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工程论文:对工业工程应用现状和趋势探究 前言 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简称IE)是20世纪产生的一门学科。工业工程学科产生于美国,但是在许多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并在这些国家的工业现代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一些学者为工业工程下了一些新定义,用以反映现代工业工程的内容和职能。其中我国学者对工业工程的认识为:工业工程是以系统科学和运筹学为理论基础,从技术角度对各种系统(主要是生产系统)进行分析、规划、设计、优化、评价和实践,以达到不断提高生产率和整体效益的目的。下面就对工业工程涉及的管理、规划与设计进行浅析。 1.项目管理 在一个项目中,个人和组织之间的协调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任务。为了确保成功,要求来自不同组织的工作人员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理位置上有一个整体的沟通。在项目管理中,主要可以分为几大部分:综合管理、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和采购管理。 随着项目过程和项目生命周期的集成出现的项目管理方法学中,首先确定在项目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施行过程的哪一个部分;其次指派专门人员完成各个过程或是一个过程的一部分,这些人员都要进行特定工具或特定技术的培训;最后将各个过程所需的信息输入或传出给负责项目的人员,以保证项目参与者良好协调的信息流和很好的沟通。一系列设计严密的过程由适宜的信息系统支持且由训练有素的团队执行,那么该组织定会有很大的竞争力。 成功的项目管理要求成功的进行项目范围和成果范围的计划、执行、控制。而建立团队和组织学习在项目环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建立一个清晰的流程,并知道如何在过程中正确的走每一步,这样在项目管理中才可以取得卓越的绩效。 2.产品规划 2.1规划与产品整合开发 当前市场的特性是: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迅速增长的商品复杂度和极度变革的技术创新。在创新周期逐渐缩短的同时,产品的生命周期和投资回收期也在不断缩短。这样,时间就成为目前最富挑战的因素。企业如何快速成功的占据市场便成为了重中之重,这就要求加速创新产品的开发,而产品原型的生产则成为了快速开发产品的关键。 2.1.1快速开发产品的特征 特征有完整的生命周期、正确的组织形式、流程的实施、人力和技术资源的协调以及产品开发流程的结果。这些独立模块在有一个大致边界后可自由发展至成熟,但这些带来的资源的重新配置、整个项目过程的同步等问题需我们进一步研究。 2.1.2快速产品开发的基本方法 (1)过程计划,计划是规划各种过程的第一步,在涉及一个复杂的研发项目时,过程的计划是必须的。目前已经开发出的面向小组的项目计划系统(TOPP)的协调是通过单一通道下的计划来实现的,它实现了面向阶段和面向结果的集成,并且可支持计划制定者来协调快速产品开发和研发中的全局性工程项目。 (2)物理原型 (3)数字原型 总体而言,建立整个系统的物理或者虚拟原型极其重要,尤其在产品开发的初始阶段。 掌握了快速开发产品的特征和快速产品开发的基本方法之后,还要考虑研发队伍成员之间的通信与协作问题。在研发创新性产品这个动态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会为实现高效率和高效益的项目合作起到重要作用。 3.以人为中心的产品规划与设计 3.1以人为中心的3个基本目的 目的是:设计应该促进人的能力提高、应该帮助克服人的局限性、培养人的接受能力。这些目的应该在整个设计过程中特别是初始设计阶段成为设计人员的驱动性思维。运用以人为中心的框架会保证产品或系统的生存性、认可性和有效性等方面的成功。 3.2面向制造的设计 面向制造的设计的目标在于在早期的产品设计阶段就考虑可生产性的问题,以便在较短的交付时间内以较低的价格吸引顾客并满足顾客需要。面向制造的设计将被运用于工业环境中,所以我们要关注提高工程师个体在设计与制造方面的专业知识水平以及促进设计与制造小组之间较好较早地交流沟通。 4.工业工程未来的发展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之后,工业生产的全球化日益加深,市场竞争愈演愈烈,新技术不断涌现,工业技术水平日益提高社会需求不断变化,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这些都客观上要求工业工程不断吸收新技术,以适应全球化的工业生产。工业工程的发展趋势体现出新形势下发展要求。 (1)多学科融合加快。现代生产日趋复杂,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涌现,这些促进了工业工程学科大量的引进系统的科学思想及系统的工程理论和方法,广泛吸收各种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如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计算机专家系统以及生物力学、心理学、运筹学等,使工业工程这门综合性学科不断充实完善,日趋现代化。 (2)应用领域日益扩大。工业工程的研究应用领域遍及生产工程、物料搬运与存储管理、工厂与车间管理、成本分析与控制、价值工程、可靠性工程、投资分析、 财务分析与管理等各个生产领域。近年来,工业工程技术的应用扩大到如流通、商贸、服务业、非盈利性组织等非生产制造领域。 (3)研究手段日趋复杂。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其他科学领域的发展,新的工业工程研究手段不断出现,其研究方法也日趋复杂。如传统的数字仿真只能得到用数字表示的仿真结果,以及相应的二维图像,其应用深度受到很大的限制,而最新的仿真技术可以将仿真与虚幻现实技术结合,将设计者置于虚拟现实的环境中,使其能“身临其境”地发现潜在问题,从而降低制造成本、缩短实施时间、避免反复的设计。模糊数学、遗传算法和神经网络等,也不断引入到方法研究中。 (4)强调以人为本。现代工业工程对生产要素优化组合新规律的探索不断深化,其中心问题是对人和其他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在生产系统中,人始终是重要角色,提高生产率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以人为中心来展开研究。人、机器和设施的最佳组合,人在变速、高速系统中的适应性,环境对人的影响等这些人类工程学的课题也是工业工程的重要研究领域。 5.结语 当代全球竞争的热点已由硬资源(物质资源)转向软资源——科技、信息、资金和人才,争夺的焦点不仅是占有这些资源,更重要的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面临21世纪,强大的先进制造技术将使制造业能够灵活、快捷地适应市场需求,向社会提供更多、更好、更能让顾客满意的产品和服务。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灵魂,通过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将进一步激发工业工程的创造活力,使工业工程学科更加充实,更加完善,更加普及。随着制造业的曙光在中国大地的展现,工业工程在中国的研究和应用也必将出现重大突破和飞跃发展。 工业工程论文:探究工业工程改造虚拟现实实验室 引言 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IE)是研究组织如何用最有效的方式来使用包括人、机器、材料、信息及能源等基础因素来进行制造过程的学科[1-2]。工业工程具有管理学和工程学双重属性,它利用工程技术手段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实验、分析、设计,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3-5]。工业工程实验室始建于2002年,主要是为工业工程、电子商务、信息管理等本科专业学生开设专业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现代工业工程综合实验室开设实验的总体层次结构见图1所示。工作研究实验属于基础工业工程层次,它的技术体系是着眼局部改造。 基础工业工程加上人因工程、制造系统、生产运作管理、质量管理与可靠性、物流工程这5个实验模块构成了传统工业工程,其特点是着眼于生产和管理的全过程和整体系统的效益提高。传统工业工程加上企业信息化及系统建模与仿真2个实验模块构成了现代工业工程,它在全面性、整体性的基础上,吸收了信息技术的特点,面向企业的柔性化、集成化、全面化服务。其中工业工程的一些共同核心实验设备群包括:机械加工单元、产品装配单元、原材料、产成品仓储单元及设计与管理单元,见图2。因场地面积、设备台套数、能耗等资源所限,也为了给更多的同学以更直观、更深入的工业工程实验沉浸式学习体验机会,我们希望我们的工业工程实验室能够有能力在网络上进行虚拟现实的展示。1虚拟现实展示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是一种基于可计算信息的沉浸式交互环境,采用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高科技生成逼真的虚拟环境,用户借助必要的设备以自然的方式与虚拟环境中的对象进行交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产生亲临等同真实环境的感受和体验[6-7]。人的眼睛接收的信息量最大,所以虚拟现实中最重要的就是三维(3D)立体的展示。立体视觉就是需要两只眼睛看见的有所不同,从而形成视差产生立体感[8-9]。 形成3D立体视觉的方法,我们总结归纳为: (1)色分法。这种方法又叫补色法,在接收机屏幕上用互补的两种颜色分别显示出供左、右两眼观看的图像,如图3所示。 (2)振分法。将左右眼图像分别用偏振方向正交的两个偏振光投射到人眼,通过戴上一副通透偏振光的眼镜,使两眼分别看到所需图像,见图4。 (3)时分法。以一定速度频率轮换传送左右眼图像,显像端在屏幕上轮流显示双眼应对应的各自图像,见图5。 (4)空分法。利用空间位置,把画素分配给左眼和右眼,见图6。 (5)真三维。立体视觉系统中最新的研究方向,可以直接观察到具有物理景深的三维图像,见图7。2经济型VR/3D改造方案研究型教学模式是相对于以单向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提出的[10-11],其目的归根结底是要培养出一种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2-13]。为了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也为了给同学提供一个低成本的工业工程实验沉浸式学习体验平台[14-15],我们提出了工业工程实验室经济型VR/3D改造方案,如图8所示。 整个系统业务流程由下向上可分为:“三维信息获取”、“三维信息处理”、“三维信息”与“三维信息接收”4个环节。 1)三维信息获取。获取实验系统三维展示的原始数据(源信息部分)。此环节中,我们采用的硬件是富士REAL 3D W1立体数码相机,见图9,设备造价约为3 000元。其有效像素1 000万像素,采用双潜望式镜头。可获取3D静止图像(多重画面格式的MPO及JPEG格式),也可获取3D动态视频(双图像通道的立体声3D-AVI格式)。 (2)三维信息处理。对获取的三维展示信息进行理以及格式转化,以获得我们所需格式的图像及视频。此环节,我们采用的软件为3DCombine软件,目前其最新版本为v5.33,造价为49.5美元。以3DCombiner软件对获取的双通道的图像及视频进行合成,处理为“Red/Blue Anaglyph(Color)”格式的图像及视频,见图10,以适应经济型三维信息接受(红蓝眼镜方式)。此环节的硬件部分,可采用普通的图形工作站结合红蓝眼镜(塑胶镜架、树脂镜片,约5元/副)等各种实验观测装置。 (3)三维信息。将处理完成的Red/BlueAnaglyph(Color)格式的图像及视频存储起来,上传至Web Server,通过网络将三维展示信息进行虚拟实验室的传输。 (4)三维信息接收。以PC机等个人设备通过校园网和Intranet/Extranet/Internet途径,接收虚拟实验室信息,并以多个红蓝眼镜等方式进行三维展示(纸质镜框、塑料薄膜镜片,约为1元/副)。整个系统造价低廉效果佳,只需在原有虚拟实验室软硬件的基础上增加不到1万元的投入,就可完成对工业工程虚拟实验室系统进行经济型VR-3D改造。 3结语 工业工程实验室经济型VR/3D改造方案,可以在原有的工业工程虚拟实验室系统基础上,给同学提供一个低成本高质量的沉浸式学习平台。可进一步对系统进行扩充,以得到性能更好的虚拟现实体验(如以闪断式液晶眼镜展示“Interlaced”图像视频,也可以偏振光眼镜、液晶眼镜立体显示器、环幕、球幕及真三维显示器展示转化后的相应专有图像视频格式),但需要增加进一步的投入。 工业工程论文:加强工业工程人才素质能力培训研究 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是否被社会所接受的重要标志之一。高校已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而我国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没有适时转变,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脱离了社会需求,在就业市场上出现了“有人无岗”和“有岗无人”这两种就业现象并存的状况,大学毕业生供需结构性矛盾成为就业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教育部部长周济在 2006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讲“必须深化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高校必须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就业为导向,确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本文结合工业工程专业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培养,针对人才的定位、能力目标和培养机制进行一些探讨。 1 工业工程专业人才的界定和内涵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在人们潜意识里人才指的是那些具有一定学历和毕业文凭的人员。实践证明,拥有较高的学历和人才并不能划等号,很多没有学历但是通过自学和钻研成为人才的比比皆是。20 实际 80 年代,王通讯在《人才学通论》一书中指出:“人才,就是指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进行了创造性的劳动,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或某一工作上做出较大贡献的人。”这一定义突出了人才必须具有能从事创造性劳动的能力。20世纪 90 年代,叶忠海在《普通人才学》中指出:“人才,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能以其创造性劳动,对社会或社会某方面的发展,作出较大贡献的人。”这一定义强调了人才的社会性,也就是“人才”能否成为人才,有没有适合人才发展的社会平台非常重要。21 世纪,罗洪铁在其着作《人才学原理》中指出:“人才,是指那些具有良好的素质,能够在一定的外部条件的支持下通过不断地取得创造性劳动成果,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的人。”这一定义考虑了人才自身的客观素质条件和外部因素要相结合。 综合上述人才概念的发展和各个学者的观点,我认为人才的定义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衡量: 一是人才的自然属性; 二是人才的社会属性。自然属性就是指人才本身所具有的特质,包括其自身的心理素质、技术素质等,社会属性指的是人才本身素质与社会需求的吻合程度。工业工程的目标是应用软科学的理论和方法降低生产过程的成本,提高生产效率,那么工业工程专业人才的自然属性应该包括优化理论的掌握以及理论方法的实践应用能力。从高校该专业的培养体系来看,既有工科的相关课程,也有管理类的课程,还有相关的实践指导课程,目标就是要提高该专业人才的自然属性水平。工业工程专业人才的社会属性要考虑到社会的需求。从该专业毕业生的去向来分析,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于三资企业、集团公司、服务业、生产企业等,从事生产组织、协调等管理工作以及对生产系统进行规划、设计评价、运行、控制、改善和创新等综合性技术工作,担任工业工程师,系统分析员,生产工程师,管理顾问(质量、物流、成本控制),操作分析员以及类似的职位,也可在高校、科研部门从事相应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成绩优异者可报考工业工程、管理、法律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做专职的工业工程师。从该专业的毕业生从事的工作内容来看,主要是初级的生产系统测定、中级的生产系统分析以及高级的生产系统设计,所提供的方案更多的是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持。从需求单位招聘毕业生的要求来看,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个性,也就是就业者能否融入团队,与团队成员协同工作; 二是专业技能,也就是本文提出的人才的自然属性; 三是潜能,也就是就业者在新环境中的学习能力。综合前述,工业工程专业人才是指掌握一定生产活动运行基本规律,具备对生产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相关理论,并能结合实际组织的需求对生产活动进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改进研究的复合型人才。在当前的高校工业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比较注重学生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对学生的合作能力的塑造和潜能的开发显得不足,因此需要对现有的专业教 育内容和方法进行必要的改革,提高毕业学生的就业素质和能力。 2 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分析为了使 IE 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更好地面向市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工业工程人才的培养应做如下几个方面的转变:从知识型到能力型;从成本型到效益型;从实用型到前瞻型;从自我型到合作型;从封闭型到开放创新型。培养目标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的目标是一种旨在提高企业总体效率和效益,采用工程技术手段(分析、计算、设计以及优化等),从事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工业工程大学本科生是一种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工程专业理论与技术,具备工程知识背景,懂得经济学、管理学以及系统工程理论与知识,能够较为熟练地应用现代工业工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对生产、服务与管理系统所提出的较为复杂的问题,进行分析、规划、设计、评价、控制和创新活动的高级工程人才。毕业生的知识结构的特点是:他们经过三至五年左右的工作实践,应成为合格的工业工程师。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结构基础能力:阅读、写作、数学运算、听说能力;创造性思维、决策、想象、学习、推理能力。应用能力:获取并利用信息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交往合作、协调能力;系统分析、优化设计能力;综合运用多种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入新领域的能力;新技术方法的鉴别选择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学习与创新的能力:随着工业工程应用领域的逐渐扩大,学生在课堂所学的内容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生产的实际需求,因此独立学习与研究的能力是每一个匝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通过生产实践来扩充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是未来匝教育的一个培养目标。现代社会日新月异,不论是产品还是思想,要想在社会和市场中保持优势,一定要不断创新,具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这就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国工业工程的应用及需求分析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外贸易水平、劳动生产率水平比较低。随着我国加入WTO,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有的企业产品适销对路,有竞争力,需要扩大生产能力、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这类企业对工业工程有较强的需求,也是我国推行工业工程需要首先抓住的对象。但更多的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产品已失去市场,面临的主要矛盾不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是理顺产权关系,完善经营机制,调整产品方向。 我国曾推行过许多管理技术,但单项地推行不足以解决系统的问题,而工业工程是系统整体的优化,从提高系统总生产率的目标出发,统筹分析,合理配置,寻求最佳的设计和改善方案。我国的一些机械、电子、汽车、飞机制造业应用工业工程的实践证明,它对挖掘企业潜力、提高效益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一些专家研究认为,结合我国国情,企业应用工业工程可以在系统规划与管理、生产计划与控制、效率工程、质量控制与保证、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营销工程、工业安全与卫生、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3 对我校工业工程专业培养模式的思考从前文所述工业工程人才的定义以及培养的目标,结合我校开设工业工程专业的经验,我认为和国内重点大学的工业工程专业相比,我们还有较大的差距。教学改革重点名牌高校有着他们明显的优势,而且都有多年的办学经验,各方面都有良好的接口。而我校的工业工程专业开设时间较短,各个方面的投入不充分,硬件条件落后于名牌高校。再加上大众化教育带来的低生源素质,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工业工程专业建设刚刚起步,要把该专业办好,办出自己的特色,使专业建设健康发展,使学生们在将来有良好的出路,我觉得重点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教学改革:搞好课程整合,工业工程专业是一门交叉学科,因此培养计划制定是否科学合理至关重要。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认真修订并不断完善工业工程专业培养计划,力求准确把握各门课程的选定以及课时、学分的合理分配,严格筛选教材,努力使工业工程专业办出自己的特色。打破常规,突出实验教学的重要地位工业工程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现场动手能力,做实验和不做实验不一样。实践环节非常重要,要突出两大特点: 强调分析设计能力; 强调系统性,打破以前实验的孤立性。 人才培养根据学生自身特点,适应市场和社会的需要。抓好实践环节,培养综合性人才以高校为依托,与国内着名大学、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将科技与科学应用于生产和管理。以高水平的分析和优质的服务,为企业提供咨询和解决方案。搞好专业建设积极聘请高水平的学者、企业家、行政管理专家和工程专家来我校作报告和讲学,增强自身的教学和科研实力。在学校有资金支持的情况下,结合我校该专业的现有的办学状况及本地区对人才的需求,明确阶段性的重点投资项目和方向,把我校工业工程专业办出特色。将学科发展和科研方向一致起来,把实验室不但办成教学的基地,同时也是学校为企业生产服务和进行科学研究的基地。现在我校正在努力建设广西区特色工业工程专业,关于特色的内涵、交叉学科的交叉点如何定位、三流合一(机械工程、管理工程、系统工程)如何实现等问题,各高校有不同的认识,很难将他们统一起来。就连工业工程已开展了 130多年的美国至今也存在一些困惑,比如把该专业放在机械学院是否最佳,以人因工程为基础的模式是否是最合理的。其实这也正反映了工业工程这门学科的开放性和强调以创新为主的先进性。因此我们要在借鉴和学习别人经验的基础上,以工业工程的思想搞工业工程专业,将各门课程进行优化和整合,办出自己的特色,只有这样,才能把工业工程专业越办越好。重视实验及实践环节要使我们的工业工程专业办出自己的特色,一定要在制定本专业培养计划上多下功夫,突出实验及实践环节的重要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有一技之长,在将来的工作中有用武之地。 因此建设好工业工程实验室以及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践环节教学大纲至关重要。目前各高校已开始对工业工程实验室建设进行投资。发展技术比技术发展更重要,在新的形式下,建议各高校间建立网络联系、互通情报以求互补。通过实践环节教学过程的深入进行来提高学生的协调沟通能力和理论应用能力。搞好窗口课程的教学,核心专业课程综合性较强,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应该重点考虑这些课程的需求。目前外资企业对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需求较大,对他们的英语和计算机水平要求很高,因此英语和计算机水平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要在学生中大力 宣传,使他们认识到提高英语和计算机水平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以确保在未来人才市场的竞争中英语和计算机不再是自己的弱项。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引入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案例教学法从内容上具有其他教学方法都无法比拟的综合性。从教学方式上,强调营造真实生活环境,强调学生亲自参与,完全不同于课堂讲授法的、由学生被动接受的学科知识灌输。工业工程在国内已经发展了 20 年,正在逐渐形成规模和新的技术优势,工业工程人才是一种实用型人才,为了在未来岗位中发挥作用,工业工程教学应当加强案例教学和在课程中引入更多的实际项目 工业工程论文:电子技术在工业工程里的应用 引言 不断发展成熟的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社会持续前进的动力源泉。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推进,大量先进技术深入各行各业,在国民经济发展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国是以工业为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工业也是先进科学技术应用范围最广,程度最深的领域之一。工业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我国现代化事业的重要基础。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工业现代化整体水平较低,和国外先进国家相比,差距尤其明显。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工业现代化建设事业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巨大进步,在某些领域已经追上先进国家的脚步,甚至取得了一定优势。但整体水平的追赶,依然需要漫长的过程和时间。在工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自动化控制是一项不可或缺,也无法规避的关口,自动化控制水平是一个国家工业产业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实现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电子技术是自动化控制得以实现的技术基础,要推动工业自动化,就必须从发展电子技术着手。 1电子技术概述 1.1电子技术的基本内涵 电子技术是在自然科学完善和成熟过程中所形成并在自然科学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正式确立的。电子技术的正式出现,起源于机械工业发展到极致,人们急需一种新的技术作为提高生产效率的方法的时期。电子技术的形成,契合了经济发展的规律,适应当时市场需求,一经出现就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成为人类发展史上一座里程碑。以此为开端,发展诞生出一系列在人类史上举足轻重的重要技术,计算机就是其中一项重要发明。计算机的出现,是数学和机械的高度融合,它标志着自动化控制得以实现的可能,宣告了信息时代的到来。电子技术短短一百来年发展历史中,经历了多次变革。每一次变革都是对电子技术的一次突破。电子技术依托电子元器件来实现功能,因而电子元器件的性能水平和工艺质量对于电力技术的发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电子技术刚刚出现的时代,由于设备技术水平不高,很多功能只能停留在理论阶段,没有在工业领域进行大规模应用。但就是这样,电子技术的优势也引起了人们的足够重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子元器件质量的改进,电子技术在工业领:请记住我站域名域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1.2电子技术特点分析 自动化是电子技术最大的优势和特点。电子技术的具体应用,往往通过智能芯片等设备来实现,如果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应用电子技术,对于提高生产效率十分有利。生产效率是现代化大生产高度重视的一项关键指标。电子技术这个特点,受到了相关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大量资源被投入到电子技术研究开发工作中。随着电子技术在工业领域应用的发展,在生产效率之外,加工精度也成为电子技术发挥优势的一项内容。随着工业水平的提高,产品结构越来越趋于复杂,加工精度越来越高,传统的加工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生产需求,比如最新的半导体加工工艺已经达到了纳米级别,这种级别的加工精度是人工机械加工所无法企及的,必须依靠电子技术。经由电子技术构成的精密系统对原料进行加工,达到设计的精度标准。电子技术的形成和发展,突破了传统机械加工技术的精度瓶颈,将生产力水平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电子技术出现后,工业产品生产效率和加工精度水平实现了飞跃,发展进程得以加快。 1.3关于电子技术的发展前景展望 时至今日,电子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能够看到电子技术的身影。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对生产力有极大促进效用的电子技术受到企业家的广泛青睐,因而成为市场上的主流技术之一。电能作为现代社会最主要的能源种类,应用范围覆盖社会生产、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这给电子技术的应用创造了宽阔的发挥空间。未来,电子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发展趋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电子技术的应用范围会进一步扩大,从电子技术自身所占产业,向相邻产业链逐步扩展,必将遍及工业生产和制造业的绝大部分。 (2)电子技术是门基础学科,它的发展和完善,对于许多先进科学技术都有促进作用。其中,通信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发展水平结合程度很深,许多通信领域的难题都依赖于电子技术的发展来解决。计算机领域同样如此,电子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进行有效结合,从而实现了软件技术以及单片机等远程技术的发展。 (3)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智能化的理论的出现,为电子技术指明了发展方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子技术必须实现自我突破,在更高的领域发挥自己的作用,从而实现占有更大的市场发展空间。综上所述,电子技术未来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无论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都非常令人期待。 2电子技术在工业工程领域的应用分析 一是在工业工程控制领域中的应用。大量电子技术的应用,使得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控制成为可能。国外先进国家的高水平生产力与其大量应用自动化控制管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自动化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结构、制度保障、人才培养等相配套体系尚未建立,但经过几年的发展,也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根据企业生产实际,按照科学的设计方案,使用相应的电子元器件构件成一个系统,全面覆盖企业生产流程,从而实现对企业生产工艺过程的有效管理,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二是在工业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将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与企业管理向相结合,利用网络平台,实现企业内部各个管理节点间信息、指令的有效传递和反馈,从而将企业管理活动纳入有效的控制之中。电子技术在工业管理中的应用包括硬件设施和软件两个方面,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对这两个方面进行针对性设计,才能使其作用达到最大化。 3结束语 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电子技术已经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在各行各业都有着很多应用,并建立了自己不可动摇的统治地位。就现阶段而言,自动控制、智能化是电子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当前,我国正在积极推进工业现代化建设事业,电子技术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现代化事业实现的速度和效果。电子技术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电子技术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正视国内外发展水平的差距,全力以赴推动我国电子技术的发展。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电子技术事业必将迎来一个发展的春天。 工业工程论文:对工业工程的教学方式浅析 1我国工业工程发展现状 工业工程在工业化发达国家有着长期的发展历史,使这些国家的生产率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但在我国工业工程技术一直没有得到普遍的推广。我国自从1978年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我国从单一的计划经济逐渐向市场经济过渡,这给工业工程技术在我国的应用提供了新的契机。有些企业开始应用其中的一些单项方法,取得了成效。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大型企业中只有上百家企业不同程度地应用工业工程,获得显着效果的只有30多家。工业工程的应用领域已涉及到汽车、钢铁、电子、建材、家电等十几个行业。同时,在华合资的许多企业都已开始使用工业工程技术,设立了专门的工业工程岗位和部门。如天津OTIS公司制造部就采用了专设工艺、生产、设备一条龙管理的大工业工程系统的现场管理;日本丰田公司在华合资的30多个企业也在推行工业工程为技术支持的丰田生产方式。 工业工程的应用效果及工业工程人才的奇缺引起了我国教育界、科技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从1992年国家教委首次批准设立工业工程专业以来,迄今全国已有百余所高校设立了工业工程专业,这是扩大最迅速的专业之一。但由于时间短,在工业工程专业建设方面缺乏科学有力的指导和统一的标准,各高校开设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科不同,导致培养模式尚不一样。随着WTO的进入,工业工程专业人才的缺乏已成制约我国工业工程应用的颈瓶,如何培养适应企业国际化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已成为各高校重点考虑的问题,各高校在抓紧培养该专业人才的同时,都在积极寻找探索最合适的发展工业工程专业的路子,使该专业更快地成熟与完善。 2我国工业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 2.1工业工程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要使培养出来的工业工程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师资是关键。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和技能,有很强的综合应用各种知识和技术的能力,现在我国学校教学的授课形式大多是强化理论知识,而实际操作能力较弱,这就要求有关的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具有非常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对于教师队伍应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采用在职进修,参加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现代的教学方法,及参加学术会议等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同时应积极引进高素质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工业工程专业教师应该是既有较强的工程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的理论水平的双师型教师。因此,应该定期让授课教师参与到教学实验和实习环节中,创造机会让教师到企业中实习,提高教学能力,提高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多做课题研究,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培养出优秀的工业工程人才。学校还应聘请一些企业优秀的IE人才走进学校,讲授实践经验,在学校内举办相关的企业运用工业工程成功的案例讲座,扩大教师和学生的知识面。 2.2教学中优化工业工程专业的方法 21世纪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原来采用的传统的教育手段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各级、各类院校已经采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教学、CAI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辅助学生学习。各院校工业工程专业在教学实习上应有自己的生产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实际动手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专业的发展。也有如天津大学、东北大学等采用借助系统仿真甚至是虚拟技术对学生进行生产实践训练,增加了学生实践的机会,同时也节省了学校添置昂贵设备的经费。这方面国外也有先例,许多国家和地区根据各自地区的具体情况组建了各种各样的工业工程中心和研究中心,如美国的MIT、哈维马德学院、香港理工大学的工业中心,以集中化管理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为技术创新提供辅助性的服务,为工程教育提供一个高新技术的教育培训平台,使学生在经过高起点的先进技术培训后,可以很快适应现代工业社会的需求。这些优化专业的方法适应培养了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潮流。 2.3建立校办实习工厂,增强学生的实践环节 工业工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综合交叉性的边缘学科,属于应用学科。这就要求工业工程人员经常到企业深入生产现场,对生产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设计、改善和设置,以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法,科学技术的应用体现在生产现场的活动,所以对工业工程人才的实践动手能力有着相当高的要求。工业工程实践中的各种作业定额、作业方法都是通过各种实验、数据收集,通过科学的分析研究后制定出来的,这就要求在工业工程教学中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要重视。使实验设备更好的服务于教学工作,让学生更加直观,更加深层次的了解生产运作的过程,最低程度的发挥实验设备的利用效率,实验室在现有基础上对不同专业方向的实验进行有针对性地设计。这种实践环节就要求教学中教师知识的构成和试验设备的配套。我国尚未建立发展学校与工业企业密切合作的机制,虽然各高校都有与企业联系的实习基地,但由于企业必须考虑自身利益,要达到预期的实习效果很难。因此,笔者认为还是高校建立自己的实习工厂最为有效。 2.4课堂教学与科研项目、技能竞赛相结合 要培养出高水平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应不断修订完善,才能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在工业工程专业课堂教学中可以将教师的科研项目,学生的创新及 技能竞赛融入进来,使教学内容更加丰满,学生才能学有所用,提高专业能力。课程考核可采用多种方式,成绩考核应加大生产实践的权重。考核内容不仅重视知识的理解以及掌握,更要重视对知识的运用。对于一些多次参加科研项目和技能竞赛的学生,在本课程结业时应酌情加分。这样能提高学生参加实践环节的积极性,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 工业工程专业的设立为社会培养一大批有技术、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学校加强硬件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强化组织管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改进考核方法等多个方面不断努力、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切实有效地优化工业工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使学生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工业工程论文:重视电缆在工业工程使用安全 近几年,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的不断发展,出口和内需的作用日益重要,这样就使工业项目大量的上马,而工程质量问题就成为了重中之重。我国加工业发展得很快,许多加工设备都是新型的、成套的,这样对供配电就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选择电缆和规划电缆的走向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不合理的设计和施工对电缆的使用会造成危害,从而影响到全厂的生产和安全。 1电缆的选择 1.1导体的材料用作电缆的导电材料主要有两种:铜和铝。两者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铜的导电率高,延展性好,损耗低,但价格稍贵;铝的比重小,相同电阻值铝芯电缆比铜芯电缆轻很多,便于施工,但同截面的载流量比铜小,应用范围窄,例如有爆炸和火灾危险的场所就不能使用。导体材料的选择应该综合考虑,应根据负荷的性质、工程的地质条件、当地市场货源等情况进行选择。 1.2芯数一般的工业项目都是中高压(10kV或35kV)供电、低压(0.4kV)配电。中高压一般为3芯,考虑到低压配电一般为三相四线制,所以选择4芯或者5芯为宜。 1.3绝缘材料和护套的选择 1.3.1普通电力电缆一般有两种应用较为广泛,分别是聚氯乙烯绝缘及护套电缆和交联聚乙烯绝缘聚乙烯护套电缆。聚氯乙烯绝缘及护套电缆主要有1kV和6kV两级,优点是重量轻,价格低,但是低温时容易断裂,高温时绝缘容易加速老化,所以室外或者比较重要回路都不选用;交联聚乙烯绝缘聚乙烯护套电缆使用时介质损耗低,外径小,载流量大,并且线芯的长期允许工作温度也要高于前者,所以此种电缆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工业和民用工程。 1.3.2阻燃电缆分为一般阻燃电缆、低烟低卤阻燃电缆、无卤阻燃电缆。一般阻燃电缆阻燃性能好,价格也便宜,完全能达到火灾时的使用要求;如果厂房人员密集,宜选用后两者,这样火灾时烟雾和有毒气体不至于对人员造成很大伤害,便于逃生,但是无卤阻燃电缆一般只能做到0.6/1kV。 1.3.3耐火电缆按绝缘材质分为有机型和无机型两种。有机型是用云母带包覆两层作为耐火层;无机型是矿物绝缘,有较好的耐高温性能,因此适合在冶金或相关行业中使用。 1.4电缆截面的选择 (1)载流量:电缆的载流量取决于导体的材料、电缆所处的环境温度、敷射方式、土壤热阻系数等,同时还应考虑一些修正系数,如:多回路或多芯电缆校正系数、电缆发热引起周围空气温度的升高等等。 (2)按技术要求校验:①按温升校验:电缆按发热条件的允许长期工作电流应该大于线路的工作电流。当同一根电缆敷设方式有变化时,应该按照散热条件最恶劣的方式选择。②按电压损失校验:末端设备电压实际值与额定值有偏差时,将影响设备的运行稳定和安全,所以端电压必须符合电压偏差的允许值。③按机械强度校验:避免在运行或安装过程中断线,或因受其它伤害而损坏,以保证供电的安全。 (3)按经济电流选择:电缆截面的选择除技术条件外,经济条件选择也是很重要的一步,因为这不仅关系到电缆选择的正确与否,更关系到投资成本的控制。我国目前普遍应用IEC287-3-2/1995《电力电缆截面的经济最佳化》来校验电缆截面。2电缆的敷设选择电缆敷设路径时,应避开可能有腐蚀的区域,远离热力设备及管道,尽量少穿越管道、道路和桥梁。在新建厂区时,应充分考虑到电缆附近的近期及远期规划,避免因后续建设迁移电缆线路。电缆的敷设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每一种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各自适用于不同的安装场合。(1)地下直埋;(2)电缆沟;(3)电缆隧道;(4)桥架或构架上。 2.1地下直埋直埋敷设是将电缆直接埋在地下,初次投资小,施工简便,是被广泛采用的一种敷设方式,但电缆容易受到腐蚀性物质的侵蚀,并且查找和检修故障极为不便。直埋电缆应选用铠装电缆,敷设在壕沟内,且沟内电缆不应多于6根,沟底宽0.4m~1.4m,且必须有良好的土层,沟深应满足0.7m~1.0m。沿电缆全长的上、下紧邻侧铺以厚度不少于100mm的软土或砂石,并且应覆盖宽度不小于电缆两侧各50mm的保护板,保护板宜用混凝土制作。电缆通过建筑物的基础、散水坡、墙体及铁路、道路等应穿钢管保护,与其它设施及管道平行或交叉时的最小净距应满足GB50168-2006《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表5.2.3的要求。 2.2电缆沟电缆沟敷设分为不可开启单侧支架、不可开启双侧支架、可开启单侧支架和可开启双侧支架四种。电缆在多层支架上敷设时,高压电缆位于最底层,低压电缆位于最上层;电力电缆应置于控制电缆之上。室内多选用可开启,室外多用不可开启,且沟上需加盖厚度不小于0.3m的覆土。电缆沟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盖板,盖板重量不宜大于50kg,室内经常开启的盖板宜采用花纹钢盖板。可开启电缆沟净深一般为0.8m左右,单侧支架的沟宽0.7m~1.1m,双侧支架的沟1.0m~1.7m;不可开启电缆沟净深一般为1.8m左右,单侧支架的沟宽0.7m~1.1m,双侧支架的沟1.0m~1.7m。电缆沟的纵向坡度不宜小于0.3%,沿排水方向的适当距离应设集水井及泄水系统。电缆沟的高度小于1.5m时宜选用砖混结构,大于1.5m时宜选用混凝土结构。 2.3电缆隧道当电缆的数量太多(大于40根)时,应考虑在电缆隧道内敷设。电缆隧道敷设便于维护检修,同时不宜受到外界的各种损害。电缆隧道长度大于7m时,应在两端设置出口,当两个出口之间的距离超过75m时,应增加出口。隧道净高度不宜小于1.9m,两侧支架间净通道不应小于1m,单侧支架净通道不小于0.9m,且隧道内应有照明,电压不得超过24V。电缆隧道中应考虑分段排水,底部做成不小于0.5%的纵向排水坡度,可根据地形坡度的适当位置设计集水坑,排水边沟向集水井也应有0.5%的坡度。 2.4桥架或构架上电缆在桥架或构架上敷设,路径选择范围较广,不受设备及基础等影响,与其它管道交叉容易处理。此种方式主要适用于厂房内部的配电电缆敷设,可以利用墙壁、楼板、梁及管道支架作为安装支柱。无铠装电缆距地面高度不应小于2.5m,垂直高度在1.8m以下时,应有防止机械损伤的措施。电缆在梯架、托盘或线槽内横断面的填充率不应大于40%。电缆桥架内每根电缆的首尾两端、转弯处及每隔50m处应设置标记,注明电缆的编号、型号及规格、起点及终点。钢索悬挂敷设只适用于电缆根数很少且属于短期或临时使用。不论何种敷设方式,都应做好电缆的接地防雷及防火封堵措施,敷设时必须满足电缆的最小弯曲半径,并在始端和终端留出一定余量。电缆敷设是工业工程建设众多复杂工作之一,要想做好这项工作,设计人员、施工人员和运行维护人员必须对电缆的特点、适用范围和技术参数有全面及透彻的了解,只有做好电缆工程的各项工作,才能为工业项目的顺利建成和投产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工业工程论文:工业工程优势人才教育研究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专业建设在追求标准质量提高的同时,不失时机的展现专业特色的发展轨道,使专业建设从追求外在的标准化质量,向着追求特色和卓越品质转变[1]。教育部于2007年启动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已在全国遴选了3000多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广西于2011年启动了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现已正式立项279个专业,建设558门课程。进行特色专业建设,是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建设特色专业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更是高校谋求新的突破和发展的必经之路[2]。工业工程是管理和工程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工业工程专业教育在我国正式开始于1994年,我校开办于1999年,是全国首批开办工业工程的9所院校之一,2006年我校工业工程被广西教育厅认定为区优质专业,2011年9月被广西教育厅确定为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新的发展契机。根据全国和广西教育改革的形势,如何使我校的工业工程专业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适时进行专业改革,凝炼特色,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为广西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 1工业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必要性分析1.1工业工程专业发展的国际趋势纵观国际工业工程教育,我们发现国外许多高校的发展所表现的特征是专业发展与当地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突显特色[3]。以目前美国顶尖工业工程专业的佐治亚理工学院、密西根大学、普渡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为例,这几所大学的工业工程(学院)系按照美国新闻周刊的排名,名列美国大学中的前四位。这四所大学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其特色与当地的经济特点相吻合,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工业工程以电子制造业为擅长,密西根大学以机械制造业为擅长,佐治亚理工学院则以物流与运输服务业为擅长,而普渡大学则以人因学和农业为擅长。因此可以讲,工业工程是与地区经济和国家经济紧密结合、为其发展提供服务支持的一个工程学科。学科、专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密切结合,是一个专业生存发展的必然趋势。故作为一个地方性大学,其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应遵循国际潮流,把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 1.2广西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随着《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北部湾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在国家大力支持下,广西一批重大项目已经建成或将开工建设。加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广西发展千亿元支柱产业及重点工业产业实施方案》等对广西工业发展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更加促进了广西在汽车制造、工程机械、数控机床、电工电器、农业机械、食品加工、有色金属、制糖业、纸浆制造业、中药材及中成药加工业等一些产业已形成了区域性、集群性、专业化、社会化大协作的生产格局。但是,总体来看,广西的企业普遍存在规模不大、劳动效率偏低、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薄弱等缺陷,急需培植一批有较强竞争能力的企业,把潜在的优势转化成现实的优势。发达国家和我国东部地区许多企业的实践表明,这必然对企业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专门从事生产效率和效益改善的工业工程人才有更多的需求。从美国的统计数据看,工业工程人才与其他专业人才需求的比例是1:80,也就是说在应届毕业的80个大学生中,就有一个是工业工程;我国台湾、香港地区的经验是1:60。但我区目前只有三所院校开办了工业工程,每年毕业生仅200人左右,而我们初步估算广西目前对工业工程人才的需求约为3万人。所以说,根据广西目前的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对工业工程本科人才有巨大的需求缺口。 1.3教育服务广西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行动广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高等教育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广西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及《教育服务新广西发展行动计划(2010-2012年)》的工作要求,紧密结合自治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选择一批面向支柱产业,特别是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为主导方向和核心战略的广西现代化建设以及北部湾经济区发展需求的专业,实施教育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进行特色专业及其课程一体化项目建设十分必要,其成果将为广西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工业工程专业是培养既懂工程技术,又擅长管理的复合型应用人才,故将工业工程专业建设成为特色专业是教育服务广西社会经济发展大环境的需要,是落实教育服务新广西发展行动的具体体现。 1.4我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宗旨的体现我校作为中央部委与广西共建的地方高等院校,其办学定位是“立足广西,依托部 委,面向全国,辐射东盟”,到2015年把我校建设成为结构合理、质量优良、特色鲜明、优势突出、规模适度、协调发展的区域一流、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高水平大学。办学宗旨是为电子信息行业和区域经济培养务实、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根据我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宗旨及广西“14+4”千亿元产业中急需的“汽车工业、机械工业和现代物流”等产业的人才需求,我校工业工程专业的定位是:“服务广西,面向制造业,兼顾服务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既具有坚实的制造工程技术基础,又掌握管理科学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工业工程高级复合型人才”。我校工业工程专业定位具体体现了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宗旨,专业定位和学校定位保持和谐一致,是我校工业工程专业办出特色和更好地为广西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基础和保障。 2专业建设理念和建设目标定位 2.1专业建设理念按照广西“加强基础产业,壮大优势产业、加大支柱产业,重点发展有色金属、汽车机械、石油化工、钢铁锰业、电力工业、制糖食品、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大力培育林浆纸、水泥建材、现代中药、生物质等产业”和“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战略,我们将培养广西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工业工程专业人才作为根本任务,以“育人为本,质量第一,求真务实,突显特色”作为专业建设理念。我们认为,工业工程专业要培养的是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所需要的高级应用人才,要肩负起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首先培养的人才必须德才兼备,追求远大理想,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所以我们把育人作为本专业发展的根本,把质量作为本专业的生命,把求真务实作为本专业发展的行动保障,通过培养使工业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转岗能力、创新与创业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不断增强,走出校门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自我。我们把努力打造专业特色,建立优势品牌作为专业发展的奋斗目标,实现特色—优势—品牌的专业发展道路,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等方面成为学科专业发展的引领者。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充分运用科技创新活动和科研成果,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广西在工业工程领域培养出急需的高素质“下得去、用得上、吃得苦、留得住”的应用型高级工业工程技术人才。 2.2专业建设目标定位根据“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重创新、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思路,依托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和我校“机电综合工程训练中心(国家级)”及“制造系统与先进制造技术(区级)”实验室,我们确定的专业建设目标定位是:通过三年的建设,将我校的工业工程专业建设成为与汽车制造、工程机械和现代物流等广西优先重点发展的“14+4”千亿元产业紧密结合,产学研紧密结合,知识传授-187-和实践技能紧密结合,以形成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新体系为核心,重点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形成师资力量雄厚、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办学条件齐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特色鲜明、教学方法和手段先进、教学管理完善、人才培养质量高,在区内领先、具有显着优势的工业工程本科专业。在校内形成对工商管理、物流管理和信息管理等本科专业的强力支撑,在校外对同类高校工业工程专业改革和建设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形成立足广西、面向东南亚、辐射全国,成为为区域经济建设和广西机械、电子、物流等重点发展产业和新兴产业提供智力及人才支撑的平台,在国内乃至东南亚具备一定学术影响力。 3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模式 3.1专业建设及改革思路本专业的建设及改革思路是:“调整结构,适应产业;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工业工程专业目前还是一个发展中的专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但了解不多,将本专业建设成为国内先进的特色专业是今后建设与发展的追求目标。结合广西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家和自治区对高等教育的改革要求以及本专业10多年来办学的体验,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以人才培养质量为生命线,坚持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和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坚持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与文化、心理和身体素质协调发展。根据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的要求,把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摆到专业培养计划的核心位置,建立以“重点实验室—硕士点—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框架的“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专业发展新模式,形成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复合型、高素质的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新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及创新精神。构建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根据广西区域产业布局和学科发展趋势,加强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促进,推进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建立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专业建设从特色到优势到品牌的提升过程。 3.2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模式根据本专业“育人为本,质量第一,求真务实,突显特色”的建设理念,“调整结构,适应产业;突出特色,打造品牌”的专业建设改革思路,构建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一个核心、两个融合、三个层次、多种形式”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一个核心”:即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两个融合”:即将广西优先重点发展和新兴产业对工业工程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与现有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相融合,将学科必须开设的课程与专业特色课程相突出核心,注重实践,整体优化”的原则,基础课程的设置既要系统地讲授各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及时介绍学科研究的新进展,还要兼顾到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间的呼应,既服从“专业教学基本内容”的要求,还要在基础教育阶段进行突出本专业培养特色[4]。配合本专业培养体系,特别是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选用优秀教材,同时根据本校课程教学中实际情况,结合课程教学特点,编写适应本专业教学需要的相关教材。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广西经济建设和优势重点产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4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 我们将以广西高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立项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工业工程专业的规划与建设,提升科研基础平台建设的水平和学科团队的整体素质,使本专业的建设水平达到广西领先、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的目标,形成具有广西地方特色的工业工程技术研究与高级人才培养基地,为广西“14+4”千亿元产业和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提供急需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为广西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 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我们制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措施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4.1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涉及多方面的创新和变革的教学改革活动,必须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更新观念,锐意改革和创新。一方面,要更多地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教育模式与体系,将培养模式由“专业培养”向“学科培养”发展,从狭窄的专业教育向全面的素质教育转变,从钻研狭窄的单科教育向建立工程意识教育转变[5]。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加强和创新与创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加强对制造和服务等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趋势和对人才知识结构需求的研究,形成有效机制,吸引制造及相关产业、行业和用人部门共同研究课程计划。制定与生产实践、广西优先重点发展和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构建起高素质、实践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在培养计划的制定中实施整体优化,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实施模块教学制,拓宽专业知识面;建立学位课程制,确保专业的基础理论;预留专业选修课,适应知识更新的需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大力倡导研究性学习和实践创新。 4.2以特色课程建设为抓手,带动专业课程教材建设重点建设好《基础工业工程》和《设施规划与设计》两门专业特色课程。这两门课程在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教育部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定的工业工程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在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中具有承上启下、关联课程系统的作用。我们将以这两门专业特色课程建设为抓手,带动专业课程群教材建设,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选用国内高水平教材,加强国外优秀教材的引进和使用;组织教师进行专业方向课程及特色选修课程教材的编写,将编写特色教材作为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重要工作,以及物化教学改革成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 4.3改革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模式特色专业人才培养重在学生素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所以教学方式就必须打破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采用民主化教育方式,要求注重教学双方在平等基础上的对话与沟通,使学生在体验性、探索性的框架下进行自主性、创新性学习。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建立起民主、平等、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创造一种对称、和谐、宽容、信任的环境,给学生决策权和选择机会,倡导灵活的策略和多元的选择,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并允许不同意见存在,培养自我判断,自我评价的能力,使学生的创新才能得到充分地展现。 4.4强化创新,重视职业精神培养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使人们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用人单位更注重能力素质评价。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操作技能、学习新知识能力、创新能力、表达与沟通能力及合作能力均受到更多关注。敬业精神与进取心仍然是许多用人单位所十分看重的素质[6]。故应适当加强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对职业岗位变化的适应能力、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及创新能力。要突出培养学生在应用方面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 4.5凝炼特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校办学风格的传承者,更是专业特色的创造者。先进的教育理念也只有通过教师的实践并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才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故工业工程特色专业建设,首先,在整体上要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调整师资队伍结构,在人才引进、人员配备、人才培养上向特色专业倾斜,并注意人才结构的合理搭配;其次,对个体而言,工业工程专业教师应注意吸纳和补充新知识,调整和更新知识结构,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去企业、工厂等挂职锻炼,培养和提高工业工程业务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 第三,还要注重从生产一线聘任部分兼职教师,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以建立具有互补性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按梅县发电厂提供的图纸,制作一个类似阿拉伯数字“2的与大轴同心1/4圆转速探头安装支架,转速探头安装支架半径较靠背轮大约2厘米,这样支架安装后距靠背轮圆周约2厘米,以方便调整探头与测速键槽间距离。支架上均匀开孔以安装探头,保证至少可安装10个测速探头。探头安装孔间距均匀,车好螺纹可直接安装磁阻探头,而且必须保证探头安装后垂直于大轴方向以防测量出现偏差。 (2)在机组停机后靠背轮开槽机组停机后揭开前轴承箱,将新支架放到汽轮机阻尼轴靠背轮处比对尺寸,测量靠背轮与前轴承箱盖之间距离,确定有足够空间安装新支架及探头,如空间不足则取消改造。将汽轮机阻尼轴靠背轮圆周中间段上均等开60个长30mm×宽10mm×深6mm大的测速键槽,要确保靠背轮的强度,并控制加工精度,防止出现不平衡量。对轮上的键槽沿轴向两端保留不开口,取在阻尼轴靠背轮圆周中间位置而不单边或两边开缺口,目的是防止靠背轮转动后出现风力扰阻引起风鸣异音等后患。 (3)安装新端子箱由于新支架较前轴承箱出线孔较远,探头电缆长度不能直接引入原来的端子箱,对比新支架位置及探头电缆长度重新安装一个较靠近的新端子箱。 3.2开始工作开工后,先拆除旧支架上的损坏探头及与之配套的前置器。保留4个探头,其中2个作监视用,2个探头备用。备用的探头电缆保持不变,依旧接到原来的端子箱。如改造后使用中的探头有磨损现象,可在端子箱直接更改接线使用备用探头而不需要揭开前轴承箱。新支架由于制作、安装等原因不可能完全与大轴同心,但一定要使支架垂直与大轴方向,以防有探头恰好正对测速键槽边缘而导致测量不准确。由于新支架只是在1/4圆的下端固定,上端悬空,所以在安装新支架时,不能使支架顶端 4.6开发综合网络平台,整合多维资源专业实验室建设与实践教学基础平台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根据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加大实验室硬件建设投资的基础上,我们拟开发涉及实验教学、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课程实践、前沿技术等主要功能模块的综合实践教学信息平台。该平台将整合工业工程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各个环节、各个层次的实践素材,使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自主学习,方便地与教师交流、互动,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5结束语我校工业工程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的建设,适应广西“14+4”千亿元产业中的急需的“汽车工业、机械工业和物流产业”等产业的人才需求。特色专业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我校在今后的专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要立足本校实际,发挥整体优势,大胆进行探索、创新和试验紧紧围绕国家特别是广西“14+4”千亿元产业及北部湾经济承受较大压力,以防变形。新支架使用弹簧垫片加螺栓固定,固定好后轻摇支架应无松动、晃动。安装好支架后在每个安装孔用记号笔做好记号,以方便数据记录。新支架安装8个探头,其中3个至DEH作为控制及三选二超速保护停机,3个至ETS三选二超速保护停机,1个BTG盘显示,1个汽轮机机头数字表显示。新支架的探头电缆接至新端子箱,布线时应将电缆集中捆扎在附近的油管上,同时要考虑受油冲刷摆动产生摩擦的可能。在前轴承箱出线口处,应将电缆向下绕一个低于出线口的弯曲半圆后再穿入出线口,以防止油顺电缆流出电缆口。由于新支架为1/4圆,只有下端固定,上半部分悬空,应将探头尽量安装到靠下端,理论上上端振动较下端大。为防止上半部分由于振动导致探头磨损,安装时也应尽量拉大探头与测速键槽间距离,以1.2mm左右为宜(旧支架安装1.1mm左右)。 3.3数据记录4结束语#1、2机组汽轮机测速装置改造后,转速测量准确,运行8个月未出现探头磨损现象,使用效果较好,提高了汽机转速测量准确性和安全性,标志着改造成功。 4.6开发综合网络平台,整合多维资源专业实验室建设与实践教学基础平台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根据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加大实验室硬件 建设投资的基础上,我们拟开发涉及实验教学、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课程实践、前沿技术等主要功能模块的综合实践教学信息平台。该平台将整合工业工程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各个环节、各个层次的实践素材,使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自主学习,方便地与教师交流、互动,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5结束语 我校工业工程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的建设,适应广西“14+4”千亿元产业中的急需的“汽车工业、机械工业和物流产业”等产业的人才需求。特色专业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我校在今后的专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要立足本校实际,发挥整体优势,大胆进行探索、创新和试验,紧紧围绕国家特别是广西“14+4”千亿元产业及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进一步优化教学、研究内容,强化优势领域,发展特色方向,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高水平的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并为国内相关特色专业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借鉴 工业工程论文:工业工程在公共组织绩效管理中的应用 十六大报告提出,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这就要求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组织,在向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的同时,提高效率、缩减开支、降低管理成本。因此,公共组织绩效管理作为一项提高管理水平的有效工具,在我国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中受到广泛的关注。 一、公共组织绩效管理发展及存在问题 (一)公共组织绩效管理的含义 公共组织绩效管理有两个基本作用:(1)评价和考核功能,即通过根据管理的效率、能力服务质量、公共责任和社会公众满意程度等方面的判断,对公共组织管理过程中投入、产出、中期成果和最终成果所反映的绩效进行评定和划分等级;(2)改善和提高的功能,即在绩效评价和考核的基础上,对公共组织的资源进行重新整合,提高公共组织运行的效率,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产出水平和产出质量的目标。 (二)国内外公共组织绩效管理的实践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学者在研究西方绩效管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和公共组织的特点,对公共组织绩效管理问题展开了广泛的研究,提出了公共组织绩效评估相对完善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例如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卓越提出了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理论的主体建构问题,详细分析了评估主体结构中所应包含的具体主体和结构。天津大学管理学院齐二石等提出了公共组织绩效管理综合评测模型。由于公共组织绩效管理的核心与难点是建立科学、准确、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因此,国内外大部分学者主要从绩效管理的评价和考核的功能研究了如何构建完善的绩效评价理论体系,而对于公共组织绩效改善的理论研究较少,更没有提出相应的技术方法。 二、工业工程(IE)理论与方法的本质特征 从工业工程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来看,它是由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相互交叉、融合、创新而形成的一门边缘性工程学科,有其独特的学科属性并与工程技术和管理有着明显的区别与联系,其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使产业的生产和服务科学化。它除具有学科交叉综合性的特征外,尤为突出的是应用的工程操作性、技术方法的系统集成性、应用领域的广泛适应性等,是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实践性很强的思想方法和科学理论哲理。 三、工业工程应用于公共组织绩效管理的可行性 (一)公共组织的组织特征 与制造业相比,公共组织有其自身的特征:(1)公共组织的行为是外在性的直接体现。公共组织的行为后果,对社会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一个有效率的公共组织可以最小的成本(包括时间成本)促进社会以最快的速度发展,使经济运行更为有效,而缺乏效率的公共组织可能以很高的成本运作,则会造成社会发展的相当缓慢。(2)公共服务的无形性、无法储存性和服务质量的不易掌握性。(3)公共组织主要以提供服务或劳务产出为特点(产出特点),而不是提供具体、有形的产品。这一特点决定了公共组织提供服务或劳务的过程与消费过程是同一过程,即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是合二为一、同时进行的。从表面上看,公共组织的产品是无形的服务或有形产品与无形服务的结合,但用系统的观点来看,服务系统与制造系统的本质是一样的。从现代生产运作与管理的角度来看,有形产品的生产过程与无形服务过程都可被视为“投人――变换――产出”的过程,而变换过程的运作与管理存在许多共同的规律和问题。 (二)高绩效公共组织的特点 从这个角度分析,意味着公共组织趋向高绩效组织的改革过程是以人为中心的,与企业中的人本管理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对传统层级管理中将公共组织塑造成“遵守规则”、“机械人”式的公共官僚体制的否定。改进公共组织的绩效管理,应当围绕这些方面展开,采取相应措施以使公共组织具备这些特征。现代工业工程对生产系统的研究,其中心问题就是对人和其他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人、机器和设施的最佳组合,人在变化系统中的适应性,环境对人的影响等都是现代工业工程的重要研究领域。此外,在组织设计与重构、人员评价、激励手段等研究中也往往采用工业工程的方法。因此,工业工程对生产系统中人的研究,为改进和提高公共组织的绩效管理水平,使之具备高绩效组织的特点奠定了理论和方法基础。 (三)工业工程在非制造业中的广泛应用 近几十年来,现代工业工程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已经完全产业化,不仅在制造业广泛应用,而且在建筑工程业、服务行业,诸如宾馆、饭店、医疗卫生、体育、教育等领域的也得到了广泛应用。美国将工业工程应用于国家医疗保健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大幅度提高了医疗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加拿大等国家在航空服务与管理中广泛运用IE技术,大大提高了民航的服务水平和业绩;香港在60年代进入工业工程,目前主要应用在服务行业,非常有效;我国也有将工业工程应用到医院和餐饮等服务行业的成功案例。现代工业工程在非制造业中的广泛应用,不仅丰富了工业工程的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为发展第三产业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科学基础,而且,为工业工程在公共服务的领域中推广使用奠定了基础。 四、工业工程在公共组织绩效管理中的应用 公共组织绩效管理可以应用工业工程理论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优化改进 :(1)应用工作研究的方法改善公共组织的服务流程,降低公众的等候时间,进而提高公众对公共组织的满意度。同时,对工作人员的单位工作量进行衡量,利用岗位设计和薪酬设计的方法,结合公共组织的具体情况设计相应的岗位管理制度和工资体系,使各级工作人员的收人体现“按劳分配”原则,制定更加合理的工资制度。(2)服务质量是提升公共组织形象的重要内容所在,应用质量管理的方法,对公共组织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过程进行管理控制和改进,充分调动公共组织成员的主观能动性,为公众提供更满意的服务。(3)在公共组织新建和扩建过程中,根据公共组织提供服务的特点,通过研究人员和设备的搬运流程和路线,应用工业工程设施规划和设计的理论方法,对公共组织的各类设施、人员进行平面和空间的规划设计,从而使公共组织能够更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务或公共物品。(4)应用成本管理和工程经济的分析方法,对公共组织的服务项目进行成本核算、投人产出分析,以及对昂贵公共物品的采购评估等,改善公共组织的管理效果。(5)应用工业工程中人因工程的理论方法,对具有不同服务目的的公共组织,设计符合工效学原理的工作方法和工作环境,要“以工作来适应人,而非以人来适应工作”。据此对公共组织的服务环境等进行改善,为公众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服务环境。 五、总结 公共组织绩效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改善和提高公共组织的运作效率,运用工业工程思想、理论与技术体系全面地改造公共组织的运行系统,即通过对公共组织系统的分析、诊断与评价,在改进公共组织的设施选址、布置设计、流程再造、运作管理、质量管理的基础上,重新整合公共资源,对提高公共组织的绩效管理水平,提高公共组织的综合素质,都具有不可替代和日益重要的作用。 工业工程论文:工业工程企业信息化创建思考 一、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原因 我国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战略以来,企业信息化伴随着经济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提供了极大的挖掘潜力的的可能和发展空间,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信息化作为重要的竞争手段。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将为企业组织整体的改造及升级提供新型的技术平台,企业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实现战略目标、创造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然而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总体水平比较低,综合优势发挥不出来,企业在信息化的过程中往往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呈现出“信息孤岛”、资源不能共享等局面,作为企业信息化主体的ERP(企业资源计划)实施成功率比较低,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效果并不显着,BPR(业务流程再造)、CRM(客户关系管理)等技术应用也存在高失败率的现象。由此可见国内的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还很严重。究其原因是基础管理薄弱、管理体系不规范、作业流程不标准等初始数据缺失或和零散分布,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企业没有系统的应用工业工程的原理和方法。 二、工业工程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系 工业工程是企业信息化的微观基础及其核心思想。工业工程(IndustrialEngineering,简称IE)是对由人员、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所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设计、改善和设置的一门学科。它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和社会科学方面的专门知识与技术,并且使用工程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对该系统取得的成果予以确定、预测和评价。工业工程的内涵在于有判断地综合利用人类在社会发展和科技实践中获得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对企业或组织中的人、物料、设备、信息、能源等要素进行集成规划、设计、改善、控制和创新,提出一个能经济地利用劳动力、资本和知识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方案,以期实现预期的“TQCS”(交货期、质量、成本和服务)目标的工程学科。工业工程技术对制定作业标准、规范管理流程等过程的工程再造是经典IE的方法,而这些技术正是企业信息化的管理基础。企业信息化是充分发挥工业工程作为微观层面的管理技术的作用,是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企业管理信息系统(MIS)是一个基于管理流程设计并服务于管理的信息系统,是指通过引进现代管理原理和系统化的开发方法,对信息进行收集、组织加工、存储检索,并利用信息进行预测、控制,辅助企业管理决策的系统,而标准管理流程的设计正是应用工业工程的结果。通过建立起科学、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提高数据处理的及时性、准确性,节约人力、提高效率,对整个组织的管理决策过程提供预测、计划、控制等方面的综合信息支持。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达到企业信息功能的集成,实现企业信息系统各要素的优化组合,使信息系统各要素之间形成强大的协同作用,从而最大限度地放大企业信息的功能,有效提升企业的整体实力。改善和创新是工业工程的灵魂。在全球信息技术与经济管理的迅猛发展过程中,工业工程得到长足的发展。丰田公司创立的精益生产模式(LP)和准时生产制(JIT)模式,夯实了丰田公司的基础管理,为公司实施数字化管理奠定了基础。随着企业自动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以及企业之间合作制造趋势日益明显,横向一体化正在加强,产生了供应链管理(SCM)这一新的运作与经营模式,供应链管理的出现促进了制造资源计划(MRPII)、企业资源计划(ERP)的发展。信息技术与管理的融合是先进制造技术(ATM)的一个重大突破,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大进步。再到后来的敏捷制造(AM)、企业流程再造(BPR)、计算机集成制造(CIM)、智能制造(IM)、并行工程(CE)等均是工业工程在新的全球技术经济背景下的发展。现代工业工程的突破带动了企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三、工业工程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工业工程有经典与现代之分,经典工业工程研以提高现场作业效率为主要目的,研究什么是正确的工作方法以及如何有效地工作,也就是企业内的基础管理及其标准,例如作业方法、场地布置、生产线设计、能力平衡、标准工时、人机关系、物流系统规划等,所以早期工业工程被誉为“效率工程”。现代工业工程是基于系统分析、计算机技术和运筹学,用于解决大系统最优化与宏观资源配置,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当前大力宣传的BPR、MRPII、ERP、CIMS、SCM、JIT等概念都属于现代工业工程的范畴。IE在发达国家的应用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被认为是现代工业化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工业化和企业管理水平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巨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许多工业化所必需的基础工作缺乏或不到位,如对基础IE的研究和应用、企业在工作方法和程序的标准化、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组织机构和作业流程的规范化等方面,难以给现代IE实施提供适合的运行环境和有效地支持。而我国现阶段还没 有完成工业化进程即进入了几乎与发达国家同步的信息化阶段,造成了ERP在中国“水土不服”的现象。所以工业工程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绝不可以忽视。 1.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离不开工业工程的有效支持。企业信息化对基础数据的准确度要求很高,所依赖的基础数据,如节拍、工艺路线、工时定额、各种物料的期量标准、物料表(BOM)的编码规则、代用件的代用规则等等都需要IE的支撑;像标准工时这种数据,如果没有经过动作分析和作业研究很难保证其准确性。很多实施企业的基础数据都是估计值,进而影响到生产周期、产品成本、生产计划的准确性。企业信息化还包括CAD/CAE/CAPP/CAM/PDM等软件的应用,这些软件的有效使用都是以基础数据的准确为前提。 2.对信息化建设项目、信息系统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是工业工程的基本功能。进行信息化建设要求从系统的整体规划设计出发,即在理解、理清企业发展远景和信息化应用的总体方向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企业的现状和需求,分析当前和未来之间的差距,然后制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明确原则和路线,确定各个信息化建设项目之间的先后顺序和依赖关系,并落实每一个信息化建设项目的里程碑。如果缺乏信息化总体规划,很容易导致系统繁多、信息孤岛、维护费用高、收益低、风险高等问题。 3.MRPII/ERP是制造企业以对其资源的计划与控制为核心的信息管理系统。其中的主生产计划MPS,是确定每一个具体的产品在某一具体时间段的生产计划,根据MPS确定的物料需求计划MRP,继而产生全部制造件、采购件的生产作业计划和物料采购计划。所以,生产计划是企业各种资源调配、平衡的中心,也是ERP系统与实际生产经营保持一致的关键。各种计划与控制的方法,如销售预测(计划)、生产及物料需求计划与控制、库存策略与控制等又是工业工程的经典内容之一。 4.企业要成功实施ERP必须先实施BPR,BPR是ERP的前提和基础。BPR关注整个流程的优化、整个流程的效率。它强调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运用工业工程的理念与方法对企业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实现管理组织结构扁平化,最终实现企业经营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戏剧性”的改善。工业工程的分析评价技术如程序分析、作业分析、“5W1H”技术和“ECRS”四大原则是其进行流程优化的主要工具。 5.信息化管理的其他环境,如生产均衡性、设备可靠性、人员的素质以及供应商的配合程度等也需要工业工程的支撑。 6.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应不断引入工业工程先进的制造与管理模式和理念,如准时生产制(JIT)、并行工程(CE)、精益生产(LP)、敏捷制造(AM)等等,以加快企业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工业工程论文:建设有特色的工业工程专业 论文关键词:工业工程 专业建设 专业特色 南京大学 论文摘要:旨在探索工业工程专业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应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在分析工业工程学科体系和一般特点的基础上,结合综合性大学的学科特点,提出了南京大学工业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及教学实践等所体现的专业特色,为工业工程专业发展和成熟提供理论指导。 根据最近的统计资料(2006年4月),目前全国已有161所高等院校开设工业工程(IE)专业。有迹象表明,开办工业工程专业的院校还在不断增加。南京大学是在2003年向教育部申请开办工业工程专业的,在全国开办工业工程专业的院校中,属于新办院校。当年即在南京大学其它专业选拔了愿意转入工业工程专业的23名学生作为第一届学生。2004年正式在全国招生。2007年将有第一届毕业生,接受社会和市场的检验,目前就业情况良好。从着手开办工业工程专业开始,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培养具有南京大学特色的IE专业?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什么?因为这两个问题不解决,后面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实践将无法设计、安排和落实。 1 工业工程的学科体系 在回答上述两个问题之前,首先必须弄清楚的是工业工程的学科体系和特点,即回答什么是工业工程以及如何区别工业工程与其它学科的界限问题。说到什么是工业工程,业内人士自然会想到AI-IE(美国工业工程师协会)关于工业工程的那一大段定义,把定义念完之后,非工业工程专业人士还是未能理解什么是工业工程。简单地说,工业工程就是“用技术的方法系统、经济、有效地解决技术和管理问题”。这一简单定义首先将IE专业与其它专业区别开来。IE用技术的方法来解决管理问题,而其它管理专业(企业管理、公共管理等)则不能用技术的方法来解决管理问题[1]; IE与其它工程学科的不同在于:①IE可以解决管理问题,其它工程学科则只能解决技术问题;②IE用系统方法解决复杂系统的技术和管理问题,其它工程学科做不到。 下面我们再来分析这一简单定义背后所隐含的IE学科体系和特点。①交叉性。IE是把技术和管理有机结合起来的一门边缘学科/交叉工程学科[2], 这意味着IE专业学生不仅要学习技术类课程,而且要学习管理类课程,更重要的是把技术和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这需要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具体贯彻落实;同时也决定了IE专业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3]。②系统性。IE用系统方法解决复杂系统的技术和管理问题,这意味着IE专业学生对系统有着更高、更抽象的见解,能够站在系统的高度,对系统问题进行规划、设计、管理、改进和创新[4];这同时意味着IE专业学生能够领导跨学科团队进行工作,能够成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③创新性。从IE发展历史看,一百多年来,这一古老的学科,仍然具有生命力,长盛不衰,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的创新性,根据社会发展需求,不断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以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5]。这也印证了IE专业的一句行话,“改善无止境”( It is always a betterway)。④工程实践性。IE专业的目标是用技术的方法来经济、有效地解决社会系统的现实问题,这意味着IE培养的学生具有解决社会系统现实问题的能力。IE重在应用、重在实践,离开了实际系统的应用,离开了实践, IE也就不复存在了。 在充分分析IE特点的基础上,再来描述IE学科体系如图1所示[6-12]。 第一层:公共基础,包括数学、物理学、文学和外语。 第二层:专业公共基础,包括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工程学、系统科学。 第三层:专业基础,包括运筹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控制论。 第四层:专业课程与应用方向,包括设计改善、分析评价与决策、过程控制和综合应用。 2 培养目标 在对IE学科体系及特点充分讨论,形成共识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IE专业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沟通技能;掌握扎实的数理基础理论、宽广的经济管理知识、实用的工程信息技术;能够熟练运用工业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生产和服务系统进行分析、规划、设计、运作和管理,成为适合制造业和服务业需求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管理人才。 上述培养目标勾画出了南京大学工业工程专业的基本特色:①强调文理基础。在南京大学办工科,应充分利用南京大学文理见长的优势,这也是大学科交叉的基础,将文、理、工融合起来,要比将技术与管理融合起来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和影响。②明确工业工程技术体系。在前面的IE定义中,我们只强调用技术的方法来解决技术和管理问题,并没有规定用什么样的技术,这就给各个学校的IE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各校在开办IE专业时,将根据各自学校的优势和师资的优势,选择恰当的技术作支撑。全世界各个学校的IE专业几乎都各不相同,其最大不同,就在于所采用的技术不同。文献[13]认为,工业工程的技术体系包括三大类,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工程学和系统科学是其理论基础,工程技术、信息技术是其支撑技术。我院在信息技术方面具有长期的研究积累和成果,不少教师具有计算机或信息科学专业背景,大部分教师具有信息系统设计、开发与实施经验,未来的社会将是信息社会,因此,将信息技术作为IE的关键技术之一写入培养目标,是恰当的[9],也是符合我院实际的。③明确具体的应用对象。前面谈到, IE特点之一是工程实践性,培养的IE学生在什么行业发挥作用呢,我们的培养目标明确指出在制造业和服务业。制造业包括各类离散制造型企业和流程型企业,主要应用工程信息技术来解决制造过程中的技术和管理问题,如管理控制一体化问题、企业内部物流问题等。服务业主要是指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以及金融工程,这是我院的强项,可以将许多科研成果应用到教学工作中。④强调从系统级解决问题。作为南京大学培养的IE专业学生,要求能从系统角度解决生产与服务系统存在的问题。 3 课程设置 明确了IE专业学科体系和培养目标之后,课程设置应该不是一件困难的事。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如何教好每一门课和界定课程之间的联系与差别是关键。 从图1可以清楚地看出IE学科体系及其相互关系,但不能保证所有任课教师都是IE出身,都能理解IE,这就是困难之所在。我们的学生经常会问,为什么要学习这一门课,它和IE有什么关系?不是每一个任课教师都能清楚地回答这样的问题,也不是每个任课教师的回答都正确。这需要IE专业的教师来回答。 我们可以把IE专业课程体系分成6个模块,如图2所示。每个模块包含若干课程。如分析计算模块,课程包括运筹学、高级运筹学、概率与数理统计、数值分析;计算机信息技术模块,包括计算机技术基础、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微机原理与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等;工程技术模块,包括工程图学和计算机图学、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现代制造系统等;经济模块,包括管理经济学、财务会计、工程经济学、金融工程、金融计量学等;管理模块,包括管理学、供应链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项目管理等; IE核心模块,课程包括工业工程基础、生产管理、人因工程、物流工程等;每一个模块内的课程有实验和设计项目,每一个模块内的课程之间也有实验或设计项目,在模块之间也有实验和综合性实验项目,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最后还有产业/方向模块,其目的是给学生在某些产业方面更多更强的知识和训练。在实施这一教学理念的过程中,我们强调, 1)要界定清楚每一个模块内的课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规定课程的学时数、课程大纲和教学要求,规定哪些内容在哪门课程中介绍,介绍到何种程度,后面的课程在内容上如何覆盖和加深等。2)模块之间的衔接和关联,这是体现技术与管理有机结合的关键。 4 教学实践 由于IE的工程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必然要强调IE专业的实践环节。这可能包括两个方面,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在我国,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在管理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再加上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IE实验教学体系已基本形成,各门课程所要求的实验内容已基本确定,但问题在于如何开展实验课,保障实验课的质量,改善实验效果。由于受实验场地、设备资源和时间的约束,实验已成为一个验证过程。我们的理念是提供一个实验平台和实验要求,让学生自己来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并提出改进方案,真正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使学生印象深刻。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鉴于现在的学生极少经历过社会实践的事实,在教学环节上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如金工实习、工厂参观、短期企业调查、专业实习等,使学生对企业有一个感性认识。这虽然加大了教学投入,但对于改善教学效果,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5 结论 实践已经证明, IE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得到了蓬勃发展,在社会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中国对IE专业人才的需求将大大超过供给。而且,社会对IE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各个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如能注意发挥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必将充分发挥IE专业潜能。良好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的设计是成功的基础,但真正的成功还有待于社会实践的检验。 工业工程论文:试析民办普通高校工业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论文摘要:根据对全国170多所已开设了工业工程专业的调研,结合德强商务学院的实际,本研究把该学院的电气工程专业作为本学院工业工程专业所依托的学科,提出了自己的“3+1”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了一个符合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四个教育平台”和“十个课程模块”的课程体系结构,重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2012年该专业毕业学生的相关统计表明,采用这种“3+1”的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其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都有显著提高。 论文关键词:工业工程 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 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简称IE,是一门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工业工程是对由人员、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设计、改善和实施的工程技术,它要求要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要求结合工程分析和设计,对系统可能取得的成果进行确定、预测和评价。工业工程是工业化的产物,它最早产生于美国,并很快向世界其他许多工业化国家传播。迄今为止,发达国家的实践都证明,工业工程的普及和应用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 工业工程在我国是一个年轻而又处在蓬勃发展中的学科,它伴随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而发展。近10年,工业工程在我国发展迅速,所以国内目前已有170多所高校开设了工业工程专业。黑龙江省目前有6所高校开设了工业工程专业,他们分别是东北林业大学(2000年开设)、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2001年开设)、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科技学院(2004年开设)和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2007年开设)。其中,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是唯一的一所民办普通高校。在5年时间的实践中,围绕工业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笔者依托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对之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下面是笔者对民办普通高校工业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报告。 一、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调研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起的他们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等的实现方式,它规定了学校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式,体现出的是学校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它是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培养过程的组合,其中包括培养目标、专业定位、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培养途径、教学运行机制和教学组织形式等。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必须使之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遵循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规律。 根据国家专业目录中对工业工程专业的要求,高校工业工程专业应培养学生具有现代工业工程和系统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以使他们成为将来能对工商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等进行规划、设计、评价和创新的高级专门人才。工业工程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学习工业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应用工业工程理论与方法的培训,要具有对工业工程的管理系统进行开发与设计的初步的能力[2]。该专业的主干学科是管理学和机械工程(或电子科学与技术等),主要课程包括电工技术基础、机械设计(或电子、冶金等方面的工程设计)、运筹学、管理学和管理信息系统等,要求学生要掌握工业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要掌握系统管理中的分析方法和管理技能,要具备某一工程学科(如机械工程)的基本技能。 经调研,在全国170多所已开设了工业工程专业的高校,该专业分别设在高校的机械与电子学院、机械与自动化学院、航空港工程系、工程技术学院、海洋学院、采矿工程系、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系、机械汽车工程学院、资源与材料工程系、电子机械系、飞行器制造工程系、机电与动力学院、车辆工程学院、安全工程系等系或学院。在主干学科中,主要涉及机械、电气、冶金、采矿、制药、汽车和食品加工等。 从我国全国范围看,目前我国工业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有以下几种培养模式: 第一种是以上海交通大学和重庆大学为代表的机械类四年制本科模式。上海交通大学和重庆大学将工业工程专业设在他们的机械院系,其工程技术教育依托于其原有机械专业。在这种模式下,他们的机械工程方面的课程在整个课程设置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学生毕业后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第二种是以天津大学为代表的管理类四年制本科模式。天津大学将工业工程人才的培养依托于他们的管理学院。他们要求,学生在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了管理方面的知识与原理的基础上,再学习和掌握工程专业方面的基础知识,再了解一门工程学科(主要是机械工程)的知识内容,学生毕业后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第三种是以西安交通大学为代表的五年制双学士学位模式。在西安交通大学,学生前3年在他们的机电工程专业或电气与自动化专业学习,然后品学兼优者再在管理学院工业工程专业学习2年管理专业的课程。通过5年学习,成绩合格者毕业时获工学与管理学双学士学位。 第四种是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六年制本硕连读模式。 第五种是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东北大学等为代表的以电子、冶金、化工及其他相关专业为依托的四年制本科模式。在这些院校,其培养模式既体现了很强的工业工程的特点,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各自所依托的专业的特色。 以上学校其历史、专业优势和行业背景等都不相同,所以其培养模式就呈现出多样化的状况。可见,如何根据自身的特点来确定自己的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科定位,如何探索出一条与市场的需求相适应的培养模式就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二、工业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专业定位 我院工业工程专业设在我院的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在深入研究国家专业指导目录的基础上,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我们根据我院的办学条件和办学特色,对该专业的专业定位进行了研究。 在国内,开设本专业的各高校对于该专业所依托的专业选择虽然不尽相同,但机械工程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以电子电气专业为依托的并不多。但是,随着电子行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区要求有电子电气背景的工业工程人才的需求量在增大,并呈逐年上升趋势。 另一方面,我院是一所以商科为特色的地方高校,管理、金融和会计等学科专业可以对工业工程专业主干学科中的管理学进行强有力的支撑。同时,我们的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下设的应用电子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已开设多年,实验条件齐备,师资力量雄厚,可以对电子电气工程学科有很好的支撑。 综合上述分析,我院就把电气工程作为工业工程专业所依托的学科,把该专业的专业定位在研究电子电气产品的生产制造流程上,主干学科为管理学和电气工程。由于专业定位准确,由于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大,所以该专业的招生规模近几年就不断扩大,已从2007和2008两届的20多人快速地增加到现在的平均每届80人以上。 2.“3+1”的人才培养模式 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工业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应掌握现代工业工程和系统管理等方面的理论,应具备较扎实的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和较好的对工业工程理论的实际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为此,经过几年的探索以后,我们提出了一个“3+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前3年学生在校学习,主要是学好相关基础理论。我们给学生开设了通识必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及部分专业方向课,同时也开设了公共选修课。第4年即第7学期,我们组织学生到校企合作单位进行相关专业培训。培训完成后进行考核,考核通过者在企业进行生产实习,未通过的则重新进行培训。学生的生产实习期满后,根据学生在生产实习过程中的表现,在第8学期再安排学生完成顶岗实习。在该实习期间,根据自己实习的内容,学生还要完成毕业论文。学生毕业后,对于实习中表现优秀的学生,企业会将他们留下来。 通过此种模式的培养,尤其是通过最后1年的在企业的实习,可以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意识等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因而也增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3.课程体系结构 课程是学生学习知识、形成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依据,是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单元,是教师制订教学计划的依据。课程设置应以“精化基础理论、优化专业知识、强化实践能力、深化素质教育、突出专业特色”为原则。为适应工业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将我院工业工程专业的课程结构设计成“四个教育平台”和“十个课程模块”。 通识教育平台中包括公共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两个模块。公共基础课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外语、数学、体育和计算机基础等课程,公共选修课为任选课,主要有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工具与语言、艺术与体育、卫生与健康和时事政治教育等相关课程。按规定,在公共选修课中,每个学生至少要选修其中的3门课程。通过对此平台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自然科学、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可以接受到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的教育,也可以接受到数学、外语、写作和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培训。该平台中的课程教学要求是在第1至第4学期完成。 学科基础课和学科选修课为学科教育平台中的两个模块。其中,学科基础课为必修课。学科基础课中主要包括工程图学及CAD、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管理学和运筹学等,主要在第2至第4学期开设。学科选修课中包括本学科中的共同课程和跨学科的选修课程,主要有管理类课程、电气类课程、机械类课程、经济类课程和计算机类课程等,要求从第3学期开始开设,到第6学期完成。 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三个模块共同构成了专业教育平台,是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核心课程,是培养工业工程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核心内容。其中,专业核心课中包括“基础工业工程”“人因工效学”“生产计划与控制”“质量管理与可靠性工程”和“设施规划与物流系统”5门课程,涵盖了该专业的核心内容,相继在第4、第5和第6学期开设。根据目前社会对工业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和该专业的内涵,我们为之设置了两个专业方向,分别是生产管理方向上的“工业企业现场管理实务”“企业资源计划原理与应用”“成本控制”和物流管理方向上的“先进制造系统”“现代物流设备”及“物流配送中心规划设计”等课程,在第6学期开设,学生可限选一个专业方向进行修读。通过该专业方向上的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具备在某一专业方向上的初步的知识和技能。此外,学生还可以在专业选修课模块中任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选修课程,如“组织行为学”“生产系统仿真”“安全与环境工程”“项目管理学”和“会计学”等来学习。安排本模块课程的学习,意在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前沿领域及其发展动态,增强其适应性。本模块课程采用集中授课的方式,要求在第7学期的前8周完成。 能力教育平台的学习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知识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设有基本能力教育、就业能力教育和综合能力教育三个模块,其中包括社会实践、课程设计、专业实训、专业实习、职业资格培训、就业指导和毕业设计等。在职业资格培训方面,要使学生经过培训能获取“见习工业工程师”职业资格证书。这不仅能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更能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上述各教学平台的学分分配情况见表1。 4.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所以在培养方案的设计中必须确保实践教学的学时,并且做到4年不断线。同时,还要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来确定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式。 在我院,工业工程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达到了6:4。理论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打好理论基础,同时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实践教学则突出对学生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在实践教学中,我们依托院内的实验室和院外的实训基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其中包括课内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训、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做到了4个学年8个学期不断线,并把学生的第二课堂作为能力培养的重要补充。我们每学期都邀请企业专家到学校来授课,或请他们为学生举办专业知识讲座。我们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数学建模竞赛、专业竞赛、参加职业资格培训及撰写科技论文等。为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我们还设立了创新学分,以使学生的个性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实践内容方面,我们注意循序渐进,即先做验证性实验,然后逐渐向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过渡。我们对每门课程都设置了相应的实践教学的内容,尤其加大了电气工程类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的学时。我们重视与校企合作单位进行沟通和协作,注重以企业生产实际为背景来设计教学案例和实验实训的内容,从而形成了与产业对接的实践教学的体系。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使学生能够走进企业,能把企业的生产车间作为他们的第二课堂。如此之后,学生就能根据实习内容完成他们的有实际意义的毕业论文,就能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意识等都得到较充分的锻炼和提高,就能为学生的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实施工业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 经过5年的实践和探索,我们初步形成了一个具有我院特点的 “3+1”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了一个符合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四个教育平台”和“十个课程模块”的课程体系结构,重点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2012年毕业生情况的统计数据表明,采用“3+1”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无论是专业理论知识,还是专业实践技能,都有显著的提高。2012年我院工业工程专业毕业学生共25人,其中70%以上的学生都通过了行业资格认证,都取得了见习工业工程师资格证书。其中更突出的,有两名学生被东北林业大学工业工程专业录取为硕士研究生,有一名学生获得了省级优秀毕业生的称号,一名学生在校企合作单位实习期间即被选派到天津去学习丰田的生产方式;他们的以企业的生产实际为背景的毕业论文还被评为我院的院级优秀毕业论文。 工业工程论文:简析工业工程在医疗行业管理中的应用 摘 要:在医疗行业普遍存在着工作效率低、服务质量差的问题,已经成为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重要因素。将工业工程理念引导医疗行业管理领域,对于提高我国医疗行业服务水平、工作效率和提升人们对医疗行业的满意率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就医疗行业管理引进工业工程理念进行研究和分析,为提高我国医疗行业管理水平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工业工程 医疗行业 服务水平 管理水平 工业工程(IE)在19世纪末开始发展,20世纪初便逐步运用于医疗行业。在工业工程发达的百近年历史当中,工业工程不仅广泛应用于制造业,而且也在医疗行业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工业工程的精准理念和定量化技术方法要以从Q(quality,质量)、C(cost,成本)、T(time,时间)、S(service,服务)等方面全面提升医疗行业管理水平。尽管工业工程已经广泛应用于医疗行业,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医疗管理中的应用还处于初始阶段,因而加强对工业工程在医疗行业管理中应用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在我国大力实施医疗改革的历史条件下,将工业工程理念应用于医疗行业管理当中,不仅是提高医疗行业管理水平的现实之举,更是增强我国医疗行业服务能力的长远之策。 1 工业工程与管理之间的关系 尽管工业工程与管理都起源于泰勒的科学管理,当时并没有很大的差距,但随着工业工程与管理的不断创新发展,现在工业工程仍然与管理具有较大的差别。一是二者的职能和作用不尽相同,工业工程更多的是具有技术的职能,追求的是服务效率的提高与成本的降低;管理则具有领导、指挥、决策、控制等职能,不仅要追求效率而且还追求效益。二是二者需要的专业人才不尽相同,工业工程所需要的是技术型和专业型人才,更多的是提供和解决管理技术问题;管理所需要的人才更多的是为领导决策、指挥、控制发挥参谋助手作用的专业、顾问以及专业人员。三是二者还具有一定的联系性,工业工程为管理提供目标服务,能够将医疗行业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进行统一规划和安排,使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2 工业工程应用于医疗行业管理的可行性 与制造业生产产品相比,医疗行业的服务对象是人和生命,而生命又十分宝贵,因而医疗行业的服务更具有重要性;医疗服务具有不可分割性、无形式、非储存性等特征,而且医疗服务的质量不易掌握;医疗服务行业还具有需求的不可预测性特点,制造业可以通过市场预测来确定生产计划,而医疗服务行业则无法进行预测。目前很多国家已经将工业工程很好的应用于医疗行业管理当中。随着医疗科学与医疗诊断技术的快速发展,医疗行业越来越朝着功能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教学、科研等领域不断发展,使医疗管理越来越成为人们研究的对象。在这种形势下,将工业工程理念应用于医疗行业管理,能够充分发挥工业工程的技术管理、专业人才、提供服务的重要作用,推动医疗管理朝着更加专业化、精细化、制度化、效能化的方向发展。 3 工业工程应用于医疗行业管理的路径 3.1 明确工业工程应用理念 “技术性”是工业工程的重要属性和特征,分析、实验、测定、规定等是其具体方法,。因而将工业工程应用于医疗行业管理,必须进一步明确其“技术性”的属性和特征,将系统工程作为重要的理论基础,将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到医疗行业管理当中,实现系统整体的优化,而不是某个局部或者某个资源的优化。因而必须将系统分析和信息工程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系统研究、设计、量化、评价、决策、管理,使各种专业化的工业工程技术管理应用于医疗行业管理当中,着力提升医疗行业管理的系统性、关系性和融合性。 3.2 创新工业工程应用方式 将工业工程应用于医疗行业管理,必须在创新工业工程应用方式上狠下功夫。进一步加大对医疗行业应用工业工程的投入,特别是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等现代科技信息技术,着力构建工业工程主管信息系统,推动医疗行业工业工程管理系统的组建。将精细化管理理念融入到医疗行业管理当中,特别是要大力加强医疗过程管理,将作业管理和人因工程引入医疗过程当中,提升医疗服务效率。加强医疗行业人力资源管理,建立平衡记分卡制度,特别是要突出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层面管理,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加强医疗服务品质管理,大力实行TQM(全面品质管理),建立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服务吕质管理机制,提升医疗行业竞争能力。 3.3 完善工业工程应用机制 尽管将工业工程应用于医疗行业管理已经在发达国家取得了成功,但我国要想更好的将工业工程应用于医疗行业管理,就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从我国医疗行业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和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医疗工业工程系统化理论体系,加强实践总结,完善相关理论,为我国医疗行业更好的应用工程管理创造有利条件。大力加强医疗工业工程人才的教育和培训工作,一方面应在有关高校当中增加与医疗工业工程相关的专业课程,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医疗行业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着力提升他们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为我国医疗行业更好的应用工业工程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各级各类医疗行业要大力加强对工业工程的应用,成立专业的工业工程部门和组织机构,制定和完善工业工程应用规划,做好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着力提高管理水平、管理能力和服务效率、服务质量,实现整体系统管理水平的显著提高,推动我国各级各类医疗行业步入持续、健康、快速、科学发展的轨道。 4 结语 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持续深入推进,特别是随着我国新一轮“市场化”改革的实施,我国医疗行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人们对医疗行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科学利用和合理整合医疗行业资源,才能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的医疗需求。尽管我国一些医疗机构已经将工业工程引入到医疗行业管理当中,但仍然没有取得重要成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对工业工程应用于医疗行业管理可行性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应用机制,真正发挥工业工程在医疗行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提升我国医疗行业整体管理水平。 工业工程论文:建设有特色的工业工程专业 论文关键词:工业工程 专业建设 专业特色 南京大学 论文摘要:旨在探索工业工程专业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应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在分析工业工程学科体系和一般特点的基础上,结合综合性大学的学科特点,提出了南京大学工业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及教学实践等所体现的专业特色,为工业工程专业发展和成熟提供理论指导。 根据最近的统计资料(2006年4月),目前全国已有161所高等院校开设工业工程(IE)专业。有迹象表明,开办工业工程专业的院校还在不断增加。南京大学是在2003年向教育部申请开办工业工程专业的,在全国开办工业工程专业的院校中,属于新办院校。当年即在南京大学其它专业选拔了愿意转入工业工程专业的23名学生作为第一届学生。2004年正式在全国招生。2007年将有第一届毕业生,接受社会和市场的检验,目前就业情况良好。从着手开办工业工程专业开始,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培养具有南京大学特色的IE专业?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什么?因为这两个问题不解决,后面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实践将无法设计、安排和落实。 1 工业工程的学科体系 在回答上述两个问题之前,首先必须弄清楚的是工业工程的学科体系和特点,即回答什么是工业工程以及如何区别工业工程与其它学科的界限问题。说到什么是工业工程,业内人士自然会想到AI-IE(美国工业工程师协会)关于工业工程的那一大段定义,把定义念完之后,非工业工程专业人士还是未能理解什么是工业工程。简单地说,工业工程就是“用技术的方法系统、经济、有效地解决技术和管理问题”。这一简单定义首先将IE专业与其它专业区别开来。IE用技术的方法来解决管理问题,而其它管理专业(企业管理、公共管理等)则不能用技术的方法来解决管理问题[1]; IE与其它工程学科的不同在于:①IE可以解决管理问题,其它工程学科则只能解决技术问题;②IE用系统方法解决复杂系统的技术和管理问题,其它工程学科做不到。 下面我们再来分析这一简单定义背后所隐含的IE学科体系和特点。①交叉性。IE是把技术和管理有机结合起来的一门边缘学科/交叉工程学科[2], 这意味着IE专业学生不仅要学习技术类课程,而且要学习管理类课程,更重要的是把技术和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这需要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具体贯彻落实;同时也决定了IE专业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3]。②系统性。IE用系统方法解决复杂系统的技术和管理问题,这意味着IE专业学生对系统有着更高、更抽象的见解,能够站在系统的高度,对系统问题进行规划、设计、管理、改进和创新[4];这同时意味着IE专业学生能够领导跨学科团队进行工作,能够成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③创新性。从IE发展历史看,一百多年来,这一古老的学科,仍然具有生命力,长盛不衰,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的创新性,根据社会发展需求,不断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以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5]。这也印证了IE专业的一句行话,“改善无止境”( It is always a betterway)。④工程实践性。IE专业的目标是用技术的方法来经济、有效地解决社会系统的现实问题,这意味着IE培养的学生具有解决社会系统现实问题的能力。IE重在应用、重在实践,离开了实际系统的应用,离开了实践, IE也就不复存在了。 在充分分析IE特点的基础上,再来描述IE学科体系如图1所示[6-12]。 第一层:公共基础,包括数学、物理学、文学和外语。 第二层:专业公共基础,包括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工程学、系统科学。 第三层:专业基础,包括运筹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控制论。 第四层:专业课程与应用方向,包括设计改善、分析评价与决策、过程控制和综合应用。 2 培养目标 在对IE学科体系及特点充分讨论,形成共识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IE专业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沟通技能;掌握扎实的数理基础理论、宽广的经济管理知识、实用的工程信息技术;能够熟练运用工业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生产和服务系统进行分析、规划、设计、运作和管理,成为适合制造业和服务业需求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管理人才。 上述培养目标勾画出了南京大学工业工程专业的基本特色:①强调文理基础。在南京大学办工科,应充分利用南京大学文理见长的优势,这也是大学科交叉的基础,将文、理、工融合起来,要比将技术与管理融合起来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和影响。②明确工业工程技术体系。在前面的IE定义中,我们只强调用技术的方法来解决技术和管理问题,并没有规定用什么样的技术,这就给各个学校的IE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各校在开办IE专业时,将根据各自学校的优势和师资的优势,选择恰当的技术作支撑。全世界各个学校的IE专业几乎都各不相同,其最大不同,就在于所采用的技术不同。文献[13]认为,工业工程的技术体系包括三大类,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工程学和系统科学是其理论基础,工程技术、信息技术是其支撑技术。我院在信息技术方面具有长期的研究积累和成果,不少教师具有计算机或信息科学专业背景,大部分教师具有信息系统设计、开发与实施经验,未来的社会将是信息社会,因此,将信息技术作为IE的关键技术之一写入培养目标,是恰当的[9],也是符合我院实际的。③明确具体的应用对象。前面谈到, IE特点之一是工程实践性,培养的IE学生在什么行业发挥作用呢,我们的培养目标明确指出在制造业和服务业。制造业包括各类离散制造型企业和流程型企业,主要应用工程信息技术来解决制造过程中的技术和管理问题,如管理控制一体化问题、企业内部物流问题等。服务业主要是指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以及金融工程,这是我院的强项,可以将许多科研成果应用到教学工作中。④强调从系统级解决问题。作为南京大学培养的IE专业学生,要求能从系统角度解决生产与服务系统存在的问题。 3 课程设置 明确了IE专业学科体系和培养目标之后,课程设置应该不是一件困难的事。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如何教好每一门课和界定课程之间的联系与差别是关键。 从图1可以清楚地看出IE学科体系及其相互关系,但不能保证所有任课教师都是IE出身,都能理解IE,这就是困难之所在。我们的学生经常会问,为什么要学习这一门课,它和IE有什么关系?不是每一个任课教师都能清楚地回答这样的问题,也不是每个任课教师的回答都正确。这需要IE专业的教师来回答。 我们可以把IE专业课程体系分成6个模块,如图2所示。每个模块包含若干课程。如分析计算模块,课程包括运筹学、高级运筹学、概率与数理统计、数值分析;计算机信息技术模块,包括计算机技术基础、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微机原理与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等;工程技术模块,包括工程图学和计算机图学、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现代制造系统等;经济模块,包括管理经济学、财务会计、工程经济学、金融工程、金融计量学等;管理模块,包括管理学、供应链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项目管理等; IE核心模块,课程包括工业工程基础、生产管理、人因工程、物流工程等;每一个模块内的课程有实验和设计项目,每一个模块内的课程之间也有实验或设计项目,在模块之间也有实验和综合性实验项目,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最后还有产业/方向模块,其目的是给学生在某些产业方面更多更强的知识和训练。在实施这一教学理念的过程中,我们强调, 1)要界定清楚每一个模块内的课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规定课程的学时数、课程大纲和教学要求,规定哪些内容在哪门课程中介绍,介绍到何种程度,后面的课程在内容上如何覆盖和加深等。2)模块之间的衔接和关联,这是体现技术与管理有机结合的关键。 4 教学实践 由于IE的工程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必然要强调IE专业的实践环节。这可能包括两个方面,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在我国,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在管理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再加上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IE实验教学体系已基本形成,各门课程所要求的实验内容已基本确定,但问题在于如何开展实验课,保障实验课的质量,改善实验效果。由于受实验场地、设备资源和时间的约束,实验已成为一个验证过程。我们的理念是提供一个实验平台和实验要求,让学生自己来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并提出改进方案,真正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使学生印象深刻。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鉴于现在的学生极少经历过社会实践的事实,在教学环节上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如金工实习、工厂参观、短期企业调查、专业实习等,使学生对企业有一个感性认识。这虽然加大了教学投入,但对于改善教学效果,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5 结论 实践已经证明, IE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得到了蓬勃发展,在社会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中国对IE专业人才的需求将大大超过供给。而且,社会对IE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各个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如能注意发挥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必将充分发挥IE专业潜能。良好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的设计是成功的基础,但真正的成功还有待于社会实践的检验。 工业工程论文:信息环境下工业工程的创新技术 摘要:论述了 工业 工程的内涵,以及其基本职能——创新的重要意义。 总结 了信息环境下管理工作中行之有效的创新技术的特点。 关键词:工业工程;创新 当代世界 经济 发展 的主流已经从“知识经济”转向“创新经济”,称之为“创新力经济”。有效利用人力与资本并鼓励创新,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全因素生产力”。在历次科技革命的高新技术发明的前提下,信息与信息之间、经营与管理之间、 企业 与企业之间发生着交融互促的效应,在这个过程中,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ie)应运而生,为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必要的技术与理念的前提。 工业工程是工程技术、经济管理 科学 和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工业工程将人、信息、物料、设备、过程和能源集成到产品、服务或项目的整个寿命期内,把获利性、效率、适应性、响应能力、质量同产品与服务的不断改进和创新,贯穿整个寿命期做为目标。 工业工程自诞生以来,经历了围绕提高作业效率为重要内容的传统工业工程阶段;与运筹学相结合进行更系统和精确设计的独立活动阶段;以系统工程为新的支柱,形成从微观到宏观、从局部到整体进行分析和设计的系统科学体系阶段;目前可以认为是工业工程应用各种新技术、新理论不断拓展应用领域和范围的新的发展阶段。工业工程在其发展和应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职能。 1、工业工程的内涵 工业工程是对由人员、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所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设计改善和设置的一门学科。它综合运用数学、物 理学 和社会科学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术,以及工程分析和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对该系统所取得的成果进行鉴定、预测和评价[1]。 工业工程不仅用于生产事业,还可用于服务业、 金融 业等领域。由其广阔的应用范围可以看出它的内涵相当广泛。工业工程涉及的学科领域很多,研究方法多样,它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学及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和工程学中的分析、规划、设计等理论,另外与运筹学、系统工程、 计算 机等 现代 科学技术紧密结合[2]。 工业工程是一个过程。它是一个不断改进,追求创新的过程。坚信“改善无止境”——“there is always a better way!”。工业工程强调人的因素,它将影响人的因素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追求人——机——环境关系的最佳、最和谐状态。工业工程是集成系统的整体优化,将系统中的各要素孤立考虑和仅仅将各要素简单相加都是不合适的,它追求由人员、物料、设备、能源、信息等生产要素所组成的集成系统的整体效益,要产生1+1 2的效果。 2、创新是工业工程的本质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源泉。通过对系统的分析评价、完善改造以达到促进系统不断创新的目标,是工业工程的功能之一。这里的创新主要包括产品改进、工艺改进、设施改进、系统组织改进、工作方式改进、技术创新的激励与组织、新产品新技术的工作开发等。 工业工程的研究对象是以人为主体的工作系统,它的最基本的思想就是“做每件事,总有一个最好的办法”。从其内涵可看出,改善是实现工业工程任务和目标的基本手段,是工业工程的永恒目标,是工业工程的灵魂,而改善的结果是创新。 工业工程是一门对以人为主体的工作系统进行规划设计和组织管理的综合技术,其工作过程是一个集体努力和综合创造的过程。如果把它理解为管理,它需要不断探索改进管理系统与工作程序以提高效率。工业工程的基本方法,除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外,就是创造性技术。随着发明学、创造工程、系统工程和管理科学的发展,人们已经先后提出了一百多种创造技术和方法,其中1个不忘(不忘动作经济原则)、4大原则(取消、合并、重排、简化)、5个方面(操作、运输、贮存、检验、等待)、6大提问技术(目的、方法、人物、时间、地点、原因),这些都是改进与创新工作必不可少的关键。由此可见,工业工程需要高度的改善改造性,改善创新是工业工程的本质功能。 3、 工业 工程的创新技术的特点 信息环境下工业工程的创新技术可以概括为:针对知识资源无形性,使用价值的间接性、共享性、增值性等特征,并有利于实现集约 发展 的管理方法与技巧。它的研究应用具有以下特点: (1)集群性。把市场需求和技术供给、把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取得全方位的改善效益。 (2)虚拟性。 经济 全球化和信息经济时代的典型产物就是虚拟就是与信息紧密挂钩的高智能性知识密集型产品和产业。创新技术的虚拟化具有灵活、柔性、合作、共享、快速反应、高效输出等素质。 (3)融合性。创新技术应当是多元、合作与共享的集合。多元优于一元,合作大于竞争,共享胜过独享,就能突破看似有限的改善空间和社会结构,实现优势忽布和资源重组,在更为广泛的程度上形成双赢或多赢的管理运作。 (4)模糊性。 现代 网络 通信技术使创新的来源无处不在,没有明确的边界。 小结 工业工程是解决各生产要素达到有效结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过程中各种复杂矛盾的创造性方法。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研究领域,凡是有利于对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评价以及有利于提高效益的方法,都被及时纳入了工业工程的研究和应用范畴,其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在信息经济时代,创新的作用得到空前强化,并升华成为一种社会主题。而工业工程从一诞生起就强调不断改进与创新,工业工程就是在不断发现问题,考察分析问题、寻求对策的实践中,永无止境地改革、创新和发展。 工业工程论文: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 【摘要】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环境非常复杂,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大,就业质量参差不齐。在本文中,笔者对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展开调查研究,总结其存在的问题,并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应对策略 工业工程(IndustrialEngineering)是由上个世纪初美国工程师泰勒率先提出的,是为提高生产效率而采用的系统与科学的管理方法。在20世纪80年代末,工业工程被正式引入中国,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工业工程与现代科技的结合程度不断加深,影响力也不断加强。工业工程专业在我国高校出现的时间比较晚,最早可见于上世纪中期的重庆交通大学工学院工业管理工程系,之后,我国众多高校纷纷设立工业工程专业,目前全国已开办工业工程专业的高校多达160余所,向社会输送了大量的工业工程管理人才的同时,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状况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为充分了解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状况,以便更好地改进教学、指导就业,笔者对近年来工业工程专业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及就业现状进行调查[1]。 1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状况 1.1设计调查问卷与选择调查样本 在本次调查的过程中,笔者选择H省多家高校的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了调查,在调查的过程中,笔者采取了抽样调查方法,具体过程为:一是选择多所工业工程专业毕业一年内的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并做好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工作;二是针对H省工业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整体的就业状况展开抽样调查,回收调查问卷,对各项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三是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引入统计学方面的理论与工具,就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总结与分析[2]。在本次调查研究的过程中,笔者选择了H省的九所高校进行了实地调研,调查所得的各项数据均来自这些院校。 1.2问卷调查结果 在本次调查的过程中,笔者采用了随机抽样的办法,将调查问卷发放给目标人群,经填写后并回收。本次一共发放了260份调查问卷,实际回收到的有效问卷为246份,有效率为94.6%,最终的调查结果为:1)对学生为什么选择工业工程这一专业展开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冲着“工业工程”这个名字而来的,约占到总数的61.66%,对工业工程学专业内涵及将来从事的岗位并不了解。而表示本身就非常喜欢并对工业工程这一专业有所了解的学生仅占到总数的7.77%。这一项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学生并不热爱此专业,而是顾名思义,觉得选报这个专业可能将来会好就业,但对将来的就业岗位和素质要求知之甚少[3]。2)在学生学习与就业的过程中,实习经验与专业知识技能都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熟练操作计算机Office办公软件,但对工业工程专业在工作中必须用到的CAD、MATALB、visio等掌握的并不熟练。因此,工业工程学生除了熟练学习基本计算机办公软件外,更要加强对CAD、MATALB系统作图软件的学习。3)针对工业工程毕业生在工作中的各项能力与意识展开了调查,具体包括成本与效率意识、全局意识、实践能力、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等。调查结果表明,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不强,这一点与缺乏实践教育有很大关系;还有部分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不佳,另外,其所学知识与企业的实际需求有很大出入。4)笔者对毕业生是否对本专业及所学课程满意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13.25%的学生对本专业及所学课程非常满意,26.51%的毕业生表示满意,54.22%毕业生表示比较满意,还有6.02%的毕业生表示不满意,这能够体现出当前高校工业工程专业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育模式还需要改进[4]。5)笔者针对现有的教育状况展开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当前教育存在如下不足之处:一是课程所涉及到的范围太宽泛,内容太多,导致学生学而不精;二是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未能够合理地安排学时,大四阶段找工作期间,还有很多重要课程;三是实践教学比较少,未能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作用,导致学生理论难以有效联系实际。6)很多毕业生都表示在课程中设置的基础工业工程、管理学、统计学、运筹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管理信息系统、物流工程、人因工程、生产管理、标准化工程、质量管理工程、生产计划与控制等学科对于就业有很大帮助,各种实习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理论应用能力。7)在本次调查中笔者发现,有70%的学生表示找工作的过程中困难重重。很多学生都过分侧重于薪资待遇,对于后期的发展潜力及工作环境等并不关心。在本次调查中,毕业的就业方向为:有44.58%的毕业生从事与工业工程相关的工作,有28.92%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与工业工程专业关联不大,有8.43%的毕业生从事办公文员等事务性工作,有6.02%毕业生从事金融财会等工作,有7.23%的毕业生从事销售工作,4.81%的毕业生从事的是物流管理及外贸相关工作。 2调查发现的问题 在本次调查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如下问题:一是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在考取证件的过程中存在严重的跟风现象,仅仅是看别人考什么证书,他也去考,没有深入分析自身的就业需要。二是对于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实践动手能力非常重要,而当前很多教师与学生都未意识到这一点,仍过分侧重于理论知识。三是在培养学生技能的过程中,没有充分重视计算机技术。四是在对本专业满意度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都持一般态度。五是在毕业生的工作中,专业课程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很多毕业生在校期间未能够扎实地掌握各种专业知识。六是学校针对该专业配置的实验室数量不足,实验室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七是就该专业学生就业难度方面的调查,学生们普遍表示就业非常困难。八是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范围十分小,很多毕业生只有都进入了大型制造行业就业,才能发挥专业的优势。当前学生普遍对工业工程专业的未来发展拥有信心,这是由于我国工业工程专业出现的比较晚,社会各界对于该方面的人才需求比较大。但是当前教育所培养的学生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出入,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 3应对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有关策略 通过上文有关内容我们可知,当前我国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基于此,笔者提出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3.1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在学生知识体系培养中,培养方案具有重要作用。针对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存在的差距,高校应加快教育改革,制定出更加科学的培养方案,为社会输送满足需求的人才。一是在课程设置方面。在信息时代,企业对于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有必要将网络技术、算法导论、统计软件应用等内容融合到课程中,从而培养兼具技术能力与管理能力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为此,高校可以增设机械CAD、CAE、CMA等课程。高校还可以增加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经济类法律与国际经济学等课程。这样能够弥补学生法律、经济等多方面的知识,向企业培养复合型的人才。除此之外,高校有必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增设创业管理这一课程,帮助与促进学生创业,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二是在学科划分方面。除了教育部要求的各项课程之外,高校应进一步细分专业课程,将所有课程划分为必修课、选修课与专业方向课等。专业方向课主要由两方面课程组成,管理技术与工程经济。如此一来,学生能够从自身的实际需求或兴趣出发,更有针对性地学习所需要的知识,提升学生的知识深度,这也是高校践行因材施教这一原则的重要表现。三是在课程要求方面。我国高校在培养工业工程专业人才的时候有必要与国际接轨,积极引入英文授课,如项目管理概论等。质量管理与设施规划等课程则有必要引入双语授课。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专业英语,为查阅外文资料奠定基础。 3.2加强师资力量等方面的投入 在时展的过程中,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必须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体系,走在知识前沿,才能够向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高校一方面可以组织优秀教师到国外学习,提高专业知识储备量;还可以积极引入国内外优秀的教师补充到现有教师队伍中,全面强化师资力量。这种方式能够使得教师与国际化的发展环境融合起来,随着更新专业知识,进而向学生传授最为先进的前沿知识。这些新的知识能够使得学生在踏入工作岗位后,不会与社会需求脱节,使得学生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3.3积极优化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一堂灌的授课方式在大学中司空见惯。这种授课方式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高校也亟待改变,却未有更好的方式加以替代。很多教师也努力改变教学方法,然后成效不佳。针对此,笔者认为高校应积极参考国内外的教育大环境,引入西方教育中的优秀部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单纯的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更多的互动环节,活跃课堂气氛,具体策略有:一是教师将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引入到课堂上,师生之间构建起融洽的关系,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可以为学生组织讲课,教师进行点评与总结,也可以是教师设置学习问题,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独立思考及应用所学到的知识;二是教师可以引入辩论会的方式,学生之间可以畅所欲言;三是学生在课堂学习后需要完成书面的研究报告、技术报告等,教师以此来对学生进行考核。在这些方式下,学生不仅学习到了专业知识,还能够提高综合素质水平。 3.4改变现有的教育培养模式 在当前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做到因材施教。基于此,高校应积极改变当前的教育培养模式:一是对优异生进行重点培养,由其带动其他学生学习,实现共同进步。在大二时期,高校可以选拔部分能力突出、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组织师资力量对其进行学习指导,并鼓励其参与到实验室的项目中,在实践中更深刻的领会理论知识,并提高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在课余时间,其能够带动与帮助其他学生学习,使得整体的教学成效得到改善。二是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给学生创造出更多的实践机会。高校应主动与企业对接,给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争取到更多的实习机会,使得学生能够早一点接触社会,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加以完善。高校还可以邀请企业中优秀的工业工程师到学校授课或做专题报告。他们能够将企业的信息带给学生,使得学生对企业及未来的工作岗位有更深刻的了解。 4结束语 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环境非常复杂,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非常大。在本文中,笔者对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展开调查研究,研究发现对于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实践动手能力非常重要,而当前很多教师与学生都未意识到这一点,仍过分侧重于理论知识,高校所所培养的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针对此,高校应深入分析企业的人才需求,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师资力量等方面的投入,引入新的教学方法,改变现有的教育培养模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得学生早一点接触社会,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加以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工业工程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作者:顾旭娥 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财经本科毕业论文:地方财经类高校会计本科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 摘 要:科研是高等教育的基本使命和主要的功能之一,是高等院校教师的责任。为实现科研对地方财经类高校会计本科教学团队建设的支撑与促进,从基层学术组织视角提出以科研成果进教材、入课堂;科研成果促教改;科研骨干上讲台等为切入点带动会计本科教学团队水平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会计科研 会计教学团队 教学水平 地方财经类高校由于其区域性、地方性特征,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而师资的建设是一个学校能否培养出高素质人才的最重要的主观条件。师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批人在某方面形成特色。因此,创建和打造卓越的教学团队,建立和完善优秀的教学队伍,成为地方高校应对大众化背景下教学使命危机的重要举措。 一、科研对地方财经类高校会计本科教学团队建设的促进作用 (一)会计科研是提高会计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 高校所有的教学都应该是有研究的教学。有了科研不一定有高质量的教学,但没有科研必定没有高质量的教学。没有科研依托的教学,可以把课讲得很漂亮、很花哨,但却因不了解会计学科的学术前沿而缺少内涵。这样的教师只能是“教书匠”,而不能成为“教育家”。由于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会计制度、准则及处理方法也在不断更新,教师通过科研在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服务的同时,不但可以摆脱单纯进行基础教学的拘泥,了解学科发展的现状,了解学科发展的方向, 始终站在会计学科发展的前沿,推动会计专业的发展;而且通过不断接触新事物,研究新问题的科学研究,将最新的思想、方法、成果引入到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本专业内运用一些基本科学原则解决实际问题,真正教出高水平的学生。 (二)会计科研是形成会计教学团队合力的重要保障 长期以来,高校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基本上是独自面对特定的教育情境单兵作战,依照自己的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自行完成教学任务,同事之间缺乏合作交流的气息与氛围。这种孤立的、相对封闭的、缺乏团队协作意识的工作方式使地方性财经类院校的会计教育在缺乏领域内有重大影响力的学者的情况下,更难以产生重大标志性教学成果。随着会计教育的快速发展,学生需求多样化和教学平台日益增多,对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通过科研纽带组成的会计教学团队不仅可以在协作的氛围中相互沟通,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经验交流,在教学、研究、社会服务的互动中整合教学资源、形成教学合力和凝聚力,成为综合解决“教什么”和“如何教”问题的高起点的教学组织,而且以教学的学术性作为团队融合的切入点、将研究性教学引入会计课堂教学可以提高会计教学团队的教学质量,并保障教学的发展。而在课程教学中产生的教学改革反馈信息则可以进一步促进会计科研和学科的探索。 (三)会计科研是促进会计教学团队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学术是大学的本质属性,也是高校教师的生命。因此,教学团队存在的价值是教学,但发展的源泉却在于研究。一个有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力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必须有高水平的科研作支撑。在教学团队中,由于团队成员组成的异质性、互补性以及团队成员之间的平等关系,成员之间不仅可以在及时交流会计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前沿的互相学习中取长补短,促进自己的教学提高,而且在让科学研究为提高教学水平服务的同时,又会进一步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各种问题,这会产生更高水平的理论成果,进而在本领域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因此,依托学科优势平台和科研实力,积极实施科研教学互动,扶持教师的成长,促进学科发展,是会计学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举措和途径。 二、基于基层学术组织视角加强地方财经类高校会计本科教学团队建设 (一)科研成果进教材、入课堂——推进团队教师校外实践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并扩大科研成果影响力 地方财经类高校的教师所从事科研课题多来自地方经济并服务于地方经济,会计研究工作也不例外。为把科研成果转化成有效的教学资源,除了教师带领一部分学生参与研究过程外,在科研资源整合的基础上把成果入课堂是一种涉及面更广的实现科研资源的开发与本科会计人才培养融合的有效途径。团队教师可以将横向课题的研究成果作为实践案例等引入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等课程,甚至可以汇总整理为自编案例教材,作为课堂教学内容,使科研成果作为知识形态,在教学中得到进一步传播和证实,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实践性。 为进一步扩大科研成果的影响力,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之余,可聘请校外专家学者或在职高级会计师就一些热点问题和新出台会计政策作会计专题报告和讲座,如在会计准则发生重大变化,而教材不能及时反映时,通过校内外专家学者的专题讲座可弥补这一缺陷。此外,打造“硕导论坛”、“创新群体论坛”、“博士论坛”等系列会计论坛;在学生中定期开展“学生学术沙龙”等学术活动。通过课堂内外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的培育,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和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沟通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二)科研成果促教改——集中团队优势开展教学改革项目,及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环节 应用型会计人才是一个具有立体感的时间性概念,社会对会计教育的需求直接影响到会计教育的发展。随着会计工作的客观经济活动发生变化,会计教育也将与之相适应。因此对会计教育而言,教改也是一个永恒的、常讲常新的话题。作为教师,要真正能够在教学改革中做出一些成绩,除了要有改革的意识,更重要的是要有改革的头脑和能力,要有正确的思路、要有可行的方案。而教师科学研究为教学改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例如在培养学生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来解决会计实务问题的能力方面,会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探索在管理会计、财务报表分析、财务管理等课程的教学中中引入项目教学法,即以会计实务研究成果作为一个项目,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实施该完整的项目工作完成整个教学活动。使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在财务会计实验中引入模块组合法,将财务会计实验内容按企业一般工作岗位分工分解成不同模块,以模块为实验单位来组织实验过程等等。在此基础上团队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理论研究,打破传统的规则式教学模式,推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进。此外,团队成员可集中智慧,将多年关注的会计问题的研究心得,进行整理和提炼,集中优势力量开展会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进行科研攻关,并进一步把会计教学改革成果应用于教学,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会计职业素养和会计职业水平。 (三)科研骨干上讲台——培育团队成员,并引领学生成长 育人以教学为先,教学以质量为重。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因素,其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作为实务性很强的会计教育,通过科研骨上讲台,在教学中将与地方经济密切结合的研究成果以案例教学、演示教学等形式展示,使学生在了解自己身边企业情况的同时,直接从实践中掌握会计的精髓,必定会极大地激发学习兴趣。此外,通过科研骨干上讲台,把科研方法转化为教学方法,融入到教学内容的组织中,拓展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水平,如采取教师的精讲与学生的自学、共同探讨与学生总结、学生提问与教师解惑,学生限时发言与大家评论等的有机结合,在“教学相长”中让学生不仅动脑,而且动心、动手和动嘴,全身心的投入学习的过程,在关注现实问题的同时,不仅学到一些具体的会计理论和方法,更主要的是学会如何将这些理论及方法应用到实践中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刺激科研灵感与科研能力,实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需求为动因,以问题为基础,进行发现式、探索性的学习的教学模式的转变。 讲台泛指课堂内外的一切教育途径。因此科研骨干上讲台,还可采取在各年级中结合班主任制度,推行科研年级导师制。具体由高职称、高学历、出国留学人员等具有良好科研素质的优秀教师组成科研导师队伍,采取定期的年级导师讲座、不定期的主题班会、师生面对面交流等方式,从人生规划、个性塑造、科研素质、会计职业资格证书考取等多方面引导学生,并对有科研潜能及科研兴趣的学生给予个性化指点和帮助,引领学生成长。 财经本科毕业论文: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探讨 摘要: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多学科融合性的专业,随着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国内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快速增长。以财经类院校为例,分析了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科属性、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设置,提出了逐步完善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工程管理;房地产;培养方案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发展。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建筑业的规模和从业人员数量也在不断扩大,工程管理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也越来越紧缺,从而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的分析,探讨现阶段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建议,提高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 一、国内工程管理专业概况 根据2004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管理科学与工程”设为管理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并下设八个二级学科:工程管理、工业管理、管理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房地产经营管理、项目管理、产品质量工程和工程造价(八个本科专业)。将工程管理专业设在管理学门类下面,即强调了其管理类学科属性,这与国际上多数国家将其归属在土木工程类专业的做法有所不同。因此,中国的工程管理专业偏重于管理类。目前,国内共有三百多所所高校开设了工程管理本科专业,主要分布在各综合性大学、建工类、矿业类、电力水利类、财经类等高校。中国工程管理专业目前还处于研究、探索和发展阶段。从全国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高校来看,基本上都是以管理学、土木工程等为主干学科,下设有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投资与造价管理、国际工程管理和物业管理等五个专业方向。不同高校培养的侧重点不一样,但都是培养具备工程技术、管理学、经济学及法律知识,能运用现代管理理论方法,在国内国际工程建设领域中,从事投资决策、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工程项目咨询、工程项目监理、政府部门宏观调控管理等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二、安徽财经大学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内容 安徽财经大学是一所以经管法为主的多科性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设置在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方向为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方向。 1.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接受房地产经营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基本训练,具备从事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技能与工程项目管理能力,适宜在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从事房地产和工程项目管理相关业务,以及在相关教学科研单位从事该领域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从培养目标可以看出,由于学校的财经类属性,专业的设置偏向经济管理类。 2.专业特色与培养要求: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和品德、健康的身心和创新精神;系统掌握相关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土木工程技术知识、相关的经济理论及其他相关学科知识;(2)具有综合运用本专业知识从事工程管理的基本能力;(3)初步具有进行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工程项目的投资、进度、质量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和组织协调的技能;(4)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5)熟悉中国房地产经营管理、工程管理的有关方针、政策、法规以及国际工程管理的惯例和规则;(6)了解本专业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教学、科研和实际工作能力。 3.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等。学科基础课包括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会计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学、财务管理与财务报告分析、运筹学、管理信息系统、经济法、工程制图等。专业必修课包括房地产经济学、房地产金融学、房地产政策与法规、房地产开发与管理、工程概预算、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估价、物业管理等。专业选修课包括工程技术监理、建筑材料、建筑技术、工程招投标管理、工程项目管理等。学制四年,学生学完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修满学分,经考核成绩全部合格,发给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安徽财经大学普通学科学生学位授予办法(学分制)》规定的,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三、工程管理专业主要课程教学内容 工程制图:制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正投影原理:点、线、面、平面立体、曲面立体的投影;常用建筑曲面体的形成及画法;投影制图:三视图、六面基本视图、辅助视图;组合体视图的阅读、绘制及尺寸标注;各种剖视图;土木建筑工程专业图:房屋建筑及房屋结构施工图;钢筋混凝土及钢结构构件图;室内给水排水工程图;计算机绘图软件的应用。 房屋建筑学:房屋建筑学课程分为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两部分,每一部分又包括建筑构造和建筑设计原理。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房屋构造的基本理论;初步掌握建筑的一般构造做法和构造详图的绘制方法,能识读一般的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图;了解一般房屋建筑设计原理,具有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正确理解设计意图。 房地产开发与管理:本课程以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的全过程为主线,以加强对房地产开发与管理活动的全面理解为目的,结合中国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的实际,对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要求加以介绍。主要内容包括: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的基本概念、房地产的基本法律制度、房地产市场调查与预测、房地产项目的开发管理、市场营销策划、房地产交易的类型以及特点等。 工程项目管理:本课程是一门紧密联系工程建设管理实践的重要课程,它以工程项目为对象提出工程项目管理的概念和系统,从施工项目管理者或承包商的角度讲授项目组织与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强调管理的应用。其研究范围涵盖着工程项目投资前期,投资建设期直至项目投产的整个过程;研究内容包括决策、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及协调的理论,方法与手段;研究目的是使工程项目管理在投资、工期、质量三大目标及其他方面均取得最佳效果,尽快发挥效益,最终收回投资并达到投资增值的目的。 房地产政策与法规:本课程以中国土地管理法和房地产法律制度以及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活动的法律规范为主要内容。具体涉及房地产法律的基本范畴、特点和制度演进;城市规划、房地产交易、转让、抵押、租赁等相关的法律规定;房屋拆迁的安置与补偿、市场管理、物业管理等相关的法律规定。 城市规划与管理:本课程主要包括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城市规划的基本程序,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的影响和作用,城市规划与工程建设项目之间的关系,具备城市、城镇和居住小区规划的基本知识,以及分析与解决城市、城镇和居住小区规划相关问题的解决思路和规划方法等。 房地产估价:本课程以房地产估价工作所必备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知识为主线,结合中外房地产评估行业发展的现状,主要介绍了房地产估价的程序以及在熟练掌握房地产估价基本理沦知识的基础上,对不同房地产类型、在不同评估目的条件下进行房地产估价时能够选择运用房地产估价中的成本法、市场比较法、收益法等合适的估价技术来求取估价对象客观合理的价格或价值。 四、完善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的建议 工程管理专业是管理类门类中重要的专业科目之一,随着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房地产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中国必须逐步建立起满足市场需要的、与国外高校基本一致的房地产人才培养模式。为此应进一步完善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 1.由于财经类高校的特点,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偏向经、管、法,而工程管理学科的研究方法是工程技术与管理理论的结合,必须具备一定的建筑行业背景知识。对于工程管理专业教育来说,在保留经济、管理以及法律平台现有课程的基础上,加强工程技术类课程的设置力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推动教学实践环节的开展。在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实践环节的开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学生经验不足、动手能力不强等问题,从而影响了工程管理专业生产实践环节、毕业实践环节活动的开展。因此,要逐步加强学校和相关企业的联系与合作,推动产学研的发展,完善教学实践环节。 财经本科毕业论文:中外本科财经类教材比较研究 一、文献综述 一般认为,我国的教育制度,尤其是大学本科教育制度与西方国家相比较,差别很大。实际上,在教材方面,中外之间也是有很大差别的。国内已经有若干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相关的探讨。在教材内容方面,冯婉玲和孙宏斌分析了国外若干著名出版社出版的会计学、企业管理、技术管理的三个工商管理类二级学科下设的20多门核心课程共80种教材,归纳出国外工商管理教材在内容上有五大鲜明特点,在教材形式和视觉效果上有较为明显的十大特色。进而,对国内工商管理教材编者与出版社提出了八个方向性建议,即编写理念特色化,并围绕教学理念选择和组织知识点;对象定位明确化,即教材的知识面、深度、侧重点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明确;注重内容更新,即跟踪实践和理论研究发展,不断更新内容并推出新版本;提高案例质量,即从学校自建的案例库、MBA报告中,以及上市公司资料中获取素材;紧密联系实际;提供形式多样的教学辅助资料;充分利用“前言”表述教材特色;以及改进教材编排设计。徐丽萍对国外优秀大学教材特点进行了一定的探讨,提出了某些建议。在教材内容编排和设计方面,张恰和马云鹏对国外教材内容设计进行了探讨,从中找到可以借鉴的经验。在教材具体选用的权限方面,朱云仙和真虹对中美高校教材选用的决定因素进行了比较研究,也指出借鉴意见。还有学者分析了国外教材电子化的发展趋势。与纸质教材比较,电子教材有自己的优势。在价格上,电子教材一般比纸质教材便宜50%甚至更多,甚至许多图书馆免费提供电子图书。随着教育费用年年增加,这个价格上的优势越显突出。在编写方面,电子版教材更容易编写和及时修改、更新。上述文献开阔了国人的眼界,也激发人们进一步思考关于中外财经类教材之间的差别。 二、中外财经类教材的差别 (一)“教材”概念上的差别 中外高校对“教材”一词,各自有自己的理解。我们大陆所指的教材主要相当于美国的textbook(教材、课本教科书),而美国大学教材的真正涵义是teachingmaterial(教学资料),比textbook要宽泛得多。teachingmaterial包括textbook,也包括其他资料,以及有关资料的目录等。国内高校教学中所指的“教材”,一般指的是某门课程的教师和学生共同使用的教科书,是课堂教学的依据,也是教师讲课的蓝本和考试的范围。课堂教学有教学大纲或基本要求,教学大纲或基本要求与教材相吻合,甚至是高度吻合,基础课程更是如此。通常情况下,每门课程必须有一本教材,并且只能是一本教材,不可有两本、三本等。美国高校中只有基础性课程才有比较严格意义上的textbook,而且,与我国同类课程教材相比,其系列配套、各种媒体相当齐全。在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基础层次和专业层次,一般大学与名牌大学,一般教授和知名教授之间,使用教材的情况并不完全相同,上面只是对一般情况的归纳。另外,电子版教材已成趋势。例如,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的《经济学》(Economics),到2005年,已经在全世界被翻译成41种文字,在无数国家的无数大学里用作教材。在2010年出版的第19版,也就是萨缪尔森修订的最后一个版本,也有了电子版(Economics19e)。 (二)教材内容方面的差别 首先,由于国外“教材”概念远比中国宽泛,所以国外教材的内容也是十分宽泛。一门课,可能有多种教材,甚至可能把与本专业有关的著名杂志和报纸也列为教材,如美国的《华尔街日报》、《财富》、《商业周刊》,英国的《经济学家》。而在中国大陆大学里,一门课只指定一本教材,其他只能是参考书目、阅读资料等。其次,在教材具体内容方面,包括选用的案例等,中外教材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差别。国外教材在政策研究与评价、案例等方面,一般是讲本国的事情,而不是讲他国的事情,很少涉及到他国。例如,美国学者乔治·E·雷吉达(GeorgeE.Rejda)编写的教材《社会保险和经济保障》(SocialInsuranceandEconomicSecurity)(1999年第6版),通篇只有一处提到其他国家(加拿大),其余所有内容都是关于美国的,这本教材应该叫作《美国社会保险和经济保障》。而在中国大陆大学教材内容,不仅主要概念、原理、模式等是从国外搬来的,而且大部分内容,甚至大部分政策分析、案例等也是关于外国的。也有的大陆教材内容,基本上都是国外的,只是单独列出某一、二章,专讲国内方面。出于某些方面考虑,这里就不一一列出国内这方面的教材的书名了。 (三)教材编写方面的差别 国外教材编写基本上是按照专著格式编写的,十分严肃。这主要表现为:第一,引用文献,严格加注。第二,有带有页码的关键词索引,甚至包括人名、地名、国名。第三,有词汇表。词汇表基本是带有解释内容的。而国内教材,基本上看不到这些东西,许多教材只是在内容的最后,笼统的列出一些参考文献,看出在正文哪里引用的、引用的什么内容、引用了多少内容。(四)教材形式方面的差别国外大学教材在形式方面,有两个特点:一是形式灵活。如文图并茂,图表彩色印刷。以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的2010年出版的英文版第19版电子版《经济学》为例:正文627页,本人粗略统计一下,其中与正文内容有关的图表有408个(一个图形中,包括A、B、C等多个图形的,按照多个计算),与正文内容无直接关系的图形有156个(这些图形仅是为了吸引读者眼球)合计564个,几乎每页都有图表;前言和附录中,还有5个较大的图表;在色彩方面,目录的章、节的标题都是用红色的;正文中的章节标题(即一、二级标题)则是黑色的,正文中的三、四级标题则是用红色的;重要词组用斜体表示,重要内容用红色表示;所有图表都是彩色的。二是纸张质量高,几乎是用相当于国内正规画报纸张印刷的(国内翻印的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经济学》英文版,仍然是普通纸张、黑白图表)。国内财经类本科教材的图表较少,彩色印刷的教材就更少了。 三、改进国内财经类教材的建议 (一)更新“教材”观念和讲课及考试模式 首先,必须更新我国财经类本科“教材”的观念。教材可以是一本教科书,也可以是基本教科书。教材可以是纸质的,但是在现代互联网时代,还应该有多种形式的电子版教材、资料等与之相匹配。其次,要更新教学与考试模式。应该看到,我国教材之所以单调、单一,是与满堂灌讲课模式相关的,也是与死记硬背的死板考试模式相关的。再次,按照课程属性区分考试方式。基础课必须实行严格的课堂教学,课时不得随意压缩,并且实行闭卷考试,如西方经济学、基础会计学、基础管理学等。选修课,可以不考试。操作性课程,必须提供操作条件和设备,实行严格的操作和训练,否则,这样的课程还不如不要。但是,操作性课程不应该有闭卷考试。 (二)改革教材内容 人们经常讲我国的教材和讲课内容与实际脱节,误人子弟。这个判断基本是对的,但是其原因还是较为复杂的,人们很少探讨为什么脱节。其原因可以分为两大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教材和课堂讲课方面的原因:如上所述,教材中大量充斥着国外的理论、模型、政策、案例等,却较少有国内的这些方面的内容,似乎“言必称希腊”。这必然造成与中国的实际脱节。教师讲得再好,也命中注定是脱节的。所以,我们的教材应该主要讲国内的内容,尤其是讲国内正在实行的政策、制度等方面的内容。第二方面是高校围墙之外的社会原因。我们的社会几乎是一个畸形社会:到处充满着潜规则,我们的教材和教师只能教育学生去遵守规则,而不会教唆学生去破坏规则,但是真正到了社会上,遵守规则就难以存活,这怎能不脱节! (三)改进教材编写和选用的官僚化制度 第一,改进教材的内容,少写国外、多写国内。第二,提升教材的内涵,多分析政策、少罗列概念性的内容。有些教材为了讲一个概念,花费大量的篇幅,像是一篇研究论文。第三,教材也应该按照专著的写作要求来写,如参考文献应该是实注,应该有词汇表、关键词索引等。这一方面是尊重知识产权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严谨对待学习和学术的需要。第四,取消“国家规划教材”之类的官僚化教材制度。这也算是一种“另类”的中国特色了。实质上,教材编写得好不好,主要不在于是否是领导、名人主编的,而在于编写者是否真正了解社会需求。许多发达国家的财经类教材的编写,往往是由学校、政府和企业等多方共同参与下完成的。 (四)改善教材的外在形式 在文图并茂、彩色印刷等方面,我国的中小学教材早已进步,大学教材反而这些方面进步不大,似乎应该向中小学教材学习。 作者:王洪春 王东亚 单位: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财经本科毕业论文:财经大学本科教学建设与创新 一、课程体系设置 学校在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指导下,重视课程体系建设,本着“加强通识教育、夯实学科基础、凝练专业主干、灵活专业方向、提升实践创新”的原则,设置了通识教育与专业培养相贯通、科学教育与人文素养相融合、理论传授与实践能力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在“平台+模块”培养模式的总体要求下,构建了四大课程平台:公共课程、大类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实践教学课程等平台;两大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和素质教育选修课程模块,具体学分分配见表1。学校目前蒙汉双语授课专业有经济、管理、法学三大类,具体学分分配见表2。科学的课程体系设置有助于学生优良思想品质、人文素养、生态文明与健康人格的培育,有利于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本科教学建设实践 (一)专业建设学校切实加强专业建设,提升改造传统专业,扶持做强优势专业,保护巩固基础专业,稳步发展新兴专业,经过持续努力,我校的学科和专业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截至2011年底,我校有财政学、会计学、统计学、政治经济学、企业管理学5个学科被评为自治区重点学科,金融学、旅游管理2个学科被评为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获准建设会计学、财政学、金融学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经济学、财政学、统计学、会计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旅游管理等16个自治区级品牌专业。 (二)课程建设为适应社会需求与教学要求,我校在课程建设中,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进一步优化整合课程结构,突出主干,删除重复,加强综合和学科交叉,引入学科发展新成果,使课程体系更为科学。2011年,开课总量2500门左右,其中双语(英汉双语、蒙汉双语)授课课程100门左右,课程资源上网达到100门左右,实践教学课程68门。2011年,资产评估、经济数学基础(微积分)、民族政策与民族理论、财务会计(高职课程)等4门课程被评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截至2011年底,学校有27门课程入选自治区级精品课程,72门入选校级精品课程,200门课程入选院(系)级重点建设课程,形成了院级、校级、自治区级三个层次精品(重点)课程建设格局。目前《会计学》、《金融学》、《政治经济学》正在积极准备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在课程改革方面我校也做了积极探索,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采取“3+X”的模式,公共英语教学采用了分级教学,在素质教育选修课中增设了个性发展模块。 (三)教材建设学校一贯重视以专业发展带动教材内容更新,以教学改革促进教材体系优化。在“十一五”期间,学校共支持出版教材265部,其中蒙汉双语教材10余部。引进了一批高水平外文原版教材,进一步丰富了网络教学资源(包含系列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仪器手册、设计应用资料、设计应用方案、工具软件、电子书在内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全校2000多门课程中选用国家、部省、校级规划教材约70%以上,选用近五年出版的新教材90%以上。对内容更新速度快的课程,自编教材讲义200多部,确保了教学内容的先进性。还特别重视民族财经教材的编写工作,如2011年,金融学院有5部教材获得教育部蒙文统编教材计划资助。 (四)实践教学学校重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教学融会贯通,通过加强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的训练,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断改革完善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由专业基础实验、专业综合实验、跨专业综合实验、创业创新实验为一体的实验教学体系,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专业基本技能、业务处理能力、专业综合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形成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使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素养和个性化能力通过实验教学得到培养。学校还重点建设了46门实验课程,并进一步加强了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的管理,建立毕业论文的奖励制度和“防抄袭系统”。为进一步推进民族班外语教学改革,提高民族班学生外语水平,初步建成了少数民族多语种资源库、少数民族汉语、英语语言训练中心。 (五)创新创业教育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在课程体系中开设有创新创业的课程,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创新创业的有关系统知识。通过入学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和相关专业课授课中的有关案例向学生传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另一方面多次聘请学校毕业成功人士进行讲座,以他们工作和创业的亲身经历展示了工作和创业的艰辛和快乐,使学生受益匪浅。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科研训练和各类创新创业活动,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具体事例如表3所示。 (六)师资队伍建设学校近年来坚持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改革和发展的突出位置来抓。一方面出台了诸如奖励考研、高薪聘用等一系列培养、引进和稳定教师队伍的政策措施;另一方面,按照“相对稳定、合理流动、专兼结合、资源共享”的原则与“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路,柔性引进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并积极探索更加科学的教师队伍管理模式和机制,使师资队伍的整体实力不断加强。2011年,会计学、市场营销学2个教学团队被评为自治区级优秀教学团队,2位教师被评为自治区级教学名师;1位教师被评为自治区级教坛新秀。2011年,学校还积极开展校内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的评选活动,组织第七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大赛,加强蒙汉双语民族财经师资队伍的培训力度。 (七)国际合作教育学校不断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美国、加拿大、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蒙古等国多所大学建立了学术交流和校际协作关系。为进一步加强与合作院校的交流,积极引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拓宽办学途径,学校自2008年开始与澳大利亚阳光海岸大学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招收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电子商务及会计学等五个专业的本科中外合作办学学生(见图1)。 (八)校园文化建设在悠久办学历史和丰厚的校园文化积淀基础上,学校紧密结合当前形势,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文化艺术及学术修养。1.大学生读书活动积极贯彻执行《内蒙古财经学院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实施方案》以及相关配套文件精神,推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工程,开展素质教育工程和大学生读书活动,实行素质拓展认证制度,提升我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整体水平。学校制定了《大学生素质教育实施方案》,将读书活动列入学生必修学分,并设立专项资金。按照方案要求,从2008级学生起,向学生推荐100部经典著作,开展大学生读书活动,并将读书活动纳入学分制管理,且为必修学分。学生必须完成规定数量的精选书目,精读书目要撰写读书报告,由指定教师进行批阅,成绩全部合格者,取得2个学分。2.民族文化教育开展热爱内蒙古的宣传教育活动,做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举办了内蒙古财经学院第四届“呼思乐”杯蒙语授课班学生基础知识竞赛,举办了内蒙古财经学院第二届“草原雄鹰”搏克大赛,举办了第三届“奥奇杯”蒙古族民歌大赛,举办了“天骄之声,唱响校园”蒙古族长调走进大学系列音乐文化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大大激发了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广大学生倍加珍惜并自觉维护民族团结。3.学生社团活动本着“学术类社团、体育类社团、文艺类社团、公益类社团”的思路,调整了学生社团布局结构和规模。目前学校共有学生社团42个,各社团能根据自身特点,开展符合自身特色的亮点活动。社团联合会先后举办了“回忆四季放飞梦想”为主题的2011年毕业生歌会、社团联合会第二届体育节、内蒙古财经学院第六届电影节、社团联谊晚会等大型活动。萱原文学社举办的“学满萱原文扬财院”文学知识竞赛活动、星探天文社举办的“天宫一号”学术讲座活动、飓风话剧团举办的“放飞青春梦想,展现话剧魅力”主题汇报演出、爱心社的“爱心之旅”、马头琴协会的专场报告演出等活动都取得了成功。 三、本科教学改革实践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学分制改革会议精神以及《内蒙古财经学院教育教学“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认真做好深化学分制管理改革工作。通过到区内、外兄弟院校调研,广泛汲取学分制改革经验,已形成《内蒙古财经学院深化学分制改革实施方案(草稿)》,成立学分制改革领导小组,明确各阶段工作任务。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原有的本科生专业分流办法,在2010级本科学生中实施“2+6”人才培养模式;采取了“2+2”的国际合作培养模式;针对本科三批学生招生范围仅限管理学学科门类现状,制定《内蒙古财经学院全日制本科三批学生专业分流实施方案(暂行)》;在财政税务学院推行“双证”、“双专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重新修订双学士学位管理条例,把双学士学位教育与副修专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学校现有1个国家级实验室:经济管理实验实训中心;4个自治区级实验室:计算机实验中心、计算机硬件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会计实验室;1个联合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财经学院3S联合实验室;3个校级实验室:语言训练中心、民族语言训练中心、职业学院教学实验中心;1个资源库:多语种经济管理资源库。此外,还有各学院实验室如测量工程实验室、规划与地理信息系统、旅游管理实验室、网络模拟审判实训室等等,还建设了大量实习基地、创新基地。学校特别重视“经济管理实验实训中心”在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作用,2006年中心被评为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7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2011年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财经教育分会实验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单位。中心围绕学校人才的培养目标,细致地分析了民族地区、地方性院校的生源特征和区域社会经济生活对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需求特点,深入研究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教育模式。树立了以学生为本,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为目标的实验教学理念,明确了实验教学建设和改革的思路,即搭建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化实验教学平台,运用信息资源和软件资源,进行开放式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经济现象分析、业务过程仿真模拟的虚拟实验环境。构建起了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的教学体系。初步完成了与实验教学目标协调一致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并通过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实验课程建设、实验师资队伍建设、实验教学资源建设、实验教学管理等保证实验教学正常运行和实验教学效果,达到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为推动教学管理改革的研究,积极采取课题立项、成果评奖、经费资助等措施,鼓励教学管理人员结合实际,更新观念,主动探索、研究教育教学以及管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2011年,共立项校级教育教学项目58项,其中重点项目13项;一般项目45项。在研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重点课题———《以教育技术促进学校教育创新研究》子课题。从多学科视角,结合实践,逐步开展民族财经教育教学科研工作。目前,我校已有多项民族财经教育立项课题,有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西部地区民族财经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少数民族财经类人才培养模式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2011年学校又有10项校级民族教育课题立项。组织相关教师继续申请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从预科生培养、管理与教育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民族班教育教学改革的难点、民族班和预科班基础课程教学等方面进行相关研究。并加强与西部地区财经类兄弟院校的合作与交流,努力学习其民族财经人才培养的优秀经验;加强对这些院校的实地调查,搜集整理相关资料,了解和掌握少数民族财经教育领域的前沿信息,针对民族财经教育教学的更多问题进行认真研究,使我校民族教育教学工作,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健康推进。 (四)促进跨学科专业融合学校按照学科间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理念,促进跨学科的专业之间相互协调与融合,架构跨学科的边缘专业,集中力量办学。把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土地资源管理、资源环境与发展经济学这3个与资源学科、环境学科、技术学科、经济学科、管理学科交叉关联的专业统一起来,成立了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院,有益于学生多维的、综合的和跨部门思维的培养。 作者:吕君 窦建华 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院 财经本科毕业论文:财经类专业本科经济法课程教学研究 目前高校财经类专业基本都开设经济法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涵盖合同法、公司法、证券法、破产法、保险法等多部门法。财经类专业学生由于缺乏系统的法学理论基础,对于比较抽象的法律规范和高度概括的法律原则往往不易理解和掌握。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将抽象的经济法理论和多变的社会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经济法理论的同时,能够很好地和实际结合起来,科学解释和全面理解生活中的经济法问题,实现学以致用,提升学生经济法理论知识,灌输学生遵法守法的观念,是每个法学教师面临的共同问题。 一、财经类经济法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误区:将法学类经济法与财经类经济法混淆 经济法学是法学专业十四门核心课程之一,经济法作为部门法是独立的法律部门,是被法律界普遍认可和接受的,经济法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包括七个法律部门:宪法相关法部门、民商法部门、行政法部门、经济法部门、社会法部门、刑法部门、程序类法律。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经济法也是一个重要的法律部门,其主要包括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国家对土地、货币、税收等进行管理的法律,也归于经济法体系。目前,全国大部分高校财经类专业都开设了与经济法体系相关的经济法课程。与财经类经济法课程不同,经济法学主要是研究经济法及其发展规律的法学学科,主要包括经济法总论、经济主体法、市场监管法、宏观调控法等相关内容。[1]这一点与财经类经济法课程以“经济法与商法的一些部门法为主”有着本质的区别,财经类经济法主要包括总则与分则,总则内容主要讲述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分则主要讲述经济法与商法的一些部门法。该课程涵盖合同法、公司法、证券法、保险法、破产法等多部门法[2],是一门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双重属性的经济法课程。所以不能把二者混同。实践中,多数高校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在经济法课程的开设和讲授方面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二)教学误区:经济法课程内容的讲授侧重实践,忽视理论 法学类经济法一般都是在大二或大三开设经济法学,而财经类专业由于把经济法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通常是在大一或大二开设,由于低年级财经类专业的本科生缺乏法学基础课程的学习,不具备或鲜少具备一般性的法学基础知识,例如民法的基本理论,关于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内容的理论,以及对民事行为的认识等,或商法的基本理论,这些基础的法学理论的积累是非常必要和关键的,没有这些知识的积累,会使原先就属法律门外汉的财经类专业本科生更加迷惘。在有些学校,财经类专业本科的经济法教学甚至由非法学背景的授课者来担当,由于教师本身欠缺法学训练,则把经济法教成经济学或把保险法教成保险学也就不足为奇了。有些教师认为,既然不是法学专业学生,在有限的学时里,是不可能使其在经济法理论上有过多的探讨和获得较深造诣的。通过一些案例介绍掌握一些基本知识就可以了,只重视实践运用环节,而不就一些法学理论做过多的讲解。法学的教学方法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存在差异,大家一致的观点是法学的教学方法,逻辑推理、案例教学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三)开课误区:经济法课程不分专业,内容雷同 法学类经济法学包括的内容,国内不同的版本的教科书与学者的认识是大同小异,基本包括经济法总论、经济主体法、市场监管法、宏观调控法。面对法学类学生,授课教师主要根据课时的多少合理安排讲授内容即可。而财经类经济法由于不同的版本的教科书与学者的认识存在差异大,各个高校安排课时多少不一,内容的取舍不容易确定。不过无论何种版本基本都是侧重于经济法与商法的一些部门法介绍。对于财经类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区分不同的授课对象因材施教,即使使用的教材相同,也应把握好不同的侧重点。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这一点,相同的教案轮流适用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当然这种现象的出现也有客观原因,由于学校在课程考查、考试方式有一定的要求,特别是考试课,会出现不同专业用一张试卷的现象,这就不可避免地忽视了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而造成授课内容的雷同,如果这样教师就没有做到将学生最需要的知识传授给他们,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四)考核误区:重视试卷成绩,轻视平时评价 对财经类经济法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大多数做法是以闭卷考试作为主要的测评手段,考核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考试形式单一,考试题型简单。经济法课程考试一般以闭卷方式进行,考试题目多为对知识的再现,客观题型较多,主观题型较少,由于考试题型以客观题为主,考试中容易出现作弊现象。二是注重学生的卷面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就可能导致学生在考试前几天集中时间进行机械背题,达不到该课程设置的目的和意义。 二、财经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一)合理取舍教学内容 对于一个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而人才培养包括各层次人才的培养,但本科院校的教育核心是本科生的培养,本科生的培养质量是大学的重中之重。因此,提高大学办学质量对于本科生的培养质量非常关键。财经类专业本科生培养不同于高职高专学生的培养,二者有一定的区别,前者应侧重一定的理论知识,是一种宽口径的培养教育;后者是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瞄准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以职业能力训练为基础的教育。因此,财经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确定是经济法学的学习,还是经济法或商法介绍。如果是经济法学的学习不可避免地造成与法学类经济法学内容的一致,对于授课老师来说,在有限的课时里根本完不成任务;而对于财经类专业学生来说,由于缺少法学专业素养,接受起来的确有一定难度。如果是经济法或商法介绍则会造成与高职高专学生教学内容的一致,达不到教学效果。通常财经类经济法课程包括以下内容:经济法概述、企业法、公司法、破产法、担保法、票据法、证券法、保险法、金融法、知识产权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竞争法、劳动法。[3] 综观以上内容,主要包括经济法或商法介绍,笔者认为经济法课程的设置与取舍应做到以下两点:第一,总体设置上必须坚持基础理论与实用性相结合,特别是理论内容的设置,而不是仅仅注重实用性。要构建一个结构清晰的经济法理论体系,该理论体系,不仅包括经济法内容,而且包括商法内容。然后按照这一体系,在部门法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有理论内容,而不仅是法律、法规的介绍。例如关于公司法,一般的财经类高校经济法课程里都是作为重点内容介绍的,但事实上法学类专业经济法学是很少介绍该部分内容的,这部分内容是在商法里学习的。因此该部分就要求教师要介绍商法的基本理论。由此引申介绍公司的产生、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观点的异同,从而引导学生按照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逻辑思考问题,对经济立法的现实意义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而仅从法律、法规的角度介绍,达不到该目的。第二,教学内容上针对不同专业要有所不同,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内容应根据专业教学计划需求和其他课程内容适当增减,形成相互呼应的统一体。例如人力资源专业,经济法课程里关于劳动法的内容可以不讲或少讲。金融保险专业,由于学习货币银行学、保险学以及专门学习金融法律、法规,经济法课程里证券法、保险法等内容都可以删减,从而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而市场营销专业就要以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及合同法、担保法的内容为重点。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专业需求适当增减教学内容,做到因人施教,而不是因教材施教,一本教材到处讲。[4] (二)强调理论传授与案例教学并重 在经济法课程的概述里以及部门法内容介绍中,笔者认为对于财经类本科生不能忽视理论的内容,例如在总则里关于经济法的历史发展、经济与法的关系,经济法的各种学术观点等要给学生讲清楚。在分则里以产品质量法为例,要介绍产品质量法律制度、产品质量法的理论基础、国内外有关产品质量立方概况等内容,不能仅用几个案例介绍我国产品质量法的内容,而忽视理论的介绍,否则与本科生的培养目标不符。课堂理论讲授虽然重要,但案例教学、实践教学是法学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在法学教育上是水乳交融的关系,没有案例的经济法课程是很难引起学生共鸣的。例如在讲授产品质量法时,可以结合当前食品安全问题,举三鹿奶粉事件的案例,分析该事件中所包括的各种法律关系以及各法律主体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等。在各种教学体系中,课堂理论讲授主要以口头的形式向学生宣讲经济法的有关内容,教学效果取决于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讲授水平、讲授技巧以及教师对经济法理论的把握程度。而案例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有效补充,是解决课堂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之一,是现代法学教育的必然要求。案例教学客观上要求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一定的情景、设疑、引趣、启思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分析、研究。一般选择的案例要本着生动逼真、故事性和可读性较强,能给学生造成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感性认识,从而形成对现实问题,或某一种特定事实进行交互式探索的过程。进而能诱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案例教学已成为目前多数高校法学教学的主要手段,也是巩固所学知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不可少的环节,法学教育是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只有通过理论讲授、课堂案例教学,才能使学生对案例分析得精、深、透。例如在讲授产品质量法律制度时,举三鹿奶粉事件的案例,要讲清楚以下几点:一是“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事故是一起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二是三鹿奶粉事件涉及什么法律问题?三是三鹿奶粉事件应由什么法律来管?弄清以上三个问题,基本上对经济法的重要作用就会深刻理解。另外,经济法课程属于法学教育,理应安排学生到律师事务所、公司参与实践或到法院旁听案件审理,才能达到身临其境、学以致用。 (三)侧重考核方式上的理论与实践性结合 高校财经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考核,不能完全照抄照搬法学专业的考核方式,法学类经济法学考核,基本上都是以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传统的试题内容主要是名词解释、选择、判断、填空、简答等主观题和客观题。笔者认为,闭卷考试不一定是财经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唯一选项。因为财经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涉及十几部基本法律,而且领域广泛,条款繁多,要想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靠死记硬背掌握理解所学知识是难以想象的。一般应通过理论加实践的考核方式,平时成绩为主,闭卷考试的内容为辅。只对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采取闭卷考试,其他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形式对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考查,以便达到应有的效果。 财经本科毕业论文:新兴财经类本科院校实验室建设的探索 摘要:实验室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课堂, 更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富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实验教学,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应用能力,达到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实验室对高校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结合了合并组建后的广西财经学院为适应本科教学的需要,学院大胆对实验室进行了整合建设的情况。 关键词:财经院校;实验室整合;实验室建设 广西财经学院是一所新兴财经类本科院校,由原来的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和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而成。在成立之初,学校的实验室也存在着和其他文科学院的实验室一样,存在着几个共性的问题。 1 合并存在情况 1.1 合并的几个校区有多个实验室,实验室设置重复雷同 在学院东区有16个计算机实验室,在西区有15个实验室,在各个系部分别有多个实验室。在各个实验室中,模式雷同现象十分突出。通常在计算机上安装相应的软件如用友财务软件、金算盘企业管理软件、股票行情观看软件、金算盘财务软件、金碟财务软件等,在系部的实验室中,由于管理隶属于教研室的传统做法,无法摆脱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从而忽视同类型实验室建设的整合,造成重复投资和严重浪费的现象。 1.2 实验室利用率过低 在实验室建设规划时各系部都是从本系部的课程实际出发, 提出各自的建设和设备配置方案。在建设时较少考虑设备的利用率与共享性,在硬件方面往往追求高档配置,并重复添置在学院其他实验室已有的各种设备。在软件方面往往由于购置时信息的不畅通而导致不同的实验室购买相同的实验软件,或者用户数仅能满足该实验室的现象。有的专业实验室计算机使用量很低,而有的专业实验室则很高。计算机是时效性很强的产品,不用就意味淘汰。同时,各实验室负担不平衡也将导致利用率高的实验室计算机过度使用而降低使用寿命。 1.3 实验技术人员缺乏,激励困难 在财经类院校中实验人员隶属于教辅系列。实验人员的地位和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实验人员的考核难以激发积极性。实验员经常从早干到晚,加班加点,有参与实验指导也就没有课酬津贴。财经类院校的实验室大都是刚新建的, 实验员也大都是刚毕业的大学本科生,缺少高职称、高学历的实验学科带头人,教师与实验人员关系的不密切性,所学专业与所在二系部不对应,实验人员的科研开展困难重重,实验人员得不到有效的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创新性不强,积极性不高。 1.4 实验评估资料难以收集齐全 按照《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要求》和《高等学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标准》的要求,实验室必须做好六大项实验相关资料和表格的收集工作,即体制与管理,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实验队伍,环境安全和管理规章制度的全部资料的收集工作。但由于实验室过于分散,而且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致使很多资料收集不齐全或找不到。 2 规划建设 在这两年,学院高度重视实验室工作,相继召开了几次大的实验室工作会议,部署实验室工作,使学院向专业类财经学院进军。 2.1 学院首先提出类双平台,多体系的工作策略 “双体系”即是指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验教学体系。建立校一级管理的实验室。学院设立三个实验教学中心:基础教学实验中心、ERP实验中心和财经科学实验中心,把所有的实验室资源进行整合。所有的实验室全部整合在东区的实验大楼,实验室分布在大楼的7层里面,共有23个计算机实验室,所有的实验室有一个特点:通用功能。即实验室可以供全院所有系部的学生进行上课实验,突破了系部的限制,节约了大量资金,集中进行管理,使专业实验室也具备了上所有文科实验的要求。基础教学实验中心管辖全院所有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财经科学实验中心由以下7个专业综合实验室组成:经济仿真实验室、贸易与营销实验室、财政与税收实验室、银行与证券实验室、保险实训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会计与审计实验室。ERP实验中心管辖ERP实验室。所有实验室都在一栋实验大楼进行统一管理,提高了计算机实验室的利用率。 2.2 实验教学的管理 学院设立实验室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对学院实验室建设与改革进行总体规划,对实验教学的重大改革作出决策,并制定相应的措施,研究讨论和协调解决实验教学改革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组织开展实验室评估等工作。其日常管理实行归口管理责任制。教务处负责制定学院的实验教学管理规定,审定实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指导书,规范实验教学的各项要求,下达实验教学任务,核算实验教学工作量(或经费),对实验教学进行检查、评估等工作。现代教育技术部负责实验教学所需场地、设备的基础建设和规划、实验室安排,制定实验室规章制度,实验教学相关数据、材料收集以及建档等工作。学院各实验中心负责制定实验室建设规划、实验教学课程开发、实验课题研究以及日常的实验教学管理。在各实验中心的总体规划和总体规范要求下,各有关系(部)负责本专业实验室的规划建设和日常管理,负责实验教学计划、实验课程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实习方案等教学文件的制定并组织开展实验教学,对实验教学进行检查、监督,对实验教学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归档等。为了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各系(部)实验室的使用必须在安排每学期课程教学时提出计划报教务处,教务处对全院的实验室进行统筹安排使用。 2.3 在实验人员技术人员上 学院成立“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委员会”和“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实行院、系(部)二级管理的管理体制,在人员配备上给予优先地位;队伍建设。“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制定优惠政策,引进硕士研究生以上高素质人才,每年补充一定数量的高职称高学历、科研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人员充实实验室队伍,不断完善实验室人员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实验教学队伍主要由专职实验人员和兼职教师组成,专职实验人员负责实验室规划与建设、日常维护和基本实验教学;兼职教师主要由各专业课程的主讲教师组成,实行流动编制,负责课程教学和实验大纲的制订,并同实验室专职人员共同完成实验项目设计、实验指导和实验考评等工作。目前,中心实验教学队伍结构合理,与理论教学队伍互通,骨干教师相对稳定,通过兼职实验人员的流动形成了动态平衡。 2.4 制度保障 学院批准并印发了《财经科学实验室2006-2010年建设规划》,制定了《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的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如实验室工作规范、物资设备管理制度、日常运行管理制度、岗位工作职责等。2006-2010年期间,学院计划每年投入财经科学实验室的建设经费预算为300万元,改建、新增实验室用房面积30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增至2500万元。发挥实验室在促进学科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利用重点实验室的学科背景。资源人才优势,促进优势学科间的联合和学科间的交叉发展。除了使原有优势学科得到交叉发展外,还对其他学科进行开放,辐射到其它学科,促进这些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学校把重点实验室当作推动学科发展。提高综合办学能力的大事来抓,以实验室的建设,发展带动学科建设与发展,形成实验室建设与学科建设间的良性循环。 2.5 设立网上实验教学与评估平台 实验室建立了专门网站,网站设有实验教学中心相关信息的,提供实验教学及实验室相关信息的查询,建立了实验室日常管理的网络平台,部分实验项目还实现了网上共享实验,比如:证券投资模拟实验、税收模拟实习、会计模拟实验、电子商务等实验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进行自主选择做实验。采用CAI、网络教学、课外实验和演示、仿真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形成多元化的、全面开放的教学环境,通过网络及实验室的对外开放,实现资源共享,为校内外师生提供实验教学服务,激发校内外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实验学习的主动性。学校的教务管理、实验仪器设备维修管理和固定资产管理全面实现了网络信息化管理。 3 今后的发展目标 实验室建设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今后的几年中,我院将抓住本科评估的契机,以评促建,坚持“边建设、边研究、边开放”的原则。建设总体目标是:建设成为广西财经科学研究重要基地之一,成为财经科学研究中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服务社会及信息中心。 财经研究中心――依托实验室的人才优势和良好的硬件设施,重点开展财政基础理论与政策研究、广西及东盟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东盟各国会计政策研究;开展财政和金融理论与实现手段研究,会计与审计信息集成与分析实验,为各级政府提供决策依据。重点建设经济与社会系统仿真平台,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仿真经济与社会的运行与制度的演变,为各级政府和企业进行政策效果评估,为开展财经科学研究提供技术平台。培养一批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骨干队伍,积极引进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的高层次人才;积极申报承担区级和国家级财经类和实践性教学重点研究课题。发表具有高水平和具有一定影响的学术论文,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提升学术水平,增强创新能力并扩大在国内外的影响。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过2到3年的努力将原来相对独立的各实验分室建设成为一个集会计、审计、金融、财政和税务等多个专业融合一体的实验平台。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形成一个多专业互相交叉融和、互相依托的全新格局,使得不同专业的学生能在同一个实验平台上进行探究性、实战性地实验,形成四个层次的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1)面向课程的验证性、单一性实验项目;(2)面向专业涉及多门课程和多种技能的综合性实验项目;(3)面向学科涉及几个专业的设计性、拓展性实验项目;(4)面向经济管理类涉及几个学科的探究性、实战性综合实验项目。 服务社会及信息中心――成立培训与服务中心,针对企业、社会及学校的需求,进行人才培训和技术服务。开展对企业进行管理咨询服务,进一步与国家、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加大基础研究,完善项目实施。建设“企业家才能开发培育与管理团队培训中心”,为进行管理团队和企业家才能开发培育提供一个基于网络技术的综合性研究与模拟平台,为培育高端管理人才提供社会服务。利用基础研究收集到的资料和信息,为社会提供服务。开放实验室,为企业、机关和其他院校的会计、审计、金融、保险、财税的科研和培训提供实验服务。建立实验室研究人员的流动机制,鼓励院内和院外的科技人员到实验室从事科研工作,为社会和企业提供一个财经科学研究和财经人才培养基地。 4 结束语 财经类实验室的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富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关键环节。我院坚持 “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和谐建校”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具有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持续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化课程体系与结构、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技术与手段以及教学管理和实训教学模式的改革,按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要求,加强教学基础建设,不断推进教学改革,更好地推动实验室的建设工作。 财经本科毕业论文:基于专业文化建设视角探析供给侧结构改革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财经类特色专业建设 (山东管理学院经贸学院 山东 济南 250100) 【摘要】特色专业建设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走内涵式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而专业文化建设则是特色专业建设的灵魂、核心和主要推动力量。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培养有一定理论素养的应用型人才,专业的建设要凸显行业性、职业性和多样性,建设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专业教学环境和体现专业、行业灵魂的专业文化环境。本文以山东管理学院经贸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文化建设为例,研究探讨应用型本科院校财经类专业文化建设的内容、方法及措施,阐释了专业文化建设必须立足于校园文化,紧密融合行业企业文化,通过一系列专业活动宣扬专业文化、培育专业理念、专业意识、专业精神。最后对该类院校财经类特色专业的建设从专业文化建设的角度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专业文化 建设 应用型本科院校 财经类 特色专业 作为全面深化经济改革的重要举措,供给侧结构改革的目的就是通过化解对有效供给的约束与抑制,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从而助推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投资、消费和出口”构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侧,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近年来供给与需求之间的错配导致了国内经济增速的下滑,而这种错配的矛盾反映在人力市场上就是高校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高校毕业生看似“供过于求”,很多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但很多用人单位也经常找不到合适的人才,甚至“一才难求”,人才供求的“结构性矛盾”相当突出。这就要求必须进行人才供给侧的改革。作为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重点培养适应行业、企业需求人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其财经类特色专业的建设必须适应这种改革的需要。 一、专业文化建设的内涵和意义 (一)特色专业建设的内涵 特色专业建设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实现内涵式发展、提升社会认知、打造品牌和形象的必然选择。特色专业的界定,主要有三个层面的内涵,一是从哲学视角分析特色专业的价值取向,二是从管理视角分析特色专业的建设,三则是从比较角度分析特色专业的优势。总体而言,特色专业的建设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以系统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为宗旨,人才培养目标必须符合行业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通过特色专业建设,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提高就业竞争力。 (二)专业文化建设的内涵和意义 R滴幕是指在专业长期发展过程中积淀、提炼出的符合教育规律、具有专业特征和时代精神的一切精神、物质财富的总和,其核心是本专业师生同化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共同的作风,具有明确的导向性、约束性、规范性和陶冶性。专业文化不仅体现在该专业组织有关教育教学活动安排和人际交往的规约中,同时也体现于该专业组织成员思维方式、情感态度和自觉行为中和该专业组织的教学场所、教育环境中。浓厚的专业文化氛围有助于陶冶学生的职业情操,树立学生的职业理想,端正其职业观念,养成其良好职业习惯。 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专业的打造离不开专业文化建设,后者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特色专业建设的灵魂、核心和主要推动力量,能够形成一种良好的专业教育氛围,能驱使师生为自己的专业成长提供原动力和支持力。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要实现“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目标,必须依赖于专业文化的建设,以培养学生的专业价值观、专业意识和专业气质,奠定学生未来的从业素质,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使学生最终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二、专业文化建设的实践 专业文化不仅体现在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教学环境,而且更加注重建设体现专业和职业灵魂的专业文化环境。财经类专业文化具有鲜明的行业性、职业性和多样性,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立足于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紧密融合。笔者以山东管理学院经贸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过程中的专业文化建设为例,研究探讨应用型本科院校财经类特色专业的建设的内容、方法及措施。 (一)立足于校园文化建设,铸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文化 学校重视专业文化的建设,根据ISO9000质量标准,制定了完善的教学规章制度,包括教师管理制度、教学过程管理制度、课程质量标准、教师考核制度等方面的一系列制度,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教学管理组织系统,从制度和体制上保证了专业文化建设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经贸学院在这种文化建设的背景下,经过专业文化培育,专业特色凝练、专业文化积淀,逐渐形成了“汇通国际经贸、重在经世致用”的学院文化。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文化的建设立足于校园文化,凝炼本专业的特色,培养的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娴熟的国际贸易从业技能和突出的专业能力,同时也强调对学生的专业素质、专业观念和专业精神的培养和塑造。本着“以就业为导向、素质为本位、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理念,从专业教学环境和专业文化环境两方面打造专业文化,以实现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国际经贸人才”的目标。 (二)聚力校企合作,共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文化 (1)结合行业企业特点,校企合作共同凝炼专业文化精神。专业文化秉承大学文化的精髓,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帮助学生树立专业思想,坚定其专业信念,养成其专业气质。根据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和我院国贸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山东省经济发展对外贸人才需求的特点和外贸行业企业的特点,在专业建设平台的基础上,与多家外贸企业合作,共同打造专业文化,凝炼出本专业全体师生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专业特色的价值观念、团队意识、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国贸专业文化精神:诚实守信、合作共赢、开拓进取、“乐贸”精神(LEMO:Love、Easy、Money、Open),通过专业文化建设,打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素质体系。 为进一步加强专业文化建设,国贸专业教学团队在本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学设计中融入专业文化精神,如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引入外贸企业专家座谈和为外贸企业制作报价单等环节,使学生加深专业认知,了解外贸行业的团队合作和契约精神的重要性;在国际市场营销课程中加入“外贸B2B平台实战”、“速卖通”创业实践等项目,帮助学生发扬“乐贸”精神,拚搏进取,培养创业意识;课程教学中采用小组共同完成任务的形式,帮助学生养成团结协作、合作共赢的职业素养。课程的改进使学生不仅能掌握外贸业务操作技能,更培养其养成优秀外贸职业人的素质,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对外贸技能和外贸职业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外贸职业文化的渗透性教育,潜移默化地养成内心强大、全面发展的优秀外贸人。 (2)加大校企合作力度,融优秀的行业企业文化于专业文化建设之中。我院国贸专业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在与行业企业专家进行共同调研分析专业、论证专业的基础上,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协同培养的教学模式,共同编写教材、共同授课、共同考核。通过了解和学习行业、企业文化促进专业文化建设。与阿里学院、济南世纪天邦汽车进出口贸易公司等企业共同设立“阿里学院订单班”和“汽车贸易订单班”,对学生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在原有专业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从企业选派有经验的外贸经理,给学生讲授与企业需求紧密对接的外贸实战知识,使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技能进一步得到提升,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平台。目前我专业已与多家外贸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学生通过在企业实习接触企业文化之后,对外贸行业结构特征、外贸行业员工的价值取向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加深了对专业文化精神的理解,从而认真思考自己未来的专业发展方向并准确定位,为以后的就业做好铺垫。同时,工作中取得的经验和成就感,往往会激发创业激情,走上自主创业之路。 (3)与企业共建“大学生就业创业人才孵化基地”,实施“课岗融替”教学模式,加深专业文化认知,养成外贸职业素养。学校于2011年与阿里学院共同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人才孵化基地”,采取学校提供场地,阿里学院提供业务培训,行业企业导师进行一对一指导,推动学生就业创业的具体运作方式,成功实现了“校中企、企中校”。基地内的“外语外贸人才就业创业孵化区”设置了200个学生工位,引进了13家外贸企业将外贸部设在学校,建设了外贸网络客户开发区、校企联合授课区、国际商务接洽区、外贸产品认知区、外贸单证实战区、礼仪形体训练区六大功能模块。通过入驻基地的企业实施“课岗融替”的教学模式,即学校、阿里学院、企业三方根据外贸岗位的实际需求,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依托“大学生就业创业人才孵化基地 ”,结合三方优势资源进行合理分工,根据外贸人才成长周期及外贸业务流程重新进行课程设计,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上午课堂授课,下午企业顶岗” 。通过实践加深对外贸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外贸实战水平,养成外贸职业素养,实现校企共同培养“能够熟练操作外贸业务,具备一定外贸职业能力的外贸应用人才”的目标,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专业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入驻孵化基地的企业办公区域均张贴企业简介、企业标准、工作流程、行为规范等,每个工位张贴有学生照片和个人简介,学生顶岗上班时间要求穿西服套装,打卡上岗;加强对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教育,严格考勤,不允许迟到早退,一律按照工作规范上岗,为学生营造一个完整的职业文化氛围,塑造其专业品格,培育其专业精神,从而促进学生产生职业认同感。 (三)丰富多彩的专业活动,进一步深化专业文化建设 (1)组织参加专业竞赛,培养学生专业兴趣。为创设良好的专业氛围,我们积极举办国贸专业文化建设系列活动,丰富学生第二课堂。如举办专业辩论赛、外贸知识竞赛、外贸单证制作竞赛等,组织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外贸技能竞赛、 POCIB全国大学生外贸从业能力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商科院校技能大赛国际贸易专业竞赛、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等。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宣扬专业文化,向学生渗透专业精神,不仅激发了国贸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专业意识和专业精神,也使得专业文化在全校范围内得以推广。 (2)建设专业团体组织,宣扬专业文化。将专业文化建设与学生团体组织建设相结合,融专业文化理念于扶持学生团体组织建设过程中。通过团体组织开展各类国贸相关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专业精神,使优秀的学生得到进一步锻炼,传播专业文化。本专业先后扶持成立了“外贸SOHO俱乐部”、“乐贸”创业工作室和“模拟商务谈判兴趣小组”,并与阿里学院及阿里巴巴会员企业共建“国际商务礼仪培训基地”、“英语电影发烧友俱乐部”等专业社团组织,通过这些学生团体组织的建设,带动一大批同学积极投入到专业活动中,进一步深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文化的建设。 (3)多渠道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培养学生外Q职业素养。新生入学之初,组织他们听取专业教研室主任为其做的专业介绍专题报告,使他们能够对专业和专业文化有所了解,从而产生专业兴趣;定期举办专业讲座,使其进一步了解专业,深化专业认知,培养其专业价值认同;不定期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校和在校学生座谈,听取他们汇报自己的就业或创业的经历,激励学生见贤思齐,树立专业精神。 在校园内设立“专业-职业文化长廊”,图文并茂地介绍国贸专业精神文化、专业理念、行业发展现状、优秀毕业生快报等内容,张贴企业最新招聘信息、国际经贸专题讲座海报、专业活动海报,进一步营造浓厚的专业文化氛围,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强化学生的专业意识和专业精神。 除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认真负责的态度、团结协作的意识也是企业选拔人才时主要考量的因素。为了培养国贸专业学生的“职业性”, 专业辅导员定期组织主题班会,围绕“和谐发展”、“诚信意识”、“协作互助”、“职业发展”等主题展开讨论,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培养。组织举办以“学习、友情、理想”为主题的宿舍文化节,倡导和谐、文明的宿舍文化,营造团结互助、和谐发展、积极向上、尊重他人、善待自己的文化氛围,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在建设良好学风、校风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操,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 (四)多措并举,为专业文化建设保驾护航 (1)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加深职业认知,树立职业理念。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的“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的要求,国贸专业成立了就业指导小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就业观,科学合理地规划大学学习与生活,指导学生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和实践技能;同时举办职业生涯设计大赛,逐步提高学生对职业的认识,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2)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利用假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社会,体会个人价值的存在,培养学生终于职守、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职业道德观,强化诚信、守纪、敬业等基本的道德要求。同时为学生积极创造条件服务社会,如组织学生参与全运会志愿服务,组织学生参加乳山中非论坛,负责外事接待工作,参加社区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自我价值认知,使学生能主动融入社会、全面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3)成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改革委员会,促进专业文化建设渗透于教学过程。为了将专业文化建设渗透于教学过程中,保证专业文化及专业建设的质量,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成立由校内外专家学者、外贸企业专家、专业教师组成的专业教学改革委员会,对专业的人才培养进行准确定位,为专业文化建设把脉,并实施全方位评价和监督;定期邀请国际贸易方面的专家学者和外贸企业业务经理举行国际经贸文化专题讲座,为师生汲取新的学术思想、积累实践经验搭建平台。这些举措不仅保证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文化精神渗透于教学过程,也为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财经类专业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应用型本科院校财经类特色专业的建设要突出行业性、职业性和多样性,必须提高专业文化建设水平,为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长成全面发展的职业人营造良好的专业文化氛围,实现专业文化建设引领专业发展。而专业文化建设必须提炼专业理念,注入企业先进文化元素,走校企合作之路,打造专业文化与行业企业文化深度融合的平台。 (1)强化职业道德观,培养职业情感。职业道德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职业道德的培养依赖于学生自觉遵守学校的校规校纪,依赖于良好的校风、学风的树立。人文课程的开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帮助学生理性认识未来从事的职业,萌生职业情感,培养和形成良好的从事将来职业所需要的职业道德观。同时,为避免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教学相脱离,应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融入职业道德培养内容,帮助学生树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理念和团队合作意识。 (2)进一步营造职业氛围, 融合专业文化与行业、企业文化,提升职业认同感。专业文化建设要引入先进的行业、企业文化,并融入专业的土壤中。学生快速理解并接受企业文化,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从业观,对其工作情绪、业绩和效率有深远影响,最终决定其社会竞争力。对于财经类专业建设来说,在加强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需进一步细致思想教育,注重加强责任意识的培养,教育学生“欲做事,先做人”;组织、安排专业教师到优秀企业学习感受企业文化,进行相关行业及相关职业岗位的文化研究,向学生传递有关企业文化的内容,并进行与此相关的职业素质训练;结合学校的专业特点并根据行业、企业具体情况,共同制定“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文化建设工作整体规划,不断拓展内容和视野,使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紧密融合。 (3)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校企共建专业实训室。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共建专业实训室。实训室的硬件和环境尽可能贴近行业、企业工作实际,营造真实的工作情境,使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会相关职业岗位的标准和要求,以进一步缩短就业时的适应期。实训室内墙悬挂本实训室功能介绍、各业务窗口的角色标牌、各岗位工作职责及工作规程、设备管理制度、实践操作要求、优秀企业和优秀师生的图片简介、学生实践成果的展示,以此传递企业的理念、价值观、道德规范、行为规范、企业管理制度和企业形象,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稳固其专业思想,激发其专业学习热情,进而使其产生专业学习的动力。 财经类特色专业的建设依赖于专业文化的建设,后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端正其职业态度,塑造相关岗位迁移能力,培养其创新创业能力,最终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育人目标。 财经本科毕业论文: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与写作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文章在对财经类本科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指出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与写作存在的问题,提出将科研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本科四年的教学、改进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加大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力度和监督审查力度等措施。 关键词:财经类 本科毕业论文 指导 写作 毕业论文写作是本科教学大纲规定的一项内容,是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环节。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要求本科生综合运用大学四年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发现、分析、解决企事业单位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培养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撰写本科毕业论文是对本科生从事科研活动和撰写论文的一个初步训练,使其掌握基本方法,为以后升学深造、参加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然而,在现实的本科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毕业论文质量不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本文对财经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与写作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探求改进方案。 一、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与写作的现状 课题组对保定某高校2016届财经类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达96%。通过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大致了解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与写作的现状。 (一)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 1.选题与专业的一致性。调查结果显示,83.3%的毕业论文选题与专业相符,16.7%的毕业论文选题与专业不相符。 2.选题的来源与内容。课题组统计调查问卷时,将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来源分为几个方面:(1)对社会某个经济现象或热点进行调查分析,例如《大学生网购市场营销对策研究》《康师傅方便面大学生市场营销对策研究》等。(2)对实习单位的经营管理问题进行研究,例如《丰宁富兴大酒店内部控制问题研究》《L公司应收账款风险及防范》《XH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研究》《北京新姿服装服饰有限公司财务风险分析及建议》等。(3)对区域经济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例如《涉县花椒产业发展与对策研究》《顺平县桃林产业发展现状及应对措施》《满城县草莓产业化经营研究》《宽城满族自治县板栗产业发展问题研究》等。(4)根据统计年鉴数据或上市公司财务数据进行研究,例如《河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及提升对策研究》《华谊兄弟融资问题研究》《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资本结构问题研究》等。(5)泛泛地对某一经济问题进行研究,例如《我国中小型企业无形资产评估的探讨》《人力资源政策对内部控制环境的影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等。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目前绝大多数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与专业目标相一致,而且绝大多数毕业论文是对社会经济热点问题、区域经济发展问题或者实习单位经营管理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而撰写的,这与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对本科毕业论文的定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是相符的。 (二)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1)实际数据资料的获得途径。调查结果显示,85.4%为互联网,44.8%为统计年鉴,39.2%为实习单位,16%通过问卷调查获得,11.5%通过政府部门获得,13.9%通过亲戚或朋友提供。(2)实际数据资料的获得难度。调查结果显示,23.3%的毕业生认为难度较大,74%认为难度不大,2.7%认为比较容易。(3)论文撰写时间的充裕情况。调查结果显示,49.7%的毕业生时间充裕,47.9%时间够用,2.4%时间不充裕。(4)撰写论文期间哪些事情耗用了毕业生的大量时间。调查结果显示,54.5%的毕业生认为是找工作,各种考试如考研、考公务员、考银行分别为24%、25%和11.8%,20.8%的毕业生选择其他。(5)对待毕业论文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79.5%的毕业生态度认真,17%态度一般,0.3%态度不认真,3.1%心有余而力不足。(6)论文的写作难度。调查结果显示,11.8%的毕业生认为论文写作难度很大,55.9%认为写作难度较大,31.9%认为写作难度不大,0.3%认为论文容易写。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获取实际数据资料的难度不大,实际数据资料的获取过多地依赖互联网,撰写论文的时间充裕或比较充裕,对待论文的态度认真,感觉撰写论文有一定难度,找工作、参加各种考试等牵扯了毕业生的精力。 (三)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收获。 1.撰写论文的收获。调查结果显示,28.8%的毕业生收获很大,66%收获较大,5.2%收获较小,没有收获的毕业生为0。 2.撰写论文获得了哪些方面的收获。(1)论文编辑方面的收获。调查结果显示,90%的毕业生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学会了排版,65%学会了制作图表,2%的毕业生回答没有收获,原因是自己早就会排版和制作图表。(2)论文写作方面的收获。调查结果显示,82%的毕业生学会了查阅文献资料,76%学会了拟定提纲,62%学会了写选题背景,64%学会了研究方法,15%学会了设计调查问卷,0.7%没有写作方面的收获。上述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有一定的收获,掌握了编辑文档的技能,掌握了查阅文献资料、构思论文提纲、收集实际数据资料、撰写开题报告、撰写论文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为以后升学深造或者参加工作奠定了基础。 (四)财经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为了解指导教师对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情况,课题组设置了几个问题。 1.指导教师对论文写作方法和要求的讲解。(1)撰写毕业论文前,指导教师是否讲了论文的写作方法和写作要求等内容?59%的毕业生回答详细讲解,40%回答进行了简单讲解,1%回答没有讲解。(2)指导教师讲的论文写作方法和写作要求对撰写论文是否有帮助?40%的毕业生回答帮助大,43%回答帮助较大,16%回答帮助不大,1%回答没有帮助。 2.教师指导论文的方式。(1)毕业论文的指导方式,74%的毕业生回答教师进行了当面指导,64%回答教师采取E-mail方式指导,48%回答教师采取电话方式指导,39%回答教师采取QQ方式指导,21%回答教师采取短信方式指导。(2)哪些指导方式效果好?85%的毕业生认为当面指导效果好,48%认为E-mail方式效果好,32%认为电话方式效果好,24%认为QQ方式效果好,10%认为短信方式效果好。 3.论文开题阶段的指导。(1)关于论文题目的确定情况,5.2%的毕业生回答论文选题是教师确定的,14.9%回答论文题目是自己确定的,79.9%回答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的。(2)论文提纲的拟定情况,87%的毕业生回答论文提纲自己拟定后教师进行了修改,10%回答自己拟定,2%回答是教师拟定的,1%回答是亲戚或朋友帮助拟定的。 4.论文写作阶段的指导。(1)指导教师对论文修改的要求,67%的毕业生回答教师不仅要求学生逐字逐句修改论文,而且教师亲自动手逐字逐句修改论文,71%回答在修改论文过程中教师要求重写某些段落,38%回答教师要求修改论文标点,2%回答教师没有提出任何修改要求。(2)论文修改了几稿?6%的毕业生修改了一至两稿,81%修改了三至五稿,13%修改了六稿以上。 5.希望教师怎样指导下届同学。71%的毕业生希望教师多跟学生见面沟通,55%希望指导教师多付出精力指导论文,46%希望在拟定论文提纲时教师给予指导,46%希望教师严格要求学生,44%希望教师带领同学到农村或企业调查获取论文第一手资料,15%希望教师给毕业生指定论文题目。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教师指导毕业论文的工作是认真的,在讲解论文写作方法和要求、指导开题、修改论文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教师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指导方式,当面指导和E-mail方式的指导效果较好。极个别教师付出的精力不够,体现在不讲解论文写作方法和要求、对论文不提任何修改要求、只要求学生对论文进行了一两次修改等方面。 二、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与写作存在的问题 (一)毕业论文选题不当。调查中发现,少数毕业论文存在选题不当的问题。有的题目太大,例如《中国化妆品行业现状与发展研究》《中国邮政物流发展战略研究》《我国餐饮企业成本控制分析》等;有的题目没有针对性,泛泛而谈,例如《中小型零售企业物流模式的管理与策略》《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失真的成因及其治理对策》等;有的题目是纯理论研究,例如《电子商务会计研究》《公允价值在会计实务中的计量问题》《小额贷款公司风险及防范》等。选择这些题目的毕业生一般从年鉴、互联网、知网中查找资料,拼凑资料完成论文,论文的质量不高,毕业生的能力也得不到提升。究其原因,有的毕业生由于考研等原因没有去实习,无法收集资料,有的毕业生由于能力有限,收集不到资料。 调查中发现有16.7%的毕业论文选题与专业不相符,这影响了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笔者通过访谈得知,一是毕业生实习工作不是所学专业时,选题与实习工作相结合,因而论文选题与专业方向不一致;二是本科生论文选题没有像硕士论文那样强调论文题目必须与专业方向相一致;三是财经类的某些热门专业学生人数过多,在专业教师指导不了的情况下,将学生分配给其他课程的教师指导,因而学生选择了指导教师所在专业的题目。 (二)过多地借助网络影响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调查发现毕业生过多地借助互联网收集实际数据,只有半数的学生通过实习或问卷调查获得实际数据。虽然通过互联网获得论文所需数据省时省力,但是毕业生不接触社会、不深入生产实践、不与人沟通,无法实现通过毕业论文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沟通能力的目的。 (三)就业压力大影响了毕业论文质量。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大学的第8学期,这个时候毕业生往往为就业参加各种考试和面试。尽管绝大多数毕业生回答撰写论文的时间充裕或比较充裕,但这些事情牵扯了毕业生的很多精力,势必对毕业论文质量产生影响。调查中3.1%的毕业生持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态度,就是就业压力大造成的。 (四)毕业论文的写作与指导难度大。调查中发现,超过半数的毕业生认为毕业论文难度较大。毕业生乍一接触毕业论文,对查阅文献资料、分析整理资料、选题、写开题报告等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写选题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方法、摘要等,感觉把心中的想法表达出来很困难。对教师而言,在指导毕业论文的过程中要教会毕业生做这些工作,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教师普遍感觉压力很大。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目前本科日常教学中没有对科研能力和撰写论文能力的培养,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师讲学生听,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缺乏收集整理资料、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训练,学生很少有社会实践的机会,学生缺乏思辨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等。而国外许多一流大学非常重视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设立科研学分,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1969年就有“本科研究机会计划”、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在20世纪80年代设立了“本科生研究中心”、伯克利分校于1997年成立了“本科生研究办公室”、耶鲁大学为一年级的本科新生设立了“指导研究”项目等。对我国的本科教育现状而言,在大学三年多的时间里没有培养学生做科研写论文的能力,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难度大、压力大是可想而知的。 (五)少笛生不重视毕业论文。调查结果显示,有0.3%的毕业生对毕业论文持不认真的态度。教师普遍反映,每年指导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总有一两个同学写论文拖拖拉拉,不积极想办法收集实际数据资料,不下功夫写论文,不认真修改论文,论文质量不高,教师三番五次督促也没有效果。而在论文评定成绩时,指导教师往往心软,不忍心由于毕业论文的缘故影响学生的毕业和就业,只要学生提交了论文,尽管论文质量不高也往往给予通过。 (六)教师指导毕业论文的时间不宽裕、个别教师不认真。 1.教师指导毕业论文的时间不宽裕。调查结果显示,74%的毕业生曾接受指导教师的当面指导,85%的毕业生认为教师当面指导论文效果好,71%的毕业生希望教师多跟学生见面沟通。调查结果说明指导教师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不充足。主要原因是,由于高校扩招,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数量多,教师在指导毕业论文的同时还承担着繁重的课程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平均指导每个学生的时间和精力较少,教师跟学生见面的时间少。 2.个别教师不认真指导毕业论文。调查中发现,1%的毕业生回答指导教师没有讲解毕业论文的写作方法及要求,2%的毕业生回答教师没有提出任何修改要求,1%的毕业生回答修改了一稿。调查结果说明个别教师没有认真指导毕业论文。 三、加强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与写作的对策 笔者认为,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加强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提高本科生撰写论文的能力,二是改进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加大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力度和监督审查力度。 (一)将科研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本科四年的教学。 1.课程教学要注重能力的培养。改革“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引进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增加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沟通协作能力。 2.制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计划。高校要制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计划,为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做一系列工作。一是给本科生设立科研导师,本科生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与科研导师接触,协助科研导师做科研方面的工作,跟随科研导师感受课题申报、调研、撰写研究报告、课题结题的整个科研过程。二是开设论文写作必修课,系统讲解选题、写开题报告、查找资料、制作调查问卷、研究方法等。三是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至少参加三次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自己选题、制定调查问卷、撰写调研报告。 (二)改进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 1.加强指导教师的管理。应制定指导教师管理制度,包括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条件与职责、本科毕业生分配办法、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评价办法、奖惩办法等。通过这些制度,明确哪些教师有资格指导本科毕业论文,每位教师分配多少学生,对教师的指导质量进行评价并予以奖惩,以此促使教师提高指导质量。 2.建立本科毕业论文各个工作环节的操作规程并实行全程监控。本科毕业论文包括选题、开题、指导与写作、提交与评阅、答辩与成绩评定、论文资料装订与归档等多个环节。首先,学校要对每个工作环节制定具体的操作规程,使教师和毕业生明确如何去做。其次,建立本科毕业论文全程监控制度,学校或学院对各个工作环节定期进行检查,督促教师切实负起指导责任。 3.改变论文写作和答辩时间。由于毕业生大四阶段尤其是第八学期事情很多,影响了毕业论文的写作,建议把毕业论文工作提前到大三放暑假前即第六学期期末,进行学生与指导教师的双向选择,将毕业生分配给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开始毕业论文的指导;大三暑假里,要求学生进行论文选题,与指导教师沟通后确定论文的题目;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确定调查提纲或调查问卷,要求学生利用大三暑假的时间进行调研,为撰写毕业论文收集实际资料;大四开学后的一两周内,组织学生完成开题报告工作;安排毕业生撰写论文初稿,年末前提交;元旦后以及放寒假的两个月时间,毕业生和指导教师闲暇时间较多,指导教师可以利用这段时间集中精力指导毕业生完成论文的修改;第八学期开学的一两周内,完成毕业论文的答辩工作。 4.加大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指导与审核力度。选题是本科毕业论文的基础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毕业论文的质量。首先,指导教师要加大对毕业生选题的指导,强调毕业论文选题要与所学专业挂钩,选题要针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实习单位面临的突出问题,选题要理论联系实际,不要选择纯理论研究的题目,选题的难易程度要适中,选题宜小不宜大、宜具体不宜抽象、宜限制不宜宽泛、等等。其次,学院要加大毕业论文选题的审核力度。学生选定题目后,提交给学院,学院要组织专家对毕业论文选题的新颖性、实用性、可行性、深度等方面进行评审,要求选题不当的学生重新选题。 5.优秀本科毕业论文实行首位参选制。每位教师指导的成绩最高的论文,应该是该教师指导的质量最优的论文。因此,各位教师指导的成绩最高的毕业论文拿出来参选优秀本科毕业论文,学校或学院组织教师进行盲审,这样可以确保每位教师指导的论文都有机会评优,盲审可以杜绝评优中的教师面子问题,使本科毕业论文的评优工作做到公开公正,使评选出来的优秀毕业论文真正优秀。 6.对毕业论文实行末位审核制。毕业论文末位审核制,就是每位教师指导的成绩最低的毕业论文,提交给学校或学院进行审核,学校或学院组织教师进行盲审,审核不合格的,要求学生进行修改,修改后再次审核,毕业论文审核合格后,才给学生颁发学位证和毕业证。毕业论文的末位审核制对督促毕业生认真写论文、督促指导教师认真指导、杜绝教师给“同情分”、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有积极的作用。 7.建立本科毕业论文观摩学习制度。由于教师对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能力和宽严程度的把握参差不齐,因此建议在本科毕业论文资料装订归档后,学院组织教师相互观摩学习,使教师对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宽严程度如何把握达成共识。 财经本科毕业论文:财经类院校本科生博弈论课程教学研究 摘要:博弈论是财经类院校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程。本文基于《博弈论》课程教学的特点,探讨了《博弈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博弈论》课程教学的建议,包括采用案例教学法;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等。 关键词:博弈论;财经类院校;教学改革 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决策主体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的,也就是说,博弈论的研究对象是当一个主体,比如说一个人或一个企业的选择受到其他人或其他企业选择的影响,而且反过来影响到其他人或其他企业的选择时的决策问题和均衡问题。[1] 在经济学文献中对博弈论最早的研究是古诺(1838)、伯川德(1883)和埃奇沃斯(1925)关于垄断定价和生产的论文,但是这些都被视为特例而没有改变经济学家思考大多数问题的方法。约翰・冯・诺依曼和奥斯卡・摩根斯坦在他们1944年著名的《博弈论和经济行为》一书中引进了博弈理论的思想,书中提出大部分经济问题都应该被当作是博弈进行分析。[2]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博弈论发展和研究的重要阶段。纳什在1950年明确提出了“纳什均衡”这一基本概念,解释了博弈论和经济均衡之间的内在联系。到20世纪50年代,合作博弈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包括纳什和夏普利分别提出的“讨价还价”模型以及吉利斯和夏普利提出的合作博弈中的“核”的概念。泽尔腾于1965年将纳什均衡的概念引入到动态博弈,提出了“精炼纳什均衡”的概念;海萨尼于1967年把不完全信息引入博弈论,并提出了“贝叶斯纳什均衡”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以来,博弈论逐渐成为主流经济学的一部分。博弈论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包括经济学、政治学、军事、外交、国际关系、公共选择等。 由于博弈论在经济和管理领域的广泛应用,《博弈论》已经成为许多高校的经济与管理专业的本科生的必修课。我校也开设了《博弈论》课程。然而,由于博弈论课程开设时间较短,而且作为运筹学的一个分支,它对数学基础的要求较高,因此有必要对《博弈论》课程的教学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博弈论课程的教学特点 1.数学描述比较抽象。博弈论的标准表达是函数形式和集合形式的表达。博弈论作为运筹学的一个分支,它和数学的结合非常紧密,需要比较严谨的数学表达和数学证明。例如,20世纪50年代纳什在证明纳什均衡的存在性定理时就使用了泛函分析中的不动点定理。学习博弈论,通常需要具备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泛函分析等数学基础。[3] 2.教学过程通常浅入深出。由于博弈论的概念和定理均采用严谨的数学表达形式,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从简单直观的例子出发,引出博弈的抽象数学模型。简单直观的案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博弈的思想,但随着讲授内容从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到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再到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最后到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均衡的概念得越来越复杂,数学定理的证明过程也越来越困难。 3.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现实生活中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这使得博弈论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如商业、政治、外交等。在微观研究领域,交易机制的设计涉及博弈论;在中观研究领域,劳动力经济学和金融理论中都有关于企业要素投入品市场的博弈论模型。最后,从宏观的角度看,国际经济学中有关于国家间的相互竞争(或互相串谋)选择关税或其他贸易政策的模型;宏观经济学中也有货币当局和工资、价格制定者(厂商等微观单位)间的战略相互影响,最终决定了货币政策效果的模型。[4] 二、博弈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足够的案例支撑。在案例的选取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案例的趣味性、贴近现实生活的程度、学生参与案例的程度、与知识点的结合程度等。虽然博弈论的教材中提供了一定量的案例,但仍显得不够丰富。特别是对于财经类学校的本科生而言,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需要将其与自己对经济社会活动的观察和认识相融合,以提高分析经济社会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丰富的案例是非常有必要的。 2.偏重于理论教学。以往的博弈论教学,偏重于理论教学。采取的教学方式仍然是传统的灌输式的方法,老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台下听课,而且老师的讲课内容也只是教材上的理论知识,较为枯燥乏味,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因此,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怎样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并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3.考核形式单一。目前的考核形式仅限于笔试的方式,比较单一。由于博弈论是一门应用性比较强的学科,传统的笔试并不能很好地考察学生们对博弈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程度。有的老师采取让学生做报告的形式进行考核。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论文,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报告情况进行打分。这其中存在的问题是学生选取的论文的难易程度很难掌控。因此,教师需要思考如何丰富考核形式并且让考核更加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能力。 三、完善博弈论课程教学的建议 1.采用案例教学法。由于博弈论的数学描述通常比较抽象,老师通过分析案例来说明博弈论在经济和社会领域中的各种应用,既可以提高课程的趣味性,又可以帮助学生较深入地理解博弈论的基本原理。在案例的选取过程中,首先,要尽量选择简单的案例,使学生更加容易明白博弈的规则;其次,要注意选择契合现实生活的案例,有的案例不是学生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学生理解起来可能较为困难;再次,要注意案例选择要尽量的多源化,由于博弈论在各个领域包括商业、政治、外交等均有应用,因此在选择案例的时候不要局限于某一个领域,应尽量选择不同领域的案例,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博弈论的应用。 2.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传统的理论教学会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我们可以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设计丰富多彩的博弈实验,将学生分成小组,然后小组内进行角色扮演,小组内不同的学生扮演不同的博弈参与者,他们之间进行竞争、讨价还价或者合作。博弈实验可以提高课程的趣味性和应用性,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这种互动式的教学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6] 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由于博弈论是一门应用性比较强的学科,仅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并不能很好地掌握博弈论的思想。因此,教师可以在笔试的基础上丰富考核形式。让学生针对现实生活中的博弈问题进行建模分析,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并整理成小论文的形式上交。为了提高所有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对于课堂汇报过程中提问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分数奖励,提出的问题质量越高,分数的奖励越大,被提问的学生回答地越好,课堂汇报这部分的分数也将越高。这一方面可以激励学生认真地进行建模分析,认真地准备课堂汇报,也将鼓励所有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汇报中。[5] 四、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问题将借助于博弈论进行分析。因此,财经类院校的本科生学习博弈论,掌握其思维方式和思想及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首先分析了博弈论课程的特点,然后指出了目前博弈论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给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本文将为财经类院校本科生博弈论课程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 财经本科毕业论文: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应用于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的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是解决我国财经类大学生实践能力弱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本文分析了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应用于财经类专业课程的影响因素、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统计分析,提出了推广建议。 关键词:项目驱动式教学法;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影响因素 目前财经类大学生普遍理论分析能力不强、实践动手能力弱,成为我国财经类高等教育面临的关键问题,这在就业形势严峻(2013年被称为大学生“最难就业季”,2014年就业难题并未明显缓解)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需要我们对财经类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及教学方法进行深刻反思。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是围绕教学任务,基于教学内容设计并实施教学项目(项目可以简单理解为需要完成的任务),将理论知识融入动手完成项目的实践过程中的教学活动。其价值在于,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式教学为“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式教学,培养专业能力、岗位能力等实践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社会能力等全面的综合能力。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在国外的多种教育,包括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且在我国职业教育、理工科类本科教育也获得了显著的成效。财经类课程有其特殊性,但在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综合能力方面与理工类课程的要求是相同的。鉴于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所具有的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综合能力的显著特征,在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中推行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对于克服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教学实践性弱的弊端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 项目驱动式教学法萌芽于18世纪的欧洲,较为经典的理论主要有:Piaget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Dewey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Lave、Wenger等人的情境学习理论[1-3]。这些理论主张由学生参与实践,自己建构知识,夯实专业能力,全面提升各种综合能力,从而为立足于通过项目设计、实施等实践活动展开教学的项目教学法奠定了理论基础。美国教育家Katz与加拿大教育家Chard正式提出项目驱动式教学法[4],并引入欧洲、日本、韩国等地,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广泛应用,成功培养了大量人才。 项目驱动式教学法于2001年引入我国后,国内研究表明[5-6],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在我国的职业教育、理工类高等教育取得了较大成功,逐步推广开来,但在财经类本科教育领域还未得到有效应用。 在我国大力提倡“创新创业”的背景下,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日益迫切,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愈发凸显其价值。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承担着为社会培养投资、管理、营销等财经类人才的任务,每一个知识点均可组织为项目来传授,有着应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天然土壤,但我国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推行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应用不足,流于形式,效果不高,缺乏系统性研究的支撑。辨析这些影响因素,探索将项目驱动式教学推广应用于法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的科学模式,是财经类本科教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 二、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应用于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的影响因素 一是课程性质(理论性/实践性、基础性/应用性、一般性/专门技术性、定性/定量等属性)。一般而言,与现实应用接近的课程,“项目化”相对容易,而理论性越强的课程,将抽象内容“具体化”为项目的难度越大,增加教师在项目设计、组织等方面的成本。 二是教师因素(教师的教学方法、学历、策划课程项目的能力等)、学生因素(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对课程的偏好程度、职业取向等)、用人单位因素(用人单位提供就业职位与课程内容的契合程度、对学生专业能力/综合能力的重视程度等)等。教师因素决定了项目驱动式教学实施水平的高低,对课程内容熟悉、具有理工科教育背景、参加过社会实践的教师,组织实施项目驱动式教学的能力相对更强。学生因素则决定了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接受方(参与方)的能力基础、主观偏好,学生理论基础越好、参与兴趣越高,则项目驱动式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越明显。用人单位因素对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具有直接的导向性效应,与用人单位工作性质吻合程度越高的教学项目,培养学生面向用人单位的专业实践能力就越有针对性。 三、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应用于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的影响因素统计分析 (一)数据来源 对讲授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的大学教师、学习过相关课程的本科大学生、用人单位调研,分别回收问卷156、1342、393份,共1891份。 (二)统计分析 1.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在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中的应用程度和应用效果 (1)应用程度。教师问卷所涉及的213门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中(不同问卷的课程名称可能相同,此处只是把问卷列举的课程数目相加,学生问卷也是类似),授课过程中采用过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课程有44门,占20.66%,约为1/5。学生问卷所涉及的6514门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中,包括产业经济学、公共部门经济学、企业投资学、公共投资学等,教师采用过这种教学方法的有1581门课程,占24.27%。可见,在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中,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比例偏低,仅为1/5~1/4之间,有较大的推广空间。 (2)应用效果。将教学效果的评价分为“优(90~100分)”、“良(80~89分)”、“中(60~79分)”、“差(60分以下)”四个等级。156份教师问卷中,选择“优”有43份,占27.56%;“良”有97份,占62.18%。1342份学生问卷中,选择“优”有585份,占43.59%;“良”有646份,占48.14%。这意味着,有89.74%的教师、91.73%的学生认为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效果在“良”以上,认可度较高,值得在更多的课程中推广。 2.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在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中的应用效果影响因素。 (1)课程属性。适合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具有相对明显的属性特征。①理论性/实践性。74.36%的教师、66.13%的学生选择“实践性”(16.25%的学生认为两种属性兼有),76.08%的用人单位认为“实践性”更重要。②基础性/应用性。76.92%的教师、54.84%的学生选择“应用性”(13.65%的学生认为两种属性兼有),65.39%的用人单位认为“应用性”更重要。③一般性/专门技术性。69.23%的教师、52.09%的学生选择“专门技术性”(4.62%的学生认为两种属性兼有),64.12%的用人单位认为“专门技术性”更重要。④定性/定量。66.67%的教师、65%的学生选择“定量”(11.75%的学生认为两种属性兼有),而用人单位选择“定量”∶“定性”的比例是52.42%∶47.58%,几乎相等,意味着用人单位并没有明显的偏好。 这说明,一方面,多数教师、学生认为应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课程应是“实践性”、“应用性”、“专门技术性”的,与用人单位看重的专业课程属性相一致。从而,推广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具有直接的现实针对性。另一方面,多数的教师、学生认为应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应侧重于“定量”的课程,但用人单位对“定量”、“定性”并无特别的要求,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即可应用于“定量”,亦可应用于“定性”课程。 (2)影响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效果的教师因素。按重要程度排序,156份教师问卷中,认为教师的“策划课程项目的能力”排第一位(最重要)的占56.41%(为反映多数人的看法,给出的是排第一位占比最大的因素,以下类似),认为“教学方法”排第二位的占51.28%,认为“学历”排第三位(最不重要)的占92.31%。1342份学生问卷中,认为“教学方法”排第一的占61.55%,认为“策划课程项目的能力”排第二的占55.59%,认为“学历”最不重要的占85.17%。这表明,教师的“策划课程项目的能力”及“教学方法”被认为高度相关,“学历”则关系不大。 (3)影响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效果的学生因素。156份教师问卷、1342份学生问卷中,53.85%的教师、50.07%的学生认为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排第一位(最为重要),56.41%的教师、43.14%的学生认为“对课程的偏好程度”排第二位,71.79%的教师、61.33%的学生认为“职业取向”排第三位。这说明,由于学生对职业取向等未来的不确定因素可能缺乏清晰的定位,还是基础知识、偏好等当前的确定性因素主要影响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效果。 (4)影响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效果的用人单位因素。结合已毕业的学生、媒体、用人单位等途径获得的信息,156份教师问卷中,48.72%认为“用人单位对学生专业能力的重视程度”排第一位(最为重要),43.59%认为“用人单位提供就业职位与课程内容的契合程度”居第二位。1342份学生问卷中,49.03%认为“用人单位提供就业职位与课程内容的契合程度”排第一,41.43%学生认为“用人单位对学生专业能力的重视程度”排第二。此外,41.03%的教师、39.27%的学生认为“用人单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视程度”排第三位。这说明,如果课程与用人单位需求的相关度越高,培养实践专业能力的针对性越强,学生越重视,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效果越好;而综合能力涵盖面宽泛,难以在一门课程中体现,“用人单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视程度”相关度最低。 四、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应用于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面临的问题 (一)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应用不够普及 依据调研资料,不超过1/4的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采用了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表示未接触过,甚至未曾听说过。 (二)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未能形成适应于财经类课程由理论基础到应用的完备体系 与理工类课程不同,财经类课程具有显著的发散性,外延宽泛,项目的选择、设计、实施等流程随课程门类和课程内容不同而不同。目前项目驱动式教学法还仅限于按教材来构建教学思路,对案例、习题、现实问题等做一般性的分析,而非将完整章节的内容融合起来构建教学项目,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 (三)教师的教学项目策划能力有待提升 项目驱动教学法具有显著的跨学科特点,项目设计、实施、分析、评价等都带有典型的理工科教学的属性,逻辑性和流程性强,要求将理工科的教学模式与财经类的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所需的能力是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教师的软肋所在。 五、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在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中推广应用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理论基础及应用流程 基于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特点,结合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的属性,构筑项目提出、设计、实施、控制等支撑理论。以此为基础,借鉴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成功经验,建立适用于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的成熟流程。 (二)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一是熟悉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掌握相关交叉学科的背景知识,强化项目专业化能力;二是依据课程设计教学项目的流程链,完善实施环节,提升教学内容的项目化能力;三是立足学生的学科基础和专业特点,修正、补充项目方案,提升学生的项目融入度和参与积极性,增强面向不同授课对象的项目技巧化能力。 (三)完善教学方法 1.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提炼教学项目。 2.组织教学内容,科学安排理论/实践的知识量,优化二者的匹配与衔接,防止当前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理论/实践两张皮、知识点脱节等现象。依据笔者的经验,理论知识点尽可能做到条理化和简单化,围绕理论以项目来引导学生的注意力。过多的理论会引起学生的厌倦,而过多的偏重实践则不能让学生领会到在本科层面应领会的理论知识点。 3.发现教学项目实施环节中学生的学习难点,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好需要掌握的相关知识。 4.丰富教学方式,探索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三个课堂”的联动教学模式,推进课程实验、专业实训和综合实践“三类实践”的综合运用,提升教学效果。根据实验对比,采取以大作业完成项目、案例PPT制作、项目团队讨论及展示、学生课题申报、实地调研等方式,效果远胜传统的教师“满堂灌”授课。 5.科学安排学生的参与方式及参与节点,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成为教学的“主角”,将学生的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培养蕴含于项目的参与过程中,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操作,达到教学目的。 6.本着项目选择与用人单位的实践运行越接近越好的原则,引导学生完成项目,培养其胜任实际工作的能力。笔者在讲授《企业投资学》时,将项目选择与企业现实运行结合起来,学生认为收益良多,参与热情高涨。 六、结语 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是提升财经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综合能力的关键所在,但鉴于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的特点,这种教学方法的应用范围还很有限,面临系统的基础理论缺乏、规范的项目流程未建立、教师的项目化能力不高等问题,建立行之有效的应用模式还有较长的路要走。我们在遵循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特点的基础上,应分析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的属性,针对教师、学生、用人单位的影响因素,科学设计项目教学法的目标、流程、环节,引导学生实践参与,达到预期的提升财经类本科教育质量的目标。 财经本科毕业论文:新建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现路径研究 摘 要:新建财经类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适应并促进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需要,也是新建本科院校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需要。因此,以哈尔滨金融学院的实践探索为例,探讨了如何建立和完善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体系,并对新建财经类本科院校对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现路径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新建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体系;实现路径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建财经类本科院校异军突起,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格局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其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与选择,不仅直接影响着这些院校的办学质量和长远发展,而且还从根本上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质量。新建财经类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适应并促进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需要,也是新建本科院校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需要。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哈尔滨金融学院,成为一所新建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万余人,其设有10个教学系部,拥有涵盖经、管、文、法、工5个学科门类的22个本科专业和16个专科专业。学院升本以来,在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建立以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培养目标 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既需要不同层次的理论人才,也需要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人才的层次和类型要有一个合理的梯度和维度,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如今,高等教育发展到大众化、普及化阶段,培养应用型、多样性人才也就成为了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新建财经类本科院校应顺应时展规律,把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和战略选择。 哈尔滨金融学院作为刚刚升为本科层次的普通高校,立足服务地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一方面,注重推进教育思想观念转变,引导广大教职工强化质量意识、特色意识、发展意识;另一方面,编制了《哈尔滨金融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上上下下全员参与、分项落实,明确了学院的发展定位与方向。 二、建立和完善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体系 (一)理论教学体系 建立和完善财经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理论教学体系,需要系统研究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针对财经类行业、专业的人才所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来组织、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共同构成了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两大要素。在理论课程体系设计方面,要覆盖一定的“面”,使学生接受的专业知识体系相对完整,保证所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从而具有良好的发展后劲。一方面,构建基础教学平台,“公共基础+专业基础+素质基础”;另一方面,构建专业教学平台,“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职业拓展课”。在强化学生专业基础教育,提高综合素养的同时,不忘训练学生职业能力、实践应用能力。 (二)实践教学体系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中,需要对学生分层施教,设计选修与必修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按照“基本技能-综合技能-创新技能”的梯度模式进行设计,采取课内实训、实验设计、毕业设计和课外专业实习、开放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基本技能教学内容,可采用与理论教学相捆绑的课内实训或实验的形式,综合技能和创新技能的教学内容;可依托实验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开放实践等形式,独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及未来职业导向自主选择不同的实践主题,甚至学校可以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在开放实践中利用所学的技术实施创业项目。 (三)素质教育体系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素质教育非常重要。其培养训练的模式相对灵活,包含的内容也十分丰富。例如,可以结合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展学科研究方面技能的训练,辅导学生进行科研项目研究,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也可以组织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增加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服务经历;还可以通过党课、团课等方式培养大学生文明修身,还可以通过高雅艺术走进校园、各类文艺团体活动来培养学生文化艺术修养。 三、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保障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方案设置时,应体现行业的特殊性、专业设置的应用性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要针对行业特点、学校师资和教学设备的实际情况,培养能够适应岗位需要、能够有效应对社会竞争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毕业生。 哈尔滨金融学院自2010年升本以来,各系部围绕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目标定位,根据市场需求及适应情况,充分调研,广泛征求意见,调整课程设置,全面修订了各级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完善了全部课程教学大纲,对部分专业课程开设学期、学时、学分、实验课学时等进行了调整,使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科学合理、更适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以校企联合为平台,创新培养模式 新建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加强与银行等金融企业的联系,积极利用企业资源建立教学基地、实习实训基地、科研基地、毕业生就业基地服务;同时,也可以利用高校本身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条件,建立互惠互利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搭建校企共育平台,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哈尔滨金融学院多年来一直坚持以产学研用结合为突破口,积极引导广大师生参与科研项目,共建产学研用联合体,寻求政府支持、拓宽服务领域等途径。中国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将“征信知识教育基地”等各类教学科研实践基地落地该院。该院与黑龙江省银行业协会签署培训合作框架协议,与银行业协会在前期培训、咨询业务等方面开展合作;与龙江保险经纪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分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课程设置、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科研合作等方面达成共识,为学校与政府、学校与行业、学校与企业建立了更广阔的服务平台。与广发银行信用卡中心共同创办金融人才培养基地,与龙江保险经纪有限责任公司、中投惠民(北京)金融服务外包有限公司、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分公司、嘉实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金水木教育投资(北京)有限公司、北京中软国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甲骨文(哈尔滨)实训基地等单位签署了3+1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协议,为毕业生顺利择业就业打下了坚实基础。学院与招商银行深圳分行、深圳农村商业银行、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广发银行信用卡中心、北京中信金融服务中心、黑龙江省农村信用联社等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年这些单位来我院选聘毕业生在500人左右。这一系列校企合作,实现了用人单位与学院的双赢。 (三)以实训改革为契机,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培养应用型人才既要有理论教学的逻辑思维能力训练,也要强化实践教学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使学生能够完成从知识理论向实践的跨跃。 为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推进实践内容和实践模式改革和创新,哈尔滨金融学院一直继承优势并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坚持在本科教育中实行“五能三好”即打字、点钞、识别假钞、书写、口才、服务礼仪职业能力等金融行业基本功训练。把银行等业界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入职条件及新行员技能培训标准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来。同时,金融系的模拟银行已建成投入使用;管理系自主研发的跨系跨专业实习实训平台已连续两年投入运行,还推广到了金融、商务英语等四个系部进行认知实习的使用,取得了良好效果。模拟金融综合实训中心、会计审计综合业务能力实训平台也已经开始筹建。学院还采取校内外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本科生的专业认知实习;出台相关管理办法进行实习指导,将学生分组安排到金融机构、企业进行认知实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行业的发展前景及对从业者的基本要求,培养锻炼了实际工作能力和实用技能。 (四)以质量为生命线,改革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是保证培养人才质量的重要保障,教学管理方式的改革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哈尔滨金融学院制定《二级教学管理实施方案》并进行试点,充分发挥系(部)在教学管理、学术活动、师资队伍建设中的积极作用。陆续出台并实施了20多项全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如《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校外实习基地管理规定》、《学生实习管理办法》、《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学分和课程认定办法》、《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实施细则》、《辅修第二学士学位管理办法》、《教学经费核定与使用管理办法》和《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评选办法》等规章制度,按照依法治校的原则,不断推进学风、教风的转变,真正意义上达到了现代大学的建设要求。为提升青年教师的授课水平,学院陆续举办了“教学公开课”观摩、教学能手及教学新秀奖评选、多媒体课件大赛和微课大赛等活动,实现了青年教师培养培训常态化、制度化,极大提高了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这些方式对于修正教育教学工作,促进与社会需要的深度融合,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学院从2011年开始陆续对全体本科生实行了英语、高等数学以及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分级教学改革。经过试点和推广,发现分级教学在学生成绩提高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能够全面推动本科教学水平的提升。逐步推进小班授课,实行学业导师制,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的新型师生关系和教与学的关系。 结语 加快新建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有利于满足社会对财经类人才的旺盛需求。新建财经类本科高校能否乘势而上,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至关重要。因此,新建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当合理规划学校发展目标,注重办学质量的提升,创新和发展人才培养模式,走“约束性发展”、有内涵的特色强校之路。 财经本科毕业论文:财经翻译本科专业生涯规划教育路径探析 摘 要:2006年,教育部批准设立翻译本科专业以来,在学科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下,翻译学逐渐从语言学、应用语言学中独立出来,开始自身的专业建设。本文以中央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职前课堂”为例,开发翻译本科专业生涯规划及职业素养训练的项目,探索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路径,为财经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一定的实践指导。 关键词:翻译本科;生涯规划;职前课堂;职业素养 2006年,教育部批准复旦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河北师范大学三所高校试办翻译本科专业(Bachelo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简称BTI,专业代码:050255S)。截至2015年,已有近百所院校开始招收翻译专业本科学生,在校人数万余人。根据《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的规定,高校翻译专业“旨在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宽阔国际视野的通用性翻译专业人才。毕业生应熟练掌握相关工作语言,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宽广的知识面、较高的跨文化交际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了解中外社会文化,熟悉翻译基础理论,较好地掌握口笔译专业技能,熟练运用翻译工具,了解翻译和相关行业的运作流程,并具备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工作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毕业生能够胜任外事、贸易、教育、文化、科技、军事等领域中的一般难度的笔译、口译或其他跨文化交流工作”。因此,财经翻译本科专业是要培养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口笔译人才。 季羡林先生说,“我国是翻译大国,但不是翻译强国”。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以及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社会对财经类翻译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从“金字塔型”转变成“枣核型”,需求量激增,同时也在职业胜任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财经翻译专业如何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在培养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提升自我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是外语类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中央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职前课堂”项目就是针对这一需求,结合当前翻译本科专业学生特点而开展的实践研究项目。 项目概述 “职前课堂”项目是与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以及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相结合的生涯规划教育训练项目。在高等教育体系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内容。而翻译专业的特殊性要求该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但要早,更要规划得合理。这既需要理论作为指南,也需要实践的指导和经验的借鉴。 该项目是学院依托学校财经优势学科背景,结合学院人才培养特色开发的教育工作模式。它以第二课堂的“全球课堂”德育示范基地为主阵地,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创新平台等方式,分层次、分类别、分年级培养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专业综合素养和职业实践技能等,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翻译专业本科生能力培养体系,进一步挖掘学生的综合潜能、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努力打造有创新能力、有文化素养、有财经内涵的复合型、应用型的翻译人才。 内容方案 该项目根据翻译专业“重基础、宽口径”的特点,从大学本科阶段学生能力培养的需求出发,依托第二课堂,协同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对翻译专业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专业综合素养、职业实践技能等进行开发与训练。其中,生涯规划能力包括认识自我、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等;专业综合能力分为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两部分,专业能力包括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等;通用能力包括创新能力、研究能力等。职业实践技能包括求职材料设计技术、求职渠道选择、招聘面试策略与技巧等。 1.生涯规划能力分析 这部分训练的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职业价值观等内在条件以及区域经济发展、行业发展动向、岗位素质要求等外部条件进行分析,使学生逐渐形成客观的自我意识和职业认知;引导学生掌握生涯规划的基本思路与技能,具备制定适合自身实际情况且能切实指导自我职业发展生涯规划的能力。 2.专业综合素养分析 素质是对个人发展、企业未来成功以及获取持续竞争优势所要求的人的核心能力的描述。对于翻译专业学生而言,语言基础的学习关系到今后学习的深度。因此,包括听、说、读、写、译五方面在内的“基本功”是一切外语学习的基础。“翻译+财经”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则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商务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而大学素质教育的重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翻译专业高端人才而言,良好的调研能力、宏观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 3.职业实践技能分析 顺利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是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大学毕业生求职成功不仅取决于自身的实力和水平,还需要有好的求职策略与技巧。求职的应聘策略涉及到应聘材料设计、求职渠道选择以及面试策略与技巧等。 训练路径 该项目的训练要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成长特点按学期开展,从大学一年级贯穿至大学四年级。大学第一学期、第二学期、第三学期着重培养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第四学期、第五学期、第六学期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第七学期、第八学期注重提升学生的职业实践技能。通过调查,最受学生欢迎的生涯规划教育方法有情境角色模拟、特定主题工作坊、职业体验实践活动,如考察实习、行业现状调查、职业人物专访、素质拓展训练、个体和团队咨询等,这也是该项目所运用的主要方法。 1.学生生涯规划能力的训练 学生生涯规划能力的训练主要通过组织训练营的系列活动来完成,需要借助专业的测评工具及量表,如生涯兴趣量表、价值观问卷等。通过自我剖析法、成就事件分享会及测评工作坊来了解自我;通过邀请行业专家讲座、校友及人物访谈分享等途径来认识职业社会;通过SWOT分析表、撰写规划书等活动对学习生涯进行规划设计。 2.学生专业综合素养的训练 学生专业能力主要由语言学习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和国际商务知识运用能力等组成。主要通过组织开展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语言训练活动,如英语角、语言基础类竞赛等来加强;通过举办“请进来、走出去”的学术讲座、选拔赛及交流活动等途径来开发跨文化交际等能力;同时,学院还建有外语学习网络资源库来辅助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学院建有实验教学中心和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平台,并通过开展创新创业系列讲座、“挑战杯”系列比赛、学生科研立项等活动锻炼学生的通用能力。 3.学生职业实践技能的训练 学生职业实践技能主要通过模拟训练的途径来开发,如组织模拟面试比赛、模拟商务礼仪比赛、简历及网申工作坊等,通过反复的模拟练习,强化学生对求职技能的掌握程度;通过组织毕业生经验分享会,总结求职招聘经验,加深学生对求职招聘的体验;通过组织参加校友论坛、企业和事业单位开放日等活动,了解职场从业经验,帮助学生完成从“校园人”到“职业人”的过渡。 除此之外,翻译人才的培养必须和翻译市场联系起来。该项目通过加强与社会上各翻译机构、行业协会的合作关系,并与中国日报社、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汤森路透公司等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打通教育渠道,共同培养符合经济发展需求、满足行业要求的翻译人才。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 财经本科毕业论文:非财经类高校会计专业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不断调整,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会计学专业,一些非财经类高校看到社会对会计专业的巨大需求,也纷纷开设此专业,目前已形成了“校校办会计”的局面。但是随着经济结构不断转型和深化及整个社会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也不容乐观,社会实际需求和学校人才培养不一致的矛盾日益凸显,尤其是非财经类高校本身缺乏学科优势在人才培养中的问题更是层出不穷。非财经类高校如何依托本校特色提高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的就业能力,能够形成对财经类院校的有力竞争已是非财经类高校会计学科能够健康持续发展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非财经类高校;会计专业;本科教育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规模不断增大。会计专业毕业生曾经是非常抢手的,就业是非常轻松的。很多高校看到了会计专业的良好前景,纷纷开设了会计专业,甚至一些非财经类高校也开始尝试开设此专业,据统计,截至2012年已有将近1000所高校开设了会计学本科专业,又恰逢国家的扩招政策,全国高校会计专业的招生规模日益庞大。但是会计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并没有得到提升,而且目前,我国经济处于改革瓶颈期,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深化,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实际就业需求不一致的矛盾日益凸显,尤其是非财经类高校本身缺乏学科优势,其问题更加凸显。本文首先梳理非财经类高校会计专业本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就这些问题分析深层次的原因;最后为非财经类高校会计本科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提供建议。 1非财经类高校会计专业本科教育现存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很多非财经类高校也开始尝试开设会计专业,自开设以来非财经类高校的会计教育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培养了大量高水平、高层次的会计人才。但是在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非财经类高校在会计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培养目标不明晰 2001年以前,我们国家实行的是分行业会计制度,高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也是分行业进行的,培养出来的是服务于不同行业的“专才”。2001年财政部颁布了统一会计制度,取消了会计制度的行业划分,会计制度不再分行业制定,在统一会计制度指引下,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从“专才”转向“通才”,开设的专业课程不再考虑行业背景和特点。但是毕业生就业去向是分布在各行各业的,仍然要面对所处行业的特征和背景。会计制度的行业划分虽然取消了,但是各行各业的不同背景和特点还是存在的,不同行业的会计核算方法仍是有其特殊性的。然而在“通才”教育模式下,各个高校的培养模式大同小异,都未给学生讲授具有行业特色的通识知识,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的模式化和同质化削弱了会计的行业特色教育,培养出来的会计毕业生就与社会的实际需求相脱节。尤其是非财经类高校,本身缺乏学科优势,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又没有结合学校或所在地区的特色和优势,显然其培养出的毕业生很难与财经类高校的学生相抗衡。 1.2与市场需求不吻合 会计学是强调实践性的一门学科,跟理工类学科及其他经济、管理类学科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很多非财经类高校,并没有专门为会计专业老师制定考核标准,也是注重对科研的考核,这就导致会计专业教师仅把科研作为工作重点,轻视教学。另外,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对高校的考核过分重视教师的学历、科研成果、留学背景等,导致高校在引进人才时并没有考虑教师的实务经验,培养出来的学生也缺乏实践知识。再加上,非财经类院校没有学科优势能够给学生提供的实习实践机会也较少,使得培养的学生与市场的需求不吻合。 1.3自身特色不明显 非财经类院校一般都会根据自己的学校背景制定自己的办学特色,课程设置一般也遵从学校背景。例如,海运类高校可以倾向于船舶、航运行业等人才的培养,在会计人才培养上,可以开设水运会计、航运会计等特色课程形成自己的人才特色。但是很多非财经类高校并没有立足自己的办学特色培养具有针对性、专门化的会计人才。有些理工类高校给会计专业学生多开设了几门理工科课程,人文类高校也给学生开设了文科课程,但是都没有结合会计学科,培养的学生并不能满足行业的会计人才需求。 1.4课程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非财经类高校会计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学”“高级财务会计学”“成本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会计软件应用”等,但是对专业课程体系以外的拓展学生知识视野的课程体系重视不够,例如“财政学”“税法”“金融学”“数据库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管理”等课程,而这些课程在以后的工作中也是非常有用的。另外,基于学校硬件和师资力量的限制,非财经类高校普遍忽视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专业课程大纲仅是围绕课本理论知识,只是就题论题,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非财经类高校会计专业本科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非财经类高校会计专业教育存在问题进行原因分析。 2.1基础课程缺乏重视 非财经类高校会计学科由于缺乏学科优势,往往不能得到学校的重视,限于资金、师资力量投入不够,非财经类高校的专业基础课程基本都是100多名学生的大班授课。在此教学环境下,教师只能是单方向的对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进行罗列和解释,很难尝试使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互动式的双向教学模式,学生只是在下面做笔记,缺乏创造性、主动性,学习热情很难被激发,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效果也不容乐观。 2.2实务经验丰富的教师资源匮乏 基于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对高校的评估机制,使得学校在招聘人才时过分重视学历、留学背景、科研成果等,引进的很多博士、博士后教师虽科研成果很丰硕,但多是从“校园”来到“校园”,完全没有任何实务经验。另外,高校每年的绩效考核与教师科研工作量有很大关系,一些讲授会计核心专业课程的老师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科研工作上,忙于、课题研究,不重视专业实践经验的积累。会计学又是重视实践经验的学科,缺乏实务经验的会计专业教师很难培养出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才。 2.3学校投入不够 从硬件设施看,由于非财经类高校的会计专业没有学科优势,得不到学校领导重视,虽然大多数院校都配备了实验室,但从调查结果看,实验室资源还是比较匮乏,不能满足逐年扩招的需要,而且有些设备也都形同虚设,计算机设备配置过于老化,相关财务、审计教学软件与新的现行的会计制度不匹配。从师资投入来看,非财经类高校会计专业的专职教师数量过少,有些教师甚至一个学期身兼4~6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任课教师的“术业无专攻”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3非财经类高校会计专业本科教育的改进建议 3.1找准自身特色 目前非财经类院校的培养目标相差无几,均是培养出能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实务工作、教学、科研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因此,各个院校的课程设置也没有较大差别,完全没有体现出学校的自身特色和行业背景。而这些特色、背景正是有些财经类院校所没有的,所以非财经类院校一定要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学校的行业特色紧密联系起来,将普遍性的培养目标具体化。例如,如果学校不仅招收本科生,还具有硕士、博士的招生资格的话,在本科生的人才培养上,可偏重于对会计基础理论的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进一步的深造打下基础;如果学校的行业背景比较突出,由于大多数学生毕业后会在相关行业工作,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多开设一些相关行业背景知识、业务流程和其特有的会计知识的介绍。例如,航空类高校可以开设航空概论、航空企业会计等。 3.2改革课程体系 一是强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是高质量会计人才必备的条件,非财经类高校对于基础课程的教学应增加任课老师的数量,尽量做到30~50人的小班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二是适量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开设的专业课程不能仅局限于会计领域,与会计相关领域的课程也可适当开设,如“金融学”“货币银行学”“数量分析法”等。三是加强实践教学。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校应加大对实验室的投入,及时更新相关的财务软件,积极引进具有实务经验的师资。将课程重点从理论教学向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转移:通过开设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置身其中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学校应充分利用所处的行业背景,加强校企合作,尽力多为学生提供校外实习的机会。 3.3加强师资建设 一是在引进师资时,不能仅看重人才的学历学位、科研成果等,应加大引入虽不具有博士学位但实务经验丰富的人才。二是由于会计学科较强的实践性和实务性,对于会计专业教师的业绩考核不能“唯科研论”。学校可以制定一些奖励政策引导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同时可以提供一些资金资助鼓励教师“走出校园、走入企业”,丰富教师的实务经验,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三是有条件的院校还可以定期邀请会计实务界的专家来校与师生做交流,使师生及时了解会计实务工作的情况及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情况。 财经本科毕业论文:财经类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方式研究 摘 要:文中介绍了财经类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方式研究,主要从核心能力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及理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教学方式和方法改革、素质拓展体系构建和质量保障体系几个方面加以阐述,该培养模式为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核心能力;计算机 0 引 言 我国本科生完成学业的标准是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及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这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标准,忽视了专业核心能力的构建与培养,因而导致各层次的本科大学都是一个标准。但现实并非如此,社会的行业与企事业单位各自有相应的衡量专业人才的标准。因而,对于高校来说,结合学科与专业的特点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厘定专业的核心能力来提升大学生的竞争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应用型大学区别于传统学术型大学的最主要特点是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办学定位明确,办学特色鲜明。应用型大学无论是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师资选择,都将实践性和应用性贯穿始终。此外,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应特别重视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的训练和实践经验的积累,通过开设大量突出实践应用的课程,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理论和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一类学科,该专业学生不仅要具有广泛、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具有比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想。作为金融特色鲜明的财经类应用型本科大学里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明确培养目标,进一步细化专业核心能力,突出专业特色,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强有力支撑,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强有力保障。 1 财经类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能力的提炼 大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也具备类似特性:第一,大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具有内在性。每个专业的学生必定要掌握不同于其它专业的专业能力,这种能力将伴随其从事专业工作的全过程,这种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其专业工作的成败;第二,大学生专业核心能力要具有延展性。在校期间学生可能掌握了某种或某几种现阶段比较专而实用的技术,但对应的面不广,这就不能算专业核心能力。也就是说专业核心能力可以确保学生能在专业的不同层次和方向找到其合适的位置;第三,专业核心能力还应具有独特性。专业核心能力的独特性主要从三个方面来体现,分别为培养目标定位,服务面向定位和学校办学特色。从这三方面考虑确定的专业核心能力使得竞争者无法模仿或模仿代价高昂,从而确保大学生能在某一专业领域保持领先地位。 本校作为一所金融特色鲜明的财经类应用型本科大学,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为目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核心能力构建的过程中,以京津冀地区为调研中心,通过走访多家金融机构,深入了解金融机构对IT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通过走访多家互联网金融企业,参加中国计算机大会,全国互联网金融高峰论坛等各种会议,了解计算机服务金融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计算机技术需求;走访软件开发及软件测试等IT企业和金融服务提供商,确定在软件服务行业所需的计算机技术;通过跟踪走访毕业生,分析毕业生的就业领域及就业岗位,了解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的行业就业优势,凝练本专业特色为“IT+金融”,明确本专业的专业能力为计算机编程能力、算法分析与应用能力、硬件系统分析能力、金融信息安全技能、金融软件应用能力、软件开发与实施能力、软件测试能力;专业拓展能力为金融行业软件开发与实施能力及金融行业软件测试能力。 2 财经类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模式 2.1 构建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 本专业依托学校行业优势,结合学校办学特色,紧密围绕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系统学习计算机理论和专业技术,熟悉金融、会计的基本知识及业务流程,受到良好的实践训练,具有基本的金融信息安全技能,具有较强的金融软件开发与实施、金融软件测试能力,能够运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解决金融领域信息应用问题,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和良好发展潜质的应用型人才。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1)知识要求:具备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具备金融、会计基础知识及金融业务流程规范知识;掌握计算机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计算机软件及硬件的应用技术;掌握金融软件开发与测试的基础知识。 (2)能力要求:包括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专业拓展能力,其中专业能力又包括专业基础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基本能力为具有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思想境界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较高的情商;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具有职业适应能力;具有正确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具有计算机系统维护和办公软件应用能力;具有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专业基础能力为具有计算机编程能力;具有算法分析与应用能力;具有硬件系统分析能力;具有金融信息安全技能;具有金融软件应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为具有软件开发与实施能力及软件测试能力。专业拓展能力为具有金融软件开发与实施能力及金融软件测试能力。 (3)素质要求: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法律意识,遵纪守法;热爱本专业,注重职业道德修养;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具有紧跟国际先进技术发展的国际视野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2.2 构建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相适应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经过广泛的人才需求调研和专家论证,在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细分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路线图,并构建以“基本能力+专业能力+拓展能力”为核心的递进式能力培养体系,以期能真正达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为实现基本能力培养构建课程群,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教育、大学体育、大学计算机基础、专业导论、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大学英语、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课堂课外拓展教育。 为实现专业能力培养构建课程群,包括计算机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面向对象高级编程、离散结构、数据结构、算法分析与设计、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数字电子技术、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网络规划与配置、网络操作系统应用、金融信息安全技术、金融市场与机构、会计学、银行业务综合实训、网络数据库应用、企业级项目开发、C/S项目实训、云计算与虚拟化技术、移动应用综合实训、B/S项目实训、软件工程、项目综合实训。 为实现专业拓展能力培养构建课程群,包括金融业务软件设计、云计算与应用、移动金融应用开发、网络操作系统应用、金融软件测试。 人才培养过程构建了课内实验、实践课、专业实训课的实践课程体系,并结合校外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以及社会实践、社会服务和学科竞赛的形式,形成课上课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三大实训平台为支撑的实践教学体系。 2.3 开展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相适应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改革 按照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依托行业优势,紧密围绕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与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 (1)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始终秉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的第一主角,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过程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形式,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主动学习意识的培养,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运用“任务驱动、结果导向”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教学过程中,一改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将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研讨法、启发式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学方法引入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主动探索未知的内在动力,针对不同教学环境,灵活应用这几种方法,达到互相取长补短的目的。 (3)依托金融特色案例,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利用专业实验室教学软硬件资源,以验证型、综合型和设计型金融教学案例为依托,以“带+练”的方式带领学生分析案例、练习案例,培养学生“认真听、仔细看、积极练、勤思考”的学习方式。将所涉及的知识点分散到多个验证型案例中,并在综合型案例中体现整门课程知识点的综合应用,最后在设计型案例中引导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点的同时自学并扩充前沿技术。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练边思,既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以贴近学生生活的金融案例应用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在教学案例的设计过程中,注重以贴近学生生活的金融案例为切入点,使用学生感兴趣的支付宝、微信红包、P2P网贷平台、学生众筹、滴滴打车、美团等特色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由被动式学习转向主动式学习。 (5)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实现学生与企业、行业零对接。依托学校金融特色,充分挖掘行业资源,发挥行业优势,为学生打造实战平台。聘请行业专家为专业指导教师,并参与授课、开展讲座、指导学生参赛以及指导毕业设计等人才培养过程,此外,还安排学生到相应的行业、企业参加校外专业综合实训和专业实习,实现与行业、企业对接。 (6)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将课程资源全部放到网络教学平台,学生通过学生账号登录后,能够查看课程的大纲、计划、授课说明书、课件、视频及教学案例外,还可以查看教师布置的实验,并能够按要求提交实验报告和实验结果,查看教师的评定成绩及反馈。教师可以通过登录网络教学平台,完成课程的大纲、计划、授课说明书、课件、视频及教学案例的基本资源的上传,同时可以完成对学生的实验下发、实验报告收集以及实验成绩评定的功能,此外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在线答疑。 (7)积极推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任课教师将学习资料提前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并为学生布置课前学习任务,教学过程以小组协作的形式,采用学生课前学习,课上学生讲,或老师提问题学生讨论,或学生问问题教师解答,或设置游戏环节及对抗赛等多种形式开展,课下学生复习、交流、总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8)课程考核加强学生过程评价环节,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同时,对于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程,通过以团队合作的形式,设计开发具有一定实用性项目,最终以提交设计作品和设计报告并参加答辩的形式完成考核。这种考核形式既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又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档撰写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4 构建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相适应的素质拓展体系 专业核心能力不是狭窄的“技术能力”,与专业核心能力相适应的良好的综合素质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素质拓展的内涵不仅包括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技术创新的专业素养的拓展,还应包括社会综合能力的扩充训练以及身心品质的全面提升。 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素质拓展体系将第一课堂和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素养。比如课程设计大赛、宿舍文化微视频大赛、指法大赛以及蓝桥杯软件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挑战杯大赛等;组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此外,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的研究或者横向课题研发,并对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给予相应的学分认定,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2.5 构建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相适应的质量保障体系 应用型人才培养离不开掌握了本专业核心能力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因此,通过选派教师在企业一线挂职、鼓励教师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等不同形式,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将对老师们教学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 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学生通过到企业实习、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发,能够将课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有助于使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真正落地,在实践中得到检验。 3 结 语 财经类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方式突出“IT+金融”的培养特色,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线下与线上相补充,校内与校外相对接的形式开展,提升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后序将继续研究如何有效的利用校外实践基地进一步开展深入合作。
