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论文:计算机网络系统在制碱工业中的应用 【摘 要】目前,一些大型化工企业,生产过程采用计算机控制,实现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但是往往忽视了企业的自动化管理。本文所介绍的个人计算机网络管理(PCNM)系统,既可以方便地与过程控制计算机相互交换信息,又可以同企业内部原有的计算机网络连接,形成计算机一体化的生产系统,实现了工厂的计算机控制与信息管理一体化。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 工业过程控制 网络系统 一、概述 纯碱是基本化学工业中产量最大的产品,是用途十分广泛的工业原料,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对纯碱的需求量不断增大,为了满足市场需求,除了扩大生产规模外,还必须进一步发掘生产潜力。 山东潍坊纯碱厂是一个新建厂,设备先进,但纯碱生产大部分还是人工操作,落后的操作方法已不能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为了解决先进设备与落后操作的矛盾,稳定生产,提高原料利用率,降低能耗,增加产量,碱厂从美国霍尼韦尔公司引进具有先进水平的TDC-3000集散型控制系统,并用于制碱生产的心脏工序——重碱碳化工段,以实现工业生产的全局控制。 工业生产的全局控制包含着两层意义,一是指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二是指企业管理的自动化。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指的是生产过程采用计算机控制,用计算机自动调节各生产要素,做到产品的高产、优质与低耗。企业自动化管理指的是调度、经营与决策的自动化,就是把当前生产的全部信息汇总起来,使管理决策者能够对全厂的生产、经营进行整体安排与调度,以期取得全厂各部门生产活动的协调进行,达到整体效益的最佳工业过程。全局控制系统可分为以下4级: 1.直接控制级过程控制计算机直接与现场各类装置(如变送器、执行器、记录仪表等)相连,对所连接的装置实施监测、控制,同时它还向上与第二级的计算机相连,接收上层的过程管理信息,并向上传送装置的特性数据和采集的实时数据; 2.过程管理级过程管理计算机(主要有监控计算机、操作站、工程师站等)综合监视过程各站的所有信息,集中显示操作,控制回路组态和参数修改,优化过程处理等; 3.生产管理级管理计算机根据生产过程的特点与需要,协调各单元级的参数设定,是生产过程的总体协调员和控制器; 4.经营管理级与办公室自动化连接起来,担负起全厂的总体协调管理,包括各类经营活动、人事管理等。 上位机系统在整个控制系统中属于第三级(生产管理级),它既可以方便地与过程管理计算机相互交换信息,又可以同厂内现有的计算机网络连接,形成计算机一体化生产系统,实现工厂的信息管理一体化。 二、系统目标 由于纯碱生产是人工操作,生产数据全部由手工记录,数据错综复杂,误差较大,给管理人员协调各部门生产、优化控制过程造成很大困难。为了使碱厂在运行工况、设备状态、故障处理等方面都处在合理、优化的状态,合理的生产运行和经营管理已越来越显得重要,而现有的管理水平离一个现代化企业所要求的目标还相差很远。针对这种状况,确定了本系统的目标为: 1.利用TDC-3000系统提供的计算机网络接口(CG),上位机可以通过网络服务器实时采集现场数据;也可以读取存贮在TDC-3000系统历史模件上的历史数据。上位机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分类后,再把它们存放到上位机的碳化塔生产历史数据库中。此数据库可以保存一年以上的生产数据。管理人员可以通过上位机提供的查询手段,调出所需要的历史数据。上位机自动生成碳化塔生产的班报表、日报表等,避免因手工记录出现的数据误差较大的现象,大大提高碳化塔生产的科学管理水平。 2.本系统局域网采用的是五用户以太网,即系统可以同时连接5台上位机,而每台上位机都可以对历史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操作,实现数据共享。另一方面本网络系统可以与厂内现有管理信息系统相连,从而将全厂的科学化管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三、PCNM网络系统 PCNM是一个将LCN网(局部控制网)和相关过程信息送到用户的个人计算机的软硬件系统。PCNM使用了最新的LAN(局域网)操作系统、关系数据库技术和图形用户界面,使用户可以在自己的计算机上很容易地得到所需的数据(见图1)。图中虚线内为本系统配置。图1PCNM结构图AM——应用模件US——万能工作站PCNM系统由TDC-3000的计算机接口(CG)和PCNM服务器组成。通过HDLCLAPB高速数据通讯板,LCN网的数据可以从CG传送到PCNM服务器,这些数据包括实时瞬时值或存贮在历史模件(HM)上的历史数据。 PCNM服务器是一台基于网络和数据库服务器的高性能计算机。它使用了最新的MS LAN Manager网络操作系统,可以广泛地连接多种类型计算机和LAN网络服务器,其中包括DOS和OS/2个人计算机工作站。 SQL服务器是一个工业标准数据库工具,用于存贮PCNM服务器的实时数据和系统配置数据,SQL服务器为共享LCN网和子系统的数据提供了一个既灵活又安全的平台。 对于LAN工作站,PCNM支持图形显示接口(GDI)和高级语言应用程序接口(HLLAPI)子程序库。GDI是一个允许用户编制自己流程图的图形软件包,流程图中可以显示PCNM服务器和LCN网上的数据。HLLAPI子程序库,可以使用户的应用程序存取PCNM服务器的数据库和LCN网中的历史数据。 PCNM提供的网络连接选择包括:远程数据存取服务功能,NetWare连接和TCP/IP协议支持。远程数据存取服务功能可以使用户通过一个9600波特率的调制解调器,连接到PCNM服务器上。NetWare连接允许一个DOS工作站访问PCNM服务器和与之相连的其它网络服务器。TCP/IP协议支持,可以使用户的工作站连接到UNIX系统或其它支持TCP/IP协议的系统中。 四、软件开发的环境 现在Windows已得到广泛应用,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具有图形用户界面(GUI),美观、漂亮,所有应用软件其界面基本类似,用户易于掌握,便于使用; 2.支持多任务,各任务之间切换容易,并且可以很方便地交换信息; 3.提供虚拟内存管理,使内存突破640KB的限制,程序运行时不会出现内存资源紧张的情况; 4.目前,除了中文Windows以外,国内相继推出了许多Windows环境下的中文平台(如:中文之星),在中文环境下,可以非常容易地编写中文应用程序。 因此,我们使用MS Windows 3.1外挂《中文之星2.0》中文平台,作为软件的开发环境。 选择C语言作为系统的编程语言,有两方面原因。第一,C语言具有数据类型多、控制灵活、代码效率高等优点;第二,PCNM网络所支持的高级语言应用程序接口中,有C、Fortran和Pascal三种库函数,只有C语言适合编写Windows环境下的应用程序。另外,作为开发工具,MSVC 1.5的开发环境比较好,调试工具性能优越,编译速度快。 五、系统功能特点分析及结论 本系统是一个具有先进水平的整体优化系统。系统功能特点概括如下: 1.实用性 ·实现了数据采集、管理一体化,不仅完成数据的自动采集,而且具有统计、报表等管理功能。 ·历史信息存储功能,可以存储有关参数的历史信息。 ·人—机界面友好,采用MS Windows环境下的编程技术,使用户界面与Windows的相同,易于用户掌握,便于使用。 2.扩充性 系统很容易进入厂级信息管理系统的计算机网,将工作状态、生产数据、报表信息直接通过计算机送到有关管理、调度部门。 综上所述,本系统采用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管理技术,是一种具有先进水平的上位机系统。 计算机网络论文:浅谈计算机网络发展及其应用研究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网络 基本功能 网络应用 发展方向 论文摘 要: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结合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计算机网络正以其高可靠性、高性能价格比和易扩充性等优点,在各个领域、各个行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已经渗透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每个角落,Internet将遍布世界的大型和小型网络连接在一起,使它日益成为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日常活动不可缺少的工具。本文主要阐述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本功能、网络应用及发展方向。 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阶段 1、以单计算机为中心的联机终端系统 20世纪60年代中期之前的第一代计算机网络是以单个计算机为中心的远程联机系统。典型应用是由一台计算机和全美范围内2 000多个终端组成的飞机定票系统。终端是一台计算机的外部设备包括显示器和键盘,无CPU和内存。随着远程终端的增多,在主机前增加了前端机(FEP)。当时,人们把计算机网络定义为“以传输信息为目的而连接起来,实现远程信息处理或进一步达到资源共享的系统”,但这样的通信系统已具备了网络的雏形。 2、 以通信子网为中心的主机互联 20世纪60年代中期,计算机网络不再局限于单计算机网络,许多单计算机网络相互连接形成了有多个单主机系统相连接的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将分布在不同地点的计算机通过通信线路互连成为计算机-计算机网络。连网用户不仅可以使用本地计算机的软件、硬件与数据资源,也可以使用网络中的其它计算机软件、硬件与数据资源,从而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 3、网络体系结构标准化阶段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 各种计算机网络怎么连接起来就显得相当的复杂,因此需要把计算机网络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使之更好的连接,因此形成了体系结构标准化的计算机网络。 ISO 制订了OSI RM成为研究和制订新一代计算机网络标准的基础。各种符合OSI RM与协议标准的远程计算机网络、局部计算机网络与城市地区计算机网络开始广泛应用。 4、网络互连阶段 网络互连即在简单网络的基础上,将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并且采用不同协议的网络相互连接起来,以构成大规模的、复杂的网络,使不同的网络之间能够在更大范围进行通信,让用户方便、透明地访问各种网络,达到更高层次的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Internet为典型代表,特点是互连、高速、智能与更为广泛的应用。 二、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主要表现在数据通信,资源共享,分布式处理及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等方面。 1.数据通信 数据通信是计算机网络最基本的功能。用于传递计算机与终端、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的各种信息,包括文字信件、新闻消息、咨询信息、图片资料、报纸版面等。通过网络人们享受到了在网上收发电子邮件,新闻消息,进行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现代化便捷服务。通过数据通信这项基本功能,实现了分散在不同地区的单位或部门之间的网络连接,从而便于进行统一的控制和管理。 2.资源共享 计算机资源主要是指计算机的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共享”指的是网络中的用户都能够部分或全部地享受这些资源。资源共享是计算机网络的一项重要功能。通过资源共享,避免了软硬件的重复购置,提高了硬件设备与软件资源的利用率。此外,通过网络的资源共享,实现了分布式计算,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3.分布式处理 即在网络系统中若干台在结构上独立的计算机可以互相协作完成同一个任务的处理。在处理过程中,每台计算机独立承担各自的任务。 在实施分布式处理过程中,当某台计算机负担过重时,或该计算机正在处理某项工作时,网络可将新任务转交给空闲的计算机来完成,这样处理能均衡各计算机的负载,提高处理问题的实时性;对大型综合性问题,可将问题各部分交给不同的计算机分头处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扩大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增强实用性。多台计算机进行网络互连能够构成高性能的计算机体系,对于解决复杂的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4.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可用性 在单机使用的情况下,如没有备用机,则计算机有故障便引起停机。如有备用机,则费用会大大提高。当计算机连成网络后,各计算机可以通过网络互为后备,当某一处计算机发生故障时,可由别处的计算机代为处理,还可以在网络的一些节点上设置一定的备用设备,起到全网络公用后备的作用,这种计算机网络能起到提高可靠性及可用性的作用。特别是在地理分布很广并且实时性管理和不间断运行的系统中,建立计算机网络便可保证更高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三、计算机网络在不同领域的发展应用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在社会中的不同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商业领域,网络可以为经销商和客户提供如信息交流、产品销售、定单生成,电子出版物和信件的收取,建立和维持商业连接,获得市场情报,及网上购物等便捷高效的服务。在企业管理中,通过使用办公自动化系统、管理信息系统(MIS)等计算机网络结构系统,企业内部人员便可以方便快捷地共享信息,高效地协同工作,MIS系统使得企业采购,生产,销售、管理更加便捷、高效。远程教育、校园网等网络应用使得计算机网络在教育科研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此外,计算机网络在政府机关、金融保险、及军事国防等领域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方向 1.更加开放性和更大容量 系统开放性是任何系统保持旺盛生命力和能够持续发展的重要特性。因此也是计算机网络系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基于统一网络通信协议标准的互联网结构,正是计算机网络系统开放性的体现。“互联网结构”实现不同通信子网互联的结构,可以把高速局域通信网、广域公众通信网、光纤通信、卫星通信及无线移动通信等各种不同通信技术和通信系统有机地联入到计算机网络这个大系统中,构成覆盖全球、支持数亿人灵活、方便通信的大通信平台。近几年来,各种互联设备和互联技术的蓬勃发展,也体现了网络开放性的发展趋势。计算机网络的这种全球开放性不仅使它要面向数十亿的全球用户,而且也将讯速增加更大量的资源,这必将引成网络系统容量需求的极大增长,从而推动计算机网络系统向大容量方向发展。 2.一体化和方便使用 “一体化结构”就是一种系统优化的结构。计算机网络发展初期是由计算机之间通过通信系统简单互联而实现的,随着计算机网络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和对网络系统功能、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网络中的许多成分必将根据系统整体优化的要求重新分工、组合、甚至产生新的成分。另外,网络中通信功能从计算机节点中分离出来形成各种专用的网络互联通信设备,如各种路由器、桥接器、交换机、集线器等也是网络系统一体化分工协同的体现。未来的计算机网络将是网络内部进一步优化分工,而网络外部用户可以更方便、更透明的使用网络。 3.多媒体网络 高度综合现代一切先进信息技术的计算机网络应用已越来越广泛地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便。人类自然信息器官对文字、图形、图像和声音等多种信息形式的需求,实现了各种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特别是计算机网络这一综合信息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既是多媒体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未来的计算机网络必定是融合电信、电视等更广泛功能,并且渗入到千家万户家庭的多媒体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经过几十年的时间,实现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飞速发展,在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诸方面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目前,关于下一代计算机网络(NGN,Next Generation Network)的研究已全面展开。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它必将在社会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计算机网络论文:浅谈银行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防范 摘要 从近几年金融犯罪的手段来看,银行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已成为一些罪犯侵犯的对象和渠道。因此,其安全问题不仅是当前银行的重点工作,也应一直作为银行日常的重点工作。笔者根据近几年的工作实践,谈谈对安全工作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 网络 安全 管理 防范 一. 银行系统主要面临的网络安全问题 1.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实体遭到破坏 实体是指网络中的关键设备,包括各类计算机(服务器、工作站等)、网 络通信设备(路由器、交换机、集线器、调制解调器、加密机等)、存放数据的媒体(磁带机、磁盘机、光盘等)、传输线路、供配电系统以及防雷系统和抗电磁干扰系统等。这些设备不管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给整个网络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这类问题,一部分由于系统设计不合理造成,一部分由于内部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不按规定操作、麻痹大意造成,一部分是来自外部的恶意破坏。 2. 内部人员利用网络实施金融犯罪 据有关调查显示,在已破获的采用计算机技术进行金融犯罪的人员中 ,内部人员占到75%,其中内部授权人员占到58%。他们方便地利用所授的权利,轻松地对网络中的数据进行删除、修改、增加,转移某些帐户的资金,达到挪用、盗用的目的。更为严重的是预设“后门”,“后门”就是信息系统中未公开的通道,在用户未授权的情况下,系统的设计者或其他技术人员可以通过这些通道出入系统而不被用户发觉,这类行为不仅损害客户的利益,大大影响银行在民众中的信誉,更为严重的是“后门”成为黑客入侵系统的突破口危及整个系统的安全性和数据的安全性。 3. 遭受各类黑客的侵犯和破坏 存储和运行在银行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信息、数据,不仅本质上代表着资金的运动,而且从微观上能反映某些企业的经济活动,从宏观上能折射出国家的经济运行情况。因此,在经济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今时代,银行网络系统必然遭到各类黑客的“亲睐”。有的通过监视网络数据截取信息,从事经济领域的间谍活动;有的未经授权擅自对计算机系统的功能进行修改;有的进行信用卡诈骗和盗用资金;有的进行恶意破坏,造成通信流量堵塞;我国的电子商务工作屡遭挫折,很多原因是遭遇黑客,如2000年3月30日金融CA认证中心(由国内12家银行发起的保障企业进行电子商务交易的组织)试发证书的消息公布不到1小时,认证中心就遭到黑客的攻击。 4. 面临名目繁多的计算机病毒的威胁 计算机病毒数据,将导致计算机系统瘫痪,程序和数据严重破坏,使网络的效率和作用大大降低,使许多功能无法使用或不敢使用。虽然,至今尚未出现灾难性的后果,但层出不穷的各种各样的计算机病毒活跃在各个角落,大有一触即发之势,令人堪忧。 二. 银行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防范工作 笔者认为,银行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防范工作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 工程,是人防和技防相结合的工程方案。在目前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的情况下,首先是各级领导的重视,加强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和防范意识,自觉执行各项安全制度,在此基础上,再采用一些先进的技术和产品,构造全方位的防御机制,使系统在理想的状态下运行。 1. 加强安全制度的建立和落实工作 安全制度的建立也是一门科学。一定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和所采用 的技术条件,参照有关的法规、条例和其他单位的版本,制定出切实可行又比较全面的各类安全管理制度。主要有:操作安全管理制度、场地与实施安全管理制度、设备安全管理制度、操作系统和数据库安全管理制度、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制度、软件安全管理制度、密钥安全管理制度、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制度等。 制度的建立切不能流于形式,重要的是落实和监督。尤其是在一些细小的环节上更要注意。如系统管理员应定期及时审查系统日志和记录。重要岗位人员调离时,应进行注销,并更换业务系统的口令和密钥,移交全部技术资料,但不少人往往忽视执行这一措施的及时性。还有防病毒制度规定,要使用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的正版查毒杀毒软件适时查毒杀毒,而不少人使用盗版杀毒软件,使计算机又染上了其他病毒。 另外,要强化工作人员的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真正认识到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的重要性和解决这一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及复杂性。决不能有依赖于先进技术和先进产品的思想。技术的先进永远是相对的。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今天有矛,明天就有盾。安全工作始终在此消彼长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只有依靠人的安全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才能不断地发现新的问题,不断地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2. 构造全方位的防御机制 笔者认为,衡量一个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如何,至少应能保证其数据的保 密性、完整性、可使用性及可审计性等。为达到这些要求应采用如下的防御机制: 要保证处于联机数据文件系统或数据库之中的以及网络传输当中的保密信息不会非法地主动地或被动地提供给非授权人员,系统资源只能被拥有资源访问权的用户所访问,能鉴别访问用户身份,保证合法用户对系统资源的访问和使用。其防御机制是:除了对关键数据进行级别较高的加密外,还要建立访问控制体系,根据信息密级和信息重要性划分系统安全域,在安全域之间用安全保密设备(加密机、防火墙、保密网关等),通过存取矩阵来限制用户使用方式,如只读、只写、可读写、可修改、可完全控制等。 要使信息的安全性、精确性、有效性不因种种不安全因素而降低,不会使存储在数据库中以及在网络中传输的数据遭受任何形式的插入、删除、修改或重发,保证合法用户读取、接收或使用的数据的真实性。其防御机制是除了安装“防火墙”和计算机病毒防治措施之外,还要建立良好的备份和恢复机制,形成多层防线。主要设备、软件、数据、电源等都有备份,并具有在较短时间内恢复系统运行的能力。 要使合法的用户能正常访问网络的资源,有严格时间要求的服务能得到及时响应,不会因系统的某些故障或误操作而使资源丢失,或妨碍对资源的使用,即使在某些不正常条件下也能正常运行。其防御机制主要靠系统本身所设计的功能来实现。 要使网络系统中的每一项操作都留有痕迹,记录下操作的各种属性,并保留必要的时限,以使各种犯罪行为有案可查。其关键是建立监控体系和审计系统。集中式审计系统将各服务器和安全保密设备中的审计信息收集、整理、分析汇编成审计报表,用来处理绝密级信息或信息内容,特别重要的涉密系统,分布式审计系统的审计存放在各服务器和安全保密设备上,用于系统安全保密管理员审查。 3.采用先进的技术和产品 要构造上述的防御机制,保证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性,还要采用一些先进的技术和产品。目前主要采用的相关技术和产品有以下几种。 ①“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安全技术,是通过对网络作拓扑结构和服务类型上的隔离来加强网络安全的一种手段,它是电脑网络之间的一种特殊装置,主要用来接收数据,确认其来源及去处,检查数据的格式及内容,并依照用户的规则传送或阻止数据。其类别主要有:应用层网关、包过滤网关、服务器等,它可与路由器结合,按不同要求组成配置功能各异的防火墙。 ②加密型网络安全技术 这一类技术的特征是利用现代的数据加密技术来保护网络系统中包括用 户数据在内的所有数据流,只有指定的用户或网络设备才能够解译加密数据,从而在不对网络环境作特殊要求的前提下从根本上保证网络信息的完整性和可用性。这种以数据和用户确认为基础的开放型安全保障技术是比较适用的,是对网络服务影响较小的一种途径,可望成为网络安全问题的最终的一体化解决途径。 ③漏洞扫描技术 漏洞扫描是自动检测远端或本地主机安全脆弱点的技术,通过执行一些脚本文件对系统进行攻击并记录它的反应,从而发现其中的漏洞。它查询TCP/IP端口,并记录目标的响应,收集关于某些特定项目的有用信息,如正在进行的服务,拥有这些服务的用户,是否支持匿名登录,是否有某些网络服务需要鉴别等,可以用来为审计收集初步的数据。 ④入侵检测技术 入侵检测可被定义为对计算机和网络资源上的恶意使用行为进行识别和 响应的处理过程。它不仅检测来自外部的入侵行为,同时也检测内部用户的未授权活动,还能发现合法用户滥用特权,提供追究入侵者法律责任的有效证据。该技术通过分析入侵过程的特征、条件、排列以及事件间的关系,具体描述入侵行为的迹象,这些迹象不仅对分析已经发生的入侵行为有帮助,而且对即将发生的入侵也有警戒作用。 总之,银行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而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全体员工的参与和努力,同时要加大投入引进先进技术,建立严密的安全防范体系,并在制度上确保该体系功能的实现。 计算机网络论文:计算机网络故障分析及维护研究 摘要]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结合实现人们生产、生活和学习模式的变革,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便捷性、低成本性和快速性使得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进行数据传输、存储和处理的一种重要方式之一,企业、政府部门等单位为了提高工作的效率分别建成了内部局域网、外部网,并将之与国际互联网进行了连接。在此背景下加强计算机网络故障查处及维护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计算机网络的运行质量。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 网络故障 故障分析 网络维护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的一重要应用领域,计算机网络在数据获取、传输、和处理方面具有方便快捷、高效、成本低廉的特征,但计算机网络一旦发生故障,将会导致数据获取、传输和处理等方面的障碍,影响网络用户正常的使用,甚至会给用户导致不必要的损失,因而加强计算机网络故障分析及维护研究应该成为网络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 一、计算机网络故障 计算机网络故障是与网络畅通相对应的一概念,计算机网络故障主要是指计算机无法实现联网或者无法实现全部联网。引起计算机网络故障的因素多种多样但总的来说可以分为物理故障与逻辑故障,或硬件故障与软件故障。物理故障或硬件故障可以包括电源线插头没有进行正常的连接,联网电脑网卡、网线、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等故障、计算机硬盘、内存、显示器等故障也会不同程度影响到网络用户正常使用网络。软件故障是当前最常见的计算机网络故障之一,常见的软件故障有网络协议问题、网络设备的配置和设置等问题造成的。 网络故障目前已经成为影响计算机网络使用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强对计算机网络故障的分析和网络维护已经成为网络用户经常性的工作之一。及时进行网络故障分析和网络维护也已经成为保障网络稳定性的重要方式方法。 二、计算机网络故障分析 计算机网络故障主要分为硬件故障和软件故障,对计算机网络故障进行分析也主要可以从硬件与软件两个方面着手: (一)计算机网络故障分析与诊断的基本方法 计算机网络故障分析与诊断的原则可归纳为:由服务器到工作站(就是出现工作站不能入网的情况时,先确定服务器是否有问题);由外部到内部(即当有工作站出现网络故障时,先检查其外部直接可看到的设备情况,如与之相连的交换机或集线器有没有故障,电缆有无缠绕导致内部线缆断裂或接触不良);由软件到硬件(就是网络出故障后先从操作系统、网络协议、网卡驱动程序及配置上找原因。重新安装网卡驱动或网络协议、操作系统,看看故障是否消失。在确定排除软件问题后再检查硬件是否损坏。 (二)网络硬件故障的分析与诊断方法 网络中的硬件故障比较复杂,现就日常工作中常见的网络连线问题和网卡问题来进行探讨。如,网线至交换机或集线器之间的故障分析与诊断方法,故障诊断:通过看网卡指示灯集线器指示灯。首先,检查网线是否插好;其次,若有数台工作站同时出现网络故障,则有可能是连接这些计算机的交换机或集线器出故障。如,网卡故障,故障分析:这是最常发生的问题。如网卡设置错误,网卡在安装过程中是否正确地设置中断号,I/0端口地址,驱动程序是否出错,网卡是否出故障等。 (三)网络配置故障的分析与诊断 故障分析:网络配置故障就是由网络中的各项配置不当而产生的故障。它是一种较复杂的现象,不但要检查服务器的各项配置、工作站的各项配置,还要根据出现的错误信息和现象查出原因。如,域名、计算机名和地址故障的分析与诊断。故障分析: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出现在“网上邻居”中看不到其它计算机或只能看到部分计算机,无法找到指定的计算机等现象。故障诊断:检查网络中每个域、每台计算机的名称是否唯一;检查网络中的计算机名是否和域名或工作组名重复,使用TCP/IP时,检查分配给网络适配器的IP地址有无重复。在如协议故障的分析与诊断,故障分析:确认您所使用的协议与网络上其它计算机使用的协议相同。否则,将看不到网络上其它计算机。在配置和使用TCP/IP协议时的主要问题是IP地址、子网掩码和路由问题。IP地址的分配复杂,分配不好,容易造成网络混乱。因而,非网管人员不要随意修改IP地址。 三、计算机网络维护 计算机网络维护是减少计算机网络故障,维护计算机网络稳定性的重要的方式方法。计算机网络维护一般来说包括以下方面: 1.对硬件的维护。首先检测联网电脑网卡、网线、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等故障、计算机硬盘、内存、显示器等是否能够正常运行,对临近损坏的计算机硬件要及时进行更换。同时要查看网卡是否进行了正确的安装与配置。具体来说要确定联网计算机硬件能够达到联网的基本要求,计算机配置的硬件不会与上网软件发生冲突而导致不能正常联网。 2.对软件的维护。软件维护是计算机网络维护的主要方面,具体来说主要包括, (1)计算机网络设置的检查。具体来说检查服务器是否正常,访问是否正常,以及检查网络服务、协议是否正常。 (2)对集线器、交换器和路由器等网络设备的检查。具体来说,包括检测网络设备的运行状态,检测网络设备的系统配置。 (3)对网络安全性的检测。对网络安全性的检测主要包括,对服务器上安装的防病毒软件进行定期升级和维护,并对系统进行定期的查杀毒处理;对服务器上安装的防火墙做不定期的的系统版本升级,检测是否有非法用户入网入侵行为;对联网计算机上的数据库做安全加密处理并对加密方式和手段进行定期更新,以保障数据的安全性。 (4)网络通畅性检测。在进行网络维护的过程,经常会遇到网络通讯不畅的问题,其具体表现为网络中的某一结点pingq其他主机,显示一个很小的数据包,需要几百甚至几千毫秒,传输文件非常慢,遇到这种情况应首先看集线器或交换机的状态指示灯,并根据情况进行判断。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的一重要应用领域,计算机网络的便捷、高效、低廉为计算机网络应用的增加提供了保障,但计算机网络故障一旦发生就会给网络用户带来使用上巨大不便,甚至造成巨大的损失。因而必须进一步加强计算机网络故障分析与维护研究,提高网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计算机网络论文:浅谈计算机网络常见故障处理及维护方法 [论文关键词]网络故障 网络维护 分类 解决办法 [论文摘要]网络故障极为普遍,网络故障的种类也多种多样,要在网络出现故障时及时对出现故障的网络进行维护,以最快的速度恢复网络的正常运行,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网络维护理论、方法和技术是关键。就网络中常见故障进行分类,并对各种常见网络故障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网络的日趋流行,功能独立的多个计算机系统互联起来,互联形成日渐庞大的网络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稳定运转已与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密不可分。计算机网络系统,就是利用通讯设备和线路将地理位置不同的、信息交换方式及网络操作系统等共享,包括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的共享:因此,如何有效地做好本单位计算机网络的日常维护工作,确保其安全稳定地运行,这是网络运行维护人员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在排除比较复杂网络的故障时,我们常常要从多种角度来测试和分析故障的现象,准确确定故障点。 一、分析模型和方法 (一)七层的网络结构分析模型方法 从网络的七层结构的定义和功能上逐一进行分析和排查,这是传统的而且最基础的分析和测试方法。这里有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思路。自下而上是:从物理层的链路开始检测直到应用。自上而下是:从应用协议中捕捉数据包,分析数据包统计和流量统计信息,以获得有价值的资料。 (二)网络连接结构的分析方法 从网络的连接构成来看,大致可以分成客户端、网络链路、服务器端三个模块。 1、客户端具备网络的七层结构,也会出现从硬件到软件、从驱动到应用程序、从设置错误到病毒等的故障问题。所以在分析和测试客户端的过程中要有大量的背景知识,有时PC的发烧经验也会有所帮助。也可以在实际测试过程中询问客户端的用户,分析他们反映的问题是个性的还是共性的,这将有助于自己对客户端的进一步检测作出决定。 2、来自网络链路的问题通常需要网管、现场测试仪,甚至需要用协议分析仪来帮助确定问题的性质和原因。对于这方面的问题分析需要有坚实的网络知识和实践经验,有时实践经验会决定排除故障的时间。 3、在分析服务器端的情况时更需要有网络应用方面的丰富知识,要了解服务器的硬件性能及配置情况、系统性能及配置情况、网络应用及对服务器的影响情况。 (三)工具型分析方法 工具型分析方法有强大的各种测试工具和软件,它们的自动分析能快速地给出网络的各种参数甚至是故障的分析结果,这对解决常见网络故障非常有效。 (四)综合及经验型分析方法靠时间、错误和成功经验的积累 在大多数的阿络维护工作人员的工作中是采用这个方法的,再依靠网管和测试工具迅速定位网络的故障。 二、计算机无法上网故障排除 1、对于某台联网计算机上不了网的故障,首先要分别确定此计算机的网卡安装是否正确,是否存在硬件故障,网络配置是否正确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一般采用Ping本机的回送地址(127.0.0.1)来判断网卡硬件安装和TCP/IP协议的正确性。 如果能Ping通,即说明这部分没有问题。如果出现超时情况,则要检查计算机的网卡是否与机器上的其它设备存在中断冲突的问题。通过查看系统属性中的设备管理器,查看是否在网络适配器的设备前面有黄色惊叹号或红色叉号,如有则说明硬件的驱动程序没有安装成功,可删除后重新安装。另外,要确保TCP/IP协议安装的正确性,并且要绑定在你所安装的网卡上。如果重新安装后还是Ping不通回送地址,最好换上一块正常的网卡试一试。由于在局域网中划分了VLAN,所以连在不同VLAN中的计算机都有各自不同的IP地址、子网掩码和网关。要在机器的网络属性中设定的IP地址等数据与连接的VLAN相匹配,否则将出现网络不通的情况。 当确保了计算机的硬件设备和网络配置正确后,接着就要查看计算机与交换机之间的双绞线,交换机的RJ45端口或交换机的配置是否有问题。此时我们要Ping上网计算机所在VLAN的网关,不通的话就要分段检查上面所说的各项。 最简单的方法是检查双绞线,用线缆测试仪检测双绞线是否断开。双绞线没有问题,就要查看交换机的端口是否坏了。交换机每一个端口都有状态指示灯以询问一下其它网管人员就可以排除了,如果不放心可以对照查看。交换机的参数配置表也是网络管理员必备的资料之一,并且随着网络用户的变化要不断地修改,检测到此,如果端口指示灯不亮,就只能是端口损坏了,可以把跳线接到正常使用的端口上排除其它原因,确定是端口的问题。 2、一批联网计算机上不了网对于同时有一批计算机上不了网的故障,首先要找到这些计算机的共性,如是不是属于同一VLAN或接在同一交换机上的,若这些计算机属于同一VLAN,且属于计算机分别连接于不同的楼层交换机,那么检查一下路由器上是否有acl限制,在路由器上对该VLAN的配置是否正确,路由协议(如我局的OSPF协议)是否配置正确。若这些计算机属于同一交换机,则应到机房检查该交换机是否有电源松落情况,或该交换机CPU负载率是否很高,与上一级网络设备的链路是否正常。 通常某交换机连接的所有电脑都不能正常与网内其它电脑通讯,这是典型的交换机死机现象,可以通过重新启动交换机的方法解决。如果重新启动后故障依旧,则检查一下那台交换机连接的所有电脑,看逐个断开连接的每台电脑的情况,慢慢定位到某个故障电脑,会发现多半是某台电脑上的网卡故障导致的。 故障通常是交换机的某个端口变得非常缓慢,最后导致整台交换机或整个堆叠慢下来。通过控制台检查交换机的状态,发现交换机的缓冲池增长得非常快,达到了90%或更多。原因及解决方法为:首先应该使用其它电脑更换这个端口上原来的连接,看是否由这个端口连接的那台电脑的网络故障导致的,也可以重新设置出错的端口并重新启动交换机,个别时候,可能是这个端口损坏了。 三、故障定位及排除的常用方法 (一)告警性能分析法 通过网管获取告警和性能信息进行故障定位。我们单位使用了Siteview网络网管,可以对全单位的网络设备进行管理,平时多观察各设备CPU负载率和各线路的流量。当有人反映不能连接至网络或网速很慢时,可通过网管观察计算机与交换机的连接情况,是否有时断时通的现象,交换机CPU负载率是否很高,线路流量是否很大。通过观察设备端口状态,分析和观察交换机哪个端口所接的计算机发包量不太正常。 (二)查看网络设备日志法 经常看一下网络设备的日志,分析设备状况。我曾经通过showlonging命令观察到4006交换机下连的2950交换机经常每隔7小时down掉,然后又up,因时间间隔较长,单位人员未感觉网络中断,在此期间我们检查并确定了光缆、光收发器、网线、交换机配置、交换机端口均正常,后来的间隔时间由原来的7小时减为7分钟。由此我们立即判定2950交换机本身有故障,马上将已准备好的备用交换机换上,从而减少了处理故障的时间,并在最短时间内恢复网络。 (三)替换法 替换法就是使用一个工作正常的物体去替换一个工作不正常的物体,从而达到定位故障、排除故障的目的。这里的物件可以是一段线缆、一个设备和一块模块。 (四)配置数据分析法 查询、分析当前设备的配置数据,通过分析以上的配置数据是否正常来定位故障。若配置的数据有错误,需进行重新配置。 四、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迅速,网络故障也十分复杂,本文介绍了常见的几类故障及其维护方法。为了在网络出现故障时及时对网络进行维护,以最快的速度恢复网络的正常运行,在网络维护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完整的组网文档,以供维护时查询。如系统需求分析报告、网络设计总体思路和方案、网路拓扑结构的规划、网络设备和网线的选择、网络的布线、网络的IP分配,网络设备分布等等。 2、做好网络维护日志的良好习惯,尤其是有一些发生概率低但危害大的故障和一些概率高的故障,对每台机器都要作完备的维护文档,以有利于以后故障的排查。这也是一种经验的积累。 3、提高网络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口令的可靠性,并为主机加装最新的操作系统的补丁程序和防火墙、防黑客程序等来防止可能出现的漏洞。 计算机网络论文:试论智能电网中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作用分析 论文关键词 智能电网 计算机网络系统 安全 论文摘要 做好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防护体系的建设,并通过关键技术的攻关,以确保电网企业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工作的安全性、系统性、创新性和实用性。本文对智能电网中计算 机网络系统的基本安全防护和安全监控及保密进行了介绍。 0 引言 我国随着近年来的智能电网建设,其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并且在多个方面均面临着可能的信息安全威胁,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信息安全已经成为智能电网稳定运行和可靠供电的关键保障,也是电力企业管理、经营和生产的重要组成。而随着计算机网络系统信息安全形势的日益严峻,其信息安全的防护也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探讨和研究,做好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防护体系的建设,并通过关键技术的攻关,以确保电网企业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工作的安全性、系统性、创新性和实用性。 1 智能电网中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基本安全防护 1.1 防病毒系统 在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中,病毒问题一直是很严峻的问题。随着各种业务系统的推广和网络的建设和发展,计算机的病毒扩散也呈现出了新特征,所以在电网企业的内外网建设中,均不能忽视计算机病毒的防治问题,并且要联合其他的安全防护措施,一起构建出多维的防护体系。 1.2 防火墙 为了保障网络系统资源的安全,则电网企业应当采用防火墙来做为安全防护体系中的第一道防御,通过控制访问来防御攻击。配备防火墙对于提高内外网络和边界的安全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而防火墙的选型也应根据业务安全性的要求和业务数据流量的不同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 1.3 入侵检测系统 作为系统安全检测最后的一道防线,入侵检测系统提供了监视、安全审计、反攻击和攻击识别等多项功能,能够对误操作、外部攻击和内部攻击进行实时的监控。而且入侵检测系统有着事后取证、事中防护和事前警告等特点,因此建议对其采用高级的分析技术,比如多个相关协议、相关事件的综合分析。而在入侵检测系统发现攻击时,能够自动记录该攻击,并通知网络系统管理人员,通过与防火墙的联动,来及时阻断攻击。 1.4 安全审计系统 通过对网络数据进行采集、识别和分析,动态、实时地监测网络流量、网络行为和通信内容,安全审计系统能够发现并捕获各种违规行为和敏感信息,开启实时报警,全面记录计算机网络系统当中的各种事件和会话,实现对系统安全的智能关联评估、分析及安全事件的全程准确跟踪定位,从而为整体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的策略制定提供权威而可靠的支持。 2 智能电网中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监控及保密 2.1 安全监控系统 作为一种防护性系统,安全监控系统就是为了在日常的工作当中对系统平台来进行安全方面有效地监控而建立。针对通用的操作系统环境下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通过主动的对操作系统行为进行监管的方法,利用智能软件技术、操作系统的底层技术和系统的引导固件技术等,设计且实现一个面对主流通用的操作系统安全管制与监测平台。并通过在操作系统的引导层、应用层、核心层等多个层面,来对操作系统的启动前、启动过程中和运行中的一系列操作行为来实行安全管制和监测,从而达到保障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的目标。其功能主要包括了远程主机的监测功能、对应用系统的完整性进行监管的功能、安全配置各信息监管的功能以及系统输入及输出的监管功能等。 2.2 安全保密管理系统 安保管理系统能够提供自动化的安全规章和技术规范的管理、安全状态的管理、安全策略的管理和安全资产的管理等功能,并能有效增强内外电力网的可管理性和可控性。而其中,安全规章和技术规范的管理是通过安全规章管理体系的建立,对与电网企业相关的制度、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来进行统一的管理,明确各项安全规章和有关环境、系统和设备的关系,并确保安全规章发生变化时能在安全策略当中及时得到体现;安全状态的管理是建立安全状态的管理系统,并对电网企业涉及到的网络和系统设施的安全状态及变化进行相应的管理;安全策略的管理是建立安全策略的管理系统,管理和维护内外电力网的各种安全策略;安全资产的管理是对内外电力网涉及到的安全设备进行数据库的建立,并自动化地管理各安全设备的操作规范、配置状况、与设备有关的人员信息和技术支持信息。 2.3 信息安全管控平台 信息安全的管控平台是电网企业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系统当中的核心部分。而通过信息安全的管控平台,还可以对于电网企业的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同时,也可以对于用户访问资产来进行有效的控制,对所有的访问行为来进行统一的日志管理,并对电网企业的网络系统安全服务来进行统一的管理和监控,又能对各类事件的反应机制进行统一的管理。最终将各种系统安全服务、资产、事件、响应都融合到平台中,从而为用户来提供统一的管理平台与手段。 2.4 信息加密系统 要保障网络系统的数据安全性,则在电网企业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防护体系当中,其信息加密的技术是必不可少的安全保障措施,特别是在数据传输和存储等关键的阶段。对于智能电网来说,有大量的数据要进行传输,因而传输过程当中的数据安全性是极为重要的,这就必须采用可靠的传输手段来保障信息的传送安全。同时数据在关键节点、终端的保存,也需要安全可靠的措施,来保障数据得到安全的存储。因此在电网企业中,应用加密协议、数据加密传输与存储,就成为重要的环节。另外,将数据加密技术与个人身份识别相结合,可以避免同一机构的不同人员之间的数据不安全访问,从而实现分层的数据安全机制。 计算机网络论文:试论数据挖掘在计算机网络病毒防御中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数据挖掘;网络病毒;防御 【论文摘要】随着Internet的普及,尤其是宽带网的盛行,计算机病毒也在向网络化方向发展,这种病毒就是所谓的蠕虫病毒。本文利用数据挖掘技术,研究了如何在新的蠕虫病毒大规模爆发之前就将其检测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网络病毒的特征分析 网络病毒(蠕虫病毒)自身就是一个可执行的二进制代码程序文件。它的传播途径、方式与传统的病毒不同,它具有主动性传播的特点。它主动扫描网络上主机操作系统和一些网络服务的漏洞(大多是利用操作系统的缓冲区溢出漏洞),利用这些漏洞侵入这些主机,将自身的副本植入其中,从而完成传播过程。被感染后的主机又会用同样的手法感染网络上其它的主机,如此反复下去,这样很快就会传遍整个网络,尤其是一个新的操作系统漏洞还没引起计算机用户足够重视的时候。蠕虫病毒感染主机后往往大量占用主机资源(如CPU资源、内存资源等),使机器运行速度越来越慢,或向网络上发送巨量的垃圾IP数据包,严重阻塞网络带宽,甚至造成整个网络瘫痪。更恶毒的还会盗取用户的敏感资料,如帐号和密码等。而且现在的蠕虫病毒有从以破坏为主要目的向以盗取资料为主要目的转换的趋势,因此危害更大。 通过分析蠕虫病毒的传播过程可知,蠕虫病毒要感染网络上的其它主机,首先必须对网络上的主机进行扫描。它的这一举动就暴露了目标,就为检测蠕虫病毒提供了途径,也使蠕虫病毒预防系统的实现成为可能。通过抓包分析,发现蠕虫病毒的扫描过程并不像黑客入侵前的扫描那样详细,它只是随机地生成目标主机的IP地址(通常优先生成本网段或相邻网段的IP地址),然后用攻击模块(通常是用缓冲区溢出程序)直接攻击目标IP地址的主机,而不管该主机是否存在。这个攻击过程首先要向目标主机的特定端口发起TCP连接请求。例如,冲击波蠕虫病毒会在几秒内两次向目标主机的135端口发起连接请求,而震荡波会在几秒内两次向目标主机的445端口发起连接请求。因此,通过捕获数据包,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它们的特征,找出异常的数据,从而达到预防的目的。 二、基于数据挖掘的病毒预防系统 基于数据挖掘的蠕虫病毒预防系统主要由数据源模块、预处理模块、数据挖掘模块、规则库模块、决策模块、预防模块等组成。 (一)工作原理 1.数据源是由一个抓包程序将所有来自于网络的、发向本机的数据包截获下来,交给预处理模块处理。 2.数据预处理模块将截获的数据包进行分析,处理成连接请求记录的格式。因为蠕虫病毒传染网络上的主机时,会主动地向主机发起连接,这也是预防系统建立的理论依据。连接记录由时间、源IP地址、源端口、目的IP地址、目的端口组成。这些众多的连接请求记录组成了事件的集合。 3.规则库用于存储已知的蠕虫病毒的连接特征和新近数据挖掘形成的规则集。规则集是蠕虫病毒行为模式的反映,用于指导训练数据的收集和作为特征选择的依据。 4.数据挖掘模块利用数据挖掘算法分析由连接请求记录组成的事件库,分析结果交给决策模块处理。 5.决策模块将数据挖掘的结果与规则库中的已知规则进行模式匹配,若与规则库中的规则匹配,则由预防模块发出发现已知蠕虫病毒的警报;若不匹配,则由预防模块发出发现新蠕虫病毒的警报,同时将新规则加入到规则库中。 (二)基于数据挖掘的病毒预防系统 1.分类:把一个数据集映射成定义好的几个类。这类算法的输出结果就是分类器,常用决策树或规则集的形式来表示。 2.关联分析:决定数据库记录中各数据项之间的关系。利用审计数据中系统属性间的相关性作为构建正常使用模式的基础。 3.序列分析:获取序列模式模型。这类算法可以发现审计事件中频繁发生的时间序列。这些频繁事件模式为构建预防系统模型时选择统计特征提供了指导准则。其算法描述为:已知事件数据库D,其中每次交易T与时间戳关联,交易按照区间〔t1,t2〕顺序从时间戳t1开始到t2结束。对于D中项目集X,如果某区间包含X,而其真子区间不包含X时,称此区间为X的最小出现区间。X的支持度定义为包括X的最小出现区间数目占D中记录数目比例。其规则表示为X,Y- Z,[confidence,support,window],式中X,Y,Z为D中项目集,规则支持度为support(X∪Y∪Z),置信度为support(X∪Y∪Z)/support(X∪Y),每个出现的宽度必须小于窗口值。 3.系统中的数据挖掘模块 首先利用分类算法对连接请求事件库中的数据进行分类,本系统中分别按源IP地址与目的端口对事件进行分类。然后对这两类数据进行关联分析与序列分析,在对相同源IP地址的数据分析中可以发现该台主机是否感染已知的蠕虫病毒或异常的举动(可能是未知的蠕虫病毒所为);对同目的端口的数据分析中可以发现当前网络上蠕虫病毒疫情的严重程度。 计算机网络论文:计算机网络病毒与网络安全维护探讨 论文关键词:网络病毒 安全 维护 论文摘 要: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使得网络连接更加容易,人们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的同时,网络的安全也日益受到威胁,安全现状应当引起人们的关注。 目前,国际互联网和网络应用正以飞快的速度不断发展,网络应用日益普及并更加复杂,网络安全问题是互联网和网络应用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网络攻击行为日趋复杂,网络病毒的发展也同样迅速,使网络安全防御更加困难。 一、网络安全面临的威胁 计算机网络所面临的威胁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对网络中信息的威胁,也包括对网络中设备的威胁,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是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具有寄生性、传染性、破坏性、潜伏性和可触发性等特点。 2.特洛伊木马 特洛伊木马是一种恶意程序,在用户毫无察觉的情况下,让攻击者获得远程访问和控制系统的权限。大多数特洛伊木马都模仿一些正规的远程控制软件的功能,安装和操作都是在隐蔽之中完成的。 3.拒绝服务攻击 DoS是Denial of Service的简称,即拒绝服务。造成DoS的攻击行为被称为DoS攻击,其目的是使计算机或网络无法提供正常的服务。最常见的DoS攻击有计算机网络带宽攻击和连通性攻击。 4.逻辑炸弹 逻辑炸弹是指对计算机程序进行修改,使之在某种特定条件下触发,按某种特殊的方式运行。在不具备触发条件的情况下,系统运行情况良好,用户也感觉不到异常之处。但触发条件一旦被满足,逻辑炸弹可以严重破坏计算机里存储的重要数据等严重后果。 5.内部、外部泄密 由于黑客的目的一般都是窃取机密数据或破坏系统运行,外部黑客也可能入侵Web或其他文件服务器删除或篡改数据,致使系统瘫痪甚至完全崩溃。外部入侵又分外部网络入侵和外部实体入侵。内部信息泄密是指单位内部的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无意识地泄露单位机密,或者利用职务之便有意窃取单位机密。 6.黑客攻击 黑客攻击是黑客破解或破坏某个程序、系统及网络安全,或者破解某系统或网络以提醒该系统所有者的系统安全漏洞的过程。 7.软件漏洞 软件漏洞是软件开发者开发软件时的疏忽,或者是编程语言的局限性,比如C家族比java效率高但漏洞也多,电脑系统几乎就是用C编的,所以常常要打补丁。 二、计算机病毒 1.网络病毒类型 网络病毒从类型上可分为两种:木马病毒、蠕虫病毒。木马病毒源自古希腊特洛伊战争中著名的“木马计”,是一种伪装潜伏的网络病毒,它一旦发作,就可能把用户的隐私泄漏出去。蠕虫病毒是利用网络进行复制和传播,主要通过网络和电子邮件等途径传染。蠕虫病毒是自包含的程序,它能传播自身功能的拷贝或自身的某些部分到其他的计算机系统中。 2.网络病毒传播途径 (1)通过电子邮件传播病毒。常见的电子邮件病毒通过E-mail上报、FTP上传、Web提交都会导致网络病毒传播。 (2)通过MSN、QQ等即时通信软件传播病毒。打开或下载不明可执行程序可能导致网络病毒进入计算机。 (3)通过网页传播病毒。网页病毒主要是利用软件或系统操作平台等的安全漏洞,通过执行嵌入在网页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内程序,强行修改用户操作系统的注册表设置及系统实用配置程序,或非法控制系统资源为行为目标的非法恶意程序。 三、网络安全的维护 1.明确网络安全目标 从技术角度来说,网络信息安全的目标主要表现在系统的身份真实性、信息机密性、信息完整性、服务可用性、不可否认性、系统可控性、系统易用性、可审查性等方面。 2.采用相应网络安全技术加强安全防范 (1)利用虚拟网络技术,防止基于网络监听的入侵手段。 (2)利用防火墙技术保护网络免遭黑客袭击。 (3)采用VPN技术。将利用公共网络实现的私用网络称为虚拟私用网VPN。 (4)利用入侵检测技术提供实时的入侵检测及采取相应的防护手段。 (5)安全扫描技术为发现网络安全漏洞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6)采用认证和数字签名技术。认证技术用以解决网络通信过程中通讯双方的身份认可,数字签名技术用于通信过程中的不可抵赖要求的实现。 总之,计算机网络不安全因素的防治,单纯依靠技术手段是不可能十分有效地杜绝和防止其蔓延的,只有把技术手段和管理机制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才有可能从根本上保护网络系统的安全运行。 计算机网络论文:浅论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技术 [论文关键词]Web Services 网络完全 技术 [论文摘要]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人们提出了基于XML的Web服务。它的主要目标是在现有的各种异构平台的基础上构建一个通用的与平台无关、语言无关的技术层,各种平台上的应用依靠这个技术层来实现彼此的连接和集成,Web Services的核心技术主要是XML技术、SOAP技术、WSDL及UDDI等。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1 XML技术 近年来,XML已成为数据表示和数据交换的一种新标准。其基本思想是数据的语义通过数据元素的标记来表达,数据元素之间关系通过简单的嵌套和引用来表示。若所有web服务器和应用程序将它们的数据以XML编码并到Internet,则信息可以很快地以一种简单、可用的格式获得,信息提供者之间也易于互操作。XML一推出就被广泛地采用,并且得到越来越多的数据库及软件开发商的支持。总体讲来,XML具有自描述性、独立于平台和应用、半结构化、机器可处理的、可扩展性和广泛的支持等特点。因此,XML可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商务、不同数据源的集成、数据的多样显示等各个方面。XML描述了一个用来定义标记集的方法用于规定一个标记集,填入文本内容后,这些标记和纯文本一起构成了一个XML文档。一个良好的XML文档必须满足以下几条规则:(1)有一致良好定义的结构(2)属性需用引号引起来:(3)空白区域不能忽略:(4)每个开始标签必须要有一个与之对应的结束标签:(5)有且只有一个根元素包含其他所有的结点:(6)元素不能交叉重叠但可以包含:(7)注释和处理指令不能出现在标签中:(8)大小写敏感:(9)关键词“D0CTYPE”、“ELEMENT”、“ATTRIBUTE”和“ENTITY”要大写。为了说明特定的语法规则,XMLDTD(DocumentTypeDefination)采用了一系列正则式。语法分析器(或称解析器)将这些正则式与XML文件内部的数据模式相匹配,以判别文件是否是有效。一个DTD描述了标记语言的语法和词汇表,定义了文件的整体结构以及文件的语法。在Internet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实现数据的交互,即客户端和服务器端双向数据交流。当前所面对的是一个物理上分散的、异源、异构的数据环境,能方便地从这些数据中取得所需要的信息极为重要。XML满足这一要求,它可以将各种类型的数据转换成XML文档,然后对XML文档进行处理,之后,再将XML数据转换为某种方式存储的数据。XML的数据源多种多样,但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为本身是纯文本的XML文档、TXT文件、DAT文件等第二种来自于数据库,如关系数据库、对象数据库等:第三种是其它的带有一定格式的应用数据,如邮件、图表、清单等。针对不同的数据源可以采用不同的技术进行转换。纯文本文档是最基本也是最简单的,它将数据存储于文本文件中,可以直接方便地读取数据。另外,XML文档也可以加上CSS、XSL等样式信息在浏览器中显示,或者通过DOM、SAX编程接口同其它应用相关联。第二种来源主要利用现有的比较成功的数据库资源,是对第一种资源的扩展,可以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对数据进行管理,并用服务器编程语言对数据进行动态存取,来实现各种动态应用。第三种数据源的转换可以利用微软提出的基于OLEDB的解决方案,从数据源直接导出XML文档。 2 SOAP技术 SOAP(simple ObjectAcCess PrOtOCO1,简单对象访问协议)是由Microsoft、IBM等共同提出的规范,目的是实现大量异构程序和平台之间的互操作,从而使存在的应用程序能够被用户访问。W3C的SOAP规范主要由SOAP封装、SOAP编码规则、SOAPRPC表示及SOAP绑定四方面的内容组成:(1)SOAP封装(SOAPEnvelop):构造了一个整体的SOAP消息表示框架,可用于表示消息的内容是什么、谁发送的、谁应当接收并处理它,以及处理操作是可选的还是必须的。信封包含了S0AP消息头部(可选)和SOAP消息体(必须)。消息体部分总是用于最终接收的消息,头部可以确定执行中间处理的目标节点。附件、二进制数字及其他项目均可以附加到消息体上。(2)SOAP编码规则(SOAPEncodingRules):定义了一个数据编码机制,通过这样一个编码机制来定义应用程序中需要使用的数据类型,并可用于交换由这些应用程序定义的数据类型所衍生的实例。(3)S0AP RPC表示(S0AP RPcRepresentation):定义了一个用于表示远程过程调用和响应的约定与HTTP相似,RPC使用请求/响应模型交换信息。使用SOAP调用远程方法的主要工作就是构造SOAP消息。SOAP请求消息代表方法调用,被发送给远程服务器,5OAP响应消息代表调用结果,返回给方法的调用者。(4)SOAP绑定(sOAPBinding):定义了一个使用底层协议来完成在节点间交换SOAP消息的机制。SOAP消息的传输依靠底层的传输协议,与传输层的协议都能进行绑定。SOAP采用了已经广泛使用的两个协议:HTTP和XML。HTTP用于实现SOAP的RPC风格的传输,而XML是它的编码模式。SOAP通讯协议使用HTTP来发送x扎格式的消息。HTTP与RPC的协议很相似,它简单、配置广泛,并且对防火墙比其它协议更容易发挥作用。HTTP请求一般由Web服务器来处理,但越来越多的应用服务器产品正在支持HTTP XML作为一个更好的网络数据表达方式,SOAP把XML的使用代码转化为请求/响应参数编码模式,并用HTTP作传输。具体的讲,一个SOAP方法可以简单地看作遵循SOAP编码规则的HTTP请求和响应。一个SOAP终端则可以看作一个基于HTTP的URL,它用来识别方法调用的目标。SOAP不需要将具体的对象绑定到一个给定的终端,而是由具体实现程序来决定怎样把对象终端标识符映像到服务器端的对象。 3 WSDL与UDDI技术 WSDL(WebServicesDescriptionLanguage,web服务描述语言)基于Ⅺ旺,将Web服务描述为一组对消息进行操作的服务访问点它抽象描述了操作和消息,并绑定到一个具体的网络协议和消息格式,定义了具体实施的服务访问点。WSDL包含服务接口定义和服务实现定义,服务接口是Web服务的抽象定义,包括类型、消息和端口类型等。服务实现定义描述了服务提供者如何实现特定的服务接口,包括服务定义和端口定义几乎所有在因特网上的Web服务都配有相关的WSDL文档,其中列举了该服务的功能,说明了服务在Web上的位置,并提供了使用它的命令。WSDL文档定义了Web服务功能发送和接收的消息种类,并规定了调用程序必须提供给Web服务的数据,以便该服务能够执行其任务。WSDL文档还提供了一些特定的技术信息,告诉应用程序如何通过HTTP或其他通信协议与Web服务进行连接和通信。用户想使用服务提供者所提供的服务,必须首先找到这个服务。UDDI(UniversalDescrip—ti012DiseoveryIntegration,统一描述发现集成)提供了一种、查找服务的方法,使得服务请求者可以在Internet巨大的信息空间中快速、方便地发现要调用的服务,并完成服务间的集成。UDDI是一个基于SOAP协议的、为Web服务提供信息注册中心的实现标准。同时也包含一组提供Web服务注册、发现和调用的访问协议。UDDI通过XML格式的目录条目将Web服务注册在UDDI中心的公共注册表内供其它用户查询和使用。UDDI目录条目包括三个部分:白页、黄页和绿页。白页提供一般信息,即Web服务的URL和提供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黄页提供基于标准分类法的相关产业、产品或提供服务类型以及地域等的分类信息:绿页提供技术信息,它详细介绍了访问服务的接口,以便用户能够编写应用程序以使用Web服务,这是发现潜在Web服务的关键。同时,UDDI提供了基于XML的轻量级的数据描述和存储方式,服务的定义是通过一个称为类型模型的UDDI文档来完成的。UDDI本身就是一个Web服务,它通过一组基于SOAP的UDDI的API函数进行访问。其中查询API用来查询定位商业实体、服务、绑定等信息。API被用来在注册中心或者取消服务。 计算机网络论文: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研究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基础 高职院校 教学质量 课程特点 教学问题 论文摘要:该文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首先分析了目前《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特点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措施与方法。 1概述 为了适应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也为了适合信息社会的需要,我国高校的计算机专业都开设了《计算机网络基础》这门课程,以培养综合型人才。而根据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在《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方面不可能照搬本科院校的教学内容及模式。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除了要求学生掌握一些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根据专业知识熟练应用计算机网络的能力。那么如何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因材施教呢? 2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特点 《计算机网络基础》是计算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具有概念复杂、理论和实践性强、技术更新迅速等特点。计算机网络是结合了计算机与通信两大技术的一门综合学科,涉及到两种技术的大量概念。同时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计算机网络从诞生至今已历经四代。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计算机网络更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当今信息技术中发展最为迅速的技术之一.也是计算机应用中最活跃的领域。 3现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教与学之间缺乏良性互动。 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是教学取得成功,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求知识的关键,师生间能否形成良性互动对学好这门课也很重要。目前,很多学校《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采用传统的单一教学方式,师生间缺乏良性互动,不能较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实验条件不充分 《计算机网络基础》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就要求有专门的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基础》里面的许多知识点诸如路由协议,IP地址的配置等,没有经过亲自动手,很难掌握。