关键就是要提高施工索赔成功率。要提高施工索赔的成功率,其核心就是施工索赔事件中的事实举证要确切。施工索赔是一种客观事实存在,同时也是工程造价的管理手段、公关策略、组织艺术的综合体现。要提高施工索赔成功率,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靠信誉和事实取胜 施工单位要首先严于律己,对业主、监理、设计院言行、社会环境和非自身过错所造成的损失,要出据人证、物证,时效,地点也非常重要,要通情达理,不要轻易流露施工索赔意向。当事实确凿、理由及证据充足时,也要把握时机,切勿非礼或操之过急。 (2)施工索赔要注重培养条件 获取一项施工索赔的成功,需要时间和空间。对一些数额较大或者造成损失事实不明显和有争议的项目,不要急于提出索赔,要注意收集和积累索赔证据,待时机成熟将其促成。施工索赔成功的等式应是:L利益=S损失+T投入(L代表需求利益、S代表损失金额、T代表适量投入)。施工索赔成功是属于正常计量支付与合同仲裁的中间产物,故人情关系很浓。对于那些事实清晰,损失价值不大,应作短、平、快处理,或按变更设计程序处理。但对短、平、快施工索赔项目,要尽量妥协,目的是培养大额索赔项目成功。因为大额施工索赔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过多的短、平、快施工索赔项目,会影响到工程监理,使业主反感,影响培养大额施工索赔项目成功。 (3)防范反施工索赔,是施工索赔的基础工作 要不懈努力做好反索赔准备,同时也要更加努力的做好自身施工索赔工作,以自己严谨的工作作风,质量优良的合格产品,客观、合理、合法列举业主违约事实,一举夺取施工索赔胜利,防范反索赔于未然。 工程造价管理论文:论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及控制 论文关键词:施工阶段;造价管理;索赔;竣工结算 论文摘要:从合同管理、优化施工组织方案、严格施工过程的现场管理、加强索赔意识、竣工结算等方面对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管理的实施要点进行了阐述,以提高企业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水平,获得满意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工程造价控制贯穿于建设项目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验收等阶段的全过程。其中,施工阶段是有效控制工程造价、防止施工超预算和施工企业降低成本、取得效益的重要阶段。施工阶段造价管理的核心是有效控制成本,在工程造价由货币形态向实物形态转化的过程中,通过科学组织,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一方面把工程造价控制在标价内,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取得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的经营目的。 一、施工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 施工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主要有地质条件、物价、工程量以及天气气候。物价的变化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人力所不能控制的,气候的变化一般情况下也是可以有规律的,唯有工程量的变化大多来源于工程变更。工程变更的多少直接决定了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的变化数量。所以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的重点应该是工程变更。因为设计阶段是工程造价的形成阶段,而施工阶段是工程造价的实现阶段。如果施工中不发生工程变更,造价就不会超出施工图预算的范围。 二、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的关键 施工单位工程造价管理的目标就是利用科学管理的方法,合理确定造价和有利控制,以提高施工企业的经营效果,因此在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实施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合同管理 施工合同是工程建设的主要合同,它明确了企业在工程承包中的权利和义务,将工程招投标、工程款的拨付方式、索赔方式、材料的购置、竣工结算方式等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是企业组织施工、进行项目经验的法律依据。由于建设工程具有投资大、工期长、涉及原材料种类多、过程工序复杂、质量要求严格和受地理环境影响大的特点,在施工过程中经常要与设计单位、政府主管部门等取得联系,所有这些都决定了施工合同涉及的内容多而复杂。因此,要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提高企业的利润,首先要从施工合同管理入手,加强对施工合同的管理。 1、加强合同管理应树立合同意识,不管是单位的决策者、执行层,还是合同管理人员都应重视合同管理,认真学习国家的法律、法规,掌握业务知识,在制定施工合同时应认真把关;2、加强企业内部的合同管理,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合同的管理办法,明确相关人员的责、权、利,制定出既保护企业自身利益又满足业主要求和投标承诺的施工合同条款;3、实行合同会签制度,合同签订后,认真进行交底,施工人员特别是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应认真学习合同,明确合同规定的施工范围及甲乙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等。 (二)优化施工方案并组织实施 施工前,要结合施工图纸及施工现场实际情况、自身的机械设备、施工经验、管理水平和技术规范验收标准,编制一套切实、经济、可行的施工方案。施工方案因指导施工准备乃至施工全过程的技术经济文件的不同而不同,一份好的施工方案能指导项目部合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以最低投入满足合同要求。因此,施工方案是过程实施的行动纲领。由于中标价格较低或设计概算先天不足等原因,这就要求施工企业必须合理组织施工,节约成本,力求在管理中出效益。 (三)现场管理 1、工程变更 由于工程建设的周期长、涉及的经济关系和法律关系复杂、受自然条件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大,导致项目的实际情况与项目招标投标时的情况相比会发生一些变化,所以应重点加强设计变更的管理。在施工过程中,如果发生设计变更,将对施工进度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应尽量减少设计变更,如果必须对设计进行变更,应尽量提前,变更发生得越早损失越小,反之就越大,尤其对影响过程造价的重大设计变更,更要用先算账后变更的方法解决,使工程造价得到有效控制。否则,现场施工技术人员只顾施工,对于施工中的工程项目或工程量增减未能与业主及时办理变更委托手续或手续模糊等,都给结算带来很多麻烦。 2、材料费用的控制 加强材料、设备的采购供应,控制材料价格。材料费用是构成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据测算,一般建筑工程中材料费用占60%~70%左右,且呈上升趋势。由此可见,选用材料是否经济合理,对降低造价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在施工前,对工程所需材料不仅要进行货源的调查研究,广泛收集供货信息,尽量寻找货和价的最佳结合点,而且还要根据施工方案及有关技术实际需要的材料、设备总量,编制好需求计划。在施工中做好旬、月计划,要充分考虑资金的合理运转和现场场地实际情况以及工程进度需要,合理安排施工所需机械的进退场,特别要注意材料的保管,以免出现如水泥在保管中因违规堆放出现受潮及底层结块、钢筋未垫好而出现锈蚀导致不能试验等现象,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制定合理的材料采购、保管制度,监理材料价格信息中心和材料价格监管机制,提高采购人员的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保证货比三家,质优价廉地购买材料,减少工程成本,提高企业利润。 3、做好现场的签证工作 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施工过程的复杂和设计深度、质量等方面原因,经常会出现工程量、地质、进度的变化,工程承发包双方在执行合同中需要修改变动的部分,须经双方同意,并采用书面形式予以记录。合同、预算中未包括的工程项目和费用,须及时办理现场签证,以免事后补签而造成结算困难。 (四)在施工阶段要加强索赔意识 按索赔目的可分为工期索赔和费用索赔,其中费用索赔是重点。工期索赔只是要求业主合理延长工期推迟竣工日期,这只能使施工单位工期得到补偿,但是由此造成的费用损失只能通过费用索赔来实现。施工索赔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很强的工作,在索赔工作中施工单位要充分理解施工图纸、技术规范、签订的合同、补充协议及与业主、监理的各项往来文件,必须依合同、重证据、讲技巧、树信誉,踏踏实实地做好索赔管理基础工作,严格按程序办事。施工索赔是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是施工单位赢取利润的重要手段,只有把索赔工作处理好,才能切实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取得效益最大化。 (五)竣工结算 建设工程竣工结算是施工单位所承包的工程按照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所规定的施工内容全部完工交付使用后,向发包单位办理竣工后工程价款结算的文件。竣工结算编制的主要依据为:1)施工承包合同补充协议,开、竣工报告书;2)设计施工图及竣工图;3)设计变更通知单;4)现场签证记录;5)甲乙双方供料手续或有关规定;6)采用有关的工程定额、专用定额与工期相应的市场材料价格及有关预结算文件等。施工单位在完成合同规定的全部内容,经验收符合合同要求后,根据以上原则组织专业人员编制完整的结算,并及时保送建设单位。 工程完工后,必须对该工程的所有财产和物资进行清理,作为企业内部成本核算的依据,并认真总结,进行成本分析,计算节约或超支的数额并分析原因,吸取经验教训,以利于下一个工程施工造价的管理与控制。 三、结语 工程造价管理贯穿工程建设的全过程,而施工单位在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尤为重要。因此,施工单位在注意施工合同及工程竣工结算的同时,应立足现场管理,强化过程控制,寻找施工进度、施工质量和资金的最佳结合点,规范过程签证行为,增强索赔意识,不断探索降低成本的途径,积累经验,提高企业施工阶段的过程造价管理水平,使企业获得满意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工程造价管理论文:我国加入WTO后工程造价管理发展对策 摘要:加入WTO后,贸易及服务市场逐步走向全面开放,将对我国建设市场(包括建筑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产生重大影响。同样,建设市场的中介服务业—尤其是工程造价咨询机构,由于国外同行的加入,也将受到极大的冲击。 关键词:WTO 工程造价 管理 对策 虽然改革开放已有二十多年了,但在建设工程领域里是不允许国外,甚至于港澳台地区的工程造价咨询机构(测量师行等)在中国独资注册开业,从事工程造价咨询服务。所以我国工程造价咨询业尚未感到竞争的压力,这些年来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进步不大,如果继续安于现状,维持简单、低效、被动的工作状态,势必被蜂涌而至的国外造价咨询机构所冲跨,所淘汰。我们应尽快适应国际惯例,接受国外先进理念,早日与国际惯例接轨,增强能力,提高水平,向公正、优质、全方位服务方向发展。 一、必须加强对工程造价咨询机构的培育和管理 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已成为工程造价管理的中介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各地出现,是市场经济对建筑市场规范化管理的必然趋势。作为社会中介组织的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如何进一步健康地发展状大,如何使其在对外开放的建筑市场中,与国外同行竞争并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摆在我们面前急待解决的问题。 由于我国工程造价咨询机构起步较晚,基础较差,相关政策法规还未完全配套,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国家定价”的惯性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企业特别是建设单位的“大而全”观念仍然在存在,咨询服务在社会上仍得不到理解和接受,政府的监管力度不够,因而在前进和发展中尚存在一些问题。目前工程造价咨询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 首先受主管部门的制约,不能公正地进入社会。工程造价咨询业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产生的,还带有计划经济色彩和行政管理模式,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有各级主管部门主办的、有设计单位主办的、有大型企业建设单位主办的、有施工企业主办的、有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他行业主办的,甚至于“一套人员两块牌子”的机构等等。这些主办单位一般把工程造价咨询机构视为内设机构,或作为附属二级单位,人员由主管部门下达、收入按比例上缴,成为主管部门搞福利、发奖金的重要来源地。这些咨询部门必然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和各行政主管部门权力的支配。这样就严重的损害了工程造价咨询机构作为社会中介组织的形象,同时也违背了中介组织独立、客观、公正服务的宗旨. 其次是基础差、素质低、单一从事编制工程预算业务、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绝大部分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只开展施工图预(结)算编制服务工作,极少有综合性服务,更谈不上进行全过程造价咨询服务。在这些工程造价咨询机构的从业人员中,普遍存在着专业知识面窄、素质不高、年龄老化、兼职挂名多、专职人员少等问题。 第三,行业、地区、部门垄断封锁。由于现已成立的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大多挂靠在行业主管部门或大型企事业单位,他们利用挂靠单位的行政权力和业务便利,垄断本行业、本地区或本部门的工程造价咨询业务,形成了众多条块分割、行业封锁的死胡同,严重地阻碍了平等竞争的发展,也很难适应建筑市场蓬勃发展的需要。 产生上述问题尽管有基础差、素质低、发展过速和市场发育不健全等多种原因。但关键是:体制不顺、法规不全、监管不力。这就需要健全法规,规范行为,政企真正分开,建立自主经营的合伙制、股份制、有限责任制等多种组织形式,一业为主、多种经营服务的综合性工程项目咨询顾问公司。否则,就难以在激烈的竞争环境里生存下去。 二、必须使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尽快提高 工程造价咨询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是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健康发展,能与国外同行开展竞争并能取胜的保证。新时代的工程造价工作者应是既懂工程技术又懂经济、管理和法律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良好职业道德的复合性人才。而传统的只会编制工程概预算、事后有不负责任的人员必将为时代所淘汰。由于种种原因使从事工程造价咨询业的从业人员普遍存在专业知识面太窄、素质偏低、年龄老化等问题。不可否认,我国现阶段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同国际水平比起来是有一定差距的,其中最明显的是对工程技术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如国外,甚少做到能动地确定和控制工程造价,更难做到优化设计、优化施工组织方案。在已实施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后,如果还是维持目前的状况,还是满足于识图、计算、套定额、取费、算总价等工作,怎能适应现代建设项目全过程的工程造价确定和控制管理的要求?我国目前从业人员原有的专业知识水平远远不能适应建筑大市场发展的需要,更不适应在国际市场竞争的环境,所以必须制定从业人员培训和再教育计划,并监督实施.同时要制定相应的实际问题处理和判断能力的考核考试制度,使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不断更新。与此同时还必须强调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以促进工程造价咨询业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 三、造价咨询服务工作重点转移 “索赔”是国际工程承包中经常发生并且随处可见的正常现象,正因为它是在正确履行合同的基础上争取到合理的偿付,是一种正当的权利要求。所以,在国外建设市场里,中介的工程咨询机构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已把服务的重心转移到为发包方或承包方“索赔”方面来了。我国在八十年代初期就注意学习、引进、开展国外流行的“索赔”工作,近十几年来,虽然在一些大型涉外工程项目和世行贷款项目施工中,一些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尝试了一些工程索赔工作,学习和积累了一些处理工程索赔的经验。但是,在过去长期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影响下,工程索赔管理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受到来自建筑市场各种主体本身和客观条件的阻碍,导致工程索赔管理工作中存在一系列问题。主体本身主观上的问题是施工企业不懂索赔、不敢索赔、不会索赔;客观条件方面的问题是建设单位不准索赔,同时建筑中介服务机构也缺乏专业性的和健全的工程索赔仲裁制度。 工程建设索赔在国外工程承包中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它是工程承包合同当事人,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依据承包合同和法律法规,追取非自身责任遭受的损失和维护自身利益的一种正当的要求对方给予补偿的行为。工程建设索赔是甲乙双方在履行承包合同过程中的一种合作方式,是一种以合同和法律为依据,合情合理的处理损失补偿的正当行为。随着市场的开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推进,政府管理职能的转换,“索赔”工作就必然落在社会中介机构承担了,这是国际上普遍存在的可行做法,也是国际惯例。 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外的咨询机构进入我国,如果我们的咨询机构再不想法开展“索赔”业务,那么这个市场必定为别人所占领。为此我们还应建立一些工程索赔组织机构,工程索赔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并形成于工程施工的全过程和全方位,工程索赔重证据,论证难度大,需要发展工程索赔专业化。借鉴国外工程索赔管理经验,利用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利于操作而可行的工程索赔程序与做法,是促进我国工程索赔工作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加入WTO,扩大市场的对外开放,增强竞争的激烈度,运用经济规律从事经济活动,按照国际惯例及国际通行做法确定和控制建设工程造价,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挑战,也是发展的机遇。只要我们面对现实、正视压力、发愤图强、急起直追、扎实工作,就一定能够适应加入WTO后的形势和局面,从而进一步把我国的工程造价管理推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工程造价管理论文:浅议完善铁路工程造价管理体制的方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各方面与世界接轨,并正式加入wto,这个现实既充分肯定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又给中国的建设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市场经济巨轮以更快的速度前进。同时,也给我国各行各业已形成的各种既有体制格局带来了新的冲击和影响,铁路工程造价管理体制也在所难免。 1铁路工程造价管理的问题和成因分析 铁路工程造价管理,就是运用科学技术原理和方法,在统一目标、各负其责的原则下,为确保铁路建设工程的经济效益和有关各方的经济权益所进行的对工程造价全过程的、全方位的和符合政策及客观规律的全部业务行为和组织活动。目前,铁路工程造价管理体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1铁路建设工程“失控”或“失真” 目前,大型铁路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与评价由国家发改委审批,而组织初步设计、确定铁道技术标准、主要技术条件、概预算、资金筹措、外资统借统还等职权都由铁道部的职能部门行使,项目建设实施则由铁道部委托给铁路局或专门组织的项目法人作为建设单位进行,运营则在项目所在铁路局。因而无人对投资项目的筹资、建设、经营、偿债和取得资本回报全过程负责。这种管理体制导致概算编制者、审批者、执行者之间职责不清、权益不明。审批者有权决定概算,但不对概算负责;执行者无权审定概算,但要对概算负责。因此,编制的概算很难切合实际,形成审定概算层层“砍”一刀,而实施过程层层“超”。其次,项目业主没有落实到企业法人实体,投资约束机制尚未有效建立,为了争项目,有意压低投资估算,以便顺利立项,使项目成为“钓鱼”工程。因此,在传统基建管理体制下,建设工程造价不能合理确定与有效控制,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1.2铁路勘察设计质量控制体系还存在漏洞,对勘察设计质量控制不严;同时由于目前对设计优化没有有效的奖励机制,不利于设计工作的精益求精。受铁路建设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铁路建设立项项目增加,开工建设时间比较集中,项目建设周期相较过去大大缩短,同时也缩短了勘测设计周期,这也为设计院的工作带来了新的困难。同时,在目前大规模铁路建设背景下,铁路勘测设计还未建立“储备”制度,往往使勘测设计的时间不充分,这就造成本来可以勘察准确的地方,由于时间限制不能准确。铁路技术标准的提高为设计工作增加了困难,一些工程的技术标准尚不明确,对于工程使用寿命中的关键性指标还缺乏严格的可量化的技术标准。 1.3计价依据和计价模式不科学。定额指标不合理。定额本质应该是一种消耗量指标,即只含量不含价。但是由于我国计划经济时期,价格长年不波动,因此为了使用方便我国铁路实施的定额一直是既含量又含价的,即实际上是一种单位估价表。这种定额的表现形式一直沿用至今。但随着我国市场价格的放开,这种定额的表现形式己经越来越不符合实际的需要。虽然铁路工程定额所定期各种人工、材料、机械台班价格信息,但这种的价格信息仍然不能摆脱其统一性,只不过是从统一的单位估价表换成了统一的工程价格信息。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发展水平相差很大,各地的建材价格、工资水平差异甚大,全国采用统一的定额指标作为计价依据并不合理。同时,由于工艺标准的提高和专用设备的投入提高了工程造价,导致原有概算指标的不适用。 1.4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目前铁路工程已经全面实行招投标制度,目前的招标工作多数实行最高限价和下浮率制,投标人要想中标很难自主报价;最高限价和下浮率制极大的减小了招标人的风险,而最高限价是根据量价合一的定额计算出来的,当招标人提供的最高限价和下浮率不合理时也很难通过招标过程中的竞争机制来修正价格,不合理的工程价格给建设管理单位的投资控制带来困难,又给施工单位带来潜在的亏损,并有可能影响到建设工期和工程质量。 此外,与国际接轨后,铁路工程造价管理还面对以下问题,一是铁路工程定额定价问题。目前,铁路工程概预算定额中采用"量""价"合一的半管制定价方式,这样今后很可能会被外国承包商认为与"公平贸易原则"、"市场准入原则"相矛盾,将视为一种非关税壁垒措施,而引起争端。 二是铁路工程招投标的评标问题。我国《招标投标法》在标底的规定中采取了国际惯例,即"隐示"招标人可以不编制标底,但也明示若编制标底,则应对其保密,并在评标时参考标底。随着不断与国际接轨,我国工程价格水平将会随着国际市场的波动而波动,一方面,我国原有的人工费低的优势将会丧失;另一方面,由于国际市场的开放,可能会使工程材料及设备、工器具价格降低。若再加上先进的施工工艺、管理水平,外国承包商极有可能按其个别成本报出低于招标单位成本线的低价,若我们仍按现行成本计算办法不承认其低价,外国承包商可能会因援引"非歧视原则"而引起贸易争端。 2针对铁路工程造价管理的应对措施 2.1铁路工程概预算定额真正做到"量"、"价"分离,使之成为工程消耗量的基准 在统一工程量计算规则的基准上,科学地确定工程消耗量,并使之上升为国家标准。在定额体系上,鼓励施工企业编制企业内部定额。企业定额的优点在于方便投标报价和便于企业内部进行成本控制。企业定额的编制方式,在现阶段可在国家基本定额的基础上,根据本企业的生产力进行调整,至于企业定额是采取"量"、"价"合一,或是采取"量"、"价"分离,由企业自行决定。 2.2改变招投标体制,全面推行低价中标的国际惯例 在铁路工程招投标中,应全面推行低价中标的国际惯例,取消原招投标评标办法中的综合打分评标制度。全面推行低价中标的国际惯例,首先要完善法制环境,建立承包商信誉体系。我们不仅要重视价格形成的交易阶段,同时,各级工程造价管理部门也要重视合同履行阶段的价格监督。要实行严格的履约担保制度,使违约的承包商及任意拖欠工程款的业主得到处罚。承包商如想在竞争中占优势,就必须在树立企业良好的外部形象的同时,把精力放在"苦练内功"上,通过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原材料消耗、推行责任成本管理、实行规模经济战略、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等一系列措施,使施工成本真正降下来。 2.3在工程价格体系中,建立市场经济计价模式 应尽快在铁路建筑市场推行工程量清单报价,制订符合国际惯例的铁路工程招标文件范本。在招标时,由招标方提供工程量清单,各投标单位根据自己的实力自主报价,业主择优定标,以工程承发包合同的形式使报价法定化。合同实施过程中如出现与招标文件或合同规定不符合的情况或工程量发生变化时,应据实变更索赔及调整支付。 2.4充分发挥造价工程师的作用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造价工程师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能否建立起应有的专业地位,体现着国家的法制化和专业化的管理程度。目前,建设部颁布的《工程造价咨询单位管理办法》、《造价工程师注册管理办法》以及《关于工程造价咨询机构与政府部门实行脱钩改制的通知》,使工程造价管理从此有了独立的专业地位,工程咨询机构以独立的法人资格参与造价管理,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所签署的文件具有法律效力。建议今后应从法律上规范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中造价工程师的独立职能,明确其权利、义务,在施工企业和设计单位资质认证中加入企业应拥有从业造价工程师人数等硬性条件限制。同时,在设计资料、投标报价文件上,以及合同实施过程中的工程预结算文件上,必须有造价工程师本人签字并加盖执业章,否则一律无效。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铁路工程造价管理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和理论性病中的综合性工作,所以,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当前铁路建设管理的新形势、新情况和新任务,结合国际形势,进一步完善机制,与国际接轨,加强管理,改进铁路建设项目施工阶段造价管理的方式和方法,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为铁路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工程造价管理论文:论工程造价管理的发展趋势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工程造价管理的模式、理论与方法等也开始了全面的变革。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叶,我国工程造价管理领域涌现了很多优秀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他们先后提出了对工程项目进行全过程造价管理的理论。至此,我国的工程建设期的造价管理也逐渐发展成熟,这意味着我国的工程造价管理水平同国际管理水平的差距在逐步缩小。 【关键词】造价管理;发展趋势;管理水平 1.工程造价管理在国际上的发展 工程造价的管理最初的最初的出现可以追溯到 16 世纪,这个时间在英国出现了工程项目管理专业分工的细化,这种项目专业管理细化的需求诞生了工料测量师(quantity surveyor一 qs)——这一从事工程项目造价的确定与控制的专门职业。19 世纪初,以英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尝试着在工程建设中逐步推行招投标承包制,而招投标承包制要求处于主要地位的工料测量师在工程项目设计后和开工前进行工料的测量和估价,同时也要根据设计出的图纸计算出项目的实物工程量,汇编后即得到工程量清单。这就是工程预算诞生的标志。至此,工程造价管理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专业。1868年,英国在皇家批准下,成立了“皇家特许测量师协会”,作为最大分会之一的工料测量师分会,它的成立,是现代工程造价管理专业诞生的标志,同时也是工程造价管理的第一次飞跃的标志。 皇家特许测量师协会成立之初,工料测量师的主要工作只是在开工前预测项目所需要的投资额,而对于在设计阶段项目所需的投资额还无法进行准确的预算。这种造价管理方式使得工程实际造价成本过高,投资额不足,从而不能按设计阶段预定目标完成工程。为提高投资的效益和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到了二十世纪的三四十年代,造价工作开始把投资决策阶段和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工作考虑在造价管理的范围内,与此同时工作人员又把技术经济综合地运用到造价管理中,于是工程造价管理逐渐开始向重视投资效益评估和重视工程项目经济与财务分析等方向发展,“投资计划和控制制度”就在英国、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应运而生了,这是工程造价管理的第二次飞跃的标志。 二十世纪的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工程造价管理在理论、方法论与实践等各个方面得到了全面发展。各国造价工程师协会先后都逐渐开始了自己的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的认证等一系列工作。这些工作都大大推动了工程造价管理的发展。 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世界各国对工程造价管理理论的研究进入了一个综合阶段。以英国的工程造价管理为主,在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协会促进下提出了“life cycle costing 一 lcc” 即“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的工程项目投资评估与造价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论。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协会当时也为这一先进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和完善而付出了许多的努力。随后,以美国的工程造价管理为主,提出了“全面造价管理(total cost management 一 tcm)”,这一概念和理论涉及工程项目战略资产管理和工程项目造价管理。美国造价工程师协会为推动全面造价管理理论和方法发展,还在这一方面开展了很多的研究和探讨,也在全面成本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创立和发展上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2.工程造价管理在我国的发展 建国后,我国现代工程造价管理开始起步并得到了飞速发展。并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起步与发展,在全面引进苏联的造价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全面开展了我国的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并先后颁布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如《关于编制工业与民用建设预算的若干规定》、《基本建设工程设计与预算文件审核批准暂行办法》等等。这些法规文件的内容基本确定了概预算在工程建设中所处于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另外,这些文件也明确规定了在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阶段的不同的时间段内也必须编制各种概算或预算;这些文件还对工程建设预算制定的编制原则、概预算文件的内容、编制方法和审批办法等方面作出了规定。工程建设制定概预算定额、费用定额和设备材料预算价格的编制、审批、管理等。从1958年到1967年,工程概预算定额管理逐渐被削弱,甚至最后遭到严重破坏,最终造成了造价设计无概算、工程施工无预算、工程竣工无决算现象。 改革开放后,随着不断深入的经济体制改革,造价管理开始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先是1977年重建了国家的工程造价管理机构。接着1983年成立了国家基本建设标准定额局,后来1985年成立了中国工程建设概预算定额委员会,随后在1988年将国家基本建设标准定额局从国家计委划归到了国家建设部,成立了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在此阶段,国家颁布了大量的工程造价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包括工程造价概预算定额、工程造价管理方法和工程项目财务与经济评价的方法、参数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自1990年成立了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后,我国在工程造价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和实践都大大加快了步伐。国内的许多高校和学术科研机构开始逐渐介绍、引进国际上先进的工程造价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工程造价管理的模式、理论与方法等也开始了全面的变革。传统的“量、价统一”的工程造价概预算定额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叶,我国工程造价管理领域涌现了很多优秀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他们先后提出了对工程项目进行全过程造价管理的理论。至此,我国的工程建设期的造价管理也逐渐发展成熟,这意味着我国的工程造价管理水平同国际管理水平的差距在逐步缩小。 3.工程造价管理的含义 工程造价管理从不同的角度看,所采用的方法和措施是不一样的,工程造价管理有着不同的含义。结合特点,根据工程造价的含义就有了两种不同的解释,这两种含义准确的涵盖了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第一:从投资人或业主角度定义,工程造价管理就是投资人或业主对建设项目投入资金的管理。就是指预期要支出,或是实际已经支出的为进行某工程建设所投入的全部固定资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投资成本。在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是由投资者在投资活动中所支出的全部费用形成的,这所有的费用开支就构成了工程造价。就是说从投资者这一角度出发,工程造价其实就是工程投资费用,从这一层含义上来说,建设项目工程造价其实就是建设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对投资来说工程造价管理工作要从决策阶段开始。 第二种:这种含义是从承包商、供应商、勘察设计市场等项目的供给主体的角度来说,从这种含义来说,工程造价指的是建设工程的承发包价格。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学术委员会把这种含义的造价定义为:为建成一项工程,预计或者实际使用在土地,材料和设备,技术、劳务及承发包市场等,交易中形成的建安工程造价与其它用于建设的价格。从这个角度定义的工程造价是工程项目作为其交易对象,通过招投标这一程序,最终由市场形成的价格。从这个意义上说,建设项目工程造价其实就是完成一项建设工程所需花费(预期花费与实际花费)的费用总和。它包括建筑安装工程费、设备、工器具购置费用和其他费用等。其中绝大多数是以价格为基础构成的。 工程造价管理论文:浅析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如何优化 [摘要] 本文首先对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内容与重要性进行简要分析,接下来探索如今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而在法律法规、从业人员素质、与行业资讯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设性的对策。 [关键词] 建筑工程 造价管理 问题 对策 人们对工程造价管理的认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现代科学管理的发展不断加深的。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是随着工程建设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并日臻完善的。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系统中的许多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因此,如何对当前的建筑工程造价进行有效优化管理与控制便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内容 工程造价是建设工程造价的简称,指的是建设项目(单位工程)的建设成本,即是完成一个建设项目(单位工程)所需费用的总和,包括建筑工程、安装工程、设备及其它相关费用。其中,建筑工程和安装工程费用是指建设单位支付给从事该项目建筑安装工程施工单位的全部费用;设备费用是指按照建设项目设计文件要求,建设单位购置或自制达成固定资产标准的设备和新扩建项目配置的首套工具及生产家具所需费用;工程建设其它相关费用则指由建设项目支付的其它费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指的是在保证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的前提下,投入合理的人力、物力、财力,以达到建筑项目的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合理确定和有效管理控制造价,是工程造价的关键所在,其基本内容包括: 1、遵循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其他支配工程造价运动的客观规律,科学确定设备工器具的购置费用、建筑安装工程费用和其他基建费用的构成。 2、在合理确定工程造价构成和水平的基础上,在设计、建设各阶段正确编制估算、概算、预算、合同价、结算价及竣工决算,并使前者有效控制后者,后者充分补充前者。 3、在工程建设各阶段,在技术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基础上,对工程造价进行有效地控制,使得建筑工程实际投资不超过批准的造价限额,使人力、物力、财力以及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真正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从而确保取得最大的投资效益。 二、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性 1、 确保人力、物力、财力与自然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有效缓解建筑工程投资中由于供需而产生的矛盾。 2、 合理加快建筑工程建设施工速度,确保基建工程建设投入与产出的良性循环,增强建筑投资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3、 通过有效管理、控制工程造价,合理规划建筑建设的总规模,起到有效遏制工程项目重复与盲目建设的行为。 4、 一定程度上的降低建筑工程施工成本并确保建设项目质量,从而有效减少施工后期使用维护经费。 5、 有效促进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的成本、经济核算与其他经济技术管理工作,切实有效增强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管理效能。 三、 当前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工程造价管理缺乏灵活性 一直以来,我国的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受到计划经济定额管理的影响,除了国家相关部门会制定一定的定额外,很多的省级行政单位也往往会设定一定的定额。然而,在实际的建筑市场中,工程价格实际上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而波动的。其次,在工程定价这一过程中,参考的计价资料也一般是以大城市的价格水平为标准,其他地区的价格资料往往较难反映到建筑定价过程中,换句话说,这种定额无法较为真实地反映建筑工程市场的地域差异。特别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建筑工程市场的竞争也在逐渐加强。然而,我们看到,如今采用的这种凸显“计划性”建筑工程造价方式,并不利于建筑市场的良性竞争与发展。 2、 工程招标管理缺乏科学性 工程价格指的是建筑工程单位产品的基本直接费用,其包括合同价款、追加合同价款以及其他款项。其中,合同价款指的是按合同条款约定完成全部工程内容的价款。 实行招投标的工程应该通过建筑工程所在地招投标监管机构采用招投标的方式进行合理的定价。所以,依照招投标文件、设计图纸和概预算定额等与造价相关的资料所编制的标底价是建筑工程结算的重要依据,其对竣工决算具有指导性作用。如今,建筑工程项目大致采用招投标的形式,然而招投标制度还不完善,对 规定应当的某些工程不实行招标,这一制度较为明显地体现出现有的建筑工程招标管理缺乏科学性。 3、造价工程管理相关体系尚不完善 造价工程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缺乏健全有效的行业法律法规。至今为止,我国在工程造价领域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期规范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然而由于工程造价市场发展的迅速,已出台的条款已不能满足行业现实发展的需求。这些略显陈旧的相关条文不仅不能在规范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发展上起作用,甚至会阻碍这一行业的健康发展。其二,法律法规的实施与监管不到位。在建筑工程的监管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行政管理“九龙治水”这一多头管理的现象,职权不清、权责不明。 4、 工程造价从业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若想要做好工程造价管理,造价师这一职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西方国家,工程造价工作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活,它更是一项艺术活。然而,就目前我国造价师队伍综合素质的发展形势来看,确实不容乐观的,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我国现有的造假是专业水平普遍不高,在管理机构遇到工程预算、编制与审核的问题时大都依靠工程定额来进行,这一过于简单、陈旧的方式,自然无法满足当今市场经济下对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新要求,从而导致无法很好地展开后续施工工作的监管。其次,部分造价师职业道德素质不高,无法抵抗不法利益的诱惑,严重影响建筑工程质量。 四、 有效优化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对策分析 1、 提供与完善建筑工程造价咨询服务 以往的政府管理方式使得工程造价管理工作“计划性”太强,缺乏对整个造价过程的动态性、整体性分析,长此以往,我国的造价工程必将失去发展主动性。要想深化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改革,使之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就必须转以往的政府管理方式为行业管理。因此,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下,充分发挥工程造价咨询机构的作用是很有必要的,它可以辅助行业内人员转变工程造价管理的固化发展理念,让他们自主投入到现代化的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大潮中。 2、 提高造价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如今的建筑造价人员的综合素质与市场上对其的要求仍旧存在一定的差距。相当一部分的从业者对于经济法律、建筑工程合同和招投标等相关方面的知识储备极其缺乏。然而,造价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对于建筑工程行业的规范又是极其重要的,因此,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是当务之急。 3、 加强法制化管理与监督 要规划造价管理过程,就需要建立完善的市场监管体系。进行工程造价市场改革,让建筑工程造价完全进入市场化法制阶段,健全一系列相关的法律的约束,使工程造价的每一环节都有法可依,最终形成统一化、规范化、有序化的市场工程建筑体系。 工程造价管理论文:浅议建筑工程造价管理问题措施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整个建设项目的工程管理需要,合理、正确、有效的控制及管理建筑工程造价,已经成为工程造价工作者应该普遍关注和重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首先探讨了我国建筑工程造价的现状及意义,然后探析了我国建筑工程造价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管理;问题;措施 工程造价是反映工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个综合指标,合理确定和全面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是对工程建设优化管理的重要手段。造成工程造价失控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对工程造价的认识不深,管理不力。在设计阶段伊始,对造价的影响因素分析不够,设计概算的编制不能按所处环境及时间范围内的设备材料进行有效的分析预算;对设备、材料价格的浮动因素预测不准;在施工过程中,劳务设备材料等影响因素变动对预算的影响;在合同签定时,对工程特点、工期长短,结合客观情况确定合理的包干系数不符合市场规律。因此,要更好地适应市场,将工程建设完全交予市场来调控,必须加强对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 1我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现状 我国现在实行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是形成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完善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制度,其主要表现在国家直接参与工程造价的经济管理活动。因此,我国建筑工程造价的管理与控制存在将主要精力投入在预算与结算上的普遍问题,着重于计算细账,反而是事倍功半,未达到控制的目的,也没有实现管理的目标。“三超”现象频频出现: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的情况严重影响建设工程投资效益的管理。建筑工程造价的金额大小可以直接判定建筑工程的投资消耗资金的大小。 2有效控制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意义 建筑工程造价的管理与控制,贯穿并影响项目建设的决策、设计、施工以及竣工结算的全过程,同时在建筑企业的工程运营期间,合理的造价控制能够极大的减少工程资金的消耗,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为建筑单位带来无与伦比的经济利益的同时,有助于施工单位对人力、财力、物力等相关资源的有效配置,优化企业结构,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建筑单位所积极追求的最终目标都是经济效益,怎么才能将最低的资金投入来获取最大的、最让人满意的价值回报,是每一个人都会积极考虑的问题。从这一根本上采取相应合理的资金消耗计划,能够更好促进对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 3我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1建筑项目前期的造价控制普遍被建设单位忽视,重点过多的投入在施工阶段,如施工图的预算审核、工程结算款等。长期以来,我国的建筑工程造价普遍存在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的现象,对建筑工程的合理投资与效益管理都有严重的影响与困扰。另一方面,建筑企业往往忽视工程造价管理及管理人员的重要性。 3.2建筑施工过程中对成本的控制与管理不够,未能做到成本的合理节约,未能实际结合经济与技术问题,未能及早发现经济管理的相关问题,甚至造成无法弥补,以及相关其他问题导致的成本不可控制状况。 3.3建筑工程造价的控制系统不完整,各环节未能紧密相扣,如投资预算、设计概算、合同价等分别、各自管理,未能紧密相连。报价与经营管理人员未能很好的进行沟通,管理细节上存在漏洞,导致工作人员只能通过社会平均水平完成各自的工作。 3.4建筑企业未能形成科学的评价管理系统,缺乏对工程造价的控制,导致企业缺失合理的报价体系,直接影响了企业资源的严重浪费,随着建筑物的完成,珍贵的经济技术数据也会随之消失,从而使企业丢失了能够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3.5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待完善。对于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国家已经制定了相关的法律,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建筑工程技术的提高,这些法律逐渐不能满足造价管理更高水平的需要,仍需进一步完善。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工程控制与管理现状复杂多变,以往的内容已经不能涵盖工程造价的方方面面,这就造成了在实际工作中无法可依的情况。法律法规的欠缺对建筑工程造价的真实、有效、合理控制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3.6造价控制管理忽视设计的重要性。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发展到现在要求工程投资做到事情预测和事中控制。但是就目 来看,大多数的做法是把造价控制重点放在了施工阶段,对于设计则没有足够重视。这种轻经济中技术、轻决策重实施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工程效益的提高。 3.7没有健全的工程造价资讯机构。近年来,一些工程造价的相关资讯机构正在迅速发展,但是目前管理制度部完善,配套的设施也不健全,所以各种资讯 机构也很难执行下去,这就要求重视资讯机构的设置。这样才能保证资讯机构按照规定办事,确保工程造价管理的公正性,促进招投标工作的有序进行。 4加强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的途径和方法 4.1加快工程造价市场化进程,学习外国先进经验在计价方法上,实行量价分离原则,这符合国际上习惯采用的fidic(土木工程建设合同条件)的要求。这种计价方法的优点是在招投标过程中,工程量是由发包方提供的,工程量的测算由发包方完成,投标单位不用再次计算;可以保护承、发包双方的合法权益,施工过程中,工程量发生变化,工程造价也作相应变化,把双方承担的风险降到最低;有利于发包对项目投资的控制;对于工程计价中的利润,应以社会平均利 润为标准,考虑建筑业的发展水平和市场工程供求关系由企业决定利润水平。 4.2改变造价费用结构和计费方式改变目前的造价费用构成和计费程序,将间接费等需要按照规定取费程序计取的费用计入综合单价中,同时将实体性费 用与措施费用分开,以利于各企业采取新工艺、新材料,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措施提高工程质量,缩短建设工期。 4.3改革造价咨询部门机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积极转变职能,提高办事效率,支持行业协会建立行业自律机制,让行业协会真正成为服务政府、服务企业的中坚力量;对各类工程造价咨询机构进行脱钩改制,借鉴国外造价咨询企业的先进经验,提供咨询企业实行合伙制,变有限责任为无限责任,解决目前国内大多数工程造价咨询机构政企不分、责任有限的状况;尽快制定工程造价咨询业的专责任赔偿方法,以解决目前国内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弄虚作假,提供虚假信息的不良现象,增加咨询机构的责任风险,以提高咨询企业的信誉、公正性和优质高效的服务态度;拓宽工程造价咨询机构的服务面。在建设项目的施工、监理中,由造价咨询机构委派具有造价工程师资格的专业人员或施工、监理单位内部具有造价工程师资格的专业人员参与项目的投资控制、施工管理、合同管理4.4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工程造价管理必须由法律的保障和规范,工程建设全过程各环节各阶段都要有具体的法律法规制度可遵循,工程造价管理应渗透到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自己的实际,在不违背国家法律的前提下,制定可操作的行政法规,在当地建设市场为卖方市场的条件下,利用地方规章有 效地保护了施工企业的利益。 4.5建筑工程造价能够得到有效控制的一个关键是工程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因此,工程造价的相关工作人员要在工程的设计阶段与设计人员进行密切的沟通与配合,及早并及时的对工程项目进行相关的合理对比分析,及时反应造价信息,必要时要联合工程设计人员与施工管理人员进行共同的讨论与验证,以便做出合理的预算。这就要求工程设计人员的设计过程与工程预算都要遵循国家的标准设计,以促进工业化水平,加速工程进度的脚步等。 4.6通过开展教育活动提高人员素质、提高服务水平目前的工程造价管理人员除少数拥有造价工程师资格证书外,绝大多数是持预算员资格证书的人员,这部分人员文化水平低、经验少、专业知识缺乏,因此要加大培训力度,尤其是 对造价工程师的培训,应逐步提高现有人员的工作水平和业务能力,这样企业才能建立自己的定额,在编制投标报价时,才能正确掌握材料价格、机械使用费、劳务市场价格及市场行情,才能对市场的走势作出预测。 5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工程投资的确定与控制变得更为复杂化,这就需要建设单位对工程造价的管理既要两手抓又要一手硬。在工程实施的各个阶段,建设单位要科学、合理的控制工程造价,发挥掌握第一手资料的优势,注意分析和充分利用建设周期中的各种信息,与市场紧密相连,避免建设资金的流失,积极有效的调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工程造价管理论文:工程造价管理改革的分析与实施思考 摘 要:随着我国石油勘探开发市场条件、物质条件以及地质条件等的变化,石油工业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挑战。在这一形势下,辽河油田无论是在其油气生产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还是后备资源的筹集等方面,均需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资金问题成为了辽河油田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实施工程造价管理改革,优化其资金管理对辽河油田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在分析了辽河油田造价管理问题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其工程造价管理改革及其实施。 关键词:工程造价;管理改革;辽河油田 一、工程造价管理问题分析 (一)工程造价计价模式无法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定额对于工程造价的计算具有参考性与指导性作用。因此,辽河油田在其工程造价管理中,为全面进行建设项目的个性化报价,必须在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的要求下,进行细化的定额编制,完善工程造价计价模式。然而,当前辽河油田的工程造价计价模式还体现出套用工程概预算定额的特点,即结合工程图纸得出工程量,直接套用定额单价,计算相应的直接成本,再以此套用相关的额定取费费率,最终计算出工程造价。这一工程造价计价模式,已不能适应市场开放以及市场经济发展需求。首先,这一工程造价计价模式由于费用定额的静止性,定额中的取费标准无法全面反映同一级别的施工企业的管理及其施工水平,无法体现出不同工程中同一承包商的价格差别。其次,作为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辽河油田而言,却不是定价的主体,工程造价按社会平均劳动水平定价、按工程类别取费的做法,限制了油田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对油田企业的创造力具有严重的制约。再次,定额单价具有滞后性。其定额单价是根据几年前的机械、材料以及人工价格编制,随着材料及人工费的变化,工程造价预算值与工程实际情况之间的差异性较大。 (二)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缺乏 辽河油田在其工程造价管理的过程中,未对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特别是在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未引起应有的重视。据相关统计发现,工程项目建设的决策与设计阶段对项目的投资影响最大,约为75%-95%左右。因此,前期决策与设计阶段是工程造价管理的关键阶段。然而,当前辽河油田在其工程造价管理实践中,过分重视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集中加强对工程变更价格、合同价格以及工程决算等的确定与管理。而在工程项目的决策与设计阶段中,部分单位为通过项目立项审批,通常少估投资,导致”钓鱼工程”普遍存在,加之缺乏造价指标约束,造成设计费用的浪费。从而降低了工程项目的投资效益,工程款拖欠以及超”三算”现象严重,导致工程造价失控。 二、工程造价管理改革及其实施思考 (一)转变思想,建立市场经济计价模式 对于辽河油田的工程造价管理而言,在其工程计价中,应结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树立市场定价的工程计价指导思想。因此,在其造价管理改革中,应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建立市场价格机制,符合国际惯例要求,便于其参与国际竞争。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工程造价管理改革中,应积极改变过去”量价合一”的定额,实行定额中”量、价”分离,价格信息以市场为依据,而物质消耗量则采用国家标准,促进定额单价形成。同时,在定额管理中,坚持管量不管价的原则进行管理。对于物质消耗量,当地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应结合油田实际情况进行认真取样,认真制定统计样本,进行定额的科学编制,使定额中的物质消耗量能够与油田的生产力水平相一致。 在工程造价管理改革中,要积极推行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方法,招标单位根据其管理能力、财务以及技术等因素,进行定额编制,以及综合单价的测算,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投标报价。同时,积极放开取费与费率标准,使各承包上结合自身的技术装备以及经营管理水平等因素,确定取费标准,实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平竞争。这一计价方法利于造价管理部门的审查内容以及程序的简化,同时有助于简化结算程序,减少结算时间,对于提高工程造价管理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强化全过程造价管理,落实前期阶段造价管理 辽河油田在其工程造价管理改革中,要积极树立全过程造价管理意识,积极转变造价管理思想观念,强化前期阶段的造价管理与控制。在改革及其实施中,须做到以下几点: (1)积极转变工程造价审核观念,树立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观念,以市场经济 发展需求为导向,采取有效错数,实施综合改革,进行全过程造价管理。 (2)强化以决策与设计阶段为核心的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在决策阶段,应积极加强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科学论证关键经济技术方案,确保工程项目投资估算的精确度。在设计阶段,须积极运用价值工程以及限额设计等方法进行设计方案的优化,确保工程造价不超出批准限额,强化前期阶段工程造价管理,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以及投资效益。 (3)积极建立相应的责任机制,设计单位、建设单位以及施工单位等要明确其职责,各行其职,各负其责,从而建立起工程造价管理责任新机制。 (三)改革工程造价管理体制,实现各部门联动 工程造价管理改革涉及政府部门、税务、物价以及财政等各部门,因此在工程造价管理体制改革实践中,必须协调处理各方关系,积极建立各相关部门相互联系与协调的制度,确保造价管理的连续性。对于辽河油田而言,在其造价改革实践中,也必须立足于自身实际以及市场经济要求,结合当地的造价管理部门、物价以及税务部门等,确保工程造价指标与标准的相互衔接以及工程造价管理管理政策与制度的相互配套,严厉打击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超”三算”现象,促进工程投资目标的全面实现。 综上所述,在工程造价管理改革与实施工程中,要立足于工程实际,加强各部门的协作与联系,并以市场为导向,转变思想,建立市场取向的工程造价计价模式,积极实施限额设计,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强化以前期阶段为主的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优化工程造价管理,提升企业投资效益。 工程造价管理论文:信息技术应用于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中的方法 [摘 要]水利水电工程治理说的是在水利水电项目建立的整个过程里,全方面、多阶级地使用经济、技能、法规等方式,对投资作为、工程价值做预计、解析、核算、监管、管制、掌控,而获得最少的人力、物力与财力使用取得最大利益的一连串作为。本人解析了工程造价管理带有的不足,简述了信息技能在水利水电项目造价管理中的使用。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 项目造价 管理 使用 工程造价管理是国家借助法规、经济、行事方式对工程建筑的构建本钱与项目承包方价钱价格实行管理,它包括了整个项目的各环节,即可用性解析到完工决算,也包含了工程的主方、授予方、工作方等各个部门与企业。水利水电项目造价管理的主要是经过合理的办法与方式决定项目造价。价格体制问题是它的中心问题,它也是投资宏观决策和提高项目投资效益的一个核心问题。 1.信息技术在造价管制角度的使用情况 1.1 电脑定额套价软件的使用 电脑定额套价软件的使用是电脑信息技能在项目造价行业使用最成功的一面,电脑信息技能在项目造价行业使用也来于定额套价软件, 现今的使用技能已很熟练。 1.2 项目造价信息站 各省和地市项目造价管理部门都对应构建了各自的项目造价网站, 因为技能水准、消息源始、金钱等层面缘由各有特征,但方式大体相同,关键内容有: 政策法律、公告告示、新闻、构建准则、造价软件、材料价钱消息、指数消息、造价监管、咨询部门、专业人员。可是已存的文件内容不按时更改,消息数少,更改内容过少等问题。网站的使用未展现它的现实影响,仅限于日常的管理,通常是发公告、查人数等,而且维护资费很多,不同行业网站独自运转,很程度上导致了很大的资源耗费。 1.3 定额管理软件 这种软件常使用数据技能帮助造价机构维护定额库, 且在制度定额时直接形成要用的样版样式,从而降低制度定额的工作量,减少排版时间, 降低人为失误,是管制管理信息体系的范围。 1.4 指标采集和解析体系 此体系用来采集完工项目的数据, 且从多个方面上进行解析,它的结果被用在投资核算等方面。 1.5 工程量核算软件 在用施工图核算工程量时,主要借助于自动核算软件,它是一种带有高技术和良好使用进展的造价软件。 2.信息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 2.1 把电脑辅助管理系统作为基本,构建现代化管理 在保证原本工作成效的基础上,增强预(决)算体制的准却性,给出多样、准时、正确的建材价钱,且要全面扩及到项目造价管理的整个阶段,也就是造价管理可包括构建的决策、实行于运做的每个阶段,把每个阶段的造价管理的统计按照计价方式改善变成一个全面的系统。中国的改革力度慢慢增强、市场竞争模式也逐渐全面话,还有建筑业规模更是在不断扩建,建筑项目实行全阶段、全角度的变化式管理是项目造价管理工作逐渐进步的趋势。全面使用准时的消息、先进化的软件、现代性的网络来管制反应工程造价每个阶段的工作,提高投资确定过程、策划过程、招投标过程、动工过程、完工检收及后评过程的全面掌控,提高真个过程的监管与变动管制,切实地达到信息技能对项目造价管理全阶段、全方面、全风险、全组队的综合管制管理,切实的达到决算低于预算,预算低于概算,概算低于估算这一成效。 2.2 改善与调整造价和它的管理软件 改善与调整造价和它的管理软件是信息技能在项目造价管理中使用的重点。它的部门构成一定要由国家组建各行、各部、各省市的项目造价层面的管理人与相关电脑专业者一起建成专业组,总结当今研发的各个项目造价管理软件,解析它们的好与坏,使用很潮流与共用性很多的软件开发体系,确定软件的使用条件。构建一套共用的网络项目造价管理软件。详细路线为:第一,保证现行的工程量详单计价方式下的软件研发;第二,项目造价管理机构带头把不同的软件(包含纯管理软件、造价管理软件及别的配套软件) 研发单位做出资源合拢,一起分配;第三,按照一致的信息号码分种类、分阶层实行计价、管制、网络操作等策划研发;第四,对研发完的各种类、各阶层软件实行合并,反复证明,最终得出国一致的网络版造价管理软件,且按时变更信息。 2.3 构建 一套完整的水利水电项目程造价管理信息体系 若想提高宏观控制水平, 完善项目造价管理的体制与方法;提速章程设立,调整建筑市场, 保证整个市场的合法权益。清楚了解各个项目造价管制主管机构的关联,构建和每个机构、每个项目造价管理信息体系间的按时调整关联章程,让水利水电工项目价管理的准线与指标可以完美地和别的建筑项目造价体系的连接、配套。由府组织管管制慢慢转换到行业协会管制,需要鼓舞建立专门的项目造价询问中介部门,国家机构对政府与非政府投资各自管制。 2.4 设立水利水电项目造价网络方面使用平台 借助信息技能构建水利水电项目造价网络市场交易界面, 在网络上构建简陋的水利水电材料市场,网络管制, 公放网上买下等电子商务应用。使水利水电建筑业管理的网络化、自动化、电子化与综合信息共用。在这个使用平台上, 能实行出去当前只下达水利水电项目招标通告外、还能够在这个平台上实行投标单位网上报名、对投标单位的网上资格初审、网上随机选取专家评审、网上交上标书、网上开标、评标、定标, 网上做好合同保管。这不仅提高了水利水电项目管制的公正性、公平性、透视性,更方便水利水电项目造价管理地方的良好进步。 总的来说,水利水电大多是建立国民经济进步中占有很主要的地位, 95年至今,中国水利基建投资年年都超过200亿。每年大约提高20%。把这笔巨额资金合理分配好后,展示出它的巨大的经济成效,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是相当关键的。信息技术使用在水电项目造价监管中,可以在水利水电构建当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中学教学论文范文:探究式教学方式下中学地理教学论文 一、提出地理问题 探究教学也称作“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是一种关注经验的教学,是围绕现实生活中一些结构不明确的问题所展开的调查和寻求解决方法而组织的。问题是人类教学知识的源泉,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建构自己的知识,提出更高层次的问题,激起探究更多知识的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创设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趣味性、层次性和创新性。案例一:教师在一节地理课的导入中,是这么提出问题的。李白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大家从地理学的角度分析一下这句诗的合理性,并说明理由。学生思考:水奔流到海也会复还,因为水是不断循环的。此案例用创新的手法引出的问题,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而且对学生学习水循环具有启发性,如有的学生可能会进一步思考:黄河源头的水又是从哪里来呢?水是怎么联结到一起的?这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提出假设和设想 假设是探究教学的核心。在大多数学生理解了问题,并且有了自己的看法,在大家的看法趋于相近的时候,教师要将学生的看法与问题联系起来提出一个假设。案例二:确定、评价空间位置的探究。(1)教师为学生长江流域的地图,上面有地形、流域范围、自然资源、交通线分布情况等,让学生分析如果修建大坝应该建在何处?(2)提出几种假设,只考虑地形因素建在河道最狭窄的位置,第二是只考虑因素生态因素建在对生态影响最小的地方。(3)教师提出三种假设后,由学生讨论分析,最后展示三峡大坝的具体位置,并分析修建在此地的原因。提出假想,重视事情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在实际操作中,教师鼓励学生不要局限于现有的,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收集地理信息 收集相关的信息是论证猜想是否可行的第一要求。首先我们要在提出的论证设想上,制定出相应的计划,让学生明确收集信息的范围与要求,以减少盲目性,提高针对性,使收集的信息有意义。其次,通过多种途径来收集(如图书馆、数字资源的文献、实地调查、访谈)等。案例三:给出视频材料,黄河断流逐年加剧。视频中呈现出1972年至1998年的27年间,黄河有21年下游出现断流,1997年距河口最近的利金水文站全年断流226天,断流河段曾上延至距河口约780千米的河南开封。由黄河断流带来的不良影响,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水循环的重大意义。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收集更多关于黄河断流带来的不良影响。 四、整理分析地理信息 学生在整理收集到的资料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从中选取有用的信息,指导学生高效地利用收集到的各种信息,进行科学的总结归纳。例如,为什么三峡拥有世界级的水力资源蕴藏?并从水力资源的能源性质等角度,分析讨论三峡水力资源开发可以带来的直接间接效益。学生课下查阅了长江上游段气候资料、河流径流水量,地形的有关状况后,要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才可以得出结论。教师应根据学生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绘制图表。例如将常年的降水量做成柱状图,将地势落差用地形剖面图模型表示出来。从三峡地区河水的总量与上游地区的气候类型、特点的相互关系中,分析落差大、水量特别丰富的原因。 五、总结 结论是经过对资料的整理,学生之间的相互探讨得出的,不是个人的主观臆断下得出的。例如,在分析影响美国老年人口向南迁移的因素时,学生可能会主观地认为是经济因素引起的人口迁移。教师这时就应呈现美国南部和北部的气候类型图,再呈现一份对老年人期望居住地的问卷调查。学生互相探讨,教师引导其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抓住核心,突出一点的分析法,总结出气候才是影响美国老年人迁移的重要因素。 六、陈述交流 表达与交流时探究教学的必经阶段,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有利于学生的团队意识,得出最适合的结论。例如,在一节是否可以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的教学课中,开始让大家猜想时,大家的结论都是比较武断的,单纯地认为能或者是不能。在经过资料的整理和通知之间的讨论后,得出的结论是:任何事物具有两面性,可以把南极的冰山拉到西亚解决用水短缺问题,但此时就应该把环境问题考虑周到,免得造成全球性环境灾难。应该先进行环境评估,环境评估不能通过,项目不能动工,避免造成先建设、后污染、再治理的错误做法。探究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地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还可以增强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符合培养新时代人的要求。因此新一代教师在课堂中应增加探究教学的应用。然而,探究教学是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但不是“灵丹妙药”,不能完全取代其他的地理教学方式。所以,在地理教学课堂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拥有的设备、教学内容等灵活选用探究式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作者:董朝倩 单位: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创新教学模式下中学历史教学论文 一、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 一份来自我国某地重点中学的问卷调查材料显示,有69.6%的学生反映,他们上历史课“习惯于照抄老师板书的内容”,而不是主动探寻问题的答案;有71.4%的学生认为,“历史就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功课”,另有许多学生则坦率地承认,“上历史课不是做其他的作业就是打瞌睡”等等。这里所折射出来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不少教师们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上课照本宣科,课堂缺乏思辩与创新;死记硬背成了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主要渠道,学生对历史学习犹如“复印机”,除了重复前人的结论之外,很少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历史学习与教学应该是怎样的呢?日本著名教育家小原国芳先生也指出:“单做事实的传凿、记忆、叙述,决不是历史教学。……对我们至为重要的是活生生的社会精神,是社会的意志的冲动,是时代精神,更不能单纯将历史看成死了的形骸,而应看成活着的文化,看作人的活动,生命的跃动。”如果说历史是有生命的,那么作为历史学科的教学自然也应当同样具有毋庸争辩的生命性。体现在历史课堂里,就是我们的历史教学应当使人能够从中充分感受到强劲跃动的生命脉搏和浓郁的人文气息。“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教学肩负着独特而重要的使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学会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当前中学历史教育的现状不仅使历史教学德育功能因方法陈旧而显得苍白无力,而且也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因此,历史教学必须进行改革。 二、“引导—探究—创新”教学模式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当前党和国家作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教育改革要以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现在的社会,知识更新以原子裂变的速度呈现,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如同五彩斑斓的万花筒,让学生将来能够坦然地面对、从容地处理;必须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关键的青少年时期发展多元智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创新勇气。所以课堂教学中就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让学生去展示自己、表现自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即由重教师的“教”,转向重学生的“学”;由重知识转向重能力。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给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教师仍是课堂的主角,教师仍视自己为知识的传递者、能力的培养者、思想认识的教育者。学生的多元智能得不到挖掘,束缚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倡导“培养人文素质”、“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等内容,突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它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人文素养主要是通过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学习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使得人格、气质和修养的内化。所以开放的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自主形成并内化了历史思维能力和改革创新精神,使学生更好地迎接未来社会生活的挑战,适应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三、提高历史教学措施 (一)、引导教学 1、课前引导 课前主要引导学生去预习新课,搜集、阅读与课堂教学相关的知识,制作相关物件,也可依据教材内容编制课本剧等,重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八年级历史(上册)“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一课,应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向老人或在其他书籍上收集一些日本侵华罪行的资料,有可能的可让学生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这样在收集、调查、参观一系列“做”和“看”的活动中,进行思考,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在“议中学”打下基础。 2、课中引导 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为“平等中的首席”,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指出的那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的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相互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按照这个样子发展,它就不是真正民主的教育。”④实现这一转换,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2.1、设置生活情境,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鸦片战争》一课后安排“鸦片的严重危害和青少年对应持的态度”的讨论,让学生结合历史教训,联系现实生活,懂得珍惜生命,远离的重要。又如在《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发展》一课后,安排了“古今考试制度比较”的讨论,并在比较的基础上由学生对我国当今的考试制度改革提出建议等等。这些内容,增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的联系以及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体现了较强的时代性。 2.2、让学生先自学,让学生发现并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教师对各组提出的疑难问题,不是急于作答,而是还给学生,让其他小组予以解决。解决不了的,教师才予以点拨。这样才能体现让学生在“看中学”、“议中学”。学生一看就懂的问题教师不讲,经过讨论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也不讲。教师只对解决不了的问题、共性的问题进行精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进行恰当的点拨,从而体现传统教学,让学生在“听中学”。 2.3设置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教师对一些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及一些关键性的问题进行精讲后,必须设置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教给学生思考、讨论、争论、辩论。历史七年级(上册)“秦王扫六合”一课后,让学生评价秦始皇的功过,石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学生自然会去思考、讨论、争论。 2.4制作或准备相关教具 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在课前制作一些与课内教学有关的教具、搜集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器物,让其在课堂上展示;尽可能地实施“角色扮演”的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做中学”,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将一些抽象的知识、深奥的道理以具体的形象深入浅出地作出说明。在学习《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一棵时,我让学生自己出示课前准备的能反映经济的全球化的实物素材,同学们各显神通,拿出了诺基亚手机、海尔DVD的遥控器等。有位同学则当堂脱下了运动鞋,原来是阿迪达斯牌的,同学们哈哈大笑,我借题发挥,给学生介绍了像海尔这样的中国跨国公司的发展,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我马上又接着介绍了几个外资企业各我国带来严重污染的案例,学生经过思考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全球化就在身边,我们要顺应这个潮流,也要尽力规避它的不利影响,我们青少年要发奋图强,为国家的强大、民族的富强做出贡献。可见,“生活”对学生富有吸引力,“日常存在”促使他们观察思考,新掌握的生活常识既让学生有收获成就,实践证明,一个好的历史教师需要从生活中不断汲取营养,让看似枯燥的历史因为有了生活的气息而鲜活起来。 2.5协和氛围 课堂上,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倡导学生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让学生发表意见,张扬个性,发展思维,体验成功。当然,教师的点拨要及时,引导要得法,切实实现“交流——互动”。 (二)、探究教学 探究教学的任务是让学生揭示探究历史知识问的联系,梳理知识结构,多样化展示自学成果;方式是学生以自主阅读学习为主;教师作必要的指导,而作为引导自学的提纲或提示,开始最好以试题的形式推出,抓手是能够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问题链,呈现方式是板书、发放印制好的自学提纲或多媒体屏幕显示等。 1、探究的方法 主要针对某一历史要素进行提问,如“《天工开物》的作者是谁?(人物要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时间?”(时间要素)这类提问属于低层次的识记性提问,作为鼓励提问的积极性初始阶段可适当采用,随着学生质疑能力的不断训练和培养,此类提问的数量也会逐渐减少。逆向提问法。即逆着知识发生过程进行提问。如对历史事件的评价结论(性质、意义、影响等)问“为什么是这样的”,“结论是怎样得来的?”例如,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学生对一战的性质提问:“为什么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讲,都是非正义?”标题质疑提问法。如《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标题中“站”的含义是什么? 2、探究的原则 在培养学生提问能力初始阶段,除了及时恰当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之外,还需教师事先精心设计好能体现本课教学目标的核心问题,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一点,在教会学生质疑能力的初始步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一节课的探究学习是否能顺利展开、富有成效,关键之一就在探究的核心问题确定得是否得当。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偏离或游离了本课教学目标之外,探究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为此,特提出以下原则: ①探究问题要有兴趣。 即确定的探究问题要能充分调动学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为此教师要不断创新探究问题(或活动)的设计内容和形式。 ②探究问题要有“空间”。 即所提问题教科书上最好没有现成答案。如果有现成答案,学生的思维容易受到限制和束缚,导致形式上的探究。退一步说,即或有现成答案,也应引导学生将教科书看法仅仅作为一家之言,启发学生得出其他可能性的答案。再者还可通过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景,不给定观点和看法,由学生自己判断,做出回答。当然,这需要教师必须具有开放的心态,扎实的专业功底和素养。 ③探究问题要有意义。 即所提问题要体现课标对本节课三维目标的规定,针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④探究问题要有能力。 即所提问题难易要适中,适合学生探究,学生具备一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可能探究出相应的结果。有研究表明,所提问题有50%的学生能回答上来,比较适宜。 (三)、教学中的创新 1、充实新的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自主的视野 实施“自主创新教学策略”首先应从改进教学内容着手。按惯例,课堂教学的内容,须遵循课程标准,以及教材所规定,由教师拟定教案,然后组织课堂教学。但课堂教学内容也该与时俱进,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规定,应有所突破,略作调整或充实。恰当、适量地引进与所学内容相关的新信息、新材料,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有利于学生对教材学习内容的理解,还能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学生才有可能提出新问题,活跃其创新思维。