研发项目管理论文:浅谈“进度、成本、质量”在整车产品研发项目管理中的重要性 摘 要:在整车项目设计研发过程中,为求得“进度、成本、质量”三者之间的平衡,根据各项目的情况,需将三者综合联系起来考虑。才能顺利展开,从而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进度、成本、质量”3指标从侧面体现项目管理成功与否。实现高质量、短工期和低成本,是各项目所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汽车研发 项目管理 进度 成本 质量 现阶段,全球大部分知名车企在整车设计方面都具备较先进、完善的整车设计研发及项目管理手段,有着严格的工作流程及步骤。使得这些车企整车在有限的开发资金和人力资源的合理投入与利用下,开发质量和竞争力持续保持较高水平。故如何强化新产品研发的项目管理,不失时机地将新产品投放市场,正确处理好“进度、质量、成本”3个要素之间的关系,现成为国内每个车企业急需解决的战略问题。 1 项目开发流程过程中的进度、成本和质量各阶段的重点工作 车辆的开发主要分为:项目启动、方案批准、项目批准、工程、产品和工艺验证、预试生产、试生产、正式生产8个部分,见图1。 在整个项目过程中,进度、成本、质量3者息息相关,总的来说,按节点完成以下工作内容,从项目管理上,能较好地完成整个项目的管理。 (1)进度方面各节点关注工作。 项目启动阶段G8:有效的制定项目主进度大纲;项目管理团队组建完成;工程开发进度计划初步制定;整车技术初步技术规范形成。方案批准阶段G7:正确的项目主计划;项目必须满足约束条件―― 中长周期零件技术状态冻结并定点完成。项目批准阶段G6:按时项目主计划锁定;短周期零件技术状态冻结并完成定点;所有零件试验计划。工程阶段G5:控制项目开发和生产启动主进度;确保技术状态设计完全冻结,零部件试验完成。产品和工艺验证阶段G4:把控生产启动主进度;完成整车试验及所有问题得到关闭,零件正式认可。预试生产阶段G3:及时生产主进度更新;完成预生产工作准备。试生产阶段G2:按时完成生产工作准备。 (2)成本方面各节点关注工作。 项目启动阶段G8:确认物料成本目标边界条件;确认项目投资和开发费用边界条件。方案批准阶段G7:及时物料成本目标;项目投资和开发费用。项目批准阶段G6:按时物料成本目标冻结;项目投资和开发费用冻结。工程阶段G5:定期控制工程更改所引起的成本变化,直至投产 (3)质量方面各节点关注工作。 项目启动阶段G8:制定整车质量要求,分解到零部件质量目标。方案批准阶段G7:进行对标竞争车型,明确零部件试验标准。项目批准阶段G6:根据零部件试验标准、制定零部件试验大纲;零部件开模计划评估。工程阶段G5:完成所有零部件试验和模具验收,保证质量合格。产品和工艺验证阶段G4:所有质量问题得到关闭,并保证整车试验合格完成。预试生产阶段G3:保证预试装车质量合格,一直到正式生产。在汽车项目管理开发中,各阶段都有进度、成本、质量三方的交付,必须按节点交付,由于三者是相互关系,将影响整个项目的成败。例如:成本达不到目标成本,势必会影响开阀,自然会影响到项目的进度,项目的进度受到了延迟,为保证SOP的上市,势必会压缩项目开发验证的时间,就会存在质量的隐患,同时开阀节点的延时,有可能会影响最后产品SOP的上市时间,即会影响上市带来的利益。 2 项目研发进度 项目的研发进度决定一个项目是否成功,项目进度计划控制尤为重要,项目进度计划控制就是指对项目进度计划的实施及其零部件变更所进行的管理控制工作,车企项目进度计划控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事前控制。对车型项目进度计划影响因素的分析和识别、对可能影响车型项目进度计划实施的各种因素的控制。 (2)事中控制。对车型项目进度计划完成情况的绩效度量和对车型项目实施时间中出现的偏差采取纠偏措施,以及对与车型项目进度计划变更的管理控制等工作在车型项目进度计划控制中,项目经理(PM)及相关人员必须定期地将项目实施情况与项目计划进度进行比较,并找出两者的差距,当发现这种差距超过了车型项目进度控制标准就必须采取纠偏措施,以保证项目进度计划能够得以实现。 车型项目经理必须根据项目实际进度和项目的具体情况,定期地改进项目工作或更新项目进度计划,以实现对项目时间的全面有效控制。例如:整车项目开发周期在39个月,项目每个阶段有固定的投入,整个周期有近10多个亿,如项目由于存在质量、设计等原因未按时上市,项目在时间上未控制好,除了无法产品上市实现收益效果外,整车研发的工程人员工作还需继续支持和投入,对公司来说损失就巨大了。 时间的把控是项目进度关键所在。一个全新车型的研发周期3年左右,大改型车型在1年半,小改性车型也要1年。现今市场竞争更趋白日化。故很多项目完成的周期就会被进一步压缩。 在此研发过程阶段中,项目管理人员的在整个研发过程中作用最大,所跨度的时间是最长的,项目管理在整个阶段,除了把控好技术状态、项目管理协调等方面外,最重要的是控制时间进度,针对各项面的问题要求及时掌控和协调,要果断地对各种风险进行处理,如本层面无法处理的,要求及时反馈上一级领导层并寻求解决措施,保证项目时间的节点进度。 3 项目成本控制 车型成本控制即项目成本管理,项目成本管理内容不仅要包括通过管理实现以最低成本去完成项目全部活动,而且更强调必须努力通过这种管理去实现车型项目价值的最大化,同时还要努力避免项目成本管理对项目产出物质量和项目工期的不利影响。 这些是现代车企项目成本管理与传统项目成本管理最重要的区别,因为盲目地降低项目成本可能会造成项目价值、项目质量或项目时间方面的损失。例如:市场竞争激烈,采购以物料低成本为主导来定义车辆的原材料。项目管理必须协调工程、SQE对潜在供应商进行TR技术评审,分析是否存在工程及质量风险。否则这些低成本的零件用上去,导致零件试验失败,到时再重新选择供应商,将严重影响整个整车试验进度。 因此项目成本管理要求采购等相关部门,不能只考虑节约项目费用,还必须考虑提高车型项目经济收益。所以不断地分析和预测项目产出物的经济价值与收益也是车型项目成本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 车型项目成本控制是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依据项目成本预算,努力将车型项目实际成本控制在项目预算范围之内,并根据车型项目设计的发展变化而做好车型项目成本变更等方面的项目成本管理工作。 这包括:不断度量车型项目实际发生的成本,分析和度量项目实际成本与项目预算之间的差异,采取纠偏措施或修订项目预算地方法实现对项目成本控制。例:这就说明了在车辆设计研发前期过程中,在保证设计、质量同时,定期与竞争车型做技术对标,将对方的设计优点及成本优势,吸收到本产品的设计中,以到达适当的降本目的。 项目成本预测和评估也是项目成本控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依据项目成本和各种相关因素的发展与变化情况,评估并预测车型项目成本发展和变化趋势及结果的项目成本管理工作。 故控制成本是项目管理人员负责项目时,所必须关心的核心内容。车企之所以要研发新项目是为了获取利益,而利益又离不开对设计进度、成本和质量的控制。车企要追求利润最大化,其基础工作在于搞好设计过程中三者管理和风险的防范,而这一切通过车企所付出的成本这一要素来体现。因此,尽可能地降低成本就是车企利润来源重要部分。如忽视了,就有可能造成赢利的项目变成亏本的项目。 4 项目质量控制 车型项目质量控制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车型项目质量控制标准的制定,车型项目质量实施情况的监督和度量,车型项目质量监督结果与车型项目质量标准的比较,项目质量误差与问题的确认,项目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采取项目质量纠偏措施从而消除项目质量差距与问题等一系列活动。 这类项目质量管理活动是一项贯穿项目全过程的项目质量管理工作。例如:质量控制在车辆设计中很关键,高质量代表高成本,设计方案上,一味追求高质量及保险的设计方案,势必会引起整车成本过高,车辆没有竞争优势。 车型设计质量控制的目的:是通过保证车型研发结果符合项目计划需求为目的.对研发设计的整个技术运行过程中,进行分析、判断、处理、修正和决策的管理行为。车辆设计质量控制是贯穿于整个车辆设计质量形成的过程之中。设计质量控制对象是车辆设计全过程。 汽车研发的设计质量可以分为相对质量和绝对质量两种。正如艺术设计是科学技术与设计艺术结合的产物,汽车造型设计也是如此。在汽车造型设计项目中,属于艺术感觉方面的质量是一个相对量,比如说一款车型定位于具有超前的特征,适用于年轻时尚人群。这种设计目标的评审就是一个相对量。只有通过现有产品与其比较,认真感觉其各自的风格,之后才能最终确定。另外一种技术方面的质量,则是一个绝对值质量,如汽车造型上对A面的处理,这就是一个绝对的目标;再如模型制作过程中的比例尺寸的处理,也是通过绝对值作衡量标准的。 汽车设计质量控制是项目的生命,没有设计质量控制就谈不上设计进度和成本控制,设计质量的好与差,将直接关系到样车(模型)的实际效果,将直接影响产品在市场上认可度。因此项目管理经理在关心项目进度、经济效益同时,必须重视设计质量。没有合格的质量就谈不上设计效益和项目进度。经验证明车型设计质量的好差,来源于项目管理者以下方面的工作方面。 (1)车型任务书:车型设计质量的重要文件。详细记录了设计项目的技术标准、实现方法和工作范围等有关技术要求;任务书是检查设计质量的重要依据,也是划分设计和其他部门责任的依据。 (2)车型各轮设计方案的严格评审,评审会议的记录情况,评审报告编制。以及评审会议后的修改设计方向正确性,都对车型设计质量将起着决定性作用。车型评审质量的过程是控制设计质量的重要步骤。 (3)车型补救设计质量缺陷。这是车型设计质量保证的又一个重要环节。是注重车型设计质量的持续改进,仔细记录质量问题并做统计研究分析,促进不断提高设计质量。 5 项目进度、成本、质量之间的关系 设计项目进度、成本、质量是统一和对立的矛盾体。企业追求的是低成本、高质量、短周期的产品。 在车型设计项目进行过程中,进度与成本的关系是――加快进度往往需要增加投资成本。而采取各种赶进度措施为了设计项目及早完成,尽快新车上市最终收获经济效益。 进度与质量的关系:是加快进度。适度地加快设计进度,可以提前完成工时,节约成本,同时严格控制质量,保证车型设计的严谨性,避免返工。然而,如果不顾质量,而一味地加快进度,则会造成人员疲劳、机械故障,导致设计项目出现问题,延长工资,增加成本。 由此可见,进度、成本、质量在汽车设计项目的过程中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只有妥善处理好这三个方面,才能保证车型项目顺利实施,获得成功。同时,车型设计项目管理工作也和这三个指标联系密切,如何实现高质量、短工期、低成本的企业目标,是每一个项目管理者工作的重点之一。为了解决汽车设计项目3要素管理的难题,就要根据汽车设计项目的客观规律进行系统管理和统筹安排,找到最合理的组织和管理方法,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具体的说,就是根据项目的技术成本特点,以及国家的各项具体的技术政策和基本建设方针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现设计的要求;在各阶段的工作中,安排好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之间的关系。同时,有效调节各部门、各小组之间的工作,充分发挥各种资源优势,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在整个项目的运行过程中,各部门要遵循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做出科学性、合理性的安排,使设计项目发挥出最好的效果。 车型设计项目进度是在合格质量条件下,实现最大利润重要手段。在设计过程中只有达到一定的进度,设计公司(部门)才能拥有足够资金,才能完成阶段性的成本控制。成本控制是实现进度控制和质量控制的重要保证。在上述设计成本构成分析中,我们了解到设计成本控制目的,就是要在适当的进度和合格的质量条件下将设计项目成本控制在最小的预算内,保证设计公司利润最大化。 6 结语 综述,控制好车型设计进度、成本和质量3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保证整车设计项目顺利完成的前提。强调片面成本控制务必影响项目的进度和质量,并有可能带来难以预料的风险,所以在车型设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应该根据每个项目特殊情况,把设计进度、成本和质量三者联系起来综合考虑,使得三者之间的平衡,这样,才能保证设计项目在有可靠质量作保证的前提下,能够顺利完成任务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研发项目管理论文:项目管理在摩托车研发系统中的应用 [摘 要]中国摩托车企业要跟上全球领先摩托车企业的发展步伐,适应顾客多样化、个体化的需求,必须在保证产品性能、质量的前提下,积极应对如何缩短新品研发周期,提高新品研发效率,降低成本等问题。本文介绍项目管理技术在摩托车新品研发中应用,并与传统串行研发模式相比较,展示了项目管理技术在摩托车新品研发中的推进作用。 [关键词]项目管理、摩托车、人力资源管理、采购管理 1、摩托车工业研发背景 中国摩托车工业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生产、开发、营销体系,已进入稳步和成熟的发展阶段。但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为世界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物质基础,使世界范围内的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因此,中国摩托车工业要跟上全球先进摩托车企业的发展步伐,不断满足顾客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必须在保证产品性能和质量的前提下,积极应对如何缩短新品研发周期,提高新品研发效率,降低成本等问题,在满足顾客的需求的同时赢得市场竞争的胜利。 摩托车新产品的研发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传统的新品研发采取串行工作模式,即前一个工作环节结束后才开始下一个工作环节,作业时序通常不重叠。串行工作模式里面又存在多个并行环节,而且每个环节的责任人仅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去完成工作,这样往往会因工作环节存在交集,存在变动设计频繁、效率低下,开发周期长等缺陷。另一方面,由于串行工作模式的各工作环节相对独立,前后脱节,导致对新品研发范围管理不一致,质量管理不统一,风险管理失控,进度管理松散,沟通管理低效,又无专人宏观调控,也只能造就高成本、低质量的产品。这样的研发模式,既拖累了摩托车企业的自主研发的步伐,又影响到整个中国摩托车工业的发展。 2、项目管理技术在摩托车新品研发中的应用 2.1、项目管理概述 项目管理是后期发展起来的重大新管理技术之一,最早起源于美国,并因项目管理在美国的阿波罗登月项目中取得巨大成功,由此风靡全球。 在项目管理中,项目的管理者不仅仅是项目执行者,他还要参与项目的启动、规划、执行、监控和收尾5大过程组,42个过程,并从整合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风险管理、合同管理、沟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8大管理领域对项目进行全方位的调控,因此,与传统的做法不同,项目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处理项目过程中的复杂问题,实现更高的运营效率。 2.2、项目管理在摩托车新品研发中的应用 成功的摩托车新品研发管理项目,就是识别需求,在规划和执行项目时,处理干系人的各种需要、关注和期望,同时平衡、调控相互竞争的范围、进度、质量、预算、资源、风险等制约因素。下文从整合管理、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等管理技术角度,简述如何控制范围,平衡调控进度,调控预算等制约因素,发挥项目管理在摩托车新品研发系统中的积极推动作用。 2.2.1、整合管理 “整合”就是统一、合并、衔接和一体化的意思。根据需求及研发设计周期确定每一阶段的时间基准,确定每一阶段的范围基准,确定每一阶段的成本基准。这三个基准就是该项目的绩效测量基准,作为项目的整体基准,应用挣值管理技术测量项目的整体绩效。整合管理不仅设计基准,而且还规定了项目的总体要求、项目的主要风险、里程碑进度计划、总体预算,因此,整合管理可以从全局的整体的观点出发通过有机的协调项目各个要素,在相互影响的项目各项具体目标与方案中权衡和选择,尽可能地消除项目各单项管理的局限性,从而实现完成项目、成功管理干系人期望和满足项目要求的目的。 所以与传统的串行研发模式相比,整合管理可以有效地避免了研发各环节之间的脱节弊端。 2.2.2、范围管理 摩托车新品的范围一般包括产品造型的需求、功能的需求、工艺要求、适应法规要求等。由于摩托车全新产品的整个项目周期长达2-3年,干系人的需求会根据市场需求、技术进步等的变化发生变化,因此,对于需求范围的收集,常采用原型法,先手工制造出该产品的实用模型,再征求需求意见,原型法符合渐进明细理念,因为原型需要重复经过制作、试用、反馈、修改等过程,经过足够的重复,就可以从原型中获得足够完整的需求。既保证范围可控,又满足干系人需求。 2.2.3、时间管理 在传统研发模式中,前一个工作环节结束后才开始下一个工作环节,作业时序通常不重叠,开发周期长,一个环节延期必须影响整个开发周期。项目时间管理将研发过程中的全部活动罗列、排序,并估算活动的持续时间,通过合理的分配项目资源、通过关键路径控制,保证项目能够按进度计划完成。为某产品申请公告目录阶段进度计划及关键路径,在该计划中,各工序之间有明确的依赖关系,时间节点连贯,最大程度缩短开发周期,非关键路径工序延期不一定会影响总的开发周期,另一方面,时间提前量或滞后量的设计既可以将周期长的工序提前执行,也可以将周期短的工序推后开始,节约资源。 2.2.4、成本管理 在传统研发模式中,成本测算由财务部门负责,却无法有效实施成本控制,成本管理形同虚设。而在项目管理系统中,由于实行整合管理技术,项目物料资源可以最大化共享和统一调配,因此,可以最大化提高物料利用率,节约成本。另一方面,项目的成本管理不仅是监控和记录,而且要对成本数据进行分析,以发现项目的成本隐患,及时采取必要的行动,尽可能的避免损失。成本管理的目的不仅仅为了降低成本,而是通过挣值管理方法,对计划完成的工作、实际挣得的收益、实际花费的成本进行比较,并考虑成本回收期、追加成本净现值、追加成本内部收益率、内含报酬率、投资风险分析行来进行投资决策。 3、结论 在激烈的摩托车市场竞争中,提高摩托车企业的竞争力,尽力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已成为我国摩托车企业的关键,所以,在摩托车新品研发中引入项目管理技术、理念,是摩托车企业的必选之路。当然,项目管理在摩托车研发中的运用才刚刚起步,管理模式一般为职能型或弱矩阵型,如表3组织结构对项目的影响中所示,企业虽然承认项目经理的必要性,但并未授权,因此资源调控职能有限,项目人员受双层管理,存在项目人员虽在项目供职,工作积极性不足,影响工作效率。 研发项目管理论文:项目管理在卷烟产品研发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本文针对卷烟自主品牌研发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从项目管理技术的角度探讨如何推进企业科技管理的创新,提出要立足于现有的研发管理环境和资源,找准改善提升研发管理的切入点和发力点,做正确的事,以正确的方式做事,努力实现研发组织团队化、业务管理流程化和管理手段信息化,是提高产品开发设计质量和效率的关键之道。 关键词:卷烟 产品研发 项目管理 管理创新 一、卷烟产品研发存在的问题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保证企业快速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是要提高新产品研发的成功率和上市率,不断推出有竞争力的新产品[1]。然而,卷烟企业在当前的经济政策和专卖制度的保护下,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管理模式陈旧僵化[2]。在卷烟产品研发过程中常常遇到的问题是:产品的市场需求不够清晰,跨部门的人员及相关技术设备协调难度大,产品研发的管理工作落后,研发计划进度控制不力,研发效率低下,研发成本偏高,研发周期偏长,产品结构及新产品上市率偏低,一、二类烟比例提升速度偏慢,跟不上行业整体水平的步伐,公司领导不满意、研发人员又相互抱怨等。这些均是卷烟产品研发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产品研发忽视市场需求 面对卷烟行业激烈的市场竞争,许多卷烟企业的产品研发任务由公司领导直接下达指令性科研计划,仅有产品价格定位或笼统的任务描述,没有对营销部反馈的市场信息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缺乏理性论证和具体研发目标。这样就不能激发科技人员的更多热情和创造性,而研发出来的产品也不会有持久的市场竞争力与生存力。 2.企业内部跨职能部门合作交流活动有待加强 卷烟企业常把产品研发看成是技术中心内部的事情,错误地认为产品研发工作与市场营销部、生产部、物质原料部、品质保障部及财务部等部门关系不大甚至没有关系,让技术中心单打独斗,研发人员“闭门造车”,其他部门“各自为营”,导致研发工作信息沟通和资源协调不畅,工作经常反复,研发效率低下[3]。 3.产品研发管理缺乏科学合理的制度 很多卷烟企业的创新立项、研发过程及研发成果的管理和有效运行机制尚不完善,影响了创新效率。主要体现在:首先是研发项目的申报与审批尚欠科学。一些项目前期论证不充分、创新目标不明确、阶段思路不清晰,或甚至年前完成过的项目拿来重复申报,滥竽充数,获取利益。第二,研发过程制度缺失,跟踪管理和服务不能有效支持创新活动,有些项目立项后即处于涣散状况,到年底验收结项时拼凑内容,蒙混过关。第三,项目制度运作不规范,项目组的责权利机制不明晰,运行较为松散,影响了运作效率,导致产品研发进展缓慢,所研发的产品的质量得不到有效的保证。 4.项目绩效的评价不科学 很多企业存在这种现象,当科研项目完成时,没有明确的绩效考核指标,对科研人员的绩效评价和奖惩仅靠工作总结或领导的感觉,缺乏产品研发的最终评价及创新投入产出的评价体系和标准,结项验收有些流于形式、皆大欢喜。项目成果绩效指标的设置粗放,导致项目过程实施质量未能有效纳入项目绩效评价,难以根据评价指标给出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价结果。项目成果绩效评价的不科学直接导致技术创新成果激励分配的不合理,又间接导致对技术人员激励的失效。 二、项目管理在产品研发中的运用 项目管理是通过运用现代的管理技术,指导和协调人力和物质资源达到预定的范围、成本、时间、质量和参与者满意目标的艺术[4],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广泛应用于工程建设、军事、产品研发等各个领域。作为先进的管理方法,有助于对企业产品开发项目的进度、成本、资源进行全面的管理和控制,提高产品研发效率和质量[4],从而控制研发成本、降低企业研发风险及提高新产品开发的成功率,确保企业能持续不断地推出符合客户需求的新产品,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生存能力,保持企业快速持续性的发展。 1.重视依靠机制、系统和组织能力,通过集成研发管理,把宝贵的研发资源整合、转化和提升为推动产品的创新能力,是企业研发的核心。 理论研究和经验表明,高绩效研发组织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以客户为中心,即企业提供的产品能使客户获得期望的溢价(增值),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积极的研发团队,通过制定组织、流程及岗位目标,以考评激励研发人员,从而实现他们的自我激励与自我管理。高效的研发流程,流程本身在某种程度上已决定了企业的业绩,它是执行力、效率和竞争力的源泉。 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的强弱,不仅仅是指这家公司拥有多少高端人才,有多少昂贵仪器设备,很大程度上是指企业能否通过科学的研发管理体系持续开发出质量稳定、功能新颖、总能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提供给客户满意的服务。传统的研发管理中普遍不自觉地片面强调个体技术的因素,而往往忽视人才和组织因素的倾向。 企业的研发绩效主要源于企业的研发战略、技术、人员、研发流程和研发组织等方面的驱动。而这些因素是有机联系、相互影响的,科学的管理是将这些实体性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的手段和纽带,只有通过管理集成,才能增强各个活动的融合统一、协调发展。 要提高研发的效率和质量,就需要把技术创新作为一个系统的工程,借助现代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对企业研发活动进行有效的战略规划管理、组织管理、流程设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知识产权管理、技术平台管理等系统集成化的管理。 要形成有竞争力的产品,最终还是要落脚于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设上来,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并重,通过管理集成,实现产品创新活动的融合统一、协调发展,从过多依靠行政指令和技术权威推动产品创新,转变为靠机制、系统和组织将宝贵的研发资源整合、转化和提升为推动产品创新的核心能力,这也是企业研发管理方面迫切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2.找准改善研发管理的切入点和发力点,做正确的事,是进一步提升企业产品研发质量的关键 如果我们把对产品的研发比喻为旅游活动,那么我们就需要一张明确、清晰的线路图。也许我们不一定知道正确的道路是什么,但至少不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得太远。 管理实践中,管理的“执行力”往往是指在夹缝中成事的能力,更具体地说,就是我们如何基于现有的管理环境和管理资源,务实地找准改善和提升管理水平的切入点和发力点。做正确的事,对于部门研发的管理工作,就是要在技术和市场发展的复杂环境中,将创新战略与企业的业务战略相结合,选择正确的能力发展方向,选择符合行业的产业政策、符合企业发展的战略导向、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要采用与组织环境相适应的组织管理形式和途径,提升研发效率,降低创新风险和成本;要根据面临的研发任务,要运用各种协调、沟通等管理工具,打破部门壁垒,消除组织内部阻力,集成、调配和应用企业内外的创新资源。做正确的事,就是要解决企业产品“做什么”的核心问题,这是一种有效的工作方法和管理思想,也是提高研发的质量和效率的关键之道。 对于产品设计来说,就是要强调产品创意构思的筛选。要从产品战略愿景、产品平台、产品线、产品开发项目四个层次,进行产品战略管理,包括分析市场需求和企业内部条件确定新产品开发方向,定义公司要开发产品的类型、如何区分自己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如何将新技术引入新产品以及开发新产品的优先顺序,确保产品开发的方向符合公司整体业务战略。从而使研发人员能够清楚要开发的产品在公司未来计划中所处的位置,使研发人员能够有章可循,做到清晰定位、找准短板、寻找突破,将具体的产品开发与市场需求结合在一起,决定产品成本结构、产品性能和后续产品的差异,使产品开发更具有长远性、主动性和选择性,避免盲目地研究没有未来商业价值的技术及开发一些没有市场价值的产品,避免产品开发只是对市场变化的条件反射,而忽视了研发那些真正能够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技术和产品的机会。 3.基于现有的管理环境和资源,正确地做事,是提高企业产品研发效率的保证 “正确地做事”,就是要在研发活动中,采用与组织环境相适应的组织管理形式和途径,提升研发效率,具体的就是要积极运用项目管理技术和方法,将适宜的项目管理组织架构和适当的项目管理方法论组合起来,重点关注于跨职能部门的团队、结构化的流程、项目管道管理,努力实现研发组织团队化、业务管理流程化和管理手段信息化,这也是推进研发项目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必由之路。 加强跨职能团队建设,形成一种纵向职能机构和横向项目机构相互交叉的矩阵式组织架构,打破组织间隔,逐步建立与项目管理更相适应的组织模式,系统地打造组织执行项目的能力。目前,部门采用职能式的组织架构模式,并相应积淀形成了特有的项目管理组织文化,传统研发管理模式习惯按职能划分设于各部门科所,其不足是把一个完整的研发流程分割,然后由各个部门科所分别负责,很快这些部门就会面临一个协调方面的问题,极大降低了工作效率。如果按照传统的管理思路来解决,必然是对部门科所的职能重新明晰与反复划分,部门科所之间只能是局部与局部的协调,从而形成所谓的“部门墙”。 项目管理组织实践经验表明:高效的研发必须要有高效的研发组织结构支持。职能式组织强调高度专门化、集权化、正规化、明确的指挥链以及较窄的管理跨度。但是对于研发项目管理来说,项目组织存在的跨职能、跨单位的管理需求,更应关注跨职能团队的建设,强调信息自由的流动、宽管理跨度、分权化以及低正规化。在矩阵式的组织管理模式基础上,建立起核心的团队被越来越多的证明是一种高效的项目组织方法,即便在组织模块化设计上做一些简单的结合,明确项目团队中角色和任务,适当的授权,仍然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为此,我们可以考虑在现有职能式组织架构基础上,以项目为载体,加强跨职能团队建设,打破这种组织间隔,消除本位主义,以项目成功为目标导向,将技术中心科层式职能管理模式和项目管理职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纵向职能机构和横向项目机构相互交叉的矩阵式的组织架构,建构研发管理中的无边界团队。 同时建议可以尝试运用项目管理办公室(PMO)的组织元素,将项目管理办公室作为组织内部项目管理最优实践的中心,让它处于相对全局的、更好的管理组织位置,成为实行跨职能团队交流管理的推动体,并量身定制项目管理制度、流程与模板工具,逐步建立一套更适应研发项目管理需求的组织模式,系统地打造组织执行项目的能力。 提供科学的项目管理方法,确保“把项目做正确”,提升研发综合能力。研发项目成员的经验和能力各有差异,如果组织层面缺少统一的项目管理方法指导和过程监控,那么项目成员会通常根据个人的专业经验及水平来进行的,各职能领域的研发人员依赖于个人能力,不同的项目管理者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反应,以自身的经验去处理发现的问题,常常导致项目管理实际操作过程中的重大分歧,不能保证产品开发的一致性,产品开发成功的概率较低也不稳定。 产品研发,尤其是其中的产品设计工作,包含对产品市场机会的发现、新产品创意构思、新产品具体设计、生产工艺设计、生产测试验证、生产制造和新产品商业推广等一系列基本活动。这个过程是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是可以被定义、构架的,是可管理的。 流程本身在某种程度上已决定了企业的业绩,它是执行力、效率和竞争力的源泉。产品创新不仅仅是天才和灵感相结合的产物,产品研发过程的规范化,不仅不会约束研发人员的创造力,相反是企业研发保持持续竞争力的关键。加强对研发项目从构思到新产品整个研发的进程进行过程管理,是研发质量、进度的保证,这种规范对于确保“把项目做正确”,提升研发综合能力有重要的意义。 具体而言,就是要将卷烟产品的研发过程提炼、定义,形成通用高效的结构化开发过程,将项目管理的各项内容“流程化、制度化和标准化”,优化建立起一套产品研发流程、技术、工具在内的一站式服务的指南和模板。通过清晰的文件框架结构、图示化的工作流程、简练的语言描述、清晰的操作表单,将项目管理方法与研发业务有机地集成起来,用以指导具体业务,并在实践中进行优化。 4.依托管理信息化手段,加强科技基础设施与技术平台建设,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是做好企业产品研发的物质基础。 管理信息化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因此,要进一步依托产品研发管理信息化平台(PDM)建设,借鉴先进研发项目管理理念,梳理技术中心主要业务管理流程,利用信息化手段,将研发项目管理的各项内容“流程化、制度化和标准化”,并加以固化推行,有意识地培养研发人员的责任意识、规则意识、使命意识等,敬畏和遵守研发管理制度和流程,进一步提升企业产品研发管理水平。 加强科技基础设施与技术平台建设、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就是按照项目、人才、平台统筹安排的原则,改善科研条件,进一步增强科研实力。对于企业来说,主要指科研微观环境的建设,其中包括硬环境建设和软环境建设两个方面:硬环境主要是指技术创新活动赖以进行的各种物质环境条件,如技术创新的研发投入,所需工具、设备、仪器、实验、资料、信息等。营造企业技术创新的硬环境,主要在于资金的投入。软环境主要是指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氛围。要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法和手段向员工提供有利于进行发散性思维、敢于突破陈旧规范和行为模式的环境,进一步完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激励机制。 三、结束语 随着国际、国内提出的控烟条款的逐步生效以及中国烟草行业大力推进“大企业、大品牌”的战略部署,卷烟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的生存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卷烟企业原有产品研发的管理模式已经明显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加快卷烟产品研发管理模式的改革具有相当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而卷烟产品研发符合项目的特征,项目管理有助于对卷烟产品研发进行有效、科学的管理,可为其提供一套科学规范的工作流程。强化卷烟产品研发过程中的项目管理,是完成产品研发任务目标和提高研发效率的重要途径。当然,项目管理在卷烟产品研发中的应用实践,还有很多管理的模式和技巧需要进一步探讨。新产品开发是企业在激烈的技术竞争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命脉。 研发项目管理论文:喷墨印刷机的研发项目管理 喷墨印刷技术是目前最具前景的印刷技术之一。然而,由于喷墨印刷机极其复杂,其研发过程涉及机械平台OEM生产、硬件研发、样机组装、逻辑单元编写、软件开发和整机集成测试等,这使得喷墨印刷机的专业性强,开发周期长,需求变动大,测试工作难以细化等。图1为喷墨印刷机的组成。因此,喷墨印刷机的研发不可能在短期内取得成功,必须采取多期开发的形式逐步完成。在这过程中,如何保证项目的质量,确保喷墨印刷机达到预期的标准,满足客户需求,并在市场上保持领先地位至关重要。在此,笔者将以我公司的喷墨印刷机项目为例,讲述保证喷墨印刷机研发质量的5点措施。 质量管理先于技术攻关 我公司作为国内第一家自主研发喷墨印刷机的企业,在研发初期,由于对功能需求的了解和技术储备都不够完善,因此,公司将人力与资源过分投入到了项目的技术实现中,忽略了项目的质量管理,导致项目一期进展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质量问题,造成项目进度的滞后和成本的浪费,严重影响了项目的实施。从中,我们深刻体会到,技术攻关虽然重要,但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项目的质量管理,且质量管理应先于技术攻关进行。对于复杂大型IT项目的研发,重技术而轻管理的问题时常发生,对此,企业应成立专门的质量监督管理部门,从组织上对项目执行专门管理,图2为我公司质量监督管理部门的组织结构。 在喷墨印刷机项目的研发过程中,项目进展情况仅向项目经理汇报,质量问题则同时向项目经理和质量管理高级经理汇报。其中,对于项目研发生命周期中各个阶段进行的质量检查活动主要由质量工程师完成。质量工程师应将检查结果、发现的问题、检查记录以及阶段检查报告向质量管理高级经理汇报,质量管理高级经理则应随时抽取检查记录和检查报告以进行监督,发现问题须与项目经理和相关技术工程师及时进行沟通。 控制机械平台OEM生产质量 由于我公司属于IT高新技术企业,不从事机械平台的开发与生产,因此,采用OEM(代工生产)方式进行机械平台的设计与生产是喷墨印刷机项目可选的最佳方式。但是这样,我公司则不便直接对机械平台的生产过程进行质量管理,因此,项目初期出现了因没有向代工企业提供明确的质量需求、在研发过程中与代工企业沟通不充分、代工企业加工水平不够等因素导致的试生产的机械平台在稳定性方面欠佳。为避免此现象的发生,保证机械平台的质量,我们采取了以下解决方法。 1.设定质量检测标准 针对机械平台单独编制质量检验清单,不仅有助于及时发现机械平台的质量问题,还有助于保证各代工企业生产的机械平台的质量一致。 2.增加代工企业数量 由于每家代工企业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因此,不能只靠一家代工企业加工机械平台。对此,我公司适当增加了代工企业的数量,定期按照质量检测标准执行质量检测,及时分析质量检测报告,选出质量得分最高的代工企业,并按照一定的比例调整代工企业数量。该方法提高了代工企业对机械平台质量的重视程度,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机械平台的稳定性和运行精度问题。 控制物料采购质量 在项目研发过程中,由于每种物料的需求量都较小,因此,我公司采取了从市场小批量购买物料的方式,但是这样购买的物料基本没有质量保障,经常出现如接插件损坏、控制灯损坏等现象,造成样机测试过程中出现很多故障,不仅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还对喷墨印刷机的质量造成较大影响。为此,我公司针对物料采购过程引入了供方评价流程,并重新规划了物料采购流程。 首先,对供方进行管理与评审定级。将喷墨印刷机项目对口的资源供方根据公司类型、提供的印品类别、评审的供货范围、合作经历、服务质量、印品的事故情况等因素分为一般合格供方、标准合格供方和长期合格供方三个等级,根据采购印品的重要程度和特点将采购对象划分为关键印品、重要印品和一般印品。 其次,规范采购流程。对采购过程做详细规定,明确采购申请人、业务单元、质量管理中心等部门的职责。 在采购关键印品时,同时采取以下风险控制手段。 (1)采购主管部门确定关键印品的供方时,评估其满足要求的能力和风险,并填写供方评审表。 (2)签订合同时,明确供方所供应印品的相关潜在风险,与供方签订质量保证协议。质量保证协议一般包含对供方所提供印品的基本质量要求、验收印品的质量具体要求、保密技术的具体要求、质量责任、服务的基本要求、安全和环境保护控制等条目。 (3)首次采购时,按照公司制定的首件鉴定控制程序对印品进行质量控制。 建立和完善风险管控 在项目初期的研发过程中,由于项目涉及的技术要点十分繁杂,项目组将有限的人力资源都投放到技术实现上,未对项目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管理,出现了几次因人员流失而严重影响项目进度的现象,留下了很大的质量隐患。为此,我公司采取了以下措施来逐步建立并完善喷墨印刷机项目的风险管控。 (1)建立项目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如表1所示,强调风险管理应该是持续不断地在整个项目周期中进行管理,不能仅仅依靠项目经理或者某个领导在特定的里程碑点进行管理。 (2)对项目的风险源进行筛选和分析。项目经理召集项目开发组经理、测试组经理、印品组经理和需求组经理开会商讨,在结合企业其他IT系统项目风险分析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项目主要风险源,如表2所示。 (3)根据失效模式分析(Failure Modes Analysis,FMA)的设计原则,为项目创建一个风险量化参数模型,将风险严重等级交由“影响程度”、“发生概率”和“可控程度”三个方面决定,并将每个方面划分为5个不同的程度等级,分别如表3~5所示。将项目风险严重等级定义为以上三者的乘积,并根据数值划分为灾难性风险、严重性风险、中度风险、轻微风险和可忽略风险5类,如表6所示。 (4)在项目风险管理过程中,根据以上建立的风险量化参数模型,对项目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量化分析,确定其重要性和影响程度,并对相关风险事件进行实时监控,确定其发生的可能性是否在逐渐增大,当风险因素达到触发条件时应及时启动风险计划,采取应对措施,并对已经发生的风险问题和应对策略进行持续跟踪和监督,从而确认应对措施是否得当,相关风险策略是否成功。 喷墨印刷机项目是一个分期进行和不断发展的长久性项目,该项目在以上五点措施的基础上,采用PDCA循环(又称戴明环,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的方式不断改进项目研发各阶段的执行质量,从而使喷墨印刷机的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实现了喷墨印刷机的自主研发和生产,一举改变了国内印刷业在高端印刷设备领域长期存在的国外印品打天下的局面,我公司也成功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数字喷墨印刷技术提供商。 改进需求分析过程 在项目初期的研发过程中,由于对市场、客户和竞争对手的印品分析得不够深入,印品策划得不够到位,没有规划明确的印品路线图,在需求描述上也存在一定的歧义,导致不同角色的项目组成员对需求的理解不一致,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进展。为此,可从过程方面对需求分析进行改进,严格控制需求分析工作的有效性和可追溯性。 (1)引入不同角色的项目组成员介入完整的项目需求管理过程(如图3所示),以提高项目组成员对需求理解的一致性。 (2)鼓励客户参与需求分析的讨论,并通过市场调查以及走访已有客户的方式收集需求信息。其中,喷墨印刷机的客户受到专业水平和行业知识的限制,无法精确全面地描述需求,提出的质量要求比较笼统和抽象。根据这种情况,可根据客户使用要求,与已有的类似进口印品进行比较分析,对差异部分进行重点验证和落实来确保所设定的印品质量需求标准基本与进口印品持平。对于客户提出的潜在需求,使用QFD(质量功能展开)工具,将其转换为印品技术需求,同时根据其重要性分值圈定印品质量关键点(CTQ点),以明确印品的整改重心和突破点。 (3)对需求分析产生的需求规格说明书进行严格的评审,采用评审检查表来逐条进行确认,以查找需求分析中的不足之处并进行完善,同时根据每条需求对应的测试用例来判断需求是否足够细化,以保证需求文档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研发项目管理论文:解析电子信息新产品研发创新项目管理 引言:伴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电子信息产品已经融入人们生活之中。电子信息产品发展之迅速,更新换代之快,都是前所未有的,然而电子信息新产品的研发创新项目更是电子信息产业的重中之重,能够及时有效的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本文对电子信息新产品研发创新项目管理展开讨论,就其进行分析。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形势下,电子信息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对于我国市场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因为当今国际市场形势复杂多变,很不稳定,只有在对电子行业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对于电子信息行业重点进行及时有效的掌握,注重电子行业长远产业布局以及项目规划,同时需要加强新产品的研发,不断完善研发创新项目的管理,这样才能够让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得到创新,加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自主知识产权的建设,有利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 一、电子信息新产品的研发特点以及企业发展战略 (一)电子信息新产品研发特点 伴随着全球经济迅速发展,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也越来越大,电子信息产业的管理理论也日益完善,其管理体系也逐渐的从宏观理论开始向微观理论发展,并且运用到实际行业当中,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管理模式和技术,会成为未来电子信息新产品研发创新项目管理的重要工作,因为电子信息产业具备更新速度快、周期短、风险大以及技术要求严格等等特点,所以电子信息产业新产品研发创新项目管理的研究非常重要,电子信息产业的新产品研发管理主要有以下两种特点,首先是在电子信息研发项目当中MIS系统、电子商务项目以及ERP项目的研究发展,都属于复合系统的项目,在每一级任务之中,都包含大量分项目;其次是在资源有一定限制的情况下,电子信息产业研发受其束缚条件较为多,电子信息研发项目不单单是要对研发单一项目进度进行资源要求考虑,而且还要重视资源的科学合理分配,这时候,就需要最大化的利用时间、冲突和投入等对研发项目管理措施等等。 (二)实现企业长足发展的战略目标 企业战略目标的制定是为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对内部情况以及外部条件有充分认识的情况下,最大化的发挥自身优势,规避自身不足,给业企在长远发展的道路上出谋划策。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大致包括目的、步骤、切入点以及方式方法等等部分,更具其目标制定可划分为稳定型、紧缩型以及发展型等等战略模式,这与技术战略有着一定的联系。发展型战略就技术这点朝着延伸综合以以及技术相关研发方向发展,使用这种战略方式的企业多数为先进型企业;企业稳定型战略主要是在技术进行被动、防范以及追踪升级等路线发展,稳定型战略较为适用于追踪型企业;企业紧缩型战略的制定主要是从技术性战略朝技术产品发展,然后在进行重组整合,其主要使用企业是代替和追踪型企业。因为企业的发展战略不同,他们的技术战略也就不一样,技术战略的科学合理和稳定性强,能够有效的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让企业在电子信息产业立于“不败之地”,对于电子信息行业来说,技术的发展对于企业将来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更是不可或缺的。电子信息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基本就是以技术战略为中心点开展的,在研发项目确定以后,再对其研究开发项目进行规划和实施,进行深入剖析,从而选择最优的管理模式,让新产品能够顺利的开发成功。 二、电子信息新产品开发研究的计划和项目管理措施 (一)电子信息新产品的开发研究计划 电子信息企业应该明确自身情况,对于企业业务发展走向以及战略制定有明确目标,从而在复杂多变的经济市场中找准自己定位,进一步确定电子信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计划,做好企业五到十年之间的技术和产品研发方向规划,最大化的达到电子信息新产品研发的持续型与创新的有序性,在电子信息产业当中可以建立专门的机构,专门进行对企业新产品研究开发计划和技术制定,保证能够及时有效的预计该领域技术、竞争力和业务方面的改变,可以使用德尔菲法对电子信息行业发展方向进行预测。并且对其技术战略和项目进行规划,再把进行创意项目的研讨以及对方案进行审核,就信息技术的重点问题进行讨论,就项目文件的审核和变更等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同时,还应当组织与之相对应的培训机构以及技术讲堂,借此来确保新产品研发项目的万无一失。 (二)电子信息新产品研究发展的周期 在新产品研发的过程中,研发流程极为关键,,可以依据研发过程,把产品生命周期进行分类;具体可以分为市场调查与预计、项目创意和评估、立项论证以及新产品规划与流程等等。在项目进行中,创新和立项是重中之重,在立项之后,可以更具项目管理理论与新产品的特性结合,然后再把整个产业流程进行规划,项目设计生产方法让产品具有多能力化、比如组合产品、辅助产品等等。在新产品立项过程中,务必要保持战略的高度一致性,先进创新性与可行性一致,遵守市场优先的准则,这样有利于新产品项目使用价值的掌握,以及新产品研发条件和选择方式的综合考虑。 (三)电子信息新产品研究开发项目的团队管理 对于新产品的研发需要一个高效的团队,依照新项目的组成形式对团队进行职能划分可以分为职能、项目以及矩阵等组织,在这当中,需要强调职能组织对客户要求的重视。在项目组件当中,应该构建科学合理的项目组,使用最为符合的人选,深入了解技术和管理上的优势以及缺点,培养项目团队合作精神,并取得有关部门的一定支持,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严格遵守矩阵模式,组建电子信息新产品的项目团队。 (作者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东莞分公司) 研发项目管理论文:项目管理在制药企业新药研发中的应用探讨 【摘要】制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在于企业的新药研发工作。新药研发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关系到对各类病情的预防、治疗的质量和进度等问题。怎样保证新药研发工作的顺利进行,成为企业管理者重视的一大问题。在制药企业新药研发过程中应用合理的项目管理体制,为新药研发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本文主要从新药研发中项目管理的应用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新药研发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建议。 【关键词】项目管理;新药研发;应用 新药的研发代表着制药企业的科学研发水平和生产水平,是制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新药研发工作的成功也代表着我国制药技术水平的提高。一种新药的研发成功或许能够彻底的改变一种疾病当前的治疗水平,是一项造福人类与人民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严谨的工作。制药企业在进行新药研发过程建立有效的项目管理体制为新药的研发工作保驾护航显的尤为重要。1新药研发的主要特点 新药的研发能力是制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也是我国医药产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体现。由于各类的历史原因,我国制药企业的新药研发水平相对较低,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制药企业对新药研发工作开始重视起来。下面对新药研发工作的主要特点进行阐述: 1.1新药研发的成本高、周期长一般情况下一种新药物的研发成功需要大约10-15年的时间。新药研发的成功进行必须从最基础的化合物开始进行研究,并且不断的进行评估和检测,一直到4期临床阶段。在进行新药研发的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会对整个项目产生毁灭性的影响,所以在新药研发过程中失败率很高。一个完整的新药研发项目从前期的动物实验到后期的临床人体实验等需要耗费的成本都非常巨大。 1.2新药研发涉及知识面广、技术要求高新药的研发与很多学科方面的领域都有所交叉,技术难度相对较大。首先一种新药品研发需要多方面学科的医学科研人员进行配合才能顺利的进行,这个过程又包含了人员的相互协调和管理问题。于此之外,新药的研发还需要市场人员对新药存在的市场进行深入的研究后,进行各类信息的反馈。 1.3新药研发过程风险高、审批时间长新药研发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风险,随着研发过程的开展,后期成本的投入也越来越高。尤其是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后,投入的成本会大大提高。每一个细小环节的失败都会导致整个新药研发项目的失败,为制药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同时新药研发后能否得到预期的市场回报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随着医药市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药研发项目开始进行。目前我国新药的审批系统越来越完善,对新药的审批标准也变得非常严格。每个阶段的审批耗时都非常长,同时审批的成功率也有所下降。2项目管理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 项目管理是指项目管决策者在当前有限资源的基础上,将各环节的工作人员合理的安排在指定的项目中,对整个项目所涉及的工作进行系统的安排。制药企业怎样选择合理的项目管理思想,在新药研发过程中进行项目管理,以确保整个新药研发过程的顺利进行。具体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阐述: 2.1制定详细的项目计划制药企业在展开新药研发项目前,必须制定详细的项目计划。对整个新药研发项目所涉及的领域、所需要的时间以及所投入的成本进行缜密的分析。在进行项目计划的确定时可以选择将整个项目进行分解,将整个复杂的过程分解为不同方面的子任务,将每个环节的任务明晰化。 2.2进行严格的项目监控新药研发项目开始后,项目决策者应该特别注重新药研发过程中工作人员的管理。目前新药研发市场中,由于项目监控工作的不到位,导致各环节工作人员之间配合不默契,团队意识薄弱而导致项目延期或者项目失败的现象经常存在。因此在整个新药研发过程中必须加大对项目的监控力度,最大限度的避免因为人员这一主观因素造成的负面影响。由于新药研发过程中牵涉到的工作人员范围非常广、人员数量相对多,因此加强项目的人员管理,提高项目监控力度是项目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 2.3重视风险管理风险性大是新药研发的一项重要特点。在进行新药研发项目的项目管理时应该在新药研发项目确定初期就重视项目的风险管理。随着新药研发项目的进行,后期成本的投入会越来越多,因此在新药研发项目进行过程中一旦出现可能导致失败的因素应该立刻进行风险分析与判断。及时做出应对风险的对策,如果出现不能克服的风险,应该及时的终止整个新药研发项目,最大限度的减小对制药企业带来的损失。 新药研发项目进行前期,应该将存在的可行性风险降低到最低。可行性风险主要指,选择的基础化合物能否可以研发成预期的药品。这就要求在新药研发项目进行前期对选择的基础化合物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确定新药研发项目的可行性。 新药研发所承担的风险除了上述内容中提到的可行性风险外,还包括研发药品上市后面临的回报性风险。回报性风险主要指的是新药上市后能否得到期望的市场,达到成本的回收。这就要求在进行新药研究前,项目管理人员应该对当前的市场进行调研,对竞争药品进行详细的研究,确保研发新药品的竞争力。为新药研发项目的成功做好铺垫工作。3结语 项目管理体系正在不断的完善,其应用可行性和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所认可。新药研发是一项复杂庞大的项目,与人民的健康息息相关。这要求项目管理者在项目进行前认真的进行市场和产品调研,对新药研发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认真的分析,合理安排项目进行过程中牵涉的大量工作人员。这些工作的实质就是新药研发中的项目管理工作。因此管理者应该不断的提高项目管理能力,确保新药研发项目的顺利进行,为医药市场的发展做出贡献。 研发项目管理论文:新产品研发项目管理问题及优化策略 摘 要:随着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新产品研发项目管理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新产品研发质量管理过程中,流程过于简便,不能满足客户需求,质量控制不完善,导致产品开发周期较长和品质未达标,成功率很低。本文分析了阻碍新产品研发项目质量管理的问题,通过门径式管理流程理论,对研发项目质量管理进行动态控制,实现了多阶段的项目流程管理和评审,提高了产品研发质量、保证流畅沟通、满足客户需求、加快开发速度,从而大大提高产品研发成功率。 关键字:新产品研发;项目流程管理;门径式管理 一、引言 随着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新产品研发项目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需求。新产品的研发需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满足新技术的呈现特征。企业只有不断创新,开发新产品,才能在市场占据优势、保持活力。当前,多数企业缺乏有效系统的管理,团队间缺乏沟通,研发资源浪费,效率底下现象严重。 为了提高研发质量,缩短研发周期,减少研发成本,提高企业的资源利用率。为了彻底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研发项目管理的痼疾,我们有必要从研发项目的特点出发,研究出一套切合实际的研发项目管理模式和方法。为此,本文针对某高科技产品研发企业的问题,设计了基于门径式管理流程理论的优化策略。 二、门径管理流程理论 门径管理系统(Stage-Gate System,简称SGS)[1],由罗勃特・G.库珀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创立一种新产品研发项目管理流程技术,并迅速在全世界的知名企业的研发部门取得应用。库珀通过对多家企业的实践、拜访和验证,提出了第一代、第二代门径管理系统。在第三代门径管理系统提出了6个主要流程特点,分别是流动性、灵活性、促进、集中(项目优选与组合管理)、有条件的模糊的入口和不断地再生和改进。 门径管理流程是一种把新产品项目从构思推进到上市的观念和操作模型。这种门径管理流程是管理产品创新流程、提高有效性和效率的蓝图。它把创新流程划分成一系列预先设定的阶段,每一个阶段由一组预先规定的、跨职能的、同时进行的活动组成。通向每一个阶段(Stage)的是一个入口(Gate)。这些入口控制着流程,并且起到质量控制和生/杀决策检查点的作用。 门径管理系统的主要流程图如下: 这些重要的阶段包括如下[2]: 发现阶段:旨在发现和揭示机会并产生构思的准备工作。 确定范围:对项目进行快速、初步的调查――主要是对材料进行研究。 确立公司开发项目:这是一种更具体的调查,牵涉到初步的市场和技术研究,从而产生商业项目,包括产品和产品定义,项目可行性说明及一项项目计划。 开发:对新产品进行具体的设计和开发以及设计操作和生产流程。 测试和矫正:在市场、实验室、工厂测试和试用,以证实和修正开发新产品,并于该产品的营销,生产或者操作。 投放市场:商业化――开始全面地操作或者生产、营销和销售。 三、新产品研发项目质量管理问题 SZ公司新产品研发的质量管理工作是由评测部和三个研发部门共同完成,划分为EVT、DVT、PP、MP几个阶段,评测部由QC和QA组成,结构单一,职能简单,没有针对项目流程的各个阶段的入口测试,缺少中间质量控制环节贯穿于立项、实施、评测的各个阶段,容易产生以下问题[3]: 1.需求定义不明确 在产品研发前期,在需求分析和定义阶段,研发人员没有参与到需求分析中,只是从市场人员得到信息,没有直接接触到客户,因此,在电脑的研发过程中不能很好的理解客户需求,不能设计出真正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 2.质量控制过程不完善 研发项目流程的质量控制不标准,没有专门人员做项目管理和质量控制。研发项目的各个部门间职能壁垒明显,没有很好的协调机制,导致一些关键的质量控制活动。 3.器件可靠性低 器件的可靠性也是公司在质量保证和控制方面的薄弱环节,对于产品的稳定性关注得越来越少,研究人员缺乏质量意识。开发人员不喜欢主动关心别人的需求,往往容易研发自己喜欢的产品,而不是客户喜欢的东西。研发人员缺少必要的经验和开发流程不完善,导致开发人员在设计过程中考虑问题不周全。 4.质量管理工作难开展 质量部门权力有限,质量部门的工作不易开展,,质量人员因为对业务接触较少,尤其对研发业务不了解,不系统参与研发项目的质量管理,无法深入研发活动中控制和保证质量,很多地方插不上手,感到无能为力。出了质量问题,大家反而认为是质量部门工作没做好。 四、研发项目质量管理优化策略 (一)门的任务[4] 1.阶段一 阶段一为工程验证测试(EVT)阶段。此该段主要工作任务为:集中于各单个功能的测试如伺服系统,读/写头通道等来确认各单个功能是否能达到需求标准。通常会安排3-4个主要实验来进行验证,时间跨度约2-3个月时间。 2.阶段二 阶段二为设计验证测试(DVT)阶段。此该段主要工作任务为:验证设计和确认最终产品能否达到标准要求;包括功率消耗及一些可靠性测试和老化试验等。同时会进行专利调查。通常会安排5-6个主要实验来进行验证,时间跨度约2-3个月时间。 3.阶段三 阶段三为设计成熟度测试(DMT)阶段。此该段主要工作任务为:验证产品的设计,确认质量,可靠性要求和批量生产的资格,比较典型DMT项目是一些系统性兼容性的矩阵测试。在这个阶段会同时提交一些发明创造专利的申请。通常会安排5-6个主要实验来进行验证,时间跨度约2-3个月时间。 (二)径的设置[5] 1.入口1;该入口点评审任务包括:经验教训检查表、技术设想、产品原型和假设的结果、先前未完成项目跟进、部件评审结果及成本评审会议的结果。 2.入口2;该入口点评审任务包括:工程验证测试结果、问题的改善方案、关键部件的开发状态、开发量产计划中的设计验证测试任务、设计验证测试程序、部件供应商目前的状态、上一次评审时未完成项目的跟进、磁头和盘片设计评审2的结果、客户和工厂工具的准备计划及成本评审会议的结果。 3.入口3;该入口点评审任务包括:设计验证测试结果、问题的改善方案、关键部件的开发状态、开发量产计划中的设计成熟度测试任务、设计成熟度测试程序、设计成熟度测试阶段可接受的测试结果和失效分析报告、经验教训项目的执行情况、供应商的状态(包括成本状态)、上一次评审时未完成项目的跟进、磁头和盘片设计评审3结果、合格率情况、客户和工厂工具的落实状态及成本评审会议的结果。 4.入口4;该入口点评审任务包括:设计成熟度测试结果、问题的改善方案、最终加压测试/寿命测试/可靠性测试的结果、磁头和盘片设计评审4结果、合格率情况、供应商应对批量生产的准备状态、上一次评审时未完成项目的跟进、专利申请状况、客户和工厂工具的状态、这个产品的开发量产中的经验教训项目及成本评审会议的结果。 新产品开发量产过程包括工程验证测试(EVT)、设计验证测试(DVT)及设计成熟度测试(DMT)三个阶段。在开始进入工程验证测试(EVT)阶段之前会进行一次名为设计评审1(简称为DR1)的评审;在工程验证测试(EVT)阶段结束后进入设计验证测试(DVT)阶段之前会进行一次名为设计评审2(简称为DR2)的评审;在设计验证测试(DVT)结束后进入设计成熟度测试(DMT)之前会进行一次名为设计评审3(简称为DR3)的评审;在设计成熟度测试(DMT)阶段结束后进入批量生产之前会进行一次名为设计评审4(简称为DR4)的评审。整个开发量产阶段执行的是一种三阶段四入口的第三代门径管理流程。 五、实施效果分析 该项目顺利通过验收,总体达到了预期的要求,对S公司的未来发展起到了战略性的影响。与过去对比发现,公司的研发管理体系进一步明确,基于SGS的研发项目管理流程进一步贯彻实施,对比未形成研发项目管理体系之前,主要改善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内部研发为主,结合外部合作研发的模式比较适合复杂性战略研发项目的研发实施。基础性和检测难度大的项目的委外研发,加快项目的进度,也保障项目的总体质量。 第二、基于SGS的研发项目管理流程的实施效果良好,需求定义明确,可以很好地指导研发质量项目进展,在项目策划、评审、验证等环节的规范,有效地解决了由于前期调研、项目策划不充分带来的研发与市场脱节现象。 第三、弥补了以往研发项目负责人只重技术,不重管理的缺陷,在研发项目质量管理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能够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合理规划研发项目计划及人员安排,在研发项目进度、质量以及成本方面严格管控,效果明显。 第四、研发项目管理思想及方法越来越得到认可。SGS研发项目管理方法的运用,在研发项目的计划、进度、质量、成本管理方面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为摸索一套适用于公司产品研发的项目管理体系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和数据。 六、结论 本文通过门径式管理流程理论对新产品研发项目质量管理进行建模,本文对研发项目管理进行动态控制,实现了立项、实施、验收等多阶段的项目流程质量管理和评审,明确了开发需求,对质量进行完善控制,增加了器件可靠性。达到提高产品研发质量、保证流畅沟通、满足客户需求、加快开发速度,从而大大提高产品研发成功率。 研发项目管理论文:项目管理在FTLS研发项目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在FTLS研发项目进度计划与控制研究中,对计划管理中的进度计划和控制计划,采用定量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进行研究。通过进行优化,在不影响费用、质量的前提下,对工期进行控制。进而在FTLS研发项目中,为应用项目管理提供参考依据,对于一般的研发项目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项目管理 FTLS 创新 0 引言 研究项目管理在A公司的快速可调谐激光光源(Fast Tunable Laser Source,简称FTLS)产品研发项目中的应用,是为了解决企业在研发中存在的问题。当今,在企业研发时大多对事前计划比较重视,而忽略了事中控制,从而导致了研发项目时间过长,费用过高,阻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论文着重从项目规划结束后入手,运用项目进度计划与控制方面的知识,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计划工具,使企业研发项目事中不再无法可依,使企业研发过程一目了然,项目干系人可以通过进度计划与控制把握研发项目的方向和细节,使之按照使用者的意图进行。 在FTLS研发项目进度计划与控制研究中,运用定量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系统的对计划管理中的进度计划和控制计划加以研究。在研发项目进度计划编制中,首先对项目进行了工作描述和分解,给出了项目的WBS图,绘制了各项工作的作业关系表,用估算法确定了各项工作的工期,绘制了箭线网络图,确定了关键线路,计算出工期,并对项目进度计划进行了优化,在优化过程中采用调整作业关系的方法和调整人员数量的方法缩短了工期,给出了优化后的网络图、甘特图。通过优化,在不影响费用、质量等因素的前提下,使工期控制在计划时间之内。本文对一般的研发项目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1 A公司背景及项目简介 1.1 A公司背景及简介 可调谐激光光源(Tunable Laser Source)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连续改变输出激光波长,大量应用于光纤通讯和光纤传感领域,这种光源的技术含量很高,全球只有不超过10家的公司可以生产商品化的产品,且价格昂贵。A公司从2008年开始致力于可调谐激光光源的研发和应用推广,于2010年推出一批适合市场需求的光器件检测仪器产品,经过2年的市场推广和技术改进,到2012年A公司的可调谐激光仪器产品技术成熟,并由于产品性价比高在市场上竞争取得了优势。 1.2 FTLS项目简介 在市场推广过程中,A公司了解到可调谐激光如果能应用于光纤传感领域,市场需求非常大,为了谋求更大发展,A公司决定将产品线扩展到光纤传感的应用。经过几个大客户的实际评测结果很满意:光纤传感系统应用了A公司的可调谐光源后,整个系统比传统方案精简了一半,成本节约50% ,精度提高了1个数量级。唯一不足之处是可调谐激光扫描速度不快,新方案系统比客户比传统方案慢,只满足30%的应用需求,如果能将扫描速度提高10倍,就能满足80%的需求,因此A公司决定开发快速可调谐激光光源(简称FTLS)产品,将扫描速度提高10倍。经过初步分析,为了抓住商机,需要加快研发进度,决定指派A公司赵经理为项目经理成立项目组,按照项目管理的方式对FTLS发项目过程进行管理,需要投入研发资金100万元,研发时间6个月:前3个月为理论推导和原型机验证阶段,主要在合作高校实验室进行,有A公司海外专家、高校老师、A公司工程师合作参与;后3个月为商品机研制阶段,主要由A公司工程师完成。 需要投入研发资金200万元,研发时间6个月:前3个月为理论推导和原型机验证阶段,主要在合作高校实验室进行,有A公司海外专家、高校老师、A公司工程师合作参与;后3个月为商品机研制阶段,主要由A公司工程师完成。 2 项目描述 2.1 组织结构设计 一个项目可能的组织形式有:职能式、矩阵式、项目式。职能式组织结构比较适用于规模较小、偏重于技术的项目,而不适应于项目的环境变化较大的项目。项目式的组织结构适合多项目同时进行或项目的规模比较大、技术复杂时;同职能式组织相比,在对付不稳定的环境时,项目式组织显示出了自己潜在的长处,这来自于项目团队的整体性和各类人才的紧密合作。同前两种组织结构相比,矩阵式组织形式无疑在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上显示出了巨大的优越性,由于其融合了两种结构的优点,这种组织形式在进行技术复杂、规模巨大的项目管理时呈现出了明显的优势。 FTLS研发项目技术复杂,需要A公司各职能部门紧密配合才能按时完成,结合A公司的实际情况不可能采取项目式组织,因此本项目采用了矩阵式组织结构。组建了项目管理办,从各职能部门抽调合适人员参与项目工作,指派由分管技术研发的副总经理但任项目经理,直接向总经理负责,因此项目组织结构为高效的强矩阵组织。图1为FTLS研发项目的组织结构设计: 2.2 任务分解 项目管理中的任务分解就是将复杂的项目任务层层分解直到具体明确。任务分解的工具是工作分解结构(Work Breakdown Structure),简称WBS 。WBS分解结构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基于成果、基于功能和基于流程,新产品研发实际上是各项研发工作的成果集成,因此本研发项目是基于成果来划分任务结构,能达到将项目工作分解为相对独立、易于控制的工作单元的目的。 FTLS研发项目任务分解为三层并进行编码:第一层是总项目任务FTLS研制,编码为100;第二层是分项目任务包括总体设计、电路、结构、固件、软件、总装与调试、文件标准化和项目管理等,编码为110、120……第三层是各项具体的工作任务,编码为111、112…… 按照各工种单元在项目中的地位逐层分解就得到一张WBS分解结构图,包含了项目全部的活动,是进行项目进度计划、资源分配、费用预算的基础。 2.2.1 FTLS研发项目的WBS图示如图2: 2.3 项目责任分配 项目任务分解完成后,每项任务应该指派责任人,并制定项目的责任分配。FTLS项目中采用的方法工具是工具责任分配矩阵,直观表示每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并且能显示出各责任人的工作关系、责任和地位。 FTLS研发项目的责任分配矩阵图示如图3。 3 FTLS研发项目进度计划的订制 项目计划是项目管理的主要环节之一,是项目实施的指南。制定项目进度计划的依据包括项目工期要求、里程碑计划,工作分解结构WBS。分编制进度计划一般分4个步骤进行:①依据项目本身各任务的逻辑关系和组织关系、外部条件约束、资源供应情况以及以往类似项目经验,基于WBS结构编制工作关系表。②工期估算,即根据工作关系列表、工作经验及相关历史数据,采用类比估计法和专家判断法来确定各工序的持续时间。③根据各工序的工作关系和持续时间,编制网络图和甘特图。④确定工期、关键工作和关键线路。⑤工期优化。 3.1 编制进度计划的主要方法 编制进度计划的主要方法和工具有关键路径法(CPM)和计划评审技术(PERT)等。 3.1.1 关键路径法(CPM)。关键路径法(Critical Path Method,简称CPM)于1956年由美国JE Kelly和杜邦公司的MR Walker提出,随着应用中的不断完善,成为现代项目管理中最重要的一种分析工具。关键路径法解决的是项目中工期和费用的问题。关键路径法将项目分解成为多个独立的活动并确定每个活动的工期,然后用逻辑关系(结束-开始、结束-结束、开始-开始和开始结束)将活动连接,从而能够计算项目的工期、各个活动时间特点(最早最晚时间、时差)等。在活动上加载资源后,就能够对项目的资源需求及分配进行分析。 3.1.2 计划评审技术(PERT)。计划评审技术(Program Evaluation and Review Technique,简称PERT)出现于1958年,美国海军武装部在研制“北极星”导弹计划时提出,首次应用使“北极星”计划完成时间提前了两年。PERT是利用网络分析制定计划以及对计划予以评价的技术。它能协调整个计划的各道工序,合理安排人力、物力、时间、资金,加速计划的完成。 当项目的某些或者全部活动持续时间估算事先不能完全肯定或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时,假设发生的概率呈Beta分布,用以下方法来对项目活动时间进行估算(图4)。 3.1.3 PERT和CPM的异同。二者的主要区别:①CPM对项目中各工序完工时间的估计是确定的,而PERT方法对时间的估计是概率型的。②PERT方法主要注重计划中的时间问题,而CPM方法将费用等概念引入计划控制过程,不仅注重时间问题,而且考虑成本与时间均衡的问题。 3.2 FTLS模块项目进度计划的编制 3.2.1 绘制工作任务关系表。在对FTLS模块研发项目进行WBS工作任务分解时,我们已经对各项任务进行了编号和排序。在绘制工作关系表时,标明紧前紧后关系,使得各项工作之间的逻辑顺序关系明确化,然后才能根据工作关系表绘制出更能直观表示工作任务关系的网络图。表1是FTLS模块研发项目的工作任务关系表: 3.2.2 确定任务工期。 确定各任务工期是整个进度计划的核心,只有确定了工期,才可能系统地考虑具体的进度安排;如果工期估算离实际工期偏差过大,将可能导致计划无法有效实施,可见确定工期的重要性。 产品研发工作过程中存在许多的时间不确定性。工程师自身的知识掌握程度、编程经验、业务经历的差异性,导致不同工程师做同一工作的完成时间存在差异,比如软件编程和调试过程中碰到一个必须解决的BUG,有些工程师可以在2个小时内解决,而其他的工程师可能会花上半个月的时间仍然卡在这个BUG上。 FTLS产品研发项目中,由于参与项目的工程师都在A公司工作了5年以上,并且近3年内A公司有超过30个类似产品的研发经验可以借鉴,因此对大部分工作的时间值的估算可以较准确。只有少部分不太确定的工期采用计划评审技术进行概率估算。 3.2.3 绘制网络图计算关键路径。绘制网络图要遵循以下5条规则:①不允许程序无头箭线或双头箭线;②不允许出现循环回路;③不允许出现无节点的箭线;④只允许有一个开始节点和一个终点节点;⑤网络图中应尽量避免出现交叉箭线。 根据工作关系表(表2)的逻辑关系,按先后顺序从左到右绘制FTLS产品研发项目单代号网络图,再按照表2在网络图上标注任务工期和搭接关系,用关键路径法就可以标识出关键路径,计算出总工期。 网络计算用到的参数有:最早开始时间、最早结束时间、最迟开始时间、最迟结束时间、总时差、自由时差分别标注为ES、EF、LS、LF、TF、FF。 关键路径法计算步骤为:先从左到右计算各任务的ES和EF,最后一项任务的EF即为项目总工期;再从右至左逆推计算各任务的LS和LF;然后再计算各任务的LS和LF;再计算TF和FF;最后标注关键线路。 各节点的总时差TF和自由时差FF计算方法: TF= LS-ES FFi=min{ESj-EFi},i:本工作,j: 本工作的紧后工作 将各节点的开始和结束时间时间标注在框内,绘制在网络图上,就形成了带时间参数的项目网络,总时差TF为0的工作就是关键工作,关键工作连接而成的线路就是关键线路,用粗线标出。 总时差是指在不影响整个项目最早完成时间的前提下,一项工作的完工期可以推延的时间。加总关键路径上的各项工作时间,就可计算出关键路径的时间,也就是项目的完工时间,即工期。 4 结论 在FTLS研发项目进度计划与控制研究中,运用定量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系统的对计划管理中的进度计划和控制计划加以研究。通过优化,在不影响费用、质量等因素的前提下,使工期控制在计划时间之内。本文对一般的研发项目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研发项目管理论文:产品研发项目管理中的收尾工作 摘 要:项目管理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门管理科学,但作为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企业项目管理能力提升的关键过程,项目收尾工作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文章从项目收尾的内容、作用和开展出发,简述项目收尾的工作的现状及对产品研发企业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项目管理;收尾;研发 项目管理(Project Management)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门管理科学,在工程建设、产品研发等行业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重要性也得到了广泛重视。但作为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企业项目管理能力提升的关键过程,项目收尾工作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特别是在大多数以产品研发为主业的企业中,项目团队往往在产品研发成功后就解散了,项目收尾工作难以得到开展,其重要意义也难以体现。本文从项目收尾的内容、作用和开展出发,简述项目收尾的工作的现状及对产品研发企业的重要意义。 1 项目收尾的内容 项目收尾(Project Conclusion):根据PMI(美国项目管理协会)的概念,项目收尾包括合同收尾和管理收尾两部分。 其中,合同收尾是对项目的合同收尾就是根据合同,和客户一项项的核对,是否完成了合同所有的要求,是否可以把项目结束掉,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验收。由于客户的要求,合同收尾工作在绝大多数项目中都得到了比较良好的开展。 管理收尾是指项目团队在整个项目基本完成后,对整个项目的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对项目进行过程的得失进行总结,进而对整个企业的管理体系提出完善建议。具体工作包括: (1)项目分析,即将实际情况与基准方案进行比较。从成本、进度、技术参数等方面分析项目实际情况与初期基线的出入;分析项目范围及其变化对成本和进度的影响;分析项目质量的好坏;分析项目满足要求的情况;总结经验教训及对未来项目的建议。 (2)向顾客学习,包括顾客对项目的最终接收;收集顾客对项目的评价及对未来项目的建议。 (3)项目移交,包括图样技术文件的移交、处置租用和购买的设备、将项目责任移交给运营维护单位、安置项目人员。 (4)项目信息归档,包括建立项目记录的历史资料库及按国家有关规定安排存储有关资料,包括项目的进展情况、质量记录、合同记录等。 在情况允许时,还应在项目策划中安排项目阶段收尾工作,即随着项目的进展,在重要的节点之后开展阶段性的收尾工作,通过数据分析和收集顾客建议,对项目管理的绩效进行分析,对项目管理进行完善。 2 项目收尾的作用和意义 一个项目的收尾,不仅是项目管理过程结束的标志,更是企业项目管理能力积累提升的基础。通过项目管理收尾工作,收集项目的信息和数据,并将这些数据与项目计划进行比较,来判定项目的策划是否完善,对风险的预估是否全面,对资金和人力的预先安排是否合理,还能从顶层策划、人员权限、组织结构等方面对项目进展的得失进行分析,从而系统全面的分析项目的经验教训。同时,将经验教训固化存档,也是将个人、项目组的经验沉淀为企业经验的重要途径。 对企业内部而言,项目收尾的意义在于对项目管理过程进行客观评价、沉淀管理过程经验。对企业外部而言,是收集客户意见建议的重要途径。通过收集客户对整个项目过程的意见建议,可以系统的将客户需求转换为企业追求,从而提升企业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与水平。 根据项目收尾的成果,企业可以将项目管理中总结的经验教训固化为制度流程,从而提升企业项目管理能力。项目收尾是打造企业核心能力、提高企业项目管理成熟度的重要手段。 3 项目收尾过程开展的现状 目前,在大多数项目管理过程中,合同收尾一般都由客户主导进行,基本都开展了合同收尾工作,按照合同要求进行了核对、验收。 但是,在产品研发项目,特别是大型产品如汽车、航空产品等的开发过程中,管理收尾过程仍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无论是国家重点型号等复杂大型项目,还是元器件开发等小型项目,由于大多数采取的是项目组形式或项目组与行政矩阵式结构,在项目完成后,项目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大多数都重新整合到其他项目组中。同时,在项目的策划中也缺失项目收尾的安排,导致开展了项目管理收尾过程的微乎其微。即使在少数开展了项目收尾的项目中,也没有系统化的开展工作,造成收尾工作流于表面甚至流于形式。 尤其是项目分析过程,在各项目管理过程中存在严重的缺失。在大多数项目的收尾过程中,基本上仅针对项目的符合合同要求情况进行了检查,对项目计划的符合性、执行性,项目范围变更,需要进行的机构、资源优化等内容均没有进行分析回顾。 在各项目管理过程中,无论是大型复杂产品总体研制过程,还是分部件的研发过程,均存在大量可供借鉴参考的共性问题,项目管理过程也存在大量重复或类似过程。因此,适时参考其他项目经验是节省项目时间、成本的有效途径。 总之,在目前各项目管理过程中,对项目管理过程中管理收尾过程的缺失,严重影响了项目管理经验的积累,在之前项目中出现的问题,如成部件交货延期影响项目进度;研制试验出现反复造成项目进度与成本超出计划;项目资源与人力不足造成进度拖延;项目方案不足造成成本超标等在后续的项目研制中反复出现。同时,在前期项目研制中形成的临时制度、组织结构等促进了项目管理过程,有利于提升企业效率,但项目结束之后,未能固化到企业的制度与机构中。类似问题,造成项目经验无法转换为企业经验,企业项目管理能力无法得到提升。 4 收尾过程改进建议 为解决企业项目经验沉淀的问题,必须重视和实施管理收尾工作。因此,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应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改善: (1)在各项目研制策划中,明确增加管理收尾的工作安排,同时安排相应的资源及人员。在可能时,还应将收尾工作纳入项目或个人的考核评价中,督促项目管理人员认真组织开展相关工作。 (2)在企业的管理制度中,增加管理收尾对制度的持续改进要求。明确每个项目完成收尾后,必须对企业的相应制度进行管理评审,根据项目收尾总结报告,完善企业管理制度。 (3)在企业中增加项目管理经验库。将各项目管理收尾总结报告收录到企业项目管理经验库中,通过收尾工作,总结项目经验教训,同时,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研发项目管理论文:借力信息化手段,提升研发项目管理能力 [摘要]我国军工企业从建国以后经过50年的发展,国防实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为国家繁荣和安定做出了巨大贡献。国有军工企业也在国家产业结构中占据了不小的份额,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国外军工企业近百年的历史,在管理模式上有了很大的发展,许多优秀的企业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管理风格,也给军工企业带来了许多管理观念上的冲击。近十年来,经过不断学习国外先进的研发生产管理经验,军工企业传统的集约型行政指挥模式也逐渐向以产品项目为主的矩阵式管理模式转变。本文就如何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帮助军工企业完成跨越,实现管理提升,来进行探讨。 [关键词]项目管理、技术创新、管理模式 引言 军工行业作为高科技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经济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在我国制定和颁布的“十二五”发展规划当中,国防科技工业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军工经济年均增长15%以上;实现军工核心能力建设升级换代,满足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需求;武器装备供给保障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军民转换和平战转换能力、市场竞争能力、高素质人才成长和创造能力均有较大提高,实现国防科技工业综合实力整体跃升。在当前国民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战略时期,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以军工促进自主创新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其中重要的一方面就是管理模式的创新。 一、项目管理模式分析 对于当前的军工制造业,其项目管理具有时限性和唯一性的显著特点。时限性表现得非常强,相关归口上级单位对项目的时限控制的非常严格;唯一性体现在,军工项目对参研单位的技术方向有着显著的倾向性,一般都是专项研发生产。对于军工企业研发生产项目而言,项目管理是贯穿研发过程始终的,相对于其他类型项目,军工制造业项目有其特殊性。 其项目的来源或类型主要包括: 1、预研项目:是上级下达的研究型课题,在国家五年计划框架下进行前沿技术的研究; 2、外贸项目:承接的外贸出口产品研制项目; 3、指令性型号项目:由总装或兵装等上级单位下达的型号研制项目; 4、横向项目:与兄弟单位合作的研制项目; 5、军研所内项目等:所内自己承接的产品研制项目。 在众多的项目中,型号产品的研制与开发是该企业的工作重点,其他类型的项目研发与计划管理基本遵循型号项目的管理方法,型号项目一般划分为四个阶段:方案阶段;工程研制阶段(通常包括原理样机、初样机和正样机等几轮研制);设计定型阶段;生产定型阶段。每个阶段由专家和军方代表参加按国军标要求组织的方案和技术评审。 二、目前研发过程中各阶段存在的问题 1 信息反馈不及时。 该企业研发管理流程已经成熟且相对固定,已经建立了ISO9001质量体系,整个工作流程比较规范。但是目前由于信息传递不够通畅,对项目的进展情况,主要依靠协调会、汇报或电话询问的形式进行,此种信息反馈机制下,信息滞后,研发进度、工作流程执行阶段及工作状态不能及时被科研管理部门和项目组掌握,导致科研管理和项目组人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跟踪掌握各项科研活动的具体执行状况。 2 资源统一协调机制不完善。 随着该企业承接项目数量的增长和项目周期的缩短,各研究室、检验处、物资供应处、分厂等各部门的工作量都随之增加。同时型号项目计划性强,任务周期弹性小,在项目资源不变的情况下,又要保证能按时完成任务,使得科研管理部门很难对资源和进度进行科学的统筹规划和协调,并由此引发了诸多资源和进度的冲突,表现为项目计划不科学、更改多,项目进度安排不合理等,加大了各部门沟通协调的难度,进度的压力尤其对处在流程末端的结构设计、加工制造等环节更为突出,从而影响设计和加工的质量。 3 流程效率不高。 目前该企业几乎所有的文档资料处理都通过纸质文件来流转,审签效率低,人员的出差经常影响文件的签审,并最终影响项目的进度。手工签审往往不能将项目在计划、执行、跟踪过程中协调的会议纪要、会议记录等每项工作都如实记录下来,无法对签审历史追溯,容易造成扯皮现象发生。 三、改进规划和初步建议 现在企业可采用一个具有成熟的基于全生命周期项目管理模块的PLM系统,为项目组成员提供基于Web的协同环境。提供项目管理直接相关的功能,包括任务分解、资源分配、进度安排;提供与项目管理间接有关的功能,包括权限控制、实时消息通知、文档共享、项目讨论区等。通过项目管理平台帮助企业在产品从概念设计到维护,直至报废的完整的产品生命周期过程中,实时协作,进行重大项目的规划和管理,并对整个产品研制过程进行项目运行状态的监视,完成计划的反馈。需要提供多方面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如: 1、多项目协同管理。 有可视化的项目进度管理环境,可通过表格视图或施工进度表,项目成员可以共同进行实时项目计划的编制。可以修改项目的任务约束、重大事件以及开始结束日期。还可进行任务分解、任务约束、不限层任务树、任务成本管理,建立计划基准和结果驱动的进度表等。 2、资源管理。 能够以部门、业务单位或其他分解资源的组织类型为单位,建立并分配团队资源、查询维护组织和角色技能、浏览跨项目用户的任务分配、交互式查看资源柱状图、进行工作载荷的管理等。 3、工时统计。 项目团队成员可以在线报告某项任务的工时,项目管理人员审核已提交的工时表,并将之导人项目数据库中。 4、项目成本管理。 可以为资源和角色技能指定工本费率,能够生成详细或者粗略的项目成本视图,包括估算成本、附加成本和基本成本,此外还支持可变劳工和固定成本管理。 四、结束语 科研项目管理的重心,在于定义研发项目中计划的制定、执行和跟踪,工作分解结构,进行资源分配,实现进度控制等。结合该企业的业务实际来看,实施信息化手段后的产品开发流程将固化在项目整体计划中,项目管理层通过项目管理工具对项目进行规划和监控。然后通过系统集成将企业的各类应用系统集成起来,形成协调一致的企业级PLM系统,管理整个企业的所有产品数据,支持产品各个生命周期的数据管理过程,对应市场、设计、制造和服务等企业经营过程的各个业务系统都构造在PLM系统之上,形成单一产品数据源。同时,以项目产出为中心的阶段——节点项目管理模型,实现了项目信息与产品记录的关联。一方面,项目的产出作为产品记录的一部分,同产品其他方面信息一样,纳入到统一的管理机制下集中进行管理。另一方面,由于项目的产出也有其本身的生命周期,有相应的业务流程推动其状态的改变,所以,将其状态同项目进度相关联,也就实现了项目计划进度随项目执行进展的自动更新。 研发项目管理论文:项目管理在汽车研发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摘要】在汽车的研发当中,项目管理是至关重要的。项目管理凭借着科学的管理,在汽车的研发过程中,能够缩短汽车的研发时间,有利于企业新型汽车产品的出现。为此,本文论述了项目管理体系在在汽车研发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项目管理;体系;汽车研发;应用策略 1、成本管理 汽车研发的成本管理重点包括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汽车研发中的研发成本,另外一个部分就是汽车子系统零部件的成本管理。然而,不管是哪一种的成本,在成本的控制与管理策略上都是一致的,这主要有成本状态的监控、成本的优化与细化、成本前期目标的设定,以及成本最终目标的确认。结合汽车的研发成本,先要在项目的前期对其它的一些项目研发成本进行参考,且要根据项目的内容进行对比,对汽车所要求的研发成本进行初步地确定,在实施项目之后,应当对汽车的研发成本进行优化与细化。在这个时候,一种非常重要的成本管理手段与形式就是制定及监控预算。因为牵涉到的部门比较多,并且企业的汽车研发项目也是比较多的,企业需要创建统一性的预算模板,以便于项目团队人员设定与监控预算。在规划预算的过程中,应当细化到月和周。为此,为了保障汽车研发成本预算的正常实施,要求设置审批的环节,以更加有效地应用各项成本,且能够定期地监控项目的成本状态,以保障汽车的研发成本不会超出成本目标范围。结合汽车子系统零部件的成本管理,重点也是在项目的前期设定汽车成本的子系统目标与总目标、零部件与子系统的设计方案的成本对比、优化和比较、采购点的谈判、成本的最后确认,以及以后的工作更改评审与成本状态的监控等方式来实施维护和管理的。借助上述的成本管理方法与手段,能够对汽车的研发成本投入进行有效的控制,以及有效监控和优化汽车本身的成本,尽量地在保障汽车研发进度与质量的基础上,提高汽车企业的经济效益。 2、质量管理 制造出汽车并且投入市场是汽车研发的最终目的。在确保企业利益的基础上,汽车的质量愈高,就愈具备竞争上的优势与得到好的口碑,最终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而汽车研发的特点是零部件和子系统比较多,开发的时间比较长,供应商比较广,客户的应用时间长与应用条件复杂,不但应当跟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相符合,而且还应当减少或者是防止客户抱怨汽车的质量。为此,在研发汽车的过程中,应当确保汽车的设计质量,且要严格地监控与管理汽车的质量。总之,汽车研发当中的质量管理内容是汽车及其子系统的质量管理与汽车研发项目得以运行的质量管理。对于汽车及其子系统的质量管理来讲,根据项目的研发时间能够划分成以下的几个阶段:在项目的初期确定汽车子系统零部件级别的质量目标和总体的质量目标;在项目的设计周期与前期优化设计汽车子系统零部件,像是交流学习经验和教训、应用DFMEA和DFSS等一系列的方法提高和优化设计质量,以及质量评审;项目的中后期是验证汽车及其零部件子系统和法规申报;最后就是售后质量问题的跟踪与解决。对于汽车研发项目得以运行的质量管理来讲,重点是管理汽车研发项目本身的质量,是结合项目的研发规划和时间来进行的,能够对长期规划的一些重大节点实施质量评审,需要重大节点上的市场、物流、制造、采购和研发等部门需要递交一定的交付物,且要评定交付物的质量情况,倘若发生不利于项目质量提高的内容,那么就需要实施工作补救规划,且跟踪问题补救规划。在对质量评审进行闭环控制与过程控制的前提条件下,可以保障汽车研发的整体运行质量状态。在实施上面的监控和管理之后,能够大大地提高汽车的质量,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 3、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要求以往系统和全面的项目经验与计划准备。风险管理想要实现理想的效果,就应当跟项目计划一起实施。在运行项目计划的过程中,激励项目工作人员对风险点进行分析,想象到最差的情况,提供方案分析,事先准备好风险点的预备策略,这也被叫做项目的DFMEA。风险管理应当同时思考成本风险、人力资源风险、资源风险,以及时间风险等。在出现不可以控制的风险的时候,根据风险的难度系数,让所有的项目工作人员一起分析和评估风险,从而使得风险消除。尤为关键的一点是,在难以由自身所处于的项目管理层面上消除风险的时候,一点要立刻将风险的管理级别上升。项目管理这项工作是异常复杂的,项目目标的实现都会受到任何一个外界因素的影响。 4、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最为重要的一项资产就是人力资源,而怎样更加有效地体现出人的巨大作用,这是企业进步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团队发展,人员组织和管理计划是人力资源管理需要涵盖的内容。项目质量会受到团队发展成功与否的影响,通常来讲,团队的发展能够通过下面几点来进行:①组织培训,培养项目团队人员的能力,以更加有效地为项目服务;②集中组织,在相同的地点集中组织项目团队,以切实增强团队的运作能力,像是“项目作战室”;③激励和绩效考,结合项目团队人员的要求和工作业绩来限制或者是满足,以激发人员的工作热情,更好地服务于项目目标;④团队组建,主要有实施关键的和专门的个别策略以及管理,以增强团队的运作能力。所谓的人员组织也就是招兵买马,结合组织机构图与人员配置规划为项目配备合适的人员。值得注意的是,针对一些特殊或者是紧缺的人力资源,企业的绝大多数项目组也想拥有,就应当以招聘或者是谈判的形式来实现。管理计划需要清楚明了:项目人员的责任与角色分配上需要各司其职;人员配置管理的规划就是什么样的人力资源适合用在什么样的项目上;组织机构图也就是各个项目人员间的工作汇报情况。 5、信息管理 项目的信息资源是十分重要的,无论以怎样的形式来保存(在目前的形势下,是以电子信息保存作为主导的),应当确保项目人员可以实时地获取有关项目层面的信息资源。在便于查找的位置存放新的项目文件,且做好明确的标记,对过时的信息进行删除。对于一些重要的项目,不但通过信息的手段进行保存,而且还应当通过文本会签书面的形式进行保存。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信息管理需要坚持数据管理的保密性原则,分级别地管理信息,对于不同级别的项目层人员实施不一样的查阅权限,以保障项目信息管理的安全。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在汽车研发中应用项目管理的起步是比较晚的,独立的体系还不够健全,当前我们大都是在国外的理论体系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项目管理理论。然而,项目管理在汽车研发中的应用是非常有效的,汽车企业的必经发展道路就是多项目和多平台的产品研发,项目管理在汽车研发中的地位是主导性的。 研发项目管理论文:项目管理在CYY071研发中的具体应用研究 摘 要:本文应用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对CYY071型越野加油车或7000升越野加油车“以下简称CYY071”项目研发管理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项目的整体规划与实施。2.项目的进度控制,成本控制,质量控制。3.对CYY071研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收尾总结并利用现代管理理论提出预防改进措施。根据以上几个方面,成功运用项目管理理论指导新产品的研发并取得成功。 关键词:项目管理,技术研发,CYY071,越野加油车 0 引言 现代战争是以能源消耗作为依托的,油料是现代战争的“血液”,据统计在历次战争中油料消耗量是各种物质消耗之首,及时而迅速地给各种装备加注燃油,是使部队保持高度的战斗力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战场上实施油料补给的加油车也必须具有高度的机动灵活性,并且实现前沿伴随保障。CYY071是一种越野加油车,主要用于野战条件下对汽车、坦克、装甲车辆、自行火炮、工程机械及其他机械装备加注燃油,是一种重要的战术机动保障装备。研制CYY071以有效解决战时复杂形势下的油料保障问题,并提高油料保障的自动化水平,其意义非常重大。 “项目管理”是通过应用和综合诸如启动、规划、实施、监控和收尾等项目管理过程来进行的,其含义有三:其一是指一种管理活动,即一种有意识地按照项目的特点和规律,对项目进行组织管理的活动;其二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方式,是针对项目的特点而形成的一种管理方法;其三是指一种管理学科,即以项目管理活动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1]。将项目管理科学地应用在产品研发中,对企业发展核心战略,提高企业竞争力有重大意义。本论文结合 CYY071 的研发项目管理的实际情况,对产品研发项目管理模式和组织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就项目进度计划、人力资源管理、采购管理、风险管理进行了详细的剖析,达到了该项目管理的预期效果,进一步提高了军用越野加油车研发项目管理水平。1 1.CYY071项目的整体规划与实施 1.1项目的进度计划 1.1.1 CYY071项目工作分解结构 为了更好的管理和控制项目,我们将项目分解成易于管理部分,按等级把此项目分解成子项目,子项目分解成更小的工作单元,直至分解成具体工作包的形式。在此过程中,工作分级结构则是CYY071项目管理的骨架,而逐级细化的工作包则是CYY071项目管理其控制作用的心脏。 (1) CYY071项目分解成许多的子项目与工作包,而在分解过程中主要是依据并遵循了以下几个要素进行的: a.CYY071项目分解的层次与不同管理层相适应。 CYY071项目根据其特点共分了10个与管理层相适应的子项目,使得各个部门的领导能从整体了解项目的进度并简化项目的分解,分解到各管理层下设的具体实施部门则层次增多,这样可以指导项目的实施,可以通过子项目细化成工作包,能够具体到天,可以为实施部门提供进度控制的依据。 b.根据具体项目的要求CYY071遵循项目进度控制要求的精确程度进行项目分解。 采取年、月、日时间单位,在项目工作的持续时间中以可以很好控制项目时间的精确时间为单位. c.与CYY071投资控制的要求相适应。 竞争对手较多,提前完成研发任务增加成功筹码,因此CYY071项目进度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由于研发资金是军队分阶段进行支付,我们在满足项目进度控制要求的前提下还必须适应资金供给。 d.CYY071项目分解与项目实施的具体负责部门相适应。 一旦项目按照某一较为合理的原则分解后都会有与之相适应的具体负责单位、部门甚至 具体的责任人,所以工作应根据各部门情况进行分解。 f.CYY071项目工作分解与项目进度管理的方式相适应。 项目分解得越细,项目责任单位、部门所得的单项工作就越易于执行与控制,但由于涉及部门及个人较多,各单项工作之间衔接的制约关系也会因为沟通问题而变得更加复杂,项目总体进度的控制难度无形中也会加大。所以,CYY071项目分解应充分考虑项目进度管理时所采用的方式和手段。 (2)在进行CYY071项目工作分解时,还要遵循以下主要步骤: a.首先是明确与识别CYY071项目的主要组成部分,即根据与军队的协议要求明确CYY071项目的主要可交付成果。 b.确定每个可交付成果的详细程度是否已经达到了足以编制恰当的项目研制成本和研制历时估算。对每个可交付成果,如果已经足够详细,则进入第d步。否则接着进入第c步——这就意味着不同的可交付成果可能有不同的分解层次。 c.确定CYY071项目研制过程中可交付成果的组成元素。 d.核实CYY071项目分解的正确性。 根据以上CYY071项目分解步骤,结合CYY071研发的实际情况,对目前CYY071进行项目分解,其工作分解结构如图1所示。 1.1.2 CYY071项目工作描述与责任分配 在CYY071项目分解的基础上,为了更明确项目所包含的各项工作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我们要求任务下发部门或责任工程师对工作进行描述。工作人员则是根据项目描述和项目工作分解结构,编制具体的工作描述及项目工作列表。 项目工作列表建立后,将工作分解结构图与CYY071项目制定的组织机构图相对照,为便于项目组织工作中分配具体任务和落实责任,从而形成了将所分解的工作落实到相关部门直至个人,并明确表示出有关部门(或个人)对组织工作关系责任、职位的责任分配矩阵,就构成了如表1所示,这使各个部门或个人明确自己和他人的相互关系和人充分认清自己在项目中的主要职责。 1.1.3 CYY071 项目工作顺序 项目责任分配结束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工作顺序的确定,并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得出此项目研发主要产生两种工作和先后依赖关系。一种是工作之间本身存在的,无法改变的逻辑关系,另一种是由组织确定的,两项工作可先可后的组织关系。这些包括:CYY071强制性逻辑关系的确定,组织关系的确定,外部制约关系的确定。根据这些,编制出CYY071项目进展相互工作关系顺序表,如表2。 工作顺序确定后,根据工作顺序表及公司现有的资源及人力情况进行合理、客观的估计、安排计划,然后综合考虑可利用的资源情况及自定工期限制,进行合理的进度安排,并进行适当的工期及资源优化,这种进度安排的方式主要可以避免项目计划时间安排不合理导致项目实施非常被动情况的发生,从而保证了 CYY071 项目按照预定的计划得以执行。 1.2 项目的费用和时间估算 在军用新产品研发的实际工作工程中,费用预算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军队对我们所采取的简单的自上而下的方法即初期给予一定的研发经费;一种是公司对研发项目所采取的自下而上的方法。CYY071项目采用的自上而下的预算方法,并在每一步对预算的结果进行调整,调整按顺序包括:初步调整,综合调整和提案调整。 CYY071项目时间的估算按以下公式计算,算出期望时间 t=(a+4m+b)/6,其中b 表示工作遇到最大阻力时的悲观时间,a表示工作比较顺利时的乐观时间,m表示正常时间。我们定的时间偏差为30天,而 CYY071项目计划的此项目计划的乐观时间是 a=730天,悲观时间是b=790天、正常时间是m=760天,项目的实际时间与期望和悲观的偏差是30天,项目的期望时间是t=(730+4*760+790)/6=760在偏差范围内,因此项目前期的时间估算比较成功。 1.3 项目人力资源规划 CYY071项目全程有项目经理进行宏观调控,项目经理则由公司董事会任命技术副总担任,项目组成员由项目经理任用。由于不同的项目组及部门担负着不同的产品研发任务,所以项目中成员比例的构成和人员的选择则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不同的设计系统配置不同的工程师、电气工程师、液压工程师等,此外项目组根据需要还包括从采购、生产等部门抽调人员,配合前期项目设计的工作,而随着研发进程,主要责任则进行转移,而我们保证的原则就是主要责任部门担当主要任务时,其他相关部门进行合理的配合,从而进行人员配置。CYY071项目主要部门和人员包括:采购部,生产管理部,财务部,质量管理部,项目经理,生产车间。根据各部门的职责制定了人力资源规划表3。 1.4 质量计划 军工产品的质量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武器装备日趋复杂,更高新技术密集,研发生产周期长,成本费用高,协作面广,迫切需要强化质量管理。每个承制单位都希望提供的产品满足使用的要求,但竞争的加剧已经导致使用单位对质量的期望越来越高。为了参与竞争及保持良好的军事效益和经济效益,承制单位需要使用更加行之有效的体系,这样的体系将导致持续的质量改进并不断提高使用单位和其他受益者的满意程度[3-5]。 项目应按本公司的《质量手册》中的要求的《程序文件》进行产品的研发。由于产品的特殊性,产品质量保证的主要内容包括: (1)设计部分 实行分阶段的实际评审、工艺评审、和产品质量评审,对评审中提出的问题,组织有关人员研究处理,制定改进措施,并实行跟踪管理,指导符合要求。 (2)试制部分 重点对试制前准备状态(开工前)检验,重点检查设计图样、技术条件、工艺技术文件及外购器材等以避免或减少试制风险。关键件、重要件、重点工序制定专门控制程序,实施重点控制。 (3)军代表 军代表代表军品使用方对研制过程进行质量的监督,由于军品装备的特殊性,军代表的全程质量监督意义重大。军代表必须进行质量状态检验,并开具质量证明书以保证实验的安全性和结果的有效性。 2.CYY071项目控制 CYY071项目控制重点就是项目的进度、成本和质量。在项目的监测和控制阶段,首先要做的工作是指导项目符合目标,就是根据计划对目标和方向进行设定,尽量使项目进展朝着项目计划所确定的目标和方向前进。其次是有效利用资源,进一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在计划阶段是预见问题、预测问题。在实施阶段是判断问题、纠正问题,对计划要做一些适当变更,使之更好地完成项目目标。为了对项目进行有效地控制,必须遵循以下准则: a.项目的执行自始至终必须以项目计划为依据; b.定期和及时测量实际进展情况; c.随时监测和调整项目计划; d.充分的、及时的信息沟通; f.详细准确地记录项目的进展和变化。 2.1 CYY071项目进度控制 CYY071项目为了避免不为人所控制的影响进度的情况出现,主要是采取实时措施来监督和控制项目的进度,按CYY071项目进度计划表准时执行完成各项活动进度,针对实际中出现的偏差采取措施加以纠正。CYY071项目进度计划表是CYY071项目时间管理的标准,它是项目总计划的一部分,它提供了度量和报告进度执行情况的基础[2]。 CYY071项目主要通过以下几点对项目进度进行控制: a.在项目的启动过程中与项目的各部门执行者和各利益相关方通过会议的方式进行基本的沟通,使项目的参与者了解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进度要求。使他们及时了解工作内容的期限。 b.对项目的实施进行追踪,对实施者采用周报和月报同时使用的方式进行管理,采用格式化的检查表对每个细节活动进行追踪。 c.项目经理定期组织项目进度会议,通过实时获得的项目成员周报或月报汇总成最新项目进展报告,在报告中体现各项目部门应注意的进度问题,采取预防措施加速那些可能推迟的项目,并根据实际情况变化,同时对项目的进度安排作相应的调整。 2.2 CYY071研发项目成本控制 总的来说CYY071项目的成本控制,就是识别实际成本是否已经偏离了初期设定的基准成本,影响那些会使基准成本发生改变的因素朝有力方向发展,并对实际所发生的成本改变进行管控。 CYY071研发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财务部门通过定期审核的方式及时的对研发实际发生的成本和将来可能发生成本变动做出实时的监督、估计和审查。在生产过程中生产部门合理安排设备的使用,严控设备采购、审批,确保费用在预算范围内,项目小组特设的财务人员,项目经理通过生产部门的生产设备安排情况,目前所拥有设备加工精度、工作质量等方面综合考虑设备采购审批,确保费用在预算范围内,我们采用实际已发生成本+对剩余项目预算得出最新的成本估计,并将它与成本预算作对比,提前发现可能发生的问题并及时采取纠正、预防措施。在合理的成本变动范围内和不影响总成本的情况下,我们对个别项目活动采取灵活处理的措施。因为成功的成本规划对成本控制至关重要,所以在进行生产项目成本规划时我们就严格把好关,对所有的细节进行反复的推敲与修订,避免生产线项目不能如期完成的现象发生。并且在后续的工作中,我们将所有发生片成项目产生的原因,采取纠正、预防措施的理由和其他的成本控制方面教训一一记录在案。 2.3 CYY071研发项目的质量控制 (1)CYY071 质量控制过程 CYY071质量控制过程的质量控制是将GJB质量体系与ISO质量体系相融合到一起,由车船军代局北京地区军事代表直接介入到研发、生产过程中,参与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中各个细节的质量控制。 CYY071项目的研发过程是一个反复修改,循序渐进的过程,任何一个小的环节出现问题,必然会影响下一步工作,甚至是全局的调整,所以在研发过程中我们所做的不仅是遵循质量管理体系,更多的是灵活运用此体系,并严格控制影响质量控制的因素。 (2)影响技术研发项目质量控制因素的控制 在影响技术研发项目质量控制因素中,主要包括:人,材料,配件,方法,机械设备,环境等因素。 其中,人在项目研发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设计技术、项目管理、各种环境等原因造成的质量问题,往往归结到人的身上,因为人是设计者、操作者、指导者。良好的人员素质是保证质量的前提。 材料是项目的基本组成元素,是物质基础条件,是项目质量的最基本质量基础。在所有的外购件在采购过程中严格按照BSXT/0974-01采购控制程序进行,并根据BSXJ/03-077进行关键元器件和材料确认检验。从程序上控制产品质量。 方法,机械设备,环境在不同程度上必须严加控制,以保证质量要求。 (3)对生产者和各层次管理人员的控制 由于CYY071项目需要采购、生产、车间等各个部门共同完成,涉及人员多,人员构成层次比例也是比较悬殊,所构成的项目实施与管理网络此时就变得十分庞大。为避免产生各种各样的冲突, 从而影响参与者工作质量和积极性, 间接地影响到产品的质量管理,所以我们的项目经理在选择参与者时主要遵循以下几点: a.认真选择任务承担者,重视被委托者的经验和能力; b.加强对人员的培训; c.正确引导、责任制、内部协议、经济惩罚等落实责任和利益分配,激发人们对质量控制的积极性; d.培养项目参加者都应具有质量意识,使他们不仅要重视质量并且应具备质量管理的知识和经验。实现CYY071生产者和各层管理人员的控制。 3.项目结束 4.项目不足与措施 4.1 CYY071 项目研发的不足 CYY071项目研发的不足主要包括: a缺乏有效的项目组织能力评价。YY071项目在开发过程中,没有对该组织的能力进行正确合理的评价,导致在进行项目开发时很难确定各个阶段的能力状况,导致问题重重。 b.组织结构不合理。职能型组织结构出现很多弊端。 c.多方面因素影响效率低下,成本增加。 d.风险认识不足。 4.2 CYY071项目研发的改进措施 主要措施包括: a.调整CYY071项目组织结构,变职能型组织结构为矩阵型组织结构。 b.优化CYY071项目的时间和费用,合理安排组织措施,缩短工期,降低间接费用。 c.控制CYY071项目研发风险,合理的对风险进行评估、控制和研究对策。 研发项目管理论文:项目管理在电子产品研发中的应用 摘要:科技的发展为电子产品研发提供了充足的技术保障,但是,由于对电子产品在研发管理上的欠缺,使得电子产品的质量存在大大小小的问题,为此,作者在本文中从项目管理角度,说明电子产品研发过程中项目管理的作用,阐述了项目管理在电子产品研发中的应用。 关键词:项目管理 电子产品研发 电子行业应用 一、引言 目前,电子产品的研发已经成为电子企业竞争的主要手段。但是电子产品的研发面临着市场、用户的压力,电子企业不得不加强对项目管理的认识。那么项目管理在电子产品的研发上有什么作用呢?它有哪些方法呢? 二、项目管理在电子产品研发中的作用 电子产品研发项目管理是指在研发项目中运用专门的管理知识、工具和方法,使研发项目能够在有限时间内低耗高质量的达到研发目标。项目管理是研发相关部门通力合作的纽带,将管理、科技、开发结合为一体,为企业在市场上竞争提供有力的后勤保障。由于电子信息行业项目周期短、更新快、技术含量高、风险大、软硬件结合紧密等特点,其项目管理更值得研究。由此可见,项目管理在电子产品研发上的重要性。项目管理应用管理手段,可以缩写更为完善的研发方案,降低研发成本,控制研发目标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并提高新的电子产品的质量,降低研发风险,使研发实现可行、有效、可控,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三、项目管理在电子产品研发中的应用 1.计划管理 电子产品的更新速度之快是其它任何产品所无法比拟的,其原因之一是科技的发展,别一个主要的原因是使用者的需求所决定的。正是由于使用者的要求越来越高,在电子产品的研发项目上,应用项目管理先做市场调研,制定研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为新的研发项目提供理论依据。研发管理人员根据这些管理资料进行项目申报,并于项目下批后组织项目实施,由此可见,计划管理为电子企业建立了一个真正的“以市场为导向,以用户为中心”电子产品研发组织体系,使其快速响应市场的变化。 2.成本管理 电子产品研发,由于受到生产条件等原因制约,许多材料都来源于国外,价格不低,如果不加以管理,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使得研发成本迅速攀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项目管理中的成本管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控制作用。项目管理要求管理者在项目预算时根据当前的材料的市场价值进行核算,预算意外成本,并严格按照预算进行成本管理。合理地将电子原材料进行配置,科学地调动研发人员,控制研发费用,以最低的耗费完成项目研发。 3.质量管理 研发项目质量管理是为了确保项目达到研发项目规定的质量要求所实施的一系列管理过程。它包括质量规划,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等。“质量第一”的观点已成为世界各国公认的目标。所谓产品质量也就是指产品满足使用要求所具备的特性,即适用性。这些特性一般概括为性能、寿命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等几个方面。电子产品的质量问题一直困扰着用户,严重影响了电子产品的使用性能。因此,产品研发管理部门要注重研发过程中的产品质量控制,建立信息化的质量管理系统,从材料的发送,人员的使用以及成品的检验方面进行严格管理,将质量落实在每个研发人员身上,从源头上加强质量控制,对产品进行逐一的检验,合格的产品盖上章,发现问题,追究相关环节责任人的责任。质量管理是电子新产品最主要的管理环节,因此,管理者要依制度管理,认真履行管理职责。 4.时间管理 研发项目时间管理是为了确保研发项目最终的按时完成的一系列管理过程。它包括具体研发界定,排序,时间估计,进度安排及时间控制等项工作。电子产品研发更应该狠抓时间管理,因为电子产品的更新迅速非常快,如果不在时间上把关,项目的研发可能就会功亏一篑,没等应用就已经过时了,所以在时间上抢效益是电子产品研发的最直接手段。既将先进的管理模式引入到研发工作中,又大幅提高工作效率,为电子产品研发项目在时间上抢得先机。 5.人力资源管理 电子产品的研发不是一个人的力量可以完成的,是多个部门,多个系统协调共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但要求多人合作进行研发,而且还要求个人的高技术体现其中,这两方面共同作用下,才能使得电子产品的研发项目顺利进行。项目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不但组织研发队伍进行研发项目的实施,还要人性化的考虑到人的情绪对研发工作的重要。因此,在研发管理上,要了解每个人的技术专长和思想变化,最大限度地就研发队伍整体水平发挥出来。组织好了研发队伍,还要调动研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这就要建立相应的制度来激励研发人员的工作热情。绩效管理就是对研发人员的一种激励管理,依照绩效考核,通过对每个人的工作岗位、工作表现、工作能力等方面,人性化建立绩效考核目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考核标准,鼓励研发人员的在工作中有所长进,保证整个研发队伍的发展。 6.风险管理 电子产品的研发存在一定的风险性,主要表现在研发项目可能会遇到不可预料的不利因素而影响研发目标和研发质量及研发期限。项目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识别,风险量化,制订对策和风险控制等。研发风险并存于研发的各个环节,如成本、时间、技术、生产、销售等。这就要求管理者要有丰富的经验及敏锐的洞察力,运用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制订风险应对措施。并加强与其它电子产品企业的沟通,从中掌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成功经验,结合自己研发项目情况,认真分析,有所防范,尽可能地减少风险的发生或使风险发生时的损失降到最低。 四、总结 目前,我国的电子企业已经转变为“产业化”研发模式,这就要求建立一个有竞争力的科学的研发管理体系,运用项目管理有效避开电子产品研发过程中的风险,提高电子产品的质量,节约研发成本,使电子产品的研发管理变革能够真正落地实施。本文从电子产品研发管理的项目计划、成本、质量、时间、人力、风险等六方面阐述了项目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相信在今后的电子行业上会被广泛应用。 研发项目管理论文:风力发电用变流器研发项目管理 摘要:风力发电系统用变流器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机电产品,变流器研发项目具有开发周期长、项目规模大、质量要求高、产品市场竞争压力大的特点。对于变流器研发项目的管理,由于以上项目特点的存在,相比一般工业产品的研发项目管理,变流器研发项目管理的难度较大。 关键词:项目管理;风力发电;变流器 1 变流器研发项目管理的目的和意义 世界范围内新能源发电行业将在可预见的未来持续、稳定地发展,风力发电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种新能源发电方式,风力发电行业目前在国内外都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变流器是风力发电机系统中最核心的控制设备,其通过电力电子变换技术,实现对风力发电机的控制,以满足不同风况下风力发电机能够稳定、高效地将风能转换为电能,并将电能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电网。 风力发电系统用变流器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机电产品,变流器研发项目具有以下典型特点: (1)项目规模大:变流器产品需要和风力发电系统中的主控设备、发电机、变桨、偏航设备综合配合工作,才能实现风力发电系统的运行,变流器与这些设备之间有复杂的电气、控制和通讯连接关系,整个风力发电系统还需随时响应电网调度控制和电网故障的冲击,稳定地接入电网,最后才能实现风力发电系统的正常工作。在这么复杂的应用环境下,变流器研发项目的技术点多,实现变流器功能困难,这就造成变流器研发项目规模大。一般典型的变流器研发项目涉及几十人的研发团队,需经过系统的组织、巨大的研发投入才能实现变流器研发项目的成功。 (2)质量要求高:变流器产品应用于户外环境,气候防护水平低,这要求变流器设备有很高的产品质量,能耐受现场的复杂的情况;变流器产品是风力发电系统的核心控制设备,变流器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停机,将导致整个风机系统瘫痪,客户对变流器的质量要求很高;同时,变流器产品安装地点偏远,设备故障后的维护成本高,这也要求变流器产品质量高,降低产品故障率。 (3)开发周期长:由于变流器产品项目规模大、质量要求高,这使得变流器研发项目的开发周期一般较长,典型变流器产品的开发周期在1年以上。由于市场竞争激烈,风力发电系统厂家通常要求变流器的供货时间非常紧张,客户紧急的产品需求与变流器项目开发周期长有着较大的矛盾。 (4)成本压力大:变流器是非常复杂的机电产品,项目规模又大、开发周期又长、质量要求又高,为了实现这些需求,导致变流器项目研发投入成本较高且产品成本高。在充分竞争的变流器市场,产品价格压力非常大。 由于以上变流器研发项目特点的存在,相比一般工业产品的研发项目管理,变流器研发项目管理的难度较大,这就要求在变流器研发项目管理上,针对这些变流器项目的特点进行项目管理的改进和研究。 对于一个项目来讲,制约其成功的因素很多,如图1项目管理制约因素所示,评价项目成功与否,需要项目的范围、质量、成本、时间综合平衡后进行评价。任何项目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在一定的项目范围内,项目的质量、时间和成本往往是相互制约的,有时也会有严重的冲突,项目的资源很难在这四方面同时达到最优的配置,这就要求项目管理需要综合这四方面的要求,平衡地输出最优的项目成果。 理想情况时,项目需要在最大的项目范围下,输出质量最高、时间最快、成本最低的项目成果。实际项目执行过程中,通常这四点很难同时满足,项目需要根据确定的项目范围、依据项目的本身特点、平衡项目各方面干系人的利益,确定项目的约束条件,忽略不重要的约束条件,以实现项目的成功。 对于产品升级换代较慢的工业产品研发项目,一般设置成本或者质量最优,相应降低对项目时间的要求;对于产品快速升级换代的电子消费类产品研发项目,一般设置项目时间或成本最优,相应降低对项目质量的要求;对于航天、军工类产品的研发项目,一般设置项目质量或时间最优,降低对项目成本的要求。 本文重点对项目范围、质量、时间和成本管理进行项目管理意义研究,是基于作者多年项目经理的工作经验,一个成功的研发项目,只要在这几方面实现了平衡地最优的输出成果,就是一个成功的研发项目。以下文章中作者详细阐述变流器研发项目范围管理、质量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的作用及其意义。 2 变流器研发项目范围管理 通过变流器研发项目范围的定义,可以输出产品范围和工作范围,对外来讲,产品范围是项目输出满足客户的基础;对内来讲,工作范围是指导项目成员后续工作的基础。 通过变流器研发项目范围管理,可以实现: (1)为项目实施提供范围框架。只有项目范围清晰、明确了项目在什么条件下进行、输出什么质量的结果,理顺了项目对外、对内的关系,才可能保证项目的成功。项目范围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为项目提供最终可交付成果的边界和项目工作范围的框架。 (2)可以对项目进行有效的控制。通过项目范围的的管理和项目范围变更控制,可以为项目的工作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并经由项目经理带领全体项目成员实现项目的目标。 3 变流器研发项目质量管理 质量工作对于工业产品来讲非常重要,主要是工业产品区别于一般的民用产品,工业产品对质量的典型要求如下: (1)工业产品生命周期长,如典型的风力发电整机要求的寿命为20年,产品质量要求自然高。 (2)工业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将给客户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危及相关人员的生命安全,质量问题导致的后果严重。 (3)一般工业系统十分复杂,任何一个系统组件因为质量问题退出系统,都可能导致严重的系统瘫痪,甚至损坏其他系统组件,客户对工业产品的质量要求高。 质量管理的几个主要原则: (1)以顾客为中心。在质量的定义中,明确提出质量的高低要以满足客户需求的程度来评价,必须以客户为中心,了解客户的需求。 (2)质量工作必须全员参与,领导的作用尤其明显。在现代的企业中,质量工作都是贯穿在企业的各个部门并且全员参与的,一般都由公司高层领导直接负责质量工作,负责制定公司的质量方针和原则,并指导公司各级部门落实公司质量工作。 (3)强调过程和系统的方法。质量工作必须通过具体的实施过程才能最终体现在产品的高质量上,这需要落实系统的质量管理方法。 (4)持续改进。持续改进是企业质量工作永葆青春和活力的基础,质量工作没有尽头,需要持续关注、不断投入精力。 质量工作对于变流器研发项目意义重大,这主要是由变流器产品的以下特点决定: (1)变流器是风力发电机整机的核心电控组件,决定了风力发电整机的运行性能并实现故障时的系统保护,客户要求变流器高质量。 (2)变流器产品安装条件恶劣,是典型的户外无防护条件下的安装和应用,产品受高温、低温、振动、防雷、烟雾的影响大,变流器正常运行本身就需要高质量。 (3)变流器的使用寿命要求20年,其安装环境恶劣,在生命周期内维护的成本很高,从变流器厂家和风机系统厂家利益出发,双方都需要高质量、少维护的变流器产品。 (4)变流器产品研发项目开发周期长、开发投入大、质量问题将导致项目的开发周期更长,投入的项目成本更高。 对于变流器研发、生产厂家来讲,当提高变流器的质量时,可以在客户端获得更好的变流器价格,对应获得更高的变流器产品利润,在很宽的质量范围内,变流器的质量越高,厂家将获得越好的利润,从变流器厂家追逐利润最大化角度出发,有动力追求高质量的变流器产品;对风力发电整机厂家来讲,随着变流器质量的提高,其可以获得更长的发电时间和更多发电收入,同时可以降低风机系统的维护成本,同样在很宽的质量范围内,变流器质量的提高,可以给风力发电整机厂家带来更多的利润,风力发电整机厂家从追逐最大利润出发,也会要求变流器厂家提供高质量的变流器产品。在获得利润最大化这个共同点上,变流器厂家和风力发电整机厂家利益是完全一致和趋同的,所以,对变流器研发、生产厂家而言,追求变流器的高质量有着很大内在和外在的动力。 4 变流器研发项目时间管理 时间管理是项目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如果时间管理失控,对于项目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主要表现在: (1)项目时间延期,项目的周边环境将发生变化,如技术要求的变化和客户需求的变化,这些变化将影响项目的范围、质量和成本目标,这些变化又会反向作用,继续影响项目的时间管理。 (2)项目时间延期,不仅意味着项目的直接投入将增加,也会影响产品上市时间,对于工业产品的研发、生产企业来讲,这往往意味着错过了最佳的产品市场需求窗口,将对公司的预期收益产生不利的影响。 在一个正常开发的项目中,项目时间与项目成本、公司总成本是正相关的,所以在很多以新产品研发为主的公司里,对于项目时间的管理是最严格的,有时候,需要投入公司一切资源来保证项目按时间完成,以达到公司的最佳运营。 对于变流器研发项目来讲,项目时间管理特别重要,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变流器产品是一个高技术的产品,目前国内变流器市场主要被国外产品控制,当前市场还在快速增长,厂家越快推出新产品,就可以获得越好的产品收益。 (2)变流器产品的客户,也就是风机系统公司,面临的国内竞争环境很恶劣,国内市场目前有几十家风机系统公司在竞争,风机整机公司为保持自己的产品和市场竞争优势,要求变流器供应商快速提供产品。 研发项目管理的总目标,是在满足项目范围和质量的要求下,用最少的成本、最快的时间来满足项目的输出成果。总之,在变流器研发项目管理中,项目时间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5 变流器研发项目成本管理 项目成本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影响项目成本管理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点: (1)项目质量对项目成本的影响。质量成本是由质量故障成本和质量保证成本组成,项目的质量越低,引起的质量成本就越高,同时为了防止质量问题而产生的质量保证成本也相应越高。 (2)项目时间对项目成本的影响。项目时间管理对项目成本有直接的影响,项目时间的延长,将导致项目的直接成本增加,并且会引起项目的间接成本增加。 (3)项目管理水平对项目成本的影响。项目管理水平的高低,对项目的成本有直接影响,管理水平不足,将导致项目成本的工作质量低,项目的成本估算、成本预算和成本控制工作执行不到位,会影响项目的整体成本管理。项目管理水平,也会通过项目范围、质量和时间管理的结果,间接地影响项目的成本管理。 变流器研发项目成本管理,不仅影响变流器研发项目的直接项目成本,而且影响作为变流器研发项目的输出结果,即是变流器的量产产品成本。变流器产品在很长时间内批量进行生产和发货,变流器产品本身的成本,对于公司的运营非常重要。 变流器研发项目成本管理重要性,表现为: (1)变流器研发项目的成本管理,首先要用最少的项目开发成本,来实现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开发工作。 变流器研发项目是属于大型机电产品的开发,一个项目通常需要1年左右的时间,项目研发预算一般在1000万人民币左右,如果实施项目成本管理改进措施,将产生明显的项目成本降低效果。 (2)变流器研发项目的成本管理,更重要的是保证批量生产的产品能够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并有产品成本持续改进的空间。 某型号变流器产品的单价在5年的时间里降低了50%以上,而与此同时,决定变流器量产成本的物料却没有显著降低、变流器生产的人工成本则显著上升,这导致变流器厂家的产品毛利率不断降低,变流器厂家的市场生存压力在加大,各家厂家都在努力控制变流器产品的成本,以便获得更好的市场生存空间。 如上所述,对于变流器的研发项目来讲,通过研发项目成本管理工作,即要控制项目的研发一次性投入成本,又要控制批量生产产品的成本,这两方面的工作都非常有意义。 6 结语 本文根据变流器研发项目的实际特点,重点讨论了4个决定变流器研发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及其意义,通过全文分析,可以得到,在复杂的变流器研发项目管理过程中,只要定义清楚项目的范围并控制好,在项目质量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上充分意识到其重要作用和意义,实施必要的项目管理手段后变流器研发项目就可以成功地输出成果。 研发项目管理论文:探讨项目管理在新产品研发中的应用 摘要:项目管理在新产品研发中的应用可以实现企业资源的高效利用,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企业新产品研发的能力与水平。文章主要从项目管理的概念及新产品研发符合项目的特点,介绍在新产品研发中项目管理的作用,并分析了项目管理在新产品研发中的应用。 关键词:新产品研发;项目管理;特点;应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客户个性化需求和市场多变性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企业要想占据市场竞争的主动地位并在竟争中获胜,必须快速响应客户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不断研发新产品,用最短的时间向市场推出新产品,以高质量、高性能、低价格的产品赢得客户。因此,快速研发优质新产品已成为构建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成为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武器。项目管理已被众多国家证明是一种成功、高效的管理模式。作为一种现代管理手段,项目管理对新产品研发项目非常有效。针对新产品研发项目管理模式的应用研究是企业改造现有研发管理模式,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新产品研发效率的迫切需求,是现代项目管理方法结合实际需求进一步发展的迫切需要。对项目管理的应用研究将为企业提高新产品研发能力和水平、将项目管理应用于新产品研发积累经验和提供参考。 1.项目及项目管理的概念 项目可以定义为在规定时间内,由专门组织起来的人员共同完成的、有明确目标的一次性工作。它是由一组有起止时间、相互协调的受控活动所组成的特定过程,该过程要达到符合规定要求的目标,包括时间、费用和资源的约束条件。 项目管理的概念是以项目为对象的系统管理方法,通过一个临时性的、专门的柔性组织,对项目进行高效的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以实现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项目目标的综合协调与优化。 2.新产品开发符合项目的特点 2.1任何新产品开发都具有目的性 新产品主要是在功能或形态上得到改进,与原有产品产生差异,并为顾客带来新的利益,它可以是:①开发全新产品。即运用新一代科学技术革命创造的整体产品更新。②开发新产品线,使企业首次进入一个新市场的产品。③现有产品线的增补产品。④对现有产品的改进或更新,对现有产品性能进行改进或注入更多的新价值。⑤再定位,进入新的目标市场或改变原有产品市场定位推出新产品。⑥成本减少,以较低成本推出同样性能的新产品。 2.2新产品开发具有周期性 新产品开发要经历构思、筛选、产品概念形成与测试、初拟营销规划、商业分析、产品研制、市场试销、商业性投放这八个环节,有明显的起点和终点。 2.3新产品开发具有约束性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能率先开发出新产品则能抢占先机,同时资金、技术资源也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产品开发受到时间、资金和技术的制约。 2.4新产品开发具有组织性 新产品开发具有多种组织形式,但无论哪一种组织形式,都要使研究部门、设计部门、技术部门、生产部门、采购部门、市场营销部门和财务部门自始自终地通力合作。 2.5新产品开发具有风险性 新产品开发中也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如果对市场分析不恰当,开发出的产品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则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失。 3.新产品研发项目管理的作用 3.1有利于保证产品质量 项目经理和项目组监督整个产品研发过程,由于其对生产较为熟悉,容易发现设计方案中不利于批量生产的因素,从而提出修正要求。此外,项目经理关注市场,直接与客户沟通,能及时发现市场变化,了解客户需求,及时反馈市场信息,使研发更具针对性,更能满足市场和客户的需求。通过项目管理控制整个客户服务流程,在设计、物料、制程、交付、服务等流程实现零缺陷,最终达到客户满意最大化的目标。 3.2有利于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 项目管理实行目标化管理,要求达到成本、时间和质量的优化。项目执行的每一个阶段都设定一系列检验标准,每一个环节都经过严格检验,只有达到标准要求,项目才能继续下一阶段的工作,很多设计中隐藏的问题会被及时发现并采取修正对策,大大减少不必要的返工,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3.3可以缩短新产品研发周期 项目管理强调管理工具方法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先进的项目计划和控制方法(如WBS、网络计划法、挣值分析法等)的应用,可以将新产品研发各项工作并行交叉开展,缩短产品研发周期,优花新产品研发中的资源使用,进而降低新产品研发费用。先进的控制方法能使问题得到尽早发现和尽快解决,并减少突发事件对研发项目的影响,对于缩短工期和降低费用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项目管理把一个项目划分为范围、时间、费用、质量、人力资源、沟通、风险、采购及综合九大管理领域,提供了挣值分析法、质量控制的数理统计方法、项目评价等工具。实践证明,科学有效地运用先进的项目工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计划进行及时、合理地调整,不仅能保证项目顺利实施,赢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能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和竞争实力。 3.4可以降低新产品研发失败的风险 新产品研发活动中常常出现费用超标、时间延期、事务繁杂等问题。项目管理主张程序化管理,将整个项目管理过程划分为若干个阶段,强调目标管理方式和系统管理方法。项目管理的规范性还体现在科学系统的计划和控制方面。项目管理的规范性使项目组成员工作的责任范围以及相应的职权相对明确,可以按照既定要求去指导和控制项目的工作,使项目各个环节的流程更流畅,降低了产品研发失败的风险。 4.项目管理在新产品研发中的应用 在新产品开发中要应用项目管理的思想和方法使新产品开发工作具备更好的条件。项目管理在新产品开发中的应用有以下三个阶段: 4.1概念形成与测试阶段 项目小组在此阶段的任务是技术规格确定、市场经济可行性分析、项目开发计划和预算、风险评估及风险应急方案。项目小组可以参考其他类似的产品结构,利用推荐的标准件、关键零部件,制定一个详细的项目开发计划和具体的产品技术规格,满足产品和制造工艺方面的要求。所有相关部门必须就产品的规格、技术参数、成本、质量和项目计划达成一致意见,并撰写出项目合同书。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市场需求、市场规模可能发生变化,这就要求项目小组通过专业的分析预先判断可能出现的风险,并提出相应的应急措施,使项目风险尽可能的得到控制。 4.2产品研制阶段 产品研制是指将概念形成与测试阶段形成的产品概念试制成为产品模型或样品,同时进行包装的研制和品牌的设计。项目经理要召集所有相关部门对生产准备工作做一次详细的回顾和检查,包括技术准备、生产设施准备、生产人员安排、物料准备情况、品质标准和走货计划等等,如有不足、遗漏或错误,必须责成相关部门和人员及时更正,并在生产前及时通知所有相关部门和人员。在此阶段如有变更的需求,必须重新审视所做变更是否影响原始的概念设计,以及是否影响最初设定的规格,如有影响则要获得客户或者项目出资人的同意方可实施变更,并要做变更记录。一般情况下,越早发现变更需求越好,这样可以及早采取变更措施,将时间、成本控制到最小。 4.3生产阶段 生产阶段与项目管理没有非常密切的直接联系,但是生产阶段力求低成本、短工期、高质量,应用项目管理的质量管理、时间管理可使成本工期缩短,质量提高。产品设计和生产工序安排要努力达到标准化,尽可能减少工时。同时还要保证产品设计的可靠度,使产品在工业化生产中的不良率和返工率都达到最低。 5.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产品开发的准备过程和具体运作中,项目管理方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项目管理应用于新产品研发中,可以降低新产品研发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减小研发风险,使产品研发逐步进人科学、规范、高效的发展轨道,提高企业产品研发的能力与水平,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为企业现代化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增长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城乡建设论文:浅谈住房和城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黔西县城乡住房和建设以践行科学发展观为宗旨,紧紧围绕年度工作目标,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围绕改善民生目的,切实转变作风、创新工作业绩、提升工作效能,着力加快与人民群众切实利益息息相关的市政基础设施、污水处理、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建设、节能等一系列民生工程建设,切实使群众得到实惠;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建设领域科学发展的需要,建设行业中新的问题逐渐凸显,开拓创新、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机制、切实解决与老百姓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建设问题。 一、基本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1、老城区3.5平方公里,道路约10万平方米、长约20公里。对老城区部分街巷存在的“路不平、无路灯、污水冒溢”的突出问题,按照“先急后缓、分类实施、以区为主”的原则。积极组织资金和力量,逐步实施,共需资金5000万元,存在的问题是资金困难。 2、90年代建成的安居小区,在水西园经济适用房小区、园丁小区需完善强弱电设施,把小区内的路灯、供水、燃气,物业管理设施等专项设施进行改造。估算需投入资金万元,存在的问题是资金困难。 3、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在我县城区停车是一大难题,为增加停车泊位,拟在老城区恰当位置建停车场,用于缓解市民停车难,乱停、乱放、交通不畅的问题,需投资5000万元,存在的问题是资金困难。 4、目前我县正在实施的经济适用房小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一期需投资900万元,整个小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共需资金3000万元。存在的问题是资金困难。 5、为推动城市建设,导致拆迁工作量大,拆迁困难。要妥善处理好城市拆迁、土地征用等方面的问题,切实解决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确保社会和谐。 6、集镇建设和村庄整治。全县共26个乡镇(其中素朴、钟山、谷里、金碧、林泉、定新六个乡镇为特色小城镇),360个行政村,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路不平、无路灯、污水冒溢”的突出问题。要加快集镇建设和村庄整治,资金投入量大。以上问题主要一是建设资金不足,特别是由于建设项目量多面广,这一问题更突出,迫切需要各级各部门多渠道在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 二、工作对策 一是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工作效能。紧紧围绕“作风建设、项目建设年、环境建设年”三个建设年活动的开展和“四帮四促”活动的落实;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机制、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服务意识。着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狠抓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公开招考的方式吸收更多的专业人才充实到建设领域,坚持做好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参加定期培训和在职学习的方式,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能力。 二是坚持做好特色小城镇建设及村庄整治工作。加大特色小城镇建设及村庄整治工作力度,力争初步建成配套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整洁、主题鲜明突出的特色小城镇示范点,今年新建或改扩建小城镇道路2km以上,完成6个重点镇的特色小城镇建设,继续完善138个村的村庄整治工作,完成13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 三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年内建设完成垃圾填埋场项目建设,着力加强开放式公园、垃圾中转站、公共卫生设施、农贸市场、污水管网及道路建设等。四是妥善处理好城市拆迁,土地征用等方面的问题。确保社会和谐。一方面,在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范围内,对被征地拆迁户尽量考虑、尽量让利,加大投资力度,在安置点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交通条件、给排水和排污条件,合理布局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另一方面,大力拓宽就业渠道,优先解决拆迁户就业问题,确保拆迁户“搬得出、住得进、安得下、能发展”(黔西县住建局蒋兴远王杰)。 城乡建设论文:县深化城乡建设用地改革存在问题与对策 近年来,我县在实施城乡建设用地改革工作中,坚持走内涵挖潜、节约集约利用之路,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下面,笔者根据对近三年来我县城乡建设用地调查结果,就如何全面深化城乡建设用地改革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节约集约用地方面。根据调查统计,自2013年以来,全县已获自治区批复的建设项目共18个,批准用地面积28.4142公顷,其中,批准征收集体土地12.4846公顷,完成征地11.8144公顷,批而未征0.6702公顷。已供地总面积16.2847公顷,其中,城市分批次建设用地 14.1051公顷,单独选址项目用地2.1796公顷,批而未供12.1295公顷。 (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情况。2013年以来,自治区批准我县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2个,实施规模为:拆旧区总规模16.49公顷,复垦为农用地16.49公顷(其中,复垦为耕地11.74公顷);建新区总规模16.49公顷,新增建设用地16.49公顷。2014年,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对我县拆旧区土地复垦进度及建新区土地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确认项目拆旧区实际实施规模为16.49公顷,复垦为农用地13.11公顷,新增耕地10.02公顷(均为旱地);确认项目建新区总规模13.11公顷,我县已先行使用周转指标7.1268公顷,剩余挂钩指标5.9832公顷。 (三)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差别化管理情况。近三年来,__县没有另安排工业用地和城乡化用地指标;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方面,严格按规划用地,对不符合规划的项目原则上不能通过建设用地预审,对符合调整、修改规划的项目,严格依照有关政策法规进行规划调整和修改,没有出现违反规划用地的行为。 (四)建设用地区位调整。近三年来。我县实施的各类建设项目,均按项目规划、设计用地,未出现项目用地区位调整情况。 (五)批后征地情况。各项目批准用地后,严格实施征地批后“两公告一登记”,采取在被征地单位内部张贴公告以及政府信息公开网络平台公开征地相关信息,做到征地工作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 (一)批而未征。造成项目用地批而未征的主要原因:一是在征地过程中,部分被征地群众认为征地标准补偿低,不同意征地;二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一些具体项目规划、设计不够科学,投资成本高,而变更规划、设计程序复杂、时间长,导致不能按期开展征地工作。 (二)批而未供。造成批而未供的主要原因:一是一些项目征地涉及房屋等搬迁安置,被征地群众提出要求过高。比如,有的要求高额补偿,有的要求在黄金地段安置建房,有的要求安排多宗宅基地,如果不能满足其要求,被拆迁户拒不搬迁,导致没法按期供地;二是一些项目建设涉及城市规划调整或规划未确定,也是没法按期供地的重要原因。 (三)未批先用。由于项目建设用地前期审批涉及国土、住建、环保等多个部门,从前期审批到用地报批所花时间较长,程序繁杂,一些项目为了赶进度,先开工后报批,造成未批先用违法行为。 (四)监管不到位。项目供地后,有关部门对一些项目用地供后监管不到位,项目业主失去监督,不按批准的用地红线图使用土地,导致少批多用现象时有发生。 (五)验收不严格。在项目竣工验收过程中,有关部门只注重验收工程数量、质量和造价等方面指标,忽视了工程用地指标验收。 (一)加快征地改革。土地是人民群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土地增值日益凸显,人们对土地的重要性认识不断提高,而当前征地补偿标准偏低,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群众的切身利益,被征地群众普遍难于接受,导致不支持配合征地情况时有发生。建议上级有关立法部门加强调研,加快推进征地改革工作,合理制定征地补偿标准;地方人民政府也要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按时调整制定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以保障好被征地群众的合法权益,推进征地改革顺利进行。 (二)加强政策宣传。在开展征地拆迁过程中,要加强对被征地群众宣传教育,讲清国家征地法律和政策法规以及项目建设的重大意义,做好群众的思想动员工作。还应通过党报党刊、广播宣传、网络信息、电子查询等多种渠道,全方位开展政策法规宣传工作,不断提高民众思想认识,努力破解征地拆迁难题。 (三)加强联合审批。项目建设用地,虽然各级各部门进一步简化建设用地程序,但报批时要求材料齐全,办理立项-选址-环评-勘测-预审-报批等手续,涉及部门多,程序复杂,投资者意见大。建议上级政府加强组织领导,协调相关部门加强联合审批,建立健全建设项目联合审批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行政审批效率。 (四)加强供地监管。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项目供地后的跟踪监管工作,实行土地利用与项目竣工验收相挂钩,对不按批准用途和范围用地以及少批多占违法用地行为,不予通过竣工验收,并将土地利用与项目竣工验收挂钩工作形成常态化。 (五)节约集约用地。项目建设用地,要严格控制增量,鼓励用地单位尽可能使用国有存量土地和工矿废弃地以及其他未利用土地,能占劣地的不占好地,能占荒地的不占耕地(禁止占用基本农田),以盘活土地存量,降低用地成本,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城乡建设论文: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要点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对住房城乡建设工作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自觉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更加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严实作风狠抓工作落实,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为我市争当“五个示范”、实现“三大目标”、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做出新贡献。 二、工作目标 通过大力实施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城乡规划体系与制度创新、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式创新等工程,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城市有序建设、适度开发、高效运行,努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独具特色的滨江宜居新城。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亿元,实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7个,力争建成区面积达到23平方公里,新增城市道路长度17.62公里,新增排水管道长度51.95公里,新增绿化面积24.4万平方米;力争城镇化率达到55%左右;城东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1.8%,运行负荷率达到80%,城西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率达到70%。建筑业总产值达到32.4亿元。 三、工作任务 (一)贯穿一条工作主线。 把学习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作为贯穿全年工作的主线,认真学习领会、总理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省、市提出的关于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结合市委市政府确定的2016年目标任务,绘出任务图,列出时间表,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真正把每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二)强化城乡规划工作,提升规划水平。 1、更新规划理念,拓宽规划视野。坚持“适用、经济、绿色、美观”原则,突出生态和民生,将生态环保理念、民生优先理念融入到规划体系中,落实到环境保护、公共服务、市政设施、公益设施等各个专项规划之上,加大规划编制和修订力度。进一步完善规划管控体系,提高规划的前瞻性、严肃性、强制性和公开性。推进城乡规划体系与制度创新,修订《城乡规划技术管理规定》,完善《三级会议议事规则》,推动“多规合一”。 2、强化专项规划编制和城市设计工作,提升城乡规划信息化水平。全面启动我市重点地段城市设计工作,注重体现区域特色,传承城市历史记忆,避免大拆大建、贪大求洋。启动城市地下空间及重要地段过街通道研究工作;完成城市规划区地形图更新,启动智慧城市基础信息平台建设;启动乡镇1:1000基础地形图更新工作,规范现有的各类规划成果,建设城市综合一张图。 3、全面提升城乡规划服务水平。按照“依法、精简、必要”的原则,全面清理待审批规划和待完成规划,按程序审批,形成法定依据。启用规划管理行政审批系统,实现规划审批高质高效。全力服务于“四馆一中心”、金盆山安置房、仙女保障房、丹阳公园、城西休闲广场、白鸭寺奥林匹克公园、星级酒店等城乡重点项目建设,不断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深入推进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县市建设,推进城区和园区集中供热等项目,努力打造“三产互动、城乡统筹、产城共建、五化同步”的循环经济模式。 4、坚持依法依规,加大规划执法力度。牢牢树立依法行政的理念,加强建设项目规划批前、批后管理制度建设,严格规划审批门槛,加大批后跟踪监管,严把验收核实关,进一步强化市政工程批后监管和执法。加大对规划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全面推进城乡规划督察工作,建立并实施乡镇城乡规划督察制度,实现全市城乡规划督察全覆盖。 (三)大力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1、坚持“里子面子一起干、地上地下一起整、平面立面一起上、绿化美化亮化一起抓”,以道路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江仙支路续建工程建设,全面启动东干渠大道、金湖南堤等8条道路工程,加快形成新区路网;推进城市修补,实施迎宾大道东延改造、七星大道刷黑改造、深圳路改扩建等工程;纵深推进城市整理,完成城区主干道空中线缆下地工程,南岗路、五柳公园周边建筑物立面整治和高速公路出入口亮化工程;以民生工程为重点,加强城东、城西、城北停车场(位)工程规划建设,新建停车场三个,新增和勘划停车位2000个;全面规划启动海绵城市建设,在老城区结合棚户区、危房改造和老旧小区有机更新,妥善解决城市防洪安全、雨水收集利用等问题。加快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步伐,推进城市排水防涝设施的达标建设,打造“雅、朴、净、畅、宁”的城市环境,不断提升城市宜居指数和品味。 2、加强市政基础设施维护管理,确保损毁设施修复及时率达100%,市政设施完好率98%以上。加快城区易涝点改造,推进雨污分流管网改造与排水和防洪排涝设施建设,实施城区道路维护、管网清淤、老城区人行道绿道改造,有效解决西湖二巷、新华路、南岗路等地段渍水问题。强化城市排水设施维护管理,加强城区各泵站的日常检修、维护管理,确保城市安全度汛。 (四)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管理。 1、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积极贯彻落实安全生产工作要求,认真履行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实施工程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强化住建领域市场整治,规划、设计和建设阶段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严把安全生产关。强化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切实加强事故风险防控,开展深基坑工程、大模板、脚手架工程、预防高处坠落、起重机械设备、建筑工地环境、村镇建筑工程等专项整治,强化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抓好市政公用行业安全生产监管,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安全运营,开展全市燃气企业安全隐患排查和治理工作,开展城市供水基础设施安全隐患督查。深化“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强化行业安全监管。持续加强安全生产能力建设,有效提升安全生产保障能力,抓好安全教育培训,强化从业人员安全素质,完善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强化安全生产应急管理。 2、强化工程质量监管,落实工程质量责任,完善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提高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率,工程质量安全受监率、工程质量一次性合格率、达标率、质量安全隐患发现率均达到100%,限期整改回复率100%,工程质量投诉处理回复率100%。推进建筑扬尘等重点治理。力争创建省级“楚天杯”优质工程1项,宜昌市级“夷陵杯”优质工程3项,宜昌市安全文明施工达标工地3项。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工程备案率达到95%以上。 (五)加快推进城乡统筹,着力提升协调发展水平。 1、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扎实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及省宜居村庄、宜昌市级特色村创建工作。加强农村垃圾和污水收集处理设施以及防洪排涝设施建设,推进农村水、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改造危房1000户。进一步加大传统村落和特色民居保护力度。开展特色民居示范建设,打造保留历史记忆、传统格局、山水风貌的美丽村镇,让村民记得住乡愁。 2、深入实施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十个一”工程。 (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动绿色发展。 1、全面发展绿色建筑,助推生态城市建设。切实转变城市建设模式和建筑业发展方式,促进城市建设品质全面提升。严格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推广绿色建筑项目,实施绿色生态景观工程。推进水资源综合利用,推动分布式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多元化规模化应用和工业余热供暖,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对大型公共建筑和政府投资的各类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和认证,积极推广应用绿色新型建材、装配式建筑和钢结构建筑。全面完成市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及信息系统建设,利用其成果服务城市建设。切实加强建筑工地扬尘污染控制。 2、提高城乡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推进污水处理厂及泵站建设,加强运行监管。全面完成城东、城西两座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改造扩建工作;新建余家溪泵站、云盘湖污水提升泵站;新建东干渠拦水坝工程,加快城区水循环系统建设。启动乡镇污水处理厂工程,新建问安、七星台、江口、百里洲等污水处理厂。启动农村居民点污水生态处理试验工程,在安福寺东部社区、董市高峡新村、顾家店清水溪居民点、问安镇关庙山村、百里洲刘巷社区建设小型污水处理站,实现雨污分流清洁排放,中水回收灌溉。 (七)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塑造行业新形象 1、加强党员干部队伍管理与教育。全面加强党的组织、思想、作风和制度建设。深入开展基层组织工作示范点、基层党组织书记述职、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公开承诺活动。在全系统开展以“两学一做”(学《党章》、学系列讲话精神,做忠诚干净担当合格党员)、争创住建工作新业绩”为主题的“双争”(争做忠诚干净担当合格党员、争创住建工作新业绩)、“双承诺”(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承诺、党员廉洁自律承诺)活动,全面加强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 2、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廉政教育、警示教育;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深入推进全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认真组织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共产党员廉洁自律准则》;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履职尽责。加强项目资金督查,继续实施重点工程建设“双合同制”。 3、深入推进依法行政。认真开展普法知识学习宣传,全面提高全行业法律综合素养。加强从业人员培训、考核和教育监督管理。进一步规范行政许可,认真执行行政执法程序规定和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加强行政执法监督检查。 4、加强精神文明和行业作风建设。积极开展供水供气行业“十星级文明窗口”创建活动;整顿行业作风,不断提升服务经济、服务项目、服务群众的“三服务”意识;深入推进“文明行业、文明系统、文明单位”创建;深入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志愿者服务”、“三万”活动;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营造未成年人成长的良好环境。 5、抓好各项综合性工作。认真办理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确保见面率、办结率、满意率达到100%。加强资金筹措、管理及内部审计工作。切实加强全系统工会、共青团、妇联、老干部、组织人事、统战、纪检监察、文明创建、宣传思想、信访、保密、计划生育、财务审计、网络信息安全、消防安全、电子政务、档案管理等工作;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及宣传工作力度,加大履职问责力度,严明纪律,落实制度,推动干部职工勤政优政、有效履职。 城乡建设论文:城乡建设监管信息系统设计 1业务需求 1.1数据库需求信息资源主要是建立以基础数据库、业务数据库和服务数据库为主的数据库体系,规划、整合信息资源,形成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和共享交换系统。基础数据库主要包括企业数据库、从业人员数据库、诚信数据库、工程项目数据库、政策法规数据库和地理空间数据库等6个数据库。业务数据库以“城乡规划、城乡建设、城乡管理、城乡服务”为主线组织;服务数据库是指政务公开和高层服务数据概念,是将基础数据和业务数据相融合,建立建设行业和区域城市的分布式数据仓库。通过网络门户过滤需要对外公示的数据,实时到外部网站的数据集合,同时,通过数据挖掘模型、数据分析计算模型等手段和方法,对基础数据或者数据仓库中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形成高附加值数据或知识,能为城市决策者、行业决策者以及国家决策者提供高层次服务的数据集合。 1.2存储功能需求根据对业务信息量的测算,项目系统年新增数据量约为1326.3GB,按5年计算,总数据量约为6TB。在进行设备存储容量需求设计的方法为:数据存储量×1.4+N1×N2×0.3=设备存储容量,其中1.4为容量冗余系数,在进行数据存储时因为要使用RAID5技术,根据RAID5技术的特点,需要有1块(RAID5)或2块(RAID5+HotSpare)硬盘容量存储冗余的奇偶校验信息,同时在进行数据存储时为了进一步提高数据可靠性,可以考虑建立多的RAID5的方式,故在N×0.3中N2为存储冗余奇偶校验信息的磁盘的数量,N1为建立RAID5的数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取值,0.3为单块磁盘的容量。计算公式:6×1.4+2×2×0.3=9.6TB,约为10TB。 1.3安全功能需求系统应具有用户登录、用户管理和审计等一整套完备的管理手段,建立安全管理规范;网络系统应制定统一的安全策略,建立边界安全防护,设置不同的安全级别和访问控制权限,加强安全管理,保证网络安全;网络系统应具备病毒防治能力。 1.4性能需求系统应能达到的性能指标:①日常业务操作响应时间应不超过5秒;②简单查询响应时间应不超过2秒;③复杂和组合查询响应时间应不超过30秒;④简单汇总响应时间应不超过2分钟,其中固定算法汇总响应时间应不超过10秒;⑤复杂汇总响应时间应不超过10分钟;⑥特别复杂的汇总响应时间不超过1小时;⑦一般文件上传处理时间应不超过10秒;⑧大文件上传应不超过5分钟。 2总体架构设计 2.1总体框架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总体框架包括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应用支撑、业务应用4个主要内容。(1)基础设施包括网络传输(即统一的数据传输平台)、硬件设备和系统软件三大部分。①网络传输将依托广西电子政务外网作为传输主干,广西住房城乡建设厅外网使用光纤直接连接广西电子政务外网自治区级网络平台。各市、县建设行政管部门采用专线、光纤或虚电路等方式与广西电子政务外网市、县级节点网络相连,形成覆盖自治区、市、县三级业务专网。②政务外网所需硬件设备(网络设备、主机设备及存储设备)由各市、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根据自身情况及联网要求自行配备。③系统软件中操作系统以Windows操作系统为主;数据库以当前市场主流的Oracle为主;GIS平台以应用比较广泛的ArcGIS为主;开发环境基于J2EE体系和.NET平台;应用系统考虑空间数据的应用效率,将采用B/S和C/S结合的模式。(2)信息资源主要是建立以基础数据库、业务数据库和服务数据库为主的数据库体系,规划、整合信息资源,形成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和共享交换系统。(3)应用支撑平台基于N层体系架构,以通讯和计算机中间件技术为核心,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S)、客户端/服务器(C/S)应用模式进行建设和开发的技术平台,提供协同办公、统一权限管理、统一工作流程定义等内部公共功能的业务平台。应用支撑部分基于面向服务的技术构架(Service-OrientedArchitecture,SOA),选择合适的平台建立集成业务过程和服务组件平台来支撑业务应用。主要包含数据交换平台、系统管理平台、安全平台以及决策支持平台等。(4)业务应用部分则是要建立建设行业各业务领域管理信息系统及与之配套的数据、综合办公业务系统、监测分析、预警预报系统以及领导决策支持系统。 2.2设计思路遵循“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基本原则,以网络基本框架、业务系统应用、信息共享交换、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为重点,建立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管理机制,指导并推进各地信息化建设。项目建设兼顾各市、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发展现状,基于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共享交换系统,业务系统采用集中式与分布式相结合的部署方式,针对尚未建立系统的市、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统一使用广西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部署的业务系统;已建立自有业务系统的市、县,则通过广西住房城乡建设厅部署的信息采集平台,按统一规范的数据交换标准交换数据。为保证信息资源的安全,建立相应安全控制策略,结合数字身份认证(CA)、安全审计、数据实时备份恢复等安全防护技术,对全网各类信息、数据资源实现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确保广西住房城乡建设信息资源的安全保密。 2.3技术路线结合成熟技术和业务需求,采用的技术路线包括以下6个方面:(1)应用系统采用SOA架构,强调技术的实用性、安全性、可靠性、先进性,保障系统的可扩充性、易维护性、开放性和统一性。(2)在数据资源管理方面,采用功能全面、性能稳定、安全可靠、国内住房城乡建设系统主管部门普遍采用的Oracle企业版数据库管理系统。(3)整个系统以B/S和C/S相结合的模式构建。自治区、市、县的业务系统采取集中+分布式部署应用软件。(4)提供具有高度灵活性、伸缩性的服务组件平台,快速实现各类业务的优化和流程的再造。(5)提供基于数字证书的身份认证技术,建立完整的用户、虚拟组织(角色)、权限管理体系,设置每个用户的登录账号、密码以及使用期限;设置用户操作业务、流程和表单的权限。(6)在数据交换方面,广西住房城乡建设厅与各级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都基于WebService(网络服务)标准,以XML格式进行数据交换,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规范性。 3结语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实现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业务应用系统的部署与应用上,节约了办公经费开支,降低了广西住房城乡建设行业监管行政成本;有利于整合广西住房城乡建设系统行政信息资源,避免重复建设,节约住房城乡建设系统信息化建设投资;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有效降低了社会成本;通过购买计算机网络设备、软件产品及服务等有效带动本地信息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项目的特点:①高效利用资源、降低建设成本;②系统集中维护、减少运维成本;③有效发挥调控职能,避免社会资源浪费。项目在省级住房城乡建设行业监管的电子政务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取得了预定的效果,对于在行业其他领域推广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董政刚朱宏斌黄崇毅李广生陈安儒单位:广西住房和城乡建设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 城乡建设论文:扎实推动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发展 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科学描绘了内蒙古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为推动内蒙古更好更快发展指明了目标方向。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把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同做好当前和今后的工作结合起来,勇于担当、主动作为,着力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房地产业和建筑业转型发展、棚户区和农村牧区危房改造等方面的工作,扎实推动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平稳快速发展,为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作出新贡献。 大力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进一步夯实自治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承载基础。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五化”协同的指导思想,城镇化是我区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未来我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将立足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大力推动自治区新型城镇化发展。一是不断提升城市规划水平。认真实施《内蒙古自治区城镇体系规划(2015-2030年)》,以和林格尔国家级新区建设为牵引,着力推进呼包鄂和东部盟市两翼联动,积极构建自治区“一核多中心、一带多轴线”的城镇体系布局。认真开展城市规划建设和生态环境现状综合评估,以目标为导向,编制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总体规划和实施计划,积极推进城市“双修”,完善城市功能,补齐民生短板,提升城市的公共服务和治理能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恢复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认真开展城镇特色风貌研究,积极塑造自治区城镇特色风貌,传承历史文脉。强化城市规划的战略引领和刚性控制,依法加强规划编制和修编的管理,增强规划的前瞻性、严肃性和连续性。二是大力推动市政网建设。大力推动市政网的规划和建设,积极编制自治区市政网建设规划,研究出台自治区城镇市政网建设的意见。与相关部门合作,积极创立自治区市政建设基金,为全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搭建融资平台。加强对各盟市城镇基础设施投资计划安排和市政网项目推进等情况的调度,开展市政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专题培训。三是深化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及时总结推广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取得的成功经验,加快落实《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实施意》,全面推进全区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按照住建部的最新要求,组织召开了全区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推进会。按照6月、9月和10月的时间节点,加快推进市县城市管理执法机制的综合设置,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执法机构职能,优化城市管理执法权力运行机制,切实加强城市管理执法队伍建设。 着力推动两大产业平稳发展,为自治区经济转型发展提供动力。近年来,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在拉动自治区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这两大产业的健康发展,是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的迫切要求,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课题。一是持续推动房产去库存。准确把握“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个定位,重点抓好把去库存同新型城镇化和农民工市民化相结合、同棚户区改造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相结合、同房地产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相结合等“四个结合”要求,多措并举、因城施策,推进房地产去库存工作。积极研究出台推动非住宅商品房去库存以及解决商品住宅历史遗留问题的政策措施,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二是稳步推动建筑业转型发展。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鼓励和支持建筑业企业改革发展的有关政策,大力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积极倡导工程总承包模式,改革建筑业建造方式和建设方式,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在探索混凝土结构装配式建筑的基础上,着力推进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和装配式现代木结构建筑发展,发挥好包头市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和呼伦贝尔市装配式现代木结构建筑产业化试点的示范作用。加大本土企业扶持力度,激发企业的内在活力,引导和扶持建筑业企业做大做强。加强建筑市场秩序整顿,大力推进落实“放、管、服”各项政策措施。加快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问题,切实减轻企业压力,加强建筑业信息化建设,大力培育建筑业工人队伍。 扎实抓好两项重大民生工程,为自治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棚户区改造和农村牧区危房改造工程是事关城乡住房困难群众安居乐业的两项重大民生工程,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抓好这两项重大民生工程,为自治区实施精准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一是加快棚户区改造进度。今年将完成22万套棚户区改造任务,其中基本建成11.4万套,计划总投资1100亿元,预计当年完成投资550亿元。着重从几个方面着手:多措并举筹集资金,在争取中央和自治区补助资金的同时,积极与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沟通协调,推进贷款发放;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棚改服务工作,督促各地进一步简化优化政府购买棚改服务流程,积极向相关金融机构争取信贷支持;进一步加大货币化安置工作力度,坚持因城施策,确保商品住房库存量大、市场房源充足的地区棚改基本实现货币化安置;加快任务落实进度,召开各盟市分管领导参加的推进会,加快棚改进度。二是加强农村牧区危房改造。以迎接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为契机,大力实施农村牧区危房改造,重点解决低保户、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贫困残疾人家庭、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基本住房安全问题,完成7万户国家危房改造任务,完成3.7万其他贫困户危房改造和2.28万户游牧民安居工程。通过建设农村牧区集体公租房、幸福院以及利用闲置农户住房和集体公房置换改造等方式,因地制宜解决农牧民的安居问题。 城乡建设论文:城乡规划在城乡建设中的作用 【摘要】城乡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有效途径,在实际的城乡建设过程中,需要科学的对城乡规划进行应用,促使城乡建设更加符合地区的实际情况,科学的对城乡建设进行规划,合理的对资源、空间等进行分配,结合地区的区域文明特点,促使城乡建设更加符合人们的生活需求。以下本文就城乡规划在城乡建设中的作用展开探讨,并着重的对城乡规划对城乡建设的具体作用进行阐述,旨在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促进城乡规划更加合理有效,提高城乡建设的水平,促使城乡建设更加符合人们的实际生活需求。 【关键词】城乡规划;城乡建设;作用分析 城乡建设是现阶段的国内的重要任务,并不断为社会各界所重视与认可。城乡建设涉及的内容广泛,需要结合地区和人们的实际需求,科学的展开整体布局与规划。城乡规划是提高城乡建设质量的关键因素,通过城乡规划可以有效的对城乡的资源和空间进行分配,促使城乡建设更加符合人们的生活需求,有效的提高了城乡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借助城乡规划来加快城乡建设的速度和水平,推动国家的城乡统筹全面发展。 一、城乡规划的概述 城乡建设不但要完成城乡建筑的建设与设计,还需要科学的对城乡的基础设施进行建设,促使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推动城乡的科学发展。而城乡建设,需要站在全局的角度,科学的对城乡资源进行统筹规划,促使城乡建设更加符合人们的生活需求,积极推动城乡经济的协调与全面发展。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使得城乡规划涉及的内容日渐全面,在满足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科学的对城乡的建设与发展进行规划。促进城乡资源可以得到全面的统筹与发展,提高城乡资源的利用效率。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结合城乡人口密度,科学的对城乡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等进行规划,促进城乡建设更加合理有效。发挥城乡居民的监督与参与作用,使城乡居民可以积极的参与到城乡建设中,促使城乡建设可以得到全面的提升。城乡规划还将对城乡的未来发展和经济结构等进行调整规划,促进城乡经济得到全面的提升,积极实现城乡的可持续性发展,并全面对科学发展观进行落实。 二、城乡规划在城乡建设中的作用 城乡规划在城乡建设中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可以有效的推动城乡建设的质量与效率,促使城乡建设更加符合人们生活的实际需求,推动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城乡规划为城市建设提供法律基础 城乡建设在实际过程中,需要遵循国家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城乡建设基础任务,从而使得城乡建设更加符合城乡居民和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提高城乡建设的可靠性。传统的城乡建设过程中,一些不合理的问题始终影响城乡建设的质量和城乡建设的水平,许多城乡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的城乡建设需求。而城乡规划,可以有效的为城乡建设提供法律基础,城乡规划法是近年来新出台的关系到城乡建设的法律法规,具有极强的约束能力,站在城乡建设全局的角度,科学的对城乡建设的职能划分、城乡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规范,有效的改善城乡居民的居住情况和生活情况。而且,城乡规划法中对城乡建设中危害城乡居民基本利益和权利的因素进行控制,促使城乡建设更加重视“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推动城乡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城乡规划对城乡建设的调控作用 城乡规划对城市建设具有宏观和微观的调控作用。因为城乡建设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不仅涉及到了城乡的政治、经济,还包含了科教、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内容。宏观调控方面,需要国家制定科学合理的宏观调控措施,使城乡建设能够与现阶段国家的基本发展目标和发展势头相符合,满足科学发展观的基本需求。政府有关部门通过城乡规划,对经济和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控,协调城乡建设中的经济体系结构和社会发展方向,科学的对城乡的资源分配、空间利用、城乡基础设施布局等进行调控,促使城乡建设的可持续性。微观调控方面,在满足城乡建设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合理的对城乡建设的细节进行调控,通过对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等的建设,突出城乡建设中的人性化设计。 (三)科学统筹城乡资源,推动城乡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在实际的城乡建设中,城乡规划需要站在城乡建设的全局角度,科学的对城乡的各类资源进行分析,并制定合理的应用计划。合理的空间布局是确保城乡建设有序、环境整洁、特色鲜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城乡规划的有效实施,可以对城乡的空间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对建筑物、构筑物等进行科学的设计,从而建设一个健康舒适的居住空间。城乡规划还对水资源、土地资源等进行统筹规划,促进资源的利用效率能够得到全面的提升。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可以降低城乡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推动城乡建设可持续发展。 (四)推动城乡经济发展,缓解城乡两极分化 通过对农村资源的有效开发,提升农村的创业热潮,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来推动城乡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促使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品质得到全面的提升,最大限度的缩短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缓解城乡两极分化的现状。合理的城乡规划可以使城乡居民积极参与到城乡建设中,提高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缩短城乡教育、文化等的差距,推动城乡的全面进步与发展。 三、结束语 城乡建设主要致力于广大农村的改造与建设,以及对城乡的地资源、自然资源等的合理利用。通过城乡建设推动城乡的经济发展,缩短城乡的经济、文化等差距。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是站在全局的角度,科学的对城乡建设进行规划指导,促进城乡建设的质量和水平能够得到全面的提升,为人们营造一个舒适、现代的生活空间。 城乡建设论文:心系百姓住房利当代 情牵城乡建设创佳绩 【摘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在不断的发展国家生产力的同时,对于社会的基层问题也越发重视。俗话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对于基层群众的各项问题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只有百姓过得好,国家才能真正实现繁荣复兴。在我国新上任的国家主席的带领下,对于百姓的各项困难问题的了解逐渐深入,将各种问题进行最深入的了解,切实的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在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百姓的住房与城乡化建设,本文就将对这两项问题进行深入解读。 【关键词】百姓住房 城乡建设 自古以来对于民生问题的解决一直都是国之大计,在每一个执政者执政期间或者是当官一方的时候解决了民生问题都是非常重要的,能够极大程度的造福于民,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在现如今的这个年代更是如此,现如今随着我国的综合实力越来越强,国家的发展重心也从加大经济建设转向了民生问题。在民生问题中现在最为迫切的就是对于广大百姓的住房问题和城乡建设,前者从基础上解决百姓的生存之本,后者则是带动城市和乡村的一体化建设,解决了百姓的致富题。对于这两种问题在本文将一一进行论述,深入剖析其本质。 一、我国的百姓住房住房现状 (一)住房难 在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是最为迅速的,这些年房地产行业的不断发展为社会的住房建设带来了蓬勃动力。但是随着住房需求的不断加大,房地产行业的住房买卖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对于普通的老板姓来说在城市中购买一套住房所需要的资金是非常庞大的,无论是各种公积金还是购买住房的资金都是压在百姓头上的一座大山,难以将其解决。虽然如今国家提出了多种措施进行了调控解决,但是在落实到基层部门的时候,执行力度已经严重不足,更不要说一些贪赃枉法的贪官,这些问题就更难解决了。所以住房难在现代化发展迅速的今天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二)住房公积金管理疏忽 在进行住房公积金的使用时,有关部门并未能完全按照国家有关部门所规定的章程进行具体操作,而是将其用作投资低廉的住房,这一种做法与国家规定的完全不符,国际规定住房公积金可以用作进行购买国债,严令禁止进行房产投资。在使用这些公积金进行房产投资的同时完全是背着百姓进行投资,不公布投入与收益,是对百姓缴纳的住房公积金的不负责任的利用,没有考虑到百姓的想法,是一种不正确的做法,更严重一点说就是在违法操作。 (三)住房公积金作用微弱 住房公积金的成立之初就是为了那些在进行房产购买时存在困难的百姓所成立的一种基金。但是在实际的资金操作中,这种资金流向并不是如此。有很多时候公积金的作用并没有在那些穷苦百姓身上作用,而是走向了其对立面,作用人群为中产甚至高产阶层的人群,这种现象完全与住房公积金成立目的不符,对于百姓来说是一种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严重的损害了百姓的合法权益,也从另一方面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度。 二、城乡一体化建设现状 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思想在很久以前就已经被人所提起,但是其发展历程并不是很好,在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因为历史原因所形成的城乡之间分离发展,导致了各种的社会矛盾出现,所以在其后的几十年里,对于城乡发展建设一体化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许多的学者对于这种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模式进行了解读,但是因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太过于广泛,所以使得人们对于如何具体发展城乡一体化存在着很多的分歧。 (一)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性 作为一个国家的组成部分,要想某得更好的发展不光光是要对城市建设下功夫,还要从基层做起保证配套的乡镇单位能够协同发展,做到全面化的发展。而且随着现代社会结构的不断变革,工农之间的联系越发的密切,对于这种发展趋势,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进行城乡经济统一发展,在统一的发展步伐下将经济建设的步伐再次加快,实现最和谐发展。 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能够极大地促进城乡之间的经济与文化交流,能够从多方面将两者的发展进行最合理的布局,在不断地交流中找到发展的契合点,进行统一规划与建设,最终才能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 (二)城乡一体化建设模式落后 在进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时候,需要根据具体的城乡情况进行谋划与布局,针对不同的经济发展现状制定不同发展模式。在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步伐还不是很好,属于是在摸索中前进,毕竟没有其他的案例供给我们进行借鉴。所以城乡一体化建设具体的建设过程中难免会因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复杂性,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严重阻碍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步伐。所以在政府的工作职能人员针对这种情况就要进行最周密的考察,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最佳模式寻找出来,加速城乡一体化化建设。 (三)城乡一体化建设资源倾斜不足 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举措,所以对其进行建设所需要的资源是极其巨大的。但是因为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所以导致对于一体化建设所能够提供的社会资源并不是很多,进一步的阻碍了一体化建设步伐。城乡经济结构在未完成一体化建设时属于二次元经济,所以对其进行一体化建设所要耗费的精力与资源是难以想象的巨大,政府和国家对于这项工作的支持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 三、针对百姓住房与城乡建设的改进意见 对于百姓安家立命的住房与城乡一体化者两个民生问题,在我国所受到的关注度是逐年增高,所以国家政府对此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改革的步伐还未完成,针对改革建设出现的问题做一些建议,如下。 (一)加强社会与政府的监督管理力度 百姓住房与城乡一体化建设都是国家所出台的改善民生的大计,所以自具体的执行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的部门,将会有许多的上下级领导部门进行协同合作,所以这么庞大的工程不可避免的就会出现一些因为监管疏忽所产生的问题。在百姓的住房问题中最重要的就是住房公积金的管理与应用,在很多地区的公积金管理部门对于公积金的管理是极为松懈的,在其中出现了很多的内部人员利用公积金进行违法利益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正是由于内部的监管部门疏忽所造成的。与之相同城乡一体化建设因为其巨大的资金和其他资源的投入,也必然会引起一些官员的注意,对于这种现象要加强注意,严防不法之徒进行非法交易。 (二)加大资源的投入与倾斜力度 在进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政府要加强资源的投入,将城乡一体化的基础打牢。因为城乡一体化经济建设所涉及到的发展方向是非常广泛的,所以需要政府和国家所提供的有关经济建设方面的生产资料和生产技术都是极为庞大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对于经济建设的资金和资料的投入和倾斜力度都需要国家一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调控。在进行具体的建设调控时,要对各方面的衔接工作做好衔接处理,让整个建设过程的进程不会产生阻碍,加快整个城乡化建设的进程,早日实现城乡一体化。 (三)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 找一个好的社会变革能够进行下去的最根本因素是要具有一个好的发展制度,所以在进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对城乡一体化建设制定一套完善的发展建设制度,将城乡已替换经济建设过程中所要面临的各项问题以及规章制度进行详细的换分,力求能够最大程度的将一体化建设的步伐加快,消除城乡之间二次元的经济形式,使得广大群众以及百姓能够过上真正的小康生活。 四、结束语 在我国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城乡一体化所带来的弊病在显露之后正在被一步步解决,这也是我国实现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所以其所带来的巨大社会变革,使得广大群众真正的受益,从过去的贫困生活中走了出来,渐渐地向着全面小康的美好未来前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也在另一方面解决了百姓的住房问题,使老百姓走进了更好的生活环境之中,两者相辅相成,使得我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革。 城乡建设论文:浅析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方法及效益 [摘 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一项多得的政策,可以有效缓解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对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阐述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政策内涵和意义,浅析了高明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荷城街道松柏坑项目的目的和操作方法,总结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复垦后取得的效益。 [关键词]增减挂钩 松柏杭 方法 效益 引言 随着全国各地经济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各行业对土地的需求日益强烈,建设用地逐年增加,耕地日趋减少,这对我国有限的耕地资源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200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提出节约集约用地、保护耕地要求,同时加强村镇建设用地的管理,鼓励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要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为有效推进试点地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国土资源部出台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国土资发〔2008〕138号),文件要求挂钩试点市、县应当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专项调查,编制挂钩试点专项规划。 1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内涵 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工作,是指依据土地利用体规划,将若干拟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复垦,最终实现项目区内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用地布局更合理的土地整理工作目标。 2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意义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不仅仅能有效推进“三农”发展和城镇化的现实可靠的载体和抓手;不仅仅能落实中央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方针,统筹城乡发展;不仅仅能引导资源、技术和项目向农村流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能在保障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发展中,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促进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更能严格保护耕地和提高耕地质量、促进耕地集约经营和发展现代化农业、促进农民分工就业和增加收入。 3 荷城街道松柏坑项目区增减挂钩试点 荷城街道自2012年开展增减挂钩试点工作,松柏坑是其中一个项目,该项目建设规模面积320.29亩,全部为废弃工矿用地,总投资625万元,亩均投资1.95万元。 3.1 松柏坑项目的背景 高明区荷城街道松柏坑矿点在盗采过程中排出的煤矸石等固体废物,不仅堆积占地,而且堆积的工矿废弃物经雨水常年冲刷后,其中含有的硫化物溢出或浸出严重污染了周边的大气、农田和水体,该区域原已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部分区域植被难以生长,水土流失严重,对周围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影响。土地复垦对于增加土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农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均有重要意义。基于上述问题,高明区国土城建和水务局积极申报《高明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荷城街道松柏坑项目》,并获得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审批通过。 3.2 松柏坑项目的操作方法 (1)领导重视。镇街是增减挂钩项目开展的主体,领导高度重视此次复垦工程,并成立了由国土、财政、农林渔业、镇街等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主要领导牵头,各部门间紧密联合,解决工作中的规划、资金等问题,逐步突破工作难点 (2)科学决策。将批准的松柏坑项目通过网络、村委会公告栏等媒介予以公示,并制订详细的补偿安置方案,按规定组织听证,同时选址科学,拆旧地块全部是废弃采矿用地,避免农村居民点复垦导致“农民上楼”补偿不合理等问题滋生,充分发挥资金优势。 (3)创新宣传。为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利用植树节植树活动,引导公众参与,加大宣传力度,让村民、学生、各级领导参与到项目中,把土地增减挂钩的政策精神深入社会。 (4)强化管理。松柏坑原是采矿用地,地表裸露,土壤肥力低,严格执行增减挂钩项目有关复垦标准,科学规划田间道路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督促施工单位按照设计要求施工,必须层层检验合格,严控质量大关,同事采用物理、生物等土壤修复方法提高土地生产能力,打造科学规划、高质量的复耕地。 (5)资金到位。资金问题是增减挂钩项目的关键,政府加大对该项目的资金投入,联合部门、乡镇政府、村集体和引进民间资金,简化报批流程,避免资金断层和后续供应不足,保障工程保质保量顺利竣工。 (6)互联网+流转。项目竣工验收后,为促进复垦后地块的流转经营,保障土地的资源利用率,引入互联网+的概念,利用平台进行管理经营。 3.3 松柏坑项目的效益 松柏坑项目实现土地复垦,取得经济、生态、社会等各方面效益,实现经济生态社会的协调同步,从而推动“五位一体”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如下: (1)经济效益 项目区土地复垦,对项目所占土地进行了土地整治,清除了施工过程中遗留的施工残渣,避免了农民后续在耕作时对土地的二次整治,减少了农民劳动力的付出。在复垦的同时,采取化学措施,提供啊土壤质量。其次在翻松土地的同时,向土壤中撒播农家土杂肥,补充土壤肥力。这些化学措施的实施,改善了土壤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对于复垦区农作物产量的恢复和提高具有重大的意义,这也减少了农民施肥的资金投入。对于当地农民来说,资金和劳力投入减少,而产生的经济效益增大,生产效益大大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可得到极大改善。 同时,复垦竣工验收后,按照广东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的有关规定,可以使用相应面积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具有极高的经济效益。 (2)生态效益 通过对项目区实施土地复垦,项目区与周边的环境得到融合,使项目区及其周边的生态环境朝着良性协调的方向前进。同时,项目区的土地基本恢复其土地利用功能,与四周的自然景观基本保持一致,保持了其美学特性。 通过对项目区生态环境的恢复与建设,使占有和破坏的土地得到恢复,最终恢复了土地的生产力,建成了人工与自然谐调的生态系统,形成新的人工和自然景观。同时将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减少到最低,改善了生物圈的生态环境。因此,本工程土地复垦的生态效益显著。 (3)社会效益 根据工程对土地造成的破坏,进行复垦设计,调整土地利用功能,保证占用的土地得到合理的利用,不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在土地资源日趋紧张的今天,土地复垦对于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土地复垦项目的实施使工程占地区大部分恢复了原有土地利用功能,只有极少部分土地进行了调整,这也便于以后土地利用的统一规划。 通过复垦松柏坑废弃矿区,不但运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解决了建设用地指标的问题,还改善了生态环境和消除了地质灾害隐患。 4 结语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出台,是一项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保护土地资源,优化用地结构,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改善农村经济社会面貌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好路子,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把这个利国利民的政策落实好,真正体现国家出台这个政策的初衷,让各级政府和群众都能享受到这项政策带来的益处。 只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立足于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认真总结经验,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就能确保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规范、健康、有序开展。 城乡建设论文:加快城乡建设 促进区县经济发展 摘 要: 就当前情况来看,国民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向了市场经济体制。通过搞活城乡经济建设,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在推动区县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小视。本文首先分析了加快城乡建设对区县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接着提出加快城乡建设,促进区县经济发展的举措。 关键词:城乡建设 区县经济 发展 在区县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地区的信息流通不畅,加上生产力水平不高等因素,都限制了这些地区的区县经济发展。在新时期,要不断加快城乡经济建设,完善市场经济体系,结合当地实际,建立新的市场经济增长点,从而为区县经济的发展增添一些生机与活力。 一、加快城乡建设对区县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1.沟通城乡物资交流,保证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作为商品交换的重要场所,只有建立完善的市场才能保障各种商品的流通,进而实现商品的价值,让生产者能够卖出其产品,消费者买到适用的商品,满足社会再生产的需求。当流通顺畅之后,就能带动农业、工业以及商业等的发展,做到建立一处市场,搞活一片经济,造福一方群众,进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前进。 2.加快城乡建设,促进专业化生产 对于农村地区来说,要摆脱自然经济的束缚,实现致富的目的,可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这是迈进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建立城乡市场,能够为乡镇企业走入大市场创造条件。让其参与市场经济的竞争,促进其加快技术探索速度,进而优化产品质量,还能及时掌握有利的信息,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当信息资源畅通之后,能够减少原材料的购买成本与产品的生产成本,进而提高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促进专业化生产。 3.加快城乡建设,有利于改善产业结构 在城乡建设进程中,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致富门路。众所周知,我国土地资源有限,人口众多。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也在增长。可以引导农民参与其他产业的发展,尤其是第三产业,包含的种类很多,有交通运输业,信息产业以及社会保险等等,种类非常多,就业的容量也比^大,可以建成一支数量庞大的劳动力队伍,不但调整了产业结构,还为剩余劳动力以及城镇待业人员提供了就业之路。 4.加快城乡建设,促进乡村城市化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的进步,农民进城务工的人员也在增多,跟市场经济配套的服务设施也在增加。特别是基层乡镇,作为农民购买生产生活用品、从事加工以及提供服务的场所,是农村文化活动与信息交流的中心,加快其建设能够促进乡村城市化。 二、加快城乡建设,促进区县经济发展的举措 1.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村地区的群众的商品经济意识也在增强。要加快城乡建设就要提高认识,根据新形势来更新思想观念。如果不能搞活农村市场,占据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就难以实现小康生活,我国的经济建设也难以取得逐年增长的良好局面。因此,要积极深化农村改革,更新观念,这是当前生产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2.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要提高各个区县的经济发展速度,就要区县以及乡镇、村委的领导干部,认清建设城乡经济的重要性,把城乡市场建设纳入城乡经济建设的总体布局中来。根据当地的生产实际,结合商品经济发展流向,遵循当地的交通条件,在不改变群众购物习惯的前提下,建设商业网点,并设施相应的配套设施,进行合理布局。各级政府要把统筹城乡经济发展问题放在当前经济建设的日程上来。成立专门的领导班子,带领成员实地调研,建设新型集镇,为城乡建设发展服务。 3.多方集资,多渠道建设 城乡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做后盾,国家财政所拨款项是有限的,要进行多渠道的筹集资金。具体来说,就是财政拨一些,银行贷一些,各个部门免一些等,还可以动员当地企业投资,也可以向居民进行集资。根据“公益事业大家筹办”的方针,本着“谁出资谁受益”的原则,根据当地的规划建设要求,让个体投资,也可以让部门投资,比如,可以让商业部门建设,也可以让物资部门假设,也可以多个部门联合建设。总结之前市场经济发展的经验可以看出,城乡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有工商行政部门的管理费用、企业缴纳的税务费用等等。 4.结合实际,做好配套设施建设 为了更好的发挥城乡建设中市场的功能,在建设和完善市场过程中,要根据市场发育的不同阶段,结合当地经济实际发展需求,做好与之相配套的服务设施建设。比如,交通运输、资金储蓄以及文化娱乐场所等,这样才能更好的提供细致化的服务。再创造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吸引客商在当地投资。 结论 综上所述,加快城乡建设能够沟通城乡物资交流,保证再生产的顺利进行,还能促进专业化生产,有利于改善产业结构,促进乡村城市化。因此,在新时期,要提高认识,更新观念,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多方集资,多渠道建设,从而促进区县经济的发展。 城乡建设论文:对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的几点思考 [摘 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一项有利于保护耕地、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突破口。由于还处在探索阶段,在实施过程当中问题层出不穷。本文就增减挂钩实施过程当中比较普遍和亟需解决的问题做些分析和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增减挂钩;问题;对策。 为贯彻中央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部署要求,国土资源部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按照保障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提出了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思路。从本质上讲,增减挂钩是建设用地的整理,是土地利用结构布局的调整和优化,也是城乡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一项有利于保护耕地、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突破口。 一、当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挂钩政策的认识存在偏差。一方面,一些地区把增减挂钩工作当成是增加城镇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的方式方法,一些地区过分关注周转指标,简单地把增减挂钩理解为解决用地矛盾的手段,存在着片面争取周转指标规模的倾向。另一方面,部分地区村镇建设规划滞后,造成增减挂钩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村镇建设规划衔接不够,精力主要用在拆旧复耕和新村建设等,没有综合考虑田、水、路、林的整治。 (二)城镇化过程不合理。在目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条件下,把城镇和农村两个行政级别和性质不同的区域放在一个项目区,似乎是消除了行政上的影响,但是我国长期形成了城市和农村的区别,国家政策长期偏向城市,已经成为一个思维导向,当城市和农村发生利益冲突时,利益总是偏向城市。在一个项目区内,本来需要两个行政区协商的事情变成为在项目区内解决,农村的利益容易受到侵犯。 (三)对农民和集体的利益考虑不充分。一方面,很多以前建造的房屋都超过国家规定标准,而超过的部分事实上是新增耕地的潜力部分。超过的部分怎么处理,是否应给予补偿以及如何制定补偿的标准,没有具体规定。另一方面,政府对如何在挂钩政策的实施过程中还利于民、造福百姓,考虑得不够,也缺乏有效的保障措施,绝大多数试点地区没有制定土地收益管理办法,大部分收益被地方政府拿走。 (四)制度不够完善,管理有待规范。一是在操作过程中,相对集中地建设这些农民新村住宅时通常需要占用一些农用地,从而产生了农用地被转用于住宅建设用地是否需要审批的问题。二是将拆旧地块农民迁出后留下的农民住宅拆除,并进行复耕,使之转变为农用地,用于与建新地块占用的农用地进行等量置换。这就产生了农民迁出后的建设用地(宅基地)被复耕为农用地及土地用途变更登记的问题。三是“宅基地换房”模式中仍然存在土地征收问题。这是因为在增减挂钩中,通过置换仍保持不变的只是农用地与建设用地的量,而不是集体所有的土地与国有土地的量。 二、规范当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的对策 (一)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在耕地面积不减少情况下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一种土地创新利用模式。这项工作应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保护耕地、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为出发点,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统筹城乡发展为目标,以优化用地结构和节约集约用地为重点。相关部门和单位应充分利用现有媒体宣传增减挂钩工作的法规政策;有关职能部门应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培训工作,重点培训增减挂钩工作应遵循的原则、挂钩内容、要求和工作程序等,提高干部群众的认知度和认同度。 (二)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一项综合性工作,关系到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因此,必须科学规划、统筹安排、整体推进。要建立“政府主导、国土搭台、部门联动、统筹规划、聚合资金、整体推进”的工作机制,在完善城市规划、村镇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基础上,综合设计挂钩专项规划,统筹衔接居民点归并、农村社区建设、基础设施配套、农田综合整治和产业布局优化调整;以县(市、区)为单位搞好县城、村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 (三)以农为本,协调发展。农村整理出来的土地,首先要复垦为耕地;其次满足农民建房、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再次留足发展非农产业用地;最后运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将农村节余的建设用地指标调剂到城镇使用,促进小城镇发展,同时要把获得土地级差收益返回农村用于新农村建设,形成良性循环。通过农村土地整治,使城乡土地资源、资产、资本有序流动,使农民居住向中心村镇集中,耕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实现耕地增加、用地节约、布局优化、要素集聚的目标。 (四)完善制度,强化监管。深入分析“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模式与常规的土地利用和管理模式存在矛盾和冲突,在涉及进一步明确有关政策,如项目区的农用地转用审批、建设用地转为农用地的土地用途变更登记、建新区中土地征收、审批权限等问题,为挂钩工作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积极引导并严格规范增减挂钩试点,加强周转指标和节余指标的管理,保证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不突破、耕地面e不减少、耕地质量不下降。开展挂钩工作必须要经过批准,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开展;挂钩周转指标必须纳入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实行规模控制,不得随意突破。建立挂钩周转指标台帐、加强项目区实施监管,建立挂钩项目区数据库,推进信息化管理。加强对拆旧地块的整理复垦监管,保证旧村庄、旧宅基地及时复耕,对周转指标下达、使用、归还等进行登记和管理,确保周转指标有效使用、按时归还。 城乡建设论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实施探究 [摘 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和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用地不断增多,而耕地红线又不可触及,在现实状况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较好地解决了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本文就是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进行的探究。 [关键词]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对策措施 当前,我国城乡建设用地需求不断增加、土地供给不断减少,土地供给矛盾日益突出,与此同时,伴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进城居住,农村“空心村”等不断增加,通过迁村并点或整村搬迁的方式腾出土地进行复垦,结余土地指标用于建设用地供应的方法应运而生,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就是其中之一。为确保项目实施顺利推进,需要对其可行性及对策措施等进行探究。 1 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背景 我国人多地少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建设用地与经济发展需求矛盾突出,人口众多与耕地相对较少矛盾突出,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推进中,建设用地需求较多,通过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既可以提供耕地保护的动力、增加农民增收渠道,又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土地资源。从其发展背景看,既有城镇化加快推进、建设用地需求增加的因素,更重要的因素则来自农村:农村居住点布局散乱,人均居住占用土地面积较大,特别是农村宅基地分配使用缺乏统一标准,空余宅基地较多,在外出务工人员增多的情况下,“空心村”较多,村民居住条件较差。 2 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实施 2.1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的对策措施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的实施利国利民,但项目具体实施中涉及众多工作,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推进。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加快协调推进。项目实施必须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国土及有关部门联合推动,基层乡镇负责实施的方式进行,要整合部门资源形成工作推进机构,在乡镇成立专门的项目指挥部,在具体实施村庄形成工作小组,对资金、规划等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加强政策制定和宣传、面积测量及认定、拆迁补偿协议签订等关键环节的组织领导,形成高效运转协调的工作机制。 二是坚持科学规划,突出项目实效。项目实施成效如何,关键是规划制定是否科学合理、符合实际。为此,要在正式实施前,组织有关基层镇街对辖区土地状况、新增土地潜力等进行摸底,对辖区内农民分布状况进行全面把握,在科学测算的基础上编制完善规划。安置区建设要统筹考虑居民需求和经济能力,在坚持集中居住、节约用地的基础上,设计不同档次和层次的户型,特别是在安置区选址、安置房建设标准、拆迁补偿办法等工作环节,要全面征求群众意愿,并按照民主化流程,在经过村民大会等讨论程序后再予以公布实施。 三是强化考核监管,维护群众利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中,各项工作都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且涉及到众多资金等问题,必须制定出台切实可行的考核激励和监督管理办法,坚决杜绝项目实施中的各类“跑冒滴漏”问题。考核监督和管理办法要及时予以公布,让群众有全面了解,确保通过正确引导,使项目实施全程都依法依规实施,保障群众权益不受损害。要加强源头控制,在项目审批中就要对项目区基本情况、土地和资金平衡测算情况、投融资操作方式、实施步骤以及群众意愿情况进行全面把握,在群众意愿达到一定比例后才予以审批。项目审批后,国土部门要与基层乡镇等单位联合有资质的规划设计公司制定完善土地整治实施方案和规划,并逐级向上级部门报备审批。 四是搭建操作平台,规范运行流程。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进行项目操作,由政府部门成立投融资建设公司负责项目资金和建设等工作。投融资公司作为特许经营主体,要通过贷款抵押等方式融资,并通过项目招标等方式确定安置房建设主体单位,后期可通过项目结余指标获取政府资金用于贷款利息偿还或项目建设。在项目实施全过程,都要按照规范流程操作,村民与村委会、村委会与镇街以及村委会与投融资公司、镇街与投融资公司等都要签订协议,规范各项目实施主体的责任和义务。在安置房建设中,要坚持从施工设计单位、施工材料等全部内容都要公开招标,严格按照与村民协议标准建设,确保工程质量、按时交房。 五是上下互动协调,统筹各方实施。要加强相关部门以及镇街、村居与有关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确保项目全过程都相互配合、协调推进。特别是在实施中要注意把握好政策实施与村民利益的最佳结合点,严格土地复垦验收、安置房建设验收等标准,确保实现项目实施效益最大化。 2.2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具有诸多社会效益,但现阶段实施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农民集中居住后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无法延续传统生活方式,对居民生活造成一定影响;生活方式改变又会影响传统的民俗保留等,容易造成民俗文化消亡;居民集中居住后脱离了土地,如果不能及时开拓增收渠道,容易降低村民收入。 针对上述问题,在项目实施中要坚持慎重原则,提出如下建议:一要切实维护群众利益。项目实施利国利民,但具体到项目区居民,就是要尊重居民意愿、维护群众利益,在居民全部通过或达到一定比例后,才对项目予以审批、组织实施。在项目实施前要统筹考虑好居民增收渠道、乡土民俗文化保留、生态环保等问题,切忌不顾实际的盲目开展项目,目实施后获取的土地增值收益也要按照“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原则,让农民收益。二要及时保质保量完成项目。项目规划审批通过后,要严格按照实施方案和规划,按有关实施办法予以推进,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对复垦土地要严格标准,统筹规划好道路、灌溉水源等配套设施,确保建设为高标准农田,为农业规模化经营创造条件。三要坚持因地制宜推进项目。项目实施中要坚持个性化原则,在安置区建设、集中居住后居民增收等都要立足项目区优势和长处,积极引进乡村旅游企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和种养大户等,实现土地复垦后的集中规模化高效实用,坚决避免千村一面、土地粗放滥用等问题,真正做到让居民事前同意、事中顺心、事后满意。 3 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当前城乡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针对当前农村土地使用现状,在适宜地区实施增减挂钩、土地整治复垦具有相当的比较效益,对项目实施流程进行研究,有利于提升项目实施水平,进一步提升项目实施效益。 城乡建设论文:探究城乡规划在城乡建设中的作用 摘 要: 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的关键,近年来伴随我国城镇化政策的大力推进,城乡建设的日新月异,城乡规划也逐渐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因为它也直接影响到了城乡建设的整体布局,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以山A东省东营市为例,从多角度简要探讨了该地区城乡规划之于城乡建设所起到的实际作用。 关键词:城乡规划 建设 发展现状 统筹 城乡统筹规划需要基于科学视角,围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有效提升目标展开,一方面是希望推动城乡科学发展,一方面也是希望迎合国家城镇化发展政策,站在全局角度来看城乡政治经济发展问题。因此要对城乡资源进行科学统筹规划,让其发展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同时也积极推动城乡经济的协调、全面和稳定。 一、|营市城乡建设现状 1.东营市基本概况 东营市位于我国山东省北部黄河三角洲地区,南北最大纵距123公里,东西最大横距74公里,总面积达到7923平方公里。东营市所在地区主要以草场、海洋滩涂资源为主,它气候宜人且动植物种类相当丰富,区域内可以发展包括林牧渔业在内的所有产业,发展潜力巨大。自2001年以后,东营市被国家列入到“十五”计划纲要,将其视为是国家“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基础”的重要基地和国际性绿色产业示范区。 2.东营市城乡建设现状 东营自建市以来,工农业产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质量日益提高,城乡建设以体制改革为基本源动力,以壮大县域经济为基本突破口,实现了以城乡规划经济统筹建设为主的发展态势,其主要成就体现在以下两点。 首先,东营市城乡经济传统中的不协调状况有所改善,尤其是农村消费市场日趋繁荣。截止到2016年,全市城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68.22亿元,全市农民生活消费可支出平均金额2944.12元,这高于城市居民3.2%。再一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缩小,其比例已经由2014年的2.38:1降到2.22:1,农民人均收入增速整体高于城镇居民5.2%。 其次,目前东营市城乡公路交通与乡镇客运站正在建设筹备中,希望建成围绕东营市为核心的整个交通路网畅通。另外在城乡生态环境方面也在不断改善推进,希望以“三网”绿化工程建设为主要进程,围绕黄河三角洲地区实施全面开发战略,全面加速构筑城乡林网、水网与路网的三位一体体系,并注重对城乡造林面积的有效扩大[1]。 二、城乡规划在东营市城乡建设中的具体作用分析 按照东营市城乡规划进程中所面临的社会经济发展主要问题,并借鉴目前国内城乡规划发展的成功经验,本文认为东营市城乡规划的具体思路应该为:“发挥优势、形成体系”。所谓“优势”就是走东营特色城乡规划发展路线,发挥地区作为全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所在地的天然资源优势,推进东营城乡油地一体化的联动发展模式;再一点就是形成三大体系,通过建立城乡统一产业体系、社会事业体系和服务支持体系来推动东营市城乡地区全面协调发展。具体来说,东营市城乡规划在其城乡建设中所起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天然油田资源优势促进地方油地一体化联动发展 东营市行政区域内拥有包括胜利油田、济南军区生产基地和石油大学在内的多项公共基础建设设施,这些都为东营油田发展创造了绝好的外部环境,再配合政府政策和经济支持,这对于东营市城乡规划是极大的促进作用,也为地方城乡建设深层次推进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 为此,东营地区也建立了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城乡建设改革规划,希望在统筹城乡资源配置的基础上来重点打通城乡市场,形成油地市场的互联机制,为东营地方建立合理有序的城乡经济流通体系,进一步促进资源与生产要素的城乡间、油地间有效流通。从整体来看,东营市的油地一体化联动城乡规划在城乡建设中所起到的作用要归纳为以下四点。 首先,它强化了城乡商品交易的市场建设力度,使得某些城乡商品交易市场实现了有效统一,特别是畜牧、蔬菜等市场的流通能力有所加强。 其次,城乡市场生产要素有所完善,它促进了东营市城乡在技术、资金、人才等生产流通要素方面的有效规划,也对土地、农村劳动力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让生产要素实现了双向组合与流动,极大程度促进了农村生产力提升,也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 再次,它强化了市场流通体系建设,特别是现代化物流方式的加入也鼓励了城乡大型超市、商贸集团的农村市场有效开拓,使得农产品在城乡之间的流通通道被完全打通,让东营市更加注重自身作为中介组织的作用发挥。 最后,城市市场配套服务体系建设也有所加强。东营市近年来开始实施“金农”工程,它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东营市及乡镇农业信息服务中心站的快速建设,使得服务站拥有了全信息采集、整理和功能及相关规范制度,这些都为农民及时、准确提供市场信息服务奠定基础[2]。 2.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建立与完善 东营市城乡规划最为民众所关注的必然是民生问题,这也是地方城乡建设的重点。为此,东营市将城乡社会保障事业作为是城乡建设的主要内容,希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地方城市化进程加速所带来的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等突出问题,为城乡居民安居乐业寻求优化途径。 就以东营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为例,地方实现了农村养老形式从家庭式养老到社会型养老的有效过渡,重点实施完善五保户集中供养机制,同时配合优待抚恤、农民养老储蓄、商业养老保险等制度,希望真正发挥农村社会养老之于城乡整体规划的辅助作用。实际上,东营市对养老制度政策的拓宽和对基金运营渠道的丰富化,也确保了地方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加大了城乡之于社会民生建设的监管力度,使得监管机制本身更加开放。这对于农村地区农民进城务工,“以土地换保障”政策的有效促进都具有一定作用,对城乡快速建设也是利好[3]。 结语 关于东营市城乡规划在城市建设中所起到的作用还有很多,例如它对于城市建设、“三农”反哺服务支持体系的带动作用、对城乡体系的有效优势互补等等。这些都为缩短东营市城乡经济文化差距奠定了有利基础,更重要的是它也为东营市民众营造了一个舒适、现代、人性化的健康安心生活空间。 城乡建设论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中农民意愿及区域差异研究 摘要:采用实地调查方法对江苏省典型地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LUTRG)政策中农民意愿进行研究,分析增减挂钩中农民的参与意愿、拆迁意愿、安置意愿及满意度,并探讨农民意愿的区域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多数农民有参与增减挂钩的意愿,但农民意愿分化严重;农民希望提高拆迁补偿标准与补偿过程透明化;农民倾向于集中安置,并十分关注安置小区配套设施完善情况;生活成本与就业是农民被安置于城镇后关注的重点;不同地区农民参与意愿、关注点及满意度存在差异。 关键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LUTRG);农民意愿;区域差异;江苏省 对城镇建设用地紧张、农村建设用地粗放、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失衡的状况,借鉴国外城镇化历程中的成功经验,中国出台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以下简称增减挂钩政策)。迄今为止,已有29个省份开展了增减挂钩试点。尊重农民意愿一直是中央强调该政策实施的原则之一。农民是增减挂钩政策的实施对象,其意愿直接关系到增减挂钩实施状况。因此,开展农民意愿调查研究对于增减挂钩政策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一些学者通过实地调查对增减挂钩中农民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吕月珍[1]在对浙江省嘉善、缙云两地农民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农民参与增减挂钩意愿进行实证分析,并采用计量模型对影响农民意愿的因素进行分析,揭示其内在影响机理。吴云青等[2]以天津市华明镇为个案,运用IPA分析方法,对农民感知的各挂钩要素的重要性和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并据此构建了方格图,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增减挂钩工作的策略。陈美球等[3]在对江西省增减挂钩试点运行及农民利益保障情况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民利益的关注点及影响农民利益的主要因素。周铁刚等[4]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多元逻辑斯回归分析法,对山西省河津市增减挂钩项目区中农民的搬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杨伟等[5]以重庆市九龙坡区为例,采用参与式农村调查评估方法和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法,研究了农民在增减挂钩项目实施中的应答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可见,现有文献已对中国许多地区增减挂钩中农民意愿进行了调查研究,有利于了解增减挂钩中农民意愿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但针对第一批增减挂钩试点的江苏省研究较少,对增减挂钩中农民意愿区域差异性研究更是十分稀少。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意识、区位等因素不同,不同地区增减挂钩中农民意愿也具有区域性。鉴于此,本研究以江苏省淮安市与苏州市为例,在对农民意愿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增减挂钩中农民的参与意愿、拆迁意愿、安置意愿及满意度,探讨两个地区之间农民意愿的区域差异性,以期为全面认识农民意愿、完善增减挂钩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1 增减挂钩中农民意愿的总体分析 为了解增减挂钩中农民意愿,于2014年6-12月先后到淮安市淮安区、苏州市吴江区对已实施增减挂钩的农民进行调查。调查以调查者解释、被调查者填写的方式进行,共计发放问卷150份,回收问卷150份,其中有效问卷144份,淮安区为67份,吴江区为77份,有效率96%。 1.1 多数农民有参与增减挂钩的意愿 由表1可知,超过一半的农民有参与增减挂钩意愿,但也有近1/3的农民不希望参与增减挂钩。对于“希望或不希望增减挂钩的原因”、“改善居住环境”、“获得较高的拆迁补偿”是较多的农民选择希望增减挂钩的原因,“担心以后生活成本上升”、“不想搬到其他地方居住”是较多的农民选择不希望增减挂钩的原因。因此,搞好安置区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的拆迁补偿、降低安置后农民生活成本、就地集中安置可以提高农民参与增减挂钩的积极性。 1.2 拆迁补偿标准是农民关注的焦点 由表2可知,在拆迁中,将“补偿标准”排在第一重要、第二重要位置的农民比重分别为41.7%、39.6%,将“补偿公平性”排在第一重要、第二重要位置的农民比重分别为35.4%、16.0%,将“补偿面积”排在第一重要、第二重要位置的农民比重分别为22.9%、44.4%。在问及“增减挂钩中,您最关注的是什么”时,选择“拆迁补偿标准”的农民最多,为37.8%。可见,拆迁补偿标准是增减挂钩中农民关注的重要问题。但调查同时显示,大多数农民认为目前拆迁补偿标准偏低。如果是货币安置,拆迁补偿的钱不足以建新房或在城镇买一套商品房;如果是实物安置,补贴的钱也不够用于新房装修。 1.3 大多数农民希望集中安置 由表3可知,在“货币安置”、“集中安置”、“就近安置”、“零星安置”四种安置方式中,选择“集中安置”的农民最多,可能因为大多数农民不愿意改变原来的生活圈;20.5%的农民选择“就近安置”,表明一些农民不愿意离开原来的居住环境;而选择“货币安置”的农民为24.4%,表明部分农民希望自主选择居住地点;选择“零星安置”的农民最少,仅有1.4%。 在问及“若集中安置,在安置选址上,您最关注的是什么”时,多数农民选择“方便子女上学”、“方便就业”2个选项,只有6.1%的农民选择“离承包地近,利于农业生产”。可见,农业生产在农民心目中的地位并不高。这一点在问及“增减挂钩后,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是否有所下降”时也得到证实,大多数农民认为增减挂钩后农业生产积极性下降,这可能与被调查区农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非农产业有关。在问及“若以货币形式进行安置,您希望安置标准为什么”时,67.1%的农民选择“足以在当地新建满足居住需要的房屋”,这说明农民的要求并不算太高。 1.4 生活成本与就业是农民被安置到城镇后关注的重点 由表3可知,“生活成本的提高”是农民被安置到城镇后最为担心的问题,约有一半的农民选择此项;选择“生活方式的改变”、“收入来源”、“福利保障”选项的人数几乎相同,每项大约都有18%左右的农民选择。在进一步访谈中得知,“生活成本的提高”除了表现在庭院经济消失、需要支付物业费等额外费用之外,还表现在有些农民将拆迁补偿款用于吃喝和赌博,导致此方面成本上升;拆迁前村里有小店,商品价格公道,而现在只能到大超市买东西,价格较高,从而导致生活成本上升。 在问及“若集中安置到城镇,您希望政府做什么”时,“相关职业技能培训”、“安置到附近企业”、“优先获得门面房使用”3个选项中,“安置到附近企业”、“优先获得门面房使用”选择较多,均在40%左右;而只有16.9%的农民选择“相关职业技能培训”。可见,农民虽然都很关心就业问题,但更希望政府直接安置就业岗位,而不愿通过提高职业技能去自己求职。 1.5 农民对已实施的增减挂钩项目总体评价较低 由表4可知,大多数农民对自己涉及的增p挂钩项目评价较低,约有64.3%的农民评分在60分以下;评分在“60~80分”的农民占23.8%,评分在“80分以上”的农民只有11.9%。 访谈显示,集中安置与安置区交通便利是农民较为满意的地方。集中安置使得住户之间相互熟悉,方便相互沟通。尤其是平时只有老年人居住时,有利于老年人相互走动,避免孤单无聊。安置区交通便利,一方面有利于农民出门进城,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子女上学,所以农民比较满意。 安置区配套设施不健全是农民最不满意的地方。虽然安置小区的环境优于原来的村庄,但许多农民反映有的安置小区配套设施不健全,如没有公共厕所、没有小超市,甚至有的安置小区都没有完全通水电,道路没有修好,生活污水无法排放等,这些都严重影响农民的日常生活,引起农民的普遍不满。除了配套设施不健全之外,农民不满意的地方还表现在拆迁补偿标准较低、拆迁补偿中不公开现象、生产生活方式不习惯、就业问题、安置房户型面积等问题。 2 增减挂钩中农民意愿的区域差异分析 调查中发现,虽然淮安市淮安区与苏州市吴江区两个地区增减挂钩中农民意愿在许多方面存在共同点,但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2.1 农民参与意愿存在差异 由表5可知,对于希不希望进行增减挂钩,淮安区农民选择“希望”、“不希望”、“不知道”的比例几乎各占三分之一,而吴江区农民选择“希望”选项的比例远远超过另外2个选项,达到65.2%,是淮安区的近两倍。可见,吴江区农民参与增减挂钩的意愿远远大于淮安区农民。 2.2 农民关注点存在差异 由表5可知,在增减挂钩中,淮安区农民关注最多的是“过程的透明性”,比例达50.0%;而吴江区农民关注最多的是“拆迁补偿标准”,比例达47.8%,选择“过程的透明性”比例只有13.0%。在访谈中,淮安区农民也反映大多数人不懂自己为什么拿钱、该拿多少钱,对于拆迁补偿不透明、不公开现象较为不满。而吴江区农民在访谈中并没有提及拆迁补偿不透明、不公开问题。 2.3 农民满意度存在差异 由表5可知,两个地区农民对增减挂钩项目的评价也有所差异,淮安区农民评分在60分以下的比例高达75.0%,而吴江区这一比例为54.5%,低于淮安区约20个百分点。在访谈中,淮安区农民表示不满意的地方很多,主要有安置小区配套设施不健全、补偿不公开、就业问题;而吴江区农民表示不满意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安置小区配套设施不健全问题。可见,虽然两个地区农民评价总体较低,但吴江区农民评价稍微高于淮安区。 这两个地区农民意愿的差异,除了与具体增减挂钩项目实施方式不同有关之外,也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淮安区地处苏北地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而吴江区地处苏南地区,属于经济发达地区。一般来讲,经济发达地区政府有较强的财力对农民进行补偿,建设安置区配套设施,同时也具有较强的民主意识,注重过程透明化。因此,农民的满意度较高,从而也就有较强的参与意愿。 3 农民意愿视角的增减挂钩政策完善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增减挂钩中农民意愿主要表现为:多数农民有参与增减挂钩的意愿,但农民意愿分化严重;农民希望提高拆迁补偿标准与补偿过程透明化;农民倾向于集中安置,并十分关注安置小区配套设施完善情况;生活成本与就业是农民被安置城镇后关注的重点;农民意愿存在区域差异。对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增减挂钩政策。 3.1 改统一拆迁方式为自愿拆迁方式 针对农民意愿分化严重的现状,应改变现在通行的统一拆迁方式。统一拆迁方式虽然便于实施与验收,但容易产生不尊重农民意愿、强拆问题,进而引起部分农民反感甚至反抗,增加增减挂钩成本。因此,在农民意愿分化严重的今天,尊重农民意愿必然要求改变统一拆迁方式。自愿拆迁方式是指愿意参与增减挂钩的农民可以申请自愿拆除自己的旧房并对宅基地进行复垦,复垦出来的耕地归农民使用,同时可以在政府规定的安置区获得宅基地自建住房或购买政府统一兴建的安置房或到其他地方购买住房;复垦的耕地经验收合格后可进入挂钩指标库,地方政府可将挂钩指标用于城镇建设。这种方式,一方面有利于尊重农民意愿,农民可以根据自家实际情况选择是否参与增减挂钩以及安置方式;另一方面有利于保证复垦出来的耕地质量,因为复垦出来的耕地是农民自家使用,农民会更关注耕地的质量;此外,地方政府也可以获得一定的挂钩指标,缓解城镇建设用地紧张的局面。 3.2 重构拆迁补偿标准,公开拆迁补偿过程 针对农民希望提高拆迁补偿标准与补偿过程透明化的情况,应重构拆迁补偿标准,改变将拆迁补偿标准等同于土地征收补偿标准的做法,并使补偿过程公开化、透明化。当前,大多数地方的拆迁补偿参照土地征收补偿标准。这里先不讨论土地征收补偿标准是否合理,按照土地征收补偿标准对增减挂钩进行拆迁补偿本身就不合理。因为增减挂钩不同于土地征收,增减挂钩的初衷就是让偏远地区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因此,增减挂钩中拆迁补偿标准应该是在土地征收补偿标准的基础上再加上土地增值收益中农民分享的部分。土地增值收益,即挂钩指标的出让收益应在政府、农村集体及农民三者之间分配,具体分配比例应根据各个地区情况有所区别,但农民应该占大头,让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在明确拆迁补偿标准之后,应将补偿标准公开,并将每家补偿情况进行公示。这样有利于农民知道自家应该拿多少补偿、为什么拿这么多补偿,也有利于减少补偿中的不公平与寻租现象。 3.3 集中安置为主,注重安置小区配套设施建设 针对农民倾向于集中安置并十分关注安置小区配套设施完善程度的情况,应在给予农民多种安置方式选择的基础上,注重安置小区配套设施的建设。虽然大多数农民希望集中安置,但仍有一部分农民选择其他安置方式,因此仍然需要提供多种安置方式供农民选择。对于选择集中安置的农民,政府应做好工作。一是做好规划,选择好安置小区的地点,兼顾农业耕作、城镇就业及子女上学等问题,且防止出现新房建好没几年又要拆迁的现象发生;二是根据地方政府财力状况、农民承受能力为安置小区配备相应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这些O施并不一定需要非常高的档次,关键是能让居住在安置小区的农民生活生产方便。 3.4 提高城镇安置方式的门槛,增强农民的就业能力 针对生活成本与就业是农民被安置城镇后关注重点的情况,应提高城镇安置方式的门槛,同时增强农民的就业能力。目前,一些地方在实施增减挂钩过程中,农民的宅基地和承包地都被占用,鼓励农民到城镇购房或将安置小区建到城镇或直接撤村改居。这种方式虽然能提高当地的人口城镇化率,但也给农民带来生活成本提高和就业无岗的危险。被安置到城镇,农民不仅将丧失原来的农村庭院经济收入,而且还要交纳各种居住费用,其生活成本肯定会提高,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不能实行城镇安置方式,关键在于被安置到城镇之后农民能否增加非农就业机会及提高收入。实行城镇安置方式关键在于当地具不具有足够的非农就业机会。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合实行城镇安置方式,应该只有那些经济比较发达、企业较多、非农就业机会较多的地方适合实行城镇安置方式。同时,还应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以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3.5 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应投入更多精力提高农民的满意度 针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参与意愿低、更关注“过程的透明性”及满意度较低的情况,当地政府在实施增减挂钩时应投入更多精力提高农民的满意度。积极宣传增减挂钩政策,吸引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多方筹集资金,确保有足额的资金用于拆迁补偿与配套设施建设;挂钩过程公开化、透明化,接受社会大众的监督。 城乡建设论文:探究城乡规划在城乡建设中的作用 摘 要: 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的关键,近年来伴随我国城镇化政策的大力推进,城乡建设的日新月异,城乡规划也逐渐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因为它也直接影响到了城乡建设的整体布局,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以山A东省东营市为例,从多角度简要探讨了该地区城乡规划之于城乡建设所起到的实际作用。 关键词:城乡规划 建设 发展现状 统筹 城乡统筹规划需要基于科学视角,围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有效提升目标展开,一方面是希望推动城乡科学发展,一方面也是希望迎合国家城镇化发展政策,站在全局角度来看城乡政治经济发展问题。因此要对城乡资源进行科学统筹规划,让其发展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同时也积极推动城乡经济的协调、全面和稳定。 一、东营市城乡建设现状 1.东营市基本概况 东营市位于我国山东省北部黄河三角洲地区,南北最大纵距123公里,东西最大横距74公里,总面积达到7923平方公里。东营市所在地区主要以草场、海洋滩涂资源为主,它气候宜人且动植物种类相当丰富,区域内可以发展包括林牧渔业在内的所有产业,发展潜力巨大。自2001年以后,东营市被国家列入到“十五”计划纲要,将其视为是国家“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基础”的重要基地和国际性绿色产业示范区。 2.东营市城乡建设现状 东营自建市以来,工农业产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质量日益提高,城乡建设以体制改革为基本源动力,以壮大县域经济为基本突破口,实现了以城乡规划经济统筹建设为主的发展态势,其主要成就体现在以下两点。 首先,东营市城乡经济传统中的不协调状况有所改善,尤其是农村消费市场日趋繁荣。截止到2016年,全市城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68.22亿元,全市农民生活消费可支出平均金额2944.12元,这高于城市居民3.2%。再一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缩小,其比例已经由2014年的2.38:1降到2.22:1,农民人均收入增速整体高于城镇居民5.2%。 其次,目前东营市城乡公路交通与乡镇客运站正在建设筹备中,希望建成围绕东营市为核心的整个交通路网畅通。另外在城乡生态环境方面也在不断改善推进,希望以“三网”绿化工程建设为主要进程,围绕黄河三角洲地区实施全面开发战略,全面加速构筑城乡林网、水网与路网的三位一体体系,并注重对城乡造林面积的有效扩大[1]。 二、城乡规划在东营市城乡建设中的具体作用分析 按照东营市城乡规划进程中所面临的社会经济发展主要问题,并借鉴目前国内城乡规划发展的成功经验,本文认为东营市城乡规划的具体思路应该为:“发挥优势、形成体系”。所谓“优势”就是走东营特色城乡规划发展路线,发挥地区作为全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所在地的天然资源优势,推进东营城乡油地一体化的联动发展模式;再一点就是形成三大体系,通过建立城乡统一产业体系、社会事业体系和服务支持体系来推动东营市城乡地区全面协调发展。具体来说,东营市城乡规划在其城乡建设中所起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天然油田资源优势促进地方油地一体化联动发展 东营市行政区域内拥有包括胜利油田、济南军区生产基地和石油大学在内的多项公共基础建设设施,这些都为东营油田发展创造了绝好的外部环境,再配合政府政策和经济支持,这对于东营市城乡规划是极大的促进作用,也为地方城乡建设深层次推进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 为此,东营地区也建立了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城乡建设改革规划,希望在统筹城乡资源配置的基础上来重点打通城乡市场,形成油地市场的互联机制,为东营地方建立合理有序的城乡经济流通体系,进一步促进资源与生产要素的城乡间、油地间有效流通。从整体来看,东营市的油地一体化联动城乡规划在城乡建设中所起到的作用要归纳为以下四点。 首先,它强化了城乡商品交易的市场建设力度,使得某些城乡商品交易市场实现了有效统一,特别是畜牧、蔬菜等市场的流通能力有所加强。 其次,城乡市场生产要素有所完善,它促进了东营市城乡在技术、资金、人才等生产流通要素方面的有效规划,也对土地、农村劳动力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让生产要素实现了双向组合与流动,极大程度促进了农村生产力提升,也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 再次,它强化了市场流通体系建设,特别是现代化物流方式的加入也鼓励了城乡大型超市、商贸集团的农村市场有效开拓,使得农产品在城乡之间的流通通道被完全打通,让东营市更加注重自身作为中介组织的作用发挥。 最后,城市市场配套服务体系建设也有所加强。东营市近年来开始实施“金农”工程,它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东营市及乡镇农业信息服务中心站的快速建设,使得服务站拥有了全信息采集、整理和功能及相关规范制度,这些都为农民及时、准确提供市场信息服务奠定基础[2]。 2.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建立与完善 东营市城乡规划最为民众所关注的必然是民生问题,这也是地方城乡建设的重点。为此,东营市将城乡社会保障事业作为是城乡建设的主要内容,希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地方城市化进程加速所带来的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等突出问题,为城乡居民安居乐业寻求优化途径。 就以东营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为例,地方实现了农村养老形式从家庭式养老到社会型养老的有效过渡,重点实施完善五保户集中供养机制,同时配合优待抚恤、农民养老储蓄、商业养老保险等制度,希望真正发挥农村社会养老之于城乡整体规划的辅助作用。实际上,东营市对养老制度政策的拓宽和对基金运营渠道的丰富化,也确保了地方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加大了城乡之于社会民生建设的监管力度,使得监管机制本身更加开放。这对于农村地区农民进城务工,“以土地换保障”政策的有效促进都具有一定作用,对城乡快速建设也是利好[3]。 结语 关于东营市城乡规划在城市建设中所起到的作用还有很多,例如它对于城市建设、“三农”反哺服务支持体系的带动作用、对城乡体系的有效优势互补等等。这些都为缩短东营市城乡经济文化差距奠定了有利基础,更重要的是它也为东营市民众营造了一个舒适、现代、人性化的健康安心生活空间。 城乡建设论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中农民意愿及区域差异研究 摘要:采用实地调查方法对江苏省典型地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LUTRG)政策中农民意愿进行研究,分析增减挂钩中农民的参与意愿、拆迁意愿、安置意愿及满意度,并探讨农民意愿的区域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多数农民有参与增减挂钩的意愿,但农民意愿分化严重;农民希望提高拆迁补偿标准与补偿过程透明化;农民倾向于集中安置,并十分关注安置小区配套设施完善情况;生活成本与就业是农民被安置于城镇后关注的重点;不同地区农民参与意愿、关注点及满意度存在差异。 关键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LUTRG);农民意愿;区域差异;江苏省 对城镇建设用地紧张、农村建设用地粗放、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失衡的状况,借鉴国外城镇化历程中的成功经验,中国出台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以下简称增减挂钩政策)。迄今为止,已有29个省份开展了增减挂钩试点。尊重农民意愿一直是中央强调该政策实施的原则之一。农民是增减挂钩政策的实施对象,其意愿直接关系到增减挂钩实施状况。因此,开展农民意愿调查研究对于增减挂钩政策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一些学者通过实地调查对增减挂钩中农民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吕月珍[1]在对浙江省嘉善、缙云两地农民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农民参与增减挂钩意愿进行实证分析,并采用计量模型对影响农民意愿的因素进行分析,揭示其内在影响机理。吴云青等[2]以天津市华明镇为个案,运用IPA分析方法,对农民感知的各挂钩要素的重要性和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并据此构建了方格图,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增减挂钩工作的策略。陈美球等[3]在对江西省增减挂钩试点运行及农民利益保障情况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民利益的关注点及影响农民利益的主要因素。周铁刚等[4]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多元逻辑斯回归分析法,对山西省河津市增减挂钩项目区中农民的搬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杨伟等[5]以重庆市九龙坡区为例,采用参与式农村调查评估方法和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法,研究了农民在增减挂钩项目实施中的应答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可见,现有文献已对中国许多地区增减挂钩中农民意愿进行了调查研究,有利于了解增减挂钩中农民意愿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但针对第一批增减挂钩试点的江苏省研究较少,对增减挂钩中农民意愿区域差异性研究更是十分稀少。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意识、区位等因素不同,不同地区增减挂钩中农民意愿也具有区域性。鉴于此,本研究以江苏省淮安市与苏州市为例,在对农民意愿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增减挂钩中农民的参与意愿、拆迁意愿、安置意愿及满意度,探讨两个地区之间农民意愿的区域差异性,以期为全面认识农民意愿、完善增减挂钩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1 增减挂钩中农民意愿的总体分析 为了解增减挂钩中农民意愿,于2014年6-12月先后到淮安市淮安区、苏州市吴江区对已实施增减挂钩的农民进行调查。调查以调查者解释、被调查者填写的方式进行,共计发放问卷150份,回收问卷150份,其中有效问卷144份,淮安区为67份,吴江区为77份,有效率96%。 1.1 多数农民有参与增减挂钩的意愿 由表1可知,超过一半的农民有参与增减挂钩意愿,但也有近1/3的农民不希望参与增减挂钩。对于“希望或不希望增减挂钩的原因”、“改善居住环境”、“获得较高的拆迁补偿”是较多的农民选择希望增减挂钩的原因,“担心以后生活成本上升”、“不想搬到其他地方居住”是较多的农民选择不希望增减挂钩的原因。因此,搞好安置区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的拆迁补偿、降低安置后农民生活成本、就地集中安置可以提高农民参与增减挂钩的积极性。 1.2 拆迁补偿标准是农民关注的焦点 由表2可知,在拆迁中,将“补偿标准”排在第一重要、第二重要位置的农民比重分别为41.7%、39.6%,将“补偿公平性”排在第一重要、第二重要位置的农民比重分别为35.4%、16.0%,将“补偿面积”排在第一重要、第二重要位置的农民比重分别为22.9%、44.4%。在问及“增减挂钩中,您最关注的是什么”时,选择“拆迁补偿标准”的农民最多,为37.8%。可见,拆迁补偿标准是增减挂钩中农民关注的重要问题。但调查同时显示,大多数农民认为目前拆迁补偿标准偏低。如果是货币安置,拆迁补偿的钱不足以建新房或在城镇买一套商品房;如果是实物安置,补贴的钱也不够用于新房装修。 1.3 大多数农民希望集中安置 由表3可知,在“货币安置”、“集中安置”、“就近安置”、“零星安置”四种安置方式中,选择“集中安置”的农民最多,可能因为大多数农民不愿意改变原来的生活圈;20.5%的农民选择“就近安置”,表明一些农民不愿意离开原来的居住环境;而选择“货币安置”的农民为24.4%,表明部分农民希望自主选择居住地点;选择“零星安置”的农民最少,仅有1.4%。 在问及“若集中安置,在安置选址上,您最关注的是什么”时,多数农民选择“方便子女上学”、“方便就业”2个选项,只有6.1%的农民选择“离承包地近,利于农业生产”。可见,农业生产在农民心目中的地位并不高。这一点在问及“增减挂钩后,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是否有所下降”时也得到证实,大多数农民认为增减挂钩后农业生产积极性下降,这可能与被调查区农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非农产业有关。在问及“若以货币形式进行安置,您希望安置标准为什么”时,67.1%的农民选择“足以在当地新建满足居住需要的房屋”,这说明农民的要求并不算太高。 1.4 生活成本与就业是农民被安置到城镇后关注的重点 由表3可知,“生活成本的提高”是农民被安置到城镇后最为担心的问题,约有一半的农民选择此项;选择“生活方式的改变”、“收入来源”、“福利保障”选项的人数几乎相同,每项大约都有18%左右的农民选择。在进一步访谈中得知,“生活成本的提高”除了表现在庭院经济消失、需要支付物业费等额外费用之外,还表现在有些农民将拆迁补偿款用于吃喝和赌博,导致此方面成本上升;拆迁前村里有小店,商品价格公道,而现在只能到大超市买东西,价格较高,从而导致生活成本上升。 在问及“若集中安置到城镇,您希望政府做什么”时,“相关职业技能培训”、“安置到附近企业”、“优先获得门面房使用”3个选项中,“安置到附近企业”、“优先获得门面房使用”选择较多,均在40%左右;而只有16.9%的农民选择“相关职业技能培训”。可见,农民虽然都很关心就业问题,但更希望政府直接安置就业岗位,而不愿通过提高职业技能去自己求职。 1.5 农民对已实施的增减挂钩项目总体评价较低 大多数农民对自己涉及的增p挂钩项目评价较低,约有64.3%的农民评分在60分以下;评分在“60~80分”的农民占23.8%,评分在“80分以上”的农民只有11.9%。 访谈显示,集中安置与安置区交通便利是农民较为满意的地方。集中安置使得住户之间相互熟悉,方便相互沟通。尤其是平时只有老年人居住时,有利于老年人相互走动,避免孤单无聊。安置区交通便利,一方面有利于农民出门进城,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子女上学,所以农民比较满意。 安置区配套设施不健全是农民最不满意的地方。虽然安置小区的环境优于原来的村庄,但许多农民反映有的安置小区配套设施不健全,如没有公共厕所、没有小超市,甚至有的安置小区都没有完全通水电,道路没有修好,生活污水无法排放等,这些都严重影响农民的日常生活,引起农民的普遍不满。除了配套设施不健全之外,农民不满意的地方还表现在拆迁补偿标准较低、拆迁补偿中不公开现象、生产生活方式不习惯、就业问题、安置房户型面积等问题。 2 增减挂钩中农民意愿的区域差异分析 调查中发现,虽然淮安市淮安区与苏州市吴江区两个地区增减挂钩中农民意愿在许多方面存在共同点,但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2.1 农民参与意愿存在差异 对于希不希望进行增减挂钩,淮安区农民选择“希望”、“不希望”、“不知道”的比例几乎各占三分之一,而吴江区农民选择“希望”选项的比例远远超过另外2个选项,达到65.2%,是淮安区的近两倍。可见,吴江区农民参与增减挂钩的意愿远远大于淮安区农民。 2.2 农民关注点存在差异 在增减挂钩中,淮安区农民关注最多的是“过程的透明性”,比例达50.0%;而吴江区农民关注最多的是“拆迁补偿标准”,比例达47.8%,选择“过程的透明性”比例只有13.0%。在访谈中,淮安区农民也反映大多数人不懂自己为什么拿钱、该拿多少钱,对于拆迁补偿不透明、不公开现象较为不满。而吴江区农民在访谈中并没有提及拆迁补偿不透明、不公开问题。 2.3 农民满意度存在差异 两个地区农民对增减挂钩项目的评价也有所差异,淮安区农民评分在60分以下的比例高达75.0%,而吴江区这一比例为54.5%,低于淮安区约20个百分点。在访谈中,淮安区农民表示不满意的地方很多,主要有安置小区配套设施不健全、补偿不公开、就业问题;而吴江区农民表示不满意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安置小区配套设施不健全问题。可见,虽然两个地区农民评价总体较低,但吴江区农民评价稍微高于淮安区。 这两个地区农民意愿的差异,除了与具体增减挂钩项目实施方式不同有关之外,也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淮安区地处苏北地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而吴江区地处苏南地区,属于经济发达地区。一般来讲,经济发达地区政府有较强的财力对农民进行补偿,建设安置区配套设施,同时也具有较强的民主意识,注重过程透明化。因此,农民的满意度较高,从而也就有较强的参与意愿。 3 农民意愿视角的增减挂钩政策完善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增减挂钩中农民意愿主要表现为:多数农民有参与增减挂钩的意愿,但农民意愿分化严重;农民希望提高拆迁补偿标准与补偿过程透明化;农民倾向于集中安置,并十分关注安置小区配套设施完善情况;生活成本与就业是农民被安置城镇后关注的重点;农民意愿存在区域差异。对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增减挂钩政策。 3.1 改统一拆迁方式为自愿拆迁方式 针对农民意愿分化严重的现状,应改变现在通行的统一拆迁方式。统一拆迁方式虽然便于实施与验收,但容易产生不尊重农民意愿、强拆问题,进而引起部分农民反感甚至反抗,增加增减挂钩成本。因此,在农民意愿分化严重的今天,尊重农民意愿必然要求改变统一拆迁方式。自愿拆迁方式是指愿意参与增减挂钩的农民可以申请自愿拆除自己的旧房并对宅基地进行复垦,复垦出来的耕地归农民使用,同时可以在政府规定的安置区获得宅基地自建住房或购买政府统一兴建的安置房或到其他地方购买住房;复垦的耕地经验收合格后可进入挂钩指标库,地方政府可将挂钩指标用于城镇建设。这种方式,一方面有利于尊重农民意愿,农民可以根据自家实际情况选择是否参与增减挂钩以及安置方式;另一方面有利于保证复垦出来的耕地质量,因为复垦出来的耕地是农民自家使用,农民会更关注耕地的质量;此外,地方政府也可以获得一定的挂钩指标,缓解城镇建设用地紧张的局面。 3.2 重构拆迁补偿标准,公开拆迁补偿过程 针对农民希望提高拆迁补偿标准与补偿过程透明化的情况,应重构拆迁补偿标准,改变将拆迁补偿标准等同于土地征收补偿标准的做法,并使补偿过程公开化、透明化。当前,大多数地方的拆迁补偿参照土地征收补偿标准。这里先不讨论土地征收补偿标准是否合理,按照土地征收补偿标准对增减挂钩进行拆迁补偿本身就不合理。因为增减挂钩不同于土地征收,增减挂钩的初衷就是让偏远地区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因此,增减挂钩中拆迁补偿标准应该是在土地征收补偿标准的基础上再加上土地增值收益中农民分享的部分。土地增值收益,即挂钩指标的出让收益应在政府、农村集体及农民三者之间分配,具体分配比例应根据各个地区情况有所区别,但农民应该占大头,让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在明确拆迁补偿标准之后,应将补偿标准公开,并将每家补偿情况进行公示。这样有利于农民知道自家应该拿多少补偿、为什么拿这么多补偿,也有利于减少补偿中的不公平与寻租现象。 3.3 集中安置为主,注重安置小区配套设施建设 针对农民倾向于集中安置并十分关注安置小区配套设施完善程度的情况,应在给予农民多种安置方式选择的基础上,注重安置小区配套设施的建设。虽然大多数农民希望集中安置,但仍有一部分农民选择其他安置方式,因此仍然需要提供多种安置方式供农民选择。对于选择集中安置的农民,政府应做好工作。一是做好规划,选择好安置小区的地点,兼顾农业耕作、城镇就业及子女上学等问题,且防止出现新房建好没几年又要拆迁的现象发生;二是根据地方政府财力状况、农民承受能力为安置小区配备相应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这些O施并不一定需要非常高的档次,关键是能让居住在安置小区的农民生活生产方便。 3.4 提高城镇安置方式的门槛,增强农民的就业能力 针对生活成本与就业是农民被安置城镇后关注重点的情况,应提高城镇安置方式的门槛,同时增强农民的就业能力。目前,一些地方在实施增减挂钩过程中,农民的宅基地和承包地都被占用,鼓励农民到城镇购房或将安置小区建到城镇或直接撤村改居。这种方式虽然能提高当地的人口城镇化率,但也给农民带来生活成本提高和就业无岗的危险。被安置到城镇,农民不仅将丧失原来的农村庭院经济收入,而且还要交纳各种居住费用,其生活成本肯定会提高,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不能实行城镇安置方式,关键在于被安置到城镇之后农民能否增加非农就业机会及提高收入。实行城镇安置方式关键在于当地具不具有足够的非农就业机会。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合实行城镇安置方式,应该只有那些经济比较发达、企业较多、非农就业机会较多的地方适合实行城镇安置方式。同时,还应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以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3.5 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应投入更多精力提高农民的满意度 针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参与意愿低、更关注“过程的透明性”及满意度较低的情况,当地政府在实施增减挂钩时应投入更多精力提高农民的满意度。积极宣传增减挂钩政策,吸引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多方筹集资金,确保有足额的资金用于拆迁补偿与配套设施建设;挂钩过程公开化、透明化,接受社会大众的监督。
管理控制论文:企业应收款项管理控制及分析 [论文关键词] 应收款项 坏账 坏账准备 [论文摘要] 通过对近年来我国企业在应收款项管理上违规操作的分析,说明应收款项的管理对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进而对应收款项有关坏账和坏账准备及应收款项分析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国有工业企业面对市场的瞬息万变,在运用商业手段进行促销的同时也加大了企业经营的风险,特别是应收款项的管理有可能对企业的经营产生重大影响。对此,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企业在应收款项的管理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应收款项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应收款项是指企业因销售商品、产品或提供劳务等原因,应向购货客户或接受劳务的客户收取的款项或代垫的运杂费等。主要包括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和预付账款等。应收款项是企业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管理好应收款项对减少企业的资金占用,增加资金周转次数,创造良好的内部经营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激烈的竞争使企业必须想方设法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市场占有率,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运用商业信用进行促销,这样一来企业之间的货款拖欠日益严重,造成了企业应收款项增加。另外,由于销售和收款时间和地点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应收款项的增加。 二、应收款项的管理方法 应收款项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商业信用,那么对信用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在信用管理上尚处在探索阶段,现阶段企业最常用的信用政策是商业折扣和现金折扣。 1.商业折扣是企业根据市场变化或针对不同的顾客在商品标价上给予的扣除。企业为了扩大销售,提高市场占有率采用销量越多、价格越低的促销策略。企业在核算时按照扣除商业折扣以后的实际售价确认。 2.现金折扣是企业为了鼓励债务人在规定的期限内付款,向债务人提供的债务免除,一般现金折扣发生在以赊销方式销售商品及提供劳务的交易中,企业在核算时应采用总价法,即将未减去现金折扣的金额作为实际售价,记作应收款项的入账价值。现金折扣只有客户在折扣期内支付货款时才可予以确认。 由于政策和管理上的漏洞,我国一些企业迫于市场压力或为了追求短期账面利润,不惜通过大量赊销扩大销售。例如上市企业东方通信98年其应收账款比期初激增2.5亿,将同期1.6亿的净利润吞掉,使会计报表上的利润全部处于应收账款状态,没有现金保证;上市企业宇通客车在1998年其应收联营企业2048万元,占应收账款总额的43.4%。应收账款急增导致的结果是:一使企业账面利润与现金资源的差距扩大;二是使现金的机会成本提高,这些结果对企业极为不利,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是利息损失,另一方面,由于经营需要向银行借入资金,又要发生利息支出,企业受到双层损失,第三,这部分现金无法收回还可能失去较好的投资机会,使先进的机会成本提高。三是货币贬值损失扩大,假设通货膨胀率为20%,应收款项一年后的实际购买力下降20%,如果数额巨大,其损失不可估量,由于历史成本计价的原因这种损失无法在报表中体现出来。 所以,应收款项的管理对企业而言非常重要,加强对应收款项的管理与控制,降低财务风险是财务会计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2002年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建立健全企业应收款项管理制度的通知》,明确规定:建立应收款项台账管理制度;建立应收款项催收责任制度;建立应收款项年度清查制度;建立坏账核销管理制度;严格坏账损失内部处理程序;加强企业应收款项管理的责任。这些措施在制度建设上保证了企业应收款项的安全性、经济性,有助于提高企业整体资产质量。 三、应收款项的控制分析 在对企业应收款项管理和控制的过程中,必须分析应收款项的变化,从而确定企业应收款项管理与控制工作的优劣。 首先,运用abc分类管理法按照多个标准(如客户信用等级、账龄、应收款项数量)进行分类,随时将应收款项置于企业的监督之下,财务部门与销售部门要相互及时传递信息。 其次,根据企业应收款项的变化,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 1.把应收款项的增加额与本年度实现的营业收入总额相对比分析。如果应收款项占营业收入总额的比例较大,则应收款项蕴涵的风险较大;应收款项占营业收入比例较小,则风险较小。 2.从应收款项增长的绝对值分析。如果其增长较大,同时又集中在几个主要客户,相对风险比较大,当这几个客户经营发生困难时,就会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在应收款项中不同账龄应收款项的增长也对企业的财务风险有较大的影响,必须加以分析,3年以上的应收款项增长较多,企业的坏账风险就较大。 3.对应收款项回收情况的分析。通过应收款项登记簿、账龄分析表,了解应收款项的回笼情况:有多少款项尚在信用期内,有多少款项超过了信用期,超过时间长短的款项各占多少,有多少款项会可能成为坏账。对此,企业应采取不同的收账方法,制定切实可行的收账政策。 四、加强对坏账损失的科学核算 企业在清查核实的基础上,对确实不能收回的各种应收款项应当作为坏账损失,并及时进行处理。属于生产经营期间的,作为本期损益;属于清算期间的,应当作为清算损益。有关企业坏账损失的确认在财政部《关于建立健全企业应收款项管理制度的通知》中已经明确规定。 坏账准备是对坏账损失而计提的一种损失准备。目前对于它的估算方法主要有三种: 1.赊销净额百分比法。该法是企业根据过去的经验,并针对当前经营情况,确定坏账损失占赊销净额的百分比,然后以期末实际赊销净额而估计坏账损失的方法。 估计坏账损失=赊销净额×坏账损失占赊销净额的估计百分比 2.应收款项余额百分比法。该法同样由企业根据过去的经验估计确定坏账损失占应收款项余额的百分比(0.3%~0.5%) 估计坏账损失=应收款项期末余额×坏账损失占应收款项期末余额百分比 3.应收款项账龄分析法。该法是企业根据应收款项拖欠时间越长收回的可能性越小来估计确定企业坏账损失的一种方法。账龄的划分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可以分为1年以内、1至2年、2至3年、3至4年、4至5年、5年以上。会计人员根据账龄划分原则,编制账龄分析表,确定计提比例。 以上三种坏账损失估计方法,可由企业根据自己的生产特点和管理的需要自行选择。但核算方法一旦确定,不得随意更改,如确实需要变更则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加以说明。 管理控制论文:房屋建筑工程项目实施阶段的造价管理控制 摘要:本文主要结合作者多年的建筑工程管理经验,从项目的成本管理控制、施工阶段管理控制和材料价格管理控制等方面介绍了房屋建筑工程项目在实施阶段的造价管理的主要控制措施。 关键词:实施阶段 造价管理 控制 1 项目的成本管理控制 1.1 施工项目的经济核算 1.1.1 “两算”对比 “两算”对比即实际施工图预算与投标报价预算(或设计预算)的对比,是项目管理中一种常用经济管理方法,也是项目成本控制的主要措施之一。通过对具体工程项目的工程数量,人工、材料、机械台班耗用量的差异对比,可能及时发现问题、找出原因,防止多算、漏算,提高预算准确度,从而使项目经理对工程的收支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利于安排工作,制定各种降低成本的措施,以求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1.1.2 施工项目成本核算与分析 施工项目的工程成本包括直接费和间接费,直接费又包括人工、机械、材料及其他直接费(即水、电、气等及材料二次搬运费和冬季、雨季施工费)。对成本的核算与分析归纳就是对工、机、料及管理费的核算,在“两算”对比的基础上,制定初步的经济目标,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对工、机、料的消耗进行检查、记录、对比、分析,每月、每季按施工进度消耗与施工图定额预算消耗相对比,采取措施节约支出,减少或消灭浪费现象,以取得盈利。查找超支原因,从而找出降低成本的途径和措施。挖掘内部潜力,争取更大的成本降低额。如:针对具体工程项目的特点,制定相应的项目部组织架构图,确定职工人数,工资水平,工资总额及工时利用,对单位工程各类材料消耗量定额执行情况进行核算对比,对固定资产折旧、机械设备利用率及完好率按财务有关规定计算,以确定本工程项目的成本指标。 1.2 编制施工成本计划 根据项目部与企业签定的内部承包合同,项目部经济核算结果,施工组织设计、机械设备及利用情况,工程所需材料消耗及劳动效率情况,以往类似工程实际执行情况和有关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的分析资料等,项目经理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在充分理解本工程的特点、重点、难点后,研究制定合理可行的降低工程成本的具体措施,并预测采取这些措施后取得的经济效果,以制定降低成本的目标,并不断测算调整,编制出本工程项目的成本计划,并将其细化分解到分部分项工程上去,从而落实经济责任,权力、利益具体化。在具体施工实施过程中,不断将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相比较,考核工程项目成本计划的执行和完成情况是否与预期目标有偏差,及时调整修正成本指标。 1.3 施工成本控制与管理 在做好项目经济核算工作及制定出成本计划基础上,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来达到控制工程成本的目的。利用成本分析方法找出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之间的偏差并分析产生偏差的原因与变化发展趋势,进而采取相应措施以减少或消除不利偏差。 造成偏差原因主要有:人工成本偏差、材料成本偏差、机械成本偏差、施工管理偏差,因此要尽量减少目标偏差,偏差越少,控制管理的效果越好。 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建筑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利润逐年下降,低价微利现象屡见不鲜,面对这样局面,工程索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项目的经济效益。因此项目管理更加应该重视索赔。工程索赔主要包括:工程变更、施工条件的变化、业主违约、工期延长、拖欠工程款、工程暂停、终止及材料涨价、赶工等。项目管理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应始终做好资料的积累工作,建立完善的资料记录制度,认真系统地收集积累施工进度、质量及财务收支资料。一旦发生索赔项目,根据合同条款及时整理出一套强有力的索赔凭证资料,提高索赔成功率,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 施工阶段管理控制 2.1 加强工程质量管理 在施工中,返修工程越多,工程费用就越多。必须实行施工现场管理责任制,搞好整修项目的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及隐蔽工程的检查监督和质量验收,否则很难及时发现和找出问题,以保证工程质量。 2.2 加强工程进度控制 拖延工期时间越长,管理费、人工费等各种费用支出就越大。狠抓管理,控制住合理工期工程造价就有所降低。合理组织施工,正确安排施工工序是保证工期的重要条件。加强施工现场的组织协调,把大型机械和中小型机械,把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结合起来,合理确定材料、机械、资金及劳动力等最佳组合方式,搞好物资的合理调运,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工作,节省人力、物耗、降低成本。 2.3 加强工程变更管理,严格控制工程变更 做到不准随意变更批准图纸,不准随意提高设计标准。即使是必须进行的变更,也要严格按程序进行,避免发生工程管理人员只管签证,不管算帐的问题,造成投资失控的严重后果。 3 材料价格管理控制 3.1 疏通信息渠道 建立能够正确及时反映工程材料市场供求关系,高效、灵活、畅通的信息系统。可以通过向主要材料生产基地、材料市场聘请信息员,及时参阅新闻媒介、工程造价管理部门的近期材料价格等多种形式建立自己的信息网络,有条件的单位尽量使用现代科技手段,将各种材料价格信息输入微机,与有关单位进行微机联网,实现信息共享。 3.2 逐步推广材料报价制度 施工单位要将工程各个时期的主要材料用量、进货渠道、时间、价格向建设单位进行通报,由双方共同制定材料进货计划,确定材料价格。实行材料报价制,有利于加强相互监督、增强核算意识,防止流通环节的不规范交易,改变“算死帐”、“死算帐”的静态的材料价格管理方法。可以根据掌握大量材料价格信息,选择最佳途径进料时机,有效控制材料价格。 3.3 控制材料价差 工程项目竣工后,要严把工程结算关,注意搜集整理好结算资料,要认真审核工程量和套价取费,工程造价中材料价格是一个重要的动态因素。因此,认真确定材料价格和正确处理好材料价差的调整问题,对合理确定工程造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阶段我们本地造价管理站推行采用的抽料调差和系数调差相结合的调整方法,较好地解决了材料价差的调整问题。即对影响工程造价较大的主要材料采用抽料调差办法,对影响造价较小的其他材料则采用系数调整办法,两种办法均根据工程的形象进度按造价站定期公布的主要材料价格信息和辅材系数进行调差。两种调差方法结合在同一工程价差的调整上来,基本满足了材料价差调整既要相对准确又能简便计算的要求。科学有效地控制了材料价格这一重要的动态因素。 4 结语 房屋建筑工程项目实施阶段的造价管理控制必将通过一系列的努力,形成一套可行的、科学的、先进的工程造价管理模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工程项目造价管理必将走在国际前列,并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发挥巨大的作用。 管理控制论文:谈预算经费管理控制的目标模式及创新机制 [摘要]军队预算经费管理模式的发展演变必然要受国家经济、政治形势、战争模式的影响,而管理模式改变的幅度和方向也要受到技术条件和管理理论的制约。本文论述了军队预算经费管理控制的目标模式及创新机制。 [关键词]预算;经费;管理;机制 一、预算经费管理控制的目标模式 根据我国的国情、军情和当前的国际形势,明确我军预算经费管理控制的目标模式为:以观念创新为先导,充分运用现代管理控制信息技术和模型化的决策工具,建立在规模控制上兼顾经济和国防建设、在结构控制上体现军队特色、流动控制科学合理、使用控制严密有效的预算经费管理控制创新模式,最终实现预算经费管理控制的系统化、信息化、专业化和法制化,全面推动军队跨越式发展目标的实现。 二、构建预算经费管理控制的创新机制 (一)建立数字化管理控制机制 数字化管理控制是指在预算经费管理控制过程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数字信息系统,改变传统的书面指令控制和文件管理的模式。通过源数据库的控制,使衍生数据库的数据达到动态改变,并通过在程序中国化经费保障规定的方式,使得财务行为因此得到控制。其系统模式如图1所示。 首先,预算经费管理控制机构向控制数据库输入经费保障数据;然后,经费保障执行机构根据被保障单位的保障请求以及控制数据库的数据进行经费保障。同时,将保障结果输入执行数据库,对保障过程中的紧急事件可通过紧急反馈信息向控制机构反映。控制机构据此调整控制数据库;最后,控制数据库根据执行数据库的信息进行数据调整。 通过图1可以看出,要想达到理想的数字化管理控制,必须要有合理的系统分布、完善的软件支持和可靠的安全性。 如图2所示,在这个预算经费管理控制数据库系统中,以国家预算部门、军委预算部门和各级军事及准军事组织的开支计划作为控制信息源数据库,并且通过经费保障部数据库对这三者进行核对,同时将拨款情况和核对后的开支计划通知银行,得到银行确认后将相关数据输入区域协调处数据库,与经过各级军事和准军事组织细化后的开支计划一起作为执行点财务保障的基本依据。资金支付将主要采取电子支付手段,对实行集中采购的项目,由采购单位到经费保障执行点办理相关手续后,直接划入产品或服务供给单位账户,对于部队内部的物资供给,根据相关单位提供的原始凭证,由经费保障执行点在相关单位间进行物资基金划拨,对人员生活费可采用现金支付的办法。财务执行点在执行完经费保障任务后,应主动向提出经费开支计划的单位数据库发送备份信息。 (二)建立自我约束机制 自我约束的行为可以简单分为两种,一是自觉服从国家和军队的各项法律法规;二是自觉规范管理控制过程中的各种行为。为了更好地实现预算经费管理控制部门和人员的自我约束。针对当前我军预算经费管理控制法规体系的现状,必须对其进行改革。1、要对现行的军事财务法规体系进行清理。2、修改、完善部分法规。3、要建立与创新相配套的法规体系。根据《军事法规军事规章条例》的相关规定,各级各部门的立法要求应当纳入有立法权限部门的年度军事立法计划进行统一筹划。 (三)建立跟踪问效机制 1、继续走社会化保障的路子。凡是依托市场能够使预算经费管理控制实现帕累托优化的项目,一律实行社会化保障。2、稳妥推行军队集中采购制度和招投标制度。集中采购一般能够使企业产生规模经济,降低产品的价格,这尤其适用于产品边际收益率高的项目。实行招投标制度能够体现和达到“优中择优”的目标。因此。新形势下要从效益角度出发,积极、稳妥地推进集中采购和招投标制度。3、参与经费决策,强化效益考核。4、要慎重对待考核结果的处理。(1)预算经费使用考核结果可作为评价年度预算经费使用情况的基本依据;(2)考核结果可作为评价被考核单位年度财务工作的主要文件;(3)对于预算节约的处理要充分考虑对相关人员工作积极性的激励作用和对不合理开支的制约作用。 (四)建立风险管理机制 军队在拨款、投资、分配、结算等组成的综合性市场经济理财活动中的风险日趋明显,必须建立稳健、谨慎的风险管理机制。其对策是:1、把握环境,加强预测。在预算经费拨放时,财务人员必须紧紧抓住经济活动和经费开支等环节,分析、揭示其风险性,对每一项支出所瞄准的目标均应进行有效的预控,防止因决策不善造成失误。2、抓住关键,全面掌握。部队建设、投资、立项的工程项目预算、造价、拨款、核算要精打细算,全面掌握,做到知价、知项、知行情、知市场、知己知彼,防止市场波动和价格变化带来的风险和困惑。 管理控制论文:逐步完善预算管理控制 一、战略管理控制和经营绩效管理控制 1、战略管理控制 基于管理控制系统角度考虑,“马格纳斯构建了包含战略模式、战略使命和战略地位为三个关键变量的战略模型。”他进而构建了战略模式、战略使命、战略地位以及管理控制制度的设计与应用之间的假定关系图,指出管理控制制度的设计与应用应当建立在战略模式以及由它决定的战略使命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来说,管理控制制度应当与战略地位相适应。不同的战略地位导致控制设计可能是严格控制,也可能是松弛控制,而管理控制系统中对严格控制或松弛控制最敏感的就应该算是预算系统了。 2、经营绩效管理控制 所谓评价则必须有一个参照标准,有效的经营绩效评价标准至少应当包括财务因素,而财务因素的主要来源便是预算管理控制系统。根据这一标准既可以考核经营绩效,又可以确定进一步的激励和报酬水平。其目的无非是为了促进可运用的资源(如人、设备、设施、时间、资金、材料等)发挥最有效的功能。如同战略管理控制系统一样,经营绩效管理控制系统也可以根据整个管理控制系统监督程度的不同分为严格控制与松弛控制。而严格控制或松弛控制对预算目标的实现程度、预算管理产生极大影响。 二、预算与战略和经营绩效间的相关性 1、预算管理控制与战略管理控制的关系 一方面,战略作为预算的前提,为预算提供了一个可供遵循的框架;另一方面,预算作为一种在公司战略与经营绩效之间联系的工具,可以将既定战略通过预算的形式加以固化与量化,以确保最终实现公司的战略目标。企业将制定、执行预算同公司的战略结合起来,有助于调整公司策略,得到有关机遇和挑战的反馈,最终提高公司战略管理的水平。 2、预算管理控制与经营绩效管理控制的关系 一方面,预算是绩效考核的基础,科学的预算目标值可以成为公司与部门绩效考核指标的比较标杆;另一方面,理论研究已经证明,高水准的预算目标对管理者的态度和业绩存在积极影响,预算管理在为绩效考核提供参照值的同时,管理者也可以根据预算的实际执行结果去不断修正、优化绩效考核体系,确保考核结果更加符合实际,真正发挥评价与激励的作用。 在整个管理控制系统中,预算与战略和经营绩效之间实质上是一种以因果关系为逻辑主线、首尾相连的循环过程。在战略管理的前提下,围绕着战略目标的实现来进行预算管理控制,再以预算管理确定的标准为依据来衡量管理者的经营绩效,而经营绩效又反过来决定着下一步战略目标的制定和企业是否应当采用既有战略,还是实施新战略。 三、对预算管理控制的重新认识 1、对预算管理的错误认识及原因 目前,我国企业对预算管理的作用还存在许多错误认识,其中最为典型、最容易使预算管理失去理应发挥作用的错误看法,就是将预算管理仅仅看成是财务部门自己的工作。 预算管理常常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管理者使用的预算模型不准确,因此给出的预测就是错误的,实际业绩当然就很难与之相符合;二是,在以预算为依据对管理者经营绩效进行评价并进一步激励的机制下,管理者的职能可能会导致他们对预算的编制水平和实际报告的执行情况产生偏差。因为在预算编制的开始,管理者可能就会故意影响预算编制过程,使做出的预算与实际相差甚远。他们还可能调整自己的实际经营行为,其目的是要使实际执行情况符合他们的期望,以达到预算水平。 这两个原因的思想根源就在于将预算管理孤立于企业战略和业绩评价等部门。一方面,不能做到围绕战略管理目标进行全员参与预算,无法构建或得到正确的预算模型,故而预测错误,实际业绩无法与之相符合;另一方面,预算制定的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绩效评价过程的管理控制,这就使得经营者在预算制定或执行过程中偏离预算管理的初衷,做出创造个人利益的自利行为。 2、构建与战略管理和绩效管理充分相关的预算管理控制系统 若想构建与战略管理和绩效管理充分相关的预算管理控制系统,应在如下几方面对我国大多数企业的预算管理控制系统加以改进: 第一,预算管理控制系统的构建应当是全员参加、战略统筹的过程。应当按照责任和权力相对等的原则,分清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凡是对于企业战略和目标实现具有影响作用的部门或个人,应该赋予其相应的权力,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在相关部门充分参与制定并符合企业整体战略发展的前提下要实行严格预算控制。当然这一过程还要允许适度的、并经各部门协调统一后的预算弹性和预算灵活性。 第二,预算管理控制系统的构建要实行绩效管理控制的创新。建立与预算管理控制相对应的绩效管理机制,首先要反映员工所创造的企业价值,应强调企业的长期业绩,而不是短期效益;其次要具有足够的激励作用和吸引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最后还要注意激励中的约束问题,对于没有实现预算目标而需要承担责任的相关部门和个人应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以促进企业组织内部的横向竞争。 第三,预算管理控制系统的构建要强调预算管理作为实施奖惩的依据、激励下级单位努力、协调供产销活动、沟通信息和发现未来困难的重要地位。一项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中预算管理作用的重要性排序依次为明确目标、成本控制、完成上级任务、实施奖惩的依据、资金调度、激励下级单位努力、协调供产销活动、沟通信息和发现未来的困难。在这一排序中人们观念中预算管理最重要的作用本应属于预算的最基本功能,而这些基本功能已远远不能适应企业长期发展对整个预算管理控制系统的要求,因而必须在观念上更新对预算管理作用的认识,强调预算管理对实施奖惩、激励、协调、沟通和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 管理控制论文:高职院校绩效预算管理控制研究 【摘 要】 为了保证高职院校内部绩效预算的有效实施,并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采用内部控制的新方法,贯穿于整个实施过程,起到实施与监督并存的作用。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绩效预算; 内部控制 高职院校推行内部绩效预算管理,是一次重大探索性的改革,从传统的零基预算改革到绩效预算,必须用全新的管理理念对绩效预算进行控制。为了从组织体系上保障绩效预算的实施,达到预期的效果,来用内部控制的新方法进行跟踪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它是实施绩效预算的必要手段。下面笔者从几个方面研究绩效预算管理控制的新方法。 一、绩效内部控制的新方法 (一)绩效目标实施控制法 成立任务目标办(也叫评估领导小组),建立以党委为核心的评估组织体系。 评估领导小组必须按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和高职院校评估指标,认真制订五年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并把人才培养目标分解到每一年度,任务下达到系部和各职能处室。在执行任务目标的过程中,必须以教学为主线,加强内控,稳健督促各项任务的完成情况。 1.计划目标的数量控制 作为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是培养面向企业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根据高职高专评估指标体系在硬件建设(指教学设施、办学条件和实训设施的条件)和软件建设(指师资力量、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人文素质、就业率)等方面,都制定了一级和二级指标,每个指标都设定了a、b、c、d四等。各项指标用配比的方法来确定它的定量,譬如:学费收入用于教学经费的比例达到30%,教师和学生1∶20,辅导员和学生就是1∶200,教师每学年240课时,实训课开出率100%,就业率90%以上等。评估领导小组根据学院的整体办学规模和实际情况,应该按评估指标测算全院各项指标的总和标准,布置到各系部和各职能处室,把任务分解到年、月、日。采用网络图的形式布置任务,使各领导小组组长及成员、各系和职能处室负责人及成员看到网络图,就能明确自己的任务及实施阶段。 2.计划目标的时空控制 时空是时间和空间发生的事件,同时,事物的发生必须遵循客观规律。高职院校制定的五年乃至十年战略目标的实施,也必须有效地利用时空。所谓有效地利用时空是指必须用高速度和高效率来完成战略目标。就像海尔的总裁张瑞敏说的那样,我们的企业现在的物流就像卖海鲜,给我们留的时间非常短暂,否则耽搁了黄金时间,产品就不值钱了。所以应该学习美国nba的“空中扣篮”,不能等球落地再投出,而是直接从空中接过别人传过来的球,顺势直接扣篮,这样才更精彩,也更省力。那么在实施战略目标的时候,领导层就应该考虑用什么样的激励机制能够使教职员工同心协力发挥团队精神,用一种内在的动力和创新思维来推动各项战略目标的实现(这个战略目标一方面是学院的发展定位目标;另一方面是人才评估指标的a类目标)。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3.计划目标的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是为了通过监视质量形成过程,消除质量环节上所有阶段引起不合格或不满意效果的因素,以达到质量要求,符合评估指标要求。评估领导小组应该是定期(指在规定时间检查规定任务的完成情况)和不定期(指随时抽查某项任务的完成情况)的检查评估质量。在收集评估资料的时候一项一项资料审定,不合要求的,评估领导小组不予受理。审核评估资料必须严格把关,不能因人而异,应因事而成。 br (二)绩效质量、跟踪检测法 1.成立督导组 督导组应按教学一线划分为四个督导小组,如图2所示: 督导小组1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教师教学质量的检查,包括对教师出勤、教学资料准备、课堂教学组织、课后下班辅导以及期末学生考核等各项情况的检查。 督导小组2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学生课堂纪律的检查,包括对学生早晚自习出勤、学生日常上课出勤、课堂表现以及期末考试纪律等各项情况的检查。 督导小组3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教职工及学生公共区域卫生的检查,包括对学生教室、公寓、公共区,教职工的办公楼等各区域的卫生检查。 督导小组4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教职工及学生公共区域行为的检查,包括对学生在教室、公寓、公共区域,教职工在办公楼等各区域的行为检查。 以上根据检查的结果,定期张榜公布,对于检查结果较好的教职工和学生要给予表扬和奖励,结果不好的给予批评和处罚。 2.绩效质量跟踪检测法 各种指标的质量检查应采取一定的途径和方法,例如:毕业生质量检查和跟踪调查。 (1)毕业生质量检查、跟踪调查的检测法。此项工作一般每2-4年开展一次较大规模的毕业生情况调查,每年组织一次小范围调查,通过走访用人单位及电话、信函、问卷调查、座谈等形式,听取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和对学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采用问卷调查,毕业生本人自评,学生毕业前的自我评价及毕业生质量抽样调查等方式,掌握毕业生的情况,了解毕业生对我院教学与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对其中的重点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后,向学院有关部门提出调查报告,为教学改革提供反馈意见。 (2)建立相对稳定的毕业生质量监测点,为了使调查定期、定点进行并全面反映毕业生的情况与用人单位的意见,必须建立相对稳定的毕业生质量信息监测、反馈点。由学院招生就业办牵头,各系在了解毕业生具体工作单位的基础上,根据毕业生的去向变化,确定监测范围。建点应本着地区兼顾原则,即监测、反馈点的建立要有地区代表性,既有发达地区也有欠发达地区;根据毕业生相对集中的原则,在毕业生较多的地方或单位建点。 (三)绩效实施考核法 绩效考核委员会应在党委领导下,建立二级考核层次,如图3所示: 第一级由党委书记负责制的绩效考评领导小组。参加的人员是党委成员,主要评定考核系、部门负责人的完成任务情况和评定绩效等级。第二级由系、部门负责制的绩效考评管理者,需要考核所属教职工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和评定绩效等级。绩效等级按a、b、c、d四个等次划分。一级考核主要有四个指标,第一,考核系、部门负责人整体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第二,系部招生任务完成情况;第三,学生考证(从业资格证、毕业证)情况;第四,学生就业情况。考核领导小组审定考核情况确定考核结果。二级考核是由各职能处室负责人考核教职工完成任务情况,各类指标是按任务完成的质量和数量分解为a类100分,b类90分——99分,c类80分——89分,d类80分以下,按测定等级,与效益挂钩。 二、预算管理控制的新方法 (一)成立绩效预算委员会,如图4所示 (二)预算指标审定法 预算指标应按年度的任务目标来制定,并与绩效考核的结果挂钩。通过绩效预算改革试点,强化支出绩效理念,科学合理编制年度预算,切实发挥资金资源配置作用,逐步建立以科学理财为基础、以精细化管理为手段、以结果为导向、以过程为监管对象、预算结果定期审计的管理体系。 (三)绩效和预算的备选方案的控制,如图5所示 任选方案一为优秀方案,任选方案二为标准方案,目前高职院校备选一方案居多。在每一个方案当中,有居多子方案。子方案的总和应与备选方案的总量吻合。 假设每完成一项任务,预算指标为10,a类100分,b类90分——99分,c类80分——89分,d类80分以下。(表1) (四)成立内部审计委员会 以审计、纪检为核心,工会参与,成立内部审计委员会,开展绩效预算审计的工作。绩效预算审计的结果应与财务和审计的结果合并起来,并且要纳入审计委员会向院务会提交的报告之中。 (五)绩效预算结果审计制度 审计部门一年对全院的绩效预算执行情况应进行一次审计,并写出审计报告,对执行绩效预算好的部门要进行奖励和表扬,对执行绩效预算差的部门要进行整改甚至罚款。严格按定额标准和绩效标准及审计法进行审计。 高职院校内部绩效预算管理实施得好与否,必须按上述绩效内部控制的新方法和预算管理控制的新方法监控执行,才能达到预期的最佳效果。 管理控制论文:论土建工程造价管理控制措施 摘 要:土建工程造价管理和控制不仅可防止投资突破限额,更积极的意义是促进建设、设计、施工单位加强对人力、物力及财力等有限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土建工程;管理对策;控制措施 土建工程造价控制贯穿于项目的全过程,即项目决策阶段、项目设计阶段、项目实施阶段和竣工阶段都关系到工程的造价控制。加强土建工程造价的管理,能促进优化设计,准确地编制投资估算,保证估算起到控制造价的作用,把造价控制在建设单位同意的限额内。同时,土建工程造价的管理,能把建设项目的投资用在各工程项目、各单位以至各分部分项工程之间。在各投资项目之间进行均衡而合理的分配,能使建设单位的投资获得尽可能高的效益。控制成本费用,有利于我国建筑业节省大量的建设资金,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我国土建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着“三超”现象相当普遍,建设工程周期长、消耗量大,不但受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而且受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常常出现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的问题,通常称为“三超”现象。 1 决策阶段 工程建设项目的各项技术经济决策,对项目的工程造价有重大影响,特别是建设标准水平的确定、建设地点的选择、工艺的选择、设备选用等,都直接关系到工程造价的高低。据有关资料统计,在项目建设各阶段中,投资决策阶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最高。可达到70%-80%。因此,项目投资决策阶段的造价控制是决定工程造价的基础,它直接影响着各个建设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是否科学合理。 工程建设项目投资决策阶段造价控制与管理的重点是: (1)积极做好项目决策前的准备工作,认真搜集有关资料,如设备运行情况,设备技术参数,需要解决的问题等。 (2)切实做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并根据市场需求及发展前景、合理确定工程的规模及建筑标准,编写具有较强的说服性和可行性的立项申请,争取项目早日立项。 (3)科学进行工程项目的效益分析,编制工程投资估算,投资估算编制要有依据,要尽可能细致,尽可能全面。从现实出发,充分考虑到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及不利因素对工程造价的影响,考虑市场情况及建设期间预留价格浮动系数,使投资基本上符合实际并留有余地,使投资估算真正起到控制项目总投资的作用。 2 设计阶段 2.1 优化设计方案,有效控制工程造价 设计质量是否达到国家规定,功能是否满足使用要求,不仅关系到建设项目一次性投资的多少,而且在建成交付使用后影响项目的经济效益。建设单位在审查设计单位的设计时,要重视设计方案的优化,利用各种指标对平面图设计进行认真分析,因为设计不仅对工程造价产生影响,而且对施工等都有重大影响。在选择工艺技术方案时,应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以提高投资效益为前提,积极而稳妥地采用先进的技术方案和成熟的新技术。一般来说,先进的技术方案劳动生产效率高,质量好,但是所需的投资较大。因此,要认真进行经济分析,根据我国国情和企业的经济实力,确定先进、适用、经济、合理、切实可行的工艺技术方案。 2.2 对工程项目实行限额设计 控制工程造价,在设计过程中采用限额设计。所谓限额设计就是按照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总概算控制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同时各专业在保证达到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按分配的投资限额控制设计。严格控制不合理变更,保证总投资额不被突破分解投资和工程量是实行限额设计的有效途径和主要方法。它是将上阶段设计审定的投资额和工程量分解到各个专业,然后再分解到各单位工程和各分部工程。通过层层分解,实现对投资的限额控制和管理。也同时实现了对设计规范,设计标准,工程数量,及概预算指标等方面的控制。初步设计阶段应按照批准的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投资估算进行限额设计。控制概算不超过投资估算,主要是对工程量和设备,材质的控制。为此,初步设计阶段的限额设计工程量应以可行性研究阶段审定的设计工程量和设备,材质标准为依据,对可行性研究阶段不易确定的某些工程量,可参照设计和通用设计或类似已建工程的实物工程量确定。 3 工程招标阶段 在工程招投标阶段,严格按《招投标法》操作,规范招投标行为,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合理确定标底,做好工程承包合同的签署工作,尽量少指定分包项目,尽可能堵住一切漏洞,减少费用变更。 4 加强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 要加强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就要在施工阶段要抓好成本控制,主要从下面几方面来采取措施: (1)项目目标成本的确定。制定科学合理的控制目标是进行有效成本控制的关键。科学合理的目标是指通过施工单位的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制约项目目标影响因素很多,如工程合同条件、施工过程中的施工条件、场地、图纸变更、地区、监理人员、业主人员及项目部人员的素质高低等,都与项目成本目标制定有关。要根据情况确定科学合理的目标,在执行过程中要及时对目标与实际情况进行对照、纠偏,确保目标的实现和对工程成本的有效控制。 (2)生产要素的控制。生产要素是构成项目成本的最重要的因素。一是要加强对人工费的管理。人工费约占工程造价的20%-25%,控制好人工费,对成本控制能起到重要的作用。二是对材料费的控制。材料费在工程造价中约占50%-60%,是成本能否得到有效控制的重点,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控制:①采购单价,采取每月主材市场价的方法进行动态控制。②对现场进料的数量和材质,进行严格验收。③控制施工过程中的消耗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加强了材料成本的控制才能真正控制工程项目成本。 (3)是对机械费的控制。机械费约占工价程造的5%-10%,机械的选型、进退场时间的确定、在施工现场的有效利用都是机械费用控制的重要方面。 5 竣工结算阶段造价控制 竣工决算阶段是基本建设投资控制的最后阶段,也是工程投资效果的检验阶段。竣工决算阶段对工程造价控制的重点应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1)对建设成本的控制。重点对竣工决算的真实性、可靠性、合理性进行审查,防止不应列入基本建设支出的计划外费用挤入建设成本。 (2)对工程决算编制依据进行控制。包括对施工合同、协议,使用的预算定额、费用定额、材料价差计算方法,设计变更及图纸会审记录,施工现场变更签证单的审核,在审核要查看设计变更及图纸会审记录是否经设计单位盖章,施工变更签证单是否有甲、乙双方共同签字盖章确认。 (3)是严格审查工程预算中的各种不合理因素,如:多算工程量,高套单价,重复计算取费。通过对竣工决算的控制使工程预算中考虑不周的问题得以解决,编制出符合实际情况的竣工决算报告,分析工程投资使用情况,不断总结经验改进今后工作。 6 结语 土建工程造价的管理与投资控制的实质,就是运用科学技术原理和经济及法律手段,解决工程建设活动中的技术与经济?经营与管理等实际问题,只有在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采用科学的计价方法和切合实际的计价依据,合理确定投资估算,才能把握市场经济的脉搏,减少或避免建设资金的流失,最大限度地提高建设资金的投资效益。 管理控制论文:论投资公司财务管理控制方法 [论文关键词] 投资公司 管理制度 财务管理 [论文摘要] 投资公司对所投资企业的管理与控制始终是公司管理的难题之一,再加上当前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这些都增加了投资公司进行科学有效管理的难度。投资公司管理和控制问题的核心是对子公司的财务管理,是对人的管理和对制度的设计。本文通过对国外成功投资公司的管理经验的分析和研究,探索出一套较为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 投资公司通过占有其他企业一定份额的股权,以股东身份参股、控股所投项目企业,并依法进行产权管理,开展资本经营,谋求股东利益最大化,其中对所投项目企业的财务管理是投资公司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投资公司财务管理包括两方面含义,即风险投资机构本身及对所投项目企业进行财务管理。其中对所投项目企业的财务管理是管理的核心。 由于投资公司和所投项目企业有各自平等、独立的法人地位,投资公司对被投资企业的财务制度和财务人员并不具有天然的管理权限,但对财务制度和财务人员的管理对一个企业的财务管理而言又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投资公司应该尽可能利用股权地位和各种手段,实现对所投项目企业财务制度和财务人员的控制。这些管理控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统一财务会计制度 为了及时了解、分析各被投资公司的经营情况,保证投资公司的利益,投资公司应根据所投项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经营特点,依据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等法律法规,直接参与甚至牵头制定统一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会计管理制度,规范所投项目企业重要财务决策的审批程序和账务处理程序,完善对资金、存货、应收账款、固定资产等各项资产的管理制度,提高各被投资企业财务报表的可靠性与可比性。 二、建立财务管理网 投资公司通过建立计算机网络系统,帮助所投项目企业实现财务与业务的协同及远程报表、报账、查账、审计等工作,实现动态会计核算与在线财务管理。系统支持电子单据与电子货币,改变了财务信息的获取与利用方式。将所有被投资企业的财务信息都集中在计算机网络上,形成企业财务数据库,可以随时调用、查询各企业的凭证、账簿、报表等信息,随时掌握各企业的经营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 投资公司建立企业财务数据库,利用公司的企业财务数据库实现对被投资企业财务状况的动态管理和动态监控。数据库设计的财务功能包括三级财务数据:一是基础财务数据,这是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判断的基础;二是在此之上,系统自动生成的各种比率分析数据,通过对各种比率的分析了解,可以掌握企业的动态财务状况及趋势;三是在一、二级数据的基础上设计的预警系统,如果发现企业的现金保有量不足3个月的消耗等情况,系统会自动预警。通过财务数据库这种规范、标准的动态反映,满足投资公司在管理方面的要求。 三、财务人员管理 与财务制度同等重要的是财务人员的管理,毕竟财务制度最终主要是财务人员在执行。完善的制度都是人制定的,而它的执行与实施效果完全是依赖于人的素质与能力。如果没有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就无法满足公司对投资企业的财务管理需要。 1.人员选聘 财务人员的素质是保障投资公司利益的关键,所以对财务人员要严格筛选。财务人员应当要求诚实、敬业、有责任心,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有多年的财务工作经验。通过培养成为独当一面的财务管理人员,作为向被投资企业派出的财务经理的后备人选。 2.定期述职制度。 投资公司的外派财务经理通常每天工作在被投资企业,被派出的财务经理应定期向投资公司述职,年度终了应提交正式述职报告,并由所在被投资企业领导和投资公司主管部门签署意见,作为工作考核依据。被派出的财务经理汇报的重要的财务信息应汇编成文件备案保存。 3.财务培训制度。 投资公司的财务管理要求有较高的财务前瞻性和较综合的财务管理能力。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不断发生变革。为尽快适应这种变化,投资公司财务部门需要根据财务会计制度的变化,定期和不定期地培训财务经理,使财务经理随时更新知识结构,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以适应投资公司国际化的步伐。 四、财务管理手段 根据对各被投资企业的控股程度和各企业的实际财务会计管理水平,投资公司实行纵横交叉的网络式管理,可以既保证对投资企业的动态全面了解,又重点掌控一些核心企业。在财务管理具体实践中,分别采用财务经理双任联签制、财务经理单任制、记账制等,通过向被投资企业委派财务经理,控制或掌握其财务活动,从而更全面的掌握被投资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杜绝会计作假行为,为投资公司的重大决策提供财务保障,便于投资公司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1.财务经理双任联签制 对于具有完善的财务会计体系的公司,采用财务经理双任联签制。财务经理双任联签制是通过向所投项目企业直接委派财务经理来监督或掌握其财务活动。实际工作中投资公司根据投资协议的规定,对被投资企业的各项资金运转由投资公司派驻的财务经理和被投资企业的财务经理实行联签,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动态跟踪管理,确保投资公司的经济利益。派出的财务经理纳入投资公司财务部门人员编制,定期向投资公司述职,并进行统一管理与考核奖罚。 派出财务经理对被投资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财务信息及其他情况享有知情权、检查权、建议权、报告权及评价权。一般不直接干预经营者的经营管理,派出财务经理的职责是产权代表在财务管理方面职责的体现,其职责定位具体有三:一是监督;二是服务;三是沟通。作为投资公司的代表,财务经理的主要作用是监督职能。通过对企业的重大经济活动的监督,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促进企业内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确保投资者的利益。 2.财务经理单任制 对于新成立的、投资公司在其中占较大股份的大型投资企业,或者对投资公司有较大影响的企业采用财务经理单任制。财务经理单任制即由投资公司派出惟一的财务经理,负责管理投资企业的各项财务活动。优点是控制比较严密,管理风险小,缺点是一个企业一个财务经理,管理成本相对较高。 根据投资协议,投资公司向被投资企业派出财务经理,全面负责被投资企业的财务事务,直接进入被投资企业的管理层。被派出的财务经理独立于被投资企业的机制之外,属于投资公司的编制,接受投资公司的管理和考核。被派出的财务经理应定期向投资公司述职,年度终了应提交正式述职报告,并由所在公司领导和投资公司主管部门签署意见,作为考核依据。 3.记账制 对比较小型的投资项目公司,为了降低管理成本,可作为投资公司财务管理的延伸,采取记账的方式。 五、审计管理 审计管理也是投资公司对被投资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投资公司在每一个会计年度结束后委托会计事务所对被投资企业的财务报告和经营情况进行专业审计。为了真实反映问题,达到预期效果,在审计之前应先召集中介机构审计人员逐一对被投资企业财务存在的问题和漏洞进行分析,制定审计计划和审计重点,然后再进行目的明确的审计,充分利用外部审计力量,防止走过场的例行审计。 审计结束后,由投资公司根据需要,组织必要的人力资源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结论进行适当的复核,进而通过相应的委托条款,从机制上督促会计师事务所认真履行审计程序、确保审计结论的科学合理。通过审计事务所对被投资公司的财务报表和有关的会计凭证、账簿及所有反映的经济业务进行审计,来掌握被投资公司报表的编织方法和会计处理方法是否有章可循、合理合法,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披露是否真实,有无夸大业绩和资产,隐瞒亏损和债务等情况,以此了解投资公司的资产是否安全和完整。对于审计出的问题,投资公司应及时督促被投资企业进行整改,并把整改结果作为下一阶段投资的依据。 总之,投资公司财务管理涉及的环节较多,需要处理的利益关系复杂,再加上当前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这些都增加了投资公司进行科学有效财务管理的难度。需要从事这一行业的人们不断地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经验,根据各被投资企业实际情况,对上述多种形式的管理方法做适当的调整、侧重和选择,使财务管理既比较全面、扎实,又留有缓冲余地,达到松紧有度的管理,实现多方共赢。 管理控制论文:关于管理控制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现代企业及组织的管理科学离不开管理控制。然而,目前人们对管理控制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如概念、范畴、目标、地位等问题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管理控制基本理论上的分歧必将引起管理控制实践中的应用效果。本文主要对管理控制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简要梳理,以期规范管理控制理论,指导管理控制实践。 一、关于管理控制的内涵问题 关于管理控制的内涵,不同的管理控制学派或不同的管理控制专家可能有着不同的观点:anthony认为,管理控制是指管理者通过影响组织中其他成员以实现组织战略的过程。所以管理控制的目的是通过管理控制使组织的战略被执行,进而实现组织的目标。管理控制系统包括战略计划、管理控制和任务控制,这三方面是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的过程,并且都与计划和控制相关。maciariello等认为,整个组织可以作为一个控制系统,“控制”是控制系统的特征或属性,管理控制包括战略控制和经营控制,因为管理控制与被用于驾驭组织以实现其目标的管理系统的设计相关,所以管理控制还包括计划、组织和领导这些管理的职能。merchant等认为,管理控制系统就是指所有有助于管理者确保组织战略和计划被实施的一切工作。一个设计有效的管理控制系统影响着员工的行为,使其按照组织期望的行为行事,提高组织目标实现的可能性,这是管理控制系统的首要功能。控制系统具有两个基本的职能——战略控制和管理控制。从上述管理控制的内涵和目标的不同界定可以看出它们的共同点,一是管理控制最终目标 是通过控制协调过程达成组织目标;二是管理控制的研究都涉及到战略的形成与实施。它们的主要差异实际上是对管理控制职能和管理控制主体的理解有所不同,本文将管理控制内涵从管理控制的职能和管理控制的主体角度进行考虑,因此,可将管理控制的内涵作广义、中义和狭义三种解释。 (一)广义管理控制 从管理控制职能看,广义的管理控制是指发挥管理的职能,特别是控制职能。管理控制的内涵包括战略控制和经营控制。因为管理控制与被用于驾驭组织以实现其目标的管理系统设计相关,因此管理控制还包括计划、组织和领导这些管理的职能。著名战略管理研究大师威廉·纽曼认为,管理控制系统的内涵是管理的控制职能,控制是管理的基础,管理控制涉及管理的全部领域。这种管理控制的特点既包括定量控制又包括非定量控制,或者说是定量控制与非定量控制并重。 从管理控制主体看,广义的管理控制包括:以董事会为主体的公司治理控制或战略计划,以管理者为主体的管理控制和以员工为主体的任务控制或作业控制。三种控制各发挥不同的作用,共同为实现组织战略目标服务。 (二)中义管理控制 从管理控制职能看,中义的管理控制是指由确定标准、评价业绩、纠正偏差构成的管理控制系统。因为管理控制强调的是战略执行的控制,而战略执行过程控制是由确定标准、评价业绩、纠正偏差构成的管理控制系统。这种管理控制的特点是强调定量控制,或者说以定量为主的控制。 从管理控制主体看,中义的管理控制是指管理者影响组织中其他成员以实现组织战略目标的过程。管理控制的本质是管理者实施控制来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因此,中义的管理控制以管理者控制为主,同时兼顾董事会控制及员工的控制。 (三)狭义管理控制 从管理控制职能看,狭义的管理控制按anthony的观点是指管理会计中的责任会计。这种管理控制的特点是货币计量控制,或者说是以货币计量为主的控制。 从管理控制主体看,狭义的管理控制是指以管理者为主体的管理控制,不包括作业控制及战略控制等。 管理控制的三种内涵,从管理控制职能手段、管理控制主体等角度目前都有专业学者在研究,通常广义内涵由管理学者进行研究居多;中义内涵由战略及财务学者进行研究居多;狭义内涵由会计学者研究居多。从管理控制理论发展和实际应用角度看,各种内涵都有研究的价值和应用领域。然而,综合考虑财务管理与会计专业优势及特点,我们认为将管理控制作中义解释更有利于管理控制的发展与实践操作。 管理控制论文:浅谈企业资金风险分析与管理控制措施 [摘 要]加强企业资金管理和风险控制,要完善内部资金调度控制制度,加强资金筹集管理,实施资金集中管理,推行资金预算管理,加快应收款项及存货周转,建立预警监测机制。 [关键词]企业;资金风险;管理;控制 1 企业资金管理中的突出问题 第一,财务信息失真。相当多的企业财务信息不透明、不完整、不及时。企业的高层决策者难以获得准确的财务信息,搞不清楚基层的资金情况,使得汇总起来的信息普遍失真,会计核算不准,报表不真实,有时合并的会计报表还掩盖了下属单位的实际经营情况。 第二,监控不力。大中型企业中,对多资金运作环节普遍存在着监控不力的问题,尽管企业内部设置了一些监督岗位,也制定了多种监督制度,但是因为种种原因难以及时有效地发挥信用。相当多的企业在重大投资等问题上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决策约束机制,领导法治意识淡薄,往往是个人说了算,资金的流向与控制脱节。 第三,资金使用效率低。企业资金集中管理和内部资金分散的现实矛盾已成为现阶段企业财务资金管理中突出的问题。子公司多头开户的现象比较普遍,资金管理严重失控。投资决策随意性大,有些企业不顾自身的财务和发展目标,盲目投资,投资失误较多,损失严重,使本来就十分紧张的资金状况雪上加霜。资金沉淀严重,库存占用比例过高,欠款居高不下,流动资金占用有增无减,周转缓慢,企业信誉和赢利能力下降。 2 企业财务风险分析 第一,投资风险分析。在企业中,不顾自身的能力和发展目标,热衷于铺新摊子,盲目投资,造成严重损失的例子比比皆是。企业在进行任何一项投资之前,都应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只有在综合考虑各项因素的基础上,当投资项目所产生的净现金流量为正时才是可行的。风险是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不能达到预期的不确定性,是一个动态现象,具有很强的传导性。一个企业的风险会传导到另一个企业,一个部门的风险可能会使其他部门遭受损失,产生风险传导的连锁效应。因此,本文所讲的组织风险传导是指风险在组织内部的多个相关利益单位之间进行传递和影响。盲目追求外延式扩张即所谓多元化经营,未经深入调查研究便乱上投资项目,最终破产也是不足为怪的。 第二,资本运营分析。在资金营运方面,企业集团流动资产中,若存货所占比重相对较大,由于存货流动性差,占用了企业大量资金,企业必须为保管这些存货支付大量的保管费用,导致企业费用上升,利润下降。企业还要承担市价下跌所产生的存货跌价损失及保管不善造成的损失,由此产生财务风险。在应收账款管理中,企业过于注重销售业绩,而忽视应收账款控制状况的问题。有时为了增加销量,扩大市场占有率,大量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导致企业应收账款大量增加。企业在赊销过程中,由于对客户的信用等级了解不够,盲目赊销,会造成应收账款失控,相当比例的应收账款将长期无法收回,直至成为坏账。资产长期被债务人无偿占用,严重影响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及安全性。 第三,收益分配分析。股利分配政策不仅影响与企业相关的各方面的利益,而且与公司的筹资问题和资本结构问题密切相关,涉及企业的长远发展。股利政策的制定,主要涉及如何确定股利支付比率、以何种形式发放股利、股利政策的稳定性等。股利政策可被看做是表明公司发展状况的重要信息,除重大的投资机会、未来收入的重大变动等特殊情况外,公司通常倾向于较稳定的股利分配政策。 3 加强企业资金管理和风险控制 第一,完善内部资金调度控制制度。完善内部资金调度控制制度,应从授权审批制度、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内部审计等方面入手。在资金使用方面,企业应结合自身情况建立资金分级审批标准和权限,按审定的现金流量预算和资本性支出预算安排支出,对外担保权、对外投资权应进行严格地限制,而且应配备一套科学的风险预警系统。 第二,加强资金筹集管理。财务人员要树立起企业资金成本与财务风险理念,建立健全以控制财务风险、控制资金成本、选择合理的资本结构等为主要内容的资金控制制度和决策制度。资金筹措包括科学预测资金需求量和合理选择筹资方式。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合理选择诸如趋势预测、销售百分比、定性预测等资金量预测方法。选择多种筹资方式,如发行股票、吸收直接投资、发行债券、贷款、商业信用等,分散筹资风险,做好事前控制。 第三,实施资金集中管理。资金管理的目标应是保证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率性、收益性。实施适度的资金集中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上述作用。如建立结算中心制度或成立资金调度中心,统筹管理企业的各项资金,使各部门、各下级单位的资金往来全部纳入财务部门的控制之下,实现资金的集中管理,从而达到严格控制多头开户和资金账外循环的问题,保证资金管理的集中统一。也可以通过建立财务中心或内部银行,实现内部资金的集中管理,统一调度和有效监控,由财务中心或内部银行负责与银行的往来业务,下属单位仅保留日常必备的费用账户。 第四,推行资金预算管理。资金管理中采用全面预算管理,预算编制采取逐级编报、逐级审批,滚动管理的办法。预算一经确定,即成为企业内部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法定依据,不得随意更改。资金预算管理是全面预算管理的一部分,企业要以现金流量管理为核心,加强全面预算管理,进一步细化资金安排,增强现金保障能力。统筹规划生产经营与投融资活动的资金供给,科学预测预算年度现金收支、结余与不足,合理确定现金收支规模,安全高效地做好资金筹划工作,加强现金流入流出全过程预算控制,做好资金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监督与考核。 第五,加快应收款项及存货周转。企业要积极开展存货和应收款项的清理,严格控制存货和应收款项规模与增长速度,加快存货及应收款项的周转,减少流动资金占用。努力推进精益生产,加快生产环节的物料流转速度,减少过程积压。做好销售预测,坚持以销定产,根据生产计划,确定合理库存水平,创新营销模式,努力提高预收款比例,减少预付款金额。建立健全客户信用管理体系,加强货款回收管理,落实催收责任,从合同签订、资金结算、款项催收等环节严格把关,加快现金回流,提高应收账款周转速度。 第六,建立预警监测机制。企业要建立和完善资金风险预警监测机制,从资金供给、资金投放、周转效率、债务风险水平等方面建立和完善预警监测指标体系,确定重点监测对象和监测领域,认真分析资产负债率、带息负债比率、经营活动现金流等重要指标变动情况,重点关注到期债务,对可能出现的资金风险,提前做好应急预案,提高风险应对能力。 管理控制论文:基于价值的公司治理与管理控制 【摘要】本文论证了基于价值的公司治理和基于价值的管理控制。笔者认为,基于价值的公司治理的核心是财务治理;基于价值的管理控制核心是财务控制;公司治理与管理控制是公司的两大工作重点;财务治理与财务控制是公司财务的两大重点任务。 一、引言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企业改革使企业经营方式经历了由产品经营型向商品经营型的转变,由商品经营型向资产经营型的转变,再由资产经营型向资本经营型的转变过程。这种转变的结果就是企业经营中越来越认识到价值的重要性及价值创造的重要性,并逐渐将追求价值创造作为企业的目标。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正逐渐被市场经济时代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所取代。以外部监督管理为主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方式,正在向以内部管理为主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方式转变。这种转变的结果,使企业越来越认识到公司治理与管理控制的重要性。 在这种经营理念和管理理念处于转轨的时期,我国的企业发展还很不平衡,对价值创造的重要性以及对公司治理和管理控制的重要性的认识还不统一。笔者站在价值管理的角度探讨公司治理与管理控制问题,旨在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根本转变。 二、基于价值的管理 基于价值的管理(value based management)简称vbm,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vbm的目标是为股东创造价值。vbm使公司管理决策的核心与股东的利益协调一致,这样,公司的管理活动自然而然地创造了股东价值。影响股东价值的因素有许多,要为股东创造价值,就必须明确股东价值创造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因此,基于价值的管理正是对影响或决定股东价值的关键因素进行的管理,图1反映了基于价值管理的三个重要方面。 在vbm中,为了使投资者支持股票价格,公司需要与投资者保持有效的联系和进行良好的沟通。这就需要投资者对与其关系重大的公司财务业绩和非财务业绩有一个明确的理解。因此,公司的董事会和管理者必须正确处理与投资者的关系,尽可能使投资者得到相关、可靠的信息,包括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这些非财务信息给市场的印象对公司价值以及价值管理的水平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vbm中,为了理解整个公司的业务,需要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包括清晰地了解公司所面对的市场、自身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对竞争对手的正确评价等。目的就在于开发最优战略以利于为股东创造价值。正确的战略选择必然提高公司的竞争能力,进而使公司在为股东创造价值方面有持久的、长足的增长。 为达到创造最大价值的目的而选择公司战略后,接下来的管理程序就是战略的实施。这是vbm的关键一环。历史资料表明,有相当一部分公司就是在实施公司战略这一环节失败了。有效实施战略的关键之处在于贯彻实施全面业绩管理(ipm)。为了在公司经营中实施全面业绩管理,需要建立一种与全面价值管理的其他重要因素结合起来的评估框架和信息体系。ipm的成功运用有助于确保以统一的、易于理解的方式将战略意图转化为现实。 三、基于价值的公司治理 vbm的三个重要方面,实际上涉及到公司投资者、董事会和管理者三个主体的目标、权利和责任的划分与协调。公司为了实现价值管理的目标,即创造股东价值,公司的投资者、董事会、管理层需要协调利益关系,共同努力,这正是公司治理的关键所在。 公司治理是公司的外部索取权人为了保障他们在公司的索取权不受侵犯而以契约关系为基础对整个公司进行的控制。在基于价值的公司治理中,公司外部索取权人与公司的契约关系,主要是财务契约关系。公司的各种索取权人之间就公司事务签订的财务契约是公司治理的基础,而外部索取权人对公司实施的财务控制是他们实现公司治理目标的主要手段。可见,在公司治理处理契约关系当事人利益的过程中,财务关系是各种利益关系的核心;在基于价值的公司治理中,财务治理便成为公司治理的核心。 在财务治理中,各种索取权人之间的基本关系、利益冲突、治理机制是由财务契约确定的。这些契约通常包括与股权投资人签订的股权契约、与债权投资人签订的信贷契约、与管理者签订的报酬契约等。 股权契约是股东之间就公司相关问题签订的契约,用以协调股东内部的利益关系,在股权分散的情况下尤其要协调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关系。股权契约规定了股东投入股权资本后,对公司有治理权,即在董事会中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就公司合并、分立、停业等重大决策有投票权;有出售和转让股份的权利;当公司发行新股时,有优先认购权;对公司收益有剩余索取权。在股权高度分散的情况下,大部分股东并不参与公司事务的管理。这样,公司的控制权就落入少数拥有较多股份的大股东手里,形成他们对公司的控制权大于收益权的权力结构。那么,这些大股东就有能力,也有动机,通过各种方式从其他股东向自己转移财富。处于控制地位的大股东对小股东利益的侵占主要表现在:(1)直接侵占;(2)关联方交易;(3)关联方借款。因此,股权契约还通过规定一些附加条款,避免控制权与收益权的不对称,以维护所有股东的权益。 信贷契约是债权人与股东和管理者之间就债务融资相关问题签订的契约。它一般规定债权人将资金投入企业后,有固定收益索取权(包括本金和利息);在企业没有按期还本付息的情况下,债权人有清算担保资产,甚至迫使企业破产进而夺取企业控制权的权利。由于股东与债权人在控制权与收益权上的差异,债权人与股东和管理者之间也有潜在的利益冲突。股东和管理者就可能采取机会主义行为,试图侵害债权人的利益。这表现在:(1)资产置换;(2)策略性违约;(3)债权稀释;(4)债务悬置;(5)财富转移。因此,信贷契约除了做出一些决定信贷关系本质特征的一般规定之外,还要规定一些额外条款,以防止股东和管理者侵占债权人的利益。这些条款通常可以分为承诺条款和否定条款两类,前者规定债务人必须遵守的行为;后者直接限制债务人损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 报酬契约是股东与公司高层管理者之间签订的关于高层管理者权利和义务的契约。它一般规定当管理者业绩表现良好时股东给予管理者的报酬,以及当管理者业绩表现很差时,将会受到的处罚(克扣奖金,削减工资,甚至予以解雇等)。由于管理者在公司经营中有一定的决断力,因此他在职消费是否适当缺乏明确的判断标准。又由于管理者在信息分布中有优势,股东要验证管理者是否努力工作需要花费监督成本,甚至在有些情况下,这种监督是不可能的。另外,在股权分散的情况下,管理者能够运用大股东用以侵占小股东利益的方式侵占所有股东的利益。因此,报酬契约中除了规定不同管理业绩下管理者应得的报酬之外,还要规定一些额外条款,限制管理者侵占股东利益的行为。这些条款与信贷契约的额外条款类似,可以分为承诺条款和否定条款。 四、基于价值的管理控制 公司的各种事务和运行机制通常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即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公司管理是公司的管理者为实现公司的经营目标而以内部管理控制系统为基础对公司事务进行的管理。 管理控制的主体是管理者及公司中的其他成员。管理控制亦可称为管理者对公司中各项管理活动的控制,管理者是管理控制的主力军。但是,管理控制中的管理者离不开公司中的其他成员而孤立地进行控制。管理控制的主体除管理者外,对上包括代表股东利益的董事会,对下包括代表职工利益的全体员工。 以管理者为主体的管理控制是指管理者影响公司中其他成员以实现公司战略目标的过程。管理控制的目的是执行战略,从而使公司的目标得以实现。基于价值的管理控制,主要是指从公司目标确定、公司战略选择到战略执行,都以创造股东价值,实现公司价值增值为目标和导向,从而在管理控制全过程实施的价值管理。管理控制从程序看主要有五个步骤,它们都有着新的内涵。 (一)基于价值的战略目标制定与分解。在基于价值管理情况下,公司的目标一定是股东价值最大化,公司战略选择将以创造股东价值为导向。为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战略目标分解实际上是根据价值创造环节或价值链进行的。通过战略目标分解来保证短期价值目标与长期价值目标相协调,局部价值目标与整体价值目标相协调。 (二)基于价值的控制标准制定。在基于价值管理情况下,控制变量与控制标准的确定必须体现价值创造环节与价值目标。如将资本增值、经济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周转率等价值量及效率指标作为控制的最重要的、最关键的指标,将公司资本增值或股东价值创造作为控制的根本标准。在此基础上,以财务预算为中心和导向,制定全面预算体系。 (三)基于价值的管理控制报告。在基于价值管理情况下,管理控制报告要体现价值管理的特点,即以会计报告系统为中心,包括财务会计报告和管理会计报告;经营业务报告作为管理控制报告系统的组成部分,一方面反映各业务的预算执行情况,另一方面是对会计报告的补充与说明。 (四)基于价值的经营业绩评价。在基于价值管理的情况下,公司的经营业绩应主要体现在股东价值创造上,以是否为股东和企业创造价值为评价的根本标准。评价指标主要以价值量指标为主,包括以价值量反映效率指标和效果指标。 (五)基于价值的管理者报酬。在基于价值管理情况下,对管理者的激励要与价值创造或资本增值相联系,使管理者的收益与资本增值或经济效率挂起钩来,使股东价值的增加与经营者的报酬成正比。 五、结论 通过对基于价值的管理、基于价值的公司治理和基于价值的管理控制的研究,可以明确基于价值管理与公司治理和管理控制的关系;同时明确基于价值的公司治理与管理控制之间的关系。 第一,基于价值的管理与公司治理和管理控制的关系可用图2表示如下。 管理控制论文:水闸施工管理控制分析 摘要:针对水闸的施工特点,提出了在施工前、施工阶段以及对施工后的管理措施,解决了水闸施工由于施工管理不及时或不 科学 所造成的工程问题,为工程施工的质量、进度以及运行等方面作保证。 关键词:闸门;施工管理;开挖;混凝土 金属结构 一、 引言 水利工程中,水闸的施工是常见并且重要的。如果施工管理不到位、不科学,经常会给工程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本文通过施工前的准备、施工时土方工程、混凝土工程以及金属结构等工程、施工后等几个阶段的施工管理控制分析,可以使水闸工程施工的质量得到有效控制。 二、施工前的管理 工程开工前,对施工 企业 提交的技术方案、技术措施、质量保证体系以及管理制度等工作严密审核,特别是对企业投入工程技术人员的数量和素质提出具体要求;其次要抓好设计图纸会审,了解施工中的技术质量指标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对不利于施工管理的地方及时提出进行商讨,做到未雨绸缪;对施工中存在难度的地方提前做好准备。 另外,工程施工前,首先要成立闸门施工管理小组,并制定详细的生产管理制度,在施工中起监督指挥和协调作用。内部机构可根据工程特点设定,一般包括施工组、技术组、物资组、机电组、检测组。技术组负责工程质量监督验收工作,以及施工过程中的混凝土配比选择、混凝土、试块试压等技术工作,同时负责编制水闸作业规程及有关资料的收集、归档管理工作;检测组负责闸门施工检测及水闸门的安装线的放线工作,保证施工与设计尺寸相符;物资组负责保质保量供应所有闸门施工材料;施工组为专业的水闸施工队伍,在技术组和检测组的技术指导下,负责完成开挖、浇筑混凝土等工程,并做好施工中的原始资料记录;机电组负责闸门门体的吊装和最后的试压工作。 三、施工的管理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施工过程中要严把质量关,层层控制质量:把好测量关、控制各种材料的材质和强度、控制配料计量、控制施工工艺、做好质检工作同时加强对土方工程的开挖部位、混凝土工程、金属结构工程等重点施工部位的管理工作。 (一)开挖工程 水闸工程,往往断面较大,长度也较长,因此土石方开挖阶段是水闸施工的重要时期,开挖的质量关系到水闸的质量和投入。开挖断面过大,需要的混凝土也越多,开挖断面小不能保证水闸的强度。因此开挖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中腰线施工,使开挖与设计相符。开挖工程结束后必须对开挖工程按设计图纸进行检查验收。 (二)混凝土工程 1、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原材料的质量及其波动,对混凝土质量及施工工艺有很大影响。在混凝土生产过程中,对原材料的质量控制.除经常性的检测外,还要求质量控制人员随时掌握其含量的变化 规律 ,并拟定相应的对策措施。 2、科学配制混凝土是保证质量的先决条件 (1)混凝土施工配合比的换算 试验室所确定的配合比.其各级骨料不含有超粒径颗粒.且以饱和面干状态。但施工时,各级骨料中常含有一定量超粒径颗粒,而且其含水量常超过饱和面干状态。因此应根据实测骨料超粒径含量及砂石表面含水率,将试验室配合比换算为施工配合比。 (2)混凝土施工配合比的调整 试验室所确定的混凝土配合比,其和易性不一定能与实际施工条件完全适合。当施工设备、运输方法或运输距离,施工气候等条件发生变化时,所要求的混凝土坍落度也随之改变。为保证混凝土和易性符合施工要求,需将混凝土含水率及用水量做适当调整。 (3)混凝土配合比,需满足工程技术性能及施工工艺的要求,才能保证混凝土顺利施工及达到工程要求的强度等性能。为改善混凝土性能,提高混凝土强度,达到工程各部位对混凝土各种性能的要求,在混凝土中掺入不同类型的外加剂,可以改善混凝土性能的 科学 配制,其技术、 经济 综合效益十分显著。 3、混凝土试件合格,结构物混凝土不一定全部合格 混凝土的质量是依靠混凝土试件的强度来评定,并代表结构物混凝土的强度,这是认为在正常施工情况下,实际工程结构物混凝土强度可以表现出混凝土试件强度特性。但应当指出,当结构物混凝土浇筑成型不够密实,或有缺陷时,试件强度的代表性就要随着降低,因为试件体形很小,容易浇筑成型和养护振实。结构物的混凝土质量只依靠试件强度保证是不够的,还必需对结构物的混凝土施工全过程进行妥善控制,对关键部位的结构物,有必要进行钻芯取样检查试验,以确保混凝土结构物的质量。 4、和易性是决定混凝土质量的主要因素 和易性是混凝土拌和物的流动性,粘聚性,保水性等多种性能的综合表述。当混凝土拌和和易性不良时,则混凝土可能振捣不实或发生离析现象,产生质量缺陷。混凝土的和易性良好,混凝土易振实,且不发生离析,能够获得均质密实良好的混凝土浇筑质量。 5、混凝土浇筑振捣过程是混凝土质量控制的主要环节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材料的质量、配料准确、搅拌均匀运输,浇筑振实成型、养护等整个施工环节中,浇筑振实成型是主要的环节。在混凝土浇筑成型时。由于没有振实所产生的外观上的气孔、麻面、蜂窝、孔洞、裂隙等质量问题,易引起重视。但由于振捣不良,所产生的内部蜂窝、孔洞所导致的内在质量问题,人们容易忽视。而混凝土内在质量缺陷,同样引起混凝土结构物的破坏。所以,混凝土振捣应引起施工人员足够重视,质检员应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使混凝土振捣良好。 (三)金属结构工程 金属结构严格按照有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施工。施工时主要在材料、加工工艺、安装程序等方面进行控制,保证施工质量。金属结构主要有钢闸门的制作安装、门槽预埋件的制作安装。 1、为便于制作质量的控制,钢闸门采用厂内生产、整体或分片运输、现场安装的方法,制作材料必需有厂家的质保单,使用前随机抽取一组试样进行检验,确保材料质量。为控制焊接变形,除在平台上制作靠模,安装墙时支撑外,还需按工艺制定的次序进行焊接。整体焊接完成后的门叶应用水平仪进行检测。闸门外形尺寸允许偏差和安装的允许偏差参照有关规定执行。 2、门槽预埋件制作安装按施工图和有关埋件制造的规定执行。施工主要应注意的事项: 闸门槽预埋件中主轨不锈钢工作面的加工,应使其表面粗糙度达到6um,每套埋件应在制造厂进行预组装,各项尺寸偏差及接缝错位应符告施工图纸和有关规范的规定。门槽构件上的所有不锈钢接头,必须使用不锈铜焊条进行焊接。门槽预埋件在现场安装时,制定合理的工艺措施,焊接过程中注意观测变形情况,及时采用矫正措施。 四、施工后管理 工程管理单位应把分部工程、单元工程的质量检查作为施工管理的重要环节来抓。单元工程质量由施工单位质检部门组织评定,项目法人或委托监理单位核定;主要隐蔽工程和关键部位在施工单位自评合格后,由项目法人或委托监理单位、设计施工单位组成联合小组,共同核定其质量;分部工程质量评定在施工单位质检部门自评的基础上,由项目法人或委托监理单位复核,报质量监督机构审查核备。对已完成的单元工程、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的质量,继续进行观察、检测,收集运行过程中的情况,同时对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归档,及时组织有关单位人员检查验收。 五、结语 水闸作为水利工程中的重点建筑物工程,其施工管理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这关系到工程的安全性和是否利于运行。本文通过施工前、施工过程以及施工后的阶段性控制分析,对水闸的施工管理具有可借鉴的意义。 管理控制论文:建筑工程施工组织管理控制对策探究 论文关键词:建筑工程 施工组织管理 对策 论文摘要: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是是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施工组织设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就加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管理对策进行了研究。 1.概述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规范化是当前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树立现代科学管理的系统管理思想和规范化管理的思想,充分认识和掌握“规范化”的概念。规范化的对象是“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项目管理规划作为一类管理实践,必然是重复性的(pdca循环)。 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是建筑产品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投入手段,对于提高建筑产品的质量水平,提高工程建设投资效益等起着巨大的保证作用,也是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规范化管理建设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是按照工程项目的客观规律及项目所在地的具体施工条件和工期要求作出科学合理的安排,为施工生产活动的连续性、协调性、均衡性和经济性提供最优方案,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而编制的指导性文件。 2.施工组织设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目前所累积的施工技术资源得不到有效、充分的应用,特别是其中的智力资源,这一方面是编制人员自身素质和经验不足造成的;另一方面是传播渠道不足不畅通所致。对早已有的成功经验没有进行借鉴,所编制的内容缺乏新技术、新工艺,没有起到提高劳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的作用。往往有这种情况,某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人员在构想的内容,早已是有经验可以借鉴,但他不仅没有借鉴,甚至根本不知道有这项成果的存在,这就给编制人员带来了大量的重复劳动。 (2)有的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人员缺乏技术理论基础和具体施工经验,编制者对技术规范和其他类似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照搬照抄,而未对具体工程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规划和设计,则使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内容空乏、单一,没有起到指导施工作用。 (3)现在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只作为技术管理制度的一项工作,它主要追求施工效益而很少考虑经济效益,存在只注重组织技术措施,而没注重经济管理的内容,以至在实施过程中不讲成本,没有实现经济效益的目标。 (4)施工组织设计具应有可操作性,目前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经常是内容与实际施工情况不符,以至造成施工组织设计只是个形式而已,不能真正起到指导施工的作用。 (5)施工组织设计的逐层审批手续不健全,甚至存在代替、仿造审批人签署意见的现象,未能实现公司各相关部门对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层层复核、评价、审批工作。 3.加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管理对策研究 3.1建立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项目管理规划规范系统,制订完整、成套的编制办法(规范) (1)设计阶段的施工组织设计应规范的内容可参照《建筑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修改制订。 (2)招标投标阶段的施工项目管理规范大纲和标后施工项目管理实施规范必须按照规范的内容进行。标前施工项目管理规划大纲是由投标人在投标前编制的,用以策划自投标至交工验收的项目管理,指导承包人进行施工项目投标承包和签定施工合同。标后施工项目管理实施规划是由投标人中标后在开工前由项目经理主持编制的,用以策划自项目经理部设立至解体全过程中的项目计划目标、管理措施和实施方案,保证施工项目合同目标的实现。 (3)发包人和监理工程师所要求的施工组织设计内容可以从中截取。小项目可用施工组织设计代替施工项目管理规划。 3.2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项目管理规划中大力推广应用现代管理方法。 随着我国加入wto组织,给我国建筑企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国工程建筑企业也面临着国内、国际激烈竞争的形势,主要表现在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竞争。为了适应这种形势,我们在施工项目管理中必须应用现代化管理方法,大力提高管理水平。因此,在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项目管理规划编制中应予在体现,并在技术组织措施中予以规划。 3.3规范和推广应用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和项目管理规划标准程序软件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辅助管理功能的不断加强,现代施工企业的管理方法已从过去的靠简单的人处理信息转向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处理信息的高智能化阶段过渡。计算机辅助管理手段已深入到工程施工管理的各个方面。 按照规范了的施工组织设计和项目管理规划编制办法,建立针对不同设计方案的施工组织设计模式,借助现代数据库技术,用系统工程和软件工程的方法,进行系统数据库的结构设计和系统功能设计,由计算机利用全面、系统的程序软件进行标准化、规范化设计,使施工组织设计和项目管理规划规范化、系统化、程序化,使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项目管理规划信息的处理更方便、快捷,缩短了编制时间,减轻编制人员的劳动强度,在信息管理上达规范、完善、周密的目的,发挥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项目管理规划应有的作用。 3.4加强工程项目经理继续教育和本科院校在校生的工程项目管理知识的培训 项目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管理人才的竞争,由于知识的日新月异,迫切需要项目管理人员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的管理知识和技能,因此,有必要对项目经理经常进行继续教育。 另外,今天的工科大学生就是今后的项目管理的者,让他们尽早地熟悉和掌握有关项目管理的理论知识,对于今后无论是从事施工项目管理还是从事其他工作都将非常有益。然而现在许多工程院校对于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的培养还不够重视,课程设置还不够合理。为了提高整个项目管理人才队伍的管理能力,大学阶段有关知识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 4.结束语 通过规范化,使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项目管理规划能有序、有章可循地进行,能真正起到指导施工全过程各项施工活动的作用,从而取得最佳的社会效应。如何真正发挥施工组织设计在项目工程全过程中的纲领性文件的指导作用,如何使施工组织设计进一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我们还需要继续不断地探索和努力。 管理控制论文: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控制措施的若干研究 摘要:建设项目管理是为实现项目投资、进度、质量目标而进行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规划组织、控制和协调工作,内容是研究如何高效益地实现项目目标。鉴于建设项目是一次性的,故项目工程需要用系统的观点、理念和方法进行管理,具有全面性、科学性和程序性的特点。建设项目的生产要素有劳动力、材料、机械设备、技术和资金,这些要素具有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和环境适应性,是一种相互结合的立体多维的关系,这就说明项目是具有系统性的施工,具有系统管理的特点。加强项目管理,必须对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详细分析,认真研究并强化其管理。文章仅从施工方的项目管理角度,结合一些在实践中的经验谈谈的看法。 关键词:建筑质量 施工管理 0 引言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主要是通过管理使项目的目标得以实现。一个建设项目参建方涉及勘探、设计、监理、施工等诸多企业,项目实施流程从设计,到施工,到竣工,到保修等阶段,对项目生产要素进行管理主要体现在4方面:①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即对生产要素适时、适量、比例适当、位置适宜地配备或投入以满足施工需要;②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即对投入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在施工中进行适当搭配以协调地发挥作用;③对生产要素进行动态管理。动态管理是优化配置和优化组合的手段与保证,动态管理的基本内容就是按照项目的内在规律,有效地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各生产要素,使之在项目中合理流动,并在动态中寻求平衡;④合理、高效地利用资源,从而实现提高项目管理综合效益,促进整体优化的目的。 1 建设项目的施工管理 建设项目的施工管理包括成本、进度和质量控制,三个控制没有轻重之分,同等重要并有机结合。 1.1 成本控制 项目施工的成功与否,利润率是一个重要指标。利润=收入-成本。可知利润的增长,就要增加收入、减少成本。收入在施工单位竞标以后是相对固定的,而成本在施工中则可以通过组织管理进行控制。因此成本控制是建设项目施工管理的关键工作。在进行成本控制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原则: 1.1.1 成本最低化原则。施工单位应根据市场价格编制施工定额。施工定额要求成本最低化,同时还应注意成本降低的合理性。施工定额还应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动,经常地进行调整。 1.1.2 全面成本控制原则。成本控制是”三全”控制,即全企业、全员和全过程的控制。项目成本的全员控制有一个系统的实质性内容,包括各部门、各单位的责任网络和班组经济核算等等,应防止成本控制人人有责,但又人人不管现象。 1.1.3 动态控制原则。施工项目是一次性的。成本控制应从项目施工的开始一直到结束。在施工前.应确定成本控制目标;在施工中,应对成本进行实时控制,及时校正偏差;在施工结束后,对成本控制的情况进行总结。 1.1.4 目标管理原则。项目施工开始前,应对项目施工成本控制确立目标。目标的确定应注意其合理性,目标太高则易造成浪费。太低又难以保证质量。如果目标成本确定合理,项目施工的实际成本就应该与目标成本相差不多。相差太多。不是目标成本确定有问题。就是项目施工有不善的地方(譬如有偷工减料或者出现材料质量不合格的情况)。 1.1.5 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在项目施工过程中,项目经理、各部门在肩负成本控制责任的同时,享有成本控制的权力,同时项目经理要对各部门在成本控制中的业绩进行定期的检查和考评,实行有奖有罚。只有真正做好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控制,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1.2 进度控制 首先,编制进度计划应在充分掌握工程量及工序的基础上进行。其次,确定计划工期。一般情况下,建设单位在招标时会提供标底工期。施工单位应参照该工期,同时结合自己所能调配的最大且合适的资源,最终确定计划工期。再次,实时监控进度计划的完成情况。编制完进度计划不是将它束之高阁,不按计划进行施工,而应按照所编制的进度计划对实际施工进行适时监控。正确做法是每周总结工程进度,监控其是否与计划有偏差,若工期滞后,寻找原因,落实赶工计划。在每周监控的基础上。每月、每季或者每年进行一次工程进度总结。最后,应尽量减少赶工期现象。进度计划一经确定。应严格按照计划进行施工,原则上不提倡赶工期。进度计划是在施工单位所能获取的最大且合适的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编制的,赶工期无疑将增大资源的投入。而投标报价是在施工成本的基础上形成的,增大资源投入将提高施工成本、减少利润。 1.3 质量控制 项目施工的质量控制主要应从人、材、机3个方面着手控制。由于任何项目都是由人来完成的,所以人的控制是质量控制中最为关键的工作,是其他控制的基础。 1.3.1 人的控制 项目管理中最难最基本的管理就是人的管理。人的控制首先是要选好人、用好人。人的能力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是有所不同的,但它的变化应该是围绕一个基点变动的,这个基点每个人是不同的,选择人才时应该挑选基点比较高的。不同的工作对基点的高低要求是不同的,要人尽其才,用好人。另外,应尽量做到一人多能,这样就能精简人员,事半功倍。其次,应充分调动人的能动性。再次。绩效评估是调动主观能动性的有效方法。另外,绩效评估对简单的工作相对容易一些,像一个工人砌砖的质量、钢筋绑扎的速度是很容易进行衡量和比较的。而对复杂的工作绩效评估就显得作用不大,比如解决一个工程难题,就很难用时间、质量等指标进行评估。综上所述。人的控制不能生搬硬套,应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方法。 1.3.2 材料的控制 材料的控制是全过程的控制,从材料的采购、运输、存储和使用等过程进行控制。材料控制的目的是使在施工项目上所使用的材料尽可能经济合理。并减少损耗。材料的采购应根据施工合同的要求,采购最经济合理的材料,也就是说采购的材料不是昂贵的好或便宜的好。也不是质高的好或质次的好。而应以满足合同条件且低价为宜。材料的采购应坚持”货比三家”的买卖原则。 2 施工项目的验收 施工项目在竣工验收合格后才开始工程结算。因此验收工作应在施工工作结束后尽快完成。有的施工单位进行施工验收过程相当缓慢,其大部分原因是由于施工资料不齐全,到施工工作结束后才开始后补资料。对工程资料的整理,尤其是现场施工工序资料(含隐蔽工程验收记录)、管理技术类资料、材料质保资料。必须要在平时的施工过程中进行整理归档,并随时接受工程监管单位的检查,也就是说,施工验收工作应从工程项目开工就开始着手进行。另外。尤其关键的是施工单位应与施工各建设主体单位、兄弟单位以及工程监督主管部门保持良好的沟通。建筑工程施工过程是一个程序化的过程,最终将是通过验收,才能交付使用。施工单位作为一个建设工程核心单位。处理好这种相互结合的立体多维关系,离不开沟通。这样才能保证建设项目的顺利施工和验收。 3 建设工程项目的保修 施工验收结束后,施工单位并不是就此结束对建设项目的管理工作,还应按合同要求继续履行工程的保修义务,负责保修期内的工程维修工作。主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施工单位应根据施工合同中的保修范围。实施保修工作,保修完成后组织建设方验收;第二,对保修范围外的项目,对于紧急抢修事故,应立即组织抢修,抢修完成后组织建设方验收;第三,对涉及结构安全的质量问题,施工方应组织相关建设单位进行现场会诊,提出保修方案后再实施保修工作,保修完成后组织建设方验收。看来,工程项目后期的管理工作丝毫没有因为工程的完工而懈怠。一个企业必须要做到这一点,善始善终,千万不能虎头蛇尾,这关系到企业的声誉和社会竞争力。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可谓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复杂管理过程,其有严格的工作范围、时间进度、成本预算、质量性能等方面的要求,单纯依靠个人英雄式的单打独斗或者孤军奋战根本解决不了问题,而必须借助团队合作的力量,项目管理的过程,也是团队合作的过程。 管理控制论文:对水利施工管理控制措施的几点思考 摘要:现代企业管理的特点是科学的发展观的演习向现代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利用系统理论、信息理论和现代管理科学、用途广泛的计算机网络为平台是一个综合的,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多学科的学习。坚持走水利建设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国民网络,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成为专业。完成国家的统一,建成一个强大的网络,可充分发挥区域的优势。 关键词:水利施工 管理控制 问题 措施 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系统组成十分复杂,影响因素多变。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目标是组织高效益的施工,使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合理配置,保证施工生产的均衡性,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和手段,以实现生产出合格工程产品和使企业获得良好的综合效益。建筑施工项目管理是为使项目实现所要求的质量、所规定的时限、所批准的费用预算所进行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规划、组织、控制与协调,是对生产要素中的劳动力、材料、机械设备、技术和资金等的强化管理和合理化运作使用,成本控制主要是进度控制、质量控制、费用控制,同时还有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和组织协调等。 一、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体制问题。特别是大中型国有企业中项目管理的贵、权、利未能到位,项目管理责任制还未完善,约束了项目经理工作的开展,大大限制了项目部管理职能的履行,使许多项目的管理与项目管理科学的要求相距甚远。 2、人员素质问题。由于受历史管理体制的影响,大部分现场施工项目管理人员综合管理素质偏低,过分依赖于公司,依赖于企业各职能部门,有些项目管理人员有良好的技术素养但缺乏对成本、进度、质量、综合管理的控制能力,有些项目管理人员对管理在行但又对现场缺乏必要的经验与技术,或者对财务知识缺乏。因此项目管理人员素质问题约束了项目管理的发展。 3、目标管理问题。目标管理不严肃,主要表现如:成本管理不落实、控制不到位;质量管理重结果轻过程、或重形式轻本质;安全管理凭经验、少科学、缺系统管理;进度工期控制更是合同约定是一套、现场施工又一套,随意性大而缺乏严谨的计划、缺乏系统的控制手段,签订合同时对工期的承诺为迎合业主的要求而不管科学性,实施时缺乏有效措施而放任自流。 4、现场管理问题。现场缺乏科学、系统的组织、安排与监督,自主性、规范性管理少、应付性大,从而使目前为数不少的施工项目现场管理很乱不堪。 二、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控制措施 1、制定目标,弄清发展思路 按照系统的能力要求,分解确定相应的:成本目标、流通量目标、时间目标、其他多个目标。再次对系统网络结构组成进行明确:节点(功能、数量、分部)连线(数量、长度、速度)。同时抓好以此为基本指导方针的软力量建设。所谓软力量的建设就是要注意做每件事都要站在政治的高度,使其符合相应得政策法规。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转,网络的便捷畅通。确保价值链管理竞争优势的核心,充分发挥协调效应和协同效应。 突破瓶颈低效的管理,促进我国水电建设企业需要更大的努力,必须集中管理规范。价值链管理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价值链管理的意义是优化核心业务流程,降低操作成本、商业组织,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帮助企业建立了适应市场竞争,管理业务的数字模型很长时间才打定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信息管理,以减少整个组织成本,提高企业管理和运行效率,实现价值的增长。 战略成本管理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利用价值链分析,战略定位分析,成本动因分析等手段,确保其核心是“成本优势”而非单纯的“降低成本”,以成本管理为基础,对项目进行分解、控制、核算;以进度、质量、安全为总纲,以“节支、堵漏、增效”为要求,统领全局。全员成本控制、全过程控制、开源节流相结合。全面规划,积极行动,渐次推进,先易后难。因其具有竞争性,外延性,长期性,全局性的特点,被现代企业广泛采纳运用。 2、做好精确预算,开源节流 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已经成为产权制度变革的必然趋势,改善网络信息质量的重要措施,科学管理的有效工具。预算管理是信息社会对时空管理控制的客观要求。 全面预算管理的预算的编制、执行、内部审计、评估和动力都组成、运营管理控制系统。外部环境:今天大多数的水电建设企业进行简短的、扁平的、快速发展模式,简单地注意建设速度快、低成本、早期的输出,收紧货币政策的预期,导致相应的输入大的建筑公司,导致在一个资金短缺,导致收益低、运行困难。内部环境:机械成本、原材料成本上涨、员工工资成本增加。与此同时,作为经理意识薄弱,导致自我管理和控制,心智成本上升索引。 这就要求施工企业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战略把握全局的前提下,在细分市场上精确制导,取得绝对优势。在降低产品成本方面:争创节约型机关:“四个一”,即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一分钟:节约型项目部:杜绝在物资采购、工程结算、设备材料使用管理混乱;各种非生产性经费开支,如电话费、招待费、差旅费等方面不必要的浪费。在资金运作方面:健全完善承包机制,合理调整资金结构;实行资金集中统一,盘活闲置、沉淀资金,加大财务控制力度,资金管理应遵循“以收限支,以支促收,先收后支,合理有效”的原则。在物流方面:对于客观物流成本得管理控制,狠抓实物流通费用、信息流通费用、物流管理费用的管理控制。在施工生产上:大力引进新技术;采用新材料、新工艺,降低生产消耗,增加利润含量。 3、加强制度建设,严格要求佳绩 由于水电施工企业项目部分散。流动性强,缺乏刚性、量化的生产规划指标,生产责任的考核操作性较差,投入与产出的衡量标准比较模糊,事故隐患本身的隐蔽性和预测的困难,致使日常管理发生混乱,最终导致各种生产事故的发生。 制度建设是基础的,文化是补充。商业上的成功,人才是关键。良好的企业形象和环境是实现大水利施工人才的保证,是充分利用的基本条件。企业文化是长效管理的过程中,通过学习和党派学习过程,具有特色的企业的经营理念、意识形态、伦理、精神和企业形象的笔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深深地影响员工的思维方式、习惯和行为。优秀的文化意识的内部控制是有效的。 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是水电施工企业管理控制的根本保证。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是控制风险的有力保证,是适应新形势的必要条件。标准化工作符合了这一时代潮流。标准化工作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要求,它是企业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它促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各项管理工作达到合理化、规范化、高效化,是施工管理控制成功的基本前提。这就要求企业管理以广大党员干部骨干为支撑,不断提升自身与集体的能力(“能力”从一般意义上讲,是指使一个企业实现出色的绩效并且保持在竞争者中具有的竞争优势的品质、本领、组织方法、知识和技能。),以点带面,形成辐射状控制网络,纲举目张,绩效考核。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全面控制、全过程控制。 总之,明确工作方向,提高工作的想法,密切注意加强自身建设,是发展的基础。提高管理水平,创造优异成绩的施工管理是企业内部的水利要求和规则的生存,必须得遵循客观规律。在管理控制上,力求做到:胸中有法(有条不紊)、心中有数(精打细算)、手中有物(装备过硬)、身后有功(快速高效)、业内有名(树立品牌)。在施工管理控制意识上,必须做到:科学管理,精心施工,持续提高,顾客满意。