而对于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局域网的设置,服务器的调整、设备的配置等很多实验如果没有亲身实践,也根本无法完全掌握。 3.3理论与实践不能统一, 现在很多学生在学完《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后仅仅知道OSI的七层模型和TCPdP协议,对于现实生活中是如何实现的就一无所知,无法将所学的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更有一些学生学完该课程之后连最子网掩码的设置都不知道,就更别谈网络设备的设置和进行网络管理了。 3.4教材编写中不合理处较多 目前,这门课程最经典的教材是谢希仁写的《计算机网络基础》,但那是本科院校适用的教材。我们高职院校所用的教材,理论知识太多,图太少,使得许多理论知识不能完美地解释。象路由协议那一节,仅有理论描述,对RIP、OSPF、BGP三个协议,没有详细地阐述其工作过程,这就不能让学生很好地掌握。还有象TCP的三次握手那一节,三次握手中出现了SYN,ACK等术语,但前面并没有对其详细说明,这就让学生莫名其妙了。 4课程改革目标与思路 4.1多元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以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的教学法:①多媒体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很多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以直观形象的方式演示出来。用PowerPoint等课件将知识点制作成动画,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②类比教学方法。用实际应用和生活中人们熟悉的事物与计算机网络中的概念、基础理论进行类比,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化地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③引导学生去公司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参加网络相关产品会、技术讲座等,增进学生对市场的了解,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4.2精选课程教学内容。优化课程内容体系 简化OSI参考模型的内容,扩充事实标准TCPlfP的内容。伴随着Internet的发展,TCP, P已成为事实上的标准,其协议应用广泛,但它的参考模型的研究却很薄弱。因此,为了保证计算机网络教学的科学性与系统性,我们在教学中采纳Andrew·S·Tanenbaum建议的一种层次参考模型,它吸取了OSI参考模型与TCP/IP参考模型二者的优点,是一种折中的方案,自上而下包括5层.即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针对该课程理论性强的特点.在用多媒体上课时多增加了许多图片以详细说明。在讲IP数据报的路由选择那一节时,书上只有文字描述,本人讲解时就增加了如图1的例子。 根据这幅图讲解,学生很快就理解了IP数据报的路由选择过程。在讲TCP的三次握手时,我先对TCP提出报文作了详细讲解。特别对发送序号、接收序号ACK、SYN、FIN都作一一讲解。然后再讲TCP三次握手时,学生都听明白了。 4.3增加学生动手机会 增加实践课程,既能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优化学生的素质结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对于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实践课中专门安排了一节课让学生做RJ一45接头。事后证明,这节课很有意义。它不仅让学生们都参与进来,还让他们学到了实用技能。有几个同学实验课完后,马上回去把自己损坏的RJ一45接头换好了。这就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5结论 目前,计算机网络技术已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支撑技术之一。社会信息化的迅速发展,要求我们切实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该课程内容多、综合性强、时效性强,因而教学难度也较大,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尝试、完善、改进,适应时代需求,以培养更多更好的相关行业高素质人材。 计算机网络论文:论计算机网络数据交换技术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数据交换 电路交换 报文交换、分组交换 综合业务数字交换 [论文摘要]本论文讨论计算机网络数据交换技术的发展历程,阐述数据交换每个发展阶段的技术特点。着重对分组交换技术进行分析论述。 交换设备是人类信息交互中的重要实施,在相互通信中起着立交桥的作用。交换技术的发展总是依赖于人类的信息需求、传送信息的格式和技术,以及控制技术的发展而螺旋型发展。从电话交换一直到当今数据交换、综合业务数字交换,交换技术经历了人工交换到自动交换的过程。人们对可视电话、可视图文、图象通信和多媒体等宽带业务的需求,也将大大地推动异步传输技术(ATM)和同步数字系列技术(SDH)及宽带用户接入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广泛应用。 从交换技术的发展历史看,数据交换经历了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和综合业务数字交换的发展过程。 一、电路交换 自1876年美国贝尔发明电话以来,随着社会需求的增长和通信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电路交换技术从最初的人工接续方式,经历了机电与电子式自动交换、存储程序控制的模拟和数字交换、第三方可编程交换等技术的变革,当前正在发展中的融合多媒体格式相互通信的软交换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尤其是半导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在交换机内引入电子技术,这类交换机称作电子交换机。最初是在交换机的控制部分引入电子技术,话路部分仍采用机械接点,出现了“半电子交换机”、“准电子交换机”。只有在微电子技术和数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后,才开始了全电子交换机的迅速发展。 1 9 4 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对交换技术的发展起了巨大的影响。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脉冲编码调制(PCM)技术成功地应用在通信传输系统中,对通话质量和节约线路设备成本都产生了很大好处。随着数字通信与P C M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于是产生了将P C M信息直接交换的思想,各国开始研制程控数字交换机。1970年法国首先在拉尼翁(Lanion)成功地开通了世界上第一台程控数字交换系统,标志着交换技术从传统的模拟交换进入到了数字交换时代。程控数字交换技术采用PCM数字传输和数字交换,非常适合信息数字化应用,除应用于普通电话通信以外,并且为开通用户电报、数据传送等非话业务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在电信网中使用的电路交换机全部为程控数字交换机,可向用户提供电路方式的固定电话业务、移动电话业务和窄带ISDN业务。 二、报文交换 报文交换方式的数据传输单位是报文,报文就是站点一次性要发送的数据块,其长度不限且可变。当一个站要发送报文时,它将一个目的地址附加到报文上,网络节点根据报文上的目的地址信息,把报文发送到下一个节点,一直逐个节点地转送到目的节点。 每个节点在收到整个报文并检查无误后,就暂存这个报文,然后利用路由信息找出下一个节点的地址,再把整个报文传送给下一个节点。因此,端与端之间无需先通过呼叫建立连接。报文在每个节点的延迟时间,等于接收报文所需的时间加上向下一个节点转发所需的排队延迟时间之和。 三、分组交换 分组交换是交换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代表着网络未来演进的方向。分组交换方式兼有报文交换和线路交换的优点。分组交换技术使用统计复用,与电路交换相比大大提高了带宽利用率。这要求在交换节点使用存储转发,从而导致掉队现象的发生。因此,分组交换全引入不固定的延迟的概念。分组交换网络主要有面向连接和无连接两种方式.分组网络包含3个功能面,分别是数据面、控制面和管理面。数据面负责分组转发,因此需要高性能的实现。目前主要的分组交换网包括面向连接的X.25、帧中继、ATM、MPLS以及无连接的以太网、CP/IP网络。 分组交换网有两种主要的形式:面向连接和无连接。对于分组交换技术来说,面向连接的网络与电路交换类似,也需要通过连接建立过程在交换机中分配资源;但由于它采用统计复用,所分配的资源是用逻辑标号来表示的。自分组交换技术出现以来,已经有多种分组交换网投人运行。电信领域最早提出的是X.2 5网络,但由于它协议复杂,速度有限,逐渐被性能更好的网络如帧中继代替。帧中继网络可以认为是X.2 5的改进版本,它简化了协议以提高处理效率。 计算机领域的一个侧重点是局域网,即小范围、小规模的网络,用于互连办公室内的计算机。目前以太网已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局域网技术。 在2 0世纪9 0年代中后期,因特网获得较大发展,规模持续扩大,对核心路由器吞吐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路由器对I P分组进行转发时路由表的查找比较复杂,转发速度受到很大限制。前面指出,面向连接网络使用逻辑子信道标号进行转发表查找,速度是很快的。人们结合ATM技术在这方面的优点,提出将核心网络改为使用类似于A T M的交换机,而只在边缘网络使用路由器的I P交换技术,最终发展为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然而,在随后的几年中,提出了多种实用的高速路由查找方法,使其不再成为瓶颈。此时,MPLS最大的优点就是流量工程(Tramc En小needng)能力,即人为控制分组流向。但是由于目前高速路由器还能够很好地工作,MPLS技术并没有被广泛使用。 四、综合业务数字交换 综合业务数字网是集语音、数据、图文传真、可视电话等各种业务为一体的网络,适用于不同的带宽要求和多样的业务要求。异步传输模式ATM(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就是用于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的一种交换技术。A T M是在分组交换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使用固定长度分组,并使用空闲信元来填充信道,从而使信道被等长的时间小段。由于光纤通信提供了低误码率的传输通道,因而流量控制和差错控制便可移到用户终端,网络只负责信息的交换和传送,从而使传输时延减小。所以A T M适用于高速数据交换业务。 随着通信技术和通信业务需求的发展,迫使电信网络必须向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方向发展。这要求通信网络和交换设备既要容纳非实时的数据业务,又要容纳实时性的电话和电视信号业务,还要考虑到满足突发性强、瞬时业务量大的要求,提高通信效率和经济性。在这样的通信业务条件下,传统的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都不能够胜任。电路交换的主要缺点是信道带宽(速率)分配缺乏灵活性,以及在处理突发业务情况下效率低。而分组交换则由于处理操作带来的时延而不适宜于实时通信。因此,在研究新的传送模式时需要找出两全的办法,既能达到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又能使各种通信业务获得高质量的传送水平。这种新的传送模式就是后来出现的“异步转移模式”(ATM)。 A T M是在光纤大容量传输媒体的环境中分组交换技术的新发展。在大量使用光缆之前,数字通信网中的中继线路是最紧张也是质量最差的资源,提高线路利用率和减少误码是最着重考虑的事情。光缆的大量使用不仅大大增加了通信能力,而且也大大提高了传输质量。这使得人们逐渐倾向于宁可牺牲部分线路利用率来减少节点的处理负担。 与此同时,人类对于通信带宽的需求日益增加。特别是传送图像信息和海量数据,已经使人们对于数据通信的速率由过去的几千比特/秒增加到几兆比特/秒。这样,节点的处理能力成了数据通信网中的“瓶颈”。A T M对于节点处理能力的要求远低于分组转送方式,更能适应现代的这种环境。 A T M方式中,采用了分组交换中的虚电路形式,同时在呼叫建立过程中向网络提出传输所希望使用的资源,网络根据当前的状态决定是否接受这个呼叫。可以说,A T M方式既兼顾了网络运营效率,又能够满足接入网络的连接进行快速数据传送的需要。 五、计算机网络数据交换技术发展的展望 近年来。以Internet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的电信观念和体系架构,并且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已经离不开网络,这导致了人类社会对网络业务需求急剧增长,并且对网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提供话音、数据、视频业务,也要同时支持实时多媒体流的传送,并且要求网络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可靠性和高性能。下一代网络应是—个能够屏蔽底层通信基础设施多样性,并能提供一个统一开放的、可伸缩的、安全稳定和高性能的融合服务平台,能够支持快速灵活地开发、集成、定制和部署新的网络业务。 下一代网络将是—一个以软交换为核心、光网络为基础、分组型传送技术的开放式的融合网。软交换的出现,可通过一个融合的网络为用户同时提供话音、数据和多媒体业务,实现国际电联提出的“通过互联互通的电信网、计算机网和电视网等网路资源的无缝融合,构成一个具有统一接入和应用界面的高效率网路,使人类能在任何时间和地点,以一种可以接受的费用和质量,安全的享受多种方式的信息应用”的目标。 计算机网络论文:试论计算机网络环境中大学英语教学方式的探索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环境 教学模式 学生自主学习 【论文摘要】本文探讨了大学英语教学中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与传统地英语教学模式的不同,新模式下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作用,同时指出了网络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的方法和重要意义。 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要求(试行)》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通过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周围环境,经过意义构建获得的。学习者获得知识的多少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在一定的情境中构建知识的意义和能力,而不是取决于学习者记忆教师讲授课程的能力。 一、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不同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通常是两种以上方法策略的组合运用。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既是教学理论的应用,对教学实践起直接指导作用,又是教学实践的理论化、简约化概括,可以丰富和发展教学理论。传统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以及一些独到的方法和教学经验至今仍有很大的潜力,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继承和发扬。但是由于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忽略了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了几十年英语还不能把英语作为工具进行交流。相比之下, 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多媒体教学模式有很多优势。现代建构主义的基本假设是:①认识并非是主体对于客观存在的简单的、被动的反映,而是一个主动的、不断深化的建构过程,即所有知识意义都是通过内在表征过程主动建构出来;②在知识意义建构过程中,主体已有的知识、经验(包括社会文化)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即所有知识意义是随着学习环境的变化而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可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的参与所给信息的认识与理解,积极建构意义。它强调了学习环境的重要性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重要性。基于计算机的网络自主学习模式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要求学生自主安排学习时间,使用指定的网络多媒体课件,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材料并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有定期评测,有教师在教室巡视并及时解答学生问题的学习。 二、学生自主学习模式下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作用 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中,教师无疑是课堂的真正主宰,是整个课程的主导和主体,教师利用教材和板书等方式传授英语知识,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控制”的作用,侧重于教,通过这种方式力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裁判员,也是主要参与者,制定规则并且参与规则。基于计算机课堂的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下,教师必须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的认识和调整,应不断更新观念,更新知识。随着学生的角色转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也应完成角色的转换或变换。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要成为:需求分析者、课程制定者、教材编写者、课件制作者、顾问、辅导者、教学组织者、教学研究者,教师要善于在不同的教学活动中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教师要习惯并逐步接受这样一种新教学模式理念的转变,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课堂问题的解答者,也要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 三、计算机网络环境中的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 1.过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主动掌握自主学习、积极学习的科学方法 很多年来,大部分高校计算机(演示型)辅助教学的推广应用无疑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传统的计算机辅助教育毕竟是遵循了行为主义的理论模式,注重于学习指导,解决教学重难点练习等,其基本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呈现教学内容,学生被动或机械练习,个性化、因材施教的效果不够理想,而计算机网络环境教学,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建构学习,是基于多媒体技术的网络技术下的新的学习理论,这种理论是将学生看成是知识学习的主动建构者,外界信息环境经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建构,转变成为自身的知识,也是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学生、媒体、教学内容四要素中教师学生这两个决定性的作用,形成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和结构,共同作用于教学过程,产生协调作用。这种开放性、创新性的教育思想和模式,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和痼疾。 2.计算机网络的无限扩展性能够增强学生的知识面,扩展思维 随着中国教育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的功能也逐渐地渗透到教学方面。有了互联网,学生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的学习就不再是“人—机”之间的单机学习,而是可以通过网络在一个虚拟的集体中学习,这种集体不限于一个班级、一个学校或者某一个区域,它可以是一个国家,甚至全球范围的集体。 3. 学生自主学习模式能够重新定位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作用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计算机网络环境中的教学模式能够使教师及时转变自身定位,从主体转变为引导者和领路人,使学生从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主动适应者、积极践行者。 计算机网络论文:浅析基于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模式的研究生英语教学 论文关键词:研究生英语 教学改革 多媒体教学模式 学习者自主 论文摘要:分析目前的研究生英语教学面临的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师生比例失调、教学方法陈旧及效率不高等现状,探讨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多媒体教学模式的优势,认为该模式可在诸多方面解决研究生教学改革中遇到的问题。 一、引言 1992年11月,教育部颁布了《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为非英语专业研究生(以下简称研究生)的英语教学改革确立了目标。近20年来,研究生英语教学在质与量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成绩不可否定。然而,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使中国社会对高端人才外语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而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的步伐却相对迟缓。如何适应国际化大趋势和国家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是研究生外语教学必须认真探讨和着力解决的问题。本文将立足现实,对研究生英语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借助多媒体教学促进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之道。 二、研究生英语教学现状 研究生英语是我国目前统招研究生教育中的一门必修课,在培养我国高端复合型人才的外语能力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是必修,这门课程要面向几乎所有专业和学科的研究生,受众面广。按照大纲的规定,该课程的教学总时数为144一216学时,课时比大。无论从社会对人才需求,还是从硕士生追求自我提升的角度,人们对这门课程都抱有很高的期望值。1999年我国实行“科教兴国”战略,高等学校开始大规模扩招。研究生的招生人数也从1998年的7. 2万扩大到2010年的46.5万。这意味着,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提供接受更高层次教育机会的同时,也给高等学校的师资、设备、教学管理等诸多方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问题与矛盾随之出现。 研究生招生人数的扩张使生源结构趋于多样化。研究生来源不仅仅是应届本科毕业生,也有相当数量的往届生和来自社会的其他教育背景的学生。尽管他们都经历了研究生英语的人学考试,并达到了各校不同的录取分数线,但其英语程度差距仍然很大。以辽宁师范大学2010级研究生为例,入学时已经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的人数约为22%,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人数约为76%而剩下的2%的学生甚至还没有获得大学英语四级证书。研究生人数的骤增,使有限的师资力量捉襟见肘,师生比例严重失调(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师生比为1:167)。庞大的英语教学班型和学生参差不齐的英语水平,使教学中“众口难调”的矛盾日益突出。原本针对全体硕士生学习“共性”制订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模式愈来愈难以满足众多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和个性化诉求。在教学管理上,对研究生教学的关注度明显低于本科生教学,教学环境建设投人和提供相对不足,“重本轻研”倾向普遍存在。成绩管理制度弹性大,变数多。沿用了长达18年而未作修订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也因其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而遭垢病。改革英语教学标准、手段和方法,推进基于计算机网络平台和多媒体教育技术的个性化英语教学,提高研究生的英语综合使用能力的呼声日益强烈。 三、利用多媒体网络解决研究生英语教学困境 多媒体网络教学是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因特网的普及而出现的一种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这一技术集文字、声音、图形、动画、记忆储存和逻辑推演等多种媒体信息于一体,运用在教学上,其强大的交互性功能可以为学习者提供生动丰富的可选择的资源,从而满足不同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多媒体技术不仅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和内容的局限性,使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变得更加方便和顺畅,同时也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可以即时评估教与学的效果,调整教学计划和重点。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习者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在主动改造和重组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他人代替,而必须由学习者本人来完成;学习者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能力。传统的英语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主导着语言教学的始终。这种模式强调单向的知识灌输,而忽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和主动参与。这种教学模式背离了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和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压抑了学习者个性的发展和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多媒体教学可以在强大的技术支持下把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及活动设计得更加人性和科学,可以使学习者在明确学习目标和课程要求的前提下,以“人机对话”的方式进行自主的探究式学习,这就使在传统课堂中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的学生变成了学习的中心和主导者,他们可以利用网络上海量的信息资源和多媒体教学平台提供的语言材料对教材的内容加以扩充、强化、解析、释义和操练,从而更好地掌握、操练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多媒体教学的另一个优势还在于,它能够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诉求。如前所述,研究生生源结构复杂,人学英语水平差异大,学习英语的目的不尽相同。想要通过一名教师、一个课堂、一本教材、一种模式解决所有人的需求是根本不可能的。而计算机网络支撑的多媒体教学平台以其资料的丰富性和使用的便捷性为学生提供了不同体裁和题材、不同难易程度的学习资料。每一位学习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材料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这既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也解决了传统教学“众口难调”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一套“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评估体系对于实现课程目标至关重要。它既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改进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又是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在建构主义理论框架下开发建立的多媒体教学体系中嵌人形成性评估的功能,是多媒体教学的又一优势。所谓“形成性评估”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信息的收集、整合和解释的过程,以此来促进学习和教学。或者说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获得有关教学的反馈信息,改进教学,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达到掌握程度所进行的系统性评估,即为了促进学生掌握尚未掌握的内容进行的评价。形成性评估体系弥补了传统教学沿用多年的终结性评价体系,即不仅仅靠一次期末课程考试来判断教学效果,而是对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全程性监控和评估,使评估的结果更科学、更精确、更有信度和效度。利用计算机技术对网上教学和网上自学过程进行实时、动态的监控、观察、评估和管理,对教师学生的工作学习绩效提供快速的反馈信息,帮助教师、学生及时发现和弥补知识传授获取过程中的不足和盲点,调整教学方案或学习计划,这样的评估在传统课堂上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环境决定角色的变化。在多媒体教学平台上,教师和学生都需要对自己的角色作出调整,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研究者、推动者、合作者、辅导者和监督者;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自主的知识追求者、建构者及自我学习的管理者和评估者。在这种新型的教学环境下,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互为促进,从而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四、结语 《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指出:“硕士生英语教学应当提倡从实际出发,博采众长,讲究实效,并在加强理论研究和不断实践总结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硕士生英语教学体系。”相信基于计算机网络平台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可以从诸多方面解决研究生英语教学的难题,在“探索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硕士生英语教学体系”中发挥重要的辅助作用。 计算机网络论文:浅谈计算机网络安全中数据加密技术应用探讨 论文关键词:网络安全计算机 数据加密 论文摘要:随着计算机的飞速发展,网络也在不断的发展。相对应的各种攻击网络的手段也随之产生,网络安全已经成为现在人类网络生活的重要要求。 保证网络安全的最主要的方法之一是数据加密,它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网络信息传输的安全性。 计算机网络信息传输已经成为人类传输信息的主要手段之一,网络信息传输缩小了时间空间的距离,这种方便的传输方式无疑成为人类最依赖的方式,而网络安全受到的威胁却越来越大,各种病毒层出不穷,这对于网络用户来说造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病毒及木马的侵入,不仅影响用户的正常工作,还会造成很大程度的经济损失。数据加密方法则可以有效的保障网络信息进行安全的传输,下面就对这种方式的应用进行讨论。 一、网络安全受到威胁的主要因素 ㈠计算机操作系统存在隐患 计算机的操作系统是整个电脑的支撑软件,它为电脑中所有程序的运行提供了环境。所以,一旦操作系统存在隐患,网络入侵者能够获得用户口令,进而操作更个计算机的操作系统,获取计算机各个程序中残留的用户信息;如果系统掌管内存,CPU的程序有漏洞,那么网络入侵者就可以利用这些漏洞把计算机或者服务器弄瘫痪;如果系统在网络上传文件、加载和安装程序的地方出现漏洞的话,网络入侵者就能够利用间谍程序对用户的传输过程、使用过程进行监视,这些隐患出现的原因就是因为利用了不安全的程序,所以尽量避免使用不了解的软件。除此之外,系统还有守护进程的程序环节、远程调用功能、后门和漏洞问题,这些都是网络入侵者可以利用的薄弱环节。 (二)网络中存在的不完全隐患 网络允许用户自由和获取各类信息,故而网络面临的威胁也是多方面的。可以是传输线的攻击,也可以使网络协议的攻击,以及对计算机软件的硬件实施攻击。其中协议的不安全性因素最为关键,计算机协议主要包括:TCP/IP协议、FTP、NFS等协议,这些协议中如果存在漏洞网络入侵者就能够根据这些漏洞对用户名进行搜索,可以猜测到机器密码口令,对计算机防火墙进行攻击。 ㈢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不安全隐患 数据库管理系统也具有先天缺陷的一方面,他是基于分级管理的理念而建立,所以,数据库的不安全就会泄漏我们上网看到的所有信息,在网上存储的信息,通过这些用户的帐号,密码都会被泄漏,这样对用户的财产、隐私安全都会造成很大的威胁。 二、计算机数据加密技术的应用 ㈠数据加密 数据加密就是按照确定的密码算法把敏感的明文数据变换成难以识别的密文数据,通过使用不同的密钥,可用同一加密算法把同一明文加密成不同的密文,来实现数据的保护。数据加密的主要方式有三种:链路加密、节点加密、端到端加密。“网上银行”的兴起,使得银行系统的安全问题显得至关重要,安全隐患不得不令人担优,数据加密系统作为一种新一级别的安全措施脱颖而出。各大银行中都采取了数据加密技术与网络交换设备联动。即指交换机或防火墙在运行的过程中,将各种数据流的信息上报给安全设备,数字加密系统可根据上报信息和数据流内容进行检测,在发现网络安全事件的时候,进行有针对性的动作,并将这些对安全事件反应的动作发送到交换机或防火墙上,由交换机或防火墙来实现精确端口的关闭和断开,这样就可以使数据库得到及时充分有效的保护。 (二)密钥密码技术的应用 密钥是对于数据的加密和解密,分为私人密钥和公用密钥。私人密钥是指加密和解密使用相同的密钥,安全性相对较高,因为这种密钥是双方认可。 可是这种密钥也存在缺陷,那就是当由于目的不同所需要不同密钥的时候就会出现麻烦和错误状况,这个时候,公用密钥就能发挥作用。这样一一来传输者可以对所要传输的信息进行公用密钥进行加密,接收方接到文件时用私人密钥解密,这样就避免了传输方要用很多私人密钥的麻烦,也避免私人密钥的泄漏。例如用信用卡购物时,通常情况下商店终端的解密密钥可解开并读取以加密数据形式存储在信用卡中的个人信息。终端将读取的信息传送到发行信用卡的公司认证顾客信息。这种情况下,店铺的终端会留下个人信息的记录,有可能造成个人信息泄露。所以很多人会担心自己的信用卡号被人盗用。密钥密码技术,要求用两个密钥解读加密数据,这两个解密密钥分别掌握在商店和信用卡公司手中。店铺终端密钥读取的信息只够确认持卡人是否是某家信用卡公司的会员,而不能读取其他个人资料。信用卡公司的解密密钥能解开所有信息,进而确认持卡人是否具有使用这张信用卡的权限,提高了信用卡交易的安全性。 ㈢数字签名认证技术的应用 认证技术能够保障网络安全,它可以有效的核实用户身份信息,认证技术中比较常用的是数字签名技术。它建立在加密技术的基础上,是对加密解密计算方式来进行核实。在这个认证技术中被最多应用的是私人密钥的数字签名以及公用密钥的数字签名。私人密钥的数字签名是双方认可的认证方式,如上文所述,双方运用相同的密钥进行加密和解密,但是由于双方都知道密钥,就存在着篡改信息的可能性,因此这种认证方式还要引入第三方的控制。而公用密钥就不用这么麻烦,由于不同的计算法则,加密密钥完全可以公开,而接收者只要保存解密密码就可以得到信息。例如在国内税务行业中,网上办理税务业务越来越受到认可。数字签名安全认证系统就成为了网上保税业务的安全门卫,为税务办理系统提供了安全性保障。 三、常用的数据加密工具的运用 随着人们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依赖,相关的数据加密工具也应运而生,下面就举出一些最为常用的工具,以供参考。 硬件加密工具:这种工具是在计算机并行口或者USB接口的加密工具,它可以对软件和数据进行加密,很有效的保护了用户的隐私和信息,对用户的知识产权进行了保护。 光盘加密工具:它是通过对镜像文件进行可视化的修改,隐藏光盘镜像文件,把一般文件放大,把普通目录改为文件目录,从而保护光盘中的机密文件和隐私信息,方便快捷的制作自己的加密光盘,简单易学,安全性也高。 压缩包解压密码:对于打文件的传输,我们往往会用到压缩包,ZIP和RAR是我们最常使用的两种压缩包,这两个压缩包软件都具有设置解压密码的功能,就是说在解压的时候要有密码才能获取压缩包内的信息内容,这样在双方传输的重要信息的时候,就避免了第三方窃取信息的可能性。 有加密工具就会产生解密工具,当自己设置的密码遗忘的时候,这些工具会有很大的帮助,当然这些工具也是泄漏信息的隐患。所以数据信息的安全就如同战争,知己知彼才能久立不败之地。解密软件也有很多种,例如针对以上三种就有相应的关盘解密工具,光盘密码破解器,和ZIP--KEY等工具,我们不仅要知道和应用这些软件,也要防御不法分子运用这些软件破解密码。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网络的普及化、信息时代的更新迅速,网络中恶意的攻击,流氓软件木马软件的横行,使得网络安全被高度重视。然而只注重防护体系是不行的,操作系统技术再提高,也还是会被漏洞破坏;防火墙技术再高,也会有黑客攻破。病毒防范技术再高,也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免不了被新生病毒侵害,所以,在完善的防护体系的建立下,还要注重网络安全应用的管理,只有管理的技术并用才能有效的保护用户的信息安全。总而言之,对于网络不断发展,我们要总结以往教训,吸取经验,取长补短,才能更好的保护信息安全。 计算机网络论文:浅析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教学实践 【论文摘要】:文章针对计算机公共课程的教学特点,探讨了网络辅助教学的优势,以及对计算机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国内教学平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计算机辅助教学平台的设计目标,以期对教学实践有所裨益。 前言 计算机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须十分重视实践环节。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在上机练习时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许多学生上机根本不知做什么,大量的上机时间都浪费了;学生的上机情况无法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也无法及时提供给学生相关学习资源;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学习效率低下。很多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能把从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自己的专业中,不能处理就业后面临的许多技术问题,造成学生对学习和未来充满迷茫。因此,让学生在实训中学到技能,这才是非计算机专业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 一、教学平台的优势 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补充形式,网络辅助教学的优势主要有: (1) 丰富的学习资源 教学平台能够提供大量的、丰富的课堂所不能够提供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借助网络获得最新的知识,凭借电子邮件和论坛与他人进行沟通,探讨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网络所提供的各种形式的资源能够创设一种类似真实的环境,促进学生在其中进行积极的探索,进行知识的主动学习和建构。在学习资源丰富的条件下,可以把知识"物化"为多种形态,满足学习活动的多种需要。 (2) 提供了灵活的学习模式 通过网络,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主动地、个性化地学习。网络上大容量、更新较快、动感的学习内容,改变了以往单调、信息有限、沉闷的学习模式,学生以求索和体验代替了被动学习。学生可以自行考试,模拟实验,使教学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人施教,从而建立了一种综合性、创造性、灵活性的学习模式。 (3) 内容更新快 网络内容的更新速度是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通过网络,教师和学生能够及时地获得世界范围的信息和资源。在教学平台上,教师可以随时根据教学的情况更新内容,满足学生的需要。这种更新可以在任何时候进行,并且能够立刻反映出来,这是受时间限制的课堂教学所难以做到的。 (4) 形象、直观的交互环境 利用网络辅助教学,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交互的整体教学、学生间交互的分组教学、人机交互的个别教学的有机结合。 (5) 更好地实现教学设计策略 网络的各种特性还决定了其能够提供更多、更丰富的教学策略,使得教学更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使原来不易实现的教学策略得以实现。在网络教学中,由于它能够提供丰富的资源、具有多媒体性、交互性等多种特性,使得在网络上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教学策略成为可能。 (6) 有利于对学生的辅导 通过网络,教师对学生的辅导已不再是仅仅批改书面作业,学生也不再为没时间找老师或找不到老师而发愁。E-mail和论坛可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成为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化辅导的有效方式,而这一切均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且快捷便利,从而对学生的辅导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也便于教师们对同类问题进行集中解答。 二、网络在辅助课堂教学中的不足 虽然网络在辅助课堂教学应用中具备了上述优势,但是它也是具备很多目前难以解决的不足之处,这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信息时代要求教师会用计算机进行学生的档案与成绩管理、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方案的编写与管理,利用一些电子备课系统制作电子讲稿和多媒体课件,熟练使用多媒体教学平台进行教学,能用信息化方法与学生进行交互,以及利用计算机评阅学生的作业、考试。因此,设计和使用网络平台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教师没有很好地掌握这些思想、方法,将影响网络平台使用的有效性。 (2) 信息要适量 平台虽然能够提供大量的丰富的信息,但如果设计不好,很容易造成信息泛滥、学习者迷航问题。因此,不要认为平台上提供的信息越多越好,界面越花哨越好。在设计网络平台时,应以激发学生的高级思维,促进深层的认知为主。 (3) 防止不良信息的传播 平台在给教育带来丰富信息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例如,网络上的色情、暴力等内容也可能以平台作为传播,从而损坏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这无疑对学校的教学形成了冲击,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克服这些负面影响。 (4) 要增强平台的可靠性 由于网络环境的复杂性,网络常常会出现令人意想不到的错误,需要及时解决和不断地进行修改。 (5) 认识上的误区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仅仅是教学的一个辅助工具,虽然能代替教师的一部分工作,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仍不能忽视。多媒体和网络辅助教学手段并不能取代传统教学手段,只有多种教学手段并用,发挥各自特长,才能取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目前国内教学平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 缺乏良好的设计 很多网站缺乏针对其教学内容、学生的特点以及网络媒体的特性,对内容的组织、表现方式进行深入的研究,只是把书木的知识按照原样拷贝到网页上,作为学生的学习内容。有的做得稍微好一些,在文字里面加入一些声音、图片、视频素材,并简单地加入网站的导航图、适当的跳转等。 (2) 交互性不强 很多教学服务平台的交互性很差,学生还停留在主要采用浏览的方式进行学习的阶段,不能实现实时提问、交流。 (3) 资源不够丰富 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目的是为使用者提供最丰富的、最易于操作使用的学习材料,从而使网络教学资源的使用者能更方便、更有效地达到"教"与"学"的目的。而国内的大部分网络辅助教学平台仅提供与本课程相关的内容,而很少提供关于国内外学科动态与发展的相关资源。 四、辅助教学平台设计应实现的目标 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认为,网络教学平台的实现目标是要求学习者在平台的辅助作用下,进行更有益、有趣的学习,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本平台应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 (1) 教育管理功能 可以实现学生管理、教师管理、教学资源管理、课程管理、论坛管理。 (2) 在线学习功能 在线学习功能是指平台支持的网上活动:学习知识、课后练习、学习、测试、答疑、同学之间交流和评价反馈功能。 (3) 记录的功能 记录用户登录的次数和时间,在线课堂次数、答疑次数、作业分数、在线测试分数等。 (4) 答疑功能 教师主要通过在线聊天实现同步答疑,通过留言板在线提问、论坛讨论区和E-mail实现异步答疑,同时将学生经常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给予解答后放入"常见问题库"中供学生查询以实现自动答疑。 (5) 交流功能 包括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学生和学生的交流、实时文本交互功能。通过学习论坛,激发学生以提问、讨论的方式进行互助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在线论坛和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学习课程内容和网上学习资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及每个学习小组可进行文件交流。 (6) 激励功能 主要采用正面激励,就是充分肯定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并通过赞许、表扬、激励对学生做出肯定的评价,从而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其潜能。 结论 文章对网络辅助课堂教学的优点、缺点、目前国内辅助教学平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详细的调研。根据调研的结果,结合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学科特点和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应用多种教学理论、教学策略,提出计算机辅助教学平台的设计目标。
铁路运输论文:铁路运输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探讨 【摘 要】近年来,铁路在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改革、大规模铁路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采用了大量的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对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铁路运输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发展缓慢,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现结合铁路工作实际,对当前铁路运输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与对策。 【关键词】铁路 运输企业 人力资源 探讨 铁路运输企业是大型的国有企业,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之后,铁路进入了加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和铁道部的正确领导下,铁路运输企业创新科技,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在路网建设、技术装备、经营管理、服务体系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铁路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对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铁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发展缓慢,甚至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就这一问题作肤浅的探讨。 1 铁路运输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配置不科学 配置不科学、结构不合理、缺乏战略规划仍是铁路运输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队伍结构比例失调,高技能人才缺乏、“一线紧、二线松、三线肿”的现象明显。截止 2007年,铁路企业管理人员总量为26.1万人,占全部职工的比重为12.7%,其中专业技术人员为144624人,占全部职工的比重为7.1%;生产人员共计1450803人,占全部职工总量的70.8%,其中工人技师、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29350人,仅占生产人员的2.0 %;服务人员和其他人员为142585人,占全部职工总量的7.0%;内部退养、长学、长休、外出劳务人员等长期不能上班的非在岗人员共有194807人,占职工总量的9.5%。在人员配置上,普通型的人员富余,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不足;在人员结构上,机关、后勤服务人员富余,生产岗位人员紧张,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和关键生产岗位人员更是不足。 1.2 缺乏吸引力 当前,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铁路运输企业作为“铁老大”的各种优势条件已然丧失,与非国企比较,收入偏低、用人机制不活以及激励手段乏力等问题明显。一是选人用人机制保守,人才难以脱颖而出。二是分配制度僵化,人才难以体现出其价值属性。三是工作内容单调,个人专长难以发挥。四是工作地点分散,工作条件艰苦,影响人才效能的发挥。五是就业渠道多样化,影响人才长期劳动关系的形成。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劳动用工制度的变革,人力资源可以在更广大的空间里自由选择。近些年来,铁路企业吸引人才乏力,优秀大学毕业生往往不把铁路企业作为其就业和发展方向,有的大学生录用不到半年就放弃铁路工作,致使铁路企业人才匮乏。 1.3 凝聚力不强 虽然市场竞争激烈,铁路运输企业对人才的依赖程度越来越明显,对人的因素越来越重视,但由于机制不完善,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经营者、专业技术人员、高级技能人才和生产人员与企业之间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企业经营的好坏与自己的收入没有直接关系。在管理上,企业为确保运输安全和生产经营任务完成,对职工又往往采取高压态势,考核得严,管理得紧,忽视职工对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忽视职工对丰富工作经验,提升灵活就业能力、实现心理成就感的职业生涯规划需要。从而造成经营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高级技能人才和生产一线人员缺乏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 1.4 进取心不足 铁路企业实行了以撤消分局、撤并站段为主的管理体制改革和生产力布局调整,为推行集约化管理、提高管理效能奠定了基础。通过改革,减少了大量的管理岗位。但由于干部人事制度和工资分配制度未作相应调整,被精简的人员仍保留干部身份,占有干部名额,享受原岗位工资待遇,而工作能力强、表现优秀的职工却难以选拔到管理岗位,有的既使从事管理工作,却也因不是干部身份而不能享受相应的工资、福利待遇。再如,专业技术人员、高级技能人才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铁路企业实行了专业技术和高技能人才岗位聘任制改革,但也只是略微提高了津贴标准,在工资、福利、培训、职业发展等方面没有实质性改变,反而受专业技术和高技能人才岗位设置数量限制,致使有的职工取得了技术资格也不能聘任技术职务,阻碍了人才发展,削弱了职工学技术、钻业务的积极性。 2 对策研究 2.1 树立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是系统的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同企业战略目标联系起来,通过有计划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活动,增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人力资源管理要与企业战略规划各阶段目标相联系,就要定期对人的技能、知识进行评估,制定培训计划,提供深入的绩效评价,准确判断各类人员的岗位胜任能力,从而将人力资源管理渗透到企业运营流程中,使人力资源管理成为推动企业前进的重要力量。 铁路运输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及时掌握国家铁路发展规划,积极参与企业战略决策,要充分发挥监督、控制、反馈和调整组织人力资源等管理职能,特别是当前铁路高速发展,大规模铁路新线投产建设的情况下,更要提前制定符合新线运营和客货运输工作量增长等因素变化的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从而为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发挥作用。 2.2 构建新型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传统的人事管理,由人事、劳资、教育等管理部门负责,是行政命令的“执行者”,是企业的“中介者”服务于其他部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任务是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改善企业生产效率、提高服务质量和帮助员工发展,从而提高企业效益。要实现这一任务,人力资源部门负有招募雇用、培训发展、薪酬福利、员工关系、人事记录、健康安全、战略规划等职能,而且各个职能要相互关联,统一协调。 目前,铁路运输企业人事、劳资、教育、社保等部门各自为阵,自成一体,职能交叉,多头管理、模糊管理现象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和企业效益。因此,应将目前的人事部门、劳资部门、职工教育部门、社会保险部门、劳动安全和卫生等部门进行合并,取消干部、工人的身份界限,改变培训、使用和待遇分家状况,从而形成合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管理效能。 在管理方式上,人力资源管理也不仅仅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责任,每个管理者都应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参与者,人的管理应分散到企业中每个管理者甚至是每一个职工身上。每个领导者都要掌握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要懂得了解职工的需要、需求及其心理变化,从而激发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企业发展。 2.3 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 要使企业发展,就必须有一个能让人才脱颖而出,让人才自由竞争的选贤任能机制,就必须建立一个公正、公开、透明、科学的选人用人制度。首先要引入竞争机制,要让每一个符合条件的人都可以有公平的机会参与竞争。再则要明确用人标准,细化选人用人条件。对知识、技能、工作阅历、智慧水平、沟通决策能力等都要作出具体规定,使符合条件的人对号入座,不符合条件的人明确努力的方向。三是要公开选人用人的决定过程,杜绝暗箱操作,从而避免和消除人们的怀疑,并可以提高被任用人员的公信力。四是要建立定期评估和用人失误的责任追究制度,要改变用人权力高度集中的弊端,减少用人上的失误。这样,不仅能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而且也可以堵住任人唯亲、因人设岗的门径。 2.4 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 目前,人员流动困难、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的弊端在铁路企业仍然存在。铁路企业职工普遍认为自己从事的这份工作仍然是“铁饭碗”,虽然工资收入不高,但只要不触犯法律,不发生重大错误,企业就不能与自己解除劳动合同,也不能对自己做出严重的处理,工作表现好不好、绩效高不高对自己的影响不大。因此,如何设置科学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铁路企业是一个大的联动机,实行高度集中、统一指挥的管理方式,必须严格执行“铁的纪律”,各个工作环节都有严格的规章制度进行控制,因此,有必要建立日常工作绩效考核和特殊贡献记录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法。通过日常工作绩效考核,可以按照不同的工作性质确立相应的工作定额,根据职工完成任务、安全生产、“两纪一化”、路风建设、遵纪守法等方面的情况,定期给出相应等级的评定,并将职工个人绩效纳入计算机数据库管理,作为工资分配、晋升、奖惩、劳动合同续签等方面的考核依据。特殊贡献记录考核则是将职工在科技创新、改善企业管理、防止运输生产事故、维护社会治安以及防洪抢险和救灾救援等方面作出特殊贡献的记录在案,作为对优秀职工个人能力的认可,作为企业选择和提拔人才的依据。同时要将考核结果及时反馈给职工和提供给相关管理者,要让职工清楚知道自己好在什么地方,充分肯定职工的优点,明确指出差在什么地方,及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铁路企业运输任务的完成存在着季节性、时间性差异,同时还受国家和地方经济环境因素影响,因此,企业应充分考虑非职工本人原因影响绩效的因素,特别是在个人绩效与工资收入挂钩的情况下,不能将工作量不饱满造成的业绩下降全部转嫁给生产职工个人,而应由企业整体共同承担,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各类人员均应承受经营效益不良所带来的收入下降等不良后果,从而形成经营者、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和职工的利益共同体,以激励企业全体人员共同推动企业发展。 2.5 建立一体化培训机制 全员性、终身性、多样性、计划性是当今世界的培训发展趋势。发达企业都十分重视职工培训,培训费用占到公司总支出的3%左右。铁路运输企业一直以来注重开展职工培训,而且也设定有专门的培训经费,但培训的效果却与铁路发展需要存在一定差距。其原因除了培训方案、方式方法等问题外,培训与使用、待遇没有做到有机的结合是一个主要原因。铁路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由人事部门负责,生产人员培训由职工教育部门负责,职工的使用和待遇的确定则由劳动工资部门负责,互相之间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机制,常常是为了培训而培训。培训部门定方案,劳资部门抽人员,但由于岗位人员紧张,培训期间个人工资减少、企业工资支出增加,以及培训方法枯燥等原因,造成业务骨干单位不肯选派、职工本人不愿参加,而平时表现不好,素质不高,出工不出力的人员却经常成为培训对象,有的成为培训专业户,影响了企业和职工发展。为此,要使培训切实有效,还必须真正建立起培训、使用、待遇一体化机制,将培训视为企业的义务和职工的权力,视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从制度上增强职工对培训的认同感,激励职工自觉参加培训,使其积极、主动地提高技能水平,从而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作出贡献。 3 结束语 树立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采取积极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实现优秀的人力资源配置,必将为促进铁路企业现代化建设,推动铁路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为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作出重要贡献。 铁路运输论文:煤矿铁路运输企业当前的治安形势和安保措施 摘要:煤矿铁路运输企业作为矿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部的治安状况因为具有聚众性、集中性、突发性强、牵涉面广和影响力大等特点,对矿区社会稳定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因此,煤矿铁路企业内部治安状况的好坏,直接制约或影响着矿区和谐和稳定。切实做好煤矿铁路运输企业内部安全保卫工作,对于构建和谐企业、构建和谐矿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词:煤矿铁路;治安;措施 煤矿铁路运输企业担负矿区煤炭运输和地方物质输送任务,企业治安保卫工作面临任务艰巨、工作量大、涉及面广、人员繁杂等特点。铁煤集团公司铁路运输部有专有铁路220多公里,担负矿区八大煤矿的煤炭运输和调兵山市、铁岭县、康平县、法库县地方物质输送任务。特殊的企业性质,决定了的铁路运输部场点多、人员散、线路长、范围宽等特点。为此,铁路运输部武装保卫分处要结合企业特点,有针对性开展好治安保卫工作,做到治安保卫形势动态分析,治安保卫思路明确,治安措施得当,保证运输大动脉的畅通,促进矿区和谐、稳定、发展。 一、煤矿铁路运输企业当前的治安形势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员、物资、资金、信息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大范围、全时空流动的同时,逐步向单位内部高度聚集,彻底打破了计划经济条件下相对封闭、相对单纯、相对稳定的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环境,影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主导因素由单一性的治安因素,向政治、经济、法律、政策和治安形势等复合性的社会因素转变,企业内部安全保卫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日益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际恐怖袭击及“三股势力”带来消极影响。随着改革力度的加大,发展速度的加快,企业越来越成为社会矛盾聚集的焦点和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侵害的目标,单位内部安全保卫工作面临的形势日趋严峻复杂。 因此,矿区铁路大动脉同样存在着恐怖暴力袭击的潜在威胁,煤矿企业对安全保卫的需求质量在不断增加。 2、社会治安问题的诱发力有所增加。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利益关系的复杂性、价值观念的多样性、人财物的流动性、信息传播的便捷性进一步发展,导致社会治安形势日趋复杂,特别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收入差距的拉大,使一些违法犯罪分子铤而走险,抢劫、盗窃、诈骗等刑事案件向企业蔓延,企业内部案件呈上升趋势。煤矿铁路运输企业内部破坏生产案件以及报复管理人员,对管理人员的围攻、谩骂、也时有发生,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 3、企业不安定因素趋于增多。随着经济模式的转换、经济结构调整的加速,政企矛盾、劳资纠纷、刑事案件相互纠缠,使得企业内部的不安定因素呈现错综复杂的局面,加之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善,使得一些职工家庭生活困难,部分职工心理失衡,成为各种不安定事端诱发的隐患。