没有一定量的材料,只是教科书上一点点历史信息,让学生自主去学习,学生提出新问题的几率是非常小的。与课堂教学内容相联系的,可以结合社会新闻的某些热点话题的内容;可以涉及新考古发现的内容;有史学领域重大的、新的探讨的内容;与对外往来、文化交流相关的内容等。对这类内容,如果学校和学生家庭有条件自己查找,可以把方向指给他们,但是,目前具备这样条件的学校和学生家庭毕竟还不是很多。如果学校和学生家庭没有条件自己查找,教师就要及时而有选择的把这类内容引进到课堂,提供给学生。这样,达到教学中让学生自主才有可能。在学习埃及史时,学生对胡夫大金字塔这一“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很感兴趣,很希望进一步了解,渴望知道相关的考古学方面的新发现,对此,我就把相关的考古学方面新发现的视听材料引入历史课堂教学,学生特别感兴趣。他们知道的相关知识多起来了,提出的疑问也同时多起来了。问“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到底奇在那里?修建困难怎么解决的呀?大约5000年前的古埃及人是怎样使用简陋的生产工具,修建成高大、雄伟的胡夫大金字塔的?巨石是如何采凿的、巨石是如何搬运的、巨石是如何堆积的?我都没想到学生会提出那么多疑问,这让我感到十分高兴,因为我已经感觉到我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达到了。 2、运用新的教学手段 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悄然走进课堂。历史教学可以通过多种媒体查找所需资料,在课堂教学时,将各种信息,借助电脑、网络、电视机、大屏幕等,新教学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学生自主创新。运用新教学技术的优势,可以使学生获得知识的信息多元化,有利于学生自主创新。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媒体,不同渠道,获得自己所感兴趣的、与自己正在学习的历史知识有关信息和材料。可以让历史教学的效果多层次。现代教学手段可以全方位、多视角刺激学生的感官,为学生创新提供条件。 3、多方面评价学生的创新 我们构建了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创新模式,打破了过去以一张试卷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模式,进行了多元化指标体系的探索。它在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的原则下、在一定范围内让学生选择开放性的考试内容,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开放式考试在某些问题上不强调评价标准的一致性。鼓励提出独特、新颖的观点。具体形式是:①写历史小论文,②制作历史小报③制作历史小画报④历史小制作等。每学期初,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和爱好,选择一种考试形式,学生在制作开放式考试作品中,融入了他们的智慧和创新,例如制作历史小报时,就必须通过翻阅本学期的教材,概括出小报的主题,再进行文字组织和版面设计,可以是手工制作也可以用电脑制作。凡此种种对他们来说都是新颖的,都是创新。 四、小结 历史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学科综合水平,依托新课标,根据实际优化教科书,不仅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更要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学习兴趣上下大力气,赋予历史生活化、贴近学生实际,在学习中增长学生的智慧,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就不再是个难题。总之,引导—探究—创新教学模式具体方法多种多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事教学第一线的老师都会有自己的经验和方法,这里我只是谈了自己几点很浅显的体会。相信经过不断地努力探索与实践,初中历史的课堂必定会精彩纷呈,真正有效。 中学教学论文范文: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 1明确学生的思维目的 具有目的性的思维是必须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明确该堂课的学习目的也是至关重要的。数学教师在长时间的教学过程中,积极的引导学生明确其目的性的思维,其意义是重大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并引导学生培养正确思维的重要性,明确其学习数学思维以及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帮助学生学习当前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将来的工作、学习、生活都带来了提供了有力的基础和帮助。只有学生明白了思维培养对自己的重要性,才会在学习中树立正确的思维,才会在学习中更好配合思维。 2通过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知识来源于对疑问的解答,然而较大疑问的过程中正是让学生进行思维分析的过程。可以这么说:提出的疑问也就是思维的目的,有了疑问,学生的思维才会有了明确的方向。因此,在新课标的数学教学中,对数学教师的提问的水品越来越高,所提的问题必须要具备两个特征:启发性和质疑性。以往传统式的教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所提及的问题基本上是课本中例出的问题,不具有创新、新颖性,相当于是照本宣科,学生只需要是望着书本进行作答就行了,这样一问一答的教与学的模式,45min的一堂课下来,学生根本不需要动太多的脑筋思考,只需要根据书本上了“朗读”就行了,学习思维的培养根本就无从谈起。所以,初中数学教学要改变这种教学现状,要不断的创新特问的方式和新颖的问题,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充分的思考、分析其问题,并结合该堂课的数学内容进行作答。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当然,教师在提出问题的时候不能盲目的提问,必须要满足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难度适中、独特、新颖、具有一定的启发性、目的性的特点等。 3加强训练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教师在口头上的教导,它还需要通过各种相关的训练来加强、熟练、掌握。 3.1培养学生分析能力以及比较水平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涌入了较多新的知识点、新的概念,通过这些新知识的涌入之后,不仅增加了知识的全面性,还提升了知识的复杂性。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上要下功夫了解各项知识之间的个性与共性。 3.2训练学生抽象的、概括性的思维 思维的过程就相当于寻求解答问题方法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有长有短,长者达到几年,甚至几百年或者是更长;短者几分钟、几小时,甚至几秒钟。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目前所要解决的问题肯定是后者。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在短时间内解决若干个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自己提出的关键性的问题需要对学生进行点拨甚至是引导。使学生通过客观事物的本质了解,掌握其相关的知识点,并且让学生对自己所见的事物经过抽象的概括,从中找寻出问题的答案。 4结语 总而言之,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思考的思维。让学生初步掌握并运用数学的思维去观察、分析、解决数学中,乃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更好的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那么我们作为初中数学教育工作者,积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中学教学论文范文:我国高中学生历史教学论文 一、培养高中学生热爱历史的方法 (一)科学处理教材 1、注意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 高一上学期历史教学中要注意总结历史规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例如,通过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分析,可总结归纳出工业革命的产生需要一个政治前提和资金、市场、劳动力、技术、资源等条件,把此上升为方法论进而就可分析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的原因: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各主要国家的确立和发展;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殖民掠夺提供了资金、市场等物质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科技不断进步积累了丰富经验。分析完了两次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之后,可以引导学生:得出两次工业革命的同不刻意追求初中历史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2、把握历史的整体性与时序性 (1)建立背景性联系,既着重分析不同模块所涉及知识之间的因果性联系,如必修三中的“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实际上与必修一的“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密切相联,后者可以成为前者的背景。 (2)建立横向联系,既通过不同角度对同于历史事件或事物进行分析,如必修一从政治史角度讲述“辛亥革命”,必修三则从思想角度通过“三民主义”阐述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3)建立必修各模块内部的历史与逻辑联系。根据中外历史的时序和历史问题的因果关系,把课程标准中相对割裂和孤立的子专题串联起来,用讲解《前言》的形式进行概括性串讲,可以使模块内部的线索更加清晰。 (二)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 1、课题引入要“悬”,吊起学生的胃口 课题引入的目的,在于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引导到探求新知识上来,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兴趣。所以,它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为此,课题引入不能平铺直叙,没有起伏,必须设置悬念,吊起学生的“胃口”,以切入主题,导入新课。例如:在上完《九一八事变》后,教师总结是可以说:“九一八事变,震惊了世界,而当时的国民政府还在积极反共,迫使红军长征。”并引用的《长征》一诗,引出下节课《红军的长征》。 2、讲述时应力求形象化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往往发源于兴趣,兴趣能促使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学生只有对历史知识产生了兴趣,才会愉快、热情、积极、主动地学习。而教师在讲解时的故事化、形象化、戏剧化,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的重要手段,使学生感到“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例如:在上《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课时,教师可以引用总理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讲述在1954年印度总理尼赫鲁来访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故事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世界的影响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结合时事特点 历史教学中,有许多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热点时政问题,学生对此也特别感兴趣,可以结合这些时政热点进行教学以培养高中学生热爱历史,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主动性和爱国情感。如学习抗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可以利用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60周年、日本首相参拜供有二战战犯的靖国神社等热点问题进行教学。通过引导和教学,使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提高,并使学生从二战史实中认识到了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要正确地利用科学技术为人类造福。同时也认识到和平来之不易,要热爱和平;认识到法西斯是人类共同的敌人,要时刻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和法西斯势力死灰复燃,对日本政府作出的伤害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及至世界各国人民的感情的事情给以谴责。这样,历史学习就变得有现实意义了,学习历史的兴趣由此盎然而生。 (四)运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打破时空界限,突破了课堂狭小天地,再现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让历史通过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质,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产生动静结合的画面,使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直观化、具体化,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情感、兴趣等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状态,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如讲授《红军的长征》一节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一,以电视剧《长征》中的歌曲“十送红军”导入,这首歌所蕴藏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学生每一根神经都“乐”起来了,激发了学生了解本节历史的兴趣;第二,讲述长征路线时以动态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把长征的过程一目了然呈现在学生面前,以提高兴趣;第三,讲述时也把长征时经过的地方如雪山、草地、遵义会议旧址,红军的用品、照片,以及有关的诗词等打在屏幕上,以增强兴趣;最后再放一段长征的影片,使学生回味无穷。 (五)以革命领袖为榜样 当我们了解革命领袖人物青少年时代勤奋学习的历程以后,便会发现,他们都从小就喜欢学习历史。教师可以利用革命领袖热爱历史的事迹来教育学生。例如: 在9岁时进家乡私塾,先读的是《三字经》,接着又读《幼学琼林》和《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些书既讲孔孟之道,也涉及许多历史事实。记忆力强,能够口诵心解,很一决领悟,读史兴趣也因此大增。13岁时,在私塾继续读四书五经的同时,又在课外看了如:《三国演义》、《水浒传》、《隋唐演义》、《精忠传》、《西游记》等古代历史传奇小说,他特别喜欢书中那些反抗统治阶级压迫的斗争故事。15岁时,开始读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和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17岁时,在选读《纲鉴类纂》、《史记》、《汉书》等古籍的同时,还选读一些时论和新书。从6岁起开始读古代历史小说,第一本书就是《西游记》。在9岁前,他就已经熟读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演义史书,并练就出惊人的记忆力。12岁时,他随三堂伯周贻谦从安徽去到东北。那时,沙俄和日本刚以中国的东北土地为战场进行了为时一年七个月的战争,使东北人民在外国军队的炮火硝烟下蒙受了深重的苦难。这给少年以异常强烈的刺激,他再也无法平静下来。从此,他养成了关心国事,每天坚持读报的习惯。时局的危急震撼着他,历代民族英雄的精神感染着他,所以当一次老师间学生“为了什么而读书”时,坚决地回答:“为了中华之崛起。”在席家匾私塾读了9年书。在席先生的启蒙引导下.少年不仅读完了四书五经,还涉猎了一部分史籍以及《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等一些历史小说,使他明白了许多道理,知道了中国正在发生的许多事,萌发出要拯救中华民族的爱国意识。1905年,19岁的走出仪陇,在张澜等人的影响下,开始接触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思想,走上了革命道路。 二、结语 当代的学生成长在红旗之下,是在新中国爱国主义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一代,革命领袖的事迹往往是学生最感兴趣、也是最愿意去效仿的。以革命领袖为榜样教育学生热爱历史:革命领袖热爱历史,学生效仿;同时对革命领袖事迹的学习也是历史教学的一部分;再有,对革命领袖事迹的学习还是一种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因此,以革命领袖为榜样教育学生热爱历史。不失为一种“一箭三雕”的方法。 中学教学论文范文:培养中学生创造力的科学教学论文 一、树立学习信心,敢于尝试 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和勇气,鼓励和指导学生们多观察、多动脑、多动手。特别是对于学生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种自然现象,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找答案。例如,在《铁生锈了》这课的教学中,在探索铁生锈的原因时,要根据生活中的铁生锈现象引导学生大胆猜测。铁锈的形成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为了保证学生们的课外实验能落到实处,还要能承接第7课的教学内容,笔者首先提出要求,让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再根据本组需要发放相应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观察、分析的探究得出最后的结论:铁生锈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样的探究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是在不断思考、观察、分析,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使学生们认识到自己也能像个小科学家一样,从而增强自信心,这样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培养。 二、设境质疑,引导探究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是优良创造品质的具体体现。在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应当精心地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不倒翁》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能正确提出问题,可以将教学活动设计如下:先向学生展示一个不倒翁,然后请学生们将各自桌上的不倒翁搬倒,结果,学生不论怎么搬,就是不能将不倒翁搬倒。这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此时最想知道什么?”学生由于对这一现象感到很奇怪,便七嘴八舌地提出了自己的困惑:为什么搬不倒?怎样才能搬倒不倒翁呢?只有在这时,学生的探究愿望才能油然而生。于是探究活动开始了,在活动中,有的学生在不倒翁上加重物,有的取出不倒翁的“内脏”,有的给不倒翁安上了脚,还有的把不倒翁的底部粘上了小木板、硬纸片等,这些学生都把不倒翁搬倒了。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启发学生将搬倒的不倒翁还原成为不倒的。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不倒翁不倒的秘密到底在哪里?”由此,通过“正一倒一正”这样一个过程,学生自己发现了不倒翁不倒的两个秘密,上轻下重,底部是圆球形。在以上教学过程中,是由教师指导,学生自己进行实验设计,学生们则一起动脑筋、设计方案、想办法,进而解决了问题。大家学习科学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他们为证实各自的想法而进行实验、探究,既培养了学生们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同时也历练了他们的意志。 三、重视探究、发现和合作学习 在科学教学中,一方面要重视探究与发现,培养学生能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善于发现的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想清楚自己弄懂了哪些,还有哪些没弄懂的地方;另一方面,要善于指导学生开展研讨,重视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多利用小组学习、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们互相启发,在讨论中加深理解,从别人的思路中得到启示,促使学生们将各自分散探究的结果集中起来,变成大家共同的财富,更能够在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分清正误,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能有更多的发现,获得科学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带框框,不能硬性地拔高或限制学生讨论,而应因势利导,使学生逐步获取合乎他们认知水平的结论。例如,在学生探究物体沉浮的规律时,教师就不能带着“浮力大于重力物体就上浮,浮力小于重力物体就下沉”这种框框,硬把学生的探究与发现一下子拔到这个高度上来,也不要硬把学生的探究方法囿于书本上讲的方法内,更不要简单、轻易地表态或发表带倾向性的意见,而应依据学生的探究情况,采取适当的、让学生经历并体验探究、发现的过程,积累成功或失败的体验,引导他们得出恰当的、合乎学生自己认知水平的正确结论。例如,在《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实验过程中,学生经过尝试,他们不仅发现了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还发现了改变液体的性质也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这就是教学活动的一项重大收获,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感,才能促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这不仅能帮助学生们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还能帮助学生们进行情感的交流,达到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的目的,只有这样才符合科学课的特点,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四、引导应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小学科学课程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要能从实验入手,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推理,再有目的地让学生在课堂上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从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科学的最佳状态,体会到学习科学的无穷乐趣,才能更好地使学生扩展知识,达到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目的。例如,在《金属的热胀冷缩》的教学时,由于这节课是在学生们学习了液体、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所以可以提出问题:你想知道固体会不会热胀冷缩吗?给学生设下悬念:出示实验材料,老师这有一铜球和一铜环,铜球刚好能通过铜环。现在用酒精灯加热铜球,大家就可以发现加热后的铜球不能通过铜环。这是怎么回事?学生们一下被吸引住了,思维状态迅速被激活。再将铜球放入水中冷却,则冷却后的铜球又能通过铜环了。学生们通过实验观察:铜球也会热胀冷缩。在得出铜球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之后,让他们自己设计实验,验证其它金属如钢条等是否也会热胀冷缩,并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小资料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准确地知道:许多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通过举一反三地探究,要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在生活中进行充分应用。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要使学生达到巩固知识,拓展视野,培养创造能力的目的,就得使学生学会充分利用课外生活这一场所。 作者:孙长义 况建海 单位:湖北省房县姚坪乡中心小学 中学教学论文范文:农村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论文 一、中学生学习礼仪的重要性 中学生学习礼仪是十分重要的。学习礼仪有助于提升中学生个人素质。如果我们时时处处都能以礼待人,那么就会使我们显得很有修养。古人有这样的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首位。教养体现细节,细节展示形象。一个举止大方,着装得体的人肯定会比举止粗俗、衣着不整的人更受人欢迎。那么到底什么是礼仪呢?简单地说,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更是城市的脸面,更是国家的脸面。所以我们作为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讲文明、用礼仪,也是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在一个国家中个人是主体。对于个人来说什么最重要呢?我想首先应该是具备文明素质,只有当每一个人都具备了文明素质,那么这个国家的整体素质才能提高。在我们身边,在一部分农村中学生身上,还存在着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例如,在农村校园内、楼梯上总能见到与我们美丽的校园极不和谐的纸屑,教室里、校园内食品袋、方便面盒随处可见,甚至有的同学认为:反正有值日的同学和清洁工打扫,扔了又何妨;再例如有的同学在教学楼走廊上追逐打闹,走路推推搡搡习以为常;还有部分同学相互之间讲脏话、粗话,随意攀爬树枝,甚至还有个别同学故意损坏学校的公共财物。我们很多同学把文化知识的学习放在首位,而常常忽略了社会公德的培养,文明习惯的养成,而这恰恰从本质上展现出一个人的思想品质。事实上,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我们顺利学习的前提,也是树立健康人格的基础。在学校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同学就可能目无纪律,不讲卫生,扰乱班级的学习环境。相反,如果我们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把礼仪的学习渗透进去,使得农村中学生在学习中养成了文明的行为习惯,学习环境就一定是良好的、有序的。我们知道:一个学校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才能构建出优良的学习环境,创设出优良的学习气氛。现在,我们正处于人生中最关键的成长时期,我们在这个时期的所作所为,将潜移默化的影响到我们自身的心理素质,而文明的行为就在帮助农村中学生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同时也完善了自身的道德品质,如果我们不在此时抓好自身道德素质的培养,那即使中学生拥有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于人于己于社会又有何用呢?所以,农村中学生首先应该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一个懂文明、有礼貌的谦谦君子,然后才是成才,不能做一部单纯掌握知识技能的机器,而要成为一个身心和谐发展的人。礼仪就是素质的前沿,拥有礼仪的文明,那就拥有了世界上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要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做文明的农村中学生。那么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渗透学习礼仪,使得每个农村中学生管住自己的口,不说粗话、不随地吐痰;管住自己的手,不乱扔垃圾、不打架斗殴;管住自己的脚,不践踏草坪。试想假如农村中学生在学习到英语知识的时候弄够学习好礼仪,那么我们民族的整体素质将大大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将会大大加强,祖国的未来一定是繁荣昌盛、灿烂辉煌! 二、现农村中学生礼仪现状分析 我们的农村中学生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学习、生活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认识,与此相关地也带来了一些烦恼与冲突。这是他们需要有学习的渠道,也需要有人能够告诉他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这些问题。家人在这方面应该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但由于父母在外,留下家里的其他亲属或父亲母亲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以及面对成长中的不解,使得农村中学生缺少了学习礼仪的机会,这种缺少,对于农村中学生心理将来进入社会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父母在远方,身边无爹娘,读书无人管,心里闷得慌。这是一位农村中学生周记中留下的简短而不简单的句子,形象的概括出农村中学生的学习现状。“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这句满含感情的寄语,是总理写给农村中小学生的。关注农村中学生教育,推行“将礼仪教育在英语教育中渗透的精品教育”,让每一个农村中学生充分享受学习英语的快乐。体验学习礼仪的喜悦,追求最大发展,把每个农村中学生都培育成为新时代的优秀人才。人的本质不时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下,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农村中学生也不例外。因为今天的农村中学生就是明天社会的一员,也就是说今天的农村中学生必然要融入社会,适应社会。那么,我们的学校教育应如何帮助农村中学生不断提高未来的适应能力呢?无疑,在学校中学生英语教育中开展礼仪教育渗透是最直接、相对简单、行之有效的办法。礼仪,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应当共同遵守的礼节和仪表。个人的礼仪修养是一个人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是一张最好的名片。中华民族是古老的民族,是“礼仪之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但是由于学校教育过分重视了智商,却忽视了德育,使部分青年人的精神匮乏。在应试教育制度下,学校更注重于学生的英语成绩高低,无暇顾及学生的礼仪教育。由于家庭和学校等诸方面的原因,目前农村中学生中的礼仪修养普遍不高,不少农村中学生与陌生人交往不时面红耳赤、手脚无措、语无伦次,就是趾高气扬、目中无人、高谈阔论。这样很难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则这些学生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将处于劣势。如果这种现象不改,势必影响到他们与他人的合作能力的发挥。农村中学礼仪教育不仅仅是一般的礼貌教育,而是以种道德修养,一种健全人格的教育。在中小学阶段开展礼仪教育时非常适宜的。但是对于礼仪教育,它并不仅仅是文化知识的学习,它还通过教师创设情景,师生一起活动,让农村中学生”在学习英语课堂活动中认识礼仪,感悟礼仪,运用礼仪。经过英语课堂教育反复的学习和训练,农村中学生修养明显提高,学生不仅在学校对老师彬彬有礼,学生见到客人、老师主动问好,回家主动与父母沟通,主动协助家长做家务,离开家时主动向父母告别,月假不回家主动电话通知家长,让家长放心。许多家长都说:“孩子在学校不仅念了书,懂得英语还学会了做人”。 三、如何在课堂实施教学 英国哲学家培根谈到教师时说:“教师是知识种子的传播者,文明之树的培育者,人类灵魂的设计者。”教师肩负着教育学生、培育学生,使学生成为接替老一辈事业、延续社会发展的新一代。因此,教师无论是在英语教学活动中,还是在平常的交际场合,都需要讲究礼仪,做文明交往的使者。语言礼仪是言语交际中的普遍现象,是发话人为维护交际双方的面子,达到其目的的一种标记性言语行为规范。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一定的礼仪原则,采取相应的礼仪策略,维持正常有效的社会交往秩序,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融洽。就课堂英语教学来说,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必然会建立起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在英语课堂这种特定的交际环境中,教师在课堂上使用英语来引导学生学习礼仪用语,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而且这种示范作用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人际交际中的礼仪意识。因此,教师需要考虑自身言语行为的礼仪性和得体性,在教学交际过程中,采取适宜的礼仪策略,从而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在课堂环境中,教师对熟悉的学生可直呼其名以示师生之间亲密平等的关系。在对学生不够熟悉的情况下,教师可对学生泛称为boys和girls。对学生适宜得体的称谓,不但向学生传达了教师的尊重和好感,还从主观和客观上起到了维护他们积极面子的作用。 四、课后怎样巩固 在英语中教导农村中学生学习如何使用好礼貌用语:请、您、您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除了可以直接使用英语来说外,在平常人际交往中,教导学生灵活运用生活中的礼仪。 (一)例如熟知与人交往,谈吐方面的礼仪常规运用。 1、尊称(敬称):对长辈、友人或初识者称“您”;对师长、社会工作人员要称呼职务或“老师”、“师傅”、“同志”、“叔叔”、“阿姨”等,不直呼其姓名。 2、对他人提出要求时说“请”:与人打招呼时说:“您好”:与人分手时说“再见”;给人添麻烦时说“对不起”;别人向自己致歉时回答说“没关系”;受到别人帮助表示感谢时说“谢谢”。 (二)熟知与人交往,使用体态语言的礼仪常规的运用。如使用好体态语言:微笑、鞠躬、握手、招手、鼓掌、右行礼让、回答问题起立。 1、微笑:是对他人表示友好的表情,不露牙齿、嘴角微上翘。 2、鞠躬:是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个人对群体的礼节。行鞠躬礼时,脱帽、立正、双目注视对方,面带微笑,然后身体上部向前倾斜自然弯下15——30度左右,低头眼向下看。有时为深表谢意,上体前倾可再深些。 3、握手:与人见面或离别时最常用的礼节,也是向人表示感谢、慰问、礼贺或鼓励时的礼节。 (三)、进校第一次见到老师,鞠躬问好;上下课,起立向老师行注目礼;课上,发言先举手;课余,进老师办公室或居室,喊报或轻敲门,经允许后再进入;离校与老师、同学道别。 关于教育中学生礼仪,英国教育家洛克指出: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他们应该作或是应该避免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跟前,一旦你把他们熟知的人的榜样给他们看了,同时说它们为什么漂亮或为什么丑恶,那种吸引或阻止他们去模仿的力量,是比任何能够给予他们的说教都大的。因而我们应十分重视榜样的示范教育作用,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给学生作示范。它会激发学生行为,积极效仿教师行为作风、道德品质、行为习惯。促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中体会到榜样的力量。对学生来说,这是无声的教育,所以英语教师日常的言谈举止应规范,从而熏陶、感染学生形成良好的礼仪行为规范。礼仪教育在农村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将取得明显的效果。 中学教学论文范文:我国中学物理教学论文 一、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物理实验技能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也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之一,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 (一)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突出观察的重点 例如,在讲“沸腾”时,观察的目的是“弄清楚产生沸腾现象的全过程,掌握蒸发和沸腾的异同”。观察的重点是“水在沸腾前出现什么现象?沸腾时水面出现什么现象”等;又如在“机械能的转化与守恒”的课题中,教师做滚摆演示实验时,要让学生观察的重点是重力势能(即主要看相对高度h)如何变化,动能(即主要看抛体的速率v)又如何变化,以及第2次升高的高度与原来的高度是否相等,等等。无论是在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中,观察的目的愈明确、重点愈突出、任务愈具体,实验效果就越好!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和习惯 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和习惯,帮助他们养成较好的独立观察的能力,使其彻底摆脱处处依赖老师的思想和行为。培养观察兴趣的途 径有: ①加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精心组织实验,让学生能清楚地、准确地观察到成功的实验现象,尤其是那些不显著而又重要的属性和特性。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其 产生并提高观测兴趣 ②启发学生对实验多问几个为什么,诱导学生积极观测并探究物理知识。 ③在实验中介绍物理学家的观测趣事。例如,1820年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在此之后许多物理学家都在想“反过来,磁能否生电呢?”法拉第以深邃的观察力和高超的实验能力,经过十年的艰辛努力终于获得成功,从此人类进入电的光辉世界!其实,许多物理学家都有敏锐的观察力,历史上一些重大的发现,如X射线、光电效应的发现,都是物理学家观察、实验的结果。在实验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物理学家的趣闻轶事,也能达到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观察兴趣,并进一步促使学生自觉养成那种独立观察的好习惯。 (三)注重科学的观察方法 一般在中学阶段,我们要教给学生以下几种观察方法: ①连续观察法。它不是一次性的,观察随时间而进行,观察的目的在于发现某个物理过程各个阶段的规律。如观察“萘的熔解和凝固”要经过一段时间,从萘的熔解和凝固过程中找规律,从而得到“萘的熔点和凝固点都是80℃”。 ②对比观察法。对比观察,通过两个现象、事物对比,或者通过将某个现象发生变化的前后情况进行对比来认识事物的目的。它有利于掌握事物的特征,以及它与其它类似现象的特征和区别。例如,将标有“220v,10w”和“220v,40w”的两个灯泡,串联接到电路中,哪个更亮?显然“10w”的更亮;若他们并联时呢?显然“40w”的更亮。这样一对比,串、并联电路的不同就显现出来了。 ③重点观察法。它是对与实验目的有关的事物和现象进行观察。如在研究“电磁感应实验”中,我们应该重点观察“导体怎样运动电流表指针才动?”“电流表指针动了”的现象特征,表明产生了电流;“导体作切割磁感线运动”是产生这种现象的条件等等。 ④归纳观察法。在研究一些涉及因素较多的问题,或总结一些现象规律时,通常采用“归纳观察法”。通过个别现象进行观察,得到一些个别结论,再通过归纳得出一般规律。例如研究电阻、电压、电流(R、U、I)三者关系时,先使“R”不变,研究“U”、“I”关系,得到“I正比于U”的结论;然后,使“U”不变,研究“R”、“I”之间的关系,得到“I与R成反比”的结论。最后归纳得到“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的结论。 另外,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还要让学生学会“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观察”,观察与思维并重,通过积极的思维来提高观察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操作能力,是使实验得以顺利进行的一种动手能力,是实验技能中的一项重要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也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如何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呢? 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规范课堂演示实验 由于演示实验具有很强的示范性,教师做演示实验时的一举一动,都将成为学生独立操作时的依据,对学生有耳濡目染的作用。教师要从实验方法的设计、器材的选择、操作的顺序、观察的方法、结论的归纳等方面精心备课,并在课前反复演练,力求操作演示规范、熟练。例如,在演示用安培表测电流强度时,提高操作要领:“断开电键,顺序连接;电表串联,正进负出;检查无误,通电试触;选定量程,接线读数”、“先看量程后读盘,大格小格算一算”。这一系列操作要求准确无误,对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十分重要。 (二)强化学生实验操作的基本训练 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提高起始于实验的基本操作。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依据实验目标,落实基本技能训练的要求。例如,对刻度尺、天平、弹簧秤、量筒、温度计、安培表、伏特表、滑动变阻器等基本仪器要求做到“五会”即“会合理选择、会调试校正、会正确使用、会准确读数、会判断故障”,这些要求需要在实验教学中有计划、有意识地落实。 (三)上好实验课 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手段。要达到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效率的目标,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抓好实验预习。课前要求学生认真预习,弄清楚实验原理、器材、步骤,设计好实验表格。这样可以避免实验课上学生盲目动手,又可以保证学生有足够时间操作;第二,加强实验规则教育。向学生进行规则、纪律、作风等方面的教育,这对好奇心较强的学生十分必要,以确保实验顺利进行,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和良好习惯;第三,培养“小顾问”。课前组织实验中心小组的学生进行培训,让他们独立操作,总结经验。上实验课时,这几个人就是“小顾问”对其他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指导。 (四)开展好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不仅能巩固和深化课内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技能。将第二课堂纳入教学计划,注重通过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可有以下几个措施:第一,开放实验室,多给学生实验的机会;第二,开展“小制作、小实验”活动,激发学生的动手兴趣和能力。如:组织学生利用简易器材制作“土天平”、“橡皮测力计”、“铅笔变阻器”等,开展“筷子提米”、“纸锅烧水”实验等;第三,进行实验操作竞赛。寓能力培养于趣味活动之中。如:学完串、并联电路后,进行“电路连接比赛”;上完天平一节后,进行“天平调节和称量比赛”等。这些活动,学生参与面大,对培养学生兴趣和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培养学生的实验数据处理能力 实验数据处理能力,是指通过对实验测得的众多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以获得某些量的变化规律或量与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的能力。在中学物理实验中,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常用的是“图象法”,它的步骤是“建立直角坐标系,描出实验数据点,绘出图象,总结规律”。例如:在直角坐标系中用横坐标表示自变量,用纵坐标表示应变量。坐标比例要适当,使得图象在坐标纸上大小合适、关系清晰,同时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由这些数据点恰当的绘出平滑的曲线(或直线)。总结物理规律,是要根据实验数据处理所得函数图象分析归纳出物理量之间的规律。如对牛顿第二定律研究:在合外力一定的情况下,研究“加速度(a)和质量(m)之间的关系”,由于a和m之间的关系图象是曲线,不宜判断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以“1/m”为横轴,对“a”作图。如此得到“1/m-a”关系图象是通过原点的一条直线,于是可以比较容易的得到“在合外力一定的情况下,物体的加速度与其质量成反比”的结论。 除了加强学生进行实验数据图表化训练外,提高学生实验数据处理能力还要要求加强学生进行误差分析、修正数据和总结分析实验数据等等训练。通过加强训练达到提高学生实验数据处理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四、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 实验设计能力是实验能力中要求教高的一项,它是指在理解与掌握了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等的基础上,具体设计实施实验的能力。在进行设计实验时,必须把握好“安全性原则”、“可行性原则”、“精确性原则”、“方便性原则”和“经济性原则”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一)掌握正确的实验设计原理 例如,“验证楞次定律”实验,就是要在改变磁极、改变磁力线方向、改变导线切割磁力线的方向、改变线圈绕向、改变磁铁运动方向及改变相对运动方向时,探讨感生电流的产生及其变化规律。 (二)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 ①实验归纳法———通过实验,归纳出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方法; ②实验验证法———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推理,提出假设和预见,然后在通过实验来证实; ③理想实验法———根据科学抽象的理想纯化作用,有意识地突出研究的主要方面,排除次要因素和无关因素的干扰,在头脑中构成理想化实验,用于代替难以实现的实验进行研究。如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等。 (三)教给学生设计实验的基本思想方法 要设计实验,就要首先对实验进行构思。实验的设计与构思大致有以下几种: ①平衡法———利用偏离平衡因素的抵消效应,用已知的物理量去探测另外未知的物理量。如电桥测电阻; ②转换法———利用力、热、光、电、机械等方法之间相互转换,依据“等效思想”,把一些不易于观测的量转化为可观测的量。如“伏安法测电阻”,就是将测电阻R转化为测电压U和电流I; ③再现法———利用实验模拟自然现象。如,用棱镜使太阳光发生色散等。 (四)注重节约 我们追求的是“投入物资要最少,同时实验效果要达到最佳,将两者结合起来,这样才是最佳匹配的设计方案!设计实验时,要使涉及到的实验器材要尽量的“精简”,同时还要保证达到预期的效果。 (五)学生的素质培养 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作风,使学生真正学到“真才实学”,提高他们的实验能力。 中学教学论文范文:农村中学生物教学论文 一、从教材中挖掘环保教育素材提高学生环保意识 课堂教学是加强学生环保意识的主要途径。要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主要还是要紧密的联系教材,从教材中挖掘各种各样的素材。教材使我们进行环保意识教育的有效工具。在教育的过程中要不失时机的通过教材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对于农村中学的学生来说,更容易通过现实与教材进行结合,让他们体会到环保的重要性。例如在现行的人教版生物教材中就包含了许多可用于环保教育的素材,特别是农村中学所处的特殊环境,可以使的通过这个特殊的地理环境优势对学生展开教育。例如人教版生物教材的七年级上册中的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就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良好素材。让学生对《生物圈Ⅱ号》失败的原因进行讨论,让学生们认识到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地球上的生态环境被破坏了将让我们无处可去。向同学们讲20世纪50年代使用的一种DDT的化学药剂进行杀虫时,对于农村中学来说将有着十分有利的环境,让同学们根据自己家中的情况讨论在他们的家中是否也曾经使用过DDT,现在又使用的何种杀虫剂?通过讨论让同学们认识到化学药剂在使用时有可能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在如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7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在这一章的教学中让同学们联想家中平时所做的事是否会对环境产生影响。例如各地边和田边是否会在暴雨后出现垮塌的地方?为什么会出现垮塌?现在与过去相比家乡中能够看到的动物种类是否有所减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平时家中种地时又用了多少的农药?从这些点滴出引发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的认识。又如在八年级下册中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中讲到遗传变异时,让学生知道环境也是引起变异的因素。1984年9月,前苏联一核电站反应堆爆炸,30人丧命,核辐射造成大部分居民逃亡他乡,老鼠巨大如猪,污染至今尚未彻底消除。为何会出现这样巨大如猪的老鼠,这些都是核辐射引起的基因突变所造成的。在看看日本20世纪50年代震惊世界的公害病——水俣病,就是由于汞污染造成的。环境中还会有其他的一些因素也会引发十分可怕的变异。 二、开辟第二课堂,加强学生对环境现状的认识 现代社会发展迅速,农村中学学生获取外界信息的途径与城镇中学学生没有什么差别。因此可以在平时让学生多注意收集与环保相关的实时信息,例如可通过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如果学生没有条件接触到报纸、杂志和网络这些东西的时候,老师应该积极的去进行收集整理并及时的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对当前的各种环保问题有个大致的了解,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利用各种节假日的时间组织各种调查活动。组织学生对学校周围的河流进行实地考察,认真查看水质情况。组织学生对周边的居民的生活牢记的处理情况进行调查,对农村中农药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对周围的树木砍伐情况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发现个别的居民不注意河水污染,随意将各种生活垃圾和生活用水倾倒入河流中,各种有害物质随地丢弃,例如各种废弃的电池、塑料袋等。现在的农业生产离不开化肥、农药农田薄膜等,所以农村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农药、化肥等的使用情况等。农药与化肥虽然能保证收入,但也确确实实的污染着我们的土地和河流。在调查中还发现,由于科技和社会的迅速发展,农村中很多家庭中都拥有着多种多样的电子设备,例如彩电、电冰箱、电脑、手机、影碟机等。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这些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十分迅速,而且在农村中的居民也缺乏相应的环保知识,城市也没有在农村设立相应的垃圾处理站点,最后导致了在农村中出现了大量的电子垃圾。电子垃圾的出现会严重的影响到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电子产品中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以电脑为例,制造一台电脑需要700多种化学原料,其中50%以上对人体有害。一只阴极射线管通常含有58磅铅,铅一旦进入土壤会严重污染水源,最终将危害人类、植物和微生物,还会对儿童的脑发育造成极大的影响。另外,电脑中还含有银、镉、汞、硒、铬等有毒金属,铬化物可引致哮喘、破坏人体DNA。汞具有明显的神经毒性,还对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有不良影响,20世纪50年生在日本的震惊世界的公害病——水俣病,就是由于汞污染造成的。有的物质则由于生物降解很慢,或沉积在土壤中影响植物生长,或经过土壤长期的过滤作用,通过水体或生物链进人人类的生存环境。由此看来,如果对这些电子废物处理不当,将对大气、水源、土壤造成严重污染,对人类健康造成巨大的危害,其后果不堪设想。 三、让学生充分认识自然资源的价值 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没消耗一分就少一分,应该让学生们认识的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在课堂上可以播放视频,让学生欣赏森林生态系统之美,了解其“绿色水库”之称的由来,海洋生态系统之壮阔,给自然界供水供氧;湿地生态系统的净化水源,蓄洪抗旱作用,以理解“自然之肾”的美;溪水生态系统的物产丰富,农田生态系统的富饶等等,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另外再对比负面影响,如身边的河水变臭,空气中到处弥漫着焚烧垃圾及焚烧桔杆的难闻的烟雾等现象组织学生讨论: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恶果?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影响?学生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激发了学生保护自然热爱自然之情。 中学教学论文范文:基于能力培养的中学生作文教学论文 一、写作本身就是个性化的活动 (一)倡个性写作是写作本身的要求 作者受到外界刺激往往是瞬时的,作者欲望即写作动机是与作者内心个性切合的。这种写作动机的萌发肯定是富于创新意义的,个性的。因而我们可以看出写作动机的产生不是随意的,人人共有的,而是瞬时的,充满个性色彩的。写作动机萌发,则预示着作者思维指向的确定,正如猎人在森林活动中突然发现目标一样,作者的思维摆脱了盲目性,增强了目的性与自觉性。作者开始在自己经验世界中重新审视已有经验,丰富自己的素材,把一切属于自己的东西网罗出来,选寻具有特定意义的能充分展示自我个性的经验和素材。在自己经验和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开始丰富个性化的联想,使材料更加丰富和具代表性。这种经验的自我从新审视本身就是个性化的劳动,体现着个性特点,而选材也是受个性动机支配、控制的。 作者将自己的思维的触角指向自己心灵的世界,深挖自己的心灵世界,开掘深刻的个性主题、思想。因为作文的主题思想牢牢控制着作文的构思全过程和行文的全过程。主题的开掘也是极具个性色彩的。主题的确立过程,也是作者心灵与经验无数次撞击的过程。写作动机萌发以后,并不意味着主题就能随之产生。主题的产生也许要经过作者长时间的经验内省去发掘。运用作者个性思维,审视自我。作者捕捉到了生活素材,但不一定就能去表达它,因为不能从更深意义上去发现他,我们所感触到的,发现到的只是表层的不足为道的共有的旨意,没有创作意义,我们所要表达的主旨应是个性的深刻的。 行文过程更具个性。每人在行文结构安排上都尽可能展现自我风格特性。写作这一行为的全过程都是个性化的,所以才形成了不同作家的属于自己的不同风格,个性特征。 写作这一行为过程是个性化的,在很大程度上缘于它的创作主体是充满自我个性特征的人。不同的主体产生不同的创作个性。千人千般思,万人万般情。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社会阅历、知识储备,人生经验、文化素养,受其制约和影响,其接受信息,思考问题,运用心思的方式及语言的生成和表达等习惯也是千差万别的。即使在同一环境中同一生活中,由于我们创作主体个体的主观个性特征不同,出于不同人之手的文章,其思想、风格和情趣也是会截然不同的。 (二)提倡个性写作也是时代的呼声,个性写作也是时代进步发展的趋势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的时代要求展现自我个性。当今再也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了,再也不是“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时代了。五彩缤纷的社会造就了色彩斑斓的焦点、热点。展示自我个性,抒写心灵应是写作的任务。我们的学生需要运用创造心理写出自己的文章,张扬自我个性。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引导他们,而决不是“拼死阻守”恐怕“出什么乱子”。我们应使个性写作这只大船航行得更远。提倡个性写作是写作自身的特点,是适应时展要求的,是中学生作文发展的未来。 二、探讨 (一)分析学生的创作心理 学生并不是没有自我个性,更不是不想展示自我个性风采,而是长期以来我们扼杀了学生的创作个性。 1.学生对作文心理的自由有了强烈的渴求。渴求无羁无绊、标新立异的进行作文,反对教师命题,附加各种规定限制创造空间的作文。 2.渴求作文价值的实现。作文不仅是个人情感的宣泄和抒发,而且也是为了交流思想传播信息的。学生渴求自己的作文价值得到全方位的实现和满足。希望有更多的读者,不仅仅限于老师。学生希望能得到交流,从而有作文成就感。在作文交流中更能反馈自我缺陷,给予及时改正。 3.渴求找到作文成功的捷径。这也是那些所谓“宝典”“诀窍”得以风行,扼杀学生创作个性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学生将目光盯在那些名家名作上,竟相效仿,或结构,或语言、或体式、一心希望寻求捷径。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可能抹杀创作个性,一定要加以引导。 (二)加强引导与训练 1.宽容,实行开放式作文。命题的宽容。学生要展示自我,渴求自由。我们在命题时要尽量把准当代学生思想的脉搏,捕捉他们的喜怒哀乐,“钻到学生心理出题”,让他们产生不吐不快的感觉。再者命题应多出些给材料,给范围,给文章等限制中有开放,开放中有限制的题目,拨动学生心弦,使学生兴奋写作,才会有个性有创新。写作的宽容。培养学生创新,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学生根据自我需求写作,“有感而发”。教师要注意学生写作思想情绪。尤其是偏激灰暗的思想给予理解关心。“海阔任鱼跃,天高任鸟飞”统观方向,细心引导,自由创作。批评的宽容。注意肯定学生,尊重学生创造,培养学生创作热情,多站在学生角度评价,尽可能发掘闪光点。注意指导用语,采取鼓励方式,探讨方式。 2.大力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在交流中发现不足,取长补短,而且更能够满足学生心理交流渴求的需求。 3.鼓励。鼓励学生说真话,说实话,说自己想说的话。加强指导训练,让学生首先说真话、说实话,真实的展现自我,反对学生用套话、套式。用学生自己的手抒写自己的人生。鼓励学生做真诚之文。再者鼓励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说自己的话。在作文时尽少运用别人的语言,只有自己的语言才能真实表达自我,体现个性。最后,要引导学生整理加工自己的语言,尽可能用文学语言表达自我。因为我们的作文是文章,不是流水账,是文章就要有文章特色。在训练中我们的学生定会写出出色的文章作品。 三、总结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提倡个性写作是一个实践性的过程,更好更充实地展现学生个性发挥学生才能,使学生个个能成为作文高手,从此不再畏惧作文、厌恶作文,让我们的中学生作文插上个性飞翔的翅膀。 作者:陈章镇 单位:福建省南安市实验中学 中学教学论文范文:中学音乐课堂教学论文 一、课堂活动设计同课堂教学两者之间的不同点 (一)教学方法上的不同 首先,在中学音乐课堂活动的设计中,教师通常会采取互动的教学方法,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能够充分的进行交流,为学生构建出一个交流思想的平台。能够打动人心的音乐是需要有灵魂的,教师会在课堂活动中重点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感受,从而达到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对不同的音乐进行理解,并将自己的生活以及阅历加入到演唱中来的目的。其次,课堂教学所采取的方法则截然不同,在授课中,处于主导位置的是教师。并且师生在课堂中的交流仅限于提问回答的形式,并没有其他的互动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比较传统的,教师会先为学生讲述一些理论性的知识,之后再给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最后在课下为学生派发一些练习任务。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上的不同 中学音乐课堂活动的内容具有非常大的灵活性以及不确定性,也正是因为这种特点才能够让学生的应变能力得到锻炼。教师通常会给学生安排一个活动主题,之后让学生自行发挥,在过程中可以采取个人或者小组的形式,然后再针对活动结果来给予指导性的意见。而在中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则会在上课之前制定好详细的教学大纲,在授课中按照大纲来进行,例如针对某一首歌曲进行讲解的时候,会首先从乐理知识以及演唱技巧进行讲解,之后再让学生加以练习,如果学生在练习中出现同教学大纲不符合的情况,教师会将其视为错误的表现并且加以纠正。很显然,这种教学内容会将学生对于音乐的灵感以及个性扼杀掉,并且会让整个课堂氛围变得枯燥乏味,并不能够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氛围上的不同 教师在针对中学音乐课堂活动的设计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理念就是创造出一个和谐、积极的课堂氛围,因为只有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产生一种愉快、轻松的感受才能够改变他们对于音乐的认知,从而由内到外的去爱上音乐。而课堂教学则不会如此,教师注重的并不是教学氛围,而是教学频率。教师会抓住一切的时间来对学生灌输知识理念与演唱技巧,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尽可能地将他们的基本功得到进一步的扎实,并且针对课堂中空档时间,教师会让学生对所讲的内容进行练习和背诵,总体来说教学氛围是比较沉闷的。 二、课堂活动与课堂教学的合并与互补 (一)课堂活动与课堂教学之间应该“动”“静”结合 在上文中我们提出,课堂活动的教学形式所主张的是“动”,而课堂教学则主张的是“静”,那么在今后的音乐课中,教师应该将“动”与“静”结合起来,在课堂活动中为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去聆听音乐,用心去体会乐曲中所讲述的故事以及所要传达出来的意境,并且在活动的设计中将一些理论性的知识与演唱的技巧融入进去,让学生能够自愿的将这些相对枯燥的知识点进行理解。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可以有“动”的时间,增加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次数,并且不要将交流的模式仅仅局限于问答,可以采取游戏、辩论、分组抢答等方法,让课堂中的教学氛围能够变得活跃一些,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方法应该扬长避短 无论是课堂活动还是传统教学,都是有优势以及不足之处的,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教学方法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这两者很好的融合在一起。例如,在课堂活动设计中,教师可以将一些演唱的技巧加入进去,让一些成绩优异的学生进行领唱,并且对其他学生讲述自己的演唱心得,这样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小小的虚荣心理,还能够变相的教授了教学大纲中的知识,可谓是一举两得。 (三)不断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 传统的教学方法之所以不被学生所看好,主要是因为过于陈旧,从而无法让学生产生新鲜的感觉。教师应该将课堂活动中的内容加入到课堂教学中,并且经常性的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更新,让学生对音乐课程产生一种期待感。首先,在音乐课堂活动的内容设计中要在原有的理念之上加入一些相对稳定的元素,让学生可以得到定向以及定时的培养,不能够一味地去寻求新颖而忽略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有些学生反映,虽然在活动课中非常开心,但是在应对考试的时候会有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由于中学生的各方面素质还处于尚未成熟的阶段,所以一些理解能力较差的同学就无法在活动课中吸取重要的知识点。其次,在课堂教学的内容中,教师要注意变化,不要完全的按照教学大纲来进行授课,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来制定教学内容。例如,在讲述音乐的风格以及流派时,教师可以将例曲更换为当下比较流行且适合的音乐,让学生能够产生兴趣,只有让学生同音乐之间出现了共鸣,才能够将原本枯燥的乐理知识变得灵活易懂起来。 三、结语 音乐是自由的,教师只有将音乐课堂活动与课堂教学结合在一起,才能够让学生的音乐思想不被束缚,更好地徜徉于音乐的世界中。 作者:刘畅 单位: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 中学教学论文范文:课改下中学生物教学论文 1个人网站在生物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1.1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 我们通过在网站中增加音频(比如鸟兽的鸣叫)、视频(比如动物的行为)、图片(比如微观结构)等,便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原本抽象的原理、概念相对直观地展现在浏览者面前,从而达到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比如,在讲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内容时,由于书上的插图和老师的板画都是静态的,学生很难将各个细胞时期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连贯的、动态的过程。从而对将来的灵活应用造成阻碍,而通过在网页中加入动画或者短片则可以清晰地将整个过程展现在学生眼前。更主要的是,利用网站强大的链接和交互能力,学生可以很容易地在网站中找到更多的相关内容,在无形之中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扩大了学生与知识的接触面。 1.2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 不可否认,虽然我们一直努力地改变我们的教学策略,但是在大多数时候我们仍然遵循着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就是“老师讲,学生记”的接受式学习模式,老师把经过自己理解消化的知识通过种种形式直接传递给学生。老师是知识的传递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提出不同意见,也可能存在争论,但最终老师还是会以种种理由要求学生接受并且掌握、理解或是死背,学习再一次回到了听—背—写这种枯燥的的过程当中。这也就怪不得我们的学生逐渐地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与之俱来的也就失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者认为,如果合理地、适度地把教学网站的建设应用到教学过程当中去,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现状,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老师的教学负担,但是基于对学生良好发展的愿景,这些应该是值得的。 首先教师应对自己所有的教学资源和现有的网络资源进行收集、筛选、整合和分类(必须强调,在网站的建设过程中信息的分类至关重要),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网站的结构、栏目等,像超市一样,把老师已有的知识通通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对于综合性教学网站来讲,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爱好,对某一册书的某一节知识进行学习;对于专题性的教学,可以像正常的授课导入阶段一样,通过学生阅读或是短片介绍,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老师预先设置好的教学网站,搜索相关知识,甚至可以放开搜索引擎,到更广阔的互联世界中寻找自己想知道的答案,最终把获得的信息在自己的头脑中进行分析整合并得出属于自己的结论,这样,既有效地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使得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在老师的合理控制当中。 2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2.1不要过分强调网站建设中所谓的“技术含量” 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年轻教师把多媒体课当成了展示自己计算机技术的舞台,音乐、动画层出不穷,认为这就是所谓的活跃课堂气氛,殊不知过多、过快的媒体切换会大大分散学生们的注意力,反而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都知道在音乐演奏中常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说法;武侠小说中也常出现“以无招胜有招”的大侠。事实上,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亦是如此!技术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它应该悄无声息地融合在课堂教学过程之中,而不是张牙舞爪地出现在学生们面前,我们使用信息技术是为了让学生们加深理解,而不是自我炫耀,真正高超的技术是润物细无声的技术,是合理、恰当的技术,而不是喧闹、突兀的技术。多媒体技术的恰当与否在于质而不在于量。 2.2不要试图用网页中的动画代替传统教学手段 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学科,结论、原理大多数是通过实验获得的,这些实验过程虽然并不都是初高中阶段能够再现的,但是在授课过程中我们还是要求教师力求直观地将实验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这里所说的直观是建立在操作层面的,也就是说是要求学生亲手操作,至少也应该是老师演示操作,学生直接观察的所谓“直观”,而不应该将书上的演示实验用动画代替,将板书、板画用现成的文本和图片代替。教师应该用自己的知识给学生解释自然现象,而不是解释自己制作的动画。 2.3忽视教学规律,将网站教学“进行到底”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大可不必让媒体全程包裹了自己。要知道网站或课件花哨的外套可以使人赏心悦目,给人美感,但同时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降低学生对所授内容的关注。课堂好比是舞台,可这个舞台的主角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更不是媒体。因此在使用个人网站进行教学的时候同样应该注意适时、适度,以避免对学生造成更大的灌输。 作者:张永乐 单位:天津市第九十中学 中学教学论文范文:中学科学教学论文 一、在中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营造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作为案例来刺激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最终使得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例如,学习摩擦力时,学生对于摩擦力有所了解,但了解不深,大家只是清楚摩擦力可以阻碍运动。教师在讲课之前,可以让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在什么地方可能存在摩擦力,为什么在冰面上要比在路面上滑?为了使大家能够更加形象地感知摩擦力与什么相关,教师可以将同一个物体放在不同的地面,利用测力计来拉动物体。从学生熟知的日常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出发,培养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并且逐步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二、课后作业和练习要联系生活 只在课堂上学习科学知识,这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课后作业和练习也是学习科学必不可少的方面。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很难做到使每个学生亲手实验操作,因此,课后的科学作业是必不可少的。以物理中的电学为例,在课堂上需要很多实验器材,并需要很多时间,所以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感知到电的存在,可以安排学生课外作业,即在课余时间利用导线、电流表来进行实验,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在生物学习中,在学习花卉时,可以让学生亲自观察不同花朵的雄蕊、雌蕊、花瓣数目、花萼,并且完成观察报告。设计一些生活化的作业,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于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且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学以致用,从而达到科学教育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即能够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学有所成。在中学科学教学中,学生所接触到的理论知识,并不能完全融会贯通,这就需要教师采用一些由简到难的练习,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电功率”时,为了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自家所用各种电器的电功率和用电情况,并最终完成调查报告。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将观察数据整理成理论报告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科研能力。因此。科学知识的学习必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真正做到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动力,真正达到科学教育的目标。 四、总结 通过开展生活化的中学科学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不仅可以表现出科学的基础性和综合性,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科学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利用所学理论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所遇到的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者:白福城 单位: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鹤溪中学 中学教学论文范文:中学体育课堂教学论文 一、充分利用体育教材资源 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体育教材资源,首先需要根据教材本身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加强内容之间的衔接,方便学生自主处理相关信息,从而形成健康体育知识的有效储备;其次是要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具体特点采用层次式教学,可以通过构建知识点中的问题序列,采用“发现问题+解决方法”的模式。这样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是根据教材内容,尽可能地选择贴近学生学习和锻炼的实际,使教材内容生活化,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体育知识和技能就在自己的身边。 二、开发体育课程人力资源 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他们自身的知识素养和价值观都是可进行加工和改造以后转化成为课程资源的。除此之外,体育教师要积极鼓励和引导中学生走出课堂,到社会的大环境中去学习和探索,使体育教学变得五彩缤纷,这样可以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鉴于此,体育教师要不断创造出贴近学生生活并且适合现代化需要的教学内容,比方说健美、武术等,通过这些方式来培养他们的运动兴趣。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学生才是教育的根本,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活动的亲身体验要比体育老师的纯粹说教来得更加深刻,除此之外,体育教师可以适时地组织学生多参与一些体育竞赛的编排工作和场地布置等活动,以此来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培养他们的协调能力,同时也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开发和利用体育运动项目资源 通常来讲,青少年都喜欢追求时尚,当然也包括喜欢追求新兴的体育运动。因此我们应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合理地对现有项目加以适当的改造,并且需要大力开发新兴运动项目,比方说轮滑、街舞、远足等活动。再比方说体育教师改变以往的蛙跳活动方式,将其改成“两脚掷球比远”项目,具体就是将学生分成两个人数相等的队伍,并且面对面地站在中线两旁,相对的两人为一组。组分好以后,将实心球放在中线上,要求甲先用脚把球夹住以后掷向乙方的特定位置范围,乙方再将球从落点处夹起以后掷向甲方的特定位置范围,如此进行重复往返,哪一方先掷向对方端线者为获胜方。通过实践证明,经过这种改造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学生都喜欢上了田径这个项目,同时也起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 四、总结 综上,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学体育的课堂教学也需要进一步的优化,在此过程中本文建议了一种现阶段已经得到证明过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这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有教材资源和设施资源的基础上,还需要对体育项目本身同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不断地创新和改进,从而为更好地开展中学的体育教学提供良好的条件,并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最终既能够熟练掌握体育技能,还能很好地锻炼自己体魄的目的。 作者:高歌 单位:新乡市第七中学 中学教学论文范文:中学体育教学论文 一、抓住有效教学的精髓,多样教学模式、丰富方法内容 1.教学模式要多样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通常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还可以改变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在学习动作技术、技能,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教学模式的安排与教学安排、师生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在队列练习时可以安排一些“反口令练习”;在准备活动慢跑时穿插些“喊数抱团”的游戏或者增加“蛇形跑”“螺旋形跑”等等;在短距离跑的起跑练习时,可以安排坐姿、背向、转圈等不同起跑方式的练习。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学生间的交流,使体育课的教学效果不断得到提高。 2.教学方法要灵活运用。“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场地器材等多方面进行择优择机运用。常见的体育教学方法有讲解示范法、完整、分解法,游戏法、比赛法等等,现代化的体育教学方法有创造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情景设置教学法等等,我们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将教学方法科学、合理地融入到各种教学模式中去,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例如:教师要多组织学生参加他们喜欢的篮球赛、排球赛等等,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一些大型体育比赛,如奥运会我国体育健儿顽强拼搏夺冠的喜人场面,以此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拼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 3.教学内容要多样、可行。体育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可行性必须得到每个体育教师的重视。高中选项教学时,学校应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学校的师资配备、拥有的场地器材等方面考虑,正确、合理地安排选修项目。例如:在球类项目设置时,可以安排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在力量素质练习时,可以设置上肢、下肢、腰腹等多种练习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分组练习,尽可能满足不同需求的学生。可以预见体育教学已从动作技术为中心逐渐向体育方法、体育爱好为中心过渡,但这并不说明以后就不需要教动作技术了,而是将全面拓宽技术、理论、素质、保健等方面内容,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为此体育课程的内容应突出娱乐性、实用性、健身性、终身性,而内容的深度则强调可行性。 二、抓住有效教学的核心,培养自主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有效教学需要学生能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能求新求异,能掌握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体育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创设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发散求异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大胆尝试,鼓励学生对体育教学发表独特见解,同学间能相互交流、热烈讨论,活跃课堂气氛。无论是体育理论知识学习和还是动作技术技能学习时,都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时,教师应设置和提出有多种解答方案的发散性问题,启发学生独立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教师、学生、教材、教法、场地器材等都是体育教学的基本要素,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有效教学要达到最优化,体育教师必须理清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处理好以下三种关系: 1.明确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探索知识、求新求异的能力是体育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组织教学和启发思维是教师的引导在课堂上的具体表现。体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形式来实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并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根本目的。例如:在枯燥无味的中长跑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设计一条长跑的路线、方法、情境进行练习,练习完各组对自己的设计、体验谈优缺点,使单纯的围绕操场跑的耐力练习变成有趣的情境跑,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思想给“师道尊严”罩上一层神圣的光环。平等、民主、理解以及尊重是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根本。教师虽然是指导者,但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的基础。例如: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表扬与批评的手段,发现学生的优点或在学生取得成功时要给予微笑、表扬;发现学生遇到困难、困惑时要给予鼓励、指导;发现学生的缺点或错误时要给予指正、适当的批评,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爱护。在这种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氛围中,学生们身心愉悦、乐于参与体育活动,从而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体验成就感,实现生命的价值,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确立健康的人格和自由的个性,有利于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有效发挥。 3.知识与身体活动的关系。“以身体活动为主”是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体育教师在实施有效教学时要考虑到这一特殊性,必须根据学生的生理负荷合理安排运动量,身体活动不仅作用于生理上,还作用于学生的情感体验、技能发展等。因此,体育有效教学应遵照以“量”的多少进行合理性评价的原则,知识的信息量、运动负荷量等都在评价的范畴。例如:在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教学中,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对动作技术掌握的程度不同,练习时教师可以安排垫固定球、一抛一垫、双人对垫、三人轮换垫等多种垫球方法供学生自主选择,练习中学生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也可以作适当地调整,以增加学生自信心、提高练习积极性。体育有效教学中,学生人格的完善、学习积极性的提高、运动乐趣的增加及所学技术难度的不断提高和知识深度的增加是衡量学生进步的标尺。体育教学中的学生个体差异大于其他学科教学中的学生个体差异,因此,在内容、难度和运动量等方面给学生选择的权利是体育有效教学的一个基本的特性。 作者:汤静 单位: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 中学教学论文范文:中学体育武术教学论文 一、科学甄选课堂学习内容 由于武术是一门理论高深、技能高超的高级体育运动,是对学习者体能素质与运动基本功的极大考验,然而中学生由于课业负担繁重,时间和精力都十分有限,要想确保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教学课堂中从快乐中获得知识,就要注意对武术课堂教学内容的甄选,要在教学大纲所要求的范围内来选择那些学生能够接受、消化并实用的学习内容和动作项目,并试着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向学生呈现与讲解这些武术知识,从而推动武术教学课堂的顺利开展。 二、因材施教,安全必要 武术运动是对学生基本运动能力的考验,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都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武术教学也要以学生的体能素质为核心进行因材施教,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例如:身强力壮、天生爱运动的男生可以选择相对剧烈、高难度的动作进行教学;相反,身单力薄、身体较弱的女生则适合相对轻柔、缓慢的动作,这样才能使不同才智的学生各有所得,各有发挥。同时,安全意识必须贯穿于整个武术课堂教学的始终,特别是一些高难度的动作教师必须亲自守护,重点监督学生的动作规范与要领,确保学生能够严格依照规定科学练习。同时,也要提高他们的身体协调能力,适当地控制训练强度,可以通过适当休息进行调节,防止出现学生由于过于疲惫昏厥的现象。 三、游戏教学,兴趣引导 在武术运动开始阶段,学生身体处于安静状态,很难进入激烈运动状态,可以引入游戏来激起学生的亢奋情绪,常用的游戏方法有:武友相聚、大刀接力等,通过这些方法来聚焦学生的神志,学生的神经、肌肉会自然进入紧张氛围,身体也会慢慢走向运动状态,为接下来的武术练习做好准备工作。特别是一些高难度动作更应该引进游戏,从而全面完善学生的肌肉质量。学生具备了练习武术的基本身体素质,才能达到对武术的疯狂热爱,从而增强学生的耐力,提高学生的品质。在一堂紧张的练习课的末尾,教师可以适当引入一些较为轻松的游戏来帮助学生放松神经、梳理肌肉,为学生带来全新的感受,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的锻炼,对接下来的教学课堂充满期待。 四、侧重武术套路形成特点与原则教学 武术教学的核心在于在具备了基本功的基础上掌握武术套路,无论教师选定那一套武术教学策略,都要确保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其动作特征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原则,这样才能确保学生习武不偏离方向,走入正轨。例如:常见的套路动作表现为打、攻、摔、踢等,动作的主要特征体现为进攻与守护,要向学生全面介绍这些动作规律,培养学生的肢体灵活度及保持平衡的能力,这样才能确保稳扎稳打。而且学生一旦明白了各种武术套路的特征,就能够凭借自身的体能条件来恰当地择取练习方法,确保不同的学生各自发挥自身功力。 五、引入多媒体,渲染气氛 体育教学也应该同现代化接轨,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来优化教学秩序,提高教学水平,渲染气氛,使学生能够身在其中感受到武术的美。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来为学生播放一些典型的武术动作,例如:一些古装武侠剧中的武术片段,学生通过观看激烈的画面,自然会产生对武术功夫的崇敬,同时,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来为学生播放武术背景音乐,让学生伴随着音乐来练习,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音乐与肢体锻炼的双重带动下身心得到锻炼与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来自于《新课程导学》杂志。《新课程导学》杂志简介详见) 六、总结 中学武术是一种新型的体育教学项目,也是一项带有挑战性的运动,教师要抓住武术运动的特点,学生的特征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得良好锻炼的同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作者:朱奎永 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清浦中学