煤炭类论文:煤炭类高校软件人才培养的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煤炭工业信息化建设速度的加快,煤炭行业信息化人才需求也不断加大。而目前针对煤炭行业软件人才培养的高校则较少。因此,加强煤炭行业软件人才培养的研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煤炭行业;软件人才;培养 0引言 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现阶段我国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尤其是煤炭行业性较强的传统工业,如何摆脱长期落后的半手工半机械化的作业方式,实现全面信息化生产方式的跨越式发展,信息类人才是关键,尤其是软件人才。按照国际合理的软件人才结构比例进行测算,今后全国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将增加百万。软件人才大量需求为特色性学院专业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空前的机遇,同时也带来挑战:如何培养适应行业性信息产业最新发展需要、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实践能力强、勇于创新的软件人才将成为学院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 1煤炭行业的信息化需求分析 为加快煤炭工业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化进程,自上世纪末,国家就构建了煤炭行业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战略规划。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煤炭行业信息化水平仍然处于比较落后的现状。总的来看,目前我国煤炭行业信息化需求处于不断探索发展的快速成长期,多数煤炭企业还处于利用因特网开展电子商务的层次,而对于工艺设计和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利用计算机内部管理系统化的层次只是大型上市公司才能达到的。因此近年来,国家及各地方有关部门出台了市场化改革、淘汰落后产能、兼并重组、安全生产、节能减排、两化融合等一系列与煤炭密切相关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的贯彻和落实,要求信息化从中发挥重要作用。 可见未来我国煤炭行业信息化需求发展空间是巨大的,尤其是采矿信息化、安全监测监控信息化和生产调度指挥信息化、矿井综合自动化和管理系统信息化。由于煤炭行业自身的特殊性,因此信息化建设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在于相关行业类信息化人才的匮乏。2000年前后几年,煤炭行业不景气,计算机的大量人才流失,尤其是既懂计算机又精通业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流失,加之缺少新进专业人才,企业自身也未看到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带来的极大挑战,不注重相关人才的储备和培养等诸多原因,形成了信息化人才短缺的局面。可见,未来煤炭行业迫切需要高校大量培养一批熟悉软件工程技术,具备软件系统分析、软件整体开发设计和项目管理能力,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矿业专业知识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软件工程技术人才。 2煤炭行业软件人才培养的原则 2.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原则 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否受市场欢迎,是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改革的根本。因此作为行业性特色明显的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应立足于煤炭行业信息化对人才的现实需求为导向,走企业、高校、IT公司三方联合运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确保软件人才的培养质量高,满足企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尽可能的缩短与煤炭行业信息化需求之间的差距和磨合期,实现校企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 2.2以煤炭生产+企业信息化双重人才为标准的原则 目前煤炭行业信息化水平低的主要原因是对口的信息化人才严重匮乏,因此矿业类特色高校信息化人才培养应凸显行业特色,即煤炭生产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煤炭企业信息化知识面宽,软件开发、软件项目管理等计算机知识突出的综合型人才。该类高校在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应打破目前一些高校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框架体系的限制,在保证软件工程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大胆的进行裁减、调整,并在公共课程设置上适当增加煤炭类主干课程。确保培养出的学生既懂煤炭生产方面的知识,又懂煤炭生产信息化方面的知识。 2.3以实践操作能力强、煤炭行业信息化管理知识扎实的应用型人才为原则从近年来企业对软件人才反馈的信息看,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培养的软件人才,主要存在实践动手操作能力较弱,自我适应能力差等不足,因此难以胜任煤炭行业软件开发等方面的工作,甚至需要企业很长时间的强化培训才能适应。可见,煤炭类高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应以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强、熟悉煤炭生产信息化需求方面知识的应用型人才为专业建设原则。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和煤炭企业生产一线的锻炼,才能提高学生对我国煤炭生产存在的问题和信息化进展主要障碍的认识,才能保证煤炭类软件人才培养的质量。 3煤炭类软件人才培养的具体思路 根据当前煤炭行业信息化人才需求的现实分析,目前各大煤炭企业急需“应用型”人才,即具备煤炭生产、制造专业知识、又具备计算机系统应用、开发、管理知识的信息化人才。所以,如何充分融整合计算机专业与矿业类专业的特点,培养具备煤炭行业信息化领域软件系统开发和管理能力的交叉型复合人才,为煤炭行业输送一批煤炭专业的信息化专门人才,应是我们矿业类高校把握高等教育办学机制、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机遇。为此,根据矿业类高校办学水平和实力,我们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为例,就如何培养矿业类软件人才提出构想,为进一步推动各矿业高校加快软件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3.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基本要求 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面临困难众多,煤炭勘探、开采等领域也需要许多专业化的系统软件。而这些系统软件的开发、使用、维护都需要既懂软件开发、设计又懂煤炭生产的专业人才。此次人才培养构思的宗旨,就是解决培养既能从事煤炭企业信息化软件开发、又能从事煤炭开采等软件开发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复合人才。 具体培养目标:面向煤炭行业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软件工程技术与软件工程管理相关的经济、管理和法律等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软件工程技术和软件工程管理人才。 具体业务要求达到: (1)坚定的政治立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积极为我国煤炭行业建设和发展服务。 (2)掌握软件工程领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很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具备运用先进的工程化方法、技术和工具从事软件分析、设计、开发、维护等工作的能力。 (3)具有阅读工程管理专业外语文献的基本能力。 (4)具备软件工程项目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 学生通过软件工程知识课程、煤炭行业知识课程、人文知识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学习,将成为专业(软件、煤炭)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高的复合型人才。本专业将通过课堂教学、校内实训、企业实践紧密结合的培养途径,尽量缩短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磨合”期,力争培养出满足煤炭行业信息化实际需要的、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3.2人才培养模式――突出煤炭企业软件人才的特色 总体来说,我国煤炭企业的信息化水平相对落后,需求缺口很大,这是我校实施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所在。因此我们依托中国矿业大学在煤炭行业的资源优势,其软件工程项目优势主要集中于煤炭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各类管理软件系统,通过加强与煤炭企业集团的横向合作,针对煤炭系统信息化建设将是我校创建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一个突出特色。即通过组建现代化的产-学-研基地,利用集基础理论研究、技术开发与技术转移于一体,直接面向我国煤炭系统,把研究成果应用于煤炭行业信息化建设,并从中获取优厚回报,产生实际效益。通过鼓励国家、学校、社会、企业的多方参与,推动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加速人才、科技与煤炭经济的结合,提高矿业类大学在煤炭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参与度与渗透力。 3.3课程体系设置――突出煤炭专业特色 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面临两种选择:就业或继续深造,且大部分毕业生最终将就业,从事软件工程相关的工作。就业的各种职位决定了对相应知识点的要求,从而也决定了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大纲的确定,针对煤炭类软件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应注重煤炭生产等相关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以煤炭类课程模块、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模块、方向性选修课程模块进行主干课程排列组合。确保学生掌握煤炭生产、煤炭行业信息化的关键知识点。 4展望 4.1取得人才培养的社会、经济效益 当前,我国软件工程专业教育正在探索,煤炭类高校设置软件工程专业,不仅可为煤炭行业的信息化和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而且也为高校履行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种职能拓展了更加有效的途径,可创造出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巨大的经济效益。这对于缩短我国与国际软件教育水平的差距,为社会提供大量紧缺人才,促进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提高煤炭行业整体的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均有重要意义。 4.2利于形成学研产结合、校企联盟的煤炭行业软件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软件工程专业建设,必然要把产学合作作为培养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通过构建开放式的教学模式,积极引进社会和企业界优质教育资源,采取主动请进来的办法,聘请企业界著名专家、高级软件工程师或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校为学生开设专业教育、专业讲座或讲授某些技能型课程。同时实习实训基地以多种形式与IT企业紧密合作,突出以企业实际项目训练为主线,结合辅助授课、案例分析和实用讲座等多种学习形式,以企业项目经理、技术总监、有经验的软件工程师为指导团队,着重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以真实的企业项目、真实的企业环境、真实的企业化管理为基础,培养真正的实用型、复合型高层次软件人才,这样必然形成了校企联盟的人才培养模式。 4.3能够取得高显示度的研究成果和推动煤炭企业信息化进程通过组建软件学院和软件专业建设,必然要引进一定高水平的软件科研人才,打造学术团队,这样在实时监控软件、ERP产品、OA系统、生产调度等管理软件产品;矿床数字化模型、工程设计、地压管理、开采过程模拟、GIS软件等领域完全可取得一批高显示度的研究成果,开发出在煤炭企业中有影响力的软件产品,无形中加快了我国煤炭企业信息化的进程。软件成果或产品的传播和推广的同时提高社会对煤炭类高校人才的关注度,从而提高煤炭类高校的竞争力和美誉度。 煤炭类论文:煤炭将成为能源类贷款组合的风险触发点 今年一季度,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油加工、化工等六大高耗能行业平均增速达20.6%,这个速度高出了规模工业增速。钢材、氧化铝、铝材、铁合金、10种有色金属等原材料产品产量分别增长26.2%、53.7%、43%、44.4%和30.8%。 上述行业具有建设周期长、资金需求较高的特点,银行信贷资金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这一现象在西北地区体现得尤为明显。在陕西省某商业银行已审批贷款的总量中,能源产业占比为32%,而出具贷款承诺函和意向书的总额中,能源产业竟占到70%。对于这一与国家对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政策相背离的趋势,央行《金融时报》表达了担忧。值得关注的是,这种担忧甚至超越了信贷资金安全的范畴,聚焦到对“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和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消极影响上。 从产品附加值和企业偿债能力的角度看,不难解释商业银行对于这些高耗能产业的青睐。况且将贷款沿着产业链向下分布,理论上还可以接近“封闭运行”的效果,也算是规避系统风险的优选策略。但如果注意到电力、冶金、建材和化工行业的共同特征――它们是最重要的煤炭消费行业,煤炭作为能源类贷款组合风险触发点的特征已经非常清晰。目前在煤炭总需求中,电力约占54%,建材约占15.57%,冶金约占12.81%,化工约占5.99%,四大行业约占中国煤炭总需求的88.7%。事实上,无论从需求还是政策层面,煤炭对于中国经济、下游行业和银行信贷风险分散能力的重要性,都处于不断上升的过程中。 从长期的角度看,如果原油价格继续在高位盘整,甚至还有上升的动力,能源结构势必发生显著的变化。尽管天然气、乙醇等替代方案具有清洁、环保的独特优势,但考虑到成本,最先体现这一变化的未必是回报率并不明朗的新能源。 根据美国能源情报署5月下旬的《2007国际能源展望》报告,煤炭将是世界上消费增长最快的能源,平均年增速将达到2.2%。作为全球最大的煤炭消费国,中国煤炭消费规模已达到美国的2倍。2005年,中国煤炭产、销量分别占亚太地区的66.43%、64.74%;占全球煤炭产、销比重分别为37.4%、36.9%。可以预计,全球能源结构调整的趋势必然在中国明显体现。而国内目前的重化工工业特征和资源结构决定了煤炭需求的刚性,这已经表现在不断增长的煤炭产、销量上。 由此可见,煤炭作为统筹解决资源、环境和投资问题的重要抓手,是有关部门实现多重调控目标的基础。根据近日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到201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将比2005年降低20%左右,并力争使工业生产过程的氧化亚氮排放稳定在2005年的水平。 尽管在能源消费中增加环保成本是全球范围内的总体解决方案,但2006年万元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两个目标均未完成,显示仅依靠关停产能和推进排污处理设备建设的方式,难以达到理想目标。在此情况下,通过加强对煤炭的控制,来增加高耗能产业的运行成本,遏制一次能源的过度使用,不失为一种可选方案。 从神华、兖矿集团近期卷入的“煤制油项目被叫停”传闻可以看出,煤化工在环保、水资源等方面压力越来越大,很可能成为今后的政策焦点。类似火电项目的“上大压小”或“有保有压”,是地方政府和商业银行在扶持煤化工产业中必须面对的难题。 发改委经济运行局曾经指出,目前包括新建、改扩建、技术改造和资源整合在内的全国煤矿在建规模高达11亿吨左右,已接近去年全国近半的煤炭产量。在如此巨大的产能扩张背后,对应着以煤炭为主拉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在许多地区,电力、冶金、煤化工等高耗能项目的先决条件,都是对煤炭资源的跑马圈地。换句话说,制止了对煤炭产能的投资冲动,才能最大限度达到对下游行业的调控效果。 我国煤炭产业的布局是,生产地集中在中西部,煤炭主消费地又在沿海和东部地区,巨大的坑口和消费地价差,意味着运输成本属于产、销之外的又一关键因素。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制约消费地经济布局的客观条件。数据显示,4月份主要港口煤炭发运3187万吨,同比增长7%;煤炭铁路运量完成9808.6万吨,同比增长7.2%。随着以铁路为主的物流条件的改善,运输这一成本约束有弱化的趋势,使得煤价本身越来越多地承担了“调控”的角色。 煤炭在能源结构和国家资源战略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已经成为能源类贷款组合中难以回避的环节。在西部地区经济重心逐渐向资源开发调整,但中央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决心已经明朗的复杂局面下,商业银行如何规避能源产业链面临的系统性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对煤炭在贷款组合和贷款协议设计中的把握能力。 如果能够借鉴基础设施建设中较为普遍的银团贷款方式,无疑可以最大限度地分散风险。否则,银行需要上调煤炭资产在产业链中的比重,并在下游行业的贷款计划中对煤矿资质和煤炭储量作出明确要求,或对于采购成本和合同的执行情况设计相应的负面条款。 为了对冲煤炭价格长期上涨的风险,银行应在组合中尽可能包括煤电一体化或交叉持股、联合出资的项目,收缩对于下游用煤行业的贷款规模。对于非煤炭产区的消费企业,是否签订长期供货合同应该成为信用风险评价的重点。 在具有技术风险的煤化工领域,项目回报能力的底线在于配套煤矿的盈利能力。从平煤与蓝天集团的合作,以及神华与伊泰集团的竞争来看,只要双方能够形成互补,国企和民企之间的利益可以统一。如果双方形成直接竞争的态势,民企在煤矿资源获取上处于不利的位置。 如果地方经济规划被迫将利润在产业链中合理分配,以平衡地方经济发展和国家政策的双重压力,目前正在进行的省级产业重组可能为将来的政策导向、执行力度发出了信号。未能进入这个代表了地方相关产业主要经济利益实体的企业,意味着巨大的资源利用和环保双重支出将难以避免,是银行信贷应该尽量回避的环节。 笔者认为,在资源价格、节能政策、环境压力和新技术应用的交叉压力下,煤炭作为调控重心和信贷风险触发点的双重地位已经确立。对于煤炭产区的相关银行来说,对中央和地方政府产业结构调整的敏感性、信贷比例向煤炭行业的倾斜程度,以及对于下游行业要求风险补偿的能力,将成为检验贷款组合风险管理成效的试金石。 (作者为安邦集团研究总部分析师) 煤炭类论文:我国煤炭类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实证研究 摘要:煤炭工业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对其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综合评价显得日趋重要。本文运用SPSS18.0软件, 基于2011年度的财报信息,对煤炭行业上市公司10个主要财务指标进行了因子分析,从中提取出具有一定含义的因子, 评价了公司的综合经营业绩。评价结果可以为投资者投资、择股提供帮助, 并为上市公司的经营决策提供一定的决策依据。 关键词: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煤炭行业;因子分析 煤炭是我国的基本能源和重要原料,中国的煤炭具有资源储量多,分布广,品种较全的特点。它不仅是燃料动力的主要来源,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和民用能源,煤炭工业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对其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综合评价显得日趋重要。 一、文献综述 绩效评价是从开始发展到现在有了几百年的历史,随着各个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该绩效评价水平也在不断发展。绩效评价理论最先被西方国家研究并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企业绩效评价更加注重,所以对其研究也比中国深入。Markides、Wiiliamson对战略资产、核心能力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企业业绩评价时应注重对战略资产的评价,并设计了战略指数来具体进行评价。彼得说过管理是建立在评价的基础之上的。杜胜利针对传统的财务性绩效评价体系偏重于对企业过去经营成果的衡量,提出对这些成果做出某些战术性反馈,以控制企业的短期经营活动,为综合的经营业绩评价提供了依据。张蕊探讨了企业战略经营对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挑战以及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和指标体系的设置,其中着重探讨了企业非财务层面评价。马璐对企业战略性绩效评价系统的理论构架及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综合上述国内外评价方法,早期的企业经营评价由简单计算方法、简单指标。对于绩效评价的研究,国外现有的成果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特别是现在应用比较成熟的平衡记分卡和经济增加值等绩效评价模型在全世界很多国家都比较盛行,而且其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相比较而言,我国的绩效评价理论起步比较晚,而且基本都是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理念,探讨其在我国特有国情下的适应性和可行性。而且国内对于资产与企业绩效方面的研究还不很全面,主要集中于对资产重组、资本结构以及公司治理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分析,没有从资产的各个方面对其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总的评论。 二、我国煤炭类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实证研究 1.样本的选取 我国煤炭类上市公司在沪深交易所上市约有35家,本文选取以18家煤炭类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 利用因子分析法,对2011年财务报表数据进行了综合评价。本文原始数据均来源于新浪财经,采用SPSS18.0软件和Excel进行统计。(见表1) 三、结论及建议 本文通过简化数据指标体系总结出公司的综合影响因素,根据计算的最终结果,找出不同公司之间的比较优势所在,有利于各煤炭公司取长补短,发挥企业的特长。在分析数据结果的过程中发现,18家煤炭上市公司的10个因子得分都存在负值,这就说明每个上市公司都存在不同方面的较为严重的问题。要提高我国煤炭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煤炭上市公司的管理。 1.加速资产的合理流动 由于资产的质量具有相对性,加速资产的流动,可以使一部分劣质资产变为优质资产。比如对企业闲置的厂房和土地应首先考虑其增值的潜力,如果增值潜力较大,可考虑对这部分资产进行出租和以资产参资入股的方式进行投资,以增加企业的资金流入。一旦流动比率增加,就能提高煤炭类上市公司的资产偿债能力。 2.加强存货周转率 对企业闲置的积压物资和废旧物资进行统一处理,增强这部分资产的变现能力,从而将物资管理向价值管理转化,使存量资产变现为资金注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加强应收账款管理 由于经济环境的影响,企业之间欠款现象较为严重,那种靠应收账款带动销售的办法会将企业引入资金恶性循环的误区。企业应采取老账逐步清理,新账不能再欠,销售必须现款交货的办法,并及时召开应收账款分析会,通过落实清欠责任制,强调谁造成的欠款,负责清欠,制止不负责任欠款的发生。 煤炭类论文:煤炭类上市公司资本运营探讨 摘要:近几年,煤炭企业正处于组织结构调整、跨地区扩张兼并和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提高资本运营能力不仅迫切而且极为重要。本文以煤炭行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从煤炭类上市公司的优势特征、资本运营的必要性及在资本运营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剖析研究,以期能够从理论和实践上使大家对资本运营对煤炭企业的重要性、迫切性有更深的认识。 关键词:煤炭企业;上市公司;资本;运营模式 一、煤炭类上市公司的优势及特征 (一)股本规模庞大 目前证监会煤炭采选业27家上市公司股本平均数为254042.85万股,明显高于深沪两市平均股本173587.93万股(2011年10月31日数据);对于基金等大型机构投资者来说,巨大的股本可以增加投资的流动性,减少兑现成本。 (二)煤炭类上市公司具有很强的行业代表性 目前我国煤炭采选行业上市的27公司,都是大型的煤炭企业,而且煤炭主业鲜明且突出。具有很强的行业代表性,可以说这27家煤炭上市公司的业绩表现基本代表了我国煤炭行业的业绩表现。是煤炭行业的“晴雨表”。 (三)煤炭上市公司业绩优异,是明显的蓝筹股 目前的煤炭类上市公司是煤炭行业中的优秀公司,近年来煤炭板块上市公司整体业绩明显好于整体A股上市公司业绩的平均数。2011年前三季度煤炭行业上市公司收入合计同比增长40.8%,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合计同比增长18.3%。煤炭行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仍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四)未来集团公司优良资产注入、整体上市的可能性较大 目前煤炭行业上市公司基本上都是分拆上市,煤炭上市公司与集团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较多,未来集团公司对上市公司的资产注入以及上市公司的定向增发收购集团优质资产从而实现整体上市的可能性很大。 (五)煤炭股走势具有很强的趋同性 由于煤炭公司盈利模式趋同。股价随煤炭价格走势也趋同。因此在没有其它特殊事件(例如重组并购、意外事件等)发生的情况下,煤炭板块股票价格走势也是趋同,是明显的同涨同跌趋势。 (六)煤炭上市公司国际化步伐加快 近年来,中国煤炭企业不断加快“走出去”的步伐,煤炭企业海外煤炭资源开发的力度也不断加大。神华继成功在澳大利亚、印尼等国获得煤矿开采权之后,近期又获得塔本陶勒盖煤矿西区40%的股权;兖矿集团以33亿澳元资本收购菲利克斯公司100%股权:开滦股份注册成立加拿大中和投资公司,开发加拿大优质焦煤资源。 二、现代煤炭企业实施资本运营的必要性 我国最新公布的煤炭工业十二五规划称:“十二五”期间,计划新开工煤矿建设规模为7.4亿吨/年,到2015年煤炭生产能力为41亿吨,产量控制在39亿吨。“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在一次能源结构中占70%左右。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煤炭作为主体能源的地位不会改变。煤炭工业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能源安全的重要基础产业。 本次煤炭“十二五”规划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继续坚持推进煤炭生产的集约化、大型化。规划指出。我国将继续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将目前8000家以上的煤矿企业数量控制到4000家以内。大型煤矿的产量要占全国约60%,全国煤矿数量减少到1万家以下。 国家发改委指出。煤炭生产的集约化需要进一步深化国有煤炭企业改革,推进煤炭企业股份制改造,支持大型煤炭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积极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煤炭生产开发,引导非公有制煤炭企业实施产业升级改造;重点支持煤炭、电力企业联合重组,鼓励企业参与运煤通道建设,促进煤电运一体化经营。 继续推进大型基地建设、组建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和淘汰落后产能将给大型煤矿企业带来外延式扩张的发展机会。煤炭企业的做大做强,将有利于降本增效,有利于企业掌握价格的话语权,同时还将给内地的大中型煤炭上市企业带来新的投资亮点。这就要求煤炭企业对资本进行优化重组,盘活存量资产,改善资本结构,多渠道融集资金,稳固煤炭主体,多元化发展。 三、煤炭类上市公司资本运营存在的问题 (一)对资本运营的认识较片面 具体表现为:一是筹集资金作为资本运营的主要目的,为上市而上市。二是片面追求规模。对并购对象缺乏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估。三是脱离主业盲目实行多元化经营。 (二)政府干涉较多 主要表现在:煤炭企业自身的资本运营听从于政府的意愿,服从于政府对资本运营的支持力度。这种现象在国有企业中相当普遍,虽然政府的干预在某种程度上也会起到促进作用,但总的来说,它影响了资本运营的效率。 (三)产权界定不清 从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上市公司,有相当一部分是流于形式的,并无实质性改进。他们依然执行政府部门的职能,而非真正的主体。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仍由国有母公司说了算,而往往忽视了小股东的利益。这种情况在煤炭类上市公司中尤为突出。 此外煤炭类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多为国有企业,这些煤炭企业特别是国有老煤炭企业承担了大量的社会职能且人员多。这已经成为企业在资本运营中不可忽视的问题,这需要政府部门在政策以及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 四、提升企业自身资本运营能力的途径 (一)合理选择资本运营方式 在我国煤炭类上市公司的资本运营中。大部分企业在资本扩张过程中也存在盲目多元化的弊端。为实现企业资本的有效运营,应根据企业资本运营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适合自己的资本运营方式。且在不同的时期应选择不同的运营方式。 (二)建立有序的资本扩张机制 在资本扩张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资本运营过程中资本扩张应重在存量盘活,而不是搞重复建设。二是资本运营应注意无形资产的运营。三是目前大多数煤炭企业的固定资产大于流动资产。存量大于流量,资产负债率和净资产率都很低,通过相应的提高企业的资产负债率等手段,有效地达到规模经济和市场规模的统一。 (三)拓宽企业筹资渠道;提高融资效率 一是深入优化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机制:二是优化融资结构,根据市场环境及所投项目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及融资规模,实现融资结构的多元化和资金使用的高效性。三是加大公司内部在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和投资效益等方面的审核力度。慎选项目。科学评价。 煤炭类论文:生涯辅导理念下煤炭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指导对策探究 摘要:煤炭类专业具有很强的行业性,此类专业大学生就业也呈现出区别于其它专业学生的显著特点,依据这些特点,从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视角开展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必将取得成效,文章在深入分析煤炭类专业大学生就业特点和生涯辅导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煤炭类专业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辅导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煤炭类专业大学生生涯辅导对策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和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当前社会一些不良思潮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被扭曲,在专业选择、就业观念等方面带有明显的急功近利倾向。他们更注重眼前利益,在价值观上呈现一种价值取向功利化、价值目标短期化、价值主体自我化的特点。另一方面,伴随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和毕业生就业方式的转变,也使我们认识到大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煤炭类专业大学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开展职业生涯辅导应充分结合行业特点和大学生心理特征。 一、生涯辅导理念的提出 职业生涯辅导(Careef Guidance)的前身是职业指导,职业生涯辅导是职业指导的新阶段。美国生涯发展协会把职业生涯辅导定义为:“协助个人选择职业、准备职业、获得职业和改进职业的过程。”其中既包括对学校的“潜在职业人”的指导,也包括对社会“现实人”的指导。帕森斯在1908年首次提出“职业指导”这个概念,即帮助求职的个体清楚地了解自己、了解职业、正确选择职业,实现人职匹配的实践活动。萨帕在1951年对职业指导作了全新的定义:协助个人发展并接受完整而适当的自我形象,从而在现实世界中加以检验并转化为实际的职业行为。与此同时,职业指导的内涵也发生着变化:指导的时间范畴呈纵向延伸;指导的内容不断深化;指导的主体性更倾向受指导者。生涯辅导以自我了解、自我接受及自我发展为主,从未来和发展的角度看待个体的一生,使个体能够适应社会的快速变迁,了解社会职业的变化方向,规划和决定个体生涯发展的目标;生涯辅导并非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个人一生的发展中都要面临的问题;它以发展为主,注重辅导的探索功能,强调个体生涯知识、技能及观念的培养与发展,帮助个体达到生涯成熟的目标,注重辅导与教育的结合。面对激烈的职场竞争和大学生日益高涨的自我发展需求,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如果仍然按照旧的模式进行,显然无法适应社会的变化。因而,学校的就业指导需要逐渐从单纯的职业选择纵向延伸到职业生涯发展,不能仅限于毕业时对学生进行升学对策和就业去向的指导和帮助,它更倾向于发展人的个性和生存能力。 二、煤炭类专业大学生就业特点分析 文中所述“煤矿类专业”不仅包含采矿、选矿、煤化,工等专业,也包含地质、土木、电气、机械等具有煤矿行业方向培养特色的专业,这些专业主要集中在矿业特色的本科院校。由于专业性强,相关用人单位对此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大,使得该类专业就业形势较好,工资待遇也较高,但其专业本身的性质也决定了其从业环境相对艰苦,工作中需要重视安全生产。目前,此类专业的部分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以下现象:一是不经斟酌的草率签约后,遇到待遇稍好的单位又急于毁约;二是一些毕业生工作后,总觉得从业环境艰苦或不适应,就选择跳槽或转行,工作存在不稳定性;三是学生选择工作时功利性过强,只看重薪酬待遇,对未来发展及其它因素思考较少;四是部分学生及学生家长对煤炭行业存有偏见,认为工作环境艰苦,有很大的人身安全隐患,所以抵触去煤炭行业就业;五是煤炭类专业的女生在求职时会受到不公正对待,主要原因是煤炭行业适合女性岗位较少,不多的岗位又需留给内部员工用以安置子女,因此,在就业过程中这类专业的女生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性别歧视,即便是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女生也得不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三、煤炭类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的现状分析 我国职业生涯辅导发展较晚,没有形成独具特色的教育模式,生涯教育正处在探索期和高速发展阶段,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缺少有效的生涯辅导,自我规划意识淡薄,择业时存在很强的盲目性、从众性。 1 选择专业带有一定的肓目性,对专业的认同感普遍较低。据调查显示,高达76.3%的学生在填写升学志愿时不了解自己所要报考的专业,对于报考专业的研究方向、就业前景等一系列相关问题一知半解。许多报考煤炭类专业的学生是考虑到近几年煤炭类专业就业形势好,并未从自身兴趣和发展来考虑就业方向。同时,煤炭类专业的从业环境相对艰苦,学生对煤矿安全存有偏见,许多学生是被调剂到这类专业,并未报考此类专业,这部分学生对该专业的认同感较低,有些学生甚至存在厌学情绪,专业思想不稳定。 2 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单薄,生涯规划的知识和技能薄弱。通过笔者对所在高校工科煤炭类专业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有33.4%的学生还没有形成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还有13.5%的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不太感兴趣,其中低年级的大学生占多数。另外,调查中还发现煤炭类专业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贫困生较多,经济压力大。所以他们读大学就是希望毕业后尽快找个好工作,尽快改变家庭现状。这部分学生在就业时把薪酬作为重点考虑因素,盲目签约’而未对自我职业生涯进行长远规划。也有部分学生把职业生涯规划等同于“理想”,表示“买房、买车”是自己的生涯规划,在职业发展路径的设计方面,大学生们同样带有理想主义色彩,较多的学生选择以考取学位和证书作为自己的主要发展路径,也有部分学生把考研或者考公务员作为自己的发展路径。 3 职业生涯辅导缺乏针对性,未形成系统科学的课程体系。目前,我国从事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的专业人员较少,教育模式多是照搬西方,尚没有形成一套适合国情的、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很多高校也是在近几年才开始重视职业生涯辅导。同时,高校职业指导缺乏专业师资人员,更多的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去教育学生,将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学生,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辅导和咨询等更全方位的服务还没有全面展开,许多大学生接受不到专业的个别咨询和指导,不能从客观现实出发设计自己的职业定位,严重影响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中的发展。 煤炭类论文:“产学研”合作:提高煤炭类高职毕业综合实训质量 摘要:针对地方煤炭类高职院校就业日益突出的矛盾,通过调研分析,发现岗位技能胜任能力是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因此,应以“产学研合作”为切入点,加强毕业综合实训,强化岗位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能力。本文详细阐述了依托产学研合作提高毕业综合实训质量的方法和途经,通过实践运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煤炭类;高职;毕业综合实训;就业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煤矿监管力度的加强和煤矿企业对安全“零容忍性”要求的管理措施加大,使煤炭类高职院校的真实环境下实训成为教学的“瓶颈”,而煤炭类高职院校以培养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但是就业状况不容乐观。其原因是:高职教育中,培养的学生在理论上不能与本科生相比,专业技能又不如技校生,造成“上下夹击”的尴尬局面。具体表现是在相关的工作岗位上胜任能力差。为此,笔者提出了依托产学研合作开展毕业综合实训,以达到强化综合技能训练,增强就业竞争能力的目标。 毕业综合实训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 第一,缺乏有效管理措施。各高职院校针对毕业综合实训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并且都在积极摸索有效管理措施和方法,实际情况是适用性差,制度和措施方法总是滞后于实际的发展变化。首先,对学生完成的毕业综合实训过程考核与质量监控难度大。“2+1”毕业综合实训由过去在固定的教室内进行为期半年的毕业设计或撰写论文的单一工作内容,改为在图书馆、资料室、微机室、实验(实训)室内多地点进行为期一年的多项工作内容,并通过多次修改完善,才能完成任务。工作地点分散、时间跨度大,考核与监控缺失已成为普遍现象。其次,对指导教师的任职资格要求不能按制度执行,其原因是:扩招导致师生比增大,合格的指导教师数量严重不足,而办学经费不足又使教师业务培训缺乏,梯队断档,担任指导的教师知识、年龄、结构趋于老化。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能让不具备指导教师资格的年轻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因此不能把握题目的广度和深度,导致质量不高。 第二,指导教师投入精力不足。高校扩招导致师生比例加大,造成教师指导学生的投入不足;“双师型”教师数量短缺,企业兼职指导教师的时间无法正常保证;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师指导学生好坏与奖惩不挂钩;有些教师自身就没有科研或产品开发等方面的经历,只能指导学生选一些与所学专业和社会实践偏离较远的题目。 第三,学生认识不到位。通过调查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认为毕业综合实训与就业无关,可应付了事;部分学生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各类资格考试中,另有少部分学生因学分不够无法正常毕业,则用毕业综合实训时间来复习不及格课程;有的专业平时就对学生缺乏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若不能有效进行毕业综合实训,将导致岗位胜任能力差。这种情况在文科专业中尤为突出。 第四,就业时间与毕业综合实训时间冲突。随着求职竞争越来越激烈、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等因素,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增大,各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在进入第三学年初就着手安排进行不同层次、专业的招聘会。这时正好是毕业综合实训时间,以致学生投入毕业综合实训的时间不够,精力不足。 第五,扩招使生均教学资源和生源质量下降。第一,由于扩招,学校的师资严重不足,教学经费紧张,对教学的软硬件建设产生较大冲击。毕业综合实训已不能按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保质完成。第二,因每年可招的生源是一定的,扩招使各高职院校所招的学生不但高考成绩低,综合素质也不高,地方类高职院校更为明显。 第六,毕业综合实训选题陈旧。近年高职院校毕业综合实训所选的题目以验证、论证为主,大部分滞后于企业实际,源于实际应用的很少,并且每年都在重复,导致抄袭现象屡禁不止。另外,选题中毕业综合实训的虚拟题目多,真正服务于生产实际的题目少,缺乏实用性和创新性。 第七,过程与实际、实践相脱离。经调查发现,毕业综合实训普遍存在与生产实际相脱离的问题。这是毕业综合实训质量较低的另一重要原因。如我校在进行教学水平质量评估期间,调研了多所同类院校,调阅了全部毕业综合实训的档案资料,发现只有6%的毕业综合实训项目源于实际,是通过实践并进行了相关的实验得出结果,其余都是由验证性的结论来形成自己的观点。 以“产学研”合作为切入点 构建提高毕业综合实训质量模式 “产学研”合作教育从初期发展至今,其在合作模式、功能和指导思想诸方面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以“产学研”合作为契机,开展毕业综合实训工作,第一,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以及团队合作精神,能提高创新能力和强化责任意识。第二,可为企业提供具有决策性的建议,协助企业解决生产、技术和质量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我校本着“联系区域经济更紧密,体现区域特色更明显,服务区域经济更直接”的原则,走实训基地、实习实践基地、就业基地、技术开发与服务基地等相结合的模式道路。 以“产学研”合作形成的实训基地为载体进行毕业综合实训,由学生基本独立完成,校内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对学生的实训过程进行指导,既解决了教学资源不足矛盾,又锻炼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时,为学生就业开辟了新渠道,学生完成毕业综合实训后,可以决定是否到该企业就业。企业通过毕业生完成毕业综合实训质量情况以及考核结果决定是否录用。 (一)“产学研”合作提高毕业综合实训质量的方法 严把毕业综合实训立题关 依托“产学研”合作完成毕业综合实训时,应对题目的立题进行严格审核,尽可能达到“四个统一,一个鼓励”。(1)选题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和定位相统一。为了加强专业建设项的工作,我院对煤矿开采技术、煤矿机电、矿井通风与安全等25个主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的修订,重申了专业培养的目标,服务面向、知识能力结构,以及毕业综合实训的细化考核指标要求等内容,这是保障毕业综合实训质量的首要任务。(2)选题与“产学研”项目内容相统一。在充分调研以及与企业广泛交流的基础上,整理和总结归纳出企业需要解决的技术、管理上的难题,以及急需或长远规划涉及的问题。同时,充分考虑学校的师资、科研项目等因素,制定出毕业综合实训题目的短期题库和长远规划题库,既可保证“产学研”合作的可持续性,又可保证毕业综合实训选题与“产学研”合作项目内容相统一。(3)选题与教师的科研内容、方向相统一。依托教师承担的纵向、横向课题,支持和鼓励教师的研究题目(特别是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与企业签订的项目或子项目)作为毕业综合实训的题目让学生参与完成。这样,既减轻了教师科研工作量,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培养责任感。(4)选题与就业相统一。根据企业要求和学校政策,支持进行毕业综合实训的学生在即将就业单位完成综合实训任务,企业提供一定的劳动报酬,学生成为“准员工”。这样,学生可提前适应就业岗位。在此过程中,由企业配备的工程师学生进行指导,而学校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能充分掌握对企业情况,为毕业综合实训内容和题库提供新的内容。同时,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校办学经费紧张、设备不足等问题。(5)鼓励学生提早参加招聘会。积极依托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在进行毕业综合实训前开办的就业洽谈会,同时结合毕业生家长的社会资源,鼓励和积极支持学生提早签订就业协议。学校出面与用人单位联系,为签订就业协议的学生及时到将要就业的单位进行与毕业综合实训密切相关的岗位实习争取机会,并且争取为学生安排经验丰富的技术管理工程师作兼职导师。实施以学生毕业综合实训为核心的全方位绩效考核,实现学校、学生、用人单位的三方共赢。 煤炭类论文:浅谈煤炭企业机电类人才继续教育开展思路 摘要:机电类人才是煤炭企业不可或缺的核心技术人才,现代化煤炭生产、开采下的机电设备全靠这类人才使用和维护。换言之,机电类人才团队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决定煤矿生产经营的命脉。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机电类人才也必须定期优化知识结构,与时俱进,掌握符合现代企业需要的最新知识,才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关键词:煤炭企业 机电类人才 继续教育 进入新世纪以来,煤炭企业的经营发展陷入了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尤其是在企业纷纷改制的情况下,生产技术层面的比拼显得更为关键,作为能源企业,机械设备使用及维护的好坏直接关乎企业生产经营大局。因此,企业要多在机电类人才培养、管理和继续教育方面下功夫。 1、现阶段煤炭企业需要的机电类人才结构 由于机电设备的不断升级改进,目前煤炭企业主要需要的是机电一体化人才,主要包括设备操作、维护、维修和装配岗位。其中,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相对较低,属于低端劳动力市场。现在从业人员主要包括农民工、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也包括高职毕业生,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增大,部分本科生也进入该岗位。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岗位职工的知识技能,根据具体岗位的不同要求也不同。除了生产产品的专项技术以外,懂一些电子、电工、机械装配等通用知识,基本就能胜任岗位工作。对于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开采企业,一般要求操作员能对设备的整体结构全面了解,对装置的主要器件如传感器、气缸、各类电机、PLC等能够识别,对器件的工作状态能区别,能根据报警信息处理报警,能对装置的故障类别进行判断。 机电一体化设备维护、维修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相对较高,对知识、技能、工作经验都有要求。首先这些员工必须对生产很熟悉,对工艺流程清楚,因此,这个岗位的从业人员主要是从操作员开始培养。对学历也相对有较高要求,通常要经过职业院校培养。随着社会整体学历的提升,现在的煤炭企业开始使用本科毕业生从事岗位工作。机电一体化维护、维修岗位属于综合技能型工作岗位,对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等要求较高,应该是传统维修电工和机修钳工两个职业的复合和提升。 机电一体化设备装配岗位是指在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企业中完成设备的安装调试的工作岗位。机电一体化设备装配岗位在不同企业中分工有所不同。在大型企业中分为机械装配、电气装配、整机联调和销售和技术支持等岗位,在一些中小煤炭企业,只要求员工完成整个装置的安装和调试。机电一体化设备装配岗位一般对学历有一定要求,分工明细企业的技能型员工学历包括中职生、高职生和技校生。这些岗位中,技工学校毕业生和中专毕业生各比例最大,高职毕业生占比重相对较小。但随着职业教育的格局变化,高职毕业生的比例将会逐步加大,与中职毕业生逐步持平。 煤炭企业机电类人才根据岗位的不同,对知识、技能的要求也有所偏重。有偏重于机械装配,能够依照图纸按照安装工艺的要求,达到装配精度完成装配;有偏重于电气安装,能熟练使用机械装配和电工工具,实现电气设备安装,会用专业仪器检查安装效果;高技能的机电一体化装配工,应能完成整机的联调和项目管理,并能完成用户使用培训。 2、新时期煤炭企业机电类人才培养思路 煤炭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的人才结构已在上述章节予以论述,结合煤炭企业生产经营实际所需的人才技能及不断优化机电类人才知识结构的需要,笔者认为,应以企业学校为依托,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展对机电类人才团队的培养教育: 2.1树立符合时代和企业生产经营需要的继续教育理念 要以企业学校为着力点,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学工作,聚精会神,一心一意,切实把教学质量抓上去。要号召参与培训的广大干部职工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主动推进,狠抓落实,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把教学工作作为中心任务;坚持以培养创新型机电人才为重点,下大力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以强化实践教学为着力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坚持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优质资源建设;坚持“办学以教师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建立完善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动性,让全体教师都积极参与到改革的实践中来,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将提高质量贯穿于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探索提高机电技术人才教育教学质量的新途径。要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使教学投入得到更大增长、教学管理得到普遍加强、教学改革得到进一步深化。 2.2加强行业之间交流学习,实施产学研合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煤炭企业机电类人才继续教育必须符合企业经营发展的需求,立足行业,服务行业,保持与同类或兄弟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取长补短,为我所用,面向行业开展教育培训。企业学校必须明确自己在知识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技术改造等方面的职责,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在人才培养上,企业学校必须根据行业和地区发展的需要设置专业,确立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选择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建立教学管理制度,完善教学运行机制。只有这样,机电类技术岗位继续教育培养的人才才能适应企业的需要。 企业学校依托行业办学,可采取产学研合作形式,加强企业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教学、科研、生产实践结合。一方面,学校可以在与专业相关的生产实践单位联合建立生产教学校外实习基地。让参加培训学习人员更多地了解行业的发展动态,切身体验生产、管理和服务的实际运作情况,培养参训人员的操作技能。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从企业聘请有实践经验的机电技术人员进入学校,将生产一线的信息带到课堂中来,提高参训人员学习的兴趣。同时,鼓励教师和学生面向企业,面向生产,直接参与技术开发、技术转化与技术改造,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促进煤炭企业生产的新发展。 煤炭类论文:提高煤炭类国企员工个人绩效考核工作的建议 摘要:由于受国企自身体制以及我国目前市场经济发展进程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国有企业在员工个人绩效考核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对此,本文运用相关原理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企业 绩效考核 建议 一、煤炭企业员工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目前煤炭企业在绩效管理中仍沿用传统的、以经验判断为主体的绩效考核手段,员工的收入与其贡献大小不成比例,不同程度地存在平均主义,从而使企业的激励体系缺乏针对性、公平性和导向性,不能有效地促进员工个人目标与企业战略目标的协调统一。我国煤炭企业员工绩效考核体系主要存在如下缺陷: 1.理论浅薄,缺乏系统性。多数煤炭国企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响仍未彻底根除,不仅没有建立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在绩效考核层面,也还是停留在作为一项普通管理行为的认识上。未能从人力资源管理的宏观角度,全面学习了解绩效考核以及绩效管理体系的概念,自然也不能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及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工作实现有效“链接”。 2.指标设计不合理,考核方法粗糙。多数煤炭企业在考核指标设计上重定性、轻定量,指标、权重体系设计不科学。实施过程简单粗糙,主要以定性考核方法为主,受主观因素影响很大。存在指标分解不到位和权重设计上的“大锅饭”问题,考核结果的客观性差。 3.考核结果运用单一。目前煤炭企业在考核结果的运用上,通常仅将绩效考核结果与薪酬挂钩,而很少与晋升、人员培训等方面结合起来。因此,造成各级人员只关注考核结果,而轻视过程控制的重要性,从而失去了绩效考核在整个绩效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为考核而考核,反过来抑制了考核工作有效开展的动力。 二、对策和建议 1.开展针对性的培训,提高理论基础。加强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对绩效管理体系的原理和方法的培训,更好地理解绩效考核的概念、作用,理解企业的战略目标与个人、部门绩效目标间的关系,是目前提高企业绩效考核水平的当务之急,也是整个绩效管理体系能够发挥作用的重要步骤之一。在对基本原理掌握的基础上,还应着重进行以下两个方面的培训:一是了解考核可能存在的误区。即通过培训,告诉考核者在考核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误差都有哪些,目的在于防止这些误差的发生。特别是在考核中经常会出现很多心理偏差,如晕轮效应、第一印象误差、近因效应、对比效应、过宽或过严倾向、趋中效应等。在进行培训时必须努力纠正考核者可能产生的各种心理偏差,才可能将考核顺利实施下去。二是了解考核的指标和标准。即通过培训,让考核者熟悉在考核过程中将使用的各个绩效指标,了解它们的真正含义。向考核者提供考核时的比较标准或参考的框架。 2.明确绩效考核应遵循的原则。一是公开民主的原则。即考核制度(包括指标、权重、考核方法与程序、考核结果等)必须公开,指标制定要尽可能吸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也要给被考核员工解释和申诉的机会和权利,让考核的结果得到及时的反馈。二是客观公正的原则。即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设计要以行为导向为原则,有清晰的方向性,明确地告诉员工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绩效考核标准的制定必须以岗位分析所明确规定的工作内容和职务规范为基础,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要考虑岗位的类别、级别而有所侧重。三是立体考核的原则。即对员工的绩效做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价,把上级评定、同级评定、下级评定和员工自我评定都结合起来,在听取各方面意见之后再对员工进行绩效评定,以尽量减少由于不同考核者的个人好恶所产生的偏差,保证考核的客观和公正。四是结果挂钩的原则。即强调考核结果应用的目的性,坚决将考核的结果与薪酬、职务升降和培训挂钩,以达到激励员工、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效果。五是指标设计可操作性的原则。即考核标准应当可以直接操作和量化,尽量避免一般性的评价,而考核的等级之间应当有鲜明的差别界限,针对不同的考核评语,在薪酬、晋升等方面应体现明显差别,以保证考核结果能够得到很好的应用。 3.扎实做好基础工作。岗位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最基础的工作,也是科学、有效开展绩效考核等工作的重要前提。如果企业岗位设置不清,用人没有标准和规范,因人设岗、人浮于事,要进行有效的绩效考核无异于缘木求鱼。因此,岗位分析及配套的岗位评价,是一项不可逾越的基础工作。通过对工作岗位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并按照一定的客观标准,对岗位的工作任务、繁简难易程度、责任大小、所需资格条件等方面进行系统评比与估价,形成一套完整的岗位评价说明书。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设计出科学的绩效考核标准。
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摘要】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设计中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以多年的从教经验对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就解决办法进行了针对性探讨。 【关键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 高职教育最终的教学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课程全面结束前都要进行毕业设计,这是对学生高职阶段学习成果的综合检验,也是培养提高学生把理论知识的储备转化成工程实际运用能力的重要手段。然而从笔者多年的从教经验来看,高职教育中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专业的毕业设计存在着诸多问题,对于高职教育质量的保证和人才能力的提升十分不利。 1.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1受时间限制,毕业设计深度不够 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安排在第五个学期,并且学生在完成两个月的课程学习之后才能开始进行毕业设计,学生还要兼顾就业应聘等事项,用于毕业设计的精力和时间被迫减少,导致学生应付心理严重。通常,学生毕业设计前期准备工作主要有:选择设计题目,对设计任务、目的及要求做到全面、详细的掌握;广泛搜集设计所需的素材和资料;制定设计进度规划表。而紧张有限的设计时间以及其他事件的干扰致使学生从开题立意,到资料查找,到整体思路规划,到设计实施过程以及最终形成设计成果的每个环节都处于仓促忙乱、精力难以集中的不良状态,毕业设计的广度以及深度也就难以满足教学要求[1]。 1.2对毕业设计过程的管理力度不够 我院高职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一般都是几名老师同时管理或者指导一个班级级毕业设计不同阶段的任务,指导老师在辅助学生毕业设计的同时还有其他的有教学任务及科研任务在身,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通常只在学生有疑问或者有困难的时候给以简单指导和必要的帮助,很大程度上还是依靠学生的自觉性和自律性,甚至最终的毕业答辩等评价机制也存在漏洞,学生在缺乏必要的管控和约束下,毕业设计进度滞后、抄袭以及突击应付等现象极为严重。 1.3内容陈旧,缺乏新意 有些高职院校在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安排毕业设计任务时,使用的设计资料及图纸往往是连续几届都不变,缺乏新意、资料陈旧、选题范围受限等因素很多,而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建筑规范规程的不断更新,毕业设计成果与工程实际存在一定的差距,与毕业设计的教学目的相去甚远。 2.解决方法 2.1高职院校要合理安排毕业设计的时间 以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毕业设计基本训练任务分四个阶段:在进行毕业设计前给学生提供一套完整的建筑、结构施工图及毕业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第一阶段:施工图识图(1周)。熟悉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了解工程概况,掌握图纸会审的基本要求;第二阶段:施工图预算(3周)。完成工程量清单报价表一份。第三阶段:施工组织设计(4周),按毕业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的要求完成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第四阶段:毕业设计成果整理及答辩和评价。由此,在毕业设计中应遵循以下教学步骤: 2.1.1教师在在毕业设计开始之前就着手进行动员,详细说明设计目的、要求、大致进度安排以及最终的评判标准等; 2.1.2正式布置毕业设计的课题及任务; 2.1.3学生明确各自承担的设计任务以及自身的具体进度计划; 2.1.4过程汇报,学生在每一阶段结束时要给老师汇报完成情况,老师及时对学生的过程成果作出评价,并给以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2.1.5答辩和评价。 2.2优化毕业设计课题 课题选择是毕业设计的首要环节,课题设置的合理性直接影响设计成果的质量。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设计选题要着重考虑: 2.2.1适应教学目标、教学大纲以及人才培养计划的需求; 2.2.2优先选择与社会时展联系紧密的课题,比如企业厂房、民用建筑以及办公、教学楼、住宅等,课题难度适中且涵盖知识点较多,需要注意的是,设计要求及评判标准的制定应该从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实际能力水平出发,不能过易也不能过难; 2.2.3兼顾就业需求,把毕业设计的课题与就业市场中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有机集合,有意识地消除学生书本理论与工作实际之间的距离感[2]。 2.3完善健全答辩及成绩评定机制 毕业答辩以及成绩评定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比毕业设计过程要重要的多,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邀请企业专家担任,提高答辩的公开性和公平性,以此促使学生加强对毕业答辩的重视程度,打消投机取巧和蒙混过关的心理,进而促使学生更加认真、负责地完成毕业设计;另一方面,在制定详细的打分标准和实施细则时,要充分考虑教学实际、课题难易程度、学生知识水平等,负责打分的答辩委员会要对实际打分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意见进行讨论和统一,保障评判结果的公正性。 作者:谭敏 单位: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能力要求 摘要:在专业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建筑企业对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和岗位需求,为高职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专业课程的调整找到依据。 关键词:人才需求;专业改革;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1专业改革的背景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是改革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1],要使专业设置、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2]近年来,大家对于传统的基于传播知识的教学体系一直在试图改变,也做了大量的调研。目前高职教育体系正处于从传统的大专教育向现代高职教育转变的关键几年,更细致的调研和探讨显得尤为重要。[3] 2建筑企业对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能力要求 通过调研发现,根据初次就业岗位的不同,建筑行业企业对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专业能力要求也有所不同。建筑企业的初级管理岗位包括施工员、材料员、测量员、监理员、质量员、安全员、资料员、预算员等,所需具备的能力有所侧重,分别简述如下: 2.1对施工员的能力要求 施工员首先要要能看懂图纸,看懂施工图是施工员必备的能力要求。这就要求学生要了解建筑物的构造,具备建筑识图的基本能力。其次应具备建筑施工组织的能力,在施工管理过程中要能合理控制工期、准确地调动所需要的人力物力,使企业所获得利润最大化。此外还需了解一些诸如资料整编、简单工程图的绘制、常用工程软件的使用等。 2.2对材料员的能力要求 材料员须具备建筑材料采购验收能力,建筑材料存储方案的制定,建筑材料的运输方案制定以及建筑材料的使用管理等。 2.3对测量员的能力要求 测量员需能够测绘地形图,能进行施工测量以及竣工测量,能按照监测方案进行安全监测,变形观测,能进行建筑施工放样等。 2.4对监理员的能力要求 监理员要熟悉建设监理的政策、法规,熟悉所监理的工程项目的合同条款、规范、设计图纸,熟悉工程施工的承包单位所投入工程项目的人力、材料、主要,对施工过程产生的工程质量、造价、安全等问题进行全面的督促。 2.5对质量员的能力要求 质量员应能进行工程图识读,能对工程质量进行监测,能对工程质量进行评价。能够参与建立各级质量监督体系,具备进场材料的质量、规格、型号的检查能力,能够对工程的分部分项工程的工程质量和施工技术进行检查和验收。 2.6对安全员的能力要求 安全员须熟悉国家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政策法规,能对员工进行安全培训,能进行日常的安全检查,撰写安全检查记录,能根据现场情况制定符合实际的安全技术方案,能对安全资料进行整理归档。 2.7对资料员的能力要求 资料员须熟悉资料体系的编制,熟悉工程资料的审核和收集,能够对工程资料保管得当,熟悉工程资料的归档要求,能够按照目录编制合适的完整全面的审查资料,熟悉档案移交的手续等。 2.8对预算员的基本要求 预算员须掌握市场价格信息,具备建筑工程预决算的能力,准确计算工程量,能根据施工方案进行工程预算,能根据合同进行工程量的计算,熟练使用相关软件。 3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岗位需求分析 通过对调研资料进行分析,发现高职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初次就业岗位供需有一定的规律性,总结如下: 3.1施工员仍然是建筑企业需求人数最多 施工员是企业需求人数较多的岗位,也是毕业生喜欢的初次就业岗位。因为相对来讲,施工员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工作环境较为复杂且具有较多不可预见性,在企业中成长较快。 3.2短期内安全员需求数量急剧增加 由于广西更加重视安全生产,要求安全员不得同时服务于两个项目,存在“锁证”问题,所以需求数量急剧增加。但是很多毕业生传统地认为安全员没什么知识含量,学不到东西,不情愿从事安全员的工作,导致供需存在很大缺口,有的企业甚至在探讨在学校对口开办安全员订单班的可能性。 3.3预算员需求较大 由于目前专业的工程造价的毕业生比较多,导致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在预算员的竞争上处于比较劣势。3.4测量员存在一定的短缺主要是专业的测量员一般不想去比较小的建筑企业,更愿意去专业的测量公司或者市政企业。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由于课程设置,学校仪器等的限制不胜任测量员的工作,需要学校在测量员的培养上加大投入。 3.5其他初次就业岗位需求暂无明显变化 材料员、资料员、监理员、质量员岗位供需比较稳定,没有趋势性的变化。另外比如机械员、劳务员、标准员等需求数量较少,对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没太大拉动作用。但是要成为称职的项目经理,必须具备多工种的工作经验,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每个岗位的重要性。企业一般采用合理轮换岗位制度,以使每个人才得到综合锻炼,成长为复合型的高端技能人才。 4结论 本文探讨了建筑企业对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分析了建筑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为高职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专业课程的调整找到依据。 作者:张小礼 凌卫宁 杨伟 单位: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高职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设计分析 【摘要】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设计中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以多年的从教经验对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就解决办法进行了针对性探讨。 【关键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 高职教育最终的教学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课程全面结束前都要进行毕业设计,这是对学生高职阶段学习成果的综合检验,也是培养提高学生把理论知识的储备转化成工程实际运用能力的重要手段。然而从笔者多年的从教经验来看,高职教育中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专业的毕业设计存在着诸多问题,对于高职教育质量的保证和人才能力的提升十分不利。 1.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1受时间限制,毕业设计深度不够 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安排在第五个学期,并且学生在完成两个月的课程学习之后才能开始进行毕业设计,学生还要兼顾就业应聘等事项,用于毕业设计的精力和时间被迫减少,导致学生应付心理严重。通常,学生毕业设计前期准备工作主要有:选择设计题目,对设计任务、目的及要求做到全面、详细的掌握;广泛搜集设计所需的素材和资料;制定设计进度规划表。而紧张有限的设计时间以及其他事件的干扰致使学生从开题立意,到资料查找,到整体思路规划,到设计实施过程以及最终形成设计成果的每个环节都处于仓促忙乱、精力难以集中的不良状态,毕业设计的广度以及深度也就难以满足教学要求[1]。 1.2对毕业设计过程的管理力度不够 我院高职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一般都是几名老师同时管理或者指导一个班级级毕业设计不同阶段的任务,指导老师在辅助学生毕业设计的同时还有其他的有教学任务及科研任务在身,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通常只在学生有疑问或者有困难的时候给以简单指导和必要的帮助,很大程度上还是依靠学生的自觉性和自律性,甚至最终的毕业答辩等评价机制也存在漏洞,学生在缺乏必要的管控和约束下,毕业设计进度滞后、抄袭以及突击应付等现象极为严重。 1.3内容陈旧,缺乏新意 有些高职院校在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安排毕业设计任务时,使用的设计资料及图纸往往是连续几届都不变,缺乏新意、资料陈旧、选题范围受限等因素很多,而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建筑规范规程的不断更新,毕业设计成果与工程实际存在一定的差距,与毕业设计的教学目的相去甚远。 2.解决方法 2.1高职院校要合理安排毕业设计的时间 以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毕业设计基本训练任务分四个阶段:在进行毕业设计前给学生提供一套完整的建筑、结构施工图及毕业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第一阶段:施工图识图(1周)。熟悉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了解工程概况,掌握图纸会审的基本要求;第二阶段:施工图预算(3周)。完成工程量清单报价表一份。第三阶段:施工组织设计(4周),按毕业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的要求完成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第四阶段:毕业设计成果整理及答辩和评价。由此,在毕业设计中应遵循以下教学步骤:2.1.1教师在在毕业设计开始之前就着手进行动员,详细说明设计目的、要求、大致进度安排以及最终的评判标准等;2.1.2正式布置毕业设计的课题及任务;2.1.3学生明确各自承担的设计任务以及自身的具体进度计划;2.1.4过程汇报,学生在每一阶段结束时要给老师汇报完成情况,老师及时对学生的过程成果作出评价,并给以必要的帮助和指导;2.1.5答辩和评价。 2.2优化毕业设计课题 课题选择是毕业设计的首要环节,课题设置的合理性直接影响设计成果的质量。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设计选题要着重考虑: 2.2.1适应教学目标、教学大纲以及人才培养计划的需求; 2.2.2优先选择与社会时展联系紧密的课题,比如企业厂房、民用建筑以及办公、教学楼、住宅等,课题难度适中且涵盖知识点较多,需要注意的是,设计要求及评判标准的制定应该从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实际能力水平出发,不能过易也不能过难; 2.2.3兼顾就业需求,把毕业设计的课题与就业市场中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有机集合,有意识地消除学生书本理论与工作实际之间的距离感[2]。 2.3完善健全答辩及成绩评定机制 毕业答辩以及成绩评定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比毕业设计过程要重要的多,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邀请企业专家担任,提高答辩的公开性和公平性,以此促使学生加强对毕业答辩的重视程度,打消投机取巧和蒙混过关的心理,进而促使学生更加认真、负责地完成毕业设计;另一方面,在制定详细的打分标准和实施细则时,要充分考虑教学实际、课题难易程度、学生知识水平等,负责打分的答辩委员会要对实际打分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意见进行讨论和统一,保障评判结果的公正性。 作者:谭敏 单位: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高职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设计的改革 摘要:高职院校要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是为了对其学习成果进行检验,并对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进行锻炼。通过对近几年的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设计作品观察,发现毕业设计的质量并不高,因此为了提升毕业生的从业能力,高职院校应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本文将以“嵌入式”思路,进行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设计,以此为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的提升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毕业设计;嵌入式;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纯依靠传统教育培养的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因此在新形势下,教育领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诣在培养拥有综合素质的全面型人才。高职院校中开设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为社会输送建筑方面的人才,对社会建筑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积极引进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传统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现状 当前,高职院校通常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毕业设计教育环节安排在最后一学期的前10周左右。在此阶段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选题,之后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毕业设计。主要的设计内容就是对多层建筑进行施工图纸的设计并进行相应的工程造价[1]。 (一)理论知识教学有限。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时,以技术教育优先,对于理论知识的教育态度往往采取够用即可。因此在进行毕业设计时,学生首次进行综合型的作品设计,对于理论知识掌握不足,对整体的设计理念认识不清。对于建筑、造价以及结构等方面的知识掌握模糊,不明白具体的作用以及操作流程,因此无法在头脑中出现清晰的设计思路和头绪。同时毕业设计时间是极为有限的,学生在短短的时间内无法进行知识的有效扩充与深入了解。 (二)毕业时间安排存在缺陷。高职院校将毕业设计的时间,通常安排在毕业前夕的3到5月份之间,安排是极不合理的。此时的毕业生正处在求知的关键时期,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此时学生无法分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进行毕业设计,从而严重影响设计作品的质量。 二、“嵌入式”毕业设计的特点与设置措施 “嵌入式”毕业设计教育思路,就是要将传统的整块的毕业设计切割开来化整为零。将建筑、造价与结构等部分分割开来,分别融入到相关的专业课程中进行讲解。 (一)建筑设计。与建筑相关的课程主要有天正建筑设计、房屋建筑学以及AutoCAD等。在上述课程都学习完毕之后,在用3到4周的时间进行毕业设计。学生选定房屋建筑为主要设计课题,由专门讲解房屋建筑学的教师对其进行指导,将建筑设计说明书和建筑施工图的设计向学生进行说明与指导[2]。 (二)结构设计。与结构相关的课程主要有地基基础、建筑抗震以及混凝土结构等等。可以将课程设置在第五学期的期末,并由结构课程的教师专门进行讲解。在理论知识学习完成之后,在由教师进行指导完成毕业设计。学生在其之前设计的房屋建筑的基础上,对建筑进行内部结构的布置,并进行相应构件的型号选择,并对建筑的荷载进行准确的计算,依据数据结果进行结构设计说明书的编写。然后利用PKPM进行建模,并依据建筑结构基本规范与图集绘制平面布置图和梁柱平法施工图,对结构施工图的构造要求与表现形式要清楚的掌握。 (三)工程造价。与工程造价相关的课程主要有,建筑工程预算、软件应用以及清单计价等。由工程造价课程的教师进行知识讲解,之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自己之前绘制的建筑施工设计图、结构设计图等中的工程量进行计算,并依据计算结果编写预算书与计算书。 三、嵌入式毕业设计改革优势体现与教学设计 (一)编制毕业设计任务指导书。嵌入式毕业设计教育是将整体的毕业设计分解为建筑、结构与造价三部分,所经历的时间较长,大概要在一年以上才可以完成。因此在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时,要使这三部分内容可以很好的连接与统一,进而保证学生的吸收的知识具有系统性,在进行实际设计中可以创造出完整和谐的作品[3]。因此教师可以进行毕业设计任务指导书的编写,将负责三部分教学的教师组织在一起,进行集中的讨论与研究,商讨出一个合理的教育方案。使这三部分知识既独立又完整,保证毕业设计的连贯性与系统性。 (二)设计课题的制作与分配。进行毕业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学生的技术与知识运用能力进行检验,并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因此进行嵌入式教育时,还要保证对课题分配的合理性。让学生都能体验到建筑结构的设计过程。首先进行课题分配时可以依据建筑工程技术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分配。其次课题的类型要进行相应的规定,不可为求新出现不合理的方案。最后建筑方案方面的课题要足够多,避免设计出现重复和抄袭。 (三)进行毕业设计训练。建筑、造价与结构等部分的设计任务都是在主要课程结束后进行的。为了确保设计质量,教师可以在课程结束后的短时间内对学生进行一次毕业设计的训练。让学生自行选取相关课题,进行简单的操作设计。通过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训练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设计出更高质量的作品。 结语: 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一门较为复杂的教学课程,因此采用传统的教育方式,极易出现学生设计思路混乱、设计作品质量不高的现象。采取嵌入式思路进行毕业设计的改革,将整体设计进行分散式教育,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并逐步增进设计知识与技能,实现毕业设计作品质量的高度提升。为我国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作者:张晓蕾 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分析 摘要:本文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依托,对近两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为案例,分析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包括就业率就业单位行业就业单位性质薪酬状况专业对口度和就业满意度等方面,并针对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就业质量;建议 1引言 新常态下,经济面临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房屋建筑行业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为此,紧跟行业变化,开展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对就业状况进行分析,及时调整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的思路对策显得十分重要和急迫。本文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依托,对近两届(2014届和2015届,下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开展调查,分析了就业率就业单位行业就业单位性质薪酬状况专业对口度和就业满意度等方面情况,并针对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2就业率及就业单位分析 2.1就业率分析按规定,列入就业范围的毕业生包括就业升学参军和创业四种类型,近两届毕业生的就业率情况见表1所示。近两届毕业生总就业率分别为97.3%和99.27%,协议就业率分别为94.59%和91.12%,两项率值均保持稳定,且均保持比较高的率值。未就业的3名毕业生,目前也都有临时性的工作,但不在规定统计就业范围内。2.2就业单位行业分析毕业生基本流向了房地产/建筑行业,占比接近80%;小部分流向了其他行业,占比约20%。具体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2.3就业单位性质分析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情况见图2所示,在民营(私营)企业就业的毕业生占了近一半,其次是国有企业,占比达到了1/3。民营(私营)企业和国有企业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就业的主阵地。 3薪酬状况分析 毕业生薪酬水平分布情况如图3所示(按月薪酬计算),大部分毕业生薪酬介于2000-4000元之间,占比超过50%。2000-3000元之间的占比约1/3,3000元以上的占比约1/3。不过,也应该看到还有约1/3的毕业生薪酬在2000元以下,1000元以下的占比8.2%。说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起薪并不均匀,存在比较大的差别。 4专业对口度分析 毕业生专业对口度分布情况见图4所示,完全对口占比35.09%,比较对口占比40.35%,两者合计占比超过75%,不对口占比14.04%。 5就业满意度分析 毕业生总体就业满意度分布情况见图5所示,“满意”占比为38.60%。约有2/3的毕业生对就业达不到满意的程度,具体原因包括很多,其中“薪资偏低/福利较差”占比14.62%为最大,这是由于房屋建筑行业初始就业起薪较低造成的“。发展空间小”占比14.04%,说明高职毕业生在企业人才梯次的定位上较低,学生感觉不到提升的空间。另外,高职毕业生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发展后劲不足,这也制约了毕业生的发展。其他因素的占比都在10%以内。 6结论与建议 综合对毕业生就业质量各方面状况的分析,得出以下的结论和建议:第一,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总就业率和协议就业率都较高,但就业单位行业和性质薪酬状况专业对口度和就业满意度整体上呈分散型分布,毕业生的整体就业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和改善。第二,影响就业质量的不单单是就业工作,还包括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水平职业素养教育等方面,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第三,人才培养方面应以行业市场为导向,深化专业建设教学和课程改革,注重增强毕业生职业发展后劲的培育。第四,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房建行业的特点,毕业初期应更加注重经验积累和自身成长。第五,积极推进有实质性的校企合作,夯实拓宽实习就业的渠道。 作者:王亮 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研究 摘要:国家不断加大教育建设力度,教育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教学成果备受肯定,其所拥有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近年来的学生数量、教学质量增长很快,但在毕业设计方面需要加强。文章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介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现状,提出增加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有效性的相关措施,以期能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现状 全民教育快速发展,尤其是中职院校、高职院校不断涌现的现在,更多学子得到就学、就业的机会。国家不断加快城市化建设,建筑行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因此该专业学生的教学效果如何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1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现状 1.1理论知识教学不完善 鉴于高职院校的特殊性,导致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均以实践为主,教学方式虽然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但却使得学生缺少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学习并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此种教学也直接导致了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时缺乏足够的理论知识做支撑,整体设计中缺乏完整感,并且对于其中的细节难以掌握,甚至有些学生对于造价方面的认知十分浅显,对于大多数知识的不理解,导致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时难以达到教师的要求,并且整体毕业设计的时间也很有限,即使学生“临时抱佛脚”也难以达到毕业设计的要求。 1.2毕业时间安排不合理 对于大多数高职院校而言,其在通知学生开始毕业设计,直到毕业设计完成的时间只有两个月,并且是在3~5月份期间,毕业设计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是个大工程,并且学生需要做整体设计、构思、收集资料、后期修改等多项工作。另外,此阶段学校并未停止授课,有些学生依然要去学习新知识,而有些学生则已经参加实习,此种情况下,学生难以准确把握毕业设计时间,时间、精力方面均难以平衡,如此也就导致了毕业设计整体质量难以提升的局面出现。 1.3毕业设计过于流于形式 鉴于学生在学校中主要以掌握技能为主,因此对理论知识传授有所忽视。部分学生的认知中将毕业设计与理论知识相挂钩,导致了部分学生认为毕业设计不重要,毕业设计时存在敷衍的态度。另学生对相关知识掌握度不足,难以就毕业设计中的各个框架做深入的扩充,此种情况也直接导致学生的毕业设计难以符合教师的要求。部分学生会存在抄袭其他学生构思、设计的情况,甚至会出现找“”代为完成的情况。 2相关措施 2.1做到合理选题 合理选题对于毕业设计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合理选题方面应兼顾教师、学生两个方面:①教师是毕业设计的拟题者,其应根据当代建筑行业的发展以及对人才的要求进行拟题工作,使学生能够在完成毕业的同时对相关方面有更深的了解;②学生在最终进行毕业设计之间往往会经历选题阶段。当学生面对教师提供的各种题目时不要眼花缭乱,在正式选题前学生应对自身有深入的了解,知道自己擅长的领域以及今后的就业方向,并以此为依据为自己选题,如此不仅可以避免在设计中遇到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也能够对自己今后的就业有一定帮助。 2.2毕业设计训练 鉴于毕业设计的困难性和重要性,教师可以在学生正式开始毕业设计前进行毕业设计训练,建筑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往往包含多个方面,如建筑、造价以及建筑结构设计等,知识的讲解往往会被安排在主要课程之后。知识较为复杂,且对于毕业设计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可以针对此些方面开展专门的训练,使学生能够掌握各种知识和设计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拟题,并自行进行相关设计,在设计完成后教师应针对学生的毕业设计做出评价。并进行适当的指导,使学生能明白自身不足之处,同时也能使学生不再对毕业设计感到陌生。 2.3加强对毕业设计过程的监督 鉴于学生在毕业前期较为忙碌,学生在学校进行毕业设计的时间十分有限,而毕业设计的整体时间较长,学生会存在时间还够的认知,因此对毕业设计也会存在管理松散的情况。教师应充分发挥作用,通过微信、网络或电话等形式与学生保持联系。并掌握学生的毕业设计进度,对于学生在毕业设计中遇到的问题也应给予一定的指导和意见。另外,教师也应对学生做出规划,使学生能保证在规定时间内有质量的完成节点任务。 2.4协调设计、实习以及就业的关系 学生在进入毕业季后往往会较为迷茫,其既想要快速就业,又不想耽误到毕业的相关事宜,甚至有些学生在毕业设计以及毕业实习方面陷入两难的境地。教师应帮助学生梳理以上两者与学生的关系,使学生能够明白无论是毕业设计,或是毕业实习,均是促进其顺利就业的重要手段。丰富的毕业实习经历可以使学生的毕业设计不再单调、枯燥,其能够使学生的毕业设计在众多学生中脱颖而出,而优质的毕业设计也是学生实习、就业的敲门砖。当实习单位或就业单位对学生的毕业设计充满兴趣时,学生的机会就会比其他学生大很多。 2.5改变传统毕业设计组织形式 在传统毕业设计中,每个学生单独负责自己的毕业设计,毕业设计形式是对学生自身能力的衡量,也是其对于自身在几年的求学中获取知识的有力体现,但往往会给学生造成压力。鉴于此,高职院校可以采取合作设计的形式,如根据学生各自的题目、学生的兴趣等将学生进行分组,使各个学生均能够找到自己擅长的部分并全权负责。而整体的设计工作则由所有学生共同探讨,如此一来各个学生均能够对整个设计有一定了解,并且也能加强自身个别技能的提升。在进行最终的答辩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负责的部分来向教师介绍毕业设计,而教师也可以根据各个学生的表现以及毕业设计的整体情况对学生进行评分。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研究关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方面的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关系到该专业学生是否能够顺利毕业,也与该专业教学质量息息相关,甚至与我国整体教育水平也有很大的关系。在经历教育改革后,该专业的毕业设计方面有了很大提升,但在实际的设计中依然会出现些许问题,从而影响到了该专业学生的毕业情况。这对于学生的学习以及就业而言均是十分不利的,因此相关机构和人员应加强此方面的研究和实施力度,使毕业设计不再成为学生的噩梦。 作者:李奇 单位:长沙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高职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设计研究 摘要: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设计中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以多年的从教经验对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就解决办法进行了针对性探讨。 关键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 高职教育最终的教学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课程全面结束前都要进行毕业设计,这是对学生高职阶段学习成果的综合检验,也是培养提高学生把理论知识的储备转化成工程实际运用能力的重要手段。然而从笔者多年的从教经验来看,高职教育中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专业的毕业设计存在着诸多问题,对于高职教育质量的保证和人才能力的提升十分不利。 1.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1受时间限制,毕业设计深度不够 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安排在第五个学期,并且学生在完成两个月的课程学习之后才能开始进行毕业设计,学生还要兼顾就业应聘等事项,用于毕业设计的精力和时间被迫减少,导致学生应付心理严重。通常,学生毕业设计前期准备工作主要有:选择设计题目,对设计任务、目的及要求做到全面、详细的掌握;广泛搜集设计所需的素材和资料;制定设计进度规划表。而紧张有限的设计时间以及其他事件的干扰致使学生从开题立意,到资料查找,到整体思路规划,到设计实施过程以及最终形成设计成果的每个环节都处于仓促忙乱、精力难以集中的不良状态,毕业设计的广度以及深度也就难以满足教学要求[1]。 1.2对毕业设计过程的管理力度不够 我院高职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一般都是几名老师同时管理或者指导一个班级级毕业设计不同阶段的任务,指导老师在辅助学生毕业设计的同时还有其他的有教学任务及科研任务在身,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通常只在学生有疑问或者有困难的时候给以简单指导和必要的帮助,很大程度上还是依靠学生的自觉性和自律性,甚至最终的毕业答辩等评价机制也存在漏洞,学生在缺乏必要的管控和约束下,毕业设计进度滞后、抄袭以及突击应付等现象极为严重。 1.3内容陈旧,缺乏新意 有些高职院校在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安排毕业设计任务时,使用的设计资料及图纸往往是连续几届都不变,缺乏新意、资料陈旧、选题范围受限等因素很多,而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建筑规范规程的不断更新,毕业设计成果与工程实际存在一定的差距,与毕业设计的教学目的相去甚远。 2.解决方法 2.1高职院校要合理安排毕业设计的时间 以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毕业设计基本训练任务分四个阶段:在进行毕业设计前给学生提供一套完整的建筑、结构施工图及毕业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第一阶段:施工图识图(1周)。熟悉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了解工程概况,掌握图纸会审的基本要求;第二阶段:施工图预算(3周)。完成工程量清单报价表一份。第三阶段:施工组织设计(4周),按毕业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的要求完成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第四阶段:毕业设计成果整理及答辩和评价。由此,在毕业设计中应遵循以下教学步骤: 2.1.1教师在在毕业设计开始之前就着手进行动员,详细说明设计目的、要求、大致进度安排以及最终的评判标准等; 2.1.2正式布置毕业设计的课题及任务; 2.1.3学生明确各自承担的设计任务以及自身的具体进度计划; 2.1.4过程汇报,学生在每一阶段结束时要给老师汇报完成情况,老师及时对学生的过程成果作出评价,并给以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2.1.5答辩和评价。 2.2优化毕业设计课题 课题选择是毕业设计的首要环节,课题设置的合理性直接影响设计成果的质量。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设计选题要着重考虑: 2.2.1适应教学目标、教学大纲以及人才培养计划的需求; 2.2.2优先选择与社会时展联系紧密的课题,比如企业厂房、民用建筑以及办公、教学楼、住宅等,课题难度适中且涵盖知识点较多,需要注意的是,设计要求及评判标准的制定应该从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实际能力水平出发,不能过易也不能过难; 2.2.3兼顾就业需求,把毕业设计的课题与就业市场中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有机集合,有意识地消除学生书本理论与工作实际之间的距离感[2]。 2.3完善健全答辩及成绩评定机制 毕业答辩以及成绩评定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比毕业设计过程要重要的多,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邀请企业专家担任,提高答辩的公开性和公平性,以此促使学生加强对毕业答辩的重视程度,打消投机取巧和蒙混过关的心理,进而促使学生更加认真、负责地完成毕业设计;另一方面,在制定详细的打分标准和实施细则时,要充分考虑教学实际、课题难易程度、学生知识水平等,负责打分的答辩委员会要对实际打分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意见进行讨论和统一,保障评判结果的公正性。 作者:谭敏 单位: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女性毕业生就业分析 摘要:本文以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针对近4年的毕业生开展了调查研究,分析了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特征,包括就业单位行业和性质、工资待遇、专业对口情况、就业满意情况等方面,并针对分析结果就女性毕业生的培养和就业指导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女性毕业生;就业特征 1引言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女性毕业生在就业时一直处于弱势地位,由于行业性质、现场环境、安全因素等,用人单位一直不愿意接收女性毕业生就业,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女性毕业生目前的状况值得关注。在调查近四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特征,希望能够为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女性学生的培养和就业工作提供参考。 2就业单位所属行业分析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女性毕业生就业单位所属行业见表1所示。由表1可见,女性毕业生在“房地产/建筑”行业就业的占比达到了80.70%的绝对多数,其他行业就业的占比不足20%。女性毕业生虽然在建筑工程领域的就业处于弱势地位,但进入“房地产/建筑”行业的比例却不少,这是由于女性毕业生在就业心态上挑剔性差,初始就业要求不高。 3就业专业对口情况分析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女性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情况见表2所示。由表2可知,完全对口和比较对口累计占比达到了80.70%,与进入“房地产/建筑”行业的占比一致。不太对口和不对口的累计占比不足20%。这说明进入房“地产/建筑”行业的女性毕业生基本上依然从事着与专业相关的工作。 4就业单位性质分析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女性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情况见表3所示。由表3可知,约2/3的女性毕业生进入了私营企业,国有企业占比约1/4,国有和私营企业累计占比达到了85.96%。今后,还应引导学生到私营企业、国有企业就业。 5工资收入分析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女性毕业生工资收入情况见表4所示。由表4可知,2000元以下的低收入人数占比约1/3,比例比较高。2000-3000元和3000-4000元的占比均为24.56%,约为1/4,4000元以上月收入的占比为19.30%,约为1/5。可见,结合目前行业工资情况,女性毕业生的工资收入不高,且低收入的占比较大,这与当前就业压力较大、女性毕业生的发展空间小及自身对待遇要求不高有一定关系。 6就业满意情况分析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女性毕业生就业满意情况分布见表5所示。由表5可知,女性毕业生的就业满意程度为满意的占比有43.86%。不满意的原因中工作环境差和发展空间小两项因素的占比都达到了10%以上,其他情况均不足10%。由此可见,女性毕业生在建筑工程行业中处于弱势地位,发展空间较小,不少女性毕业生感觉土建行业的工作环境不太适宜女性在现场工作。薪资较差的占比只有5.26%,但女性毕业生低收入人数占比较大,约为1/3,可见女性毕业生普遍对目前的工资待遇还能接受,这也是受女性就业现状的影响。 7结论与建议 女性学生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占比约为1/4,对于她们的就业特征分析有助于改善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有助于就业工作的开展。第一,女性毕业生就业大部分还是在本行业内,私营企业是女性毕业生就业的主阵地,国有企业就业占比也较大。第二,女性毕业生整体工资收入不高,低收入人数占比较大。第三,女性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满意程度不高,不到一半达到满意程度。第四,应着重加强对女性学生技术性强的岗位技能的培养,结合女性学生的特点、企业需求,在两者结合点上加强培养,增强女性毕业生的竞争力和就业力。第五,应对女性毕业生的职业成长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引导女性毕业生注重工程实践锻炼和工作经验积累。 作者:王亮 单位: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能力要求和岗位需求 摘要: 在专业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建筑企业对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和岗位需求,为高职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专业课程的调整找到依据。 关键词: 人才需求;专业改革;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1 专业改革的背景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是改革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1],要使专业设置、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2]近年来,大家对于传统的基于传播知识的教学体系一直在试图改变,也做了大量的调研。目前高职教育体系正处于从传统的大专教育向现代高职教育转变的关键几年,更细致的调研和探讨显得尤为重要。[3] 2 建筑企业对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能力要求 通过调研发现,根据初次就业岗位的不同,建筑行业企业对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专业能力要求也有所不同。建筑企业的初级管理岗位包括施工员、材料员、测量员、监理员、质量员、安全员、资料员、预算员等,所需具备的能力有所侧重,分别简述如下: 2.1 对施工员的能力要求 施工员首先要要能看懂图纸,看懂施工图是施工员必备的能力要求。这就要求学生要了解建筑物的构造,具备建筑识图的基本能力。其次应具备建筑施工组织的能力,在施工管理过程中要能合理控制工期、准确地调动所需要的人力物力,使企业所获得利润最大化。此外还需了解一些诸如资料整编、简单工程图的绘制、常用工程软件的使用等。 2.2 对材料员的能力要求 材料员须具备建筑材料采购验收能力,建筑材料存储方案的制定,建筑材料的运输方案制定以及建筑材料的使用管理等。 2.3 对测量员的能力要求 测量员需能够测绘地形图,能进行施工测量以及竣工测量,能按照监测方案进行安全监测,变形观测,能进行建筑施工放样等。 2.4 对监理员的能力要求 监理员要熟悉建设监理的政策、法规,熟悉所监理的工程项目的合同条款、规范、设计图纸,熟悉工程施工的承包单位所投入工程项目的人力、材料、主要,对施工过程产生的工程质量、造价、安全等问题进行全面的督促。 2.5 对质量员的能力要求 质量员应能进行工程图识读,能对工程质量进行监测,能对工程质量进行评价。能够参与建立各级质量监督体系,具备进场材料的质量、规格、型号的z查能力,能够对工程的分部分项工程的工程质量和施工技术进行检查和验收。 2.6 对安全员的能力要求 安全员须熟悉国家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政策法规,能对员工进行安全培训,能进行日常的安全检查,撰写安全检查记录,能根据现场情况制定符合实际的安全技术方案,能对安全资料进行整理归档。 2.7 对资料员的能力要求 资料员须熟悉资料体系的编制,熟悉工程资料的审核和收集,能够对工程资料保管得当,熟悉工程资料的归档要求,能够按照目录编制合适的完整全面的审查资料,熟悉档案移交的手续等。 2.8 对预算员的基本要求 预算员须掌握市场价格信息,具备建筑工程预决算的能力,准确计算工程量,能根据施工方案进行工程预算,能根据合同进行工程量的计算,熟练使用相关软件。 3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岗位需求分析 通过对调研资料进行分析,发现高职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初次就业岗位供需有一定的规律性,总结如下: 3.1 施工员仍然是建筑企业需求人数最多 施工员是企业需求人数较多的岗位,也是毕业生喜欢的初次就业岗位。因为相对来讲,施工员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工作环境较为复杂且具有较多不可预见性,在企业中成长较快。 3.2 短期内安全员需求数量急剧增加 由于广西更加重视安全生产,要求安全员不得同时服务于两个项目,存在“锁证”问题,所以需求数量急剧增加。但是很多毕业生传统地认为安全员没什么知识含量,学不到东西,不情愿从事安全员的工作,导致供需存在很大缺口,有的企业甚至在探讨在学校对口开办安全员订单班的可能性。 3.3 预算员需求较大 由于目前专业的工程造价的毕业生比较多,导致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在预算员的竞争上处于比较劣势。 3.4 测量员存在一定的短缺 主要是专业的测量员一般不想去比较小的建筑企业,更愿意去专业的测量公司或者市政企业。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由于课程设置,学校仪器等的限制不胜任测量员的工作,需要学校在测量员的培养上加大投入。 3.5 其他初次就业岗位需求暂无明显变化 材料员、资料员、监理员、质量员岗位供需比较稳定,没有趋势性的变化。另外比如机械员、劳务员、标准员等需求数量较少,对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没太大拉动作用。 但是要成为称职的项目经理,必须具备多工种的工作经验,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每个岗位的重要性。企业一般采用合理轮换岗位制度,以使每个人才得到综合锻炼,成长为复合型的高端技能人才。 4 结论 本文探讨了建筑企业对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分析了建筑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为高职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专业课程的调整找到依据。 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关于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的报告与思考 为了加强本专业建设,掌握本专业毕业作生走向社会的情况,同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进一步加强一体化教学提供一定的依据。水工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研室与就业指导中心协作,共同赴青岛、潍坊、烟台、广州、西安、济南等地对10-12 届毕业生做了跟踪调查,调查形式以问卷和座谈会形式为主,辅之以非正式的交谈。调查过程中得到了各有关单位的积极支持和大力配合,调查取得了圆满成功。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信息反馈分析 2008年我们共发出调查表200份,回收160份,其中单位综合评价情况如下: 从反馈回来的质量跟踪调查反馈表中不难看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大多在建筑公司做建筑施工、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有一部分在从事工程预算、资料整编,另有一部分从事建筑弱电工程工作。从毕业生的就业取向看,毕业生大多数从事本专业工作,这说明我们所开设的专业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并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专业定位准确。用人单位对我们的学生综合评价也不错,学生参加工作基本能较快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技术岗位,能够吃苦耐劳、在自我提高、主动性、团队精神、适应能力、为人处事、知识的运用等方面都是比较好的。 二、用人单位的评价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看,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思想表现和职业道德及吃苦耐劳精神等予以充分肯定,特别是对毕业学生在基层工作岗位上能安心工作,具备较强的职业素质给予较高的评价。从座谈会和非正式交谈的情况看,毕业生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生政治素质高,业务过硬,纪律好,工作中吃苦耐劳,勤学好问,上进心强,一般都是基层单位的业务骨干和业务能力,在单位中有良好的口碑,树立了我们学院良好的形象。 学生所在单位也对我们提了一些建议,一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职业道德方面还需加强,二是要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加大力度,使他们能尽快胜任自己的工作岗位要求。三是要培养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要有团队精神。 三、学生对教学工作的评价 在对毕业生的调查中毕业生对学校的总体教学工作评价较好,绝大部分毕业生认为本专业教师的教书育人、学生的学习秩序和自我管理比较好,大部分的毕业生认为本专业师资队伍素质高、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较合理、教学管理较严格。也有部分毕业生认为本专业的教学设施比较陈旧,与施工现场比有一定的差距,需要及时更新与增加数量。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还有待加强,教材还有待更新。 四、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通过本次毕业生反馈调查,我们一致认为要培养学生较强的职业能力、综合素质,今后应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加快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努力培养出受企业欢迎的高素质、高技术实用型人才。 1.坚持和加强素质教育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正向一体化课程。一体化教学是职业教育长期经验总结的结果之一.同时要求学生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在社会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求学校坚持和加强素质教育,要通过书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等多种途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为一体化教改提供前提。正如本次调查的结果一样,毕业生很少反映自己的专业知识不够用,而过多地反映自己的能力低、素质差,这恰恰说明我们在人才培养上,忽视了素质的培养。 2、加大力度进行教学改革 素质教育是一项以知识传授、方法训练、能力培养和精神陶冶为实践内容的综合性系统工程,素质教育观念必须贯穿于专业教育、学科教育。首先,要继续进行课程设置的改革。专业调整既要着眼于学校的办学条件,更要着眼于社会需求,要避免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脱节。课程设置既要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素质,也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要加强基础课的选择和实用性,为学生的今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素质教育要从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上得到充分的体现。在教学内容上,要摒弃陈旧的教学内容,注意知识的更新,要改变过去只重知识传授,忽视职业能力培养的做法,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放在首位,注重传授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及探索和检验知识的方法,并在课程内容中融入有关创造知识主体的高尚精神境界。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则要改变过去的被动灌输方法,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潜能,重点加强对于进行创造性活动有关的方法、能力、品格的教育;要努力改变学生忽视专业基础学习的倾向,提高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的兴趣。 一体化教学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很好途径。 3、要加强实践教学,推广一体化教学。事实证明,一体化教学对于检验学生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特别是动手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实践教学对于学生接触、了解社会实际、、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职业能力实现零距离就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从而调整心态,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加强自身的实践学习和修养,以及缩短学生毕业后与社会的适应期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应该大力加强。要建立加强学校和社会有关部门、行业的联系,为实践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 4、精心组织各种学生活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多方面能力。素质教育是让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既有赖于其自身对知识的探求,更有赖于其自身精神和行为的磨练和修养。事实表明,学生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开拓创新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提高学生的总体素质。要精心组织学生开展诸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以及各类文娱、体育活动,融素质教育于活动之中;各类活动应注意考虑与专业培养相结合,同时要注重发挥学生个体的不同特点,力求做到让学生人人积极参与、人人从中受益。 5、加强师资力量培养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高水平的教师才能培养高质量的学生。在毕业生调查过程中,我们常听到学生对某些上课上得好、对学生认真负责的老师的称赞和感激,还有不少毕业生说,学生想不想学,很大程度取决于老师教得好不好,这些都说明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的极其重要性。因此,学校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特别是适应一体化教学的教师培养。。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体,是推进教学改革的源动力。没有教学组织和广大教师积极支持和主动参与,教学方式的改革就不能落到实处,素质教育就无法实施。要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使教师把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转变为自觉行为,不断钻研业务,提高自身素质,特别要强调教师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的品格和敬业精神。 6、加强与毕业生联系建议以后加强与毕业生的联系,通过毕业生多渠道了解和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加强与社会、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努力创造条件,通过进行产学研合作等活动,拓宽办学渠道,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进一步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形成良性循环,使学院有更大的发展。 通过对建筑工程技术毕业生调查,我们收获颇丰,给我们以后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今后的专业建设中我们要加大教改力度,坚持推广一体化教学,同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 作者简介:吴江,男,民族:汉,1979年8月出生,籍贯:陕西省礼泉县,学历:本科,职称:中级,研究方向: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单位:山东水利技师学院
1电气自动化的特点及其应用价值分析 对于水利水电工程而言,电气自动化具体是能够显著提升各类资源的利用效率,使电气结构的应用效果得以大幅度增强,并对整个电气结构进行自动化管理的系统。 1.1特点 电气自动化是一项集多种先进科学技术于一身的综合性技术,其中涉及的主要技术有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等。现如今,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电气自动化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高效、便捷等几个方面,通过该技术的应用,能够使生产力水平获得大幅度提升。 1.2应用价值 1.2.1有助于监控能力的提升。在水利水电工程中运用电气自动化技术及相关系统,能够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及运行过程进行全面监控,大幅度提升监控能力,同时大数据技术的合理运用,可对相关的数据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进而从中找出薄弱之处,使工程的整个水平获得显著提高。 1.2.2有助于运行效益的提升。在科技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推动下,电气自动化日趋完善,通过该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合理运用,能够使运维费用大幅度降低,这样一来,总体的经济效益必将随之显著提升。 2水利水电工程中电气自动化的应用 为便于本文研究,以某水利水电工程实例为依托,对电气自动化技术在该工程中的具体运用进行分析。 2.1工程概况 某水电站以发电为主,兼顾灌溉,在具体设计时,拟采用电气自动化结构体系,为提高设计水平,设计人员将整个工程划分为多个部分,具体如下:将10kV线路的终端杆塔作为分界线,对进线电缆以下的所有室内变、泵站以及节制闸的保护控制和动力照明系统进行全面规划,根据基准电容及电流,对电子系统进行传导结构设计;导线截面选用的是钢芯铝绞线,以单回路铁塔的方式对导线进行架设;电气系统的通信采用的是复合型光缆。 2.2电气主接线及关键设备选型 在本工程中,电气设备主线路的设计共分为两个部门,即远距离和近距离,前者以每500m作为有一个阻隔状态,设主变1台,容量为10000kVA,通过66/10.5kV的电气传输方式,对该水电站内的电气资源进行传输;后者采用同步电机对电流进行传导,电气主接线采用专用变电所,形成单回路与变压器组调节的传输方式。 2.2.1电动机选型。在本工程中,电动机是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的主要作用是为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转提供所需的动力。通常情况下,水利水电工程中采用的电动机基本都是异步电动机,并以10kV母线进行电流传导。依据该水电站的特点,10kV开关柜选择的是铠装金属封闭式,低压进线柜、电容补偿柜、照明动力柜各一台,动力配电柜2台,经过计算后得出电动机的容量为331kVA。 2.2.2变压器选型。在本工程中,变压器主要起到调节动力的作用,母线以高压传输的方式对电流的传输进行控制,应用程序全部以20000kVA的容量标准进行配置,具体包括断路器、熔断器和隔离开关等。 2.2.3电流供应设备选型。在本工程中,电流控制结构采用的是分布化运作的方式,进而实现对电缆结构的规划,对电缆结构体系进行建设时,需要确保母线与子线的电流传输始终保持在同一个状态下运作。这是对电流供应设备进行选择时所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2.3电气自动化控制 2.3.1照明系统自动化控制。在本工程中,照明系统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普通照明、事故照明和应急照明,它的电气供应来自于母线。为便于对照明系统进行管理,设计时,采用了综合化的结构体系,普通的照明设备分布在工程的主要建筑内,每间隔30m左右设置一处,力求现场构建起来的照明体系与水利水电工程的实际需求相符。 2.3.2自动化监控。在本工程中,监控系统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上位机,另一部分是下位机,两者以同步的方式对水电站内的相关电气设备进行实时监控。在建设过程中,作业人员可以通过上位机的显示与归纳等功能,对电气设备进行交流控制,根据工程的实际需求,对电流进行合理调节。利用下位机对现场内的电气设备进行保护控制。在电气自动化系统的控制下,实现了水电站综合控制的目标,运用相关的数字程序将水电站中的多个控制系统连接到一起,实现了多重资源的综合传导。 3结语 综上所述,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为进一步提升工程的自动化程度,可对电气自动化技术及相关的自动化系统进行合理应用。本文以某水电站工程为例,分析了电气自动化技术在该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运用情况,结果表明,随着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使用,大幅度提升了该水电站的运行能效,由此可见,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电气自动化技术有着良好的使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工程管理专业论文:关于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考试改革研究与实践 论文摘要:系统剖析了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存在的种种弊端,根据专业课程特点,构建了“全程式、多样化、复合型”的新型考试模式,并在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考试中进行了实践,取得了充分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调动学生和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的良好效果,对于高等院校同类课程考试改革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论文关键词:专业课程 考试改革 教学质量 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集技术、经济、管理、法规四大方面知识于一体的复合型、应用型专业。该专业课程普遍具有基本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知识密切结合的特点,其教学目的不仅仅是向学生教授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工程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对现有专业操作技能性知识更新创造能力。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成绩既难以全面、真实地评价学生对专业课程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与对专业知识的运用和创造能力的提高程度,同时也难以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实际教学质量。如何进行专业课程考试改革是当前高等院校十分关注的热点话题。作者结合多年从事专业课程教学的经验和体会,对传统考试模式的种种弊端进行了深入剖析,重新构建了适应专业课程特点的考试模式,并通过初步实践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专业课程传统考试模式存在的种种弊端 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是长期以来高等教育课程考试的主要模式。授课教师、学生对此都是比较适应的。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对这种考试模式的试卷命题、标准答案和评分方法制定有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在一定意义上来说,这种传统的考试模式对学生是公平、公正的,但却存在如下一些弊端: (一)很难全面地考核专业课程的完整知识体系 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模式大都是:考试时间为两小时,试题常见类型包括:名词解释、选择、判断、填空、简答、计算等,答题方式为笔答。由于受考试时间、命题形式限制,传统考试内容不能涵盖专业课程的绝大部分主要知识点,特别是专业课程中大量的操作性知识很难体现在试卷上。 (二)无法客观地检验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专业课程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对现有专业知识、技能进行更新、改进的创造能力。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考核学生对课程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由于受考试形式的限制,很难考核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运用能力,而考核学生的创造能力就更难以实现。 (三)不能有效发挥考试结果的反馈作用 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是课程的一次性终结考试,其考试结果仅作为对学生课程学习成绩评定和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忽视了考试结果的反馈作用。如果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实行多阶段考试,根据考试结果学生能够及时发现自己对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教师能够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进行重点教授、解惑,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四)阻碍了教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积极性 由于学校主管部门对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的试卷命题、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的严格规定,加之有些课程实施“教考分离”等原因,任课教师只能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期末考试形式来“规范化”的授课,甚至对一些非常重要的专业技能性知识,因其无法体现在期末闭卷考试的试卷上,而放弃讲授。有些在本专业领域有很深学术造诣的优秀教师也因受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的限制而不能将自己掌握的学科前沿知识传授给学生。 (五)不利于学生端正学习目的和树立良好学风 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严重影响,许多学生不是以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而是以通过期末考试或以追求高分数为目的来学习专业课程。因为考试是否通过和分数的高低对学生来讲至关重要,它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完成学业和获得学位,而且是获得奖学金、评优甚至找工作的主要依据。由于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的局限性,学生只是关注那些期末要考试的内容,按照期末考试的答题方法去学习,甚至有的学生根本不注重平时学习,经常缺课、抄袭作业,只是在期末按照任课教师划定的考试范围去重点突击,而考完试很快就把临考突击记忆的东西忘了。可见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不利于学生端正学习目的和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 二、专业课程考试改革总体思路与实施方案 (一)专业课程考试改革的总体思路 改变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构建“全程式、多样化、复合型”的新型专业课程考试模式是作者经过研讨确立的专业课程考试改革的总体思路。 所谓“全程式”,是指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多阶段性的考试,将考试作为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一种手段,分阶段地检验学生对每个教学单元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以此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避免期末临考前的重点突击。通过阶段性考试检验学生对各阶段课程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使教师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进行重点教授、解惑。 所谓“多样化”,是指根据不同教学单元的大纲要求和所讲授的专业知识特点,采取多样化的考试形式。通过多样化的考试形式从不同的侧面全方位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既可以检验学生对基本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的扎实程度,又可以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运用和创造能力。 所谓“复合型”,是指采用复合形式最后评定每一位学生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成绩。要将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样化考试得到的体现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技能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运用能力的各种考试、考核成绩与课堂提问、专题研讨、平时考核结合起来,综合评定专业课程的最终成绩。 (二)新型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实施方案的构建 按照上述课程考试改革的总体思路,笔者构建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对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专业课程考试内容必须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涉及到课程讲授的所有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工程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对现有专业知识、技能进行更新、改进的创造能力。专业课程考试形式必须实现多样化,以不同的形式检验学生对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2.专业课程考试形式与环节 根据考试改革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笔者设计的专业课程考试形式和环节,除了期末闭卷考试之外,还包括:开卷考试、上机操作、撰写课程论文和课程综述与学习体会等。 3.专业课程成绩构成与评定方法 对于在校学生而言,无论采取何种考试模式,评价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效果的最终指标都只能是课程成绩。为使课程成绩能够最大限度地全面、客观、公正的体现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及创造能力,笔者设计了复合式的成绩评定方法。采用百分制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其中:期末闭卷考试占60%70%;阶段性开卷考试占10%一20%;上机操作占5%;撰写课程论文占5%一10%;作业占5%;课程综述和体会占5%;平时考核占5%~10%。 三、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实践及其效果分析 为了探讨适应专业课程特点的新的考试模式,笔者选择了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项目管理”、“工程估价”、“房地产估价”三门专业课程进行考试改革研究与实践。例如,2005级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实际采用的考试形式和环节包括:期末闭卷考试(2小时)、上机操作(3次)、阶段性考试(3次)、撰写课程论文(3000字以上)、课程综述和学习体会(2000字以上)。该课程学习成绩构成及其比例为:期末闭卷考试60%;上机操作5%;撰写论文5%;作业(本课程留有40多道较为综合性的课后作业)1%0;课程综述5%;平时考核l5%。 从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实践的效果来看,“全程式、多样化、复合型”的专业课程考试模式有效地避免了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的种种弊端,改变了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认识,使学生不仅注重对课程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对专业课程平时学习的积极性,最终成绩更好的全面、客观、公正的反映出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同时,也充分发挥了授课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也包括考试形式、命题方法、成绩评定方法等)最大限度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拓展了专业课程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加强了师生互动与沟通,将考试不仅仅作为一种检验教学效果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对于促进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积极的重要作用。 四、推进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重调动教师在考试改革中的主观能动性 改变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为多阶段、多样式考试,仅仅是一种考试模式的改革。而实际考试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任课教师对考试改革的态度。只有任课教师在主观上愿意通过考试改革促进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才能发挥出多阶段、多样式考试模式应有的功能和作用。高等院校要充分认识到任课教师在考试改革中的主导作用,对因实施考试改革给教师增加的额外工作量给予一定报酬,对实施考试改革效果显著的教师给予适当的表彰。通过政策导向调动广大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推进考试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提倡考试模式的多样化 各类课程要根据课程本身的特点采取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考试形式,提倡考试模式多样化。笔者认为.上述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考试的新模式对于工科专业课程考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但对于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文理科类专业课程可能借鉴意义不大。考试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要提倡课程考试模式的多样化,要“因课施考”,不能搞一刀切。 (三)不能以学生成绩的高低评价考试改革的效果 近年来,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高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致使学苗质量下降,学生期末考试不及格的数量 居高不下。因此,有人认为通过考试改革提高学生的平时成绩,降低期末考试占总分的比例,可以降低不及格率。其实,这种认识是欠妥的。实施多阶段、多样化考试改革的目的是充分发挥考试的“指挥棒”作用,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使高校师生从单纯注重对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转变为既注重对基本理论知识学习,更注重对知识的运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是教师的命题难易程度和评分宽严标准问题。实施考试改革同样存在控制适当的不及格率的问题,不能以学生成绩的高低评价考试改革的效果。 (四)改进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法 目前,各高等院校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主要包括:学校教务部门和教学督导组的评教、教师同行评教和学生网上评教三个方面。因评教范围和目的原因,前两种评教的结果对大多数教师并没有多大影响;而第三种评教因参与评教的学生多,其评教结果要形成学科范围内的排序,对教师影响很大。如果按现行的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方法,对于实行考试改革的教师来说,很可能因平时对学生要求严厉,考试前不给划重点,个别学生认为平时成绩评定不公平等原因,而获得不公正评价。因此,要使教师真正投身于考试改革之中,还应改革现行评教方法。如:降低每学期学生网上评教的影响,适当组织每届毕业生离校前对教师的评教等。 五、结束语 实施课程考试改革是当前高等院校坚持教育的科学发展,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构建全新的课程考试模式是时代赋予广大教师的神圣使命。当然.课程考试改革是一项十分严肃的系统工程,必须通过科学、认真的探讨和扎扎实实的工作,笔者决心和广大同行一道,不断完善和深化课程考试模式,通过考试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更多符合当代和未来祖国建设事业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工程管理专业论文:财经院校工程管理专业核心竞争力研究 内容摘要:本文从财经院校的学科背景出发,运用swot分析工具分析了其专业发展的内外环境因素,认为财经院校只有从自身学科优势出发,加快工程项目管理专业发展,创出特色,才能赢得社会对其专业的认可。 关键词:工程管理 核心竞争力 财经院校学科 核心竞争力一般属于企业战略管理范畴。对于高校专业发展来说,目前很少有人将其上升至战略高度,原因在于目前的高校管理还有很强的计划管理成分,专业发展的竞争意识不强。然而,人才需求的市场化,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高校未来招生的市场化是必然的趋势。谁能在未来人才市场的选择当中拥有专业核心竞争力,谁就会得到社会的认可。财经院校开设工程管理专业,一方面会受到来自理工院校尤其是建筑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竞争,另一方面财经院校之间工程管理专业也会存在竞争,因此,有必要研究并且提升财经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工程管理专业的历史可追溯到1956年同济大学创立的“建筑工程经济与组织”专业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创立的“建筑工程经济组织与计划”专业,其后国家分别于1981年、1993年和1998年对本科专业目录调整时对其进行了修正, 1998年,教育部第四次调整本科专业目录时,将先前的“房地产经营管理、管理工程(建筑管理工程方向、基本建设管理工程方向)、涉外建筑工程营造与管理”专业名称进行了合并,确立了工程管理的专业名称,指出工程管理专业是要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工程技术等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 财经院校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状况 1998年以前,开设类似工程管理专业的主要集中在一些理工类综合高校。随着我国财经类高校的不断增加,1998年以后,很多财经院校也开办了工程管理专业(如表1所示)。目前,全国已有200多所高校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 表1中资料显示,目前,很多财经类院校都开办了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有些甚至有硕士点。 财经院校工程管理专业核心竞争力swot分析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对建筑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是不断增大的。据2005《北京就业形势分析报告》显示:自2003年,计算机、建筑、机械、汽车、临床医学、护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8个专业连续3年登上了紧缺专业排行榜。这8个专业在北京呈现用人单位多,需求旺盛之势。对于工程管理这个专业,用人单位比较倾向于招聘理工院校背景的毕业生,而财经院校的毕业生相对受到了冷落。据用人单位讲,他们倾向于这些院校的原因是:理工院校背景的学生工程技术知识相对扎实,而财经院校的学生在这方面表现不如他们。那么,是财经院校的毕业生不具备专业竞争优势,还是其他原因造成了这种局面呢?下文将分析财经院校工程管理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一)财经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学科优势(strength) 财经院校从其院系设置来看,一般都会有经、管、法、文、史等学科,也有部分学校有理、工、农、医学科,其学科优势自然是经管学科,而对于理工院校的学科设置,则偏向于理、工学科,经、管、文等学科多是其增强人文精神的补充而已。工程管理专业虽以技术学科为基础,但还应突出其管理、经济学科。我国工程建设领域偏技术、轻管理的现状导致了对理工科尤其是建筑类院校工程管理人才大量需求。纵观国外工程领域的情况,国外实行注册咨询工程师进行工程管理,如:fidic(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该协会实行的是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模式。从这一点上来看,我国建设领域的管理水平还处在一个低水平层次上。 (二)财经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学科劣势(weakness) 财经院校的学科重点在于经济、管理学科,理工类学科多是这些院校的弱项学科。对于工程管理中的土建类技术课,财经院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环境当然不如理工类院校。因而,财经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知识结构劣势自然是工程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了。这种劣势很难改变,首先,财经院校的办学思路和理工类院校的办学思路不一致;其次,财经学科办学需要的硬件投入少于理工学科,导致财经院校的工程管理技术类课程涉及到的硬件投入不足;再次,在财经院校背景下对相应硬件使用效率不高,比如:建材实验室,测量实验室等除了本专业学生使用以外,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是用不着的。 (三)财经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发展机会(opportunity) 随着我国建筑市场的对外开放,一批国外的工程管理公司开始进入我国的建设市场,带来一种全新的工程管理方式,如英国的克瓦纳(kvaerner)、新西兰的贝卡 (beca)、澳大利亚的胡克一克莱蒙(hook-crame)和澳中(ausino)、美国的mec,及新加坡的胜科(semcorp)等。国外的工程管理公司对业主提供的是一种全方位、全过程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服务。他们的工程管理人员并不强求专业资历,但管理专业知识都很过硬,同时运用计算机辅助项目管理的水平都很高,他们都有很强的敬业精神。国外先进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对于财经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发展是一个启发,也就是财经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应向工程项目管理靠拢。这样,在我国对外工程服务中,我们的工程管理专业人员的工程管理模式才能与国外接轨,这是财经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发展的一个机会。 (四)财经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学科威胁(threaten) 对于财经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发展威胁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办学思路,如果财经院校按照理工类院校的思路发展该专业,则永远无法去和理工院校抗衡;二是社会轻视项目管理,进行低水平管理的观念盛行。当前,我国工程建设领域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必然形成不同的投资目标侧重,如商业项目重工期,公共项目重质量,内部项目重投资的单目标倾向,都威胁着工程项目管理三目标协调发展的管理模式。 通过对财经院校的专业swot分析,我们可对其专业发展核心竞争战略作出矩阵,如表2所示。 从表2来看:财经院校应优选so战略,加强sw战略,推行to战略,以克服tw战略。 通过以上对财经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比较优势分析,本文认为财经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在于其财经院校的学科背景下的工程项目管理。在此条件下,各学校根据自身的学科、师资优势,突出工程造价管理、物业管理、房地产开发管理和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等某一方向,走差异化专业发展之路,同时,借助于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来降低硬件投入成本,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工程管理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和理工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相竞争,占有工程管理人才市场的一席之地。 工程管理专业论文:工程管理专业特色化建设探讨 作者简介:韩英爱(1969-),女,长春工程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国家注册咨询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工程管理研究,(e-mail)。 摘要:文章分析了工程管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特色进行了探讨,并从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校企深层合作及订单式人才培养、多渠道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与专业协会认可制度等的结合、与emci的标准要求相结合等方面,提出工程管理专业特色化建设的途径,指出不同高校应形成自己特色鲜明的办学风格,走个性鲜明的办学之路。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特色化;专业建设 近年来,工程管理专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目前中国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高校已达 320多所,其中90%的高校都是在1999 年后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由于新开设该专业的很多高校不能立足于工程管理专业的长远发展,在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置、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盲目跟风现象,导致培养的学生缺乏核心竞争力,专业知识杂而不精,人才特色不鲜明,这一现象已严重制约了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因此,培养素质高、能力强、有特色的应用型工程管理人才,已成为工程管理学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1]。 目前,中国工程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宽口径与市场对人才需求的专业化之间存在矛盾,导致就业指向不明确,易被相近专业所替代。在当前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用人单位迫切希望高校能够培养专业化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以解决企业在实践中遇到的专业问题。但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由于贯彻“宽口径、厚基础”的基本教育思路,又忽视基本技能的培养,因此培养的人才“宽而不专”,往往缺少特色,也缺乏市场竞争力[2]。 (二) 工程管理专业师资力量总体薄弱,新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高校师资队伍尤其如此。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而且要具备一定深度和广度的专业知识。如建筑工程计价课的教师要掌握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房屋构造等知识,才能够真正讲透建筑工程计价知识。另外,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师还必须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尤其是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教师来说,需要传授给学生的不仅包括专业知识,也包括工程实践经验。如果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有限,将直接影响实践环节的指导质量。(三)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专业前景认知模糊,缺乏对专业的信心。通过调查发现,有较多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尤其是刚跨进大学校门的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不清楚将来的职业发展方向,觉得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性不强。如工程管理专业项目管理方向的学生总觉得搞技术不如学土木专业,搞造价不如学造价专业,大学毕业也很难直接进入管理层。由于对专业前景的认知模糊,导致学生对专业的信心不足。 (四)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普遍缺乏国际工程管理的能力和知识储备。中国加入wto后,建筑业市场面临国外同行的竞争。要在国际市场求生存、求发展,需要一大批懂国际惯例,外语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有创新精神的国际化经营、技术管理人才。 高等建筑教育2013年第22卷第5期 韩英爱工程管理专业特色化建设探讨 (五)在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注重知识的传播,而忽略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忽视实践教学的现象。有的实践环节设置得也不够合理,以致学生进入社会后不能尽快地适应工作。 二、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特色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最初的强调“专”和“精”,到后来提倡“通”和“广”,提倡“宽口径、厚基础”,而目前工程管理人才到底应具备什么特色,如何打造其核心竞争力,这是工程项目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者和实施者一直在认真思考和梳理的问题。尤其是对应用型大学本科生来说,在激烈的人才市场中要找准定位,要以特色和质量取胜。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特色,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在特定岗位上“上手快”,并具备工程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岗位技能 由于工 节奏的加快及市场竞争的加剧,用人单位希望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工作上能“上手快”,在招聘时大多要求毕业生具有专业实践经验。工程管理专业知识体系和结构的合理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满足市场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关键。工程管理专业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应是技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即培养具有创新潜质和实践能力的应用性工程技术人才,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知识型高技能人才。所以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瞄准行业内对接的工作岗位,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群和实践环节,在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工程专业知识基础上重点学习岗位技能。如果没有针对性的岗位技能,在就业时就处于竞争劣势,很难找到合适的岗位。 以笔者所在的长春工程学院为例,与工程管理专业形成就业竞争的专业主要有土木工程专业和工程造价专业,其中工程造价专业是在2006年从工程管理专业分出来后设置的独立专业。2010年在修订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把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管理基本理论知识和素质,并掌握过硬专业技能的高级技术人才。通过对用人单位的广泛调研,并结合学校的资源优势,进一步明确了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学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和技能,如工程识图能力(包括土建、水暖、电气专业)、计价能力(包括土建、水暖、电气专业)、施工项目质量与安全管理能力、工程测量与放线能力、国际工程口语与交际能力、国际工程招投标与项目管理能力等。 (二)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管理者的必要素质和能力 工程管理领域迫切需要大量既精通工程技术,又通晓管理业务,并具有战略眼光的工程管理人才。具体而言就是需要具有工程背景的管理人才,这也是该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相比最主要的专业特色。对项目经理尤其是对工程总承包的项目经理来说,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以及领导决策能力。 (三)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具有外向型、开放型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的知识和能力 目前,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不断扩大,中国国际工程承包量不断增长,迫切需要既懂国际惯例又具备国际工程公关能力的外向型人才。外向型、开放型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人才的培养,应加强跨文化语言及国际工程管理惯例操作实务相关能力的训练,要具有参与国际工程招投标,并直接与国外技术和管理人员进行沟通和对话的能力。 各学校的办学背景、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等都有所不同,因此,在确定培养人才的岗位能力和技能方面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向和不同的组合,自成一派,形成各自独有的特色。 三、工程管理专业特色化建设途径 打造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的特色,提升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增强其不可替代性,是深化工程管理专业改革,保持和提升本科工程管理专业生命力的关键。工程管理专业建设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方面。 (一)专业培养目标特色鲜明,专业人才竞争优势明显 工程管理专业不应是纯粹的软学科,应强化专业的可塑性,专业人才在核心技能上一定要过硬。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有深厚工程背景的复合型技术管理人才,学生要有突出的专业技能,否则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将失去立足点。长春工程学院在土木工程、工程造价、工程测量等方面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良好的办学条件,因此在专业化技能方面主要强化土建、水暖电工程的识图和计价能力、工程测量与放线能力、施工项目质量与安全管理能力。此外,鉴于现代社会对国际工程管理人才的大量需求,对学生增加了国际工程管理能力的培养。聘请有国外生活和工作经历的教师讲授国际工程口语与交际课程,并外聘具有丰富国际工程管理经验的外籍教师讲授国际工程与项目管理课程,并增加国际工程合同分析课程设计等,以强化学生国际工程管理方面的意识和能力。除过硬的专业技能外,工程管理专业人才还要具备必要的经济、管理和法律知识,以及一定的人文修养和管理素质,要成为既能和“物”打交道的“专才”,又能和“人”打交道的“通才”,这是中国新时期社会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3],这样的人才也才是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人才。近年来学校工程管理专业项目管理方向毕业生的就业率均达到96%以上,2010年达到100%,这充分说明用人单位对专业特色人才的认可。 (二)设置以关键技能和能力为导向的课程群,凝练 特色,提高效率 在美国,工程管理专业主要设置在土木、建筑设计学院以及工程技术学院。课程设置中建筑技术类课程比较全面,开设的科目广泛而详细,内容涉及建筑技术以及施工的各个方面,可见技术类课程是工程管理专业教育的根基。 工程管理专业既有技术类的课程,又有管理类的课程,所以该专业开设的课程要比其他专业的多。有专家曾提出可考虑主辅修制、双学位制,或延长学制,由四年制变为五年制。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重点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最好采用针对就业岗位,以关键技能和能力为导向的课程群设置模式,做到思路清晰、主次分明、有的放矢,保证课程设置的高效率,也便于根据市场需求有目的地进行动态调整。如计价能力的学习和培养主要通过建筑工程计价、建筑设备计价、建筑装饰工程与计价、工程计价软件应用、工程管理综合课程设计、工程计价软件应用课程设计等理论课和实践课来支撑;施工现场与质量管理能力的学习和培养主要通过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工程项目管理、建设工程合同管理、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设计、工程管理综合课程设计、施工项目质量与安全管理课程设计等理论课和实践课来支撑;国际工程管理能力的学习和培养主要通过工程管理专业英语、国际工程合同管理、国际工程英语口语交际、国际工程承包、国际工程合同分析课程设计等理论课和实践课来支撑。 针对不同岗位进行课程群设置时,要特别注意对不同岗位技能之间交叉重叠部分的专业知识的讲授和能力的训练,要给予充分保证。比如工程识图能力及技术规范、标准图集的应用能力,既是工程计价能力的基础,也是施工现场工程技术管理能力的基础,因此此部分内容要保证足够的学时和必要的训练,以提高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 工程管理应是基于技术之上的管理,尤其是对于应用型本科的工程管理专业来说,技术课程应贯穿在工程管理专业教育的各个方面,并尽量以必修课和考试课的形式设置。人文和管理类必修课程尽量浓缩,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并通过其他教学环节的渗透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断强化学生的人文意识和管理素质。 (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环节是美国大学本科教学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提出了“从做中学”、“劳教结合”的合作教育实践观点,解决了教育与社会、理论与实践脱离的问题,并对美国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另外,作为美国工程管理专业教学实践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国性以及区域性工程管理专业学科竞赛活动,对于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精神,提高其创新设计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4]。 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专业综合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应由感性认识到单项技能的学习,再到结合工程实践进行综合能力的训练,通过分层次的训练,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效果。长春工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项目管理方向的实践教学总周数为79周,占教学活动总周数的48.8%,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 将毕业设计设置不同的方向,供学生选择,并以实际工程为背景,进行“真题真做”或“真题模拟”的专业综合能力和技能的训练。毕业设计的不同方向主要有施工项目管理方向、造价方向和国际工程管理方向等,学生可以根据已签约用人单位岗位需求和自身发展取向自主选择毕业设计的方向。每个方向一般分阶段由不同的专业教师负责,这样可以发挥各专业教师的强项。有的方向也聘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师作为指导教师,以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 图1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与企业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以及制定政策,鼓励和引导教师参加工程实践,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等等,需要学校与专业教师做出长期不懈的努力。 (四)校企深层合作,推进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办学特色 与企业进行深层次合作与互动,对于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教育来说无疑具有强大的推动力,这一做法既保障了学生实习实践的质量,也强化了办学特色。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企业与高校合作办学,提高高校办学效益的一种良好模式。在与企业深层次的良性互动中,学校能够及时了解企业的需求,帮助并 引导学生就业。同时,也有利于培养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双师型教师,学校在此过程中也能够逐渐形成自身的人才培养特色。如长春工程学院与中交二航局合作,以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国际工程技术管理人才,满足日益增多的对海外工程技术管理人才的需求。在合作过程中根据中交二航局提出的具体培训目标和要求,双方协商确定培训班应开设的理论课程和实践内容。对已经和中交二航局签定就业协议的学生在毕业前进行分阶段强化培训。学校2010年修订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还把国际工程管理培训班开设的一些核心课程纳入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五)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多渠道提高学生的沟通、协调和管理能力 英国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兼顾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将优秀管理者不可或缺的沟通、协调和管理能力的培养与专业教育并重。 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可以从以下环节入手:一是重视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入学时的专业教育,提前帮助学生了解专业方向,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做好准备。入学专业介绍应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工程实践经验的老教师来讲解,通过与相关专业的比较,说明该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强调人文素养和管理素质对专业人才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促使学生在重视技能学习和训练的同时,有意识地通过积极参与各种活动来增强人文素养和管理素质[5];二是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实践和锻炼的平台。比如专业实习前为学生布置实习内容并做好动员,强调实习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实习结束时举行实习经验交流会,为学生提供总结提高、相互借鉴学习的机会;三是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良好的人格。可以通过专题讲座、英语口语竞赛、辩论大赛、文艺汇演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弥补“第一课堂”教学的不足,使学生开阔眼界,展现自我,充满活力。良好校园文化的熏陶具有无形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对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六)将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与专业协会认可制度相结合,提高专业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英国高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接受教育部门和相关行业协会的双重评估。教育部门主要就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师资力量、学校软硬件条件进行评估,而行业协会则主要对学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性、人才培养目标是否适应社会需求等进行评价。英国开设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学校必须通过行业协会,如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学会( rics)和 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学会 (ciob) 等的评估,否则学校毕业生将无法得到社会的承认,难以进入专业所对应的行业工作。高等学校和专业协会共同完成建筑管理人员从初级人才到业内高级人才的培养,真正贯彻终身教育的理念。 中国在工程管理专业建设中可以借鉴英国的做法,把专业协会认可制度与高校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使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社会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另外,在课程内容上尽量和国家一级建造师、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等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结合,提高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和针对性。 (七)国际工程管理教育与国际工程管理认证(emci)标准要求相结合 中国的工程管理教育要和国际接轨,就必须按国际规范操作。国际工程管理认证是验证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专业工程管理资质和能力的国际认证,是衡量和评价工程师管理人员的标准。emci 所基于的工程管理认证知识体系(emc-bok),代表了优秀工程经理所需要的关键知识与技能。在中国推行 emci,是中国工程管理教育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有效措施,能够促进工程管理人才知识能力的国际化,增强中国工程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2005年,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和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联合引入了“国际工程管理认证”。因此,有条件的高校在工程管理专业建设中应放远眼光,在人才教育中尽量与emci的标准要求相结合,培养国际认同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 四、结语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特色研究是一个复杂的多层结构体系,需要考虑学校的发展方向、资源优势、专业定位、市场需求、生源质量等因素。 不同学校应结合自身专业背景、学科优势、师资条件、科研实力等情况,凝练特色,形成自身鲜明的办学风格,开创自身独特的办学之路。 工程管理专业论文:探析工程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论文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 实验课程体系 设计 实施 论文摘要:从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出发,针对当前该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的不足,讨论了工程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的要求,并以广州大学工程管理专业为例,设计了该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架构,介绍了其网络虚拟实验的做法和结构,最后讨论了该体系的实施要点。 工程管理是一门涉及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等多知识范畴的边缘交叉学科。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于:培养具有管理学、经济学和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 工程管理的复杂性、实践性都要求专业必须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以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作为实践教学的一个类别,实验教学同样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对于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工程素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独特的作用。 一、工程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建设所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已经有部分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构建了实验课程体系。这些学校编制了包括实验课程教学大纲、实验项目指导书、实验报告文本等在内的教学文件,建有较完善的教学实验室,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较为先进,实验教学师资齐备,实验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通过考察,发现目前国内工程管理专业实验课程的教学实施尚存在以下问题。 1.实施实验教学的动力不足 在所考察的国内高校中,目前明确提出并设置实验课程体系的学校不足20所,与全国二百多所工程管理本科专业院校数量相比相差甚远。说明大多数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在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设上缺乏动力,其部分原因在于: (1) 部分院校没有正确理解实验课程体系的含义,未深刻领会实验教学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因此缺乏进行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的思想动力。 (2) 工程管理专业较为成功的传统实践教学效果使教师满足于当前的实践教学模式,乐于接受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不能从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对其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然也缺乏进行实验课程体系创新的动力。 (3) 不成功的激励措施致使教师缺乏进行实验课程体系建设和实施的利益动机。如部分院校对于实验课程体系建设采取简单行政命令的方式,有的院校甚至对实行实验教学的课时采取打折计算的方法,诸如此类的不当激励措施都阻碍了教师进行实验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的兴趣与信心。 2.已建成的实验课程体系架构不尽合理 经过对约20份工程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文件的比较,发现大多数实验课程体系的架构设置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 (1) 对实验课程体系的基本概念理解存在误区。相当多的院校把传统的实习类课程和课程设计类课程纳入到实验课程体系,以传统的实践课程体系代替实验课程体系。 (2) 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大部分已实施的实验课程体系的实验项目是附属于理论课开设的,实验内容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综合性、探索性、研究性实验很少;同一专业的各门实验课分散、孤立且多有重复,相互之间又缺乏关联性和系统性,多数脱离生产实践。这种课程体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实验课程体系设置缺乏模块化,缺乏贯穿工程管理整体流程的实验项目。 3.实验教学手段和方法局限于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弊端在于对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方式的束缚性,要求学生必须按照规定的时间地点和-规定的方法及操作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这样的教学方法,正如钱三强先生所说:“会使学生对科学概念的产生和发展引起误解,失去了对观察和实验的兴趣”。而目前多数工程管理专业实验课程正是在延续着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展开,不利于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提高。 二、工程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设计 1.工程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设计要求 (1) 应符合实验课程的普遍特征。这些特征也是实验课程体系区别于一般的实践课程体系的重要标志,即: 从目的来看,不仅验证书本知识,更着重于培养学生正确使用仪器设备,进行测试、调整、分析、综合和设计实验方案,编写实验报告等的能力; 从场所来看,实验主要是在实验室进行,或在实验基地进行; 从过程来看,实验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引起实验对象的变化; 从结果来看,实验是通过观察、测量数据和统计分析数据得出某种结论。实验结果一般以实验报告来体现。 (2) 实验内容应与当前工程管理的实践发展相适应。除能进一步训练学生投资分析、招投标管理、造价管理、施工管理、合同管理等传统意义的工程管理技能以外,还必须注重对学生信息化能力的训练。 (3) 课程体系应尽量实现模块化和单独设课。工程管理专业所涉及的知识主要包括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法律、信息化五大领域,在实验课程的设置上,可以按照这五个领域来划分模块,进而再考虑实验项目的设置。为保证实验课程的开设效果,可以考虑把各实验项目整合起来,单独设置实验课程。 (4) 工程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内容设置应至少体现三方面的体系性: 知识领域的体系性,即从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法律、信息化五大领域来划分模块; 实验课程类型的体系性,即实验项目知识点应按照合理比例分配到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 实验项目类型的体系性,即应分别设计不同的基础性实验(演示实验、验证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其中应注重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的比例,以强化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广州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设计 广州大学工程管理专业于2008年5月构建了新的实验课程体系,该体系涵盖了五大知识领域20门课程的知识点,共设计了基础性、设计性、综合性3种类型72个实验项目,总计211个实验课时。 在实验课程类型上,基础课实验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和visualbasic程序设计2门课程的约20个实验项目,-主要是训练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初步程序编制能力。专业基础课的实验包括工程结构、建筑材料、测量学等课程的实验,主要是加深学生对专业基础课理论的认识,运用课程中学到的理论去发现和分析工程管理领域的问题,并初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专业课的实验包括建筑施工、工程项目融资、工程项目管理、工程估价、建筑企业管理等课程的实验,主要是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工程管理的常用软件、模拟工程项目动态管理与监控的整个过程。 3.基于信息技术的实验模式 实验课程体系的设计理念和最终目的在于协助、配合学生构建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实验模式应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实验项目是实验模式的内容,模式是内容的反映过程。在模式设计时, 需要认真考虑和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潜能和特长。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与应用,为实施新型实验模式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障。通过互联网把教师、学生、实验项目联系起来,突破时空的限制,实现跨时空跨学科的仪器设备远程共享,甚至远程控制。使用仿真技术、虚拟技术等手段,可以使学生在虚拟实验环境下完成实验的各个环节,同时进行相关资料的查询,接受教师的异地实时网上个别辅导,参与实验相关问题的讨论。 广州大学工程管理专业依托学院项目管理实验室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在“物业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的实验项目中实施了网络虚拟实验室的教学模式。教师在网络课程平台中实验大纲和实验指导书,学生在客户端下载阅读后远程登录物业管理应用程序服务器进行实验。期间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交流平台进行答疑指导,也可以进行信息资源共享。实验结束后学生按要求把实验结果存储在数据库或下载到客户端完成实验报告,最后再通过网络课程平台把实验报告上传给指导教师。教师则可以在线阅读学生的实验报告并给出批改意见和实验成绩。 三、工程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实施 实验课程体系的实施需要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应能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促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自主获取专业知识并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为此应注意以下几点。 1.开放的实验环境 “封闭式”教学模式对实验时间一刀切,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效果相对受到限制,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易得到发挥。实验室的开放可以采用多样化的形式,如在实验时间上允许学生在课后进入实验室完成实验,在实验项目上允许自主选择非课内要求但学生个人有兴趣的项目,在技术上建立远程网络虚拟实验室等。尽量考虑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尊重其学习意愿,为其提供方便的学习条件。 2.多样的组织方式 根据不同的实验项目要求,学生可以采取个人实验和小组实验等不同的组织形式。 一般来说,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工程管理专业理论知识的实验项目应尽可能按照个人实验的方式组织实施,如水准仪的认识和使用实验、会计凭证填制实验、图形算量实验和钢筋算量实验等。 当然,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同时考虑到实验项目协作的要求一也可以安排进行小组实验。另外,某些实验项目也可以根据实验进程结合运用个人实验和小组实验的方法,以达到不同的实验效果。如模拟招投标实验,在编制标底和投标报价阶段,可以采取个人实验的方法;而在投标和评标阶段,则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法。 3.灵活的实验形式 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工程管理工程师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所以动手操作、现场观测、上机运算、系统分析与设计等多种实验形式必须结合运用。另外,由于受人才培养方案学时的限制,学生的实验教学训练明显不足。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可以采取课后作业与实验结合的形式,如房地产项目融资方案计算机生成实验和房地产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模拟实验的计划学时分别是4个和8个学时,但根据教学经验,学生一般很难在计划时间内完成,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利用课后时间开展实验。 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可以在实验中采取具有竞争性的考核手段。如对于工程索赔实验来说,可以安排学生分别饰演索赔方和被索赔方,二者根据自己准备的资料在模拟的工程索赔场景中展开辩论,最后的优胜者获得一定的奖励。 工程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设是进一步提高该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广州大学工程管理专业近几年所进行的研究、探索和部分实践表明,从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高度,本着为学生负责的精神,构建具有创新性的工程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是必须且可行的。合理的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实施策略不仅是对传统实践教学体系的补充,同时也是当前工程管理工作新局面对教学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工程管理专业论文: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探讨 摘要: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多学科融合性的专业,随着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国内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快速增长。以财经类院校为例,分析了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科属性、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设置,提出了逐步完善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工程管理;房地产;培养方案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发展。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建筑业的规模和从业人员数量也在不断扩大,工程管理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也越来越紧缺,从而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的分析,探讨现阶段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建议,提高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 一、国内工程管理专业概况 根据2004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管理科学与工程”设为管理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并下设八个二级学科:工程管理、工业管理、管理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房地产经营管理、项目管理、产品质量工程和工程造价(八个本科专业)。将工程管理专业设在管理学门类下面,即强调了其管理类学科属性,这与国际上多数国家将其归属在土木工程类专业的做法有所不同。因此,中国的工程管理专业偏重于管理类。目前,国内共有三百多所所高校开设了工程管理本科专业,主要分布在各综合性大学、建工类、矿业类、电力水利类、财经类等高校。中国工程管理专业目前还处于研究、探索和发展阶段。从全国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高校来看,基本上都是以管理学、土木工程等为主干学科,下设有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投资与造价管理、国际工程管理和物业管理等五个专业方向。不同高校培养的侧重点不一样,但都是培养具备工程技术、管理学、经济学及法律知识,能运用现代管理理论方法,在国内国际工程建设领域中,从事投资决策、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工程项目咨询、工程项目监理、政府部门宏观调控管理等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二、安徽财经大学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内容 安徽财经大学是一所以经管法为主的多科性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设置在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方向为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方向。 1.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接受房地产经营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基本训练,具备从事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技能与工程项目管理能力,适宜在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从事房地产和工程项目管理相关业务,以及在相关教学科研单位从事该领域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从培养目标可以看出,由于学校的财经类属性,专业的设置偏向经济管理类。 2.专业特色与培养要求: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和品德、健康的身心和创新精神;系统掌握相关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土木工程技术知识、相关的经济理论及其他相关学科知识;(2)具有综合运用本专业知识从事工程管理的基本能力;(3)初步具有进行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工程项目的投资、进度、质量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和组织协调的技能;(4)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5)熟悉中国房地产经营管理、工程管理的有关方针、政策、法规以及国际工程管理的惯例和规则;(6)了解本专业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教学、科研和实际工作能力。 3.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等。学科基础课包括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会计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学、财务管理与财务报告分析、运筹学、管理信息系统、经济法、工程制图等。专业必修课包括房地产经济学、房地产金融学、房地产政策与法规、房地产开发与管理、工程概预算、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估价、物业管理等。专业选修课包括工程技术监理、建筑材料、建筑技术、工程招投标管理、工程项目管理等。学制四年,学生学完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修满学分,经考核成绩全部合格,发给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安徽财经大学普通学科学生学位授予办法(学分制)》规定的,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三、工程管理专业主要课程教学内容 工程制图:制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正投影原理:点、线、面、平面立体、曲面立体的投影;常用建筑曲面体的形成及画法;投影制图:三视图、六面基本视图、辅助视图;组合体视图的阅读、绘制及尺寸标注;各种剖视图;土木建筑工程专业图:房屋建筑及房屋结构施工图;钢筋混凝土及钢结构构件图;室内给水排水工程图;计算机绘图软件的应用。 房屋建筑学:房屋建筑学课程分为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两部分,每一部分又包括建筑构造和建筑设计原理。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房屋构造的基本理论;初步掌握建筑的一般构造做法和构造详图的绘制方法,能识读一般的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图;了解一般房屋建筑设计原理,具有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正确理解设计意图。 房地产开发与管理:本课程以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的全过程为主线,以加强对房地产开发与管理活动的全面理解为目的,结合中国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的实际,对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要求加以介绍。主要内容包括: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的基本概念、房地产的基本法律制度、房地产市场调查与预测、房地产项目的开发管理、市场营销策划、房地产交易的类型以及特点等。 工程项目管理:本课程是一门紧密联系工程建设管理实践的重要课程,它以工程项目为对象提出工程项目管理的概念和系统,从施工项目管理者或承包商的角度讲授项目组织与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强调管理的应用。其研究范围涵盖着工程项目投资前期,投资建设期直至项目投产的整个过程;研究内容包括决策、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及协调的理论,方法与手段;研究目的是使工程项目管理在投资、工期、质量三大目标及其他方面均取得最佳效果,尽快发挥效益,最终收回投资并达到投资增值的目的。 房地产政策与法规:本课程以中国土地管理法和房地产法律制度以及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活动的法律规范为主要内容。具体涉及房地产法律的基本范畴、特点和制度演进;城市规划、房地产交易、转让、抵押、租赁等相关的法律规定;房屋拆迁的安置与补偿、市场管理、物业管理等相关的法律规定。 城市规划与管理:本课程主要包括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城市规划的基本程序,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的影响和作用,城市规划与工程建设项目之间的关系,具备城市、城镇和居住小区规划的基本知识,以及分析与解决城市、城镇和居住小区规划相关问题的解决思路和规划方法等。 房地产估价:本课程以房地产估价工作所必备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知识为主线,结合中外房地产评估行业发展的现状,主要介绍了房地产估价的程序以及在熟练掌握房地产估价基本理沦知识的基础上,对不同房地产类型、在不同评估目的条件下进行房地产估价时能够选择运用房地产估价中的成本法、市场比较法、收益法等合适的估价技术来求取估价对象客观合理的价格或价值。 四、完善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的建议 工程管理专业是管理类门类中重要的专业科目之一,随着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房地产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中国必须逐步建立起满足市场需要的、与国外高校基本一致的房地产人才培养模式。为此应进一步完善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 1.由于财经类高校的特点,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偏向经、管、法,而工程管理学科的研究方法是工程技术与管理理论的结合,必须具备一定的建筑行业背景知识。对于工程管理专业教育来说,在保留经济、管理以及法律平台现有课程的基础上,加强工程技术类课程的设置力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推动教学实践环节的开展。在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实践环节的开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学生经验不足、动手能力不强等问题,从而影响了工程管理专业生产实践环节、毕业实践环节活动的开展。因此,要逐步加强学校和相关企业的联系与合作,推动产学研的发展,完善教学实践环节。 工程管理专业论文:浅析工程管理专业 工程力学 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论文关键词:工程力学;工程管理;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工程力学》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主要的技术基础课,在专业课程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教学对象的特殊性,使得工程力学在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学生们对于课程的不重视、学生们觉得学习起来特别难、力学课堂容易沉闷、在较少课时内需要完成三大力学的教学内容……这些问题使得工程力学课程在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授课过程中往往不容易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本篇文章就针对教学过程中容易存在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以供大家参考。 《工程力学》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主要的技术基础课,在专业课程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所需的基础知识。本课程涉及到的重要内容是研究物体的受力分析、平衡规律和各类构件承载力(强度、刚度、稳定性方面)的分析方法、计算理论;研究杆系结构的组成与受力特点,及求解杆系结构内力与变形的方法,其教学内容里包含了很多力学理论推导和计算过程,这些知识在传授给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过程中,他们通常觉得接受起来比较有难度,所以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工程管理专业《工程力学》课程进行一定的教学改革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 1工程管理专业对《工程力学》课程的特殊要求 工程管理专业的力学课程与工民建专业的力学课程有很大的不同。工民建专业的力学课程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分为三大课程分别讲授,将每种力学理论的推导原理和计算过程都讲解的非常详细,对学生掌握程度的要求也比较高,因为工民建的学生未来很多要从事结构设计工作,力学知识对于结构安全性的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工程管理专业和工民建专业的学生未来从事工作的性质有很大不同,他们未来的工作可能从事项目的管理工作,或者监理的工作,也可能从事工程造价的工作,而力学知识在这些工作中的应用不会像在专业设计工作中那么多。所以,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于工程力学知识的要求也必然和工民建的学生有所不同,如果按照同一个标准进行教学,势必会影响针对工程管理学生的教学效果。目前,大多数工程管理专业的力学课程仅设置一门《工程力学》(授课学时为64-80),并在这一门课程中贯穿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这三大力学的理论计算知识,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将三大力学的理论计算知识有效的传递给学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另外,在从事工程管理专业《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本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这就直接影响了学生们对于本课程的接受程度。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常常会觉得力学课程在未来的工作中应用不多,没必要学,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不愿意动脑筋去领会复杂的力学理论原理,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对步骤进行简单的死记硬背,这就使得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如何选择更有用的教学内容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2工程管理专业《工程力学》课程的改革建议 2.1教学目标的调整课程教学的目标决定课程的教学方向,如果力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定得过于侧重力学理论原理的讲解,则对于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针对性不足,毕竟他们将来主要从事生产第一线的施工、安装、管理、设备维护等技术工作,对于他们而言,真正涉及到力学计算的地方可能不多。所以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弱化理论分析”,转而侧重讲述力学知识的应用,让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很快地理解掌握力学知识在建筑结构方面是如何应用的,这能够增加力学课程对于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针对性。另一方面,由于力学课程的特殊性,除了教学方向上制定的目标外,还应该更加侧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力学体系、授课案例的合理设置,增强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和严密的思维,有助于将来更好的从事工程管理工作。 2.2教学内容的调整 2.2.1围绕主线精选教学内容以研究结构体系的力平衡和变形协调以及二者之间的物理关系为主线,贯穿全书,建立对工程力学的整体认识。在理论力学部分通过重点讲解平面力系给出力学平衡的知识,并进一步引申到空间力系,让学生对于力学平衡有整体系统的认识;在材料力学部分通过重点讲解结构构件的内力和应力给出内力和变形的知识,并且进一步灌输内力和变形在强度、刚度和稳定性中的应用;在结构力学部分通过重点讲解力法和位移法的内容深入理解力平衡和变形协调的物理关系在结构体系中的应用。按此教学线路去均衡的安排教学时数,适当删减不必要的理论内容,侧重内容的应用性[1]。 2.2.2教学内容结合工程结构分析从工程的角度讲,力学知识如果完全脱离了工程结构和施工去讲解,则失去了它的实用价值,工程管理的学生日后经常要和房屋的搭建以及相关的施工器械打交道,教学的内容多结合结构骨架和施工机械会起到非常良好的效果。比如谈到铰接和刚接的问题时,可以联系到工厂的承重体系,并且涉及到承重体系基础的问题,通过分析不同厂房承重体系基础形式的不同,让大家了解铰接和刚接的区别,进一步了解排架和刚架承重体系的区别。这样,学生就不会认为学习力学是没有的,就会感觉到力学和大家从事的行业有着紧密的关系[2]。 2.2.3教学内容结合施工分析在教学内容中结合学生在工地上的上所见所闻,专业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进行渗透,以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员。比如受力分析中的弯矩问题可以联系到塔架结构或者吊车的平衡分析,当学生初到工地看到塔吊的时候,肯定也会疑问为什么高处的吊车臂除了吊需要的结构材料以外,还有一些吊块悬于空中,那么可以通过力学知识给大家提供解释,告诉大家吊车可以通过该变平衡重的重量来控制吊车的载重,以免吊车翻转。如果把这样的问题放到讲解弯矩内容的过程中,会增加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2.3工程管理专业《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工程管理学生《工程力学》的教学不能单一的侧重理论讲解过程,而应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3.1精讲多练由于工程力学要在比较少的学时里给大家交代三大力学的内容,所以要非常精的选择教学内容、案例和作业,并且课上多练习,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如,我在多年的授课过程中,发现一个问题,就是老师讲的再多学生不练习也仍旧不会,尤其是力学这门课程,学生们普遍认为是非常难学的课程,这样就更需要加大练习的力度。在课堂时间的安排上要更多的安排学生练习的时间,让学生当堂到黑板上做题,老师会在这个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学习中的不足之处,教学效果会更好。 2.3.2启发思考力学课程很重要的一方面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教师要经常通过提问让大家思考,并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讲解实验或实际工程等例子,逐步引导大家思考,引出重要的概念和理论;通过比较不同的例子,让大家思考理论之间的关联性;通过总结让大家更清晰的看到问题的本质。比如,在讲授如何绘制梁的内力图时,可以拿出一个作用有分布荷载和弯矩作用的简支梁,让大家分别用列方程法、简易规律法和叠加法绘制弯矩图,这样在解答这道题的过程中,不仅复习了求解支座反力的知识,而且将绘制弯矩图的几种方法对比的应用到一个案例,让大家不仅对这部分知识记忆深刻,而且理解认识也会更深一层。总之,通过一系列的启发教学,培养大家的思考能力、联想能力、归纳能力,甚至发散思维等等[3]。 2.3.3课堂讨论课堂讨论往往是英语等课程常用的教学手段,在力学课程当中很少有应用,可是通常的力学课特别容易让人感觉沉闷,所以可以考虑把这种灵活的教学手法应用到力学的教学中。拿出一个案例让大家讨论可以用什么样的力学理论去解答,或者拿出一个案例让大家讨论可以用几种力学方法解答,这些讨论案例的设置不仅会增加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而且会让学生们对于所学的内容印象非常深刻。 工程力学课程是后续课程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为将来的结构课程和施工课程的学习打下了重要知识基础,教学中进行了上述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的改革研究和实践操作,必定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们对于工程结构和施工具有一定的初步了解,激发他们对工程方面知识的学习兴趣,并能把力学知识用到实处,培养出新时代的复合型人才。 工程管理专业论文: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培养模式探析 摘要:工程管理专业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中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现今大学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培养主要集中在课程设置上,这种学生能力培养模式与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具有一致性。 关键词:工程管理;项目决策;课程设置;学生能力培养模式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工程项目施工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十二五”期间,国家基本建设规模持续扩大,这为工程建设行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但建筑业生产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建筑管理方面人才的稀缺。我国急需研究建筑企业和工程项目施工中参与者行为管理有效性的内容体系与管理方法,有效改善生产绩效。HamidAladpoosh认为通过提升项目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可以提高项目管理的有效性从而提高生产绩效。一位优秀的工程管理者的能力是与其培养模式息息相关的。一位优秀的工程管理者需要同时具备高智商和高情商。他不仅仅要求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还需具备良好的管理决策和处人遇事方面等能力,施工现场遇到困难,能够沉着冷静的处理,能让自己的团队和谐相处。所以现今大学如何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一、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所具备的能力 工程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并不局限于理论知识,它更多的是管理与决策方面的能力,需要很强的交流和领导能力。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在与人交流这方面能力要求很高,项目管理主要管人,一个团队如果能和谐相处,那么这个团队必定所向披靡。然而一个团队的建设主要还是在于项目经理的管理。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团队管理能力和决策能力有时候大于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所应该具有的能力如表格1所示具备丰富的专业能力是管理好一个工程的基础,具有较强的领导和适应能力是通行证。.JideSun认为管理者积极的协调行为有利于形成和谐的文化氛围和良好的合作关系。乐新军和佘立中强调了人在大型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重要性。成虎认为我国工程管理方面最基本、最主要还是人的问题。任宏、晏永刚认为现有研究忽视了对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注,缺乏考虑项目成员之间的组织行为和文化差异。然而人是否能和谐相处就在于项目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方式。所以一位优秀的管理者必然要具备丰富的专业能力和较强的领导、适应能力。 二、现今大学在课程设置上的安排 现今大学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主要集中在课程设置上。课程设置包括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拓展课程。例如必修课开展了经济学;学科专业课程开展了建筑材料、房屋建筑学、CAD、BIM;专业方向课程开展了职业生涯规划等等。一位优秀的工程项目管理者,必须要有一定的经济知识来支撑这个项目的发展,同时也要了解一个项目的构造,能够灵活运用CAD、BIM软件发现和解决问题。纵观我国,CAD大多数人都会运用,BIM由于成本高而不能做到大力推广,因此BIM人才比较稀缺,但是毫无疑问,BIM将会引领未来建筑界的潮流,。如今建筑领域上正广招BIM人才,所以现今大学应该将BIM学习课程作为重点课课和公选课,学校则应该尽量做到多样化,程来进行合理设置。刘武成、王进提出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处于核心地位,而我国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工程化不足、对创新素质教育课程不重视的现象还很严重。所以现今大学应当给予课程设置方面的足够重视。老师们的教学计划与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也有很大的关联。老师的教学计划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文化引导和制度制约。老师们需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实践能力来对教材进行修改、优化。潘琦认为应当从教学方法、计划和手段的改革等方面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探讨。郭志涛、师旭超、李进涛强调了本科生教学计划完善是一个动态的优化过程,,提出了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优化的原则,依据近年来工程实践和学科动态,分别针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进度安排、实践环节提出了一些优化方法。工程管理专业学生为适应在工程建设领域广泛就业的社会需求,要在全面发展目标的具体把握下,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尤要从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入手,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相应教学基地建设,力求扎实地掌握多种实务操作技能,养成广泛就业的适应能力。 三、培养模式与单位招聘要求的一致性 学校的培养模式并不是随意制定的,它需要与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接轨,为了符合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大学需要依据这些要求来合理制定培养模式。部分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如表2所示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方向很多,例如地产公司和施工单位。地产公司和施工单位是不在同一个级别的,地产公司可能更倾向于招标,施工单位更倾向于专业技术,所以不同的用人单位,招聘要求也就相对不一样。如果想去地产之类的公司,需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组织、公关能力,对房地产项目管理具有独到的见解,熟悉房地产项目运作流程和开发管理,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同时还要有施工管理或工程预算经验。而去施工单位,则强调建筑工程全面质量管理技能,善于工程进度、安全生产等目标控制,具备建筑施工管理组织、协调、群体作战能力,具备处理施工现场突发事件能力。这两种用人单位招聘要求各有侧重,但两者都有一个共同点,需要有施工管理经验。所以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先跟几个大型的工程,完整的参与施工过程,对施工的各个环节都有一定的了解。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当明确自己以后所要就业的方向,尽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这样学校才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来合理安排课程,采用先进的培养模式,侧重学生创造能力的教育以及学习与实际的相结合。付磊提出要加强与实习厂地的联系,做到学习与研究相联系,要从根本上改善学校的设施。 四、发展前景分析 工程管理专业主要为建筑业、房地产业培养具有专业技术基础的管理型人才。我国已进入现代化发展的中前期,各种基础设施项目和房屋建筑的建设任务极为繁重。同时我国城市化水平仅为36%左右,而发达国家普遍超过70%,如果在21世纪中叶可以达到这种水平,则每年需要有1600万人口转入城市,这需要相应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商业设施,特别是住宅建筑。因此,我们国家的城市建设、城镇建设、工程建设、建筑业、房地产业正面临着新的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对建筑类人才尤其是具有现代经济管理知识、行业管理知识、专业技术知识、懂经营、懂开发的工程管理人才有着广泛的社会需求。这为我国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提供了极好的施展才华机会。随着我国大量外国投资的涌入和民间资金的激活,必将极大地促进我国工程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无疑对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上又增添了更多的机会。就学科分类而言,目前也有专家认为,将工程管理的“工程”仅限定为土木建设工程管理违反国际惯例,不符合全世界和我国工程科技发展的实际情况。土木建设工程只是许多工程领域中的一个,工程管理的范围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土木建设工程管理,工程管理应该包括范围更广的其他工程。由此可见,未来工程管理专业发展前景很大,学校的培养模式也要随之改善。 五、结语 培养大学生专业能力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称之为专业能力包浆,包浆是一个缓慢的积淀过程,专业能力包浆是指专业能力的细心培养的过程。这种培养并不单单是能力上的培养,更是一种性格上的培养。经过这个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会发生变化。工程管理需要学习的不仅仅是一种管理的思想,同时还要求有一定的工程背景和数学知识,而且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具有良好的决策、计划、组织、沟通、协调、应变和创新能力。这样的复合型人才是较难培养的。因此,现今大学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学校不仅要注重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更要提高学生的创新创造力,现在是创新驱动型社会,学校需要侧重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深入研究课程体系并改革,培养模式需要改进,理论和实践需要同步发展。工程管理专业发展前景很大,所以变化也会随之加大,存在许多的未知因素,面对这种趋势,学校的教学不要将注意力只集中在工程技术层面,应当开设一些课程帮助学生拓宽研究视野和思路,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将工程理论与项目管理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学校可以通过学生在学习上的反馈来改善其培养模式。改善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对于提高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作者:张馨 单位:南京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工程管理专业论文:工程管理专业硕士课程设计论文 一、WSR方法及框架 1.理解意图 领导是谁?学位办、教指委、学校、学院、系设置如何?不同高校其培养单位设置不同,有的在系这级,有的是属院直管。面对拥有不同的“物理知识”、一定任期的领导时,不妨通过对学院的长期规划进行分析。理解领导意图的办法之一是从已经制定了的愿景、目标和目的进行分析。 2.制定培养体系目标,也是容易出现分歧的地方。 与管理相近的一个词语是领导,结合工程特点,工程领导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提升抽象的领导力,而是培养实实在在的领导者。 3.调查分析。 对国内外现行的工程管理专业硕士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国际上工程管理硕士专业最为成熟和成功的也是在美国,特别是几所著名的高校组成了工程管理教育联盟。在国内,工程管理专业也经过若干年在清华、西交大等院校试点,他们的经验和教训也值得借鉴。另外,专业型管理类的MBA和MPM也成为制定工程管理专业硕士培养体系的横向标杆。 (1)国外(美国)。 工程教育的发展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初期的德法工程教育认为工程就是技术,把工程教育牢牢束缚在技术教育的范围之内;发展阶段的工程教育则以为工程只是应用科学的分支;工程管理脱胎于工程教育出现在20世纪初美国的工商业发展需求,人文内容也作为工程教育体系的一部分。胡佛(HerbertHoover)是一位非常成功的采矿工程师和管理者,在他当选为美国总统的那一年对工程师们的一次演讲中,他指出了美国工程管理者的重要性来自西部采矿、冶金和运输的急剧发展需求,已经从单纯的技术职业需求增加一种管理职业导向,即接受过技术培训的商业经理。1979年美国工程管理协会(ASEM)成立,1997年,美国国家工程技术课程认可机构ABET,正式将工程管理列为一个可独立授予学位的学科。同时工程界的发展也渴望更高级管理人才———硕士层次的培养,由西北大学、达特茅斯学院、杜克大学、康奈尔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等六所大学组成工程管理联盟专门针对工程管理专业硕士。专业设在工学院,但由工学院和商学院一起合作开始课程。他们的课程设计中,如果是在职学习的,一般只学习管理类知识。如果是应届毕业生,要求选修一定量的工程学科。管理类课程(包括核心课程)有30学分。 (2)国内(其他高校)。 通过各高校网络搜索,可以考察到国内高校在培养单位设置上不同,主要在工学院和管理学院,这也与美国高校相似。大部分传统的工科院校,如清华大学,设置在工业工程系;上海交通大学设置在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华南理工大学,设置在土木与交通学院,华中科技大学设置在土木与力学学院,另有北京大学设置在工学院(50名)。而一部分学校,特别是综合型大学中,由于历史的缘故和学科归并,具有“管理”的学科一般都设置在管理学院内,如南开大学、厦门大学等,还有西安交通大学也设置在管理学院。在国内应用性研究生学位中,MBA和MPM有比较接近之处,商学院/管理学院早早将触角伸近工程管理,开设了技术管理或者运作管理模块,通过对产品的生产过程和系统运作,加强对工商企业家在科学决策、统筹规划能力的培养。项目管理的精髓来自于工程实践,培养目标和模式当然更贴近工程领域的应用。 4.构造策略: 形成初步思路之后,调研用人单位和潜在学员的看法。 5.选择方案: 从培养目标出发,结合各自学科优势及生源特点选择培养模式,例如是否从区域、行业方面采取细分的策略,或者采用综合加上模块化的方案。 6.实现方案: 寻找师资,建立课程体系。在课程实现方案,根据所选择进行工程技术与社会科学方面的组合,尽量以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为出发点。在考虑课程体系的同时也考虑授课方式。就在职教育方案中,为解决“工学”矛盾,有些学校采用集中方式,每过一段时间集中授课。而有些则根据学校制度,利用周末或晚上正常工作时间之余进行授课。 7.协调关系: 工程管理专业的潜在学员大多经过在职培训,熟悉喜欢培训教师的轻松学习氛围,愿望当然多学点经济管理类、故事性的课程。学院派教师和教育机构却更注重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严密性,如果学生请假误过几次课程后就难以学好后续内容。课程组织者必须要协调好双方的目标,让学生端正学位课程学习的态度,同时激励课程的组织和讲授方式的转变。 二、厦门大学MEM的培养体系设计 1.学院使命 研究高深学问,养成专门人才,阐扬管理文化,致力社会进步。学院愿景:成为中国商学院中世界知名、国内一流,最具特色的南方之强。学院已提出MBA是培养商界领导者。新设立的工程管理硕士专业也要朝着把握工程建设、成为工程企业领军型人才的培养方向。 2.实实在在体现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必须坚持“立地”,树立工程观或工程哲学的理念 建立以系统工程及其他工程科学为基础的“物”理学科。 3.本学院的MBA从1987年设立以来,培养方位已经多样化,声誉很高,在全国排名前列。 后设的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提出了挑战。这同时也给工程管理的培养奠定了一根坚实的桩基。因此,在MEM的培养目标的制定上也瞄准国内一流的,利用学院财会优势,侧重对工程财务和资金优化、效用最大化。 4.针对2010年招生情况及市场反馈意见制定了初步思路。 (1)全日制改为在职。 (2)知识+能力。 (3)国际+广义。 5.根据地方的企业分布情况 没有哪个行业独占鳌头,而且也没有一家专业性极强的大型企业,开展单一方向的培养体系是不现实的。通用型的工程管理横跨诸多专业与行业,与所在学院是相容的。 6.部分课程由“企业实践教授”担任。 聘请具有丰富工程管理经验,同时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的企业高管担任“企业实践教授”。同时也聘请企业讲座教授与学院教师共同合作,为学生开设“企业实践”讲座课程,共同授课和指导学生。入学考试的复试以工程管理经历为主。教学标准,严格按照教指委的方针,参照工程硕士和MBA的执行,包括评价体系的实施。教学内容参照国际认证,如IPMA项目经理认证。内容体系遵循EMCI,准备将来可以参加相关认证。 7.确立沟通行动体。 完善的教学管理构架和负责人员,使学生有反馈渠道,不断改进课程设置、内容和方法,提高质量。负责人承担长传下达和协调角色,积极参与学院活动和教指委的各种会议,领会领导精神,做好与学院的协调,并与校友会、各班委会定期沟通。依据物理、事理和人理分为三个模块,具体科目有些与工程硕士的课程体系交叉。课程设计中,暂时参照工程管理教指委的课程体系指导意见中,要求的学分为30学分。然而公共基础课较多,有8个学分,管理类的课程大于18个学分。我国工程领域管理人员大部分成长于工程技术背景,在各自工程领域有一定的技术专长,而且对工程经济、管理、法规等各方面都有所接触。但由于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等方面的局限,他们所掌握的知识结构往往不够系统,与高层次管理人员的要求相比,知识、素质和能力未得到全面锻炼和提升。因此,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内容应该侧重事理进行合理安排。这种安排也符合国际工程管理认证的知识框架,如在该知识指南中明确表示,作为工程管理者都同样承担三大基本的职能和任务:(1)应用坚实的工程管理知识、技能和工具来设计和制造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2)将用户需求转化为工程方案并进行系统整合;(3)运用项目管理的方法来实现项目。与第一批学生入学谈话中,我们也了解到工程管理人员在人才市场上的分布有着独特的发展规律。低层的工程管理侧重技术素质,中层、高层工程管理工作需要积累了相当的工作经历后才能真正胜任。对于公司企业,最需要的就是具有从理论到实际的人才,能用理论解决工程管理中复杂问题的人才。不同于本科,在专业硕士层面上,课程体系以管理知识为中心,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三、结论与讨论 工程活动跨越物性和人性两大维度。工程产品和构建过程涉及方方面面,不仅包括科学的、技术的要素,自然的、生态的要素,经济的、社会的要素,还有人为的、伦理的和管理的要素。工程技术以及相关人员不断地游走于自然物质技术和社会组织技术两大领域,肩负科学技术研究及设计和组织管理三大重任。培养工程管理人才,可以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效率和效益。在美国,工程师于20世纪初首创大型公司的体制,至今仍有不少名列企业总裁或首席执行官,国家领导人中理工出身的也不在少数,这现象绝非偶然。MBA和工程硕士等成熟的学科对在职的工程管理教育形成了偌大的压力。与其他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和方案区别开来,形成自己独特的地位和范畴,需要各个培养单位进一步深入研究。从体系上来看,基于工程活动的管理脱离不了系统思想,因此,从物理、事理和人理为出发点,能够为学科体系的设计奠定基础。同时,结合国内外已有的专业硕士教育的经验,能够给予工程管理专业硕士的建立完善的教学培养方案良好的借鉴。如学习MBA的案例教学方法,教师不能再一味灌输理论知识,而是学生旁边的指导者和纠错者。教学方式从课堂内教学向实验室演练、案例学习、技能培训等多样化转变,充分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工程管理问题的能力。具体做法上,工程管理专业硕士的课程可以参照职业资格(IMPM)认证的培训方法,制定一个结合实践问题的综合性训练,特点是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问题的选择主要直接来自学生所在组织的现实问题或者来自对其现实问题的加工提炼,例如我们通过学生自己提出一个典型的项目,提出者负责对小组成员进行充分案例背景介绍,然后通过小组讨论,重新认识该项目风险管理的策略、风险识别、评价和应对的技术方法的应用。这样,团队的、沙盘式的研究和操作训练,使得学生面对复杂的、未知、技术性很强的环境,能够结合不同行业、不同组织、不同部门、不同专业之间互相交流、补充,促进问题解决思路与方法的形成。最后,对工程管理招生条件提出异议。工程管理领导者的不能只拘于理工教育背景的学生。社会化的大融合,职业的转变,还有工程复杂性导致管理上的再分工,敦促所有涉及工程活动的人员必须接受工程管理教育。工程管理的系统思想在其他的人文管理或者其他社会科学学科上是独特的。有一名学员本科为英文专业,入职岗位为FluorDiannel在中国某工程的翻译,下一份岗位为设备制造厂的采购师,目前负责公司的厂房和设备建设工作,对工程管理知识的急切需求成为该生进入项目管理工程硕士学习的动力。在2012年北京召开的全国项目管理大会,陈育芳就中工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实施的国际工程项目中,项目经理的来源于多个渠道,包括本科来源于小语种、国际贸易等文科性的背景。补充应有的物理和事理知识,使得他们也能胜任工程项目经理的职务。职业生涯的多渠道发展,成为当今社会的趋势,工程管理应顺应社会发展需求,视学生的工作经历和经验,不能形而上学地局限规定理工科教育背景。中国工程教育的全球战略应该采取一种全新的战略———“包融”战略,其含义是:构建中国模式,“包融”世界体系,加入全球互认。美国工程管理ACME推出知识体系(类似于PMI),并实施全美高校的认证,获得其承认的高校89所(2013年的数据)呼吁我国的工程/技术管理相关的学会/协会,如中国技术经济学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等联合起来,如果不能将工程管理纳入到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的专业目录中,也希望能够如美国ASEM一样,建立资质认证体系,共同促进工程管理的发展。 作者:李兵 单位:厦门大学管理学院 工程管理专业论文:工程管理专业工程造价论文 1架构新型工程造价类课程体系 目前,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对造价类专业课程的设置基本上都是两门课程《工程估价》和《工程造价管理》。出版的《工程估价》和《工程造价管理》教材,内容大同小异。为避免重复教学,有必要加以区分。笔者认为,工程估价应侧重造价的确定,重点教授工程量的确定。而工程造价管理侧重全过程造价管理,在学习估价的基础上,重点讲授各阶段计价的方法以及造价的控制。在理顺专业课程的基础上,系统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从理论到实践划分教学模块,整合教学内容。 2培养具备实践能力的教师 工程造价类课程和实践联系紧密,这就对任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除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因此,担任工程造价类课程的教师可利用闲暇时间去企业挂职,参与实际项目造价的编制与审查,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再回到课堂讲授时可结合实际项目的例子言之有物。同时,作为工程造价类课程的任课教师最好参加注册造价工程师的考试,了解最新的注册造价工程师应具备的知识,及时反馈给学生。工程造价类课程由于周期性会有有关造价的新法规,新政策的出台导致课程需要不断更新。如2013年版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相对于08版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14年44号文变革了建筑安装工程费的组成等。因此,担任工程造价类课程的教师必须适时调整讲课内容,更新课件,重新选用新教材,将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3重视前期识图能力与施工专业技能培养 不少同学学习造价的障碍不在于工程估价、工程造价管理课程本身,而是专业基础课没有打扎实,比如房屋建筑学、建筑结构等课程。由于房屋建筑学、建筑结构等课程的任课教师多为土木工程系教师,在授课内容也参照土木工程类专业的教学大纲,导致学生学起来觉得难学而产生厌学情绪,能够抓住重点学习的学生较少。其实,对于工程管理专业同学而言,不需要会结构施工图的设计,也不需要会施工技术,只需要看得懂图纸,懂施工技术而不是去现场施工。而造价类课程首先需要学生看得懂图纸,在进行造价计算的过程中需要学生懂施工技术,因此,必须重视专业基础课程识图能力与施工专业技能的培养,为后续造价类课程的学习扫清障碍。 4抓好后期理论与实战结合的专业课教学 工程造价类课程理论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计价的原理,各阶段造价的编制(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招标控制价、投标报价、施工结算与决算)。工程造价类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必须采用案例教学。工程造价类课程的任课教师在理论教学工程中,穿插一些工程实例讲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更好理解理论知识。比如,可选取教学楼作为造价编制的对象,从前期造价的编制到后期施工阶段造价的核算结合本省定额来实施。在理论讲解过程中,可粗略一点,不拘泥于一些细枝末节或无代表性的施工方法,让学生对工程造价的计算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特别是一些基础工程和钢筋工程等隐蔽工程,一定要通过实物观察、照片对照、三维建模等手段来还原图纸的真实面貌。后期结合课程设计、广联达软件的学习夯实理论知识。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尽可能真题真做,手算与电算结合,对比两种方法,找到差异,为后期毕业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课程设计和广联达软件的学习宜采取师傅带徒弟手把手教学。课程设计,宜从最基本的图纸讲解开始,有针对性进行辅导,也可以采取在线答疑的形式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课程设计完毕,学生实际已完成一份造价文件的编制的实际操练。广联达软件的学设主讲老师外,还应配备多名辅导教师,使学生在上机过程中遇到困难能及时得到解决。广联达图纸应尽可能选用实际工程图纸,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另外,可以通过参加广联达举办的造价类的竞赛来促进教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最新的软件知识,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造价类软件的操作能力。 5建设工程造价实训基地 实践性教师的培养和实践性教学的实现需要一定的硬件支持,因而有必要建设工程造价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以基本技能训练为主,使学生在校学习与工作紧密结合,逐步实现企业开放,直接在企业顶岗实习开放性的实习基地。校外实习基地采取校企合作的形式,当完成工程造价类课程的理论学习后,让企业造价专业人员到学校指导课程设计或学生到企业作为造价专业人员助理从事造价的工作。建设工程造价工作室,让双师型教师或具有造价工程师资质的老师担任工作室负责人,面向社会承接工程造价业务,学生参与造价项目。 6改革教学考核方式 工程造价类考试应紧密结合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试题,自1997年实施造价工程师考试以来,每年10月份均设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的考试,因此可建立真题题库,工程造价类考试试题直接从题库提取,按造价工程师的知识结构来考核学生。但最终成绩的评定不能仅看卷面成绩,还要结合学生动手能力,比如广联达上机和课程设计中的表现等。综上所述,理顺《工程估价》和《工程造价管理》课程的关系,建立新型工程造价类课程体系,有利于工程造价类教师明确教学重点,分工明确去教学;工程造价类任课教师积极参与实践,参加工程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提升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应重视学生识图能力与施工专业技能的培养;专业课程的教学应采取案例教学、课程设计、广联达软件上机操作等促进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建立工程造价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工程造价工作室等,为实践教学提供硬件支撑;结合工程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改革考试内容,并将实践环节也纳入考核的范围。工程造价类课程知识庞杂,实践性强,如果按常规的教学方法难以满足市场需要,因此对该类课程进行改革是必要的。希望通过对工程造价类课程教学的改革,来推动整个工程管理专业的全面改革创新,从而达到既提高教学质量又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的目标。 作者:曾淑君 单位:文华学院 工程管理专业论文: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工程造价能力培养 摘要: 工程管理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性、应用性能力的人才,而本科教育培养的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虽能熟练运用课本知识,但缺乏足够的创新,不能更好地与工程实际相结合,这就与工程管理专业的目标背道而驰了。本文通过分析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提高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工程造价实践能力的方法进行探讨,以期培养出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工程管理;工程造价;实践能力培养 0引言 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把学生塑造成有综合性、应用性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更加贴近工程,更加接近实际。随着经济全球化逐渐深入,我国建筑企业对应届毕业生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但从学校近年的就业状况来看,许多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大都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学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企业的用人需求开始有脱节的迹象。因此,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工程造价实践能力培养就成了此专业教育成功的关键,也是学生能够较快融入到就业岗位的关键。 1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工程造价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1.1学校没有制定完善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我们从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各所高校中了解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已经越来越被高校重视,各种实践培养计划也通过各种方式应用到教学当中,如单位实习、课程结业后的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论文)等。该院工程管理专业紧追时代潮流,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当重视,在实习、课程设计以及相关软件的学习方面都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但实践方案实施的深度和广度同国内一些知名高校还有一定差距。比如某些应当安排实习或者课程设计的课程因为课时问题而没有开设,或者因为课程冲突而选择放弃开设。该院工程管理专业造价方向只开设了土建、装饰以及安装三个方向,但也只有土建方向完整的可以上完一个学期,装饰和安装由于时间原因只开设了半个学期,使得学生对这两个方向的实践能力达不到工作单位的要求,更别提学院没有涉及的市政和园林这两个方向的课程及实践环节,使得一些市政园林单位望而却步。除此以外,学院并没有开设相关算量软件的必修课程,而是把它作为学生课后练习的手段,使得学生不能系统、熟练地掌握算量软件的操作以及一些应该注意的事项,同时也大大浪费了这些教学资源。安排工地实习的时间过短,相对于项目生产周期长的特点,学生很难深刻理解实习的真正意义。种种问题的出现,都指向了该院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不系统、不完善。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巩固学生专业知识基础,亟需从学院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中寻找突破。 1.2校内外实践性教学不能协调一致 据了解,我国一些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都把实践环节分为校内和校外两部分。校内实践基本从算量软件、测量认识实习以及已完工程认识实习等方面着手,校外实践则是把学生安排到具体的工作单位进行实地实践。由以往的经验来看,校内实践因为强制性的缘故,学生执行的较好,掌握的也比较透彻,但是校外实践由于缺乏一定的监督,自由度较高的缘故,学生应付的居多,很难从中真正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因此,在制定培养计划时,应加大对校外实践的监督,使学生切实地从校外实践中受益,真正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1.3校外实践的质量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工程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实习单位的特殊性,它需要把学生安排到具有一定危险性的项目现场。这就加大了学校安排实习单位的难度。此外,一些造价工程师在算量的时候不喜欢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刚进单位实习的学生大多对实际工程造价工作接触不深,对于复杂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和套价规范又不得不向他们请教,这就对他们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因此他们对这方面有所抵触。种种原因使得学生的校外实践质量不高,难以达到学校既定目标。 1.4基础理论知识难以同实践环节真正有效地结合 众所周知,绝大多数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其实践环节的教学多依附于基础理论知识的构建,没有考虑到实际工作中需要的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更没有把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作为培养计划的重点,指导思想仅仅是通过实践来验证理论知识和认识生产,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在安装造价的课程设计中,学生只需要掌握运用工程量计算规则计算工程量,会套定额计算工程造价,没有考虑到工程的实际情况,没有设置复杂情况来考查学生独立解决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的创造能力,这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能够满足时代的要求,创造能力、应变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也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1.5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 众所周知,入职造价行业有许多的硬性条件。一些拥有造价员从业资格证书或者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证书的人很容易被用人单位认可,获得应聘机会,而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从业经验以及执业证书,入职有一定的难度。该院尚未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进行评价,对学生是否拥有从业资格证书也没做硬性要求,仅仅依靠学习成绩以及大学生暑期实践报告作为评价指标,其可比性和可信度并不能完全被用人单位信服。对于那些全国性的英语四、六级以及计算机等级证书不能体现其本专业的实践能力。因此,把从业资格证书考核制度列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计划中是极其必要的。 1.6学院对工程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相对其他土木专业有所差距 该院工程管理专业的地位同土木专业有一定的差距,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其日后工作的重要保障,从本专业的教学、经费以及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来看,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对待。目前,一些本专业的配套设施尚未落实到位,工程管理实验室的部分软件过于陈旧,迫切需要更新换代,这使得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尚未达到预期目标。 2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提高工程造价实践能力的研究 2.1系统的教学体系 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系统的教学体系,因此可通过以下四个阶段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提升:①基础理论知识传授阶段,设置该阶段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的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前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三四年级的专业实践奠定基础;②专业课程实践能力培养阶段,该阶段旨在加深学生对专业课程熟悉的程度,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③应用性实践能力培养阶段,在实践性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分析工程造价管理现实存在的问题,培养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自己的实践和创新能力;④社会实践能力培养阶段,在此阶段,需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入职培训,将学生安排到单位进行锻炼。通过在工作第一线的实践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其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认识自己尚存在的不足,努力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让自己在日后的职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2通过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 对于刚进入本专业学习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工程项目的认识基本来源于教师在课堂上的传授,教师对学生工程素养的塑造上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老师在传授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有意识将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带入,紧密联系实践内容,通过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意识。除此以外,也可以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讲台上说出自己对工程项目的认识,老师在台下通过启发、讨论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启迪,这更有益于学生拓宽思路,意识到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2.3实践教学环节及其内容能满足学生发展需要 一方面,按照本专业设定的培养目标,精心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实践教学环节,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宜其实践能力发展的平台,将实践教学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本科四年的教育培养过程。另一方面,教师要对以往的实践性教学进行反思,科学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通过适宜的教学方式更好地传递给学生。同时也要重视学生对实践教学内容的反馈,对于不足之处加以改正,加强对实践性教学的过程考核,将实践性教学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 2.4实践能力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要紧密同时代联系起来 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谁能够解决好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谁能够提出新的管理模式,谁就能成为这个行业的佼佼者。因此,指导思想要紧随时代潮流,实现实践教学的三个替代:①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替代培养机械式的动手能力;②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替代传统的仿真教学模式;③知行合一的教学模式替代古板的课堂教学模式。 2.5不能忽视教师素质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影响 教师资源优劣是评价一个学校好坏的重要指标,它对于本专业的发展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工程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需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及时更新,因此要求教师除了拥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外,还要求他们能够不断地对其原有的知识进行更新,对课程的内容、学科发展动态、学科研究方法和研究规律等有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并将其消化整理成浅显易懂的知识传递给学生。教师只有具备工程造价研究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才能承担起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任。学校可以按计划分别将教师送到建设领域的相关企业进行包括业务知识、管理知识、工程造价知识、服务意识等方面的实践考察,再将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技术带回课堂,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其对本专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学校也可以利用各企事业单位现成的资源,聘请有经验的注册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建造师作为学校的校外指导教师,定期给学生开设专业性讲座和进行校外实习指导。 3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工程造价实践能力培养方案要本着以学生为主的思想,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铺垫,也要紧抓实践,实现理论实践两不误。应注意的事项有:①贴近工程实际,面向生产第一线。涉及学生的实践内容必须要增强其实行的可行性,提高与工程项目的关联程度,贴近工程的实际特点。通过这样的综合训练,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模拟实际工程管理工作,真正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既掌握了专业理论知识,又为日后更好地融入工程企业,参与工程管理奠定了基础。②进行仿真实践,打破空间束缚。由于符合实践性教学的的典型工程往往由于空间、时间的限制变得可遇不可求,因此仿真工程实践在这里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它不仅能够突破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活动中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又能够灵活地设置变量,达到培养学生应变能力的目的。通过模拟仿真实践,学生既能初步了解造价管理人员的基本工作,也可通过工程仿真训练掌握工程软件计算思路与技能,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及综合实践的运用。③注重培养学生职业化意识。工程管理专业的资格考试主要有造价员、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房地产评估师等,当前本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涵盖的知识点应与以上资格考试的基本考点相适应,并且学校安排的实践项目的内容也会有意识地向国家执业资格考试的要求靠拢,让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就可以从理论到实践对工程管理类国家执业资格考试的要求有所了解,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受到适应社会的熏陶,增强日后适应社会的能力。④依据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内容来制定课程的考核方式以及标准。对于工程管理专业来说,由于综合实训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多样性,所以专业综合实训课程考核方式也是各式各样的,比如,参加造价综合实践的可以提交造价咨询报告;参与施工管理实践的提交项目的施工方案或施工组织设计;参加工程管理等。学生在上述过程中的实际表现以及上交的成果报告的质量可以作为教师评判打分的标准。 4结语 工程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实践教学既应是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又该是本院办学的一大特色。在实施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加强本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办学特色,确立该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构筑科学、合理、可实践性强的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也要在筹建工程造价管理的实训室等硬件设施上下足功夫。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结合,书本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工程造价实践性教学既能拓宽学生知识面、丰富工程造价的实践训练活动,又能加速培养应用型工程造价管理人才。最重要的是,它对于传授知识、增强能力、提高素质、鼓励创新及发展个性的应用型本科教育新模式的转变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者:刘钟莹 武平 单位: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 工程管理专业论文: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改革 摘要: 建筑信息化是目前建筑业大势所趋,高等院校应顺应时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本文从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弊端入手,指出要在毕业设计中引入BIM技术,让毕业生做好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尽早实现人生价值。 关键词: BIM技术;工程管理;毕业设计改革 1毕业设计意义 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对实践要求比较强烈的专业,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一批掌握建筑工程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既具有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又兼具工程经济及工程管理知识,可服务于工程建设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及运维阶段等全生命周期的,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实践动手能力强、具有较强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工程管理学生毕业之后将来在施工现场工作,必须对现场施工技术十分熟悉,才能更好地进行技术管理工作。而毕业设计就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由学校过渡到社会的衔接阶段。工程管理毕业设计是通过给学生提供模拟或实际课题的训练机会,将大学四年学习知识融会贯通,全面锻炼、培养学生深入实际,独立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工程造价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生产、管理工作打下基础。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土木工程系一直以来对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工作环节高度重视,要求毕业设计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真正实现为社会提供符合行业发展需要人才的办学宗旨,并一直致力于研究探讨适合专业的毕业设计之路。 2工程管理专业传统毕业设计模式 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工程管理专业传统毕业设计模式就是综合运用四年所学基础与专业知识,在给定建筑图纸的基础上,独立搜集资料,编制工程项目相关投标文件,进行施工组织设计、进行工程量计量与计价,并了解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运作过程和各环节工作要求,了解建筑市场管理的实际情况。传统毕业设计模式虽然也是一人一题,摒弃砖混结构建筑物,因为其应用范围过于狭窄,采用社会上较为普遍的框架结构或者框架剪力墙结构住宅,但是多采用广联达软件进行建模、计量与计价。而在,在2016年8月住建部颁布的《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建筑行业要实现信息化,全面提高建筑业信息化水平,着力增强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简称BIM技术)、大数据、智能化、移动通讯、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集成应用能力。现代建筑行业从策划、设计、招投标、施工甚至运营都在使用BIM技术,而工程管理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应用人才,因此,要想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能在毕业之后顺利转换角色进入工作岗位,必须进行创新,引入BIM技术必不可缺。 3BIM技术在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中的改革管理 3.1扩大建筑类型 传统毕业设计的内容上多侧重于对大学四年只是的综合运用,往往忽视了毕业设计这一实践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目标,而这种能力的训练对学生将来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笔者认为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去芜存菁。框架结构或者框架剪力墙结构满足社会需要,但是应该扩大建筑物类型,而不仅仅停留在住宅,例如一些厂区、宿舍、公寓酒店等项目都具有普遍性,可以纳入到毕业设计的设计题目之中。而此类建筑物特点就是工程量大,应用BIM技术可以减少重复建模,只要设计阶段模型建好,后期就可沿用。 3.2进行工程项目全寿命管理 工程管理专业涉及到的核心课程有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土建、安装等)、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工程项目管理等,这些课程一般都设有课程设计。而具有某个假定的项目是这些课程设计得以实施的前提。笔者认为为减少重复作业,同时提高学生对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的认识,可以在大一或者大二阶段就给定学生一个具体的工程实例,让学生随着学期递进和课程逐步学习,分别做该工程项目相应课程的课程设计,到了毕业设计阶段就会留有足够时间进行完善,改进,选择适合将来职业的毕业设计题目。而现在技术做出大的CAD等图纸不具有通用性,在招标阶段做的模型,不能在投标阶段使用,在投标阶段的模型也不能够应用于施工阶段,大大增加了学生(未来建筑从业人员)的工作量。应用BIM技术做出的模型,则可以在全寿命期使用,大大减少了重复建模工作量。 3.3在系内部进行 BIM技术培训BIM技术不仅在工程管理急需,在土木工程、工程造价等专业也必不可缺,因次可以发动全系治理,广泛开展BIM学习。但是目前BIM技术在全国还没有纳入到教学体系之中,因此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对BIM技术的不同需求,开展学习班深入学习。首先,相关毕业设计老师必须以身作则,学会BIM技术,鼓励考取BIM师资证书,并应用在基本教学中;然后,学生应当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学习广联达、BIM-revit、梦龙等软件并熟练操作。 3.4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广联达 BIM校园大赛广利达公司推出广联达BIM,与全国900多家院校进行了合作,其工程教育业务比较成熟,因此笔者认为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广联达BIM校园大赛。如全国高校BIM毕业设计作品大赛、全国高校BIM应用技能比赛、全国中高等院校BIM招投标网络竞赛、全国高等院校工程造价技能及创新竞赛、BIM课程设计大赛等。这些大赛的参与不仅锻炼教师和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更锻炼了团队分工与合作能力,让学生毕业之后更好地参与到实际工作中去。 4结论 国外BIM技术在高校已纳入教学体系,并有完善的毕业设计实践教学培养目标。但笔者认为BIM技术纵然在国内成绩斐然,但仍然需要一定时间进行完善,不能照搬国外模式。目前需要的是在工程管理部分课程及毕业设计中植入BIM技术,推行教学改革,然后才能徐徐图之,将BIM技术正式纳入到教学体系中,做为一门课程进行学习。 作者:葛具萍 单位: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 工程管理专业论文:工程管理专业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 摘要 随着市场对工程管理高级专业人才的需求,论证了本科实践教学过程中建立立体式教学体系的必要性,提出了由专业、时间和空间三个维度构建思路。从校内到校外实现实践能力大一到大四逐级提升,不断完善教学体系中各项具体保障措施,实现良好教学效果。 关键词:工程管理;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工程管理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较大的专业覆盖范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更注重实践教学,实现专业知识与工程实际操作有效转化。加强实践性教学及其体系的研究和完善,对提高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综合素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工程管理专业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一)市场发展需求随着我国工程建设相关行业飞速发展,需要大量具有实践经验的项目管理人才,但目前教学效果与企业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难以符合市场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发展要求。因此,迫切要求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与行业紧密结合和创新,建立工程管理专业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满足市场发展的新要求,解决高等工程教育与市场发展不能有效对接的突出问题,提高学生专业操作和实践能力,培养具有职业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二)专业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工程管理专业自身的实践性、应用性的专业特点使实践教学成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关键。工程管理专业属于交叉学科,造成在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存在以下较为突出的问题:依托专业平台不同导致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一系列专业软件使用受到限制,开放型实验平台难以建立,综合类实践教学难以开展,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及设计流于形式,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没有教材作为依据,考核机制和评价标准不能全面反映出学生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难以全程跟踪管控,导致学生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工程管理专业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符合工程管理专业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思路 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是明确培养目标,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由专业、时间和空间三个维度内容组成,制定有效评价标准,完善各项教学条件,对整个教学实践环节进行有效管控的多层次,全方位、系统性和开放型实践教学体系。 (一)三维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架构 专业维度是指融合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专业知识展开的实践教学内容。时间维度是从大一到大四本科四年时间。空间维度是在学校进行也通过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实现实践教学在空间上的分布。通过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分布,循序渐进的由基础技能向综合技能逐步提升实际专业操作水平,增强创新能力。 (二)三维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的特点 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突破传统的点线式一门课程一个实践的思路,根据市场对人才需求建立,以学生为主体,将工程管理四大平台知识模块化,完成阶段性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重视交叉学科实践课程的有效搭接,在时间和空间维度实现实践低阶模块向综合创新高阶模块梯度转化。同时在理论教学环节注重实践知识的前期导入和后期延伸,实现专业知识的融通和整体性。通过全程有效监督管理,使实践教学体系中各项保障措施不断自我完善,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三)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核心内容 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实践教学内容的合理设置,根据实践教学特点和学生能力形成的规律,分为基础能力训练、专业技术训练、综合能力训练和创新能力训练四大模块,各层次实践训练模块通过理论教学有效进行串联。基础能力训练模块主要是公共基础课程的实践训练。专业技术训练模块主要是专业平台课程的实践训练,主要包括各专业课程实验、实训和课程设计。综合能力训练模块是综合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进行技术能力合成训练,主要包括工程全过程综合模拟实验、综合生产实习、毕业设计或论文和毕业实习等。创新能力训练是对专业技术训练和综合训练的拓展,通过参与竞赛活动、科研课题、执业资格考试和课外实习等方式进行。在理论教学中加入工程实际案例、视频、课堂讨论、作业和课程参观提高感性认识,根据理论课程的相关性进行实践内容组合设计。通过“知识的掌握与深化—基本实践能力的形成—创新精神的培养”逐步实现由理论到实践的过渡,形成立体式实践教学内容。 三、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保障措施 (一)明确教学目标 在立体式教学体系中应根据全国专业委员会意见,结合市场发展需要,摒弃工程管理专业设置在不同院系中差异,明确工程管理专业教学目标,培养土木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建设工程全过程管理的全方位高级人才,才能有效进行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中各组成内容的安排。 (二)加大资金投入,进行工程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 随着一系列软件在实际工程管理中的应用,需要学校加大资金进行硬件和软件投入,进行工程管理专业综合实验室建设。开展实训课程,通过实验室平台掌握各种工程管理软件的使用;利用专业的仿真实验室,模拟工程建设全过程策划并实施专业管理活动,使学生获得广泛而全面的专业技能训练。实现开放型实验平台,学生对于先进的工程技术管理软件应用得到充分训练,达到培养学生的单项管理应用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标。 (三)建立长期合作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是实现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中空间分布的关键,应由专业牵头学校与建筑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签订合作协议。由企业每年提供适合的建设项目工地,分配现场管理人员指导学生进行综合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实际操作,学校教师主要负责安全管理,解决建筑企业承担实习安全风险;学校分配专业教师提供咨询和培训服务;根据合作企业量身定制专业管理人才,企业优先录用学校的毕业生,形成企业和学校良好互动,互惠互利,从而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推进。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立体式实践教学发展和质量提高的关键,对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合理安排年龄结构。年轻教师可到实习基地兼职增强工程实践知识;参加执业资格考试和继续教育培训,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提高对工程实际的系统认识。专业教师通过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和各级课题及企业共同开发科研项目,进一步提升教研能力;吸收实践经验丰富技术人员或聘请校外专家为本专业的兼职教师,在实践环节进行教学指导或专题讲座、座谈等活动,增进教师和学生对专业实践的全面认识。 (五)完善实践教材整体性 工程管理实践环节中目前只有实验环节在理论课程教材中有配套内容指导,但在实训和实习教学中缺乏相应的教材,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工程管理专业实践环节应该根据市场需求重视软件操作等实训课程教材的编写,对于课程设计、实习和毕业设计总体要求进行专业指导书籍和教程编写,形成完整的工程管理实践教材体系,让学生们能够有书可依,提高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六)完善考核方式 现阶段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已建立有效的实验和实训考核方式,但在课程设计和实习中,教师对学生的考核不全面。在课程设计环节要求学生制作PPT对实践过程进行说明并结合成果报告质量进行考核。在综合性实习考核过程中应根据学生实习单位和工作的特点,针对性提交工作实习报告,制定明确考核标准体系,企业根据评分细则进行学生专业实践效果评价,学校侧重考核学生参加专业实践纪律和工作情况。建立完善的实习教学考核机制,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七)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 在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中形成以专业对学生—学院对专业—学校对学院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专业教师根据实践教学各环节特点,制定实践(实验)教学计划和大纲,设计具体内容,通过对学生量化考评要求实现有效质量控制。学院对专业形成的实践教学管理材料进行审核和完善,采取教学督导评审和专业教师互评机制。学校对学院形成实践教学质量控制制度,综合实践教学特点和学院提交教学材料形成考评细则,开展实践教学检查和评估工作,通过学生评教反馈实践教学效果。实现实践教学质量准确合理的综合评价,使实践教学各环节工作不断自我完善。 四、结束语 实践教学是工程管理专业高层次管理人才培养的关键,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是工程管理实践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工程管理专业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已具备初步条件,但在建设过程中仍需在明确教学目标下,不断完善各项教学条件,形成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作用,提高学生工程管理的综合实践能力。 作者:王文萱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工学院 工程管理专业论文:工程管理专业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探讨 【摘要】 城市规划原理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较强的理论性一直是课程的教学难点,本文从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出发,分析课程在工程管理专业中的定位,通过进行教学反思,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提出几点建议,以期提高学生对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城市规划原理;工程管理;教学 城市规划原理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内容涉及面广,综合性、交叉性与实践性是其典型特点。在目前缺乏针对工程管理专业的城市规划原理教材的困境下,如何通过对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调整来提升教学效果、拓宽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并增强学生整体性思维和综合性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1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与工程管理专业的关系 因社会需求和专业发展的需要,多数高校建筑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工程管理等专业都将城市规划原理设为专业基础课,这与该课程的特点及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分不开的。 1.1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要求 工程管理是培养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的专业,强调的是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的系统性、综合性特点要求课程设置要把握综合、强调应用。工程管理学科属于管理类,但是,管理对象为建设工程项目,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应体现“管理”和“工程”两大方面,经济管理类课程和工程技术类课程占重要比例,与工程技术相关且有一定指导意义的城市规划课程也应占一定比例,并且要注重实践类课程的安排。 1.2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在工程管理专业的定位 学科背景不同,课程体系与知识结构也相异,城市规划原理的课程定位及教学要求应根据不同的专业背景做出相应调整。从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要求来看,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学习,使学生深刻理解城市规划的目的,消除神秘感;能够站在一定高度,用长远规划的眼光分析、解决问题;在意识深处树立城市规划的发展观与思维方法,用科学的观念及思想指导管理行为。因此,对于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该课程所肩负的重任不再仅仅是指导城市发展建设也更加倾向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教学实践反思 2.1课程地位认识不足,存在神秘感 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与城市规划缺乏直接的关系。学生在固有思维模式影响下,普遍认为只要把自己的专业主干课程学好即可,城市规划原理并非关键课程,涉及到的知识不重要。而且,要求学生在32学时内,完成课程的学习,也存在课时少、内容多、难度大的问题,这些原因往往造成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存在较多疑问,无法正确认识课程地位、准确把握学习重点。 2.2教学内容理论性强,缺乏实践过程 学习知识归根结底是为了服务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目前课程教学大纲较为关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考核通常以闭卷考试的形式组织,多数学生平时不努力,考前突击,最终虽能通过考试,但违背了本门课程的教学初衷。这往往会让学生产生学而不用的感觉,所以,在教学中不仅要考虑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更不应忽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2.3课程内容略显枯燥,学生积极性欠缺 学生学习兴趣欠缺是课程教学的最大挑战,一方面对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来说要学好此课程尚且有一定难度,而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相对来说缺乏城市规划相关知识储备,理解一些城市规划理论更是有难度;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因课时少、内容多,为了完成教学内容教师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感。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引导其学会自主创新的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是非常必要的。 3教学方法探讨 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城市规划原理教学,应重点加强与工程管理及房地产开发有关的城市发展、建设、管理的知识讲解,并在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充分与国家宏观管理政策相结合。 3.1根据专业特点,选择教学内容 目前高校使用的城市规划原理教材是由吴志强、李德华主编的《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对于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而言稍显深奥和枯燥,庞杂的内容很难在规定的学时内完成,也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因此,笔者依托教材,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知识结构要求,将教学内容确定为以下几部分:①城市规划介绍:讲述城市发展、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及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让学生从全面、历史和宏观的角度认识该课程的知识体系。②城乡空间规划及城市专项规划的具体方法和知识:讲述城乡用地构成、各类城乡空间规划的控制引导作用,它们是该部分的核心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与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城乡住区规划等章节的逻辑性和连贯性问题。③城市规划的实施:这部分涉及城市开发规划与城市规划管理的内容,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工程管理学生而言,对其今后微观建设管理行为具有指导意义。 3.2强化实践环节,调动学生积极性 虽然该课程学时较少,但教师也应考虑在理论教学基础上,加强实践环节的组织。一方面强化课堂实践教学,如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规划实例,培养其全面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调动学习积极性,达到巩固所学理论知识的目的;另一方面注重课外实践教学,如鼓励学生走出课堂,用规划的眼光去实地调研身边熟悉的环境,可以选择不同层次的居住小区、大学校园等,调研后进行课堂交流,通过互动巩固所学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严谨的逻辑思维习惯;还可以安排学生做一个简单的居住小区规划设计,因为居住小区是工程管理毕业生接触较多的建设领域,在设计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居住区规划的相关要素,通过这种引导、交流、设计的方法,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3.3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教材中的概念、理论和原则等,往往文字性、抽象性较强,非专业学生很难理解,如果课堂上仅凭教师的板书讲解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要注重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结合案例教学。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将案例引入课堂,帮助学生加深理论理解。如讲解城市发展史的理论知识时,可与国内外优秀的规划实例相结合,让学生开拓思路,更好的理解理论发展演变及对现代城市发展的影响。改革考核方式。以往的闭卷考试导致学生对考前辅导过于依赖,教师可考虑由注重考试成绩向平时成绩、考试成绩并重转变,平时成绩参考课堂考勤、课堂作业、课下作业进行评定。通过作业的完成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能在课堂上专心听讲,保证课堂质量,改变学生考前突击的学习观念。教师从学生的作业中也可检查课堂教学情况,及时做出相应调整,提高教学效果。 4结语 通过教学实践,笔者体会到应根据专业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一方面呼吁学生重视课程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应明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改进提高教学技巧及教学手段,增强课程的实践应用性,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董菲菲 单位:黄河科技学院 工程管理专业论文:普通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教育改革研究 0引言 随着时代进步,现代化生产越来越要求复合型人才,即T型人才,既具有管理技能又懂工程技术。工程管理专业正是典型培养T型人才复合型专业,即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的高级复合型管理人才。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工程技术及经济管理、法律等基本工程项目管理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工程实践能力是工程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教育培养的核心内容,也是社会与就业单位的迫切需要。 1普通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一些误区 近年来,我国有近320所高校开办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其中985院校38所。院校涵盖了综合类、财经类、理工类、农业及矿业类等多种类别,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相差很大。但就目前大多数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设置来看,依然主要是面向建筑行业的房屋建筑工程管理。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先行的特殊学科。它是以培养面向基层的具有较强的土木工程建设实践技能和管理理论知识人才的实践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学科。但现阶段,普通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以下培养误区: (1)专业培养目标的设定误区。 教育部颁布的最新专业目录中的工程管理是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工程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具备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这种目标中更侧重于管理学和经济方向的专业教育,对土木工程技术知识仅仅是初步掌握。建设部高等工程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工程管理培养目标为“具备土木工程技术及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在这种培养目标中要求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掌握技术、管理、法律和经济的四大类平台课程知识,其中土木工程技术知识成为核心主干课程。在这种培养目标中更倾向于土木工程技术知识的专业教育。由于两种不同培养指导方针,因此各普通高等院校从自身情况出发,在两种培养目标中选择某一种。一方面传统具有土木工程背景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侧重于土木工程技术教育,另一方面一般性高等院校更侧重于管理类课程教育。因此出现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设定误区,人为割裂项目管理和工程技术的关系。实际上建设工程的项目管理目标和经济优化目标的实现主要依赖于先进的工程技术和有效的工程策划组织方案。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过程中应有机整合工程技术和管理类知识,培养以土木工程技术为基础并对工程项目进行有效管理的实践应用性人才为目的,工程技术与管理学并重的学习培养方针。 (2)专业培养计划制定的过程误区。 现阶段我国工程人才市场存在用人单位急缺建设工程管理方面人才,但同时各大高等院校培养的工程管理人才却无法找到相应工作的现象。这就是由我国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计划制定的误区所导致的。我国在制定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计划过程中参与者单一,用人单位极少参与。用人单位与学校毫无联系,建筑企业等用人单位对工程管理类人才的时代要求无法及时反馈给高等院校,便于学校根据用人市场的最新要求来及时修改培养计划,培养出符合市场和时代要求的最新工程技术人才。人才市场中对工程管理类人才技术和素质要求并没有体现在学校人才培养计划中。学校培养出的工程管理人才与用人市场迫切需求的工程管理类人才要求极不匹配。 (3)知识体系的构架误区。 工程管理专业知识体系涵盖工程技术(包括计算机辅助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四大平台课程。在非常有限的专业总课时数内,每门专业课时数极其有限,学生学习的内容均不深入,存在知识体系的构架误区。这种误区造成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知识体系混乱庞杂,学习的知识都不够扎实。学生中出现“门门通,门门不精”的学习现象。 (4)工程技术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的衔接误区。 工程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应用型学科,有自身特点,就是所学理论知识必须有效应用于工程实践。只有这样的实践应用型工程管理类人才才是用人市场急切需求的。但实际上普通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培养中一直存在理论课程与实践应用的衔接误区。理论课程不能与实践环节有效连接。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理论课程内容受限于教学方式和教学环境只能停留于理论层面,不能体现其实践应用。同时对专业实践教学环节重视程度不够,实践环节薄弱。 2应对措施 随着现代化的建设行业用人要求的日益提高,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过程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1)基于BIM为核心的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一方面建筑工程业的现代化进程加速,新型工程理论、工程仿真模拟技术和建设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出现,对未来的建筑工程管理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普通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培养中依然存在一些误区。现代化的专业教育改革给予了有效的应对措施。BIM(建筑信息模型),是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基于数字化和可视化的集成了建筑工程项目各种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BIM(建筑信息模型)同时又是一种应用于设计、建造、管理的数字化方法,这种方法支持建筑工程的集成管理环境,可以使建筑工程在其整个进程中显著提高效率和大量减少风险。BIM是数字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直接应用,可以帮助工程技术人员更有效的指导工程项目策划实施过程,并对建设项目进行质量、进度和成本等多方面的全过程管理。利用BIM这个数字技术平台,可以使建设项目数据信息具体化可视化,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便于学生理解相关知识。同时通过BIM这个平台可以将各种理论知识有机整合,形成系统化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可以明确各种专业知识用以解决工程项目管理中哪个阶段哪个方面的问题。同时BIM也优化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零对接;体现工程管理专业现代化教育改革进程。 (2)加强校企合作基地,创建新型稳定的校企实训基地。 学校应加强同当地有实力的建筑企业的合作与联系,一方面实战经验丰富企业深入学校交流,将最新的用人要求和工程技术反馈至学校,便于教师丰富授课内容和学校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将基础理论与真正的工程建设项目实践案例相结合,将基础理论的具体应用通过实际案例体现,帮助学生明确各个科目学习的学习目的。学校教师也通过与企业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交流,提升自身实践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工程技术课程的教学要求。参与进实训基地的教师通过与定期回访实训基地的工程技术人员交流学习,不断丰富工程管理专业所需的工程新技术和新管理思想,最迅速的接触到各种最新规范和技术标准,既丰富理论知识又具备了真正的实践操作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稳定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技师”的新时代应用型大学教师提供的基地条件。另一方面当地大型建筑工程企业与学校共同建立实训基地时,培养学生,可便于自己储备大量良好的优秀人才。同时由于在学校教学期间已经开展了实践培训,帮助学生实现了学习与工作的零对接,对于建筑企业而言也节约企业的培训成本。建立稳定的实训基地对于学校、企业、教师和学生来说实现了共赢局面。 (3)帮助学生明确职业方向,加强职业教育。 工程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应用型专业,学生就业层面广,面向项目管理、造价、施工、物业、工程设计和咨询多个岗位。在学校期间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极少明确自身学生自身潜在就业方向,在知识结构体系上应适当注重职业教育培育,特别是职业精神、职业意识和职业素质方面。 (4)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学术交流。 我国未来的建筑行业发展模式中,政府指导建筑发展;行业协会管理和规范本行业发展,高等院校为行业发展提供人才储备;企业吸纳人才和推动行业发展。行业协会将会在建筑业发展中发挥主要作用。面对建筑工程管理行业日新月异行业发展,行业协会应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的纽带作用。一方面行业协会将学校和企业有机联系起来,行业协会尽力协助学校联系当地建筑企业,同时协助企业深入了解学校专业特色。另一方面行业协会应积极开展工程管理专业方向的各种最新规范、技术标准和工程技术知识的学术交流培训活动,帮助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拓宽学术思想和开阔研究思路,提高整个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学科的科技含量,提升整个行业科学研究水平。 3结论 建筑行业的现代化进程中,建筑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日益提高,为了更好便于学生实现学校与单位的零对接,培养出更符合建筑业现代化行业标准的T型综合管理人才,工程管理专业专业培养应积极推行现代化专业教育改革,避免专业培养误区。工程管理专业培养应积极推行以BIM为核心的专业教学改革,通过建立稳定实训基地建立长期校企合作机制;同时加强同行业协会纽带作用,加强学术交流,最后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教育。作为应用实践性学科,工程管理专业应更积极推进现代化教育改革,培养出更多符合时代要求的实践应用人才。 作者:李雅婷 单位:广东海洋大学 工程管理专业论文: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教学改革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是工程管理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与“建筑材料”“工程力学”“工程测量”和“建筑结构”等课程关系密切。[1]课程覆盖土木工程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设计两大部分,对于财经类高校背景的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在工程管理专业技术与组织,管理并重的培养模式下,对于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在工程技术知识和经济管理知识的双轨制培养模式下,研究探索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对培养“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的专业特色人才具有较大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了我校经济与管理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定位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际,对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教学理论和实践进行探讨,以期有效解决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与不足,提高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竞争力。 1调查对象和研究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充分了解学生们对“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学习基本情况,为课程改革提供参考和依据。在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对东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工程管理专业65名学生“土木工程施工”课程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发放问卷65份,回收60份。其中,问卷调查涉及的内容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材评价、学习方法、学习收获、教材选用、考试方式、教师授课情况及学生建议等。 2教学信息回馈及分析 2.1课程设置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47%的学生喜欢“土木工程施工”这门课程,47%的学生对该课程感到一般,16%的学生不喜欢这门课程。从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大多数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喜欢这门课程,认为该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并表示出愿意学好这门课程。 2.2教学方法 为了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任课教师采用多媒体技术组织课堂教学,提高授课效率,增加同学们的感性认识,然而课堂教学信息量大幅度增加,同学们精力过于分散,部分学生跟不上课堂的教学进度,对教学重点把握不牢。调查结果显示,55%的学生支持利用多媒体进行授课,超过41%学生认为授课应该将板书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只有4%的学生支持板书授课教学,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 2.3教学内容 近67%的学生反应“土木工程施工”这门课程实践性强,课程内容较难,25%的学生认为课程讲述的内容通过课堂教授能听懂和理解,有8%的同学表示课程内容非常难,根本听不懂。 2.4教材评价 对“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所选用教材进行分析,62%的学生认为课程所选教材好,29%的学生认为课程所选择的教材一般,9%的学生认为教材选择的很难,不适合自学。此外,只有7%的同学参阅第二本教材,不参阅教材的学生高达83%。 2.5学习方法 从调查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课前对教材进行简单预习的学生只有3%,能提前进行较充分预习的有43%,根本不预习的有54%。“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专业性和实践性较强,对于专业积累要求较高。可以看出,学生们前期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对“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排斥。 2.6学习收获 28%的学生认为“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非常有帮助,提高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2%的学生认为课程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有一定帮助,10%的学生认为课程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意义不大,没有学生认为课程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没有帮助。 2.7考试方式 67%学生提出课程的考试期末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22%学生提出课程的考试期末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5%学生提出课程的考试期末成绩占90%,平时成绩占10%,只有6%的学生提出期末成绩占100%,平时成绩占0%。 2.8教师授课情况 75%的学生认为授课老师非常好,25%的学生认为授课老师很好。调查结果还显示,47%的同学因为授课老师的个人魅力而喜欢该课程,38%的同学因为课程的重要性而喜欢该课程,只有12%的同学对课程感兴趣,而3%的同学不喜欢该课程,不得不来参加课程学习。 2.9学生建议 对于“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学生们也提出了建议,如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参加科研实训,解决具体工程科学问题,加开习题课,多做习题,并进行参与式教学,增加课堂教师和学生们之间的互动。 3“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 3.1优化教学体系 针对“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特点,结合财经类高校学校的实际经验,组织教学团队精心编制课程教学大纲,并改革课程的学时分配,安排专题、讲座和工地参观,丰富教学内容。“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是一门专业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优化教学体系,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环节,使教学内容和工程实践紧密结合,不仅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而且使教学形式更加形象生动、丰富多彩,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2] 3.2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属于专业技术课,一般安排在第五学期开设。这个阶段的学生对自己未来已经有了规划。任课教师可以结合建造师考试科目《实务》组织授课,在教学过程中植入历年建造师案例分析真题,结合教学大纲进行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与实践。[3]通过施工方案设计、施工组织、施工部署等实训任务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与同学们一起探讨,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3.3提升任课教师专业技能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师除了用生动的语言叙述,充分调动课堂的学习气氛外,还要有一定的施工实践经验。教学团队中新教师上岗前要进行相关培训,鼓励新教师到施工企业进行工程实践锻炼,老教师做好传帮带工作。[4]此外,组织开展集体备课,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各类学术会议,阅读施工技术方面的相关书籍和杂志,及时掌握施工前沿技术,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3.4丰富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满足“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的需要,定期举办专题讲座,聘请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到课堂上来。他们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实际操作经验和管理知识,能拓展学生的视野,极大地激发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和就业热情,丰富教学内容。发挥教师的团队协作精神,开发CAI课件,生动形象再现施工工艺过程,利用校园网络供学生随时观看。[5]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建立“土木工程施工”课程QQ群,共享教案和视频,建立网络学平台。对于所在区域代表性的工程,深入工程,收集资料,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组织学生观看和讲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质量。 4结论 “土木工程施工”是工程管理专业主干课程,其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热情较高,希望能通过课程学习,提高自身专业技能。从优化教学体系、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提升任课教师的教学技能、丰富教学手段等方面,积极稳健地推进教学改革,确保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条件下掌握更多的管理理论和实践技能,培养出“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的专业特色人才,是目前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作者:汪振双 赵宁 单位:东北财经大学投资工程管理学院 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论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构建与实施 摘要:伴随着企业人员规模的扩充,使得传统意义上的人工处理人力资源事务已经不能充分满足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这时候可以考虑引进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形成和发展已经成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必然趋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构建与实施是帮助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企业的战略领导部门梳理流程、规范制度的重要的辅助工具。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维护与管理是帮助企业优化管理、调整结构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信息管理构建实施维护 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他逐步改造传统产业的过程,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Internet的广泛应用,以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商务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现代企业战略管理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随着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和普及,目前对于还没有形成和建立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企业来说,母子公司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上仍属于自治、分散的管理模式,企业的管理流程还不能达到真正的标准化。企业人员管理和信息的传递单一、独立、分散,缺乏时效性与整体性。于此同时,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模块中大量的人工操作和人工成本核算极大的降低了工作效率,加大了管理成本。一般而言,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办法与信息技术手段相结合,依靠信息技术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他是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质量和水平的一个必然过程。 一、 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对于现代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通过集中式的信息库,自动处理信息,员工自助服务、外协及服务共享的方式达到提高工作效率,规范工作流程,实施标准化管理,降低成本等目的,下面就从具体的方面分析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之处: 首先,从提升人员工作效率效率和人力资源信息的角度,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将各个分散的信息进行有效的集中和集成,由系统进行统一的分类与分析,极大的提高了人力资源工作的效率和准确度。系统的有效数据也为企业高层管理者的战略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其次,企业人力资源的信息化有效的降低了成本,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使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模块信息更有效的沟通,不但实现了信息管理的无纸化更增强了信息管理的实效性,把人事管理的各项流程通过信息技术的平台得以实现,降低了人力资源管理操作的人工成本同时实现了资源成本的最低化。 最后,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帮助人力资源的管理者和实施者更好的梳理了人事管理中的各项制度与流程,使人力资源各个模块各项管理流程更加的系统化、合理化。信息的平台化将繁琐的程序变得简单,明确使信息的传递更加的通畅有效。合理化的流程管理使管理内容更加细化,避免了因异地或其他原因造成的审批延迟、权责不明或控制不严等问题。 二、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准备 首先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需要统一做好规划,制定规划、明确目标,统一标准,建立规范的数据库,实现信息的共享,在项目的初级阶段应对企业的基本情况,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明确系统开发的原则,建设的目标。同时作为系统建设的准备要与管理的各层级人员做好沟通,尤其是中高层领导人员和系统的使用人员,要根据各类人员的需求更好的设计系统的结构、数据库、运行的环境和安全级别。建立畅通的沟通的渠道。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与现代化管理理念和手段相结合的系统,综合运用各种信息技术,辅助管理者进行人力资源的决策和管理,他不仅是一个技术系统更是一个管理系统。对于这个系统来说组织的管理理念、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技术支持是系统构成的三个核心要素。 三、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 1. 如何设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及其架构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为人力资源管理所有领域提供支持,这些领域包括从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人员信息管理、合同管理、休假管理、绩效考核、离职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培训管理等各个方面,并提供统计、查询、输入、输出、审批等功能。 另外,从系统的功能架构上来分析,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应分分解为三个层面: (1)基础数据层.包括了变化较小的静态数据(如组织数据及人员基本数据)和随着员工在企业不断变化的动态数据(如工龄、司龄、岗位信息等) (2)业务处理层:包括主要业务流程和功能操作的功能处理,这些功能将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不断产生和积累新的数据,如绩效考核数据、考勤休假数据、薪酬数据培训数据等。 (3)决策支持层:通过基础数据和业务数据的数据库支持,通过对有效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可以有效的得到决策层所需要的数据,提高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便于企业战略层从总体把握人力资源的方向和动态。 此外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在报表的输出和数据转换方面也应提供有力支持,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不仅要提供大量基础数据报表,同时还应该根据业务需要对现有报表进行修改,在复杂的情况下系统可以提供诗句的集成。 2、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阶段 (1)需求分析阶段。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前,需要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进行分析,从而了解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所需要实现的各项功能,确定系统实施的范围与情况,从而达到从客观实际出发,选择标准、全面、可行性强的企业人力资源系统解决方案,进行客观的功能需求分析。 (2)方案选择阶段。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方案选择,首先要确定管理系统是需要自行开发还是外部开发。自行开发的优势在于成本较低,但由于开发人员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业务和流程不熟悉,需要依靠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协助开发人员理解业务、梳理流程,因此开发周期较长,系统流程可能会存在不严谨之处。外部开发的优势在于外部开发人员有相关流程管理基础同时具备丰富的相关开发经验,相较于自主开发,寻找和聘请有丰富经验的外部开发供应商对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更加有利。 (3)实施阶段。首先明确系统的功能需求,当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进行优化和流程的梳理后,可以将现有的管理工作和流程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这样的梳理有利于系统的功能设定合理化,系统开发人员根据具体的需求和流程合理设置每一个功能模块。系统的功能梳理和功能模块的设定是整个项目实施的基础,对项目的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流程的梳理和模块的定制阶段系统的应用者应与系统的开发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对系统的需求分析进行及时确认,避免在开发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零散需求或在正式开发后不断修改需求。第二,数据整理及分析阶段,根据系统的功能和现有数据的分析与整理,形成标准化的各类电子表格,并通过标准化的电子表格将数据导出至系统的数据库中,从而建立起系统数据库。系统数据的整体分析与规划是使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至关重要的一部分,通过整个系统的信息集成,使得系统的数据模型不断升级,不断稳定。第三,系统的应用及反馈,在系统应用前首先要对系统的使用人员进行技能培训,以帮助企业尽快的熟悉系统,发现在系统使用过程中在功能设定中,流程及规划出现的问题及数据信息的流畅程度,根据系统使用的反馈,开发人员根据在后续的改进和升级服务中,进一步调整系统的基础功能,使系统的运行更加流畅,使系统的易用性及可行性进一步加强,系统集成性进一步提高。 四、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维护与管理 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实施过程中系统的维护与管理也是建立人力资源信息化的重中之重,为确保信息维护的及时到位,审批流程的顺畅,信息访问的安全,要合理规划系统的管理、访问、使用者的各层级权限,制定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流程对信息化管理进行辅助管理,使得使用者明确自己的使用权限与责任,了解系统安全保密需知。同时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管理需结合企业总体战略及人力资源总体战略规划,使信息化管理更具有效率。 通过对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意义,构建方法,实施情况及维护管理对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构建及实施进行了说明,人力资源的信息化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必然趋势,信息化的数据也将逐渐成为企业战略管理和决策的重要依据。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论文:浅析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逐步完善,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人才优势也成为了其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本文就根据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简单阐述一下其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它的巨大优势,从而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加以管理,为企业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企业尤其是大中型国有企业对待人才的态度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人才战略就是企业能够不断发展的最大动力和根本,谁拥有了最大规模的人力资源谁就能够占有更大的市场空间。伴随人才战略而来的是企业中的大批人员该如何的进行积极、合理、有效的生产和学习培训,逐渐成为企业人才战略中的重中之重。企业培训是指企业或针对企业开展的一种提高人员素质、能力、工作绩效和对组织的贡献,而实施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培养和训练活动。目标就在于使得员工的知识、技能、工作方法、工作态度以及工作的价值观得到改善和提高,从而发挥出最大的潜力提高个人和组织的业绩,推动组织和个人的不断进步,实现组织和个人的双重发展。 一、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1)、国企人事管理与企业发展战略脱节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很多国际大财团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是由于他们在人力资源教育上不惜重金,他们从组织的目标和任务出发,详细地规划人力资源的质量、数量、结构以及生产技术和资料等,但是国企在制定发展规划的时候却忽视了这些。 (2)、国有企业人力资源投入不充足 在我国,超过一半以上的国有企业人力资源投入不充足,国有企业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人力资源成长环境,往往是只注重使用而轻视培养。部分企业只图一时之利,拒绝对人力资源的大规模投入,这会导致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无法建立科学、良性的循环发展机制。此外,部分国有企业尽管已经对人力资源进行了投资,并且建立了人力资源培训制度,不过制度并没有得到完善,培训只是徒有其表,培训内容缺乏趣味性,形式缺乏创新性,无法满足员工的需要得到员工的有力支持。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在人力资源的投资方面比较放松,没有紧迫感,不具备人才与经营的创新意识。 (3)、企业欠缺人力资源管理的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在企业的发展战略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企业想要得到长期稳定、科学的发展,就一定要结合企业的自身情况与目标,制定出长远的企业发展规划,目前,一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主要放在员工招聘、合同管理以及对员工的各项评估等等,员工与顾客之间的联系没有得到足够重视,造成企业无法及时的掌握市场环境的变化,不能了解顾客的需求转变,从而无法针对企业发展战略、市场竞争环境相适应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4)、缺乏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每个人身上都存在一定的惰性,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要最大限度的减少这种特性。人管制度的科学合理性以及利益杠杆的准确运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此类现象的发生,规范员工的工作行为,并激烈他们高效工作。但是,很多企业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在人才的管理过程中没有健全完善的制度体系,造成工作人员工作无据可依。而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的匮乏也阻碍了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导致企业缺乏活力,经济效益无法达标。 (5)、对人力资源管理认识程度不够 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并不是唯学历论,素质能力、岗位契合度、实际经验等都是人员选聘的重要指标。某些企业在人员的选聘上只关注他们的学历,聘用的人员大多为本科以上学历,但是高学历却不意味着高能力,也未必与企业的岗位相契合。例如,我国某著名企业,过分的强调了技术能力的重要作用,忽略了素质道德的影响,聘请的某会计人员私设账目,给企业的经济利益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6)、受传统人事资源管理的影响严重 在社会主义市场竞争强烈的大环境下,有些企业尽管已经建立了人力资源部门管理部门,不过却依然采用传统的管理体制,人力资源的管理方法依然采用着老旧的人事管理方法,没有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考核机制,责权利制度没有得到完善,对管理者的责任也不明确。此外,在国有企业中有,有一些领导和责任人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现代人力资源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没有下定决心要对人力资源进行改革,而且在国有企业中,一些中层领导不具备较强的能力,已经完全适应于传统的官僚式人力资源管理,没有去了解和掌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 二、提高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措施 (1)、加快国企树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主本,只有做以人为本才可以从根本上重视对人才的培养,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够有效的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为员工的进步提供出科学合理的意见。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提倡企业管理者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和发展理念,同时还要从根本上认识到建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对于国有企业科学、稳定发展的重要意义。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要求加快国有企业树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提高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认识,将其与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置于同等重要,力求逐渐建立健全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2)、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优化上首先就应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优胜劣汰应成为企业对员工进行考核的重要手段,完善的绩效考核、公平的晋升体系是激励员工的主要方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应采用公平、公正、公开的科学考核体系定期对员工实行全方位考核,让员工在考核自评、互评中充分认识到自己日常工作的优势与不足,无形之中引导员工不断修正自我表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还应将员工绩效考核与优胜劣汰原则有机联系起来,在每一次考核中不断增强企业内部员工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此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还应从企业自身运营情况出发,不断更新优化内部员工的薪酬结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收入分配采取按劳分配的原则,企业应摒弃过去旧式的统一薪酬标准模式,将薪酬制度创新也融入到市场浪潮中来,建立和完善基础工资为前提、绩效考核为主导的技能型薪酬制度。通过每一次考核对员工技能等级做出区分,按照技能等级实行薪酬分配,在实际操作中适时提升绩效薪酬额度,将按劳分配与按科学技术分配结合起来,更加科学规范薪酬体系,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在建立和完善薪酬分配制度的同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还应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员工福利体系,适时调整员工医疗、保险等福利项目,以更好地激励员工工作,为企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3)、完善人才培训机制,提升企业员工专业素质 企业员工是决定人力管理有效与否的关键,他们的能力水平和道德素质决定着企业的整体实力。第一,企业要定期对他们进行培训,从而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并根据岗位职责的不同进行分工训练;第二,企业要做好岗前培训,挑选能力和素质都过硬的人员到企业中来,并让他们明确企业文化,找准自身定位;第三,员工自身要树立竞争意识,明确自己没有高水平的业务能力就会被社会淘汰的事实,从而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 (4)、人员激励 人员激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第四个基本途径。组织激励水平越高,员工积极性越高,组织生产力也就越高,这既是一般常识,也是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如美国哈佛大学威廉・詹姆斯一项研究表明,员工在受到充分激励时,可发挥其能力的80%~90%,而在仅保住饭碗不被开除的低水平激励状态,员工仅发挥其能力的20%~30%。我国很多企业劳动生产率低,与不合理体制压抑员工积极性有很大关系。 (5)、推动国有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 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要求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并且在长期人力资源规划制定的同时结合企业自身的管理情况,明确优缺点,制定出合理的措施,针对企业的自身情况和发展需求,对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的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分析,保证目标能够顺利达成。此外,需要要注意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要求所制定的规划具有创造性、科学性、预见性以及系统性,针对企业所需而做出深层分析,为企业的稳定发展打好基础。 (6)、培育优秀企业文化,创造良性的软环境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之间存在显著的联系,企业文化之所以能够激励员工共同努力,完成组织的共同目标,是由于企业文化能够将内部的多种力量统一于共同的指导思想和经营哲学中。此外,人力资源管理学者夏里逊强调,企业在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活动中的影响无处不在,因此,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培育企业文化。 (7)、人员的合理配置 人员的合理组织和配置,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第二个基本途径。由于每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是由各部门相互协作完成的,因此,企业各部门生产力必须均衡。某一部门若人力不足,就会影响到其他各部门的产出而导致整个企业生产率下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另一个任务就是要根据企业目标和任务,按照量才录用,用人所长的原则,对员工进行合理配置和组合,努力发挥他们的专长和才能,做到事得其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三、结语 总之,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存在的问题不是偶然形成的,对此系统进行完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在对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管理时,不仅要充分重视其面临的诸多问题,还应当对现代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途径和对策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这对建设国有企业的现代化企业制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论文:精细化考勤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摘 要:考勤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加强考勤管理,严肃考勤制度是企事业单位做好各项经营管理工作的前提与保障。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子考勤管理逐步得到应用,精细化考勤管理也应运而生,使考勤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智能化。SA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提供了精细化考勤管理平台,在公司的推广应用过程中做到了操作简便、灵活,满足日常员工考勤管理的需求。 关键词:精细化考勤;系统;应用 1 精细化考勤实施背景 长期以来,很多单位沿袭人工方式进行考勤管理,每个单位都有专门负责考勤记录的人员,即便如此,科学准确地管理考勤也绝非易事,特别是对于一个员工总量3万余人,实施行政两级管理的特大型国有企业,考勤管理工作涉及人员、班次、请销假等诸多因素,每日考勤统计工作量及难度巨大。利用计算机管理考勤不仅能使管理人员从繁杂的考勤管理工作中解脱出来,而且能够科学规范的进行考勤管理。2010年,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在公司推广,经过系统的讨论和差异分析,公司认识到随着中国乃至整个世界信息技术发展的潮流,必须要向精细化的考勤管理平台转型,按统一的标准、统一流程进行规范管理。 2 精细化考勤的主要功能 员工考勤有两个主要的功能:一是员工出勤、缺勤、休假等的原始记录,是对员工违纪等情况进行处理的依据;二是为薪酬管理模块提供计算依据。 精细化考勤管理与粗放式考勤管理的区别就在于对员工考勤过程进行记录,实现员工工作班次和休假定额的管理,对员工休假、缺勤、出勤、加班等信息的维护,通过考勤计算和审批,产生相应的考勤统计信息,实现考勤流程的精细化管理。 3 精细化考勤在系统建设中的应用 3.1 分析系统功能,确定实施方向 组织对精细化考勤管理中的“班次管理”、“排班管理”、“缺勤及休假管理”、“加班管理”、“考勤计算及审批”等功能进行分析,撰写差异分析报告,提交班次、考勤项、假期等各类相关业务的配置说明,并对重点问题确定实施方向:一是转变考勤系统模式,将原来的“出勤则给”的考勤维护方式转变为“缺勤则扣”的模式;二是实施班次工时制度,将员工出勤按小时计算;三是细化请销假审批流程;四是按薪酬管理模块需求设定计算结果输出项。四个重点问题的确认,奠定了精细化考勤在公司成功推广的基础。 3.2 细化管理角色,明确分级负责 角色管理也称权限管理,考勤管理中所提供的角色有“考勤排班”、“考勤员”、“考勤管理”“考勤审批”四项,其中考勤审批与前三个角色互斥,但在实际工作中单一的角色划分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还存在着分级管理的问题,如各基层单位的“计划工作时间”应由公司统一指定,“休假定额”的生成应由二级单位确认等。为此,公司在权限采集时将各个管理角色按“公司级”、“分厂级”、“车间级”进行划分,满足管理需求。在此基础上,对各级用户的管理职责进行明确,如考勤的真实性由审批用户负责;基层单位无权使用批量导入考勤数据的权限;计划工作时间的修改由二级单位人事部门负责监督管理;休假定额由二级单位人事部门依据有关文件管理维护等。权限的分级管理是一个权限下移和规范的过程,基层用户有了更多的权限,但同时也有了更大的责任,考勤数据一经审核无法更改,有效的保证了历史数据的完整性。 3.3 规范工作规则,加强班次管理 计划工作时间,即记录员工的工作计划安排情况。计划工作时间设置过多则不便于管理,太少则不能满足工作需求,科学的设置计划工作时间可以保证员工作息时间合理,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开展工作,特别是轮班人员的计划工作时间设置问题。公司结合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计划工作时间的设置要求,重新分析确定了公司的计划工作时间,取消了一些设置陈旧、不利于员工休息计划工作时间,将原来的20个运行方式归并为14个,归并后更加适用于当前企业发展要求。 精细化考勤在SA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应用各不相同,公司更加关注精细化考勤管理每一个环节,对每一个操作力争做到“精细”。如:规定“组织单位的班次计划”只适用于员工每月考勤暂时性不规则或修改量较大时使用,正常情况下无批准不允许在此维护员工班次,并要求员工“值班”或“休假”必须从“替班”及“缺勤及休假”中操作,将员工考勤的每一个状态在系统准确的位置中留下记录,便于查询和管理。 3.4 合理配置系统功能,提高工作效率 公司应用精细化考勤管理平台,将规则性日常工作交由系统自动完成。一是合理配置工时计算规则。公司对所属计划工作时间班次实行工时制,即常白班人员工作一天按7小时计算;五班三运转人员一个班次按8.25小时计算;四班二运转人员白班按8.25小时计算,夜班按11.55小时计算;三班一运转人员一个班次按18.55小时计算,并对于轮班人员有缺勤时,根据假期类型的不同确定不同的计算公式,如轮班人员“年休假”期间,缺勤工时按每天7小时计算,轮班人员休病假,缺勤工时按原轮班工时计算等,通过工时计算规则的设置,实现了考勤工时管理。二是员工加班工资的自动计算。因公司实行工时制度,对于每个工作日的工时有严格的计算公式,当轮班人员在节日期间工作,系统自动按工时计算加班工资,减少了系统数据维护的工作量,提高了数据准确性。三是夜班津贴的自动计算。公司夜班津贴根据不同的单位性质,轮班计划规则自动判断执行标准参与计划。为了更好地匹配考勤与工资的自动核算,共设置考勤计算结果输出项21项,为工资自动运算提供依据。 3.5 编制管理手册,强化系统应用 用户手册是系统应用过程中必要的规范性指导文档,同时也是管理文档,公司在系统推广应用过程中坚持每季度进行一次管理手册更新,并相应有针对性的组织提升培训;在系统应用过程中,明确由业务为中心,关键用户协助开展工作的方式进行,并将各单位系统运行情况纳入经济责任制进行考核管理,强化系统应用。 4 结束语 精细化是“精细”的系统化,公司在精细化考勤的应用过程中,借助自身管理模式,经过差异分析、权限设置、规范运作、需求配置及强化应用,系统化的建立了考勤管理系统,具备了使用条件,实现了考勤管理的双重职能,可以为考勤管理提供支持平台。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论文: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 摘要:在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如何会影响绩效,既是国际企业内部的管理问题,同时也是人力资源管理当中的核心问题。无论何种国际化战略的成功都不会离开人力资源的管理。若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不正确,便不会更好的支持某些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如此便可以更好的获得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本文将采用理论的方法进行探究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及企业绩效间的关系模式。 关键词: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绩效 前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了整个世界。更甚至有些企业的战略与绩效方面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并影响了某些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关系和自身的企业经营战略。为了优化其资源配置,越来越多的人投入了这个竞争市场,因此竞争更加激烈。而通过企业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改进,进而进一步调整企业的绩效问题。 一、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 根据某些企业来说,为了实现其战略目标,则进行一些与员工相关的某些行为。通过一些组织的行为理论来促进其战略目标的实施。然而,企业会做出一些创新型的战略目标,以此来迅速的增加对市场的需求。如此一来,便要大大增加同时具有应变与创新能力的员工。因此,企业要为某些员工提供一些更为多样化的培训并给予其一定的发展机会。如此,这样的机会可以让员工不断的加强其自身的价值,更加可以实现员工对企业的承诺。因此,企业可以更加根据不同的人员的能力而进行不同的运用。如此,便可以很快地增加其企业的效益。 (一)企业战略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1.企业战略目标不足 企业战略及其不够明确的目标,使其没有向前发展的动力。目前的企业竞争中,企业的核心资源是人才,因而人力资源将处于企业的核心部位。但其缺乏长期的运营管理规范以及可持续的产业链[1]。因此,企业有任何的发展都需要依靠企业战略的决策而制定。 2.市场外部变化的因素 市场外部的不确定因素最终主要来源于国家的某些相关政策以及宏观调控方面。由于国家其相关政策的原因,导致企业的外部市场环境进一步混乱而发生一些不确定的因素,进而给该企业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失。 3.人力资源的自身管理 企业有效地利用与其发展战略目标相适应的管理与技术人才。现如今,大多数人都是有专业也有能力的,但是却缺乏战略的指导。因此便无法精准的从事某些活动。还有一些人则是缺乏专业的技术支撑而无法去完成自身的任务。为此,要最大限度地发掘其自身的管理才能,与此同时也可以更好的推动企业的某些战略实施,以便更好的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的关系 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战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促进作用。而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绩效也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在一个企业中,若想实现任何一个战略,则必须充分法考虑企业现存的人力资源的标准及状况[2]。而这些在制约的同时也反应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与企业经营之间的互相依存的关系。通过战略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了将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的目标相结合,使人力资源在企业的目标发展与执行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从而进一步突出了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的各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与决定性作用。 二、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绩效 (一)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1.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的意义 将某一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引入到企业的绩效管理中,并对员工所工作的情况进行全面的、公正的评价。现如今,合理的调配并发挥企业人才的最大潜能才是最具现实的意义。在企业绩效管理中,积极引入资源管理理念,不仅能确保企业员工的工作任务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相一致,并且能够使得集体与个人的利益和责任保持一致。如此,不仅仅能发挥其重大的潜能更加能体现出其竞争中的优势,并能有效地提高企业生产力。 2.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分析 人力资源的规划潜在的影响了企业的绩效。通过对员工进行的培训及调配,可以更好的让员工在合理的时间内找到属于并适合自身的位置。现如今,经济发展迅猛,各大企业都处于竞争的环境之中。因而,各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与供给就很不平衡。因此,便需要更好的进行资源规划。即便如此,才使得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等活动顺利进行。有些时候,即使企业中招到了合格的员工,但也保证不了该员工可以胜任企业中所分配的任何工作。 3.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的最大作用 以优胜劣汰的方式进行人力资源的管制,并通过客观的方式在企业选人方面起到基础性作用。按照相应的人事制度的改革方向,拓宽竞争上岗的范围。通过公开报名、考试答辩等全方位考核的方式来定制相应的人选。若要加强广大员工的工作态度,则需对其进行合理的监督。同时应积极适应其管理要求,进而建立员工动态的信息管理库。为此可以更好的方便企业了解每一个员工的成长历程。 (二)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固有的分析思路和某些相关的研究方法都倾向于一种说法,即: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绩效的贡献性问题。但是,这种说法的存在并不可能完全证明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必然因果关系。有部分人研究,是针对“人力资源管理是因,而企业的绩效是果”而进行探究。可随之便有大部分学者也通过证明,将其证明为反向的因果关系,从而揭示了企业绩效下降对人力资源管理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如果,某企业的财务绩效不断下降,随之便会降低员工的薪酬[3]。由此可见,若企业的利益下降,则会影响有关利益的一切事情,例如培训与分红等。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现如今,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已经基本分为两个类型:分别是以控制为基础和以资源为基础。如此来说,以控制为基础的某项观点主要针对员工的规范性问题进行分析,主要为了使员工更加可以严格遵守其规范化的标准。而以资源为基础的某项观点则是希望通过运用内部的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来获得相应的竞争。这样的观点可以更加促进员工的积极工作能力,并且会得到其相应的努力结果。 三、研究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对于总体的绩效来说,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其重要的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因此,相关结果表明,首先,可以大大提升企业的其竞争优势的主要原因则是人力的资本投资理财活动。于资源基础的理论来看,各大企业中只有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来进行对其的资本投资,而且也是企业可以持久具有其竞争优势的重要渠道。其次,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的相互影响及作用已经对企业的销售与利润的增长都产生了很严重的影响。然而,若是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相应的企业战略相配合,则能更好的提升并发挥其企业绩效的技能。 对于管理者来说,不可以轻易的忽略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活动投资,最重要的则是大量的招揽以及培训等员工。因为,人是管理企业一切的根本所在。为此,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将在无形之中决定了企业的未来发展模式。人力资源管理是整个企业的核心,同时也是为了创造更好的企业绩效的重要部门。企业战略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其存在价值与自身利益,进而制定一些长远的目标。只有合理的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才能更好地配合企业的战略目标。在此情况下,只有将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相结合的情况下方可提升企业的绩效。 (二)研究启示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全球化的进程,企业的市场竞争方面越来越激烈。国内的许多企业都在面临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各个企业的各方面挑战。如此一来,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便在企业的不断竞争中占有主导的决定性作用。然而,如何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有利作用则是我国企业在现阶段更加急切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大力发展企业的人力投资,为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对于企业绩效的进一步提升产生了重要作用。而且,将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作为战略合作伙伴来说,需要急切的加强并深化其业务的外部契合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重要思考问题。 随着经济的越来越迅猛发展,在新阶段,我国的市场环境在不断扩大,相应的企业也进行着极快的发展。然而,相应的企业中,企业对员工进行多样化的培训则被列为最有效率与结果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因此,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便面临着越来越多且越来越大的变化。若是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更加稳妥的配合着企业的内部发展,进而深入到研发等部门的管理中。如此,便可以大大的提升企业内部的组合,更好的增加了企业市场的竞争,同时也可以更加方便的加快着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不停发展,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得到了迅猛提升。而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日益复杂化,特别有些企业的内外环境受到了剧烈的影响,为此,人力资源管理便要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然而,首先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存储量再次提高劳动生产率也是一项很好的计划。只要将其工作人员进行合理的配置与调度,各部门便将生产力均衡。一个好的企业战略配上合格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可更好的创造更多的企业绩效。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论文:基于J2EE的油田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构建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并得到发展,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多,有效地促进了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提高。本文研究的内容主要立足于油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针对油田企业野外作业和分散的特殊性,开发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实现油田企业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提高核心竞争力,从而促进企业长期发展。 关键词:J2EE 油田 人力资源管理 J2EE应用框架是目前广泛采用的基于服务器应用程序的系统平台。这个平台以web浏览为基础,以服务器的访问为中心,通过组件式的开发为企业级的应用提供开放的管理平台。J2EE的另外一个特点是他采用多层的分布式应用模型,再逻辑应用方面根据不同的逻辑功能进行划分。一般的基于j2EE的架构图图1: 一、系统需求 管理系统一般要求功能全面,操作简单,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当然也不例外。人力资源管理应包括招聘员工的过程管理,包括招聘信息、应聘人员基本信息、面试成绩、录用结果,员工的薪酬标准设置和计算,员工培训计划的设定和培训效果的测评,员工绩效考核,给不同用户的不同的操作权限等。所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需要满足以下需求: 1.功能完备:系统总体设计实现整个系统模块的划分,实现对企业部门的管理、企业员工的管理、员工招聘的管理、员工考勤的管理、企业员工培训的管理、员工绩效考评的管理、员工薪资的管理、企业与员工合同的管理和系统的管理等模块。每个模块都能够实现特定的需求。 2.界面友好:系统用户登陆到管理页面后,每页有导航和引领的作用。系统根据用户角色的不同,直接进入不同的管理页面,同时导航条方便快捷的引导用户进行各种合理的操作。设计一个友好的界面可以更好的实现人机交互,发挥系统的可用性。 3.数据库存取操作优化:系统各种访问数据库的操作,包括查询,删除、添加和修改等常用操作,要实现人机交互响应时间优化,是用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得到想要的结果。 4.权限划分:系统要求实现按照权限的范围来实现对功能模块的操作。不同权限的用户所能操作的功能也不同。权限划分是出于对系统安全性的考虑,防止非法用户越权访问数据。 二、功能需求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总体功能结构如图2: 三、数据库需求 系统要求实现人机交互响应时间的优化,即各种访问数据库的操作,包括查询,删除、添加和修改等常用操作的优化。所以数据库表要实现有助于系统存取数据的特点。针对油田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需要,通过对整个过程的内容和数据流程分析,设计成数据表。 四、系统可行性 系统的实现要具备可行性的特点。如果条件不满足,设计的再好的系统都不可能实现,所以可行性分析也是系统开发阶段不可缺少的。本文主要从技术方面,系统环境和安全性方面对系统的实现进行可行性分析。 1.技术可行性分析 该系统采用 J2EE 整体框架进行开发。J2EE是一种成熟的工作平台,经过长时间的验证证明他是一个标准的应用开发体系,实用性高,稳定性强。采用这种框架的好处在于能保证开发人员把更多的经历放在业务逻辑方面。其他的比如基础的框剪都可以交给底层去维护。以Struts、Spring、Hibernate为框架不仅可以实现大型应用程序的开发,更可以方便的实现以B/S为基础的人力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 2.安全分析 技术方面,通过程序代码设计,随时返回错误和错误原因。数据库错误等均可通过程序显示。连接数据库要通过用户名和口令验证。系统使用方面,只有登陆的系统用户才可以使用该系统。 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成为企业发展必须考虑的因素。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在人才的竞争,知识的竞争。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油田企业当中,油田企业人员分散,位置地域广阔,实现良好的人员管理,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论文:浅谈信息管理在某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建设中的运用 摘 要 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建设使人事管理者从重复繁杂的日常管理事务中解脱出来,更好地掌握和管理人力资源信息,把人力资源变成学院发展的有利优势。 关键词 信息管理 独立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 0前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大力开放对外市场,大批的外资企业随之不断涌入,加剧了国内企业间、国内企业与外资企业、外资企业间的竞争,人力资源一直以来是企业竞争的关键因素,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组织把人力资源视为赢得竞争优势的一个关键因素,甚至被置于资金、土地、矿产之前,作为发展的最主要资源,这为现代人力资源建设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同时,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也成为各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也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相应的数据与管理环境。如何更好地掌握和管理信息,成为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某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建设模块的主要功能及设计方法,使人力资源部门能够借助管理系统,从重复烦杂的日常管理事务中解脱出来,说明信息管理技术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1系统应用环境 随着Internet技术及应用的迅猛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越来越多地采用B/S模式,这使得基于Web的应用程序的开发势在必行,数据库技术更是需要和Web技术相结合,才有更为广阔的前景。某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设计为B/S结构,服务器硬件选用IBM品牌的专用服务器,处理器为Xeon E5-2650 v2 2.6GHz,内存8G,四端口千兆网卡,操作系统为Red Hat Enterprise Linux,客户端操作系统为Windows XP,数据库采用Linux版Oracle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平台为Torncal,开发工具为Java JDK。 2系统主要功能 某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包括了人才引进、编制计划、教职工培训、报道入职、教职工档案信息管理、晋升和调动管理、合同和聘书管理、日常考勤和请假、日常考核和期末考核、职称评审、薪资和社保结算、福利待遇和离职及离职人员档案管理等功能模块,涉及到人才的招聘和录用,教职工基本信息的管理等情况。 (1)人才引进;每学年第一学期根据招生计划学生数、下学年需求,制定教师、辅导员的人才引进计划;每学年第二学期根据岗位职责、下学年需求,制定职员编制计划;根据需求实时引进工人。计划经学院领导批准后开展招聘工作。此处流程需在本系统内实现领导审批流程记录,纸质文件另外存档。 (2)根据编制计划及人才引进计划开展招聘工作;招聘环节依照招聘工作制度,人事处、管理部门等多方参与考察面试,纸质文件存档备查,招聘结果需在本系统内实现领导审阅流程记录,招聘结果供实习报到登记或入职报到登记。人才引进还需本系统实现人才测评试卷批量打印及成绩录入、分析功能。 (3)教职工培训;每学年第二学期期末制定教职工培训方案,假期内开展新老教职工培训,本系统需要实现培训方案及计划存档。 (4)报到入职;符合上岗条件的教职工按计划,携带相关证件原件及复印件,填写入职登记表,核验证件,办理入职,发放餐卡、分配宿舍、财务登记银行卡号。此处流程需在本系统内实现检录功能,若报到员工名字不在人才引进招聘结果内,不得办理报到入职手续;实现从word版入职登记表的电子文档分段采集数据录入系统;实现报到程序指引单打印功能;此处还需有宿舍管理功能,实现分配、查询、员工离职收回。 (5)教职工档案信息管理;教职工报到入职后,能迅速建立起电子档案,系统内应能实现增、删、查、改员工电子档案及打印教职工信息报表的日常操作。此处需本系统与OA办公自动化软件、财务及资产管理模块统一,起码能够实现用户名单实时同步。 教职工电子档案除文字信息外,还应有附件存储功能,能批量上传、下载;能从大学的一卡通系统采集教职工照片或者能实现按教职工工号从批量上传的照片中自动匹配。 (6)晋升、调动管理;学年末根据人员编制、人才引进计划对校内岗位调动需求,对符合条件申请的人员予以考察;对符合晋升条件的教职工予以考察。此处流程需在本系统内实现考察结果经领导审批流程记录,纸质文件另外存档;实现教职工晋升轨迹、岗位调动轨迹记录至教职工档案。 (7)合同、聘书管理;实现本系统中教职工合同、聘书管理与档案信息管理同步,合同和聘书均能从教职工档案中读取个人信息并批量打印,也能把合同签订轨迹记录至教职工档案。 (8)日常考勤、请假;日常打卡记录需实现本系统从考勤系统读取,请假需能与OA办公自动化请假汇总表结合,这两项结果能准确得出一段时间内教职工各种请假时长、旷职时长,并能参与到计算月工资及学期考核,也能打印月报表。 (9)日常考核、期末考核;根据考核办法,对(下转第72页)(上接第70页)教职工工作表现进行考核加减分。日常考核需要本系统实现记录日常考核项目至教职工档案;学期考核需本系统实现表格提取教职工名单、提取请假记录、日常考核项目,并能智能运算考核成绩及打印报表,学期考核成绩能自动记录至教职工档案。 (10)薪资、社保结算;需要本系统根据工资结构,智能提取教职工名单、提取请假记录,智能计算出工资的一部分,另一部分课时费用可用excel批量导入,综合计算后输送至财务模块,并能打印报表。 实现本系统根据社保标准,智能提取教职工名单,计算社保金额,并且与财务薪资模块结合,自动扣除个人缴费部分,输送至财务系统。 (11)福利待遇;此处功能需求与薪资模块类似。 (12)离职及离职人员档案管理;辞职申请按合同规定须于离职前一个月递交学校,教职工的书面离职申请存档。本系统内应实现上传离职申请影印件;实现离职指引单打印功能;离职名单须与学院其他系统人事名单实时同步;离职人员档案也能实现增、删、查、改功能。 3系统管理 3.1基础数据管理 基础数据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学校基础数据;另一类是教职工个人数据,这些数据将成为学校掌握人力资源状况、合理分配使用人力资源以及提供决策支持的主要依据。基础数据要不断维护更新,保持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十分重要。 3.2组织机构管理 制定组织机构级别,维护机构名称、状态等相关信息。可以对部门进行增加、修改、删除等操作。也可对部门进行合并、移动等操作。 3.3用户管理 用户登陆时,系统首先要判断用户的合法性,只有合法用户才能操作相应的功能界面。维护信息包括用户名、密码、用户状态等,可以对用户进行增加、修改、删除等操作。 3.4用户组管理 本系统采用用户组来建立用户与对应功能的关系,一个用户组可以对应多个功能界面,用户被分配到某一用户组后,该用户即可操作所赋用户组所对应的功能界面。一个用户可以被分配到多个用户组,可以对用户组进行增加、修改、删除等操作。 4结语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全国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为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带来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也受到学校管理层的重视。如何更快更好地掌握高层决策所需的信息,有效利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合理有效地进行人力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发挥学校人力资源,保证学校整体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重中之重。 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过程中,我们仍旧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提高人事管理者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确保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顺利发展。其次,需不断与行业内外部保持交流沟通,及时获得主管部门的政策法规及社会信息,保证学院的发展空间、薪酬水平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一致,能够留住学校所需的优秀人才。最后,在借鉴优秀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的同时,创建适合本校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以学校的实际需要和所处的发展阶段为出发点,为学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前瞻、有效的解决方案,才能保证学校可持续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论文: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 【摘 要】作为ERP(企业资源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实施至关重要。本文在简要介绍该系统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从其作用和规则、主要特征方面分析它的运行机理。阐述其在企业中的应用与面临的问题,并重点对成功实施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条件和应采取的措施提出建议。 【关键词】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应用 ERP是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的简称,将企业的财务、采购、生产、销售、库存和其它业务功能整合到一个信息管理平台上,从而实现信息数据标准化,系统运行集成化、业务流程合理化、绩效监控动态化、管理改善持续化。它利用计算机技术,把企业的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统一起来进行管理,把客户需要和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供应商的资源整合在一起,为企业决策层提供解决企业产品成本问题、提高作业效率、及资金的运营情况一系列动作问题,使之成为能完全按用户需求进行经营管理的一种全新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它是一个以管理会计为核心的信息系统,识别和规划企业资源,从而获取客户订单,完成加工和交付,最后得到客户付款。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指组织或社会团体运用系统学理论方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方面面进行分析、规划、实施、调整,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使人力资源更有效地服务于组织或团体的目标。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一种管理工具,它使人力资源管理趋于合理化、简单化和最优化。如何更好地管理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它在现代企业中的作用,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完善人力资源开发及管理制度的同时,充分利用ERP信息技术开发建设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非常必要的。 一、人力资源系统需求产生背景 (1)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的发展,相应的数据库技术,局域网组网技术以及各种系统开发工具和系统开发理论也日益成熟,互联网和计算机应用已深入人心,为本系统的开发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和应用基础。(2)办公设备和环境的改善。现代企业由于业务的发展,很多都能上网,计算机设备和办公环境有了极大的提高。很多组建了内部的局域网。然而,大多数的企业对以有的计算机硬件及软件设备没有很好的利用起来,使许多设备处于闲置浪费状态。企业在已有的设备环境下,进一步提高设备的利用率。从而带动办公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和人员微机操作水平的提高。(3)业务发展本身的需求。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征收的过程中,涉及到大量的单据,需各部门人员提交。为了给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先进、完善的管理模式及规范的操作方法,减少不必要的人力劳动,有必要开发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把以往人工实现的过程使用计算机管理。利用计算机处理准确、高速、可靠的特性,以及数据库系统强大的管理功能,把以往繁琐的手工操作交给计算机来完成,以简化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可靠性。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用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安装于企业的人力资源部和相关部门。实现人力资源部的办公自动化。可与企业中其他部门进行有关数据的交流,实现无纸化。 二、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运行机理 (1)该系统是基于先进的软件和高速、大容量的硬件基础上的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通过集中式的信息库、自动处理信息、员工自助服务、外协以及服务共享,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改进员工服务模式的目的。一般来说,可以分四个部分来理解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一是管理人员角色和目标的改变;二是提供更好的服务;三是降低成本;四是革新管理理念。(2)系统的主要特征。一是与其他ERP功能模块融为一体,形成企业级共享的人力资源信息平台;二是集成全方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功能,促进人力资源管理角色的转变;三是基于Inter net(互联网)和Intranet(内部网)可提供自助、交互式的工作方式;四是基于工作流技术可实现人力资源业务的协同工作;五是利用数据库等商务智能技术深化人力资源战略功能。 三、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与现状 (1)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近些年,一些较大的企业经常自行开发人力资源管理软件,这样做有一定的好处,如成本低廉,上级单位一次开发,基层单位可以重复利用,而且一定程度上能满足个性化需求。但是实践证明,这种开放方式一般难以成功。一方面,企业内部开发人员往往缺乏项目经验,导致与最终用户的需求相悖;另一方面,这种形式的软件开发不参与市场竞争,仅仅是供给内部使用,有可能导致开发人员敷衍了事,开发的系统不能真正起到作用。与此同时,由于我国正处在由传统管理方式向人力资源管理过渡的转型时期,企业中的管理方法从思想到行动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处于摸索中的人力资源管理随时都可能发生这样那样的变革,这就对人力资源管理软件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软件如果不能够随着变革而自行适应,那么,这个软件就没有生命力。国外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国内的相比有着更大的优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国外虽然有着较为成熟的产品,在成熟度、先进性上都要优于大多数的国内产品,但在我国大多数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并不规范,这就导致了国外的产品实用性、有效性大打折扣,而且其价格过于昂贵,让国内企业难以接受。另一方面来说,我国企业受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影响,人力资源管理上比西方企业更强调人性化,而非制度化。这也是的国外软件开发商很难开发出符合中国企业需要的产品。(2)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组织体系、岗位管理、员工能力等都成为人力资源工作挑战的触发器。而如何解决由此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则是对于传统管理方式的挑战,由此也就需要从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上来考虑问题的解决。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和现状,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都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有战略设想,却无人才战略规划;二是思想上重视人才,行动上却忽视人才机制的建立;三是过度关注人事管理,没有人力资源统计分析规划意识;四是注重人才引进,忽略内部人才开发和培训。 四、成功实施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条件和应采取的措施 (1)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实施的条件。一是企业有稳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二是确保充足的资金支持;三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应具备相当的业务水准与操作技能;四是全体员工的关注和支持。(2)应采取的措施。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实施,就是要通过系统的建设,对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和优化,利用全面、系统、准确、实时的数据支撑及其分析功能,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发挥人力资源第一生产力的作用。重点是要把握好四个阶段。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推广工作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数据采集阶段;人员培训阶段;数据导入和上线测试、试运行阶段,要着力把好这四个阶段,使项目有条不紊地开展。 五、结论 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正在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同时也在转变着人力资源的基本职能。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都在接受着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带来的挑战。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重要性不断地被企业所认识,它的应用前景将越来越广阔。当然,在传统企业中应用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进一步提高科学性,使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工作更加得心应手,更加准确、合理。总之,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成功地实现了管理角色的转变,通过系统自动化、员工自助化和工作流程化使得人力资源管理趋于合理化、简单化和最优化。我们应该战略性、系统性、全局性地看待人力资源管理,建立起科学、有效的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价值,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服务。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论文: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 要:众所周知,一个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的。由此可见。一个企业拥有了重要的人才资源,就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了优势地位。而人力资源管理是为一个企业提供人才保障的重要管理机构,因此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保障企业前进发展的动力源泉。对于建筑行业来说,为建筑企业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尤为重要。下面就建筑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展开论述。 关键词: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设计;策略 现阶段,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深,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骄人成绩,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迎来了中国经济迅速腾飞的新局面。经济基础越来越雄厚促使了我国建筑行业发发展的繁荣局面。由于建筑行业的特殊性,涉及面极其广泛,人才需求量相对比较大,然而建筑行业出现了人才资源管理系统不合理的现象。本文主要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各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现状,做出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案,并为建筑企业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和策略。 1 现状以及存在问题 基于建筑企业具有庞大的工程体系、工作量相当大的特点,因此对企业内部的管理人才、项目考察人才、施工专业技术人才等需求量相对比较大。可以说,保证建筑企业的人才及时供应对建筑企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然而现阶段,建筑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普遍较低,不少人才资源大量损失等,给建筑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不利的影响。下面主要从两个方面来介绍一下当前建筑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情况。 1.1 现状 从整体来看,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市化面积和规模不断扩大,不少农村剩余劳动力或务工人员涌入城市,给城市的住房、土地等物质生活需求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为了不断满足人们的各方面需求,建筑行业迎来了迅速发展的春天。就目前来看,我国建筑企业所需的人才大部分是一线施工工作人员,占到企业总人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这部分人通常是进城务工的劳动人民,通常没有经过企业专门的培训,职业素质相对比较低。由于一线操作施工人员的技术要求均相对比较低,所以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为建筑企业的一线操作人员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另一部分是企业技术人员,企业技术人员又包括管理技术人员和施工技术人员两部分。这两部分人员也是建筑企业最核心的人才资源,企业运作的是否顺利,工程开展的进程如何以及工程施工的质量高低等,通常都是由这两部分人才决定的。目前,我国建筑企业的技术人员组成相对繁琐,层次也各不相同。其中包括了社会工作经验相当丰富的老技术人员,也包括刚出校门的大中专学生;有经验相当丰富但学历较低的,也有学历较高但毫无经验的等层次各不相同。而这部分人员的流动性也比较强,因此管理好建筑企业的技术人员是一个建筑企业制胜的法宝。 1.2 存在问题 由于建筑企业工程庞大,一个建筑企业的项目工程往往遍布全国各地,再加上建筑工程的任务繁重而艰巨,很多人受不了巨大的压力,因此这势必造成了建筑企业人员流动性强,从而造成人才损失情况常见。尤其是一些熟练员工的离职,由于建筑企业还没有充分准备好人才的对接,因此企业员工的离职会或多或少的造成企业的部分损失,不仅如此,还给企业其他员工带来负面的影响。 另外,由于企业员工的突然原因离职,企业在短时间内没有相应的筹备人才战略,因此对新招聘的新员工往往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和学习,就直接被安排到岗位上,这不利于新员工的发展和成长,同时也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损失。不只是新入职的员工,企业对于一线操作工人更是缺乏相应的技术培训和安全培训。一线施工工人多是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他们的职业素质普遍偏低,企业不予重视对他们的培训和管理,往往会给企业的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2 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 人力资源管理对建筑企业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企业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是建筑企业顺利发展的人才保证。因此,作为建筑企业应该设计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2.1 制度设计 一个企业的制度是规范和约束企业发展的一种特有法则,任何事物的发展与开展都是在一定的规范条件下实现的,因此建筑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设计是十分必要的。建筑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员工入职与离职,员工奖惩、员工调动、员工培训等多种制度规范。建筑企业要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一但制定就要严格遵守下去,否则就是一纸空文,形同虚设,没有任何作用。 2.2 管理费用设计 管理费用是建筑企业内部最常见的一种会计费用支出,其中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也是比较常见的。由于建筑企业人员众多,管理费用的发生也比较多,记录并处理好人力资源管理在相关工作上产生的管理费用对会计核算部门具有重要意义,便于实现同财务部门之间的工作对接和协调,使每一项费用的发生都有明确的记录。 2.3 功能设计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对建筑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做好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的完美管理,还要在整体上审视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功能,确保人力资源管理的六大模块功能齐全。另外要及时的查缺补漏,随着企业发展,不断更新和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功能。 3 建立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议和策略 首先,建筑企业一定要在观念上摒除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地位和作用,用现展的眼光来进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其次,要拓宽人才招聘的渠道,并改进人才招聘的模式,认真了解企业岗位职责,真真正正的招聘并开发符合企业需要的社会人才,并为企业员工制定定期的培训方案,及时的补充员工的知识,尤其是新入职的员工。另外,还要建立企业内部相应的奖惩体系,这对于规范员工的行为,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带头作用和树立榜样具有重要的作用。最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作为一个企业的重要管理部门,部门人员也要不断参加企业培训,加强自身职业素质和道德素质教育,不断提高业务管理水平,逐渐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21世纪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做好建筑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管理,未雨绸缪,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资源后盾,是实现建筑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战略。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论文:通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设计与研究 摘 要 从软件开发的实际过程出发,阐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实现过程,以B/S模式实现了人资管理、企业招聘管理、培训管理、组织机构管理、绩效考核、规章制度管理、系统管理等各项功能。系统采用JavaEE技术、SSH框架作为解决方案,具有高安全性、高稳定性、跨平台和可重用性等特点。 关键词 人力资源;信息化;javaEE;SSH;FrameWork 经济的发展,使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个企业的人才战略、人才管理优势,已经成为决定该企业发展的关键。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与内容与传统人事管理相比,除负责招聘、人事管理外,还包括企业文化、员工培训、绩效考核和人力评估等诸多工作。因此,采用人力处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效率要求,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开始选择高效的人力资源系统进行人资管理。 1 目前国内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 对人力资源认识方面,国内存在企业对人力资源认识不足,以及人力资源管理方法落后的问题;一些企业只看短期效益,对人力资源投资有限。而从软件技术方面看,国内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需求分析不精细、不全面;没有形成自己的架构;数据处理能力差;没有应用工作流;与用户交互能力差,用户体验不好。 2 系统设计 通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功能模块:人资管理、员工招聘管理、培训管理、组织机构管理、绩效考核、规章制度管理、系统管理等。最终目标是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实际可操作的解决方案,提高企业工作效率,降低成本与出错率。 2.1 系统架构 本系统为基于组件和服务的可配置体系结构,采用JavaEE解决方案、mvc模式、SSH(Struts1.2/hibernate3.2/spring2.5)整合框架。 2.2 需求设计 在系统开发过程中,按照软件工程方法获取用户需求。 2.2.1 需求获取 本系统获取需求时,为使系统设计人员与企业工作人员能快速、准确的达成共识,故采用面对面交流的方式进行,此方法为会议讨论法。 需求获取的基本原则如下。 1)重视系统流程。将一个企业的各类数据,如人员、业务信息、业务规则、规章制度、各类票据、企业组织机构等所有内容,既包括宏观,也包括微观,全部通过流程进行描述。 2)采取深入浅出方式。尽量全面的获取企业的各类需求,仔细分析各需求之间的关系,充分考虑各种可能情况,建立一个企业需求全集。从全集中根据企业目前实际工作需要开发系统,开发的系统是全集的一个子集。调研细致并不是将所有调研内容纳入系统,而是可能只实现其中一部分功能,但却可以根据需求变化随时向细处扩充。 图1 六边形法则 2.2.2 需求建模 需求建模将建立一个概念模型。方法有多种,考虑到本系统采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以事件流为主,不涉及资金流,故采用UML用例方法,便于后期抽象出类与对象。 系统在需求建模中涉及以下关键因素。 1)参与者:定义参与到本系统的各个角色,角色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组人。例如一个普通员工,使用本系统完成请假工作,它就是一个角色。通过定义参与者可以有效定义软件边界。 2)用例:定义参与者的动作类事件。例如普通员工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会发生请假申请、工资确认、奖惩查询、以及培训纪录查询等事件。 3)事件流:事件流是对用例中实例的具体描述。包括:①前置条件:用例启动时的入口,是参与者与系统此时应处的状态,以及进入到该状态涉及的操作;②后置条件:用例结束时,参与者与系统应处的状态,即用例的出口;③事件流:对该实例流程的描述。 2.2.3 需求分析 1)明确关联图。该过程需要确定若干简单模型,用来描述系统外部实体与系统之间的接口、边界,以及经过它们的工作流、信息流。 2)设计系统原型。明确各种概念和可能发生的情况;用户评价原型。 3)明确系统优先级。系统包含的各项需求、功能、特征需要通过优先级来确定,因此需要明确各个环节、各项内容实现的优先级。 4)建立需求模型。提供不同的信息与关系,便于找到不正确、不一致、遗漏和冗余需求;完成对象类、类图、实体关系图、用例图、状态图、流程图、时序图、交互调用图。 5)完成数据字典。为保证系统设计、开发人员对数据定义、使用的一致性,需要明确系统所有的数据内容、数据结构。 2.2.4 功能性需求设计 功能性需求是指系统的活动和服务,描述工具主要为用例,将系统的功能性需求分解给每一个系统用例。建模包括包图、参与者图、用例图等。通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包括7个功能模块:人资管理、考勤管理、企业招聘管理、培训管理、组织机构管理、绩效考核、奖惩管理。这里以企业招聘管理和培训管理模块对建模进行说明。 系统管理员的职责是确定系统用户,并为用户分配相应权限。人力资源管理员职责是管理企业员工人资信息、考勤信息,负责企业招聘,制定各类规章制度等。普通员工可以通过系统注册、浏览、维护自己的信息,经人力资源管理员审核通过后,修改成功。部门经理、副总经理、董事长除具有普通员工功能外,还可以进行相应工作的审批。招聘人可以填写相关招聘内容。 企业招聘模块包含的角色为:董事长、副总、用人部门、应聘人员、人力资源管理员。首先由用人部门明确用人需求,经副总、董事长审批后将信息转给人力资源部,由人力资源部门经理负责制定招聘计划并指定具体人员负责招聘工作,并将招聘信息公开。应聘人员按照招聘信息,选择待应聘职位进行登记。人力资源管理员对登记信息进行初审,初审通过的安排进行面试、笔试,对于优秀但不符合本次要求的人员纳入人才库。合格人员由招聘负责人通知并办理入职手续。 培训管理模块包含的角色为普通员工和人力资源管理员。人力资源部门负责对培训讲师和课程进行增删改等管理。并根据业务要求安排培训,包括培训通知、内容、场地、讲师、时间等信息。员工培训后哪些课程需要进行考核,考核成绩与转正、升职等挂钩。员工可以在线查看自己的培训记录与考试成绩。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论文:浅析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 摘要:有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在我国中小企业范围内,依然存在部分中小型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该文对My Eclipse、FlexBuilder和VSS版本控制技术进行了解,根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开发的特点,研发出适合中小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并对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模块设计做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技术;总体架构 1 相关技术概念简述 1.1 My Eclipse相关技术 企业级工作平台(My Eclipse)是Eclipse集成开发环境的扩展,通过它可以在不同数据库和Java EE上进行开发并且,整合应用程序服务器方面,它能极大提高工作效率。功能齐全的Java EE集成开发环境,附带了优良的编码、测试和解析功能。 1.2 FlexBuilder相关技术 Macromedia公司的Flex Builder IDE,可以进行Flex应用程序开发。Flex Builder允许设计人员和开发人员更有效构建Flex应用程序。 1.3 ORACLE数据库技术 Oracle是基于大型关系数据库的结构化查询语言(SQL),通常它被用来简化逻辑管理的语言,操纵大量的定时采集数据。ORACLE7.X以来引入了共享SQL和多线索服务器体系结构,有效降低了ORACLE资源的占用率水平,同时也提升了ORACLE的水平程度,这样一来就能够让它在低档软硬件平台实现在有效资源的基础上满足更多用户的需求,另外在档次较高的平台上更是能够满足数百名用户的需求。 2 系统的总体架构设定 这一系统所选择的是B/S这一架构模式,借助系统客户端与互联网实现连接,在浏览器的支持下实现对系统的访问。这一系统具有较为鲜明的优势特征,即用户在使用的过程中较为便利,且系统的维护工作开展起来十分简易,具体见图1。 这一系统从总体上来说,组成形式见上图,具体能够将其进一步划分成员工日常事务管理,人才招聘的组织与管理,员工教育与培训工作的管理,员工奖励制度的规划与管理以及员工薪酬发放的管理这些部分,每一部分都具备信息增设,搜索,删改等功能,见图2。 对于这一系统而言,从整体上来看,表现为图3。在认识部分一些事负责企业员工信息管理及人才招聘,规划、组织工作的,对于企业负责培训的部门来说,专门负责员工的教育与培训,财务部门一些专门负责薪酬制度的规划与管理,在企业内部管理层则掌控者所有部门的管理权限,系统管理员则是专门针对系统日常运行工程中的问题加以维护。 2.1 系统的总体架构设计 系统结构采用B/S这一设计方式。具体的规划安排见图4。 作为系统的用户能够借借助客户端实现对系统的访问与操作,应用服务器在收到来自客户端的请求信息并同意之后,指派相关的处理程去完成对业务逻辑的分析解决工作,并且针对相关联的数据资源进行深入探访,接着通过服务器来完成将信息返还给客户端。 2.2 系统技术架构设计 这一系统所选择是设计方式是分层模式,在架构问题上选择的是MVC。整个系统进一步的划分成四个层次,分别是UI、业务逻辑、数据持久以及数据资源。整个系统的层次组成架构见图5。 2.3 系统的主要功能分配 所有的模块所相对的都是它所设定的作用标准。部门模块比能够具备唯一一个作用,就像是系统管理这一模块,就单纯的是作用与系统的管理工作,部门管理就单纯的入则相关信息的供输工作。别的大部分模块所掌握的作用都大于等于两个。详见表1。 3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在这一系统中,所涉及的功能模块设计一般可以总结为两点: 3.1 员工信息模块设计 对于这一模块的设计而言,员工信息是十分关键的一个设计环节,和它存在关联的包括员工个人档案存储信息,用工劳务合同,记录以及员工状态相关信息等,具体的关联作用见图6所示。 3.2 系统管理模块设计 对于系统管理模块而言,严格限制了用户所拥有的权限范围以及所扮演的角色,另外还有与其有关的用户实际操所渠道及角色扮演的行使。 4 结束语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针对当前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应用情况做出了分析,并结合中小型企业的具体特征进行了探讨,首先针对开发软件和技术特征做出了简要的概述,然后从真实的工作出发,组织建设一套可以达到绝大部分中小企业工作开展标准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论文: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优化的初探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完善,我国社会各界的改革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医院是治病防病、保障人民健康的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单位,对社会进步和社会稳定和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医院必须贯彻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遵守政府法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在医院的正常运行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本文结合相关数据和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对进一步优化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构建和谐人才梯队提出相关的参考。 关键词:医院 人力资源 和谐社会 经济改革 人才梯队 医院是人民群众健康的守护者,也是社会公益事业的推动者。而医院管理,就是按照医院工作的客观规律,对医院工作进行科学管理的理论和技术方法,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在医院管理运行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发的《全国医院工作条例》,其中第一条指出:“医院是治病防治、保障人民健康的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单位,必须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遵守政府法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因此要使医院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就必须优化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在此基础上,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人才梯队。 一、优化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重要意义 1.现代社会中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 企业在现代社会中扮演者基础的角色,我国在确立市场经济后,医院也冲破原有的枷锁,获得了新发展。在医院管理活动中,人力资源管理是以医院医护人员与其他工作者等人力资源为中心,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获得最大发展的过程。与传统的医院运行方式相比,它解放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从而更好的实现人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在医院管理的运行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因此医院要通过人员配备使医院管理系统高效运转,进一步实现医院核心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维护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与长久的发展进步。 2.人才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地位 在医院与管理运行过程中,职工的主体地位必须得到展现,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就必须结合人力资源发展的实际背景,紧跟医疗变革步伐,另一方面创新医院创新管理模式,为医护人员提供好的机会,从而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自身素质,也从另一个角度提高患者与患者家属对医院的满意度。随着新医改的发展,按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特征来说,医院必须创造一个适合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的良好环境,建立符合现代社会与医疗发展方向的人才资源开发机制,从而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满足医院的长久发展,从而实现医院自身竞争能力的提升。 二、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不够规范 我国医学的发展起步较早,西医引进后的磨合期也顺利前行,但我国大多数医院内部与西方医学和医疗的发展相比,我国仍然没有建立起规范化、科学化的人力资源的管理机制。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各行各业都有着或大或小的改革。就目前来说,我国现阶段的很多医院在都已经在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上进行了改革,改革后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机制也大大加强,但是从世界整体来看,我国与西方国家仍然有较远的距离。就我国现阶段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国家人事制度改革还不能满足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不能及时与现代化社会建设相配合,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不科学与不规范直接导致我国医药卫生部的发展不能够适应新形势建设提高医院人才队伍的高标准要求。 2.考核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绩效考核是现代医院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在现代医院管理和运行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绩效考核是医院管理者和职工就工作目标与如何达成目标形成承诺的过程,因此绩效工作最终必须落实在合理的分配上,合理的分配是保障医护人员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工作绩效的重要方面。按照人力资源发展来说,人是第一位的,而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我国的薪酬分配政策一直以来都存在着缺乏绩效考核体系和反馈机制。据调查,我国大多数医院的绩效考核标准存在着不规范的情况,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是考核体系的重要部分,两者关系处理不当则导致薪酬分配政策缺乏竞争性和激励作用。换句话说,如果工资对医护人员失去了激励作用,那么员工对奖金的追求动力便会提升,这样不利于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发展,另一方面会阻碍了整个医疗体系的健康发展。 3.人力资源管理队伍业务能力不高 就我国医院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医院都是以医疗工作为重点,忽视了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建设。目前许多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不够健全,工作人员整体业务水平更是有待提高。不健全的管理机构在运行过程中会导致工作人员导致在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上存在不可避免的错误,严重制约了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对于医院管理来说,人力资源管理队伍的业务能力直接关系着医院的发展方向与发展成效。 三、优化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措施 对于医院发展来说,要建立和完善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并不复杂,一方面我们需要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从而改善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树立起正确的人力资源观念,不可缺少的就是专业化的高素质人力资源的挖掘和培育,从而使人力资源成为医院的战略性资源。对于未来发展来说,要想使医院的发展有良好的前景,确立良好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培养与管理计划十分重要。根据调查和实际经验可知,我们在制定人力资源计划的时候,必须结合医院的发展实际,符合医院的发展需求,另一方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价值和战略目标都要立足于医院的发展实际,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从现实角度来说,人力资源管理在今天显得比以往更加重要。对于医院的发展来说,拥有一大批致力于生命科学的高素质人才,这比什么都重要,而这一切都在于医院关于人力资源发展与完善的方法与战略定位上,定位准确,才能良好的前进。 四、结语 在社会发展的今天,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发展也将在经济向前的过程中继续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独特地位。目前来说,我国医院经营环境已经在不断变化,在市场领域,人才的竞争愈加激烈,而医院是吸引人才的重要方向,因此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利用好自身的地位,发挥好为医院本身作为知识密集型行业服务的作用。优化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实现医院又好又快发展,才能为现代化的和谐社会建设贡献力量,为社会建立完备的人才梯队,从而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论文:用友NC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在大型国有企业中的运用 【摘 要】用友人力资源ERP-NC管理系统是科学的管理技术与先进的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的人力资源管理全面解决方案。产品面向集团型组织和高成长性企业,以“集中管理,提升绩效”为设计理念,在UAP平台基础上构建出开放式、流程化系统,为客户带来高效、规范、专业、协调、战略的人力资源管理价值。 【关键词】用友NC 资源管理 大型企业 系统运用 一、用友NC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简介 (一)中国高端ERP第一品牌。ERP-NC是用友面向高端市场的ERP产品,为集团企业提供了人力资源的完整的管理解决方案。产品以“协同商务、集中管理”为设计理念,在UAP平台基础上构建出企业个性信息化平台,充分满足多层级、跨地域、跨行业经营的集团企业管理需求,为企业提供并保持无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二)人力资源管理。用友人力资源ERP-NC管理系统是科学的管理技术与先进的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的人力资源管理全面解决方案。产品面向集团型组织和高成长性企业,以“集中管理,提升绩效”为设计理念,在UAP平台基础上构建出开放式、流程化系统,为客户带来高效、规范、专业、协调、战略的人力资源管理价值。 (三)自助服务。自助系统提供了各级管理者及普通员工参与企业管理活动的途径,实现了集团型组织全员参与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人力资源服务的窗口,也是人力资源管理与沟通的平台。 二、应用范围 (一)集中管控,提升整体管理水平。利用ERP-NC人力资源系统搭建了一个标准化、规范化、网络化的管理平台,按照单位的组织层级,授予相应的权限,对人员的基本信息进行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的查询与分析。通过数据和业务的集中,整合了集团分散的管理资源和人力资源,提高了集团人力资源整体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大幅度减轻人力资源部在事务性工作上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二)劳动合同信息化,提高合同管理层次,降低法律风险。2008年1月《劳动合同法》开始实行,对员工合同管理、员工关系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员工劳动合同的签订、变更、续签、终止、解除这一全过程得到加强。并针对不同时期,不同的合同版本,提供版本管理,可根据需要设定试用期、合同到期的自动预警提示,规避法律风险。 (三)人员变动无纸化、管理多样化。主要负责完成对在职员工、解聘员工、离退员工的基本信息、任职情况、组织变动情况、奖惩情况等档案数据的维护、统计分析,晋升、降职、辞职、辞退、退休等人事变动业务的处理,并提供各类员工信息卡片、信息花名册、信息报表。人员信息的变动管理,提供多种形式、多种角度的查询、统计分析手段。 (四)薪酬核算信息化,有效控制人力成本。提供对企业员工薪资标准的设定,员工工资定级,工资调整的申请、审批,工资核算发放,自动计算社会保险等代扣代缴项目、统计分析等。支持代扣税或代缴税;支持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的计算;工资发放支持银行,提供数据的输出功能。可以根据公司政策,设置并计算由于年假、事假、病假、婚假、丧假等带薪假期以及迟到、早退、旷工等形成的对薪资的扣减,还能存储完整的历史信息供查询和生成报表实现薪资调整的逐级在线审批,废除纸质工资变动审批单。各分子公司在自己的管理范围内独立处理业务,集团自动全面掌握各分子公司薪酬数据,并可以对集团薪酬情况按照相应的统计规则进行统一的分析处理,生成各类工资分析报表,为集团领导提供决策依据。 三、应用价值 (一)动态信息集中(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处理平台)。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获得整个集团动态集中的信息,实现组织体系、岗位体系、人员信息、人员变动情况等信息的实时动态汇总、查询和分析,并通过报表的形式对信息查询结果进行呈现。即重点解决人力资源基础信息的动态集中问题,使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由过去集团和分子公司各自离散状态转向集团公司动态集中,是人力资源信息化的基础和关键。 (二)提高业务协同效果。集团范围内的员工信息管理通过集中的数据库来管理,数据实时准确,人事调配、离职、退休等先从系统中进行操作,从而实现对员工信息的动态更新和及时获取,有效避免了因员工在部门之间、分子公司之间调动而导致信息输入的重复劳动,能够提高信息的准确性,能够实现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能够对战略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三)提供人力资源信息分析系统,有效支撑企业战略决策。伴随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从服务性部门向企业战略性部门的转变,ERP-NC也成为企业的一个重要战略性工具。ERP-NC一方面可以使决策者实时掌控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及其变化态势,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进行组织架构的变革和人力资源的调整,以应对市场的挑战;另一方面可以基于详细、充分、准确的人力资源信息,通过自主灵活的各类统计分析,管理层可以实时浏览和查看人力资源概况和全景图,使决策者实现对于企业人力成本的全面把握和分析,及时发现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方案,帮助企业合理规避风险。为战略决策提供了有力的决策依据。 (四)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绝大部分的档案、信息传达等事务性工作都实现了电子化操作,人力资源管理者可以将数据的保存和统计工作交由相应的程序来处理,既节约了纸张成本,又省去了大量事务性工作带来的人力成本的增加,并且提高了工作的准确性,减少差错率。ERP-NC不仅能将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职能完全覆盖,并且在系统中体现经过优化的规范化的业务流程,帮助人力资源管理者提高了工作效率,从繁忙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能够腾出更多的时间来考虑组织发展和员工的实际需求。 (五)优化集成系统,提升协同效率。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并非孤立地应用,目前通过ERP-NC系统的接口开发,最终与集团财务,一线机构等系统有效衔接。作为核心系统,共同推进企业管理水平提升和企业发展。 四、结束语 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集团组织发展举足轻重的原动力,已成为集团间竞争的主要支撑力,激发第一生产力,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是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ERP-NC的应用与发展,将全面提升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中国经济的全面崛起。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论文:用友NC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使新疆天业集团人力资源管理实现跨越式发展 【摘 要】信息化目标建立基于企业网和互联网的信息集中管理,各类业务协同运作的、统一监控的天业信息化统一管理平台。集团领导和人力资源部门能更及时、快捷地掌握集团人力资源在总量、结构、素质、流动及配置方面的状况,根据需要随时随地提取各项人力资源统计指标,为集团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提供信息支撑。集团综合管理功能报表的开发和展现,利用现有系统数据进行分析,提供高层决策所需的综合分析报表。 【关键词】用友NC;管理系统;人力资源;跨越发展 新疆天业(集团)有限公司组建于1996年7月,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控股的新疆天业股份有限公司于1997年6月在上海交易所上市、新疆天业节水灌溉股份有限公司于2006年2月在香港成功上市。新疆天业拥有120万吨聚氯乙烯树脂、100万吨离子膜烧碱、140万千瓦热电、200万吨电石、400万吨电石渣水泥、500万亩农业滴灌塑料节水器材生产能力,是中国目前产业化配套最为完整、生产规模最大的电石乙炔法聚氯乙烯生产企业。新疆天业是全国循环经济第一批试点企业和中国500强企业。2010年被国家列为“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示范试点企业”、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创建试点企业”。 发掘人才、建立高效人力资源体系促成集团版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上马。人,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高效运作的员工队伍为公司的快速成长提供着不竭的生命源泉。在新的宏观环境下,天业集团发现人力资源战略在公司的集团发展战略中越来越重要,企业需要将信息化建设提升到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来对待,信息化时代已经来临。 信息化目标建立基于企业网和互联网的信息集中管理,各类业务协同运作的、统一监控的天业信息化统一管理平台。集团领导和人力资源部门能更及时、快捷地掌握集团人力资源在总量、结构、素质、流动及配置方面的状况,根据需要随时随地提取各项人力资源统计指标,为集团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提供信息支撑。集团综合管理功能报表的开发和展现,利用现有系统数据进行分析,提供高层决策所需的综合分析报表。 项目得到天业集团公司高层的关注,为此,成立两个小组:集团公司纪委书记、人力总监挂帅的领导小组和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直接领导的工作小组。天业集团以前也成立过很多信息化小组,但像此次由集团高层领导亲自挂帅一个信息化项目,绝无仅有。这也说明了集团领导的高度重视性。 新疆天业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建设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7年5月~7月,项目准备,基础数据平台开发实施。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状况整体了解,制定调研计划,编写调研问卷,完成项目启动会、数据采集培训、数据编码规范、原始数据导入、系统基础数据平台的实施等。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全集团基础数据平台的部署与数据采集工作,并进行全面核对,保障系统数据的正常运行和错误数据及时更正。 第二阶段,2007年7月-12月,系统上线试运行。项目组在前期大量工作的铺垫下,完成了项目技术规范书规定的全部20余个业务管理模块(包含部分为天业集团专项开发的新模块)的实施与二次开发工作,并对业务人员进行培训。对系统数据库进一步优化处理,使系统的运行速度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同时全面提高了系统应用的安全性、稳定性和整体性能。 第三阶段,2008年1月系统正式上线运行,人力资源系统涉及模块全部正常运行至今。期间2009年10月-11月系统由3.5版本升级为5.02版本,全面提高了系统应用的安全性、稳定性和整体性能;2012年3月增加企业年金模块,对企业年金系统化管理,集团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自2008年1月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在全集团上线投入运行至今,全集团公司共有45个公司节点加入并正常使用,涉及员工15000余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已成为全集团人力资源管理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集团总部和分公司间方便快捷地进行人力资源基本信息的共享,规范了所有公司业务流程,提高了全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的办公效率,同时提高了全集团用户的电脑应用水平和综合素质。在使用过程中,人力资源系统管理员制作完成《天业集团人力资源ERPNC系统操作手册》,为集团人力资源系统操作人员提供了专业的学习资料,有效提升了业务水平,在提高操作效率等问题方面也作了大量的优化工作,保证了系统正常、稳定地运行。 天业集团在充分利用NC平台的基础上,由用友公司开发了触摸屏,安放在集团机关一楼、天业塑料厂一楼、长运生化一楼、化工中发一楼、天辰化工食堂、电石水泥产业食堂、天辰热电食堂,将人力资源系统信息与触摸屏联网共享,员工可以随时在触摸屏上查询自己的信息,包括薪酬。这是一个突破,它从档案管理,走向了前台,与员工见面,从而直接促成了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重大转变:由业务部门单一管理转向公司全员管理。档案信息的公开,建立了与管理部门与员工的互动。可以提出更多的改进意见。上至董事长、下至普通员工,都有了一个参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平台,只是在里面的角色不一样,承担的任务不一样。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了全员的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应用六年来,新疆多家大型企业来天业参观、取经。天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不仅在集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上,发挥着重要功效,在业界也已经赫赫有名,成为一种借鉴。2014年1月由于国家出台新政策,企业年金个人所得税调整,薪酬模块、年金模块做部分调整,人力资源系统管理员与用友工程师经过半个月的努力,新疆首家在线测试调整完成并与1月正式投入使用。天业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其开发的技术性、创新性,应用实时性和丰富性,在新疆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数一数二。 通过与用友软件战略合作,在提升企业信息化进程的同时,也打造了符合现代管理的信息化产品。系统的建设最大的贡献在于实现了所有系统人力资源的唯一性管理,数出一门的效果实现了所有应用系统的完全集成,有效地实现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在企业整体信息化战略中的良性发展,对推动天业集团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强有力支持。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应用必将对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工程项目投资控制论文: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投资管理及造价控制 摘要:国民经济发展对经济建设的要求逐渐增高,水利水电施工项目是工程中经济投入和输出的重点。现阶段的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当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强对项目的投资管理和造价控制。文章主要分析在水利水电的施工过程中项目的投资管理和造价控制中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希望能在施工的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投资管理;造价管理 水利水电工程是一项大而复杂的工程,在施工中涉及的内容很多。因此,对水利水电进行施工控制是比较困难的。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时间长、施工规模大、施工所需要的条件比较多,施工所涉及到的资金投入项目也是比较多的。随着国家的政策的转变,对施工效果的要求不断提高,水利的投资管理和造价控制的难度也逐渐上升。水利水电工程中的成本造价控制,是对社会经济的一种管理。 1工程项目的投资管理和造价控制的现状 水利水电工程是关系到水利水电整体质量的关键,工程的投资管理带动工程的正常运行,工程的造价控制可以对水电的项目进行优化。然而,现阶段水利水电的工程的项目的投资管理和造价的控制中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1.1缺乏全过程的造价管理体系 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较多,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缺乏全过程的造价管理体系。施工时需要对整体全过程进行控制,现阶段施工已经逐步加强对每个分阶段的控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管理模式。没有系统的管理模式,就难以进行在总体上进行系统控制,每个分阶段即使做到了足够的出色,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往往会形成分裂的状态。因为对每个部分没有做到充分了解,就难以从整体上进行系统的指导和控制。特别是在控制中每个部分的状态和标准都各不相同的情况下,整体的控价的模式、控制的方式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工程管理是一个动态控制的过程,如果缺乏全过程的造价管理体系,则不能及时对工程动态的发展变化进行管控,不利于造价咨询的进展,不仅阻碍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更是高层次系统管理的不足,对实际的施工造成了很大影响。 1.2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不够 不是所有项目都能满足经济和质量上的双重达标,有些项目甚至不能适用于水利水电的施工。如果该项目没有得到国家的政策准许,那么这样的项目并不能够在实际的使用中坚持下去,项目的不可行必然导致工程的流程也无法完全的进行下去,一旦中间出现了停顿,就会造成施工的使用的材料和器材的浪费。这些材料和使用器材的售价都很高,如果停止这些材料和技术的使用,就会造成施工经济上的浪费。因此,施工之前,工作人员应该对施工的经济性和合理性进行测评,了解施工所承受的风险,理解施工在社会中的使用的效益。因为社会对于水利水电的控制有一定的标准,施工的时候要满足国家的控制的标准,施工技术的要求程度很高,施工的可行性需要满足的条件也很多。施工的可行性不够造成的经济的损失是很大的,所以项目的规模和标准都需要得到控制。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就要对项目的这些方面进行控制。目前,施工中缺少了对这些过程的详细的确认和检查,以及对可行性的研究缺乏深度,导致在选择施工地点的时候出现了一些问题,施工地点容易出现自然灾害或者是国家禁止施工要求的现象,以及技术、资源和材料供应不够的问题。由此看来,研究的程度不够会影响整个工程的进度,会对施工的时期和施工的质量以及施工的效率产生影响,还会对施工的造价的成本造成影响。 1.3项目概算的管理程度不够 在项目实行之前,应该进行项目概算计算。根据施工时所需要的材料、技术、设备器材、施工人员工资等要素进行详细分析,就可以对项目的成本进行预测,得到项目概算。通过计算得到的数据,最后对项目的最终成果进行研究。得到的数据作为一种参考,也是为了之后的成本控制更加顺利。项目的概算是完成整个工程最关键的地方,预算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在动态变化中,预算与实际的施工成本就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分歧。随着工程设计、实际环境、原材料价格、技术和器材引进的变化,施工成本与原先拟定的方案出入会很大。因此,在施工的时候需要预算,同时根据实际的发展状况进行预算的更改。因为施工时间长,施工规模比较大,施工质量的要求高,因此施工的预算是很困难的。在现在预算的管理的体制中,需要进行进一步预算的优化,从提高每个部分的预算的准确度,同时对整体的预算进行整理,得到的数据对于成本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2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 在水利水电管理中,工程项目的投资管理和造价控制中问题对于水利水电的质量和实际使用、以及可获得的经济上的效益的影响很大。工作人员需要从各个方面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在施工中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推动我国经济的大力发展,同时也在国民经济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2.1大力推行设计招投标 现阶段的水利水电控制中,存在一种现状就是在管理的时候进行了大力的设计招投标。无论是施工还是设计,或者是施工之后的监测,都需要进行招标,这是基于国家的管理规定来进行的。招标所依据的原理就是因为在招标的时候可以对不同的竞标者进行选择,从而提高产品的质量。因为水利所涉及到的产品价格一般都比较高,特别是那些重要的设备,价格一般都比较贵,这种情况就需要进行招标,招标对于大额购买的意义重大。在招标的时候还需要制定合的,签定适当的合同,可以保障产品的质量。考虑到经济因素,需要优化方案,选择最合适的方案。水利水电的经济要求比较高,需要对自然的条件进行优化,对自然条件进行充分的利用,保证项目的布局的优化和合理性。对于材料和设备,应该尽量避免一些价格昂贵的材料和设备,这对于降低水利工程和项目的投资的意义很大。 2.2加强设计阶段的管理 施工以设计为基础,设计阶段的管理是施工的关键。因为设计是施工的第一步,而且设计是最重要的一步。设计出来的图案可以对施工进行指导,同时设计出来的优化方案,可以加快施工的进度设计阶段对于投资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参考的条件,因为对整个施工流程进行设计,就可以对施工所需要的资金进行预测。如果在设计的方案中,对材料和设备的要求并不高,那么对水利水电施工的投资就可以少一点。这对于施工来说,是对资金的一种节约和控制。无论是技术的设计还是施工图的设计,施工的时候需要对这两方面进行优化,那么就可以对施工的整体设计进行优化,以减少投资。工程的设计所需要的费用并不高,但是得到的设计的方案却影响了整个施工的整体的投资,并对施工的投资所需要的资金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需要对施工的设计阶段进行严格的管理,才可以对施工的投资进行管理,将投资控制在最小范围。 3结束语 施工需要对各种因素进行考虑。施工的投资关系到施工的经济因素,而施工的投资管理与造价控制也是为了提高施工的收益。因此在施工的时候需要对施工的这两个方面进行着重的考虑。面对广大的市场,相关人员需要做的就是用最低的价格作出最好的产品。在我国的工程建设发展背景下,对施工投资进行管理,控制工程造价,对我国的经济的发展的意义具有深远影响。 作者:周亚波 单位: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工程项目投资控制论文:BT工程项目投资的法律风险控制 摘要: 从投资方的角度,就BT工程项目的前期筹备、中期合同签署、后期实施三个阶段,以全生命周期法律风险防控体系视角,分析各阶段的法律风险点,并提出法律风险防控的建议。 关键词: BT模式;项目投资;全生命周期;法律风险 1引言 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公共基础设施需求加大和政府投入及偿付能力不足的矛盾,促使借力社会资本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各种融资模式应运而生。BT是其中一种投融资建设模式,即项目业主通过招标选定投资方,投资方设立项目公司对项目进行融资、建设管理和施工总承包,项目建成后移交业主回购。BT模式减少了中间环节,有助于控制成本,提高投资利润,拓展相关业务链条。但是,各种合作方式均有利弊,如何应对随之暴露出来的监管漏洞,在法律框架下灵活设计投融资模式,规避法律风险,赢得更大竞争优势,成为承建商和投资商目前重点研究的问题。全生命周期法律风险防控体系是针对前期项目筹备、中期合同签署、后期项目实施等三个不同阶段特点的全流程、全方位的法律风险防控体系。该体系借鉴BIM的全周期协同、信息传递等管理方法,根据不同项目性质和业务特点,将法律风险管理要点与项目业务操作紧密结合,有针对性地进行法律风险防范,体现法律管控的价值。本文从投资方的角度,以全生命周期法律风险防控体系视角,分析BT工程项目应防范的法律风险点,并提出法律风险防控的建议。 2项目前期筹备阶段的法律风险及防控 项目前期筹备阶段的法律风险及防控,约占BT项目全生命周期法律风险防控体系的30%。在项目前期筹备阶段,投资人将通过尽职调查做出决策,包括是否投资该项目、以何种模式投资、投资规模有多大,是否引入合作方、资金实力是否能够支持项目完成,是否需要借助外部资金,如果需要融资,融资结构如何设计等。做出这些项目决策前需要在尽职调查的信息基础上,衡量各方面潜在风险以及对项目回报的影响,评估投资的可行性和回报率。该阶段主要法律风险及防控建议如下: 2.1投资环境风险 2.1.1风险成因法律环境方面:如果特许建设项目在项目审批过程中,未能如期获准或取得必备的资格许可、政府不履行协议、税收增加、项目授权的专有唯一性被打破、项目所在地政策法规发生变动、适用法律变更、建设主管部门对项目的监管力度变化、项目不符合环保要求、不满足城市规划、当地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将会直接导致项目无法如期完工、投资无法退出的重大损失。市场及不可抗力因素方面:如果项目所在地经济实力薄弱、财政收入乏力,人文环境不适宜项目建设,都将影响政府的回购能力、政府资金计划的落实;如发生项目合作各方不能预见、不可避免、不能克服的自然或社会事件(如战争、疫病、自然灾害等),将会导致工程无法如期完工且造成经济损失。另外,如项目涉及的政府许可审批、征地、房屋拆迁、综合管网迁建等投资方无法控制的环节过多,则有中间环节费用超支、成本不可控的风险,会导致投资损失。 2.1.2防控建议对当地法律法规、政策、税收要求、法治环境等进行调研,落实近几年当地的财政收入情况及业主资金来源,考察政府在一定时期内投资规模与政府财税承受能力的匹配度以及政府回购能力、政府优惠政策的延续性、政府的项目资金计划;对项目经济可行性、适宜性进行全面调查评估。 2.2项目自身及投标风险 2.2.1风险成因项目所需要的关键技术,如果不是投资方擅长领域或主营业务、项目业主不熟悉该类项目的特点及招投标流程、项目业主与投资方属于首次合作,不了解双方履约质量,都会给项目的履行带来争议风险。如业主提供的项目资料不全面、限制投资方对分包商的选择;投资方未能仔细阅读招标材料、勘察现场细节,将可能出现投资方对于业主的要求出现理解偏差、对项目建设环境不了解、项目运作规划不合理、设计深度不够、工程量估算不准确、盈利预测失准、联合体或分包商不配合管理等的风险。 2.2.2防控建议与项目发起人沟通,尽可能收集项目基本资料,现场勘查项目环境;研究吃透招标文件及附带的合同文本,了解技术路线、质量标准、保函/保证金方式、资信文件,了解投标联合体或分包商的资信信息,准确测算项目工程量;选择技术路线成熟度高的方案。 2.3项目融资风险 2.3.1风险成因大型基础设施BT项目一般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需要投资方具备一定资本实力或具有较强的融资能力,如果采用融资方式进行杠杆投资,则需考虑融资及再增资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如金融环境变化、货币利率波动、通货膨胀、担保不足、合作股东投资款不到位等。如果上述风险影响到投资方融资能力,会导致资金链断裂,项目停工,投资无法收回。不同的融资方式也会有其相应的风险,譬如债权融资比例过大,会使资金成本提高;股权融资比例过大,将可能发生公司控制权转移。同时,融资时如提供的担保不可靠,将可能面临无力偿还贷款,贷款违约产生赔偿责任的风险。 2.3.2防控建议(1)多渠道融资:衡量自身的资金实力,在全面风险分析基础上,确定项目最小现金流量水平和债务偿受能力;综合考虑融资金额、时间、费用等因素,在目前初步形成的银行、资本市场、信托、基金、地方与中央政府投资等组合而成的多元化融资框架下,发挥杠杆的作用,选择适宜的融资方式,合理安排各种融资方式的比重(如发起人战略投资及发行股票等股权类投资,银行贷款、基金信托通道融资、发行债券等债权融资),以减轻资金压力并尽可能降低融资成本。在同一融资渠道下还可以细分,如银行贷款可以长短结合、期限可以“前长后短”、可以选择独家或多家银行贷款方式等。(2)多方担保支持:投资方可通过项目公司与贷款方签订贷款合同及有关担保合同,借助项目方母公司信用担保、政府或其他商业机构担保、以及项目自身抵押等形式,协助投资方取得贷款。为落实项目发起方的协助融资承诺,投资方可与发起方在合作合同中明确约定发起方提供担保的内容、方式和责任;约定发起方同意以自有资金、项目资产(含土地使用权)或收益置换项目投资人的银行融资担保,向投资方出具付款银行保函,约定由发起方下属国有公司为发起方回购履约出具履约担保函/回购承诺函/付款承诺书,作为BT合同附件。承诺函保证:如保障措施仍不能保证发起方履行回购义务,发起方下属国有公司以其合法、有效的国有资产为发起方提供回购履约保证,回购担保金额与回购款相当。 3合同签署阶段的法律风险与防控 项目中期即合同签署阶段的法律风险及防控,约占BT项目全生命周期法律风险防控体系的40%。在合同签署阶段,要明确BT模式法律主体的权利义务,并形成合同体系。主要由四个方面组成:A.政府与投资人之间的项目主协议,如《BT项目合作合同》/《特许建设合同》,以解决BT投资合作模式问题;B.投资人与融资机构之间的协议,以解决资金安排、融资事宜,包括贷款合同、抵押或质押合同等;C.投资人成立项目公司的文件,包括《股东协议》等;D.投资人建设项目的协议,包括工程施工合同、运营服务合同、原料供应合同、产品采购合同和保险合同等,以解决商务层面事宜。其中最核心的是政府与项目公司签署的《BT项目合作/总承包合同》。项目全过程中的重要风险点,可以通过合同条款的设计提前预防控制。与事后维权相比,事前控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合同签署阶段重点关注的法律风险及防控建议如下。 3.1工期风险 3.1.1风险成因如未能在双方约定期限内完成各阶段工程和竣工验收,投资方作为项目总承包方将有被业主追究违约责任,支付违约金的风险,同时,双方对工期理解的不一致,也会导致纠纷产生。 3.1.2防控建议(1)约定工期:明确约定工程分几期建设,每期多少日,起算日如何计算,并注明如有调整以实际调整日期为准;(2)约定例外情形:对可能引起工期延长,且总包方可以相应免责的情形作出明确的限定,包括发起方原因(延迟办理项目建设手续、征地拆迁、水电供应、周边关系等)、不可抗力事件、设计变更等。 3.2价款风险 3.2.1风险成因前期对项目成本估算不足,会导致合同价格偏低,投资损失;付款条件和进度约定不合理,也会出现业主方付款迟延等情况,导致资金短缺;价款条款约定不明,还会造成工程竣工结算时,双方就工程价款发生争议。 3.2.2防控建议(1)计价方式:在前期投标和商务谈判中,要充分考虑和评估成本、费用、税金和利润等因素,风险高的项目还需要预留一定的风险准备金,在总包合同中明确约定合同计价方式(固定价格或可调价格)、计价依据、可调价格方式中价格调整因素、工程量变更和费用波动调价的方式等内容;(2)付款进度:在总包合同谈判时,争取更好的付款条件和较高的预付款比例,提高进度款支付比例,并使支付节奏与项目进度相匹配,保证总包方现金流充足,注意降低尾款质保金约定比例,期限不宜过长,否则易造成投资方长期压款;(3)分包匹配:在分包合同中,尽可能转嫁项目资金风险,约定分包付款节奏与项目进度及回购款支付节奏相匹配,将回款风险与分包商绑定,尽可能将收款压力转移给分包单位,最大限度降低投资方垫资比例;(4)变更限定:为防止履行过程中设计需求变更导致成本超支,应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工程变更的触发条件、变更范围、变更程序以及价款变更的依据等,并在履行过程中保留需求变更证据。 3.3质量风险 3.3.1风险成因在工程验收过程中,如业主与总包方就工程质量标准理解不一致,会导致争议发生,验收不通过,造成总包投资方返工、延期、甚至工程无法移交,投资款无法回收、违约赔偿的风险。 3.3.2防控建议总包合同中应明确约定工程质量评价标准、工程技术要求、质量检验程序、发起方的特别要求、边界条件、完工和运行标准、技术完工标准、财务完工标准等。这些既是实施指引、检验标准,也是发生纠纷诉讼时的评判依据。 3.4回购风险 3.4.1风险成因BT建设模式中,项目投资方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是项目回购风险。由于BT模式没有未来的项目经营利益作为投资回报,投资者将项目建成后,政府必须以财政资金将项目立即回购,并完全靠政府财力作保证,因而对政府财政资源的依赖度高。因此,如果政府信用发生重大变化,必然影响投资者的资金安全和投资回报。理论上,地方政府或代表政府的机构按照BT合同按期向项目投资方支付项目回购款,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些地方政府却信用不佳,不能遵守合同的约定,具体表现如:(1)优惠承诺不能兑现:为吸引投资提出的税收、用地、拆迁补偿、回购担保等优惠条件出现重大调整。(2)资金紧张政府不能回购:由于区域条件不同,各地的政府财力相差较大,加之政府财政资源的投向多元化,投资项目较多,如果政府负债过多或回购资金量准备不足,必然对项目回购能力造成影响。 3.4.2防控建议(1)取得政府方征信担保。政府下属的国有资产投资经营管理公司为BT项目提供第三方担保。如:以该公司的资产或政府垄断性经营权(如景区收费权等)抵押担保;在提供信用担保的同时,为使其更具实现性,附加如下两种担保支持,即申请政府财政预算作为担保和以土地出让金收益权保证回购款的支付。申请政府财政预算作为担保即项目投资人可要求,由该公司提供当地人大常委会批准本项目回购款列入政府财政预算的决议,以及当地政府关于以财政性资金预算支付本项目回购款的政府常务会议纪要;以土地出让金收益权保证回购款的支付,即政府以约定的土地使用权出让收益作为回购担保,就履行回购义务所需的资金,以未来若干年土地出让金中地方政府留存部分优先偿还,由政府部门就偿还资金的时间做出书面安排并质押“土地证”。(2)发行政府债。以政府作为发债人发行政府债券,不同于城投债,政府债是明确以政府为发债主体,以财政预算为担保的债券。(3)设定回购条款。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回购款构成”、“投资回报计算方式”和基价变化条件(因发起方原因而增加建设内容、提高建设标准、变更设计,以及发生合同约定不可抗力事件,致使回购基价发生变化的,该变化应如实反应在回购基价中);基价影响因素(项目承发包模式、回购期融资费用、自有资金和融资资金比例、投资回报率);合同价格调整影响因素(法律变动、重大变更、价格变动、工期延误、建设工程费用、融资费用)及回购款结算方式、条件、程序。(4)设定违约责任。合同中明确约定发起方未按期支付回购款时,应支付的延期违约金、计算基数及延期违约赔偿费计算周期。(5)购买保险。为BT项目建设投保商业保险是防范非系统性风险的有效手段之一。目前就BT项目运作可考虑政府回购险、建设工程一切险以及与项目运作有关的其他附加险。建议约定项目发起人为BT项目回购投保政府回购险,并约定不能按期回购时,以项目投资人作为保险受益人。 4项目实施阶段的法律风险与防控 合同签署完毕,进入履行阶段,工程也开始设计、采购、施工的建设全过程。项目后期即实施阶段法律风险及防控,约占BT项目全生命周期法律风险防控体系的30%,重点关注的法律风险及防控建议如下。 4.1采购风险 4.1.1风险成因该类风险主要表现为能源、原材料、设备供应不足或不符合要求而影响项目施工进度,使项目生产能力下降。具体如:采购价格超预算、设备的供货周期长,设备质量不符合约定、设备售后服务不到位,采购文件对性能、质量验收标准不明确,附带的说明、图纸、资料不完整,越权采购,货品运输、装卸不当、安装过程违规等。 4.1.2防控措施(1)价格控制:严格按照预算控制采购,价格不能超标;(2)供应商管理:对供应商考察,了解其生产经营情况,检查资质,建立合格供应商名录,通过招采管理流程,从合格供应商库中按标准选择;完善供应商考核评价,确保按时供货及货品质量;(3)售后服务:与设备厂家沟通、协调,保证售后服务满足工程需要;(4)采购文件:将供货时间、方式、质量、价款、运输交付、验收、维保等事项在采购合同或采购任务书中明确约定;(5)采购验收:加强对采购材料和设备的检验,拒绝使用检验不合格的产品、质量低劣的材料设备。 4.2施工控制风险 4.2.1风险成因(1)人员素质风险:项目经理的经验和能力欠缺,业主代表管理水平低,项目管理人员经常变动,与业主、监理、分包商、政府部门沟通能力欠缺等,都可能影响到项目的管理业绩,执行人员不了解合同关键条款,会导致违约风险。(2)成本控制风险:在BT模式下,政府对项目规划是粗线条的,建设期还存在利率和材料价格上涨的可能,项目投资者几乎承担了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所有成本风险,从而导致项目成本控制的不确定因素增多。而且,BT模式没有经营环节,不能通过后续行为来补救,投资者争取盈利的主要方法就是控制建设成本。如果对分包商的现场签证把关不严,将造成分包费用增加;设计施工变更,但未能在有效时间内要求业主补充完善相关手续,导致费用、工期增加无证明文件,造成费用损失;现场设备、材料保管不善,增加项目成本等。(3)质量控制风险:施工分包的项目,如果对分包商的承建能力、技术力量、施工水平、设施设备、管理手段等把关不严,或者对分包与总包之间的施工、管理、原材料配套等方面衔接不好,都容易出现建设质量问题。防止分包商以过低的成本报价中标,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发生工程质量低劣的情况。(4)生产安全风险:安全管理很繁琐,但是安全无小事,如果现场管理不善,安全管理检查不到位,可能导致施工现场的安全风险,导致总承包方受到行政处罚、损害赔偿。 4.2.2防控建议(1)人员管理:组织合同交底、全体项目团队成员学习明确合同中的管理重点、强化项目人员履约意识;加强项目业主方、监理方、各分包商等参建方的沟通;与当地有关政府部门(如技术监督局、质检站、环保局等)建立联系,熟悉办事流程;(2)成本控制:严格控制项目毛利率及成本预算,在预算的框架内,控制工程造价,进行全过程的造价管理;做好施工图预、决算的审查工作,做到工程预算不超设计概算、工程决算不超预算;根据预算决定工程如何分包,做出分包预算计划,保证施工过程有预算控制;再行选择相适应的分包方、采购底价;提前确定资金使用计划并分解到各个工程项目中,及时对资金使用情况与使用计划进行对比调整;施工过程中进行投资跟踪控制,定期进行投资时机支出值与计划目标值的比较,发现偏差,分析产生原因,及时采取纠偏措施。如果施工单位要上调费用,应与政府协商一致后方可允许,建设总价相应上调。(3)设计施工管理:加强对设计院的管理和对设计文件深入评审,从设计环节保证工程质量;设计与施工相结合,在设计阶段即做好造价控制工作,可采取限额设计,从工程实际使设计与施工相协调,尽量减少大幅设计变动造成的损失与浪费。按照批准的任务书及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按初步设计概算控制施工图设计,保证总价不突破投资估算;施工过程实行全过程监控,认真进行工程计量,复核工程付款账单后签发付款证书,不合理的、超预算的不能签证,保存施工记录、各种文件图纸,特别是注有实际施工变更情况的图纸,防止施工单位编制工程算书时出现冒算多算、高套定额单价、高套取费标准等提高工程造价的现象。在施工环节中,现场项目部要严格按照施工规范和设计文件进行施工;确保设备、材料质量合格后再进入施工现场,设备安装前需进行技术交底,特殊工艺编制专项施工方案进行交底。(4)安全生产管理:项目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编制全面风险清单并交底,安全管理责任到人,制定有针对性的事故应急预案;所有人员须经安全教育后方可进入施工现场,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项目部定期召开安全例会进行安全教育;施工现场安全员每日现场检查,建立定期检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提供照明、警卫、护栏、警告标志灯等安全防护措施,避免发生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有关施工场地交通、环境卫生、计生、施工噪声管理等手续须按有关部门要求及时办理;对已完工部分工程做好保护工作,包括防雷电、防火等安全防护。可通过投保建设工程一切险、第三方责任险、建筑工程人身意外伤害险等来分担施工安全风险,并明确约定由哪方来承担投保责任。 4.3竣工移交风险 4.3.1风险成因项目施工结束进入竣工验收移交程序,由于施工过程中设计方案、技术要求、材料、设备、工期等都会随着工程的推进发生大量变更,如果工程质量出现瑕疵、竣工材料不全、工程造价调整的文件依据不足,都会造成价款结算时产生争议,甚至导致诉讼的风险。具体包括:竣工验收手续未完备;撤场损失;项目档案不完整;未结清账目;存有纠纷、诉讼;未及时遣散项目临时人员等。 4.3.2防控建议(1)授权代表:在合同签订时,明确约定各方有权检查及签字的代表。(2)竣工文件:完善竣工验收资料,包括各种进度/专业会议纪要、往来信件等文件,工程实施全过程都须留文字性痕迹,对于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变更,要留有双方认可的书面依据,便于竣工结算及应对可能发生的法律诉讼。 5结语 BT投资项目的风险具有全局性、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不可能保证项目完全无风险,但可以通过风险识别、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与事后维权,达到风险控制的效果。本文围绕BT工程项目的投资管理全流程,运用项目全生命周期法律风险防控的理论体系,分析了BT投资方可能面临的主要法律风险点并提出相应防控建议。对于基础设施或公用事业项目的投融资,项目参与各方可以根据不同项目特点进行合作模式与法律框架的构建,BT模式仅是其中一种基础模式,本文抛砖引玉,其他各种投融资模式可在此基础上,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灵活设计,在社会资本与政府的合作过程中,按照“风险由最适宜一方来承担”的原则合理分担风险,可使风险控制能力、风险程度与所得回报相匹配,开拓社会资本与政府合作的新空间,以期达到共赢的局面。 作者:欧阳东 曹稷 单位: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工程项目投资控制论文:房地产工程项目投资成本控制 房地产行业一直以来呈现高利润的状态,以至于很多企业在进行房地产项目建设时对投资成本不加以控制,虽然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损失,但总体上还是盈利的。但是近年来,由于政府的调控与市场竞争的加剧,房地产行业的利润降低,如何有效地控制成本,成为企业亟需思考的问题。 1当前房地产工程项目投资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1编制项目估算不严谨项目在投资建设之前,企业都会对其作出投资估算,但是部分企业没有意识到编制项目估算的重要性。对项目投资的估算不合理,有时候会出现各种漏洞,造成经济上的损失。企业在发展中没有长远的计划与预算,对资源不能做到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隐形的成本支出,对房地产企业的良性发展不利,无意中增加了投入,降低了利润。 1.2施工过程中监管不严格施工过程中的监管力度是影响工程成本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企业忽视对材料、设备的监管,设备费用在工程建设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一旦忽略了对这方面的管理,造成材料的浪费或者重复投入,整个工程的成本就会极大程度地增加。另一方面,施工过程中的权责不明确,领导对各职能部门的管理不到位,很容易在施工中出现问题,而问题产生时,没有部门出来承担责任,致使企业遭受进一步的损失。 1.3招标工作没有起到控制作用我国在工程建设中采取招标、投标的方式,来提高竞争的公平性,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工程质量。但是在现实的投标工作中,各施工单位并没有依据企业自身的特点与工程的难度进行投资预算,而是按照省市统一标准进行工程预算定额,因而他们的报价近似。除此之外,很多房地产公司的建设项目并没有招标的程序,工程承建者早已内定。因此总的来说,投标招标工作没有起到对项目建设成本的控制作用。 2房地产工程项目投资成本进行控制的意义 在房地产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只有成功地控制住房地产工程的项目投资成本,才能确保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就社会效益来说,有效控制成本能够有效地下调房价,改善民生住房条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通过成本的降低使企业在房价与利润之间找到平衡点,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赢。 3如何有效地对房地产工程项目进行成本控制 3.1本控制的原则(1)全程控制。在项目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实现对成本的控制。包括从项目的确立、设计、施工、竣工直至销售阶段,有时还会涉及到后期的线上线下运营。保证项目的成本始终都处在科学有效的控制之中,避免出现严重超支的现象。(2)全员控制。企业内职权的分配、责任的安排对项目成本是有着极大的影响的。合理的组织结构安排,有利于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责任感,让他们树立起控制建设成本的观念。在问题产生时有人主动承担,主动解决,将损失降到最低。合理安排人员,专人管理施工材料,避免材料的浪费,从而有效地控制项目建设成本。(3)实时控制。一般的房地产工程建设都会持续很长一段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市场与资源可能会发生很多变化。因此,对成本的管理控制要有实效性与时效性。将市场的变化与前期预算进行对比,一旦出现偏差,要及时找到原因,并找到解决的方法。根据市场与资源的波动,调整成本控制计划,重新对资源进行配置,提高工程质量的同时,降低投资成本,实现利益的最优化。 3.2成本控制的方法 3.2.1建立健全成本控制与监督机制良好的制度保障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在房地产工程项目投资成本的控制过程中要建立健全两个机制。一个是成本控制机制,遵循全程控制的原则,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不必要的成本损失要严惩,对于有效地进行成本控制的工作人员进行表彰,赏罚明确适度。另一个是责任制度,明确不同部门的职责与任务,将职能细化,做到每件事都有组织负责,遵循全员控制的原则,实行全员对成本的管理。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责任意识,使权利、责任的分配合理化,全员树立成本控意识。 3.2.2.根据阶段特点开展成本控制(1)前期阶段。在项目开发之前,要根据项目的建设规模、当地的政策和法规等,对项目的投资成本做出预算,探究项目的可行性,控制项目的最高成本,确立可行有力的项目建设方案。工程项目的设计一旦完成,后期就很难再将成本降低,预算人员要与项目设计的专业技术人员讨论,将设计人员给出初步的设计图纸与施工图预算,与前期的项目预算想比较,严格控制设计阶段的成本预算,对设计进行监管,务必选出相对来说成本低、质量高的设计方案。招标过程要保证公正、公平与公开,避免暗箱操作等问题的产生。为了从众多开发商中选择优秀的承包者,房地产企业在招标中要比较开发商的工程量计价、标底的预算、施工单位的信誉度等,充分利用市场竞争机制,降低地产的开发成本。在招标结束后,按照招标时提出的要求,签订合同,保证双方的利益。(2)实施阶段。在房地产工程的实施阶段,应加强监管力度。监督施工方是否按照合同约定进行施工,避免出现对材料的不必要浪费或重复投入。在施工中鼓励进行技术创新,进而降低成本。施工中一旦出现问题要及时找相关部门进行解决,避免矛盾的进一步发生。除加强监督外,还应利用赢得值法(见图1)对成本进行有效地控制。图1赢得值法原理赢得值法是通过比较某一时段的已完成工作量与该时段的计划工作量,来对工作进展进行评估。其中BCWS表示计划工作的费用预算;BCWP是已完成工作的费用预算;ACWP则表示已经完成的工作的实际费用。BCWS与BCWP都是以同一时间与同一预算为基础进行计算的,因此二者的比较可以得出预算与实际间的偏差。该进度偏差用SV来表示,SV等于零则实际预算值与计划预算一致;SV大于零则实际预算大于计划预算;反之SV小于零,实际预算低于计划预算。ACWP表示实际费用,它与BCWP的差值通常用CV来表示,指费用偏差。同理,CV等于零实际费用与计划费用一致;CV大于零,计划费用高于实际费用;CV小于零,计划费用低于实际费用。另一个可以有效判定工程效益的指标叫做费用绩效指数,用CPI表示,CPI=BCWP/ACWP,CPI等于零,表示经济效益符合预期目标;CPI大于零,则经济效益高于预期目标;CPI小于零则经济效益低于预期目标。施工过程中,企业要将赢得值法应用到实际中,通过计算得出SV、CV与CPI这三个指数,科学地判断房地产工程的成本是否在合理的范围内。竣工阶段要依据政策、法规,审核工程的各种款项,将工程中产生的工程量、费用等严格送审。(3)销售阶段和后期阶段。销售过程中要注意销售手段的实用性,不能盲目追求规模与档次,要对自己开发的地产项目有一个准确定位,找到目标销售人群,根据他们的需求选择合适的销售手段。选择主流媒体,选择及时有效的途径进行宣传。在后期宣传方面一些地产项目后期还有对客户的回访等一系列活动,以加强对自己项目的宣传。这些后期的宣传活动要适量与适度,否则不但会增加成本,还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4结语 从商业的角度来看,有效的控制房地产工程的项目成本,有利于房地产行业的长久发展,提高产业的竞争力;从社会角度看,降低房地产行业的成本,有利于人们住房条件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综上所述,企业一定要找到有效的途径对房地产工程的投资成本加以控制,使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均得到长远的发展。 作者:程炳风 单位:泉州市城建置业有限责任公司 工程项目投资控制论文:工程项目投资控制论述 1.项目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 近年来,一些建设项目为了抢时间,使项目能早建成投入运营使用,从决策到交付仅有半年多的时间,常常出现边设计边施工边更改的现象,建设单位虽然也重视了项目实施阶段的预决算、合同价的审查,却往往对项目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不够重视。据研究表明,设计阶段对工程建设投资影响极大,往往可能性占75%~95%。因此,控制工程建设项目投资必须加强对项目设计阶段的重视。此外,工程建设项目设计质量的好坏对工程建设的质量、投资回报以及效益有着直接影响。因此,我们要着重做好以下几点: 1.1采用设计招标及设计方案竞选通过设计招标,引进竞争机制,促进设计单位采纳先进技术,降低项目造价,缩短施工工期,提高投资效益。设计方案竞选可以有效的优化设计方案,有利于多方案的选择与竞争;而从中选择最佳的设计方案,也有利于控制工程建设项目投资,因为选中的设计方案一般都能较好将投资估算控制在规定的投资范围内,并能集思广益,博采众长。 1.2实行限额设计与平行设计限额设计要求设计单位按经批准的设计任务书以及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总概算,再按经批准的初步设计控制技术设计与施工图设计。与此同时,各专业(水电、弱电、通风、消防等)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按照分配的投资限额来控制设计,以确保总投资额不被突破。另外,对工程量较大、技术要求高的工程项目可采用平行设计,另外选择具有相应能力的设计单位,在不改变使用功能和整体方案的前提下,进行科学的分析、计算,并比较分析中标设计单位的设计结果。这从而防止出现重大设计失误,杜绝重大损失,也能预防设计单位重安全,轻经济而增大项目投资。条件具备的还可增加设计监理,确保设计的科学性。 1.3采用标准化设计标准化设计是指经国家或地方政府所批准的建筑、结构以及构件等整套标准的技术文件、图集等。采用标准设计可以加快设计速度,保证设计质量,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并有利于采用新技术,节约建设材料,降低建设工程造价,提高投资经济效益。为此,设计中应尽量采用标准化设计。 2.项目实施阶段的投资控制 尽管项目实施阶段项目总价的影响较小,只有约10%,却是资金使用最多的阶段(总价90%左右),做好该阶段的投资控制至关重要。这要求项目实施阶段要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要有相应的工程技术人员,成立专门的工程项目部。编制招标文件时,明确甲供材及暂定价的类别,要通过公开招标选择优秀的施工队伍,合理计划安排资金,严把质量关,避免施工中新增工程费用,减少因停工或返工带来的损失,有效地控制项目投资。 2.1做好招标工作项目实施阶段首先要通过严格的招标,选用精干优秀的施工队伍。选择一支好的施工队伍,不但能够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缩短工期,而且还能通过科学、严格的管理为工程建设项目投资控制打下好的基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我国建筑市场上有着相当数量的个人老板,挂靠建筑公司,这些公司(个人)技术力量薄,管理水平低,有的根本不具备相应的资质等级与能力,只能靠层层转包分包甚至拉来“施工游击队”完成任务,不仅难以保证工程质量,也给管理现场施工带来了很大难度。因而在选择施工队伍时,一定要对其项目经理、资质、信誉、技术装备水平、主要施工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等多方面进行认真的调查和考核,通过招标市场公开招、评标,选择最佳施工队伍。建设单位还应加强对招标过程的监督,设立专门的监督部门,对招标全过程进行跟踪监督,杜绝围标等各种形式的不法行为,把有不良企图的单位拒之门外,挑选有实力能做事的施工队伍。 2.2做好项目施工过程管理项目施工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几点:(1)工程技术人员要严格审查施工技术方案及措施,加强技术管理与质量监督。施工图纸中发现的问题要求设计单位要及时解决,争取做到不因图纸和设计问题而影响施工,减少不必要的工期延误,避免因此而产生的投资损失。(2)要做好预案,采取各种措施以杜绝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减少一般质量安全事故。避免因质量安全事故返工误工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3)在工程项目的具体施工过程中,因一些不可预见因素的影响,会产生设计变更及工程签证。设计变更与现场工程签证一般都会影响工程造价,从而增加工程费用,因此准确把握施工细节,做到有增即有减,严格控制设计变更与现场工程签证。项目实施阶段的投资控制,是把计划投资额作为控制目标,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通过在施工过程中编制资金计划,细分投资控制目标,合理安排资金,减少资金占用成本。定期对实际投资额与计划投资额进行比较,找出偏差,分析其产生偏差的原因,并且采取相应措施对策加以控制,从而实现投资控制目标。 3.项目竣工后阶段的投资控制 项目竣工后是建设工程项目投资控制的扫尾阶段,此时工程已竣工,有的已投入使用。该阶段的重点在于对工程结算的审核,并做好工程决算的审计,这也是项目竣工后阶段控制工程建设项目投资的重要手段。 3.1专业技术审核负责项目的工程技术人员要及时收集工程相关原始资料,按照承包合同条款约定,以国家、地方颁布的定额标准、现行费率及政策文件为依据,对工程量及材料、设备的数量与价格进行全面的审核,把施工单位在结算中重复取费、高估冒算、多列项目、增加数量、提高单价等增大结算造价的部分审查出来,剔除相应水分,反映真实的项目造价。 3.2专业公司审计工程技术人员审核后,还要请专业审计公司对施工方送审决算中的工程量进行逐项审查,检验计算是否准确,有无错算、重算、漏算、多算,得出准确的工程量;审查结算书上所列的各分项的名称、规格、计量单位与双方约定的及定额中规定的项目是否一致,定额套用是否准确,从而调整决算单价使它回到正确的位置上来。通过专业公司审计后,可以挤干工程造价水分,从而控制工程建设项目投资。此外,项目完工以后,还应及时地办理竣工验收交付以及资产移交手续,避免项目因后续投入使用产生的运行费用继续占用工程建设项目资金,虚增项目投资额。 4.工程建设项目投资控制需注意的其他问题 4.1充分用好优惠政策目前工程建设项目须缴纳的规费较多,如人防异地建设费、基础设施费、白蚁防治费、散装水泥资金、新型墙体材料资金、教育地方附加等,规费占基建投资额的比重越来越大。根据相关政策,按照资金来源、使用功能、地方项目引进等不同情况,缴纳的规费也不相同,有的可以全免或部分减免,还有的可以部分返还。在项目投资建设时,要根据相应优惠政策,充分加以利用,尽量减少相关规费的缴纳,节约投资资金。关于这一点要特别注意的是,项目相关规费在建设前要提前了解,哪些可以享受到优惠政策,如何享受这些优惠政策,具体流程如何办理等等。对于项目投资返还款,在项目完工后要及时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办理相应退款手续,避免因时间过期或资料不齐全而不能办理退款造成不必要的投资损失。 4.2对部分建材招标采购项目开工后,应对市场价格差异较大或要求较高的大宗建材如瓷砖、石材、洁具、门窗等进行招标采购,通过比选,与厂家或供应商直接谈判,可以减少中间环节。通过招标不仅能够保证材料的质量,而且还因批量大、中间环节少,能较好地降低材料价格,从而有效地控制工程建设项目投资。在这里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有前瞻性,能够较好地把握工程建设进度,提前做好招标工作,并与总包方做好供应时间上的衔接,避免因甲供材或分包项目影响整体工程进度。 4.3发挥审计监督职能项目过程实行全过程、全方位审计,使审计的监督职能得到充分发挥。要想实现工程建设项目的投资控制,就必须重视审计的监督职能。建设单位审计部门不能只重视工程预决算造价的审计,忽视规划设计、工程质量、造价形成过程的控制以及投资效益评价,要建立起工程建设项目的过程审计和跟踪审计制度,对工程建设项目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审计,要做到关口前移和全程监管,才能有效地遏制工程建设项目中的违法违规行为,从而有效地控制工程建设项目投资。总之,投资控制是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重要环节。投资控制与规划设计、计划管理、质量管理、安全文明管理、施工现场管理、材料设备管理等一系列工作密不可分。只有切实做好各项相关工作,才能确保投资控制尽可能到达所期待的最佳状态。工程建设项目投资控制的关键是要由较高水平、内行的、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组成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并制定实行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通过这些措施,才能够使得项目投资实现更好的控制。 作者:姜渊单位:东南大学经管学院2012MBA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工程项目投资控制论文:微探工程项目投资的控制 一、工程项目建设各阶段投资控制关键环节 (一)项目投资决策阶段的工程投资控制 工程建设项目的经济决策行为对项目的工程造价和投资具有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工程建设实施标准的制定、生产工艺的选择、设施设备的选用等方面,都关联到项目工程投资额的高低和投资收益。通常在工程项目建设各阶段,工程的投资决策阶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最高。因此,要积极做好项目投资的准备工作,特别是关于项目工程造价资料和信息的收集,以及项目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了解,以掌握当前国内外行业的最新动态信息;切实执行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分析报告,科学合理地确定项目投资限额和规模;同时,对于工程的项目收益进行分析,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编制项目投资估算。 (二)项目设计阶段的工程投资控制 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质量,直接关系到项目投资收益水平和建设质量,对于工程项目投资回报和效益影响不容忽视。在制定工程项目投资规划时,要明确项目投资目标,在保证工程建设项目设计质量的基础上,对工程造价给予重视,设计切实可行的工程投资控制目标和考核指标;在技术工艺与经济合理的基础上,确保项目投资合理化和可行性,以满足市场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合理控制项目的投资限额,优化项目设计,确定理想的规模水平和投资收益,以实现工程建设项目的成本效益最优。同时,加强对项目投资概预算的审核,并对审核结果提出合理化建议。在施工设计阶段,预算要求要全面、客观、准确,预算中的各项价格要贴合市场实际情况,并充分考虑各种影响价格的因素。 (三)项目招投标阶段的工程投资控制 项目招投标阶段是工程项目投资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标底的编审工作是招投标管理工作的核心,因而,科学合理的标底是决定工程承包合同价的基础和关键,是控制和判断投标报价合理性和可靠性的标准。在定标时,要严格执行工程招投标的管理规定,按照国家建筑行业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组织工程施工招投标工作,委托有资质的工程造价咨询机构来组织工作,规范参与工程项目箭头的各方主体行为,以准确把握标价的合理性和竞争性,确保整个招投标工作的规范性和公正性。 (四)项目实施阶段的工程投资控制 工程项目的实施阶段是建筑产品具体落实执行阶段,也是大量投资资金逐步形成固定资产的过程。在此阶段专业技术人员要对现场施工技术、质量、进度等情况进行检查,设备、原材料、半成品等需要进行质量检验,对于施工单位编制的设计方案、费用、设备选用等审核,严格控制工程项目质量,通过各种措施坚决抵制重大质量事故和工程建设风险。同时,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应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按约定办理协助业主分析索赔事项,分清责任关系,并依据合同规定,及时调整造价变动,严格控制工程施工进度和成本费用。 二、工程项目投资控制加强对策 (一)提高工程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及投资决策的科学性 为提高工程建设项目的可行性及投资决策的科学性,需要合理准确地确定工程造价。工程造价是评估具体一个工程建设项目并建设实施项目工程的关键环节。对建设项目从技术和经济上加强科学地论证和分析,为实现工程项目给予真实可靠的评估依据。及时为决策者提供工程造价调整等相关动态信息,确保编制的工程限额指标符合客观、真实、可靠,又贴合实际市场环境的水平,加强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从而实现工程项目建设投资的可行性和投资决策的科学性,达到有效控制项目投资目标。 (二)主动积极控制投资,深入开展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工作 可以引用系统论和控制论的理论成果应用于项目管理中,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控制,减少工程实施过程中控制目标值与实际目标值的偏差,因而,项目建设的投资控制不仅要体现投资决策,还要充分反映工程项目设计、投资目标等,通过合理有效的投资管理来积极主动控制投资。另外,通过对招投标工程计价方式的改革,实现了按规定编制工程量,使“控制量”的工作得到进一步的落实;通过系统的投资管理模式,形成了切实可行的“指导价”,指导着企业的价格自律。企业根据自己的能力和优势自主报价,形成进入市场的“竞争费”,这样通过对招投标工作价格的严格控制,形成积极主动控制工程项目投资的环境。 (三)提高对建设工程竣工结算的控制力度 根据工程建设各阶段的影响因素,制定、设计、修改各种市场变化引起的造价变动,及时调整合理准确的项目造价标准,以确保建设工程项目的总造价真实合理,维护当事双方的合法权益。同时,关注相关的工程造价市场信息和政策导向,为项目投资管理和控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四)技术与经济相结合,共同控制项目投资 应从流程、阶段、技术、效益、合同管理等多角度出发,制定并采取投资控制措施,从而有效地控制项目投资。从工程项目进展阶段的角度考虑投资控制,应具体到项目的流程控制,寻找整个工程项目建设的重点环节,明确各环节的控制目标、技术风险、成本效益以及相关专业知识等,这样才能确保投资控制行为的科学可行,同时,明确组织职能职责的划分。从工艺技术的角度,需要结合专业知识和项目经验准确把握项目设计方案,严格执行各阶段的施工设计,落实项目投资控制,深入挖掘技术领域中可节约的投资成本。从经济效益方面考虑,需要将工程项目建设过程汇总的计划投资额与实际投资额相比较,严格审核并控制成本费用,采取具体措施来合理节约投资。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应将工艺技术与经济效益结合起来,比较分析成本效益和效果,并给予客观的评价,恰当地协调技术先进与经济合理二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将控制项目投资理念贯彻到具体工程项目的设计和施工过程当中。 作者:齐克建单位:新疆油田公司重油开发公司 工程项目投资控制论文:工程项目投资控制的建议 1建筑工程投资控制的思路 1.1划分投资控制的职责 投资控制的主体是建筑工程项目单位的各个部门,各个部门应该做到各司其职,解决职责不明确的问题: 1.1.1施工技术部门,其职责是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编制和优化,确保编制方案的预算成本,不大于目标成本,并在施工过程中落实好技术环节节约措施,配合物质管理部门做好材料采购和供应工作。 1.1.2材料管理部门,其职责是采购计划的编制,确保材料的采购价格低于目标成本的材料单价;材料的供应要及时,同时执行好限额领料制度,编制材料耗用的财务报表。 1.1.3机械设备管理部门,其职责包括编制机械设备使用计划,根据施工的需求,合理安排施工的机械设备,并定时保养和维修机械设备,确保设备在施工中的正常运转,减少其他成本的支出。 1.1.4财务管理部门,其职责是根据施工的要求,筹集资金和合理使用资金,以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对其他部门的责任成本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和监督。 1.2投资控制方案的编制 在建筑工程开工之前,投资控制的首要工作是做好投资控制方案的编制,结合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材料设备报价和气压成本费用,确定投资控制责任目标: 1.2.1人工成本的预算,预算的依据是上一年全部员工的工资、补贴津贴、奖金等,然后根据各个岗位的职责,对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的工资进行确定,包括材料管理部门、机械设备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等。 1.2.2材料责任预算成本的编制,鉴于材料种类多和数量大,因此可采用综合系数评估法或者加权平均法,根据材料的实际价格和种类,尽量剔除价格较高的同类材料。 1.2.3机械设备责任预算成本的编制,确定机械设备购买的价格、租赁的价格、维修的费用、使用的期限等,将机械设备的成本降到最低,通常机械台班责任单价不适宜用定额台班的基价确定。 1.2.4直接费用、间接费用、现场经费预算成本的编制,可采用零基预算法,综合考虑各个部门各种费用的开支规模,这种方法是为了确保各个部门顺利执行相关职能,而免费提供办公费用、水电费用、燃料费用等。 1.3施工过程中的投资控制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投资控制,各个责任部门要制定相关的方法手段,对部门内部的成本展开全面的控制管理: 1.3.1人工成本的控制,包括外部人工成本控制和内部人工成本控制两个方面,但需要各个责任部门综合考虑施工各个阶段的工程特点,以便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性安排,在用工计划编制的基础上,展开施工人员的全面培训,以提高施工人员施工过程中的成本费用控制水平,而各个责任部门的投资控制要以施工计划为依据,加强投资的预控管理,并严格遵守相关的合同规定,控制非必要成本支出。 1.3.2材料成本的控制,是投资控制总额中比例最大的环节,其控制的手段是通过材料需求计划的准确编制,对材料采购过程中的严格控制,确定材料的最合理价格,然后计算批量采购的数量,与此同时,还需要做好材料的验收和使用工作,减少材料损耗情况的发生。 1.3.3机械设备的投资控制,随着工程规模的扩大,机械设备的成本控制也成为投资控制的主要内容,需要对项目的特点进行研究,以确定如何才能够实现机械设备的合理配置和使用时的计费单价;机械设备维修和保养关系到施工计划的顺利实施,因此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以避免由于机械设备的故障问题而耽误施工,造成施工成本增加。 1.3.4间接费用的控制,工程项目中名目最多的就是间接费用了,包括办公费、招待会、差旅费、奖金等,关于间接费用的控制,一方面需要提高投资控制人员的综合素质,减少工资性的支出,另一方面是财务部门要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严格招待费和差旅费等费用的报销制度。 2结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项目施工的时候,容易造成投资失控的问题,造成了工程项目单位的亏损,并丧失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针对上文这些问题,需要建立一套完整投资控制体系,划分投资控制的职责,编制投资控制方案,对部门内部的成本展开全面的控制管理。 作者:李葵花单位:兰州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工程项目投资控制论文:工程项目投资控制原则 1.工程项目投资全过程控制原理 工程工程项目投资控制是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工程建设项目的全过程(投资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阶段)采取有效措施,把工程项目建设发生的全部费用控制在批准的限额内,并随时纠正发生的偏差,以保证投资估算、设计概预算和竣工决算等管理目标的实现,达到合理使用人力、物力、财力,获得最大投资效益的目的。 工程项目投资控制最首要的一点是全过程控制原则。这种全过程具体体现在投资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和竣工决算等阶段,而且每一阶段都是缺一不可的。 众所周知,决策起核心作用。正如总理所说:“决策失误是最大的失误”。当投资决策后,设计是控制的关键。据国外一些专家分析指出:设计费虽然只占工程全寿命费用的1%还不到,但对工程项目投资的影响程度达75%以上。显然,设计水平高低和质量好坏是影响工程项目投资的关键环节。实践证明:重施工,轻设计和决策阶段的思想及传统习惯必须克服,否则,必然是“亡羊补牢”,事倍功半。2003-01-21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指出:2002年由于决策失误造成国有资产损失严重。据审计机关审计查出,由于违规担保、投资和借款等已给国家造成损失达72.3亿元。事实证明,要有效控制工程工程项目投资,就应该把控制重点转移到建设前期阶段上来,尤其要抓住投资决策和设计这两个关键性环节。 2.投资决策阶段的工程投资控制 2.1进行多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择优确定最佳建设方案 择优选择最佳方案,首先,其规模应合理,规模过小,使得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单位产品成本较高,经济效益低下;规模过大,超过了项目产品市场的需求量,则会导致开工不足,产品积压或降价销售,致使项目经济效益也会低下。其次,建设标准水平应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出发,区别不同地区、不同规模、不同等级、不同功能合理确定。再次,还要考虑建设地区及建设地点(厂址)的选择,不仅要符合国家工业布局总体规划和地方规划,而且要靠近原料、燃料和消费地,并要考虑工业基地的聚集规模适当的原则。最后,生产工艺及设备的选型,既要“先进适用”,又要“经济合理”,从而优选出最佳方案,达到控制造价的目的。 2.2建立科学决策体系,合理确定投资估算 投资估算是工程项目投资管理的龙头,只有抓好估算才能真正做到宏观控制,而搞好投资估算的前提是项目决策的科学化和合理的投资估算指标。决策科学化的关键在于科学的决策体系(含经济评价参数体系)和决策责任制。合理的投资估算主要取决于投资估算指标,因此,建立科学的决策体系,明确决策责任制,编制高质量的估算指标,是抓好投资估算这个龙头的关键。 2.3客观、认真地作好项目评价 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是在项目决策前的可行性研究和评估中,采用现代化经济分析方法,对拟建项目计算期(包括建设期和生产期)投入产出诸多因素进行调查、预测、研究、计算和论证,选择推荐最佳方案作为决策项目的重要依据。项目经济评价是项目可行性研究和评估的核心内容,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提高投资效益。 从具体方面看,由于经济评价分析和参数设立了一套比较科学严谨的分析计算指标和判别依据,使项目和方案经过需要可能可行最佳,这样步步深入地分析和比选,把项目和方案的决策建立在优化和最佳的基础上。这就有助于避免由于依据不足、方法不当、盲目决策造成的失误,以便把有限的资源真正用于经济效益好的建设项目。 2.4推行和完善项目法人责任制,从源头上控制工程项目投资 项目法人责任制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是从投资源头上有效地控制工程投资的制度。项目法人责任制是在国家政府宏观调控下,先有法人,后进行建设,法人对建设项目筹划、筹资、人事任免、招投标、建设直至生产经营管理、债务偿还以及资产保值增值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负责制,按国家规定法人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并对法人进行严格管理和奖惩的制度。显然,实行法人制有利于建立法人投资主体,形成自我决策、自我约束、自担风险、自求发展的运行机制。由于法人对建设项目从决策到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承担了法律责任和风险,真正做到谁决策,谁负责。避免了只有眼睛向上争项目、争投资的积极性和动力,而没有科学决策、筹集资金、控制项目质量、工期、造价和提高效益的积极性和压力。同时,也有利于国家用法律、法规和经济手段来规范工程项目投资与建设的全部活动,从而促进建筑市场规范化管理。 3.设计阶段的工程投资控制 3.1优化设计方案 优化设计方案是设计阶段的首要步骤,是控制工程投资的有效方法,其主要采用设计招投标(方案竞选)、价值工程、对设计方案进行技术经济评价等方法。在工程设计阶段要正确处理好技术与经济的对立统一关系,这就要求工程经济人员密切配合设计人员,在初步设计阶段,要严格按照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投资估算,认真作好多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在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阶段,要严格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内容、范围和概算造价,认真地作好技术经济分析和评价。优选出最佳方案,从而主动地影响工程投资,以达到有效地控制工程投资的目的。 3.2在设计中加强技术经济分析 设计过程是具体实现技术与经济对立统一的过程,因此,在总平面图设计、建筑空间和平面设计、建筑结构和建材的选择、工艺技术方案以及设备的造型与设计等主要过程中,要加强技术经济分析和多方案的比选,从而实现设计产品技术先进、稳妥可靠、经济合理,进而达到控制工程投资的目的。 3.3推行限额设计 所谓限额设计就是按照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概算控制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同时,各专业在保证达到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按分配的投资限额控制设计,严格控制不合理变更,保证总投资额不被突破。限额设计的控制对象是影响工程设计的静态投资(或基础价)的项目。 投资分解和工程量控制是实行限额设计的有效途径和主要方法。首先,限额设计是将上阶段设计审定的投资额和工程量先分解到各专业,然后,再分解到各单位工程和各分部工程而得到的。限额设计体现了设计标准、规模、原则的合理确定,以及有关概预算基础资料的合理取定,通过层层限额设计,实现对投资限额的控制与管理,同时,也实现了对设计规范、设计标准、工程数量与概预算指标等各方面的控制。新晨 3.4推广标准化设计 标准化设计是指按照国家或省、市、自治区批准的建筑、结构和构件等整套标准技术文件、图纸进行的设计。采用标准化设计可提高设计速度、节省设计费用;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建筑材料,降低工程成本。如生产标准构配件的预制厂,可统一安排、统一配料、集中制作,节省材料,降低了工程成本,提高设计质量,保证工程质量等。据统计,标准构件的木材消耗仅为非标准构件的25%;上海市的调查资料表明,采用标准构件的建筑工程可降低造价10%~15%;天津市的统计资料证明,采用标准配件可降低建筑安装工程项目投资16%. 4.施工阶段的工程投资控制 工程建设项目施工阶段,是按照设计文件、图纸具体组织施工建造的阶段,即把设计蓝图付诸实现的过程。施工阶段工程投资控制的目标,就是把工程项目投资控制在承包合同价或投资估算内,并力求在规定的工期内生产出质量好、造价低的建设(或建筑)产品。施工阶段工程投资控制的主要方法是:进行施工招投标、合理选择承建商,优化施工组织设计、优选施工方案,合理安排与使用建设资金,严格控制工程变更,处理好工程索赔等。 5.结束语 总之,对工程投资控制必须坚持全过程控制的原则。首先,在思想上一定要有清楚的认识,及时抓重点,抓关键环节。其次,在工程实践中还要勇于实践,大胆尝试,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工程投资控制才能真正地走上一条健康向上的发展之路,从整体上提升工程项目管理的水平。 工程项目投资控制论文:建筑工程项目投资控制探讨 [摘要]建筑工程项目投资控制是指在整个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针对投资所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的行为。本文阐述了建筑工程项目投资的构成和特点以及目前我国工程项目投资的现状,分别对工程项目的决策、设计阶段以及施工阶段三个主要方面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 [关键词]投资控制;问题;措施;对策 在建筑业日渐繁盛的当下,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在实施工程过程中缺乏投资控制意识,大部分建筑投资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包括设计阶段的概算超过决策阶段的估算、施工阶段的预算超过概算、结算又超过预算等一系列失控状况。 1建筑工程项目投资的概述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造价管理模式从计划体制改变为被动模式,不定时的公开各种工程要素的调整,参与招投标工作以及合同管理。这一系列的调整对我国的造价工程有了明显的改善,但同时也存在投资失控,概算、预算和决算互超等问题。归其原因主要有:(1)我国现有的投资管理模式还在发展阶段,缺少全方面的考虑以及在整个建设项目中的综合管理意识;(2)各地方规范和法制无法达到统一;(3)造价管理人员素质需要提高,确保造价管理工作的需要。 2建筑工程项目主要阶段的投资控制 2.1建筑工程决策阶段控制 建筑工程决策阶段主要是通过研究投资机会,进行可行性研究,以各个项目进行评估之后的决策从而确定项目的方向。决策阶段对整个项目投资的影响为75%~95%,工作量看起来可能不大,但是却相当重要,对项目长远的发展运营及经济效益起着关键作用。一般来说,一个优秀的设计,可降低工程造价10%以上。 2.2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投资控制 施工阶段即项目实施阶段,对于施工单位申报的新增项目,除了合同以外其它可能与设备和材料有关的项目,需要进一步对其价格询问,通过对各项进行性价比的比对,最终确定新增项目的价格。另外还需对每个月在设计阶段所发生的变更和现场签证费用进行审核;如果一个工程比较大的话,那么在项目变更以前就需要对其进行估算,以便给接下来的决策进行分析做参考。 3建筑工程项目投资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3.1决策阶段存在的问题 决策是一个项目建立的开始。在投资决策过程中,一个关键性的要素便是要有一份可靠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前许多工程项目的可行性报告是先定为可行,然后盲目地进行项目实施,这往往使得报告存在一定漏洞,尤其是投资估算上存在不足之处。而该阶段投资估算的真实情况以及细致程度,会直接关系到该项工程的投资效益。目前在许多企业的项目建议书阶段,由于先把项目定为可行,急于进行下一步工作。 3.2设计阶段存在的问题 在设计阶段存在的问题是设计人员缺乏投资控制意识,这种情况导致推行限额设计存在一定难度。从长期来看,许多人过于注重技术创新和表面的创意感,但对于设计人员在工程造价的控制上所付出的努力却很少给予鼓励,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设计者对于进一步控制造价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对整个项目投资控制非常不利。 3.3施工阶段存在的问题 施工阶段是一个工程实行过程中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相关造价也被视作工程投资中最为主要的费用。建筑合同产生的纠纷势必会给承建商带去索赔的机会,给建设单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一些为了减少资金投入的建设单位,在项目招标程序中有意压价并选择造价较低的施工单位,这样的行为直接导致造价的严重失真。由于投标是以低价成交,为尽量增加自身利益,一些施工单位就会在施工时尽可能增加现场签证及技术变更,通过增加工程量的办法来获取更多利润,从而导致整个造价失控,投资便也随之失控。 4项目主要阶段投资控制问题的对策分析 4.1决策阶段问题的对策分析 可行性研究就是分析即将动工的工程在技术与经济上的可靠性,然后通过多种方案的分析比较、做好系统论证和科学完整的评价,并替投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比如,建设单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成立一个项目委员会,专门用来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全面分析研究。该部门要对市场进行调研,整理出各项所需资料,对工程项目的申请也要进行相关审核,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下一阶段的操作。 4.2设计阶段问题的对策分析 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往往将建筑工程项目的投资控制重点放在实施阶段的预决算、标底、合同价的审查方面,需要思索的是怎样才能做到相对合理的资金投入,才能收获最佳的投资收益,而普遍忽视对设计的投资控制。针对这一问题,需要业主方能够合理地对建筑项目的投资进行控制,坚定不移地把工作重心从施工阶段移至前阶段的规划上。建设单位也应该加强重视设计阶段的管理工作,对设计工作进行管理控制,并通过这种竞标的方式使设计公司提升自我管理,要求其采取积极的方式,减少造价,保证设计质量,使经济效益有所提高。 4.3施工阶段问题的对策分析 施工阶段投资控制是指要控制建筑工程项目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不超过先前预计的投资额,在取得效益的情况下,保证资金可以合理投入整个工程。该过程通过对投资进行控制达到促进工程质量和促进整个项目进度加快的作用。工程在施工之前,即招投标阶段便要加大对招投标的管理。建设单位应该根据建设工程的实际情况事先编制合理的招标控制价,在招标时不要一味的以最低价成交,预防恶意串标和过于明显的不平衡报价。 5结语 为了项目更好更有效的完工,更应该加强投资控制意识,无论是在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或是其他应该注意的地方,都要完善好相关管理体系,进一步做好合理有效的投资控制。 作者:陈玲芬 单位:浙江中联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工程造价控制在建筑工程项目投资的分析 [摘要]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建筑工程项目越来越多,建设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在建设过程中,为了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许多企业开始关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本文主要对工程造价控制在建筑工程项目投资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为我国建筑工程造价控制提供了一定参考。 [关键词]工程造价;建筑项目管理;研究管理 建筑工程造价工作的有效性不仅直接影响着工程整体投资,还关系着建筑企业日后的经济效益。在建筑行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背景下,企业为获取更大市场份额,应在保障工程项目建设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引进先进施工设备与工艺等方式,提高施工效率,减少施工过程的人工失误,科学节约工程整体投入,为企业创造更大经济效益[1]。 1控制建筑工程项目投资造价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造价工作是施工过程中核心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项目施工是否能够顺利进行,也影响着建筑企业是否盈利。造价工作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包括造价管理、项目预算和工程施工设计,其涉及经济学、管理学和建筑学等多个领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项目管理人员应通过合理的经济手段,借助先进科学技术,解决造价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工作人员可根据立项工作中造价的科学性与经济性原则,在结合企业实际规模的前提下,做出正确的项目决定;其次,项目管理人员可通过造价管理加强对工程预算、投资过程的监测,进而达到降低工程施工成本的目的[2];最后,通过造价工作能够较好地保障企业投资做到专款专用,防止企业中出现施工浪费、贪污的问题。从以上几方面分析可知,有效控制建筑工程造价水平,可更好地帮助企业将资金用在工程建设中,为提高工程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2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的不足 2.1预算的准确度不高 在实际工程造价管理过程中,受专业人才匮乏和信息准备不充分等因素影响,大多数建筑施工单位都不具有构建项目虚拟模型的能力,从而造成投资估算人员很难准确获得相关信息,对项目的理解不到位,导致项目投资成本增加。工程造价预算不准确还会导致返工、索赔等问题,增加投资成本,影响项目施工进度[2]。 2.2数据变化速度快 由于工程造价管理的参与方较多,所以所提供的各种数据新信息变化极快,很难在同一时间段内实现数据共享,因而在设计阶段进行方案汇总时,由于参与方数据的不统一,很容易出现设计预算错误的情况。另外,在实施阶段才发现错误,会影响施工成本,加大工程造价精细化管理的难度。 2.3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 在建筑工程管理当中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在办理签证时,手续不正规、管理不严谨,使得签证内容不明确、容易产生变更,导致建筑工程造价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在建筑工程的发包方与承包方签订合同时,合同条款不明确,关于责任的划分不够详细,导致出现问题时互相推卸责任,阻碍了施工进展;在考虑施工原材料的价格时没有考虑到位,使得原材料的预测价格与实际价格有较大偏差,从而导致工程造价的结果不准确[3]。因此,要想保证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质量,首先就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许多企业还是没有认识到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性,单纯地将造价管理看作是竣工结算的一部分,所以使得工程造价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3建筑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对策 3.1有效控制投资立项阶段造价 投资立项阶段是控制建筑工程造价的首要环节,但由于其没有涉及到真正施工程序,很容易被项目负责人忽略[4]。同时在进行投资决算时,需要以可行性研究报告为决算依据,同时将设计图纸、合同条款等与实际情况一一对比,以保证投资与决策的科学性,并完善投资方案,配备专业的队伍对方案予以实施。为真正意义上发挥造价工作的作用,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投资立项阶段造价的管理:(1)控制好设计项目阶段的工程造价,在实地考察工程区域的前提下,设计合理的工程施工方案,同时通过对比分析的方式,选择兼具经济性、实用性的方案;(2)控制好项目投招标阶段的工程造价,特别注意标底的环节;(3)控制好项目签订合同阶段的工程造价,尽可能避免法律纠纷[5]。 3.2有效控制工程设计造价管理 建筑工程的设计阶段是工程造价控制的重点阶段,在进行工程方案设计时,既要保证施工的技术性,又要保证建筑工程的整体效益。工程设计所消耗的成本对于整个工程来说不值一提,但是所创造的价值却占了建筑工程整体效益的绝大部分,所以必须要强化工程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将工程设计与实际情况联系起来,选择合适的原材料及施工技术,提高工程设计阶段造价管理水平[6]。 4结语 综上所述,进行工程项目造价管理的过程中,应立足于项目区域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工程用途、施工工艺、机械设备等方面的因素,不断优化工程施工环节,合理规避施工中可能出现的投招标、合同和施工安全风险,从项目立项、施工阶段、结算阶段等方面入手,科学加强对造价管理工作的重视,不断提升施工人员的责任意识,将“节约、高效”的施工理念贯彻在施工过程中,尽可能防止出现原材料浪费、工期逾期等方面的问题,在保障工程建设质量的同时,尽可能节省工程整体投入,提高造价管理的有效性。 作者:张利 单位:广安职业技术学院 工程项目投资控制论文: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实施的投资控制经验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在不断增多,大大推动了水利水电事业的发展,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不仅要在材料、技术上做好控制与优化,还要做好工程项目实施阶段的投资控制。本文将结合具体的施工实例,分析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实施阶段投资控制,希望能够为相关部门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实施;投资控制 经验贵阳市鱼洞峡水库工程是贵阳市的一项重点水利水电工程建筑项目。坝址的上集水面积为118km2,年平均水流量为2.06m3/s,多年的平均流量为6490万m3。本次工程将供水作为主要任务,实现小水库灌溉、饮用等功能。水库总库容1860万m3,正常蓄水位1075m,相应库容1680万m3,调节库容1593万m3,向贵阳市居民及企业供水3000万m3。按照《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洪水标准》,本次工程规模为中型,工程级别为III级,建筑物级别也为III级,临时建筑物为5级。下面,将对工程实施阶段投资控制做深入探讨。 1项目开展的任务与内容 (1)建设任务。鱼洞峡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是集灌溉、饮用、防洪为一体的多功能水利建设。此外,还要解决贵阳市部分区域的城镇居民饮水、工业用水问题,推动城镇稳定、可持续发展。(2)建设内容。本次工程建设内容包含水源地大坝枢纽、净水厂工程与配水工程三项大的建设方向。 2工程中该项费用支出 工程投资:工程总投资62068万元,静态总投资为60595万元。年度投资间见表1。(1)年运行费用。工程的年运行费用分为工资与福利、工程维护费用、水资源费用、医药费用、水库基金、管理费用等。其中,职工工资与福利费用:本次工程总职工有43人,每人年工资按15000计算。在职工福利费用中还要扣除总额的14%,公会基金扣除2%,住房基金扣除5%,各项保险总共扣除27.5%。最终,经计算,工资与福利费用为95.78万元。工程维护费:按照固定资产维护需求,取费用的1%。固定资产中维护部分费用为23107万元,最终计算得出维护费用为231.07万元。水资费用:结合工程维护费用,再按照本省水资源收费标准0.04元/m3计算,总费用为120万元。(2)流动基金。流动基金取年费的15%,总计为244.54万元。流动资金贷款率为70%,其年利率按5.31%计算,在第二年末实现流动资金的投入,可以在年期末收回全部本金。(3)生产期间的利息。固定资产投资、生产期利息、流动资金利息都是总成本费用当中的要素。总费用具体见表2。(4)供水效益。项目实施以来,项目受益区供水单方水创造397元城市产值,按1%的贡献率计算,水价可达3.97元/m3。经过最终计算,供水效益为2013年4485万元、2020年9824万元。(5)发电效益。水库建成运行以来,引水管的总机容量为0.64MW,装机利用时数也达到了4640h,平均发电量达到了297万kW•h。按照相关统计显示,上网电量系数达到了95%,厂用电率取0.2%,参照类似电站及贵州电力市场现状,本工程上网电价采用0.25元/kW•h。经计算,电站发电效益为69万元。 3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实施阶段投资控制措施 (1)做好过程控制,加强成本管理。在城建一个项目过程中,要从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加强考虑。比如,施工组织机构的人员设定上、设备配备上都要满足施工需要,机构要能够对这些材料、人员充分利用,使人员利用得以精干高效,设备也要得到有效使用。(2)推广使用新工艺、新技术。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中,有些投资花费是必不可少的,为了有效降低成本就要加大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借助科技力量使项目在施工技术、质检、试验、机械配备上的技术力量增强,不断提高施工效率。(3)实施工程项目内部承包经营责任制,加强成本控制。内部承包制的实施,就是按照承包合同形式将工程施工经营与责权关系确立下来,使经营者能够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结语本文主要对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实施阶段的投资控制经验进行了分析,从而表现了做好投资控制是工程得以顺利开展,获取更多收益的关键。 作者:李凯 单位:贵阳筑水水利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工程项目投资控制论文:工程项目投资成本控制论文 一、工程项目各阶段的成本控制工作 1.项目设计阶段 工程项目的设计阶段决定了项目的效益高低和投资成败。有关资料显示,设计阶段的控制管理虽然不到全部投资额的10%,但却可以影响75%以上的控制结果,而施工阶段仅影响25%。可以说,设计是控制项目成本的关键因素。因此,在项目的设计阶段,要合理应用工程价值原理,对项目结构、材料等方面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和优化,并严控标准和规模,避免高估冒算和设计概算失控。 2.项目施工阶段 尽管设计阶段是影响成本控制的最关键因素,但是仍然不能忽视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工作。施工阶段最重要的就是严格执行和落实设计方案,不得随意更改原设计方案,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成本失控。如若根据施工实际确需变更方案,需要在更改方案之前进行严谨的工程造价分析,只有在一定的造价增减范围内才可以通过方案变更,避免超出总投资额,确保投资盈利。 3.项目验收阶段 工程项目的验收阶段是控制投资成本的最后防线。在工程竣工之后,仍须进行决算审计、投资绩效审计等工作,并依据审计结果,对项目设计、项目管理、工程监理等相关单位进行考核评价,针对造价损失较为严重的问题应当追究相应责任。 二、工程项目投资成本失控的原因分析 1.设计变更引起成本失控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因为施工实际需要而对原有设计方案进行变更,以使方案能够更加符合工程实际。但是在设计变更的过程中就已经在无形之中增加了成本预算,引起成本失控。 2.缺乏成本规划 项目成本控制非常关键的一步就是成本规划,包括成本的计划、跟踪和诊断等环节内容。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项目成本包括直接费用、间接费用以及其他直接费用、其他间接费用等。其中,占比最高的部分是直接费用中关于人力、机械设备、工程材料等费用,约占总造价额的一半以上,需要对这部分成本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严控成本。 3.权责关系不明 建筑施工过程中涉及很多环节和内容,如果缺少相应的体制规范和约束,难免会造成成本失控的现象。当前,我国已出台相应的成本管理制度,规定了项目经理是成本管理的第一责任人,相关部门同样担负相关责任,但在具体实践中,相互之间缺乏协调性,引起一定的管理混乱,导致成本失控现象的发生。大量的实践经验表明,由于工程质量不达标而导致返工的现象时有发生,直接带来了经济损失,而在出现重大问题时,由于管理体制对责任人的划分不明确,往往无法找到问题责任人,从而在无形中放纵了成本增加。 4.成本控制意识欠缺 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成本控制不应该仅仅是项目造价人员关注的问题,而是与每一位项目工作者密不可分,但是通常情况下,项目经理关注的重点是工程质量和工期进度,施工人员关心的是工资、奖金何时发放,技术人员将精力主要用于攻克技术难题,虽然项目人员的工作内容都涉及成本控制实践,然而却缺乏一种统一的成本控制意识,经常会出现由于工作失职而带来的成本失控问题。只有项目全员树立统一的成本控制意识,在各自岗位上担责发力,才能有效助推成本控制管理目标的实现。 三、工程项目造价降低的有效措施 1.制定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 工程成本控制要抓住设计的源头关键,在设计方案上下足功夫。要做好充分的可行性分析,防止施工进程冲突,尽可能地设计提前竣工,减少人力、物力的成本。对于施工难度相对较大的环节,要反复测算,做好专门方案,防止工程返工带来的成本损失。 2.合理降低工程采购成本 采购是工程建设中不可缺少的行为,也是成本控制中的重要部分。在降低工程采购成本的过程中,要专门成立采购部,对采购人员进行全面岗前培训和成本控制意识教育。租赁使用频次较低的机械以降低成本;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购置低价高质的产品;做好每一笔支出记录,以便后期核算。 3.严控工程消耗成本 在控制消耗成本的过程中,要量化材料使用,在合同中标注各施工阶段的消耗量,如有超出,将由施工班组自行承担。同时,充分协调各部门工作人员,一同统计核算材料用量,确保数据的权威性和准确度。当然,消耗成本也不能过度控制,否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程质量,带来负面影响。 4.增强全员成本控制意识 强化员工成本控制意识,一是要做好员工培训教育,树立主动控制成本的意识;二是要合理薪酬管理,权责一致,对于成本损耗严重的情况要进行相应惩戒,促使员工形成成本控制的行动自觉;三是要开展成本控制竞赛,通过比对各班组的消耗情况,互相交流分享控制经验,凝成全员成本控制的动力。 四、结束语 工程项目的投资成本控制关系着项目的经济效益,关乎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前景,必须要严控各个环节的成本消耗,通过科学设计方案、合理降低采购、严控工程消耗、增强全员防控意识等措施,减少项目成本损失,扩大盈利空间,从而有效增强建筑施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助推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作者:梁刚 单位:安徽安蒂克包装有限责任公司 工程项目投资控制论文:诠释工程项目投资的控制 公路工程项目的投资,就是指该公路工程项目从决策到竣工的全部费用,工程项目完成的过程就是实现投资目标的过程.对投资的控制目的就是为了确保投资目标的实现。业主既是工程项目的决策者,又是工程项目实施的主持者,业主对工程项目的投资控制应进行全过程控制,在项目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结算阶段,都要实施投资控制,力求在公路工程建设中取得良好的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在项目决策阶段对投资的控制 项目决策阶段对公路工程项目投资的影响主要在三个阶段:项目建议书阶段、可行性研究阶段、项目评估与决策阶段,业主在项目决策阶段对投资的控制主要就从这三个方面进行。 1、在项目建议书阶段对投资的控制 公路工程项目建议书就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的长期规划,国家及地方的公路网规划,经过调查研究、市场预测及技术经济的分析,对拟建的公路项目的总体轮廓提出设想。是政府选择建设项目和进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依据,是公路基本建设程序中前期工作阶段的第一个工作环节,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项目建议书应该着重从客观上对项目立项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行分析,对拟建公路项目的必要性分析应从项目本身和国民经济两个层次进行,对拟建公路项目的可能性分析应从项目建设和生产运营必备的基本条件及其获得的可能性两个方面进行;充分做好外业调查工作,编制好项目建议书投资估算。 2、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对投资的控制 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公路基本建设程序中决策的前期工作阶段,是建设项目是否可行的重要论证依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必须对投资的影响因素:市场分析、项目规模选择、项目实施条件分析、技术选择、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社会评价和项目风险进行分析论证;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估算编制人员应积极配合设计人员深入现场调查研究,掌握基础资料,了解工程项目的设计方案和工程量情况,合理选用估算指标和各种费率,准确编制好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估算。 3、在项目评估与决策阶段对投资的控制 在项目评估与决策阶段对投资的控制主要做好以下几点:1)、认真做好各种资料的搜集,要确保基础数据资料的真实、准确;2)、做好市场分析工作,对拟建公路项目的需求状况、类似项目的建设情况、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详细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3)、做好设计方案的优化工作,用动态分析法进行多方案技术经济比较,通过方案优化,使设计更合理,投资最少;4)、合理确定评价价格,进行项目经济效益评价,强化项目前期工作,规范项目投资决策。 二、在设计阶段对投资的控制 在工程设计阶段对投资进行有效控制,必须要做到技术与经济相结合: 1、在工程设计阶段吸收工程造价人员参与全过程设计,从设计一开始就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设计人员在做出重大设计变更时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其所带来的经济后果,注重设计的经济性。 2、重视设计多方案比选,引人设计竞争机制,有效控制投资。 3、在设计阶段采用限额设计,在项目投资限定条件下,经济技术上的改进和方案优化,提高项目标准水平。 4、推行设计招投标、设计监理、设计市场化管理。 通过优化设计控制投资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也不能片面地强调节约投资,要正确处理好技术与经济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必须要满足项目的该了功能要求。 三、在工程招投标阶段对投资的控制 业主在工程招投标阶段对投资的控制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业主必须完善施工招投标文件的编制及招投标的组织管理。 2、业主必须掌握与项目有关的工程造价的基本情况,确定合理的招标工程上限价,选择合理低价中标,允许中标人有一定的利润空间。 3、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合同形式,如固定总价合同或固定单价合同,将工程实施过程中的部分风险转移给承建商来承担。 4、选择有资金实力、有施工能力的施工队伍。 四、业主在施工阶段对投资的控制 工程项目的投资主要发生在施工阶段,这一阶段需要投入大量的人,财,物,是建设费用消耗最多的时期。业主应该把计划投资额作为投资控制的目标值,在施工中定期分析投资实际值与目标值之间的偏差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确保投资目标的实现。 1、业主应该加强对施工组织设计的审核,采用经济技术比较法进行综合评审,不同的施工方法,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很大。 2,业主应该加强对工程进度款的支付严格控制,工程进度款支付是投资控制的有效手段,是工程质量和进度的有力保证。 3、业主应该严格审查工程变更,保证总投资限额突破。在很大程度上,对工程变更的控制成了施工阶段投资控制的关键。 4、正确处理与防范施工索赔,并积极做好反索赔工作。 5、严格控制施工进度,切实落实工程质量保证措施。进度、质量会反作用与费用,进度控制不好,质量得不到保证会引起投资的增加。 五、业主在竣工结算阶段对投资的控制 业主在竣工结算阶段对投资的控制中,应认真及时审核竣工结算,审核的具体内容包括:竣工结算是否符合合同条款、招投标文件,结算是否按定额和工程计量规则、造价主管部门的调价规定;根据合同、图纸对工程变更、工程量的增减、材料替换、甲供材等进行审核。 1、工程量的审核 工程量是竣工结算的基础,应以招标文件和承包合同中的工程量为依据,考虑工程变更,同时要对施工签证单的符合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查。 2、定额套用的审查 定额套用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因为在结算审查时经常会发现定额套错、高套、定额替换等情况。 3、合同外项目结算单价的审核 工程量清单中原有项目的工程量有误或设计变更引起的工程量增减属合同约定的幅度以外的,及工程量清单遗漏或设计变更引起的新工程项目,对承包商上报的单价,业主要严格审核。 六、结束语 业主对工程项目的投资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和控制。只有加强对工程项目每个阶段的投资控制和审查,找出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才能对工程项目的投资进行有效的控制,提高投资效益。 工程项目投资控制论文:对工程项目投资控制的思索 摘要:在工程项目投资过程中采取限额控制,把工程项目建设的全部费用控制在限额内,保证投资估算、设计概预算和竣工决算目标的实现,达到合理使用人财物力和投资效益的最大化。 关键字:工程项目投资控制 一、工程项目投资控制原理 工程项目投资控制是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工程建设项目的全过程采取有效措施,把工程项目建设发生的全部费用控制在批准限额内,随时纠正发生的偏差,保证投资估算、设计概预算和竣工决算等目标的实现,达到合理使用人力、物力、财力,获得最大投资效益的目的。工程项目投资的基本控制原理为:全过程、全方位控制;不同投资主体控制;合理设置控制目标;以主动控制为主、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控制。 工程项目投资过程控制体现在投资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和竣工决算阶段,每一阶段都缺一不可。以往在工程实践中只片面强调施工阶段的投资控制,事实证明,施工阶段对项目投资进行控制的影响程度,在全过程控制中仅占很少一部分,而投资决策和设计阶段的控制才是关键。决策起核心作用,投资决策后,设计是控制的关键。专家指出:设计费虽然只占工程全寿命费用的1%还不到,但对工程项目投资的影响程度达75%以上。显然,设计水平高低和质量好坏是影响工程项目投资的关键环节。实践证明,重施工,轻设计和决策阶段的思想及传统习惯必须克服,否则将事倍功半。2003年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全国审计会上指出,2002年全国因违规担保、投资和借款给国家损失72.3亿元。要有效控制工程项目投资,把控制重点转移到建设前期阶段上来,尤其要抓住投资决策和设计的关键性环节。 二、投资决策阶段的工程投资控制 1.进行多方案技术经济比选,确定最佳方案。一是规模应合理,规模过小,资源不能有效配置,单位产品成本高,经济效益低;规模过大,超过了产品市场需求量,导致开工不足,产品积压或降价销售,经济效益低下。二是建设标准应从实际出发,区别不同地区、规模、等级和功能合理确定。三是考虑建设地区、厂址选择及工业基地的聚集规模,要符合国家工业布局总体规划和地方规划,靠近原料、燃料和消费地。四是生产工艺、设备选型,要先进适用,经济合理,优选最佳方案。 2.建立科学决策体系,合理确定投资估算。投资估算是工程项目投资管理的龙头,抓好估算才能做到宏观控制,搞好投资估算的前提是,项目决策的科学化和合理的投资估算指标。决策科学化的关键在于科学的决策体系和决策责任制,合理的投资估算取决于投资估算指标,因此,决策体系要明确责任制,编制高质量的估算指标。 3.客观地做好项目评价。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是在项目决策前的可研和评估中,采用现代化经济分析方法,对拟建项目计算期投入产出诸多因素,进行调查、预测、研究、计算和论证,选择最佳方案为决策项目的依据。它是可研和评估的核心内容,最大限度地提高投资效益。由于经济评价分析和参数设立了科学的分析计算指标和判别依据,使项目和方案经过需要——可能——可行——最佳,深入分析和比选,把项目和方案的决策建立在优化最佳的基础上。避免了依据不足、方法不当、盲目决策造成的失误,把资源用在经济效益好的建设项目。 4.完善项目法人责任制,从源头控制工程项目投资。项目法人责任制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从投资源头有效控制工程投资的制度;是在国家政府宏观调控下,先有法人,后进行建设,法人对建设项目筹划、筹资、人事任免、招投标、建设、生产经营管理、债务偿还和资产保值增值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负责制,按国家规定法人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对法人进行严格管理和奖惩的制度。实行法人制,有利于建立法人投资主体,形成自我决策、自我约束、自担风险、自求发展的运行机制。由于法人对建设项目从决策到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承担了法律责任和风险,真正做到谁决策,谁负责。避免了只有向上争项目、争投资的积极性,没有科学决策、筹集资金、控制项目质量、工期、造价和提高效益的压力;有利于国家用法律法规和经济手段,来规范工程项目投资与建设的全部活动,促进建筑市场规范化管理。 三、设计阶段的工程投资控制 1.优化设计方案。是设计阶段的首要步骤和控制工程投资的有效方法,采用设计招投标、价值工程、对设计方案进行技术经济评价方法。在工程设计阶段,要正确处理好技术与经济的对立统一关系,工程经济技术人员要密切配合设计;在初步设计阶段,要认真按可研报告及投资估算,作好多方案技术经济比较;在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阶段,要严格按批准的初步设计内容、范围和概算造价,作好技术经济分析和评价。 2.设计中加强技术经济分析。设计过程是具体实现技术与经济对立统一的过程,在总平面图设计、建筑空间和平面设计、建筑结构和建材的选择、工艺技术方案,以及设备选型与设计过程中,要加强技术经济分析和多方案比选,实现设计产品技术先进、可靠、经济合理。 3.推行限额设计。限额设计是按批准的可研报告和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按批准的初步设计概算控制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各专业在保证达到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按分配的投资限额控制设计,严格控制不合理变更,保证总投资额不被突破,其控制对象是影响工程设计静态投资的项目,投资分解和工程量控制是实行限额设计的有效途径和主要方法;是将上阶段设计审定的投资额和工程量分解到各专业,再到各单位工程和分部工程而得到。它体现了设计标准、规模、原则的合理确定和概预算资料的合理取定,通过层层限额设计,实现投资限额的控制与管理,以及对设计规范、标准、工程量和概预算指标的控制。 4.推广标准化设计。标准化设计是指按国家批准的建筑、结构和构件等整套标准技术文件、图纸进行的设计。采用标准化设计可提高设计速度、节省设计费用;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建筑材料,降低工程成本。标准构件的木材消耗仅为非标准构件的25%。 四、施工阶段的工程投资控制 工程建设项目施工阶段是按照设计文件、图纸组织施工的阶段。其投资控制目标是把工程项目投资控制在承包合同价或投资估算内,在规定的工期内生产出质量好、造价低的建设产品。主要方法:进行施工招投标、合理选择承建商,优化施工组织设计、优选施工方案,合理安排与使用建设资金,严格控制工程变更,处理好工程索赔。 工程项目投资控制论文:工程项目投资的控制研究论文 摘要:套路工程项目的投资,就是指该项目从决策到竣工的全部费用。业主既是工程项目的决策者,又是工程项目实施的主持者。业主对工程项目的投资控制应在项目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结算阶段全过程实施控制,确保投资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业主;工程项目;投资控制 公路工程项目的投资,就是指该公路工程项目从决策到竣工的全部费用,工程项目完成的过程就是实现投资目标的过程.对投资的控制目的就是为了确保投资目标的实现。业主既是工程项目的决策者,又是工程项目实施的主持者,业主对工程项目的投资控制应进行全过程控制,在项目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结算阶段,都要实施投资控制,力求在公路工程建设中取得良好的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在项目决策阶段对投资的控制 项目决策阶段对公路工程项目投资的影响主要在三个阶段:项目建议书阶段、可行性研究阶段、项目评估与决策阶段,业主在项目决策阶段对投资的控制主要就从这三个方面进行。 1、在项目建议书阶段对投资的控制 公路工程项目建议书就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的长期规划,国家及地方的公路网规划,经过调查研究、市场预测及技术经济的分析,对拟建的公路项目的总体轮廓提出设想。是政府选择建设项目和进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依据,是公路基本建设程序中前期工作阶段的第一个工作环节,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项目建议书应该着重从客观上对项目立项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行分析,对拟建公路项目的必要性分析应从项目本身和国民经济两个层次进行,对拟建公路项目的可能性分析应从项目建设和生产运营必备的基本条件及其获得的可能性两个方面进行;充分做好外业调查工作,编制好项目建议书投资估算。 2、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对投资的控制 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公路基本建设程序中决策的前期工作阶段,是建设项目是否可行的重要论证依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必须对投资的影响因素:市场分析、项目规模选择、项目实施条件分析、技术选择、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社会评价和项目风险进行分析论证;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估算编制人员应积极配合设计人员深入现场调查研究,掌握基础资料,了解工程项目的设计方案和工程量情况,合理选用估算指标和各种费率,准确编制好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估算。 3、在项目评估与决策阶段对投资的控制 在项目评估与决策阶段对投资的控制主要做好以下几点:1)、认真做好各种资料的搜集,要确保基础数据资料的真实、准确;2)、做好市场分析工作,对拟建公路项目的需求状况、类似项目的建设情况、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详细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3)、做好设计方案的优化工作,用动态分析法进行多方案技术经济比较,通过方案优化,使设计更合理,投资最少;4)、合理确定评价价格,进行项目经济效益评价,强化项目前期工作,规范项目投资决策。 二在设计阶段对投资的控制 在工程设计阶段对投资进行有效控制,必须要做到技术与经济相结合: 1、在工程设计阶段吸收工程造价人员参与全过程设计,从设计一开始就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设计人员在做出重大设计变更时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其所带来的经济后果,注重设计的经济性。 2、重视设计多方案比选,引人设计竞争机制,有效控制投资。 3、在设计阶段采用限额设计,在项目投资限定条件下,经济技术上的改进和方案优化,提高项目标准水平。 4、推行设计招投标、设计监理、设计市场化管理。 通过优化设计控制投资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也不能片面地强调节约投资,要正确处理好技术与经济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必须要满足项目的该了功能要求。 三在工程招投标阶段对投资的控制 业主在工程招投标阶段对投资的控制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业主必须完善施工招投标文件的编制及招投标的组织管理。 2、业主必须掌握与项目有关的工程造价的基本情况,确定合理的招标工程上限价,选择合理低价中标,允许中标人有一定的利润空间。 3、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合同形式,如固定总价合同或固定单价合同,将工程实施过程中的部分风险转移给承建商来承担。 4、选择有资金实力、有施工能力的施工队伍。 四业主在施工阶段对投资的控制 工程项目的投资主要发生在施工阶段,这一阶段需要投入大量的人,财,物,是建设费用消耗最多的时期。业主应该把计划投资额作为投资控制的目标值,在施工中定期分析投资实际值与目标值之间的偏差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确保投资目标的实现。公务员之家 1、业主应该加强对施工组织设计的审核,采用经济技术比较法进行综合评审,不同的施工方法,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很大。 2,业主应该加强对工程进度款的支付严格控制,工程进度款支付是投资控制的有效手段,是工程质量和进度的有力保证。 3、业主应该严格审查工程变更,保证总投资限额突破。在很大程度上,对工程变更的控制成了施工阶段投资控制的关键。 4、正确处理与防范施工索赔,并积极做好反索赔工作。 5、严格控制施工进度,切实落实工程质量保证措施。进度、质量会反作用与费用,进度控制不好,质量得不到保证会引起投资的增加。 五业主在竣工结算阶段对投资的控制 业主在竣工结算阶段对投资的控制中,应认真及时审核竣工结算,审核的具体内容包括:竣工结算是否符合合同条款、招投标文件,结算是否按定额和工程计量规则、造价主管部门的调价规定;根据合同、图纸对工程变更、工程量的增减、材料替换、甲供材等进行审核。 1、工程量的审核 工程量是竣工结算的基础,应以招标文件和承包合同中的工程量为依据,考虑工程变更,同时要对施工签证单的符合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查。 2、定额套用的审查 定额套用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因为在结算审查时经常会发现定额套错、高套、定额替换等情况。 3、合同外项目结算单价的审核 工程量清单中原有项目的工程量有误或设计变更引起的工程量增减属合同约定的幅度以外的,及工程量清单遗漏或设计变更引起的新工程项目,对承包商上报的单价,业主要严格审核。 六结束语 业主对工程项目的投资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和控制。只有加强对工程项目每个阶段的投资控制和审查,找出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才能对工程项目的投资进行有效的控制,提高投资效益。 工程项目投资控制论文:基础建设工程项目前期投资控制研究 [摘要]由于对前期投资控制缺乏重视,投资决策走过场,初步设计、技术设计缺失,工程量清单质量低下,导致基础建设工程项目投资失控率居高不下。本文通过分析投资失控原因,认为事前对投资偏差风险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措施做好主动控制,如建立投资数据库、完善决策前工作、建立BIM模型、全过程审计等,可有效提高投资控制效果。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基础建设工程数量呈现了爆发式增长的态势。基础建设项目具有技术复杂,建设周期长,人力、财力、物力消耗大的特点。随着我国投资体制改革,基础建设领域的投资已从计划调控转变为市场导向。但仍有一些部门、地方或企业会被市场风向误导,而在投资冲动下盲目开展基建项目,从而导致投资结构不合理、投资总量失控、低水平重复建设及投资收益低下甚至负收益等问题发生。据统计,建设行业中投资失控率居高不下,约有72%的项目超预算、70%的项目超工期、75%不能完工的项目至少超出初始合同价格50%。有效开展基建项目投资,切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达到社会、经济效益双赢,是当今基建领域投资控制的关键。 1前期控制是基础建础建设工程项目投资的关键阶段 基础建设工程项目按时间可划分为决策设计、发包采购、工程施工、使用运维四个阶段。一般意义的前期投资控制阶段指的是决策设计和发包采购阶段。主要包括项目规划咨询、编制项目建议书、项目可行l生研究、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招标采购等内容。据有关研究,工程项目各个阶段开展投资控制对项目总投资的影响是随项目进展逐渐减小的,决策阶段对项目投资的影响在90%以上,初步设计阶段的影响为75%~95%,施工图设计阶段的影响为5%~35%,发包阶段的影响约为15%,而在施工阶段通过施工组织措施节约工程造价的可能性不超过10%。由此可见,有效的前期控制是成功投资的基础与保证。 2前期投资控制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与价格体制改革的深化,各部门越来越重视投资控制工作,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对前期投资控制缺乏深入的认识与有效的方法,投资控制的重点依然放在施工阶段,在建设流程中重施工轻设计、在造价审计中重结算轻估算、在方案选择上重价格轻技术、在进度安排上轻视前期决策及设计阶段。其结果从表面上看是投资领域“三超”现象(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结算超预算)十分严重,实质是投资方案失误,缺乏前期论证与分析的决策和设计,不仅在施工阶段带来许多不便,埋下质量隐患,在实际使用中也往往不具备可持续发展性。 2.1投资决策阶段 投资决策阶段的主要工作是编制项目建议书及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对拟建项目的技术、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影响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分析,充分论证项目是否具备先进性、合理性、盈利性、可操作性、可持续发展性和环境友好性,确定项目的技术方案、经济指标和投资风险,为项目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在实际项目实施过程中,有的投资方为了项目早日立项审批,往往忽视前期决策的重要性,在项目建议和可行性研究上走过场,甚至有的项目从提出到申报审批仅仅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项目的前期调研工作无法正常开展,立项时用编造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审批,而实际项目建成后预期效益并不明确,项目使用功能模糊,施工材料、工艺、技术考虑不周,地质情况勘察不到位,周边环境影响评价不准确,导致工程开展时问题重重。 前期投资决策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投资估算,准确的投资估算能够保证投资控制的有效性,直接影响投资决策、设计方案、经济效益和工程建设能否顺利进行。投资估算应按照“打足投资,不留缺口”的原则充分估计项目建设过程及建成后可能遇到的造价变化,对可能遇到的风险提出应对和防范措施,给出全面、科学的投资控制建议。然而,有的投资单位为了保证项目审批通过,人为压低投资估算,用失真的“可批性”研究报告“钓鱼”,在施工阶段再申请追加投资,使得投资失控。据调查,“钓鱼项目”工程造价比计划高约30%至200%,工期有的长达5~7年。建设方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对可能发生的超支把握不足,任意提高建设标准,调整使用需求,施工后期资金不足又不得不削减投资,缩小规模,变更设计,导致项目计划使用目标无法实现甚至烂尾的现象比比皆是,造成大量国有资金的浪费。 2.2设计阶段 设计阶段基本决定了建设工程建成后的效果,是拟建工程能否获得预定的经济效果,建设过程能否保证质量、进度与投资的决定性阶段。设计阶段一般可分为初步设计、技术设计与施工图设计三阶段。类似于对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缺乏重视,大部分投资方在设计阶段也只关注施工图设计。 初步设计与技术设计的主要工作内容为方案优选。需要兼顾建设与使用的需求,综合考量项目全寿命周期费用,对地质勘探、环境影响、施工方案、材料选用、工艺技术等进行经济合理性与技术先进性的权衡,在满足项目长期功能的基础上,确定最终的技术、建筑方案,做到经济、实用。通过初步设计与技术设计,可以使设计人员从制图工作中先抽身出来,客观地审视设计方案是否与建设要求存在偏差,是否对施工现场情况考虑不周,是否同时兼备长远性与经济性,也可以对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遗留问题进行补充与修正,预防施工过程中发生投资失控现象。 在施工图设计阶段,由于各专业独立开展设计工作,协同性不高,各专业施工图纸完成后,由于沟通不畅及二维图纸不具有共通性,导致施工图纸错、漏、碰、缺问题严重,而这类问题在图纸审核中也很难发现,问题遗留到施工阶段便导致施工进度延误、各专业施工不具有协同性,使得类似于土建工程预留孔洞位置不合理,安装工程不得不在剪力墙上重新打洞的现象非常普遍。同时,施工图设计时若对施工方案、技术考虑不周,也会导致某些部位无法施工或施工难度极大,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变更设计,严重影响施工进度,这些部位也容易成为整个建设工程的质量隐患。 2.3发包采购阶段 发包采购阶段贯穿于整个基建项目前期。项目的勘察、设计、造价、监理、施工单位的选择,主要材料、设备的选购都直接影响项目投资。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我国大部分的基础建设工程项目均须通过招投标实施发包采购工作。通过在建筑市场公开、公平、公正、诚实守信的竞争,择优选取满足条件的货物、服务、工程供应商,合理确定工期、保证质量、控制造价。 编制工程预算是发包采购阶段与工程投资关系最为紧密的工作。招标采购中工程预算分为工程量清单与招标控制价两部分。按照一般的理解,招标控制价是投标最高限价,能够有效地控制投资。但是由于大部分工程签订的施工合同是就分部分项工程所列出工程量表确定各分部分项工程费用的单价合同。由于施工中设计变更、增加或减少工程内容,工程竣工后只能根据审计确认的工程量,按照投标综合单价进行结算。因此,与招标控制价相比,工程量清单编制的准确与否及对特殊情况考虑是否周全对结算价款的影响更大。然而,在实际招投标工作中,建设单位以及造价咨询单位对工程量清单重视不足,在审计中也更关注定额选用是否准确、招标控制价总额是否超限等,对工程量的审核也只对计量偏高的项目进行核减,缺不愿核增缺项、漏项和计量偏少的项目。根据这种总量偏少的工程量清单计算的投标报价,其分部分项综合单价必然偏高,而缺项漏项成为施工单位虚高结算的突破点。另一方面,工程量清单编制粗糙还体现在项目特征描述不准确,特殊材料、设备没有预先给定暂估价或质量等级。施工单位在施工时便可采用低等级的材料、设备以次充好,在投吮价清单项的编制中故意少套定额,在结算时对清单提出异议,并增加定额项目,从而提高工程结算价款。 3前期投资控制措施 在前期投资阶段,随着项目进展,根据各阶段特点采取针对性强且切实可行的措施,可提高投资控制的效果。事前对投资偏差进行分析,并采用有效的措施做好主动控制,那么投资偏差全部都是可防可控的,投资失控的现场可以完全杜绝。近年来工程管理方法及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发展与变化,在前期投资控制方面除了已在工程建设中逐步推广使用的方案优化、限额设计、标准设计、价值工程等方法,还可采用建立投资数据库、完善决策前工作、建立BIM模型、全过程审计等措施进行前期投资决策和控制。 3.1建立投资数据库 编制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时,要对项目的预期成本、效益、社会影响等进行详细分析和预测,这些工作需要事先获得和项目相关的技术经济、社会环境、市场情况等方面比较翔实的数据资料,才能得到准确、可靠的决策依据,从而保证投资预测、经济分析的正确。建立企业投资项目数据库,对企业所有已建或在建项目的计划投资、实际投资、计划收益、实际收益、投资偏差原因、技术材料、社会影响、环境影响等数据进行统计,并定期进行总结分析,在对已有项目进行动态调控的同时也可以用现有项目投资的经验指导后续投资。在企业数据库的基础上,可以将企业数据库加入到社会云端数据库,一方面可以在共享中获得更多的数据资源,另一方面对提高社会整体投资效率也有促进作用。在项目提出时,通过对既往项目的统计分析,将拟建项目归类,并根据历史项目数据得出企业内部投资结论。然后,与社会云端大数据统计结果进行对接,与其他单位类似项目的投资收益、成本、环境影响及后续使用生产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综合国家政策、区域影响、行业发展、环境影响、本项目特色等因素,才能成为具有参考价值的决策依据。 3.2完善决策前工作 可行性研究是项目立项审批的重要前提,更会直接影响投资决策的结论。在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工程建设项目中,把可行性研究工作分成初步可行性研究、辅助研究和可行性研究。在项目决策前对项目进行全面调查,并全面论证项目的技术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因素及投资效果,保证投资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经济性。基础建设项目决策前工作既要对国家政策有深入的学习、了解,顺应发展形势投资,也要对市场情形充分调研,防止投资饱和,导致项目收益降低甚至无法保证成本,还要对项目本身的技术、建设等成本拆分,在踏勘阶段对地质情况、周边环境、材料价格波动、施工技术、设备选型、项目所在地定额、税费等每一类型成本风险因素都周全考虑、仔细调查。企业可根据过往投资经验,列出常见项目投资前期调查内容清单。在具体项目实施时选择该类型项目需要调查分析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分析拟建项目自身特点,制定针对项目的特殊踏勘清单。在项目前期踏勘清单的内容全部调查清楚、并且分析得出翔实可靠的数据后,做出的投资决策能够避免因考虑不周而带来的投资增加或失控现象。 3.3建立BIM模型 BIM是“建筑模型信息化”的简称,在整个建设流程中,把项目信息集成在一个三维模型中,在项目业务的各个流程中管理、交换、更新、增加模型中存储的信息,在保证各阶段参与方都提供及时、准确、足够的信息的情况下,该模型能够与项目同步,从一始终地表达建设方的意图。同时,一个能够贯穿于全过程的信息模型也能保证信息的无损传递,保证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各阶段的效率和质量。建筑信息模型中综合了建筑项目整个生命周期的所有信息,既包括前期工作中的项目预期效益、功能要求、踏勘分析结果,也包括设计阶段的几何模型信息、构件性能、结构分析结果,还包括施工进度、建造过程、维护管理的过程信息。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采用BIM模型可以将投资意图在模型中直接表达出来,并且通过数字沙盘模拟,将可能遇到的技术问题和风险找到。在设计阶段,BIM模型的三维特性使得全专业的碰撞检查成为可能,当前设计中难以克服的错、漏、碰、缺问题只要在软件中建立三维模型就会暴漏无遗,由于施工图纸的失误导致的窝工、变更、重复施工现像将不复存在。在施工阶段,三维模型与真实建筑完全一致,只要完全照“模”施工便不会出错,因对图纸理解误差而造成的沟通不畅也成为历史。在管理角度上,建设方只要掌握了BIM模型的实时更新结果就能对项目的进展情况了如指掌。在计划模型与实际更新模型的实时对比中,能够及时发现项目的实际建造与计划不符的情况,在问题的萌芽阶段采取控制措施,有效防止投资失控。 3.4投资全过程审计 工程审计是对项目绩效与实施阶段进行审计,从而控制工程造价的方法。在工程建设项目的结算阶段采取结算审计可以有效控制工程结算价款已是不争的事实。经过实践和论证也证明施工阶段全过程审计对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比结算审计更为真实可靠。然而现阶段我国鲜有项目对投资前期的投资估算、概算和预算进行审计。若把审计工作前移到投资决策阶段,实行投资全过程审计,应当是从源头治理投资决策失误的极其有效途径。 投资全过程审计应从可行性研究开始,重点审查技术方案与投资概算,在对设计工艺流程、设备选型、规模产能等优化的前提下,控制项目投资估算。既要防止漏项、低估,造成后期投入增加或者不得不缩减经费导致建设规模达不到投资要求,确保投资估算“打足投资,不留缺口”,防范“钓鱼”项目,又要防止盲目提高标准,造成浪费,降低投资收益效率。 投资全过程审计另一个重点是发包采购阶段,在发包采购阶段,应在工程量清单编制和审核时及时发现施工图中内容遗漏、不明或者错误,专业冲突、施工困难及与周边环境冲突的地方,并由建设方会同勘察设计单位出具相应变更,避免施工阶段变更带来造价突破口。工程量清单特征描述应准确、详细,确保施工单位编制投标报价时正确选取定额。对特殊的主材或设备应列暂估价,并提出规格、级别要求,防止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以次充好。最后将审核后的预算与设计概算进行比较,验证设计的投资控制效果。通过预算审计,可以阻止工程量计算、材料定价和设计的失误,有效预防了预算虚高通过签订合同合法化后在结算中难以维权的问题。 4结语 基础建设工程投资控制是贯穿于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涉及多个不同专业的动态系统工程。正确进行投资决策,综合考核设计的适用性、先进性和经济性,并在发包采购阶段签订可防可控的采购、施工合同是项目前期投资控制的重点。在投资控制过程中积极进行事前主动控制,全面考察投资风险,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措施,提高投资人员的专业素养,注重各专业部门协调配合,能够有效地防止建设工程投资失控,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效益。 工程项目投资控制论文:建筑工程项目投资管理与控制 摘要:建设工程项目投资的控制是全过程、全方位控制 ,投资控制贯穿于工程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它直接影响着各个建设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是否科学合理。应该从各个阶段来进行投资控制。不同投资主体控制合理设置控制目标,以主动控制为主、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控制,实现项目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目标。 关键词:工程项目 投资控制 科学合理 投资效益 前言:建设项目的投资控制与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建设项目投资控制是从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建设实施阶段到决算阶段。把建设项目的投资控制在批准的投资限额以内,严格控制工程投资,减少建设资金的不合理流失,实现投资的良性循环,以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 一、项目决策阶段的投资控制 项目投资决策是选择和决定投资行为方案的过程,是对拟建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技术论证,对不同建设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选择及作出判断和决定的过程,因此,要求建设单位在充分调查研究、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长远规划、经济建设方针、政策,结合工程建设的条件和投资效果,提出项目建议书,编制可行性报告。 1.1切实从 实际情况出发,坚持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根据项目投资的构成,充分研究建筑标准,质量要求,建筑材料的性能价格等情况,作出切实可行的估算。 1.2批准项目建议书后,认真进行可行性研究,在优化方案的基础上,编制高质量的投资估算,作为控制总投资依据。 二、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 2.1采用招标的形式选择设计单位 很多施工企业都有稳定的合作设计单位,设计单位缺乏竞争意识的状况下,往往套用以往的设计方案或者在设计过程中投入较少,致使施工企业耗费的设计费用与设计作品质量不成比例,造成了投资浪费。针对这个现象,施工企业应该采取招标的形式来选择设计单位,多个设计单位在争取机会时,务必会仔细慎重对待设计作品,设计质量也将有所提高。同样的价位,优秀的设计对投资控制有着的显著作用。 2.2.严格控制设计方案 当确定设计单位之后,针对设计作品应该进行严格检查。因为设计方案是施工的重要参考,所以其设计如果不详细具体,就会造成施工过程的投资超出预算的可能。为了避免超出费用,在设计阶段应该做到具体化,明确使用的材料、设备、人员等等,并严格计算质与量,在确保施工质量的情况下,投资降到最低。 三、建设项目施工阶段的投资控制 工程建设进入施工阶段后,由于工程设计已完成,工程量已完全具体化,因而影响工程投资的可能性只有5%-10%, 节约投资的可能性已经很小。但工程投资却主要发生在这一阶段,浪费投资的可能性则很大,所以说施工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建设工程造价,做好施工阶段的投资控制,也是整个建设项目投资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3.1认真做好施工组织设计的审查工作 工程项目的施工组织设计提出了工程施工中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投资控制、安全控制、现场管理等目标以及技术组织措施。施工组织设计的基本内容包括工程概况和施工条件分析、主要工程的施工方案、施工进度计划和施工平面图。它是施工阶段的全局性的技术经济文件。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优化,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使投资与工期、投资与质量之间的关系能够得到正确处理。要正确处理质量、工期和投资三者之间的关系,要督促施工单位做好施工进度计划网络图的设计和优化,在保证工程质量和满足工期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 3.2严格工程变更及现场签证的审查与控制 在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多方面的情况变化,经常出现工程量变化、施工进度变化以及发包方与承包方在执行合同中的争执等许多问题。由于工程变更所引起的工程量的变化、承包方的索赔等,都有可能使项目投资超出原来的预算投资。对必要的设计变更,应做到以下几点:(1) 进行工程量和投资增减分析,论证变更的必要性;(2) 所有设计变更均需经发包方代表或发包方委托进行项目管理的监理工程师同意;(3) 当设计变更超过原设计标准或已批准的建设规模时,均应经原项目审批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的审查批准。 严格控制施工现场的签证。对于因施工条件或无法预见的情况的发生所引起的工程量的变化, 需进行现场签证。现场签证一般涉及工程量的增减、施工方案的变更和施工时间的改变,在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要建立完备的现场签证手续,签证必须达到量化要求,签证的工作量应主要为现场实测、实量或清点的实物量,如长度、高度、深度、宽度、规格等,避免出现建设单位工程管理人员只管签证,不算经济帐的现象,造成投资失控的严重后果,变事后被动控制为事前主动控制工程造价。 3.3做好合同管理,做好索赔管理 加强施工合同的费用控制,是施工阶段投资控制的一项重要内容。积累一切可能涉及索赔论证的资料,加强索赔工程造价管理是一门集经济、技术、管理于一体的具有前瞻性的学问,对可能引起的索赔应当有所预测,及时采体补救措施,有效避免索赔事件的发生。 四、竣工决算阶段的投资控制 该阶段是项目投资控制的最后阶段。根据合同、竣工图、招投标文件、图纸会审、设计变更及现场签证以及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各种会议纪要、洽商记录等资料,对送审的竣工结算进行核实工程量,落实工程变更签证费用,使审核后的结算真正体现工程实际造价。在工程竣工决算时,审核人员应坚持按照合同办事。对工程预算外的费用严格控制,对于未按图纸要求完成的工程量及未按照规定执行的施工签证一律核减。决算审核的重点是工程量的计算,审核的关键是工程签证、变更的审核、工程量变更后相应项目措施费用的审核以及清单项目中暂估价的处理。 4.1严格审核设计变更和工程签证,在竣工决算时审核人员须从专业角度对变更进行审查,对变更内容、变更手续是否符合规定,费用签证是否准确等方面进行核查。要根据工程招标投标文件细心核对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是否有漏掉的项目,是否有应该扣除而没有扣除的情况,如有些变更看起来是新增的项目,实际上在投标文件中已经包含,这样的项目应坚决不予计量。对于合同中已有适用或类似的综合单价,按照合同单价或参照类似单价确定,当合同中没有适用或类似的综合单价时,由施工单位提出综合单价,经建设单位确认后执行,后者是决算审核的重点。对于工程量变更后的措施费项目,应根据合同的约定,是否一次性包死,如不是,应根据相应比例增减费用。 4.2清单项目中暂估价的处理。清单计价的暂估价主要分为专业工程项目暂估价、甲供设备暂估价、材料暂估价。由于暂估价基本上是按实调整结算,其灵活性大,所以也是影响工程造价的不确定因素。竣工结算时要严格按照合同约定,区分不同的暂估价类型进行结算价款的调整。 五、对建设项目投资的跟踪控制 5.1在施工阶段,随着工程的进展,投资不断加大,投资结构越来越复杂,所以对投资的控制是动态控制,必须加强对建设项目的跟踪控制。①认真审核承包单位提交的施工总进度计划和年、季、月施工进度计划。②依据年、季、月施工进度计划和合同报价,编制相应的投资计划。③实行月底上报完成工程量清单、分阶段进行结算的价款结算制度,随时掌握实际完成投资情况。④将实际投资与计划投资进行比较,发现偏差,分析原因,采取措施纠正偏差。 5.2通过对建设项目投资的跟踪控制,将施工进度与投资控制结合起来:①可及时调整投资结构,保证资金合理使用;②可以优化施工进度计划,使投资控制有效地促进建设项目施工进度按计划完成。 结束语: 根据投资项目实施全过程控制的方法,要把好投资控制关,必须在实际工作中恪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遵纪守法、秉公办事。不断更新知识, 在工作中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坚持“守法、诚信、公正、科学”的原则,认真细致的处理各种问题。在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采用科学的计价方法和切合实际的计价依据,合理确定投资估算、初步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才能提高投资效益。 工程项目投资控制论文:冶金工程项目投资控制与管理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深入发展,国家开始加大力度发展冶金工程项目,不断开拓这一工程技术领域,这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带动新一轮的GDP的发展。 【关键词】冶金工程项目;投资控制;管理; 一、前言 冶金工程项目作为一种能源投资,所带来的经济回报是可观的,充分发挥我国在冶金工程项目方面的技术,有利于实现我国经济的新一轮的腾飞。但是作为一种高技术含量的项目,必须对其投资控制与管理,才能使其更好的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二、投资估算所起的作用和目前存在的间题 规划阶段的投资估算作为否定一个项目或决定继续进行项目研究的依据之一,但没有约束力,仅供有关部门参考。初步可行性研究(或项目建议书)的投资估算,是作为有关部门计划立项的依据。 三、浅析冶金工程项目在建设实施阶段的投资控制与管理措施 1.从源头抓起,加强设计审查,合理控制工程项目投资 设计阶段存在“二八定理”,是决定工程项目投资的关键环节。投资的多少决定于可行性研究或初步设计,在保证工艺要求,设计条件和相关标准的前提下,投入资金越少,建设工期越短,投资效益就越显著。为了有效控制项目总投资,项目前期建设单位的管理应着重抓住以下几点: (一)强化初步设计和设计方案的审查。首先,要进一步强化初步设计和设计方案的审查,采取与国内外先进企业类似项目对标方式控制设计概算,在确保工艺和关键设备先进、兼顾安全和环保的同时,减少非生产性设施占用投资的比例,合理控制建设工程投资。其次,要定期组织对设计或方案的回头看,对工程费用影响大的单项内容,必要时进行详细的经济分析。要将设计优化和方案优化贯穿于整个工程项目建设的始终,制定相关措施,避免“少用脑筋,多用钢筋”现象的发生。 (二)合理确定设备与材料的选型。设计人员在满足设计任务书和相关标准要求的前提下,采用合理的工艺技术,材料设备和结构型式,尽可能减少设计缺陷。要严格控制各类材料(特别是装饰材料)的档次,同时也要注意装饰材料之间的协调与配套,要选择大众化的材料,尽量避免使用独家(或指定)材料或产品。 (三)强化设计图纸的审查和会审。首先,要按工程设计标准化要求,加强设计图纸的审查与会审,为批量采购创造条件。同时在没有进行充分论证或没有充分把握的前提下,尽量选择通用材料或采用成熟的施工工艺。其次,在施工设计图纸完成后,及时组织有关专家、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进行联合审查。对重点工序、部位的施工方案进行评审,对实施方案进行优化。 2.以招标采购为重点,规范招标采购程序,严密合同条款,提高性价比。招标采购阶段是工程项目投资全过程控制的重要阶段,在此阶段,投资控制主要体现在招标文件编制审查和合同的拟定签订。熟悉和掌握国家有关政策)现行国家和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制定的政策在费用计算上有一定的调节空间,项目建设有些相关费用也是受政策的保护)同时,项目规划既要符合国家新兴产业政策,在工艺及设备选型上,站在国际先进及国内领先高起点位置,又要从技术和经济两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在优化投资方案的基础上,确定高质量的投资估算,它是项目建设中在各阶段预控制总投资的依据),以便合理选择厂址所在地区和地点,科学确定建设标准,对拟建项目进行深入的可行性分析论证,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 3.工程实施中的投资控制。工程项目实施阶段是建设项目产品形成的阶段,也是问题频发和投资支出最多的阶段)做好施工阶段的投资控制,一是抓好图纸会审工作,对设计中的盲点和设计图纸中错、漏、缺现象,尽可能消灭在图纸会审阶段)防止施工过程中大量发生设计变更,造成建安成本大幅增加)二是严格现场签证,变更和签证一般会影响工程造价,增加项目投资,必要的变更应进行技术和经济比较,力求减少变更费用,现场签证应规范和详细,如: 零星用工,零星工程,临时设施增补,隐蔽工程,由建设单位造成的停水、停电和供料不及时或不足,工期签证,议价材料的认价单以及其它需要签证的费用)签证事项产生的费用由谁承担应清楚说明,是工程结算的重要依据)。 4.结算阶段的造价控制。工程实施过程中收集好原始资料和凭证,如:施工合同和与之有同等效力的协议、文件、信件、传真、现场签证及检查变更是否合规以及竣工图;按合同约定的结算方法为计价定额及取费标准、主材价格和优惠条件等,重点审核结算书中的工程量及计量单位是否与预算定额或单位估价表上所列的内容一致)否则,会影响直接费的准确)。 四、冶金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投资估算的作用 1.冶金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投资估算是决策性的文件,是研究和分析建设项目经济效果的重要依据; 2.冶金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投资估算是制定国民经济计划,保持适度投资规模和合理投资结构的重要依据。 3.冶金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投资估算是对初步设计概算投资限额和控制及作为建设资金筹措的依据。准确的投资估算对项目的立项及建设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4.长期以来,人们往往不重视决策阶段的投资估算,而把它当作争投资、争项目的“钓鱼杆”,估算冶金工程项目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带有倾向性和长官意识.近几年,许多项目存在人为压投资,从初步可行性研究投资估算一开始投资就存在着先天不足,其结果是工程决算超设计预算,设计预算超概算,设计概算超估算。 五、要高度重视高阶段设计的冶金工程项目投资估算 1.加强冶金工程项目系统管理。主管部门或项目决策单位要重视并制订出考核标准、严格管理,坚持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公开性,应规定有关部门或单位的具体职责,对决策项目要建立一套从项目审批、设计、施工到建成的投资信息反馈制度。促使有关单位重视设计前期的冶金工程项目投资估算工作。 2.要认真细致地进行调查研究冶金工程项目。冶金工程项目设计决策阶段是落实内外部条件的阶段,同时也是解决技术经济可行与否论证研究阶段。投资估算要根据相关专业的技术要求、工程特点对冶金工程项目建设条件和建设环境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和分析,投资估算时要充分考虑工程技术要求、自然条件因素和项目建设的特殊要求。力求项目投资估算准确一些。 3.冶金工程项目上坚持实事求是。估算指标的编制要实事求是,投资估算是带有一定的推理和判断的,设计人员提供的工程量是粗略的。因此,估算指标不宜编得过细,但各项费用指标要配套。 六、结束语 想要让冶金工程项目更好的为国家经济做出贡献,实现其产能和效益的统一,就必须加强对其项目投资控制与管理,做到全方位的监管,才能将这一有技术难度的工程发展的更好。这也正是这类工程较为困难的部分,需要各方进行协调合作。 工程项目投资控制论文:关于工程项目(EPC模式)投资控制的探讨 [摘 要]近年来,我国氧化铝行业常采取总承包模式(EPC,很必要对其工程项目(EPC模式)投资控制进行浅析。本人从事广西华银铝业有限公司氧化铝一期工程项目(EPC模式)多年来,积累了一定经验,仅从投资控制原则、投资控制内容、投资控制措施等几个方面讲述了氧化铝项目(EPC)投资控制理论,与同行业读者共勉加强投资控制管理工作。拟新建一个氧化铝项目(EPC)对其投资控制尤为重要,有效地、合理地对工程项目投资控制就是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是企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条件。 [关键词]华银氧化铝项目 ;EPC模式 ; 投资控制 ; 原则; 内容; 措施 工程项目投资控制,就是在项目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承发包阶段和建设实施阶段,把投资的发生控制在批准的投资限额以内,随时纠正发生的偏差,以保证项目投资管理目标的实现,有效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 笔者经历过项目立项至竣工验收整个建设周期,并都所从事工程项目投资控制与管理工作。十几年来,有一定工作经验,对投资控制与管理有浓厚的兴趣,就此以华银氧化铝项目为例对项目投资控制与管理进行论述,以同行业读者共勉。 一、华银氧化铝项目(EPC)承包模式的背景及特点 笔者所属公司的华银氧化铝项目,年产氧化铝160万吨,静态投资为85亿元,是集矿山开采、氧化铝生产于一体的现代大型铝工业企业;是我国铝工业发展史上一次性投资最大、一次性建设生产规模最大的氧化铝项目,是建国以来广西获国家批准建设的最大工业项目,是我国有色行业第一个采用“交钥匙”总承包管理模式(EPC)承建的项目。 华银氧化铝项目“交钥匙”总承包管理模式(EPC)承建的项目,就是指业主(华银公司)将一个以国内外先进的拜耳法生产工艺流程生产氧化铝产品的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等全过程发包给一个工程总承包企业(中铝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来承建,所采取总承包管理模式简称为“交钥匙”总承包管理模式(EPC)。 二、华银氧化铝项目(EPC)投资控制原则 (一)从项目立项至竣工决算所处不同阶段确立投资控制标目 项目投资控制标目,以项目投资批准额为基准,对项目投资费用及其偏差进行测算、分析和预测,必要时采取纠正措施或进行项目投资批准额内部分项调整或变更管理,把项目投资额控制在可接受(或批准)的范围内。 1.业主委托设计单位编制华银氧化铝项目的建议书、可研、初步设计阶段,确立了标目:必须符合行业先进工艺流程;符合行业经济技术指标最高要求;符合国家农业用地规划指标要求等。 2.经国家发改委审核批准后,明确了项目投资总额,其中细分矿山系统工程、氧化铝系统工程的。业主采取总承包管理模式(EPC)与总承包商谈判合同时,明确了业主承担项目投资部分控制标目,总承包商承担项目投资主要控制标目(占95%),总承包合同价格在项目投资批准额范围内进行下浮约7%,项目建设实施过程中的项目投资控制主要风险转嫁给了总承包商。 3.竣工决算时,业主与总承包商多轮商谈后仅承担了增加红线外及承包范围外的工程费用,结果其项目实际投资总额仍在国家批准的范围内,说明其投资控制标目得以成功实现。 (二)以EPC合同附件中设计技术谈判为重点的贯穿建设全过程投资控制 工程项目投资的有效控制,就是在优化建设方案、设计方案的基础上,在建设程序的各个阶段,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措施将工程项目投资额的发生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和批准的投资限额以内。华银氧化铝项目采取EPC总承包模式管理,在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各阶段,影响项目投资的可能性分别约为80%、50%、6%。由此看来,项目投资控制的关键在于施工以前的投资决策和设计阶段,而在项目投资决策后,控制项目投资的关键就在于设计。要想有效地控制工程项目投资,就要坚决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建设前期,尤其是是抓住EPC合同附件中设计技术谈判这个关键阶段。在EPC合同价格一定条件下,设计技术谈判的内容先进、适用、周全,为项目投产试运、使用、维护均节约了后期费用。 (三)采取主动控制与能动影响(EPC)投资决策 华银氧化铝项目,各股东在决策建设管理模式时,先对各种客观因素、执行人据以采取的可能影响投资的因素加以综合研究,并请专家进行了论证公司目前的人力、财力、物力的现状下采取传统的建设管理模式(平行承发包模式、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还是国际通用的国内同行业领先的项目总承包建设管理模式(EPC),最后决策采取EPC模式。这种事先为了有效地控制项目投资,对其事先分析、研究的行为就是主动、能动影响项目投资,使限额投资得以进一步实现。 (四)应采取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有效手段来控制项目投资 以项目投资效益(社会效益和企业的经济效益)为目的,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把技术与经济有机结合,通过技术比较、经济分析和效果评价,正确处理技术先进与经济合理两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力求在技术先进条件下的经济合理,在经济合理基础上的技术先进,把控制项目投资观念渗透到各项设计和施工技术措施中。 华银氧化铝项目以产品销售获取项目投资效益为目的,在建设过程中采取生产技术员、专家借调到工程建设管理岗位中去;工程管理工程师、建造师、造价师参与生产工艺流程学习或培训,使生产与基建人员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让基建建设的更能满足生产的流程,这为后期节约了变更和维护费用;同时,项目投资管理的经济管理岗位财务、概算人员、造造价师又参工程建设进展中掌握各种影响项目投资额的因素加以控制;工程技术人员又要熟悉设计、施工规范、生产流程技术要求来合理有效地考虑降低或控制项目投资。 (五)应遵循氧化铝生产工艺“最适用”原则控制项目投资 由工程项目的工期、质量、安全、投资四大标目组成的目标系统,是一个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统一体,其中任何一个目标的变化,势必会引另外三个目标的变化或影响,并受它们的影响和制约。在项目建设时,一般不可能同时最优,即不能同时做到投资最省、安全最行、工期最短、质量最高。为此,华银氧化铝项目建设过程中,根据氧化铝拜耳法生产工艺流程要求、建设的内外客观条件、平果氧化铝厂建设与生产经验等因素进行综合研究,确定一套切合实际的“最适用”的氧化铝生产工艺原则,使其项目投资控制达到了预期目标。 三、华银氧化铝项目(EPC)投资控制内容 (一)决策阶段的投资控制 决策阶段是指项目建议书阶段、可行性研究阶段和设计任务书阶段。华银氧化铝项目在各阶段采取投资制: 1.在项目建议书阶段对投资进行了估算5300万元/每吨氧化铝,年产160万吨;资金筹措设想采取3个股东自筹25%,向四大银行贷款75%。同时,对本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初步估计。 2.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对国内外市场需求进行预测和产品价格预测、厂址比选、工艺技术方案比选等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对拟建项目的主要原材料、燃料供应;总图、运输与公共辅助工程;节能、节水措施、环境影响评价等各种经济因素进行调查、研究、预测、计算及论证。同时,针对需要外部协作、供应单位签到订合同意向书,从而使项目投资得以有效范围内控制。 3.在设计任务书阶段,经可性行研究后决定项目建设对企业、对社会双双赢可带动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很有必要项目立项建设;提出项目建设管理模式采用总承包EPC,前期工程采取自行管理平行发包建设管理模式。同时,经国家发改委批准的项目投资额为建设期投资控制的最高限额,也是与总承包商谈总承包合同价的最高限额控制在93%范围内。 (二)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 设计阶段一般分为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重大项目和技术复杂项目上,可根据需要增加技术设计阶段。华银氧化铝项目采取以设计单位为龙头的EPC总承包,分别: 1.在初步设计阶段,基本上是根据可行研究报告的要求所做具体实施方案,确定了建设规模、产品方案、工程标准、建设地址和总投资等控制目标,与总承包商谈判合同价达成一致意见。 2.在技术设计阶段(EPC合同附件谈判阶段),根据初步设计和更详细的调查研究资料,对工艺流程、建筑结构、设备选型及数量确定等,使工程项目的设计更具体、更完善、技术指标更好。 3.在施工图设计阶段,根据初步设计和技术设计的要求,结合同本工程现场实际情况以及类似生产工艺流程的实际生产需要,向设计单位提出建议以优化施工图设计达到“最适用的生产流程工艺技术要求;设计变更图之前,必须由业主生产单位的技术人员或专家、工程技术人员或专家和监理工程师会审后,设计单位方可正式发放施工单位实施。 (三)招投标阶段的投资控制 华银氧化铝项目的招投标(EPC模式)主要由总承包商自行邀请招标,业主分别不同管理部门对工程、物资、设备的招投标进行监督,审核招标文件和投标单位资质条件;招投标成立领导小组、评委成员,分别由总承包商与业主按合同约定人员组成,并请当地政府监督机构人员参与招投标过程监督;中标与签订分包合同阶段,业主也参与定标、会签分包合同、商谈工程物资设备相关技术条款;所有分包合同价格由总承包进行控制,总承包商对总承包合同约定的工程费、设备费概算进行控制并对业主负责。 (四)施工阶段的投资控制 华银氧化铝项目施工阶段投资控制的任务主要包括:编制施工阶段总承包商各分项设计的总工程量台帐和总承包商投资计划;监督施工过程中分包商、总承包商在合同中履行情况;协调解决因当地居民纠纷所引起的零星工程实施,并明确业主与总承包商的费用责任分摊比例;业主的生产技术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跟踪工程建设进展,熟悉工程现场、监督工程质量;处理好总承包商在施工过程中提出的工期、费用索赔工作等。 四、华银氧化铝项目(EPC)投资控制的措施 (一)组织措施 建立投资控制组织保证体系,成立EPC合同谈判技术性小组、商务性小组,明确各小组的任务职责及成员的权利和责任范围;成立招标投标领导小组及评委库;成立工程建设阶段施工管理小组、协调小组、物质设备进场报验检查小组等组织机构;工程项目投资和工程进度款、物资设备费管理的工作流程制度化。 (二)技术措施 应用价值工程于设计、施工阶段,对多个可能的主要技术方案进行技术可行分析、审核、比较出“最适用”的生产流程;由生产和工程技术人员或专家会审设计变更;委托监理、质量监督站对施工质量监督,力争减少因质量原因增加后期投入。 (三)经济措施 总承包合同约定项目投资控制的风险范围,设计范围或总承包合同内的设计变更费用由总承包商承担;不可预见项目由预备费列支,并划分给总承包商包干使用;工期延误约定除业主影响外由总承包商按天承担违约责任并扣其一定的经济责任。 (四)合同措施 通过EPC总承包合同条款的约定,明确工期、产品质量、产品规模、设计和总承包范围、施工质量、质保责任、人员培训、达产达标、指标性能等目标的实现;双方友好协商合同执行过程中的分歧;处理好合同变更及索赔等工作,使项目投资得到有效的控制。 (五)信息管理措施 采用计算机对资金使用进行时时掌控,对影响项目投资的各方因素建立信息库;通过公司区域网内技术、财务人员共享信息管理资源来辅助工程投资管理。 五、结语 近几年来,我国的氧化铝行业受国内国外的经济危机、债务危机的影响,产品市场竞争激烈,企业经济效益消除垄断后便逐步趋向薄利化或说合理化。若拟新建一个氧化铝项目对其投资控制就尤为重要,只有通过组织、技术、经济、合同等控制措施,从不同阶段设置明确的投资控制目标;以设计阶段为重点的建设全过程投资控制;采取主动控制、能动地影响投资决策;采取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有效手段来控制项目投资;遵循“最适用”原则控制项目投资,才能科学地有效地对项目投资控制,才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才能加强工程项目投资控制与管理工作、节约项目投资费用、推动企业经济建设与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竞争力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旅游需求不断增强,旅游业的发展前景被普遍看好。特别是近年来互联网+旅游,产生了一批在线旅游企业(OTA),如携程、去哪儿、途牛、同程、驴妈妈等,资本市场对于在线旅游企业的投资热情高涨,足以反映出在线旅游企业作为服务类电商在中国的巨大发展潜力。在线旅游企业的异军突起对传统旅行社的冲击不小,传统旅行社也积极寻求互联网时代下的竞争优势。总之,旅游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然而企业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相比之下,为旅游企业输送专业人才的高等旅游院校对旅游人才市场供需变化反应迟钝,使原本就滞后于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更加跟不上旅游市场发展的步伐。问题最为突出的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他们在旅游人才市场竞争力很低,甚至不如旅游管理专业的高职生,基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在旅游人才市场的供需矛盾突出,本文试图从旅游企业需求的角度去探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要素。 二、旅游企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分析 本文探讨的旅游企业主要是指传统旅行社以及在线旅游企业,通过对传统旅行社和在线旅游企业近几年的招聘信息检索出他们对旅游人才的需求类别和要求。检索后发现,与旅游管理专业相关度较高的初中级岗位主要是旅游销售顾问、导游、领队、和计调。目前旅游人才市场上,需求量最大的就是旅游销售顾问,招聘要求比较集中在熟悉旅游线路和良好的沟通能力上;导游需求更多集中在外语导游,尤其是有小语种优势的导游;随着我国出境游的高速增长,领队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同时,在私人汽车保有量大幅增长的情况下,我国自驾游市场增长迅速,招聘户外自驾领队的旅游企业也逐渐增多。随着人们出游需求的多样化,旅游产品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大众团队游、半自助游、自助游、定制游等对计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出的旅游产品需要更加贴合游客的个性化需求。从旅游企业的招聘信息里不难发现,随着我国旅游业的高速发展,整体上对旅游人才的需求量在增加,同时,对旅游人才的要求也在提高。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如何通过在校四年的学习培养自己在旅游人才市场的竞争力特别是核心竞争力呢? 三、从旅游企业需求的角度定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 (一)从旅游企业需求的角度厘清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内涵 1、核心竞争力的内涵1990年,美国著名战略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在企业能力理论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核心竞争力”概念,被理论界公认为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形成的重要标志。他们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之源”,并不是企业所有的资源、知识和能力都能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只有当资源、知识和能力同时符合价值珍贵性、异质性、不可模仿、难以替代等的标准时,它们才成为核心竞争力,并形成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 2、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内涵笔者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学生在旅游人才市场的持续竞争优势,他们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符合价值珍贵性、异质性、不可模仿、难以替代等标准。换言之,所谓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是指经过四年的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是旅游企业需要的,而其他竞争者所不具备的,且竞争者在短时间内不可速成,必须付出巨大的时间和经济成本才能获得。旅游企业的岗位很多,不同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有较大差别,因此探求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必须从旅游企业的不同岗位需求出发,寻求与岗位匹配的核心竞争力要素。 (二)从旅游企业的需求角度分析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要素由上文的旅游企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分析可知,旅游企业需求与旅游管理专业相关度较高的初中级岗位主要是旅游销售顾问、导游、领队和计调。针对不同的岗位寻求与岗位匹配的核心竞争力要素: 1、旅游销售顾问通过百度搜索旅游销售顾问招聘,对近期的招聘信息进行分析发现,旅游销售顾问的知识储备要求主要是熟悉旅游资源及旅游线路,能力要求主要是良好的沟通能力。对全国、全世界的旅游资源及旅游线路做到心中有数,如数家珍,包括对旅游资源形成的成因也一清二楚,这样的知识储备量是一个较长的积累过程,不可速成。因此,它可以构成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旅游销售顾问对于旅游企业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将旅游产品销售出去,完成交易,而成功的销售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任何企业的销售岗位都要求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这不是旅游企业销售顾问特有的要求。单就良好的沟通能力而言,市场营销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就可以替代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因此,良好的沟通能力不能单独成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核心竞争力,它必须与熟悉旅游资源及旅游线路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应聘旅游销售顾问的核心竞争力。 2、导游在我国从事导游工作必须具备导游证,持证上岗。考取导游证需要旅游专业知识的积累,不能一蹴而就,这就构成了竞争壁垒。因此,导游证是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应聘导游岗位的核心竞争力要素。但经过调查发现,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考取导游证的比例大大低于中职和高职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主要原因是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对从事导游工作的意愿比较低,而且没有认识到导游岗位的重要性,它是旅游企业的基础岗位,很多旅游企业的中高级岗位必须有导游岗位工作的经验积累才能胜任,如领队,旅游产品设计师(计调)等。涉外导游是导游的一种,它除了要求考取导游证之外,还必须至少精通一门外语。精通一门外语,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具备的能力,但精通一门外语不能单独成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核心竞争力,因为可以被外语专业的毕业生替代,它必须与导游证一起构成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应聘涉外导游岗位的核心竞争力要素。 3、领队和计调领队岗位与导游岗位一样,都需要持证上岗。领队证需要在导游岗位上工作两年后才能报名考取。因此,领队岗位不是旅游管理专业刚毕业的学生可以申请的岗位,在申请领队岗位之前必须先具备应聘导游岗位的核心竞争力。同时,领队是带领游客出境旅游,这就要求领队至少精通一门外语。 计调的核心工作是旅游产品的设计,这是需要创意的工作,除了需要具备旅游销售顾问、导游、领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外,还需要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才能设计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因此,计调岗位属于旅游企业的中级岗位,旅游企业的计调人员基本都是从旅游销售顾问、导游、领队等一线基础岗位成长起来的。那么计调岗位也不是旅游管理专业刚毕业的学生可以申请的岗位。现实是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在就业时更多地想申请领队或计调岗位,但他们达不到这些岗位的任职要求,又不愿从基础岗位如旅游销售顾问、导游慢慢积累成长,结果就是很多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一毕业就被迫转到其他行业就业。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知,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在校学习四年的努力方向是熟悉旅游资源及旅游线路、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获取导游证书、至少精通一门外语。只有真正具备以上知识和能力,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在旅游人才市场才拥有核心竞争力。 作者:陈有利 单位:武汉商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旅游经济研究所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高职旅游管理毕业生就业问题探讨 【摘要】虽然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非常多,但是很多都不愿意从事旅游行业,使得我国目前旅游业十分缺乏专业的人才。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旅游业就业环境比较差、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也比较落后,在加上学生们在就业方面缺乏理性的选择,从而导致很多旅游专业毕业生毕业后不愿意选择旅游相关的职业。因此本文就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我国社会存在的一大问题,跟其他专业不一样,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存在着有业不就的现象,甚至有很多学生将其作为其他行业的跳板,影响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因此本文就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探讨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的问题分析 1、就业信心不足。众所周知,旅游业的特点就是,就业容量大、层次多、以及门槛低,在解决就业难的问题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其主要问题就是劳动强度比较大,管理的也不是很规范,工资水平也比较低,因此让很多毕业生在毕业之前就感觉到就业压力。在加上传统理念,认为旅游业就是服务业,服务就是伺候人的职业,很多学生都没有信心做好这项工作,即使从事了旅游行业,也不愿意长期从事这项行业。2、学生就业定位缺乏理性。旅游业在所有员工入职时,无论学历是什么,都必须从一线服务岗位做起,一线岗位的福利待遇相对来说比较差,很多高职的毕业生由于缺乏对职业未来的理性判断,在选择就业岗位时,常常目光比较短浅,注重福利待遇比较好的岗位和行业,于是就有了旅游专业的毕业生,有业不就的现象。其实旅游行业有很大的晋升空间,只要努力工作,就业后无论是福利待遇还是职位都还是有很大潜力的。3、学校人才培养机制滞后。学校人才培养机制滞后也是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一大主要原因,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没有制定培养计划,也没有跟旅游企业进行合作,使得其在设置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着内容空洞的现象,无法让学生一毕业就立马能够胜任旅游行业的重要岗位。从而形成了一种脱节,旅游行业很难找到合适的人才,旅游专业的学生也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从而影响着旅游行业的发展。 二、构建多方联动的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机制 1、优化就业和行业环境。解决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基础就是要优化就业和旅游行业的环境。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如为毕业生提供免费的职业介绍、免费职业技能培训、以及提供社会保险补贴等,但是这些政策无法彻底的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本文认为国家应该鼓励校企合作的方式,对于旅游企业来说,给予其税收减免或者资金奖励的方式,来鼓励其参加到校企合作的活动中来,以实习的方式来促成毕业生的就业,从而让毕业生一毕业就可以参加到合适的工作中。并且政府还要加大对旅游企业监管力度,避免零薪酬、低薪酬的现象发生,保证毕业生在试用期间的合法权益,以此来提高旅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2、改革教育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是解决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我国要对教育体制进行彻底的改革,让高职的人才培养计划跟社会人才所需形成正比,加强校企合作,根据企业职业具体所需,来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培养,实现人才和企业的无缝对接。并且在改革中,不但要教学内容跟市场人才所需实现对接,教学过程还要跟就业岗位实现无缝对接,而且实习岗位还要跟旅游企业实现无缝对接。同时对于已经就业的管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还要实行跟踪帮扶的对策,对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帮助,让其有信心的从事旅游行业。3、规范旅游企业管理。规范旅游企业管理是解决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保障。首先旅游企业在招聘过程中,要做到真诚招聘、科学招聘,以此来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并且还要建立合理的薪金制度,采用绩效考核的方式来合理的分配工资,以此来实现专业人才的工作价值,改善毕业生的福利待遇,让其感受到旅游行业的发展前景。同时还要建立健全的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加大对毕业生的培训投入,以此来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满足旅游行业人才的需求。而且还要建设以人为本的旅游企业文化,让毕业生感受到企业的氛围,以此来加强毕业生对旅游企业的忠诚度,从而实现了旅游行业吸引人才、使用人才、以及留住人才的良好口碑,促进了旅游行业和高职毕业生的共同发展。 综上所述,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存在着高流失率、有业不就的现象,制约着旅游行业的发展,因此需要优化旅游行业的环境、改革教育体制、以及规范旅游企业管理等,来加强校企合作,以此来优化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途径。而且学生作为就业的主体,还要转变其就业理念,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加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以此来提高旅游行业的就业率,促进旅游行业的发展。 作者:蒋翠 单位: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忠诚度探讨 摘要: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是各类旅游企业一线操作岗位与基层管理岗位的主要从业人员,旅游业高速发展与人才就业率低、流失率高的矛盾制约着行业与旅游教育的发展。由于传统观念因素的影响、人才综合素质的限制、旅游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因素原因,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经过旅游企业实习工作以后近半数学生选择非旅游行业就业,行业流失率偏高。通过提高职业综合素质培养;引导学生调整期望,转变观念;多方合作,建立有效的生涯教育;人本管理,建立人才互聘制度;优化职业环境,延长职业寿命等途径提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忠诚度。 关键词:旅游管理;职业忠诚度;高职毕业生 “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产业。未来十年,中国旅游产业将成为拉动全球旅游产业的引擎。高职旅游教育在为旅游业输送应用型人才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是各类旅游企业一线操作岗位与基层管理岗位的主要从业人员,拥有大量的市场需求。然而在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下,旅游业高速发展与人才就业率低、流失率高的矛盾制约着行业与旅游教育的发展。关于旅游业员工忠诚度的问题相关研究较多,但具体到高职旅游专业层次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通过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忠诚度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心理需求,把握其心理状态,提高其忠诚度,为旅游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相应的建议.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忠诚度调查现状 (一)调查结果 在进行《辽宁高职服务类专业创业型实习基地建设研究》课题研究中,笔者对80位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及40位实习一年的实习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在40位实习生中,接近80%的学生考虑实习结束之后跳槽,55%的学生考虑离开旅游行业,进入其他行业就业。80位毕业生中仍然从事旅游行业工作的仅占40%,其中认为旅游行业很适合自己,并且有信心有能力做好的仅有11人,毕业时间全部在四年以上,所处岗位基本属于基层管理者,其中有7人工作企业为旅游景区,3人来自旅行社,酒店岗位的仅有1人;接近50%的毕业生认为自己不适合现在的行业,希望有换工作的机会,有接近90%的人有过跳槽经历,60%的人跳槽两次。120位调查对象普遍认为旅游行业流动性大非常正常,选择行业企业更看重工作回报预期实现及岗位发展前景(调查问卷的部分统计结果)。 (二)现状分析 从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经过旅游企业实习工作以后近半数学生选择非旅游行业就业,行业流失率偏高。高职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工作职务越高,对工作的认同感越强,刚上岗的实习生对工作的认同感较低。旅游行业中景区的忠诚度最高,其次是旅行社,酒店行业的人才职业忠诚度最低。由于旅游企业之间的竞争,基层一线员工流动性很高,部分旅游企业习惯于从行业内部其他企业挖掘成熟的、有经验的管理人才;另外旅游企业的人才也把跳槽到其他同行业企业中当做一种晋升途径。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职业忠诚度影响因素 (一)传统观念因素的影响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由于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不会把服务行业作为就业的首选,在学生的心中,把一线服务岗位当作“伺候人”、低人一等的工作。在这种就业观念的影响下,很多高职毕业旅游管理的学生往往不能认同自己的工作,将旅游企业作为最后的选择,对于有不同工作性质、工作方式的岗位,学生会毫不犹豫地跳槽。 (二)人才综合素质的限制 服务业一线岗位工作的性质决定了企业迫切需要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而高职毕业生通常只具有单项的服务技能,缺乏管理能力及服务意识。旅游企业一线岗位从业门槛相对较低,从业人员往往不需要很高的学历即可就业,这就直接决定了较低的工资水平,不能在物质上满足人才。满足人才生存、安全等物质方面的主要渠道就是福利待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不缺乏专业技能强和高执行力的人才,但具备创新创业能力、良好前瞻性及自我管理与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很少,当高职学生在企业工作一段时间后,在升职空间有限或遇到企业内人才激烈的竞争时,学生选择规避竞争失败的捷径就是换岗位或换企业。 (三)旅游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因素 在人才招聘时,旅游企业倾向于有相关工作经验的员工,一些高素质但缺少经验的高职毕业生在招聘中被企业拒之门外或不被重用,直接影响高职毕业生的工作热情及潜力发展。在员工的任用方面企业更愿意挖人才而不是培养人才;重视员工的个人能力而忽视员工的团队意识;更重视员工的专业培养而忽视员工的综合素质塑造,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人才的发展,影响人才资源开发的效果和质量,最终影响员工对企业及整个行业的忠诚度。 三、提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忠诚度的途径 (一)提高职业综合素质培养 职业综合素质包括职业能力素质、职业发展素质及职业思想素质,是保证旅游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学生树立职业理想,获得就业岗位,在岗位发挥自己专业优势的重要保证。包括对客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支撑自身职业可持续发展等能力。服务类专业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要职业化、岗位化,将职业教育与专业结合,学生在校期间形成“准职业化”,增强学生的职业选择力和规划力。加强学生的职业化综合素质培养,树立职业意识,对职业发展有较强的自信心和认同感,对在职业发展中将会遇到的困难有良好的心理预期,让自身发展与职业、行业协调发展。 (二)引导学生调整期望,转变观念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要调整就业期望,树立适应人才市场规律的就业观,准确定位自己的性格及职业兴趣,客观评估自己的能力及职业优势,树立行业认同感,改变就业趋利观念。专业院校要为学生提供就业形势的动态,创设多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对行业企业进行认知性实习,了解行业就业特点及人才职业发展过程,用积极的心态正确认识行业竞争及企业人才竞争。 (三)多方合作,建立有效的生涯教育 单纯依靠学校很难提高高职学生职业忠诚度的问题,提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忠诚度要依靠多方合作。在进入专业学习之初,专业就应该开展职业忠诚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及职业忠诚。发挥旅游行业协会、旅游企业的协调作用,让学生在入岗之前充分熟悉旅游企业的文化及岗位工作要求,在实习实践期间创造良好的职业环境,创设职业氛围,将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四)人本管理,建立人才互聘制度 企业应将“以人为本”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贯彻到旅游人才管理中,将其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不以人才为重,人才自然外流。旅游企业应将培训与市场需求、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才能有效留住人才。通过制定员工职业规划、培训规划,使企业的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有机地融为一体,给予员工完善的职业发展。旅游业的季节性明显。在淡季时人员流动大,在旺季时旅游企业不得不招聘临时人员,很多员工觉得自己是临时的,随时可能离职,缺乏工作热情。旅游企业要减少员工流动,提高员工忠诚度及工作质量可以依据相关法律政策,与员工签订合同,建立旅游企业人才互聘(借)制度,允许人才的合理流动。在需要人才的时候有人才可用,在淡季的时候减轻企业负担,也让企业员工有归属感,增强对企业的忠诚度。对于流动比较大的导游人员,可以推行旅行社导游管理网络化,在区域范围内建立旅行社导游人才资源库,合理、高效配置旅游人才资源。 (五)优化职业环境,延长职业寿命 当某种职业为个体带来的社会尊重及福利较高时,职业忠诚度就比较容易形成,因此提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忠诚度,应从优化职业环境入手。旅游企业提升福利薪资,尤其是一线服务岗位人才的待遇。社会及相关的政策法规也应提高服务业人才的社会地位保障,加大对服务行业的正面宣传,引导人们正确地看待服务业工作,营造尊重一线服务人员,尊重服务的良好社会风尚,提升服务业工作的职业形象。旅游企业建立民主机制,让员工参与到公司的管理,让企业的利益与员工收入相挂钩,在物质层面让员工将企业视为一个利益体,还要将其视为一个大家庭。传统观念认为,服务行业是“吃青春饭的”,服务业的员工年龄大了就得另谋高就。事实上在国外,年龄较大的服务人员被视为更有经验,服务意识更强,修养更好,更值得信赖。旅游企业应放宽年龄界限,改变传统用人机制,尽可能多的为旅游人才提供培训机会,做好人才的职业生涯规划,延长人才在旅游企业、在旅游行业中的职业寿命,稳定人才,降低旅游行业的人才流失率,提高人才职业忠诚度。 作者:张岚 单位: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提升 摘要:毕业设计是高职院教学工作中最主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高职院教学质量的一种综合反映。毕业设计一方面对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水平具有检验作用,另一方面能进一步提升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认真把握毕业设计现状,不断提升自身质量,意义重大。 关键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质量;提升;对策 毕业设计对高职教育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高质量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有利于高水平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毕业设计一方面对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水平具有检验作用,另一方面能进一步提升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高职教育扩招持续加大,我国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高职旅游管理学生的毕业设计在质量上存在很大问题,如选题脱离实际、缺乏原创性、毕业设计的答辩流于形式等。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分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现状,进而找出导致这一不良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提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的举措。 一、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存在的问题 (一)毕业设计选题不当 选题是毕业设计的第一步。能否科学合理的选好题,就关系到毕业设计的质量能否得到保障。而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中,选题不合理是最主要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选题没有针对性,由于学生自身的基础知识有限,在选题的过程中,往往会避繁就近,即繁难题目选择主动放弃,就近于参考书和网上能找到相关资料,如:《某酒店管理机制模式研究》就缺乏专业针对性。第二,所选题目范围把握不够准确,不是太小就是过于宽泛,太小则无法体现专业所学,过于宽泛则研究主题难以确定,这都将会对毕业设计造成阻碍。如:《某市的旅游研究》《某省旅游旅游开发的对策》等;第三,立意创新不足,容易落入陈俗旧道。由于学生在选题时参考的资料都是确定的内容,选择《某旅游景区问题分析》等旧题目时,只是一些简单的重复,没有新的观点和论据提出。 (二)缺乏良好的设计指导 在做毕业设计的时候,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已经在某旅行社或者酒店进行岗前实习或培训,这给指导老师的指导工作带来了一定阻碍,具体表现为:第一,指导老师和学生就毕业设计进行的面对面交流机会很少,以至于旅游管理专业的指导老师大多情况下是通过电话、微信等移动通信方式和学生进行沟通,无形中指导工作难以落实到位。第二,学生被动应付,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心理,指导老师不联系,学生就不问,导致毕业设计的很多问题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第三,理论与实践脱离,教师长期在校研究理论而疏于实践,导致学生在相关实际工作岗位碰到的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三)毕业设计进度的监控有待提升 根据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毕业设计规范,毕业设计一般需要经过以下几个环节,如切合旅游管理专业进行选题、下发任务书、书写开题报告、列提纲、完成初稿、检查、校改、定稿以及答辩等。不过,因为毕业设计的时间和学生岗前实习、培训的时间相冲突,导致学生难以按计划完成毕业设计的进度。同时,企业目前对学生是否已经完成毕业设计或者完成的质量如何等问题关心不够,无法发挥监管作用。另外,指导老师对学生毕业设计的情况不了解,学生对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指导老师沟通相对缺乏,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的态度和认识发生偏差,进而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 (四)形式主义的毕业设计考评 毕业设计的最后一步是答辩和成绩考评,主要是检查学生毕业设计的整体情况。考评实际存在的问题可能远比想象的要多,如毕业设计流程缺失、指导老师对毕业设计的监督和指导不到位等。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和学生的毕业实习存在关联。一方面指导老师对毕业设计出现的问题需要与学生进行及时沟通和交流时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工作和毕业设计任务的双重压力下,不能有效完成,导致毕业设计的考评容易走过场。最后,答辩过程中,老师在较短的时间里面无法针对论文中的细节把握,只能抓要点而疏于毕业设计考评质量的把关。这不仅影响了毕业设计的科学性、严肃性和公正性,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认真对待毕业设计的态度得不到端正。 二、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 (一)恰当选题 恰当选题是有效提升毕业设计质量的第一步。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选题:首先,扎实的专业知识是毕业设计的理论保障,所以学生应当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教师应该结合自身经验或者相应案例进行讲解,充分缩小理论与实践的脱离,如:《浅论如何加强我国旅行社的市场竞争力》;其次,教师和学生应该都需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从生活中发现教学的素材,从酒店管理工作中积累毕业设计的素材,比如:《酒店人性化管理的重要性》、《星级酒店宴会筹办问题分析》;最后,就如何准确选题,教师可以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选题环节,采用发现教学法提问导游行业的发展如何?一方面在设定问题情境的同时,又提出了选题的内容,另一方面利用问题情境充分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掌握毕业设计选题的关键,选择《我国导游业高离职率原因分析及相关对策》这个题目。 (二)实行双导师双向指导 旅游管理专业的指导老师由于自身实践经验的缺失,学生无法有效控制毕业设计的进程,导致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难以进行。为了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可建立新型的双导师制度,即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双重指导。校内导师主要负责学生毕业设计的理论知识部分,而校外导师主要负责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样一来,既加强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提升,又增加了实践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建立双师指导制度以后,两位导师应该始终参与到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双师制度的作用,使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通过双重指导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建立校企多维监督制度 为了有效解决学生由于实习原因导致毕业设计监督工作不到位的问题,建立校企多维监督制度显得非常有必要。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第一,形成制度,明确责任。企业应该就毕业设计考核问题给予学校一定协助,特别要强调指导老师对学生毕业设计考核次数的考评。第二,应用网络科技,建立毕业设计信息管理平台,通过学生不同时期在网上对自我毕业设计的进度进行汇报,实现企业和学校的动态管理模式,积极构建新型师生交流渠道,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联系。第三,强化学生的诚信教育,建立相应制度,以降低抄袭等不良现象的发生,从而营造积极、公正、创新的毕业设计制作氛围。 (四)建立校企考评体系 企业以往对毕业生是否已经完成毕业设计并不关心,或者对毕业设计完成的质量是否优秀也不关心,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不认真对待毕业设计,同时为企业的人力资源队伍建设带来了很大阻力。学校和企业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对学生的毕业设计严加要求,以提高毕业设计整体质量。首先,在毕业设计内容的评价方面,应当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评价,但是也应该注重理论联系实践,这又这样才能体现出毕业设计的实际意义。其次,在毕业设计考评的方式方面,不仅要重视流程的完整性,而且还要确保流程的合理性、科学性、有效性,严禁论文抄袭现象的发生,加强工作的落实,从而真正将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提高。 三、总结 毕业设计的完成对学生自身旅游管理知识、技能和素质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毕业设计的过程也是学习能力提升的一种体现。毕业设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学生在校学习的情况,对其日后工作影响较大。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设计时,需要将平时所学知识进行整理、综合,形成稳固的知识结构,高校教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解决论文提出的实际问题,重视毕业设计的作用,努力提高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最后,学校和企业之间应该加强合作,保证高校学术力量的提升,加大对旅游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 作者:王春丽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的思考 摘要:毕业设计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在学校最后一次综合性实践训练,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应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线,突出能力的实用性与岗位针对性,改进毕业设计内容与方法,使毕业生既具有适度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职业素质和工作技能。 关键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思考 一、引言 毕业设计是高职学生接受高职教育的最后阶段,也是高职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更是学生必须完成的最后一项学习任务。毕业设计是教育管理部门考查高职院校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关键指标。毕业设计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意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全面提高,最终目的是考查学生知识掌握是否扎实。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学生理论知识不扎实、实践能力薄弱、无法满足旅游行业人才需求的问题,其原因是很多高职院校在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没有充分锻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本文针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议思考,以期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第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主要是撰写理论性论文,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相悖。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为社会输出具有较强职业能力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不是理论研究型人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教学是确保学生实践操作的基础,并不需要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否则便脱离了高职教育本身的办学宗旨。第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撰写缺乏针对性和应用性。因此,毕业设计论文的题目应该结合实际岗位情况,贴近旅游管理工作。但是,大多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中很难深入企业了解实际工作情况,或者参与企业实习的时间过短,学生不能准确把握关键问题,导致毕业设计论文与实践应用联系不密切。第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脱离其他教学环节。由于高职院校教师容易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对毕业设计考核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了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与其他教学环节在时间、内容、形式等方面脱节,进一步降低了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效果。第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不能有效培养学生勤奋好学的品质和诚实守信的态度。由于高职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不能熟练掌握论文撰写技巧,有时毕业论文的要求超越了学生的实际能力范围,造成了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大量抄袭其他学术论文,剽窃他人学术成果,这些问题都有悖于毕业论文撰写的初衷,长此以往形成了不良的学习风气。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若干建议 (一)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岗位要求布置毕业设计任务 教师在组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就业的实际岗位布置毕业设计任务,包括旅行社导游岗位、酒店管理岗位等。例如,教师可以将“XX旅行社云南7日游综合服务设计”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毕业设计任务书中要包含旅客出发的不同地点、旅客人员构成、旅行途中突发事件的处理办法和法律依据,学生以实际工作人员的身份,设计云南7日旅游线路,针对联络、景点、导游等具体工作事宜制定详细服务方案,按照旅游管理部门的规范和要求,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处理旅行途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安排旅客入住酒店服务工作中,同样要求学生以工作人员的身份设计服务方案,预先模拟旅客入住酒店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由于以上毕业设计的学习任务明确,贴近就业实际,要求具体到位,使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感受真实的工作气氛,提高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实践操作技能。 (二)有效解决毕业设计与旅游管理工作脱节的问题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实际是学生实践工作能力提高的过程。因此,毕业设计要以仿真模式开展,除了服务对象是虚拟存在的,其他环节的学习任务必须以真实工作情境进行。例如,在以提供旅游服务的毕业设计中,关于旅客搭乘航班班次、酒店名称、房型价格、景点消费、游览时间、餐饮服务、旅游车辆保障、出发及到达时间等,都要求真实具体。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每个环节,都要查询真实有效的资料作为依据和支撑,结合实际工作制定旅游合同、线路安排、接待计划、费用开支等相关文档和表格,使学生能够自主独立地完成一次旅游带团工作。由此,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能够综合运用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完成实践操作的能力,防止毕业设计与旅游管理工作脱节等问题的出现。 (三)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使毕业设计与实习一体化 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设计作为高职教学改革中的重点内容,应该加强与学生顶岗实习的结合。为了确保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设计的顺利完成,高职院校应该积极与当地旅行社、酒店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校外实习基地,使学生在校内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任务后,可以投入到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进行顶岗实习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要选择具有国际标准的企业,侧重于对学生的国际化意识培养,聘请企业高级专业人才作为实习讲师,指导学生的实训工作。由此,学生可以接受理念先进的实际工作指导,以及科学严谨的职业工作训练,进一步提高高职旅游管理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毕业就业奠定良好基础。为了能够使毕业设计更加贴近实际工作,高职院校要积极与学生实习企业共同制定毕业设计方案,确定毕业设计题目,以保证毕业设计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和应用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完成资料收集、开题报告、中期报告和论文撰写,能够有效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四)积极实行校企合作的“双指导”教师制度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也是职业技能训练,更是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有效方式,同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全面提高。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不能只将其作为教学环节中的一个部分,而是要坚持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出发,明确毕业设计的功能,采取校企合作的“双指导”教师制度,使每个学生同时拥有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校内导师的旅游管理专业理论知识丰富,具有较多的毕业设计指导经验;校外导师的旅游管理相关工作经验较多,校内外导师可以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对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 (五)改革毕业设计答辩方式,构建科学考核评价制度 高职院校应该采取毕业答辩和实践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行考核,聘请实习基地的校外导师作为答辩评委。毕业答辩不但是对学生能力考查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进行毕业答辩,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开放性。高职院校要将学生的毕业答辩作为学生展示自身能力水平的平台,学生可以尽情阐述自己设计的旅游服务内容,回答评委们提出的与实际岗位工作相关的各种问题,按照校外评委的要求完成现场实践操作。评委们在考核学生实践能力、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的过程中,要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引导学生认真思考问题,深入拓展知识层面。由于校外评为具有丰富的旅游工作经验,能够为学生创建真实的实践操作情境,帮助学生树立了良好的职业精神,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全面提高。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路径提出若干思考建议,包括毕业设计选题要贴近实际工作、内容设计真实合理、创建校外实习基地、实行“双指导”教师制度、改革毕业答辩方式等,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的创新意识。同时,毕业设计的改革有助于教师教学能力水平的提高,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顺应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作者:王春丽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旅游需求不断增强,旅游业的发展前景被普遍看好。特别是近年来互联网+旅游,产生了一批在线旅游企业(OTA),如携程、去哪儿、途牛、同程、驴妈妈等,资本市场对于在线旅游企业的投资热情高涨,足以反映出在线旅游企业作为服务类电商在中国的巨大发展潜力。在线旅游企业的异军突起对传统旅行社的冲击不小,传统旅行社也积极寻求互联网时代下的竞争优势。总之,旅游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然而企业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相比之下,为旅游企业输送专业人才的高等旅游院校对旅游人才市场供需变化反应迟钝,使原本就滞后于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更加跟不上旅游市场发展的步伐。问题最为突出的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他们在旅游人才市场竞争力很低,甚至不如旅游管理专业的高职生,基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在旅游人才市场的供需矛盾突出,本文试图从旅游企业需求的角度去探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要素。 二、旅游企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分析 本文探讨的旅游企业主要是指传统旅行社以及在线旅游企业,通过对传统旅行社和在线旅游企业近几年的招聘信息检索出他们对旅游人才的需求类别和要求。检索后发现,与旅游管理专业相关度较高的初中级岗位主要是旅游销售顾问、导游、领队、和计调。目前旅游人才市场上,需求量最大的就是旅游销售顾问,招聘要求比较集中在熟悉旅游线路和良好的沟通能力上;导游需求更多集中在外语导游,尤其是有小语种优势的导游;随着我国出境游的高速增长,领队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同时,在私人汽车保有量大幅增长的情况下,我国自驾游市场增长迅速,招聘户外自驾领队的旅游企业也逐渐增多。随着人们出游需求的多样化,旅游产品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大众团队游、半自助游、自助游、定制游等对计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出的旅游产品需要更加贴合游客的个性化需求。从旅游企业的招聘信息里不难发现,随着我国旅游业的高速发展,整体上对旅游人才的需求量在增加,同时,对旅游人才的要求也在提高。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如何通过在校四年的学习培养自己在旅游人才市场的竞争力特别是核心竞争力呢? 三、从旅游企业需求的角度定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 (一)从旅游企业需求的角度厘清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内涵 1、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1990年,美国著名战略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在企业能力理论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核心竞争力”概念,被理论界公认为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形成的重要标志。他们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之源”,并不是企业所有的资源、知识和能力都能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只有当资源、知识和能力同时符合价值珍贵性、异质性、不可模仿、难以替代等的标准时,它们才成为核心竞争力,并形成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 2、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内涵 笔者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学生在旅游人才市场的持续竞争优势,他们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符合价值珍贵性、异质性、不可模仿、难以替代等标准。换言之,所谓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是指经过四年的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是旅游企业需要的,而其他竞争者所不具备的,且竞争者在短时间内不可速成,必须付出巨大的时间和经济成本才能获得。旅游企业的岗位很多,不同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有较大差别,因此探求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必须从旅游企业的不同岗位需求出发,寻求与岗位匹配的核心竞争力要素。 (二)从旅游企业的需求角度分析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要素 由上文的旅游企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分析可知,旅游企业需求与旅游管理专业相关度较高的初中级岗位主要是旅游销售顾问、导游、领队和计调。针对不同的岗位寻求与岗位匹配的核心竞争力要素: 1、旅游销售顾问 通过百度搜索旅游销售顾问招聘,对近期的招聘信息进行分析发现,旅游销售顾问的知识储备要求主要是熟悉旅游资源及旅游线路,能力要求主要是良好的沟通能力。对全国、全世界的旅游资源及旅游线路做到心中有数,如数家珍,包括对旅游资源形成的成因也一清二楚,这样的知识储备量是一个较长的积累过程,不可速成。因此,它可以构成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旅游销售顾问对于旅游企业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将旅游产品销售出去,完成交易,而成功的销售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任何企业的销售岗位都要求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这不是旅游企业销售顾问特有的要求。单就良好的沟通能力而言,市场营销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就可以替代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因此,良好的沟通能力不能单独成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核心竞争力,它必须与熟悉旅游资源及旅游线路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应聘旅游销售顾问的核心竞争力。 2、导游 在我国从事导游工作必须具备导游证,持证上岗。考取导游证需要旅游专业知识的积累,不能一蹴而就,这就构成了竞争壁垒。因此,导游证是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应聘导游岗位的核心竞争力要素。但经过调查发现,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考取导游证的比例大大低于中职和高职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主要原因是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对从事导游工作的意愿比较低,而且没有认识到导游岗位的重要性,它是旅游企业的基础岗位,很多旅游企业的中高级岗位必须有导游岗位工作的经验积累才能胜任,如领队,旅游产品设计师(计调)等。涉外导游是导游的一种,它除了要求考取导游证之外,还必须至少精通一门外语。精通一门外语,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具备的能力,但精通一门外语不能单独成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核心竞争力,因为可以被外语专业的毕业生替代,它必须与导游证一起构成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应聘涉外导游岗位的核心竞争力要素。 3、领队和计调 领队岗位与导游岗位一样,都需要持证上岗。领队证需要在导游岗位上工作两年后才能报名考取。因此,领队岗位不是旅游管理专业刚毕业的学生可以申请的岗位,在申请领队岗位之前必须先具备应聘导游岗位的核心竞争力。同时,领队是带领游客出境旅游,这就要求领队至少精通一门外语。计调的核心工作是旅游产品的设计,这是需要创意的工作,除了需要具备旅游销售顾问、导游、领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外,还需要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才能设计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因此,计调岗位属于旅游企业的中级岗位,旅游企业的计调人员基本都是从旅游销售顾问、导游、领队等一线基础岗位成长起来的。那么计调岗位也不是旅游管理专业刚毕业的学生可以申请的岗位。现实是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在就业时更多地想申请领队或计调岗位,但他们达不到这些岗位的任职要求,又不愿从基础岗位如旅游销售顾问、导游慢慢积累成长,结果就是很多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一毕业就被迫转到其他行业就业。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知,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在校学习四年的努力方向是熟悉旅游资源及旅游线路、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获取导游证书、至少精通一门外语。只有真正具备以上知识和能力,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在旅游人才市场才拥有核心竞争力。 作者:陈有利 单位:武汉商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旅游经济研究所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忠诚度现状及对策 [摘 要]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是各类旅游企业一线操作岗位与基层管理岗位的主要从业人员,旅游业高速发展与人才就业率低、流失率高的矛盾制约着行业与旅游教育的发展。由于传统观念因素的影响、人才综合素质的限制、旅游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因素原因,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经过旅游企业实习工作以后近半数学生选择非旅游行业就业,行业流失率偏高。通过提高职业综合素质培养;引导学生调整期望,转变观念;多方合作,建立有效的生涯教育;人本管理,建立人才互聘制度;优化职业环境,延长职业寿命等途径提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忠诚度。 [关键词] 旅游管理;职业忠诚度;高职毕业生 “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产业。未来十年,中国旅游产业将成为拉动全球旅游产业的引擎。高职旅游教育在为旅游业输送应用型人才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是各类旅游企业一线操作岗位与基层管理岗位的主要从业人员,拥有大量的市场需求。然而在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下,旅游业高速发展与人才就业率低、流失率高的矛盾制约着行业与旅游教育的发展。关于旅游业员工忠诚度的问题相关研究较多,但具体到高职旅游专业层次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通过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忠诚度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心理需求,把握其心理状态,提高其忠诚度,为旅游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相应的建议。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忠诚度调查现状 (一)调查结果 在进行《辽宁高职服务类专业创业型实习基地建设研究》课题研究中,笔者对80位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及40位实习一年的实习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在40位实习生中,接近80%的学生考虑实习结束之后跳槽,55%的学生考虑离开旅游行业,进入其他行业就业。80位毕业生中仍然从事旅游行业工作的仅占40%,其中认为旅游行业很适合自己,并且有信心有能力做好的仅有11人,毕业时间全部在四年以上,所处岗位基本属于基层管理者,其中有7人工作企业为旅游景区,3人来自旅行社,酒店岗位的仅有1人;接近50%的毕业生认为自己不适合现在的行业,希望有换工作的机会,有接近90%的人有过跳槽经历,60%的人跳槽两次。120位调查对象普遍认为旅游行业流动性大非常正常,选择行业企业更看重工作回报预期实现及岗位发展前景(调查问卷的部分统计结果)。 (二)现状分析 从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经过旅游企业实习工作以后近半数学生选择非旅游行业就业,行业流失率偏高。高职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工作职务越高,对工作的认同感越强,刚上岗的实习生对工作的认同感较低。旅游行业中景区的忠诚度最高,其次是旅行社,酒店行业的人才职业忠诚度最低。由于旅游企业之间的竞争,基层一线员工流动性很高,部分旅游企业习惯于从行业内部其他企业挖掘成熟的、有经验的管理人才;另外旅游企业的人才也把跳槽到其他同行业企业中当做一种晋升途径。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职业忠诚度影响因素 (一)传统观念因素的影响 高职旅游管理R档难生由于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不会把服务行业作为就业的首选,在学生的心中,把一线服务岗位当作“伺候人”、低人一等的工作。在这种就业观念的影响下,很多高职毕业旅游管理的学生往往不能认同自己的工作,将旅游企业作为最后的选择,对于有不同工作性质、工作方式的岗位,学生会毫不犹豫地跳槽。 (二)人才综合素质的限制 服务业一线岗位工作的性质决定了企业迫切需要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而高职毕业生通常只具有单项的服务技能,缺乏管理能力及服务意识。旅游企业一线岗位从业门槛相对较低,从业人员往往不需要很高的学历即可就业,这就直接决定了较低的工资水平,不能在物质上满足人才。满足人才生存、安全等物质方面的主要渠道就是福利待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不缺乏专业技能强和高执行力的人才,但具备创新创业能力、良好前瞻性及自我管理与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很少,当高职学生在企业工作一段时间后,在升职空间有限或遇到企业内人才激烈的竞争时,学生选择规避竞争失败的捷径就是换岗位或换企业。 (三)旅游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因素 在人才招聘时,旅游企业倾向于有相关工作经验的员工,一些高素质但缺少经验的高职毕业生在招聘中被企业拒之门外或不被重用,直接影响高职毕业生的工作热情及潜力发展。在员工的任用方面企业更愿意挖人才而不是培养人才;重视员工的个人能力而忽视员工的团队意识;更重视员工的专业培养而忽视员工的综合素质塑造,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人才的发展,影响人才资源开发的效果和质量,最终影响员工对企业及整个行业的忠诚度。 三、提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忠诚度的途径 (一)提高职业综合素质培养 职业综合素质包括职业能力素质、职业发展素质及职业思想素质,是保证旅游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学生树立职业理想,获得就业岗位,在岗位发挥自己专业优势的重要保证。包括对客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支撑自身职业可持续发展等能力。服务类专业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要职业化、岗位化,将职业教育与专业结合,学生在校期间形成“准职业化”,增强学生的职业选择力和规划力。加强学生的职业化综合素质培养,树立职业意识,对职业发展有较强的自信心和认同感,对在职业发展中将会遇到的困难有良好的心理预期,让自身发展与职业、行业协调发展。 (二)引导学生调整期望,转变观念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要调整就业期望,树立适应人才市场规律的就业观,准确定位自己的性格及职业兴趣,客观评估自己的能力及职业优势,树立行业认同感,改变就业趋利观念。专业院校要为学生提供就业形势的动态,创设多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对行业企业进行认知性实习,了解行业就业特点及人才职业发展过程,用积极的心态正确认识行业竞争及企业人才竞争。 (三)多方合作,建立有效的生涯教育 单纯依靠学校很难提高高职学生职业忠诚度的问题,提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忠诚度要依靠多方合作。在进入专业学习之初,专业就应该开展职业忠诚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及职业忠诚。发挥旅游行业协会、旅游企业的协调作用,让学生在入岗之前充分熟悉旅游企业的文化及岗位工作要求,在实习实践期间创造良好的职业环境,创设职业氛围,将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四)人本管理,建立人才互聘制度 企业应将“以人为本”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贯彻到旅游人才管理中,将其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不以人才为重,人才自然外流。旅游企业应将培训与市场需求、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才能有效留住人才。通过制定员工职业规划、培训规划,使企业的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有机地融为一体,给予员工完善的职业发展。 旅游业的季节性明显。在淡季时人员流动大,在旺季时旅游企业不得不招聘临时人员,很多员工觉得自己是临时的,随时可能离职,缺乏工作热情。旅游企业要减少员工流动,提高员工忠诚度及工作质量可以依据相关法律政策,与员工签订合同,建立旅游企业人才互聘(借)制度,允许人才的合理流动。在需要人才的时候有人才可用,在淡季的时候减轻企业负担,也让企业员工有归属感,增强对企业的忠诚度。对于流动比较大的导游人员,可以推行旅行社导游管理网络化,在区域范围内建立旅行社в稳瞬抛试纯猓合理、高效配置旅游人才资源。 (五)优化职业环境,延长职业寿命 当某种职业为个体带来的社会尊重及福利较高时,职业忠诚度就比较容易形成,因此提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忠诚度,应从优化职业环境入手。旅游企业提升福利薪资,尤其是一线服务岗位人才的待遇。社会及相关的政策法规也应提高服务业人才的社会地位保障,加大对服务行业的正面宣传,引导人们正确地看待服务业工作,营造尊重一线服务人员,尊重服务的良好社会风尚,提升服务业工作的职业形象。旅游企业建立民主机制,让员工参与到公司的管理,让企业的利益与员工收入相挂钩,在物质层面让员工将企业视为一个利益体,还要将其视为一个大家庭。 传统观念认为,服务行业是“吃青春饭的”,服务业的员工年龄大了就得另谋高就。事实上在国外,年龄较大的服务人员被视为更有经验,服务意识更强,修养更好,更值得信赖。旅游企业应放宽年龄界限,改变传统用人机制,尽可能多的为旅游人才提供培训机会,做好人才的职业生涯规划,延长人才在旅游企业、在旅游行业中的职业寿命,稳定人才,降低旅游行业的人才流失率,提高人才职业忠诚度。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行为研究 目前旅游管理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出现了供需错配的局面。对安徽省数所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实证调查以明确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发现毕业生在旅游行业内就业的情况有所改善,行业内就业的首选是酒店业,就业区域分布不均衡。在薪酬回报上,无论是否从事旅游业,大多数毕业生收入一般,但在其他行业得到高薪的情况更多一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与其生源地类型、性别、独子情况、婚姻状态等属性均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引言 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呈现了“供需错配”的局面,出现了大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特长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用工需求的结构性问题,旅游管理相关专业亦如此。近年来,我国旅游专业人才需求量巨大,每年多达13万就业缺口。与此同时,旅游人才的培养规模和培养能力不断发展。但现实情况却是,人才需求和供给的双重增长并未带来旅游专业人才的供需平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行业内就业意愿低、流失率大,供需结构性矛盾长期存在。 鉴于此,本文拟对安徽省数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进行就业意愿及就业情况调查,针对其就业行为、就业路径等展开调研,明确安徽省高职旅游管理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一、旅游管理毕业生就业行为调查 (一)调查问卷设计 结合安徽省旅游行业发展特征与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在专家意见和学生访谈的基础上,课题组设计了就业意愿与就业倾向评价指标体系。主要调查项目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就业情况、就业意愿影响因素等。就业情况主要调查了被试者是否从事过旅游业,目前是否正在从事旅游业,从事过的非旅游行业,从事过的旅游工作类型,目前的工作地、岗位和薪资水平等。对这一部分调研结果的研究将是本文的重点内容。 (二)调查实施 课题组于2016年3月至6月期间,对安徽省数所高职院校发放了问卷,所涉及的专业有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涉外旅游等。主要通过联系该校教师,以QQ、邮箱等方式对往届毕业生进行调查。共回收问卷308份,其中有效问卷270份,有效率达87.7%。 调查显示,270名被试中,88名为男性,182名榕性,女性占比67.4%,符合旅游管理相关专业“女生多男生少”的基本特征。被试者进入大学的时间从2003年至2013年不等,也就是说毕业时间从1年到11年不等。其中人数占比较大的是2009-2012年间入校的毕业生,占到了全部被试的80.4%。 二、旅游管理毕业生就业行为分析 (一)就业行业的选择 根据调研结果发现,270名被试中,目前仍然从事旅游业的有93人,行业内稳定率为34.3%。目前从事其他行业的有155人,流失率为57.4%;继续在高校进行深造的有7人;明确表示目前无业的有15人,其中有8人从旅游行业离职后未再就业。 学者王旭丽曾发现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三年后仍稳定在行业内就业的比例为17%。为了衡量毕业生三年内行业内稳定率,在SPSS中选择入学年份在2011年以前的个案,共有225人,仍然从事旅游业的有74人,可知旅游专业毕业生三年内行业内稳定率为32.9%,这一数据远高于之前学者的研究。 1.首次择业 270名被试中,明确表示除顶岗实习外,从未从事过旅游行业的有60人,剩余的210人都从事过一种或多种旅游工作,行业内首次择业率达到了77.8%。 2.从事过的旅游工作 此次调查将旅游工作类型分为五类:酒店、餐饮企业、景区、旅行社、旅游电子商务企业。根据问卷统计出,210名被试选择从事过的旅游工作机会有314次之多,其中酒店被选择139次,餐饮和旅行社均被选择过66次,也就是说在210名从事过旅游业的毕业生中,66.2%从事过酒店行业,31.4%从事过餐饮或旅行社;有26个人在景区工作过,入职人数最少的是旅游电子商务企业,只有17人从事过此类工作。 以上的旅游工作类型反映出,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在行业内就业时被选择概率最大的是酒店业,分析原因可能与各大院校安排的酒店顶岗实习经历有关(所调查的院校中只有一所没有安排酒店顶岗实习),而且酒店行业的从业门槛相对较低,从业资格证书并不强制要求,而景区或旅行社一般会要求从业人员具备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旅游电子商务企业是较新型的就业岗位,是旅游行业在“互联网+”背景下做出的相应变化,对从业人员的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要求较高,毕业生对于新型岗位的了解程度和职业能力相对有些欠缺,因此从业人数相对较少。 3.从事过的非旅游行业 对调研结果进行整理,得到毕业生从事的非旅游业情况:高职院校旅游管理相关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非旅游行业门类众多,从事较多的行业为商品、金融、保险、房产等的销售工作,人事、财务等商务服务工作也较为常见。通过对毕业生的访谈,发现商贸销售等工作一般被认为是具有挑战和薪酬丰厚的,而商务服务工作则被认为是稳定、体面且较为轻松的。 目前有155人不从事旅游工作,且从未从事过旅游行业的被试有60人,也就是95人在旅游行业工作后,又流失到了其他行业。通过对问卷的梳理,也发现了从其他行业回归旅游行业的案例,只是相对来说比较少,只有9人从其他行业又回到了旅游行业,其中5人以前从事商贸销售,另外4人分别从事制造业、商务服务、教育和文化等;从其他行业回归旅游行业时,3人选择酒店,6人回到了旅行社。 (二)工作区域的选择 1.目前的工作区域 通过对237份明确填写工作区域的问卷的整理,可以发现毕业生的工作区域无论省内、省外分布都极不均衡。其中,在安徽省内工作的156人中,有超过60%选择在合肥工作,而在省外工作的81人中,在江浙沪地区工作的合计占比77.8%。 安徽合肥、江K、浙江、上海成为毕业生就业地区的首选。究其原因,除了这些省市的经济水平、开放程度较高外,毕业生对这些省市不陌生、不排斥、空间及心理距离较近也是有关系的。 2.从事旅游业的工作区域 在SPSS中选择目前从事旅游业的个案,人数达93人,分析其工作区域,发现从事旅游业的人数排前三的省份是安徽、江苏、浙江。在合肥工作的毕业生一共有94人,其中有38人从事旅游业,占比达40.4%。安徽省内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较好的城市,如黄山、芜湖等,毕业生从事旅游业的情况并不乐观。 (三)薪酬回报情况 本研究采取被试选择收入级别的方式调查了薪酬情况。剔除未明确选择工资收入级别的样本,剩余样本量为249,以此考察全体被试的收入情况;分别选择目前从事旅游业和非旅游业的个案,以考察各自的收入情况并进行对比(表中简称“旅游”、“非旅游”),经过数据整理可得表1。 对比结果可从各收入级别的人数占比上得出。在旅游业的被试中,月收入在3500元以下和3501-5000元的占43.9%和33%,而在非旅游业的被试中,这一占比下降到35.5%和29.6%,由此可知收入较一般的毕业生在旅游业中占比更多;而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从事旅游业的被试中,分不同级别按收入由低到高分别占比为18.7%、3.3%和1%,而在非旅游业中,这一占比上升为23%、7.9%和3.9%。可见在其他行业得到高薪的情况更多一点。这一结果是最直观的对人数占比大小的反映,并没有综合考虑毕业生的工作区域与工作性质,因此有必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进行明确。 三、就业情况与毕业生生源地的相关性分析 有学者研究发现不同生源地的毕业生对于就业的焦虑程度是不同的,生源地和就业意向区域开放程度越高,学生越有可能在旅游行业就业,但也有学者认为地域来源与就业倾向间关联性不强。本研究将生源地类型划分为城市、县城、镇区和乡村,将就业情况分为在旅游业就业、在其他行业就业、继续深造和无业,以考察就业情况与生源地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将就业情况作为因变量、生源地类型作为因素变量,运用SPSS18.0进行多分变量Logistic分析,结果发现,模型拟合信息中Sig值为0.543 0.01,方程无效,说明生源地类型与就业情况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四、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对安徽省数所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进行就业行为调查,结果发现: 1.毕业生行业内首次择业率达77.8%,全体被试的行业内稳定率为34.3%,三年内行业内稳定率为32.9%。这一比例明显高于以前学者的研究结果,由此说明旅游专业学生行业流失的情况有所改善。 2.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在行业内就业时选择概率最大的是酒店业,其次是餐饮和旅行社,景区及旅游电子商务企业入职人数较少。毕业生在其他行业工作的,多从事商品、金融、保险、房产、培训机构等的销售工作。 3.毕业生的工作区域无论省内、省外分布都极不均衡。无论是否从事旅游业,安徽合肥、江苏、浙江、上海都成为毕业生就业地区的首选。在薪酬回报上,无论是否从事旅游业,大多数毕业生收入一般,但在其他行业得到高薪的情况更多一点。 4.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与其生源地类型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本文的研究重点是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以及与其毕业生生源地之间的关系,对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不在本文的论述范围内,将在未来的研究中进行。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分析及对策研究 伴随广州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行业竞争的加剧,企业越来越要求劳动者具备跨岗位、跨职业,并具备不断适应岗位变化甚至转岗的能力。作为与之相适应的高职教育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综合能力。本文以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通过对2011―2015届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学生的问卷调查,根据其从事工作存在的跨岗位、跨职业现象,提出了以综合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为本位的专业改革对策。 前言 伴随广州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和行业竞争的加剧,企业越来越要求劳动者具备跨岗位、跨职业,并能不断适应岗位变化甚至转岗的能力。与此相适应,高职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目前职业综合能力的内涵在学界尚未统一认识,本文认为其内涵是指从事职业岗位的能力和跨职业、可迁移的关键能力。前者是作为劳动者从事具体的职业岗位应必备的基础能力,由专业能力(包括专业知识、专业单项技能、专业复合技能等)通过社会实践转换而来。后者是职业核心能力,是指劳动者从事任何职业都不可缺少的跨职业的基本能力,是伴随其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与人交流、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和创新创业等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在劳动者职业生涯中往往起到关键性作用,也称职业关键能力、职业通用能力,由于综合职业能力能真正体现学生从业创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所以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受到高度重视。因此,本文以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为例,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进行就业分析,针对毕业学生面临就业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加剧,工作流动性较大,就业从事行业与专业不对口等现象,结合广州市旅游行业对人才素质和能力要求,提出以综合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为本位的旅游管理专业改革对策。 一、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就业调查分析 2015年底,通过对我院旅游管理专业2011―2015届毕业生进行就业跟踪问卷调查,了解近几年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的发展状况,以便进行专业改革,使培养的学生能具备企业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2011年以来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总数为478人。本次调查共发放了220份调查问卷,回收212份,回收率为96.36%。调查问卷共计问题22项,便于本文研究需要,选取了其中6项做数据分析。 (一)毕业生从事工作岗位性质与专业对口程度分析 关于2011―2015届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中,专业对口的为42人,比例为19.81%;专业基本对口的为18人,比例为8.49%;与专业相关但不对口为46人,比例为21.7%;完全与专业不相关的为106人,比例为50%。结果表明,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很多毕业后并未能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 (二)毕业生从事工作具体岗位与行业相关程度分析 关于2010―2015届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从事具体工作岗位与旅游相关的占问卷调查的32.04%,而从事其他岗位的占问卷调查的68.87%。 (三)毕业生在工作中运用职业能力的熟练程度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我院大多数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对职业能力的运用是比较熟练的,如沟通与应变技能、旅游产品销售技能、组织协调与管理技能、现代办公设备使用技能、书面表达技能,但旅游产品设计策划技能、旅游英语听说技能等选项一般的比例达到42.45%、44.34%,显示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四)毕业生在工作中认为最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分析 此题为多项主观填空题,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根据在工作岗位中认为最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为爱岗敬业能力198(93.4%)、社交礼仪167(78.77%)、团队合作能力146(68.87%)、自我学习能力113(53.3%)、岗位技能105(49.53%)、组织管理能力99(46.7%)、沟通与人际交往能力92(43.4%)等。这和在对旅行社管理人员访谈中关于旅行社在招聘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时最注重沟通能力、技能水平、合作能力、实践经历、敬业精神等因素基本一致。 (五)毕业生对学校的各方面评价 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对学校各方面的评价情况,对学校设施普遍满意。但在专业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任务联系紧密、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师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方面还有待提升。 (六)毕业生对在校期间开展科技活动或竞赛 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对在校期间开展科技活动或竞赛普遍获得认可,可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专业技能和提升综合素质等。 二、提出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对策 从2011―2015届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从事工作岗位性质与专业对口程度、从事工作具体岗位与旅游行业相关程度等问题的分析,学生已大多数不再从事旅行社行业或者与旅游相关的行业。面对现阶段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学生的就业现状,结合专业偏重于专业能力的培养,而忽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因此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应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本位进行专业改革,包括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并构建与之相匹配的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等。 (一)制以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优化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专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人才培养方案应包括实现教育目标所必需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践教学环节等基本内容。由行业、企业、学校和职业资格鉴定部门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针对旅游企业岗位群,分析其工作岗位的任务、工作过程,对工作岗位应具备的从业素质、职业岗位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标准并进行论证,再依据论证结果设计出以综合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典型工作任务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同时,把职业考证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专业知识要求融入到课程体系之中,制定体现综合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实现岗位群与课程设置对接、岗位职业标准与课程标准对接,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对接,考证内容与职业资格内容对接。 (二)构建以综合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岗位(群)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突出综合素质与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1)进行职业岗位分析确定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从广州经济社会发展、企业所需人才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要求的角度出发,分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职业岗位能力和能力要素组成。(2)依据专业培养目标,结合职业岗位的现实和社会需求,进行职业综合能力分析,分解成若干专门能力,并围绕专门能力进行课程的设置,确定课程设置的专门能力目标、主体内容和层次定位。同时,根据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确定所需的职业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人文素质等,并围绕这些素质开设相应的素质课程,融入基本素质、职业岗位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拓展素质等基本模块,对应公共基础课、专业平台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等模块。(3)以能力为重点、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主线,优化课程设置,一定程度上压缩理论课时,使职业能力培养和专门能力训练的学时根据专业特点不同,应占总学时的60%左右以上。 (三)制定基于工作过程分析和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课程分析、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基本思想及做法的载体,是一门课程最基本的教学文件。在课程标准设计过程中,首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综合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1)根据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考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对旅游企业岗位群进行岗位典型性工作任务分析,对应的岗位工作过程与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匹配,整理成课程的素质点、职业岗位能力点、职业核心能力点,形成学习性任务。(2)根据学习性任务设计成教学项目任务,将相关素质训练项目、专业能力项目和职业核心能力项目训练相集成,按工作过程加以排列,形成以工作过程为逻辑,以职业综合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教学内容。 (四)构建适应职业综合能力为培养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基本途径,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技能,进而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1)以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资格标准为指导,修订实践教学目标,整合实践教学内容。(2)构建以“职业综合能力”为本位的实训(习)体系,突出课程实践环节,强化学生课堂内外动手能力,提升语言表达、形体塑造、应用写作、沟通交际、社交礼仪等能力。(3)注重校外企业实习,促进学生爱岗敬业、团队合作、职业理解、适应能力等方面提升。(4)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积极采用互动式、启发式、情景式等教学手段,提升学生发型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创新实践考核模式,构建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参照职业资格考试方式和评价标准,突出实践能力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6)强化实践教学条件,参照旅游类企业实际的工作环境、岗位能力需求,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加强校内外实训(习)基地的建设。(7)开展系列讲座、科技活动、大赛等素质教育活动,充分培养和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个性能力。(8)通过志愿者行动、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与专业相结合的社会服务活动,提高实践与操作、表达与表现、创新与创业等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五)优化以教师能力为要求的“双师素质型”队伍结构 现代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能否取得成功,教师是关键环节。在以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下,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同时又具有教师资格证书和相应的技术等级证书,即具备“双师素质”。“双师素质型”教师除了“双证型”,还应主持过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和应用技术研究,更应具有较广的行业视野,较强的企业实践能力,较新的行业理念的教师。因此,要整合校内外师资资源,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双向流动通道策略,优化和提升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结构优化的“双师素质型”队伍。(1)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工作学习经历、行业从业水平和科研社会服务能力,鼓励和引导教师“走出去”为企业和社区服务,增加企业从业经验和提升社会服务水平,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2)大量“引进来”行业企业一线具有高技能水平的高级管理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也可以担任综合职业能力的校外指导和考核评价等。 (作者单位:广州城市职业学院)
建筑设计管理论文:国内教堂建筑设计管理论文 按世纪惯例,“基督教”为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之各教派的统称。基督教(Christianity)包括天主教(theWesternChurch,亦称“公教”、“罗马公教”、“旧教”)、东正教(theOrthodoxEasternChruch,亦称“正教”)、新教(Protestantism,亦称“耶稣教”、“更正教”)和其他一些较小教派。在中国常以“基督教”单指新教。本文中“基督教”所指遵世界惯例,为统称。 唐朝以来,基督教曾四次入华,基督教教堂建筑也在中国建筑历史中占一定地位。 唐初“景教”从波斯传到中国,为基督教第一次入华,其传教最初利用了佛法的外衣,此时的景教教堂也采取了佛寺建筑的名称和样式。元朝的“也里可温教”为基督教第二次放华,使中国出现了最早的东正教堂和天主教堂,但它们基本上采取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型制。 明末清初基督教第三次入华,导致了西洋建筑在澳门的大规模出现了“大三巴”教堂(1638年)的建成。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意大利人利玛窦(字西泰,atthieuRicci,1552-1610)入京,万历皇帝准其留居北京。1605年,利玛窦在宣武门住处建“礼拜堂”。虽然澳门“大三巴”教堂表现了12-15世纪法国哥特教堂的特征,但宣武门“礼拜堂”则由于地处北京仍采取了中国传统样式,且沿用一百多年,直至1712年重修后才易为“洋风”(西洋样式)。 自利玛窦1605年建宣武门“礼拜堂”到1904年南堂第五次重建,其间基督教教堂建筑在北京300年的演变,可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一、17世纪:初始期——基本为中国传统样式 1517年,德国宗教改革运动之后,新教在北欧取得优势地位,天主教则在南欧进行“革新”,并借助于葡萄牙、西班牙的炮舰向东方扩展宗教势力。因此,由天主教东进开始了基督教第三次传入中国。 为适应天主教势力的扩张,1540年罗马教皇批准成立了名为“耶稣会”的传教团体。该会创办人之一方济各·沙勿略(FranciscoJavier,1506-1552)于1552年(明嘉靖三十一年)到达广东上川岛,成为耶稣会来华的先驱;然而为耶稣会在中国传教奠定基业的,却是意大利人利玛窦。 利玛窦开创了耶稣会传教士尊重中国社会制度和礼教文化的先例,改穿儒服,研习儒籍,并专门在官府上层及士大夫身上下功夫,“用西方的奇物珍品铺成了从肇庆到北京的漫远道路”,而使天王教得以进入明王朝的宫廷。利玛窦等人考虑到了中国礼教文化的特点,为了吸引中国的士大夫“礼儒易佛”,相信天主教教义,采取了“传道必先获华人之尊敬,以为最善之法,莫若渐以学术收揽人心”的手段,与传教互为表里,构成了明末清初天主教东传的特点。这也决定了这一时期天主教堂多使用中国的民宅、寺庙,或者按中国传统建筑样式建造,稍有西洋装饰,简单的仅立十字架为象征。 1605年(万历三十三年),利玛窦病逝北京后,曾由皇帝赐地建墓,在“阜城门外二里马尾沟腾公栅栏外”。腾公司栅栏俗称“太监坟”,自17世纪末,又被人称为“荷兰墓地”,以与正福寺附近的救世堂法国耶稣会士公墓——“法国墓地”相区分。 利玛窦在意大利耶稣会士,其继任人龙华民(字精华,NicolasLongbardi,1559-1654)指导下设计,是中国第一座基督教式坟茔,开始表现出“洋风”的特征:“其坎封也异中国。封下方而上园,方若台圯园若断木。后虚堂六角,所供纵横十字文。” 清顺治七年(1650年),德籍耶稣会神父汤若望(字道未,JeanAdamSchallvonBell,1591-1666)在宣武门利玛窦所建礼拜堂基址上修建南堂。两年后大堂建成,仍“按中国式样而造”。但“堂牖器饰,如其国制。”“内建亭池台榭,式仿西洋,极其工巧。”“堂前有大理古牌楼一座,……署有上赐‘钦宗天道’四金字。” 顺治十二所(1655年)皇帝赐地两位神甫利类思(LudovicusBuglio,1606-1682)、安文思(GabrieldeMagalhaens,1609-1677),在王府井八面槽利用民宅设东堂。 东正教在北京设堂是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在雅克萨城自卫反击战中俘虏了沙俄入侵者,因押来北京的59人中有一名司祭,康熙皇帝将他们驻地东直门内胡家园胡同的一座关帝庙拨作临时祈祷所,这即为北京人所称的“罗刹庙”或俄罗斯“北馆”。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后,沙俄教区将其命名为“圣尼古拉”教堂(又称“圣索菲亚”教堂,后改为“圣母安息”教堂),是为北京第一座东正教堂。 二、18世纪:发展期——中国传统样式转“洋风”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法国耶稣会士张诚、洪若、刘应奏请在皇城西安门内所建小堂基础上另赏隙地建盖大堂。康熙四十二年(1903年)“救世堂”——北堂的前身,在中海西畔蚕池口落成。 南堂在救世堂落成之时(1703年)开始重修,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完成,历时10年。“徐日升与闵明我予以改造,成为欧洲区”。这标志着北京基督教教堂建筑开始从中国传统样式向折衷主义“洋风”转化。 由于天主教在西方历史进程中代表了反对宗教改革的力量,利玛窦等所代表的远不是已蔚为主流的西方近代文化,他们东传的“西学”处处以不违背天主教教义为前提,不过是经基督教义陶治过的西洋学术,因而,自龙华民之后,对中国教徒祀孔祭祖的传统都不能容忍,导致了天主教在华陷入困境。1717年(康熙五十六年),康熙皇帝下令禁止天主教在华传教;1775年耶稣会在罗马教皇取缔令下解散。自沙勿略1552年来华,在中国传教200年的天主教耶稣会退出了历史舞台。 但是,由于这时天主教以“西学”为传教工具,并帮助封建统治者铸造战炮;而明末和清初的统治者又需要火炮和历法,也还想借各种宗教维护其统治。所以,取缔天主教时紧时松,并不坚决。北京教堂建筑在18世纪仍进入发展期,并以从中国传统样式向折衷主义“洋风”转化为特征。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京师地震,南堂、东堂均被毁。 “康熙六十年(1721年),费隐以葡王斐迪南三世之款第二次重建南堂,利博明修士(Fr.F.Maggi)为建筑师,……此堂系当时欧洲盛行之巴罗克(Barogue)式。全部地基作十字形,长八十尺,宽四十五尺。教堂内部,赖立柱行列,分教堂顶格为三部,各部作穹窿形,若三艘下覆之船身。” 利博明同时为东堂重建进行了设计。 雍正元年(1723年)意大利人德理格(TeodoricusPedrini,1670-1746)神父于京都西直门内大街南建西堂。 雍正八年(1730年)京师地震,南、北二天主堂亦被损伤。南堂第三次重建,“堂之为屋圆而穹,如城门洞,而明爽异常。”乾隆四十年(1775年),南堂堂内火发,建筑尽毁,又进行第四次重建。重建后的新南堂“堂制狭以深实,正面向外,而宛若侧面;其顶如中国卷棚式,而覆以瓦;正面止启一门,窗则设于东西两壁之巅。……左右两砖楼夹堂而立,左贮天琴,……右圣母堂。”“其式准西洋为之。……其堂高数仞,凡三层,层层开窗,嵌以明瓦,渐高渐敛如覆舟形,圆而椭。”可知时南堂网络仍为巴洛克式。 至1785年,北京有四天主堂。“一即北堂,在皇城内,与西安门相近,……二即南堂,在宣武门内,即利玛窦所居之处。后耶稣会士不属法国者,皆居其内。两经火灾,旋即重修如故;三即东堂,乃葡国之耶稣会士所居。此堂虽系西式,而甚卑矮,与北堂无异长仅七丈;四即西堂,乃遣使会士德理格所置,后献与传信德部,以居此部所差之司铎。” 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俄国政府正式委派组成历史上第一个东正教“北京传教士团”,驻在东江米巷(东交民巷)中由会同馆之“高丽馆”改设的俄罗斯“南馆”。1727年(雍正五年)开始,这里成为专用的俄罗斯馆,“中国办理俄事大臣等帮助于俄馆盖庙。”1732年,北京传教士团在“南馆”建立了新的永久性教堂——“圣玛利亚”教堂(或称“奉献节”教堂)。 三、19世纪:延续期——“洋风” 随着西方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基督教新教传入中国。“新教徒的传教活动大部分来自英国和美国,部分原因是由于新教徒高度集中在这两个国家。同样地,也由于工业革命给讲英语的世界带来了空前的财富和人们旺盛的活力。”1807年(清嘉庆十二年),英国伦敦会派遣传教士马礼逊(RobertMorrison,1782-1834)来华。1830年(清道光十年),传教士裨治文(ElijahColeman Bridoman,1801-1861)受美国公理会委任抵广州。此后,基督教新教传教士相继进入中国南方口岸城市,卷入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旋涡,并开始扮演各自不同的社会角色。 基督教传教士第四次大规模进入中国,是同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入侵分不开的。“1858年和1860年的中法条约使所有基督教徒在华传教的地拉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新条约为1860年以后传教运动的空前大发展提供了合法前提”。这造成了北京基督教教堂建筑在19世纪继续得以发展,进入延续期。此期间的基督教教堂建筑,以折衷主义“洋风”为特征。 1860年之前,北京基督教教堂建筑屡遭厄运: 嘉庆十二年(1807年)教会遭到清洗。先是东堂被焚,“大堂虽未焚坍,亦令拆毁,饬修士等尽移南堂居住。”嘉庆十六年(1811年)西堂被毁。道光七年,(1827年)借没北堂,“其大堂则令拆毁。” 1860年10月25日,中法《北京条约》签订,中法《天津条约》互换,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清廷归还救世堂。1864年,“孟主教复欲于旧北堂地基起建主教座位之大堂。有法人布里耶者,晓于工料,画堵为式。”1865年5月1日奠基,1866年1月1日落成。“此堂虽未建于原址,而堂之名称仍……为‘救世堂’。堂之格局乃照圣教第十三世之时样建成。” 法国遣使会教士谭微道(JeanPicrreArmandDavid,又译“达维德”,1826-1900)是著名博物学家,当时“于北堂创设博物馆一所。”人称“百鸟堂。” 1867年西堂重建。 1880提开始重建东堂,1884年建成,为罗马式。“大堂计长二十二丈二尺,宽六丈余。高亦如之。堂内明柱计十六楹,每楹俱高五丈有余,径一尺六寸,皆系黑龙江运来之赤松,精坚胜任。堂内望板,皆作穹窿之形,彩绘尽致。堂中之正祭台,俱用意大利亚国拿波里府之五色珉古镌成。台前之短柱,皆以珐琅烧成,璀灿可观。……堂前钟楼三座。正中一座,至地高九丈有余。其正面圆牖框,与它牖各框,及其层檐,与檐下之方柱,皆大理石雕成。堂之全身,皆以上用之城砖砌成。每砖重可五、六十斤。堂前阶除,长阔相等,俱十丈有余。又起洋式大门一座,达于通衢。 1886年慈禧太后大规模修建西苑,将救世堂划入苑中,因此与法公使签订了《迁堂条款》,商定把救世堂迁到西什库。教堂迁到西什库后,人称“西什库教堂”,即为北堂。 北堂于1888年12月建成,“北堂轮焕崇闳,可为中国第一。堂内之格局,乃照圣教会第十三世时起建大堂之式样而成。堂中明柱三十六楹,柱下础石皆汉白玉所成;柱顶俱镂菘菜叶形,玲珑可观。每柱计高四丈九尺,……柱皆四棱,面宽一尺八寸,皆美国运来之桧。柱之四面俱贴关圆细柱,约宽四、五寸,与大柱共撑穹窿。大柱桧以天蓝之色,细柱则涂以金屑。堂之正身,有双尖洞牖十二,高约三丈,蔽以五色烧花玻璃作坊所制。其正祭台三面单尖洞牖亦有十二,约高一丈五尺。蔽牖玻璃皆烧五色圣像,……大堂后面,建有耶稣苦难小堂,计长五丈有余,与大堂相通,间以玲珑隔扇。” 教堂入口处前部,建造了中国传统样式的月台,设汉白玉石栏杆,并有两座重檐歇山黄琉璃瓦顶的碑亭分立左右,亭内立教堂迁建谕皆碑和满汉文天主堂碑。中国传统样式的碑亭同大堂正面镌刻的耶稣善牧圣象形成强烈对比。 北堂是北京天主教堂中最大的,除教堂外,尚包括主教府、修道院、医院、若瑟院、光华女中、育婴堂以及神甫宿舍等。“这些建筑除教堂外都基本一致,用大开条青砖、板瓦屋顶,带平顶廊子,无须挂檐板。室内用地板,抹灰天花……是初期外国人在中国建造的‘洋房’的近代式样。” 四、19世纪末20世纪初:后期——“洋风”转复古主义 后期基督教堂(主要是新教教堂)有的仍利用中国旧有房屋忙改设,新建的则多模仿中国传统样式,但是,北京基督教教堂建筑在经历了18世纪从中国传统样式转“洋风”的发展期、19世纪的“洋风”的折衷主义影响,表现出中国传统样式的复古主义,并引导了30年代中国复古主义建筑的出现。 义和团运动中,南堂、东堂、西堂被焚,北堂受损。 1900年后北堂修整,钟楼加高。 1902-1904年南堂第四次重建。 1904年东堂第三次重建。 1012年西堂第二次重建。 1901年,法国神父高司铎在东交民巷建圣米厄尔堂(St.Mechel),后由法国人斩利国扩建。同北京四大教堂相比,该堂规模为小。堂院北部是一座灰砖砌筑的“洋风”二层楼房,面阔七间,供神职人员居住。西部为哥特式圣堂,坐北朝南,南北进深十四间,东西面阔三间。圣堂东侧有十间砖砌平房,为北京传统住宅样式,但门窗均代拱券处理。 东正教“圣尼古拉”教堂于1900年被毁,其后重建,命名为“致使堂”,由教堂、种楼、中外书房、神父住宅及寡妇院组成。致使堂为典型的十字形东正教堂,堂顶上有五个带十字架的拱形堡。 东正教“圣母堂”建于1918年前后,在安定门外六铺炕,坐西朝东,堂体最宽处约16m,进深约27m。堂内分“圣所”和“致圣所”两部分。圣所中间设宝座,为一米多高的方台,上置圣体、宝匣;东北角有一祭台。圣所两旁设木制圣隔门,供祈祷时出入。圣母堂设有地下室,是停放灵枢的场所。堂西为俄国墓地。 马尾沟荷兰墓地、正福寺法国墓地、六铺炕俄国墓地——是为北京三大外国墓地。 1900年后,荷兰墓地墓碑、墓穴及一切建筑物遭毁,仅索智能、利玛窦、龙华民、汤若望、南怀仁及徐日升等六人之墓尚未全毁。经修复后,“利玛窦墓已不在其位置上,而是西移至汤若望的茔地上来了。”同时,在墓地内兴建了“致使圣教堂”。 在这一时期,北京的基督教教堂建筑以亚斯立堂(AsbruyChruch)规模为大。1909年美国美以美会教士刘海澜(HiramHarrisonLowry,1843-1924)在崇文门内建亚斯立堂。该堂分正、逼两堂,中间以活动木墙相隔,可以推开活动木墙形成一体。正堂堂顶做成高起的八角形,辅以高侧窗采光。 在这一时期,南沟沿救主堂和八面槽救世军中央堂为中国传统模样式的复古主义之典型。 南沟沿救主堂(建于1907年,又称安立甘Anglican教堂、中华圣公会教堂)是当时中华圣公会华北教区的总堂,由主教史嘉乐(CharlesPerryScott,1847-1927)请人画蓝图、找工匠建筑的。它“是北京最早的中国‘宫殿式’教堂。教堂平面为十字形,中央部分作成交叉的两个硬山建筑,两侧廊做成单坡硬山,比中央部分低。中央部分上部做成侧窗。侧廊中部又各开一个侧门,高度和中央通廊齐,这样屋顶就成了‘??’字形。在屋顶的两具交叉点上,各设一个八角形亭子,作为钟楼和天窗。教堂入口开在硬山山墙上,作成中国式住宅大门式样,外墙全用青砖,筒瓦顶。建筑内部用木柱,柱上用桁架支持屋顶。平面十字交叉处为祭坛。作为方形木台子,四周用中国高式栏杆,围绕起来,祭台背后是中式带冰纹格子隔扇,主教坛和讲坛都是仿中国红木家具的式样,雕刻中国番草花纹。祭坛顶上的天窗做成八角井,用英国高直式样构件,井上是中国式的重檐八角亭子。” 八面槽救世军中央堂(1922年建成,外国工程师设计、成威廉监造)则基本上搬用中国传统建筑样式,平面为“一”字形,外观多处采用中国传统式处理:上部右端为三层中国塔式钟楼,左端为歇山屋顶;入口则为中国式六廊。 1922年建成的南河沿北京协和礼拜堂(PekingUnionChruch)以1928年计划扩建时,由美国纽约梅里尔一亨布尔一泰勒建筑师事务所(Merrill,Humble TaylorArchitcts)设计,为两栋主要建筑物,中间有联廊,教堂为二层,并设钟楼。但最后只建成其中单层一栋,并大为简化,类似北京的民宅。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基督教本世纪20年代在北京的境遇 建筑设计管理论文:环境绿色建筑设计管理论文 摘要:提出绿色建筑的新概念,论述了绿色建筑的能源观、设计观和技术观。 当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与此同时,人类社会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严重挑战。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气候变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评判我们现时正奉为信条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系统。许多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人类本身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它与其支撑的环境息息相关。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我们今天必须优先考虑生态环境问题,并将其置于与经济和社会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同时,还要进一步高瞻远瞩,通盘考虑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这就是1992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里约热内卢宣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思想的基本内涵。即要改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掠夺性的,甚至是破坏性的发展模式,从传统的资源型发展模式,走上良性循环的生态型发展模式,促使经济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其中经济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与基础,社会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与目的,环境生态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建筑是三者的综合体。这种新的发展观必然导致产生新的建筑观———可持续发展建筑观,即保护生态、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存环境,是21世纪建筑的基本任务,绿色建筑及其研究和实践正是为实现这样的目标而提出的。 1何谓绿色建筑体系 绿色建筑体系是基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原则,以“绿色”经济为基础,“绿色”社会为内涵,“绿色”技术为支撑,“绿色”环境为标志建立的一种新型建筑体系。在研究上,它将自然、人和人造物纳入统一研究视野,不仅研究人的生活、生产和人造物的形态,而且也研究人赖以生存的自然发展规律,研究人、自然与建筑的相互关系。在目标上,它追求人(生产和生活)、建筑和自然三者的协调和平衡发展。在方法上,它主张“设计追随自然”。在技术上,它提倡应用可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不污染环境、高效、节能和节水的建筑技术。绿色建筑所代表的是高效率、环境好而又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自身适应地方生态而又不破坏地方生态的建筑。它所寻求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模式。绿色建筑要赋予建筑以生命。它是一个能积极地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智能型的、可调节的系统。 2绿色建筑的能源观———节能与环境 现代建筑是一种过分依赖有限能源的建筑。能源对于那些大量使用人工照明和机械空调的建筑意味着生命,而高能耗、低效率的建筑,不仅是导致能源紧张的重要因素,并且是使之成为制造大气污染的元凶。据统计,全球能量的50%消耗于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为了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绿色建筑主张调整或改变现行的设计观念和方式,使建筑由高能耗方式向低能耗方向转化,依靠节能技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以及开发新能源,使建筑逐步摆脱对传统能源的过分依赖,实现一定程度上能源使用的自给自足。日本有关学者研究得出:在环境总体污染中与建筑业有关的环境污染占比例为34%,包括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而生态环境保护是绿色建筑的追求。因此,绿色建筑设计必须深入到整个建筑生命周期中考察、评估建筑能耗状况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建立全面能源观。首先必须注重研制、优化保温材料与构造,提高建筑热环境性能。如在建筑物的内外表面或外层结构的空气层中,采用高效热发射材料,可将大部分红外射线反射回去,从而对建筑物起保温隔热作用。目前,美国已开展大规模生产热反射膜,主要用于建筑节能。此外,还可运用高效节能玻璃,硅气凝胶———新型节能墙材,以提高节能效率;其次,研制再生能源(如太阳能、核能、风力、水力)的收集,储存装置和热回收装置。太阳能是一种最丰富,便捷,无污染的绿色能源,近年来在我国的天津、北京、甘肃、河北等省市建立了17座被动式太阳能恒温式住宅,以建筑物本身为太阳能收集器,从而达到屋内取暖制冷的目的。 3绿色建筑的设计观———建筑与气候 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人类可以用机械空调来改善生活和工作环境,这自然是人类的幸运,但这种违背气候环境的高能耗建筑使我们付出了巨大的经济和能源代价,同时增加了生态环境的污染,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居者与自然环境人为地分离。为了克服现行建筑模式对人的负面影响,绿色建筑注重地区气候与建筑的关系,并将考虑地方气候特点的设计作为绿色建筑的一项基本方法,这是一种按人体的舒适要求和气候条件来进行建筑设计的系统方法,即根据当地气候特征,运用建筑物理的原理,合理组织各种建筑因素。事实上,人类对于环境的舒适、健康需求,常常无需现行空调设备也能得到满足,如:我国陕北的窑洞在-20℃左右的气候下,其室内被大地包围着,仍保持着15℃上下的舒适室温;还有西双版纳干阑住宅在酷热的气候中,仍可在室内创造出荫凉的空间。因此,以绿色建筑的设计观来看,大自然是主要的供给者,而辅助设备系统属于其次。因而大部分的照明可以由太阳光提供,制冷由流动的空气产生,采暖可以从人体以及办公设备中获得通过其他自然方式补充:太阳加热,以风压和太阳浮力产生自然通风,以水的蒸发产生制冷。考虑地方气候特点的设计是一种可以在任何技术层次上使用的方法,因为,在绿色建筑中气候所包含的各种因素是当作资源来考虑的,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提高气候资源利用率,是考虑地方气候特点的设计的本质。如果将其原理与未来智能技术、信息技术、控制技术以及其他节能技术结合在一起,就会构成丰富多彩的绿色建筑前景。 4绿色建筑的技术观———技术与形式 绿色建筑是一个能积极地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智能的、可调节系统。因此,它要求建筑外层的材料和结构,一方面作为能源转换的界面,需要收集、转换自然能源,并且防止能源的流失;另一方面,外层必须具备调节气候的能力,以消除、减缓、甚至改变气候的波动,使室内气候趋于稳定,而实现这一理想,在很大程度上必须有赖于未来高技术在建筑中的广泛运用。首先,环保节能型材料是绿色建筑所必须的,必须对现有建材和技术进行环保、节能评估,提出技术改良、更新措施,使之符合环保、节能的要求。随着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日益走向成熟,在绿色建筑中这些高技术将得到广泛的运用:如建筑结构有可能引入有机体的原理,在混凝土中埋设光导纤维,可以经常地监视构件在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状况,自我修复混凝土可得到实际应用。建筑物表面材料,通过多功能的组织进行呼吸,可净化建筑物内部的空气,并降低温度,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可用于百页窗的调整或空调系统风口的开闭,自动调节太阳光亮,建筑物表面的太阳能电池,可提供采暖和照明所需要的能源,无论使用何种技术,绿色建筑总是立足于对资源的节约(reduce)、再利用(reuse)、循环生产(recycle)等几个方面。其次,绿色建筑的形式必须利于能源的收集,建筑的外层将不再是“内部”与“外部”的分界线,而将逐步成为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界面。绿色建筑的材料和形式将是多样的,尤其是外层材料将是高度综合、高效多功能的,而且,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建筑行业将最大限度地吸收各种先进技术,创造一种能更加适合人类生活的、与大自然高度和谐的高科技建筑环境。 绿色建筑是一个新兴的、动态的和发展中的概念,它随着技术与社会的进步而逐步充实其意义。可以预言,绿色建筑将成为人类运用科技手段寻求与自然和谐共存,持续发展的理想建筑模式。目前,绿色建筑意识已在许多国家引起重视。荷兰住房计划强调使用无污染建材;瑞典一家最大的住宅银行于1995年初宣布,只向绿色建筑贷款。 美国的“生物圈二号”示范区研究;瑞典的“生态循环城”计划;由意大利著名建筑师亚得里奥洛。特理姆鲍里主持,欧洲各国专家共同参与设计,采用多种高新技术,号称“全球第一家生态村”的圣。乔密尔村已在西班牙伊维沙岛实施。位于美国俄亥俄州东北的OBERLIN学院最近推出一项耗资500万美元的环保建筑设计,它所需能源之一半是由曲线形屋顶上板状太阳能光敏发电设备供应,板的倾角可自动追踪太阳行迹;另一部分屋顶则为绿化所覆盖,具有迅速吸纳太阳能、缓和雨水排放流速的特点,是理想的自然隔声、绝热层。同时具有供应物和消耗物持衡、食物和废弃物等量、生活和设施体系的生成品均安全分解、拆卸处置、回收再使用的特征。今天,绿色建筑体系已经广泛地渗透到建筑设计中的许多方面,建筑师将在现代社会中创造一种“回归自然”的建筑形式,遵循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设计出与自然、人、社会融为一体的人类生活空间。但是,按照欧洲国家的经验,在经济方面,绿色建筑需要更多前期费用,而利益回收速度又相对缓慢的一类项目。更主要的是,用于绿色建筑体系方面投资所带来的回报最终并不一定能够装进开发商的口袋,而多由使用者和社会所分享。即使这样,一般也须若干年以后才会见到节约资源的价值开始大于用于生态方面投资的价值。这些都有可能使决策者与开发商望而却步,或者觉得力不从心。似乎这已成为一种规律,即如果一种新的思想或技术所产生的短期效益(如投资回报比)并不明显高于传统思想或技术的效益,那么即使它会有更好的长期效益(如低廉的建筑管理与维修费用,长寿命、节约资源等)也很难为人们所接受。在建筑、城市以及社会各方面的任何变革都有可能出现这类问题,特别在我国社会逐步进入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它已成为社会的一道门槛。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应当在可持续发展原则基础上建立一套新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如:使采用节能设备与材料、无公害材料及各种节约资源的措施成为设计中的必须。并通过政府在立法、税收等方面的政策调整,加强绿色建筑在经济上的可行性、特别在开始阶段,如果没有一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道德方面的激励体制用以补偿开发商由于额外投入所带来的损失,绿色建筑的推广就是一句空话。 因此,应结合当前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尽快确定一个宏伟的目标以及架构起一套可行的制度框架,从而使我们这一代的即时利益与整个人类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将一个地区的局部利益与整个世界的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公正合理地与他人分享我们这个地球上有限的资源。同时,最大限度地杜绝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这样才有可能为后人留下一片静谧而丰腴的乐土,使人类能够长久地生存下去。 4绿色建筑的技术观———技术与形式 绿色建筑是一个能积极地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智能的、可调节系统。因此,它要求建筑外层的材料和结构,一方面作为能源转换的界面,需要收集、转换自然能源,并且防止能源的流失;另一方面,外层必须具备调节气候的能力,以消除、减缓、甚至改变气候的波动,使室内气候趋于稳定,而实现这一理想,在很大程度上必须有赖于未来高技术在建筑中的广泛运用。首先,环保节能型材料是绿色建筑所必须的,必须对现有建材和技术进行环保、节能评估,提出技术改良、更新措施,使之符合环保、节能的要求。随着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日益走向成熟,在绿色建筑中这些高技术将得到广泛的运用:如建筑结构有可能引入有机体的原理,在混凝土中埋设光导纤维,可以经常地监视构件在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状况,自我修复混凝土可得到实际应用。建筑物表面材料,通过多功能的组织进行呼吸,可净化建筑物内部的空气,并降低温度,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可用于百页窗的调整或空调系统风口的开闭,自动调节太阳光亮,建筑物表面的太阳能电池,可提供采暖和照明所需要的能源,无论使用何种技术,绿色建筑总是立足于对资源的节约(reduce)、再利用(reuse)、循环生产(recycle)等几个方面。其次,绿色建筑的形式必须利于能源的收集,建筑的外层将不再是“内部”与“外部”的分界线,而将逐步成为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界面。绿色建筑的材料和形式将是多样的,尤其是外层材料将是高度综合、高效多功能的,而且,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建筑行业将最大限度地吸收各种先进技术,创造一种能更加适合人类生活的、与大自然高度和谐的高科技建筑环境。 绿色建筑是一个新兴的、动态的和发展中的概念,它随着技术与社会的进步而逐步充实其意义。可以预言,绿色建筑将成为人类运用科技手段寻求与自然和谐共存,持续发展的理想建筑模式。目前,绿色建筑意识已在许多国家引起重视。荷兰住房计划强调使用无污染建材;瑞典一家最大的住宅银行于1995年初宣布,只向绿色建筑贷款。 美国的“生物圈二号”示范区研究;瑞典的“生态循环城”计划;由意大利著名建筑师亚得里奥洛。特理姆鲍里主持,欧洲各国专家共同参与设计,采用多种高新技术,号称“全球第一家生态村”的圣。乔密尔村已在西班牙伊维沙岛实施。位于美国俄亥俄州东北的OBERLIN学院最近推出一项耗资500万美元的环保建筑设计,它所需能源之一半是由曲线形屋顶上板状太阳能光敏发电设备供应,板的倾角可自动追踪太阳行迹;另一部分屋顶则为绿化所覆盖,具有迅速吸纳太阳能、缓和雨水排放流速的特点,是理想的自然隔声、绝热层。同时具有供应物和消耗物持衡、食物和废弃物等量、生活和设施体系的生成品均安全分解、拆卸处置、回收再使用的特征。今天,绿色建筑体系已经广泛地渗透到建筑设计中的许多方面,建筑师将在现代社会中创造一种“回归自然”的建筑形式,遵循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设计出与自然、人、社会融为一体的人类生活空间。但是,按照欧洲国家的经验,在经济方面,绿色建筑需要更多前期费用,而利益回收速度又相对缓慢的一类项目。更主要的是,用于绿色建筑体系方面投资所带来的回报最终并不一定能够装进开发商的口袋,而多由使用者和社会所分享。即使这样,一般也须若干年以后才会见到节约资源的价值开始大于用于生态方面投资的价值。这些都有可能使决策者与开发商望而却步,或者觉得力不从心。似乎这已成为一种规律,即如果一种新的思想或技术所产生的短期效益(如投资回报比)并不明显高于传统思想或技术的效益,那么即使它会有更好的长期效益(如低廉的建筑管理与维修费用,长寿命、节约资源等)也很难为人们所接受。在建筑、城市以及社会各方面的任何变革都有可能出现这类问题,特别在我国社会逐步进入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它已成为社会的一道门槛。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应当在可持续发展原则基础上建立一套新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如:使采用节能设备与材料、无公害材料及各种节约资源的措施成为设计中的必须。并通过政府在立法、税收等方面的政策调整,加强绿色建筑在经济上的可行性、特别在开始阶段,如果没有一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道德方面的激励体制用以补偿开发商由于额外投入所带来的损失,绿色建筑的推广就是一句空话。 因此,应结合当前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尽快确定一个宏伟的目标以及架构起一套可行的制度框架,从而使我们这一代的即时利益与整个人类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将一个地区的局部利益与整个世界的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公正合理地与他人分享我们这个地球上有限的资源。同时,最大限度地杜绝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这样才有可能为后人留下一片静谧而丰腴的乐土,使人类能够长久地生存下去。 建筑设计管理论文:变化多端建筑设计管理论文 1.生成设计法简介 生成设计是一种科学的艺术创作过程,这个过程能够通过一种类似生物基因编码的转换最终形成一种人工的世界。这是一种设计活动,目的不仅仅是要获得一个结果,更要形成一种可以操作的编码,在演化过程中可以产生无可穷尽的变形体。这是一种鼓舞人心的经验,借助这种经验,我们能够重读20世纪60年代以前那些采用元设计方法(meta-designapproach)设计出来的建筑作品,那些作品在生成设计法中可以视为一种具体的三维模型,属于这种设计法的一个种类。 与生成设计法相平行的设计方法叫做参数设计法。人们使用参数工具来产生和控制数量不多的变形体。尽管参数设计法具有易于控制的优点,但是,在表现复杂性和发展潜力方面,参数设计法不同于生成设计法。参数设计法在运用过程中较多地局限于设计模型的物件尺寸或者几何变化。作为一个完整的形体,当每一个物件被附加上特定的维度约束以后,这种形体的变化才能够被实现和认识。而运用生成设计法进行工作时,虽然每一个三维的物件也要采用参数设计法来进行,但是,参数的建立仅仅是系统结构中的元素之一,该系统结构可以产生无可穷尽的形象表现场景,这些物件都具有理想基因编码的特征。所以说,生成设计法不是一个最终结果,也不是一个堆积物件或者形式的数据库,而是一个设计行为模式的开放矩阵,这个开放矩阵会把存在于世的东西转换成未来可能看得到的样子。 生成设计法的特征和结构在于它能把基因编码变成一个开放的形象体系,设计过程就好像是在操控一股可以听凭摆弄的意识流(fluxusoperandi),随时能够把任何一个特征突出的形象作为最终定夺的结果。虽然这个形象会与众不同,甚至不可名状,但是却可以被人们轻易地认知。最终形象都是互不相同的,都表现出独一无二的个性;但是,最终形象又是互有联系的。若把这组最终形象的特征放大去观察,就会发现它们差不多来自同源的基因编码。换句话说,生成设计法的设计作品就像有一个人工的DNA,从每一件设计作品中都会被认知,因为它们带有基因的印记,那就是设计者的思想。 生成设计法不仅能够作为一种技术手段来操作和发展,不仅是一种可以利用的工具,它更是一种具有强烈人文特征的设计方法。事实上,生成设计法的每个步骤均始于设计者的一种思维或假设,这种思维或假设被视为一个科学过程,设计之初就带有一种主观的或者想象的未来世界的形象。因此,这种设计方法决不能认为是一种人手可得的设计工具,而是应该被理解为一种设计的操作方法(modusoperandi)。对于建筑师、设计师、艺术家来讲,生成设计法是可以发展的,可以发展成为一种异常灵敏的、有助于进行更为深刻的创造性设计的工作方法,这是因为这种设计方法发现了我们这个技术时代的工具—计算机—并与之有着良好的操作协同性。 事实上,当我们进行创造性工作时,我们会意识到我们的思想并不容易被转译成一个用物件或者图样来表现的结果。每一个输出命令仅仅可能是设计者某种思想的表现,或者是某种思路的发展。我们设想并且试图来塑造出一个能够产生不同结果的完整思路,但是,最终我们获得却是综合的多样共时性(syntheticsimultaneityofpluralities)的东西,也可以说成是示意的差异共时性(schematicsimultaneityofdifferences)的东西。利用复杂性来创造美丽和谐的世界是可能的,生成设计法的运用是多种创造性思维的表现,能够以一种毋庸置疑的魅力表达设计者的思想。 20世纪的80年代,我就尝试着如何把设计思想作为一种视觉表达的动力来生成可能出现的结果,如何使得这种如泉喷涌的思想能够把握和操作。设计的意识流(fluxus)在表现为物件和图样之前,它不但能够表达我的建筑理念,还要能够表达建筑理念得以实现的基本逻辑。这种新的设计方法的特征在于如何展望未来,如何掌握实验,操作重复不断的演化的设计过程,建构一个复杂的视觉世界。 由于计算机技术带来的好处,可以把一个人的创造思维转换成一种逻辑编码。生成设计法需要大量地借助于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善于处理数据量大、周期长、重复性的工作,生成设计法正好利用计算机的这一特点。 2.基本概念和文化背景 利用人工基因编码来制作符合我的建筑理念的场景,这是一个令人激动不已和充满创造意义的工作。在进行这项实验的过程中,我意识到这种方法可能是文艺复兴时期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时代精神的探索。当我利用计算机作为探索时代精神的工具时,我碰到许多始料未及的问题,例如几何学、透视学和失真学的逻辑,建筑学的形状与数字的编码,这些都能够表现基本的文化特征。通过探索这些特征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和谐性,是寻找生成设计法进行建筑方案设计的路子。 和谐编码不论在文艺复兴时期还是在今天都是一种表现强烈的特征编码。当我们置身于美丽、和谐与统一的自然环境中来用镜子来反映自己的话,每一个人所具有的独特的征象就会表现出来,这种独特的征象就是特征编码。同样的道理,当我们精心制作的人工形体在自然环境中看起来很可爱,那么,这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就被称为“生成艺术”。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理论家曾提出过不少建筑法则,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阿尔伯蒂和帕拉蒂奥,那些建筑法则是不尽相同的或者是各具特点的,因为它们表现了建筑师本人的思想、印象和想像力。我也在做建筑方面的效仿,提出自然的复杂性和物件的简明性,并且试图在作品中表现出我的这种建筑理念的独特和完整。 为了实现这种复杂性和简明性,就必须建立一个可以操作的逻辑系统,这个逻辑系统要有完整的结构,要能够像镜子一样反映出设计者的想法和理念,哪怕是很细微的想法和理念。首先,复杂性的表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如果我们要描绘出一座城市,我们总是可以采用一种简化的表现方法,或者在最大的程度上,采用一种能够强烈地表现某个特殊的或者某种限定意义的关键方法。皮拉奈西[1]笔下“卡切利”系列雕版画的城市形象,也许就是笔法简练的城市和建筑复杂性的最好的视像表现。可是,皮拉奈西为了表现复杂性也采取了叠加画面的手法,在一层已经蚀刻好的版面上再叠加上另一层画面,画面上物体的透视关系也往往是不尽相同的,制造出一种含糊不清或者叠加出来的新的理解。这种画面的特点是把不同时间和情感的关系相互混合起来,可是它们之间并不矛盾。 复杂性的实现总是要在不断地合成和叠加后才会有结果,这个结果是借助一个变化多端的生成过程得来的,这个过程通常是非线性的。事实上整个过程并非这样简单,复杂性还取决于设计者产生想法或假设的能力,这种想法或假设要对应于在一个短暂的转换过程中出现的不可预见的物件。假如设计者的想法或假设是对未来的一种视觉成像,那么,在系统生成的运行中一旦碰到阻碍,就必须克服这些阻碍,巧妙地解开复杂性缠绕的结扣。同时,克服那些不利于提高设计者对于想法或假设的视觉识别能力的阻碍,那就是每一个物件所具有的复杂特征。 2.1生成图码库的结构 生成图码库(Argenia)[2]的结构基本由两种不同的要素组成,一个是基因转换编码,另一个是动态演化的范例组织,这两种要素是运用生成设计法进行创作的最为基本的内容。 2.1.1转换编码 生成设计法的编码系统就像自然生物结构中的DNA,那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控制着生物演化过程中千变万化的复杂性。换句话说,我们也可以把基因转换编码看成是一组能够描绘和确定某种特殊设计行为的理念。我在第一年研究结构图码库的时候,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们有了更为深刻地认识和理解。生成设计法的规则反映了我对于自然美的认识,这些规则表现了我对于某些特殊的自然结构的主观迷恋,然后又将这些特殊的自然结构转译成了一种操作系统的设计规则。 然而,这些设计规则不是客观的,也不是产生于哪种哲学方法。总的来说,这些设计规则表现了我对于和谐之美的理解,这个理解一方面来源于我个人的社会和文化阅历,另一方面来源于我读到的那些描绘自然和人工世界中各种结构形态的作品,那些结构形态竟然能够产生出一种新的“现实”场景。其实,这种做法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精神和挑战非常接近,那就是:把对于自然的和谐之美的理解作为一种可以操作的基因编码来表现一种人工的世界。在“理想的城市”这篇文章中论述了这些设计规则表现出的一种诗意的结构形态[3]。 一套具有演化逻辑的转换编码既源自于传统文化,又反映出我的个人特征。甚至,它在艺术的与科学的方法之间还存有不可分割的协同关系呢!事实上,我们利用这个复杂系统的演化逻辑进行设计实验时,就能够寻找那些可能实现的和谐编码的片断,追求我们对美的理解。这个非线性的复杂系统以及它的那些出乎意料的生成结果,表现出美学研究领域中那些似乎无甚关联的东西之间隐含着意想不到的协同关系。 在寻找和谐编码的设计规则时,我曾利用过多种方法进行实验,例如几何编码、透视编码、数学编码等,这些都可以通过计算机的操作变成可视图形。更特殊的是,我还利用图像数字技术进行编码的转换,这样使我更清楚地认识到生成物件在这个复杂系统中的作用。这个复杂系统能够通过子系统的变体和细部表现,沿着“优先路径”进行转换和演化,暗示了它是对设计对象在整体和特征方面进行范例控制的一种逻辑。我也曾利用多维细胞体自动生成系统(MCA,multidimensionalcellularautomata)编写设计规则,这种规则能够确定生成的建筑场景的拓扑结构。 为了建立每个单独的生成物件,这种人工化的DNA需要一个演化系统,或者说是一种人工生命的演化系统。这个系统能够发展和产生适合我们这个时代要求的复杂性,目标是能将那些复杂的生成物件最终赋形,使它们形成城市、建筑、工业制品。当然,仅把能够产生美妙动人的形式作为目标是不够的,尽管这些形式表现出来了未来可能环境中的自然复杂性,就像贝塞尔曲线[4]的整体数字公式中出现的那些不规则线段。我的研究要使最终赋形能够表现出人工的个性化特征,这种个性化特征令人们在现存环境的复杂性中“可识别”。例如,意大利中世纪保留下来的历史城市的特征,纽约城市滨海地段的特征,芝加哥城那些20世纪初期建筑的历史特征,香港城中充溢着东西方混合风格的特征,凡此种种,不胜枚举。1986年我开始进行生成设计法的实验就是首先从意大利的中世纪城市着手。 2.1.2动态演化的范例 为了对复杂的物件进行赋形,就必须设计出能够在系统的结构演化过程中使用和指导的范例,这样产生的结果是各不相同的意大利中世纪城市的典型样板(图3、4)。为了能够做出这么多可以组合的范例,我就需要像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所做的那样,对建筑的空间结构进行分门别类的组织。因此,我建立了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建筑的各个物件的关系是相互嵌套的,这个系统是建筑空间可演化结构和非演化结构的基础。非演化结构也是值得重视的,因为在演化的过程中它可以完全推翻与其相同的结构。 这个系统是按照“生成物件—空间结构”的对应关系制作的,它的周围设计了26个像神经元那样的突触(synapse),这些突触能够处理那些相邻物件的拓扑界面,这样,这个系统就有了第27种功能。两个空间结构之间的单个直接联系最大程度能够激活9个复杂界面,这样,在空间关系上,每个相邻的物件之间在建立拓扑关系上就同时有了1∶9的可能性。每一个界面在运行演化—转化时可以利用一系列平行的子系统来生成自己的特征,这些平行的子系统可以同时使用或者相互合成。每个子系统都有对应于用物件来说明和表现的特性,都有一个不同的几何结构或者类型结构来代表它的特殊性。试举例说明,对建筑的生成对象进行演化合成时可以采用三种平行的几何系统,第一种是基于数字9的系统,例如9×9×9的形体与黄金分割法的关系,第二种是基于中轴线与对角线逐次划分的系统,第三种是基于笛卡尔坐标中角度与圆心关系的系统,在这三个平行系统的合成和干涉下同时生成出来作品的复杂与和谐的特性。 除此之外,这个系统还有折叠功能,它能够改变空间结构的拓扑关系,让突触产生的界面与每个物件刚好重合。而在折叠功能作用以前,界面与物件之间是分离的。在整个编码转换的过程中,时间作为惟一的不可预知的因素,在演化结构中可能会出现分歧(bifurcation)的决定性作用。每一个生成路径的起始端在一开始就设定了时间量。很明显,开始的时间总是不同的。伴随着各自的加速或减速,系统的折叠功能控制着结果的不可预知性。同样,这种方法使得相同的生成程序无法重复进行,这种独特的性能是因为生成程序一经启动就具有短暂性,这种性能只有通过调整或者重新设置时钟来产生克隆体时才会被克服,当然,这样的做法与生成设计法的主旨是相矛盾的。 一旦建筑空间的网络系统组织好了,我就会针对每一个设计要求来制定一个有条理的计划来检查系统的演化动态,以使其能够满足设计委托人的要求。具体地引例来讲,不论是设计洛杉矶的一栋多功能的摩天大楼,还是设计一个简单的椅子,都必须运用和谐编码来按部就班的进行工作,直至达到了所要求的目标。对于每一种设计工作来说,利用生成法来进行设计明显是一件异乎寻常的(adhoc)工作,所以,从经验的成熟程度来讲,我们还没有一种严格确认的技术。 生成设计法并非是一个能够产生各种各样可能方案的工具,也不适合所有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生成设计法的运用需要一种主观目的明确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够对设计委托人的特殊要求做出回答,同时与社会的人文传统相一致。最有可能的就是制定出一种可以操作的方法,这种操作方法可以通过各种规则来执行,就像我在教学中的实验探索,这就需要进一步的验证了。 2.1.3方法和技术 这里的问题是,生成设计法能否被认为是一项技术?能否被认为是一种类似于我们建筑师常用的CAD那样的生成系统?根据我个人的试验,答案明确是“不”!其他诸如参数设计法、随机形式法等,只不过是简化了设计的过程。 首先,让我们来把生成设计变成参数设计来考虑问题,参数设计在可能有约束条件的变体参量下仅能产生被程序化的变化形体,物件不是被生成的而是被画出来的。接下来,产生的变体不是与可能产生的结果发生相互作用,而是与同一结果在尺寸大小方面发生相互作用。因此,这种假设成参数设计的方法只能适用于复杂系统的“简单”部分,这个结论并非是偶然的。复杂性不是通过增加、而是通过整合来实现的。因为建筑的相关要素是千变万化的,所以,若是利用参数设计建筑的话,只有把建筑减少到只是体块的程度时才有可能进行。无论如何,一个体块不是建筑,它只表示某个量的体积。要成就建筑,就必须通过设计这样一个阶段。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这种主观目的明确而且具有创见性的设计方法的确能够打开一扇看到强烈文化特征的门扉。 接下来,让我们再以随机产生形式的方法来考虑建筑设计的问题,这种方法有许多的支持者,也有不少人拿它来做实验。这种方法的理念是让计算机随机产生出许许多多的建筑形式,建筑师只是在这些建筑形式中做出选择罢了。但是,这种方法忽视了生成过程的主观目的性,而只把它作为一种如何进行挑选的方法。 这样就出现了两个最基本的问题,真正的随机状态如何产生?对建筑如何做出选择? 对于前一个问题可以这样考虑,只有当形式以及产生形式的思想变得愈发不可预测或者令人惊讶的时候才是随机的状态。举例子讲,当一只瓶子的外缘沿着一根随机变化的中轴旋转360度的时候,瓶子轮廓产生出来的样子是不可预测的吗?设计者的思想是通过旋转的构思和逐次的结果表现出来的,但是,仅仅拿出旋转中轴的马达类型或是应用的约束条件来说明设计者思想所产生的结果,能够让人信服吗?无论如何,这个例子说明了不论生成设计内容的繁简程度如何,即便是一个极其简化的系统,都是一个相当可观的矩阵。 另一方面,如果这种可辨识性没有具体的形象,建筑师何必守在电脑前等着正确的建筑形式出现呢?如果建筑师真要这么做?那他是在做建筑师要做的事情吗?我想会有这两种不同的情况,其一是针对建筑师,其二是针对委托设计的业主。建筑师在业主的面前摆弄着电脑,不断地把现存的世界转换成将来可能的世界,把现存的环境朝着他的思想方向发展,什么未来的、美好的、有用的、和谐的等等,面对这种情况,业主只能去做选择。建筑利用电脑工作静候着他所希望的建筑形式出现,然后他再把这种形式附加上专业特征。对于这样的做法,说到底建筑师还是像个业主。 对于后一个问题可以这样考虑。不消针对一栋摩天大楼,只是针对建筑在结构、技术、配置、审美、形式等方面的复杂性,时下的设计方法常常提供的是一种相关的和综合的多层面的系统。做出一条随机变化的贝塞尔曲线,无疑是一个有趣的事,我相信我们所有从事建筑学这个领域的人都会非常欣赏这样的曲线。但是,一项建筑设计就有所不同了,很可能会利用随机的方式设计建筑的外表,或者设计建筑的内部,但是,我相信有必要在出现的建筑形式上加大表现建筑品质和特征的范围,例如技术的、材料的、色彩的等等。目前可供选用的设计方法严重地制约了建筑表现的潇洒自如(arbitrariness)。 无论如何,前面论述可以认为是针对业主的情况,不是针对建筑师的情况。某种形式之所以被选中,是因为它令人激动,具有一种特殊的效果。设计就是在建立和转换那些能够实现复杂性的编码,把设计者幻境般的思想编录成可操作的条理规则。这样看来,仅仅利用随机这个条件是不够的。 那么,到底什么是生成设计法呢?它是一种能够成为最终产品的思想,一种能够产生无穷无尽的结果并令业主能从这些结果中进行挑选的思想。最终结果肯定不仅仅是形式的结果,例如贝塞尔曲线形成的那样漂亮的形状,而是一种具有实施可能性的直接赋形。因此,生成图码库的建立是要把它作为一种人工的DNA,作为一种和谐编码,作为一种可组织的范例,这种范例能够以动态的方式检查设计环节的特殊性。整个系统的运行由转换规则和控制规则所决定,转换规则是一种可以控制的运行方式,控制规则把握着关联、干涉、合成和谐振等环节的运行,特别是谐振常常会出乎意料地出现在被激活的演化动态中。这里一点没有数据库的样子。当我们研究达·芬奇绘画作品的编码时,我们知道了利用大量不同的创作思想作为试验性假设的设计方法,每一种假设都限定于一个可操作的方法,而不仅仅是一堆零件的组装。创新的目标一经设定,科学的探索总是不断进行的。 根据我的做法,生成设计并不是把那些预先设计好的零件储存起来,然后拿出来可以进行相互交换的设计方法,而是一大堆可能的物件在出生、形成、相互合成的过程中在系统中不断地发生作用,直至生长成熟,这种过程与自然的生命现象很相似。不可预知性并不是固定在随机形式的上面,而是与系统运行的人工生命相关联的。人工生命愈是复杂、愈是不可预知,伴随着不同时间的演化,就愈是能够从和谐编码的庞大矩阵中激发出令人激动的答案。这些答案将大大提高设计者波涛浪涌般创作思想在特征表现上的明确性和可识别性。 2.2生成设计的方法 人们的创造性活动发生了变化,不仅仅是因为使用了新出现的数字工具,更是因为人们对新领域的开发利用产生了新的哲学思想。设计也从重于成形改变到重于转换。思想的表现在开放与包容的程度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当前,各种各样的音乐变奏曲已经偏离了基本主题,在多样形式并存的情况下,每一种形式都可以变成一种可转换的模式,甚至是一种思想。 今天,我们掌握的技术工具不会像老式机器那样,制造出来一堆一模一样的产品,而是制造出各具特色的产品,这是一场新兴的革命。在成本相同的情况下,数字化时代使我们能够效仿大自然或者手工艺来制造出独一无二的产品。独具特色的产品已经成为对于当今文化需求的一种新的回答,这种文化需求把人们引导到这样一个境地,那就是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环境、建筑、人工制品都能反映出一种独一无二或者举世无双的特点。可惜,这种文化需求长期没有得到正确的估计。在这样一个时代中,我们发现了自然界的生物特征是通过克隆的方式来产生和传递的,那么,生成设计法可以在人工的世界中实现一种与之相应的发展趋势,利用这种方法,通过人工智能、人工生命系统以及高科技,我们能够再次体验到大自然给予我们的审美和道德上的愉悦。 3.形态生成设计的作品 下面介绍利用生成设计法制作的一些形态生成实验作品,我的第一个生成设计案例开始于1986年,主题是关于意大利中世纪城镇的DNA,接下来做的是“巴西利卡”软件。 3.1从二维到三维,对转换编码规则的理解 1984年,我的第一个生成实验来源于我对一幅历史图画产生的想法,作为一幅二维的笔记式印象速写,即使这幅画很抽象,假如我们很合适地观察它,我们不能否认它是一种具有普遍可能性的三维模型的生成编码。这个从二维到三维的过程不是一个自动演化的过程或者演绎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主观理解的过程,这种主观理解表现出建筑师可能具有的某种思想。 建筑设计管理论文:本土建筑设计管理论文 本土建筑设计行业需要一个独立施展才华的舞台,也需要一种对建筑项目全过程管理的能力。 开工不久的浦东国际机场扩建工程,正在我国建筑设计业引起非同一般的轰动。因为,它实现了我国超大型公共建筑设计的一次历史性跨越———国内建筑设计企业担纲设计总承包。扩建工程中的第二航站楼,也是我国首个原创设计的大型机场航站楼。 当众人关注的目光聚集而来,承担设计总承包的现代设计集团有关负责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这也要感谢项目业主方———上海机场集团,给了一个让国内建筑设计师独立创意并进行项目管理的舞台。 话语虽短,意义深长。 唯“洋”至上的悲哀 不知何时起,国内重大公共建筑中标方案中,已经很难见到本土建筑设计师的名字。应当承认,国外建筑设计事务所和国外设计师在各地“创意”了一批优秀的建筑项目。以上海为例,从中国古塔中汲取灵感的金茂大厦,晶莹剔透的上海大剧院,都是国外建筑设计师领衔,并广受好评的建筑。 但劲吹的“洋”风,正引起越来越多建筑专家的忧心。如今,不少项目业主在新建建筑设计方案招标中,非“洋”不取;在建筑造型上,优先考虑的不是实用、经济、美观,而是好不好看,是不是新、奇、特,有没有“眼球冲击”。于是,中标的国外设计方案,建筑造型一个比一个大胆、奇特,有的已经到了“怪异”的程度。先不论建筑建成后是否与周边建筑和谐、用材是否节约,光是项目实施时的施工方案、结构安全问题,就已引起广泛争议。在一些大规模的城市开发项目中,有些国外设计师由于缺乏对中国的国情、风土人情和当地经济发展的深刻了解,拿出的方案也并不十分符合当地发展的要求。 按照我国有关规定,国外建筑设计企业并不能单独参与项目投标,必须与国内设计企业组成联合体,方有投标资格。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外建筑设计企业通常会选择与一些当地比较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合作。由于“洋设计”在市场上更为吃香,许多国内完全有能力独立承担项目设计的企业,也只能和国外建筑企业联合,以求获得项目。但是,他们在联合体中只能从事设计咨询、施工图设计及一些辅助工作,属于从属地位。 国外设计师出马的项目,设计费用也通常比由国内设计师单独完成高。于是,有个别国内设计企业,通过向国外某些设计事务所上交一定的费用,打着其招牌在国内招揽业务,也扰乱了整个行业的秩序。 大师匮乏的窘境 今年已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第五个年头。随着市场环境的更为公开、公平、公正,我国建筑设计企业必将与国外建筑设计企业进行更充分的竞争。要应对今后的激烈竞争,建筑设计企业更需要的,恐怕还是内功的历练。 从一些大型项目的实战经验来看,国内不少设计企业的技术水平,包括设计图纸的绘制,结构、电气安装等细部处理等,已经和国外设计企业不相上下,要说最主要的软肋,还是在设计理念上比国际一流建筑设计企业逊色,创意能力不够。 放眼国际,很多知名的建筑设计公司,规模并不大,但由于有一个或数个富有创意的大师级设计师领衔,在重大项目上极具竞争力。反观目前本土建筑设计企业,尽管人数成百上千,但真正称得上“大师”的,凤毛麟角。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曾经涌现了诸如江欢成、邢同和、汪大绥、蔡镇钰等建筑大师,但此后便鲜有新面孔出现。 建筑大师匮乏的原因有多方面。除了建筑师本身的创意不够,还有建筑设计企业论资排辈严重,年轻人无法快速脱颖而出;社会舆论对建筑界的新秀关注不够等。包括上海建筑设计“领头羊”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在内的一批建筑设计企业,已经深深认识到人才对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开始采取一系列举措,加大人才队伍建设。比如:现代建筑设计启动了一项以中高端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的人才工程,致力于培养一批在上海乃至全国范围内有影响的设计精英,去年还隆重表彰了五名“科技精英”和六名“优秀导师”。但总体而言,整个建筑设计业界,大师仍旧紧缺。 建筑设计是一个智力密集型行业,对建筑设计企业来说,参与市场竞争,最主要的生产要素是人,资金、生产设备等要素则是其次的。近年来,国内建筑设计市场上,小型事务所迅速增加,它们以灵活的经营机制、专业特色的经营理念迅速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并与原有的大型建筑设计企业展开差异化市场竞争。可以想见,今后不断寻求本土化的境外建筑设计企业、传统的大型建筑设计企业和新兴的民营建筑设计事务所,将展开一场无声的“人才之战”。它们争夺的,不止是大师,还包括那些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较好演讲展示才能、宏观项目管理才能的“全才”。 专家认为,要适应这场竞争,对国内设计人员来说,必须进一步提升设计理念,既不能因循守旧,也不能一味洋化,而是要不断培养融国际先进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为一体的设计观念。对于原有的国内设计企业而言,还必须从体制机制上不断求变,以求获得人才、留住人才。 全过程管理是趋势 浦东机场扩建工程彻底打破了我国建筑设计师为外国建筑设计师打工的格局,转为15家国外建筑设计和咨询公司为中国建筑设计师打工。 作为设计总承包方,现代设计集团所属华东院此番将工程进行了一次全过程的项目管理———不仅承担包括航站楼和道路、景观系统等设施的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配合等全过程设计,还将组织国内外33家专业设计、咨询公司,承担进度、质量、成本、分包等多种项目管理与控制。 对工程推行全过程的项目管理,是国际通行做法,也被认为是今后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这种全新的尝试,不仅考验了我国建筑设计师的设计水平,更重要的是,锻炼了我国建筑设计师对工程项目的全面掌控能力。这无疑是今后与国际设计公司竞争的重要武器。 除此以外,建筑设计企业也一定要形成自己的设计特色。日前在沪召开的中国工程项目管理服务论坛上,有关专家指出,建筑设计单位占有设计市场与公司性质、类型等并无多大必然联系,重要的是要有与众不同的设计特点。比如,美国最大的建筑设计事务所之一SOM公司,擅长于高层和公共建筑,加拿大知名的DGBK公司,特色是绿色建筑设计,而国内大多数建筑设计企业没有自己的设计特色,大都在同一平台上竞争。因此,建筑设计企业要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体制机制改革之外,一定要有自己的设计特色和专长。 建筑设计管理论文:虚拟技术建筑设计管理论文 1前言 计算机技术用于建筑设计已有多年,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主要是帮助设计者把设计、计算、画图、数据存储和处理等繁重工作交给计算机完成,而设计者把主要精力用于创造性构思。计算机产生的设计结果,可通过图形设备向设计者展示,并可模拟,允许设计者作出修改。虚拟现实(简称 VR)技术能创造身临其境的感觉。 虚拟现实也称虚拟环境或虚拟真实环境,是迅速发展的一项综合性计算机、图形交互技术,它集成了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人工智能、多传感器、网络并行处理,利用计算机生成的三维空间形象实现的目标合成技术,通过视、听、触觉,以图表及动画方式呈现,让观看者“眼见为明”。它改变了传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被动静态的信息传递方式。它的特性包括:(1)交互性(interactive);(2)想像性(imagination);(3)沉浸性(immersion)。虚拟现实就建筑视觉模拟的可行性而言,应用领域可包括:建筑物模拟、室内设计模拟、城市景观模拟、施工过程模拟、物理环境模拟、防灾模拟、历史性建筑模拟等。在建筑设计中既要进行空间形象思维,又要考虑到以用户的感受为核心,是一连串的创新过程,包括规划、设计、建设施工、维护等。巨大的成本和不可逆的执行程序,不能出现过多的差错,虚拟现实是一种可以创造和体现虚拟世界的计算机系统,虚拟世界是整体虚拟环境或给定仿真的对象的全体,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虚拟现实,可减轻设计人员的劳动强度,缩短设计周期,提高设计质量,节省投资。虚拟现实技术在建筑设计中应用广泛。 2展示建筑物的整个信息 现阶段的二维、三维的表达方式,只能传递建筑物部分属性的信息,并且只能提供单一尺度的建筑物信息,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可展示一栋活生生的虚拟建筑物,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设计不仅仅是设计者的事,住户、管理部门都可起到辅助决策的作用。 3远距离浏览 设计者设计的建筑物与工程单位可以相互沟通交流,通过万维网达到远距离浏览,也可以以计算机语言开发与虚拟现实造型语言整合,虚拟现实用于Internet网中提高其普遍性与实用性。 4实时多方案比较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一般都会对设计的建筑物提出不同的设计方案,对未来建筑物的形象做多种设想,在虚拟的建筑三维空间中,可以实时地切换不同的方案,在同一个观察点或同一个观察序列中感受不同的建筑外观,这样,有助于比较不同的建筑方案的特点与不足,以便进一步进行决策。事实上,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不但能够对不同方案进行比较,而且可以对某个特定的局部作修改,并实时地与修改前的方案进行分析比较。 5专用的人机接互 人机接口是使用者与计算机沟通的桥梁,它是代表使用者意图的转换及计算机程序的执行,良好的人机接口的建立,可减少使用者对系统的学习时间和增强系统的使用效率。在虚拟现实技术建筑设计中,必须有特定的人机接口模式:(1)使用者模式。使用者直接进入虚拟现实中,进行观测 与互动操作,以第一人称的观测方式,进行虚拟现实的沉浸观察,隐藏的接口,只有在使用时才出现;(2)者模式。在虚拟现实中,常因沉浸环境与现实环境的感性差距,而造成空间迷失现象,以至于使用者无法掌握虚拟现实中的状态,以空间者的虚拟环境信息的提供,以第一和第二人称的观察方式,进行虚拟环境中的观测;(3)监控模式。使用者以第三人称的方式,监控虚拟现实中所有的现实状态,并进行虚拟物的监视与控制,而接口的产生与虚拟现实的种类并无绝对的关系;(4)浸入操作模式。将控制虚拟现实物的接口,置于虚拟现实中,以进行仿真式的操作模拟,使用者以 第一人称的操作方式,对虚拟物进行控制。从系统整合的观点来分析建筑设计,系统的接口连结不 当,影响设计质量和施工程序。 虚拟现实系统基本上有两种:模型式和图像式。以模型式虚拟现实,以虚拟现实造型语言(简称VRML)为主要描述语言,使得建筑设计可用计算机进行三维建模,利用效果图和三维施工图与资料库,并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连结到资料库作为实时模拟操作。虚拟现实造型语言,可用来在万维网(3W)中定义与更多信息相关联的三维世界的布局和内容,使之能够在一个交互的三维空间中很容易地被表达出来。当虚拟现实造型语言浏览器启动后,它会将虚拟现实造型语言中的信息解释成虚拟现实造型语言空间中的建筑物的几何形体的描述,一旦VRML空间被用户的浏览器解释,它将提供实时显示,一秒钟可以显示多次,这样,用户的机器上将会有一个活动的场景。 6应用实例 荷兰的虚拟现实技术起步较快,Eindoven大学的Calibre研究院已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设计和咨询,他们开发的软件包由一组类CAD的函数组成,称为CAAD软件,为建筑结构的创建、修改和可视化提供了工具包,它支持AutoCADDXF文件的输入输出,而且能够用于虚拟环境中增加动画和对象的动态行为。已用该系统模型化了一座小城市,具体目标是在河中小岛上设计一栋博物馆。这座城市由好几百栋建筑物组成,坐落在河边斜坡上,可以俯瞰小岛。首先,数字化该城市的地图,创建基本的AutoCAD模型;其次,按真实三维位置安排每栋建筑物,同时也考虑山坡的轮廓;再次,加上建筑细节,如门框和窗框设计,以便标准地表现该城市的美学特征。该应用实例让人们领略了该领域和他们所取得的成果。 在美国洛杉矶和费城的虚拟建筑三维模拟系统被认为是全球最成功的虚拟建筑模拟系统之一。各国对虚拟现实技术都在研究和应用,我国也一样,在虚拟世界建筑方面,都已制作和展示了复杂的虚拟世界模型。虚拟现实技术所涉领域十分广泛,技术潜力巨大,在建筑设计中应用前景广阔,但软硬件投资巨大,可重复性低,如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数据库/计算机辅助工程,多媒体/台式视频,图形艺术,形象/动画制作,科学可视化,实时模拟等的硬件价格很高。 7结语 总之,虚拟现实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随着网络的发达及计算机软硬件的进展,应用层面会更广,成长幅度会更大。网络传输的便捷与快速处理,利用计算机科技来呈现建筑设计成果,已成为新的趋势,而且技术日新月异。 建筑设计管理论文:建筑设计管理论文 日前,五合国际一级注册建筑师曹一勇在接受采访时对记者说,如果“90平方米,70%”的新政落实实施的话,有可能催生目前住宅建筑设计中的一些质的飞跃。 推出这一结论是因为,面积减小了,户型设计空间相对也就变小,增大了设计师设计出多样产品的难度,因此无论是从产品角度讲,还是从营销定位角度讲,市场上都会出现许多同质化产品。若想增强项目的竞争力,开发商就不得不另想办法,在成本控制和细节设计等方面下功夫,以体现项目的差异性。曹一勇推测,这些设计的飞跃将会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是推动住宅产业化的发展。 通常情况下,90平方米建筑面积内,在保证至少一厅一卫的基础上,户型往往设计为两居或是小三居。如果整个项目90平方米以下住宅占70%的话,由于功能空间区分增多,势必造成构件的增多,工程量的加大,从而使工期拉长,成本提高。 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就需要从提高房地产标准化和产业化程度入手,即实现房地产设计建设全过程的从工地到工厂的转变。以建材、轻工等行业为依托,工厂化生产各种住宅构配件、成品、半成品,然后进行现场装配。有关专家介绍,产业化程度的提高有助于空间利用率提高,使建筑抗震性能好,施工速度快,并节约能源和资源,减少环境破坏及污染,同时降低成本。 曹一勇介绍,目前住宅开发在设计、施工、选材等环节都可以做到不同程度的标准化和产业化。中小面积户型的大量出现将会扩大对住宅产业化的需求。 第二是住宅细节变化的突出。 房地产市场竞争的日趋白热化使得开发商不得不在增加产品附加值方面下功夫。一方面精装修成品房在众多开发商的力推之下来势汹汹。经过3—4年的市场考验,精装修房越来越被购房者接受和认可。另一方面,建筑设计的品质将体现在细节上。这种细节关怀更多的将与入住后的日常生活感受结合起来,比如房间内各种插座、端口的位置设定将会更加合理,再如为避免儿童和老人行动时出现危险,房屋所有内墙采用圆角设计等等。 第三是推动住宅节能的普遍应用。 其实天津市在促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推进建设领域资源节约方面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收到了初步成效。曹一勇认为,无论是市场的需求看还是从国家的推广力度看,节能住宅都将是未来住宅发展的趋势。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以及先进的建筑科技和材料,充分调节声、光、热等自然因素,从而降低能耗,提高建筑的居住舒适度。其实目前,在节能住宅方面已有不少经过实践检验的成熟技术,市场竞争的加剧对促使这些技术的推广和普遍应用是有利的。 第四是增强住宅品质的均好性。 曾经所谓的产品“均好性”曾经被开发商用来掩饰项目的“无特色”。曹一勇指出,其实产品均好性具有许多考察指标,基于精心的规划设计,体现的是人性化的关怀。比如景观,景观的均好性,应该是尽量使社区内的每一户都能够享有社区景观的愉悦,即“户户见景”,不存在死角。再比如,如果中小面积住房增加,就意味着车位需求增多,应该在不影响景观绿化的情况下,尽量建造地下停车位或通过利用机械停车位来解决。 曹一勇说,在90平方米的限制下,开发商还可以推出一些高适用产品,在全框架结构中,可以考虑少设隔断,或保留空间自由划分的可能性,以方便业主自行安排功能空间。 建筑设计管理论文:城市建筑设计管理论文 建筑是时代的一个产物,是社会的一个重要反映。随着世界经济技术文化的发展,人在利用改造大自然的同时,确实是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当前博白城镇化进程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是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气候变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威胁着人民的生存和发展。