特别是企业因劳资等问题引发的不安定因素的不时出现,造成部分职工上访围堵企业单位大门,给企业安全保卫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 4、重点要害部位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在市场经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价值指向下,部分企业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对要害部位安全保卫工作的人、财、物力的投入,使得企业内部的安全防范工作空隙大、漏洞多,造成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企业经济运行安全的煤、水、电、气、热、油、毒、易燃、易爆物品、核材料及高精尖设备、仪器等要害单位、部位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企业由于要害部位地位重要,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能否正常进行,也是当前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捣乱、破坏的主要目标,一旦发生问题,不仅会影响企业的经济利益、单位内部稳定,还会造成较大的社会政治影响。我们铁路运输部在铁路线路安全防护、防火、防盗、防破坏等方面还存在动态监控不到位,人员分工巡查不细、巡查目标不明确等安全隐患。 5、目前企业内部安全保卫工作与新形势相比还存在一些不适应。在经济大发展、社会大开放、人员大流动的新形势下,部分保卫干部队伍业务不专等原因,对企业保卫工作缺乏改革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仍然沿袭过去那种看门守院式、守门神式等方法办公,这些都导致了煤矿铁路企业内部安全防范工作基础薄弱,人防、物防、技防未能达到规定的标准,物防、技防建设方面欠账较多,使企业安全保卫工作缺乏安全防范的威慑力和影响力。 二、煤矿铁路运输企业治安工作思路和措施 鉴于当前煤矿铁路运输企业治安保卫工作面临的问题,要以“科学发展观”思想为指导,对企业治安保卫工作进行改革,做到创新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才能提高煤矿铁路运输企业保卫水平,确保煤矿铁路运输企业的安全稳定。 1、加强组织领导。在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保持企业内部安全稳定,对于保证企业改革发展尤为迫切和重要。煤矿铁路运输企业领导应充分认识维护稳定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要对保卫工作会议上常议、嘴上常讲、心里常有、平时常抓,坚持抓热点、抓难点、抓苗头。要强化企业预防职能、内部管理职能、协助职能、教育职能、服务职能等职能,通过建立和健全保卫组织、保安组织和多种形式的护卫队伍等途径,着重解决好单位保卫工作地位下降、职责不清、职权不明、保卫组织形同虚设等问题。充分调动广大企业职工的积极性,积极开展群防群治,把安全防范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把维护企业治安稳定工作做实。 2、加强规章制度建设。煤矿铁路运输企业内部安全保卫工作正常开展的关键在于规章制度的健全完善和保卫工作责任的具体落实。根据《企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要求,要坚决贯彻“谁主管、谁负责”、“谁在岗、谁负责”和“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健全完善安全保卫工作责任制,制定和完善各项内部安全保卫制度,落实完善科学治安防范体系措施,使企业内部不出大事、少出小事,努力实现内部安全保卫工作由被动处置转变为主动防范。要制定完善各类应急预案,特别是有关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的事情,要加快建立与社会危机应急机制相协调的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危机应急处理机制,适时组织演练,以应对自然灾害、重大事故、环境污染、流行疫病、恐怖袭击、群体性治安事件等引发的各种危机,切实维护单位和社会的稳定。 3、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作配合。煤矿铁路运输企业要依据《全面所有制工业企业法》、《企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国有企业治安保卫工作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主动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的联系与配合,研究制定单位的保卫组织建设、制度建设、设施建设的行政规章、行业规定以及技术防范工作,形成比较完善的治安保卫工作法制化体系。特别要加强与公安机关的协作配合,积极主动与公安机关加强联系,互通信息,密切配合公安机关整治矿区周边治安问题。 4、加强技防设施建设。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煤矿铁路运输企业要积极转变观念、调整职能,不断探索单位内部安全保卫工作新模式,关键是要加强单位技防设施建设,弥补传统管理方式存在的不足,努力实现人防、物防、技防的有机结合。要结合单位承受能力、安全现状、社会地位等因素,按照先易后难,分步骤、分阶段、多层次、多格局的方式安装切实可行、覆盖面广的电视监控系统、电子红外报警装置、门禁系统等技防设施。要加强技防工作专业培训,维护技防设施的正常运转。 5、加强保卫队伍建设。《企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中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需要,设置治安保卫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兼职治安保卫人员。企业要根据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实际需要,尽快建立健全保卫机构,选配政治立场坚定、作风过硬、纪律严明、熟悉业务的人员来担任专职保卫干部,配备相应兼职人员,做到组织落实、人员落实、任务落实,逐步形成统一领导、分级负责、责权划分明晰、机构设置科学的管理机制。切实加强保卫部门的政治思想、组织、纪律作风和业务建设,通过采取岗位练兵、在职培训、外出学习、入学深造等多种渠道、多种形式提高保卫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技能,使他们能够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自身的长处,真正起到维护单位内部安全稳定的中流砥柱作用。 铁路运输论文:探讨如何提升铁路运输收入管理的效率 论文关键词:铁路运输 铁路发展 收入管理 论文摘要: 提高铁路的经济效益是加快铁路发展的有效手段,而提升铁路运输收入管理是提高铁路经济效益的最根本途径。本文从铁路运输管理的含义及存在的问题入手,总结出铁路运输收入管理的积极意义,进而针对性地提出整体提升铁路运输收入管理水平和提高铁路运输收入管理效率的具体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界经济贸易组织后,我国铁路整体的发展已经取得了质的飞跃。但是我国铁路的发展水平较之发达国家还尚存一定的距离。所以,如何提高我国铁路的发展水平一直都受到各级领导和人民群众的高度重视和关注。笔者认为提升铁路运输收入管理的效率是加快我国铁路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铁路管理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铁路运输收入管理的含义 铁路运输收入是铁路经济发展中主要的资金来源,是铁路经济效益的集中体现。《铁路运输收入管理规程》中明确规定,铁路运输收入管理的具体内容包括计划、票据、进款、运杂费核算、业务报表等方面的管理事项。其收入管理的基本职能是运用专门的方式方法,组织、管理、监督铁路运输收入工作的全过程,保证及时、完整、准确地核算运输收入,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增运增收、堵漏保收,确保铁路运输收入的进款完整和缴拨及时。 二、铁路运输收入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铁路的发展,我国铁路运输收入管理的水平和质量虽然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但是也不能忽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 现阶段,我国铁路收入人员的队伍建设存在不能满足收入管理体制要求的情况,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部分铁路局、站段的收入管理机构建立不完善,没有明确各级领导及专职人员工作职责。岗位责任制不明确,使得收入管理人员在工作态度上有时处于消极状态;第二,铁路运输收入管理人员不稳定,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二)管理技术和方法有待于提高 随着科技的发展,收入管理的各项内容已经逐步实现了电算化。但是这种电算化是针对于各个管理内容独立存在的,限制了数据资源的充分共享,使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没有完全发挥其优势。同时,这种分散型的管理系统使各项数据较难整合应用到一起,使收入清算工作难以保证其公正性。所以,现有的收入管理的技术手段不利于铁路运输收入管理效率的提高。 (三)没有充分发挥收入管理在生产管理中作用 铁路运输收入来源于铁路运输生产,所以生产管理环节中的运输组织都应该以运输收入为核心开展工作。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运输收入管理却没有围绕在运输收入这个核心,使运输资源没有得到优化配置,阻碍了铁路部门管理各项指标的实现。 三、铁路运输收入管理的积极意义 (一)推动铁路的健康持续发展 铁路的运输收入是铁路业中的主要经济和资金的来源,收入的多少直接决定着铁路的发展以及铁路业的竞争能力,是铁路经济效益的集中体现,提高铁路运输收入是铁路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确保经营目标的实现 近年来,铁道部给各个铁路局下达的运输收入预期目标不断增高,伴随的是运输成本也连年增大,所以给铁路局完成收入预期目标带来了巨大压力。加强铁路运输收入管理是实现运输收入预期目标的有效途径,它在增运增收、提高收入质量、确保收入完整、强化收入管理制度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对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重要意义 加强铁路运输管理是实施政府决策的体现,也符合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铁路运输收入管理,发挥交通运输在经济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更好的推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 四、整体提升铁路运输收入管理的水平 整体提升铁路运输收入管理的水平,可以提高运输收入管理的能力和力度,使运输管理更为规范化、严格化、合理化以及公平化。要实现铁路运输收入管理水平的整体性提升,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重视收入管理的基础工作 积极开展对规范基础工作重要性的宣传与教育工作,提高收入管理人员遵规守纪的自觉性,树立收入管理工作的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把增收光荣、堵漏有功作为工作的基本理念。建立班组作业标准及岗位责任制,对具体的工作内容及奖惩措施做出明确的规范。建立健全收入管理部门的内部控制,严格监管作业程序,确保工作到位。 (二)完善规章制度建设 根据铁道部下发的《运输收入管理规程》、《铁路运输收入管理基础工作规范化单位考核实施办法》等制度,制定符合各个铁路局实际情况的各种补充规定及实施细则,使全局的收入管理工作在完善的规章制度体系下,有章可循、有据可查,对铁路收入基础工作实行制度化、规范化管理。 (三)加强运输收入管理工作的过程控制 为了更好的贯彻执行铁道部的相关规定,要从铁路局到站段都强化各项收入管理工作的控制力度。在运输收入的预算管理、会计核算、收入审核、票据管理、收入稽查等方面做好内部控制工作。 五、提高铁路运输收入管理效率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 收入管理人员的责任心与业务水平直接影响到收入管理各项政策、制度的执行效果,所以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是提高铁路运输收入管理效率的内在动力。首先,在进行人员配备的时候,选择高素质、高能力、具备财会知识的人员到管理队伍中来,明确岗位职责;其次,开展管理队伍的思想教育工作,强化收入管理意识,培养爱岗敬业的精神;再次,对管理队伍进行系统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技术水平,熟练掌握收入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和运输知识,以保证各项收入管理工作进行的规范化。 (二)提高管理的现代信息化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达到合理配置各项资源,提高收入管理工作效率的目的。建立计算机网络的集成系统是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铁路运输收入管理中的具体体现。这个系统可以使先进的管理思想实现制度化、程序化,这样可以杜绝人为工作的不自觉性,实行规范化的工作管理模式。计算机网络集成系统可以及时、准确、完整的将有价值的数据进行分析、归纳,传送到需要此信息资料的管理层,充分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它可以整合原本各自分散的收入管理系统,将简单、孤立的数据处理纳入到管理信息系统中,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使铁路运输的人、财、物各项资源得到有效配置。 (三)加大管理的监督力度 要提高铁路运输收入管理的效率,就要加大管理的监督力度。一个有力的监督,能使工作人员更加努力的工作,减少和杜绝在铁路运输收入管理中的违法行为。铁路管理人员都应该加强对铁路运输收入管理的监督意识,确保收入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结语 总之,加强铁路运输收入管理,提升铁路运输收入管理效率,促进铁路运输事业科学健康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我们每个铁路人都义不容辞的使命。让我们每个同志都积极的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为铁路事业跨越式大发展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铁路运输论文:试论基于 国富论 的铁路运输企业人本管理研究 【论文关键词】铁路运输企业 人本管理 研究 【论文摘要】本文从《国富论》主要的人本思想入手,阐述了亚当·斯密人本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理论意义,指出其本质是回归劳动者的价值,体现企业与个人的共同发展和幸福,实现社会的“财富增长”。由此对铁路运输企业的人本管理进行了思考,思考并找到了铁路运输企业进行科学的人本管理的路径。 《对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简称《国富论》)是十八世纪英国杰出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代表作。该著作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各个不同侧面详细而严谨地论证了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和促进经济的发展繁荣。该书中蕴含了诸多的经济学理论和实践分析方法,以及经济学原理机制,由此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作为“第一部系统的伟大的经济学著作”,它的理论研究价值和政策实施意义至今让读者和学者获益匪浅。本文拟从《国富论》的人本思想入手,分析研究其对当前铁路运输企业的人本管理的指导意义。 一、《国富论》闪耀的主要人本思想 1、“富国裕民”的思想 亚当·斯密把“富国裕民”视为政治经济学目标,他指出:“被看作政治家或立法者的一门科学的政治经济学,提出两个不同的目标:给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或生计,或者更确切地说,使人民能给自己提供这样的收入或生计;给国家或社会提供充足的收入,使公务得以进行。总之,其目的在于富国裕民”,而不是单纯追求gdp、追求“速度与效益”,追求“为发展而发展”的目标。现在人们常说的“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劳动者工资在收入中的比重”、“鼓励劳动者拥有财产性收入”、“关注民生”等思想正是这种理念的的体现和实践。 2、尊重劳动者的思想 亚当·斯密是一个很重视社会伦理建设的人,对劳动者富有同情心,在《国富论》这本巨著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他在叙述社会上三大主要阶级(地主、资本家、劳动者)各自的优劣时,说道:地主阶级是社会繁荣的获利者,但他们不劳而获,是个无所作为、没有前途的阶级。资产阶级在社会上最受尊重,但个人利润与社会公益相比,即使最公正的资本家也要从私利出发而不顾公益。劳动者在社会繁荣时受益不多,在社会衰退时受害最重,所以只有劳动者与社会公益联系最紧,但他们又在社会上难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因此,他关注劳动者命运,主张提高工资、改善工作环境。主张提高劳动者工资水平视为国民财富增进的必然结果,并提出适当改善工作条件、适度缩短工作时间的观点。在亚当·斯密时代有一种流行的见解,认为工资的提高将使得人们减少工作时间并导致懒惰和游散。亚当·斯密一方面以上述理论分析为工具,批驳了当时流行观点的成见;另一方面则从国民财富增进的长远利益出发,认为过度的劳动将妨碍国民财富增进的长远利益。 3、分工合作的思想 亚当·斯密认为城市与乡村是互补的。乡村向城市提供生活资料和加工原料,城市向乡村返回一部分加工产品作为回报,两者的收益是共同和相互的,城市为乡村的剩余产品提供市场,乡村用剩余产品交换自己需要的东西,这对从事分工中不同行业的所有不同人都有利。通过分工合作与交换,双方的财富都有所增加,这体现了“财富的自然增长”和合作分工精神。 二、《国富论》的人本思想与企业的人本管理 《国富论》的人本思想对企业的人本管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国富论》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是商品的真实价格,货币只是商品的名义价格;同等数量的劳动,在所有时间和地点,和劳动者具有同等价值。因此,亚当·斯密认为劳动是价值创造的源泉,要尊重劳动者,提高劳动者工资,改善劳动者工作条件。对于企业而言,应将人看作是生产中最活跃的因素,重视人本身素质的开发,尊重人的价值和主体意识;换位思考,理解人的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角度,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 分工可以分为社会分工和劳动分工两种,亚当·斯密认为分工是导致经济进步的唯一原因(实际上在《国富论》中两者混淆不清,概念模糊),是财富的自然增长重要手段。对于企业而言,合理的劳动分工也是提高生产、管理效率,提高企业效益的重要前提。分工不明,也就是职责不清,会造成工作推诿、效率低下、管理成本提高。因此,在劳动过程中必须按职能划分劳动分工,合理、科学的分工是区分能力、水平、职业素养的必要条件。 因此,笔者认为《国富论》的人本思想在企业中的运用,其本质是:回归劳动者的价值;体现企业与个人的共同发展和幸福,实现社会的“财富增长”。 三、《国富论》的人本思想给铁路运输企业人本管理的启示 1、坚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念 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充分认识人才资源开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积极为员工创造成才条件,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充分尊重员工的特点和个性,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树立铁路人才队伍建设决定铁路发展的观念。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从传统的人事行政管理和事务工作中解脱出来,把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广纳人才放在战略位置,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思想水平。 2、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保障机制 人力资源的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将铁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纳入企业管理的流程,进入企业大系统、大循环,甚至是社会大系统、大循环之中。建立由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铁路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领导小组,制定相应政策,促使铁路各项工作措施与铁路有关政策、法规相接轨,制定预测与规划、培养与使用、配置与管理方面相衔接。 3、完善铁路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工作机制 (1)建立新绩效考核机制。传统的绩效考核机制属于非参与性的评价制度,员工被动地接受工作任务,责任不明确。工作完成后由上级采用有限的指标和主观印象进行评价与考核,偏差较大,无法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新型的绩效考核则主要采用目标管理的方式,为每位员工确定明确的工作目标,增加上下级间的沟通。通过给每个员工确定明确的目标和不断地考核,使员工在企业内部合理流动。 (2)建立新激励机制。主要是针对员工群体,通过完善工作绩效评价系统,将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结合起来,结合用工制度,建立有效的晋升、晋级制度与灵活的激励机制。主要包括:①目标激励。通过给各层次员工制定各时期的工作目标,从而构成企业的总体目标,再以企业发展的蓝图激励每位员工,使员工产生强烈的成就感。②管理激励。让员工通过民主管理,参与企业重大决策,从而激发员工的责任感。③人群关系激励。通过建立协调的人际关系、增强员工的归属感。④竞争激励。合理运用内、外部的竞争,使员工时刻保持危机感,从而激发其潜力。 (3)建立人力资源科学管理机制。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是促进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的重要环节。建立铁路人才库,加快人才的聚集与整合,充分利用各种组织体系来吸引人才。 (4)探索建立铁路人力资源配置市场化机制。尝试建立铁路人力资源模拟市场,制定铁路人力资源市场管理机制,推动人力资源和用人单位两个主体进入市场。通过市场配置把作为生产要素的人力资源,配置到最合理、最能创造价值、最有效率的地方,使生产要素配置始终处于最佳状态。缓解低层次安置与大范围调剂困难、总量控制与结构性缺员的矛盾,实现人力供求的动态平衡。 总之,人本管理是以人为核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和创造精神的科学管理方式,如何在铁路运输企业内得到更好的运用是一个现代企业制度创新的重要课题,其实现的路径是:理念先行、机制保障、运作规范、循序渐进。 铁路运输论文:铁路运输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成因与对策分析 摘 要 铁路运输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日益增加,其财务管理风险更是随着经营的多元化而成为了企业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而要应对财务管理风险就应实现全面的预算化管理,即利用预算编制与具体实施降低财务管理漏洞和风险等级,以此优化企业资源,为企业的发展服务,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降低企业财务管理风险。 关键词 财务风险成因 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强化 一、铁路运输企业出现财务风险的原因 国民经济的发展带动了运输业的繁荣,然而竞争的激烈导致了企业不得不面对来自多方面的经营压力与风险,铁路运输企业也不例外,分析其财务风险的成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外部环境导致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多元化,铁路运输企业的经营主要 针对的是大量的货物集散,随着市场的繁荣所涉及到的业务也呈现出多元化,而此种外部环境的改变导致了企业财务管理的难度增加,给财务决策带来了诸多的不确定因素,从而容易导致管理的失误,这就是风险的成因。此种外部因素包括了经济、法律、市场、资源等。 其次,财务管理本身的复杂性导致其风险程度的加大。铁路运输企业的财务风险当然也来自内部,企业财务管理需要对企业的各种经营项目进行监督与管理,而目前企业的多元化投资、货物集散、账款管理等都较以往增加了复杂了复杂性与难度,因此导致铁路运输企业财务管理的复杂程度,当然就存在风险。 最后,风险管理意识薄弱。企业管理层与财务管理部门面对风险的出现与后果没有形成忧患意识,对风险的理解过于狭隘,缺乏将风险、预算管理纳入到日常管理中的思想,忽视风险也是产生风险的最大诱因。 二、铁路运输企业应对财务风险的根本对策分析 1.全面预算管理作用分析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对企业战略目标进行现实规划的方式,即按照市场需求为导向,在企业内部管理中实现全面的预算与规范化管理,预算建立在对外部、内部环境的科学分析与预测基础上,用必要的制度来限定企业某个时期内的经营与财务管理目标,以此规范企业管理降低财务风险。 从本质上看,预算管理不单纯是一种制度而是一种经营的理念,管理的机制,甚至是企业的文化。全面预算制度是公司内部的一个十分严肃的管理观念,现代企业中财务管理与经营管理往往会出现矛盾,其中公司战略目标往往需要资金的支持,而财务管理的某些制度却制约此种支出,这就出现了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战略目标不一致的情况,当然也就增加了企业管理的风险。 从全面预算的角度看,风险就是一种无序化管理的后果,因为企业管理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进而形成了经营的漏洞而导致风险。而预算正是利用有计划的科学控制来降低此种无序化的程度,将企业的资本运行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然而此种控制不是完全消除了经营的风险而是降低了风险出现的几率与影响的范围,从而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也通过预算推动企业有序的发展。 2.铁路运输企业预算管理的实现思路 首先,预算管理应是一个系统管理项目。预算管理涉及到的是企业内部与外部的多元化经营行为,因此预算管理应是一个多因素的动态管理机制。在运输企业预算中,应保证其全面而完善的管理特征,注重全面预算与责任预算之间的关系,将预算细致化并与整个企业的各个部门进行挂钩,继而以全面预算为主导完成对部门预算的责任下达,从而使得预算机制更加的有效而具体。 其次,将预算纳入到运输企业的发展战略中。铁路运输企业在进行预算管理中应将其纳入战略规划中,因为预算管理如果仅仅作为一种管理手段是不能起到真正的实效的。要实现企业战略与预算管理的对接,因为企业战略必须具备可操作性,而预算是从资源分配的角度对企业战略发展进行规范与计划,是保证战略目标科学化的必要措施。 最后,利用预算降低风险时应保证其人本管理内涵得以实施。在编制预算与控制风险的时候应保证实现对每个人、每个环节的细化,尤其对基层部门的预算管理应做到一人文本,突出预算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做到既能突出管理效果也能激发积极性,使得预算的执行更加的容易且主动,这样才能保证预算管理降低风险的效果。 三、铁路运输企业预算风险的控制 1.控制编制 铁路运输企业在利用全面预算制度控制财务管理风险的时候应注重对编制工作的控制,明确编制德尔参考依据、程序、方法等,并对其内进行规范,避免预算过程中出现指标性偏差。在采用基数增减算法进行预算的时候应对上一年度的预算达成进行客观的分析,对因为特殊因素造成的预算超出的情况进行分析,力求全面而科学的借鉴,同时对本年度可以预见的经济形式与发展方向进行分析,以此获得科学的预算目标。 2.控制执行风险 逐级实施预算管理,铁路运输企业在实施预算管理降低财务管理风险的时候应注意制度的执行策略,即应保证预算目标分解的科学合理,并可以落实到每个基层岗位,从而实现控制成本,防堵漏洞的效果,让各个岗位、环节都应成为执行预算的责任人。 3.预算与考核挂钩 将预算的达成与绩效挂钩,从而使得预算首先成为一种常态化的管理制度,从而使得基层员工树立预算管理的意识,并自发的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总结与分析,提高预算的执行力度。同时也可反馈意见对预算的编制进行调整,使得预算区域合理化。 四、结束语 综合的看,应对财务管理分析的增加可以利用多种途径进行控制,但是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利用预算管理来构建风险控制体系,因为预算管理单纯是一种制度而是一种管理的意识,即利用有规划合理的资源调度与战略规划来提高企业经营竞争力与发展能力,这样才能提高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尤其是合理的预算与执行制度可以防止不合理的资源浪费与资源调度,可以保证铁路运输企业在市场中稳步发展。 铁路运输论文:铁路运输会计电算化过程中的风险控制 摘要:对铁路会计电算化过程中存在的风险种类进行了分析,指出在会计电算化过程中进行风险控制的必要性,提出了控制的措施。 关键词:铁路会计电算化风险控制 1、在会计电算化过程中进行风险控制的必要性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进一步发展,会计电算化工作对整个财务会计工作的影响将越来越大,财务会计工作对会计电算化的依存度将越来越高,其潜在的风险也随之提高,其现实的风险也是客观存在的。一旦因某种原因使得会计电算化不能正常开展或中断,对财务会计工作造成的影响将是巨大的,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因此,在会计电算化过程中进行风险控制是十分必要的,并将被提到一个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2、会计电算化过程中风险的种类 1.在会计电算化过程中的决策程序。一个单位是否要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在什么时候开展,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中要实施哪些项目,这些都是会计电算化过程中要进行决策的事项,决策程序是否合规,决策是否正确。 2.在会计电算化过程中使用的硬件设备。计算机硬件设备是开展会计电算化的硬环境,包括服务器、工作站等主机设备,也包括显示器、打印机、不间断电源等外围设备以及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计算机机房等。由于选用设备的不当,造成会计电算化工作中断或不能正常进行。 3.在会计电算化过程中使用的软件系统。软件系统是开展会计电算化的软环境,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在软件的开发、研制过程中,由于研制人员考虑问题不全面,软件设计得不严谨,造成会计数据的不安全、不准确。 4.在会计电算化过程中进行操作的人员。主要包括电算主管、软件操作、审核记帐、电算维护、电算审查等。由于各级人员水平的差异,造成会计数据的不安全,影响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顺利进行。 5.在会计电算化过程中的制度建设。会计电算化过程中的制度建设,是会计电算化工作正常开展的必要保证,由于制度建设的不到位,造成内部管理上的混乱、无序,使会计电算化不能高效、有序地进行。 3、会计电算化过程中的风险控制 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及时取得准确、有效的会计资料和数据,使会计电算化高效、有序地进行。围绕着会计电算化过程中的数据安全这一中心,如何有效地防范、控制风险,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 规范决策程序,提高决策的正确性 会计电算化是财务会计工作的发展方向,各级领导都要提高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认识,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此项工作。单位负责人或总会计师应当亲自领导会计电算化工作,财务部门组织具体实施,对在什么时候开展、开展哪些项目都应仔细规划,广泛听取专家的意见,认真做好可行性研究;建立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对会计电算化事项进行集体讨论,杜绝一人说了算的现象。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减少决策的盲目性,降低决策风险。 3.2 加强会计电算化硬件设备购置的管理 计算机硬件设备是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物资基础,购置硬件设备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会计电算化工作能否正常进行。因此,在进行会计电算化前期工作时,要做好规划,对选购计算机设备的数量、种类、安放地点以及网络拓扑结构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在网络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今天,系统应采用服务器/客户机方式而不是单机处理方式,因为服务器/客户机方式有一个显著的优点,它能使直接操作人员的工作站计算机与存储数据的服务器在“物理”上隔绝,两者只通过网络连接,不经过授权,操作人员无法删除、修改数据,有效地避免了单机方式下操作人员对本地数据的误删除。为保证数据的安全,在配置服务器时,可采用双服务器、双硬盘等双工方式。此外,在购置计算机设备时,为保证设备质量,应签订合同,注明双方权责,并请专业工程师对设备进行验收。 3.3 加强会计电算化应用软件购置、开发过程中的管理 计算机软件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会计电算化工作所运用的系统软件(包括部分应用软件)多是从外部购置,所购置的软件的技术是否成熟、可靠,直接关系到数据的安全。购置的系统软件应是经过实践应用并被证明是安全可靠的,购置的会计电算化应用软件必须是经财政部门评审通过的,并应有详细的操作说明。 单位自行开发、研制会计电算化应用软件的,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科学系统地分析和设计,开发、研制过程一定要规范,开发、研制出的软件必须符合财政部的《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的要求。开发、研制出的软件在投入运行前必须经上级有关部门的评审、鉴定,软件的有关文档资料必须齐全。在正式运用前,应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转,对相关数据进行验证,防止研制人员由于考虑问题不全而出现的偏差。 3.4 大力提高会计电算人员的素质 会计电算人员的素质是搞好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核心,主要包括政治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 政治道德素质。良好的政治道德素质是对会计人员的基本要求,应结合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和干部日常理论学习制度,加强政治道德素质教育,提高会计电算人员的责任心,减少会计电算工作中的失误。 业务素质。在运用会计应用软件进行会计电算化工作前,必须对所有人员进行培训,包括掌握计算机设备、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方面的知识。只有经过培训并取得操作资格的人员才能上岗。 3.5 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各项制度 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责任是顺利开展工作的有效方法,会计电算化工作也不例外。对在会计电算化过程中进行操作的人员,明确其岗位责任,理顺关系,有限防范风险。其中,会计电算操作人员不得兼任会计软件编制工作,不能负责会计资料入机后的审核、校对工作。电算审查人员要加强审查力度,特别是对银行对帐单与银行存款日记帐,一定要逐笔勾对,确保货币资金的安全。 建立操作管理制度包括操作登记制度,计算机机房的管理制度,软、硬件管理维护制度。 应用系统软件启用时,电算维护与审查人员必须对系统进行初始化,并设置各操作员的工作权限及初始密码,各级操作人员在系统启用后应修改各自的初始密码并应定期修改。操作人员变更业务内容时,电算维护与审查人员应对其掌握的密码、口令进行修改。操作员对自己的操作密码、口令应严格保密,并定期更换。严禁使用他人密码或身份进入会计核算管理软件系统进行操作,严禁将口令泄露给他人或请人代替输入或做其他操作。 在对软件进行维护时,要加强对数据库的加密工作。现阶段“通用会计核算与管理系统”使用的是oracle数据库,虽然各用户都有密码,但其密码是公开和通用的,作用十分有限,因此,在实际应用时必须予以修改。 操作员进入计算机机房时,必须经电算维护与审查人员同意。未经批准,不得进入机房,不得擅自动用计算机,不得随意调用会计信息资料。操作员离开机房前,必须退出会计核算管理软件。 为保证会计电算化硬件设备安全、稳定地运行,机房内的电力系统以及防辐射、防电磁波干扰、防雷设备等必须齐全,机房内的温度、湿度等条件必须符合要求。硬件设备维护人员在进行设备维护时,应填写有关的“硬件设备维护报告”,会计电算化应用软件进行软件修改、升级时,应填写有关的“软件维护报告”,并应附相关的技术说明。 建立数据和档案管理制度首先,会计电算化应用软件技术档案包括应用软件修改、升级的技术说明,必须妥善保管,这样,发生问题时能够及时查找资料进行处理。其次,完善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措施,在进行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计算机上安装防病毒软件并及时更新。使用软盘时,须经电算维护与审查人员同意并进行病毒检测,对计算机病毒引起的系统瘫痪、程序和数据严重破坏等重大事故,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有关部门和上级财务主管部门报告。为提高对计算机病毒的防范能力,减少计算机病毒感染的机会,可拆除一般操作人员使用的软盘、光盘驱动器。最后,对会计电算化形成的各种帐务、报表电子数据应每天进行备份,为防止意外,可做双备份并对备份后的磁介质进行检查确认,以防介质满或错误;对备份好的数据应妥善保管,注意防潮、防尘、防磁;对备份数据的恢复应制定书面的操作方案,与备份的数据一起存档。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也将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广泛,所面临的风险也将呈现多样性,出现一些现阶段无法预料的、新的风险,届时,我们的防范、控制措施也必将随之变化。 铁路运输论文:铁路运输企业内部审计向服务型转变之探索 【摘 要】随着铁路运输企业的管理方式、方法在不断地改进,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活动中的薄弱环节也日益显现出来。生产过程中的浪费、国有资产的流失和损失、资金管理的混乱等风险给铁路跨越式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笔者就是从自身的实际工作出发,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铁路运输 审计 服务型审计 近年来,铁路运输企业的管理模式发生了重大变革,非运输企业逐步剥离,医院、学校等政府职能及社会职能机构属地移交,优良资产构建专业化公司,生产力布局区域性调整,实行路局直接管理站段体制等等。 而内部审计工作仍停留在查账纠错方面,未能充分发挥“一审、二帮、三促进”作用。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铁路内部审计工作应该开拓思路,创新方法,以更好的适应铁路运输企业深化改革和跨越式发展对内部审计的要求。 一、企业内部审计向服务型转变的必要性 随着市场机制的深化和相关法律法规的逐步健全,铁路运输企业公司化改造已指日可待,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将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越来越规范;企业内部审计揭示问题的整改力度加强,企业存在问题的数量在减少,问题的严重程度也逐步下降。这种情况下,审计既不能停留在以财务收支为主要对象的、传统的职能型审计上,也不可像纪检部门那样把查处大案要案当作重点,而应该将企业内部审计的思路拓宽,调整出发点和落脚点,从面向管理层的职能型审计转变为面向被审计对象的服务型审计。也就是说,企业内部审计的目的不仅仅停留在揭露问题并把查出的问题向管理层报告上,更重要的是通过发掘问题产生的根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企业改进管理、完善制度、增加企业效益,进而达到增强企业竞争力和提升企业价值的最终目标。 在审计的日常工作中,有时候遇到的问题不一定是违法违规的,但明显是不合理的;有些问题可能给本企业带来了效益,但同时给其他企业乃至社会带来了消极的影响或者损失;有些问题可能给企业增加了近期的利益,却使企业长远的利益受损。上述问题通常容易被审计人员所忽略或者回避,因为这些问题需要更多地使用理性思考和推断,很难用数字来表述;并且,在以查处违纪违规问题为重要工作成果的环境下,由于这些问题在定性上的模糊性以及在表述中说服力的有限性,很难出重大成果。服务型企业审计中,审计的目的是提升企业效益,因此,只要对提升企业效益不利的问题,审计人员都应该提出来。 企业的效益审计是要对企业经营行为的效益、效率和效果进行审查和评价。为企业服务的重要形式是开展效益审计。影响经济行为的效益、效率和效果的因素有很多,不仅仅是财务会计方面的,管理方式、内控制度、组织制度等,都会影响企业的财务结果。 二、服务型审计的涵义 服务型企业内部审计的最终目标是要提高企业价值。什么是企业价值?企业价值就是企业的长远发展能力。从量上说,企业价值是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企业股权价值和企业债权价值的总和。企业的长远发展能力越强,也就是企业的后劲越足,企业价值就越高,反之,企业价值就低。服务型审计要立足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能力,以查找问题为主线,以发现问题的症结为切入点,以提出改进建议为根本。服务型审计也要遵循“摸家底、揭隐患、促发展”的原则,即摸清企业长远发展能力的家底、揭示影响企业价值的不利因素、促进企业未来的发展、提高企业价值。 服务型审计的成果体现在审计后提出的审计建议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上,审计建议成为审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型审计必须注重与被审计单位的合作,本着为企业价值提供增值服务为宗旨,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审计过程中需要双向沟通,面对问题互相探讨。 实现服务型审计的目标,一是要发现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上存在的薄弱环节,与被审计单位相关部门合作,帮助企业健全管理制度;二是要查找重大问题,如决策失误、国有资产流失等,重点是分析问题的性质和产生的原因,分析过程中要注意开拓思路,从财务和非财务两个方面思考问题;三是要如实诚恳地向企业提出建议,审计的成果不能简单地用发现大案要案的数量和问题的数额来衡量,通常来讲,审计发现的问题都是企业以前的经营行为或管理活动所引发的,仅仅是揭露问题对企业的未来发展不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而提出改进建议,帮助企业改进管理,能为企业直接带来经济效益,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的审计目标。 三、服务型审计在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服务型审计的理论体系还不完善,尤其是在铁路运输企业审计实践中的效果还需要经历一定的时间检验,服务型审计在实践中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一)思想观念的转变 做好服务型审计,需要树立为企业服务的观点,以提高企业的效益和工作效率作为审计的目的,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把审计成果的落脚点放在对企业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上。 (二)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仍需完善 服务型审计不仅要关注财务方面的问题,更要注重对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方法、决策机制等方面的审计,甚至要对企业的生产流程提出改进建议,以节约资源、提高生产效率。这些要求审计人员具备多种专业素质,善于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因此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成为当务之急。 (三)管理决策的效果存在时滞性 对管理决策的审计是企业审计的重点之一,管理决策的效果往往带有时滞性,也就是说,重大决策对企业效益的影响通常不是在当期就能够体现出来的,而且在不同的时期效益也不相同,效益在各个时期的不确定性使特定期间的审计认定和评价变得困难。 (四)被审计单位对企业审计的认识 被审计单位往往都认为审计人员就是来查处问题的,所以对审计容易产生抵制情绪,甚至可能发生阻碍审计的行为,使审计难以深入地开展。 (五)审计证据的收集及其完整性 与传统的记账凭证、原始凭证、明细账等审计证据相比,服务型审计会更多地以审计人员自己分析、总结和收集的材料、对比数据作为提出问题的依据,这些证据在客观性和完整性上比传统的审计证据要差些。 解决上述问题,一方面要提高管理层和加强企业对服务型审计的认识,内部审计部门与企业要建立互信合作关系。如果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对审计缺乏信任,那么审计就不可能很好地实现为企业价值的增值服务的目的。服务型审计必须从企业的利益出发,以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基础,融入企业的各项经济管理活动。另一方面,要提高审计人员自身的素质,使服务型审计的效果在企业价值的增长中不断体现出来。 铁路运输论文:我国铁路运输业发展战略初探 摘要:铁路是国家的重要基础产业,铁路运输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我国的铁路建设虽有上百年的历史,但发展曲折、物质和技术基础薄弱,铁路运输行业更是成了近年来国企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那么,如何结合自己的发展战略,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和路情的发展道路,这是一个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都十分重大的时代课题。 关键词:铁路发展 根据《2006年中国铁路运输市场研究报告研究报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以及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交通运输企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各种运输方式发展迅猛。铁路交通运输虽然运量逐年增长,但市场份额却逐年下降,铁路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尤其是在交通运输部门中,铁路运输的发展呈现滞后状态。这种状况与“铁路是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部门,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的地位不相适应,有些地区的线路甚至无法支撑运输需求的巨大压力,铁路运输发展滞后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明显存在。 一、我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现状 中国铁路运输行业已有127年的历史。与计算机、通讯、生物等高新技术行业相比,它是个传统行业。进入21世纪,世界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正由传统行业向现代行业转变。世界发达国家铁路在较高的起点上,以全新的方式,用较短的时间,完成了由传统行业向现代行业的升级,使铁路这个传统行业展现出了全新的面貌。而中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建设起步并不晚,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还存在很多问题。 改革开放以前,国家铁路实行“政企合一”的计划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与国家宏观计划经济的整体基础相适应,也与铁路当时自身经营的环境与条件相适应。当时我国经济技术落后,资金资源严重短缺,不可能优先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度要求较高的航空和公路运输,适合中国国情、运价低廉的铁路运输因而长期处于垄断优势地位,没有面临生存竞争方面的任何挑战。 进入新时期之后,国家经济运行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铁路运输行业随之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运能短缺上。运能短缺一方面是铁路物质基础相当薄弱的基本情况的客观存在,另一方面是不断扩大的对客货运输的巨大需求。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铁路运能短缺的问题不可避免。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全社会爆发出来的巨大货运需求压向铁路,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石油、棉花、粮食、煤炭、磷矿石等重要原材料运输严重受阻,影响东部地区电力供应缺口加大,迫使不少工厂半停产运行。因铁路发展不足致使国家损失巨大。同时,对局部区域铁路客运列车而言,一方面有些落后地区根本就没有开通铁路交通运输;另一方面普遍超员严重,特别是在重大节假日。客运全面紧张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国铁路总体规模发展不足且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建国六十多年来,我国铁路运输业虽然有了较快的发展,但近些年,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进一步纵深和国民经济发展增速,铁路运输行业随之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铁路总体规模发展不足致使运能短缺。目前,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社会爆发出来的巨大客货运需求一起压向铁路,致使铁路运能与运量的矛盾突出,因铁路运输能力不足造成的后果更加一览无余。同时,我国铁路现状各地区间发展且不平衡。东部地区铁路较发达,而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铁路比较落后,甚至一些落后地区根本就没有开通铁路交通运输。这种现实状况将不利于各地区间的协调发展,也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其次,铁路运输业的属性未明,阻碍了铁路运输业的健康发展。在我国目前铁路政企不分的经营管理体制下,铁路运输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究竟是纯粹公益性行业还是市场主体是不明确的,其属性处于模糊状态。这种属性未明直接结果是人们不把铁路运输业当成企业看,认为铁路运输业要承担的是更多的社会责任,铁路运输业即使经营入不敷出,政府也是应该财政补贴的。正是这种长期的属性未明,造成铁路运输业缺乏市场竞争的能力和失去降低成本、创造利润的激情和动力。目前,尽管随着不断的国企改革,铁道部给铁路运输企业下放了许多经营权和其他相关权利,但这只是名义上的下放。铁路运输企业还远未成为市场主体。 再次,高垄断致使铁路系统内部缺乏竞争机制和服务质量不高。虽然我国铁路运输业进行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改制, 但由于改革缺乏正确的引导,在重复中耗费了巨大的改革成本后而收效甚微。企业国有资本的独占性未从根本上改变,相对独立经营的体系也尚未建立,仍属于垄断式国有企业。垄断致使铁路系统内部缺乏竞争机制,扼杀了其竞争活力,使其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视而不见、反应迟钝,是造成铁路运输业效能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最后,铁路沿线小站安全管理上存在着管理滞后、缺乏持续性等弊端。铁路沿线小站的安全在铁路运输安全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影响着铁路运输业本身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也对社会政治和经济有着重大影响。目前基层站段对沿线小站的安全管理,存在着管理被动和“以罚代管”等现象。站段安全专职人员一般在事故发生后,在进行安全总结分析后,对有关人员进行处罚,而未进行各种安全业务指导和教育。这种单独“以罚代管”形式的效果,只能是暂时缓解沿线小站面临的严峻铁路运输安全,带来的后果却是铁路员工心理上产生的反抗情绪。这种滞后的安全管理模式是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将会大大削弱了铁路运输安全的基础。 三、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战略步骤 首先是实现铁路交通运输主业和辅业的分离。根据2005年底铁道部的统计数据,中国铁路现在职工人数228.41万,其中运输主业职工152.68万人,可见非运输主业职工队伍较庞大,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铁路行业所没有的现象,势必会严重制约着铁路运输主业的发展。铁路系统中的社会公共部门,如公检法、医院和学校等社会性、事业性单位应剥离出铁路系统,这些单位可以说都与铁路运输没有直接关系,长期“捆绑”在一起将导致运输主业专业优势不突出,竞争能力低下。另外,还应剥离铁路系统中的辅助产业,即工业、建筑、工程、通信和物资五大公司和若干勘测设计院,还与国家邮电网并存的铁路通信网等也应被剔除出去。这些部门虽与铁路运输相关,但由于没有实行分账独立核算,产业属性不同,容易导致职责不清。 其次是对铁路运输行业进行规范股份制改造。股份制是一百多年来被实践证明为行之有效的资产组织形式,既可以迅速聚集社会资本,又可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铁路行业在完成主辅业分离的前提下,选择业内的优质资产,即盈利能力强、管理效率高的资产,结合主干线、客运专线和城际客运铁路等项目建设,寻求境内外投资者,进行股份制改造,可实现企业持续快速发展。 最后是推动股份制改造成功的企业上市融资。实行股份制改造的目的是拓宽融资渠道,解决铁路建设资金主要依赖于铁路建设基金的收取与国家开发银行的长期借贷而成的长期性的极度短缺问题。其它渠道资金的进入为铁路加快建设速度和更大程度扩展规模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帮助铁路部门引进新的经营管理理念、建立新机制。而其他渠道资金的筹集主要是通过公司上市来解决的。相比客运而言,货运业务彼此独立性较强,更容易把市场前景较好的优良资产单独剥离出去进行公司化改制;而且,货运的国际市场开放程度高,可以更好地吸收地方政府、社会和国际投资。因此,应按照先货运后客运的次序推动股份制改造成功的企业上市融资。 四、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战略措施 首先,积极通过多种方式筹集建设基金。在我国,制约铁路交通运输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是资金问题。美国铁路建设之所以能在1887年一年中铺轨2万多公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拥有发达完善的资本市场,可以迅速吸收国内外的投资资金。我国的资本市场虽不发达,但却具备了许多吸收投资的有利条件。在筹集资金的过程中,除了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上进行股本融资这一方式外,可以选择的方式还有直接债务融资、利用国际贷款以及融资租赁等。 其次,明确政府的角色定位,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现代企业规范制改革。在“政企分开”的基础上,还需要对铁路运输行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建立有效激励、严格约束、责权利相统一的法人治理机构。积极落实铁路运输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完善资产经营责任制;实现政企分开、社企分开、事企分开和减员增效,组建客运公司及专业货运公司,为实现运输专业化打下良好基础。 第三,积极推进铁路行业技术引进开发,提高行业服务质量。我国铁路系统经过近年来的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铁路技术的开发应用已呈现出加速追赶的趋势。当前的工作重点是高速铁路系统技术开发及建设;铁路行车安全技术保障系统开发;重型优质钢轨及新型轨枕制造;编组站自动化、装卸作业机械化及货场设备制造;铁路客货运信息系 统开发等。为顺利实现铁路运输行业的战略目标,铁路运输系统干部和职工必须转变工作是完成国家运输任务的思想,树立铁路运输行业具有服务性特别强、同时竞争性也特别强的观念,此外还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演练来更新自己的服务知识和技能。 最后,注重和其他运输行业的协调配合,创建交通运输大领域的“共赢”格局。在我国五大运输行业之间不仅存在着资源和市场的竞争,而且还存在着因各自优劣势相异而需要协调配合的实际可能。五大运输行业要坚守各自的目标市场,运输价格不下降或略微上扬,在运输服务的质量和方式上下足功夫,靠服务和技术创新来赢得市场,这样的竞争方式不仅合理配置了经济资源,而且创造了越来越大的社会效益。 总之,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问题既是一个严肃的实践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通过对中国铁路建设与发展的历史回顾和中外铁路行业的对比分析,很容易得出铁路运输行业物质基础薄弱的结论,发现存在着运能短缺的问题,而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问题的关键是:铁路运输行。 铁路运输论文:我国铁路运输行业发展低碳经济对策研究 在研究铁路行业低碳发展对策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低碳经济。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 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 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 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1 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 1.1 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1.2 我国面临的挑战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低碳经济的争夺战,,已在全球悄然打响。这对我国是压力也是挑战。 1.3 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 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 提高能源利用效益, 发展新兴工业, 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 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2 我国铁路行业低碳节能减排的现状和优势 近年来,我国铁路事业的发展蒸蒸日上,同时,国家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推行了扩大内需的经济政策,加快了基础建设的步伐,4万亿的基建投资将更加有利于我国铁路事业的发展。2009年11月25日铁道部统计中心1-11月份全国铁路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全国铁路运输经营继续呈现良好局面。全国铁路完成装车153962车,创下历史最高水平。 2.1 铁路是低碳节能环保型的运输方式 据国家有关单位统计,国家铁路单位运输工作量能耗约为公路的10.3%、民航的7.1%、管道的16.7%,与水运基本持平。双线高速铁路与6车道高速公路相比,铁路占用土地约为公路的1/3;铁路完成单位运输量所占用的土地面积约为公路的1/10。2008年铁路运输总能耗1820.9万t标准煤,占交通运输业用能总量的10%,完成了国内运输33.3% 的旅客周转量和44.2% 的货物周转量。 2.2 铁路低碳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效果 通过制定规划,加强管理,依靠技术进步,推动节能减排。在客货运量持续大幅度增长、列车运行速度提高、客运舒适度改善的情况下,能源消耗得到有效控制,2008年国家铁路单位运输工作量能耗比2003年降低23.5%,取得节能减排的显著效果。 3 我国铁路运输行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和铁道系统体制的完善,我国铁路行业这几年正经历跨越式的发展,这也为铁路低碳经济的实施提供了条件,因此根据现在的经济发展状况有几项对策可以施行。 3.1 设立碳基金,鼓励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碳基金的资金用于投资方面,一是,促进低碳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二是,加快技术商业化。我国碳基金模式应以政府投资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按企业模式运作。碳基金公司通过多种方式找出碳中和技术,评估其减排潜力和技术成熟度,鼓励技术创新,开拓和培育低碳技术市场,以促进长期减排。必须强化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以迅速推广和应用。 与此同时,积极倡导绿色消费、绿色经营的理念,使公众真正参与进来。人类活动加剧气候变化的趋势如不扭转,那么生态系统崩溃、水资源缺乏、疾病肆虐等系列问题必将威胁人类的生存。因此,要紧紧抓住低碳发展的主轴,配以生态的要求,推动技术发展和建立低碳经济,从而最终实现由“高碳”时代到“低碳”时代的跨越,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2 实施内涵扩大再生产,提高运输效率 坚持内涵扩大再生产,充分利用六次大面积提速带来的技术进步,实施了铁路局直接管理站段的改革,对运输生产力布局进行了全面调整,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优化了运力资源配置;大力创新运输组织,推行长交路、车循环、轮乘制,最大程度地挖掘路网整体能力。2002—2008年,在路网规模仅增长9.5%的情况下,铁路运量实现了大幅度增长。2008年,全国铁路客运量、货运量、总换算吨公里,比2002年分别增长38.2%,61.6%,59.3%。货车周转时间压缩到4.73天,比2002年的5.07天压缩了6.7%,相当于每年增加货车4.6万辆。我国铁路以占世界铁路6%的营业里程完成了世界铁路25%的工作量,运输效率世界第一。 3.3 依靠技术进步实现节能提效 批量投入运营的国产化和谐型动车组,采用交直交传动、再生制动等先进节能技术,以流线型车型减少运行阻力,以轻型车体减少自重,大大降低了能耗。据测算,和谐号动车组列车每小时人均耗电不足16kw·h,以京津城际铁路高速动车组为例,从北京—天津运营时间为0.5 h,每小时人均耗电不足8kw·h。 3.4 大力发展高速铁路 高速铁路在节能环保、防治噪音、节约土地以及降低外部成本等方面相对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和普速铁路具有很大优势。 首先,由于高速铁路使用动车组, 节能效果更为明显。比如, “和谐号”crh2型和crh3型动车组, 由于采用了流线型车体和轻量化技术, 重量比一般铁路客车轻30% 以上, 降低能耗效果显著。大致测算, crh3型“和谐号”动车组列车每小时人均耗电仅15kw, 从北京南站到天津站人均耗电7.5度, 是陆路运输方式中最节省能源的。 其次, 高速铁路除了使用电力机车, 能实施“以电代油”工程外, 其新式的站房设计由于采用了新技术,实现了节能环保。比如, 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北京南站、天津站均设计了超大面积的玻璃穹顶, 在各层地面还做了透光处理, 充分利用自然光照明。北京南站采用了热电冷三联供和污水源热泵技术, 可以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 该系统产生的年发电量, 能满足站房49%的用电负荷。此外,北京南站还采用了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 能充分的利用太阳能。 铁路运输论文:基于降低铁路运输成本的铁路物流优化管理 【摘 要】降低铁路运输成本,是提高铁路运输效益、促进铁路运输发展的重要途径。降低铁路运输成本,必须加强铁路物流管理,切实提高铁路企业物流管理水平。针对铁路物流管理部门遇到的这一难题,本文重点探讨了降低铁路物流成本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铁路运输; 物流成本; 物流管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铁路运输行业改革迫在眉睫。 信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现代物流管理理念的运用,使铁路企业物资供应管理工作的内涵和外延也发生了极大改变。