会计信息论文: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现状及措施 一、我国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现状 当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乏力主要表现在: (一)对内部控制不重视,缺乏内部控制理念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企业对内部控制制度包括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作用普遍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具体表现在: 1.未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或没有成文的内控制度,导致缺乏明确的控制程序和标准。进行有效控制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制定控制程序和标准,并使之成为本企业的文化,让员工都了解相关的控制。而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往往忽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宣传。 2.虽然建立了但很不健全,如较重视供产销环节的程序控制,但忽视内部控制结构的整体协调;较重视对实物的控制,而忽视对行为者的控制;经济往来中疏于管理,造成资产不清、债权债务不实;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没有从本单位实际情况出发,无法实行等等。 3.虽然制定有内部控制制度,而且也较为全面,但仅仅停留在纸上而不执行、不落实,未能发挥有效作用来制约会计违法行为的发生。实践中,或企业领导自身不注重遵守有关控制规定,或对员工的违规情况一味宽容,缺乏强有力的惩罚措施,频频使用例外原则,导致内部控制制度的信任度和威慑力下降,导致控制制度失效。 (二)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 有的单位连必要的账都没有,或设立多本账,直接伪造、编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以虚假业务资料进行核算,人为捏造、篡改会计数据,乱挤乱摊成本,虚报收入和利润;有的企业会计人员素质较低,账务处理极度混乱;有的单位内部管理混乱,缺乏必要的内部牵制制度,使得员工相互勾结;有的单位很少进行财产清查,账实不符,大量潜亏隐藏在库存中。 (三)内部审计的作用未能有效发挥 一些企业领导对内部审计重视不够,或存在观念上的误解,导致内部审计工作难做;企业内部机构普遍人员缺乏,甚至有些企业不设立内部审计机构或实际上与财务部门重合;一些企业虽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了人员,但因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业务不规范,人员素质低,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形同虚设。在外部监督和公司治理乏力的情况下,又缺乏必要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健康积极的内部控制环境,财务报告处于控股股东或少数企业领导的绝对控制之下,会计信息的内在生成机制就存在问题,会计信息失真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完善内部控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措施 (一)完善内部控制环境 1.加强人力资源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公司必须建立统一的人力资源政策,实行科学的聘用、培训、轮岗、考评、晋升、淘汰、薪酬等人事管理制度,确保公司员工具备和保持正直、诚实、公正、廉洁的品质与应有的专业胜任能力。特别应当加强高级管理人员的教育,使企业领导认识到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是企业领导的责任,同时也应当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教育,使之不敢、不愿参与财务报告造假。 2.全体员工尤其是管理层应树立内部控制理念 内部控制能否有效关键看企业员工有没有内部控制观念,特别是看管理层是否重视内部控制制度,只有全体员工都树立控制观念,自觉内部控制,才能防止包括财务报告舞弊现象的发生。 (二)制定适合本单位实际的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应根据《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制定并公布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首先,企业应当实行严格的职责划分和授权控制,使各部门、岗位 、员工明确自己的职责。不相容职务应当严格分离,同时,企业还应当明确规定实物接触和保护制度、内部稽核制度。 其次,制定各种作业程序、管理办法和工作目标,并订立明确的控制标准,定期进行考核,以便员工按照规定的标准正确处理各项业务,实现预定目标。 第三,做好会计基础工作,完善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规定企业的财务和会计制度,明确账务处理的权限,特别是在实行电算化条件下,更应加强职责划分,将不同功能工作分由几个不同的部门和人员来完成,以防止一个部门和人员可以操纵整个账务处理过程,并加强对有关数据文件的保护。同进还应当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体系,使管理人员及时了解企业的运行、债权债务的管理等。 第四,内部控制制度不能只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而要落实到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对那些违反内部控制的员工应当严格按照有关控制规定进行惩罚,以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严肃性。 (三)加强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对其他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它可帮助管理当局监督其他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为改进内部控制提供建设性意见。内部审计部门应对企业的各种财务资料的可靠性和完整性、企业资产运用的经济有效性等进行审核,因此,内部审计除了帮助提高经营效率外,还有助于减少会计信息失真。为了使内部审计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应当保持内部审计部门的相对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工作。对于一般企业,也应当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会计信息论文:会计信息产权的逻辑及其博弈 【摘要】本文注意到会计信息“面纱”后面蕴涵的利益关系,提出会计信息产权的命题,并着力揭示会计信息产权命题的基本逻辑。会计信息产权的界定是一个持续性的博弈过程,企业所有权分享与会计信息产权界定密切相关,剩余索取权为利益相关者参与会计信息产权界定提供动力,并决定会计信息产权界定的动向。会计信息管制的内因在于矫正企业所有权分享下会计信息产权界定的无效性。 【关键词】会计信息产权 企业所有权分享 管制 交易费用 博弈 一、引言 长期以来,会计界将“会计信息”视为会计信息系统的最终输出“物”,因此过多地侧重于会计信息披露技术环节的讨论,过分关注会计的技术属性而忽略了会计的社会属性的现实,导致我们忽略了会计信息具有一定的经济后果,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可能因会计信息而受益或受损的事实。实质上,“会计信息”之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而言,其实意味着“权利”。换言之,一旦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发生利益冲突时,会计信息“面纱”后蕴涵的各项权利就凸现出来。所以,不同利益相关者因为会计信息而受益或受损的事实要求界定会计信息产权。关于会计信息的各项权利问题,是公司治理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不同国家和组织颁布的一系列公告中也均有涉及(李维安,2001)。对于会计信息的产权问题,曾对会计信息产权的利益主体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界定(刘峰,1997);曾专门提供一个关于会计信息产权的基本框架,并以其为基础研究了国有企业会计信息产权的畸形性问题(杜兴强,1998)。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对会计信息产权这一崭新的边缘性论题的逻辑基础及其博弈过程进行论述,并内涵地提出一些可供经验检验的命题。 二、会计信息产权问题的基本逻辑 1 会计信息作为企业产出的替代变量。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实质上是一系列契约关系的契合(Jensen,Meckling,1976)和法律虚构(legalfiction)———更确切地,市场里的企业是一个由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缔结的契约(周其仁,1996)。委托关系中,由于个人禀赋的差异、社会分工等因素的影响,人力资本所有者往往居于方的角色,而财务资本所有者则居于委托方的角色,而且企业是由人力资本所有者(管理当局,下同)负责日常经营的。由于委托方和方之间效用函数的差异,并不能够排除方在某些情况下以牺牲委托方的利益为代价来追求个人私利的道德风险行为。为了防止管理当局“虐待”非人力资本,必须对其进行监督。但由于知识结构和交易费用的制约,资源投入者将不可能选择对企业的“投入———产出”过程(一个连续函数)和管理当局进行实时监督(real-timemintoring),否则资源投入者就毋宁选择自己直接经营企业。为此,恰当的激励有时必不可少。激励方案的存在虽不能够保证完全消除委托方和方效用函数的差异,但是至少可以部分弥合两者之间的差异程度。然而,要实现监督和激励的相容性(compatible),必须有充分含量的信息,因为监督需要信息,而激励可以促使方提供信息。 考虑到财务资本投入者是追求货币收益满意化的经济人,且最为关注货币收益,而企业会计又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葛家澍,1983),会计信息可以反映一个企业特定时日的财务状况、特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和现金净流量情况,因此可以作为企业产出的替代变量。因此管理当局通过会计信息这种替代变量,供远离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投资者了解情况。同时考虑到投资者对管理当局进行监督和进行相应的决策需要信息,这就衍生出投资者的信息需求和管理当局的信息提供之间的供求关系。会计信息的作用正在于其能够降低投资者决策过程中面临的不确定性,从而达到改进决策效用、促进社会资源趋利性流动的功效。在市场经济中,经过独立、客观、公正的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财务报表,维系并体现着委托契约关系的均衡(watts,1997),而以财务报表作为媒介传递的会计信息是衡量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是否相匹配、监督和激励是否相容的关键变量,因此良好的会计信息披露机制也成为公司治理机制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杜兴强,2001)。必须注意,上述对企业的契约性质的表述既蕴涵着拥有排他性的财产所有权是缔约的前提,也蕴涵着如下的思路:当财务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向企业投入了资源之后,其必然相应地要求分享对企业产出的产权。会计信息作为企业产出的替代变量,资源投入者拥有对企业产出的产权相应地要求对会计信息拥有产权。 上述论述内涵的逻辑是:排他性的财产所有权企业所有权(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对企业产出的产权会计信息产权。可以说,会计信息产权根源上是从企业所有权分享中找到其理论依据的,更具体地,企业剩余索取权为利益相关者参与会计信息产权博弈提供动力,而剩余控制权则决定着会计信息产权博弈的动向。但同时,企业所有权分享并不是导致有效率的会计信息产权的充分必要条件,适当的情况下,国家作为一种管制者的角色出现,以保护公众利益为由,通过矫正企业所有权分享下形成的会计信息产权来确保其效率和贯彻、履行。 2 会计信息披露的外部性及会计信息产权界定的必要性。会计信息的供求蕴涵着外部性(externality),而且外部性具有相互性:管理当局的盈余操纵(EarningManagement)行为可能给投资者的决策带来损害,而投资者的过分挑剔(overchoosing)行为同样可能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居于不利的地位,甚至丧失竞争优势。会计信息外部性的存在还在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效用函数的不一致性:股东主要关注企业的持久性盈利能力和竞争优势,债权人主要关注企业的长短期偿债能力,而国家有关部门作为社会事物的宏观管理者,更多地侧重于对企业的社会贡献能力、社会积累能力信息的需求,企业的管理当局则主要关心自我效用的最大化。此外值得提及的是,股东和债权人主要是追逐货币收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而企业的管理当局则既关心货币收益、也关注一些非货币性收益如更多的闲暇、舒适的办公环境、更是热衷于构筑自己的经理帝国(empire)。利益相关者之间效用函数的不一致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企业通过财务报告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一定的经济后果(economicconsequence),企业通过一整套通用财务报告提供的会计信息(包括质和量两个方面)不可能满足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普遍需要。那么,必然就存在着部分利益相关者将因会计信息而受益,而另一些利益相关者则可能因会计信息而受损的情况。 既然会计信息供求过程存在着外部性,那么外部性就应该被内部化(in ternalization)。这是Demsetz(1967)观点的延伸(Demsetz,1967)。按照Alchian的观点(Alchian,1965),可以通过产权规则对外部性进行部分的内部化。会计信息的外部性的存在,意味着利益相关者可能因会计信息供求而产生冲突。冲突的解决必然衍生出明确双方对于会计信息的产权(一组权利)。若没有明确界定的会计信息产权,那么会计信息供求过程中将充斥着强权逻辑(strongpowerlogic)。强权逻辑的存在将给会计信息的供求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而且利益相关者也将因此耗费巨大的交易费用,也容易引发与会计信息相关的不公平现象。会计信息产权与会计信息外部性之间的密切关系在于:会计信息对于各个利益相关者(供求方)的影响之所以成为外部性,是因为让存在利益关系的利益相关者的某方单独承担该会计信息外部性影响的成本太过于高昂,以至于不值得或不可能。为此,若能通过对会计信息产权进行界定或对会计信息产权进行恰当安排,使得会计信息外部性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由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所共同承担,就可借以内部化(internalize)会计信息的外部性。当对会计信息外部性进行内部化的收益超过内部化的成本时,会计信息产权就得以界定和发展起来,不断地将会计信息外部性进行内部化。外部性的存在,要求会计信息的初始产权界定;外部性的存在导致的公共领域的边界,诠释着会计信息产权界定的效率,促使会计信息产权界定的优化发展。 3 会计信息产权界定的基本思路。 会计信息作为企业产出的替代变量,就必然存在一个问题,即作为替代变量是否具有“充分性”的问题。考虑会计信息及其意欲反映的、关于企业产出的耦合度,那么出于成本———效益原则和效率角度的考虑,投资者并不追求完全的、100%的耦合,而只追求进行决策所需的、具有“充分”含量的会计信息即可。但是会计信息披露的“充分含量”,是一个动态的变迁概念,它大致取决于这么几项因素:投资者的决策模型、决策偏好,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和企业经济活动的复杂程度。若将满足投资者进行决策所需的会计信息的“充分量”作为契约性(contract)部分,那么与企业产出100%耦合的会计信息含量和“充分量”之间的部分就可以看作是剩余(residual)部分。会计信息产权的界定就可以表述为“在会计信息的契约性部分和剩余部分之间找到一个均衡的过程”。注意到由于交易费用的制约,会计信息产权并不旨在消除会计信息的剩余部分,尽管一些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具有“贪婪性”,并希冀获取越来越多的会计信息。界定会计信息产权其实是界定企业产出产权的一个关键环节。会计信息产权的内涵在于,其作为企业产出的替代变量,和分配规则共同发生作用,影响企业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产出的分享结果和比例(包括影响潜在投资者的期望),从而影响利益相关者的决策,导致资源的不同配置结果。会计信息产权的逻辑可概括如下: 三、股份有限公司会计信息产权的界定:一个博弈过程 遵从上述关于会计信息产权的基本逻辑,企业的所有权分享对会计信息产权界定的影响是连续性的,而且在这个持续性博弈过程中,剩余索取权份额与企业投资者和管理当局进行博弈的动力相关,而剩余控制权则决定着会计信息产权博弈的动向。在对该博弈过程进行揭示之前,作者认为有必要对企业的所有权进行一番解释: 企业所有权是一种典型的状态依存(States-contigent)(Aghion Bolton,1992)。假设企业的总收入为R,W为工人应该得到的合同工资,L为对债权人的本金、利息支付额(假设工人的索取权先于债权人)。那么:(1)如果R≥W+L,则自有资本拥有者即股东是企业的所有者;(2)如果W≤R 1 股份有限公司的基本描述。 当企业规模扩大从而转向社会公众筹集资本来满足进一步扩张的需要时,股份有限公司这种组织形式就开始出现了。面向社会筹集资金带来了委托方数目的急剧膨胀,每个人的出资额在企业中占据的地位(百分比)逐渐下降,甚至微不足道。小投资者往往将追求定期的收益(股利或者利息)放在第一位,一旦他们不能够获得预期的收益,他们往往采取“用脚投票”的方式,即以“市场退出”的方式来对管理当局进行“惩罚”,而并不希冀去撤换、控制或监督管理当局。其实早在公司制度创立的早期,亚当·斯密就曾经在《国富论》中指出“小股东对于公司的经营业务往往一无所知,他们只是心满意足地接受每年或每半年公司分配给他们的股利,而并不找公司管理当局的麻烦”(斯密着,王亚南,郭大力译,1974)。此时,财务资本所有者作为股东拥有的是一定比例的企业剩余索取权,而剩余控制权实际掌握于管理当局手中。财务资本所有者实际上完成了委托方角色向投资者角色的转换。 在此种情况下,分散的委托方(投资者)理智地认识到,对公司的管理当局实施监督所引发的成本可能大于实施监督所带来的利益,因此他们往往会对积极地监督管理当局持有理智的冷漠态度(TheRationalApathy);随之,每个股东都希望其它的股东积极地行使监督权利而自己由于“搭便车”(Free-raider)而获得利益,结果由于众所周知的“囚徒困境”(Prisoner sDilemma)原理使得无人行使对管理当局的控制权而由管理当局“信马由疆”!因此着名的法学家Stock作出结论:“在股权十分分散的经济中,希冀股东监督管理当局是徒劳的。” 2 会计信息的初始产权。 了解股份有限公司中存在的上述状况,对我们分析其中会计信息的产权大有裨益。这带给我们的思索就是,由于股权的零散性和过于分散性,使得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并不匹配。股东拥有终极的剩余索取权,但是剩余控制权更多的只停留于法律规定的、形式上的层面上,实质上的剩余控制权掌握在职业经理(管理当局)手中。当投资者需要会计信息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进行相关决策,但原来的契约中又没有考虑到这些情况而未注明且缺乏外部强制力的情况下,围绕会计信息的博弈中,占据优势地位的就是管理当局,因为管理当局实质上掌握了契约中未曾注明情况下的决策权。除非众多的分散投资者能够形成一个强势集团将企业的剩余控制权从管理当局手中夺过来,从而在会计信息的产权博弈中占据优势。但这需要借助于集体行动,并往往因为交易费用的高昂几乎不可能。作者认为,上述情形的出现,可能是基于以下的原因: ①会计信息初始产权界定使然。股份有限公司出现的初期,由于投资过热、过渡期内资金供大于求,以及投资者对投资以后会计信息的重要性缺乏认识(由于未来不确定性所导致),使得会计信息的初始产权被随意地忽略了。那么此时会计信息产权界定的支配权掌握于管理当局手中,投资者几乎没有具备会计信息的任何产权。会计信息产权界定的这种状况不足为奇,甚至可以说是当时环境的使然。因为投资者认为在初始状态下(企业规模扩大初期)于自己是有利的。但不幸的是,后来的“累积性效应”出乎了众人的最初想象或者愿望。 ②当投资者意识到会计信息的重要性之后,会计信息产权初始界定的“累积效应”就开始呈现出其特有的顽固性。前期关于会计信息产权的界定极大地影响到会计信息产权的嗣后界定。即使投资者意识到会计信息公开是有益的,也根据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原则要求披露会计信息,而根据“相对福利要义”和“制度悖论”原理,此种会计信息的产权要求在这段时期内并不会实现。首先立法机关可能并不愿意立即采纳要求公开披露会计信息的诸多措施,尽管它可能是对投资者整体而言是明显有益的,原因在于立法机关认为一旦采取了会计信息公开的措 施,管理当局可能是首先受损(至少一无所获)的一方,他们完全可能、也有能力对之进行抵制。事实上,在1900年到1933年间,600家股份有限公司拥有美国65%的制造性资产,2000多名职业经理实际上控制了美国的经济生活(Edwards,1961)。公司的管理当局决定着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他们掌握的公司正成为一种社会势力,在争夺经济权利之外还争夺政治权利(chatfield,1977)。 ③在1900年到1933年期间,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化和投资者的分散化,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有者”(股东)事实上已经被和平“剥夺”了企业所有权,尤其是剩余控制权。他们唯一的选择就是决定是否持有一个企业的股票。如果他们根据各种正式或者非正式途径得到的消息(更多的是非正式途径所得到,但都未必是会计信息)判断不应再持有该公司的股票,那么他们将利用股票市场特有的“退出机制”来对管理当局进行惩罚。此时,寄希望于股东采取集体行动来限制管理当局是不现实的。曾经有一些人力图如此做,但是一则他们自身对经营者的直接影响十分地微弱,由于众所周知的“理智的冷漠”态度和“搭便车”的心理使他们根本得不到公众的强有力的支持,因此就不可能将其主张转换为法规;二则他们本身并不能够约束管理当局改变既定的会计信息产权状态,更不能迫使管理当局提供会计信息。最终,会计信息产权的初始界定状态处于绝对僵持状态,并未被打破。 ④概而言之,缔结契约时,由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个人有限理性和对未来不确定性认识的局限性,使得会计信息的初始产权未曾等到良好地界定,这种累积效应直接影响了管理当局和会计信息使用者再次就契约中关于会计信息各项权利的协商和讨价还价。而资本市场追求公平和效率、保护投资者的目标又赋予了投资者对会计信息应有的产权,此种矛盾日益激化,陷于一种绝对僵持的状态,最终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良性运转。在这个过渡期间内,欲打破会计信息产权界定的绝对僵持状态,用于保护投资者对会计信息产权的外部强制力量的介入势不可免。这就是对会计信息的管制。 3 企业所有权分享下蕴涵的会计信息产权界定的无效性。 在管制出现前,会计信息产权主要取决于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所有权的既定分享状态,这导致由此确定的会计信息产权仍然不能够将相当部分的外部性进行内部化。因此,当缺乏外部力量介入时,单纯由企业所有权分享因素界定的会计信息产权无法有效地将会计信息披露导致的外部性进行内化。原因在于: ①借助于企业所有权分享界定会计信息的产权,对外部性的内部化是存在着限度的,很大程度上受到交易费用的制约。交易费用的存在使会计信息产权作为内部化会计信息披露的外部性的一种机制不可能非常完善。作为缔约方的使用者(利益相关者,下同)出于理性的考虑,只愿意在“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的约束范围内与管理当局就会计信息的产权进行讨价还价和博弈,一旦使用者的“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这个讨价还价过程将会终止,留下相当一部分有价值的资源置于“公共领域”(PublicDomain)之中。“公共领域”的存在意味着关于会计信息产权博弈暂时、动态的均衡,公共领域内的外部性就无法得到内部化。注意均衡存在时并非说外部性已经消失,而是使用者个人在“成本———效益”约束条件下不愿意就公共领域内的外部性与管理当局进一步展开博弈,结果公共领域内因为会计信息提供导致的外部性就由使用者默默(而极不情愿)地予以承担。一言以蔽之,当会计信息产权是使用者和管理当局之间依托企业所有权分享进行博弈的均衡结果时,任何内部化处于公共领域内的外部性都因过高的交易费用而意味着不经济。 同时应该注意,借助于企业所有权分享、通过缔结私人契约进行会计信息产权界定,因为交易费用的高昂性,留下了一定的公共领域,这意味着在该方式下没有投资者继续愿意对公共领域中的会计信息的产权进行攫租(rent-capturing)。但是,企业所有权分享方式下的公共领域边界不应该是它实际呈现出的那样大,归根结底在于股份有限公司内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不匹配。企业所有权分享方式下,最初体现为财务资本所有者的个人理性抑制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个人理性,换取会计信息产权的效率;后是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个人理性超越财务资本所有者的个人理性。财务资本所有者个人理性需要宣扬,因此财务资本所有者之间个人理性超越集体理性,导致会计信息产权界定长远来看的低效率。 ②在上述分析中,作者进行的一个隐含的假设是将会计信息使用者看作是一个整体(假设使用者的同质性),但事实并非如此。会计信息使用者可以分割为若干利益集团,譬如国家宏观管理部门、债权人、股东等,这些利益集团的利益并非一致,甚至存在着冲突。此外,单个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拥有的企业所有权份额、禀赋(可以用知识结构来简化表示)和由此决定的谈判能力 是存在差别的,那么将导致不同会计信息使用者在会计信息的获取上面临差异,甚至对于反映企业基本情况的会计信息,管理当局在提供时也可能存在着歧视(discrimination)。这样,大的投资者可能因其财富显示信号导致的博弈能力而获得更多的会计信息,从而内部化大部分会计信息带来的外部性;而小投资者和潜在的投资者将获得较少的会计信息,或者甚至被愚弄,外部性对于他们而言,要么默默地承受,要么以用脚投票的方式拒绝承担外部性。由此可能产生大股东和管理当局共谋(collusion)损害小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的情况。而衡量一个资本市场健康和成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恰恰是看其能否保护小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的利益。 ③在上述分析中作者的另一个隐含假设是投资者愿意,并能够与管理当局就提供的会计信息展开博弈。但事实并非如此。首先,使用者未必愿意直接与管理当局就会计信息产权展开博弈。一则由于信息不对称,使用者并不能够立即辨别管理当局是否提供了充分的会计信息,或者管理当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公允地反映了企业的基本经营情况———对管理当局的上述行为进行判断,在时间上具有严重的“滞后性”,需要根据管理当局提供的会计信息进行决策的结果呈现以后才可以进行相应的判断,而此时木已成舟,为时晚矣;二则对于股份上市的企业而言,投资者面临着诸多投资选择,当投资比例不大时完全可能以市场退出的方式将其投资进行转让(“用脚投票”),而不愿意耗费人力物力(交易费用的体现,还包括时间的机会损失)与管理当局就会计信息讨价还价。其次,使用者也许并不能够与管理当局就会计信息展开博弈。原因为:投资者可能只持有企业很小比例的股份,所以他们往往保持一种如前所述的、“理智的冷漠”态度,希望“搭便车”的心理使得无人愿意主动与管理当局进行会计信息的博弈。因此,管理当局在与投资者针对会计信息进行的博弈中,一般来讲处于一种强势集团的地位,单个投资者无法与其处于平等的地位进行讨价还价。这是一种“公共知识”(CommonKnowledge),理性投资者当然会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往往并不希冀与管理当局进行会计信息的博弈。那么投资者是否可以缔结一个联盟(coalition)与管理当局进行会计信息的产权博弈?答案是否定的。原因在于该联盟同样是松散的,由于联盟内部每个投资者持股比例有区别,所以仍然存在寄希望于“搭便车”的人,况且交易费用终将阻碍该联盟的自发形成。 由于股东之间联合通过公共选择(publicchoice)来制定共同政策的不可能性(在股权高度分散的情况下尤其如此),也由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广泛的群体,所以财务资本提供者逐一与管理当局缔结私人契约要求,会计信息的交易成本十分高昂,而且考虑到不同企业间会计信息的不可比性,这决定了需要标准契约(standardcontract),即管制来约束会计信息提供的迫切性。 4 会计信息管制对会计信息产权的矫正。 企业所有权分享作为界定会计信息产权的一种方式,在交易费用为0(假设)或交易费用较低时(譬如在业主型企业、合伙制企业或投资者数目较少的有限责任公司中),可以借助企业所有权分享、通过私人契约的方式对会计信息产权进行比较有效的界定,其结果是一方的个人理性(财务资本所有者)抑制了另外一方的理性(人力资本所有者),以此为代价确保会计信息产权的局部效率。但是,当企业组织形态比较复杂时,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个人理性借助于财务资本所有者集团内部成员之间的个人理性冲突、获得了个人理性的优势。出现这个结果的原因在于每个财务资本所有者的个人理性使得集体理 性受到削弱、甚至荡然无存。理性的冲突带来了这样的结果:借助企业所有权分享界定会计信息产权的低效率或不可能。这样,大量外部性未能够得以有效的消除,相当有价值的会计信息的产权被留置于公共领域之中。 因为交易费用的高昂,财务资本所有者之间个人理性冲突,导致集体理性的削弱和采取非合作的方式,人力资本所有者(管理当局)从而取得了会计信息产权博弈的优势。但是,这是不正常的,尽管我们并不否认人力资本所有者应该拥有一定的会计信息产权。然而从本质上讲,企业会计信息的产权是奠定于企业所有权分享的基础之上的,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产权的拥有程度,体现为一种剩余控制权,应该与其分享的企业剩余索取权相对应。否则,财务资本所有者/投资者在企业中的剩余索取权和其他将无法得到保障,其投资也将置之于巨大的风险之下,如管理当局可能“虐待”其投入资本。如此,风险将威慑投资,资本市场、乃至国民经济将不会发展,经济增长也因此出现障碍。 企业财务资本所有者应该拥有与其分享的企业所有权相应的会计信息产权,但个人理性使得如此界定的会计信息产权缺乏效率。对于这个现实与逻辑、现实的会计信息产权低效率和会计信息产权理应具有的效率之间的背离,最终需要通过一种补充措施,来试图克服通过企业所有权分享界定会计信息产权导致的无效的状态。由于会计信息产权界定关系到,至少间接关系到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风险和投资关系、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强制力将势必介入,进行干预或管制,对会计信息产权进行界定。管制界定会计信息产权,是通过克服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相悖的方式,以不同于企业所有权界定会计信息产权的方式来施行的。管制的目的、至少初衷是“矫正会计信息产权”(gettingpropertyrightsofaccountinginforma tionright),力图以一种中立的身份在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之间找到契合点。 通过管制矫正(本身也是一种界定)会计信息产权从本质上讲是离散的,当且仅当会计信息的外部性和企业所有权分享界定的会计信息产权时的不确定性无法实现对会计信息外部性的有效内部化时,管制才可能“反应性”地产生。这个论断可以从整个历史发展的纵向和历史发展的横截面中得到解释,美国对企业会计信息进行管制就是典型的例子。通过管制界定通用会计信息产权总是从通过企业所有权分享界定会计信息产权留下的“公共领域”的边界开始的,目的在于为会计信息产权的嗣后界定和博弈提供一个依据,使利益相关者对于会计信息形成一种理性地预期,因为会计信息产权博弈对初始产权界定是具有很高的敏感性的。会计信息管制的功效就是进可能地将会计信息的各项权利分配给最能有效运用他们的利益相关者,以促使利益相关者之间形成一种激励,维持一种有利于经济高效运转的分配格局。但是,由于执行成本方面的原因,管制也留下了一定的、与其联系的“公共领域”,在该公共领域中,企业所有权分享对会计信息产权界定起着补充的作用。 四、会计信息产权:小结及进一步研究的可能性 会计信息产权起源于会计信息的外部性,企业所有权是会计信息产权博弈的基础,剩余索取权为会计信息产权博弈提供动力,而剩余控制权决定会计信息产权博弈的动向,会计信息管制是矫正会计信息产权的一种机制。应该指出的是,本文主要是以股东导向的企业治理为背景进行的研究,正如作者注意到的,会计信息是企业治理的一个关键环节,那么不同的企业治理框架下会计信息产权博弈是否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会计信息产权的应用应怎样借助其理解稳健性原则、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关系问题等都是有待研究的课题。此外,本文的一些结论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经验检验。 会计信息论文:工业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主因与有效避免措施 财务信息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工业企业中更加需要做好财务信息的处理和统计工作,对于工业企业来说如果能够及时的获取较为准确有效的财务会计信息那么必将会使得企业更好的了解自身的发展状况以便于尽快的做好改变使得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进而确保公司能够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强的竞争力,使得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 但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当前工业企业中对于会计信息的统计和处理存在很多的问题,尤其是失真现象极为严重,这就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 如何有效的避免工业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 确保企业获得有效的会计信息成为当前工业企业会计所关注的主要问题,并且极具现实意义。 一、工业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 当前工业企业中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是较为普遍的, 而我们如果想改变这一现状就不得不先分析存在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哪,只有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规避, 工业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存在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体制不合理的问题和监督机制缺位的问题。 (一)体制不合理 体制问题是导致所有问题出现的最根本原因, 在工业企业会计信息失真中也是如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开放性越来越强,尤其是企业对于自身管理的权力越来越大了,相对而言,国家对于企业的管理力度就小了很多, 在这种情况下相当多的企业管理人员就会存在以权谋私的现象,因此,财务管理上就会出现各种问题,弄虚作假现象屡见不鲜,会计信息也就会出现大量的失真现象,并且在这种会计信息上的造假行为极为简单,不需要进行任何的成本投入,只需要更改一些数据就可以为自身捞取大量的利益, 这也进一步促使了更多的企业管理人员争相效仿以更改会计信息。 具体的弄虚作假的方式有以下几种:认为更改企业成本价格,在企业成本上做文章,人为的少计成本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开假发票,企业还可以通过开出假发票的方式来对于会计信息造假;对于增值税进行造假,这种造假方式是最为恶劣的,这种造假方式不仅仅会虚增收入 ,还会因为不额外收取税收而造成更多的资金损失。这些造假行为的存在都会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 (二)监督机制的缺位 体制不合理导致出现的各种造假现象以造成的会计信息的失真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还因为监督机制的缺位,正是因为得不到有效的监督才使得工业企业中会计失真现象的大量存在。 虽然在《会计法》中很久前就有了明确的规定指出相关部门要针对工业企业会计信息进行有效的监督,但是正是因为现在关于监督制度的不健全使得这种监督机制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落实,即使是有些部门做到了一些监督工作也很不全面,没有很好的把监督工作做全面,监督检查的力度也不够,尤其是随着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企业管理的自主化也正在逐渐增强,这就进一步造成了当前企业获得监督的可能性更低了。 二、有效规避工业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具体措施 针对当前导致工业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进行会计信息失真的有效规避。 (一)建立合理有效的企业管理机制 ,尤其是业绩评价考核机制 对于工业企业内部管理来说,合理有效的评价机制是尤为重要的,针对当前的企业业绩评价考核机制来说, 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过多的注重了结果的呈现而忽视了在业绩获得过程中付出的努力, 这种做法是很不可取的,因为往往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也更有利于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这就是当前我们在企业内部需要进行整改的首要内容。 (二)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监督体系 的建立能够在极大程度上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杜绝弄虚作假现象的出现。 对于当前的监督机制来说,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职责不够明确,具体的工作落实程度不细致,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就需要根据不同的职能部门确保其不同的监管内容,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监督体系,确保会计信息监督工作的有效合理的运行,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三)提高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 对于工业企业来说,还应该从具体的会计人员入手,不仅仅要加强企业会计人员的具体工作能力, 还应该在极大程度上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培训,尽力提高其职业道德,确保规范工作,杜绝弄虚作假和以权谋私等现象的存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工业企业中会计信息的失真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也是我们当前需要努力改变的, 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深入的整改,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会计信息论文:分析会计信息质量失真 摘 要:会计质量失多是基于企业自身利益造假形成的。本文论述了什么是会计质量失真,失真的表现,并在分析我国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失真的成因基础上,进行了对策思考。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失真; 探析 2006年,我国新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会计信息披露和国际标准的接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我国金融市场风险日益凸现,引起了高层的密切关注,其中的隐患之一就是会计信息存在诸多质量方面的问题,经济泡沫成份高。由于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一种“社会公共产品”,会计信息与投资者的投资决策、银行的信贷决策、对企业管理层评价以及企业经济和社会价值评估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企业的会计信息的质量状况不单单影响企业本身,而是影响到整个会计信息的利益相关者,甚至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基于此,本文对我国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进行了分析,进而为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的提高进行了对策思考,以期共同商榷。 一、会计信息质量概述 1、会计信息概念 会计信息是指以货币为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手段,为会计信息利益相关者提供有关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状况的一种信息系统。会计信息涉及到企业运营的全部内容,可以直接反映企业资金运动信息。会计信息可以分为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其他财务和非财务信息。这些都是会计信息载体,其计量和披露质量如何直接决定了企业信息质量的高低。 2、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企业会计信息能让使用者评价和预测企业的财务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状况,强调的是不论什么样的会计信息,如不能及时获得,它对决策肯定是无用的,便于财务报告利益相关者理解和使用。会计信息失真也是会计信息质量的一种特征,其表现为一种反向的特征,是对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的一种人为扭曲。会计信息失真表现为一种虚假的会计信息反映,给决策者带来了不利影响的一种影响。从外部利益相关人来看,虚假的会计信息导致政府统计数据失真,导致宏观经济决策基础发生偏离;对投资人来说,投资人考虑的是投资的回报率以及及时收回利息和股息,由于会计信息失真迟早要传导到企业的业绩上来,最终导致投资人投资失败;对债权人来说,会计信息失真掩盖了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通过欺骗手段获取了银行等外部债权人的信任,造成债权人风险与收益不配比。总之,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损害了社会利益以及其他利益相关人的利益。 二、会计信息质量失真原因分析 1、内部利益和政府需要的驱动 据我国企业调查表明,亏损企业会计年度报告亏损比真实的亏损要大很多,表明企业虚增利润现象比较普遍,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由于我国对地方政府考核多以经济指标为主,如财政收入、GDP等,而企业业绩不但影响到地方政府的经济指标,而且也影响到区域的形象。所以,我国的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归属关系强,同时也受到地方政府政治环境影响较大。“官出数字,数字出官”显现比较普遍。再加企业很多都是国有股权占比重较高,很多企业管理高层都是源于政府的行政任命。地方政府从地方利益和企业利益角度考虑,会计信息往往服务于政府的意图,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2、制度建设不健全及滞后 目前,我国针对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做出处罚规定的法律虽然很多,如《会计法》、《公司法》、《证券法》、《刑法》、《注册会计师法》等,却普遍存在着执法不严、惩治不力的现象。在罚责方面,制定罚则时重惩处而轻防范,重规定而轻执行,不健全或执行不够有效的法律法规都为会计信息质量失真留下了法律空洞。同时我国会计准则的滞后性,也同样为企业会计造假提供了“自由”空间。经济飞速发展,新的经济事项不断出现,而会计政策又不能及时制订及颁布,某些企业就会利用会计准则的空白来选择有利于自身利益的会计政策。 3、会计人员自身职业素质不高 会计核算工作虽然有要求其客观真实的一面,但又是不能完全脱离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因此其本身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会计人员往往在利益、上级压力下,其职业判断就会失去客观和公正,发生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恐怕就难以避免。据有关对会计人员道德意识抽样调查显示:当会计人员与单位负责人意见不同时,有11%的会计人员认为应当坚持原则,25%的会计人员认为应按领导意见办事,64%的人认为应根据指示做好技术处理。可以看出高达89%的会计人员认为应配合负责人并对存在问题作出掩示,完全置职业道德原则于不顾。这个客观上是由于我国会计行业对职业道德建设开展不足,主观上是由于会计人员在单位还处于弱势地位,“站的住顶不住、顶的住站不住”现象比较普遍,往往不得不屈从于来自管理高层的压力。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 三、对会计信息质量失真的对策思考 1、完善相关会计制度是前提 要从会计准则角度进一步完善企业会计制度。只有“有法可依”才能谈的上“有法必依据”,从技术层面上来减少会计制度制定中可能出现的漏洞,不断升级会计失真的“防火墙”。要加快制定和出台新的具体会计准则,并不断完善已出台的具体会计准则。特别是对企业可以人为调节的准则规定,应尽快予以修订和完善,对于一些主观判断较强、选 择空间较大的会计政策的运用应规定详尽的限制条件,尽量减少人为调节的空间。同时要减少会计准则制定时的模糊性,对于会计准则及其相关规定要尽量使用肯定的语句,减少模糊的语句。要灵活掌握政策制定给企业失真留下的空间,正确处理会计政策的统一性和灵活性之间的关系,既不能过严造成会计政策的死板,又不能过宽给操纵会计信息留下可乘之机。 2、建立科学合理的业绩评价体系是手段 任何工作没有业绩评价也就没有标准,也就难以促进工作的开展,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失真也是如此。要利用现代管理理论和数学的成果,依托信息化优势,对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状况和会计信息风险状况进行揭示。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分为A、B、C、D、E五类,依照这种评级,监管部门确定每家企业的薄弱环节并进行重点监管,可提高监管效率。政府相关部门要要加大执法力度,增强威慑力。要注意加强彼此间的信息交流,定期互通情报,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同时,通过信息沟通机制来了解各个部门检查监督情况,防止重复检查引起的效率低下问题。要鼓励与支持新闻媒体对企业违法违纪行为曝光,以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3、加强会计人员队伍建设 会计信息质量失真最终还是靠人来完成的,所以加强会计人员队伍建设非常重要。首先,要培养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会计职业道德观,严格按照会计制度规定的基本原则来处理会计业务和公布会计信息。其次,从制度上创新加强会计队伍建设,关键要有一套科学、合理、有效的制度。不能就信息而论信息,出了虚假问题不能把责任都归结于会计的不诚信。要酝酿出台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责任制度,用专门的制度来约束会计人员的行为。再次,要建立会计人员的诚信档案制度,并实行会计人员诚信信息动态管理制度,实行上网管理,其诚信情况可作为会计人员职称评定,会计证年检以及用人单位聘用的重要参考依据,以提高会计人员不诚信成本。 浅会计信息论文:话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几点思考 摘要:我国会计信息失真普遍存在,特别是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方面问题更加严重。因此,深入揭示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寻找治理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对策,以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仍然是需要我们认真探讨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信息失真 随着我国股票市场的不断发展,股市的国际化、规范化程度正日益提高,我国股市的信息披露制度从无到有,已经形成一套初步的信息披露制度,对维护股市秩序,保护广大投资者利益起了积极作用。但是,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依然不少。蓝田股份、麦科特的问题尚在查处,以及世纪星源、纵横国际、珠峰摩托公司接受中国证监会的调查。人们对会计信息的可信性产生了深深的疑虑,从而引发了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信任危机。本文就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进行了认真思考,力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主要体现在虚假、违法和误导。《会计法》和《禁止证券欺诈行为暂行办法》等法规都明令禁止公司编制、披露虚假财务会计报表。但有些股份公司为了公司股票上市需要、影响股票的市价、公司管理业绩评价等目的,往往采取操纵行为,弄虚作假,披露不真实的会计信息。企业虚假的会计信息披露就没有停止过,且在升级。企业管理当局出于经营管理上的特殊目的,蓄意歪曲或不愿披露详细、真实的信息,低估损失,高估收益,使得上市公司财务信息不真实。再者,上市公司运用不恰当的会计处理办法,提供带有明显误导性的财务报告并且随意调整资产价值的大小、虚增收入或折旧或应收应付等科目任意调节利润,从而达到迷惑广大社会公众的目的。会计信息的失真,会掩盖上市公司生产经营中的某些矛盾,造成国有资产和财政收入的大量流失。 2.会计信息披露不及时。《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发生可能对上市公司股票市场价格产生较大影响,而投资人尚未得知的重大事件时,上市公司应当立即将有关重大事件的报告提交证券交易所和证监会,并向社会公布说明事件的实质。这一规定对于防止知道未公开信息的内幕人士进行内幕交易有积极的意义。但是,信息披露不及时的现象也是时有发生。会计信息的不及时会给广大股市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带来误导,以至投资失误带来损失,将会打击投资者的信心,不利于股市的正常发展。 3.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违规、随意。诸如报喜不报忧,部分公司信息披露缺乏严肃性,随意调整利润分配;中期报告过于简略,无法进行财务分析与评价。部分公司的财务报告中不提供上年同期相关的重要数据,与公司相关的通货膨胀、利率汇率变化、宏观产业政策揭示得不完全,或根本就不披露。信息披露的不规范,容易产生内幕交易,造成公司内幕人士的“信息优势”,产生哄抬股价或刻意压低股价以牟取暴利的现象。 二、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原因 1.巨大的利益诱惑。有些上市公司为了获得通过正常经营渠道而无法得到的超额利益,从股票市场上“圈”到更多的资金,目无法纪,肆意编造虚假会计信息;而有些中介机构、管理部门为了从中“分得一杯羹”,增加自己的收入和利益,在虚假会计信息生成和传播过程中,也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许多股份公司都是由国有企业改组而成。有些国有企业为了改组成功,就在资产评估和财务报表上大做手脚,以求通过证券委的审批。不仅企业本身乐于作假,当地政府也往往支持这样做,因为成立股份公司既能筹集到数量可观的资金发展地方经济,又能提高地方政府的工作业绩。而公司上市后,有些经营亏损的企业,为了满足增发新股或者配股的条件,提高配股的价格,达到从资本市场上捞到更多资金的目的,经常采用虚增利润、少报亏损的方法,制造、披露虚假会计信息,欺骗投资者。 2.低廉的违规成本。违规成本低廉主要表现在其一被揭露的概率很小。有些单位和人员,本来是执法者,但不认真执法,反而与上市公司串通一气,合伙作弊,使造假信息更具隐蔽性,增加了查处的难度。其二即使被揭露出来,处罚的力度也不够大,违法的机会成本很小。比如《公司法》第212条规定“公司向股东和社会公众提出虚假的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财务会计报告的,对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人员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像这类条文的规定,不仅威慑力不足,而且明示造假行为预期“成本”的上限,对于胆敢冒险的造假行为,反而起了“鼓动作用”。 3.政出多门导致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目前我国制定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法规有关的机构有:全国人大、国务院证券委、中国证监会、财政部和国家体改委等五大部门。政出多门造成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困难,权责界定不清,必然导致上市公司的行为缺少有效的监督。尽管中国证监会颁布了多项信息披露的准则,但作为报告主要部分的财务报表及财务报表信息的生成则是根据财政部会计制度制定的。由于两者职责不明又缺乏协调和沟通,披露要求缺乏一致性,造成执行中的混乱,给揭露虚假信息创造了可乘之机。会计制度、证券市场相关制度不完善为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和披露提供了诱因和可能。 4.有关管理部门执法不严,部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责任人员法制观念淡薄导致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虽然《证券法》及《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细则》等法规,对会计信息披露行为起了规范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中,违规但没有受到处罚的行为依然大量存在,股市中信息披露为“大户、庄家”的操纵行为服务的现象时有发生,有关管理部门执法不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助长了违规行为,也客观导致部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责任人员法制观念淡薄。有的会计师事务所对虚假的会计信息不但不揭露,还通过出具无保留意见的 审计报告等手段,为作假者服务,这种做法客观上助长了部分上市公司的违规违法行为。三、解决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对策 1.建立以会计准则为核心的会计信息披露规范体系。要使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达到真实、充分、及时的要求,就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信息披露规范化体系。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体系大致包括会计准则、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审计制度及其他有关经济法规。在这一规范体系中,会计准则是核心。为使会计信息的生成、披露更加规范、恰当,应适时地修改、完善会计准则及统一会计制度。在我国,财政部与中国证监会在规范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中应各司其职。财政部应主要负责制定在会计信息披露之前如何生成这些信息的准则,而证监会应主要负责监管,确认会计信息披露的原则。 2.加强对上市公司的治理。对上市公司的治理,要从公司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这两个源头抓起。首先,要对他们经常进行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牢固树立起对单位会计责任负责的风险意识,建立诚信为本、依法经营的理念,从根本上治理虚假会计信息。其次,要从制度安排上减少虚假信息的产生。要完善公司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对公司的各项经济活动实施严格的控制,规范财务行为,以此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和完整。加强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建立、健全上市公司的会计制度。上市公司应该充分利用内部审计的作用,赋予内部审计部门在企业中的相对独立的地位。加强内部审计,有助于约束企业经营管理者出于私利而干预正常的会计过程的行为,有助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规范化。 3.建立以注册会计师公正审计为核心的会计信息披露监督体系。公正审计制度是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规范化的必要保证。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应与主管部门彻底脱钩,严格推行合伙制,强化审计责任,走注册会计师协会自律化管理的道路,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审计职业质量。 4.加强会计信息披露监管。对虚假信息给投资者造成的损失应由上市公司予以经济赔偿,为了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及时性,要从制度上规定他们加大信息披露的频率,通过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向投资者提供充分、真实的信息,由其就所发行或交易证券的投资价值做出独立的判断,并据此做出投资决策,从而,充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监管的目的和责任在于确保证券发行或被交易公司提供真实完整的财务信息,供广大投资者利用,投资判断与决策应由投资者自行做出。这样做的优点是使投资者能够对股票的真正价值做出有效的判断,使股票的价格反映其内在的价值,实现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维持股票市场的正常运作。 5.严格执法,加大处罚力度。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先后制订并了数十项相关的法规和制度。如《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披露细则》等。这些法规和制度尽管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只要认真执法,基本能够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更不会出现蓄意造假的现象。引入严厉的制裁,有利于司法人员对违法造假案件的裁决和执法,并使造假者名声扫地,甚至倾家荡产,饱受牢狱之苦,以警示后来者不重蹈覆辙。 6.建立以证监会抽查复审为核心的会计信息披露再监督体系。在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总体情况不理想,注册会计师协会自律化管理尚不能有效运作的情况下,加大证券监管部门对注册会计师的监督力度就显得十分必要。为此,中国证监会下应成立专门委员会,由其对上市公司年报进行抽查复审,每年抽查面不少于三分之一。这样三年即可覆盖所有上市公司。对抽查中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应区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分别对上市公司有关人员和注册会计师进行严厉惩罚,侧重民事赔偿。这样,可从根本上促使注册会计师提高执业水平,增强审计责任意识。 会计信息论文:试论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机理及其治理 摘 要 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机理包括内在动因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会计信息生产者与会计信息之间存在一定的利益关系,是产生虚假会计信息的内在动因;一定时期的法律环境、政治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会计人员业务、道德水平等因素,构成了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外部条件。上述两方面共同作用,才会导致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因而治理虚假会计信息,既需要努力消除和改变易于导致其产生的内部动因和外部环境,也需要多种治理措施的综合运用。 关键词 虚假会计信息 产生机理 治理措施中图分类号 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以下简称新《会计法》),为我国21世纪促进经济发展的会计工作管理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新《会计法》同原《会计法》比较,进一步突出了《会计法》的可操作性,针对现实生活中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较为突出的实际情况,把“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列为会计法的立法宗旨,并制定了相应的条款,以期遏制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局面。由于会计信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作用日益重要,我国出台的新《会计法》是否能切中会计信息失真的要害,并进行切实有效的治理,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试图从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机理出发,探讨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一、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内部动因 以往人们谈论会计信息失真,往往只关注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主观故意性,这样就很容易把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归结为个别会计人员自身的道德修养或思想品质问题,在此认识基础上所制定的治理方法如隔靴搔痒,难于切中要害,也就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表面看来,多数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都具有主观故意性,但如果不搞清楚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主观动因,也就很难正确评价虚假会计信息的性质,无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因此,探讨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手段,应首先从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机理入手。 一般来说,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与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机理包括内在(主观)动因和外部(客观)环境两个方面。就会计信息失真而言,内在动因是其主观基础,外部环境是其客观条件,只有这两方面共同发挥作用,才会导致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 (一)会计信息生产者(包括会计人员、企业负责人及其他可以对会计信息施加影响的人员)与会计信息之间存在一定的利益关系,是产生虚假会计信息的内在动因 这里所讲的“利益”,既包括企业利益,也包括企业负责人、会计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的个人利益;既包括直接利益,也包括间接利益。在与会计信息相关的利益中,处在首位的是企业利益。企业通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可骗取投资者、债权人及国家有关管理机关的信任,并因此获得投资、贷款或减少税金支出等经济利益。其次,是个人利益。企业负责人作为企业管理的最高首长,他们有能力也有条件影响会计人员,通过制造虚假会计信息,骗取投资者的信任,并因此获得职务、薪金、股票升值等方面的利益;会计人员作为会计信息的直接生产者,他们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他们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避免因违及法规而影响自身的利益,另一方面,他们必须接受企业负责人领导,按企业负责人的管理要求完成会计工作,并由此获得薪金、升迁、奖励等利益。与会计信息有关的利益中有些是直接利益,即相关人员可直接通过制造和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所获得的好处,如通过虚计利润骗取奖励等;也有些是间接利益,如企业负责人通过为企业谋取非法利益并因此获得相应的好处,会计人员为讨好企业负责人,按其授意制造虚假会计信息并因此获得好处等。虽然与会计信息相关的利益极为复杂,但正是这些复杂的利益关系构成了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内在? 颉?/P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并非完全拒绝真实会计信息而单纯制造虚假会计信息,因为真实会计信息对企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企业所必需。众所周知,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会计信息已逐步成为管理者、投资人、债权人以及政府部门改善经营管理、评价财务状况、作出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所以,为了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管理者也要求生产真实会计信息。这就足以说明,在实际工作中,为什么有的企业会设置真假两套帐,以分别满足企业利益的不同需要。从这种看似矛盾的做法中,我们更应看到其中一致的地方,即对利益的追逐。如果不制定良好的制约机制,限制和杜绝企业通过会计信息去追逐非法经济利益的行为,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就会愈演愈烈。曾有报道反映某企业居然设置了七套不同的帐簿,以分别应付各部门的检查,这一典型事例将利用会计信息非法获取经济利益的行为推向了极点。 (二)会计工作中的某些工作内容需要凭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来进行,这为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职务上的方便 会计核算工作就其内容而言,虽然具有客观的一面,但也不能完全脱离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在日趋复杂的经济活动中,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程序的选择及财产价值的评估等,都需要会计人员客观、公正的主观判断。如果会计人员不能完全排除利益的干扰,其主观判断就会失去客观和公正,这就为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职务上的便利。在已查处的会计信息失真案例中,有许多是在折旧的计算、费用的摊销、各项准备金的计提等方面,通过核算方法舞弊造成的。这样形成的虚假会计信息往往非常隐蔽。 (三)会计信息生产过程的内部操作性,进一步强化了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内部动因 我国会计法规规定,企业应设置会计机构并配备会计人员。现实生活中除了部分小企业采用记帐外,多数企业都设置了专门的会计机构,并配备了相应的会计人员,这样就把整个会计信息的生产过程置于企业内部,由企业控制会计信息的整个生产过程。当会计信息的整个生产过程完全由会计信息的生产者控制时,就为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方便条件。如果企业负责人主观上想通过制造虚假会计信息获取相应的利益,就可以充分利用全部会计工作被企业控制的有利条件有针对性地制造虚假会计信息。这也是虚假会计信息难于发现和治理的根本原因。 二、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外部条件 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内部动因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决定因素,但有了内部动因,并不意味着一定会产生虚假会计信息,而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还有赖于一定的外部条件。归纳起来,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外部条件主要包括:法律环境、政治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会计人员平均业务、道德水平等因素。 (一)法律 环境的缺陷是虚假会计信息得以产生的关键因素一般来说,要想通过法律手段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必须以法律形式明确虚假会计信息的非法性。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定时期法律环境的具体情况。首先,是受法律制度的科学性制约。会计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有其自身的工作规律。会计法规的制定应符合会计工作客观规律的要求,尤其是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的规定,必须符合会计科学的一般规律。如果会计法规缺乏科学性,就会为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判断带来困难,从而影响会计法规的贯彻执行,会给不法分子钻法律空子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留有余地。其次,是受会计法规的可操作性制约。会计法规中关于会计信息质量方面的判定方法和判定标准要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只有这样,才便于执法部门对虚假会计信息认定和管理。这就要求制定会计法规不仅要有原则要求,还要制定体现各种原则的具体措施和手段,为会计法规的贯彻执行奠定良好的基础。如果会计法规模棱两可,操作性不强,其贯彻执行就会大打折扣,虚假会计信息就会乘虚而入。第三,是受人们的法律意识制约。一定时期人们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直接影响着人们对法律法规的遵守情况。如果人们能自觉遵守会计法规的有关规定,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可能性就会大幅度下降。第四,是受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和执行情况制约。对会计法规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和处罚的执行情况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我们虽然制定了各种相关的会计法规,但如果对违反会计法规的行为处罚不力,或疏于对会计法规违法行为的检查,客观上就会形成对违法行为的纵容,导致虚假会计信息的日益泛滥。 (二)政治经济环境中的问题也是促使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重要条件 我国当前的法制建设尚不健全,经济管理工作还必须依靠各种行政手段。如果行政管理部门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工作职能,甚至袒护和纵容各种会计工作中的不法行为,就会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温床。比如,我国的个别地区或部门,由于某些领导功利思想严重,为了突出自己的“政绩”,明确要求所属企业必须上报夸大的工作业绩,迫使企业制造虚假会计信息;也有些管理部门严重失职,对企业的会计工作管理不严,对会计信息造假现象更是不闻不问,从而使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越来越严重;也有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内部管理混乱,国有资产流失严重,会计工作无法发挥其应有职能,会计信息失真自然不可避免;没有良好的经济秩序,也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如果社会上的各种造假行为都极为严重,虚假会计信息泛滥成灾也就不足为怪了。若从反腐倡廉角度来说,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与腐败现象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如果不根除腐败现象,虚假会计信息也就难以彻底治理。 (三)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还与会计人员的业务、道德素质有密切关系 一般而言,会计人员是虚假会计信息的直接制造者,如果会计人员具备了较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水平,就能够自觉抵制来自于各方面的诱惑和压力,拒绝制造虚假会计信息。但是,治理会计信息失真不能完全依赖会计人员道德素质的提高,如果没有良好的法制环境、经济秩序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作后盾,会计人员的作用就很难发挥。单纯依靠会计人员的个人素质,有时可以解决个别企业的问题,但无法解决整个社会所面临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三、虚假会计信息的治理 (一)治理虚假会计信息,应根据其形成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 从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机理看,其治理应从两大方面入手:一是消除虚假会计信息赖以产生的内部动因,二是改变有助于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外部环境。消除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内部动因,就是割断会计信息与会计信息产生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从会计信息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来看,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目前有的国家为了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允许企业按财产的市场价格进行帐项调整,当有关管理部门需要企业的会计信息时,尽量不直接采用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而是由管理部门按一定的要求对企业的帐簿记录进行调整。这种做法相当于管理部门成为会计信息的部分生产者,并以此割断会计信息与企业内部有关人员之间的利益关系。虽然这种做法并不能完全避免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虚假会计信息所造成的危害。改变有助于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外部环境,主要是加强会计法制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和道德素质及规范和治理经济秩序。虽然这些措施并不能完全杜绝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但可以对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降低虚假会计信息造成的损失。 (二)治理虚假会计信息,应采取过硬的具体措施 1.加强法制建设。这是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措施。在会计法规的制定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与会计信息有一定利益关系的人员对会计信息的影响,制定相应的措施对其行为加以限制。如现在试行中的会计人员委派制,就是降低这种影响的尝试。在确认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主要责任者时,应将考虑的重点集中在虚假会计信息的利益获得者身上,从根源上防止有关人员通过虚假会计信息谋取利益。我国原《会计法》由于将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责任归咎于会计人员,没有找准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根源,治理效果并不理想。新《会计法》在这方面则有了很大改进,明确了企业负责人对会计信息失真所承担的责任,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企业负责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不利影响,并促使其加强企业会计工作的管理。 此外,在制定违反会计法规的法律责任时,加大对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处罚力度是充分发挥会计法规作用的关键。由于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主要目的是获得一定的非法经济利益,如果处罚力度过低,甚至低于虚假会计信息制造者由此获得的经济利益,就无法发挥会计法规对虚假会计信息的处罚作用。以形成恶劣影响的“琼民源”虚假会计信息案为例,虽然所造成的后果极为严重,但对有关人员的处罚却比其他犯罪活动轻得多,这就更使得会计信息的造假者有恃无恐。笔者认为,对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处罚力度,应数倍于其获得的经济利益和所造成的损失,不仅使造假者无经济利益可图,还会因造假行为倾家荡产,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法律对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震慑作用。 2.加大执法力度。我国虚假会计信息现象普遍存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有关部门执法不力。一方面我国现有会计法规对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处罚力度偏弱,另一方面,已有会计法规也未能得到充分贯彻,影响了会计法规在治理会计信息失真中的作用。由于有些部门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检查不够,处罚不力,致使许多虚假会计信息既未能充分暴露,造假者也未受到应有的处罚,从而导致会计信息造假行为愈演愈烈。只有加大会计法规的执法力度,才能有效地发挥会计法规在治理会计信息失真中的作用,减少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发生。 3.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的直接制造者,虽然他们也要服从企业负责人的领导,但对于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他们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国家和会计工作管理部门,应不断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思想教育和业务素质的检查,促进会计人员思想水平不断提高,使其能自觉抵制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发生,以不断提高我国会计信息的可信程度。 4.加强对会计工作的管理。既然会计信息与会计信息生产者之间的利益关系难于完全分离,为了减少和防止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会计工作管理部门就应将管理工作深入到会计信息的生产过程,有效地监督和指导有关单位的会计工作。