在可持续发展建筑观,即保护生态、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存环境,是建筑设计师的任务。 建筑、建筑的地域性、建筑的文化性 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世界上是没有抽象的建筑的,只有具体的地区的建筑,它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受具体的地形条件,自然条件,以及地形地貌和城市已有的建筑地段环境所制约的,这是造就一个建筑形式和风格的一个基本点。 建筑的地域性从广义上来讲,它首先受地理的气候,区域的影响,比如说在南方跟北方寒冷地区建筑显然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地区,山区的建筑和滨河的建筑也是不雷同的,就拿博白来说,我们这个地方日照时间长,高温多雨,四季长青,所以人们往往形成一种喜爱,室外活动,崇尚自然。建筑处理着重通风,遮阳,隔热,防潮,逐渐形成了轻巧通透、淡雅明快,朴实自然的建筑风格。 如果从狭义的角度来讲,建筑的地域性主要是指建筑地段的具体的地形,地貌条件,和城市周围的建筑的环境。这是具体影响和制约建筑空间和平剖面设计的,乃至建筑形式的重要因素。建筑师要以生态观的角度顺应自然的地形地貌的要求,与地段环境,融为一体,要用城市的观点看建筑,尊重城市和地段已形成的整体的布局和肌理,以及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在体形、体量、空间布局,建筑形式乃至材料色彩等方面下工夫,采用与地区相适应的技术条件手段,再结合功能,整合,优选,融会贯通,就有可能创造出有个性的精品。 建筑的文化性,就是建筑具有双重性,它既是物质的财富,又是精神的产品;它既是技术产物,又是艺术的创作。一座优秀的建筑,其精神内涵的作用常常超越功能的本身。但凡精品都能传译一定的精神内涵,有很高的文化品味的建筑。历史上每一个时代,都产生一批不朽的建筑作品,其文化意义和艺术感染力常常成为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的标志,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的象征。 建筑设计体现和谐的方法 (一)、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 优秀的建筑设计作品,包含工程技术和造型艺术两方面的智慧。在工程技术方面,先知国际建筑设计专家团重视建筑智能化和高科技在建筑上的应用,注重风水布局在建筑设计上的应用,使建筑产品在市场上占有强大的竞争力。先知国际建筑设计专家团的建筑作品不只满足人基本的使用功能,还在设计中追求整体环境的和谐和美感、天人合一的建筑形象。 当前,在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建筑创作应该往哪个方向走,一个建筑要满足一般使用功能上的要求,也不是很难。但要把一个建筑作为一个精品,来创作来设计,是很不容易的,笔者就是通过这几十年的建筑创作,深深体会到建筑要有一个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 建筑的地域性还表现在地区的历史,人文的环境之中,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人们长期生活决定了历史文化的传统,建筑师应该在地区的传统中,来寻根,发掘有益的“基因”,与现代科技文化相结合,使现代建筑地域化,地区建筑现代化,这才是建筑师真正广阔的创作空间,也是建筑师取之不尽的源泉。比如过去博白客家村民居屋,建筑形式是跟当时特定地域的环境,跟博白的气候环境完全结合一起的,是中国传统的家族的观念的中国传统的文化把它糅合在一起,这是跟一个地区的地域环境,和地区的文化是完全分不开,每一个建筑就是一个家族。现在博白居民都兴建楼每一家一栋。 建筑作为一个文化形态,它既是人类文化大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又与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政治思想息息相关,各种观念,无时不在制约着建筑文化的表达和发展。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社会生活的方式,文化观念,美学观念,价值观念都发生很大的变化。在一个强调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科技与人文同步发展的这一个知识经济时代,建筑文化也呈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建筑是时代的一个产物,是社会的一个重要反映。随着世界经济技术文化的发展,人在利用改造大自然的同时,确实是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宁要平凡的也不要’造作’的,宁可迁就也不要排斥,宁可过多也不要简单,既要就的也要创新,宁可不一致和不肯定也不要直接的和明确的。” (二)、绿色建筑的设计观 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人类可以用机械空调来改善生活和工作环境,这自然是人类的幸运,但这种违背气候环境的高能耗建筑使我们付出了巨大的经济和能源代价,同时增加了生态环境的污染,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居者与自然环境人为地分离。为了克服现行建筑模式对人的负面影响,绿色建筑注重地区气候与建筑的关系,并将考虑地方气候特点的设计作为绿色建筑的一项基本方法,这是一种按人体的舒适要求和气候条件来进行建筑设计的系统方法,即根据当地气候特征,运用建筑物理的原理,合理组织各种建筑因素。 事实上,人类对于环境的舒适、健康需求,常常无需现行空调设备也能得到满足,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比如,博白气候炎热,城区内没有山与河等“自然风光”,在设计中通过实与“虚”结合,设计以色彩、布局、空间,以风压和太阳浮力产生自然通风,以水的蒸发产生制冷。考虑地方气候特点的设计是一种可以在任何技术层次上使用的方法,因为在绿色建筑中气候所包含的各种因素是当作资源来考虑的,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提高气候资源利用率,是考虑地方气候特点的设计的本质,还可将人工与自然结合,设计假山、喷泉等。如果将其原理与未来智能技术、信息技术、控制技术以及其他节能技术结合在一起,就会构成丰富多彩的绿色建筑前景。 建筑设计管理论文:高层建筑设计管理论文 摘要:当前,高层建筑外部造型设计多以追求新奇造型为目标。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从宏观的城市环境到微观的建筑细部角度加以分析,认为在参考人的尺度下,高层建筑设计外部形象的设计,主要处理好五种尺度关系,并试探地提出一些设计指导原则。 当前,我国的高层建筑外部造型设计多以追求建筑形象的新、奇、特为目标,每栋高层都想表现自己,突出自我,而这样做的结果只能使整个城市显得纷繁无序、生硬,建筑个体外部体量失衡,缺乏亲近感,拒人于千里之外。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对高层建筑的外部尺度的认真仔细推敲,因此,对高层建筑的外部尺度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定义一下尺度,所谓的尺度就是在不同空间范围内,建筑的整体及各构成要素使人产生的感觉,是建筑物的整体或局部给人的大小印象与其真实大小之间的关系问题。它包括建筑形体的长度、宽度、整体与城市、整体与整体、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对行为主体人产生的心理影响。讲到尺度时应注意它与尺寸之间的区别,尺度一般不是指建筑物或要素的真实尺寸,而是表达一种关系及其给人的感觉,尺寸是用度量单位,如:公里、米、尺、厘米等对建筑物或要素的度量,是在量上反映建筑及各构成要素的大小。不同的尺度带来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有的尺度使高层建筑显得挺拔或厚重,有的则使高层建筑显得庞大或轻飘,它直接影响人的心理感受,由此可见,尺度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处于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 高层建筑设计中尺度的确难以把握,因它不同于日常生活用品,日常生活用品很容易根据经验做出正确的判断,其主要原因有:一是高层建筑物的体量巨大,远远超出人的尺度。二是高层建筑物不同于日常用品,在建筑中有许多要素不是单纯根据功能这一方面的因素来决定它们的大小和尺寸的,例如门,本来可以略高于人的尺度就可以了,但有的门出于别的考虑设计得很高,这些都会给辨认尺度带来困难。 高层建筑设计时,不能只单单重视建筑本身的立面造型的创造,而应以人的尺度为参考系数,充分考虑人观察视点、视距、视角,和高层建筑使用亲近度,从宏观的城市环境到微观的材料质感的设计都要创造良好的尺度感,把高层建筑的外部尺度分为五种主要尺度:城市尺度、整体尺度、街道尺度、近人尺度、细部尺度。 1、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外部尺度 1.1城市尺度 高层建筑是一座城市有机组成部分,因其体量巨大,高度很大,是城市的重要景点,对城市产生重大的影响。从对城市整体影响的角度来看,表现在高层建筑对城市天际轮廓线的影响,城市的天际轮廓线有实、虚之分,实的天际线即是建筑物的轮廓,虚的天际线是建筑物顶部之间连接的光滑曲线,高层建筑在城市天际线创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城市的天际轮廓线从一个城市很远的地方就可以看见,也是一座城市给一个进入它的人第一印象。因此,高层建筑尺度的确定应与整个城市的尺度相一致,而不能脱离城市,自我夸耀,唯我独尊,不利于优美、良好天际线的形成,直接影响到城市景观。高层建筑对城市局部或部分产生的影响,是指从市内比较开阔的地方,如:广场、干道、开放的水系和绿地所看到的天际线,也直接影响人民的日常生活。因此,城市天际轮廓线不仅影响人从城市外围所看的景观,也直接影响到市内居民的生活与视觉观赏。 高层建筑对城市各构成要素也产生重大的影响,高层建筑的位置、高度的确定,也应充分地考虑该城市尺度、传统文化,不当的尺度会对城市产生不良的影响,改变了城市传统的历史文化,也改变了原来城市各构成要素之间有机协调的比例关系,如:上海市,黄浦江可谓是城市一条重要水系,原先具有宽大、雄壮的气势。但由于东方明珠塔的建成,又过于靠近黄浦江,其他高层建筑也跟着靠近黄浦江建设,使黄浦江的尺度感变小了,失去了原有的雄壮,而改变了老上海的历史与文化,从这一角度讲,东方明珠塔的建成又是一件憾事。 1.2整体尺度 整体尺度是指高层建筑各构成部分,如:裙房、主体和顶部等主要体块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给人的感觉。整体尺度是设计师十分注重的,关于建筑的整体尺度的均衡理论有许多种,但都强调整体尺度均衡的重要性。面对一栋建筑物时,人的本能渴望是能把握该栋建筑物的秩序或规律,如果得到这一点,就会认为这一建筑物容易理解和掌握,若不能得到这一点,人对该建筑物的感知就会是一些毫无意义的混乱和不安。因此,建筑物的整体尺度的掌握是十分重要的,在设计时要注意下面的两点: 1.2.1各部分尺度比例的协调 高层建筑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的--裙房、主体和顶部,也有些建筑在设计中加入了活跃元,以使整栋建筑造型生动活跃起来。一个造型美的高层建筑是建立在很好地处理了这几个部分之间的尺度关系,而这三个部分尺度的确定,应有一个统一的尺度参考系(如把建筑的一层或几层的高度作为参考系),不能每一部分的尺度参考系都不同,这样易使整个建筑含糊、难以把握。 1.2.2高层建筑中各部分细部尺度应有层次性 高层建筑各部分细部尺度的划分是建立在整体尺度的基础上的,各个主要部分应有更细的划分,尺度具有等级性,才能使各个部分造型构成丰富。尺度等级最高部分为高层建筑的某一整个部分(裙房、主体和顶部),最低部分通常采用层高、开间的尺寸、窗户、阳台等这些为人们所熟知的尺寸,使人们观察该建筑时很容易把握该部分的尺度大小。一般在最高和最低等级之间还有1~2个尺度等级,也不易过多,太多易使建筑造型复杂而难以把握。 1.3街道尺度 街道尺度是指高层建筑临街面的尺度对街道行人的视觉影响。这是人对高层建筑近距离的感知,也是高层建筑设计中重要的一环。临近街道的高层建筑部分的尺度确定,主要考虑到街道行人的舒适度,高层建筑主体因为尺度过大,易向后退,使底层的裙房置于沿街部分,减少了高层建筑对街道的压迫感。例如:上海南京路两边的高层建筑置于后面,裙房置于前使两侧的建筑高度与街道的宽度的比例为1∶12,形成良好的购物环境。 为了保持街道空间及视觉的连续性,高层建筑临街面应与沿街的其他建筑相一致,宜有所呼应。如:在新加坡老区和改建后的一条干道的两侧,为了不致造成新区高层和老区低层截然分开,沿新区一侧作了和老区房屋高度相同中相似的裙房,高层稍后退,形态效果良好的对话关系。 1.4近人尺度 近人尺度是指高层建筑最底部分及建筑物的出入口的尺寸给人的感觉。这部分经常为使用者所接触,也易被人们仔细观察,也是人们对建筑直接感触的重要部分。其尺度设计应以人的尺度为参考系,不宜过大或过小,过大易使建筑缺少亲近性,过小则减小了建筑的尺度感,使建筑犹如玩具。 在近人尺度处理中,应特别注意建筑底层及入口的柱子、墙面的尺度划分,檐口、门、窗及装饰的处理,使其尺度感比以上几个部分更细。对入口部分及建筑周边空间加以限定,创造一个由街道到建筑的过渡缓冲的空间,使人的心理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如:上海图书馆门前采用柱廊的形式,使出入馆的人有一个过渡区,这样使建筑更具有近人及亲人性。 1.5细部尺度 细部尺度是指高层建筑更细的尺度,它主要是指材料的质感。在生活中,有的事物我们喜欢触摸,有的事物我们不喜欢触摸--我们通过说“美妙”或“可怕”来对这些事物做出反应,形成人的视觉质感,建筑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运用不同材料的质感,来塑造建筑物,吸引人们亲手去触摸或至少取得同我们的眼睛亲近感,或者换言之,通过质感产生一种视觉上优美的感觉。勒·柯布西埃在拉托尔提建造的修道院是运用或者确切地说是留下大自然“印下”的质感的优秀典范,这里的质感,也就是用斜撑制作在混凝土上留的木纹。 2、高层建筑外部尺度设计的原则 2.1建筑与城市环境在尺度上的统一 注意高层建筑布置对城市轮廓线的影响,因为在城市轮廓线的组织中,起最大作用的是建筑物,特别是高层建筑,因而它的布置应遵行有机统一的原则进行布置:(1)高层建筑聚集在一起布置,可以形成城市的“冠”,但为避免其相互干扰,可以采用一系列不同的高度,或虽采用相仿高度,但彼此间距适当,组成有关的构图。也可以单栋高层建筑布置在道路转弯处,以丰富行人的视觉观赏。(2)若高层建筑彼此间毫无关系,随处随地而起不到向心的凝聚感,则不会产生令人满意的和谐整体。(3)高层建筑的顶部不应雷同或减少雷同,因为这会极大影响轮廓线的优美感。 2.2同一高层建筑形象中,尺度要有序 高层建筑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建筑的城市尺度、整体尺度、街道尺度、近人尺度、细部尺度这一尺度的序列,在某一尺度设计中要遵守尺度的统一性,不能把几种尺度混淆使用,才能保证高层建筑物与城市之间、整体与局部之间、局部与局部之间及与人之间保持良好的有机统一。 2.3高层建筑形象在尺度上须有可识别性 高层建筑物上要有一些局部形象尺度,能使人把握其整体大小,除此之外,也可用一些屋檐、台阶、柱子、楼梯等来表示建筑物的体量。任意放大或缩小这些习惯的认知尺度部件就会造成错觉,效果就不好。但有时往往要利用这种错觉来求得特殊的效果。 3、结语 高层建筑的外部尺度影响因素很多,设计师在设计高层建筑中充分地把握各种尺度,结合人的尺度,满足人的使用、观赏的要求,必定能创造出优美的高层建筑外部造型。 建筑设计管理论文:高层建筑设计管理论文 摘要:随着广州经济的迅速发展,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起。在多数地下室的施工中,均采用传统的正作法程序,即:开挖基坑——施工基桩——施工底板——施工地下室竖向构件——施工地下室梁板。地下室施工耗费的时间占了整栋楼相当大的比例。近几年来,一种“逆作法”施工新技术正被逐渐运用并趋于成熟。该技术适用于市区建筑密度大,邻近建筑物及周围环境对沉降变形敏感,施工场地狭窄,施工工期紧张,地基软土层厚等工程情况,对于三层及以上的地下室效果尤为明显。本文就笔者设计的一个工程作为实例介绍逆作法的应用情况。 关键词:逆作法高层建筑设计 一、工程概况 十甫名都商厦位于广州市第十甫路和第十八甫路交接处,地上十五层,地下三层,基坑深度14.3米,建筑平面约为长90米宽29米的矩形。由于场地西边为西关风情民居,距用地红线不足3米,北边为第十甫路步行街,距离约4米。规划部门明确指示,必须严格控制基坑水平位移及竖向沉降,绝不允许出现邻近房屋产生裂缝或路面开裂、下沉的情况。另一方面,甲方从商业角度出发也提出要求,一是地下室的边线应尽量贴近用地红线,以取得最大使用空间;二是要求尽量缩短工期,力求比邻近同类建筑先封顶,以便售楼。在这种情况下,逆作法施工技术便充分体现其优越性。 二、地质情况 该场地地质分布情况自上而下大致如下: 1、淤泥质粘土,流塑,饱和,平均厚度1.9米,c=10KPa,φ=6~8°; 2、中粗砂及粉砂层,饱和,松散,平均厚度7.5米,c=0,φ=28~30°; 3、粉质粘土层,饱和-稍湿,可塑-坚硬,平均厚度5米,可塑土c=30kPa,=14º。硬塑土c=31kPa,=18º; 4、全风化泥质粉砂岩,平均厚度3米; 5、强风化泥质粉砂岩,平均厚度5.5米; 三、设计思路 针对工程设计要求和地质条件,工程师结合逆作法的特点,确定了以下几个重要设计措施: 1、为了有效地控制基坑变形,采用地下连续墙作为基坑支护手段,可同时具备挡土和止水作用。利用地下室各层楼面的梁板体系作为水平侧向支撑,地下连续墙将与内衬墙一起构成地下室外墙,成为永久性构件。 2、为了争取时间,最大限度缩短工期,从首层楼面开始,向上下两个方向同时施工,争取地下室与上部结构同时完工,具体施工步骤将在下一节介绍。 3、出于逆作法施工需要,地下室竖向构件采用钢管柱。长度3层楼高,一次吊装到位。 4、人工挖孔桩从现地面开挖,为了准确安装钢管柱,钢管柱底以上的空段部分应考虑工人到桩底定位钢管柱时的操作面,一般操作面不小于60cm,故空段部分桩径为钢管柱直径加上1.2米,而基桩部分直径按承载力要求确定。 当以上几个因素明确后,设计方案便基本明朗。 四、逆作法步骤 1、施工地下连续墙。经计算地下连续墙厚度800mm,标准槽段长度6米,深度18米左右,即到达基坑底面以下3-5米,且下端进入强风化层不少于1.5米,以确保止水效果。槽段之间采用工字钢刚性接头。 2、施工人工挖孔桩。人工挖孔桩分为基桩部分与上部空段两部分。当基桩部分浇灌到桩顶设计标高以下1米时,便由工人下去安装定位环并调校水平,然后由工人在下面扶正,卡位,保证其垂直度后,在地面用十字架固定钢管柱上端,用高抛法浇筑管内高强混凝土。 3、开挖至-4.5m标高。此时地下连续墙处于悬臂状态,现场监测得最大水平位移发生顶点处,约3.7mm,平面位置在矩形长边中部。施工首层楼面梁板及上部普通混凝土柱,在平面靠近第十八甫路处预留10米X10米出土口,方便运输。 4、开挖至-7米标高,施工负一层楼面梁板及上部结构。在二层楼面梁安装吊车梁,设计该梁时应考虑吊运土方和机械时的最大荷载,负一层楼面出土口位置与首层一致。对于地下连续墙而言,首层和负一层楼面的水平刚度可视为两个铰支座。但是出土口处的槽段应设置腰梁和钢支撑。现场监测得最大水平位移发生顶点处,约5.3mm。此时上部结构施工至三层楼面。 5、开挖至-14.3米标高(地下室底板底),从-9.5米开始即采用盆式开挖,即在周边留有4.5米左右的反压土,以控制连续墙的位移,保证基坑安全。此时地下连续墙可视为下部为连续的弹性支座,上部两个铰支座的连续梁,受荷形态简化为上三角形下梯形。现场监测得最大水平位移发生在-9.7米标高处,约13.2mm。此时上部结构施工至七层楼面。 6、施工负二层楼面主梁梁格,即楼板及次梁暂不施工,以便吊土,通过主梁和腰梁系统为连续墙提供一定的侧向支承,其概念类似于对撑系统。 7、完成其余土方工作,施工底板和负二层楼面,吊出挖土机,封闭出土口。至此地下室土建主体已完工,同时上部结构也已封顶。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地下连续墙最大位移为14.3mm,位置在-11.3米标高处,远小于规范限值。基坑周边场地未发现明显下陷,邻近房屋未见明显裂缝,保护效果非常理想。 五、心得体会 在整个逆作法的设计与施工过程中,笔者从成功中获得很多经验,也碰到不少问题,现就这一工程几个关键技术问题的处理方法作了整理,以供参考: 1、设计中应进行逆向思维。在正作法中,地下室的剪力墙如核心筒、人防墙及地下室外墙等作为竖向构件承担荷载。但在逆作法中,剪力墙是先施工上一层,再施工下一层,受力模式已发生变化,故建立计算模型时应按大梁输入。 2、钢管柱与梁板的连接。本工程采用环梁节点,须预先在钢管上焊接抗剪环箍,且定位要求精确。当施工期间地下室标高发生改动时,其处理措施相当麻烦,因为现场补焊环箍操作困难,而且管内混凝土可能因温度过高而影响受力性能。 3、钢管柱吊装的垂直度控制。由于逆作法的施工工艺的特殊性,决定了地下室的竖向构件必须采用钢管柱或格构式钢柱,而吊装这一竖向构件时如何控制垂直度成为关键因素,本工程先在桩顶标高以下1米处安设一定位钢板,定位钢板有三个调节螺栓,以调节钢板水平,钢管柱中部采用钢筋制成笼状定位架,在地面也设有井字形定位木架,实践证明,这种定位方法取得较高的精度,可以满足工程需要。 4、地下室楼面梁与连续墙的连接。在逆作法工程中。内衬墙尚未完成,边跨的楼面梁一端支承在钢管柱上,另一端则必须支承在地下连续墙上。原设计思路在地下连续墙钢筋笼中预埋钢筋,地下室开挖后凿去砼保护层后,扳出钢筋与梁钢筋焊接即可,但由于施工误差及建筑方案修改,这些预埋钢筋位置偏差太大而失去作用,实际施工中采用植筋的办法解决,因连续墙中钢筋太密,将梁端弯矩适当调幅到跨中。 5、底板周边连续墙连接处止水措施。这个部位的止水成功与否对整个地下室的止水乃至使用安全有着决定性作用。本工程地下连续墙钢筋笼中与底板位置预埋一竖向钢板,浇筑底板前焊接一水平止水钢板,实际效果非常理想,底板周边未发现渗漏现象。 6、桩基类型的确定。从钢管柱安装定位的要求来看,人工挖孔桩是较好的选择,笔者曾在另一个工程中使用钻孔灌注桩,由于泥浆的扰动,钢管柱难以保证垂直度,开挖后发现偏心较大。就本工程的地质情况而言,淤泥层和砂层比较厚,本来并不适合采用挖孔桩。但是,笔者认为当连续墙进入不透水层(强风化层)并且围合之后,进行坑内抽水,在没有水压力的情况下挖桩发生涌土、流沙的可能性不大。事实证明,这一措施是有效的。 七、小结 十甫名都商厦已封顶并投入使用,从该工程实例看,逆作法与常规的施工方法相比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例如: 1)显著地缩短了工程施工的总工期,经计算,本工程采用逆作法比采用正作法缩短了至少两个月工期,取得巨大的商业效益; 2)基坑变形小,相邻建筑物影响小,实测结果显示基坑顶点变形不足20mm,周边路面沉降量也极小,未造成不良影响; 3)可最大限度地利用城市规划红线地下空间,在允许范围内尽量扩大地下室建筑面积。 但逆作法目前仍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如连续墙与基础桩间存在着不均匀沉降,连续墙槽段间的渗漏等,有待通过工程实践取得改良措施。 建筑设计管理论文:地域建筑设计管理论文 摘要:大家都知道,建筑是时代的一个产物,是社会的一个重要反映。随着世界经济技术文化的发展,人在利用改造大自然的同时,确实是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全世界从大建设中,得到了好处和受益的同时,带来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和地域文化的消失而担心忡忡。而作为一个中国的建筑师,处在这个时间里边遇到了一个非常好的从事建筑创作的黄金时代...... 关键词:建筑设计地域文化时代特性 我本人是从事建筑设计的,就是大家都知道我是一个建筑师,当然我在高等学校里面是带研究生,就是把设计和培养人才,结合起来的。所以,这几年,特别这几十年来,一直从事建筑的创作活动,从我搞了这么多工程里面,我深深体会到,要把建筑与文化这个问题谈清楚是很不容易的。特别是从事具体设计人员,我只能够先把我这几十年来的一些创作体会跟大家谈谈,最后呢也想通过做的一些作品,做一点说明。 大家都知道,建筑是时代的一个产物,是社会的一个重要反映。随着世界经济技术文化的发展,人在利用改造大自然的同时,确实是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全世界从大建设中,得到了好处和受益的同时,带来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和地域文化的消失而担心忡忡。而作为一个中国的建筑师,处在这个时间里边遇到了一个非常好的从事建筑创作的黄金时代。 但另一方面,在巨大的建设的面前,在心理上,综合素质上,都准备不够,也深深感觉理论上观念上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在当前新的世纪到来的时候,我认为整个建筑界就我们一方面是非常好的形势;另外一方面从创作方面也是处于一个比较迷茫的这样的一个过程。所以我就感觉到,当前整个建筑创作,在同步发展的同时,也处于一个新的十字路口。 进入21世纪,特别是加入WTO之后,建筑创作应该往哪个方向走,我认为一个建筑要满足一般使用功能上的要求,也不是很难。但要把一个建筑作为一个精品,来创作来设计,是很不容易的,我自己就是通过这几十年的建筑创作,深深体会到建筑要有一个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 我想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世界上是没有抽象的建筑的,只有具体的地区的建筑,它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受具体的地形条件,自然条件,以及地形地貌和城市已有的建筑地段环境所制约的,这是造就一个建筑形式和风格的一个基本点。 建筑的地域性从广义上来讲,它首先受地理的气候,区域的影响,比如说在我们南方地区,炎热地区跟北方寒冷地区建筑显然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地区,山区的建筑和滨河的建筑也是不雷同的,比如说我们广东,我们这个地方也属于跟岭南一个大区域,这个属于亚热带海洋气候,它日照时间长,高温多雨潮湿,四季长青,所以人们往往形成一种喜爱,室外活动,崇尚自然。建筑处理着重通风,遮阳,隔热,防潮,逐渐形成了轻巧通透、淡雅明快,朴实自然的岭南建筑风格。 建筑如果从建筑的地域性,如果从狭义的角度来讲,我认为主要是指建筑地段的具体的地形,地貌条件,和城市周围的建筑的环境。这是具体影响和制约建筑空间和平剖面设计的,乃至建筑形式的重要因素。建筑师要以生态观的角度顺应自然的地形地貌的要求,与地段环境,融为一体,要用城市的观点看建筑,尊重城市和地段已形成的整体的布局和肌理,以及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在体形、体量、空间布局,建筑形式乃至材料色彩等方面下工夫,采用与地区相适应的技术条件手段,再结合功能,整合,优选,融会贯通,就有可能创造出有个性的精品。 当然,建筑的地域性还表现在地区的历史,人文的环境之中,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人们长期生活决定了历史文化的传统,建筑师应该在地区的传统中,来寻根,发掘有益的“基因”,与现代科技文化相结合,使现代建筑地域化,地区建筑现代化,我觉得这才是建筑师真正广阔的创作空间,也是建筑师取之不尽的源泉。 下面几个照片我想谈一谈建筑的地域性的问题,我先把这个照片放一下。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是我们客家民居,就是围屋,就是福建田螺坑的一个客家民居。我先把这几个放一下,大家可以看一看,这是山区村落的肌理,一看就是一个山区的这种民居。大家可以看得出来,这种建筑形式的出现,是跟这个特定地域的环境,跟这个地区的气候环境完全结合一起的。这种村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是完全体现了一种聚居功能,它的防卫功能,以及就是中国传统的家族的观念的中国传统的文化把它糅合在一起,成为一种聚居的村落的形式。这是跟一个地区的地域环境,和地区的文化是完全分不开,为什么这种形式出现?每一个建筑就是一个家族,这几百人住在一起,家族里面是非常团结的,非常统一的,有主次之分的,很严格的,家族跟家族之间是完全一种封闭性的,没有交往的,这个大家都知道。这个有圆的有方的里面,每一家一栋,这个项目准备申报联合国项目的。我们是一个聚居形式,是特有的。这种村落也可以看得出来,就是山区村落,显然跟我们其他地区的地域环境不一样,形成不同的空间模式。 这是我们岭南地区的建筑,下面几张图,可以看得出来,是我们岭南地区这种特定的气候条件,形成的一种就是我们台山一带的塔楼的民居,它这种形式。我刚才讲到岭南建筑的话,它既保留了中原文化的固有那种可以说这种村,院落的布局,就是民居的形式,同时,由于它也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所以,岭南建筑就是一种交融能够吸收交融的这样一种建筑概念,这可以看得出,很多装修,很多处理,都受西方的南洋建筑的一些影响,是一种兼容的,就是一种综合性文化。 所以看得出就是一个建筑的形式的来由,是跟地区的文化,地区的特点来的,它不是无缘无故来的。你看,这是东莞可园,东莞可园的话它是一个很好的所谓广东四大名园之一,它吸收了中国园林的固有的传统的手法,但是呢,它很多你比如说,这种院落的布局的话,错落有致,空间利用,但是它也同时跟大自然的结合,跟环境结合,由于气候炎热。另外就是可以看得出来这个房子,这个房子的一些处理完全西洋的手法,它是中外交融的岭南园林你完全看得出来,很多装修的手法,做法,都是南洋建筑,它是融汇得很好的。 当然,这个是威尼斯水城,完全这样由于一种特定的地域的环境,形成另外一种城市的肌理,船就是他们的一个交通工具。 第二,关于建筑的文化性,大家知道,就是建筑具有双重性,它既是物质的财富,又是精神的产品;它既是技术产物,又是艺术的创作。一座优秀的建筑,其精神内涵的作用常常超越功能的本身。但凡精品都能传译一定的精神内涵,有很高的文化品味的建筑。历史上每一个时代,都产生一批不朽的建筑作品,其文化意义和艺术感染力,常常成为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的标志,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的象征。 建筑作为一个文化形态,它既是人类文化大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又与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政治思想息息相关,各种观念,无时不在制约着建筑文化的表达和发展。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社会生活的方式,文化观念,美学观念,价值观念都发生很大的变化。在一个强调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科技与人文同步发展的这一个知识经济时代,建筑文化也呈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但我认为这并非各行各素,无章可循。 从建筑创作的角度来看,我认为,一个设计首先要融合城市和自然的环境,表达这个建筑项目的性质和文化的特征。简单来说,建什么设计什么用途的建筑,首先就应该表达这类建筑的共性和特有的文化的内涵。就等于说我们设 计一个校园建筑,它总要表达校园那种高雅的,学术殿堂的,这样一种非常有机的这样一个建筑的形态;我设计一个商店,可能是一个购物环境很好,非常休闲的这样一种环境。每一大类型的建筑,它要固有着一种文化内涵表达。 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有丰富深远的文化哲理,重情知礼,以人为本,创作思维上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作为中国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地区的地理条件,经济技术和建筑文化有明显的地域的差异。中国的传统文化正是由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具特色的地方建筑文化所组成的。比如像我们广东,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源于百越文化,从秦汉以来,中原文化也开始南传,并先后融入荆楚和吴越的文化,共同构成了岭南文化体系的基础。随着广东广西一带,广东沿海对外开通和海外的交往,中外文化在这片土地上交融、孕育、发展,使岭南地区既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又受到了外来文化的熏陶,各种方式的跨文化交流,促进了岭南文化的发展和形成。所以,兼容性是岭南地域文化的一大特色。所以这个地区建筑创作,就应该吸收岭南传统文化的内涵,融会到现代建筑文化之中。在建筑创作中,建筑师应该自觉地继承地方建筑文化传统,吸收精华,弃其糟粕,就能够创造出有地区文化特色,和有生命力的优秀作品。 这是南越王墓博物馆,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作品。它这个作品最大的一个优点就是把两千年来的汉代文化的一个特征,与岭南地区这种特有的地域环境结合,和当地的岭南一些材料一些做法结合,以一个现代建筑的手法把它表现出来。所以它是充分体现一种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的一种统一,有人把它理解为是一个新的地域主义的建筑。我们的材料就是完全是地方性的材料,这是用我们家乡的红砂岩,这个是我跟莫伯兹院士共同做的一个作品。 这可以看得出来,我们这个汉墓,这些东西都是原有石头,汉墓在底下,这个是完全的保护性的措施,把它盖起来,它的特点就是有很高文化的品味,表现了西汉文化的一种特有的特征和表现了作为一个纪念建筑一种共性的特点。我们把两千多年汉代的文化和纪念建筑的一些共性,和岭南地区的气候材料等等的关系把它融合起来,以一个现代建筑手法把它表现出来,是这样一个作品。 这是搞的一个市长大厦,这是48层,这是28层,这个建筑当然是一般的超高层的建筑,它最大的一个好处就是我们形成了一个市民广场,在很有限的地区里面。不像旁边是一个中讯广场,是广州一个大的标志性建筑,它这个建筑非常好,但这个建筑可惜太靠近马路了。我们设计的时候,把它让出来,形成一个城市广场,形成一定的广场文化,把它围起来,这个地方。所以这样的话,使得市民有个非常好的活动空间。超高层建筑本身,我们是用非常简洁的手法把它表现出来,是一个风格非常统一的作品,这个看得出来是一个广场。 第三个小点,我想谈谈建筑的时代性。建筑是一个时代的写照,是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综合反应,所以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使建筑的空间跨度高度和空间的品质有了很大的灵活性。信息网络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空间观念,和工作模式,新功能,孕育了新的建筑类型,科学技术带来的变化,使建筑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当今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知识经济带来社会观念的变化,和思维模式的更新,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多元的综合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将逐渐起到主导的作用。我认为,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生活方式也发生很大的变化,人与人之间更需要沟通跟交往,交流,以人为本,回归自然,已经成为现代人的普遍的要求。 建筑作为一个时代的写照,新的技术体系,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科学技术,必然带来了新的设计观念和思想,现代建筑创作很自然地就应该适应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建筑要用自己特殊的语言,来表达所处的时代的实质,表现这个时代的科技观念,揭示思想和审美观。归根到底,是时代精神决定了建筑的主流风格,把握时代脉搏,融合优秀地域文化的精华,建筑才会创新和向前发展。当然我们强调创新和时代精神,并非排斥传统和地区特色,创作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关键要处理好时代精神和弘扬传统建筑文化的关系。弘扬的目的是为了创新,创新也必须原有的文化根基上发展。继承传统并非在新建筑上贴标签、贴传统符号,或者部分构件的复制;而是吸收整体的文化的内涵,这既有中国文化的传统,也是世界人类建筑文化的精华。 还特别要重视吸收地域建筑文化的优秀传统,努力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点,不断地探索传统审美意识与现代审美意识的结合方式,并融会到新的建筑中去,才能够创作出有文化品味的现代建筑。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三者又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地域性本身就包括地区人文文化和地域的时代特征;文化性是地区传统文化和时代特征的综合表现;时代性正是地域特征,传统文脉与现代科技和文化的综合和发展。如果建筑师能够很好地理解和综合应用建筑的三性,强调整体性和统一性,创作真有特色的建筑。 这是我跟莫院士一起搞的岭南画派的纪念馆,这是借鉴于新艺术运动一些手法,表现岭南画派的一个特征。它里面是方庭小院,水庭等等都是岭南常用的手法,把它表现出来,就是这个建筑。像这种建筑如果拿到北方去,完全不可能,这是一个特定的地域条件,特定的文化和特定的功能形成这样一个建筑,第二个地方也不可能这样盖的。 这是我前段时期搞的一个广州歌剧院,这本来也是进入优秀方案。市长还不满意,所以现在搞了两次国际竞赛,现在正在搞第三次国际竞赛,我又有参加了,前两次我们都进去了。这种建筑可能在北方不适应,它是在珠江边一个歌剧院,1800座的歌剧院,这个建筑的主要意图,就是广州是一个花城,又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兼容性的一个城市,所以我们表现一种欣欣向荣的,就像一个艺术之舟正在重新开始新的丝绸之路一个航行一样,比较飘逸的一个建筑形态,这是广州歌剧院。 这是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这个都是我们跟日本合作的,他们的方案我们完成的。2001年不是开全运会的时候,八万人的体育场,它主要是一个飘逸,表现一种飘逸的,那是广东人的那种比较开放的,比较敢为天下先的这样一种社会风气,一种市民的心态。所以他们能够接受这种方案,通常我们的体育馆,都是闭合的,只有像我们这个,把它完全分开了。 这个是我搞的一个鸦片战争海战馆。这个工程呢,就是一个是鸦片战争的主题,表现一个鸦片战争主题。它是把海战这种特定的内容和历史环境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纪念性很强的一个博物馆,这是鸦片战争海战馆。这个房子的话,从外边看起来,它既像一个海战里面的一个战船,又像一个炮台,海战主要是炮台,一个炮台群,又像一个军民团结力量的象征,把这几个糅合起来,抽象跟具象相接的手法,把它设计出来。这个已经盖起来,这是盖起来的一个照片,它是填海工程,是填海填出来,就是面对珠江口大海的一个地区,这是位于虎门的。 这是我们搞的东莞文化中心,它这个建筑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本来这个地区就是一个文化很强的一个民居区,我们把它拆了重新搞一个文化广场,我们的目的希望形成文化广场。旁边是一个市民广场,我们这个建筑设计主要是应用城市设计的概念,把这个房子作为广场的延伸。所以我们这个房子的话,里面是五万平方米是各种各样的文化内容,而且房子本身这个地形是层层叠摞,每一层都可以上到屋顶,屋顶花园,这是作为南方地区人们活动的一个场所。所以整个房子盖完之后,它的房子本身就是广场的延伸,就是广场的延伸的部分,所以本身两部分使用,里面可以使用,外面的天台,它的屋顶也是有使用的功能。 这个原来是一个方案,就是没有盖的九一八纪念馆的方案。因为大家都知道“九一八”这块地的话,是一个非常长条的,大概差不多800米长,一个刀把形的一个地形,70米左右宽。我们当时这是一种构思方案,在这个做的过程里面,没有盖,我们就是应用这样一个概念:我们就既然是“九一八”,这是我们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始,也是经过八年抗战打败日本侵略者这样一个意念。我们在设计里面就要用抽象跟具象相结合的手法,这个地形,既然是个刀把形地形的话,我们就好像地形就像日本那个关东刀一样,就是从造型方面像一个刀给埋在地上,一半给砍断了,一半埋在地上,就意喻中国人经过八年的抗战艰苦奋斗,最后战胜了日本,走向了光明,走向胜利。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的参观的话,从地上开始参观,埋进地下之后,先从地上看,经过迂回曲折的过程,最后逐步,参观流线逐步上升,最后找走到这个地方,非常高的。由于太远了,这个800米长,我们就500米收了它了。前面搞了一个水池,一个日晷,一个雕塑,瞭望远景,象征着美好的未来。希望这个建筑能从功能,从形式方面把它完全统一起来。就写了一种抽象和具象相结合的语言,用简单的内容配合,共同表达这个纪念性的一种主题,就是真理必然胜利,正义必然胜利,这样一种信念,就是一种概念性设计。我们当时做的时候,就把形式和内容完全统一起来,正好这个体型也是个刀把形的,像日本的关东刀这样一种情况,这是一个小的作品。 这是国外的一个跟地形地貌结合非常好的是大西洋岸边摩洛哥的一个屋顶的一个山上边。它是充分利用地形,面向大西洋,地中海那一带,形成非常好的一种跟自然结合得非常好的一个旅馆的设计,我觉得这个是非常好的一个作品。 这是日本的东京的新搞的一个歌剧院,它是一个文化品味的表达,现代建筑文化品味的表达,是非常成功的。这一是个公共的大厅,这个地方是公共大厅,它公共大厅里面的它的装修手法你看这个是每一个剧种,每一个剧种的表现都是表达一个内容。另外这个地方因为照相没照出来,里面是非常丰富的文化内容。这整个空间布局是非常好的。 下面几个我想谈谈校园建筑的设计。我有一大批校园设计,我就先谈谈概念。 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这两年,进入一个高等教育的高潮,就是正好我们碰到这样一个机遇,就是这两年我主持搞了几十个大学校园,而且是由于它投标,我们有一批博士硕士的话,非常敬业,就这方面,做了相当多的校园设计。这种大学校园设计的话,它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说,当今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世纪,社会对人才的追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我们是从书本上培养人才,现在强调培养一种综合性的人才,开拓性的人才,创新性的人才。这个培养出来学生,应该承担作为一个合格公民的他的社会的职责,所以从一个从书本改成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这样一种教育理念,那我们实现这种教育理念,在我们大学校园规划里面,体现了一种整体性的,把整个校园也不是作为单栋建筑来考虑,整个校园的规划和设计,体现了这样一种新的培养模式。这种新的大学校园体现了我们规划里面,体现了一种校园规划的整体性,它的综合性,还有它那个学科的交叉,和新学科的出现。怎么形成一种网络化、组团化的结构布局?还有适应于现在大学校园的开放性和社会化的要求?这是一个意念。 另外一个意念的话,大学校园里面现在强调人的话,强调一种交往,就是环境与人,这样一种大学校园的环境下熏陶,培养出高层次的人才,另外跟生态环境的结合等等,这都使大学校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所以我们搞了一大批校园的规划。这是顺德校园的规划。它是一种结合岭南地区的气候,中间形成一个,这是一个交通体系,中间形成一个非常好的网络化的大学校园中心区,在这个区里面完全是步行为主的,是一种交往性空间,里面都是一种网络化的结构。所以这是学生区,这是运动区,成一个“品”字形的布局,景观非常好,互相瞭望,这个看得出来,这是一个顺德的校园规划,现在已经盖起来了。 这是上海的淞江大学城的规划,现在大学城的模式也是一种新的模式。它重点是形成这样一个非常好的水网生态带。这是一个学校,这是学生区,之间的联系通过非常好的水网带把它连成一个整体,这也是上海淞江的大学城。 这是已经盖好的一个华南师范大学南海学院,这是非常好的一个校园,它是从设计到施工完用只11个月,整个大学搞起来,是少有的,不到一年的时间。我这个在学校《学报》介绍过。这样一个不大的校园,我认为我现在搞的校园,这个是比较好的。它不大,五千学生,五百多亩地,它是非常好的一个环境,形成一个教学中心区,这个尺度非常好,整个建筑的品味要比较统一和高雅,这是教学中心区,这是学生区,这是运动区,就是整个大学校园环境非常好。 把刚才这种大学新的教育理念,体现在这个大学校园规划里面去,形成一个非常好的教学和学习的环境,这是当时正在盖好的时候拍的一些照片。可以看得出,中心区,看到校园文化,这是校园的一部分,这是校园的部分。 下面这几个,这是浙江大学,也是影响比较大的一个校园,现在已经盖起来了。这个校园的话,就是可以看出来,这是两公里长,这是一公里宽,整个是一个非常好的生态网络。它的特点就是说,我们把江南水乡这个特色和浙江大学作为百年老校的一种海纳百川的这种校风,和现代教育里面的这种组团的结构,网络信息化时代一些要求,把它糅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校园规划。 这中间是一个非常大的生态带,我们借用了王羲之《兰亭序》里面谈的“曲水流觞”这样一个典故,应用到这个江南水乡这样一个大学生里面去,正好回应了高等学校文人雅士积聚的地方,回应了“曲水流觞”那个的故事,用这个理念把它表现出来,形成一个非常好的生态带。交通网络是在外边,里面是教学群,这个图就是现在已经盖起来。因为当时校园的绿化正在搞,所以我们就画了一个透视图,非常好的一个设计,光是这一组建筑群是七万平方米了,这非常大的。这是我们正在搞的一个设计,中间是一个非常大的交往廊,这个廊十米宽,五百多米长,中间是各种各样的学生活动在这个里面,把它连接成一个整体。 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地域是建筑赖以生存的根基,文化是建筑的内涵和品味,时代性体现建筑的精神和发展。三者又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如果建筑师能够很好地理解和综合应用建筑的三性,强调整体性和统一性,就能创作具有特色的建筑。 作者简介 何镜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家特许一级注册建筑师,首届国家“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全国政协委员,并担任中国建筑学会教育学术委员会主任等多项职务。 何教授提出以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及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三者并重的建筑创作思想。曾经主持和设计80余项重大工程,获国家、部委及省级以上优秀设计奖30余项,其中国家级金奖1项、铜奖2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10项。在建筑界享有较高声望。 建筑设计管理论文:浅谈建筑设计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设计管理是直接干系到建筑项目的品质和项目投资的重要环节。在建筑策划的工作中实行科学的治理,能够更好的实行创新、优化与绿色节能的设想。不仅能够有效的减少项目的投资,而且能够有效展开环保建筑的策划工作。 【关键词】建筑设计 设计管理 近几年来我国建筑行业飞速发展,对于有效治理的成长也十分快速,统计数据展现,高效的项目治理不但可以保证项目品质,还可以减少项目建造的资金投入,有利于提高项目承包机构的市场角逐与经济效益。但是我国建筑项目治理,目前仍留存着较多的缺点与问题,尚待改进。 一、建筑策划中存在的重要疑问 (一)界面治理疑问 通过从事多年设计项目资料管理和质量管理体系的工作中了解到,在建筑项目设计工作中通常都是分专业、分阶段实行,各个专业当中即彼此穿插与联络,还彼此限制。同时,因为设计不光是项目工程前期构想计划的具体化,而且还是后期开工建设的远景,由此喽了设计治理的主要性与复杂性。然而,设计界面是很多疑问当中较为复杂的一个。在建筑项目工程中,少许设计的脱漏、缺陷、纠纷和索赔等全都出现在界面上,而且,界面上的纠纷同样难以解决,已经成为建筑设计治理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在项目工程设计治理当中,界面管理首要留存以下2个方面的疑问:其一,各个设计专业在交界处留存紧要的设计矛盾,没法完成有用连接。例如有的设计实质各个设计机构都有触及,但因为采取不同的设计办法,致使设计结果出现矛盾;其二,设计和作业实施可行性出现冲突。通过我司建筑项目接触中了解到少许比较特殊个性化造型的设计,由于缺少行业标准和规范实行要求,导致设计没法落实实行,只能靠经验和模拟软件等进行从新设计,这不但浪费了较多的设计资源,还造成了设计进展拖延,设计机构的主动性也大幅度下降。 (二)信息治理疑问 在建筑设计治理中,设计信息治理有着较为主要的位置,其成效的好坏直接干系到设计治理的全局效率。设计信息治理当中的疑问关键表现为以下几方面:其一,准确性方面的疑问。经过对大批建筑项目工程的设计管理中发现,信息不完备、不准确、使用不当等情况较为普遍,例如:设计图纸版本问题酿成设计或者动工出现问题等等。除此之外,因为各机构看待信息的角度不同,或者设计机构为了遮掩些设计错误而对相关信息进行虚报,致使造成了其他设计机构没法获取详确准确的信息,最后致使设计沟通出现信息失准的状况;其二,及时性方面的疑问。信息的及时性首要反应在信息传达时间上,信息传达延迟是最为典型的问题之一。例如:当某个设计机构需要用到另一个设计机构所提供的资料时,因为此机构的资料供给不及时,造成后续设计没法顺利实行,假设这种状况不断积累,就会对全体设计进度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 (三)设计品质评估疑问 当前,我国建筑项目设计品质的评估办法有以下几种:由设计机构自由组织内部设计质量评估;由政府主管机构组织针对项目工程设计质量实行评定检查;由业主方组织针对设计质量实行评定或者评审。从某种立场上讲,这些设计质量评估方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增进了建筑项目设计品质的提升,然而,这些评估也都或多或少留存一些疑问,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非常规性:因为对建筑项目设计品质评估工作的首要性了解不够,而且欠缺制度上的治理,引致了质量评估工作的开展无规律性,设计机构的内部评定欠缺常规性,普遍采取的全是三级审阅的办法来保证设计品质。 (2)有限性:在各种评估办法中,多数以专业人士为主,评估结论单一不完善,整体评估最终无法反映不同主体的观点。同时,一些评估是在阶段成果产生之后展开的,一些甚至是在竣工之后实行的,欠缺对设计的评估与支配,影响十分有限。以上问题的留存让建筑设计品质评估的作用没法充分施展,严重影响了建筑项目的整体品质。 二、处理设计治理疑问的有效策略探究 (1)构建完善的建筑设计治理组织框架。因为建筑设计治理自身触及的内容较广,再加上设计历程属于一个集体性活动,因此,想要保证建筑设计治理工作成功实行,就需要有一个完备的组织框架。 (2)强化建筑设计品质支配。应该对建筑项目工程的需求与相关资料实行深化详细的探讨阐述,并且以此为根据拟定设计大纲。设计大纲可以由工程主持人组织各个专业负责人在探访、资料汇集的基础上,经过讨论实行拟定,并且把拟定好的大纲提交建设方实行审定,之后根据这些编制好详细的设计计划。对施工图实行检查。此为设计进程质量支配的一个主要点,在对其实行审核的流程中,应当着重看应用功能和质量要求能否达标。检查内容包括: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给排水施工图、暖通空调系统施工图、电气安装施工图等等。 (3)设立健全设计界面协调管理机制。为了有效处置设计界面治理当中的问题,应当设立健全对应的协调机制,一方面能够设立无等级协调形式,当设计历程当中出现界面矛盾争执时,有关设计机构可以经过组织协商与协调,并能在没有任何行政命令干扰的状况下,处理相互之间的矛盾争执,这种形式最大的长处是没有留存强迫性治理命令,所有问题都可以经过沟通协商得到处理;另一方面,可以设立专家评审组。当各方对争执问题留存有较大的差异,而且没法经过协商处理是,就可以经过专家评审组对有关问题实行阐述,之后做出评估与决定,以此来处理各方的争执。 三、结束语 建筑设计管理可以有效提升建筑施工的品质,支配项目的资金。建筑设计治理须要持续提高管理水平,在确保建筑设计品质的同时,全力提升服务的认识,使建筑设计更加顺应都市成长的须求,在猛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求更大的进步。中国一些建筑设计产业在治理中还留存一些问题,制约了进步,这需要建筑设计产业增强杰出设计团队的创立,取得更大的收获,全部实现建筑设计在项目建筑中的影响。 建筑设计管理论文:探究建筑设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建筑设计的科学有效管理可以提高建筑施工的质量,控制工程的成本及工期。建筑设计管理需要不断提升设计人员的专业技术和管理水平,在保证建筑设计质量的同时,努力提高服务质量,使建筑设计更加合理化。本文从建筑设计管理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建筑设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建筑设计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建筑设计;管理;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建筑事业的发展步伐也逐步加快。建筑设计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在建筑施工之前规划出合理的建筑设计方案,才能够保证施工过程的顺利开展,节约建设投资,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促进建筑企业的健康良好发展。 一、建筑设计管理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 1、建筑设计影响建筑工程投资 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包括项目的决策、设计和实施三个阶段,建筑设计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建筑工程的投资,虽然建筑设计本身所耗费的资金较少,在建筑工程的总开支中所占的比例较小。但是,设计环节是投资控制的关键,也是投资决策后的重要环节。根据相关研究结果,设计支出占工程建设总支出的比例低于1%,但正是这不到1%的资金投入,却会对工程投资产生重要的影响,工程投资额的75%以上将会受其影响,可见建筑设计对工程投资的重要作用。 2、建筑设计影响工程建设的质量 建筑设计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建筑质量,如果设计人员在设计的过程中脱离实际,就会使建筑设计和实际的施工过程产生较大的差距,造成在施工过程中机电水暖电专业和土建钢筋模板等工种产生冲突,影响工程建设的质量。 3、建筑设计影响建设工期 建筑设计将会对建设工期产生重要影响。建筑设计工期是建设工期的一部分,在设计阶段,一般需要经历获得设计数据、设计、出图、校对审核、修改、报业主审核、修改、定稿等步骤,业主的开发计划中会明确每一个阶段设计院应该提供的图纸内容,同时配合业主向政府部门提供报审资料,在建设施工过程中,建筑设计的图纸深度需要达到能够施工的深度,施工图中详细节点做法需要符合当地地区环境特点,设计变更的处理需要考虑建筑结构机电全面考虑及及时处理变更,不然就有可能引起现场局部停工、因后续引致质量问题而返工,影响建设工期。 二、 建筑设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优化设计意识 目前,很多建筑企业将管理的重心放在建筑工程的具体施工环节,没有充分认识到建筑设计管理的重要性,在建筑设计阶段缺乏优化设计意识。通常情况下,很多业主都是通过招标环节控制工程造价,没有认识到优化建筑设计也可以降低造价和成本。很多建筑设计人员往往根据业主的要求进行设计,不重视后期的设计优化,由于业主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也不会提出建筑设计优化的要求。 2、缺少必要的压力与动力 由于我国的建筑设计市场竞争竞争机制不健全,市场发育不完善,很多设计单位不注重提高自身的设计质量,而是依靠关系来中标。因此,很多设计单位缺乏改善设计质量的积极性,没有技术创新的动力。另外,建筑设计的收费方式也有不合理之处,建筑设计收费与建筑设计的经济效益不挂钩,这就导致建筑设计单位在设计的过程中不能充分考虑建筑的经济性,进而降低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 3、运行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建筑设计市场缺乏健康的市场竞争机制,各地建筑设计管理部门都会严格保护本地区的建筑设计企业,一般不会进行公开设计招标,这样就不会充分调动设计单位的积极性,一些优秀的设计单位在设计招标的过程中就无法获得工程。此外,建筑设计的法律法规也不够健全,这些都导致建筑设计市场缺乏一个健康、良性的市场竞争机制。 4、政府监控不到位 虽然我国制定了一些建筑设计方面的法律法规,也制定了相应的标准,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和标准的执行情况却不容乐观,很多设计单位不重视对设计质量的量化考核,缺乏相应的量化考核标准,评价人员的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有很大的影响。建筑设计单位往往将建筑功能和质量作为建筑设计的重点,没有对建筑成本和造价综合考虑。此外,目前的建筑市场还不够规范,管理相对混乱,很多建筑设计单位并没有相应的设计资格,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建筑设计的质量。 三、 建筑设计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加强设计优化意识 重视管理建筑设计的优化过程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能够有效地控制投资。 但是,也不能一味地节约投资,要把握好技术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做到技术和经济的和谐统一是控制投资的关键。因此,建筑设计人员应当增强设计优化意识,注重建筑设计优化的综合性,充分利用价值工程原理分析建筑设计方案,提高建筑设计的价值,做好功能分析工作,树立系统观念,追求建筑设计的总体效益,从而达到优化设计的目标。此外,建筑设计部门应当重视设计管理,认识到建筑设计的重要性,提高工程质量,控制工程造价,打造高品质的建筑工程。 2、建立充分的市场竞争机制 为了建立充分的市场竞争机制,设计经营单位也需要通过招标投标的过程选择。虽然在《工程设计招标投标暂行办法》、《城市建筑方案设计竞选管理办法》和新颁布的《招投标办法》中都对招标投标过程作出了具体的规定,但是在具体的建筑设计中招标项目的数量只占总项目的10%左右。因为招投标的管理体系不完善,评标的方法不合理,招投标的过程也缺乏公平性与公正性。为此,必须要完善建筑设计的招投标环节。第一,要设立建筑设计的招标机构,并保证其符合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第二,地方建筑设计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招投标方面的规定,对于符合条件的工程项目,一定要开展招标投标工作;第三,业主要明确工程建设项目的功能和投资要求,并且要具备编制完整的招标文件;第四,在招标阶段要对投标单位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了解投标单位的资质和信誉等方面的具体情况。第五,要建立健全建筑设计方面的评标方法,保持评标机构的公正性和评标方法的合理性,从而为设计单位营造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以限制业主在招投标过程中的主观随意性。 3、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是规范建筑设计市场的根本性保障。虽然目前我国已经建立包括《建筑法》、《合同法》、《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招投标法》在内的法律体系,对工程项目具有一定的规范作用。但是,这些法律法规都没有从建设项目的总体出发,缺乏具体化的设计规范。因此,政府部门为了更好地发挥建筑设计的监督管理作用,就必须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对设计招投标、价格管理和设计市场进行规范,将设计监督管理工作具体化。 要是想要彻底的提高建筑的整体品质,那就需要加强在构建过程中的技术引导和科学施工。除此之外,还要学会从建筑的根本,也即是抓住建筑的管理技术,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实现各部门间的合作才可以切实提升建筑的质量,进而促进工程效益的最大化。建筑设计管理是提高工程质量、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环节,建筑设计企业只有提升自己的建筑设计管理水平,重视建筑设计的质量,提高服务意识,才能够适应当前城市化发展的需要,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当下,我国很多建筑设计企业在设计管理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限制了建筑设计事业的发展。为此,建筑设计企业必须建立自己的优秀设计团队,取得更好的设计成果,发挥建筑设计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作用。 建筑设计管理论文:浅谈建筑设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建筑行I是国家的重点行业,它的存在能够为国家的经济建设贡献显著的力量,能够为广大群众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由此可见其意义之关键是不言而喻的。对于建筑行业来讲,设计工作是非常关键的一项工作,只有做好了设计,才可以确保后续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当今时期,人们已然意识到设计的重要性,积极开展设计管理工作。作者在这个背景之下,具体论述了设计管理工作面对的各种不利点以及应对方法。 关键词:建筑设计管理;问题;对策 引言 对于建筑行业来讲,设计工作的意义非常重大,只有做好了设计工作,才可以确保后续的所有活动能够顺利开展。设计的品质关乎到项目的总体品质,然而要想做好设计工作,确保设计的品质良好,就必须积极开展设计管理活动。不过,当前时期,因为一些干扰要素的存在,导致我们国家的设计管理工作面对许多的不利点,严重的干扰到设计品质的提升,干扰到项目作用的发挥。所以,为了避免负面现象出现,就要使用科学的方法加以应对。设计管理是项目的总体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也是意义独特的一种。和常见的管理活动不同的是,其要求管理人员必须有非常高的专业能力,要懂得设计的相关理论知识,能够掌握各种新材料和技术。同时作为管理人员,还要对设计人员的工作能力有一定的了解,只有这样才可以确保管理工作开展到位。同时,管理人员还应该参加到项目的具体设计工作之中,把管理知识和设计内容有效的融合到一起,以此来指导建设工作,切实提升设计的能力和管控的水平。建筑设计团队通过精诚的团结合作,适当的设计人员承担设计的执行工作,并承担责任,保证建筑设计管理真正发挥作用。 1 建筑设计管理概述 最近几年,我们国家的经济高速发展,此时我国的建筑行业也如沐春风,迎来了新的发展局面。当今的建筑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要想获取发展,就要积极开展设计管理工作,确保项目设计内容更加科学。如今的很多建筑都增添了抗震设计,此举能够节省成本而且能够明显的提升项目的抗震能力,确保其安全性高。众所周知,建筑项目一种非常综合的项目,它将经济以及技术和管控工作融合到一起。通过开展高效率的设计工作,能够确保项目的品质优良,能够确保建设工作如期完成。因此,我们对设计工作者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在建筑设计阶段,要完成建筑设计图、施工图,配合施工队伍开展合理的施工。 在具体的开展设计工作的时候,必须将保证项目的品质当成是最关键的目标,做好管理工作,确保设计符合规定。假如设计存在问题的话,就会使得项目的建设工作无法顺利开展,严重的话还会使得项目后续使用过程中安全问题频繁出现,危及到相关人员的生命和财产。笔者具体的分析了当前时期设计管理工作面对的各种不利点,并且提出了几点应对策略。 2 建筑设计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认知能力有限 如今我们国家的许多建筑单位在开展工作的时候,多是将工作的重点放到现场之中,其未认识到设计的重要性,没有认真的优化设计。许多施工方为了节省成本,一般都是依靠招标活动来获取此目的,然而他们并没有意识到通过优化设计同样可以起到节省成本的作用。作为项目的业主,他们的专业能力有限,而设计人员在开展工作的时候主要是依据他们的要求而开展的,没有做好设计的优化工作。 2.2 没有完善的竞争体系 我们国家目前的建筑设计行业的秩序非常混乱,存在严重的地方保护色彩,招标不公平,导致设计工作的品质不高,这样既无法发挥出所在区域的设计机构的工作热情,也使得其他区域的能力强大的设计工作无法获取标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没有有效的竞争体系。 2.3 没有搞清设计和经济的关系 由于行业缺少竞争管控体系,许多的设计机构获取项目并不是因为自身的实力强大,而是依靠关系获取的,这就使得行业之中缺乏竞争,严重干扰到设计工作者的工作热情,缺乏创新的积极性。除此之外,设计收费不当和项目的利润不对等,导致设计单位在开展工作的时候非常随性。 2.4 监管工作不到位 虽然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法规条例,制定了很多的标准,不过在具体的落实的时候却并非如此。许多的设计单位将项目的品质等当成是工作的重点内容,完全忽略了成本。当前的建筑行业的管理工作非常粗放,缺少严格管控体系,因此许多设计方在不具有设计能力的前提下,参加到设计工作之中,导致设计工作问题频出。 3 建筑设计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3.1 不断完善法规条例 对于建筑行业来讲,要想获取稳定的发展就要切实完善法规条例。虽说目前国家已经制定了一些法规条例,但是内容不全面,缺乏规范性,特别是设计规范方面的缺失,导致项目设计工作开展不顺畅。因此,为了避免负面现象出现,就要认真完善法规条例。 3.2 加强建筑设计的优化监管 通过政府的强制执行,加强建筑设计的优化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成果要通过审查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实施。政府加强对建筑设计优化工作的管理,可以为建筑设计单位增加压力,提高设计质量。 3.3 完善监理制度 在做好优化管理工作的前提之下,还要强化监理力度。只有将监理工作开展到位了,才可以确保设计优化,才能够符合相关方的规定。设计监理可以有效改变目前设计单位单一控制的局面,有利于建筑设计的优化。 3.4 进入竞争体系 不论是何种行业,要想获取稳定的发展就要引入竞争机制,对于建筑行业来讲正是如此。在开展设计工作的时候,引入竞争体系,能够激发出设计单位的工作积极性,设计出更为完美的工程。虽说国家已经出台了招投标相关的法规,不过在真正的落实的时候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很少有企业靠着招标来获取项目。就算是中标了,也因为缺少评标措施,而无法体现公平性,因此当务之急是制定合理的竞争体系。 3.5 革思想,强化管理 如今,我们国家的建筑设计行业因为管理无序,导致市场很混乱,竞争无序。许多设计方将工作的重点放到获取业务上面,没有关注设计优化工作,设计者急于完成工作,导致设计水平不高,品质较差。要想合理的应对这种现象,设计单位的管理工作者就要强化管理力度,变革思想。 3.6 建立设计电子平台 建立建筑设计的电子平台也是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不同的设计公司,要根据公司的不同配置颜色等使设计人员可以通过平面图观察到设计的成本和方案。而设计电子平台也要进行权限的设置,对不同图层的锁定要实现多方面的控制,使设计电子平台可以实现电子化的管理,做好设计图纸的存档工作。设计电子平台可以更好的完成信息传递、设计图纸审批等工作。 4 建筑设计管理的重要性 4.1 建筑设计管理影响工程的整体造价 建筑设计管理对建筑整体结构、建筑材料选择都具有重大的作用。建筑设计管理工作直接影响工程造价。建筑设计对建筑物的不同要求,例如:层数、高度等,不同的要求对工程造价有不同的影响。由此可见,优化建筑设计,设计合理的建筑结构,对工程施工来说,可以有效降低工程造价,控制工程成本。设计对项目的影响,不单单体现在场地之中,还会影响到后续的维护等工作。通常来讲,项目前期投入多,后续的维护投入的就少,这需要建筑设计的优化,要精简前期投入,确保后续维护品质,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 4.2 建筑设计管理影响工程质量 设计会对项目的最终品质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设计工作者一定要结合项目的具体情况开展工作,确保它们之间不会有较明显的差异。假如设计出现了问题的话,就会体现在施工过程之中,进而引发很多问题。 应当对建筑工程项目的要求进行深入研究, 并以此为依据制定设计要求。通常情况下, 设计大纲可由项目工程师组织各专业工程师在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制定,并将制定好的大纲提交业主方审定,然后据此编制详细的方案,对设计进行初步审查。对初步设计方案的审查主要是针对项目主体设计方案进行审查, 审查过程中应当与设计要求大纲进行对照,看其是否满足要求。这是设计阶段质量控制的一个关键点,在对其进行审核的过程中, 应当重点看使用功能等是否达到标准。 5 结束语 通过上文可知,对于建筑项目来讲,设计工作的意义非常重要。只有开展好设计工作,才可以确保项目在开展的时候有据可依,才能够保证项目的品质良好。然而要想实现设计工作的强大意义,就要积极开展设计管理工作。当前时期,我们国家的很多设计单位在开展管理工作的时候还面对一些不利点,严重的影响到设计工作的开展,因此当务之急的工作就是不断提升管理力度,旨在打造出优秀的设计方案,以此来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最终起到带动国家经济进步社会发展的作用。 建筑设计管理论文:公共建筑设计管理方法研究 [摘要]设计管理对于公共建筑的目标实现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分析了公共建筑设计管理工作的特点,采用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了设计管理组织构架的设置原则,并就不同设计阶段设计管理要点、设计管理的四大控制,以及设计界面管理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公共建筑;设计管理;项目管理 设计是体现业主功能需求、指导工程施工的重要工作,对工程整体功能、质量、进度、投资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影响,设计管理工作在公共建筑工程管理中具有关键意义。笔者在多年的公共建筑项目管理工作中,对设计管理的重要性和难度深有体会。 1 公共建筑设计管理特点 1.1 动态性:公共建筑中,建设单位更容易对项目功能方面提出要求;而决策人往往缺乏专业知识,设计阶段不能完整的提出全部功能要求,使功能决策滞后于工程建设,容易发生功能性变更。 1.2 协调工作量大:现代公共建筑专业不断扩展,设计复杂性逐渐增加。传统的建筑设计单位无法单独完成所有专业设计,且我国要求专业设计需由具备相应资格的专业设计单位完成。各专项设计之间存在复杂的技术关系,且它们在项目不同阶段分别展开,需业主对它们在技术、功能、质量、进度等方面进行协调,协调量大,难度较高。 2 设计管理组织架构设计 建设单位和项目管理单位应当在项目启动初期对设计管理进行总体策划。根据公共建筑特点和设计市场情况,设计管理可采用以下形式: 图1 设计管理组织构架 目前我国建筑工程领域一般的建筑设计院只能完成方案、建筑、结构、给排水、强电、暖通空调等设计,而内装、幕墙、景观、弱电、消防等专业工程需由专业设计单位完成。设计管理组织构架考虑以下原则建立: 2.1 总体设计院牵头。建筑工程设计必须有一个核心,这个核心代表对项目的整体功能、品质、设计进度、投资等向业主负责;这个核心就是公共建筑的总体设计院,所有专项设计单位必须服从总体设计院的协调管理。总体院中的建筑师是项目的实际负责人,负责各专项设计界面协调,与建设单位需求设计部门(通常为建设单位决策层、营销部门、物业部门等)和施工单位进行协调。总体设计院负责审核幕墙、内装、弱电、景观等专业设计,确保它们与总体设计风格、功能要求一致;负责对涉及结构安全和质量的深化设计(如钢结构深化、幕墙深化、基坑支护等)进行核算确认。 2.2 建设单位各职能部门协调原则。公共建筑包括较多的项目干系人,包括建设单位、营销部门、物业部门、运营部门等,他们对项目需求不同。为保证最大限度的满足各干系人要求,在需求设计阶段应充分听取各干系人意见。设计管理组织构架应吸纳各相关部门参与,并提前介入设计管理工作。 2.3 专业设计/承包商参与。现代公共建筑中的基坑支护、外装饰、内装饰、建筑智能、消防等专业工程,其承包商往往既能设计、又能施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可达到:①提供专项设计(如内外装饰),对业主需求进行明确定义,为招标、施工等进度安排提供依据;②为项目设计的可建造性、使用性、维护性等方面提供自己的专业意见;⑧在可能的情况下,形成设计、施工一体化,提高投资效益。 2.4 合理划分设计界面。应根据工程惯例及各专业单位专长,合理划分设计界面。确保各专业之间接口的协调与一致性。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工程,如幕墙、内装、弱电等,其承包商往往同时具有设计和施工能力,若将设计与施工同时委托一家单位实施,将有助于减少设计和施工之间的矛盾。 3 各设计阶段的设计管理要点 设计工作可分为需求设计、方案设$tl扩初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阶段的设计配合等阶段,各阶段设计管理工作要点是: 3.1 需求设计。需求设计主要任务是通过对环境、场地条件、相关工艺、使用者需求、项目预算等调查,明确建筑物的价值、目标、客观限制和需求。 需求设计阶段,要求相关部门(工程、运营、销售、物业等)充分参与,对项目方案、功能、建设标准等进行论证;商业项目还应当考虑市场、环境等因素;必要时可委托专业咨询公司或聘请专家进行论证。 3.2 方案设计和扩初设计。本阶段主要任务是根据需求设计文件,与建筑师沟通,完成项目方案设计,以效果图、实物模型、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等形式,向决策层初步展示规划布置和建筑设计。决策者对功能需求、建筑风格、结构、主要技术等方面进行确认。方案设计的决策,应听取相关部门意见。设计方案的确认过程,应加强设计过程控制,整合相关各部门对设计的意见,从多方面优化设计方案,保证设计满足项目干系人的需求。 3.3 专项设计。本阶段主要任务是督促各专项设计单位在总体设计的要求下完成满足材料设备采购和现场施工所需的图纸文件,加强对各专项设计的审核。 专项方案设计管理的重点是审核专业方案的设计参数、标准、功能和使用价值等方面是否满足适用、经济、美观、安全、可靠的要求,应当充分发挥总体设计院的龙头作用,听取相关部门意见。 施工图设计阶段设计管理重点是控制出图进度和施工图质量,审查其是否满足扩初设计的质量目标和水平、是否满足使用功能要求、是否具有可施工性等。 3.4 施工配合。本阶段主要任务是组织图纸会审和设计交底,协调解决施工过程中的设计问题。 图纸会审主要内容是审查图纸是否满足抗震/防火/安全/环保要求;专业之间、图面之间有无矛盾;有否难于实现的技术问题,或易于导致质量、安全及费用增加的问题;标准图册、图集、详图做法是否齐全,非通用设计图纸是否齐全等。 设计交底主要任务是由设计单位向建设单位、监理、承包商等介绍设计意图、主要设计参数、技术难点、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等。通常应在开工前组织设计交底。施工中可根据需要针对一些特殊和难点问题组织专题交底。 设计配合主要任务是协调相关设计单位及时解决施工中出现的有关设计问题,保证施工顺利进行。由于目前各设计单位设计任务比较饱满,其服务态度和质量常不尽如人意,设计文件在深度和质量方面存在不足,因此施工过程中经常发现设计问题,需专职人员协调处理。 4 设计管理四控 4.1 投资控制。设计是投资控制的源头,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对最终工程造价的影响占到80%,因此应在设计阶段加强投资控制。应根据项目定位和总体估算,编制设计概算,控制各专业工程设计标准,要求设计单位将造价严格控制在设计概算内。可采用价值工程方法,充分进行方案技术经济比选;引入竞争机制,采用方案竞赛获得更优的设计;在满足功能需求前提下,优化设备和重大材料的选择。 4.2 质量控制。设计质量不仅直接关系到项目实体的质量,还关系到的项目实施过程的顺利性。应保证设计单位有充分的时间完成设计;设计基本结束后,组织相关单位进行“四查四定”,即查设计漏项、查各专业冲突和协调、查是否满足功能需求;查“可建造性”;四定即定任务、定责任人、定措施和定工期。 4.3 进度控制。为避免设计脱节影响工程施工,必须确保设计进度与现场施工相协调。为了保证设计的顺利开展,应简化工作流程、减少组织之间干扰,提高组织效率;提高决策效率,及时为设计提供条件;将设备材料的确定纳入设计过程;调整各专项设计的时间安排,做到专项设计与相应工程施工相搭接;采用标准设计,提高设计的进度和质量。 4.4 变更控制。由于外部环境、业主需求、设计缺陷等因素,公共建筑经常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各种变更,对工程造价和工期等造成不利影响。设计变更控制的目标在于及时跟踪和评估即将或已经发生的变更,确保变更获得项目相关部门和人员的批准。控制重点在于及时对变更意图进行评估,分析评价其对项目投资、进度、质量可能的影响,并将此影响向审批的部门和人员报告,使变更随时处于受控的状态。公共建筑变更控制可按以下程序(见图2): 图2 设计变更控制程序 5 设计界面管理 公共建筑涉及设计单位较多,各单位设计范围、职责、立场各有不同,如果缺少必要的界面管理,疏于协调沟通,则可能造成工作混乱、职责不清,影响设计工作顺利进行。 5.1 实体界面管理。实体界面开始于设计,如幕墙和屋顶的连接面、门窗与墙体的交接面、机电设备与预埋件之间的界面,内装饰与机电的界面等。应在各设计合同中明确各设计单位设计范围,避免各设计单位之间设计交叉或遗漏。 5.2 组织界面管理。明确各相关单位在项目组织构架中的地位、角色和职责,考虑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设计组织界面管理的依据是“设计管理的组织构架”(见图1):建设单位处在设计管理组织构架最上层,负责决策;总体设计院为设计第一责任人,负责审核有关专项设计;各专项设计单位除完成自身设计,还应配合其他专业设计。 组织界面的划分应当根据专项设计单位的专长,以及工程惯例。例如建筑设计单位一般负责审核内装、外装、景观等方案;结构设计单位负责审核基坑支护、钢结构、幕墙等深化设计;内装设计单位应与机电设计相互配合,确定照明、风口等的位置;弱电设计单位应与机电、电梯、专用设备(如机械停车库)的设计单位配合,确定控制点等。 6 总结 设计管理对于公共建筑工程的实施与管理具有重要影响,应建立合理的设计管理组织构架,加强各阶段设计优化、评审、协调、控制等,使设计工作满足公共建筑工程投资、进度、质量等综合目标要求。 建筑设计管理论文:绿色建筑设计管理分析与研究 摘要:我国绿色建筑发展正处于大力发展的阶段,应坚持立足于本土从国情出发、以节能为核心、以科技创新实现精细化设计的原则,不断采取专业工种的合理配合、选用适宜的技术以及集成化设计的具体措施推进绿色建筑的实施。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管理 0引言 全球能源、资源与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所有国家共同面对的挑战,各国在国家层面对于基本的行动框架也达成共识。特别是绿色建筑概念的提出,说明人类的建设活动进入了理性阶段。绿化建设是利用生态的想法(E-cological thinking)来创造人们的生活及工作空间。这样创造出来的健康而舒适的空间,不但不增加投资,反而更能节能、减少运行费用,并改善空间用户的生产效率。绿色建筑就是资源有效利用的建筑。有人把绿色建筑归结为具备4R的建筑,即Reduce,减少建筑材料、各种资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Renewable,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材料;Recycle,利用回收材料和中水,设置废弃物回收系统;Reuse,在结构允许的条件下重新使用旧材料。中国近年来一直全力推进中国绿色建筑发展,出台了大量法律法规并积极推进建设实践。 1绿色建筑发展总体方向 在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指导下,绿建筑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十一五”规划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发展循环经济的章节中专门提到了建筑节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将“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作为重点领域“城镇化与城市发展”下的优先项目。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建设部提出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这都说明中国政府非常重视绿色建筑的发展,并已经从国家层面开始实际行动,地方政府全面积极响应。同时,绿色建筑发展也有利于国家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节约型消费模式、推进健康的城镇化进程,是实现国家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抓手。 30 多年来,绿色建筑由理念到实践,在发达国家逐步完善,形成了较成体系的设计方法、评估方法,各种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一些发达国家还组织起来,共同探索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如:加拿大的绿色建筑挑战(green building challenge)行动,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实行综合优化设计,使建筑在满足使用需要的基础上所消耗的资源、能源最少。日本颁布了《住宅建设计划法》,提出“重新组织大城市居住空间(环境)”的要求,满足21世纪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需求,适应住房需求变化。德国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推行适应生态环境的居住区政策,以切实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法国在80年代进行了包括改善居住区环境为主要内容的大规模居住区改造工作。瑞典实施了“百万套住宅计划”,在居住区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一些国家绿色建筑的发展已初见成效,我并向着深层次应用发展。英国已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制度来促进高能效技术在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改造中的应用。在低碳排量建筑方面,英国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新的规划和经济激励政策。一些相关的私人组织也自发地行动起来,并协同政府部门,不断推动绿色建筑的研究与改革,促进绿色建筑科技的发展。在英国有很多来自政府和其他组织的机制,如:碳排量信誉(the carbon trust),碳排量预测(the carbon vision),气候变化税(the climate change levy),节能信誉(energy saving trust),建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应用/ 法拉第合作组织(integration of new and renewable energy in buildings/Faraday Partnership),建筑研究组织(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这些机制和组织为推进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在能效和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不断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建筑设计方面,英国有很多世界级的建筑大师致力于绿色建筑的设计,并已设计出独具特色的、世界一流的低碳排量建筑。例如在威尔士的加的夫港口的未来屋,在设计中巧妙地应用环境友好性材料,使得建筑对居住者在生活方式和环境方面的改变具有超强的适应能力。在对上世纪30年代修建在白金汉郡的白宫进行翻新时,也应用类似的理念。 2绿色建筑设计原则 依据国外绿色建筑发展的经验,并结合国内的实际国情,可以大致得出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原则如下: 2.1 绿色建筑设计应立足于本土从世界绿色建筑发展的时间表来看,我国在绿色建筑的推行上是紧跟世界潮流的,但不可否认中国是在与国外完全不同的基础上发展绿色建筑。中国虽然经济总量进入了世界前列,但是我们的人均GDP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差距很大。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同时带来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技术水平、建设成本、工业化程度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中国的建安造价实际上还未达到世界水平的40%,在高层住宅方面甚至只有发达国家的四分之一左右。因此,当先进但昂贵的绿色建筑技术和产品引进中国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思考有多少建筑承受得起这种成本和代价呢?如果只是在个别高端项目实现了绿色目标,对全社会的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贡献又有多少呢?同时,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差距很大,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平衡,绿色建筑更需要考虑当地的气候、地理状况。我们面临问题的独特性决定了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既有经验,要立足于我国国情,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同步推行绿色建筑。 2.2 以节能为核心发展中国绿色建筑绿色建筑的本质是,在建筑活动的全生命周期里,在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的前提下,建设健康环保的人居环境。从这个目标出发,我们可以从节能的视角来推动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要树立正确的建设观念,避免浪费。只要是建设活动,必定消耗资源和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因此规模与实际需求不匹配造成土地、空间、设施的闲置是最大的浪费。同时,要在建筑全寿命周期的时间跨度中实现低耗。对一个建设项目来说,全寿命控制是从策划、选址、规划、设计、施工、维护运营直至拆除的全过程中贯彻绿色建筑的低耗理念。 2.3 以科技创新实现精细化设计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建筑师的核心责任。建筑设计在建设的全过程处于关键环节,尤其在目前的中国国情之下,建筑设计对推行绿色建筑至关重要。改变创作理念,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精细化设计是必由之路。绿色建筑并不仅仅满足节水、节地、节能、空气污染的几个指标,也不是从南到北、从办公到住宅都能适用的,一定有个性化设计的要求。因此,从总体规划到单体设计的全过程必须从地域性、经济性和阶段性出发选择适宜的技术路线。精细化设计的前提是有精细化的思想意识――从粗放到精细,从局部走向整体,从建设周期走向全寿命周期。在此过程中,也有一个全寿命成本的概念。发展商的成本是一次性投入,用户则有运行成本,社会的成本是资源的消耗。精细化设计首先体现在个性化的定性分析中,其次为科学化的定量验证,第三为合理化的设计措施。 3绿色设计的要点 3.1 强调主动性与传统的建筑设计相比,绿色建筑设计更强调设计的主动性,一方面相对于甲方业主而言,设计师更为主动地与委托方进行沟通,同时协调多个专业进行合作,从而才有可能完成整体、系统的绿色设计;另一方面,设计师改变了单纯的对于墓地来者顺受的被动局面,而是对墓地、选址、可行性等综合条件更为主动地分析和利用,根据绿色建筑原则,舍弃不合理的项目构想,同时采用必要技术措施对场地进行友好性的改造,方便适宜的场地策划将为绿色措施提供便利的条件。 3.2 关注预设性绿色建筑是由各种设计元素、结构体系、维护技术构成的联合系统。单纯的工种叠加和结构元件的叠构不可能产生出最佳运行状态的绿色建筑。因此,就需要在绿色建筑设计的最初阶段,明确项目的建设目标,详细分析达成这些目标所需的操作办法。建筑策划是研究建设项目的设计依据,论证和预定了项目的设计规模、性质、内容和尺度等设计目标,它为设计制定出空间的模式和组合概念。因此,可以说建筑策划是建筑创作建立“骨骼系统”的工作。建筑设计则是将策划中的空间概念和模式以建筑语言加以丰富充实,并表现在图纸上,绘制出项目的具体空间形态和造型。 3.3 重视团队合作绿色设计小组首先一个特点是成员广泛。一个完整的绿色项目设计小组应包括各方面的代表,包括:业主、建筑师、结构师、使用者、施工方、咨询顾问等。这样组成的小组既可拥有超越单个设计专家的能力和预见力,共同协商的结果便于日后贯彻执行。绿色项目设计小组的另一个特点是成立时间早。绿色设计小组应该成立在项目初步构想阶段,这样便使得设计、体系和材料的综合影响为人们所认识,使得设计成员能够透彻认识到对环境友好的设计或材料的利益。合作应贯穿整个小组成员交流的过程。 4绿色建筑设计具体措施与建议 4.1 专业工种的合理配合绿色建筑设计是对整体环境的追求,其参与人员也应该是全方位的,设备和结构工程师都应该在方案设计初期就参与到设计讨论中,并提出个各自的意见。 4.1.1 建筑师的控制地位建筑代表了一个城市的形象,因而建筑师们也常常被人们认为是城市形象的塑造者。绿色建筑的设计建造要求对项目的生成全过程进行整体控制和把握,以确保绿色措施从研讨策划、设计整合、集成应用、施工建设都能够顺利进行,最后使项目综合绿色性能得到保障。而无论从对项目的理解、专业水平和在整个工作团队中扮演的角色等各方面来考虑建筑师无疑都是这一角色的不二人选。因此,建筑师在绿色建筑建设过程中的地位和决策权应该得到进一步提升。 4.1.2 配合中的角色把握设计从建筑方案的提出开始,然后由结构和各设备工种进行各自的设计。因此,结构和设备在设计过程中一直处于较为被动的角色,难以对方案的发展产生影响。绿色建筑是以“四节-环保”为衡量准则的,其对于环境和生态方面的应对措施有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因而结构和设备工程师在设计中也应该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完整的设计方案应该被看作为建筑方案、结构方案、设备方案和一系列生态要素控制方案的集成体,结构和各设备工种对于设计最终发展应该拥有更多的影响力。 4.2 选用适宜的绿色建筑技术 4.2.1 传统技术的改进传统建筑技术已不能满足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在生产效率上业已不能适应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传统技术的利用与改进,我们重点应放在合理地吸收传统技术中的精华,利用适宜技术构造方法、适宜的材料、适宜的形态方式等来进行适宜于环境的建筑设计。 4.2.2 “四新”技术的利用重点应放在合理的利用现代技术中的高科技含量,加大对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利用;利用新的结构技术和工业化的生产方法;利用智能技术和加快建筑的智能化发展;运用新的设备对传统技术进行改良。 4.2.3 注重运用生态设计手法生态设计中,阳光、空气、温度、湿度、等一直是评价环境状况的尺度。在适宜技术中,首先把生态环境的承受力放在第一位考虑,强化资源再利用和环境发展的可持续性。在利用、融合周边环境的同时,也通过节能、节地、节水、节材、防止各种污染、保护环境等生态手法,保证了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4.3 优化绿色建筑设计模式 4.3.1 设计工具多样化要建立储存大量信息的绿色设计信息资源工具,如美国HOK建筑事务所编制并发行的《HOK可持续设计指南》就是此类设计工具的典型代表;此外要综合运用建筑环境性能分析工具等。 4.3.2 集成化设计绿色建筑涉及的面很广,是多学科、多门类、多工种的交叉,是一门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其设计过程就是涉及多个知识领域的技术集成过程,同时还渗透着经济学、管理学等专业知识。在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靠多个专业队伍提供了技术支持。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在未来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中,打破现有僵化的设计体制,增加相互间技术交流是大势所趋。
浅谈高层建筑设计中的生态建筑学: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的运用探讨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建设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同时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人口数量的不断膨胀,城市的生存空间被压缩,土地资源变得十分紧张。为了节约城市居民用地资源,解决人们的生存环境问题,高层建筑的设计理念越来越被许多城市所采用,逐渐成为现代城市的标志。但是随着高层建筑规模的不断扩大,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本文在基于生态建筑学概念分析的基础上,指出生态建筑学的设计原则和设计目标,分析生态建筑学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运用,为现代高层建筑设计提供新的思考。 【关键词】高层建筑;生态建筑学;建筑设计;应用 引言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高层建筑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虽然高层建筑有效的缓解了城市居民用地的紧张氛围,充分合理的利用了土地资源,但是高层建筑却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生态和环境等的平衡。一方面,由于高层建筑所占空间的特殊性,在周边建筑的局部范围内,会对光照和空气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且当高层建筑的高度达到一定高度时,会造成空气气流的变化,风速也会发生急剧变化,引起局部气候的改变。另一方面,高层建筑由于自身结构的多样性,例如,电梯、空调机组以及自然风等的作用会产生噪音,这种噪音在高层建筑之间传播会显得特别突出,严重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影响;与此同时,高层建筑大多运用玻璃作为外墙的装饰,这种布局会产生大量的光污染,对人们的视觉造成影响。因此,将生态建筑学运用到高层建筑设计中,不仅能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且开拓了高层建筑的设计的思路和视角。 一、生态建筑学概述 所谓生态建筑学,就是在生态学的基础上,将其与建筑学相结合,以自然生态结构为体系,来构建建筑的人工生态体系。在生态建筑设计过程中,要根据实际的情况,结合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生态结构体系进行分析,并且将建筑、生态、现代科技等多方面的技术相融合,充分全面的对建筑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影响关系进行分析,最终把建筑与生态合为一体,构建一个环保、安全、健康的居住环境,让居民、生态环境和建筑三者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 在高层建筑设计中融入生态建筑学的理念,不仅能充分利用周围的环境资源,有机的将自然生态战略运用到高层建筑设计中,而且还能创造一种健康、富有生气活力的居住氛围,有效的提高了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质量。对于高层建筑,在建筑过程中,会消耗非常多的资源,很容易造成浪费,而且高层建筑对环境和生态稳定都有一定的影响,密集的高层建筑还会增加人们的心理压力等等。为此,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加入生态建筑学,不仅实现了资源的可循环利用,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保护了自然生态结构体系,使得高层建筑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同时,还提高了居民居住环境的质量水平。 二.生态建筑学设计原则和目标 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加入生态建筑学的设计理念,将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进行有机的结合,所以在高层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高层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以及相关的物质能量转化形式。下面将从生态建筑学设计的原则和设计的目标两方面对高层建筑的设计进行阐述,让生态建筑学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充分发挥其优势。 2.1 生态建筑学设计的原则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在资源短缺的形势下,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设计的原则就是要注重资源的再生利用,即五个原则:Revalue再评价、Renew更新、reuse重复利用、reduce减少消耗和recycle循环利用。第一,Revalue是再评价、再思考的意思,即在高层建筑的建造过程中,大多是从艺术的角度对高层建筑进行评价的,而完全没有考虑建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所以在设计时,要对高层建筑采用发展的眼光进行再思考和评价,才能得到最佳的设计方案。第二,Renew是更新改造的意思,对于陈旧的高层建筑,在安全性满足的前提下,对其进行更新改造,实现废弃资源的重复利用,这样就能减少人力财力的浪费,而且还能保护生态环境。第三,reuse是重新利用和重新使用的意思,对于高层建筑,可以重新利用和回收那些剩余可用的资源,减少对自然的索取,争取最大程度的保持自然生态体系的平衡。第四,recycle是回收循环利用的意思,对于生态系统中一些稀有、紧缺和不可再生的资源,要对其进行回收,反复进行使用,或者进行再次加工进而再次使用,与此同时,也要注意使用的方式,以便增加材料资源的使用寿命,实现资源的重复利用。 2.2 生态建筑学设计的目标 对于高层建筑的施工,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的污染废弃物,对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施工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将生态建筑学的设计理念引入到高层建筑设计中,充分发挥了其优势,因此,生态建筑学设计的目标就是要降低高层建筑中对资源的使用量,减少资源的消耗,尽可能的降低有害物质的排放,并且要对有害有毒物质进行无害处理,保护环境,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提高高层建筑居民的生活环境,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维护自然生态环境体系的平衡。 三.生态建筑学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应把握生态建筑学的设计目标和原则,为构建一个安全、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而努力。下面对生态建筑学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分析其中的优势方面。 3.1舒适化的设计思路 伴随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更加注重居住建筑的舒适性。因此在高层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尽可能的采用对人们的身体没有危害的建筑材料,尽量不适用具有挥发性的物质,同时要保证高层建筑室内的空气流通,建立防干扰的设备。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建筑周边的自然资源,营造一个舒适、健康的环境,降低建筑设备的使用率,利用可再生资源,例如自然采光、通风等。 3.2 注重生态型高层建筑空间的组合设计 在高层建筑的设计过程中,设计者要充分考虑建筑空间之间的相互组合和搭配,例如,院落的设计、休闲场所的布局和建筑空间的经济成本等问题。在结合生态建筑学的理念后,还要进一步对高层建筑的能源消耗和舒适度等的需求进行充分的考虑。由于高层建筑不同空间对温度、风景和采光的要求的不同,因此在设计时要从居住环境的要求进行合理的设计。此外,在建筑平面设计时,高层建筑的朝向主要以南北朝向为主,同时,要把楼梯、卫生间等空间布置在采光和通风较好的场所。最后,在空间组合设计时,要从整体上进行考虑,对于外部生态环境的结构要进行合理的优化,不能破坏其空间层次结构,要构建多方面的绿化系统。对高层建筑的局部环境进行净化,改善周边的气候环境,并且进行景观设计,把室外的绿色生态系统融入到高层建筑的内部,充分将自然与建筑相结合,让居民感受到自然的清新。 总结 在高层建筑设计中融入生态建筑学的设计理念,不仅能充分利用周围的环境资源,有机的将自然生态战略运用到高层建筑设计中,而且还能创造一种健康、富有生气活力的居住氛围,有效的提高了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质量,为现代高层建筑设计提供了新的视角。 浅谈高层建筑设计中的生态建筑学: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的应用 摘要:针对生态建筑学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做了简单的论述。生态建筑设计,要以人为核心,注重建筑节能设计,充分融合建筑环保节能理念,提升高层建筑设计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要注重实现生态环境和节能的一致性,采用生态表皮设计,以打造舒适的建筑环境。 关键词:生态建筑学;高层建筑设计;节能性;环保性 湖南省将森林覆盖率、绿色建筑覆盖率等生态环境指标,纳入到规划体系中,加大生态建筑建设力度。在构建可持续化发展城市形态时,严格保护生态资源,实现城市规划和生态保护有效连接。在环境保护方面,实施生态控制线规划,明确禁止开发区域与限制开发区域,因此对生态建筑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生态建筑学概述 生态建筑学设计理念提倡节能效应与环保效应,将生态环境和建筑相互融合,利用自然生态理念与模式,开展高层建设设计,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科技与生态等的优势,融合各类因素,形成绿色、安全的人居环境。高层建筑建设资源消耗量较大,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压力也较大,引入生态建筑学,可以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确保高层建筑建设的效益。 2生态建筑学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2.1最优原则 基于生态建筑学,开展高层建筑设计,坚持结构方案最优原则,需要做好全面的调查工作,明确建筑区域情况。以建筑选址为例,要明确地质条件,了解建筑区域的经纬度与气候条件等,以合理设计建筑朝向,进而保障自然通风技术与太阳能资源的利用率。除此之外,要明确建筑区域周围的绿化情况,在前期规划设计时,做好后期规划设计,确保高层建筑设计的合理性。 2.2合理化原则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时,要注重建筑的稳定性与安全性设计。为确保建筑设计的安全可靠,需要精确计算建筑结构参数,对结构设计方案,进行合理化、数字化处理。因为基于生态建筑学的高层建筑,多应用各类节能技术与材料等,设计人员若能将节能理念,有机的融合到高层建筑设计,做好建筑设计的把控,则能够实现绿色生态建筑设计[1]。2.3环境互动性原则基于生态建筑学,高层建筑设计要以人为核心,考虑到建筑使用者的需求,采取人性化设计,坚持舒适性与方便性,使得建筑能够更好的为使用者服务。设计人员可以充分的利用节能技术,实现环境与建筑友好相处。譬如:高层建筑水资源消耗量较大,若将污水全部排放,会造成水资源浪费,甚至会污染环境,因此要加强水资源回收利用,收集雨水和生活用水,利用处理技术,用作厕所冲水与景观水体。可以设置分质排水系统,例如图1所示,实现水循环利用。 3生态建筑学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3.1实现和周围生态环境的友好协调 开展高层建筑设计,实现和周围生态环境的友好协调,要充分利用生态环境资源。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充分吸取环境资源,譬如:高层建筑采光设计,需要制定多种方案,做好方案评选,以确保建筑能够获得较多的光照,减少电能的使用;对于高层建筑空间格局以及朝向设计,增加通风面积,减少对空调的依赖程度,降低能源消耗。高层建筑自然通风形式,主要包括幕墙开窗、双层通风幕墙。其中幕墙窗开启方式主要包括固定窗、平行外推窗等。双层通风幕墙主要包括内循环、外循环、开放式双层幕墙。双层幕墙和传统幕墙相比,能够实现节能50%,可以达到较高的性能[2]。 3.2采用生态表皮设计 建筑表皮生态设计,指的是建筑外围护结构,包括外墙、屋面、楼板等,高层建筑外围护墙体能量消耗较大,可以占据整个建筑能源消耗的1/4左右,因此设计人员不仅要注重建筑装饰功能,还需要注重建筑表皮的支撑功能,从人的生理舒适度与辐射热等因素考虑,营造健康舒适的环境。譬如:某建筑表皮覆盖系统设计,采取了双层结构,包括隔热玻璃与多孔通风层,利用双层表皮,确保建筑内部气流保持正常,避免受到天气变化的影响。外部空气可以通过建筑外皮进入到通风层,建筑内部设置控制板,来控制自然通风系统,形成缓冲气流,输送到建筑主体,以减弱外部风的影响,制造出自然风。 3.3融合舒适化理念 高层建筑是常见建筑物,人们对高层建筑物的质量要求不断提升,追求舒适的居住环境,对建筑结构与功能的要求较高。基于生态建筑学,开展高层建筑设计,需要合理选择原材料,避免使用有害材料,影响居住者的健康与生活质量,因此设计人员需要做好质量把控,合理选择建筑原材料。在设计建筑空间时,需要做好空间组合的设计,确保空间生态性,保障辅助空间能够达到自然采光与通风的要求[3]。 3.4遵循生态建筑学设计原则 基于生态建筑学理念,提高资源利用率是建筑设计的主要目标。在开展高层建筑设计时,需要遵循生态建筑学设计原则。坚持再评价、更新、重复利用、减少消耗、循环利用基本原则。建筑设计原则,提倡不仅要考虑建筑的使用功能与美观程度,还需要做好周围环境评价工作,包括城市气候与植被覆盖,以打造和生态环境相互协调的结构样式,实现高层建筑和自然环境的永续共存。譬如:某节能环保大厦,充分利用建设区域的水资源与地热资源优势,构建了水循环利用系统与地源热泵系统,同时采取分区设计的方式,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以河水和地热资源,作为冷热源,提升建筑水源热泵系统的性能,除此之外,在屋顶还设置了光伏发电机组,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了非再生能源的利用率,降低了能源消耗,提高了建筑的节能性与环保性。从建筑到室内外装修材料上都大量采用具有环保与高科技含量的可循环使用材料,如有机涂料、中空夹层玻璃等环保材料,大厦建成后将具有冬暖夏凉的效果。 4结束语 随着环境污染与能源日益短缺,高层建筑成为发展的主要趋势。在高层建筑设计时,需要加强对生态建筑学的运用,减少高层建筑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实现能源节约,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 作者:陈明 单位:郴州市城乡建设档案馆 浅谈高层建筑设计中的生态建筑学: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的重要性 摘要: 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促进了建筑业的发展,为了城市建设发展更加的井然有序,同时也为了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更是为了给人们提供更多的公共活动空间,使得高层建筑不断增多,但是由于材料和能源消耗大量的浪费,高层建筑建设导致生态环境一定程度的破坏和污染,基于此,本文阐述了高层建筑的负面影响,对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的应用及其注意事项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 高层建筑;影响;建筑设计;生态建筑学;应用;注意事项 生态建筑是以生态为基础的生态与建筑结合的产物,具体而言,是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运用生态学、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从而使建筑与环境有机的结合。以下就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的应用及其注意事项进行探讨。 1高层建筑的负面影响 建筑工程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们更好的居住,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使得高层建筑不断增多,但是高层建筑会给社会生态、人们的居住环境等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①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高层建筑内往往都伴随着高科技的运用,电梯、中央空调机组、风的作用等都会产生一定的噪音,在局部空间中尤为明显,造成了高层建筑的噪音污染,影响着高层建筑的舒适度。同时,高层建筑外墙大多采用的玻璃幕墙,在太阳光、紫外线等光线的作用下,会产生大量的光污染,不仅会对行人的视觉产生干扰,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还会影响飞行动物,造成许多飞行动物撞击在建筑上。②对生态气候的影响。高层建筑高耸入云,密集而又狭窄的空间加快了空气的流动,从而在高空形成高速气流,气流的变化会对建筑周身的天气带来一定的影响,尤其在雨雪等天气状况不好的情况下,会对人们的出行带来很多的不便,甚至会改变建筑物周边的气候。 2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的应用分析 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的应用主要表现为:①节能环保设计。有效的节约能源资源是高层建筑设计的目标之一,也是生态建筑学的基本要求,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所选择的能源资源都是一些低能耗和可再生资源,大大降低了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在进行生态建筑设计中,要充分利用建筑物所在地的可用能源资源,比如在高层建筑设计时,将太阳能作为建筑主要的能源来源,并将其合理运用,不仅能够大大降低煤炭、电力资源的使用,还能充分利用取之无尽用之不竭的太阳能资源。但同时,过度的使用太阳能资源会带来一定的光污染,因此在利用太阳能资源时,还必须采用恰当的防护措施,如安装节能门窗、遮阳挡板等,这种设计充分体现了节能环保的目的。②舒服化设计。为了更好的体现生态建筑理念,在高层建筑设计过程中,在考虑到现有的空间条件下,要对建筑结构进行合理的设计,不仅能够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还能达到室内通风情况良好的效果,促进空气的对流。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也应尽量避免采用含有对人体有害物质的材料,为人们的居住提供一个健康的环境。在高层建筑电梯上的选择,由于楼层太高,电梯是必须的,但是因此也带来了一定的噪音污染,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生态建筑学建议采用国内外研究的先进成果,设计时保证每层楼彼此独立旋转,采取格外的形状和碳素材料以减轻噪音带来的污染。③环境友好设计。高层建筑的出现会对周边的环境甚至是地区长期的气候带来一定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这就需要在生态建筑时,充分考虑到高层建筑与周边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对外部环境进行空间上的合理设计,形成立体的合理的多层次美化体系,从而保证高层建筑周边的生态平衡。 3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应用的注意事项 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应用的注意事项主要表现为:①结构平面布置的注意事项。在设计生态型的高层建筑物时,处于水平荷载的作用中结构侧移是制约建筑物最主要的因素。布置建筑物的平面时所遵循的原则例如形状、对称性等都影响着建筑自身具有的抗侧压力,不对称和不规则甚至是比较复杂的平面结构都会对建筑本省造成不利的影响。所以,在布置结构平面时应该使建筑物功能作用得到满足后,还要将建筑物的抗侧压力尽量提高。②建筑物构造的注意事项。由于不同高层建筑物具有的功能和特性不一样,意味着其内部空间也不一样,再加之建筑物结构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不同构造的建筑物具有不一样的优点。比如悬挂这种结构,是一种允许主框架落地但是其他都可以不落地的结构,而巨型结构则是由大截面其斜、竖杆所构成的担负竖向力和水平的一种结构。③高层建筑节能的注意事项。a.节能会受到建筑的朝向的影响。但同时也会受到季节的印象,因此在设计生态型的高层建筑时要具体全面的将环境的因素给考虑在内,最好设计出来太阳高度角图,对不同的季节朝向不一样的太阳高度进行分析,进而得出在打开窗户时拥有的最大的采光面积那侧,让室内可以得到最多的太阳光线,使损失的热量可以有效减少,让室内的温度保持稳定。b.在建筑物的外表面最好使用节能材料,依据不一样用途的建筑物来选取最适合的材料,其中具体的材料主要有透气、遮光和吸声等材料。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态建筑最主要的目的是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为人类营造健康的生态环境。但是高层建筑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的应用是科学发展观在建筑领域的具体践行,因此对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的应用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黄长文 单位:青海省建筑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铁道车辆工程论文:浅谈如何做好铁道工程施工中管理工作 摘要:管理工作是铁道工程施工的一个重要环节,管理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整个施工的进程以及经济效益。本文将对铁道工程施工技术工作管理的一些要点展开全面的分析探讨。 关键词:铁道工程施工;管理;组织设计 一施工技术文件及各种图表的管理 施工技术文件及图表,是工程施工的原始依据。如因管理不善,造成损坏或丢失,就会直接影响工程施工。因此,工程负责人在施工中,首先要做好以下工作: 1各种施工技术文件及图表要设专人负责,分类装订保管,并做好收文台帐,以便施工中查找使用。 2各种施工文件收到后,应仔细地浏览一遍,需要提前做的工作,要及时地通知有关人员(通知的时间、地点、人员、内容及注意事项要作好记录,以便待查)。 二读懂设计图和复核准工程数量 施工中,读懂设计图和复核准工程数量,也是工程施工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如因设计人员或施工技术人员的一时疏忽,把设计图中的工程数量、尺寸、水灰比、配合比等关键问题弄错,没能及时上报或处理都会给工程施工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施工技术负责人要提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设计图进行复核并作好记录。 1施工技术人员在收到设计图纸后,首先应读懂图,领会设计意图,对不清楚的地方,要及时请教设计单位。 2设计图中采用的定形图、通用图、标准图、专用图等图号的要求,要按规定及时配齐。 3要掌握建筑工程本身的工程数量、建筑材料、结构尺寸及相邻工程的相互关系。 4设计图纸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复核,并作好记录。设计图是否与规范相符或设计中是否出现笔误。设计图是否与现场相符,与概预算相符。从设计图中了解所管工程的有关材料、机具设备。变更设计要按权限及早申报办理签证手续。建立分工点、分项目、上下对口的工程数量台帐;变更设计台帐;临时工程施工方案台帐;过渡工程措施台帐,并及时根据设计变更调整修正。 三施工技术交底 工程施工前的技术交底,便拉开了整个工程施工的帷幕。工程技术交底工作非常重要,它是指导工程施工的原始依据,稍有不慎,都会造成窝工,甚至返工。这就要求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在接受技术交底中,努力办好以下两点: 1技术交底中要有设计、建设、监理、施工单位同时参加。交底中,对各种桩点、水准点的位置,数据要清楚,详细。对设计不完善的地方,在技术交底中要完善,达成共识,并形成交底记录。 2 交底记录中的时间、地点、人员、主要内容要清楚,并妥善保管,作为原始资料,以备待查。 四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组织设计是施工工程的总体规划安排,要求施工人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部署: 1开工前要对主要材料分工点、项目、件名进行核算,并建立台帐。材料核算包括:三大材、特殊材、专用料的核算,并有固定的规格材料。通过工程数量,较准确地核算出材料用量。 2施工组织内容、格式要符合要求,内容包括:施工组织说明的编制依据,上报要求,工期安排,施工计划,劳力平衡,材料核算,主要施工机械计划,施工料具计划等。 五施工测量 施工测量工作是指导施工工作的技术权威,其施工技术人员的技术管理水平高低,工作责任心强弱,将直接影响整个工程的质量和进度。因此,施工技术人员在工程测量工作中,首先要具备丰富的理论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工作中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才能更好地完成以下各项工作。 1 在施工前的全线贯通复测,并在现场复核设计工程量。 2及时安排对每一细小部位的测量工作,做好包括时间、地点、置镜、测量部位、结果及误差的记录,并经常复核测量,使误差符合规范要求,以满足施工要求。 3测量仪器要经常保持清洁完好,并定期进行检查校正,使仪器的误差始终保持在规定的要求之内。 4基桩要根据需要设置防护桩,并绘制桩位示意图备查。基桩应多设几个为好,确保部分损坏或某种原因不能使用时备用。 六施工过程中的管理 工程施工,是施工工作的高潮和重点。施工负责人员如何用沉着、冷静和科学的头脑来处理如此复杂的施工局面,使整个工程的施工安排能有条不紊的进行,是极为重要的。为此,对其有如下要求: 1有内容完整、严密的施工组织、网络计划和质量保证体系。 2有针对性强、切实符合实际的施工技术组织措施、实施性进度计划和安全质量措施。 3 及时送开工报告(附图纸审查记录)。及时作好隐蔽工程的签证、送检工作,对墩基、涵洞基础等隐蔽工程要按规定作好施工记录。有创优规划和创样板工程措施。 4施工负责人要经常深入工地,对重点工序、项目,要亲临现场,对正在施工的工程位置、尺寸复核和操作程度要认真检查,对工程预留孔和预埋件要及时安排按设计位置埋好。 5 对施工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反应要敏感,每当一个问题出现的同时,要联想到因此而导致其它问题的产生和处理的难易程度对工期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并及时提出处理方案上报审批。对于需要填写的检查记录和需工程监理签字的手续均应作好纪录、签字,并妥善保管。 七验工中的管理工作 验工工作是对过去的一段时间工作的肯定,及时验工,能找出施工中的不足,得以完善,从而使施工工程尽善尽美。每月根据上级要求报施工进度,每季进行验工计价,并在上报施工进度和验工前,要对已完工程进行收方测量,核算工程数量。将工程完成数量,连同其断面图、计算单交领导审查签字后上报,并留底妥善保管备查。将已验工数量汇总及时登入台帐。 八工程实验 1对钢材、水泥、半成品等主材应认真检查其产品合格证,并按规定进行必要的实验,确保其质量符合要求。 2对混凝土、砂浆应先送材料进行实验,确定其施工配合比。 3 混凝土、砂浆应按规定制作试件,妥善保管,到期及时送检。 4填土密实度要按规定进行检验。 5 实验资料要分工点、件名,分类妥善装订保管,并建立台帐。 九资料 工程施工资料,是该项工程的灵魂,作为原始的依据,应从以下的几个方面整理保存: 1各种资料要内容完整,条理清楚,书写工整,并分类保管。 2工程日记分工点、件名建立,内容要准确完整。 3施工中要注意记录和积累有关资料,以备编写技术总结和工程小结。 十竣工文件及总结 1工程基本完工后,根据上级要求,及时整理有关资料,提出技术总结和工程总结。 2主体工程竣工后,即由主管施工的技术人员按规定要求整理原始资料、凭证和数据,着手编制竣工文件,并在短时间内拿出底图及有关资料报审。 3抓紧办理竣工手续,不要拖泥带水,力争一次办清。 十一工作交接 1施工中遗留的问题,因某种原因不能正常上报的,要办理工作移交手续。 2移交手续要有移交说明(移交说明包括:工作内容,工作进度,备品以及工作中注意事项),交接双方应共同签字,主管领导在场。移交手续应一式三份,交接双方及主管领导各保管一份。 此外,工作中要善于区分主次、轻重、缓急,合理安排时间,讲究工作效率。上报资料、报表要及时、准确。善于处理工作中的纵横关系,与施工员、业务员之间的关系要协调。对施工中出现的问题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不能光凭经验、想象,片面主观地去解决。在熟练掌握工程施工有关安全、业务知识的同时,更要多看、多动、多写,把在工作中自己的经验,别人的经验,国内的经验,国外的经验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用在工作上,不断地完善工作方法,积累实践经验,提高管理素质,尽善尽美,逐步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工程技术人员。 铁道车辆工程论文:我国道路与铁道工程3S应用综述 摘 要:以3S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测绘新技术,使测绘学科从理论到手段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本文结合3S技术的最新发展,介绍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航测遥感(RS)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在道路与铁道工程的勘测设计、施工兴建和运营管理不同阶段中的应用现状。 关键词:道路与铁道工程;GPS;航测遥感;GIS 一、勘测设计阶段3S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一)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应用 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GNSS是指利用人造地球卫星进行导航或定位的技术系统。目前国际上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主要包括美国的GPS,俄国的GLONASS,欧盟的GALILEO等,我国也自主研制了“北斗”卫星导航广域增强系统。其中,GPS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其技术的最新进展代表了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主要发展方向[。 1.航测遥感技术的应用 利用航测遥感技术测绘大规模大比例尺(以1:2000比例尺为主)地形图,建立数字地形模型,已经成为新线铁路勘测设计的基础数据;遥感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综合信息填图已成为绕避地质灾害、确定铁路线路走向不可缺少的控制性因素。航测遥感技术取代了繁重落后的地面测图工作,改变了铁路勘测设计的程序,引起了铁路勘测设计发生了革命性飞跃,成倍地提高了铁路勘测的速度,大大缩短了勘测的周期,提高了铁路勘测设计的质量。 2.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支持下,把各种地理信息按照空间分布及属性以一定的格式输入、存储、检索、更新、显示、制图和综合分析应用的技术系统,在铁路和公路工程的勘测设计中正得到愈来愈多地应用。将GIS用于铁路和公路工程建设可以保持各种数据的统一、规范,便于提高工程建设的效率,GIS和RS结合,可以获得三维地理信息的遥感图像信息,并利用其进行纵横断面分析、坡度分析等工作,从而实现三维铁路和公路工程设计、桥梁设计、景观设计等。 二、施工阶段主要以GPS的应用为主 (一)采用静态GPS建立高精度平面工程控制网 在桥梁和隧道工程中,目前最为广泛的是应用GPS技术进行控制测量。杭州湾跨海大桥是当前世界第一长跨海大桥,跨海段长达31.5km,海上无任何自然岛屿,其平面控制采用静态GPS按B级精度的要求施测;乌稍岭隧道全长20km,是我国目前最长的铁路隧道,其洞外控制也采用GPS技术,现在该隧道已经全线贯通交付使用。这些大型工程的建设都说明,利用GPS技术进行大型工程的控制测量,不仅可以满足工程建设的精度需要,而且能够加快工程建设的进度。 (二)通过GPS高程拟合建立高程控制网 目前,GPS高程测量精度较低,主要原因是无法准确获取各点的大地高和高程异常值。较常用的计算高程异常方法是:利用测区里的若干个已知水准点,采用解析内插、曲面拟合等方法确定测区的似大地水准面,进而求出各点的高程异常。数座特大型桥梁工程测量的试验分析表明:在小范围的桥梁工程区域内,当地形较为平坦时,利用2~3h的GPS静态观测成果,经过拟合计算,可获得二等精度的高程成果;而利用1~2h的观测资料,可获得三、四等精度的高程拟合成果[9]。 (三)利用GPS-RTK技术进行工程放样 GPS技术在施工阶段的应用除了建立施工控制网外,近年来随着RTK技术的不断完善,在工程放样中也同样得到了广泛应用,从而大大降低了放样的计算工作量和外业观测强度,提高了作业效率。 在铁路、公路、桥梁、港口工程施工中,利用RTK技术直接放样点位已经被成功应用于定线放样、纵横断面测量、地形图测绘以及工程变形监控中。在杭州湾大桥、东海大桥和苏通大桥的施工中,施工单位采用RTK技术进行宽海域的桩基施工三维定位测量,不仅解决了超长距离施工定位的难题,而且提高了测量定位的精度,通过专门研制的海上GPS打桩定位系统,还可以实现测量定位的自动化,大大缩短施工工期。 (四)GIS在工程施工管理中得到初步应用 GPS在道路与铁道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已很普遍,而遥感技术和GIS技术在施工阶段应用较少,但也有成功应用的实验。例如,以深圳地铁变形监测数据和各种图面资料作为信息源,利用GIS软件及二次开发工具,开发了基于GIS的地铁变形监测管理分析系统,并应用于地铁施工监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运营管理阶段3S技术开始得到应用 (一)GPS技术在变形监测中正得到广泛的应用 大型工程结构的变形监测,一直是道路与铁道工程运营管理阶段的重要课题,目前,利用GPS技术正在成为变形监测的重要技术手段。例如,虎门大桥GPS(RTK)实时位移监测系统,能够实时监测整桥3个方同的x,y,z位移和大桥的扭转角,并能对各点的数据进行记录回放[11]。GPS监测大桥位移的实时性和高采样率的数据为大桥的状态分析提供了方便的条件,也为大桥的管理部门的决策提供了依据,使大桥的安全得到了保障。 (二)遥感技术开始得到深入认识并开展应用 目前我国已经利用航测遥感技术完成了大量的既有铁路复测和地质病害调查工作,对成昆、宝天、宝成等10余条地形地质条件复杂,路基、地质病害较严重的既有铁路重点区段和重要工程进行了遥感地质病害调查,从而为铁路工务管理提供了及时有力的信息保障。 (三)GIS在铁路公路的养护管理中正在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近十年来,铁路部门先后完成了哈尔滨等多个铁路局20 000多公里既有铁路复测和数字地形图测绘工作,建立了先进的工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由铁道部电子计算技术中心研制的基于GIS的铁路工务管理信息系统,包含了铁路设备管理,管界图、综合图、速度图、大桥略图等17个子系统,涵盖了铁路工务部门的主要业务,目前已在乌鲁木齐、北京等多个铁路局得到推广应用,为工务系统现代化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铁道车辆工程论文:铁道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摘要]实验教学是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教学环节。从培养铁道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要求出发,对铁道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的重要性、原则、模式及层次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铁道工程 实验教学 体系 构建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适应新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创业魄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验教学是进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铁道工程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铁道工程教学不仅要向学生全面、系统地传授铁道工程领域内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而且更要培养学生应用理论和方法去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因此,需要结合铁道工程专业实际情况,着力构建一个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切实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 铁道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的重要性。铁道工程专业教育包括理论教育和实验教育,理论是实验的指导,实验既是对理论的验证,又是创新的源泉,实验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的继续、补充和深化,具有课堂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实验环节,学生才会正确理解和运用基本理论和方法,发现和总结在管理各环节中的规律并能够提出新问题,从而巩固已学到的理论知识。同时,实验环节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直觉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传统的铁道工程专业的教学侧重理论教学,不太重视实验教学,实验课程处于从属地位,教学模式以课堂讲授为主,特点是理论性、讲述性和灌输性教学。在这种模式下,教学理念是以教师为主体和中心,教师是主讲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学内容完全由教师设计,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老师的组织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缺乏独立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对教师所讲的内容和方法没有真正掌握。实验教学内容陈旧,跟不上时展需要。因此,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力推广实验教学,构建铁道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是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根本途径。 2 铁道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 2.1 适用性。实验教学的规划与开展首先是要以铁道工程专业的发展方向为主导,学生所学即为行业所用,实验内容要满足专业及行业的需求。 2.2 安全性,铁道工程部分实验过程需要在加温、加压的环境下进行,甚至使用高速运转设备,因此实验过程的安全性也是实验教学中需要考虑的因素。 2.3 经济性,铁道工程实验室对设备的配备要求较高,但是也要坚持经济合理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保证实验完成,同时也要挖掘学校固有资源的使用潜力。 2.4 统一性。统一性要体现在实验教学的各个过程中,包括实验教学计划、大纲、指导书等要有统一的要求,同时对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也要有一定的标准来评定。 3 铁道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模式。 3.1 实践导向型。铁道工程专业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必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在专业和专业基础课的理论教学过程中。一方面适当增加实践性环节,如布置一些实践动手的大作业,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通过学生自主实践、思考来阐释基础理论知识,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为学生创造自己动手的机会,如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内容、独立设计实验过程、实验方案等。通过这些实践性环节的设置,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实践动手能力。 3.2 学生自主型,学生是实验教学的主体,如果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实验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意义便无法体现出来。为了全面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就要改变传统的学校安排型、教师做主型教学体系,不能再让学生被动的、强迫的接受规定的实验课程,应该让学生不只会模仿更要懂创新。为此,实验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自主完成实验,实验方案设计、实验仪器设备选取、实验数据采集和实验结果分析总结都应以学生参与为主。另外,实验室应向学生全方位开放,不仅让学生更多的接触和了解实验设备和实验流程,同时也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时间和空间进行理论实践与科学探索,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能够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3.3 教研结合型。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应紧密结合,实现教研的良好互动。依托学科建设与科研项目,促进实验教学的发展,使实验设计与实验过程能不断增加最新的研究成果,从而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同时,实验教学的不断实践与探索也将为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提供创新的平台。 4 铁道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设计。构建铁道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应该从四个层次进行:专业感性认识实验、单一课程模拟操作实验、专业综合性实验、开放性设计性实验。实验教学体系的四个层面是依次递进的关系,前一个层次是后一个层次的基础,后一个层次是前一个层次的发展,每个层次都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指导思想进行教学。每一层次实验项目由课程提出,并根据每门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实验的功能的层次性,确定具体的实验项目内容。 4.1 第一层次:专业感性认识实验。设计专业感性实验环节,其目的是提高铁道工程专业学生对铁路轨道、铁路路基、铁路选线等方面有一个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本专业学习的兴趣。实验环节为组织学生在校内外实践基地进行现场参观,与现场技术人员交流,也可以邀请现场专家进行讲座、座谈。这属于最基础、最简单的一种实验,是铁道工程专业知识进行现场观察、了解的认知过程。 4.2 第二层次:单一课程模拟操作实验,构建实验课程体系首先要有利于发挥其辅助专业课程学习的功能。为此,要根据铁道工程专业各主干课程学习的需要,开设系列实验课程或实验项目。可针对每一门主干课程开设一门实验课程,编写实验教材和实验指导书。这些实验课程的内容是相应主干课程的核心知识,其作用是加深学生对专业课程知识的理解,单一课程实验可以采取操作型实验,也可以采取模拟型实验。这些课程实验体系的设计应突出核心实验,并根据核心实验形成扩展实验的层次结构。在重点抓好核心实验前提下,根据学科层次结构和课程关系,围绕核心实验向外扩展,建设好相关的扩展实验。 4.3 第三层次:专业综合实验。构建实验课程体系也要有利于发挥其促进知识融会贯通的功能。为此,要根据铁道工程专业各主干课程知识之间的联系。开设综合性实验课程。此类实验并非某一课程综合知识的运用,而是多门课程综合知识的运用,通过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的知识,学生可以了解各主干课程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 4.4 第四层次:开放性设计性实验,构建实验课程体系还要有利于发挥其促逃知识创新的功能。为此,应以铁道工程专业主干课程知识体系为基础,开设设计性实验项目。此类实验由学生根据铁路工程实践发展的需要,在本专业主干课程知识体系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实验项目,自主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方法,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自行完成实验。比较而言,设计型实验强调系统性或个性化设计。教师主要起引导、指点和评价作用,引导学生在独立设计过程中,综合地运用相关知识和方法手段,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这类实验通常由多人合作完成,亦可由一个人完成,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促使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并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这种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体系,应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 无论从经费投入、队伍建设、配套完善等方面看,铁道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除制定出铁道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结构外,还应制订实验教学大纲和编写实验指导书,同时,还需要良好的实验教学平台。总之,铁道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工作是一项较新的、富于挑战性的工作,还有许多问题需要不断的探究和解决。 铁道车辆工程论文:高职铁道工程技术(工程机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与实施 摘 要: 本文以企业调研入手,从行业需求出发,按工作过程系统化理念,通过探索和实践,构建了高职铁道工程技术(工程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以培养适合铁道工程行业需要的铁道工程技术应用人才。 关键词: 高职铁道工程技术(工程机械)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一、概述 长期以来,我国高职教育是在普通教育基础上加上职业元素演化而来,以“学科课程体系”为主,采用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授课方式,教学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不适于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考核方式难以反映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水平,没有系统化和根本性地体现其职业特性。近年来虽然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但在进行专业建设和构建课程体系时,仍然没有脱离基于知识传授的学科化课程的束缚,这样势必会影响职业人才的培养质量。铁道工程技术(工程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是用“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取代沿用多年的以学科课程为基础的综合课程方案,该方案由工作任务分析导出典型工作任务,对其进行分析归纳成为行动领域,再考虑到教学实际转换配置出学习领域,并通过具体的“学习情境”来实施,具有完整性、协作性和个性化的特点。该方案的开发思路如图1所示: 二、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制定 明确专业定位是一个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铁路正处于蓬勃发展,2007年10月,国务院第一百九十五次常务会议批准了《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将2020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调增至12万公里以上。主要措施有:1.大力发展客运专线,新建客运专线1.2万千米以上,规划“四纵四横”客运专线,以及三个城际快速客运系统;2.完善路网布局和西部开发新线,规划建设新线约1.6万公里;3.加强既有路网技术改造和枢纽建设,提高路网既有通道能力,规划既有线增建二线1.3万公里,既有线电气化1.6万公里。地处华东地区的上海铁路局作为东部铁路建设的主战场,2009年建设项目更是创造多项历史纪录,完成的建设投资将超过200亿元,而开工项目总投资规模更是达到2200亿元,建设投资规模之大前所未有,全年开工(包括拟开工)项目达到18项。另外,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网络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建设也在快速发展,目前已有25个城市规划了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建设的轨道交通网络总投资估算将超过8000亿元,总里程将达5000公里。其中北京、上海、广州等10个城市拥有轨道交通线路。就江苏而言,仅“十一五”期间,南京市轨道交通发展规划在2010年前要完成82公里1号线南延线和2号线建设任务,启动建设3号线。苏州地铁1号线已经开工建设,无锡、常州地铁1号线也在规划中。 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大发展,给铁路线路施工与维护的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铁路线施工、养护手段也随着铁路事业的整体进步得到了飞速发展,从纯粹的人力到小型机械化,再到大型机械化,而大型施工、养路机械化设备的引进,极大地提高了铁路线路施工养护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大型施工、养路机械是集机械、电子、液压、气动、激光和计算机控制等高新技术于一体的装备,新装备的大量投入应用急需大量的经过系统学习、掌握专业技能的高层次人才。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所属的25家特大型施工企业的用工人员需求量在1万以上,另外我校所处的上海铁路局工务系统每年急需仅大专层次的铁道工程技术(工程机械)专业技术人才800多名。而上海铁路局管内尚无开设铁道工程技术(工程机械)专业专科层次的学校。行业良好的发展势头,给铁道工程技术(工程机械)专业提供了很大发展空间。在大量的调研基础之上,经过综合分析论证,我院明确铁道工程技术(工程机械)专业培养目标是:面向全路铁道施工企业、上海局工务系统及城市轨道系统,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与道德修养,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一定英语和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了解现代铁路线路技术及发展方向,特别是200km/h以上的高速铁路技术装备特点,熟悉铁路养护流程,具备大型养路机械维修与操作技能,能从事铁路的机械化施工、养护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和不断学习、持续发展的能力,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一线岗位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 三、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做法 高职教育的核心是通过综合的和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获得在实际工作中迫切需求的实际工作能力。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根据专业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用与工作过程相关的典型工作任务对职业岗位活动进行整体化的分析和描述,并在此基础上开发课程,实现课程结构与岗位工作结构的对接。主要的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组成由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组成的调研组,对典型的企业(如上海铁路局工务段、机械段、工程局等)进行走访和调研,以实践专家深度访谈的形式,与企业一线技术骨干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重点了解毕业生在企业所从事岗位工作的具体任务工作内容。同时了解企业对毕业生提出的要求,在获悉岗位工作任务及工作内容的同时请企业人员填写工作任务描述表,把掌握的一手资料记录下来。从工作任务描述表及调研过程中获得的信息得到铁道工程技术(工程机械)专业毕业生从事的具体工作任务实例,并经过分析概括,将主要的具有相同性质的工作任务实例合并,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32项,这些工作任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对这些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相互关联的任务集合统一到一个个行动领域之中,便形成了所有的行动领域。与此同时从简单到复杂按职业成长规律进行排序,并根据深度访谈获得的信息确定了专业行动领域的难度等级。在充分考虑教学组织与实施、学生水平及师资条件等因素,将职业行动领域进行教学化加工与反思,充分考虑教学的可实施性,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按照实际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将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转化。在转化过程中,有的是将多个行动领域转换成一个学习领域。经过转换配置与企业论证,开发出铁道工程技术(工程机械)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共11项。考虑到我国国情和学生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为保证学生跨职业学习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竞争力的加强,整个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学习领域共设计了三部分:公共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拓展学习领域。(如表1) 表1 铁道工程技术(工程机械)专业课程体系 四、思考与体会 通过开发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及铁道工程技术(工程机械)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我们得到如下认识。 1.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是体现职业教育特色所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真正以学生为中心设计,以典型工作任务的实施为教学主线,以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形成的直接经验的形式来掌握融合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教学本质思想真正体现了“工作怎么做,教学怎么教”,特别强调“做中学”,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是在完成特定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来的。因此,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非常适合职业教育,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较好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职业能力,是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 2.开发适合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教材迫在眉睫。现在使用的职教教材,一般以学科系统化为模式,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实践与理论脱节,学与用之间不能做到有效结合,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所以所以开发适合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教材迫在眉睫。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材包括实训教材和理论教材。实训教材应先编写以职业技能及相关技能知识为内容的单元模块,再以这些单元模块为基础进行整合,形成各个教学项目,以覆盖同一领域不同职业或不同职业方向的具体要求。实训教材应重在如何做。理论教材要针对培训技能的要求编写。教材编写要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专业理论课始终围绕专业实训这个核心活动,打破学科系统化的模式,按实际工作过程,做到“少、精、浅、实”,不求完整,但求实用。 3.加强师资培训,构建一支双师结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双师结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是顺利进行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要想让我院培养出来的铁道工程专业人才更具竞争力,必须先提高教师的水平。(1)更新教师的课程观,提高教师的职业教育课程理论水平,加强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基于工作任务的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设计能力,使骨干教师掌握以职业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技术;同时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赴企业进行研修、顶岗锻炼,提高教师从事专业技术生产实践和科技开发活动的能力,使教师尽快成为合格的双师型职业教育教师。(2)聘请行业企业兼职教师,聘请在苏州及周边地区生产、建设、管理等第一线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来校兼课,促进企业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建设也课程教学工作,构建兼职教师库。 4.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铁道工程技术(工程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需提供能满足课程教学需要的生产型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应是“教学工厂”,是“生产型”的应突出其教学功能和学习功能,应为课程服务。在校内实训基地里面:学生专业课的教室就是实训室,也是产品的生产车间或业务的工作室;学生既是专业技能的学习者,又是生产者,是有形或无形产品的学徒;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生产实习的师傅;教学的内容就是让学生完成企业的一项工作任务;教学设备就是生产设备,教学素材就是生产的原材料;学生完成的学习成果就是生产出合格产品或是学生的创意作品;教师在完成生产实训任务的同时又能开展一些新产品、新技术研发。 铁道车辆工程论文:浅谈铁道工程施工若干问题 摘要: 本文在简单论述审核设计资料、施工的测量及新奥法施工的基础之上研究了网络技术在接触网改扩建工程的应用,并指出网络技术在施工中运用的深刻理论意义及实用价值。 关键词:铁道工程;工程施工;网络技术 1 引言 铁道工程是工程施工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其技术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质量、进度以及经济效益。 2 审核设计资料 为了施工的顺利进行,在施工之前要做好设计图、土石方数量等设计资料的审核工作。在施工的过程中,施工 人员有时候会凭借个人工作流程的熟练经验去操作,难免因为一时疏忽把工程量、尺寸和水灰比等重要问题弄错并及时的上报,这些细节问题的则是关系到工程施工的进程和质量,更会造成经济利益的大量损失。因此,施工技术人员应当做好施工前对设计资料的审核工作,可以结合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施工人员要在接收到设计图的时候,认真的分析图纸中的内容,对图纸内容有疑问要及时的和设计单位沟通,做到对图纸的含义清楚明了。其次是要根据设计图中采用的定型图、通用图和标准图等图号的要求按规定及时的准备,准确的把握建筑工程的工程数量、建筑材料、结构尺寸和相邻工程之间的关系。另外还要对设计图进行复核并做好记录,首先是检查设计图是否存在笔误,检查设计图是否符合规范和是否和实际施工情况以及概预算是否适合。要从设计图中准备相关的材料和及其设备,如果要对设计图进行更改应当及时的申报办理签证手续。 3 施工测量 施工测量工作是指导施工工作的技术权威, 施工技术人员的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质量和进度。因此,首先要选择一些理论知识充足、实践经验丰富,同时还要有高低的责任感和严谨的工作态度的施工技术人员,保证良好施工技术水平和施工的进度。其次是在施工前对水准路线、线路中线及工程数量进行复核。参照设计资料进行对比。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处理。并作好记录。基桩是控制线路走向及标高的重要桩在施工中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从而损坏丢失。因此根据需要, 结合现场地形设置护桩, 并详细绘制桩位示意图。确保部分损坏或某种原因不能使用时备用。及时安排对每一细小部位的测量工作.做好各项记录, 使误差符合规范要求。以满足施工要求。准备好水准仪、测距仪、经纬仪等测,测量工具,以保证的施工的过程中测量的需要。在施工的过程中要合理的利用测量仪并要保持仪器的干净,定期对其进行校验,使仪器的误差始终保持在规定的要求之内。 4 新奥法施工 所谓新奥法就是在施工过程中充分发挥围岩本身的自承能力, 以锚杆和喷射混凝士为主要支护手段, 及时地进行支护, 控制围岩的变形和松弛, 使支护与围岩形成联合受力结构共同作用, 并通过对围岩和支护的量测监控指导施工。它主要采用全断面的开挖方法和侧壁导坑环形开挖法等,开采方法的采用是根据实际的地质条件来选择。一般采用的辅助工法组要是降低地下水位的井点降水法达到防止地面下沉的目的和防止涌水的注浆工法。新奥法施工技术在世界上许多的国家城市浅埋地铁施工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日本的粟山、大贯、北四番丁城市隧道和横滨市地铁区间及横滨地铁车站等。联邦德国是当今地铁工程中较多地采用新奥法技术的国家。他们不仅在地铁区间隧道应用, 而且还在多层多跨大断面地铁车站隧道中广泛应用, 如慕尼黑车站、法兰克福站, 埃森、渡洪、纽伦堡地铁车站等, 其施工技术已发展到较高水平、在美国华盛顿地铁.法国里尔地铁。南朝鲜汉城地铁、香港地铁等也被广泛采用。浅埋地铁区间和车站隧道的施工方法众多,且在不断地进步发展着,我国应当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施工经验,并结合本国的实际施工情况进行创新,大力支持施工的科学实验,形成一套属于适应我国实际情况,具有本国特色的施工方法,以推进我国地铁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 5 接触网改扩建工程中网络技术的应用 5.1 利用网络技术安排施工计划 既有铁路线改造是在不中断行车情况下, 多专业同时施工, 需要在施工过程中实现有效控制, 合理地安排施工进度, 总体把握施工项目, 使施工得以顺利进行。编制施工进度计划, 把复杂的施工内容合理有效的组织起来, 并能迅速反映不断变化的现场情况, 及时调整和修定, 如果仅凭以往的经验安排施工进度计划, 具体操作起来难度就会较大, 甚至行不通。网络技术在兰武二线既有电气化接触网改造过程中的成功应用, 使这一问题得到了解决, 每个车站、每个区间、每处拨接地段都必须编制一份进度网络图, 将所有影响因素罗列编排在图上, 然后出关键线路,并据此安排施工。这些网络图的应用使得施工过程可控有效, 理顺了施工关系, 降低了工程成本。 5.2 运用网络技术, 优化施工方案 网络的优化, 是在关键线路上选择效率最高的方案, 缩短其持续时间, 从而达到充分利用停电天窗点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对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有准确的把握,并对本专业项目和其他施工单位的专业项目做好对比,理出逻辑关系,在同一个项目中做好至少两个施工方案,在施工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做好方案的调整,以保证工程预期目的的实现。在施工方案中要明确施工项目的先后顺序,对天窗点的程度有效的把握以及对恢复运营怎样做好过渡措施等一系列工作要明确。 6 结语 总之,在铁道工程的施工中做好设计资料的审核、施工测量、施工方法的选择以及网络技术的运用是保证施工进程与质量的关键。另外施工负责人员要用沉着、冷静和科学的头脑来处理复杂的施工局面, 使整个工程的施工安排能有条不紊的进行, 是极为重要的, 铁道车辆工程论文:论析地下铁道工程测量施工技术发展方向 摘 要:文章介绍了当前地铁工程测量的现状和一些工程测量新发展方向。主要从地下铁道工程测量精度设计的原则和要求、定向测量GPS控制网测量、铺轨基标测量等方面,论证了提高地铁施工精度和施工质量的新途径。 关键词:地下铁道 工程测量精度设计 工程测量是各项建筑工程设计、施工及设备安装的必要工序。随着我国地铁、轨道交通 事业的发展,工程测量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城市地铁由于其在建筑物、构筑物稠密地区修建,精度要求较高,施工线路长、施工单位多,又给工程测量增加了工作难度,因此,新的测量仪器及新的测量方法均在地铁施工中得到了应用。本文就当前地铁工程测量的现状和主要技术方法,由生产实践实际要求出发,作一些介绍和论述。 1 地下铁道工程测量精度设计分析 地下铁道测量工程的测量精度设计是根据工程的特征、施工方法、施工精度、设备安装精度和贯通距离等诸多因素确定的,它不仅要保证隧道和线路贯通,而且要满足线路定线和放样的精度要求。 (1)地下铁道测量的首要任务是保证隧道贯通,因此在地下铁道工程测量精度设计中,合理地规定隧道贯通误差及其允许值,是地下铁道测量的一项重要研究任务。目前在地下铁道测 量中使用的测量贯通误差要求,大都来自铁道部《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它是根据山岭 隧道贯通误差测量的实际统计资料计算出来的。该指标应用在主要采用盾构和喷锚构筑法进 行隧道施工的地下铁道中,广泛应用于城市地铁,是否科学值得商榷。一般认为地下铁道贯通测量误差应根据设计所给定的限界裕量(安全空隙)和隧道结构联结处的允许偏差两个主要因素来确定,当然还要考虑测量仪器设备的精度状况。如设计一般给定的隧道结构限界裕量每侧为100mm,则这100mm的限界裕量中应主要包括施工误差、测量误差、变形误差等。 (2)地铁给定的高程安全裕量比较大,一般为70―100mm,因此根据目前测量仪器和设备状况以及隧道结构的竖向允许偏差,很容易满足贯通误差设计要求,但考虑到地下铁道整体道床铺轨对高程精度的要求,高程贯通测量误差确定为±25mm.同样采用不等精度分配方法,将高程贯通测量误差分配到高程测量的各个环节: 其中:地面高程控制测量中误差 ±12mm 高程传递测量中误差 ±8mm 地下高程测量中误差 ±12mm 则高程贯通测量中误差mh为: mh=±18.8mm<±25mm 2 定向测量 (1)在地铁中,采用全站仪、垂准仪和陀螺经纬仪组成的联合作业方法进行竖井定向,该方法摆脱了传统悬吊钢丝的联系三角形法,不仅克服了受城市地铁施工场地狭窄制约,图形强度不易提高,占用井筒时间过长等缺点,而且采用双投点,双定向的方法,大大增加了测量 检核条件,又提高了定向精度。在地铁复八线测量中所使用的GAK―1陀螺经纬仪标称精度为一次定向中误差为±20mm″,实际作业时定向边的陀螺方位角和其改正数的测定误差,则定向边陀螺方位角误差可达到±8″。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又引进GAOS自动陀螺经纬仪定向系统,不仅操作方便,定向成果可靠,提高了定向精度。 (2)当隧道埋深较浅时,则采用导线测量方法和向地下传统坐标和方向,同样布设双导线加 强检核和提高精度。当隧道贯通距离较长时,还可采用在隧道上钻孔,通过钻孔投测坐标或测定投测点陀螺方位角的方法提高定向精度。 3 GPS定位技术测量 (1)早在1990年5月北京地铁复八线就采用GPS进行首级控制测量,控制网由10个点组成,布 设成单三角锁形式,该网采用两台WM100单频接收机观测,异环闭合差为1.73ppm―2.89ppm, 边长中误差为±2.1mm,点位中误差为±3.5mm. (2)1994年由于城市建设的影响,原有GPS控制点有的被破坏,有的发生变形,需要对原控 制网进行扩充,并对原控制点的稳定性进行评价。为此,在原GPS控制网的基础上进行扩充 ,新网共选设了13个点,其中3个点为一等点,7个点为旧点,新增6个点。 考虑到地铁测量误差分配到GPS测量的误差精度要求(相邻点位中误差小于±10mm),为加强控制网整体强度,1994年采用一次布设,两级观测、整体平差的原则设计和布设GPS网 .一级网由两个重叠的大地四边形组成,二级网为一级网下加密的三角锁。 4 断面测量 在地铁隧道中断面形式多样(包括矩形、直墙拱形、椭圆形、传统形、圆形、变截面6种 ),一般要求直线段每12米,曲线段每6米测量一个断面,并根据隧道不同的断面形状,在断 面上选择与行车密切相关的位置测定其与线路中线的距离。过去很多单位采用人工直接丈量 的方法,精度低,速度慢,工作非常繁重。随着测量仪器和测量技术的发展,断面测量仪面 世后,断面测量工作有了新的突破,但该仪器不能实行一站多断面测量,而且价格昂贵,很多单位无经济能力问津。 通过几年来的实践和应用,采用全站仪、数据采集器、计算机和觇牌组成断面测量系统 进行断面测量,利用该系统进行断面测量的方法有二种,一种是将全站仪和觇牌安置在隧道中线点上,首先测量置镜点至欲测断面中线点的水平距离和高程,并将水平角置零,然后就 可连续依次测量多个断面测量点水平角和垂直角信息,并自动传输到数据采集器之中,并通 过计算机经运算既可求出待测点与中线距离。最终以数据表格和断面图形式输出观测成果。另外,为保证测量的断面垂直于中线,在觇牌上安置有简单照准装置和水平度盘装置,不管是直线、圆曲线还是缓和曲线段,都可以根据事先计算好的觇牌至仪器方向与断面夹角值标 定出断面方向。另一种方法是将全站仪或觇牌安置在隧道内任意位置,即测量仪器或觇牌在 非线路中心进行断面测量。该方法利用任意安置仪器或觇牌的点与线路关系,通过计算机确 定断面里程和议程,从而进行断面测量。上述两种断面测量方法速度快,使用方便,而且可 以充分利用本单位现有测量仪器设备,具有非常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5 铺轨基标测量 铺轨基标是高标准轨道混凝土整体道床的轨道铺设控制点,精确地测设铺轨基标是保证 轨道施工质量的关键。即将颁布实施的《地铁施工验收规范》中地铁轨道验收标准要求:平面上轨道中心线与基标中心线允许偏差为2mm,轨道方向在直线上要远视直顺,用10m弦量允 许偏差1mm,在曲线上远视圆顺,用20m弦量正矢,根据曲线半径圆曲线,允许偏差为1―3mm ,缓和曲线允许偏差为2―5mm,高程上轨顶标高允许偏差2mm左、右股钢轨顶面水平允许偏差为1mm,在延长18m的距离范围内,无大于1mm的三角坑,轨顶高低差目视平顺,用10m弦 量不大于2mm;道岔精度除满足上述要求外,还要满足里程位置允许偏差2mm,导线及附带曲 线允许偏差1mm,附带曲线用10m弦量,连续正矢允许偏差为1mm,轨顶标高允许偏差为2mm,全长范围高低不大于3mm. 从上述地铁轨道验收标准不难看出,由于为节省工程造价,地铁限界预留的安全裕量比 较小,线路在隧道中调整空间受到很大制约,因此,地铁轨道验收标准主要对铺轨基标中线与指导隧道施工的线路中线或结构中线的偏差作出规定。同时,为使线路圆顺,对单位长度 相邻铺轨基标间的相对精度也提出了要求。根据轨道验收标准,我们总结制定了铺轨基标测设精度要求和基本方法。 5.1铺轨基标测设精度要求 为保证线路圆顺和基标相对精度,对控制基标和加密基标的测设精度制定如下要求: (1)控制基标测设精度要求 两控制基标相邻边长间夹角平差后的值,对设计值而言误差不得超过6″,基标测设的角度测量中误差<±3″;基标高程测量的水准路线闭合差小于8 L mm;距离测量误差直线 段小于1*/5000;曲线段小于1*/1000. (2)加密基标测设精度要求 直线段纵向误差每6m小于6mm,曲线段每5m小于5mm,偏离中线小于±1mm;相邻基标高差小于±2mm. (3)道岔基标测设精度要求 道岔铺轨基标位置横向误差不大于±2mm,主线、侧线交角较差不大于±10″,高程误差同加密基标。 5.2铺轨基标测设基本方法 由于地铁施工时车站控制点一般从地面直接投测,精度比较高,加之车站线路一般为直线,线路与站台间距限差要求很严,不易在车站进行线路调整。 (1)中线调整测量和精密水准测量 以“铺轨单位”两个车站中的中线控制点为起算控制点,与在区间隧道内的原有施工中线控制点布设通过左、右线的附合导线。如左、右隧道之间有联络线,则应布设结点网。平差后导线点坐标和原来坐标比较,当其较差不影响隧道限界时,即可用这些中线控制点进行下一步控制基标测量工作。如果影响隧道限界时,则应会同设计等有关人员改移或调整中线至允许误差内的合适位置上。 在“铺轨单位”中布设一条通过左右线的精密附合水准网,在区间埋设精密水准控制点(尽量利用施工水准点),水准点间距为100―200m,精密水准网按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 施测,水准网闭合差小于8 Lmm(L为水准路线长度,以千米计)。 (2)铺轨基标测量 控制基标的测设。利用调整后的中线控制点测设控制基标,控制基标分为初测、串线测量和调线测量三个步骤。 ①初测:根据事先计算的控制基标测设数据,用坐标法测至地面,并精确测定其位置。 ②串线测量:对“铺轨单位”中的控制基标进行串线测量,检测控制基标间角度、边长等几何关系是否满足设计精度要求。当控制基标间几何关系超限,并与线路存在较大偏差时应进行调线工作。 ③调线测量:调线前,先在室内计算控制基标间夹角实测值与理论值较差β,β值超 过6″时,可根据β和控制基标间距计算出控制基标在垂直于线路方向的改正值δ,然后 在现场对β超过6″时所涉及的控制基标进行归化改正。归化改正时要照顾到相邻基标改 正值的相互影响,往往仅改正一个点就可使相邻点几何关系满足要求。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工程测量科技进步很大,发展很快,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发展还很不平衡,尚跟不上国民经济建设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大力促进工程测量技术方法与手段的更新换代,积极推动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充分利用新技术及地面测量先进技术设备,把传统的手工测量向电子化、数字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同时加强相关学科的研究,不断拓宽工程测量服务新领域,开创工程测量发展新局面,为推动我国工程测量科技进步而努力奋斗。 铁道车辆工程论文:地下铁道工程施工的监控量测及沉降分析 摘 要:在城市地铁施工中,保证周围建筑物、地下管线等的安全非常重要,为了安全施工,必须建立起有效的监控量测。文章结合北京地铁十号线苏州街站,介绍了地铁施工中监控量测的目的及项目、沉降变形的原因及规律分析。 关键词:地铁;安全施工;监控量测;沉降变形 1 工程概况 北京地铁十号线一期工程苏州街站,站位位于海淀南路与苏州街交叉路口,站位与海淀南路基本平行(东西向),车站北侧苏州街以东为亿方大厦(13层)、海淀区机电设备厂住宅楼(11层);苏州街以西为六层住宅;车站南侧苏州街以东为五层建筑物,苏州街以西为航天长城大厦(15层)。 苏州街站为直线侧式车站,总长195m,其中两端为双层双跨单柱结构,长166.0m,宽22.5m,覆土厚度为6~7m;中间为单层双连拱结构,长29.0m,宽16.4m,覆土厚度为12m左右。车站主体双层地段及风道挑高段采用“PBA”法施工,单层地段采用“中洞法”施工,风道标准段采用“CRD”法施工。 2 监测目的及项目 2.1 监测目的 苏州街站监测方案设计以安全监测为主要目的,同时考虑积累地下工程施工经验、验证修改设计参数、对地层参数进行反分析的需要。 2.2 监测项目 苏州街站双层主体结构采用“PBA”工法施工,目前主要进行导洞的开挖支护施工。依据导洞的实际施工情况,监测项目主要有地面沉降监测、建(构)筑物沉降监测、导洞拱顶沉降、导洞收敛等A类必测项目。另外,我们还进行了围岩土压力量测、初支格栅应力量测等B类选测项目。降水水位监测由北京地质工程公司负责实施。 3 沉降变形的原因及规律分析 3.1 地表沉降规律分析 选用了苏州街站地表沉降量最大的D1-3测点(累计沉降量为19.01mm)进行分析,在进行地表第一次监测时,监测值与初始值相同。随着导 洞的开挖,地表沉降按规定的频率进行监测,地表沉降监测变化曲线见图1。 从测点变化曲线图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①测点有两个明显的沉降区域,时间分别相对应于主体下部导洞开挖通过时间和上部导洞开挖通过时间。 ②第一个沉降区域时间明显较第二个沉降区域时间长,这与实际施工情况相符合。下部导洞因主要位于砂卵石地层,施工进度较慢,持续时间较长;上部导洞拱部因主要位于粘土层,施工进度较快,持续时间较短。 ③第一个沉降区域沉降速率较第二个沉降区域沉降速率小,这主要是因为上部3个导洞施工进度均较快,对地表的影响较大;而下部3个导洞因施工进度快慢不一,通过该测点位置的时间相差较多,沉降速率较小。 ④导洞全部通过后,地表沉降值即趋于稳定,这说明影响地表沉降的主要因素为洞室的开挖。锚喷支护完成、洞室成为闭合的稳定结构后,对地表的影响将明显较小。因此,在施工过程中,控制的重点应为每一循环开挖的时间和洞室闭合成环的时间。 ⑤因为上部导洞和下部导洞开挖过程中,对地表沉降有一明显的分界,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后续的扣拱施工中,地表将出现另一次明显的沉降。 ⑥“PBA”工法施工的暗挖车站,地表沉降值及沉降速率有明显的分界,因此在进行回归分析时,很难找到一个函数(无论对数、指数、幂函数)将所有的沉降进行模拟。 ⑦D1-3测点所处断面沉降见下列数据。 D1-1:13.74mm D1-2:18.21mm D1-3:19.01mm D1-4:17.48mm D1-5:11.33mm 3.2 拱顶沉降规律分析 选用与地面沉降测点位于同一里程的上部中导洞拱顶沉降点F2进行分析,F2测点累计沉降值最大为11mm。为便于分析,进行曲线模拟,我们取沉降值的绝对值做出沉降曲线,见图2。 对该曲线进行了回归分析,模拟曲线函数为。从沉降曲线图及地表沉降曲线图可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①上导洞拱顶沉降值小于地表沉降值,这主要是因为地表沉降值是由于多个导洞开挖时引起的,但拱顶沉降主要为单个导洞开挖后引起的沉降。 ②从沉降曲线图中知道,在初步沉降后,又出现了一次较大的沉降区域,这是因为F2测点位于风道挑高段导洞与车站主体导洞相交的地段,风道挑高段后期施工导洞开挖时引起又一次较大的沉降。 ③因为F2测点沉降受多个导洞开挖影响,造成了模拟曲线的与实际的沉降曲线相差较大。 4 对监控量测工作的体会及建议 4.3 对今后监测工作的建议与意见 ①苏州街站暗挖车站双层结构施工有6个导洞之多,拱顶沉降测点、收敛测点、地面沉降测点较多,监测工作量很大,而且地表监测受交通影响较大,建议统一制定围岩稳定的标准值,即地下无施工时,监测值达到一定的标准即可停止监测。 ②加强对各测点的分析。沉降是各种因素影响的综合反映,在今后的监测工作中,应加强对监测数值的分析,了解引起沉降的主要因素。 铁道车辆工程论文:浅谈铁道工程项目前成本控制 【摘要】:介绍了铁路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原则和几种方法,提出了如何进行成本预测、控制、核算和分析,才能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 【关键词】:铁道工程;成本控制 1.成本控制的原则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就是在项目成本形成中,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各种物化劳动和活劳动,进行监督、调节和限制,及时纠正可能发生的偏差,把各种消耗的实际发生额控制在计划成本的范围之内,以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成本控制的目的是为了合理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降低成本,增加收人,以提高项目成本的管理水平,创造出好的经济效益。在施工项目成本控制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1.1全面控制原则 全面控制包括全员和全过程控制。 (l)全员控制 项目成本是考核项目经济效益的综合性指标,它涉及到与项目的各有关部门、单位和班组,也包括每个职工的切身利益有关。因此,成本控制需要大家共同关心,把成本目标落实到每个部门乃至每个人,真正树立起全员控制的观念。 (2)全过程控制 项目成本的发生涉及到项目的整个周期。形成项目成本的全过程要有成本控制的意识。在投标阶段,要做好成本的预测,签好合同;在中标后的实施过程中,要制订好成本计划和成本目标,采取技术和经济相结合的有效手段,控制好过程中成本;在竣工验收阶段,要及时办理工程结算及追加合同价款,做好成本的核算和分析。总之,使施工自始至终处于有效控制之中。 1.2开源与节流相结合的原则 成本控制的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其途径包括降低成本支出和增加预算收入2个方面。这就需要在成本形成过程中,一方面“以收定支”,定期进行成本核算和分析,以便及时发现成本节、超的原因;另一方面加强合同管理,及时办理合同外价款的结算,以提高项目成本的管理水平。 1.3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 责、权、利相结合是实现成本控制的前提和重要保证。在成本控制过程中,项目经理及各专业管理人员都负有一定的成本责任,从而形成整个项目成本控制的责任网络。要使成本责任得以落实,责任人应有一定的权限,即在规定的权限范围内,可以决定某项费用能否开支、如何开支和开支多少,以行使对项目成本的实质性控制。如物资采购人员在采购材料时,应有选择供应商的权力,以确保材料成本相对合理。最后在成本控制中出现的业绩,企业领导对项目经理,项目经理对各部门,要进行定期检查和考评,要与工资、奖金挂钩,做到奖罚分明。只有责、权、利相结合,才能使成本控制真正落到实处。 1.4节约原则 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也是成本控制的一项最重要的基本原则。首先,严格按成本开支范围、费用开支标准和有关财务制度执行,对各项成本费用的支出进行监督和限制;其次,提高施工科学管理水平,优化施工方案,提高劳动生产率;最后,采取预防成本失控的措施,制止可能发生的浪费。真正做到向管理要效益、向技术要效率,保证目标成本的实现。 2.成本控制的途径 成本控制的内容就是对工程项目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控制,其有效途径可以从降低成本着手,确保项目目标成本的实现。 2.1材料费的控制 材料费的控制,按照“量、价分离”的原则,一是对材料用量的控制,二是对材料价格的控制。 (l)材料用量的控制包括:坚持按定额确定的材料消耗量,实行限额领料制度。对于定额中没有的材料,则实行计划管理和按指标控制的办法,根据上期实际消耗量,结合当月具体情况和节约要求,制定领用材料指标。各班组只能在规定限额内,分期、分批领用,如超过了限额领料,要分析原因,及时采取纠正措施;改进施工技术,推广使用降低料耗的各种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在对工程进行功能分析、对材料进行性能分析的基础上,力求用价格低的材料代替价格高的材料;认真计量验收,坚持余料回收,降低堆放、仓储的损耗。 (2)材料价格主要由材料采购部门在采购中加以控制。由于材料价格是由材料原价、材料供销部门手续费、包装费、材料运费及损耗费等组成。因此,在控制材料价格时,选定合格的供应商,实行货比三家,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择优购料;合理组织材料运输,就近购料,选用最经济的运输方式,以降低运输费用;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减少资金占用时间,合理确定进货批量和批次,尽可能降低材料储备。 2.2人工费的控制 人工费控制与材料费控制方法相同,实行“量、价分离”的原则。 按劳动定额计算出定额用工量,并按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及零星用工的定额工日比例(一般为5%——10%)一起包给项目工长,由项目工长进行包干控制。 人工单价的控制主要是通过项目经理与施工班组的人工费承包合同来确定。人工费的控制除了采取上述办法外,还必须从项目人员的动态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减少2、3线及富余人员等方面加以控制,以节约人工费支出。 2.3机械费的控制 机械费主要由台班数量和台班单价两方面组成。为有效控制台班支出,要合理的安排施工,加强设备租赁计划管理,减少因施工组织不当而引起的设备闲置;加强机械设备的调度工作,尽量避免窝工,提高现场设备的利用率;加强现场设备的维修保养,避免因不正当使用造成机械设备的闲置;做好上机人员与辅助生产人员的协调与配合工作,提高机械台班产量。 2.4运杂费的控制 铁路工程的运杂费是指材料成品、半成品、构配件及机电设备等由材料厂运到工地的料库所发生的费用。它包括运输费、装卸费、其他有关运费和材料管理费等。 控制运杂费应在保质和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安排材料的装卸和运输,减少运输途中的损耗,编制科学的施工组织设计,确定合理的运输方式和运输路线,减少或避免重复搬运。 2.5管理费的控制 现场管理费在项目成本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在项目具体使用和开支时弹性较大。所以管理费的控制与核算都较难把握,主要应采取以下措施: 项目机构要合理配置,力求精简,选配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降低管理人员的费用。核定项目管理费开支指标,项目经理在规定的开支范围内有权自主支配,超计划使用则需经过一定的审批手续。 控制项目机构的招待费,要根据工作需要制定出招待标准,从内部做起,严格控制。 企业财务部门要对项目管理费开支标准的执行情况进行逐月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反映,找出原因,制定纠正措施。 3.搞好成本预测、控制、核算、分析 成本预测、控制、核算、分析是成本控制的关键。 3.1搞好成本预测工作 成本预测是提高项目效益的前提。为了使施工项目的各级领导掌握主动和运筹帷幄,对施工的经营活动及其可能达到的经济效益,必须做到事前心中有数,并为达到预期的目标采取有利措施进行控制,把事后报帐变为事前算帐,进行有目的的管理。 3.2搞好成本控制 搞好成本控制除前述外,还应加强以下几项工作: (1)加强项目的财务管理,搞好基层成本控制,要始终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严格资金成本管理,努力降低成本费用支出; (2)严格验工计价,正确反映施工成果,推进优质优价和现场验工的计价方法,把验工计价与工程质量挂起钩来,确保统计数据真实、准确; (3)施工中应统筹兼顾,正确处理进度、质量与成本的关系。 3.3加强成本核算工作 成本核算必须遵守成本开支范围的规定,严格划清当期成本与下期成本、不同成本核算对象之间的成本、未完施工工程成本与已完施工工程成本、承包工程成本与专项工程成本的界限,不准挤列、少计、漏计、估列工程成本,以及以预算成本代替实际成本进行的成本核算。 3.4开展成本分析 工程成本分析应采取定期分析与经济分析、针对性分析与全面性分析相结合的办法,加强工程成本综合分析和单项专题分析。只有通过开展成本分析活动来肯定成绩,找出问题,拟定整改措施,才能推动成本控制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4.结束语 工程成本控制的最终目的,就是向成本要效益,就是以最低的成本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观念是项目经理应牢固树立的思想观念。因为工程项目的效益,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经营目的,是企业经营管理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过程中,工程项目管理的标准就是在市场竞争中,根据工程项目的实际,运用经济规律组织施工,以追求最佳的经济效益。所以,企业在搞好工程成本控制的同时,还要开展增产、节能降耗的活动,以及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而降低成本,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同时,还要加强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如民工队伍的使用管理、验工计价的审核管理、材料的采购管理等,企业的整体效益才能得到提高。 铁道车辆工程论文:论铁道工程建设的风险与安全管理 【摘要】铁道工程建设作为我国主要的道路建设项目之一,其自身的建设安全程度与风险管理必须受到重视。现阶段铁道工程建设过程中项目本身存在问题,铁道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相当大的风险,作为铁道建设部门应该大力加强铁道工程建设的风险管理能力,完善安全管理体制。 【关键词】铁道工程;建设;安全管理;风险 一、铁道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引发的风险 1.1施工前准备工作不充分 道建设与施工前缺乏有效的规划和引导就会导致施工过程中出现隐患和问题,导致铁路建设工程整体性的发展出错。铁路施工工程本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化的工程,这种工程建设主要依赖线路工程系统、通讯工程系统、信号工程系统、工程信息系统、设备供应系统进行全面的施工与协调发展,在这些工程设备与项目中,有任何一种没有调整好或者是准备充分就会引起发展的不足,导致施工企业和铁道工程单位出错,降低铁道工程单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前期准备工作对于铁道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推动了整个铁道工程建设的发展动力。任何一个部门的管理准备工作没有做到位,都会直接影响后续单位的作业,造成时间和经济上的浪费,亦会影响施工的进度安排和质量控制,进而影响运输安全。 1.2违规违章施工 在施工中都存在违章施工和违规施工这种现象,违规施工和违章施工本身是一种违法行为,因其自身具有不确定性因素,所以会导致铁路施工发生不可预期的事故或者后期的发展产生障碍。一些铁路建设项目发生事故后会发现其实存在违规违章建设的问题,但是大多数情况下都没有在事前得到控制。究其原因,是由于某些施工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没有严格遵守相关的施工规章制度,技术人员没有严格按照技术标准和方法去操作和施工,影响了施工工程的质量,导致线路没有达到预期的承载力,降低了线路强度,从而引发事故。 1.3随意变更施工计划 铁道工程建设过程中因为预先设计过程中的不可预期因素导致的建设障碍造成了施工计划的变更,施工计划的前期编制因为自身存在问题,所以很容易产生许多施工过程中的缺陷,建设单位为了弥补和修正这些缺陷,必须要做出计划的更新和变更,这就对计划产生了很多影响,导致了施工计划的安全受到了影响,因为某一个点的改变或者更新很可能产生很多新的风险与问题,铁路施工本身是一个复杂性的系统过程,因为某一个细节的变化很可能对整个铁道建设产生负面影响,从而扩大建设风险,降低安全程度。 1.4施工基础管理及施工组织薄弱 我国在铁道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投入了相当大的力量进行全面化的管理和维护,对组织管理和组织创新也进行了全新的发展定位,但是因为组织中人员的配给存在差异,人员的自身素质和能力也存在高低和好坏,对铁道施工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和破坏,很多人员因为自身不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所以不能胜任当前的工作职位,工作职能也存在不足,导致了工作发展的水平降低。铁路施工的基础工作和基本管理环节因为需要整体人员的互相配合,所以人缘素质不统一,人员工作能力不协调会导致整体工作能力的涣散,降低组织协调性和组织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样还会引起较高的施工机械故障率和施工安全管理能力的降低,对施工人员的心态是一种考验,降低了施工调度的整体协调能力,留下了安全隐患。 1.5现场监管不合理 现阶段的铁道建设施工现场是系统化的一个整体工作环境,如果采用单一化的各部门独立负责制度,对铁道建设的现场管理会造成一定的障碍,个人管理能力也存在能力的高低,会引起组织管理的整体性不足。在铁道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现场安全防护人员本身缺乏专业素质和专业性的知识,在技术性问题和专业化水平上欠缺一定的知识,导致施工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引起了整个铁道工程建设的风险扩大。 二、铁道工程建设风险存在的原因 2.1施工单位人员素质差 我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和国际化,带动了施工技术的发展,对设备和施工单位的工程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施工单位工作人员工程素质的滞后导致了施工中设计与实际施工的矛盾,最终导致施工质量不过关,留下安全隐患。 2.2工作作风不谨慎 施工管理单位的干部没有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没有意识到安全和其他工作的关联,没有对施工单位进行及时而又行之有效的管理。两者都存在侥幸心理,对于一些关键问题的把握不到位,关键岗位的人员任用上缺乏公正性。从而出现了施工的准备工作不完善、违规施工、计划不科学、监管不力等后果,施工安全管理不合格,安全性也没有达到标准。 2.3施工缺乏整体意识 铁道施工本身是一个系统化和复杂化的施工过程,因为缺乏相应的科学化管理所以导致整体性较差,施工单位没有整体性管理的意识,从而导致各个部门施工作业的流程和步骤无法实现全部统一,部门之间缺乏配合,降低了工作效率。 三、铁道工程建设安全管理的途径 3.1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道工程建设施工管理整个过程都必须保证在安全的操作下进行,而且对待施工管理过程中的每一位员工都要树立一种“安全第一”的理念和思想,端正每一位员工的工作态度,提高每一位施工人员的工作意识,改进工作模式和方法,协调施工过程中的各种有效资源,严格审批每一个施工步骤,科学管理施工工作,每一位员工要尽可能的遵守工程建设规章制度,稳定好工程建设的步伐和节奏,管理人员要充分提高自我的思想意识和道德文化水平,将工程建设的安全防范工作放到最重要的地位,采用科学和可靠的模式与手段进行管理。 3.2保持施工安全管理的先进性 因为施工技术的标准逐渐提高,因此施工技术工艺也要相应的提高,根据现阶段施工工程过程中的一些要求的投入相应提高,铁道工程建设施工各个部门必须加大投资力度和资金支持力度,利用资金充实科学设备的购买和技术设备的储备,利用先进的科学仪器改善工程施工的不足和缺陷,提高施工要求,充分利用科技的力量为铁路施工工程提供安全的保障,降低工程整体的风险,还需要采用先进的计算机仪器进行信息的储备和安全管理,提高现代化程度。强化施工部门和管理部门的整体合作,避免出现各自为政的局面,施工部门在考虑有利于施工的基础上要考虑到管理部门的要求,管理部门也需要考虑到施工部门的特点,相互协调,寻找最优化的合作方式。 3.3采取合理的施工组织形式 目前铁路项目呈现多点开花的局面,施工点非常多,遍布全国各地,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合理的施工组织形式,以此来为铁路施工服务。改变以前采用的分散、机械的重复式作业方法,采用集约化、规模化作业。在此基础上,根据各铁路施工项目的具体特点和需求,采用集中或分段式施工,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降低施工成本。 3.4对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严格把关 对于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必须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以此来保证施工的安全性和铁路施工的工程质量。针对铁路建设施工人员与管理人员必须投入相应的力量进行人员的培训与教授,提高他们的专业化素质和能力,优化知识结构和工作能力。提高人员的安全意识和风险意识,帮助铁道施工工程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实现全新的发展和创新,提供充足的技术保证和支持。 铁道车辆工程论文:浅谈地下铁道工程测量技术 摘要:我国的地铁工程浏量工作在近些年有了长足发展,很多先进的测量技术在地铁测量工作中得到应用。文章介绍了地铁测量的特点和新的测量技术在工作中的应用。 关键词:地下铁道;测量 l 引言 世界第一条地下铁道诞生在1 8 6 3 年的英国伦敦,距现在已有1 30 多年,在这130里,世界地铁交通有了飞速发展。我国从1 9 6 5 年7 月在北京开始修建第一条地铁至今,天津、上海、广州地铁陆续建成,大大缓解了城市交通紧张状况。北京、上海和广州新的地铁线路目前也正在加紧施工,伴随我国国民经济状况的好转,全国20 多个城市酝酿的地铁建设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作为地铁施工中不可缺少的地铁测量工作也将会有进一步的发展。 2 地下铁道测量的特点、内容和精度要求 地下铁道是城市公共交通的一种形式,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地下、地面、高架三种方式的轨道工程体系,在城区它埋设在地下,在郊区它是地面或高架构筑物。 2.1 地下铁道测量特点 (l) 地下铁道工程浩大、投资大、工期长,一个城市地铁建设要根据近期、远期客流量先作总体规划,分期建设。测量工作不仅要考虑全局,也要顾及局部,既要沿每条线路独立布设控制网,又要在线路交叉处有一定数量控制点重合,以保证各相关线路准确衔接。 地铁工程有严格限界规定,为降低工程成本,施工误差裕量已很小,设计采用三维坐标解析法,所以对施工测量精度有较高的要求。 (3) 测量内容多,与地面既有建筑结合紧密。各测量体和线路联接密切,地上、地下测量工作要保证万无一失,除了要进行施工放样,贯通测量以外,还要进行变形监测等项工作。 (4) 测量内容多,与地面既有建筑结合紧密。各测量体和线路联接密切,地上、隧道及车站内的控制点数量多、使用频繁,应做好标志,加强维护,为地铁不同阶段施工及后期测量工作提供基础点位及资料。 (5) 地铁位于城市,沿线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能见度差、隧道埋深浅,地表沉降变形等都会给地铁施工测量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2.2 地下铁道测量工作 地下铁道测量包括规划设计、施工设计、施工、竣工和运营阶段全部测绘工作。地下铁道测量工作除了提供各种比例尺地形图与地形数字资料满足规划、设计需要外,还要按设计要求标定地铁线路位置、指导施工、保证所有建、构筑物位置正确并不侵入限界,以及在施工和运营期间对线路、建筑结构、周围环境的稳定状况进行变形监测等[1]。 地下铁道测量的主要工作如下: (l) 地面、地下平面控制测量和高程控制测量; (2) 地铁线路带状地形测量和管线调查; (3) 地铁线路地面定线测量; (4) 地铁车辆段测量; (5) 地面、地下联系测量; (6) 隧道和高架线路施工测量; (7) 铺轨测量; (8) 设备安装测量; (9) 竣工测量; 环境、线路、结构变形测量。 2.3 地下铁道测量的精度及其依据 地下铁道测量的必要精度,这是一个需要研究讨论的题目,北京地下铁道一、二期施工拟定了明挖方法施工测量的精度指标,现在第三期暗挖法施工测量精指标如下: 地面GPS控制网的点位和相对点位误差≤±10mm。 沿地下铁道线路布设的地面精密导线网的点位和相对点位误差≤±8mm。 从精密导线点将坐标传递到竖井旁的近井点的点位误差≤±10mm。 ④ 从地面近井点通过竖井向地下隧道内传递坐标的误差≤±5mm。 ⑤ 从地下竖井底通过横通道将坐标传递到线路正线隧道内的坐标测量误差≤±5mm。 ⑥ 地下隧道内的控制导线最远点的点位误差≤±15mm。(一般为500mm的地下控制支导线)。 ⑦ 地面地下高程控制测量精度限差8/L(L为公里数)。 ⑧ 从地面向地下隧道内传递高程的误差为≤±3mm。 在建立地面控制网估算精度和贯通测量的精度估算时,还要留些裕量,那么各项测量精度还要适当的提高。 3 地面平面控制网测量 地铁平面控制网分首级GPS控制网和二级精密导线控制网。在满足规范前提下,平面控制网点还应布设合理、灵活,满足工程实际需要。在工程实施阶段,应按原测精度对控制网进行定期全面复测和不定期局部复测,确保网形结构的连续、稳固和使用。因此,点位的选埋和维护是地面测量工作的难点和重点。 3. 1 GPS控制网应收集的基础资料 测区中央子午线、坐标系转换参数、椭球参数、起算点已知坐标、测区高程异常值、测区的平均高程。这些基础数据为保密资料,应严格按照保密协议交接、签收和使用。 3. 2 精密导线网 精密导线点应尽量沿地铁线路布设成直伸形状,形成挂在GPS点上的附合导线、多边形闭合导线或结点网。选点和观测是控制精密导线质量的两个重要因素,工作的重点是精密导线的选点和观测,难点是选点工作。根据地铁线路附近GPS网点位的分布通视情况,车站、竖井的设计位置,经过现场踏勘后可以初步在线路平面图上绘制精密导线网形,根据规范和测区环境条件详细制定出外业测角、测边以及高程联测作业方法等。 3. 3 平面控制网布设形式探讨 近年来,由于设计技术发展、施工工法进步,测量设备更新,根据具体情况布设的平面控制网形式不一,部分指标突破规范要求。如用GPS网一次布设完成平面控制、个别地段加密精密导线点与主网一起施作完成的布网形式,代替地面平面控制网分两级布设; 盾构法施工的广泛应用,区间竖井较少,由此布设的地面精密导线网平均边长远大于350m的规范要求。这些情况结合了工程实际,使用方便,同样满足施工要求[2]。 3. 4 新线建设与已有线路结合部位控制点较差处理 在地铁设计线路的交汇处,新建的地面控制网必须与原网进行联测,会出现同一个点在不同时期的控制网下有不同的坐标,处理坐标较差方法为:高等级起算控制点位尽量选择一致,以减少系统误差。当较差较小时,既有线采用原坐标,新线采用新坐标而对施工加密点、隧道洞内控制点进行强制平差;当较差较大时(不能大于50mm 的规范规定) ,实测交叉部位处既有线路在新线控制网下的中线坐标提交设计进行解决,使设计和施工在一坐标系统下,从而解决控制点较差问题。 4 地下铁道工程测量展望 伴随工程测量技术的变革和进步,地下铁道测量工作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G PS 定位技术、数字化测图技术、物探方法进行地下管线探测技术、激光准直和扫平仪、全站仪与计算机组合测量和数据处理系统、施工变形测量监控量测自动化系统等新技术都在地下铁道测量中得到应用。随着各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影响,为工程测量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方法,今后随着国民经济状况的好转,随着城市地铁交通事业的发展,地铁建设的地下铁道工程测量技术也将会从理论到实践,有进一步完善发展,新技术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铁道车辆工程论文:学习一点冻土区铁道工程施工技术 本文在分析多年冻土的特性以及多年冻土地区铁道路基工程和桥涵基础工程所采取的设计原则的基础上,提出铁道施工工艺的正确选择是解决路基施工的技术关键,对多年冻土地区的混凝土施工工艺也作了一些陈述。 冻土特点;施工技术 笔者通过学习研究,了解了一些多年冻土地区铁路工程施工技术及其基本常识。我国有很多地区是冻土地区,西藏自治区地处我国西南边疆,面积占全国国土的八分之一,原来是我国唯一一个不通铁路的省区,青藏铁路的成功修建,作为沟通西藏、青海与内地联系的重要通道,对加强内地与西藏的联系、促进民族交往和社会发展、实施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具有重要政治和经济意义。学习一点冻土区铁道工程施工技术,大有裨益。 一、多年冻土的特性及其对铁路施工的影响 冻土是一种有其特殊性的土体,冻土的特殊性在于冻土的物理特性与稳定密切相关,对温度变化极为敏感且性质不稳定。冻土还与土中含冰量有关,而含冰量又直接与温度有关,它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少,造成冻土的力学特性发生巨大变化。冻土在正负温度交替变化过程中水分产生剧烈的相变,伴随产生土体体积的变化,表现在工程建设中就是冻胀和融沉变形。多年冻土具有的流变性、融沉性和冻胀性对铁路建设影响严重。 上图:青藏铁路通车后,列车在千年冻土区奔驰 由多年冻土引起的特殊工程地质问题,主要有融沉、冻胀和冰椎、冻胀丘、融冻泥流、热融滑坍、热融湖塘、沼泽湿地、厚层地下冰等不良地质现象。融沉是指多年冻土融化,使建在多年冻土区的建筑物地基变形和破坏,主要表现为路基下沉、路基向阳侧边坡和路肩开裂及下滑、路堑边坡溜塌等。冻胀是土体冻结时产生的最重要的物理一力学过程,是因为水由液体变成了固体,体积膨胀增大而产生的,表现为地表的不均匀升高变形。 二、多年冻土地区路基工程施工原则 对于路基施工而言,保护冻土,控制融化,破坏冻土原则是路基施工应该遵从的原则。 (1)保护冻土原则指应用该原则设计、施工的路基在规定的使用年限内,能保持其热稳定性。即人为上限始终控制在指定的深度范围内,保持其下卧多年冻土的冻结状态。 (2)控制融化原则是指在设计使用年限内允许所设计的路基基底(或边坡)多年冻土逐渐完全融化或产生局部融化,而且经融化下沉变形量计算,可以将融化速率和深度控制在路基稳定性所允许的变形范围之内。 (3)破坏冻土原则是指在设计文件中规定在施工过程中将基底(或边坡)多年冻土融化或清除(全部或达到设计深度),并将融化后的水份疏干。 三、多年冻土地区的桥涵基础施工技术 1.多年冻土地区桥涵地基的设计主要要注意保持冻结,允许融化两大原则。桥涵基础施工的重点是拼装式基础施工和现浇基础施工。基础拼装是工序中的一项重点与难点,为了有效的控制基础拼装的正确就位与平整度要求,施工中应着重从以下方面着手: (1)采用人工配合汽车吊拼装,从入口端开始依次拼装成型; (2)拼装前放出基础的轮廓尺寸,并在构件上标出中心线及吊装顺序的编号,以确保基础的正确就位; (3)垫层顶面严格找平,以确保基础均匀受力,同时做到基础的顶面高差满足设计要求; (4)拼装过程中,为了精确控制基础块的正确就位,技术人员采用经纬仪现场控制每一基础块的就位; (5)为了保证涵节拼装的顺利进行,在基础拼装完成后立即按设计与规范要求进行沉降缝的施工。 2.高原多年冻土区现浇涵洞基础施工与内地普通涵洞的施工方法基本类似,我项目队施工时采用在搅拌站集中拌合,利用运输罐车运至现场,主要不同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多年冻土区明挖勘姻赌然溅吐觉佣的剧田显早强耐久吐混凝土。 (2)在水泥方面则选用了水化热较小的水泥。 (3)对混凝土拌合物的入模温度控制较严。为了有效控制其入模温度,要求现场有试验人员进行旁站,并对混凝土拌合物的温度进行严格测量。对拌合物温度达不到要求的,则要求调节水温重新拌合。为了保证砂石料拌合前的温度要求,在寒季施工时,混凝土拌合站搭设有暖棚,并在暖棚内生有火炉,对暖棚内的温度做到严格控制,并及时做好记录。 (4)对混凝土的养护要求较严格。当混凝土浇注完毕后,便及时采取防风防冻措施,采用蓄热法养护,待混凝土达到一定的抗冻强度后(七天左右)才能拆除模板。 四、多年冻土地区混凝土施工技术 多年冻土地区铁路施工多是在一些高原地带,这些地方的一些地段的河流中存在有害离子的侵蚀,部分路段还面临着强烈的风沙磨蚀。它具有低温早强、耐腐蚀、高抗冻、高抗渗等高耐久性能,另一特点是早期强度高,后期强度不损失。负温达到极限时,混凝土也基本冻结,强度停止增长,但气温回升时,水泥颗粒继续水化,混凝土强度继续增长。混凝土灌注后,采取适当的加热和保温覆盖措施,较适用于低温环境下的施工。 1.原料选用。拌制低温早强耐久混凝土所用的原材料应符合寒季施工的要求,水泥优先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和硅酸盐水泥。硫铝酸盐水泥不得与硅酸盐水泥或石灰等碱性材料混和使用,拌制混凝土用骨料应清洁,不得含有冰、雪、冻块及其它易冻裂物质。 2.原料试配。要根据混凝土使用部位及地质条件、原材料情况、最小胶凝材料用量、使用环境温度、最大水胶比、拌合物和易性要求等具体情况选定。 3.拌制过程控制。耐久混凝土应集中拌和供应,禁止分散拌和。试验室在每次开盘前应提供当次的施工配合比。拌制设备宜设在温度不低于10℃的暖棚内,拌制混凝土前及停止拌制后应用热水冲洗拌和机。 4.混凝土浇注。浇注混凝土前,应采取防、排水措施。浇注时应分层进行,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宜控制在5-10℃。浇注应连续进行,当因故间隔时,其间隔时间应根据环境温度、水泥性能、水灰比和外加剂类型等条件通过试验确定。当允许时间己超过时,应按浇注中断处理,同时应留置施工缝,并作记录。施工缝的平面与结构的轴线相垂直,施工缝的处理应满足规范要求。 终上所述,多年冻土地区修建铁路工程技术难度大,在施工中要严格按规范和设计图施工,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措施。多年冻土地区施工有效工期短,因此要快速施工,保护冻土上限不被改变。 铁道车辆工程论文:高职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学工融合知行并进”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以就业为导向、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符合时代特征和社会需求、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内涵发展的根本。 [关键词] 高职 铁道工程技术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高端技能型人才 前 言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铁路工程类高职院校,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是学院传统的骨干专业,也是学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支撑专业。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培养模式与教学体系,使之贯穿高职教育的全过程,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必然选择。 “学工融合、知行并进”人才培养模式综述 铁路工程建设和运营维护企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是学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和动力。自2008年起,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根据铁路企业对高职毕业生在专业技能、职业能力和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启动新一轮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经过不断实践和完善,形成了符合专业实际、切合行业发展需求、具有铁路特色的“学工融合、知行并进”人才培养模式。“学工融合”为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融合、课程标准与铁路行业标准相融合、课程考核与技能鉴定相融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知行并进”是指在培养过程中注重知识与技能的融通,强调学生职业行动能力的培养。最终达到将学生培养成为“懂设计、精施工、善维护、会管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目标。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一是以“企业的需要”为出发点,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面向铁路施工企业施工员、测量员、试验员和铁路运营企业线路工、桥隧工等职业岗位,按岗位能力和职责要求,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二是以工作过程分析为切入点,采用“专业+项目+服务”的模式,以培养铁路施工与维护岗位核心能力为主线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三是适应生产一线,试行“紧随铁路,柔性学期”灵活组织教学,采用“九周学段制”,学习与工作交替、学校与企业人才共育,责任共担、成果共享。 “学工融合、知行并进”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内涵 一、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1.以生涯为目标——确定改革方向。使学生能获得与企业发展需要相一致的能力,并拓展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2.以铁路行业标准为依据——确定技能鉴定项目和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涵盖职业标准和企业岗位要求,使学生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能顺利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3.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创新教学载体,实施项目化教学。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4.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系统设计、组织和实施课程。增强学生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和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 5.以能力为基础——确定课程内容。突出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注重实践智慧的养成,培养学生在复杂的工作关系中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综合能力。 二、改革现行的教学组织管理模式 实行每学年四小学期制,即每半年分两个小学期(亦称学段),每个学段为9个教学周,原来的寒暑假时间不变。上半年以“五一节”为时间节点分成2个学段,下半年以教学周9周为时间节点,分成2个学段。三年按12个学段安排教学,每学段按9周安排,不包括放假及机动。1~4学段采用并行排课(独立实践课程除外),5~10学段(顶岗实外)根据专业特点串并结合,一门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一般在一个学段安排完成。 三、充分重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注重校企文化融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 秉承“德修身、技立业”的校训,以校园文化传承铁路铁路文化,培养学生适应铁路“半军事化”管理的职业特质,使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 教学过程贯彻理论实践一体化设计,将企业文化、学生社会实践、第二课堂、心理健康教育等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体系,指导学生在专业学习和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学会做事、学习,提高学生核心能力素质,使其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和适应能力。 四、建立“三维度”教师考评体系,打造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建立教师执教能力、社会服务能力、整合社会资源能力的三维度考评体系,促进教师扎根课堂、深入一线、放眼行业,打造掌握高职教育规律、引领技术前沿、有效整合社会资源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五、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形式多样化、校企联合一元化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建设高速铁路检测省级实训基地,校企共建高速铁路实训工区、铁路轨道养护实训室、工程软件训练中心等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场景,促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实践效果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显著,就业呈现高质量 2009年,我们从铁道工程技术专业09级的学生中遴选40名学生组建了“试点班”。随后,在2010级组建2个试点班、2011级6个班级全面推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果。 试点班的师资由学校专业教师、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组成。课程教学内容采用自编的工学结合学材,按照课程所涉及的工作任务,将铁路行业39个技术标准融入14门课程标准中。 教学实施采取模块化的形式进行理实一体化的项目教学,结合工程进度灵活施以“紧随铁路,柔性学期”的现场教学,安排学生分别于第5学段在中铁一局西宝客运专线项目部,第6学段在中铁七局巴达铁路项目部,第7学段在中铁十九局合蚌客专十一工区进行3个月的铁路线路、桥梁、隧道等专业课现场教学、技术服务;第11学段设置顶岗实习,将40名学生分至中铁八局20个工程建设项目部。实践表明,“专业+项目+服务”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职业能力得到良好锻炼,缩短了毕业到工作岗位后的适应期。 2.创新“两联合、三共享、三对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长效机制 根据铁路行业特点,以企业和学校的共赢为出发点,充分实现“两联合”,即联合开展工程技术研发、联合进行专业人才的全过程培养;“三共享”,即人力资源共享、物力资源共享、品牌资源共享;“三对接”,即系部与分公司对接,教研室与项目部对接,专业专任教师与技术人员对接。试点班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活动,全程与铁路企业进行了多层次紧密型合作办学,校企深度合作呈现出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良性格局。 3.专业成果 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学工融合、知行并进”人才培养模式历经五年的探索与实践,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实习实训条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2008年,铁道工程技术专业被确立为陕西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建设专业。2009年,《隧道工程》教材荣获陕西省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铁路隧道施工与控制》多媒体课件荣获第九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优秀奖。2010年,铁道工程技术专业被确立为国家级骨干院校重点建设专业;铁道工程技术核心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高速铁路检测基地被列为省级实训基地。2011年,主持铁道部铁道工务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和“铁路桥梁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铁路桥梁施工与控制》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铁路桥梁施工与控制》多媒体课件荣获第十一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三等奖。 截至目前,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在全国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43家,学生就业率连续5年保持在99%以上,专业对口率在93%以上。 4.综合素质 通过在铁工专业9个班的改革实践,涌现出大批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身心素质及业务素质过硬的优秀学生:职业技能鉴定通过率超过98%、实践教学成绩普遍提高30%以上;学院三好学生96人、优秀学生干部94人、优秀学生180人;优秀团员156人、优秀团干19人;国家奖学金3人、励志奖学金57人,特等和一、二、三等奖学金累计达360人。 结 语 “学工融合、知行并进”人才培养模式先后在全国铁道工务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2011 包头)、人民交通出版社主办的铁道工程类专业与教材建设研讨会(2011 北京)、铁道出版社举办的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教材建设研讨会(2010 石家庄)等会议上进行了交流,得到了与会专家和兄弟院校的好评;受到了省内外同类高职院校的高度评价和认可,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交通运输系、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交通与测绘工程学院、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路桥学院等多所高职院校来我院交流、学习。 2012年,经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鉴定和铁路企业反馈后,一致认为该模式具有较高的创新性和实用性,人才培养质量高,社会效益好,并为其他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典范,对其他类型和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具有借鉴意义。 作者单位: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渭南 铁道车辆工程论文:铁道工程施工若干问题研究探讨 【摘 要】:铁道工程是工程施工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其技术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质量、进度以及经济效益。文章探讨了审核设计资料、施工测量、施工过程中的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铁道工程;施工;问题研究 引言 铁道工程是工程施工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其技术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质量、进度以及经济效益。 l审核设计资料 施工前准备工作中对于设计资料(包括设计图、土石方数量等)要认真进行审查、核实。因为在设计或施工中难免出现设计人员或施工人员一时疏忽,把工程数量、尺寸、水灰比、水准点标高等关键问题弄错而没能及时上报或处理,给工程施工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施工技术负责人应结合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审核并作好记录。 施工技术人员在收到设计图纸后,首先应读懂图,领会设计意图。对不清楚的地方,要及时请教设计单位。设计图中采用的定形图、通用图、标准图、专用图等图号的要求,要按规定及时配齐。要掌握建筑工程本身的工程数量、建筑材料、结构尺寸及相邻工程的相互关系。另外,设计图纸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复核,并作好记录。设计图是否与规范相符或设计中是否出现笔误;设计图是否与现场相符;与概预算相符;从设计图中了解所管工程的有关材料、机具设备,变更设计要按权限及早申报办理签证手续。 2施工测量 施工测量工作是指导施工工作的技术权威,施工技术人员的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质量和进度。因此,首先要选择一些理论知识充足、实践经验丰富,同时还要有高低的责任感和严谨的工作态度的施工技术人员,保证良好施工技术水平和施工的进度。其次是在施工前对水准路线、线路中线及工程数量进行复核,参照设计资料进行对比,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处理,并作好记录。基桩是控制线路走向及标高的重要桩,在施工中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从而损坏丢失,因此根据需要结合现场地形设置护桩,并详细绘制桩位示意图,确保部分损坏或某种原因不能使用时备用,及时安排对每一细小部位的测量工作,做好各项记录使误差符合规范要求,以满足施工要求。准备好水准仪、测距仪、经纬仪、全站仪等测量工具,以保证施工的过程中测量的需要。在施工的过程中要合理的利用测量仪并要保持仪器的干净,并定期对其进行检测和校验,使仪器的误差始终保持在规定的要求之内。 3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组织设计是施工工程的总体规划安排,要求施工人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部署: (1)开工前要对主要材料分工点、项目、件名进行核算,并建立台帐。材料核算包括:三大材、特殊材、专用料的核算,并有固定的规格材料。通过工程数量,较准确地核算出材料用量。 (2)施工组织内容、格式要符合要求,内容包括:施工组织说明的编制依据,上报要求,工期安排,施工计划,劳力平衡,材料核算,主要施工机械计划,施工料具计划,安全、质量保证措施,环境保护,文明施工等。 4施工过程中的管理 工程施工,是施工工作的高潮和重点。施工负责人员如何用沉着、冷静和科学的头脑来处理如此复杂的施工局面,使整个工程的施工安排能有条不紊的进行,是极为重要的。为此,对其有如下要求: (1)有内容完整、严密的施工组织、网络计划和质量保证体系。 (2)有针对性强、切实符合实际的施工技术组织措施、实施性进度计划和安全质量措施。 (3)及时送开工报告(附图纸审查记录)。及时作好隐蔽工程的签证、送检工作,对墩基、涵洞基础等隐蔽工程要按规定作好施工记录,有创优规划和创样板工程措施。 (4)施工负责人要经常深入工地,对重点工序、项目,要亲临现场,对正在施工的工程位置、尺寸复核和操作程度要认真检查,对工程预留孔和预埋件要及时安排按设计位置埋好。 (5)对施工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反应要敏感,每当一个问题出现的同时,要联想到因此而导致其它问题的产生和处理的难易程度对工期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并及时提出处理方案上报审批。对于需要填写的检查记录和需工程监理签字的手续均应作好纪录、签字,并妥善保管。 5路堑开挖 5.1土方开挖方案 土质路堑开挖前先施工堑顶天沟,以防施工中地表水冲刷边坡,施工中路堑开挖底面随时保持排水畅通,以防浸泡路基。 土质路堑开挖采用挖掘机挖装,自卸汽车运输,纵向分层拉槽施工。路堑边坡按设计坡率一次成型,避免超欠挖。每段开挖完成后,及时进行相应的路基坡面防护工程施工。 5.2石方开挖方案 一般地段石方开挖: 根据地质资料及现场探坑调查,挖方段石方主要为IV类强风化红褐色粉砂岩,以及大块孤石。根据现场情况,开挖应根据不同地质,不同开挖断面,不同部位,选择不同的开挖方式,对深度小于4m,机械开挖较为困难的路堑,拟采取浅孔爆破,深路堑采用深孔爆破,边坡采用光面爆破,控制坡率,其它部位采用松动爆破。开挖前,先进行爆破试验,选取最佳爆破参数。大块孤石根据厚度及大小选择炮孔数量及装药量,爆破后,挖掘机装碴,自卸汽车运输,人工配合机械刷坡,修整路面。①纵向分段开挖。对路堑堑壁不厚的一侧,根据现场地形条件,适当地选择一处或几处将堑壁挖通,钻孔,则在上部钻孔,采取分段台阶爆破。②纵向错台分层开挖路堑开挖平均深度在10m以上时,采取自上而下分成两层依次进行。③分层拉槽开挖。对于路堑深度在15m以上时,开挖可分为5m左右一层,以最上层顺线路中心拉槽开挖,槽宽以挖装机械施工所需的工作场地为限。当中心槽前进5m左右就横向开挖。上层进行5m以后,下层可拉槽跟上,即分层拉槽开挖。④石方爆破设计。爆破时起爆网络采用塑料导爆管非电毫秒起爆网络,炮孔排列和起爆顺序,根据断面形状和岩石性质,并结合现场具体情况,采用V型或梯形起爆网络,导爆索引爆。 5路堤填筑 5.1施工前准备工作 路基填筑前对现场进行认真勘察,特别是高填土地段,需严格核对现场与设计文件是否一致,有无不良地质地段(如坑穴、泉眼、局部松软等),清除植被及有机土质,填筑段地面横坡在1:5~1:1.25时,按施工规范挖筑宽度大于1m的台阶,台阶施工采取水平分段、高度分层施工。地面坡度陡于1:2.5或基底有松软地层,按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处理。半填半挖和陡坡地段,或地下水对路堤稳定有影响时,采取引排措施,将地表水引排至基底范围以外,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防渗加固措施。
大学生职业规划论文:试论职业规划视域下的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浅析 【论文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生 职业规划 职业价值观 职业理想 【论文摘要】独立学院大学生中存在有职业意识淡薄、职业发展短视、职业理想功利方面问题。教育者应以开展职业规划教育为契机,教育和帮助大学生培养职业规划意识,确立长期的职业发展过程,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 职业价值观教育是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的核心,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独立学院开设十多年里,它所培养的毕业生质量和就业情况如何,一直是全社会和广大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问题。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更是对独立学院培养的毕业生的一次重大考验。独立学院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反映了他们的职业认识和职业动机,对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活起着关键性的指导作用。职业价值观不仅决定了他们的择业行为,而且对于他们的工作态度、工作积极性,乃至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拟湖南某地三所高校举办的独立学院大学生为对象,从职业规划方面探讨其职业价值观问题并提出应对之策。 一、职业规划上的轻视性 职业规划是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从事职业和承担职务的相继历程的预期和计划,这个计划包括一个人的学习与成长目标,及对一项职业和组织的生产性贡献和成就期望。它是近几年来我国高校应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方面的困难开设的一门新课程,目的是让大学生在大学阶段能充分认识和了解自我,掌握社会对自己所学专业的需求状况和入职规格,通过努力提升自身素质、拓展个人能力,为将来能顺利融入社会而进行的一项价值观念改造和行动计划。 大学生进入高校前很少涉及职业教育,职业意识缺乏,因而有强化职业意识、提高职业认知,做好职业规划的必要性。但调查显示,仅有1%的独立学院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了认真的职业规划。19%的大学生有过简单的规划,80%的大学生没有规划。问及没有规划的原因,大部分认为,一是写纸上的计划约束了自己的自由,完成不了,二是只要专业成绩合格、顺利毕业了,就能找到工作,有没有职业规划无所谓。很显然,大一新生缺乏大四毕业生就业方面的压力,轻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最终导致的后果是,少数有职业规划并严格按规划行动的独立学院大学生在毕业时能顺利实现自己的求职目标,轻视职业规划的独立学院大学生大多重蹈上届毕业生的覆辙。 二、职业发展中的短视性 大学生由于社会经历的缺乏,对职业的了解多来自于父母、亲人、或报纸、网络等媒体介绍,不能真正全面了解职业本身,因而在职业选择中,多被职业的外在性所吸引,如薪酬福利、工作环境等。据调查,影响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最主要因素是“经济收入”和“工作环境”,而对“个人事业成就”和“专业对口”的追求则放在较次要地位。众多大学生愿意放弃薪金一般、专业对口的职业,而选择专业不对口,但薪金高的职业。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出于个人家庭经济状况的原因,另一方面是对自己的职业发展缺乏中长期规划,为追求经济效益、急切改变家庭或个人处境而舍本逐末。殊不知,每种职业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短处,如政府事业单位能提供稳定的工作环境,但生活沉闷、个人发展空间相对狭小;而生产企业单位虽然劳动强度大,但个人成长迅速,发展潜力巨大等等。由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职业的发展变化也在加速,曾经冷门的职业变为了热门,而炙手可热的专业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而出现就业的激烈竞争,开始变冷。因此,职业发展中的短视性,使许多大学生不能理性择业,不能按照所学所长择业,而是跟风走,哪行赚钱入哪行。工作三五个月或一年半载后,见异思迁,频频跳槽。这不仅导致一些行业的人才高消费甚至浪费,也使大学生抑制了自我的发展,为以后的职业生活留下了不稳定的因素。 三、职业理想上的功利性 独立学院大学生大部分来自城镇,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从小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在职业目标的选择上,有着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当在问卷中问及“您求职的月收入目标是多少”时,71%的学生选择2000-3000元,20%的学生选择3000-4000元,6%的学生选择4000元以上,3%的学生选择2000元以内。当问及“选择职业时,您主要考虑的因素是什么”时,其中67%的学生选择“职业收入高”,问及“毕业后您最愿意去的地域”时,55%的学生选择“东部沿海发达城市”,40%的学生选择“中部大中城市”。独立学院大学生在择业时看重经济报酬的倾向不但日益明显,而且大大超越实际薪酬水平。调查中问及“如果你的择业目标没有实现,你将怎么做”时,32%的大学生回答“打工,以后再说”,只有16%的同学回答“调整一下目标高度,先干着,找机会再走”。而在工作地点的选择上,独立学院大学生较多地倾向于留在工作环境好的大城市和地理位置好、生活条件优厚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调查显示,在大学生的内心深处,他们理想的择业地点是深圳、广州、上海等一线大城市,但激烈的竞争下,不得不放弃第一线大城市,改为一线周边的二线、三线城市或内地省会城市。当前,大城市对年轻毕业生的吸引力依然巨大,而到边远地区就业和回较闭塞落后生源地就业的大学生是极其不情愿的。有些大学生明知自己在大城市难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但依然决然地要去尝试几年,不能生存了再回生源地,可谓不到黄河心不死。当大学生把物质利益作为衡量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时,往往选择了那些能迅速使自己的知识化为金钱的单位,而忽视自己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工作经验的积累,这种商品化的择业趋向正日益影响着独立学院大学生。 通过对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问题的调查分析,我们看到,许多独立学院大学生在职业规划、职业发展和职业理想上存在着价值观取向的重大误区。如何帮助他们认识到自身在职业规划方面的错误,教育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1.加强职业规划意识教育、明确职业规划的重要性 首先,教育工作者应重视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性。目前,虽然教育部已经明确将职业生涯规划作为高校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但大多高校仅将它排为选修课或素质教育课,并没有意识到开设职业规划课程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特别是独立学院,从上到下关注的是招生任务的完成,而不是毕业生就业数量与质量的提高。因而安排担任职业规划课程教学的老师大多是兼职教师或管理人员。学校不重视、教师走过场,职业规划的重要性从何谈起? 其次,应强化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教育。独立学院应培训专业的职业规划课程教师,开设专业的职业规划工作坊,通过成功与失败的案例教学和个案制作,让大学生参与到职业规划的实践过程中去,切身体会到职业规划的意义所在。哈佛商学院曾做过一项抽样调查,问学生十年后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100%的人选择在商场上拥有财富、成就和影响力。但是他们中只有10%的恩写下目标并做了规划。十年后,调查小组追踪发现,那10%为自己订下目标、作好规划的人,他们所拥有的财富是全部受访者的96%。很多事实证明,不少人由于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毫无规划,如大海孤舟、方向不定、目标不明,致使工作毫无建树。历史上很多事业失败者,并不是他们没有足够的知识与能力,主要在于他们没有对职业进行规划,没有找到适合他们发展的职业目标与发展机会。可见,职业规划对于成就人生事业至关重要。 第三,独立学院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应贯穿始终。当前,很多独立学院对大学新生入学时都进行了职业规划教育,但学生是否从思想观念上接受了,是否落实到行动中去了,却无人理睬。因而,要真正实现职业规划教育长期有效,必须有专人跟踪落实,并对大学各个年级学生的职业规划进行检查指导,实现职业规划教育的针对性和持续性。独立学院还可经常性的组织职业规划设计大赛,使职业规划意识深入人心。 2.倡导脚踏实地、勤奋拼搏精神,确定职业规划的长期性 当前社会追名逐利、急功近利之风甚兴,从国家公务员、专家学者到普通民众,都受利益驱使之累。不论是名人还是草根,利用报纸、电视和网络等媒体为赚取大众眼球而作秀者不乏其人。受此不良社会风气影响,大学生也变得越来越浮躁、轻狂。学业上无心念书,干工作拈轻怕重,求职时这山望着那山高。独立学院大学生由于家庭环境和社会风气影响,普遍缺乏艰苦朴素、勤奋进取精神,因而在职业规划中没有做好长期性、职业发展中没有面对曲折性的思想准备。哈佛大学的爱德华.班菲德(edwant.barfield)博士对美国社会进步动力的研究发现,那些成功的人往往都是有长期时间观念的人。他们在做每天、每周、每月活动规划时,都会用长期的观点去考量。他们会规划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未来计划。他们分配资源或做决策都是基于他们预期自己在几年后的地位而定。这一研究成果,对于刚刚跨入社会的职场人士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职业规划的长期性,是未来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不管做的是哪一行,若想出类拔萃,就一定要有全身心投入三五年的准备。对于独立学院大学生而言,做好长期规划、甚至终生规划,不在乎一时之得失,对未来的个人发展和事业成功至关重要。 3.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在不断追求和超越中享受人生 职业理想是人们在职业选择上依据社会要求和个人条件而确立的奋斗目标,即个人渴望达到的职业境界,是人们对职业活动和职业成就的超前反映。 俄国的托尔斯泰曾说过:“理想是指路的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就没有生活。”人生发展的目标是通过职业理想来确立,并最终通过职业理想来实现。职业理想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参照系的作用,它指导并调整着我们的职业活动。当一个人在工作中偏离了理想目标时,职业理想就会发挥纠偏作用,尤其是在实践中遇到困难和阻力时,如果没有职业理想的支撑,人就会心灰意冷、丧失斗志。当很多求职者被问到“职业理想”的时候,给出的答案是:月薪过万,或者进入全球500强企业。在这些人看来,理想就是实现某些物质利益,比如钱、名誉或者地位。微软亚洲区总裁李书复的一位同事,在认为自己赚够了钱之后,说了声“拜拜”就去享受他的环球旅行了。当时他才三十多岁。然而几个月后,他发现自己当初的决定是错的,他不用担心温饱,但并不快乐。因为真正的快乐来自于工作的过程,而不是由它获得的报酬。如果大学生只把自己的职业理想定位在找个“好单位、好工作”上,即便是将来有实现的可能,也不能算是崇高的职业理想,因为,这样的理想一旦实现,他就会不思进取,甚至虚度年华。所以,独立学院大学生在确立职业理想时要考虑到这个前提:高薪并不等于职业理想。我们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拥有多少钱,而在于做了多少有意义的工作。一些研究告诉我们,那些追求理想的人,在多年以后比那些只追求金钱的人会赚到更多钱。因此,独立学院大学生在确定职业理想是应记住这句话:事业比金钱重要,机会比安稳重要,未来比今天重要。 总之,独立学院大学生的职业意识淡薄、职业发展短视、职业理想功利,这种倾向占有相当比例。教育者应以开展职业规划教育为切入口,教育和帮助帮助大学生及早培养职业规划意识,确立长期的职业发展过程与远大的职业理想,引导大学生立足现实,及时调整择业目标,转变就业观念,把个人理想、自身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利益、民族振兴紧密结合起来,树立到基层、到艰苦的地方、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的高尚的职业价值观。 大学生职业规划论文:浅析基于SUPER生涯理论的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以浙江林学院为例 [论文关键词]职业决策 职业生涯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整体社会就业形式趋于紧张,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将super的职业生涯理论与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各阶段相结合,分析了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现状,力图找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学生和学校两个角度提出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近年来的高校扩招促使大学生毕业人数急剧增长,高等教育正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过度。大学生的就业形式不容乐观,如何更好地实现毕业生就业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式,毕业生是否能够在职业决策的过程中做出恰当、有效的决策显得犹为重要。职业决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同选择,会影响最终的职业决策。 职业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组织职业生涯规划,另一方面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本文所探讨职业生涯规划特指个人职业生涯规划。super是美国著名职业学家,他将人的职业生涯分为五个阶段:成长阶段、探索阶段、建立阶段、维持阶段和衰退阶段。大学生时代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这一阶段个人将认真的探索各种可能职业,对自己的能力和天赋进行评估,并根据未来的职业做出相应的教育决策,完成择业及初次就业,具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①尝试期((1 5一17岁),个人对需要、兴趣、能力、价值观以及就业机会等因素都有所考虑,并通过幻想、讨论、课外工作等方式进行择业的尝试性选择。②过渡期(18一21岁),个人进人劳动力市场或专门的培训机构,该时期的发展任务是明确一种职业倾向。③试验和初步承诺期(22~25岁),选定工作领域,开始从事某种职业。结合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与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可以划分为出现、定向、执行、稳定四个阶段。本文以浙江林学院本科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选取不同专业共300名毕业生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共253份。 职业生涯的出现阶段主要集中大学一年级,核心任务是适应大学生活、唤醒职业意识和适应专业学习。出现阶段的现状主要从专业选择、专业认知、职业定位及对口专业就业面了解程度四个方面进行衡量。在所调查的253个同学中,70.4%的学生为自主选择专业,在这70.4%学生当中,有将近45%的学生对于择业范围没有明确认知;剩下29.6%的学生为非自主选择专业,即由父母做主或学校调剂,在这29.6%的学生当中,对于择业范围没有明确认知的比例高达60%,明显高于自己选择专业的学生。从这里可以看出,自主选择专业的学生职业意识觉醒得比较早。关于专业认知方面,约83.4%的学生对所学专业有一定认知,但程度也仅为“了解”。 定向阶段是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阶段,在时间上处于大学二、三年级,核心任务是了解个人兴趣、爱好,进行职业探索,制定职业目标,考虑专业发展。定向阶段的现状主要从社会实践的执行情况,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及学生对于职业技能了解程度三方面进行衡量。在社会实践方面,有42.7%的同学在大二和大三学期参加过实习,“没参加,但有这方面打算的”的占了所有被调查者的52.6%。在学生自主学习方面,有自主学习行为的同学,已经工作或实习的比例达高51.5%,没有主动学习行为的同学,这一比例为38.1 %。对于将来从事工作所需技能有清楚认识的同学,其就业比例高达56.1 %,而完全不清楚的同学,其就业比例仅为29.4%执行阶段出现在大学四年级,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搜索求职信息,掌握求职技能,进行职业选择。该阶段学生的核心任务包括建立职业价值观,获取就业信息,掌握求职技能进行职业决策。就业执行情况主要通过职业价值观调查,就业信息获取渠道,求职技能的掌握,就业决策的影响因素,目前工作的获取途径及就业情况六个方面进行衡量。据统计显示,择业时学生比较重视的几个问题依先后次序分别为:公司待遇,发展空间,个人兴趣,工作地点,专业对口。学生签约时对这几个问题的重视程度有所改变,排序为:公司待遇,发展空间,工作地点,个人兴趣,专业对口。在被调查者中,对于第一份职业执“先实现就业”态度的学生占总数的51.9%。在衡量职业生涯成功标准这一问题上.49%的学生选择了高工资,其次才是实现自己的价值。各类求职网站及学校网站是大学生获得有效信息的主要渠道,其次则是从同学、朋友处得到消息,接下来是在人才市场与报纸上找到信息。在求职过程中,自主意识对职业决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父母和朋友的意见也起着一定的影响作用。 稳定阶段一般出现在学生即将离校时期,通常指达成就业协议后,适应工作,寻求职业发展的过渡阶段。这个阶段的任务包括签订就业协议,熟悉工作及寻找更好发展等 研究表明,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不足之处: 职业生涯规划不足:专业选择及学业规划意识不足。学生在人学之后一至两年的时间内,对专业发展方向都没有明确的概念。学生缺乏职业规划方面的知识,对于职业技能要求也不甚了解。大学三年级是职业生涯教育的“黄金阶段”,而学校在这一时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有不足之处,未能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择业观。 就业指导工作巫待完善: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缺乏科学的决策指导。大学生面临就业、求职困难时,辅助渠道单一,除了独立解决外,一般求助于同辈群体及家长,相比而言,老师的影响力较为微弱。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软件不足,缺乏专业化的教师队伍,难以保证工作质量。学生在就业选择上缺乏引导,对于应聘岗位了解不足,在面试技巧方面也缺乏相应指导 就业指导观念上的落后:目前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大部分仍然采用的是一种就事论事的方式。这种纯粹的就业指导,更加关注的是解决学生在求职时所遇到的现实问题。因而更多的指导往往会围绕求职应聘技巧、就业政策等方面进行,千方百计促成毕业生找到工作。这种就业指导只能称作是“毕业生就业指导”,是就业指导的最低层次,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就业指导。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个复杂的系统,存在各种影响因素,包括学校、家庭、社会、职场等。但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无疑是大学生自己。而学校的任务之一是实现学生的社会化,尤其是指导他们顺利的向职场过渡。本文从学生和学校的角度提出改进建议,希望能更好的帮助大学生完成社会化,顺利地走向职场。 学生要发挥主动性,挖掘自身潜能,学会为自己负责。在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和家长、老师多交流,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平台。 学校应该及早转变观念,变“毕业生就业指导”为“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开设相关课程,多举办讲座、活动,培养正确的择业观,提升就业竞争力,增设相关咨询机构,指导各阶段、不同需求的学生解决职业生涯规划问题,并努力完善其功能。根据毕业生专业和个性特征提供详细的就业信息,拓宽就业渠道。 大学生职业规划论文:人力资源与大学生职业规划 一、目前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一)市场职业信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没能准确定位最终发展人力资源的目的。目前虽然互联网技术使人力资源信息有了更多的来源,但是这些资源却未能够经过分析综合,并反应给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之中。从而造成资源浪费。 (二)人力资源严重缺少系统的规划。通常人力资源是在各种企业生产管理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它的规划也需要随着市场对用人需求而做出相应的改变,然而现今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却未能很好的做到这点。 (三)许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严重缺乏实际的经验。目前一些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只是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缺少实际的管理经验,因此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只是侧重于理论指导,而对于实际的经验,却未能有效地进行指导。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主要作用 职业规划对人力资源开发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主要表现在: (一)能够促进企业一体化全面建设。通常良好的职业规划可以有效地平衡员工个人目标和企业组织目标,对企业树立长远发展战略目标有着极大的帮助,能够把个人的利益和企业的整体利益有效地联合起来。 (二)能够引进更多的人才。职业规划中包含着企业的文化发展和职业发展,只要规划中有亮点,就会使更多的人了解企业的发展状况,从而吸引了更多的人才。 (三)有利于使企业中的人才有更高的才能发挥。大学生职业规划是按照自身的目标实事求是而制定的,因此它能使大学生在企业管理中能够发挥出自身的优点,大大开发了员工的工作潜能,从而也使人力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 (四)可以留住企业的人才。职业规划都是大学生自己结合实际能力和希望而定的,故而可以增加工作满意感,提高员工的忠诚度,也利于企业的稳定发展。 三、人力资源对大学生职业规划影响的主要表现 大学生职业规划作为人力资源的重要内容之一,自然会受到人力资源的影响: (一)有利影响。人力资源是一切劳动市场资源分析的总体,它包括所有的市场职业需求方式以及未来发展信息。因此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通过对人力资源的分析和探讨,可以让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具有可行性、适应性、适时性、连续性,这样就会使其规划的更加合理有效,也有利于大学生对职业目标的实现。 (二)不利影响。人力资源是对市场劳动职位需求信息的综合体,具有普遍性和整体性。而大学生职业规划则具有个体性和独立性,因此它会对部分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带来负面的影响。例如许多的大学生在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时,就会直接参考目前的人力资源需求,而不是直接去用人市场了解,依靠人力资源理论来制定计划,失去了自我的主见。这样就会对市场的用人带来畸形发展,出现“一些热门职位供过于求,一些冷门职位供少于求”的现状。这都是不利于社会可持续稳定发展的。 四、有效改善不利影响的主要措施 现阶段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使得人力资源有了更快、更深的发展和研究,而职业规划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的主要内容之一,更是显得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通过找到关键的问题,制定出解决对策,才可以减少这种负面的影响,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例如大学生在制定职业规划时,不仅需要考虑到人力资源的要求,而且还要考虑到社会当前的实际需求,要避免规划失效的现象发生。另外也可以通过不断地完善人力资源和职业规划协调发展体系,来消除那些不合理的指导。除此之外,还要对职业生涯规划和人力资源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不仅有助于大学身做出一个合理有效的职业规划,而且还会使其整个研究和探讨体系变得更加完善和合理。 五、结束语 合理的职业规划不仅是当代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还是有效解决就业压力的有效措施。若当代大学生要想学有所成,未来能够成就一番事业,就得对自身的职业规划有一个比较好的认识和制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对人力资源理论和实际作用进行有机的结合研究,而且还要提高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这样才会使人力资源和当代大学生职业规划得到更合理的发展。 作者:程庆萍单位:山东服装职业学院 大学生职业规划论文:大学生职业规划革新思考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概述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 所谓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含义上,我们可知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过程,也就是说需要时间作为规划的标度和载体。在此过程之中,大学生需要分四个维度进行规划,即学习规划、职业规划、爱情规划和生活规划等。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无及好坏直接关系到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质量,更直接关系到求职就业甚至未来职业生涯的成败。从狭义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来看,此阶段主要是职业的准备期,主要目的在于为未来的就业和事业发展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与心理准备。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原则 1.相对稳定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人生的一次经历,是一个不断发展与演进的过程。也可以将其理解为是大学生确立人生、追求理想的一个重要航标。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既是学校与社会对于大学生就业的重视,同时,也有利于大学生较早地树立就业思维,可以让学生在就业思维的指导下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参与实践活动。由此可见,职业生涯规划的确立对大学生毕业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大学生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需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所谓稳定性,是指在一段时间之内相对的稳定,即不能够随便地更改。这一方面是由职业的相对稳定性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由职业生涯的指导性决定的。这使得职业生涯规划在某个时期内稳定,而不能随性改变,否则会导致目标的盲从和缺失。当然,职业生涯规划本身具有局限性、限时{生、主观性以及片面性,“计划赶不上变化”,因此也需要及时地更新、不断地完善。 2.实事求是的原则。大学生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不能仅凭自己的主观愿望盲目地、多条款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而是要从自己的综合素质水平出发,对自己的业务素质、情绪情感、性格特征进行科学而客观的评价后,再结合自己的专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实事求是的规划。这样既可以更好地推动大学生对于未来发展的畅想,也可以减少其进入迷途的概率。反之,则有可能使大学生的职业规则变成空想,进而使大学生的事业毫无进展,生活也会变得杂乱无章、毫无目标可言。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下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策略 基于如上关于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势以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与原则的阐述可知,当前时期下高校必须加强教育教学改革,这样才能够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大学毕业生,才能够使得大学生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 (一)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要载体,加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下面主要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例,对职业生涯规划下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进行阐述。 1.提高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的认识,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应提高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程度,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日常教学中。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就业政策、就业技能及职业道德知识传授的同时,应采取各种可行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提前认识和了解就业相关的问题。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不仅要提高本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更应该将目光定位在学生长远的职业生涯。这种教育理念,符合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适应时代的发展。当学生感受到学校是站在他们的角度,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就会主动地去接受和学习各项相关的知识,从而可以有效地带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2.科学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实的基础。针对当前部分高校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制定上存在随意性较强的情况,今后高校应积极努力,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明确其教学目标,即兼顾学生短期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关注学生长远的职业生涯过程;在教学方式上,摒弃传统的单纯理论知识的灌输形式,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比如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社会调查、到特定岗位实习等,让他们从实践活动中真正感受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明确、新颖,抓住大学生的心理,这样才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建立实践化的职业训练,提升学生职业素质 1.拓展实训基地,营造仿真环境。根据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建立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基地,也可以借力于学校或者其他社会机构进行在校大学生职前训练,进行真实情景的模拟式训练。同时,还可以以此为基本载体开展相应的活动,进而加强大学生对于各个职业的职业道德、服务意识、质量意识以及吃苦耐劳素质的培养。通过大量的职业训练,可以使大学生进人社会的适应期大大缩短,并以此为主要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进行未来职业生涯的体验和预演,培养学生的工作态度、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吃苦耐劳意识以及职业角色,以缩短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期,加速社会化进程,尽快养成一定的职业素养,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具体的职业训练过程中,笔者发现大学生进行相应的职业训练与实习活动,一方面可以使其职业素养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则可以加深其对大学生自身专业的理解与领悟能力。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对开阔大学生的视野,增强其社会经验的积累也具有重要意义。 2.加强实践实习,培养职业技能。大学生可以通过专业实践和实习的机会,及时了解本专业、本行业的地位、形势以及发展趋势,进一步细化自己的职业定位。此外。社会实践和实习不仅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技能和社会经验,还能使他们尽早地接触和学习职场规则,通过生涯人物访谈等形式与职场人士进行交流和学习,有助于培养他们与人沟通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基础。 三、结论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其发展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和阻碍,这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大难题。对此,高校一定要加强教育教学改革,以培养出更优秀、社会更需要的大学毕业生。因此,当前时期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下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当前时期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下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为大学生适应今后的职业埋下伏笔;能够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能够使大学生尽早地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且能够使其找到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并能在毕业之后尽快地走上工作岗位。 大学生职业规划论文: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 职业规划是一个概念与名词,可它的实现却是一个五年、十年或者更长久的阶段性的部署。我认为职业规划是对未来的一种美好的设计,这对于我们职院学生以及其它教育内部学生,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为此,有必要对未来的职业设计给予高度重视并作进一步研究。 一、大学生活的重新定位 长期以来,鄙薄职院教育的观念一直未得到根本性的改观,这固然与中国历史发展中“重知轻技”的文化渊源有关,但如今随着职院的全面发展,过硬的专业知识技能的改善,都为重新认识职业技术学院的地位提供了可能。 1、认清就业形式 当前社会竞争的范围空前扩张,其广度、深度和激烈程度前所未有。面向基层就业,主要是对竞争者的学历,对资源的获取、利用、以及增值的考核。现如今大学生学历的来源选拔采用单一的纸笔测验,这种测试只关注那些以纸笔测验能测得的部分能力。学历是就业的必备条件-固然重要,但学历并不等于能力。职院学校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我们可以在纸笔无法测出的其它能力方面寻求发展,如动手操作能力、学习生活规则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我们必须要认清就业形势,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2、拓展职业空间 大学教育是多元教育中的一种,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特点和定位,不能盲目与人相争源,应各取所需;不能盲目从于普通教育的做法,应扬长避短。要发挥自身优势,可致力于开发那些在普通教育中被漠视处置或尚未发现的智力,了解和把握自身的智力发展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开发出适合大学生的教学策略,使每个有才能的人都能够各得其所,在各自的领域里能够取得进步。 拓展职业空间对大学生的就业是很有必要的。关键是我们要重新定位,积极的寻求符合自己的发展机会,成为社会生活倡导的全面人才。 二、人才资源的建设 人既是竞争的主体,又是利用物质、资源、信息、市场等其他资源并使其增值的关键性资源。人生的目的决定了人生的价值,成才的道路只是人生价值的一部分。职业规划的每一步都为将来的竞争打下基础。 1、人才资源的重要性 大学生活对人力资源的建设其重要意义在于审视人才资源的多元化,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如何具有比竞争对手更强的发现,获取和利用人才资源能力。人才对提高生产力和发展社会经济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对人才资源成因的研究,使我们能比对手得到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信息。这些都为将来人才的培养作了一定的准备,以便提高我们的竞争能力,加快社会的发展。 2、未来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 据社会统计:一般具有本科学历的人,其学校教育获得的知识只有10%可以应用在工作中,其余的都来自社会实践或其它教育学习。由此可见,单凭一张学历证书是不足以称谓人才的。那么我们的社会到底需要怎样的人才呢?首先,过硬的专业知识技能不可缺少,它是抵抗外来困难的最主要力量;其次,要加强职业培训对自身的增值,逐渐提高期望值;此外,良好的心理道德和身体素质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大学生的未来发展 对未来的设计就是对未来的憧憬或者还未实现的美好事物的设想。理想的实现分为近期和远期理想,要想寻求发展的机会,把理想变成现实,唯有脚塌实地的走下去。 1、构想美丽蓝图 美丽的蓝图是实现理想的一个指导思想。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首当考虑的是有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还需要切合发展的全面的细微工作部署。这取决于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符合科学的观念才能够适用于社会主义的发展,满足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 英语是目前最流行的语言,很多进出口商品的文字解说也渐渐被英文更换;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在各行各业中也是显而易见的、、、、、、做好全面的准备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 2、职业理想设计 职业理想规划的实现不单是一张空头支票,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实际行动。就我个人来说,我的职业理想是在企事业单位中有一份中英文互绎工作,职业规划目标如下: 大一时期:了解大学生活,学好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大二时期:英语四级证书,计算机二级证书,普通话证书。 大三时期: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生活独立。 大学学业结束以后,希望所学的专业知识能够很好的服务于我的实际工作;在未来的工作中,把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想结合起来。 大学生活又是一个新的开始,在现实的基础上,我们要学会迎接挑战,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做好每一件事,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人生,以百倍的努力和坚定的决心为理想而奋斗。 大学生职业规划论文:高校社会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分析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新时期开展高校社会实践的必要性;职业规划教育要求高校开展社会实践;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职业规划等进行讲述。包括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理论依据、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实依据、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认识自己、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自我定位、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职业选择、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制定可行的措施等。具体材料请见: 【摘要】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健康成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当代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及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促进其职业规划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探讨了新时期开展学生社会实践的必要性,分析了职业规划教育对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要求以及实践活动在大学生职业规划中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社会实践职业规划大学生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以及用人制度的改革,大学生的就业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原来的计划机制转向了市场机制。这就要求大学生不仅要从书本上获取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资源,而且还必须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真实的了解社会,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因此,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有意义的。 一、新时期开展高校社会实践的必要性 新时期高校社会实践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可以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进行阐发: 一方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发展规模及大工业生产的内在要求出发,创造性地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创立了科学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第一,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个人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个人智力和体力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多方面的、充分的、自由的和统一发展。第二,人的发展还包括人在精神方面和道德方面的正常发展,其核心是人的体力与智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和运用。大学生社会实践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最完美的形式。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遵循了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必然规律,适应了这一规律的客观要求。 另一方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实依据: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高校中,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三个,即课堂教学、科学研究训练、社会实践活动。这三者共同配合相互补充,同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而起作用。课堂教学是学校培养人才最基本的途径是实现德、智、体教育的基本途径,也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也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之一,它不紧对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有重要作用,而且是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了解自己,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的重要途径。 二、职业规划教育要求高校开展社会实践 大学生就业的过程分为二个层次:一是建立职业意识、理念和培养职业能力;二是找到合法的职业,从学生转为职业人;三是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做到人职匹配以实现其长远的职业发展。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中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目的只是要使大学生能够找到工作。这种职业规划教育对大学生职业意识、理念、职业匹配则很少涉及,而且也很少重视能力的培养。所以,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要针对大学阶段职业准备期的特点来进行。首先是通过教育和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使之能站在较高的角度筹划自己的人生目标,能在充分认识自己、客观分析环境的基础上,科学树立目标,运用适当的方法,采取有效的措施,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目标,从而培养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素质。其次才是以实现人职匹配为目标的职业规划教育。也就是要指导大学生个体把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结合,使其在对决定其职业生涯的个人因素、社会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自身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能力等的测评和分析,确定最优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这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对大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的教育,让学生在教育实践中了解自己,了解职业现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因此,职业规划更离不开高校社会实践活动。 三、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职业规划 第一,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认识自己。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审视自己,认识自己。自我评估要求个人遵循“深入”、“客观”两个原则对自己进行全而的剖析:弄清自己为人处世所遵循的价值观念,明确自己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和追求的价值目标;熟悉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剖析自己的性格特征、兴趣等个人情况,以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在实践中跟老师、同学、同事、朋友等的接触,可以从他人对自己的各种评价中,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有更切合实际的判断,并逐渐克服对别人评价的抵触、防卫的心理,也不因他人的评价而无端否定自己,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这种全面的自我认识是职业规划的基本前提。 第二,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自我定位。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自我定位的作用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而考察:(1)性格和职业匹配。职业规划需要考虑与职业选择相关的性格特征。社会实践可以让大学生在活动中对自己的性格有更进一步了解。(2)兴趣和职业的匹配。根据霍兰德的“类型论”,大多数人可以被分为六种人格类型:实用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事务型。只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你才能确切的知道你的兴趣类型。(3)能力和职业的匹配。职业选择与人的能力、特长息息相关。能力是可以在社会实践中培养的。所以高校社会实践活动要有针对性的进行,以增强学生对环境的适应。通过自我性格、兴趣、能力等三方而的定位,明白三个问题:我想往哪此方而发展;我能往什么方向发展;我可以往哪此方而发展。 第三,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职业选择。职业选择阶段就是在可供考虑的职业中选择最好的,其主要是进行职业路线的选择和职业自标的设定。选择职业路线应把握四条原则:择己所爱,择己所能,择己所需,并在保证了这三个原则的基础上,追求就业收益最大化即择己所利。要特别注意社会需要,个人兴趣、工作能力和发展机遇的平衡。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在没有进入社会之前对社会职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能够在初步考察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职业选择路线,设定比较科学的职业目标。 第四,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制定可行的措施。制定行动措施是落实职业目标的具体环节,主要包括教育、培训、实践等方而的措施。它有两方而的内容,一方面是直接的实施措施,也就是为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目标需要具体哪些知识,掌握哪些技能,开发哪些潜能等;另一方面是间接的措施,通过哪些方式和渠道提高自己,也就是为了保障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实现而需要去做的事情。高校社会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知道自己该在哪些方面做出进一步的努力,充实自己,并以实现职业目标为最终目的自觉地参与一些教育和培训活动。 大学生职业规划论文:从医药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论析职业规划指导 论文关键词:医药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职业规划指导 论文摘要:通过对医药相关专业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倾向分析,提出加强对医药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学校应从低年级开始有针对性地进行,通过各种方式调动和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大学生能够自觉地根据自身的专业和条件自我发展,成为适应社会需求有用人才。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降低期望值”是近几年提倡的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一个就业观念,即提醒大学生们不要因为想一步到位而错失很多机会,要”先就业、再择业”。而用人单位则认为应届大学生存在的问题包括①期望值过高;②心理不稳定;③耐挫能力差;④不愿踏实做事,好高鹜远。因此,进行全面而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着力点还应当在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大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自我素质培养。高校需要将共性与个性相结合,指导大学生寻找自己的生涯路线,使大学生能够在思想上端正认识,心态上调整平衡,从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出发,充分利用大学时光,培养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1医药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倾向分析 职业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各种职业价值的基本认识和基本态度,是大学生职业人生的方向标。它表明了一个人通过工作所要追求的理想是什么:为了钱,为了权力,还是为了一种情感关系等等。它支配着人的择业心态、行为以及信念和理解等;支配着职业人生认知、明白事物对自己职业发展的意义以及自我了解、自我定位、自我设计等;同时也为自认为正当的职业行为提供充足的理由。职业价值观是相对稳定的,是人们思想认识的深层基础,它形成了人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当自身状况和外界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职业价值观也会随之而变。 2006年3月,我们对本校选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1000多名医药类学生进行了不记名调查,通过对薪金水平、团队和谐、工作稳定度、个人影响力,组织的社会地位等五个方面的追求程度调查了解当代医药学生在职业价值观上的倾向,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调整心态,积极锻炼,把自己塑造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用人才,以求达到社会、学校、个人“三赢”的最佳状态。通过调查我们发现: 1.1当代大学生有进取心,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 在众多择业因素中,学生从更多地考虑收人因素转变为更多地考虑自我实现因素,隐含着把自我价值的实现逐渐统一于贡献社会的可能性。这种由钱本位向自我本位转变的趋势,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的。然而,如何引导大学生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促进自我本位向社会本位转变,还有待我们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努力。 另一方面,大学生的个人发展观还停留在目标形式,如何从现实出发,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实践去实现个人发展目标,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还处于迷茫状态。因此如何指导大学生规划好自己的大学生活和职业生涯成为高校帮助大学生实现个人价值的首要任务。 1.2对大学毕业后的生活有美好的憧憬,希望找份高薪的工作。 职业价值观是具有阶段性的。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人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后,他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从职业人生来看,大多数人的职业价值观是具有阶段性的,特别是随着某一阶段的自身需求满足后,新的职业价值观也就会随之产生并确定下来。 这样的职业价值观倾向有利于教育,这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今后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提醒教育工作者在指导的同时注重现实教育,在鼓励的同时树立危机感和良性竞争意识。 1.3对团队合作有较好的认识,但对如何实现还很迷茫。 在发展个人才能的同时,学生能够认识到团队协作对工作的完成将起到重大的影响作用,普遍希望能够在一个积极向上的团队中工作。在职业指导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这种认知,着重引导学生如何从自身出发,学会调节人际关系,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良好的团队环境。 1.4希望工作稳定,有发展,就业期望值偏高。 学生在毕业后,还是希望找一份稳定安逸的工作。就医药类学生的就业方向来看,毕业后能够考上公务员的仅占5%左右,医院对药学人员的需求也在逐渐减少。医学、药学、生物制药的研究人员要求不断提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调节,医疗改革的实施,大量的医药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可能走向各层次的公司企业等经营流通领域。因此,在大学期间调整学生的就业期望值,指导学生确定职业方向和目标,多方面发展,根据自身的优势选择职业方向成为必要。 通过本次职业价值观调查,发现大学生在低年级阶段基本上能够有较积极的心态,但由于对专业和行业缺乏了解,普遍对未来感到迷茫。因此,如果从低年级开始进行职业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就业竞争力,势必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加强和完善职业规划指导教学的对策 个人的职业价值观虽然具有相对稳定性,也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发生一定的变化。作为高校教育者和就业指导人员,要促使学校培养的“产品”个体能够适应社会市场的需要,我们应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充分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成为形势的迫切需要。 2.1在教育形式上,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和辅助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2.1.1充分调研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必须具有针对性才有效果,而作为职业指导课程,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为大量的学生提供方向性的指导。随着职业分类的细化,职业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社会越来越需要一专多能的人才。因此职业指导教师不仅要熟悉专业的行业市场发展,掌握职业发展脉络,而且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倾向要有一定的了解。因此,课前的调查和调研是必不可少的,而职业价值观倾向分析则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教学方向。在教学的同时,应建立健全职业指导咨询机构,组织开展创业培训、开业指导、政策咨询、项目论证和跟踪辅导等服务。 2.1.2共性与个性相结合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需要不断的调整和完善。因此在课程教学之余,还应该辅以专家讲座,职业指导咨询、网络论坛,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使学生对职业发展有较明确的认识,进而端正职业价值观,充分利用大学的时间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已实现职业目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由个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案例分析、情境模拟、角色换位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使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分析来进一步端正认识。 2. 2在教育内容上,指导学生调整职业价值观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 2.1通过职业指导和学生的亲身体验,教育大学生调整和端正的个人职业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通过现场观摩和情境演绎,强化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使学生们充分认识就业环境和市场竞争的严峻,加强自主意识,逐步形成适合个人发展的实施措施,找到职业目标实现的可行性途径。 2. 2. 2职业道德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相结合。依据当前医药行业整风形式以及出现的违反医药行业法规的事件,对学生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和行业法规教育以及诚信道德教育,使学生能够尽早的认识到医药人员职业道德,进一步明确自己身为医药人员的使命感。 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能够使学生进一步调整自己的职业价值观,使自己的职业追求与社会建设的发展和需求相一致,不仅能够使学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主动地面对学习生活,积累自身的资本,参与到社会竞争中,适应医药行业专业人才的需求,回报社会对大学生的培养。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医药行业作为朝阳产业,其发展趋势良好,医药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仍在扩大。因此作为医药类专业的学生应当将培养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并重,根据个人条件和兴趣尽早确定职业方向和目标,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以实现职业目标。 大学生职业规划论文:论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摘要】职业规划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文章结合了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发展现状,在把握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实现途径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规划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融合 近年来随着高校升学率的提高和普及,就业市场呈现大幅度饱和状态,大学生就业及职业规划教育问题逐渐成为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难题。当前我国高校在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问题上存在巨大不足,尤其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影响了职业规划教育的实际效果。因此,如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有效融合,增强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和有效性已经成为当前一项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缺失现状 (1)缺乏对职业规划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在高校人才培养中,文化知识和实践能力是检验大学生优秀程度的重要指标,但是如何规划和管理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关系到大学生就业的实际效率,也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的。很多高校迫于近几年“就业难”问题的出现,只在教学质量上引进人才,提高学校知名度,追求就业率和签约率的提升,在职业规划教育上并没有组织系统的课程和师资力量,导致高校职业规划教育流于形式,直接影响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2)缺乏科学有效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我国高校职业规划教育起步较晚,因此很多教育方法都是沿用西方国家的职业规划指导,针对性不强,还未形成有效的规模和课程体系。主要表现在:其一,相关大学生职业规划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和薄弱,多引进西方理论但缺乏深入系统地消化吸收,且缺少针对实际专业的理论创新;其二,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机构建设不完善。目前很多高校中缺乏职业规划教育的专员、疏于完整的学科建设,单纯地把其安排为一门公共课,教育者更是疲于追求就业率而无法顾及职业规划教育;其三,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系统性和协调性较差,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借鉴不到位,不善于取长补短,各位所用。 (3)缺乏对职业规划教育的长期指导。我国全方位实施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氛围不浓厚,而且在职业规划教育上有阶段性缺失,没有系统性的教育。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不是一个短期行为,需要帮助大学生培养自我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习惯,自觉提高职业竞争意识和职业就业素质,形成各自的竞争优势。因此在实施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同时,要充分发挥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互动作用,使得教育融会贯通于大学生职业走向的全程,发挥教育的时效性,指导大学生顺利走上各个就业岗位。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必要性 (1)适应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在职业规划教育中发挥独特的引导功能,根据学生的各自特长,按照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要制定计划,分层次、分阶段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帮助大学生更快更好的就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学会客观地认识自我、分析环境,有针对性地制订专业学习和能力素质提升计划,并积极参加各种相关的社会实践和学习培训,从而科学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和人生道路,为将来顺利就业做必要的准备。 (2)适应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当代中国不同思想文化的融合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呈多元化趋势,为满足新时期对人才的需求,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与时俱进,转变教育理念和方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向现实的回归。把大学生职业规划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使教育工作能够更好地贴近学生、立足实际、适应形势。 (3)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人生的发展主要是通过职业发展来实现的,职业规划规划教育是长期的、动态的、多层面的。目前大学生中普遍缺乏职业目标,导致大学生活缺乏方向和动力,形成很多思想问题。这就需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在尊重学生个性特点的同时,做好思想引导,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引导,如职业素养、法律道德、心理素质等。大学生职业规划的过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向纵深化发展的过程,二者有效结合,使得教育目标更加明晰、具体。 三、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途径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主动性的激发。大学生职业规划归根到底取决于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在高校开展职业规划教育过程中,激发大学生对于自身职业规划的主动性、调动其在这方面的积极性尤为重要。当前大学生以“90”后为主体,在就业选择上往往对于工资水平和工作环境要求较高,而没有依据自身专业特色去合理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导致频频“落马”,因而丧失了对于正确择业的方向感与积极性。此时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通过思想灌输等方式端正大学生择业就业观,激发其主动学习职业规划教育,提高教育的效率。 (2)加强高校职业规划教育中的思想政治工作。首先,学校应该建立专门的职业规划机构,配备专门负责此模块的职业人员开展和统筹日常工作。根据不同年级段及不同学生的身心特点安排和开展职业规划教育,时常记录学生的思想动态及职业测评报告,帮助学生明确发展方向,及时调整自身的职业规划。其次,在大学生职业规划授课上,应该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掌握好课堂教育这个阵地。在课程安排上,应该注重系统完整的理论教育,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建立一支职业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为一体的教育队伍,更好地实现两者的充分融合,发挥各自优势。此外,各高校应该针对本校专业特色和区域特点,开发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课程教材,丰富课堂趣味性,增加应用模块开发,帮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参悟自身职业规划理念。总之,高校职业规划教育的实施应致力于建立完整且针对性较强的高校职业规划教育体系,更加灵活实效地开展课程教学。 (3)加强实践活动中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人类的一切精神活动都离不开实践的检验,因此,实践也是检验和锻炼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实效性的立足点,同时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径。高校可以通过举办职业实习与训练、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就业形势调研等活动,增强学生对社会就业现状及职业规划必要性的认同感,进而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热情,进一步引导其做好更完善的职业规划。一方面,这些职业规划相关性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增加校园活动的丰富性,提高大学生职业能力及素质;另一方面,这些活动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自我表现和优化的平台,加强学生与社会之间的交流与联系,潜移默化地帮助在校学生适应社会工作大环境,为将来就业打下一个良好的社会思想及实践基础。 大学生职业规划论文:职业环境与财经类大学生职业规划的调查研究 【摘要】在近几年的社会环境中,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最关注的话题之一,大学生就是话题的中心,就业取向是大学生人生选择中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本论文主要对财经类职业环境进行简单的研究,并从大学生角度、学校角度和社会角度对大学生职业规划中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职业环境 财经类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前言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已经是社会中的热点问题之一,尤其是在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都进入低迷期,提高就业问题就成为了各个国家中的重点。自从我国高校开始进行扩招之后,每年的各类毕业生不断增加,社会中的需求严重不足,大学生就业形式复杂,所以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就成了社会发展的重点问题之一。为了使这个问题能够解决,更加合理的进行人力资源分配,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非常必要。我国的大部分高校都以经开展了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导课程,但相比于国外来说,我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发展还是比较落后,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改善。 一、财经类职业环境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于财经类的专业人才需求量还是很大,虽然目前应届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就业困难,但是对于财经类专业来说职业环境依然比较好,在各职业中,财经类的招聘需求量依然是前几位,根据调查表明,社会中对与财经类的毕业生接受意愿还是很大,有百分之九十的企业可以有长期需要。目前财经类职业环境的优势还有很多: (一)财经类专业就业方向比较广 目前我国很多大型国有企业、合资企业、或者中小型民营企业对于财经类毕业生的需要还是很多,而且行业结构的变化影响也很少。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财经类的就业渠道也越来越多。比如有很多财经类的报纸杂志周刊等都不断出现,很多非专业性的综合报社都需要对财经做很多文章,这就需要大量的财经记者或者财经编辑,这就为毕业生又提供了很多就业空间,而且很多学校和培训机构也十分需要工作人员。 (二)市场需求量大,发展稳定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财经市场中对于专业的人才需求量一直都很高,在职业市场的需求中可以占据前三名,而且有很多专家分析在以后的财经市场中,还有很多专业有发展空间,所以相对于其他的专业,财经类的职业环境还是非常好的,毕业生能得到稳定的发展。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问题 虽然目前财经行业的职业环境相对良好,但是对于但学生来说,这也并不代表财经类毕业生就能在非常容易的就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目前我国财经类毕业生的知识体系还是不够丰富,缺乏社会经验,对于就业信息的获取也没有特定的渠道,只是简单的在网上看看招聘,道听途说。目前大学生中的独生子女比较多,有严重的啃老思想,对于就业的意识也很薄弱。根据对全国大学生的调查研究,有百分之六十三的财经类大学生对自己日后的就业类型有模糊的方向。有明确规划的大学生仅有百分之二十三,百分之十二的大学生表示目前还没有考虑过就业问题。在调查过程中,很多被调查的大学生对与日后的职业生涯都没有太多考虑。百分之五十五的学生对职业只有模糊的概念和想法;百分之二十的同学表示对毕业之后感到迷茫,不清楚自己能做什么;只有百分之二十五的同学对于未来职业有二到六年的职业规划。而且目前很多毕业生都是从家里到学校里,两点一线,对于社会经验还是很匮乏。很多大学生知识利用假期进行短暂的打工,对于日后的就业问题和生活压力没有准确的认识。简单的以为毕业之后就能找到工作,没有就业的危机意识。这就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的学习目的不清楚,在大学期间知识混时间得到文凭,不为日后的工作努力学习。 在学校方面,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导还是不到位,教师一般都是使用学校干部或者辅导员,这样的情况下教师没有经过专业的职业生涯培训,对于教学来说起不到好的效果。同时,在职业生涯教导中,学校的硬件不够,教学方法单一,大部分都是集体进行讲述,只是单纯的教导理论知识,在实际的实践应用中很少,这种敷衍的教学方式让很多大学生对于职业规划教育只是停留在表面上。 三、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 在我们的人生过程中,职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我们参与到社会中的关键,我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关系到我们的职业能否顺利的进行,能否愉快的工作。所以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加强自己的职业观念,提高自己的规划能力,养成终身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这样才能在满意的状态下进行工作。 在大学生本身来说,要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职业意识,并对自己的目标进行激烈。如果有高目标就要努力克服过程中的困难,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向自己的目标努力。不断鞭策自己,让规划成为现实。在大学学习期间,要培养自身的兴趣爱好,明白自己的缺点,了解自己的性格,并且对相关的职业信息进行了解,明白日后的射虎需要和自我的发展方向。对于财经类的各方面知识都进行学习辅修,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对于学校而言,可以组织大学生多进行职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能有正确的就业理念,增加社会经验,对于日后能够分配职业资源打好基础。 在社会方面,要继续发展财经行业,让大学生能有更多的工作岗位,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另外,在教育制度方面要持续进行发展建设。按照社会中的实际需要来设立学科、专业,控制好专业的人数,避免毕业生过于“拥挤”,就业困难的情况出现。另外,要让大学生的就业市场更加规范化,提高大学生的培训和保障,让大学生的发展更加优化。 大学生职业规划论文:高校就业指导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越来越严峻,大学生职业规划存在问题就是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对现阶段高校就业指导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针对高校就业指导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措施进行规范和完善,从而保障大学生能够更好面对就业。 随着国家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不断的改革,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方式的转变,现阶段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1]。现在虽然很多高校意识到了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很多高校都开展了正规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是还是存在重视力度不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到位等问题[2],目前很多大学生也存在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和意识,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等问题[3]。针对高校就业指导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积极的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规范和完善,从而保障大学生能够更好面对就业。 2 高校就业指导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现状 随着人们对大学生有效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的不断认识,高校也开始越来越关注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许多高校都开始把建设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体系作为整个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来抓,高校的职业指导服务工作也变得越来越丰富,许多高校在安排职业规划相关的课程除外,还不断丰富课程内容,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让学生更加了解社会需求,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择业观,帮助大学生找到正真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4]。可是现阶段高校就业指导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学生缺乏科学的自我认识、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视不够、大学生职业判断力不足等。 大学生缺乏科学的自我认识。大学生科学客观的自我认识是开始职业规划的前提,只有深入的了解自己,正确的认识自己,客观的评价自己,才能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明白自己的优势和缺点,这样才能让大学生更好的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现阶段虽然许多高校都开展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教育,可是大学生在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时候还没有形成自觉的氛围,而且很多学生缺乏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训练,导致他们不能准确的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也就是缺乏自我认识,在毕业前丝毫没考虑过未来的职业选择,在此种状况下的职业生涯规划必然会存在问题。 大学生对职业规划的重视不够。大学时期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时期,很多高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专门开展了针对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导课程,可是很多学生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上课时不认真听课或者直接逃课,这导致学生缺乏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对自身的职业规划也不认真对待。在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形势下,就业和薪资已成为了学生的首要目标,至于专业是否对口,职业是否符合自身兴趣已成为了大学生在就业后在会考虑的问题,这就导致了因为专业不熟或者对工作不感兴趣而出现的频繁跳槽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就是大学生没有进行有效的职业规划,正确的职业规划可以帮助学生对自身的就业有很好的定位,并积极的指导学生朝规划去奋斗,为自己实现自身的职业理想而做好充足的准备,并且选择适合自己和自己感兴趣的职业,这样才能保证将来职业选择的正确性,保证就业后工作的稳定性。 大学生职业判断力不足。大学生的职业规划的需要大学生对自我的全面定位,对职业的知识储备的完善,职业所需的能力的培养,正确价值观的树立等。可是现阶段存在着很多大学生对自身的职业能力存在不准确的判断,在进行职业定位的时候过于理想化,甚至不符合实际。这主要也是因为大学生对于职业规划理论知识的掌握不够,对职业规划的认知不足,导致他们对于社会上职业环境的认识和了解过于片面化,不了解社会真正的需求,不了解职业市场上到底有多少可供选择的职业和职业方向。大学生对相关职业没有深入的探索和实践,就很难了解各个分类以及各个职业所具有的属性和特征,不能正确的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3 加强高校就业指导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措施 学校要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的培养。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的提升是大学生职业规划实践的内驱力,只有加强大学生省职业规划意识,才能够指导进行正确的职业规划。学校要做好职业规划教育中的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师资配备等,加强职业规划教育的舆论引导和宣传,通过论坛、微博、微信等网络手段,职业规划经理人的讲座、演讲,职业规划相关比赛,职业规划现场活动等形式进行职业规划的宣传和指导,积极的传播职业规划的内涵、意义、作用等,营造好职业规划教育的良好环境,从而不断的增强大学生对职业规划的认识,让他们了解大学生接受职业规划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高他们在职业规划内容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不断的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的培养。 学校要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可以了解社会环境和深化自我认识,通过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更快的适应社会和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增强大学生的职业认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未来进行职业选择时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学校在进行职业规划教育时,不断要安排职业规划相关的课程指导学生学习,增加他们理论知识的积累;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公司实习、寒暑假社会实践、参观学习等活动,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职业,让他们对外部的职业环境有全面、客观的认识,从而让学生能够积累经验,了解自己的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差距,并及时的进行调整和补充,保证未来更好更好的适应社会。 大学生要不断提高自我认知水平。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或者就业的成功,就需要对自己进行的职业规划时全面的考虑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优缺点等方面的内容,每个大学生都应该认识到自身所具有与众不同的特质,从而做出正确的职业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同时,还要不断培养自己的洞察力,对学校和社会的环境要有准确的判断和分析,充分了解自身所处的环境,保障自己在进行职业规划时对周围的社会环境可能的发展态势和自己所处的位置进行正确的评估,这样才能在未来职业选择时做出正确的选择。 大学生职业规划论文:农村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摘 要: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促进大学生对自我的正确了解和认识,立足于自身的实际情况,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进行确定,使自我的价值得到真正的实现。而对于农村大学生而言,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是帮助其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本文对农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同时针对问题,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职业生涯;农村大学生;原因;意义;策略 在当今社会的生活领域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就是促进社会公平、关注弱势群体。在大学校园中,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由于来源于农村,他们家境窘迫、经济条件拮据,而其中有一部分存在着严重的自卑心理,属于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做好农村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其顺利地就业,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分析 据相关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农村大学生表示毕业后不愿意回家乡工作,认为家乡发展空间小,而在一二线城市,由于激烈的竞争压力,又不容易找到工作。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二元城乡结构发展的不平衡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一直存在,导致我国城乡之间、城市之间和我国区域之间的差距一直存在。大中城市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条件相对优越,而一些优质的公共资源,如医疗卫生、优质教育、财富、机遇等,都在为数不多的少数特大型城市中汇集。由于在大城市就读,很多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已经习惯了都市化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所以向发达地区和大城市涌入,使这些城市大学生一直供过于求。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农村大学生不得不选择那些不具备较高的稳定性、技能要求低、薪酬待遇低、门槛较低的服务类和技术类工作,还有一些农村大学生,毕业后一直处于失业或者是半失业状态。因此,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和地区差异。 2.未能及时改变就业观念 (1)农村地区有很少的就业机会,参与公平竞争的机会更是寥寥无几。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和基层,往往存在着显著的人力资本竞争,办事需要依靠关系和人情。 (2)在农村,大学生在校时候所学到的专业找不到就业市场。特别是冷门专业,一般都是在大城市才有需求。 (3)若回到农村就业,农村大学生往往会承受一定的舆论压力。传统的中国家庭,一般都崇尚学历,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使他们对大学毕业的子女所抱有的希望往往是不切实际。一些毕业后回到农村的大学生,需要承受来自邻居、亲戚和家庭等各个方面的舆论压力。同时会和周围没上大学的同龄人的婚姻、生活、经济和工作状况进行对比,这种舆论的心理暗示会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而正是在这种社会现实的映衬下,很多农村大学生为了改变自身的命运,往往会选择在城市奋斗,并由此忍受目前的艰难生活和低微收入。 3.在就业市场中处于劣势 由于农村大学生有相对薄弱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这样在就业的过程中,往往会处于一种劣势地位。调查数据显示,很多农村大学生认为良好的社会关系在就业竞争中占有绝对的优势。而他们因为缺乏牢固的根基和人脉关系,所以无法保证顺利就业。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就业市场,所以在就业过程中,社会关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就业过程中,忽视个人能力的现象普遍存在。农村大学生无论是社会关系网络,还是家庭背景方面,相比于城市大学生,普遍处于劣势。 二、农村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很多农村大学生在毕业四五年之后,还没有找到自身的发展方向。农村大学生和城市大学生相比,在整体的就业素质上处于劣势。主要表现在欠缺自信,不具备广阔的知识和视野,同时在个人的技能、知识和才干等方面的匮乏。社会的发展使现代企业对求职者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而帮助农村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能促进大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职业以及自己所学的专业,并通过不断地认知反馈,对自己的行为和目标不断进行调整,在职业目标的指引下,能够对职业技能和社会经验快速地积累,有利于毕业之后奋斗期的缩短,以更快地融入到社会中去。因此,对农村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对农村在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议 1.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改变就业观念 到大城市接受高等教育时,农村大学生就怀揣着成就一番事业的梦想,但由于要经历很长的缓冲期,才可转变就业观念,又因为社会对大学生的定位极高,使他们对自身的期望值极高,这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大学生就业与方方面面的因素有关,如宏观环境、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等,在诸多因素之中,由于大学生无法改变宏观环境,所以只能顺势而为。大学生需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才能逐步地积累和改善社会资本,而农村大学生完全可以在大学四年里,通过自我规划,有步骤地提高人力资本。所以对农村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观念,构建社会资本网络,使其人力资本得到提升,对社会更好地了解和适应,同时也是对自身的生活进行掌控的重要手段。 2.内化精神生活和城市的价值观 为了求学,来到城市生活的农村大学生,面对城市生活的环境,他们会觉得有一种巨大的反差。由此,他们会产生心理上的矛盾和思想上的困惑。主要体现在环境适应、人际交往、学习和生活等各个方面。对于这些问题,农村大学生应有深刻的认识,需通过认真观察、广泛阅读,积极参加校园各项文化活动,以增进了解,更好地认知城市生活的模式。并相应地调节自我,将原有的一些生活方式和观念尽快更新。通过对城市中各种模式和规范的学习,对城市的价值观和精神生活进行内化,在新的生活和环境中更好地适应,以顺利地度过大学阶段。 3.树立职业目标、进行职业认知和自我认知 和同时期的城市大学生相比,农村大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整个时期,无论是职业生涯准备阶段、职业生涯探索阶段和职业生涯定向阶段,其所接受的教育,均不同程度地比城市大学生落后。对于这一不足,农村大学生应充分认知,并在大学阶段,对自己的职业目标进行确定。具体实施的方法是:对相关的书籍进行阅读,通过职业测评软件的测试,对自己的职业倾向、性格、职业价值观、职业兴趣等更好地了解。在社会生活中,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职业发展前景、往届学生就业情况充分了解,同时对照职业环境中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明确岗位目标,寻找差距,迅速完成职业认知。 四、结论 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使其对自我正确了解和认识。农村大学生应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立足于现实条件,结合自身特点,对职业生涯目标进行确定。只有调整好客观条件与自身的融洽度,才能趋利避害,增强自我应对竞争的能力。 (作者单位:文华学院) 大学生职业规划论文:从提升市场竞争力角度看大学生职业规划 摘 要 大学生职业规划在当下不能脱离市场竞争情况而独立存在,需要充分关注市场的人才需求、综合实力竞争状态、市场规律等情况做全面考虑。职业规划要充分考虑自身对职业的需求以及市场的现实情况,让职业规划科学合理,提升职业远期发展效果。 关键词 市场竞争力 大学生职业规划 就业率 当下大学生毕业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人才市场对学生的竞争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局限在文凭理论条件,更多的需要学生技能操作水平的保证。因此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要充分的考虑市场环境,以市场为导向来进行科学的职业规划,全面分析大学生竞争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而后做针对性的规划措施。 1 市场职业竞争环境分析 1.1 企业对人才需求 当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局限在理论文凭,更多的需要学生有实际的工作经验与技能。一般企业会更加倾向于选择有专业大型单位工作经验的求职者,这样可以有效的为企业自身省却人力培养成本,人才可以快速的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帮助企业进行正常的运转管理。当然,在大型企业中,由于求职者较多,竞争更强,企业为了对人才进一步的筛选,会将人才的文凭与就业经验做进一步的提升,甚至部分企业采取非重点大学毕业及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也不予录用的潜规则。由此,导致了大学生在市场中的就业环境更加恶劣,需要与众多的前辈进行竞争。而在专业技能上,大学生与其他经验丰富的往届大学生相比缺乏有效的竞争力,在薪资水平和岗位选择上较为局限,甚至需要进一步的放低身段去忍受较长时间的沉淀期。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除了在技能和理论文凭要求上,同时对人才的综合素养较为看中,例如,不同的岗位对个人气质形象、沟通表达能力、情商、团队合作能力与交际能力都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对于大学生而言,需要不断的丰富个人的综合素养,提升在企业的生存能力。企业对人才也实行试用期制度,个人如果无法有效的在企业中发展生存,则会面临辞退。这种淘汰机制并不同于过去传统的安定就业环境,即便在企业中工作数年,也会因为自身能力不足以满足企业需求而遭受到淘汰。因此在职业规划中,不可能呆板的要求企业对学生自身的职业生涯负责,更多的需要大学生自身合理规划职业发展,提升自身竞争力与市场适应力。 除了正规企业的用人需求,同时在不规范的企业中,还存在剥削人才资源的现象。部分企业会固定的选择核心团队成员,频繁的更换试用期员工。甚至出现试用期满就辞退员工,同时不断的引入新员工,以较低的试用期薪资来利用人才。同时部分企业会因为市场人才竞争激烈而导致就业歧视,如部分岗位只招收男员工,或者只招收未婚未育者,其目的是为了避免承担女性职工的孕育期假期等问题。而面对这些企业招生的潜规则,大学生更多的是无力应对与申辩,企业会以各种理由来搪塞大学生,让大学生无法有效地保护自身权益。而更多的大学生为了谋求自身的工作经验和保证就业率,不得不屈就于企业的恶劣条件。 1.2 市场人才之间的竞争 市场环境下,中国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从而形成了较为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由于环境的恶劣,从而导致部分恶性竞争的问题发生。每年大学生毕业人数庞大,毕业生为了提升自身就业率,往往会放低薪资待遇标准来达到谋求企业岗位的结果。同时企业也看中了大学生就业的心理状态,会有意压低学生的薪资待遇。如果学生选择异地就业,那么就面临着较高的生存压力,个人的住房、饮食和其他生活必须项目都需要计算成本,而如果属于与家人同住的本地就业则相对轻松,甚至会因此产生本地生压低薪资待遇水平形成毕业生之间的恶性竞争。而异地生可能更需要在薪资上有较高的需求,同时需要企业能够提供住宿与饮食基本福利,进而也加大了异地人员的就业压力,缩减了就业范围。 1.3 职业信息不对称 大学生在就业中,也存在职业信息不对称的状态,很多学生无法有效的找到适合自身的职业信息渠道,从而无法有效的发出求职意愿进入到企业的招聘环节,甚至很多就业机会因为时机抓取不当而错失。特别是大型企业招聘中,其招聘渠道更加规范化,但是其的渠道又更为狭窄,不会广泛的对外告知,因此大学生在寻找信息时会存在难以发现的情况。甚至很多就业信息会在非常偏僻的信息渠道刊登,如果没有内部消息,大学生很难获取到应聘机会。同时对于企业的了解,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是不全面的。很多口碑较差的企业仍然会在市场环境中受到毕业生的青睐,主要是学生追求其企业规模大或者某些特定的企业优势,从而对企业缺乏深入的了解,进而在就职后遭到不公平待遇,最后以辞职收场,损失了自身的时间与精力,甚至错失了更优质的职业机会。还有部分单位并不直接与学生签订就业合同,通过第三方中介公司签订,企业不承担学生职业相关权益保障,大学生由于对相关知识了解较少,存在侥幸心理,从而选择相关就业途径。因此,学生应该加大对企业的了解,不可因为急切的就业心理而忽略企业品质的考量。 2 大学生职业规划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方法 2.1 提前进行职业规划 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不要等到毕业时才开始制定,应该在入校时就应该开始有初步的规划设计。之所以要提前进行,主要是为了提升自身的职业规划准备工作。一般毕业时都会面临着社会经验缺乏的问题,如果能够及早的做职业规划设计,可以有效的投入社会实践中。尽早做职业规划可以对自身专业有清晰的认识,这种认识可以通过业内人士以及前辈经验做参考,从专业的角度分析,同时联系自身的优势、兴趣来做自身职业发展的规划。在学校时期就应该利用周末或者长假做社会实践的积累,这个经验积累阶段不要过多的考虑金钱利益,更多的需要以社会工作经验积累为目标,从实践工作中提升自身对社会、人、事、物的理解,避免闭门造车或与社会隔绝式的纯理论化学习。 2.2 分析市场需求 职业规划中要提升自身竞争力,首先需要分析市场需求。而这种市场需求需要根据当下以及未来情况做预测,不能仅仅凭借过去的情况做指导。特别是市场对不同专业、岗位人才需求是会因时展而变化的,因此要对市场形势做准确判断。需要通过目标企业的招聘要求做了解,了解职业对个人学历、技能水平、综合能力素养的各方面要求,从而再进行针对性的自我完善。如果企业需要社会经验,就提早进行经验的积累;如果职业发展方向需要对学历和研究有要求,就需要在专业上提升学历水平,考虑自身是否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生或者博士的进修,同时学历提升的方式也可以选择在读与全日制学习,具体情况可以综合考虑自身经济、精力情况来选择;如果岗位需要个人有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那么就需要在学校期间训练自身的语言沟通技巧等,积极参加相关活动,提升自身沟通能力的实际锻炼机会,同时涉猎更多的沟通能力与广泛的社会知识书籍,积累多方面的知识和开阔眼界,多浏览新闻资料,对社会、专业有更多的了解与沉淀,从而才能在沟通上具有可操作性;如果企业看中团队协调能力,那么就需要个人多参加团体活动,并积极的在团体活动中承担主要管理角色,让自身在团队中充分的锻炼人际与事物的协调能力。不要盲目的通过低价竞争来迎合市场环境,更多的需要提升自身综合实力,让企业认可实力而接纳本人,而不是仅仅因为廉价的劳动力而勉强接受。自身只有具有市场需要的职业能力,才能有较强的职业掌控能力。同时对于市场信息要接收及时,且接收渠道规范的信息,避免市场竞争中负面情绪或者负面消息对自身职业规划造成的干扰。在职业规划信息收集中,不要过多的去听取失败者的抱怨或者负面情绪,要保证信息的客观性,从而针对自身情况做有效的对应调整。 2.3 调整自我心态 对于大学生而言,很多学生由于自身高学历或者其他优越感而无法放低身段进行基层的工作。大学生会因薪资低、工作辛苦、福利待遇差、休假少等问题而对职业挑三拣四,而并不会清楚的认识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对于社会经验尚浅与技术能力薄弱的大学生而言,更需要调整心态,以积累社会经验为主,而不应该对工作有过多的挑剔,要发挥吃苦耐劳的品质。特别是刚毕业,初入职场会面临较多的挑战,如果不能摆正学习的心态去接受别人的批评和指导,那么自身的自尊心或者其他心理障碍会导致自身在职场中无法生存。工作需要考虑自身兴趣,但是工作不可能完全的符合自身全部的需求,要抓主要目的,对次要问题进行适当的妥协。在职业规划中不要过多的受社会潜规则或者负面信息的干扰,不要让他人的负面情绪造成自身对职业发展的恐惧或者焦虑,要保持积极乐观,同时理性的态度去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提升自身职业素养。这种积极心态可以有效的提升个人在工作上的抗压能力,同时也是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自身竞争力的条件之一。 3 结束语 大学生职业规划需要根据学生自身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等进行综合评估,仔细的分析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同时要考虑自身对职业的需求和兴趣,对自身进行近期和远期的职业规划。但是职业规划需要较好的与市场情况结合,这样才能具有较好的实用指导意义。一般情况下,较远的职业规划不宜规划过细,近期的规划可以拟定自身的职业发展简要目标,同时根据情况不断的完善自我综合能力,充分的摆正自身的位置和态度,努力与职业目标做匹配,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大学生职业规划论文:大学生职业规划类通识课程需求调查研究 [摘要]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高校陆续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为了解大学生对于职业规划类通识课程的需求,以青岛大学为例,以问卷的形式开展此次调查研究。问卷调查共包含: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对职业以及就业市场的认识程度以及对职业规划类通识课程的期望三大维度,并提出:自我认知是职业规划类课程的必备内容;在职业规划类课程中要系统传授职业、就业、创业的相关知识;在职业规划类课程中要充分发挥师生两方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树立合理的就业观四大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规划 课程需求 一、研究背景 2014年全国毕业生达727万人,比2013年多出28万人,2015年大学生就业人数也将超过700万,加上社会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公招性岗位招聘数量缩减等原因,2015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可以说十分严峻。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及早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是非常重要的,职业规划类通识课程可以帮助大学生更清楚的认识自己的内外部条件,做出合理的规划,并坚定的实施,在未知的前路上增添一份胜算。 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使其选择一份兼顾社会需要和个人意愿的职业,以减少他们在就业选择时的盲目性和增强在工作中的竞争力是极为重要的。为了解大学生对职业规划类通识课程的需求情况,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进行职业规划,我们特进行了此次调查。 二、研究概况 根据本次研究了解大学生职业规划类课程需求的目的,我们采用自编问卷进行调查。由于进行职业规划大体需要具备认识自我的能力和对职业及就业市场的了解,因此我们针对大学生是否能准确认识自我、对职业及就业市场的了解深浅进行了调查。此外,问卷还调查了大学生对职业规划类通识课程的具体要求。 调查以随机发放的形式进行。本次调查共发放纸质问卷1200份,回收1190份,回收率99.17%,其中有效问卷1180份,无效问卷10份,有效率99.16%。有效回收的问卷中,样本的年级构成状况为:大一370人、大二430人、大三290人、大四90人,比例接近4:4:3:1。 在进行本问卷的信度分析时,采用的是内在信度分析,具体为内部一致性信度分析中的同质性信度法。对有关课程内容需求方面的题目进行检测后,所得克伦巴赫α系数为0.616,大于0.5,说明问卷测试题目可信,调查问卷具有一致性、稳定性和可靠性。本问卷的效度分析是进行的效度分析中的结构效度分析法。对问卷全部题目进行结构分析之后,KMO值为0.520,划分为十二个维度。删掉由一个或二个题目组成的维度,整理之后得出KMO值为0.684,划分为三个维度。这与预先设想的三个维度相吻合。所以本问卷具有较好的效度。 三、结果分析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普遍对自我有着较强的认识,知道自己在进行职业规划时的不足在哪,但是对职场和就业市场的认识虽不够成熟还有待加强但也较为理性。大学生们对职业规划类通识课程有着多谢性和个性化的需求,并且这些需求不是空谈体现了较强的现实性。 (一)大学生自我认知感比较强 1.职业目标明确,选择灵活 职业目标的选择关键要依据自己的实际,通过数据统计我们发现,有72.88%的同学都对自己的个性适合何种职业都有较深度的了解,这说明同学们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认识。在选择职业的时候必然要面临专业是否对口的问题,有50.8%的学生都想从事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但是也可以接受与专业无关的工作;另有33.05%的同学在找不到紧密对口工作的前提下也可接受与自己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这表明同学们对自己将来的职业选择比较灵活,不一定局限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在讲授职业规划课程时要注意学生这方面的取向。 2.针对不足,对症下药 在进行职业规划时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十分重要,对症下药才能够克服困难,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大学生们认为自己遇到的最大困难,问卷所涉及到的先进的理念和丰富的经验、技能和创新能力、适应复杂环境能力、社交圈太窄四个选项同学们的选择比较平均。克服这些困难所需要的能力,有的是可以在课程教授时能够涉及的例如规划理念、规划技巧、创新能力和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有的就只能随个人的成长逐渐增强,例如经验和社交圈的扩展。在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时最需要提升的也是学习工作技能和社会经验方面,分别占到了38.14%和44.92%。这说明我们的职业规划类课程既要注重理论的教授又要给大学生们提供机会来增长工作经验。 (二)大学生对职业及就业市场的认识较为理性 1.最关注行业长远发展 进行职业规划时需要对自己喜欢的或者适合的行业有所了解,从行业收入、地位、所需素养和发展前景来看,学生选择最多的是该行业的发展前景,这一选项占到了58.47%,超过一半的选择率说明了大学生们对自己的长远发展最为关注。选择行业所需素养的占17.8%,选择收入的占16.1%,说明还是有一部分同学想要了解所喜欢职业对员工素养的要求和工资收入。 2.不排斥创业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所以有必要了解同学们对于创业的想法从而加以指导和帮助。调查显示,76.27%的同学选择了先找工作,积累一定经验后再创业,可见他们对创业并不排斥,但还是想以找工作为主。 3.多管齐下强化综合能力 面对就业难的困境,不同的人会有不一样的解决办法,我们的职业规划类课程也要适当提供一些指导。例如转变择业观、如何变压力为动力、如何进行创业,提升综合能力。73.73%的同学都选择了最想得到提升综合能力的指导,这说明同学们对自己的现状不太满意,想通过相关课程来提升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来应对残酷的竞争。针对近年来愈演愈烈的考证热,我们也就大学生的看法做了调查。51.69%的同学会考与自己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也有将近25%的同学会考各种不同专业的证书,表现出大学生们想通过各种途径增加自己的砝码,可是方向感还不强,需要在职业规划类课程中得到强化。 大学生职业规划论文:大学生职业规划生物键原理模型研究 摘要:生物之所以能生长、发展,取决于其具有生命力。人的生存、发展是以职、事业为依托的,其职、事业规划,自然地应当遵循自然界生物生长、发展的基本原理――生物键原理,键入职业、事业生命力必备的基本因子,其规划才有明确的方向、目标和内容。继而键造模型,整合因子,有机协动,提升并高效地发挥其生产力,从而赋予职、事业更强的生命力及人生更大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规划 生物键原理 模型 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及择业是社会各界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然而,人的行为是以意识为灵魂的。意态决定心态及行为取向、动态。大学生职、事业规划理应从本体意识开始,树立正确的职、事业意识理念及形态,构建和打造明智的、正确的职、事业规划模型。本文从生物生长、发展的基本原理视角结合人类、社会学的基本精神、理念,探索、打造大学生职、事业规划的基本模型。 一、生物键原理 从生物学视角论:生物之所以能生长、发展,取决于其有机体内在的机理物质能主动吸纳环境所蓄藏的营养物质,并化为自身的能动力――生命力;生物有机体内在机理物质的分子又都是以碳原子为基本单元,将其原子核外层电子在四个方向分别奉1个电子与所需要的其他碳或氢、氧等原子的外层1个电子共价共享,以键合成彼此相对互利平衡、稳定的原子团,进而聚合成多碳大分子(如:氨基酸、核酸、蛋白质、多糖等)。即生物有机体内在机理物质的分子结构都是以碳原子的四维共价键为基本单元与其他原子共价键合成的。故得碳原子的四维共价键合机理是生物有机体具有生命力的基本原理。所以,碳原子的四维共价键,若(对生物来讲)可称为生物键,则生物生长、发展的基本原理,便可称为生物键原理。亦即:生物键原理――碳原子四维共价键(合)原理,就是自然界生物生长、发展的基本原理。人是生物,其生存、发展是以职、事业为依托的,大学生职、事业规划,自然地应当遵循自然界生物生长、发展的基本原理――生物键原理。 二、 遵循生物键原理,键入职、事业生命力必备基本因子 大学生规划职、事业,首先需要明确影响职、事业生命力的四维必备基本因子,才能在自身职、事业的生物键上键入这些基本因子,进而赋予职、事业生命力。只有这样,规划职、事业才有明确的方向、目标和内容。 在植物的生长、发展过程中,除自身能动品度――内部因子外,都离不开适度的湿度、温度、光(照)度――外部基本因子的刺激作用。适度的湿度能滋润、激活植物生命体吸收营养物质,积蓄能量;适度的温度能调节、促进植物体内组织分化,刺激生长;适度的光(照)度能促进植物体光合作用,吐故纳新,实现能量转化。故:植物的生长、发展过程的实质,是植物有机体分子的生物键上键入的自身品度、湿度、温度、光(照)度四维基本因子的有机协和作用,促成其生命力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过程。同理,同为生物的人的生存、发展过程,也需要且必须在其所依托的职、事业的生物键上键入四维必备的职、事业内、外基本因子,并有机协作,才能成就其生命力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然而,就人的职业、事业而言,具有生命力的必备基本因子究竟应该是哪四个呢?当然应在人的职、事业所基于的、不能剥离的“人类社会”活动的本质特点中考究。 人类学的基本精神和理念是以“人”及人“类”活动为基本研究对象,研究“人”、“类”活动的本质特点及变化规律;而社会学的基本精神和理念则以“社”及社“会”活动为基本对象,研究“社”、“会”活动的本质特点及变迁规律。故:“人类社会”四字的活动本质特点,就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四个基本特点,亦即人的职、事业不剥离于人类社会且具有生命力应该键入的四维基本因子。具体而言,“人类社会”活动的基本特点,从人类社会活动历史长河中考究,就可以归结为如下四大基本特点:欲望性、竞技性、群聚性和权威性。前两点是“人类”的基本特点,后两点是“社会”的基本特点。 (一)欲望性 欲望是“人”的基本特点。是人,就有欲望,没有欲望,人也就不复存在了。即:欲望是人生存、发展的原动力。人的欲望(犹如植物受温度的刺激)促进情绪分化――热情、激情乃至冲动,人的欲望越强,促使人欲望满足的内在驱动力就越强。故:人的欲望,是人生存、发展的原发性基本因子。 (二)竞技性 竞技是人“类”的基本特点。人有欲望,人类就有“类欲望”。因满足“类欲望”的资源有限性,便生“类欲望冲突”及解决的基本行为方式――竞技,演绎“适者生存”。故:竞技性是迫于人类“类欲望冲突”而抗争的基本特点。人类竞技所需技能、特长(犹如植物的内在能力品度)是其生存、发展的基本保障,修炼、拥有竞技技能、特长就是人满足欲望的必备法宝。“拥有金刚钻,不怕瓷器活。”故:竞技所需技能,是人生存、发展抗争“类欲望冲突”的必备性基本因子。 (三)群聚性 群聚是人类社会“社”的基本特点。任何个人的力量总是渺小、有限的,迫于应对广泛的类欲望冲突而结“社”协同抗争,便成为人类行为的普遍的自然选择。从社会学论,结“社”联盟便是人“类群聚”以群体抗争类欲望冲突的组织化行为方式,是人类社会化进程的初级行为选择。好处是群聚结“社”,以群聚性组织化的行为方式协同抗争,优于个体抗争――利于维护、巩固既有利益及争取新利益,能给个体一种归属感,增强安全感。于是,群聚结“社”便成为人世间社会化的普遍行为。群聚性(犹如植物受地湿度滋润)是人生存、发展,组织化抗争类欲望冲突的基本特点。故:群聚是人生存、发展,联盟抗争类欲望冲突的普适性基本因子。 (四)权威性 权威是人类社会“会”的基本特点。“会”,聚也(广雅.释古三)、合也(东汉.许慎《说文》),社会便是“社”的“聚、合”。即:“会”是“社”的“联邦”,是“社”的高级形式――上层建筑。而“会”之所以能“联系”“社”,全基于“会”拥有的权威性。“会”的权威性是(基于社内类欲望冲突的调解及与社外欲望冲突的抗争而集会议事需要)由社员们委与责任并赋予有相对资信优势的代表(团)的相当权力所拥有的威慑力。即:“会”的权威性,一部分源自代表个体的品项、专长、成就等个体资信威望魅力;另一部分源自“会”中所委任职位的相当权力。所以,“会”是文明、非文明(暴力)竞技解决欲望冲突的决策(裁)、指挥及奖惩权力中心。从社会学看,无论是各种社团、党派组织的成立、维系、解体,还是社会结构的变迁,都是基于权威性的权力争斗,争斗“入会”资格及“集会”权(力)位。原因是:没有“入会”资格,就不能争取“集会”权位,获取了“入会”资格就进入了权力中心,就增添了相对于权力中心外的一定权威(至少具有了“会”中话语权);赢得了“集会”权位,就获取了权力中心内的相当权力权威;而权威能激发、制约、转化他人、社的欲望并创造利己欲望的超多机会,是获取、调配有限资源满足己欲望或他欲望的超级能动资源。即:权威性是人类结社“入会”、“集会”的基本特点。权威(犹如植物生长所需阳光)对个体或群体能力(量)有转化效能。故:权威是人生存、发展的社会化基本因子。 综之,大学生职、事业规划,应在其生物键上键入的四维基本因子是:终极欲望――理想、技能、人群、权威。 三、键构职、事业“飞鸟”模型 (一)键入“理想”,作为“飞鸟”头部 首先必须明确并确立自己一生的深度、终极欲望目标――对未来长期的向往和追求的志向目标。即:理想,是什么?只有明确确立并键入了理想,人生职、事业才有明确的领航灯,规划职、事业才有明确的指向、目标。人没有志向目标――理想,有限的生命便会杂乱好废,得到的是“五神不定,输的干干净净”。唯有志向理想目标清晰且锁定,才能持续激发出奔向理想的内在动力、热情及全生倾注。成功往往眷顾热情、倾注的人。把理想作为“飞鸟”的头部,统筹协调指挥、领航全生行动,利于保证活动的一致性、协同性及活动的整体效率和效果。确立、键入理想,当需客观审视自我的深度、终极欲望目标及兴趣、爱好的特点,尽量将理想定位于这些特点的强相关事业领域。这样,更利于强化理想意念,增强信心,励志践行,实现“天生我才”之最大效价。 (二)键入“技能”,作为“飞鸟”的尾翼 任何欲望的满足,都必须以施展一定的技能为必要条件,缺乏技能支撑的理想终将沦落为泡影。技能即知识、技术的掌握及运用能力。从人力资源学讲,一个人的知识、技能越高,其人力资本的财富增值能力就越强[1],即生产力越强。生产力越强,其成效就越高,就易于在职、事业领域有所建树,从而易于赢得荣誉和威望――权威及他人的敬佩和追随――人群。键入技能,修炼成维,作为“飞鸟”的尾翼――理想实现的动力保障,追求理想也就不会落不到实处,并能为迈向理想奠定自信心和着实基础。在键入、修炼技能时,当需既能适合自身兴趣、爱好、理想特色,又能适应职、事业领域的特色需求,更能发挥自身才智、性格、品项特色优势的技能。这样,既便于激起热情倾注,事半功倍地修炼出专、深而超凡脱俗的技能特长优势,又利于在职、事业领域高效生产、建功卓越而树立特技权威,赢得超多利己(理想)机会。 总之,大学生遵循生物键原理规划职、事业――“飞鸟”模型,并修炼四维、整和协动,不断觉悟、进化,长持励志、践行,定可使其职、事业具有强劲的生命力,并将赋予人生更大的意义。 大学生职业规划论文:试论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实践能力提升 摘 要:我国高等教育模式目前开始由精英化向大众化全面过渡转换,新时期大学生就业环境和成长规范机制对于职业生涯长远、科学规划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依照客观层面审视,职业生涯规划属于一项动态化探索流程,经过能力提升工程牵引,使得个体职业适应能力和竞争潜质空前可观,进一步提升实践参与实效。以上任何细节处理不当,都将直接限制职业规划落实程度。因此,本文旨在联合大学生职业规划以及实践应用能力对应关联,延展出最新调试引导策略,适时调整人才形态和培养规则,全程贯彻人本服务原则;同时建立异质化层次创新教育体系架构,完善素质教育强化等技术指标。 关键词:职业规划;实践单元;提升策略 规模化招生、多元技术培训和就业前景规划目前已被定义为高校教育一体化回路机制,针对内部群体职业生涯进行科学指导,涉及核心动机指标在于辅助大学生群体快速进行自我、社会对应关系解析,从而使其树立标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自觉在今后特定职务范围中不断寻求自我突破。如何全面制定并实施职业规划方案,具体来讲就是利用既有平台和锻炼机会,接受不同艰难挑战,最终推动学生个体人生理想和自我价值的有机实现进程。 一、针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现实意义论述 截止至今,有关大学生毕业体制开始透过计划分配模式向自主择业方向全面扭转,即便此类变化结果为特殊社会成员择业提供自由界定条件,可是因为大学生群体在职业生涯规划上经验不足,任何决策多少带有一定程度的盲目性,使得职业竞争秩序异常紊乱,长期放置不管,必然会令大学生个体成长发展空间紧缩。 1.学生个人成长方面 第一,职业规划有助于大学生全面明确后期长久奋斗方向。大学生经过科技知识吸纳和自我素质调整,理应积累客观定位实力,保证日后人生发展结果的正确性,而职业生涯规划能够适度强化其发展的动机性和实效性,提升成功几率。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合理引导大学生进行异质化主客观因素探析和精准测定,挖掘周边资源潜在优势和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水准,经过专业教师价值重新定位过后,使得其能够清楚判定预设目标与现实的差距现象,进而改选符合自身各类条件要求的职业定位方案。 第二,职业规划有利于稳固大学生应对人才市场竞争能力。高校应通过系统职业生涯规划,督促个体利用科学分析方式和合理措施手段进行各类相关培训活动参与,在充分保留优势基础前提下,有效克制不同弱势问题,为大学生标准职业目标理想完善奠定适应基础。具体来讲,这部分职业生涯规划工作最实际的目的在于令大学生掌握自我存在价值,明白预设理想与现实差距特征,合理降低就业过程中的心理落差感官效应,警示自己尽快踏实地进行自我改造和长期拼搏。 2.高校可持续发展层面 (1)提升大学院校美誉、知名度成就水准。就业率结果直接衡量特定高校综合教育实力,尤其大学生个体经过职业生涯科学规划后,快速成功就业,可令社会大众对特定高校加深深度信任程度。 (2) 推动既定教学机制改革进程。如今高校存在意义就是为我国各类企业提供足够数量的优质化适用人才,保证相关社会服务质量。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期间,需要学校提供相应的规范体系和实践条件,这样才能稳固大学生为社会服务的素质意识。另外,社会本身呈现跨越性发展迹象,在大学生素质条件上要求必然更加严格,相对地会要求高校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加大引导方案改革效率,避免训练成果与社会发展要求产生任何突兀冲突状况。 (3)促进高校内部机构体系的改良实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于高校内部职务机构以及管理模式提出全新界定要求,督促其在实现全员育人技术指标基础上,确保不同部门人员全面参与到相关实践活动单元之中,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服务和向导功能,如建立职业生涯科学规划网站、就业指导中心以及教研室等。经过不同组织协调交流,使得大学生能够快速从中获取指导辅助,进而有效贯彻预设职业规划指标。 3.社会整体进步成果层面 (1)实现社会稳定目标。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前景较为模糊,大部分个体毕业过后难以找到理想工作,但是却不能直接定义为我国在人才需求方面的饱和结果。经过职业生涯系统规划,能够合理提升单位成员就业竞争实力,使得其在就业观念树立上更加灵活现实,就业手段表现得更加丰富。在此基础上,我国大学生整体就业率提升的结果便可以自然地呈现出来,至于社会稳定绩效也可以同步衔接起来。 (2)减少人才资源的过度浪费。职业生涯规划相对有助于大学生职业素养和能力提升,令社会今后的多元化发展需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真正达到人尽其才的规划要求。总的来讲,职业生涯规划令大学生在就业前期客观分析自身素质条件,时刻提醒自己强化应有的职业引导能力,最终为用人单位后期培训经济投入和时间缩减贡献合理技术力量。 二、社会岗位结构变动对于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全新要求定位 处于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中,一切教育训练活动都在于培养个体扎实技术应用能力和提供全面发展契机,大学生个体应尽量联合社会实践条件完成自我改造任务。[1] 1.对大学生专业知识吸纳成果的要求 一切能力和素质拓展基础都借助知识结晶表现出来,这是时代亘古不变的真理。实际上知识包括熟悉型、命题型以及能力型三个类别,其中熟悉型、命题型答案都与现实生活现象紧密关联,答案相对明确一些,传授效率自然不低。而能力型知识在做法上无法提供清晰的解释框架,但是在特定技能掌握上自由限定分寸,时刻督促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自我调适,主要透过实践和任务方向加以精准定位。 2.对大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要求 能力是具体检验个体能否胜任某项工作的主观指标,其关注点在于学生个体对专业知识内化、转移、重组和拓展应用的水准,是知识和素质综合表现结果。目前我国人才市场限定和职业相关的能力包括信息时代背景下的语言书面表达能力、经济性操作潜质以及最新科技程序调试技巧等,由于这类竞争型求职能力和岗位变迁的影响,以工科为主的高校,在抓紧进行学生多方面素质调整期间,也要注重拓展实践技能适应空间。 3.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条件的要求 素质主要配合个体天赋和后天教育环境予以有机实现,尤其在相对稳定的品质结构条件引导下,使得学生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向产生最大程度的贴合反应,包括思想、知识和心理素质等。 三、借助职业限定要求提升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实践能力的细致策略解析 截止至今,我国各大地区高校长期坚持人本服务教学理念,尤其在全面适应社会发展创新人才编制需求前提下,整合多元化课程、人才培训机制,使得既定职业规划方案能够对最新市场人才需求产生最直接的反应;同时注重强化高校与企业部门的联系,将辅助大学生探索适合自身素质条件的职业规划项目作为分析重点内容。例如,某地区计算机院校经过产学研相结合,使得大学生在职业能力认知方面获取更多实践探索机会,并且从中产生独具特色的综合性人才培训模式。[2] 1.优化课程规范引导体系 教学应保持现有课程体系的系统性,课程设置要宽口径、重基础,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增加具有实践意义的方法功能的知识,将课堂的时空进行延伸,使学生将来具有很好的上升空间,提高其对职业岗位的适应性。毕竟数学是计算机学科的基础,英语也是计算机编程甚至将来作软件外包的基础,程序语言尤其可视化编程语言是计算机应用的重要工具,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重要课程。 2.通过产学研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就业方面,学生素质的发展主要借助职业能力培养和生涯规划指导而形成。目前我国社会提供的职业空间都应保留一下素质规范要求,包括学术理解、服务社会大众、实践技巧、决策能力、经验感悟以及团队协作意识等。 第一,合作培养。高校应合理引进社会各类优质化教育培训资源,同时加强与各类企业合作力度,为大学生实习训练提供更加宽阔、高效的空间,使其积累不同岗位素质规范要求,时刻督促自身加以整改应对。 第二,开创全面实训风尚。学院在反思和改进自己教学方案的同时,也发现培训机构的优势所在,如培训机构以小组为教育单位,这对技能及协作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学校采取了联合举办的方式,实现优势互补,让学生受益。 3.改变教学模式,将就业指导提前 大学生作为我国日后多元产业格局拓展的支撑要素,必须全面适应社会波动发展趋势,从中快速掌控成功发展机遇。[3] 第一,毕业设计具体采取双导师指导体制,确保学生结合产学研中的联合培养和实训中的实际课题进行毕业设计,同时还要结合培训机构的模拟课题。 第二,校内校外大课堂制。学生提前介入课题,但不一定是毕业设计的题目,学生可以到研究所、研究室参加课题,也可以到企业进行实践学习。经过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不需要经过培训机构的实训,可以节省学费。 另外,高校可定期安排学生进行家电义务维修服务队组建,同时在周边乡镇区域开展家电义务维修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参与成员认真学习、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理念,练就过硬的技术和扎实的基本功。在活动过程中还可宣传安全用电、电器保养等小知识,从而形成崇尚安全、健康生活的氛围,为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为广大群众解决电器维修方面的困难。 综上所述,我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和相关实践活动已经得到全面拓展,相信经过校企双方通力合作,必然能够为学生自我素质检验和职业目标重新规划提供疏导经验,确保其在今后各类社会挑战单元中激流勇进,最终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自身应有的贡献成就。 (作者单位: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石油化工企业论文:石油化工企业废气污染治理与控制技术 摘要:石油化工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其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含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废气,影响大气环境质量。文章通过对某石油化工企业废气污染治理与控制技术措施进行研究,探讨解决类似企业废气处理的技术方案,减少其对提高环境空气的污染。 关键词:石油化工企业;废气;污染治理 石油化工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相关企业运营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含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废气,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造成影响[1,2]。因此,针对类似化工企业废气排放进行科学的治理,降低其对环境的危害是环境工作者关注的焦点[3,4]。本文针对某石油化工企业废气污染治理与控制技术措施进行研究,探讨废气处理的有效方案,从而实现为类似企业的废气污染治理提供思路和依据。江苏某石油化工企业长期专业从事液化石油气(碳四)加工企业的原料及下游产品的供应销售,现已形成年产9万吨异辛烷(烷基化油)产品生产规模。项目主要以异丁烷和丁烯(包括1-丁烯、异丁烯、反-2-丁烯、顺-2-丁烯)为原料,在浓硫酸的催化作用下,经烷基化反应等过程生成异辛烷(烷基化油)产品。其生产工艺包括水洗、脱水、脱轻烃、烷基化反应、闪蒸、产品精制(酸洗、碱洗、水洗)、异丁烷精馏、正丁烷精馏等流程。生产过程中产生废气中主要含有丙烯、丙烷、异丁烷、正丁烷、二甲醚等多种挥发性有机气体。各车间虽已配备了废气治理相关设施,但仍难以满足现行的大气污染排放标准,因此需要对企业废气排放进行进一步治理。 1企业废气处理现状 企业的废气主要来源于异辛烷生产车间、罐区、污水处理区等区域。针对每个区域废气特点,采用不同的废气治理方案及措施。异辛烷生产车间主要废气为不凝气,主要污染物为非甲烷总烃(包括丙烷、丙烯、异丁烷、正丁烷等)。针对不凝气的性质及其资源利用价值,对废气污染物治理方案及措施见图1:企业罐区主要由各种原料罐、中间产物罐、废水脱气罐、中和酸罐、中和碱罐、酸雾碱洗分液罐等组成。针对正常工况下各类储罐蒸发损耗造成的大气环境污染,企业采取使用浮顶罐、安装呼吸阀挡板、高温时采取水喷淋以及加强管理等有效措施,使罐区内物料蒸发的损耗降至最低,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当储罐发生故障,罐内的可燃气体通过风管输送至地面火炬焚烧处理。污水处理区在废水治理过程中,会有硫化氢等污染物产生,但企业目前对这部分无组织废气收集处理情况很差,存在没有加盖收集无组织废气、没有废气处理设施等问题。 2废气整治方案 通过对企业现有废气处理状况进行分析发现,企业对工艺有组织废气处理工艺合理、处理设施完备,废气能得到有效处理。但对无组织废气,尤其是污水处理区产生的硫化氢等废气处理措施并不完善,需要加以改善。结合企业污水处理区内无组织废气的现状,采取的改造措施包括:(1)对污水处理区厌氧池池顶、气浮装置应该加盖收集无组织废气,减少无组织排放量;(2)根据实际收集风量采用合适管径风管输送废气至处理装置中;(3)采用切实可行的处理工艺对其进行处理。由于污水处理区废气主要污染物为硫化氢等废气,采用其他处理工艺如生物过滤等易受到温度、pH值、设备占地面积、调试时间等限制而不适合采用。因此,针对废气特点,结合企业实际,采用活性炭吸附工艺进行处理。具体措施为在污水处理站厌氧池顶、气浮设备加盖密闭,臭气通过引风机使加盖密封空间形成负压,把密封空间内挥发出的臭气(硫化氢等)通过主风管进入活性碳吸附塔后,进行处理,处理后的废气通过15米高排气筒排放。通过对污水处理区废气处理设施的改善,污水处理区无组织硫化氢废气的排放浓度从初始的0.625mg/m3下降到0.27mg/m3,去除率达到56.8%,达到了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有效的改善了周边环境的空气质量。 3结束语 经过上述废气治理工程改造后,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污染大大减少,处理后废气能达标排放,对周边大气环境影响变小。在后续的生产管理过程中,企业需重视废气处理装置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工作,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指定专人负责监督和检查,确保设施的正常运转。同时,企业应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及时根据行业发展动向,优先采用环保型原辅材料、生产工艺和装备,当有新的清洁生产工艺出现,及时对项目进行技术改造,从源头控制污染废气的产生,减少废气污染物的排放。通过对企业生产流程废气污染治理和控制技术的改造,使得企业生产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本工程废气污染治理措施的采用能够对类似石油化工企业的废气治理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具有较好的应用意义。 作者:潘如彬 单位:洪泽县环保局 石油化工企业论文:石油化工企业自动化仪表现况分析 摘要:现代化智能仪表由于具有稳定性高、精确度高等优良性能,在石油化工行业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石油化工行业的现代化建设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本文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动化仪表的的现象进行简单分析,随后针对自动化仪表在石油化工企业的运用价值和现状进行介绍,目的是为石油化工企业推广自动化仪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石油化工;自动化;仪表;应用 一、检测执行仪表 1.1温度仪表。在石化企业日常加工声场中,需要对现场设备和管道进行严格的温度控制,通常情况下,石油化工企业的温度范围为-200℃到180℃,温度的测试主要采用的是接触式测试,其中最为常见的温度仪表多为双金属温度计和热电子[1]。对于现代的设备而言,需要对油罐平均温度进行测量,因此常常会石油价位特殊的热电阻,主要包括耐磨热电偶、表面热电偶以及防爆热电偶。1.2压力仪表。在石油化工生产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安全,其生产过程中压力需要控制在300Mpa以内,对于设备中压力传感器以及变送器的选择可以采用多种原理,目前在生产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高温介质、脉动介质、粘稠状、粉状、易结晶介质的压力测量等,其测量的精确度较高。目前,压力仪表分为液柱式、弹性式、活塞式三类[2]。1.3 液位仪表。在石油化工行业中,往往会采用的是液位测量的方法,在测量的过程中,其准确度往往和被测物料特性有直接的关系,实际生产中往往会采用浮力式的仪表,根据其原理不用,可以分为静电式、电接触式,电容式、超声波式、雷达式、重锤式、辐射式、激光式,磁致伸缩式、矩阵涡流式等,但目前在实际生产中均采用的是可读式仪表,如果在生产过程中为了追求更高的精度,则可以采用雷达式、磁致伸缩式、矩阵涡流式等,这些仪表在测量液位过程中,更多被石油化工企业采用。1.4流量仪表。上述温度、压力以及液位是常见的仪表,内容最为丰富的仪表为流量仪表,流量仪表的精确度在石油化工行业的加工生产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流量考核方面占据有重要地位,流量考核一直是秉承着稳定以及优化的原则。流量测量的原理是单位界面流体有效面截的流体的体积和温度及压力补偿的大小。流量的大小和管道的性质有直接关系。1.5分析仪器和在线过程分析仪。对于现代石油化工生产而言,分析仪器和在线分析仪是近些年自动化仪表的发展趋势,也是现代新科技的产物,其大量的科研投入做出了新的研究,从工艺原理角度分析,对温度、压力、液位、力量等工艺原理进行把握,从而实现了产品质量的保证。因此在整个加工环节中,对最初的原材料以及最终的质量进行控制至关重要。 二、关于对石油化工企业自动化仪表的现状分析 2.1常规控制。从目前组合仪表以及电动单元等仪表的变化来看,在石油化工恒压自动化仪表中主要存在连续控制、批量控制以及顺序控制等基本操作,其基本控制的策略没有随着自动化仪表的变化而变化,在设计中使用了单回路调节、比率调节和分程调节等基础调节设备,这样的模块能够保证功能和算法的把握,从而对组态能力和控制方案进行合理掌握。2.2先进控制和优化。基于现代计算机理论技术的发展,在自动化控制中实现了多种智能化的算法,并且以独立的DCS为基础,同时也可以配合多种软件包以及变量的动态模型识别技术,从而对软测量技术和测控与PID串级控制相结合方式等进行智能化计算。2.3人机界面。现代自动化仪表中,主要是以LED屏幕为主要显示,辅助采用的是显示仪表,人机界面已经成为了石油化工企业现代化的标志之一,采用摄像头界面,在DCS操作站的控制下,对工艺流程进行控制,能够发挥DCS和HMI的潜力,从而为企业生产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帮助。2.4安全仪表系统。在石油化工企业中,存在大量的易燃易爆装置,因而在安全和环保方面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为了保证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符合环保要求,采用DCS的设备进行全连锁保护,或者是在紧急状态下实现设置相分离,同时对火灾和可燃气体进行检测,对转动设备可压缩机组进行严格的实时监控。 三、结束语 在石油化工行业中,使用自动化仪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现代科技的理想,但是如何有效的对自动化仪表进行控制依然是人们非常关注问题,因此对自动化仪表的掌握需要做到精益求精,对故障及时进行排除,才能够为石油化工企业的现代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作者:任铁成 石油化工企业论文:石油化工企业应急演练探索 【摘要】石油化工企业在日常运营中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因此日常的应急演练是必不可少的,应急演练可以提高石油化工企业员工的危险意识,提升应对危险的能力,减少发生事故时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资产损失。石油化工企业管理人员应该明确应急演练的重要性,按照相关要求开展应急演练,提升应急救援设备的响应能力和应急处理水平,减少事故的发生概率和事故发生带来的损失。 【关键词】石油化工企业;应急演练;安全管理 石油化工行业是危险性比较高的行业,由于石油的易燃性以及开采中存在的一些危险,导致石油化工企业的事故频发,并且在发生事故时伤亡率很高,带来很多人员和物资的损失。因此,石油化工企业要积极采取措施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同时加强事故发生时的应急救援能力,降低事故带来的损失,应急演练就是一种很好的提升应急处理能力的方式,应急演练可以提升石油化工企业员工的危险意识,提高应急事故处理水平,减少事故带来的损失。 1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管理特点 1.1高危险性石油化工企业经营物品为石油和化工产品,这些产品属于易燃、易爆物品,在开采和生产的过程中,工作环境也经常是高温、高压的,因此产品更加容易出现失火或是爆炸的情况,导致严重的事故发生。1.2企业规模较大石油化工企业一般是国家大型企业,并且还在逐步由过去的几百万吨逐渐向千万吨发展,能量聚集越多,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就大,加之企业规模比较大,因此想要完全预防危险的发生存在较大难度,并且危险发生时带来的损失也就更加可观。1.3边生产边施工当前的石油化工企业在经营的过程还在经历着不断的改造,由于科技的发展,新技术、新设备的研发速度也在加快,因此石油化工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还在不断的进行设备的建设,边生产边施工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样的管理方式就导致了危险性的增加,安全管理方面的难度也就进一步增加了。1.4事故升级迅速石油化工企业一旦发生事故就会很难控制,石油等易燃物一旦燃烧,很难进行扑灭,化工产品的爆炸也会引发连环爆炸,在过程中不仅救援困难,事故还会不断升级,危及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在短时间内很难化险为夷。1.5当前技术无法避免事故目前的安全管理,不论是技术、工艺、设备还是管理水平还无法实现本质安全。所以安全生产事故也就很难完全避免,但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安全管理预防控制事故的发生,然后再通过加强应急管理来减少和降低事故的危害及损失。 2应急演练的作用 在石油化工企业中,当前的技术并不能避免事故的发生,因此只能采取对应的措施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和事故带来的损失,应急演练就是降低事故发生的最好方法。应急演练可以让石油化工企业的员工时刻意识到危险的存在,因此在工作的过程中会更加的谨慎,从而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同时经常组织应急演练,可以让工作人员掌握逃生技巧,锻炼逃生的速度,在发生事故时能第一时间逃离危险。同时也可以发现救援力量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弥补,避免真正的事故发生时因救援不利带来的损失。因此,加强石油化工企业的应急演练是十分必要的。 3应急演练有效性措施 石油化工企业的应急演练过程十分复杂,在演练前要将细节策划完整,根据不同的演练规模,制定不同的计划。演练之前要将注意事项向各部门员工介绍清楚,避免演练过程出现意外。应急演练的具体注意事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3.1严格按照策划方案进行应急演练策划方案是在演练之前根据演练的内容、规模,参与人员等各项因素进行制定的,其中包含了逃生方案、急救方案等多个方面,对演练的细节进行规划。在具体的演练中,参与应急演练的人员应该严格按照设计的方案进行演练,避免参与人员擅自行动。应急演练虽然不是真实的事故,但是对真实事故的模拟,如果参与人员认识不到演练的重要性,擅自行动,就可能会破坏整个演练,导致演练达不到效果,浪费了人力物力。3.2避免形式主义石油化工企业的应急演练,其目的是为了让员工熟练应对突发事故,减少事故发生带来的损失,关系到石油化工企业人员和财产安全问题。因此在演练中避免搞形式主义,参与演练的部门人员都应该认识到演练的重要性,认真学习演练注意事项,了解安全知识,避免在演练的过程中浑水摸鱼,只“演”不“练”。演练的策划人员要紧急下达命令,而不能事先给予通知,这样才能考察到安全工作的真实水平,否则就达不到检验和锻炼的目的。3.3策划要考虑实际情况在演练的过程中,由于企业的生产还处在正常状态下,与真实的事故现场存在一定的差别,为保证演练不能影响正常的生产和运转,因此演练的策划要充分考虑具体情况。例如哪些情况不能按照真实的来实施,哪些部门在哪些情况下不能参与演练等,都要提前进行设置,避免演练开始时现场发生混乱,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经营。