制度化的管理模式、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科学的安全管理理念为铁路安全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铁路运输企业追求经济效益,必然对铁路企业物流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的“采购 - 仓储 - 供应”模式已不能适应运输生产的要求,只有真正树立现代物流理念,全面提升铁路物流管理水平,切实降低铁路物流成本,才能进一步提高铁路运输企业的经营效益。 一、高物流成本影响运输经营效益的提高。 铁路运输生产物资供应传统的做法主要依赖库存供应,通过提前计划上报需求和准备较富裕的安全库存,长此以来形成较大的物资积压浪费和价值损耗,造成铁路物流成本居高不下,铁路运输企业生产经营效益提高困难增大。主要表现为: 铁路物资采购管理权限不明确,分散采购、多头采购现象严重,节约采购成本效果不明显; 物流信息化水平比较低,覆盖面小,不仅与财务系统没有实现有效对接,而且在物流系统内不能实现快速沟通和信息共享; 获取市场信息手段单一,掌握供应商信息资源较少,导致采购供应渠道单一; 计划大于实际需求,导致库存逐年积压,库存结构不合理,占用资金额度大,库存积压造成的物资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大; 缺乏供应链管理理念,在供应商管理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物流保障在应对防洪抢险等突发事件方面,预案要求不高,响应速度不快,组织供应能力不强。 二、物资集采统供管理模式下物流管理的创新。 为控制物流成本,铁路物资应采用集采统供管理模式,并应该逐步尝试实施一些新的物流管理方法。 1、明确采供职责。 大力推行铁路局直管站,对物流部门进行整合,成立集中的路局直属物资供应站。物资供应站负责全局运输生产所需物资设备的仓储、配送和受路局委托物资的采购供应; 各生产站段由材料科负责提报生产用料计划、领取材料、仓储保管和发料配送及应急用料的采购供应; 物资管理处受路局委托,负责大宗物资和重要设备及关键配件的招议标采购,并对全局物资系统进行专业业务管理。 按规定程序推行物资设备批量采购和集招分供。生产单位按月将物资需求计划在物资信息系统上报后,物资供应段按照管理权限,将需物资处审批的计划进行转报。 物资处对需求物资进行汇总统计,单品种采购资金达到一定金额以上的,集中统一纳入招标采购,选择供应厂商,由其进行分头配送供应。 2、打造现代物流环境下的电子采购体系。 分别以铁路局局域网、互联网为载体,建立和完善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构建供应商管理、信息、询价采购、招标采购和设备管理 6 大平台组成的电子采购体系,并融入路局整体运输生产,形成市场监督、采购供应和物资使用全过程闭环管理的现代物流管理模式。通过建立和不断提升物资管理信息系统,构建物资管理网络化、信息化工作环境,实现了物资与财务在局域网上的同级信息对接,将各系统的仓库资源和物资消耗在网上进行链接,把物流管理信息从路局物资处向物资供应段业务部门———站段材料科———材料使用车间班组 ( 最终用户) 延伸,扩大了信息共享范围。对物流管理的全过程实时跟踪控制,进一步保证各生产单位制定采购计划和物流部门实施采购决策的科学性,减少过量的安全库存,提高物资使用效能。利用互联网优势,通过网络手段提升招标质量。 3、优化物资库存结构。 路局加强物资成本的预算管理,对站段生产用料计划按月提报审批,需求预测按周调整,从而大大缩短了需求提前期。能有效消除了部分生产需要的“牛鞭效应”,物资安全库存得到合理控制。 对重点物资设备供应采取提前介入机制,通过提高物资计划的准确性、及时性,做到合理快速组织物资保障供应,有效压缩物资在库时间,加速全局库存物资周转。 利用社会资源,拓宽可实行零库存物资供应品种范围,推行引厂入段储备模式,选择质量信誉优良的大型企业和区域定点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扩大生产厂商代保管物资品类和数量,对全局物资消耗量相对稳定的产品实行厂家物资代储备保管,压缩自存物资品种和数量。 4、加强合格供应商管理。 培育铁路物流供应链体系利用路局品牌优势,完善外网电子商务功能,建立供应商档案,形成供应商资源库,定期对供应商进行“星级”诚信监测和综合评价等一系列动态管理。 与专业供应厂家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直达供应的采供双赢模式。减少中间供应环节,节约成本费用,剔除不具备法人资格、产品生产资质的企业及商,对线路配件、牵引供电设备、接触网配件、通信信号设备等专业技术要求高的重要件,取消供应商,直接与经过评审的生产企业签订协议。 5、建立有效应急机制。 提升应急保障能力。针对铁路突发事件和防洪灾及冰雪等自然灾害,为应对可能对铁路运输生产造成的损害,确保及时抢险恢复,应逐级建立抢险应急预案,以抢险文件命令形式下达防洪物资设备明细。防洪备料除保持必要库存外,当地资源充足或厂商供应保障度高的品类物资,采购单位要与之签订代储协议,建立抢险应急物资供应绿色通道信息库。代储物资协议单位和所有抢险工作人员信息要做到公开,当值人员不得脱离岗位,相关人员手机24 小时处于开机状态,人员随时待命,机械设备预热检查,要求全部处于良好运行状态。 铁路运输论文:我国铁路运输业发展战略初探 摘要:铁路是国家的重要基础产业,铁路运输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我国的铁路建设虽有上百年的历史,但发展曲折、物质和技术基础薄弱,铁路运输行业更是成了近年来国企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那么,如何结合自己的发展战略,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和路情的发展道路,这是一个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都十分重大的时代课题。 关键词:铁路;运输业;发展 根据《2006年中国铁路运输市场研究报告研究报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以及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交通运输企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各种运输方式发展迅猛。铁路交通运输虽然运量逐年增长,但市场份额却逐年下降,铁路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尤其是在交通运输部门中,铁路运输的发展呈现滞后状态。这种状况与“铁路是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部门,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的地位不相适应,有些地区的线路甚至无法支撑运输需求的巨大压力,铁路运输发展滞后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明显存在。 一、我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现状 中国铁路运输行业已有127年的历史。与计算机、通讯、生物等高新技术行业相比,它是个传统行业。进入21世纪,世界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正由传统行业向现代行业转变。世界发达国家铁路在较高的起点上,以全新的方式,用较短的时间,完成了由传统行业向现代行业的升级,使铁路这个传统行业展现出了全新的面貌。而中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建设起步并不晚,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还存在很多问题。 改革开放以前,国家铁路实行“政企合一”的计划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与国家宏观计划经济的整体基础相适应,也与铁路当时自身经营的环境与条件相适应。当时我国经济技术落后,资金资源严重短缺,不可能优先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度要求较高的航空和公路运输,适合中国国情、运价低廉的铁路运输因而长期处于垄断优势地位,没有面临生存竞争方面的任何挑战。 进入新时期之后,国家经济运行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铁路运输行业随之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运能短缺上。运能短缺一方面是铁路物质基础相当薄弱的基本情况的客观存在,另一方面是不断扩大的对客货运输的巨大需求。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铁路运能短缺的问题不可避免。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全社会爆发出来的巨大货运需求压向铁路,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石油、棉花、粮食、煤炭、磷矿石等重要原材料运输严重受阻,影响东部地区电力供应缺口加大,迫使不少工厂半停产运行。因铁路发展不足致使国家损失巨大。同时,对局部区域铁路客运列车而言,一方面有些落后地区根本就没有开通铁路交通运输;另一方面普遍超员严重,特别是在重大节假日。客运全面紧张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国铁路总体规模发展不足且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建国六十多年来,我国铁路运输业虽然有了较快的发展,但近些年,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进一步纵深和国民经济发展增速,铁路运输行业随之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铁路总体规模发展不足致使运能短缺。目前,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社会爆发出来的巨大客货运需求一起压向铁路,致使铁路运能与运量的矛盾突出,因铁路运输能力不足造成的后果更加一览无余。同时,我国铁路现状各地区间发展且不平衡。东部地区铁路较发达,而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铁路比较落后,甚至一些落后地区根本就没有开通铁路交通运输。这种现实状况将不利于各地区间的协调发展,也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其次,铁路运输业的属性未明,阻碍了铁路运输业的健康发展。在我国目前铁路政企不分的经营管理体制下,铁路运输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究竟是纯粹公益性行业还是市场主体是不明确的,其属性处于模糊状态。这种属性未明直接结果是人们不把铁路运输业当成企业看,认为铁路运输业要承担的是更多的社会责任,铁路运输业即使经营入不敷出,政府也是应该财政补贴的。正是这种长期的属性未明,造成铁路运输业缺乏市场竞争的能力和失去降低成本、创造利润的激情和动力。目前,尽管随着不断的国企改革,铁道部给铁路运输企业下放了许多经营权和其他相关权利,但这只是名义上的下放。铁路运输企业还远未成为市场主体。 再次,高垄断致使铁路系统内部缺乏竞争机制和服务质量不高。虽然我国铁路运输业进行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改制,但由于改革缺乏正确的引导,在重复中耗费了巨大的改革成本后而收效甚微。企业国有资本的独占性未从根本上改变,相对独立经营的体系也尚未建立,仍属于垄断式国有企业。垄断致使铁路系统内部缺乏竞争机制,扼杀了其竞争活力,使其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视而不见、反应迟钝,是造成铁路运输业效能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最后,铁路沿线小站安全管理上存在着管理滞后、缺乏持续性等弊端。铁路沿线小站的安全在铁路运输安全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影响着铁路运输业本身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也对社会政治和经济有着重大影响。目前基层站段对沿线小站的安全管理,存在着管理被动和“以罚代管”等现象。站段安全专职人员一般在事故发生后,在进行安全总结分析后,对有关人员进行处罚,而未进行各种安全业务指导和教育。这种单独“以罚代管”形式的效果,只能是暂时缓解沿线小站面临的严峻铁路运输安全,带来的后果却是铁路员工心理上产生的反抗情绪。这种滞后的安全管理模式是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将会大大削弱了铁路运输安全的基础。 三、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战略步骤 首先是实现铁路交通运输主业和辅业的分离。根据2005年底铁道部的统计数据,中国铁路现在职工人数228.41万,其中运输主业职工152.68万人,可见非运输主业职工队伍较庞大,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铁路行业所没有的现象,势必会严重制约着铁路运输主业的发展。铁路系统中的社会公共部门,如公检法、医院和学校等社会性、事业性单位应剥离出铁路系统,这些单位可以说都与铁路运输没有直接关系,长期“捆绑”在一起将导致运输主业专业优势不突出,竞争能力低下。另外,还应剥离铁路系统中的辅助产业,即工业、建筑、工程、通信和物资五大公司和若干勘测设计院,还与国家邮电网并存的铁路通信网等也应被剔除出去。这些部门虽与铁路运输相关,但由于没有实行分账独立核算,产业属性不同,容易导致职责不清。 其次是对铁路运输行业进行规范股份制改造。股份制是一百多年来被实践证明为行之有效的资产组织形式,既可以迅速聚集社会资本,又可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铁路行业在完成主辅业分离的前提下,选择业内的优质资产,即盈利能力强、管理效率高的资产,结合主干线、客运专线和城际客运铁路等项目建设,寻求境内外投资者,进行股份制改造,可实现企业持续快速发展。 最后是推动股份制改造成功的企业上市融资。实行股份制改造的目的是拓宽融资渠道,解决铁路建设资金主要依赖于铁路建设基金的收取与国家开发银行的长期借贷而成的长期性的极度短缺问题。其它渠道资金的进入为铁路加快建设速度和更大程度扩展规模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帮助铁路部门引进新的经营管理理念、建立新机制。而其他渠道资金的筹集主要是通过公司上市来解决的。相比客运而言,货运业务彼此独立性较强,更容易把市场前景较好的优良资产单独剥离出去进行公司化改制;而且,货运的国际市场开放程度高,可以更好地吸收地方政府、社会和国际投资。因此,应按照先货运后客运的次序推动股份制改造成功的企业上市融资。 四、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战略措施 首先,积极通过多种方式筹集建设基金。在我国,制约铁路交通运输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是资金问题。美国铁路建设之所以能在1887年一年中铺轨2万多公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拥有发达完善的资本市场,可以迅速吸收国内外的投资资金。我国的资本市场虽不发达,但却具备了许多吸收投资的有利条件。在筹集资金的过程中,除了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上进行股本融资这一方式外,可以选择的方式还有直接债务融资、利用国际贷款以及融资租赁等。 其次,明确政府的角色定位,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现代企业规范制改革。在“政企分开”的基础上,还需要对铁路运输行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建立有效激励、严格约束、责权利相统一的法人治理机构。积极落实铁路运输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完善资产经营责任制;实现政企分开、社企分开、事企分开和减员增效,组建客运公司及专业货运公司,为实现运输专业化打下良好基础。 第三,积极推进铁路行业技术引进开发,提高行业服务质量。我国铁路系统经过近年来的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铁路技术的开发应用已呈现出加速追赶的趋势。当前的工作重点是高速铁路系统技术开发及建设;铁路行车安全技术保障系统开发;重型优质钢轨及新型轨枕制造;编组站自动化、装卸作业机械化及货场设备制造;铁路客货运信息系统开发等。为顺利实现铁路运输行业的战略目标,铁路运输系统干部和职工必须转变工作是完成国家运输任务的思想,树立铁路运输行业具有服务性特别强、同时竞争性也特别强的观念,此外还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演练来更新自己的服务知识和技能。 最后,注重和其他运输行业的协调配合,创建交通运输大领域的“共赢”格局。在我国五大运输行业之间不仅存在着资源和市场的竞争,而且还存在着因各自优劣势相异而需要协调配合的实际可能。五大运输行业要坚守各自的目标市场,运输价格不下降或略微上扬,在运输服务的质量和方式上下足功夫,靠服务和技术创新来赢得市场,这样的竞争方式不仅合理配置了经济资源,而且创造了越来越大的社会效益。 总之,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问题既是一个严肃的实践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通过对中国铁路建设与发展的历史回顾和中外铁路行业的对比分析,很容易得出铁路运输行业物质基础薄弱的结论,发现存在着运能短缺的问题,而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问题的关键是:铁路运输行业如何在技术飞速进步、行业竞争激烈的时代条件下确定自己的发展战略以及如何实现自己的发展战略。 铁路运输论文:浅议铁路运输价格改革 当前,我国绝大部分商品的价格已实现市场化调节,但还有一定的公用事业采用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格的形式。我国的铁路运输作为典型的公用事业之一,在运价方面基本上还处于计划管制的阶段。当前,铁路正在进行转变经营发展方式的改革,需要解决的最核心和最根本的问题之一就是运价机制改革。 一、我国铁路运价机制状况。 自上世纪中期统一铁路运价以来,我国一直实行政府定价,政府定价主要体现在运价率的制订上,国铁的客运票价率和货运运价率由铁道部拟订,国务院批准。铁路运输价格根据运输对象、运输工具、运输成本等方面不同,分为客运价格体系和货运价格体系,下面分别进行简单的说明。 (一)客运运价。 客运运价包括客运票价、行李包裹运价和邮运运价三方面的内容,其中客运票价有以下特征:一是实行统一的基本票价率。我国铁路客运由国家发改委按照各运输企业的成本制定出统一的基本票价率,基本票价率一般是指硬座客票的票价率,其他的票价率均以硬座客票基价率为基准予以上下浮动,当硬座客票基础票价率确定后,其他各种票价率就按相应的比例进行换算得出,目前硬座、软座、硬卧、软卧的票价率比是 1:2.0:2.2:3.85,动车组按照高等级软座快速列车规定的基价进行定价。二是票价采用成本加成定价形式。客运票价包括基价及杂费等,而杂费包括附加票价和保险费,其中的杂费费率、保险费率、基价率的制定全部由国家发改委制定,定价依据不太明确,具有极强的计划经济色彩,基本不能客观反映运输市场的供求变化,更不能及时反映出运输成本的变动,长期保持不变的票价,以及单一的票价计算方式,使得现有的客票价格形成机制缺乏一定的科学依据。三是长期的低运价政府不补贴。我国铁路客运长期以来的平均运价率处于极低的水平,2010 年为每人公里 0.1534元,远远低于美国的每人公里 1.1615 元;铁路客运优惠政策条目虽少,但折扣很大,一般是50%,不符合符合市场运营的原则,且不享受任何的财政补贴,再加上客运价格本身就很低,又不能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价格,成为长期亏损的主要原因。 (二)货运运价。 目前,我国铁路货运运价主要由以下特征:一是公益性运量大且价格偏低。我国铁路货运中,必须保证的物资运输有煤炭、石油、粮食、化肥与农药、冶炼物资和棉花等,这些物资运输占到了运量的很大部分,2010 年,仅煤炭、粮食、石油、化肥农药占全国铁路货运的比例高达 64.09%,而整个运输市场上 85%的木材和原油、80%的钢铁及冶炼物资、70%的煤炭运输是由铁路完成的。二是采用固定运价号及运价率,计算复杂。货物运价率因货物种类不同而不同,还因铁路运输方式不同而不同,计算过程非常繁杂,鉴于笔者不是专业人员,此处不再赘述。三是执行统收统分、收支两条线的政府定价制度。我国铁路实行的是统一运价、一次收费、一票到达的方式,现行清算制度实行统收统分,即各铁路局将收入统一交至铁道部,由部清算中心对单位货运周转量制定出单价,再根据各铁路局管内完成货运周转量,相乘得出清算额,因为不同路段不同货物的运输成本也不同,只根据货运周转量进行清算不能完全反映出铁路局运输的实际情况。 二、我国铁路运价机制问题。 我国铁路运价虽处于管制阶段,但有走向放松管制的迹象,如 10 年前开始实行了政府定价听证会制度,快运运价、新路新价、春节暑运等季节性浮动价等灵活运价形式相继出现,但当前我国铁路运价机制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政府定价滞后。铁路运价不能及时反映市场需求及运营成本的变化,运价的制定仅根据现行价格、财务报表和行业成本变化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但这些依据是历史数据,且需经过很长时间才进行再次调整,不能真实反映现在和未来的成本变化,当前执行的普通客车(俗称绿皮车)票价率还是 1995 年的标准,货运基价也是几年才变化一次,政府定价难以时刻体现市场供需变化,也难以反映运输成本变化,呈现出极大的滞后性。二是企业无权定价直接影响融资和收益。我国铁路定价权在发改委,铁路企业甚至铁道部都没有定价的权利,铁路运输为保证公益运输的需要,运价按照成本加成、递远递减、微利的简单再生产原则确定,价格水平较低,基本不考虑市场供需变化、物价变动等因素,多年来,铁路资产负债率越来越高,2009 年-2011 年分别为 53.06%、57.44%、60.63%,主要是基建投资成本高、利润率水平低、投资回报期长造成的;这种低运价导致收入不足以弥补扩大生产的需要,进而影响运输收益。三统收统分的清算制度有损积极性。现行的清算制度对运输周转量进行政府统一定价,不能反映不同货物、不同路段运输成本不同的实际情况,铁道部对各铁路局的清算存在内部交叉及补贴情况,实际收益较好的铁路局清算额和上交铁道部的收入之间有一定落差,甚至一度出现个别铁路局盈利弥补全路亏损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铁路局经营的积极性。 三、铁路运价机制改革建议。 针对铁路运价机制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在当前转换经营机制、转变发展方式的改革大潮中,在运价机制方面提出以下改革建议,供决策者参考:一是给予铁路运输企业一定的定价自主权。要让铁路企业在较大范围内可自主浮动客货运运价,让运价能充分结合物价、成本、客户满意度和运输产品特点,随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使运输企业获取更多的收益,提高热情和积极性;要让各铁路局掌握多样化的货运定价权,各铁路局可根据自身运力的安排情况,和大客户、长期客户签订运输合同,实行一定程度的价格优惠,促进铁路和其他运输方式之间进行合理公平竞争。二是由独立第三方进行财务清算。目前铁路负责清算的资金清算中心隶属于铁道部,而铁道部同时肩负平衡预算职责,肯定难以避免交叉互补,因此应该建立独立的财务清算企业或部门,让运输清算真正成为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实现多劳多得的收入分配机制,以真正调动铁路局运输经营积极性,必要时可以开发相应的配套清算系统,甚至改进和完善各铁路局的财务制度。三是完善当前成本核算机制。铁路运价目前处于运价市场化改革的过渡期,且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基本票价率、运价率、递远递减率的确定以及清算中的单位货运周转量定价都要依据运输成本来确定,因此在由政府定价转向市场定价的过程中,必须逐步完善成本核算机制,而完善成本核算机制,要形成定期财务公开和运营情况公开机制,让定价部门和旅客货主可以随时了解运输的成本变化情况,要逐步实现差别化定价的机制,尤其要依据运输企业的不同成本和特点来实现差别化定价,要选择发达地区试行自主定价,总结经验、分析可行性,进而大面积推广。 铁路运输论文:论当前铁路运输信息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摘要:铁路运输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内容。目前,铁路信息化基础设施初具规模,一批信息系统相继投入运用,信息化队伍建设不断加强,特别是《铁路信息化总体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标志着铁路信息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关键词:铁路运输信息化、必要性、可能性 回顾我国铁路运输现代化的过程,五十年代的铁路运输信息主要是依靠一部电话来负担,铁路电话网是传输铁路信息的信息网络。当时,铁路信息资源尚未发挥其应有作用,因此信息传输速率也很低,在铁路运输中无法起到主导作用。直到八十年代末,我国铁路开始引进电子计算机,成立了铁道部和各路局计算中心,同时加强了对铁路通信信息网的建设,逐步以数据信息代替原来的电话通信。进入九十年代,随着我国铁路分组数据网的逐步建成,大容量的光纤通信开始启用,计算机开始联网,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开始实施。 由于铁路运输行业的特点,在客货运输的全过程中无不贯穿着社会和经济信息的产生、流动和使用,将它们有序和有效地开发和处理好铁路运输信息的资源和流向,会对扩能、安全和优质服务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给铁路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应,给人民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地便利。面对着庞大的铁路信息资源和铁路信息市场,加快铁路运输信息化的步伐,建设铁路运输的信息高速公路已是当务之急。 郑煤集团铁路运输处所辖矿区铁路网线全长百余公里,东连京广、西临焦枝、北靠陇海三大国铁干线,毗邻郑少高速,贯穿新郑、新密、登封三市、年发送能力千万吨以上,是郑煤集团公司煤炭运往中南和华东地区的主要通道。目前,郑煤集团铁路运输处始终把搞好信息化建设作为最关键的环节来抓,建立了完善的系统,改系统建成后,能及时、准确、完整地提供车流信息,有预见地组织车流,实现紧密运输、均衡运输,发挥现有设备的潜力,充分利用通过能力而增加运输能力,从而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那么如何广泛开发铁路信息资源,建立全路性或局部范围的各类铁路应用信息系统呢?首先是全路行政信息管理系统,实际上是铁路运营信息系统的支撑系统,它包括全路科技项目管理、全路教育培训管理、全路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等,通过全路电子邮件及办公自动化系统可以及时查询有关信息、快速传递文件、提高办事效率和安全可靠性。 其次,铁路应用信息系统是运输安全信息系统,包括道口防护及障碍物检测系统、列车轴温检测及报警系统、自然灾害报警系统、桥隧监视及报警系统、区间及车站应急抢救通信系统等,它直接面向运输安全生产,保证铁路运输的正常秩序,因此要求及时、准确和可靠。铁路应用信息系统是面向行车指挥自动化的列车控制信息系统,它包括超高速控制系统、列车定位系统、列车自动跟踪系统、无线移动闭塞系统、地面信息传输系统等。该系统的目标是缩短列车运行间隔、增加行车密度、扩大运输能力、保证高速列车的安全。 最后,是全路多媒体通信系统,它具有数据、语音、 传真、图像等综合业务传输能力,可用于全路电视会议、区间应急通信、远距离车站监控、分布式信息库的资源共享等,它极大地增加信息传输能力和速率,最终与其它各种应用信息系统一起建成铁路信息高速公路。 世界将是一个信息互动的世界,铁路运输将会是一个日渐凸现优势的一种运输业,不管相隔千里万里,都会相互联系、相互沟通、相互提供资源,创造财富。综合上述观点,推进铁路运输信息化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程,当前,落实以下几项工作尤为重要。 第一,铁路运输系统的信息资源非常广泛,除了已经开发或正在建立的各种铁路应用信息系统外,还有许多铁路信息资源可以建立新的铁路信息系统,其中包括紧密为铁路运输生产服务的,也有为社会公众和广大旅客服务的应用信息系统。因此,广大铁路职工结合本部门业务有必要,而且也有可能进一步开发铁路信息产品,开拓铁路信息市场,为铁路创造财富。 第二,铁路电务部门已从单一的电话业务发展到电话与数据业务并存的综合信息业务,并将逐步过渡到以集成语音、文本、数据和图像为一体的多媒体信息服务。相应地,随着铁路电话网的程控化和铁路分组交换数据网的建成,还将逐步过渡到全路数字数据网。开展窄带综合信息业务,并向宽带综合信息业务网方面发展。 第三,电务与机务、工务、车务等部门密切合作,尽快实现列车控制信息系统和运输安全信息系统,特别 是区间抢险救灾及车站实时监控系统等。道口、路基、列车等检测系统亦应该尽快联网运行。在各级调度中心应配置多媒体的显示、存储和告警设备。 第四,有必要在决策层成立铁路运输信息化领导小组和相应的办公室,从统一规划到组织实施,始终都是统一指挥下进行,在先进的信息平台上进行,同时又充分发挥铁路的传统优势,在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过程中起到先锋作用。
先进制造论文: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介绍了当今制造技术面临的问题,论述了先进制造的前沿科学,并展望了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问题;先进制造技术;前沿科学;应用前景 论文 制造业是现代国民经济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支柱,其生产总值一般占一个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20%~55%。在一个国家的企业生产力构成中,制造技术的作用一般占60%左右。专家认为,世界上各个国家经济的竞争,主要是制造技术的竞争。其竞争能力最终体现在所生产的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上。随着经济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顾客需求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这种竞争日趋激烈,因而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对先进制造技术的研究。 1当前制造科学要解决的问题 当前制造科学要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制造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为满足制造系统敏捷性、快速响应和快速重组的能力,必须借鉴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探索制造系统新的体系结构、制造模式和制造系统有效的运行机制。制造系统优化的组织结构和良好的运行状况是制造系统建模、仿真和优化的主要目标。制造系统新的体系结构不仅对制造企业的敏捷性和对需求的响应能力及可重组能力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制造企业底层生产设备的柔性和可动态重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物制造观越来越多地被引入制造系统,以满足制造系统新的要求。 (2)为支持快速敏捷制造,几何知识的共享已成为制约现代制造技术中产品开发和制造的关键问题。例如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集成、坐标测量(CMM)和机器人学等方面,在三维现实空间(3-RealSpace)中,都存在大量的几何算法设计和分析等问题,特别是其中的几何表示、几何计算和几何推理问题;在测量和机器人路径规划及零件的寻位(如Localization)等方面,存在C-空间 (配置空间ConfigurationSpace)的几何计算和几何推理问题;在物体操作(夹持、抓取和装配等)描述和机器人多指抓取规划、装配运动规划和操作规划方面则需要在旋量空间(ScrewSpace)进行几何推理。制造过程中物理和力学现象的几何化研究形成了制造科学中几何计算和几何推理等多方面的研究课题,其理论有待进一步突破,当前一门新学科--计算机几何正在受到日益广泛和深入的研究。 (3)在现代制造过程中,信息不仅已成为主宰制造产业的决定性因素,而且还是最活跃的驱动因素。提高制造系统的信息处理能力已成为现代制造科学发展的一个重点。由于制造系统信息组织和结构的多层次性,制造信息的获取、集成与融合呈现出立体性、信息度量的多维性、以及信息组织的多层次性。在制造信息的结构模型、制造信息的一致性约束、传播处理和海量数据的制造知识库管理等方面,都还有待进一步突破。 (4)各种人工智能工具和计算智能方法在制造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制造智能的发展。一类基于生物进化算法的计算智能工具,在包括调度问题在内的组合优化求解技术领域中,受到越来越普遍的关注,有望在制造中完成组合优化问题时的求解速度和求解精度方面双双突破问题规模的制约。制造智能还表现在:智能调度、智能设计、智能加工、机器人学、智能控制、智能工艺规划、智能诊断等多方面。 这些问题是当前产品创新的关键理论问题,也是制造由一门技艺上升为一门科学的重要基础性问题。这些问题的重点突破,可以形成产品创新的基础研究体系。 2现代机械工程的前沿科学 不同科学之间的交叉融合将产生新的科学聚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科学技术产生了新的要求和期望,从而形成前沿科学。前沿科学也就是已解决的和未解决的科学问题之间的界域。前沿科学具有明显的时域、领域和动态特性。工程前沿科学区别于一般基础科学的重要特征是它涵盖了工程实际中出现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 超声电机、超高速切削、绿色设计与制造等领域,国内外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创新的关键是机械科学问题还不明朗。大型复杂机械系统的性能优化设计和产品创新设计、智能结构和系统、智能机器人及其动力学、纳米摩擦学、制造过程的三维数值模拟和物理模拟、超精度和微细加工关键工艺基础、大型和超大型精密仪器装备的设计和制造基础、虚拟制造和虚拟仪器、纳米测量及仪器、并联轴机床、微型机电系统等领域国内外虽然已做了不少研究,但仍有许多关键科学技术问题有待解决。 信息科学、纳米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管理科学和制造科学将是改变21世纪的主流科学,由此产生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将改变世界的面貌。因此,与以上领域相交叉发展的制造系统和制造信息学、纳米机械和纳米制造科学、仿生机械和仿生制造学、制造管理科学和可重构制造系统等会是21世纪机械工程科学的重要前沿科学。 2.1制造科学与信息科学的交叉--制造信息科学 机电产品是信息在原材料上的物化。许多现代产品的价值增值主要体现在信息上。因此制造过程中信息的获取和应用十分重要。信息化是制造科学技术走向全球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人们一方面对制造技术开始探索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中的信息本质,另一方面对制造技术本身加以改造,以使得其适应新的信息化制造环境。随着对制造过程和制造系统认识的加深,研究者们正试图以全新的概念和方式对其加以描述和表达,以进一步达到实现控制和优化的目的。 与制造有关的信息主要有产品信息、工艺信息和管理信息,这一领域有如下主要研究方向和内容: (1)制造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传递和应用,大量制造信息向知识和决策转化。 (2)非符号信息的表达、制造信息的保真传递、制造信息的管理、非完整制造信息状态下的生产决策、虚拟管理制造、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设计和制造、制造过程和制造系统中的控制科学问题。 这些内容是制造科学和信息科学基础融合的产物,构成了制造科学中的新分支--制造信息学。 2.2微机械及其制造技术研究 微型电子机械系统(MEMS),是指集微型传感器、微型执行器以及信号处理和控制电路、接口电路、通信和电源于一体的完整微型机电系统。MEMS技术的目标是通过系统的微型化、集成化来探索具有新原理、新功能的元件和系统。MEMS的发展将极大地促进各类产品的袖珍化、微型化,成数量级的提高器件与系统的功能密度、信息密度与互联密度,大幅度地节能、节材。它不仅可以降低机电系统的成本,而且还可以完成许多大尺寸机电系统无法完成的任务。例如用尖端直径为5μm的微型镊子可以夹起一个红细胞;制造出3mm大小能够开动的小汽车;可以在磁场中飞行的像蝴蝶大小的飞机等。MEMS技术的发展开辟了技术全新的领域和产业,具有许多传统传感器无法比拟的优点,因此在制造业、航空、航天、交通、通信、农业、生物医学、环境监控、军事、家庭以及几乎人们接触到的所有领域中都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微机械是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在纳米尺度上相融合的产物。早在1959年就有科学家提出微型机械的设想,1962年第一个硅微型压力传感器问世。1987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制出转子直径为60~120μm的硅微型静电电动机,显示出利用硅微加工工艺制作微小可动结构并与集成电路兼容制造微小系统的潜力。微机械技术有可能像20世纪的微电子技术那样,在21世纪对世界科技、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产生巨大的影响。近10年来,微机械的发展令人瞩目。其特点如下:相当数量的微型元器件(微型结构、微型传感器和微型执行器等)和微系统研究成功,体现了其现实的和潜在的应用价值;多种微型制造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半导体微细加工等技术已成为微系统的支撑技术;微型机电系统的研究需要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队伍,微型机电系统技术是在微电子工艺的基础上发展的多学科交叉的前沿研究领域,涉及电子工程、机械工程、材料工程、物理学、化学以及生物医学等多种工程技术和科学。目前对微观条件下的机械系统的运动规律,微小构件的物理特性和载荷作用下的力学行为等尚缺乏充分的认识,还没有形成基于一定理论基础之上的微系统设计理论与方法,因此只能凭经验和试探的方法进行研究。微型机械系统研究中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有微系统的尺度效应、物理特性和生化特性等。微系统的研究正处于突破的前夜,是亟待深入研究的领域。 2.3材料制备/零件制造一体化和加工新技术基础 材料是人类进步的里程碑,是制造业和高技术发展的基础。每一种重要新材料的成功制备和应用,都会推进物质文明,促进国家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增强。21世纪中,世界将由资源消耗型的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要求材料和零件具有高的性能以及功能化、智能化的特性;要求材料和零件的设计实现定量化、数字化;要求材料和零件的制备快速、高效并实现二者一体化、集成化。材料和零件的数字化设计与拟实仿真优化是实现材料与零件的高效优质制备/制造及二者一体化、集成化制造的关键。一方面,通过计算机完成拟实仿真优化后可以减少材料制备与零件制造过程中的实验性环节,获得最佳的工艺方案,实现材料与零件的高效优质制备/制造;另一方面,根据不同材料性能的要求,如弹性模量、热膨胀系数、电磁性能等,研究材料和零件的设计形式。进而结合传统的去除材料式制造技术、增加材料式覆层技术等,研究多种材料组分的复合成形工艺技术。形成材料与零件的数字化制造理论、技术和方法,如快速成形技术采用材料逐渐增长的原理,突破了传统的去材法和变形法机械加工的许多限制,加工过程不需要工具或模具,能迅速制造出任意复杂形状又具有一定功能的三维实体模型或零件。 2.4机械仿生制造 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的世纪,机械科学和生命科学的深度融合将产生全新概念的产品(如智能仿生结构),开发出新工艺(如生长成形工艺)和开辟一系列的新产业,并为解决产品设计、制造过程和系统中一系列难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法。这是一个极富创新和挑战的前沿领域。 地球上的生物在漫长的进化中所积累的优良品性为解决人类制造活动中的各种难题提供了范例和指南。从生命现象中学习组织与运行复杂系统的方法和技巧,是今后解决目前制造业所面临许多难题的一条有效出路。仿生制造指的是模仿生物器官的自组织、自愈合、自增长与自进化等功能结构和运行模式的一种制造系统与制造过程。如果说制造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延伸了人类的体力,智能化延伸了人类的智力,那么,"仿生制造"则可以说延伸了人类自身的组织结构和进化过程。 仿生制造所涉及的科学问题是生物的"自组织"机制及其在制造系统中的应用问题。所谓"自组织"是指一个系统在其内在机制的驱动下,在组织结构和运行模式上不断自我完善、从而提高对于环境适应能力的过程。仿生制造的"自组织"机制为自下而上的产品并行设计、制造工艺规程的自动生成、生产系统的动态重组以及产品和制造系统的自动趋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现条件。 仿生制造属于制造科学和生命科学的"远缘杂交",它将对21世纪的制造业产生巨大的影响。 仿生制造的研究内容目前有两个方面: 2.4.1面向生命的仿生制造 研究生命现象的一般规律和模型,例如人工生命、细胞自动机、生物的信息处理技巧、生物智能、生物型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模式以及生物的进化和趋优机制等; 2.4.2面向制造的仿生制造 研究仿生制造系统的自组织机制与方法,例如:基于充分信息共享的仿生设计原理,基于多自律单元协同的分布式控制和基于进化机制的寻优策略;研究仿生制造的概念体系及其基础,例如:仿生空间的形式化描述及其信息映射关系,仿生系统及其演化过程的复杂度计量方法。 机械仿生与仿生制造是机械科学与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等学科的高度融合,其研究内容包括生长成形工艺、仿生设计和制造系统、智能仿生机械和生物成形制造等。目前所做的研究工作大多属前沿探索性的工作,具有鲜明的基础研究的特点,如果抓住机遇研究下去,将可能产生革命性的突破。今后应关注的研究领域有生物加工技术、仿生制造系统、基于快速原型制造技术的组织工程学,以及与生物工程相关的关键技术基础等。3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把制造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作为国家的关键技术进行优先发展,如美国的先进制造技术计划AMTP、日本的智能制造技术(IMS)国际合作计划、韩国的高级现代技术国家计划(G--7)、德国的制造2000计划和欧共体的ESPRIT和BRITE-EURAM计划。 随着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市场需求个性化与多样化,未来现代制造技术发展的总趋势是向精密化、柔性化、网络化、虚拟化、智能化、绿色集成化、全球化的方向发展。 当前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大致有以下九个方面: (1)信息技术、管理技术与工艺技术紧密结合,现代制造生产模式会获得不断发展。 (2)设计技术与手段更现代化。 (3)成型及制造技术精密化、制造过程实现低能耗。 (4)新型特种加工方法的形成。 (5)开发新一代超精密、超高速制造装备。 (6)加工工艺由技艺发展为工程科学。 (7)实施无污染绿色制造。 (8)制造业中广泛应用虚拟现实技术。 (9)制造以人为本。 先进制造论文:先进制造技术对生产的应用 摘要:先进制造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由于在起步上较晚,因此导致技术水平上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为了加快先进制造技术水平提升,推动工业化进程,我国已将发展高端装备制造列入十二五规划中。本文主要介绍了先进制造技术的模式种类及在生产中的应用,希望能对在生产一线的工作人员提供一些有用的帮助。 引言 制造技术是当前社会以及未来社会发展的基本技能,是一个国家走向富强的关键,先进制造技术的提出源于美国,其为了提高国民经济增长与制造业的市场竞争力,研发了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结合传统制造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演变而成的先进制造技术,它的运用,使得制造技术实现了优质、敏捷、低耗等优秀特点,并使得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像日韩这类发达国家,九十依靠着先进制造技术,维持着国民经济的平稳增长,而我国虽然作为制造大国,但是由于受到技术水平等方面的诸多限制,导致其进展缓慢,在学科间不断互相渗透的今天,如何加快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成为了当下国人所要思考的主要问题。 一、先进制造特点介绍 1、先进制造技术内涵 制造技术自人来诞生以来就已经出现简单的雏形,期初由于对自然的认知不够,所以都是简单的手工生产模式,而在不断的演变中,随着学科间的不断相互渗透,使得制造技术逐渐摆脱了传统的手工为主生产模式,逐渐形成了以机械为主的可以实现产品量化生产的现代化先进制造技术。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各行业开始逐渐形成了自动流水生产线,从而开启了量化生产的大门,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电脑、冰箱、汽车等很多东西,都是运用这种模式生产的。然而由于产品的单一性使其不能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因此,人们又开始着手研发微机数控系统,柔性制造单元,柔性制造生产线等,较传统的制造而言,先进制造技术更加重视技术和管理的统一,重视制造过程中管理者组织和管理体制的合理性。 2、先进制造技术特征分析 先进制造技术具有先进性、系统性、集成性等特征,以以往的制造技术不同,先进性是其一个重要的特征,它是优化先进工艺,并与新技术结合,实现局部或系统的集成。并且针对不同的市场需求,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另外,其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等的系统工程,当然,还有集成性特征,它是将机械、电子、信息、材料和管理技术等融合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 二、先进制造技术中关键技术 1、现代设计方法 现代设计方法是基于先进制造技术的基础上发展的,传统的设计方法,在加工过程中,存在切削力过大、刀具磨损严重等问题,且对技术人员的要求也非常的高,并难以保证产品质量,而现代设计方法运用了优化设计、人机工程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工业产品造型设计等,使这些问题得到了妥善的解决,通过对刀具几何角度、切割方法进行分析,进行系统优化,灵活运用数控切削中螺纹加工循环指令等,发开新的加工方法,实现数控机床的二次发展。 2、先进制造工艺技术 先进制造工艺技术,是通过对各类零件特征分析,编制适合于不同零件的数控加工程序,并将其储存在PC机中,在数控机床加工时,通过输入对应的零件特征,生成适合于加工的该零件的程序。它在粗加工过程中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在细加工过程中,可以提高产品的精度,是实现优质、低耗生产的基础。 3、制造自动化技术 自动化技术与信息论、控制论、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等技术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一门综合性技术,且是一个动态概念,在工业发达的国家里,为了实现柔性自动化、知识智能化、集成化,因此在生产中主要采用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柔性制造单元、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它的发展,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解放了劳动生产力,对推动制造企业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 三、先进制造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分析 1、柔性制造系统 柔性制造系统主要是由物料储运系统、信息控制系统和一组数字控制加工设备组成,是依靠计算机为基础,实行管理与控制的高度自动化加工系统,是可以运用于不同种类零件加工的机械自动化制造系统,主要包含柔性自动生产线、柔性制造单元、柔性制造系统三类系统,它的应用,提高了神杯利用率,使生产能力相对平稳、产品的质量提升等诸多优势。 2、虚拟制造技术 虚拟制造技术是在仿真技术、虚拟现实的基础上,对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统一建模,从而在计算机上实现整个生产过程的模拟和仿真。它的应用大体分为四种,即虚拟企业、虚拟产品设计、虚拟产品制造和虚拟生产过程,它的应用,提高了生产过程开发效率,优化资源的利用,缩短生产周期,并可对产品按客户需求做出一定的更改。 结束语 终上所述,大力发展先进制造技术,对于推行我国工业化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是提高我国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手段,是提高我国国民经济的必要途径。 先进制造论文:汽车零部件的先进制造技术 随着人们对于交通出行需求的日益增加,汽车市场不断火爆。与此同时围绕汽车制造发展起来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也不断发展,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革新,现如今汽车零部件生产已经走上了“集群化”发展道路。对于汽车零部件制造来说,先进的制造技术能极大提高生产效率与质量,是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不断扩大规模,降低成本的重要技术。目前来说,新时期的汽车零部件制造技术呈现崭新的姿态,这些先进制造技术正在推动我国汽车制造业的发展。 一、高效多品种的柔性化生产方式 汽车零部件制造技术为了适应市场变化与客户需求,逐步趋向高效多品种的柔性生产方式。如广州丰田与天津丰田配备的GBL(全球车身生产线系统),就能确保车身在焊接工位输送时可以进行不同车型的焊装夹具的来回切换。该技术的应用使得不占节拍的产品品种更换成为现实。并且再搭配以自动控制与自动识别装置、焊接机器人等,从而形成不同类型汽车连续混流生产的模式。再者如普遍应用的用来加工汽车零部件的数控复合机床、快调与快换装置、技术等,无不体现这一点,即通过不同品种零部件的混流生产,促使生产线生产时间缩短,提高效率。 二、更高效的零部件加工技术被广泛应用 高效化的制造与生产工艺在汽车零部件切削加工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具体表现为强力、快速切削及快调、快装及快进。随着高速切削机的进一步发展及使用性能更加优良的新型刀具材料,使得高速切削在汽车零部件制造加工中应用得更为普遍。不仅如此,一些具有高速移动与转动速度、刚性及动力性能极佳的机床的开发和自控技术的广泛使用,促使自动输送、快装、快调、自动检测等技术或装置迅速发展。上述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汽车零部件的生产与制造。如GC4225刀片,采用新一代技术,赋予刀片抗破损性,避免刀片涂层的剥落,进而避免生产加工汽车零部件时可能带来的不可控风险。汽车制造过程中,必须对铝合金材质的发动机进行高速加工,因此应该根据铝合金不同的材质特性,选择正确的切削液,从而保证加工零部件的质量。不仅如此,正确切削液的选择还能有效减少切削刀具的损耗,适当延长其寿命。除了切削技术,在车身的制造与装配领域,也出现了各种新工艺与新方法。较为成熟的就是以电子控制为基础,将机器人与自动化装置相组合,从而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进一步提高零部件加工与生产的效率。 三、过程更加精益化 所谓精益化,指在利用先进技术加工生产汽车零部件时,确保人员、资金、时间、场地都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并且能够获得较大产出。简单而言就是低投入、高产出、高利润。当前形势下,汽车零部件加工中使用的各类先进技术都已趋向精益化。 四、绿色环保的零部件加工技术 随着人们对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认识程度的不断加深,汽车制造技术开始向节能减排、节能环保方向发展,使得绿色汽车制造技术产生了巨大突破。这一方面的例子较多,如高强度钢板冲压技术、车身中频焊接、激光拼焊技术等,使得汽车轻量化成为可能。再如越来越多的汽车零部件加工中使用水溶性漆涂料,更有甚者一些企业在加工喷涂时利用2C1B或者2C2B技术工艺以便减少烘干喷涂的次数,为了取得良好的效果可能还会利用热量回收装置或者更节能的加热烘干设备进行工作。为了提升毛坯的精度,毛坯精化工艺被广泛应用,并且对零部件的机械加工余量相对减少,一些零部件甚至不需要多次粗加工,可以直接精细加工。另外,废旧的零部件可以作为毛坯再次加工制造,实现资源的重复利用。机械加工时采用干式切削的方式,利用水基冷却液或者中温常温清洗的方式替代原先使用的冷却油。 五、零部件加工智能化技术 这类技术多以强大的计算机运算能力作为支撑,从而实现对加工的零部件精度与质量进行控制。这类技术能够验证零部件加工的工艺方法,通过比较现实因素、加工时的流程、精度要求、工艺参数等数据,以便对其进行优化。智能化技术中以虚拟技术应用最为普遍,它可以迅速完成各类零部件加工工艺的模拟,如热加工的数字与物理模拟或者铸造充型凝固等。除此以外还有计算机控制管理系统的使用,从而实现对零部件加工生产过程的跟踪与监督,从产品源头保证质量,并能够做到故障检测与分析。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进行汽车故障的远程诊断,改善诊断环境,提高诊断效率。不仅如此,在加工零部件时还可以通过集中监测与分散控制系统对汽车零部件制造工艺进行全程跟踪,自动识别多种汽车零部件,提高效率。 六、结语 先进制造技术在汽车零部件生产与制造中的应用,能够极大地提高汽车零部件的质量,赋予其极大的防错能力。除此以外,保证汽车零部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避免生产过程中因为时常更换模具而导致的型号不一,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总的来说,当前先进的制造技术具有制造方式柔性化、工艺高效化、过程精益化及技术绿色化几个特点。我们要意识到目前先进制造技术还存在一定问题,技术人员只有不断研究,不断创新生产工艺,才能极大提高汽车零部件的质量,促进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的发展。 作者:王海波 单位: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先进制造论文:先进制造技术班组管理的思考 一、企业车间的班组是企业经营层的决策得以有效实施的基本保证 班组管理既体现在企业产品的生产进度和产品质量,又是企业持续改进,实现整体质量控制和经济效益提升的保证。班组管理既要贯彻企业经营各方面信息,围绕生产班组与生产均衡任务,合理地组织人力、物力,进行各项管理活动,并要通过管理,合理调动、充分发挥全班组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生产积极性,更主要的是要以团结协作,最终做到按质、按量、如期完成各项生产计划指标。先进制造技术应用对企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不仅仅是技术水平的提升,还要涉及到更广泛的组织层面的变革。班组是企业的最小生产组织单位,班组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基础。一个班组中的领导者就是班组长,班组长是企业中最基层生产管理组织的负责人,更是直接的生产者。班组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企业经营的成败。 二、先进制造技术被设计用来提高企业生产产品的效率 一方面,严格机械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成品质量,防止工伤和重大事故。先进制造技术的使用会对包括质量管理在内的企业管理活动产生影响,班组长要领导员工通过不断地创新并挖掘员工生产积极性、改进操作方法和管理流程,的同时,降低成本(原材料的节省、能源的节约、人力成本的降低),为按时按量地生产出更多更好的高质量的产品而努力。另一方面,先进制造技术与质量管理的目标存在一致性,即都是为了提高生产产品的效率。先进制造技术主要包括三个技术群:主体技术群、支撑技术群和制造技术基础设施。而其中的制造技术基础设施就包括质量管理等内容。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和实施,班组及其班组长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企业经营的决策能否顺利地实施,影响着企业达到既定经营目标的最终实现。必会对企业的质量管理活动产生影响。班组管理基本内容是基础管理、基本要求是系统管理,基本形式是民主管理。班组全过程生产管理包括:生产与技术管理、劳动与设备管理、投入产出效费与产成品质量管理、经济核算、安全文明生产及思想政治工作。其管理的重点包括:抓好班组的各项管理制度,涉及:岗位责任、均衡生产、技术质量考核、设备工具维护保养、安全文明生产等制度;交接班与考勤制度、经济核算与民主管理制度、职业道德规范与思想工作制度;执行企业全面质量体系管理,不断完善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搞好班组的现场管理,一般来讲,就是要从岗位任务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对班组生产现场的各种作业条件与设备的使用状况进行分析,采用最经济、最有效的作业程序和作业方法,有组织地按照生产进度要求落实任务计划,实时对生产过程及其运行效果进行评价,不断推动班组工作的步步深入。 三、从企业层面来看,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提升竞争实力战胜 竞争对手的重要前提和保证企业自身创新(自身组织模式、人才结构、生产模式)的投入对班组管理提出新的全面的要求。依据先进制造技术及生产技术工作程序,班组管理应学习掌握运用先进设备、工装、原材料和技术工作及其管理方法,统一工艺操作,实行严格的责任制,每一个职工都应明确规定他们的具体任务,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做好的标准是什么,应承担的责任和权利范围都心中有数。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标准,考核有依据。把同质量有关的各项工作同职工的积极性和责任心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严密的质量管理工作系统,一旦发现产品质量问题,可以迅速进行质量跟踪,查清质量责任,总结经验教训,更好地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同时,通过技术练兵,使班组员工掌握操作的基本功,从而可以熟练地排除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故障,杜绝产品质量缺陷的产生,取得生产的主动权。提高与产品质量直接联系的各项工作质量,提高与综合经济效益直接联系的各项专业管理工作的质量,从各个方面有力地保证产品质量的提高。质量管理的基本特点是增强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实现持续的质量改善。只有通过不断的质量改善,减少资源的浪费与消耗、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企业信誉,扩大市场占有率,才能不断提高顾客满意度,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开展品质控制活动对于促进企业的管理的良性循环起到积极的意义及作用,在班组建立“品质控制小组”是班组管理质量改善的组织保证。对于提升企业全面质量管理也是相当重要的环节。降低消耗(物资资源的消耗,人力资源的消耗)是降低成本主要途径,更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最大潜力所在。品质控制小组活动注重全员参与,灵活运用各种品质控制手法,提升员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人们的效率意识与节约意识,不断提高生产、服务效率,从而提高经济效益。把员工个人发展愿望集合成企业的发展动力,鼓励优秀的员工与企业一起成长,培养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与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是相符合的。品质控制在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案上不可否认会用到先进制造技术与现代企业管理的许多数据,如何提取整理有效的数据,对于整个品质控制活动取得进展起到直接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全员参与的整体文化素质及组织协调能力。 四、结论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凸显先进制造技术是企业的生命,而质量效益则是它的灵魂。先进制造技术应用后产生的组织变革可以通过质量管理与品质控制活动得到系统全面的体现。先进制造技术与质量管理的相互关系,先进制造技术的运用提高、质量的把关是靠班组管理及所有参与产品生产的员工共同做到的。 作者:胡登兴 王青山 单位:重庆电讯职业学院 上汽依维柯红岩汽车制造公司 先进制造论文:机械制造工艺先进制造技术研究 一、工艺技术人员良好全面技术工艺素质的培养 随着现代制造技术的进步,对工艺技术人员的全面技术素养提出全新要求,通过对制造技术研究人员开展定期的思想道德教育,并及时向他们传播最先进的制造技术,在每次培训过后,还应该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只有顺利通过考核的人员才可以上岗。这样能培养出一批。努力培养出一批具备专业的工艺技术知识,保持高度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高素质、技术硬、通管理的制造技术人员来完成产品的加工过程。这就需要工艺技术人员不断的学习新技术和新思想,学习现代先进制造技术、掌握最新的工艺加工理念以及完善工艺加工的方式方法。 二、加强对工艺技术人员的管理与监督,实现工艺标准化 机械制造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既要加大对工艺设计应用的技术支持,也要更加严格的对工艺技术人员的工作进行管理和监督,制定产品的质量的生产全过程追溯制度及产品的加工工艺设计应用步骤要求的会商制度,严格防止有残次品、质量过差产品的出现。生产工艺标准化是现代机械制造企业重点发展的目标,也是工艺技术工作的基本要求。工艺标准化工作是对现代机械制造企业的一个整体要求。工艺标准化工作不仅仅是工艺要达到标准要求,它包含整个企业的管理、纪律、以及加工的水平等都要达到标准要求。工艺标准化工作涉及到很多在工艺加工过程中的要求,这些要求都是根据以往加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缺点来制定的。 三、现代机械制造工艺是实现制造技术创新的方向 市场经济的竞争实质是先进制造技术的竞争。先进制造技术是现代技术创新与工艺技术进步的典型代表,不仅体现了应用信息技术与系统管理技术的完美结合,更是新型制造单元技术创新的集成化。现代先进制造技术以优质、节能、环保、经济、高效为中心,在逐渐向基础制造工艺扩展。第一,先进制造技术已经被大范围的运用到机械制造领域,促进了机械制造工艺的进步,并对其他相关产业也有积极影响。第二,机械制造工艺不断革新,其重点内容又是先进制造技术。所以,先进制造技术和机械制造工艺的关系是相互促进,产品和制造工艺的设计可以采用一系列工具(例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以及工艺过程建模和仿真等。生产设施与装备、技术应用与优化、工具选用与工艺改进,甚至整个制造企业都可以采用先进技术进行有效地设计。虚心汲取国外先进制造技术,关注机械制造技术自身创新,合理采用先进制造技术。强化先进制造技术过程,全面开发包括技术装备、生产技术、管理体制、市场观念及人员调配等环节。通过积极的汲取过程不断丰富我们自身的制造技术,探索出最符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先进制造技术,并带动相关制造业打下坚实基础。 四、推进绿色制造工艺、创新生产力的生产过程 先进制造技术“以人为本”的理念及对各种技术资源合理且有效地利用,保证产品能达到应有的性能和要求、产品具有良好的经济性等,这就使得先进制造技术所体现的绿色制造具备重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绿色制造,是指全面考虑环境和资源因素,从原材料的选择、设计,生产的初加工、精细加工与装配,销售、使用和维修,直到报废回收再利用等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对资源的消耗量最少,对环境的污染最小,并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的现代制造模式。根据绿色制造的根本原则,综合考虑在机械产品生命周期中的技术、环境以及经济性等各种因素,机械制造工艺实现绿色制造,应着重考虑机械绿色设计建模;机械材料的选择;机械产品的可拆卸性设计;机械产品的可回收性设计;机械产品的成本设计;机械产品使用的安全保护设计;机械产品设计数据库和知识库的建立等方面的技术工艺设计。 五、机械制造工艺技术创新是实现绿色制造的保证 1、净成形制造工艺技术应用与创新。净成形制造可以节约传统毛坯制造时的能耗、物耗,大大减少了产品的制造周期和生产费用;2、干式加工工艺技术应用与创新。干式加工不仅简化了工艺、减少成本,同时还消除了冷却液带来的如废液排放和回收等一系列问题;3、工艺模拟技术应用与创新。运用计算机大数据技术,将形状构造的物理模拟,性能指标的数值模拟以及专家系统相结合,获取并确定最佳工艺参数并优化工艺方案,预测并验证加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缺陷和防止措施,有效控制并保证加工工件的质量;4、虚拟制造技术应用与创新。在虚拟制造环境下生成软产品模型来代替传统的硬样品进行实验,对其性能、可制造性及质量控制进行预测和评估,减少实型制造成本;5、废弃物回收利用技术的创新,实现生产方式从开式循环模式变为闭式循环模式转变。 六、结论 进一步培养机械制造工艺设计与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计算机辅助设计与仿真的使用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提升机械制造工艺设计力量;为机械制造工艺设计技术营造良好的高技术应用环境,围绕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全面提升机械制造质量效益。 作者:饶建伟 严伟民 单位:重庆电讯职业学院 先进制造论文: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的思考 前不久颁发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就天津城市功能定位做出了新的界定,首先做出了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概括,为理论界提出了新形势下探讨天津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的使命。 