虽然我国目前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较为普遍,但多数企业的虚假会计信息仅仅在于骗取投资者、债 权人或国家有关管理部门的信任,并未给他人造成直接损失,或者损失不明显。人们对这类虚假会计信息缺乏足够的警惕,在会计法规中,也常常是规定不得如何如何,对违反行为缺乏相应的处罚措施。在这种情况下,恰当的行政管理手段是非常必要的。连云港市采取的建帐监管制度和呼和浩特市采取的会计帐簿统一管理制度,都是通过行政管理手段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有益尝试。会计信息失真,虚假会计信息产生,其具体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极为复杂,要治理,就不能单纯靠一种措施,而必须注意对多种治理措施的综合运用。为此,应以会计法制建设为核心,辅以深入细致的行政管理,并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规范经济秩序,结合加强惩治腐败,以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好转。总之,虚假会计信息的治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相互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 会计信息论文: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经济学思考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会计信息失真的相对性和动态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由于会计制度不完善。产权各行为主体的利益冲突、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对称以及委托一关系所带来的会计信息失真,最后提出从明晰产权、加强会计规范建设、理顺各方的利益关系以及强化契约关系等方面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会计信息具有一定的经济后果,这已是不争之实。会计信息是决策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会计信息最基本的质量特征就是决策有用性,会计信息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决策者的决策及其后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保证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决策的基本前提和条件。会计信息失真所带来的经济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它将引起投资决策失误和社会经济资源的无效配置,使交易费用越来越高昂,最终导致交易的停顿,企业由于无法筹集到资金而纷纷破产,银行倒闭,失业率高,物资短缺,物价飞涨,整个社会将陷入严重经济危机之中。1929—1933年美国经济危机就是会计信息失真“催化’的结果。众所周知,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我国存在十分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造成了国有资产严重流失、证券市场发育不良、社会交易费用高昂、企业难以筹集到足够资金而出现“贫血”,严重降低会计信息的质量,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正确决策,进而在宏观上影响国民经济的运行秩序和发展。因此,研究如何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如何在最大范围内防止会计信息失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试图从经济学的角度讨论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并探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一、 会计信息真实性及其相对性和动态性 所谓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指会计信息真实、客观地反映各项经济活动,准确地揭示了各项经济活动所包含的经济内容。可以说,真实性是会计信息的生命。没有了真实性,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就会削弱,严重的还会贻害社会和广大公众,损害广大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告诉我们,真理是相对的和发展的,而不是绝对的和静止的。因此,我们认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具有相对性和动态性的特点。 之所以说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相对的,主要是因为会计信息是客观经济活动的会计反映,从哲学上说,意识对存在的反映既受反映者本人的条件的制约,也与所运用的工具和方法有关,因此,会计信息的这种反映既与会计人员的素质、能力、经验、品德等有关,又与会计准则、制度、程序、方法等紧密相联。 从会计人员的角度分析,不同的会计人员有不同的道德水准和技术水平,这就决定了他对会计信息真实性愿意作出和可能作出的最大承诺和保证的程度不同,由其根据客观经济活动加工处理形成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程度也就有所差别。 从所运用的会计程序与方法而言,受会计自身特点的制约,会计信息的加工过程也会影响到会计信息与客观经济活动的吻合程度。首先,会计对经济活动(在会计上表现为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反映,是通过对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来实现的。会计所运用的确认和计量方法肯定会影响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程度,如收入、费用的确认和计量是以实现原则、配比原则和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这就使会计反映的当期利润与当期实际现金净流入可能不一致,从而使利润缺乏实际货币保证,会计收益的概念与人们通常的“经济收益”的概念有差异,会计提供的仅仅是名义收益加非“真实”收益。其次,对相同的会计事项,往往可以有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可供选择,这种可选择性虽然也有一定原则以供遵循,但由于选择何种会计处理方法才最合适完全取决于客观环境的要求和当事人对其合理性的判断,因而带有较强的主观性,我们很难说哪个方法得出的结果是真实的,哪个方法得出的结果就是不真实的,这就给判断是否“如实反映”带来困难,例如,存货计价有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个别辨认法等,固定资产折旧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各种加速折旧法等,不同的方法必然产生不同的结果,我们只能选择其中任何一个方法,但我们无法证明自己的结果是否真实。会计处理方法的可选择性模糊了会计信息真实性的界限,因此对会计而言,无所谓真实不真实,只可说客观不客观。第三,会计处理过程中包含大量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参数需要估计和预测,如固定资产折旧年限、预计残值、或有事项等,这种预计带有很大的主观成分,预计的结果是否与实际情况吻合,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最后,会计核算中重要性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的应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会计信息与客观经济活动的吻合程度,从而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之所以说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动态的,主要是因为世界在不断运动,经济活动经常变化,会计信息反映的只是某个时期和某个时点的经济活动的情况,与当时的客观环境是相适应的。从发展的眼光看,都是历史的和过去的。在当时条件下,基于当时的客观情况,这种反映可能是真实的,但随着环境的变化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对会计的理解逐渐深化,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也不断完善,对经济活动的会计反映要求会发生变化,原来被认为是正确的做法可能会被认为不正确,原来认为是真实的会计信息可能变得不真实。相反,一些原来认为是不正确或不可能的做法可能会得到承认和支持。因此,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以一定的条件为转移的,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呈现动态性。 二、会计信息失真及其分析 所谓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未能真实地反映客观的经济活动,给决策者的相关决策带来不利影响的一种现象。从产生过程看,我们可以将会计信息失真分为会计事项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处理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事项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事项未能真实反映客观经济活动,会计事项本身就不真实,从而引起会计信息失真,实务中通常所说的“假账算算”就是指的这种情况;会计处理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是指虽然会计事项真实地反映了客观的经济活动,但由于会计处理过程中的错误引起会计信息失真,即“真账假算”。当然也有二者同时存在的可能,即“假账假算”。 根据是否由主观引起,会计信息失真可分为会计信息的有意造假和会计信息的无意失实。会计信息的有意造假是指会计活动中当事人为了个人利益,事前经过周密安排,故意以欺诈、舞弊等手段;使会计信息歪曲反映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会计信息的无意失实是指会计人员在遵循会计规范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由于主观判断失误、经验不足和会计系统本身的局限性等,造成会计信息未能如实或准确反映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的内容。判断会计信息失真是有意造假还是无意失实,其标准应是当事人 是否有故意使信息失真的动机。具体可以依据下列两个标准进行判断:(l)当事人是否有造成失真的主观愿望。(2)当事人是否可从中得到个人利益。根据会计信息与会计处理的关系,会计信息失真可分为会计制度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操作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会计制度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是指由于会计制度自身的不完善、会计技术本身的局限性等引起的会计信息无法真实反映客观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可以说,这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原因。从理论上说,这一部分的会计信息失真可以通过制度的变迁得到改善。会计操作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是指由于会计操作的错误(可能是主观的和有意的,也可能是客观的和无意的)引起的会计信息歪曲反映会计事项的情形,其原因包括会计人员素质不够高、会计处理方法选用不恰当、对会计事项的判断欠准确等。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会计制度本身的不完善。制度经济学认为,组织中的个体有各自的利益,每个个体都将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是,个体不可能无限地扩大自身的利益,因为个体利益最大化的前提在于组织中的其他个体行为不影响该个体寻求自身的最大利益。因此,个体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必须对组织中的其他个体的利益影响最小。这种由于不同个体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导致产生的个体的最优行为解的集合就是规则,规则的集合形成制度。可见,制度的实质就是合同,一个关于组织内个体行为及其后果的合同,而制度的形成是多万博养的结果。 会计制度,从广义上说,泛指为界定、确认和保护产权而制定的、引导会计活动的各种法律、规则、准则等,同时按照诺斯的制度定义,会计制度还应该包括约定俗成的惯例、道德准则等等。作为一种制度,会计制度当然也不能例外的是一个多重的、多次的社会博养的结果。理想的会计制度要能充分兼顾各方利益,成为博弃双方自愿执行的有约束力的社会契约。任何人若想通过违反制度来得到什么好处,则必将从别的方面受到更大惩罚,从而是得不偿失的,制度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社会规则。而我国会计制度的制订无论从空间还是从时间上都缺乏一个充分博弈的过程。而且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新的经济情况、新的经济业务不断涌现,旧的会计规范亟待更新,新的会计规范尚未建立,会计规范中也难免有漏洞和有不完善之处。二是企业产权中各行为主体的利益冲突。经济学假定人是有理性的,理性的个体追求自身利益(或效用)最大化。制度经济学进一步考虑了交易成本之后,假定个体只有有限理性,每个个体都在他所依存的体制所允许的有限的范围内最大化自己的效用。由于个体利益的不同,在组织中将产生不同的利益主体。 一般而言,企业产权中有政府、债权人、所有者、经营者和其他与企业相关的个体等几大主体。政府最关心税收的征缴;债权人最关注其债权是否能按时地收回本金和利息;所有者关心的是自己投入的资产能否保值和增值;经营者关心业绩的增加是否给自己带来额外的经济收益;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关心股票的价值和公司的业绩。由于他们具有不同的行为目标和经济特征,存在着不同的利益驱动,不可避免地出现利益冲突。而经营者的地位与其他利益主体相比有其独特之处,即经营者直接管理着企业,他对企业的经营、运作负直接责任,因而他有着得天独厚的信息优势。然而,基于其自身利益的考虑,经营者只会提供信息披露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这一点的信息量,也即信息披露量满足其本身利益最大化要求。许多信息从社会利益最大化角度考虑应该披露,而经理阶层从自身利益出发;只会选择少量披露甚至不披露,从而损害社会利益。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经营者“偷懒”动机会带来“道德风险”(moral hazard)问题,即经营者有动机操纵会计信息生成甚至提供虚假信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从信息使用者方面看,由于各自的利益目标不同,对信息的要求也不一样,有些信息使用者确实需要真实、客观反映经济活动的会计信息,而有些则不然。从理论上说,政府部门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是最需要真实的会计信息的信息使用者,因为它们肩负调节社会经济运作、管理国民经济、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利益、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职能,它们能直接感受到会计信息失真的严重后果和对社会经济造成的巨大破坏,但是有时由于个人、部门和地区的利益驱动,出于某种特殊国的如粉饰政绩或隐瞒事实等的需要,他们可能并不需要真实的会计信息,如果这些真实的会计信息时它们的目的不利的话。从债权人角度分析,它们关注债权是否能按期收回,也应要求真实的会计信息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并尽早采取对策。目前企业最大的债权人是银行,是否所有银行真的都需要真实的会计信息呢?恐怕未必。这里同样涉及到银行的利益问题。目前我国的银行大部分是国有银行,接受贷款的企业大部分是国有企业,如果说在贷款发放之前银行对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还有所要求的话(实际上连这一点都存在疑问),那么贷款发放之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重要性就大大降低了。其中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银行和信贷部门及信贷人员自身业绩考核的需要,真实的会计信息对他们不见得有好处,二是就算他们知道借款企业的真实情况(当然是财务状况不好的情况),他们也无法做些什么。剩下股东,应该说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是最需要真实的会计信息的,因为他们与企业的产权关系最明晰,其利益相关性最大。但以目前我国证券市场而论,投资与投机并存里后者占的比重较大,以赚取短期差价为目的的“股民”甚众,而真正愿意以“股东”身份出现的长期投资者却为数甚少,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对广大股民来说并不重要,他们所关心的是会计信息是否会令股价上升因为这才是他们的利益之所在。有时,不同的产权主体为了达到各自的但又是一致的利益目标,可能相互串通,合谋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虽然这不仅可能损害其他产权主体的利益,而且可能损害企业的长远利益。例如,企业出于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共同动机,经营者可能与某些以短期炒作、获取差价为目的的机构投资者走到一起,制造虚假会计信息,引起股价的大幅波动,借以操纵股价、牟取暴利,最终贻害社会和坑害广大中小散户股民。“琼民源’案件即为典型一例。可见,某些产权主体可能存在的对不真实会计信息的内在需求,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是激励与约束机制的不对称。激励与约束机制是企业中极为重要的两大机制。制度经济学认为,产权结构影响组织中个体的行为,即不同产权结构可以导致同一个体作出不同的行为。产权指的是人们所接受的、与物的使用有关的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关系。产权安排实际上规定了人在与他人的相互交往中必须遵守的与物有关的行为规范。违背这种行为规范的人必须为此付出代价。产权在组织中的具体表现为制度。制度框架通过影响个体获得的报酬及其违规应付的代价来具体影响个体行为。 在很多企业中,特别是国有企业中,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对称的情况比较严重。许多企业与经营者的劳动合同是采用完全合同的形式签订的。合同的谈判是一次完成的,经营者的业绩与报酬在事前就被一次性规定了。这种合同的最大弊端就在于不能及时地按照经营者所作贡献来对经营者进行对等的激励。经营者为企业作出了贡献,但是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心理上的不平衡加上物质上的不满足成为个体实施违规行为的动机。另一方面,由于处于变革的年代,可变因素太多,制度不够健全,企业缺乏严格的、科学的监督、约束机制,所有者让渡给经营者的权力过多,并且对让渡的权力不设监督,“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经营者拥有过大的权力,无人监督也无人敢监督。因此,一方面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改变经营者的目标函数、抑制其“偷懒”动机;另一方面又没有恰当的监督机制,减少经营者“为所欲为 ”行为,这样,个体实施违规行为的风险很小,预期收益很大而预期成本很低,违反制度所得的好处大于受到惩罚导致的损失,造假者得好处,不造假者反而吃亏,这就使得个体有了实施违规行为的理性依据,因而促成了个体的违规行为,“X—非效率”问题、“五十九岁”现象、“穷庙富方丈”现象屡见不鲜。 四是企业中存在着委托一关系。根据科斯奠基的“契约理论”,企业是一个在其框架中由相互合作的大量生产要素所有者达成的书面或非书面的契约。企业的委托理论实际上是对企业的契约组合理论的具体化。契约的一方当事人为资产的所有者,即委托人;契约的另一方为资产的使用者,即人。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人以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身份独立自主地对企业资产进行经营活动,人成为了企业的“内部人”;而股东则“已没有任何权利与那些已成公司资产的东西发生实际联系”,成为了“外部人”。委托人和人之间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这种不对称既有时间上的,也有内容上的。 企业中存在的基本的委托一关系是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关系,由于二者存在信息不对称,其利益目标也不相同,经营者可能制造虚假的财务信息,以欺骗所有者,获得自身的最大利益。这种委托一关系由四个更低层次的委托一关系组成,形成一个多层面的、金字塔式的委托一关系。 (1)股东与董事会之间的委托一关系。 (2)董事会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一关系。 (3)企业内部经营者与会计部门之间的委托一关系。 虽然经营者直接管理会计人员,会计人员直接对经营者负责,二者有着直接的利益关系,但是,由于有限理性和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假设,会计人员与经营者之间也可能有着不同经济利益,加上二者之间也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这就可能造成会计人员为了自己的利益(如为了贪污、挪用公款等),编报虚假的财务报告,隐瞒真实情况,从而逃避惩罚。 (4)会计机构内部会计主管与会计人员之间的委托一关系。 因此,由于委托、双方各自的利益不同,导致双方的目标不同,人不可能完全按委托人的意图进行企业行为,利益冲突是个体使会计信息失真的直接动机;而双方信息不对称,使得人有机会进行一些危害委托人利益而增加自己利益的行为,从而为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可能性。 三、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主要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注意: 一是明晰产权,发挥产权对会计信息生成过程的规范和界定功能。 产权是伦业取得市场法人资格的基本条件,只有产权明晰的企业才能真正成为市场主体。企业本质上是一个合同,该合同广义地规定了哪项任务应当由企业中的哪些成员来完成,在这里,基本权力(收益索取权、使用权、让渡权)实际被分割给了不同的利益团体。在产权不明晰的企业里,权力的让渡不足,使得企业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市场,未能按市场的规律实施企业行为,从而造成会计信息并未按市场的需要提供。 只有产权的明晰界定,才会使市场主体根据会计行为规范开展会计管理交易活动。这是因为产权的明晰为会计信息目标的实现创造了两个重要条件:一是所有者追求资产收益的最大化,二是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存在经济上的契约关系。在这两个条件之下,资源的配置相对地有效率:经营者在最大化自己效用的同时也不降低(甚至增加)所有者的效用,按照市场而非所有者的旨意来实施经济行为。同时,会计主体可以根据交易费用的高低来选择会计规范组合方式,充分发挥会计规范的激励、约束、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功能。产权与会计信息失真的关系可以通过以下的研究成果得到验证,即会计信息失真在私营企业大都表现为虚减利润,以逃避交税;而在国有企业则大都表现为虚增利润,以形成业绩良好的形象,使经营者获得经济利益和政治荣誉。 此外,产权明晰有利于改善会计制度制定过程中博弃的充分性。当会计主体真正成为市场主体,要按严格市场规律办事的时候,由上至下而制定的会计制度便会凸现出更多的不足之处,从而产生变革的力量。利益主体的变革要求博弈更新进行,从而改善博弈不充分的情况。 二是加强会计规范的建设 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原因是会计规范建设上存在缺陷。因此,我们应当加强会计规范的建设工作,尽快健全和完善我国的会计规范体系。对于我国会计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博夺主体不到位,这一问题,我们认为,在会计改革之初,为了减少会计制度变迁的阻力,使会计准则能早日出台,以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会计实务,尽早实现与国际惯例的衔接,即由政府直接参照国际会计准则来制定中国的会计准则应是无可厚非的。与此同时,每个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修订都要充分征求各方意见,进行反复讨论与论证,最终使准则能为各博养方所接受。政府机构要维护该机构制定的准则的权威性,对违反准则的行为要进行处罚,目的是使违反准则而提供失真会计信息者得不偿失,其私人成本接近或等于社会成本,从而消除会计信息失真的外部不经济现象。这样,会计信息供给方就会愿意提供真实而相关的会计信息,使各博奕方都能得到合作利益,而不愿提供失真会计信息而使自己遭受损失,从而提供失真会计信息的经济利益动机得以消除。 三是理顺各方的利益关系,减少利益冲突 由于企业内部存在的多层级的、复杂的委托一关系,因此理顺委托方和方的利益关系就极为重要。 经济行为的后果的产生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实施经济行为的个体的选择,即决策厂是由于环境的原因,造成经济行为最后显现出如此的后果。委托方只能观察到经济行为的后果而不能得知经济行为的过程本身。而在事前辨别经济行为的后果到底是由于主体的选择还是由于自然环境作用的结果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样做成本极高。因此,委托方应当根据某些假设(如关于人偏好和冲击的分布函数等信息),根据经济行为的结果为人确定一个报酬方案。委托方应当使得在这个方案下,人将不但最大化自己的效用,同时也最大化委托人的效用。这样,委托人和人有了经济利益上的一致性基础,使指利益关系清楚,减少利益冲突,从而减少由于利益冲突原因而产生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我们设想,首先应当尽早建立专业经理人才市场,将竞争机制引入企业经营者的任命,其次是进一步规范和促进我国证券市场建设,鼓励市场并购行为,活跃资本市场,通过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将替换机制引人专业经理人才市场,同时在企业内部建立对经营者的基于其经营成果的有效合同激励机制(如使经营者部分持股或给予其股票购买选择权等),使经营者的目标函数与所有者趋于一致,从而改善双方的“激励相容性”。此外,应强化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加强对经营者的行为约束。应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健全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者的责、权、利,可以考虑将会计按其职能和作用的不同分成内部管理会计和对外报告会计,前者仍属企业内部委托一网络的一环,受托于经营者,起参谋和决策支持作用,后者则直接受托于董事会,起反映和监督作用。同时,要明确界定对外报告会计部门的产权,即拥有据实核算反映权和监督权,但以不损害经营者的经营决策权为限,不得擅自于涉经营者的决策甚至替代其作出决策。对于经营者 的一些明显不合理、不合法以及损害所有者利益的行为,应拒绝进行业务处理,并及时向董事会报告。同时为抑制对外报告会计人员其与经营者“串谋”欺骗所有者、出现“道德风险”和“内部人控制”问题,还需在机构设置上强化内部的制衡和约束机制,加强基础工作,以强化会计监督职能,减少或消除“X—非效率”现象,同时,建立一套对其进行有效监督与激励的机制,使其目标函数与所有者目标函数一致,最终使所有者、会计人员与经营者三方达到经济利益上的“激励相容性”。 四是强化契约关系。 交易成本经济学认为合同的事后支持制度是重要的。合同关系的强化有利于降低违规行为的预期收益,提高违规行为的预期成本,从而有效地控制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 首先,必须使企业中的个体严格地执行已经订立的合同。这就意味着必须有一个科学的、严格的监督和约束机制,以使得违反合同的成本极其之高,远远高于违反合同可以得到的利益。同时,防止那些等到饼做大了以后想捞一把的行为。尽管饼做大了是他的功劳,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只允许新的谈判,而绝对不允许机会主义。 第二,应当订立关系合同而非完全合同。合同中应当允许一定的发展余地存在,使得合同各方可以根据情况的变化和经营成果的变化来确定风险和报酬。此时,违规行为变得没有必要,或者说违规行为的成本变得很高,合同当事人就不会故意地选择舞弊、欺诈等违背合同的行为,从而可以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 除以上几方面以外,我们还应净化会计信息的需求环境,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会计信息市场,使信息使用者在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内在需求,从而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杜绝会计信息的失真。 会计信息论文: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经济学思考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会计信息失真的相对性和动态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由于会计制度不完善。产权各行为主体的利益冲突、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对称以及委托一关系所带来的会计信息失真,最后提出从明晰产权、加强会计规范建设、理顺各方的利益关系以及强化契约关系等方面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会计信息具有一定的经济后果,这已是不争之实。会计信息是决策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会计信息最基本的质量特征就是决策有用性,会计信息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决策者的决策及其后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保证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决策的基本前提和条件。会计信息失真所带来的经济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它将引起投资决策失误和社会经济资源的无效配置,使交易费用越来越高昂,最终导致交易的停顿,企业由于无法筹集到资金而纷纷破产,银行倒闭,失业率高,物资短缺,物价飞涨,整个社会将陷入严重经济危机之中。1929—1933年美国经济危机就是会计信息失真“催化’的结果。众所周知,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我国存在十分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造成了国有资产严重流失、证券市场发育不良、社会交易费用高昂、企业难以筹集到足够资金而出现“贫血”,严重降低会计信息的质量,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正确决策,进而在宏观上影响国民经济的运行秩序和发展。因此,研究如何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如何在最大范围内防止会计信息失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试图从经济学的角度讨论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并探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一、 会计信息真实性及其相对性和动态性 所谓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指会计信息真实、客观地反映各项经济活动,准确地揭示了各项经济活动所包含的经济内容。可以说,真实性是会计信息的生命。没有了真实性,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就会削弱,严重的还会贻害社会和广大公众,损害广大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告诉我们,真理是相对的和发展的,而不是绝对的和静止的。因此,我们认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具有相对性和动态性的特点。 之所以说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相对的,主要是因为会计信息是客观经济活动的会计反映,从哲学上说,意识对存在的反映既受反映者本人的条件的制约,也与所运用的工具和方法有关,因此,会计信息的这种反映既与会计人员的素质、能力、经验、品德等有关,又与会计准则、制度、程序、方法等紧密相联。 从会计人员的角度分析,不同的会计人员有不同的道德水准和技术水平,这就决定了他对会计信息真实性愿意作出和可能作出的最大承诺和保证的程度不同,由其根据客观经济活动加工处理形成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程度也就有所差别。 从所运用的会计程序与方法而言,受会计自身特点的制约,会计信息的加工过程也会影响到会计信息与客观经济活动的吻合程度。首先,会计对经济活动(在会计上表现为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反映,是通过对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来实现的。会计所运用的确认和计量方法肯定会影响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程度,如收入、费用的确认和计量是以实现原则、配比原则和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这就使会计反映的当期利润与当期实际现金净流入可能不一致,从而使利润缺乏实际货币保证,会计收益的概念与人们通常的“经济收益”的概念有差异,会计提供的仅仅是名义收益加非“真实”收益。其次,对相同的会计事项,往往可以有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可供选择,这种可选择性虽然也有一定原则以供遵循,但由于选择何种会计处理方法才最合适完全取决于客观环境的要求和当事人对其合理性的判断,因而带有较强的主观性,我们很难说哪个方法得出的结果是真实的,哪个方法得出的结果就是不真实的,这就给判断是否“如实反映”带来困难,例如,存货计价有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个别辨认法等,固定资产折旧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各种加速折旧法等,不同的方法必然产生不同的结果,我们只能选择其中任何一个方法,但我们无法证明自己的结果是否真实。会计处理方法的可选择性模糊了会计信息真实性的界限,因此对会计而言,无所谓真实不真实,只可说客观不客观。第三,会计处理过程中包含大量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参数需要估计和预测,如固定资产折旧年限、预计残值、或有事项等,这种预计带有很大的主观成分,预计的结果是否与实际情况吻合,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最后,会计核算中重要性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的应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会计信息与客观经济活动的吻合程度,从而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之所以说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动态的,主要是因为世界在不断运动,经济活动经常变化,会计信息反映的只是某个时期和某个时点的经济活动的情况,与当时的客观环境是相适应的。从发展的眼光看,都是历史的和过去的。在当时条件下,基于当时的客观情况,这种反映可能是真实的,但随着环境的变化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对会计的理解逐渐深化,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也不断完善,对经济活动的会计反映要求会发生变化,原来被认为是正确的做法可能会被认为不正确,原来认为是真实的会计信息可能变得不真实。相反,一些原来认为是不正确或不可能的做法可能会得到承认和支持。因此,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以一定的条件为转移的,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呈现动态性。 二、会计信息失真及其分析 所谓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未能真实地反映客观的经济活动,给决策者的相关决策带来不利影响的一种现象。从产生过程看,我们可以将会计信息失真分为会计事项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处理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事项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事项未能真实反映客观经济活动,会计事项本身就不真实,从而引起会计信息失真,实务中通常所说的“假账算算”就是指的这种情况;会计处理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是指虽然会计事项真实地反映了客观的经济活动,但由于会计处理过程中的错误引起会计信息失真,即“真账假算”。当然也有二者同时存在的可能,即“假账假算”。 根据是否由主观引起,会计信息失真可分为会计信息的有意造假和会计信息的无意失实。会计信息的有意造假是指会计活动中当事人为了个人利益,事前经过周密安排,故意以欺诈、舞弊等手段;使会计信息歪曲反映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会计信息的无意失实是指会计人员在遵循会计规范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由于主观判断失误、经验不足和会计系统本身的局限性等,造成会计信息未能如实或准确反映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的内容。判断会计信息失真是有意造假还是无意失实,其标准应是当事人 是否有故意使信息失真的动机。具体可以依据下列两个标准进行判断:(l)当事人是否有造成失真的主观愿望。(2)当事人是否可从中得到个人利益。根据会计信息与会计处理的关系,会计信息失真可分为会计制度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操作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会计制度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是指由于会计制度自身的不完善、会计技术本身的局限性等引起的会计信息无法真实反映客观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可以说,这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原因。从理论上说,这一部分的会计信息失真可以通过制度的变迁得到改善。会计操作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是指由于会计操作的错误(可能是主观的和有意的,也可能是客观的和无意的)引起的会计信息歪曲反映会计事项的情形,其原因包括会计人员素质不够高、会计处理方法选用不恰当、对会计事项的判断欠准确等。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会计制度本身的不完善。制度经济学认为,组织中的个体有各自的利益,每个个体都将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是,个体不可能无限地扩大自身的利益,因为个体利益最大化的前提在于组织中的其他个体行为不影响该个体寻求自身的最大利益。因此,个体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必须对组织中的其他个体的利益影响最小。这种由于不同个体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导致产生的个体的最优行为解的集合就是规则,规则的集合形成制度。可见,制度的实质就是合同,一个关于组织内个体行为及其后果的合同,而制度的形成是多万博养的结果。 会计制度,从广义上说,泛指为界定、确认和保护产权而制定的、引导会计活动的各种法律、规则、准则等,同时按照诺斯的制度定义,会计制度还应该包括约定俗成的惯例、道德准则等等。作为一种制度,会计制度当然也不能例外的是一个多重的、多次的社会博养的结果。理想的会计制度要能充分兼顾各方利益,成为博弃双方自愿执行的有约束力的社会契约。任何人若想通过违反制度来得到什么好处,则必将从别的方面受到更大惩罚,从而是得不偿失的,制度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社会规则。而我国会计制度的制订无论从空间还是从时间上都缺乏一个充分博弈的过程。而且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新的经济情况、新的经济业务不断涌现,旧的会计规范亟待更新,新的会计规范尚未建立,会计规范中也难免有漏洞和有不完善之处。二是企业产权中各行为主体的利益冲突。经济学假定人是有理性的,理性的个体追求自身利益(或效用)最大化。制度经济学进一步考虑了交易成本之后,假定个体只有有限理性,每个个体都在他所依存的体制所允许的有限的范围内最大化自己的效用。由于个体利益的不同,在组织中将产生不同的利益主体。 一般而言,企业产权中有政府、债权人、所有者、经营者和其他与企业相关的个体等几大主体。政府最关心税收的征缴;债权人最关注其债权是否能按时地收回本金和利息;所有者关心的是自己投入的资产能否保值和增值;经营者关心业绩的增加是否给自己带来额外的经济收益;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关心股票的价值和公司的业绩。由于他们具有不同的行为目标和经济特征,存在着不同的利益驱动,不可避免地出现利益冲突。而经营者的地位与其他利益主体相比有其独特之处,即经营者直接管理着企业,他对企业的经营、运作负直接责任,因而他有着得天独厚的信息优势。然而,基于其自身利益的考虑,经营者只会提供信息披露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这一点的信息量,也即信息披露量满足其本身利益最大化要求。许多信息从社会利益最大化角度考虑应该披露,而经理阶层从自身利益出发;只会选择少量披露甚至不披露,从而损害社会利益。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经营者“偷懒”动机会带来“道德风险”(moral hazard)问题,即经营者有动机操纵会计信息生成甚至提供虚假信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从信息使用者方面看,由于各自的利益目标不同,对信息的要求也不一样,有些信息使用者确实需要真实、客观反映经济活动的会计信息,而有些则不然。从理论上说,政府部门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是最需要真实的会计信息的信息使用者,因为它们肩负调节社会经济运作、管理国民经济、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利益、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职能,它们能直接感受到会计信息失真的严重后果和对社会经济造成的巨大破坏,但是有时由于个人、部门和地区的利益驱动,出于某种特殊国的如粉饰政绩或隐瞒事实等的需要,他们可能并不需要真实的会计信息,如果这些真实的会计信息时它们的目的不利的话。从债权人角度分析,它们关注债权是否能按期收回,也应要求真实的会计信息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并尽早采取对策。目前企业最大的债权人是银行,是否所有银行真的都需要真实的会计信息呢?恐怕未必。这里同样涉及到银行的利益问题。目前我国的银行大部分是国有银行,接受贷款的企业大部分是国有企业,如果说在贷款发放之前银行对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还有所要求的话(实际上连这一点都存在疑问),那么贷款发放之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重要性就大大降低了。其中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银行和信贷部门及信贷人员自身业绩考核的需要,真实的会计信息对他们不见得有好处,二是就算他们知道借款企业的真实情况(当然是财务状况不好的情况),他们也无法做些什么。剩下股东,应该说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是最需要真实的会计信息的,因为他们与企业的产权关系最明晰,其利益相关性最大。但以目前我国证券市场而论,投资与投机并存里后者占的比重较大,以赚取短期差价为目的的“股民”甚众,而真正愿意以“股东”身份出现的长期投资者却为数甚少,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对广大股民来说并不重要,他们所关心的是会计信息是否会令股价上升因为这才是他们的利益之所在。有时,不同的产权主体为了达到各自的但又是一致的利益目标,可能相互串通,合谋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虽然这不仅可能损害其他产权主体的利益,而且可能损害企业的长远利益。例如,企业出于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共同动机,经营者可能与某些以短期炒作、获取差价为目的的机构投资者走到一起,制造虚假会计信息,引起股价的大幅波动,借以操纵股价、牟取暴利,最终贻害社会和坑害广大中小散户股民。“琼民源’案件即为典型一例。可见,某些产权主体可能存在的对不真实会计信息的内在需求,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是激励与约束机制的不对称。激励与约束机制是企业中极为重要的两大机制。制度经济学认为,产权结构影响组织中个体的行为,即不同产权结构可以导致同一个体作出不同的行为。产权指的是人们所接受的、与物的使用有关的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关系。产权安排实际上规定了人在与他人的相互交往中必须遵守的与物有关的行为规范。违背这种行为规范的人必须为此付出代价。产权在组织中的具体表现为制度。制度框架通过影响个体获得的报酬及其违规应付的代价来具体影响个体行为。 在很多企业中,特别是国有企业中,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对称的情况比较严重。许多企业与经营者的劳动合同是采用完全合同的形式签订的。合同的谈判是一次完成的,经营者的业绩与报酬在事前就被一次性规定了。这种合同的最大弊端就在于不能及时地按照经营者所作贡献来对经营者进行对等的激励。经营者为企业作出了贡献,但是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心理上的不平衡加上物质上的不满足成为个体实施违规行为的动机。另一方面,由于处于变革的年代,可变因素太多,制度不够健全,企业缺乏严格的、科学的监督、约束机制,所有者让渡给经营者的权力过多,并且对让渡的权力不设监督,“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经营者拥有过大的权力,无人监督也无人敢监督。因此,一方面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改变经营者的目标函数、抑制其“偷懒”动机;另一方面又没有恰当的监督机制,减少经营者“为所欲为 ”行为,这样,个体实施违规行为的风险很小,预期收益很大而预期成本很低,违反制度所得的好处大于受到惩罚导致的损失,造假者得好处,不造假者反而吃亏,这就使得个体有了实施违规行为的理性依据,因而促成了个体的违规行为,“X—非效率”问题、“五十九岁”现象、“穷庙富方丈”现象屡见不鲜。 四是企业中存在着委托一关系。根据科斯奠基的“契约理论”,企业是一个在其框架中由相互合作的大量生产要素所有者达成的书面或非书面的契约。企业的委托理论实际上是对企业的契约组合理论的具体化。契约的一方当事人为资产的所有者,即委托人;契约的另一方为资产的使用者,即人。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人以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身份独立自主地对企业资产进行经营活动,人成为了企业的“内部人”;而股东则“已没有任何权利与那些已成公司资产的东西发生实际联系”,成为了“外部人”。委托人和人之间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这种不对称既有时间上的,也有内容上的。 企业中存在的基本的委托一关系是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关系,由于二者存在信息不对称,其利益目标也不相同,经营者可能制造虚假的财务信息,以欺骗所有者,获得自身的最大利益。这种委托一关系由四个更低层次的委托一关系组成,形成一个多层面的、金字塔式的委托一关系。 (1)股东与董事会之间的委托一关系。 (2)董事会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一关系。 (3)企业内部经营者与会计部门之间的委托一关系。 虽然经营者直接管理会计人员,会计人员直接对经营者负责,二者有着直接的利益关系,但是,由于有限理性和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假设,会计人员与经营者之间也可能有着不同经济利益,加上二者之间也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这就可能造成会计人员为了自己的利益(如为了贪污、挪用公款等),编报虚假的财务报告,隐瞒真实情况,从而逃避惩罚。 (4)会计机构内部会计主管与会计人员之间的委托一关系。 因此,由于委托、双方各自的利益不同,导致双方的目标不同,人不可能完全按委托人的意图进行企业行为,利益冲突是个体使会计信息失真的直接动机;而双方信息不对称,使得人有机会进行一些危害委托人利益而增加自己利益的行为,从而为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可能性。 三、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主要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注意: 一是明晰产权,发挥产权对会计信息生成过程的规范和界定功能。 产权是伦业取得市场法人资格的基本条件,只有产权明晰的企业才能真正成为市场主体。企业本质上是一个合同,该合同广义地规定了哪项任务应当由企业中的哪些成员来完成,在这里,基本权力(收益索取权、使用权、让渡权)实际被分割给了不同的利益团体。在产权不明晰的企业里,权力的让渡不足,使得企业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市场,未能按市场的规律实施企业行为,从而造成会计信息并未按市场的需要提供。 只有产权的明晰界定,才会使市场主体根据会计行为规范开展会计管理交易活动。这是因为产权的明晰为会计信息目标的实现创造了两个重要条件:一是所有者追求资产收益的最大化,二是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存在经济上的契约关系。在这两个条件之下,资源的配置相对地有效率:经营者在最大化自己效用的同时也不降低(甚至增加)所有者的效用,按照市场而非所有者的旨意来实施经济行为。同时,会计主体可以根据交易费用的高低来选择会计规范组合方式,充分发挥会计规范的激励、约束、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功能。产权与会计信息失真的关系可以通过以下的研究成果得到验证,即会计信息失真在私营企业大都表现为虚减利润,以逃避交税;而在国有企业则大都表现为虚增利润,以形成业绩良好的形象,使经营者获得经济利益和政治荣誉。 此外,产权明晰有利于改善会计制度制定过程中博弃的充分性。当会计主体真正成为市场主体,要按严格市场规律办事的时候,由上至下而制定的会计制度便会凸现出更多的不足之处,从而产生变革的力量。利益主体的变革要求博弈更新进行,从而改善博弈不充分的情况。 二是加强会计规范的建设 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原因是会计规范建设上存在缺陷。因此,我们应当加强会计规范的建设工作,尽快健全和完善我国的会计规范体系。对于我国会计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博夺主体不到位,这一问题,我们认为,在会计改革之初,为了减少会计制度变迁的阻力,使会计准则能早日出台,以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会计实务,尽早实现与国际惯例的衔接,即由政府直接参照国际会计准则来制定中国的会计准则应是无可厚非的。与此同时,每个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修订都要充分征求各方意见,进行反复讨论与论证,最终使准则能为各博养方所接受。政府机构要维护该机构制定的准则的权威性,对违反准则的行为要进行处罚,目的是使违反准则而提供失真会计信息者得不偿失,其私人成本接近或等于社会成本,从而消除会计信息失真的外部不经济现象。这样,会计信息供给方就会愿意提供真实而相关的会计信息,使各博奕方都能得到合作利益,而不愿提供失真会计信息而使自己遭受损失,从而提供失真会计信息的经济利益动机得以消除。 三是理顺各方的利益关系,减少利益冲突 由于企业内部存在的多层级的、复杂的委托一关系,因此理顺委托方和方的利益关系就极为重要。 经济行为的后果的产生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实施经济行为的个体的选择,即决策厂是由于环境的原因,造成经济行为最后显现出如此的后果。委托方只能观察到经济行为的后果而不能得知经济行为的过程本身。而在事前辨别经济行为的后果到底是由于主体的选择还是由于自然环境作用的结果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样做成本极高。因此,委托方应当根据某些假设(如关于人偏好和冲击的分布函数等信息),根据经济行为的结果为人确定一个报酬方案。委托方应当使得在这个方案下,人将不但最大化自己的效用,同时也最大化委托人的效用。这样,委托人和人有了经济利益上的一致性基础,使指利益关系清楚,减少利益冲突,从而减少由于利益冲突原因而产生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我们设想,首先应当尽早建立专业经理人才市场,将竞争机制引入企业经营者的任命,其次是进一步规范和促进我国证券市场建设,鼓励市场并购行为,活跃资本市场,通过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将替换机制引人专业经理人才市场,同时在企业内部建立对经营者的基于其经营成果的有效合同激励机制(如使经营者部分持股或给予其股票购买选择权等),使经营者的目标函数与所有者趋于一致,从而改善双方的“激励相容性”。此外,应强化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加强对经营者的行为约束。应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健全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者的责、权、利,可以考虑将会计按其职能和作用的不同分成内部管理会计和对外报告会计,前者仍属企业内部委托一网络的一环,受托于经营者,起参谋和决策支持作用,后者则直接受托于董事会,起反映和监督作用。同时,要明确界定对外报告会计部门的产权,即拥有据实核算反映权和监督权,但以不损害经营者的经营决策权为限,不得擅自于涉经营者的决策甚至替代其作出决策。对于经营者 的一些明显不合理、不合法以及损害所有者利益的行为,应拒绝进行业务处理,并及时向董事会报告。同时为抑制对外报告会计人员其与经营者“串谋”欺骗所有者、出现“道德风险”和“内部人控制”问题,还需在机构设置上强化内部的制衡和约束机制,加强基础工作,以强化会计监督职能,减少或消除“X—非效率”现象,同时,建立一套对其进行有效监督与激励的机制,使其目标函数与所有者目标函数一致,最终使所有者、会计人员与经营者三方达到经济利益上的“激励相容性”。 四是强化契约关系。 交易成本经济学认为合同的事后支持制度是重要的。合同关系的强化有利于降低违规行为的预期收益,提高违规行为的预期成本,从而有效地控制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 首先,必须使企业中的个体严格地执行已经订立的合同。这就意味着必须有一个科学的、严格的监督和约束机制,以使得违反合同的成本极其之高,远远高于违反合同可以得到的利益。同时,防止那些等到饼做大了以后想捞一把的行为。尽管饼做大了是他的功劳,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只允许新的谈判,而绝对不允许机会主义。 第二,应当订立关系合同而非完全合同。合同中应当允许一定的发展余地存在,使得合同各方可以根据情况的变化和经营成果的变化来确定风险和报酬。此时,违规行为变得没有必要,或者说违规行为的成本变得很高,合同当事人就不会故意地选择舞弊、欺诈等违背合同的行为,从而可以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 除以上几方面以外,我们还应净化会计信息的需求环境,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会计信息市场,使信息使用者在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内在需求,从而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杜绝会计信息的失真。 会计信息论文:以会计信息化对传统会计理论影响的再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信息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使会计信息化成为会计发展和改革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会计信息化的深化和发展离不开会计理论的创新、指导与支持。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建立在工业经济基础之上的传统会计理论受到什么样的冲击和影响,是否还能继续满足会计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其间学者们从信息技术、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电子商务、网络会计、会计信息化等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传统会计面临的冲击和挑战,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原则、会计对象、会计职能、会计的确认、会计计量、会计披露、会计工作流程、会计方法、内部控制、会计组织、会计人员等会计理论和实务领域及范畴。关于会计信息化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影响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传统会计理论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导致会计的内涵和外延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因此要对传统会计理论体系进行全面改革。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虽然传统会计理论受到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但并没有触动会计的本质和内涵,在新的环境下,传统会计理论仍然适用,只是需要正确理解其本质,对其重新认识和诠释。 应该承认的是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传统会计理论的确表现出了一些不适应、不协调的地方,并受到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但会计信息化究竟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哪些方面带来了冲击和影响,影响的程度如何,是否属于实质性影响,对于这些问题目前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和探讨。特别是从目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看,真正研究会计信息化对传统会计影响的论着较少,而其中探讨对会计实务和工作影响的较多,大多是针对会计的技术手段展开的讨论,特别是针对会计实务工作和会计信息系统建设进行的探讨,而探讨对会计理论影响的较少。笔者认为其原因在于对会计信息化的涵义没有一个正确和清晰的认识,同时对传统会计理论中相关范畴也缺乏正确的理解,因而无法准确把握会计信息化对传统会计理论产生了多大程度的影响,也就无法判断传统会计理论是否还能满足会计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无法明确会计信息化发展和变革的方向。究竟是要对传统会计理论进行不断的修补,还是要发生质的飞跃,创新传统会计理论,构建会计信息理论新体系?这已成为制约会计信息化纵深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亟待深入探讨和解决。因此,本文将在明确会计信息化内涵的基础上,系统探讨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传统会计理论受到的冲击和影响,重新诠释相关范畴,从而明确应对的措施,以指导和推动会计信息化的创新和实践活动。 二、会计信息化的内涵 会计信息化的概念最早是在1999年“会计信息化理论专家座谈会”上提出的,当时对会计信息化涵义的理解是:“会计信息化是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会计进行重整,并据以建立开放的会计信息系统,该系统将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业务处理高度自动化,信息高度共享,能够主动和实时的报告会计信息。之后,很多学者在此基础上对会计信息化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和诠释,但对其涵义尚无一致的界定。目前较权威的观点是杨周南教授在其论着《论会计信息化的TMAIM体系架构》中对会计信息化核心内涵的界定:”在会计行业和组织或企业会计活动中普遍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开发和利用会计信息资源,使会计信息资源成为全社会的共享财富,以推动会计信息资源产业发展的历史过程。“而会计信息化的战略目标是:”促进会计行业、组织或企业会计管理活动和会计业务的变革,以推动会计事业的发展。“可见,从本质上讲,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的发展过程,是技术变革和理论创新不断互动和融合的过程。 三、会计信息化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影响及其重新诠释 1、拓展了会计基本假设的内容和形式 会计假设是对会计所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环境做出的合理判断,是会计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前提,是环境赋予会计工作的基本特征。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建立工业经济基础上的会计基本假设必然会受到冲击和影响。 会计主体假设是为了明确会计为之服务的对象、立场及对其空间活动范围的界定。传统会计主体是以有形的实体组织为主,有明确空间范围。但会计信息化下出现的虚拟企业等临时性的结盟组织使会计主体出现了模糊性、整合性、不确定性,更加不易确认,于是,有学者认为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已不再适用,提出用“经济利益相关的联合体”等假设来取代之。对此,需要明确的是会计主体并非完全等同于有形的会计个体,它应具备两个特性:拥有自己的经营目标和自主支配的经济资源,并能独立做出决策;对自己控制的经济资源及经济行为承担责任。很显然虚拟企业是完全具备这两个特征的,其模糊性、整合性并不影响该组织的客观存在,其形式上的多变也并不影响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反而更加显示出其会计处理高速、便捷的优势。因此,虚拟主体的出现只是丰富了会计主体的形式,拓展了会计主体假设的范围,在会计信息化下会计主体可以是实体主体与虚拟主体的并存。 持续经营假设是假定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按既定的目标无限期地经营下去,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面临破产、清算。它是历史成本、权责发生制等原则的基础。然而由于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会计主体的不稳定性和多变性加剧,使得人们更难于辨别一个主体是否在持续经营,于是,有学者认为这动摇了持续经营假设存在的理论基础,提出应用破产清算假设来替代持续经营假设。对此,应该明确的是持续经营假设并不表示企业不能破产清算,而是表明在正常的环境因素下企业能够生存,这样才能在此基础上遵循会计原则,对其经济业务加以确认和计量。因此,无论是传统意义上有形稳定的实体主体,还是会计信息化下的无形易变的虚拟主体,都不会无限期地存续下去,都会面临破产清算的风险,只不过是存续期长短的差异,但这并没有影响企业遵循持续经营假设进行会计处理,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仍应遵循持续经营假设,而对于那些存续时间较短的企业可使其提早进入破产清算环节,依据清算会计程序进行处理。会计分期假设是指为及时总结企业的经营情况,人为地将企业不间断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若干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它为定期报告企业财务状况,确定经营损益提供了前提,是对持续经营假设的一种补充,也是权责发生制、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的依据。然而由于会计信息化下会计信息的实时加工和传送成为可能,会计期间的间隔可以趋向于无穷小,财务报告期的大大缩短,特别是XBRL技术在会计信息化领域的应用,使得低成本、高效率的联机实时交互式会计报告成为可能,规定会计期间似乎变得不再重要。于是,有学者提出应用“交易期间假设”替代会计分期假设。对此,应该明确的是会计分期假设的意义在于保证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可比性,实时高效、个性化的会计信息并没有改变人们对会计信息需求的本质,它只会影响会计期间的长短而不会使其消失,也并未否定会计分期的存在。而如果以交易期间作为会计分期,因难以保证各个交易期间时间间隔的一致性,反而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货币计量假设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为计量单位,记录和反映其生产经营活动,并假定货币币值稳定。它解决了会计计量的尺度问题,而货币性信息的效用则是以币值稳定为前提。然而会计信息化 环境下,虚拟货币的出现,企业间技术、资本自由流动的加剧,对非货币信息的重视,使得货币成为观念的产物,也加剧了货币需求的不稳定性,仅以货币反映的价值信息很难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货币计量假设受到冲击和挑战。于是,有学者认为,应用以电子货币计量为主的“在线货币假设”替代货币计量假设。对此,应该明确的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不排斥非货币单位的补充运用,而传统的会计核算中也一直是以货币信息为主,非货币信息为辅,这并没有违背货币计量假设。虚拟货币的出现只是增加了货币计量的形式,加速了货币的符号化,使其变得更加无形和抽象,但这并未消灭货币或者超越价值抽象的范围。另外,货币本身也并不是一个充分稳定的衡量单位,币值稳定作为货币计量的附带假设,所受到的冲击在通货膨胀环境下也存在,但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一致性、可比性,仍有必要坚持币值稳定假设。 综上所述,会计信息化对会计基本假设虽然带来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但并没有改变其实质和内涵,只是拓展了会计假设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使其更加多样化,会计基本假设仍然适用并将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2、促进了会计目标的融合和实现 会计目标是会计所应达到的境地或标准,是对会计自身所提供经济信息的内容、种类、时间、方式及其质量等方面的要求。它是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础性内容,指明了会计实践活动的目标和方向。关于会计目标的讨论,理论界主要有“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两种观点。“受托责任观”认为会计目标应定位于提供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决策有用观”认为会计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强调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但由于它们都把信息使用者当作一个完整的群体来看待,因此只能提供共性的信息,无法满足使用者个性化的需求。而会计信息化使信息提供者与信息使用者的实时双向交流成为可能,不同使用者可根据自身需求获得多元的个性财务报告,充分满足了使用者的需求,既有助于决策者的经济决策,又有助于反映受托者经营责任。因此,会计信息化下的会计目标应是两者的融合,即向会计信息需求者提供可靠而有用的会计信息。而这一点在新准则中已有所体现:新准则针对我国经济环境的变化和资本市场发展迅速但仍不够完善的现实,确立了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同时说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体现出“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双重要求。因此,会计信息化的实现并未改变传统会计目标,反而利用其网络技术平台的优势,促进了会计目标的融合和实现,更好地满足了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3、强化了会计的各项职能 会计职能是指会计的功能,即会计能够干什么,是会计工作本质的体现。实现会计信息化之后,信息的处理实现高度自动化,会计的反映职能得到更好地实现。同时,由于实现了实时和自动的核算处理,使会计人员从繁杂、重复的会计日常事务中得到,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中,有助于会计管理职能的发挥。而会计信息的实时跟踪,使会计人员能及时了解企业内部各信息系统及供应链上的有关信息,以便做出相应的决策,进行事中控制和事前预测,会计的规划、调节、监督、考评、决策等职能也得到了加强。 4、突破了权责发生制的确认标准 权责发生制原则,要求会计只能确认企业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而对尚未实际发生的交易和事项以及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则不能进行确认。新准则中明确规定:“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然而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这一标准暴露出了很多缺陷:由于信息反馈速度慢;无法确认企业因长期生产经营积累形成的无形资产,以及衍生金融工具等金融资本;无法反映企业的现金流量的信息,以及大量与信息使用者决策关系密切的预测性信息,因此难以满足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要。而在电子商务交易中,由于企业的收支均在同一交易期内完成,使得权责发生制失去了存在的前提,收付实现制则成为会计信息化下会计确认基础的客观必然。会计信息化下强调的是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并重的确认标准。 5、丰富了会计计量属性的形式 会计计量既是其他会计处理程序的前提,也是其他会计程序的结果。一个完整的会计计量模式,除计量对象外,还包括两个要素:计量属性和计量单位。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仅以历史成本进行会计计量难以对无形资产、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准确计量,也难以反映产品和设备的真实价值,其反映的会计信息滞后,使得公司管理当局无法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会计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的职能无法发挥出来,因此要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得到完整、准确的反映,就必须丰富会计计量属性的具体形式,这一点在新的会计准则已有所体现:在新准则中,原来的历史成本原则已作为会计计量的一种属性出现,新准则全面引进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五种计量属性,并明确了计量规则。公允价值的引用意味着会计确认与计量不再一味记录过去,更多的是需要面向未来。而由于各种计量属性各有所长,因此应尽可能根据各种计量属性分别计算,并将各自不同计量结果交给信息使用者,以更好地满足他们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 6、促进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满足 会计信息化对会计目标和会计假设的影响,同时也波及到与其相关的或以其为基础的会计原则。会计信息化下,信息使用者的投资策略呈现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趋势,其信息需求也日益多样化。一些原来看来不相关、不重要的信息变得相关而且重要。而一些现在看来非常相关、非常重要的信息可能会变得次相关和不重要,这使得传统会计信息越来越难以适应信息使用者的要求而变得不甚相关,相关性原则的内涵和外延都将发生变化,重要性原则的侧重点也不得不进行调整。信息的实时获取和传递,以及提供信息的多元化,将更有利于满足信息使用者多样化的需求,增强信息的时效性。信息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快速灵活地选择各种信息组合,信息的相关性和重要性更多地取决于使用者的个人判断,及时性和可比性也得到更好的满足。因此,会计信息化的实现更有利于满足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7、推动了财务报告模式的变革 财务报告是会计信息系统的最终产物,是会计处理程序的核心环节,主要目的是向需求者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信息。传统财务报告是一种定期报告模式,披露的主要是以过去交易为主、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单一的、货币化的、通用的会计信息,难以满足信息化环境下信息者使用者对信息的全面化、多样化和及时性的要求。会计信息化下采用的是一种实时在线财务报告模式,它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提供的是一种更为全面完整的、易理解的实时交互式专用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时效性得到提高,信息披露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和多元化,能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全方位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和事项的即时信息,其范围涵盖财务及非财务、货币及非货币、历史及实时等全方位信息。而XBRL技术在会计信息化领域的应用以及相关标准体系的建立,更是推动了财务报告模式的变革,一种跨平台、跨语言、低成本、高效率、实时交互、面向未来的财务报告应运而生。 综上所述,会计信息化的确对传统会计理论带来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使其表现出一些不适应、不协调的地方,但这种影响大多并未真正触动传统会计理论诸范畴的实质和地位,因为不少问题实际上在以前就已经存在,并非是由会计信息化环境带来的特有问题。然而,事物的发展总是经历着由量变到质变,再到量变又产生新的质变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会计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会计实践,进而不断作用于会计准则和规范等应用理论范畴,这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 ,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对会计应用理论的修修补补已经不能满足环境对会计系统的要求,亟需通过改变会计的概念结构甚至基础理论,并用新的理论去指导建立新的应用理论体系。因此,会计理论要想满足会计信息化环境带来的新变化和挑战,就不能停留在对传统会计理论的不断修补上,而是要发生质的飞跃——创新传统会计理论,构建会计信息化理论新体系,从而更好地指导和支持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和思想同传统的会计理论之间的日益不适应,迫切要求会计理论的变革和创新,呼唤会计信息化理论的诞生,会计信息化应该体现信息化环境下会计变革的要求,积极反映会计与技术的结合及相互影响,构建会计信息化理论体系已成为制约会计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学术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学术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会计信息论文:分析企业会计信息处理问题及方法 一、财会业务操作流程欠规范 对经营商品品种多、数量大且分店多的连锁零售企业而言,会计核算需要经过相当多的流程,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会计信息处理的复杂度,因此,财会业务需要相对合理完备的操作流程来支撑。但由于我国连锁零售企业发展的时间还不长,各项制度措施尚未完善,有效的会计核算体系尚未建立,在会计信息处理过程中缺乏规范的完善的账务操作流程、会计核算操作流程可资借鉴,大大削弱了会计信息的处理能力,无法快速有效地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这种情况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会计信息应有的反馈功能,或多或少给连锁零售企业总部的宏观调控带来不利。与此同时,连锁零售企业一般有多个分公司(分店),企业总部需要联系市场环境并根据各分店的实际经营情况来进行财务分权,开展有别于非连锁零售店的会计核算及全面预算工作。目前大型连锁零售企业已陆续有相应规范化操作流程,但相对于零售企业这一特殊的行业来说,还需要更加详备规范的流程。在实际处理会计信息的过程中,部分财务人员无法明确分工合作,出现了核算会计开具商品付款凭证、结算会计开具商品进货凭证等不合理不合规的现象,最终引发货款结算时多头查账、对账的情况。 二、会计信息覆盖面窄 连锁零售企业需要各种类型的会计信息资源。然而,对于会计信息资源的开发,不少企业仅侧重于对某一类型信息的收集整理,比如部分连锁零售企业中财会人员的工作不够主动,多把精力集中在编制记账凭证上,仍停留在处理财务会计领域的日常账务层面上,按部就班对所发生的经济业务编制填写原始的会计凭证,而没有主动地去拓展利用其它的会计领域如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的信息;同时,企业的财会人员很少参与运作具体的企业经济业务,在进行财务报表等各类分析时只是有所选择地使用各业务部门传递来的单据及信息,因此,未能真正地结合公司的经济业务与财会业务来对整体业务发生的过程进行分析,使得财务报表分析没有深入业务活动的实质而仅对原始数据进行简单罗列,出现数据未能真实反映公司经营状况的现象;同时,也导致了信息开发的力度不强、开发覆盖面过窄,造成了重财务信息轻经济业务活动信息的局面。而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剧烈,连锁零售企业的决策也越来越需要得到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等各类会计信息的支持。但目前,连锁零售企业会计信息的覆盖面不广,综合利用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等各类会计信息的能力有所欠缺,使其在企业经营中全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四)复合型会计人才少现有不少零售企业中,会计从业人员仅能简单地进行记账、算账等工作,整体技能普遍偏低,会计技能较单一,缺少新的知识技能。而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的快速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对会计信息处理也将不断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同时,在企业内部及外部均将有越来越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如供应商、客户、工商、税务、银行等各政府企事业单位及金融部门等,会计信息涉及到更多的部门及更广的群体。因此,连锁零售企业对会计人员处理会计信息的能力要求也将越来越高,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能够担负财会工作职责,从传统的记账、算账、事后报账工作方式转向预测、分析、决策这样一种全新的会计信息处理模式,还要能够及时有效地为外部其它对会计信息有需求的相关单位如投资者、供应商等提供企业会计信息及相应会计服务。但目前的现实情况是,多数连锁零售企业缺乏具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会计专业人才。 三、强化会计信息处理的对策建议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会计信息的恰当处理有利于连锁零售企业应对竞争、把握商机、有效决策等。因此,会计信息处理的合理合规对企业的发展极为重要。针对会计信息处理存在的问题,可以从综合运用电子操作系统、规范财会业务操作流程、拓宽会计信息覆盖面及提高财会人员综合能力这四个方面来寻求对策。 (一)综合运用电子操作系统 针对连锁零售企业会计信息处理的现况,建立起高效智能的信息处理系统,以便快速处理企业的会计信息;已建立起电子操作系统的企业,可以进一步构建系统数据分析模块,充分利用系统发达的信息处理功能,将商业信息系统中的收银、存货及成本等数据直接导入到操作系统软件中,自动生成会计凭证并能自动生成直观的数据分析曲线图表。财会人员在操作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对商品进行大类分析,还要注意根据分析的需要对系统进行指标设定,利用电子审核系统对门店用款进行审核与支付,扩大电子操作系统的综合运用层面,使得企业相关部门能共享会计信息,使之成为连锁零售企业应对市场竞争的有力保障。 (二)规范财会业务操作流程 一般来说,连锁零售企业由于营业额大、原始数据庞大、核算量大以及管理层级多,信息的处理需要经过较多的流程,信息处理的难度较大较复杂,因此,会计信息的规范工作就显得极为重要,财会业务操作流程的规范合理成为有条不紊处理大量会计信息的有力保障。会计信息是财会人员依据会计规则来加工处理而形成的。因此,会计信息的处理会受到会计规则流程的影响。针对连锁零售企业的特点,依据“流水作业、合理分工”的原则,制定会计信息处理的操作规程,规范进、销、调、存等各环节的操作流程,明确会计核算、凭证及报表的处理程序及操作方法等,制定销售成本结转办法并强化商品的核算办法,科学分解各岗位、各环节的操作并加以标准化、制度化,落实到部门和个人,形成量化的指标,从而达到规范业务流程、提高连锁企业会计信息处理水平的目的。 (三)拓宽会计信息覆盖面 为 解决零售企业快速发展而给企业经营管理带来的困难,企业应该结合行业特点与企业发展现状,细化企业财会工作体系,拓宽会计信息覆盖面,主动地去拓展利用其它的会计领域如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的信息,加大信息开发的力度、开发的覆盖面,财务信息与经济业务活动信息双重并重,收集整理好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等各类会计信息;同时,财会人员在进行财务报表等各类分析时应结合企业自身的经济业务与财务会计来对业务发生的过程进行分析,使得财务报表分析真实反映公司经营状况;做好数据分析,根据连锁零售企业发展的需要设定商品周转率、毛利率、保本点等分析指标,建立相应的计算机数据分析模块,为提升企业的获利能力服务。 (四)提高财会人员综合能力 财会工作贯穿于整个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尤其是随着企业的发展与市场竞争的加剧,会计人员亟需在传统财会工作的基础上,结合电子操作系统中的历史数据与当前的统计数据对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分析。这些新的变化,要求财会人员具备综合能力,能够掌握较高的信息技术,对企业的经济业务有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能提供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因此,连锁零售企业的财会人员应结合行业特点,着力提高自身的计算机操作尤其是相关财务辅助软件应用能力、财会分析能力以及会计信息处理能力等相关方面的知识技能,为企业的发展壮大贡献力量。四、结束语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连锁零售企业正由成长走向成熟,会计信息处理已成为零售企业发展的重要竞争力量。现代化连锁零售企业正面临变革,企业需要正确看待会计信息处理对提高连锁经营效益的作用,正视会计信息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的对策,有利于企业建立起适合自身发展的财务管控体系,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 会计信息论文: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及其对策 一、企业会计信息的内容及其作用 (一)企业会计信息的内容 会计是以一个以提供会计信息为主的信息系统,会计处理的各个环节的加工对象就是会计信息。从广义的会计信息来看,应该包括三个层次:其一,以货币化指标体现的财务信息,它是从动态、静态两个角度对特定的主体经济资源的数量(资产)、归属(负债 、权益)、运用效果(收益分配)、增减变化及其结果(财务状况变动及其结果)进行描述;其二,非货币化的和非数量化的说明性信息,它们不仅仅是对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财务指标的基本说明,而且还包括了大量的主体所处的社会、文化、道德、法律等环境信息,这些信息对于使用者正确判断会计主体的经营能力、发展前景往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三,其他用于主体内部管理的信息,这些信息常常由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以及内部审计人员提供,主要包括了短期(长期)决策信息、预测信息、责任中心要求及履行情况等信息,虽然与外部性较强的财务会计信息相比,它们更容易为人们所忽略,但是在经济管理和财务信息质量控制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从狭义的会计信息来看,其信息的载体主要集中反映在财务会计报告上,也就是广义的会计信息所阐述的前二个层次上。财务会计报告是指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时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文件。“财务会计报告”的内涵比会计报表大,根据《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和《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本文会计信息的内容就是指财务会计报告。 (二)企业会计信息的作用 企业经济活动离不开决策,决策离不开信息,就一个企业而言,其信息的使用者包括股东、债权人、国家及政府有关机构、中介机构、企业内部管理层及雇员、顾客、贷款人和其他供应应商等。尽管他们的决策内容不同,所需的信息各异,但对企业的会计信息却有共同的需求。