3.4演练要高度模仿真实情况应急演练的甚至要与真实事故发生的场景高度相似,不能为了省事或是便捷而甚至与真实情况相悖的场景,这样不仅达不到应急演练的效果,还可能会误导参演人员,让工作人员按照错误的方式逃生和救援,导致事故发生时的损失扩大,与演练的目的相悖。3.5总结和追踪应急演练结束之后的总结和追踪是必不可少,应急演练除了锻炼企业人员处理应急事故的能力,更多的是发现安全管理中的问题,例如工作人员对于逃生知识的了解是否清楚,救援准备是否充分等等,因此在演练结束之后要进行相应的总结和追踪,升华演练效果。要及时总结演练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对于策划中出现的不足也要及时纠正,之后各部门根据演练中发现的问题对安全管理进行完善,提升事故处理水平。 4结语 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中存在很大的危险性,其中的原料多是易燃易爆物品,因此事故的发生频率较大,为了降低事故发生时带来的损失,石油化工企业应组织应急演练,提升工作人员应对事故的能力。石油化工企业的安全管理存在一定特点,其企业规模大,事故升级快,因此应急演练的策划方案要根据这些特点来制定。应急演练中要注意按照策划方案实施,避免形式主义等,让应急演练发挥最大作用,减少事故发生时带来的损失。 作者:李连强 单位:中国石油哈尔滨石化公司 石油化工企业论文:石油化工企业质量检验问题及对策 摘要:企业质量检测是质量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针对化验部门来说,对企业铲平进行质量检查化验和相关评判工作是他们工作的主要内容。本文融合实际情况,和我国现在国内石油化工企业的质量检测化验的实际情况来看,对其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并且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石油化工企业;质量检验 在我国,石油化工企业的存在比较有特点,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市场信息和市场的长期发展方向有着十分强烈的依靠。对石油化工企业进行全方位的质量把控是控制企业产品质量的主要方式。对企业的质量进行管理,主要就是对企业生产的产品进行全方位的监管,其中产品质量检测就是其中的关键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化验分析的基本方式为基础,能够获得企业产品的基本信息,从而掌握其变化发展的状况,为企业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提供可靠的保障,使影响企业发展的问题弱化到最小。 1现在石油化工企业质量检测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1.1质检态度不强硬 对于一些国营的石化企业而言,它们在绝大多数的时候都占有者很大的市场份额,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很容易得到银行的资金支持。所以在质量化验分析工作中,对其情况都能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但是,一些范围比较小、生产机械比较落后、资金匮乏的化工企业,在研究技术上比较落后、市场比较狭小、管理制度不完善,对现代化企业的管理制度都造成了重要的影响,从而使得该产品生产的技术、工艺不符合行业的相关准则,在市场竞争中也处于劣势地位,从而使得这些企业放弃了产品质量检查化验工作。 1.2内部责任划分不到位 就目前的国有企业发展形势而言,绝大多数的额国有企业在质检过程中没有十分明确的监管体系。虽然目前绝大多数的企业都拥有了自己的质检部门,但是在质检的过程中责任的划分不明确,致使相关的管理工作混乱。而质量检验部门是企业各部门工作的主要内容,部门工作的独特性就需要对质量监管进行不断的加强。 1.3质检化工分析工作和企业实际生产不相符合 上述提到的问题是目前绝大多数的石化企业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大多数的企业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在质检的过程中忽视掉了质检工作的核心,同时也忽视了自身的职责。针对于质检部门而言,其并不是为企业的效益发展而存在的一个部门。其实质是为了让企业的发展更加的有保障,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督查部门。因此,在日常的工作中其存在的目的是为了监督。针对石油化工企业来说,是起到了辅助的效用,但是实际上是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有序进行密切相关。 2针对石油化工企业质量检验分析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提供解决的方案 2.1健全质检制度、落实质检部门责任 质量检验的权威性、落实各部门各环节工作的知己职责,主要就是为了给企业质量检验化工分析工作构件一个良好的环境。所以,需要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人员加强思想的重视程度,对企业生产和质量检验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意识进行加强,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产品质量检验制度,和现代化社会相融合,构件一个专业的质量分析评判部门,从而有效的提升石油化工企业质量检验化工分析和决定的科学性、合理性。 2.2进行科学化管理 在企业内部构建人才培养制度,引入和培养具有良好素质好并且具备极强的专业能力的人才。此外,在质检的日常管理工作中,会涉及到各个部门的密切配合。并且在工作中还需要为检测人员提供较为专业的检验设备。然后还需要对并且对技术标准进行规范。以长效发展的市场角度去分析企业质监部门,还要保证企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把其作为一个专业的部门机构,通过这样的方式才可以保证工作管理的效率性,从而保证企业质检化验工作的顺利进行。 2.3强化石油化工质量检验人员的专业培养 科学技术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日常的质检工作中需要培养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而这也正是企业发展和壮大的核心所在。而对于专业的技术人员而言,技术人员的素质高低与石油化工企业产品的质检化验分析工作关系密切。所以为了保证质检工作的科学可靠,相关的企业需要构件一个具有专业化力量和综合能力较强的工作人员团队。所以单位部门,不安要加强质检人员的业务状况、技能素养的锻炼,还要掌握相关的专业能力,这样才可以把比较科学、合理的管理概念、技术方式融入到质检工作中,从而提升石油化工企业产品的高质量和高水准。 3结语 产品质量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力量。但就目前我国石化企业来说,因为石化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其先天的特短,所以我们必须要把企业产品质量的监管力度和控制力度逐步的加重。这就直接使得质检部门也慢慢的发展成为石化企业生产控制过程中的核心力量。本篇论文以目前我国石油化工企业在质检化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关的分析和探索,在文章中也找到了其中的主要矛盾,并且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对应的解决措施。所以整体来说,质量检验工作是石油化工企业质检部门对产品进行化验分析的重中之重,只有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和业务处理能力,才能保证企业产品和质量的稳步发展。而针对于目前的石化企业发展形势而言,他们亟需将质检工作标准化,将质检工作中的职权清晰的划分到每一处,使质检工作成为保证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作者:杨冉 单位:中海石油炼化有限责任公司惠州炼化分公司 石油化工企业论文:石油化工企业设备与施工质量管控 摘要:石油化工企业设备及其施工是石油化工工程建设的关键环节,对石油化工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首先对石油化工工程建设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石油化工企业设备的设计、采购、制造、施工、安装以及调试过程的质量管控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希望能够促进我国石油化工企业生产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石油化工;企业;设备;施工;质量管控;机制 石油是当前社会非常重要的能源,在军工、工业、航天等各种领域中获得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因此,石油化工企业的设备及施工质量将会直接影响着我国石油化工事业的整体水平与施工的质量。石油化工工程建设和其他行业不同,在设备施工过程一旦出现问题,就很有可能会对生产设备装置的运行产生较大影响,继而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使得工程利益降低,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1石油化工工程建设的主要特征 石油化工企业相关的生产设备及工艺具有易燃、易爆、高温、高压、有毒、深冷以及连续生产等突出的特征,而且在生产过程中的管路相对比较复杂,还具有较多的高空和立体交叉作业,在整个石油化工工程建设工程中都贯穿着复杂的工况,即使在其中发生了较小的偏差、错误以及瑕疵也有可能会引发较大的事故,再加上单体设备、装置通过工艺管道都相互贯通,很容易造成事故的蔓延,从而对石油化工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带来较大的影响,进而对人身、财产安全带来较大的威胁。 2石油化工企业设备及施工质量管控现状 当前,石油化工企业在设备及质量管控方面的问题主要存在于设备设计、采购、制造施工以及安装调试等过程中。首先,在设备设计阶段,虽然已经认识到了图纸的重要性,但是在设计和审核中仍然没有对其可行性、安全性以及经济性进行确认,从而为后续的施工安装带来问题;其次,设备以及施工材料的采购过程也是对装置、设备以及工程质量带来影响的关键环节,而该环节,采购职责划分不明,质量把关不严是主要的问题;第三,设备的制造与施工过程中是最为关键的部分,施工没有严格按照图纸,发现问题后遮遮掩掩等问题也时常发生。这些问题时常困扰着石化企业设备管理人员,给整个设备施工管控过程的监管带来难以想象的困难。 3石油化工企业设备及施工质量管控要点分析 3.1设备设计过程的质量管控 如要有效保障石油化工企业设备的质量,就需要首先从设计抓起,而做好设计的前提是提升图纸的质量,因而,在设计设备相关图纸时,需要反复确认在技术上的可行性、结构上的安全性以及经济上的合理性,在设计正式开始之前,还需要进行认证的策划和研究,深刻理解项目的识别。 3.2设备采购过程的质量管控 在设备采购过程中,首先就应对采购相关人员的职责进行明确划分,并且按照设计过程控制程序中规定的要求完成审批。而且,在采购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采购程序进行工作的展开。其中尤其要注意的是,在对采购技术文件进行编写时,应该详细对采购设备的技术质量要求,包括请购单、询价图、数据表、技术规格书、图纸/资料提交目录及提交时间表、检验试验项目表、检验要求等进行描述。同时,合同上规定的要求虽然是主要的参考因素,但是仍然不能忽视对经济合理性的考虑。 3.3设备制造施工的质量管控 在设备的制造、施工质量控制关键在于重点跟踪检查主要设备、关键部件、关键工序是否符合图纸及标准,设备制造及施工所需的原材料、外购件、和外协件等组成部件是否达标,加工制造的过程是否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它们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未来设备及工程的质量。于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应该科学合理地对工序质量控制点进行设置,并严格对检验、检测标准进行执行,如果在其中发现了问题就要及时停工,在整改之后才可以进行复工,而且在施工过程中要积极运用先进的技术与工艺,善于对传统的观念进行转变,尽量做到精益求精,打造优质工程。 3.4设备安装调试的质量管控 只有当设备成功安装调试之后,才能正式投入生产运行,因此,其安装以及施工质量对设备及生产装置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对于设备的调试工作来说,其主要内容是设备的测量和检查、静态和动态实验,冷态和热态实验,空载和有载实验,程序的调整和设备的运行状态,成套或者单机的试运行等。在对设备安装、调试进行影响的主要因素有方法、环境、材料和人员等等,在安装和调试过程中,需要在全过程中都要对这五个因素进行监控,从而保证设备的施工质量。 4结语 总之,做好石油化工企业设备及其施工对于石油化工企业的工程建设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本文中主要对石油化工企业设备的设计、采购、制造、施工、安装以及调试过程的质量管控进行了分析,笔者相信,随着未来我国石油化工设备材料、工艺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一定能够促进我国石油化工事业的飞速发展。 作者:葛品 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广西石化分公司 石油化工企业论文:石油化工企业设备运行管理研究 1石油化工企业生产的特征 石油化工企业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数目较多,属于各个国家的社会经济进步的前提保障,是各个国家的先导性产业,更是社会经济进步的根本支撑,比如,运输行业中需求的原材料与能源、服装行业的化学纤维衣料、机械制造行业的各类生产物料,均产自石化企业生产的产品中,石油化工企业和国民日常生产生活和紧密联系,为我国社会进步的根本要素,石化企业的重要特征为以下几方面。 1.1石化企业是高新知识密集型产业 各类石化原材料的加工提取均以各类高新技术作为基础,则对各类高科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较大,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工序过程相对复杂,科技水平要求高,通常以高温度、高压以及催化作用等高新技术为支撑。 1.2在设备内运行的介质相对繁杂 石化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复杂,原材料和产品物化性质不稳定,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及具有腐蚀性等危害性质。 1.3装备种类和规格型号及各种特殊指标繁多 石油化工生产阶段的装备种类和规格型号及各种特殊指标繁多,产品的生产环境相对严格,需科学合理配套及磨合,有利于石油化工企业的顺利运作。 1.4生产需要的设备繁多,生产成本较高 石油化工企业正常生产需要的设备繁多,生产成本较高,对企业生产操作人员的综合技能与水平设定的标准较严苛。 2确保石化企业设备运行可靠性需重视的内容 2.1生产设备运行可靠性和特殊的生产环境紧密联系 生产装置在部分有特殊要求的环境下,生产需重视和周围环境和谐一致,与此同时,还需要定期实行生产装置的维护工作,细致借鉴使用标准,防止操作出现问题。 2.2生产设备运行可靠性和设备运行周期关系紧密 石化企业需按照装置生产状况来决策设备检修周期,通常情况下,决定设备的安全平稳运行周期需遵守相关规范,符合科学性,生产设备运行管理可靠性和运行时间成反比,所以必需强化对运行时间的重视程度,规划科学的设备运行周期。 2.3重视生产设备的技术性能 按生产设备的技术性能指标,对生产设备分类,归纳分析技术性能,按不同使用功能分类管理,充分挖掘设备技术潜力、设计余量,提高设备出力率,依据石化设备相关规范和国家标准使用、管理设备,提高生产设备运行的可靠性。 3石化企业设备运行可靠性管理的方式手段 3.1石油化工企业设备平时的维护工作 生产设备平时的维护始终属于石油化工企业监管工作的关键,当前时期,石油化工企业为了实行切实的生产设备维护工作,往往在工作人员管理和生产设备工作状况记录等角度进行生产设备的维护,可是以目前企业管理标准方面为基础,以上的管理方式不符合生产设备平时管理的标准,所以,通常应用如下几方面研究石油化工设备日常维护的模式:①以生产设备日常维护为前提,更有效利用生产设备日常管理工作人员,依照装置设备设置状况和生产设备日常应用状况和基础生产标准,预测本月(本季度)石油化工设备运行负荷的上限和下限,且基于生产设备工况实行简要养护,生产周期结束之后,实行总体的检修维护工作。②依照该车间设备规格和特征,合理降低常规查核次数,依照历史生产设备故障问题,重视以往最常出现的设备故障方面,假如预定时限内未找到严重设备故障,则合理对生产设备实行全方位查核,确保找到未发现的设备问题。③以设备综合效率和完全有效生产率为目标,以全系统的预防维修为载体,对企业设备检修进行系统设计,以员工的行为规范为过程,构建员工管理标准化体系,提高员工素养,全体人员参与设备保养维修,步步深入,通过制定规范,执行规范,评估效果,不断改善来推进设备管理,提高企业装备管理水平的同时,也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3.2技术革新 依照石油化工企业生产特征不难发现,技术革新本质即深入完善生产设备的检测和维护措施,归纳目前时期多见的生产设备检测和维护措施,无损探伤和远程监控为较多见的设备故障检测模式,利用微机清楚反映生产设备内部状况,提供有关故障的真实材料给工作人员,针对石油化工企业来说,采用无损探伤和远程监控方式具备如下几方面好处:首先,无损探伤和远程监控方式不需要拆下设备机箱,且可以在生产设备工作阶段进行检测工作,实行石油化工企业设备生产最大化的特征;第二,无损探伤和远程监控方式可以应用到各种设备的检测中去,符合石油化工企业设备类型较多的特征,能够避免过渡检修或检修不足现象,减少企业维修花费,所以,石油化工企业需在实行技术改造阶段,切实提升无损探伤和远程监控方式的使用范畴。 3.3石化企业设备维修工作 ①生产设备维修措施。首先,设备预防性维修方式:该方式为对生产设备进行检查,找到故障隐患且实行维修,避免更严重的问题出现,应用较广泛的预防性维修方式通常有:生产设备内部清灰以及对其内部进行润滑等方式;其次,设备修复性维修方式:该方式通常是生产设备出现问题之后,为确保生产设备可以达到最优运行效果而实行的维修工作,应用较广泛的修复性维修方式通常有:将生产设备部件更新和生产设备经济性革新等方式。②设备维修方式的选用。由于生产设备发生问题都有预兆,所以,选用维修方式的时候,能利用预先测定、观测与记录等方式,实时检测设备的维修工作,通常情况下,存在规律却不明显的设备问题,主要依照设备工作年限,实行定期维修。若生产设备问题不显著,进行常规设备维修。针对一些偶然发生且存在发展期的设备问题,设备发生故障的可能性无法确定,却有发生故障的可能性,常规手段检测能够找到问题,因此可应用状态维修方式。针对一些方便维修的构件,采用事后维修模式,且维修关键点放到其它设备问题的修复上,针对偶然发生却不存在发展期的设备问题,由于不知其要出现问题,只能应用事后维修方式。针对关键装置,突发停机后果严重,需有备用设备,发生问题能第一时间进行切换,保证系统或装置整体运行平稳。 作者:高军 单位: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延安炼油厂 石油化工企业论文:提高石油化工企业设备运行管理措施 1石油化工企业中设备运行可靠性管理现状 石油化工企业设备运行可靠性与否与特定的生成条件关系密切,设备做到长久运行需要与特定的环境相协调,在不同的环境中对设备的运行情况也不尽相同。而我国当前对于石油化工企业设备运行管理方面较少考虑到与环境的适应性,成为在任何环境下重要设备可以正常启动,就成为判断其能够运转的条件。石油化工企业设备运行可靠性与否与设备维护、维修、保养关系密切,设备正常运转离不开后期的维护、保养和维修,做好设备的维护、保养和维修,能够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增加其工作效率,提高工作质量。当前石油化工企业设备运行可靠性管理对于后期的维护、维修、保养相关规章制度制定不够严密,执行不够精准。石油化工企业设备运行可靠性与否与规定的时间密不可分,企业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设备运行的时间进行规定,保证设备在运转过程中做到高效、高能、科学合理。但是很多企业在对设备可靠性管理中无法保证设备运转时间的科学合理性,或者因为生产的需要,而让设备加速、超长时间运转,对设备具有一定的损害。石油化工企业设备运行可靠性与否与设备性能关系密切,设备应当包括相关方面的技术性能的标准,符合国家各项规定指标的设备,才能投入到生产中,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但是一些企业因为要降低成本,对于设备的性能降低要求,造成设备在运行过程中故障频发,增加可靠性管理难度。 2提高石油化工企业设备运行可靠性管理的措施 2.1加强设备检测和维护,保证设备运行可靠性 设备在运行过程中,需要不断的维护维修,才能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因此加强设备的检测和维护,是石油化工企业设备运行可靠性的保证,也是其管理的重点。企业应当制定相应的检测、维护制度,将制度和责任落实到人,每个人都有其专项的负责范围,对于自己责任范围内的工作,要做到认真、严谨。对于设备的运行状态、存在的缺陷以及存在的隐患等情况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制定安全、合理、科学的维修和保养方式,保证设备运行的可靠性。 2.2提高设备使用效率 石油化工企业设备运行可靠性管理还要注意设备的使用情况,对于超常规、超范围、超时间的运行,管理人员要坚决予以制止,时刻关注设备的利用率,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使用时间规定。一般情况下,石油化工企业的运转为二十四小时不停歇运行,如果设备一样没有“休息”时间,则会对设备造成极大的损害,超负荷的运转只能缩短设备的使用寿命。管理人员要根据设备的性能,企业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设备交替使用的时间,让设备得到缓解和“停歇”的时间,以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2.3引进先进技术,综合治理考评 石油化工企业设备的运行可靠性与其性能有一定关系,企业在引进设备的时候要注意设备的性能情况,对于性能不过关的设备要坚决予以抵制,切不可因为成本考虑而忽略了对设备的严格要求。同时还要学习国内、国外的先进技术,对设备性能进行综合考量,从专业角度对设备的性能进行分析,从而保证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做好设备运行可靠性管理。 2.4加强人员培训 石油化工企业设备运行可靠性管理要做好人员的管理,对相关人员进行定期的、专业的培训,让工作人员切实理解和掌握设备的运行规范、使用技巧,维护人员还要具有专业的维护知识,保证设备的有效运转,保证设备的高效使用,保证设备的及时到位的维护和维修。 3结语 石油化工企业的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与前提条件,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具有重大的影响。我们必须做好企业的设备运行的可靠性管理,通过对新技术的研究,不断提高改进技术,不断提高设备运行能力,从而提高企业经营生产,增加企业理论,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作者:徐文莉 单位:大庆炼化公司聚合物一厂新项目筹备组 石油化工企业论文:石油化工企业环境保护策略探究 1环境保护监测 公司成立环境监测站,具体设在分析化验室,主要职责是:(1)参与制定并执行公司年度环境监测计划;(2)负责公司污染物产生、排放和变化情况的现场监督监测,参加环保现场监督检查;(3)负责建立和维护公司重点污染源动态管理档案和监测数据库;(4)编制环境质量报告;(5)参与企业环境污染事件调查监测,开展环境应急监测。在整个石油作业期间都要对有关环境参数实施监测,用于环境保护工作。由HSE部制定环境监测计划,由环境监测站依据国际检测规范,对以下环境要素监测:(1)空气质量;(2)地表水、地下水质量;(3)土壤和水底沉积物;(4)动植物种群,包括濒危物种;(5)考古和文化古迹以及宗教圣地研究,包括其他地理坐标或选矿地点;(6)动力使用;(7)废料有效利用;(8)噪声;(9)在污水管出口监测化学物质成分和地表水监测计划中规定的计量参数。环境监测计划应包含下列信息:(1)设施描述、尺寸和每个设施排放源数量,标明工作状态;(2)确定污染物取样地点和取样频率;(3)需要监测的参数;(4)进行石油作业期间用于减少排放体积和恢复吹洗气体的工艺和设备;(5)排放到大气中或通过火炬燃烧的燃烧物和有害物预计数量,吹洗分离器时井或管道的预计数量和从硫化氢获取硫的数量;(6)根据政府部门的合理要求,任何与监测空气质量有关的其他要求。 2环境保护教育 所有参与天然气项目的人员都应接受环境保护教育。公司和各承包商单位都应制订环境保护教育计划,计划应包含以下内容:(1)作业者保护环境的目的、任务和方法;(2)环境保护法律;(3)控制空气、水的质量,熟悉危险材料和废料的技术教育;(4)作业者环境保护计划教育;(5)作业者消除泄露计划教育;(6)进行环境调查、监测、取样、运输和分析时控制和保证工作质量的教育。作业者可吸收其他有关单位进行该种教育;(7)野外现场不准乱扔废弃物,乱倒废油、废液,禁止购买野生动物。 3环境应急计划 公司作业主管部门应编写涉及任何可能导致潜在泄露的活动的清除泄露计划。所有消除泄露计划应根据公司决定的合理要求每年重新审定和更新。所有消除泄露计划建议文本应包含下列信息:(1)合同区地图,标明附近居民点、特别生态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潜在的污染燃料、碳氢化合物、含石油废料和化学毒物的储存和排放地块位置,以及加油地点的位置;(2)用于消除泄露的设备清单、位置和总数、经培训过的负责消;除作业人员名单,及用于消除石油连续排放或短期泄露的措施、提交泄露报告的程序;(3)公司为确定在高风险地区或特别生态条件下消除泄露所需的时间、必要的员工数量和分布在作业者各个项目的设备举办的模拟演练;(4)使用分散剂的计划,标明可能使用的分散成分,对其在各种条件下有效性评价和毒性、化学成分和性质(如果有资料)的描述;(5)有关收集或排出装置,或防止石油泄漏到水表或地表的设备,包括用于收集的储藏罐,及限定范围内的材料和设备; 4危险废物控制 公司业务主管部门建立本主管业务使用的危险化学品台账,记录品名、数量、储存地点(在专门的地图上标出)、使用日期、数量、保管单位、保管负责人等信息。HSE部环保科建立公司危险化学品台账,专人负责,每月普查登记。公司或承包商应采取迅速措施限制和清理任何泄露,恢复泄露周围的环境。 4.1油品和化学材料的储存。储油罐周围应建设防渗池,保证能承受最大储油罐的内容物并防止石油泄漏扩散到与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水交汇的排出水中;在安全的场所保存要求照看的危险化学材料或对人有毒的材料(酸、去污剂等),并限制人员进入。在专门的地图上标出储存地点并登记所有化学材料总数。 4.2储存、运输和移除废料。公司业务主管部门应负责储存、运输和移除业务所辖的所有废料,包括但不限于石油、地层水、化学毒物、钻井溶液和水泥、污水及卫生用水和垃圾,避免给生命和人身健康、财产、地下淡水源、表面水源、自然资源、宗教圣地和文化古迹带来损失,或者避免威胁员工和居民安全。危险废物运输、移除要有危险废物转移单。 4.3排放工业废料。公司各业务主管部门和各承包商应采取措施防止因石油作业产生的废料排放到地表或水中,根据移除废料计划批准的排放除外。作业者应对排放的污水中物质集聚情况进行监测。 作者:高健 单位:江阴市环境保护局 石油化工企业论文:石油化工企业进行消防监督时问题探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开始重视对石油化工企业消防和监督的重视。传统的石油化工企业消防和监督管理体制往往不够完善,并且许多的小型石油化工企业工厂内的电气设备通常不防爆,各种易燃易爆的化学物品随意堆放,这都导致石油化工企业容易发生火灾等安全隐患。 1石油化工企业进行消防监督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1忽视对点火源和高温物的检查 在石油化工企业生产的过程中,高温物和点火源是最为常见的。它们大多是由摩擦或碰撞、静电反应以及绝热压缩等导致的,其中摩擦和碰撞通常表现在机械设备之间的转动、设备之间的摩擦等,这都容易引发火花,而引起静电反应的因素有许多,其中主要表现在液体喷射带电和液体输送带电等。针对这些容易引发火灾的现象,石油化工企业消防和监督管理部门往往忽视对其的检查。 1.2忽视对化学反应热或潜热的考虑 众所周知,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过程往往都是放热反应,而对其放出的热量又不能够及时进行释放和转移,这就容易导致火灾现象的发生。在石油化工企业生产的过程中,容易发生放热的现象主要有:一是在石油化工生产的过程中,由于加入过多的材料或者反应设备局部的温度过高,都容易影响化学反应的速度和现象,并且在反应的过程中产生过高的热量。二是在石油化工生产的过程中,低沸点的物质过多进入高温系统中,等到达到其沸点以上,物体形体容易发生变化,而形成蒸汽,容易发生气化超压爆炸的现象。 1.3忽视对危险性物质实施预防措施 在石油化工的生产过程中,危险性物品无所不在。从石油化工的原料到石油化工的生产,大部分的石油化工半成品、石油化工溶剂和催化剂等都是易燃易爆的产品,但是他们往往随意堆放,石油化工企业消防和监督部门完全忽视对危险性产品的管理。同时如果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的放空管位置选择不好,当石油化工物料放空的时候,容易喷洒到周围的高温设备上,也容易发生火灾。有时候一些材料的温度自燃点比较低,如果把它放置在高温设备的附近,也容易发生火灾。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石油化工液体,它们往往是一些易挥发易泄漏的液体。 1.4忽视对石油化工企业员工的指导 对石油化工企业消防和监督管理时,相关部门往往忽视对于员工的管理,导致员工在石油化工的生产过程中,频繁出错。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员工在石油化工生产的过程中对生产工艺所需的参数控制不当,往往在石油化工生产的过程中有许多的气体和材料,如果对其所需要的参数控制不当,容易导致火灾或者爆炸等现象的发生。其次是对石油化工生产车间的置换清扫处理不当,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需要诸多的材料,这些材料有些是不能够混合在一起的,员工如果在置换清扫的时候,处理不当也容易导致火灾等危险情况的发生。 2如何解决石油化工企业进行消防监督时出现的问题 2.1落实消防监督的安全职责 在石油化工生产的过程中,相关部门首先要落实消防监督安全职责,严格遵守各项消防法律法规,并且把这些法律法规落实到石油化工企业的消防和监督管理中。其次在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过程中,相关部门还要明确企业员工的岗位职责和安全职责,在石油化工生产的过程中,确保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的消防监督安全责任人,并且他们在具体的工作中能够正确履行消防安全职责,确保石油化工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2.2建立健全并贯彻好消防安全制度 在石油化工生产的过程中,做好消防监督管理工作,是企业长久发展的保障。石油化工企业要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消防安全教育,定期让员工进行消防演练,并且对工作人员进行防火巡查以及检查工作的培训,确保石油化工车间没有任何安全隐患。同时石油化工企业还要设置专门的消防值班室,以确保能够及时发现石油化工车间的危险状况。在石油化工生产车间还要经常准备各种消防设施和器材维护设备,以便随时处理紧急突发情况。除此之外,对石油化工企业的消防检查还可以通过设置奖罚制度,对及时发现安全隐患的员工给及积极的奖励,对于失职人员进行一定的惩罚,加强员工对安全隐患的重视程度。 3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对石油化工企业的消防和监督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其中有消防和监督工作人员的失职,也有石油化工企业在材料选取、设备维护以及生产车间不合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因此在今后的石油化工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要不断总结工作中的不足,并且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石油化工企业能够健康地发展下去。 作者:张瀚予 单位:石家庄市公安消防支队桥西消防大队 石油化工企业论文:石油化工企业强化值班管理措施 1值班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岗位责任制检查和日常检查发现,在值班管理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几方面问题: 1.1值班管理规定需要持续修订完善。规章制度需要结合企业发展实际定期修订,才能充分发挥其指导和规范作用。值班管理办法在制定的时候,满足当时集团公司的要求和公司实际。但随着集团公司新规定的出台、公司的发展以及管理思维的转变,部分内容条款已不适应公司当前的管理实际,岗位职责、业务流程、管理要求等方面亟待进一步完善。 1.2值班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主要表现为部分单位领导对值班工作的重要性和出现问题的后果认识不足,没有将值班管理纳入日常管理工作当中。在推进本单位值班工作上缺乏主动性、规划性和开拓性,在值班组织、制度制定、人员安排、检查考核上与公司要求还有差距。对本单位值班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没有及时、有效落实责任,大事小罚,小事不罚,不能充分调动值班人员的积极性。 1.3值班管理工作有待规范。部分值班人员责任意识不强,对公司值班管理的制度要求掌握不牢,对值班工作中应知应做的事情执行不力,工作中时常出现违反值班管理制度的行为。突出表现为值班报到不按时,延报、漏报、代报时有发生,部分单位甚至用生产调度报到代替总值班报到;个别值班人员不能坚守岗位,擅自离岗且不向总值班室报备;有的单位重要信息报告不及时,事件经过描述不清楚,关键环节把握不准确,无法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2强化值班管理工作措施 2.1完善值班管理制度。参照集团公司值班管理、要情报送等制度和公司有关规定,结合公司值班管理实际,在充分征求基层单位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持续修订完善《值班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值班类别、岗位职责、业务流程、管理要求等内容,规范值班行为,落实主体责任,细化检查标准,严格考核兑现,切实提高值班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2.2明确值班岗位工作职责。值班工作主要包括总值班、生产值班,以及公司所属生产厂和部分直属单位管理人员的夜间及节假日值班。公司总值班是行使或经授权代行公司行政管理职能,处理当班发生的有关事项,保障公司各项工作正常运转。公司生产值班是生产运行处、质量安全环保处和机动设备处人员在夜间及节假日值班期间,代行本部门管理职能,处理本专业系统的紧急突发事件,保障公司生产安全平稳。 2.2.1公司总值班主要职责:负责处理必须由公司协调解决的当班生产经营工作中发生的有关问题;负责处理急电、急报和上级机关的紧急通知事项,处理各单位的紧急请示事项;负责协调处理当班发生的安全事故和治安案件;负责值班期间来公司办事人员、来访人员的接待安排工作;处理其他应由总值班处理的事项;负责检查考核公司所属单位各级值班人员履职情况,提出值班管理要求。 2.2.2各单位厂级值班主要职责:负责代行本单位行政管理职能;负责值班期间本单位生产经营、安全环保总体工作协调;负责及时掌握本单位值班期间发生的突发性事件情况,并组织、协调人员处理和解决;负责突发事件汇报、重要信息的上传下达;岗位距离较远、较分散的车间可适当安排现场和电话抽查,检查结果要详细记入值班日志。 2.2.3各单位车间级值班主要职责:负责代行本装置(车间)行政管理职能;负责向厂级值班人员报告装置(车间)当班期间生产运行总体情况,保持与厂级值班的工作联系;负责协调处理当班期间生产、安全、环保等问题;负责车间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第一时间到达现场,逐级报告事件进展情况;负责监督、检查本车间当班人员履职情况,并做好值班工作记录;负责完成本单位安排的其他工作任务。 2.3加强和完善值班管理工作。公司总值班工作由总经理办公室负责,各单位值班工作由综合管理部门负责。公司各单位均建立健全了本单位值班工作制度,细化值班工作职责、值班工作原则、值班工作程序和值班人员工作守则,确保各级值班人员完成值班工作各项任务。 2.4规范值班队伍管理。切实加强值班值守力量,公司总值班长不得以科级干部和一般管理人员替代,因公务和其他特殊情况不能及时参加值班,可与本处室或其他处室副处级以上干部进行调换并及时通知公司总值班室。 2.5特殊时期升级值班管理。周密安排和部署节假日、全国“两会”、集团公司重要会议及其他特殊、敏感时期的值班工作,实行全方位升级管理。坚持领导带头值班,公司领导担任总值班长,部分副总师和机关部门领导参加值班,各二级单位和车间要安排两级班子成员在岗值班。各级领导干部应坚守属地,不得随意变更值班人员,如确需离开,要及时请示报告并报备,外出前妥善做好工作安排和交接,并在外出期间保持联络畅通。 2.6强化值班监督与检查。公司各单位均严格按照“谁值班谁处置,谁出问题谁负责”的原则,做好各级值班工作,做到不间断值班、无缝隙衔接、全过程受控,确保当班期间各项工作正常运行。公司总值班室不断加大值班工作检查、抽查力度,并对值班情况进行通报和考核。同时,各单位也相应加强本单位值班工作检查和监督力度,细化值班工作管理办法,督促所属车间、队、站切实做好值班值守工作,并做好值班检查记录。通过积极探索值班管理模式,辽阳石化企业管理水平得到明显提升,有力促进了千万吨“大炼油”项目、350万吨/年常减压装置改造、原油管道安全隐患治理、聚烯烃中试基地建设等重点工作的完成。随着值班管理在各单位中全面实施,强化值班工作的思维已深入人心,打造规范值班的标杆已广泛树立,值班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明显提升。可以说,通过探索完善值班管理工作方法,辽阳石化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和较好的成绩,为公司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竞争实力,建设以芳烃为特色的大型石化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石油化工企业探索值班管理模式,提供了有力的借鉴。 作者:李智宇 单位:中国石油辽阳石化公司 石油化工企业论文:石油化工企业中自动化控制探讨 1自动化控制在石油化工企业中的具体运用 1.1智能阀门定位器 阀门定位器的使用情况影响到产品生产的质量及安全性,为了保证石油化工装置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精度,首先要做的就是正确选择调节阀,随着自动化控制系统在石油化工企业中的应用,智能阀门定位器也得到了普及。智能阀门定位器中双向数字通讯减少了现场额外的布线,保护操作环境,提高了操作的安全性,实现了对整个过程的控制,同时还节省了硬件开支,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智能阀门调节器采用全密封结构,减少了外界环境对其造成的影响,有利于维持调节器的性能,延长使命寿命。此外,FIELDVUE阀门定位器和变送器可以通过HART通讯协议及时里了解现场信息。 1.2分散性控制系统 在石油化工企业中,分散性控制系统的应用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分散性控制系统在我国经历了长久的发展历程,已经形成规模较大的企业,目前的分散性控制系统具有独特的优势,比如智能控制的数字化发展、装置的兼容性等,并且不同型号的分散性控制系统还可以互相连接,组成一个规模较大的便捷网络管理控制系统。分散性控制系统在石油化工企业中的应用主要是在油品储运系统、化工生产装置等方面,极大地提高了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效率。然而,分散性控制系统仍然存在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分散性控制系统装置的利用率偏低,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且系统冗杂。 1.3火灾和气体检测系统 与传统的全球分销系统相比,火灾和气体检测系统不需要借助其他装置就可以实现对装置火灾和危险气体泄漏的检测、分析、预防和控制。火灾和其他检测系统作为一套可燃气体检测及火灾控制系统,适应了现代化工厂的HSE管理,满足了石油化工企业管理的需要。石油化工企业在生产产品的时候,其各个环节对于SIL等级的要求都比较高,因此,火灾和气体检测系统的组成件也必须具备相应的SIL等级国际认证才能投入使用。火灾和气体检测系统的各组成设备、附件分布在危险区域和非危险区域当中,各区域内的传感器具备检测功能,终端执行器则发挥执行功能。此外,在布置现场还会设置许多手动报警按钮,以便于及时险情并迅速做出报警反应。火灾和气体检测系统提供的主要功能有发现可燃气体、有毒气体、火焰和火灾,提供自动和手动灭火装置。同时,火灾和气体检测系统可以将火灾报警系统和气体探测系统归属到一起进行设计,与其他设备的联网可以构成一个消防安全网络。 2石油化工企业加强自动化控制运用的有效策略 2.1采用自适应控制模式和最优控制技术进行自动化生产 自适应控制和最优控制是自动化控制的两种模式,自适应控制指的是能够根据工作环境的情况而自动智能调节机器性能的反馈控制系统,从而使系统能够按照设定的标准以最佳的状态进行工作,而最优控制则是现代控制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适应控制和最优控制虽然有其缺陷,但仍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石油化工企业要采用自适应控制和最优控制技术进行自动化生产。石油化工企业可利用自动化控制设备来反馈企业的生产状况,从而根据反馈结果对企业生产的薄弱环节作出相应的调整,从而保证企业能够按照原定的生产计划正常运转。最优控制的基本理论是动态规划和最大原理,采用变分法的方式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严格对温度、压力等因素进行严格控制。 2.2全面提升企业自动化生产的综合控制能力 石油化工产业本身具有生产规模大的特点,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自动化技术等技术在石油化工生产中运用的效果较为突出。根据国内外的经验,石油化工企业要想确保自身正常运转,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石油生产的效率,必须要全面提高企业自动化生产的综合控制能力,要求石油化工企业充分借鉴技术优势,做到信息管理控制一体化,优化企业的生产结构,提高企业自动化生产的效率,保证企业生产环节的正常进行。 2.3以市场需求做为自动化生产的出发点 我国石油化工企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因此,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必须要结合市场现代化需求,符合现代化生产的发展规律。石油化工企业需将市场需求作为自动化生产的出发点,把握好市场的导向,生产出大量的石油化工产品,充分满足市场需求。同时,石油化工企业还要借鉴国内外的先进技术,更新自己的生产技术,做好应对生产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准备,防止出现资源浪费、技术落后的情况,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自动化控制系统在石油化工企业中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石油化工企业应当及时更新自动化控制技术,为自身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刘阳 单位:陕西省西安市西安石油大学 石油化工企业论文:石油化工企业节约用地分析 1总平面布置的防火间距 《石化防火规范》4.2.12条中表4.2.12石油化工厂总平面布置的防火间距,新建甲乙类工艺装置(或设施)距离厂区围墙(或用地边界线)间距为25m,与4.1.9条中表4.1.9中甲乙类装置距离相邻工厂(围墙或用地边界线)间距为50m相呼应,也可以理解为甲乙类装置的用地边界线距离相邻工厂的用地边界线为50m,在中间有围墙的情况下,双方各占去用地的25m作为安全间距。而在实际设计中尤其是前期的规划中,会遇到装置周边两侧是与工业园区的道路相邻,而工业园区的道路均有道路红线,红线宽度都超过60m,也就是装置围墙距离道路中心线30m,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将装置边界线定在离围墙25m以外的位置,则浪费掉了中间25m宽的空地。类似这种情况在《石化防火规范》表4.2.12中还有很多,如,可燃液体、液化烃储罐距离厂区围墙因储罐大小的不同间距在20~40m,是否需要按此执行,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当遇到围墙外已有厂外道路,而且道路红线已定,在确定没有再建设施可能的情况下,新建设施距离围墙的间距可适当缩小,只要能满足消防和管线铺设的需求即可。《石化防火规范》4.1.9的条文说明的第三款提到,只有当相邻工厂围墙内的规划与实施不可预见时,拟建石油化工企业与相邻工厂的防火间距算至围墙,如果相邻工厂内的设施已经建设或规划并批准,防火间距可算至相邻工厂围墙内已经建设或规划并批准的设施。因此,新建的石油化工企业围墙外已确定建设设施或已规划为道路红线范围,围墙内的设施距围墙的间距可适当减小,如果直接套用《石化防火规范》表4.2.12中的相关数据,势必造成土地的浪费。 2建(构)筑物平面布置的防火间距 《石化防火规范》5.4.3条中表5.4.3污水处理厂的设备、建(构)筑物平面布置的防火间距:污油罐、含油污水调节池、含可燃液体的隔油池、污水池等的间距为15m,本条是根据GB50058《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电力装置设计规范》规定。由此分析,发现污油罐、含油污水调节池与含可燃液体的隔油池、污水池等均为爆炸危险场所,属于同性质的构筑物,相互之间不存在爆炸影响的因素。经与《石化防火规范》编制组的专家咨询,污水处理场内有爆炸危险性的设施之间没有防火间距要求,有爆炸危险性的设施与无爆炸危险性的设施之间应为15m。因此,了解所建设施的性质对确定设施之间的安全间距尤为重要。 3可燃液体储罐组的布置 《石化防火规范》6.2.9条中可燃液体储罐组(丙类储罐除外)内的储罐不应超过2排,其主要是考虑储罐起火时便于扑救。如果超过2排,当中间1个储罐起火时,由于四周都是储罐,会给灭火操作和对相邻储罐的冷却保护带来困难。充分了解规范的意图,储罐的布置不影响消防,对改造的储罐组储罐可按图1、图2两个方案布置为3排。当然,这是在储罐组的改造中为了节约用地不得己而为之,如果是新建整个罐组则应尽量避免,因为,这种布置方式在新建储罐组时不一定能达到节省用地的目的。图1、图2是某化工厂现有的5000m3航煤罐组,早期已建成4座储罐,预留2座储罐的位置,罐组东、西、南3面均已有消防通道,北侧已限定了罐组的用地边界线,应甲方要求在此罐组增加20000m3的航煤容积。根据对《石化防火规范》中不允许乙类(航煤为乙A类)储罐超过2排布置的理解,图1、图2两种方案貌似已经是3排布置,但是,与《石化防火规范》并不矛盾。方案一在罐组中增加4座5000m3航煤罐;方案二在罐组中增加2座10000m3航煤罐。两个方案中储罐之间的间距均满足《石化防火规范》的要求,而且,无论从哪一侧都能满足消防操作和冷却储罐的要求。由于罐组占地面积较罐区用地边原防火堤大,按现有防火堤的高度计算罐组内的有效容积,两个方案均能满足《石化防火规范》中规定的有效容积不应小于罐组内1个最大储罐容积的规定。因此,两个方案均是可行的,并将此方案咨询了《石化防火规范》编制组的专家,得到了认同。由于甲方出于工艺操作的要求,最终选择了方案二。因为对《石化防火规范》条文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本次新增的20000m3航煤在原罐区新建,如果择地新建,势必造成工艺管线的拉长,其他公用工程也相应地会增加,而罐组北侧可增加3座5000m3储罐的位置就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4结语 在设计中对规范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石化防火规范》的适用面很广,某些条文难免存在局限性,当对规范条文的理解不确定时应随时向相关标准编制单位咨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正确理解规范条文的限制因素,才能在满足规范要求的基础上,尽可能节约土地资源,节省投资,同时,使得总体布局更合理、紧凑、美观。 作者:杨惜童 单位: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新疆设计分公司 石油化工企业论文:石油化工企业总图运输设计分析 1合理选择厂址 石油化工企业厂址选择要有综合性考虑,作为选择厂址最主要的技术工种人员,总图设计人员一定要本着节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总原则,合理进行厂址选择,做出合理的调研规划,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完成此项任务。可以说,选址工作非常复杂,同时也是一项技术性强的工作,在选择时要对未来职工生产生活、厂址当地民俗民风、整体工程成本造价、周围土地利用开发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对比分析,在多种方案中,确定一个风险最小,效益最佳的厂址,一般需要做如下考虑。 1.1综合考虑仔细研究 选址一定要不影响周围百姓生活,更不能无端增加动迁费用,加大预算成本,以尽量不占用耕地、菜地、果园、居民区为原则,优先选择周边荒地山坡进行厂址选取。要分析未来企业生产规模和产品特征,做到尽量紧凑布置、规整形状,把每一寸土地都充分利用好,避免出现不合理浪费现象。 1.2考虑站场规整形状 站场规整形状有利于厂区规划设计,使厂区实现紧凑合理的平面布置效果,全面提升土地面积利用率,最佳的形状为站场位置土地形状长宽比最好能在3:1左右,对那些空间狭长、不规则三角形、其他形状等不规则的场地,尽量不要选择,在进行厂区规划时,会出现许多死角,在总平面布置时,土地利用率降低,导致大面积边角土地得不到有效合理利用,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1.3保证站场面积足够大 经济快速发展,行业更新较快,特别是对石油需求量将会不断增大,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石油企业将会不断进行企业更新,厂区扩建也成为必然,在进行厂区选址时,需要重点考虑为今后扩建预留一定面积,以达到企业发展的需要。 2通过合理减少装置及单元节约用地 生产装置及其辅助设施在厂区需要占用60%以上的面积,这是石油化工企业生产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用地面积占用最大的一部分主体设施。(1)考虑生产社会协作。通过生产社会协作,完成生产的目标,有些环节不需要把设施建设进厂区,那么在进行厂区布置时,就要把利用社会协作条件的部分让出来,通过合理减少辅助设施单元数量,达到节约用地的目的。(2)加大生产装置的联合与系统单元组合。把生产装置进行综合设计,进行联合装置,能够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节约每一块土地。组合并不是随意组合,而是要根据生产实际,科学合理的联合排列。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如下:一是考虑到生产装置联合布置的高效能,就是在联合后,保证这些装置能够同开同停、同期检修,联合生产作业,这样做的目的是能够保证机械检修与维护,规避了生产和停工之间的矛盾;二是生产装置的联合一事实上要按照规范进行,不能随意组合,一定要满足不同生产工艺流程要求,可以把工艺过程相近、物料往返频繁的相关装置进行联合,以便减少工序,实现规模生产能力;三是要符合生产环保的要求,可以考虑把那些环境污染大,且短期内难以克服解决的进行联合布置,形成工艺流程相关联生产装置联合;四是应该考虑整体工程项目建设部署,在建设初期,就需要把机械设备进入现场,与施工同时进行,把相关设备进行同步施工;五是全面考虑运输需要,目的是能够方便材料和产品装车、运输。(3)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推动,使石油化工厂大多进行老厂区改造扩建,以此提高油品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尽量避免重新建设公用工程和辅助设施,可以充分利用原有资源,不但节约用地面积,还提高了企业的综合效益,节省大量资金。也就是说除了新建生产装置以外,就需要进行科学调研和规划,正确评估厂区水电汽风等公用工程、油品储运和其他辅助设施是否符合未来生产需要,如果符合需要,则就要充分依托原有设施,进行改建或扩建,而不能进行新建,既能满足生产需要,又合理利用了土地面积,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3减少工厂道路用地面积 厂区面积较大,道路是联系各个生产、供应单元的重要纽带,起到对材料和产品工程运输的重担,可以说,厂区道路设计是否合理,能够直接影响石油化工企业经济效益,一般道路设计时,要占据土地面积30%左右,在此基础上,就需要合理进行道路规划,在满足运输需求的前提下,通过减少道路用地面积,全面合理利用厂区土地,达到节约用地的目标。 3.1厂区道路的宽度应该合理 许多规划设计人员,为了追求高档现代,把厂区道路设计成大通道、大马路的形式,不考虑运输通告需求实际,一味的设计成整齐划一的样式,既增加了道路用地面积、加大了建设成本,又违背了工厂设计模式、浪费了大量资金。通常情况下,我们根据不同功能把厂区道路分为三类,即主干道、次干道、支道。厂区主干道一是能够满足厂内人流交通量巨大的需要;二是满足材料、产品运输需要。在进行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到这两点,根据厂区建设规模和实际情况来确定道路宽度。大中型工厂主干道宽度要控制到7~9米左右,小型炼油厂道路不得超过7米,满足需要的同时,节约土地资源。通往办公区和部分辅助区的主干道,可以借鉴城市道路样式进行科学设计,省略掉路肩设计环节,尽量减小道路宽度。厂区次干道的作用一般是用于检修、消防等,可以根据需要,将道路的宽度控制在满足消防车、检修车通行、错车的内,大、中型炼油厂次干道宽度控制到6~7米左右为最佳,小型炼油厂控制到4~6米左右。 3.2减少道路数量 根据不同单元组成和单元作用功能、性质、规模等,可以把厂区以不同使用功能情况,合理进行划分使用,多个区域的分割可以减少设施聚集,合理分配生产;增大街区面积,达到减少道路数量的目的,不同街区由道路进行分割,街区数量越少道路数量也就越少。 4管线综合设计 管线是石油化工厂运行的血管经脉,对总图设计时,一定要对各种管线综合布置,预留出与建筑物的位置。石油化工厂管道遍布整个厂区,管线布置影响着用地情况,要考虑管线路径、走向、敷设形式,管线综合布置时候,在确保管线之间、管线与建筑物之间的距离不影响安全的情况下,合理采用最小距离,走短、顺路径;集中管线采取多层共架同沟敷设,实现节约用地目的;站外埋地管线,集中布置,形成管廊带。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石油化工厂总图设计人员一定要牢记节约用地理念,在确保满足生产生活需要的前提下,规范设计、认真研究,通过生产实际深入分析规划,确保总图设计每一个阶段,都能充分把握土地资源资源情况,保证合理科学的利用土地。 作者:宋伟 单位:中油辽河工程有限公司 石油化工企业论文:雷电对石油化工企业危害研究 1雷电对石油化工企业的危害及其分析 1.1雷电过压力的传播分析 直接雷击和感应雷击是雷电危害的两种主要形式,也是雷电对石化企业主要的危害方式。直击雷过电压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地面物体直接被雷电击中,强大的电流经过该物体阻抗泄入大地,并在物体上产生较高的电压降。感应过电压的产生是因为雷云临近地面物体时,在地面物体上由于静电效应积聚大量的电荷,积聚在物体上的电荷在雷云放电后被释放产生的过电压。雷电点化工设备造成极大危害,使仪表设备或管路被直接击中,导致仪表失灵,进而对变送器的各种电子线路板造成严重的损害。此外,雷电流会流入仪表支架产生强大的感应磁场,从而对DCS等电子设备造成极大的危害。 1.2雷电产生的危害效应及其分析 雷电过压产生的危害效应主要有机械效应、热效应和电磁效应。机械效应是雷电电流产生的磁场,能够产生举得电动力,会对电路设备的支持部分造成机械损坏,且易造成人员伤害;热效应能够产生强大电流,其热量能够烧毁设备、熔断线路、引发爆炸和火灾;雷电产生的电磁效应其过电压能够击穿电子器件、电气绝缘、开关跳闸等。 2目前石化企业中防雷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2.1部分企业安全意识,安全生产不规范 绝缘薄弱点应该安装避雷器,而很多企业存在侥幸心理,一些领导对于自身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外部防雷体系和内部防雷体系,部分高的杆塔、带有拉线的设施和终端杆等缺少避雷针、避雷带等高架金属导体,用于保护建筑免受直接雷击的破坏。此外,还存在部分设备上所设置的避雷装置保护范围不能覆盖整个设备的现象。 2.2安全配置设施不规范 很多企业索然配备了安全装置,但安装或在使用过程中并不规范,没有很好的起到防雷作用。如接地引下线无断接卡、采用焊接方式且在地面上敷设几米长,这样既不利于检测且易造成雷电对人员的伤害。 2.3安全监测不能做到规范有序 一些企业配备安全设施后以对于安全监测过开始懈怠。雷电灾害重在防患于未然,如一些工厂的过滤器上的卡箍是孤立导体且过滤器经常出现堵塞现象,料仓粉尘粘壁厚度大于2mm,超过指标控制值,另外料仓内可燃气体浓度经常超过工艺设计指标值,这些问题都极易在雷电发生时发生爆炸。 3对石油化工企业防雷措施的建议 3.1加强安全管理意识,使安全管理实现规范 在石化企业的生产过程中,要执行严格的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理念,加强宣传工作,培养从业人员的安全理念。相关管理部门也要树立正确的安全管理观念,加强安全配需,对员工进行意识强化,提高其对自身岗位的认识程度。另外,安全的管理机制是保障安全管理顺利进行的关键,企业要建设一套合理、规范、科学的管理机制,严抓安全隐患和严格监督。 3.2加强雷电防护体系的建立 建立完善的外部和内部防护体系,加强控制室的雷电防护。建立建立包括接闪器和引下线以及接地体组成的外部防护体系和均压等电位连接电泳保护器构成的内部保护体系。针对控制室应该运用多种防护技术,如接地设备将雷电流引入地下,应用接闪和分流技术拦截直击雷,导电器的跨接实现均压以及屏蔽、合理布线等措施建立雷电防护体系[2]。 4结语 石油化工企业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极易造成雷电灾害,目前石化企业的防雷防工作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应该加强企业的安全管理和防雷技术的开发,使得防护体系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从而使得雷电对石化企业的危害降到最低。 作者:池景波 单位: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气象局 石油化工企业论文:石油化工企业经济发展论文 1.我国石油经济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 我国附近的一些国家以及中东的一些产油大国石化产能的迅速增加使很多国家都将我国作为了目标市场。亚太地区在石油化工产业的竞争力不断增加,在合成纤维、合成树脂以及合成胶方面的产能都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占据着世界第一位置。不过,亚太地区在资源拥有量及消费量上也存在严重失衡现象。世界上排名靠前的十位石油消费国中有六个在我国的周边,世界排名靠前的二十五个炼油国家里有八个在我国附近,还有聚乙烯生产量较高的十大国家中,也有五个在我国领土范围周边,这更使得亚太的石油化工行业对市场投资及资源的竞争激烈程度不断加剧。比如印度,这个国家的石油工业正处在快速发展之中,不断减小着亚洲的市场,也给中国造成了很大压力,使我国的石油化工对周围国家的出口难度进一步增加。最后,技术市场的竞争趋于激烈。随着世界科技水平的发展,信息技术及高端技术在石油化工中的应用也在不断深入,很多石油化工企业的发展都很迅猛。新一轮的战略部署及结构调整过后,国外很多大型的石油化工企业开采石油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一些新型技术和专利技术出现,在全球市场竞争之中形成了强力技术优势,这也给我国石油化工企业的发展造成了冲击。很多跨国公司占据了有利的技术优势后,在世界上的各类地区建设了生产装置,并通过对其他公司进行技术转让获得高额的转让费,这种技术垄断的方式也会对技术不成熟国家造成较大竞争压力。 2.促进我国石油经济发展的对策 2.1积极采取措施缓解资源及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发展与能源储量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因此必须要立足国内的实际情况,积极提高能源及资源实际利用率。第一,要坚持开发及节约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并将节约问题放在首位,对于节能减排的新技术,要做好开发与鼓励,一些高物耗及能耗的产品及设备要强制淘汰。第二,要注意制定一些专项规划。注重多个行业的节材、节水及节能工作,环保型汽车就是个很好的选择,节能省地的公共建筑和住宅也值得考虑。第三,应该注意发展循环经济。要注重从生产消耗、资源开采、社会消费以及废弃物利用等方面做好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循环利用。第四,加强对矿产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及时整顿开发秩序。第五,积极倡导能够节约能源的消费方式与生产方式,并努力在社会上建立节约之风。 2.2做好石油储备我们应从我国国情出发,明确石油战略储备基本原则,以便应对国际形势变化导致的意外事件。首先,应对我国战略石油的储备水平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依照我国社会的发展目标及国防、国民经济、工业等对石油的需求,再结合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前景,对我国石油应保持的战略储备量进行科学判断,从而随时为我国在国际石油交易过程中保持较大回旋余地,并防止石油价格波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其次,通过法律法规的作用加强国家对石油储备的管理力度。依据世界各国石油储备经验,法律法规是保障石油储备有序、安全、稳定的重要手段。因此,我国应积极出台并完善相应法律法规,以便做好管理工作,实现有法可依。最后,我国石油进口应采取多元化的战略。目前看来,中东地区属于全球石油主要供应产地。到二零二零年时,我国的进口原油中仍会有大概百分之四十五至五十来自于中东地区,这说明,我国对中东原油的依赖在短期内不会发生太大变化。所以,我国应对未来的石油战略做好充分安排与部署。并将其与我国目前和平外交的策略及独立自主的原则充分结合,更好地促进我国石油经济的发展。 2.3注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实可持续发展原则对我国石油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经济层面上,我国应采取能源的多元化战略,通过国际市场的贸易积极与世界各国加强合作,取长补短。比如,海湾地区的石油化工技术较为先进,领先于我国目前的水平。对此,就可以积极引进海湾国家的石油化工技术。还需要注意的是,能源的合作不应该只表现在传统的能源领域,还要注意新能源的拓展、开发与合作。其次,我国正面临主权基金海外投资备受质疑的局面,很多西方机构及国家都在筹备制定相关主权基金投资的限定规则。我国应带头建立不同国家主权基金定期对话机制,并举办一些学术研讨会,从而在石油贸易及其他方面获得一定话语权。最后,生态环境上,我国沙漠化问题正不断严重,不利于一些地区石油资源的开采,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增加能源需求。因此,要积极治理一些环境问题,注重科技研发的重要性。 3.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石油经济正面临着较为严峻的考验与挑战,如何在国际石油竞争中保持游刃有余的状态十分重要。因此,我们要坚持结构调整的中心地位,加强科技创新,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对海外的石油资源也要采取“走出去”战略,从而促进我国石油经济取得稳步发展。 作者;郭诚 韩旭 宋兴娜 韩自立 单位:渤海钻探钻采物资供应分公司 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泥浆技术服务分公司 渤海石油装备制造有限公司中成装备制造分公司 渤海钻探工程公司国际物资分公司
工程造价与管理论文: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探究 【摘要】随着现代化、城镇化的逐渐深入,电网建设迅速发展,电力工程建设的数量也与日俱增。电力工程造价在电网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近年来原材料价格的上涨、环境变化等因素造成了工程造价费用增高。因此,为了促进电网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就要做好电力工程造价管理和控制工作,有效降低工程造价。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提出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电力行业;工程造价;问题;解决措施 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电力工程项目也逐渐增多,而贯穿于电力工程建设整个环节中的工程造价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现如今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融资困难的情境下,需要降低工程造价来促使资金合理使用,减少资源的浪费。 1电力工程造价概述 电力工程造价是指实施某项电力工程建设所耗费的全部费用,包括投资估算、施工图预算、设计概算、工程结算、修正概算、竣工结算等环节,主要任务是根据工程设计图纸、各项目的定额,计算出工程所需的全部费用。在实际的电力工程造价过程中,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设计变更、环境变化、人员素质等各方面的因素,致使工程造价的费用增加,给施工方带来较高的经济成本。因此,为了降低工程造价费用,降低施工方的经济压力,需要做好电力工程造价的管理与控制工作,以高效的策略来促进电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电力工程造价管理和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造价控制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较低 随着电力工程的快速发展,企业需要更多的工程造价人员。但是有些企业忽略了电力工程的系统性和全局性,电力工程造价人员的引入制度存在较大的纰漏,导致企业造价人员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对于造价人员来说,不仅需要其掌握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需要对相关的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有深入的理解[1]。而现如今我国的造价人员中,虽然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较为扎实,但是其实践经验、现场控制能力以及实操能力较为缺乏,难以对工程造价作出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2.2项目审批环节存在问题较多 由于电力工程项目涉及方较多,包括设计方、施工方、建设方,这些单位都与造价有着直接的联系。在众多单位中,没有一个权威部门进行管理,就会导致资金审批和资金使用存在分离的状态。在一些工程造价关联程度较小的部门,就会有松懈的态度,无形中增加了工程造价,对企业的整体成本控制造成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 2.3施工阶段设计变更的随意性较大 施工设计是整个施工项目的核心和基础,因此,在电力项目施工之前,需要设计出具有完整性、准确度高、可执行性好的施工图。但是在实际的施工建设中,由于工程项目比较紧急、设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等多方面的问题,极易导致项目施工图设计粗糙,精确性低,在施工阶段需要不断对施工设计进行变更,以此来促进项目顺利完工。但是也由于项目设计变更随意性较大,导致项目造价猛增,给建设方造成巨大的经济压力,不利于电力行业的发展。 2.4结算上报错价的现象仍然存在 在最后的结算环节,有些单位会通过一些单位造价较高、计算复杂的项来间接加大工程量。还有一些单位会将定额中已经综合考虑并将其包含在综合单价中的内容单独列项。例如一些金属结构设备,定额已经是成品,包括了工程安装的费用,但是在结算的过程中往往会将这两部分分离,提高工程造价。 3针对电力工程造价管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3.1开展定期培训,提高造价人员的综合素质 工程造价工作需要造价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了解相关的经济、法律知识,同时还需要有执行力和控制力,对于实践经验的积累也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为了提高电力造价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企业需要定期对工程造价人员开展培训,传授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的注意事项[2],将实际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减少工程造价过程中的差错。例如,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会定期对工程造价人员展开培训,集团公司基建部分别于2016年10月30日、11月22日举办了两期电力工程造价管理培训,每期四天。培训内容涉及集团内部的造价管理相关制度、全过程造价动态管理、工程设计阶段造价控制、国家及行业工程造价管理法规政策解读、工程招标评标工作要点、工程结算案例分析、工程审计常见问题等各个方面。 3.2开展招标设计和限额设计,广泛开展设计方案优化 设计施工图是完成工程建设的关键,因此需要对设计环节严格把关。规模较大的工程可以推行设计招标,将设计全面推向市场,提高设计人员的责任心和设计的精确度、完整性,提高设计质量和可行性。招标方应该通过比较各种方案,挑选出最优方案。另外,为了提高设计的质量,降低工程造价,可以推行限额设计。在设计之前,给出整个工程预算的资金范围,在设计中既要充分考虑实际,尊重科学,又要将资金限定在可控范围之内,兼顾限额设计和优化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变更设计过程中工程造价成本的增加。例如,水布垭水电站工程,在复核概算相比设计概算投资增加了173021万元,增幅16.3%,单位造价增加75元/kW。造成投资成本增幅较大的原因主要有设计变更、政策变化的调整、价格水平的上涨以及新增工程项目。这四点原因中除了设计变更这一项,其他三项均为不可控因素。因此,为了降低电力工程的造价,需要对设计环节严格把关,减少因设计变更造成的投资成本的增加。 3.3展开市场调查,制定科学合理的建设规模和成本 工程造价项目需要造价人员了解经济形势,对各种产品的市场价格、质量水平等指标有清晰明确的认识。因此,这就需要造价人员的对可能使用到的各种原材料展开市场调查,选取优质价廉的原材料,制定科学合理的建设成本。同时对电力市场的建设展开调研,制定适合本项目的建设规模[3],从而为有效降低工程造价提供基础。 3.4加强设计变更的审查,减少设计变更成本 审计人员在进行工程设计工作时,要重点对变更项目开展审查。对于通过设计变更扩大建设规模,提高建设标准的,要仔细查看是否经过原审批部门的批准。审计人员在对工程进行审计时,应对变更项目进行重点审查。监理方对设计图纸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变更,需要征求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的批准。若监理方未征得同意而擅自更改设计图纸,审计人员不予认可。 3.5竣工结算阶段的管控分析,确保工作的准确性 竣工结算是工程造价的最后一个关键阶段,电力工程造价人员要善始善终,在最后一个阶段也需要保持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要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对各个详细的结算项目进行细致的审核。严格遵照竣工图和相关的合同等依据性文件对建设单位的工程造价和工程量进行比对审核[4]。若发现两者有出入,则需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保证每个项目准确无误,严格避免结算错误。 4结束语 总之,有效的电力工程造价管控机制是保证电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在实践过程中,要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及时发现工程造价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控制和解决,从而为电力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维护社会的稳定发展。 作者:钟哲 单位: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工程造价与管理论文: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与合同管理方法 [摘要]主要针对建筑工程全过程的造价控制方法和合同的管理方法展开细致的研究,最终提出了几项可行性方法,供其他企业人员参考借鉴。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控制;合同管理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建筑工程行业也取得了不断发展,建筑工程的造价的控制与管理是一项既重要又艰巨的任务,重要性表现在其对整个建筑业的支撑作用;艰巨性表现在除一些不可抗因素,人为可操作性因素也占很大部分,如同行内存在的各种竞争,甚至恶意扰乱建筑行业的发展等。对建筑行业的合同管理是工程管理的关键,需严格按合约规划进行,通过严格履行合同条款带动工程顺利开展。本文就建筑行业中建筑工程的全过程造价的管理和控制研究做出了详细的介绍,就建筑工程的合同管理进行了简明的阐述。 1建筑工程全过程造价控制具体措施 1.1注意建筑工程在投资决策阶段的造价控制 建筑工程的投资决策阶段是整个建筑工程的开端,其造价的控制将影响整个项目的造价。在本阶段影响工程成本造价的主要有两方面:(1)工程投资的预算,这是进行投资方案选择的重要依据,只有将投资估算做到位,才能决定整个项目的可行性;(2)项目的决策是否合理,合理的项目决策是决定整个工程造价合理的前提,同时对最佳投资方案的选择也有一定的影响。在进行项目决策估算时需采用灵活的投资方式,以基准年的计划资金和固定投资方向调节税作为全面统筹的标准,以此可提高预算的精确度。在确定投资估算后,由于建筑工程的复杂性及动态性,所以需结合实际的投资情况对投资预算及时进行调整,确保投资预算的精确性和有效性。 1.2重视建筑工程筹备阶段的造价控制 对于建筑工程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主要指在工程的具体施工过程中,依据工程项目的具体设计资料,建设过程中所需材料价格及其他可能消耗的成本对建筑工程的设计阶段的成本进行计算。进行必要的调查,在充分满足广大业主要求的前提下展开设计,将不同的结构设计进行评选,确定最适合的结构设计类型,最大限度地降低建筑工程的设计造价并保障经济效益,促进建筑设计结构的不断优化。建筑结构的设计是建立在地基设计稳定的前提下,地基的工程造价占整体建筑工程造价的20%,所以促进地基的优化可极大提高整个工程造价的优化。还应注重建筑结构上部的结构设计,该部分是整个建筑的主体部分,在具体的建筑过程中需使用大量的混凝土、梁板结构、各种不同的管道及具体的施工材料,涉及的材料规格、型号和种类繁多,对这部分进行优化设计是对整个工程造价进行有效控制的重中之重,故首先需对各部分的结构形式进行灵活的选用,根据不同的建筑类型,在保障质量的前提下优化使用类型。其次,应尽量选择轻质建筑材料,以此可将建筑物地基的整体负荷减少,从而降低工程造价。 1.3重视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造价的控制 建筑工程的施工阶段是整个工程的核心阶段,对该阶段进行良好的工程造价的控制,首先需严格控制现场签证,其次对施工的处理过程需要严格把关。对于影响工程造价稳定的因素及时进行排除,若在施工过程中需修改合同,则需充分考虑到工程质量和造价,须在双方达成一致的前提下方可进行修改。在施工过程中需采购大量的施工原料和设备,须通过正规渠道买入。为保障材料设备的质量和价格合理,必要时可采用招标的方式进行,以此可在保障质量的前提下控制施工过程中的成本。由于建筑工程施工是一项漫长复杂的工程,施工设备材料的市场价格变化极大,所以需相关的管理人员及时了解价格的动态变化,最大限度地保障计价的精确性,控制施工阶段的成本。 1.4重视建筑工程结算阶段的造价控制 建筑工程的竣工阶段是整个项目的最后一个阶段,在此阶段须严格控制项目的竣工结算,严格按照施工合同中规定的价格进行精确的审核。在竣工阶段的价格控制过程中需对承包单位和建设单位的计价标准进行严格的审核,还应严格审查工程的质量,确保工程质量达标,造价合理。 2建筑工程的合同管理方法 2.1严格按照合同约定做好合同管理 在促进建筑工程的合同管理时,需严格按合同条款开展,做好合约规划。合约规划首先需控制工程成本,将目标成本同合同合约结合分析,对目标成本进行控制,需不同的责任人共同控制。只有将责任落实到个人,才能将目标转化为实际行动,因此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实际情况,考量实际情况同合约相背,若实际情况未达到合约要求,需进行反思,如此才能不断促进合约履行能力提升。 2.2促进项目款项结算行为的规范 由于建筑工程的工程款在结算时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甚至很多建筑工程在已竣工1,2年还未将工程款结清,所以由于工程款的阶段存在不确定性,严重打击了建筑主体及建筑施工方的施工积极性,对建筑工程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阻碍,所以须在合同条款中将建筑工程的工程款的结算情况写清,一般而言,建筑工程的施工周期较长,且施工过程的总体费用较高,故为保障建筑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不可在竣工时一并支付工程款,需分阶段进行工程款项的支付。在合同中应明确规定,在某项目完成后,待验收合格方将工程款及时结清。以此类推,待整个工程全部竣工之后,需将其余未结清的工程款一并结清,若未结清需承担相应的拖欠后果。 2.3不断促进合同纠纷的优化 由于工程合同并不完善,所以在施工时出现合同纠纷在所难免,解决好合同纠纷对于工程的投资方和建筑方间的纠纷而言是工程保质保量顺利实施的关键,一般合同纠纷均是由于合同的规划阶段未将一些细节性问题讲述清楚,易引发误会,导致实际的施工未达到合同的原本要求,为减少合同纠纷需在合同制订时不断完善,将每个细节考虑在内,并就敏感性问题表述清楚,减少不必要的纠纷,一旦发生纠纷需采用平和的方式解决,将双方的损失尽可能降到最低。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全过程的造价控制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系统性工程,其不是简单的对于成本的控制,而是涉及具体的工程管理、工程技术、工程施工及质量管理等综合性的工作,可以说对建筑成本的管理始终贯穿于工程建筑的全过程,所以对全过程的成本管理是一项动态的管理工作,须将全过程的造价管理做好,减少不必要的支出,不断促进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有效性,实现建筑项目收益的保障。建筑工程的合同是保障工程顺利完成的关键性指导文件,需重视合同的管理,真正将合同条件落到实处,通过严格履行合同促进建筑工程管理的有效性,在签订合同时需集思广益,将工程建设过程中各方面考虑在内,反复推敲,探讨促进合同细节的完善,减少不必要的纠纷。 作者:张展开 单位:无锡梁溪建设咨询事务所有限公司 工程造价与管理论文: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与控制 摘要:建筑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造价的动态管理和控制,由于工程的造价管理本身是一项动态的过程,所以想要做好建筑工程造价的管理工作,需要将管理落实在建筑工程的每一个环节中,重视市场的发展以及建筑行业的动态发展,促进工程造价动态管理的有效性。但是纵观现阶段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和控制研究,还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工程造价动态管理的有效性,因此有必要分析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与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策略,促进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与控制的有效性,促进建筑企业长足发展,为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添加动力。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动态管理;造价控制 0前言 时代的不断变迁,促进了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与此同时,我国建筑工程的施工企业也迎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社会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在这样激烈的市场竞争大环境下,谁能在保障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将工程造价控制在较低的水平,谁的竞争实力也就越强,所以做好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是影响建筑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做好造价的动态管理和控制需要结合工程实际及市场实际进行灵活控制和调节,实现科学化、精细化及动态化的工程造价管理。本文从实际工作经验出发,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分析了现代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 1做好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与控制必要性 做好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和控制工作是保障工程顺利完工的保证,也是在保障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将建筑成本尽可能降低的关键举措,能够促进整体建筑经济效益的提升。因此,做好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对建筑施工方来讲非常重要,保障建筑工程过程造价管理的科学性、灵活性及动态性,不仅需要建筑企业的重视,还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做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和控制工作,需要紧密结合社会实际,制定科学的造价动态管理制度,使得造价管理工作和实际状况相协调,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包括设计费用、施工费用、验收费用等,总造价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于建筑方而言,做好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和控制,不可死板的沿用传统的造价管理和控制方式,需要紧密结合实际,结合工程实际及市场实际,这样才能做好造价的动态管理和控制工作。将其中影响造价的各个因素统筹考虑在内,不仅能够有效的做好工程造价管理,还能够加快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将建筑工程施工成本和进度之间的关系协调好。 2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与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建筑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是一项既重要又艰巨的任务,重要性表现在它对整个建筑业的支撑;艰巨性表现在除了一些不可抗因素,人为可操作性因素也占了很大一部分,比如说同行内存在的大大小小的竞争,甚至有些恶意扰乱建筑行业的发展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建筑工程在招标阶段存在造价管理问题 现代建筑工程,大部分是以招标的方式决定建筑企业,所以在招标之前,竞标公司会做一个招标计划书,将具体的内容罗列清楚,对于各方面的价格做好评估,然后报出最低价提高中标的概率。但是工程造价确实降低了,最后也会出现很多问题。例如很多竞标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可能会出现缺漏项目的现象,建设方设计图纸过程不精细,可能有设计图纸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能及时发现,最后导致施工不顺,工程质量无法保障,或者是在标书中所涉及到的一些施工材料不合格,不能达到正常的施工标准,无疑会导致一些豆腐渣工程的出现。很多企业在招标过程中使用的战术都是低价战术,这其实是一种恶意竞争,最后中标的企业没有能够将建筑工程保质保量的完成,影响了工程质量,最终的工程造价也与合同价格相差甚远。 2.2建筑工程在施工阶段存在造价管理问题 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对整体工程造价也有重要的影响。由于施工过程涉及到很多施工材料,但是施工材料的价格也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所以考虑价格的时候如果死板,没有灵活的根据市场行情进行分析,只是以招标合同为准,那么一旦市场原材料的价格发生变化,比原来的价格高,那么施工方就会出现原材料短缺的现象。如果一味的追求价格,而采用劣等的原材料又会影响整个的工程质量,影响工程进度,一味的按照原来的设计图纸进行施工,不考虑实际状况,最后可能导致工程造价比预算造价更多。 2.3由于受到自然灾害等非人为因素的影响 建筑工程施工一般工程规模较大,工期跨度较大,所以在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自然原因影响施工,进而影响工程造价和质量,所以必须加强对建筑工程施工的水文条件、地质危害等的勘测工作,但是很多施工企业并没有重视这方面的工作,这样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抗灾害能力很薄弱,一旦出现自然灾害对工程造价产生的影响非常大,并且很多灾害也不可逆转。 3如何做好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与控制工作 3.1加强建筑行业对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和控制工作的重视 做好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动态管理和控制,首先需要重视造价的动态管理工作。由于传统建筑行业管理存在弊端,有时更新缓慢,很多建筑企业不能及时转变思想,对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变化和管理没有足够的引起重视。一旦发现在整个行业中落后很多的时候,想要对工程造价进行动态管理和控制的时候会发现力不从心,缺乏很多经验,这样就降低了自己在整个行业中的竞争性。如果对此不加以足够重视,最终会影响自己负责工程的整体工作质量,最终慢慢不及竞争者,或者完全失去竞争力,而被残忍的直接淘汰出局。由此可见,将整个建筑工程的工程造价的动态控制和管理工作做得完善是保证建筑行业健康发展的一大保障。 3.2促进管理体系的完善,保证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与控制顺利实施 为了保障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和控制能够顺利实施,还需要不断结合工程实际及市场实际,促进相关的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特别是对一些缺乏经验的事情,相关部门就需要帮助制定规则,帮助所需行业前进发展。为了提高建筑工程行业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与控制合理合法的进行,相关部门必须将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建立完善,这样不仅可以保障整个体系的健康发展,还可以制约有关部门的行为,规范相关操作人员的工作质量,因为这些部门和人员关乎整个建筑工程各个环节的发展。只有对他们有具体、有效的管理,才能保证每个环节保质保量的完成,从而提高建筑工程造价的质量,保证行业的健康发展。 3.3分析控制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和发展的具体限制因素,采取针对性策略 对建筑企业来讲,想要真正促进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和控制,需要认真分析影响工程造价动态管理的具体限制因素,并且提前做好针对性策略。建筑工程的工程造价问题由于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这就需要相关人员结合实际认真分析,然后快速转变建筑进行策略将工程造价降到最合理,减少误工产生的损失,相关技术人员必须对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了解透彻,动态的看待整个问题的发展,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解决办法,最大限度的保证整个工程的利益,保证工程的质量,促进工程的合理有序的进行。 4结语 综上所述,做好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和控制,对于提高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工程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建筑企业需要结合现阶段对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和控制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采取针对性策略,做好建筑工程施工每一个阶段的造价控制的管理,灵活的分析影响工程造价的实际因素,采取综合性的管理策略是关键。 作者:崔秀珍 单位:甘肃会展中心有限责任公司 工程造价与管理论文:市政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 摘要:本文结合市政工程项目造价控制与管理的重要性,分析了当前我国市政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工程造价管理的有效措施,更好的利用市政工程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经济稳步发展。 关键词:市政工程;造价;控制;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市政工程的施工企业,为了取得更好的发展,需要进行造价管理提高市政工程的质量,注重对市政工程造价的控制,解决不同阶段的问题,提高市政工程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率。造价管理是企业管理活动中的根本,切实加强工程的造价管理是市政施工单位的问题所在,也是获取最大利润的关键。 1市政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的重要性 市政工程造价是企业对成本的分析计算等管理过程,在具体施工过程中,计算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是一项工程所需的生产成本,在保证工程质量前提下,最大程度的节约资金投入。造价控制是对企业进行系统运营的过程中发现利润点同时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对企业经营管理起着重要作用和影响。建立科学的项目造价控制标准,对企业所有的生产环节进行调研的基础之上对计划目标、操作规范和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相结合。企业建立造价控制与管理可以提高市场竞争力,管理水平越高、制度越完善,越有利于其参与市场竞争。市政施工企业进行造价的管理与控制,在满足施工质量的前提下,不仅能降低施工成本还能有效的提升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改善城市环境,企业自身获取也可获得更可观的经济利益。因此,市政工程企业对项目造价的控制与管理,不仅有利于市政设施的建设,施工企业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2市政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的现状 2.1管理人员造价控制与管理的观念淡薄 在市政工程的施工及管理中,普遍存在着相关人员造价控制与管理的观念淡薄的现象。施工单位各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意识,工程技术人员往往只注重施工技术和工程质量,采购人员负责材料的进场和点验工作,而工程管理人员则主要注重工程的施工组织和工程进度。企业内各部门人员缺乏有效的沟通,缺乏工程的成本控制意识;同时,施工人员的成本及造价控制观念还停留在传统的水平上,通过有效管理节约成本的观念淡薄。因此,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施工企业相关人员的成本控制观念,切实降低企业的工程造价。 2.2相关体制不健全 当前,由于造价控制和管理的观念淡薄,一些企业缺乏相关的管理体制。项目管理中缺乏成本责任制,人员的职责不清、权责不明,成本控制与项目的管理方法没有约束力。奖惩制度不够完善,导致大多数员工系参与造价控制与管理的积极性不高,错误也得不到及时的纠正。 2.3造价管理的方法落后 目前,一些市政工程项目建设时,缺乏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导致项目成本预算不科学,管理效果差,管理工作程序化、形式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些市政项目在进行工程造价管理时,没有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建立可观、科学、有效的造价成本管理方法。同时,一些管理人员管理方法落后,面对日新月异的建筑工程新技术,不能适应快速的发展变化,管理手段还停留在原有的水平,无法进行科学管理,影响了项目成本控制与管理。 3加强工程造价管理的建议 3.1构建完善的管理体制 加强工程造价的管理,首先要建立造价管理控制责任制,对整个施工过程中的造价控制与管理工作进行约束。要对财务原始记录、数据信息、成本核算、审核等各个过程进行管理。其次,创建项目造价控制制度,根据市政工程施工项目的每一分部分项进行责任划分明确职责范围,在材料、设备、财务等各个方面都要明确有相关负责人。第三,要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提高员工成本控制的积极性。建立全面完善的造价管理体制,能够有效提高工程进度并缩减工程造价。 3.2合理利用市政工程的资金 市政工程在项目建设期间实施的造价管理,其施工企业应该掌控项目资金具体流向、使用状况等,可以较好掌控进行融资的有利时机,确保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各个环节资金的运用科学、合理。对于大规模、工期较长的施工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企业可以采用集中方式管理资金,合理运用财务资金。内审部门和施工部门及其财务部门等对所有资金的运用实现统一化管理,建筑工程的进度款、预付款等运用科学化方式管理,规避了资金的外流与不足等,确保市政工程、项目资金、施工进度等能够同步进行。 3.3注重工程项目的合同管理 在市政工程建设过程中,通常采取费率、预算等方式签订合同价格,由于部分市政工程的合同缺少规范性,故存在一些问题与漏洞,对于部分事项也未进行重要的确定,故在实施工程项目的施工时产生了很多财务方面的纠纷事件。同时,市政工程的施工企业同时进行较多项目的施工,故作业存在较大的流动性,因而在资金上难以实现集中管理和统一调配。实际上,市政工程的项目在施工过程中进行财务核算、管理等主要依据为工程合同。施工企业应该结合实际施工之中产生的问题涉猎环节等对工程合同实施严格性把关,通过合同管理方式把财务风险降至最低,且将付款的方式和违约追责及工程造价等在合同之中进行详细的约定,若出现问题要及时进行解决。 4结语 在市政工程建设过程中进行造价控制与管理是一项涉及面广、意义深远的系统性工作,其贯彻整个企业的各个部门及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市政施工企业应重视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提高工程建设水平和管理人员素质,尽可能的降低工程建设成本,提高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使工程项目的利润最大化,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作者:张虹 张霞 关晖 单位:沈阳市于洪区公用事业管理局 沈阳市给排水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工程造价与管理论文: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浅析 摘要:随着改革的深化,投资主体向多元化发展。在项目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和建设项目实施阶段,控制建设工程项目的造价,是建筑企业的核心任务,严格的造价控制,就是严格的利润控制。建筑项目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适当降低工程的造价,对于建设方和施工方都是重要的管理内容。工程造价管理关系到投资主体和承包商的经济利益,正确地编制工程造价,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系到整个市场的竞争规范化。 关键词:工程造价控制;造价管理 建筑行业的发展使得造价控制成为了热门话题,在获得建筑工程项目后必须要对造价进行合理的控制才能实现利益的做大化。这就需要确定一个科学先进的造价控制管理方式来增加工程投资的效益,这是实现建筑单位长期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对造价控制进行管理必须要做好每个环节的相关工作。考虑到房屋建筑的资金消耗量大,施工单位必须对强工程造价展开严格的管理,这样才能以最少的资金取得满意的经济利益。 1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的质量是工程建设的重要核心,而建筑工程的造价则是衡量建筑工程项目的一个重要经济技术指标,它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广大的业主的切身利益。因此,必须对建筑工程造价进行严格的管理控制。建筑工程的造价管理是建筑工程管理中的重点,是建筑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的有效管理手段。任何一个建筑工程在招投标阶段、工程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以及交工结算阶段都需要进行严格的造价管理来控制建筑工程成本和实现建筑工程的利益最大化。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涉及面广而细腻,综合性较强,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建筑工程生产线中,加强建筑工程管理力度和强度,建立管理体系,不间断地持续下去,对整个建筑企业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基本原则 (1)工程造价与工程质量的关系要正确处理好。所谓工程造价,是指为完成一个工程而消耗的人工、机械、材料等全部的综合费用。对于不同性质的单位,如:投资方、承包方、审计方,他们可以对同一工程提供出不同的工程造价,即: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承包合同价、竣工结算等。竣工的工程首先应满足图纸的设计要求,并应符合国家规范和标准的规定。工程造价与工程质量二者是密切相关的,另外,工程项目的寿命周期也随着工程造价与工程质量的变动而产生变化,工程造价高的工程项目,正常施工条件下其质量一般会较好,那么它的使用费用就会降低。相反,如果一个工程造价低那么它的质量就很难保证,建成后它的使用费用就必然会上升。(2)引入价值工程概念,采用价值管理手段。以提高产品价值为中心的价值工程是对工程各项功能进行分析评价,目的是想以最低的总成本去实现工程中必要的功能。工程项目的功能要求要与投资有机的结合起来,施工过程中,既不要片面追求提高工程的功能,也不应单纯的为降低成本而去降低功能,而应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力求提高成本与功能的比值,从而能获得最佳的设计方案。经调查,应用价值工程管理可以降低整个工程项目初始投资额的5~10%左右。 3实现造价控制管理途径 3.1建筑工程投资阶段 投资决策往往关系着整个建筑工程的投资大小,这些将影响着最终的工程造价大小。投资阶段应该结合技术、材料、资金等不同方面,这些方面的投资总额巨大,其数额情况基本上就是工程造价的大小。在投资阶段,企业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市场行情来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避免工程造价出现失误。 3.2建筑工程设计阶段 在设计阶段常常需要将整个建筑工程的方方面面都考虑在内,这些都是极为复杂的工作,在设计阶段实现造价的控制就要将工作放在了设计内容上。确定设计内容时要根据市场调查的行情来做出决策,这样就保证的设计内容能够达到实际的需要,从而控制了造价。在设计时尽量安排专业知识强,实践经验足的设计者展开设计,以保证设计质量的完整性。 3.3建筑工程招标阶段 招标的主要目的在于利用合法竞争来获得实时项目的权利,这样就能够按照招标的实际阶段来准备相应的工作。建设单位通过造价的比较后采取相应的措施将会抱着工程造价的预算达到相应的要求,企业在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对应的决定,以保证招标的到满意的结果。在招标时期要坚持公平原则,保护好每个投资者的自身利益。 3.4建筑施工阶段 当一套完整的设计方案出来后就需要根据设计内容进行施工安排,施工阶段的相关情况决定了造价的大小及控制情况,是造价控制的重点工作,是实现造价控制管理的重点项目。而在施工阶段还可以引进先进的施工技术和建筑材料,这样可以以最低的经济消耗获得满意的建筑效果。在施工时需要对现有的资源使用做出相应的规划,对使用到的建筑材料进行合理规划。 4结束语 工程造价管理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政策性等很强的工作,它贯穿于投资决策、项目设计、招标投标和建设施工的各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建设单位对工程造价的管理应始终贯穿于项目的全过程,任何环节都缺一不可。为了实现预期投资目标,充分发挥投资效益,只有对建筑工程进行全过程造价控制才能达到目的。 作者:宋虎伟 单位:格尔木长江建筑安装有限公司 工程造价与管理论文:建筑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浅议 摘要: 造价控制与管理是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关键部分,其旨在运用科学技术和经济法律手段解决工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而确保整个工程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在具体工作开展中,工作人员必须结合工程各阶段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投资估算,以此提升资金等资源的利用效率,最终实现造价控制的预期目标。基于上述背景,本文简要概述了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重要性,并探讨了造价控制与管理有效措施,以期能确保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关键词: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管理 0前言 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建筑行业发展面临严峻形势,并且受建筑项目能耗大、周期长等因素影响,建筑工程造价往往超出预算范围,严重影响整个项目的经济收益。因此为了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工程项目开展过程中应注重工程造价与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对工程项目的整个过程予以有效控制,进而合理控制工程费用,从而确保建筑行业资金利用的有效性,最终推动我国建筑行业健康持续发展。 1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重要性 项目投资是工程项目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是任何投资方式均存在风险性,并且建筑项目投资金额大、项目多且周期较长,在每个工程环节中均会涉及复杂的资金流动,无形中增加了投资的风险性。如果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并未作出有效的控制,极易造成资金损失和资源浪费,严重影响项目的经济收入,严重时甚至会影响项目的社会效益,不利于建筑行业健康持续发展。因此根据建筑工程实际情况,开展有效的造价控制与管理工作,并且将其渗透至工程的各个阶段,以此确保工程施工的整体效益,最终确保整个项目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存。 2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有效措施 2.1提升投资决策阶段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的有效性 建筑工程投资决策阶段涵盖多项内容,主要包括场地考察、材料选择和设备选定等,该阶段决策的科学性与否直接关系到工程的整体造价情况,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本阶段造价控制的有效性。例如在某住宅楼工程项目中,工作人员致力于开展有效的投资决策造价控制工作:(1)全面搜集工程资料,工作人员对建筑项目进行深入了解,并开展有效的现场勘查工作,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并在整理过程中鉴别资料的真伪,进而获得有效的一手资料,为决策制定提供有效的资料依据;(2)洞察市场信息,工作人员深入了解市场行情,就材料质量和价格进行系统研究,并制定出近期材料价格走势图。在此基础上组织工程建筑及财务方面专业人士召开价格评定会议,科学合理地计算工程各项支出和赢利额,进而在合理估算赢利额的基础上判断投资的可行性,获取投资价值相关信息。 2.2确保设计阶段工程造价与管理的科学性 工程设计作为工程项目的整体规划,是保证工程正常施工的关键环节,在这一阶段开展有效的造价控制与管理工作至关重要,能够提升投资效率,并可正确评估资金成本的利润价值。例如在某建筑工程项目中,工作人员采取如下措施进行造价的控制与管理:(1)建立设计竞争机制,工作人员注重设计方案招标的科学性,在评选过程中要求设计方给出明确的设计概算,保证技术指标与经济指标的有效统一,并适当地提高经济指标权重。同时对原有的设计取费标准进行改革,保证限额设计基数高于造价计算取费的基数;(2)执行设计监理制度,在政府监管的同时,设计单位应开展有效的设计监理工作,出台设计监理单位审批条件,规定具体的收费标准,同时还应合理利用行政手段,以此大力推广监理制度;(3)优化设计方案,在建筑工程项目开展过程中,合理的投资控制并非单纯地减少资金投入,而是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合理平衡和调整资金投入,进而在保证工艺先进、技术可靠的前提下防止投资过大。此外,工作人员还应减少设计变更,工程负责人员应进行限制工程变更,避免大规模设计调整,同时如果出现变更必须及时核算造价,并合理考察费用较高的项目,比较多方设计方案,以此选择最优方案。 2.3严格把控招标阶段造价控制与管理工作质量 在建筑工程项目开展过程中,为了合理有效降低工程成本投入,建筑方需开展工程招标活动,该环节也是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工作的关键内容,因此工作人员应采取有效措施提升造价科学性。例如在某高校宿舍楼建设项目中,工作人员主要采取如下措施:(1)编制科学有效的标底,工作人员合理调研市场情况,并以此为依据编制标底,如果单位无编制条件,则必须邀请资质较好的单位进行代编;(2)选择合理的发包方式,业主可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和性质确定合适的发包方式,并在引入竞争机制,要求施工单位在保证最低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合理给出优惠价格,以此确保造价的合理性;(3)确保招标文件的严密性,工作人员根据宿舍楼项目实际需求,并充分考虑市场各要素,以此确定招投标文件。同时在招投标过程中应保证工作开展的透明度,遵照公平竞争的原则,确保招投标工作开展的有效性。 2.4提升施工阶段造价控制与管理工作质量 施工阶段造价控制与管理工作尤为重要,工作人员必须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开展有效的造价管理工作。例如在某建筑项目施工阶段,工作人员充分意识到签证质量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确保签证办理的及时性,并且以图纸为依据,要求工作人员对隐蔽签证进行有效控制,详细标记出隐蔽部位的具体情况,如果图纸中工程量不确定,则工作人员必须在签证中标明几何尺寸,必要时需要附带简图。此外,对于除施工图外的现场签证,工作人员必须标明地点、时间、事由和相关原始数据;同时工作人员还应合理处理索赔和反索赔事宜,建设单位在反索赔过程中主要设计工期延误、业主合理终止合同和施工缺陷等。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工作综合性较强,贯穿建筑项目的整个过程,工作人员必须根据建筑项目实际情况,开展有效的控制与管理工作,以此确保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升建筑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者:张海峰 单位:张家口嘉诚建设工程造价鉴审有限公司 工程造价与管理论文:水利工程项目管理与工程造价控制 摘要:小型的水利工程承担着社会服务的重要责任,是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建设项目,为了更好的保证水利工程能投入使用并且最大程度的节约成本,项目工程应进行严格的项目管理和工程造价管理。本文主要介绍了小型水利工程的特点,结合工程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项目管理和工程造价的管控措施。 关键词:水利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控制 1小型水利工程的特点及其相关概念 小型的水利工程其实本质上就是平时人们所讲的基层的水利工程,主要的特点就是其建设工程的规模比较小、投资资金数额小、工程项目分布的比较广、工程项目建设种类比较多等特点。在建工程的建设中对工程进行管理是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工程的管理,通俗意义上讲就是对一个将要进行建筑的项目的全过程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性的管理。主要包括对项目的投资研究、可行性研究、项目勘探、项目设计、项目施工等,通过以上各个阶段的管理,保质保量的使工程能够最终投入使用。对项目工程进行造价管控主要的就是对项目的建筑成本进行管控,从而更好的节约建设的资金成本投入,增大企业的经济利益收入。 2小型的水利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项目进行建设的初期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小型水利工程施工建设中,建设的最初阶段非常重要,但是在建设初期管理上却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例如对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可行性研究上,直接是水利部门内部进行研究决定的,关于建设施工中施工现场的水文条件、地质条件、环境因素等没有进行良好的了解。另外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投资比较少,使得在进行成本造价方案设计的时候出现很大的差异,从而造成后续的建设工作不能有序的开展。 2.2小型水利工程项目管理机制不健全 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机制建设的不是很全面,主要的管理人员都是由水利部门的基础人员,相对来说管理的体制和结构不完善。并且现阶段水利工程管理的人员综合素质比较薄弱,缺少专业的相关技术知识掌握,使得管理起来杂乱无章,没有实现管理的最终目的。 2.3工程项目造价管控中出现的问题 需要进行小型的水利工程施工建设的区域都是一些比较偏远的地区,在进行具体的施工中就会带来一定的施工难度,同时工程量也会随之增大。并且在进行工程项目的建设中,可能会由于对地形的不了解,或者在尽量少的避免破坏当地环境,对原定的项目设计方案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修改,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工程的造价。此外由于一些天气的原因或者不可抗因素的影响也可以对工程的质量产生影响,为了保证在工期内顺利完工,相应的项目的工程量就会增加。 3小型水利工程造价控制的相关案例分析 云南省的宣威市大力发展农业经济进行水利工程的建设,在近几年内先后建立了两座中性的水库和两座小型的水库,并进行了水利工程投资公司的设立,资金筹集上比较充足,建设了很多的农村规模的小型的水利工程,更好的对当地地区的用水问题进行了解决。在进行工程的建设中,造价的管理一直贯穿着整体的建设过程。 3.1在工程的设计阶段 宣威市的水利管理部门对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周围环境进行勘察,对进行项目的投资做好预测,对先关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对最终的效益也进行了有效的探究,对在建设中可以会出现的问题做出了一定的风险防控措施,真正的对项目工程的总投资进行了一定的把控。 3.2在工程的施工阶段 宣威市水利部门在对工程的招标中进行严格的造价控制,对投标的施工单位进行综合水平的考核,同时也对进行投标的造价进行总体的衡量,保证施工质量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坚守工程的投资。在具体的施工中加强对合同的管理、对施工过程的管理等,当在施工过程中发现问题是,及时对问题进行改正,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除此以外还对除险加固项目与新建水源工程、干支渠维护与新建灌区管网等在这些功能性的指标进行全面的考虑。通过分析研究出了一种能以最低的造价达到水利工程必要的功能。同时宣威市水利工程管理部门还重视对造价人员的培养,通过提高人员的素质,增强他们业务能力,有效的工程造价进行控制。 4小型水利工程项目管理与工程造价管理的策略分析 4.1对项目的设计阶段进行管理 首先在确定要进行建设小型水利工程项目后,对建设的周围环境进行了解勘探,充分的对地质条件、水文条件、天气状况等进行了解。设计出不同的建设方案,优中选优,从实用性、科学性、合理性的角度出发,选择出最能够节约资金投入的设计方案。水利工程重点就是实用,所以设计的结构不用太过复杂搞形式主义,避免出现对技术和资金的浪费。设计方案本身投入的资金不到总工程资金投入的1%但是涉及到的后续施工资金使用高达80%,所以已经要慎重对待进行造价设计,提高造价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要求对新型的技术和设备能第一手掌握,重视设计可行性的同时对项目的成本造价合理性给出意见,同建设项目的施工勘探人员一起对建筑的施工环境进行了解,尽量避免出现因为设计方案的变动而引起的工程量增加。 4.2对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实施阶段控制 首先把工程的实施阶段分为招标的阶段和具体的施工阶段。在进行招标的过程中,要对招标的企业进行综合的评价,避免因为工程的造价因素,盲目的进行建设企业的选择。在工程的具体施工阶段,施工现场复杂多变,首要做的就是建立起一只完善的项目管理团队,合理且有效的对施工中各个环节进行管理。管理人员要加强对施工现场的安全质量管理,避免出现安全事故,注重对项目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吸收专业的技术人才或对现有的管理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内容的培训。同时还要增加对工程材料的管理和对工程项目中可能会出现情况的预测,通过行之有效的管理,保证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进度和成本资金,从而在有效的工期内顺利完成施工。 4.3小型水利工程竣工阶段的管理 竣工阶段的管理本质上对项目的资金投入不能起到实质性的改变,但是对项目的工程量进行核算是重点需要进行注意的问题。对小型水利工程的竣工情况进行具体的核查,做到不重算不多算,严格和建设项目的合同进行对比,对出现工程量变更的环节,需要在合同中也找到确切的文字说明,如果是因为项目的设计出现变更要核实变更的设计方案是否有施工方、设计方、管理方等多方的签字。如果在进行核算中出现了问题一定要及时的进行解决,避免最后出现工程的造价和实际输出的工程量不同的现象。 5结束语 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对于很多地区的发展都起着很大的作用,所以要注重对于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管理,项目的造价管理只是工程管理的一个分支,要对建设项目的造价管理同工程的质量和进度管理同等的重视。对工程的造价管理不仅仅只是对投入的资金进行压缩,而是在保证质量和进度的同时,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所以对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是刻不容缓的,应该引起水利工程的项目投资方和工程项目施工企业共同的重视。 作者:陈丛庆 单位:罗甸县水利有限责任公司 工程造价与管理论文:陆上风电工程造价管理现状与对策 【摘要】风力发电是我国“十三五”规划中重点投资的新能源领域之一。陆上风电工程投资额度大,建设前期造价控制对整个项目的造价管理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而在很多风电工程实际建设当中,时常出现投资超出预期投资情况,在影响工程稳定建设的同时导致资金浪费现象的发生。本文从设计院的实际工作经验角度出发,阐述了目前前期阶段陆上风电工程投资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了项目前期阶段的造价管理工作中相关的看法与对策,希望对于陆上风电工程建设在前期阶段的造价管理起到抛砖引玉石的效果。 【关键词】前期阶段;造价管理;陆上风电工程 1陆上风电建设各阶段工程造价管理 工程造价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一项核心工作,贯穿于工程决策阶段、前期阶段、招标及发承包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验收及后评价阶段等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在风力发电项目中,要求各级管理人员从各自的工作范围着手,采用各种方法,加强事前、事中及事后的全过程造价管理,降低工程成本,节约建设资金,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如何在满足项目使用功能和合理的质量标准的前提下,把建设工程的造价管理在批准的造价限额以内,随时纠正发生的偏差,保证项目管理的目标得以实现,这就需要建设单位认真做好前期阶段的造价管理,既要全面又要有侧重点。 2前期阶段进行陆上风电工程建设造价管理的重要性 在项目作出投资决策后,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就在于前期阶段的设计。设计是在技术和经济上对拟建工程的实施进行全面的安排,也是对工程建设进行规划的过程。而前期阶段工作往往影响到80%以上的风电工程总投资,通过图2可以明显的看出前期阶段投资控制的重要性。 3陆上风电工程前期阶段造价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现状 3.1缺乏经验的项目部团队 管理学里说了,一个好的的管理团队直接影响工程的投资。笔者接触的各大发电集团的业主,参与前期阶段的项目团队时常是缺乏建设经验的新团队,往往是一个区域内,一个新建项目,新组一个团队,经常不同团队对于风电工程的建设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对基本流程都不熟悉,对造价熟悉的人员更是缺乏,常常出现采用何种招标模式不明了,采用何种定额标准不清晰,这直接导致了两个问题:①整体工期被延误,投资被放大;②给设计人员带来各种返工的同时,容易出现各类错误,比如招标控制价常常今天要用风电定额模式,明天改用电力定额模式,设计人员提资时疲于应付,而短时间高频率的更改方案,也给下游的造价人员增加了出错的几率。 3.2内审概算(执行概算)审查会后缺乏有效的跟踪机制 各项目部由于对风电工程建设造价把控能力不足,担心费用不足,同时由于国企机制问题,执行概算一旦确定不得超出,所以普遍存在紧靠各集团公司总部的批准概算,将内审概算审查核减下的费用,东边核减,西边补增的方式增加各种费用,最后内审会流于形式,起不到随着设计阶段的推进,逐渐优化和细化,从而降低工程造价的初衷,导致陆上风电工程投资普遍性的较大,且由于强制要求设计院将专家核减的费用通过其他单位工程以充填工程量的方式补足费用。没能同国网公司输变电审查会一样做到现场收口,现场定数,使风电工程造价投资做到在控、可控。 3.3缺乏设计收费的激励机制 市场机制下,设计费收入是设计院的主要来源之一。在设计收费方面,没有科学合理的标准,使得设计单位在进行造价管理时缺乏足够的积极性。实际业务中,设计费常常被打折的同时,没有对于设计优化提出相应奖励措施,这也是导致设计在较赶的工期中无法花费更多精力在设计优化上。 3.4工期紧张状态下的设计深度不够、技术与造价各自为战 在陆上风电工程项目建设的前期阶段,设计深度不够的现象表现明显。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往往只能确定大体的设备参数,导致造价人员在进行造价的编制时,很难达到详细性原则,尤其是在一些设计任务较重且设计工期较短的工程中,表现的尤为明显。目前大多数设计院将造价人员与设计人员分部门管理,造价人员进行造价编制,设计人员进行设计,导致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仅仅关注技术方面的问题,缺乏造价管理方面的考虑;造价人员在平时的过程中只进行计价工作,没有将造价信息及时的传递给设计人员,使得设计过程中技术和经济无法有效的联系在一起,发生脱节现象。另外,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又分细分为不同设计专业如建筑、水工、总图、电气等等,每个专业的设计人员并没有掌握整个工程的实际成本,如盲人摸象,缺乏对整个项目造价的把控。 4风电工程建设前期阶段的主要造价管理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谈谈几点自己浅薄的见解: 4.1首先组建一个有经验的项目部团队 ①参与前期阶段的项目团队,可以从已完成项目建设阶段(一般是1年左右)的项目部整体调动,后期项目交由运维团队去运营,这样做到建设和运维两个团队,而非一个团队从建设到运维都呆在一个项目上,做到术业有专攻,建设运维两条线。②一个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可以同时配备另一组人马学习,熟悉风电工程建设的流程及造价管理的关键,这样一个熟悉建设流程、了解造价管理的团队,无疑会减少沟通障碍,保证建设工期以及造价控制工作的合理推进。 4.2完善风电工程的内审概算(执行概算)审查会制度建设 一个企业的效益来自于管理水平,管理水平的实现依靠完善的制度建设。因此,针对内审会流于形式,无法完全做到依据概算,要完善集团内审概算(执行概算)制度建设,保证充足参会时间,当场收口,这样同国网公司初设审查会一样,做到审查方案有定论,造价有结果,批概有文,造价管理有依据。同时由于现场定数,从而避免了项目部事后强制设计院填充造假工程量现象的发生,进而避免后期招标阶段,由于前期内审概算的固定,导致实际招标文件编制的不一致性,导致的造价可控度的降低。从而根本上做到风电工程造价投资做到在控、可控。改善目前普遍存在的业主方造价管理混乱的问题。 4.3增加设计费激励机制,改革设计费计费标准 现行的设计费收取,大头费用在于施工图设计,大都根据图纸预算进行收费,这种计费模式下,设计人员希望有更多的投资来提高自己的设计报酬,使得设计人员更加注重技术方面的设计,在经济方面的设计观念不足。对现有的计费标准进行改革,将整个投资按照相关的专业进行划分,同时从多个方面进行设计方案的比较,假如因为设计方案的合理性使得投资适当的减少了,可以对设计人员增加一些提成,增强设计人员设计的积极性。 4.4重视造价人员参与到方案设计中,重视站区的选址方案比选 (1)在进行设计时,造价人员提前参与到方案设计的工作中,通过技术经济指标分析法等方式对整个设计方案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评价以及优化,将相关方案的造价及时向设计人员反应。以实际工程设计中为例,由于造价工作作为整个前期阶段的下游工作,其造价指标能反映出工程设计的某些部位(某些节点)是否出现问题,比如常规工程里,开关站内的主控楼等建筑物的土建造价指标水平如3000元/m2左右均属正常,但如果发现指标过高或者过低于此,则可以反向询问对应的建筑专业、结构专业的设计人员是否所提工程量有误、有漏,是否有特殊的设计要求等等,实际工作中常常可以提前发现问题,让设计纠正修改工程量提资,这也就是造价人员提前介入的“纠偏”功能。(2)根据多年陆上风电工程造价编制的经验来看,由于主要风电机组设备费用均为社会上风机生产厂家的市场价格透明可询,可以较为直观的把控。那么剩下风电工程投资土建部分受设计方案影响最大。笔者认为,前期阶段的总图设计,在陆上风电工程造价的组成上具有较大影响,远高于其他如建筑、暖通、水工等专业。原因有三:①陆上风电工程,一般在远离城市的偏僻地区,地质状况较复杂,而站区的选址、风机机位的布置,直接影响主要建筑、构筑物位置所处的地质情况,又决定了相关地基处理费用的大小,还会影响到水工专业对于防洪排水沟、挡墙护坡工程等的提资量。②在一些山区风电场,由于风机运输的需要,往往要修建近十几公里的站外道路,仅站外道路造价每公里甚至高达100万元。③总图方案的选择,会影响征地费用的大小,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地价高,有些沿海滩涂的风机机位布置,可能占用到养殖区,赔偿标准更是高昂,费用占总投资比例很大。因此,对于前期阶段的陆上风电工程造价管理,应尤其重视站区选址工作。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想要做好陆上风电工程前期造价管理:①要组建一个有经验的项目部团队;②完善风电工程的内审概算审查会制度建设;③需要造价人员提前介入前期工作中,重视依据造价指标反馈下的总图专业设计;改革设计计费标准,增强设计人员设计的积极性,进而使整个设计方案得到优化。以最优化方案获得最合适的成本,从而实现最高的经济效益。 作者:吴黎明 单位:福建永福电力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工程造价与管理论文:招投标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 摘要: 分析了影响项目招投标的主要因素,基于招投标的工作流程,从招投标文件编制、施工图预审、投标报价审查等方面,提出了招投标阶段工程造价控制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 招投标,工程造价,工程量清单,施工图纸 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迅速,作为建筑项目基础的招投标阶段及其合同制度的发展也在逐步完善。早在2003年,我国住建部已颁布并实施了GB50500—2003工程量计价清单,这部国家标准规定了工程清单计价项目及其计算规则,确保了各相关单位依据自身利润管理水平自助计价、自助报价,展开了由市场公开、公平、公正选择工程造价的新局面,为日后造价工作的规范开展奠定了基础。随后,在2008年,住建部在2003年版清单的实施经验和反馈的基础上完善和补充了GB50500—2008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这部清单计价规范构建了更加完善合理的造价观———全过程造价管理,明确了全过程造价管理的合理性和重要性,为工程造价管理指明了发展道路。尽管如此,我国的造价管理工作仍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我国工程造价管理往往只针对施工阶段,却忽视施工前期准备阶段、后期管理阶段等的成本控制;再如,我国尚未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方法来应对开展全过程造价管理所带来的高成本、高要求的负面影响。因此,我国亟待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造价管理方法。本文即是基于这样的研究背景,对招投标阶段工程造价控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控制方法。具体如下。 1工程造价是影响项目招投标的主要因素 工程造价作为影响项目招投标的主要因素,它的准确性极为重要,主要有以下因素影响工程造价控制。 1.1工程控制价的确定 工程控制价,即工程标底,是由工程发包方或者受发包方委托的具有相关资质的造价咨询公司编制而成,对工程成本的控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虽然,近年来,由国外发达国家引进的无标底招标评标技术已经逐渐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应用,但是,无标底评标不能简单的等于没有标底,没有控制价,仅仅只是弱化了控制价在工程造价过程中的作用。并且,由此也逐渐增加了很多详细的评标细则,改变了过去造价工作中仅仅以价格为投标合理性的唯一标准。反而使得工程控制价对于发包方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尤其是现在,工程控制价是发包方进行成本管理工作的价格标尺,是发包方对工程项目的预计价格。 1.2工程量清单的准确性 我国所采用的工程量清单计价方法主要为工程量清单项目及计算规则,投标单位依据发包方提供的工程量清单报价。故而,发包方提供的工程量清单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投标单位的报价和工程造价的准确性。工程量清单的不准确、不完善给施工单位的报价提供了很大投机的可能性,造成报价低,开工后价格控制不住的情况,直接影响到项目成本控制的难度。 1.3投标策略 在实际招投标工作的过程中,大多数施工单位都会采用低价中标的方式,因此,多数施工单位会想方设法的降低投标价来获得投标或中标机会。所以,在投标过程中,施工单位需要综合考虑企业及项目的运营管理能力和市场大环境的影响等相关因素,这些投标策略也会直接影响项目工程造价的高低。 1.4合同类型的确定 目前,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使用的合同文本包括单价合同、总价合同以及成本加酬金合同,不同的合同类型对工程造价有着不同的影响。这些影响通常都是由于市场价格变动引起的。当施工过程中,发生合同争议时,往往都围绕着合同价的调整。因此,在合同中要非常明确、详细地阐述合同价调整的范围、调整的方法,以期减少合同纠纷,有效控制工程的造价。 2流程控制 工作流程安排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工程造价控制。全面的、有效的流程控制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企业经济效益,这使得工程流程控制广泛地应用于招投标阶段实际工作中。 2.1工程量清单审核流程 招投标文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分部分项清单工程量。发包方必须对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中的项目特征及工程数量负责,并承担相应的风险,加强清单审核工作,是避免发生不必要损失的有效途径。工程量清单的准确性是建立在相关专业人员的职业判断、专业知识、业务能力之上的,这对工程造价的专业人员提出了相对较高的要求。 2.2工程材料成本控制流程 工程项目中,材料成本通常都会占到工程总成本的60%~70%,因此,材料成本直接影响着工程项目总造价的高低,以及建设单位是否能够投标或中标。在工程材料成本控制流程中,要特别注意以下问题:1)建设单位要掌握足够的、及时的市场材料信息;2)建设单位要能够依据上述材料信息预算工程项目较为精确的造价信息;3)建设单位与供货商之间要存在良好的合作关系。 3招投标阶段工程造价控制的建议 3.1重视招投标文件的编制工作 发包方(或其委托的招标机构)应重视招标文件的编制工作,培训相关编制人员的专业技能、提升其执业判断能力,只有拥有一支业务能力过关、职业道德良好的编制人员队伍才能更好地完成招投标文件的编制工作。同时,发包方应提升自身法律素养,尤其要对《合同法》等相关法律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理解,细化招投标合同内容。 3.2重视施工图纸的预审工作 施工图纸预审对工程项目的造价起着极其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图纸预审工作往往只是走流程、做样子。施工、设计、预算等相关人员对图纸理解通常会存在不一致的地方。因此,我们应重视图纸预审工作,将相关人员汇集一处,认真开展预审图纸工作,找出其中问题并统一观点,进行图纸优化。完善到位的图纸预审工作不仅有助于进行预算成本管理,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招投标双方的争议。 3.3加强对投标报价的审查 投标单位进行投标报价后,发包方需组织评标工作,对投标单位的报价进行审查。审查内容主要包括:1)注意其是否存在删减清单工作量或围标的情况;2)格外重视设备材料报价,去除严重偏离市场价格投标。 4结语 基于上述对企业招投标工作的详细分析、总结和完善建议,可以看出工程造价的管理应具备流程管理的理念,并将重点放置在招投标阶段,尤其是材料设备价格。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以流程管理的角度,研究其在招投标阶段中的具体应用,为工程造价控制工作提供可行思路和方法。 作者:杨卫红 单位:山西华耀建筑有限公司 工程造价与管理论文:排水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 摘要: 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市政排水的造价控制,分析市政排水进程中的工程管理,从而阐明如何做好市政排水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的工作。 关键词: 市政排水工程;造价控制;管理手段 1市政排水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的概述 市政排水工程具有建设范围广、建设要求高、招标要求严、施工环境杂、竣工要求高等特点,建设市政排水工程有利于美化周边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市政排水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前期的设计阶段,市政排水工程依据项目要求和合同规定,将设计预算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设计阶段要经过建立方案、初步设计、技术控制、设计施工图纸等一系列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各个环节是具有一定秩序的,并且相互制约发展,不可缺少一个关节,共同组成了市政排水工程造价控制的前期过程。在市政排水工程没有开工之前,一定要把握好前期的设计资金,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避免施工过程中出现大幅度的修改,减少建设资金不必要的投入在项目变更中,降低施工管理造价控制不当的风险。据不完全统计,前期的设计阶段一般是整个排水工程中所需资金的几十分之一,但是这几十分之一的费用却对市政排水工作的造价影响高达百分之六十。由此可以看出,市排水工程的设计阶段,是整个工程中最为重要的部分,设计阶段的质量能够保证,就能大大提高工程的质量,有效的减少市政排水工程的施工成本。市政排水工程的前期设计方案主要依照工程的特性,若工程的结构较为单一,那么设计的针对性较强,若工程的结构非常复杂,那么进行设计时要全方位的考虑。第二个阶段是后期的管理阶段,对市政排水工程造价进行管理,能够有效的扩大经济利润、降低生产成本、减少资源利用,在市政排水工程中发挥着特定的作用。管理阶段需要加强工程建设中各个领域的项目合作,对所建设的对象进行调查分析,用科学的手段管理技术人员,尽可能的提高对排水造价进行管理的价值。管理阶段中,相关人员会估算排水建设项目所需要的全部费用,不仅包括工程内部所使用的用来技术研发、采购器材、招募技术工种的资金,还包括工程外部机器维修费用、人员管理费用、材料消耗费用的综合,对市政排水工程造价进行有效的管理,有利于减少工程内部和工程外部所投入的费用,并在不剥削人民利益的条件下,尽可能的取得更多的利润空间。在进行管理时,会对市政排水建设中的不同需求进行总和分析,弄清楚在建设市政排水工程时,哪些工作是有用的,哪些工作是无用的,对生产原料进行归纳,去除生产中不需要的原料,使设计方案更加科学,市政排水工程的建设更加合理。总之,在进行市政排水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时,首先选择好市政排水工程建设的对象,收集施工地区的地质材料,检测此地区的排水工程建设情况,设立工程造价的指标,把握工程材料的成本和供应情况。其次,根据排水工程的特点和相关的材料,全面确定工程的整体费用,包括务工人员工资、建筑原材料成本和设备采购资金,着手设计市政排水工程的方案。随后,对工程造价的问题进行宏观调控,把握项目进度,解决建设进展中的弊端,以此对排水工程的造价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2市政排水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的主要方法 国家在市政排水工程建设中所投入的项目基金有限,面对市政排水工程所需要的庞大的造价费用,如何科学的控制和管理市政排水工程造价,有效把握市政排水工程能够合理运行,是不少市政单位着手研究的问题。 2.1加强对市政排水工程招标中造价的控制与管理 在筛选建设市政排水工程的建筑商时,一定要秉持了公平的原则,绝不偏向哪一方,坚决遵循相关的管理制度,加强有关部门的监督力度,从各个建筑商当中筛选出能力较为突出的一位,给予其中标决定,研究建筑商出现拖欠工人工资、使用质量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和不良工程造价的行为。因为进行排水工程建设时,周围的环境通常较为复杂,会出现很多无法控制的情况,给市政排水建设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在招标时一定要对各建筑商的能力进行详尽的了解,保障施工团队人员的综合实力,切实保障工程造价、工程进度、技术含量和市政排水工程造价的要求是一致的,只有这样,才能使招标的整体风气良好,为未市政排水工程的建设提供保障。 2.2加强在市政排水工程建设时期的造价管理与控制 在进行市政排水工程的建设时,是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譬如设计方案、规划布局、采购材料和设计图纸等,这样才能初步开始工程建设,它对整个工程造价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关建筑商应该秉承端正的态度,派遣相关的技术人员对市政排水工作进行实地考察,切实了解建设中的每一个环节,严格把握工程的建设质量,对市政排水工程进行有效的调控,有助于提高市政排水工程造价的质量。下面,我们就加强在市政排水工程建设时期的造价管理与控制,来具体探讨其方法: (1)派遣管理人员实地调查。市政排水工程建设的质量好坏,往往与基层工作内容的问题紧密相连,在进行市政工程建设时,要派遣管理人员进行实地的调查,对工程的完成进度、既有质量、完成目标、工作效率和工程造价管理都能有深入的了解,有助于纠正工程中没有及时发现的问题。相关管理人员应该时刻牢记自身职责,用科学的方法,全面深入了了解施工现场,对工程所用材料、建设环境和设备质量,对于市政排水工程中存在的质量不过关的材料、技术不过关的人员等,进行及时的处理,严格杜绝混乱风气的出现。 (2)把握市政排水工程造价中的变更。市政排水工程的建设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让建筑团队始料未及的问题,相应的,建筑团队会对既有的施工方案和排水工程造价进行适当的调整,那么势必会在某些程度上增加了资金的投入和人员的变更。面对这些变更,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用科学的解决方法,严格的审查制度,来良好把握这些问题。有关技术人员应该立即合理调整建筑方案,对比分析哪些变更是有益的,哪些变更是无益的,避免出现变更错误。建筑团队除了要参照技术人员的分析,也要依据市政排水工程的发展局面,掌握排水工程造价变更的情况,并对此派遣专门人员进行实地调研,将数据整合分析,比较排水工程造价的变更是否能带来经济效益。 (3)做好整体管理工作。市政排水工程中一旦出现状况,那么很大程度上会出现索要赔偿的情况,增加工程建设的投入资金。在很多时候,导致索要赔偿情况的发生是受到多个方面的影响,譬如,在市政排水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市政府下令某个地方进行拆迁,那么势必要延迟工程的完成时间,使之无法在合同既定的要求内完成任务;如果市政排水工程的施工位置是居民的住宅区,施工过程严重干扰到了居民日常的生活,那么也会导致索赔情况的出现,导致项目工程无法继续进行;有关的承包商没有及时发放务工人员的工资,导致务工人员的工作懈怠,从而使市政排水工程的完整质量大打折扣。所以,要想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一定要做好整体管理的工作,才能保障市政排水工程建设的平稳运行、高效发展。因此,我们要在市政排水工程建设中,建设方要对排水项目的施工进行科学的调控,建筑商应该具备一定的责任感,为工程建设注入良好的动力,保障项目工作都能够顺利的展开,以此来管理和控制市政排水工程的造价。 3结论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市政排水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因此,必须加强前期设计阶段和后期管理阶段的综合运用,大大避免工程中可能弊端的出现。影响市政排水工程造价的因素有许多,这需要我们对整个排水工程能够宏观把控、系统分析,不断完善市政排水工程造价的策略,实现对排水工程造价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本文运用科学的方法,依照具体的材料,对市政排水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进行简要的分析讨论,具有一定的全面性,有利于为日后的市政排水工程建设带来经济效益,使市政排水工程建设能够平稳运行。 作者:贾艳 王杰 单位:浙江宝晟建设有限公司 舟山市小干岛商务区开发建设指挥部 工程造价与管理论文:投资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策略 摘要: 随着我国政府投资工程的大力推进,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的问题,因此需要相关政府部门能够结合具体实际的工程情况,最大程度上降低资源的浪费。本文就政府投资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的策略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 政府;投资工程;造价管理;控制策略 政府投资项目工程主要是指政府为了能够更好的实现自身的各项职能,将一部分集中性的财政资金投入到了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保证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能够顺利的进行,从而进一步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通过以政府作为实际的投资主体,完成以财政性的资金为资金来源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1.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概述 对工程造价进行管理与控制是基于工程建设的实际特点和情况,利用科学的技术方式和经济、法律等手段,在工程建设活动中处理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经营与管理等问题,通过合理的分配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确保工程建设的进度和质量,实现对工程建设项目的有效控制,获得更高的投资效益和经济效益,达到预定的工程建设目标。一般在工程造价中包含了直接的工程费和措施费,其中直接的工程费主要是指在施工过程中耗费的材料费、人工费、施工机械的使用费用等;措施费主要是指为了完成工程建设的整体目标而发生在工程实施之前和实施过程中的非工程实体项目的费用,比如安全施工费、文明施工费、夜间施工费、临时设施费用等。 2.政府投资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现状 2.1前期工作不充分,导致投资规模测算不准确 政府投资工程的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包括决策、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等工程建设流程,工作难度很大。投资决策作为工程造价的源头,对项目技术与经济决策对工程造价和经济效益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但是现阶段一些政府投资工程在前期决策阶段,却存在着工程前期勘察、设计不够深入不够细化,可行性研究报告质量不高,方案技术性经济性评价不客观,市场调查不充分等问题,不能掌握全面、充足的数据资料,导致投资规模测算不准确,在项目建设中不能有效发挥总投资控制的作用。 2.2施工过程中变更签证多、变更程序不规范,签证手续不完善 变更签证的管理工作是项目开展过程中的难点,尤其是政府投资工程。政府投资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变更签证多,导致工程投资规模远超预算、中标价,变更程序不规范,签证手续不完善等,主要有以下方面:一些工程由于工期紧张,存在着图纸会审和交底工作不充分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图纸中暴露出的问题;一些工程在专家论证和方案比选工作方面执行的不彻底,审批审查程序执行力度不足,没有及时将超过工程造价5%以上的工程变更及时上报项目审批部位;一些工程对施工单位报送签证的理由、内容、数量未能严格审核把关,未实施严格现场审核程序,埋下了多报冒算、弄虚作假的隐患;一些工程未及时办理变更签证手续,严重滞后于建设进度,甚至等工程完工后再补办手续。 2.3竣工决算未严格把关,造成多算、重算 竣工决算工作是政府投资建筑工程最后一个环节,根据既往工程经验,施工企业竣工结算核减率在5%-20%左右,所以竣工决算审计工作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在一些政府投资建设工程中,竣工决算工作却没有受到足够重视,施工单位在利益驱动下往往虚增工程结算价款,建设单位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未能实现有效的第一关审核,委托进行工程结算的一些造价咨询机构执业水平不高,未能严格按国家制定的制度和规则进行结算,没有严格执行复审制度,也没有对审核成果进行及时备案,建设单位、监理单位、造价咨询机构等单位之间也缺乏充分有效沟通,未能严格履行各自职责,导致竣工决算把关不严,多算、重算严重。 3.实现政府投资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的措施 3.1做好投资决策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投资决策对政府投资建筑工程建设的综合效益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是政府投资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投资决策之前要做好各项充分的准备工作,深入细致地做好工程前期勘察、设计工作,编制科学合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做好市场调查工作,编制高质量的项目投资估算,同时进一步完善项目建设标准,形成合理、科学的专家论证机制和可行性研究报告与投资估算的后评估责任机制,政府在对投资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的过程中,需要充分使用政府的各项职能,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结合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实现对工程造价的管理和控制,监督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引导相关单位朝积极、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对工程项目前期的实施过程、项目讨论、方案评选等重要环节进行造价的管理与控制,保证前期工程项目建设的方案合理、建设的规模符合实际建设情况,从而最大程度降低由于工程项目初期建设方案不合理等因素造成后期工程项目建设的施工和竣工结算等环节的资金风险问题,提高政府投资的效益,实现工程建设的整体目标。 3.2加强设计与施工变更签证管理 设计阶段是工程造价控制的关键环节,对后续工程施工投资有着重要影响。项目初步设计决定了工程规模、方案、结构形式、建筑标准、使用功能,并获得相应的设计概算,明确投资最高限额。因此,要加强设计阶段的管理工作,组织专家论证评审,进行多方案比选,选择最优设计方案。促使设计单位积极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将设计意图科学客观表达出来,在符合设计任务书与相关标准要求及工程能够按照工期要求顺利竣工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经济效益更好的施工工艺、结构形式,做到工期控制和造价管理相结合,将设计阶段在造价控制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施工签证管理也是项目造价控制的难点,为了做好签证管理工作,要求严格执行图纸会审和交底制度以及审图制度,及时发现并解决图纸中存在的漏洞和错误,同时严格审查审批程序,变更造价超过工程总造价5%就需要上报主管部门进行审批,实施严格现场审核程序,现场签证要随做随签,完善签证手续,保证签证有监理、施工方和甲方签字才能够视作有效签证,通过这些措施做好签证管理工作。 3.3强化竣工结算阶段的造价控制 应对工程决算进行严格把关,督促建设单位、监理单位、造价咨询机构履行好各自职责,强化竣工结算阶段的造价控制。首先要审核竣工工程内容是否符合合同要求,只有工程竣工验收合格,按照合同完成全部工程量,才能够列入竣工结算,同时还要根据合同约定结算方法审核竣工结算,如果发现合同漏洞,建设单位要和施工单位认真沟通。隐蔽工程要重点检查手续的完整性,依据竣工图、设计变更通知、现场签证来进行竣工结算,工程量计算要按照国家统一计算规则进行,根据合同约定和投标计价定额确定定额单价,严格审查避免出现高套、多算、重算。 4.结语 实现政府科学、高效的投资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有利于使工程项目建设能够根据相应的计划进行,保证工程建设的进度,实现工程资金的合理使用,建设出系统化的工程建设体系,减少工程建设各项资源的浪费,提高工程建设的效益。因此,政府应当充分的使用各项职能,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结合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实现对工程造价合理的管理和控制,监督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不断健全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的相关机制,积极鼓励有关造价咨询机构能够自主运营,完善工程造价评价体系,加强相关机制的建设,从而进一步提高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的效率。 作者:陈石海 单位:泉州市审计局 工程造价与管理论文:土木工程管理与工程造价控制研究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与发展的新时期,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各领域的快速发展,给我国的土木工程建筑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同时,大量新增的土木工程建设施工企业的出现,也使行业内的竞争日趋激烈,在这样的形势下,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的能力,已经成为各企业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强对土木工程管理与工程造价控制问题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实施工程造价全面控制的重要意义 工程造价对于土木工程建设而言尤为重要,能否做好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直接关系着工程建设的效益,以及工程价值的实现。然而,目前我国的土木工程建设中,工程造价管理的发展仍较为缓慢,工程造价管理技术与理念相对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加之我国在过去的建筑业发展过程中,长期依赖于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对工程造价的管理相对随意,也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这也导致了我国工程造价管理水平得不到有效的提升。进入新时期,建筑行业从业者逐渐认识到了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性,并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国际市场竞争压力的加大,使得我国的建筑业不得不尽快提高工程造价管理水平,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由此,工程造价的全面控制与管理受到了建筑业越来越多的关注。工程造价的全面控制与管理,不仅是简单的提高工程造价控制的全面性,同时还要求工程造价管理的精细化,在提升管理的高度与广度的同时,还要增强管理的深度与精度,这也对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程造价全面控制管理的实施能够有效改善工程造价管理质量,提高工程造价控制水平,降低工程成本,并以工程造价管理为基础,提升企业整体的管理能力,实现企业资源配置的优化,进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土木工程管理与工程造价控制中存在的不足 土木工程管理具有着较强的综合性,涵盖了土木工程建设整个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与各项工作的管理内容,其中主要的管理内容包括质量管理、进度管理与成本控制,在管理过程中需要相互结合才能实现对工程建设的有效管理。然而在实际的土木工程管理中,企业常常会忽略各方面管理内容之间的联系,尤其是在成本控制与造价管理方面,给与的重视不及质量管理与进度管理,这也导致工程管理与造价控制中存在着许多不足。 1.财务管理机制不完善 由于在以往的土木工程建设过程中,对于工程质量与进度的重视远高于工程造价的管理,因此在土木工程管理中,造价控制与管理工作往往较为随意,这也就导致了财务管理机制得不到有效的完善,也没有根据企业的发展与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制定更具针对性的财务管理制度,工程质量与进度大多数情况下依靠施工经验与投入建设投入的增加予以保障,这对于企业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财务管理机制运行效率低下,必将导致造价控制的失效,企业账务混乱,难以实现准确的盈亏统计,也不利于企业效益的提升。 2.造价控制目标与计划不严谨 工程在制定造价控制目标和计划时要由专业团队,根据工程的功能目标、规模大小、复杂度等综合评估得到造价预测,并制定目标和计划。而在实际项目建设中,很多企业并没有设立或者聘请具有专业资质的评估团队,预测过程中也没有考虑人力、材料等资源价格的波动情况,容易导致造价控制的目标和计划与实际情况之间有较大的偏差。 3.造价控制没有完全融入到工程建设整个过程中 良好的土木工程管理应该将造价控制融入到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在每一环节中体现工程造价控制的作用。然而由于企业对工程造价管理缺乏足够的认识,在许多土木工程建设中,对于工程造价的控制十分局限,没有将其应用到工程建设全过程中,这也导致了工程建设过程中许多环节存在着增加成本的隐患,如在设计环节中没有进行工程造价控制,会导致设计方案与工程施工的成本目标发生偏离,造成成本支出的增加,影响施工的质量与整体进度。 4.针对工程分包的造价控制与管理不足 工程分包是现代建筑工程中较常见的一种降低成本的方式,许多企业会采取将自己不擅长或较为繁琐的项目分包给其他公司,从而实现成本的控制。然而,许多企业在工程分包过程中没有对分包项目造价进行有效控制,目前的工程项目分包往往采取包工不包料的形式,这也就容易产生材料成本控制问题,费用计算也容易出现偏差,这都严重影响了财务管理的效力。 三、加强土木工程管理与工程造价全面控制的有效途径 1.加强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 对于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是保证工程设计方案的可行性,提高工程整体管理水平的关键。加强设计阶段造价控制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强设计过程的协调与监督;加强方案比选与优化;积极推行限额设计,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总概算控制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严格控制不合理变更,以实现造价控制的目标。 2.加强招投标过程中的造价控制 在招投标过程中的造价控制与管理主要应从对工程合同价的合理确定着手,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以及工程预算等多方面因素,严谨的制定工程合同价,通过选择合理的招标方式、合适的合同计价形式、审查工程量清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实现获得竞争性投标报价、有效评价最合理报价及签订合同预先控制造价变更的目标。 3.加强施工阶段中的造价控制 在施工阶段,应将造价控制融入到施工的各个环节与各项工作中,例如从施工图纸会审、组织设计与施工方案的制定开始,实行严格的审核,确保图纸与方案的合理性,减少施工过程中的临时变更,并在施工中严格按照图纸与方案进行施工,确保施工的规范性。此外,对施工材料的采购与使用也要进行严格的监管,要确保材料采购价格合理,使用规范,杜绝浪费现象,从而实现工程造价的全面控制目标。 4.加强竣工决算阶段的造价控制 竣工竣算是造价控制的收尾关口,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在竣工竣算阶段,要严格审查施工合同及有关文件,在确保竣工工程内容符合合同条件要求,竣工验收质量合格,价款结算与合同结算方式相统一,合同其它条款执行到位的基础上,才能列入竣工结算。在核算过程中,必须要经由审核人员自查、项目负责人审查、技术负责人总审三重核算,最终确保核算的准确性。 四、总结 土木工程管理与工程造价的全面控制对现代土木工程建设企业与施工企业而言,都具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要加强对工程造价的全面控制,提升工程造价管理的水平,要从工程建设整个过程全面的进行工程造价的控制,使工程从立项到竣工始终处于良好的造价管理之中,从而提高工程的整体管理水平,推动建筑行业的整体发展。 作者:齐巍 杨晓艳 单位:沈阳飞驰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沈阳冠隆置业发展有限公司 工程造价与管理论文:高校基建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 1、建设项目投资决策阶段投资管理控制分析 决策阶段从项目建议书提出开始,一直持续到项目决定开始建设为止。决策阶段确定的建设标准、工程选址、技术方案、材料设备的选用等都会对工程造价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已经基本确定了整个工程项目的造价。决策阶段影响新校区工程造价的因素主要是建设规模、建设标准、校址的选择和技术方案等。根据相关研究,对工程造价影响最大的阶段是投资决策阶段,比例在80%一90%。因此,决策阶段的造价控制是否充分、合理,直接关系到整个新校区建设的成败。 (1)校区建设规模的确定 校区规模的大小直接决定着项目投资额的高低,校区规模的确定,不是越小越好,而是要合理。如果建设规模过小,那么学校的办学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如果规模过大,则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建成后的维护运营成本也会增加不少。因此,新校区规模是否合理对整个项目造价的确定与控制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考虑新校区建设规模时,以下几个方面是需要重点关注的:①学生数量。②学校中远期的发展规划。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6号令《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建设规划面积指标》《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 试行 》对独立学院校区建设规划面积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这也是确定校区规模的依据之一。④社会的实际需求。 (2)校区建设标准水平的确定。 建设标准是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标准水平的高与低直接影响着工程造价。建设标准要合理确定,应当从当地和学校的实际经济发展现状出发,应坚持安全、适用、经济的原则。 (3)新校区地址的选择。 选址是否合理,一方面会影响到材料、设备的采购和运输,进而影响到工期的长短和工程质量的好坏,另一方也会影响学校建成后的运营成本、对外招生以及优秀师资的引进等。也就是说新校区的选址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要求、资源条件、运输条件、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和环境等因素的基础上,本着有利于学校长远的发展的要求出发。所以,在建设地点选择时,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①节约用地。②应当符合抗强震要求,校址应尽可能在水文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段;③减少土地平整费用,减少投资成本,土地平坦或略有坡度(一般5—10%为宜)是符合校区建设要求的,这样也方便地面排水;④应可能选择学校附近配套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的地段,可以满足老师和学生教学、研究及生活需求。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选址于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草滩生态产业园,地处渭河之滨,地势平坦,自然环境得天独厚,是西安市郊旅游胜地,距西安市中心20公里左右,交通便捷,校园周围绿水环绕,花果飘香,空气清新,基础设施先进,办学条件齐备。学院按照12000名在校学生规模设计,整个校园规划占地500亩,一期建设占地200亩,二期建设占地300亩。学院规划总建筑面积约300000m2,总投资8.5亿元。城市学院校园建设坚持一次规划、分期建设、适度超前的原则,实现规模、质量、效益的综合优化。 2、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分析决策 设计阶段是建设项目投资控制的关键,而项目一旦作出决策后,设计就是重点了。设计阶段是决策阶段的各种构思变为现实的阶段。 设计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拟建工程能否节约投资、质量和进度能否有效控制等。据相关研究,在符合同样使用条件的情况下,设计方案的优劣对工程造价的影响一般可以达到5—10%,有的甚至可以达到10-20%。影响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的因素主要是总平面设计、工艺设计、建筑设计等。要想建设国内一流的新校区,搞好规划和设计是关键所在。新校园的总体方案设计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技术工作,是建筑功能、工程技术与建筑艺术相结合的创作实践。为获得最佳设计方案,城市学院采取邀请特定单位参加,又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最终同济大学中标,之后,西北设计院、清华苑设计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参与了校区建设的规划、设计工作。学院在校园规划建设中贯彻“环境育人”的原则,以“绿色校园”、“节能校园”为建设理念,体现出现代化、网络化、园林化、生态化的特点,形成了教学群楼和宿舍群楼对称布局,轴线主要空间和建筑围合的半开放空间呼应的格局,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创造了优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 3、招标阶段的投资控制分析 学院为了保证招投标工作的公开、公正和公平,由学院党委纪委牵头成立招标管理办公室,委托有资质的招标公司招标。并采取以下措施: (1)学校领导重视,组织工作严密,防范措施得力。 坚持公平公正公开。 (2)招标方式的选择。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现行工程招标按不同项目特点和规模规定的相应的招标方法,在招标方式的选择上,不同方法有不同的特点,也存在不同的优缺点。在新校区建设过程中,学院做到了能公开招标的就公开招标,特殊情况下才辅之以邀请招标。 (3)详细编制工程项目招标文件。 在学院工程建设项目的具体招标文件中,一般都规定了工程项目的各项交易条件和技术指标,另外对工程所使用的主要材料质量品牌都做了限定,要求投标人在投标前对校方规定的材料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依据市场价格合理确定投标价,减少在施工过程中的纠纷,做到材料质价统一,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控制工程造价。 (4)造价管理人员直接参与招标文件编写,合理确定拦标价。 对于工程建设项目造价管理人员来说,需要重视对各类有价值数据、资料地筛选、收集、分析以及总结工作,另外,对影响工程建设项目造价的各方面相关因素进行鉴别、分析、评价和预测,在此基础上编制招标文件,合理确定工程拦标价。 (5)招标文件明确合同全部条款。 如果合同内容不明确,那么在洽谈签订合同过程中难度加大,很容易给施工过程中工程造价管理留下隐患,如果在招标过程中明确合同条款,相当于事前控制,投标时响应招标文件,合同签订会很顺利,施工过程中也会减少互相扯皮,减少纠纷。此外合同也应当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纠纷应当有所预料,做好事前防范。通过招投标的激烈竞争,使学校的工程投资得到了较大幅度的节省。在投标中,与拦标价相比,最终报价的优惠幅度一般都在5%--10%。 4、施工阶段的投资控制分析 施工阶段是项目实施的主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工程造价已经确定,工程造价控制及管理工作主要是工程造价变更的审查和控制。从工程造价总体构成上看,这一阶段的作用明显要小于设计和决策阶段。施工阶段控制造价的特点是可控制周期长、控制面广以及费用支付划分点多、动态控制等。据相关部门统计,工程项目施工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可能性只占全过程投资的5%~10%,因此,节约投资的可能性已经比较小了,但是工程项目投资却主要发生在这一阶段,控制不力很容易出现结算额大幅超过合同额,从而使得工程项目建设浪费投资的可能性则很大,这也是目前建设投资控制的难点和重点。工程项目施工阶段是资金投入最大的阶段,同时也是工程项目招投标工作的延伸阶段,是招标合同的具体化。加强工程项目施工控制就是加强对承建双方的履约行为管理。 4.1该阶段造价控制的主要方式包括: (1)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减少临时费用 在工程项目施工与安排开工计划时,要考虑到相应的附属配套、大小市政工程能否与主体工程同步施工,尽量不发生临时性的供水、供电以及供热费用,并减少二次施工造成的物力、人力、财力浪费现象。 (2)抓好合同管理,减少工程索赔 工程项目合同管理是有效降低工程项目造价的重要环节之一。工程建设项目建设周期一般较长,所签订的合同需要涉及到施工承包、材料设备采购等方面。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工程变更非常频繁,且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从而存在各种不确定因素和风险,而施工合同则是工程项目索赔、变更、结算等的重要依据,也是合同签订双方抵抗风险的重要保障。 (3)创新管理模式,完善监理制度 为了提高工程项目监理工作的有效性,充分给予监理单位合同赋予的权利与义务,工程项目投资的有效控制按照监理规定和实施细则执行,具体包括完善承建单位的职责分工,落实责任,从工程项目管理机制上构建健全的投资控制系统。同时,做好工程项目建设月度进度款审核工作,避免工程项目投资的失控。 (4)建立合理的工程洽商制度工程项目中工程洽商是编制 工程项目预算增减账的依据,也是施工单位在中标后提高工程造价的主要手段之一,作为工程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工程洽商的控制与管理,为了防止不正当的索赔等行为出现,建立规范、合理的洽商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洽商管理制度的内容主要是确定工程项目规划、设计、预算合同等有关部门在签办工程洽商时的责任与权力,分工必须明确,当然权力则不宜过度集中。 (5)从技术措施上展开项目投资的有效控制 技术措施是从技术的角度进行成本的控制,一方面对主要施工技术方案做好论证的基础上,采用先进的技术方法和手段组织施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据统计,材料费一般占直接工程费的70%左右。同时,直接费用的高低将影响到间接费用的高低,因此,选用新材料与新工艺是提高工程项目建设效率、缩短工期的有力保证。另一方面,是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发生施工偏差后能够采用相应的技术方法加以纠正。 (6)从经济措施上展开项目投资的有效控制 经济措施即从经济角度分析与管理成本,如包括财务会计角度的资金核查、控制和造价管理角度的工程计量、工程款支付审核、资金使用计划的编制、检查等。经济措施是容易被接受的措施,也是成本控制的主要措施。 4.2在新校区施工阶段,院方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1)积极发挥甲方作用,加强对现场施工管理和监理的监督。 监理公司一方面应严格履行监理公司合同各项义务,同时也是“公正的第三方”,应当排除各种干扰,以公正的态度对待委托方和被监理方。学院给予监理公司合同赋予的权利与义务,并进行雅阁的管理与监督。当监理人员受到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其监理行为有失公正的时候,就会难以使工程质量得到有效控制。 (2)实施严格的工程签证变更管理制度 针对工程实际情况,规范工程变更签证。校方工程技术管理人员与造价管理人员相互协作配合,严格把关签证制度及程序,保证签证内容与工程项目建设实际相符合。对于工程项目中的隐蔽工程,要同时做好检验制度和验收签证制度,严格做到工序管理的科学性,做好相关隐蔽工程的质量记录和检查工作。另外,还需要加强对工程项目建设的变更控制,重视对项目变更的必要性与合理性进行科学论证。在提出工程项目变更计划的同时需要测算出相应的工程项目造价变化。尚未经过验收与签证的隐蔽工程将不允许计入工程进度资金的计算范围内。此外,需要加强防止施工单位重复计算工程量,以及任意扩大变更的范围或者曲意理解设计的变更行为,积极深入项目的施工现场,掌握工程项目建设的第一手资料,对施工单位没有做的或者设计确定核减的工作范围进行工程量的核减量,进而对工程项目造价进行准确核减。 (3)确定材料合理价格,把好工程材料确价关 工程项目建设主要材料在工程项目造价中占据了50%以上的份额,由于工程项目设计深度、工程实际变更等原因,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往往需要对一些主要材料、设备价格进行重新确定,材料价格确认应在保证工程项目建设质量的前提下,根据合同内容从建设质量和价格两方面进行确认。为合理确定材料价格,新校区筹建处管理人员和预算人员深入市场,掌握大量的材料、设备价格变化的真实情况,同时以合同内容为依据,对材料、设备的认质认价制定了严格的流程和充足的依据。根据合同约定,城市学院一期建设期间主要材料认质认价节约工程造价逾1000万元。 5、建设项目竣工审计阶段的投资控制分析 工程项目建设的施工要达到竣工条件时才能进行竣工验收,是工程项目施工周期的最后一个程序,也是工程项目建设成果转入生产使用阶段的标志。所有的工程建设项目都要进行及时地组织验收工作,进行工程项目竣工结算和竣工决算,从而有效控制工程项目这一阶段的工程造价,对工程建设项目的最后造价的确定将会产生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设项目验收合格后,对施工单位提交的竣工结算报告进行审计是工程项目投资控制的最后环节。由于最后的结算直接关系到最终工程款的支付,施工单位在这个阶段通常会用尽各种方法来增加最终的结算款,使自己利润最大化。一般情况下施工单位的高估冒算率在5-20%之间。院方竣工结算阶段投资控制主要措施: (1)聘请造价咨询审计公司对工程造价进行审计。 学校在委托审计时应在咨询合同中应对具体审计人员作出经验和资质的要求。 (2)确认工程量。 工程量的确定应当以施工图、设计变更及双方签证为依据,严格按国家规范对工程量进行逐项审核;在施工合同中约定允许审减金额的幅度,超过范围的审计费用由施工单位承担,可以有效防止施工单位结算时高估冒算,一般允许审减金额为审定造价的3%-5%。 (3)核对定额套用是否正确。 审查所列分项工程的单价与定额单价是否相符,其名称、规格、计量单位和所包含的内容是否与单位估价表一致。 (4)审查并落实设计变更签证。 审核设计变更是否经过业主和原设计单位认可,从技术角度审查变更签证的有效性。 6、城市学院新校区建设项目 全过程投资控制的主要经验城市学院新校区建设是一项规模大、资金投入高、施工时间紧迫的工程项目。新校区一期建设2006年6月开工,2007年8月底完工,9月实现校区搬迁,一期建筑面积约13万平米,投资3.6亿元。2009年开始二期建设,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 (1)院方高度重视,投资控制组织措施得力,注重造价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培养。 对于工程项目开展过程中所出现的质量问题技术问题经济问题等进行综合的处理,将造价管理贯穿于工程管理的各个方面;造价管理队伍必须具备足够的专业素质水平并且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和硬朗的工作作风,确保工程造价管理控制工作有效地完成。 (2)严格按照校园总体规划分步实施 建设充分征求各方意见,做足前期准备工作,确保建设最大限度满足使用需求,最大限度减少设计变更。 (3)严格按照建设程序启动项目,坚持先招标后施工,杜绝“三边”工程。 特别是项目施工,坚持招标确定造价后施工,减少工程造价争议,坚决杜绝边设计边施工;针对使用需求比较紧迫的“8.31|项目,可以采用模拟清单、主要材料招标或者依据设计方案进行清单招标,尽可能多的在施工前确定施工子目单价,为工程造价控制创造最有利条件。 (4)加强招标管理,注重合同控制。 招标组织工作坚持公开公正公平,使招标充分形成竞争;造价管理人员直接参与招标文件编写,招标文件内列明合同几乎全部条款,将造价控制内容在招标阶段落实,实现事前控制;施工阶段加强合同管理与履行。 (5)注重材料质量,确保工程质量并合理控制工程造价。 依据合同约定,针对施工阶段进行的材料认质认价,深入市场进行价格质量调研,严把材料质量关,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控制好工程造价。 (6)委托第三方,加强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 委托有资质的造价咨询单位,全程参与工程造价确定与审核。在进行工程结算审核的同时,进行工程签证合格性、有效性审查,杜绝各种不合理工程造价冒算超算现象,确保工程造价的真实性客观性。建设项目全过程投资控制强调整个建设项目是连续的,不是割裂的,是一个过程。工程造价的确定和控制同样也是一个过程,在整个项目建设过程中都需要展开造价管理与控制工作,尤其要注意前期的控制与管理,在做好事前控制的前提下,做好事中、事后的管理与控制。建设项目全过程投资控制也是一项系统的工作,需要项目参与各方多方位、多层次地配合才能完成。全过程投资控制是要在单位、时间、措施形成的这样一个系统中进行动态控制,根据各阶段工作的特点,寻求合理的管理与控制方法,力求为建设项目创造最大效益。 作者:翟春侠 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 工程造价与管理论文:工程造价管理与造价投资论文 一、我国工程造价管理和造价投资现状 目前我国工程造价管理和造价投资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建立与完善起来,政府相关部门也可以直接参与和管理经济活动,并设计了各工程阶段预算和概算,有具体的编制原则和内容、方法,以及审批的办法,还规定了费用定额和设备材料预算价格的编制、审批、管理等权限,从而形成了相对稳定和完备的概预算定额管理体系。工程施工的主要设备材料的价格、人工工资和利税分配,都会在概预算制度上进行确定,同时也对政府进行投资发挥了重大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在我国现行的工程造价管理和造价投资上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没有全面实施信息化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和工程造价投资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投资收益的最大化。在工程建设全过程中就是要通过工程造价管理和控制,将人力、物力和资金充分地进行合理化利用。自从建筑产品进入市场后,受社会经济的影响,市场对工程造价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但目前我国各企业在工程造价管理和工程造价投资上还没有全面实施信息化管理,信息传播的速度没不快。通常在这一管理和投资过程中,我国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大多数还停留在“三性一静”、“四算”分离和“三超”上,给企业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 2.工程造价控制重施工轻设计。目前我国工程建设项目对进行建设前期阶段不太重视,也不会过多地去进行设计和预算,没有做好充分的工程造价预算,就进行工程造价投资,通过把重点放在工程项目建设的后期阶段,或者是工程进行到最后的核算阶段,因此往往造成投资超限的现象。我国工程建设项目在进行工程造价上还没有像发达国家那样重视事前预控和事中控制,都是较注重技术,对工程具体造价多少都不太关注,等建设完后才一起进行核算。因此总是会事与愿违,导致建筑设计人员不得不反复更改设计,又反复施工。 3.缺乏健全的工程造价咨询机构。目前我国很多地方都建立了工程造价咨询机构,但都不太健全,也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咨询作用。大多数工程造价咨询单位规模都比较小,实力不雄厚,而且技术力量也不强大,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都不太完善,自身也存在很多问题,基础差,行业管理体制比较混乱,受主管部门的约束过多,严重阻碍了公平竞争的发展,所以很难适应千变万化和竞争激烈的市场。 4.缺乏高素质的工程造价技术人才。工程造价技术人员必需要获得工程造价师资格证才能进行实践工作。但是目前我国很多工程造价人员虽然已经取得了从业资格,但是综合素质和技术并不高,也没有太多的实践经验,都是在主管部门和领导的意志下进行工作,所开展的工作内容也很单一,服务的领域也不宽广,甚至有少数工程造价技术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是无证上岗的,很难满足日趋多元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因此,急需一大批为项目投资提供科学决策依据的高素质综合型工程造价专业人才。 二、我国工程造价管理和造价投资的具体策略 从我国工程造价管理和造价投资现状分析得出,要想从根本上来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完善。 1.改变传统观念,树立全新的造价投资意识。改变传统观念,树立全新的造价投资意识,是目前我国工程造价管理和工程造价投资所有面临的实际问题。管理和投资的目的就是要对工程造价进行全面的研究和分析,根据工程实施的状况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正确的调整和改正,保证工程项目的造价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以便更好地实现工程项目投资管理的目标。 2.提高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的力度。近几年来,由于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已变得无孔不入,工程造价管理和工程造价投资已越来越依赖电脑技术和网络技术,今后,我国工程造价越来越趋向信息化管理。如工程造价可以通过网络向各个市场材价信息,让各企业进行对比和测定,并通过市场竞争来进行定价,确保材价的合理性。因此,提高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的力度,高度重视工程造价和投资的信息化管理,将是我国工程造价领域和建筑业的必经之路。 3.建立完善的工程计价体系,提高自身的竞争力。目前,我国的建筑经济责任制度还存在很多弊端,而且有很多制度都还不完善,对建筑内部的具体事宜分工不细致,也不到位,很难形成统一和完善的责任制度。再加之很多工程项目造价管理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有些计价人员在建筑项目管理造价上没有认识的底蕴,全凭粗浅意识里的想法一意孤行,所以很容易造成造价失去控制的现象。为了避免造成资金流失,保证施工企业获得最高的投资利益,就要建立完善的工程计价体系,并且有效推行,在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同时,使工程造价管理和工程造价投资更加有效地实行。 4.加大对工程造价专业人员的培训力度。目前我国工程造价预算人员的业务水平并不高,有些预算人员没有经过专门培训,也没有获取合格的资格证就私自上岗。因此,使工程造价进行预算时也会有偏事实,导致整个工程建设的不成功,结果让建筑、设计人员反复进行建造,既浪费了物力和人力,又使建筑资金无法周转,出现所编制的工程预结算不正确。所以,针对这种情况,加大对工程造价专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已经显得十分重要,要结合目前工程造价的信息化管理,对专业人员进行工程预结算专业电脑培训,培养他们运用电脑编审工程预结算,从而推广普及电脑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进一步提高预算员的综合业务素质,定期对预算人员进行业务讨论,对造价管理献计献策。 三、总结 综上所述,要想有效地控制工程项目造作管理和投资,就要管理好工程项目的每一个环节,不能忽视任何一个可能提高造价的细节问题,保证工程项目达到投资的预期目标,实现双赢的目的。因此,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总结以往的经验,进一步提高建筑单位的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编制出更完善的工程造价管理和投资制度来为工程企业服务是十分迫切的,也是适应目前市场经济发展所需的。 作者:武艺超 单位:中石化中原油建克拉玛依工程处 工程造价与管理论文:土木工程管理与工程造价控制 1加强土木工程项目管理的措施 加强施工质量控制,必须从建筑原材料开始着手,严把材料质量关。要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定期组织施工人员进行培训,树立质量观念和责任意识,将工作效率和施工质量相结合,确保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都能够得到有效控制。施工过程中,要对施工机械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保养,保证设备运行正常及性能稳定,施工完成后,质检人员要对施工质量进行严格检测,对出现质量不合格的情况,应及时上报至相关部门,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修复,使质量意识深入人心。 2土木工程造价的全过程控制 建筑项目分为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实施阶段及竣工阶段,每一阶段都会给工程造价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如何将工程造价控制贯穿于工程建设各阶段,提高各阶段工程造价控制水平,降低整体工程建设成本,是土木工程造价控制的关键。在竣工验收阶段,全面汇集工程建设过程中实际花费的全部费用,如实体建设工程的实际造价,编制竣工结算等。 2.1决策阶段 在项目决策阶段,项目投资方案的投资估算是选择最佳方案的重要参考依据,在项目可行性研究方面,应充分利用真实可靠的数据资料和模型,确保投资估算的合理性和准确性,保证项目投资决策阶段的造价得到有效控制,同时也为后续各阶段的造价控制提供标准参考。 2.2设计阶段 首先,土木工程项目设计应采用设计招标的方式进行,大力推行工程设计招标制度,通过规范化制度要求和规定,进行公正、公平、公开的竞争。建设方可以将多种设计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充分考虑经济性、可行性、质量性、合理性等方面的因素,以选择最佳方案,保证设计方案符合项目建设各方面的要求。根据市场要求,尽量以高效节能的原则对整个方案进行布局调整和重组,尤其是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方面。其次,在满足工程要求的前提下,要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去掉一些不必要的功能,降低工程成本。结合价值工程的概念,分析工程建设与成本之间的关系,将经济与技术有机结合,分析研究对象的功能效果,力求以最低成本实现工程项目整体功能效果。最后,要实行限额设计,限额设计就是在资金确定的情况进行施工方案的具体设计。其设计要求是充分发挥工程项目各方面的功能,并严格按照图纸进行施工,避免不合理的设计变更或修订,提高投资金额的利用率。虽然这种方法缺乏一定合理性,但是在土木工程造价控制管理中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通过限额设计制定设计方案,不仅能够满足工程项目建设要求,还能保证资金投入的有效性。 2.3实施阶段 2.3.1选择合适的施工单位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对投标的施工单位进行严格资质审核,综合考虑施工单位以往业绩、信誉、技术实力等方面的情况,择优选择施工单位,避免资金不足、信誉不良影响工程建设进度;要严格把握工程招标条件,保障工程标底的科学性及招标文件的严谨性、准确性和全面性,与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和协调,保证评标定标工作的有效开展;中标后,通过谈判和签订合同等事宜来保障合同条款的严谨化和细致化,明确各方责任和义务,避免出现责任不明的现象。对于影响工程造价的相关条款,如原材料市场价格的取定方法、特殊设备材料的采购需求等,必须进行认真详细的说明。 2.3.2设计变更程序严格化要严格按照设计变更的相关规定,加强设计变更审查力度。若出现变更的i情况,需做好工程量和造价增减分析工作,经相关部门审查并出具相应的变更资料后才能变更原有设计。同时设计变更时,要做到先算账后变更,避免对工程造价控制造成影响。 2.3.3完善施工造价管理施工现场工程的签证需及时、准确,这样能够避免签证质量受到影响而增加工程造价;对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的各项记录要进行严格的监督,强化施工各阶段的管理与监督职能,避免结算时因责任不明而引起经济纠纷;采购人员要全面详细的了解材料市场行情,在保证材料质量的基础上,尽量做到物美价廉,保证工程造价控制的合理化和成本最小化;加强施工图预算的审核,将施工现场实际进度与进度目标进行对比分析,对于超出概算的部分要进行认真分析,严格控制工程变更、材料替换等情况的发生,确保工程造价控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2.4竣工阶段 竣工阶段,要认真核算实际完成工程量,并审查竣工阶段的主要工作。台账记录要详细健全,包括材料价格上涨、工程变更引起的工程量增减及隐蔽工程的验收等。要准确计算工程量清单,充分发挥造价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水平。只有不断完善和提高相关部门的造价管理水平,保证结算审计职能的正常发挥,才能真正做好竣工阶段的造价控制工作。 3结束语 总之,土木工程管理与工程造价控制是一项全面系统的工作,不仅工作量繁重且难度较大,而且对工程建设影响重大。因此,做好土木工程造价管控,健全和完善管理机制,转变管理理念,将工程造价控制贯穿于工程建设全过程,保证各阶段工程的顺利进行,实现工程项目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者:周睿 单位:台州市四方交通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随着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全球范围内,资源配置及流动的频率有所增高,采购全球化、供应全球化指日可待,正是因为如此,采购人员在素质、能力等方面需要满足比过去更高的要求。现阶段,高职院校在培养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专业的学生时,在质量和数量方面。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这一情况的出现给采购与供应链管理所具有地位的提升带来了明显影响,因此,围绕着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展开讨论,具有较为突出的现实意义。 一、基于需求导向对人才进行培养的意义 不同企业间的竞争从实质上来说属于人才间的竞争,对采购与供应链管理而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培养专业人才、组建专业团队。目前,采购与供应链管理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与过去相比,无论是复杂性还是不确定性都具有明显的提升,正是因为如此,社会才对专业人才在应变性、开创新以及主动性方面,提出了比过去更加严格的要求。现阶段,国内仍旧面临着专业人才稀缺的问题,简而言之,就是接受过专业培训的采购人员数量较少,无论是在专业能力、总体素质还是在知识水平方面,均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和市场所提出的要求,西方发达国家所推行的管理模式和理念,在国内尚未得到广泛应用。要想节约企业在采购与供应方面所投入的成本,企业领导应对采购与供应链管理所具有的战略特征引起重视,开拓思维,对在战略思考能力方面表现优异的专业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在此基础上,构建起符合经济一体化特征的管理体系[1]。由于专业人才在供需方面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矛盾,因此,高职院校、各大企业和政府部门应联手,对满足多层次、全方位等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构建,保证所培养人才,符合采购行业在全球化背景下所提出的全新要求。由于高职院校的服务对象以区域经济、产业发展为主,因此,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时,教职人员应根据市场需求对专业、培养方向进行及时地调整,在此基础上,以综合素质、职业能力为依据,完成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工作,实践结果表明,只有满足以上要求,才能保证所培养专业人才与市场需求高度契合。除此之外,作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职院校还应当围绕着人才管理模式展开更深层次的探索和实践,这样做的目的是以需求导向为前提,帮助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和完善。 二、基于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专业定位 将供应链所对应供应及采购活动作为主要内容,将采购和物资供应的高质量完成作为最终目标,为政府机构、外资企业还有工商企业提供符合其需求的专业人才,保证采购与供应的效率能够得到应有的提高,与此同时,降低企业生产活动所需成本,为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奠定良好基础。 (二)确定建设理念 将职业资格、市场需求作为导向,围绕采购与供应的工作流程,完成任务模块的设计工作,需要注意一点,在设计任务模块的过程中,教职人员应严格遵循“任务驱动模块”的理念,待模块设计工作告一段落后,方可对不同模块所强调的职业能力加以提炼,将工作任务、理论知识和职业能力进行融入,在此基础上,构建起基于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2]。 (三)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在培养相关专业人才时,应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具有准确认知。首先,所培养人才应了解并掌握采购与供应链管理涉及的理论知识、专业技术,明确业务流程及环境;其次,具有包括库存控制、供应商开发在内的诸多职业能力,在组织、沟通、英语应用等方面具有较高的能力和水平;最后,能够胜任政府机构、跨国企业以及工商企业内部,与采购计划、库存管理、需求分析、供应商管理相关的工作,并且满足技能型、复合型和应用型的要求。 (四)确定职业发展和课程体系 在政府机构、跨国企业以及工商企业内部,从事与采购计划、库存管理、需求分析、供应商管理相关的工作,采购员和采购助理为起步岗位,工作内容以基层操作为主,自身素质和工作经验往往会随着在职时间的增加而增加,采购员和采购助理便可以逐步向采购经理、采购规划师乃至采购总监的岗位晋升,这也与职业发展规划相符。在完成职业范围及发展的确定工作后,教职人员就应当根据采购流程和模块化的教学理念,细化并提炼不同环节具有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在此基础上,完成对任务模块、课程实训的设计工作[3]。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对能够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所具有理解程度的基础课程进行设置。需要注意一点,政府机构、外资企业以及工商企业在采购方面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别,因此,教职人员应以不同采购活动具有的特点为依据,保证所设置课程满足个性化的需求。 (五)合理运用职业资格认证,进行人才培养 要想对专业人才在采购方面具有的技能进行高效培训,根据统一的操作标准对采购行为加以规范,保证其职业素养得到显著提高,关键是面向采购人员开展资格化管理。在对人才进行培养时,合理运用职业资格认证,能够提高人员所具有的专业素质及水平,与此同时,以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对采购队伍加以整顿同样很有必要,实践结果表明,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达到规范采购管理、提高采购人员所掌握技能具有的规范化、正规化水平的效果。因此,对高职院校而言,要想培养出与社会及市场需求相符的专业人才,应将工作重心放在对采购职业资格进行对接和认证的方面,鼓励学生凭借自身的努力,取得采购职业资格,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提高学生所具有职业素养及水平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毕业后从事采购或相关工作的渠道与平台。将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认证进行对接,能够帮助学生在毕业后快速转变自己的身份,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取得采购职业资格需要满足的能力、知识要求,是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构建的前提。现阶段,适用于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专业的职业资格认证,包括国内证书三种、国外证书三种,不同的证书不仅在特色、适用范围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对学历、工作经验也具有不同的要求。作为高职院校学生,想要获取上述证书,难度相对较高,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将现有资源及教学特色作为依据,对符合相关条件的证书进行选择,实现教学和证书间的无缝对接,在开展教学活动时,着重对学生在采购方面具有的知识及能力进行培养,为职业资格的认证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结论 综上所述,以采购与供应具有的战略作用和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趋势为出发点,以国际采购,政府采购以及工商企业采购的内涵与特点为依据,对管理模式、运作流程、职业素质及能力的需求进行研究不难发现,培养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关键是保证职业培训、学历教育与资格认证的协调统一,在此基础上,方可对满足优势互补要求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加以构建,该人才培养模式不仅适用于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专业,同样适用于采购等专业。
房地产成本控制论文:房地产施工成本控制现状分析 摘要:近年来,经济不断发展,房地产业不断发展,人们对工程建设的需求越来越多,各种各样的房地产企业层出不穷,各个房地产企业之间竞争逐渐加剧。在质量和安全的保证下,房地产公司的每个项目都尽全力做到利润最大化。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在建筑行业的激烈竞争中存活下来,获得足够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房地产工程施工成本控制才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房地产施工成本控制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不断深化市场改革,建筑行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瓶颈。房地产行业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国家对房地产行业不断进行调控,房地产行业利润下降,行业发展不景气。控制房地产工程的施工成本是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在此,笔者就房地产行业现状及控制对策谈谈自己的想法。 1房地产施工成本控制的概念 1.1房地产施工成本 房地产成本分为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产投资两个部分。房地产成本类似于建设项目的工程造价,一般包含购买工程项目所含的各种设施的费用,建筑施工和安装的费用,地质工程勘探的费用,购买土地的费用以及企业自身项目管理的费用。 1.2房地产施工成本控制 房地产施工成本控制,是指在系统工程理论的指导下,采用预定制定的,科学的标准,在企业项目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成本费用和成本消耗控制在预算范围内,进行预算,决策,计划,核算,管理以及监督,对不符合标准进行不断调控,把建设成本和消耗使施工成本最小化,在施工质量和安全的控制下,使企业利益最大化。 1.3房地产施工成本控制原则 房地产施工成本控制的过程中,要遵循成本最低化原则,成本整体控制的原则,动态控制原则,目标管理原则,权责利相结合原则,例外管理原则,创收与节约相结合的原则以及因地制宜原则。只有严格遵循这样原则,才能更好的控制施工成本,提高企业利润,保证住户的安全,推进房地产的发展。 2房地产施工成本控制中的问题 2.1成本控制体系不健全 在整个施工的过程中,虽然进行管理和控制,但并不是施工成本控制,施工成本控制只有在项目完成后,企业做出决算才能得知项目的盈亏,并不能及时发现盈亏状况,并进行改善。各部门各司其职,技术部门只负责技术和工程质量,工程组织人员只负责工程施工生产和施工进度。材料管理人员只负责材料的采购和发放。从表面上来看,这些部门与施工成本控制关系不大,但却给施工成本控制造成很大的困扰,所以不能简单地将施工成本控制的责任归结于成本管理部门。施工成本控制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与沟通,因此,一个健全的施工成本控制体系是施工成本控制的前提。 2.2施工成本控制的难度不断加大 建筑施工行业竞争是不断加大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一个有序,公平的竞争市场显得尤为关键。但却存在着先天的不平衡的市场主体地位,使承包商处于一个被动的地位,产生了很多的不良现象。各个企业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都企图展示出自己的优势和综合实力,以求可以承包这个项目。竞争的附加条件不断增多,国家对承包商的竞争成本进行规定,例如,计划利润和期间费用。但企业往往为了中标,经常会放弃其中的一部分乃至全部。 2.3在施工成本要素管理中存在问题 在施工成本中,材料成本是施工成本的重中之重,占施工成本的百分之七十左右,但材料成本往往存在很大的问题。一方面,在采购材料之前,没有健全的采购计划或者计划的实施不到位,可能造成材料不足而停工,增加了人工成本,或是采购过量,造成大量材料的浪费,不利于成本控制。另一方面,在材料的领用和入库管理过程中,没有指定的材料领用人,材料领用混乱,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在材料入库管理时,没有指定专业人员进行管理,使材料堆放凌乱,清点不到位,材料可能出现腐蚀等情况甚至存在丢失的可能性。一次性材料的领用和管理无人问津,使用特别混乱。除此之外,在材料合算的过程中,材料消耗无准确计量,却将重点放在材料核算的财务账要与材料部门的台账核算相符,不进行实地盘点,经常使用当月入库和月末库存倒算的方式计算材料消耗数量的操作方法,故意掩盖材料运输过程和入库过程中材料消耗量以及由于现场管理不当而造成的不正常损耗,造成成本控制不合理。还有材料成本控制不及时,是施工成本波动大。材料成本的浪费造成施工成本控制不良。 2.4施工成本控制方法不合理 施工成本不规范,比如在施工过程中将一部分施工项目分包出去,只进行费用的收取,没有做具体的记录,造成未转包的部分项目数据资料不完善,使成本核算不准确以及盈亏状况不明确。成本控制手段落后,不随着社会的进步逐渐发展,未进行完善的信息管理。 3房地产成本控制的对策 3.1加强施工生产管理要素 在施工之前,相关单位要制定健全的计划,对单项工程进行详细计算,相关材料保管齐全,内容完整。在分包合同中,要对物资消耗进行规定,将责任划分给分包单位,明确供应范围,制定相应的奖罚措施,完你善物资领用的制度,及时进行物资消耗计算。 3.2进行现场成本控制 在施工之前,企业要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图纸会审,避免返工造成的人力,物力的浪费,加快施工进度。在会审图纸的过程中,尽量多发现问题,通知设计人员进行及时修改,将施工成本将至最低。要随着工程的进度,不断结算工程款,在工程完成后进行对工程款进行结算,避免不必要的纠纷,造成责任索赔或者信誉受损。建筑工程中,对成本有影响的因素多种多样,施工人员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决策,尽可能的减少成本。在房地产行业经济日益激烈的情况下,相关企业和施工单位应该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相关素质,加强施工管理,进行现场成本控制,对各个生产要素进行规范,减少余料废料的产生。在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基础上,进行施工成本控制,使企业利益最大化,在残酷的竞争中拥有的一席之地。 作者:刘晓艳 单位:大连鸿玮置业有限公司 房地产成本控制论文: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 摘要:当前阶段,市场经济发展迅猛,带动了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极大刺激了产业投资的加大。就房地产企业发展而言,发挥重要影响作用的因素主要是是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因此必须对财务管理以及成本控制问题越来越得到了企业管理者的重视。实现企业财务合理管理问题以及成本有效控制是房地产行业目前阶段研究的对象。本文首先简单阐述了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的意义,并针对财务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就如何强化财务管理以及成本控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方案。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管理成本控制 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来讲,房地产行业占有重要的地位,是重要的支柱性产业。近年来,房地产行业发展迅速,房地产企业数量以惊人的速度上涨,但是企业水平参差不齐。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想要取得较强的竞争力,挣得一席之地,必须严格实施财务管理,加强成本控制,更要切实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协同实施财务管理以及成本控制,可以有效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有利于综合竞争力的增强,有利于企业更好的发展,可以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一、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成本控制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部分,二者的协同管理主要针对企业财务方面实施管理,其实施依据是特定时间段内企业制定的财管目标,二者管理实施主体也就是财务管理的主体,在自身主权范围内,管理对象是企业运营各个环节的财务状况。企业在进行成本管理的时候,充分利用工程性选择运行系统,有效计算和调度企业正常运营下产生的消耗以及逆行的情况。这样不仅可以更好的将自身的薄弱环节给予充分的挖掘,还可以有效发现企业内部潜力。也由此还能够将企业有效实施成本控制的方法查找出来。如果企业进行成本控制的机制科学,合理,那么其对于改善企业运营管理发挥着很好的推动作用,有利于企业进行自身运营机制的转变,有利于企业素质的提升,增强企业竞争力,更好地应对市场激烈的竞争。 二、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前期工作重视不足 没有切实关注重视前期工作的运行是房产开发公司进行财务成本两者管理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所在。当前阶段,房产公司往往更多关注的是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问题,忽视了前期工作的成本控制问题,比如招投标以及工程设计阶段的成本问题。部分企业缺乏科学,成熟的成本管理观念,对前期工作盲目压低费用或者设计工艺不同,反而导致了企业成本的大幅上涨,也就使得企业成本管理出现失控的局面。 (二)控制机制尚待进一步完善 关于建设极端,企业的控制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在我国,房地产市场并没有发展太久,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该行业企业的发展还不足够充分,之后的很久的时间内,房地产的发展也仍然处于相对低迷的状态,这几年,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势头猛进,但是与市场发展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企业的发展的经验也相对缺乏。例如,在市场开发过程中,针对招投标的制度不够健全,招投标市场建设也相对薄弱,也缺乏健全的招投标机制,在此过程中,缺乏相关部门严格、有效的监督和管理,由此,成本管理问题更是一塌糊涂。 (三)成本控制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在具体的工作中,企业的成本控制问题缺乏相应管理机制。目前阶段,科技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市场竞争随之越发激烈。对于成本控制各个方面,企业应当使用较为先进的技术实施管理,因此,企业必须采用先进、合理的手段,企业才能够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然而,在发展过程中,部分企业缺乏相对先进的成本控制的观念,仍然只是简单的认为是最大限度的提高收入降低支出即是对成本的控制。传统成本控制观念,没有充分分析研究市场以及对产品实施科学定位,导致盲目降低成本。这种成本控制方式很好地促进了企业支出费用的大幅降低,但是,却也产生了较大的负面作用,造成了企业与市场严重脱节。同时,就目前的房地产的发展来看,成本控制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因此,对于自身成本控制问题无法实施充分全面的管理。 三、加强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策略 (一)加强对前期财务工作的重视 对于建设项目而言,其成本控制实施的关键在设计环节。工程设计是工程施工的灵魂,它全面反映了项目整体规划情况以及具体的施工意见。因此,在设计环节,企业全面处理整体工程的处理技术关键环节以及涉及的相关经济问题。设计阶段,也是对工程造价进行确定以及有效控制的最佳时期。设计不仅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程的造价情况,也对施工工期以及工程质量发挥着绝对的影响作用,公司的经济效益也受到设计的直接影响。 (二)建立健全企业的建设机制 企业在进行企业建设机制建立的过程中,最先要做的是,制定科学、合理的设计招标制度并对实施有效的处理。创造公平合理的招投标环境,使得资质较高,实力较轻的设计机构可以公平的参与竞争,同时企业必须对自身管理不断强化,促进企业设计水平的不断提升,使企业竞争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关于工程监理问题,不仅设计机构主动突破自身设计局限,同时设计监理也应当帮助设计机构,推动其设计思路的不断开拓,进而进一步优化工程的设计方案,在工程成本之前,最大限度地控制工程施工的成本。 (三)完善企业的成本控制体系 首先,把日常工作中最基本的财务管理做好。目前阶段,部分房地产企业实施的财务管理其工程有待进一步的完善,管理理念还相对落后。所以,切实更新管理理念,加强基础财务的管理,将日常的财务工作做好,可以促进财务管理的科学分析。其次,进一步提升财务管理水平。企业定期组织管理人员参加专业培训,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整体提升企业专业水准。此外,对于成本控制问题,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增强认识。必须立足于成本控制,对企业实施全方位的管理。再次,对企业资金加强管理。必须重视企业资金的管理,资金管理涉及方面众多,主要有筹资、现金及成本的管理等方面。科学资金的管理,有利于维护企业的信用,有利于企业低利率贷款的获得。制定科学的融资计划有利于资金的周转,降低资金成本,有利于资金管理的进一步完善。最后,对企业资本结构加强管理。在企业资产负债适当时,不仅能够帮助企业的有效发展,而且还可以促进企业资金的充分利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所以,企业依据发展目标、融资现状制定科学的规划来科学确定权益债务比。在融资方面,财务管理部门制定详细的计划,以保障投资项目顺利开展。 四、结束语 房地产开发本身就很复杂,在工期较长的情况下,必须进行实施科学的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但是其工作量是相当大,工作强度也非常高。近年来,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市场经济得到进一步深化,房地产企业必须充分结合市场竞争具体情况,实施自身成本管理,因此,财务管理部门必须实施全面的成本管理,针对项目的各个环节,对项目工程进行整体控制和管理。实施切实可行的成本强化管理措施,不仅切实保障工程质量,还可以有效促进成本的严格控制,为企业发展谋取更多的利益,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作者:张美萍 单位:沈阳华强新城市发展有限公司 房地产成本控制论文:房地产公司项目成本控制探析 摘要:随着房地产行业市场宏观调控的不断加强,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正在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严峻考验,行业内的竞争日益激烈,虽然在管理上一直比较重视成本控制,但企业项目开发成本控制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在探讨房地产行业项目成本构成的基础上,对房地产公司项目成本控制问题及其成因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加强房地产公司项目成本控制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房地产项目成本成本控制 在我国,房地产业是涵盖建筑、建材、运输、中介、金融在内的大产业,是国民经济结构不可或缺的关键行业。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房地产公司逐渐的发展起来,且很多具备国家一级房地产开发资质,经营的范围不仅是房地产开发,还兼具物业管理、机电设备的安装等。一些公司通过不断的改革与创新,许多大型的企业全面采取预算成本控制制度,坚持实施工程管理的主导流程控制。能够实现全员的成本控制,总体来讲要将项目成本控制分为准备阶段、施工阶段的事中项目实施阶段,以及项目事后评估阶段。目前的市场条件下,在成本控制中仍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能否做好以及如何做好成本控制是一个房地产开发项目能否盈利或者盈利水平高低的关键。 一、房地产公司的项目成本构成 1.土地成本。 土地成本主要包括土地出让金、土地契税及交易服务费等。土地成本占总成本的30%—50%,在项目成本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其中土地契税约占土地成本中的3%,可见取得土地的成本价格高低是房地产公司能否赚到钱的关键。 2.前期费用。 前期费用主要包括项目开发的可行性研究费用、三通一平费、规划设计费以及交给政府涉及到报建的费用等。该项费用在总成本中占5%左右。 3.建筑安装工程费。 建筑安装工程费是指在项目开发过程中的实体工程费、设备购置费和安装费等。此项费用在总成本中占的比例较大,一般在35%以上。 4.基础设施配套费。 基础设施配套费主要包括服务性的一些工程支出和基础配套设施费用。前者主要有供电、道路、环卫、排水等;后者主要是停车场、警务室等;占总成本的10%—20%。 5.间接费用及税费等。 间接费用主要包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税费包括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等。 二、房地产公司项目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1.成本控制理念不全面。 公司的人治问题太严重,管理层参与度太高,事无具细,大大降低了工作的效率。没有树立起全面的成本控制理念,仅仅局限在具体的流程控制中,看似在监控之中,但是却没有严格的设计监督机制。在项目施工的过程中,各个部门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看待问题,使本该拥有的规模效益大打折扣。在设计阶段不论是图纸的设计还是方案的设计,从开始设计时就要想到如何设计成本低,或者是更合理、收益高的方案。由此可见,建立全面的成本管理理念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2.管控模式和组织架构设计不合理。 该模式具有民营企业的通病,人治往往凌驾于制度流程之上,所以如果没有监督和标准就会使得管理控制流于形式。再者,项目的流程控制只能对流程可以规范的项目成本费用进行,仅仅控制的是审批、执行阶段,在工程项目控制的流程设计上审批的流程过于繁琐,没有体现出各个部门的独立性,过多的关注了部门间的相关性,使得流程过多且涉及部门多,使工作效率大打折扣。 3.项目各阶段具体成本控制不系统。 房地产公司从投资拿地开始到工程竣工,其成本控制大致可以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三个部分。但是具体成本控制上没有系统成本控制,导致很多职能部门或者在职责上是重叠的,或者是都参与却无人负责的现象。没有主导部门或者主要负责人去推动或者承担责任。这样就必然会导致工程项目进度的延迟或者其他环节实施的延迟、无法进行。 三、加强房地产公司项目成本控制的措施 1.树立公司全员成本控制意识。 设立相应的奖惩措施,提高员工对改善成本控制的积极性,才能够使得全面成本成为可能。但是这就要求企业员工及各个职能部门具备高素质的管理,不仅需要工作和职能的细分,还有监督与职责的各个部门的协作,这些都需要对每个员工更为严格的要求。所以全员的成本控制理念的树立也是非常重要的。 2.房地产项目管控模式选择及组织架构设计。 房地产项目从拿地到实施竣工,期间整个过程可以分为几个方面:土地投资论证、项目启动、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工程实施、竣工。所以地产项目成本控制要从这几个阶段入手,这样就需要采用项目成本流程控制与目标成本控制相结合的模式。还要建立项目成本具体环节控制节点体系,要根据各个部分各个阶段具体环节在其实施过程中所需的实际操作,进行节点管控,将控制分解到具体的职能部门,将每个部分的每个阶段环节严格落实到实处。建立合理的项目全过程成本控制体系。按照各个阶段的特点,设计目标成本,然后再通过预算与决算的比较来改进预算。将目标成本控制与项目流程控制相结合。同时各个阶段注重每个阶段关键节点的控制。将各个职能部门的职责精细化、明确化,同时形成具体的成文形式加以公布,贯彻执行的过程中能够严格的按此执行。 3.房地产行业项目成本体系的优化。 公司要设计有针对性的指标进行考核,对超过指标的金额通过流程进行审批,将其控制在部门管理中,使公司的商业机密在一定程度内得到了控制,节约人力成本。在项目成本体系优化方面,还应该加强会计制度和规则的建立,使各个房地产企业之间,在具体的一些成本核算上有更统一的标准,使各个企业间的成本,更具可比性和借鉴性。而新的会计成本核算体系的建立,也会为成本的控制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和改善的可行性建议。 4.项目成本控制流程的完善。 在项目成本控制流程中,应该更紧密的与成本预算相结合,给以部门更多的权限。项目成本控制流程要严格的进行筛选,通过进行设计方案的评选。与供应商的合同要进行市场调查,防范未来可能发生的材料价格上涨引发的成本大幅上升问题等各项事前控制,使得其在项目成本的控制上更加的精细化,也能从源头上起到节流的作用。 作者:董慧 侯文哲 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 房地产成本控制论文: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决策成本控制 前言 房地产开发项目是一个周期性较长的项目,因此在此期间无论是居民消费、市场需求还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都会有很大变动,一旦决策分析和成本控制失误均会给开发企业带来重要影响,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做出正确决策、有效控制成本是目前房地产开发企业确保收益、减少损失来说十分必要。 一、房地产开发项目决策分析失误对成本造成的影响 (一)经济形势影响着开发成本 之所以说房地产开发企业受到经济形势改变的影响,是因为经济形势的不稳定导致房产开发产生巨额亏损。例如:消费者需求、市场需求和人民币汇率等都对开发成本产生影响。由于房地产开发商从开始研究该项目的可行性,到最后楼盘上市期间隔的时间较长,在该时间段内,市场需求这种不定性因素,极有可能有很大的更懂变。消费者购买力、银行汇率等各类要素的变动必然会造成投资收益预期与目前状况相差甚远。比如二线城市开发房地产,购买的地皮位置较好,并且估算上市必然会卖到6000元/平米,然而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房价是以4000元/平米出售,这必然会影响房地产商的收益。 (二)国家的相关法律政策影响着开发成本 财政和金融两大政策是决定房地产开发成本的直接要素。一个国家的国内国际政治局势变化以及相关政策法律更动被称之为法律政策风险,法律政策风险一旦出现必然会使房地产商承受巨大经济亏损。宽松或者紧张的货币政策会对项目开发产生直接影响,这主要是影响房地产商开发项目的成本。 二、完善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决策经济分析的措施 (一)构建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 建筑密度、土地面积、绿地率、交通是否方便、容积率以及公共性的配套设备等要素均是评估指标规划时应当予以考量的要素。在评估设计方案时必须要对经济性、性价比、格局和环保等细枝末节给予充分的评估。在展开经济评估时应当从财务评估和综合性就评估两个方面给予全方位考量,里面包含在任何一个评价指标要素都会对房地产开发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房地产开发项目成本。恰当的将建筑楼层的高度提高和增加密度、恰当的控制其容积率、均是降低每平米房地产开发成本的有效措施。同时还会在很大程度上节省建筑用地,这样就在相应的节约了部分开发成本。 (二)优选规划方案 想要提高控制工程造价的有效性,必然要对市场展开充足的调研后,与项目详实的实际状况相结合,才能确保在符合消费者使用功能和生产需求的基础上,有效的整合经济和技术把多种方案设计出来再展开对比,进而在方案中选出最佳方案。在对最佳方案展开选择时,先保证各类开发方案间有可比性,同时应以项目现实状况为根据,采用的评价参考指标必须保持其合理性,不能有所偏颇。 (三)尽最大可能使项目抗风险力提升 作为资金密集型的房地产行业,决定了要投入巨额资金才能满足开发需求。由于调整国家政策和市场变动均严重影响着房地产项目的收益。这就需要房地产商在投资决策环节均要对社会、环境、经济、市场和政策等各种影响着投资项目成效的因素进行充分分析,掌握各种因素对项目产生的影响以及各种要素属性,能够起到帮助开发商衡量项目风险的特点和大小正确性的作用,进而保证投资收益水平的合理性,将卓有成效的控制风险方案设计出来,加大防控重点要素的投资风险力度。 (四)采用多样化方式进行组合投资 开发房地产的企业在选择开发项目时,应注意把资金投入到各种不同类型的项目,对于各种收入层次的居民进行差异化的建设类型,即建设层次不同的写字楼、住宅区和文化娱乐场所等,从而达到降低未来不确定风险的目的。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类型不同,在开发时也会出现不同风险,进而收益上也会有很大区别。通常,高风险投资就有高收益回报,而低风险投资项目相对于高风险项目而言,其收益相对较低。假如把资金投入到各种不同类型的项目中去,就会使整体企业的风险系数降低,最后获取的收益也较为均衡,如果有一个开发项目决策失误,也会有另外项目补足,这就是用的“把鸡蛋放在不同篮子里”的策略。 三、有效控制房地产开发项目成本的方式 (一)转嫁风险 第一,利用向保险公司投保的方式把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这需要企业提前缴纳保费到保险公司,而真正遭受损失时由保险公司承担。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保险公司是一种有效、及时且能够科学实行的弥补损失方法,但是在开始缴纳保险费时数额较大且在使用方位上有较大限制。因此通过投保来转嫁风险不能解决所有的投资风险。第二用合同的方式把风险向另外的经济主体转嫁。例如,在项目在施工时,可以把少数高风险性的工程外包给有丰富经验的施工主体,这样就会降低该部分风险。 (二)透过目标成本控制方案进行投资决策 研究开发房地产项目的可行性是开发商开发项目前必备的功课,假若糊里糊涂的就去投资,不但不能确保该企业的获取相应的利润,还极有可能使自己蒙受损失,更甚至面临破产的风险。这说明在做投资决策时把目标建筑成本控制方案充分利用起来,在很大程度上有可行性和科学性。在设立项目之前必须要不断的评估预算,确定建筑成本控制数高于总的建筑成本资金时,才能确保该项目具备可行性。假若低于总建筑成本资金,那就说明不能达到自身利润的预期,该项目不具备可行性。通过全面系统的测算后,才能够保证房地产开发商开发该项目的收益目标能够实现,降低盲目去投资开发给开发商造成的运营风险和没有必要产生的开发成本。 作者:张新建 单位:武汉纺织大学 房地产成本控制论文:房地产开发企业成本控制研究 房地产开发成本控制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内功,要想度过中国房地产企业的寒冬,练内功是必修课,下面将从立项阶段,规划设计阶段,合同商洽阶段,施工阶段,竣工结算阶段,五个阶段进行论述。 一、立项阶段的成本控制 立项阶段的成本控制主要是成本的细化分析,包括:1、土地开发成本:主要为土地征用费、城市配套费、拆迁安置补偿费,此部分费用占项目总支出的30﹪,个别地区数值有可能还要高,要成分考虑开发风险和升值空间。2、前期工程费用:主要为“三通一平”和“临时设施费”占项目总支出的3﹪左右,要提高临时设施与建筑项目同寿命性,进而降低成本。3、建筑安装成本:占项目总支出的45%-55%,因地域差异比例数也不尽相同,要了解市场人工、材料、设备变动情况,对影响造价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修正与调整,合理科学的确定项目的建筑成本指标。4、配套设施与智能化费用成本:占项目总支出的8﹪左右,此部分成本费用受小区规模和档次的影响很大,控制此部分的费用,园林环境工程成本:占项目总支出的3%-5%,此部分成本与小区规模,档次也有直接的关系,控制起来难度较大,对成本将产生较大的影响。5、投资决策阶段的费税:管理费、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税金,对于可控部分,以最少的费用满足项目要求,节约部分即可成为开发商的利润。6、不可预见费:一般占直接成本的3%-5%,此部分费用应有足够的预留,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测算和估计,不能盲目的压缩。 二、规划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 设计是施工的基础,此阶段的控制会对其他阶段产生重要的影响,地产企业对以下三点的控制不能忽略。1、工程设计的招投标制度:地产企业在委托设计时应大力引进竞争机制,以达到控制房地产开发的成本的目的。2、实行限额设计:凡是能进行定量分析的设计内容,均要通过计算,要通过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数据说话。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施工的可能性和经济性,要和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相适应,特别是结构数据,如含金量,砼量等,以方便对节后设计的造价比较。3、强化设计出图前的审核工作:从设计阶段所设计的成果来看,设计方案的不足或者缺陷来加以克制时,所花费的代价最小,可取得的效果最好。在设计出图前加强对设计图纸的审核和管理工作,以求得提高实际质量,避免将设计中的不足带到施工阶段。 三、合同洽商阶段的成本控制 在形成合同的过程中,除了对价格的控制外,还有两点不能忽视,就是合同的严密性和合同的可操作性。1、合同的严密性;除正常应明确的合同条款外,还应对设计变更、现场签证的计价方法、特殊工艺的计价方法、违约处理方法及可能遇到的风险处理方法等进行明确,以便避免结算时产生分歧和矛盾。2、合同的可操作性:合同的可操作性主要体现在发、承包方能够实际执行。避免承包方为取得工程盲目承诺不可能实现的条款,从而影响工程进度以及项目各项计划的实施。 四、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 施工阶段是将地产设计建成实物的阶段,在此过程中,费用投入是最大的一个阶段,过程复杂、繁琐,对成本的影响也是最大,必须加强以下三点的控制。1、加强变更、签证监督和管理:变更、签证主要包括设计变更、施工条件变更等。施工阶段的变更、签证是不可避免的,但应处于一个严谨的控制体系中。控制施工变更,签证变更的关键在于地产企业的自我约束。变更及签证管理控制体系应明确。造作流程、流程环节中的责任人、责任人的管理权限、流程环节的确认有限、否决与责任追究制度等,确保变更、签证质量,杜绝不实与虚假变更、签证的发生。2、加强材料设备的采购:首先地产企业要清澈的划分材料、设备的“甲供”、“甲控”、“乙供”的范围,其次地产企业的预算成本人员要广泛掌握建材行情,严格按有关规定做好材料限价工作。合理控制差价水平。对施工单位自行采购的材料,属于制定价范围的,应实行“适当参与,推荐厂家、监督质量、合理限价“的原则,设备采购实行招投标,确保质优价廉。3、严格审核承包商的索赔要求:对于承包商索赔要求的处理,则应按合同办事。加强对索赔资料的审查,强调处理索赔的及时性,加强预见性,尽量减少索赔案的发生,以免索赔额过大引起投资失控。 五、竣工结算阶段的成本控制 “大量、集中、复杂”。是结算阶段的特点,为避免结算时产生主观上的错误和漏洞及客观上的疏忽,结算工程必须按设计图纸及合同规定完成,必须要有竣工验收单,应做好工程洽商签证及预算增减账的管理。重点做好材料差价及竣工调价的审定工作,审核时应与原招标文件对照,凡原标底内已含项目不能重复出现。要严格按合同及有关协议的规定,合理确定措施费、提前奖和优质奖等相关费用,认真实行结算复审核制度及工程尾款会签制度,确保结算质量。 六、结语 当前房地产正处于降温阶段,房地产商在进行房地产开发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好各阶段的成本控制,将房地产开发的成本控制贯穿与项目开发的全过程,其控制的重点在于立项阶段、规划设计阶段、合同洽商阶段、施工阶段、竣工结算阶段的全面细致工作。控制好成本,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春天就会再次降临! 作者:张浩 单位:大连泰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房地产成本控制论文:开发项目前期成本控制房地产论文 1房地产开发项目前期成本控制的重要意义 近二十年来,我国建筑行业先后实行了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以及建设监理制等制度,其中各项制度都具有自身的优缺点。就我国目前的状况而言,仍然存在许多建筑施工企业没有重视起项目成本管理工作,没有真正认真开展相应的成本管理工作,这主要是受到了企业短期行为的影响。但是如果从长远发展考虑的话,要想使企业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延长企业生命周期,强化自身的竞争力,通过改善项目成本的估算能力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手段,通过成本与建筑质量之间的协调与平衡来达到促进自身发展的最终目的。如果从盈利角度来考虑的话,在当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企业的各项运营成本逐渐上涨,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筑施工企业的盈利能力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为此,只有通过对工程项目以及相应建筑工程的建造进行有效的估算,对前期的成本控制工作进行掌控才能够确保建筑施工企业能够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获取利润。并且从风险角度出发的话,鉴于建筑施工企业的许多项目都是具有较长周期,并且投入相对较大的项目,这使得前提的控制工作显得至关重要。 2当前房地产开发项目前期成本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对于房地产开发项目来说,虽然在前期阶段的成本费用较少,但是其对于项目的整体质量效果却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限于种种客观因素的限制使得我国当前在前期的成本控制方面存在较多问题。首先,问题体现在重视程度不足上,目前许多开发商都缺少对决策阶段成本控制应有的认识,造成了策划报告水平较低、操作性较差的问题,在决策中经常会出现各类问题和意外,产生了大量的资金浪费问题。与此同时,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上也缺少应有的科学合理性。对于项目开发而言,其可行性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关乎着项目的成败,如果一味的生搬硬套很有可能会面临失败。此外,我国许多房地产开发商在项目成本的估算上也存在较大问题,不能精确的对项目成本进行估算。成本估算是成本控制的重要基础,属于一项动态性较强且连续的工作,估算的结果虽然并不是最终的结果,但是对于成本的控制来说却具有较强的借鉴参考价值,如果估算的准确性较差的话,将会影响到整体的成本控制水平。 3房地产开发项目前期成本控制的相关建议 3.1做好投资决策阶段的成本控制工作房地产开发项目前期的成本控制主要受到项目区位以及项目方案选择的影响。其中项目区位的选择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项目的成本费用,具体表现为土地成本上。而在项目方案的选择上,如果选择了适合自身的开发方案可以有效地降低开发成本,反之则会使开发成本上升。针对投资决策阶段的成本控制特点,我们应当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措施。投资决策阶段属于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项目开发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此阶段的影响,因此在进行投资决策前要对市场进行有效的预测,在可行性等方面加大研究力度,确保前期工作的开展能够落实到位。在此期间的成本控制应当主要集中在三方面,首先就是购地方面一定要慎重,对于购地成本应当进行理性控制;其次,还要对市场需求状况进行预见性分析,确保自身开发项目的准确定位;此外,还要对市场的整体走向以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便于发现自身在未来发展中的主要侧重点,进而做到有的放矢。投资决策阶段属于综合性较强的阶段,在此期间内要充分做好有关的分析和调查工作。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投资相对较高,如果不在前期阶段对成本费用有个大致的了解很有可能影响到后期的施工建设,进而威胁到项目开发的成败。这使得投资决策阶段的成本控制工作显得至关重要。 3.2进行正确的成本估算工程项目的成本估算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和完整性较强的工作,要想做好成本估算工作必须保证项目成本估算的各相关属性。首先,就要正确的确定成本估算对象。通常情况下,在此阶段分为两项任务,分别是合理划分工程项目成本估算对象以及正确建立成本估算明细账。在划分工程项目成本估算对象方面,大多应当根据施工合同中的内容以及施工生产的自身特点等具体实际情况,朝着有利于工程项目管理的目的来予以确定。对于那些规模相对较大,并且还有不同施工单位施工的单项工程,应当将该项目依照不同的施工单位予以划分,将分项工程作为估算对象以便强化对成本的分析和绩效考核水平。而对于单一的工程项目以及那些由单一施工单位、工程规模相对较小的单位施工的工程,可以采取合并的形式,将其作为一个成本估算对象。而成本估算明细账的建立则是应当在成本估算的对象确定后进行的。要求所有的原始记录都应当严格按照相应的成本估算对象填制。设置成本明细账的主要目的在于能够方便各个成本估算对象所负担的费用成本。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在进行工程项目成本估算的过程中还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根据原则来进行工作。即对于那些能够分清受益对象的直接计入,而对于不能够有效分清受益对象的则要根据一定的手段来予以分配计入。具体的费用估算包括人工费的估算、材料费的估算、机械使用费的估算、其他直接费用的估算以及间接费用的估算。而各项费用的具体计算方法则要根据各项费用的实际情况来予以选择和制定。 4结束语 宏观经济发展的形势为建筑施工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在此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建筑施工企业要想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生存壮大,就必须做好自身的前期成本控制工作。作为房地产领域的企业,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状况不仅关乎到自身的前途和命运,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为此,我们一定要积极完善和改进建筑施工企业的前期成本控制,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为社会和国家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 作者:孙瑨单位:天地源股份有限公司 房地产成本控制论文:房地产工程施工成本控制分析 1规范合同管理 在施工企业的管理上,合同管理的地位十分显著,所以必须对合同有明确的规范,不能盲目地进行施工。企业为了保证工程成本,创造更多的经济利润,必须规范合同的内容、条款。经过设计阶段,施工的合同内容更需要从大到小各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才能保证竣工的顺利。同时,前期的合同规范明确,就能给施工过程中的资金运作指明方向,这就是合同管理的最终目标。另一方面,合同管理能对施工过程的完成进度进行监控,针对规定的施工成果进行验收,保证施工的质量。因为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豆腐渣项目,以非常低的价格购买质量很差的材料,这样只会形成劣质的工程。针对此种问题,最好的避免方式就是制定严格的合同管理条例。 2完善成本控制,优选施工组织方案 建筑施工企业为了完善管理,提高施工质量,会在成本上进行控制,并甄选出最佳的施工组织方案。一个合理科学的施工组织方案,对施工的进度、竣工有很大的帮助。在设计方案之初,需要引入成本控制的内容,并根据施工企业的实际资金情况,在成本费用、施工目标、施工模式、竣工时间等方面做出详细的规定。鉴于成本控制的规范,施工组织方案的选择也比较方便。 3工程施工阶段费用方面的成本控制 3.1材料费用方面从内容上来说,材料费用包含两个方面,分别是价格用量方面的费用以及材料用量方面的费用。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项目材料的优劣好坏都有一定的标准,材料的消耗数量、价格空间都必须有一定的控制管理。并且,施工材料的每一笔限额领料单都需要落实到位,而且单据上面的信息必须准确,尤其是数目方面的信息。同时,为了控制成本,材料的功能需要得到重视,最好是通过低价的合格材料来替换昂贵的材料,保证周转料的合理使用。另一方面,材料采购的供应商需要仔细删选,最好在价格、质量、信誉上进行对比分析,找出最低价最合格的产品。针对必须购置的高价材料,项目部门需要进行询问标价,对采购的数量和资金进行预算处理。同时,对于需要大量购买的材料,材料部门可以按照轻重缓急分批购买。 3.2人工费用方面企业施工的项目需要大量的人力成本,这就需要对施工人员的费用进行合理的规划,并制定对应的合同规定。而且企业按照内部的定价,在工程项目的周期上提前做好议程设置,拟出承包价格,再核算成人工成本。此外,人工费用方面的结算,还可以灵活处理,通过项目员工的动态管理,控制人员的费用支出。并且尽管工程项目的主要职责是跟踪和监督项目的完成情况,但是在人事管理上也有自己的权利。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竣工,节约人工费用,项目部可以在冗员结构的情况下进行一定程度的精简,保证最优化的人力资源来担任施工的职责。此外,项目承包合同有关于人工费用的规定,划分了工资含量指针。通过这种方式,施工项目的员工、费用都有了明确的标准,避免了过多人工开支造成的成本浪费。 3.3机械费用方面企业的施工必然会需要购置轻重型的机械设备,方便工程的建设,同时,这也是一笔昂贵的费用支出。为了保证施工的进度、项目的竣工,企业可对生产使用过程中的机械进行统计,避免购置重复功能的设备,最大限地地发挥机械的功能,又提高施工的建设效率。并且,机械设备的保养维修都必须有明确的规定,相关人员要做好监督,保证机械设备的健康状态。在人员的调度上,施工结束后,机械设备的使用人员要切断电源,做好清洁保养工作,同时上机人员和辅助合作人员必须加强合作,增加设备的台班产量,强化施工的工程进度。 4完善成本控制,构建施工阶段管理体系 4.1加强成本控制责任制成本控制不仅需要从管理上进行加强,而且需要引入目标责任制,提高企业施工人员和管理层的责任意识。成本控制的责任包含很多,主要是在施工的质量、成本、工期、竣工目标上有严格的规定,避免出现形式上节约、施工中浪费现象出现。 4.2增设先进的技术管理系统企业在施工建筑过程中可以通过合理性的技术方式降低工程成本。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将成本控制以及质量控制两者结合在一起,这样既能够保证施工质量,同时施工成本也能有所降低。所以说,先进的计算管理系统是房地产企业成本控制最有效的方式。 5结语 总的说来,房地产项目工程施工阶段成本控制需要通过对于设计、采购、制造、质量、管理等环节所使用费用进行跟踪,对于每一个环节所使用的费用需要控制在费用开支标准内。同时需要有合理性降低成本方式,能够更好的掌控房地产项目中各个环节的成本,对于每一个环节所使用的成本资料进行研究分析,为决策者提供可靠的数据分析报告,并与项目计划成本进行对比,对于项目进行经济责任承包考核。这样才能完善企业经营管理方式,企业成本才会有所降低,企业经济效益得到提升。 作者:宫鹏单位:山东鲁能菏泽煤电开发有限公司 房地产成本控制论文:开发项目成本控制房地产论文 1房地产开发成本构成及影响因素分析 1.1房地产开发成本构成所谓房地产开发成本是指房地产开发商在开发工程项目的过程中,从投资决策到销售,在这一过程中所花费的全部费用,主要包括土地征用及拆迁补偿费、前期工程费、建筑安装工程费、公共配套设施费、开发间接费用等。 1.2房地产开发成本影响因素分析 ①项目决策。房地产项目的投资通常都是投资数额很大,房地产企业需要重点考虑项目的风险性预测,以及自身把握风险的能力。对于同一个工程项目,不同的房地产企业面临的风险同样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这种情况下,房地产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的资金实力、融资能力、经营管理水平等实际情况,进一步对项目的风险进行判断。 ②土地成本。目前,由于用于商业开发的土地数量极为有效,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抬高了土地的拍卖价格。另外房企之间的竞争也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地价的上涨,使得土地成本很难控制。同时由于土地价格占项目总成本的比重较大,约占项目总成本的30~35%左右,以相对合理的价格取得开发用地显得尤为重要。 ③工程建设成本。工程建设成本受工程设计方案、工期、建筑产品的质量水平、生产要素价格市场波动等因素制约,而国家政策和各房地产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和项目运作自有资金等对房地产开发的相关税费、管理费用和筹资成本等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2房地产开发的成本控制措施 2.1开发项目前期成本控制 2.1.1规范前期的项目投资分析,有效控制投资风险。房地产投资决策过程的科学性,在一定程度上为决策成功奠定基础,而可行性研究为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通常情况下,主要是从市场、技术、经济等方面对项目前景进行分析和预测,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对项目进行整体评价,在技术上判断项目是否可行,以及经济方面是否合理,同时对多个方案进行优选。在项目投资决策之前,首先要对拟选择项目产品的市场定位,未来消费群体,预期的销售价格进行科学地预测;同时还要对项目所在地原材料价格,市政设施,地理和人文环境等等进行充分的调研。根据已经取得调研资料对项目的成本进行估算,评估项目的经济可行性。在确定项目可行的前提下,还要结合开发项目的实际情况,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借助价值工程等相关理论,进行设计多方案比选,在满足技术先进条件下又兼具经济合理性。房地产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市场的任何波动和国家的宏观政策等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对项目的投资收益产生影响,甚至造成企业资金链的断裂,进而瘫痪整个项目。通过投资决策阶段对开发项目的综合评估,明确各因素对项目产生的影响,根据房地产项目风险的类型和特点,帮助投资者提出相应的风控实施方案,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防范和控制投资风险。 2.1.2土地竞拍价格的控制。房地产整个开发过程中,一旦获得土地,其开发成本就基本确定,在开发过程中,该成本一般不会太大的变化。因此,对土地成本进行控制的关键是准确分析拿地成本,在土地招投标过程中,制定相应的竞标策略,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以最小的代价和风险获取最大的收益。 2.1.3设计阶段。对于工程项目来说,成本控制的关键主要集中在设计阶段。这一阶段对于工程造价、建设工期、工程质量等都有一定的决定性作用。①推行设计监理。优化设计方案、加强造价控制工作,仅仅依靠设计合同的制约是不行的,还要通过设计监理协助设计单位开拓设计思路,优化设计方案。②加强设计出图前的审核。设计变更、现场签证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施工图质量偏低造成的。加强设计出图前的审核工作,能有效降低施工过程中的成本变动。同时加强审核工作也可以将设计方案的不足或缺陷及时改正。 2.2项目建设阶段 2.2.1完善招投标管理。为了确保招标文件规范、严谨,保证所有参加投标的承包商都在同一限制条件下公平竞争,以便开发商进行对比分析,做出公平合理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考虑:①招标文件编制人员除了要有较强的预算知识外,还应当有一定的工程设计知识,施工经验,以及材筑材料与设备、建筑机械、施工技术等综合性建筑科学知识,这样才能对工程有一个全面了解,做到工程量计算不重不漏。②清单编制完成后要认真进行全面复核。最好是将编制好的清单与同类建筑工程,从工程造价、主要材料消耗量、主要工程量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检查遗漏的项目。同时还要仔细阅读建筑说明,结构说明及各节点详图,发现一些疏忽和遗漏的项目,要及时补足。 2.2.2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为了减少设计变更的发生,就要认真做好开工建设前的图纸会审工作。在施工过程中确要设计变更的,应严格按照工作流程办事,必须经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协商确认后才能发生变更。同时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还要防止设计变更降低原有项目的使用功能情况发生,以及将设计变更引起的工程造价增加的幅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设计图纸以外以及施工图预算中没有包含的而现场又实际发生的施工内容很多。如果不严格管理,势必会增加总投资。要严格审查各种签证的及时性、合理性和真实性,避免事后签证。要对增加的子项目认真核查,一方面要核查增加的子项目是否合同中有约定,另一方面要对增加费用的合理性进行核算。 2.2.3加强合同的执行力度,以合同管理为手段严格控制开发成本。在房地产开发过程涉及合同比较多,合同规定双方基本责任和义务,同企业经济利益息息相关,是任何企业都应该高度重视的工作。房地产企业应该争取建立明确的合同付款台账,使得有关合同执行过程中的各类付款和支出金额有依据,争取对合同款项支付进行全过程的管理,杜绝一些细节上的问题。 2.3严格审核工程竣工结算竣工结算是房地产开发项目成本控制的最后阶段,是核定建设工程造价的最终依据,工程实践表明,在一般情况下,经审查的工程结算较编制的工程结算价款相差10%左右,有的高达20%,对控制投资成本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审核项目竣工决算时,应该依据现行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相关法规,严格按照承包合同中约定的条款,结合工程竣工图纸、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等资料认真审核。 ①根据施工图、竣工图等资料审核是否按图纸施工,逐项核对合同条款,检查是否存在遗漏或者重复计算的项目; ②审查设计变更是否符合工程建设相关标准,手续是否齐全。审核施工现场的相关资料,确认工程是否按设计变更要求实施; ③对于工程量清单已有的项目,按照合同约定的价格执行。对于新增的项目并且合同没有约定的,可以参照类似项目或者双方协商确定。 2.4健全成本管理的考核与激励机制在成本管理过程中要坚持责与权相互结合的工作原则,是企业成本管理工作能够健康、科学发展的基础。目标成本确定以后,就要将成本逐步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明确部门管理职责,保障企业按照既定的成本控制目标进行成本控制工作。4结语成本管理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至关重要,企业要生存下去获得持久的竞争力,还应该树立全员全过程的成本管理理念,建立和完善房地产项目成本监控体系,实时记录跟踪核心业务进展,实现业务、财务、资金管理的有机结合,以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作者:王新芳单位:咸阳师范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 房地产成本控制论文:房地产企业开发成本控制论文 一、房地产企业进行成本控制的意义 (一)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房地产企业的黄金时期已经慢慢过去,在这个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房地产企业要想得到市场的认可。不仅需要在资金实力、品牌口碑方面取得一定的影响力,还需要在房屋建筑方面实现低成本。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房层建筑的低成本,就代表着在销售价格方面的超强竞争力,销售越快资金流就越大,企业的竞争力也就越强。所以房地产企业进行成本管理是降低成本、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二)可以保证利润空间的最大化利润就是在扣除成本、费用及税金后剩下的资金额度。落实成本控制,自然可以为企业谋取更多的利润。目前经济效益是保证一个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房地产企业在实现其最大经济增加值和目标利润方面,落实成本控制与管理非常必要。 (三)可以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成本控制还能够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主要表现在成本控制是现代房地产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举措,成本控制水平的高低,就代表着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而且成本控制也是提升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 二、房地产企业开发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房地产企业在成本控制方面除了缺乏健全的制度体系和良好的成本控制意识外,对开发各环节成本制定不能全面到位的问题也普遍存在。房地产开发具有周期长、投入大的特点,房地产开发成本集中产生在开发的各主要环节。在这几个关键环节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设计环节很多房地产企业在控制设计成本时,往往存在设计单位选择不当,沟通不利以及成本控制意识不严等问题。很多房地产开发项目在设计阶段都没能将成本与技术、工艺、材料等指标很好的结合起来分析,很多房地产企业没有重视设计方案会审这一环节,不能很好的组织评审小组来进行科学、系统的讨论和会审。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导致了后续施工过程中设计的变更较多,从而造成后期窝工、返工以及误工等现象,直接影响到了成本的后续控制。 (二)招标环节企业的工程部和成本控制等部门缺乏对投标企业的认真考察,导致一些资质较差的或者是一些资金及技术实力不强的施工企业中标;在对招标文件进行编制时,没有对相关的信息、数据及资料进行全面的收集,也不能做到精确的分析。导致在招标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成本控制隐患。 (三)施工环节在这一环节存在的问题最多,很多企业在施工现场签证都没有严格的制度规范,也不能制定科学的制度流程,导致签证流程混乱,从而造成成本控制失利;一些大宗的材料及设备采购和使用方面,没能做到尽可能的利用自身资源和渠道,导致材料及设备的使用成本控制不利,同时也无法保障品质;工程在付款审核方面各方的责任感缺失,审核机制不健全,导致审核不到位,甚至流于形式。 三、房地产企业成本控制的有效措施 (一)做好设计环节的成本控制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开发项目设计方案的好坏对整个项目开发的成败都会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在对设计方案进行确定时,必须做好方案的评审工作,尽量选择最为合理、最为经济也最为科学的设计或规划方案,同时还要考虑土地的统合利用率。通常最优的设计方案不一定是最为漂亮、最为宏伟的,但必须是即经济又实用的。无论是布局还是搭配都应该体现出比例的合理性,同样在户型、面积及层数方面也应当体现出合理性。实际上方案设计本身的成本控制是次要的,而且通常成本较高的设计方案其技术指标也同样高,投资效益也越好,因此,在开发项目的设计方案选择过程中,应该对高收益、低成本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以保证设计方案成本的投资收益最大化。 (二)做好招标环节的成本控制在开发项目的设计方案确定以后,便可对该项目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开发,首先就是对施工单位进行确定。通常施工单位的确定需要根据招投标文件,招投标的目的就是为了以最低的成本,来实现最高的施工标准。因此,在进行招标时,需要先对投标企业的资质、业绩、以及技术、管理水平等进行综合调查和评价,尽量选择规模较大,信誉较好以及建筑能力强的施工企业。在招投标过程中,房地产企业应该严格审查招标文件,在招投标过程中尽量考虑成本控制问题,以低成本为目标,签订细致而严谨的中标合同条款,避免由于合同中权责不清的问题而引起日后的纠纷,这样也能够为自身企业获取利益的保障。 (三)做好项目前期预算的成本控制房地产开发项目通常周期都较长,尤其是一些大型的项目需要进行分期开发,因此,地房产开发项目开发之前,应该对预算编制进行严谨的控制。通常房地产企业所采用的预算控制模式为全面预算模式,主要包括了房地产筹资、采购、投资、销售以及其它经营活动。在预算控制方面不但要做好预算的编制,还要做好预算的执行、分析以及考核等管理工作。预算项目和标准都应明确,同时还要对预算的审定、下达等程度进行规范,这样才能及时而有效的控制好预算成本。另外,相关部门还应该对预算的成果进行评价、分析,以积极有效的采取改进措施,保证预算工作在成本方面得到根本性的控制。比如在筹资时,首先要确定筹资的方案,对现金的使用计划进行编制和修订,然后再制定出相应的成本费用计划,其中要尽量准确的预测出分阶段的现金支出情况,最后再对销售的预期计划进行制定,以便对未来的收入情况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 (四)做好施工环节的成本控制施工成本占房地产开发总成本的比例较高,因此,对施工成本进行控制是房地产开发成本控制的重中之重。在进行施工成本控制时,应该充分发挥技术及管理优势,在不影响工程质量的情况下,将施工成本控制到最低,这可以说是房地产企业进行开发成本控制的主要途径。施工阶段除了在技术和管理方面进行成本控制,还应该在工程变更及签证方面做好成本控制工作。在施工阶段设计变更、进度变更、施工条件变更以及工程项目变更等都会对施工成本产生严重影响,因此施工过程中要做好这一系列的变更管理工作。由于在房地产开发施工过程中,容易受到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工程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出现差异,因此房地产项目施工之前,还需要对各种可能出现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制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以保证施工成本的可控性。另外,在施工过程中,房地产企业还应该尽量避免扩大建筑规模、提高建筑标准、增加建筑内容等导致施工成本突增的现象出现。 四、结束语 由于房地产企业利润空间不断缩小,房地产行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做好开发项目的成本控制,已经成为现阶段房地产企业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保持良性发展的关键。房地产企业不仅要建立起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和体系,更要做好开发各个环节的成本控制与管理工作。同时,不断分析问题、积累经验,以便对成本控制措施进行改进和创新,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提供保障。 作者:刘波单位:新疆金辉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房地产成本控制论文:会计与房地产筹资和成本控制 一、会计在房地产企业筹资与成本控制管理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1.企业具备财务筹资与成本控制管理实施的必备条件 房地产企业是属于快速发展和变化的行业,房地产企业为了保证财务的筹资与成本控制管理,时刻确保企业拥有最新最全面的信息。现在我国房地产企业都发展非常快,原因就是其掌握了大量准确的市场信息,能够不断应变市场需求,实力非常强大,企业都采用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来获取市场信息,利用网络和人力资源来进行市场信息的及时获取,所以企业具备财务筹资与成本控制管理实施的重要条件。 2.流动资金巨大,对财务筹资与成本控制管理模式有很强的欲望 房地产企业一般都是实力非常雄厚,且流动资金非常大的企业,其一个项目的投资可能就占据整个企业超过一半的资金规模,风险性非常大,因而其迫切需要有一个优良的管理系统来进行资金管理和成本控制,因其资金流动性强,对动态的财务筹资与成本控制管理模式有很强的欲望。 二、当前房地产企业筹资与成本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提高,房地产企业财务筹资与成本控制管理也有了很大改进,但是由于其获取有效信息的局限性,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房地产企业企业内部股权分配不合理的问题;第二、形式主义,财务筹资与成本控制管理并不真正实行;第三、企业收付款管理存在很多问题;第四、库存商品的管理核算控制问题;第五、企业监督管理制度不完善;第六、动态财务管理和库存控制管理制度不健全;第七、企业员工素质低,财务动态筹资与成本控制管理以及库存控制管理意识淡薄。 三、当前我国房地产企业的财务管理方式概述 房地产企业目前主要采取的财务管理以及库存控制管理模式分为几个阶段进行,主要包括: 1.在投资和销售阶段 第一,房地产投资和销售项目的提出,信息收集,主要是前期对相关财务信息进行收集,事前进行分析报告;第二,房地产投资和销售项目规划完成,对其进行成本转化,从而进行投资规划分配;第三,房地产投资和销售项目交易开始后,对预定成本和实际发生成本进行比较控制,在实施交易过程中,对其超出预定成本范围的影响因素进行动态研究分析,对成本计划之内的影响因素进行动态研究分析,将预定成本进行实时修改;第四,房地产投资和销售项目实施过程中,做好成本控制评价。 2.在售后服务阶段 第一,做好企业投资、筹资成本控制和核算管理;第二,做好企业应收应付账款的管理:首先,对企业的日常经营过程中的资金流动做好全面管理,其次,一定要保证企业营业收入款项的账实相符,防止出现企业小金库等现象;最后,企业收付款项账实相符,通过企业风险预测降低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风险交易;第三,房地产投资和销售项目完成后,对其交易过程中一切支出进行财务资料汇总,取其精华,以便以后商品采购和销售项目建设实现财务的动态管理,将企业成本降到最低。 四、当前房地产企业筹资与成本控制的财务管理和库存控制管理模式的构建 1.企业筹资与成本控制的财务管理和库存控制管理模式的构建的原理 对其投资计划和设计计划进行成本分解,对其成本支出的控制具体到每一个细小环节,对其资金流动状况进行实时的信息管理,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对具体的财务动态指标与计划目标进行比较控制。对企业筹资成本等相关的成本支出进行成本分解,对其成本支出的控制具体到每一个细小环节,对其资金流动状况进行实时的信息管理,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对具体的财务动态指标与计划目标进行比较,对于任一环节的成本支出进行实时管理、控制和调整。通过对市场需求的实时变化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合理的系统模块,保证其系统的有效顺利运转,最终对整个成本系统进行全面管理。 2.企业筹资与成本控制的财务管理和库存控制管理模式的构建的思路 依据企业制定的筹资与成本控制的财务管理和库存控制管理模式,实现房地产企业建造过程中的整个的管理控制,对于任一环节的成本支出进行实时管理、控制和调整。 3.健全制度体系,夯实企业成本控制管理基础 企业只有拥有了健全的成本管理制度才能够保证日常工作的有序开展,通过建立完善的企业成本控制管理体制,结合工作实际,不断夯实企业成本管理基础。 4.强化责任落实,提高成本管理水平 企业要想取得快速发展,提高成本管理水平,就必须保证每一个环节的责任落实,只有做好成本管理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成本控制,才能不断地完善部门人员的职责分配,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主观能动性,确保职责问题,不要一旦出现问题,就互相推诿责任。 5.加强成本管理的督导考核 成本管理不是一项固定的工作,在工作中要两手抓,既要通过硬性的制度来约束员工,同时也可以通过激励制度来鼓励员工实现成本管理方式的创新,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与此同时,做好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的监督考核。 6.企业现代信息网络系统的构建 企业要想高效快速发展,就必须建立现代信息网络系统,有效地保证企业相关经营数据及其文件处理的自动化、企业相关各类事务处理的自动化及其企业决策管理的自动化。通过建立的现代信息网络系统,能够有效地提高企业处理相关各类事务的效率和准确性。同时办公自动化的实现能够将企业决策所需要的信息进行网络系统分析,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决策的可靠性,能够及时地对决策所需信息进行查看和汇总,不断优化企业经营计划,从源头上降低企业成本的支出。 五、结束语 企业要实现发展和获利,就必须要有完善的管理系统,那么这既包括人员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房地产企业最重要的管理系统就是财务成本的控制,因此实行企业财务的动态管理有着深刻的意义,房地产企业只有拥有良好的管理团队和做好实时的财务控制才能够控制其成本,从而提高其获利水平。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企业的筹资与成本控制的有效管理已经表现出很先进的优良性,但同时仍然有问题存在,因此,建立适合房地产企业发展的动态财务管理系统,才能保证房地产企业持续稳定的快速发展。 作者:郭红亮单位:河南中力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 房地产成本控制论文:房地产成本控制探讨论文 摘要:房地产在目前的中国乃至世界,都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它不仅仅在经济领域有着重要的意叉,还渗透到7每一个老百姓的生活中,房地产开发作为一种商业行为,追求的是利润,这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如果能在房价和利润之间寻求到一个平衡点,达到买卖双方的双赢,控制好房地产的开发成本就非常有意叉。本文主要通过对房地产开发过程中主要成本形成的分析,来探讨一下房地产项目开发的成本控制方法.从而提高项目的利润。 关键词:房地产;成本控制 前言:工程建设成本控制,主要集中在工程设计、项目施工这两个阶段。虽然工程建设成本的发生主要在工程施工阶段,但建安费用的大小以及费用的发生是否合理,更大程度上取决于规划设计阶段。因此,工程成本控制的方式是从项目的前期入手,在施工阶段进行重点控制,对项目工程成本管理实行全过程动态管理。通过加强项目设计阶段和项目建设阶段的成本控制,以实现项目成本控制的总目标。 一房地产开发成本的组成 房地产开发成本是指房地产企业为开发一定数量的商品房所支出的全部费用。就其用途来说,大致可分为3部分:土地、土建及设备费用。这是房地产开发成本的主体内容,大致占总成本的80%。其中最重要的是土地费用。土地费用主要包括置换成本、批租费用、动迁费用等。房产商在决定是否开发一个项目前,必须将预计的土地费用通过土地面积和容积率的换算,计算出未来所开发的每平方米商品房所占的土地成本(俗称楼板价),以此来进行项目的可行性评估。 配套及其他收费支出。主要是指水、电、煤气、大市政和公建配套费。学校、医院、商店等生活服务性设施也是不可缺少的。其他收费支出中有些虽属于押金性质,如档案保证金、绿化保证金等,但难以全部收回。这类收费项目种类繁多,标准不一,许多项目由垄断性企事业单位执行,随意性很强,标准普遍偏高。配套及其他收费项目是房地产开发成本中受外界因素影响最大的一块费用支出,一般占项目总投资的10%~15%。 管理费用和筹资成本。房地产开发与其他行业相比,有建设周期长、投资数额大、投资风险高等特点,因此,大多数开发企业必须通过贷款来解决资金需要,这样就产生数额较大的利息支出。如何把这部分费用核算好,对正确计算开发成本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 (一)设计方案优化 设计方案的优化是设计阶段的首要任务,它对工程建设成本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设计方案不但要考虑技术上的可行性,还要考虑经济上的合理性。比如在写字楼的建筑方案设计时,通过优化建筑造型,装修方案、标准层面积、公共区域的布置等方案,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建筑使用率,再设备选型方面,再保证技术可行的基础上,如在电梯空调弱电系统等方案设计时,通过合理的方案优化,可以节省大量投资,对降低工程成本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某国际大厦项目,通过对地下停车场柱网及交通路线的优化设计,增加了约15%的停车位,降低了停车位的单位工程成本。在此项目建设过程中,通过优化规划方案,最大限度地利用原地形特点,规划成独具特色的坡地型别墅,从而减少了土方工程量,大大降低了前期“三通一平”工程的成本,并通过提高对回填土工程的技术要求,为后期的地基处理节省了投资。 (二)实行限额设计,有效控制造价 限额设计就是按批准的设计任务书和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的总概算,去控制施工图的设计。实施限额设计,强化设计经济责任制,是控制设计“镀金”的有效方法。一旦设计获得批准,应严格控制变更程序,不轻易变更设计,以保证投资限额不轻易突破。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工程造价管理人员应与设计部门积极配合,及时提供可靠的工程基础资料。设计不精、深度不够是当前房地产开发项目中的一大通病。迭也是直接导致工程造价增加的一大不确定因素。频繁的设计变更带来工程造价的失控,因此,必须对各项指标确定设计限额,并建立奖惩考核激励机制。一种可以类比的方法是,利用同类建筑工程的技术指标进行科学分析、比较,优化设计,为降低工程造价奠定基础。 (三)前期造价分析 通常设计阶段成本控制的具体程序是:专题调研设计任务书一方案设计图纸会审。由于关注点的不同,设计单位往往对工程成本控制的重视程度不如开发单位,因此这一阶段的成本控制应该由开发单位牵头,由设计单位来实现。开发单位在委托设计前,要组织力量对成本可控敏感的部分进行专题调研,通过考察相关项目、收集最新技术资料,组织专题专家会等方式,与设计单位共同完成。在确定项目技术方案的同时,确定成本控制目标。还可采用定额设计的方式,在设计任务书中。把包含成本控制内容的意图系统、明确地告知设计单位。及时组织图纸会审,从设计、工程,销售等多角度对设计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据统计,设计费一般只相当于建筑工程总费用的1%左右,但正是这1%的设计费用决定了几乎全部后期的工程建设费用,由此可见,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在整个项目投资中的重要性。在设计阶段,造价人员的工作重点是通过造价分析,协助技术人员按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和价值工程原理选择最佳设计方案。 二工程招投标阶段的成本控制 建设项目实行工程招投标制,既能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降低工程造价,又能防止建设单位的一些暗箱操作。在工程项目材料设备的采购过程中,为了保证中标价的合理性,防止不合理或非实质性报价中标,在开发的综合楼项目中幕墙、消防器材、水泵等投资额较大的子项目,采用低-价中标的形式,这样做不仅可以避免哄抬标价的现象,又可以避免“低价中标”导致“低质工程”的出现。首先在参加投标的企业中选取3~4家规模较大、信誉度较高、质量有保障、品牌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作为投标人。在招投标办的监督下采用了询标的形式进行投标。 投标的程序是:先由投标方自主报价,抽签决定询标顺序后,进行第一次询标,询问投标方的最高降价幅度。然后进行第二次询标,以最终确认投标各方的最后报价。这样既给投标方一定的时间考虑,又使投标人有一种无形的压力,追使企业尽量压缩自己的利润空间。如(生活水泵的采购),我们就是以第一轮低干报价的30%,第二轮又降3%的价格最终成交。三项目建设阶段的成本控制 项目建设阶段的工程成本控制主要集中在招投标、合同签署、工程变更和竣工结算四个方面。 (一)采用招标方式选择工程承包单位与材料供应商在选择工程项目的承包单位和材料设备的供应商时,进行公开招投标是控制工程成本的最有效办法。在招投标过程中,充分利用项目的规模优势和供应商的自身优势及相互竞争、可以获得最优惠价格,特别是对于影响力大的重点项目,往往投标单位会根据规模效益及社会效益以低于常规造价的价格报标,同时尽量使更多的总承包商和材料供应商入围。 在招标过程中,工程管理部门和造价管理部门应该仔细审阅图纸,尽可能减少工程实施过程中的设计变更和中标单位以后的索赔机会。在评标过程中,要仔细分析各投标单位的投标文件,防止低价中标、高价索赔和不平衡报价的情况出现。另外还要积极鼓励各投标单位从专业角度出发提出各种合理化建议、优化设计方案。 在招标中采用工程量清单的方式是目前越来越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工程量清单招标有利于项目实施中进行成本动态控制。工程量清单是指按照招标文件和施工图纸的要求与规定,依据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结合现行预算定额子目分项要求,将拟建工程的全部项目和内容,按工程部位、性质或构件分部分项,并计算实物工程量,列成清单,作为招标文件的组成部分,供投标单位填写单价的一种工程量计价方法。采用工程量清单的形式,对开发单位而言,首先,工程单价易与市场价进行竞争性比较,挤掉单价中的水分,堵住漏洞,其次,可控制因设计变更引起的工程价款的增加。 (二)合同签署要严密 签订规范、细致、严密的合同文本,是房地产开发项目成本控制的又一重点。在国际惯例中,业主常常聘请有经验的咨询公司编制严密的招标文件,合同文本,对承包商的制约条款几乎达到无所不包的地步,防止施工单位进场后以工期紧、场地狭小、设计选型的品牌型号不明确等为借口,进行各种各样的索赔。如施工单位常常会在工程的后期以甲方原因误工造成工期紧为理由,提出赶工申请,要求增加工程费用,如果合同中预告了合同报价充分考虑了工期因素,明示不论采取何种赶工措施均不再调整报价的条款,就能有效地杜绝这类费用的增长,比如在设备安装预算中,由于不同的品牌型号价格出入很大,如果在合同中的条款及相关附件中描述模糊,就很容易在施工过程中被“偷梁换柱”,影响工程质量和寿命,损害开发商的信誉,造成不良后果。利用好“严密合同条款”这一条,需要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对可能发生的情况有提前的预计,在这一点上需要多借鉴国外成熟的经验。 目前我国已出台了一系列建筑法律、法规和合同示范文本,但与国际标准合同文本,尤其是与国际通行的FIDIc合同文本相比,在合同的严谨性、合同主体的责权利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有必要吸收国外合同的合理部分,结合我国金融。保险,建筑法规,对现行的合同文本进行修订。 (三)提高工程变更的预见性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工程变更的管理非常重要,工程管理人员和造价人员应密切配合,严格控制洽商变更的发生,但由于工程项目周期长、技术复杂等特点,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发生变更。一股从成本控制角度考虑可将工程变更分为重大变更、重要变更和一般变更3类。对于大的洽商变更,必须事先做详细的技术经济分析.这时要充分利用设计单位和监理单位的技术资源,并就其对工程成本的影响做出评价,综合各方意见后方能最后确定是否实施该洽商变更。变更设计必须在合同条款的约束下进行,任何变更不能使合同失效。变更后的单价仍执行合同中已有的单价,如合同中无此单价或因变更带来的变化,应按合同条款进行估价。经承包商提出的单价分析数据,监理工程师审定,业主认可后,按认可的单价执行。 (四)结算审核要细致 工程竣工结算是核定建设工程造价的最终依据,也是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后编制竣工决算和核定新增固定资产价值的依据。因此,这是控制工程成本的最后一关。 一般应从以下角度控制结算工程成本: 核对合同条款.只有按合同要求完成全部工程并验收合格才能列入竣工结算,并在结算过程中严格执行合同约定的结算方法、计价定额、取费标准、主材价格和优惠条款等· 检查隐蔽验收记录,竣工结算时应该对隐蔽工程施工记录和验收签证进行检查,手续完整,工程量与竣工图一致,方可列入结算; 落实设计变更洽商,只有经建设单位和监理工程师审查同意、签证的变更洽商才能列入结算; 按图核实工程数量,招投标工程按工程量清单发包的,需逐一核对实际完成的工程量,然后对工程量清单以外的部分按合同约定的结算办法与要求进行结算。 严格执行定额单价,除包干部分外,结算单价应按合同约定或招投标规定的计价定额与计价原则执行,对定额单价中没有的项目应按相近定额进行分析换算,或提出人工,机械、材料计价依据,编制补充单价; 注意各项费用计取.建安工程的收赞标准应按合同要求或项目建设期间与计价定额配套使用的建安工程费用定额及有关规定执行; 要求有关单位参与把关,除建设单位外,监理、设计等有关单位负责人和经办人员应大力支持,参与把关。 结语:成本控制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在房地产开发项目设计阶段一一“软”环节,弹性空间较大不易控制和把握,相应的如果开发商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那么对于项目的成本节约来说是最可能的也是最大的。但施工阶段和竣工结算阶段——“硬”环节也需要严格把关。一个优秀的工程设计是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的前提和关键。只要我们本着精益求精的态度,科学的方法,一定可以把工程造价的成本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上,提高设计阶段的质量,达到较好的成本控制效果。 房地产成本控制论文:房地产开发项目成本控制 1现阶段房地产项目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项目运作过程中不注重施工计划 项目成本管理管理方式很多,但首先要做的就是计划。施工前做好工程的估算,必须依据材料计划并对照市场材料价格估算出材料所需费用,还有加工费、临时设施、办公用品及生活设施费等,对每一项做一个较详细的估算。把估算出的总金额与预算总金额进行对照,这对今后的工程实施和成本管理有很大的帮助。制定详实、可行、精确的计划对于项目管理目标完成有着重要的作用。现阶段项目运行时,房地产商为了早开工,早开盘。计划成立一张消耗了劳动力的废纸,完全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这样在实际工程中没有科学的计划可以依据,某一分部分项工程不知花费是超还是省,成本管理效率低下。 1.2把项目成本管理的重点放在施工阶段 房地产开发项目成本由地价,土建和安装成本费,配套建设费用,开发商的运营成本组成。施工成本在整个项目成本中所占的比率不是最高的,只能说施工阶段可能是成本投入最明显的一个阶段。为防止在施工中产生的各种经济问题,各公司均采取分散权利的办法,项目经理的权力被减少至最低,职能部门的权力相对做大。控制成本被分解到各职能部门后,各部门就只关注自己的职能范围内的成本管理情况,至于对其他部门甚至全局会有什么影响根本就不是相应职能部门关心的范围。因此将项目成本管理重点放在施工阶段是不可行的,应该在每个部门每个阶段都要注重项目成本的管理。 2提升房地产项目成本管理水平的方法 2.1加强项目前期投资决策阶段的成本管理 项目投资决策是指决策单位或决策者按照规定的建设程序,根据投资规模、投资方向、投资布局的战略构想,结合有关的方针政策,在广泛收集信息、资料的基础上,对拟建项目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多种角度的综合分析评价,决定项目是否马上建,在什么地方兴建,选择并决定项目建设的最优方案,即解决所谓的定项、定点、定方案的问题。在建设项目决策阶段,项目的各项技术经济决策,对工程造价以及项目建成后的经济效益,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是工程造价控制的重要阶段。 (1)合理确定建设规模:任何项目工程的投资,无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即投资风险,对于房地产开发项目来说更是如此,如果项目在前期决策阶段不做好市场调查,可能会导致资金难到位,开工迟,技术、管理跟不上,这样就会造成质量和进度目标达不到计划要求。而生产规模过小,使得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项目单位成本较高,经济效益也会降低。因此,合理确定建设规模是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 (2)做好方案优化:技术与经济相结合是控制工程造价比较有效的手段。长期以来,我国工程建设领域都存在技术与经济分离的弊端,通常项目建议书由开发商的工程技术人员提出,而相对应的投资估算由财会、预算人员编制,技术人员不懂财务,缺乏经济观念,设计思想保守,造成在项目决策阶段造价控制不严。要真正有效的控制工程造价,在完成市场调查研究后,必须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将技术和经济有机结合,进行设计多方案比较,把控制工程造价观念渗透到决策阶段的各个环节中。 (3)合理选择建设标准和建设地点:建设标准和建设地点的合理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拟建项目的命运,影响着工程造价的高低、建设工期的长短、建设质量的好坏,及项目建成后的经营状况。建设标准的确定对于房地产商来说十分重要,房地产开发商不一定要一味的追求高标准。开发的楼盘一定要和周围的环境、配套相匹配,在确定开发项目的建设标准时一定要按照可行性报告中市场调查和预测根据自己的特点、特色来进行。 2.2设计阶段的成本管理 设计阶段是房地产项目成本管理的关键与重点。设计环节的费用管理有两个目的,一是降低为完成设计任务所需的设计成本,二是降低工程所需设备、材料、建筑、安装等费用。由于占工程费用大部分的设备、材料、建筑、安装费用在设计阶段就可以较精确地确定,因此可以说,降低项目成本的关键在设计阶段。在设计阶段中做好以下问题控制成本。 (1)推行设计招标择优选择设计单位:积极推行建筑方案与经济方案相结合的设计招标方法,尽量将工程主体及配套的围护、绿化等均放在一起进行招标,采用多家竞投,组织有关专家综合评比,这样既可优选出好的设计单位,又可促进设计方在项目整体布局、建筑造型使用功能上开拓创新,在降低工程造价上下功夫。 (2)开展限额设计控制造价:设计不精、深度不够是增加工程造价的不确定因素,由于设计频繁变更,给工程造价控制带来一定的难度。设计人员应熟悉掌握建筑工程预算定额及费用定额,熟悉建筑材料预算价格,然后按项目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及概算,再用初步设计概算控制施工图设计及概算。合理分解和使用投资限额,融施工图设计和施工图预算为一体,把技术和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并利用同类建筑工程的技术指标进行科学分析、比较,优化设计,降低工程造价。 (3)加强对设计人员进行经济观念的教育:在设计工作中推行限额设计,根据合同标的额,对各专业限定投资额,严格控制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的工程量和技术标准。在设计中,从项目的实际情况出发,不盲目追求高标准、高水平,体现“中等、适用,在适用的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原则,合理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将有限的资金用到工程的关键部位上,采取多方案的比较,设计采用最佳方案。 3结语 房地产项目成本管理是房地产企业管理的核心的内容之一,成本管理的效果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通过成本管理可以减少和杜绝企业中的浪费现象,节约有限的社会和经济资源。我国的项目管理水平仍十分落后,有待于我们不断的努力,采用新的管理方式和工具,在以后的市场竞争中,只有更好的掌握和理解项目成本管理的内涵,重视项目成本管理的有效实施,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房地产成本控制论文:房地产成本控制 论文关键词:成本控制新思路 论文摘要:房地产开发成本控制主要是对其中主要费用中的变动费用的控制,因为这些既是可控制的又是对项目经济效果影响较大的费用,控制住这些费用就控制住了开发成本费用的主要部分。对房产开发商来说,要想获得经营利润,除了必需提供适销对路的开发房源外,还应该降低开发成本,而搞好成本核算进一步实现对开发成本的控制,是企业降本增效,正确体现经营成果的一项重要手段,也是目前开发商最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房地产开发中的主要成本构成 (一)土地费用 土地费用包括城镇土地出让金,土地征用费或拆迁安置补偿费。房地产开发企业取得土地方式有三种:协议出让,招标出让,拍卖出让。目前基本以后两种方式为主。随着国家对土地宏观管理政策趋紧,通过拍卖方式获得开发用地成为大多数开发商获取开发用地的有效方式。目前在我国城镇商品房住宅价格构成中,土地费用约占20%,并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 (二)前期工程费 前期工程费主要指房屋开发的前期规划,设计费,可行性研究费,地质勘查费以及“三通一平”等土地开发费用。他在整个成本构成中所占比例相对较低,一般不会超过6%。 (三)建筑安装工程费 建筑安装工程废纸房屋建造过程中所发生的建筑工程,设备及安装工程费用等,又被称为房屋建筑安装造价。他在整个成本构成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大。从我国目前情况看,约占整个成本的40%左右。 (四)市政公共设施费用 市政公共设施费用包含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建设费两部分。基础设施建设费主要指道路,自来水,污水,电力,电信,绿化等的建设费用。公公配套设施建设费用指在建设用地内建设的为居民提供配套服务的各种非营利性的公用设施(如学校,幼儿园,医院,派出所等)和各种营利性的配套设施(如粮店,菜市场等商业网点)等所发生的费用。他同时还包括一些诸如煤气调压站,变电室,自行车棚等室外工程。在房地产开发成本构成中,该项目所占比例较大,我国一般在20%~30%左右。 (五)管理费用 管理费用主要是房地产开发企业为组织和管理房地产开发经营活动所发生的各种费用,它包括管理人员工资,差旅费,办公费,保险费,职工教育费,养老保险费等。在整个成本构成所占比例很小,一般不会超过2%。 (六)贷款利息 房地产因开发周期长,需要投资数额大,因此必须借助银行的信贷资金,在开发经营过程中通过借贷筹集资金而应支付给金融机构的利息也成为开发成本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它的大小与所开发项目的大小,融资额度的多少有密切关系,所以占成本构成比例相对不稳定。 (七)税费 税费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税收,与房地产开发建设有关的税收包括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有税,土地增值税,两税一费(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契税,企业所得税,印花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等;另一部分是行政性费用,主要由地方政府和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向房地产开发企业收取的费用,项目繁多且不规范。包括诸如征地管理费,商品房交易管理费,大市政配套费,人防费,煤气水电增容费,开发管理费等。在我国目前房地产开发成本构成中所占比例较大,一般在15%~25%左右。 (八)其他费用 其他费用主要指不能列入前七项的所有费用。它主要包括销售广告费,各种不可预见费等,在成本构成中一般不会超过10%。 二开发全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方法 (一)强化土地供应管理,控制土地供应总量,降低地价 (1)规范控制建设用地协议出让范围,全面推行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招标,拍卖,挂牌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土地市场,并且逐步要使行政性配置方式从经营性土地领域退出。土地协议转让方式只会导致不公平竞争,容易出现黑箱操作,引发腐败和国有资产流失。 (2)加强政府调控,力求土地供需总量平衡。土地供应量不足,价格就一定会上涨。适量的供应维持动态平衡,使土地价格平稳上涨,甚至维持相对平衡的价格,避免因总量不足导致炒地之风盛行,地价狂涨。 (3)逐步建立强制性退出机制,避免因土地供应方式招拍挂后,因受资金规模限制,而使大量土地集中到少数资金实力雄厚的开发商手中,以便其囤积居奇。政府应当明确规定对超过规定期限而未进行开发的土地在进行合理性补偿后要强制性收回,以保持足量的用地规模,来平抑过高的地价。 (二)加大对房地产开发和消费环节不合理收费的清理力度 各级地方政府应认真落实国家已出台的各项清理收费政策,对房地产开发建设领域和消费环节的各项不合理收费应切实进行全面清理整顿。对国家已明令禁止的收费项目,不能再继续征收和变相征收。对现有收费项目,适当调低收费标准,对可收可不受的项目予以停收,以利降低开发建设成本,减轻购房者负担。 (三)完善市政配套,履行政府职责,合理分摊城市公共设施费用 对应有政府负担的市政配套设施,政府应切实负起责任。不能再通过变相方式继续转嫁到开发商头上,对确需应由开发商承担的市政配套设施,适当降低收费标准,并引进竞争机制,避免垄断性经营加重开发企业负担。 (四)适当降低税收负担 依法纳税是每个企业应尽的义务,适当的税收政策,会对某一行业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房地产行业也不利外。政府对房地产行业的税收政策可适当降低,如适当降低企业营业税和所得税税率,并可减免部分小税种,如契税等。这对降低房地产业成本开支,平抑过高的房价,促进居民住房消费将起事半功倍的效力。 (五)开拓金融业务,增强产业活力,降低利息费用 金融资本同产业资本的互相分离而又紧密结合,是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商品经济的共同规律。房地产业离开金融业的支持和配合,将会寸步难行。房地产行业普遍存在融资渠道单一,利率水平较高,货币供应过紧的状况。真正完善的房地产融资体系必须是两条腿走路,一是间接融资,依靠银行;二是直接融资,通过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基金、信托等渠道。因此,积极推行金融机制改革,适当对房地产业辅以支持,如发行住房投资基金,企业债券,降低房地产企业股票上市门槛,适当放宽对房地产开发企业信贷要求,增加信贷规模,降低中长期贷款利率水平等。也只有通过拓宽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才可以降低资金成本,分散和降低金融风险。 (六)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加强市场宏观调控力度,维持物价平稳 加强宏观调控是任何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维持物价平稳必选之道,政府通过利率调整和控制货币发行量调节经济运行,抑制通货膨胀和维持物价稳定。通过市场这个无形之手,优化建材产业配置,特别是钢铁、水泥等对房地产开发息息相关的产业予以重点关注,使其既保证具有适当生产规模,又具有一定竞争格局,并可适当放宽进出口相关政策,确保价格维持合理水平,保持建材市场的健康发展。稳定的物价水平不但可以降低建材价格,而且最终导致降低房屋建安成本。 (七)维持合理利润空间,加强房地产公司内部管理 企业以赢利为目的,为实现生存、发展的要求,企业应通过内部挖潜、加强管理等方式来谋求合理的利润。维持合理的利润空间对企业甚至行业的持续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房地产行业对此应有清醒认识。企业管理渗透入企业的各个层面,在施工队伍的选择,材料、设备采购等方面,完善招投标制度和货比三家制度,加强施工质量和预算管理,即提高效益,也可有效控制各项可控成本。企业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应更多地兼顾消费者和社会效益,力争实现国家、企业和消费者三方共赢之目的。 三开发全过程中的成本控制要点 (一)前期阶段 在整个开发过程中,项目的筛选是最重要的一环。首先,定位是关键。一要搞好市场预测,通过市场行为来选择在市场上占有一定席位的开发项目;二是选择定价目标,定价目标是整个价格策划的灵魂,对大多数企业来说,利润最大化是其经营的最终目的。其次,由于土地价格在开发成本中所占比例大,因此采较取方式对于开发商能否达到预期的回报率至关重要。 在前期工作中,还有一项直接影响成本构成的因素,即施工图的设计与审核。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是建安工程费控制的关键。优秀的设计是项目盈利最基本的保障。设计采取什么样的结构形式、布局,选用何种材料等与成本有着直接的关系。精明的开发商除了会委托一家实力较强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外,在做正式施工图之前还会请本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甚至请一些专家建筑设计方案、结构形式、地基处理方法等进行会审,反复论证,以求获得最佳方案。因为科学合理的设计不仅能较好地满足用户的使用要求,能比较容易地销售出去,同时在满足建筑物本身结构、抗震等要求基础上还能大大降低工程造价。另外,在施工图投入使用之前,开发商还务必组织对建筑结构、水、电、暖等进行详尽的技术交底,尽可能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减少变更和由此产生的费用。由于当前设计单位普遍经济观念和市场观念淡薄,“重技术、轻经济”,加上设计费的取费标准一般按建筑面积或投资额计算,不利于设计单位加强成本控制意识,设计保守不合理,浪费大。 因此在设计任务书或投资估算上规定造价的限额,并和设计费挂钩,对设计单位进行经济赏(节约)罚(超支)。(二)项目建设阶段的成本控制 项目建设阶段的工程成本控制主要集中在招投标、合同签署、工程变更和竣工结算四个方面。 招标管理是项目工程成本管理重要的环节,通过施工招投标,促进公平竞争,降低工程造价,缩短工期,提高工程质量。 签订规范、细致、严密的合同文本,是房地产开发项目成本控制的又一重点。工程变更和竣工结算就是要加强监控,加强预算审查,严格经济签证和工程变更管理。 (三)管理费用的控制 管理费用控制的关键在于开发建设的规模,因此应当通过加大开发规模,降低单位管理费用水平。 (四)销售费用的控制 销售费用控制的关键在于采用合理的营销手段,根据开发规模和市场情况,合理控制销售费用。 (五)财务费用的控制 财务费用的控制实际是对资金时间价值的控制,其中主要是贷款利息的降低和对税务进行科学的综合筹划。因此,应当通过分阶段控制开发进度、缩短开发周期,降低资金占用时间,从而实现对财务费用的控制。另外争取合理避税,以有效降低税收负担。 四开发全过程中个别成本的控制 在施工阶段,投资是最大,但项目的投资已经定了,也没有弹性了,在这里把握的原则是少浪费。所以说施工队伍和材料是最关键的。但是这两项也可能是牵扯到各方关系最多的地方,我们开发商也可能不好控制,这就需要处理关系时的灵活和智慧。 在房地产开发中还有一大块费用就是政府性质的收费,这些费用一般都有明文规定。但是也有很多费用时可以折减,对于这块费用就是一句话:了解政策,和各政府部门搞好关系。 五建立成本管理控制的保障措施 建立成本控制的保障措施的核心是为成本控制提供行为规范和组织规范,使成本控制有章可循。成本控制的保障措施体系包括制度保障体系(如招标管理办法、合同管理办法、预结算管理办法、成本控制指标归口分级管理制度、限额设计制度、成本控制激励制度等)和组织保障体系(设立相对独立的成本管理职能部门)。 六综述 总之,在房地产炒得沸沸扬扬的今天,我希望各方面都要冷静、理性对待,对于开发商来说最理性的事是控制成本,多关注点成本,少关注点房价,因为房价是市场决定的,而成本掌握在你自己手中。成本低控战略要求企业必须建立起优化流程,严格控制成本费用,取得高效的运营效益。成本低控战略的体现是运营效益。企业成本低控,实际就是指企业善于管理经营。企业和竞争者做同样的事情,谁的效益最大化,谁就是赢家。
1绪论 1.1研究背景 随着竞争日益激烈,物流行业无论是从扩展业务范畴,还是对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追求,或者是去增强企业发展的能力,都需要通过物流企业对物流的成本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所以,要想物流企业具有更为活跃的生存能力,降低成本成为关键。但是,目前物流企业仍存在管理方式不规范、成本核算落后、成本管理粗放等一系列问题。除此之外,物流企业在进行运输、仓储、装卸搬运、配送、包装、信息服务等各个作业过程中,未对成本实施合理管理,并且管理工作上也比较形式化,没有实质上的举措。 1.2研究意义 物流成本管理的最主要意义就在于,有效的把握住物流成本,并且合理的利用物流要素之间的效益关系,并且要科学的组织好物流活动,从而对于在物流活动中支出的费用进行更加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这样就能适当的降低在物流运行之中物化劳动的消耗,减少在物流活动中的总成本,对于企业和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方面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而本文主要是研究我国目前所存在的物流企业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对我国的物流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作出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从而对物流企业形成了一套特殊的、适合的管理模式,此类管理模式的提出对于我国物流企业在经济效益方面的提高,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2相关概述 2.1成本管理的概念 成本管理主要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之中各项成本核算,分析和决策还有对成本的控制等一系列的具有科学依据的管理行为。成本管理主要包括了成本规划、成本计算、成本控制和业绩评价四个方面的内容。成本规划主要是根据企业在竞争战略和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的条件下所制定的。所谓的成本计算指的是在成本管理系统中的信息基础。成本控制主要是依据成本计算所提供的数据信息,利用经济、技术和组织等各项手段降低经营的成本并且改善目的这一系列的活动。而业绩评价主要是针对成本控制的效果进行评估,其最主要的目的是在于对成本控制活动的改进,从而去激励员工在团队中工作的积极性。 2.2成本管理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增加社会经济效益。物流企业增强成本管控,能够对资源进行循环利用,有效降低物流企业的运输成本,提高物流产业链条整体效益,并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增加社会财富,降低社会经济成本,促进国家经济增长。其次,有利于改善物流企业的物流活动链。物流活动链上良好的物流活动可以优化物流产业链条,提高物流业务的效率。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提高自身竞争力是企业生存之道,所以物流企业要想在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提高利润,对物流活动成本的控制就很有必要,它是增强企业竞争力和盈利能力的最有效手段。 3物流企业成本管理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3.1物流企业成本管理现状 我国开始涌现一批第三方专业型物流公司,服务型物流企业也初见端倪。但我国物流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基础设施、经营管理、理论研究、物流技术、信息技术方面还比较落后。所以大部分的物流企业在进行成本管理时,还存在各种状况。 3.2物流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3.2.1成本控制 (1)货物破损率较高。由于没有托盘,许多货物只能放在地上,造成货物保管不当,对装卸时效有一定影响,以及公司的形象会受到影响,以及货物在地面上的无序排放,会比整齐地放在货架上更容易受到损坏。此外,车内码货人员的工作强度是最大的,当货物被工人扛在肩上时,常常由于货物重量估计不准确而没有准备好,使重物砸向身体,就算人员没有伤亡,货物也会从车厢里直接掉在地上造成损坏。 (2)陆运输效率低下,导致成本增加。物流企业常用的运输方式基本为陆运、空运和水运,而陆运使用频率最高,在进行陆运的过程中,车辆空驶率影响整个行程的利用率,进而导致车辆的利用率越来越低。根据相关研究显示,我国物流车辆的空驶率为37%;有些专用车辆是为运送特殊货物而设计,像专门运送商品汽车而设计的运输车辆,其空驶率高达39%。 3.2.2成本分析 (1)成本水平分析与物流行业的发展速度不匹配。通过对企业总成本分析,对同行业先进成本水平的企业实际总成本和计划成本进行比较,接着对总成本的组成因素综合分析,找出影响总成本主要的因素。然而现在大部分的物流企业都不能对此进行一个全面的分析,主要是对材料费和管理费用分析不具体,并且也不对实际使用中的差异进行分析,从而导致成本分析出来的结果不够准确。 (2)成本信息管理系统数据缺失。物流企业在规模逐渐扩大的同时,发展需要更科学的物流管理系统。而大多数仍采用人工手动录入数据的传统物流信息系统,包括人工录入货物信息及相关时间等,因此物流信息系统仍存在较多问题,如物流管理信息平台尚未建立,物流管理系统信息化程度比较低;货物资料仍手动录入,无法实现与各个系统的对接。 3.2.3成本核算 (1)低估隐性成本重要性。企业将成本管理中的显性成本和费用作为企业管理的重点,对于隐性成本来说缺乏控制性。在此之外,企业忽视了在非财务方面的很多信息,所以只是单纯的关注到企业在财务方面的信息,从而导致企业内部问题发生所造成的损失,企业的成本核算会因为对这些隐性成本的忽略而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损失,使得核算的结果不具有真实性。 (2)企业采用的传统成本核算方法。当前的物流企业还是选择使用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去计算成本,未根据物流产品来计算成本。从现代物流管理的角度来看,成本分配独立于资源消耗是成本管理中最大的问题,因此实际成本很难被正确把握。 3.2.4成本规划 (1)专业人员素质不高,目光短浅。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现有的专业技术人才已不能满足发展需求。而各物流企业在招聘人员时,门槛一般都较低,所以人员素质低、服务管理意识不够强,管理效率低下,进而影响企业品牌形象,导致管理费用不断增加。在60家物流企业提供的数据中,研究生以上学历为51人,占比很小,大专和本科人数3267人,占13%,中专和高中学历最多,占比超过85%,人数为21334人。物流企业在岗职工共24652人,每家企业人数平均为410人。根据60家企业提供的数据显示:职工人数正常,但学历普遍不高、年龄偏高。 (2)目标成本规划范围过于局限。目前我国部分物流企业圈定的成本规划范围太窄,没有将一些上下游的供应商和客户考虑进来;一些物流企业目光短浅,只单把规划重点放在了显性成本上,忽略了隐性成本,不仅造成成本核算的不足,还进一步影响了成本规划,从而直接增加了成本,造成成本管理方面问题突出。 4加强物流企业成本管理的相关建议 4.1成本控制 4.1.1提高卸货效率,减少货损 在装卸过程中,应尽可能消除减少装卸次数,并且尽可能依靠重力,以便通过装卸自然下落降低不必要的损耗。充分利用高度差或者简单工具,从而减少人力损耗。此外,装卸有时也受重力影响,应尽可能减少其影响,以减少体力劳动和其他劳动消耗。在装卸过程中,工作人员负重行走应被禁止,尽可能配合简单设备,减少劳动。 4.1.2提高运输效率 现在运输有许多交通工具可供挑选,这就要求根据不同货物的独特性及要求到达的时间,综合鉴定此运输工具的特点,制定合理选择运输工具的战略,并在可能的情况下挑选便宜的运输工具。在组织运输方面,应当对运输活动和其他有关方面进行科学规划和协调,以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联系,并减少各个环节的费用。 4.2成本分析 4.2.1加强物流信息技术的运用 物流设备跟踪指对物流载体及物流活动中牵扯到的货物所在地进行跟踪,物流设备跟踪的手段有多种,可以使用传统的通信手段,如电话,进行被动跟踪,还可以分阶段使用RFID手段跟踪;此外,建立一个与所有加盟者相联系的综合物流信息系统,实现网络、系统和末端三者合一的信息化平台,从而更好的加强对特许经营者的控制,大大提高物流企业的经营效率。 4.2.2根据物流企业实际成本进行全面的成本分析 首先,物流企业要对企业整个成本情况进行估计,在同一张表上列出所有的支出,根据各类支出项目的必要性来排序。然后把必需的费用找出,暂时不划入预算也找出,这样就可以把最低成本估计出来。接着,进行企业成本水平分析。最后是对成本的形成过程进行分析,这样更有利于管理的人员制定合适的成本规划方案,从而对整个企业的成本进行更为有效的管理。 4.3成本核算 4.3.1进行核算成本时,重视隐性成本 除了劳务费、原材料及燃料费等这类有形成本在核算时要计算,还应考虑隐性成本,如市场发展程度、员工工作热情、产品质量等。实际上,隐性成本对核算目标成本也存在着巨大影响,如企业经营规模、地理位置、产品的多样性等。只有重视隐性成本,才可以在成本管理上实现创新。 4.3.2引进符合现代物流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 根据当前最为实用的成本核算方法来对物流企业进行成本管理,完成对成本的精确把控,使得物流企业各个环节之间的成本更加准确。使用作业成本法这类先进的核算方法,这不仅有利于明确成本,而且能帮助决策者进行成本管理。正如前面提到的传统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的区别,作业成本法算出的成本更加全面准确,因为它贯穿了整个的生产过程,这是非常重要的。 4.4成本规划 4.4.1加强管理人员成本管理水平培养 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其管理水平或者直接聘请专业人员来进行管理。在管理方面招聘时,需要提高准入门槛,对新员工进行培训考核,符合要求的才可以上岗操作。除此之外,要培养管理人员的成本规划意识,要根据物流企业的目前情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制定出操作性强,并且符合物流企业发展的规划方案。 4.4.2扩大企业目标成本管理的范围 为了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里更好的生存,一些物流企业要扩大其目标成本管理的范围,要将整个企业的成本价值链融入这个过程。此外,一些上下游的供应商和客户也应该成为这个目标成本管理的主要对象,改变他们对于整个行业在价值链上的分析和调整方式,全盘分析和管理各项潜在机会和威胁。 5结语 确立正确的成本管理观念对于物流业来说是十分有必要的。企业应该将自身投入经济活动中,从而反映出物流企业的成本信息,遵守战略成本的管理理念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找到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管理方式,在全局上对物流企业有了解,引领时代变革潮流。
中华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不朽,对人文思想,道德伦理,行为习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推动了民族的发展,引领了时代的潮流。时至今日对我国现有的人伦纲常和现代化的进步发展依旧具有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中以儒学为主要核心,辅之百家众长。其中道家先贤老子讲究人要顺其自然,无为以为有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如何能够和谐共处,是当今人类所需要解决的重要难题。在道家中所提倡“自然无为”、“万物与我为一”的哲学思想却正在不断与人类的观点吻合,这些带有明显生态维度的伦理思想与深层生态学所主张的人与自然相统一的生态整体观、尊重自然的生态平等观以及顺应自然的观点上相契合。 如今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具有许多特色。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将文化元素与环境艺术设计进行融合,筛选其中有益的文化加以发扬,使传统文化因素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现代环境设计将自觉地融合传统文化的设计理念,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在现代环境艺术中逐渐体现出来,使其能够满足现代社会对人类生存环境的需求,融合传统文化元素符号。运用现代艺术设计手法,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通过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含义以及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进行阐述,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环境艺术之中,进而做好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发展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及融合。 环境设计是一门新兴的艺术学科,整个学科的发展历程相对而言是比较短,然而发展的速度非常迅速,它是由于环境而产生的一种艺术设计形式,设计作品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通过设计创作而得以实现。因此中华传统文化便成为现代环境艺术中融合的重要部分,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在表现形式上的运用,不仅通过外在表现形式,而且通过传统文化的观念,融入环境建筑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展现出丰富的外表。同时充分反映了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作品往往含蓄而深刻,它直接反映在当代环境设计领域。受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大多注重理性思维和情感艺术的表达。艺术表现力是含蓄而深刻的,通过各种隐含的艺术表现形式,人们留下了联想和想象的空间,产生了足够的艺术感染力,进而提升整个民族的艺术创造力,这正是中国文化的艺术魅力。 传统图案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便是可以直接附着到现代载体上,使其能够形成一种全新的艺术环境,与此同时也传达了传统文化图案的原始内涵。这种运用使其成为一个整体,一个积极的创造和创新。同时,在充分考虑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与周围环境的整合程度,充分表达图形的意义,从而赋予图案中现代环境更深的文化内涵。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与发扬。 在中国建筑设计和图案的设计上。传统文化大多采用隐性的手段来表达情感,无论是外部还是室内的布局,通过展示对象和文化模式来承载文化情感,这种表达方式就是隐性。在现代环境艺术之中。这种隐性表达仍然被广泛使用。它通过各种传统文化因素的组合,表达了从环境本体散发出来的情感,也是传统文化的独特表现。 中华传统文化保持着内向的风格。在传统作品的风格大多是典雅而朴素的。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中的运用使得作品更加具有观赏性。在继承传统文化精华的众多例子不得不提的便是苏州博物馆,无疑取得了完美继承。苏州博物馆是由著名建筑师裴一鸣精心打造设计而成的。建筑的内部和每一个角落都能够感受到来自江南的婉约典雅,贝聿铭通过古代园林风格,巧妙地将现代设计理念与传统风情融为一体。从而使得苏州博物馆等古建筑以及独特的园林风格造就了苏州市壮丽的景观。通过将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与传统文化内涵相结合,即满足现代人的审美心理需求又完成城市总体规划的需要。充分运用传统文化使其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将有机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既突出现代环境艺术的特点,又展现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对于传统文化元素的使用不能仅仅局限于复制和仿制之中,更应该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提炼,对这些传统元素加以创新,整合这些传统元素,创新重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重新探索传统文化之中的精髓。为其增添新的活力。 传统的材料、色彩和造型给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提供了持久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传统的材料选择和造型都是现代设计形式创造的原型。色彩的搭配会碰撞和重置许多元素,突出浓郁的人文气息,丰富情感,营造具有民族特色和现代特色的色彩风格。例如,中国元素,窗口切割、剪纸、烟花灯在春天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在形式上,要立足于传统造型所蕴含的风格、魅力和形式,突出时代精神,保持传统文化的魅力。随着我国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设计风格。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方向也从强调现代性转向古典设计风格。在设计中,往往会用到一些经典元素,使设计作品一方面具有现代设计风格,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一种漫长的历史感,古典与现代的组合设计可以提高设计效率以体现出中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多层次,向世界展示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 面对当今世界文化的冲击,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要保持对传统文化观念的继承,同时与传统文化充分融合,让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水平不断发展和提高。还应该注意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设计师应把握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心理需求,是传统文化深厚情感的自然表达。传统文化元素被用于现代环境载体中。重组与重构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又符合现代中国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的审美心理。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艺术设计之中,为传统文化找到传播的载体,形成中国特色的文化艺术体系。
1高校图书馆空间发展的新方向 空间再造的新标准应具备以下特征:(1)图书馆不在是封闭的、静止的空间,而是各种要素、信息密集连接的流动、共享型空间,各类知识流、信息流在图书馆虚拟空间以及实体空间范围内自由流通,相互交融、影响,形成激发学术创新的新空间形态。(2)高科技应用空间,为了适应高校教学变革和战略发展,图书馆的空间应该越来越多的融入支持多种多样学习和教学的新技术和新设备,为丰富多元的学术及其他科研活动提供保障和智能支持。(3)、拥有较为完备辅助支持服务的学术空间。如软件应用、数字学术中心的科研项目规划,大数据、知识产权保存和保护支持等先进配套化服务。 2图书馆空间再造的主要类型 2.1学习共享空间 图书馆通过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融合为读者营造出交流、分享、协作的学习环境,就应该设立交互学习、协作创新、自由共享的学习空间,该空间根据不同的读者,提供多元化服务场所和设备,要设立安静学习区、朗读区、电脑区等,应配备先进的软硬件设施,如多方位、多功能电源插座、网络接口,配置内容丰富的信息资源,如印刷型、多媒体和数字化,让学生在开放的实体空间,借助于网络的力量,人工智能把有价值的信息集结起来,再传播给其他读者,实现信息自由流通,相互启迪,进发出新的创意与灵感,让读者在图书馆开放共享的空间中,利用不同资源,索取所需信息,整合成个人知识资源体系和知识体系,为读者学习讨论和学术研究提供多元化、个性化服务,成为学生共享的数字环境与资源。 2.2协作学习空间 图书馆是学生交流、学科交叉的重要场所,应该设立个性化的学习空间和集体化的公共空间为学生提供灵活自如的交流空间来满足学生小组创造性学习。协作学习空间一般要设置大小不一的很多间的小组讨论室和研讨室,设置报告厅、会议室、培训室、展厅等场所,形成以文献信息服务为主兼顾学术和其它社交活动,配置可移动的和固定的白版墙、投影仪、无线网络、电脑、打印机、扫描仪、复印机等,配置带轮子的桌椅,具有可移动性和重组性,便于学生灵活使用,使学生在图书馆开放、综合多功能的空间中,进行积极有效的协作讨论,提高学习生活能力,提高交际水平。提升人文素养,使学习小组和学生社团进行学术研讨、教学培训、创新赛事,多种社团活动等,学者、专家可以来做学术报告和讲座,学校科研团队可以在此召开项目工作会议。 2.3创新智能应用空间 先进技术和设备时时处处吸引读者的关注,空间再造及新添设施必须体现新技术在图书馆的渗透,从数码体验中心、3D打印机以及人工智能在创新空间的应用,标志着图书馆逐渐承担起了前沿、创新技术应用中心的职责,一方面图书馆要为多模式的科研和教学提供技术支持和智能保障,如设立在线学术交流的网络研讨会技术及设施,支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公共教育资源远程的存取技术与手段。另一方面,数码体验空间设施要满足读者的多元化需求,为读者提供数字化经典阅读体验、新技术和新设备体验,多媒体课程点播、提供平板电脑、电子书移动设备供学生体验使用,同时提供相关内容服务、培训服务和技术支持,让学生感受到新设备、新技术给生活、学习带来的变化,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和体验。 2.4休闲娱乐空间 图书馆要设置比较舒适、温馨的休闲放松空间为读者提供讲座交流、主题展览、名著赏析、电影欣赏等休闲娱乐放松情绪的空间,让读者在汲取知识的同时,充分体验到舒适、放松、休闲、温馨。图书馆要设立各种文化俱乐部,开办文化节、音乐节,并不定期地举办数字沙龙、阅读沙龙、外语角等主题活动,让读者在这里放松、聊天、交友,让有共同志趣的读者在这里畅谈,增强读者对图书馆的亲和力,使空间变得更加人性化。 3图书馆空间再造的原则 图书馆空间再造与建设是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势在必行。所以图书馆空间再造不能盲目模仿,必须经过缜密而周到的前期调研方可进行后续的规划设计与施工建设。 3.1以读者需求为核心的原则 新空间的核心服务应该紧紧围绕读者的需求,在空间再造初期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进行调研,广泛征求读者对个性化空间的需求,以创新思维做向导,大胆设计规划,谨慎科学论证,力求满足读者学习、研究、交流、创新等多方要求,要注重读者使用和体验的便捷性,又要使读者感到舒适、放松,从而提高图书馆空间服务质量。 3.2环境设计应低碳环保、安静优雅 低碳环保是全球性重要话题,图书馆是高能耗人员密集场所,在空间再造时要突出低碳环保理念,做出环保表率,在新的空间设计上要在楼顶安装太阳能电池板,并利用可再生能源,所有楼层空间灯具要采用智能化控制,使用绿色环保的装修材料,同时,对空调系统进行科学调节,对室内温度、湿度和空气质量进行调节优化,降低高能耗,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打造绿色低碳的校园典范。 3.3营造学术氛围,创造复合、灵活、便利环境 空间再造的根本原则就是为读者营造一个灵活、协助、共享、智能的空间环境,打破空间的“条块分割”,实现空间边界“模糊化”,创建网状立体的多功能随机组合,开创具有变通性、灵活性、自由、多元、开放便利的复合型空间,充满文化韵味和学术氛围,让读者愉快舒适,流连忘返。 3.4重视人才培养,增强多单位合作 空间服务离不开高科技人员的付出,图书馆应加强内部职工培养和教育,激励图书馆员不断自我提高和学习,另外,还要走出去、请进来,加强与学校和其他单位的合作,引进各学科人才和专家,共同开展个性化服务,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和服务品质。 参考文献 [1]孙伟佳.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与评估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7. [2]白茹玉.我国高校图书馆实体空间再造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6. [3]于永丽.中美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的实践探索与比较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8(1). 作者:董保玲 单位:河南大学图书馆
水利专业论文:水利工程特色专业探索 一、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第一,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师资培养方式,全面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及国际化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引导和监督的作用,教师的教学能力决定着大学教学的质量。(1)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发扬“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倡导资深教师无私地指导、帮助中青年教师,使之尽快成长为教学骨干和教学核心力量。在学校及教学指导委员会带领下开展“老、青教师结对子活动”“青年教师再提高工程”“青年教师讲课竞赛”等,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2)重视优秀人才引进工作,严把人才引进质量关。按照专业办学规模与教学需求,根据人才引进规划,加强优秀人才引进工作。对拟聘用人员,由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其教学、科研及其他方面的能力进行综合考核。考核主要由试讲和面试两部分组成,试讲需采用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的授课方式,考查其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对所学专业的熟悉程度;面试主要考查其专业知识面、外语能力以及性格等方面。(3)鼓励青年教师承担实践性教学任务,成为各专业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兼职教师。提高教师的工程意识和工程能力,并将这种意识和能力贯穿到教学的每一个层面,以保证教学质量稳步提高。(4)适应现代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国际竞争的新要求,加强学生国际交流能力的培养,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教师队伍。目前主要是利用国家各种出国政策提供的契机,建立多种国际合作模式,与国外高等院校密切合作。通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选派优秀中青年教师出国进修,引进高水平外籍教师来校等方式,为年轻教师创造条件,为学生创造国际化的教学环境,力争在学生交流和联合学位项目中取得新进展,在吸引留学生和建立联合研究项目等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第二,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以核心课程为单元,组建农业水利工程国家特色专业主干专业课程群教学团队。组建以“农田水利学”“水土资源规划与管理”“水工建筑物”“水土保持工程学”“设施农业工程学”“水泵及水泵站”“小型水电站”“工程施工”等专业核心课程为单元的教学团队,设立课程负责人,责任到人,落实到位。努力建设一个开放、和谐的教学工作环境,特别是为青年教师在教学和科研等方面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使人才在此教学团队的大环境中,在教学、科研上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与教学团队共同成长,营造出既敢于争论,又善于合作的学术氛围。 二、不断改善教学条件,加强课程与教学资源条件建设 第一,以专业课程教材建设为重点,促进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建设。瞄准专业发展前沿,响应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需求,在原有教材建设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各核心课程的质量保证体系,明确各章节教学内容,找出各章节专业技术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根据新制订的2012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有关课程内容的整合与重组,组织编写核心课程和有关选修课教材;并与成熟的教材相匹配,发挥团队的作用,制作图文并茂、反映教学要求与规范的多媒体课件。第二,建设一流的全方位、立体化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类教学资源库。整合课程建设成果,创建以多媒介、多形态、多用途、多层次的教学资源。(1)按课程体系建立素材资源库,包括该课程的教材与多媒体课件、教学案例、影视图片、教具、习题库、试题库等。每门课程资源库由专人负责,设定建设时间,划分建设经费,并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组织验收;(2)建设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教学网站,反映专业建设最为重要的、基础的以及动态的教学信息,包括学科介绍、精品课程、主讲教师简介、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实践环节、视频集锦、国际交流、创新平台、师生论坛等栏目,供教师与学生“享用”公共资源;(3)进一步完善和补充教学实验设备,在确保现有实验设备满足教学需求的前提下,开发、研制和购买与专业发展相适应的实验设备,满足专业发展的需要。 三、鼓励教学创新,加快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第一,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念,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等多方面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建立现代化教学方法体系。构建教与学的和谐关系,以学生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同时,调动以教师为主,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推进以新生研讨课、专业研讨课为核心的研究性教学体系建设,以探索和研究为指向,强调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围绕老师选定的专题,在老师—学生、学生—学生间进行平等的互动与交流,对学生在掌握知识、开阔视野、合作精神、批判思考、交流表达、写作技能等诸多方面进行整体上的培养与训练。学院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类教改项目及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并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出台了多项鼓励政策:(1)从特色专业建设经费中拨出专款鼓励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发表教改论文、参加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2)加强课程建设,对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进行改革,以适应大类招生和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3)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级各类教学成果。第二,改革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启发式、研讨式、开放式等教学方法,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应从学生、教师、教材内容等多方位考虑,树立科学、先进的教学观,真正建立起启发式、研讨式的方法体系[4]。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根据新形势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认真研究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及时更新教学内容[5-6]。鼓励教师采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启发式教学、研讨式教学。实行“教学与科研、课程与学术、学科与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团队综合教学水平,鼓励教师把科研成果融入到课堂教学内容中,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此外,还通过加强课堂教学的拓展在一定范围和深度上将外部相关的内容密切联系起来,挖掘资料,实现课内向课外拓展,本学科向其他学科拓展,在深度和广度上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兴趣,使学生在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得到提高。 四、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开展创新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如何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等都是需要进行探索的课题。农业水利工程系在实践中以完善“实习—设计—实验”体系为主,在专业建设中落实第一第二课堂贯通、校内校外结合,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协调与全面发展。第一,建立稳固的认识实习基地和灵活的生产实习基地,强化实习教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早期以培养单科工程技术人员为主,而现在则要求人才综合素质好、知识面宽、业务水平高,具有创新能力。为跟上农业水利工程事业不断发展的形势,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探索和更新实习教学思想,使专业教育逐步转变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全面素质教育。(1)强化与安徽淠史杭灌区(全国第二大灌区)等大中型灌区的合作,依托其下属大中型取水枢纽、灌溉渠系、闸门、渡槽、水泵站等类型全面、设备先进、技术力量强、管理规范的优势,共同建立大型实习教学基地。此外,广泛吸纳各方面的优质资源,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农业节水、农村环境整治等国家重大目标,使实践性教学更贴近实际。(2)调整实习教学知识结构,建立实践性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促进实践性教学质量持续稳定提高。对实习、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都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相应的管理文件,使实践性教学的全过程及各环节的主要质量监控点和质量标准有据可依。通过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适时调整和完善实践性教学方案和课程体系,突出了创新实践的重点。第二,建立具有自主选题、题型多样、院内外、校内外对口单位联合指导毕业设计的模式,优化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教学。在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学习之后,进行适当课时的以培养动手能力为目标的课程设计极为必要。目前课程设计有钢筋混凝土课程设计、钢结构课程设计、农田水利学课程设计、水泵及水泵站课程设计、水土资源规划与管理课程设计、水资源规划及利用课程设计、水工建筑物课程设计、水电站课程设计、工程施工课程设计等9门,另有毕业设计。(1)在课程结束之后,通过设置相应的课程设计指导讲座,帮助学生从基本概念、理论的学习转入应用知识和拓展概念的阶段,使学生能更主动地、目标明确地在设计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巩固知识,达到课程设计的目的。(2)在毕业设计环节,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设计题目和方向,以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学生毕业设计之后即走上工作岗位的特点,鼓励学生到生产单位结合生产任务进行毕业设计,使学生能更快地进入角色。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条件使部分具有科研潜质的学生到国内知名高校甚至境外高校参与具有一定科研色彩的毕业设计工作,使毕业设计在培养创新科研人才的教育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3)制订了《河海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若干规定》《河海大学本科生校外进行毕业设计(论文)暂行规定》《农业水利工程系毕业设计(论文)期间纪律管理规定》《农业水利工程系毕业设计计算说明书(或毕业论文)格式要求》等文件,在各实践性环节中,要求指导教师严格按照管理规定,有效地组织学生实习,加强对学生的纪律、安全教育,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指导学生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做好实习报告的批改、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中期检查以及答辩、成绩的考核与评定等工作,保证各实践性环节的时间和质量。第三,开发设计性、综合性的创新性实验项目,打造综合性实验平台,全天候向学生开放实验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工程实际的能力[7-9]。实践教学的另两个环节是教学实验和学生创新活动,这部分活动以国家级和省级水利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为龙头,以农业水利实验室为依托,结合农业水土研究所、农业环境研究所以及水利部河海大学节水园区的实验场地进行。依托水利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可以更好地完善实验平台和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拓展实验中心的功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农业工程实验室是开放型实验室,不仅满足正常本科生的实验教学,还满足学生开展科研或创新活动的各种需求,学生不论是做实验还是创新活动,都可以随时来实验室,实验室都会为有需求的学生尽可能地提供条件和帮助。创新平台的建设主要着眼于在学生中开展创新活动和组织创新竞赛两部分,依托的平台包括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河海大学“农业节水创新大赛”、“水工创新杯”竞赛、校级和国家级创新训练计划、专利申报等。为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到创新活动积极性、扩展学生受益面,在国家级和校级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之外,设置院级学生科技基金,设立院级创新创业计划,让更多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活动之中,将学生主动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融合在整个本科学习阶段,使得低年级学生主要在科技制作方面的技能得以提高,高年级的学生在科研和创业方面得到实践。 五、改革教学管理体系,提高教学管理效率 第一,改革教学管理体系,实现基层教学管理由传统的“教学过程管理为主”向“专业建设管理与教学过程管理相结合”的转变。围绕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牢固树立“质量是生命、管理是关键”的意识,从教学管理机制、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管理措施等方面,推进教学管理改革与创新,促进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持续提升。学院成立了专业建设办公室协助做好专业建设工作,专业建设办公室与系功能定位不同,相互补益。前者侧重于专业建设管理,主要在对专业发展趋势、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等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组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方案实施与教学管理的措施,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和专业建设与发展等方面发挥智囊作用;后者为本专业教学组织实施机构,侧重于教学过程管理,主要在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及实施与管理措施制订的同时,具体负责相关教学环节的落实,强化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第二,建立激励教师静心教书、潜心育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辅相成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在学校对学籍管理、学分制管理、课程教学管理、实验教学管理、实习管理、教风管理以及学风管理等方面,已有一整套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质量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制订和完善相关配套的教学管理文件、制度和评价考核办法,突出教学管理制度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主要内容包括:课程质量保证体系,课程负责人制度,教学文件档案管理制度,新教师教学责任导师制度,课程试讲制度,教学督导制度,班导师工作制度,教学教育管理工作联席会制度,学生综合评价工作制度,优秀学生研究性学习业务导师制度,学生评教工作实施办法,院内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和“创业实践计划”项目实施管理办法以及毕业生质量跟踪与社会评价制度和实施办法等等。 六、结束语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建设水平能集中反映出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办学实力。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采取了多种措施积极推动特色专业建设,并充分发挥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的辐射作用,使得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稳定提高,每届学生中均有保送清华大学或武汉大学等名牌大学攻读研究生,每届毕业生中约30%的学生保送或者考取重点大学的研究生。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较快提升,在各类竞赛中表现优异,硕果累累,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一次就业率连续十多年达96%以上,名列学校前茅。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建设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团队建设、教学资源条件建设、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实践教学建设以及教学管理体系改革等方面进行的尝试和实践,在工科类专业建设中具有借鉴和推广价值。 作者:冯建刚 朱成立 王为木 单位:河海大学 水利水电学院 水利专业论文:水利工程专业培养计划探讨 一、构建水利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1.制定水利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总体目标 培养面向新疆区域发展战略和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基础,具备良好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科研和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基本知识与专业技能,并能在相应部门工作,成为知识面广、能力强、素质高、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制定水利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 依据教育部“卓越计划”的有关要求,结合新疆农业大学的实际,以培养本科工程型为我校“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本科工程型的培养模式以(3+1)方案实施,即3年在校学习,累计1年在企事业工程基地实习和毕业设计。 3.制定水利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根据“卓越计划”通用标准的共同要求,在与企事业工程基地充分沟通基础上,科学制订专业“卓越计划”培养标准,构建卓越工程师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此为导向,制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方案由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要求、学位与学制、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组成。每个层次的人才培养方案又由校内培养方案和企事业培养方案构成。校内培养方案主要包括教学计划、专业培养标准、培养标准实现矩阵组成;企事业培养方案明确学生在企事业基地实践阶段要达到的目标要求,学生在企事业基地实践期间的教育教学活动安排、学习模式和实习内容的安排及考核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专业职业教学课环节,为使学生能够在走进工作岗位后尽快地进入角色,进行各种注册师考试需要,增加了注册建造师(水工)、土木工程师(水工)培训、水工职业技能培训、水利工程应用软件培训等环节。 4.制定水利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学计划 专业教学计划包括基础科学、工程教育、专业知识、实践教学四大模块。基础科学模块包括政治、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大学物理等课程与实践,培养学生进行大学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所必须具备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和工具性技能,同时引导学生为学科领域的后继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工程教育模块,按卓越工程师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卓越工程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要求设置工程模块课程体系,进行面向水利专业的工程基础教育,掌握扎实的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专业知识,根据新疆水利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构建有特色的专业和专业方向选修课程组,集成知识、加强实践、学有特长、发展个性,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践教学模块,确定了认识实习、课程设计、课程实习、专业社会实践、综合(生产)实习、毕业设计、毕业实习七个实践能力培养平台,形成了公共课基础实验、普通基础课实验、专业基础课实验、专业课实验四个实践环节,简称为“七层次四环节”实践教学体系。采取分层次、分对象(民、汉学生)的模式,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基础到综合、由课内到课外进行有机结合,并通过开放实验室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5.逐步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实行“订单式”培养 依托校企共建自治区级、校级工程实践教学基地,组建有一支具有深厚理论基础和实际工程经历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实行双导师制。采取“双师指导+校企培养+学业监控+思政辅导”的指导模式,为学生配备由校内教师和企事业工程专家担任的双导师,校内导师负责学生学业规划,企事业导师负责学生现场实践和工程课题的指导。同时积极邀请企事业工程师和专家到学校兼课,派教师到企事业学习。进一步加强与新疆水利用人单位联系,根据行业对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在拓宽专业口径的基础上(如增设水土保持、节水灌溉等课程)在高年级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如工程管理、造价管理等),逐步实行“订单式”培养。 6.制定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制度 邀请国内外高校水利专业教授和新疆企事业工程单位高工来校为不同年级进行授课和专题讲座,使同学们开拓了眼界,对水利工程的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问题有效系统的了解和认识,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同时开放实验室、大力开展课外科技文化活动,经常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如工程测量大赛、CAD制图大赛、力学竞赛、混凝土大赛等),不断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学生获得专利、等成果、在各级竞赛中取得优秀成绩可给予创新学分。在社会实践、社会活动中表现显著者可获得奖励学分。两类学分均计入学分绩点,并可抵冲相应课程学分。 二、结论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为培养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社会竞争力强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的战略需要。根据新疆水利工程专业的特点,从“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模式、方案,以及“卓越工程师”教学计划制定、教师队伍建设、创新能力培养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讨,初步构建了新疆农业大学水利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希望在今后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供其他高校相关专业参考。 作者:牧振伟 崔龙 石铁玉 曹伟 周峰 单位:新疆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 水利专业论文:水利类专业毕业设计探索 1水利类专业团队毕业设计的实施 1.1毕业设计团队的组建 1.1.1教师团队的构建团队培养模式下指导教师团队的构建是保证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前提和基础.不同于传统单一毕业设计指导方式,基于团队培养的水利类毕业设计指导模式转变为团队指导,即由多名水利类专业教师组成教师团队对学生进行指导,有利于实现师资的整合与共享.指导教师团队的组建,应根据选题的类型采取不同的组建方式,一般可采取以下方式进行:(1)科研团队建设比较成熟的院校可选择以科研课题组为毕业设计指导团队;(2)校企合作比较密切的院校可采用由校内水利类各专业教师和校外企业导师组成的毕业设计指导团队;(3)科研团队尚未形成青年教师居多的新兴本科院校可由科研兴趣或科研方向相近、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组成毕业设计指导团队.指导教师团队一般由2-3名不同的学科专长教师构成,以达到优势互补;同时确定1名负责人,负责人由责任心强、专业业务素质高的教师担任,并由其负责组织协调团队内指导教师及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在构建教师团队的同时,也要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通过“以老带新”激励青年教师积极投身生产实践,增加工程实践经验,进而完善教师梯队建设.鉴于我校为新升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占的比重较大,且尚未形成科研团队,故采用后一种方式组团. 1.1.2学生团队的构建学生团队是水利类专业毕业设计团队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团队的组建,可采取以下方式进行:(1)以教师科研团队为背景的毕设团队,该种模式下先由学生自愿报名,然后由指导教师团队再从中选择符合条件的学生进入设计团队;(2)以赛制项目团队及科研训练等课外科技活动团队为背景组建毕设团队,如学校立项的科研训练计划、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大学生挑战杯等,以这些课外科技活动项目构建的团队组建毕业设计团队;(3)以学生研究兴趣为基础的自组团队,学生选择团队成员,自己联系指导教师,自己构思项目整体研究思路,该模式下学生参与程度最广的.水利类毕业设计团队一般由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农业水利工程等多学科多专业组成,学生设计团队具体构成需根据项目内容及项目工作量来确定,可以同专业,也可以跨专业、跨学科组建团队,同时安排沟通能力好、责任心强的学生为作为团队负责人,负责整个项目的协调.由于学校水平及学生能力限制,我校水利类专业毕业设计团队组建一般是采用前面两种方式进行. 1.2团队毕业设计的选题毕业设计课题的选择是毕业设计教学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团队毕业设计的最终效果.好的选题应具有综合性、应用性与创新性,不仅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也能较全面的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在进行团队毕业设计选题时要做好总课题与子课题的设计工作,每个子课题既要符合学校关于毕业设计选题所做的要求,同时各子课题之间要有密切联系,使得以团队毕业设计选题工作较传统方式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团队毕业设计的选题一般可采取以下方式进行:(1)以教师在研或刚结题的科研课题作为毕业设计选题的来源,设计出团队毕业设计选题,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团队毕业设计课题的新颖度,同时又能较好地反映各学科的前沿技术;(2)以赛制项目及科研训练等课外科技活动项目作为毕业设计选题的来源,设计出团队毕业设计选题,课外科技活动的可持续性、综合性强的特点,能调动学生兴趣、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3)以与地方施工单位或设计院所合作的实际工程项目作为毕业设计选题的来源,这种选题面向实践项目,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4)由教师根据生产实际自拟毕业设计课题,该类课题一般多为校企合作的水利工程设计,如水库工程初步设计、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等.在具体选题时,应根据学生的毕业去向有针对性定制相应课题,同时优化毕业设计课题内容. 1.3团队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与传统毕业设计一样,团队毕业设计其过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毕设前期阶段、毕设中期阶段和毕设后期阶段.团队毕业设计需对每一阶段提出具体的任务和要求:(1)毕设前期阶段,以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熟悉课题研究背景为主,总课题负责人组织团队成员进行研讨学习,明确总课题与子课题的关系;分课题的指导教师按要求布置并详细讲解毕设任务,同时要求学生通过集中讨论的形式深入研读学习(.2)毕设中期阶段,团队安排专门指导教师定期检查并督促各个子课题的研究进度,学生要定期汇报工作进展;学生每天做好工作日志,同时,指导教师对工作日志给出评语;团队成员要定期进行讨论,尤其是对毕业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共同讨论,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对仍不能解决的问题,由相应的指导教师以毕业设计讲堂的形式进行专题讲解毕设后期阶段,指导教师要督促学生按照学校要求认真撰写毕业设计论文,期间可安排一场科技论文写作讲座,以更好指导学生撰写科技论文;撰写完论文后,先交具体指导教师进行审阅,再由评阅教师评阅,只有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都认可后,才能参加答辩. 1.4团队毕业设计的成绩考核团队毕业设计模式中,学生成绩的评定既要考虑学生个人的贡献和工作水平,又要兼顾学生在团队中的协调配合能力和团队整体工作质量[3].因此,在团队毕业设计中,学生成绩由平时成绩、团队协作成绩、评阅成绩及答辩成绩4部分组成.团队毕业设计平时成绩根据该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的学习态度、纪律、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并由具体指导教师给予评分;团队协作成绩主要由指导教师团队根据学生日常汇报、平时讨论情况、中期评估对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进行评价;论文评阅成绩包括由指导老师对学生毕业设计完成情况和质量进行评价给予评分,以及由不同评阅老师给出评阅成绩;答辩成绩由答辩教师根据团队成员在答辩过程中的表现给予成绩.上述四方面成绩按一定比例加权得出该学生的综合成绩. 2水利类专业团队毕业设计的实践 南昌工程学院是一所水利特色鲜明、以工为主的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既要体现宽口径、厚基础的特点,又要体现应用型的特色.其下属水利与生态工程学院拥有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农业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及荒漠化治理等四个水利相关专业.我校配置完善的专业群为开展水利类专业团队培养模式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笔者在多年本科生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一直鼓励学生以团队形式完成毕业设计,不论是本专业的课题,还是跨专业的课题.在此过程中每人负责课题中的一部分,由于课题之间的联系,在做毕设过程中,学生为完成毕设,就需要主动交流、互相讨论,相互协作.以笔者所带的水利类跨专业团队为例,为了能使毕业设计课题更科学,指导教师团队在第7学期初就开始进行毕业设计选题工作.经过多次讨论,最终确定毕业设计团队的题目为“留金坝水利枢纽工程初步设计”,该课题来自工程实践.然后,将大题目拆分为两个子课题,分别为“留金坝水利枢纽工程初步设计—水工设计”、“留金坝水利枢纽工程初步设计———水文水利计算”.同时为方便学生选择,在各子课题下标明难易程度和具体指导教师.通过双向选择,最终组建了学生团队.该团队共有9名学生,3名学生来自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简称水文组),6名学生来自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简称水工组);团队指导教师有2人,由一名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师和一名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教师组成,其中,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教师是该项目的负责人.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老师具体指导3个学生,其课题主要任务是通过对留金坝坝址处历史流量资料进行设计洪水及调洪演算,得到留金坝水库设计洪水位及校核洪水位,为水工组坝体设计计算提供数据支撑,除此之外,水文组还需自行编程,实现水文计算程序化.一名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教师指导6个学生,其课题主要是通过水文组计算出的设计洪水位数据进行坝体设计,包括坝线、坝型的选择、枢纽布置方案比较、溢流坝的剖面设计、非溢流坝的剖面设计、细部构造设计等.由于本次团队毕业设计项目工程大、涉及的专业多,在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团队都安排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如查阅文献、熟悉课题研究背景、专题讲解、撰写毕业论文及毕设答辩等;同时,为督促学生毕设进度,要求学生每周做好工作日志,指导教师每周一对周工作日志给出评语,并现场就毕设做的情况进行提问,检查学生掌握情况,平时通过见面、发邮件或QQ进行指导,解决毕设过程中碰到的问题.通过团队各专业师生团结合作及相互配合,最终该团队较好地完成了毕业设计任务,其中,4人毕业设计成绩获优秀,5人获良好.通过这种基于团队培养模式的水利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指导法,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较好的锻炼,另一方面,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通过这种团队培养模式,也锻炼了团队中的年青教师,使青年教师指导水平得到较大提升.总得来说,本次毕业设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3结语 新形势下如何提高水利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质量成为每一位水利领域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问题.笔者根据所在单位南昌工程学院的水利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团队在多年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的实践和体会,提出了基于团队培养模式的水利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指导法.连续四届本科毕业设计团队模式的实践尝试表明,该培养模式下学生毕业设计质量有较明显改善,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培养,专业素质得到了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本文所提出的水利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团队培养模式及其相关措施对水利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及其他工科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基于团队培养的毕业设计模式是水利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探索,要进一步推广应用这种培养模式,还需要从学校层面建立并完善相关教学管理制度,特别是在团队培养模式指导教师工作量、考核等方面要出台相应激励政策,以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积极性,保障毕业设计团队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 作者:刘丽娜 刘卫林 单位:南昌工程学院 水利与生态工程学院 水利专业论文:水利院校电子专业论文 1水利院校电子专业面临的挑战 1.1传统维修行业的萎缩 电子集成化、小型化的不断发展、成熟,生产加工水平的不断提高,大规模生产下的电子产品价格一路下滑。如液晶彩电、手机等消费类的电子产品价格一路走低,一方面使电子产品的生产消费呈现繁荣和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电子消费类维修行业的快速萎缩,从事电子消费类产品的大量维修技术人员转行。同时智能化集成化技术发展使得电子消费类产品电路复杂,维修困难,知识技能要求高,行业技术垄断,社会吸纳维修技术人员能力下降,都降低了维修行业吸收消化电子专业人才就业的能力。 1.2招生宣传导向不利于电子专业 调查显示,初中毕业生受到父母、老师或者朋友、同学影响而选择专业的占60%以上。而水利院校以水利专业为特色,国家又对水利类中职生提供助学金的政策,导致学生扎堆于所谓的热门专业,冲击了电子与其它专业的招生。 2水利院校电子专业发展机遇 2.1开拓新产业 传统的电子行业不断萎缩,产业的升级转型注定电子专业的发展要适应新兴产业。现在的汽车电子、LED照明、智能防盗、物联网技术等都是未来发展的方向,这些行业吸收消化职业院校电子专业学生的能力较强。因此我们要认准方向,与时俱进,在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向上往这些方面靠拢。 2.2立足于传统产业 传统产业没有消亡,机器代替人工是一项高投入的行为,动辄上千万,并非是每个企业能够承受的,故机器代替人工目前仍然是大型企业才能做到的。中小型电子企业仍然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来满足生产需求。比如电子玩具产业,需要较多具有电子专业能力的人才。近年来,电子专业的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受企业管理层重视,岗位较好,有发展前景。打铁还需自身硬,提高自身职业能力完全可以在传统产业中占有一席之地。 2.3自主创业 为支持学生创业,国家和各级政府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涉及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诸多方面。电子产业分工的精细化,产品加工成本的下降,使学生有机会在电子产业链中的一环立足,开创事业。一种电子产品从方案设计,项目推广,元件采购,电路加工,产品组装,产品营销一整套完整的生产链中,每个环节都孕育着巨大的商机,可以吸纳大量的学生自主创业。学生所学的电子技术知识完全可以胜任创业需要。在深圳,笔者调研过两个人的微型电子公司,该公司的经营模式是接收产品方案,根据需方要求设计电路板,采购元件,外包完成产品贴装,返回公司经过调试完成产品的初级加工,再销售给下游企业。这种模式投入小,见效快,对专业技术要求不高,非常适合学生创业。 3水利院校电子专业发展之路 3.1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本地、服务于水利行业 电子信息业是全国五大支柱产业,在珠三角、长三角、闽三角地区及杭州、宁波等沿海地区广泛建设了电子产业群,吸引了大量的电子专业的技能人才。随着产业的转移,内地经济区引进一大批的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企业,使培养的人才更方便地服务于江西,服务于本地,能为本地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电子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等水利领域。比如水土保持科研项目,水利枢纽建设中就大量应用了电子传感器、智能自动控制等电子信息技术。随着物联网的推广应用,未来在水利类专业开设电子信息课程将更有利于培养出更多的具备电子信息技术知识的水利人才。 3.2加强校企合作 电子行业分工精细,每个企业对专业技术的需求都是不同的,对于学生来讲,在学校学习的课程广泛,在校学习时间短,针对性不强,会造成工作后专业技术不够用,满足不了企业对专业技术的需求。故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是专业发展的出路,有利于学生的自身发展。江西水利职业学院电子专业一直在探索校企合作的模式,通过订单培养或定向培养的形式为企业培养和输送人才,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对口就业,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3.3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 笔者认为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应该是确定专业培养方法,提升学生职业能力。首先,教师要注意追踪产业革命带来的新技术新成果,更加努力学习新知识新理论,以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二是整理以往教学改革的成果,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改理论。三是形成一套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3.4引进高端综合性人才 引进在电子技术硬件和计算机软件方面有一定造诣电子信息高端人才,可以满足未来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这些人才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锻炼、成长为专业带头人,带动电子专业团队的发展。 4结束语 信息与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使得电子产业分工更加精细,电子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更具针对性,只要我们与时俱进,锐意改革,培养的学生职业能力强,就能够在未来激烈的岗位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自身的价值。 作者:王文军单位:江西水利职业学院 水利专业论文:农业水利专业实习教学模式革新 一、认识实习的目的 通过认识实习,使学生建立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文特性、水资源分布和开发利用的概念,了解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和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的设计和运行管理等所包含的水文水资源内容,领会其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复杂性和发展前景。参观水文站,了解水文气象仪器工作原理,进行流量测验和泥沙测验,提高动手能力。了解典型蓄水枢纽、取水枢纽工程作用、平面布置,主要建筑物布置和细部构造及运行方式等;了解取水排沙原理,熟悉水闸、涵洞、渡槽、桥梁等水工建筑物的组成、作用、结构、平面布置及基本原理;参观水电站工程,了解水力发电流程,主要机电设备和各种水工建筑物类型、作用及布置。了解绿洲大型灌区规划、各种灌溉排水工程规划设计基本原理;了解渠系建筑物种类、作用和布置;了解新疆先进节水灌溉技术应用现状。了解水利工程的管理方法及特点,增强对工程实际的感性认识,丰富和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通过认识实习,可使学生对水利工程的总体或分部工程的结构构造、施工技术与施工组织管理等内容有一定的理解,进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习,可促使学生学习广大现场技术人员的优秀品质,为进一步学习水利工程专业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并巩固专业思想,树立献身祖国水利事业的决心和信心。 二、认识实习实践教学模式 1.实习点 由于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是培养具备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知识,能在农业、水利、水电、水保等部门从事水利工程(灌排工程、农业水土资源开发、水库枢纽、渠系建筑物等)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也可在土木建筑相关部门工作的综合性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因此认识实习的实习点必须丰富多样,涵盖主要典型水利工程。经过多年的实习积累,石河子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已形成了相对稳定而又具优化组合的认识实习点库。主要有以下几类:水文实习点:玛纳斯河肯斯瓦特水文站、头屯河水库水文站、金沟河水文站、乌鲁木齐河英雄桥水文站。蓄水工程实习点:平原水库:大泉沟水库、蘑菇湖水库、夹河子水库、猛进水库(均是土坝类型);山区水库:塔西河石门子水库(双曲拱坝)、头屯河水库(土石坝)、鸿雁池水库(土石坝)、乌拉泊水库(土石坝)、玛纳斯河肯斯瓦特水库(在建)。引水工程实习点:红山嘴电厂引水渠首(一级直线沉沙槽式、二级人工弯道式)、头屯河渠首(底栏栅式)及渡槽工程、乌鲁木齐河渠首。水电站工程实习点:玛纳斯河红山嘴梯级电厂=塔西河石门子水库坝后式水电站。灌溉工程实习点:玛纳斯河灌区灌溉工程、222团大型喷灌机及各种灌溉工程,大学试验农场灌溉工程、头屯河量水工程观测站。科研试验站:现代节水灌溉兵团重点实验室(石河子大学)、兵团灌溉中心试验站(五一农场)、中科院阜康荒漠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国家节水灌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疆)。水管单位:玛纳斯河流域管理处、头屯河流域管理处、巴音沟河流域管理处。生产企业:天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上各类实习地点可根据当年实际,优化实习路线和单位,形成不同的实习模式。 2.旨导教师 实习指导教师是实习环节的关键因素。学生在专业实习中是否有所收获以及收获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导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结合实际情况,实行老中青结合的不同专业合理搭配的专职教师加外聘教师以及实习单位技术人员组成实习指导教师队伍。每次实习时,根据实习内容和实习地点由系领导遴选具有高度责任感、丰富实践经验和深厚专业知识的教师担任主指导教师,当师资紧张时,通过聘用企业优秀技术人员担当实习指导教师,同时鼓励部分青年教师作为辅助教师参加实习指导,形成实习指导教师小组。我校水利建筑工程学院教师的相关专业方向主要有:水工水电方向、灌排及水保方向、水文水资源方向、水文地质及岩土工程方向、施工监理与测绘方向,实习时根据需要从各方向教师中优选。 3.实习模式 根据实习目标,对各实习点及路线进行优化组合,形成了以下几种相对稳定的实习模式。 实习模式一: 第一天:石河子——塔西河石门子水库、坝后式水电站——红山嘴梯级水电站、引水渠首——石河。 第二天:石河子——头屯河水库、水文站——渠首、渡槽、排沙漏斗——量水工程观测站——石河子。 第三天:石河子——夹河子水库——大泉沟水库——现代节水灌溉兵团重点实验室、大学农试场——天业集团有限公司。 第四天:石河子——玛纳斯河肯斯瓦特水文站——肯斯瓦特水库工地、红山嘴梯级水电站一级渠首——石河子。 第五天:专题讲座、整理实习笔记、撰写实习报告。前四天可根据各实习点实际情况调整先后次序。 实习模式二: 第一天:石河子——塔西河石门子水库、坝后式水电站——红山嘴梯级水电站、引水渠首——石河子。 第二天:石河子——头屯河水库、水文站——渠首、渡槽、排沙漏斗——量水工程观测站——昌吉头屯河流域管理处。 第三天:昌吉——猛进水库——222团——中科院阜康荒漠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石河子。 第四天:石河子——玛纳斯河肯斯瓦特水文站——肯斯瓦特水库工地、红山嘴梯级水电站一级渠首——石河子。 第五天:石河子——现代节水灌溉兵团重点实验室、大学农试场——天业集团有限公司。整理实习笔记、撰写实习报告。 实习模式三: 第一天:石河子——塔西河石门子水库坝后式水电站——红山嘴梯级水电站、引水渠首——石河子。 第二天:石河子——头屯河水库、水文站——渠首、渡槽、排沙漏斗——量水工程观测站——昌吉头屯河流域管理处——乌鲁木齐。 第三天:乌鲁木齐——乌鲁木齐河英雄桥水文站——乌鲁木齐河渠首——鸿雁池水库——乌拉泊水库——乌鲁木齐。 第四天:乌鲁木齐——猛进水库——兵团灌溉试验中心站—石河子 第五天:现代节水灌溉兵团重点实验室、大学农试场——天业集团有限公司。整理实习笔记、撰写实习报告。 4.保障措施 实习前准备、实习中思维实习后反馈三段式。 (1)实习前准备:知识准备+思想准备+行动准备。注重实习前的校内实习动员和课堂实习相关内容教学,往年实习情况介绍,组织观看往年实习相关图片。通过课题教学明确实习重要性及相关内容。认真学习实纲和指导书。实纲和指导书是指导实习顺利进行的纲领性文件,应根据实习地点的实际情况和要求,提前自学相关专业知识。先期通过网络等途径搜索了解目标实习地点工程概况。预先充分了解实习目的、实习单位、实习工程、实习程序、内容、实习计划安排、实习成果格式、考核方式、实习纪律、安全规章等相关要求和知识,熟悉实习中动手操作部分程序步骤、方法、要领,如流速仪工作原理、仪器操作、流速计算办法、公式等。召开实习动员会。实习动员是实习进行的第一个环节,指导教师可以按照不同水利工程类型分类指导动员部署。由指导教师明确实习性质、实习分组和指导教师组成,简略介绍实习地点工程情况,强调实习的重要性。明确实习任务,要求实习过程中,要把所学理论知识、规范、制度、定额与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力求融会贯通。做好实习衣食住行等相关准备工作。明确应该有哪些收获,注意培养团队精神。强调安全注意事项和实习纪律是保证实习效果的基本要素。 (2)实习中思维:多看、多听、多问、多动手、多思考。实习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事实上,学生对实际工程的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和不断积累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学生所具备的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的程度不同,其实习的收获有所不同。实习过程中多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学会思考,提醒学生完成实习规定的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实习体会等资料。让学生带着问题到实地去观察、体验和学习,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有利于逐步强化对实际工程和具体建筑物的感性认识,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实习现场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启发学生运用专业知识、理论积极为工程单位出主意、想办法,解决实际问题。 (3)实习后反馈:实习报告撰写、实习心得体会、实习建议意见、实习效果评价。实习结束后,督促学生尽.陕完成实习报告、实习心得体会、实习建议意见。创新考核办法,重视实习过程和效果,充分考虑实习前准备、实习中表现和实习后报告情况,主要考虑实习前的专业知识预习和准备工作、实习中出勤、组织纪律、团队精神、吃苦耐劳、奉献精神等实习综合表现、报告撰写、心得体会、建议意见等,给出实习成绩和学分召开实结会议,根据实习中出现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查找原因,根据学生和老师对实习单位建议的汇总凝练,可根据情况适时向实习单位反馈。