一、天津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战略背景 在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和谋划“十三五”规划之际,推进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必须认清面临的新形势。 1.从世界看,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兴起,制造业的供给方加快向智能化和网络化转变,需求方加快向大规模定制转变,新技术应用和个性化需求相融合的趋势将孕育一批具有颠覆性变革的新产业、新模式和新业态,并向传统产业提出了加速升级的新标准。国际产业转移显现新态势,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指向高端产业链条。美国政府于2012年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实施“重振制造业”战略;德国政府在2013年推出了《德国工业4.0战略》,旨在支持工业领域新一代革命性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日本政府在2015年通过了2014年版《制造业白皮书》,提出要转型为利用大数据的“下一代”制造业。发展中国家加快成为吸引和接收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基地。置于冲破后金融危机困境和迎接新产业革命前提下的新一轮国际分工竞争异常激烈,给各国提出了空前的挑战。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接收产业转移形成了“双重挤压”,成为中国今后产业经济发展亟需面对和破解的难题,也构成以制造业见长的天津面临的新课题和新机遇。 2.从国内看,在“十二五”期间取得新的成就和即将迈入“十三五”时期之际,中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速度呈现中高速状态,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展示新特点和新趋势,需要加快推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制造大国正转向制造与服务并存并强的大国,技术引进和模仿创新阶段正转向模仿创新与自主创新过渡并存的时段。为了应对新一轮的产业变革和科技革命,顺应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我国在2015年了《中国制造2025》,形成了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各地区对产业优化升级普遍重视,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更具高层性和更显激烈化。但是产业发展的环境要求更高,要素成本和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中低端的传统优势产业整体过剩,低端新兴产业潜力有限,高端人才和企业对区域发展环境需求更加高层多样。国家部署了优化经济发展空间的新格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赋予了天津发展的新地位和新任务,凸显了打造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使命,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的自贸区和自创区的建设又提供了新的契机。这些都给“十三五”期间乃至更长时期内天津制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战略指明了努力方向,铺垫了新的条件,注入了动能和压力。 二、天津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战略定位 面临新形势,应当思考区域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这主要涉及该区域较长时期内产业发展在全局中的合理地位及其得以保持并发展的基本特征。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为真正摈弃现行体制下存在的扭曲崇拜GDP的行为,又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发挥先进地区的带动作用,需要审时度势,既立足现实又谋求长远、拓宽视野就此问题进行探讨。从现阶段天津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标志性任务来看,应深入认识和突出把握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战略性目标。 1.弄清基地的意义。长期以来,天津曾为自身在全国特别是北方发展中的地位而自豪、纠结和奋斗,经历了近代史和新中国初期的北方经济中心、改革开放后的区域辐射作用逐步下降、新世纪被国家认可建设北方经济中心的变化历程。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不再就津冀地区使用中心的定位,对天津采用了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提法,又引发了担心和不解。应当看到,作为一个大区域的发展规划,为了突破现存行政体制的局限,的确不宜在内部的多地继续命名中心,多中心即无中心。尤为重要的是,以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为导向的改革将不断深化,城市经济作用的发挥越来越不取决于行政方式的指定,目标远大又难被认可的定位称号还不如贴近优势又自主奋斗的特色定位更为实际和可行,因此必须明确,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是一个战略性任务,提升了天津制造的特色地位,由新区至全市,由北方至全国,使基地建设成为一个带动先进制造业发展全局和整体上台阶的重要机遇与抓手,对天津的发展影响深远。 2.认清基地的内涵。明确意义和有效行动都必须正确看待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含义,从全面意义上看可依次把握三个角度,分别为先进制造、研发、全国基地,核心是如何理解先进制造。由于先进属于相对意义的概念,若不陷入概念之争和避免学术考证,从中国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看,我国和天津的先进制造业均具有双重相对的含义。一是相对于现阶段国际发展水平,指基于或适应高技术(现阶段主要指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的创新和发展而衍生出的新产业形态。如,至少属于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7个领域,进一步说应瞄着德国提出的工业4.0,或美国提出的先进制造。在技术上体现先进性是其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特征。二是相对于现阶段国内发展状态,指运用先进技术改造后的传统制造业,是传统制造业升级换代的结果,传统制造业的高级化。欧美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先进制造业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为主,突出智能化。我国仍处在工业化进程中,传统产业和资源型产业比重较高,先进制造业需以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并重,突出规模、质量、效益、品牌,因此必然与传统制造业紧密相连,包括制造业的升级版,即保留了基本躯干却更换了技术心脏的产业形态。在技术上保持不断更新性是其最明显和最基本的特点。准确把握我国现阶段先进制造的双重特征,会进一步帮助我们知晓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必要性和着力点,有利于确定天津的工作内容与任务。研发基地的特点表明,天津的先进制造业必须和生产服务业协同和融合发展,凸显先进技术的研究发明特别是将其转化为产业的功能,这与衔接北京的科技中心作用和发挥天津的制造业优势紧密相连,显示了天津制造基地的特色与层次。全国基地则说明了天津建设的基地在发挥功能方面不局限在京津冀和北方地区,其性质和地位都得到提升,扩大至全国范围,这更说明对此方面基地建设的定位与前景不能低估。 3.理清基地的考量。从我国发展制造业的历程和成就看,事实上的基地已很多,既有特色专项的又有较为综合的,后者如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等,都是被公认的。然而长期以来对制造业基地的评价标准却没有统一规范,往往从数量方面去判断,学界探索了一些指标体系,还形不成一致认识。这直接关系到如何看待天津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标准及其意义。长期以来,天津制造业发展有着很好基础和重大成效,近些年在数量和质量方面更是有了很大发展,从这种意义上说,已形成了全国尤其是北方的工业基地。然而从新形势新要求和我国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看,天津建成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任务仍然艰巨,需要从数量规模、结构水平、创新能力、质量效益、两化融合、绿色发展等方面设计一个评价系统与指标体系,这还是一个新的艰巨课题。 三、天津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战略举措 总的说来“,十三五”时期可围绕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这一目标努力做到:两个对接、三个前提、四个任务、五个保障。具体设想主要有: 1.两个对接。确定发展战略时,一是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是这一规划赋予的使命,现阶段谋划基地建设必须与贯彻其指导思想、整体设计、重点突破紧密衔接,特别是落实三地产业协同发展的部署。二是要对接《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我国制造强国建设三个十年的“三步走”战略。作为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立足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际需要,遵照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人才为本的原则,明确了十个重点发展领域。只有瞄准国家建设制造强国的规划来设计天津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建设任务,才能保证建设水平与实效。 2.三个前提。一是以提升发展理念为前提。要进一步强化高端、质量、协同的观念。在制定规划、确定重点时敢于追求高端,以瞄准世界制造业的先进水平为努力方向,以认识、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谋划布局,以建设京津双核驱动的世界级城市群搭设平台,绝不错过天津实现超越的新机会;对于先进制造业的产业选择与升级,既具有规模要求,更重视质量标准,全力打造引领全国的高水平制造基地;勇于破除狭隘合作的观念,真正确立“一盘棋”的协同共赢理念,以长远目光、全局视野、开放胸怀、相融姿态与京冀地区共同突破产业同构窘况。二是以用好五个机遇叠加为前提。切实把握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赋予天津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契机,充分运用好自贸区、自创区、一带一路战略的新机遇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综合优势。三是以求实的态度和行动为前提。真正弄清世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态势及其对天津发展的长期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新的要求及其赋予天津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应有地位,深刻认识天津先进制造业特色优势和错位空间、严峻挑战和客观局限,实事求是地评价天津先进制造业的水平,处理好世界高端、国内高水平与天津制造业发展现状的矛盾,制定分步实施的方案。 3.四个任务。一是加快结构调整。做到强力发展新兴产业与积极推进传统优势产业升级共同布局,双轮推进,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的“双发动机”。加快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智能机器人、3D打印、大数据等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的发展,积极以“互联网+”推进钢铁、石化、轻纺等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将两大类产业共同设计,协调推进。调整结构必须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制造产业为发展重点。发展新兴产业要基于国情区情。从世界看,美国提出了产业互联网,德国提出了工业4.0,均与其现在发展基础和优长密切相关。天津的发展基础和目标是先进制造业,在北方具有发展智能制造的综合优势和潜力。而且智能制造业正是建筑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的基础之上的,可以带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和产业的发展,符合我国两化深度融合的战略。为此可按照产品的智能化、装备的智能化、生产的智能化、管理的智能化、服务的智能化思路,发展智能汽车、智能服务机器人、智慧家庭、智慧健康等产品,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二是强化创新驱动。推动工业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龙头,加大推进科技创新力度,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天津制造”和“天津创造”的双层驱动。充分发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优势,既采取更有力度的举措加强自主创新,又善于发挥北京科技创新中心的作用,快速弥补天津创新力量的不足,发挥产业转化的功能,培育一批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高端产品,打造规模大、数量多的天津品牌,形成高端产业的领军地位。三是优化集约集聚。加快推进产业进园、进区、进链、进平台,聚集高端科技要素,培育一批新兴产业链、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充分依靠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条件,努力打造创新主体集聚区、产业发展先导区、转型升级引领区、开放创新示范区,形成产业聚集、效益提升新优势。四是推行绿色制造。实施工业制造绿色化战略,加大力度攻克绿色制造基础理论与共性技术、提升传统产业能效与资源利用率的技术与装备水平、发展和培育绿色化新兴产业的支撑技术与装备,着力降低单位消耗,让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更加适应,坚持环保集约节约发展,使基地率先走出一条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路子。 4.五个保障。一是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建设国家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必须做到规划先行。按照国家对天津新的定位,结合“十三五”规划编制发展先进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实施意见,对接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规划。要注重与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全面对接,明确各个集聚区和园区的特色定位,统筹布局,着力改变无序招商,盲目竞争状态。二是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深化改革是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根本动力,建设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我国在新常态下推进改革开放的重点举措。要以此为契机,开展制度创新,加大开放力度,以深化改革开放为产业优化升级提供制度条件。注重加强新型产学研联盟建设,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服务新兴产业的创新,努力使灵活多样的民营企业成为发展新兴产业的主力军。三是完善激励扶持政策。制定并发展先进制造业产业导向目录,推出创新激励政策。特别要加大对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四是加大队伍建设力度。人才队伍建设是转向创新驱动的根本保障。在充分发挥现有人才作用的同时,瞄准产业定位着力聚集产业创新的领军人才,围绕科技创新加快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以人才带项目、带资金、带创新,构建覆盖人才成长链条的政策扶持体系。同时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拓展人才队伍,打造产业发展新引擎。五是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促进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使市场在新兴产业形成和发展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完善法制建设,为人才大胆创新创业免除后顾之忧,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加大新兴产业知识的培训和普及,夯实先进制造业发展基础。 作者:李家祥 单位:天津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先进制造论文:先进制造技术及其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 【摘 要】先进制造技术对我国机械制造业发展有着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得以进一步加速的重要核心。本文就先进制造技术进行简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先进制造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希望能够为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增长带来一定帮助。 【关键词】先进制造技术 机械制造业 应用分析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先进制造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日渐普及,但是需要注意的时,现代人们对先进制造技术概念还缺少着一个统一的认识,从而也就形成了很多不必要的误区。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会对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先进制造技术的技术理论,在机械制造业中得到具体应用和实现,能够促进机械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机械制造业因为自身生存雪球,诸多新工艺和新技术的出现也能够让先进制造技术的理论得到丰富和发展,从而促使其应用范围得到进一步扩大,逐渐推广到其他制造领域中。 1 先进制造技术的概念分析 先进制造技术起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其是由美国学者结合当时美国制造业所遭遇的危机和机遇,通过全面、深刻的分析其在制造业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对国民经济中制造业的地位和作用重新得到认识之后所提出的一种全新理念[1]。而随着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行促进了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现代制造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创新改革,相对于传统制造技术而言逐渐发生着重大改变,先进制造技术思想也就是在当下的社会局势下逐渐衍生。先进制造技术概念一经提出就获得了诸多国家的普遍认可,如日本、欧洲各国等,并结合此技术将一系列发展技术制定出来,以此来对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予以强有力的支持。近几年来,先进制造技术发展和应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我国也逐渐得到了充分认识。 从当下理论界而言,尚海没有出现一个关于先进制造技术的公认的严格定义。而笔者认为先进制造技术属于一种技术群,其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对信息、草料以及能源和环保等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进行综合运用,然后将其运用到制造全过程,如产品设计、加工以及生产管理与销售等上的一种制造技术总称。先进制造技术的特点主要可划分为四种:第一,先进制造技术并不是某种具体技术,而是一种技术群,且这种技术群并不是始终一成不变的,而是具有一定的动态化。第二,先进制造技术不是一种只是指制造过程中的一种技术,而是在产品设计、制造、生产管理以及营销的所有制造过程中予以落实贯彻。第三,先进制造技术是一种技术群且具有着一定程度的综合性特征,其融入了诸多专业学科中的先进技术。第四,先进制造技术的核心在于计算机技术,其是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据的一种先进技术。 2 先进制造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 2.1 在产品设计开发过程中的应用 在机械制造过程中现代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已经在机械产品的设计、开发等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诸多现代设计方法和技术,如:绿色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虚拟技术、可靠性设计以及并行工程等,促使传统设计思想和方法逐渐开始发展改变。从设计内容的角度上讲,传统机械产品设计的设计过程主要可分成三个层次,及方案、技术以及工艺设计,其设计的内容存在一定的局限性[2]。而现代设计的内容已经延伸到了产品制造的全过程的全面设计,如产品规划、制造、检验、销售以及维护和回收等。而从设计方法的角度上讲,传统设计的主要示结合所积累的经验、单一化的知识以及滞后的生产设计工具来实施,而现代设计则是在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基础上,以多种学科及技术手段为核心,让并行化、最优化以及精确化的设计过程得以实现。 2.2 产品制造是所衍生出来了一系列新工艺和新技术 机械制造工艺主要是指将原材料和半成品,加工制造成机械产品的一种方法和流程,在机械制造的整个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其制造过程中,随着日渐渗透进来的先进制造技术,再加上生产的实际需求,已然衍生出来一系列全新工艺和技术。例如:在毛坯制造上,近几年来涌现出来了诸多高新技术,包括钢液精炼和保护成套技术、高效金属型铸造工艺及设备、新型焊接电源及控制技术以及激光焊接与切割技术等。从机械加工角度上来看,有精密加工、超精密加工技术,难加工材料的切削技术以及复杂型面的数控加工技术等。从热处理上看,有可控气氛热处理、真空热处理、激光表面合金化等先进技术。从自动化生产角度上看,机床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传感技术以及集成制造技术等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这些应用技术,不仅能够让机械制造本身的需求得到有效满足,而且也能够对先进制造技术的体系发展和建设带来一定的支持作用。 2.3 先进制造技术让企业组织管理模式得到创新 在大批量生产模式下,企业组织管理模式大都是以功能专业化为主,通过对刚性生产线进行运用,让各个部门都能够严格执行自身的职责。而随着先进制造技术的渗透,促使现在制造业的生产模式正逐渐转变成中小批量生产模式,由此也就促使企业的组织和管理模式不得不进行针对性的创新和改革[3]。首先,使其从传统的顺序工作方式逐渐转变成并行工作方式;其次,从组织形式上功能划分部门的固定形式逐渐转变成小组组织下的动态、自主管理形式;第三,从金字塔式的多层次生产管理结构转变成扁平式网络机构;第四,从质量为主的竞争战略转变成迅速响应市场的竞争战略;最后,从以技术为核心转变成以人为本。 3 结语 综上所述,先进制造技术是制造技术领域中的一种创新和改革,其为制造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传统机械制造业输入了全新的生命力,进一步促进了诸多相关产业的快速、稳定、可持续发展。 先进制造论文:浅谈现代先进制造技术 摘 要: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发展对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及文化的影响十分巨大和深远。随着科技的进步,制造业中现代加工技术不断地创新,突出的特点就是加工的方法与传统的方法所不同。 关键词:先进制造;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 先进制造技术是在传统制造的基础上不断吸收机械、电子、信息、材料、能源和现代管理技术等方面的成果,它不是一般单指加工过程的工艺方法,而是横跨多个学科,包含了从产品设计、加工制造、到产品销售、用户服务等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的所有相关技术,涉及到设计、工艺、加工自动化、管理及特种加工等多个领域,并逐步融合与集成。 一、先进制造技术产生背景 先进制造技术计划是美国根据本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为增强制造业的竞争力和促进国家经济增长,首先提出了先进制造技术的概念。此后,欧洲各国、日本以及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如韩国等也相继作出响应。人们往往用AMT来概括由于微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等给传统制造技术带来的种种变化与新型系统。 二、先进制造技术的关键技术 一是成组技术。在机械制造工程中,成组技术是计算机辅助制造的基础,将成组哲理用于设计、制造和管理等整个生产系统,改变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方式,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是敏捷制造。敏捷制造是借助于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集成基础结构,构造有多个企业参加的“VM”环境,以竞争合作的原则,在虚拟制造环境下动态选择合作伙伴,组成面向任务的虚拟公司,进行快速和最佳生产。 三是并行工程。并行工程(CE)是对产品及其相关过程(包括制造过程和支持过程)进行并行、一体化设计的一种系统化的工作模式。在传统的串行开发过程中,设计中的问题或不足,要分别在加工、装配或售后服务中才能被发现,然后再修改设计,改进加工、装配或售后服务(包括维修服务)。而并行工程就是将设计、工艺和制造结合在一起,利用计算机互联网并行作业,大大缩短生产周期。 四是快速成型技术。快速成型技术是利用所要制造零件的三维CAD模型数据直接生成产品原型,并且可以方便地修改CAD模型后重新制造产品原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决速发展和三维CAD软件应用的不断推广,越来越多的产品基于三维CAD设计开发,使得快速成型技术的广泛应用成为可能。快速成形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宇航、航空、汽车、通讯、医疗、电子、家电、玩具、军事装备、工业造型(雕刻)、建筑模型、机械行业等领域。 五是虚拟制造技术。虚拟制造技术以计算机支持的建模、仿真技术为前提,对设计、加工制造、装配等全过程进行统一建模,在产品设计阶段,实时并行模拟出产品未来制造全过程及其对产品设计的影响,预测出产品的性能、产品的制造技术、产品的可制造性与可装配性,从而更有效地、更经济地灵活组织生产,使工厂和车间的设计布局更合理、有效,以达到产品开发周期和成本最小化、产品设计质量的最优化、生产效率的最高化。 六是智能制造。智能制造(IM)是制造技术、自动化技术、系统工程与人工智能等学科互相渗透、互相交织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技术。它强调通过“智能设备”和“自治控制”来构造新一代的智能制造系统模式。因此,智能制造技术的研究开发对于提高生产效率与产品品质、降低成本,提高制造业市场应变能力、国家经济实力和国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三、常见先进制造加工技术 一是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它是指对工件表面材料进行去除,使工件的尺寸、表面性能达到产品要求而采取的技术措施。当前,纳米加工技术代表了制造技术的最高精度水平,超精密加工的材料已有金属扩大到了非金属领域。根据加工的尺寸精度和表面粗糙度,精度加工可大致分为精密加工、超精密加工和纳米加工。 二是精密成型制造技术。它是指工件成型后只需少量加工或无须加工就可用做零件的成型技术。它是由多种高新技术与传统的毛坯成型技术融合而成的综合技术,正在从近净成型工艺向净成型工艺的方向发展。 三是特种加工技术。它是指利用电、磁、声、光、化学等能量及其组合施加在工件的被加工部位上,从而达到材料去除、变形、改变性能等目的的非传统加工技术。 四是表面工程技术。它是指采用物理、化学、金属学、高分子化学、电学、光学和机械学等技术及其组合,提高产品表面耐磨、耐蚀、耐热、耐辐射、抗疲劳等性能的各项技术。表面工程技术主要包括热处理、表面改性、制模和涂层等技术。 我国制造科学技术有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发展,为了迎接新的挑战,必须认清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缩短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使我国生产的产品无论是质量、效率,还是品种,都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对先进制造技术研究和实施是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以实现我国机械制造业跨入世界先进的行列。 先进制造论文:以创新推动河南先进制造业发展 先进制造业位于制造业高端,具有技术先进、制造模式先进、组织架构市场网络化等特点。从实践中的成长路径看,先进制造业既包括用先进制造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等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形成的先进制造业,如数控机床制造业、精品钢材制造业等,也包括一些突破性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形成的新兴制造业,如增量制造(3D打印技术)、生物制造、微纳制造等。可以看出,创新在这两类先进制造业发展中都是核心和关键所在。先进制造业在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往往起着先导作用、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必须让创新为河南先进制造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实现制造业的跨越发展。 一、 推动河南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创新发展意识不足 中原传统文化带来的“小富即安”“求安稳、惧变革”心态均不利于河南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企业制度变革。在新科技革命和新工业革命来临之际,河南多数企业对重大技术路线变革、产业组织变革和商业模式创新缺乏应对意识和策略,甚至一些企业主至今没有意识到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没有认识到新科技革命与新工业革命给企业发展带来的影响是长期的、变革性的,仍然把企业摆脱经营困境的希望寄托在传统产业的筑底回升上,对新技术、新产业、新设备、新工艺、新产品、新模式等的投资意愿不强。而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也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创新发展的意识,在招商引资、项目审批中仍然聚焦于传统产业项目、聚焦于大项目,把有限的政府资金补贴在传统产业、新兴产业的低端制造环节,致使河南工业明显地向产业链、价值链的低端倾斜。 (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一是研发投入长期欠账。长期以来,河南企业实行以技术模仿为主导的科技升级路线,自主研发意愿不强,研发投入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投入不足,导致许多领域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目前,河南在智能化以及相关高端装备等领域尚没有形成坚实的技术支撑体系,对先进技术的储备更是不足。 二是科技与教育体制制约。河南虽然有不少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但科研激励机制尚不完善、科技研发与产业体系处于分离状态,致使高水平创新不多、创新效率不高、科研成果转化不足,产学研创新协同效应难以发挥,科技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另外,高校学科专业建设与本地制造业也缺乏有效互动。 (三)人才支撑薄弱 河南在新兴产业领域严重缺少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多数行业存在高层次技术研发人才短缺、高素质技能人才供给不足、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等问题。目前,大多数企业的技术基础、创新能力、装备水平与管理水平难以满足先进制造业对技术、装备、人才等要素素质的较高需求,致使这些企业难以进入先进制造业与传统产业的高端环节。 (四)科技创新平台与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亟待加强 目前,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建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占比仅为14.42%(安徽省为35.29%、湖南省为17.7%),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河南虽然已经建立了72家省级以上产业技术创新联盟、33个河南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但是这些产业创新平台、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以及公共服务平台、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平台尚处于起步建设阶段,整体上服务水平不高。而且,河南公共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程度不高,企业研发机构服务内部化现象普遍,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存在“小、散、弱”问题,不利于那些没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及时、便捷、低成本地得到技术服务或者利用外部创新资源实现技术创新。 二、对以创新推动河南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建议 (一)政府层面 充分发挥政府对创新的扶持引导作用,增强财税金融政策对创新创业的支持,完善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为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1.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一是完善财政支持政策、金融政策、税收政策等,形成稳定的创新创业政策支持体系,增强企业创新的内生动力和创新能力。二是加大对企业研发中心的支持力度,尽快建设培育一批能够走在先进制造技术前沿的研发创新机构。 2.着力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围绕制约河南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因素,以系统化改革思维构建有利于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制度环境。着力打通科技与先进制造业间的通道,进一步推进政府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深化科研院所改革、完善产学研协同机制,通过改革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引导科技创新与河南企业的实际技术需求对接。着力深化政府间合作创新机制,为河南先进制造业发展集聚更多更高层次的技术、人才和资本。积极支持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科技服务平台建设,着力培育一批综合服务能力强、有国际影响力的中介科技服务机构。可以开展“专家服务小企业”活动,尽快建立专家定点服务试点,逐步形成专家服务企业的长效机制,帮助中小制造业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3.集中创新资源办大事。聚焦区域内的各类创新资源,在重大科技专项以及河南的优势产业、先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构建联盟创新网络,通过各类创新参与主体的联合,着力突破制约产业升级的核心和关键技术,力争在某些新兴产业领域率先取得突破性创新,或者在原有的优势产业领域实现技术赶超。 (二)企业层面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如创新的开放性,创新的集成化、协同化、网络化、软化、绿色化等,这些特点也促使企业的创新模式与路径发生变化,因此,作为创新的主体,河南企业要准确把握创新发展的新内涵、新特点,实现创新模式转变。 1.由封闭式独立创新向开放式合作创新转变。开放式创新能够统筹利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创新人才、创新技术、创新资金、信息等科技创新资源,快速地把市场需求变化、企业创新思想转变为现实的产品与服务。与封闭式独立创新相比,开放式合作创新能够加快研发速度、实现研发的成本共担与风险共担等。河南的产业创新联盟、协同创新中心、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等平台建设为企业进行开放式创新提供了条件,企业还可以通过开源创新、产业链合作创新等实现技术进步。 2.从线性创新向非线性集成创新范式转变。先进制造业具有多学科、多技术交叉融合的特点,随着技术创新过程的复杂性增大、不同学科技术的融合性增加以及创新的风险加剧,技术创新模式从线性创新逐渐向创新各环节并行化、技术集成化等方向演进。企业可以利用已有的成熟技术开展集成创新形成新产品,创造新的竞争优势。 3.从硬创新向软创新转变。我国以往强调的多是技术创新(即硬创新),而不注重企业文化、管理、组织、制度、商业模式等方面的软创新,其实对企业而言,软创新同样可以成为企业发展的突破点,如逸阳女裤连续多年打破中国女裤电商销售记录,实现了线上与线下经营的互动,而电商销售的项目管理模式,也是河南服装业的首创。 4.由渐进式创新向原始创新转变。对有实力的大企业来说,在新科技革命来临之际,应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对本行业发展的重大影响,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适度开展原始创新、前沿技术创新,加强重大技术储备,以免因为只注重渐进式创新而被产业出现的重大技术创新所淘汰。 5.由标准化制造模式向个性化制造模式转变。适应产品的多样化、个性化、绿色化需求,推动企业制造模式向协同制造、虚拟制造、柔性制造、精益生产、清洁生产等先进的个性化的制造模式和组织管理模式转变,更好更快地满足客户需求。 先进制造论文:基于灰色关联理论的福建省信息产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关联性研究 [摘 要]信息技术属于一种渗透性技术,可以与先进制造业的各个维度相结合,先进制造业成长性较高,能迅速引入信息技术并加以利用,这样的关联互动甚至是融合将会对制造业发展具有重大的关键性的导向作用和推动作用,同时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反过来也会推动信息产业的进步。本文采用灰色关联理论来研究福建省信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关联互动,并给出促进两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灰色关联分析 信息产业 先进制造业 互动融合 一、引言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把海西建设成为“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这说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定位已经由地方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工信部出台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对新的五年福建省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做出了展望和规划。之后,工信部又与福建省人民政府签署了《关于支持推进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包括共同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发展、加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和应用、促进信息基础设施先行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近几年,福建省非常重视企业信息化的投入,对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力度很大。信息化与先进制造业融合时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B.V.CHOWDARY提出信息系统可以将制造流程的供应链各个环节整合,将IT技术运用到制造业可以节约时间和原材料成本。LIAO Kun和TU Qiang等指出在低不确定性环境下,制造业信息化对制造业的发展有大的正面作用,但对制造业产业间的关联作用不明显;在高不确定环境下,制造业信息化对制造业的发展作用小,但可以推动制造业产业间的互动。胥军运用后发优势、比较优势等理论,结合“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可行性、必然性等现实基础,对影响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相关因素进行进一步分析。王晰巍等结合吉林省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和信息产业建设情况,分析了信息产业与工业相结合的发展方向。郑大庆等结合互补性融合与替代性融合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分析了信息化与先进制造业的6种融合类型。1 本文通过研究福建省信息产业与先进制造业关联和互动,研究信息产业对各个先进制造业带动的程度,将对福建省如何合理分配资源提升先进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和竞争优势给出更为合理的建议,并可作为全国其他省份促进两业关联互动发展的参考。 二、相关模型介绍 三、实证研究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2011年福建省统计年鉴。为展现出最新的趋势,本文选取了2003-2010年福建省信息产业与8个先进制造业中代表行业的工业总产值,见表1。信息产业中,本文选择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简称通信设备业)作为代表。我们在石化产业中选择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简称石油加工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简称化工业)两个行业为代表;在装备制造业中选择通用设备制造业(简称通用设备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简称专用设备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简称交通运输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简称电气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简称仪器仪表业)为代表;在高新技术产业中选择医药制造业(简称医药业)为代表。 图1 福建省2003-2010年信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代表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变化趋势图 福建省信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代表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变化趋势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2003到2010年福建省的信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代表行业的工业总产值都强势增长,而信息产业的代表通信设备业工业总产值先于所有先进制造业代表行业工业总产值的增长,可以初步推测信息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先进制造业的发展。 表2 建省信息产业对先进制造业代表行业的灰色关联度降序排列 灰色关联分析的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在研究信息化和先进制造业的相互关系时,关注的重点在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与各个先进制造业序列关联度的大小排序。因此,我们可以依据信息产业对各先进制造业的影响进行关联的排序,分析二者的同步变化程度,关联度越大,则同步变化程度越高。从表2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总体而言,通信设备业对其它八个行业的灰色关联系数均超过了0.6,这说明了通信设备业对这八个先进制造业行业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也说明了信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关联不可忽视。 这其中,通信设备业对于仪器仪表业推动作用最大,灰色关联系数为0.9552。信息化是仪器仪表企业进行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手段。降低仪器仪表企业的运营成本,并同时提高仪器仪表的产品质量和仪器仪表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加企业的竞争力,信息化技术无疑是一个重要手段。 四、 政策建议 (1)促进两业互动融合 当前,福建正处在全面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要实现发展目标,关键靠实体经济,尤其是要使制造业得到充分发展。从当前我省先进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状况总体水平上看,信息产业对促进先进制造业跨越式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信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有机融合和互动发展,不仅是调整产业结构,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两业应从提高共用资产的利用率、降低交易成本、竞争性合作、创造新产品、创造新的市场需求、推动产业升级等方面入手,实现优势互补,达到融合的质变。 (2)提升先进制造业信息化水平 提升先进制造业的信息化水平是两业融合的核心。先进制造业通过信息化可降低成本,实现边际收益递增和规模报酬递增,并提升和带动传统制造业发展,从而加快福建省先进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升级。与此同时,新兴的信息产业也只有积累了大量的资本、知识等资源后,并依托于先进制造业的实体产品、销售网络,才能寻求进一步的扩散和发展。 (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合理布局资金投入 信息产业先于先进制造业发展,并能推动先进制造业跨越发展,所以加强信息产业的信息科技投入对于提高福建省的先进制造业乃至整个制造业的产出都有很大的帮助。政府可以根据信息化对先进制造业重要程度,结合先进制造业发展的特点,将有限的资金优先投入对信息化需求最强烈的部门,如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产业。信息产业和通用设备业的关联较小,影响力度不足,落后于其他行业,有可能成为福建经济良性发展的瓶颈,所以需要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政策的扶持,以缩小与其它行业信息化水平的差距,提高福建省先进制造业信息化的总体水平。 先进制造论文:武汉市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相关性实证研究 摘 要:在信息时代产业融合的大背景下,通过分析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之间的内涵与发展关系,使用SPSS对二者的相关性进行定量分析,指出我国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之间的相关性与融合的必然性,以及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各细分行业之间的互相影响与推动作用。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相关性分析 1 研究背景 1.1 发展现状 1980年以来,我国服务业一直在快速增长。然而,我国金融保险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开发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总增加值的比重仅为26.6%,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滞后,己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瓶颈"。现代服务业主要指在工业化高度发展阶段产生的,依托电子信息和网络技术等高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而发展起来的服务业。 另外,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快速发展并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同时,先进制造业作为制造业中极具竞争力的部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也逐渐显露出来。先进制造业包括高新技术制造业和新兴制造业,也包括采用更为先进的制造技术改造后的制造业。根据国标行业分类,将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6个行业列为先进制造行业。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外有关现代服务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现代服务业的概念、现代服务业的区位优势和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 荣晓华(2006)提出现代服务业又称新兴第三产业,一般包括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旅游业、物流业、房地产及社区服务业等,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有关现代服务业的区位优势的研究在国外尤为盛行。 Daniels(1985)通过对英国现代服务业的区位选择研究,认为投资成本是现代服务业投资环境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决定着现代服务业的功能水平[2]。而有关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的研究则最为丰富。 Miller(2001)的研究表明大伦敦区聚集了全英国最重要的服务业集群、伦敦市中心的商业性服务集群、伦敦市区的金融服务业集群、伦敦区的电影、电视等媒体制作集群[3]。 1.2..2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提出制造业企业要发展先进制造技术,抢占技术高地从而获得竞争优势。S.E.Gouvea da Costa(2009)认为企业因为同竞争对手竞争的需要而谋求技术进步,但也应当根据自己本身的组织结构选择合适的先进制造技术[4]。先进制造业的内涵分析方面:龚唯平(2008)认为先进制造业是市场网络组织体系、生产制造技术与制造模式具有先进性的制造业生产系统[5]。 先进制造业的行业评价方面:郭巍,林汉川(2010)选取北京市2008年28个制造业行业的统计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从多个层面、不同角度评价各个制造业行业的先进性程度[6]。 由上可知,虽然国内外对于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相关研究都比较丰富,但是国内文献大多采用定性的方法来总结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规律和特点,而采用数学模型、经济模型和数理统计工具来分析和预测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优势和劣势的研究较少。 2 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定量分析 2.1 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我们对数据的研究主要从相关性及因果性出发,主要有皮尔逊(Pearson)相关系数及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为了保证相关细分行业的相关性分析,我们选取的时间跨度为1994~2012十年间武汉市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统计年鉴相关数据,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历年《武汉市统计年鉴》。 现代服务业(S)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S1)、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S2)、金融业(S3)、房地产业(S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S5)、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S6)、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S7)、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S8)、教育(S9)、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S10)、文化、体育和娱乐业(S11)、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S12);先进制造业(M)包括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M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M2)、通用设备制造业(M3)、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M4)、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M5)、医药制造业(M6) 本文,我们选取各行业的增加值,并分别对其进行GDP平减。另由于本文数据是从1994年开始按1994不变价计算,用GDP价格缩减指数除以现价GDP,便得到按不变价格计算的GDP。GDP价格缩减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2.2 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关系 2.2.1 相关性分析 根据1994~2012年的相关数据,武汉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走势趋势大体相似,因此初步判断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运用SPSS相关性检验,我们得到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Pearson相关性达到0.992,因此可以认为两者高度相关。 2.2.2 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 我们从定量角度说明,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产值增长互相推动,共同促进武汉市GDP的增长。 2.3 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各细分行业的关系 2.3.1 相关性分析 运用SPSS对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各细分行业相关性进行定量分析,得到结果见表1。 表中,现代服务业(S)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M2)的相关性系数为0.662,其他各细分行业的相关性系数均大于0.9,因此从定量角度,我们可以认为,S与M各细分行业高度相关。 2.3.2 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 运用格兰杰因果分析,得到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各细分行业因果影响结果。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除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M1)以外的其他细分行业均互为因果。 2.4 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各细分行业的关系 由于相关性分析和格兰杰因果分析建立在一段较长的时间段上才更具有说服力,我们对现代服务业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几个细分行业,通过这些细分行业相关性与因果分析,探究具体情况。选取的细分行业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①现代服务业这六个细分行业统计口径基本保持不变,因此数据具有连续性;②这六个细分行业总体GDP占现代服务业总体比重较大。 2.4.1 相关性分析 运用SPSS对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各细分行业相关性进行定量分析,得到结果见表2。 上表显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部分细分行业的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938、0.986、0.986、0.980、0.961、0.995,均大于0.9,因此从定量分析,我们可以认为他们存在显著相关。 2.4.2 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 同样运用格兰杰因果分析,得到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各细分行业因果影响结果。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S1)在滞后为4时,导致先进制造业的进步,但是反过来,先进制造业整体GDP的增长,与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S1)没有关系。 先进制造业(M)与金融业(S3)互为因果,同期共同影响。先进制造业与房地产业没有双向因果关系,但存在明显、持续的单向影响。 先进制造业(M)与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S6)在滞后期为3时,互为因果;滞后期为4时,教育(S9)推动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先进制造业与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S10)交叉影响,滞后期为2时,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S10)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先进制造业的进步,而在滞后期为3时,这种促进作用不明显,反过来先进制造业推动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S10)的发展,如此反复。 从相关性定量分析,我们可以认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存在显著相关。 2.5 细分行业间的关系 通过整体现代服务业GDP与先进制造业各细分行业GDP,整体先进制造业GDP与现代服务业部分行业GDP相关性与格兰杰因果分析,我们得到,大部分变量间存在较为显著的相关性和不同滞后期的因果关系。将先进制造业(M)与现代服务业(S)各细分行业相关性、因果关系分别分析,得到更明了的结果。 2.5.1 相关性分析 运用SPSS对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各细分行业相关性进行定量分析,得到结果见表3。 上表表明,S、M各细分行业间相关性系数大部分都在0.90及以上,因此,我们可以推出,各细分行业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2.5.2 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 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M1): 现代服务业各细分行业在滞后期为1时,都显著促进了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M1)的增长; 在滞后期为3时,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M1)促进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S1)、金融业(S3),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S6)的进步; 滞后期为4时,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S6)、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S10)影响了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M1)的GDP的提升。 ②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M2): 在滞后期为3的时候,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M2)是金融业(S3)GDP增长的推动因素,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S6)的GDP增长推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M2)的进步。 在滞后期为1时,它促进了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S10)的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其他行业的GDP增长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M2)的发展没有显著的因果关系。 ③通用设备制造业(M3): 滞后期为1-3时,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S1),房地产业(S4)都促进通用设备制造业(M3)的发展,反之则不成立,即这种影响只是单方向的; 在滞后期为1时,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S6)拉动通用设备制造业(M3)的发展,而在滞后期为3时,通用设备制造业(M3)反过来促进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S6)的进步; 通用设备制造业(M3)与教育(S9)的GDP增长在滞后期为2时互为因果,与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S10)在滞后期为1时互为因果。 ④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M4): 仅在滞后期为4时,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S1)促进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M4)的发展;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M4)与金融业(S3),房地产业(S4)在滞后期为2时互为因果; 滞后期为1-3时,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M4)均促进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S6)的进步,而教育(S9)仅在滞后期为3时,推动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M4)的GDP的增长。 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M4)在滞后期为1时,导致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S10)的进步。 ⑤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M5):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M5)分别与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S1),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S6),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S10)的GDP增长互为因果,在1-3期,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M5)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金融业(S3)的进步,而反过来,房地产业(S4),教育(S9)在滞后期为1-3时,影响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M5)的增长。 ⑥医药制造业(M6): 在滞后期为1时,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S1)促进医药制造业(M6)的进步,而在滞后期为4时,医药制造业(M6)反过来拉动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S1)的发展; 医药制造业(M6)仅在滞后期为3时促进金融业的发展; 滞后期为1-3时,房地产业(S4),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S10)均促进医药制造业的进步; 滞后期为1和4时,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S6)拉动医药制造业(M6)的GDP增长; 教育(S9)仅在滞后期为1时,促进医药制造业(M6)。 即医药制造业(M6)与现代服务业各行业没有必然的互为因果关系,但是在一定程度、不同的滞后期对现代服务业某些细分行业有一定的单向或者交叉影响。 3 结 论 通过SPSS相关性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无论从整体层面还是细分到各个具体行业,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行业之间都有着较强的相关性。从整体层面,现代服务业整体GDP与先进制造业整体GDP增长在滞后期为3时互为因果,并且这种互为因果表现为同期影响,融合发展。 通过现代服务业整体GDP与先进制造业六个细分行业的格兰杰因果分析,我们得到,除了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GDP增长与现代服务业GDP没有必然的同期因果关系外,先进制造业的其他五个细分行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均在同期与现代服务业存在着显著的同期互为因果。 无论是整体层面,还是整体与细分行业的格兰杰因果分析结果都表明,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种关系具体到各个细分行业,如果影响,整体层面的因果关系是由哪些细分行业之间的互为因果、单向因果或者交叉因果导致。通过现代服务业部分细分行业与先进制造业各细分行业具体的格兰杰因果分析,我们得到整体行业间细分行业的因果关系。 先进制造论文:先进制造技术与机械制造工艺分析 【摘 要】随着我国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制造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且制造技术在机械制造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断推进我国制造业的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对先进制造技术和机械制造工艺分别进行了分析,并对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进行了阐述,以期能够为不断提高我国制造技术和制造工艺做出相应贡献。 【关键词】制造技术;机械制造;工艺 制造业是我国第二产业中的重要行业,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发展水平的提升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制造业中的技术和制造工艺也在不断发展,加深对制造技术和制造工艺方面的研究,对于推动我国制造业发展,提升我国制造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具有重要价值。 一、先进制造技术和机械制造工艺 (一)先进制造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制造技术的内涵也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手工制造上,现代先进的制造技术是集多家之成,融合电子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管理方法等学科内容,先进制造技术在制造企业中的应用使得制造商的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不断提升,其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制造工艺、设计技术、自动化和管理,是传统制造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来说先进制造技术在当前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面向工业应用,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工业中进行应用,而且不仅仅局限在制造工艺的应用上,而且现代先进制造技术还能够应用到市场调研、产品设计、包装、维修等等各个方面当中,其应用面更加广泛;二是竞争性强。现代先进制造技术的高低直接会影响制造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并且随着全球化的加深,国内产品往往受到来自国外先进制造技术的冲击,这就对国内制造企业在制造技术方面的投入提出了较高要求;三是带来制造业的改革。先进制造技术标志着制造技术发展的新阶段,既继承了传统制造技术的精髓,又吸收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并且将制造技术贯穿到产品生产过程当中,形成制造业中比较特色的产品技术群,掀起了制造业发展的一场革命。 (二)机械制造工艺 机械制造工艺则是机械制造业产品工艺水平的高低,随着制造业的不断发展,机械制造业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代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也与传统大不相同,具体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一是现代机械制造业正朝着自动化的方向发展。随着自动化技术和程序在制造业中应用的推广,机械制造业也正在朝着自动化的方向发展,不仅是管理自动化,而且生产整个过程也要实现自动化。随着国内对机械制造需求量的增加,机械制造业的生产效率也成为制约机械制造企业发展的关键,自动化的生产模式能够大大提升机械制造生产效率,降低生产人员的劳动强度;二是现代机械制造业正朝着集成化的方向发展。为了有效提升机械制造的生产效率,其加工模式也由以往的分散式加工向集成化方向改变,从机械制造工艺的第一步到最后加工成品完全集中在一起进行,这样保证了生产的连续性,而且能够提高管理效率。 二、先进制造技术和机械制造工艺之间的关系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制造技术影响的是整个制造行业的发展,而机械制造作为制造行业中的一部分,自然也会受到制造技术的影响,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首先,先进制造技术能够推动机械制造工艺的发展,先进制造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使得机械制造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不断得到提升,促进了机械制造工艺水平的提高,推动了机械制造业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先进制造技术在机械制造中不断得到应用,推动机械制造企业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不仅其产品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深刻改变,而且其工作方式、管理方式、市场营销方式等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可以说先进制造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推动了机械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使机械制造工艺水平不断提升,从而不断增强机械制造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实力,为机械制造工艺和制造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其次,机械制造工艺作为先进制造技术的一部分,其工艺水平的提升和使用体现了先进制造技术在制造业中的重要地位,从而不断丰富了先进制造技术。由此可以看出,机械制造工艺和先进制造技术之间是共同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三、结束语 制造技术和机械制造工艺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机械制造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因而应该加强对制造技术和机械制造工艺方面研究的重视,上到国家下到制造企业应该将技术和工艺水平提升作为制造业发展的重点,结合企业自身的经济情况来采取相应措施不断提升制造技术水平,从而不断推进我国的制造业健康持续发展。 先进制造论文:以创新驱动为主引擎 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共江苏省委第十二届十一次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把创新作为江苏发展的最大法宝,进一步强化其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作为实体经济的主体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战场,制造业担负着更为重要的职责和使命。“十三五”期间,全省经信系统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更好地认识、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始终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的核心位置,把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作为制造强省建设的重要内涵和关键支撑,着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制造业动力转换,厚植制造业发展优势,推动江苏制造业发展质量更好、效益更高、结构更优,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江苏特点的制造业创新之路,为“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奠定重要基础。 一、突出创新驱动,加快企业创新能力建设,构筑产业技术新高地 推进江苏制造业创新发展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不断培育发展新动力、厚植发展新优势、构建产业新体系,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提高制造业产业和技术层次,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过程中发挥主力军和先行军作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研发机构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支撑,以万众创新为基础的制造业协同创新体系。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建立由大中型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组成的产业创新联盟,建成一批省级以上跨地区、跨领域、跨行业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形成若干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制造业创新型集群。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加快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扩量提质,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加强应用牵引、平台支撑、重点突破,实施工业强基工程,《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15个重点领域的技术创新路线图和绿皮书,引导企业围绕我省战略和前沿导向,加大研发投入,协同开展前瞻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攻克一批先进基础工艺,解决重点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着眼于制造业迈向中高端的重大问题,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调高调轻调优调强调绿”为导向,创新实施产业创新突破、技改智能升级、两化深度融合、制造服务转型、绿色制造推进、企业国际发展六大行动,扎实推进制造强省建设8大工程实施方案,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加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构建适应经济新常态的产业新体系。 二、突出智能转型,加快企业装备升级换代,构建先进制造新优势 推进江苏制造业创新发展必须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要趋势,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构建新型制造体系,引导制造业向分工细化、协作紧密方向发展,促进信息技术向市场、设计、生产环节渗透,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把实施企业装备升级计划作为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发展的关键抓手,突出市场主导、示范引领、聚集重点、自主创新、安全可控。加快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实现“数控一代”全覆盖,建设一批智能车间和具有示范意义的智能工厂。实施数字化装备普及推广、智能化装备升级应用、低端落后装备更新淘汰计划。推动关键工序核心装备性能提升,智能成套生产线、智能专用装备应用,更新和淘汰一批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低性能的落后装备和生产线,推动数控化装备升级换代。实施万台技术装备智能改造计划,推动基础制造装备智能化改造,加快制造装备与信息化管理系统集成融合,提升现有装备智能化水平。实施万台机器人应用计划,鼓励推广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强化项目推进、工程示范、行业推广,扩大关键岗位机器人应用。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制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在装备制造、钢铁、石化、轻纺、电子等领域开展智能制造示范。成立智能制造研究院,组建智能制造服务联盟,培育一批智能制造服务支撑机构。实施高端装备创新工程,推进首台(套)重大装备和成套生产线示范应用,加速智能装备国产化进程。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推进能效“领跑者”计划,打造节能量交易平台,开展节能低碳行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制造业发展方式。落实和完善企业技改财税政策,有效引导企业瞄准国际同行业标杆,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全面提升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 三、突出两化融合,加快企业互联网化转型,拓展产业升级新空间 推进江苏制造业创新发展必须做足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强化信息技术在制造业深度应用,以“互联网+”促进互联网和制造业融合发展,有效拓展产业和网络空间,激发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新动能。实施企业互联网化提升计划,以企业互联网应用和业态模式创新为主线,促进信息技术向生产、管理、营销、设计、服务等环节渗透融合,推进企业网络化、智能化、集成化、协同化。突出推进研发设计协同化,培育基于互联网发展众创、众包、用户参与设计、云设计等新型研发设计模式,建立及时响应、持续改进、全流程创新的产品研发设计体系。突出推进生产管控集成化,全面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对标评估,普及首席信息官制度,促进企业资源计划(ERP)、制造执行系统(MES)、产品数据管理(PDM/PLM)、供应链管理(SCM)等重点管控系统的普及推广和集成应用,推动大中型企业关键环节互联网应用实现全覆盖。突出推进购销经营平台化,实施企业电商拓市提升计划,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建立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行业特色应用平台、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平台。以智慧江苏建设为引领,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打造一批重点行业和领域“互联网+”应用示范工程,以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为重点实施大数据战略,培育发展前景好、容量大、效益高的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大力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宽带江苏建设,推进企业互联网“企企通”工程,实现网络与服务“进企业、入车间、联设备、拓市场”。 四、突出质量品牌,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塑创江苏制造新形象 推进江苏制造业创新发展必须牢固确立质量品牌优先方针,大力提高制造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全面提升产品、服务质量以及自主品牌建设水平,促进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牢牢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引导企业加强改造升级,组织重大质量攻关行动,大力实施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工程,通过创造新供给、提高供给质量,扩大消费需求。实施质量品牌建设工程,引导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支持行业龙头企业主导,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制修订。深入推进质量强省和工业质量品牌创新行动,以质量品牌提升增强有效供给能力,积极实施一批质量技术攻关项目,使重点工业产品质量技术达到国内领先、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加快推行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改进质量控制技术,完善质量管理机制,夯实质量提升基础,优化质量发展环境,努力实现制造业质量大幅提升。实施服务型制造推进计划,围绕全产业链融合优化,以拓展产品功能、提升交易效率、增强集成能力、满足深层需求为重点,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大力发展品牌经济,鼓励企业追求卓越品质,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依托产业集聚区打造区域品牌,大幅提升江苏制造美誉度和影响力。 五、突出优化服务,加快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激发创新创业新活力 推进江苏制造业创新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破解企业发展瓶颈制约,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良好氛围。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引导帮助企业通过外部调整和内部挖潜相结合,短期生产经营和长期转型升级相结合,优化运营模式,增强盈利能力。全面清理和规范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更大力度减轻企业负担,完善公平竞争、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和制度。创新产业投资基金模式,引导社会资本聚焦重点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创新成果产业化等重点领域,研究建立制造业技术创新、智能制造、智能服务企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推动产业政策由倾斜型向功能型转变,强化行业准入和规范管理,强化事中事后信用监管,以导向更突出的产业政策、更严格的标准和监管,促进企业转型、产业升级。鼓励激发企业家精神,引导民营企业进入更多领域,更好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和人才环境。实施制造业国际化工程,为企业更大步伐“走出去”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合作,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建立跨国合作机制,推进境外产业合作区和产业集聚区建设,鼓励企业全面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高水平推进以质取胜、品牌国际化、市场多元化战略,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影响力的跨国公司。开展中小微企业服务年活动,做强一批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一批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物联网等信息服务业博览会、大数据产业园、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等创新发展载体,营造企业创新创业良好环境。 (作者系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先进制造论文:浅谈将学科前沿引进“先进制造技术”课堂教学 摘 要:科学的迅猛发展使得制造技术发生巨大变化,产生一系列的先进制造技术,新技术就会需要新的生产者和管理者,为此高校开设了“先进制造技术”这门课程。新技术随着科学的发展不断更新,所以教师在讲授“先进制造技术”这门课程时引进学科前沿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学科前沿;“先进制造技术”;课堂教学 “先进制造技术”是一门新课程,这门课程的特点是涉及的内容比较多,信息量大而且知识比较新。而先进制造技术本身也是动态发展的,随着新科技、新理念不断完善,不断有新成果、新技术产生。结合“先进制造技术”这门课程和先进制造技术本身特点,将学科前沿引进“先进制造技术”的本科课堂教学,以研促教、教研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一、将学科前沿引进“先进制造技术”的必要性 先进制造技术由传统的制造技术发展而来,保持了过去制造技术中的有效要素,是制造技术的最新发展阶段。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使工厂生产发生巨大的变化,产生一系列新的职业及岗位[1]。我国高等院校的机械专业正是为生产第一线培养和输送人才,这些人才作为制造部门的建设者和管理者应该紧跟新技术、新发明、新产品,全面了解制造业,为此高校开设了“先进制造技术”这门课程[2]。先进制造技术是一种动态技术,不断吸收各种最新的技术成果,那么“先进制造技术”课程也应该是一门动态的课程,随着新科技、新理念的出现而不断更新、充实和发展。而新技术、新理念、新产品、新发明等都和学科前沿紧密相关,所以将学科前沿引进“先进制造技术”的本科课堂教学就非常的必要。 二、教师以研促教、教研结合、终身学习 近些年来,国家在科学研究上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设置不同级别和类型的基金项目,鼓励教师积极申报课题及进行成果转化。所以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积极投身科学的海洋,不断有新发明、新产品以及高水平的论文走在科学的前沿。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及研究方向的科学前沿和教材有关章节的内容有机结合,对于学生而言能激发兴趣、开阔视野,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对于教学而言教研结合,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深挖教材,增加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对于教师而言提出更高的要求,要紧跟学科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科研水平,以研促教,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同时将自己的科学研究成果展示给自己的学生是对自己的肯定,也是非常兴奋和自豪的[3]。 三、学生激发兴趣、开阔视野、积极向上 3D打印即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黏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3D打印技术在航天科技、医学、房屋建筑、汽车、电子、服装等领域都有所应用,使得一些不可能实现的变成可能,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将3D打印技术的最新成果引进“先进制造技术”快速成型这个章节,对于学生而言能开阔视野,加深书本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掌握最新动态学科前沿,这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科研兴趣,同时也会使得一部分学生在本科阶段就投身科学研究中,积极参与感兴趣的教师课题研究并可以在相关教师的指导下自己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近几年来高校加大了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扶持力度)。从学生的长远发展角度而言,也是终身受益的。比如本科阶段参加科研训练,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养成思考的习惯,大四完成毕业论文时就能得心应手。如果学生本科阶段对科研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继续深造,走上科研的道路。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科研产生兴趣,那么在科研的道路上也会硕果累累。所以教师应该将自己的科研和本科教学有效地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受益终身。 总之,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成果、新技术层出不穷,学科在高度分化基础上走向高度综合。“先进制造技术”这门课程更是具有这样的特点,所以在本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课程和科研有机结合,让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更优秀的学生。 先进制造论文:遂宁市先进制造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先进制造业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地位的关键因素,因此,深入探讨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问题,对于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对于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在深入分析遂宁市先进制造业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遂宁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和策略,有助于为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遂宁;先进制造业;现状;发展对策 1 引言 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它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也影响到国计民生和国防力量的加强,制造业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区别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制造业在世界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份额,因此,各国都把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先进制造业,是技术的载体和转化的媒体,是“手段性”基础产业。它的特点主要是:范围广、门类多、技术含量高,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大。发展先进制造业是所有工业化国家的必然选择,工业的水平和先进化程度,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水平和先进化程度,当今世界工业强国无一不是先进制造业的强国。 2 遂宁市先进制造业的现状分析 受宏观经济下行及结构调整矛盾突出等多重影响,以及政策环境、市场环境、要素环境等诸多因素变化,当前遂宁市先进制造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 遂宁市先进制造业的总体规模较大,但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一是经济总量偏小,比较优势弱。二是产业结构欠优,创新能力低。我市整体产业处于产业链中端、价值链低端,初级加工和代工居多,制造业的结构性问题已成为制约遂宁市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此,如何改善制造业的结构、实现产业升级,是遂宁市先进制造业面临的主要问题,特别是高技术含量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未来遂宁市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不能仅以扩大能力为目标,还要实现制造业结构的优化,将新技术融入传统产业以实现制造业的技术升级,只有通过先进制造业的振兴,才能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 3 新形势下遂宁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对策 遂宁市要发展工业经济,关键是要善于用好发展机遇,把转型压力转化为发展动力,扎实推进结构调整,全力引进壮大增量,强化创新驱动和融合发展,促进工业经济稳定增长,在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上迈出新步伐,取得新突破。 3.1 抓好结构调整,坚持不懈推动转型升级 一是积极培育新的产业动力。加强对符合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发展领域的“集成电路及专用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产业的研究,引领遂宁制造走向高端。二是要突破发展成长型产业。抓好电子信息、机电与装备制造、新材料、天然气等四大工业成长型产业发展推进方案的跟踪落实,力争成长型产业继续保持领先发展、加大投入的态势。三是做好化解过剩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加快建立以差别价格市场化手段为主的淘汰落后产能机制,全面完成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实施重点用能企业分级管理,推进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加强节能监察,开展重点用能企业能源审计、能效对标、能源利用监测活动,促进绿色循环发展。 3.2 抓好企业培育,合力推动企业协调发展 一是切实抓好大企业培育。加大对大企业大集团的帮扶指导支持重点企业稳定生产和加大投入,发挥好大企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推进大企业大集团兼并重组和转型升级,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二是促进小微企业协调发展。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实现平台网络互联互通和服务协同。三是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贯彻落实中、省、市出台的关于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措施,搭建各类创业孵化园,为小微企业提供发展平台,努力为创业基地争取更多的支持,充分运用公共服务平台的资源优势提供优质服务,提高初创企业的成活率。 3.3 抓好创新驱动,大力推动企业科技创新 一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大力支持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化工、机械等传统行业实施技术装备提升、主导产品升级换代、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融合等技术改造项目。二是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引导企业进一步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等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要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实施一批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项目,研发一批新产品,培育一批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 3.4 抓好政策落实,加大力度优化服务环境 充分利用各种展会、节会、博览会平台,加大遂宁造产品推广对接力度。深入落实政府采购支持企业发展的有关规定,确保在同等情况下优先就近采购相关产品。推进工业品牌战略和企业标准化建设,支持企业创建国家级和省级、市级品牌,鼓励行业协会或龙头企业牵头打造区域性品牌和地标性品牌。着力抓好企业家队伍建设。人才兴才企业旺。要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办法,不断为企业人才队伍注入新活力,为工业经济增添新动力,努力为企业家们拓展视野、转换观念、更新理念,走创新发展之路。 4 总结与展望 先进制造业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和发达国家控制国际分工体系的战略制高点,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地位的关键因素。因此,深入探讨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问题,对于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对于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从先进制造业相关概念及理论进行分析,深入分析了遂宁市先进制造业目前的现状和困境,对起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对策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有助于提高遂宁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和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作者简介:任国强(1975-),男,四川南充人,本科,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机械设计与制造、CAD/CAM 技术。
土木工程类论文:高职学生土木工程专业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 摘 要:高职学生土木工程设计是学生在大学期间职业技能的综合训练,对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在进行测试实验和土建施工图绘制中常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探讨,并提出了改进方案。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工程设计;测试实验;土建施工图 高职土木工程专业设计是学生对专业知识进行综合应用的体现,是在校期间重要的结合实际的学习实践活动。由于学生对如何在土木工程设计中应用所学基本理论缺乏经验,在土木工程设计中使用规范规程的意识也不强,往往对规范规程中的要求理解不透,土木工程设计中常出现—些貌似细微却导致整个过程失败的错误。总结多次土木工程设计的经验,高职土木工程设计中应该对以下问题加以注意。 1、测试实验设计 在试验设计前要先了解试验的目的,并加以理解,在试验时必须做好记录,每个小组必须要分工明确,要达到每个同学都能操作到仪器,并要知道原理,在实验课后要认真的写好试验报告,千万不要认为我会了,懂了,可以不写实验报告了,这是大错特错的。写实验报告不仅是对数据的整理,重要的是对整个过程的温习和确保下次使用仪器,读写数据的详细掌握。 设计前的归纳总结。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对大部分的知识都已经掌握,但是在设计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书本上的知识是不能够完全解释的,所以要对自己的笔记加以详细的归纳如绪论中的核心问题是: 1.1点的位置确定; 1.2点位确定的原理和方法; 1.3基准面认为平面的限度。 这样以来在实现设计的时候哪里有问题不是很明白,拿出笔记查阅一下,就能快速的解决问题,这对将来在工作上遇到问题时,解决起来也是很方便的。 实地设计就好比自我测试,从中找出自己薄弱之处,并加以强化。不理解的问题千万不能逃避,因为这是最后的理解掌握的机会。比如经纬仪为什么要进行盘左盘右观测取平均值等的道理,教材中有一些内容只叙述方法,不讲为什么的道理。 2、土建施工图设计 2.1平面图与立面图、剖面图的配合 建筑施工图关键是平面图、立面图和剖面图之间图示内容一致,且相互补充。因为是初次绘制内容复杂的建筑施工图,学生没有全局观,造成平立剖面图的表达不一致。比如,平面图上有个侧窗,而立面图上却没有画出;立面图上有些凸凹的构造,在绘平面图时却忘记了画。在剖面上,不仅应完整表达各空间高度和楼梯间的剖面设计,也要正确反映柱子、主梁、次梁、楼板和墙之间的位置关系。只有平面、立而、剖面三者相互配合,才能完整地反映一幢建筑物的做法和特点。此外,各图所注的标高、尺寸、定位轴线等在每张图纸上都要认真核对无误,作为一项基本要求,要求高职学生务必落实做好。 2.2楼梯的平面图与剖面图设计 楼梯间首层休息平台板下如果有通向室外的门,应注意休息平台板下净高尺寸要能使人通过而不碰头,不能小于2000mm。楼梯顶层的栏杆位置高职学生也易出错。我们有这样一个经验:注意楼梯设计为双跑楼梯时,首层第一跑楼梯从哪儿上,顶层栏杆就应设计在哪一面。同时还要注意楼梯间窗口标高是否与立面图上窗口位置一致。 2.3结构施工图 2.3.1基础图反映的是地面以下结构的平面布置位置、尺寸和做法。基础平面图和基础详图应画在同一张图纸上,而高职学生却常把基础详图画在楼层结构平面图上,造成读图的不便。 2.3.2基础垫层尺寸不应作为设计尺寸,它只是结构构造要求,而有的高职学生所绘制的基础详图(条形基础)无论是埋深,还是基础底面宽度都包括例了混凝土垫层尺寸,使得基础底面宽度不够。 2.3.3基础平面图上应标注基础墙的厚度、基槽的宽度及其定位尺寸,而高职学生所绘图上往往只标注定位轴线间尺寸。 2.4结构施工图只是用来表示房屋内各种承重构件的位置、尺寸和做法,并不涉及它的帖面、抹灰等。有的高职学生概念不清,常在结构施工图中出现建筑标高,还有高职学生在结构施工图中根本就不注写标高,使得构件无法定位。针对这种情况,应提醒高职学生在绘制结构施工图时,注意定位轴线位置的准确性。核对轴线距离是否与建筑施工图相一致,保证构配件的正确位置及结构构造处理时尺度量值的准确性。 2.5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图的构件详图 要是配筋图,最容易出差错的是钢筋的位置。在不同的削切位置,构件剖面图中钢筋的位置是不相同的。例如,梁的支座断面图与跨中断面图中钢筋的位置由于钢筋弯起而发生了变化。 3、土木工程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3.1建筑设计与结构平面布置问题 在建筑设计时高职学生需要考虑结构平面布置问题,例如,土木工程设计常用的结构形式为框架结构.框架结构在平面上力求柱网简洁、规整,柱距或梁的跨度尺寸要尽量统一,还要注意梁的经济跨度问题(有特殊要求者除外)。高职学生在进行柱网布置时,往往不注意基本要求,随意布置柱网。 3.2图面质量问题 有高职学生绘图基本功不扎实,对每种线型的适用范围不了解,图面质量较差。如钢筋线应采用粗实线,构件轮廓线应采用细实线,而有的高职学生把构件轮廓线也画为粗实线,主次不分。还有一些符号的画法不按“国标”规定,而是自己随意去画,如详图索引符号、标高符号等。 对构件编号及钢筋编号概念不清,常出现漏号或一号多示的现象,应分清构件编号与钢筋编号的不同表示方法.采用两种表示方式,这样就能使构件编号与钢筋编号区分开,从而使图面清楚.表示完整。 还有其他一些问题.如在构件详图中未注明分布钢筋、构造柱未伸入到屋顶女儿墙等等。这些问题具有普遍性,虽属细枝末节,但关系全局,直接影响高职学生土木工程设计的质量。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特别强调并认真把关,使学生在综合训练过程中掌握在校所学的基本原理与技术。 土木工程类论文:对如何加强土木工程施工中质量的控制探讨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有效的推动了我国工程建筑行业的发展。土木工程是建筑工程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近年来,我国土木建筑施工在取得蓬勃发展的同时,其中也不断暴露出质量控制、安全隐患等诸多问题。加强土木工程施工中质量控制探讨,对我国土木工程建设的长远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土木工程施工中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其相关解决策略。 关键词:土木工程 质量控制 探讨 土木工程施工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紧密联系,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工程质量是施工建设企业发展的命脉和血液,也是施工单位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实现生产活动有序进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避免安全事故、工程隐患等现象发生的有效保证。土木工程建设是一项工种多、专业多和工期长的交叉性复杂作业工程,施工建设质量容易受到人、材料、机械、方法和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现阶段,如何加强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控制已经成为施工企业单位不得不思考并付出实践的话题。笔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从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角度,对强化工程质量控制提出了浅要的几点思考。 一、工程施工质量的事前控制 (1)优化质量控制目标 质量控制目标方案是实施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和控制的基础前提,也是评价质量控制管理活动成效的标准依据。随着人们逐渐意识到施工项目质量安全的重要性,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做好项目工程的质量控制管理工作,不断优化质量控制目标,提高质量控制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已经成为工程建设施工准备阶段的重要任务。优化施工质量控制目标需要结合土木施工建设的工程特点及其施工过程中容易造成安全、质量事故的因素。同时,还必须考虑施工企业的质量目标、用户意见和合同要求等个方面条件。比如说,对于生产经验不是足够丰富的施工单位,新施工产品质量控制管理目标的设置,应当不断引进先进的管理控制方案,结合同类工程的质量标准,进而确保施工质量控制管理方案的科学性。 (2)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施工人员是土木工程建设的第一资源,在优化施工建设质量控制管理目标的基础上,还应当注重对施工人员工程质量意识的教育培训,使其树立“工程质量第一,速度第二”的安全生产认识,进而从源头上强化工程建设的质量控制管理,形成“‘预防为主”的管理模式。然而现阶段,大部分土木施工企业在工程建设中,过于看重施工进度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的流入,忽视了工程主体核心质量安全重要性的认识。有些企业甚至存在质量控制管理是表面工程、样子作业的错误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难度。因此,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加大对施工人员对工程质量的专业培训,营造良好的质量管理控制环境等。 (3)材料采购控制 材料是土木工程建设施工的基础前提,也是影响工程质量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某些工程质量事故、安全问题出现的原因之一工程建设企业为了节约项目成本,缩减材料用款的支出,造成了购买的材料质量不达标,使用不合格的伪劣材料所导致的。因此,做好项目建设的质量控制管理,需要加大对建设材料的审核和监督。在材料采购之前,就应当就工程建设所需材料的品种、规格、数量和标准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说明,对材料采购计划书或者采购合同进行严格的批阅。在材料采购过程中,对供应商提供的产品要对其产品质量进行了解,在需要的情况下,可以要求供应商提供相关的产品证书、经营证书等,对供应商的可靠度、生产能力、业务数量等进行深入调查。材料采购供应商的选择上,尽量选择长期性的合作伙伴。另外,对于采购采购资金,需要加强监督管理力度,落实每一笔材料用款的取向,为提高材料质量提供有力的物质基础和资金来源。 二、工程施工质量的事中控制 事中控制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控制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工程质量控制管理效果,落实施工建设项目方案的重要保障。开展事中工程质量管理控制工作,具体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途径。 建立健全企业工程质量控制体系。现阶段,大部分施工单位在工程管理过程中,普遍使用项目经理责任制。以项目经理为工程建设的责任主体,打破了传统 “大锅饭”的管理模式,落实了工程建设责任承担者的义务,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工程项目建设,为工程质量控制和管理提供了基础。其次,组建工程质量监管小组。工程项目施工是一个渐进的建设过程,因此工程质量控制必须贯穿整个施工建设过程。工程质量控制小组是整个工程建设活动监控管理的专职团队,是工程建设质量控制的主体核心。在工程小组监管过程中,应当严格的按照工程质量标准进行控制管理工作,加大施工文件批准、变更的确认,及其工序验收的质量标准审核等。另外,土木工程在施工建设过程中,由于其工程项目本身的工期长、投入量多、生产规模大等特点,再加上容易受到政府政策、环境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在质量管理过程中,需要结合具体的施工现状开展管理控制活动。 三、工程施工质量的事后控制 事后控制是工程质量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善企业监督控制工作的重要途径。事后工程质量控制主要是指项目质量的验收。因此,事后监控关系着工程质量认可、评定和办理验收交接手续等方面。在事后的控制过程中,需要根据工程项目合同书、项目质量控制目标对完工产品的材料、工艺、设备及其每一道工序进行审查验收。对项目验收存在分歧或纠纷的现象,应当组织专业的技术人员开展现场检验评定。对不符合生产要求和质量标准的项目工程,要及时的给予纠正的通知,并对该项目的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以示警戒。在确保工程建设项目各项指数达标、规范的前提下,才向发包人、监管部门提出工程竣工报告。 土木工程类论文: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探析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和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如火如荼的崛起,与此同时对混凝土的施工技术和质量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为土木工程的混凝土施工技术与工程的质量和施工安全息息相关,但目前在建筑行业广泛应用的混凝土施工技术已经愈发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文章着眼于目前土木工程商品混凝土的施工及其质量状况,为探索更为科学的施工技术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力求在土木建设行业中形成一种更为科学有效的施工技术。 关键词:建筑工程;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工程质量 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商品混凝土因其具有可连续作业、输送能力强、容易成型等特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随着高层、小高层等建筑物快速发展,商品混凝土愈发呈现出炙手可热的趋势。但混凝土优良的建筑特性也是一把双刃剑。因其自身具有优良的性能所以混凝土成为了当下工程建设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建筑材料,正因为如此,在建筑质量保障方面,更是有国家颁布的建筑准则规定,在现在的建筑工程中必须使用商品混凝土。随着商品混凝土的广泛应用,商品混凝土的质量问题也受到多方的重视。商品混凝土是半成品,只要混凝土的生产商和应用单位都切实合作,遵循国家的有关标准安全生产,规范生产,才能保障质量。 1 混凝土质量保障难的原因 商品混凝土是指应用于商业用途,可出售、购买的混凝土。现代建筑施工大部分均是使用商品混凝土的。商品混凝土又称预拌混凝土,俗称灰或料;是指由胶凝材料将集料胶成整体的工程复合材料的统称。通常讲的混凝土一词是指用水泥做胶凝材料,砂、石作集料;与水按照一定比例配合,在搅拌站经过搅拌、成型、养护而得的水泥混凝土,也称普通混凝土,它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混凝土的质量主要因以下几个方面而难以得到保障: 1.1 混凝土的强度较低 商品混凝土的配置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按照相应的保证率进行配置。但是生产商由于从经济效益出发,考虑经济成本。因而在评定混凝土的强度上使用的是系统整体考虑,所以实际中的混凝配合比设计中更为经济,但与此同时混凝土的强度也较低。 1.2 施工应用中随意的水灰比例 混凝土的强度主要取决于配置过程中水和灰的配比。当水和灰的强度的增加混凝土的强度就会相应的降低。在建筑施工现场,由于劳动工人和技术操作人员的建筑知识水平有限,操作技术不规范。在配置过程中常常采用添加大量的水来稀释混合物,这样虽然便于搅拌、浇泵和泵送,增大了坍落度。但是由于水的比例的加大导致混凝土的强度大大降低,降低了混凝土的优质性能。 1.3 用水量不能迎合砂石含水量的变化 配置混凝土时,根据相关配置要求,要保障砂石骨料在配置过程中保持稳定的含水率。所以在每一天的工作中至少测量一次含水率,尤其是在遇到雨雪天气时更是应该增加测量含水率的次数,根据测量的标准随时调整含水量,以满足施工过程中对混凝土的强度要求。目前市场上用来测量混凝土含水率的机械主要是自动测定砂石含水率的机器,但在目前的施工现场这种用来测量的机械应用的并不广泛,多数搅拌站仍然采用的是原材料试验的含水率或者一些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人凭经验来判断含水率,随时根据情况进行含水量的调整。这种并不科学的检测方式不仅影响了工程的质量还增加了施工的强度和困难。 2 商品混凝土的检测控制 2.1 生产环节的监控 施工单位向商品混凝土的生产商提供自己的原材料质量标准,生产产家按照相关规定对交货的混凝土质量进行检测。检测标准主要是检测其坍落度、强度和拌合物的性能,并要考虑商品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在坍落度上的损失值。 2.2 运输过程中的检测 生产加工之后的商品混凝土务必在1到2小时内进行卸料,以保障施工现场用料的连续性。 2.3 施工现场的检测监控 商品混凝土在运送到施工现场之后要严谨防止注水和二次运转和搅拌。对于某些超过初凝时期的混凝土不得再次应用于施工。 在整个建筑过程中,监理工程师要对生产产家、运输过程、施工单位各个环节严谨检测和监控。认真检测每一车商品混凝土并签认检验单。 3 商品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的检测控制 3.1 合理选择商品混凝土的生产商 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要仔细 甄选商品混凝土的供应商。选择一些信誉良好,生产资质好的供应商。除此之外还要考虑生产商的生产厂址的地理位置、交通运输状况。商品混凝土的搅拌商要和施工方保持联系,沟通了解施工现场的施工情况,了解施工现场用料的速度,安排好运输混凝土的时间表和运输车辆。以保障商品混凝土按时保质保量运送到施工现场。 3.2 合理甄选质量好的混凝土模板 模板影响混凝土的质量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2.1 模板的不完整 在目前的商品混凝土施工现场,许多生产模板常常存在空洞、肮脏不洁、凹凸不平、拼接不实、缺失隔离剂等缺陷[1]。使用这样质量的模板生产出来的商品混凝土表现极易出现类似蜂窝的麻面,影响混凝土的强度。 3.2.2 拆模时机不当 混凝土要达到一定时间才可以拆模。如果在商品混凝土还没有达到一定的强度时过早的拆模常常会导致混凝土出现缺掉棱角的情况产生。除此之外,过早的拆模还极易导致混凝土失去支撑力,因而无法与钢筋有效的结合。 3.2.3 振捣的不当 振捣时间得当才能生产出质量上乘的商品混凝土。如果振捣时间较短,混凝土强度将会较低,不够密实。若振捣时间过长又常常会导致在混凝土的表面积淀大量的石子和出现水泥浆漂浮的现象。 影响商品混凝土质量的因素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大监督管理的机制,强力促进生产产业诚信生产,强化行业的自律。实施施工过程的检测控制,保障生产的有效性、稳定性、连续性,切实提高和保障商品混凝土的质量。 3.3 加强施工现场的检测 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政策,通过培训提高施工现场技术操作人员和劳动人员的操作水平和生产质量意识、强化从业人员的生产责任心[2]。 3.4 严格施工操作 科学组织施工过程,合理安排施工的速度,杜绝过早的使用施工的材料,不盲目追赶施工的过程。堆放重物时要注意在房梁上添加方木,减轻对楼板混凝土的压力冲击。 3.5 混凝土养护措施 在施工现场常常会发现混凝土发生固化[3]。这是因为水和水泥常常会发生水化反应从而导致混凝土固化。发生水化反应的混凝土常常会出现裂缝。除了水化反应的影响,温度的骤降也极易造成浇筑体出现裂缝。因此在浇筑的初期利用相应的措施实施养护,对混凝土进行保温措施护理可以有效防止表面出现裂缝。保温措施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避免混凝土长期暴露在温度较低的地方,尽量保持稳定的混凝土表面温度。其次是要尽量减少混凝土的内外温度差,防止混凝土出现裂缝。最后是加大对混凝土的养护,保持混凝土的最佳品质保障施工的顺利进行。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市场对混凝土的需求日益加大。只有不断研究、创新、不断提高混凝土的施工水平,从而保障施工的质量安全和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 土木工程类论文:浅谈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及创新 摘 要: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实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与前进,对于建筑施工行业而言,更是一种挑战又是一种机遇,土木工程建设作为建筑行业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现阶段土木工程的施工技术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多技术和理念还不够完善,文章主要针对我国目前而言,土木工程施工技术进行简要的分析与总结,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土木工程;工程施工;施工技术;创新 引言 土木工程建筑作为建筑施工中最重要的施工组成部分,在建筑行业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变化与发展,人们对于建筑行业的认识与了解,越来越多的建筑者们开始开始注重建筑施工的施工技术与理论基础。为了更好的完善土木工程建设,我们要针对现阶段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科学性的解决措施,不断加强土木工程建设的发展,采取针对性的发展对策,促进经济建设更好的发展。 1 土木工程概述 严格意义上来讲,土木工程施工建设涉及的内容很多,在建筑行业中得到了广泛了发展与使用,对于土木工程专业来讲,不仅仅要求其相关工作人员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完善的施工技术技巧以及其他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就目前而言,土木工程施工已经在多项工程建设中有所发展,并逐渐成为建筑施工行业的重点。 2 传统的施工技术 2.1 地基基础施工 地基在进行建筑施工时,有着严格的标准与界定,所以在进行地基处理时,要不断的加强其稳定性与强韧性,增强其使用强度,保证在任何情况下,地基所承受的建筑物都不会出现裂缝或是施工质量问题。在进行地基检查测试的过程中,要采取沉降观测法进行有效的合理检测。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有:换填基层法、强夯法、沙石桩法、振冲法、水泥土搅拌法、高压喷射浆法、预压法、夯实水泥土桩法、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法、石灰桩法、灰土挤压桩法和土挤密桩法等。 2.2 混凝土结构施工 严格意义上来讲,混凝土结构施工有很多种,按照不同的划分,其结构施工也是有所不用的,按照浇制特点可以分为预制和现浇两种,预制由于其自身成本较低,性能较好,因此在建筑行业中将被广泛运用,它并非是在施工现场进行的一种结果施工作业,而是在施工现场外进行的。现浇混凝土这种施工作业方式是最早的结构施工作业,它主要是采用现场支模浇筑的方式进行混凝土施工作业,可以在现场进行尺寸的测量,便于更好的在建筑使用中发挥功效。 2.3 钢结构施工 钢结构施工的主要工作是构件的安装,在施工前要切实做好准备工作,包括场地清理、道路修筑、基础准备、构件运输、检查装备等。钢构件运送先后顺序要按照施工顺序进行,构件运到现场后,应尽量存放在起吊位置,并用足够支承面的木枕垫底。吊装前应该核准构件标号、位置。并清除表面,摩擦面要保持干燥清洁。考虑到钢结构工程的特殊性,可能会在施工过程中用到氧气、乙炔类焊接工具,所以要准备灭火器谨防发生火灾。同时高空作业人员在进行登高作业前,一定要仔细检查安全带是否正确佩戴,挂绳是否安全牢固,挂钩有否出现松动,如果发现安全带出现任何质量问题,必须立即更换,并在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登高作业。在高空作业过程中,安全带的挂钩必须时刻挂设在临时固定在钢梁侧面的钢丝绳上。 钢结构在施工过程中,关键点有还有连接的出来,主要有螺栓连接、焊接等,铆接因为其灵活性的限制而逐渐被淘汰。同时关键点还包含构件预制的尺寸和连接斜面的角度,控制不好,连接点会出现很大的缝隙,所以在钢构件在预制加工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检查和核实,保证构件的尺寸和斜面角度符合技术规格书和设计要求,避免在安装过程中出现不合格部位和不合格产品。在处理连接问题时分两个部分,一是选择连接方式,二是准确确定连接位置,如果连接不当对整个结构的整体性会产生不利影响,成为结构的薄弱点,构成安全隐患。 3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 3.1 深基坑施工技术 随着人们对于建筑质量的越来越重视,城市建筑发展空间的局限性,越来越多的建设者们开始采用新的施工技术进行土木工程建筑的开展,深基坑这种施工技术就是应时而生,它有效的改善了土木工程建筑在安全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它是利用一种信息技术支护软件进行地下的检测,与建筑施工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结合 不仅仅对周围建筑群体进行了有效的掌控与了解,还将加固其基础地基的使用性能,因此将在未来建筑中被广泛使用,现阶段我国应该大力提倡深基坑建设的使用及发展。 3.2 钻孔灌注桩基础施工技术 高层建筑的大量出现,对于建筑行业而言,正面临着严峻的形式,钻孔灌注桩技术也不断的发展起来,但是在技术使用上与其他发达国家而言,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对于施工设备,施工材料,施工工艺等都有着严格的要求。所以在进行使用过程中,必须加强对钻孔灌注桩基的质量重视,保证其在建筑行业的顺利开展与使用。 3.3 新型的预应力技术 (1)体系一是有粘结体外预应力体系,优点是预应力摩擦损失小,因为孔道管在结构体外,容易检查和控制管道的铺设质量及其水密性;(2)体系二是无粘结体外预应力体系,优点是可采用单根张拉工艺,易于操作,且单根无粘结筋的摩擦损失极小。体外预应力相对于传统预应力体系有很多优点,对工程经济效益有积极影响。 4 施工技术的发展方向 4.1 生态化方向发展 建筑施工设计的目标,设计的进程和施工的整个过程,都必须考虑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尽量减少污染,减少能量的消耗,选择适当环保的建筑材料和技术设备。建筑材料的开发也必须考虑到生态因素,向低消耗,低污染,长寿命,性能完善,和废弃物影响程度小的方向去设计发展,来提高建筑物的寿命,并且和周围生态和谐共存。 4.2 复杂化方向发展 目前,我国的建筑业处于迅猛发展的阶段,传统的机械制造、运输、园艺、地质勘察、冶金等活动也不断被应用于建筑施工设计中。因此,这些外沿学科的相应的技术形态也被纳入了建筑技术体系,无限扩张了建筑施工技术的外延,体现了建筑施工技术的包容性和综合性,而复杂性是建筑施工技术综合性和包容性积累的结果。 4.3 高新技术方向发展 建筑施工技术的高技术化发展基本的表现形式是新技术革命成果向建筑领域的进行全方位和多层次渗透,凸显了现代特征。这样的渗透推动者建筑施工技术体系内涵与外延的快速拓展。出现了功能多元化、驱动电力化、布局集约化、控制智能化、操作初械化、结构精密化、运转长寿化的高新技术化发展趋势。新技术是建筑施工高新技术化发展的一个基本的形式,研究主要包括有空间结构技术、开发建筑节能技术、建筑地下空间技术等。尤其是计算机的应用更是大大提高了建筑施工工程的建设技术、信息服务和科学管理的水平。 5 结束语 土木工程建设作为一项综合性的工程,它关系着人们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所以施工技术的好坏十分关键。此外,土木工程的施工存在着管理体制不完善、缺乏验收标准和规范、理论研究无法适应工程建设需要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便是努力发展和创新施工技术。 土木工程类论文:地方高校土木工程材料实验室开放的探索与实践 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是土木工程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传统的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教学方法多表现为灌输式,偏重于所学知识的演示和验证。