会计目标就是向不同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无使用者,会计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因此,会计信息的作用就是向不同的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 二、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及会计信息失真 (一)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是指确定会计信息具有有用性的具体质量要求。良好的会计信息应具备以下的基本特征,即:有用性、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及时性可比性、一贯性和重要性。会计信息质量的核心内容是对决策有用,因此,“有用性”是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其他质量都是对它的补充或具体化,从这点出发,并考虑信息质量对决策的重要程度,可将会计信息质量划分为主要质量与次要质量。此外,提供会计信息需要会付出代价,会计上提供或不提供某一信息,受成本效益原则制约。只要当信息的使用效益被判定为大于其成本时,这此信息才值得提供。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质量也是会计能否存在的关键所在。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及其层次结构如下图所示: 会计信息 普遍性约束条件 效益大于成本 针对用户的质量 可理解性 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 决策有用性 会计信息的主要质量 相关性 可靠性 及时性 真实性 客观性 可验证性 会计信息的次要质量 可比性 一贯性 重要性 图1 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及层次结构 1、会计信息失真的含义 会计信息失真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企业未能根据会计准则或规范来进行会计核算,具体表现为错误与舞弊等形式。二是传统的会计程序未能全面地反映企业的全貌或经济现实。这里所说的会计信息失真指的主要是前者,即企业的错误与舞弊行为,这一方面是由于企业的主观意识所致,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会计方法本身的可选择性或会计准则本身的不完善所导致的。因此企业会计信息失真主要是企业对企业会计报告进行粉饰(包括包装、伪装、核算随意变更或选择会计政策、披露不完整或避重就轻等行为)的结果。 2、会计信息失真的状况 古今中外,为粉饰经营业绩而公告不实或披露虚假的会计信息屡见不鲜,如美国的安然公司、世通公司、施乐公司、默克制药公司等,中国的郑百文、银广夏、黎明服装等。2001年财政部在对320户企业和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抽查发现,被抽查单位资产不实73.75亿元,利润不实35.11亿元。本次抽查的结果表明,部分企业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还很严重,一些单位为达到扭亏为盈、享受债转股优惠政策、小集团利益、包装上市、领导人出政绩等目的,随意调整报表合并范围,巨额潜亏挂账,人为调节利润。据统计,本次调查中发现人为调节利润、虚盈实亏的企业32户,占被调查单位的10%,人为调节总额达到13.7亿元,其中,虚增利润10亿元,虚减利润3.7亿元。此外,部分企业事单位的财务管理相当混乱,缺乏有效的内部 控制制度,账外设账,私设“小金库”等问题屡禁不绝。对此,财政部继续就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开展了有针对会计信息质量抽查,加大了会计打假力度。 我们应当看到,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目前根本没有好转。财政部最近公布的一个检查公告依然触目惊心。财政部对192户企业进行2001年会计信息质量抽查,结果查出资产不实115亿元,利润不实24.2亿元。在192户企业中,利润不实10%以上的企业有103户,占被调查总数的53.6%,其中利润严重不实的、虚盈实亏的企业19户,虚亏实盈的企业有9户。这怎不令人对会计信息的诚信深表担忧呢? 3、会计信息舞弊的动机 经济利益的驱动和政治利益的驱动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根源,具体来说,企业往往由以下动机来粉饰会计报表,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1)为发行股票、配股、炒作股票和避免处罚而粉饰会计报表。 2)为减少纳税、分配利润而粉饰会计报表。 3)为业绩考核而粉饰会计报表。 4)为确保职位而粉饰会计报表。 5)为获取信贷和商业信用而粉饰会计报表。 6)为推卸责任而粉饰会计报表。 7)为隐瞒违法行为而粉饰会计报表。 8)为政治目的而粉饰会计报表。 4、会计信息舞弊的手段 2)上市前过度剥离。通过对资产负债表剥离减少净资产提高每股收益或通过对利润表的过度剥离来增加利润。 3)用关联交易调节利润。虚构关联购销;不等价转让;置换和出售资产转移利润;受托经营;以低息或高息发生资金往来,调节财务费用;以收取或支付管理费用或分摊共同费用来调节利润;采用合作投资方式,夸大企业利润。 4)利用资产重组调节利润。通过企业购并调整利润;通过债务重组获取重组收益。 5)通过地方政府援助操纵利润。如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利息减免、资产优惠等。 6)选用不当的会计政策调整利润。如存货计价方法不当;股权投资方法不当;收入确认不当;如提前确认收入,利用应收账款虚构销售收入;费用确认方法不当;如收益性支出资本化,提升当期业绩的潜亏挂账。 7)通过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调节利润。如折旧政策的变更、坏账准备变更、存货计价方法变更、长期股权投资方法变更、减值准备变更、合并政策变更等。 8)通过巨额冲销来调节利润。 9)利用虚拟资产调节利润。如待摊费用、递延资产、待处理财产损失、长期待摊费用等。 10)用资产评估消除潜亏。 11)通过虚构交易或事实调节利润。如采取几方合作,对开增值税发票。 12)利用其他应收账款虚构利润和利用其他应付款隐藏利润。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鉴于上述,可以认识到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会计本身的不确定性,会计方法选择的多样性以及会计准则本身的不完善为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基础。其二,立法与执法上的缺陷从一定程度上纵容了会计信息失真的行为,我认为在现阶段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减少会计信息的失真现象,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使之能更好地发挥其决策有用性的作用。 (一)完善会计规范体系 为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增强决策的有用性,建立一套会计行为和会计实物的规范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无论怎样的规范体系都必须在两个领域里起约束作用:第一,要对会计行为的主体提出约束,对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道德修养进行规范,以保证其在公平、公正、无偏见的会计行为下提供会计信息。第二,对会计实物提出要求,为会计信息的系统运行在技术上建立和健全会计信息确认、计量和报告的标准,以保证会计信息的运行能够在科学、合理、真实的原则下实现会计目标。 1、加强会计法律规范体系 纵观世界各国会计法律体系建立的思路,无外乎两种:一种是强调严密而具体的法律规范,如法国、德国、荷兰等,这些国家会计的主要规范主是体现为有关立法,会计行为和会计实物操作所遵循的原则,均有法律规定,法律中的有关条文详细而严密,对会计的约束性很强。另一种是建立指导性、方向性的法律规范,如英国、美国等。这些国家只对会计进行总体上的约束,具体的行为规范和会计准则主要有民间和半官方的组织制定,同时,会计人员对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技术方法的选择,具有较大限度的自由权。 从本质上来说,我国的会计法律体系具有前者的特点,目前,我国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建立起以《会计法》为核心有会计法律体系,并建立了《总会计师条例》、《会计人员职权条例》等行政性法规和《经济法》、《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的法律规范。 但是,正如很多的法律法规一样,当前会计法律法规存在的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条条框框太多,而缺乏可操作性。同时对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没有清晰的界定,以至法律规范形同虚设,会计信息造假现象屡禁不止,理想的会计法律法规应当明确相关各方的责任,使各方相关人的权利和责任相对等,有多在的权,就应当对应多大的责,这样才能真正起到约束的作用,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1)明确法定代表人的责任。企业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应当对本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负主要责任。很多事件表明,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是他们有的指使下属作假,有的姑息纵容,视而不见,因此,如果会计信息失真,应当首先追究单位法定代表人的责任。新的《会计法》中虽然增加了单位负责人的法律责任,但仅限于打击报复会计人员的法律责任,对于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责任仍未能明确。并且现实中很少有单位负责人因提供虚假会计报表而受到法律制裁的。 2)明确总会计师的责任。国家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的总会计师是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和信息质量的监督者,应当防止会计信息失真,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第二道防线。总会计师应当对编制会计报表负责。 3)明确会计人员的法律责任。《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对会计人员的责任作了明确的说明:取得凭证、填制凭证、审核、登记、编报等,会计人员都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同时,《会计法》中对会计人员的法律责任也作了明确的规定,并从法律上对由于履行职责而遭受打击报复的会计人员进行了保护。 4)明确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注册会计师应当恪守公正、客观、实事求是的原则,由于违反工作准则而造成不良后果的,注册会计师应当承担审计责任。并且在法律上应当明确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很大程度上承担审计责任。 2、加强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建设 会计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会计工作的人们在会计工作中所应遵循的,与会计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是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产生的正确处理会计事物和调整会计人员职权和职责的行准则。 世界各国都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问题作出了严格的规定: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专门规定了“职业道德守责”,其中的“行为守责”明确规定其成员应遵守其文告的义务,如果其会员有任何违反行为,将受到“职业法律委员会”的严厉制裁;IASC也制定了“会计执业人员职业道德准则”,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在公正、客观、独立、保密、技术标准、工作胜任、道德自律等方面都作出了明确的要求。而我国的 《会计法》、《总会计师条例》及《会计人员工作规则》也都对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进行了规范,为保证会计核算信息的真实、可靠在一定程度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会计准则是从技术角度对会计实物处理提出的要求,是会计规范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国家将会计准则规范的内容分成两个部分,即会计具体准则和会计制度(其所具有的宏观效应已经不在会计准则之内)。但是人员习惯将会计具体准则称作“会计准则”。会计具体准则本身不是具体的会计处理方法程序,但是它是指导会计基础方法、程序制定的基础和依据,是针对每一项具体业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所作的最基本的规范,反映了会计实践活动中的内在的基本原理,对会计信息的生成与报告起一般性的指导作用。另外,由于会计规范的建立与其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联系密切,并且要受到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影响,所以就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体现会计活动骄兵必所处的特定的经济环境,体现国家宏现经济决策的有关方针、政策的会计准则,我们可以称之为“社会性会计准则”;另一部分是在市场经济作用下,带有普遍实用性、直接规范指导会计实物处理的会计准则,我们可以称之为“技术性会计准则”。 在我国,“社会性会计准则”主要受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规范,要求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具体国情。“技术性会计准则”的建立则应当着眼于未来,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制定出具有通用性的,与国际接轨的基本准则。我国已经顺利颁布了部门具体准则。这项工作正本着“成熟一项,推出一项“的原则逐步推行。这些具体的会计准则的出台,对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是很有效的,因为它至少减少了会计方法的随意性,使得会计信息“有章可循”,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和减少了“粉饰”的行为。 会计委派制是国家向拥有所有权的国有企业或国家占控股地位的企业中委派会计负责人的一种作法。目前会计委派制仅仅限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它是一种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有益尝试。 会计委派制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管理者的舞弊行为,减少了“内部人控制”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国家以委派会计负责人的方式,直接发挥了反映与监督的双重功效,保护了自已作为所有者的利益和其他投资偖的利益。虽然对会计委派制的批评很多,如不合法----《会计法》,不合理,等等。从近年的实践来看,会计委派制的确是成绩与问题并存,会计委派制的确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它治“标”不治“本”,而且也不能完全防止委派人员和企业领导者的合谋行为,委派的对象也仅仅局限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并不能解决全国范围内的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但是,作为一种尝试,在现阶段而言,会计委派制仍然不失为一种简捷、易行、有一定成效的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方法。 (三)加强会计信息的控制与监管 在市场经济和利益驱动下,信息提供者的利已动机是普遍存在且难以从根本上消除的,但动机不一定会转化为现实的行为。如果能对虚假的信息提供者进行有力的监管,使造假行为不仅不现实、不经济,而且会受到严惩和索赔,那造假者在理智的权衡中也会放弃造假。因此应当加强会计信息的控制与监管。 当前,为了有效地控制会计信息的失真,应当将单一的独立审计监督与社会的综合监管相结合,将硬性的制度监管与柔性的诚信教育相结合,将行政制裁与民事赔偿相结合,使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就象是“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四)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包括会计信息控制和财务管理控制,以实现财务信息的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以及遵守相关法律的过程。我国企业在长期实践中,虽然总结了内部牵制制度、责任中心控制制度等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是由于现阶段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甚至出现董事长和总经理大量兼任的现象,监事会受制度于董事长,“三权”实际上为“一权”现象,形成了大量的“内部人控制”问题。由于自已监督自已、控制自已,造成逆向选择与决策失误,使得当前经济生活中产生大量虚假会计信息。为改变部门对付财务、财务对付经理、经理对付董事长、董事长欺骗投资者的局面,必须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比如我国实行的国有企业派出监事会或财务总监制度促使上市公司吸收独立董事以及《公司法》规定董事长与总经理不得兼任等方法,从生成会计信息的源头开始,对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完整作出严厉的措施性规定,减少了假账真作,真账假作的数字游戏,保证会计信息合法性、真实性、完整性具有积极的作用。 (五)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一个合格的会计人员,除了有过硬的业务技能外,还必须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二者缺一不可,否则很难保证会计质量。 1、严格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制度,坚持持证上岗,严格规定和区分会计岗位应当具备的会计任职资格和条件。 2、健全专业资格考评确认制度,提高资格考试的入门条件,重视学历因素在资格确认中的作用。 3、建立一套统一的、具有刚性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加大对违反职业道德规范行为的处理力度,以此约束和管制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4、强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严格定期培训制度,提倡会计人员终身教育观念,切实帮助他们提高素质、积累经验、更新知识。 5、加强会计人员的法制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法制意识 会计信息论文: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若干问题研究 武汉大学商学院 孙续元 一、关于会计信息失真处罚的讨论 目前,针对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有关部门己着手进行处理,处理的方式包括:对会计信息失真的企业,责令其按规定调整账务,补缴应缴的税款,限期整改,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办法,对严重违反《会计法》的企业依法进行行政处罚,追究主要责任人员的责任,取消应负主要责任的会计人员的会计资格等;并对造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及有直接责任的总经理、厂长、财务科长进行行政记过、行政警告、留党察看等处分;对涉及违法犯罪者移送司法机关处理。上述这些做法对已经出现会计信息失真和违犯法律的企业、会计人员、企业管理人员进行各种处罚和处分是十分必要和恰当的。但是,如果仅仅以事后理的方式来制止新的会计信息失真行为的发生,力度是不够的。会计信息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企业文化,不是由个别人或个别企业管理机构所能造就和形成的,利用虚假会计信息粉饰经营目标和经营成果,实质上是企业文化的腐败,对已产生企业文化腐败的那些经济组织,限期整改和内部财务管理办法调整只是动其肌肤而难伤其筋骨,而其腐败文化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仅对个人加以惩罚,由惩罚个别有罪之人替代经济组织的违法之过是不足以消除影响的,应该同时对企业加以经济制裁,令其对因会计信息的失真所造成的社会成本进行补偿。另外,一个企业能产生大量的会计假信息是会计主体不到位的表现。企业主体有意干预会计主体,在我国的一些企业组织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情况,假信息出得越多的企业,这种缺位和越位情况越严重。处罚己经造成危害的缺位者和越位者,对正确的会计主体定位并不能起到保障作用,只要缺位实质还存在,新的主角还会重新登场,旧戏重演。因此,不能把制造会计假信息的问题只看作是账务调整的问题,在具有严格会计主体概念的企业中,账务调整只是一个技术问题。把企业的会计业务置于有组织的厂际会计集体监督之下,是一种既能剥离企业主体侵犯会计主体,又能保证会计主体与企业经营密切沟通的社会监督方式。 二、关于会计主体的到位 笔者认为,防范和化解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主要集中在两项管理策略上,一是要积极创造良好的企业环境和社会环境,保障会计主体的到位;二是要加强会计行为人的素质培养,提高职能水平,提高会计服务质量,有效防范企业主体越位。 会计主体的不到位,归根结底是因为财务管理体制的不健全所造成的,是企业主体越位的行为结果。从抽象的关系来讲,会计主体与企业主体的功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完成企业的再生产运动,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企业主体最关心的是企业的经济活动能力,创造利润的能力,财务成果是企业活力的基本内容之一,而财务成果的表达,则必须通过会计活动来完成。所以,在对会计基本概念的认识上,会计主体和企业主体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这使得会计主体的行为在极大的程度上能与企业主体的意志一致。但是二者在经济管理关系上的区别,往往会在管理工作中产生矛盾,特别是管理规则不同造成的矛盾,造成会计主体难以到位。会计主体必须严格按照国家会计法规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一般经济规律完成会计核算工作,具体体现在会计确认和计量这两个方面;企业主体在财务管理上则遵循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所确定的各项规则。会计主体所遵循的管理规则具有强制性、法令性和指定性,企业主体遵循的管理规则则具有制度化、灵活性和协商性。以会计核算规则为例,相同的会计核算规则,两个主体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的:会计核算原理及规则对于会计主体来说是条例和命令,会计主体所关心的是会计客体如何科学、及时、准确地反映到账面上来;企业主体所关心的是企业的债权及债务关系如何摆平衡,企业经济地位如何保障,企业与国家、个人的经济利益如何处理。会计主体讲究的是核算方法的科学化,建立的是一整套以账户结构、记账方法和汇总方法为内容的独立的会计核算程序;企业主体讲究的是企业管理方法的现代化,利润最大化是其最终的管理目标。 要使会计主体在企业管理的活动中确保定位,首要的任务是实施管理体制的更新和改造,企业主管会计的地位不应受到企业主体的制约,会计人员委派制度、财务总监制度及注册会计师制度等,都是可行的方法。《会计法》强调了企业主管人员同会计人员在执业方面的关系是遵法、护法与业务执法、守法的关系,为确保会计主体独立的法律 地位提供了法律保障。其次是对充当会计主体的从业人员必须建立合理的主体定位标准。包括心理定位标准、素质定位标准、环境定位标准和职业定位标准。心理定位是指会计主体在位的思想稳定性和优越感,即会计主体定位的心态平衡感,高效率、高质量的会计主体执业活动意味着知识,文化,技能的高速交流与融合,是会计主体稳定在位且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才能和作用的基本条件。从业于会计主体的个体不能只是会算账的机器,而是会把握企业经济信息流通的“会计人”。素质是一个人的文化程度、工作技能、道德水准的综合反映,每个人接受的基础教育和再教育不同,必然表现出个人的素质差异。随着企业经济活动的更加复杂化、多元化,对会计主体的从业人员的素质定位要赋予明确的概念和内涵条件,素质高低之分,反映到会计主体身上,就是对不同的会计知识结构和不同层次的素质要求,实施会计主体合格或资格的定期考核,是确保素质定位的手段。当会计主体的从业人员的职位相对固定时,他们总是会置身于某一个具体的环境中,这就必然存在一个会计主体的环境约束问题,环境与会计主体从业者的自我定位有着直接的依附关系,会计主体必须充分认识自己所处的会计环境及其与企业环境的差异,会计上的高手同企业管理上的高手都是由各自的从业环境所造就出来的,如果把两个主体的环境位置互换其位,恐怕谁也难以胜任其责,因此,强调会计主体的环境定位是保证会计主体到位的充分条件。职业定位是指对会计主体从业人员的职业性质的识别和定位,有人对职业定位的种类作过专门的研究,认为职业定位包括技术型定位、管理型定位、创造型定位、自由独立型定位和安全型定位这五种基本类型,这些分类在性质上并不是对职业的好坏之分,而是对职业标准的划分,会计职业应是一种技术型为首,管理型和安全型为辅的职业。作为技术型主体,从业者在会计技能和技术上具有强烈的从业意愿,把希望寄托在继续研究自己的会计专业上;作为管理型主体,具有很好的会计分析能力,会计监控能力和情感控制能力等管理素质,对所从事的会计职业具有长期稳定和安全的心态。总之,保证会计主体的定位,必须首先确认会计主体定位的基本标准,这是选拔会计主体从业人员的标准。 三、关于创建会计行为合理化的标准制度 什么是会计信息的基本属性?这是研究会计行为涉及的基本问题。如果信息发自客观事物对自身的一种自然表达,这种表达对客观事物来说就是一种真实的表现,如天气状况信息的自然表达,物质运动状况信息的自然表达,均是客观事物的真实表现。会计信息则不完全是会计客体的真实表达,以企业的收益和资产为例,它们是企业经济活动赖以生存的客体,也是会计 行为所要反映的会计客体,但是,收益的确定和资产的计量则需要通过会计人的脑力劳动来表达,这就在会计客体和会计信息之间设置了一道人的行为过程。人的行为在会计信息能否完成对会计客体的真实表达这个问题上存在着巨大的能力差异,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条件下,在不同的环境中,对会计客体状况的信息表达是有差异的。所以,便产生了会计信息对会计 客体进行价值表达和服务的真实性的争论,这种争论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会计工作性质的机会。作为会计主体,至少应该以真实的行为去完成对会计客体的表达和服务。事实上,虽然在企业中存在的各种物流都是真真切切的实体,但它的价值面却必须通过人的脑力劳动才能具体表现出来。会计客体的价值面应该是真实存在的,对价值面的描述在目前又只能通过会计信息来表达,并通过会计信息的途径向会计的服务客体进行传达,这使得人们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真实面貌的认识完全受到人的行为的控制,在未能揭话出会计信息失真之前,人们只能将己获得的会计信息作为经济面貌的价值来认识,而一但会计信息的失真被暴露出来,人们就将失去对企业经济活动价值面取得认识的机会,从而造成决策损失。 如何才能便会计信息免受会计行为的有意扭曲,这就要求产生和提供会计信息的渠道必须严格遵循一定的行为规则,即会计规则。我们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绝对真实性,但如果会计信息是由不遵循会计规则的行为来产生和提供,那必定会严重失真。这至少是判断会计信息虚假与否的一个基本标准,也是向失真的会计信息提出判罚意见的基本依据。在此,我们已把虚假的会计信息同会计信息的失真作为两种不同的对象来进行讨论了。事实上,有可能确实存在由于会计信息必须经过人脑的劳动而产生,以至因表达能力的缺陷而失真这种事实,如果会计行为是规范的,即便信息失真,也只能在会计规则上我原因,是会计规则的不完善容留了低能力的存在,在判断会计信息失真的性质时,必须分清是因会计规则的不完善而造成的会计信息失误还是因人的行为不规范而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在既定的会计规则下,科学的识别方法便在于对会计行为合理化标准的研究与设立。实现会计行为合理化,是配合实施会计规则、会计管理的科学水平,充分发挥会计职能,便会计信息免受不正当行为歪曲,提高会计信息真实度的基本保证。 建立会计行为合理化的标准制度,首先需要从会计行为的思想现代化、会计行为方法现代化和会计行为内涵的现代化这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找到会计行为科学的理论出发点,并以理论的研究为背景,提出会计行为的合法化、组织化方案,最后具体落实到对会计行为目标的确定和界定。会计行为合理化标准制度的基本原则是:会计行为必须是以会计客体为基础,既能满足会计信息服务对象的需求,又能确保会计主体自身合法权益的双向标准行为,必须是能满足预测、决策、预算、控制、核算、分析与评价各项会计职能的综合标准行为;必须是为提高经济效益而服务的经济标准行为;必须是能依法办事、严格执行国家经济制度、严格贯彻国家经济政策,讲究会计规范的法律标准行为;必须是以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为己任,严格把握会计信息质量的有用性标准行为。我们应该在新《会计法》的引导下尽快建立科学化、合理化、现代化的会计行为管理标准,创造一个完善的行为空间,用合理的会计行为标准管理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使管理者在会计行为的实施过程中就能识别和暴露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尽量减少因会计工作的失误和违法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纯洁会计行为,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建筑造价论文:建筑造价与施工管理结合策略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对基础设施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其中,建筑作为基础设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建筑造价;施工管理;结合 建筑行业是我国十分重要的支柱性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对于建筑行业的发展十分重视,目前在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过程中,建筑的工程造价和施工管理存在着不完善的情况。同时两者缺乏必要的结合,影响到建筑行业整体的发展。因此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和建筑行业的关注。目前如何将建筑工程造价与施工管理有效的结合起来,成为我国建筑行业发展面临的难题,因此对建筑工程造价与施工管理结合情况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工程造价与施工管理概述 1.建筑工程造价。建筑工程造价,是建筑行业整体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工作环节。建筑工程造价主要是对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资金消耗,以及整体建筑中所花费的费用进行计算和统一的管理。在开展建筑施工之前,应当对建筑整体施工所需要的经费,如材料费用、机械使用费用、人工费用等进行初步的估算。保证在建筑工程整体建设的过程中,能够依照相应的工程预算进行建设,控制整体建筑工程成本,提升建筑的整体经济效益。 2.建筑施工管理。建筑的施工管理主要是在进行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对于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原材料、机械设备、建设人员等进行统一的管理。其中,建筑施工的进度管理、质量管理和费用管理,是建筑施工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对建筑施工的管理能够对整个建筑施工的过程有着较好的把握,保证建筑项目的顺利实施,提升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和效益。在规定的工期内完成建设工作,更好地实现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建筑工程造价和施工管理之间的关系。建筑工程造价和施工管理两者的联系十分紧密,只有将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才能够真正发挥整体管理工作的作用。建筑的施工管理是建筑工程造价中十分重要的内容,通过建筑的工程造价能够将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技术和资金,进行有机的结合,避免在建设过程中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要对工程的整体,资金进行合理的预算。通过对工程建设资金的管理能够对整体建设过程中的材料消耗、机械消耗、人工消耗等进行有效管理,避免在建设的过程中造成资金的浪费,增加工程的整体建设成本。 二、我国工程造价和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工程建设的整体预算不足 我国建筑工程在进行工程造价的过程中存在着工程建设整体预算不足的情况,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对于建筑工程所需要的人工、机械、材料设备没有统一的预算和管理,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会造成资金缺乏和人力资源缺乏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对于工程建设的整体预算不重视,同时进行预算的专业人员整体素质低下。建筑企业为了降低其建设的成本,往往减少工程建设的整体预算,这会影响到工程的建设质量。 2.工程造价和工程施工管理结合不紧密 建筑工程造价和工程施工管理两者的关系十分紧密,只有对工程造价和工程施工管理进行有机的结合才能够真正提升工程整体管理和建设项目的建设质量。但是我国很多建设单位在组织管理的过程中,对于工程造价和工程施工管理的结合并不紧密。导致整体管理工作的脱节,导致工程管理的过程中造成资金不足等情况,影响到工程的建设工期和建设质量,不利于建筑企业整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升。 3.建筑单位不重视工程造价工作 我国很多建筑企业在施工中不重视对工程造价的管理,对于工程造价工作不重视。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往往只是在施工开展之前对于工程的整体进行预算和管理。但是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对施工时发生的经济签证、设计联络、设计变更等索赔事件并没有很好的把握。这影响到了工程建设的整体资金使用,对于工程的施工管理十分不利,影响到工程的整体建设质量。 三、促进工程造价和和施工管理结合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1.建立完备的造价管理系统 要想促进工程造价和施工管理的有机结合,就要建立完备的工程造价管理系统,应当对工程建设过程中所要消耗的人工、机械、材料设备等费用进行统一的管理,形成一个有机的管理系统。同时在进行造价管理系统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对建设过程中的工程变更、技术交底、建设方案等材料进行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整体的造价进行分析和比较,对整体资金进行有效的管理。这样能够敏锐地发现工程造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减少对工程整体建设工期和质量的影响。 2.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对工程造价和施工管理进行监督 要想促进工程造价与施工管理的有机结合,应建立相应的管理信息系统,对工程造价和施工管理进行监督,对于造价和施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应当进行及时的解决。对于建筑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阻碍施工等情况应当保护好相关的证据,通过仲裁等方法进行解决,提升建筑工程整体质量。 3.深入开展数据搜集和探索工作 在进行工程造价和工程施工管理的过程中,数据收集和探索工作,是建筑管理工作开展的基础。因此应当在进行工程造价和施工管理的过程中,对项目建设的地质环境和建设地点,以及所要消耗的人力资源等进行资料收集。只有这样才能在进行施工过程中,对工程项目加深了解。才能在编制工程造价预算和施工管理的过程中更加细致和准确,提升造价质量和管理质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在进行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工程造价和施工管理在整个建设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只有将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才能够保证工程项目的正常实施。对于工程造价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人员素质不足、两者结合不紧密,建筑单位对于工程造价不重视等情况能进行及时的解决。要深入开展数据收集和探索工作,建立相应的管理和监督体系,保证工程造价和工程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更好的完成工程项目建设工作,提升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者:黄敬然 单位:大庆油田第二采油厂工程造价管理中心 建筑造价论文:前期设计对建筑造价控制影响思考 摘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做好建筑造价控制,是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内容之一,而前期设计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建筑的造价控制,同时也是容易被忽略的因素,本文主要分析了前期设计工作对于建筑造价控制的影响,希望能够为建筑的造价管理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前期设计;建筑;造价控制;影响 现阶段,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行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时也面临着越发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于建筑企业而言,想要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就必须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强化对于建筑工程造价的管理和控制,在保证质量、安全和进度的前提下,降低建筑功能的造价成本。作为行业服务提供商,设计单位应该重视前期设计工作,强化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 1前期设计工作的内容 前期设计,从宏观角度来说,是指一个建设项目提出开发的设想阶段,简单来讲就是投资前的阶段。从微观角度或者针对项目中某一子项来说,前期设计包含很多内容,比如,地下车库中车的排列方式选择、车库的高度确定、梁的截面选取、结构方案的确定等等每一个细节都是设计者需要仔细推敲后决定的。 2前期设计工作对于建筑造价控制的影响 前期设计工作在建筑工程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占据的比重非常小,但是其对于建筑造价控制的影响却是极其巨大的,也是建筑造价控制的关键环节。相关统计数据表明,设计环节的成本投入仅仅占据了建筑工程总成本的1.5~2%左右,但是其对于建筑造价控制的影响却能够达到75%以上。 3强化设计阶段建筑造价控制的有效措施 3.1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控制 可行性研究是当前一些公共建设工程或者大型民用项目建设过程中一个非常必要的过程,能够对项目在技术、经济等方面是否可行做出明确判断,从而保障工程施工的顺利展开,避免不必要的返工或者浪费问题。对于设计人员而言,在常规建筑工程建设中,可行性研究同样不容忽视,以最为简单的叠拼单元住宅建筑为例,由于采用了统一的结构模板,因此每一个单元都是非常规则和标准的,有经验的设计人员往往仅仅通过表面观察就能够选择出良好的结构类型,实现优化设计,在保证质量的同时降低成本造价,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3.2初步设计阶段的控制 结合相应的设计经验分析,在初步设计阶段,如果能够保证方案的合理性与可靠性,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则对于施工而言,只需要严格按照施工图纸的要求进行作业即可。初步设计是在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深化设计,而从目前建筑工程的造价控制分析,初步设计中存在着一些容易被忽略的问题: (1)基础数据确定:设计基础数据对于建筑造价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也是必须认真对待的环节。但是,目前部分业主提供的设计委托书并没有深入的功能分析,也没有详细的基础数据,使得设计工作变得非常困难,也容易导致设计与实际需求不符的情况,从而使得投资增加。 (2)工艺技术选择和多方案选型:初步设计阶段,利用合理的设计技术和工艺流程,能够有效降低工程造价,不过这需要设计人员和业主对初步设计有一个比较深入的认识。在可行性研究阶段,通常都是一些比较浅显的工作,更多的工作和问题被放在了施工图设计阶段,技术问题和技术方案并没有能够在初步设计阶段解决,使得原本时间相对充裕的初步设计阶段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而时间紧任务重的施工图阶段则堆积了大量的工作,很容易影响方案的优选,导致其缺乏经济性。对此,设计人员应该重视初步设计阶段的工艺技术选择,以确保建筑工程设计方案的质量和经济性。 (3)注重沟通交流:设计人员应该加强与业主的相互沟通和交流,帮助业主做好工程定位以及需求的控制。一般情况下,如果建筑工程造价过高,都会将其归结为设计问题。但是实际上,如果在初步设计阶段,业主没有进行适度定位,盲目提出要求,或者缺乏与设计人员的沟通,导致设计方案的选择缺乏经济合理性,而在发现造价失控后,却又将其归结为设计人员缺乏技术能力,无法完成自身的设计要求,形成相应的矛盾冲突。因此,设计人员应该注重初步设计阶段的沟通交流,使得业主明白地认识到不同方案在投资是哪个的差异,通过明确的数值,引导其进行设计方案的优化选择。实际项目中遇到一个9层的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办公楼,其基础方案有两种选择,我们如何配合建设方进行正确的选择呢。在与建设方的沟通中了解到,对于项目的实施工期和进度,他们并不是很关切,根据这一信息,设计方拿出两种方案优劣比较,建设方很乐意的接受了造价相对经济的方案。 4结语 总而言之,前期设计工作对于建筑造价控制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而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存在着涉及面广、环节众多、影响因素多等特点,难度相较于施工阶段更大,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采取切实可行的造价控制措施,在保证设计质量的同时,实现成本造价的有效控制,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稳定发展。 作者:张永杰 单位:河南省朝阳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建筑造价论文:建筑造价与施工管理的结合措施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建筑行业迎来了发展的机遇期,相应的施工人员不仅要有效提升整体建筑项目的基本质量,也要对建筑工程项目的建筑造价和相应的施工管理措施进行集中的整合,以保证整体项目的顺利运行个,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中针对建筑造价工程项目和相应管理工作的内涵和关系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且对有效融合两项机制的措施展开了讨论,旨在进一步优化相应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提升整体行业的发展进程。 关键词:建筑造价;施工管理;结合 在实际管理项目运行过程中,相应的管理人员要针对工程造价项目和工程施工管理结构进行集中的管控,确保整体施工质量提升的同时,促进整体管控机制的优质发挥。另外,相应的管理人员要建立建筑工程造价控制和施工管理项目的平衡,保证整体管理机制和造价控制结构符合施工的基本情况以及整体需求,真正落实资金数额和相应的项目处理机制的有机融合。 一、建筑工程造价和施工管理项目的内涵分析 (一)建筑工程造价内涵分析 由于基础的建筑工程项目拥有非常复杂的结构,相应项目的管理人员要对整体工程结构进行集中的调控,而在整个工程项目运行过程中进行的资金流动也是相应管控人员需要集中关注的。建筑工程项目的造价指的就是在建筑项目运行过程中所有的经费花销预算,相应管理人员在进行造价统筹的过程中,要针对具体的费用进行细致的划分,其中包括建筑材料相应费用、建筑基础机械费用等,也要有效的对人力资源费用以及税金进行集中的预算,以保证整体造价控制结构的完整[1]。也就是说,由于建筑造价项目的复杂,相应的管理人员在进行估算和分析的过程中,要保证根据不同层面建立不同的整合标准。而在实际工程项目运行过程中,相应管理人员要集中管控相应的资金流向,从而减少整体工程项目的成本。 (二)施工管理项目内涵分析 对于建筑工程项目来说,相应的管理人员要对不同阶段的相应问题建立相应管控措施,形成工程管理机制。在工程项目施工管理项目中,相应的管理人员要集中针对整体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建筑工程项目对于社会来说,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项目,基本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参数。一旦建筑工程项目出现问题甚至是质量偏差,不仅会导致相应企业产生经济损失,也会造成无法估量的安全问题。因此,在实际的施工管理项目中,相应的管理人员不仅要整体工程项目的流程、设备、材料进行管理,也要对工程质量进行集中的管控,保证相应的施工工序和施工要求得以最优化的践行。另外,管理人员要对施工现场进行有效管控,建立最贴合实际工程项目的工程规划[2]。 二、建筑工程造价和施工管理项目关系分析 在实际建筑工程项目中,利用建筑工程造价控制机制和施工管理项目的融合机制对于整体工程项目的推进具有重要的作用,相应的管理人员要对这两者的关系进行有效的分析,并且集中管控相应的问题处理策略。相应管理人员要以提升整体建筑项目的水平为目标,建立最完善的施工管理基础,并且保证在实际工程项目运行过程中,减少不必要的项目开销,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最基本的工程前提就是质量的指标,相应的管理人员在对质量进行监督和控制的过程中,要充分保证相应施工工程造价项目的运行机制,只有保证两者的有效融合,才能真正实现管理系统的完整和平衡[3]。在对建筑工程造价和建筑工程管理项目分析的过程中,相应的管理人员要针对建筑监督和工程期限进行集中的关注,过长的工期会严重影响整体工程项目的质量,而建筑工程的造价结构也会影响整体项目的工程进度。相关管理人员只有建立有效的管控机制,保证造价控制结构和建筑施工管理项目的并行,才能保证建筑行业获取良性的发展趋势[4]。 三、提升建筑工程造价和施工管理融合的措施 在实际项目运行过程中,相应的管理人员要针对具体问题建立有效的分析机制,并且集中力度在项目的融合措施上,既保证整体管理项目造价控制在实际需求范围内,又能保证整体施工管理项目的顺利运行,相应的管理人员要对整体工程项目的实际施工计划进行集中的分析,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具体的分析机制。只有保证建筑工程造价控制和建筑项目的施工管理过程的协调发展,才能实现整体建筑工程结构的成本最小化,效果最大化的实现。对于整体的建筑项目来说,建筑工程造价项目涉及到整体建筑项目中资金的流动花销预算,而施工管理项目要对建筑项目中所有预设的目标进行有效的实施,两者要保证管理结构的融合,才能构建完整的建筑工程项目。 (一)升级制度管理 任何基础项目的运行否需要基本制度进行控制,只有建立良性的监督机制和管理措施,才能保证相应的管理行为符合整体规划,相应的管理人员要想实现建筑工程造价项目和建筑施工管理有效的贴合,就要建立贴合于实际工程项目的制度,并且针对相应的制度建立相应的管控监督措施[5]。在实际管理工程项目运行过程中,相应的管理人员要利用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利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措施监督建筑造价工程机制,保证两者的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另外,在建筑工程造价控制项目和建筑施工管理项目相互制约的过程中,相应的管理人员要集中关注两个方面。其一,相关管理人员必须对实际法律项目进行有效的认知,以实现整体管理项目运行过程中,相应的管理人员能对制约项目建立有效的分析措施,确保整体管控机制符合时代的需求,也要实现整体管理措施和标准的统一。在工程项目运行过程中,相应的管理人员要对工程项目中使用的材料和基础机械进行严格的控制,不仅要进行有效的市场调研,也要进行有效的项目对比,保证综合价格是最为适中的,才能有效的保证建筑施工成本的有效控制。另外,相应的管理人员要保证对资料和设备进行严格的盘查,切实落实整体管理效果的优化实现。相应管理人员在实际项目管理和盘查过程中,要建立有效的奖惩措施,对于不良的施工行为以及资料浪费项目进行严格的惩处,也要集中优化惩罚和索赔制度,只有保证整管控机制的良性运行,才能真正确保整体管理机制发挥最大的效用。其二,相关管理人员也要保证对工程造价管理的具体细节和相应问题标准进行集中的分析和处理,要对工程造价项目的信息进行严格管控,相应管理人员只有实现整体规定的标准化运行,才能建立有效的核对机制[6]。在施工管理过程中,要安排专门人员进行项目的分析汇报,保证整体施工行为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运行。另外,相关管理人员在进行施工管理项目运行过程中,要保证相应施工人员对自身施工行为建立有效的认知,并且集中关注施工管理中具体情节的有效落实,对于不符合实际工程要求的行为进行集中整改。 (二)升级结构管理 要保证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造价和施工管理的融合,就要集中建立完整的施工造价结构,保证工程项目的整体性,真正实现造价管理体制的优化运行,并且相应的管理人员也要针对相应的造价管理机制进行集中化的升级,保证相应管理机制符合实际工程需要。另外,相关研究人员可以对整体项目进行集中的管理,并且将项目管理后的统一结果交予城建方进行集中的分析和处理,保证整体系统得到有效的分析和处理[7]。施工管理项目的控制人员要针对相应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改良,保证相应的管控机制和管理结构能通过相应的鉴定,减少工程造价控制和施工管理项目之间的矛盾,真正助力整体建筑工程项目的顺利运行。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建筑工程项目的造价控制结构和建筑施工管理都是施工项目必需的,相应的管理人员要提高具体项目的重视程度,在建立相应管控机制的同时,有效的进行措施运行的质量监控。但是,相关人员也要集中关注建筑工程造价控制和建筑施工管理项目的融合机制,保证两者建立协调发展的模型,顺利推进整体工程项目的推进,真正助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张燕 单位:安徽三建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造价论文:建筑造价招投标的功能定位分析 摘要:在建筑造价控制中,招投标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招投标作用下,建筑企业的工程造价能得到有效控制,促进工程的顺利进行,因此,合理应用招投标具有重要作用。在建筑行业中,虽然招投标的重要性不断突出,但是受人为因素及外部客观因素的影响,建筑企业在进行造价控制时依旧存在较多问题,徇私舞弊现象较为严重,致使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受到了较大阻碍。本文主要以招投标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功能定位极其实践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招投标在建筑造价控制中的应用方法。 关键词:招投标;建筑;造价;功能定位 在社会经济的推动下,我国建筑行业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存在的隐患也越来越多,给建筑企业的正常运作带来不利。造价控制是建筑企业开展工程项目的重要内容,但是很多企业对造价控制的认知度不足,过度节省成本,对施工企业的施工能力及专业素质不加以审查,没有落实招投标制度,致使预算中的工程造价并不合理,进而损害企业经济效益。因此,企业必须明确招投标的功能定位,并将其合理应用在建筑造价控制中,从而更好促进工程项目顺利进行。 一、招投标建筑造价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国家针对建筑行业制定了多种制度规范,而招投标则是其中重要内容,对建筑工程造价的控制有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受人为因素及外部客观因素的影响,招投标在建筑造价控制中依旧存在较多问题。很多建筑企业在进行造价控制时,往往偏重于施工阶段,却忽视了前期造价控制的重要性,致使工程项目进行过程中成本情况往往超出预算情况,致使企业的经济效益遭受较大损失。随着时展,建筑行业的利润越来越高,行业从业人数也不断增加,很多施工企业都有着较大的项目承接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出现各种寻租行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这种寻租行为所产生的资金成本将会从各种渠道转换出去,致使工程造价在无形中就被提高。在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中,工程技术也是招投标控制的重要内容。在实际情况中,由于建筑企业对工程技术的重视度不足,在相应信息的把握上不准确,进而给造价控制带来了不利影响。在施工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相应信息的不对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监理单位无法对项目施工人员的造价控制情况进行量化评价,而且技术要素具有综合性和不可分离性,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些施工人员滥竽充数、具有投机行为,监理单位也不能较好明确责任人,进而导致相应隐患不断涌现,不仅给工程质量带来较大影响,而且提高了工程整体成本,阻碍造价控制的顺利进行。很多建筑企业在招投标阶段没有严格按照相关制度规范进行操作,只是流于形式,盲目降低成本,忽视了对施工企业施工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审核,致使后期施工中项目成本不断增加,损害了建筑企业造价控制的效果。 二、招投标在建筑造价控制中的功能定位分析 在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中,招投标是其中重要内容,在对其功能定位进行分析时,必须从多个角度着手,合理分析招投标对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意义,并严格遵循、加紧落实,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建筑造价控制的效果。在发包方方面,一般包括大型建筑企业以及政府部门,在实际情况中,由于政府部门拨款的相应建筑项目具有稳定的付款保障,所以施工企业大都比较愿意承接政府工程项目。但是在秩序不稳定的市场环境下,很容易出现寻租行为,进而对造价概算的准确性和合理性造成重大影响。招投标机制具有一定的竞争因素,能够促进工程项目承接的公平、公正性,并能帮助政府部门选择具有较强施工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施工企业,这样不仅能更好地消除各种人为因素对项目造价的影响,而且能较好保障工程项目的正常进行。在承接方方面,当承接方成功竞争到工程项目后,须通过外包形式对整个工程项目进行规划。在实际情况中,由于建筑工程项目有着较长的施工周期,而且政府部门的拨款具有一定期限和程序性,而且在竣工后,工程项目存在着一定的保质期,在这种情况下,工程造价仍易受外部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施工企业必须对造价控制体系进行完善,并积极引进招投标机制,通过其对重点工程项目进行有效控制,这样才能更好保障建筑造价的控制效果。 三、招投标在建筑造价控制中的实践 在建筑造价控制中对招投标制度进行应用时,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严格按照相应制度法规进行各种操作,充分发挥出招投标体制的各种功能,消除建筑造价控制中的各种隐患,从而更好地保障建筑造价控制的效果,维护建筑各相关单位的经济效益。招投标在建筑造价控制中的实践具体如下: 1.加强招投标落实力度。招投标是促进建筑行业规范的重要内容,如果没有招投标的约束,建筑市场将会呈现出无序性,各种施工单位盲目竞争,而许多建筑企业又极易忽视对施工企业施工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审核,最终不仅给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带来不利影响,而且会提升工程成本、损害各方利益。因此,加强招投标落实力度至关重要。有关部门必须对建筑市场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析,完善招投标体系,并细化各项条例,对招投标过程中的暗箱操作情况进行严格监督,并对建筑行业的融资体系进行合理调整,进而降低各金融机构的资金放贷风险,有效消除各种人为影响因素,确建筑造价控制的有效性。 2.保障发包方执行质量。在实际情况中,由于建筑行业在不断发展,行业利润也较高,所以对大量施工企业都有着较大的吸引力,在这种情况下,保障发包方招投标执行质量至关重要。发包方在对各成本要素进行明确后,必须根据建筑工程实际情况对施工企业的行业信誉度和承包资质进行严格审核,如果不符合相关承接标准,必须予以排除,不能盲目追求低成本。在实际情况中,由于竞标企业较多,很容易出现串标问题以及盲目压价问题,所以发包方可通过招投标选择合适的施工企业,确保造价的合理性以及施工企业承包资质的合格性,并签订好各种合同及文书,从而更好保障建筑造价的有效控制。 3.提高承接方推广效果。当承接方在竞标成功后,就会采取分包的形式将工程项目分配给各施工单位,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拨款过程存在着一定的周期性和程序性,所以为了更好保障工程项目的正常进行,合理控制工程造价,承接方可以引入招投标机制,对重点工程项目进行有效控制,由于承接方对外包方的情况有一定了解,所以在招投标的作用下,能够较好消除项目施工中预算的人为影响因素。在对工程各环节进行明确后,承接方需对资金进行合理配置,避免出现浪费现象,在保障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有效降低工程成本,这样才能更好保障建筑造价的控制效果。 四、结语 在建筑工程中,工程造价与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紧密联系,如果企业不注重造价控制,将会给企业的经营带来不利,因此,建筑企业必须重视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并付诸实践,这样才能更好保障建筑工程顺利进行。由于造价控制过程中存在着多种影响因素,所以企业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完善各种制度规范,明确招投标在建筑造价控制中的功能定位,并采取相应措施解决各种问题,这样才能更好保障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 作者:薛征 单位:河北兴冀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建筑造价论文:建筑造价预结算审核及注意事项研究 摘要:对建筑造价工程预结算工作的审核内容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对全面审核、重点审核、分组计划审核、对比审核四种建筑造价预结算的审核方法作了说明,归纳了预结算审核的注意事项,以期为企业获得经济效益提供保障。 关键词:造价,预结算,审核,经济 0引言 市场经济下一切与生产、建造相关的行业都需要考虑到自身行为的整个过程与结果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意义及价值。工程建设一般都是规模较大的资金集合,每一项支出都应当作为有效控制成本、提高效益和工程质量的依据。因此,需要运用科学、合理、完善的审核方法来保证预结算工作的准确性,从而为企业获得足够的经济效益提供保障。 1工程预结算审核内容 1.1工程套用单价的审核 工程套用单价是最基本的审核内容,也是最重要的审核内容。在具体的工程预结算工作中套用单价审核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审核任务:1)项目实施与施工图纸的对比审核。要确定工程预结算是否符合各个标准必然要先确定工程实际施工是否与最初的设计目标和任务相吻合,这是确定工程套用单价审核的首要前提。2)设备单价审核。在整个工程建设中所涉及的全部机械、设备、机器、工具等都有一个行业的标准单价,结合环境、项目的具体变量因素进行与标准单价的审核和对比确定预结算的准确性与合理性。3)人员及工程量单价审核。人员成本的单价有行业标准作为依据,工程量一般通过套用单价进行具体的审核确定运算的准确。 1.2工程量审核 工程量审核是对整个工程所有费用的总量进行审核,具体由预结算限定范围、计算数量、施工工程尺寸数据、工程变更文件及数据等四个方面的审核内容组成,每一项内容都与预结算工作针对的计算对象工程量直接相关。一般来说,预结算限定范围、计算数量范围及尺寸数据的确定是最为容易的,这些都会直接以数据性内容在施工图与预结算结果的数据中准确反映,因此进行全面的数据对比就能够完成有效的审核工作。工程变更文件与数据需要进行重点的审核,除了对基本变更内容与实际施工情况进行对比确定外,还需要对每一项新规定的标准是否达到做出有效的判定。 1.3费用计算审核 费用计算过程虽然是相对精准的数据,然而具体的计算方法也可能会产生计算结果的误差。预结算审核工作需要掌握严格的工程计价标准和方法,然后对各个运算结果进行数据准确性的审核,同时还应当全面对工程建设中容易出现的费用支出问题进行有效调控。例如,针对农民工工资从预算到结算统一进行重点的精确计价,按各地的工资与福利标准进行费用的计算。 2建筑造价预结算审核方法 2.1全面审核 全面审核是指对建筑工程的每一项具体费用进行全面统一的审核,这是一个工作总量很大的审核方法,但同时审核结果也最为全面。一般来说,全面审核会根据施工图的标准与施工要求进行各个项目费用的计算,然后将整个工程划分为多个项目构成、费用类型等,再分别对每一部分进行预结算数据的审核。由于这种审核所涉及的内容及数据非常全面,因此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的项目来说比较适用,同时还能够获得准确度较高的审核结果。 2.2重点审核 重点审核工作的对象是针对建筑工程的主要费用支出部分进行的审核方法,一般审核的内容包括基础建筑工程的物料费用、人工成本、建筑材料的标准单价等,这些占据建设工程主要造价投入的部分也是最容易产生造价超额的部分,因此对重点预结算内容进行审核的方法能够比较有效的控制造价超额问题,审核的计算方法相对简单。这种审核方法适合一些不太复杂的建筑工程预结算审核。 2.3分组计划审核 分组计划审核是一种比较科学与全面的审核方法,将审核工作作为一个系统的工作内容对待,建立起明确的审核工作流程及分组安排,对每一项工程项目进行具体、详细的预结算数据审查、核对。分组计划审核的步骤首先需要对整个建筑工程进行审核工作内容的分组,将相近的工程造价内容或者同一个施工环节划分为一组,在确定好基本分组的基础上再根据每一组中不同的建筑工程量进行细分,确定出具体的审核工作任务,然后以施工流程为参考规划审核流程。最后确定审核的标准与参考基数,确定审核数据的对比方法,从不同角度对预结算数据进行审查核对。这种审核方法最大的特点是审核结果准确、工作流程明确、效率较高。然而,由于其审核内容非常全面、仔细,所以仍然无法适应较大规模的建筑工程。 2.4对比审核 对比审核以同一区域内的若干个建筑工程为对比的对象,结合其他已完成的项目数据为参考,寻找其中各项费用用途的比例、施工材料及设备的损耗规律、消耗指标等,以此为对比参考数据进行项目预结算审核。对比审核除了对参考建筑项目进行数据分类之外还需要对审核对象进行具体的审核数据分类,将每一项具体数据进行有效的对比审查,然后对其中存在较大差别的部分进行重点审核,确定项目预结算数据的准确性以及其中的问题部分。这种审核方法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方法,适用于在同一地区和具有相近施工标准的若干个项目的审核。 3预结算审核工作的注意事项 3.1重点对施工材料和施工过程进行质量上的审核 预结算审核的目标最主要是确定建筑工程的成本与质量,而工程质量是一个建筑最重要的价值参数。所以,在预结算审核工作中应当重点对与工程质量相关的材料质量及施工技术进行专门性的审核,保证每一项审核标准都能够精确与具体施工情况相吻合。同时,还需要将施工企业的运营管理资质等作为审核对象,这是保证施工各个环节质量的最有力依据。具体的审核标准需要结合建筑项目的标准及公司的管理运营机制制定。例如建筑工程是一个对功能安全性要求较高的项目,那么其审核标准就应当以功能安全性作为依据进行审核标准的制定。 3.2重视审核人员的素质 无论是审核人员的个人素质还是专业素质都是完善建筑造价预结算审核的重要依据。从审核人员的专业素质上来说,专业的建筑项目造价知识及审核技能是保证工作准确性和审核结果有效性的基本条件。如果缺少专业预结算审核能力,工作的效率及准确性必然受到直接影响。而从审核人员的工作素质上来说,自身高的综合素质才能避免审核工作出现徇私、违规现象,使审核工作能够发挥其在建筑造价控制中的应有作用。 3.3审核工作需要深入建筑施工现场 由于审核工作的具体内容是根据建筑项目相关的详细造价进行各个相关成本数据的审查与计算,只有将具体的审查工作深入到施工现场中才能对具体的数据准确掌握,使审核工作的准确度有效提高。无论是施工图纸还是数据报表都会存在与实际施工的误差,有的是人为运算错误,有的是与实际项目数据的不符。这些都是审核工作的任务,因此只有将审核工作所用的对比数据以现场的具体情况为准,才能满足高效、精准预结算审核的要求。 4结语 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的审核是有效控制施工成本、保障工程质量与经济效益的决定性手段。将每一个具体的审核工作内容运用科学、准确的审核方法,关注审核工作中重点审核内容,才能将建筑造价的预结算审核水平不断提高,不断增强其在建筑项目管理中的作用,实现建筑行业预结算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作者:冯永梅 单位:山西四建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造价论文:建筑造价预结算审核方法及注意事项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和总结,简要地介绍了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针对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中的难点进行了分析,从中提出了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中注意事项,旨在为同行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工程造价;方法;问题;注意要点 前言 社会环境以及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促使人们对建筑工程的质量要求愈来愈高,而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工作是保证工程质量的有效管理手段。因此,如何利用正确的造价审核方法,合理的控制工程的整体造价,也就成为了业内人士共同探讨的热点之一,根据现有的造价审核方法进行科学的研究创新,完善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体系也就成为了关键所在。 1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的方法 在建筑工工程的建造过程中具有多次计价的特性,并且整个计价周期较长、计价方式较为复杂。因此使用一种科学的审核方式进行工程的造价预结算审核工作,不仅能够提高整个工程造价的工作速度,还能更高效的完成造价计算审核。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工作: 1.1整体审核 这种审核方式是要求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工作人员对整体工程的多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审查,其中就包括整体的工程量、各类定额单价、相关费用的计费依据等,这种审查方式不仅能够全面的对工程的各方面进行造价审核,还能够提高整体造价的审核质量。但使用这种方式需要注意的是整体审核时间长,对于一些工程量较大的工程审核起来会相对较困难,所以在一些对工程造价具有严格要求的工程当中才会使用这种方法,另一方面这种方法也使初学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人员,通过仔细的审核熟悉工程中的各项造价预结算审核程序。 1.2分类审核 分类审核顾名思义就是将整体工程中的各关联部分进行分类计算。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工程造价预结算的审核工作,只需要将事前归结好的各类数据进行同类别的审核工作即可,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较大的减少造价审核人员的工作量,而且能够使整体审核进度更快。而缺点在于,在进行审核工作前的分类工作较为繁琐,需要对每一个工程细节问题进行系统划分,保证每个类别的统一性为后续审核工作的开展奠定便利的基础。 1.3统筹法 使用这种审核方法主要是根据单位面积的工程造价、工程量、相关费用这三个数值,通过对不同部位的数值与预算数值之间的比较,进行审核工作,当发现两个数值相差较多时,应分析具体数据指标后及时进行调整,以保证整体造价在预结算工作中能够将误差降至最小,在实际的工程造价审核工作中该种方法由于操作简单,使用效果好,被广泛运用。 1.4比较法 进行这种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方式的首要条件,是需要在本工程建造区域内有一个与本工程类别相同的参照工程。保证参照工程能够在整体的工程量、工程用材、工程结构等方面与本工程相似。将两个工程进行比较,在相同类目中以参照工程为基准,查找本工程工程造价的问题所在,对二者之异进行复核,对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修正,保证整体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的高效性。 1.5重点突出法 这种方法在实际的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工作中也较为常用,这种方式的主要特点就在于,对整体工程造价中的关键部分进行重点审核,对一些次要的工程部分,选择性的抽查,这种方式能够加快整体审查的进度,同时防止对同一工程部位的审查,在一些大型的建筑工程项目中较为常见。 2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注意要点 2.1熟悉建筑工程施工各项文件 在进行工程造价的预结算审核前,相关工作人员首先要对整体工程的施工合同进行了解,对合同中的各项规定以及招标文件等相关资料能够熟练掌握,以这些文件作为定制造价预结算合同的基础参照,而这个环节的实施好坏对整个工程的造价工作都起着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 2.2熟悉设计图纸 在进行造价的预结算审核过程中还需要对整体的施工图纸或竣工图纸进行熟悉了解,由于设计图纸是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指导性文件,因此熟悉设计图纸,能使造价审核人员更好的熟悉整个工程中的各个部分,使之在进行造价审核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进行土建、电气安装等各方面的造价预算工作,更全面的对整体工程做出预算规划和更改意见。 2.3审核方法选择 由于每个工程的建筑规模、建筑工期、施工方法都有所不同,这就需要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人员能够根据不同的工程选择与之适应的造价审核方式。像是针对大型工程的造价预结算审核工作就不宜使用整体审核法,在工程拟建区域没有相似的工程进行对比时,也不能够盲目的参照其他工程使用对比审核法。根据在实际的工程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问题,针对性的选择造价预结算审查方法,保证对各项目中的每个部分都能够做到数据的正确性,对出现偏差的部分进行及时的更正。 2.4工程项目与其清单的造价审核 在进行工程造价的计算过程中,需要对工程的各个项目的工程量清单进行熟悉了解,以方便在进行造价计算工作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及项目特征进行具体数据的计算。另一方面需要核实实际的工程量与施工招标文件中的标准量是否一致,进行招标价格的造价审核工程中,需要根据具体的市场情况进行适时的调整。因此,在造价审核人员进行造价计价工作时一定要熟悉费率和定额的套用模式,根据大环境的走势,以及相关工程用材的经济环境变化,提出适当的造价预结算审核标准。 2.5工程过程中造价结算审核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造价结算,主要就是针对一些常用项目的结算,例如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垂直运输机械使用费用,还有针对施工材料的价格审核。一般情况下对材料价格的造价审查需要参考工程当地的造价部分所公布的相关材料价格信息,以及向一些市场上的相关材料供应商、供应厂家进行询价,或者对一些与本工程相似的工程进行参考得出材料的单价,进行造价计算。 2.6工程竣工造价结算 在造价结算阶段主要是针对工程的费率计算、工程量计算、用材单价计算等方面进行审核。较为重要的主要有两个方面:①对工程招标文件、施工合同等相关合同文件的审核计算;②对工程的现场签证情况的审核。对工程签证的审核,是保证工程建筑双方实施工程变动的有力印证,在实际的造价结算审核过程中是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 3结束语 由上文可知,做好工程造价预算和结算审核工作对于建筑工程而言至关重要,不仅能够促进建筑单位改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更加高效的完成预算和结算工作,而且能够促使建筑单位更好控制建筑工程的成本。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工作需要工作人员具有耐心、细心的特质,在进行造价审核的过程中要根据工程的各方各面进行系统的考虑,针对工程中的各种问题作出最及时以及最适合的解决,促使整个工程造价工作能够高速度、高质量的完成。 作者:郇庆 单位: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建筑造价论文:房屋建筑造价控制问题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房屋建筑市场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发展速度之快,让人惊讶。但随着这种高速的发展,问题也随之产生。管理能力和相关制度建设一直跟不上,造成现在我国的房屋建筑行业比较混乱。而在房屋建筑项目施工过程当中,造价控制也一直是一个难题。随着我国体制市场化的深入,那么房屋建筑行业面临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而做好房屋建筑项目工程中的造价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可以帮助房屋工程项目降低成本,还能帮助企业提高竞争力,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当中存活下去。本文将重点讨论在房屋建筑工程造价当中主要存在的一些问题及解决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房屋建筑;造价控制;问题与对策 在我国的房屋建筑市场中,由于发展过快,导致管理能力和制度建设相对落后,在工程项目的建设中出现较多问题。尤其是在房屋建筑过程中建筑造价的控制问题上。由于制度建设还不完善,行业内人员缺乏自律性,导致问题丛生。对房屋建筑项目工程的施工产生重要影响。要进行对房屋建筑工程建筑造价的管控,那么就必须要对房屋建筑工程中的建筑成本进行预算,优化配置资源。同时,对房屋建筑施工中的造价控制中常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总结,不断完善建中造价控制的管理制度。 一、房屋建筑造价管控中常遇到的问题 首先要对房屋建筑工程造价的职责范围做一定的了解。房屋建筑造价是指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工程费用支出的审核与统计,防止出现资金漏洞给施工造成严重影响。工程造价管理在整个房屋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从前期的招标决策阶段,到建筑方案设计,项目施工,以及项目竣工,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建筑造价的管理。所以,做好建筑造价的管理在房屋建筑工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由于目前各种制度还不完善,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1、对相关管理制度的执行不严格 在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工程造价控制人员往往不认真严格遵守相关操作规范要求,在工作中马虎应付了事。比如对于施工材料的价格以及受市场影响产生的波动不了解,相关人员上报多少就是多少,很容易给房屋建筑工程带来损失;对于项目工程造价费用的预算和估算不重视,相关规范要求不明确,给工程造价的管控带来混乱;在某些房屋建筑工程项目当中,当对工程造价进行预算时,没有统一的指标要求,造成工程造价预算与实际工程预算不符,这样,要么会在工程审核计算阶段导致工程无法完成审核,要么会因为造价预算过低导致工程延期或出现质量问题。 2、管理人员管理理念落后,制度不完善 在当前我国房屋建筑市场中,相关管理人员自身业务能力严重退化,不思进取,管理理念严重与行业发展脱节,导致在进行工程造价的预算时,没有标准的操作规范,只能是东拼一点西凑一点,这样计算出来的工程造价要么比实际工程造价高要么比实际工程造价低,会对房屋建筑项目产生重大影响。而在签订房屋建筑工程合同过程中,双方对于工程造价的预算也不重视,对于很多施工材料的价格,双方的责任都没有明确的规定。而到了竣工阶段进行结算时,又总是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房屋建筑工程无法完成审核。而且,在施工过程中,签证的管理程序也不符合相关的操作规范,责任不明确,不严谨。这样会导致在对工程造价进行估算时出现严重偏差,这会直接给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产生重大影响。 3、目前房屋建筑市场的市场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很多企业在招标过程中都没有按照严格的规范进行,比如列出竞标建筑施工方案的详细过程、表明标底等。虽然我国在这方面已经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但仍然不够具体,存在较大的管理漏洞。有些竞标单位没有明确的标底同样也能中标,而且这一过程根本没有通过当地的招投标监督管理机构的确认,合同上是否表明双方的责任,是否完成对工程的定价,双方是否合同价款,都不得而知。那么这样,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质量是否能得到保障,同样也值得疑问。如果按照正规的程序进行,那么就要根据相关的规范要求,表明标底,详细列出投标的文件、对于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方案,以及对工程造价的估算值等。这些内容的确定,对接下来的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影响是非常大的。这一点,还需要我国相关的监理部门完善相关的制度规范,加强监督监理,保证各项工作都顺利进行。 4、房屋工程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在我国的房屋建筑行业中,从事建筑造价管控的人员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业务能力和专业知识掌握很差,在进行实际操作过程中,又不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进行,这样会给房屋工程的施工带来很大的影响。通过调研发现,在目前的工程造价管控人员中,大学以上学历的所占的比例只有很小一部分,大部分都是从业人员都是高中或以下学历。 5、对造价控制中审核补严谨 在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工程造价控制人员对施工过程中施工环节的监督审核马马虎虎,不严格。比如对于土石方工程量与单价不清楚,对于脚手架、门、窗等部分的方案设计和费用也不清楚。这样,既无法有效进行工程造价的控制,同时对工程质量也会造成隐患。 二、针对工程造价中常见的问题解决 1、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和规范的建设 在我国的房屋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中,首先加强相关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是工程造价人员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有标准可参考,是提高工程造价控制的重点。目前,由于很多主管部门存在的利益冲突,很多制度、规范的制定只是一种摆设,内容有很多冲突的地方,这一点需要注意。在实际操作中,要对不同的方案进行区别对待。 2、完善决策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 决策阶段包括房屋建筑工程的招标阶段,方案设计阶段和合同签订阶段。在这一阶段过程中,工程造价控制人员要结合实际,对房屋建筑工程的造价进行合理的预算,预算时要采用科学的计算方法,比如工程量清单法。招标阶段完成后,要详细计算施工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工程造价预算,在合同签订过程中,要与招标方详细讨论,双方一致同意后方可确认。否则会给后期的建筑工程的施工造成困难。还要注意要设计合理的分表方案,减少不同标段之间的纠纷问题。 3、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做好造价控制工作 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工程造价控制人员要严格按照相关制度要求对工程项目的各个施工环节进行造价管控。这一阶段是整个房屋建筑项目工程当中资金耗费最多的一个环节,尤其是在施工材料的采购方面。要切实做好工程造价的管控工作。为了避免相关人利用工程材料的价格波动进行虚报,那么对于施工材料的采购,工程造价管控人员应该多做市场调研,对于施工材料的价格波动多作了解,采购优质的施工材料,并与生产商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 4、在结算审核阶段做好工程造价管控 结算审核阶段是房屋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最后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尤其要做好工程造价的管控工作,避免出现差错,给整个工程带来重大损失。在对建筑工程进行审核时要注意构建一套完整的审核机制,严格按照相关的制度规范要求操作。审核内容要全面,细致,要确保审核与监理工作的有效实施。 三、结语 房屋建筑工程的造价控制伴随着方式建筑施工的各个过程,工作内容繁琐,综合性较强。所以,相关的管理人员要不断地进行学习,加强自身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在工作过程中认真、负责的完成每一细节。同时,还要注意相关制度体系的建设,构建统一的标准规范,是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更加有效、合理,为房屋建筑项目工程的建设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作者:唐克静1 赵程程2 吴彬3 单位: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造价论文:工程量清单模式下建筑造价管控措施 摘要:工程建造是我国经济发展重要的一个行业,由于工程建造环节设计的内容十分的多,所以导致建筑工程的进展比较缓慢,而在不断的发展的过程中,采用工程量清单模式进行建筑,可以有效的管理建筑工程的每一个环节,有助于工程建筑造价的管控。同时也可以减少工程的施工成本,对于建筑工程的发展十分的重要,也是目前建筑工程造价最重要的管控技术。所以要根据工程量清单模式的特点,为工程建筑的造价制定管控办法,有助于建筑行业发展。 关键词:工程量清单模式;建筑造价;管控 建筑行业的发展,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采用合理科学的管控方法,可以有效的控制的建筑的成本,提高建筑工程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以及提高建筑的经济收入。目前我国的建筑工程造价的管控主要是以工程量清单模式为主。利用工程量清单,可以有效的控制工程的每一个环节,这样才能保证工程每个环节的成本都能够掌握,对于整体控制工程成本十分的重要,所以,工程量清单模式下的建筑造价管控是当今社会的主要的对工程造价计算和管理的一种方式。 1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概述 1.1工程量清单模式的程序 工程量清单模式对于我国建筑工程的造价十分的有帮助,而且其程序就是对工程清单项目进行统一的设置规则,摈弃给根据每一个项目,图纸以及招投标等要求,计算出工程量清单,为工程建筑进行计算成本造价,对每一个项目的材料的数量,价格以及定额多少都要制定做详细的数据,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控制的整个工程的成本,才有助于工程造价的准确性,让建筑商能够获得相应的利益。 1.2工程量清单模式的特征 工程量清单模式具有自己的独特的特点,所以能够制定出准确的建筑成本造价。而其特征主要就是采用综介单价的形式进行评估造价,而后要在实施的过程中,每一步的控制都得益于报价的准确情况,能够反映出施工场地的情况,同时其报价也是符合自身的实力的,不会影响到建筑商的正常发展。最重要的是,工程量清单模式可以利于风险的介理分担,减少工程风险,最后有助于相关人员对工程造价的控制,能够及时解决出现的任何情况。 1.3工程量清单模式与传统定额模式的区别 工程量清单模式与传统的定额模式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也就是在造价相关的项目中,工程量清单主要是依据自身企业的实力以及工程的实际需求量而制定的数量,具有可控性和调整性,比较准确,能够有效的降低成本。而传统是定额模式,对于每一个项目的设计都一个固定的数量,而不是根据实际的情况制定的。因此,工程量清单更符合现在工程建筑的成本造价的设定和计算方法。 2工程量清单模式下建筑工程造价控制解析 2.1工程量清单模式下业主的工作重点 工程量清单模式下,对建筑进行成本造价的控制,其工作重点主要在于对成本控制,和每一个项目环节的材料数量的控制和价格的确定。业几十说,有关人员应该注重建筑造价的过程和结合,而不是单独重视某一个环节,同时要注意市场上的材料价格的变动,和自身企业的实力,并且根据需要的材料数量进行报价和分析,以便确保建筑工程能够顺利实施。而且能够帮助建筑造价更加的精准,提高建筑商的经济收入。 2.2工程量清单模式下业主的风险管理 (1)工程招投标环节。对于建筑工程的造价的控制,首先要保证承包商在招投标的环节,就有一定的应对策略,要精准的计算出应该填写的清单报价,对于建筑的成本造价一定要根据市场的发展进行准确的估算,这样才有助于提高中标的几率。其次业主也要在招投标的环节具有一定的应对策略,需要有专业的人员对招投标的文件进行审核,保证招投标的工作是公平公正公开的,而且要保证中标者是符合标准的。 (2)合同约定环节。