总结会议按小组进行答辩。答辩中不仅教师提问实习问题,也要求学生提出一些实习的问题,调动了学生的实结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改革建议 在以上已形成的认识实习实践教学模式基础上,采取适当措施,进一步改革完善,主要建议措施有6点。1.制作实习实践教学网站通过往年实习图片展提前勾起学生兴趣和积极性。可以把一个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工程全录制下来,制作成照片、图片,课件或录像等,供学生随时观看,作为实习的一个补充措施。2.构建水利工程模型实验室通过沙盘模型将各种典型水利工程、水工建筑物、灌溉排水工程、天山北坡典型地形地貌、河流、地质等反映出来,使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均可观看、思考。3.建立学校与实习单位年度互访交流机制学校应与遴选的校外实习基地保持经常联系,挂牌实习基地要签订相关协议,领导层面要进行互访和交流,或者每年适当时候在学校召开实习实践教学年度总结会,邀请所有实习基地管理层参加,应派社交能力强的教师保持经常的联系,同时加强科研、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全面合作。学校应真正投入人力物力,建设实习基地,改善实习条件。4.尝试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充分利用校内实验室、节水重点实验室、校企产学研基地,除了传统的集中实习方式外,可考虑采用部分分散实习方式,利用课余、周末和节假日空闲时间到事先约定好的实习单位进行参观、调研、召开座谈会等。也可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完成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工作。5.创新考核方式适当抓取反面典型,实行综合考核末位重修制。另外,为提高实习效果和保证实习质量,可抽取部分学生进行实习答辩。6.建立表彰优秀实习指导教师制度由于实习指导教师工作非常辛苦,既要对学生讲解专业知识,还要负责学生的安全和管理,每天工作时间较长,相对课堂教学而言,实习指导教师的付出与收获很不成比例。为鼓励各位教师积极参与实习实践教学,建议对于每次实习中表现突出的指导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四、结语经过对认识实习实践教学的总结和不断改革探索,逐渐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认识实习实践教学模式,即实习点丰富可优化组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面向工程应用为核心的实习前准备、实习中思维、实习后反馈三段保障式的认识实习实践教学模式。做到具体指导、严格要求、严格考核,确保实习安全、顺利、高质量地完成,进一步增强认识实习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水利专业论文:农业水利专业招生难问题分析 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即原农田水利工程专业)是我国普通高等工科院校的传统专业,50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农业水利工程技术人员,足迹遍布祖国各地,他们为我国农业水利事业的不断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功勋。随着水资源危机的不断加剧,节水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建立节水型社会,首当其冲就是要发展节水型农业。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九五”期间,我国的节水灌溉事业取得了不菲的成就;进入新世纪后,党和国家又为农业水利制定了更加宏伟的“十五”规划,令人振奋。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严峻问题现有农业水利工程专业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严重匮缺,并且大有后继乏人的态势,已经真真切切地摆在我们的面前。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5/7,因此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是国家的命脉的地位就显而易见,这就决定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农业水利有着极强的依赖性。也就是说,农业水利事业的与时俱进和兴旺发达应该是整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坚实基础。众所周知,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才是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只有掌握了农业水利工程技术的人才,才是我国农业水利事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但我国农业水利事业是一个包括有亿万农民参与的劳动力密集型的弱质事业,其现状是人力资源丰富而人才资源严重缺乏。 纵观我国目前从事农业水利事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数量结构,均不容乐观。因此,除急需对包括广大农民、基层水利工作者以及有关专业设计院所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农业水利科技素质的提高外,更需要培养一大批适应新世纪科学技术发展要求的农业水利工程专业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否则就无法真正实现“十五”规划的目标。现在国内许多具有甲级、乙级资质的水利勘测设计单位中,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很少,“九五”期间,许多国家级节水灌溉工程和大型灌区续建配套项目的设计只有靠水工专业或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去做,结果在专家对设计成果审查时,经常会发现许多不该出现的关键性技术错误。在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高校招生计划较少,大学生包分配,毕业后就有了“铁饭碗”。 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与其他专业的毕业生一样,既不愁工作,工资待遇也有保证,所以报考该专业的生源供大于求。但现在,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渡时期,大学生毕业后不包分配,推向人才市场,双向选择。特别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等新兴专业的建立和高新产业的迅速崛起,对这类人才的需求量持续上升,使得这些高新专业的人才倍受宠爱,并且待遇丰厚,其他专业人才遭受冷落。在这种人才市场的导向下,出现了更多的生源在填报志愿时向新兴专业、时髦专业一边倒的现象,而高等院校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招生就必然要面临十分尴尬的局面。现以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河北省的招生计划为例:在河北省招生的理工类普通本科院校361所,而设有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院校仅有10所。原来在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方面办得很有历史、很有成就的院校,如西安理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郑州大学(原郑州工学院)等,现在都没有该专业的招生计划,具有百年历史的河北农业大学也只有30人的招生计划,用以维持专业不断线。在河北省计划招收的理工类本科学生约4.7万人中,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招生计划仅有96人(其中华北水利水电学院50人;河北农业大学30人;其他8所院校共招16人)。 再以各校录取的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学生的填报志愿情况为例: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录取的考生中,第一志愿只有1人;第二志愿只有12人,余下的37人均从服从调剂志愿中录取;扬州大学该专业计划招生175人,第一志愿者没有,均为调剂志愿;武汉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计划招生100人,但报考第一志愿的为数不多,主要从服从调剂者中录取。出现上述情况,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是:①考生对该专业的认识带有一定的偏见性,在填报志愿时,偏重于当前流行的、时髦的专业,认为当今处在电子信息时代,既然是“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不会有什么科技含量。②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考生从自身的利益考虑,认为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带“农”字,又是搞水利,肯定工作环境艰苦、待遇低。那么,同样是拿钱上大学,为什么不去选择待遇高、就业形势好的时髦专业呢?③国家虽然把农业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来抓,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培养农业水利工程专业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宣传力度小。④国家对开设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学校和就读该专业的学生缺乏必要的倾斜政策和激励机制。在信息社会中,高新技术和新兴专业飞速发展,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时代的需要,无可非议。但在任何时候,一个有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其国民经济决不允许出现畸型发展,作为国民经济重要基础设施的水利事业也万万不能偏废。 我国在今后更长的历史时期内,水利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要解决因“水多、水少、水脏”引发的事关国计民生的大问题,特别是要下大力气解决由“水少”和“水脏”而形成的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因此,急需大量能够在有9亿农民的农业大国中从事建立节水型农业、保护水环境的高素质人才。这种需求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我国已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后,就愈发显得紧迫。同时,充分开发和利用水利人才资源,用人才资源之长,补自然资源之短,也不失是一种积极应对我国水资源日益短缺局面的重要战略举措。而高等教育正是实现人才资源总量增加、质量提高、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提供优秀人才的根本途径。为此,高校开设了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也相继培养了大批此类人才。但随着在岗的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逐步走向退休年龄,再加上前几年金融专业热、房地产专业热、计算机专业热等,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年轻的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出现断档趋势,使得现有该专业人才明显不足。从目前开设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院校反馈的信息来看:武汉大学该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都到了省级水利部门和国家各大流域机构工作;扬州大学、河海大学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也不错;还有不少省、市级的水利部门专门到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去要该专业的毕业生等等。这足以说明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并不是社会需求明显不足的专业,而是一个对我国这样的农业国来说,其现实需求量和潜在需求量均很大的长线专业。现在,当国家更需要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人才时,考生却都不愿报考该专业,任其下去,必将后患无穷。 因此,我们提出解决“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招生难的问题刻不容缓,决不是杞人忧天,也不是耸人听闻,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现实。我们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需要开设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院校加大教学改革力度,进一步拓宽该专业口径,在主动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需要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也需要中学教师和学生家长教育考生应从国家长远利益考虑,积极报考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但是,更重要的是希望国家从政策上给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以保护,比如对就读该专业的学生由国家资助学费等,充分利用经济杠杆的作用和国家的舆论导向,及时向社会公布基础性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引导学生报考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的专业。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不培养和储备足够的掌握了现代化农业水利技术的专门人才资源,要完成历史赋予水利事业的伟大使命将无从谈起。所以,在发挥市场人才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同时,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更要注重对年轻人才培养的均衡发展,实现人才资源培养上的有序化、合理化和可持续发展,以保证国民经济各行业实际需要的人才资源源远流长。 水利专业论文:农田水利专业拓宽探讨 1农业水利技术专业的性质、服务对象 农业水利技术专业的学生要具备该专业的基础知识,能在农业水利部门从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等工作,把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成为具备在农业水利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工作的有较高素质的劳动者中的高级专门人才。从其目标看,农业水利技术专业应该是培养为我国农村经济服务的工程技术人员,是今后农业与水土资源工程之间的一个宽口径专业,从探索植物生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出发,揭示田间水、肥、盐、热等物质能量运移、转换效应的规律,开发有效的水土资源利用技术,规划建设水利、生态工程,达到兴利除害、发展农业、保护生态资源环境的目的。 2对农业水利技术专业的要求 山西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状况对全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山西省又是一个气候、环境条件比较恶劣、水资源十分匮乏的省份,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困难较大。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目前境内的小泉、小水已基本开发利用,地表水开发潜力很小。二是地下水严重超采,恶性循环不断加剧。三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工农业用水量不断加大。这样,靠开发境内地下水、地表水发展常规灌溉,促进农业上台阶可能性较小。这就要求水利职业技术院校的农田水利专业向农业水利技术专业拓宽,为此应作好下述工作。 2.1促进水利学科与农业学科的相互渗透,推动高效农业进一步发展经过多年努力,山西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已具有一定规模,但不少地方仍然存在着缺水的威胁,农业增产受到制约。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农业与水利脱节,人们忽视了水只有在得到适时适量的供应时,才能使农作物优质高产。这就要求农业水利技术能够从有利于农作物生长角度出发,对水土环境加以调节,同时,还需要采取农业生物措施。这样“双管齐下”,才能推动高效农业的更快发展。 2.2推动水利资源、农业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山西省水资源日趋短缺,水土流失、植被破坏,更加重了水资源紧缺的压力。山西省土地资源并不丰富,水土流失、荒漠化、农田有机质减少、养分亏缺等土地质量退化现象突出,大批农田仍处于低水平耕种状况。这就要求水利措施必须同生态环境治理相结合,采取退耕还林、植树种草等水保措施,从山地农田的蓄雨耕作做起,从小流域综合治理做起。农业水利技术应该在保护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 2.3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建立可持续发展农业农作物生长与土壤、水分、肥料和大气等因素密切相关,SPAC系统是一个连续的物质和能量转换系统,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农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水分环境因素的逆境条件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为了增强作物的生长抗旱能力,获得最佳产量,掌握作物在各个不同生长阶段允许水分亏缺的极限值和作物对干旱逆境适应的能力限度,也是农水技术专业需要解决的问题。该专业的有关课程将提供非充分灌溉的理论依据,使人们能够利用非充分灌溉理论促进水土资源的有效利用,发展节水型农业,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2.4推进农业水利的现代化、自动化管理 高效的农业水利工程需要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山西省目前尚无完善的自动化灌溉系统,现有灌区设施老化、退化现象也很严重。要加强遥控遥测等自动化管理新技术的应用,例如大面积土壤墒情、农作物生长情况的自动监测预报和遥感遥测技术,水土资源、生态环境的地理信息技术、灌排工程的自动量测,控制技术等。在管理方面,要用科学的规划方法研究水利工程的最优管理方案,要研究水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经济效益、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促进农业水利现代化建设。 3专业拓宽的几点设想 原农田水利工程专业以其基础扎实、技术基础课与专业课覆盖面宽、毕业生适应性强而受到用人部门的欢迎。但是,由于受传统落后观念的影响,人们存在着轻视农业、不愿下基层工作的社会偏见,严重制约了该专业的发展。而把农田水利专业向农业水利技术专业拓宽的目的正是在于适应人才市场变化的需要,以利于学生择业。新专业要保持原有优势,办成特色鲜明、适当向农业拓宽、适用性更强的专业。 3.1增设节水灌溉新技术课程 山西省缺水的事实,使供需之间矛盾日益尖锐。为使有限的水资源能够满足灌溉需要,必然要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因此,该专业应开设节水灌溉新技术课程。 3.2增设乡镇供水课程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日益提高,农村也不例外。昔日农村的生活用水不论从质量还是保证率方面都满足不了当今建设新农村的要求,因此。必然要对农村生活用水系统进行改造,针对县以下的广大乡镇及农村的改水任务,应开设“乡镇供水”课程。 3.3增设水利法规与定型设计课程 我国现在已进入法制社会,依法治国是党的十五大确定的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水利系统的干部和职工必须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质。水利专业的学生也应全面系统地掌握各种水利法规,以便在各种工作岗位上推进依法治水工作,使水利改革与发展的任务能顺利完成。大量田间建筑物定型设计可节约投资,快速施工。因此,应开设水利法规与定型设计课程。 3.4增设新能源技术及环境与发展课程 能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世界性的问题,为适应21世纪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农业技术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也应具有超前意识。增设新能源技术及环境与发展两门课就是为了适应这一需要。新能源技术课程主要介绍风能和太阳能的内容,环境与发展课程主要介绍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另外,考虑到农业水利技术专业对水土保持专业的内容也有所涉及,因此,还应增设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治理课程。 以上课程的新设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但要求教师更新知识结构,而且要求教师提高综合素质。为此,在改造课程体系的同时,更应先对教师进行培训,以适应新的专业教学体系需要。 水利专业论文:水利专业教学改革 1专业的优势、特色与不足 学院成立以来,学院领导曾多次组织专家对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进行评估,总结了本专业的优势、特色与不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本专业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主讲教师中博士2人,博导2人,硕士导师6人,教学、科研能力较强。 (2)近两年来科研经费比较充足。以本专业教师为主承担的国家“863”项目:“东北干旱、半干旱区节水农业技术集成与示范”,总经费700万元。此项目的实施,使本专业所有教师的科研能力明显增强。 (3)本专业是黑龙江省唯一具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学士学位3级学位授予权的水利类专业,毕业生在黑龙江人才市场上具有极强的竞争力。 (4)由于黑龙江省地处寒区,所以本专业的特色是在课程设置上突出了寒区的特点,例如开设了“水工建筑物冻害防治技术”、“寒区建筑物”等课程。适应了东北季节冻土区对农业水利人才的特殊需要。 (5)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实习经费不足,实习基地建设滞后,致使有些实习内容、时间大大缩水,有些实习项目无法开出,从而影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发展机遇 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发展恰遇建专业以来最好的机遇,主要为以下几方面: (1)“98”洪水之后黑龙江省连续遭遇5a干旱,使得全社会的水旱灾害意识进一步增强,一批水利工程相继上马,国家对水利行业的投资大幅增加,水利行业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从而对水利人才的需求大增。 (2)东北农业大学为教育部“211”建设大学,为了达到预期的建设目标,国家和黑龙江省都对学校大幅增加投资。 (3)东北农业大学正在积极准备迎接本科优秀教学质量评估,为了能够顺利通过本科优秀教学质量评估,学校增大了对各专业的建设投入力度。 3教学改革实践 通过专家评估,教师讨论,统一了全系教师的认识,认清了专业的优势、特色与不足,明确了专业建设的主攻方向和建设思路,即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进一步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力争将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再上新台阶、新水平。为此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进行了建设。 (1)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体,教师的素质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针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设计能力偏低的客观实际,学院从黑龙江农垦勘测设计研究院引进两名业务骨干,承担本专业4门主课“工程水文学”、“水利计算”、“农田水利学”和“水泵与水泵站”的教学工作。由于两名教师具有丰富的工程设计经验,同时工作态度又非常积极、认真,使得该4门课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师生中获得了一致好评。同时学院也非常重视农业水利工程专业高学历人才的引进,学院先后从四川大学、中科院地理所引进本专业博士后两名,这两名教师的加盟,大大增强了本专业的科研能力,同时对其他教师也是一个带动和提高,提升了整个师资队伍的素质。 (2)进行了教学计划的修订。教学计划的修订,是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因此从2001年起,连续3a对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其中尤以03级教学计划的改动最大,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①增加了选修课的课源。选修课的课源达到33门之多,增大了学生选择选修课的空间,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主动学习,扩大知识面;②部分选修课模块化。在选修课中,设置了3个模块:即水土保持模块,水电及建筑模块和工程管理模块。3个模块的设立,就是将选修课中一些相关的课程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专业方向。学生选修了一个模块,既相当于增加了一个专业方向,从而避免了部分同学盲目选课和选课不系统的现象,同时也会增大学生毕业时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③突出“水利工程造价”和“土木工程CAD”两门课在选修课中的地位。由于这两门课是实用性很强的课程,是对学生基本工作能力的培养,在实际工作中会经常应用,所以在选修课中特别突出了这两门课的地位。为了保证该两门课能被学生选到,不仅在各模块中设置,同时在非模块的选修课中也设置了这两门课。④将专业课前提至第六学期。将专业课前提至第六学期,将选修课集中放在第七学期,主要目的是保证主要专业课的教学效果。从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一部分学生由于考研,在第七学期几乎放弃了与考研不相关的专业课的学习,从而导致一些主要专业课的教学效果明显下降。为了保证主要专业课的教学效果,对专业课的教学时间进行了调整。 (3)积极进行实验室建设。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涉及7个实验室,它们分别是农田水利、水泵、工程地质、土力学、水力学、建材和水工实验室。由于设备老化及实验设备不足,致使有些实验无法开出,有的即使能够开出也达不到预期效果。为此学院借“211”建设和“本科优秀教学质量评估”大好时机,积极争取学校对各实验室的投资。3a累计争取投资300多万元,各实验室的设备基本得到了更新和补充,使得教学计划中的实验项目能够顺利开出,取得了较好的建设效果。 (4)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为了弥补实习经费不足,保证实习环节的教学质量,学院先后与黑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黑龙江农垦勘测设计研究院、哈尔滨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黑龙江省水利科学研究院、西泉眼水库管理局等单位合作,建设实践、实习基地。经过2a的运行,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5)结合工程实际进行毕业设计。学生毕业设计90%都直接派往设计部门或其他生产实践部门,使得学生毕业设计选题结合生产实际达到90%以上。这既使学生对学过的专业知识进行了复习运用、加深了理解,同时又使毕业生提前进入了工作状态,受到用人单位欢迎。 水利专业论文:农业水利专业汉语教学方法 1课程简介 水利专业汉语是一门基础课,是学校针对农业工程学院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大学二年级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学生而开设的一门先修课程。鉴于民族学生汉语水平普遍较低的实际情况,为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水利专业各课程的学习,学校编写了《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汉语》这本教材,内容共有三十八课,涉及十几门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课程。纵观全书,有覆盖面广、概念多、信息量大等特点。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于以后将要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简单的了解,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学习现状 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所开设课程难度相对较大,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少数民族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之前,首先要在文理学院预科一年,主要学习汉语基础知识。尽管如此,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少数民族学生涉及到专业学习时仍然存在一定困难。对于这样的现状,该课程的教学就存在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两难”问题[1]。摆在学生面前的任务是,既要努力学习汉语知识,克服语言障碍,又要学习专业课知识;作为教师,应改进传统的教学形式[2],采用灵活多样的讲授方法,努力探索适合于少数民族学生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讲透讲懂该门课程。 3教学方法及要求 3.1课堂教学 3.1.1语言及板书 针对以上所述学生状况,该课程任课教师务必使用普通话授课,避免使用方言,且必须掌握较适当的语速,对于某个问题的解释,尽量做到不用成语或多义词,多使用与专业相关的口语化的字词句,努力做到深入浅出,便于学生理解。同时,板书要工整规范,符合汉字书写的笔画顺序,对于生字、生词要用拼音给学生注明,并解释其意义。另外,对少数民族学生要一边解释,一边摘重点板书,否则学生就没法做笔记,从而影响到学习效果。 3.1.2互动式教学 互动式教学是任何一门课程教学都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尤其对少数民族学生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不断的与学生互动,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体验学习的快乐,从而提高学习质量,获得较好学习效果[3]。教师才会及时地掌握学生听课的具体情况,比如,哪些问题完全听懂了,哪些问题还一知半解,哪些人掌握了,哪些人还没有完全明白,等等的信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便可一目了然。另外任课教师随即可以针对具体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一种是调整自己的授课节奏,课堂上向学生作进一步解释;一种是增加课外辅导。同时必须强调学生预习和复习的重要性,在每节课开始之前,要对前一堂课的内容提问,进而更好地了解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教师及时调整授课方法,每节课授课结束要督促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只有严格做到教师与学生的每一教学环节的互动,才能够达到良好的授课效果。 3.1.3多种教学辅助工具的使用 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课程中,无论是概念还是某个理论,都有一定的抽象性,单凭语言解释,学生很难理解,如果教师能够很好的利用一定的教具进行讲授,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常用的教具有模型、挂图、照片、实物等。比如:画法几何当中的各种平面、曲面和立体,教师可以自己制作一些模型,并结合学生身边可见的事物进行联系讲授,往往可以使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涉及到水利工程测量的知识,比如水准测量,可以利用S3水准仪或自动安平水准仪讲授仪器组成及其使用方法,以及怎样进行水准测量的相关知识。 3.1.4开展课堂讨论 针对某些课程内容的讲授,采取课堂讨论的形式,可以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跃课堂气氛[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建筑材料部分,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常见的建筑材料有哪些种类?能不能举出一些例子?不同的材料有什么特点?等等的提问讨论,既可以使学生很好的把书本理论知识与实际当中的事物结合起来,又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5],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1.5合理把握讲课的深度 由于本课程是一门专业课开始前的先修课程,其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对后续课程有一个定性的认识和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了解乃至掌握,所以,要求教学当中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解释一定要准确,要能够体现本节内容的教学目的和重点,对知识的拓展,应该把握合理的深度,要根据学生听课中的具体反映进行调整,对于未能拓展的知识要给学生留为思考,以便学生在后续开设课程当中进一步重点学习。 3.2阶段性测验 针对本课程涉及面广、信息量大的特点,加之授课对象的具体情况,为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阶段性测验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可以采取词语听写、名词解释、问答题等的形式,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摸底,并给予准确的评分,结果向学生公布,记为平时成绩。这样既可以检查学生学习的状况,还可以激励学生互相竞争,形成较好的学习氛围。 3.3考试命题 考核方式采取闭卷考试,题型可以有填空、名词解释、问答、论述等多种形式,但无论选择哪种命题方式,都应该注意突出本课程的教学要求,能够反映本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和其在本专业课程教学当中的意义。闭卷考试命题考虑题量不要太大,既考查学生记忆知识的能力,还要考查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评分办法:平时测验及上课提问等占总成绩40%,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60%。 4结语 合理的课堂教学组织是保证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一把标尺。《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汉语》课程有其专业性和针对性,应注重使学生弄清楚该课程与以后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把握好这门课程的深度和覆盖面,突出该课程对学生以后专业学习的引导作用。只要教师勤于思考,积极探索适合于少数民族学生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会取得良好的授课效果。 水利专业论文:高校设农业水利专业的必要性 1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概况 农业水利工程是水利工程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是随着水利学科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1951年~1953年,在我国高校专业调整中,水利类设置的4个专业中就有农田水利工程。1963年,教育部组织修订高等学校通用专业目录时,又在农科类也增加了农田水利专业。其后,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又分别于1985年、1993年和1998年进行了三次调整。1998年调整时,将农田水利工程改为农业水利工程,归为农业工程类[1]。目前全国有近30所高校设有农业水利工程本科专业,主要分布在水利类院校、农业类院校和部分综合性大学。由于各高校专业基础不同,在规划、设计、勘测、施工、监理、运行管理及科研等领域各有侧重。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是建国后进行学科调整时从水利学科划分出来的一个分支,其专业基础与水利水电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工程等水利类专业相近,知识结构、专业内容和课程体系等也基本相近或相通,主要的区别是服务对象不同,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主要服务于农业和农村。农业水利工程是多学科交叉融合、 跨专业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技术型专业。 2专业设置的必要性 2.1农业的基础地位决定了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重要性农业是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行业,是人类的生存之本、衣食之源,是社会安定的保障。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安定,也关系到在国际竞争中能否坚持独立自主地位。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不兴,百业之兴无从谈起,农民不富,难以国泰民安。从我国农业发展现状看,尽管建国以后,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农业产量大幅增加,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发展速度相对滞后,农业仍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农业生产条件的进一步改善还有较大的空间。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总理在博鳌亚洲论坛2009年年会上指出,中国将重点加强农村建设和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着眼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农田水利重大工程建设,增强农业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的能力。因此,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仍需要大量的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业水利是农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离开农业水利事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将无从谈起。随着农业基础地位的加强,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在以往重视农业水利建设及管理的基础上,还将进一步加大对农业水利的投入,在全国范围内将长期需要大量的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人才,来科学合理地进行农业水利设施的建设布局以及管理运行。我国农业水利的建设和发展,经历了以解决人类生存生活为目的的原始水利阶段、以兴建水利工程为主要手段来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问题的工程水利阶段,现在正逐渐向着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环境水利阶段过渡。人才作为社会劳动力的智力要素和科学技术的能动载体,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先决条件。农业水利工程的专业人才是现代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合理布局、科学管理、高效运行及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和保障。 2.2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造成广西及西南地区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的短缺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以及各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经济和文化发展存在较大的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必然带来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平衡,直接导致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需求的不平衡。目前,我国开设农业水利工程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有29所,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华东,以及华中的湖北、西南的云南、四川等地,而华南的广西、广东、海南以及周边的贵州、湖南、福建、江西等省份的高校尚未开办农业水利工程本科专业。在这些未开办农业水利工程本科专业的地区,恰是我国农业总体发展水平较为滞后,同时也是气候条件较好、农业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在未来的农业发展中,本科层次的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可在这些地区发挥更大的作用。农业水利工程在全国范围来讲,尚不属于紧缺专业,但由于招生现状以及人才流动的自身规律,老少边穷省(区)无论在生源输送,还是人才吸引力方面,均处于劣势,人才短缺的解决较大程度上需要通过从本省(区)招生加以解决。广西是一个人多地少、耕地资源和水资源均短缺的地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必须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主要目标,把科技进步放在重要位置,通过改良农作物品种、加强农业水利建设、提高农业灌溉效率、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等措施,提高单位面积农产品产量。广西作为我国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边疆省区,农业在整个区域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及作用尤其重要。因此,十分有必要开办农业水利工程本科专业,为广西培养用得上、用得起、留得住的农业水利工程专门人才,并兼顾周边省份人才需求,为广西及所在区域的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3专业设置的可行性 3.1生源状况 按照现行招生状况,在广西高校设置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招生对象70%左右面向广西,区外招生以西南为主兼顾全国。而广西及西南地区目前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0%左右,本科升学率仅为20%左右。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国家教育政策向老少边穷地区的进一步倾斜,区内本科升学率将不断提高,升学率的提高以及广西及西南地区各族人民对高等教育的渴求是本专业生源的保障。此外,人们对教育的最朴素要求就是能够学以致用,广西及西南各省均是农业大省(区),农业在经济中所占比重较高,农业水利与人们生产生活紧密相关,而农业水利工程本专业最直观的学有所用特点也是生源的重要保证。 3.2就业分析 国家对于农业水利事业历来十分重视,从中央到县乡均有与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关系密切的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如水利部设置农水司、省区水利厅设置农水处、市县水利局社设置农水科、乡镇也有农水站,而各级各类水利水电勘测规划设计单位,大部分都设有农水设计室。这些机构的正常运转需要农业水利工程专门的人才不断补充;水利施工单位也急需具有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背景的施工技术人才;众多的大、中、小型灌区更需要大批具有农业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知识的运行管理人才。随着国家大力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进程,农业水利的地位和作用也将愈加重要,农业水利事业的大发展更进一步增加了对本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在广西及西南各省,农业的发展对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及社会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科教兴农”,必须以科教兴水为先导。在广西区内从事水利工作的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比例仅为8.4%;全区灌区管理单位具有初级职称以上的技术人员仅占职工总人数的14.3%[2],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就是较高学历人员的严重短缺。改变广西及西南各省落后面貌,必然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人才,改变水利人才短缺的局面更需要大量的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的补充。根据一些先期开设农业水利工程专业高校的招生规模和近十年来的社会需求,及未来10年的社会与经济发展趋势,国内每年需要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约为600~800人/年,其中广西区需40~60人/年,加上西南华南的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约为60~80人/年,在广西高校设立农业水利工程本科专业招生规模控制在60人以内,也就是两个班,将能够保证毕业生就业。 4结语 广西是一个农业大省(区)、水利大省(区),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设置的空白与农业水利在广西的地位极不相称。广西也是高等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各类专业人才较为缺乏,总体的生产及管理技术水平亟待提高的省(区),无论从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促进地方整体经济快速发展,解决“三农”问题,还是从提高老少边穷地区整体教育水平,促进地方整体人才素质的提高来看,在广西高校设立农业水利工程本科专业都是十分必要的;而根据广西高等教育的招生情况,以及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来看,该专业的设置也是切实可行的。 水利专业论文:水利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一、认识实习的目的 通过认识实习,使学生建立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文特性、水资源分布和开发利用的概念,了解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和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的设计和运行管理等所包含的水文水资源内容,领会其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复杂性和发展前景。参观水文站,了解水文气象仪器工作原理,进行流量测验和泥沙测验,提高动手能力。 了解典型蓄水枢纽、取水枢纽工程作用、平面布置,主要建筑物布置和细部构造及运行方式等;了解取水排沙原理,熟悉水闸、涵洞、渡槽、桥梁等水工建筑物的组成、作用、结构、平面布置及基本原理;参观水电站工程,了解水力发电流程,主要机电设备和各种水工建筑物类型、作用及布置。了解绿洲大型灌区规划、各种灌溉排水工程规划设计基本原理;了解渠系建筑物种类、作用和布置;了解新疆先进节水灌溉技术应用现状。了解水利工程的管理方法及特点,增强对工程实际的感性认识,丰富和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 通过认识实习,可使学生对水利工程的总体或分部工程的结构构造、施工技术与施工组织管理等内容有一定的理解,进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习,可促使学生学习广大现场技术人员的优秀品质,为进一步学习水利工程专业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并巩固专业思想,树立献身祖国水利事业的决心和信心。 二、认识实习实践教学模式 1.实习点 由于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是培养具备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知识,能在农业、水利、水电、水保等部门从事水利工程(灌排工程、农业水土资源开发、水库枢纽、渠系建筑物等)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也可在土木建筑相关部门工作的综合性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因此认识实习的实习点必须丰富多样,涵盖主要典型水利工程。经过多年的实习积累,石河子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已形成了相对稳定而又具优化组合的认识实习点库。主要有以下几类: 水文实习点:玛纳斯河肯斯瓦特水文站、头屯河水库水文站、金沟河水文站、乌鲁木齐河英雄桥水文站。 蓄水工程实习点:平原水库:大泉沟水库、蘑菇湖水库、夹河子水库、猛进水库(均是土坝类型);山区水库:塔西河石门子水库(双曲拱坝)、头屯河水库(土石坝)、鸿雁池水库(土石坝)、乌拉泊水库(土石坝)、玛纳斯河肯斯瓦特水库(在建)。引水工程实习点:红山嘴电厂引水渠首(一级直线沉沙槽式、二级人工弯道式)、头屯河渠首(底栏栅式)及渡槽工程、乌鲁木齐河渠首。 水电站工程实习点:玛纳斯河红山嘴梯级电厂、塔西河石门子水库坝后式水电站。 灌溉工程实习点:玛纳斯河灌区灌溉工程、222团大型喷灌机及各种灌溉工程,大学试验农场灌溉工程、头屯河量水工程观测站。 科研试验站:现代节水灌溉兵团重点实验室(石河子大学)、兵团灌溉中心试验站(五一农场)、中科院阜康荒漠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国家节水灌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疆)。水管单位:玛纳斯河流域管理处、头屯河流域管理处、巴音沟河流域管理处。 生产企业:天业集团有限公司。 以上各类实习地点可根据当年实际,优化实习路线和单位,形成不同的实习模式。 2.指导教师 实习指导教师是实习环节的关键因素。学生在专业实习中是否有所收获以及收获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导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结合实际情况,实行老中青结合的不同专业合理搭配的专职教师加外聘教师以及实习单位技术人员组成实习指导教师队伍。每次实习时,根据实习内容和实习地点由系领导遴选具有高度责任感、丰富实践经验和深厚专业知识的教师担任主指导教师,当师资紧张时,通过聘用企业优秀技术人员担当实习指导教师,同时鼓励部分青年教师作为辅助教师参加实习指导,形成实习指导教师小组。我校水利建筑工程学院教师的相关专业方向主要有:水工水电方向、灌排及水保方向、水文水资源方向、水文地质及岩土工程方向、施工监理与测绘方向,实习时根据需要从各方向教师中优选。 3.实习模式 根据实习目标,对各实习点及路线进行优化组合,形成了以下几种相对稳定的实习模式。 实习模式一: 第一天:石河子——塔西河石门子水库、坝后式水电站——红山嘴梯级水电站、引水渠首——石河子。 第二天:石河子——头屯河水库、水文站——渠首、渡槽、排沙漏斗——量水工程观测站——石河子。 第三天:石河子——夹河子水库——大泉沟水库——现代节水灌溉兵团重点实验室、大学农试场——天业集团有限公司。 第四天:石河子——玛纳斯河肯斯瓦特水文站——肯斯瓦特水库工地、红山嘴梯级水电站一级渠首——石河子。 第五天:专题讲座、整理实习笔记、撰写实习报告。 前四天可根据各实习点实际情况调整先后次序。 实习模式二: 第一天:石河子——塔西河石门子水库、坝后式水电站——红山嘴梯级水电站、引水渠首——石河子。 第二天:石河子——头屯河水库、水文站——渠首、渡槽、排沙漏斗——量水工程观测站——昌吉头屯河流域管理处。 第三天:昌吉——猛进水库——222团——中科院阜康荒漠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石河子。 第四天:石河子——玛纳斯河肯斯瓦特水文站——肯斯瓦特水库工地、红山嘴梯级水电站一级渠首——石河子。 第五天:石河子——现代节水灌溉兵团重点实验室、大学农试场——天业集团有限公司。整理实习笔记、撰写实习报告。 实习模式三: 第一天:石河子——塔西河石门子水库、坝后式水电站——红山嘴梯级水电站、引水渠首——石河子。 第二天:石河子——头屯河水库、水文站——渠首、渡槽、排沙漏斗——量水工程观测站——昌吉头屯河流域管理处——乌鲁木齐。 第三天:乌鲁木齐——乌鲁木齐河英雄桥水文站——乌鲁木齐河渠首——鸿雁池水库——乌拉泊水库——乌鲁木齐。 第四天:乌鲁木齐——猛进水库——兵团灌溉试验中心站——石河子 第五天:现代节水灌溉兵团重点实验室、大学农试场——天业集团有限公司。整理实习笔记、撰写实习报告。 4.保障措施 实习前准备、实习中思维、实习后反馈三段式。 (1)实习前准备:知识准备+思想准备+行动准备。注重实习前的校内实习动员和课堂实习相关内容教学,往年实习情况介绍,组织观看往年实习相关图片。通过课题教学明确实习重要性及相关内容。认真学习实纲和指导书。实纲和指导书是指导实习顺利进行的纲领性文件,应根据实习地点的实际情况和要求,提前自学相关专业知识。先期通过网络等途径搜索了解目标实习地点工程概况。预先充分了解实习目的、实习单位、实习工程、实习程序、内容、实习计划安排、实习成果格式、考核方式、实习纪律、安全规章等相关要求和知识,熟悉实习中动手操作部分程序步骤、方法、要领,如流速仪工作原理、仪器操作、流速计算办法、公式等。召开实习动员会。实习动员是实习进行的第一个环节,指导教师可以按照不同水利工程类型分类指导动员部署。由指导教师明确实习性质、实习分组和指导教师组成,简略介绍实习地点工程情况,强调实习的重要性。明确实习任务,要求实习过程中,要把所学理论知识、规范、制度、定额与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力求融会贯通。做好实习衣食住行等相关准备工作。明确应该有哪些收获,注意培养团队精神。强调安全注意事项和实习纪律是保证实习效果的基本要素。 (2)实习中思维:多看、多听、多问、多动手、多思考。实习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事实上,学生对实际工程的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和不断积累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学生所具备的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的程度不同,其实习的收获有所不同。实习过程中多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学会思考,提醒学生完成实习规定的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实习体会等资料。让学生带着问题到实地去观察、体验和学习,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有利于逐步强化对实际工程和具体建筑物的感性认识,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实习现场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启发学生运用专业知识、理论积极为工程单位出主意、想办法,解决实际问题。 (3)实习后反馈:实习报告撰写、实习心得体会、实习建议意见、实习效果评价。实习结束后,督促学生尽快完成实习报告、实习心得体会、实习建议意见。创新考核办法,重视实习过程和效果,充分考虑实习前准备、实习中表现和实习后报告情况,主要考虑实习前的专业知识预习和准备工作、实习中出勤、组织纪律、团队精神、吃苦耐劳、奉献精神等实习综合表现、报告撰写、心得体会、建议意见等,给出实习成绩和学分。召开实结会议,根据实习中出现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查找原因,根据学生和老师对实习单位建议的汇总凝练,可根据情况适时向实习单位反馈。总结会议按小组进行答辩。答辩中不仅教师提问实习问题,也要求学生提出一些实习的问题,调动了学生的实结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改革建议 在以上已形成的认识实习实践教学模式基础上,采取适当措施,进一步改革完善,主要建议措施有6点。 1.制作实习实践教学网站 通过往年实习图片展提前勾起学生兴趣和积极性。可以把一个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工程全录制下来,制作成照片、图片、课件或录像等,供学生随时观看,作为实习的一个补充措施。 2.构建水利工程模型实验室 通过沙盘模型将各种典型水利工程、水工建筑物、灌溉排水工程、天山北坡典型地形地貌、河流、地质等反映出来,使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均可观看、思考。 3.建立学校与实习单位年度互访交流机制 学校应与遴选的校外实习基地保持经常联系,挂牌实习基地要签订相关协议,领导层面要进行互访和交流,或者每年适当时候在学校召开实习实践教学年度总结会,邀请所有实习基地管理层参加,应派社交能力强的教师保持经常的联系,同时加强科研、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全面合作。学校应真正投入人力物力,建设实习基地,改善实习条件。 4.尝试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 充分利用校内实验室、节水重点实验室、校企产学研基地,除了传统的集中实习方式外,可考虑采用部分分散实习方式,利用课余、周末和节假日空闲时间到事先约定好的实习单位进行参观、调研、召开座谈会等。也可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完成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工作。 5.创新考核方式 适当抓取反面典型,实行综合考核末位重修制。另外,为提高实习效果和保证实习质量,可抽取部分学生进行实习答辩。 6.建立表彰优秀实习指导教师制度 由于实习指导教师工作非常辛苦,既要对学生讲解专业知识,还要负责学生的安全和管理,每天工作时间较长,相对课堂教学而言,实习指导教师的付出与收获很不成比例。为鼓励各位教师积极参与实习实践教学,建议对于每次实习中表现突出的指导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 四、结语 经过对认识实习实践教学的总结和不断改革探索,逐渐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认识实习实践教学模式,即实习点丰富可优化组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面向工程应用为核心的实习前准备、实习中思维、实习后反馈三段保障式的认识实习实践教学模式。做到具体指导、严格要求、严格考核,确保实习安全、顺利、高质量地完成,进一步增强认识实习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水利专业论文:高职水利专业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面对的机遇与挑战 摘要: 本文试图对我国高职水利类专业进行一定的剖析,并提出个人的一些建议,以期对促进我国高职水利类专业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一点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高职水利专业;新型城镇化;机遇与挑战 1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基本概述 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1.1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政治背景 2012年11月8日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2012年12月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2013年11月9日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1.2 我国现阶段新型城镇化建设现状 在未来二、三十年里,我国城镇化率每年将有1000多万人口转移到城市,这必然会带来劳动生产率和城市集聚效益的提高,带来城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投资的扩大,带来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增加,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 2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所面对的水利建设问题 2.1 城镇水利建设问题 2.1.1 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防洪标准偏低,排涝能力不足 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几乎都依河而建或河流贯穿其中,随着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的辐射作用,人口与财富大量集中在城市,而目前小城市及县城的防洪标准低,仅为五年一遇或十年一遇,有些县城几乎不设防;同时由于城区扩张,大面积地面硬化,使得暴雨产生的径流量成倍增加,加上受外河水位顶托,使得内水排不出,外河又倒灌,而目前大部分城区几乎没有排涝设施,造成市内排水系统不畅,排涝设施不足,城区经常遭受洪涝灾害,损失十分严重。 2.1.2 现有部分城镇盲目侵占城区河道,减少水面,导致洪涝灾害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必然造成人口增长、工业勃兴,同时也会出现对环境的忽视,因为在小城市及县城建设中,土地利用价值高,受经济利益驱使,为了多争一块土体,盲目侵占河道和蓄滞洪区,将城区河道排水改为管道排水,在上面兴建街道和商业城等设施,使得城区水面积急剧减少,天然调蓄功能不足,内河排水不畅,易淤积、堵塞洪水通道。 2.2 农村水资源利用问题 2.2.1 水资源利用率低,生活安全用水不能保障 长期以来,传统的粗放灌溉方式造成水资源极大浪费。在农村生活用水方面,中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很低,大部分地区没有给水排水设施。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中国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目前,中国农村安全饮水发展水平与中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 2.2.2 水资源需求结构不合理 目前农村用水量中,农业用水占绝大部分,工业和生活用水比重很小。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工业用水和城镇用水将大幅度增加,农业、工业、生活用水结构将发生变化,三者之间的矛盾将会明显体现出来。 3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水利建设的任务 3.1 城镇水利建设任务 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改造整治内河水系,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主要解决防汛、引水、排水、水环境等问题。坚持水利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建立起良好的河流景观与滨水环境,绿依水,水依城,将城区建设成与水融为一体的特色景观环境。 3.2 农业水利建设任务 在城镇化进程中,必然会伴随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以及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逐渐转移这一结构性变化,但是粮食安全保障是我国的国策,这就要求通过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等手段完善这一保障,这些手段就要求大力发展现代农村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把水利工程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利用水资源。 4 高职类水利(群)专业毕业生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机遇 4.1 机遇好 中央确立的新型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规划将本质上推动水利建设的发展。十二五规划全国水利投资累计总额将达到1.8万亿元。中央统筹将有利于农田水利建设财政资金的落实。每年土地出让收益提取10%资金(1000亿左右)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尤其中央财政按20%比例统筹资金的提取将逐步落实到一些重点项目中,并平衡部分区域水利建设。 4.2 高技能型水利建设人才需求旺盛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的发展不断深入,要完成上述任务就需要大量的水利工程施工与管理人员,大量农村人口的转移,部分人员经过一定的技术培训,可以填补水利行业中对普通技术工人的需求,然而基层一线的水利管理队伍人才,特别是具有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十分缺乏。水利行业一线具有环境复杂、条件艰苦、技术难易差异大、生产系统复杂庞大等特点,同时社会的发展,大量的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艺等高新科技的应用也已初见端倪,这就更是需要具有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4.3 高职类水利(群)专业毕业生具有的优势 高职类水利(群)专业培养的人才目标是适应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备水利工程读图、绘图、施工技术、设计变更、监理、预算等能力,能够从事水利建设一线的施工、管理、小型工程设计等工作任务的施工员、监理员、预算员、质检员、材料员、安全员等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而这就注定了这类毕业生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 5 高职类水利(群)专业毕业生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挑战 5.1 专业知识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 水利面临着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培养新要求的水利人才,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水资源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保护水环境,建设节水型社会将是今后水利建设的重点任务。目前高职院校开设的水利类专业基本上是传统水利工程,这就要求专业设置或课程选择上要逐步适应现代水利和可持续发展水利的需要。 5.2 求职意愿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目前毕业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境改变造成择业问题,一是部分毕业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愿意到生产一线,怕苦怕累。二是就职地区选择方面,仍倾向于大中城市或离家近的地区。三是不愿到与国营企事单位脱钩单位和私人企业单位,只想去国营企业、行业单位。四是没有人生的规划,盲目追求高工资,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与就业的环境。 新型城镇化建设恰恰是需要农田水利建设,小型湖泊河道生态整治,小城镇防洪治理等工程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如果毕业生不能有正确的就业观,就会失去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所得到的机遇。 水利专业论文:水利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本文针对水利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系统分析人才培养过程中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模式方面存在的弊端。结合水利事业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从“能力本位教育”出发,首次提出 “一个导向、一个原则、两个适应、三个转变”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创建“3+2+1+1+1”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水利及其他相关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水利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十二五”时期是全国加快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首次将水利事业提升至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核心工作。按照中央部署,为实现水利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各省相继实施“水利人才111工程”(即:“十二五”期间,培养100名优秀高级水利专业技术人才,100名优秀中青年水利技术人才,100名高技能水利职工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教育部门应担起重任,加快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水利事业高端人才,为加快发展水利事业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一、水利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家对水利人才的需求一直呈上升趋势。目前,全国共有72所高校和科研单位招收水利专业学生,其中,每年招收本专科学生5000余人,招收研究生2000余人,在校生总数约为18000人。虽然专业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加,但从实际需求情况看,仍急需一批专业技术扎实、实践能力强的优秀技术型人才。按照总理在第四次全教会讲话中重点强调的创新人才培养方针,各高校一直在致力于水利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并付诸于实践。侯新(2012)提出[1],水利高职院校应采取“校企一体、学训融合” 的人才培养模式;王婉莹(2012)对水利科技人才进行界定[2],从内培外引、完善人事机制、拓宽交流渠道等方面分析人才培养现状,提出水利科技人才培养的措施和建议;莫崇勋(2011)提出“以比赛促创新,高年级带动低年级滚动式发展”的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3];刘汉东(2011)以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为例[4],就省部共建模式下如何完善水利人才培养进行研究;陈楚(2009)论述水利行业人才内涵与特征[5],介绍水利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取得的成效以及我国水利人才目前的结构,针对我国在水利人才方面存在的总量规模较大而高层次人才相对不足,人才知识和能力技术技能单一、专业知识面较窄、人才学历偏低等问题,提出改进水利人才培养机制的建议;孙兴民(2008)创新水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水利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6],提出要坚持工学结合,构建以基本技能与专业技能培养为主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体系,及以岗位技能训练为主的实践训练体系,把职业技能认证课程融入到课程建设中去;张朝晖等(2007)围绕农业水利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方案架构、方案付诸实践支持条件等三个方面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7],重新审视原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对原有人才培养体系进行较大改革与重组,建构新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实践基本达到预期效果;张黎骅(2006)根据四川农业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特点及规划发展的需要[8],构建并打造适应新世纪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陈永灿(2002)对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实行“专业技术+建设管理”的培养模式[9]。这些研究成果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水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并付诸实践。 二、水利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根据国家“十二五”水利人才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十二五”末,水利系统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占专业技术职务人员的比例由2010年的13%提高到15.0%,其中,部属单位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比例由36.0%提高到41.0%;地方水利系统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比例由17.0%提高到20.0%。按照这一需求,结合水利产业的发展,提出新时期高校水利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应在 “三个转变”的基础上,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一)必须注重教学观念的转变,由注重知识传授变为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但传统教学模式多以理论传授为主,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对不足。这种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常表现为“谈理论头头是道,一谈实践则不知所措”。这也是很多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同等工资标准竞争不过技校学生,出现白领过剩、蓝领短缺现象的根本原因。知识天天更新,技能终身受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授予学生知识,更应教给他们学习应用知识的技能,将理论课和实践课融为一体,如“工程测量”、“水利工程施工”、“工程地质”、“建筑材料”等水利专业核心课程,在讲授时要突出实习课的教学效果,要在实践、实习课上注意渗透基本理论知识,将检验学习成绩的考场设在实践当中,这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复合型人才。 (二)必须注重教学内容的转变,由注重大纲教学变为注重适应就业需求教学 当前,学生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就业问题。但是,当前很多高校教学内容与社会需要存在着脱节现象。学生获得一份工作来之不易,工作中却发现学非所用,需重新学起,不能很快地进入工作角色。出现这种情况的直接原因是,长期以来,水利教学过于以课本与大纲为主,教学内容没有结合当前水利工程设计、监理、施工等实际需要,不能在教学内容上做到与时俱进,不能在教学需要上满足社会需求,不能在教学目标上适应就业需要。所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加强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更新,要多与用人单位沟通,及时掌握了解最新的社会需求,及时调整教学重点。要在专业课设置方面突出“适用”原则,使培养出的学生具备“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就业与从业能力,适应水利就业岗位的用人需求。另外,学校每为社会和企业输送一个优秀的人才,就会提高本院校的声誉,带动更多学生就业,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三)必须注重教学模式的转变,由传统讲授式变为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方法 现在大学课堂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在课堂上实施单向控制,课堂上多为教师的声音,少有学生的声音,课堂上传递的只有知识,而少有沟通和交流,课堂气氛较沉闷。对于像“水力学”、“水工建筑物”、“灌溉与排水工程学”等专业课,学生面对着陌生的构筑物进行分析计算,如果不保持高度集中的精神状态,很难达到教学目的。造成此现象存在若干的客观因素,如学时有限、教学任务过重、班级学生人数过多、合班上课、学生性格内向(上课只愿意听,不愿发言)、 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等。另外,新时代学生的思维活跃,个性均较强,对不感兴趣、不喜欢做的事绝不参与,即使对学习与考试亦是如此,课堂上常表现为“隐匿式”逃课的现象:或看小说,或交头接耳,或玩手机发短信,或吃东西,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师的讲课热情,故应多开展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 综上所述,针对国内水利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水利事业发展前景以及复合型人才的实际需求,本研究提出“一个导向、一个原则、两个适应、三个转变”的水利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定位:在农业水利国家特色专业建设中,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观战略出发,立足于水利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以“现代水利建设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强基础、宽口径、多方向、重在素质教育”为原则,遵循创新技术人才培养规律,适应现代经济和农业发展的需要,适应农业院校产学研办学模式发展的需要,从“以专业为中心”向“以综合素质培养为中心”转变,从“以课堂为中心”向“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配合”方向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水利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就是与农业水利工程的发展、现代农业水利注入新的内涵外延、人才规格的特征、人才知识、能力结构等诸多因素保持动态平衡的过程。 三、水利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水利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基于“一个导向,一个原则,两个适应,三个转变”的水利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定位,以突出学生厚基础、重个性发展为具体方式,从“能力本位教育”出发,优化水利类专业创新型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模式。(1)在水利类专业创新型课程体系优化方面,合理构建水利类专业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平台,对专业课程知识体系进行梳理和调整;对各方向模块进行重新整合,增加创新教育类选修课,使学生每选修一个模块,就相当于增加一个专业方向,避免盲目选课与选课不系统现象,切实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2)在水利类专业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方面,依托水利专业基础教学平台、实践教学平台、科技创新活动平台,结合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训练、科技制作等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从基础实践、综合实践、设计实践、创新实践四个层次出发,探索构建水利类专业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创造优良的实践教学软硬环境,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3)在水利类专业创新型教学模式优化方面,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选用的教学环节中,探索系统的、可操作的教学范式,优化教学模式,构建创新型课堂。基于以上三方面的优化,构建“3+2+1+1+1”的水利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即“3个学期的专业素质教学+2个学期的职业技能培训+1个暑假认识实习+1个暑假生产实习+1个学期的顶岗实习”,实现工学交替、强化生产育人。其基本思路是:新生入校后,先经过前两个学期的公共基础课程平台教学(“教、学、练、做”一体化),使学生初步具有水利工程读(识)图、工程测量、计算机应用等能力;利用第一个暑假认识实习,在生产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识读水利工程图、工程测量的能力,增强感性认识;通过第三学期通用技术平台课程(包括工程水力学、工程地质与土力学、建筑结构、建筑材料等)和第四学期职业技能训练课程(水工建筑物、水利工程施工等)的教学,使学生学到相关的专项技能;通过第二个暑假生产实习,加强学生的专项技能,学生适应生产的能力将进一步提高,并且为全面参加顶岗实习奠定基础;第五学期的校内职业技能培训,主要针对专业技能考核、选择专业方向安排的学习,还包括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的专题讲座等;第六学期学生参加第三阶段的顶岗实习。通过三个阶段的实习,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层层递进,职业素质全面提升,在生产中逐步实现学生向生产者的转变。这种以校企合作为途径、以工学结合为手段,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必然要求师资队伍、实验实训条件、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方面予以配套,从而促进专业建设的全面提升。 本文紧密结合当前水利事业国际化的特点和水利科技领域的人才需求,科学全面地分析导致水利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不足的根本原因,首次提出培养水利类专业创新型人才的方案(定位培养目标并构建培养模式),本研究成果将直接应用于东北农业大学农业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三个水利类专业人才培养,每年受益人数稳定在450人左右,同时可为其他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提供借鉴与参考。 水利专业论文: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水力学》课程双语教学模式探索 摘 要:《水力学》课程双语教学是安农大工学院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的新尝试。该文对《水力学》课程双语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从教学前准备、教学模式和教学组织及教学考核3个方面阐述了具体实施情况,总结了实施该教学模式的体会,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水力学》课程;双语教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教学模式 双语教学是高校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尝试。与传统的英语教学相比,双语教学更重视英语与学科的渗透,让学生全方位地应用英语。双语教学不仅仅让学生以英语为工具获取知识,更重要的在于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2001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各高校在本科教育方面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这对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目前在我国各高等院校中,双语教学已成为衡量本科教学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1-4]。我院于2011年起开展校级双语教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工作,其中,对农业水利工程本科专业《水力学》课程实行双语教学,这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和突破,是在教学实践中值得不断探索、实践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水力学是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水的客观运动规律,以及水与其它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水力学广泛应用于土木建筑、给排水、水文环境、机械、动力、动能、化工、石油等领域,也是本校农业水利工程本科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随着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国家对水利工程建设的投入逐年加大,建设项目增多,任务繁重,而水利工程专业的人才却十分紧缺;与此同时,对水利工程人才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高校培养人才的责任层面来说,作为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输送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为此,在本科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不断地开展相关的研究探索是非常必要的。 《水力学》双语教学模式的探索是本校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本文将具体阐述该课程双语教学的模式及实施情况与体会。 1 《水力学》双语教学前的准备 双语教学不同于纯外语教学,不再是以前常说的“用外语上课”。纯外语教学把外语当作一门课程,把语言学习作为教学目的,而在双语教学中,外语教学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和教师的英语运用能力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实施前,对学生们的英语水平进行摸底是非常必要的。《水力学》课程通常在本科二年级下学期开课,在此之前有部分同学已经通过了英语四级甚至英语六级考试,这部分同学无论是听课能力还是理解能力都有一定的优势。而对于农业院校的工科同学来说,英语水平不高是普遍现象,有部分没有通过英语等级考试的同学在词汇量、听力等方面非常受限,因此,有必要在教学实施前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进行摸底。笔者对我院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一年级和二年级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内容涉及3个方面,一是当前学生通过英语等级考试情况;二是学生学英语的主要渠道和时间保证情况;三是对《水力学》双语教学的中英文学时分配比例的建议和双语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困难预测。从调查结果分析来看,50%以上的同学还没有通过英语四级,同学们学英语的方式比较单一,基本上以背单词、看外文电影为主,每天学英语的时间基本保持在1h左右,对双语教学的期望是30%英文,70%中文,普遍认为听力是双语课程教学中的最大困难。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初步掌握了学生的英语使用水平,为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实施具有本专业特色的双语教学提供了依据,奠定了基础。 同时,为了配合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我们为同学们准备了《水力学》教学中经常用到的专业词汇表,便于同学们在课程教学前进行预习,以利于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促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材料。 教学前的英语水平摸底工作有利于教师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因材施教。 2 《水力学》双语教学模式和教学组织 教材选择和教学内容的选定是课程教学前需考虑的重要内容。经过广泛调研和结合本专业的学生特点,我们使用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水力学》双语教材。该套教材比较适合于初次接触《水力学》双语教学的学生学习,中英文并重,先用英语阐述,后面紧跟汉语内容,能够使学生循序渐进地逐步适应双语学习模式。同时,在教学内容选择方面,主要考虑《水力学》课程内容比较多,基础部分使用双语教学,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因为基础部分的内容和大学物理的衔接比较紧密,学生对课程内容比较熟悉,而进展到课程教学的中后部分内容时,学生比较陌生,许多概念对他们来说都非常新,应用双语教学,学生学起来会比较吃力,因此,在教学内容选定上,我们初选以前4部分章节作为双语教学的重点内容。 在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和教学组织方面,采用多媒体教学十分必要。《水力学》课程涉及很多公式的演算,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板书是主要的教学方式,用英文推算公式,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精心制作能够抓住学生眼球的多媒体课件非常必要,特别是在基本概念的讲述中,适当穿插某些概念的趣味性应用或者是比较知名的历史事件的介绍,辅以图片或视频资料,可增加课堂的新颖性,提高学生的接受程度,也可帮助学生加快适应双语教学。 同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有意识地在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教师的科研工作,补充学生可以亲眼目睹、亲自参与的科研实例,使学生学习掌握的水力学专业知识不仅仅停留于书本。比如在教学中穿插介绍我院在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中获奖的科研项目,通过学生们自己用英文介绍,教师辅以说明,激发同学们学习水力学的兴趣,提高应用英语的能力,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3 《水力学》双语教学考核方式 双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既掌握专业知识又能提高语言能力。在《水力学》双语教学中,根据本专业与课程要求,结合双语教学的特点,采用开卷与闭卷、笔试与口试、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既要衡量基础知识的接受程度,又要反映能力的提高程度,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在《水力学》课程考试中,采用了闭卷考试(占70%)与课堂考核(占30%)相结合的办法。闭卷考试着重考核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基本理论与概念的考核为主;课堂考核着重考察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以课堂发言为主,这样学生就必须在认真学好水力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努力提高英语交流水平,避免出现学生消极对待双语教学的现象。 4 体会与建议 抓住校级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契机,笔者进行了《水力学》双语教学实施方式的探索,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体会,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如下。 双语教学是教学改革的一种尝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经过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首先,学校层面应进一步加大双语教学的支持力度,并积极加以引导,充分重视双语教学专业创建工作,创造和完善双语教育环境,成立校双语教育实验领导小组和教学研究小组,加强对开展双语教学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教学指导,减少双语教学的盲目性。其次,提升师资水平。双语教学实施的关键在于有一支过硬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因此,要对双语教学的教师进行培训,包括组织到其他开展双语教学比较好的学校观摩学习,教师之间要开展相互听课、相互督促和相互学习活动,提高教学水平。第三,夯实学生的英语基础,特别要注意因材施教,要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摸底,做到心中有数,而且应尽早让他们接触专业英语词汇,这些都是促进双语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举措。因此,建议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应该为双语教学的开展打下基础,加强专业词汇、专业术语的学习。此外,在课堂教学中,还要避免采用枯燥的教学模式。本来学生接受工科知识就觉得难,而加入英语后更增加难度。为了避免学生产生厌学、弃学的情绪,最好能在课堂教学中辅以趣味性较强的教学视频、图片等以及实际科研项目,培养学生乐学的兴趣,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双语课程,提高双语课程教学效果。 水利专业论文:水利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探索 为了大力培养适应水利水电行业和国家(尤其是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水利工程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水利工程专业积极探索和创新水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打造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有机结合的水利水电工程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提出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改革工作,与企业人事部门协作,优选企业导师,并制定企业导师管理办法,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本文将就水利水电学院水利工程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方案、已有成果进行分析讨论,以期对现有模式进行更好的改进。 一水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方案 水利水电学院水利工程专业以实际应用和职业需求为导向,将专业基础知识、应用技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先进方法和能力培养进行有机结合,同时基于水利工程领域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现状,建立针对性强、知识结构完整、课时配置合理、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时充分考虑与水利工程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相联系,提高所培养研究生在本行业相关职业资格认证中的优势;同时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中期考核与西安理工大学研究生学术年会有机结合,不仅考核研究生课程学习情况和论文研究进展情况,同时锻炼学生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同时,根据学校与行业联系紧密的特点,发挥校友纽带作用,依托校友关系在青海、新疆、甘肃、宁夏、陕西、黑龙江等地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已建立实践基地有19个,其中西北水电勘测设计院、中国水电第三工程局、中国水电第十五工程局、陕西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黄河上游水电开发公司、黄河上中游管理局等西北大型企业更是与水利水电学院签订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协议,并设立了研究生实践基地。同时学校投入大笔资金建设实验室及完善实践基地,各大型企业均有配套资金用于实践基地建设与完善。 为了更好地推行本培养模式,水利水电学院不仅在硬件上进行改革,在软件配套上同样极为重视。学院秉承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合理的原则,为培养研究生建立了一支校企联合,以名师、专家为主体的实力雄厚的培养团队。同时学院还投入大笔资金用于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展专家讲座、学术论坛,进而为研究生学习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同时鼓励学生多与企业联系,积极参与企业实践,并向参加企业实践的学生每个月发放一定额度生活补助。 同时为确保校外导师培养质量,水利水电学院还制订了严格的校外导师遴选制度,要求校外导师需由经单位推荐、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本人认可的人员担任,同时要求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极为了解本工程领域前沿发展状况且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年龄不超过55岁;掌握本专业学位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教学或实践经验丰富,具有解决所属专业学位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独立指导硕士生进行实践活动和论文写作的能力。校外导师负责制定论文研究计划,检查论文进展情况,作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思想工作,督促论文工作进度计划的按期完成,保证3次进度报告的考核与检查。双导师应加强联系与沟通,为专业学位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负责。 在整个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校外导师主要负责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工程技术实践与工程管理实践活动中应用所学知识能力的培养与指导,以及论文选题与学位论文实践部分的指导等。校外导师应经常交流指导情况,使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能力不断提高。为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每名校外导师须与我校一名导师合作共同指导,不可独立指导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 二水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的成果 1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在推行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几年时间内,已毕业研究生在各自单位发挥了重要作用,涌现出一批大中型企业的董事长、经理、企业的总工等,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企业的技术进步、企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如我校毕业的工程硕士夏忠,是全国首届“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端木礼明作为河南黄河河务局总工,主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多个专题和项目。 2产生学校其他学科探索校企联合培养的联动效应 继水利水电学院水利工程专业推行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取得一定成效之后,学校其他专业亦纷纷推出适宜自己专业的校企联合模式,电气工程、工商管理硕士还被选作为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学科,电气工程学科与西安宝德自动化有限公司签署了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协议,并设立了研究生实践基地,同时设立每年10万元研究生创新基金,用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新型模式的推出,在学校内产生了较好影响。 3推动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改革 由于学术型研究生与专业型研究生培养目标不同,就业方向不同,因此,在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同时,必须改革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机制,提升学术型研究生理论与方法创新能力。由于本专业用于创新,结合严格、缜密的培养方案,我校水利工程(本、硕、博)入选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进一步促进提升了水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水平。 4促进同行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改革 2011年11月,召开了由水利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教育协作组承办的全国水利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工作研讨会,会议就“全面推进工程硕士培养工作,切实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进行了探讨,我校做了大会主题发言“水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探讨”,与兄弟院校交流综合改革经验,反响较好。 三水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的主要体会 1以实际应用和行业需求为导向,优化了培养方案 根据行业对人才知识与能力的需求,优化培养方案,制定面向企业的课程体系;根据工程技术难题,确定论文选题;采取校企联合指导小组模式,指导学生开展研究工作;论文采取企业和高校双盲审制度,保证培养质量。 2以实践教学为主线,构建了校企联合的订单式培养模式 以人才需求和科技合作为基础,以订单式培养为着力点,构建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实现校企双赢。一方面解决了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另一方面为企业人才引进提供了便利。 3以能力素质提高为核心,改革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式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订单式培养为主线,在招生中,实行双向选择,校企联合考核能力,订单式招生;在理论实践与教学过程中,实行模块式培养,半年在学校学习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半年在企业、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完成实践环节;在论文研究阶段,一年时间在企业完成论文工作;毕业后订单企业审核并就业。 西安理工大学在水利工程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过程中,形成了“严谨的治学作风,严肃的教学态度,严格的培养管理”的优良传统;我们将不断加强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与实践,依托学校学科和企业优势,构筑高水平的办学平台,实施校企联合订单式培养模式,注重基础,强化实践,致力于培养扎根西北、敢为人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 四关于水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的思考和建议 我校水利水电学院的这次创新性研究培养模式改革,根据行业对人才知识与能力的需求,并进而优化培养方案,制定面向企业的课程体系;同时根据工程技术中存在的难题,确定论文选题,采取校企联合指导小组模式,指导学生开展论文研究工作,构建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实现了校企双赢。 研究生经过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培训具有了就业竞争能力,但由于国家近年来本科生、研究生的招生数量逐年增大,因此就业时本校学生之间竞争也非常激烈。为缓解研究生就业压力,可以考虑订单式培养模式。在招生中,实行双向选择,校企联合考核能力,订单式招生;在理论实践与教学过程中,实行模块式培养,半年在学校学习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半年在企业、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完成实践环节;在论文研究阶段,一年时间在企业完成论文工作;毕业后订单企业审核并就业。一方面解决了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问题,另一方面缓解了学生就业压力,再次有效实现企业双赢。 同时应进一步加大对全日制联合培养学位研究生实践单位的政策或资金支持力度,并尽快出台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标准及考核方法,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水利专业论文:高职院校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摘要】高职教育重在培养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已成为我国当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本文按工作过程系统化要求,分析高职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思路,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高职教育 课程体系构建 研究与实践 一、引言 我国高职教育正处于改革和发展的关键节点,在以服务地区经济、培养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的根本目标下,大多高职院校均改革了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了课程体系。但由于没有进行广泛的行业企业调研,以及对职业岗位和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研究深度不够,导致调整后的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要求并不一致,制约了人才职业能力素质的培养,影响了高职院校毕业生零距离上岗。因此,为了开发出更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我们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并构建了该专业较为科学合理的新课程体系。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是现行较为先进和科学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方式,常通过对本地区行业企业的广泛调研,得出本专业职业岗位及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并对其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按照工作性质相同,行动纬度一致性原则,结合相关职业标准,将相互关联的典型工作任务整合为一个行动领域。在已知工作时需要做什么的基础上,按照教学论、方法论要求,依据岗位职业能力复杂程度,结合学生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进行排序,将专业行动领域转换成学习领域,即基于工作过程所需的专业课程。并总结教学改革经验,以职业岗位技能要求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核心能力为切入点,构建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以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具体操作步骤为:人才需求和专业定位工作岗位调研工作任务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归纳行动领域转换学习领域构建课程体系。 三、高职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1.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为了更好的掌握本地区水利施工行业企业对人才数量、规格的要求,我们对省内16家水利施工企业进行实地走访、座谈调研,通过对调研资料的整理分析,得出了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及其能力素质要求,根据岗位群工作任务对学生职业成长的作用,在职业发展不同阶段出现的频率,筛选和归纳出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专业“五大员”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并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详细分析,剖析其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手段、工作流程及工作结果等组成部分,深入研究各典型工作任务的内涵。 2.行动领域归纳 在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中,我们已经得出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并在对其深入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工作性质相同,行动纬度一致性原则,结合水利行业国家相关职业标准,将相互关联的典型工作任务整合为一个行动领域。根据这一思路,我们通过分析与归纳,将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专业20个典型工作任务归纳为17个专业行动领域。 3.学习领域转换 学习领域是指由学习目标描述的主题学习单元,它包括实现该专业目标的全部学习任务。行动领域是学习领域的基础,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是转化的过程,也是提炼和升华的过程,是按照教学论要求对职业行动领域进行归纳后用于职业学校的教学行动领域。我们根据已经得出的行动领域,在已知工作时需要做什么的基础上,按照教学论、方法论要求,依据岗位职业能力复杂程度,结合学生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进行排序,将知识要求相近或相通的行动领域进行整合。最终,我们将水利施工技术专业17个专业行动领域转换成15个专业学习领域。 4.课程体系构建 以水利工程施工岗位的能力要求为目标,按照“四五分段,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将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岗位要求融入到专业教学之中,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制定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专业标准。 四、结语 通过课程体系的构建,使高职院校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更加符合“以企业为中心”的理念,教学目标更加贴近以“就业为导向”思路,强化了职业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的核心地位。在教学过程中,依据“专业跟着水利行业走,教学跟着岗位能力走,课程跟着施工过程走”的思路,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全面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水利专业论文:水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与探索 摘要:水利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理工科专业,毕业的学生不但需要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也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需要制定一份科学的教学方案,将实践性教学环节贯穿和融合到理论教学的各个环节。本文总结了笔者所在学院在这方面所作的研究与探索以及取得的效果,并讨论了有待解决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关键词:水利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实践能力;教学改革 水利工程专业实践性很强,毕业生很大一部分将从事工程设计与施工等工作,因此基本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培养专业实践能力成为本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包括实验教学、教学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社会实践及学科竞赛等环节。加强这些实践性教学,有助于有理论知识的巩固,有助于培养具有较强实际技能及独立工作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挑战、适应社会的需要。 1改革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 为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学院根据按专业大类招生的要求,本专业在广泛调查、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了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的人才培养的新方案,将实践课从理论课的辅助课程中独立出来,单独设置实践课程、编写实践教学大纲、设计实践培养计划,这样学生可以加深对理论课的理解,同时还可以使学生通过掌握知识的过程,发展他们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也有利于实践教学课程建设。为加强创新能力,在新的教学大纲中还增加了实践创新学分。 在实践性教学中,树立“重理论,强实践”的思想。以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综合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习实训为保证,强化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在日常理论教学中,同样贯彻实践与理论并重的指导思想,通过在各门课程中开设的试验及课程实践等单项技能实践,使学生得到不间断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课程的实践内容主要包括:基础课程试验、课程大作业和课程设计等。部分实践性较强课程采取边讲、边实践、边练习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交互渗透,将理论与实践融合在一起。如计算机应用技术、测量学和水力学等课程可采取边讲、边练、边实验的学习方式。 2结合理论教学,加强能力培养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实践性教学主要包括专业课程实习、课程实验(试验)和课程设计等。其中课程实习主要有认识实习、工程地质实习和工程测量实习等。 认识实习是学习中重要的实践环节,通过工程现场实习,使学生对我国水资源的特点、水利枢纽类型、水工建筑物型式及水利水电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等方面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对水工建筑物的分类、形式、布置特点及构造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现场识读水利水电工程图纸的能力;初步了解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思想。对于认识实习,一般由一名专业教师为负责人和三到六名各专业的教师组成,按认识实纲要求,提前一至两星期联系好实习地点和参观内容及车辆;对于认识实习,学生要认真完成实习报告,教师认真批改,对于不能自己完成者,不给予实习成绩。 课程设计主要有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水工钢结构课程设计、农水课程设计、水利工程施工课程设计、水工建筑物课程设计、水泵与水泵站课程设计、概预算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融会贯通该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基本设计技能,完成一个较完整的设计计算过程,以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与应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来解决基本工程设计问题的初步技能,全面分析考虑问题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善于运用设计图、国家标准规范以及计算、绘图和编写设计文件的能力。通过课程设计可了解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中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课程设计主要由任课教师或课程设计组教师负责课程设计的任务布置、指导及成绩评定。 3重视综合实习,实现培养目标 综合能力培养主要包括毕业设计和生产实习。生产实习主要培养学生从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和组织管理的工作能力。学生通过施工工种的实际操作、现场参观、听取专题报告和参加施工劳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和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通过实习学生可对水工建筑物的施工、施工组织设计、设计和管理等建立一个整体概念,掌握几项施工工种的操作技能;了解工程概况、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施工场地的布置和工程管理模式;了解现场采用的主要机械设备的性能、构造及新工艺、新技术和先进的施工设备。生产实习中做到有计划、有安排、有生产实习指导书,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按生产实习指示书和施工单位的规章制度的要求参加生产实习,最后写出实习报告和现场考试,按优、良、合格、不合格四级制评定成绩。 毕业设计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全面分析考虑问题的思想方法,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培养设计计算、编写设计文件、使用规范手册和应用计算机的能力、调查研究、查阅技术文献和资料及编写技术文档的能力。 4出现的新问题及解决思路 对于水利工程专业来说,毕业设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实践性环节,学校对毕业设计高度重视,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但是实际教学效果却不容乐观。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学生因找工作,主要精力放在了找工作上,无心从事毕业设计,对布置的毕业设计敷衍了事。部分已经找到工作的学生,由于找到的工作与当初的定的毕业设计题目不太对口,觉得没有实际意义,也缺乏做好毕业设计的积极性。面对上述问题,设想采取以下解决办法:一是提前布置毕业设计,不必等大四下学期布置毕业设计,可以在进入大四初毕业设计选题。大四上学期学生还没有进入找工作阶段,此时大部专业课已经学完,课程学习任务也不太繁重,具有一定的课余可支配时间,因此部分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安心从事毕业设计。对于找到工作后,出现学生工作性质与毕业设计不对口的问题,可以通过加强教育解决其思想问题,教育学生明白毕业设计不仅是巩固某方面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一个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对于从事各方面工作都是必需的。另外,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也可以根据学生即将从事的工作性质,适当调整毕业设计内容,激发学生做好毕业设计的积极性。 水利专业论文: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究 【摘 要】分析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现状,改革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设计基于房屋建造过程的“五阶段”项目化课程体系。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 课程体系 改革 基于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设项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作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中央财政支持建设重点专业,以《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为指导,主动适应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和广西建筑行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改革课程体系,开发设计基于房屋建造过程的“五阶段”项目化课程体系,提高育人质量。 一、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为学科性的“三段式”课程体系,划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该课程体系比较臃肿,重理论轻实践、先理论后实践,不利于培养新时期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高素质人才。因此,需对其进行改革。 二、改革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一)改革的思路 通过职业岗位及岗位能力分析,获取各个岗位的主要工作职责;以房屋建造过程为导向,进行实际工作任务分析,获取“4个工作领域”;以完成工作领域的工作为目标,通过主要工作职责分析,寻求与工作领域对接的课程,使完成岗位任务的职业能力与教学内容相一致。在研究从“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实践专家的五阶段职业成长模式”的基础上,考虑到各个职业岗位的职业成长阶段,有不同的岗位基本能力、通用能力(关键能力)成长要求,结合高职的可操作性,在学校主要培养前三个职业成长阶段的能力,并为后两个阶段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并按照从自由人到职业人的规律、人的认知规律,进行方案设计,最终形成项目化课程体系。 (二)改革的具体实施 1.职业岗位主要工作职责及岗位能力分析。通过社会调研、企业调研、岗位调研,得出岗位主要工作职责,并以此为基准,分析岗位应具有的能力,详见表1。 2.以房屋建造过程为导向,进行实际工作任务分析,获取“4个工作领域”,即承接任务、施工准备、工程施工、竣工验收。 3.以完成工作领域的工作为目标,通过主要工作职责分析,进行课程开发。“4个工作领域”与课程对接情况详见表2。 1 承接任务 完成工程招标与投标文件的编制;熟悉施工合同的主要条款、熟悉建筑法规;进行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 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课程13:建筑工程经济 2 施工准备 参与施工组织管理策划;参与制定管理制度;参与图纸会审、技术核定;参与做好施工现场组织协调工作,合理调配生产资源;落实施工作业计划。 3 工程施工 负责组织测量放线、参与技术复核;参与制订并调整施工进度计划、施工资源需求计划,编制施工作业计划;参与现场经济技术签证、成本控制及成本核算;参与制定施工项目安全生产管理计划;参与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参与制定施工现场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参与制定工序质量控制措施;负责核查进场材料、设备的质量保证资料,监督进场材料的抽样复验。 4 竣工验收 负责分项工程的质量验收、评定,参与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的质量验收、评定;负责施工资料的立卷、归档;负责汇总、整理、移交质量资料;负责施工资料的收集、审查及整理;负责施工资料的封存和安全保密工作;负责施工资料的验收与移交。 工序质量控制;质量资料管理;质量问题处置;资料收集整理;资料归档移交。 课程25:建筑工程资料整编课程 26: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 4.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按照从自由人到职业人的规律、人的认知规律,以及建筑行业的项目特点,将人才培养划分成5个阶段,设计基于房屋建造过程的“五阶段”课程体系,详见表3。 其中,课程27(员级实务)主要针对学生考取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资料员、材料员、标准员等职业资格证而开设的综合训练课程,是专业主干课程的综合训练,进一步培养施工员等能力。课程28(综合实训)以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采用项目化教学完成该实训课程。在学完1~4学期的专业基本技能课程与专业核心技能课程之后,在第五学期安排课程27及课程28,达到“强化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教学目的,为第六学期的顶岗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五阶段”项目化课程体系的内涵 采用“能力递进”式培养人才,贯穿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第一阶段“通用能力培养阶段”,在第一学期进行。第二阶段“专业基本技能培养阶段”,在第一、第二学期进行。实践课程建筑工程见习安排在第一学期,是为了让学生尽早接触企业实际工程,专业学习以专业实践知识为起点,而不是以理论知识学习为起点。第三阶段“专业核心技能培养阶段”,在第三、第四学期进行。根据项目化课程,需要到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广西建工集团下属企事业单位进行技能培训,工学交替,边理论边实践,边打基础边应用。第四阶段“专业能力强化提高培养阶段”,在第五学期进行。在岗位群的共性知识、技能培养的基础上,根据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北部湾经济区、华南地区建筑行业的人才需求,结合学生就业的不同岗位,开设相应的员级实务课程,进行专业能力强化训练。学生可以根据建筑行业、市场需求来选择2~3个职业岗位进行强化培养,呈动态状。如资料员的培养,就是对深圳市宝鹰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建筑企业考察调研,了解到目前建筑行业非常紧缺工程资料整编的人才,于是着手进行培养的。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宝鹰特色班”在第五学期工学交替以真实工程项目为载体完成综合实训。授课任务由深圳宝鹰建设集团选派的技术骨干和技术能手与学院的专任教师共同承担,专业课教学以企业兼职教师为主,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对接,建立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的教学管理制度,同时学生的日常管理要引入深圳宝鹰建设集团管理要素,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养。另外,校企每年定期开展学生职业技能大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聘请企业技术专家开设新技术、新规范讲座2~4次,使学生掌握建筑工程技术的前沿技术。第五阶段“能力应用培养阶段”,在第六学期进行。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在完成该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针对市场需求和个人特点,强化提高某一特长,提高应用能力。如在第六学期到宝鹰建设集团以工作为途径,以学习为目的进行顶岗实习。学生真正达到“零距离”上岗,到企业上班之前就已经接受了企业的文化、形象、设备、技术等,大大减少了企业对新职工岗前培训的时间和经费开支。 综上,基于房屋建造过程的“五阶段”项目化课程体系改变传统重理论轻实践、先理论后实践的做法,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其中专业核心技能培养阶段的课程大部分为项目化课程,所以也称为基于房屋建造过程的“五阶段”项目化课程体系。本专业培养过程既有系统的实践能力培养,也有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不是单设的理论为主课程,而是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系统的实践能力培养不是实践为主课程,而是有理论知识的深化和拓展,是实践理论一体化课程。手段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 真正的“做中学”。 水利专业论文:高职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探讨 为了实现工学结合的目标,探索构建了高职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专业包括“专业素质教育课程+专业基础平台课程+职业核心技能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的模块化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通过“项目化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推动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高职教育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职业技能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专业是我院的重点专业,专业成立50多年来,为京郊乃至全国水利行业培养了3000余名水利人才。但随着北京及全国地区水资源的日趋紧张,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的转变,水利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锁定水利,提出把水利工作摆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水利施工技术专业是北京市唯一一个水利类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专业为培养适应水利行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为此紧迫需要重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在现有基础上把“工学结合”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探索工学交替,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使学生综合素质满足行业需求,满足社会需求。 一、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教师们于2012年上半年到近3~5年该专业就业的单位进行走访、调查和调研。在专业调研及职业岗位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本专业毕业生的首次就业岗位为:从事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灌溉工程设计及施工管理、水库管理、灌溉设计与施工、工程监理等。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专业的服务面向、毕业生就业部门、就业岗位及首次就业本岗位对应的职业证书见表1。 对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专业从事的工作岗位进行分析,应该在原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建立“模块化、动态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通过课程设置模块化、教学过程项目化、教学组织灵活化、师资队伍“双师”化、实训条件生产化、教学评价社会化,来实现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人才培养目标。 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1.建立基于生产过程的“项目化课程” 首先,根据专业调研结果进行分析,明确本专业面对的主要工作岗位,从工作岗位入手确定本专业的工作领域;其次,通过对所在工作领域工作任务和过程进行分析,得出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最后,根据职业能力所具有的逻辑关系,并参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本专业项目化课程。 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及特点,对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进行整合、重组、分解。对水利工程制图与读图识图实训、工程测量与测量实训、建筑材料与建筑材料综合实训等课程进行整合;将工程地质与土力学两门课程重组为工程地质与土力学,将水利工程施工课程按照学生认知能力分解为水利工程工种施工和水利工程专项施工,根据调研,毕业后有一部分部分学生跟着师傅从事质检工作,所以新增加了水利工程资料整理与质检课程。整合水文学、水力学为水文水力学应用。水工建筑物课程内容主要是对建筑物、构筑物进行鉴定、加固、维修、检测及处理工程质量事故的初步能力,减少大量的设计内容。学生在灌溉公司就业时,就需要学生具备很熟练的CAD技能,在工作中学生要进行中小型灌溉工程的规划设计,然后进行工程施工和运行管理。 在课程学习顺序时也充分考虑了学生对水利工程施工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任知规律,如以前同时学习水利工程施工、施工组织设计这两门课程,学生还不懂得怎样施工怎么会组织管理呢?在项目化课程设计中,先安排学生学习水利工程施工设计的工种施工技术,学生在了解了钢筋工、混凝土工、砌筑工、模板工等单一工种的施工内容及程序后,再开始学习水利工程专项施工技术(如水闸、渠道、橡胶坝等),在学习这些专项建筑物施工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将施工组织管理纳入整个工程项目施工与管理中。通过对以上课程内容的改革和调整,一方面,既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融合,又能以实践促进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全面职业能力;另一方面,能使课程要求和职业岗位相结合,并根据教材建设和实训条件建设,建立“项目化课程”,并实现教学环境、实训环境和“教、学、练、做”的一体化,通过项目驱动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将专业技能认证与课程建设、课程设置与顶岗实习制度结合起来,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改革后的课程体系如表2所示。 2.构建“模块化、动态化、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以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专业职业岗位技能要求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结合北京水利行业需求,围绕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应用及施工组织管理、水利工程造价、水利工程质检与资料整理、灌溉工程技术4个核心能力为切入点,结合水利行业的发展,增加专业选修动态模块,打破知识系统性的课程体系,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专业素质平台课程+职业技术平台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的模块化、动态化、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该课程体系的“专业素质教育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职业道德,必备的人文基础、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基础能力;“职业技术平台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识图、水利工程测量、材料运用与检测、结构分析与计算、水文水力学等基本岗位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的支撑能力,达到满足基本岗位顶岗实习的技能要求;“专业核心技能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考证能力,设置有:“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与施工组织设计、水利工程造价、水利工程质检与资料整理、灌溉工程设计与施工管理、水工建筑物应用维护等专业知识,使其达到综合岗位顶岗实习要求;“专业选修课程”主要是适应北京水务行业的发展,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需要而设置的一些选修课程。设置有:水利工程监理、污水处理、水文化知识、水利行业法律法规等。 3.建立与课程体系相适应的“1+3+1+1”的教学组织模式 为保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使学生有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时间,建立与模块化课程体系相适应的“1+3+1+1”(即:1个学期专业素质平台课程+3个学期职业技术课程+1个学期职业综合技能训练+1个学期顶岗实习的教学组织模式)。 基本思路是:学生入校后,通过1个学期的专业素质教育课程的学习,首先进入第2学期职业技术课程中的专业基础平台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水利工程读(识图)、工程测量、计算机应用、材料检测等能力,利用第一个暑假参加企业的社会实践和服务活动,让学生及早进入社会,在工程建设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测绘能力,材料检测能力,在社会实践和服务中,进一步了解水利行业的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学生热爱行业和所学专业。 再经过第3和第4个学期的职业技术课程学习,学生初步具有水利工程施工、水利工程造价、灌溉工程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水利工程质检与资料整理专业基本技能,通过前4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具备初步的顶岗实习能力,再利用第二个暑假的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等活动,加强学生的专项技能和提高学生适应企业的能力。第5学期进行核心技能的综合实训,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为顶岗实习奠定基础。第5学期采用动态组织教学,也可根据企业需求,学生提前进入顶岗实训,第6学期全部进入顶岗实训,学院通过实行“捆绑”式管理,将学生的顶岗实训和未来就业放在同一个平台。专业教师在带领学生顶岗实训过程中,充分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有利于项目化教学的推进,促进了通过校合作。从而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也不断提高。 在整个教学组织中,可穿插进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活动,如在工程施工淡季,利用水利专家或校友的时间让他们走进校园,为学生进行宣传水利企业文化、节约水资源、施工新技术等各种专题讲座,组织进行丰富多彩的水文化教育等活动,让学生在大一就聆听到行业专家的讲座,了解行业的发展,了解目前北京水利企业的发展,这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明确自己的就业规划。 三、实施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保障 1.构建“双师型”优秀教学团队 水利系围绕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资培训,引进企业技术骨干,建设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教学团队有专业带头人、专职教师组成和企业兼职教师组成。专业带头人要求能熟悉高职教育理论和水利工程领域的最新技术,能组织2~3门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至少取得建造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中的一个。对专业教师提出“一体化”要求,即集理论、实践和技术于一身,建立教师围绕职业能力培训的“循环式”到企业实践学习制度。企业兼职教师应该具有二级建造师以上职业资格或技师资格,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专题讲座、校内外生产实训和顶岗实践指导等。用动态的技能训练改变传统教学,用竞赛推动教师主动学技术、掌握教学做真功夫。目前我院水利工程技术专职教师的实践能力还需要提高,兼职教师不固定,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所以只有构建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才能实施项目化课程。否则尽管有项目化教学的理念,还是不能突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2.实践教学条件构建 实施工学结合项目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硬件条件即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根据专业岗位能力要求和项目化课程体系要求,开设相应实验实训项目,建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实验实训条件,制定确保实验实训质量的相应管理制度。 一是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按照项目化课程体系和教学要求,开发与之相适应的实训项目,确定科学合理的实训流程,营造职业氛围,让学生进入实验实训场就能受到职业环境的熏陶。并根据实训项目的要求,将过去传统的学科验证性实验室改建为生产性实训室。采取校企共建的方式,我院目前与房山建委、北京市水利行业等企业深度合作,建设仿真性水利工程综合实训基地,为课程教学提供真实的教学环境,实现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 二是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分为专业认知实习基地和顶岗实习基地。专业认知实习基地要选择有代表性的水利工程枢纽及建筑群,要相对固定,具备必要的教学条件和相对稳定的企业兼职教师;顶岗实习基地主要有相应专业实习的岗位和相对稳定的指导教师。建议学院专业要建立校企合作办公室,实行严格的质量管理,学校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负责对学生实习的指导和管理,学院和企业负责对指导教师进行考核。只有严格的质量管理,才能提高学生的素质。目前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专业与企业共建成15个校外实训基地,基本完全满足学生认识实训和顶岗实习的要求。 3.编写“三位一体、有机融合的教材 围绕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专业服务的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根据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及“项目化课程”等改革要求,组建由水利行业专家、课程专家、专业教师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采用“任务驱动,基本知识学习+实践”和“案例引导,理论+实践”模式编写能够满足“专业教学、职业培训、技能鉴定”要求的三位一体、有机融合的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在编写中,围绕一个工程任务或核心案例组织教学内容,,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同时,教材内容要体现职业岗位的新技术、新方法、新规范、新标准,并使技能考证与课程建设相衔接,通过教材建设规范教学内容,把“双证书”制度落实到教学内容中去,实现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目前水利施工技术专业教师在中央财政支持专业服务能力项目的资助下,正在编写项目化教材,预计2013年8月出版。 四、结语 调整后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已在2012年级实施,到2014年完成一轮实施方案,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完善。通过课程体系改革,使水利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可以最大限度地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效果,让行业、社会来检验学生,体现了“以企业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兼顾课程建设特点与职业资格培训要求,强化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性及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核心地位。 水利专业论文:公路概论作为水利工程专业非主干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摘 要] 《公路概论》是交通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通常也是水利工程的一门非主干课,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较强的课程。主要为非路桥专业的学生系统地介绍公路各方面的基本知识,使学生了解公路的发展、公路工程基本知识及公路各组成部分,掌握公路平、纵、横及路线交叉线形的基本知识、公路路基的排水设施和防护与加固措施、公路路面的结构组成及常见类型、桥涵的组成及分类、公路沿线设施的类型等方面的知识。该课程以课堂讲解为主,辅以课堂讨论和习题课,录像课,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开发电子多媒体教学课件可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加深印象,同时提高课堂效率,使讲授更生动、更形象。 [关键词] 公路该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实践 1、该课程的在水利工程领域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及作用 《公路概论》是交通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通常也是水利工程的一门非主干课,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较强的课程,有的学校开设的是《道路工程概论》。《公路概论》是主要为非路桥专业的学生系统地介绍公路各方面的基本知识,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较强的课程。目前,对于工科非路桥专业,作为专业选修课开设,对于水工专业而言,很多工程涉及到该方面内容,比如“堤顶路”等设计施工等问题,所以又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 2、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及意义 非主干课程开设的意义在于扩大知识面及提高专业综合素质。然而,在非主干课程的教学中, 经常是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启而不发,呈现弱态学习情况, 严重背离开设非主干课程的目的, 对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是十分不利的[1]。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学方法单一,多以教师讲授、板书为主,或即使用多媒体教学也仅仅停留在图片展示阶段,而对直观的视频教学、动画教学应用有限;目前在授课过程中偏重基本理论的讲解,而忽视其工程应用背景;重课堂教育、轻学生自学及创新能力培养[2]。 3、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紧跟规范的变化,根据现行的公路概论统编教材,结合交通部新的沥青路面设计规范和新出版路基设计手册和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对公路概论课程中高速公路“7918”网的规划进行适当调整。设置必要的专题讲座以弥补公路概论课程教学的不足,及时反映公路概论中的新技术、新材料、新成就,体现我校土木工程专业道路与桥梁方向的特色。在《公路概论》教学过程中不断的补充大量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支撑材料,这些资料大大提高学生对路基工程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度和路基工程技术的应用能力,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为学生参加工程实践训练打下扎实的基础。 4、教学方法的改革 4.1教学方法方面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开发电子多媒体教学课件可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加深印象,同时提高课堂效率,使讲授更生动、更形象。该课程以课堂讲解为主,辅以课堂讨论和习题课,录像课,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4.2教学手段方面的改革 采用多媒体与传统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是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它能形象、生动、直观的显示在传统教学手段下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可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成为解决学时矛盾的重要途径。多媒体教学的显著特征使教学信息量明显增大。但它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而应该将多媒体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在一起,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3-5]。 4.3引入案例教学 在讲解课本理论知识时结合实际案例将起到较好的效果[6-8]。比如路基部分的讲授可以结合坝体填筑进行,其过程和方法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很好的水利工程想结合,这样学生就会感觉到该课程的重要。并且重点给同学介绍目前国内外主要的软土地基的处理方法及意义,可引入相应哈大高铁桩承式路基的处理措施,一旦地基处理出现问题,就会引发大的工程事故:比如加拿大特朗斯康谷仓地基事故、香港宝城滑坡、比萨斜塔、美国Teton土坝的溃坝事故等等,帮助学生了解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以及学会如何在以后的工作中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让学生通过惨烈的教训真正意识到工程安全的重要性,树立强烈的职业责任感。案例教学的引入,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启发他们思考和分析如何有效地避免类似工程事故再次发生。 5、结语 《公路概论》是交通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通常也是水利工程领域的一门非主干课,但是对于水利工程专业的学生开阔视野及工程应用方面又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其重要性往往被教学管理人员及学生所忽视,通常以“鸡肋”视之。由于目前水利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很多从事公路、市政、高铁等方面的施工,而从课程体系设置方面看,以上内容很少能在相关课程中体现。即使是从事水利工程方面的工作,大坝的地基处理、填筑方法及密实度检测,涵洞的施工,堤顶路的施工等方面内容的介绍都可以通过该课程的讲解予以实现。因此,从实际应用角度讲,又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所以对该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探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摘 要:《网页设计与制作》是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程,该课程集知识与实践一体,深受学生的喜爱。目前多数院校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重制作,轻设计”的问题,致使学生制作出来的网页粗糙拙劣。本文提出《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学应以“技术为设计服务”为指导思想,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等方面,对《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研究,旨在提高学生的网页设计与制作能力,为其适应市场需求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网页设计与制作 网页与网站设计原则 教学改革 内蒙古科技大学是地方高等院校,毕业生大多到企业从事设计、生产、管理等技术工作,故人才培养定位于“工程实施型人才”,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基础知识,能够教深入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流行生产技术,具有较强的工程实施能力,因此内蒙古科技大学的毕业生具有“上手快,留得住,后劲足”的特点,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位居自治区高校前列,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光荣称号。该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学校人才培养思想的指导下完成了专业定位,重新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在此背景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了《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 1 《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根据企业用人标准及对毕业生的回访调查,总结出了网页设计师的从业要求:具备优秀网站设计能力,能综合运用各类软件设计视觉创意网站,能独立进行平面网页的创意设计,具有良好的艺术触觉和美术色彩搭配功底,深刻理解web标准,熟悉CSS+DIV模式,能手写XHTML及CSS样式代码,懂得javascript应用,精通设计与网页设计软件,如photoshop、fireworks、dreamweaver等,能独立完成网站的规划和静态页面制作。可以看出一个优秀的网页设计师能够对网页的构成元素进行艺术规划和创造性思维活动,通过网页制作技术实现网页设计的目的,达到了艺术与技术的和谐统一。[1]为了培养大一新生对计算机专业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许多高校包括我校在内,将《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规划为必修课安排在大一下学期开课,目的通过本课程所见即所得的特点,激发新生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兴趣和热情。可在以往的本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上,重网页制作技术的讲授,对网页设计相关知识涉及甚少,即便学生掌握了XHTML、css+div、JavaScript等网页制作技术,可没有遵循网站与网页设计原则,致使学生制作出来的网页粗糙拙劣,毫无美感可言,这样的教学安排,难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和热情。 2 《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改革思路 以适应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网页设计能力为根本,以项目教学和案例教学为手段,以实际网站为目标,进行课程内容的编排和改革。[2]紧跟当前市场需求,及时对教学内容作出调整,特别强调网站与网页设计原则理论知识,在讲授网页制作技术的过程中注重网页设计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的渗透,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形成“技术为设计服务”的思想,让这种思想指导其网页设计与制作行为,最后将这种认识转换为能力,最终体现在其网页设计作品上。 3 《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以“技术为设计服务”为指导思想,以项目教学和案例教学为手段,通过项目驱动,[3]让学生在32学时讲授+32学时上机的学习过程中,独立完成上机项目。上机项目按照具备知识水平由易到难,需求由低到高,设计方案由局部到整体的梯度进行,符合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结课后,以一个综合项目的开发作为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最后的评价。综合项目的开发,实际上是学生实践和独立探究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1 教学内容的编排 按照WEB标准,网页由三部分组成:结构(structure)、表现(presentation)和行为(behavior),因此,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将《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分为四大模块进行讲授和实践。分别为:网页与网站设计原则、XHTML基础知识、css+div、javascript。 网页与网站设计原则模块: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处于指导地位和核心地位。通过该模块的教学,首先让学生掌握网站的3C设计原则,即简洁、一致性、对比度。通过一些优秀网站设计案例的展示,使学生对3C设计原则有初步的体会和认识。其次让学生掌握页面设计要点,包括:精心组织的内容、格式美观的正文、和谐的色彩搭配、较好的对比度、生动的背景图案、页面元素大小适中,布局均匀、不同元素间的留白等。通过优秀网站设计案例的讲解,让学生初步体会每一个页面设计要点。在随后的课程讲授及上机实践中,通过具体案例,强调网页与网站设计原则,让学生对3C设计原则及页面设计要点有更深的体会和认识,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用网页与网站设计原则指导自己的网站制作行为。 其他三个模块为《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技术范畴。通过XHTML、css+div、javascript的讲授及配合各类上机项目的实践,使学生具备认识网页创建站点应用网页元素对网页布局应用CSS美化页面给网页添加动态行为的能力。最后以网页与网站设计原则为指导,设计开发一个综合项目。该综合项目要求要有鲜明的主题,内容与形式统一,个性突出、布局合理、配色美观。可以看出,通过本课程技术层面的学习,为学生奠定了制作综合项目的技术基础,而其掌握的网页与网站设计原则又将反作用于其网页制作的行为上,提高其网页制作水平,逐步达到技术与设计的和谐统一。 4 《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考核体系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为考察,主要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学生网页与网站设计原则的掌握情况。将平时表现,上机项目完成情况、综合项目的开发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学生的最终成绩。 考核方案设计如下。 平时表现10分:包括上课出勤,上机出勤。有课堂主动回答问题的额外加3分。 上机实验40分:内容包括:包含文本、图像、超链接、多媒体的简单网页设计(3分);包含表格的简单网页设计(3分);包含表单的简单网页设计(3分);利用框架进行简单网页设计(3分);利用CSS样式表美化网页(10分);利用表格进行网页布局(3分)、利用DIV进行网页布局(5分)、利用DIV嵌套表格进行网页布局(5分);利用javascript实现网页特效(5分)。 综合项目开发:通过本课程掌握的网站设计原则及制作方法,完成综合项目的设计与制作。(50分) 设计要求(25分):需求分析充分,栏目设计合理,功能完善,网站深度不低于3级别(5分);主题鲜明,页面布局合理,配色和谐,形式美观,风格统一(10分);logo、banner的设计应突出主题,与页面风格相协调(5分);要有便捷的导航信息。网站内容丰富,具有良好的可读性(5分)。 技术要求(25分):站点文件组织规划合理,主页必须以index命名(2分);代码书写符合XHTML语法规范(3分);用Div对网站进行总体布局,局部布局可用表格(6分);用css进行页面的美化,对样式的定义统一写在外部样式表中(6分);多媒体元素运用得当,适合网络传输(3分);页面中包含有JavaScript实现的特效(5分)。 5 结语 改革后的《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重视学生网页设计能力的培养,在每一次的教学实践环节中,都在强调网页与网站设计原则,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学会用网页与网站设计原则来指导自己的制作行为。在此原则的指导下,74名学生完成的综合项目开发作品中,符合网站与网页设计原则的作品有62.3%,其中优秀作品比例为 12.6%,较未实行教改前学生的设计与制作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实践证明,以“技术为设计服务”为指导思想的《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改革实在可行,提高了学生网站设计与制作水平,为其以后的就业打下了良好基础。 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探讨:高职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摘要:网页设计与制作在高职课程教学中的落实突出了课程的综合性与操作性特征,这对于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和创造性思维培养都有积极的导向作用。高职教育的核心在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与企业专业技术岗位需求相结合,高职网页设计与制作教学效果的提升需要从教学内容改革出发,突出课程教学中应用型人才培养优势,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网页设计当中。网页设计与制作的目标在于网站建设,这就需要通过课程资源整合构建全新的高职教育教学模式,促进课程教学改革。笔者从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着手,借助能力本位思想对当前高职网页设计与制作的教学现状及其课程特点进行了阐述,突出了就业岗位与课程实施之间的适应性,以任务驱动教学为基础提出了网页设计与制作的课程改革思路。 关键词:高职教学;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改革;岗位需求 伴随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现代企业越发关注到自身门户网站建设及维护问题,与此对应的专业技术岗位需求也偏向于对网页设计与制作人才的渴求。高职教育立足于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职业教育在突出人才实践技能训练的同时也更加关注信息技术背景下学生的就业问题,这对于高职教育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实践性是高职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显著特征,它不同于传统的网络技术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选择偏向于对学生实践意识和主动意识的激发,这同时也是当前课程教学改革对高职网页设计与制作学科提出的必然要求。只有切实与企业专业技术岗位需求相适应,才能更好地体现高职教育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优势。 1 高职网页设计与制作的课程特点及其教学现状 从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分析,高职网页设计与制作的教学目标除了表现在系统化的网页制作理论知识外,还突出了对学生综合动手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网页设计能力的训练,以此促进学生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的双重发展,更好地将所学应用于岗位就业当中。操作性是高职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特点之一,这就决定了在网页设计与制作教学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相互配合,并将实训教学应用于网页设计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当中,这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意义重大。 现阶段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在高职院校技术教育中的落实相较于以往网页制作工具教学而言有了显著进步,借助多媒体教室演示教学和实训室教学激发学生的课堂教学主体意识,并以此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然而当前的网页设计与制作教学还存在着实用性与理论性相脱节的问题,忽视了与企业专业技术岗位需求相结合,这就使得岗位工作和学科教学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高职学生本身在网页制作能力方面有所欠缺,加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中存在的弊端,不仅有碍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同时也使得现代工作岗位与教学模式之间的差距拉大,课程改革亟需得到落实。在网页设计与制作的课程考核方面,仅仅采用的是任课教师出题的方式,具体形式表现为上机操作和理论考核两个部分,而其中学生出勤率以及平时作业却占据了较小的比例,这不仅忽视了学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使得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被遏制,不利于学生个性品质的完善。高职网页设计与制作涉及到多门学科内容,单一的考核形式显然难以满足现代化职业教育的根本需求,这就需要在课程改革中突出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考核的多元化,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 高职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改革的设计思路 2.1 与企业专业技术岗位需求相结合 从当前企业网站开发团队的角色划分角度分析,通常除了网页设计师、网页美工师和后台开发工程师以外,还包括网络测试人员及维护管理人员。由于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对象自身专业的差异性,因此培养目标的构建也应当与学生知识结构及专业特点相对应,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针对性,这是高职教育因材施教原则的集中体现。从具体分类上看,电子商务和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在逻辑思维能力方面有着显著优势,作为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WEB应用程序开发的重要前导课程,这些专业学生在学习网页设计与制作时可借助自身的编程基础强化在网站及网页制作方面的学习,至于Firework或是Photoshop这类图形处理技术则不作过多要求,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学习中学生对于CSS样式表以及HTML语言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并且能够借助JavaScript实现对网页特效和Flash脚本的编写,这是对学生专业技术岗位能力的培养过程。而艺术专业学生本身对于布局、构图、色彩等内容较为敏感,因此可着重训练学生的制图能力,通过网页制作与设计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立足于网页界面的美观设计,借助Flash使得网页素材的呈现更有动感,这对于学生后期的职业生涯也有着积极的导向意义。 2.2 项目驱动型教学模式 以往高职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中关于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仅仅是将网页制作技术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其教学过程中学生仍处于极为被动的状态,学生关注的核心在于某一个案例的制作过程,然却忽略了自身对网站项目的制作及设计。项目驱动型教学在高职网页设计与制作中的应用能够显著改善当前的教学现状,推动课程教学改革的有序实施。这一教学模式的具体程序及环节包括以下几点: 2.2.1 项目选择 项目选择的过程应当与教学大纲及课程教学内容相结合,控制好项目选择的难度以及知识覆盖面,使得项目教学的实施能够连成一线,突出各环节课程教学的连贯性。教学实践当中首先需要完成学生的分组工作,确定三至四人为一个小组,并确定其中一人为组长,网站主题的确立可由小组成员自由选择,并于特定时间内完成主题资料收集和网站策划书的编写工作,并由组长在课堂教学中对其进行演示,完成小组方案的呈现与阐述,之后由其余小组对其提出合理建议。网站项目确定后需要由教师帮助学生完成项目开发进度表的制定,细化项目实施的具体内容。 2.2.2 专题教学方式 从网站项目实施的具体步骤分析,除了网站主题确定、资料整理、logo设计以及网站风格选择外,还涉及到配色方案的选择、网页排版、主页制作和网站测试等内容。依据具体的实施步骤,教师可与教学大纲相结合明确教学专题的开发进度,对基本元素、布局模式及网页排版等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对以往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后,学生对于网站设计的理解更加深入,能够在知识点的驱动下完成自我网页的设计与制作。 2.2.3 组织讨论 从教师本身知识结构及专业修养的差异性分析,在网站制作技术方面会对教学设计产生一些影响,因此针对存在疏漏的地方就需要对其进行讨论与修改。通过优秀网站欣赏使得学生加深对网页制作的感性认识,能够从优秀网站中获得网页设计的灵感,体现自身创意设计水平,这对于学生知识面的扩展和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都有积极影响。 2.3 分阶段型考核模式 这一考核模式将项目开发进度划分为若干小的阶段,学生完成阶段工程汇报后再由师生共同参与考核,考核的重点在于对网站主题和页面布局的考查,除此之外还需要对整体页面的美观性进行评定,检查网站规划中的各项功能以及页面链接效果,具体包括: 2.3.1 网站选题 小组网站主题的拟定可由成员自行选择,在对同类网站进行分析后分析自身技术路线和服务形式的异同,并与企业专业技术岗位需求相联系,切实分析网站本身的维护成本及盈利模式。网站策划书是这一阶段需要完成的项目,组成对其进行必要的演示操作,并由师生对其展开评价和提出意见。网站选题占总考核比重的10%。 2.3.2 网站设计 网站设计涉及到网站的色彩配搭、版面布局以及主题设计等方面内容,小组成员需要借助FireWork或是PhotoShop完成草图制作,并由组长对设计理念进行陈述,师生对其提出建议。网站设计占总考核比重的15%。 2.3.3 网站制作 依据草图设计完成对应的网站制作工作,由于页面较多也可采用定期对开发进度进行报告的方式对关键页面进行演示,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演示进度进行控制。网站制作占总考核比重的25%。 2.3.4 网站测试 网站测试的内容除了包括页面文字和图片显示、链接有效性以及浏览器使用情况外,还需要由小组成员完成对应的测试报告,认真剖析测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网站测试占总考核比重的15%。 2.3.5 网站 在完成主页空间的申请后借助FTP工具对网站实施操作,教师和学生可用各小组提供的域名访问网站。网站占总考核比重的5%。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近年来高职教育新兴的学科课程,网页设计与制作重视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结合体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特点和企业专业技术岗位需求之间的契合。教学内容的丰富及其教学过程富于变化,使得网页设计与制作这一课程在学生群体中引起了广泛关注。现阶段高职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研究的重点在于如何将学科教学与企业岗 位相结合,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发展。课程改革的有效性在于与市场就业需求相一致,将企业专业技术岗位需求纳入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改革的考虑范围之内,使得岗位能力与教学内容相吻合,这对于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网站管理能力和网页设计能力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这是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资源优势的集中体现。除此之外,关于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改革的新一轮研究对于高职网络技术等课程教学模式更新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探讨:浅谈中职学校《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设计 【摘 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中职学校的“网页设计与制作”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传统的理论教学内容过多,结合案例的内容偏少。只有在实际教学中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切实加强学生的实践力度,才能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循序渐进地了解和掌握“网页设计与制作”的流程和方法,才能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计算机 中职学校 网页设计与制作 教学设计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本文以《网页设计与制作》这门课程为例,浅谈有关这门课程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我校目前使用的教材是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Dreamweaver CS3 网页制作基础教程》。该教材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通过大量精心编排的项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介绍网页制作的基础知识,章末还安排了习题,以帮助学生在课后及时巩固所学内容。 教材中采用的网页制作软件是Dreamweaver CS3。对于初学者来说,Dreamweaver 比较容易入门,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静态页面的编排,这和Microsoft等可视化办公软件是类似的;二是交互式网页的制作,利用Dreamweaver可以比较容易地制作出交互式网页,且很容易链接到Access、SQL Sever等数据库。 二、学情分析 我的授课对象是职校计算机专业二年级的学生。 (一)思想观念方面:中专学生一般由基础薄弱、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弱势群体组成,他们很少得到赏识,缺乏自信。 (二)现有知识水平方面:通过一年级的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课的学习,学生对计算机操作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但对于学生刚接触一门新开设的专业课程,还是很陌生的,需要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入门。 (三)专业能力需求方面:大部分学生毕业以后都直接走向社会的工作岗位,他们更需要坚实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能熟练地建立站点,创建和设置文档。2.能在网页中使用图像和媒体,设置超级链接。3.能使用表格、框架和AP Div布局页面。4.能创建表单页面和使用行为。5.能使用库和模板制作网页。6.能使用时间轴制作动画。7.能使用CSS样式控制网页外观。8.能配置动态网站的运行环境。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观察对比、实践演练等形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养成主动进行学习的习惯。3.采用项目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成就感,树立自信心,为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奠定基础。2.通过小组协作、任务驱动等形式,渗透团队合作精神及研究探索知识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Dreamweaver 这个软件来进行网页设计与制作。 难点:熟悉网站制作流程、分析网页的布局结构、网页色彩的搭配原理。 五、设计思想 (一)项目教学。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本门课程采用了项目教学法。在课堂中,教师只是 起组织、引导的作用。教师先提项目要求,然后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同时教师可以通过随机点名提问或者举手自荐的方法来总结学生遇到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讲解。 (二)任务驱动:1.创设情境,引出任务。首先使用与课程相关的动画短片、音乐、视频、图片等素材来创设情境,引出任务,然后提出任务的要求,目的是提供学生动手、动脑、参与的机会,明确任务。2.思考讨论,分析任务。通过思考、分析、讨论和教师的引导下,将任务细分为若干个小层次,逐个解决。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思考能力。3.实施任务,完成任务。在思考、分析任务后接下来就是任务的实施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通过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等方式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教师就扮演组织引导的角色,在课堂中巡回观察、指点学生更好、更快地完成任务。 六、考核方式的设计 《网页设计与制作》是一门实践性强的专业技能课程。为适应该课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知识应用能力以及创新性专业人才的目标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进行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能准确反映出课堂的教学效果,《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主要以“项目考核制”为主,即学生个人独立完成项目作为该课程的一种考核方式。《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总评成绩应包括平时成绩、实训课成绩、项目考核成绩以及展示作品成绩。 对于一个整体项目,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价:主页面的设计风格、子页面的制作、网页中的链接、页面布局方式以及整体效果。要求整体风格统一且有特色,主页面、子页布局完善且合理,文件夹组织有序、标准,文件命名正确、符合行业标准。评分时,教师应结合平时实训的操作情况以及展示作品时其他学生的评价给出一个综合分数。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法对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是一种能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能动作用。学生在进行项目设计时,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展示自己的设计思路,从而更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促使学生为完成项目而进行多渠道的自主学习,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实现个性化、层次化和弹性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现学生与工作岗位间的零距离接触,为以后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探讨:高校教育技术专业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摘 要 针对高校开设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培养的学生无法满足事企业单位需求的问题,文章以整个教育技术学课程体系为研究对象,研究如何将网页设计与制作大方向的相关技术进行整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将学生分层分级,将知识分阶段,进行“教传帮带”的层层深入学习。 关键词 教育技术专业 网页设计与制作 教学改革 0 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已成为人们生活学习不可缺少的部分,①同时作为各种教育类机构在网络信息时代的窗口,这些事企业单位急需大量的网页制作人才,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乃至相关的学科内部方向,成为高校教育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 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往往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网页设计与制作的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相脱离,距离社会岗位要求甚远,无法胜任事企业岗位等问题。② 1 课程改革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造成高校开设网页设计与制作教学与事企业单位用人需求脱节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开设滞后。教育技术专业全程教学计划中,在第二学期开设图像制作课程;但是到第四学期才开设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而且学时受到压缩,不仅学生学到的知识有限,还不能得到实际的锻炼;而后续专业课程Flash和C#在第五学期才能开设;社会大量需求的如Flex和Ajax以及后台代码编程的或PHP在第六学期才能开设;而在第七学期开始专业方向训练为时已晚,许多学生选择去考研和盲目地开始实习。 (2)相关教材编写没有连续性。当前大多数网页设计与制作方向的教材都是基础知识的讲解,提供的案例也都相对简单且实用性不强。绝大多数的教材都没有交叉性,无法体现出网页设计与制作作为现今主流的B/S模式下系统开发体系在跨平台性、交互性、开放性等方面的优势。使得学生们总认为什么技术都只学个皮毛。 2 深入开展网页设计与制作教学改革的探讨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计算机信息技术系,从2011年开始,比照教育技术专业的多个大的方向,将学生分为多个课程组。提出“基础知识扎实化;特长教育持续化;产学研用③一体化”的方针,进行了教育技术方向的“三化”教学改革。要求学生在学好本专业基础课程的同时,还要掌握一种自己的特长技术,为胜任毕业后工作的需求对学生进行大学阶段的全程培养。通过长时间的学习、讨论、制定,两年来,我们对2009、2010、2011这3个年级的近100名学生进行了分方向培养。网页设计与制作为其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培养学生人数为31人。 2.1 基础知识扎实化 选择了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方向的同学,所要求学习的知识是一个系统级的体系结构,将网页设计与制作的学习过程大致分为3个阶段,如图1所示: 第一阶段学习色彩与构图、平面图像处理等课程。在基础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就不断地提供实践案例进行分析讲解。 第二阶段学习HTML、DIV+CSS、JavaScript脚本,掌握网页制作的前台基础。掌握Dreamweaver软件的使用,结合网页实例掌握DIV+CSS的各种布局方式。并对学生教授前端Js脚本技术,使其后续可以进行网站的交互式开发。 第三阶段分两个方向,学生在学习完数据库基础后选择学习富客户端编程或网页制作后台编程。富客户端选择用Flash进行教学,后续学习ActionScript的Flex编程;网页制作后台选择用C#进行教学,后续学习的编程。 所有学生在最初学习平面设计课程组的基础知识。当第二阶段开始时,正规课堂教学开设C语言,小组成员可以同时学习第二阶段的课程。此后正规课堂开设了数据库概论的课程,成员可以在巩固第二阶段的课程后开始进行第三阶段分方向学习。整个过程在1~2年内全部覆盖到。 2.2 特长教育持续化 要求从大一就开始选择方向并持续的开展上述知识的学习。提倡“教学为辅自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和学以致用的精神。按上述三个学习阶段通过考核将学生分成多个层次,每个层次分成同级别的多个小组。 课程的学习都是在正规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来完成。教师首先对各个小组提出学习方向和目标,精确到每个星期,并指定教材和参考书目及相关网站。高层次的小组轮流安排学生为低层次的小组进行教学辅导,和布置任务,检查作业。每个星期开会讨论和总结。教师进行大方向的干预。最高层次的小组直接进入老师的项目或老师提供的项目,进行以项目为驱动的教学。④ 2.3 产学研用一体化 第一,最高层次的小组成员直接进入老师的项目。可以在项目组中进行后台代码或前端富客户端的开发以及文档的撰写。第二,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各种大创比赛,锻炼学生的水平、提升学生的积极性。第三,积极和事企业单位进行合作,将这些单位的项目分给学生制作,老师进行全程监控;或者推荐学生到对方单位加入项目组进行实战的开发。 3 结语 通过两年多时间的实践和探讨。学生在网页设计与制作方向的实践能力取得了稳步的提高,并形成了一套良性循环的教学模式。低级别的学生通过学习进入高级别,高级别的同学通过给低级别的学生教学而更加巩固了知识,学生们的实践制作能力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肯定,达到了教学改革的效果。 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探讨:浅析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 网页设计与制作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中,一门知识面广、实践性强的课程。通过近几年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法,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为培养学生应用相关专业知识开发产品的能力提供了有效途径。本文阐述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 任务驱动教学法 网页设计与制作 教学运用 0引言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页设计制作技术在IT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因此网页设计与制作被纳入到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成为该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通过对Html、Dreamweaver、动态网页的学习,掌握网页设计制作的各种技能,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能够进行网站的建设和开发。 1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 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不仅实践性和操作性强,应用面广,而且与岗位联系非常密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是教学的主要目标。这就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参与进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注意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操作。任务驱动法打破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建构“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思考,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到了新的知识,并且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 2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中的实施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实训教学过程中采用“目标+任务”的教学模式,通过任务驱动使学生掌握单个内容知识点,任务由浅入深,使学生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技能脉络,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1设计任务,创建情境 首先,教师向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带着任务和问题去学习。在教学初期,教师可推荐一些有特色的网站供学生欣赏,将学生带入真实的环境中,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同时引导他们去思考如何设计网页、建设网站,由此确定本课程的总体任务――建成一个网站。其次,教师要针对课程中每一部分知识点将总体任务细分为若干大任务,如:文本、图像、链接、表格、框架、表单等,再将这些大任务进一步细分为一些小任务。任务从易到难,小任务紧密围绕总体任务逐一实现。教师要充分结合网页设计与制作的特点,创建可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任务,为学生营造一个愉快的学习氛围,以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 2.2分析任务,提出问题 任务提出之后,不要急于讲解,而是要先让学生对任务进行思考、分析和讨论,提出完成任务需要解决哪些问题。提出的问题中,一些是学生以前已经学过的,这些问题学生自己就能解决;另一些是没有学过的,即隐含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这也正是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最好由学生提出,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仅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较强的思维能力。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提示,引导问题的提出时,要采取先粗后细、逐步求精的办法。另外,学生不可能一次把所有的问题都提出来,对于一些任务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只有亲自做到相应步骤时才有可能提出。同时,也只有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出并解决相应的问题才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2.3自主学习,探索研究 问题提出后,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如何去做,而应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线索。要以线索引起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学生结合已有知识自行完成任务,通过自主探索或团队协作开展解决问题的工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巩固旧知识、掌握新知识,并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进而运用到实际任务中去。教师最好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具有个性化的网页,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完成任务的过程是学生有意识将技能运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围绕设计主题搜索资料,深入学习,完成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识的构建。 2.4测评反馈,形成结果 鉴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过多地看重学生所获得知识的对与错,而应重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的发挥,以及获取的经验与教训。测评是对学生能力的客观评价,应既符合技能教学的要求,又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要注意,测评不仅要指出学生的优点,也要看到学生的缺点,以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充分发挥。对每个学生完成的任务,都要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进行交流展示,师生共同讨论点评,及时对学生的任务结果做出反馈。 2.5知识转移,自主创新 学生只有将所学的知识有效地运用于不同的实际环境之中,实现知识的转移,才能说实现了真正的掌握。在经过测评反馈之后,大部分学生已经能熟练掌握操作技能,鉴于网页设计制作课程的特点,此时应按照不同的网站类别,如:个人网站、公司网站、学校网站等,给学生布置几个完整的网页设计主题,让学生了解常见网页设计制作的流程,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总之,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真正实现“学中做、做中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训练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休闲农业论文:提升我国休闲农业旅游的生命力 一、问题研究的背景和缘由 我国休闲农业旅游是近几十年来兴起的一种旅游形式,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农旅交叉产业。我国内地在2007年旅游业总收入达1540亿美元,其中有400亿美元是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收入。2007年的3个黄金周期间,城市居民选择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约占70%,每个黄金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吸纳游客超过6000万人次。 我国休闲农业旅游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诸如各区之间产品雷同,盲目重复建设,很多地方不是在原有农业的基础上进行休闲农业旅游的开展,而是政府或个别企业想当然的圈一片地之后就在此建休闲农业旅游地,没有真正以原有农业为依托,反而成了部分政府重要的形象工程,再加上管理体制的问题,使得很多投资庞大的休闲农业旅游地面临经营的困境,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问题一直困扰着休闲农业旅游地的进一步发展。如北京海淀区的“锦绣大地”农业企业,游客很少,景点几乎没有活力。这说明休闲农业旅游地只有保证其持续增长的生命力,才能持续不断的吸引大量游客。如何保证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生命力?本文在刘滨谊教授的风景旅游地生命力研究的基础上,对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不断完善旅游地生命力理论同时,以最终达到提升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为的目的。 二、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内涵 (一)旅游地生命力理论 有关旅游地生命力,刘滨谊认为“风景旅游地生命力指在单位时间空间内,使风景旅游地建设发展超越常规、非机械性增长,现状条件等客观因素往往退居次要地位,并持续推动风景旅游地发展增长变化的力。”李轶轮、蔡光宇、朱元恩等都从各自理解的角度给出旅游地生命力的概念。综上可知,旅游地生命力是一个变化的、保证景区平衡的力。 (二)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理论 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指的是使休闲农业旅游地的建设发展能保持持续增长发展变化的力。在农业旅游资源、区位、旅游设施、形象、服务、管理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休闲农业旅游地获得社会、经济和环境利益并保持其农业生产及旅游的功能上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 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生命力表现在如下方面:休闲农业旅游地是在原有农业资源基础上开发出有别与其他农业旅游地特色的休闲旅游产品;休闲农业旅游地产品具有较强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休闲农业旅游地是良性循环,使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达到可持续发展。 现今,我国很多休闲农业旅游地不是依托原有的农业基础,而是另立门户使得休闲农业旅游地的开发资金过于庞大,回收非常缓慢,大家都在比较前期的投入看谁投入的更多,其实往往陷入一个误区。 三、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构成因素 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构成因素分为内在影响因素和外在影响因素两大部分。其中,内在影响因素为休闲农业旅游地原有资源状况、区位条件、设施状况、人力资源、定位特色和形象吸引力、产品的体验性及新颖性、管理规划等。外在影响因素为休闲农业旅游地受经济、社会、环境、宣传营销等方面的影响。 (一)内在影响因素 1、旅游地区位。休闲农业旅游地建立之初最先考虑因素应当是选址。选址必须要从市场的角度考虑。其客源地主要在城镇,吸引对象为城镇居民。根据吴必虎提出的环城游憩带理论,城市居民大多选择环城游憩带内(大中城市周边地区200公里左右以内的范围)的度假设施进行短期近途度假。休闲农业场地比较适合的位置是距离城市中心50-200公里的地方。另外,休闲观光农业的布局也可以依托景区,选址在知名度较高的风景名胜区周边,作为该景区的卫星景点,以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 2、特色资源与创新性产品。要使休闲农业旅游地保持极强的生命力就需要依靠自身资源特色,开发创新性产品。要充分挖掘当地的特色资源和民俗文化内涵,根据当地资源及乡村文化特色设计有主题特色的新颖的休闲农业旅游体验参与活动,通过拟定参与体验活动的主题,塑造正面印象来加深游客的不同印象体验。并保证体验产品在设计和游玩中的卫生、无污染、环保等。在体验产品设计中应多加入感官的刺激(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来使游客增加体验的力度,产品有“货架期”,加入科技含量的产品设计,并适时进行产品更新和换代。这是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保障因素。 3、旅游设施状况。休闲农业地区大都位于城市郊区农村,这要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才能加大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筹码。要解决好交通、通讯问题,与交通部合作,开辟旅游专线,为城市市民出游提供方便。要完善水电设施,供水设施要达到卫生标准。要与村庄改造、建设规划相结合,搞好居民点道路规划,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改善生态环境。 4、旅游地形象定位。休闲农业旅游地根据自身资源特色和产品特点,首先要找准自身可能的竞争优势,选出竞争优势,推出与竞争对手不一样的特色差异进行差异化定位,并及时将自己的定位传达给目标消费者。最终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自己休闲农业旅游地形象,设计出形象定位图案和标识等。如台湾飞牛牧场诉求的飞蝴蝶和乳牛的定位,就是非常成功的形象定位。 5、科学规划与管理。休闲农业旅游地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生产与旅游兼顾发展原则、开发和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创新性原则等来进行休闲农业旅游地的规划布局,并将其规划与农村规划相结合,针对地域特征进行独特规划。休闲农业旅游地要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体系,包括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两部分。如建立旅游投诉机构、宣传营销机构、人员培训机构等。旅游地的管理制度如岗位责任制度、设施设备管理制度、员工教育培训制度等。 6、人力资源。目前,休闲农业旅游地经营管理人员,大多是原来从事农业生产、加工、营销的工作人员,对旅游业缺乏管理经验。因此休闲农业旅游地要积极进行员工理念的培训,留住人才。要多聘请相关的大学教授专家指导,同时借助休闲农业旅游协会或学会的力量,储备相关的深入懂得休闲农业旅游的人才银行。 (二)外在影响因素 1、经济因素。休闲农业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休闲农业的发展才具有更大的潜力。地区经济发展的快慢也制约着当地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强弱。 2、社会因素。休闲农业旅游地应尽量联合企业和当地人民一起来开展,调动农民积极性,农民的事情多让农民来搞,农民的钱自己赚,其中,政府要起到引导作用。我国有些地方上的休闲农业旅游地仍旧是地方政府进行投资,如各地的林业局和农业局等。大量投资建设后,闲置在那里却不知如何来进行盈利及保证休闲农业旅游地客流量,这需要我们的政府要适时转换角色,将休闲农业旅游地以包装销售的方式,以先进的经营理念进行休闲农业旅游地的运营,提高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生命力。 3、环境因素。休闲农业旅游地良好的环境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资源,如良好的水质、空气质量、声音环境质量及高的森林覆盖率等都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是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另外,经营者的环境意识,如污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率等问题都可以作为外资影响因素,影响到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生命力。 4、旅游地市场宣传。休闲农业旅游地要对游客消费行为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社团、年龄层及教育程度的游客采用不同的销售手段。根据资源特色,规划设计体验活动。依据成本及竞争两大因素,同时根据休闲农业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品质,合理订定价位。要善用推广策略,慎选媒体,以最低成本达到最高的促销效果。 四、提升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对策 导致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不强的原因有很多,根据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理论及其构成因素分析,来进一步提升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生命力。 (一)合理规划开发 休闲农业的目标市场主要是城市。研究城市市场需求、规模及变化,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关键。观光农业要顺应城市居民回归自然,崇尚绿色的心理需求来进行旅游开发,必须依托一个或几个大中城市才能生存,必须以特定的资源条件和客源市场为基础,不能盲目开发。休闲农业旅游地的开发,要针对地方现有资源背景,以现有农民接受的技术为背景不能大而全,不能什么都有。开发中要讲究自然,保持最佳生态位,要防止不引导、不规划、不设计。 (二)开发特色突出的产品 当今我国的休闲农业旅游,由于科学技术、形象塑造、农业生产规模、产业链等达不到档次,导致产品缺陷太多。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应力求展示最具特色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成果,设计出富有创意,多种类型、风格的参与性活动和产品,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如设计出娱乐型、教育型、休闲型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并在此过程中加入主动解说设计,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形成互动,使游客旅游之后对旅游地有丰富的认识、增强体验、敞开思维等功效。这样休闲农业旅游地产品设计则更能赢得好的口碑,吸引更多的客人。 (三)根据优势资源进行旅游地形象定位 现在多数休闲农庄都未很好地进行形象定位,这样就淹没在众多的休闲农庄当中。国内的休闲农业园区大多数没有对自身特色做出相对应的宣传,一些地方在休闲农业开发建设上脱离了朴素、自然、协调的基本原则,贪大求洋,建筑物富丽堂皇,脱离农家特色,还破坏了当地资源和环境。因此,要根据自身优势进行独特的市场定位。 (四)进行整体规划和管理 休闲农业旅游地规划方面出现一种普遍现象,即每一个休闲游乐区或休闲农场所推出的休闲产品与服务皆大同小异,毫无特色可言,无法满足消费大众的休闲游憩需要。因此要做好整体规划,要做到整合资源,确保投资主题明确,规划风格和思路鲜明。管理上,我国休闲农业旅游地的发展要朝知识化、精致化、体验化的方向努力,这就要求管理体制和体系做出相应的调整,同时加强相关产业链的交流合作,这样即使休闲农业旅游的淡季也能保证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盈利来源。 (五)完善基础设施,增加可进入性 完善基础设施,主要是搞好交通、通讯、供水、排水、供电、环境治理、安全保障等,并规范住宿设施、饮食设施、卫生设施、安全设施等建设标准要求,做到设施齐全,标准规范。另外,由于因大多数农业旅游地在城市周边,所以要增加交通工具,保证游客方便进入。 (六)加大宣传,促进销售 为扩大游客市场,休闲农业旅游地要增加营销投入。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等进行宣传促销。利用农村节庆假日,组织观光旅游,举办展览会和科普培训等活动进行宣传。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与周边景点、景区相结合,扩大旅游市场,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七)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要重视员工教育、重视员工技能和服务意识的提高,并通过各种激励手段来带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的服务水平跟的上休闲农业旅游地的发展。 休闲农业论文:关于提升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问题的初探 论文 关键词: 旅游 地 休闲农业旅游地 生命力 论文摘要:休闲农业旅游在我国快速 发展 ,但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不强一直是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文章在旅游地生命力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理论内涵、构成因素进行初步探讨,对其生命力不强的原因和提升对策做出具体分析,力求提升我国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 一、问题研究的背景和缘由 我国休闲农业旅游是近几十年来兴起的一种旅游形式,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 现代 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农旅交叉产业。我国内地在2007年旅游业总收入达1540亿美元,其中有400亿美元是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收入。2007年的3个黄金周期间,城市居民选择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约占70%,每个黄金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吸纳游客超过6000万人次。 我国休闲农业旅游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诸如各区之间产品雷同,盲目重复建设,很多地方不是在原有农业的基础上进行休闲农业旅游的开展,而是政府或个别 企业 想当然的圈一片地之后就在此建休闲农业旅游地,没有真正以原有农业为依托,反而成了部分政府重要的形象工程,再加上管理体制的问题,使得很多投资庞大的休闲农业旅游地面临经营的困境,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问题一直困扰着休闲农业旅游地的进一步发展。如北京海淀区的“锦绣大地”农业企业,游客很少,景点几乎没有活力。这说明休闲农业旅游地只有保证其持续增长的生命力,才能持续不断的吸引大量游客。如何保证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生命力?本文在刘滨谊教授的风景旅游地生命力研究的基础上,对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不断完善旅游地生命力理论同时,以最终达到提升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为的目的。 二、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内涵 (一)旅游地生命力理论 有关旅游地生命力,刘滨谊认为“风景旅游地生命力指在单位时间空间内,使风景旅游地建设发展超越常规、非机械性增长,现状条件等客观因素往往退居次要地位,并持续推动风景旅游地发展增长变化的力。”李轶轮、蔡光宇、朱元恩等都从各自理解的角度给出旅游地生命力的概念。综上可知,旅游地生命力是一个变化的、保证景区平衡的力。 (二)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理论 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指的是使休闲农业旅游地的建设发展能保持持续增长发展变化的力。在农业旅游资源、区位、旅游设施、形象、服务、管理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休闲农业旅游地获得社会、 经济 和环境利益并保持其农业生产及旅游的功能上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 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生命力表现在如下方面:休闲农业旅游地是在原有农业资源基础上开发出有别与其他农业旅游地特色的休闲旅游产品;休闲农业旅游地产品具有较强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休闲农业旅游地是良性循环,使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达到可持续发展。 现今,我国很多休闲农业旅游地不是依托原有的农业基础,而是另立门户使得休闲农业旅游地的开发资金过于庞大,回收非常缓慢,大家都在比较前期的投入看谁投入的更多,其实往往陷入一个误区。 三、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构成因素 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构成因素分为内在影响因素和外在影响因素两大部分。其中,内在影响因素为休闲农业旅游地原有资源状况、区位条件、设施状况、人力资源、定位特色和形象吸引力、产品的体验性及新颖性、管理规划等。外在影响因素为休闲农业旅游地受经济、社会、环境、宣传营销等方面的影响。 (一)内在影响因素 1、旅游地区位。休闲农业旅游地建立之初最先考虑因素应当是选址。选址必须要从市场的角度考虑。其客源地主要在城镇,吸引对象为城镇居民。根据吴必虎提出的环城游憩带理论,城市居民大多选择环城游憩带内(大中城市周边地区200公里左右以内的范围)的度假设施进行短期近途度假。休闲农业场地比较适合的位置是距离城市中心50-200公里的地方。另外,休闲观光农业的布局也可以依托景区,选址在知名度较高的风景名胜区周边,作为该景区的卫星景点,以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 2、特色资源与创新性产品。要使休闲农业旅游地保持极强的生命力就需要依靠自身资源特色,开发创新性产品。要充分挖掘当地的特色资源和民俗文化内涵,根据当地资源及乡村文化特色设计有主题特色的新颖的休闲农业旅游体验参与活动,通过拟定参与体验活动的主题,塑造正面印象来加深游客的不同印象体验。并保证体验产品在设计和游玩中的卫生、无污染、环保等。在体验产品设计中应多加入感官的刺激(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来使游客增加体验的力度,产品有“货架期”,加入科技含量的产品设计,并适时进行产品更新和换代。这是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保障因素。 3、旅游设施状况。休闲农业地区大都位于城市郊区 农村 ,这要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才能加大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筹码。要解决好 交通 、通讯问题,与交通部合作,开辟旅游专线,为城市市民出游提供方便。要完善水电设施,供水设施要达到卫生标准。要与村庄改造、建设规划相结合,搞好居民点道路规划,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改善生态环境。 4、旅游地形象定位。休闲农业旅游地根据自身资源特色和产品特点,首先要找准自身可能的竞争优势,选出竞争优势,推出与竞争对手不一样的特色差异进行差异化定位,并及时将自己的定位传达给目标消费者。最终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自己休闲农业旅游地形象,设计出形象定位图案和标识等。如 台湾 飞牛牧场诉求的飞蝴蝶和乳牛的定位,就是非常成功的形象定位。 5、 科学 规划与管理。休闲农业旅游地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生产与旅游兼顾发展原则、开发和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创新性原则等来进行休闲农业旅游地的规划布局,并将其规划与农村规划相结合,针对地域特征进行独特规划。休闲农业旅游地要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体系,包括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两部分。如建立旅游投诉机构、宣传营销机构、人员培训机构等。旅游地的管理制度如岗位责任制度、设施设备管理制度、员工 教育 培训制度等。 6、人力资源。目前,休闲农业旅游地经营管理人员,大多是原来从事农业生产、加工、营销的工作人员,对旅游业缺乏管理经验。因此休闲农业旅游地要积极进行员工理念的培训,留住人才。要多聘请相关的大学教授专家指导,同时借助休闲农业旅游协会或学会的力量,储备相关的深入懂得休闲农业旅游的人才银行。 (二)外在影响因素 1、 经济 因素。休闲农业是建立在社会经济 发展 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休闲农业的发展才具有更大的潜力。地区经济发展的快慢也制约着当地休闲农业 旅游 地生命力的强弱。 2、社会因素。休闲农业旅游地应尽量联合 企业 和当地人民一起来开展,调动农民积极性,农民的事情多让农民来搞,农民的钱自己赚,其中,政府要起到引导作用。我国有些地方上的休闲农业旅游地仍旧是地方政府进行投资,如各地的林业局和农业局等。大量投资建设后,闲置在那里却不知如何来进行盈利及保证休闲农业旅游地客流量,这需要我们的政府要适时转换角色,将休闲农业旅游地以包装销售的方式,以先进的经营理念进行休闲农业旅游地的运营,提高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生命力。 3、环境因素。休闲农业旅游地良好的环境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资源,如良好的水质、空气质量、声音环境质量及高的森林覆盖率等都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是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另外,经营者的环境意识,如污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率等问题都可以作为外资影响因素,影响到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生命力。 4、旅游地市场宣传。休闲农业旅游地要对游客消费行为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社团、年龄层及 教育 程度的游客采用不同的销售手段。根据资源特色,规划设计体验活动。依据成本及竞争两大因素,同时根据休闲农业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品质,合理订定价位。要善用推广策略,慎选媒体,以最低成本达到最高的促销效果。 四、提升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对策 导致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不强的原因有很多,根据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理论及其构成因素分析,来进一步提升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生命力。 (一)合理规划开发 休闲农业的目标市场主要是城市。研究城市市场需求、规模及变化,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关键。观光农业要顺应城市居民回归 自然 ,崇尚绿色的心理需求来进行旅游开发,必须依托一个或几个大中城市才能生存,必须以特定的资源条件和客源市场为基础,不能盲目开发。休闲农业旅游地的开发,要针对地方现有资源背景,以现有农民接受的技术为背景不能大而全,不能什么都有。开发中要讲究自然,保持最佳生态位,要防止不引导、不规划、不设计。 (二)开发特色突出的产品 当今我国的休闲农业旅游,由于 科学 技术、形象塑造、农业生产规模、产业链等达不到档次,导致产品缺陷太多。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应力求展示最具特色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成果,设计出富有创意,多种类型、风格的参与性活动和产品,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如设计出娱乐型、教育型、休闲型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并在此过程中加入主动解说设计,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形成互动,使游客旅游之后对旅游地有丰富的认识、增强体验、敞开思维等功效。这样休闲农业旅游地产品设计则更能赢得好的口碑,吸引更多的客人。 (三)根据优势资源进行旅游地形象定位 现在多数休闲农庄都未很好地进行形象定位,这样就淹没在众多的休闲农庄当中。国内的休闲农业园区大多数没有对自身特色做出相对应的宣传,一些地方在休闲农业开发建设上脱离了朴素、自然、协调的基本原则,贪大求洋,建筑物富丽堂皇,脱离农家特色,还破坏了当地资源和环境。因此,要根据自身优势进行独特的市场定位。 (四)进行整体规划和管理 休闲农业旅游地规划方面出现一种普遍现象,即每一个休闲游乐区或休闲农场所推出的休闲产品与服务皆大同小异,毫无特色可言,无法满足消费大众的休闲游憩需要。因此要做好整体规划,要做到整合资源,确保投资主题明确,规划风格和思路鲜明。管理上,我国休闲农业旅游地的发展要朝知识化、精致化、体验化的方向努力,这就要求管理体制和体系做出相应的调整,同时加强相关产业链的交流合作,这样即使休闲农业旅游的淡季也能保证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盈利来源。 (五)完善基础设施,增加可进入性 完善基础设施,主要是搞好 交通 、通讯、供水、排水、供电、环境治理、安全保障等,并规范住宿设施、饮食设施、卫生设施、安全设施等建设标准要求,做到设施齐全,标准规范。另外,由于因大多数农业旅游地在城市周边,所以要增加交通工具,保证游客方便进入。 (六)加大宣传,促进销售 为扩大游客市场,休闲农业旅游地要增加营销投入。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等进行宣传促销。利用 农村 节庆假日,组织观光旅游,举办展览会和科普培训等活动进行宣传。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与周边景点、景区相结合,扩大旅游市场,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七)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要重视员工教育、重视员工技能和服务意识的提高,并通过各种激励手段来带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的服务水平跟的上休闲农业旅游地的发展。 休闲农业论文:美学农业与休闲农业的联系与区别 原文作者:罗凯 摘 要:对美学农业与休闲农业的联系与区别进行了综述,其联系表现为:休闲农业的开拓性引发了美学农业的革命性,景观性奠定了美学农业的审美性,旅游性拉动了美学农业的全面性;区别表现为:美学农业的乡村行政区域性突破了休闲农业开发区域的局限性,民俗文化主题性否定了休闲农业开发主题的随意性,生产生活实物性纠正了休闲农业开发建设的非农性,生活目标质量性超越了休闲农业开发目的的经济性。 关键词:美学农业;休闲农业;联系;区别 农业美学悄然兴起于21世纪初[1-7]。笔者认为,美学农业指的是以农业动植物及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地、田园、水域和环境,乃至整个农村地区(包括农村地区的道路、城镇、集市、村庄、厂矿和自然环境等)为载体,进行农业劳动主体革命、农业劳动对象革命、农业劳动工具革命、农业劳动技能革命、农业劳动过程革命、农业劳动产品革命、农业劳动观念革命,既运用农业生产技术,又运用美学艺术手法,既生产农业物质产品,又生产农业审美产品,特别是通过田园景观化、村庄民俗化、自然生态化的实现,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农业[7]。美学农业与休闲农业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1 联系——休闲农业是美学农业的始作俑者 1.1 休闲农业的开拓性引发了美学农业的革命性 种稻,生产稻谷;养猪,生产猪肉。这就是农业,农业的功能。准确地说,自从新石器时代以来,人类所从事的农业,所开拓的农业功能,都是利用水稻、甘蔗和猪、牛等农业动植物的生理机能,通过与土壤、气候、水和生物等农业自然资源的作用,生产可满足人类营养、品尝和原料需求的稻谷、蔗料和猪肉、牛肉等农产品。 然而,自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一种新型的农业形态,即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和环境资源,结合农业生产、农民活动、农村文化和农家生活,发展观光、休闲、旅游,从意大利、奥地利始发,逐渐扩展到欧美,乃至世界。我国则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这一农业形态就是休闲农业[8]。 休闲农业突破了传统农业的局限,将农业功能从原先只生产可满足人类营养、品尝和原料需求的农产品中拓展开来,拓展到观光、休闲、旅游的层面,拓展到生产农业精神产品。这意味着农业具有多功能性;这更意味着农业的多功能性有待于人们的发现和利用,或者可以说,呼唤着新的农业形态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论文网] 呼之而出的自然是美学农业。美学农业不但继承了休闲农业的农业多功能拓展,而且将这一拓展扩充到农业的各个层面,并将引发一场全新的农业革命,即农业劳动主体革命、农业劳动对象革命、农业劳动工具革命、农业劳动技能革命、农业劳动过程革命、农业劳动产品革命、农业劳动观念革命。农业劳动主体革命,指的是将具有生产农产品的素质、形成生产农产品的思维和从事生产农产品的工作的农业劳动主体改变为具有农业美学素质、形成农业美学思维和从事农业美学工作的农业劳动主体。农业劳动对象革命,指的是将仅生产粮食、糖料、蔬菜和水果等农业物质产品的土壤、气候、水和生物等自然资源,改变为既生产农业物质产品,又通过其各要素的“宜人”外观,及其按照美学规律的排列与组合,形成足以唤起人们审美情趣、愉悦人们审美心理、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的田园景观,并与生产者(或劳动者)一起构成和谐的统一体,成为生产者(或劳动者)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工作)的生活环境。农业劳动工具革命,指的是将仅作为生产者(或劳动者)手脚延伸,作用于农业劳动对象,生产农产品的锄头等各种工具和设施,改变为既作为生产者(或劳动者)手脚延伸,作用于农业劳动对象,生产农产品,又具有给生产者(或劳动者)在外观上以美感,在使用上以舒适,并能够与劳动对象和生产者一起构成和谐的统一体。农业劳动技能革命,指的是将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等,通过农业劳动工具,仅作用于农业劳动对象,生产农产品的技术、方法和理论,改变为既作用于农业劳动对象和生产农产品,又以文字简明化、表格化、图形化、公式化、文艺化和美学化等最简单、易懂、易识、易操作的形式形成、存在,且能给生产者(或劳动者、使用者)带来愉悦的心理感受。农业劳动过程革命,指的是将付出体力、精力、物力和时间,生产农产品,交换农产品,满足生活需求,实现享受的农业劳动过程,改变为锻炼身体、表现能力、增长知识、彰显健美、愉悦心情、生产产品,丰富生活内容,享受生命的农业劳动过程。农业劳动产品革命,指的是将农业劳动仅生产粮食等农业物质产品,改变为既生产农业物质产品,又使其在营养丰富、品质优良、卫生安全和口感适宜的同时,具有能够反映这些标准、统一、美观的外观,且通过美观的产品、健美的植株、美化的田园以及民俗化的村庄和生态化的自然,生产农业审美产品。农业劳动观念革命,指的是将把农业劳动认为是一种生产农业物质产品,满足人类物质需求的劳动认识,改变为这样的认识:农业劳动不仅仅是一种生产农业物质产品的劳动,还是一种生产农业审美产品的劳动;它是生活的需要,是丰富生活内容的需要,是人类价值体现的需要,是人与自然构成和谐统一体的需要[9]。 1.2 休闲农业的景观性奠定了美学农业的审美性 众所周知,休闲农业的最大特点是具有景观性,通过田园景观的营造,招徕游客。使用物理的方法,将传统的圆形西瓜、椭圆形西瓜做成方形西瓜;利用光线的作用,将苹果做成带有“福”、“喜”字的图案;运用棚架的搭建,将叶、花、果颜色不同的作物及其品种组合成各种图案,如蔬菜迷宫等。 休闲农业的景观性奠定了美学农业的审美性。笔者定义的农业审美产品指的是以农业动植物及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地、田园、水域和环境,乃至整个农村地区(包括农村地区的道路、城镇、集市、村庄、厂矿和自然环境等)为载体,进行农业劳动主体革命、农业劳动对象革命、农业劳动工具革命、农业劳动技能革命、农业劳动过程革命、农业劳动产品革命、农业劳动观念革命。通过载体各构成要素的各自“宜人”外观及其按照美学规律合理地排列和组合创造农业美,特别是通过田园景观化、村庄民俗化、自然生态化的实现,生产出来的既能满足人们物质需求,又能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的产品。农业审美产品可分为田园景观审美产品、村庄民俗审美产品和自然生态审美产品,田园景观审美产品又可分为农产品审美产品、作物植株审美产品、田园景观审美产品、田园科普审美产品、田园休验审美产品、田园养生审美产品和田园生活审美产品[10]。 1.3 休闲农业的旅游性拉动了美学农业的全面性 休闲农业将农业与旅游业结合起来[11],开展农业旅游,并使农业在旅游经济的驱动下蓬勃发展。据报道,2010年全国共有“农家乐”150万家,规模休闲农业园区接近2万个,带动农民1 500万人,接待国内外游客4亿人次,休闲农业营业额超1 200亿元。这表明休闲农业不但具有旅游性,而且是一个如日中天的朝阳产业。 在休闲农业旅游性的拉动下,美学农业将这一旅游元素推向各个层面,包括农产品、作物植株、田园景观、田园科普、田园体验、田园养生和村庄民俗、自然生态。农产品,通过农产品大小、长短、色彩和造型来形成市场;作物植株,通过作物植株的叶色、花色、果色、高低、造型和群体组合来形成市场;田园景观,以田园为载体,以农业动、植物为基调,田、林、水、电、路协调统一,在农业物质产品的追求中凸显农业审美产品,从而形成田园风光的农业景观市场;田园科普,以田园为载体,用农业生产及其过程、行为、工具来普及农业知识的科普活动方式来形成市场;田园体验,通过在田园中进行农业劳动,获取农业劳动知识,体验农业劳动生活的生活方式来形成市场;田园养生,以田园为生活空间,以农作、农事、农活为生活内容,以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为生活目标,形成回归自然、享受生命、修身养性、度假休闲、健康身体、治疗疾病、颐养天年的一种生活方式市场;村庄民俗,以村庄为载体,通过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弘扬形成市场;自然生态,以农村地区的自然资源为载体,通过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保护和利用来形成市场[10]。 2 区别——美学农业是休闲农业的掘墓人 2.1 美学农业的乡村行政区域性突破了休闲农业开发区域的局限性 从上述定义可知,美学农业以整个农村为载体,即以组成农村的三大块——田园、村庄和自然为载体,特别是美学农业园区,更是以乡村的整个行政区域为载体,并以田园景观化、村庄民俗化和自然生态化为目标[12]。所谓田园景观化,指的是田园不但生产粮食、糖料、蔬菜和水果等农业物质产品,而且通过美观的产品、健美的植株和美化的田园,生产农业审美产品,形成足以引起人们审美情趣、愉悦人们审美心理、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的景观。所谓村庄民俗化,指的是村容村貌的整治必须富有地方特色、民俗特色,寓现念于民俗文化之中,既实现村容村貌的整治,又使民俗文化得以传承,还使村庄各具特色,千姿百态。所谓自然生态化,指的是村庄和田园四周的自然资源得到妥善的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达到良性循环的程度,并与村庄和田园构成和谐的统一体[13]。 这就是美学农业的乡村行政区域性。美学农业的这一特点意味着美学农业以全方位的姿态发展农业、建设农村,因为农村都由田园、村庄和自然3大块构成;美学农业的这一特征意味着美学农业突破了休闲农业开发区域的局限性,因为大部分休闲农业都几乎没有同时以田园、村庄、自然为载体,因此可以说,美学农业弥补了休闲农业在开发区域上的局限性,使农业、农村得以全面、完全的发展。 2.2 美学农业的民俗文化主题性否定了休闲农业开发主题的随意性 美学农业在建设中、特别是在园区建设中,是以民俗文化为主题的,准确地说,是以当地典型的民俗文化为主题。一般来说,民俗文化包括产业文化、特产文化、生态文化、建筑文化、历史文化、名人文化和民俗文化等类型。因此,以当地典型的民俗文化为主题,并将所选择、确定的民俗文化元素有机地融入所有或主要的建设项目中[12]。广东省徐闻县是中国菠萝第一县,不但历史长,而且面积大、产量高、品质优。1860年开始引种,现分布于曲界、锦和、前山、下洋、下桥、和安、龙塘、新寮和南山等9个乡镇,面积1.4万hm2,总产41万 t,产值7亿多元,素有“中国菠萝之乡”之称,菠萝果大、形美、汁多、肉香、可口、质优,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享誉东南亚,先后荣获中国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和国家a级绿色产品称号。因此,若在徐闻县,特别是在其主产地——曲界镇建设美学农业园区,就可考虑建设以菠萝文化为主题的美学农业园区,并将菠萝文化进行抽象化、艺术化、符号化处理,变成具有抽象性、艺术性的菠萝文化符号,然后将其有机地融入园区各功能区和所有或主要的建设项目中,随着园区的建成,一个以菠萝文化为主题的美学农业园区就凸现出来了。 美学农业以民俗文化为主题,准确地说,以当地典型的民俗文化为主题,意味着当地的美学农业、特别是美学农业园区具典型性和不可替性。如上面提到的以菠萝文化为主题建设起来的美学农业园区,其他地区、包括其他非菠萝主产区都不可复制,即使复制,也会失去民俗文化和美学农业意义。这样意味着全国各地发展起来的美学农业,特别是建设起来的美学农业园区将各具当地典型的民俗文化特色,从而使广大乡村成为千姿百态的美丽家园。 休闲农业在建设中、即使在园区建设中,开发的主题往往是随意的,抑或是没有主题,抑或是以某一不具有当地典型产业文化的作物为主题(如西瓜主题公园等),抑或仅考虑艺术性。即使是有主题,主要局限于主要或个别项目中,抑或处于浅层的文化开发、利用上。这样,发展的休闲农业、建设的休闲农业园区自然不具有典型性,或者可以说,具有复制性。这就是目前各地发展的休闲农业、建设的休闲农业园区十分雷同的主要原因。 由此可见,美学农业的主题性不但赋予美学农业、特别是美学农业园区之灵魂,而且否定了休闲农业开发主题的随意性,弥补了休闲农业的缺憾,引导休闲农业朝着美学农业的方向发展。 2.3 美学农业的生产生活实物性纠正了休闲农业开发建设的非农性 美学农业和休闲农业都具有审美性、文化性、娱乐性和旅游性。但是,美学农业所发展的农业动植物,如水稻、甘蔗和蔬菜等作物,香蕉、荔枝和龙眼等水果,木麻黄、桉树和大王椰等树木,猪、牛和羊等牲畜,鸡、鹅和鸭等家禽,鱼、虾和蟹等水产品。不但具有审美性、文化性、娱乐性和旅游性,而且仍然追求高产优质,水稻仍在追求产量10 500,12 000 kg·hm-2,甚至13 500,15 000 kg·hm-2;所建设的农业生产设施,如沟渠、田园道路、林带、棚架、机井和田园房屋等,不但具有审美性、文化性、娱乐性和旅游性,而且具有生产性,作为生产之所需,有利于生产之发展。同时,美学农业不设置、建设纯粹为了审美、文化、娱乐、旅游的非生产性项目或设施,如乘凉用的亭子、观光用的观光台和游泳池等。 然而,休闲农业却往往不同,所发展的农业动植物,不但不追求高产优质,而且不考虑正常产量,甚至仅将其作为审美、文化、娱乐和旅游的对象;所建设的农业生产设施,往往不考虑实用性和是否有利于农业生产,有的甚至仅仅作为审美、文化、娱乐和旅游的对象;更有甚的,还往往建设上面提到的非生产性项目或设施。休闲农业在开发建设上存在严重的非农性,或者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背离了农业和其发展方向。 因此,发展美学农业,通过其生产生活的实物性,可极好地纠正休闲农业开发的非农性,遏制其对农业的背离,回归到农业的发展方向上。 2.4 美学农业的生活目标质量性超越了休闲农业开发目的的经济性 从经济的角度来看,美学农业与休闲农业一样,生产的农业物质产品也追求产量、产值、效益;营造的农业景观也用来开发、旅游和赢利。美学农业与休闲农业一样,都具有经济性。 然而,美学农业的终极目标 却不是经济指标,而是生活质量,准确地说,其营造的农业景观,也就是生产的健美植株、美化田园和民俗化的村庄、生态化的自然,并不是为了旅游,游客,农业审美产品的上市、销售,而主要是为了生产者的本身,为了生产者生活、生产环境的营造,生活、生产内容的丰富,生活、生产价值的体现,总的来说,是为了生产者生活质量的提高。 而休闲农业则不同,其终极目标是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是利用农业来发展旅游业,是农业经济与旅游经济的结合,是既创造农业产值,又创造旅游产值[14];或者可以说,其利用的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和环境资源,结合的农业生产、农民活动、农村文化和农家生活,主要是通过游客的旅游需求、生活需求来实现产值、盈利,而不是为了自身的审美需求、文化需求、娱乐需求,一句话,为了的仍然是生活数量,而不是生活质量。 因此可以说,美学农业的层次更高,超越了休闲农业,回归了农业的本质,实现了农业的生产生活一体化。 休闲农业论文:依托优势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产业 近年来,西夏区党委、政府充分依托本区特有的人文资源和良好的生态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使其成为助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朝阳产业。2011年3月西夏区喜获国家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授予的“全国首批休闲农业示范县”称号。 科学规划,明确目标 制定出《西夏区加快休闲农业发展的意见》和《西夏区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确定西夏区休闲农业发展的三大区域和五种类型。 三大区域为镇北堡镇芦花地区现代农业观光和适水产业区、201省道沿线两侧多功能服务区、贺兰山东麓休闲度假区。五种类型:一是以绿色、自然、生态为主线,为游客提供田园景观欣赏、农事体验、水果采摘、休闲垂钓等服务的生态观光型;二是依托原有自然风光和生态农业园区,建造休闲娱乐设施,为游客提供度假、娱乐、餐饮、住宿等服务的休闲度假型;三是依托原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让游客在游览自然美景的同时增进对特色产品了解的特色体验型;四是利用自身产业优势,把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示范推广与休闲观光、科普教育相结合的科技教育型;五是以农业文明和农村文化风俗吸引游客,让游客充分享受浓郁乡村风情和传统文化的民俗文化型。 资金扶持,项目带动 一是近年来争取上级资金4000多万元,实施了镇北堡生态旅游小城镇和兴泾镇回族风情小城镇建设,辐射带动旅游产业发展。二是争取和实施了贺兰山东麓封山育林、防沙林等生态绿化项目,加快沿山经果林产业长廊建设,总量达到2.2万亩;三是争取日元项目对201省道沿线休闲农业景点生态环境和矿区环境进行治理,累计投入资金3000万元以上,治理面积5000亩,植树15万棵,园区生态植被得到有效恢复;四是争取自治区项目资金支持园区建设,2009年为红柳湾山庄争取外债资金3000万元,建成葡萄园3000亩;五是争取政府支持,完善道路设施,2009年争取自治区交通厅项目资金,修建园区道路9.6公里,完善了道路基础设施。基础设施的完善,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广泛招商,引导社会参与,鼓励各类经济组织参与休闲农业建设 近年来累计吸引民营企业投资、个人股份制投资3000多万元,扶持休闲企业发展。为创新发展理念,西夏区区委、政府组织企业负责人到区外考察学习,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并以宽松优惠的招商政策,鼓励扶持,发展休闲农业产业。全区上下形成了“树良好旅游形象,创良好旅游环境”的氛围。 政策扶持,打造品牌 为支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西夏区从休闲企业周边环境卫生整治,环境绿化等方面予以支持,助推产业发展;筹集资金50多万元对红柳湾山庄、瑞德森生态农庄等8个示范项目进行了扶持。培训从业人员450人次,培训内容涉及服务规范、礼仪礼貌、饮食卫生、消防安全、诚信经营等方面,提高了经营者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为提高休闲农业的知名度,积极支持企业举办了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农事节庆活动,如万义生态园的“九月采摘节”,志辉公司的“生态观光园巡游”,既宣传推介了地方特色农产品,又给游客带来了丰富多彩的休闲生活。 通过科学规划,政策扶持,社会参与,项目带动,使西夏区休闲农业快速发展,截至2011年年底,辖区休闲农业企业达到40余家,资产总额1.2亿元,固定资产8500万元,从业人数达1000多人,实现年营业总收入4800万元,实现利润1120万元,形成了以红柳湾山庄、兰一山庄、新牛山庄等为代表的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产业。休闲农业已然成为助推西夏区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型产业。转贴于论文联盟 // 休闲农业论文:从德国“绿腰带项目”看中国休闲创意农业发展趋势 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农业休闲业态,是集生产、生活与生态及文化创意产业的四位一体农业,为国民提供休闲体验为目的是农业经营形态。德国慕尼黑“绿腰带项目”以生态农业、环境保护和文化休闲为主要内容,创造性地将高质量的生态农业、和谐的土地使用和合理的文化休闲功能开发结合在一起,为我国发展创意休闲农业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本文在分析“绿腰带项目”经验的基础上,对中国休闲创意农业的发展趋势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即发展休闲农场,发展乡村地区深度体验,发展社区支持型农业(市民农园),发展乡村长宿休闲及发展乡村型房车营地等五个方面,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 关键词:绿腰带项目;中国休闲创意农业;发展趋势 休闲创意农业是集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创意四位一体的新型农业业态,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增进国民对农业及农村体验,创造性地把文化艺术活动、农业技术、农副产品和农耕活动以及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在经营上更是结合了农业产销、农产加工及游憩服务等三产业于一体。形成彼此良性互动的产业价值体系,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开辟全新的空间,并实现产业价值的最大化。 休闲创意农业的准则是农业生产、乡村居住环境、人与自然相处、文化创意。其特色是自然田野的生活、自然环境认识、自然保育认知教育、有别于声光娱乐,欣赏动态的生物生活、生态活动和静态的农村人文活动的娱乐性。中国作为农业大国,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有必要结合国外先进的经验和作法,对这一新业态建设内容进行研究。 一、德国“绿腰带项目”概况 “绿腰带项目”是德国南部最重要的城市慕尼黑政府在郊区实施的休闲创意农业项目。该项目实施的目的是保持绿腰带地区的农业用地,并赋予该地区的农业以与未来相适应的形式,同时在该地区的农业、休闲、自然保护等功能之间建立一种均衡、和谐的发展关系。通过保护慕尼黑郊区的湖泊、森林、灌木区、草地和农田来保障慕尼黑未来的生活质量。“绿腰带项目”的内容主要有生态农业、环境保护和文化休闲三个方面。 (一)生态农业 慕尼黑位于德国南部,是德国最大的联邦州巴伐利亚的首府,面积310平方公里,人口126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277人,所辖25个区,是德国的第三大城市,仅次于柏林和汉堡。与其他世界级大城市相比,无论是从人口数量上看还是从土地面积上看,慕尼黑都像是一个小村庄,但是这丝毫也没有减弱慕尼黑作为国际大都市的重要性,相反,被许多人称为“百万村庄”的慕尼黑不仅在战后迅速发展成为德国南部重要的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而且以其独特的人文景观和田园风格在国际大都市中独树一帜。20世纪90年代以来,慕尼黑市政府在郊区农村实施了“绿腰带项目”,在发展生态农业、加强环境保护的同时,大力发展创意农业,利用郊区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资源。发挥创意、创新构思,研发设计出具有独特性的创意农产品和活动,进而提升现代农业的价值与产值。创造出新的、优质的农产品和农村消费市场与旅游市场。“绿腰带项目”中的“绿腰带”,指的是慕尼黑城市外围没有覆盖建筑物的土地,也是连接慕尼黑城区和相邻乡镇的地带,慕尼黑市政府和郊区的农民们一起制定了一系列的行动方案。 1.干草方案。“干草方案”是保护性使用绿腰带地区土地的一个典型做法。市政府鼓励农民保留布满鲜花、但却正在不断减少的草地,农民们通过把草地上的干草分成小包装卖给城里的小动物饲养者,获得了更多的收入。而对于城里人来说,在干草包中包含着的不仅是宝贵的、天然的美味饲料,这里还融入了来自慕尼黑绿腰带地区的家乡的味道。由于草地不需要过多的养护,因此此项措施还大大保护了水源和土地。同时,草地上遍布的鲜花给人以视觉上美的享受,吸引了许多城里人来这里踏青、郊游。特别是对于那些城里的孩子们来说,在广阔的原野上自己采摘一束鲜花实在是个不同寻常的经历。 2.菜园方案。“菜园方案”是绿腰带地区的农民和市政府共同开辟的一条发展道路,旨在满足大城市居民迫切的回归自然的要求。长久以来,许多城市居民都梦想有一个自己的菜园,这些城里的园艺爱好 往往只能在自家的阳台上用小箱子来侍弄花草。“绿腰带项目”实施之后,他们可以在绿腰带上实现自己的梦想。绿腰带上的农民将自家的菜地分成60平方米的小块来出租给城里人,菜地的位置要尽可能地靠近城市聚居区,租费也非常便宜,每年只有110欧元。“菜园方案”从1999年开始实施,目前在绿腰带有10块这样的地方,提供超过500个小菜园。与其他城市郊区的菜园不同,绿腰带上的菜园每年只出租半年,即从5月中旬到11月中旬。在5月中旬之前,土地的翻耕、播种等前期工作都由专业人士来完成,籍此来保证正确的种植间距和最优化的种植安排。出租者于每年的5月中旬来接管菜园,每周需要投入2-3小时的工作。在蔬菜的种植过程中,矿物肥料和化学保护剂是绝对禁止的。 “菜园方案”除了为农民带来经济方面的收入,还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对于城里的孩子来说,亲历蔬菜的生长,包括种植和浇水,是一场难忘的经历。这些年轻的小园丁会突然间喜欢上某些蔬菜,而这些蔬菜在以前通常都是被搁置在盘子的边缘。对于成年人来说,和菜园的邻居们进行愉快的交谈,互相交流园艺和厨房的经验,也是一种幸福的享受。在喧嚣的大城市里获得一份自然、协作、安宁和悠闲,绿腰带上的菜园让这些都成为可能,正如“菜园方案”的广告语所说:“60平方米的维生素,60平方米的生活乐趣”。 3.森林方案。慕尼黑郊区拥有约5000公顷的森林。丰富的森林资源不仅带来了丰富的木材资源,而且还发挥着蓄水、防风、净化空气及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它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力量,也是人们理想的休养之地。慕尼黑在保护森林的同时,还开发出森林的科普和环保教育功能。学校和幼儿园经常组织孩子们来到绿腰带上的森林里,在护林员的带领下接触森林、认识森林、了解森林。在这一过程中,护林员给孩子们富有情趣地讲解有关森林里的树木、木材的使用、森林的功能、森林的土地、食物链、森林与水、森林里的动植物以及在森林里正确的行为方式等话题。而对于成人来说,森林之旅也会让他们获益匪浅,护林员会耐心地告诉游客:森林是如何生病的?可持续发展意味着什么?为什么要伐木?树木年轮上的数字代表什么?为什么森林里会有很多枯树?为什么要在森林里修建篱笆?绿腰带上的森林还是一些企业开展培训项目的好场所,如团队精神培训、创造性培训、灵活性培训等等。将这些培训项目从公司的会议室搬到郊外的森林里,不仅在形式上是新的创意,而且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培训效果。 绿腰带上另一个引人入胜的休闲项目是骑马,特别是在春天的时候,农民们将自己的马匹出租给骑马爱好者,他们可以在自由的天地里任意驰骋,而不是在骑马场里兜圈子。在马背上去重新认识森林和草原,总是会让人有新的收获,给人以新的感受,这种动物疗风靡欧洲,借助各种动物如马、狗、兔等,对各种身心不健全的病人进行治疗。骑术治疗不同于传统的治疗方法,也无需药物和医疗器械,而是将恐惧、枯燥的治疗寓于娱乐和休闲活动之中,往往可以达到一般治疗所达不到的神奇治疗效果。绿腰带上的农民在政府的帮助下,根据自身的优势,开辟了骑术治疗项目。接受治疗者在治疗教练的帮助下,在马背上(通常是不配备马鞍的)完成各种治疗项目。在心理治疗方面,骑马体疗可导致新条件反射的形成和旧的消失,导致新习惯的产生。在马背上可以转移对患病的固定念头和对自己缺陷的思想,从而这对人们的情绪和健康状况起到良好的作用,减弱或消除内心的紧张、束缚,产生勇敢、开朗、机敏和顽强。在外科中,骑马疗法可以用于发生不幸事故和重手术后恢复走动的能力,以及治疗手和脚的全部和局部的麻痹症、破坏运动协调性、肌肉痉挛性的缩短和萎缩、脊柱歪曲等等。对内科病来说,骑马疗法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可用于血液循环器官的补偿疾病、新陈代谢破环、支气管喘息和肺气肿、植物神经调节紊乱等。在神经学和精神病学实践中,骑马疗法的适应症是巩膜散光、各种抑郁症、神经痛、低能,嗜酒狂和嗜麻醉药者等等。 除此之外。绿腰带里的森林、草地和农庄对城市居民都有很大的吸引力,大大小小湖泊也是人们游泳的好去处,采蘑菇、慢跑、野餐、骑自行车漫游……慕尼黑的自然爱好者在绿腰带上可以经历很多,而且不分四季,因此,慕尼黑人常说:“慕尼黑绿腰带”永远都是旺季,永远都很热闹。在绿腰带这块33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可以找到许多机会,可以成就许多事情, 每个人都可以获得自己的位置,绿腰带是深受人们欢迎的休养地。 (二)环境保护 “绿腰带项目”的一项核心内容便是自然保护和环境保护。值得一提的是,对慕尼黑郊区的生态进行保护,这在“绿腰带项目”实施之前就早已开始了,“绿腰带项目”进一步推动了这项旷日持久的绿色环保运动。可以说,绿腰带上的农民们长期为保护和促进这块土地的生态功能作着贡献。 德国《联邦自然保护法》规定,要保护自然生态和风景面貌尽可能少地受建筑措施的影响。如果这种影响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就要采取相应的平衡措施。根据这项法律的规定,慕尼黑市政府在进行城市规划(特别是建筑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土地的平衡措施,但是往往却很难在规划区域的附近找到有意义的平衡面积。于是,慕尼黑市政府在1996年作出决定,在郊区的农村建立自然生态区。具体的方法是,在绿腰带地区选择合适的自然风景区,通过高强度的粗放型经营措施和重新自然化的手段来建立群落生境组合。以绿腰带上的第一个自然生态区“爱舍丽德苔藓区”为例,这里原来是慕尼黑西部的低地沼泽带,人们对这块区域实施了重新自然化,从风景保护和自然保护的专业角度来提升这一区域的价值。并且使之与市政府的物种保护和群落生境保护计划相吻合,发展重要的群落生境组合,从而使这块湿地的面貌得以保存,并重新获得了生命力。 很多年来,在与慕尼黑自然保护局的密切合作中,绿腰带地区的农民采取了很多措施来保护野生物种和保护群落生境,实施了一系列的“自然保护项目”。例如,在低地沼泽区移走与土地不适应的杉木。杉木作为沼泽区的“外来移民”严重影响了当地“土著”的生长,因为高大的杉木遮挡光线,沼泽地带上其它的低矮植物因此得不到阳光的照射。杉木的迁移终于使它们赢得了阳光下的位置。再如,农民们采取措施使池塘重新自然化。此外,农民们还改变了原来的经营方式,增大土地面积,对土地进行粗放式的经营。原先的密集型经营虽然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但是却导致农田里不再有供其它动植物生存的空间。直接受到危害的是山鸠。通过粗放型经营,不仅保护了山鸠,受益的还有鹌鹑和野兔。经过多年的努力,“自然保护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珍贵的沼泽灰蝶又回来了,消逝了多年的报春草也重新成为了绿腰带上的居民。 除了自然生态区,慕尼黑拥有的5000公顷的森林不仅带来了丰富的木材资源,而且还发挥着蓄水、防风、净化空气及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它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力量,也是人们理想的休养之地。慕尼黑林业政策的直接目标就是保护林区的面积和功能免受破坏。“绿腰带”因此被称为慕尼黑的绿肺,为城市提供清新的空气。 (三)文化休闲 绿腰带首先是自行车旅游爱好者的天堂。在绿腰带上,有专门设计的自行车旅游线路。它们往往纵横交错,向不同的方向延伸。人们可以在这里尽情享受美丽的田园风光,经历各种各样多变的地貌。即使是在相对很小的范围内骑车旅游,多变的线路也不会让人们感到单调。 同骑车一样,绿腰带也是漫游的好场所。绿腰带上的森林、湖泊、沼泽、草原以及那里的动植物都会让漫游者心旷神怡。“贴近土地,走进空气”是漫游者的初衷,但是绿腰带总是会带给他们各种各样的惊喜。 绿腰带上另一个引人入胜的休闲项目是骑马,特别是在春天的时候,农民们将自己的马匹出租给骑马爱好者,他们可以在自由的天地里任意驰骋,而不是在骑马场里兜圈子。在马背上去重新认识森林和草原,总是会让人有新的收获。绿腰带地区还有很多由于人工开采砾石而形成的湖泊,它们是慕尼黑人进行水上运动的好场所。另外,采蘑菇,慢跑,郊游等等。 慕尼黑的自然爱好者在绿腰带上可以经历很多,而且不分四季。绿腰带上的森林还是学校郊游、社区开展活动和一些企业开展培训项目的好场所。慕尼黑人常说:“慕尼黑绿腰带水远都是旺季。永远都很热闹”。 二、我国休闲创意农业存在的问题和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我国休闲创意农业存在的问题 1.现状分析。自2008年民革中央首次在全国政协会议提出《关于发展创意农业的几点建议》以来,我国在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积极发展都市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多种形式的创意农业。农业已由单一提供农产品转变为改善城乡环境面貌、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重要手段,涵盖以现代农业、农 村为代表的吃、用、玩、观赏以及其他活动形式等。形成以农业主题公园、特型农业产品、农业废弃品加工等为代表的极具特色和活力的农业新产业、新产品,成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和城郊旅游的新亮点。 家创意农业机构——洛可可创意农业的成功实践标志着创意农业在中国的兴起,为提高农产品和农业附加值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自此开始,我国在创意农业方面的实践事例越来越多,为我国发展创意农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中国发展休闲创意农业的优势和基础很多,一是市场需求很大,人口基数大,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对新型的创意休闲农业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二是广褒并存资源丰富,有北国风光、有南方情趣,千差万别、多姿多彩,对市民的诱惑越来越大;三是政策支持力度大,近十年来,中央连续4次出台1号文件,支持农业、农村和农民“三农”工作,为发展休闲创意农业奠定了很大的政策基础和保障;四是国际交流越来越多,像德国“绿腰带项目”,国内游客数百万人前来观光、考察和旅游,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必然带动我国休闲创意农业的发展。 2.存在的问题。由于我国创意农业起步较晚,在技术、人才、市场等方面不够成熟,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机制,仅仅靠少量的成功创意农业机构来支撑着创意农业的发展,大大阻碍我国在创意农业发展方面的前进脚步。同时。我国农业机构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土地资源缺乏、相关人才缺少等问题也制约着我国创意农业的发展。具体情况如下:(1)我国休闲创意农业还处于初级阶段。涉农的企业规模和实力较弱,产品质量和加工水平较低,农产品出口质量和效益不高等问题普遍存在。大部分创意农产品仍以农户生产经营为主,呈现出“小规模、大群体、小生产、大市场”的格局,创意农产品出口企业缺乏国际竞争力,农产品行业组织发展滞后。同时,由于我国农业基础本身薄弱,如生产规模小、产品总量小,产业链条短,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能够形成品牌和规模的产品不多;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不够,近几年,国家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面推行农产品认证制度,然而,由于农产品市场不够规范,小摊小贩化的经营模式仍然为农产品市场的主导,使得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产品标准不统一;农业生产效率低,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农业投入低及规模经营落后;农产品价格竞争力不强,由于土地、水资源等条件的限制,农业经营规模、农业科技传播、财政支农力度、市场发育滞后等原因,我国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农产品价格竞争力仍有一定的差距,创意农产品的优质优价难以充分体现;土地质量差,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低。我国耕地抗灾能力差、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环境相对落后、农业生产水平相对低下,普遍存在劳动生产率低、土地产出率低、资源利用率低、比较效益低、农产品附加值低的“五低”情况。如此等等。这都使休闲创意农业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2)创意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相关科研投入和技术储备严重不足,生产加工落后,不少农产品的品牌国际知名度和认可度不高。许多企业过分依赖他人的品牌,品牌意识薄弱,大多数企业仍以产品功能宣传为主体,没有进入更高层次的服务与行政竞争范畴。特色创意农产品生产水平比较低。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加工和营销服务滞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标准化、安全化生产意识不强,产品竞争能力和效益亟待提高。(3)创意农产品品牌运作方面的高层次专业人才紧缺。我国农业劳动者的主体为农民,农民的素质较低下、技能较差、观念较落后,使之难以冲破传统农业和小农意识的束缚,成为创意农产品生产线上的高端人才。(4)没有建立起对休闲创意农业投资稳定的增长机制。目前,我国农业科研和农业经济脱节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农业科技投入增长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的要求不相适应。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不活、投入不足、渠道不畅、手段不一,没有建立起农业投资担保体系,没有建立健全财政支持农业发展的激励引导机制,制约了我国休闲创意农业的向上发展。 (二)可资借鉴的经验 德国慕尼黑“绿腰带项目”给我国休闲创意农业有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第一,高质量发展生态农业。慕尼黑郊区的农业主要以生态农业为主,这主要是由郊区的服务性功能来决定的,也符合现代国际大都市郊区的发展状况。由于我国城市的迅速发展,郊区的农业用地有限 因此郊区一般不具备大规模从事农业生产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就要优先发展生态农业,依托城市强大的农业科研力量,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区,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高质量的食品,而且探索未来农业的发展道路,形成城市郊区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农业特色。第二,和谐共处的环境保护。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郊区的环保功能变得越来越重要。对于我国的大城市来说,郊区的环保功能对改善城市的居住质量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应大力加强郊区的环境保护,增强郊区农民的环保意识,为郊区同时也为城市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第三。多层次开发文化休闲。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手中可支配的资金和闲暇时间越来越多,因此,郊区的文化休闲旅游项目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又一个抓手。这种集文化、生态、休闲于一体的旅游不仅可以最大可能地保持郊区的自然风貌,从而保护环境,而且可以使城市居民获得更多的贴近自然的机会以满足自身的生理及心理的需求。 与公共设施和社会环境高度发达的慕尼黑郊区相比,我国更应该加强城市郊区的社区建设。由于我国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郊区人口众多,人员构成复杂,因此有必要采取更多的、更有力的措施来促进郊区的稳定、和谐发展。其中,加强郊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郊区农村人口提供有力的社会保障,加强郊区的社区合作等等,都是我国城市郊区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第四,政府注重引导和主导。在慕尼黑“绿腰带项目”实施过程中,市政府出台了大量的政策、措施,并和农民及农丁协会共同研究方案、措施,如在“菜园方案”中,当地政府的直接推动措施至关重要。长久以来,慕尼黑的市民们回归自然的愿望非常强烈,对郊区菜园的需求历来很大。但是,并不是每一个郊区的农民在春季的农忙时节都有时间和精力来照顾这些城里人的菜地,因此,对郊区菜园的需求一直远远大于供给。在当地政府的倡议和协调下,成立了慕尼黑菜园园丁协会,该协会收取会员们一定的费用,策划承担了大部分的组织工作。例如。规定有关的收费标准,管理会员,协调农民与城里人的联系,提供农用器具,出信息板报等等,协会有时还会根据具体情况雇用有经验的园丁来统一管理菜园。协会的工作大大减轻了绿腰带上农民的负担,为城里人提供了享受自然、享受劳动乐趣的好机会。 闲创意农业发展趋势 虽然说我国休闲创意农业还是刚刚起步。但发展的后劲很足,发展趋势十分明显,主要体现在: (一)大力发展休闲农场和渔林牧场 主要发展的项目有:休闲农场:农业生产的同时,经营休闲、游憩相关之事业。如体验、童玩、自然教育、乡土风俗、民宿;休闲林场:森林利用的同时,经营休闲游憩相关之事业。如森林浴、森林游乐、生态教育、赏鸟;休闲渔场:经营渔获的同时,经营休闲、游憩之相关事业。如养殖参观、体验、生态,水上活动、渔业餐饮、民宿;休闲牧场:畜牧生产的同时,经营休闲、游憩相关之事业。如牧场风光之体验、亲近动物、生态教育、童玩、戏水、健行、民宿。 (二)引导发展乡村深度体验 由于时代的转变,近年来市场的发展,已经由差异化服务经济进入到体验经济。若以企业立场而言,所谓“体验”,就是以企业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环绕着消费者,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这其中商品是有形的,服务是无形的,而创造出的体验是令人难忘的。 乡村深度体验为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借助农业特有的三生(生产、生活、生态)、六觉f况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及感觉)及地方文化特色,即对农业生产技术、农村生活体验、农业生态景观及农村地方文化特色方面的自身所感受的情绪。且对于每位消费者而言,每种体验都是独一无二的经验。 (三)适度发展社区支持型农业(市民农园) 社区支持型农业(csa)的概念源于20世纪70年代瑞士,并在日本得到最初的发展。当时的消费者为了寻找安全的食物,与那些希望建立稳定客源的农民携手合作,建立经济合作关系。现在,csa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并与游憩元素结合,故又称为市民农园。 csa社区的每个人对农场运作作出承诺,让农场可以在法律上和精神上,成为该社区的农场,让农民与消费者互相支持以及承担粮食生产的风险和分享利益。这是一种城乡社区相互支持,发展本地生产、本地消费式的小区域经济合作方式。在这种合作的基础上,csa一方面 看重在保育生态及资源下共同承担、相互分享的社区关系,看重社区中情感及文化的传递,另一方面则往往会推行健康农作法、永续生活及包括身、心、灵在内的整合的健康观念。csa主要关心的是食物安全和农业土地的都市化问题,这是一种生产者与消费者共同承担风险与收获的永续的农业方式。若是用方程式来表示,则是“食物生产者+食物消费者+每年的互相承诺=社区支持型农业和无限永续的契机”。“产地直销”落实在“社区支持型农业(csa)”的做法上就是“在地生产,就地购买”,没有剥削与垄断,让小区居民成为养育这些自然农场的支持者,也让农耕者成为健康食材的供应者。 互助,认同。安全,永续一这些都是社区支持型农业(csa)的基础与回馈,相互循环,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近年来,社区支持型农业(csa)不仅在生态农法上,也在农粮危机、回农青年的议题上被广泛讨论着;试想,不用舍近求远,在我们的餐食中,这些无毒的食材都与我们比邻而居;也不用烦恼哪天食物不够了,要花好几倍的菜金才能吃饱一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幸福?!正因为不是以完全利益做为出发点,所以,更值得信任与扶持。 (四)大力发展乡村长宿休闲 乡村长宿休闲是一种参与者没有移民或永久居住的打算,而在异地以自有或租借的形式居住大约数个月份,以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流互动。或参与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休闲活动、体验课程、医疗、养生、保健之相关设施与服务为主要活动,以接触当地的生活空间,体验当地居民的生活模式为主要目标,故参与者的性质倾向生活者而非旅行者;另外,乡村长宿休闲者亦非在当地置产、就业或从事其他有偿活动,基本生活需求或其它层次的需求,皆以居住地存放的退休金或其它管道的经济资源来满足。简言之,乡村长宿休闲是一种并非移居异乡,亦非永久居留的“居留型休闲”,亦即在异地进行半个月到数个月不等的旅居休闲模式。 乡村长宿休闲是一种居住时间比一般观光旅游长,参与者多在当地租屋居住或长期保有居住设施,而非观光饭店、民宿的短暂停留的模式,亦即,乡村长宿休闲者是以日常休闲活动为目的,而非单纯走访各处旅游景点,其身份是“生活者”而非“旅行者”,故乡村长宿休闲亦有基本生活需求。 乡村长宿休闲者以自己的退休金或其它储蓄为生活泉源,而不异地置产、工作,又与“迁移者”的性质不同,是一种具有旅游休闲和迁移居住部分特色的活动。 (五)因地制宜发展乡村型房车营地 房车营地就是可以满足房车的生活补给和供人休息的场所。房车作为一种休闲文化,房车营地自然也应当具备休闲的功能才能体现出房车露营文化来。因此,补给和休闲构成了房车营地最基本的特点。 房车营地突出的是休闲、文化及露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专为房车爱好者和自驾车者而建的。房车营地除了可以为房车和自驾车者提供餐饮娱乐、休息住宿外,突出一点是可以为房车提供全套的供给补给服务。房车营地大致可以分为山地型房车营地、海岛型房车营地、湖畔型房车营地、海滨型房车营地、森林型房车营地、乡村型房车营地。其景色风格、娱乐设施各有不同。乡村型房车营地是指选址在优美的乡村地区,与乡村环境(村落、田园)融为一体的房车营地。 如同星级酒店与招待所一样,从最简陋的营地到最豪华的营地会有天壤之别。但一般意义上的房车营地都会有下列设施:房车停车位、饮用水、照明电补给、排污及安全防卫等服务。当然房车营地远不止这些。房车营地应该是集景区、娱乐、生活、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度假场所。 房车营地通常包括以下几大部分:停车区、生活区、娱乐区、商务区、运动休闲区等。营地内不仅各种设施齐全,有较为完善的安保系统,独立的饮水和污水处理系统,配备生活用电。生活区域内有现代化的卫生设备,淋浴、卫生间,并提供洗衣、熨衣、煤气等服务设施;还应该特别强调营地的环保,低碳减排;充分利用各种可创造性能源,以节约资源。营地内还应设有超市、邮局、诊所、酒吧、餐馆、健身房等,完全可以满足游客日常生活的需要。在娱乐和运动区域内,开辟有健身、球类、游泳、高尔夫、儿童游乐园等多种运动场地和多功能厅,供游人使用。 休闲农业论文:杨凌示范区农业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开发构想 [摘 要] 杨凌是闻名遐迩的中国农业科学城,特别随着国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建立与发展,杨凌农科城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杨凌旅游业也蓬勃兴起。文章阐述了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特点,分析了杨凌农业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杨凌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思路。 [关键词] 杨凌 观光旅游 发展 杨凌,是原陕西省武功县的一个镇,1985年被设为咸阳市的一个区,1997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从此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日新月异,由“农科乡”变成了“农科城”,成为21世纪中国的“农业硅谷”。短短几年,杨凌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旅游业也有了大的发展,以其独特的旅游产品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已成为西部地区假日休闲旅游、科技旅游和生态旅游的新亮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旅游产品的需求不断发生变化。为了做大杨凌旅游产业,就必须不断开发新产品,制定产品策略。 一、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特点 世界旅游组织亚太部主任徐京指出,目前旅游产品正处在转型期,休闲度假时代已经来临,国际上50%的旅游产品都是以休闲度假为主题。休闲度假式旅游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发达国家实现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休闲度假式旅游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综合性产物。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休闲度假旅游开始从欧美发达国家引入我国,在发达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首先兴起,一些传统观光型旅游产品开始大量增加休闲度假旅游内容,迅速向观光休闲一体型转化。观光休闲农业就是伴随休闲度假式旅游发展,应运而生的乡村旅游高级形式。 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具有以下特点: 1.度假旅游的地点相对固定。度假旅游者到达目的地后,一般活动范围不大,往往局限于住地及周围地区,这也决定了旅游者在一地停留的时间相对要长一些。 2.与传统的观光旅游不同,度假旅游更强调休闲,而不是疲于奔命去参观更多的景点。 3.度假旅游者对度假地体育、娱乐、保健、休闲设施的要求优先于对住宿设施的要求,以在经济允许的范围内真正达到休闲放松、消除疲劳的目的。 4.度假旅游者的回头率比较高,他们会多次前往自己认为理想的度假地。 二、杨凌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开发现状 度假休闲和户外娱乐成为旅游者尤其是城市旅游者追求的时尚,杨凌以娱乐设施、酒店、度假村为载体的娱乐类旅游产品已经初具规模。每年的农高会,为杨凌招徕大量的游客促进了当地娱乐休闲产业的发展。 目前,现有基础上的杨凌休闲度假主要以田园山庄、神农度假村、水上运动中心为代表,田园山庄和神农度假村以接待住宿为主,辅以部分的室内娱乐设施,如室内游泳、保龄球、ktv、健身房等,而水上运动中心则以室外休闲为主,开发的项目主要有赛艇、室外游泳、垂钓、过山车、水上飞机等。 通过对这些项目目前的开展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杨凌的度假休闲产品具有两个特征。第一,项目具有游客针对性,即部分室内休闲活动项目属于高档消费,以商务游客为主;第二,室外娱乐休闲项目种类较少并且发展不够完善,过山车几乎处于停止运转状态,水上飞机也只在节假日偶得开放,整个水运中心广场一派凄凉的景象。 三、杨凌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开发构想 农业文化博大精深,休闲度假旅游更是现代旅游的潮流之一,杨凌在旅游者心目中的整体形象感知为其开发休闲度假类旅游产品提供了优势条件。结合杨凌的地域优势,在现有产品开发的基础上,杨凌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应该更加的丰富,提供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实现旅游休闲、度假娱乐、康体养身、户外运动等功能。经过分类归纳,认为杨凌可开发的度假类旅游产品主要包括以下四类: 1.酒店餐饮类娱乐产品 关于杨凌的酒店餐饮类娱乐产品,其基本底蕴比较深厚,并在逐步地完善,不仅形成了星级酒店如会展中心、田园山庄、神农度假村等,而且还有小吃一条街。对于星级酒店来讲,也都具备了咖啡厅、茶廊、中餐厅、西餐厅、夜总会等功能,提供住宿以及夜生活娱乐功能;而对于小吃街来讲,也在逐步地完善餐饮种类。这种基础上开发酒店餐饮类娱乐产品只需丰富餐饮种类,汇集了省内外各地名优小吃,但更重要的是要开发出自己特色的小吃。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管理上应该统一规范,提高接待质量,形成杨凌整体的饮食文化以及浓厚的旅游氛围,一改往日冷冷清清、事不关己的状态,使杨凌的餐饮成为旅游业中一股具有强烈文化气息的吸引核。如,杨凌的特色餐饮可以围绕农耕始祖后稷做文章,开发“原生态”的饮食,以健康的绿色蔬菜和高营养的粗粮为主,自主创新一些花样餐饮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爱好、不同需求的消费者的需求,但要坚持万变不离其宗,“原生态”是其开发宗旨。 2.体育休闲类娱乐产品 以杨凌水上运动中心为主打,开展业余的划艇赛、跳水赛、多人自行车比赛,充分利用所拥有的体育设施,同时可举办垂钓、水上快艇、水上自行车、水中漫步等大众化的休闲活动。开发极限体育运动还能够满足游客,尤其是年轻人追求刺激、挑战的个性时尚需求。极限运动(extreme-sport)兴起于60年代,在90年代得到迅猛发,在发达国家的青少年中相当普及。它是向自我极限(包括生理和心理)挑战的体育和娱乐项目,强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场地设在户外,并凭借高科技带给参与者超常体验和安全感。极限运动有很多种类,以其在国内的发展态势,结合当地的地理条件,适合发展的项目有蹦极、滑锁、牵引滑翔伞等。 另外,杨凌的博奥体育运动中心也是很好的体育休闲娱乐场所,其内布置有乒乓球与羽毛球场地,只是场地不够大,提供的体育活动较少,若加上健身操、瑜伽、各种舞蹈的培训班将会更受欢迎,除了能够满足游客游览之余的休闲活动之外,还能够面向市民,通过会员制的办法进行推广,以保证其基本的市场需求,还能达到全民健身的目的,尤其是2008奥运会即将来临之际,利用这样的契机进行开发,将会在市民及校园内引起一股潮流。 3.康体养身类旅游产品 康体养身是现代旅游的主要目的之一,随着现代都市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工作压力大,身心处于极度紧张的亚健康状态,而环境污染治理滞后,利用节假日找一个僻静之地度假,进行康体养身成了休闲旅游的主要动机之一。而杨凌以高新农业科技企业和农田为主,而且人口密度较少,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清静的生活环境不仅是老年人养老之最佳选择之地,同时也有利于年轻人短期度假,释放工作压力。对于西安、宝鸡、咸阳等地的居民来讲,年长者可以长期居住在此修身养性、康身健体,年轻者可以逢周末及节假日在此适度放松。在这样的目的之上,杨凌的康体养身类旅游产品就显得甚是不足,应该引入较多的温泉沐浴、野生spa,修建公园,甚至可以形成大型的养老院基地,吸引周围城市的老年人长期在此度假。当然,也可以设瑜伽馆、建高尔夫球场,一切追随潮流的能够康体养身的旅游产品都可以根据杨凌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地引进。 4.田园野趣类度假产品 田园野趣类度假产品主要突出农家、农业、农田风光的情趣,单纯地去依靠农业来展示旅游是不具有吸引力的,因为中国的农业还没有到稀缺的地步,但是如果将田园作为一种野趣、活动来经营,获得的效果将非同一般。如,杨凌周边的农田是平坦规整的,就像一个个豆腐块,利用人们有春季踏青之习惯爱好,在农田中分块种植油菜、麦子、桃树、苹果树、梨树等等,春分时节,遍野的油菜花黄澄澄的、粉的桃花、白的梨花,一片五彩缤纷的世界,利用这多彩的背景开展摄影活动、组织踏青队、学生春游,将给人们的春季带来旅游的好去处;等到果子成熟之时,还可以提供田间采摘服务,亲自享受收获的喜悦,这样既为农民增收,又满足了人们返璞归真的愿望。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产品需要大规模的展开,从区域的角度进行整体规划才能突显效果,切忌农民自主式地片式开发,成本高,而且效果不够明显。此外,可以选取村镇基础较好的地段,靠近田野或者路边最好,开辟具有陕西传统农家建筑风格的绿色农舍来接待游客,其房屋装饰要选用淳朴的农村风格,如不用床而用炕头,不用煤气做饭,而用风箱抽风的柴火做饭,但要保证干净整洁,通过提供以野菜和农家饭为主的餐饮与都市度假形成鲜明对比,吸引厌烦了都市度假的一些群体。 休闲农业论文:浅谈云南省发展休闲农业的现状及对策 论文关键词:休闲农业 现状 对策 :南省 论文摘要:休闲农业为主的服务经济型农业正在悄然兴起。休闲农业的发展要体现农家、田园、绿色等农业特点,体现乡土、民族、原生态有机农业等特色。休闲农业的发展,为云南广大农村地区脱贫致富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思路。 随着世界人口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回归大自然已成为一种时尚、一种趋势。因此,发展休闲农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对未来农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影响。 1休闲农业的概念 所谓休闲农业是利用农村设备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自然生态、农业自然环境、农村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展示当地自然之美、景物之美、人文之美、产品和科技之奇,增进民众对农村与农业的体验,并提高农民收益,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 休闲农业除了提供采摘、销售、观赏、垂钓、游乐等活动外,部分劳动过程可以让旅游者亲自参与、亲自体验,农村丰富的乡土文物、民俗古迹等多种文化资源,可供参观,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参与者更加珍惜农村的自然文化资源,激起人们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兴趣,也进一步增强人们保护自然、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2云南休闲农业的现状 云南是一个资源极其丰富的农业大省,近年来,云南交通的快速发展,极大促进了云南休闲农业的发展,并涌现出一批富有特色的休闲农业区。 丘北县是一个农业县,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旅游产品组合度好,品位高,自然风光和民风民俗绚丽多彩,被国内外旅游专家誉为“世间罕见、国内独一无二的山水田园风光。”该县紧紧依托这一优势,以山水田园风光、民族风情、民族文化、立体生态等融为一体的精品旅游景观为依托,走旅游扶贫和实现自身快速发展的新路子。适时在普者黑景区实施了“农业生态观光综合示范园区”工程,对示范区内的土地进行综合治理,对水利工程、道路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等进行建设,种植葡萄、莲藕、油菜、辣椒、经济林果和园林绿化工程,使普者黑形成“春揽万亩油菜花、夏观湖中万亩荷、秋赏果实满技头、冬看生态博览园”的特色田园风光。与此同时,丘北县还定期举办一年一度的“荷花节”、“辣椒节”、“花脸节”,并在景区举行国际钓鱼大赛、龙舟赛、斗牛赛马大奖赛等。使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充分领略山村的田园生活、民俗风情、自然风光,又可到果园里采摘品尝时鲜水果,到农家乐品尝别具特色的“全藕席”,咬一咬丘北辣椒的香味;还可到湖里和塘里垂钓。让来自四面八方的游人,尽情地体验丘北带有“农味”的旅游套餐,沉醉在风光宜人的大自然里,乐不思归。 罗平地处滇、黔、桂结合部,是两广和华南等地区游客入滇和云南游客从东部出滇的重要门户。特殊的喀斯特地貌、2万公顷连片的油菜花、“一目十瀑”的九龙河瀑布群、景色迷人的多依河和鲁布革峡湖共同造就了罗平雄、奇、险、幽、秀的自然风光,再加上浓郁的民族风情,使罗平已发展成为云南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今后,靠“菜花”做大做强旅游的罗平不仅可以继续巩固和提升其本身在滇东旅游圈的重要地位,还有望把自己建设成为连接滇、黔、桂旅游圈的核心中转站和主要目的地,把罗平打造成全国一流的“农业观光和山水旅游城市”。 元阳县地处哀牢山南部,是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一个颇有名气的山区县,境内世居着哈尼、彝、傣、苗、瑶、壮、汉7种民族。古朴典雅的山村,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构成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其景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元阳梯田素有“甲天下”之美称,县境内逾2.4万公顷梯田遍部山山岭岭,其气势之磅礴,面积之广阔,堪称世界一绝。日出时,红霞满天,云雾滚动,婆娑竹影,身临其境如入世外桃园;满坡的梯田,波光粼粼,金灿灿,亮闪闪,好似一架架直上云霄的天梯,好一派美不胜收的壮丽景色;日落时,山村、树林、牧童披着金黄的沙巾,千山万壑,如诗如画,让人赞不绝口——江山竟如此多娇。每逢冬春初,绚丽多姿的茫茫云海,时而像温驯的少女,静卧山川,裸露胸怀,山峰、树木、房舍点缀其间,如同蓬莱仙境;时而像狂暴的海潮,汹涌澎湃,拍打着露于云海的悬崖,奔腾不息,一泻千里。雄姿勃发的元阳县城漂浮于茫茫云海之上,构成独特的云中奇观,中外游客为之倾倒,纷至沓来。 休闲农业融农业生产和休闲游乐于一体,它不仅利用了生物资源,而且还挖掘了景点资源,既发展了第一产业,又带动了交通、运输、饮食、邮电、商业以及纪念品生产等相关行业的发展。而且当地群众参与旅游开发,直接为旅游业服务,为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开辟了新路。休闲农业不仅促进了经济振兴,为农村经济找到了新的增长点,而且为云南广大农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思路。 3云南发展休闲农业的对策和建议 (1)要充分认识到发展休闲农业在农业经济的重要性。发展休闲农业,在为城乡居民拓展休闲度假的第二空间的同时,将潜在的农业和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使农业向多元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传播农业科技知识、实现农业效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政府部门应大力扶持和引导,并争取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前来考察环境,投资兴业,使休闲农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2)发展休闲农业要与旅游景区紧密相结合。通过建立示范基地、特色园区等,并与当地的旅游景点连线联网,将发展休闲农业与建成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旅游大省有机结合起来。结合当地农产品的特色,树立品牌,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挖掘其蕴藏的文化资源,达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农业园林景观在整体上和谐与统一。 (3)加快先进农业技术的引进,提高休闲农业的科技含量。例如:积极引进先进优良的适合休闲农业发展的特种蔬菜品种、水果、花卉和其他观赏植物等,引进工厂化农业种植模式和栽培技术。农业科研单位要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参与休闲农业的开发,有条件的要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带动休闲农业的发展。 (4)要把发展观光休闲农业与深化农业体制改革、培育和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流通中介组织结合起来,架起一家一户农民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桥梁,逐步实行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在办好台资、外资、民营的农业观光企业、休闲农场的同时,借鉴台湾“产销班”的经验,组织、带动和发挥周边农户的作用,以市场为导向,推广新品种,发展深加工,提升产品质量,实现农业生产、旅游观光一体化,使农民真正获得实惠,为农村经济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5)提高休闲农业中农业文化艺术的含量,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农业文化旅游中的文化是独特的文化,是以旅游了解农村生活方式、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游客正是通过这些,才“入乡随俗”地较为便捷地触摸到旅游地的农业文化,实现追求文化差异或文化认同,实现审美和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因此,农业文化旅游只有在深厚的文化底蕴上多下功夫,才能获得最丰益的商机。如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地游族、傣族的竹楼和土家族的吊角楼等,其创意新奇、管理有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6)加强观光休闲农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高观光休闲农业的管理和经营水平。台湾等地的观光休闲农业起步较早,积累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可有计划地邀请岛内有指导发展观光农业经验的专家学者和观光农业已具有规模并积累相当成功经验的“县乡农会总干事”以及观光休闲农场场长等组团来访,以举办“研习班”、“研讨会”等形式与有关县区分管领导、农业和旅游部门干部、专业人员及农民企业家进行交流探讨,互通信息,交换心得。同时应有计划地组团赴台,对当地的农业观光园区进行实地考察,借鉴经验,推动观光农业的发展。 休闲农业论文:关于发展成武观光休闲农业的思考 作者:祝宗美 许文连 张庆闯 论文关键词:观光休闲农业 农业结构调整 发展 旅游 论文摘要:通过对观光休闲农业产生及发展背景的分析,阐述了其发展前景及其为现代农村建设带来的发展契机。对如何开发好本地的观光休闲农业提出了几种样板模式并进行分析。同时,提出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应采取哪些措施。 观光休闲农业就是利用农村设备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自然生态、农业自然环境、农村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民众对农村与农业的认识,从而提升旅游品质,提高农民收益,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把观光休闲农业作为一产与三产的结合,延伸农业产业的切入点和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来抓。 1、成武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必要性 1、1成武现状的客观要求 成武位于鲁西南菏泽地区的东南部,属黄泛冲击平原。2005年统计,全县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5%,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1、5亩,土地后备资源缺乏,人口增长快,劳力资源丰富。成武物化天宝,人杰地灵,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改革开发的20多年,成武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仍然属于欠发达县。 农业在全县国民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我县也实行了农业结构调整。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一定成效的新形式下,必须从战略的高度,确定其合理的发展方向,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就是其方向之一。 1、2民众节假日消费多样化的客观需求。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日益激烈,再加上城市开发建设步伐加快,城市人口密度增大,生活空间减少,尤其是城市工业和城市生活的各种污染、城市环境恶化给城镇居民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在这种社会环境之下,促使人们渴望多样化的休闲放松方式,尤其希望能在传统的乡村环境中放松自己。农村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独特魅力,吸引了城市居民把目光转向农村,从而形成对农村观光旅游业的强烈要求。 1、3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下岗职工提供新的就业机会。 观光休闲农业是一种服务性极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好此产业,需要一整套服务设施,不仅需要导游,管理人员,服务人员,还需要有住宿、饮食、商场、交通、文化等行业的参与。发展观光休闲农业能够有效地带动我县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下岗失业人员,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近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 1、4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观光休闲农业能够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实现了农业向第二、三产业的延伸,产生了叠加效应,在旅游、教育、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目前已成为发展前景良好的新型产业之一。观光休闲农业除了提供采摘、销售、观赏、垂钓、游乐等活动外,还能够提供农村乡村乡土文物、民俗古迹等多种文化资源的参观,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参与者更加珍惜农村的自然文化资源,激起人们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兴趣,也进一步增强了人们保护自然、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环境的自觉性。观光休闲农业提高了农业的经济地位,并可缓解农业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5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 观光休闲农业是目前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方向。要使农业产业功能由单一供给向多样性转变。在保障食物供给和工业原料需求的同时,发展节约型、环保型、循环型农业,促进观光休闲农业的蓬勃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兴起,展示了生态旅游农业之路,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带动了农村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建筑、加工业等相应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必然引起区域农业产品的特色化。 2、观光休闲农业的类型 观光休闲农业种类繁多,形式各异,但应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而定,本文所提几种类型供参考。 2、1观光农园 所谓观光农园就是指对现有已成规模的果园、菜园、花圃等,进行修沏,整理,方便顾客,让游客入内摘果、采菜、赏花,在欣赏自然景观的同时,享受田间劳作的欢乐。对生产者来说,观光农园虽然增加了设施的投资,却节省了采摘和运销的费用,使得农产品价格仍然具有竞争力。对消费者来说,这种自采自买的方式,不仅买的放心,而且还达到了休闲的效果。所以,观光农园已经成为目前观光农业最普遍的一种形式。 2、2休闲农场 休闲农场是一种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农场内提供的休闲活动内容一般包括:田园景色观赏、农业体验、自然生态解说、垂钓、野味品尝等,除了观光游玩、采集果蔬、体验农耕、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外,还可以住宿、度假、游乐。随着休闲农场被越来越多的人的接受,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很多会议也可由市内宾馆饭店转移到休闲农场。那也是一件很惬意的事。 2、3农业公园 农业公园是指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于一体的公园。农业公园的经营范围是多种多样的,即可以是水果、花卉、蔬菜、小麦等专业性的农业公园,也可以建成综合性的农业公园。在园内可以设有服务区、景观区、蔬菜区、水果区、花卉区及活动区等。 除了上述类型之外,当然还有其他形态。并且我们除了设立种植业观光园外,还可以设立畜牧业、渔业观光园,从而促进农业和旅游业的综合发展。 3、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措施 3、1明确目标、科学规划。 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必须要找准服务的目标顾客。为此,在项目开发之前,必须对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目标顾客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分析,对于欲开发的项目要有明确的定位。对于观光休闲农业的建设,地方政府应该树立科学理念,首先要加强园区的统一规划。在规划中要正确实行区域定位、功能定位、形态定位。将农业发展规划特别是精品农业、特色农业和效益农业的发展与城市旅游、城镇发展规划以及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其次,要体现出观光农业特色,突出农村生活风貌和丰富的乡土文化内涵,挖掘农民的聪明才智,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并注重与游客的互动。切忌建造过多的人文景观,使环境和设施过于人工化、商业化。不要盲目追求大投资、大规模、高档次、高消费。 3、2正确认识 观光休闲农业是农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的一个新兴产业。观光休闲农业以发展绿色农业为起点,以生产新、奇、特、优农产品为特色,依托高新科技开发建设现代农业观光园区,是农业产业化的一种新选择。在现代社会中,农业已不仅是为人们提供衣食基本物质产品的生产部门,而且日益与环境、休闲、教育、文化等精神生活相连,成为多部门结合的产业。由于农业的季节性较强,对气候的依赖性较大,因此观光休闲农业应及时根据天气情况和农业不同季节发展情况进行旅游线路、观光内容及价格等方面的调整。观光休闲农业既不是纯粹的农业开发、也不是传统的旅游开发,它的发展必须兼顾农业和旅游的发展规律。此外,还要考虑兼顾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另外,对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县观光休闲农业,要用发展现代农业的理念来指导,了解观光休闲农业的基本知识、特点和规律,用科学发展的眼光打量当地的资源,瞄准适宜开发的各种场地,准确定位观光休闲农业的规模、档次和水平,合理合算地开发成供人休闲度假、娱乐健身的旅游景点。 3、3政策扶持 为了加快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政府应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如: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所需土地应与农用地一视同仁;观光休闲农业基地建设所需资金,农村信用社及其他银行应适当放宽借贷条件,简化审批手续,并给予贷款利率和时间上的优惠;观光休闲农业示范园区从事种植、养殖业和农产品初加工所获得的收入暂时免征所得税;观光休闲农业示范园区内的用电享受农用电价格的优惠。还有其它一些牵扯到观光休闲农业的问题,政府有关部门应酌情给予放宽,从而促进观光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 3、4规范管理 为了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政府有关部门应按照"先发展,后规范"的原则,主管部门应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做好对观光休闲农业的审批立项、指导协调、组织验收、监督管理等工作。妥善处理各种关系,及时协调各种矛盾,为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3、5加强宣传 观光休闲农业是一项新兴的农业产业,为了促进观光休闲农业的持续发展,我们要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报刊、路牌等各种媒体和机会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推广,提高知名度,树立品牌。另外还可以通过举办研讨班、研讨会等形式与农业、旅游部门的干部、专业人员和农民企业家进行交流探讨,以及同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这样就可互通有无,进行经验借鉴,实现观光休闲农业的良性发展。 4、小结 农业已经不再是人们传统观念中单纯的作物种植的产业,而是表现出观光性、环保性、生态性等多样化的产业潜能。相对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更加缤纷起来。观光休闲农业把农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现代产业体系,既增加了财政和农民的收入,又为游客提供了亮丽的旅游观光新景观。观光休闲农业已成为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方向。 休闲农业论文:温州地区体验式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开发研究 摘要:作为休闲观光农业与体验旅游结合的产物,体验式休闲观光农业为温州休闲观光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合理和高效的模式,通过分析温州经济发展情况以及休闲观光农业旅游资源状况,对温州发展体验式休闲观光农业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构想并提出相关策略。 关键词:休闲观光农业;体验式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体验类型;体验模式 根据wttc研究报告预测,到2010年,中国旅游业就业人数将达19000万人。预计2020年中国旅游业总收入将超过3.3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8%,旅游业将由现在的朝阳产业逐步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同时,随着人们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审美标准的提高及亲近自然的渴望,传统的被支配式的旅游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加强旅游过程的参与度、追求旅游过程的个性化、加深旅游过程的体验程度逐渐成为旅游产业新的需求增长点,体验式旅游模式应运而生并扩展到各种旅游项目。 1体验式休闲观光农业旅游是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与现代旅游业结合的产物 休闲观光农业也被称为农业旅游或乡村旅游,是农业与旅游业和休闲产业结合的产物,其本质是结合农业的产销与休闲观光的服务性的产业,即以农村特有的自然、人文景观为基础,以居住在附近的城市居民为目标顾客群,通过满足目标顾客休闲、求知、亲近自然等需求而使相关经营者获得利益的一种旅游方式。 美国著名旅游专家托马斯•戴维逊提出:“旅游是一种经历或过程,不是一种产品—这种经历又是特殊的”。我国学者邹统钎也提出:“旅游时旅游者通过对旅游目的地的事物或事件的直接观察或参与而形成的感受与体验”。中外学者把旅游归纳为一种体验或经历,而不单纯是追求感官享受的结果,说明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从一般意义上的住、行、观光的被服务者转化为一种特殊生活、一次特殊仪式、一些特殊经历的参与者与体验者。 因此,与传统的以农家乐为核心的休闲观光农业相比,体验式的休闲观光农业脱离了单一的观光休闲模式,利用农村特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以居住在特定范围内的城市居民为核心客源,以保持原生态风貌、参与原生态活动为中心,以满足休闲、教育、娱乐为目的,所进行的包括娱乐、劳作、科教、民俗等复合型的休闲观光农业活动。 2温州发展体验式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可行性分析 2.1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提升人们对休闲生活的追求 2006年,根据温州统计局的统计,温州地区人均gdp为24349元,按当时中间汇率计算,为3054美元,突破了3000美元关口。人均gdp3000美元在经济学上是一个重要的发展临界点,标志该地区经济已经达到上中等国家的水平,逐步进入加速成长阶段,预示地区工业化进程开始向成熟期过渡。2006年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由2002年的5.2∶54.0∶40.8调整为3.6∶54.7∶41.7,二、三产业比重上升,产业结构明显升级,说明我国产业结构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的态势。服务业比重随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特别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的背景下,发展经济和提高竞争力更倚重于服务业。随着居民购买力的提高,在旅游消费等方面的支出将不断增加,温州消费者对于休闲观光农业旅游需求也将不断增加。 2.2闲暇时间的增加刺激人们出游的需求 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曾经证明健康的闲暇活动可以带动经济持续增长,黄金周的实践足以证明适当、合理的闲暇时间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消费。2007年统计,“十一黄金周”期间,温州农家乐示范村(点)共接待游客近26万人次,占总接待人数的20.4%。截至10月6日中午12时,全市共接待游客127.45万人次,同比上年7天黄金周增长12.09%,同比上年黄金周的前6天增长22.77%;接待旅游团队1512个,同比上年7天黄金周增长27.49%。双休日、黄金周的实施,使短途旅游、观光逐渐成为人们休闲生活的主流,也为发展体验式的休闲观光农业旅游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市场。 2.3温州发展体验式休闲观光农业的自然资源条件 温州市位于浙江东南沿海,属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具有热量丰富、冬暖夏凉、日照充足等特点,适合各类动植物生长发育;境内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平原、滩涂、湿地兼有,依山傍海的生态环境和丰富浓郁的自然、人文景观,适合发展多种形态的观光休闲农业,能够满足人们物质、精神、生理、感观多种需求。温州的旅游资源丰富,资源价值高,发展潜力大,资源整体通达性好,可进入性强,资源开发兼具社会、生态和经济价值,能产生良好的综合效益。目前全市共有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8个省级风景名胜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5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2个省级森林公园,2个国家级、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省级林业观光园区19个。2007年全市已发展各类农家乐村(点)607个,农业观光基地200多个。这些景区附近观光农业资源丰富,分布合理,同现有旅游资源的组合开发条件优越。 2.4生活压力推动人们通过出游进行压力释放 温州常住人口约764万,城镇常住人口约为438万,陆地面积约为11784平方公里,全市人口密度约为每平方公里642人,人口密度较大,是名副其实的“浙江第一人口大市”。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密度增大的弊端凸显,交通拥挤、空气污染、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竞争激烈等种种压力使得人们很容易产生规避心理,对于市民来说,去周边地区体验与城市生活截然不同的乡村生活,体会悠然自得的农家生活和纯朴的郊野乡情,以求得身心的放松和精神的愉悦是释放压力的最优选择。 2.5求知欲望和乡村的吸引力促使人们进行体验式农村观光旅游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活动范围逐渐局限于城市之中,出于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以及人们天生的扩张欲望,去农村获得新的知识对于城市居民有极大的吸引力。 3温州休闲观光农业存在的问题 3.1政策性制约因素 随着这几年土地管理力度的加大,农村建设用地控制十分严格,使得一些“农家乐”经营户只建不报或报临时性建筑建永久性建筑;同时,规范经营必须办理各种相关证照,但办理这些证照的规费和前置条件让许多经营户望而却步,导致一些经营户证件不全,甚至是无证经营。在沿海搭建的“海鲜楼”有许多是未经审批,无营业执照和卫生许可证。 3.2旅游基地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指导 温州休闲观光农业基本是以乡村和工商业主自主开发为主,缺乏必要的宏观指导,开发建设的随意性较强,布局不合理,存在无序性和盲目性。例如永嘉茗岙油菜花基地带来的农业、旅游等多方面效益,在温州掀起“油菜花热”使得各地纷纷效仿,但游客往往反映油菜花景美,但交通不方便,线路与周边景区不相邻。由此可见,游客对作物观赏的要求比较“苛刻”,既要作物基地够壮观,又要交通方便、与周边景区相近。而与观光休闲农业相关的农家乐同样也缺乏科学的管理和规划,导致多数农家乐淡、旺季经营差异巨大,季节性变化大,抵御天气变化影响的能力差,靠天吃饭现象明显。 3.3旅游品牌塑造上缺乏特色和精品 温州缺乏集休闲、度假、康乐于一体的大型旅游度假村,减少了游客在温州逗留的时间,也减少了旅游收入。温州在通过文化创意来推进旅游方面也还欠缺,对新的业态发展项目筹备也相对滞后。温州观光休闲农业旅游在总体上或从综合角度分析虽然具有一定优势,但是在单项旅游资源上优势不明显,缺乏融入性和体验性的农业观光休闲旅游项目对发展温州观光休闲旅游极为不利。 3.4资源分散,整合难度较大 温州的观光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优势明显,但景点相对分散、规模不大,级别不高,资源整合度较低,很难形成规模效应。比如把古村落、油菜花观光区、漂流等一些“分散、无名”的特色的观光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加以整合,配合周边旅游项目,变成温州观光休闲农业旅游的精品路线,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4温州发展体验式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模式 4.1生态农业观光园 利用现有的农村基础设施和地理空间优势、生产场地、农副产品、农业经营过程、自然生态环境等资源,经过规划和设计,发挥农业观光与劳作体验相结合的优势,增进旅游者对农村活动、农业生产过程和农民生活的体验。游客不仅可以进行观光、学习、采摘、劳作、了解农业生活、放松心情,享受乡土情趣,还可进行住宿、休闲、游乐。 4.2农业教育体验园 该模式集农业生产与农业科普教育为一体,在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有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及台湾的自然生态教室。将农业教育体验园分为作物生长区供农民进行正常的劳作,根据不同的季节对市民开放,并由专人对作物生长及生产活动进行讲解,满足游客获得知识的渴望。同时在体验园内提供种子、土杂肥、各种农用工具,游人可根据不同季节在田间进行播种、管理、收割,以充分体验农村劳动生活的乐趣。 4.3民俗观光村 充分利用温州特有的民俗风情、传统工艺、节庆文化以及古民居、古建筑等,组织开展观光、游憩、体验、休闲旅游活动。除了组织游客进行参观获取感官享受和知识外,还可以对古时民俗风情活动进行复原,以游客为主角,使其参与这些风俗活动,体验传统文化带来的快乐。 4.4森林公园 温州森林资源丰富,拥有大量的“天然氧吧”,发展森林公园的体验模式,需要对不同的资源进行规划和整合,进行包括山水主题旅游、生态农业种植、山地风味餐饮、森林度假、徒步穿越探险等项目。并与当地农家乐相结合,开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题的休闲、娱乐、体验活动,为游客提供餐饮、品茗、避暑、度假等服务。 4.5市民农场 市民农场是农民将部分土地出租给城市居民耕种,城市居民可以在闲暇时间在土地上进行耕种并将收获的成果归自己所有的体验式休闲农业模式。人们不仅可以租赁自己一块小农场,每块农场上还可以配备供农场主休息的配套管理用房,种植农产品的温室大棚,以及露天种植地,租赁者可以进行耕作,体验播种和收获的快乐。农场内配套管理用房设施是进行休息和信息交流的空间,可供放置农用工具,还可以满足“农场主”休息、农业技术交流、聚会的需要。 4.6农业经贸游 建立这种模式需要充分挖掘温州农产品的研发和加工能力,发挥温州市场活跃、商务贸易展览会业发达的优势,把农业旅游、农副产品展示和经贸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依托农产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建立完善的交易市场,借助农业博览会等形式创造商机、吸引游客、宣传品牌,把温州农村观光旅游资源和经贸活动结合起来,进行旅游产品和经贸产品的同时推广。 5温州发展体验式休闲观光农业的策略 5.1进行市场调研,探明需求,以此为平台确定体验式农业休闲观光旅游的主题 发展体验式农业休闲观光旅游的关键在于提供的产品能够满足游客追求体验性、参与性、求知性等方面的需求。因此需要充分了解相关细分市场消费结构和变化,利用调研结果确定目标市场的需求。明确需求后,根据需求以及不同地区旅游资源优势确定鲜明的休闲观光主题。所确定主题一是要突出地方民俗和资源特色,利用当地现有的休闲观光资源,发挥资源使用和配置最优化;另一方面要突出体验的过程,增强体验感觉,例如,可开发传统农业体验、农村生活体验、民间节庆活动体验、民间文艺活动体验、农村生活体验等系列产品。 5.2加强对体验式农业休闲观光项目的策划,侧重于开发参与性与互动性强的农业休闲观光项目 农业休闲观光旅游是品位式和休闲式旅游,需要在体验中慢慢感受。确定相关的体验主题是开发体验式农业休闲观光项目的基础。进行体验式农业休闲观光项目策划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推出抓住游客眼球、满足游客心理需要的主题活动,尽量设计参与性强的农业休闲观光项目,突出游客和组织者、游客和当地居民、游客和游客之间的互动。 5.3树立新的营销观念,建立网络营销与实际营销相结合的推广渠道 游客对于休闲观光项目认识不足是阻碍体验式农业休闲观光项目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应由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牵头,建立网站对旅游资源进行宣传,为游客开辟专门的社区,通过有奖征文、图片、视频的方式鼓励游客将自己的体验感受在网络上传播,为游客之间的交流提供平台。同时,建立反馈系统,对游客提出的问题以及从流露出的情感和情绪及时关注。对于游客租种的田地、种植的果木的代表性事件,如发芽、开花、结果等以视频或图片的形式及时反馈,将个人体验型行为变成大众体验型行为,引导、创造新的旅游需求和休闲消费方式,推动休闲旅游产业结构向高层次发展。 5.4以产品和市场为导向,提升产品档次 引导消费趋势,创造独特的休闲体验,积极挖掘文化底蕴和历史文化积淀,努力开发体验型休闲旅游新产品,结合实际市场及消费情况,建立“以中档消费为中心,兼顾高低档消费”的产品定位,既能满足大众的消费需求,又能兼顾小众高端消费者的个性化体验需要。同时,加强对行业的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服务质量,推广体验式农业休闲观光旅游项目的品牌意识,以品牌化经营为中心导向,重视整个行业的形象塑造,获得市场竞争优势。 6总结 通过分析温州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现状和前景表明,发展体验式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不仅是促进城乡旅游和谐发展的“绿色通道”,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以旅助农”、满足城市居民多元化休闲活动需求、提升产业结构的有效途径,更能将农业与体验旅游两大产业的优势进行叠加,达到合理调整休闲观光农业旅游项目空间布局,把握旅游需求发展方向,开发多种特色休闲观光农业项目,提升城乡人民生活品质的目的。 休闲农业论文:浅析我国休闲农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论文关键词:休闲 农业 科学规划 可持续发展 旅游 环境 保护 论文摘要:休闲农业与现代农业、 社会 主义 新 农村 建设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近来出现蓬勃发展之势。从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和作用入手,剖析了我国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科学规划、引导扶持和投入多元化、加强科技 教育 和提高素质、因地制宜和科学发展等对策,以期 指导 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 当前休闲农业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作用巨大,直接带动了农民增收,助推了农村 经济 的发展,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三农”建设的步伐,惠及城乡,彰显出强劲的势态。因此,笔者以为很有必要研究休闲农业这一新生事物在我国的发展问题,抓住主要矛盾,依托科技,因地制宜地发挥资源优势,实现休闲农业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1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和作用 1.1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我国休闲农业兴起于改革开放以后,起步虽晚,但发展很快。开始是以观光为主的参观性农业旅游,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发展观光与休闲相结合的休闲农业旅游。进入21世纪,观光、休闲农业有了较快发展。我国休闲农业经历了以农业观光旅游为主要形式的早期兴起阶段、以观光为主的观光休闲农业园为主要形式的初期发展阶段,已步入功能拓宽为观光、休闲、娱乐、度假、体验、学习、健康等综合功能的规范经营阶段[1]。 纵观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东部沿海省、市、区是发展较早、较快的地区,内地云南、四川、河南、黑龙江、新疆等省区,由于旅游业或特色农业发达,也间接带动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2]。休闲农业的形式和类型很多,有观光休闲农园(指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进人园内摘果、收莱、赏花、采茶,享受田园乐趣),如广州番禺区龙化农业大观园、农业公园(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如江西农业公园、教育与科技农园(以农业生产为主,向游客展现农业科学技术),如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园、民俗观光村(利用农村特有的 文化 和风俗作为休闲农业活动的内容)等。除此之外,还出现了一批引人注目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休闲类型,如湖南省内的张家界、炎陵桃源洞、永州阳明山等。一般来说,大城市郊区和经济发达地区,人们对休闲旅游的需求较为强烈,社会经济条件优越, 交通 比较便利,发展休闲农业的 市场 潜力大,而像北京、上海、珠江三角洲等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不仅本地居民多,收入水平高,潜在客源市场大,而且具有吸引全国乃至国际观光客进入的优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十分乐观。如广东现已有80多个观光果园,每年接待旅游者400多万人,旅游收入10多亿元。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旅游局也积极推动休闲农业和农业旅游的发展,1998年,推出“华夏城乡游”,提出“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做农家活、看农家景、享农家乐”的口号,有力推动了农家乐旅游的发展。在1999年,又推出了“生态旅游年”。2006年推出“ 2.2缺 管理 ,少人才 休闲 农业 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机制不健全,农业部门、 旅游 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在管理上还不够协调,经营管理不够规范。休闲农业企业的 财务 管理 、 人力 管理、导游管理都需要专业人员,而这些对以往专注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农业生产者和来自其他领域的业主来说,实在是勉为其难。由于经营者缺乏必要的培训,组织能力及管理技能准备不足,往往凭着自己的经验对项目的建设及经营管理做出决策,明显跟不上 市场 对其发展的要求。园区内部的导引、休息、安全、卫生、消防、娱乐、餐饮等服务设施的开发与管理也很不完善,从业人员与休闲农业服务应达到的专业化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管理比较粗放、涣散,服务水平较低,缺少开发、经营、管理和公关礼仪的专业人才。 2.3缺科技,少效益 大多数休闲农业在经营活动中科技含量不高,农业科普 教育 开发不够,停留在“春天看花,秋天收果”的传统低层次经营层面上,粮、果、蔬、畜、渔、草、花等农业资源要素配置单一,农作物成熟期也过于集中,造成园区经营忙闲不均,一方面因品种少,出现受农业季节性瓶颈制约而使资源闲置;另一方面因档次低而造成吸引力、影响力不大,游客停留时间过短,消费减少,园区效益低下,使得经营难以为继。 2.4失农味,少组织 一些地方在休闲农业开发建设上脱离了朴素、自然、协调这些基本原则,过分依赖非自然技术手段,贪大求洋,追求豪华,大兴土木,变更土地使用形态,致使城市化和人工痕迹明显, 建筑 物富丽堂皇,忽略原有宝贵的农业自然资源及特色,扭曲休闲农业的本质,脱离“农”字,“农”味不足,失去特色,也就没有生命力。同时由于不合理、过度地开发,破坏了当地资源和 环境 ,破坏原有生态,打破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当今休闲农业的经营除企业集团以外,部分农民仅采取共同经营的组织形式,缺乏强有力的组织体制,在经营中难免产生盈余分配、权利义务分担等方面的纠纷,且休闲农业多为点状布局,组织化程度不高,整体意识不强,相互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与组合,各自为政,缺乏与大环境的协调性,与新 农村 建设脱钩,很难融入到新农村整体布局中去。有的甚至因为一己之私利而影响整个环境建设,最后导致新农村无从规划,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深入。 3发展休闲农业的对策 3.1提高认识,政府引导,政策扶持 休闲农业是传统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顺应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新趋势、新需求而在功能上进行的延伸。为保障休闲农业的持续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到休闲农业是市场规律发展的必然,认识到休闲农业对优化农业资源配置、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的重要性[4]。同时,要以长远的眼光看到发展休闲农业所能带来的 经济 、 社会 和生态效应。发展休闲农业在丰富城乡居民休闲、游憩生活的同时,将潜在的农业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使农业向绿色、生态、多元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 传播 农业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提高农业社会效益的重要措施,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因此,政府部门应提高认识,大力扶持。 台湾 地区的休闲农业发展较快的主要原因正是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扶持[5]。地方政府尤其是区(县)乡(镇)两级政府应该把发展农业旅游作为改善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变农村面貌的大事来抓,统筹规划 指导 ,充分发挥旅游、农业、土地、 文化 、 交通 等各部门的作用,分工负责,协调管理,并给以政策及资金扶持,为本地农业旅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如意大利对已经开展农业旅游的单位给予享受政府的有关农业低息优惠信贷和 税收 减免政策。因此,我国亦应由政府颁布一定的法令和规定,以鼓励、管理、规范休闲农业,完善当地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通过抓示范、树样板等形式,扩大示范辐射效应,使休闲农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3.2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打造特色品牌 休闲农业的开发应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按照“因地制宜、统一布局、生态循环”的原则,根据当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考虑到市场需求状况,充分体现当地的 历史 人文景观和自然农业资源,切忌“求大、求洋”,贵在因地制宜,形成特色优势。如云南元阳的哈尼梯田正是由于其独特的魅力而深受游人的青睐;重庆的垫江则是利用其悠久的牡丹栽培历史特色。强化规划意识,要与城镇发展规划、城市旅游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衔接,科学规划休闲农业企业的空间布局,考虑交通区位和休闲农业资源条件,设计区域内休闲农业企业密度,准确选址,掌握规模(按国际通例,农业旅游区市场半径大于9.5km的区域时,才能发挥最佳经济效益),合理布局。建设上要重视项目的设计,要整合资源,主题鲜明,功能区分明确,规划景观搭配和基础设施建设,精心选择经营项目,研究市场需求,策划经营模式。经营中必须坚持“以农为本”,以农业为基础、种养产业为核心、农民为主体、农村为特色,把发展农业产业、扶持农民增收放在首位,同时为广大游客提供更好的休闲农业产品、知识和服务。在经营内容上开阔思路,以“农”字为特色,采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注重农业生产能力的开发和保护,弘扬农耕文化,提高农业品位,注重“土、特、奇、鲜、知识、参与”,如天津塘沽北塘镇推出的“做一天渔民”活动,用“特色”这块招牌树立形象、吸引游客,实现其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3.3更新理念,规范管理,促进多元发展 休闲农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包涵一、二、三产业的经营内容,涵盖农业、生态环境、旅游、休闲、文化等多学科知识,需要兼具系统知识的专业人才。可借鉴台湾地区的先进经验,建立、完善休闲农业经营管 理学 科体系,传授景观生态学、旅游 经济学 、农业规划学、生态经济学、市场 营销 学等内容,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另外定期对休闲农业经营者及从业人员进行旅游管理、生态农业等知识的集中培训与教育,提高他们的经营素质、文化素质和环保意识等,使其自觉维护乡村景观资源及其自然生态和文化环境,有条件的地方还可“请进来”,邀请国外和台湾地区有经验的专家学者前来指导,以举办“研习班”、“研讨会”等形式进行交流探讨,“走出去”现场学习先进经验,努力做到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更新理念。要加强行业自律,成立休闲农业协会,把从事休闲农业规划、经营、服务、推介、管理、研究等工作者组织起来, 总结 休闲农业实践,加强理论研究,引导休闲农业企业科学规划,制定行业标准,规范产业经营,市场化运作,注重信息服务,加强宣传,发挥行业整体优势,提升实力,扩大影响力,培育客源市场。如北京休闲农业协会作为全国第1家休闲农业领域的行业协会于2004年成立,正是由于其介于政府和休闲农业企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短短3年来北京的休闲农业就得到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要积极引导 工商 和社会资本 投资 休闲农业,鼓励农民以土地、资金入股等方式参与建设,推进协作,提高组织化程度,实现休闲农业多元化、合作化发展。 休闲农业论文:苏州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苏州休闲农业的发展速度令人称羡,这一新产业在带动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方面的作用显而易见。但是,在经过了蓬勃发展的初级阶段后,苏州休闲观光农业出现了产品低、水平重复、服务同质化、季节性受限明显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苏州休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实现苏州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分析和研究苏州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有利于苏州休闲农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关键词: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苏州 引言 休闲农业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它以农业资源为基础,将农业生产、科技应用、农副产品加工和游客参加农事活动等融为一体,供游客领略在其他风景名胜地欣赏不到的大自然意趣和现代化的新兴农业艺术的一种农业休闲活动[1]。休闲农业不仅让游客通过欣赏田园风光、体验农家生活、感受乡土文化、品尝乡村美食获得愉悦的娱乐和审美体验,更拓展了农业功能,延伸了农业效用,丰富了农业内涵,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增长点[2]。发展休闲农业已成为建设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1苏州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1.1苏州发展休闲农业的有利条件和发展现状 苏州毗邻上海,处于沪、宁、杭的中心地带,全市乡村区域约占市域面积的75%,其中水域面积占到42.5%,广袤的乡村地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乡村自然生态、田园风光、人文活动、民俗文化、景观意境等融为一体,构成江南水乡独有的“小桥、流水、人家”的乡村景观意境。自古以来就有“人间天堂”、“鱼米之乡”的美誉,具备发展休闲农业得天独厚的条件。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更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生产资源和观光休闲场所。 苏州休闲农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十多年来,先后建成了4个国家级、4个省级森林公园、1个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级农业综合示范园区、20多个休闲渔业垂钓区,以及一批湿地公园和生态农业园。初步形成了六大品牌模式:一是借助山水自然资源的生态休闲乡村游,如三山村、树山村;二是以地方特色美食、茶果、花木为卖点的参与体验式乡村游,如神园农庄、虞山宝岩生态园;三是以耕作或加工方式独特、科技含量较高的修学游,如波力牧场、未来农林大世界;四是以乡间节庆、宗教、工艺、戏曲等为依托的民俗体验式乡村游,如太湖渔港村、镇湖刺绣之乡;五是以古村落建筑和民居生活形态为吸引物的文化休闲式乡村游,如陆巷、明月湾;六是以临近传统旅游区(点)和城乡结合部特点的农家乐式乡村游,如旺山村、蒋巷村。 1.2苏州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苏州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丰富了城乡居民生活,拓展了农村劳动力就业途径,增加了农民收入。但是,必须看到,苏州休闲农业发展中许多问题的存在,阻碍了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2.1规划滞后,发展无序 休闲农业缺乏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造成农业旅游总体目标不明,基本处于随意开发的状态,区域间协调性不够,建设时没有准确的定位,景区(点)布局自由、随意,缺乏特色,主题不突出。使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无法发挥,有序发展的环境尚未营造成功。 1.2.2缺乏文化,内容单调 目前,大部分农业旅游景区(点)的地域特色不明,文化内涵肤浅,设施简陋、内容单调,多以钓鱼、吃饭为主,内容与形式雷同。各地都热衷于园艺场、生态园区建设,景区(点)农业旅游的主题不突出,没有充分利用农村自然景观,农业生产的自然状态,没有发掘农村文化的深刻内涵,缺乏高档次、多功能、知识型的农业旅游活动,缺少农业休闲度假产品,旅游环境不尽如人意。景区(点)回头客少。 1.2.3季节影响,忙闲不均 受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影响,休闲农业存在着随季节忙闲不均的现象,忙时人山人海,闲时无人问津。农业旅游产品多集中在春季和秋季,匮乏于夏季和冬季。如西山梅花节的旅游消费活动,主要集中在春天梅花开花的一段时间内,采摘在秋天的橘子收获时节内,其他时节类似的景点因缺乏旅游主题,很少有人光顾,造成资源利用率不高,投资收益率较低。 1.2.4设施不配套,服务不到位 一些景区(点)的游览、观光、休闲、度假、购物等必需设施不配套,人员素质不高,服务不到位。某些景区(点)的周边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旅游交通和相关旅行服务的内容和质量不达标,既不方便游客,又使相关的娱乐、餐饮、购物等营业收入降低,使农业旅游的品位下降,相关产品的质量不能实现预期,经营难度加大,收入水平低。 1.2.5 定位不明,宣传不够 休闲农业赖以生存的根本,是充分发掘农村风情、民俗、传统农事等农耕文明,利用江南水乡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做深做透山水秀色、田园风光的文章。而目前的一些农业旅游景区(点)却忽略了根本。同时,苏州农业旅游市场营销企划的水平不高,宣传力度不够,缺乏促销的手段,农业旅游景区(点)的知名度较低,市民的认可程度也较低,客源明显不足。 2 休闲农业的属性和发展休闲农业必须坚持的原则 2.1休闲农业作为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体,具有三重属性[3] 2.1.1农业属性 休闲农业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开发其休闲观光功能,是与旅游相结合的一种娱乐性、消遣性农事活动,为旅游提供产品和服务。因此,农业旅游可能改变原有的生产程序,改变原来的生产结构,但农业生产活动不能因旅游休闲受影响。所以,要防止农业区域旅游业的过度开发,保护好基本农田和基础设施。 2.1.2生态属性 休闲农业主要是利用优美的田园风光和自然美景吸引市民,让市民在旅游中体验田园风光和自然美景交织的生态环境的静心健体效能,感受纯朴的乡村生活和民俗风情的知识性、趣味性,充分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环境协调的重要性。休闲农业的开发建设不能破坏生态环境,要保持原有自然风貌,促进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2.1.3服务属性 休闲农业的服务属性包括提供活动场所和生活设施,通过让市民游览风景、林间狩猎、水面垂钓、采摘果实等,满足市民的旅游需求,同时,也增加了从业农民的收入。田园风光、农事体验、民俗活动和自然探险等是休闲农业特有的吸引物,因此,不能走让人工游乐设施从城市搬到农村的复制。 2.2发展休闲农业必须遵循的原则 2.2.1拓展农业功能 休闲农业是在农业资源基础上衍生的一种农业休闲活动形式,若离开了农业这个基础,休闲农业将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所以,发展休闲农业应立足于农业生产基础,结合农业发展战略,根据不同区域的农村环境、农业资源,农业生产特点、农业生产形态进行农业旅游重点区域布局,产业定位和产品系列设计。 2.2.2服务市民 农业旅游的服务主体是市民。这就决定了它的服务范围、服务内容、服务性质和服务产品。一般讲,市民缺乏农业知识,不熟悉农业生产过程,不了解农村文化。一些生长在农村的市民,长期的城市生活使他们厌倦,希望换一下环境,找回过去的感觉。根据不同人群的要求,结合苏州实际,可以选择不同的农业旅游类型。 2.2.3保持自然风貌、田园风光 坚持农村自然生态景观和农业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坚持利用农业生产中的生态资源、景观资源、产品资源和农村自然资源开展农业旅游,坚持观光休闲、文化娱乐、愉悦身心的景观景点的保护和旅游活动结合开展,坚持特色优先、组合成片的互惠共赢的发展。可以适度发展人造农业景观,突出主题,增加农业旅游的效益。 3 苏州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3.1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政府制定科学的苏州市休闲农业总体发展规划,项目总体规划要充分反映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发展旅游的主导思想,明确全市休闲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与方向;建设完善的苏州市休闲农业从业规章,规范休闲农业产业发展;采取积极支持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营造有利于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的环境;加大公共财政对苏州市休闲农业企业的支持力度,促进休闲农业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2明确行业管理部门,制定行业统一的管理标准,完善休闲农业的服务标准,明确各类农业旅游景区(点)的基本条件及配套设施的标准,统一各类旅游产品的质量标准,定期考核结合不定期抽查,对各类农业旅游景区(点)的服务进行评定,并予公布。特别是要加强对餐饮、卫生、环境等条件的监管,防止对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造成的负面影响。 3.3农村自然景观、农业生态是发展休闲农业的基础资源,发展休闲农业一定要强调对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的保护。欧盟各国农村维持自然生态过程的完整性和持续性,它们的建设方式正在从工业化向生态化转变。在那里农村的房屋不求整齐划一,道路不求宽大笔直,对原始地貌不做没有必要的改变,一切顺其自然。这些措施有利于防洪、阻滞滑坡,也有利于维持植被的生长和地下水源的储备。 3.4苏州休闲农业依赖于苏州都市农业,需要农业科技的支撑才能发展良好,获得较高经济效益,都市农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休闲农业的发展状态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应加大科技投入,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依靠科技力量,在有限的土地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靠科技拓展农业的社会服务功能;依靠科技力量,对农民进行旅游专业技能培训,建立起适应休闲农业发展的专业化的导游、接待和服务队伍。 3.5休闲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和传统旅游业,它的基础是农业,是给人们提供一个普及农业知识、参与农事活动、学习农村文化、体验农村生活的场所。因此,休闲农业项目的设计不应按风景名胜区那种模式和要求去进行。休闲农业设施的设计标准,要体现农村和现代农业的气息,建筑风格要与当地农家的建筑风格相吻合,内部设备既要根据农村实际,又要满足游客的基本生活需求。开发休闲农业,需要熟悉农业和旅游知识的专业人员进行规划、论证和设计。 3.6农业休闲项目的建设应有别于高档度假村,要注意农业发展与休闲旅游的配套,注意农业资源的利用,切莫走入传统旅游的大投入、低产出、重形式、轻内容的歧路。切莫走进为观光而观光,为产品而产品的误区。在开发农业旅游产品时,要把农业科技、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与旅游有机结合起来,使产品内容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和参与性。要确保基本农田、生态系统、自然景观完好无损。要通过农业旅游产品的开发,带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3.7应加强休闲农业观光区域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农业观光旅游如果不重视环境保护,同样会影响生态平衡和环境质量。无论从生态方面考虑,还是从经济方面考虑,都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为促进环境和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 3.8在政府加大建设资金的同时,拓展多元化资金筹措渠道,借鉴国际通行的做法,采取多种形式招商。通过招商引资,充分发挥民资、外资在建设中的作用,互惠互利,促进苏州休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4 结语 客观分析苏州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苏州休闲农业经历了一轮快速发展的阶段以后,逐渐暴露出苏州休闲农业管理与经营体制尚不健全,缺乏相应的标准、政策和法规,旅游部门与农林、交通、水利、文化、卫生、环保等相关部门协调不够,对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宏观调控、管理和服务能力有待加强,休闲观光产品数量少、水平低、服务同质化、季节性受限明显,农业观光景点饮食卫生、环境污染不容乐观等影响苏州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诸多问题。因此,针对存在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有利于苏州休闲农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休闲农业论文:谈”福州”休闲农业的现状和发展 休闲农业是近年新兴的以农业为依托,以生态休闲为目的的一门新型旅游产业。是现代城市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标志性事物,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以农业产品投资开发的休闲行业渐渐在沿海开放城市登陆,一些城市化进程中的转型农林行业,也参与其中,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去处,随之而来关于现代生态农业、高新农业、无公害农业的休闲游深深的吸引着日益受城市环境污染的人们,他们向往环境优美、山清水秀的世外桃园,向往那水甜菜美的农耕时代。在这样的情况下,以某一风景区或一定的农业特色产业带为依托的休闲农业游,休闲农业度假村应运而生。 1.休闲农业的现况 福州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所辖市县为沿海经济开发区,由于地缘优势,受台湾现代农业的影响,休闲农业有一定的发展,也颇具特色,主要以发展名、特、优、新、稀农副产品为主,发展高效优质农业。近几年来,随着短途旅行、乡村游的兴起,休闲观光农业也得到一定的发展。 1.1休闲农业的定义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村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且结合农业的有形资源(如:当地的农村文化,农家生活,农业经营活动及农林渔牧产品等)及其所隐含的观光游憩,教育等无形资源所形成的一种农业经营、游憩服务并重的新兴产业。一方面,它继续维持农业产销活动,从事农业经营;另一方面,它提供游客休闲游憩的机会,因此,可以说休闲农业结合了第一产业及第三产业的特性,发挥农业与农村所具有的教育,经济,社会,游憩,文化等多项功能,提供公民休闲游憩的机会,并可增进国民对于农业及农村田园生活体验的农业经营新型态。 1. 2休闲农业的行业归属 休闲农业从行业上来说应归类于农林牧副渔行业,但是其在发展上又紧紧依附于旅游业,甚至其生死存亡都与旅游业息息相关。所以应理清关系,加强引导,需要各部门的协作。才能推进现代休闲农业业的更好发展,在经营管理上向旅游行业靠拢。 1. 3现有休闲农业发展情况 福州市目前拥有的大中小各规模休闲农业“农家乐”农庄约66家之多,正在规划中的外商投资休闲农业园也渐渐增多。 以莒溪和兔耳山休闲农业园为例,“莒溪农家乐一日游”内容为乘小舢板泛游大樟溪,登龙山,观赏鸟鸣谷、白观音,领略莒溪八景,还有采木瓜、挖地瓜等活动,午餐后在莒溪竹林漫步,还可钓鱼、捕鱼等,返回时举行泛舟比赛。而“兔耳山自酿酒农家游”安排游客到闽侯兔耳山农业大观园,用山上优质的泉水亲酿美酒,还有篝火晚会、自助烧烤等。另外,连江温泉乡村游的休闲农家形成了“农家乐”玩、吃、买的一条龙服务,农民收入大大增加。因注入了现代的管理模式,以温泉为特色,山海风光为着眼点,发展了现代果园,形成融农业观光、休闲度假、森林沐浴为一体的温泉生态休闲农庄。 2.休闲农业的作用 2.1休闲农业的生态功能 “吃一顿农家菜,爬爬山,摘摘果,钓钓鱼,淳朴的农家生活让游者体验回归自然、放飞心情的感受”,来体验农家休闲生活。以其返璞归真的内容、新颖有趣的形式、其原生态无污染的农耕产品和农业文明体验,是现代城市人无比向往的地方。 2.2休闲农业的经济作用 休闲农业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结构,增加农村就业机会且增加农民所得,将原本为第一产业的农业提升为服务走向的第三产业,繁荣农村社会。农业结构的变迁使农村人力的外流,大量农村的青壮劳动力流入城市,农村劳动力严重匮乏。发展休闲农业能够改变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采取节省劳力或所谓“精致农业”的型态,有效地提高农民收入,是一种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促进农民增收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2.3休闲农业的社会效益 首先,休闲农业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发展。休闲农业以现代种植养殖和观光型的农业生产取代了简单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既实现了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变,使一、二、三产业相互渗透、融合,打破了产业的界限,又延伸了农业产业链[3],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现代产业体系。 其次,休闲农业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农民增收。休闲农业的发展,需为旅游者提供观赏、品尝、购买、习作、娱乐、疗养、度假等服务,从而创造了广阔的就业机会。并且休闲农业吸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属于农民就地就业或“离土不离乡”,符合当代农民的心理需求。同时,发展休闲农业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转化率,而且能把农业的生态效益和民俗文化等无形产品转化为合理的经济收入,拓宽了农民创收的渠道,增大了增收潜力。 再次,休闲农业加大硬件建设,促进新农村建设。休闲农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村级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村级组织的经济实力,使之有财力投入到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中去,推动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实现了良性循环。 休闲农业整合资源,促进城乡协调。休闲农业能对土地、生态、劳力、资金等要素进行有效整合,注重了生产与生态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资源的长效和循环利用,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城乡的相互交融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3.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 3.1起步晚,依附于某风景园 福州市的休闲农业尚缺乏单项运作,起步较晚,发展不均衡,极大地影响了旅游的可进入性和开发程度。福州市近年开发出的休闲农业项目中,只重规模,不求质量,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的例子比比皆是,而且大多依托某些风景区,在旅游市场上很少有单独的农业休闲游的品牌号召,这导致福州市休闲农业难以获得进一步发展。应该说,在休闲农业项目的开发过程中,不因地制宜,盲目附盘景区和人文资源带,带来的结果不是资源破坏,就是资源闲置,缺乏规划和低规划水平的开发容易走向”盲目性+积极性=破坏性”,最终将使本地的休闲农业旅游业遭受毁灭性打击。 3.2缺特色,应强化各自特征 目前,福州市各个休闲农业项目的经营特色并不鲜明,经营项目单调、缺乏特色和吸引力,活动内容相似,创新不足。开发者的思维定势局限在很小的领域,如赏花、摘果等。由于创意匮乏和特色不鲜明,现已造成部分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经营举步维艰。 3.3农业园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 休闲农业旅游景区的整体形象关系着景区的全局利益,也关系着经营户们一家一户的利益。而当前福州市的一些乡村以城镇化发展为目标,但接待设施落后,有景无门,路小且路况差,加上地方行政管理部门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使得基础设施缺失破坏现象十分严重,极大地损害和降低了休闲农业项目原生的高经济附加体验价值。 3.4管理落后,科技含量低 福州市现有的休闲农业项目多为私营,从最大的经济效益这一目的出发,经营者多雇佣低廉的劳动力或亲友,造成经营管理上的诸多问题。由于缺乏必要的休闲业从业技能,导致服务人员不能提供给游客高质量的服务享受,甚至于造成冲突,引起不必要的纠纷,破坏园区的旅游形象,从而影响经济效益。 如何根据福州郊区农业旅游资源和城市居民消费需求的特点,理念创新,准确定位多种类型、多种模式的有序发展及合理布局、观光农业与高科技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旅游相结合,构建观光休闲农业技术体系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3.5没有很好发挥农业园的特色效能 目前还有很多的项目存在脱离农业经营的问题。这些项目在开发之初就将区域内的农户全部迁出,仅以零工形式雇佣其从事耕作,人员、时间均不固定;农场农产品的生产也不以经营为目的,而是大多仅供游客观赏、品尝。这类项目虽然也认为农业经济和农村景观是吸引游客的法宝,但在开发中却流于形式,其农舍、农田由于“农民”的消失而成为物化的空壳,其发展的可持续性令人担忧。 3.6小而散,缺效益 福州市现有的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小农经济”的旅游经营模式,即主要以自发的、分散的、粗放的小农、个体、私营等经营形式为主。虽然“小农经济”是中国农业的原生经济形态,对游客有着较强的吸引力,但由于其内部接待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自负盈亏,因而在品牌形成、科学管理与整体营销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实际困难和问题;而且有限的经营规模难以形成相应的产业化发展空间。因此,其在短期内只能提供相对粗放的、低水平的初级休闲农业旅游产品。与此同时,福州市的休闲农业经营者在项目开发与经营中一味片面强调对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忽视对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人文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系统开发,在资源的开发整合上存在着丰富的资源与有限的资金,没有形成有效合力的经营困境。 4.关于休闲农业发展的建议 4.1提高认识,政策扶持 休闲观光农业的投资主体应该是包括农民在内的社会各方面。但政府一定的资助也是必要的,特别是一些涉及千家万户农民事业的项目。如农家乐的投资主体是农家,但村镇区市在公共卫生、交通道路等设施建设方面要给予资助,信贷方面给予贴息优惠,此外政府在组织培训等方面要给予适当的帮助。例如日本休闲农业成功经验之一在于农园建立之初,当地政府为其提供适宜的硬件配套设施,同时还提供配套的优惠政策。而项目经营者则偏重于企业财团进行直接策划、经营,这样既减少政府负担,经营者又能获得较好的收益。法国休闲农业的发展也得力于政府在资金、技术上的大力支持,在管理上予以辅导,在发展方向上加以规范,并由农民协会进行组组织协调,从而有力的推动了观光农业的发展。 比之西方发达国家对休闲农业在软硬件上的支持,我国虽然对休闲农业重视有加,但迄今为止尚未出台任何形式的法律规定,无法走上规范、有计划的发展道路。我认为应该呼吁有关部门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引导和约束休闲农业的有序化、制度化经营。因为只有完善的保障体系和措施,才能保证效率和公平的实现。因此,福州市相关部门也应当在职权范围内尽快制定有关的资金、项目扶持政策,予以政策倾斜,加强对休闲农业的指导。在尊重市场规律和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政府应当尽量少用行政性强迫命令,而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协调和服务作用。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必然涉及相关政策的改革、配套和制定。政府应为观光休闲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特别是在立项、用地、建设、信贷、能源、供水方面经予优惠政策。 4.2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然而现在福州休闲农业发展存在两种趋势:一是把它视作都市休闲生活的再延伸,二是向纯粹的观光业靠拢,都忽视了休闲农业本来就有的多功能的特性。实际上,休闲农业自身的最大特色,便是它的综合性——生产、生活、生态三部分的统一。因此,对于农业休闲园址的选择因做到因地制宜的原则;对观光农业的开发要在一个区域内全面规划,在此基础上,选准重要项目,集中资金,重点开发。 4.3规范管理,创新模式 目前,大多数县级都没有制定观光农业的总体规划,也没有明确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办法,观光农业的发展基本上还是以乡村和企业自主开发为主,布局不尽合理。虽然有些地区的建设、农林、水利和旅游部门都制定了一些相应的标准来评定景区景点的等级,实施着各自相应的管理办法,但这样又往往形成了多头管理,几个部门都各自做规划,缺乏宏观控制和指导,加上投资者自身缺乏发展规划能力,导致投资决策的明显随意性和开发的盲目性。 4.4打造品牌,永续发展 充分利用福州文史资源,民俗艺术、手工艺品、地方舞蹈、戏剧、音乐和古迹史话、传说,将过去和现实结合在一起,提升休闲农业的品位。将农业休闲和文化结合,举办节庆活动,使休闲和生活、产业相连结,更具活力,做出品牌,提升品质。在景观布置上,要精心策划,从农渔业生产出发,放置农耕狩猎、渔捞器具和农事操作、农村生活的雕塑或实物,点缀和反映农村情景,了解乡土文史,美而不俗。结合了这些民间艺术发展起来的休闲农业将更加的富有特色。 发展休闲农业,要在保持传统农业精华,反映传统农业历史的基础上,寻求技术上的支撑,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自然资源、人文环境、农村古老的文化、古老的生产方式,让现代人了解过去的农耕历史,勤劳勇敢人民的智慧,体会古老的文明奥秘;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先进优良的适合休闲农业发展的特种蔬菜、水果、花卉和其他观赏性植物品种等[10]。农业科研单位要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参与休闲农业的开发,让自身的科技转化增值的同时带动休闪农业的良性发展;通过现代高科技来展示农业的前景、未来的发展方向,让游客能体会知识的力量,体会人类创造力的伟大,从而激发自己奋发向上。 5.研究结论 5.1总结当前的农业休闲市场形势和发展的任务 休闲农业除具有城乡互补的娱乐功能、生产与生活的互动、产销一体、村民与市民人际关系的互动关系外,还能以更宏观的人文观点创造人性化的生活环境,以及生态观点维持人与环境的长期调和关系,可将旅游观光休闲农业规划到城市区域生活圈中。同时,促进生产和休闲活动既可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闲需求,又可提高农民所得,达成城乡互动的社会经济共同体。在这种城乡互动价值体系下,福州市旅游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要把短期发展与长期发展结合起来,在短期以满足市民需求为导向,在长期以发挥休闲农业与乡村景观为特色,才可塑造出城郊旅游观光休闲农业无可替代的竞争优势。 5.2 福州市对休闲经济迫切需要进行全面、系统、前瞻性的研究 关注政府、商业机构、非营利组织等多种服务组织的作用,以树立全新的“休闲观念”,开发多样的“休闲产品” ,发展多元的“休闲产业” ,制定积极的“休闲政策” ,提供必要的“休闲教育” ,全面提高“休闲质量” ,从而做大做强休闲农业,成为旅游产业的有益补充,结合新农村的建设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为农业现代化、休闲化、国际化的建设提供服务。 休闲农业论文:借鉴日本经验 发展河北省休闲农业 【摘要】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型农业,在日本已经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已经衍生为带动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本文对此展开研究,分析其发展过程及特色模式,借鉴其发展经验,希望能为河北省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休闲农业 日本经验 河北省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村设备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自然生态、农业自然环境、农村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民众对农村与农业的体验,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收益,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毋庸置疑,旷日持久的城市紧张、拥挤与喧闹的生活促使人们向往旷野牧歌、恬静悠闲的生活, “城市农夫”兴起,休闲农业恰好能最大限度地迎合了城市人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心态1。休闲农业在河北省正在逐渐成为农业中的一种朝阳产业类型。休闲农业在日本已经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已经衍生为带动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日本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取得许多成功经验,为河北省发展休闲农业,带动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积极有益的借鉴。 一 日本休闲农业的发展过程 1 兴起 20世纪60年代,日本工业经济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土地进城成为工人,导致农业生产萎缩,农民收入急剧下降。为解决这一尴尬局面,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鼓励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也引导、扶持他们开展兼营水果、蔬菜、花卉、园艺和畜牧水产等多元化生产活动,还给予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农民开发酒店、餐饮、观光果园和休闲农场等非农业项目来增加收人。 2 热潮 20世纪70年代,日本农村地区开始出现了比较专业化的“农村观光”经营场所,大量城市居民开始走进乡村度假。20世纪80年代,日本各地农村出现了利用民间资本大规模开发乡村度假村和进行农村旅游建设的热潮,一大批可以容纳500人~1000人的大型“农家乐”景点相继建成,如北海道的“农业综合休养地”、冈山县的农业主题公园“荷兰村”等2。 3 新发展 20世纪90年代日本旅游休闲农业在旅行社的助动下又向纵深发展,逐渐突破以往只有观光与休闲功能的局限,进一步拓展其体验与学习功能,真正体验农事的原汁原味。进人21世纪以后,日本的休闲农业迈人了高速发展期,通过立法提出建设新农村社区和美丽乡村,促进城乡“交流融合”新生活方式的实现3,提出“绿色”旅游休闲农业概念,提倡绿色休闲、设立都市菜园等,呈现出多元化、专业化、精品化的特点,其经营范围相当广泛,经营成效日益显著。 二 日本休闲农业的特色模式 1 特色农产品开发型 日本大分县的“丰后牛”是日本有名的食用肉牛品种之一,据称其肥嫩的口感堪称世界一流。大分县的汤布院几十年以前有很多农家饲养耕牛,但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耕牛已经越来越少,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为了有效利用原来饲养耕牛留下来的大片草地,当地人自发开展了“一头牛牧场”运动。他们以20万日元为一个认养单位,以居住在大都市的居民为对象,开展了认养肉牛的活动,他们以当地的特色产品作为利息每年寄给认养肉牛的主人。后来这种认养活动发展为每年一度举办“品尝肥牛大喊大叫大会”。即每年秋天,饲养肉牛的农家邀请认养肉牛的主人(可以带小孩)到牧场来欢聚,现场烧烤品尝肉牛,根据抽签选出100人依次向着蓝天在噪音测定器跟前大喊大叫,把自己平常不敢、不愿说的一些心愿、牢骚、不满等喊出来,根据噪音大小、喊叫的内容是否独特有趣等评选优胜者,发奖品。奖品都是大家喜欢的当地产葡萄酒、大米、烧酒以及当地的酒店住宿打折券等实用的东西。这样的活动受到了城乡居民的欢迎,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振兴了当地的畜产业,同时也促进了旅游业,使都市居民能够亲近自然,还给了都市居民们一个宣泄紧张情绪的机会4。 2 “健康村”型 群马县川场村以发展“农业+观光业”为基本政策,主要靠创意与自主自立进行村落建设和发展。他们认为,要发展“农业+观光业”,离不开城乡交流与融合,为此,川场村于1981年与东京都世田谷区结为姐妹关系,由两区村政府出资设立公益性企业运营管理“世田谷区民健康村”。通过开办森林教室、农业教室、木工教室、茅草屋教室,开展山村留学活动等富于创意的活动,从自然环境、农林业、教育、文化、体育、观光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城乡交流。