这种实验教学方法将学生限制在教师规定的框架里进行实验,难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维。因此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势在必行。实践证明,实施开放性实验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教学可有效地避开传统实验教学的不足,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处于教学的中心地位,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实验室开放面临的问题 土木工程材料实验室开放是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也是新形势下土木工程材料实验室工作的发展方向。土木工程材料实验室的开放应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时间和空间上的开放;二是实验内容和方法的开放,即学生实验的内容和方法,只要符合实验室管理制度,经过实验中心相关负责人的审批,都是许可的。实验室的开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利于提高现有设备的使用效率,发掘实验室的潜力,加速实验室的建设。 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实验室开放在带来上述好处的同时,也会带来很多新的问题,例如使实验室管理工作量大大增加,实验教师的数量必须增加;学生实验内容的多样性,对实验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验室开放使实验室的消耗材料、仪器设备维修等经费的支出也快速增长,必须加大投入,以保证实验室开放的正常进行等等情况。由此可见,实现实验室的完全开放需要有充足的开放基金,较强的师资队伍,先进的教学设备和管理制度,这对我国的一些重点部属院校来说尚难于完全达到,对广大的地方高校而言,要实现实验室的完全开放更是难上加难。 2 土木工程材料实验室开放的形式 基于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和生源素质的基本判断,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地方高校土木工程材料实验室应实行多层次开放,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目的和条件,采取多种形式的开放,完成各种开放实验内容。实验室层次开放主要有以下三个层次: (1)基础实验型。此类开放主要是针对一些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教学内容。此类实验往往受课时限制,一般在实验规定的学时内无法完成。利用基本实验型开放模式,学生可以利用实验室开放时间,继续完成这些实验内容。 (2)科研助手型。此类开放是实验室根据老师科研项目,或者是各类学科竞赛活动的需要,预先公布一些开放实验项目,吸收部分优秀学生进入实验室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思考问题,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这种形式对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都有重要的意义。 (3)自主创新型。此类开放是学生结合兴趣或自己的学生科研课题,自带项目进实验室,这种方法学生按要求独立查阅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由老师审核同意后自主进行实验。学生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出结论,从而达到自我提高的目的。 3 实验室层次开放的实践及效果评价 基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笔者在管理土木工程材料实验室过程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实行多层次开放模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实验室的利用效率。 3.1 基础实验型开放实践及效果评价 基础实验型开放主要是在正常实验教学计划外,专门安排一定的时间开放,为不能在课内完成的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提供平台。例如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实验,依据课程教学大纲的安排,该试验总共5个课时,其中混凝土的搅拌、测试并调整混凝土坍落度、测试混凝土拌合物表观密度以及试块成型只有2个课时,任务非常重。特别是混凝土坍落度的调整,对于混凝土初学者来说,由于缺乏经验和操作技术不熟练,为使混凝土坍落度符合设计要求,学生往往需要调整多次才能达标,这造成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实验要在课内完成,往往是无法达到的。针对此类情况,我们实验室制定了基础实验型开放模式。实验室首先将实验视频放入实验室网站,让学生结合实验教材和视频预习实验内容;然后将实验仪器和试验耗材准备好,在实验课内将学生统一召集到实验室内进行实验课的讲解;最后通过预约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通过这种开放模式,有效的解决了实验课时不足的问题,同时还增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习效果。 3.2 科研助手型开放实践及效果评价 科研助手型开放是安排一些有兴趣、有想法并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到老师的科研项目当中。我们学院近三年申请并立项各种纵横向项目80多项,大部分都是需要在土木工程材料实验室完成其实验部分内容的,其中一部分基础性工作吸引了大量感兴趣的学生参与。考虑到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情况,目前吸纳学生充当科研助手基本上都是让其参与项目的实验部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由项目负责人拿出一块实验内容,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制定可行的实验方案,然后进入实验室熟悉仪器,最后通过预约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在整个过程中,项目负责人都会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学生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来完成各项实验任务。 3.3 自主创新型开放实践及效果评价 自主创新型开放模式是本实验室最高层次的开放,不仅实现了时间、空间上的开放,还实现了实验内容、手段和方法的开放。本层次的开放的实验内容由学生自己制定,只要通过实验中心的审批,最终都可以在土木工程材料实验室内完成其实验。笔者所在学院的学生每年都可以申请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4项,校立项目8项,开放性实验16项。例如我院2010年的一项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混凝土管桩余浆用于制备环保型节能砌块的研究》,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确定项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填写申报书;项目成功立项后,制定详细讲究方案,特别是包括实验设备、实验耗材和试验安排的实验方案的制定;然后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并解决试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整理实验报告,最终申请并授权国家专利1项。本层次的开放模拟了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学生可以受到研究过程的全程的训练,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活学活用能力,锻炼了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结语 地方高校土木工程材料实验室开放,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实验室开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实验室资源的调配、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管理制度建设,同时必须与实验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等的改革相配套,与各地方高校的实际条件相适应。实验室多层次开放,可较好地解决现阶段地方高校实验室开放与基本条件之间的矛盾,是一种比较切实可行的实验室开放模式。 土木工程类论文:探讨土木工程建筑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 摘 要:木工程不仅为人类生活、生产提供了物质保障,而且大大推进了科技的进步,同时这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因而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也在不断涌现新材料、新技术。近年来,土木工程建设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对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土木工程; 混凝土施工 混凝土是当代最主要的土木工程材料之一,通常是指用水泥作为凝胶材料,石子、砂等作为集料,加入一定量的水进行混合,经过搅拌形成的水泥混凝土。混凝土结构就是指以混凝土为主要材料的建造结构,包括素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等。 一、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材料方面 在很多建筑工程项目中,选择的混凝土原材料不合格,达不到建筑工程行业的相关标准。混凝土材料中的辅助材料要求有一定的含水量,但大多工程项目中的沙石骨料都不具备含水量,使得混凝土结构的相关建筑质量达不到要求标准。因而,材料选择上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对沙石骨料的含水量进行定期的检测,确保混凝土的强度达到施工的要求标准。 2、技术规范方面 在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很多企业为了达到目标结果,使用一些不标准的工艺技术,从而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这种做法,并不利于建筑物的长期使用。 另外,混凝土的配比在技术规范上存在一定差异。因为在施工的过程中对混凝土进行配比过程中比例要求不严格,存在了一定的主管弹性空间,不能达到技术规范规定的标准。因而,工过程中的混凝土配比应该按照实验室的标准进行,使得项目工程中的混凝土施工强度达到标准。 3、检测手段的方面 在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没有严格的监督、检测体系,使得混凝土结构施工中没有严格监督检测机制技术规范的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无法完全体现出来,从而建筑物的质量达不到标准。 二、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 1、混凝土的浇筑技术。建筑物混凝土施工中,涉及到混凝土的浇筑,其中主要有墙体混凝土浇筑、基础底板混凝土浇筑、顶板混凝土浇筑、楼体混凝土浇筑等。因为基础底板一般来说都比较厚,混凝土的施工工作量比较大,所以要充分的考虑到混凝土的散热问题,避免产生温度裂缝,并且完好的保持混凝土的受力能力,所以施工中不能留有施工缝,注意材料和设备选择以及供应,从而确保基础底板浇筑的连续性。在墙体混凝土浇筑时,需要事先在地步浇筑5厘米与墙体所用混凝土成分相同的砂浆,浇筑要均匀,并且选用铁锹下料替代吊斗直接灌模,还要控制浇筑的高度在 40 厘米左右最佳。分层浇筑时,上下相邻层面见的浇筑时间间隔不能超过2个小时。进行顶板浇筑时,要保证虚铺的厚度大于板厚度,振捣器要选择平板类的,沿着垂直的方向往返的振捣。当板顶比较厚时,要根据实际状况选用插入式的振捣器来进行振捣。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需要用木抹子完成找平处理。 2、钢纤维混凝土的施工技术。建筑工程的施工,对于钢纤维混凝土的施工特别是其搅拌的过程要进行严格监管。在搅拌过程中,混凝土内含的钢纤维要均匀的分布,需要使用强制的搅拌机,从而保证搅拌的均匀度能够到达要求。同时,要不定时的进行施工抽查,确保施工的质量。在搅拌方式的选择上,主要有干拌和湿拌。搅拌时间和投料顺序也是需要注意的,这主要是要确保钢纤维在混凝土中能够结成团状,进而有利于施工进程和确保工程的质量。 3、混凝土拆模技术。对于混凝土模板的拆除,一般是按照 支先拆、先支后拆的顺序进行,并且要先拆除不承重的部分,再拆除承重的部分。拆模的时间也会影响到混凝土最终的质量,时间的设计应该根据要求、气温以及强度等级这些情况综合确定。对于不承重的部分,要在混凝土强度达到2.5mpa 后拆除这样就可以不会破坏其表面和棱角;对于承重的部件,需要在混凝土的强度达到规定的设计标号后才可拆除。模板的拆除不能对楼层造成冲击负荷并且拆掉的支架和模板要及时的运走。 4、混凝土养护技术。混凝土在完成浇筑以及振捣之后,需要在12 个小时以内,对混凝土进行覆盖处理,浇水和养护。在拆模之后,要对混凝土进行喷水,通常条件下这种喷水养护要大于7天,喷水的频率需要根据混凝土自身的湿润情况而且混凝土要保证具有足够的湿润状态。现在,常用的养护方法主要有围水养护法、浸水养护法、覆盖浇水养护法以及塑料薄膜法等,但是常用的通常为覆盖浇水发、浸水养护法以及塑料薄膜法这三种。在冬季施工时,如果气温连续 5天平均低于5℃,就要按照冬季施工进行处理,采用蓄热法以及添加外加剂等方法进行养护,防治混凝土受冻而降低强度。 5、混凝土的测温控制方法。混凝土施工时,混凝土内部热量较难散发,外部表面热量散发较快(在夜间及下雨天气时更甚),内部和外部热胀冷缩过程相应会在混凝土表面产生拉应力。温差大到一定程度,混凝土表面拉应力超过当时的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时,混凝土表面就会产生有害裂缝,有时甚至形成贯穿裂缝。另外,混凝土硬化后随温度降低也会产生收缩,由于受到地基约束,会产生很大外约束力,当超过当时的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时,也会产生裂缝。为了解基础混凝土内部由于水化热引起的温度升降规律,掌握基础混凝土中心与表面、表面与大气温度间的温度变化情况,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对于工程混凝土的测温, 施工者应制定严格的温控方案加以控制,即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在25℃以内,根据混凝土的浇捣方向和底板厚度来考虑测温点的布置。 6、混凝土后期修补缺陷。在拆模之后,如果发现有缺陷,应该给予及时的修补,确保工程质量。对于面积较小、数量较少的露石或者是蜂窝的混凝土,要用钢丝刷进行基层的洗刷,之后用1:2 的水泥砂浆完成找平处理。而对于大面积的蜂窝、露石或者是露筋应该砸去薄弱的混凝土层,之后用钢丝冲刷,之后需要用比原来混凝土强的等级高的细骨料混凝土进行填塞,并捣实。对于那些对工程质量构成安全威胁的缺陷,需要跟设计单位、建设以及建立单位研究完成处理,确保施工质量。 三、土木建筑混凝土结构的施工的质量控制 在建筑物的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混凝土出现裂缝等质量问题。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主要是由于水泥的质量、骨料的选择和施工会的护理养护等原因造成的。因此在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过程中要注意对其施工质量的控制。 1、要控制水泥和骨料的质量。应根据不同的建筑和建筑的不同部位,选择合适的水泥品种和水泥标号。在水泥进场时要检查水泥的包装标志是否齐全,是否有受潮结块等质量问题,对符合要求的水泥,还要进行抽样检查,待检验项目全部合格后才能进行施工。施工用的骨料必须满足混凝土对骨料的各种质量要求,建筑用砂应控制其中泥和有机物的含量,在储存时选择高程合适、储量大、场地开阔、具有防洪功能的储料场。 2、要设计合理的混凝土配比。如果混凝土中的水量小,则水泥浆的数量不能完全包裹骨料的表面,会使混凝土的保水性和粘聚性不够,影响混凝土的质量;当用水量过多时,混凝土会出现流浆、离析和分层的现象,同样会降低混凝度的质量。还要控制水泥和骨料的配合比,控制骨料的含水率和含泥率。一般为了改善混凝土的性能,提高其强度,有时会在混凝土中添加各种外加剂。混凝土的配合比一般是在实验室中完成的。 3、运输和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控制好混凝土从搅拌卸料到浇筑完毕的时间,如果需要运输,应采用罐装车运输,在运输的过程中应缓慢搅拌,防止混凝土凝固,保持混凝土的均匀性。在进行混凝土的施工时,当倾倒高度超过2米时,应使用溜槽或串筒。进行大体积的混凝土浇筑时,应分层进行浇筑和振荡。混凝土的振荡应按照施工技术采用振动棒进行。在进行墙、桩等竖向结构的浇筑时,底部应先预垫50-100mm的水泥泥浆,浇筑墙体洞口时, 振动棒应距洞边300mm 以上,并从两侧 同时振捣,防止洞口变形。混凝土不能连续浇筑施工完毕时,应留置合适的施工缝。 四、结束语 总之,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不断的发展和成熟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建筑的质量,加快了整个施工的速度,降低了施工的成本,从整体上提高了工程施工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从多个方面、各个角度来进行施工技术的掌握,可以确保土木工程项目顺利的进行,只有不断的提高土木工程施工中的技术水平,才可以使施工效果达到最佳的状态。 土木工程类论文:新型土木工程材料使用技术 摘要:新型材料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不仅能够起到很好的节能效果,还能提高施工效率,并在施工的同时对环境进行保护,减轻传统材料在施工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程度。而材料是土木工程施工的基础保障,材料质量决定着整个工程的质量,因此,在实际的土木工程施工中,应把握好新型材料的使用技术。本文对新型土木工程材料的类型进行分析,并就其使用技术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促进土木工程的顺利施工。 关键词:新型材料;使用技术;土木工程 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着土木工程材料行业的发展,各种新型的土木工程材料不断的涌现出来,并冲击着建筑材料市场。如果能对新型材料加以合理利用,则能够为施工企业节约施工成本,降低工程施工中的能源消耗,并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从而提高土木工程的性价比。 1新型节能墙体材料的使用技术 1.1新型节能复合墙板材料 新型节能复合墙板材料是由三种材料复合而成的,一种是高效的绝热保温材料,一种是外墙板,还有一种是内墙板。工厂在生产这种材料时,一般是采用工业化生产模式进行的,新型节能复合墙板材料有标准的尺寸和模数,这也是生产的依据。门和窗等都可通过一体化制造,在制造完成后再运输到施工现场,将其安装在相应的结构框架下,成为房屋建筑的外围护结构。新型节能复合墙板材料的厚度一般为10-15cm,不会受到外力的影响,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由于其尺寸的精准度很高,所以利用这种材料施工,能够提高施工效率。 1.2新型节能砌体材料 砌筑施工是我国土木工程施工使用频率最高的墙体施工方法,为提高墙体的保温性能,应选择导热系数比较小的砌体材料,且其要具备较好的隔热性能,所以空心砖在墙体施工中使用得比较多。随着保温材料生产技术水平的提升,实心黏土砖和混凝土开始应用于土木工程的墙体施工中。而在实际的墙体施工中,为提高建筑墙体的节能性,会采用常规性材料或者一些新型的复合材料。比如,将空心砖和泡沫塑料结合起来使用,能够达到跟好的施工效果,增强墙体的保温能力。目前,我国土木工程墙体施工中的复合墙体,其节能保温效果明显优于一般的单一施工材料。 2高性能新型混凝土材料的使用技术 2.1轻质混凝土材料 轻质混凝土材料主要是由三种原料组成的:首先,天然轻骨料,如浮石、凝灰岩。其次,工业废料轻骨料,如陶粒可利用粉煤灰制作而成;煤矸石可利用自燃酶制作而成。最后,人造轻骨料,如陶粒可用不同的材料制成,包括页岩、黏土等。轻质混凝土材料具有许多优点,不仅密度小,拥有较高的施工强度,还能起到很好的保温效果,其抗冻性能也很强。此外,由于工业废料的成本很低,所以由其制作而成的轻质混凝土材料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能够大幅度的降低企业的施工成本。最重要的是,在节约成本的同时,还能确保工程质量。 2.2自密实混凝土材料 自密实混凝土材料是利用混凝土自重实现混凝土密实的,所以不需要利用机械对其进行振捣。自密实混凝土材料具有很高的流动度,但却能对离析现象进行有效的控制。自密实混凝土材料按照以下步骤配制:第一,原材料主要有四种,即粗骨料、固体混凝土、细骨料、砂浆。粗骨料与固体混凝土的体积比为1:2,细骨料与砂浆的体积比为2:5。第二,将混凝土的水灰比调整为0.9-1.0。第三,对自密实混凝土进行流动性试验,合理控制超塑化剂的用量,并确定出水灰比的最终值,以确保自密实混凝土能够达到最优的性能。自密实混凝土材料因为不需要利用机械进行振捣,所以在其施工过程中不会产生噪音,在夜间仍可施工。并且,此材料安全性很高,不会对施工人员的健康造成影响。此外,对于一些在钢筋布置上比较密集,或者体型比较复杂的构件进行施工时,也可采用这种材料,不仅施工效率高,还能降低施工人员的工作强度。 2.3低强度混凝土材料 低强度混凝土材料在土木工程的基础施工中红应用得比较多,在路基施工的填筑环节、孔洞施工中的使用频率也比较高。此外,低强度混凝土还可用于对地下工程结构进行改造,以提升结构的稳定性。这种类型的混凝土材料能够对混凝土的施工密度进行调整,增强其抗压能力,并对混凝土的各项参数进行调整,如弹性模数。低强度混凝土具有许多优点,在完成混凝土的施工后,基本不会出现收缩、裂缝等情况。 3其他新型土木工程材料的使用技术 3.1高掺量新型粉煤灰混凝土材料 随着研究者对粉煤灰颗粒各种效应研究力度的加大,人们逐渐认识到其形态、火山活性、微集料等效应的潜能。再加上混凝土外加剂技术的发展速度非常快,粉煤灰在建筑行业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所以,除外加剂以外,粉煤灰也成为混凝土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组分。在高掺量粉煤灰最初的研究中,粉煤灰的掺量在总胶凝材料的比例超过55%。高掺量粉煤灰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不仅能够节约原材料费用,还能改善环境,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西方国家向来比较重视环保问题,所以西方国家的工业废料二次利用率很高。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土木工程施工所产生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备受人们的关注,因此,工业废渣在未来的利用效率也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3.2RPF复合材料 过早退化、结构功能不足,是土木结构中最为常见的问题。RPF复合材料是指纤维增强聚合物,其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两类问题。根据大量的实践研究,现代工程结构会逐渐向大跨、重载、轻质等方面发展,未来的工程结构能够承受更加恶劣的环境条件。而RPF复合材料能够满足现代工程结构的发展要求,所以其逐渐被广泛的应用于桥梁、建筑以及各地下工程结构的施工中。这类材料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应用的,一种是取代原有的钢筋和钢管,直接在新建结构中使用,还有一种是对旧的结构进行维修和加固,以提高结构性能。 3.3智能材料 土木工程结构和基础设施是使用年限一般都比较长,通常要达到几十年,而有的结构甚至要使用百年以上。但是,在过程结构和基础设施的使用工程中,受环境、荷载、腐蚀等因素的影响,会加快其老化的速度,使其产生疲劳效应,从而导致结构出现不同的损伤。随着损伤的累计,其抗力会逐渐衰退,从而引发一些安全事故。因此,为避免在土木工程建筑的使用过程中出现意外事故,就需要对过程结构和基础设施进行实时监测,智能材料的作用就在于此。智能材料是指碳纤维机敏混凝土材料,其能够对土木工程健康状况进行监测,与利于工程养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土木工程施工对材料的要求越来越高,新型土木工程材料的技术含量比较高,不仅能达到很好的节能效果,降低企业的施工成本,还能对环境进行保护。因此,在土木工程的实际施工中,要对新型节能墙体材料、高性能新型混凝土材料、智能材料等新型土木工程材料进行合理应用,以提高工程施工效率和质量。 作者:陈明明 单位: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土木工程类论文:土木工程结构设计问题及设计措施 摘要:工程设计人员对土木工程项目建设中设计阶段的控制与管理,必须全面了解此项工作的技术重难点,同时充分结合其实际情况,对设计阶段管理作出相应调整,从而构建完善的工程设计管理体系,不断适应其发展的现实需要,进而对设计阶段在土木工程项目建设中的强化控制与管理产生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存在问题;设计措施 一、引言 在土木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其中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工程结构设计措施的控制与管理。而对于土木工程项目管理来说,各种内外部因素均容易影响工程项目中工程结构设计措施的管理应用工作,因此,工程设计人员在项目设计阶段必须将各种影响因素充分考虑在内,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尽可能在整个土木设计的阶段中运用最新的控制管理技术。只有这样,土木工程项目设计阶段的结构设计措施控制与管理才能得以强化,从而为土木工程项目设计阶段管理乃至整个项目管理打下扎实基础。 二、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理念存在的问题及设计原则 (一)从设计理念上加深对土木工程结构使用寿命的理解 我国在土木工程结构的设计理念上,逐渐改变了原本的简单的设计符合荷载强度的设计原则,保证不但符合荷载强度需求,而且要符合使用寿命需求的设计思路,因而国际上要求的土木工程结构建设的使用寿命相一致。深刻理解土木工程结构的使用寿命,并对结构的重要性的确定手段展开研究。然而,在确定使用寿命上较为简单,而可靠性不够,必须由大量模拟实验进行验证。使用寿命得以确定后,必须全面考虑土木工程结构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行(包括养护、维修、管理),保证修建的土木工程结构能实现预期寿命。 (二)进一步关注土木工程结构的耐久性问题 在建造和使用土木工程结构中,必然会受到环境、有害化学物质的影响,同时还会遭受巨大的交通荷载、地震荷载、风荷载、疲劳荷载甚至是超载,这会产生人祸等安全意外,并且土木工程结构使用的材料会随着时间不断老化损耗,结构中各个部门或多或少会被损坏。从大部分的病害实例可知,不仅包括施工和材料两个因素,而且构造上也就是设计上的不足对结构耐久性也有影响,并具有决定性作用。 (三)不能忽视环境对于土木工程结构及构件的影响 在设计土木工程结构耐久性时,特别要对环境因素对钢筋和混凝土产生的腐蚀反应给予高度重视。针对海边的土木工程结构来说,必须要对环境的氯离子侵蚀状况进行充分了解,该类型的环境因素会严重腐蚀土木工程结构耐久性,这会产生极大影响。 (四)更深入地研究土木工程结构在疲劳荷载作用下的反应及对策 因为在土木工程结构中承担着动荷载作用,包括活荷载作用和风荷载作用,该类的作用力会对土木工程结构内部形成循环往复并产生变化的应力,不仅会对结构产生影响,使其震动,甚至会给结构带来疲劳损伤,这一问题逐渐积累,对内部结构产生较大的伤害。因为土木工程结构使用的材料一般难以实现真正的均匀和连续,同时会导致出现较小的问题和不足,在上述循环往复并不断变化的应力的作用和影响下,这些细小的问题都会逐渐扩大,进而形成一定损伤,这些必须受到重视,否则会逐渐恶化,对整个结构产生不利,影响其安全性。而在研究疲劳荷载作用上,不单单是研究土木工程结构的整体结构,通过实践可知,一些土木工程结构关键部位上的构件由于未能有效抵抗疲劳荷载作用,进而导致局部失效,最终则造成了土木工程结构整体结构失效。 三、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存在的问题及设计措施 (一)基础连系梁设计的常见问题及设计措施 对于桩基础而言,需要在单桩承台彼此呈90°角的方向安装连系梁;且设计安装过程中需要首先考虑短向问题。对于单一扩展型基础而言,实际施工阶段,需要提供对单一基础及其连系梁间的缝隙进行处理,选择混凝土填充,确保和基础顶面完成对齐,接着便可以开始基础连系梁浇筑工程。经过上述处理,能够让连系梁计算跨度合理减小,更加符合设计要求。如果是通过基础连系梁完善柱底弯矩,那么需要按照框架梁状态,对其配筋与截面尺寸实施合理的设计。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对所有梁正弯矩钢筋进行处理,且位置选择1/2跨处,对于基础连系梁而言,框架柱部分的纵筋需要采用箍筋的方式进行加密、锚固,确保和上层框架梁之间完美一致。 (二)框架结构柱设计的常见问题及设计措施 在考虑抗震性能问题时,需要按照抗震设计要求开展加密工程。除此之外,加密柱的高度不可以超过柱高区范围这一要求作为前提条件,采用加密方法,使楼梯和角柱间梯柱、框架柱得到有效保护。一般来讲,框架结构柱截面部分应当满足以下标准:如果土木工程结构需要达到1、2、3级抗震标准,那么截面边长需要超过400mm;如果土木工程结构需要达到4级抗震标准,那么边长需要超过300mm;如果并未考虑抗震问题,那么边长需要超过250mm。实际施工过程应当严格遵循以上标准进行处理,防止结构出现问题,引发严重的安全隐患。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现代土木工程项目建设而言,在整个体系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就是工程建筑结构的设计措施管理,各种内外部因素都容易对其产生影响,因此,必须以工程结构设计措施的控制与管理作为其依据,有助于各设计单位有效提升土木工程项目的品质,保障广大社会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工程设计人员对土木工程项目建设中设计阶段的控制与管理,必须全面了解此项工作的技术重难点,从而构建完善的工程设计管理体系。总而言之,唯有保证土木工程项目良好的设计措施应用质量,积极做好技术优化与创新的控制和管理,才能确保土木工程项目建设的质量和品质。而设计阶段的结构设计措施管理,对于土木工程的发展也将越来越重要。 作者:魏文君 孙耀辉 吕鹤 单位:长春市海威市政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长春市远胜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土木工程类论文:土木工程边坡支护技术浅析 摘要:在土木工程中边坡支护是一项重要的施工技术,其施工质量和效果对整个土木工程的质量和效益有着直接的关系。本文首先分析了边坡支护技术的作用,接着提出了几种常用的边坡支护技术,最后工程实例论述了边坡支护技术的应用技术。 关键词:土木;边坡;支护;挡土墙;锚杆 引言 在土木工程施工中,边坡支护施工不断能够对整个工程的质量和安全进行保证,还能够避免对周边建筑物等设施产生影响。在土木工程边坡工程施工中,必须要充分的考虑到工程中的各类因素的影响,做好边坡支护施工,进而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 1边坡支护技术的作用 边坡支护技术指的是为了对边坡及其环境的安全进行保证,对边坡采取的合理的支挡、加固和防护措施。在边坡支护施工中,需要对施工周期、周边堆载、遭遇降雨以及振动等多种不利影响进行考虑。边坡支护工程包括护坡墙体结构、支撑锚固系统、土方开挖和加固等多个部分组成。边坡支护的主要作用是为了挡土、挡水,对边坡变形进行控制,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的作用:①确保基坑开挖和基础结构施工的安全和顺利;②对环境安全进行保证,也就是确保基坑附近的隧道、管线、地铁以及房屋建筑等正常使用;③确保主体工程地基和桩基的安全,避免地面出现塌陷和坑底管涌的情况。 2土木工程中常用的几种边坡支护技术 2.1重力式挡土墙 重力式挡土墙指的是利用自身对土体侧压力进行抵抗的挡土墙。挡土墙主要是利用片石或者块石作为砌体材料,或者是利用现浇钢筋混凝土,重力式挡土墙的形式主要有台阶式、倾斜式和直立式等。重力式挡土墙的主要优点是工艺简单、取材方便,具有良好的经济性,适合用在石料比较丰富的地区。但是重力式挡墙具有自重大、对地基承载力要求比较高的缺点,不适合用在软弱下卧层的地基以及边坡较高的情况下。如图1为重力式挡土墙示意图。 2.2加筋土挡土墙 加筋土挡土墙指的是将土作为填料,通过在土中布置适量的拉结筋,对拉结筋和土体之间的摩擦力进行利用进而对土体强度进行增强。加筋土挡墙主要是由面板、筋带及填料三部分组成柔性的复合支挡结构。加筋土挡土墙的主要有点事美观、材料消耗少、施工简便以及占地面积少等优势,同时对地基承载能力要求不高,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适合用在大型路堤墙和路肩墙边坡。由于加筋土挡土墙是利用拉结筋和填料直接的相互作用来达到效果,所以对拉结筋材料质量及其铺设和连接、填料压实等工艺要求较高。如图2为加筋土挡土墙受力示意图。 2.3喷锚支护 喷锚网支护边坡支护施工中的关键技术之一,该支护技术主要原理是给土体施加应力,对土体结构进行改变,进而对土体的抗剪能力进行增强,对喷射混凝土、锚杆、钢筋网和土体共同作用的支护体系对其后主动或者被动的土压力进行抵挡,进而起到围护土结构的支护作用,具有安全可靠以及施工方便的特点。 3案例分析 3.1工程概况 某土木工程边坡拟采用1:1.25坡率自道路边线进行放坡,坡面设置土钉,土钉采用1根20钢筋,孔径71mm,长度3m,倾角20,间距1.0×1.0m,挂钢筋网喷射混凝土封闭,混凝土厚度120mm,钢筋网采用准8@150单层钢筋网。每隔25m设置伸缩缝一道。坡脚处设置重力式挡墙,挡墙高5.5~6.5m,顶宽1m,台宽0.8~1.0m,挡墙基础应进入地面以下不小于1.0m,且进入坡脚排水沟沟底以下不小于0.5m。 3.2基础及墙身施工 3.2.1模板工程 该挡墙采用双面支模,模板采用18厚竹木组合模板,模板横向上下边缘采用3cm×8cm的方木固定,竖向设置3道固定方木。模板加固采用准48×3mm钢管作为竖向、横向支架和支撑,并在模板边缘上下10cm位置钻孔(50cm×50cm的梅花型),作为准12水平拉杆穿孔。水平拉杆经PVC管穿出,拉杆的两端长度必须留足足够的距离用燕尾扣加固。模板拆除时应经技术人员同意后方可拆模。 3.2.2脚手架工程 脚手架搭设采用准48无缝钢管、300×300带形混凝土底座(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各种配套扣件。根据要求,立杆着地要求土质坚硬,如发现立杆区域土质松软,则应做地基处理,最好用夯锤夯紧夯实,上面覆盖一层混凝土。脚手架立杆纵向间距为1.5m,大横杆第一步高度按1.5m搭设,以后每步按1.2~1.4m高度搭设。底层应挂设一道水平安全网,操作面按相邻上下操作层铺设双层竹跳板,操作层还应铺设挡脚板和三道防护栏杆。整个外架立面挂密目安全网进行全封闭施工。外架每绑扎一层,应对脚手架进行检查验收,严格对照验收规范要求,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不留隐患,每验收一层,均应组织有关人员办理签字手续。沿纵向设置连续竖向剪刀撑。沿横向每隔五排立杆设置一道横向竖向剪刀撑。斜杆与地面的倾角按45°控制。 3.2.3基础及墙身混凝土浇筑 基础及墙身采用C20毛石混凝土浇筑,要求毛石占总体积的30%,混凝土含量70%。在浇筑混凝土时,应铺上一层8~15mm混凝土打底,再铺上毛石,毛石插入混凝土约一半后,再浇筑,填满所有空隙。每次(天)浇筑≤1m高度混凝土,混凝土浇筑注意按设计要求DN100mmPVC透水管的安装@2000mm梅花状设。混凝土浇灌除执行按正常的浇灌申请制度,混凝土浇灌前应与气象部门联系,掌握天气情况,确保顺利浇灌。混凝土采用商品混凝土,场外运输采用混凝土搅拌车,现场浇灌采用地泵施工。混凝土塌落度为180~200mm。混凝土浇灌应分层布料和振捣,层厚500mm,每阶浇筑高度为1000mm。布料时混凝土接槎时间严格控制在规范规定的时间内。混凝土浇灌顺序:原则上先深后浅,由一侧呈阶梯形分层向前推进。混凝土振捣应全面,不能只注意模板表面的振捣,忽视内部的振捣,混凝土内部的密实度对混凝土的抗裂、抗渗有着重要的意义,振捣过程中产生的泌水要及时排除,混凝土上表面用抹子压实抹光。在振捣时严禁振动棒接触预埋的钢筋、对拉螺栓、预留孔、止水带,以防引起变形和位移。对已浇筑完毕外露的混凝土及时派专人用麻袋加以覆盖并浇清水进行养护,养护期7d以上。 3.2.4施工缝处理 浇筑新混凝土前,在接缝面上应先铺一层厚度为1~1.5cm的水泥砂浆,将施工缝附近的混凝土细致捣实。当从施工缝处开始继续浇筑混凝土时,须待已浇筑的混凝土抗压强度达到12kg/cm2后才能进行,而且需对施工缝作一些处理,以增强新旧混凝土的连接,尽量降低施工缝对结构整体性带来的不利影响。 3.2.5墙背碾压回填 该部位挡土墙回填料按设计要求采用碎石土回填,含水量在25%以下的粘土,内掺入30%的碎块石填筑,块石粒径最大不超过200mm。挡墙采用分层回填夯实,每层厚度不超过0.5m,采用蛙跳式打夯机逐层夯实,压实系数不小于0.94。挡墙影响范围内填土压实严禁采用大型压路机或强夯,避免引起挡墙开裂或过大位移。墙背回填过程中逐层按设计要求设置泄水孔后反虑层,反滤层为墙顶下30cm,设置一道30cm厚的砂卵石,卵石底设一道15cm厚的不透水层,泄水管采用准100的PVC管,尾部设置在砂卵石里面。 4结语 综上所述,边坡支护施工是土木工程中的中环节之一。在实际工程施工中,需要结合工程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边坡支护方案,综合考虑各类边坡支护技术的适用性。上述工程综合各类情况采取了合理的边坡支护施工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施工效果。 作者:刘庆川 单位:大庆油田矿区服务事业部园林绿化公司工程二公司 土木工程类论文:土木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浅析 摘要: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改革,原先传统的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土木工程的要求。施工企业对工程安全管理机制的建立不够健全,监督力度不够。对于我国颁布的管理办法实施不够到位,责任分工不明确,导致了在工程管理中责权脱节现象很严重,以前的大锅饭形式依然存在,是对土木工程质量得不到保证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本文就土木工程施工管理现状和管理方法做了简单的概述。 关键词:土木工程;项目管理 1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土木施工工程项目的管理标准和要求也越来越高。土木工程施工管理是施工企业对施工项目整个过程所实施的一种行为活动,其过程的内容包括对项目的设计、勘察、研究和施工等,以及对各个阶段都进行全方位的规划组织和协调发展。土木工程施工管理问题所涉及的内容很广泛,它包括对工程的质量管理、设备管理、安全管理以及施工项目的现场环境管理和项目成本管理等许多方面。因此,施工管理项目是一个很复杂、需要耗费诸多人力和物力的过程,它要求管理工作部门要研究出一套科学的方法来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土木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主要内容 土木工程的建设工作是建筑企业有效运转的重要保障,它不仅关系到施工的进度,更是整体施工品质的关键所在。可见,对于土木工程项目施工的管理理应被纳入建筑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当中,并结合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从项目施工管理的各个环节入手,合理进行管理工作的组织与安排,力求在每一个细节的处理上都做到最好。 2.1对于土木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的管理 对于任何工程建设来说,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始终都是最为关键的。作为土木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基础环节,项目施工质量的管理可谓是最为基本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内容。这不仅体现了管理人员的能力和水平,更是工程整体质量的重要保障。不同的土木工程建设任务在施工时都有着其不同的施工特点,从建筑材料、建筑设备到建筑工艺的质量控制都必须经过严格把控,从而做好建筑施工的物质准备。 2.2对于土木工程项目施工进度的管理 土木工程的施工进度也是项目施工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缩短施工周期,这不仅有效地减少了企业施工成本的支出,而且对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项目施工前,基本都会规划好大概的施工进度和施工周期,若是不能在预定的周期内完成项目施工的任务,那势必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这对企业形象的树立也是极为不利的。可见,对于施工进度的管理也应引起相关人员的足够重视。 2.3对于土木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的管理 随着建筑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企业的建设成本支出也是逐年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何在高质和高效的施工环境下最大程度地减少企业成本的支出,是建筑企业尤为关注的问题。因此,在土木工程的项目施工管理中着重对于企业成本的控制与管理,是降低企业成本保证经济收益的重要途径。在对施工成本进行管理时,必须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成本管理体系作为依托,从而最大程度地扩大建筑企业的实际利润空间。 3土木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分析 如何使得当前土木工程项目施工的管理工作跟上现代经济的发展步伐,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深刻思考的问题。只有积极转变自身的管理理念,科学有效地提高对于项目施工管理各个环节的控制能力,才能最大程度地促进土木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保障工程建设的质量,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就如何提升土木工程项目施工的管理水平,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分析: 3.1做好土木工程项目施工原材料的检查与管理 从项目施工的设计方案入手,检查该方案是否确实可行,原材料的购置是否符合相关的政策规定,原材料的质量是否通过了相关的科学检测,原材料的发放与使用是否是按照相关的既定方案来执行的。原材料是土木工程建设重要的物质基础,原材料的质量优劣及使用情况对于项目施工的进行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只有切实做好施工原材料的控制与管理才能保证项目施工的有序进行。 3.2管理中适当加入一定的奖惩机制 为了更好更有效地实现土木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功能,管理人员可在工作中适当地加入一些奖惩机制,来促使施工人员严格按照相关标准来开展自身的岗位工作,服从项目施工的管理,保证工程施工的质量与效率。对于严格遵守施工步骤和施工程序的人员,可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严厉抵制那些违反操作规定、不服从管理的施工现象。 3.3对于项目施工的全过程必须进行严格的管理与审查 对施工项目进行全方位的管理与审查也是施工管理重要任务之一。监督项目施工的全范围,处理好施工工序的转化,严格处理小项目的验收任务,对于特定的工程项目必须有负责人的亲自署名,才能进行下一阶段的施工任务。 3.4对于施工设备的检查与维护也是管理工作之一 在施工前,必须对可能用到的施工设备进行及时检测,确保它们能够在项目施工中发挥其最大功能,不影响项目施工的正常进行。此外,还应对施工设备进行定期的保养与维护,进而延长施工设备的使用寿命,促进使用效率的提高。对于使用人员的技术管理也应落实到位,尽量减少因设备使用不当而造成的安全隐患。 3.5做好项目施工各环节的抽样检查工作 做好施工环节的抽样检查既能最准确地获得项目施工的实际效果,又能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与质量问题,进行积极整改与完善。同时,对于发现的施工问题,应作好书面记录,以便再次检查时能够进行有效核对,确保施工的质量。从施工人员的方面来看,也应做好自身的岗位工作,随时准备应对管理人员的检查与审核。只有管理人员与施工人员在意识和行动上都能达成一致,才能真正实现项目施工管理工作的功能和意义。 4结束语 对于建筑企业来说,保证土木工程的项目施工质量是极为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建筑企业自身的发展以及经济效益的提高,是企业立足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重要保证。其中的施工项目管理更是一项极其复杂和系统的环节,需要配合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才能真正实现项目管理的职能,促进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合理的项目施工管理对于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方面也是一种强而有力的保障。 作者:焦建欣 土木工程类论文:土木工程管理施工过程质量控制措施 摘要:由于最近几年,城市建设的步伐十分迅速,并且也相应的带动了许多其他领域的发展,比如土木工程施工领域的建设,与此同时,后者在开展的过程中也同样的起到了带动城市发展的作用。本篇文章主要将研究重点放在了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上来,并且针对可能有的控制措施做出了给出了一定的解释与分析。 关键词:土木工程管理;施工过程;质量控制措施 正文: 1.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概述 土木工程质量管理这一概念的引入,通常与建筑行业密不可分,为了最终能够确保工程项目的结果符合预期的期望与效果,就需要在施工的过程中严格把握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并且有组织的对其进行监督与管理。由此可见,所谓质量管理,不仅考虑的是其计划阶段,同时对于后期的资源分配以及实际的施工过程,同样应该基于考虑。一般来说,在开展建筑土木工程之前,就应该根据最终需要达到的项目效果形成一个质量方针,该方针的制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后期项目的各项指标提供一个大的前提与方向,在完成这个方针的过程中,整个项目的经理人、各个组织部门都应该以其为目标,并对该目标按照层级进行不断的分解,转换成为现阶段本部门应该达到的目标要求,这样一来才能够做到各个环节都切实的遵循质量控制管理的总方针要求。 2.土木工程管理施工过程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2.1缺乏有效的监督与制约机制。对于现阶段土木工程建筑项目来说,比较显著的一个问题就是难以形成实际有效的监督化管理体系,而对于类似的项目部门来说,建立一个系统化的管理机制有限的十分必要,这样就产生了一个必要严重的矛盾问题。现在许多的施工单位企业首先没有把质量作为其建设的根本目标,同时也就缺失建立一个质量监督与制约机制的意识,即使构建起来了,同样也存在着各种目标不明确,管理不到位的问题。这样一来为企业带来经济损失与名誉损失还是小事,如果后期所开设的工程项目在施工时出现了质量问题却又难以发现,后果将不堪设想。2.2施工设计方案频繁变更。一旦进入施工环节以后,就会出现较为频繁的变更现象。产生这类现象的原因,主要来讲还是质量难以过关所导致。通常情况下,会出现这样几种较为集中的情况:首先,在设计环节就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如果一旦设计出现不规范的情况,就会直接影响到后期项目的施工进程,甚至有可能影响最终的项目工期。其次,由于施工进度出现拖后的情况,出现了一个项目多人争抢的情况,这时项目企业就会忽视对工程质量的控制,最终的设计方案与原本的质量控制方案就会出现一定的差异,这样一来后期在施工的过程中还会因为各种指标不符合再次出现频频的变更情况。2.3施工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对于城市的大规模施工建设项目来说,在选择施工劳动力的过程较为单一,一般选择一些受教育水平不是很高的外来务工人员来进行,有些建筑人员甚至在很多技术指导指标上都难以过关。但是项目企业则为了更快的追求进度以及短期的效益指标而选择忽视对施工人员技能的相关要求,这样一来越来越多的施工建筑人员也就渐渐忽视了对自己的技能教育要求,因此对于后期的建筑工程质量也会存在一定的威胁。 3.土木工程管理施工质量控制的有效措施 3.1制定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无论对于哪种建设项目来说,在开展施工项目之前,制定一个良好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都是十分重要的,施工过程每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执行体系中的规定,各个部门各司其职,管理人员严格监督,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够在方针指导上首先满足后期工程项目的质量要求,切实的保障整个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要求。3.2施工对象的控制。所谓施工对象,不仅仅是所指是一些施工队伍,同时也涵盖了在施工过程中所使用到的一些大型设备、材料设施,对于这些项目开展的“必需品”而言,必须设置有专门的人员进行集中统一的质量检查,并且在后期进行妥善保管。对于管理人员来说,同样要求其具备较高的责任意识与管理能力,能够保证设备与材料在需要的时候以完好的质量运送到施工现场。对于选购的材料与设备来说,必须在选购的过程中就确保其质量与保质期是否符合施工的质量需求,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保障后期的施工项目开展的质量符合要求。3.3建设资金管理力度要强。在整个项目开展的过程中,会使用到各种资金,因此资金成本问题同样不可小觑。对于企业来讲,就应该严格的记录与控制在施工环节的各项开支,将有限的资金进行合理的计划,企业内部还应该设置专门的财会机构,并且内部职员应该责任相互独立,保证资金使用质量的独立性与完整性,这样不仅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同时也能够起到保障后期工程质量的作用。3.4对施工人员加强管理。在施工项目的各个环节中,无论是施工人员还是管理人员,都是整个项目的一部分,因此为了能够保证整体项目的质量符合规定,人员的管理必不可少。在日常的工作中,不仅要制定相应的规范来对职员行为进行约束,同时还应该主动开设一些课程的学习,让员工能够继续学习新的技能与知识,不断提高综合的技能水平。此外,企业还应该尽量通过宣传、会议等方式,来帮助各个岗位的员工将提高综合素质与职业道德作为后期教育的主要任务。最后,企业内部还应该根据员工的实际情况制定分明的奖罚制度。 4.结束语 质量控制环节一直都是土木工程项目开展过程中的一个关注重点,只有对质量控制足够重视,才能够更好的保证施工项目在后期运行过程中的安全与稳定。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许多方面,但是总的来说,还是应该形成这样一种质量控制的独立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城市建设的道路走得更将坚定有力。 作者:岳星 土木工程类论文:土木工程建设管理及发展方向 摘要:土木工程行业作为我国的重点产业项目,将直接影响了我国建设行业的发展速度。新型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出现,对传统土木工程的建设造成了较大冲击。为了顺应科学技术发展,土木工程行业势必会向得到更好的发展。文章对土木工程建设管理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的参考借鉴。 关键词:土木工程;建设管理;发展方向 土木工程施工项目建设管理主要是施工企业对所实施的工程项目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规划、组织、控制、协调。在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下,土木工程施工管理标准对施工企业提出了更加严格地要求,强化施工项目的管理,改变以往在施工项目管理方面的陈旧管理思想、方式、方法,文章主要分析了土木工程建设管理的特点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1现代土木工程的特点 为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需求,我们需要建造出大规模、大跨度、大型、高耸、轻型等建筑物,不仅能够满足高质量的要求,还实现了经济效益高。使得现代土木工程出现新的特点,其特点主要如下。 1.1工程规划方面 结合以前工程项目的施工经验,提出诸多施工方案,并且就其中进行择优选择。因为土木工程施工规模的日益扩大下,应该不断的提高其建设规划的水平,实现工程项目不断发展。在特大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比如水坝建设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自然环境变化,影响生态平衡与农业的发展,与社会效益之间存在着利弊关系。在实际规划的时候,我们需要全面的分析利害关系,趋利避害,促使土木工程项目顺利进行。 1.2工程施工地质与地基 土木工程施工区域的地质、地基构造将在自然状态下应力情况与理性性能是复杂多样的,不仅决定基础设计与施工,还影响到工程选址、结构构造、材料选择,对地下工程的影响则是更大。工程项目地址与地基的勘察技术,在现阶段通常都是采用现场钻探取样,为了满足建筑工程需求,应对其勘察方法进行不断的创新,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使得土木工程行业不断发展。 1.3建筑材料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建筑工程施工原材料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一些高强度、轻质的新材料得以出现。比如,铝合金、镁合金、玻璃钢等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这些材料具有弹性模量较低、价格高的特点,促使其应用范围受到一定局限。所以,我们应该不断提升钢材、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进行新材料研发,实现社会发展需求。 1.4工程设计方面 我们需要对其施工设计进行优化,以满足工程建设项目实际情况,达到经济、美观、安全和适用的目的。基于此,现在已经采用概率统计的方式,实现对荷载值、材料强度值的确定,研究自然界风力、地震波与海浪等的时间、空间分布,积极的发展反映出材料的非弹性、结构大变形、结构动态以及岩土共同作用的分析,进一步研究结构可靠度的极限状态设计法与结构优化设计的理论,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设计。 1.5项目施工方面 在进行土木工程施工建设阶段,土木工程随着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因此,相应的施工设备及施工队伍也越来越多,让建设工程逐渐实现现代化和机械化。而且让施工单位管理更加科学合理,促进了建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建筑建设的结构和体系全面的完善,实现标准化、科学化的建设,有利于降低建设成本,另外,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劳动效率及缩短施工周期,针对性的解决了建设施工中所产生的问题。 2现代土木工程管理的要点分析 2.1施工企业的监管制度 建筑施工的系统十分复杂和庞大,其中不但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甚至严重的情况下回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为了能够确保施工的质量,就需要规范施工企业的管理制度。只有不断的对施工企业的监管制度进行规范,才能够将管理与监督进行有效的结合,使得施工管理更加的严谨 2.2施工现场的管理 管理人员在施工过程中起到重要的监督作用,并成立相应的安全监管小组,要及时的调整和解决检查出来的安全问题以及质量问题。在每次检查之后,要进行相应的记录和汇报,以便给施工人员进行是供参考。 2.3对土木工程施工安全理论的深入 在土木工程的施工阶段,施工及其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理念属于企业开展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指导思想,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技术教育,以确保在实际施工阶段,施工人员技术能力可以确保工程质量和自身安全。合理确定每天休息的时间,以避免因为工作人员疲劳操作等所出现的安全事故,可以按照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其工程施工作业,以起到有效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2.4监督水平 土木工程的施工监督人员应该知法懂法,加深相关法律掌握的程度,就法律角度,明确出工程项目建设监理部门以及人员在建设工作中的法律赋予监督性行为的规范。不断的完善自身法制观念、法律意识,提升自身业务水平,使得工程项目的监督工作能够更加的规范化、标准化。 2.5加强施工质量的管理 企业若想获取市场核心竞争力,则需要把土建工程施工质量放在第一位,进而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才能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加强质量管理工作是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在施工的过程当中,首先就需要针对工程建设当中存在的难度较高的问题,详细的对方案进行研究和分析,要对质量问题进行严格的把关;其次,对于施工中出现的材料问题和施工工序问题进行强化,防止出现偷工减料的行为,按照相关的标准完成所有的工序。 3土木工程建设项目未来的发展方向 3.1指导理论继续的发展 就可以预见未工程来的分析,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理论核心主要是力学,新分析方法和数值处理方法,使得土木力学研究能够突破方向。经过对其复杂结构、流体介质受力情况分析,发现了其方法还受到了限制,更加专业化地数学将在日后有着更大的发展空间,加强对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复杂数值问题的处理,积极的引进了一些先进电子计算机,使得复杂的情况模拟,变得更加有把握。 3.2工程全过程信息化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土木工程行业也得到了不断发展,而土木工程信息技术的应用重点在于就工程施工设计至竣工阶段进行有效的控制,对建筑结构的强度、可靠性的分析,制定出相关应对的措施。 3.3主动控制技术 迄今为止,绝大多数的土木工程都是一项静态或是动态化的物体,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主要依靠了自身的结构进行被动抵御,在日后土木工程的施工阶段,其发展方向就是应用主动控制技术在建筑施工阶段,采取计算机技术、模糊控制技术、预设控制结构使得建筑物能够对各种环境变化进行反应。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土木工程建设管理工作需要与时俱进,文章主要通过对工程项目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规划,使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不断优化。在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下,要不断严格要求、强化标准,加强施工项目的管理,改变以往在施工项目管理方面的陈旧的思想、方式和方法。 作者:徐飞 单位:南京高科置业有限公司 土木工程类论文:土木工程施工管理问题 摘要:本文以土木工程施工管理重要性为切入点,对现阶段土木工程施工管理面临的难点与问题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几点强化土木工程施工管理工作的建议,意在从根本上促进土木工程整体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土木工程;施工管理;问题与对策 建筑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需高度重视其发展的意义。而建筑业若要寻找发展空间,则难以离开土木工程的支持。对此,应在建筑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对土木工程予以高度重视,如施工管理工作的开展,以施工水平、施工质量逐步强化的手段,优化土木工程施工管理工作,促进建筑业长远发展。 1对土木工程施工管理重要性的分析 土木工程具有复杂化、规模化特点,其项目的开展需由大量施工材料、资金与人力、机械设备的支撑,而是施工技术则是维持土木工程建设的关键指标。针对此,土木工程若在施工环节缺少科学性、合理性管理工作的支持,则会导致工程建设难以进行。在此过程中,关于土木工程施工管理重要性,可从以下两点进行分析:首先,提升效益。项目施工管理工作的开展,可对项目周期与进度予以科学预算,使其能够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建设目标,以便对工程造价的把控。其原因在于:土木工程作为庞大工程体系,其施工管理可在人力资源、资金投入与施工材料等层面进行针对性管控,即无论各项工程建设,均需对各类资源实施协调分配与运用,否则无法对工程安全问题予以有效预防。其次,保质保量。由于土木工程包含理论知识、施工技术等内容,甚至在施工环节易出现诸多工种同时作业现象,若因施工管理不严或执行力度较弱,则施工现场会呈现混乱无章的状态,使之工艺流程与工程工序难以得到合理协调。 2现阶段土木工程施工管理面临的难点与问题 (1)管理体系不健全。于土木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施工质量作为施工管理的重中之重,也是影响工程整体效果的核心因素。因此,施工质量管理的重要性不容小觑。但是,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致使各类问题频发。例如:材料设备采购环节,采购人员为获取自身利益,中饱私囊,以供应商回扣的方式,将劣质材料滥竽充数,最终对土木工程整体质量不合格,导致其难以投入运营。(2)安全意识薄弱。现阶段,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促使建筑业呈现持续发展的局面,而房价飙升,导致商品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在此过程中,商品房房产商仅依据自身利益层面,将建筑安全问题抛之东流,甚至在部分工程建设中,施工人员安全意识薄弱,也是诱发安全事故的关键点。例如:施工人员高处坠落;工作人员砸伤等,该类型安全事故的发生,导致伤员呈现轻重伤不等,最重者则为生命安全威胁。对此,施工人员、项目经理安全意识教育工作的开展,可对其安全意识予以唤醒,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3强化土木工程施工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1)制定岗位责任制。若要从根本上实现对土木工程施工管理问题的控制,降低系列漏洞的衍生,则应制定岗位责任制,通过对人员岗位职责的明确规定,切实土木工程施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基于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土木工程规模、数量均呈现大幅度上升的趋势,为保证项目施工质量,对其施工管理工作提出更为严格的规定。针对此,建设单位相关管理部门应制定岗位责任制,依据传统管理模式的演变,摒弃施工管理误区,使其能够在人员责任明确的前提下,切实政策规章落实的意义,用以保障土木工程建设项目的稳定进行。(2)加大进度管理。任何工程项目的开展,均需在施工前,通过现场勘探的方式,对施工进度予以科学编排,既是对项目工期、施工成本的控制,又是促进建设单位经济效益提升的核心手段,土木工程工程项目也同样如此。但是,经笔者实际调查工作发现,土木工程建设将施工进度管理工作流于形式,仅依据施工图纸,对其工期进行随意调配,不仅延误工期,还增加项目资本的投入。对此,建设单位应高度重视工程进度管理的意义,结合其全面分析与探究工作的进行,将进度管理贯穿于项目整体周期,即前期准备、中期施工与后期验收。只有做到上述工作,方可确保工程按期竣工。其中,施工进度、施工质量二者并未存在本质矛盾,需在具体项目施工管理中,利用二者兼顾的方式,预防盲目赶工。(3)注重质量管理。关于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管理,需从以下几点入手:材料质量:由于施工材料是决定项目整体施工质量的关键,若发生材料质量不过关或不合格问题,则难以对土木工程施工质量进行管控;质量意识:施工人员作为项目建设的主体,对施工质量起到决定性作用,倘若施工人员质量意识的缺失,易诱发“豆腐渣”工程;技术培训:施工人员技术培训工作的开展,也是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即以施工人员先进技术、先进工艺的学习为前提,促进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的提升。(4)强化安全意识。安全教育、逃生演练是强化施工人员安全意识的关键手段。在此过程中,安全教育手段类型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如口头教育、安全规章、教育影片等,其通过对施工安全作用价值的着重强化,促使施工人员可将“安全意识”放于项目建设的首位。而逃生演练是施工人员对安全设施操作流程的熟悉,并结合自救、他救方法的掌握,促使其可在安全事故发生后,及时逃生。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虽然土木工程施工管理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人们深入研究与探索。但是其对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对此,项目经理、管理人员与施工人员应善于寻找土木工程施工管理问题制因,结合制定岗位责任制、加大进度管理、注重质量管理、强化安全意识等针对性措施的执行,确保高质量、高水平土木工程建设。 作者:白晓敏 单位: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土木工程类论文:土木工程施工管理问题与对策分析 摘要:土木工程建设包括前期设计、部门协调、道路交通、水利工程、防灾害工程等,只有通过有效管理,才能保证土木工程的顺利施工。当前,在土木工程施工中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都影响着土木工程的施工管理,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土木工程的施工管理。 关键词:土木工程;施工管理;存在问题;对策 1土木工程施工管理的意义 1.1降本增益 通过对土木工程进行有效管理,可以合理划分施工前、中、后各个阶段,对工程进度进行科学的预算,便于在工期内完成建设。大量实践证明,如果对工程建设进行科学预算,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节约施工材料、建设资金,从而把节省的材料、资金等用到关键施工环节上,整个施工过程也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其中,通过合理利用、分配施工材料、人力资源等,可以使工程预算更加明确,便于监督,施工建设也会更加稳定。倘若不对工程建设进行科学预算,那么在施工中必然存在各种浪费现象,工程建设质量也不敢保证,由此可见,通过科学预算深化土木工程施工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既能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也可以大大提高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 1.2提高质量 土木工程涉及各种施工知识,牵涉的专业知识门类也多,由于施工前后持续时间长,在实际施工中,会出现各种类型的工种,如果对这些工种不进行管理,那么具体的施工协调、责任划分等就会出现混乱的现象,所有的工程技术细节、施工工艺等就不能按照技术标准进行,许多技术难题就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很容易出现各种施工安全问题。在科学管理下,工种之间的关系将得到有效协调,岗位职责也将进一步明确,施工之间的推诿扯皮现象将大大减少[1]。 2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常见的问题 2.1管理人员专业理论素养有待提高 在当前的施工中,不少管理人员存在讲人情,靠关系,走门子现象,对现代的管理知识、经济知识、财务知识、技术知识等掌握不到位,缺少这些知识的支撑,对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就很难妥善的解决,那么,就会影响整个工程建设。由于改革不彻底等原因,还存在着管理人员职责不清,权责交叉等,这就会导致管理脱节现象,这些都需要高度重视,进一步明确、理清。1)设备材料管理不完善。在材料选择上,很多施工企业的采购人员不按照既定方案采购,讲关系,将认清,在材料选择上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容易购买到质量不合格,型号不匹配,高出市场价等的材料,也会为工程质量埋下安全隐患。施工期间,材料往往都是堆积在施工现场,虽然便于材料选用,但是,很容易受到恶劣天气、偷盗等的影响,整个施工期间,都会因为管理不善损失为数不少的施工材料。同时,缺少专业的材料管理人员,他们对材料储存选址、注意事项、常见问题等不明确,不能提前发现各种影响材料安全的现象[2]。在材料质量检测上,很多企业沿用传统的观察、目测等方法对材料进行把关,在引进和使用专业的检测仪器上积极性不高。2)施工操作不规范。①在操作机械设备上,很多技术人员是靠经验操作,对一些基本的安全规程和操作指南掌握不牢固,不少年轻操作人员存在操作不熟练等现象,很容易出现安全事故。②不遵守施工标准。施工前都会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但是,在施工中,却很少有人自觉地遵守,对安全管理认识明显不够,有些安全制度,一旦不遵守,很容易诱发严重的施工安全事故。 3提高土木工程施工管理水平的策略 3.1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施工前,对施工牵涉到的工程投资、使用的机械设备、专业技术人员数量、雇佣的民工数量、施工地址的地形、水文、责任划分等要准确掌握,形成专门的台账。施工中,各个环节出现问题后,及时补充到该体系的对应类目中,方便查找,准确把握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强化安全防范意识[3]。所有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一线民工,要主动的学习与工程建设相关的安全知识,明确质量对工程建设的重要性,自觉的配合各项协调工作,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3.2加强人员、机械设备管理 根据机械设备的种类,完善机械管理制度,将所使用的机械明确到个人,定期进行检修维护,防止机械长时间使用无人管理现象,尽可能地延长机械的使用寿命,定期组织施工人员学习机械使用指南,明确使用中的安全注意事项,防止麻痹大意出现安全事故。加强施工材料的控制,严格按照施工方案进行,施工材料严格登记审核,尽可能地减少不必要的浪费现象,控制好整个施工过程中的成本。 3.3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 根据施工进度,不断完善施工现场材料领用、纪律遵守、工程协调等方面的规章制度,通过制度进行管理,尽可能地减少人情关系,有助于工程有序进行,保证工艺流程的正确,保证工程质量。逐步建立一套严格的现场管理制度,实施责任式、赏罚分明的工作制度,既有利于管理,也能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整个工程建设人员的责任感。 4结束语 土木工程建设涉及的内容复杂,环节较多,在充分认识施工中常见问题的基础上,需要进行科学有效的施工管理,才能规避以往施工中常见的问题,提高工程建设质量,保证工程建设顺利完工。 作者:康立华 单位:西安工业大学