在工程量清单模式下,首先要确定承包商在签订合约的环节具有一定的对策,不紧要建立计量控制台账,还要规定在每一个付款周期过后,要对台账进行计算和完善,减少出现错账的机会,而且一定要有相关人员的签字,才能保证台账进行变更,尤其是在工程进度和材料有变化的过程中,台账更需要相关人员签字才能变更。其次是需要业主对合约环节有一定的对策,要建立相关的合同保障机制,这样才能保证在出现以外情况的时候,能够及时的处理。 (3)合同价款调整环节。在确定利用工程量清单对建筑进行造价的时候,就要有承包款的调整环节,也就是说承包商需要对价格调整环节具有相关的对策,在出现工程变更的时候,需要借助于台账来了解工程的变更内容和价格。同时还要对做好工程索赔的工作,预防因为某些变更导致业主提出索赔的情况,同时也能及时的进行处理。而工程变革和工程速配的对策,都关系到建筑商的成本控制和经济收入。 (4)工程计量支付环节。工程施工期间,需要在一定时期结算工资以及相关的款项。所以,承包商在支付环节,需要制定相关的策略,能够保证每一个项目环节的资金都结算到位,不会出现拖欠的现象。而且一定要展昭制定的支付款项的时间进行付款,同时对与款项的支付要进行动态记录,这样才能保证减少出现错账的机会。而且业主在衡量支付的情况下,可以根据计量的数据进行检查是否有错漏。 (5)竣工结算环节。建筑工程竣工之后,需要进行统一结算,而在结算的过程中,需要保证资金运转到位,才能定时的解决工程资金结算的问题。不仅需要承包商在场对工程进行结算,还需要业主出面进行监督,这样可以避免出现结算资金出现问题的情况。 3结束语 我国的的建筑工程快速的发展,而且对工程的成本控制方法也在不断的改变。尤其是在发现工程量清单模式下,可以有效的管控建筑工程造价,能够控制建筑成本,对于建筑行业的发展十分的重要,所以,利用工程量清单模式的特点,可以有效的帮助建筑工程精准的计算出每一个环节的成本价格,对于建筑的整体造价也是十分的精准的。因此,要掌握工程量清单模式的特点以及方法,对于建筑工程的造价十分的重要,对于建筑工程顺利施工也十分重要。 作者:唐克静 赵程程 吴彬 单位: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造价论文:全过程建筑造价分析与监控 摘要:施工项目成本控制为研究建设项目,以实现在成本和过程监控进行决策规划建设项目的来控制成本。过程控制包括建设项目的监控目标的全过程。我们需要在决策阶段项目成本控制,需要控制过程投资金额为优化项目成本调整的标准偏差,实现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目标。建筑造价分析与监控贯穿于整个建筑的全过程,本文对建筑工程全过程的造价分析与监控的每一个结对所处的现状进行一定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而来保证工程的进度和质量,保证工程的成本最低。 关键词:全过程;建筑造价分析;监控 我国房地产行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对楼房的建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的造价分析就在其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基于全过程的建筑造价分析与监控,贯穿整个建筑的始终。虽然建筑业发展的比较迅速,但是在某些方面还是存在一些漏洞和缺陷,建筑造价分析就是其中的例子。相关企业为了在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前提条件下,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就不断地对建筑造价分析提出更高的要求。 1全过程建筑造价分析与监控现状 1.1市场机制不规范问题。虽然建筑市场发展迅速,但是到目前为止市场交易都没有一个合理的规范和法则,造成在交易的过程中面临很多的问题和纠纷,很多企业之间存在一些不良的竞争,相互私下压低承包的价格,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就会把原来较长的工期缩短,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工程的质量。甚至还有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将整个工程分成很多部分[1],分别让水平不同的公司来承包建筑,这样就会使整个的工程质量没有一个很好的衡量标准,这些问题都有可能降低工程的质量。这种施工的单位一味地降低施工成本来增加本公司的竞争力,完全没有考虑到工程的质量问题,并且建筑方面并没有这方面的法律机制,就使这种行为成为行业的潜规则,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1.2对施工企业的信任问题。在大多数认得印象中,施工企业的年龄越大,其施工的质量就有一些保证,导致很多的新兴企业没有办法进行下去,在公司的刚刚起步的阶段,就处于一种信任度极差的企业。对于那些历史比较久的企业也会承担着很大的压力,因为企业的实际工作水平并没有想象的高,很可能会令很多雇主失望。这个问题在建筑业的市场中面临着无形的危机。 1.3预算造价失误问题。预算造价失误问题在建筑业也是时有发生的,这样就会导致投资过度,给雇主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造价失误存在很多方面的事情,可能由于将前期的建设项目放在重要的位置,进而忽略了后期建设,导致预算超标,无形中增加了工程的造价,严重的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1.4造价分析存在漏洞。建筑工程包括很多的环节,一般包括几个主要的环节如决策、设计、施工、竣工验收四个环节,每一个环节的造价都会影响到整个工程的造价。其实工程设计阶段是决定工程价格的基础[2],现在很多人认为设计阶段并不重要,工程质量全部都是与建筑施工阶段有重大联系,其实建筑设计在建筑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工程设计不合理,就会大大的增加了建筑的成本。现在很多的施工单位并不一定能够保证工程的质量,管理水平低,施工单位资金不足,施工单位就会采用很多方法来增加施工的费用。工程的验收也存在一些问题,很多单位由于验收不及时审计不够准确,导致很多的建设资金流失。 2全过程造价分析的原则 2.1设计阶段的控制原则。设计阶段是最先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的步骤,设计阶段是工程造价的基础,设计阶段以后的施工阶段、验收阶段和运营阶段的造价都是以设计阶段造价为基础的。设计阶段对工程造价的控制对于整个工程造价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保证在施工阶段和验收的阶段发现一些造价不合理的问题,从而需要修改设计的土质,导致重新建造或者拆修工程,耗费很多的人力和物力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2各个环节施工造价原则。校对法是很多工程项目管理中使用的方法,在很多的工程造价管理时,要随时进行校对,以此来降低工程控制出现问题的风险。如果工程造价的实际控制值与设计预想的值有差距时,就要立即进行偏差的比对,找出产生偏差的环节及原因,找出控制造价偏差的解决办法,降低由于造价偏差带来的风险。 3基于全过程的建筑造价分析与监控措施 3.1完善市场建筑造价市场分析机制。现如今的《建筑法》还不够完善,虽然建筑工程造价分析与监控都是完全依照国家的法规进行管理的,但是还有很多的事情法律上并没有进行明文的规定对于一些招标的法律、施工的劳动合同等方面都没有一定的明确规范[3],需要进一步的完善这些法律,使建筑业更加健康的发展,最好是在每一个建筑阶段都有一定的限制,这样就能够保证建筑市场平稳的发展。 3.2加强各阶段之间的联系,增加配合。在建筑工程的全过程包含着很多的阶段,大多是这些阶段都会出现锯齿形的波浪状,也就是每个阶段的造价都会互相的牵制,一个阶段的造价增加,无疑会使接下来的一个或者多个阶段的造价降低,这样就会影响工程的质量,所以要对工程的各个阶段工程设计进行造价分析与监控。掌握住资金链条,严格控制每个阶段的资金使用,并且进行各项监督控制工作,还要加强配合,避免某一个环节出现偏差,最终导致影响工程的质量。 3.3建立规范的造价分析与监控制度。在整个建筑工程过程中,业主都会有相关的监督人员进行全程的监控,并且好哦眼参与一些施工阶段的管理工作,这其中就会有监督人员对某个阶段的施工提出一定的意见和要求,尤其是资金控制这方面更加重要。这就要求建立规范的造价分析和监控制度,既要使施工单位按照合同顺利的完工,还要保证业主所派遣的监督人员的干涉不能影响到整个施工建设。制度还应该保证施工的单位在施工过程中有一定的发言权和主动性,避免监督工作人员在建设中提出更多的要求,导致施工过程出现终止的现象。要将决策阶段的造价分析进行明确具体的规范,做到精益求精,极大的降低不确定因素对整个公的影响。设计的阶段要做好严格的控制工程的造价,在施工的验收阶段,要将设计好的方案与实际工程进行对比,如果出现很大的不同,就要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核批准。如果施工单位将原来设计好的图纸进行擅自改动,或者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准许,预算超出造价,验收审核将不会通过。 3.4在各阶段做好造价的分析与监控工作。在工程的设计阶段,建议瞎用严格限制数额的条件下进行,要使用合理的招标机制,最好是扩大招标的范围,大量的找到设计科学合理的方案,最大限度的降低工程的成本,提高投资企业的经济收益。招标还要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更多优秀的专业的方案,既能够减少设计的时间还能够保证设计的质量,也有可能控制成本。还要充分考虑到施工的时间,最好规定施工的时间,并且要求施工单位按时间完成工程,在最后的验收阶段,对工程的每一个小的细节都要进行精确的核算,最后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验收并且支付一定的费用。 4结论 建筑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全过程建筑造价分析与监控,并且其在建筑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想要保证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就要严格控制建筑的造价分析与监控,虽然我国的建筑造价分析和监控方面还存在很多的不足,这都需要建筑市场和政府部门严格要求和不断完善,积极的创新出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建造出更加健康的建筑市场。 作者:田启星 单位:江苏弘扬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造价论文:节能建筑造价成本分析 【摘要】节能建筑已经成为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建设工程领域所有的管理工作都要朝着有利于节能和环保的目标努力,这也包括工程造价的管理。本文通过辨析节能建筑的内涵,分析节能建筑的造价管理要素,提出工程造价管理适应节能建筑发展,应对建筑节能成本控制的方法。 【关键词】节能建筑;工程造价;成本 0前言 当今世界,能源已成为各国发展最关键的问题之一,也是人们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能源作为国民经济的命脉,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及国家未来生存安全都极为重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业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由于建筑物是个能耗高的产品,建设速度加快和片面追求高利润或高舒适度会导致资源消耗严重。因此,我们必须思考在无限的需求愿望和有限的资源供给之间寻找一个适当的结合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节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节能可以说是目前我国建筑行业管理的重点目标之一,所有的管理工作都要朝着有利于节能和环保的目标努力,这也包括工程造价的管理。 1节能建筑的内涵 建筑节能是建筑技术进步的一个重大标志,也是建筑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关键环节。发达国家为此进行了长久的努力,将建筑节能作为一项重要国策,并制订了符合本国建筑节能要求的法规,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自从1973年发生世界性的石油危机之后,在发达国家,建筑节能概念和内涵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最初强调“建筑节能”(Energysavinginbuildings),到随后又提出“在建筑中保持能源”(Energyconservationinbuildings),意思是减少建筑中能量的散失,直到近来普遍称为“提高建筑中的能源利用效率”(Energyefficientinbuildings),也就是说并不是消极意义上的节省,而是从积极意义上提高利用效率。主要表现为循环经济的理论,大量使用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建筑的功能保持热能、减少能耗,或用少许增加的耗能量来满足人们迅速增加的健康和舒适感的需求。因此,我们的建筑节能观应以提高建筑物能量效率,用有限的资源和最小的能源代价获取最大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既满足人类对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又减少建筑耗能对环境质量的不利影响,进而推动全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建筑节能涉及的领域来看,建筑节能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建筑节能不仅涉及建筑设计方案、能源需求、生活质量等问题,还考虑了整个建筑对资源、环境、气候、地理条件、维护管理、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即考虑建筑物整个寿命周期内的能源流动、使用情况,是将建筑物的节能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狭义的建筑节能通常对建筑构(部)件的组合、加工、建造及建筑的使用过程中的能耗关注较多,尤其是建筑运转过程中的能耗,侧重于某个建筑物本身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具体而言,节能建筑是按节能设计标准进行设计和建造,使其在使用过程中降低能耗、满足节能标准的建筑。要求门窗、墙体等使用的材料保温隔热性能良好;自然通风与人工通风结合,兼顾每个房间;尽量采用自然光,天然采光与人工照明相结合;采暖、通风、空调、照明等均按程序集中管理,逐步达到智能控制,从而实现建筑建造和使用的全面、全寿命期节能。 2节能建筑造价的影响因素 节能建筑在我国还处于发展阶段,相关的技术和产品都没有形成完整、成熟的体系,即使有的技术相对比较成熟,比如太阳能供水,由于建筑成本相对较高且没有统一的使用标准规定,所以,这部分投资对于开发商来说还是属于增量成本的的范畴。而在市场没有达到足够的规模化和产业化时,节能建筑的价格一定是比普通建筑要高出不少的。 2.1维护结构节能 维护结构的节能成本包括墙体、屋面保温系统的成本,节能门窗的成本,遮阳系统的成本,以及其它一些综合性质的措施,比如种植屋面、呼吸式幕墙等的成本投入。据建设部对试点工程的设计计算,每平方米建筑面积在围护系统方面造价增加了50元,是土建造价的5%;在供热采暖系统方面造价减少了40元,是采暖系统造价的18%。抵消后每平方米建筑面积造价只增加10元,提高的幅度是1%。 2.2可再生能源 节能建筑中的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生物能等利用措施的成本投入。目前太阳能热水器的利用技术已经较为成熟,相对成本较低,但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增量因为材料以及技术水平的原因,价格还是属于较高的,对于一般的开发商来说还比较难以接受。地热利用主要是通过地源热泵或者地下铺设通风管的形式,技术相对成熟,但成本较高。风能、生物能也属于目前成本很高的技术。以地源热泵系统为例,该系统是将中央空调系统、地板采暖和生活热水三种功能融为一体的环保系统,运用大自然中免费的可再生能源,向住户提供20°C~26°C的室内恒温,并且兼有24小时的生活热水供应。这个利用地下水产生的热能进行供热制冷的节能系统,可比传统空调节约能源50~60%。 2.3节水措施成本 2.3.1中水利用 中水利用是指将小区居民生活废水集中起来,经过恰当处理达到一定的标准后,再回用于小区的绿化灌溉、车辆冲洗、道路冲洗以及家庭坐便器冲洗等方面,从而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北京、成都等省市已经先行推广使用,成本不高但效果明显。 2.3.2雨水收集利用 我国城市雨水利用起步较晚,目前主要在缺水地区有一些小型、局部的非标准性应用。在国外,德国和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对于雨水的资源化和雨水收集利用已经有了很长时间的历史。其经验和方法,对于我国大部分城市特别是那些严重缺水的城市很有借鉴意义。雨水属于优质水,收集和处理成本都不高,是可以大力推广的技术。 2.3.3净水系统 这在国内已经属于比较成熟的技术,它通过系统定期排污等技术对城市自来水进行层层过滤,以达到可直接饮用的效果。目前成都市许多楼盘都在使用该技术。净水系统分家用净水系统和管道分质供水系统两种。单针对管道分质供水来说,安装成本是比较便宜的,并且技术要求也不高。在一个可容纳3000户的小区里,如果安装中央净水系统,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增加成本不超过20元,而在前期销售或后期使用过程中均可收回成本。 2.4室内环境措施成本 室内环境措施成本包括室内通风装置、建筑隔音措施、室内除尘措施、垃圾处理回收装置、分质供水等措施的增量成本。 2.5建筑智能化成本 建筑智能化成本包括居住建筑的智能家居系统、智能安保系统、智能物业系统等。 3节能建筑成本下降的潜力分析 节能建筑特别是住宅节能建筑的增量成本是有很大的下降空间的,这里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3.1住宅建设成本相对提高 国内住宅建筑的建造成本还比较低,目前商品房还主要以提供毛坯房为主。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人们对全装修房的需求以及住宅品质要求的提高,精装修、空调采暖等会成为住宅的基本配置,室内环境质量也逐步会归入建筑的基本投资。因此,住宅本身成本的提升会导致节能建筑增量成本的大幅度下降。而节能部品的标准化、产业化也会降低建筑成本。 3.2可再生资源利用技术、政策逐步完善 可再生资源利用技术的价格普遍较高,特别是地热利用和太阳能光电技术的价格还是一般住宅建筑难以接受的。但是随着政策制度的完善,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会享受到更加优惠的补贴政策,太阳能并网发电甚至可以通过卖电产生利润,因此可再生资源利用的成本也会大幅度下降。 3.3设计和市场接受程度提高 与非节能的普通建筑相比,节能建筑形式上表现为能耗水平的降低,但其背后隐含的是相关技术的进步,是节能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但由于目前建筑节能技术水平较低,普及性不足,配套产品种类少,标准化程度低,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导致节能建筑的开发成本仍处于高位。据住建部统计的数据,如果严格执行目前的节能标准(以50%节能标准计算),每平方米增加造价100~200元。而从长远来看,我国将全面实行65%甚至更高的节能标准,建造成本还将提高不少。这部分增量成本只能通过提高建筑的销售价格予以消化,而在消费市场缺乏对建筑节能需求的前提下,价格较高的节能建筑与普通建筑相比在市场竞争中未必占据优势,而且房地产业还处于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的大环境下,开发商也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压力,更不愿承担增加技术风险和额外成本去开发节能建筑。但随着市场和消费者的日益重视和接受意愿的提高,以及建筑节能部品和技术的成熟化、标准化、规模化,节能建筑成本的下降亦是可以预期的。 4基于节能建筑建造的工程造价管理新思路 建筑节能的要求给工程造价管理提供了新的视角,工程造价领域应该开拓思路,而不仅仅是单纯的工程量清单计价或预结算编制审查。工程造价管理要适应建筑节能的要求,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建立起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造价的概念和管理理念,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拓宽思路: 4.1造价构成———考虑项目在寿命期内的使用、维护费用 目前一般只关注项目的建造成本,而不重视建筑能耗在未来使用中给业主和社会带来的持续费用。而建筑节能的效果和效益通常要在建成后的长期使用中体现出来。节能建筑的建造成本虽然在普通建筑造价的基础上增加5%~7%,但节能带来的的长远经济效益却远远超过这部分增加的造价。为适应这一要求,工程造价的构成内容除了设计、建造、设备等费用,还要将寿命期内的使用、维护、能耗的费用考虑进来。工程造价的构成包括建筑物使用过程中的运营、维护、能耗费用,理论上是易于理解的,但这些费用如何计入造价也有一个标准的问题,如建筑物寿命期的确定,不同年度、地域、气候维护费用的标准、能耗水平、物业管理费用标准等,但这个问题不影响这些费用计入工程造价的意义,也不影响扩大工程造价概念的内涵,只是在具体技术层面上为现行的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 4.2计价依据———设置一些反映节能技术和措施的指标和参考标准 我国目前工程计价的依据主要是工程量清单及预算定额计价体系,其指向也是工程建造价格,节能概算、估算定额和指标尚不完善,设备价格目前也很少作为工程计价依据来发挥作用。这样的状况应该说是难以满足全寿命期造价管理和评价需要的。为适应节能要求,在工程计价依据方面至少有以下两方面工作要做:(1)将节能建筑的技术、材料消耗和价格纳入现行预算定额,即增加专门的节能项目,为建筑的节能部分提供易于识别的计价依据,同时也能体现出建筑节能的措施和费用。(2)设置一些能够反映节能效果的指标,如能耗降低率、增加的建造费用回收期等,特别是现行《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参数》应适当增加一些节能指标和参数,将节能要求纳入建设项目的评价中来。 4.3造价计量———全寿命期费用的现值分析 工程造价的计算要考虑寿命期和动态性,即包括项目的建造费用和寿命期内的各种使用费用,并按一定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得出综合造价。这个综合造价和现行造价内容有所不同,但从节能、可持续发展、绿色等角度考虑,这个费用是更适于这些要求的,也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美国的经验是“初期成本”只占到寿命周期成本的5%~10%,而运营和维护成本占到60%~80%,对于品质好、能耗低、维护省的长寿命住宅来说,具有巨大的成本优势。这实际就是建立起一个新的工程造价概念(或者说是新的成本观),这个概念更符合行业发展趋势的需要。 4.4造价评价———从寿命期着眼,不仅比较建造费用,也要比较使用费用 在上述基础上,对建筑工程造价高低的评价就不只是现行的“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而是要在全寿命期的框架进行,比较从建造到使用、报废全过程的综合费用,全过程费用低的项目才是低造价的项目。造价的控制不仅是建造费用的控制,更要考虑建成后使用中的能耗、维护等费用,这是新视野下的“合理确定与有效控制”,将这一目标扩大到项目的全寿命期,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进行比较。 5总结 节能建筑不仅将改变人们的居住和生活环境,还将长期性地节约居住者和开发者的使用成本,将是建筑业和房地产行业的一大发展趋势。因此,应尽早将节能要求及其具体表现纳入工程造价的管理和研究中,树立起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造价的概念和工程造价动态管理、目标管理等理念,跳出单纯的、静态的“确定与控制”思路,这样工程造价才能反映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趋势,更好的发挥作用。 作者:邱洁 单位:武汉统建城市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建筑造价论文:建筑造价工期压缩控制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建筑业发展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但是现在的建筑工程普遍存在着工程造价和工程施工工期不符合要求的现象,直接制约我国建筑业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增长。本文通过对建筑工程中造价高和工期长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探讨解决的对策,旨在为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业;工程造价;工程工期;压缩控制 我国从上个世纪开始进行建筑业改革,从最初进行的建筑业投资渠道、投资主体、投资方式的改革到现在的项目招标、项目法人责任制以及实施建立工程项目的监管体系。但改革的具体实施没有深入到建筑工程造价和工期的管理,对建筑市场发展推动作用不明显。在经济全球化中,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果能对现在建筑工程的造价和工期进行科学的配置管理,也是对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机遇。所以,当前我国建筑工程的具体实施中要特别重视对工程造价和工程工期的压缩控制。 一、传统的建筑工程造价和工期的控制 (一)造价与工期结合 我国建筑工程的改革很早就开始实施,由于不能得到相关健全政策的支持,在工程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大量问题。例如,在对工程项目进行投资时,投入的资金过于庞大,而施工单位不能在规定的工期完成施工,所以造成资金的回收期限长回收的难度增加,建筑工程开发的风险也增大,所以工程项目中的工程的造价和工期成正比(如图1,其中P1、P0、P2表示不同的工程施工方案;T表示工期;T1、T0、T2表示不同施工方案中的工期长短;C表示工程的造价;C2、C0、C1表示不同方案中工程的造价)。建筑工程项目中的造价和工期的相互冲突的原因,主要就是我国在建筑工程方面没有稳定的政策,以及工程实施的各单位之间的信誉欠缺。在一些建筑工程体制成熟的西方国家,在造价和工期的管理上有很多我国可以借鉴的经验,所以当前我国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对传统的成本控制进行改革。 (二)成本管理的局限 我国在建筑工程的管理中,有专门为造价人员设置的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中心。但是成本控制中心有土建和安装两个不同的行业,其在建筑工程项目的相关规定是不同的,以至进行建筑施工材料采购,很难符合两个行业之间的预控标准。还有通过贿赂和扰乱控制在项目投标的过程中低价中标。施工单位在施工的过程中偷工减料,造成造价和工期的严重脱离实际的标准规范,使得工程的成本管理失控。 二、我国建筑工程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建筑市场在不断的发展,一定要对工程造价和工期进行更为严格的管理。但是,在进行对造价和工期管理控制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第一,工程造价和工期管理体制不健全。一般情况下,工程的定额是统一的,是由政府进行定额的编制实行统一颁发的,但是在实际的施工中,各级政府对工程定额有着不同的要求和把握尺度。在执行的过程中,工程实施的矛盾就会突出。各个单位也没有合理的措施进行问题的解决,相关的部门也没有办法进行仲裁。 第二,落后的计价方式与建筑市场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不断的发展和深化,但现在的建筑市场仍然以计划经济模式进行建筑工程项目招标和投标的主要工程成本的计算模式。定额已经具有一定的预算性和全面性,很难做到每个方面都能作到完善,不能保证其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同步发展,一般情况下,会存在发展上的滞后,且实际操作的性能也会在较差。我国现在的工程成本管理和控制主要是依据政府部门的相关的定额消耗量,竞标的施工企业只会把其作为一种参考,所以不能充分反映参与竞争企业的实际消耗和技术管理水平,不利于形成企业间公平竞争的环境。 第三,对工程造价管理的全过程缺乏监控。现在我国建筑市场的管理制度不健全,市场格局比较混乱,工程建设单位之间的存在很多不正当的竞争行为。很多工程的施工单位不会遵循工程施工进行的规律,盲目的对工程的造价和工期进行改动,直接导致整个工程的质量出现严重的问题,改变整个施工工程预算的成本,造成这些现象都是因为我国在工程造价和工期管理方面缺乏有效的监控,使一些施工单位投机取巧谋取经济利益,而忽略工程的整体质量。 第四,与国外先进的管理仍存在较大差距。国外建筑市场的成本的管理和控制,都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立的。而我国现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不断的发展和深化,但是建筑工程应用的成本管理方式依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我国建筑工程的管理和我控制的经验依然和国外先进的管理技术存在很大的差距。国外很多建筑工程造价和工期的管理都是由专门建立的成本管理控制机构来进行科学评估,但是在我国,进行成本分析都是由一些施工单位的相关工作人员代替完成,没有形成一个专业的造价和工期的管理控制体系。现在我国还是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筑工程的成本管理控制体系,对国际上先进的管理控制经验了解较少,所以我国的建筑市场应该及时的借鉴国外成熟先进的管理经验,加快改进的节奏,为我国的建筑行业争取更多的发展空间。 三、建筑工程造价和工期控制的相关策略 (一)重视后期安装 在建筑工程土建工程完成之后,后期的安装工程也是建筑工程施工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安装工程的进行,一定要严格按照安装图纸来进行。安装图纸一般是由建筑工程的诸多单位多个技术人员进行绘制,所以安装工程的施工必须要按照一定的程序严格进行。现在我国很多的建筑工程项目比较重视土建工程的进行,对安装工程的施展没有特别重视,从而造成工程项目的施工后期阶段施工程序的混乱。在实际的工程建设中,消防系统、电梯、水电系统等安装工程也是建筑工程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工程项目整体的质量,以及工程的造价和工期。 (二)赶工期的价量状态 如果建筑工程的施工单位是通过特殊途径低价中标,其在施工的过程中为了经济利益更容易出现偷工减料的现象。当后期工程质量出现问题,就会造成工程的延期,所以有时候施工单位为了你能在规定的工期内完成施工任务,就会进行后期的赶工,但是这样就会是建筑工程的质量更容易出现问题。建设单位有时候也是为了经济利益,对施工单位的行为视为不见。这样就会造成造价和工期的管理出现混乱,导致前期土建工程赶工的对资金的浪费过多,对后期的安装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要加强对施工单位施工进程的监督和管理,保证施工的进程在计划的工期内顺利完成。 (三)造价工期的控制策略 造价工期的控制策略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进行:第一,在工程的实施中,要有多个控制成本计划和方案。第二,在多个成本控制的方案中,进行最佳方案的选择。第三,协调设计方案与施工利益方之间的矛盾。第四,进行签证的控制。第五,就是加强对施工各方和采购流程的管理和控制。第六,建筑工程项目的各个单位间班组专业有机施工。第七,就是要严格的控制造价和工期以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第八,就是一定要注重进行施工工程项目中人才队伍的建设。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也在不断加快,但是我国建筑市场的造价和工期的管理和控制的体制依然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的阶段,没有对国外先进的市场经济下建筑工程成本管理的成熟经验进行借鉴和应用。建筑工程作为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工作,必须要得到政府有效制度的全力支持和配合,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来解决建筑工程成本的管理问题,更好的推动我国建筑市场的发展。 作者:李静 单位:太原安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造价论文:房屋建筑造价管理对策 【摘要】随着建筑业的蓬勃发展,房屋建筑得到了大力发展,本文主要是结合自身的经验,对房屋建筑的造价管理现状和应该采取的措施进行了分析,以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房屋建筑;造价管理;对策 1.房屋建筑造价管理现状分析 1.1工程造价管理过程中存在问题 我国对房屋建筑造价管理方面出台了相关规范,主要就是为了更好的控制建筑业的工程造价问题。但是,在实际实施中却不尽人意,伴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也使很多高质量的新型施工材料以及崭新的制作工艺不断的出现,在对这些材料进行定额换算时,经常的会出现偏离了实际价格的情况,由于定额计价出现了问题,很有可能导致实施的建筑施工方案设计评估的费用高出实际施工的费用,这对建筑行业的经济发展带来相当严重的影响,这也导致很多的施工单位只注重工程的利益,而忽略了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特殊情况、意外情况等的正确评估。 1.2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在房屋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中,很多工程造价的预算与实际存有很大的差距,导致出现这样的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房屋建筑造价管理人员自身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问题,随着社会科技发展,房屋建筑的相关材料在市场上的价格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而管理人员却不去进行市场调查,只拿出传统的数据做为参考,使得预算设计不再适应现今的发展,导致在实际的造价控制上不科学,进而不利于建筑企业的长远发展。 1.3市场竞争不规范 有很多建筑单位为了能得到施工任务,不得不在承包施工项目时,把价格降低,通过价格优势来取得市场竞争的胜利,久而久之这种现象也在逐渐的加剧,建筑行业的交易市场也愈加混乱,这给房屋建筑造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造成市场竞争的不过范,恶性竞争日益严重,严重的制约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 1.4施工变更的随意性 建筑施工单位在施工的过程中为了谋得更大的利润,不断的更改施工图纸使建筑施工的周期不断的缩短,图纸是建筑施工的根本,建筑施工单位对施工图纸的不重视,将会影响整个工程的施工效率以及质量,施工现场缺乏施工的有效管理,将会导致施工变更的随意,对工程造价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2.对策分析 2.1建立科学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 无规矩不成方圆,建筑行业也是如此,为了能更好的保证房屋建筑造价的质量,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制定相关的管理措施并且要严格的执行,不要作为摆设,要进行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找到不足,不断的去完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另外,还应该借助于互联网,建立建筑行业工程造价数据信息系统,扩展信息化的咨询服务,使工程造价与信息挂钩,更方便管理,促进房屋建筑造价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 2.2推行推行限额设计 按批准的设计任务书和投资估算值做初步设计总概算,控制施工图设计。利用价值工程原理确定合理的设计方案,结构设计人员在确定梁、柱截面和混凝土强度等级及配筋方面,要在满足规范及设计要求下尽量减少钢筋用量,降低房屋建筑的总造价,如设计中一些非受力构件可按规范构造配筋,但该加强的地方一定要加强,即限额设计并不是一味的考虑节省造价,更多的是要满足建筑的安全性。我们可以用更多的时间确定合理的设计方案,方案的不同导致工程造价成本有时相差很多。设计单位可以实行设计质量奖优罚劣制度,为了推行限额设计可以进行多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可比较,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确定最优方案。 2.3政府规范管理制度 为了避免建筑市场的恶性竞争,需要政府对建筑市场进行统一的管理,尤其是对建筑行业工程造价方面的控制。政府需制定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对影响到建筑市场竞争公平性的企业,要严厉制止这样的企业投资,要确保建筑行业工程造价的管理质量,根据现今科技的发展形势,政府可以为企业设计工程造价的咨询体系,为每一个建筑企业提供公平公正的信息平台。 2.4提高房屋建筑造价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实际的房屋建筑造价管理中,需要管理人员具备最基本的财务预算能力,并且,还要具备市场的形势分析能力以及工程设计等能力。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房屋建筑造价管理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管理人员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为能满足建筑行业的市场,提高工程造价的质量,还需要房屋建筑造价管理人员具备管理、技术、经济等相关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在现今多元化的市场发展下,提高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有助于房屋建筑的良好施工,确保建筑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促进建筑企业的长远发展。 2.5推广全过程的造价管理 房屋建筑造价控制贯穿于项目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加强房屋建筑建设整个周期内的工程造价管理。通过对竣工房地产工程经济指标的测算,确定合理的工程投资估算指标和设计概算依据,合理确定房地产工程的静态投资,并充分预测考虑动态投资,确保建设项目资金充足。推行限额设计来加强设计阶段造价控制工作,在房屋建筑建设过程中及竣工验收时对因设计方案改变而影响造价的设计变更须经原项目批准机关认可。对于未经批准同意而擅自更改设计图纸、提高标准、扩大建筑面积等造成的费用,审查造价时不予承认。 3.结束语 本文针对于房屋建筑造价管理现状及对策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了解到,在实际的房屋建筑项目的造价管理中,管理人员需要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及时的发现造价管理中的问题,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才能够进一步促进建筑企业的发展。 作者:杨波 单位:重庆对外建设 集团 有限公司 建筑造价论文:建筑造价管理工程经济效益研究 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行业的竞争十分激烈,为了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取得竞争优势,现阶段企业都十分关注建筑工程的造价管理工作。通过科学合理的造价管理工作来控制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投入,同时不影响建筑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和施工进度。本文以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加强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和控制的重要性,其次探讨了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特点和最终目的,再次论述了现阶段我国企业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强化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建筑;造价管理;工程;经济效益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迎来了经济的全面复苏,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工程项目的需求不断增加,人们对建筑工程项目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现阶段,在建筑工程项目中,人们十分关注造价管理工作,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对整个工程的质量和完成进度有着重要影响。企业在开展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时必须以国家的相关要求为标准,利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开展造价管理工作,合理控制成本投入,保证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和进度。 1.加强建筑造价控制和管理的重要性 负责建筑工程项目的企业是开展造价管理工作的主体,建筑企业应该意识到造价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正确看待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科学合理的开展相关工作。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负责建筑工程项目资金配置等工作,建筑企业的工作就是完成政府交代的任务,建筑工程项目的最终收益不属于建筑企业,属于国家。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逐步取代了计划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企业负责整个建筑项目的建设工作,成本投入需要企业来完成,最终的收益者也是建筑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开展科学合理的造价管理工作可以帮助企业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第二,在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开展全过程的管理是非常关键的。造价管理就是一种全过程管理,这主要是因为造价管理工作涉及整个项目的方方面面,贯穿于整个项目的施工过程。总的说来,造价管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也是十分有挑战性的工作。第三,现阶段,我国的好多企业都无法保证造价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造价管理是一项比较专业的工作,它贯穿于整个工程项目的所有阶段。目前,我国已经具有了工程造价咨询市场,但是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咨询单位的工作还不是很完善,无法做到让客户完全满意。在这种情况下,好多建筑企业往往都会选择自己来完成造价管理工作[1]。 2.工程造价管理的特点和目的 所谓建筑工程造价指的就是企业在建设该项目时全部的成本投入,如何管理和控制成本是企业十分关注的问题。总的说来建筑工程成本投入包括三个主要的部分,分别是建设安装成本、设备成本以及除此之外剩余的其他成本。建筑工程成本造价管理工作贯穿于整个项目的所有阶段,成本造价管理的具体工作目标就是在企业预期投资额度内完成整个项目的建设工作。主要工作内容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对企业的各种资源进行最优配置,包括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等等。具体来讲,建筑工程成本造价管理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将建筑工程项目的整个成本投入控制在预期范围内。这就要求企业在正式开始施工工作之前,对成本投入进行合理的规划,科学合理的估算和预算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第二,在正式的施工过程中企业要对各种人力和物力等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并控制成本投入,保证成本投入在预期范围内,这样才可以使得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第三,关注单一项目和分项目,它们的成本投入也是企业需要合理控制的,全方位、全过程的成本造价管理工作是顺应时展的必然要求。 3.我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企业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包括合同不完善、人为失误、施工过程不规范以及财务管理有漏洞等等,下面分别具体的介绍一下。 3.1合同不完善 合同对合作双方来讲是十分关键的存在,它具有法律约束力。一旦合作双方认同了合同中的所有条款,签订合同之后,双方就必须按照合同的要求履行义务。然后,就现阶段而言,好多企业制定的合同都不够科学合理,存在一定的漏洞,这导致了双方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不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资源方面,合同中会存在和造价管理相关的规定,这些规定必须是明确的、合理的,如果在资金管理的相关规定中出现了问题,那么企业就无法正常开展项目工程的预算工作,也就无法正常开展造价管理工作。所以,企业双方必须重视合同,保证合同的科学性和合理性[2]。 3.2人为造成的造价管理失误 开展造价管理工作的相关人员的具体工作影响着造价管理工作的质量。负责造价管理工作的人员必须是大公无私的,以企业的利益为关注点,不能过分关注自己的个人利益,他们必须能够保证造价管理工作处于正常状态中,通过正常的方法开展相关造价管理工作。如果承包商出现了不正常的手段,那么企业就无法保证预算工作的正确性。此外,负责造价管理工作的人员必须是专业的,拥有造价管理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但是,现阶段我国企业缺少造价管理的专业人才,好多负责造价管理工作的人员都无法胜任该项工作,他们不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也不具备必要的专业技能。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无法正确开展造价管理工作,导致人为失误经常出现。 3.3施工过程不规范 造价管理工作贯穿于整个项目建设的所有阶段,尤其是施工阶段。在施工过程中,相关人员必须按照项目计划开展施工工作,将成本投入控制在预期范围内。但是,现阶段,好多施工单位都存在施工不规范的现象,具体来讲包括对施工人员的配置不够合理,对施工材料的用量过多等等,这为造价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 3.4财务管理有漏洞 建筑项目的财务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缺陷,那么就会影响预算工作的准确性和合理性,从而直接影响造价管理工作。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具有财务管理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必须能够胜任财务管理工作,同时也必须具有职业道德,不能为了一己之私而影响项目的正常开展[3]。 4.对工程造价的管理措施的强化 如何科学合理的开展造价管理工作是企业十分关注的问题,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关系着企业的经济效益,有效地造价管理工作不但可以保证建筑项目的整体质量和施工进度,还能提高企业最终的经济收益。笔者认为企业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造价管理的强化工作: 4.1加强对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水平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贯穿于建筑项目的所有阶段,在建筑项目的设计阶段,相关人员就必须开始重视造价管理工作。建筑项目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决定着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正常开展相关工作。在实际中,有些企业不重视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工作,在施工过程中才发现预算不够合理,成本投入完全超出预期。我国企业过分重视最终的预结算工作,忽视在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工作。公开招投标是现阶段收集建筑设计方案的主要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从大量的设计方案中选出企业满意的一个,企业在考虑设计方案时一定要同时关注设计方案的质量,以及整个项目的预期成本投入,根据方案对成本投入进行合理的评估。 4.2重视编制工作,促进概预算编制水平的提高 科学合理的编制工作是保证造价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和前提。概预算编制对整个项目的影响是巨大的,可以这样说,工程项目的开展必须按照概预算编制来进行。只有概预算编制是科学合理的,造价管理工作才能顺利开展。因此,不断提高概预算编制水平是企业必须要做的工作。首先,企业要意识到概预算编制工作的重要性,明确概预算编制的重要地位;其次,保证开展概预算编制的工作人员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他们必须能够胜任概预算编制工作;再次,在进行概预算编制之前,相关人员需要对工程项目进行详细的了解,包括施工现场情况、施工地点的交通情况等等。最后,负责概预算编制的所有人员必须做到团结协作,保证最终的概预算编制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4.3控制施工阶段的投资,提高管理水平 施工过程的造价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不断提升施工中的管理水平是企业必须做的工作。第一,在正式开始施工之前,相关人员要认真研究设计图纸;第二,根据设计方案,施工人员需要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详细的设计和规划;第三,施工人员需要和设计人员进行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及时反映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保证整个项目在预期的成本投入范围内顺利开展。 4.4重视竣工阶段的造价管理 竣工阶段的造价管理工作也是非常关键的。在项目的竣工阶段,双方需要根据一系列的凭据来验收整个项目,保证各个阶段的成本投入的有效性。在竣工阶段开展严格的造价管理工作,一方面可以保证工程质量达到标准要求,另一方面还可以保证企业的切身利益。 5.结束语 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开展造价管理工作是顺应时展的必然要求,科学合理的造价管理工作不但可以保证整个项目的质量,还可以帮助企业提升经济效益。本文探讨了如何加强建筑工程项目的造价管理工作,希望可以为相关企业提供一定的参考。 作者:蔡小萍 单位:江西财经职业学院 建筑造价论文:建筑造价管理工程经济效益提升 摘要: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在不断地发展,随之建筑行业的发展模式也在不断地改进,以极快的速度成为我国重要的行业之一,使得在安装工程方面所涉及的造价管理变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建筑安装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为基本点,进行详细地分析。 关键词:工程造价;经济;效益;建筑;管理 建设项目具有投资大、工期长、涉及材料和人员多、不确定性强的特点,其影响因素既有自然环境因素,还有设备和人为因素,因此要使建设项目能够实现既定目标,就需要对各个影响因素进行有效控制。 1加强建筑造价管理的意义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是一项复杂、范围较广的管理工作,其对建筑工程的效益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从目前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现状来看,管理的内容没有涉及建筑工程完工投入使用之后的运维工作,重点管理的内容是工程项目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以及竣工阶段各环节的工程造价管理。一个工程造价管理的完整性既包括工程建设本身所需的成本,同时也包括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后期的运维成本管理,这样才能够提高整个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今,电力能源的需求量日益高涨,国家加大了对电力工程的建设力度,以保障电力供应的及时性。伴随着电力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电力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其不仅关系着电力企业的发展,也关系着国家利益。因此,加强对电力建设工程的造价管理,是新时期电力企业良好发展和推动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 2建筑造价管理加强的措施 2.1采取新的体制 如何保障建筑造价管理的不断优化,其中体制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情况下需要不断建立健全造价相关体制和机制,对于部门的分工和内部协同工作充分明确,制约相关违规现象,强化相关机构管理,并且完善造价相关法律法规,尤其是对于合同管理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法制化原则和合同的规范,实现造价管理的制度化、正规化和合理化。 2.2方案实施 在工程项目中,设计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被重视。因此,在目前大多工程项目中,除了对工程进行全面的规划和施工示意图的描述之外,我们还要准确处理建设和经济之间的关系,杜绝后期施工过程中加大材料、人力和物力的过损耗,减少资源浪费。项目部应严格劳务合同工程内容和工程数量变更的管理,对于不增加合同收入的变更严格执行变更审批程序,经批准后方可实施。劳务合同计量数量严格区分清单数量和变更数量,并按程序逐级签认。项目部应严格非劳务分包合同承包内容的物资、机械设备使用和消耗管理,明确材料设备、机械台班耗用标准和奖惩规定,严格计量控制,对超耗、超用的严格按相关规定处理。项目部应严格零星用工和计日工管理,对于包含在分包合同工程内容的临时用工严禁另行计价;临时用工和计日工不得超过合同或内控标准。项目部要严格执行劳务合同不预付工程款的管理规定;中期付款要严格先计价后付款的原则,且付款比例以计价总额的85%控制;工程全部完工且验收合格,付款比例以计价总额扣除质量保证金额度控制。质量保证金根据合同约定返还。 2.3风险预控 各相关部门根据施工方案、设计变更及形象进度、现场条件等因素引起相应的工程数量变化,对相关成本因素和工程数量管理台账进行动态管理。工程技术管理部门确认各成本责任中心责任范围以外变化数量,提交总工程师审核、项目经理审批调整责任成本预算,成本责任中心相应调整责任数量台账。风险管理与创收增效相结合的原则:项目部应充分辨识、分析工程数量变化潜在风险,组织开展工程数量风险防范预控管理,制定增收创效等风险防范方案并严格执行。加强施工各环节成本的预测预控。所谓的风险控制常见的控制方式有风险管理计划中的预控和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的权变手段,另外风险监控也是一项常见的风险控制手段,通过对项目风险的阶段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充分研究和了解进行科学的管理,识别项目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收集相关风险信息,从而实现对项目风险的控制。具体的措施包括,细化施工方案,通过预测,能够找到真正费用控制点。具体做法是在每一环节施工前,项目部根据内控成本及工程进度预测施工部位及相应的实物量,通过预算确定收入。根据各项经济指标做出相应的控制方案,实现成本的预测预控。 2.4全过程管理 全过程造价管理也叫作全生命周期管理,主要指的是从建筑工程决策阶段到工程招投标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阶段以及工程投入使用后的维护阶段的所有涉及工程造价的业务活动。相较于传统的造价管理模式,全过程造价管理具有范围广、内容深、系统性较强等优势,目前已成为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主要使用模式。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具有可审计跟踪的工程造价管理系统,是涵盖了建筑工程各个阶段总造价最小化的一种管理形式,其贯穿于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生命周期内。电力工程的造价管理应积极采用全过程造价管理模式,在保障工程质量的基础上将工程项目建设各个阶段的成本控制在最合理的范围内,实现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5企业工程经济管理创新 工程经济管理创新对严格监督建筑质量、认真掌控工程造价起着重大的规划作用。兼顾造价成本和使用成本,重视在全过程成本里面的使用成本的比重,建筑的成本有正常使用期限之内的消耗和维护运营应付出的成本以及该建筑一次性建造的所有成本,对此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文件并加强了管理,但是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还存在诸多漏洞亟待解决,从项目的整个寿命周期来看,工程项目的建设成本和使用及维护成本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我们要将科技创新作为前提将造价管理进行更新优化,建立全新的管理意识;建立新一代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遵照建筑节能的规范和要求来提高管理水平。建立有关于节能建筑在工程造价方面的信息体系,用市场经济加强这一行业的竞争力,从而得到良好发展。政府发挥宏观调控功能利用信息上的优势对其进行引导,社会各地区根据自身特点完善节能技术并以此提高自身竞争力。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工程中,造价管理对于一个企业的相关经济效益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综合着手,最终推动造价管理的不断完善,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贾立辰 单位:中铁电气化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造价论文:建筑造价工程经济效益提升策略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的发展,作为经济支柱性产业之一的建筑行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建筑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位于不败的位置就要提供出质量过硬且价格低廉的产品。所以建筑工程的造价管理工作对于工程建设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是站在建设单位的角度,同时结合笔者工作的实际经验,比较全面的阐述了工程造价控制管理的主要内容以及相关要素,介绍了工程造价控制的方法等,这些内容对于现今背景下我国的工程项目造价管理及其控制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希望对有关人士能有所帮助。 【关键词】建筑;造价管理;经济效益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的发展,作为经济支柱性产业之一的建筑行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建筑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位于不败的位置就要提供出质量过硬且价格低廉的产品。所以建筑工程的造价管理工作对于工程建设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是站在建设单位的角度,同时结合笔者工作的实际经验,比较全面的阐述了工程造价控制管理的主要内容以及相关要素,介绍了工程造价控制的方法等,这些内容对于现今背景下我国的工程项目造价管理及其控制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希望对有关人士能有所帮助。 【关键词】建筑;造价管理;经济效益 引言 经过多年市场经济的发展,各个行业之间的市场竞争都在增强,建筑行业也是如此。建筑工程项目属于综合性的工程,是通过不同任务来构成的整体,所以一定要对建筑工程施工过程造价进行有效的控制,才能保证施工企业经济效益有效提升。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要充分结合技术以及经济内容,建立起完善的造价管理系统,从建筑工程项目的不同阶段进行细化管理和控制。通过动态管理的方式来科学的控制造价的全过程,确保施工企业得到很好的经济效益。 1建筑造价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的发展及完善,市场经济已经成为了我国最主要的经济体制之一,同时极大的促进了行业竞争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工程造价领域也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发展和进步,这不单单使我国的经济发展与国际市场进行了对接,同时也促进了我国建筑领域制度的更加完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建筑造价管理,应该更加关注的是建筑技术方面以及经济管理方面的联合展示,要在工程预结算阶段、工程设计阶段以及施工过程等相关环节做好造价的管理以及控制,从而有效提升我国工程造价管理水平,促进建筑施工经济性的提升。依照相关的建筑工程统计资料显示,在我国的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造价管理以及控制对于工程影响的程度达到了70%左右。所以,在建设工程建设过程中,对于工程造价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和管理,可以不断提升工程的经济效益,从而整体上提升我国的社会经济效益。 2建筑工程项目造价管理及控制的措施 2.1增强建筑工程预决算的控制以及管理 为了确保有效的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以及管理,建筑施工方要在工程建设初期就树立起预决算控制管理意识,同时按照预决算内容对建筑成本核算方式进行完善。工程预决算是工程建设过程中成本管理的依据,所以对于工程预决算的管理要和工程成本管理充分结合,利用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来保证预决算控制的有效性。在工程建设初期要通过经验判断以及内部分析来挖掘出成本控制的潜能,同时对建设过程进行详细的成本记录,以便在后期成本核算时有较为详尽的参考依据。对于工程预决算进行有效的管理,可以促进工程管理人员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施工标准,并能够发现潜在的可利用资源,从而能进一步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同时,工程监管部门要时刻保持成本核算意识,从而有效提升工程经济效益以及工程建设质量。例如对建筑材料要采取严格的施工审核及监管,从而有效控制建筑成本。 2.2对于建筑工程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 (1)必须要按照设计标准进行设计,大力促进标准化设计。建筑工程设计标准都是通过长期实际工作经验和具体工作结果得出的,实用性很强,对于设计有很好的参考作用。标准化设计能够节省设计时间、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设计成本,若是很好的应用会对建筑工程设计有很大帮助。 (2)具体设计时采用限额设计的方式。限额设计指的就是按照建筑工程设计任务书内容中相关额度进行初期设计,然后按照上述初期设计得到的总额度进行施工设计的控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后期的设计标准主要是参考前期批准的投资额度来进行控制的,最终会达到总成本控制的目标。此种设计方法的实现基础就是在正式设计前充分研究,将投资的额度合理的分配到所有单位工程中,这样就可以从更加精细的角度控制好工程的造价。 (3)对设计的方案进行完善优化。对设计方案进行完善优化在工程设计期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控制工程成本来说是其他方面不可替代的。在进行工程设计方案优化时主要应考虑工程的建设周期、工程的造价情况、人工和材料成本等。要进行多方案的对比,按照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原则选取设计方案,在保证基本使用功能和施工要求的基础上降低工程成本。 (4)采用现代化技术进行工程设计工作。通过现代化的设计技术(例如三维建模)可以提升设计工作的效率,也可以直观发现问题进行及时改进,从而减少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2.3对于建筑工程招投标的造价控制 (1)招投标对于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来说具有无法取代的地位,属于控制建筑造价的基础性措施,也是最主要的手段。较高水平的招投标能够选出较为合适的施工企业,包括技术水平、管理能力以及价格方面等等,高水平的施工单位能够降低建设单位的各方面成本消耗。同时,较高水平的施工企业具有非常丰富的施工经验,可以帮助设计单位进行施工方案的优化,这也可以降低工程的建设成本,节省项目建设投入。 (2)建筑合同签订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施工阶段造价的控制。类似结算方式等内容在合同签订时已经确定了,较为合理的结算方式能够很大程度上避免价款超标。在合同签订时通过高效的审查手段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合同漏洞,防止后期出现经济方面的纠纷。一定不要签订活口合同,以便能够控制投资中的不稳定因素。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要明确合同风险的担负责任,这样能很大程度上降低施工阶段的风险。 2.4对于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 这一阶段相对于工程造价影响力有限,主要是按照前期制定好的程序以及设计内容完成实体的建造。但由于此阶段真正形成了工程实体,如果控制不够严格就会造成工程造价失控,因此也要增强控制以及管理。 (1)工程整体的建设过程管理要采用全过程跟踪控制。要委托较为专业的造价管理机构建立起投资监控体系,利用其专业方面的优势给工程投资方提供咨询服务,给投资方必要的参考意见,最终是要实现资金的有效投资。最后需要出具较为正规的控制资料,此资料要能够真实的体现出工程造价情况,给投资方进行参考,以便为其后续投资提供依据。 (2)施工方案要进行审查以及完善。在施工阶段,对施工方案进行审查以及优化可以最大程度上控制工程造价,降低施工成本。同时也能够提升工程的建设质量。 (3)一定要严格管理工程变更的实施,最大程度降低工程变更的出现,减少资金的不必要增加。如果因为原来设计原因造成工程不符合业主意愿的工程变更,特别是变更中涉及到较高费用的情况,必须要经参与工程建设的相关单位在施工现场进行核实,所有参建单位都同意后才可进行变更。如果变更时可以采用几种施工方案,还要对这些方案进行必要的甄选,找出最佳方案。 (4)要严格控制施工现场的签证。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签证是必不可少的,若是现场签证没有进行有效管理,就会造成投资费用的损失。所以为防止此种情况的出现,现场的建设方代表和监理人员一定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要对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仔细的记录,并且要熟悉合同双方应有的权利和义务,防止过多重复签证的问题。 (5)增强对投资偏差的分析力度,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解决。在建筑工程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工程的管理人员要充分收集有关资料,同时要对这些资料综合整理分析才能找到偏差的原因,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纠偏。可以通过几种方法进行投资偏差分析,包括:曲线法、横道图法以及表格法等等。投资偏差之所以产生,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原因:业主方面的原因、设计方面的原因、施工方面的原因和客观原因。这些原因中业主方面的原因和设计方面的原因是主要原因,是纠偏时重点对象,要进行重点控制。其中业主方面的原因主要有:没有明确的投资规划、手续不健全、付款不够及时和对建设相关方协调不利;设计方面的原因主要有:设计缺陷、设计方面的误差和设计标准的变更等等。而施工方面的原因要通过施工方自己承担,原因包括质量方面问题以及施工进度问题。客观原因是客观存在的,不可避免,所以这两种偏差并非纠偏重点。 3结束语 由于建筑工程属于综合性较高的工程,所以要想顺利完成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就需要参与工程建设的各方进行积极配合,需要对工程建设的过程进行全方位的控制和管理,从工程预决算阶段、工程设计阶段,施工招投标阶段以及施工阶段等几个方面对工程的造价进行控制才能更好的保证工程建设质量的同时,降低工程建设成本,从而充分发挥投资方的资金作用,使得企业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作者:陈志昆 单位:福建省闽南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校园论文:校园德育宣传教育论文 一、有效利用德育宣传阵地 校园内的宣传栏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阵地,德育宣传栏更是不可忽视的,作为一名学校的领导应在德育宣传方面给予教师与学生大力的支持,在宣传板块方面要置于显要位置,学校内尽量做到随处可见的德育宣传文字或图画或海报。把校园内的闲置地利用,让师生在散步、活动、休息时可以受到德育熏陶。 二、树立身边的德育先进典型 每个学校都一定有德育先进的教师或学生,我们一定要利用好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件和人物并发挥其教育作用。从教师中、学生中找到德育先进者之后,不能简单地表扬或是宣传,而应该使他们的事迹得到大家的认同与赞许,这样才有说服力,其他的师生才会向他们学习,以他们为榜样,去改正自身的缺点与不足。比如说有的学生贫穷,但不气馁、不自卑、积极向上、阳光乐观、学习成绩优良,那么此生带给大家的便都是正能量,他将影响到本班级的其他同学,学校对这样的事迹进行全校性的重点宣传后,可能不会使全校学生得到感染激励,但绝对会影响一大批学生,激励他们奋发图强,刻苦学习专业技能,不再因为自己家境不好而自甘堕落,也不再因自身学习成绩不好而一蹶不振。他们会受到先进典型的熏染激励,一定要克服困难、改掉恶习,积极行动,做一个让同学、老师、家长放心的好学生。 三、聘请国内优秀宣讲团进行宣讲 当今社会有很多有感染力的宣讲团队,他们演讲的内容与形式是经过仔细研究、认真推敲、反复实践的,宣讲的教育效果往往是事半功倍的,广受好评。尤其是德育方面的教育宣讲,对学生与家长,甚至是教师的教育效果都是让人惊叹的。学校一定要寻找好的宣讲内容、好的宣讲团队,一旦找到,就应该尽其所能聘请其到校园内进行演讲,这样做的德育效果是教师在教案里、在课堂上都无法相比的。 四、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德育 有的学校领导或是教师会认为学校开展德育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职业高中的学生是来学习职业技能本领的,经常搞德育工作会不会把侧重点弄偏了。如果出现这种现象或是想法,学校的主要领导就应该及时做出决策与决断,在学校开展德育绝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工作,相反的会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产生积极作用。因为,当一所学校的德育工作好的时候,出现学生之间的打架斗殴或是男女生之间交往问题就会少很多,当学生的德育开展好了,教师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教学及技能的传授上,而不是把时间都用在处理同学之间的各种矛盾纠纷上了,当一个班级出现德育工作紊乱时,教师在处理教学以外的事务上所花费的时间将是教学上花费时间的几倍,这种现象的结果是导致教学任务不能够顺利完成。教育宣传阵地的有效利用,将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教师开展好教育教学工作。 作者:叶金洁 单位:吉林省辉南县第一高级职业中学 校园论文:学习型校园文化论文 一、对建设学习型校园文化的认识 自2009年10月担任实验小学校长的那一天起,我就在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校是快乐的,让老师觉得工作是有激情的,让我们的校园是温馨的,让我们的学校成为师生学习、生活、成长的乐园。后来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启发了我:你不必害怕把学校教学整块时间用在让学生读书上面去!你不必害怕让学生花一整天的时间到“书籍的海洋”里去遨游。于是,我们决定把“阅读”定为我校的特色项目,让师生在阅读中享受快乐,在阅读中不断成长。学校文化建设与特色学校的创建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特色学校创建因学校文化建设而得以显现,学校文化建设也因特色学校的创建而充满活力,两者不可分割。 二、建设学习型校园文化是创建大阅读特色学校的需要 1.我校办学方向的需要。 三亚市实验小学创建于1992年,二十年来,学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同时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的办学宗旨是: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为学生美好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大阅读学习型的校园文化就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就是为他们的将来打基础的,所以,“阅读”是我们学校发展不竭的动力源泉。 2.创建学习型校园文化的需要。 学校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要立于不败之地,最好的办法是把教师带入“学习型组织”。在这样的组织里,大家通过学习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才能做到“给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要求。 3.传承中外优秀文化的需要。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我们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同样,世界文化灿烂辉煌,千百年来,积淀而成的文化遗产和教育经典,成为我们后人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让这些文化精髓来熏陶我们的学生,滋养学生的心灵,培养他们广阔的视野、博大的情怀、独立的人格魅力。 4.保障师生发展的需要。 世界上最愉快的事莫过于读书,世界上最重要的事也是莫过于读书。教师通过读书,其视野必然开阔,其精神必然充实,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著。让孩子们读书绝对是一种最好的教育方式,少年儿童心灵纯洁、秉性淳厚、记忆力最佳,儿童在这样的时期通过阅读经典,接受教师的指导与引领,就能在学校的文化氛围中迅速成长。 三、凸显特色,彰显校园文化 1.领略中华与世界文化精华,构建校园文化环境。 为了构建学校良好的读书环境,我们在校园里修建了凉亭、荷花池、假山、流水,种植了翠竹、白玉兰、椰树;为了激发学生诵读和积累民族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我们建设了校园文化长廊,还在校园的廊道上张贴了名人名句。我们的图书室和阅览室充实了许许多多的经典图书,有计划地对各个班级学生开放。我们还在每一个班级设立了图书角,有专门摆放报纸、杂志的图书柜;我们还利用校园博客,每天上传教育故事、教育感言,等等;每个学期,我们还开展了小学生《感恩母亲》的诵读比赛、小学生讲革命故事比赛、教师诵读诗文比赛等活动。 2.开发大阅读校本课程,启蒙学生心智。 学生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经典和世界优秀文化,能够启迪学生心智,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养。我们编写的《青少年公共道德意识的培养》作为全校学生必修的校本课程,使每个学生在图文并茂、喜闻乐见的故事中懂得做人的道理,培养美好的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懂得爱国、爱家、爱父母、爱他人、爱自己的人生道理。 3.积累经典名篇,确保诵读时间。 通过诵读经典名篇,我校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记忆能力、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为了稳定成果,我们坚持每天早上诵读经典20分钟,中午,校园红领巾广播站的广播员诵读经典,每周二至周五下午的第三节课为学生阅读课,学校阅览室对师生开放,学校办公室有计划地安排班级到阅览室去阅读。学生诵读文化经典和世界优秀文化的氛围浓郁,校园内人人读书、时时读书、处处读书,氤氲了书香。 4.结合学科教学,整合各种资源。 在素质教育的环境里,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必须与学校的学科教学融为一体。特别是语文教学,它是阅读的基础,它是丰富学生文化底蕴的最佳途径。其他学科也可以充分开发大阅读教学的资源,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积淀深厚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功底为学科所用。学校文化建设的好坏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特色学校的创建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过程,需要学校、社会、家长的共同探索和努力,只有这样,我们的学校才能成为思想与思想交流、感情与感情沟通、生命与生命对话的心灵家园。 作者:石力平 单位:海南省三亚市实验小学 校园论文:校企合作下校园文化论文 1校企合作下的中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中职学校的办学特色可以体现在课程特色,专业特色,管理特色,服务特色等方面,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是所有特色之中最重要的特色。没有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作为支撑,其他的所谓“特色”就只会如昙花一现,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办学特色。对于一所职业学校来说,只有吸收地域文化、企业文化中的精华,才能形成具有特色,异彩纷呈、适应时展的中职校园文化。更重要的是,抓好中职校园文化建设能缩小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职场文化的距离,实现中职学生毕业就业时与企业文化的“零距离”。 2学校的地域文化背景 连城县职业中专学校地处闽西龙岩市连城县。连城县是纯客家县,古时是客家首府长汀治下的八县之一。作为客家人的聚居地和发祥地之一,连城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不仅承袭了古中原文化的精华,还融合了客家人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敢拼爱赢、不拘一格的特性。优秀的客家文化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一个支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客家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其中包含着客家人历史的形成、方言、建筑风格、风俗习惯等。专家学者把客家文化中蕴涵的客家精神归纳为:爱国爱乡;敢为人先;吃苦耐劳;拜敬祖先,孝顺父母;重教崇文等。这些优秀的客家精神,对于当代的中职学生形成正确健康的人生观,培养职业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将客家文化的精华融入中职校园文化建设,凸显学校办学特色与地方特色,是值得地处客家地区的中职学校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3企业文化、客家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的途径 3.1企业文化、客家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方面的体现 校园建筑是最直观的校园文化。客家的土楼和九厅十八井民居是完全可以与现代建筑相融合的客家传统民居建筑风格。我校的学生宿舍与教师宿舍楼就是仿方形土楼的结构建造的。我们的师生住在这种别具特色的、围楼风格的现代宿舍区,厚重的历史感、大家庭的温馨氛围油然而生。2012年起我校实施“校园酒店式管理”,力争使我校的校园环境职业化、情境化。例如,旅游专业部楼层门厅被设计成酒店大堂式,并将服务岗位牌上墙,实现酒店服务专业知识可视化。为创设“酒店式”环境,每一片墙,每一间教室,宿舍、食堂、盥洗室等,都成为实施“校园酒店式管理”情境育人模式的显性资源,成为营造浓厚的专业教学氛围的重要阵地。整个校园的建筑突出了专业特点,为学生在校园内进行专业实习、参加实训提供与实际情境相适应的硬件设施和职业氛围。 3.2企业文化、客家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在校园制度行为文化建设方面的体现 硬件条件的建设对一所学校来说是比较容易地,软件的建设与开发才是一所学校成败兴衰的关键。近年来,我校在制度建设方面有以下四个重要举措。 3.2.1实施导师—学徒制 为推动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职业教育人才质量的培养,从2012年起,我校试点导师—学徒制,建立了中职学生质量标准化体系和质量监督评价体系。围绕导师—学徒制,我们构建了中职学生多元评价体系和企业班组化管理。让“员工们”在校园里就提前适应社会和企业氛围,随时提醒学生时刻准备着提前适应社会角色。 3.2.2根据县域经济的特点和学校特色设立专业部管理制度 为配合连城县旅游兴县和大力发展光电产业的战略,为了建立更加规范、高效、科学的管理运行机制,整合学校的人力资源,促进学校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连城职专从2012年始实行专业部管理制度。根据此项制度,连城职专设置了旅游专业部、光电专业部、计会专业部,学前专业部、计算机信息专业部等五个专业部。各专业部主任结合本专业特点进行有行业特征的专业文化建设。例如:电子商务班积极尝试班级企业化管理制度,设计了班级公司化组织结构图,将班级所有的事情尽量“项目化”,鼓励人人争当项目经理,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班长成了“总经理”生活委员变成“财务总监”……。大家角色变了,职责也不同了。比如财务总监一周要做的一件工作,就是要根据员工这一周的“业绩”表现,如何来核算他们该得的“工资”。再如,高星级酒店管理专业以客家儒商“以义取利,以利济世”的精神勉励自己,他们制定了有专业特点的班训,班旗、班标、班级愿景、班级座右铭等。在旅游专业部所处可见有企业文化和客家文化的名言警句:发现问题是最大的追求;一个人一辈子可以犯几次错,但不可失一次礼;要改变,先改变自己;成功之道:总是做得比期望的多一点点;苛刻的客人比没有客人强…… 3.3校园小商品交易会 每周三,校团委和就业指导处牵头,组织校园商品交易会,让学生参与勤工俭学,学习理财,体验经商,学习做生意。该活动很好地将“大社会”融入校园这个“小社会”,培养了同学勇于参与,大胆实践的品质,并且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做到“以诚待人,宽以待人”,以及体验劳动的艰辛。随着交易经验的丰富,交易形式也日益丰富多样,从传统的买进卖出为主,到现在的手工DIY的面包、蛋糕,服装加工设计、手工艺品等。 3.4开展内容丰富、多而不乱的社团活动 连城职专对于学生设立社团组织,开展社团活动,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长大力支持。如今我校已成立包括文学类、体育类、技能类和社会类的在内的12个学生社团。在团委、学生会和学校相关教师的指导下,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大量的学生社团活动。学校在指导性的日常工作安排中还地要求相关社团为学校一年一度的元旦文艺汇演、校运会、校园文化节等活动做好准备。通过学生社团建设,不仅能为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撑,同时也为学校面向社会,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社会活动提供杠杆。近年来,结合当地政府组织的“骑游连城”、培田春耕节、冠豸山书院文化节、海峡客家旅游节等活动,学校有计划的组织学生通过志愿者服务、才艺展示、文艺演出等培养学生帮扶济困,服务社会的意识,增强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4企业文化、客家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在校园心理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的体现 4.1以客家名人为标杆,向学生宣扬客家人的优秀品质 客家名人是客家文化的精神标杆,对中职学生能起到很好的激励和导向作用。自古以来,客家名人辈出,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人物。尤其是改革开放的先行者、践行者项南更曾为我校的发展给予了巨大的支持。将客家名人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常用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在校园中设立一些客家名人的塑像及生平简介。例如:在我校项南科技馆的门厅就有介绍项南同志的生平、名言、杰出事迹的专栏。二是在校园的走廊、教室、会场等挂一些客家名人的名言、警句。另外还可以举办关于客家名人的专题讲座和报告会,大力宣扬和发掘客家名人身上所蕴含的高尚情怀。 4.2积极引进企业文化,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文化的影响是深层次的,久远性的。为实现中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无缝对接,我们采取了如下举措 4.2.1设立企业文化宣传专栏 各专业部与各自的合作企业一起设置了企业文化宣传专栏。例如旅游专业部与合作企业——连城天一温泉度假村有限公司一同制定了天一旅游集团企业文化宣传专栏。专栏详细介绍了其“尊重备至、温良谦恭、真诚质朴、乐于助人、彬彬有礼”的企业核心价值,并把客家儒商“以义取利,以利济世”等理念加以弘扬。 4.2.2开展企业文化讲座 学校邀请到了鑫晶刚玉、泰迪电子、名匠家、佰翔密谷、天一温泉度假村等企业为学生开设企业文化讲座。例如佰翔密谷酒店集团作为学校长期战略合作伙伴,经常应邀为我们学生详细地讲解佰翔企业文化的精华:“尊重个人、服务顾客、追求卓越”;“天天平价、三米微笑、日落原则、关心社区”。职业学校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进行科学的论证和前瞻性的规划。作为软环境建设中最主要的一环,校园文化的建设尤为重要。建设与企业文化、地域文化相融合的中职校园文化,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办好职业教育的保证。 作者:童纪超 吴炎金 刘翔 罗少荣 单位:福建省连城县职业中专学校 校园论文:社会主义大学校园文化论文 一、“文明”:对当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意义 文明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最普遍的追求。