世田谷区民将川场村作为第二故乡,区政府经常组织区民到川场村观光旅游、购物,而川场村民则通过周末在世田谷区的各个公园、超市以及各种节庆和文化活动中举办川场村物产展示销售会,向世田谷区民提供“安全、安心”的农产品,创出了品牌农产品,扩大了销路,观光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5。 3“市民农园”型 当今日本有许多人退休后一方面向往回归自然的田园生活,希望到农村从事一些农业劳动,一方面又不愿意彻底放弃都市的便利生活而整天干农活,一种满足这部分人新需求的“市民农园”便应运而生。生活在城市的退休居民可以仅仅在周末离开大都市到农村去,在大自然中种种蔬菜、大米,享受“周末农业劳动”的乐趣。 许多年轻人同样渴望了解农业、参与农业。“市民农园”通过推广和宣传,吸引年轻人租地经营,全程自己劳动、管理和收获,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参与农业、体验农业。由于供不应求,采用登记摇号的办法来确定当年的经营者,满足一部分市民的需求6。 4 “乡村老人公寓”型 众所周知,日本是世界上著名的长寿国,它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进人了“老年社会”。日本的老年人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非常重视,因此,很多老人就把接触大自然、体验休闲自由的生活当成修身养性的重要方法之一。为适应这种需求,日本的很多乡村设有专为65岁以上老人提供疗养、休闲、保健等服务的“乡村老人公寓”。在那里,可以让高龄化社会日益增多的城市银发老者获得心灵的慰籍和身心的放松。老人们在这里所获得的农趣和快乐,是其在喧闹的城市生活中无法得到的7。 三 河北省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 河北省旅游休闲农业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1994年秦皇岛成立了集发农业生态观光园区。目前,全省已开发的重点项目达到几十个,在2006年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创建活动中,河北省有21家被列为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保定顺平桃花节、石家庄赵县梨花节等均在国内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预计到2015年,河北省乡村旅游总收入突破200亿元,转移农村劳动力突破100万人,休闲农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8。河北省休闲农业得以迅猛发展有以下原因: 1区位优势。由于农业旅游的客源市场以城市客源为主,河北省聚集了京津冀城市圈、环渤海城市群,是我国旅游市场三大客源地之一,良好的社会经济基础和周边较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为河北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稳定的基础客源。 2资源优势。河北省处于中纬度地带,幅员辽阔,土地类型多样。阜平大枣、满城草莓、昌黎葡萄等地方特色农产品众多。 3 政策支持。为了突出发展乡村旅游业,河北省先后出台了《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工农业旅游示范点评定标准》、《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标准》等文件,有效规范了乡村旅游业市场,促进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行业的飞速发展9。 4 城镇化的加快。随着河北省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城镇居民比例逐年提高,为休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2007年河北省推动“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工程,对城镇空间结构、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和环境保护等进行统筹规划,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硬件保障。 近年来,河北省休闲农业发展迅速,深受游客喜爱,但从发展现状看仍处于初始阶段,仍然面临着不少问题: 1 模式少,同质化现象严重。目前,河北省各个休闲农业项目的经营特色并不鲜明,经营项目单调,活动内容相似,创新不足。开发者的思维定势局限在很小的领域,如赏花、摘果等,把休闲农业等同于单纯的“农家乐一日游”等等。由于创意匮乏和特色不鲜明,现已造成部分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经营举步维艰。 2农业园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休闲农业旅游景区的整体形象关系着景区的全局利益,也关系着经营户们一家一户的利益。虽然当前河北省的一些乡村以城镇化发展为目标,但接待设施落后,有景无门,加上地方行政管理部门缺乏行之有效的投入和监管,使得基础设施缺失破坏现象十分严重,极大地损害和降低了休闲农业项目原生的高经济附加体验价值。 3管理落后,小而散。河北省现有的休闲农业项目主要以自发的、分散的、粗放的小农、个体、私营等经营形式为主。由于其内部接待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自负盈亏,因而在品牌形成、科学管理与整体营销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实际困难和问题;而且有限的经营规模难以形成相应的产业化发展空间,难以形成休闲农业的发展合力10。 四 日本休闲农业发展对河北省的借鉴 1 充分发挥村委会、村民的积极作用。 不等不靠政府补贴,主要依靠自己的创意和努力开发特色产品、创设特色文化、体育、观光活动是日本各地区休闲农业能够持续开展的重要原则。因为村民更了解家乡的具体情况,能够提出切合乡村发展实际的创意。大分县的“一头牛牧场”运动正是当地居民自发组织开展的休闲农业新项目。 2 树立全新的“休闲农业”观念,拓展“休闲农业”的新模式。 目前休闲农业在河北省大部分地区还仅仅是以“农家乐”的面孔出现,展现给游人的不过是吃吃农家饭、游游乡村景。休闲农业产品多数都是质量低、类型单一的低层次重复开发,缺乏精品,重游率低。其实体验休闲农业的乐趣不仅仅是美食、美景,还有劳动的成就感,远离城市喧嚣的一份悠闲。休闲农业提供的是不同于城市生活的另外一种休闲方式。所以,日本的“健康村”、“市民农园”等是河北省休闲农业可以探讨的发展模式,特别是“乡村老年公寓”,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的加重,城市化的推进,“乡村老年公寓”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3 加强河北省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 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是现代农业与农村生产和生活的基础条件,对于休闲农业来说,也是其起步的内在瓶颈。目前,河北省农村基础设施支持旅游休闲农业的生成与运行显得乏力。从日本休闲农业发展的过程来看,经过不足10年的发展,就使得日本休闲农业从最初的低级状态转变成世界农业公园的典范,这一巨大发展与其农业基础设施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河北省当前农村公共设施非常简陋,交通不便;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农村居民饮水设备以简易水泵为主。农村生活及卫生环境仍以脏乱为特征,有线电视普及率极低。同时,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乡镇企业、民间作坊中大量的小企业排污不达标、污染农村环境;一些排污严重的大企业迁到郊区也严重污染农村环境。很多地区已经看不到昔日乡村的“青山碧水”,出现了城市环境和农村环境倒挂的现象11。因此,当务之急,河北省应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契机,加大投入,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农村自然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室外景观设计论文:老年公寓室外景观设计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老年公寓室外景观设计的现状及问题,给出了适合现代老年公寓景观设计的方法,以便于将这些设计方法更好地运用于实践中。 关键词:老年公寓;景观设计 引言 到2020年,预计我国全面进入老龄社会,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增加,老年人居住环境的状况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老年公寓作为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已经成为新的养老模式之一。老年公寓是指专供老年人集中居住,符合老年人体能心态特征的公寓式老年住宅。[1]它给予老年人的不只是简单的住养条件,更重要的是为老年人提供一个舒适休闲、环境优美、有趣味性的场所。在满足了物质生活需要的基础上,老年人更表现出对精神生活品质的向往。所以相比室内设计而言,老年公寓的室外景观设计更能提升老年人的居住品质。因此完善研究室外景观设计成为了当今老年公寓设计的当务之急。 1老年公寓景观设计存在的不足 目前我国的老年公寓设计中,多重视公寓建筑内部空间的设计,强调内部空间的无障碍设计、功能性、安全性,却忽视了老年公寓的外部空间的景观设计。如庭院景观设计、休憩与交流空间设计等等。现有的一些老年公寓室外景观设计也存在很多不足。 1.1绿化面积小,植物种类单一 目前国内城市的老年公寓规模都比较小,使得绿化面积也小,室外景观设计上缺乏创新感,植物种类单一,植物配置层次单调,大都种植一些高大乔木,绿篱等,观花观叶植物应用较少,没有季节变化。 1.2多样性差,结构功能相对简单 现在很多老年公寓室外功能分区相对简单,休息区与锻炼区往往连在一起。整个室外环境中就一个相对开阔的公共空间。老人们下棋、健身、会友、聊天都在一个空间里,缺乏多样性的空间来满足不同的交往需求。同时,设计缺少趣味性,景观元素单一。比如,步行路线过于笔直,没有水景设置,没有儿童游乐设施等。 2老年公寓的室外景观设计 2.1景观空间设计 老年公寓的室外景观设计中,需要设计多样性的空间来满足老年人不同活动的需求。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活动圈,即老年人日常生活活动频率最高的范围,活动半径约为180~220m,符合老人5分钟的行走距离。[2]在半径250m的范围内,针对不同活动能力、不同年龄段,不同爱好需求的老人设计不同的景观活动空间,强调景观空间的多样性和参与性,将有助提高老年人的居住品质。比如,每逢周末,许多老人的子女和孙子、孙女会前来看望。在公寓里就需要这样的空间,小孩子们可以做游戏、玩拼图,子女则可以陪老人散步、谈心。使老年公寓的室外空间成为锻炼、欣赏、医疗等多种功能的混合环境空间。有相对私密的小空间,也有相对开敞的社交活动空间,为老人们留有多种选择的自由性和选择的多层次性。营造优良的老年公寓室外空间,提高景观品质,既可以促进老人进行有益的锻炼活动,更能促进老人的人际交流。 2.2景观设施设计 由于生理机能的变化、生活环境的变迁和社会角色的改变,老年人内心比较脆弱,易产生孤独感、失落感、自卑感等心理问题。简单的空间设计已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基于精神层面和情感体验的需求已成为共同关注点。这种体验更多需要景观设施来实现。比如,老年人在辨别黄、橙和红时,比辨别紫、蓝和绿要容易得多。所以,暖色调的景观灯不仅易于老年人感知,而且还能给老年人带来温馨感和归属感。还可以设置一些音乐漫步廊。根据老人的行走速度,播放不同旋律和频率的轻音乐。可设计些需要两人或多人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室外活动的景观设施。让老人被动地接受设施所发出的诱导参与信息,并通过协作使用设施,在共同参与室外活动的过程中,实现信息交换和情感交流,营造良好的交往氛围。老年人普遍“恋旧”,还可尝试把一些“怀旧”元素导入景观设施设计中,让老人在使用设施时产生愉悦的体验。 2.3道路规划及地面铺装设计 创造安全、可识别、可到达的景观环境。比如铺装材料忌积水反光,铺装图案忌复杂。地面防滑处理,选择透水性较高的地面铺装。针对老年人视力衰退,记忆力减弱的特点,色彩作为最直接的视觉刺激可起到区分功能、划分空间、引导交通流线,标识等作用。简单明了,易于识别和记忆。适合用饱和度较低,灰度高的中性颜色,或是接近自然如泥土、树木、植物的颜色,并可考虑用亮色作为装饰、点缀和标识。从人体工程学的角度来说,道路规划要符合人、车及周边交通设施的尺度,老年公寓院落道路以步行道为主要交通要道,恰当设计车行道。既要保证交通空间的安全便利,又要考虑到老年人休闲散步时对道路趣味性和观赏性的需求。人行道一定要平整无障碍,可采用曲径通幽的效果,道路旁设置休息设施。有地面高差的地段,要用坡道来进行连接。 2.4水系设计 在室外景观设计中,水体的运用可以使户外环境的美感提升一个高度。老年公寓景观设计里,水景同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比如,适宜设计溪流、池塘,这种让老年人产生宁静、自然、舒适的情感,相对而言,瀑布、喷泉这一类的水景会让老年人心理产生胸闷、不安的反应。水景深度最好不要超过300mm,溪流边上采取防护措施,水岸边可设置休闲座椅,供老年人欣赏娱乐。在条件允许的背景下,老年公寓需增设湖面等垂钓场所,并在水面种植荷花等优美且富有意境的植物,可起到一个观赏与趣味相结合的作用。在垂钓场所设计时,应将垂钓区域周围用植物围成半封闭清幽环境,给人以绿枝佛面之感。垂钓场所的设置还应注意加设保护栏杆、避雨设施等,必备不时之需。 2.5植物设计 植物可以调节气温、湿度、净化空气、减小噪音,有利于提高老年公寓室外环境质量,是老年公寓景观设计中的重点。老人在夏季室外活动时能够享受遮阴,避免阳光直射。第一,老年公寓植物景观设计时最好选用大量乡土植物,因为乡土植物成活率更高,便于管理,绿化效果更佳,符合当地生态效应,还可展现地区地域特色,设计出有归属感的老年公寓景观;第二,需选择对老年人群无伤害的植物。有毒性的、飞絮的、有刺激性的植物应杜绝栽培;第三,栽种蔬菜瓜果(如金银木、枇杷、柚子等)。室外景观植物设计上,可改变以往传统的草坪种植,在公寓的庭院内,将部分绿化用地改为农产品种植。一方面,可以提供给老人绿色无公害的食品,另一方面,也能让老年人参与其中,既锻炼了身体又找到生活的乐趣。像屋顶农场,菜园等。第四,栽种有保健效果的植物。保健效果是,植物本身具有的某种功能,尤其对老年人而言,他们的身体机能减退,导致的生理系统各方面的失调,从而引起失眠、嗅觉减退、听力下降等。对于这种现状保健植物就会产生积极的影响,部分植物可散发出有益于人体健康的气味或负离子,刺激老年人群嗅觉系统,对呼吸道疾病的治疗有辅助功效,比如油松、丁香、玫瑰。保健植物还可以消除疲惫,利于老年人的身心休养。 3结语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老年人应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老年公寓室外景观设计对于提升老年公寓的居住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完善建筑功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决定了老年人对一栋住宅是否有入住意愿,进而变得喜欢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景观设计,能在老人与环境之间建立起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增进老年人的情感交流,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 室外景观设计论文:浅析老年公寓的室外景观设计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老年公寓室外景观设计的现状及问题,给出了适合现代老年公寓景观设计的方法,以便于将这些设计方法更好地运用于实践中。 关键词:老年公寓;景观设计 0 引言 到2020年,预计我国全面进入老龄社会,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增加,老年人居住环境的状况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老年公寓作为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已经成为新的养老模式之一。老年公寓是指专供老年人集中居住,符合老年人w能心态特征的公寓式老年住宅。[1]它给予老年人的不只是简单的住养条件,更重要的是为老年人提供一个舒适休闲、环境优美、有趣味性的场所。在满足了物质生活需要的基础上,老年人更表现出对精神生活品质的向往。所以相比室内设计而言,老年公寓的室外景观设计更能提升老年人的居住品质。因此完善研究室外景观设计成为了当今老年公寓设计的当务之急。 1 老年公寓景观设计存在的不足 目前我国的老年公寓设计中,多重视公寓建筑内部空间的设计,强调内部空间的无障碍设计、功能性、安全性,却忽视了老年公寓的外部空间的景观设计。如庭院景观设计、休憩与交流空间设计等等。现有的一些老年公寓室外景观设计也存在很多不足。 1.1 绿化面积小,植物种类单一 目前国内城市的老年公寓规模都比较小,使得绿化面积也小,室外景观设计上缺乏创新感,植物种类单一,植物配置层次单调,大都种植一些高大乔木,绿篱等,观花观叶植物应用较少,没有季节变化。 1.2 多样性差,结构功能相对简单 现在很多老年公寓室外功能分区相对简单,休息区与锻炼区往往连在一起。整个室外环境中就一个相对开阔的公共空间。老人们下棋、健身、会友、聊天都在一个空间里,缺乏多样性的空间来满足不同的交往需求。同时,设计缺少趣味性,景观元素单一。比如,步行路线过于笔直,没有水景设置,没有儿童游乐设施等。 2 老年公寓的室外景观设计 2.1 景观空间设计 老年公寓的室外景观设计中,需要设计多样性的空间来满足老年人不同活动的需求。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活动圈,即老年人日常生活活动频率最高的范围,活动半径约为180~220m,符合老人5分钟的行走距离。[2]在半径250m的范围内,针对不同活动能力、不同年龄段,不同爱好需求的老人设计不同的景观活动空间,强调景观空间的多样性和参与性,将有助提高老年人的居住品质。比如,每逢周末,许多老人的子女和孙子、孙女会前来看望。在公寓里就需要这样的空间,小孩子们可以做游戏、玩拼图,子女则可以陪老人散步、谈心。使老年公寓的室外空间成为锻炼、欣赏、医疗等多种功能的混合环境空间。有相对私密的小空间,也有相对开敞的社交活动空间,为老人们留有多种选择的自由性和选择的多层次性。营造优良的老年公寓室外空间,提高景观品质,既可以促进老人进行有益的锻炼活动,更能促进老人的人际交流。 2.2 景观设施设计 由于生理机能的变化、生活环境的变迁和社会角色的改变,老年人内心比较脆弱,易产生孤独感、失落感、自卑感等心理问题。简单的空间设计已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基于精神层面和情感体验的需求已成为共同关注点。这种体验更多需要景观设施来实现。比如,老年人在辨别黄、橙和红时,比辨别紫、蓝和绿要容易得多。所以,暖色调的景观灯不仅易于老年人感知,而且还能给老年人带来温馨感和归属感。还可以设置一些音乐漫步廊。根据老人的行走速度,播放不同旋律和频率的轻音乐。可设计些需要两人或多人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室外活动的景观设施。让老人被动地接受设施所发出的诱导参与信息,并通过协作使用设施,在共同参与室外活动的过程中,实现信息交换和情感交流,营造良好的交往氛围。老年人普遍“恋旧”,还可尝试把一些“怀旧”元素导入景观设施设计中,让老人在使用设施时产生愉悦的体验。 2.3 道路规划及地面铺装设计 创造安全、可识别、可到达的景观环境。比如铺装材料忌积水反光,铺装图案忌复杂。地面防滑处理,选择透水性较高的地面铺装。针对老年人视力衰退,记忆力减弱的特点,色彩作为最直接的视觉刺激可起到区分功能、划分空间、引导交通流线,标识等作用。简单明了,易于识别和记忆。适合用饱和度较低,灰度高的中性颜色,或是接近自然如泥土、树木、植物的颜色,并可考虑用亮色作为装饰、点缀和标识。从人体工程学的角度来说,道路规划要符合人、车及周边交通设施的尺度,老年公寓院落道路以步行道为主要交通要道,恰当设计车行道。既要保证交通空间的安全便利,又要考虑到老年人休闲散步时对道路趣味性和观赏性的需求。人行道一定要平整无障碍,可采用曲径通幽的效果,道路旁设置休息设施。有地面高差的地段,要用坡道来进行连接。 2.4 水系设计 在室外景观设计中,水体的运用可以使户外环境的美感提升一个高度。老年公寓景观设计里,水景同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比如,适宜设计溪流、池塘,这种让老年人产生宁静、自然、舒适的情感,相对而言,瀑布、喷泉这一类的水景会让老年人心理产生胸闷、不安的反应。水景深度最好不要超过300mm,溪流边上采取防护措施,水岸边可设置休闲座椅,供老年人欣赏娱乐。在条件允许的背景下,老年公寓需增设湖面等垂钓场所,并在水面种植荷花等优美且富有意境的植物,可起到一个观赏与趣味相结合的作用。在垂钓场所设计时,应将垂钓区域周围用植物围成半封闭清幽环境,给人以绿枝佛面之感。垂钓场所的设置还应注意加设保护栏杆、避雨设施等,必备不时之需。 2.5 植物设计 植物可以调节气温、湿度、净化空气、减小噪音,有利于提高老年公寓室外环境质量,是老年公寓景观设计中的重点。老人在夏季室外活动时能够享受遮阴,避免阳光直射。第一,老年公寓植物景观设计时最好选用大量乡土植物,因为乡土植物成活率更高,便于管理,绿化效果更佳,符合当地生态效应,还可展现地区地域特色,设计出有归属感的老年公寓景观; 第二,需选择对老年人群无伤害的植物。有毒性的、飞絮的、有刺激性的植物应杜绝栽培; 第三,栽种蔬菜瓜果(如金银木、枇杷、柚子等)。室外景观植物设计上,可改变以往传统的草坪种植,在公寓的庭院内,将部分绿化用地改为农产品种植。一方面,可以提供给老人绿色无公害的食品,另一方面,也能让老年人参与其中,既锻炼了身体又找到生活的乐趣。像屋顶农场,菜园等。第四,栽种有保健效果的植物。保健效果是,植物本身具有的某种功能,尤其对老年人而言,他们的身体机能减退,导致的生理系统各方面的失调,从而引起失眠、嗅觉减退、听力下降等。对于这种现状保健植物就会产生积极的影响,部分植物可散发出有益于人体健康的气味或负离子,刺激老年人群嗅觉系统,对呼吸道疾病的治疗有辅助功效,比如油松、丁香、玫瑰。保健植物还可以消除疲惫,利于老年人的身心休养。 3 结语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老年人应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老年公寓室外景观设计对于提升老年公寓的居住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完善建筑功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决定了老年人对一栋住宅是否有入住意愿,进而变得喜欢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景观设计,能在老人与环境之间建立起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增进老年人的情感交流,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 室外景观设计论文:当代养老院室外景观设计研究 摘 要:本文将养老院中自理型与介助型老年人作为主要的研究载体,以普通家庭的经济水平作为衡量的标准,并探讨老年人的心理、生理、行为模式对景观环境的要求,同时研究了养老院的景观设计应该如何去体现人性化。 关键词:养老院;景观设计;人性化 1 研究方面 1.1 研究的背景 (1)全球人口老龄化。1865年法国最早步入了人口老龄化的浪潮。目前,世界上已经有60多个国家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达到10%,甚至有些超过了10%,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的行列。 (2)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起源与发展。现今我国正处在生育率较低,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阶段。中国人口老龄化因为各方面原因形势越来越严峻,从家庭到社会到政府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所以养老问题解决不好必定会对社会的稳定造成干扰。 (3)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第一,我国人口基数大,老年人口多。大概占到全亚洲老年人人口的1/2全世界老年人人口的1/5。第二,未富先老的现状。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和西方国家有所不同的是:我国体现的是“未富先老”。而西方国家出现人口老龄化的时候,他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一个水平,所体现的是“先富后老”,以充分的经济水平来解决老龄化面临的社会问题。第三,城乡颠倒、地区间的发展非常不平衡。第四,“空巢”老人增加速度加快。中国提倡两代一起居住或者多代居住,并且“4-2-1”的家庭结构模式近年来日益凸显,这种类型的老年人人口还将会继续增加。 以上这些问题都是我国人口老龄化产生的主要原因以及特点,对中国传统家庭养老的方式提出了严峻挑战。随着我国经济不断进步,对养老事业的投入加大,以及各级政策的重视,出现了更多模式的养老社区和老年公寓,更多的老年人及其子女也开始慢慢接受养老社区养老的方式。 1.2 研究的内容 首先从中国“养老”概念溯源探讨中国当下的养老模式。其次从对老年人心理生理特征以及对环境景观的需求分析来了解老年人当下可依托的环境景观。在理论研究中根据养老社区室外景观设计的空间布局;养老社区室外景观的要素,主要从硬质和软质的景观要素:道路交通、水景、植物配置、交往活动这四方面的环境要素来做具体分析。通过上述的研究得出养老社区室外景观对老年人的生理、心理、行为模式的影响最后根据以上分析总结了养老社区室外景观设计原则,主要是功能性、安全性、舒适性、保健性、沟通交流、价值体现等原则。并通过国内和国外的案例论证上述的理论,验证这些理论是如何在实践中运用的,得出养老社区室外景观设计研究总结,并对养老社区景观设计的发展作出展望。 2 国内外发展现状 2.1 国外养老社区研究现状 老龄化已是全球化问题,我们可以依据老年人身体机能的变化,深入地研究设计出适合他们生理需要的居住环境。随之而来,老年室内居住环境的研究应运而生,目前,对室内居住的研究已经非常完善。除了设计师和病理学的努力以外,社会各阶层的学者从私密性需求、尊严需求、社会属性等角度切入,研究老年人更深一层的心理需求。 西方国家以美国为例,早在19世纪60年代末美国就步入了老龄化社会,《美国老人法》对社区计划、养老福利、老年住所设施三方面做了很大的改进。在社会养老设施中,着重建设高龄老人迫切需要的护理院,优惠和鼓励私营企业经营。亚洲以日本为例,制定了东京住宅条例,明确指出了东京住宅政策的目标和基本方向为“东京都应加强必要措施,以促进高龄化社会住宅的发展”,包括民间住宅、公共住宅。从目前所收集到的资料看,国外研究的基础点是针对本国老人的独立生活的习惯,只是向社会指出了如何帮助老年家庭解决安全和独立的生活问题,这个问题也成为老年住宅环境对策的中心。对应于这种环境对策,在住宅形式上产生了老年人专用的住宅,在社区规划上形成了老年人集中居住的老年社区。在老年居住体制上更多的是依赖民间机构和组织,政府只是给予相应的资助和鼓励。 2.2 国内养老社区研究现状 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相对比较晚,随着老龄化社会的逼近,政府采取了积极的措施。根据联合国《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中国政府成立了“全国老龄问题委员会”,提出了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老龄事业道路行动的目标。 目前,推动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的主要群体是广大的中小型企业。例如,在养老院企业的经营方面,就逐渐兴起了家庭式养老、日托、整托等,很多地区也己引入了地方政府、红十字协会,并创造性地出现了将养老院的经营和房地产的经营结合在一起的产权养老院,这使得养老院产品多样化、功能细分化、服务延伸化。养老区(点)从经营的主体内容来说,都在追求民族化、地方化;从服务设施、服务体系形成的综合服务质量来说,是追求国际化、现代化、标准化。但在这些创新之举背后,养老行业中的一系列问题仍没有解决,集中体现在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管理理念陈旧、市场秩序混乱方面。 3 结语 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我国“未富先老”的社会现实情况以及家庭养老的负担加重,使我国社会养老压力加重,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不得不由家庭转向社会的一些养老服务机构。 在我国,鼓励和引导个人和企业参与养老服务业行业是当前解决目前我国老年人个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家庭成员和睦相处、使社会稳定,促进老年群体与其他群体和谐相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但当下的情况很难满足我国老年人人口快速增长,“空巢”、高龄和病残老年人的需求。根据本人先前对国内外现状的调研,从调研结果来看我国的养老模式更加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大多更愿意有子女的陪伴,而不像欧美国家的文化老年人更趋于单独居住,更加的自主性。所以在养老社区的室外景观上我们可以借鉴其绿化配置,亲近自然的理念但在空间布局上应当结合我国老年人心理特征来提供设计方案。然而这也是我国养老社区室外景观的现状,虽然绿化容积率高但是使用率却十分的低。忽视对户外环境营造,景观设计中没有切实考虑老人的心理、生理需求,空间布局不合理,公共设施设计不合理,植物配置没有考虑整体环境色彩不协调,使老人失去了与户外接触的机会。相对于一般的集体居住的地方,养老社区的室外景观要营造安全舒适的环境,便于管理,同时也要满足不同年龄层次老人必要的室外活动。最终打造一个适合当今中国老年人心理需求的养老社区室外景观环境,让老年人可以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有子女的陪伴和自身的体验空间。 室外景观设计论文:探讨将室外景观设计融入室内环境设计的理念 摘 要:景观设计即意指寓“景”于“观”,将具体的场所、具体的结构、具体的人置于一个舒适、开放的情景环境当中,使此情、此景具备观赏性、艺术性和开放性,提升景观环境的商业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而室外景观是室内空间的拓展性延伸,运用室内设计理念与室外设计相融合,使室外景观与建筑体和室内景观环境共同构筑成和谐、统一的整体,统合分析各要素的特征和设计手法,用其中的关联实现室内外的一体化架构。 关键词:室外;室内;景观;设计;理念 人类生存于大自然当中,处于不同的环境,环境中的景观设计可以某种建筑群的一定区域为范围,实现人的感观欣赏价值并同时具备实际环境利用价值,综合性地在其商业、文化、生态价值意义上体现人类与生存环境的和谐统一关系。将室外景观设计与室内设计理念相融合的设计思想是一种非常有效而合理的表现方法,它将各错综复杂的要素通过空间的组织概念进行表述,达到统一的效果。本文就通过概述景观设计的思想,分析室外景观设计引入室内环境设计理念的手法、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一、设计思想中考虑的要素 (一)把握场所环境要素特征。景观设计其最初的出发点是要立足于场所地域的特定特征,概括出场所整体的优势特征,通过对场所优势特征的深化和挖掘,开发出因地制宜的、与周围环境整体相联的景观设计,只有最大化地挖掘出场所的特征优势,才能形成独具特色、风格迥异的整体景观设计。 (二)体现公共空间要素的功效性。功效性其意是人们在这一公共空间所展现出的实际需求的性能,这一功效性并不体现于公共空间的有偿的、功能的服务,而是突出体现在人们精神层次的舒适度的需求之上,开放的公共空间可以让足够多的人们驻足、停留,在开放空间的环境里能够容纳人们的各种精神文化交流活动。 二、室外景观引入室内环境设计的现状分析 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都在无形中给人们的生存带来了压力,人们渴望看到绿色的光影。于是,将室外景观引入室内环境设计就成为了新的设计思想,人们以极大的热情将室外的奇花异草、喷泉瀑布等引入室内的视野,渴望通过室内环境设计与室外景观相融的设计方式实现统一,用绿色制造室内环境的园林景观。现代的室内环境设计已不再局限于以往人们简单化地摆两盆花、种几棵草,不再是人们的简单生活兴趣,而升华成了生存质量的个性化需求,现代的人们已经更多地关注无污染、无异味的环保绿色材料,纷纷选用绿色、环保的装饰材料进行家装,室内环境设计师们也面临着新的设计理念的转型,思考用艺术化、人性化的室外景观设计引入室内环境设计中来。 三、室外景观引入室内环境设计的总体风格特点 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对室内设计的幸福感得以提升,用绿色、舒适的简约时尚的风格设计,成为了现代室内设计理念的主流风格。其具体特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同一性与变幻性。在室外景观融合室内环境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们都是立足于自然,在大自然中汲取创作的源泉。同时,在向大自然索要创作的灵感、智慧的力量的时候,设计师们也要从多维的角度去发现、去挖掘创造出独特的艺术设计风格,用变幻的设计、迥异的风格来创作出室内环境设计的创意性空间。 (二)亲和性和交融性。一定区域的建筑群都是钢筋铁骨、由钢筋混凝土构造而成的框架式结构,将人围阻在方格之中无法动弹,冰冷而无情,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居住的生活需求而设计,没有更多的设计艺术理念,而现代的室外景观引入室内环境设计当中,则最大空间地将室外与室内进行融合,以室外空间的不同特色景观融合进单调的室内环境设计中,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设计理念。 (三)沿袭性和区域性。室外景观存在于变幻的不同地域的大自然中,由于地域的不同,传统特征和地方特色的差别,将室外景观引入室内环境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地域性和传统性的因素,用具体的、特色的、地方的想象进行室内设计,制造出社会特点和人文特点不同的设计意境,从而烘托出具有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相融合的设计理念。 四、室外景观引入室内环境设计的创作手法 (一)直接将绿色的自然移入室内。首先是选用绿色植物,绿色植物作为自然的颜色为人们所钟爱,绿色以其淡雅、透明的颜色特点展现在人们面前,它富有生命的含义,代表着宁静、成长和希望,它通过精心的修整、培植,可以剪裁而成姿态卓绝、生动而富含气韵的艺术形象,从健康环保的意义上来看,绿色植物可以吸附灰尘、净化空气,为人们带来洁净的环境空间;从文化的蕴意而言,绿色植物体现了人们崇尚生命、崇尚自然、崇尚活力的题材特征。同时,绿色植物还可以作为一种标志化的间隔物,使室内环境空间具有层次和结构感。其次是山水之景,大自然中的流水之景通常用于室内环境设计中,流动的自然之态、灵活的节奏可以使人的心情舒缓、愉悦,使静止的室内空间充满活跃的灵动之色,从而激发人们的生活热情。 (二)间接运用室外饰品及天然材料引入室内。用天然材料的自然元素引入室内,将天然材料:树质、石料等建构室内装饰,使人恍若生存在室外景观之中,平添自然韵味;绿色,在室内环境设计艺术家的眼中,它是一个灵动的色彩,设计师可以给“绿”赋予不同种类、不同感觉的视觉享受:运用黄绿色的设计,可以给人们以温暖而端庄的优雅风范;运用蓝绿或碧绿的设计,则给人们以“冷”的视觉体验;运用柠檬绿的设计,会让人们感受到时尚、潮流的时代风尚。同时,也可以将室内的合适位置用室外景观画来加以铺垫,例如铺设墙纸、壁画等,高明的设计师在进行墙纸设计时,不着眼于某款墙纸的颜色和图案,而是从整体着手,从不同的家具风格和房间的整体格局进行统筹考虑,再配以与房间相符的墙纸图案,起到室内与室外相融、生机昂然的独特效果。 综上所述,将室外景观与室内环境设计相融,是一种符合人们生存状态的需求趋势,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通过设计师们大胆、创意的想象,用自然的组成元素进行创意设计组合,用变幻的景观、特色的结构创作出风格迥异的艺术设计作品,使人们在欣赏室内与室外环境变幻融合的享受过程中,减轻了生活中的压力,舒缓了人们的心情,提升了人们的精神层次享受水平,实现了人们渴望拥抱自然、贴近自然的愿望,解决了人们在室内渴望享受室外风景的矛盾,随着室外景观设计与室内环境设计的相融,其设计功能已达到了享受性与实用性相统一的功效,必将成为未来发展的设计主流趋势。 室外景观设计论文:现代居住区室外景观设计初探 【摘要】居住小区的景观设计应该是建立在对现状及周边的充分了解和尊重上的。景观其本身的核心应该是生态,形式应该是朴素和简单的,其原则应该是以人的需要和感受为依据的。 【关键词】区域现状;制约因素;处理措施;人性化设计 1.导言 本文以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市属行政事业单位集中统一建设职工住房为例,总结了影响本小区景观设计中的主要制约因素,并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人与自然、人与现状、人与建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时设计针对不同的影响因子提出不同的设计措施,从而为居民营造出更具人性、人情味的生活氛围和居住环境。 2.区域现状 该项目地块北部为观园路,东南侧为榆树沟路,邻近天山职业技术学校,北部为新疆师范大学新校区,位于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歌林小镇西南方向约1公里处。居住区总用地面积65.5公顷,其中建筑用地面积10.7公顷,景观用地面积54.8公顷。整个小区由于城市道路的分割,形成A、B、C、D四个组团,总户数12636户,其中A区5908户,B区2144户,C区3904户,D区680户。 3.制约因素 3.1 用地 工程基地由于城市道路的分割,形成A、B、C、D四个组团,且各个组团建设面积较大,景观序列不完整,功能区辐射范围不能完全覆盖整个小区,各组团间相对独立、分散。 3.2 地形、地质 A组团及C组团内部地形变化大,小区内局部区域有地下车库分布。基地地质情况土层由表土、粉土、角砾、强分化基岩及中分化基岩组成,土质条件不适宜开挖重塑。 3.3 光照条件 小区内建筑主体已完工,地块内总体容积率虽较低,但由于地形地质条件,建筑呈不均匀分布,致使基地内部不同区域的光照条件相差较大。 3.4 人 人作为小区公共空间的行为主体,在小区景观设计中是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居住小区是都市人在紧张生活中最主要的室外环境之一。不同的人群,如儿童、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以及一些特殊人群其生理、行为模式、使用空间的方式都存在差异。 4.针对制约因素的处理手法 4.1 利用景观结构整合分散独立的用地。 依据小区总户数及居住人口的分布,将原地块由城市道路分割成的4个组团调整为5个组团,即将A区的南北片区分开,形成A区南、A区北、B、C、D五个组团,同时设置各个区域独立的中心绿地服务区,通过打造公共服务核心、建筑景观组合轴线及绿化景观序列轴线,对各个组团进行组织和统一,从而形成了“一心、两轴、五组团”的景观结构。 4.1.1 中心公共服务核心 以居住区沿街商业景观带为主要展示空间,形成核心的集商业、公共服务、社区办公为一体的居住区核心。 4.1.2 两条景观序列 建筑景观组合轴线――由A区中部“一”字商业带与B、C、D区中部的景观序列组合而成的串联各区的主要景观序列轴线。 绿化景观序列轴线――由绿化景观将A区南北组团及C组团形成南北串联,使整个居住区的绿化景观序列形成合理的串接延伸,形成景观环境的整体性视觉效果。 4.1.3五种特色主题 每个组团形成一种特色: A区北组团通利用区域现状地形,打造自然山石景观,营造人与自然的亲近感与回归感。 A区南组团通过空间的组合切分,形成不同交流空间,打造雅俗共赏的生活情趣。 B组团通过花开富贵、香飘沁脾的花田人家,突显田间花镜及田园人家的生活氛围。 C组团利用台地高差和绿地中的绿植及局部的金属构筑与修剪绿植的结合,达到质感对比,形成令人富有愉悦感受的生活场景。 D组团以场地空间平安祥和、宁静泰然的保护围合感,打造平安祥和的生活氛围。 4.2 由光照条件指导场地及绿化分布 依据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及大寒日早9点至下午17点的日照分析将整个片区根据光照时间的长短划分为五个不同等级的光照区域:高度光照区、中高度光照区、中低度光照区、低度光照区和全年无光区。根据分析结果通过光照分布指导场地设置及绿化设计。 4.3 充分利用区域内的现状和资源营造独具一格的景观 在地形上遵循“忌非其地而强其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的”的处理原则,根据每个区域的建筑、地下车库分布及地形的变化,分析不同区块的地形特色,保护原有的生态环境,避免出现为营造而营造的地形景观,减少土方的开挖,结合现状“扬长避短”。 小区内A、B、C组团由于建筑均沿周边分布的特点,各个组团中部自然形成相对面积较大,空间较为开敞的景观用地。将A区南、北组团及C组团中部的景观用地与场地内原有的地势结合,就势造山,景观用地周边与车行道存在高差处采用挡墙及护坡适当处理,在组团中部形成自然山体的山地游园景观。 B区组团由于车库顶板的覆土厚度不足,我们将该片区作为花田主题设计,形成不同季节的花季景观,由于花田的高低错落,形成错层的地面空间,增加空间丰富度。 D区组团容积率较高,建筑分布均匀,地形较为平坦,在空间营造上采用简洁的手法,充分利用宅间用地,解决无中心绿地的缺点。 各组团充分的利用现有地形,不仅减少了经济开支,保护了原有的生态环境,还在短时间内营造出了丰富的景观空间,使人们不出远门就能感受到自然山色,对环境的破坏在最小的情况下,达到生态美、文化美和艺术美的统一。 4.4 由人群特点指导景观设计 居住区景观设计的主体是人,其环境设计中的各个具体内容如道路、绿化、公共服务设施等的完成并不是景观设计的目的,它终是要为人服务的,小区的景观设置更多的是满足居民的归属感。 4.4.1 老人及儿童的人性化设置 居住区景观设计在关注普通居民的自然享受、身心健康的同时,更应关注特殊群体即老人和儿童的需求。 老年人随着社会地位的转型及身体机能的退化,社交圈变窄,设计需考虑其在户外空间的私密性,设置不同尺度的活动场地结合绿化种植形成半围合的、较私密的空间,同时路面应考虑防滑、防眩光的材质,少设置台阶。 其次是儿童,他们不管从心理还是身体都尚处于成长阶段,安全性对于儿童尤为重要,在场地的材质选择上,选用塑胶场地,减小儿童跌倒所发生的运动伤害。在公共服务设施上,亭廊等休憩设施便于大人的看护。 4.4.2 休憩设施的人性化设置 休憩设施的布置要考虑到人对空间的舒适性和安全性的需求,受欢迎的座位一般分布在空间的边界、周边有迷人的景色和开阔的视野,同时要确保其处于阳光的照射范围内,但考虑到新疆的日晒到夏季较为强烈,应在场地及游步道西侧,种植大乔木,避免在场地活动时阳光的曝晒。 5.结语 居住区承栽着城市人各种休闲、娱乐、交流等功能。园林景观在居民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心理、生理以及精神生活。为了创造出具有高品质和丰富美学内涵的居住区景观,在进行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初期,必须要到基地实地踏勘了解小区构造,了解基地现状、风土人情、分析居住人群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才能够有好的思路,才能设计出具有生态性、实用性、功能性的居住区景观。 室外景观设计论文:基于人性化的建筑室外景观设计探讨 摘要:生活水平的提升,使得人们对建筑室外景观设计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既可以满足各项基础功能需求的基础上,符合人们审美观念,在整体上营造一个优质的环境。基于人性化件对建筑室外景观进行设计,需要明确人们各项需求,将技术与艺术融合在一起,从生理以及生理角度来进行设计,保证可以满足人们对室外景观的各方面需求。本文对人性化建筑室外景观设计理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实施措施。 关键词:人性化;建筑工程;室外景观 人性化设计理念的提出,对提高建筑室外景观设计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在进行设计时,主要就是以人们生理以及心理需求作为基础,从多个方面出发进行分析,争取实现技术与艺术的融合,通过合理的室外景观设计来满足人们各方面需求。基于人性化建筑室外景观设计,需要明确设计原则,然后从不同角度着手,选择合适的实施措施,争取不断提高景观设计的效率。 一、人性化建筑室外景观设计分析 对建筑室外景观进行人性化设计,主要就是满足应用主体人的各方面需求,结合人行为与思想意识方面需求,着重分析人的弱点以及差异,通过应用专业的技术与艺术等,营造一个同时满足人们生理与心理需求的景观环境[1]。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建筑室外景观环境的要求主要分为生理需求、行为需求、安全需求、社会交往需求以及审美需求,因此在进行人性化设计时应对各项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对于生理需求来说,应保证充足的光照、新鲜的空气以及良好的通风,以及适宜的温湿度;行为需求主要是通过设计来实现不同人群与环境的交互功能,既可以满足居民有目的的出行、休憩、运行以及散步等要求。另外,社会交往需求也是建筑室外景观环境人性化设计的重要内容,满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交流需求,合理的景观设计可以降低人们的孤独感,为居民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空间环境,更好的满足人们心理需求。 二、人性化建筑室外景观环境设计原则 1.整体性原则 对于建筑室外景观的设计效果来说,一般情况下景观环境的整体布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第一印象,同时也决定着景观对人们注意力的吸引。因此,在对建筑室外景观进行人性化设计时,为保证其设计效果,需要遵循整体性原则,对周围实际情况进行综合性分析,在全面考虑各项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高居民对景观环境设计结果的认同度,从总体布局上拉近与居民实际所在位置的距离,使得景观环境中的内部空间可以更好的吸引人们注意力[2]。 2.可识别性原则 可识别性原则即居民对自己所处环境在具有一定熟识能力的同时完成识别,识别性是居民在室外景观环境中安全性的要素之一,更是所有行为活动的基础,因此在进行人性化设计时需要做好此方面的研究。可识别性可以分为动态识别与静态识别两部分,从动态识别角度分析,通过对整个景观环境的设计,形成一个整体有序的空间体系,符合人们识别环境的需求,保持对运行起点、方向、终点以及目标的感知;从静态识别角度来说,需要通过设计来使得景观环境具有明确的观赏边界,可以与周围边界进行明显的区分,一般可以通过精确的细节来作为识别环境的要素[3]。 3.舒适性原则 室外景观环境人性化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营造一个全方面符合人居民需求的空间,其存在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居民提供服务,因此无论是生态绿化环境、文化氛围以及各项基础设备,在设置上都需要完全满足人们舒适性要求。遵循舒适性原则,要求在进行设计时,做好每一个细节的研究分析,争取通过环境设计来向居民传递一种家的感觉,在静态与动态体验上,满足居民行为活动以及精神层次的需求。 三、建筑室外景观人性化设计措施 1.铺地设计 铺地环节可以说是建筑室外景观环境设计的重要内容,其作为硬质景观,主要包括坡道、街道以及广场等。一般情况下通过设计满足人们正常通行的需求,同时还可以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基于此在进行人性化设计时,不但要满足其基本功能要求,同时通过技术与艺术手段的应用,更充分的满足人们各方便需求。室外景观铺地的设计,应选择与周围环境搭配的铺地材料颜色、材质以及图案,对于材质来说应选择耐磨性强、不易腐蚀并且防滑性高的材料,而色彩可以通过多种颜色的搭配,形成使人心情活跃的图案,使得此环节在满足基本通行需求上,提高其观赏性。另外,对于不同类型空间的设计,需要结合实际需求来对设计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例如公共活动广场应选择用大块石材,可以选择用鲜艳的颜色,带动人们感情;住宅小区庭院则应选择用更贴近小区环境的铺地材料,颜色不易过于热烈,给人营造一种舒适的环境。 2.水体设计 基本上所有的室外景观环境中都会设计一定的水体景观,可以在满足人们亲水性特性要求基础上,达到审美与精神需求,营造出一种亲近自然、轻松舒适的环境。基于人性化对水体环境进行设计时,基本上可以通过三种方式来实现,即点、线、面形态设计,其中点形态设计一般应用在小区住宅区,如喷泉、人工瀑布以及装饰泉等力,可以成为整个景观的中心,起到引导视线的作用,让人更容易接受此环境[4]。线形态设计,主要为贯穿整个空间环境的溪流,一般常被应用于公园、广场等比较大型的公共环境,在达到美化环境目的的同时,起到延伸的作用,带领人们更好的融入到此环境中。面形态设计,主要以湖泊的形式出现,给人传达一种辽阔的感觉,促进人们产生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无论是哪种设计形态,在对水体环境进行设计时,都要以满足实际需求为目的,综合分析各项环境因素,实现水体环境与整体景观环境的融合,在整体上满足人们需求。 3.绿化设计 绿化环节可以说是整个室外环境设计的重中之重,需要完成对核心因素的分析,提高室外景观的设计效果。绿化环境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其净化空气、降低噪音等功能,在进行设计时应明确绿化结构可以本能的柔化环境并丰富空间层次,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放松心情。在进行人性化绿化设计时,需要以周围环境作为基础,并结合当地环境气候,合理选择树种,保证其在设计后有较高的成活率,并且在满足环境设计要求的基础上,与整个城市的绿化环境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另外,为在整体上提高环境设计效果,还需要做好各类植被的规划与搭配,乔木、灌木、地被以及花卉等,要合理设计,既能满足生态系统需求,又可以起到美化的作用,提高环境的改善效果,全面满足人们身心需求。 结束语: 对于建筑室外景观设计,应从整体上进行分析,综合分析各项要求,确定设计原则,并以满足人们生理以及心理需求为目的,选择合适的措施进行优化设计,争取不断提高环境设计的效果,为人们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环境。 室外景观设计论文:浅谈老年公寓室外景观设计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已步入老龄化的现状,现代人们因生活、工作等原因已无足够精力与时间照顾老人的情况变得日益严重,因此,老年公寓的建设就随之进入了快速的发展时期。本文从老年人的角度出发,以人性化设计为理念,浅谈老年公寓室外景观的设计。 关键词:老年公寓;室外;景观设计 一、我国老年公寓室外景观现状 老年公寓基本上可划分为三种模式:护理和医疗型老年住宅或机构、成套老年公寓住宅与合居老年公寓住宅。就我国目前老年公寓在设计上而言,大部分的都是忽视了室外环境景观的规划设计,而只重视公寓内医疗功能的建设。就一些老年公寓室外景观设计的总体而言,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1)、空间布局简单,缺乏层次,功能分区混乱,疏于考虑空间的开敞性与私密性问题; (2)、绿地占有面小,绿化设施不系统,且植物的种植形式单一,品种较少; (3)、生活设施较少,只考虑基本功能性的满足,未考虑到老年人心理和生理的特殊性。 (4)、缺乏相应的安全措施,对于老年人来说,很容易造成不便和危险,甚至还对生命造成危险。 二、老年公寓的景观环境需求及活动特征 (1)、心理与生理的需求 老年人的体质均都处于较弱的,因此老年人自身安全的维护能力相对较差,平衡感较低。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经常采取锻炼、散步等形式以此来缓解和预防各类疾患的发生,公寓外景观的环境良好将对老年人的身体起到较好的养生与预防疾病的作用,还能从而起到赏心悦目的良好心情。 (2)、亲情需求 从自己熟悉的环境搬到陌生的老年公寓,远离了朋友和亲人,老年人的心理上会有很大的转变,这时候的失落感是很强烈的。因此,在这方面就要求居住的公寓环境提供必要的空间来满足老年人的一些户外活动,合理良好的户外交流形成能有效的提高老年人和家人之间的团聚质量。但是又由于老龄人大都喜欢比较良好而安宁的生活的氛围,因此,在选址上应远离嘈杂的噪音源,选择在比较安静的区域范围内。 (3)、交流空间的需求 老年公寓是一个疏于外界联系的的所在地,其主要是缺乏与社会、与人群的接触交流,处于闭塞的状态,因此老年人有与外界交流的强烈愿望。老年公寓的室外交流空间不仅只是公寓内工作人员和老年人、老年人与老年人的交流空间,还包括着公寓内部人员与外来人员交流的空间需求。 (4)、环境设施需求 老年公寓室外景观设计的的基本要求是:设施种类的优质和齐全,要符合老年人的人体工程学要求的设施、标识等。户外休闲环境的好坏不仅决定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同时也是对老年公寓景观设计市场开发的重要策略。 三、老年公寓室外景观设计的探究 (1)、功能性 老年公寓环境设计要考虑老龄人“坐、停、卧、留”的各种需求,应当根据不同功能的需求安排老龄人集体活动,安静休息、闲聊等不同的场所,做到大小分区、动静分区和公共私密分区。 (2)、便捷性 老龄人活动空间范围一般较小,室外活动时间也不长。因此老龄人休闲环境的设置应尽量以便捷第一,过远的距离只能使老年人失去兴趣。在设计中还应考虑提高环境的可识别性。 (3)、坐息空间设计 老龄人休闲活动大多数时候是休息、晒太阳、观赏。因此,休闲环境中应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坐息空间。这些坐息空间可以设在大树下,老年公寓的廊檐下等,同时要有良好的通风和充足的采光。 (4)、健身空间设计 健身锻炼也是老龄人休闲活动的主要内容,健身活动场地和设备种类的考虑不仅要为体弱的老人们提供方便和安全,还应使活动项目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5)、座椅设计 因为老年人身体体质的原因,所以老年人坐着的时间占大部分。因此,座椅就成为了老人们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在座椅椅面的材质选择是应该选用一些导热慢、热阻值较大的材料,为了符合老年人的生理特点,要避免采用金属合金、混凝土板等导热快的材料。 考虑到老年人肌肉和骨骼的再生能力和控制能力的不断下降,在室外活动时间长容易产生疲劳等现象,因此,再选择座椅的时候,尽量避免使用没有靠背和扶手的长凳,选用带有扶手和靠背的座椅,靠背可给老人的背部提供很好的支撑,增加休息和放松身体时的舒适感;扶手便于老人在坐下时或者站立时对他们身体的辅助支撑。座椅的位置应该设置在不相同的环境条件下,从而在不同的时间、气候、光照条件的情况中,保证老年人所应用的遮掩和庇护,从而还可提高座椅的使用率。座椅的排列和组合方式也应根据情况而定,不同的方式的作用也不同,要考虑到老年人之间的相互交流需求的宽敞行或者独自休息的个人私密性。 (6)、绿化设计 在设计老年公寓时,需要考虑公寓周边的环境因素,选择较为偏袒而且绿化较好空间,故此在设计时需注意地面上暴露在外的根茎以及带刺植物,避免因设计方面的缺失为老年人行动上造成的不便。尽可能的选有花色鲜艳,季节变化较为明显的种植树木。这样便于激发老年人对生活的热情使得在心理、视觉感受植物景观的变化。 (7)无障碍设计 1、视觉方面 老年人视觉敏锐度、色彩辨别能力以及在对视觉方面的识别能力下降,从而导致无法详细的阅读以及细节辨别,因此需要在设计方面刺激他们的感官功能。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在主要的活动区域以及周围种植低矮的灌木为主的树木,充分发挥绿化的层次性,绿化的视野要哦相对广泛,可以使老年在绿化视野上感觉到一定的通透性,避免应绿化造成视觉上的障碍,从而确保老年人活动乏味的安全,对活动地设置以简单易懂的标识。视觉绿化方面的设计,既能缓解老年人的视觉疲劳,又能净化空气;道路及活动区域周围的植物配置讲究空间层次性与季节变化,不同的季节呈现不同颜色的景观,创造一种视觉上的艺术美。 2、运动方面 通常许多老年人因为生理因素,已经不能再开车,而老年人在公寓内的主要运动方式就只能靠步行,一个健康的老年人的步行距离大约为450米,而步行疲劳极限是10分钟,所以,要对老年人的这一活动特征充分考虑,再进行设计道路的系统,应在则应在步行疲劳极限的半径范围内设计活动区域。 人行道的地面铺装,在对材料进行选择时,不能用凹凸不平、砰石、沙子、卵石等材料,并且接头也不宜太多,防止将老人绊倒;通常应使用透水材料铺装、海绵塑胶面砖铺与地砂质土铺地等材料,这样有利于达到有弹性、抗滑、无积水、耐磨、坚实的效果。 为了确保老年人出行的安全便利性,交通系统应实行人、车分离。一般人行道应设计成富有变化与蜿蜒的道路,这样有利于增加老年人行走时的趣味性,达到曲径通幽的效果,力求避免漫长而笔直,并且能相对的降低风力的干扰,人行道还应确保平面没有障碍物,用浅坡地坪来取代地面的高差,如果想要设置坡道,则其坡度1:12,坡道宽至少为122厘米,而且每一段间隔9米就应设计供休息逗留的平台,合理规划交通系统,实行人车分离,在交通系统的无障碍设计方面也做得比较好;人行系统在各类绿地景观、公共场所、居住单元之间建立了便捷、安全、全面的联系;为了出行的安全性,主要车行道采用曲线路型以减缓车速,在人车混合、交叉的区段也设置了必要的限速装置和标识。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对生活要求品质的提高,审美观的逐渐提升,老年公寓的室外景观设计也就随着需要考虑到很多方面。这就需要设计人员根据老年人的心理、行为、生活的特征出发,对设计中发挥的作用进行分析,对老年公寓室外景观设计不断地逐渐完善,从而为老年人提供安全、舒适的、符合他们需求的生活空间,尽我们所能及的力量,不断地去充实与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 室外景观设计论文:初探室外景观设计中植物的运用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居民在满足物质文化需求的同时,也要求满足精神层次的享受,关注周围的生活环境和质量。很多居民在选择居住环境的同时,更加注重室外景观环境的建设工作。室外景观可以理解成为科学与艺术的结晶,施工质量的好与坏将会直接影响到室外景观工作质量。 关键词:室外 景观 植物 一、引言 室外景观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城市居民的精神层次需求,满足居民观赏、休闲等需求,室外景观的设计空间很大,想象空间也很大。因此,在整个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细胞,用特有的眼光来展现室外景观的艺术特性。室外景观可以设立一些特有的景观,施工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特有的敏感度来进行判定和选择。 如果场地的基本状态是自然要素为主的,那么设计就是再利用与再组织这些要素以形成符合新的使用需求的空间类型的过程:如果场地是己破坏的自然空间,那么要尽可能的提炼展现领土景观特征的自然要素,来改造场地。这虽然是再自然化的过程,但绝不是简单的要素提炼或形式、元素的应用,而是再造符合领土自然演变规律的景观类型的过程。地域性景观设计充分认识到所有的自然景观元素都是相互关联的。 二、室外景观设计的现实意义 设计如同嫁接一样,必须采取适宜的砧木与接穗。如果在设计中随意去掉一些景观元素,或破坏景观元素之间的联系方式,极有可能影响到原先错综复杂、彼此链接的生态格局。不仅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而且设计本身也难以成功,即使强行实施后要么遭到原有景物的排斥,要么代价高昂。植物种植的形式多种多样,同时与使用、观赏空间的组织具有重要关系。地域性景观设计中的植物种植首先取材于周边领土景观的特质,将领土景观之中具有突出特点的特质元素挖掘利用,成为设计的一个重要灵感来源。这是一种很好的将植物景观与领土景观相融的过程。 苏塞公园中的植物种植是从处理场地与相邻场地之间的边界开始的。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城市的不断建设,更多人关心的是如何生活得更好,如何生活得更加健康,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有所提高。这也就要求室外景观建设水平需要不断提高,城市各项配套设施需要不断的发展。室外景观建设与一些配套设施还有一些差别,它是城市环境配套设施最后一部分,也是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将人―自然―生态结合在一起。室外景观建设一项复杂的建设工程,一个出色的室外景观建设是一个城市的标志,也是城市化发展最明显的进步。室外景观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室外景观施工质量好与坏,因此,打造一个专业的施工队伍,是室外景观施工的重要保障。 三、室外景观设计中的植物配置 植物配置是居住区环境建设中的重要一环,这不仅表现在植物对改善生态环境的巨大作用,更表现在其对于美化生活空间所带来的巨大精神价值。植物景观的好坏已经成为居民选择住房的主要考虑因素,因此也成为住房价格高低的重要筹码。然而,如何考察和评判居住区内植物景观的好与差,考察和评判植物配置优差又有什么标准?从环境的意义出发,应从现实生活、社会文化、审美意识以及人的价值等多个方面进行考察。但是,这似乎太泛泛,另人无从下手,因为没有统一的标准和依据。为了更具体,有人提出应考察植物景观是否能更有效、更实际地满足居民的生活功能,是否能最大限度地改善生态环境,能否以最佳的状态愉悦人的精神。以此为基础产生了三个研究方向,一个是以功能为主的规划设计,一个是以环境质量为主的生态研究,一个则是以美为主的景观设计。单独而言,三个方向的发展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现代居住区建设中,对人的功能需求考虑的愈来愈周到和全面,从儿童游戏场到老年人休息空间设计,以及青年人交往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等无不体现着这一领域的发展精度。生态研究更是先进,运用计算机的辅助作用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精确地测定环境的空气质量,有关学者正根据生态理论研究生态居住区,以期创造一个充满阳光雨露、空气清新的生态家园。景观设计师更不甘示弱,什么样美的景观他们都能想象得出来,他们是创造自然的天使,是把色彩、形态与质地拼凑成花朵的神仙。然而,现实中三个方面往往出现脱节的现象,要么破坏了原有的生态格局,要么失去应用价值等。因此如何能够综合三个方面的各个优势,并落到实处,是最大的研究课题。本文作者无能开展此项研究,仅就几个具体方面提出思考,以期对今后植物配置的实际工作有所帮助。 居住区绿化植物种数的思考。现代居住区环境建设中,大凡植物景观单调,缺乏层次,缺少变化的环境,多呈现两方面的缺陷:一是植物种数单一,二是乔木、灌木及花草应用量的比例失调。只有植物种类丰富多样,才能产生植物景观的多样性。在这里,本文仅探讨一下植物种数对植物景观的影响及其确定;人工群落的应用。好的居住区环境绿化除了应有一定数量的植物种类外,还应有植物群落类型和组成层次的多样性作基础,特别在植物配置上应注重应用一定量的花卉来体现季相的变化。城市绿地中植物的搭配有着丰富的类型:乔木――草本型、灌木――草本型、乔木――灌木――草本型、乔木――灌木型、藤本型等,在居住区绿化中这些类型的搭配几乎都能用到。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绿地服务对象的需求和应达到的功能要求进行植物设计,例如棚架下采用藤本植物遮荫,活动广场采用高大乔木遮荫,以观赏为主的绿地可采用灌木――草本型或乔灌草搭配型。观赏结合散步游览的绿地可采用乔木――草本型的植物配置方式。防护型的绿地可采用灌木篱或复层的群落搭配。 四、结语 居住区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场所,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自己居住的小区度过的,小区环境质量的高低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小区作为城市环境的组成部分,其环境状况直接影响着城市的面貌。能否做好小区的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直接关系到小区环境的优劣。 室外景观设计论文:浅谈室外景观设计与室内空间的相融 【摘要】室外景观设计主要是指围绕着环境主体、并对环境主体的行为产生影响的设计艺术。而作为室外景观的专业属性它又特指作用于人类的外部环境空间。作为一个概念,景观环境的范畴并非一成不变。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领域的扩张,景观环境的范畴也随之不断扩大。本文通过分析室外景观设计的特征、内容,阐述了如何设计室外景观使室外空间、建筑空间、室内空间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关键词】室外; 景观; 设计 前言 室外景观作为室内空间的延伸把具体的人和具体的场所联系在一起。景观是由场所构成的,而场所的结构又是通过景观来表达的。因此在室外景观设计时要研究、理解所有需要考虑的因素,分析、建立诸要素间理想的合作关系,综合的把这些关系的复杂整体通过空间的组织表述出来。 1室外景观设计概述 1.1室外景观设计对室内空间的重要性 空间设计决定了居所质量。户型内部以错层来分割动静生活分区并丰富内部空间,使其有层次、动感。设计师通过营造室内外空间的连续性,使人感到并非孤立地观赏单栋的建筑设计,而是把整个室外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感知的,也就是说,建筑的立面不仅仅是单体建筑的“外包装”,同时也是街道或庭院空问的“内包装”。通过整合由街道空间、景观绿化和建筑外观造型共同构成的室外空间和建筑造型,不仅塑造了完整的空间,而且使景观具有了连贯性。 1.2室外景观设计的空间特性 (1)景观空间的复杂性 室外景观环境的形成是人类经济、文化活动不断发展的产物,因此,其空间的特质具有错综复杂的结构。为了适应多样化的生活内容,人们要求综合利用环境,考虑到交通、商业、服务、文化、娱乐、居住、办公等多种功能以及各种越来越复杂的技术。 (2)景观空间的综合性 它受使用功能、结构技术、材料经济、地域环境、社会意识诸因素的制约。每一项室外景观设计工作都需要解决不同问题的矛盾。这就要求设计者必须具有一定的综合能力,使各种矛盾达成一种平衡,最大限度地满足各方面的要求。 (3)景观空间的创造性 对设计具有影响的客观因素包括:场所的实用要求、基地的自然气候条件、景观所使用的材料、有关环境创造的政策法规、艺术特征,以及不同地域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习俗爱好和审美风尚等等。这些客观的因素不同程度地决定着景观空间场所的内容和形式。这就要求设计者审时度势,分析和综合各种设计因素,创造性地提出融合方案。 2 外部景观设计和立面空间关系 建筑的立面是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的界面,这个界面由许多构件组成,每一个构件对外环境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它的形态不仅决定了室内空间的形态,并且也是室外空间形态的重要构成。建筑立面包括屋顶部分和墙身部分。 2.1屋顶部分 对屋顶部分的研究包括: a)屋面与外环境的关系; b)屋顶形式; c)屋檐(形式、尺寸、檐高); d)屋顶的突出部分及其他构件; e)屋顶的材料、色彩、造型。 建筑的屋顶是立面构成天际线的部分,对立面的形态,外环境维护面轮廓构成是一项具有支配作用的因素。 2.2墙身部分 对建筑墙身部分的研究包括: a)整体形态,如高宽比,层数与层高等; b)门窗、洞口、阳台设计; c)材料、色彩等; d)基座; e)人口部分; f)过渡空间。 墙面的高宽比、层数与层高决定了围护面的形态和尺度。门窗、洞口、阳台的设置是在实面上开设了一些洞口,打破了实墙的封闭感,并有良好的采光、通风和视线的渗透。当开窗逐渐加大,特别是底层全部采用透明的玻璃窗,室内外环境达到了最大程度的交融。 立面的基部是建筑在外环境中的近人部位,需要掌握适宜的尺度,因为它将对人在室外环境中的行为及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 人口是建筑内外环境中的人群交流的节点,人口的形态要鲜明,人口设置的位置对室外环境场地、道路的布置都有着直接的关系。 建筑的门斗、雨篷、门廊等一些只有顶面的空间,是建筑内外环境的中间领域,它们可以突出于建筑之外也可以凹人建筑之内,常常作为人口的放大与补充,是重要的内外环境的过渡空间。 作为外环境围合面的建筑立面,是通过建筑单体的形态设计和建筑的形体组合来实现的。建筑物的形态千差万别,如矩形、三角形、圆形、风车形等等。当建筑形体设计完成时,外环境的几个围护面的关系也确定下来了。如平直的建筑立面的连接使外空间简洁、明确;富有规律的外立面的连续排列,构成了有序而有节奏的外部空间;当地势有轻微起伏时,建筑物依地形而布局,顺势而走,建筑物屋顶错落有致,所围合的外部空间生动而富有层次。 3 实例分析 3.1项目背景 该艺术馆是在原有场馆基础上改造而成,室外景观设计范围面积5530.07m2,总占地面积6170.5m2。 此次建筑改造特色是采用直线及直角方块的形及非对称的轮廓,强调红、黄、蓝、白、等原色使用,以色彩、比例等来平衡图面。设计理念以“风格派”为主。 3.2思想的建立 (1)概况场地的特征 此次景观设计建立在对场地景观资源的充分发掘、利用基础上,设计师设计的出发点遵循以下原则: a)尊重场地、因地制宜; b)寻求与场地和周边环境密切联系; c)整体的设计理念。 (2)实现公共空间的功能性 本次设计的创新点在于打破传统模式与思维惯性,将传统的功能性服务伸到提供“公共空间”的服务。设计内容主要包括: a)开放的文化空间; b)参观者的停留空间; c)承载各种交流、活动、派对。 (3)室内设计风格的延续 本次景观设计特征延续了“风格派”特征: a)把传统的建筑、家具和产品设计、绘画、雕塑的特征完全剥除,变成最基本的集合结构单体,或者称为元素; b)把这些几何结构单体进行结构组合,形成简单的结构组合,但在新的结构组合当中,单体依然保持相对独立性和鲜明的可视性; c)对于非对称性的深入研究于运用; d)非常特别地反复应用横纵几何结构和基本原色和中性色。 为了更好的将室内设计和室外景观相融合,在室外景观设计中要着重研究室内设计风格延续的问题。 3.3总体构思 室外景观设计继承和延续了建筑改造的概念设计,利用几何形体、色彩的构图、空间等形式将室内空间和室外景观融为一体。并按照黄金比例分割了室内风格派铺装延伸到室外,利用不同功能元素分割延伸了室内空间。如图1。 图1建筑立体图 3.4方案形成 室外空间设计以长方形空间为主,利用黑色条带结合横线和竖线。并通过铺装材料色彩的选取延续了室内铺装。南侧和西侧为阻隔行人,设立了大面积绿篱,延续了黑色条带分割,很好的将绿篱和铺装融为一体。如图2。为了提高空间的开放感,对除了遮蔽功能以外的单纯密集种植方式进行了限制。为了强调景观功能,一方面在主要交通点和眺望点种植了观赏性树木,另一方面进行了经济实惠的种植计划。 图2空间设计剖面图 4 结语 通过对依附于小区域“室外景观设计”的探讨,本文认为在室外景观设计中不仅从人的感官、使用角度分析,更要在设计中加强协调人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只有综合考虑,以人为本,才能真正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才能提高该区域的(商业、文化、生态)价值。 室外景观设计论文:内蒙古科技馆新馆及内蒙古演艺中心室外景观设计解析 【摘 要】景观设计深深植根于辽阔壮美的草原精神,灵感取自于自然黄沙的流动、蒙古妇女的舞动来营造整个场地的纹理设计,草坡由于部分坡度过大,采用了局部陡坡错台式的处理手法,旱喷与广场铺装高度贴合的手法,采用了螺旋线、同心圆等基本线条元素为母体。科普墙赋予了整个场地文化、科技与地域的属性和气质。大台阶的平面形体体现了“迎”的姿态。景观照明的设计概念在于更加突出建筑的艺术性。 【关键词】草原精神;纹理设计;延续;艺术性 辽阔壮美的草原不仅养育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同时也感染了他们的精神世界,高尚、豪放的种子如草原上那爽朗的风擦过他们的脸颊、衣襟,融入他们的灵魂,一点一滴,在漫漫的历史的长河中,种子渐渐沉浸下来,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就像这片土地上那一望无垠的绿地,生机盎然,从而形成了一种来自草原文化的精神——呼和浩特精神。激情、梦想、绿色,不仅代表着这片天地中无边的草原景色和人们心中那颗已交融于这美景几千年、变得开阔的心,同时也代表着科技、艺术、生命、自然保持良好互动关系,达到天、地、人和谐之美。 本景观工程位于呼和浩特市东部,深深植根于辽阔壮美的草原精神。基地在城市主干道二环东路与新华东街、机场路交叉口的西北侧,北有城市支路北垣东街,南与乌兰恰特大剧院和内蒙古博物馆相邻,位置醒目,交通便利。本工程规划中的建设基地呈矩形,用地规整,地势平坦。基地四周城市建设基本完善,用地条件成熟。 景观设计的建筑环境 本次内蒙古科技馆新馆及内蒙古演艺中心的景观园林设计,设计用地内包括两栋建筑——内蒙古科技馆新馆和内蒙古演艺中心。 内蒙古科技馆新馆是内蒙古自治区科教兴国战略、普及科技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的大型科普设施,是“十一五”期间的重点工程。内蒙古科技馆新馆总建筑面积48300平方米,建筑地下1层,地上6层,总高度50.15米。 内蒙古演艺中心将建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文化艺术活动的重要基地,成为展示经济、社会、艺术发展成就的重要窗口,成为广大艺术工作者创作交流的重要平台,成为城市建设的地标性建筑。内蒙古演艺中心是集办公、排练、文艺演出、文化事业推广等业务的综合性建筑。总建筑面积38750平方米,建筑地下1层,地上10层,设计总高度48.50米。 内蒙古科技馆新馆以旭日腾飞为设计理念,取意天空草原之间的科技瑰宝。柔和洁白的建筑顶面轻盈地覆盖着草坡,似天空的白云、洁白的哈达……草坡上的球幕影院如初升的红日般展示着内蒙古这片热土所蕴含的无限活力和草原人民对科技文明的不懈追求。建筑入口广场和室外展场以整体而流畅的线条统一在一起,旋转发散于特色旱地喷泉的中心,犹如一名婀娜的舞者在旋转舞姿。内蒙古科技馆新馆建筑屋面和广场景观好似舞者美丽的裙摆划出的轨迹,景观中点点圆形的花坛和水池好似民族头饰上靓丽的珠宝。整体建筑造型如白云飘至、似清泉流淌……展示着根植于本土文化的内蒙古科技文明的活力和升腾。 内蒙古演艺中心的建筑布局和与其相邻的内蒙古科技馆新馆形成了协调和呼应,演艺中心的建筑形体为由南向北再向南逐渐升高的屋面,与科技馆建筑形体走向和城市天际线形成动态的均衡,从而强化了乌兰恰特大剧院、博物馆、内蒙古科技馆新馆等几组建筑的中轴线。内蒙古演艺中心以漂浮于草坡之上的建筑体量,似白云般覆盖着草原上的艺术瑰宝,流露着内蒙古地方文化孕育之中极具内涵的艺术气质,展示出草原沃土所迸发出的开放向上的热情与能量。 景观设计手法解析 景观绿化设计充分体现开放亲民、健康环保的现代设计理念和以人为本、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人文精神,使得城市景观和用地景区有机融合。 本设计灵感取自于自然黄沙的流动、蒙古妇女的舞动来营造整个场地的纹理设计。内蒙古科技馆新馆在设计理念上从场地的规模、功能、空间构成出发,表达出时代特征、内蒙古特色、创新发展的理念,是城市空间关系的延伸,又是作为科技文化广场的城市客厅。在设计元素上,利用室外下沉广场、特色喷泉、立体草坪与大跨度建筑设计的对比突出了整个场地的整体性和设计感。内蒙古演艺中心的广场则展现出浪漫,柔和的景观特征,主要在入口处设置韵律曲线广场和草坪、柔美的灯光。作为建筑主体的延续,该方案以象征内蒙古科技、经济腾飞的视觉力和感染力,成为科技内涵、内蒙古地域特色、现代造型与整体使用相结合的又一佳作。 从空间上主要可分为科技馆新馆南侧入口广场、演艺中心入口广场、儿童乐园入口广场。 科技馆新馆南侧入口广场。 科技馆新馆南侧入口广场为景观设计中面积最大区域,也是景观设计的高潮部分,由室外下沉广场、草坡、科普墙、旱喷广场、室外坡道及台阶、草坪等组成,在设计当中采用了彰显大气、开阔的设计思路。室外下沉广场结合草坡设计、特色旱地喷泉的采用,体现出独特的设计感。草坡由于部分坡度过大,设计中采用了局部陡坡错台式的处理手法,一方面提供了种植的成活率,另一方面极大的丰富了草坡的空间形态,打造了生动的立体绿化。旱喷广场在整个设计中占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整个空间部分的高潮,也是人群乐于聚集的场所。在设计上,采用了旱地喷泉与广场铺装高度贴合的手法,采用了螺旋线、同心圆等基本线条元素,打造广场空间的同时,为旱喷丰富可变的形态提供了母体。整个广场四周半围合着高低变化、延续的科普墙,科普墙丰富的文化符号赋予了整个场地文化、科技与地域的属性和气质。 演艺中心入口广场 演艺中心入口广场则展现出浪漫、柔美的景观特征,在建筑入口处设置韵律曲线营造出线性广场、灯光、草坪及树池。 空间因为变化中过渡、延续而让人产生更多的想象和感受,在这块南北长、东西短的场地中,用高度贴合建筑平面的曲线形态,展现了优美的绿化、铺装和景观,营造出一种独特的相互交融、连续流动的特征,增强了内蒙古演艺中心的性格。空间的开合、高低更替的变化,使人们的活动变得有趣,充满了更多的期待性。 演艺中心的大台阶极大的强调了入口空间,如何处理大台阶与广场的连续性问题呢?设计中采用了平面铺装过渡的手法,将大台阶的平面形态向南广场作了延续,体现了“迎”的姿态,使步入入口空间的人群感受到更多的次序和“心动”。南、北侧环形干道旁,采用了刻有演艺中心字样的大型天然石作为建筑入口空间的引导。 儿童乐园入口广场 活泼、和谐、有趣是在打造儿童乐园的基本原则,在入口的活动区域禁止车辆日常通行,由于东侧是地下车库入口,所以用高低变化的草坡结合硬质铺装分隔了车流与人流,也使儿童乐园入口广场的主题更为突出,儿童的活动更为安全,避免车流干扰。 由于呼市的寒冷气候特征,设计中在建筑北侧减少了贴近建筑的绿化面积,而以铺装的变化为主,整个场地的弧线在这个广场收尾,扬起的尾翘又预示着新的开始,线条柔和而又平缓,赋予场地温馨的个性。 建筑空间元素和室外景观的巧妙结合延伸了建筑的使用功能,使其成为大众体验地域文化、成为感受内蒙古艺术魅力的城市空间。主体建筑和室外广场景观统一在动态曲面之中,使建筑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标志性,同时抽象的实现了对内蒙古地域文化的艺术表达。建筑及其景观犹如徐徐打开的钢琴,舞动的裙摆和其中流动而出的跳跃音符,以及舒缓的草坡映衬着婉转流线的建筑,都给人美好的草原印象,流露着内蒙古人民载歌载舞的浪漫气质。 景观广场铺装设计主要采用了灰色、黑色及橙色的花岗岩石材,通过点、线、面的组合与构成,在色系的对比中,将各种场地联系在一起。局部点缀得青色卵石,赋予了场地自然、活泼的气息。 夜景照明设计 景观照明的设计概念在于更加突出建筑的艺术性,广场景观的点点灯光和建筑的点点星空寓意的灯光突出了建筑的艺术品格。装饰金属板面层和弧形玻璃幕墙的不同质感在反射灯光的映照下,虚虚实实。洁白的金属板外墙光影富于梦幻,玻璃空灵剔透。 旱喷广场融入了丰富的夜景照明设计,多彩LED灯光与激光灯的结合,赋予壮观旱喷水形以华丽多变、震撼的外衣,在夜幕中,填补了整个建筑及场地的中心,更赋予了这个城市空间丰富的性格与灵魂。 室外景观设计论文:室外景观设计的原则和室外设计的发展趋势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景观设计这一行业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将简要分析室外景观设计的原则以及室外设计的发展趋势,希望能为广大的设计师提供一点帮助。 【关键词】室外景观;设计;原则;趋势 室外景观设计一般是指在某一个区域范围内创造一个具有形态和形式因素构成的较为独立的,而且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内涵以及审美价值的景物。室外景观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人们提供一个休闲、活动的空间,最终使人们能够在一个舒适、宜人的环境中进行活动。 一、室外景观设计的原则 室外景观设计一般包括对基地自然情况的研究、利用,对空间关系的处理以及发挥,还有与居住区整体风格的融合以及协调。室外景观设计主要有道路的布置、水景的组织、路面的铺砌、照明设计、小品设计以及公共设施的处理等等,这些方面既有功能意义,同时又涉及到视觉和心理感受。进行室外景观设计,设计师要将整体性、实用性、艺术性、趣味性结合起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了解室外景观设计空间的组织立意 室外景观设计必须呼应居住区的整体设计风格主题,硬质室外景观需要同绿化等软质景观相互协调。不同室外景观设计风格会产生不同的景观配置效果,现代风格的住宅适宜采用现代景观的造园手法,地方风格的景观则适宜采用具有地方特色和历史语言的造园思路和手法。同时,室外景观设计要根据空间的开放度和私密性进行组织空间。 (二)室外景观设计要体现地方特征 室外景观设计要充分体现地方的独特性和基地的自然特色。因为我国幅员辽阔,所以自然区域和文化地域的特征区别很大,在进行室外景观设计时只有把握这些特点,才能营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室外景观环境。同时,室外景观设计还应充分利用区域内的地形和地貌特点,塑造出一种既富有创意、又自然而且极具个性的景观空间。 (三)室外景观设计中要使用现代材料 室外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于材料的选用。设计师应尽量使用当地较为常见的建筑材料,在充分体现当地的自然特色的同时,还可以大大降低成本。目前,在材料的选用上有以下几种趋势:① 非标制成品材料;② 复合材料;③ 特殊材料,如玻璃、萤光漆、PVC材料;④ 注意发挥材料的特性和本色;⑤ 重视色彩的表现;⑥ DIY(DoItYouself)材料,例如可以组合的儿童游戏材料等等。另外,特定地段的需要和业主的个性化需求也是设计师必须考虑的因素。室外景观的设计必须方便运行和维护,一个景观设计、施工完成后,就要投入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必然要面对维护问题,如果室外景观很难维护,那么整个景观设计就算不上十分成功。 (四)室外设计要遵循点线面相结合原则 室外景观中的点,是整个环境设计中的精彩所在。点元素经过相互交织的道路、河道等线性元素贯穿起来,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得景观区的空间变得有序。在居住区的入口或中心等地区,线与线的交织、碰撞又会形成面的概念,面是整个设计景观汇集的最高潮。点线面结合的景观系列是室外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的基本原则。在现代居住区规划中,必须将人与室外景观有机融合,从而构筑全新的空间系统:① 亲地空间,增加居民与地面接触的机会,从而创造出适合各类人群活动的室外场地和各种形式的屋顶花园等等。② 亲水空间,居住区硬质景观要充分挖掘出水的内涵,体现出东方的理水文化,从而营造出人们亲水、观水、听水、戏水的公共场所。③ 亲绿空间,硬软景观要进行有机结合,充分利用车库、台地、坡地、宅前屋后构造出充满活力、自然情调很强的绿色环境。④ 亲子空间,室外景观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儿童活动的场地和设施,达到培养儿童友好、合作、和冒险的精神的目的。 二、室外设计的发展趋势 (一)室外景观设计将实现智能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推进及提高,人们对于智能化设施的要求越来越多,室外景观设计也正在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室外景观设计的智能化体系一般有电视监控系统、可视对讲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和有线电视系统、停车系统等。 (二)室外景观设计将实现生态化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的居住环境日益恶化。所以人们在追求舒适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态环保。这就要求室外景观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要以人为本,追求良好的生态平衡,从而将建筑、人、环境和谐的统一起来,创造一个自然、环保的环境。 (三)室外景观设计将走主体化路线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人们的思想更是具有多元性特点,不同的社会群体对于室外景观有着不同的需求,所以设计师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了解到景观针对人群的特定需求,设计出具有当地特色或者某种意境的主题景观,这样才能使设计更加人性化。 (四)室外景观设计将实现艺术化 随着我国居民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室外景观设计在关注舒适性的同时还要关注它的艺术性,这样室外景观在为人所用的同时还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从而在精神方面使人们产生愉悦感。 (五)室外景观设计将走实用化道路 室外景观必须实用,让用户真实地体验到景观的可用性。优雅舒适的室外环境,不一定要十分华丽、甚至奢侈,而是要符合使用者的审美水平和使用功能。设计师综合使用者的生活需求,合理地设计室外景观,从而达到整体和谐的效果。 (六)室外景观设计将走多样化道路 随着“混合社区”理念的传入,我国的室外景观设计已不单单追求满足某一特定群体的需求而设计了,而是要在同一景观设计中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求。室外景观设计不仅要满足高收入者对艺术性的要求,也要满足中低收入者对功能性的需求。所以设计师必须综合考虑方方面面个的需求和渴望,以尽最大的可能满足所有消费者的需求。 结论: 在城市化进程和我国经济水平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不单单局限在房子的大小和质量上,还体现在对室外景观设计的要求上。所以设计师必须遵循相应的室外景观设计原则,顺应室外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设计出符合多类群体需求的室外景观,从而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美观、实用的室外活动场所。
城市建设过程中园林建设占据重要地位,其不仅可以美化城市环境,还可以改善城市空气质量,营造良好的城市绿化环境,推动绿色城市建设,为区域经济建设发展提供助力。当前我国部分地区建设城市绿化工程时仍然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导致这些地区在建设园林绿化工程时无法保证工程质量,无法将其绿化、美化作用充分体现出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相关部门和人员在规划建设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时需要重视养护管理工作,明确养护工作责任和作用,不断完善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流程,为建设绿色城市提供保障。 1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必要性 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需要采取先进技术和科学方法养护园林苗木,使其茁壮成长,构建层次分明、色彩协调、布局合理的绿化结构。科学合理的养护对于园林绿化工程十分重要,可以提高园林绿化工程建设质量[1]。园林绿化工程完成后,若是无法及时进行养护管理,不仅会造成苗木枯萎死亡,也无法发挥园林绿化工程的作用。因此,要加强园林绿化工程养护管理工作,提升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降低工程成本,并合理利用各方资源,达到绿化指标,为城市文明建设和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存在的问题 2.1认识不到位 城市园林绿化管理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作为保障,但是部分地区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无法在园林绿化管理中投入足够的资金,导致养护工作受到限制。部分城市不重视园林绿化管理工作,尽管制定了相关工作方案,但是不注重后期养护管理,导致管理质量下降,无法将园林绿化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2.2管理不完善 首先,在协调机制上,部分地区绿化部门认真履行园林绿化管理职责,但是绿化建设则交由其他部门负责,例如市政管委会负责管理市政道路绿化,公路局负责管理公路绿化等,这些绿地都属于公共绿地,需要由园林绿化局负责统一管理,但是由于分管不同,导致园林绿化施工质量存在差异,有些隐蔽工程问题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养护移交工作难度,同时也导致后续养护工作效果有所降低。其次,在管理法规上,我国各省市针对园林绿化制定了各种法规,但是并不完善,未将整个管理过程纳入其中,实际管理时出现真空,无法为实际管理工作提供指导。尽管当前不同城市的绿化局已经建设了森林公安处,但只针对林地具有执法权限,而对于城市公共绿地侵占问题,由于缺乏执法资格无权处理。对于城市园林绿地的损坏无法及时有效处理,违法成本低,导致绿地侵占频繁发生,并未形成依法治理的良好风尚[2]。最后,在监督激励上,我国城市绿化并未建立科学完善的监督激励机制,内外监督不够紧密,影响了绿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3养护脱节问题 园林绿化养护工作与园林建设质量有着直接关系,尽管城市园林建设工作十分出众,但是养护工作不到位,则会导致植被成活率下降,生长状态变差,绿化效果大幅度下降。因此,相关部门要加强养护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园林绿化工程的作用。另外,园林绿化工程相对于其他工程而言,施工周期短,但养护周期长,相关部门为了减少花费并不注重养护工作,只负责建设不负责养护,绿化手段不够精细、严谨,比较粗糙,导致园林绿化建设效果较差。 2.4资金较匮乏 当前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认识不到位,并未形成整体规划理念,资金匮乏,导致养护管理工作开展不够顺利,管理效果不佳,无法满足需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完成后,尽管初期效果显著,但是由于后续养护管理和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养护工作质量不高,难以完成养护管理工作[3]。当前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成本管理制度不够明确,各地区建设园林绿化工程时受到经济因素影响所产生的效果各异,例如有些偏远地区或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经费匮乏,无法为养护管理工作提供所需的资源,导致园林绿化建设和管理效果不明显,还有些地区经费管控不科学,财政紧张,导致园林绿化建设和管理效果受到影响。因此,经费不足会影响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和养护效果,不利于园林绿化建设,无法保障养护管理工作。 2.5土壤未改良 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过程中,土壤未改良会影响养护效果,增加养护成本。城市园林绿化过程中的植被栽培十分重要,而要园林所用土壤可以满足不同植物生长需求,需花费时间和资源改良土壤,但是大部分部门并不注重土壤改良,导致园林绿化植被养护难度增加,养护管理效果下降,尽管工作人员改良了一些土壤,但是效果并未达到预期。 3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改善对策 3.1提高管理认识 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过程中,养护和管理工作难度大,需要专业工作人员负责管理,还需要提高相关部门和城市居民的管理意识,加强其他管理部门的协同管理,从上到下重视园林绿化工作,尤其是加强养护管理工作。对于居民,可以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等渠道加强宣传,提高其园林绿化意识,自觉做好园林绿化工程保护和养护工作,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共同努力。 3.2完善管理工作 第一,合理规划养护管理工作。园林绿化工程实施前要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提高绿化质量。而在规划设计园林绿化工程时,要根据城市地理位置及其植物适应性制定规划方案,注意选择合适的地理位置,把握城市四季变化与植物生长符合度,科学配置各种植株,营造园林美景。若是需要搭配乔木、草坪,需要了解其颜色,避免工程完成后养护管理工作受到影响。而在植株栽培日常管理过程中,要有专业人员观察植株生长数据,注意病虫害防治,并做好保暖等工作,加强养护管理[4]。另外,管理部门还要加大力度监督园林绿化工程,为养护管理工作奠定基础。第二,创新养护管理体制。各部门职责各异,要区分彼此职责,创新管理体制,实行网格化养护管理模式,确保各部门能够做到各司其职,加强各部门间的交流合作。第三,完善法治建设,提高执法力度。根据地方特色制定园林绿化配套性法规,做到依法治绿。严格贯彻落实《城市绿化条例》等文件,完善技术措施,全面建立设计、养护管理招投标、质量监督等制度,提高园林绿化建设管理水平。与此同时,在森林公安工作职责中纳入城市绿地执法权力,避免执法真空,坚持严格执法,做到违法必究,严厉惩处侵占、破坏城市公共绿地等不良行为,保障城市绿化用地,维护城市园林绿化工程,为养护管理提供保障。第四,加强日常养护管理。城市园林绿化景观养护工作质量受到监督考核和巡查管理等工作影响,因此要完善监督考核制度,对养护管理工作作出严格稽查和考评,不定时抽查,并加强巡视管理,严厉禁止随意踩踏绿地、采摘花朵、破坏绿化树木等不良行为,并设置第三方监督机构,优化养护管理工作。第五,组建专业养护队伍。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的素质也是影响养护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要定期针对养护人员开展专业培训,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率,邀请专家、行业优秀人才等开展专题讲座,提供学习和交流机会,有利于彼此借鉴学习,丰富管理人员的养护知识和技能,并为其提供实践机会,提高养护人员的工作能力,完善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同时,提高养护人员的综合能力考核标准,招聘时注意考核养护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另外,加大养护人员管理能力考核力度,对优秀人员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不合格人员需要进行惩处,提高养护人员工作积极性,确保养护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3.3注重养护结合 城市园林绿化养护人员需要了解不同环境下各种植物的成活率、生长情况、景观效果,通过科学分析开展养护工作,使养护效果达到预期要求。在此过程中,养护管理人员要加大管控力度,结合实际情况完成植物养护工作,并利用GPS、GRS等科技手段对园林进行全天候监管。相关部门在苗木栽植完成后要委派专业人员定期养护植物,检查病虫害情况,及时采取措施防治病虫害,可以采用生物措施、化学措施、物理措施等控制病虫害传播,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时要尽量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对症下药,禁止随意使用农药。另外,可以通过施肥、灌水、修剪、除草、微生物引进等方式增强植物生长能力和抗逆能力,保证植物成活率[5]。 3.4增加资金投入 开展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需要大量资金、人力、物力作为保障,因此需要增加资金投入,合理规划资金使用,提高资金利用率。一方面,通过制定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经费中长期增长机制、开放投资渠道、号召资本进驻等方式拓宽养护资金来源渠道;另一方面,合理分配园林绿化工程经费,设置专门的植物养护资金,做到专款专用,并合理分配养护过程中设计的水利、肥料、人力和设备等环节资金,减少不必要资金使用,同时实行分段、分片养护管理模式,明确分工责任,保证养护管理费用核算独立,提高资金管理质量。 3.5加强土壤管理 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过程中要有专业人员全面分析现场土壤情况,确定土壤养分含量以及酸碱度,结合实际情况使用杀虫剂、肥料等,对土壤进行消毒、客土、施基肥等操作,确保基肥使用量、客土质量、土地平整度以及土壤翻挖深度等工作符合要求,使土壤满足植物生长需求,有效预防病虫害,提高土壤适应性。另外,落实好土壤改良工作,并做好日常松土除草工作,强化土壤表层输送能力,减少水分蒸发,提高土壤透气性,促进植物根系生长。 参考文献 [1]景华军.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河南农业,2022(2):37-38. [2]薛婷.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科学,2021,12(24):131-132. [3]曹丹萍.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以大兴区为例[J].农业与技术,2021,41(23):114-116. [4]薛明强.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探究[J].特种经济动植物,2021,24(12):104-105. [5]袁云娟.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现代园艺,2020,43(20):195-196. 作者:成小玲 单位: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园林绿化站
校园网站建设论文:知识管理校园网站建设策略研究 摘要: 当前,大学生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复杂化,针对这些不同的需求,N元素网站整合适合大学生兼职、考证和技能培训、生活、社交、娱乐的网站。以知识管理为切入点,从分析N元素大学生专属网站的结构出发,对N元素校园网站建设策略进行探讨,通过“开放存取、互通有无、良性循环”的网站建设与运营策略,提高网站对服务信息的集成能力,增加相关内容的统一性与便捷性,最大程度地满足大学生需求,实现N元素网站运营管理的低成本。 关键词: 知识管理;N元素校园网站;建设策略 0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变革,多数院校都已经建立了以网络为载体的信息交流通渠道,在鱼龙混杂的网站中,如何提高网站对专业信息的集成能力,以最大限度满足大学生的需要成为网站建设重要课题,N元素网站融汇各信息,设立欢乐推荐、情报搜集、每日推荐等多个板块,为大学生提供多种信息。 1N元素校园网站:融汇信息的集成性载体 目前国内高校大多建立了校园服务网站,校园服务网站被视为服务学生、传播知识、信息交流的新载体,校园网络的建设是以服务学生学校学习、生活、就业、娱乐社交为出发点,它的建立改变了大学生接受信息的传统模式,拓展了大学生的信息渠道,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方便。然而传统的校园网络只是一校一地的局域网,资源利用率不是很高,网络管理水平相对较差,资源库的数据量有限,各大高校信息交流不畅。校园服务网络建设不是应对上级领导检查信息化水平的权宜之计,也不是领导博取政绩的实用性工具,而是为了适应学生需求,为大学生提供快、精、准的新信息与新知识的工具,大学生专属服务网站要增强信息交流的可靠性,实现管理与运营的低成本,同时将网站服务功能由资源与技术层面拓展到商业层面,努力实现信息交流与网站经营目标一致发展。N元素大学生服务网站整合已有的各类相关教育资源,以统一的资源界面提供给学生,使教育管理人员、各年级的学生、老师能够内外部信息。N元素网站设立十大板块,提供各种信息以增强功能留住大学生网络用户,使其成为网络大学生信息集散地或“网上数据库”,结合当前实际,网站主要提供教育领域的新信息、提供专业性搜索引擎、免费邮箱、内容、多媒体资讯、娱乐资讯,并配有在线交流、教育论坛、就业指导等定制服务。具体地说,N元素校园网站就是要整合对大学生有影响力、代表性的网络平台,汇聚多种信息,建成大学生专属服务网站。 2知识管理:N元素网站建设的新内涵 N元素网站建设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工程。笔者认为N元素网站建设要体现知识管理的特性,增强对各模块的管理,实现面向大学生与专门信息的集成,通过运用Web语言,增强各模块知识链接的便捷性。当前,多数校园服务网站存在薄弱环节,不能很好地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多数网站资源库的产品没有科学性与权威性,且资源的更新维护缓慢,重视对校内信息的搜集,缺乏对校外优秀资源的整合能力,使服务平台的优势不能很好地发挥。由于各种资源不能进行很好地细分,使大学生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相关资源的检索上,不利于大学生提升工作效率。N元素校园服务网站力求解决这些问题,以信息化与集成化的服务网站为突破口,将知识管理与Web语义作为切入点,以教育信息资源与技术为基础,运用开放存取、互通有无、良性循环的运营策略,增加N元素网站的收益。面对日益膨胀的信息资源,N元素网站将不同网站的多种优质信息截取出来,将信息资源内化为知识、集成与浓缩后提供给大学生。面对诸多校园网站并存的局面,Web知识的非结构化或者半结构化的信息合成导致信息检索出现困难,当大学生从网站上提取信息时,基于关键词搜索的方法可能会带来无关信息或漏掉不同关键词代表的相同信息,多数搜索引擎缺少相关的结构化知识识别能力,无法聚合来自不同源头的信息。基于语义Web技术利用超级文本语言对N元素网站上页面信息进行整理,集成诸如信息、搜索、信息筛选等协同工作,实现N元素网站各模块基于知识的互动操作。 3组织创新:N元素网站运作的新模式 N元素网站的建设目在于服务大学生,提高网站用户点击率,最终实现服务与创收的统一,要提升用户的点击率关键是进行组织创新,可以从运作模式、服务、专题模块建设三方面入手。在运作模式上,网站使用纵横交错的扁平化模块运作方式,这是一种资源的聚集与搜索方式,对网站建设者、使用者都具有较强的市场意义。对于网站各模块的建设者来说,各模块的教育信息资源由具有吸引力的模块组织者统一组织供大学生访问,无形中会提升网站的访问率。通过组织各模块的信息资源可弥补网站覆盖的广度问题,扩大N元素网站的影响力,聚集更多的大学生关注网站,从而创造更多的收益。提倡服务理念,实现网站各模块的优势互补。一是提供大学生私人定制服务,以人工智能、数据挖掘为基础,利用计算机逻辑判断处理能力处理用户的各种提问,通过对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建立大学生个性化知识库。根据需求偏好提供定制服务;二是N元素网站信息资源建设上要做到“新”、“全”、“精”。网站资源要是动态的,能够反映大学生需求、最新动态的第一手资料。网站的数据库一定要全面,要让大学生感觉到浏览完这个网站的相关信息后,没必要再去查询别的网站。网站建设者对信息资源的把握要精,要让大学生感觉到信息是可靠的、真实的。专题模块建设将模块涉及的专业知识糅合成完整的大学生专业资源信息系统,该模块系统中要包容专业的信息资源、学习平台、咨询服务、用户交流空间等。这些模块将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获取空间,从而提高N元素网站的影响力。 4拓展新业务模式 N元素网站以培养客户模式为主,让大学生通过我们的网站,能更加方便快捷的找到自己的想要的东西,建立和培养良好的客户关系,赢取客户的充分信任,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网站设立十大板块,分别为:大学生兼职板块、考证版块、学术和技能网站、生活网站、社交网站、娱乐网站、欢乐推荐、情报搜集员、每日专题、技能交换。同时设计网站的手机端和建设APP软件来符合现代手机用户的需求。成员明确分工负责各个板块,做好网站建设、营销推广、后期维护等工作。了解用户需求,整合有利的商业资源,与其他网站进行合作,实现双赢。 5结语 N元素校园网站是汇集各种大学信息的载体,它运用知识管理的相关方法,在组织、业务模式上进行创新,力求为大学生提供优质、全面的信息资源,使N元素大学生专属服务网站成为大学生大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学习工具。 作者:龚薇 王豪 王博晓 单位: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校园网站建设论文:校园网站建设与管理分析 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建立属于自己的网站,校园图书馆网站成为学校信息、远程教育、内部沟通的重要平台。校园图书馆网站作为一个学校的资源网站有属于它自己的优点:可远距离输送、随时随地、快捷便利。文章就校园图书馆网站的建设过程:初步规划、网站的设备选择与网络环境、网页的设计制作进行介绍,以及对网站的管理与安全性进行分析,最后进行总结。 关键词:校园;图书馆;网站;建设;管理 1校园图书馆网站的基本要求 校园图书馆网站的重点是为访问者提供资源,为访问者提供便利。因此,图书馆网站需要以检索和个人信息管理为主。可以将网站分为书目检索、我的图书馆、资源、使用指南、学校概况和公告栏等。 2校园图书馆网站的建设 2.1校园网站的初步规划 校园图书馆网站可根据需求设立其结构,图书馆网站以检索资源和个人信息为主,可以在学校图书馆网站首页建立个人图书馆和各种资源检索等一级栏目,再根据需要下设各类子栏目。校园网站要确定属于自己的域名,网站域名可采用英文缩写,也可以向相关部门申请,也可以自行设计容易记忆的域名后申请批准[1]。例如,图书馆网站域名可以用library,再加上学校名称的简写,这样一目了然。 2.2校园图书馆网站的设备选择与网络环境 网站的设备要根据实用性、稳定性、先进性进行分析选择,实用性是指根据网站的功能确定校园网站的访问量,再根据校园图书馆网站的访问量选择出适合服务器的硬件[2]。不同的服务器,有不同的配置要求。稳定性是指在校园图书馆网站高效运转的情况下,服务器不出现一些大的问题。一个网站的服务器作为整个校园网站的主体,若是不能很好地承担较多的负载,很容易导致系统坍塌,导致网站不能使用,因此,服务器拥有良好的稳定性是校园网站能够正常工作的前提。当然,还有一些自然因素也会影响到系统的稳定性,例如,在长时间的工作下必然会导致服务器的温度上升,温度上升从而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散热、通风措施也要有所考虑。因稳定性不好造成系统坍塌的情况,比如:在学校进行全校性选课时,它所面对的访问者是全校的学生,在同一时间进行访问,访问量过大,导致服务器坍塌。先进性是指使用目前最新的产品,从而提高服务器的使用年限,当然,这要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选择。例如,随着CPU的发展,可选用多核心配合64位处理器。网络环境主要是指校园图书馆网站的软件平台。软件平台的选择可根据操作系统、数据库、开发工具进行选择。操作系统主要包括Windows系统和Linux系统,我国一般选用Windows系统的较多,虽然该系统费用与硬件配置较高,但其操作简单,管理服务器方便,维护成本低。Linux系统虽然费用低,硬件配置低但是其操作过程复杂。数据库有Access、SQLServer、Oracle等,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行选择,网站较大,使用较多的情况下,可以选用大的数据库。Dreamweaver和Fronde是最常用的开发工具,可以优先考虑。例如,学校图书馆网站后台数据库选用SQLServer和Oracle。 2.3网页的设计制作 一个网页的设计制作首先要考虑的是设计风格,一个良好的设计风格可以体现图书馆的风格特色。网站的设计风格主要体现在色彩、版式、图饰、文字等方面,在色彩的选择上,选用暖色调与冷色调相结合,避免使用单一色调,在版式上,可以采用主次分明、大小结合的样式。在图饰的选择上,可以优先选择以图书馆的图片为背景,使访问者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图书馆的外貌。在文字方面,在突出重点时,可以使用大字号利用一些鲜艳、亮丽的颜色其他的适度选择。对于图书馆网站,要重点突出资源、服务指南,色彩搭配简单明了,让人感觉简单易懂,易操作。在设计风格确定后,要尽可能地根据校园网站的需求,利用有效的资源,制作出方便使用、高效运行的网页。其次,首页也是至关重要的,访问者进入图书馆网站首先看到便是首页,它为访问者留下网站的第一印象,由此可见首页的重要性。在首页的设计中,除了要考虑设计风格外,还要在一些细节上多注意,同时,也要考虑首页的全局布局,以网站的各级内容建立全面的链接结构,做到清晰明了,从第一印象上吸引访问者。对于图书馆网站首页最重要的是要设立检索指南,对于一个新进入网站的读者来说,如何使用是至关重要的,还要为与读者互动提供一个小空间,及时了解读者的需求。 3校园网站的管理工作 一个校园图书馆网站在制作完成后,并不意味着校园网站的建设结束,还需要对其进行管理与维护。在管理与维护时,需要做到管理人员分工协作、日常维护等工作。 3.1管理人员分工合作 网站的管理需要有专门的部门管理,建立完整的管理体系,下设各个部门,由不同的部门负责不同的栏目,各部门相互协作,及时将网站的信息进行公布。这样分工协作可以使网站内容尽快充实起来,同时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与参与性。 3.2校园网站的日常维护工作 首先,管理人员要对在网站上的资源进行审核,审核内容的准确性,要确保访问者看到的资源是准确的。并且要及时提醒管理人员资源,防止出现资源不及时、资源量不足等问题。尤其是一些学位论文、期刊、报纸,这些都具有及时性,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满足读者的需求。日常维护中最重要的便是对于网站的安全性进行检测,并且及时地进行维护。对于校园网站的安全漏洞有四种:系统瘫痪、篡改信息、网页挂马、控制入侵[3]。系统瘫痪是指黑客对校园网站系统进行攻击,使其无法进行正常的工作。网页挂马是指黑客将病毒隐藏在网页上,在访问时,随访问者运行,窃取信息。想要使校园网站长久的运行,需要考虑系统的安全性,主要是进行防治计算机病毒、外来系统的入侵、以及内部用户的破坏。对于计算机病毒,可以使用一些反病毒软件,对系统进行检测,特别对于最重要的服务器,进而防止病毒的入侵。对于一些重要的信息,在访客进行访问时,可以使用身份认证系统,允许有访问权限的访问者访问。其次,可以设置防火墙,通过使用防火墙,使不信任的网络进行隔离,进而确保其安全性[4]。但是校园网站防护的与攻击是双重的,有防护就会有攻击,因此只有不断地加强防护,才能更好地维护网站的安全,提高网站的使用年限。为了在系统出现问题后能够及时的恢复,可在校园网站建设完成后,建立一些应急措施,例如,对系统进行备份,这样即使系统崩溃,也可以及时进行修复[5]。备份时,可以采用整体备份或部分备份,整体备份是指对整个系统的所有文件进行保存,部分备份是指只对一些重要的文件进行保存。对于图书馆网站,大大小小的数据库很多,可以只备份些常用的数据,其他的慢慢恢复。 4结束语 校园图书馆网站的建设与管理是信息化时展的趋势,这在教育工作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校园图书馆网站的基本格局已经固定,但是,依然需要不断地提升,不断地完善,不断地为访问者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这就需要管理者不断地提高技能,访问者不断地提高素质。这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作者:商炳楠 单位:吉林财经大学 校园网站建设论文:新时期高职高专院校校园网站建设研究――以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为例 摘要:为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和要求,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在调整专业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同时,开始完善校园网站的建设和规划,以校园网站的建设,提高学校的信息透明度和服务水平,从而增强学校综合办事实力,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高职高专;校园;网站 面对着全球信息化和我国职业教育大发展的背景,高职高专院校如何从规模扩张转到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上来,提升办学水平,是当前职业教育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高职高专院校面对的机遇和挑战。校园网站建设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是加大学校对外交流与宣传力度,提高教学、科研、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 1 校园网站基本情况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浪潮的到来,大量新校区在各地拔地而起,校园网络系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不断完善,校园网站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以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为例,目前在线的各类网站已近60个,学校主页的总浏览量已经接近200万人次,校园网站在学校形象宣传、招生咨询、信息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学校大二、大三3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实际收回287份),有263名同学每周至少一次浏览校园网站,占总数的91.6%;有139名同学每天至少浏览一次校园网站,占总数的48.5%,校园网站已经成为同学们了解到各种教学、生活信息的重要渠道。 2 校园网站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各高职高专院校的校园网站数量在不断增加,但在如何更好的建设校园网站,发挥校园网更强的作用方面各高校还处在摸索阶段。校园网站在运行、维护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 1) 网站数量众多,但浏览集中在少数网站。通过调查问卷,在你经常浏览的校园网站选项中,有198人选择了校园主页,占总人数的70%,大多数职能部门网站、个别系部网站浏览量不是很大。 2) 网站内容介绍性多,而互动性少。通过调查问卷,在你最希望增加的网站内容选项中,有168人选择了互动性栏目,占总人数的58.5%。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在网络中已越来越力不从心,互动性栏目的增加是未来校园网站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3) 网站特色不足,重点不突出。在你最感兴趣的网站调查中,有87人选择没有自己感兴趣的网站,占30.3%。这说明校园网站在特色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4) 网站信息更新不够及时。通过对学校近60个网站的调查统计,只有12个网站每日都更新信息,个别网站一个学期都没有信息更新。 5) 网站易用性较差。目前我校校园网站普遍存在着网站易读性差;链接使用不规范;Flash的使用不恰当;重点内容或者功能不突出;界面设计没有针对性等问题。对校园网站来说,如何吸引用户的眼球,提高网站的易用性是一个值得努力的方向。 6) 网站安全性有待提高。目前,校园网站大多采用ASP+ACCESS的建站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个别网站开设了留言板、论坛,但由于各种原因,往往缺乏管理,造成一些不良信息不能及时处理,对校园网络环境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3 对校园网站建设的几点建议 1) 高度重视校园网站建设,做好前期规划,广大师生参与到校园网站的建设中来。合理的前期规划是做好校园网站的前提,应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建立不同的网站群。 2) 创新内容,树立品牌,突出高校特色,形成精品栏目和特色栏目。为了避免同质化,高职高专院校应提炼本校的特色,以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为例,水文化是区别于其他高校的重要特征。在建设网站时,应该千方百计做足“水“的文章,使人一浏览校园网站就有“水文化”的熏陶,让人过目不忘。 3) 建立校园网站门户,进行信息整和。网络由于其信息、存储的方便性,造成大量的信息在校园网站,使得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成为一件很困难的事。因此在建设校园网站时,信息整合就变的相当关键。就我校而言,教师和学生是两个信息需求完全不相同的群体,教师需要的是教学、科研、办公等方面的信息,而学生更需要课程、学生活动、评奖评优等方面的信息,因此,可以针对不同的需求建立不同的信息门户。教师需求的信息在校园内网,学生需求的信息在学生信息门户。 4) 加大人力和财力投入,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形成校园网站建设的长效机制。校园网站的建设离不开广大师生的参与,特别是各系部、各职能部门网站管理员的参与。学校应保证合理的经费投入,定期召开网站管理人员会议,每学期组织管理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形成校园网站建设的长效机制。 5) 加大制度建设,加强监督管理,杜绝网站不良信息。近期,国家花大力气对手机不良网站进行的整顿,校园网站更应在监督机制上下功夫,坚决杜绝不良信息在校园网站的传播,特别是加强对论坛、留言板等互动板块的监督管理。 6) 定期举行网站评比,及时查找不足。每学年开展网站评比,对优秀校园网站进行表彰奖励,共同提高学校网站的建设水平。 4 结束语 校园网站是一个学校对外的形象标志,对内的信息流通、交流渠道,建设一批优秀的校园网站将进一步推动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对学校的长远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校园网站建设论文:校园网站建设管理初探 摘要;网站是单位或者学校对外的名片,学校网站在学校的宣传和常规运行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不少学校还没有意识到学校网站的功能,尚未开通网站的学校不少,建立了自己网站的学校有不少也没有好好利用,也没能好好管理。笔者作为一个资深网站建设者及管理员,对此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关键词:学校;网站;管理 1概述 S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各级学校纷纷建立自己的电脑室和校园网,据统计,在祁阳,电脑室已经普及到了农村中心小学,中心小学的电脑室普及率高达99%,更不用说其他初中高中学校。网络也已进入各级学校。各级学校纷纷组建学校的中心机房,有不少的学校组建了自己的网站,学校网站是学校的名片,学校有自己的办学理念,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风格。建立自己学校网站是最直接的宣传手段。学校网站可以让地区内的人们了解学校,加强家校沟通和了解。同时学校网站也是师生展示风采风貌、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途径。笔者参与建设学校网站多年,在学校网站建设中有着一定的经验和技术。2祁阳县各级中学网站现状 现在全国有众多的高级中学都建起了自己的网站,甚至有些初中小学也都有自己内容丰富,功能完备的网站,不少学校的阿站设计精美,内容丰富,构思巧妙,甚至可以和大型门户网站相媲美。但是在永州,特别是在祁阳县,信息技术和信息应用的春风似乎还没能吹醒这片古老大地。据调查,目前能在百度搜索中找到的学校网站只有祁阳一中,祁阳四中,陶铸中学,祁阳师范学校等四所学校,并且发现只有祁阳一中祁阳二中官网结构完整,但是更新还算不上及时,很多信息都是网站初建立时候的信息,有些甚至是五六年前的内容。校长都换了好几个,那网站显示的学校领导还是前任。由此可见学校对网站的重视程度和对网站的管理力度。特别是像陶铸中学只是申请了一个域名,网站还没真正建设好。而祁阳职业中专而作为永州市职业中专的楷模,竟然在百度中找不到该学校的网站,也是很让人大跌眼镜的事。网站进入各级学校是迟早的事,这是时代变迁发展的趋势。 3学校网站建站目标 学校网站的建设是为了更好宣传学校,为了扩大影响,也为了更好让学校各项管理,各项工作公开化,透明化,同时也是为了让各位教师能很好地利用网络资源,共享共利,所以学校网站必须具备以下目标。 1)树立学校品牌,展示学校形象,公开学校各项管理政策和措施,公开各级领导班子成员信息,做到公开化透明化。 2)学校的重大活动安排与招生政策。 3)便学生及家长更好地了解学校的动态及教学纲领。 4学校网站软件配置及使用软件 本人所在学校原来具有一个中心机房,有服务器一台,移动网络光纤直接到学校中心机房,移动光纤是60M流量,中心机房除了把网络通过企业专用路由器分散到各班教室和办公场所,还在服务器上安装了学校的网站,服务器在软件上采用Win2003服务器版本,采用Asp+Access建设网站。网站采用动网内核,界面和内容由单位自己设置,这种配置服务器的方法优点很明显:1、网站空间不受限制,可以无限增加网站内容,如果空间不够,只要在服务器中添加硬盘,理论上来说,阿站空间可以无限升级。2、维护简单方便,不但可以在学校任何一台电脑上后台登录,也可以在服务器电脑上直接操作。3、更新速度快,操作方便,上传文件速度很快。但是存在最大问题就是,作为网站是被访问的对象,更看重的是下行速度,而学校使用的是移动光纤,下行速度严重制约了学校网站的发展。如果在学校校园网中访问本服务器,速度自然不错,但是出了学校局域网,访问速度很慢,并且常常处于无法访问的情况,如果是在外省访问本站,那更是异常艰难。网站本来就是需要客户访问查看,如果网站做得再好,但是无法访问,那这网站就没有存在必要了。必须得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后来学校统一了思想和意见,决定租用专业服务器的空间。虽然需要投资,操作不方便,空间也有限,网页的页面数在1-200页以内,可以适当的浮动。但是这是推广单位网站必不可少的一环。 要有自己网站,先必须申请域名,目前国际顶级域名已经越来越紧张,只能尽快申请。如果实在无法申请一级域名,二级三级域名也是可以的。当然建设网站第一件事是需要首先注册备案(国家信息网络管理中心)大约需要一个星期,站域名申请需要10个工作日才能完成,学校网站规划和建设周期,大概建设周期为一到二个月。必须准备工作充分,调研完备,才能着手组建。 5网站使用软件及规划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校长都有自己的办学理念。根据学校的特点、内容形式的不同,规划建设不同的网页表达方式,在设计和创意方面既体现学校的特色,又兼顾其展的方向。做到既量身定做、又兼容并蓄。 5.1设计风格 先构思几个版面,征求单位领导和职工的意见。设计logo图案,背景为学校全景图。一般学校的网站的属性都为综合性网站,学校网站要求风格为清新、简约,网站的主要颜色为蓝色或者绿色。学校网站不可能做得像新浪,网易网站那样高大上全,但是要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让大家想去看,看了后有所收获。不但本校的教职工学生想去看,学生家长也愿意去访问,甚至其他社会人员也愿意访问了解。那这网站就是成功的网站。 5.2界面创意 网站的风格必须统一,不能太多花里胡哨,简洁明了是学校网站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学校网站又标准的图标风格设计,统一的构图布局,统一的色调、对比度、色阶;还得有统一图文风格;当然这些如果管理者一个人忙不过来,可以把这些交付美术组老师负责。在确定网站色调和风格上,再形成自己独特的形象,比如有些学校以红色为主,象征学生火热的青春,有些以蓝色为主,给人以安静恬然的氛围,有些以绿色为主,给人清新、简约感受。个人的偏好是颜色蓝色为主,与操作系统蓝图白云的界面比较一致。 校园网站建设论文:Web标准在中职校园网站建设中的研究与应用 摘要:中职校园网站是对外宣传的窗口,是展示校园文化的平台,是师生相互沟通的桥梁,因此校园网站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文中主要对Web标准及其构成进行分析,并应用Web标准进行中职校园网站建设,实现了网页中结构、表现、行为三者相分离,获得更好的访问性能,降低了维护成本。采用Web标准进行校园网站建设是必然的选择。 关键词:Web标准;XHTML;CSS;DIV;中职校园网站建设 1.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重要,可以说网络时刻影响着人们,人们通过各种不同类型的网站获取信息、学习新知识等。对于中职学校来说,校园网站是对外宣传的窗口,是展示校园文化的平台,是师生相互沟通的桥梁,因此校园网站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而以往的中职校园网站,大多采用层层嵌套的表格布局和复杂冗余的代码。在校园网访问量日渐增多的情况下,网站访问者在机器CPU、GPU、内存等硬件性能影响下,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将页面打开;此外由于各浏览器的兼容性问题,页面的显示效果也是千差万别,严重影响了校园网站的应用和学校形象。因此,为了更好地与外界沟通,使中职学校得以长足发展,采用Web标准进行校园网站建设是必然的选择。 2.Web标准概述 2.1Web标准的提出 Web标准,也被称为网站标准,是由国际工业协会W3C(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和其他标准化组织共同制定的一系列的技术规范,以此来创建和解释基于Web的内容,改变二十世纪90年代Web领域中各浏览器生产厂商之间不兼容现象。1998年这些规范被定义为“Web标准”,并在不断发展更新中,使它更方便、更有效、更强大。但它创建一始,并没有被强迫要求使用,也就没有得到网页设计人员的重视。直到近几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行业的规范,Web标准在网站建设中才被广泛接受和推广,成为全世界公认的标准。 2.2 Web标准的构成 Web标准是一系列规范共同组成的标准集合。符合Web标准的网页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结构(Structure)、表现(Pre-sentation)和行为(Behavior)。其对应的标准也分为三个方面:结构化标准语言、表现标准语言和行为标准语言。如图1所示。 (1)结构:结构是所有表现的基础,用于对网站数据的分类及整合。结构化标准语言主要是HTML,XML和XHTML。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广泛用于现在的网页,用来为文档增加结构信息,如表示标题, 表示段落等。2014年10月W3C宣布完成HTML5标准规范。XML可扩展标记语言是用来定义其它语言的一种元语言,其中的标记是关键部分,网页设计者可以用来创建内容,然后使用限定标记标记它,使每个单词短语或块成为可识别、可分类的信息,常用于网络数据的转换和描述。XHTML可扩展标识语言是用XML的规则对HTML4.0进行扩展而得,为实现HTML向XML的过渡而建立,XHTML结构要求严谨。 (2)表现:用于设计者赋予内容的一种样式。表现标准是CSS(Cascading Style Sheds)层叠样式表,用来控制网页内容的外观,如版式、颜色、字体大小等。使用CSS可简化HTML中各种复杂的标记,实现与HTML所负责的结构相分离,使网站的访问和维护更加容易。目前推荐使用的标准是CSS2.0。 (3)行为:用于用户对网页文档的交互操作,行为标准主要包括文档对象模型DOM (Document Object Model)和ECMAS―cript。DOM是行为要操作的文档对象,是浏览器与内容结构之间沟通的接口,用以访问页面上其他的标准组件。ECMAScript是ECMA(European Computer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l制定的标准脚本语言,用于实现具体的界面上对象的交互操作,目前推荐遵循的ECMAScript262主要是JavaScript技术。 3.web标准在中职校园网站建设中的应用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事物有了标准才会更加完善,网站设计也是这样。基于Web标准网站设计的核心是实现内容与表现相分离,即网站的结构、表现、行为三者相分离。在中职校园网站建设中采用Web标准,实现内容与表现相分离,才是真正意义上符合Web标准的网页设计,才能达到最佳架构,提高中职校园网站可用性与用户体验。 3.1使用XHTML代码对网站内容进行架构 XHTML是网页代码的核心内容,利用XHTML标签格式化文档的内容,建立语义化文档,实现HTML向XML的过渡。所要遵循的XHTML规则如下: (1)选择相应的DOCTYPE。DOCTYPE是用来说明XHT-ML的版本,在浏览器解释文档时发挥很大的作用。XHTMLl.0提供了严格型(Striet)、框架型(Frameset)、过渡型(Trans~ion)三种选择。过渡型是当前广泛使用的类型,因此在我校校园网站建设中也是使用过渡型,其具体代a格式如下: (2)设定命名空间。这里用来指出文档的所有者,其具体代码格式如下: (3)声明编码语言。这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它可以使代码被浏览器正确地解释并通过标识校验,代码为:。这里声明的编码语言是简体中文GB2312。 (4)所有标签和属性的名字均使用小写字母书写,并为每个标签配备相应的结束标签,正确嵌套标签,将所有的属性用引号括起来并赋值。 3.2使用CSS对网站进行页面布局 布局是表现层技术的基础,所有表现层的设计都基于布局。传统的网页在设计时为了实现页面布局效果,经常会使用大量的表格,有时还会进行各种嵌套,代码的可读性降低,页面字节数直线攀升,页面内容和表现也混杂在一起,维护成本较高。为使内容和表现相分离,采用CSS的页面布局方案。 (1)用D1V来定义语义结构。D1V的中文理解为“层”,它相当于―个容器,包括起始标签和结束标签之间的所有内容。div标签是XHTML页面布局的首选,整个页面更多的区域使用div来标识。以我校的三栏式布局为例,结构如图2所示: 这里定义了bodv、header(页面头部)、content(页面主体内容)、footer(版权区域)四个大盒子,在content这个盒子中又分了两个小盒子:sider(边栏区域)和main(主体区域)。为使header、content和footer从上到下整齐排列,将这三个盒子均放入body中,并居中对齐,控制方便。 (2)用CSS进行样式设置。使用CSS样式表控制网页的字体、格式、颜色等,将表现都定义到CSS文件中,便于访问和维护。CSS的语法结构由三部分构成:选择符fSelectorl、属性(properct)和值(value)如:p{color:blue;font-size:14px}是将段落中文字颜色设置为蓝色,同时字体大小设置为14像素。根据页面的需求,灵活选用选择符是布局的基础。为了保证页面在不同的浏览器上能够有效一致的显示,需要按照CSS2.0标准编写CSS文件。将CSS样式表应用到XHTML中有内联样式表、内部样式表和外部样式表三种方法-引。外部样式表是最常用也是最理想的一种方式,即多个网页都可以调用同一个样式文件,通过改变一个文件就可以改变整个站点的外观,实现了代码重用的最大化和Web文件的最佳分配。使用标签链接到样式表: 3.3使用基于DOM文档对象模型的标准脚本语言 DOM的产生,缓解了网景Javaseript和微软Jscript之间的矛盾,网站设计人员能够访问站点中的脚本、数据和表现层对象。JavaSeript是用来操作DOM的脚本语言,但两者并不等同。浏览器解释Javascrip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为了保证JavaS-cript各种浏览器中执行的一致性,编写Javascript时要注意对各种情况分别加以判断和处理,编写相应的JavaScript脚本。 将JavaScript代码保存在相应"*js"的文件中,在需要时调用。如。 4.wEB标准在中职校园网站建O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在中职校园网站建设中采用Web标准,首先减少了中职校园网站建设的成本。由于使用了Web标准,页面的代码和组件大大减少,带宽要求降低,如当使用CSS改版后,每天节约超过两兆字节(terabytes)的带宽,成本随之下降。 其次,使中职校园网站更容易被搜寻引擎搜索到。在当前各中职学校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使用Web标准可以让网页的下载速度与网页的显示速度更快,这在中职学校的招生工作中尤为重要。 第三,减轻了中职校园网站管理者的工作量。使用Web标准制作的网页,不需要变动页面内容就可以进行改版,便于网站的维护。 第四、提供给用户多元化的访问方式。利用Web标准设计的网站易于移植到新的硬件或者软件系统,可以被更多的设备访问,如手机、PDA、屏幕阅读器,实现了信息跨平台的可用性,用户还可以订制自己喜欢的表现界面。 最后,由于Web标准网页提供适于打印的版本,符合web标准的页面也很容易被转换成其他格式文档如word格式,用户无需复制内容便可打印所需要的内容。以上这些都可以使中职校园网站的访问者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更有利于中职学校的长期发展。 目前国内应用Web标准进行网站的开发还处于发展阶段,因此网站设计人员还需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校园网站建设论文:高职院校平安校园网站建设研究 摘要:高职院校的平安校园网站是高职院校针对外界进行安全教育宣传的平台,是高职院校进行信息化的重要内容,是为高职院校保卫部门工作的开展增添的新方法和新途径。本文是以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旨在介绍平安校园网站建设的原则、内容,和网站的规划与管理,并提出网站推广的新思路,和高效地完成对保卫处各项事务的处理,构建信息化、高效化、和谐化的平安校@。 关键词:高职院校 平安校园 网站建设 随着国内各高职院校校园网络建设的不断发展,大多数学校都建立起自己的网站,校园的管理也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教学活动、学生活动、安全教育活动等高校各项工作都基于网络平台来开展管理。高职院校平安校园网站建设也是基于各省教育厅平安校园创建的文件精神,在校园推广的一项工作,目的是方便师生学习安全知识,把握安全自救常识,提高自我的防护各项危险的能力,并对全国的安全生产情况、安全政策法规、学校开展的安全教育工作有基本的了解。伴随高职院校多样化的办学模式发展,平安校园网站的规划和建设也有很多新要求和新挑战,如何提升校园安全工作的效率,如何保证安全危机信息的时效性,如何提升安全教育知识的趣味性,如何保证校园安全宣传工作的全面性,这都是新时期对平安校园网站建设和管理部门提出的新问题。本文主要以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校为例,介绍平安校园网站建设的原则、内容,和网站的规划与管理,并提出网站推广的新思路,和高效地完成对保卫处各项事务的处理,构建信息化、高效化、和谐化的平安校园。 一、高职院校平安校园网站的特点 (一)简洁明了,易于操作。网站页面的设计简洁明了,以学校的主打色系为主,配以学校的风景图片,不允许出现任何广告。网站的操作相对简单,对于需要在网站进行事务办理的人员,只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相应的栏目,填写相应的申请或者信息就可以办理事宜。例如办理暂住证的时间预约,只需要在户籍管理中选择暂住证办理,填写自己的基本信息和办理时间,提交申请就可以了。 (二)校园安全动态及时更新,危机信息及时处理。每周及时更新网站信息,报道学校的安全教育工作,安全工作的最新动态,学校开展的学生活动和活动中需把握的安全小常识,各二级学校进行的安全教育简讯等信息。危机信息举报专栏中,每天及时关注和处理学生的信息,做好学校的安全监管工作。 (三)形式和内容要体现平安校园特色吸引浏览者。页面的内容多采用图文并茂,加入漫画元素来描述安全知识。并且后续设置一个微电影视频专栏,生动的案例引导,吸引高职院校师生来关注。 二、平安校园网站的内容规划与平台搭建 (一)平安校园网站的内容规划 平安校园网站是围绕教育厅的平安校园建设相关要求来组织内容创建的。网站的页面编排主要围绕实时信息,安全教育、安全宣传活动,消防隐患排查整改,网上户籍、治安便捷服务,为广大师生服务。网站各专栏内容相对独立,各栏目的导航功能明确。其主要分为12个专栏,其中包括首页、机构设置、通知公告、校园安全新闻、治安防范、交通消防、户政服务、安全教育、普法宣传、安全论坛、信息上报、视频之窗。 1.机构设置:让全体师生了解保卫部门的人员基本情况和所设立的科室,及内部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分工,并能根据自己的需求找相应科室的负责人办理事务。 2.通知公告:主要校园的综治维稳、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每个节假日的安全通告。也会涵盖保卫部门所开展各类活动的新闻,学校的平安校园建设情况,各二级学校围绕平安校园开展的活动的简讯等,并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信息,增强网页内容的吸引力。 3.户政服务分出五个子栏目:户政须知、新生户籍管理、毕业生户籍管理、教师户籍管理、暂住证办理预约。该专栏主要是针对新生、毕业生、教师的户籍进行事务办理。并可直接在网络上申请暂住证办理的预约。 4.安全教育专栏中包括三个子栏目:安全文化宣传、安全微课课堂、典型案例。其中安全文化宣传主要是针对每季度开展的安全文化教育宣传的活动情况,安全教育知识;安全微课课堂主要是关注微信平台进行微课学习;典型案例是对全国的安全案例进行共享,让同学们以此为戒。 (二)平安校园网站平台搭建 作为高职院校的平安校园网站,主要有两大功能,一是要对外进行校园的安全新闻信息的及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功能;另一个就是在校内进行用户数据库的维护,便于师生用户在网站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并进行交流。我们在规划平安校园网站时,采用外网和内网的服务器分开使用,内部网服务器进行IP限制,只允许教师用教工号,学生用学生证号进行登录访问。外网主要是放学校的通知和公告,及其他动态信息,内网给师生提供各项安全、户籍、治安、消防等全方位的服务。在服务器使用平台上,我们使用的是ASP+SQL为Web服务提供解决方案。 三、平安校园网站管理和维护 (一)平安校园网站日常信息管理 为了保障网站信息的及时上传,如何合理设置信息流程管理,减少信息的中间环节就很重要了。通过前往多所同省高职院校调研、交流,具体经验包括:1.外网和内网栏目分开:外网的专栏有首页,机构设置,通知公告,校园新闻,普法宣传,视频之窗,内部网的专栏是治安防范、交通消防、户政服务,安全教育,安全论坛,信息上报。2.内外网都设置专栏管理人员,并由保卫处人员根据其分管业务工作来分配专栏,随时关注网站的反馈信息,给予浏览者及时的信息回复。3.设置专门的信息管理员,专门负责审稿,改稿和通知、简讯、通告等重要信息,同时也要收集校内外安全案例,并通过进行归纳整理,用最生动的方法、先进的技术来,既能吸引校园网的浏览者,又能让他们及时把握案例,掌握应急知识。 (二)平安校园网站日常维护 1.加强网站队伍建设 平安校园网站是运用信息技术,结合校园安保管理工作进行规划建设的系统工程。校园保卫部门需要有一支具有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网站管理技术的工作人员,并为其配备好一定的硬件设备和网络工作环境,使他们成为网站管理和维护的主力军;网站的维护,需要保卫部门的网站管理专职人员养成每天浏览平安校园网站的工作习惯;需要定期组织网站管理专职人员去各高校或机构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工作水平,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兴趣队伍,协助网站管理人员进行一些简单的维护工作。 2.平安校园网站优化 (1)SEO优化。SEO是指在了解搜索引擎自然排名机制的基础之上,对网站进行内部及外部的调整优化,改M网站在搜索引擎中关键字的自然排名,从而获得更多的展现量,吸引更多目标客户对网站进行点击访问。对于SEO优化,需专员了解网站对应目标群体需求,对网站关键字进行调整优化,以达到网站更多访问量。 (2)网站内容优化。及时调整网站内容,对网站内容的、修改、审核需要网站管理专员进行完成,让内容更吸引人。 (3)网站栏目模块优化。对网站栏目模块进行优化。从网站上线以后,观察其栏目,对栏目进行适当合并、删除、修改,让页面布更合理。 四、高职院校平安校园网站的宣传推广 对于高职院校平安校园网站宣传的推广,方法有:1.新生入学的录取通知书中包含平安校园网站信息及大学生安全教育微信公众平台信息;2.可在校园中的警示牌、宣传材料上对平安校园网站网址进行宣传;3.将平安校园网站更新信息于校园网论坛;4.将平安校园网站的主页定期设置在计算机机房中;5.在校园网其他部门网站中进行链接;6.将网站的网址印刷在名片、信封、办公用品等媒介上。 五、结语 高职院校平安校园网站是高职院校师生了解校园安全动态,学习安全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高职院校对外进行安全宣传的重要窗口,所以创建好平安校园网站,对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在师生中普及安全知识,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在建设平安校园网站过程中,要结合学校的特色,做好网站的功能、内容、管理和推广等工作,才能发挥好高职院校平安校园网站的各项功能,促进保卫工作的信息化技术创新,提高整体安全工作的效能。 (本文为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校院级科研项目:“平安校园”网站建设研究,编号为:KY201508;作者单位: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校。) 校园网站建设论文:刍议校园网站建设和安全管理的控制要素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几乎所有的行业都是应用信息化技术,在教育方面,校园网站的建设就是将信息化技术以及网络技术进行结合应用的最好实例。但是我国目前所进行的校园网站的建设还是处于初级阶段,很多方面都是不完善的,对信息的安全也是存在着一定的威胁的。在本文中将对校园网络建设以及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且对其中重要的控制要素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校园网站 建设 安全管理 控制要素 1 前言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的教育行业就可以进行校园网络的建设,并且很多的企业都逐渐的进行了局域网的建设。校园网站的建设在校园内部可以进行信息交流、资源的共享,对教育管理以及教学活动的开展也是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能够实现校园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对校园形象的塑造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的。由于这些优点的存在,使得校园网络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需要保证校园网络能够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建设。 2 校园网站的建设 在进行校园网站建设的过程中是有着多种条件的,需要对每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控制。 2.1 选择合适的服务平台 目前在进行网站建设的过程中是存在着多种的服务平台的,这些平台都是具有其自身的优缺点,所以在进行选择过程中,需要对所建设的网站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进而选择最为合适的服务平台。从操作系统上来看,常用的有Linux 和 Windows Server系统这两种常见的系统,这两种系统都是具有其特有的特点的,首先Linux 系统是具有多种版本的,并且每种版本的主体结构都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的,并且在选择Linux 系统之后很多的软件都是可以免费获得的,在进行资源代码的提供时,用户就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对软件进行修改,这也就是说该系统是具有较强的灵活性的;而对Windows Server系统来说,其使用过程中的费用是较大的,同时也无法进行相应的修改,但是这种系统在使用的过程中是非常容易掌握的,系统的安装也是非常简单方便。将这两种系统进行比较可以发现,Windows Server系统在进行安装、设置、学习以及使用的过程中是更加方便简单的,对于新用户来说是非常容易上手的,但是这种系统对硬件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而Linux 系统在进行安装、设置、学习与使用的过程中是较为复杂的,不过相应的对硬件的要求也是相对较低的。 2.2 结合数据库实现页面的动态显示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进行静态Web站点的开发与管理是越来越困难的,主要就是这种静态的Web站点的交互性是非常差的,其中的信息以及内容需要由人为的进行修改才能够实现变化。这也就需要网站的管理员对网站中的信息进行及时的修改,这对于管理员来说就是有着较为沉重的任务的,所以在进行校园网站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与都数据库进行综合使用,主要就是由于数据库叫其他形式的数据来说是非常容易进行修改与管理的。 而数据库访问技术主要就是指当客户端进行了浏览器的安装之后,就可以通过通过这个浏览器,在进行关键词的输入之后实现与网站的交互,接着浏览器就会将这个关键词送至网站的服务器,服务器就会在数据库中进行相关内容的搜寻,并且再次传递给用户。在进行校园网站建设过程中进行数据库选择时,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要保证该数据库能够使得更多的用户进行顺利的访问;其次就是进行建设的数据库需要为关系型的,这要就是由于这种关系数据库的功能更加的完善,在运行的过程中是非常可靠的,目前几乎所有的网站在建设的过程中都是依赖这种数据库进行的。 3 校园网站安全管理 随着校园网站的建设,越来越多的用户在进行使用,为用户带来了很多的方便,但是在使用的用户中也不乏存在着一些动机不良的人,使得网站的安全收到了严重的破坏。所以对网站进行严格的安全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3.1 网络平台 对于校园网站的安全管理,网络平台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内容,同时也是基础。对网络平台进行安全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与安全需求进行综合分析,对所采用的操作系统的类型以及安全级别与使用要求方面的内容进行明确的规定,并且对系统进行及时的修补,对存在的安全漏洞进行及时有效的管理,并且对一些不常用的服务进行及时的关闭,对一些存在着敏感性内容的端口进行关闭。另外就是需要对网站在运行的过程中发生的错误的原因以及攻击者所留下的痕迹,通过操作系统中的日志文件进行发现,而日志文件的主要作用就是进行审查与检测,其所进行的检测还是动态检测。最后就是对于服务器软件来说,需要进行正确的安装以及配置,在进行安装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事项就是安装的目录最好是不要放在系统分区上,在结束了安装之后需要将其中的文件以及目录进行删除,并且进行一个新的目录的建设。 3.2 服务器的安全 对校园网站的安全性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主要原因就是服务系统中的各种用户,发生这种威胁的主要原因就是用户的口令强度是较为弱的,进而被破解;用户的权限是存在着不正当现象等。对服务器的用户的安全管理主要就是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就是通过 Guest 帐号进行,第计算机管理中的用户将 Guest 进行禁用,并且还需要对 Guest 用户进行复杂密码的设置;对不必要的用户进行删除,对不再使用的用户进行删除,对系统的用户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其次就是进行两个管理账户的设置,用一个用户对日常事物进行处理,另外一个就是在需要的时候进行使用;进行一个陷阱用户的创建,进行一个本地用户的建设,并且将权限设置为最低,但是进行严格超级复杂的密码设置,通过这种方式对入侵企图的人进行及时的发现。 微软在网站上会定期的系统安全漏洞补丁程序。要经常查看补丁程序,不定时的上网下载升级操作系统补丁程序,一定要按逻辑顺序使用这些补丁程序。如果以错误的顺序使用它们,结果可能导致一些文件的版本错误,系统也可能无法启动。 3.3 从网络环境进行分析 所谓的网络环境就是指网站的服务器所在的校园网络,主要就是包括校园网络基础设施以及网络中的用户主机,而这种网络环境的安全是保证网站安全的基础。保障网络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并且对网络中的用户主机进行有效的管理,同时进行防火墙以及入侵检测系统的建设,进而保证校园网站的重要通道是安全的。 作为网络安全防护的中坚力量,防火墙的作用能力为IT行业所熟悉。在安全策略中,防火墙是核心部分。它是通过程序限定对我们所用网络的访问,保护我们的计算机不受黑客的袭击,计算机中的信息不会遭到黑客的篡改、删除。 3.4 从网站的数据库进行考虑 想要保证校园网站的安全性,需要保证数据库的安全,这就需要管理人员将做好数据库的备份以及恢复,另外就是对数据库进行访问的用户的身份需要进行严格的控制与检测,对数据库的远程登录进行设置,从而避免这个方面出现漏洞。 数据库安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防止SQL注入攻击。SQL注射能使攻击者绕过认证机制,完全控制远程服务器上的数据库。SQL是结构化查询语言的简称,它是访问数据库的事实标准。目前,大多数Web应用都使用SQL数据库来存放应用程序的数据。几乎所有的Web应用在后台都使用某种SQL数据库。跟大多数语言一样,SQL语法允许数据库命令和用户数据混杂在一起的。如果开发人员不细心的话,用户数据就有可能被解释成命令,这样的话,远程用户就不仅能向Web应用输入数据,而且还可以在数据库上执行任意命令了。 SQL的预防方法:前台输入验证是对接收的参数进行检查,最大限度的保证符合定义的标准的过程。前台输入验证的理念是不相信用户输入,检查每个用户输入是否满足预设定的类型、长度或大小、数值范围和格式等。前台输入验证时可以使用只接受已记录在案的良好的输入的操作的白名单验证方法,也可以使用只拒绝已记录在案的不良输入的集合的黑名单验证方法。 3.5 进行网站安全的规章制度的建设 对校园网站进行安全管理,不仅仅需要从技术方面进行管理,还需要进行相应的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这对于保证校园网络的安全性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的,而规章制度主要就是包括安全管理级别以及安全管理的范围,进行网络使用规章以及人员管理制度的建设,并且对网络系统的维护制度以及应急措施进行制定。 4 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论述,将校园网站建设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进行总结,希望能够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为相关的校园网络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从而保证校园网站能够是安全可靠的,满足用户更多的需求。 作者单位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省福州市 350108 校园网站建设论文:扁平化设计在高职院校校园网站建设中的应用 摘要:扁平化设计这个概念兴起于近几年,由于一些大型公司和组织在网页设计上都将风格偏向了它,所以扁平化设计获得了巨大的流行。如今这股设计流行风也吹进了校园。随着互联网技术以及高校教育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各高校也逐渐重视了校园网站的建设。文章通过对笔者所在高职院校校园网站改版前后的设计进行分析,阐述了扁平化设计的具体运用,给其他高职院校校园网站的界面设计提供了一些建议与思路。 关键词:扁平化;高校网站;网站;设计;建设 如果问时下网页设计的流行趋势,都能听到扁平化设计(flat design)这个概念。所谓“扁平化设计”所指的是抛弃那些已经流行多年的渐变、阴影、高光等拟真视觉效果,从而打造出一种看上去更“平”的界面。善于用颜色去鼓励用户探索。它是极简主义的直系亲属,不过更复杂和多样化一些,既兼顾了极简主义的原则又可以应对更多的复杂性;通过去掉三维效果,将锐度和清晰度融为一体。如今这股设计流行风也吹进了校园。本文通过对笔者所参与的“上海建峰职业技术学院”官方网站改版前后项目的分析,简述扁平化设计在高职院校校园网站建设应用中的优势,为今后高职院校网站的设计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1 高校校园网站的发展概述 在互联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也带动了高校信息化教育的发展,而高校网站建设则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方面。高校网站是学校对外交流与宣传的窗口,是学校进行形象展示、信息、交流沟通、招生就业的重要阵地,也是教学、科研、管理的重要途径。早期的高校校园网站主要是起到信息的作用,但存在着布局单一、填塞信息内容过满;不重视色彩搭配;缺乏人性化设计等各方面的问题,可喜的是随着高校网站建设的发展,涌现出了一批诸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制作精良的高校校园网站。这些极具特色、制作优美的高校网站也引领了其他高校校园网站的建设与发展。 高职院校的校园网站发展总体滞后于本科院校,这与领导的重视程度,专业设计人才的匮乏等各种因素有关,随着高职院校招生宣传力度的加强,高职院校在学院网站这块也渐渐重视,不断进行改版,近些年一大批优秀的高职院校网站异军突起。通过分析发现,这些优秀的网站几乎都应用了扁平化的设计风格,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官网也是应这股潮流而进行了大幅度的改版。 2 扁平化设计在高职院校校园网站设计中的运用 在设计之初参考了众多国内高职院校网站,结合学院的自身特色,与相关技术人员的配合,最终完成了整个改版工作。该网站于2016年1月正式运行,视觉效果较好,得到了用户的肯定(http:///webSite/)。改版前后的网站如下图1和图2: 整个页面采取扁平化设计,具体设计体现如下: 1)布局 扁平化设计是一种极简主义的美术设计风格,所以在排版上尤为重要,讲究整齐有序、条理清晰,摈弃复杂的排版结构。原来的信息堆积,布局过分饱满、凌乱,重点不突出。所以网站在布局上精简,将原来复杂的“国”字形结构改为简单的三分栏,用大的颜色块来布局,改版之后将原来“快讯”、“公告”之类的栏目划到统一的中间信息栏下,一目了然。 2)中性之美和鲜明的对比 在扁平化设计中,色彩的应用极为重要。由于抛弃了拟物化设计风格的渐变、高光等特效,只能使用纯色块来进行设计,那么在色彩的搭配和选择上就极有讲究。为了能让使用者舒适的阅读,不造成眼睛疲劳或者其他不适感,设计师应尽量选择中性的颜色。也就是说,要避免使用饱和度过高的纯色,比如纯红、纯绿、纯蓝等颜色,因为这些颜色在展示的时候会非常刺眼,严重影响使用者的视觉体验。在色彩的应用中,要注意颜色之间的对比,只有通过鲜明的颜色对比,才能迅速抓住使用者的眼球,让设计师的意图表现的更加明确,通常是通过亮度、色温、对比色、互补色等等手段来实现颜色的对比,应尽量避免使用参数相近的颜色,这样的颜色搭配会使阅读困难,甚至会造成使用者的极度不适。在新版的设计中,整个网站的主色调采用了饱和度低的蓝色,这种冷色调不刺眼,方便阅读。同时在一些小面积的地方诸如角色登陆的“教师”、“学生”等小图标用绿色、橙色等暖色系的色彩与主色形成对比,迅速抓住阅览者的眼球,使得页面活泼灵动。 3)极简贴切的图标 扁平化设计追求的是一切极其的简洁、简单,反对使用复杂的、不明确的元素。在设计扁平化风格界面时,特别是在图标的设计时,应该遵循极简原则。复杂的、含义模糊的元素将会造成使用者的困扰,这与扁平化设计风格直观、简洁的总原则是相违背的。只有采用足够简约的设计元素,才能达到最好的展示效果。改版网站在诸如微博、微信等图标上都采取大众化的标识,一目了然。 4)更多的圆角 在扁平化设计中,设计师经常会采用圆角设计,以防止在产品使用过程中对使用者造成伤害,这种人性化的设计深受使用者的欢迎。同样在用户界面设计过程中,使用一些圆角图案,不但会使设计更具亲和力,也会让使用者更容易接受设计者的设计意图。这也符合大众追求圆润、圆满的心理需求。改版网站在一些小细节诸如“学生事务”的图标上就充分体现了这一圆角设计的原则,这种更具亲和力的设计使学生浏览网站的时候更容易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5)字体的选择 在扁平化设计风格中,因为追求极致的简洁,力求最快速、最直观的表达设计者的意图,所以在字体选择上也是以简洁、清爽为标准。应采用通用的、笔画清晰的字体,避免使用字迹不清的字体,比如草书,特殊字体等,也应该避免使用已经不再流通的字体,比如古代甲骨文、篆体字等等(特殊用途除外)。对于中文字体来说,诸如雅黑、幼圆或者细黑等字体都是不错的选择,英文字体也是同样的道理。新改版网站菜单主要以宋体和微软雅黑字体为主,字体颜色则采取最简单又最突出的黑与白两色,使得网站的文字阅读起来清爽,不费力。 6)善用灰色、白色 黑色、白色和灰色在扁平化设计中至关重要,由于采用了大量的色块,难免给用户以眼花缭乱的感觉。所以在有的时候,设计师为了突出重点,可减少色块的使用,而转由使用一种或者二种主要的颜色来突出主体,其他部门则通过灰色来表达。由于灰色与任何颜色都不冲突,所以在设计时,巧妙的使用灰色,将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正确的使用灰色,将使主体更明确和突出,更容易被使用者接受。白色干净整洁,是最普遍的背景色,运用好白色可以提高整个网页的档次。改版后的网站在诸如“快速通道”、“公共服务”等小图标上未点击浏览时呈现灰色,而鼠标点击的时候则呈现与主色调蓝色的近似色,与主色调遥相呼应。而整个页面的背景色通过灰、白、虚图等方式淡雅的点缀,这些点缀不但没有喧宾夺主,反而将视觉点更加有效集中在屏幕中间,整个网站达到了和谐统一的对比。同时整站的设计也非常注重留白的运用,给浏览者充分的呼吸空间。 7)拟物设计的转型 对于原有的拟物设计风格,如果要向扁平化设计转型,那么只需要将原来设计风格逐一抛弃,分别去除描边、阴影、渐变、高光等等特效,让设计回归本原,用最简洁的几何图形和最清晰的颜色来表达设计者的灵感。在旧版网站中尤其是菜单栏的设计即是拟物化设计风格的重要体现,加了诸多的阴影、高光等按钮样式效果。繁多的样式让网站的加载时间变长,在新版网站中则摈弃了这一设计,采用了扁平化设计之后,所有 的图标,菜单等栏目在设计时均将这些风格全部抛弃,经过测试页面优化达40%以上,加载时间大大缩小。 8)拟物设计和简约设计的和谐统一 扁平化设计取得了简约设计和拟物设计的精华,并将这些元素融合为一体,看起来既友好又亲切。通过展现清晰动人的界面来实现界面的友好性,类似于简约主义,扁平设计脱去了华丽的虚拟元素,只展现必要的功能。但它没有简约主义那样严格,所以合理得当的装饰与交互是必要的。在新版网站中,这种设计体现在诸如“快速通道”、“公共服务”等小图标上,当点击这些小图标的时候,小图标会进行旋转,这种简单有趣的人机小互动增加了页面的友好与活泼性。 3 总结 扁平化设计统一了简约设计和拟物主义的设计目的,有自己独特的可用性思想,它脱去了冗余的形式,代码简洁且有高适用性,适用于快速加载的网站。它在每一类应用上都能展现自己的美,不论是桌面还是手机屏幕,都能保持一如既往的清晰和适应,使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减少犯错,提高了用户体验。 校园网站建设论文:站群系统助推校园网站建设 摘 要:校园网站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成为宣传、展示学校的媒介。目前校园网站普遍出现缺乏整体建设规划,容易形成网站孤岛,网站建设运行成本较高,网站的安全性得不到有效保障等问题。西安工程大学部署建设了VSB 9站群系统,对学校各类网站进行整合,纳入到统一站群管理平台,不仅实现快速建站,节省人力资源、降低运维成本,而且扩大了校园网站信息价值空间,使得校园网站运行有序,保证网站安全性。站群系统对校园网站建设、管理和维护具有重要意义,在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和推进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上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网站建设;网站群;站群系统 随着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发展,校园各级网站作为信息公开、业务处理、交流互动和资源共享的平台,其重要性愈来愈突出。校园网站不仅是教学、科研、管理整体水平对内对外的重要服务平台,也是校园文化元素展示的最佳舞台。校园网站建设对学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校园网站建设现状 校园网站的发展随着网站开发应用技术的提高而不断深入。第一,校园网站经历内容上的变迁。起初只是静态网页,能够进行新闻信息类。在基于Web2.0理念的支撑下,交互式网站建设得到很大发展,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网站的业务性应用不断得到扩展,网站不再仅仅是一个信息的宣传窗口,它承载着更多的信息资源,包括文档、图片、音频、视频等大量资源;第二,网站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加。校园网站先是只有学校的门户网站,后来各二级站点职能部门、院系的网站得到迅速发展,学生社团等各类三级网站也崭露头角。每个学校大大小小就有几十个独立的网站;第三,网站功能服务应用水平明显提高。信息化校园的实质是要依托网站平台实现信息的交流共享,从而实现管理信息化,改善教学方式,服务教学创新。基于Web的各类信息管理系统,像教务管理系统、OA办公系统、电子档案馆、数字图书馆等信息交互式网站应用,不仅改善提高了学校的管理运行效果,而且为教学创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网络承载平台。 1.校园网站的构成和管理模式 校园网站主要由学校门户站点、各行政职能部门及院系等二级站点和学生社团等三级站点组成。由于学校各部门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学校信息网络管理部门负责学校门户网站的建设和维护,各二级网站以各学院或各职能部门自行建设管理维护为主,服务器或者托管在网络信息部门,或者自行购置,网络信息部门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指导。 2.校园网站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校园网站建设发展迅速,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 (1)网站缺乏整体建设规划,以自行建设维护管理为主。由于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有的网站信息内容陈旧,错误链接大量存在等,这些都会影响学校网站的整体形象。高校门户主站及二级站点各自为政,系统标准和数据接口各不相同,给数字化校园的整体统一建设带来相当大的难度。[1] (2)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各个网站在不同的时期由不同的人员开发或维护,个体差异很大,造成了网站的运营及维护对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信息也往往都要由技术人员来完成,普通人员无法胜任。[2]各站点在安全、稳定性上有所欠缺,网站出现故障学校网站管理人员往往不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及时处理。 (3)网站建设运行成本较高。每一个站点正常运行都需要一套独立的软硬件服务设备支撑。有的购买市场上低价的产品,有的组织学生自行开发,有的采用免费的产品等等,导致了校内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浪费了有限的信息化建设资金。[3]在网站开发更新上有的部门完全依赖第三方技术开发商,技术服务上需要花费不少费用。 (4)网站孤岛现象严重。由于各站点在建设上处于独立的地位,开发工具软硬件平台的不统一,缺乏行之有效的共享和管理模式,各网站在建设之初就没有进行统一的规划,造成了站点间数据交换和同步十分的困难,且它们自身也都是较为封闭的系统。随着信息资源的不断积累,数据大量冗余,表现在一站式信息检索难以实现,相对信息孤岛比较多。 (5)网站的安全性得不到有效保障。互联网上针对网站的木马病毒攻击一直层出不穷。各二级站点在建设上往往只重视网站的建设和内容更新,对网站安全运行上力不从心,校园网站成为一个易受攻击的重灾区。据不完全统计,超过30%的高校院系、部门的网站有过被黑客入侵和病毒攻击的经历,网站要么瘫痪,要么被不法分子利用大量广告、反动信息,严重危害了国家政治安全以及学校的形象。 二、西安工程大学站群系统部署建设 1.站群系统概述 (1)网站群概念 网站群是指一群能够进行信息共享、传递相互关联而又相对独立的网站综合体。①校园网站以学校门户网站为中心,下属各二级网站、三级网站为支撑。目前流行的网站群统一建站模式比较适合校园网站的建设和管理。网站群主要解决目前“一群网站”建设存在的问题,站点相互独立,各站点采用不同的体系结构,部署在不同的服务器,数据共享难,维护运营管理成本较高。它能够实现统一管理、降低成本、资源共享、保证网站安全。另外,对网站管理员的技能要求也较低,无需懂编程即可操作上手。高校网站群建设,应本着“统一规划、统一标准、互联互通、分工负责、联合建设、资源共享”的原则,以学校门户网站为中心,统领网站群建设。 (2)VSB 9站群系统的主要特点 目前网站群建设技术经过多年发展实践,日趋完善,校园网站群建设也成为一种趋势。校园各级网站开始由单一走向统一,软硬件资源整合,即统一开发平台和服务器部署,网站管理人员实行分级管理,网络信息部门负责分配管理权限,各自管理相对独立的站点或者栏目日常内容更新维护工作。 西安工程大学采用VSB 9高教版站群系统,它的特点在于:② 1)站点的节点性。站群平台提供多站点统一管理功能,对每个站点来说,拥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域名及内容系统管理平台;对整个站群系统来说,每个站点都是站群的一个组成部分,各站点之间数据互联互通。2)建站功能组件化。将网页设计功能全部组件化,网站建设都是由页面组件来完成,方便网站设计人员通过浏览器完成网站基本功能设计,不需要掌握网站建设专业的代码编程知识。3)应用功能服务化。相对于组件功能单一,站群将一些复杂的功能处理成一系列服务,如:论坛、邮件、RSS等,用户应用只需调用服务即可。4)系统开发的扩展化。系统基于开放的Java EE多层架构进行构建,方便扩充站群结构,页面组件符合Portlet行业标准,用户可自由扩展页面组件。 2.我校站群系统部署建设 西安工程大学于2012年中旬开始考虑部署网站群系统,经过前期大量的考察调研工作,最后确定使用西安博达软件有限公司的VSB 9高教版站群系统。在2012年12月,学校统一将有意愿加入站群系统的20个二级部门和学院网站,通过后台数据迁移,纳入到站群统一管理系统,前端设计风格保持原有样式,后台系统管理维护整合到站群统一管理平台。同时5个部门的网站在站群系统进行了重建更新,包括学校门户网站。 VSB 9站群系统采用纯B/S架构多层应用体系结构。系统特有的数据总线技术实现了各站点之间的信息资源整合,形成信息充分共享,资源有效集成。系统功能覆盖了网站建设、站群管理、内容管理、安全管理、系统管理、容灾备份、应用集成等,基本满足我校网站建群建设、管理的需求。站群管理平台主要由网站管理和站群管理两部分构成,网站管理主要面向各子站管理员及内容维护管理人员提供服务,使其完成站点的日常内容维护更新工作;站群管理主要面向系统管理员而言,主要进行站群系统维护管理工作。 按照网站群统一平台,整合我校的有效资源,将校园网站划分为三大类:学校主站、学校部门站点和学校院系站点,通过站群的多级程序,将三大类网站分别到三台服务器上。 从图可以看出,我校网站服务器通过三台Web服务器和一台站群系统管理服务器实现了对整个网站的运行管理。网站群中各站点采用静态的方式,各站点文章生成html静态页面,传递到对应的Web服务器。来访者只是面对Web服务器进行信息交互,无需请求数据库调取,一方面减少了站群系统的运行压力,另一方面对站群管理服务器起到一个安全屏障的保护作用。站群管理服务器作为重要的核心管理服务器,它只对内网管理员用户开放,限制外来用户访问管理服务器,使得后台站点管理安全性得到有效保障。 3.我校站群系统部署取得的成效 西安工程大学站群系统自2012年12月运行以来,没有出现过网页被注入或篡改现象发生,站群系统运行高效安全稳定,对我校网站建设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统一站群管理平台,使得校园网站运行有序 利用站群管理平台,可以轻松实现网站管理,解决了网站管理人员面临的一系列网站建设管理问题。超级网站管理人员通过流程、角色、权限的组合设置,能使普通网站管理员各司其职,管理好该部门的网站,也能从繁忙的管理工作中解脱出来。 (2)快捷的自建站模式,节省人力资源、降低运维成本 站群管理系统提供方便快捷的“傻瓜式”自建站模式,不仅能够降低网站建设管理人员的技术门槛,而且保证了网站运行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人力成本,降低了维护管理费用。 (3)多子站信息聚合,扩大校园网站信息价值空间 站群系统能够整合站群管理平台中的各个子站的信息,实现信息共享,产生信息聚合放大效应,扩大了学校网站信息价值空间。 (4)网站功能组件化,实现快速建站 网站功能组件化,可以避免网站基本功能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系统集成大部分常用功能组件,管理员无需考虑组件代码,只需要自由拖拽可视化组件到网页模板即可实现快速建设网站 (5)静态网站,保证网站安全性 站群系统采用静态网页,全面防止SQL注入攻击、木马上传、防御DDOS等恶意攻击手段。系统采用IP限定方式来确保安全的用户访问。通过访问日志可以记录所有网站浏览者的访问记录,同时可以将浏览者对网站进行SQL 注入、XSS 跨站脚本攻击等日志信息进行记录,以方便管理员随时查看该类信息,对网站安全及时做出优化。[4]最大化保证网站安全稳定,从而使网站的安全性得到了有力保障。 三、校园网站群建设的反思和建议 1.校园网站群建设的局限性 网站群建设思想缘于对政府、企事业单位建站成本过高的反思。政府同一系统的上下隶属关系网站功能结构上总体相对一致,大都以政务公开,为大众提供相同的信息服务内容。这种网站功能相对单一,因此很契合网站群统一平台、分级管理的特点,很容易实现信息资源整合、交流、传递。 与政府部门网站相比:一方面,校园网站承载更多的是校园文化的发展,学校各个二级站点相对独立,网站设计对外都具有彰显个性张扬的特色,网站功能上不只是提供信息服务,各类教学交互式网站也逐步发展。依托网站的各级管理系统,像校园OA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各类教学资源平台等,经过多年发展建设,功能和应用都已经成熟稳定,为各级管理人员熟悉掌握,本身开发平台软硬件接口的不统一,要整合到网站群整体建设上来,实现数据资源交互查询或利用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统一设计实现这些管理功能,满足各级所需,还是相当有难度。另一方面,网站群系统在自助建站方面,提供的网页设计模版化,功能模块组件化,自由拖拽即可完成网站的整体设计,这样也容易导致网站建设上的同质化,不一定能够被所有用户所接受。目前网站群在校园网站的部署上还是以局部性网站整合为主,其应用范围和领域有所限制。 2.校园网站群部署的建议 校园网站群系统的部署是一个系统工程,由于涉及到每个站点对应的独立部门,应该由学校统一整体规划,按计划、分步骤实施,学校网络信息部门可主导组织。首先,要从思想上统一认识。网站群作为建站的新模式,无论从管理、技术还是理念上来看都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发挥网站群系统的优势势在必行。其次,要做好各级网络管理员的技术培训工作。各个网站迁移到一个新的网站后台管理平台,网站管理员都会有一个从陌生到适应的发展过程,甚至有些管理员可能觉得没以前的后台熟悉好用。因此,网络技术人员要及时做到技术指导服务工作。最后,要做好站群的后续二次开发的准备工作。当今,网络技术日新月异,没有哪一个系统可以说是一成不变的。信息化管理应用的深入发展,一些新的网站功能应用需要纳入到站群统一管理,站群系统本身也需要功能应用的升级更新。 高校校园网络信息资源的迅速膨胀,使得高校网站建设从“一群网站”走向“(网)站群体系”成为必然的趋势。网站群技术作为一种新的建站模式,在设计理念上具有一定的先进性,统一开发平台,信息资源有效整合,实现了最大范围的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器统一部署,自助快捷的建站方式,降低了网站开发运营的维护成本。诚然,网站群建站模式可能以后会成为校园网站建设主流模式,鉴于目前校园网站建设内容信息的极大丰富性,要想将现有的所有信息内容整合迁移到一个统一开发平台,实现信息的交换、传递及充分共享,还是有一定困难,这也是下一步网站群技术需要着力发展的方向。 校园网站建设论文:校园网站建设与设计理论浅谈 建设校园网对每个学校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校园网不只是涉及技术方面,而是包括网络设施、应用平台、信息资源、专业应用、人员素质等众多成份的综合化、信息化教学管理环境系统。因此每个校园网的设计、建设都要经过周密的论证、谨慎的决策和紧张的施工。根据实践经验和研究,作者认为,在设计与建设校园网的过程中,要把握以下五个关键问题。 一、确立建设校园网的目标 确立校园网建设的目标,不仅要考虑技术方面,更要考虑环境、应用和管理等,必须与学校各方面改革、建设相结合,与学校长远发展相结合,科学论证和决策。根据这样的使用要求:建设一个技术先进、扩展性强、能覆盖全校主要楼宇的校园主干网络,将学校的各种PC机、工作站、终端设备和局域网连接起来,并与有关广域相连,形成结构合理、内外沟通的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校园网应具备以下三点应用目标:首先,学校的目的是通过教学过程来培养人才,因此对教学过程提供直接支持应是校园的基本功能。其次,校园网必须能够支持学校的日常办公和管理。再次,与Interent的联接也是校园网的基本功能之一。联接Interent可以使学校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社会空间。大大扩展师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还可以增强校内外的沟通以及自由地教育消息。 二、校园网的技术方案设计 1.网络体系结构的选择。网络体系结构是指计算机通讯系统的整体设计,它为网络软件、硬件及网络通讯协议、数据存取控制和拓扑结构提供标准。因此网络体系结构的选择是实现校园网建设目标的核心环节。在充分了解各种网络的特点、性能、价格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实际应用,考虑学校能够投入的资金及现有的设备、局域网和其它资源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符合自己需要、有利于开发利用、有利于发展扩充、性能价格比高的网络方案。 2.确定合适的网络拓扑结构。当计算机台数较多或可靠性要求高时,优先考虑采用星型或树型连接;对于少数几台距离较远或可靠性要求不高,可考虑用一根电缆进行总线型连接。实际的拓扑结构常为以上两种方式的综合。 3.设备的选择与布线系统的设计。选择网络设备,首先要符合CERNet、Internet等国内、国际联网标准;其次要能支持多种网络协议;第三,价格在预算范围内,有良好的性能价格比;第四,应选择信誉高的网络产品公司的优质产品。 4.网络操作系统的选择。目前,网络操作系统有三大阵营:Unix 网络操作系统有较长历史,良好的网管功能,丰富的应用软件支持。Microsoft网络操作系统有代表性的是Windows NT,它是32位多任务处理的操作系统。Novell网络操作系统是占世界局域网主流的操作系统。对有服务器的局域网来说,新建网优先选用NT,老网改造采用Netware 4.10或5.0较为合适。在小型的对等网环境中,若只想共享文件和资源,要求成本低、维护简单且对安全性要求不高时,用WIN95/98很合适。 5.系统集成商的选择。与技术和设备选型相适应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系统集成商的选择。系统集成商应有雄厚的技术力量;有丰富的网络集成实际经验,有较多承揽大型网络工程的成功范例;在业界有较高的商业信誉和售后服务质量;地理位置尽量靠近,具有快速的响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提供全面系统的技术培训。 三、信息资源建设 校园网信息资源建设,是以校园网络为基础,依据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具体需要,对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有效地组织管理和开发,提供学校Internet信息服务。校园网信息资源建设包括以下3个方面。 1.教学信息资源建设。建立专业信息库,为专业教学和研究提供信息服务,根据各学校具体专业情况建设多媒体教学信息库,以满足学校多媒体教学需求为主要目的,建立多媒体素材库、多媒体课件库等大型数据库,并建立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和CAI专用Server,提供多媒体信息服务,为教学改革提供最有效的辅助手段。 2.内部管理信息资源建设。校园网是为学校各部门服务的,学校内的信息就显得特别重要。按学校部门职能来组织,应包括以下信息:(1)办公信息:提供学校校史发展、规划以及校内新闻等内容。(2)人事信息:提供全校职工的个人信息以及查询全校职工人数、男女比例、年龄结构、职务、职称结构等。(3)服务信息:提供学校财务状况、工资发放等,这需要有相应权限才可以看到。(4)学生信息:提供全校学生的基本状况。(5)教务信息:提供全校的教学计划、教室分配、课程安排、试卷库管理等。(6)科研信息:提供学校的科研状况及查询鉴定的科研成果和发表的论文。(7)设备信息:提供全校的设备信息。…… 3.外部信息资源建设。采用多种方式与CERNet、中国教育资源信息网和Internet等广域网连通,方便用户访问。发挥各学校专业教学和科研的优势,在开发内部信息资源的同时,积极筹划对外服务的数据库建设。 四、应用软件的开发 为发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作用,各校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及需求直接购买或自主开发或出资聘请专业人员,专业公司共同开发适合自身需求及特点的一些应用软件,如网络办公软件、财务软件、图书管理系统、教学管理系统软件、网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基于PC的数据库服务器软件产品等。 校园网的建设绝不仅仅只是涉及到技术问题,而是会引起更深层次的变革,也就是说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一场变革会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对一这一点对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 校园网站建设论文:白银地区校园网站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当前,随着“校校通”工程的实施,中小学校园网站的建设与使用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已成为了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工具。本文中笔者通过对白银地区部分中小学校园网站的建设进行调查,找出了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几种优化中小学校园网站建设的对策,希望能够为白银地区校园网站建设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关键词:校园网站;存在问题;相应对策 本文是作者主持的甘肃省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校园特色网站的建设及教育功能的研究”(课题批准号:[2012]GSG097)研究成果之一。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国家对中小学教育的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白银地区中小学校园网站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中小学校园网站建设中依然存在着重设备,轻资源;重办公,轻教学等多种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白银地区中小学校园网站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硬件、软件建设不同步 目前,在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中,很多学校只重视硬件设备的建设,购置了大量的计算机,开设了大量的机房等,但是真正用于教学的网站很少。很多学校也由于领导和教师不够重视,导致网站很多学校内容长期得不到更新,这严重影响了校园网站功能的发挥。 (二)校园网站功能单一、交互性差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中小学用于教学的校园网站的功能仅限于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下载,很少有交互功能,更别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同教学网站的交互。像这样的“知识陈列”型的网站实用性很差,很难发挥信息技术的互动功能,对实际教学的作用不大。 (三)教学资源分类不清、检索性差 教学网站本应做到科学规划、分类明确,而现有的大多数校园网站模块不分明,学科分类不明确,资源展示混乱。这样的教学网站既不利于学生学习,又不利于教师和管理人员管理和上传教学资源。 (四)重视网站办公功能,忽略教学功能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中小学校园网站主要服务于学校办公,其功能主要是文件共享、新闻、教务管理、学籍管理等,而忽略了学习资源的与共享、在线考试、学习社区、教学资源浏览与下载、数字化图书馆、在线课堂等教学功能。 (五)教学资源建设严重滞后 中小学校园网站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校园网中的教学资源建设严重滞后,可供教师和学生利用的资源非常有限。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校园网站疏于管理,没有专业人员维护,教学资源建设严重滞后。第二,信息技术的教学作用没有被发挥出来,很少有教师有意识地对其所教授的课程资源进行整合与设计,并上传到网站上,实现共享,从而导致校园网站教学资源的匮乏。 二、优化校园网站建设的对策 (一)领导重视是优化校园网站建设的前提 学校领导层的信息技术教育意识直接决定了校园网站建设的规模与质量,因为校园网的建设与维护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申请教育行政部门立项、批准,拨付大量资金,进行统筹建设。其工程巨大,任务繁重,需要学校在政策、人力、物力等方面合理安排,给予支持。因此,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校园网站建设,统筹分配,分工合作,成立专门的教育资源库建设小组,组织学校管理人员、各学科名师、专职教师和计算机专业人员,共同完成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维护和管理。 (二)模块化设计是发挥校园网站功能的捷径 校园网站设计的模块化可以使网站系统成为一个真正清晰明了的有机体系,能大大提高系统功能的多样性和交互性。模块化的校园网站便于修改、扩充,也更易于达到交互性学习的目的。教学网站模块主要包括:1.网上互动模块。各学科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按照教学计划即时学科信息、复习要点、网络作业、单元自测题等,学生回家后利用网络自主复习功课,完成作业或测试等,并及时将结果上传到校园网站上。然后,电脑自动生成评判结果,并反馈给学生。2.通知公告模块。学生把学习中碰到的疑难问题到校园网公告板上,教师要及时查看并解答,其他学生也可共享。3.教师信箱模块。学生上网注册,就可以获得网络提供的E-mail地址,这样教师和学生就可以通过电子邮箱来讨论和交流问题了。 (三)科学规划是校园网站资源检索的基础 在校园网教学资源建设中,教学资源检索必须建立在科学规划、分类索引的基础之上。校园网站必须根据师生的需求开发资源检索系统,向师生提供素材、学科类别属性、资源关键词等检索方式,从而将师生需要的教学资源信息最快、最优地呈现给师生,提高师生获取教学资源的效率;完善教学资源特征描述,以跨平台的教学资源检索为发展方向,建立资源的索引、描述、定位信息,实现对教育教学资源的周期管理,从而使师生访问各种多媒体资源的技术达到最优,进而实现跨平台教学资源信息检索;建立资源收藏服务系统,从而使师生可以将检索出来的有用信息收入自己的收藏夹,以免再次搜索。 (四)提高教师素质是发挥校园网站功能的关键 只有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质,才能保证校园网教学功能的正常发挥。而要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质,首先,学校必须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制定培训方案,广大教师要积极参加多层次的教育技术培训,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Internet操作技能,从而实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有机整合,发挥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其次,学校要积极创建为师生服务的网络教学环境,并运用多种技术手段评价教师的教学情况,从而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教学效率。 (五)发动教师的力量是丰富校园网教学资源的保障 教师是教学资源建设的中坚力量,学校要发动全体教师为校园网站提供教学素材、教学案例、导学案、课件等资源,并根据现有资源和平台,建立分类科学、检索清晰的资源站点。这既有利于教师的课堂教学,又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总之,学校要注重培养教师的资源建设意识,努力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从而为提高教学效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校园网站包括硬件、软件、资源和人员四个要素,每一个要素都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将这四者结合起来才是一个系统的校园网站。因此,中小学应该在软件(教学网站)建设、资源建设和人员培养等多个方面下工夫。网站建设需要学校领导层的高度重视和专门的专业型人才进行软件的开发、维护、升级。资源建设方面不仅需要教学资源开发人员,更需要每一位学科教师的参与。只有每一位教师都积极参与到校园网站的建设中来,才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专业的、持续更新的教学资源,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园网站的教学功能。 作者简介: 曾桐伟,男,河西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 校园网站建设论文:校园网站建设刍议 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建设校园网站的意义及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网站;目的;方案 1 建设校园网站的目的、意义及发展问题 1.1 目的 网站是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发展需要,也是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管理的主要渠道。校园网站则是为了更好的办学,提高学校知名度,他的建设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广泛应用,校园网站(Web Site),作为在数字空间之中学校与外界沟通的窗口,已逐渐成为代表学校在虚拟电子世界在地位和形象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通过校园网站,不仅能够及时地向社会展示学校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同时也有利于外界深入了解学校,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因此,“在如今教育信息化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重点的时代中,学校是否建立了校园网站,或校园网站所有提供的信息类型和服务项目,甚至校园网站本身设计技术的优劣、网页界面的美观与否,已成为衡量一所学校校园信息化程度和社会声誉的一个重要标志。 我系作为学院骨干系部之一,为了充分发挥对外宣传作用,以我系内新闻为基础,也亟需建立起自己的网站。随着互联网在国内的日益普及,校园网的建设也飞速发展。为了适应校园网网络硬件环境的发展,不断扩展网络应用,丰富校园网信息资源,各校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面向学生的免费主页空间服务。随着校园网络在教学、科研、管理领域的普遍使用,人们对信息建设的地位和作用将有一个新的认识,校园网站建设也将会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1.2 建设校园网站的重要意义 学校网站是学校的"商标",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个性。在这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里,建立自己学校网站是最直接的宣传手段。网站的超时空特性,不仅能让地区内的人们了解学校,更可让世界了解您的学校。凭借学校网站,学校就可成为教育百花园中一朵鲜艳的花朵。 学校网站是实现教育资源分配的桥梁,网络有巨大的教育资源库,它集全社会的力量,使教育资源无限增长。这对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高投入学校和条件差的学校在获取教育资源的权力上达成平等,使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能均等的得到培训和受教育的机会,不再会受到学校水平、教材、教师能力的限制。不仅能极大的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实现教育公平的社会理想。 学校网站能提供教学互动的全新方式,学校网站使得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有了全新的方式,它不再受到传统课堂的制约。它可以使广州与北京、城市与乡村的学校同处一室,共同讨论,共同共享。地理上的界限在这里模糊和消失了,学校网站是真正没有围墙的学校。 学校网站能够提供个性化学习的平台,不同的学生理解世界的方式各不相同,认知世界有诸多方式。网络提供的丰富资源可以使学生寻觅不同的教育方式,各取所需。学校网站允许不同的学生沿着自己的途径,按自己的速度接受教育与学习,学生将有机会享受最佳的教育机会,充分发掘自己的内在潜力,培植独特的个性和人格。 学校网站是最佳的教学研究室,学校网站与教育类专门网站的有效链接,给学校教学研究带来了一片新天地,各种优秀教案、专家论坛、网络观摩课、各科素材、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内容为教师教研提供了极佳的平台。有效地降低教研成本、提高效率。 1.3 校园网站建设发展及问题 不可否认,尽管近年来,中国高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相当大的成就,但由于各方面现实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程度相比,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与差距。诸如在无线网络、校园电子商务、CIO体制建设和电子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等方面。 首先,在校园网站提供的信息服务项目方面,虽然国内有一定比例高校的网站能够提供这些信息和服务,但与美国相比则要低得多。例如,目前,国内高校能够提供“完整在线课程”的比例(32.1%)仅为美国高校的二分之一;同时,在“期刊和参考书资源”方面,已有76.4%的美国高校能够提供此类服务,而国内高校只有45.1%。另外,差别最为明显的是校园“电子商务”情况,目前只有4.2%的国内高校能够提供在线支付费用服务,而美国则在到了40%。同时,在无线网络、基础设施联网率及网络传输能力方面,国内高校的情况也相对要落后得多。 在CIO体制方面,美国高校已有69.3%的被调查对象设置了CIO服务,而且还有4.2%的设立CIO的美国高校正在考虑设置此职务。相比之下,国内高校在这方面的工作显然要落后得多。目前,已经设置CIO(或类似职务)的高校公占被调查高校的3.9%,其余的高校都没有开始此方面的工作,而且也没有考虑设立此职务。 对于我国高等教育这样的信息化建设来说,虽然存在着诸如起步晚、追赶任务紧等劣势,但同时也具有目标明确、可能实现跨越性发展这样的优势。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多方面借鉴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将可能对我国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2 建设校园网站的方案 2.1 工具选择 网页编辑器主要是Macromedia Dreamweaver 和HTML代码编辑工具, Macromedia Dreamweaver是一种混合型工具,在所见即所得的工作环境下可以完成主要的工作,同时也能切换到一个文本编辑器,对HTML源代码进行直接的调整,而且会保持原有代码的格式。Dreamweaver的最佳特性就是他的“往返式(Roundtrip)HTML”的编辑能力,这种特性使图形编辑工具和代码编辑工具输出同样的HTML代码的工具,所以用Dreamweaver使图形化HTML编辑工具中唯一不干扰原有HTL代码的工具,所以用Dreamweaver编辑后,仍可以转回到原来的代码中用编辑工具进行修改。用其它工具修改后,Dreamweaver能自动更新相应的页面,他能很方便地产生动画,嵌入JavaApplet,Active控件,并对用户的动作作出反应,此外,Dreamweaver在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的兼容性问题处理得也很好。 FrontPage也是常用的较好的所见即所得的网页编辑工具,对Web站点又很强的控制能力,可以统一Web站点内页面的外观 和风格。但FrontPage生成的HTML文件的冗余代码所占的比例高达20%~50%,而Dream weaver生成的冗余代码仅占5%~10%。虽然这些冗余代码对网页的显示没有妨碍,但是却使访问速度降低,浪费了存储空间。所以,使用网页制作工具生成的网页,在制作完成上传到网站上之前,通常先对网页进行“瘦身”-消除冗余代码。可以采用手工和网页压缩工具。 HTML(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语言是用来表示网上信息的符号标记语言,是一种能够被广泛理解的语言,所有的计算机都能够理解的一种用于出版的语言,纯粹的HTMl代码也可以编辑网页,不会破坏原有代码,并常带有许多辅助工具,可以帮助用户创建表格、表单及其他复杂结构,但是制作网页都用代码,实在是令人头疼的一件事,因此结合网页编辑器会更方便些.专用的网页编辑器还有一类是完全的所见即所得工具,就是在编辑网页时看到的效果,与使用浏览器时看到的效果基本一致。这种工具主要适合与制作一些美观而不复杂的站点。 2.2 功能模块 功能模块应主要包括院系介绍、等级考试、友情链接、新闻浏览、会员登陆、新闻浏览等模块。 在Dreamweaver Mx中创建框架,选择上方及左侧嵌套的框架,保存框架集,再分别保存上下框架。打开属性面板设置框架属性在顶部框架内创建标题栏,下方创建导航栏,设置导航栏的链接。. 选中导航栏的一个文本,打开”属性”面板,单击”链接”后面的”文件”按钮选择要链接的文档,可以用导航栏内容,然后再在新的窗口中打开链接,并在”目标”菜单”中选择_blank。
休闲农业功能论文:休闲农业的功能定位及发展论述 1环保功能 休闲农业的存在本身就具有生态和环保功能,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发展休闲农业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美好新家园的重要举措。 2文化功能 特色休闲农业的发展可以拯救地方乡土民俗文化,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具有较好的示范与引领作用。休闲农业可以挖掘、保护和传承农村文化,并且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农村文化。我国农村蕴含70%的旅游资源,休闲农业的发展还有利于丰富旅游产品,也是培养新型消费业态,提高幸福指数的有效途径。3.6社会功能休闲农业开展活动增进人与人的了解与沟通,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和谐发展。休闲农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农村面貌耳目一新,促进水、电、路、网等硬、软件条件的改善。休闲农业的发展还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成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有效途径与载体。 3健康功能 休闲农业之地不仅可以让人呼吸到更加清新的空气和开展体育锻炼,更能提供绿色、有机蔬菜、瓜果等农产品;有些特色药膳等食疗项目的开发,也能增进其健康功能的发挥。 4城乡交流功能 休闲农业的发展为城乡互动交流提供了平台和纽带,有利益城乡一体化与社会和谐发展。休闲农业可以促进城乡统筹,增加城乡之间互动,城里游客把现代化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等信息辐射到农村,使农民不用外出就能接受现代化意识观念和生活习俗,提高农民素质。 5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5.1明确发展思路 休闲农业是横跨一、二、三产业的新型农业经营形态,是顺应社会需求,促进农民增收,着力改善民生的民生产业,也是拓展农业功能,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休闲农业的发展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建设要求。各地在发展休闲农业时,应本着以农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目标市场的细分、选择与定位,按照差异化竞争的策略,提质增效,实现资源产品化、产品乡土化、营运规划化、服务组织化、社会化。尽可能利用和开发当地更加有效的休闲农业资源,策划体验活动、创新产品设计,办出特色和水平,使休闲农业的乡味更香、农味更浓。 5.2把握发展原则 休闲农业的发展要本着以农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要立足农业、扎根农村,利用开发农业、农村土地与文化资源,惠及农民,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要讲究科学发展、合理规划、规范有序的原则。要在结合当地物资、文化的资源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导向,按能力、讲科学、上项目。要遵循生态环保的原则,不能破坏资源环境,要始终相信环境越好越值钱、越能做强做大。要将一、二、三产业进行融合发展,实现休闲与乡村旅游融合,休闲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 5.3做好发展重点 休闲农业的发展要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要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升、提炼、整理,合理布局分区,完善发展规划,打造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特色的休闲农业产业。要进一步发挥休闲农业的示范创建,培养优秀品牌,实现样本带动。要强化休闲农业产业人才培训,重点培训休闲农业发展建设的规划设计专门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如:企业家、管理者、职业经理人等)。 休闲农业功能论文:现代休闲农业景观的空间功能布局 摘要:本文阐述了休闲农业景观空间布局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结合江苏泰兴虹桥滨江生态园、扬州西江生态园项目分析,提出现代休闲农业景观功能布局的核心在于对固有资源更高效率分配生产的合理利用,休闲农业景观空间功能布局是一个综合性的方法论体系。 关键词:休闲农业;景观空间功能布局;可持续发展 休闲农业也称观光农业、旅游农业,具体是将高科技引入农业,并与旅游业相结合,合理安排作物种植,精心布置花卉展览、鱼类及珍稀动物的观赏、名贵蔬菜和水果的生产及相关配套娱乐设施等,[1]为非农村游客提供休闲、体验、教育、娱乐等多种服务的复合型农业经营活动。在中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同时,伴随“微度假”时代的到来,现代休闲农业掀起了发展热潮。随着社会资本的大量涌入和产业“膨胀式”发展,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尖锐问题:(1)盲目跟风,产业经营遍地开花;(2)档次不高,规模较小,缺乏特色,项目规划布局单一;(3)圈地运动,园区缺乏统一科学规划,打破原有的景观肌理和生态平衡,给生态和农业景观带来不可逆转的“破坏性建设”等等。而今,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引下,良好的功能空间布局对休闲农业可持续性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概括来说可持续休闲农业的注意点有:生态可持续发展、资源可持续利用、人文生态可持续发展。在这些要点中,科学规划的空间功能布局是生态、资源、人文生态良性循环的重要催化剂,在可持续发展的循环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功能空间布局既是贯穿休闲产业园区经营的始终,也是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课题科研项目江苏泰兴虹桥滨江生态园(以下简称虹桥滨江生态园)结合实际土地资源进行了合理的功能空间布局,针对功能布局的重要性、设计原则、设计理念三方面进行论述分析休闲农业空间功能布局。 1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景观空间功能布局设计的重要性 空间显示是研究景观可持续性必不可少的方法。[2]简要概括就是数年景观生态学实验对人类理解空间、认知关联过程提供依据,并将其纳入可持续性科学创建、评估的方法体系。而功能空间布局就是其空间显示体系中的首要工作。空间功能布局简单的解释就是对规划区域进行合理、满足使用功能且具有一定美观的空间布局。人为地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布局,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总体资源有效的链接分配,间接提高经济、资源的有效利用水平,形成延续性产业链条带。休闲农业中在生态农业的自然风光和自然的地理地貌保留外,还应加入一些人文景观要素,并进行适当的景观设计与舍取。景观生态规划的中心任务就是创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景观生态系统,[3]其中景观不仅要以现在的格局,而且要探索新的格局为各种生命形式提供持续的生态生活条件。以虹桥滨江生态园园区滨水功能空间布局为例,滨水区域景观设计最重要的就是对水岸的综合利用,以生态驳岸为基础,将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互结合起来。遵照当地地势自然条件,采取有组织排水等工程技术措施,采用乔、灌、草等多层次植被营造生态型植物群落,形成一个完整的水土保持生态体系。[4]虹桥滨江生态园配合植物种植,维护保持原有自然景观生态驳岸,以此达到稳定河岸的目的。从生态、观赏角度看,起到了综合利用自然资源作为经济增长点的辅助作用。 2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空间布局设计原则 2.1坚持循环、有效利用资源的原则 休闲农业生态景观规划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一定的景观空间配置结构的多样化,既要有景观的生态功能,又要有美学功能,最终实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和旅游观光活动的协调、平衡发展。[5]功能布局首先在整体规划中搭建景观结构框架,为后期的设计开辟良好发展空间。虹桥滨江生态园的森萱农庄(以下简称森萱农庄)在湖中三座岛开发利用及功能安排上,充分开发水域生态系统资源,形成独特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庄园,受到远近游人的赞誉。并且依托独特地理条件,生态资源转换经济资源,经济资源又参与农庄生态发展,形成可持续能量循环体,促进良性可持续发展。 2.2坚持整体开发原则 合理的景观规划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生态效益。正如本科研参考项目虹桥滨江生态园,功能遵从自然资源,将水域特色最大化,全面整体看待滨江资源利用与开发,以科学的规划思路分析景观功能布局,加强农庄整体的协调关系与连接关系;在景观功能布局及生态建设计划中,保持生态整体性与持续稳定发展弹性空间。以当地自然资源为基点,为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提高环境承载力。 2.3坚持空间功能布局传递性原则 园区空间布局不同于一般建筑功能布局,是自然、人文、经济交织的规划布局。位于扬州南郊的西江生态园(以下简称西江生态园)成功地构建了一座个性化的特色旅游园区,通过农业观光、现代农业技术的展示、农业科普以及农村生活体验等功能设计,将农业与旅游有机结合,创造独特的生态体验园区。庄园各分区的有机组合、交流既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后期维护,还降低了资金、时间的成本,吸引当地富余(农民)劳动力,使庄园的不同功能布局发展融于当地人文环境中,依托当地群众形成可持续发展效应,提高庄园经济、生态效益。 3以科研项目虹桥滨江生态园为例阐述景观功能空间布局思路 3.1主题性空间营造 站在区域全局视角下分析,并结合自身的本土文化及当地产业特色,提出适合园区的发展思路和功能定位。科学合理规划,优化功能布局,突出独特性。设计开发生产、展览、贸易、服务等多种功能平台,以打造特色庄园功能布局,树立特色品牌,避免重复建设。虹桥滨江生态园中森萱农庄就突出了渔业文化主题,现有旅游观光区、生态养殖区、休闲垂钓区、江鲜美食区、果园采摘区五大功能区域。是一个结合实际地理位置总体规划垂钓、种植、养殖水产、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生态度假庄园。通过定义主题,多产业结合发展,体现功能空间布局对庄园的经营的便捷性和可持续性。 3.2空间连续性景观规划 结合功能区内在联系,规划连接空间功能布局景观轴线,功能区边缘要有延续性(连续性),多条景观带串联主要功能分区,形成整体规划,以促进园区各布局协调发展,相互呼应。宏观上做到全局把握,综合发展,微观上做到景观传递、移步换景。虹桥滨江生态园总体规划注重功能区相互延续性,例如:体验区与观光区形成游览轴线,花卉种植区与水产养殖区形成绿色生态区。功能区轴线分区分级排布,对游人可以很清晰地展示区域景观,同时不同轴线方便了内外部人员的交通,更好地提高区域使用效率,促进区域高效率利用开发。 3.3参与融合景观情景 这也是人文生态延续性的重要体现。虹桥滨江生态园功能区内有相应的体验功能,生态绿洲观光区、生态度假观光区、网箱养殖观光区以及特色农庄体验区等,在不完全改变功能区定义前提下,可以灵活运用使各个功能区相呼应,例如,观光区可以不单单是展示形式,换为实际参与体验,或结合道路设计,增加游览旅途的趣味性等。娱乐区也可以加入展示的部分,寓教于乐,让游人在玩乐的同时认识新的事物。而在位于生态度假区的森萱农庄庄园里,关于人文生态的景观就明显地表达了互动式功能布局这一特点,庄园景观节点、农作物生产基地、水产养殖水域等功能分区均有相关体验功能的设置,增加了功能分区的趣味性,丰富了功能空间的利用方式,拉近各个功能布局联系的同时,促进人文生态延续性的良性发展。功能空间布局设计理念除以上三个方向,还可以有其他角度,例如:分期分步规划布局建设,一个重点多个附加功能规划布局、单个功能空间布局内含多个下属功能布局等多种功能空间布局设计方法,在遵循布局原则的前提下,可以设想不同的规划理念,不同的理念结合不同的实际项目规划既能表达相应的独特性,同时也是相对应不同土地资源的利用体现。本课题研究的案例虹桥滨江生态园致力于彰显“渔业”文化特色,无论是生态园的空间布局、景观节点的细节、园中的雕塑小品、还是餐饮文化,都充分体现了庄园主打的产业文化主题。形成独特的度假渔村,展示自己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经营模式。因地制宜,对不同分区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鉴于实际自然资源及农业产业链条,实现旅游、生态和谐统一,进而发展和形成地方特色。综上,功能布局设计在整个设计中地位非常重要。农业景观功能布局设计必须顺应可持续发展潮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环境。鉴于此,必须将“可持续景观”“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等理念贯穿于布局规划中,在不破坏原有自然资源结构的前提下进行精心的艺术加工设计,珍惜和保护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景观格局才会给世界和人们带来好的自然生态景观设计,这样的景观作品才能真正达到“为民服务”的目的。 作者:郝庆琰 朱卉 刘海亮 单位:扬州大学 休闲农业功能论文:休闲农业多功能创建 一、引言 多功能农业以其对传统发展观指导下农业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使人们从产量主义的狭隘思维中解放出来,认识到农业多重功能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目前,理论界与政策界都承认农业非经济功能的重要价值,承认这些功能存在于一系列“非经济品(Non-commodities)”之中,承认这些非经济品与经济品(Commodities)同时地、不可避免地出现在同一生产过程中,即它们是联合生产的结果,承认经济品与非经济品、经济品与经济品、非经济品与非经济品之间的相互影响,承认非经济品的外部性和公共产品性质。由于经济品与非经济品的联合生产对于经济收益的追求,必然破坏经济品与非经济品之间的自然结构与正常关系,从而引起一系列经济、环境与社会问题。在生物技术、农业机械与设施、化学制品大规模使用的今天,这些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向多功能农业的回归无疑是避免这些问题的明智选择。休闲农业是实现多功能农业的有效途径之一。它是以农业资源、生态系统、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农业生产活动、农家生活方式等为基础,围绕农业旅游进行的一系列生产与消费活动。它将消费者需求、社会对农业的期望、传统文化的保护、自然资源的保护以及农民收入回报等因素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较好地兼顾了农业的多种功能。我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地理条件、农业生产方式与文化等差异,休闲农业呈现出非常多样的形式。随着休闲农业的开发,不同组织形式或经营主体的行为差异对于农业功能的兼顾与融合必然产生不同的影响,从长期看,由于涉及经营规模、土地集中、投资主体、受益主体、传统文化保护、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与生态环境等问题,必须充分考虑到不同模式与经营主体的发展趋向,探索合适的方式与途径。本文将在多功能农业的视角下,考察不同休闲农业模式的长期效果。为此,构建了一个系统思考复式模型,以浙江省个体农户为主、合作社以及大公司式农庄三种现实系统为例进行动态模拟。以观察不同组织模式的长期表现,在此基础上探索有利于实现农业多种功能的休闲农业模式。 二、理论背景与系统思考方法 (一)多功能农业 首先,学者们同意多功能农业的核心是经济品与非经济品的联合生产,进而致力于构建多功能农业中的联合生产模型,探索联合生产情况下引起的均衡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对农业生产和贸易的影响。OECD指出,经济品与非经济品的关系既可以是联合的(互补的),也可以是竞争的(OECD,2001)。但许多学者指出,常见的关系是竞争关系(Bryden,etal,2006);其次,理论界都认同多数非经济品的外部性与公共产品特征,因而承认市场或不存在、或失灵;再次,在政策层面,多功能农业的研究将视野延伸到农业之外,从关心产业到关心农民再到关心农村,主张以多功能农业为基础,重构农村发展政策的基础。以上研究突破了单独生产、私人产品、无外部性、市场主导的教条,让人们认识到多功能农业是农业的本质特征,农业是整体的、系统的、多元的、多层次的,从而改变了半个世纪以来的农业观,为“三农”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但就经济品与非经济品的关系而言,研究存在以下缺陷:(1)关于联合生产,如果将农村发展或与之相关的地理、资源、社会、传统文化等因素包含在内,这一理论就显得不够,因为中间并没有与特定经济品的联合生产,竞争也就不必要存在(OECD,2006);(2)农业的各种非经济功能,从理论上说也是一个生产过程中的外部性问题。但区域发展、集群经济活动以及非农企业的活动也同样具有外部性,从而也就不能确立农业与农村的特殊地位,OECD的古典分析法在此同样显得过于狭窄(OECD,2007);(3)多功能农业的研究涉及多种学科,而经济学方法很难将各种学科的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导致研究者对其理论前途的怀疑;(4)多功能农业为指导方针的农村政策工具非常缺乏,政策设计者尽管意识到系统与整体的重要性,但最终都难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5)在方法上,多功能农业的研究不能摆脱计量经济学的影响,但对于这样一个涉及众多诸如粮食安全、动物福利、田园风光、文化传承、景观、民生等“软概念”的非纯物质系统,构建一个庞大的计量经济模型的努力注定是徒劳的,而局部的计量经济模型势必会牺牲系统的整体功能,因为整体并不是局部的简单加总,正如一个大象如果被肢解,其整体功能将会消失一样。受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观以及国内政策GDP化倾向的影响,国内多功能农业的研究在多数情况下被直接用于农业产业化、功能开发与农民增收,这种理解带有强烈的功利性与解析性质,与多功能农业强调整体性与系统性的精髓相去甚远;至于农村发展与农村建设,很难突破产业视角和单纯的经济视角,所以在各地的实践中,相继出现一些打着多功能农业旗号而违背多功能农业精神的做法。以上缺陷主要起因于多功能农业本身的系统性、复杂性与规范性,同时也反映出研究工具的缺乏。为此,迫切需要系统的方法去理解。 (二)系统思考方法 系统思考方法(SD)也叫系统动力学,是在运筹学的基础上,综合系统理论、控制论、信息反馈理论、决策理论、系统力学、仿真与计算机等科学而形成。它以现实系统为前提,根据历史数据、实践经验和系统内在关系构建动态模型,对各种影响因素可能引起的系统变化进行仿真实验,以观察系统行为、寻求改善途径。与计量经济学模型相比,系统动力学具有如下优势:(1)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真实世界中存在大量既说不清楚又无法量化的“软概念”或“软变量”,SD不会因为定量的困难而牺牲结构的完整性与结论的正确性;(2)在数据缺少条件下仍可进行研究,由于SD模型的结构是以反馈环为基础的,而多重反馈环的存在使得系统行为对某些参数并不敏感,因此,尽管数据缺乏会对参数的估计带来一定困难,但只要选择的参数在允许的范围内,系统行为仍显示出相同的模式;(3)擅长处理周期性问题与长期性问题;(4)擅长处理非线性问题。以上这些优势使得系统思考的方法特别适合于经济、社会、环境、心理等一系列复杂行为的定量与定性研究(陶在朴,2010)。近年来,系统动态方法在企业组织与策划中被广泛应用,但很少被用于农业与农村问题分析(Bergman等,2008),而多功能农业却具备了复杂系统所具备的一切特征,正是这一工具最合适的用武之地(Johnsonet等,2006)。 三、模型 (一)模型结构 模型结构见图1,图型由模型所使用的软件自动生成。模型利用STELLA系统思考软件,参考欧盟POMMARD模型来构建,偏向供给分析。模型包括政策变量、指标、人口、土地利用、收入、经济品生产、非经济品生产、农业旅游等八大模块。这些模块以多功能农业为主线,通过一系列因果关系与反馈关系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模型以现实系统为依据,系统的表现显然是资源、自然地理、经济、生态与人文环境、组织模式等综合作用的结果,故在技术上很难识别由组织模式的差异引起的行为差异。对这一问题,分两个层次解决。第一层次即样本的选择,最主要突出了组织模式的差异;第二层次即系统参数的设计,尽可能内化组织模式差异因素。因而不同样本点系统行为的表现明确显示了模式差异因素,如就业人数,在大公司制农庄中,农庄会尽可能减少雇佣人数,而在以农户为主体的经营方式中就业人数则倾向于随市场规模的扩大而扩大;生产函数中的技术系数A,个体农户最小、合作社次之、公司最大;市场力量体现在产品的定价权上,个体农户最小、公司最大、合作社居中。土地利用是该模型的主要引擎,它决定了农业经济品与非经济品的规模,也决定了农业劳动力就业规模。农业旅游与土地利用、经济品生产、非经济品种类与数量等均有关,反过来影响当地农业生产、就业水平、环境、人口变化等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政策变量提供了模型分析的参数,指标用来监测主要变量的变化并说明系统的特性。 (二)数据采集与样本介绍 本文以浙江省临安市白沙村、余姚市临山镇味香园葡萄专业合作社和富阳市永安高山农庄为样本,数据通过问卷调查与走访以及有关统计资料获得。问卷只在白沙村进行,选择50个农家乐经营户,调查时间为2010年9—10月。数据经过处理后,输入模型,模型中所有存量的基始值是由调查得到,大部分独立转换量的基始值也由调查获得,部分参数设定为软变量,以图表函数形式出现,图形绘制参考实际情况并结合作者自身的认知与判断。三个样本点的共同之处是都经营农业旅游,而且达到了一定规模。不同之处在于采取了不同组织形式,白沙村以个体农户为主,味香园是葡萄专业合作社,永安山庄是公司式大农庄。 1.白沙村。白沙村位于临安市太湖源镇的最北端,太湖水系南苕溪源头,距临安市区34公里,杭州市区70公里,是典型的山区村。1998年通过招商引资开发了临安首个生态旅游景点———太湖源,并开始经营以“农家乐”为主的农业旅游。经过10多年发展,农业旅游已经初具规模。 2.味香园葡萄专业合作社。味香园葡萄专业合作社处于浙江省余姚市临山镇,位于杭州湾南岸,余姚西北。合作社前身为余姚市临山区兰海乡葡萄协会,成立于1986年,2003年6月改组为味香园葡萄专业合作社。经营葡萄面积3800亩,带动全镇葡萄种植面积11500亩,合作社有大棚等设施葡萄面积3020亩,喷滴灌面积2015亩,2009年大棚葡萄平均每亩净利润超过15000元。以葡萄种植为依托,合作社有葡萄观光专用道路及长廊、科普宣传窗,同时发展采摘、摄影等参与性休闲观光项目,形成品牌、观光、产销、培训等一条龙的农业产业链。2004年开始每年7月底到8月底举办江南葡萄节,吸引了大量游客。 3.永安高山农庄。永安高山农庄位于富阳市常安镇永安山,2008年8月在原承包荒山的基础上,通过承包镇集体土地和看管周边一些村庄的土地形成,山庄内已建成1000余亩林果基地,其中香榧600亩,茶叶、毛竹200亩,甜柿、桃、蜜梨1320亩,高山果蔬基地200亩,并配套饲养猪、鸡、鸭、鹅10000余只。农庄内还建有100万方的景观水库,有号称亚洲最大的人工滑翔基地和中国滑翔伞基地,5000余平方米的三星级永安宾馆,7000余平方米供游客吃、住、娱乐、会议和管理用房,修建5.5公里盘山公路到山庄,境内还有一座尼姑庵和寺庙。 四、运行结果及分析说明 (一)经济指标 为了便于比较,一般用数组说明问题,数组表达方式为(a,b,c),依次代表白沙村、永安山庄和味香园的相应数字。数据显示,2019年人均收入为(48564,180645,31487)元,永安山庄一直遥遥领先,白沙村居中,味香园最低。三个样本的人均收入均以增长为主趋势,相对于基始量的增长率为(135%,106%,139%)。总收入白沙村最高,味香园次之,永安山庄最低,但后两地相差不明显。从走势上看,白沙村上升速度较快,后两地上升较缓。旅游收入走势与人均收入和总收入基本相同,说明三地的收入与旅游的发展有较大的相关度。但旅游收入在味香园中,无论在份额上还是总量上都最小。旅游在经济中的份额,白沙村与永安山庄相当,两地均有小幅上升。味香园份额最小,但上升最快。床位数分别为(5836,966,1676),白沙村绝对量最多。但相对于(3960,156,180)的基始量,增长速度分别为(47%,519%,831%),可见味香园增速最快,永安山庄次之,白沙村最慢。 (二)环境指标 环境指标包括土地利用山农指数、森林与耕地面积变化,表3列出了这些指标的变化量。为了便于比较与分析,本模型使用的面积单位均为亩。山农指数变化不大,10年后分别为0.96、2.10、2.59,说明白沙村景色单调,分布不均衡;永安山庄为2.10,农业环境相对较好;味香园为2.59,其环境最适合农业活动。主要原因是自然地理条件差异,与组织模式相关性不强,如白沙村面积的90%为森林和陡坡地。味香园森林初期稍微有增加外,森林面积和耕地面积都在减少,这与建筑、住房开发、基础设施等占用农地的大趋势相符合,但因为耕地红线及占补平衡政策,耕地减少幅度并不大。味香园因为地势较平,易受城市发展的冲击,从长远看,土地的减少幅度要大于其余两地。 (三)社会指标 社会效益指标包括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就业量。就业量等于劳动力需求量,由农业就业和旅游就业决定,就业已经折算为全职当量,包括当地劳动力在内。从数据看,白沙村就业规模最大,味香园次之,永安山庄最小,前两地均呈大斜率直线增长之势,而永安山庄虽有增长却缓慢许多。在模拟期末,就业人数为(2553,473,1273)人,相对于期初的就业量(773,305,486),增加量为(1780,168,787),增长率为(230%,55%,162%)。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是以从事旅游业的家庭人均收入除以整个地区人均收入得到,表明了地区旅游业发展成果的分享程度。倍数越高,表明财富越在少数人手中集中,其社会效益越差。最终数据为(2.23,25.79,4.92)。可见,白沙村的收入差距最小,永安山庄最大,味香园居中。 (四)综合指标 指标包括吸引力指数和惠及人口数量变化,吸引力指数表示单位可进入地面每天潜在的吸引的旅客数量,但不一定是真实付诸行动的旅客。图2中,白沙村每单位可进入地面平均吸引旅客数量始终高于后两地,但白沙村对旅客潜在的吸引力在明显下降,永安山庄也略有下降。对于白沙村来说,最主要的原因是山农指数偏低,导致长期吸引力下降,其他原因有竞争加剧、拥挤、趋同化等。对于永安山庄而言,价格相对偏高是其吸引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从惠及人口数量来看,各地情况为(3291,646,2595),与自身人口比为(2.83,1.29,4)。由此可见,合作社的惠及人口最多,白沙村表现也不错,而永安山庄与周围村民关系不大。 五、不同政策下的动态 (一)收入支持 以转移支付为例,模拟4种情况:转移支付水平不变、增加1倍、增加2倍、增加3倍。以味香园为例,观察人均收入水平的变化,结果如图3示。显然,人均收入对转移支付的变化缺乏弹性,如转移支付在原基础上增加3倍即300%时,人均收入的增加仅为3.3%,没有明显效果。 (二)收入中个人可支配比例的变化 收入中个人可支配比例可以与许多政策挂钩,如税收政策、农资价格等,这些直接影响经营者的成本。图4是在原基础上进行20%增减的模拟,结果显示,这一比例对于农民人均收入的影响较转移支付敏感很多。如增加20%时,人均收入增加约16%,弹性系数约为0.8。 (三)农产品价格政策 模型中,农产品是除旅游消费品与服务之外所生产的传统农产品,包括了农民的自给性消费。模型中通过价格指数的变化已经反映了农产品价格对于农民收入的影响。价格政策作为外生变量,通过逆市场风向操作起到稳定价格的作用,图5显示,价格调整使得农民人均收入下降。 (四)土地政策 土地政策限制土地用途的变更,在浙江省主要表现为对林地、耕地转换为建设用地的限制,而并不限制耕地在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之间的变换。在模型中,土地政策通过土地利用变换系数作用于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在原基础上,进一步严格将林地、耕地的减少率控制在5个百分点以内,结果如图6所示,这一系数的设置,使得农民收入降低。 (五)农业技术推广政策 本模型中,对技术的影响通过两个途径,第一是技术系数A,第二是β,或α与β之和。首先考察对A的影响。在经济理论中,A代表一个社会的技术水平,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相对稳定的性质。此处假定所分析的农场普遍具有改进技术的内在冲动。农业技术推广影响农业经济品的产量,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却并不一定能直接转换成农民收入的增加以及对环境的积极影响。图7、图8是技术系数分别为1、1.1、1.2、1.3时对产量和人均收入的影响。图9、图10是β分别等于0.45、0.48、0.5、0.52时产量的变化和人均收入的变化。由图可知,改变A和β对于产量的影响都非常明显,尤其是β的微小改变,可以使产量成倍提高,如β由0.45提高到0.48时,2019年经济品的产量由15507925元提高到26178647元,提高幅度为10670722元、69%,但对于农民收入的影响却非常微小。 六、结论 本文通过经济、环境、社会等指标综合考察可见,在多功能农业的视角下,就农村休闲旅游来说,个体小农户带动的经营模式与合作社模式各有千秋,大公司式农庄综合表现最差。如小农户带动型的白沙村不仅可以获得较为可观的经济收入,而且对于就业的促进最大,不平等程度最低,惠及人口面也较大。味香园合作社的人均收入在三地中总量最小,但增长率最高,在旅游份额最低的情况下,总收入仍然高于永安山庄,同时,其对于就业的促进也非常显著,不平等程度较低,山农指数最高,开展旅游惠及人数最多,在经济、环境与社会综合方面表现均佳。大公司永安山庄在人均收入方面最高,就其最小的经济总量而言,恰恰说明其成果分享面狭小,收入分配不均衡。从就业、惠及人口比例、森林面积变化、耕地面积变化等看,其效果相对较差,不宜推广。在政策方面,转移支付对于农民收入没有实质性影响,稳定农产品价格的政策对于农民收入有负面影响,对土地用途的限制有利于环境保护,但不利于农民收入增长,政府对农民的技术指导具有提高农产品产量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并没有转化为农民收入的提高。 休闲农业功能论文:休闲农业的功能定位及发展论述 1环保功能 休闲农业的存在本身就具有生态和环保功能,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发展休闲农业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美好新家园的重要举措。 2文化功能 特色休闲农业的发展可以拯救地方乡土民俗文化,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具有较好的示范与引领作用。休闲农业可以挖掘、保护和传承农村文化,并且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农村文化。我国农村蕴含70%的旅游资源,休闲农业的发展还有利于丰富旅游产品,也是培养新型消费业态,提高幸福指数的有效途径。3.6社会功能休闲农业开展活动增进人与人的了解与沟通,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和谐发展。休闲农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农村面貌耳目一新,促进水、电、路、网等硬、软件条件的改善。休闲农业的发展还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成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有效途径与载体。 3健康功能 休闲农业之地不仅可以让人呼吸到更加清新的空气和开展体育锻炼,更能提供绿色、有机蔬菜、瓜果等农产品;有些特色药膳等食疗项目的开发,也能增进其健康功能的发挥。 4城乡交流功能 休闲农业的发展为城乡互动交流提供了平台和纽带,有利益城乡一体化与社会和谐发展。休闲农业可以促进城乡统筹,增加城乡之间互动,城里游客把现代化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等信息辐射到农村,使农民不用外出就能接受现代化意识观念和生活习俗,提高农民素质。 5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5.1明确发展思路 休闲农业是横跨一、二、三产业的新型农业经营形态,是顺应社会需求,促进农民增收,着力改善民生的民生产业,也是拓展农业功能,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休闲农业的发展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建设要求。各地在发展休闲农业时,应本着以农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目标市场的细分、选择与定位,按照差异化竞争的策略,提质增效,实现资源产品化、产品乡土化、营运规划化、服务组织化、社会化。尽可能利用和开发当地更加有效的休闲农业资源,策划体验活动、创新产品设计,办出特色和水平,使休闲农业的乡味更香、农味更浓。 5.2把握发展原则 休闲农业的发展要本着以农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要立足农业、扎根农村,利用开发农业、农村土地与文化资源,惠及农民,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要讲究科学发展、合理规划、规范有序的原则。要在结合当地物资、文化的资源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导向,按能力、讲科学、上项目。要遵循生态环保的原则,不能破坏资源环境,要始终相信环境越好越值钱、越能做强做大。要将一、二、三产业进行融合发展,实现休闲与乡村旅游融合,休闲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 5.3做好发展重点 休闲农业的发展要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要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升、提炼、整理,合理布局分区,完善发展规划,打造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特色的休闲农业产业。要进一步发挥休闲农业的示范创建,培养优秀品牌,实现样本带动。要强化休闲农业产业人才培训,重点培训休闲农业发展建设的规划设计专门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如:企业家、管理者、职业经理人等)。 作者:刘飞驰 武凤平 单位:湖南生物机电学院 张家口市市委党校 休闲农业功能论文:浅谈都市休闲农业的科普功能 都市农业是以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科技现代农业为标志,以农业高科技武装的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为主要手段,以大都市市场需求为导向,融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于一体,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 休闲农业是以农业生产设备及生态自然环境、农业生产场地、产品、经营活动以及农村人文资源等为载体,经过规划设计,一方面发挥特色农业的休闲旅游功能,满足民众的休闲需求;另一方面增进民众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了解和文化体验,达到科普教育的目的。休闲农业强调的是休闲性和体验性,以观光展示、科普示范、参与体验为主。 本文以光明农场大观园为例,从科普资源、科普对象、科普活动开展以及休闲农业旅游与科普的相互依赖关系等角度,阐述了如何在旅游的过程中发挥农业科普的作用。 光明农场大观园的科普资源及科普活动 光明农场大观园位于深圳市光明新区,是一家集农牧业生产、科普教育、休闲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休闲观光旅游景区,在农业科普和生态教育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 下面根据该景区的几大主要功能分区逐一阐述都市休闲农业的科普资源及可开展的科普活动。 (一)经济动物养殖区: 饲养经济动物是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农村经济的主要来源之一。本区域主要包括晨光奶牛示范场、光明骑士会和东北梅花鹿场等。其中晨光奶牛示范场建有主雕塑广场、生产区、文化长廊、亲牛园、自动化挤奶大厅,通过展览、示范、讲解、品尝等形式,开展奶牛生产、饲养、挤奶等科普内容,使游客了解奶牛生产概念和技术、奶牛饲养营养搭配知识、奶制品生产产业链控制的概念及重要性、自动化生产的优势等。此外该区域还建设有巴士灭菌装置、品奶厅等场所,通过演示、讲解、品尝等形式,使游客了解巴氏奶、酸奶、常温奶、牛初乳等奶制品的概念、加工、区别等。 光明骑士会是华南地区目前最大的马术俱乐部,饲养良种马150多匹,其中一些是香港或澳门赛马会退役的纯血马,还有温血马及其他优良品种的马,有2匹白马还参加过广州亚运会开幕式表演。马场马匹共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香港赛马会训练专业骑师的教练马,一部分就是经过严格挑选及训练,专门面向马主、游客及少年儿童进行休闲运动、锻炼身体及马术培训的马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骑马正悄悄地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时尚。马术运动,不仅仅是流汗锻炼,它其实是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人们可通过参与、观摩等形式,了解马及马术运动的文化,在健体、愉悦身心的同时,还能体现高贵身份和儒雅品位。 (二)蚕桑文化科普基地 蚕桑文化是中国文明的起点,至少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决定:“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桑蚕文化科普基地的建设为民众更系统地了解我国桑蚕文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该基地主要分为养蚕房、丝路文化馆、丝绸产品陈列区及桑基鱼塘生产模式展示等。 养蚕房及桑果园:我国养蚕历史十分悠久,很早就形成了体系完整的蚕桑文化。由于蚕与人们的物质生活密切相关,蚕的价值一开始就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我国古代的蚕农们在实践中注重对蚕性的观察,不断总结和探索养蚕技术的经验,形成了一系列养蚕专著,对当时及以后的养蚕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养蚕房和桑果园通过选种、暖室、温度、卫生、喂食、照明、防雨等展示及面向广大中小学生开展送蚕养蚕科普活动,向民众直接、客观地介绍了蚕种的选育、制种、给桑饲养、蚕病防治、养蚕工具、禁忌等养蚕技术及操作方法。 丝路文化馆及桑蚕丝绸产品陈列区:桑蚕文化是中国农业文明的重要分支。五千年文明历史的长河中,积淀了大量与桑、蚕、丝相关的文字符号、诗歌、神话、风俗、礼仪制度、服饰艺术、生产组织形式、贸易等文化元素,形成桑蚕文化的丰富内容,并与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以礼治国的思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桑蚕文化的物化表辑。思路文化馆从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符号之一的嫘祖(传说中的北方部落首领黄帝轩辕氏的元妃,是正史记载中养蚕的发明人)开始,以丝绸之路为桥梁,以有关传统染织绣技艺和蚕丝民俗为基本范围,介绍我国养蚕技术、蚕丝纺织技术及丝织品的发展、流传,展示我国蚕桑织绣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民众更直观地领略我国丰富而又博大精深的蚕桑丝织遗产,在展览中穿越古今,在记忆里寻找历史的辉煌,燃起对传统手工染织绣遗产的传承与守护热情。 展览共分为四部分,即蚕俗遗风、蚕丝记忆、织染奇葩和刺绣绝技,主要通过图版、实物、摄像片等展示方式,真实展现这些具有鲜明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去与现在,旨在唤起人们对传统蚕丝文化的关注,保护那些即将消逝的蚕桑染织绣非物质文化遗产。 桑基鱼塘生产模式展示:随着我国城镇化进展的快速推进,以生态经济系统原理为指导建立起来的资源、环境、效率、效益兼顾的综合性农业生产体系将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未来方向,即通过食物链网络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事实上,尽管目前这一产业规模还是很小,但农民们正积极转回归更加注重生态的生态/有机农业。而桑基鱼塘生产模式展示可帮助普通大众更好地了解生态农业,推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三)奇异瓜果世界 本区域主要分为蔬园巨星馆、奇异瓜果世界、瓜果采摘区及花卉的工厂化生产等区域。其中蔬园巨星馆主要是瓜果蔬菜的树状栽培模式展示。蔬菜树栽培,又称“蔬菜单株高产栽培”,主要是以培养强大的植株个体、多结果和延长生命周期为主要栽培目标,并通过创造蔬菜最适宜的生长环境,结合生理和营养调控技术来实现,如重200余斤的巨人南瓜,覆盖面可达40平方米、挂果逾万的番茄树。通过该馆的展示,可让人们了解植物新的栽培模式、生产管理技术、基质培养等。奇异瓜果长廊种植了品种繁多、形态和色泽各异的瓜果蔬菜,旨在让民众了解植物品种的多样性、繁殖方式的多样性(除了有性繁殖,还有扦插、嫁接、压条、组织培养等无性繁殖)及现代生物育种(如杂交育种、辐射育种、航天育种等)知识。 此外该区域还设置有农艺新科及农产品的工厂化生产模块,通过农业新技术的展示,向民众介绍通过现代生物技术技术和相应的传感、机械等自动化技术,如何实现自动化、集约化的农业生产模式,最大程度利用城市空间,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和品质等。 (四)农业文化创意园: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它来源于几千年的农耕生产活动,包括与之相关的科技、社会秩序、习俗、信仰、民间技艺和饮食文化等。创意园通过模型、雕塑、实物、展板、场景模拟等多种形式,展现灿烂的中国传统农耕文化。本区域主要由节气园、后稷教稼园、手工作坊、乡土文化展示长廊、葡萄园等组成。本区域还可通过精心组织和策划,举办插花艺术、盆景文化、食品雕刻、农副产品加工、创意农业、民间艺术、民俗文化活动庆典等科普活动。 休闲农业功能论文:弘扬农耕文化 拓展农业功能加快发展和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编者按:10月13日,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主办的2015年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在甘肃省庆阳市举办。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乡镇企业局)局长宗锦耀围绕“弘扬农耕文化 拓展农业功能 加快发展和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主题作了主旨演讲。 一、深刻认识弘扬农耕文化和拓展农业功能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农业农村经济进入转变发展方式的新阶段。长期以来依靠拼资源、拼环境、拼劳力地力的我国农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瓶颈问题,资源环境刚性约束的弦绷得越来越紧,这就迫切需要从农业产业延伸、农业功能拓展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弘扬农耕文化,建设美丽乡村和美丽中国,正好与这样的大背景高度契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出:“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今年中央1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等文件都要求开发农业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要求我们紧紧围绕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居民休闲消费的目标任务,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美丽田园为韵,以生态农业为基,以创新创造为径,以古朴村落为形,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与农耕文化、美丽乡村、生态文明、现代农业和农民创业创新融为一体,注重规范管理、内涵提升、公共服务、文化发掘和氛围营造,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二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依托。什么是文化?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中华民族在长达数千年的繁衍生息发展过程中,在长期追求美好的与和谐的事务的过程中,将很多事务也都美好化与和谐化了,所累积和沉淀下来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思想体系等,就是文化,正所谓以物化文,以文化人,以化成天下。我国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是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立足传承之根基。我们的先祖们世世代代凭借着独特而多样的自然条件和勤劳与智慧,创造了种类繁多、特色明显、经济与生态价值高度统一的传统农业生产生态生活系统。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独特的农业产品、丰富的生物资源,是经济与生态价值高度统一的传统农业生产系统,在活态性、适应性、复合性、战略性、多功能性和濒危性等方面具有显著特征。千岭万壑中鳞次栉比的梯田,烟波浩渺的古茶庄园,波光粼粼和谐共生的稻鱼系统,广袤无垠的草原游牧部落,孕育着自然美、生态美、人文美、和谐美。这些不仅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保障了百姓的生计,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也由此衍生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三是助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生力量。我国丰富的农耕文化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始终,是各族劳动人民长久以来生产、生活实践的智慧结晶,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时至今日,我国农耕文化中的许多理念、思想和对自然规律的认知,在现代生活中仍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在农民的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中仍起着潜移默化的支撑作用,在保护民族特色、传承文化传统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我国农耕文化,挖掘农业文化遗产,对弘扬中华农业文化,增强国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是提升产业文化内涵的必然选择。把农耕文化作为丰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景观资源加以开发利用,能够增强产业发展后劲,提升产业发展层次,破解产业同质化问题,提高产业的趣味性和活力魅力实力,带动广大农民就业增收,实现在利用中传承和保护;能够横向拓展产业功能,纵向延伸产业链条,推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走出产业支撑美丽乡村建设之路;可以走出顺应自然规律实现可持续发展,顺应经济规律实现科学发展,顺应社会规律实现包容性发展的产业升级新路子。 近年来,我们不断弘扬农耕文化、拓展农业功能,不断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底,各类经营主体已经超过180万家,全国休闲农业的年接待人数达10亿人次,已经占到全国旅游业接待人次的一半以上,经营收入达3000亿元,带动3000万农民受益,均保持在10%以上的增长速度。今年以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仍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不少地方继续保持超常规的发展速度,已经成为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传承体,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成为“老乡”迈向全面小康的有效途径。 二、扎实推进农耕文化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已有农家乐、民俗村、休闲观光园、休闲农庄等多种形式。它的发展,进一步彰显了促进增收激活消费的经济功能、带动就业的社会功能、保护利用传承农耕文明的文化功能、美化乡村环境的生态功能、促进基层政权建设的政治功能等,促使大量的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民房变客房、劳动变运动、青山变金山、产品变商品,让闲置的土地流动起来,让闲暇的时间充实起来,让富余的劳动力活跃起来,日益成为服务居民、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保护生态、传承文化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与农耕文化紧密结合,就可以融合地域景观特色、自然资源,区域农业特长优势及风土人情,衍生出多种形态业态,做出“农文旅”高度融合的好文章、大文章。 一要以农耕文化提升区域品牌。文化是太阳,品牌是影子,太阳有多高,影子就有多长,不做文化的品牌走不远,区域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的背后是品质和文化,是人们脑子里的记忆点和口口相传的故事传说。农耕文化与休闲农业资源的融合会形成更为古朴的文化特色,系统整合农业生产过程、农民劳动生活、农村风情风貌中的文化要素,将促进休闲农业与文化保护传承的良性互动,推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融合。庆阳是“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活动区域,“周道之兴自此始”,也是周人的发祥地,拥有厚重的文化底蕴,是中华农耕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与农耕文化的融合发展,是对农村风土人情、乡风乡貌、礼节习俗的保护和利用,是对悠久历史、中华精神的沿袭和传承。农业文化遗产、历史古村、特色民居等历史文化资源和景观资源的科学利用,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生产和实体艺术的传播,就会形成“农旅文”融合发展、延续农耕文化内涵、充分发挥精神文明财富的经济价值的新业态新格局。 二要以农耕文化开发农村资源。农村拥有文化、生态、特产、民俗民族特色等资源,通过农耕文化的渗透融合,就可以开拓农业农村资源利用新型模式和领域,带动观赏类农产品消费、餐饮住宿接待、交通运输、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的全面发展,在不增加农业资源的前提下实现单位面积的多功能产出,促进农民形成“一季两收、四季不断”的多元收入格局,使农民从务农变成农商旅并举,把资源转换为财产性收入,把传统观念变为现代化意识观念和生活习俗的熏陶,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重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和乡风文明水平。比如江苏南京江宁区将13个村打造成13朵金花,通过各种文化体验、民间艺人表演等吸引城乡居民;四川成都邛崃文笔山村依托传统农业种植、酒文化体验、传统农耕文明与民俗文化展示、明清老村落打造了“中国酒村”每天接待1000多人游览,放眼望去、人气十足。 三要以农耕文化增加城乡互动交流。促进绿色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都需要具有文化内涵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载体,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受过度开发,补充绿色景观和生态修复区域,促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开展,为城市居民提供亲近自然、体验农村生活的场所,也给农民带来了城市生活体验和文化体验,同时城里游客把先进理念和信息带到农村,使得城乡二元文化渐趋融合。比如贵州兴义市万峰林村就是充分利用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山峰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打造出黔西南重要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吸引了大量城里人到来,当地的农民整体素质特别是文化素质得到大幅度提升。 四要以农耕文化增加产业业态。结合传统农耕文化,可以打造集农业生产、农耕体验、文化娱乐、教育展示于一体的休闲农业示范园,也可以打造依托林园、果园、花园、茶园而建的生态观光休闲农庄,可以发展“吃农家饭,尝农家菜、睡农家炕”的农家乐,可以烘托大型农业生产过程的时空景观,展现壮美自然风光和场面宏大的农事景观和文明渊源,让游客观赏景观、体验农耕文化。周祖农耕文化产业园景观创意、南梁红色旅游小镇、天富亿现代生态农业文化体验园等经营主体,香包、刺绣、山核桃等产品创意,苹果、杏系列,小杂粮系列等包装创意已很有名气,值得借鉴和推广。 三、大力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水平 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要始终坚持以农为本、促进增收,坚持多方融合、相互促进,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坚持规范管理、强化服务,坚持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坚持保护环境、持续发展。到2020年,要实现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接待人次和营业收入不断提升;布局优化、类型丰富、功能完善、特色明显的格局基本形成;社会效益明显提高,从事休闲农业的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发展质量明显提高,服务水平较大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让广大城乡居民养眼、养胃、养肺、养心、养脑,为城乡居民提供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高品质休闲旅游体验。 第一,围绕优化布局,着力在丰富类型和融合集聚上实现重大提升。重点要在适宜地区布局,充分发挥各地区文化特色优势,促进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特别是以传承农耕文化为核心,兼顾度假体验,建设具有科普、教育、示范以及传统农耕文化展示功能的休闲农园和美丽田园,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防止同质化发展、平面化竞争。 第二,围绕丰富内涵,着力在文化传承和创意设计上实现重大提升。注重农村文化资源挖掘,强化休闲农业经营场所的创意设计,推进农业与文化、科技、生态、旅游的融合,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升休闲农业的文化软实力和持续竞争力。按照“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的思路,加大对农业文化遗产价值的发掘,推动遗产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强农村文化遗迹和传统村落、传统民居的保护,发展具有文化内涵的休闲乡村,加快乡土民俗文化的推广、保护和延续。 第三,围绕增收脱贫,着力在产业升级和利益共享上实现重大提升。发展一批农家乐、小超市、小型采摘园等特色旅游到村到户项目,引导建立农民参与和利益共享机制,探索农民自组织、自激励、自就业的创业模式,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成为精准扶贫的有效形式,成为大众创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业的重要渠道。 第四,围绕提档升级,着力在人员素质和设施改善上实现重大提升。加大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充实一批规划设计、文化创意策划和市场营销人才,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传统民居保护修缮,鼓励发展特色民宿,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第五,围绕有序发展,着力在规范管理和生态保护上实现重大提升。加大标准的制定和宣贯力度,促进休闲农业规范有序发展;树立开发与保护并举的理念,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 第六,围绕品牌培育,着力在典型示范和氛围营造上实现重大提升。继续开展中国最美休闲乡村推介、中国美丽田园推介、全国休闲农业星级评定、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示范等品牌培育工程,开展休闲农业特色村、星级户、精品线路等创建与推介活动,着力培育一批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知名品牌和各具特色的地方品牌。 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根源,农耕文化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农耕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形成了一大批文化遗产,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前不久,农业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部门印发的《关于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大力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通知》(农加发〔2015〕5号)确立了“农业为基础、农村为载体、农民为主体”的理念,提出了用地、财税、金融和公共服务四个方面的扶持政策。在用地政策上,支持农民发展农家乐,鼓励利用村内集体建设用地、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利用“四荒地”等发展休闲农业;在财税政策上,将中央有关乡村建设资金适当向休闲农业集聚区倾斜,鼓励加大对休闲农业创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在融资政策上,鼓励担保机构加大对休闲农业的服务力度,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允许利用扶贫小额贴息贷款、以旅游资源、扶贫资金等入股方式发展休闲农业;在公共服务政策上,增强线上线下营销能力,加快构建网络营销等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提升行业信息化水平。前不久,在国庆长假来临之际,为方便城乡居民品味农耕文化、乐享田园生活、体验休闲劳作、感知民俗风情,农业部向社会推介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和景点,包括全国260个中国最美休闲乡村、62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00条休闲农业精品线路、165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示范企业(园区),以供城乡居民休闲出行。总的目的就是要让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变身为创客,成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主力军,成为中华五千年农耕文化的传承者,成为有尊严、有保障的劳动者,成为有规范、有品牌的经营者,让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成果惠及亿万农民。 休闲农业功能论文:国外农业休闲功能及对中国农业的启示 休闲观光农业,又称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农村旅游等,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中国台湾学者采用的定义为:休闲农业是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国民休闲、增进国民对农业及农村之体验为目的之农业经营。 1. 国外及我国台湾农业休闲功能的实现现状与趋势 观光休闲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农业功能表现,它以田园景观和自然资源为依托,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成为一个具有特色的农业产业形态。世界各国普遍非常重视农业休闲功能的发挥,也都非常强调农业景观的建设。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休闲农业在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形成了产业规模。目前,在世界各国形成了传统休闲农业、都市型休闲农业、科技型休闲农业、奇异型休闲农业等多种休闲农业经营模式,还可拿自己收获的农产品参加各种展评活动。欧盟为鼓励农民建设农业景观,对农民提供高达50%的经济补偿。法国农村的葡萄园和酿酒作坊很多都是对外开放的,游客不仅可以参观和参与酿制葡萄酒的全过程,而且可以在作坊里品尝,在作坊里亲自酿酒并将酿好的酒带走,享受与城市商店里买酒不一样的自然乐趣。这些葡萄园和酿酒作坊的旅游收入往往高出他们的葡萄和葡萄酒的收入。中国台湾省自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陆续将果园、农场于农闲或假日开放,社会大众参与,观光果园在台湾出现。经过单一果园、多类农园、主题式农园和整合式农园四个阶段的发展,目前拥有1000多家休闲农园,已成为一种新兴的农业发展形态。 2.国外农业休闲功能实现的历史演进 2.1萌芽阶段 这一阶段既没有明确的休闲农业概念,也没有专门的休闲农业区,它只是作为旅游业的一个观光项目,主要是城市居民到农村去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作,接待地没有特殊的服务设施、建筑以及辅助娱乐设施。游客在农民家中食宿,或在农民的土地上搭起帐篷野营。这一阶段也没有专门的管理行为,农民只收取客人少量的食宿费。 2.2观光阶段 休闲农业的真正发展是在20世纪中后期。观光不再是对大田景色的观看,而是出现了具有以观光为职能的观光农园,观光内容日益丰富,如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花、草、林、木、果、家禽、家畜等皆可入园。农园内的活动以观光为主,并结合购、食、游、住等多种方式经营。这时休闲农业项目主要以观光农牧场和人造公园为主。例如,日本岩水县小岩井农场,开辟了40公顷观光农园,以富有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吸引游客参观游览。又如美国费城白兰地山谷中的“长木花园”、俄亥俄州辛辛那提的瓜果塑造人物形象等。在日本,观光农园在不同的季节对市民开放。农园内的内容也很丰富,菜、果、花、树等样样都有。不同的农园风格也不同,有精雕细刻型的,也有粗放自然型的。在观光农园开放期间,市民只要买上一张门票,就可以自由地在农园里观光,看看碧绿生青的蔬菜,闻闻芳香四溢的鲜花,采摘品尝鲜嫩的水果,尽情地享受大自然赐予人类的恩惠。临走时,还可得到一袋自己采摘的新鲜农产品。如果到法国农庄旅游的话,游客们还可以目睹葡萄酒制造过程,别有一番乐趣。 2.3度假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旅游需求的转变,观光农园也相应地改变了其单纯观光的性质,观光农园中建有大量可供娱乐、度假的设施,扩展了观光功能,加强了游客的参与性。如日本新漓县大和盯的旅游者每天和当地农民一起下田劳动,享受“插秧割稻”旅游之乐,青森县牧场组织旅游者去草场放牧、牛棚挤奶、果园摘果等。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已有1800万美国人前往观光农场度假,各个农场除提供游客自采新鲜瓜果蔬菜的项目外,还推出不少特色项目周。在韩国,观光农园一般是几户农民联合搞的一种比较简朴的,集住宿、劳动和文体于一体的休闲设施。城里人来到这里,小住一两日乃至几日,既可以轻松地观赏乡村的山水野景,享受大自然的宁静,也可参加农民的一些生产活动,如收获瓜果和蔬菜等,从中体会劳动和收获的喜悦。这种休闲方式越来越受到城里人的欢迎,城里人下乡,给经济条件还有待改善的农民带来了十分可观的财富。 2.4租赁阶段 租赁是一个刚出现不久的新型经营方式。租赁即是农场主将一个大农园划分为若干个小块,分块出租给个人、家庭或团体,平时由农场主负责雇人照顾农园,假日则交给承租者享用。这种经营方式,既满足了旅游者亲身体验农趣的需求,也增加了经营者的盈利。在法国,这种形式比较流行。法国是一个旅游大国,为了继续开发旅游资源,法国积极发展绿色旅游。绿色旅游也就是指游客到农村或者森林等绿意盎然的地方去度假,到农庄去品尝新鲜的农产品。法国居民素有以种植蔬菜为业余活动的习惯,许多城市居民把种菜当作一种嗜好,农民们也投其所好,开始根据城里人的不同兴趣不断开发新的服务项目。有的农园建立家庭旅馆,推出农庄旅游;有的建起了供人们观赏和供青少年学习的植物园;有的专门向拿退休金的老人出租土地和农具,使他们有机会在安闲的田园生活中修身养性。 3.国外农业休闲功能的主要经验 各国在休闲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也总结出了一些规律性的经验,并反过来以此促进农业休闲功能的实现。这些经验主要包括:控制城市蔓延、保护农用地、制定相关政策以及提高农户的参与度是其保护的关键。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基础,发展休闲农业必须要保护乡村的生物多样性,高强度农业只能在农业生产区的核心地带发展,耕作边缘区应保持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农户的参与在农业休闲功能的实现中有特殊的重要性,因为只有他们的参与,所有的政策与法规才能得以实现。 4.中国休闲观光农业的区域发展现状 中国台湾的休闲农业相对起步较早,也积累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20世纪70年代就建立了台湾苗栗县三角湖农业休闲中心。目前,随着中国内地城市旅游与城市游憩的发展,北京、上海、珠海等一些经济相对发达城市已在这一领域做了有益的尝试。在一些大城市的郊区,逐渐开辟以为城市居民提供农业游憩与农业休闲功能为主的“农家乐”等农业主题游憩园。 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休闲观光农业的起步较早,发展也比较迅速。以上海为例,随着市民出游能力的加强和休闲意识的普及,上海近年来城市休闲农业得到迅速发展。在双休日到郊区看一看现代化农业生产设施,尝一尝新鲜的无公害蔬菜、水果,感受一下清新的田园风光已成为一种时尚。中国都市郊区休闲观光农业正在试图走出一条发展集现代设施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农家文化为一体的城市休闲农业产品的道路。这种尝试目前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5.国外休闲功能做法对中国的启示 5.1注重农业地域特色的发挥 农业中不同农作物具有不同的最适宜生产和生态区域。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各地社会、经济、自然情况差别很大,区域特点更为明显,应充分注意发挥地区比较优势,优化农业区域布局。西部地区应坚定不移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计划、分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还湖,下大力气恢复自然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和节水旱作农业。中部地区和粮棉主产区要继续发挥农业提供基本食物的功能,根据不同的生产条件,形成各有特色的产业带。东部沿海地区和经济相对发达的其他地区,要吸取日本的经验和教训,防止出现二、三产业发达而农业萎缩的局面,充分发挥社会、经济的区域优势,努力发展高科技、外向型农业和休闲旅游、体验农业、都市农业,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5.2加强农业特色资源的保护 农业传统文化和休闲功能包涵农、林、牧、副、渔及其经营内容,有粗犷、有精细,涉及自然环境、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等多种知识。这两大功能的实现要在有依托的情况下逐步发展,避免一窝蜂,强调特色化,要注意所在地域的文化,同时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 5.3要加强与旅游部门的合作,促进农业与旅游的结合 农业部门和园区经营者应积极与旅游部门联系,开展旅游合作,建立农业旅游网络体系。例如,“台湾农委会”主要负责休闲农业发展规划,投资建设工作,而旅游部门主要负责组织旅行社及游客前往休闲农场观光旅游,以扩大客源市场。
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论文:关于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 摘要: 成人教育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但是教学模式缺乏成人特色。教育者需要端正思想,明确成人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程序和策略,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 关键词: 成人高等教育 教学模式 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八章“继续教育”阐述:“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特别是成人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新继续教育观念,加大投入力度,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鼓励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相关组织开展继续教育,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如今,普通高校的成人高等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普通高等院校必须审时度势,抓住机遇,主动推进改革,积极促进发展,不断扩大成人教育的规模。 目前,各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学历教育,普遍对成人教育的研究和探索力度不够,缺乏成熟的成人教育教学管理经验。尤其是成人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忽视了对已有教学模式的创新,没有顺应成人学员职业发展的要求,教学理念与学员的职业发展心理不吻合,教学目标与学员的职业发展需求出现偏差,教学策略与学员的职业发展阶段不对称,因此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培养质量也产生了不利影响。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成人学生,其心理、生理、阅历、角色等完全不同于普通学生,加上其学时少,且以自学为主、面授为辅,如何通过教学模式改革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彰显“成人特色”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也是响应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高成人教育质量的关键。 一、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分析 目前,在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中,运用较为广泛和普遍的教学模式是“集中式学习”、“分布式学习”和“校企双元制”三种[1]。在成人高等教育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历程中,这三种模式分别在各自的诞生和盛行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表现出了各自的优势,但也暴露出一些不足。 (一)集中式学习。集中式学习是一种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此种教学模式使教师的主导作用易于发挥,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的进程;有利于教学管理,使教学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有利于内容需要演示、分解、剖析和感触的自然学科的学习;有利于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充分体现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它在成人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弊端是十分明显的:无法解决成人学生参加学习时存在的工作与学习的矛盾、家庭与学习的矛盾和分散居住与集中学习的矛盾;忽视了成人学生不同于其他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主性和独特性;过于强调标准化、同步化、模式化,对成人学生知识的扩展产生不利影响。要真正保证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对单一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二)分布式学习。分布式学习所强调的是资源的非集中化,是为学习者提供灵活的、突破时空限制的教育。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教学内容得到有效的数字化保存和远距离传递,学生可以不必像以往那样,全体集中到一个地点,由教师面对面地传授知识。论坛、电子邮件或qq群可以支持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甚至与专家进行交流、讨论与合作,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开展各种讨论。 此模式在成人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优势明显,它解决了成人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工作与学习、家庭与学习、分散居住与集中学习的诸多矛盾;丰富了学习资源,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加宽广;教与学的方式更加灵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得到了增强;对于学生的发现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其不足之处是,由于学生的自觉性、学习能力不同等因素,若完全进行分布式学习,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有差异,学习进度也会不同,当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过大时,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易发挥,增加了教学管理的负担。需教师面对面讲解才能理解的实验内容不宜采用此模式。学生长时间单独生活和学习,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面对面交流和互动缺失,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没有比学赶帮的精神,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进步[2]。 (三)校企双元制。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在学校里接受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双元结合完成教育任务。学校与企业分工协作,以企业为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实践为主。这样,既能够使学生具备毕业后立即上岗的能力,又通过学校教育使之基本素质得到提高,从而具备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基础。 此模式促进了专业课教学模式的改革,促进了学生技能的提高;加强了学校与社 会和企业的联系,克服了办学的盲目性;加快了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水平都有所提高;改革了课程结构,丰富了教学内容,使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但是,应用面略显狭窄,仅对部分专业有效;真正意义的校企双元制教学模式较少见,往往流于形式;主要是合作模型与运行机制问题、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关系问题、学员考核与评价问题等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二、创新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 成人高等教育学员往往有着非常现实的求学目的,即获得成人高等教育的文凭,以此作为自我职业生涯发展的基石和砝码;而且有着更加务实的求学态度,即全方位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并对某一专业学科有所专攻。但是,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却未能跟进这一发展形势,既未能走出“赚钱工具”的狭隘误区,又无法超越“学历补偿”、“知识补课”的原始视域,以新的教育观念引导自身的改革与发展。这种状况的后果是直接导致其功能性缺失,不仅制约其发展,而且有被边缘化的危险。 (一)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成人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才兼备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要实现这个培养目标,关键是要制定一个以较高层次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培养方案,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确定学以致用的教学内容,以及与学员的职业发展,从业岗位密切相关的实践教学环节。因此,必须彻底改变过多地沿袭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学历+技能”的学科课程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成人教育学员分为脱产生、业余生和函授生,教学模式也应针对学员类别设计多元化教学模式。教学目标应当有所不同,脱产生“系统地掌握知识、方法和技能,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业余生“较系统掌握知识要点,具备从事专业岗位的知识结构与知识适用能力”,函授生“了解一定的理论知识要点与基本具备进一步的提高能力,基本具备知识要点使用能力”;其教学内容基本一致,“基础理论+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其教学方法与手段有所侧重:函授生和业余生以网络教学为主、课堂教学为辅,脱产生则相反。 (二)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在实践中的思考。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需要以成人学员的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来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创造一种超越时空限制的弹性学习机制。确立多元化的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必须体现成人特点,并以成人的生活、需要与问题为中心,突出能力培养与多种教学范式综合运用的教学活动与形式。 首先,提倡跨时空的分布式教学模式。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工学矛盾突出,文化基础差异较大,这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增加了困难。而以网络为基础的教学手段则有效地解决了以上问题,一方面,网络教育不受时空限制,从而为成教学生提供了跨时空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网络教育作为一种教学补充,有利于基础较差者进行知识补充。因此,多元教学模式必须具备“虚拟学习环境与学习社区”功能。 其次,校企合作是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要教学模式。为了满足学员学习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职业发展需求,找到学习和工作之间的平衡点,并提高成教学员的实践动手能力,有必要引入校企合作的双元制教学模式。应该充分利用学员及其所在单位这一宝贵资源,让学员和社会各界充分参与到教学计划制定和课程设置中来,使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学校和企业必须以合同或协议的形式建立有效的联动机制,明确双方责任与义务,从而确保合作的有效性和规范性。必须建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网络交流平台及信息员联络制度和信息制度,畅通对外宣传和信息沟通渠道。最好由学校成人教育主管部门和企业负责人组成项目管理组,共同研究制定培养计划、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校企双方紧密合作,及时掌握教学情况,有力地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再次,合理安排集中式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采用适合于成人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做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和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的学习能力。大胆地继承和发展课堂教学法,特别是综合实验法、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发现法、演练法、问题法、案例法等基本教学方法,对优化教学过程具有巨大的潜力。这些课堂教学法能够克服封闭式、注入式、僵硬的教学法之弊端。 最后,确立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突出学员的能力培养。成人学员的特点决定了教学模式应当采用分布式模式和校企双元模式为主,集中式模式为辅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转变教育观念,成人学生来自于生产一线,具有较强实践工作经验,但理论知识相对较缺乏,因此需要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深化,强化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培养专业技术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来适应市场变化的新形势,进而找到较满意的工作。因此,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必须体现以成人需要为中心的“突出能力培养”的目标。 成人高等教育还需要在实践中改革创新,拓宽运作思路,主动走出校门,将成人高等教育真正办成面向社会的开放式教育,为社会各界、企事业单位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实践证明,成人高等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多方“共赢”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成人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非常有效的一种模式,随着科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它必将拥有一个美好的前景。 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论文:对于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有关问题的思考 摘要:在近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继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是教育整体发展。目前成人高等教育价值取向偏差、师资队伍力量薄弱和教学模式滞后等影响教学质量,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改革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发展新思路:创新教育理念,改革陈旧的教学方法,广泛应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探讨适应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加强教学质量监控,构建高质量、有特色的成人高等教育体系。 关键词:成人教育 教学质量 对策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出现的成人高等教育为我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迈向学习型社会提供了必要条件,但由于受到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制约,再加上社会观念及市场发展规律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在发展中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必须正视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谋求新的发展路径,更好地促进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加强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成人高等教育体系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实现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本文分析了影响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一、影响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 1.1办学理念不明确 成人高校片面追求办学规模,盲目扩大招生,把学校继续教育办学作为创收的途径,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几乎达到报考即可录取。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入学门槛不断降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较低,给教学及教学组织带来严重的困难,同时影响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的办学信誉。成教学生绝大部分是已经在岗的从业人员,读是为晋升职称提高学历所迫,有些学校投其所好,盲目开设专业,成人教育成了“学历教育”,“文凭教育”。 1.2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首先成人高等教育缺乏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普教、成教教师一个样,中职、大专、本科教师也没有区别,教师没有明显的“成人”特色。其次教师担任角色多,工作量大,教学任务繁重,没有更多的精力来进行教学研究。再次许多成人教师都是外聘教师,教师之间的水平参差不齐,更换频繁,来去匆匆,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不能对教学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 1.3教学形式过于单一 成人高校忽视成教学生年龄大小不一、文化基础参差不齐的特点采用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模式。教师将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直接移到成人高等教育课堂上,以讲为主,过于注重知识的单向传输,较少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知识的过程,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从而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能力培养。 1.4远程教育不够成熟 现代远程教育大大扩展了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选择,正在成为我国继续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许多成人高校教育都在努力试行远程教育教学,在建设网络教学资源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大多数教学实施并不完善、不成熟,教学质量得不到应有的提高。1、从事现代远程教育的网络教师队伍还不成熟。没有一支合格的、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并能将现代教育技术结合到教学中的远程教育教师队伍。2、网络教育平台和资源建设还不成熟。教学有效资源不足与资源制作滞后,真正适合学生的、有针对性的资源很少。带宽传输速率不高,对实时授课、实时答疑等现代远程教学要求在技术上暂时还不能满足。3、课件制作的标准规范和评价测量体系还不成熟。教学质量监控尚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 1.5教学评估体制不健全 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推进和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评估中一系列问题也随之暴露。目前,评估中较强的政府行为及评估主体的单一化,评估所坚持的原则和标准也只能体现政府的愿望,难以保证评估的科学性、专业性。成人高等教育评估仍以普通本科教育一贯采用的学历与职称等为标准,模仿普通本科评估,还没有专门针对成人高等教育中非学历教育培训和现代远程教育的评估指标,脱离了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方案设计滞后,时代性不强等。评估作用难以运用,评估作用局限于鉴定与评比,而忽视了评估的导向、调控、激励、诊断、服务等,导致评估流于形式。 二、提高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对策 2.1学校要明确办学目的和指导思想 成有高等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人才、建设学习型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成人教育的办学目的是让受教育者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质,特别是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摆脱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以学历教育为目标导向的办学目的,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着眼未来、放眼世界,推动成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2.2学生要明确学习目的和端正学习态度 当今社会发展过程是知识不断更新换代的过程,知识量递增速度愈来愈快,知识的陈旧周期愈来愈短,如果没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去面对激烈竞争的社会,徒有虚名是无立足之地的。 成人高等教育的学习目的不仅是获得文凭、提高学历,更重要的是不断提高市场意识,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和前瞻性,着眼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提高专业技能或掌握热点行业应用技术,以提升自身职业竞争力。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探究等。 2.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总理7月13日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中指出:“能否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我国教育发展中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成人教育教师管理机制需要完善,首先要组织了一支具有成人特色的独立的教师队伍,形成了以学院专职教师为主体,社会兼职教师为补充,同时吸收一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加入到教学队伍中来的相对稳定的专职师资队伍,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形成一支素质较高、熟悉成教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趋势的具有可持续性严谨务实的师资队伍。 2.4改进教学方法,发展好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成人学员对学习多存独到见解,有探讨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针对成人学生的特点,教师应加强对成人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学特点的探索与研究,改变平时所采用的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教学方法特别要注意成教学员的接受能力,精心组织教材,斟酌语言,把握重点,提纲挈领,针对成人学生的工学矛盾突出,到课率下降严重的现象,应努力发展好现在远程教学手段,打破完全以传统面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做好远程教育,拓展远程空间,提高远程教育的效果:①硬件环境建设,学校应加大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资力度,有计划地配备计算机以及推进学校设施的智能化;②软件资源建设,开发优秀的教学课件;③人力资源建设,建设一支现代化的教师队伍。 2.5健全教学评估机制 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评估法规无论在指标体系上还是在评估形式上,都无法满足各个学校的需要,应根据高等教育评估的国际趋势及我国现状,以引导和促进高校发展为基本出发点,进一步修改和完善评估的规定和条款。为了提高和保证成人高等教育评估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各学校应根据自身发展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自己的评估方案和指标体系。应进行广泛深人的调研、全面系统的论证,建立一套科学、全面、可行性强的纲领性、权威性评估方案及其指标体系,通过多方面收集信息,力求评估结论全面、公正、准确。评估机制应该有较充分的双向交流和反馈余地,被评估者通过动态评估,调整自身的办学行为,获得持续的质量改进和发展空间,真正达到评估的目的。逐步形成学校操作、中立机构评估的长效机制。 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论文:谈新背景条件下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 摘要:文化既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又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民生幸福的关键内容;既直接贡献于经济增长。在大力推动文化建设背景条件下,如何加快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已经成为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文化大发展与成人高等教育的关系入手,分析改革的内容,讨论成人高等教育改革举措。 关键词:文化发展 成人高等教育 关系影响改革举措 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文化的繁荣昌盛。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文化既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又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民生幸福的关键内容;既直接贡献于经济增长,又对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 一、文化大发展与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关系 1、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奠定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二十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文化建设的战略构想,体现了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文化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发展是硬道理,文化繁荣发展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直管来看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奠定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 2、文化体制改革释放文化凝聚力和生产力 文化体制改革深化将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并进一步成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成人教育应该自觉成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应该从自身做起,加强自身思想理论学习和文化学习,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和领悟,提升自身的修养和文化鉴别能力,弘扬先进文化,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3、人才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保证 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需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 二、成人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内容 只有永远保持创新的精神,才能谱写新时代民族文化的新篇章,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活力,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当然,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我们也面临许多问题与挑战。 1、围绕核心价值体系实践有所创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四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从而在指导思想、理想信念、精神动力、行为规范方面形成了相互联系、有机配合的系统 2、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 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明确提出,文化建设要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建设主流价值文化。近年来许多模范人物的事迹确实感动中国,可歌可泣。但是主流价值边缘化,道德底线下滑,社会公信力下降,也令人触目惊心、痛心疾首。值得好好反思。在谈到中国模式时,大家都注意到腐败与分配不公是严峻的挑战,其实对中国发展模式构成挑战的还有价值观的混乱和公信力的下降,对此我们必须高度警觉,决不能掉以轻心。 3、科技、教育和文化的融合机制 科技和文化的融合机制还有待理顺。文化创意离不开科技创新。北京地区集中了300多家科研院所,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资源优势突出,但有多少科研成果转化成了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品呢? 4、精神文化需求多元化 国家发展更注重科学、全面和均衡发展,更注重以人为本,文化走出国门的愿望变得强烈,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走向多元,文化权利意识、文化共享意识不断增强,这为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文化体制改革注入新的内容。 三、成人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举措 1、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改革创新的重要条件 文化建设既指向思想、价值等精神层面,也指作为社会事业和市场产业的繁荣发展。确立人在文化中的主体地位,释放人的文化创造力,由此带来人的精神文化世界的极大丰富,这为世界发达国家经验和我国改革发展实践所证明。 2、理顺文化与教育发展的关系 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文化的繁荣昌盛。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文化既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又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民生幸福的关键内容;既直接贡献于经济增长,又对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 3、人才培养结构的改革创新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和精神家园,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失去了民族文化传统,就如同浮萍,没有了根,就如同人,失去了灵魂,就如同流浪者,失去了家园。从文化创新发展的角度来看, 人才结构、人才知识结构都应该有明显突破,要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其中尤其重要的职业道德、人文知识、艺术修养应该全面提升。 文化建设、成人高等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价值等精神层面,即指作为社会事业和市场产业的繁荣发展,要确立人在文化、教育中的主体地位,释放人的智慧和创造力,由此带来人的精神文化世界的极大丰富,这为世界发达国家经验和我国改革发展实践所证明。 成人教育改革的目的是学生的和谐幸福,成人教育改革的瓶颈其实就是文凭这张薄纸,如果站的高一点来看,捅破这张薄纸,教育改革就会有很大收获——教育会很和谐,社会也会很和谐。 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论文:成人高等教育学分制学业规划预警方案探索 摘要:文章认为学业规划预警方案是完善成人学分制学业规划的重要环节。从成人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结合学分制下学业规划的理论,探讨成人学分制学业规划预警方案的建立构想,以提升成人学生学业规划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 学分制 学业规划 预警方案 预警系统 高等教育提倡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其基本目标,因此,成人高等教育学分制管理模式同样应构建出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相匹配的管理体系。学业规划对于帮助成人学生在学分制管理模式下实现自我管理、发挥个性、促进自我发展具有战略性的作用。根据学分制管理的特点,笔者将成人学生的在校学业生涯分为三个阶段即:学业规划预备阶段、学业规划实施阶段、学业规划预警阶段,并对学业规划预警阶段展开探讨。 一、成人教育的学业规划及其预警机制建立的必要性 1.学业规划的意义及实施 学业规划应该是由作为个体的成人学生与作为组织的办学机构相结合,在对学生学业阶段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归纳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并结合个人工作、生活特点及其职业倾向,确定学生最佳的学习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成人学生刚刚入学的第一个学期,由于大多数学生对学分制管理制度感到陌生,对如何规划自己的学习进度还不知所措。如果马上就让学生自由选课学习,必定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在这个阶段主要由学校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安排,如安排公共基础课程,让学生能够有一个适应过程。并且在这个阶段学校需要通过各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学分制管理制度的教育,逐步地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本专业的教学计划及专业学习方向,为学生今后进行合理的学业规划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生入学第二个学期到标准学习年限的这段时间是学生学业规划的重要实施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可以自由选课,可以根据本专业的教学计划、学习方向、本人的工作特点及能力要求、个人的兴趣爱好来安排学习进度。简单的学业规划就是完全按照本专业的教学计划进度来进行选课学习,这种方法的好处就是简单,不需要花时间进行学业规划;但是这种方法有个缺点,就是体现不出学分制管理的优越性,难以发挥自主选课的优势。所以教学计划的进程安排只是一个参考,学生需要根据教学计划以及个人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自己的修读计划,以达到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顺利完成学业的目的。 2.学业规划预警机制为结合成人学生的学习特点而设计 在实践中,一旦学生对学习的自我安排失当,很容易会对其学业产生负面的消极影响甚至危及学业进度,导致最终难以完成学业,所以学业规划预警机制应结合成人学生的学习特点而设计。 首先,成人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强,且目标较为具体和明确。成人学生学习动力不单为了学历,更重要的是为了满足对知识的渴求。我们对广东工业大学的在校成人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来自基层的员工占70.54%,还有属“其他”的占11.5%;对于学习的目的,单纯为文凭的占24.34%,为了拓展社交的占1.58%,“其他”占4.9%,为了拓宽知识面,深造专业方面的占69.18%。从以上的调查分析,不难看出成人学生参加学习的目的是多样化的,他们需要的是文凭与知识并重。 第二,成人学生工学矛盾突出。成人学生大多数是在职人员,工作、学习、家庭生活之间不可避免存在矛盾,学习时间得不到充分保障,负担比较重,学分制自主选课与弹性学制则为学生创造了便利条件,对因工作不能按时到课的学生,可以通过选课、选时间来安排自己的学习,有效地缓解这一矛盾。但当某些学生延误了某些课程的学习时,就需要启动预警系统保证后续课程的学习。 第三,成人学生年龄、基础差异大。成人学生生源分化较大,有工作经验丰富的在职人员,他们社会阅历比较丰富,年纪也普遍偏大,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比较强,学习专业课程理解比较快,但一些记忆性的基础课程学习起来比较吃力。也有不少来自大专、中专、职中或技校的应届或往届毕业生,参加工作时间较短,社会阅历浅,年龄普遍较小,比较容易接受新知识。虽然采取学分制教学管理,学生可以依据自身知识基础、课程难易的差别,安排课程的修读,但还是有学生因基础薄弱导致课程通过率低,丧失了信心,导致最终难以完成学业。 3.预警方案的提出是完善成人学分制学业规划的重要环节 学分制管理一个最突出的优点在于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时间情况合理安排时间选课修读学分,只要在要求的年限内修满学分就可以申请毕业,这无疑是灵活、自由、具有人性化的教学制度。但是在学分制教学管理过程中,这种灵活的优点也存在着缺陷。由于选课自由度高,有的时候会令到有部分学生不知所措。在学生学业规划的第二个实施阶段,往往大部分同学已经能够顺利修完学业,而那些没有很好正确规划自己学习时间的学生,由于没有修完学业,无论是在学习上和心理上都承受着比第一个阶段更多的压力,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导致学生学习没有方向,缺乏自信。随着修读学业时间的延长,往往会出现到了毕业最高年限还不能修满学分顺利毕业的情况。因此在适当的时候给学生以恰当的指引,将能帮助学生在选修学分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对学生在心理上给予帮助,增强学生修完学业的信心。所以预警方案的提出是完善成人学分制学业规划的重要环节。 二、学业规划预警对象的确定 建立学业规划预警机制之前,首先要先确定预警对象,针对不同的预警对象实施不同的预警措施。通常把预警对象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校方课程的因素导致出现选不上课的学生。实施学分制,如专业停招或选课人数达不到开班要求而导致课程停开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甚至由于学校教学资源紧张而无法保证必修课程每学期全部开出的现象也会存在。涉及到以上课程因素的学生,校方应及时将其纳入预警对象,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补救措施,以免学生因课程原因延误毕业。 另一类是由于个人的因素导致临近毕业年限还无法完成学业的学生。表现为:第一,由于学习动机不明确,学生缺乏自律精神,无法激起强烈的求知欲,缺少恒定的学习动力。此类学生通常表现为上课缺勤率高,上课不认真,考试心存侥幸心理,课程通过率低;第二,纵使学生学习动机明确,但由于学生基础薄弱导致课程通过率低,丧失了继续完成学业的信心。例如一些来自基层的成人学生,虽有长期的专业实践经验,但由于年龄偏大,对一些需要强记性的科目,如英语、数学等公共基础感到吃力,公共课通过率不高;第三,学生中断学业时间过长,通常有两个学期以上没有选课记录。中断学业的原因通常以下有几方面:一是学生身体状况不适于上学, 例如怀孕、伤病等原因。二是由于参军服役无法继续完成学业。三是由于工学矛盾导致的经济以及学习时间保障方面的困难,如工作地点改变,失业等。 三、学业规划预警方案的建立构想 根据预警对象的性质,成人高等教育学分制学业规划应采取如下预警措施: 1.要教育成人学生形成学业规划的思想与理念 传统上一般成人学生一进校门,一切皆由校方安排。但是,我校实施的是完全学分制的管理模式,其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应具有能够自主安排自己在校学习进程的能力。如果一个懂得进行学业规划的学生能参与学校的教学管理,使自己能接受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成人高等教育,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就体现出学分制的特点。为此,我校通过开设《学分制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程,向学生传达学分制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学分制实施赋予的权利,并教会学生作好学业规划的方法。 2.从规章制度上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预警机制 在课程建设方面,招生专业的延续性是学分制课程资源稳定的前提保障。成人高等教育实施学分制,首先要求各专业的必修课程要尽可能保持稳定,处理好课程建设的周期性变化和保持课程稳定之间的矛盾,对断开的必修课程要及时公布处理意见,如用某些相近的课程进行替换;其次,对于课程名称相似的课程,如果课程内容相似的,应统一课程名称与学分;如果课程内容不同,则名称一定要有明显区别。这样的课程整合非常关键,可避免学生在选课时产生歧义。在学籍与教学管理规定方面,应对身体状况不适于上学的学生采取缓考或停学等处理办法;对参军服役者应予以延长相应学习年限,要制定有关缓交学费的规定以帮助那些经济困难的学生。 3.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学生学业规划指导队伍 学校应当成立学业规划的机构,工作内容不仅仅包括原有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更重要的是要承担起学业规划的管理和指导工作。尤其对于那些缺乏自律性以及基础薄弱的学生要给予及时的关注,了解他们的困难,帮助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队伍的建设可以通过如下途径来完成:一是整合学校现有教育资源,以原有的班主任作为基础,通过有针对性的专门培训或进修的方式,培养专业学业指导队伍;二是通过兼职、聘请等多种形式吸引校内外的学业规划专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不定期地开展活动,给学生提供咨询和辅导。这样,逐步建立起一支以专业导师为骨干力量,专兼结合、素质较高,且相对稳定的学生学业规划指导队伍。 4.建立学生学业预警系统需采用信息化手段 标准学习年限和各专业的最低毕业学分是设定预警线的依据。例如:广东工业大学专科起点本科学生的学习年限为2-5年,标准学习年限为3年,最低毕业学分为85学分,如果学生在标准学习年限3年内尚未获得最低毕业学分为85学分的50%以上,系统就要自动将该生归入学业预警阶段,然后以网站信息、短信、电话通知等方式提醒。这个阶段是教学管理工作者帮助和引导学生重新规划学业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需要通过先进的现代化计算机技术,对大量的数据进行统计,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学业完成情况给予分析,汇总出该成人学生在学业规划预警阶段若干份可行性修读计划,并在之后每个学期由专业导师进行追踪了解,遇到没有按照原定的学习进度进行的情况,则还需要继续针对该生最新的学业完成情况监督其实施或重新规划。学业规划的预警阶段,需要办学机构主动地查找出没有在标准学习年限内完成学业的学生,了解他们没有按时完成学业的原因,帮助这些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业规划不足之处,帮助他们重新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业规划方案。 总而言之,成人学分制学业规划预警方案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它涉及理念设计层面和操作规程层面的诸多因素,办学主体应把此项工作作为学校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以提升成人学生学业规划和学业预警系统方面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它的意义不仅能使成人学生学习规划,更重要的是掌握了一种规划的理念,运用于工作与生活中,受益无穷。 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论文:浅析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 各国将人力资源作为竞争的焦点, 这是对人才数量与数量的竞争, 更是对人才培养与开发的竞争, 而成人高等教育作为人力资源开发与优化的重要途径, 如今已被各国所重视。我国当前成人教育主要通过成人高等教育机构实现的, 而随着社会发展, 深化成人高等教育模式改革, 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 已经成为成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为了贯彻落实“巩固、深化、提高、发展” 的方针, 加快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改革与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提升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本文提出了作者的几点思考, 如有不足之处, 请给予斧正。 关键词:知识经济社会 人力资源 成人高等教育 教育模式改革 教学质量 1.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特点与指导思想 成人永远是社会的主体和中坚力量, 他们决定着社会的发展与文明程度。人类知识不断更新, 许多在职的成人为了更新自己的知识与技能, 提升自己的职业技术水平,增强社会竞争力, 因此选择了继续教育这条路。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的高等教育有所区别, 是在一定教学思想和力量指导下建立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纲领, 将思想与理论结合起来, 重视培养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导向的、柔性的现代化人才。在日常的课程模式需要多样化, 在构建教学体系的时候要杜绝学科本位的影响, 而是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2.成人教育教学现状调查与问题 自从改革以来, 我国成人教育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 为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 成人教育逐渐突显出了一些问题。 首先, 在通过对部分学生调查中发现, 40%的人接受成人教育仅仅是为了获得文凭, 以获得更好的岗位与待遇。文凭可以作为职业中的通行证, 是证明个人学历的资本。单位对员工的要求逐渐提高, 许多学历较低的人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选择了成人教育。因此, 他们的动机以获得文凭为主, 使得学生在学校中考勤不佳, 教师上课积极性较低, 让课堂死气沉沉, 师生都有着懈怠的情绪。 其次, 教师队伍素质较低, 稳定性较差。教师是教育的主体, 是学校能否发展的重要基础。然而, 由于部分普通高校对于成人教育不够重视, 普遍采用兼职教师, 使得教学任务不能够按时完成, 而且容易造成师资队伍的不稳定性。部分普通高校为了能够招纳更多生源, 把一些专业能力较差的教师也让其任教, 使得教学内容敷衍, 无法与岗位的需要应用型人才相适应。这些因素使得师资队伍成为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 第三, 课程设置与教学编写较为滞后。成人教育是为了培养高素质人才, 为岗位输送高技能的人员, 而当前的成人教育课程设置中却与岗位需求相悖。在调查中, 有一半以上的人认为学校的课程设置不合理, 一般表现出课程老花, 枯燥, 缺少灵活性的特点。 3.成人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3.1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我国市场的不断发展, 我国部分高等院校并没有根据社会发展而转变对成人教育的管理理念。因此, 人才培养结构与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极不协调, 无法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 出现了“毕业人数多, 适应性人数少”的状况。当前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重中之重。各大高校可以结合市场需求与地区特点, 自行设置相应层次的成人高等教育方向,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并结合实际, 将学生的职业与岗位技能培训等内容作为教学的重点, 促进形成成人高等教育的特色。高校还可以汲取国外经验, 积极推行“双证书” 制度, 在培养出学生职业职能的同时, 让学生在学校通过相应的职业资格考试, 使学生毕业时能拿到“文凭” 和“职业资格证书”, 这样才能让学习者更适应市场的需求。 3.2 优化成人教育的师资队伍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 诸多高校中教师却难以与教育需求相匹配。因此, 高校应当把优化师资队伍作为工作重点之一。学校要把握住老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根据成人教育的自身特点来招纳教师, 要求教师具有一些特质。成人教育中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在职员工, 教师需要尽可能地将课程与岗位实际相联系。比如在理论课上可以让在职教师讲解, 实践课程可以请一些外面的专业人士进行更新专业思想, 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实践经验, 培养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录用教师的时候, 对于有自己教学见解的老师要优先考虑。 3.3 课程安排上体现培养人才的需要 由于成人教育的特殊性, 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更需要注重社会需求与岗位实践, 因此在课时安排上实践与教学理论课至少要求1:1 的比例。院校作为一个教育机构, 需要根据社会的整体需求进行人才的培养, 学习可以将实践与职业引导相结合纳入到日常的教学内容中, 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将专业技能得到强化与牢固。 结语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成人高等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 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实用型人才。通过多种方式传授知识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出学生的多元化素质, 适应市场的需求。通过不断地教学改革, 遵循教育规律, 实现加快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改革发展步伐, 提高成人高等教育质量。 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论文:研究高校在成人高等教育市场的产品策略 摘要: 成人高等教育市场在普通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逐渐凸显其在高校持续发展路径上的重要意义。本文拟从成人高等教育市场产品策略研究背景的意义入手,通过界定成人高等教育相关概念,运用stp理论和4ps理论,剖析高校在成人高等教育市场上的产品策略现状,并试图探求高校在成人高等教育市场的产品策略。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 市场 产品策略 1研究背景和意义 从2008年开始,全国高考人数持续下降。在生源危机下,高校招生的校际、省际竞争愈演愈烈,其中,重点本科院校面临的是生源质量的竞争,而部分一般本科院校、独立学院、民办高校、高职院校以及具备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资格的成人高校等面临的是更为严酷的生源数量的竞争。因此,中国高校如何在有效抓好普通高等教育生源竞争的同时,如何充分有效地整合、利用学校资源,另辟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对高校意义重大。成人高等教育社会发展需求,以及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一定程度的相似性特征为中国高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如何更好的制定成人高等教育产品策略,突出特色,树立品牌,从而吸引生源,是摆在许多高校面前的紧迫课题。 2成人高等教育市场现有产品策略现状 2.1产品定位不准确,人才培养特色缺失。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成人高等教育未进一步突出产品特色,打造自身人才培养特色与优势。一方面,对全国人才市场需求方向缺乏超前把握,难以及时统筹规划和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和层次。另一方面,在专业设置、课程设计等方面多为普通高等教育的简单翻版,未有效构建独具特色的,并且与市场人才需求相接轨,且相对成熟的人才培养结构体系。 2.2课程体系设置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首先,课程内容陈旧,滞后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许多使用了几十年的“陈旧”的内容。其次,过度重视理论,轻实践环节。在专业教学计划,高度重视各种理论课程,忽视实践课程比例。再次,重必修课程,轻选修课程和技能训练。根据现行的课程,处于主导地位的必修课程,一般在70~85%或90%,个别专业甚至更高,并且选修课程内部结构也很不合理,这种情况影响了学生全面发展。 3成人高等教育市场产品策略选择 3.1准确产品定位,突出办学特色。准确的市场定位和鲜明的办学特色的培育是一个充满着艰难和复杂的不断探索、总结提高的过程。首先,在产品定位指导思想上。必须明确将市场经济理念融入到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突出了人才培养多样化和人才培养个性化特征,现成鲜明的市场特色,走出恶性竞争的红海,探寻办学特色鲜明的蓝海。其次,应当进行充分的市场细分。主要目标市场应该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现实的目标市场,是高考落榜考生、社会大学学历以下且有继续深造学习欲望的人员;另外一部分是潜在的目标市场,就是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专在校生,这类目标市场具有继续深造的强烈愿望,可以探索通过和所在学校联合办学的模式达成合作。再次,正确的市场定位,突出特色。根据消费者特点、市场需求、用人单位要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进行准确定位。 3.2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个性化教育。首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调整办学的理念,从学生的就业及今后职业需求出发,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学习能力、应变能力、职业发展能力等。其次,进行个性化教育。成人高等教育是满足学生成才愿望并为其今后的职业选择和职业成就做出重要影响的教育活动。人的个性化特点,要求我们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个人的成才选择。要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育方针,为学生的个人选择和个人成长成才创造一个宽松、开放、积极向上的环境。 3.3完善学科课程体系建设。我们必须首先提高了学科课程的市场竞争力。面对着庞大的函授、脱产、业余、夜大类型的人才培养体系,成人高等教育必须进行严谨的深思与精思“设计什么样的竞争,怎样设计竞争力,为什么设计竞争力“等问题。通过综合化的进行课程设置、开展课程设置的选修化、加大实践性课程建设等措施完善学科课程建设体系。 3.4扩大校企合作,采用订单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是大中专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其初衷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另一方面,深化订单培养模式,开设订单式培养班。学生入学即与公司签订《推荐就业协议》,按照企业的 订单要求进行培养,企业参与教学全过程,毕业生由公司推荐就业。培养模式为:校企合作,充分利用行业优势,推行“学历+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应用型”为主旨,以职业岗位为参照,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5加大品牌建设力度,树立品牌。采用科学的建设模式,扩大成人高等教育机构的知名度,打造名牌效应。积极通过人际传播、平面传播、电子传播等传播媒介加强该校成人高等教育品牌宣传。首先,加强与政府主管部门和相关政治的沟通和协调,提高学院的权威性和说服力,增强学院的影响力和导向性。其次,学院内部要加强品牌质量管理,树立品牌形象。再次,运用平面传播媒介包括报纸、杂志、图书、招生简章等介绍办学历史、办学特色和优势。最后,通过如电子媒体,如电视,网络和信息台,向广大公众快速传播形象的、迅速的信息,从而能够更加广泛和深刻地影响广大受众。 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论文:关于成人高等教育考试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论文摘要:考试作弊使成人高等教育产生了严重的质量危机。加强成人高等教育考试管理,实行考教分离,优化成人高等教育考试的社会环境,应用高科技手段,建立成人高等教育学员诚信档案是防范和应对成人高等教育考试作弊的有效措施与手段,是确保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论文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考试;教育质量 进入2l世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更加依赖干知识和人力素质,而知识的获取和人力素质的持续提高,则有赖于提供充分的教育机会。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客观现实条件的限制,我国的教育资源严重不足,仅依靠单纯的正规教育根本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素质的需要,于是,国家鼓励大力发展成人高等教育。作为成人高等教育重要基地的高等学校,如何认清形势,找出成人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当前成人高等教育中存在的质量严重下降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探索,是成人高等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当前成人高等教育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实施成人教育,是实现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的有效措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各方面的建设人才,有效缓解了由于“”而导致的人才断层给国家发展带来的突出矛盾,并且成人高等教育以其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人才的对口实用且质量比较可靠受到了社会的认可与尊重。 成人高等教育恢复之初,学员通过学习,文化层次和工作能力得到了明显地提高,但近几年成人高等教育的毕业生质量从整体看明显下降。应该说导致质量滑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成人高等教育自身存在下列不足所致:一是重规模、轻管理。某些成人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一味强调规模的扩大,学员数量的扩张。不顾自身办学条件和师资设备状况,盲目扩大招生,内部管理跟不上,教学质量难保证。还有一些按照国家规定不能举办国民教育的系统、部门、院校,依然在系统、部门内甚至在全社会开办成人学历教育;一些省、区地方教育部门未经国家教委批准,擅自举办学历教育,颁发在本省、区内承认学历的毕业文凭,还有一些办学单位钻政策空子,利用关系,凭借不正之风搞“特批班”,无计划招生,或搞无质量保证的“联合办学”等。二是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部分院校不从大局出发,站在本位主义立场上,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不注意培养规格和质量。自考中“教考合一”、“主考机关与院校联合办学”、“助学、命题、判卷一条龙服务”,函授、夜大、职大入学资格审查不严格,走过场,唯恐过于严格赶走了生源,断了财源。三是重过关、轻学习。这主要表现在学员身上,由于劳动人事制度的局限,部分参加成人高等教育者指导思想不明确,急功近利,成人高考、期末考试、自学考试舞弊现象愈演愈烈,替考者有之,抄袭、传卷者有之,甚至极少数学生干脆就抱着“两瓶酒、两条烟、不用学习也过关”的态度来对待专业学习。加之部分院校和管理部门措施不力,管理不严,使这些考生有可乘之机,严重影响了成人高等教育的质量和信誉。如果任由目前存在的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下降问题发展下去,将有可能危机演变成整个成教事业的危机。撇开其他因素不说,造成这场成人高等教育质量危机的直接原因就是成人高等教育的考试作弊现象的普遍存在。 成人高等教育从施教方式到学员等诸多方面都有着同全日制教育很大的不同。成人高等教育学员的身份比较复杂,他们不可能象全日制的大学生那样全天候地在普通高校课堂里学习,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参加面授或辅导,其余全靠自学;成人高等教育教师多为办学单位临时聘请,难以有充足的时间与精力同学保持经常的联系,给学生解惑答疑;非全日制的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时问往往较少,教师讲授辅导的内容也只能仅仅是课程的重点,学生获得的知识无法象全日制学生那样具有系统性、完整性。成人高等教育主要靠学生自主、自觉地学习,来完成学习任务等等。因此,要达到成人高等教育的目的,只有通过严格的考试来督促学生的学习,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才能确保其教育质量。考试是迄今为止检测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最方便、最有效的手段。但是由于社会诚信的缺失,功利主义思潮盛行,有关成人高等教育考试管理措施不力或不到位,导致目前成人高等教育考试作弊泛滥成灾,作弊手段越来越高明,方式方法越来越多,作弊范围越来越大,作弊人数越来越多,几乎到了无考不作弊,无人不作弊的地步。要保证成人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先要保证考试的真实性和严肃性,这就得从严治考,杜绝作弊。 二、解决成人高等教育考试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要真正做到从严治考,确保成人高等教育的质量,使成人高等教育持续稳定地为社会主义经济服务。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要统一思想,加强成人高等教育考试管理的责任感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宣传教育,使成人高等教育的主办者、成人高等教育的受教育者与其在思想上、认识上达成一致。实施和接受成人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在于提高公民素质,培养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弥补全日制高等教育资源的不足。不能急功近利,过分追求规模和经济效益,或仅仅求得一张文凭,而不充实发展自我。增强主办者和受教育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教者认真教、学者认真学的合力,努力提高教育质量,而不是想方设法应付考试,以求蒙混过关,为从严治考创造良好的人本基础。 (二)要实行考教分离,确保考试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考试是检测教育质量最直接而有效的手段,如果不严肃施行,或用之不当,就会失去它的应有价值。鉴于目前成人高等教育存在的质量严重下降的危机的状况,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将成人高等教育的管理权限进行适度集中,加大调控的力度,特别是自考形式应适度收回一些办学单位部分科目考试的命题权,主干课程实行全省甚至全国统考,杜绝一些不负责任的办学单位有意降低考试难度,让学生轻松过关,最终导致毕业生质量不合格。坚决实行考教分离,考试管理部门对考试命题、考试组织实施进行集中管理,建立质量检测系统和成人教育试题库,以保证难度、信度和效度的稳定性,减少人为因素(如试卷泄密、命题教师考前辅导点题)的负面影响。 (三)要精心组织实施考试,加强监考人员的管理 为防止办学单位与考生共同作弊,监考人员从非成人教育机构的中挑选素质较高、责任心强且认真负责的教师来担任,其具体操作方式可以借鉴、仿照全国普通高考的模式,一个考室的监考老师经常变换,以防止考生与监考老师长时间接触而认识,导致监考老师放松纪律要求甚至协同考生作弊。 (四)要利用高科技手段,提高防止考试作弊的能力 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为考生考试作弊提供了物质技术的支持。如考生利用摄像手机能在几秒钟内将试题外传,考场外的同伙利用电脑与手机对接,获得所需要的试题信息,场外同伙通过手机——语音或短信的形式将答案发送给考生,考生利用无线耳麦接收语音答案,查看短信获取文字答案,这种作弊手段隐蔽性强,很难被发觉。为防止和对付利用高科技手段作弊,必须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屏蔽器,使通讯信号屏蔽,使一切电子通信工具暂时失灵;使用专门对付手机作弊的“电子狗”,就可以轻松地侦察出谁在考场使用手机作弊。使用电子监控录象设备,能够很容易地提取考生偷看、夹带、换卷、传递纸条等作弊的证据,既可以实事求是地对作弊考生进行适当的处分,又能对考生的作弊动机形成威慑,使之不敢轻举妄动,放肆作弊。 (五)要严肃考试纪律,加大对作弊行为的处分力度 考生考试作弊,其目的是为了在不用功的前提下使考试及格过关。如果考试作弊被抓,免受处罚或处罚不重,就会大大的降低作弊的风险,减少作弊的成本,这就无异于鼓励考生考试作弊。要确保成人教育教学质量,必须严肃考试纪律,对考试作弊者要严惩不贷,使作弊者为作弊被抓付出沉重代价,得不偿失。因此,一定要严格执行教育部2003年颁发的关于惩处考试作弊的“十八号令”,对作弊考生视其作弊的严重程度,给予考试成绩记零分不予正常补考,或取消当次考试的资格,或开除学籍;同时,净化考场外的环境,防止内外配合作弊。对协同考生作弊相关人员追究相应的责任,对放任考生作弊、或为考生作弊提供条件的成人高等教育主办单位也给予严厉处罚,或取消考点资格,或暂停招生资格及至吊销办学执照、永久取消办学资格,并同时给予经济处罚。这样,使各个方面都不愿意也不敢以高成本、高代价来作弊。 (六)要以人为本,优化社会诚信教育 考试前要求考生签订诚信考试保证书。考生一经作出不作弊、诚信考试的承诺,就会在内心深处将这种承诺进行内化,成为自己道德约束的一部分,用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动;考生一旦失信违诺,就会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受到良心道德的谴责,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作弊的行为,保证考试成绩的真实性。成人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与社会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应建立联系与合作关系,对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建立诚信档案。考试作弊毕竟不是体面光彩的行为,是一种不诚信的表现;参加成人高等教育考试的都是成年人,都可以也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成人高等教育考生考试作弊一旦被抓,不仅当时要受到严厉的处罚,而且还要将其行为记入人事档案,在他的诚信记录里留下不光彩的一页。 防治考试作弊是一项事关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乃至成人高等教育价值和生命的系统工程,意义重大,任务艰巨,需要社会、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成人高等教育主办单位以及成人高等教育学员各个方面共同努力,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论文:试论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与保障措施 论文摘要:成人教育与其它教育一样,面临着如何有效提高质量的问题。加强课堂教学环节的检查与督导、强化自学环节的管理和考核、实施教考分离制度、严把毕业论文质量、重视学术文化熏陶,是保证和提高成人教育质量的有效措施。只有这样,才能跨越成人教育面临的困境,为构建学习化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论文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过程管理;教育质量;保障措施 回顾成人教育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只是数量和规模上的外向型发展,真正内涵意义上的深层次、高水平的良性运转的局面还没有形成,质量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目前,对于一所地方性高校来讲,怎么合理利用资源,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已经成为当前成人教育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影响成人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 影响成人教育教学质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外乎内因和外因两个重要因素,学员自身的素质是内因,外因则是教师对学员的辅导过程。有学者研究分析指出:生源市场竞争激烈是导致生源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办学指导思想不够端正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学校自身建设和管理机制不完善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下降的根本原因。从学员、学校和教育环境等角度看,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对此问题进行认真分析。 从生源质量来看,成人教育在经历了几年招生高峰的辉煌期后,随着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成人教育报考人数呈下降趋势,录取分数线也一再降低,而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多数还是沿袭以往的方式方法,重理论而轻实践应用,脱离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因此教学效果不佳。生源素质的下降给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带来相当大的困难。由于培养模式陈旧、管理手段滞后等,使得教学质量普遍下降。 从学员的学习过程来看,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工学矛盾也越来越突出,面授的出勤率越来越低,许多学员的自学几乎成为空白。成人教育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在职员工,他们除了要应付繁重的工作及家务,还要挤出时间上课、学习、完成作业、参加考试,在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挤压下,经常会顾此而失彼,在学习时往往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从学习动机上看,越来越多的人是因为求职、提工资对学历的要求而被迫参加学习,由于工作、生活的压力,混文凭的思想较严重,不注重学习的过程,只图考试能蒙混过关,所以平时上课心不在焉,考试临时抱佛脚。 从学校方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来看,虽然学校也意识到成人教育要不断创新,各校也采取了一些改革的措施,比如对一些不合时宜的专业做了调整,探讨考试改革,乃至在办学过程中的实践与理论问题等等。但比起快速变化的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来讲,成人教育的教育改革仍很滞后。由于质量问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致使成人教育声誉下降。 此外,成人教育的质量问题还受到一系列非教育本身的因素的影响,致使学校在努力提高质量的过程中产生较大的阻力。“一些高校不惜以牺牲教育的尊严和教育的质量为代价,甚至搞虚假宣传”。目前的成人教育缺乏一个良好的有序的办学环境,主要表现就是生源的恶性竞争。在普通高等教育连续几年扩大招生后,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生源市场面临着萎缩和竞争加剧的态势。于是各院校都纷纷使出了自己的“绝招”、“怪招”,特别是一些学校甚至是知名大学的办学点,完全把质量抛在脑后,以各种手段笼络甚至是诱骗考生。比如,一些学校雇用社会人员“拉人”入学,公开承诺降分录取、保证考试人人及格、可以少参加或者不参加面授等,一些办学点在面授过程中,不顾条件就地办学、大量压缩面授课时、甚至不同专业并班教学等情况也常常出现。有的学校甚至把办学规范的学校当作恐吓考生的武器,攻击那些学校管理太严、面授时间太长、考试太难等。 很显然,这些问题的存在给规范办学的学校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你要保证面授课时,学生就抱怨时间太长加剧工学矛盾;你要加强考试管理,人家就说你的毕业证太难拿;你要要求自学,他就说增加了他的负担……于是,哪里的管理松散,哪里的考试简单就成为考生选择的目标。这就必然造成规范办学者被动、违纪违规者逍遥的局面。 二、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探索与尝试 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永恒的主题。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是要强化教育教学过程管理的质量控制。对高等教育教学服务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不仅可以提高过程质量,而且可以不断改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尽管面临着重重压力和不利的竞争环境,但我们还是应该采取一切可以利用的措施,切实巩固和保证基本的教学质量。 (一)加强课堂教学环节的检查与督导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是教学管理工作中最基本的管理活动。成人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针对成人教育面授时间短,教育对象原有的知识基础、知识结构、接受能力参差不齐的特点,这就要求担任函授课程教学的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广泛的知识面、扎实的理论功底,能够充分了解所授课程,将所有内容高度浓缩,在短期内传授给学生。教学是个互动过程,必须有教与学双方的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所以,我们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函授生的特点,在教学方法上不断改进,采用启发式教学,增强双向交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单向传授知识的教学观,确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习观。为保证教学质量,学校高度重视对面授期间的教学检查,一是聘请了学校督导组的专家和有关成人教育的领导直接进课堂听课,检查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进度及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及时听取学员的意见和要求,并向任课教师及时反馈,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二是由成教管理人员或班主任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到课情况,坚持每日点名制度,确保出勤率。 (二)严把毕业论文写作和答辩关 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是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实践内容和函授生实际工作结合起来的有效途径。针对学员对毕业设计(毕业论文)不重视、消极对待的态度,我们安排了一年的时间进行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的研究和写作,严格从开题报告到写作提纲、研究方法与步骤、调查统计与分析等各个环节加以把关,同时为学生提供资料上的便利、实验方面的条件,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如我校开办成人教育以来,我们就一直坚持本、专科学生毕业论文的答辩制度,凡是答辩不合格的,一律不发毕业证书。 (三)强化自学环节的管理和考核 自学是否到位是成人教育质量能否得到保证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我们把教师对函授生的自学情况检查当作必须的教学环节纳入对教师和学员的考核。教师除按规定给学员上导读课外,必须提供自学指导并布置足够数量的练习,使学生每周都有一定的学习任务。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后,学员在面授前必须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针对自学的测试,并且按20%的比例计入学员的成绩。这个措施,保证了学员在自学过程中,主动与教师沟通,并不断丰富着“函授”的内涵。许多学员还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如发e—mail,获得教师的辅导,大大提高自学质量。 (四)建立试卷库,实施“准教考分离”制度 考试是督促学生全面、系统地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的关键措施,是将所学知识系统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保证试卷的质量,防止教师讲什么考什么的倾向,我们建立了“试卷库”,规定每门课程必须保证留存5套试题供选择,每次考试后都必须进行及时的补充。对于公共课程和需要补考的专业课程,则直接由成教管理部门组织教学和考试,以避免个别教师经不住学员的纠缠而降低要求。这项“准教考分离”制度的实施,为创建良好的学风和教风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五)重视学术熏陶,提升文化内涵 一般认为,成人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和强化。可是,我们知道,成人教育与普通全日制教育的重大区别就在于成人学员对大学文化的感知是不够的。因此,我们要求各院系要像实施普通教育那样重视成人教育的学术熏陶,规定各院系每年暑期面授期间必须开出一定数量的学术讲座,特别是针对我们的学员大部分是教师的实际,以贴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为重点。这样,使成人教育的学员同样能够感受高等教育的学术气氛,享受高等教育学术研究的成果。 当然,提高成人教育质量的问题还必须反思成人教育本身存在的诸多问题,其核心是新的质量观的确立,其关键是课程结构体系的改革。必须承认,符合社会时代特征的成人教育必须满足社会和个体的需求,只有社会需求的满意度和个体需求的满意度有机统一,整合协调,才是高质量的成人教育。只要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适应社会和个体的一定需求,就应该说达到了成人教育的质量标准。因此,要调整成人教育结构。以保证人力资源结构适应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并以社会需求为尺度,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培养社会需求的各种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发展应用性教育,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这是深化成人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长期以来,成人高等教育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将其看成是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在课程设置上也因循普通高校的体系,忽视成人的学习特点和规律,不适应成人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直接制约着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改革与创新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论文:关于对提高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探讨 论文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质量;探讨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质量问题益显突出,制约了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健康发展。文章从培养规格、教学计划、教学方式、师资队伍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提高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质量的建议。 教育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优质的教育质量是高等学校得以持续发展的命脉。随着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质量问题日显突出,制约了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健康发展,必须高度重视。 目前,我国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仍主要依靠普通高等学校,其管理人员和教师的观念深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响,没有深入研究和探索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规律,在办学过程中,基本上是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经验和方法,没有考虑成人教育的特殊性,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同程度地脱离实际,这是影响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此,只有强调成人教育的特殊性,更新固有的观念,改革现行的不切实际的教育方法,才能提高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质量。 一、准确定位,确定符合成人特点的培养规格 确定培养规格是高等教育的首要问题,它对制订教学计划、选择教学方式、选用教材等有着决定作用。只有准确定位,确定符合成人特点的培养规格,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实际需求的人才。 高等教育的培养规格包括基础研究型、应用研究型、技术型和职业型四种。普通高等教育侧重培养学术水平较高的研究、教学及规划、决策、工程、设计等人才,培养规格属于基础研究型和应用研究型。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主要面向企业,培养在基层第一线从事与生产过程(或流通、服务等)直接有关的技术工作的人才,包括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业务人员及部分智能型操作人员,所以培养规格应该是技术型和职业型。 目前,很多学校在确定培养规格时,没有深入研究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特点,而是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将培养规格定为基础研究型或应用研究型,这种定位必然使后面的教育行为(制订教学计划、选择教学方式、选用教材等)发生偏差,不能做到因材施教,这是影响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提高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质量,必须首先解决这个问题。 二、结合社会实际需要,制订符合成人教育的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决定教学内容,它是实现培养目标和组织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很多学校为了体现办学水平,在制订教学计划时,没有充分考虑它的培养对象主要是生产服务第一线的在职人员,基础较弱,存在着工学矛盾等因素,过分强调学科的理论性、系统性、完整性,忽视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实用型课程偏少,重形式、轻效果,以计算机专业为例,教学计划中一般都把线性代数、离散数学、操作系统等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作为主要课程,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表面上看,知识的理论性很强,实际上,学生难以掌握,只好在教学过程中降低标准,以保证一定的毕业率。结果是基础理论没学好,专业技能没学到,很多学生毕业时,连一个简单的管理信息系统都不会设计,这样的学生既没有达到研究型的、应用型的标准,也没有达到技术型和职业型的标准,只是得到一纸文凭,根本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因此,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体现成人教育的特色,强调主要以应用为目的,教会学生如何综合运用所学的科学原理及技术去分析、判断、解决现场的各种技术问题,本着学用结合、按需施教和注重实效的原则,处理好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的关系、传授知识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不同的行业对同一专业的培养要求也是有区别的,主要体现在专业课上。因此,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积极广泛征求企业的有关人员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调整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要有针对性和灵活性。比如计算机专业,在课程设置上,除了要有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微机接口等专业基础课外,还应重点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一门数据库及其开发语言,特别要加强上机实践环节,使学生毕业时,起码能够独立地完成一个简单的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调试,这不但对他们的工作具有实际应用价值,也为他们今后学习其他数据库及开发语言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顺应时展。改革教学方式 长期以来,我国成人教育的教学方式没有大的改变,仍然主要采用集中讲解的模式。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学习形式及教学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合当今成人教育的需求。由于成人学生都是在职学习,工作、家庭都要兼顾,工作的压力和单位严格的考勤制度使工学矛盾十分突出,传统的集中讲解方式使学员在时间上、空间上和经济上都受到很大限制,对学习有很大的影响。inter网的普及为网络教学提供了充分发挥的平台。它的优越性体现在没有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员们随时都可以上网学习,既经济又方便,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工学矛盾,网络教学可以使学员与教师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的交流变得易如反掌。 通过电子邮件,学生能够很容易地从教师那里获得个另的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和帮助。通过网上聊天室,身处异地的学员们可以轻松地跨越时空走到一起,共同交流学习经验和体会,共同探讨解决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成人教育的自主学习环节非常重要,忽视了这个环节,就难以达到培养的目标。网络教学方式可以为学员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支持服务。网络是信息社会最为有效的信息获取工具,开展网络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网络教学方式是今后成人教育发展的趋势。因此应该积极发展网络教学手段,加强教学资源的建设,逐步用网络教学方式取代传统的集中讲解方式。随着网络教学的开展,学校应逐步形成依托校园网络的数字化校园环境,包括教学资源、教学管理系统,电子校园(包括课件、网上答疑、作业提交、网上聊天室等系统以及数字图书馆等)等等。网络教学资源更新迅速,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这将有利于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和教学质量提高。要通过网络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由从被动地到主动地学,从生搬硬套、死记硬背地学到带着任务决实际问题地学习,从按部就班地学习到自定步调定目标地学习,这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获取信息力的培养。 四、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同时,教材又是学学习的主要材料,是他们获取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主要源泉。因此,加强教材建设是提高成人教学质的重要手段。应从自学者认识的角度出发去选择内容和编写教材,适合成人的特点,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要详尽透彻,明白易懂,内容要更加充实、完整、系统层次结构要更加清晰合理,难点分散,重点突出,从而使教材的内容易于为学员所接受,便于学员自学。 五、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也是提高成人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在高等学校里从事成人教育的教师都是主要从事普通高等教育的,如果简单地用给全制在校大学生授课的方法和经验来教授成人学生,则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成人教育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应了解成人教育的特点,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使学员能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从而激发学员继续学习的欲望。通过聘任来自一线的优秀管理人员、技术或业务骨干,聘请有关专家组成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可以大大提高继续教育的实用性,保证应对市场经济需要及专业设置的灵活性。网络教育的开展,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角色也要进行转变,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知识讲授者变成信息组织、编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不是“讲坛上的圣人”,而是学生的亲密朋友、“指路人”。教师还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跟踪科技发展的新动态,及时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另外,学校还应面向社会,聘请企业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担任专业课兼职教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所传授的知识是紧密结合实际的。 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论文:浅议成人高等教育考试模式创新探索 【论文关键词】 成人高等教育 考试模式 创新 探索 【论文摘 要】 考试运行模式直接影响着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当前我国成人教育的考试存在诸多弊端,科学的成人教育考试评价体系应具备以人为本、能力评价本位、以考促学的特点,改革创新成人教育考试运行机制,创新考试模式,建立一个科学的考试评价体系,保障成人教育的培养质量,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成人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中是不可或缺的。然而,现阶段我国成人教育发展遇到了瓶颈,学历教育面临严重的生源和质量危机,非学历教育也同样遭遇信任危机,办学困难重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到2020年,努力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对我国成人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希望和要求,成人高等教育必须抓住机遇,摈弃自身存在的问题,提高教育质量,促进自身向内涵发展。 考试作为成人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起着很强的导向作用,直接关系到成人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因此,采取什么样的考试模式,如何公正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合理评价其能力水平,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 一、国外先进的教学考试模式及我国现行考试模式的弊端 国外发达国家成人教育考核模式较为成熟,出现越来越丰富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美国的诺尔斯自我指导教学评估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成人教育模式、英国的btec(business technology education council)。 美国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渗透,学分互认。成人高等教育重视能力考核,倡导考试真实性评价,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反应或提交的作品来衡量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强调职业技能认证。[1][2] 德国实行“双元制”成人教育模式,具有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认证和考核鉴定体系,教考分离,由各成人职业教育学校和企业培训机构实施教育培训,由各行业协会的考试委员会实施考试,考试分理论知识考试和操作技能考试二部分,分开执行。[3] 英国btec模式建立以课业为依据的评估体系,重点考核学生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两方面。专业能力是指学生在完成教师交给的课业和其他任务时,掌握、运用和创新专业知识的能力。为保证考核的准确性,要求教师对每次课业和每次课内外活动都要给出明确的等级评判标准。并且要求标准内容十分清晰,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通用能力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完成课业和社会调研等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自我管理、与人沟通合作、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运算和应用现代科技手段、设计和创新等的能力。其课程及证书在全球100多个国家中都得到承认。[4] 可见,发达国家的成人教育都特别重视学员平时课业的实施完成情况,重视理论和实践技能结合,各行各业加强对成人教育课程的考核认证。着眼国内传统的成人教育考试,体制建设不健全,功能发挥不完整,模式趋于“普教化”,形式较单一,存在许多弊端: 1、考试内容设置“重知识,轻能力” 考试形式以笔试为主,以实践形式考核较少;考试内容以学科理论知识考核为主,对应用知识的能力考核较少,题型设计上,客观题比例较大,尤其如选择题等加大比例,主观题较少,标准答案试题多,不定答案的分析试题少。 2、学生应试心理突出,“重分数、轻学习” 考核评价以最后的卷面成绩为准,这种“一卷定乾坤”的考试模式,往往是应试能力强的学生得到高分数,实践应用能力强的学生反而考试不理想,缺乏对平时学习成绩考核,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到课率差,考前突击、考试作弊、死记硬背重点及范题现象普遍。 3、对考试缺乏质量监督和保证机制,缺乏行业资格认证 部分成人高校过分追求经济效益,怕生源受影响,对考试中存在的不良考风、考纪“睁一眼闭一眼”,采取“宽进宽出”,各行各业与成人教育的考核没有对接,成人教育的考核缺乏有效的质量监督和管理。 4、考试透明度不够、缺乏考后的分析和消化 课程考试结束就等于划上句号,缺乏对考试过程中反应出的问题进行反馈和分析。对于考生,考试结束后一般很难回忆起所有的题目,也不知道阅卷是否有误,自己答题错在哪里,正确的答案又是什么,不清楚哪些知识面没掌握。对于教师,完成阅卷、登分就意味着教学结束,缺乏考试分析,通过考试折射出来的教学和命题环节存在的问题也就未能及时总结和发现,对下一轮的教学和命题起不到任何指导作用。 现阶段成人教育考试模式的诸多弊端导致成人教育培养质量下降,造成了不好的社会影响,降低了社会对成人教育的认可度,阻碍了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学习借鉴发达国家成人教育考试制度,改革创新我国成人教育考试模式是教育教学改革不可忽视的关键性环节。 二、科学的成人教育考试评价体系应体现以下特点 1、以人为本 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对象许多是边工作边学习的成人,存在工作忙、区域分布广、个体差异大等特点,因此考试模式要考虑学员工学矛盾和地域跨度等问题,针对不同的群体,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考试内容设置上要适合他们的学习需要,偏重理解与分析,避免死记硬背。针对成人教育学员学习生涯中接受教育的程度各有不同,建构的考试评价体系需与终身教育体系相适应,建立激励机制,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2、能力评价本位 成人教育学生参加成人教育目的是补充理论知识,提高实践应用技能。因此,要把对知识的应用、对技能的培养作为成人高等教育的重点,这也决定了考核评价要以能力为本位,侧重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考核内容不应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也不应仅仅局限在教科书上讲述的基本理论知识,而是能真正反映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 3、以考促学 “学”是主体,考试是教学的一部分,是为教学服务的,而不是终结,不管是学生、教师、教学管理者都要形成这种意识。考试的目的:一方面,督促学生全方位学习,通过考试发现“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查漏补缺,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是通过考试衡量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促进教师及时发现在教学方面的遗漏,提高教学质量。归根结底,考试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习,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改革成人教育考试运行机制、创新考试模式的建议措施 1、健全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以资格认证为标准考核成人教育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成人教育对象普遍具有双重身份,其一是受教育的学生,其二是在岗、转岗或即将上岗的职业者,世界上多数发达国家成人教育考试均实行严格的考试和资格认证制度,这与其职业性相对应,同时也是保证成人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然而,我国的成人教育考试鲜有与资格认证挂钩。一方面,认证体系尚未健全,发展不成熟,各行业、各个行政部门自行发证,不乏存在部门垄断和不正当竞争,部分职业资格认证的考核管理不规范、透明度不高、鉴定内容陈旧、范围过于狭窄等现象,这些因素都降低了认证的质量和社会认可度;另一方面,各个成人高等教育学校在这方面的工作未能广泛开展起来。建立各行业的职业认证机构,统一职业资格标准和鉴定模式,并将职业技能鉴定和课程学分打通,对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可申请免修相关专业核心课程。以资格认证为标准考核成人教育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逐步建立“准出”机制,从而保证成人教育培养质量。 2、实现各类成人教育与自学考试、普通高校、职业教育有机对接,学分互认互通,引入免修考试 将各类成人教育与自学考试、普通高校、职业教育有机对接,互通互认,是现代开放式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发展需要,也是 “以人为本”教育原则的切实表现。 成人教育对象受教育的程度和经历各有不同,基于发展需求接受再教育的比重越来越大,对于不同学校、相近学科专业之间重复设置的课程,开展学分互认,不但节约了教育资源,同时为学生节省了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然而,受制于国内政策缺位、封闭办学思路等问题的限制,各类教育间的学分互认尚未能开展起来。各个学校应积极推广和实施学分互认互通,同时要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学分互认在要制订严格、细致的可执行规则,并且要办理完备的手续,防止滥用和变相降低要求。针对国内教育水平、教育质量不一的状况,学校可以引入免修考试,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考核,考核通过,承认学分。 3、加强管理,完善制度建设,建立质量监督保障体系,确保考试公平、公正体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 成人教育教学管理部门要本着公平、公正地测试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为考试目的,加强管理,完善考试管理制度,一个学校的考风考纪如何取决于教学管理部门的决心和态度。 一方面,做好命题管理工作,实施教考分离。调整考试内容和考试题型,减少记忆类的考核,降低客观题的比重,加大综合分析和理解应用类题型的比分,综合类命题不能过于笼统,细化知识点,以便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改革传统的考试命题方式,结合教学大纲,以培养目标为依据,由多名老师分别命题,然后按照一定规则进行组卷,建立试题库,随机抽取试题进行考核。 另一方面,学校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组织对教师的实习培训,重视对实验室和设备的建设,加大成人教育实践环节的投入。只有教师自身实践教学水平和实践操作指导能力的提高,才能转化为学生的实践能力水平的提高。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引导教师注重学生的能力测试。 4、改革创新考试方法,开展多元化、多层次的考试方式 成人教育形式多样,如函授、业余、脱产、远程、自考助学、职业教育培训等等,教育对象各有不同,且各成人学校教学条件不一,可创新灵活便捷的考试方式,但所有的考试模式要易于操作,同时以保证质量为前提,坚持质量不放松。 突出成人高等教育“应用为本”的特点,考核重点由对课程理论的识记向知识应用倾斜,对理论知识的考核向实践技能的考核倾斜。改变单一、标准化的考试模式,特别对一些专业技能课程,开展理论考核和实践技能考核相结合,采用多样的考试方式,如笔试、口试相结合;开卷、闭卷和一页开卷相结合;过程式考试和期末考试相结合;大、中、小型平时作业和卷面考试相结合等。成绩可以是多项成绩复合后的综合成绩,也可以根据考核过程整体表现给出一段评语,这对以后学生求职很有参考价值。 团队的合作创新在工作中是很普遍的,在学习中进行团队实践、设计开发也很有必要,不仅解决了开展的实践或设计受规模局限的问题,而且能培养学生具备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成人高等教育普遍缺乏实践、实训基地,学校可与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社区合作,多渠道创建社会实践基地,学生分别在企业和学校接受教育,由学校组织理论考试,企业组织技能考试,联合完成应用能力培养考核。 5、建立多种考试反馈机制 提高考试透明度,考试后及时公布试题和答案,考生据此可以知道自己考试的大致结果;更重要的是可以发现和弥补平时忽略和未掌握的知识,可根据需要在考试结束之后安排答疑解惑或讲解试题,根据成人教育学生善于群聚交流、乐于助人的特点,可开展考前、考后学习交流讨论,考后在自愿的情况下请成绩较好的学生给大家分析讲解试题,开展互相讨论,让学生掌握平时忽视的知识盲点,加深理解,巩固知识,起到“以考促学”的目的。 另外,可进行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由考生评价出题水平的高低,如是否能反映考生真实水平、是否出题过偏过难、出题范围是否合适、题目本身是否存在缺陷等,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命题老师作为参考,考生参与评价试题促进了命题水平的提高。对学生在考试中反映出来的情况,例如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一些不易掌握的难点或容易混淆的疑点等等,老师要及时进行总结和反思,有利于下一轮的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加强,从而起到“以考促教”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