在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过程中,教育是第一因素,所以,教育和文明往往是同义词,文明也是有没有教育、有没有思想的常识性区别。人类社会自近代以来,经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两次战争致人类的文明受到了极其沉重的打击,同时,也使人类的文明有了新的内涵,即以科学技术为时代文明的精神内核。而这个“以科学技术为时代文明的精神内核”恰恰改变或者形成着当代教育的精神内核,这样的教育造就的大学生,就是文明、科学技术、时代精神相融合的历史人才。从清朝末年开始,中国开启了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新文明时代,党和人民政府,不但继承着中国历史的文明使命,而且创造着新的文明历史。所以,当代中国的文明使命,历史地落到了当代人的身上。教育的新的使命是在新的时代使中国跻身世界文明大国。当下的社会,出现了许多反文明的行为,再一次使“文明”和“做一个文明人”成为社会与教育的问题,“倒地老人‘扶还是不扶’的热烈讨论,折射出人们对道德良知的珍视与焦灼;教育公平、就业公平、司法公正一再成为舆论焦点,道出了人们对社会规则的态度和期望;构建现代文明的国家理念,体现了为公民营造踏实的幸福感、让国家铸就更强软实力的理想和追求。人生需要信仰驱动,社会需要共识引领,发展需要价值导航,三个“倡导”的指导要求,正对应这三个层面的时代要求,可谓大势所趋、正当其时。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发热议、产生认同、赢得共鸣的原因所在。”大学校园,是一个文明的校园。这个“文明校园”,并不仅仅是干净、整洁、安全、有秩序,它的使命是孕育和发展出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文明园地。当代大学校园的文明,在于以时代的“中国梦”,来营造自己的校园生活,作新一代的文明人。当代大学生,都是所谓的“90后”,父母那一辈人可能在青少年的时候,还在为温饱努力,他们则在手机、电脑的信息社会里游泳,而且以追求个性为人生意义。大学校园,可以看成是优秀“90后”的个性张扬广场,而且是以时尚为导向的潮流。“个性”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根本特征,当然,这个“个性”还带有“随性”和“任性”的味道。然而,当代大学生最大的文明在于,他们没有失却理想主义,他们这一代恰恰是“做梦”的一代,正与主席的“中国梦”的理念相呼应。他们的父母辈,还不敢做梦,只能谨慎地、踏实地、甚至小心翼翼地埋头苦干,那是他们父母辈人的文明特征。而大学校园文化的文明特征,正是一个理性的、科学的、知识的、时代的、国家的文明梦。换句话说,大学对大学生的教育,在大学校园文化这个意义上,正是把主席的“中国梦”,与大学生的“个人梦”,实现着对结,也就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文明,是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对接的文明。说起文明,必然应该与文化一起讨论。仔细研究,文化与文明有时是一个意思,有时却是有区别的一个概念,日常用语可以不区分,在学术讨论上则必须区分。文化着重于人的精神以及内在的东西,文明着重于外在的、看得见的,特别是物质利益与外观的表现,如建国前出洋留学的人回来,他们的谈吐与装扮———嘴里说话夹杂着外文,穿西装,手里拎着文明棍等西方生活方式,我们往往说他们是“文明人”,难道绝大部分中国人都不是文明人,是野蛮人不成?实际上,这样的“文明”在今天的中国,依然很坚挺,譬如,使用现代科技的人,似乎都是追随现代文明的人,尤其是儿童青少年。这既是我们时代在物质上的某种发达,实际上也是我们在文化上的一种萎缩。因为,信息科技时代,大家都用手机、iphone、ipad一类的高科技产品把自己武装起来,却往往不会读书,不会写文章,连写字都退化了,走路也退化了,只会坐车。文化精神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渺茫起来了。我们应该知道,科技使人丧失了义务感,甚至丧失了一般的伦理道德,这正是有文明生活方式,却没有文化精神的一代人。所以,大学校园的文明,更应该是文化精神。当代关于文化的另外一个危险是,把文化当成商品或者时髦,甚至成为一个媚俗的产业,大学校园也充斥着这样的所谓“文化垃圾”或者“垃圾文化”。大学校园文化应该是用高深的思想浸淫的氛围,具体说来,是以典籍为文化、为思想,以读书为生活,以思考为人生,以艺术为气质,以国家天下为己任。而中国当下的大学,这些本来应该高尚的文化活动,都被社会上流行的浅薄与恶俗的“文艺节目”冲击得是非不清、善丑不明了,高尚膜拜低俗,倒成了中国大学校园文化的一个气象。 二、“自由”:对当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发展意义 自由是全人类追求的终极价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所赋予的核心价值理念。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自由的概念,虽然也是从人类的自由概念那里继承下来的,但它突出了自由概念的实践性。因为,它是经过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自由概念,长期矢志不渝的实践而发展出来的。所以,自由不仅仅是一个理论概念,更不是一个理论空谈,或者像空想社会主义者那样的“异想天开”,自由归根结底是一个实践活动。自由的这个实践属性,是指导当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发展意义。大学校园文化,笼统地说,包括人的文化、物的文化、知识文化,但归根结底是人的文化。大学生虽然在学校只有四年时间,却是他们人生最重要的岁月,也是他们在社会挣得身份的地方。换一句话说,大学校园是大学生成为一个有担当的、有文化的、有知识的、有道德的人的起点。这个地点,理所当然应该以人的最根本的属性———自由———为教育。大学校园文化中的这个自由,应该是经过正规的教育、规范的、法律的、实践于大学生身上的校园文化自由,这个自由以时代精神,以国家命运为实践特征。尤其是以大学生的社会身份、时代教育、社会要求、历史使命为要求。大学校园文化的自由,更多的应该是当下时代的要求。每个时代的大学校园文化,都有其时代特征。譬如,1980年代的大学生,是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历史使命。那时,虽然人民和国家仍处在从饥饿向温饱过渡阶段,但人民却对社会和未来充满着希望。当时最激动人心的歌曲是“在希望的田野上”,它预示着国家的丰收,也昭显着人们渴望美好生活的愿望。当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经济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已从农耕文明,走到了生机勃勃的工业文明或者海洋文明,当代大学生的中国梦,就是在自己这一代大学生身上使中国成为世界大国,或者说,使中国在世界上崛起。那么,大学校园,应该是大学生的希望的田野,也是大学生的中国梦的自由飞翔之地。 三、“爱国”:对当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个人归属意义 “爱国”是永恒的话题。大学生的爱国,应该是以爱中国文化为核心的爱国主义,要把中国文化在自身教育与个人生命中发扬光大,并且要将中国文化深深地根植于自己的生命、自己的灵魂当中。文化在根本的意义上是全人类的,不应该分地域、民族和人种,但人的出生却是有地域与民族和人种的区别,更有政治上的差异,在文化的运用上,我们无法否认文化的这种政治属性。而教育恰恰是政治的一个部分,甚至教育本身就是政治。对大学生来说,中国文化就代表着祖国。当然,对所有中国人来说,中国文化也代表着祖国。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就把中国文化带到哪里,海外的唐人街、华人居住区,最浓重的、最能够说明是华人的,就是中国文化,和生活在那里的华人的生活方式。中国文化,在这个时代,应该向深的层次和广的层次发展的时代。中国,能够成为为人类贡献文化与思想的大国,而不仅仅是经济大国。所以,中国梦,就是中国文化梦,爱中国,就是爱中国文化。譬如,我国现在在世界各地办了那么多的孔子学院,就是一个积极的国家文化策略。全球化时代,人类社会一方面强调全人类的一体化,另外一方面却强化着自己的民族与国家。这些想法,都进入了大学教育和各种各样的教育活动之中,这对大学生的影响,比对社会其他人群的影响要大得多。那么,中国在全球化浪潮中,应该如何保持自己的文化气质,中国的大学校园文化,应该如何在全球化时代,铸造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或者爱国主义,在这个时代,要以爱国家的文化为核心精神,正像西方学者说的:自己的祖国是祖国的文化。中国人可以移民到外国,可以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生活,生活方式、生活习惯都有可能发生改变,但惟独祖国的文化,是不能抹掉的精神印记和身份印记,人生于斯,死于斯。那么,大学校园文化,应该在祖国文化这个意义上,把大学生的精神血脉高高地隆起来。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文化建设 主席的“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中国文化梦”,我们的爱国主义,从根本上来说是爱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代表着中国。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建设理论。大学校园文化,正是应该基于中国文化的校园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校园里,实践的正是中国文化。那么,我们怎么体认中国文化呢?这些年来,国家在文化建设上提出了许多思路,也进行了人力物力的投入,甚至中国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和商业。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中国文化俨然成为一个话题,从民间的“国学热”到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莫不以中国文化为“卖点”。我们试以国际上有重大影响的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在他的书《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为中国读书界专门写的序言,来体认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亨廷顿说:“中国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中国人对其文明的独特性和成就亦有非常清楚的意识。中国学者因此十分自然地从文明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并且把世界看作是一个具有各种不同文明的、而且有时是相互竞争的文明的世界。因此,据我所知,中国学者对我1993年的文章《文明的冲突》所作的评论总的来说精深而富有洞见,虽然他们有时也误解了我论证中的政策含义,并对之持相当批评的态度。……随着冷战的结束,意识形态不再重要,各国开始发展新的对抗和协调模式。为此,人们需要一个新的框架来理解世界政治,而“文明的冲突”模式似乎满足了这一需要。这一模式强调文化在塑造全球政治中的主要作用,它唤起了人们对文化因素的注意,而它长期为西方的国际关系学者所忽视;同时在全世界,人们正在根据文化来重新界定自己的认同。文明的分析框架因此提供了一个对正在呈现的现实的洞见。它也提出了一个全世界许多人们认为似乎可能和合意的论点,即:在未来的岁月里,世界上将不会出现一个单一的普世文化,而是将有许多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相互并存。那些最大的文明也拥有世界上的主要权力。它们的领导国家或是核心国家———美国、欧洲联盟、中国、俄罗斯、日本和印度,将来可能还有巴西和南非,或许再加上某个伊斯兰国家,将是世界舞台的主要活动者。在人类历史上,全球政治首次成了多极的和多文化的。”可以看出,在亨廷顿的学说中,中国文化是世界上影响人类的七大文明之一,这就把我们常常说的“中国文明是世界上的古老文明”这一说法现实化起来了,我们中国不仅是古老的文明,还是现代文明,而且是对人类发展不可忽视的现代文明。所以,我们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文化建设之间的逻辑关系,进一步推演到与世界文明之间的关系。大学校园文化,应该是站在人类文化的制高点上看世界的文化,而支撑这个制高点的,却是自己的祖国,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时代,自己的教育。那么,将自己的祖国,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时代,自己的教育,和世界的文化,世界的时代,世界的教育,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体化的,就是自己的所处时代的政治。这个政治,就是现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这个梦”。 作者:林培坤 单位:福建龙岩学院外国语学院 校园论文:新媒介高职校园文化论文 一、新媒介与高职校园文化 校园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重任,是社会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建设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成效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那么什么是校园文化呢?校园文化是一种朝气蓬勃的青年主流文化,它以学生为对象,以校园为空间,是师生共同创造的文化实践成果。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精神内核,它能够激发莘莘学子追求高尚、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它关乎到一个学校的和谐稳定和未来的发展走向。校园文化是一种动态的青年主流文化,并不断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不同的办学类型有不同的校园文化。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系由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构成,高职教育相对本科教育而言学制短,政府对高职教育的扶持力度有限,教学模式以工学结合为主,理论教学为辅,强调技能性操作,因而高职校园文化因其鲜明的办学特点而有别于本科院校、成人教育及中小学校园文化。随着社会转型和新媒介技术的出现,高职校园文化传播方式逐渐发生变化,由校园旧媒介文化不断向校园新媒介文化转变,过去借助广播、校报、宣传栏等旧媒介传播校园文化,现在则主要借助校园网、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介传播校园文化。在校园媒介传递信息的转变过程中,校园媒介的传播路径由单向转为多向;由直线、平面转为立体;由慢速转向高速;由个体转向群体;由单一方式转向复合方式,在此过程中注重将校园媒介文化与社会媒介文化进行无缝衔接。高职校园文化是社会经济转型的产物,高职大学生是新媒介的受益者和推崇者,当社会转型之下的高职校园文化与新媒介相遇时,新的文化现象出现了。 二、解构:积极与消极并存的二元状态 高职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经过近20年的迅猛发展,在国民教育体系中仍处于薄弱环节,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研究高职校园文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迫在眉睫。近年来,随着新媒介技术的出现,高职校园文化呈现出双向建构的局面,一是借助网络媒介的快速成长和迅速普及,高职校园文化已经从小众化的青年亚文化走向“普泛化”的整体青年社会;二是自媒体时代,高职校园文化中的主体都是网络世界的参与者与者,“人人皆记者”成为应然状态。新媒介在解构传统意义上的高职校园文化的同时,又重构新的高职校园文化生态。据了解许多高校学生团体相继在新浪微博、搜狐微博、腾讯微博等国内知名网站开通微博社团。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新媒介环境下高职校园文化中的个人、群体和组织以新媒介为公共空间和交流平台,在新媒介这个公共空间里,大家对校园公共事件都可以去表达、去评论;同时在这一公共交流平台,大家通过传播信息建构具有媒介特色的新型校园文化关系,在解构原有校园师生双向度交流的文化生态时,拓宽了师生的社会视野,赋予学生更多的话语权,重构新的校园文化生态。首先,新媒介从社会变化的层面上影响了高职校园文化。新媒介平台的海量信息将社会媒介文化与校园媒介文化密切联系起来,在重塑高职大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同时,改变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高职大学生喜欢在课余时间上网,发帖,追踪热点新闻,关注焦点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社会上一些正能量信息通过新媒介的传播能积极影响高职大学生的成长,而社会上一些负能量信息通过媒介的传播会对高职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负面影响,在这个意义上,新媒介的出现解构了高职校园文化的旧格局,高职校园媒介文化与社会媒介文化的碰撞使高职校园文化出现了积极与消极并存的二元状态。其次,随着互联网、电脑、手机的普及,新媒介成为高职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上网看八卦新闻、网游,成为很多高职大学生宿舍生活的重头戏,新媒介给高职大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一些不良影响:1、一些高职大学生不懂得自我约束,通宵达旦上网玩游戏,耗费过多时间和精力在网络世界中,经常旷课、迟到,严重影响学业;2、由于长时间沉溺于网络世界,导致长时间待在宿舍,足不出户,出现了自我封闭,与他人交往、沟通能力减弱的症候群现象;3、新媒介的出现,使过去的读“字”时代向读“图”时代演变,很多高职大学生依赖图像信息,减少阅读兴趣,导致思维单一,平面化,缺乏创造性;4、由于高职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未成熟,他们缺乏批判思维,网络传播的暴力和色情信息令青少年的身心特别容易受到损害,从而降低自身的道德标准与约束;5、面对网络海量的商品信息,电子商务的营销模式冲击着高职大学生的消费理念,使其变得缺乏理性。6、信息化时代,高职教师原有的知识信息优势正在被打破,教师知识信息权威受到挑战。因此新媒介的出现使校园文化出现双向建构的局面,解构旧的校园文化生态的同时,重构新的校园文化生态。 三、重构:高职校园文化新生态 如今新媒介通过对信息的传递,逐渐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在影响高职大学生人生观和社会价值观的同时,解构了他们对传统人伦道德的认知,重构高职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甚至情感世界和意识形态,高职大学生越来越离不开新媒介。一方面,随着新媒介的广泛普及,无论是高职校园中的学生社团还是个人,从信息交流到文化沟通,都对新媒介产生了高度依赖;另一方面,新媒介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已逐步渗透到学生社团和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社会化层面上讲,新媒介改变了高职大学生思想和思维方式以及对世界的认知途径和体验方式,并为他们开创了新的交流方式,新媒介利用它的影响力改变高职大学生的意见并影响社会变化,例如高职大学生积极参与网络上“微慈善”、“微公益”、“微志愿”、“微环保”等活动。同时社会化的媒介又在小范围内引导校园公众舆论的形成,在解构原有高职校园文化关系,重构新的高职校园文化生态的同时,对高职校园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媒介成为高职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校园文化中的人际传播 1.人际传播由传统的单向度沟通交往向双向度甚至多向度交往转变 21世纪是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媒介化的网络信息传播超越了时空限制,以电视、电脑、手机为平台完成信息无障碍接收。数字化时代的人们超越时空的限制,在人际交往方面实现了跨越时空的双向度甚至多向度的沟通。例如QQ、MSN、人人网等聊天工具的出现,可以使高职大学生在不同地域、不同时段,实现跨时空的、一人同多人的多向度交流。在此背景下,高职大学生的人际传播突破了传统的单向度、面对面的双向度沟通方式限制,开始向多向度的沟通交往方式转变。 2.虚拟性人际传播出现 网络的出现扩大了高职校园文化的影响力和渗透力,高职大学生借助网络这一平台,将自己的人际传播拓展到了校外、省外,甚至是国外,年轻的学子在拓展自己人际传播的同时,真实和虚假的人际网络也在悄然形成。例如高职大学生在微世界中,将自己的情绪和个性通过网络语言、图片展示真实的自己和虚假的“异己”,例如“萌”与“装”。尽管大家通过网络上的人际传播拓展了资源,拉进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是网络上的海量信息有时难辨真伪,虽然现在政府提倡实行网络实名制,然而大家都不愿意在网络上暴露自己真实的信息,如果全部实现实名制,在网络上“吐槽”的自由受到很大影响。因此,人际交往的双方在新媒介环境下采用匿名方式,增加了交往双方的隐蔽性,从而导致高职校园文化中的人际传播具有虚拟性。 (二)校园文化中的信息传播 1.信息传播自主性 一方面新媒介网络信息平台上的海量信息丰富了高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另一方面由于新媒介的便捷性和即时性,高职大学生在这一网络媒介信息平台上的自主性增强,高职大学生能随时随地在新媒介世界中发表自己的看法,更新自己的博客、微博、拍客、微信等等。相对于旧媒体时代,高职大学生主动参与校园文化的积极性提高了,比如高职大学生利用微信、微博等媒介平台,对校园里发生的公共事件进行曝光、跟帖、发表评论、点赞,依靠新媒介这一公共空间建构人与信息、信息与人的互动传播方式。高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是多彩的,一方面,他们喜欢在微博、微信上爆料,另一方面,他们又通过微博、微信进行维权,以捍卫他们在校园生活中的自主权和话语权。随着高职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逐步提高,大部分学生在微博和微信上的话题都本着为学校负责任的态度,真实性比较高,即使有个别学生在微信中出现对学校的不当言论,经过教育后能够主动撤贴、声明、道歉。 2.信息传播的公共意识 高职大学生虽然在高考中的应试分数低于本科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高职大学生的社会公共意识弱于本科生,相反高职大学生是一个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青年群体,例如高职大学生对微博上呼吁解救流浪儿乞讨、免费午餐、春晚、两会、克里米亚公投等国内外热点问题给予了密切关注,他们对此热点话题进行发帖、评论及行动。高职大学生以微博、微信为平台,建构人与信息的互动方式,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一些高职院校在思政实践课中推广校园微公益活动,通过开展此类活动,增强高职大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公共意识。 (三)校园文化中的群体传播 1.网络里的游牧民族 高职大学生由于高考失利,认为自己在职业学院接受的是三流教育,对自己选择的专业前景也没有足够的信心,现实中的失落使得他们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虚拟的网络世界,他们期望从虚拟中去寻求成就感和满足感,他们觉得只有在网络中才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将这一群体称之为“网络里的游牧民族”。“网络里的游牧民族”经常“宅”在宿舍里,给人一种“不与人交往”的印象,他们将传统意义上的面对面的交流由现实空间转向虚拟世界。“在Web2.0环境下,网络已经结成一个个以UGC(UserGeneratedContent,用户原创内容)和关系为核心的虚拟社区,人们的交往不再受到血缘与地缘的限制,而是随‘网缘’进行互动。”高职大学生经常游弋于各种媒介之间,依“趣缘”与同好结成联盟,虚拟社群之间积极互动,网络友谊逐渐发展起来,各个讨论版、聊天群会不定期地在现实世界组织聚会活动,以培养成员对于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但是,这种在网络中结成的友谊会因“趣缘”的变化而变化,例如组织中的个体成员在兴趣发生变化后会离开组织,转而投入别人的阵营。因此网络虚拟组织成员流动率非常高,高职校园网络文化中的组织,就像是网络中的一个游牧民族,时刻处于迁徙流动中。 2.ACG、Cosplay、“御宅”、“拍客” 众所周知,高职校园文化相对本科院校校园文化而言,内涵建设滞后,高职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是不可回避的事实,那么,高职大学生对网络中的什么内容感兴趣呢?我们以ACG为例,日本的动画(Animation)、漫画(Comic)和电玩游戏(Game)在内容上相互借鉴,故被合称为ACG。ACG代表的是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不同,虚拟世界是平面的、二元的,虚拟世界对一些高职大学生来说比现实世界更精彩、更自由,但是虚拟的世界毕竟是虚拟的,一些高职大学生由于沉迷网络,难以自拔,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逐步退化,但是他们毕竟是活生生的人,需要自己的朋友圈,他们的朋友圈是什么呢?我们仍以ACG中的Cosplay为例,Co-splay是英文costumeplay的简称,是指利用服装饰品、道具及化妆来扮演动漫游戏中的角色。Cosplay把网络世界中虚拟的人物搬迁到现实世界中。自控能力强的学生能够分清楚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差别,而对于自控能力弱的学生则要加强引导,把他们从虚拟的世界中及时带出来。“御宅”是指沉迷于网络动漫而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的人。高职院校中存在这种人,但为数不多,多数高职大学生还是开朗阳光,愿意把自己的闲暇时光花在运动场和现实版的人际沟通中。“拍客”是指在信息化时代,利用各种数码设备拍摄的视频,通过网络编辑处理后,上传、分享、传播影像的人群。在新媒介环境下,高职大学生人人都是拍客,甚至高职院校的某些社会实践课程,需要学生当拍客,记录自己的社会实践过程,并上传到网络上去,例如高职院校的实践课程“微公益大赛”就是一个记录高职大学生人人当拍客的过程。 四、新媒介对高职校园文化的意义 (一)积极意义 新媒介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实现了人类社会沟通与交流方式的伟大变革和创新,建构了一种新的人与信息、信息与人的互动方式。同时,新媒介的出现也影响着高职校园文化中的人们。首先,它变革着高职大学生的思维方式。高职大学生思想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转换和更新是新媒介环境下的时代主题,在社会发展层面上影响了其社会价值观的重塑与走向。其次,它为高职院校师生开创了新的交流方式。高职大学生更乐意借助新媒介这一平台发出自己的声音,让校园中更多的人去关注他们的需求,从而使师生关系更加密切和融洽。再次,新媒介的出现,使校园公众舆论的形成对校园的稳定和繁荣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最后,新媒介成为高职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移动终端网络为标志的电视、电脑、手机建构了一种新的全媒体时代,在新媒介环境中,高职院校师生每天几乎都与媒介接触,借助新媒介这一平台,共享便捷、即时、多样、丰富的校园文化信息。 (二)消极意义 高职大学生每天都在使用新媒介,鉴于网络的虚拟性和隐匿性,新媒介中的海量的信息中夹杂了一些不健康的因素,影响了高职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操守,同时也改变了高职大学生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由于高职大学生的价值观还不成熟,对不良信息的鉴别力较弱,这些不良因素会影响高职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提高高职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其养成法制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是新媒介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鉴于此,我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遵循准则,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媒介互动平台,由高职大学生在媒介平台上的自主单向沟通向师生交互沟通转变,由旧媒介环境下高职教师对学生思想动态的滞后分离向实施参与共享学生信息转变,同时新媒介环境下高职思政教师更要注重对学生实施人文关怀,以情感和道德实践去引导、教育学生。 作者:胡纯华 单位: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校园论文:责任意识下校园安全管理论文 一、学校相关负责人要树立责任意识 在很多校园安全事故中,学校负责人安全责任意识较薄弱,尤其是校长,作为整个学校的统领者和管理者,更要树立起安全防范意识,将安全放在所有工作中的首要位置,时刻都不能松懈,校长不仅个人要树立责任感,更要在校园中营造整体氛围,形成安全维护全体行动的良好现象,全方位地使学生安全得到保障。 二、针对安全问题建立相关的制度规章 安全规章制度的建立对维护校园安全是十分有必要的,它对安全的规范提出了规章的限制,使学校人员都能在规章制度的范围内活动,避免因为违背规章而可能引发的安全事故的发生。比如,现在在很多学校中常见的现象就是校外人员随意进出学校,这种情况无疑给学生的安全带来了隐患,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持证明进出的措施,学生进出校门要持学生证,工作人员持工作证,不明人员进出要提前登记并通知相关负责人。 三、加强学生校内生活管理 学生在学校内的一切活动都应在学校的掌握中,在生活方面更是要格外关注。由于小学生天生好动,在课间或午间容易在走廊或楼梯上追逐打闹,从而容易发生磕碰、摔伤等意外伤害事件。这就要求我们做好学生平常的教育和管理,杜绝校园意外伤害事件的发生。比如在住宿这一方面,查勤人员一定要加强管理。随时掌握学生的数量和动向,一旦发现有学生未归要及时反映。避免因为查勤人员的忽视而使学生的安全受到威胁。 四、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 本校是幼儿和小学的组合学校,他们的年纪小,对安全问题还没有足够的重视,这就需要学校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开展安全讲座,包括外出时不要随意跟陌生人走等内容。同时要定期进行安全演习,使学生熟悉在自然灾害发生时的逃跑路线,提早锻炼学生的应灾心理,在真正的危险来临时能进行自救。学校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使学生得到文化知识,提高自身修养,但这一切都是以“安全”为前提保障的,没有安全保障,学生很可能终日处于惶恐之中,无法安下心来学习。这就需要社会和学校的共同努力,推动学校分管安全工作的完善,创建安全校园。 作者:王周鸿 单位:重庆市荣昌县峰高中心小学 校园论文:校园生态长廊景观设计论文 一、国内高校建设发展现状 21世纪的发展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变化也是翻天覆地的。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文化发展的先驱,在当今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下也进行了现代化的改变。以校园建设为例,当今大学需要有足够的校园规模与空间容量,来支持多种形式的教学与科研活动的开展。在改革开放后几十年的发展中,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校园规模、空间质量上与国际知名高校相比较还存在的相对滞后的状况,这极大地限制了高等学府对人才的培养。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各个大学开始对其校园空间进行改建、增建和新建。目前我国高校校园的建设,整体一直保持良好有序的发展,其主要分为一下几种形式:1.高校之间的并购;2.由当地政府主导的大学城区域划分,高校新校区的建设;3.高校老校区扩建;4.老校区的改建。无论是哪种校园建设方式,都需要考虑到如何符合当今社会存在的问题。在注重生态、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如何对校园景观进行更新、改造、再利用,在最大程度上整合现有的土地与景观资源,利用好校园长廊这种独特的建筑景观的价值,己经引起众多领域学者的关注。 二、校园生态长廊相关案例分析 校园生态长廊在国内外均有优秀案例可供参考。校园生态长廊的基础功能是要连接各个教学楼或学生公寓,此时长廊也可以理解成为一个“立体”的交通道路。其次,校园生态长廊就需要满足其“生态”功能。下面将通过沈阳建筑大学校园生态长廊案例分析来说明校园生态长廊的特色之处。沈阳建筑大学中的长廊位于新校区中,并且是亚洲最长的校园长廊。长廊在功能上起着一个连接教学区与教学区、教学区与生活区之间的作用。其生态长廊的建设有如下六个特色:首先,功能性是设计时优先考虑的内容。长廊在功能上起着一个连接不同区域教学区与间接连接生活区的作用。通过合理的规划与设计,其长廊既符合人流路线的合理性,同时也符合在楼外观看长廊的审美性。第二,以长廊连接各个教学区域,是适应沈阳的寒冷气候的方式。沈阳是位于辽宁省内陆地区,冬天平均气温可以达到-20摄氏度,长廊让师生不必暴露在寒冷的条件下自由穿梭于各个教学区,在夏天同样也可以起到防晒的作用。第三,沈阳建筑大学的长廊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校园交通问题。学生可以选择通过校园长廊内部或外部穿梭与各个教学楼之间,提供了更多的交通选择性。长廊的存在分流里外部人流的数量,缓解了校园内人与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之间的冲突。第四,从人文的角度增加了各个不同学院和行政机关之间的交流,这些交流来源于无意识中各个不同流线之间所产生的交集。人文建设应当属于“生态”建设的一部分,叫人文生态建设。第五,沈阳建筑大学在教学楼外部规划了动物、植物生态区,在长廊穿行的过程中处于最佳观赏高处,让师生在学习科研之余,有了放松和接触大自然的生态条件。并且在长廊内部设置合理的植物摆设和功能区规划,增加了长廊的利用率和生态性。最后,通过生态长廊的连接,使得校园的整体性更强,让教学、生态、人文等“元素”紧密相连,既体现了人文设计的关怀性主义,又体现了实用性主义。 三、浅析校园生态长廊设计 通过调研和总结,校园生态长廊的设计可以分为必要条件设计和选择性条件设计。必要条件设计包括:“校园生态长廊的选址”“生态长廊的空间设计”“长廊生态技术的使用”。那么可选择性的条件设计则需要根据当地文化、校园理念、地理情况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本篇论文仅就校园生态长廊设计的必要条件设计进行浅析。校园生态长廊的选址是一个关键问题,其涉及到后期建造成本,因此在前期选址需要规划出最恰当长度和位置的长廊,从而满足高效、便捷的基本条件。如何使得长廊空间作为校园中宿舍区、教学区、生态区的一个重要的连接地带;如何使得在方便师生通达的过程中,也可以有效的与自然相接处;长廊的选址是否破坏了校园整体规划的内容等。这些都是我们在选址方面所要斟酌的。在生态长廊的空间设计方面分为长廊内部设计和长廊外部设计,两个环节的设计是在相对独立的基础上又有着互动的关系。外部设计我们需要考虑:1.景观植物的规划与长廊之间的关系;2.是否需要大面积的集散广场或各个不同的小型休憩空间与长廊呼应;3.围绕长廊的非机动车和机动车的停车位规划4,相关电力系统的合理铺设。那么在长廊内部设计中我们则需要考虑的是:1.步行的畅通性;2.长廊的休闲性融入,例如休闲椅的摆设;3.植物摆放规划;4.文化展示空间的设计规划。从内部空间可以看到外部空间的美景,从外部空间如何最快达到内部空间的位置,这些都是长廊内外空间设计的联系。长廊生态技术的使用是生态技术多样性的使用,例如长廊最上层可以设计城无棚顶的天棚花园形式。在能源使用方面可以用太阳能、风能等节能系统。在长廊周围建设相应的生态动物区域和生态植物区域。生态长廊的建设也可以作为科研实践的场所,例如实验雨水采集系统、净化空气系统等。这些生态、环保、节能等技术均可以运用在校园生态长廊的建设中去,具体的生态技术实施则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四、结语 在当代高校校园建设热潮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要求我们在新时代、新发展背景下去探究和解决的。校园生态长廊这一课题的诞生,既解决了校园存在的一定问题,同时又增添校园的文化性、环保性、生态性、节能性等元素,校园生态长廊也可以容纳校园已有的环境因素、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等,因此校园生态长廊的探究和实施是开拓新型校园建设最佳选择方案之一。 作者:孟丹 单位: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学院 校园论文:地域特色校园文化论文 一、与育人理念相融合 雨花石的形成,经过了原生形成、次生搬运和沉积砾石层三个复杂而漫长的阶段,历经数亿年的运动变化才成型,还要经过能工巧匠的细心雕琢,最终才成为精美的艺术品。雨花石的这一演变过程被学校领导提炼为“兼容并蓄、至善至美”的品质,将其作为校园文化的内核,体现学校领导对教育的高远追求。“经水濯而清华,遇熔炼而忠贞;呈胜景而纯朴,遭湮没而豁达;担重任而不倦,育群英而无私。”用诗一般的语言解读“雨花石文化”,丰富“雨花石文化”的精神内涵,体现了学校在育人方面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用先进的文化理念培育人、愉悦人、塑造人、发展人,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挖掘“雨花石文化”的深层内涵,学校将体现“雨花石”精神内涵的“争先、坚守、忠贞、包容、奉献”确立为校园精神。这是对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拓展,也是关注师生成长过程、理解并尊重其成长过程中渐进式变化与幸福感的直接体验。在此基础上,学校将“雨花石文化”的最高追求落实到教育追求上。雨花石的美体现在“品、纹、色、形、质、声、韵”等方面,根据这些特点,学校将教育追求总结为“七行诗”:育德当如石之品,润物无声,一枝一叶总关情;校景当如石之纹,序却随机,横竖侧看总相宜;技精当如石之色,悦目如心,行行出彩齐争艳;塑人当如石之形,方圆偏倚,天生我材必有用;治学当如石之质,脆硬润泽,因材施教当无憾;求学当如石之声,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意志坚;为师当如石之韵,坚柔稳严,桃李不言自淡然。六合中专通过由浅入深、抽丝剥茧般将雨花石的精神、品质、内涵等融入校园,打造“有根可循”且独具魅力的校园文化,并将“雨花石文化”与育人理念完美融合。 二、与专业发展相得益彰 有了完整的“雨花石文化”理论体系,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学习、理解、继承和发扬雨花石文化。六合中专领导很早就意识到,雨花石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正逐步形成一条经济产业链,传承雨花石文化、开展特色专业建设是大势所趋。学校先后开展了4次雨花石文化产业调研,邀请南京市雨花石协会来校进行了三次专业设立论证,最终在工艺美术专业开设了雨花石雕刻方向,以文化促进专业发展,以专业推动校园文化传播。雨花石雕刻专业采用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方式,从2010年开设至今已有五年历史,成为学校推广雨花石文化的中心和缩影。据许本洲介绍,学校主要从普及雨花石知识、建立专业标准、推动产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等方面完善专业建设。第一届学生是以兴趣班的形式组织起来的,共招收了20多名“学徒”,他们平时正常上课,遇到与专业方向相关的课程和专业实践则跟着受聘大师学习。在雨花石知识普及方面,学校通过组织相关教师编写校本教材《雨花石美学研究》,并开设选修课帮助学生掌握雨花石的形成、品鉴、工艺加工等知识;将历代歌咏雨花石的诗词文章选编成册,让学生通过晨读接受雨花石美好品性的熏陶。与课本相得益彰,学校还成立了雨花石校外资源调查兴趣小组,让学生亲身感受雨花石文化产业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这一以雨花石雕刻专业为中心,吸引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普及方式,让雨花石文化得以散播给校园内的每个人。建立专业标准包含雨花石的雕刻标准和人才培养标准。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学校聘请雨花石雕刻工艺大师作为专业建设指导专家,规范专业实训中心建设,营造浓郁的专业实训文化氛围。指导专家蔡康麟大师是六合区雨花石雕刻工艺的主要传承人,也是该工艺标准的主要制定人,经验非常丰富,拿到石头便能很快判断出其价值、可雕刻的形状、雕刻方式等。如今年过七旬的他常年在校“助阵”,既培养学生也培养专业教师,是校内推广雨花石文化的“形象大使”。创新技艺是传播雨花石文化的有效方式。传统的雨花石工艺加工主要是抛光、拼装和制作简单的工艺用品,产品工艺简单、附加值低。学校在雨花石雕刻专业建设过程中借鉴了玉雕、牙雕的工艺方法,推出了雨花石俏雕工艺。一枚普通的雨花石通过俏雕后价值往往提高了数十倍,这也吸引着更多的学生学习雨花石雕刻工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专业建设的主要职责,更是传播雨花石文化的重要途径。学校充分利用专业优势,与六合区48家雨花石工艺加工厂共同成立了“雨花石文化产业发展联盟”,通过信息资源共享、定期会晤、岗位技术培训、定标准培养等形式,有效地促进了六合区雨花石文化产业的发展。学校还邀请雨花石协会的专家和企业代表每年举办两三场讲座,让校内师生更近距离接受熏陶。“精心打造雨花石专业文化,建特色专业,育特长学生。”学校五年来共培养了136名该专业毕业生,76人已成为企业技术骨干,5名毕业生在掌握了雨花石雕刻工艺技能后创业成功,实现了职教富民的办学目标,成为传承和推广雨花石文化的榜样。 三、以环境与活动潜移默化 在六合中专,你会流连于雨花石文化墙边,徜徉于雨花石文化大道,漫步于雨花石文化长廊,晨读于雨花石实训楼,小憩于雨花石荷池畔,驻足于“天落雨花”雕塑前。如果你有闲情逸致,还可以慢慢欣赏雨花石文化墙上按照淘石、赏石、品石、赞石、藏石、咏石、刻石、颂石等八个主题制作的八块大理石浮雕,以及长廊两边雨花石展示柜里定期更换的雨花石精品……学校以“雨花竞秀,技创风流”为主题进行校园道路与长廊文化、墙壁文化、雕塑和园林小景等环境的设计和建筑物命名,将雨花石文化镶进浮雕、嵌入石壁,刻进师生的心中。“第四周‘雨花之星•志愿之星’1309班张家伟同学,作为1309班的语文课代表,他每天积极配合老师按时组织同学早读;作为校学生会生活部部长,他带领全体成员每天认真完成教室、包干区、绿地及宿舍的卫生检查,并组织公布在公告栏内。这件事虽然繁杂,但他从不抱怨,兢兢业业地为校园的干净美丽立下汗马功劳……”每周一评的“雨花之星”是学校渗透雨花石文化,促进学生个性完善、品格形成、能力提高而常设的活动,主要挖掘和表彰那些在劳动、学习、管理、志愿服务、道德等方面表现出色的学生,每周一评,每次评选一位。除给予证书和物质奖励外,还在校园广播、校园网、校报、宣传栏等进行同步宣传。学校还对“雨花之星”进行跟踪观察,结果显示,凡是获得过“雨花之星”荣誉的学生各方面表现均良好。其实,在六合中专的校园中,无处不烙下雨花石的印记。如学校先后举办了四届雨花石精品展,时间定在每年的10月份。每个班级都要上交作品,然后由学校组织专家选出精品,集中展出。除了学生的作品外,还有部分教师和大师的作品,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认识雨花石的自然美,体会其内涵美。将学生社团冠以“雨花”之名,组织与雨花石文化相关的活动,也是校园文化的一大特色。如将校园龙狮队命名为“雨花魂”,将校园舞团命名为“雨花飞炫”,依据雨花石的意韵编排节目内容,让学生对雨花石的内涵有更深的体验;成立“雨花情”志愿者协会,每年为社会提供5000余人次的服务,内容涉及环保、关爱弱势群体、交通安全、义务献血、公益宣传等;校园文学社命名为“石韵”,文学社主办的校报命名为“雨花真彩”,每月一期,集中展现校园文化的精华……同时,学校还结合雨花石姿态万千、个性独立、本真至善的特质,推行“角色教育”的德育工作模式,引导学生在家做一名好儿女,在校做一名好学生,在企业做一名好员工,在社会做一名好公民。 作者:丁锐 单位:南京六合中等专业学校 校园论文:高校校报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1思想导向作用 校报作为一项极富特色的校园文化载体,是高校进行宣传和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工具。校园文化不同于一般社会文化,不是局限于简单的唱歌跳舞,更重要的是综合了学校的传统作风和精神,校园文化更是广大师生在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下创造出来的一种紧密联系社会和时代的同时也富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校报的编辑与发行,校报的主要目的就是营造出一个让学生可以在其中思考、理解和感悟的高品味文化氛围,帮助学生完成灵魂和人格的升华。此外,校报以其对于人的鼓舞、激励和引导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和催人奋进的作用。它将深刻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以及伦理规范。校报在校园文化中的导向作用突出表现在它配合校园文化建设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并利用舆论和宣传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以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取代消极悲观心理和不良情绪,真正落实“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的方针。校报还通过其鲜明的立场,明确其倡导和限制的内容,提倡多样化的同时弘扬主旋律,在学生的文娱活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深化文娱活动层次;校报还可以开设刊登优秀文化的专栏,寓思想性于文学性,让学生受到优美文字的感染和熏陶,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增强其爱校情怀。 2文化育人作用 校园文化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并且其作用越来越重要。它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以及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和平台。高校校报是校园内的主要媒体,在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同时对其人生观的形成起到正面引导作用,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的积极引导和良好的教育作用。高校必须利用校报作为其宣传阵地,以育人为办报宗旨,营造积极向上、文明的校园氛围和校园文化,从而更好地应对当今社会的不良现象和随着网络发展而泛滥的有害信息对学生造成的威胁和侵害。 3桥梁纽带作用 高校校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桥梁纽带作用。首先,高校是集信息量大和覆盖面广等优点于一身的校园主流媒体,其内容往往涉及学校各方面工作及信息,是广大师生了解校园建设发展进程的重要渠道之一。校方不仅可以利用校报学校最新动态还可以在校报上公布党的最新决策。与此同时,校方还可以利用校报把师生对学校建设和发展的相关建议以及思想状态和心声进行真实反映,这有利于帮助学校上级领导更深入地了解师生心理状态从而加强学校领导与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为广大师生提供参与决策的机会和平台,为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此外,还有利于促进学校与其他院校以及家长之间的沟通,兄弟院校还可以通过校报第一时间了解到学校动态和发展状况,有利于提高学校知名度。作为最关注学生成长发展的人群之一的学生家长有权对自己孩子所在学校的发展情况有所了解,为体现校方对这一权利的尊重,学校应该通过定期向学生家长寄送校报来帮助其了解学校动态和学校情况,加强学校和家长之间的联系,有利于二者共同作用于学生的良好健康发展。另外,高校还可以向上级组织寄送校报,为其对学校的基本情况发展前景的了解提供渠道。 4宣传教育作用 高校校报作为我国新闻事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社会精神文明以及校园文化的发展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反映高校校园文化发展方向的校报展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方式与最终成果,校报不仅展示了全体师生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还公布学校最新发展动态。此外,它决定着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的高低。只有最大限度地利用校报对舆论的引导作用,对科学真理、先进文化等进行大力宣传,才能促成科学完善且对校园文化起着正面引导作用的宣传体系的建立。从而使得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得到提高,帮助其了解不健康文化的带来的危害。与此同时,我们应该多举办各类有关政治思想、艺术文化等方面的形式新颖和吸引力较大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校园文化活动以更富创新的形式展开,从而提高活动吸引力,发动更多的同学参与其中,提高学生认同感。为了推进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重视提高校报质量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巨大作用。高校宣传的内容以及其所起的作用取决于校园文化的建设同时也作用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担负着辅助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大责任。所以,我们须加强改革创新力度,提高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的校报的质量水平,从而不断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作者:张楠 陶庆宇 徐文博 单位:华北理工大学冀唐学院 校园论文:校园建设中安全工程论文 一、发挥安全学科专业优势,用专业理论指导工作 (一)事故归因论确定工作思路。 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可以归纳为环境因素、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任何一个方面出现问题有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就学校而言,环境因素包括政治环境、校园周边和外来客观存在事物、师生工作、学习、家庭环境等;物的不安全状态包括校园教学设施、办公设施、住宿设施及各项配套设施等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包括安全知识不足、安全意识不足、安全习惯不佳等。基于以上原理,确定围绕预防事故发生的目的展开,由果找因,系统制定平安校园建设工作的内容和方法,避免事故的发生影响平安校园建设的工作思路。 (二)安全累积原理确定工作方法:重细节、重小事。 安全累积原理是研究损失量不同即严重程度不同的事故类别之间关系的,它揭示了“大”事故的发生原因,为重大事故的预防提供了理论基础。海因里希的事故三角形理论揭示了事故的严重程度和事故发生的次数或者频率之间的关系,即如果轻微事故的发生频率很大,次数达到一定数量,造成严重损失的重特大事故的可能就无法避免了。在校园这个人群相对特殊、人员相对密集的环境里,有效预防小问题的发生,或者合理处理好每一件小事,将对周围人员和事物的影响缩减到最小成为平安校园建设日常工作的重点。在此原理的指导下,学院党委领导下的各党支部、工会、学生工作队伍将重细节、重小事的思想融入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真正做到安全稳定无小事,妥善处理促平安。 二、加强校园安全环境软件保障,完善体系和制度建设 (一)用安全管理队伍建设程序指导平安校园工作体系建设。 在平安校园工作体系建设中套用安全管理队伍建设程序进行了指导,以加强学院“平安校园”建设,合理配置安全稳定工作人员,提高工作队伍综合素质,增强学院安全稳定工作实效为目的,制定出一套适用于全院教职工的工作体系建设程序。该程序明确了工作体系组织机构和人员配置:成立由院长、书记担任组长,副书记、副院长、各系主任、系党支部书记担任副组长,系副主任、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实验员、教学秘书为成员的学院安全稳定工作小组;成立了学生工作、实验室管理、教工信访工作、安全培训、综合治理等专项工作小组,由学院安全专业教授和教师组成了学院安全稳定工作督查评估小组,形成了健全完备的安全稳定工作体系。着力构建学院层面宏观组织、各系中观督导、各部门微观落实的长效检查督导体系。明确了各部分具体内容和人员工作职责,形成了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组织协调、基层单位分工负责、师生员工共同参与的安全稳定工作体系,理顺体制机制,夯实基层基础,形成整体合力,积极构建上下联动、左右配合、管理有效、保障有力的安全稳定工作格局。 (二)用安全评价的方法督导落实平安校园建设实效。 用安全评价的方法对学院的安全工作总体评估。安全评价是以实现工程、系统安全为目的,应用安全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对工程、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辨识与分析,判断工程、系统发生事故和职业危害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从而为制定防范措施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安全评价既需要安全评价理论的支撑,又需要理论与实际经验的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学院利用安全学科专业教师在理论和实践的优势,组建了由学院安全专业教授、教师和各部门责任人组成的学院安全稳定工作督查评估小组,用查找、分析和预测学院可能出现的安全稳定隐患以及隐患可能导致的安全稳定问题和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不断完善各项工作的规范和制度,细化监督、检查、评估标准,将日常工作规范化、标准化,明确工作任务和责任,确保各项工作开展顺利,预防校园不安全事件发生,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三、总结 平安校园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过程,安全专业理论在高校平安校园建设中的应用,在总体建设思路和建设实效上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高校将学科研究和管理工作有机结合,既充分发挥了学科的特长和优势,又实现了学科在实际问题中的实践,形成了双促双赢的良性发展。 作者:谷博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儿童心理学论文:儿童心理学视角下的幼儿教育问题探析 摘要:环境和教育对儿童心理健康发育起重要的作用。除了家庭外,幼儿最早进入的托儿所、幼儿园等集体机构对其心理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应结合幼儿心里发展的特点,有规律地进行正面教育。本文在认识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幼儿成长重要影响的基础上,尝试提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该注意的几方内容,以期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有所助益。 关键词:儿童心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我国曾经有过一个城市做过调查,发现孩子患有各种身体疾病的约占65%,而有心理障碍的却占受检人数的69.9%,超过了身体疾病的患者。这一结果的形成一方面是因为心理健康的隐蔽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们多年来对心理健康的漠视。儿童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对自己、他人行动的认知,对心理状态彼此间相互联系的认知均与其心理理论发展水平有关。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主要标志是达到对于“错误信念”的认知。大量研究表明,3-5岁是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4岁是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关键期,主要标志是获得对一级错误信念的认知;5岁左右的儿童逐渐能够对一级错误信念的认知发展到对二级错误信念的认知,此时儿童逐渐开始谈及自己或他人的想法、愿望、感受和认知,开始能够与他人分享信息;他们开始具有同情心,知道什么可能使人感到伤心,什么可以用来安慰人。所以,在儿童成长的关键时期,要注意到对于孩子们的心理健康的培养。儿童出生以后遇到一个具体的生活环境就是家庭,之后随着年龄的成长将面临学校教育。本文试就儿童心理教育问题从家庭以及学校两个方面的提出建议,希望对儿童心理的成长有所帮助。 一、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的启蒙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河北张家口的某幼儿园做了一个以40名3-4岁的幼儿以及家长为调查对象的调查中,显示以下问题: (一)文化水平的高低反映出幼儿家庭教育的环境 基本上是文化程度高的父母,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较少,文化程度低的父母,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较多。 (二)家庭成员中的父母对幼儿的教育方式不同 即采用表扬鼓励的教育方法有利于幼儿形成健康的心理,经常运用威胁打骂的教育方式,往往会使儿童发展产生多方面的问题。 (三)儿童心理健康发展需要和家长适度的精神交流 以上的调查对于我们提出家庭对于幼儿的教育的建议具有关键性的指导意义。家长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要以民主和开发的方式来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但是,有的家长的教育方式还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认为“不打不成材”。所以一旦孩子的成绩不好或者犯错误,就动辄棍棒相向。其实这是个错误的观点。长期处于家长高压政策下的孩子们容易出现幼稚、缺乏主见、缺乏独立性、神经质等问题。一部分的孩子可能出现极端的情况,变的更加反抗和暴力。另外的一种教育孩子的错误方式是家长们对于孩子的发展采取“放任”的态度。他们认为孩子们的成熟是水到渠成的,认为很多道理孩子们长大了就自然而然的明白。于是他们对孩子们漠不关心。在这样形态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往往因为得不到适度的关心而产生孤独感,逐渐形成富于攻击、冷酷、自我、甚至是放荡等不良的品质。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文化程度家长都应该注重自己正确的教育观念的形成。家长对待儿童教育方面的认知和观念,直接决定了他们对待孩子的方式和行为。所以家长们形成一套正确的教育儿童的观念是至关重要的,家长们应加强自身的修养、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儿童教育和心理素质,多一些育儿知识。以上本文提到了诸多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念,包括“严厉教管”、“自然成熟”等,都是值得改进的。以下我提出几点建议: (一)培养良好的家庭气氛 这对于儿童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影响。美国一位心理学家通过对4000名独生子女的调查发现:家庭气氛活跃、常有笑声陪伴的家庭,孩子们的智商都比不和睦的家庭高。研究人员发现在气氛愉悦的家庭中学习、生活、能使知识面拓宽。反之。所以对于父母来说,形成和睦的夫妻关系对于孩子们的心理教育有潜在的巨大作用。在大量的青少年犯罪的案件中,绝大数的少年罪犯来自于单亲家庭。父母对抗、父母分居、父母离异、父母再婚等这些因素会导致孩子们的心理变化。容易出现不安全感、内疚感、自卑、猜忌的心理。所以家长们要注重对于家庭气氛的培养。 (二)采用积极教育方法 通过上文的比较看出,采取表扬鼓励的教育方法和采取威胁打骂的教育的方式对于孩子们的心理建设的影响完全是南辕北辙的,且会极大地影响幼儿的个性品质。所以多鼓励孩子,让孩子们增加自信心,往积极乐观的方向发展。 (三)亲子间采取正确的沟通态度和行为方式 亲子沟通是指家庭中父母——子女之间交换信息、资料、观点、意见、情感和态度,以达到共同的了解、信任与互相合作的过程。亲子沟通的质量、状况、方式等将会影响儿童的自我概念的确立、道德判断的形成、学业成绩、和心理行为问题。父母应该在平时的时间有意识的分配专门与孩子玩耍、交谈的时间。从中了解和解决孩子们的心理变化、需求、困惑。 (四)一些细节上,家长还是要注意 包括:对孩子们要有适度的期望值。福禄倍尔曾说过:“假如儿童有两条腿而要求他马上站起来走路,那么你一定是会是他变得软弱的弯脚人。”保护孩子们的自尊心,不要在陌生人面前批判孩子。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曾说过:“自尊心是种非常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及其小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上的露珠”,这的确是一个真理。父母应该帮助孩子们保护自尊心并找到正确的情绪宣泄的方式,从而逐步控制孩子的发脾气程度。上述提到了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毋庸置疑,家庭因素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十分重要的。 三、学校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儿童成长期是生理和心理的塑造阶段,在认知、情感、自制力都不成熟,还需要学校和老师的指导。因此,除了家庭教育外学校和老师的角色要从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向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转变。影响儿童健康心理发展的因素很多,学校教育对儿童心理的影响主要有:教材内容的影响、教师的影响、校园环境及校风的影响。下面我就学校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影响做些具体的探讨。 (一)在教材的选择上来说,教材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文化的选择结果 对于儿童的价值观形成,行为准则进行文化灌输。但是另外一方面来说,教材也为儿童提供了效仿的模式。所以教材对于儿童的成长是很重要的。要注重对于教材的更新,以及教材的内容要与每个学生的个体发展结合。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二)教师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的是提问——回答的模式。在教学中若采取有效的课堂模式提问能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到书本知识的同时营造出良好的心理环境。例如语文课堂上对于诗歌声情并茂的朗读和人文思维,都能为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引导、疏通;激励和启迪等作用。老师要对儿童的导读发挥作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鱼,教师要指导他们的阅读方法,让孩子们在阅读中学习,通过良好书籍的作用,对他们的心理发展进行引导。 (三)校园环境及校风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整洁美观的校园环境能培养学生美的情感、美的品质,使学生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的文明习惯。有一句话叫:文明的环境使人不得不文明,文明的环境使人没有必要不文明。在美丽干净以及舒适的环境中,孩子们能够以最轻松的心情专注于自己的学习过程中。校风对于孩子心理的作用也是很大的。如果周围的孩子们都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乐观的生活态度、健康的心理,对于孩子们本身会起到一个良性的暗示作用,甚至能“净化”一些入“歧途”的儿童们的身心。 很多家长抱怨自己在孩子们的身上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正如上文举到的很多实例,看出其实很多家长做了“无用功”,甚至还会对孩子们的身心成长造成不良的影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于孩子的教育家长不可只停留在孩子们的身体健康这个层面,还要足够重视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对孩子采取正确的方式进行引导和教育。学校作为孩子们的第二任亲密接触的老师,也是任重而道远。正如上文所说的,学校和老师的角色要从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向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转变。在教材的选择上、老师的教学方法上、校园环境和校风上都下功夫。这样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双管齐下,希望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起到帮助作用,为孩子未来的良好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儿童心理学论文:皮亚杰儿童心理学理论对基础教育教学的三点启示 摘要: 本文介绍了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中的教学思想,从主动学习观、通过动作学习、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施教三个方面阐述了皮亚杰思想在基础教育教学中的价值和意义,并强调了皮亚杰思想对传统教学方法不足之处的弥补。 关键词: 皮亚杰儿童心理学理论基础教育教学实践指导 让・皮亚杰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也是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虽然他没有系统地论述他的教育观点,但是他的理论中凸显出来的教育思想却是不容忽视的。例如现代教育学中的结构主义教育理论,其根源之一便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他的一些观点,如发现学习论、准备性原则、个别差异论、认知冲突协调论、同伴交往法等对教育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儿童心理学理论对基础教育教学有着较好的实践指导价值。 一、主动学习观 皮亚杰强调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是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他指出,真正的学习是学生主动的、自发的学习,而不是教师传授的学习。正确的教育能够加速儿童的发展。他曾指出:“良好的方法可以增进学生的效能,乃至加速他们的心理成长而无所损害。”①“智力的发展依赖于自然的、自发的过程,这就是说,家庭或学校教育可以利用和加速这种发展过程,但是这种过程并不是产生于教育,相反,它们乃是任何形式的教学产生效果的先在的和必要的条件。”②由此,皮亚杰认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尊重儿童学习的愿望,不能强加给学生。教师的作用是间接的,教师不应该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儿童,而是介绍问题和对策,让儿童自己主动地、自发地学习。教师除了为儿童提供主动、自发学习机会外,还可选择一定的材料,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促进儿童的发展。 皮亚杰的上述理论对教育界的影响较大。美国密执安州的海伊斯科普(Highscope)教育研究所从1962年开始进行了一种把皮亚杰理论变为教育实践的认知发展课程实验,研究者们很重视儿童自我发动的主动学习,认为年幼儿童是通过自我发动的活动而学习概念、培养兴趣和发展才能的。通过10年的追踪比较研究,实验者们得出这样的结论:“那些在三四岁时参加了海伊斯科普学前课程研究项目的儿童,在后来的小学和中学学习中,在毕业后自己所在的工作岗位上,以及在社会性行为方面,其表现都明显好于那些当年未参加过海伊斯科普学前课程的儿童。”③1979年在美国出版的《活动中的幼儿――幼儿认知发展课程》一书记载了30年来认知发展课程的研究成果,已经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出版。 基础教育阶段的儿童注意品质较差,尤其是初中阶段的学生还兼有叛逆的特点,因此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容易使学生对课堂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烦心理。但是,这一阶段的儿童好奇心强,喜欢探索,学习风格的可塑性强。受皮亚杰主动学习观的启示,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科学地设计课程,多设置一些课堂主动探索和体验的环节,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的提高是有帮助的。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实际上也是一种主动学习观。 二、通过动作学习 皮亚杰认为,动作是联结主客体的桥梁和中介,一切知识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认识的形成主要是一种活动的内化作用。也就是说,儿童只有自己具体地和自发地参与各种活动,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形成他们自己的假设,给予证实或否定。他还认为,只是观察别人的活动,包括观察教师的活动在内,儿童并不能形成新的认识结构。他指出,认识起源于动作,思维只不过是内化了的动作――在头脑中进行的具有可逆性、不变性和整体结构的活动。他十分强调动作在儿童的认知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认为知识不是来自物体本身,而是来自动作,他把知识分为物理知识和数理逻辑知识,二者均起源于动作。物理经验是个体作用于物体,得到所观察物体的知识;数理逻辑经验是指个体作用于物体,从而理解动作间的协调结果。总之,二者都是个体在对客体所施加的动作中收集的信息。因此,皮亚杰认为在基础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放手让儿童去动手、动脑探索外部世界,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系统。 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应注重体验式教学和直观教学的作用,在教学中设置情境、提供材料,让儿童自由操作、实验、观察、思考,自己认识事物、发现物体、得出答案,而不能只靠课堂上听教师的讲解,看教师的演示。同时,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要为学生提供反面例证,促使学生重新进行组合和思考。 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施教 这里面有两层含义:一是按学生的年龄特征来实施教学,二是因材施教。皮亚杰的阶段理论认为,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前一阶段的结构是构成后一阶段的结构的基础;发展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只有在前面发展的基础上才可能出现进一步的发展。由于儿童还不具备应有的认知结构,因此教师如果把超越儿童发展阶段的知识教给了儿童,儿童就不可能真正理解知识,只能造成精力和时间的浪费。因此,教师不要强迫儿童学习他们没有认识的材料,否则将出现欲速则不达的情况。同时教师要注重儿童的个别差异。尽管皮亚杰强调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但他不否认儿童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他的阶段理论指出,由于各种因素,如环境、教育、文化以及个体的动机等的差异,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因此,他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根据儿童的年龄阶段,而且要面对认知发展上的先后差异,不能只考虑全班学生所处的共同发展阶段和集体需要,而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相应的学习内容和方法,提出不同的进度要求,使教学个别化。 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处于身心高速发育的阶段,年龄是一个非常敏感的指标。举例来说,11岁的儿童和13岁的儿童虽然只相差2岁,但是身心特征却可能相去甚远。而这样的两个儿童却极有可能在同一个班。按皮亚杰的理论,教师不能不重视这一差异,在组织集体教学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年龄小的学生的接受能力,采用班内分组辅导、个别帮扶、成立互助组等方法来弥补集体教学的不足。另外,传统教学法采用的是“大锅饭”式的教育方式,忽视学生的个体特点,对学生的充分发展是不利的。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认知风格、兴趣爱好等个体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和辅导。 儿童心理学论文:关于艺术专业《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 【摘要】艺术专业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其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有着自身的独特性,这一独特性对艺术专业学生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方式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教学必须考虑艺术专业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从改革教学内容、建设校本教材,结合专业特点、丰富教学方法,融洽师生关系、提高学习效能等方面入手开展教学改革。 【关键词】艺术专业;学前儿童心理学;教学改革 一、问题的提出 一名合格的幼教工作者,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重要的教育理论基础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可或缺的专业必修课。然而,在一些开设艺术类专业的院(系),比如音乐舞蹈系,《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教学效果却不太理想。笔者拟以所执教的长沙师范学校音乐舞蹈系为例探讨有关《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 二、现状分析 笔者在音乐舞蹈系从事《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教学工作已6年有余。回顾多年的教学工作,我发现,影响音乐舞蹈系《学前儿童心理学》教学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习方法的特殊性 音乐舞蹈系下设音乐教育和舞蹈表演两个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主要是技能技巧课,涉及的学习内容大多比较具体、形象,正是这一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学习方法和教师教学方法的特殊性。〔1〕 技能技巧类课程的教师多采用示范和练习相结合的方法实施教学,其形式主要是分组教学或个别教学,较有利于师生沟通,也有利于因材施教。而学生也主要是在反复练习中理解、领会并巩固技能技巧类课程的知识及技术要领的。而《学前儿童心理学》作为一门基础理论课,相对于技能技巧类课程来说,内容抽象得多,由于受教学内容的限制,教学方法往往以讲授为主。另外,基础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形式往往为大班教学,有时甚至是不同专业的学生合班上大课,人数多达数百人。一个教师要同时面对数百个学生,很难谈得上有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和开展因材施教。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与技能技巧类课程,在内容、形式和方法上都显著不同,容易感到枯燥、乏味。 2.学习动机的特殊性 音乐舞蹈系学生普遍存在着不重视基础理论课程学习的倾向。笔者曾对音乐舞蹈系65名学生作过调查,学生认为学习基础理论课是为了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学生只有6人,仅占9%;而认为学习基础理论课只是为了考试过关的学生却有54人,占到了83%;大部分学生认为,只要自己有较好的专业技能,不愁将来找不到工作,至于基础理论课程学习的好坏,对今后前途的影响不大。可见,音乐舞蹈系多数学生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更多的是受外在动机支配,缺乏持久的动力。〔2〕 3.学习态度的特殊性 音乐舞蹈系多数学生选择艺术专业的原因是他们在文化课学习上的先天不足,而正是这种先天不足,使得他们往往把自己学业成绩的不佳归因于自己学习能力不高,觉得自己难以应付文化课课程的学习任务,从而产生了在文化课学习上的习得性无助,具体表现为情感上的心灰意冷、自暴自弃;行为上的逃避学习,产生诸如抄袭作业、无故旷课、上课心不在焉等情况。〔3〕 许多音乐舞蹈系学生在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这门课程时产生了心理矛盾:一方面他们认为自己的专业特殊,无需具有太高的基础理论素养;另一方面他们认为自己的学习能力不如别人,产生了学不好基础理论课的自卑心理。这种矛盾心态体现在学习上,直接导致了《学前儿童心理学》等基础理论课程课堂气氛沉闷,参与度低。 三、改革建议 1.改革教学内容,建设校本教材 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化基础通常相对薄弱,进入专业学习阶段以后,学习内容又以具体形象为主,因而不太习惯抽象化的思维方式。然而,目前《学前儿童心理学》教材大都体系陈旧、内容僵化,并且理论性过强,缺乏实际案例,再加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材的依赖性又比较强,因此无形中更加大了学生领会学前儿童心理学基本理论的难度,并直接导致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低下。笔者调查还发现,目前大多数《学前儿童心理学》教材几乎不介绍普通心理学知识,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存在一定缺陷,如果教师仅仅用这样的教材来授课,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有关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知识。〔4〕 因此,要想提高艺术专业学生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效果,我们首先要改革教学内容,开发既能满足幼儿教育工作实际需要又符合艺术专业学生学习特点的校本教材。笔者认为,该教材应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普通心理学的一些基础知识;二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知识,内容可重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应尽可能反映当今国内外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三是根据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原则,在着重阐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适当加入一些有关心理测量的内容。 2.结合专业特点,丰富教学方法 如前所述,由于受教学内容的限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摒弃讲授法,而艺术专业学生学习的特殊性又告诉我们课堂上不宜作过多的讲解,因此探索新的适合艺术专业学生学习特点的更为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很有必要。 (1)自我分析法。作为一门研究“人”的科学,心理学学习的初期阶段需要学习者进行大量的自我剖析。在学习普通心理学及学前儿童心理学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心理学理论知识剖析自我,回顾自我成长历程及分析期间的各类发展规律,是激发他们学习热情、帮助他们理解理论知识、提高心理素养和培养学科感情的重要途径。 (2)角色扮演法。可根据各年龄段幼儿不同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让学生在课堂上模仿幼儿的行为表现,揣摩幼儿的心理特点,以帮助学生理解幼儿心理现象。 (3)案例分析法。由教师或学生在课堂上就具体案例进行分析,以培养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幼儿心理现象的能力。 (4)合作学习法。在合适的教学环节上,以主题形式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以促进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学习。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采用一些直观、具体、形象的方法辅助教学,如利用教学录像、视频、挂图等,变单一的言语传授为图像、语音、符号、动画等多媒体方法综合传递,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记忆效果。 3.融洽师生关系,提高学习效能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研究发现,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其知识技能的获得和学习成绩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如前所述,很多艺术专业学生对自己在基础理论课学习方面碰到的困难归因不当,这是他们在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时信心不足的主要原因,这种归因也大大降低了他们学习该课程的自我效能感。因此,要想改善艺术专业学生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这一课程的效果,很重要的一点是提升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笔者认为,要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首先要改善课堂上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切忌表现出高高在上的权威态度,应更多地以指导者或合作者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及时给予鼓励或回应。可有意识地发挥艺术专业学生想象力丰富、极具创造性的优势,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以形成师生共同讨论的良好氛围。 其次,要改变学生的错误归因。比如,当讲到“能力”这个概念时,我们针对艺术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把重点放在能力的个体差异分析上,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艺术专业学生在基础理论课的学习上与其他专业学生的差异并不证明他们比其他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差,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进一步坚定只要肯付出、相信自己、不怕失败,就一定能获得丰厚回报的信念。 我们知道,信心是学习的基础,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更是学习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5〕对于艺术专业《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教学,只有在深入研究学生学习心理特点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儿童心理学论文:浅谈基于儿童心理学的科教创新 伴随着信息技术科学发展与新课程改革,积极、稳步地开展新课程改革、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创新活动,持续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引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加强团队合作,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会创造”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参与科技创新和学科竞赛并不纯粹是为了获奖,更是为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进行学科交叉,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科学的兴趣、态度和合作竞争能力。宗旨是:向中学生普及科学知识,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为他们提供相互交流以及学习的机会;学科竞赛属于课外活动,坚持学有余力、有兴趣的学生自愿参加的原则。 创新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不可动摇的动力,但是不能强求一味的新鲜,要根据小学儿童发展时期的不同心理状态来制定创新的目标和过程。 小学儿童是个体发展的重要时期。小学阶段是儿童在各方面是打基础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教育、学习对于儿童今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儿童身心发展具有特殊性。在这个阶段儿童生理、心理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教育过程中只有遵循这些特点采取有效教育、教学措施才能促进儿童的发展,取得良好的效果。 小学儿童身心发展与教育存在辩证关系。小学儿童的身心如何发展,向哪里发展,不是由外因机械决定的,也不是由内因孤立决定的,而是由适合于内因的一定外因和内因共同决定的。 科技创新活动坚持点与面普及的形式。两者都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方式。我注重以学生为本,提倡知识、能力、素质并重和增强创新能力的理念。应该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创新教育为重点,以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和推进各类学科竞赛为抓手,拓展和深化实践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将一切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知识增进、能力提高、素质养成的活动,都看作是课程;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家长、学生和社会的参与积极性。 儿童成长的过程中老师和家长,社会都是孩子学习的对象。创新活动是增长孩子见识,对孩子未来有巨大影响的活动,所以一定要非常的注意。 举个例子来讲,儿童心理学中讲到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可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小学低年级儿童由于其高级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完备,其有意注意的选择性和稳定性都较差,他们还不太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容易被新颖、奇特、突发的无关刺激所吸引,因而容易分心。所以新生入学之初,首要的一个教学任务就是注意力的培养,促进儿童有意注意的发展。对小学低年级儿童来讲,一堂课45分钟都要求他们保持高度的集中,这是不科学的,特别是当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单调乏味的时候。教师在教学中不可以强制小学生集中注意力,而应当通过新颖、生动、活泼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将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规律巧妙地结合,延长学生的注意保持时间,保证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 到小学高年级,由于儿童高级神经系统的发展和成熟,也由于经常性的学习行为习惯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自控能力,使有意注意的稳定性不断增强。同时注意分配和注意转移能力也有很大发展。这样的注意是可以利用的。无意注意也就是不随意注意,这主要是由事物本身的特点所引起的、没有既定意图的、不需特别努力的一种注意状态。对于小学生说来,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教学的直观性,由于对课业本身的兴趣(例如画 (下转第28页) (上接第27页) 图、朗读),由于在课堂上听到或看到的东西所引起的情绪激动,都能引起儿童的注意,所有这些,都是无意注意。在小学教学上,应该怎样利用儿童的无意注意呢? 首先,应该充分利用儿童的学习兴趣。教师善于了解儿童学习兴趣发展的特点,就能有助于掌握和利用儿童的无意注意。低年级儿童往往对学习过程本身更有兴趣,以后才逐步对学习内容感到兴趣;低年级儿童对具体事物更有兴趣,以后才逐步对抽象的事物感到兴趣;低年级儿童一般还没有分化性兴趣,以后才逐步产生分化性兴趣;等等。 其次,应该充分利用教材的直观性。小学儿童的无意注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材的具体性和直观性,因此,适当运用直观教具,教师特别注意言语的直观性等等,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在运用直观性时,也必须竭力避免把儿童的注意引到不必要的方面去。为此,在利用儿童的无意注意时,必须积极组织儿童的注意,使无意注意沿着必要的方向前进。 另一方面,就像是从众心理一样,还有着消极的作用。从众心理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在科技研究领域,也时常出现,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尤为明显,给创新带来重重阻碍。其从众心理主要表现在对权威人士或者其他相关科研人员的服从和顺应,也就像是儿童对老师的盲从。从众心理对科技创新有着消极影响,从众心理在现实中主要表现为服从和顺应。这主要是由从众的心理基础决定的,通常情况下,个体都期望被他人喜欢和接受或者期望自己正确。从众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有时个体并没有自己的意见,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有时个体有自己的意见,但与大多数人或其他人的看法都不同,在群体压力下,放弃原先的意见,改变态度,转变立场。它是一种直接的、感情的心理反应,不能与丧失立场、没有原则混为一谈。 从众心理和科技创新的本质背道而驰。科技创新的本质是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积累新知识,并应用到产品或服务中去,以促进企业获得成功、人们生活得到改善、国民经济实力得到增强、社会取得进步。思维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同样一个问题,思维不同,所得出的结论是不一样的。有意识的克服从众心理有益于实现思维创新,最终达到科技创新。因此,要想使自己有科技创新能力,首先应具有创新精神,不轻信传统,不迷信权威,不唯书是崇,不囿于思维定势,真正意义上的做到思维创新。这也就从根本上抵御了从众心理。 综上所述,真正的科教创新是基于教师队伍对儿童心理了解的基础上,实施的针对素质教育衍生出来的一种方法,只有真正的了解分析不同时期的儿童的特点,情绪,想法,才能真正地搞好创新教育,实现科教创新和素质教育。 儿童心理学论文:音乐课堂中运用儿童心理学 人们进行音乐活动,无论是表演、欣赏,还是创作,都是心理活动的过程。在音乐活动中,首先涉及到的是听觉和动觉,接着便是发展丰富的想象并对音乐做出情感反应。人们由感知音乐声响,到对此做出主观的反应,都是心理活动。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并能引导和控制学生的心理过程,即要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引发他们丰富的情感,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就是把握不同年龄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合理安排音乐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感受、鉴赏音乐的能力。 激趣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童趣的故事串联课堂 例如:教唱二年级歌曲《小花猫和小老鼠》时,教师给学生讲故事:从前,有一只小花猫和一只小老鼠,一个瞪着小眼珠,龇着两只小牙,长着八字胡;一个张着大眼睛,说话喵喵叫。有一天它们相遇了,猜猜看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听了歌曲你就会知道了。这样,很自然地就激起他们的好奇心。但故事不宜过长,应恰到好处,不能因故事冲击了教学,造成喧宾夺主的后果。 有趣的活动引导学习 例如:在教学《共产儿童团歌》一课时,教师生动地描述儿童团员们雄纠纠气昂昂的模样,然后带领同学们模仿儿童团员们走路时的模样,通过生动的模仿活动激起学生们学唱歌曲的兴趣,然后因势利导,乘学生的兴趣进入教学。 风趣的语言启发歌唱 低年级学生思想单纯,幼稚的心灵却很有爱心,他们对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都有感情,尤其是对小猫、小狗之类的小动物更是关怀备至。根据儿童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可以选用富有趣味性的发声练习曲,启发学生歌唱。 生成教学:增强理解能力 顺应本性,实施开放性教学 例如:在教二分、四分、八分音符时,笔者努力营造了一个让学生自身感受、想象的音乐环境,把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分别比作爷爷的脚步、爸爸的脚步和孩子的脚步,使学生得到感性的认识。接着,笔者再让学生仔细聆听发出的不同节拍的脚步声,由学生听辨这是谁的脚步,然后再把听到的声音说出来,从而完成由声音感知到口头表达的过渡。又如:在创编环节,笔者经常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编表演的比赛。在《小伞花》这首歌曲学唱后,让学生根据歌曲的主题、内容、情感特色来编排舞蹈动作、创作旁白、制作道具、设计人物造型等。在各组的汇报演出中,虽然学生的“作品”质量参差不齐,但每位学生通过在作品中担任不同的角色,获得了不同的经验,从而最大程度地感受、理解、想象,接受艺术的熏陶。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地获取知识,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迎合好奇心,开展探究式教学 例如:在三年级刚开始接触轮唱这种演唱形式时,笔者通过让学生多次聆听和观察曲谱,找出轮唱和齐唱的不同点和相同点,然后分组探寻轮唱该如何去唱,最后通过汇报演出的形式展示每组的结果。通过这样的探究式教学,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能动教学:提升学习自信心 先学后教,把学习选择权交给学生 这种方法的一般模式为:提前一节课告诉学生将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通过查阅书刊、网上查询等渠道去搜集相关音乐知识,积累更多的“第一手资料”;接着,学生根据教材围绕音乐教学内容展开自学;然后在课堂上,教师答疑解惑,组织有效探究活动和讨论;最后让学生在音乐演唱、演奏和表演等方面展示自己的才华。以上环节简练一下就是:提出问题、教师引导、探索讨论、展示评价。其中,探索讨论是中心环节,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如学习苏少版音乐五上第三单元《梨园英秀》时,首先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上网查询有关戏曲的相关知识和音像资料的任务,然后在课堂上组织了戏曲知识的大讨论,接着根据学生的要求,学习了戏曲的相关动作,并引导学生把动作编排入歌曲《梨园英秀》中,最后分组进行了展演。通过以上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就感,并对未知领域产生好奇心,促使他们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 主动参与,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这种方法是通过创设情境(初步参与)、引导自学(独立参与)、组织交往(合作参与)、精讲解疑(深入参与)、总结演练(拓展参与)等过程来实现的。在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除了作为主导者的角色,也应该以体验者的身份进入角色,和学生一起参与课堂学习与活动,从而激发课堂活泼、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同时对活动中学生的创造性意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如在欣赏《未孵化的鸟雏的舞蹈》时,笔者和学生一起参与到表演中去,扮演鸟妈妈,学生们扮演鸟宝宝,通过和学生间的沟通交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音乐的内涵和音乐带给大家的快乐。 音乐教学是一门视、听、动多方面结合的情感艺术。只有通过多种手段,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这样的学习效果才是深刻的、有效的。所以,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因地制宜地采用一些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达成高效课堂的目标。 (作者单位:江苏省句容市华阳实验小学) 儿童心理学论文:基于儿童心理学的立体书籍设计研究 摘要:书籍,承载知识的文化产物,其外在的立体形态及内部的立体结构同文字与图画信息一起,成为了与读者交流最为直接的载体。本文研究的幼儿是3-6岁的幼儿立体书籍是结合了书本和玩具两种属性的书籍形式,在形态结构上展现出极为丰富的多元性和变化性,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个超越二维的立体化空间,让他们感受到视觉,触觉等感官刺激,进一步促进了他们的认知发展。通过分析幼儿感知觉认知特点与书籍形态设计的关系用于指导幼儿立体书籍设计。 关键词:儿童心理学;本能认知;立体书籍 一切与眼睛有关的视觉活动都可以理解为阅读。福勒认为阅读是一种发现行为。对于幼儿来说,早期阅读的主要目的不仅是增加知识,使幼儿对图书和文字产生兴趣,更重要的是让他们通过多种途径,认识和接受各种信息,为大脑的发育,今后的能力发展打下基础。[1] 幼儿的阅读行为是对作品在空间范畴内的浏览。阅读具有“游戏”的性质。即用一些代码去取代文本原有的代码,阅读过程不仅是简单的视觉“解码”,而是视体验的“再编码”。所以,当我们的书籍设计指向3~6岁幼儿这一特定的对象时,就有必要根据我们研究所依据的认知发展的理念,探讨书籍如何以它的形态完成对于幼儿认知需要的满足,实现早期的教育。 一、人的需求层次 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其中包含物质的和精神的不同层面,需要作为人的本性需要是人对世界作用的尺度和中心,也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表现。[2] 唐纳德A・诺曼在其著作《情感化设计》中,指出人类认知物品的三个层次,分别为:本能水平――物品的外观表现;行为水平――物品的内在行为(功能等);反思水平――物品对人的思维、情感的影响意义。[3]三种水平的关系是依据时间先后顺序,依次是本能层、行为层、反思层,最终反思层又反作用于前两者。这一规律揭示了人们对物品认知的规律以及什么样的物品能够激发人们的喜爱。 结合认知的需要,幼儿书籍设计也应在形态上满足幼儿本能、行为以及反思三个层次的需求。 二、幼儿本能层认知与书籍立体设计 本能认知是指瞬时的情感效果,喜欢或是厌恶。在人的本能水平上,视觉、触觉、听觉等感觉处于支配地位。外形、形态、物理手感、材料质地和重量等感觉是重要的。 (一)视觉认知特点在设计中的体现 1.幼儿的视觉观察 英国语言哲学家古德曼指出:“眼睛并不是作为一架自动仪器单独工作的,而是作为复杂多变的有机体的一个部分工作的。眼睛看什么、怎么看、都得受到趣味的控制。它选择、舍弃、组织、辨别、联系、归纳、分析、构筑。与其说是反映,倒不如说是接纳和创造。”[4] 幼儿的视觉是经由吸引而始,通过感觉一知觉一思维是对各类视觉符号的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静止的“看”,书静而视点不止。通过幼儿视点的不断变化,不同色彩的刺激,距离的时近时远,和翻阅时的空间流动,多侧面,多形式感的知觉就在阅读中产生。 2.视觉认知特点在书籍设计中的体现 由皮亚杰理论可以看出,早期幼儿的智力发展主要靠通过与周围环境的感觉运动接触,即通过他加以客体的行动和这些行动所产生的结果来认识世界。也就是说外界的刺激,主要是能够调动感官如视觉、听觉、触觉的刺激,能够满足幼儿生理需要;随着幼儿的手的灵活性的发展,满足孩子的探索,手与眼的配合,有助于幼儿从反射运动期向智慧运动期过渡,促进幼儿大脑及智力的发展。[5] 根据上述的发展特质,书籍设计应有如下特点: 这一时期的幼儿书籍设计可以采用多种绘画风格,如写实的、具象的培养幼儿的认知力和审美能力。目前幼儿书籍中的图画部分,大都是世界上知名插图画家作品,他们运用各种材质,营造故事情节,让幼儿在阅读过程中,享受文学,也感染到美学熏陶。 如下图的Emily的作品:Emily是获格林威大奖的作者,书中可爱的人物形象,和谐淡雅的色调,有趣生动的画面,处处体现出作者迎合小朋友们的阅读需求的良苦用心。 图1 Monkey and Me 绘本 (二)听觉认知特点在设计中的体现 1.幼儿的听觉觉认知发展 人脑中主管视觉和听觉的皮质,也属于发育最早的区域之一,在出生后的第3个月便可望达到峰值水平。幼儿的听觉认知不仅要求具有检测声音的能力,而且也要求具有感知不同声音之间差异的能力。研究发现,他们能听到并辨别出声音的差异,并对其作出反应。通常会从多种语言中觉察出基本的声音来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精确。 2.听觉认知特点在书籍设计中的体现 最初在书籍中可加入简单的儿歌,随着幼儿其他各项能力的发育,幼儿慢慢会以声音唱和或模仿你的动作。这时应该添加多种音乐节奏或多种声音元素来帮助幼儿认知的发展。 (三)嗅觉认知特点在设计中的体现 1.幼儿的嗅觉认知发展 研究表明:新生儿已能对各种气味作出相应的各不相同的反应,如“喜爱”好闻的气味,“讨厌”或“躲避”不好闻的气味。新生儿已能够由嗅觉建立起食物性条件反射,并具有初步的嗅觉空间定位能力。 2.嗅觉认知特点在书籍设计中的体现 已经有嗅觉材料来实现人们对“书香”的渴望。这种方式就是用香料做成胶囊,掺入要用的油墨中,根据需要应用到书籍中去。这样印刷出来的书籍就会带有不同的香味,数据表明,丝网印刷用的油墨材料香味能保持十年以上,胶印用的油墨材料香味能维持一年左右。目前可供选择的香味有各种水果、花草植物、饮料食品等等。 幼儿书中也有很多加入嗅觉的元素。 图2 带香味的触摸认知书 (四)味觉认知特点在设计中的体现 1.幼儿的味觉认知发展 幼儿都经历过口的敏感期,在这个时期里,幼儿把一切食物和非食物都放进嘴里,品尝它的味道,感受它们的软硬,冷暖。丰富着自己的认知世界。吃纸,吃书也是家常便饭。 2.味觉认知特点在书籍设计中的体现 幼儿的认知系统的建立,要靠颜色,形状和味道的对应来一步步逐渐完成。因此幼儿书的设计完全可以尝试采用一些新的技术,把味道加入纸张,来完整阅读过程中真正的味觉体验。 (五)触觉认知特点在设计中的体现 幼儿触认知是建立在手部发育的基础上的。下图中,通过两条平行线来演示收的发展,每条线里面还有很多小线,最粗的线表示一年的间隔,细一点的线表示6个月的间隔。 图3 手部动作的发育 手的技巧发展与心理是同步的,通过手的帮助,儿童的智力可以发展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因此我们应在书籍设计中给幼儿一个能力的环境。 1.幼儿的触觉认知发展 从生理上分析,幼儿的皮肤对外界的刺激相当敏感。从书开始与幼儿接触,感觉器官就展开积极的工作,这一特点自然要求设计师在考虑书籍外观的同时更要考虑到幼儿在接触书籍时的特殊感觉。 2.触觉认知特点在书籍设计中的体现 早期教育理论认为,让婴幼儿尽早触摸不同材质的物体,有助于刺激婴幼儿增强对世界的理解和适应能力,刺激人脑加快发育。例如“材质书”多以书籍的主题来设计材质,如果主题是动物,内页就会用毛皮为材质让婴幼儿触摸;如果主题是生活,里头就会有各种材质的布料;其他还有篮球的材质、轮胎的材质、布或硬皮等材质。 如下图英国Usborne出品颜色很鲜艳的一本触摸数数认知书。本书设计成触摸书,有凹凸不平塑料(河马的衣服)、各种动物的绒毛、闪闪发光的亮纸等多种不同材质镶嵌在书里,让幼儿学习数数和认识动物的同时,一起来摸摸,孩子可触摸到各种各样柔软粗糙的不同材料,并学习认识动植物和各种颇色,从而达到开发早期智力的目的。 图4 触摸书 综合以上分析,对于设计师而言,应尽可能使所设计的书籍在本能层次上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官刺激载入美学性、趣味性符合儿童独特的需求,使所设计的书籍给幼儿带来满足的心理感受。 作者简介:张莹,1982年7月,女,河南省郑州市人。助教,硕士研究生。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包装印刷系装潢教研室教师。 儿童心理学论文:给小学生说理要讲究儿童心理学 可能老师们会说学过心理学,但学的那些内容都忘得差不多了。这些都没关系,重要的是这些内容曾在你思维的河流淌过,那么它就会留下涤荡过的痕迹。而这些痕迹就可能是你教育生活中时常出现的教育火花。而现在,我们再来那么一小点心理学的提醒,也许能给你在教育中的说理能力一次心灵的加油。 说理,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的一种教育方式。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说理就是通过师生之间的沟通,共同运行一种思维逻辑,以强化或改造原有的经验,并建构一种正确的思想,从而获得情感认同,改变原有的认识的思想教育活动。 小学生也需要我们教师向他们讲道理。毕竟小学生还小,理不讲心不明,理不明行不笃。懂了理,就能逐渐远离非理性,增强自我调控能力。英国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中就明确指出:“说理是对待儿童的真正办法。” 不过,在说理的方式上,我们需要不断地改进,要更多地关注儿童的接受性心理,更多采用儿童的方式,将抽象枯燥的做人道理,化作形象的力量,以触动儿童的心灵,影响儿童的言行。为此,我们需要认真研究不同学段孩子的心理特征,恰当把握说理的时机,巧妙选择说理的方式――从心理学的层面上重新审视、优化我们的说理方式。 一、最匹配的说理才是最好的――注意不同年段学生的心理倾向 在对小学生进行讲理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到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与一般规律。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处于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上升的阶段。也就是说,儿童更多的是一个“非理性”的人。在把握生活世界与人际关系的过程中,感性占据了主要的地位。 同时,小学阶段,学生心理又是连续发展的,在不同的阶段会呈现出不同的心理状态。因此,我们要选择与儿童心理最匹配的说理方式,形成更强大的合力(顺应力量),才能取得最优化的教育效果。 1.中低年级的小学生宜采用“故事性”的说理方式,以激活他们的“模仿性心理”与“故事化心理”。卢梭说,儿童时期就是理性的“睡眠”期。儿童,尤其是处于小学中低年级的儿童,属于童年中前期。他们处于故事性思维的阶段,保持着接近原始状态的听故事的需求这一人类的本能。他们运行的是故事性思维――凭借故事来进行直觉型的自我观照。因此,采用故事型的说理方式是最有效的。如果教师能根据所讲之“理”,去选择匹配的童话或寓言故事,或“创编”一个有针对性的故事来巧妙点拨、劝说孩子,就可以起到“自然教育”的良好功用。比如低年级的孩子容易挑食,但直接地说理,难以奏效。如果运用《我绝对绝对不吃番茄》这个绘本故事来感性地说理,孩子们的“模仿性心理机制”就被故事激活了,学着故事中的查理和萝拉,把番茄美幻成月亮果汁,他们就很开心地把原本拒绝的蔬菜给吃下去了。 另外,跟童年中期的儿童说理时,还可以采用“托借偶像说理法”。儿童也有自己心目中的偶像,像《东方儿童》节目中的月亮姐姐等。如果托言“月亮姐姐说如何如何”,童年中期的儿童就容易接受教师的说理。当然,有必要时也可以采用逆向说理法。故意顺着孩子的意愿去做某事并加以夸张,放大其中的不合适之处,使其最终明白其中的害处,自动地改变原先错误的做法。例如,有些一年级的小男生,不喜欢多穿衣服。如果是在秋天,你可以试着和他讲,把外套脱掉更方便,再进一步说脱掉衬衣会更轻松,最后你索性对他说打赤膊才痛快呢。如此步步推进,错误之处就被放大,学生就会明确地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了――穿衣要保暖,不能怕麻烦。 2.高年级的小学生宜采用“我信息”的说理方式,以激发他们的“自强心理”和“自省心理”。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高年级学生处于童年中后期。这个时期的儿童自我意识显著增强,他们开始具有思辨能力,认识自身的过程也已开始,内心体验迅速丰富,自我意识不断强化,把自己的言行当作一种认识对象进行思考,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进行新的认识,对于自己依附于他人的被动关系进行反省和评价。这是一个人争取独立的本性决定的。他们力图从依赖心理和批评的境况中挣脱出来获得主动。由于这个时期的孩子高度重视“我的作用”,所以在认识上有许多偏激、片面等简单的思想错误。采用“我信息”的说理方式比较合适。所谓“我信息”是指教师所释放的信息允许学生作为第一当事人来自主地看待问题,由他本人作出判断与选择。这些信息关切到学生的心理感受,便于使用同理心来优化我们的说理方式。 (1)采用无声化的说理方式――借助匹配的成长小说。这个阶段的儿童有自强心理、自省(自观)心理,同时,他们更相信书籍,尤其是儿童小说中所蕴藏的道理。因此我们在和高年级学生说理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儿童小说(成长小说)的作用。儿童成长小说写的是一段成长的过程。在童年中后期,成长的历程其实是无序与复杂的,成长小说将这样一个过程极为真实地和盘托出。它使处于成长阶段的儿童获得更真实的人生体验――读出“我”的影子,“我”的信息。这样的书籍贴近高年级学生的生活,解答了他们成长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自然而然地成为高年级学生的人生向导。如果我们针对学生的思想问题,选择匹配的成长小说推介给学生,进行一种无声的说理,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的说理方式看似简单,却为学生提供了自我观照、自我确认、自我选择、自我建构的机会,让他们有充分的自由选择感,可以引发有足够自动力的自我教育与自我成长。 (2)采用非连续的说理方式――设置相似的问题情境。针对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还可以采用“情境说理法”。与高年级的学生一起看儿童情景剧或观察现实生活,让他们实话实说,实境点评,辨别好坏。如果所选的情境和学生所存在的问题相类似,也就是说带他们进入了一种相似的情境,也就具有了“我信息”的情境。由此,他们就会很自然地加以自我观照,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例如,带几个随便扔垃圾的学生到菜市场参观,引导他们评说乱扔垃圾的现象,并倾听环卫工人的工作介绍,他们个个面带羞愧之色,回来之后,就会努力改正乱扔垃圾的坏习惯。 二、最需要的说理才是最好的――注意不同的时机和相应技巧 说理的效果如何,与教师对学生讲道理的时机和技巧的把握有很大的关系。对孩子说理时,特别是发生特殊事件的时候,我们应当实时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充分预测学生的心理诉求――最需要的是教师什么样的帮助。 1.事发之前的说理需要做到“实事求是”。事发之前,我们的说理要适度,要实事求是。儿童只有发自内心地相信教师所讲之理,才能照理而行。而且,事发之前的说理还需要有针对性。这里所说的针对性,就是要饱含儿童的“我信息”。让学生充分感觉到教师所讲之事很近,和自己关系非常密切。这就需要教师在说理之前认真研究每个儿童的心理个性,建立相关的心理档案,研究相应的说理时机与技巧。 2.事发之时的说理需要观测“学生心脉”。要了解学生此时的情绪状况。与他人发生冲突的时候,一般的学生都容易冲动与偏激。对教师所讲之理不容易听得进去,不容易接受不同的意见。因此,事发之时,教师要保持克制。冷静与沉默的注视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说理,即使需要发声说理,也要冷静,简洁,干脆利落。随时观察学生的心理反应,不断调适学生的心态与情绪,相应地调整说理的方案。 3.事发之后的说理需要学习“倾听”。要给学生申辩的机会。跟学生说理时,高年级学生可能会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辩解,教师应给予他们申辩的机会。我们应该先倾听后说理。真诚的倾听是一种以精神性支持为基础的说理,是对学生的心理感受与生活处境的关切,容易与儿童缩短心理距离,获得非强制性的协调和谐,为后续的说理提供最合适的心理环境。“倾听”不仅是对言说者的尊重,更是营造一种对话的和谐氛围。 三、最适度的说理才是最好的――注意过度演绎产生的逆反效应 “数生十过,不如奖生一长。”跟孩子讲道理,应充分肯定孩子的长处,如果一味地数落孩子、责怪孩子只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 1.说理忌讳“故意放大”――要求不可苛刻,防止产生信度衰减。跟小学生讲道理应合情合理,充分考虑到学生理解所能达成的可能性。不能为了引起学生的重视,就夸大事实,无限度地渲染问题的严重性。教师的要求过分苛刻,学生就会觉得教师冷漠无情,和教师产生越来越远的心理距离,造成信度衰减。所谓信度衰减,是由于以往的经验积累,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不信任,导致怀疑、抵制等情绪体验和行为倾向。一旦引发了信度衰减,说理所需要的基本心理条件就被破坏了,教师就会越讲越被动。 2.说理忌讳“重复唠叨”――频率不可过高,防止产生超限现象。我们不少教师在和小学生说理时,喜欢苦口婆心,可是孩子却很厌烦。其实小学生很讨厌教师的唠叨,同一个理,用同一种方式,讲了千遍万遍,如此可能引发学生的超限逆反。所谓超限逆反是指同样的刺激物,由于刺激强度过大,刺激时间过长,或机械地、无时间间隔地重复作用于个体,引起个体产生的一种逆反心理。所以,我们在说理时,一定要提醒自己语言要简洁,千万不可嗦;一定要适可而止,不可反反复复,抓住学生的问题不放,更不可什么事情都要把学生的某个问题扯上。 3.说理忌讳“消极沟通”――否定不可过多,防止产生自主逆反。小学生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很强,如果教师一味地批评,那么在说理过程中所传递的就是消极的“他信息”(释放的信息来自教师这个他者),而不是积极的“我信息”;所进行的沟通是“他―他沟通”,而不是“我―你沟通”。处在独立自主意识迅速发展期的小学生,强烈要求成人予以尊重,给他们以独立、自由支配的权利。如果教师在说理时对待学生很武断、很粗暴,这时他们就有可能拒绝本来愿意接受的道理,拒绝本来愿意承担的责任,从而引发一种自主逆反的心理现象。这个时候,学生会萌生严重的焦虑感,故意与外界对抗,以确立自我。缺少了良好的沟通关系,说理就会很难奏效。 (江苏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 吴丽华) 儿童心理学论文:谈儿童心理学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 做好钢琴培训工作,必须运用儿童心理学的原理。提高琴童对钢琴艺术的认识,培养他们学习钢琴的兴趣。让琴童对钢琴从好奇――枯燥――爱钢琴――钻钢琴――成为小钢琴迷,学出成效,不断巩固钢琴培训成果。 钢琴教学 儿童心理学 兴趣 钢琴是一门非常优美、雅致的键盘艺术,堪称“音乐之王”。钢琴培训工作,是琴童们渴望掌握这门艺术的梦想和企盼。做好这项工作与儿童心理学密切相关。因为人的任何活动都伴有心理现象,人的精神面貌和行为规范往往都是由人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点表现出来的。因此,在钢琴培训工作中就要特备注意研究和运用儿童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 一、提高“认识活动”,激发琴童学习钢琴的兴趣 “兴趣”是对事物感觉喜爱或关切的情绪,它与认识、情感、意志等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对钢琴的兴趣,是孩子们学习钢琴知识、掌握弹钢琴技能的驱动力,它对琴童学琴起着支持、推动和促进作用。培养琴童学习钢琴的兴趣,首先要提高“认识活动”,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 针对当代儿童的心理特点,在指导他们学习、掌握钢琴技艺过程中,自始至终要善于疏通,不能简单粗暴压服,要善于引导,手把手的耐心指导,反复多变地纠正他们在弹琴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缺点和错误,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要注意培养琴童高昂的学习兴趣。学琴初期要抓住琴童感到好玩、好奇的心理,善于用形象的动作和通俗的语言,像对朋友一样与他们交流,不断激发他们积极的学习热情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琴童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学习的动力,从而出现由“苦学”变“乐学”,有“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的局面。这就是说提高了琴童的“认识活动”,就会增加他们学习钢琴的热情,学习钢琴的兴趣越浓,学习的劲头就越足,学习的效果就越大。 二、满足“需要”,调动琴童学习钢琴的积极性 马克思指出:“驱使人们产生积极活动的精神动力,离不开人们一定的、物资的、精神的需要和追求”。人的活动总是为某种需要所驱使。琴童学习钢琴的整个过程和各个不同阶段,都有心理上和物质上的优势需要。如初学儿童心想有个和善可亲、琴技优秀的教师,有个良好的学琴环境等。那么教师就应积极创造优美舒适的教学环境,教师本人则应身体力行,为人师表,精心备课,严谨授课。进入正常教学则要满足他们的求知愿望,使程度高的吃好,程度低的吃饱。对绝大数琴童要按教学计划要求,因人施教,因材施教,自始至终要重视基本功的训练,让他们一丝不苟地完成旧课,聚精会神地领受新课。对少数和个别学得快、进步大、要求多学的琴童,除加强手指肌能得训练和听觉的训练外,还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节奏感、精确地“拍点”训练和各种表情符号的把握,明确旋律线条走向、乐句、乐段、曲式、结构的划分,不断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人的心理活动规律还告诉我们,当某种需要得到满足以后,为此需要而奋斗的行动就会逐渐减退,就会产生新的需要来激发新的动机将人的行为引向新的方向。比如,学琴进入考级阶段,琴童对弹琴的要领和操作方法基本掌握之后,他们就有了更高的求知欲望和兴趣,想达到一级、二级、九级、十级。 在考级过程中,教师要按照考级的程序和要求,实实在在的帮助琴童排忧解难,增强他们考级的信心。对考上级的孩子要列榜表扬奖励,鼓励他们再上一层楼。对未考上级的孩子,要指出他们失力的原因,同时要配合他们的家长,人情的给他们讲道理,语重心长的安慰他们,鼓励他们加倍努力,积极进取,学出好成绩。这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消极变为积极。由此得知,琴童学习钢琴的心理过程总是需要引起动机,动机支配行动,在方向正确的前提下,动机越强烈,琴童学习钢琴的积极性就越高。 三、分析“定势”规律,提高教学效果 “定势”是完整的心理状态,人们的认识、评价和活动都是由定势决定的。近年来“钢琴热”遍及全国大地,小孩学琴成了一股社会“热流”。家长们更是望子成龙,买钢琴、请家教、送孩子上钢琴培训班。期望自己的孩子早日能弹奏出动听的乐曲,早日考上钢琴十级。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则要配合家长把琴童的定势引向正确的方向。即要顺势而行,又要抓住不放,通过教师反复示范,让琴童知道怎样是对、怎样是错,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还要让孩子们知道弹琴不是单纯的手指演奏,需要眼、耳、脑、心共同配合。要求他们识谱、读谱、背乐谱,按着乐谱弹奏,背谱弹琴。把乐谱中标记的一切速度记号、拍好、调号、表情记号等看仔细、记在心里。 当然,教师首先要身体力行,为人师表,而且要言必行,行必果,言行一致,成为琴童的楷模,形成肯定的定势。这样一来,由于琴童对教师的敬重而更加喜欢学钢琴,老师教的能用心听,记在心里,学以致用,教学效果明显上升。 四、借助“强化”手段,激发琴童奋发向上的热情 “强化”是一种行为控制的手段。对琴童学琴的积极表现予以肯定和奖赏,使之受到鼓舞,继续保持和巩固,叫“正强化”。反之,对琴童的某种行为予以否定和批评,使之减弱和消退,叫“负强化”。我们在培训过程中,主要运用“正强化”手段,为前面所讲的表扬鼓励等方式,激发琴童学琴的兴趣和积极性。当然,为促进教学,正确引导琴童克服困难,学好钢琴,“负强化”手段也是必不可少的。就是对其缺点和错误,要给与严肃的批评,甚至给予必要的处理,要“软硬兼施”,达到有效抵制一切错误行为的目的。 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学的时间长了,琴童的精力容易分散坐不住,这就要有适当的强制措施,根据不同年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长短来规定练琴时间,一般情况下,初学儿童练上30分钟,半年后练到40分左右为宜。有了时间的制约,还要对练琴提出明确要求和具体目标,严师出高徒,强调每弹一遍每一个音的正确性,不要简单规定弹几遍、弹多长时间,要有“质”的要求。 只要坚持实事求是,从发扬优点中克服缺点,从失效和错误中吸取教训,从挫折中找出正确的方向,琴童们就会不断激发出奋发向上的热情,努力钻研,不断前进,学出好成绩。 五、掌握“反馈”调节过程,巩固钢琴培训成果 人的认识过程,就是一个反馈调节过程。我们知道,许多琴童是在社会影响和父母操办下来学钢琴的。对音乐和钢琴艺术的认识,从好奇变为枯燥,从认识片面到认识全面,从不理解到理解,从错误到正确,从怕学到愿学,总要有一个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有长有短,有快有慢,往往有反复,甚至出现多次反复。因此,在钢琴培训过程中,必须掌握“反馈”调节过程,积极争取,耐心等待,不犯“急性病”,要允许孩子反复。在练琴过程中,要按“反馈”规律,有针对性地耐心讲解钢琴有关知识,人情准确地示范一些钢琴弹奏要领和技巧,帮助琴童一个一个的排除忧虑,解除困难。 除常规弹练外,还要组织他们听音乐会、演奏会,给琴童们欣赏优美演奏和演唱的机会,是他们在不断的熏陶中感受音乐的美,在美好的享受中,提高琴童对音乐的感受力。 通过以上各种新的活动信息不断反馈到琴童的大脑,并指令其自觉行动――爱钢琴、弹钢琴,成为一个小钢琴迷。 儿童心理学论文:儿童心理学分期与护理方法 【摘要】目的:探究对不同时期的儿童心理进行特殊护理,对儿童患者的心理改善作用。方法:选择2012年2月至8月间我院儿科收诊的400例儿童患者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00例,对照组200例,针对观察组儿童的不同心理时期采取特殊护理方式,对照组儿童则采取常规的护理方式。结果:观察组儿童在不同心理时期愿意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人数比对照组多,P 【关键词】儿童心理学;心理学;护理 儿童心理学是有关心理学家专门研究儿童心理的一门学科。儿童心理学护理不同于成人心理护理,此时,工作人员不仅要从生理上诊治患者的疾病,而且还要和儿童患者经常进行沟通交流,随时了解儿童的心理状态,尽量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如果对其采取的护理方法不正确,反而会增加儿童患者的恐惧感,不愿接受医护人员的治疗【1】。对我院儿科门诊在2012年2月至8月间收诊的400例儿童患者进行调查,对观察组儿童患者的不同心理时期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方法,对照组儿童患者采取常规的护理方法。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2月至8月间我院儿科收诊的400例儿童患者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00例(男106例,女94例),年龄为0.1至11岁,平均5.2±4.5岁,对照组200例(男102例,女98例),年龄为0.1至10岁,平均4.8±4.2岁。经统计,两组其他资料具有可比性(P 0.05)。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护理方法。 观察组:针对不同心理时期的儿童患者进行特殊心理护理。 婴儿期儿童(3岁以下):通过满足患者的情感需要来达到其愿意配合治疗。在护理时,对患者采取皮肤接触,怀抱患儿,轻轻抚摸患者的皮肤,同时陪患儿一起玩玩具,逐渐建立患儿对自己的信任感。 学前儿童(4到7岁):对该时期的患者应该有耐心,多和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多做做小游戏,通过游戏里的小故事来帮助患者逐步接受治疗,让他们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避免采取强硬、命令的语气对患者进行治疗【2】。 学龄儿童(8到12岁):护理人员应该及时了解患儿的心理状况,经常与患儿进行交谈,了解他们的需求,并随时鼓励他们,告诉他们要做勇敢听话的好孩子。 1.3评价标准 患儿愿意主动配合护理人员工作,或者有条件的答应护理人员接受治疗视为配合。若出现强烈反对现象或者消极哭闹拒绝接受护理人员的治疗视为不配合。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l5.0的软件,采用百分比技术方法表示计数资料,采取X2校验方法对比两组数据差异,P 0.05时没有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观察组的儿童经过特殊护理后,处于婴儿期的儿童有13例愿意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处于学前期的儿童有47例愿意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处于学龄期的儿童有73例愿意配合医护人员治疗。而对照组的婴儿期、学前儿童、以及学龄儿童愿意配合医护人员在治疗的数量分别是4例、33例、62例。两组分别在不同时期进行对比,P都小于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儿童成长不同时期心理分期: 1.婴儿时期:这段时期的儿童生长发育很快,所谓的心理安全感也微乎其微,只想与自己最亲近人在一起【3】。同时,这个时期的儿童也可以进行简单的思考、想象等脑部活动,在我们眼里,这段时期的儿童的思想是极其幼稚的,因此,我们可以抓住婴儿期儿童的心理状态,与他们多多进行交流,时常抱抱、抚摸他们,让他们消除对我们的心理陌生感,逐渐建立儿童与医护人员的信任关系。另外,与该段时期的儿童患者一起玩玩具,和他们分享一下其他勇敢小朋友的治疗经历,也有助于婴儿期儿童患者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工作。 2.学前儿童:这段时期的儿童似乎一直处于活动状态,他们的好奇心在这段期间表现的更加明显,他们感觉任何事物都是新奇的、好玩的,“爱玩”、“爱闹”、“不休息”似乎成为他们乐此不疲的特点。针对这一时期,护理人员应对他们多一点耐心,多和他们沟通交流。尽量避免采取强硬的口气对患儿进行治疗,通过和患者多做一些小游戏,以及游戏里的小故事来帮助患儿逐步接受治疗,通过示教让这段时期的儿童患者了解自己将要接受的治疗方法,消除他们由心底而产生的恐惧,有助于他们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 3.学龄儿童:这段时期的儿童患者已经达到了成人的思考能力,具有一定的自我情绪调控,但是遇到从未见过的事情时也会出现心理上的紧张激动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护理工作人员应该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经常与患者进行交谈,通过浅显易懂的话语了解该段时期的儿童患者所需要的帮助,不建议医护人员对该段时期的儿童患者继续采取恐吓等护理方法,可以不断鼓励他们,告诉他们要学会勇敢,做一个不怕困难的好孩子。 总之,通过对观察组儿童的不同心理时期进行有针对性的特殊护理后,处于婴儿期的儿童有13例愿意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处于学前期的儿童有47例愿意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处于学龄期的儿童有73例愿意配合医护人员治疗,与对照组相比,差距明显,P都小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所以说,通过对不同时期的儿童患者进行特殊护理,能提高儿童对医护人员的工作配合率,值得临床推广。 儿童心理学论文:儿童心理学在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 儿童成长过程中,舞蹈教育不仅在儿童素质强化和技能提高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儿童身心发展领域有利于培养注意力与观察力、增强记忆力、开发思维、培养创造力、陶冶情操、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以及提高文化修养等,成为儿童教育不可缺少的门类。 一 儿童舞蹈教学的现状 当前儿童舞蹈教学活动过程中,很多教师或儿童家长往往将目光局限于儿童应试能力的培养上,一味追求赛事或活动获奖,忽视了对儿童求知欲和创新思维的激发,存有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这种灌输和“模式化”的表演,不但不能让学生感受到舞蹈带来的乐趣和轻松,还可能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和厌烦情绪,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偏离开发儿童智力和培养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合作精神的舞蹈教学初衷。 二 儿童心理特征的应用对舞蹈教学的促进作用 1.能激发儿童学习舞蹈的兴趣 如果一个人对某个事物缺乏热爱,哪怕是最基本的心理接受,他是不可能真正学习或掌握它的。儿童的心智远没有成熟,认知力和思维力非常有限,很难对某一事物做出科学的、理性的判断,因此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培养儿童的兴趣十分关键。儿童比较容易接受感染力强、生动活泼和富有情趣的事物,在教学过程中应多采取启发诱导、激励鼓舞的方法,培养和加深他们对舞蹈的喜爱。例如,针对儿童喜欢形象思维,在示范前最好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童话故事的形式或情景类似的游戏,将舞蹈要表现的内容、场景讲给他们,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解决教学枯燥乏味的问题。 2.能集中儿童学习舞蹈的注意力 教学实践表明,注意是事物认识过程的开端。心理学实验表明,人对某一事物的注意力不会持续太久。尤其在儿童舞蹈教学中,儿童的注意力受内外因的影响很大,每时每刻都可能发生转移,注意力持续平均不到15分钟。要使幼儿整个活动都保持注意力集中很难,但通过一些措施方法是可以做到或改善的。例如,儿童的注意力在前半节课相对集中,教师应抓住这段时间,把新的舞蹈动作和较难做到位的动作安排在这段时间,后半节课用来巩固练习或形体训练等。另外,儿童舞蹈教学还应该根据本班儿童的心理特点,多配合采用视频、音乐等多媒体综合教学手段,避免单一枯燥的课堂灌输,有利于集中儿童学习舞蹈的注意力。 3.能培养儿童学习舞蹈的创造力 儿童舞蹈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儿童对舞蹈的理解力,充分理解掌握其内涵,还可以通过形象的动作,充分调动他们丰富的想象力,进而培养创造性思维。因此,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应从调动儿童的感官入手,充分释放他们的内心世界。例如,可以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激励他们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参与制作一些形象的、略带夸张的舞蹈道具,或者让他们配合敲打舞蹈节奏等,使他们通过视觉、听觉配合形体动作来感受舞蹈形象,这样舞蹈教学就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 儿童心理特征对舞蹈教学的基本要求 儿童爱玩、爱模仿、表现欲强、好奇等心理特征明显,在从事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就必须根据这些特征进行针对性教育,才能达到培育培养的质效。以下几个原则需要重点把握: 1.“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是事物发展进步的客观规律,教学中“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是以尊重幼儿的个性为根本出发点,把提高他们基本能力素质问题置于课程设计中。就儿童舞蹈教学而言就是要特别重视儿童这个教学主体,尊重和满足他们舞蹈教学的不同需要。比如在舞蹈编排过程中,可以针对儿童天真好动、想象力丰富的特征,鼓励他们自己创造编排动作。如要编排一个骑马的动作,就可以先让他们自己想象骑马的样子,把自己心目中的动作表演出来,教师再根据动作的观赏性、上下连贯性等方面进行统一,并进一步引导大家认同。这样一来既有利于儿童创造力和自信心的培养,又能准确找到儿童心目中的舞蹈动作,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2.整体与个体并重的原则 除儿童柔韧性、协调性等身体先天条件对舞蹈教学效果影响明显外,儿童的思维认知水平、注意力集中程度、想象力、创造力等心理先天条件对舞蹈教学效果也有着明显的影响。因此,在幼儿先天条件不尽相同的情况下,如何提升班级的整体教学质量,如何发挥个体优势,成为一道舞蹈教师必须要权衡的课题。目前,因为出成绩、出彩头的需要造成轻整体、重个体的现象十分普遍,往往把部分工作精力放在少数儿童身上,只重视个别“明星”的培养,而忽视了整体协调发展,打压了很多儿童对舞蹈的心理需求,导致舞蹈教学偏离提高儿童综合素质这个出发点,这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反思。 3.循序渐进的原则 任何教学活动都应有其本身的顺序性、渐进性,儿童舞蹈教学活动也不例外,这也是符合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指出的结论,即一切智力活动的形成过程都可以归纳为“了解活动”、“运用实物”、“外部语言参与”、“内部语言参与”、“过程简约化”五个阶段。因此,舞蹈教师要合理利用这些规律并尝试让儿童也掌握这一规律,不可操之过急、盲目蛮干。比如,在实际舞蹈编排中,应先进行单个动作的编排并加以变化,然后引导儿童一乐句、一乐段地编排。在他们掌握单个动作的基础上,再逐个对舞蹈中的乐句、乐段进行编排,接着根据情节添加所要表达的感情,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舞蹈。需要注意的是,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还要根据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共性与个性,突出重点内容,尽量避免重复,要从不同层面反映儿童舞蹈的特点,使儿童得到更多、更全面的锻炼。 儿童心理学论文:来自德国儿童心理学家的专业建议:入睡仪式给宝宝好睡眠 为什么入睡仪式很重要? 入睡仪式是指宝宝晚上入睡前做的一些活动,这通常是在父母所希望的入睡时间,要对宝宝做的一些准备工作。这对宝宝和父母来说同样的重要。 入睡仪式有助于培养宝宝的自主睡眠 入睡仪式就是一种“仪式”,或者说是一种“程序”。比如,父母每晚在同一个时间里喂宝宝吃的、给宝宝洗澡、讲故事、唱催眠曲、给宝宝一个晚安吻等,久而久之,宝宝就知道应该准备睡觉了。这个过程需要基本相同地进行,不要提前,也不要有什么惊喜,如果一旦出现变化,宝宝就不知道什么情况是该睡觉的时间了。 能给宝宝带来安全感 儿童心理学家Stephan Valentin博士认为,睡觉是一种孤独的状态,入睡仪式能帮助宝宝做好和父母分开的准备。当事情每天都有顺序地,以同一种方式发生的时候,宝宝每天的期待就能得到满足,父母细心的照料也让宝宝感到舒适,所有的这一切,会让宝宝有安全感。 可以从0岁开始 如果父母愿意的话,可以从宝宝O岁(或者一个星期后)开始实施睡眠仪式。这可以帮助宝宝开始认识到:白天结束了,晚上开始了。最晚到宝宝6个月或者8个月大时,就需要每天晚上都重复进行。许多宝宝到1岁半时,就可以自己命令了'他们可以清楚地告诉父母,怎样他们才能入睡:读哪个故事(一直听同一个故事,并且不能跳过某页!),用哪个瓶子和睡前奶。 需要父母花费时间和精力来培养 宝宝的整套入睡仪式需要父母花费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如果一直惦记着外出聚会或者看电视剧,你的不安情绪和焦虑就会传染给宝宝。入睡仪式最重要的就是父母和宝宝之间的亲密联系。 不同照顾者在宝宝睡前所做的一切最好不要轻易地改变 在一个家庭里,照料宝宝的除了爸爸和妈妈,可能有其他的照顾人,那么在宝宝睡觉前所做的仪式必须是一样的吗?其实,宝宝能够分辨出爸爸和妈妈,以及其他抚养者行为的不同。但是,专家建议,所有的人在宝宝睡觉前所做的一切最好不要轻易地改变,否则宝宝会觉得缺少了什么,久久不能入睡。 入睡仪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调整和替换 如果你的宝宝这几周必须要伴着吹风机的响声才能入睡,可能会令你抓狂。对此,儿童心理学家认为没有什么万能药方,入睡仪式是一个阶段,会产生并随着宝宝成长而逐渐消失,甚至是可以用其他方式来替换的。令人欣慰的是,当某一种方式让你感到有足够大的压力时,几乎都可以做到,结束一个让人抓狂、麻烦的入睡习惯,并尝试一个新的入睡仪式。 睡前一起捉怪兽 宝宝:Nelle,4岁 入睡仪式:Nelle要把房间中的怪兽都赶走,所以爸爸妈妈每天晚上要狩猎恶魔。爸爸用大手电筒照亮儿童房的每一个角落:谁在衣柜下面?是不是藏在装袜子的抽屉里?在床单下面吗?谁在窗帘后面沙沙作响?四处寻找一番,最终以“把怪兽吓跑了”这样的结局来收尾,宝宝就会安心地开始睡觉了。 形成原因:自从Nelle—年前自己睡儿童房开始,吱吱作响的旧地板让他感到非常害怕。于是,就开始每晚帮他抓怪兽。没想到,这竟然成了他的入睡仪式了,每天都要上演一番。 执行难度:一开始会觉得抓怪兽游戏很累人,但希望就在眼前。几个星期下来,Nelle觉得他的入睡仪式越来越有意思,已经不像最开始时那么害怕藏在床底下的小矮人了,他希望能够找到这个怪兽,并把它吓跑。等怪兽吓跑的那一天,我想就可以结束他的这个入睡仪式了。 不玩爸爸的智能手机就不睡觉 宝宝:Live Alexander,2岁 入睡仪式:Live睡觉时,首先要爸爸挨着他躺在床上,然后把i Phone放在爸爸肚子上,之后看动画片系列剧,看一集之后开始睡觉。这几件事必须要一起做,缺一不可。 形成原因:一年半以前,Live开始在自己的床上睡觉,但他不喜欢自己待着。因此,爸爸就躺在旁边陪他。然后,两个人开始一起看了第一集动画片。这种感觉好极了,所以他开始把这一套作为入睡仪式,想改都改不了。 执行难度:中等。还好他只需要看一集,大概20分钟就可以了。现在家中所有的成员,都能够背出这部动画片所有的剧情了。 和白天说晚安 宝宝:Gabriel,1岁 入睡仪式:Gabriel入睡很简单,最重要的是:要和所有的东西说再见。尽管他大部分时间说法语(他的爸爸是法国人,妈妈是英国人),但告别时却要用英语:“晚安,白天。晚安,儿童房。晚安,泰迪熊。晚安,小猫咪。”在关灯睡觉前,他会和所有喜欢的东西挥手告别。 形成原因:很简单,一年前妈妈从一本母婴杂志上学到了这个方法,并一直应用至今。 执行难度:没有。没有比Gabriel的入睡仪式再简单的了。挥手告别后他会安静地躺在床上,自己决定何时闭上眼睛。一般可以马上入睡,有时他会再玩一会儿毛绒玩具。 握着大人的手入睡 宝宝:Theresa,2岁 入睡仪式:每天晚上,她要从众多玩具中挑出5到7只毛绒玩具放到枕头边上,用一条大毛毯,一边盖住她自己,一边盖住这些毛绒玩具,最重要的是她需要一只手。Theresa需要握着妈妈或者爸爸的一只手,并需要另一只手的指尖抚摩着手背,直到她睡着。 形成原因:半岁时Theresa第一次感冒,那天她很难受,妈妈用了这种方式来安抚她,她感觉很放松,并安稳地睡觉。自此之后,她入睡前都要抓着一只手才行。 执行难度:对于Theresa来讲,握住谁的手都行,所以保姆陪她入睡也没有问题。我们也一直试图在寻找一个可替代人手的东西,比如用樱桃核填充的毛绒驴玩具。 Tips 入睡前给爸爸的忠告 很多爸爸会选择在晚上时间和宝宝嬉戏,宝宝也会很兴奋。可是宝宝的情绪一旦被调动起来,妈妈哄宝宝睡觉就难了所以,爸爸们一定要预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宝宝在睡觉前平静下来。只有这样,宝宝不仅玩好了,而且刚好也累了,从而有利于宝宝上床后迅速入睡。 儿童心理学论文:浅谈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发展现状 作者简介:刘璐,女,(1991.6-),民族:汉,籍贯:辽宁省辽阳市,所在学校:沈阳师范大学,专业:应用心理学。 摘要:特殊儿童是一个急需关注的群体,特殊儿童心理学是在这中需要下自然萌生的学科。它在中国还是一门极为年轻的学科,无论是在研究还是在学科课程设置上都存在着问题。本文集中从学科定位、研究现状以及学科设置三个方面论述了我国的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特殊儿童;心理学 在人类社会飞速现代化的进程之中,“人”成为了时代的中心与永恒的主题。在这种语境之下,特殊儿童作为极为特别的一个群体越来越受到关注。关注特殊儿童,必然要回答如何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的问题,那么特殊儿童心理学这个涵盖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特殊学科应运而生。事实上,相较于国外的累累硕果,特殊儿童心理学在国内才刚刚起步,并不成熟。那么什么是特殊儿童心理学、它的特点是什么、它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又是如何的,都是我们急需回答的问题。 一、 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学科定位 特殊儿童心理学,是以特殊儿童的心理为研究对象的,它着重探讨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归纳特殊儿童心理现象的规律,最终以完成对特殊儿童的必须教育为旨归。很显然,特殊儿童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一) 特殊儿童心理学与心理学 可以肯定的是,特殊儿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从这一方面来说,特殊儿童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学科。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对对象的心理现象,包括情感、认知、记忆、注意、思维等等进行研究,从而认清对象心理现象的普遍规律,掌握对象心理发展的总体趋势。只是研究的对象具有特殊性——他们是特殊儿童。以上的研究结果可以很好的指导对特殊儿童的照看、教育甚至康复。由此来看,作为心理学分支的特殊儿童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意义很强的学科。 同时需要强调的是,特殊儿童心理学与心理学内部的其他分支也有极强的交叉性。比如:普通心理学作为基础学科为特殊儿童心理学提供了基本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发展心理学为特殊儿童心理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儿童心理学作为特殊儿童心理学补充,为特殊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可能。 可见,仅仅从心理学的方面来看,把特殊儿童心理学当做独立的学科都是不可能的。 (二) 特殊儿童心理学与教育学 说教育学可能范围太广,或许我们可以在特殊教育学中找到特殊儿童心理学的位置。从特殊教育学一方面来说,特殊儿童心理学不再是一门应用学科,它成为了一门基础理论学科。其目的在于为鉴别特殊儿童提供标准,为实施特殊教育提供依据与方法。 由此可见,特殊儿童心理学是一门丰富而复杂的交叉学科,它即有理论作用又有实践意义。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学科界定为我们特殊儿童心理的研究提供了方向,拓宽了道路。 二、 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的研究现状 那么我国的特殊儿童心理学研究处于一个什么样的阶段呢? 在欧洲发达国家,特殊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从70年代就开始起步,出现了不少重要的论著。与国外相比,我国显然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但是不得不说,我国对特殊儿童心理的关注正在逐渐升温,研究内容与对象也在逐渐丰富。 从研究文献数量来看,自80年代至今,每年发表的特殊儿童心理学论文都在不断的增多。从开始的每年几篇到如今的几十几百,虽偶有回落,但总体上数量呈上升趋势。 研究的对象也在不断的丰富之中。狭义的特殊儿童,一般是指那些生理缺陷明显的儿童,也就是残疾儿童;广义的特殊儿童,除残疾儿童外还包括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比如:学习障碍儿童、孤独症儿童、弱智儿童、超常儿童等等。我国对特殊儿童的研究范围是在不断扩大的。但仍然集中在对学习障碍儿童、弱智儿童的研究。 从研究内容来看,近三十年更是从单一走向多元,涵盖面越来越广。包括对认知能力的研究、智力量表的制作、对特殊儿童的诊断与界定的研究以及对特殊儿童如何回归社会的研究等等方面都有涉及。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虽然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发展总体上来看是乐观的,但不得不说我们仍缺少规范化系统化的研究。比如:大多数研究仍停留在经验描述层面,没有严谨科学的方法与完善的理论支撑。并且大多数学者都只针对一个比较熟悉的方面进行研究,使得特殊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专作较多而系统而全面的论述则少见。这都是我们下一步应当努力的方向。 三、 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的课程建设 我们前面已经论述过,特殊儿童心理学属于心理学与特殊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因此在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的课程主要针对高校的特殊教育专业以及心理学专业开设。在这两个专业之中其课程的设置主要有这样几种方式: 第一, 在特殊教育的框架之中开设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以研究心理特点为主。 第二, 直接以特殊儿童心理学作为课程重点,涉及特殊儿童心理学的方方面面。 第三, 进一步细化学科,将特殊儿童心理学中的某一个方面作为专题开设课程。包括专门的认知发展研究课程、特殊儿童诊断界定课程等等。 这些课程都以是教育学以及心理学为依托,在大框架之中细化分流产生的。 与课程相适应的是专门教材的编写。比如在《特殊教育概论》、《特殊教育学》、《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等教材中都突出讲到了特殊儿童心理的问题。另外,值得一提的是,1999年至2000年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了一套中等特殊教育师范学校专业教科书。这套教科书被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其中包括:《盲童心理学》、《智力落后儿童心理学》、《聋童心理学》三本。可见特殊儿童心理学在课程设置中逐渐被重视起来。 但是,我们仍能看到目前的课程建设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第一, 特殊儿童教育课程并没有受到重视。这一门特殊教育以及心理学必须应当囊括进的学科并不是在所有高校中都开设的。到目前为止,也只有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少部分的高等学府在其特殊教育专业或心理学专业开设了这门课程,而大多数的师范院校则忽略了这门课程。并且,在这少数的几所院校之中,这门课程的开设学时也不够。 第二, 特殊儿童心理学的专业教师不足。由于这门学科是刚刚兴起的年轻学科,因此经过系统理论学习的专业人才并不多甚至没有,这使得高校中即使开设了相关课程也没有功底扎实或经验丰富的教师讲授。使得多数时候这门课程成为了纸上谈兵。 第三, 特殊儿童心理学的教材仍然匮乏且不系统。除我们上述提到的少数教材外,其他系统的论述特殊儿童心理学的专著少之又少。同时,与研究现状存在同样的问题,教材多集中于对某一方面的研究,但是全面而成体系的教材则没有。 现存的这些问题,使得我们的特殊儿童心理学教育处在施展不开的窘境。因此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特殊儿童心理学被重视起来,有更科学的课程设置,从而培养出更多、更专业的特教等方面的人才是我们必须面对的。 总而言之,我国的特殊儿童心理学仍处于方兴未艾之际。这一处于心理学与特殊教育学框架下的新兴学科需要更多的关注与研究。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应该关注特殊儿童群体,努力使得他们融入社会,学会生活。因此特殊儿童心理学应当在这一片充满爱的热土上发展起来。(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儿童心理学论文:儿童心理学对幼儿园户外空间设计的启发 摘 要:幼儿园中的学习和生活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本文从相关儿童心理学的理论出发,讨论了在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设计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旨在通过对儿童心理的研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到儿童的需求,了解什么样的户外活动空间能够促进儿童的发展,从而在幼儿园中为孩子们创造出更适合他们活动的空间,为他们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成长做出一份努力。 关键词:儿童心理学;幼儿园;户外空间 童年是最无忧无虑的时光,儿童永远是世界上最纯真的存在。作为景观设计师,为了孩子的成长,我们可以尽量设计出适合儿童活动的场所,尤其是能让他们自由自在玩耍的户外空间。而幼儿园作为承载了儿童重要成长阶段的场所,其户外空间的设计更应得到我们的加倍重视。此外,若能够结合对相关儿童心理学的研究,相信会对实际设计有更多的启发和帮助。 1 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设计的重要性 我国心理学家根据实际情况,将儿童的幼儿期定为3~6岁这1阶段,一般在幼儿园中学习[1]。可见,幼儿园教育可以说是儿童期的一个开端,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幼儿园的户外空间是幼儿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孩子们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游戏。著名儿童心理学家 J·皮亚杰说:“儿童游戏乃是一种最令人惊叹不已的社会教育。” [2] 苏霍姆林斯基称:“在游戏之中,儿童的眼前展现了一个世界,展现了个性的创造能力” [3] 。优秀的幼儿园户外空间设计可以为儿童提供合适的游戏场地,促进儿童的游戏活动和健康成长。 当然,已经有许多的设计师和学者为此做出过努力,其中最为著名的著作之一便是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2位教授所著《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4],在儿童保育户外空间这一章,作者不仅作了较为全面的文献综述和讨论,也对设计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许多方面都做了较为详实的叙述,为我们在设计幼儿园的户外空间时提供了较为全面的资料。但是笔者认为,如果能够结合相关的幼儿心理研究理论,将能够使设计更加的科学和人性化。这也是笔者在本文中试图讨论的课题。 2 设计结合儿童心理学 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揭示儿童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的一门科学。通过对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知道什么样的幼儿园户外空间是儿童喜欢并需要的,在此基础上做出的设计才能良好的辅助儿童的健康成长。 2.1 划分不同游戏空间 美国心理学家帕腾根据儿童在游戏中的相互关系,对游戏进行了以下分类。 此外,在幼儿时期,儿童已经开始形成性别角色观念,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性别化行为会表现的越来越明显。儿童在户外活动空间中进行游戏时,性别化行为也很明显。 综上所述,不同的社会性水平和不同性别的儿童需要的游戏类型都会有所不同,进而需要的活动空间也就不同。 首先,为了避免同一种游戏内容使一些孩子感到厌烦或使另一些孩子感到挫败,空间的划分是十分必要的。其次,为了使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孩子互相交流友好相处,场地也无需过分细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区域,彼此之间利用植物或者座椅等进行区分或者以道路进行连接,这种“障碍”会提示孩子哪些范围是适合自己玩耍的地方,同时也能通过“障碍”观察到其它区域内儿童的活动,从而判断自己要不要“越界”。最后,休息和独处的空间也需得到安排。 2.2 设计中应体现对特殊儿童的关怀 身体有残缺的儿童。他们通常不能像别的孩子一样自由玩耍,不能很好地融入集体,或者被其他的孩子排斥。因此,对于这些孩子,我们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爱护,帮助他们得到良好的身心锻炼,走出阴影。 身体残疾的儿童需要加强锻炼和活动。无障碍设计显然是非常重要的,能够为残疾儿童的行动提供很多方便。此外,虽然每个残障儿童的情况都不一样,为他们所做的设计也应该有所侧重,比如,对于肢体残障儿童,地面的坡度、道路宽度、游戏器械等都要严格按照要求设置;对于智力残障儿童,设计的重点是组织顺畅的空间秩序,加上丰富的色彩、声音、质感等都可以刺激他们的神经。[7] 但是在幼儿园有限的空间中我们常常做不到如此细致,因此,要找出最为基本的问题,那就是要解决交通障碍,技巧障碍和信息障碍,使他们能够自由通行,并且在教师的帮助下可以参加一些游戏。 2.3 丰富多彩的设计要素 心理学家认为,儿童的感知觉、注意力、记忆、思维等认知能力在幼儿期会迅速发展。而这种发展依赖于幼儿的各种感官,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都充分地敞开,接受各种适宜的刺激。在此阶段,教育者一方面要创设一种刺激丰富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和引导儿童的兴趣[8] 。 2.3.1 植物造景。不同的植物,其颜色、气味、外形、花朵、果实等都有所不同,随着季节的转换又会产生很多变化。 在选择植物种类时,首先要选择生命力强和便于管理的物种。其次,要考虑功能要求,比如,夏季遮阴、降尘除噪。然后,要适当选择具有观赏性的植物,儿童对于形状奇特、色彩鲜艳和有独特质感的植物会显示出更多的兴趣和热情。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定要选择对儿童无危害的植物,坚决不能使用有刺、有毒和有刺激的物种。在进行植物配植时,要注意常绿植物和色叶植物的搭配,为孩子营造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这也符合儿童活泼的天性;建议常绿和落叶、乔木和灌木的多层次搭配,在丰富空间的同时也能满足多种功能需求;在幼儿园区的重要节点处要进行特别处理,可以利用大体量或者具有独特树形的植物进行强调。 2.3.2 其它自然元素。儿童天生是与大自然亲近的,水、沙、石等自然元素都能给儿童带来游戏的灵感。建议根据幼儿园学生的数量在户外空间中设置面积和大小合适的沙坑,可以在沙坑周围摆放长椅作为边界。同时在沙坑旁边应该有可以遮阳的植物或者伞,既可以丰富景观又具有实用价值。此外,还可以在空地和绿化范围内增加石块的摆放,有时你会发现,仅仅是几块石头就可以令孩子们玩的不亦乐乎。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在园区内设置浅水池,儿童生来是亲水的,若与喷泉、雕塑和一些小品结合则更具趣味。 各种各样的自然元素都能为儿童提供丰富的刺激,应该被广泛地应用到幼儿园的户外空间中。 2.3.3 游乐器械。游戏器械能给孩子们提供大量的锻炼体力和脑力的机会。我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认为,当环境不断地对儿童现有的心理发展水平提出挑战时,它向儿童提出的新要求与儿童已有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会不断推动着儿童的心理发展。[9] 因此,我们常会发现,像秋千、滑梯等单一的游戏器械很容易令孩子乏味,而能提供更多挑战性和选择性的组合型游戏器械,则可以令儿童保持长久的兴趣。同时,儿童游戏器械的安全性要受到足够重视,材料的选择、尺寸或是安装过程等环节都应该严格遵守相关的规定。 2.4 充分尊重儿童的意愿 心理学研究表明,丰富的刺激能够促进儿童脑的发育和智力的发展。当然,儿童也不是被动地顺应环境,而是主动地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他们会主动地选择适合自己的环境,改变不适合自己或自己不喜欢的环境,建构和创造适合自己的新环境[10] 。 设计师应该把自己当成孩子,不仅要从儿童的角度去想问题,更需要与他们平等、真诚地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一方面,在设计之初,我们可以在幼儿园周围,与将来有可能进入该幼儿园学习的小朋友接触,去了解他们心目中的幼儿园是什么样的。而儿童的思考毕竟是不成熟的,这就需要我们去把孩子的理想变成现实。另一方面,可以实地考察其它已经建成的幼儿园,通过调查问卷等形式充分了解孩子们对该幼儿园户外活动场地的满意和不满意之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自己的设计所利用。 3 结语 通过对相关的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能够为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的设计提供更多具有人性化和科学依据的指导。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让孩子们在幼儿园中获得更多的欢乐,更强健的体魄,更健康的心灵。 儿童心理学论文:浅谈儿童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小学的数学教学需结合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只有遵循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努力从培养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抽象思维;赏识教育,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巧妙提问,鼓励学生学习的信心等方面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才能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 儿童心理学;小学数学;数学教学 数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有人说“数学是人类知识活动留下来的最具威力的知识工具,是一些现象的根源”. 印度数学家拉奥曾经这样说道:“一个国家的科学水平可以用它消耗的数学来度量.”可见,数学在一个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小学教育是国家的基础教育,小学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夯实小学生数学素养基础的关键时期. 俗话说:“育人先育心. ”因此,小学的数学教学应该结合不同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这样才能因材施教,有效提高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的注意、认知、思维以及意志等心理结构的学科. 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在心理发展上有着一定的规律和特点. 1. 儿童注意的特点 处于这个时期的儿童往往注意不稳定,不持久,精力无法集中,容易受内外部不确定因素的干扰,注意的范围小,且不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经常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 2. 儿童感知觉特点 这个时期的学生往往对事物特点缺乏准确的感知能力,而且不能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也比较笼统、模糊,做作业的时候也经常会出现看错题的现象. 3. 儿童思维发展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也逐渐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并且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因为处于过渡期,所以小学生的思维还无法完全脱离与感性经验的联系. 4. 儿童个性发展特点 小学生的情感往往比较外露,喜怒常形于色,情感内容也日渐丰富. 但是他们的意志力还比较弱,自控能力差,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自我评价受思维的限制往往会体现的比较片面,不能够正确全面地评价自己和他人. 二、儿童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生处于童年时期,心理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充分遵循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数学课程教学,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1. 培养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著名作家托尔斯泰曾经这样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注意不稳定、不持久,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巧妙的教案设计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能够有效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一种带有很大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只有让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发自内心地去学习. 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针对数学课程中的重难点结合生活实际提出有趣味性的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 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抽象思维 小学生的感知觉是极其敏感的,一切新奇的事物都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他们的思维正处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转变的过程中,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中积极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对时间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建构,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分数的概念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就叫分数. 这对于小学生而言,就比较抽象.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分蛋糕”的情境. 蛋糕是一个整体,爸爸、妈妈一人吃了一份蛋糕,自己吃了两份,总共是四份. 那么爸爸和妈妈各吃了蛋糕的四分之一,自己吃了蛋糕的四分之二,即二分之一. 从情境中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激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 赏识教育,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小学生的个性发展还不完善,缺乏正确的自我评价能力,对父母和教师的评价具有很大的依赖性.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需要教师不失时机地对小学生进行鼓励、引导和激励,强化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心理学表明:人的行为都是强化的结果,经常性的鼓励是一个人不断取得进步的强大动力. 对小学生进行赏识教育是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途径. 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适时进行表扬,极大地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受到教师的反复表扬,学生的行为就会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有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努力做一名好学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4. 巧妙提问,鼓励学生学习的信心 数学家康托尔说:“在数学的领域里,提出问题的艺术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 ”同样在数学的课堂上也需要提问的艺术.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受年龄的限制,对数学课程中充斥的抽象化概念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在对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容易丧失信心. 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堂上设置巧妙的提问,为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上,学生一般比较被动,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要以激发学生自信为目的. 对学生的提问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程度进行,可以从稍微简单的问题入手,给学生以满足感,继而逐渐深入问题. 学生在接受提问的过程中,一方面得到了老师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可以引起全班学生的关注,正确的回答会让学生很有成就感. 随着提问的不断深入,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不断拓展. 综上所述,小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其自身的心理发展特点. 随着儿童心理学研究的不断发展,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了参考性的建议. 教师只有遵循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才能顺利实现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 儿童心理学论文:儿童心理学视角下的幼儿教育问题探析 【摘 要】环境和教育对儿童心理健康发育起重要的作用。除了家庭外,幼儿最早进入的托儿所、幼儿园等集体机构对其心理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应结合幼儿心里发展的特点,有规律地进行正面教育。本文在认识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幼儿成长重要影响的基础上,尝试提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该注意的几方内容,以期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有所助益。 【关键词】儿童心理 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儿童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对自己、他人行动的认知,对心理状态彼此间相互联系的认知均与其心理理论发展水平有关。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主要标志是达到对于“错误信念”的认知。大量研究表明,3-5岁是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4岁是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关键期,主要标志是获得对一级错误信念的认知;5岁左右的儿童逐渐能够对一级错误信念的认知发展到对二级错误信念的认知,此时儿童逐渐开始谈及自己或他人的想法、愿望、感受和认知,开始能够与他人分享信息;他们开始具有同情心,知道什么可能使人感到伤心,什么可以用来安慰人。所以,在儿童成长的关键时期,要注意到对于孩子们的心理健康的培养。儿童出生以后遇到一个具体的生活环境就是家庭,之后随着年龄的成长将面临学校教育。本文试就儿童心理教育问题从家庭以及学校两个方面的提出建议,希望对儿童心理的成长有所帮助。 一、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的启蒙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吉林通化县的某幼儿园做了一个以40名3-4岁的幼儿以及家长为调查对象的调查中,显示以下问题: (一)文化水平的高低反映出幼儿家庭教育的环境。基本上是文化程度高的父母,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较少,文化程度低的父母,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较多。 (二)家庭成员中的父母对幼儿的教育方式不同。即采用表扬鼓励的教育方法有利于幼儿形成健康的心理,经常运用威胁打骂的教育方式,往往会使儿童发展产生多方面的问题。 (三)儿童心理健康发展需要和家长适度的精神交流。以上的调查对于我们提出家庭对于幼儿的教育的建议具有关键性的指导意义。家长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要以民主和开发的方式来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但是,有的家长的教育方式还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认为“不打不成材”。所以一旦孩子的成绩不好或者犯错误,就动辄棍棒相向。其实这是个错误的观点。长期处于家长高压政策下的孩子们容易出现幼稚、缺乏主见、缺乏独立性、神经质等问题。一部分的孩子可能出现极端的情况,变的更加反抗和暴力。另外的一种教育孩子的错误方式是家长们对于孩子的发展采取“放任”的态度。他们认为孩子们的成熟是水到渠成的,认为很多道理孩子们长大了就自然而然的明白。于是他们对孩子们漠不关心。在这样形态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往往因为得不到适度的关心而产生孤独感,逐渐形成富于攻击、冷酷、自我、甚至是放荡等不良的品质。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文化程度家长都应该注重自己正确的教育观念的形成。家长对待儿童教育方面的认知和观念,直接决定了他们对待孩子的方式和行为。所以家长们形成一套正确的教育儿童的观念是至关重要的,家长们应加强自身的修养、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儿童教育和心理素质,多一些育儿知识。以上本文提到了诸多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念,包括“严厉教管”、“自然成熟”等,都是值得改进的。以下我提出几点建议: (一)培养良好的家庭气氛。这对于儿童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影响。美国一位心理学家通过对4000名独生子女的调查发现:家庭气氛活跃、常有笑声陪伴的家庭,孩子们的智商都比不和睦的家庭高。研究人员发现在气氛愉悦的家庭中学习、生活、能使知识面拓宽。反之。所以对于父母来说,形成和睦的夫妻关系对于孩子们的心理教育有潜在的巨大作用。在大量的青少年犯罪的案件中,绝大数的少年罪犯来自于单亲家庭。父母对抗、父母分居、父母离异、父母再婚等这些因素会导致孩子们的心理变化。容易出现不安全感、内疚感、自卑、猜忌的心理。所以家长们要注重对于家庭气氛的培养。 (二)采用积极教育方法。通过上文的比较看出,采取表扬鼓励的教育方法和采取威胁打骂的教育的方式对于孩子们的心理建设的影响完全是南辕北辙的,且会极大地影响幼儿的个性品质。所以多鼓励孩子,让孩子们增加自信心,往积极乐观的方向发展。 (三)亲子间采取正确的沟通态度和行为方式。亲子沟通是指家庭中父母——子女之间交换信息、资料、观点、意见、情感和态度,以达到共同的了解、信任与互相合作的过程。亲子沟通的质量、状况、方式等将会影响儿童的自我概念的确立、道德判断的形成、学业成绩、和心理行为问题。父母应该在平时的时间有意识的分配专门与孩子玩耍、交谈的时间。从中了解和解决孩子们的心理变化、需求、困惑。 三、学校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儿童成长期是生理和心理的塑造阶段,在认知、情感、自制力都不成熟,还需要学校和老师的指导。因此,除了家庭教育外学校和老师的角色要从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向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转变。影响儿童健康心理发展的因素很多,学校教育对儿童心理的影响主要有:教材内容的影响、教师的影响、校园环境及校风的影响。下面我就学校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影响做些具体的探讨。 (一)在教材的选择上来说,教材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文化的选择结果。对于儿童的价值观形成,行为准则进行文化灌输。但是另外一方面来说,教材也为儿童提供了效仿的模式。所以教材对于儿童的成长是很重要的。要注重对于教材的更新,以及教材的内容要与每个学生的个体发展结合。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二)教师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的是提问——回答的模式。在教学中若采取有效的课堂模式提问能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到书本知识的同时营造出良好的心理环境。例如语文课堂上对于诗歌声情并茂的朗读和人文思维,都能为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引导、疏通;激励和启迪等作用。老师要对儿童的导读发挥作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鱼,教师要指导他们的阅读方法,让孩子们在阅读中学习,通过良好书籍的作用,对他们的心理发展进行引导。正如上文所说的,学校和老师的角色要从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向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转变。在教材的选择上、老师的教学方法上、校园环境和校风上都下功夫。这样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双管齐下,希望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起到帮助作用,为孩子未来的良好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