土建施工论文:安装配合土建工程施工界面的技术管理 在现代建设工程项目中界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施工界面的管理是项目施工集成化管理的主要难点之一。大量的协调、管理工作都集中在界面上,项目管理者必须在界面处采用系统的观点从组织、技术、经济、合同等几个方面主动地进行施工界面管理,在界面处必须设置检查验收点和控制点。 建设工程的施工一般包括测量、结构、给排水、通风空调、电气、弱电、装饰装修等各专业,施工界面通常位于各专业的接口处。而工程建设按照实施程序,大致可以划分为地基基础、主体结构、机电安装、装饰装修等几个阶段。本文着重在技术管理方面,以基础工程和主体结构施工阶段为例,阐述机电安装各专业配合土建预埋、预留阶段施工界面的协调与管理。预埋预留施工阶段,机电安装只是配合工种,从技术管理的角度配合好土建施工,不但可以保证施工过程的完备性,不失掉任何工作,而且可以保证不为后续机电设备和管道安装增加难度和成本。 1、基础工程施工阶段 在工程项目的设计阶段,由安装各专业设计人员对土建结构设计提出技术要求,例如基础型钢预埋、穿墙穿梁套管预埋、设备和管线的固定件预埋等,这些技术要求应在土建结构施工图中得到反映。 土建施工前安装技术人员应会同土建技术人员共同审核土建和安装施工图纸,以防错漏碰缺,安装技术人员应该学会看懂土建施工图纸包括结构留洞图等。安装技术人员应了解土建施工进度计划和施工方法,尤其是梁、柱、地面、屋面的做法和相互间的连接方式,并仔细地核对安装施工准备采用的施工方案是否与土建施工方案相适应。施工前还必须加工制作并备齐预埋件、预埋管线、接线盒、套管等。在预埋预留配合施工前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如钢套管预埋施工方案、防雷接地安装施工方案等。安装各专业的施工员应根据施工方案、施工图和技术文件、验收规范等的要求向施工班组进行技术和产品保护等方面的交底。同时,形成施工交底记录,及时签发施工作业任务书。 在基础工程施工时安装专业应及时配合土建做好强弱电专业的电缆穿墙、给排水管道穿墙防水套管预埋工作。该阶段要求安装专业严格控制套管的轴线,标高、位置、尺寸、数量、材质、规格等方面是否符合设计图纸要求。否则,后续的返工或修理会破坏土建做好的墙体防水处理层造成以后墙体渗漏。 使用塑料套管预留的孔洞一般在土建图纸上标明,由土建负责施工,安装质量员应主动与土建质量员联系,并核对图纸,保证土建施工时不会遗漏,并且预留的标高、位置等应符合设计要求。安装专业应配合土建施工进度,及时做好钢管套管、土建施工图纸上未标明的预留孔洞及在底板和基础垫层内预埋管线的施工。钢套管的固定应绘制安装节点详图、土建预埋套管配筋图。为减少水平位置的积累误差,土建专业应标出每根套管的中心点位置,便于安装对套管位置的复核,使水平积累误差控制在每一跨轴线之间。在基础工程施工阶段,做好建筑物地下管线的安装,埋地给排水管道施工工序为:施工准备现场测绘管道预制加工现场定位预埋、敷设完整性检查、灌水水压试验交付土建浇捣混凝土。 电气专业的主要配合工作是:根据设计要求,做好基础底板中的接地连接。对于建筑物有桩基施工的,一般防雷接地体都采用柱内主筋,在破桩接桩后,采用圆钢或镀锌扁钢引出、引上留出测试接地电阻的干线及接地测试铁板。混凝土内的接地一般沿结构梁、柱敷设焊接,施工工序在钢筋绑扎完成之后。 2、主体结构施工阶段 根据土建浇捣混凝土的进度要求及流水作业的顺序,逐层逐段地做好预埋预留配合工作,这是整个机电安装工程的关键工序,配合不好不仅影响土建施工进度与质量,而且也影响整个机电安装工程的后续工序的质量与进度,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1)现浇混凝土楼板。电气、通风及给排水等工种接地焊接及套管预埋、预留应与钢筋的绑扎密切配合,一般施工工序为:模板搭设木盒预留洞(给排水、通风专业)柱头立筋、框架梁筋、下层钢筋绑扎电气管线预埋(强弱电专业)柱头箍筋及上层钢筋绑扎、外模搭设混凝土浇捣。因此,在下层钢筋绑扎完后,上层钢筋未绑扎前,安装专业应配合土建施工。安装专业的施工工序为施工准备预制加工管煨弯测定接线盒、接线箱位置固定接线盒、接线箱管线连接及固定变形缝处处理接地跨接。当管子或接线盒与钢筋网位置发生冲突时,可将影响安装的钢筋拨开,待安装好管子或接线盒后再将拨开的钢筋作适当调整就位,或增绑一些附加钢筋。对于土建结构图上已标明的预埋件,如电梯井道内的轨道支架预埋铁、尺寸大于 300 mm 预留孔洞应由土建负责施工,但安装质量员也应随时检查以防遗漏。对于要求安装专业自己施工的预留孔洞及预埋的铁件、木盒等,安装施工人员应配合土建施工,提前做好准备,当土建施工到位时安装专业及时预留到位,密切配合土建结构施工进度,及时做好各层的接地环网焊接工作。 (2)预制楼板施工。预制楼板时必须考虑机电安装专业的配合。为了在合适的位置安装灯具和火灾报警探测器,楼板吊装时,先要编排好楼板的排列次序,与土建密切配合,合理选择安装接线盒位置,要使接线盒布置对称,成排安装。当楼板上面有几根电线管交叉时,应设法绕开叠加处,以免影响土建楼板制作。电线管在楼板接缝处暗配时,可以不用接线盒,而直接将管子伸出引下。 (3)梁柱结构施工。预制梁、柱结构的施工一般在构件预制厂进行,安装前强弱电专业施工人员应会同土建施工人员对预制厂家做好预制前的技术交底工作。对于比较规则的预制件,可在预制厂埋入电线保护管和预埋钢板;对于不便安装管线的预埋件,可预埋钢板或木砖,也可预留钢筋头,以备敷设线路和安装电气设备时用。现场浇制的梁柱按配管方式施工,在浇捣混凝土前安装好管线和开关、插座盒等。穿梁的给排水、消防、风管套管的预埋应与土建结构施工单位沟通协调好现场的施工配合方式。安装过梁套管时一定不可以割断主筋,应尽量不割断梁的腰筋,如管径较大必须割断时,必须采取可靠的加固措施。另外,需特别注意的是滑模施工和清水混凝土施工的配合。混凝土滑模施工,实质上是现场连续浇制混凝土,施工时的安装配合基本上与现浇混凝土结构中的配合相似,但安装专业要提前将管子弯好、锯好,确定准确各种预埋件尺寸,随土建的施工进度逐段配合施工。清水混凝土是外表面比较光滑的混凝土,安装专业套管的落料长度和精度直接影响到土建混凝土的外表面光滑度,是安装与土建配合的关键点之一。钢套管下料应采用氧气乙炔切割,管口应平滑无毛刺,套管长度和平整度符合土建有关清水混凝土施工的技术要求。 (4)二结构施工。除框架结构施工外,二结构施工也应协调好安装与土建的配合,因为需要预留孔洞的机房较多。高低压变配电室有电气专业的高压双路进线、低压侧出线,给排水专业的气体灭火干管进口,通风专业的新风进口及排烟出口等预留孔洞。柴油发电机房有电气专业进发电机油箱的进油管,一次出线线槽和低压变电室的二次控制联络线的线槽,给排水专业的气体灭火干管进口,通风专业的新风进口和排烟出口等。空调机房有电气专业的进线线槽,弱电专业的自控线路线槽,空调通风专业的从分气缸引出的冷水供、回水干管,冷却供、回水干管和上水供水干管,新风进风管和排风管道等预留孔洞。热交换站有从室外引进的一次热力干管,经过热交换以后从分气缸引出的生活热水干管,给排水专业的冷水供水干管,消防喷淋系统的干管,电气专业的电源线槽,弱电专业的二次控制线槽孔洞,通风专业的新风进风管和排风管等孔洞。水泵房有电力干线、进风、排风等,进水箱的上水进水干管,消火栓系统的干管,消防喷淋系统的干管等预留孔洞。二结构施工前,安装各专业应对土建结构专业提出各强弱电、水泵机房及卫生间的预留孔洞技术要求,双方协调配合好施工工序。 3、安装与土建施工界面质量通病预防措施 (1)楼板裂缝。楼板内预埋管线,特别是多根管线的集中处容易导致混凝土裂缝。当预埋管线直径较大,密度较集中,且线管的敷设走向重合时,很容易发生楼面裂缝。而且人员踩踏可能导致钢筋弯曲,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够。这些部位须加强并采取防止裂缝措施:铺设临时跳板,分散应力,钢筋小马凳不得少于 3 只/ m2 处;减少人员踩踏钢筋,自觉沿钢筋小马凳处通行,不随意踩踏中间部位。 (2)预埋管件偏移或损坏。土建模板施工时安装应派人跟踪,以防模板固定时打断墙体内的预埋电管或造成套管偏移。土建浇捣混凝土时,剧烈的振捣有时可能损坏安装配管或使得接线盒移位。如果敷设的是硬质塑料管,管道可能被砸坏或因振捣而断裂。因此,在浇捣混凝土时安装专业应留专人监护,遇有管路损坏时及时修复,并应提醒土建施工人员注意保护好预埋管件。 (3)土建施工的预留洞为后续安装施工增加难度。由土建施工预留的孔洞,如塑料套管和尺寸大于300 mm 的预留孔洞,土建施工方可能没有认真考虑具体预留洞的尺寸、套管的标高和位置等设计要求,安装专业进行后续管道安装施工时会出现管道的坡度不能满足设计要求等问题。因此,安装专业质量人员应加强对土建负责施工的安装、使用的预埋预留工作进行复核和检查。 (4)接线盒和套管的填充和封堵。工程实际中常常发生预埋套管堵塞的问题。现浇楼板、柱内的电线保护管接线盒以及穿梁套管在配合土建安装完成之后,浇捣混凝土之前应采用报纸、草包等软性物填充严密,防止沙浆进入套管和接线盒引起堵塞。防止室外地下水或雨水通过防水套管进入地下室,可以确保后续设备安装有良好的施工环境。因此,地下室出外墙处防水套管除采用软性物封堵外,在防水套管预制加工时,应在套管一端端口采用钢板焊接封堵,待防水套管管道安装时再开启。 (5)地下室漏水渗水。地下部分渗水漏水是建筑行业很难避免的通病,有的经过几次被动防水处理,仍不能解决渗漏水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如果防水材料质量好,工艺做法合理,外墙防水层一次性做完其渗漏的概率是很低的。如果因防水套管改位或增加而三番五次修补,那么造成外墙渗漏的可能性就会很高。如由于专业配合不当,原设计预留套管的管径,数量、位置和标高有变化而没有及时调整。在施工配合时应采取如下措施:在外墙和出外墙套管施工之前,组织各专业召开协调会。土建专业要提出该部位施工的开始和截止日期,同各专业核实施工图纸。会议应形成会议纪要,各专业写出书面的技术资料。资料内容包括:预留出外墙套管的专业、功能、管径、数量、距相邻轴线的位置,以便施工和检查。土建专业在做正负零以下的外墙防水层时,应再次书面通知安装各专业,监理对所有出外墙套管进行核实,将遗漏、错位以及有所调整的部位处理好,避免事后漏水渗水。 土建施工论文:土建施工图预算的审核方法 摘要:施工图预算的审核是合理确定工程造价的必要程序及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施工图预算的审核对象不同,或要求的进度不同,或投资规模不同,则审核方法不一样,在建筑安装工程中,土建工程占投资比例较高(工业建设约50%,民用建筑约80%,公共建筑约70%)。因而,审核的重点往往在土建工程施工图预算,下面谈谈各种审核方法。 关键词:施工预算图纸审核 1、全面审核法:这种方法实际上是审核人重新编制施工图预算。首先,根据施工图全面计算工程量。然后,将本人计算的工程量与审核对象的工程量—一进行对比。同时,根据定额或单位估价表逐项核实审核对象的单价,这种方法常常适用于以下情况。 (1)初学者审核的施工图预算; (2)投资不多的项目,如维修工程; (3)工程内容比较简单(分项工程不多)的项目,如围墙、道路挡土墙、排水沟等; (4)建设单位审核施工单位的预算,或施工单位审核设计单位设计单价的预算。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审核后的施工图预算准确度较高;缺点是:工作量大,实质是重复劳动。在投资规模较大。审核进度要求较紧的情况下,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但建设单位为严格控制工程造价,仍常常采用这种方法。 2、重点审核法:这种方法类同于全面审核法,其与全面审核法之区别仅是审核范围不同而已。该方法有侧重的,有选择的根据施工图计算部分价值较高或占投资比例较大的分项工程量。如砖石结构(基础、墙体)、钢筋混凝土结构(梁、板、柱)、木结构(门窗)、钢结构(屋架、檀条、支撑),以及高级装饰等;而对其他价值较低或占投资比例较小的分项目工程,如普通装饰项目、零星项目(雨蓬、散水、坡道、明沟、水池、垃圾箱)等,审核者往往有意忽略不计,重点核实与上述工程量相对应的定额单价,尤其重点审核定额子自档次易混淆的单价(如构件断面、单体体积),其次是混凝土标号、砌筑、抹灰砂浆的标号核算。这种方法在审核进度较紧张的情况下,常常适用于建设单位审核施工单位的预算或施工单位审核设计单位的预算。 这种方法与全面审核法比较,工作量相对减少,而取得的效果却不是很差,但仍属重复劳动。 3.分析对比审核法:由于上述两种方法类似编制施工图预算,工作量大,审核周期长,预算人员在长期的工作中摸索出另一种方法,即分析对比审核法。该方法是在总结分析预结算资料的基础上,找出同类工程造价及工料消耗的规律性,整理出用途不同。结构形式不同、地区不同的工程造价、工料消耗指标。然后,根据这些指标对审核对象进行分折对比,从中找出不符合投资规律的分部分项工程,针对这些子目进行重点审核,分析其差异较大的原因。常用的指标有以下几种类型: (1)单方造价指标(元、/m2、元/m2、元/m……); (2)分部工程比例:①基础,②楼板屋面,③门窗,④围护结构等各占定额直接费的比例; (3)各种结构比例:①砖石,②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③木结构,④金属结构,⑤装饰,⑤土石方等各占定额直接费的比例; (4)专业投资比例:①土建,②给排水,③采暖通风,④电气照明等各专业占总造价的比例; (5)工料消耗指标:即钢材、木材、水泥、砂、石、砖、瓦、人工等主要工料的单方消耗指称。 4.常见病审核法:由于预算人员所处地位不同,立场不同,则观点、方法亦不同。在预算编制中,不同程度地出现某些常见病。 某些施工单位的施工图预算常常出现以下常见病: (1)工程量计算正误差:①毛石、钢筋混凝土基础T形交接重叠处重复计算;②楼地面孔洞、沟通所占面积不扣;③墙体中的圈梁、过梁所占体积不扣;④挖地糟、地坑土方常常出现“挖空气”现象;⑤钢筋计算常常不扣保护层;⑥粱、板、住交接处受力筋或箍筋重复计算;⑦接地面、墙面各种抹灰重复计算;…… (2)定额单价高套正误差:①混凝土标号、石子粒径;②构件断面、单件体积;③砌筑、抹灰砂浆标号及配合比;④单项脚手架高度界限;⑤装饰工程的级别(普通、中级、高级);⑥地坑。地糟、土方三者之间的界限;⑦土石方的分类界限…… (3)项目重复正误差:①块料面层下找平层;②沥青卷材防水层,沥青隔气层下的冷底子油;③预制构件的铁件;④属于建筑工程范畴的给排水设施。在采用综合定额预算的项目中,这种现象尤其普遍。 (4)综合费用计算正误差:①措施手段材料一次摊销;②综合费项目内容与定额已考虑的内容重复;③综合费项目内容与冬雨季施工增加费,临时设施费中内容重复。 而某些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的预算人员或施工单位的初学预算者却常常犯有另一方面的常见病: (1)工程量计算负误差。完全按理论尺寸计算工程量。 (2)预算项目遗漏负误差。缺乏现场施工管理经验,施工常识、图纸说明遗漏或模糊不清处理常常遗漏。 由于上述常见职业病范畴,且具有普遍性。审核施工图预算时,可根据这些线索而摸瓜,剔除其不合理部分,补充完善预算内容,准确计算工程量,合理取定定额单价,以达到合理确定工程造价之目的。 5.相关项目、相关数据审核法:施工图预算项目数十、数百、数据成千上万。对于初学者来说,乍一看,好象各项目、各数据之间毫无关系。其实不然,这些项目。这些数据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要我们认真总结、仔细分析,就可以摸索出它们的规律。我们可利用这些规律来审核施工图预算,找出不符合规律的项目及数据,如漏项、重项、工程量数据错误等,然后,针对这此问题进行重点审核,如: 1、与建筑面积相关的项目和工程量数据; 2、与室外净面积相关的项目和工程量数据; 3、与墙体面积相关的项目和工程量数据; 4、与外墙边线相关的项目和工程量数据; 5、其他相关项目与数据。 当然,也有一些工程量数据规律性较差,如柱基与柱身、墙基与德作、梁与柱等等,我们可以采用前述的重点审核法。相关项目、相关数据审核法实质是工程量计算统筹法在预算审核工作中的应用。应用这种方法,可使审核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土建施工论文:土建工程中的混凝土施工技术探究 摘要:现阶段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混凝土依然是建设的主要材料。因此,混凝土的应用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与创新。在土建工程建设施工的过程中,混凝土施工是决定工程建设质量的重要过程。本文就以土建工程建设过程中混凝土的施工技术作为文章的研究对象,以混凝土材料的质量控制以及配料与搅拌等前期工作作为切入点,对混凝土的施工技术进行细致地分析。 关键词:混凝土;技术;土建工程 一、混凝土的施工技术 1.浇筑 在进行混凝土的浇筑前,首先应该对模板所具有的尺寸、高度、强度、刚度以及标高进行计算与检查,看其是否达到了施工标准;对于预埋件的数量、位置以及保护层的厚度进行细致地检查,并且将得到的结构记录到施工记录表中;将模板以及钢筋上的杂物与油污清理干净;对于模板的孔洞和孔隙要进行填堵;在地基或者是基土之上进行混凝土的浇筑时,一定要注意将淤泥以及其它杂物清理干净,并且设置相应的防水、排水的措施。对于还没风化的岩石土,应当用水进行清洗,并且要注意不能在他的表面上留下积水。在混凝土的浇筑过程中,应当遵循由低到高的分层浇筑顺序,每一层的浇筑厚度应该根据结构配筋、捣实方法等情况进行相应的判定。 在对竖向结构进行混凝土浇筑施工之前,首先,应该在底部填入相应的水泥砂浆,该砂浆应与混凝土的内砂浆所含有的成分相同。在建筑的过程中注意不能发生离析的现象。当建筑的高度大于3 m 的时候,要利用振动溜管、溜管以及串筒等设施来预防混凝土的下落。在浇筑的过程中,对于支架、模板、预埋件、钢筋以及预留孔洞要进行时刻的关注,若是在施工的过程中出现了变形或者移位,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及时地处理。在混凝土浇筑作业之后,对于混凝土的密实程度进行细致的检查,确保混凝土能够充满整个模板的空间。新、旧混凝土之间的结合应该平整良好,当拆模之后混凝土的表面应该光洁。为了确保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在浇筑的过程中应该具有连续性,若是必须进行间歇,应尽量缩短间歇的时间,并且要在浅层凝结之前就完成磁层的浇筑作业。 2.施工缝 由于人力的限制、环境因素以及技术上的不足等原因,导致混凝土在浇筑的过程中不能连续地进行施工,并且间歇的时间又超出了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应该留置施工缝。而施工缝的留置位置在进行浇筑之前按照施工技术的方案以及设计的要求进行确定。因为在留缝处的混凝土结合力要相对其它位置低,属于结构中较为薄弱的部分,所以,施工缝尽量选择承受剪力较小且方便施工的位置。 3.捣实 所谓的捣实就是入模混凝土成型及密实的重要过程,通过这一阶段的施工来确保混凝土的结构构件能够形成准确的外形,并且保证其强度以及其它的性能指标也能满足设计所需的要求。混凝土在进行入模之后必须及时进行振捣,进而使入模混凝土能够充满到模板的所有空间,将气泡排出,这样就能确保混凝土的搅拌物能够得到充分地密实,并且具有良好的均匀性。振捣的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机械振捣,另一种是人工振捣。人工振捣就是运用插钎或是捣滚等工具进行夯、插等作业,进而达到使混凝土成型的目的。通常只在小范围施工或缺少设备的情况下使用。而机械振捣能够大大提高混凝土的早期强度,提高作业效率,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应尽量使用机械振捣。 二、加强土建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的相关建议 1 注意水泥水化热对工程结构物的影响。 水化热在放热过程中,其放热的速度和放热最高峰时放出的热量,对水泥在水化过程中的进度有着直接的影响。当水化过程过快时,造成温度变化大,对工程结构物的总体质量构成直接威胁。由于温度变化大,忽冷忽热,极易出现裂缝,对工程结构物的性能大大降低,导致工程结构物的经久耐用性不强。 2 注意混凝土的配制受施工条件的影响。 在混凝土制作过程中,因混凝土的配制受施工条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原材料质量差、施工不规范、缺乏相关制度保障,混凝土配料比与实际设计方案不同等方面,导致混凝土质量强度不高。 3 注意混凝土浇灌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混凝土浇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浇灌前选择混凝土的运输方式,安置的预埋件表面是否与模板紧密相贴,钢筋、预留孔洞、支架等构件是否达到工程质量要求。由于这 些影响看似对工程结构物影响不大,且比较繁琐,因此必须在混凝土浇灌时应多加注意,否则将会给整体工程进度带来不小的影响。 三、对混凝土材料方面实施的质量控制 1.质量的控制 在混凝土的搅拌过程中,不能使用没有经过处理的污水、沼泽水以及工业废水,若是在预应力或钢筋混凝土工程中,禁止使用海水。 2.水泥质量的控制 按照性能以及用途,水泥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特种水泥、专用水泥、通用水泥。在土建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一般选择通用水泥作为使用材料,在进行配置使用的过程中,一定要明确水泥的品种以及所具有的强度,并且要准确地掌握其所具有的特性与使用方法。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合理地选择、使用水泥,不仅能够提高工程建设质量,还能有效节约水泥。 3.对骨料进行质量控制 在混凝土的组成成分中,砂石骨料是比较重要的一部分,通常情况下,1 m3 混凝土中要有1.5 m3左右松散的砂石骨料。所以在大型混凝土工程中,对于砂石骨料也是存在着非常大的需求量。骨料质量的优质与否对于混凝土的强度以及水泥的用量都具有直接的影响,进而给混凝土施工技术带来巨大的影响。因此,在土建工程的施工建设过程中,应对其进行整体性地规划,对砂石骨料的质量、杂质含量以及性能指标等环节进行细致的研究。 四、结束语 混凝土施工是土建工程中非常重要的施工技术之一,混凝土施工技术的高低直接影响的土建工程的质量和进度,也影响着工程交付后的使用,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土建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探究,不断提高混凝土施工技术水平,以便更好地为国家基础建设服务。 土建施工论文:建筑工程中土建监理施工的应用 摘要:本文结合工作经验,探讨了土建监理施工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并对施工管理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以及对如何完善质量体系做出了一个简要的阐述,旨在加强土建监理中的质量管理。 关键词:监理工程;土建施工;控制; 引言 一直以来,在建筑工程中的监理质量管理工作中,建筑工程的监理质量管理工作,一直都不被人们关注和重视,监理工作总是被忽视,虽然在很多建筑工程中,都在实行和推广监理质量管理工作,但是,通常都只是一些表面的现象,监理质量管理工作的职能根本没有得到发挥,目前,在建筑工程监理质量管理工作中,只对于一些书面资料高度重视,对于监理质量管理工作的一些方式和手段根本没有落实到实质的监理工作中,正是这样的形式,在现阶段的建筑工程监理质量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质量管理工作和实际工作严重脱节,没有形成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建筑工程监理质量管理方法,因此,基于这样的情况,我们一定要及时的规划和制定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和办法,为建筑工程质量提供基础性的保障。 一、监督管理 质量监督管理就是质量监督机构对施工建设工程质量主要形成过程的监督管理。也就是对施工影响建设工程实体质量形成的主要要素的监督管理。 1. 工程规划设计的质量的监督管理是建设实施的大纲,是实体质量目标的技术规划,是建设施工的依据标准。对其监督管理主要通过施工图的审查监督实现:①对审查内容的监督管理,包括对地质勘察报告的审查以及对施工图设计文件中涉及安全、公众利益的强制性标准、规范的内容进行审查。②对审查过程和审查结果的监督管理,包括审查机构、程序、审查人员活动及其结果的监督管理。③通过内容和审查结果的监督管理,反映和揭示勘察设计过程中各主体质量行为及活动结果、质量体系及运作情况,进而实现对其各主体在勘察设计阶段质量行为的监督管理,促进其质量行为规范化、质量体系健全完善和良性运转,保证勘察设计质量。 2. 设计质量直接影响工程质量。错、漏、碰是设计上的通病,有的甚至危及结构安全。这类问题只有专业技术人员才能发现。所以对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从设计阶段就应开始实行监理,监理公司从方案设计到施工图设计进行全面检查。对一般的工程项目建设,监理工程师要特别重视施工图设计交底,在详细阅读图纸的基础上,针对涉及公众安全、防火、隔音、节能、环保等内容进行审查。必要时对工程结构的力学计算进行复核,对检查出的问题提交业主和设计单位,由他们研究解决。 3. 工程合同的监督管理,是建设过程中约束建设主体的法律依据,质量监督管理规范化、法制化,离不开有效、科学、完整的合同约束和合同管理,质量监督同样要通过有效的合同规范其主体的质量行为。以上施工前的质量监督管理的重点是对业主的质量行为的监督,业主是所有这些活动的组织者、决策者,这也是规范建设业主质量行为和活动结果的重要措施。通过对所有以上这三个方面的监督管理,进而保证建设工程实体质量形成中的主要投入要素,再通过对其实施中的转化行为,质量体系运作的监督管理,就可以有效地保证建设工程整体质量。 4. 工程质量问题的处理的监督管理,质量监督人员在检查中发现质量存在问题时,有权签发整改通知,责令限期改正,发现存在涉及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的严重质量缺陷,工程质量管理失控时,有权责令暂停施工或局部暂停施工等强制措施,以便立即改正;对发现结构质量隐患的工程有权责令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要求建设单位整改。需要行政处罚的,由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报委托的部门查处。 二、加强土建工程施工管理的一些建议 1. 土建监理人员必须具有较强的业务水平和较宽的知识面,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要合理安排机构职能分工和制定完善的审批流程。一般来说,现场土建监理工程师和监理员要做好记录和收集施工中的有关资料数据,并向驻地土建监理工程师提供证明材料和意见;驻地土建监理工程师组织审查施工单位送交的各种工程量文件,提出审查意见并上报给总监理工程师;总监理工程师核定和签发土建工程计量的最终审批意见,遇到特殊或重大的项目,可将意见呈报建设单位或主管部门批示后再签发。要求做好信息收集和资料管理。有可靠而又充分的信息作依据,正确的计量才有保证;如果资料管理混乱,那么,要即 时完成计量必然是很难做到的。收集质量信息。尤其是质量缺陷或事故的信息,定期做好质量评定的登记和统计工作;收集进度信息,做好合同内外各工程部位实际完成进度标注工作。即时整理好图纸和各种来往文件。加强人员管理,要求土建监理人员积极深入现场,掌握施工动态,力争取得第一手资料,以保证计量审核时有根有据;要求土建监理人员养成记录好监理日记和及时逐级汇报的习惯,日记是最好的备忘材料;及时汇报有利于各级监理人员都能熟悉某一项工程量的实际情况。 2. 参与施工人员的职业素质高低,是整个工程质量优劣的最关键因素。现在不少的施工单位,在施工中启用职业素养较低的工人和技术人员,有的技术人员连对钢筋混凝土工程中最基础的常识也不懂,就匆忙上岗,以至于在施工过程中经常发生了一些正负钢筋搁反或者搭接长度不相同等现象,这给施工质量控制工作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因此,想要施工质量能提高上去,首先要做的就是从严格限制准入资格和提高施工人员职业素质做起,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落到每一个上岗工作的工人和技术人员身上。确保施工材料的质量,在施工材料控制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检测施工时所需要的原材料,建筑构件以及施工设备等的质量,因此相关部门必须严格把关,把紧材料的采购关检验关以及使用关 从而确保工程的质量。 3. 建立健全的施工质管制度规范。想做好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工作,首先我们要做的是建赢一个完善的质量管理机制,比如施工质量责任制以及事故报告处理等责任制度,同时也要让这些制度落到实处,实实在在的在真正工作中得到发挥,使其能发挥真正的监督施工质量的作用。在施工过程中,人是作为最基础最基本的要素存在,它不但是操作者,同时也是组织者。他不仅是被控制的对象,同时又是控制的对象。既是质量的保障,又是工程出产不合格或者工程事故的源头。因此,在整个质量控制工作中要以“人”这个最基本要素为核心,明确了参与施工的所有人员的各自权限和职责,把施工质量责任制落到实处。 三、完善质量保证体系 质量保证体系,能否真正发挥实效发挥实际作用,是整个工程质量控制工作能否真正有效进行下去的关键环节。这要求施工单位在确保质量保证体系能有效运行下去的前提下,从任务承接,工程调研,乃至施工前期中期的准备,施工材料的采购,施工生产,施工操作以及回访客户,质量保修等方面对质量保证体系进行修改和完善。 四、结语 土建工程建设质量的监督管理是项目建设的把关,是建设过程中应遵循的制度,加强土建工程质量监督与管理,必须要强化法制建设,不断完善工程质量监督与管理的法规体系,依法管理土建工程。质量在工程建设中,应把好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关,按照规程规定执行监督管理。强化政府监督与管理的职能,加强监督人员自身素质建设,不断提高其自身的业务技术素质,做到依法监督、秉公执法、合理管理才能使土建工程项目顺利地完成、放心地使用。 土建施工论文:土建工程施工进度的控制与管理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建筑业也迎来了发展的巅峰时期,一栋栋建筑物拔地而起,在基建工程的进程中,如何有效的控制工程的施工进度,并进行有效的管理工作就显得格外重要了。本文就土建工程中对于施工进度的控制和管理的策略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土建工程 施工 进度 控制 管理 策略 从定义来说,工程施工的进度就是指在一个固定的工期内,制定出最优的施工计划。在执行这个施工计划的过程中,要勤于检查施工的进度,也就是工程的完成情况,并且与制定好的计划进行比较,如果发现存在偏差就需要及时对发生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其对工期的影响,然后采取合适的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直到工程项目顺利竣工。土建工程现在我国的工程建设中承担者非常重要的角色,所以对工程施工进度的控制和有效管理是保证土建工程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本文就从影响工程施工进度的因素和对施工进度进行管理的一些措施方面做了进一步的探析。 1、进行土建工程施工进度控制和管理的重要性 对于施工进度的控制在贯穿于整个的建筑过程中的。对于整个土建工程的工期和工作量以及消耗的资源的量等都是要受到施工进度的直接影响。而土建工程是否能够按期计划如期完工,对于整个工程来说就意味着是否能如期竣工以及交付使用,并且也对施工单位的经济利益起着直接的决定作用。所以对土建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的控制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如果无故的拖延了工期或者延长了施工的期限,对于工程质量的控制和成本控制来说也是非常不利的,不仅对工程的经济效益是一项损害,也会对社会效益带来一定影响。 2、影响土建工程施工进度的因素 对于土建工程项目的施工来说,影响其施工进度的因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有人为的因素,有材料和设备方面的因素,或者是天气、环境等自然因素。但是最为重要的还是人为因素的影响。因为工程项目的施工时间以及完工的时间,还有施工的质量等都是由人为可以有效控制的。而且也不止是施工单位可以影响到施工的进度,实际上只要是参与了工程的建设的相关单位,都可能对工程的施工进度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若是其拖延了工作的进度就可能直接造成施工进度的放慢。其次是物资供应方面的影响,因为人力资源的配置不尽合理,或者周边的材料供应和周转不够及时,在材料的供应造成一定困难,就会给施工进度造成严重的影响。 此外,如果现场的施工设备过多,不尽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还可能使得现场发生堵塞的现象,而施工的设备过少,又可能致使施工的效率较低,使得施工的资源被闲置下来,从而拖延了施工的进度。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的就是资金的问题。若要工程可以如期完工并且交付使用,那么就需要充足的资金保障,而一旦发生资金的危机或者运转不周,对于施工进度来说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另外就是施工条件的影响。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是较高的,如果在气候和地质方面存在问题都可能拖延工程的施工进度。还有施工技术的问题,如果运用了不恰当的施工技术,而且补救的措施又不够及时或者到位,在施工计划方面不够周密等都会对问题解决造成阻碍,又或者对于工程施工的规范和相关技术标准等不太熟悉,导致工程设计方面变化较大,都会延误工期。上述的众多因素都会对工程的施工进度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因素有时甚至是同时发生作用的,给管理上带来较多的麻烦,不过除了一些客观的不可控的因素外,大部分通过有效地控制措施都是可以避免的。 3、对土建工程施工进度进行控制和管理的具体措施 对于土建工程的施工进度进行控制和管理,总的来说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程,必须在管理中针对各种可能会对施工进度造成影响的因素都考虑到,并且制定出对应的措施,以保证工程可以如期竣工。这就需要提前做好控制目标的体系建立工作,并且进行责任分工和综合协调。对于总目标还要进行具体的分解,对于各个分部还要确定相应的目标和负责人。对于项目工程的总的进度还要编制一个计划表,这个计划表根据工程的合同条款来制定的,也是对于施工进度计划的一个审核标准,在编制施工进度的计划时就要按照这个总的计划表来确定施工和设计以及材料设备等物资供应的进度计划,还要安排资金和各项资源的运转等。对于进度报告的制度化建设也要及时跟进,使得进度信息的沟通可以 通无阻。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进度计划的审核和检查的分析制度。在对进度协调的会议制度的建立方面还包括了对相关地点和时间等的确定。在施工图纸的审查和施工的变更管理方面也有必要建立相应的制度,来确保在设计的交底和会审方面能够得到及时的安排,并且在设计修改方面尽可能的减少,保证工程的施工可以连续进行。 4.1 按单位工程编制预算成本计划,制定成本控制措施,定期进行成本核算。 4.2 做好不同结构形式、不同单位工程、同类型单位工程的的成本比较,做出成本分析。 4.3 对成本偏差及时分析影响程度找出偏差原因,跟踪并采取纠偏措施。 4.4 及时进行设计变更,进度款的结算,做好合同专项管理,及时办理索赔事项。 4.5 随工程进度及时收集整理结算文件,施工技术文件档案做到与施工同步;单位工程或施工功能区段完工后,及时办理结算手续,分单位工程进行内部成本结算。 5、施工进度的控制 进度控制的目的是通过控制以实现工程的进度目标,如只重视进度计划的编制,而不重视进度计划必要的调整,则进度无法得到控制,为了实现进度目标,进度控制的过程就是随着施工的进展,进行计划不断调整的过程。 水泥厂项目施工中,土建工程施工的交付安装时间、交叉作业组织方式、土建工程施工工期是影响整个项目建设工期的重要因素之一,土建工程工期控制是生产线工程建设施工阶段的管理重点。对施工进度必须进行动态的管理和控制,土建工程施工计划要依据施工合同和水泥建设项目总体计划、安装工程计划编制。 5.1 编制单位工程进度计划要确定各单位工程的开工和竣工时间,明确施工方法和施工顺序,确定各分部作业的持续时间段,确定交付安装的工程条件,并就交叉施工作业方式和内容做好协调。 5.2 施工现场应形成进度管理与协调控制机制。 5.3 施工进度计划应分清轻重缓急,找出关键工序,重点施工区段、重点单位工程给予重点控制。 5.4 科学规划单位工程施工顺序和施工方法,优化施工组织设计,严格按计划组织施工。 5.5 重视基础施工,安排合理的时间进行地基处理。 6 施工安全管理 安全生产是永恒的主题,是我们各项工作的基础,如何围绕“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保证安全生产,我们必须牢记自己肩负的责任,在处理和协调安全工作时,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公司的规章制度,紧密结合安全生产工作的现状,联系实际,抓住关键,把握重点,及时有针对性的解决施工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为企业的改革、稳定和发展做出贡献。 安全管理是减少或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设备、材料的不安全状态,减少和避免生产过程中的事故发生。安全管理要求建立现场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施工现场要针对不同施工阶段、不同作业场所和作业环境找出危险源,进行辨识和评价,对安全生产目标和指标进行分解。现场管理要对深基坑施工、特种工程施工、吊装作业、施工用电等编制专项安全技术措施。水泥生产线土建工程各类预留孔洞众多,所有洞口均需及时采取防护措施。 水泥厂土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还存在着操作不规范,导致企业有法不依,监理单位监管不力,不按规范的合同管理,施工组织编制设计水平不高,成本控制不好等方面问题。作为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人员只有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经验才能做好建设工程施工管理,以确保建设工程质量和施工成本、安全、进度的以科学的控制。 土建施工论文:土建主体结构施工工艺标准 摘要:主体结构是承担和传递建设工程所有上部荷载,维持上部结构整体性、稳定性和安全性的主体,它和地基基础一起构成建设工程完整的结构系统,是建设工程结构安全、稳定、可靠的载体和重要基础,因此加强土建主体结构施工技术的研究非常重要,本文作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并以某高层住宅工程为例,对房屋的主体施工技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土建 主题 结构 施工 某市高层住宅小区工程,包括10栋高层住宅楼,每栋楼层数从10-22不等,层高3.5m,每栋楼建有地下建筑一层,总建筑面积1356873.47m2,结构型式采用框剪结构。 1.砼供应 由于工期紧,砼工程量大,为保证砼浇筑的连续性,确保施工质量,本工程采用商品混凝土。砼的水平、垂直运输:每栋楼采用一台hbt-60型砼输送泵和配套输送管负责将砼从砼车直接输送到作业面,通过手动布料杆浇注砼。地下车库配备一台dc-a800b型砼输送泵和配套输送管负责将砼从砼车直接输送到作业面,通过手动布料杆浇注砼。边缘区段也可采用砼汽车泵直接浇筑。 2.模板工程 2.1 作业要点 (1)预埋墙定位板条。在砼浇筑将要收面层时,在墙四周埋设50 mm宽板条,埋设时必须确保墙的保护层厚度,即板内边离钢筋 30 mm。 (2)支架搭设。支架采用可调钢支撑和满堂架。其立杆、横杆、剪刀撑均采用φ48钢管搭设,支撑于土层上时,立杆下应加垫100×100枋木,以避免基层沉陷。支架在该层墙、柱砼浇筑完毕后开始搭设。支架搭设实行定点、定位搭设,技术人员提供每层支架布置图,并由放线人员每隔5 m放出控制线并定出标高,搭设时做到横平、竖直、成线。 (3)支架拆除。悬臂构件跨度大于2 m和梁跨度大于8 m的模板须在砼达到100%强度后方可拆除。其它构件,跨度≤8 m的砼强度达到75%后方可拆除。同时现场做同条件养护的试块。 2.2模板构造 为了能使结构外观达到清水混凝土的效果,模板工程必须具有整体刚度大、易操作、施工方便快捷,满足成本控制要求的特点。为此,本工程模板具体选择如下:±0以上剪力墙模板采用全钢大模板,±0以下模板包括地下车库采用整体竹木组合大模板。楼梯模板采用定型模板。门窗洞口模板采用钢制活动式工具模板。楼板模板全部采用厚腹膜竹胶板,碗扣式脚手架支撑体系。其中剪力墙、柱模板配两套,梁、板模板配三套,以备周转。 2.3剪力墙模板安装 采用企口式全钢大模板,大模板外板高出内板一个楼板厚度。采用δ=6 mm的面板,横楞采用8#槽钢,坚楞采用10#槽钢,边框采用80 mm×8 mm等边角钢,肋板采用s=6 mm×80 mm宽钢板焊接成型,使模板的整体刚度有了很大提高。 墙体阴阳角模容易出现混凝土涨模、阴阳角不顺直等质量通病,因此角模设计比较关键,角模采用整体钢角模,阴阳角模与大模板采用子母口连接,大模板为母口,母口宽40 mm,阴阳角模为子口,子口宽40 mm,设计时预留2 mm的模板支拆量。阴阳角模均用螺栓与大模板连接,阴角模外用短槽钢加钩头螺栓4道与大模板拉紧,阳角模用槽钢做成的方尺与大模板背楞连接,用钩头螺栓分三道连接在大模板背楞上。 2.4梁、板模 采用胶合板,自身固定为木垫枋和方木背杠。工艺流程:楼层放线、验线支撑体系主次龙骨梁底模、侧模及顶板模检查验收绑扎钢筋隐蔽验收浇筑砼时钢筋模板的复查维护拆模模板清理。 2.4.1梁模板安装 在墙上弹出轴线、梁位置和水平线,钉墙头模板。梁底模板:调整支架高度,然后安装梁底模板,并拉线找平。梁侧模板:根据墨线安装梁侧模板、压脚板、斜撑等。梁侧模板制作高度应根据梁高及楼板模板碰旁或压旁来确定。当梁高超过450 mm时,梁侧模板宜加穿梁螺栓加固。为控制好梁侧模下口尺寸,支模时按1 000间距安装用花监螺杆加工而成的卡具,防止梁下口胀模。 2.4.2楼面模板安装 根据模板的排列图架设支柱和龙骨。支柱与龙骨的间距,应根据楼板的混凝土重量与施工荷载的大小,在模板设计中确定。一般支柱为800~1 200 mm,大龙骨间距为600~1 200 mm,小龙骨间距为300~600 mm。支柱排列要考虑设置施工通道。通线调节支柱的高度,将大龙骨找平,架设小龙骨。铺模板时可从四周铺起,在中间收口。若为压旁时,角位模板应能线钉固。楼面模板铺完后,应认真检 查支架是否牢固,模板梁面、板面应清扫干净。为避免模板拼装不严,板缝漏浆,在绑扎板筋之前应用油毡浆缝隙封闭。 2.5楼梯模板施工 楼梯模板采用钢木组合。按照楼梯底板的宽度及长度配制底板模为竹胶模,边模采用木模板厚为3 cm,高度按照梯板高度制作,上固定三角形木模板。 工艺流程:模板放线、验线安装楼梯底模绑扎钢筋安装楼梯侧模及踏步侧板检查验收砼浇注时复查维护拆模模板清理。 主要施工方法:楼梯模板施工前应根据实际层高放样。先安装平台模板,再安装楼底模板。绑扎钢筋经检验合格后,办理隐检,并清除杂物,安装侧模及踏步板。安装后校正板面标高,检查支撑的牢固情况,并办理预检梯。 2.6模板拆除 (1)模板的拆除应以砼的同条件养护试块的试压强度是否达到规定强度为准。砼强度符合规定后,方可拆模。模板拆除时,应先拆阳角,再拆平模,最后拆除阴角。柱模板的拆除顺序:先拆除斜支撑及拉杆,再拆加劲箍,用撬棍轻轻撬动模板,使模板与砼脱离。墙模板的拆除顺序:先拆除穿墙螺栓及附件,再拆除斜撑,用撬棍轻轻撬动模板,使模板与砼脱离。梁及顶板模板的拆除:先保留跨中支撑,以承受上部施工荷载。拆去支撑以前,在小龙骨上增加临时支撑,以保证大龙骨拆完时,不至全面脱落。顶板支撑保证三层连续支模; (2)拆下的模板应及时清理粘结物,进行“一磨、一铲、一擦、一涂”四道工序,模板板面及边框、背棱等部位均要清理到位;拆下的扣件应及时回收归类集中管理,以便于周转使用。大模板吊至存放地点或另一工作面时,必须一次安放稳固,倾斜角度符合70°~75°自稳角的要求; (3)模板拆除后,对于结构的棱角部位,要采用硬板包角进行保护,以防损伤结构成品。墙、柱模拆除以不损坏构件棱角和表面为准,跨度大于8m的构件须待砼强度达100%,待上层悬挑构件拆除且上部无施工荷载时再拆除下部临时支顶,其他现浇砼梁板构件(跨度≤8 m)的砼强度达到75%之后方可拆模。 3.钢筋施工工艺 基础底板:钢筋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定位放线、验线底筋定位、弹线放置、调直、绑扎底铁绑扎盖铁、加强筋、马凳、墙柱生根放置垫块验收。 墙(包括暗柱):墙体放线、验收调整预留钢筋检查暗柱筋连接墙柱立筋绑扎暗柱筋墙体先绑扎起步筋绑扎梯格筋绑扎墙主筋绑扎拉勾绑扎垫块验收浇筑砼时复查维护。 梁:安放梁底模穿梁主筋、套箍筋绑扎梁钢筋安装垫块验收。 板:清理模板弹线摆放主筋(底铁短向)绑扎分布筋并调直绑扎盖铁、加强筋、马凳绑扎垫块验收。 4.结束语 主体结构是建筑的主要承重及传力体,附着于其体系表面的所有维护结构、装饰面层、相关设备重量及其施工和使用期间的活荷载、以及在设计规范限定范围内的相关风载、尘载、雪载、地震荷载等自然力通过主体结构体系有效地承担,楼房施工的整体施工顺序中,楼房的主体施工是楼房建设的主要部分。随着建筑市场在发展,对土建主体结构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加强主体结构施工技术的研究的愈来愈重要,该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采用以上方法,结构形式简单,施工方便,节约造价,缩短了工期,同时保证了工程质量。 土建施工论文:土建工程施工进度控制与管理策略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建筑业也迎来了发展的巅峰时期,一栋栋建筑物拔地而起,在基建工程的进程中,如何有效的控制工程的施工进度,并进行有效的管理工作就显得格外重要了。本文就土建工程中对于施工进度的控制和管理的策略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土建工程 施工 进度 控制 管理 策略 从定义来说,工程施工的进度就是指在一个固定的工期内,制定出最优的施工计划。在执行这个施工计划的过程中,要勤于检查施工的进度,也就是工程的完成情况,并且与制定好的计划进行比较,如果发现存在偏差就需要及时对发生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其对工期的影响,然后采取合适的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直到工程项目顺利竣工。土建工程现在我国的工程建设中承担者非常重要的角色,所以对工程施工进度的控制和有效管理是保证土建工程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本文就从影响工程施工进度的因素和对施工进度进行管理的一些措施方面做了进一步的探析。 1.进行土建工程施工进度控制和管理的重要性 对于施工进度的控制在贯穿于整个的建筑过程中的。对于整个土建工程的工期和工作量以及消耗的资源的量等都是要受到施工进度的直接影响。而土建工程是否能够按期计划如期完工,对于整个工程来说就意味着是否能如期竣工以及交付使用,并且也对施工单位的经济利益起着直接的决定作用。所以对土建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的控制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如果无故的拖延了工期或者延长了施工的期限,对于工程质量的控制和成本控制来说也是非常不利的,不仅对工程的经济效益是一项损害,也会对社会效益带来一定影响。 2.影响土建工程施工进度的因素 对于土建工程项目的施工来说,影响其施工进度的因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有人为的因素,有材料和设备方面的因素,或者是天气、环境等自然因素。但是最为重要的还是人为因素的影响。因为工程项目的施工时间以及完工的时间,还有施工的质量等都是由人为可以有效控制的。而且也不止是施工单位可以影响到施工的进度,实际上只要是参与了工程的建设的相关单位,都可能对工程的施工进度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若是其拖延了工作的进度就可能直接造成施工进度的放慢。其次是物资供应方面的影响,因为人力资源的配置不尽合理,或者周边的材料供应和周转不够及时,在材料的供应造成一定困难,就会给施工进度造成严重的影响。 此外,如果现场的施工设备过多,不尽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还可能使得现场发生堵塞的现象,而施工的设备过少,又可能致使施工的效率较低,使得施工的资源被闲置下来,从而拖延了施工的进度。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的就是资金的问题。若要工程可以如期完工并且交付使用,那么就需要充足的资金保障,而一旦发生资金的危机或者运转不周,对于施工进度来说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另外就是施工条件的影响。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是较高的,如果在气候和地质方面存在问题都可能拖延工程的施工进度。还有施工技术的问题,如果运用了不恰当的施工技术,而且补救的措施又不够及时或者到位,在施工计划方面不够周密等都会对问题解决造成阻碍,又或者对于工程施工的规范和相关技术标准等不太熟悉,导致工程设计方面变化较大,都会延误工期。上述的众多因素都会对工程的施工进度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因素有时甚至是同时发生作用的,给管理上带来较多的麻烦,不过除了一些客观的不可控的因素外,大部分通过有效地控制措施都是可以避免的。 3.对土建工程施工进度进行控制和管理的具体措施 对于土建工程的施工进度进行控制和管理,总的来说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程,必须在管理中针对各种可能会对施工进度造成影响的因素都考虑到,并且制定出对应的措施,以保证工程可以如期竣工。这就需要提前做好控制目标的体系建立工作,并且进行责任分工和综合协调。对于总目标还要进行具体的分解,对于各个分部还要确定相应的目标和负责人。对于项目工程的总的进度还要编制一个计划表,这个计划表根据工程的合同条款来制定的,也是对于施工进度计划的一个审核标准,在编制施工进度的计划时就要按照这个总的计划表来确定施工和设计以及材料设备等物资供应的进度计划,还要安排资金和各项资源的运转等。对于进度报告的制度化建设也要及时跟进,使得进度信息的沟通可以畅通 无阻。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进度计划的审核和检查的分析制度。在对进度协调的会议制度的建立方面还包括了对相关地点和时间等的确定。在施工图纸的审查和施工的变更管理方面也有必要建立相应的制度,来确保在设计的交底和会审方面能够得到及时的安排,并且在设计修改方面尽可能的减少,保证工程的施工可以连续进行。 4.1 按单位工程编制预算成本计划,制定成本控制措施,定期进行成本核算。 4.2 做好不同结构形式、不同单位工程、同类型单位工程的的成本比较,做出成本分析。 4.3 对成本偏差及时分析影响程度找出偏差原因,跟踪并采取纠偏措施。 4.4 及时进行设计变更,进度款的结算,做好合同专项管理,及时办理索赔事项。 4.5 随工程进度及时收集整理结算文件,施工技术文件档案做到与施工同步;单位工程或施工功能区段完工后,及时办理结算手续,分单位工程进行内部成本结算。 5.施工进度的控制 进度控制的目的是通过控制以实现工程的进度目标,如只重视进度计划的编制,而不重视进度计划必要的调整,则进度无法得到控制,为了实现进度目标,进度控制的过程就是随着施工的进展,进行计划不断调整的过程。 水泥厂项目施工中,土建工程施工的交付安装时间、交叉作业组织方式、土建工程施工工期是影响整个项目建设工期的重要因素之一,土建工程工期控制是生产线工程建设施工阶段的管理重点。对施工进度必须进行动态的管理和控制,土建工程施工计划要依据施工合同和水泥建设项目总体计划、安装工程计划编制。 5.1 编制单位工程进度计划要确定各单位工程的开工和竣工时间,明确施工方法和施工顺序,确定各分部作业的持续时间段,确定交付安装的工程条件,并就交叉施工作业方式和内容做好协调。 5.2 施工现场应形成进度管理与协调控制机制。 5.3 施工进度计划应分清轻重缓急,找出关键工序,重点施工区段、重点单位工程给予重点控制。 5.4 科学规划单位工程施工顺序和施工方法,优化施工组织设计,严格按计划组织施工。 5.5 重视基础施工,安排合理的时间进行地基处理。 6.施工安全管理 安全生产是永恒的主题,是我们各项工作的基础,如何围绕“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保证安全生产,我们必须牢记自己肩负的责任,在处理和协调安全工作时,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公司的规章制度,紧密结合安全生产工作的现状,联系实际,抓住关键,把握重点,及时有针对性的解决施工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为企业的改革、稳定和发展做出贡献。 安全管理是减少或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设备、材料的不安全状态,减少和避免生产过程中的事故发生。安全管理要求建立现场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施工现场要针对不同施工阶段、不同作业场所和作业环境找出危险源,进行辨识和评价,对安全生产目标和指标进行分解。现场管理要对深基坑施工、特种工程施工、吊装作业、施工用电等编制专项安全技术措施。水泥生产线土建工程各类预留孔洞众多,所有洞口均需及时采取防护措施。 水泥厂土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还存在着操作不规范,导致企业有法不依,监理单位监管不力,不按规范的合同管理,施工组织编制设计水平不高,成本控制不好等方面问题。作为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人员只有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经验才能做好建设工程施工管理,以确保建设工程质量和施工成本、安全、进度的以科学的控制。 土建施工论文:土建施工中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的运用探究 摘 要: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脚步,大量高层建筑拔地而起,而在建筑高层建筑的过程中,基坑支护工程作为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建筑工程领域中,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的运用使基坑工程呈现出面积紧凑、距离靠近、深度较大以及规模偏大等方面的显著特征,使得基坑支护工程的可靠性,安全性大大提高,从而进一步巩固了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在基坑支护工程中的地位。文章详细阐述了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施工处理方案与施工监测等措施,采用不同的支护设计方案和科学计算,对其深基坑施工技术进行了扼要介绍,拟对深基坑的支护结构施工效果进行了监测和分析。 关键词: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建筑施工;技术研究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高层及超高层建筑在大中城市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导致我国城镇的土地资源严重紧缺,造成土地资源越来越少,土地的合理利用成为我国现阶段必须攻克的难题。由于深基坑工程在高层建筑施工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在提高施工安全性与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成效,能够保证工程质量与进度,杜绝安全隐患,因此高层及多层建筑的地下室、地下商场、地下车库、地铁车站等工程施工,都会面临深基坑工程,为了缓解这一压力,在保障农业耕地面积的同时必须提高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因此对深基坑的支护技术,以及支护施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就目前形式而言,我国在深基坑开挖以及支护施工技术层面已累积了丰厚的设计与施工经验,新技术和新结构以及新工艺也不断被发现,通过这些方面可看出土建施工中合理运用基坑支护技术已成为施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步。 1 土建工程中的深基坑支护施工 1.1 深基坑支护施工方案 基坑是土建工程中的基础工程,它对整个建筑的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基坑支护设计必须满足安全性、经济性和可行性这三项基本要求,如何保证深基坑支护的质量安全以及基坑周边环境的安全已引起了社会以及参与建设的各方主体高度重视。想要保证施工的安全性以及施工技术的可行性,就要设计出经济、科学、适用的深基坑支护设计方案。然而基坑各侧环境不同,其变形控制值也应相应变化,为了避免由于支护结构变形过大,造成周边建(构)筑物、地下管线破坏,根据不同的地质环境应采取不同的支护施工方法。常见的深基坑支护方案有:土钉墙支护,水泥土搅拌桩挡墙,钻孔灌注桩以及喷锚支护。针对不同的支护施工的要求,需要注意采取不同的支护方式。例如水泥土搅拌桩挡墙采用水泥作为固化剂,通过搅拌机械将地层深处的水泥和土强行搅拌,使水泥和软土之间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反应,逐步硬化为具有整体性、水稳定性和一定强度的水泥土桩,特别针对深基坑施工过程中需要防水袋情况。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深基坑喷锚支护施工技术是较长采用的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它是采用嵌固于土体滑移外的锚杆加固依次超前缝合优势滑移控制面的裂缝并通过锚杆将形变的涂层介质和滑移面的稳定介质连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整体的自稳能力,它是在深基坑边壁发生整体滑坡失稳前所采取的行为方式。 1.2 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 对于土建建筑施工来说,深基坑技术是土建工程的基础,对整个工程的质量起重要作用。随着目前土建工程的不断增加,目前对于城市建筑用地的需求量日益增大。为了能节约城市用地,建筑开始朝竖向发展,即高层建筑。相应的地下室增多,基坑深度增加。深基坑支护结构作为一种施工中的临时结构,是保障基坑开挖和工程施工等安全正常进行的关键。由不同的环境对深基坑的支护方式有限制,在具体的施工要根据不同的地质结构,不同的建筑要求基坑深度和建筑周围的建筑分布情况进行合理方法的选择。根据长期的施工经验采用深基坑支护技术能够提高土地工程建设的发展。但由于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深基坑承载的压力是相当大的,技术也比较复杂,稍有不慎,极有可能会造成重大损失。因此随着建筑发展的需求,基坑的不断加深,建筑施工过程中对基坑的支护技术要求也是日益严格。以确保施工质量。 2 深基坑支护工程存在的问题 2.1 支护结构设计计算与实际受力不符 对于深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国内外至今尚没有一种精确的计算方法,同时由于土体结构的情况一般比较复杂,且容易随环境发生变化,因此在施工前的实际阶 段很难做到在实际施工中精确计算,总的来说现阶段的深基坑受力计算方案多数是处于摸索和探讨阶段。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深基坑支护的实际施工过程中,深基坑支护设计时对各因素的受力情况分析不明确,容易致使整个支护系统的受力参数达不到实际的要求,从而在高层建筑的工程施工中易发生危险,为了杜绝这类事件发生应该对设计时加强实际的考察和各种因素的分析,确保支护系统的承受能力满足实际受力要求。 2.2 基坑开挖过程中的问题 根据实际施工过程中深基坑开挖中大量的实测资料表明:基坑周边向基坑内发生的水平移动是中间大两边小。因此会导致深基坑边坡的欠稳,是对深基坑施工过程的潜在威胁。可以断定说深基坑支护设计施工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针对不同的突发状况应冷静对待,切实想出解决措施,以减少经济损失。因此深基坑支护设计前一定要对建筑范围内的土质、地下水情况,以及建筑周边环境的充分了解后选定合理的方案。而对于地下水位的变化明显或者地基总是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的情形,我们在开展深基坑施工之前,应该进行基坑的排水工作,以确保施工正常开展。对于可能会出现流沙或者管涌的基坑,事前要备好应急的预案举措。在现场开挖过程中也需要采用分层开挖,随挖随外运,并配合人工清土,挖至设计标高。挖土速度必须随围护监测结果的变化而变化,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挖土,同时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应该确保施工的连贯性,避免出现支护实际过长的现象,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基坑周围建筑的管理,降低基坑所受到的压力,合理的堆放基坑挖出的泥土。 3 深基坑施工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重视施工过程的观测 深基坑的土方开挖原则应用在深基坑土方施工之前,需仔细定夺挖土的方案以及施工组织情况,并按照“开槽先支撑,先撑后挖,分层开挖,严禁多挖”的原则,面对突发情况,良好的观测体系能有效地保障施工的安全性。在施工过程中要时刻深基坑边坡的变形大小、周围建筑物及地下管线变形大小等,对超过设计允许范围内的情况应立刻停工检查,避免潜在的危险进一步扩大。 3.2 施工质量的监督 深基坑支护系统的施工质量,对整个系统的工作状态是否正常有着重大的影响,但由于基坑工程特别是土钉墙和喷锚工程专业特殊性强,许多施工单位缺乏岩土工程专业工程的相关经验,出于利益的驱使,偷工减料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是对施工的安全的不负责,因此土建深基坑的施工过程中,应对负责人权责明细,以此杜绝此类事件发生,保障施工安全与施工质量。 4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国城市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匮乏,对于这一问题备受人们的关注,土建深基坑施工技术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类问题。但由于建筑基坑的开挖与支护结构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工程结构、建筑材料、施工工艺和施工、管理等多方面,目前的深基坑施工技术需要不断进行革新以满足实际的需求。从客观的角度来说,深基坑施工技术不仅可以实现地面空间的充分利用,还可以大量开展地下空间,对目前土地资源紧张的形式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土建施工论文:试论高层商住楼土建工程施工技术 摘要:随着我过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建筑业也取得了卓越的发展进步。高层建筑已经成为我国商住建筑的主流。然而高层商住建筑的施工技术收到各方面的影响,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通过对高层商住建筑的特点分析,进而重点探讨了高层商住建筑的土建施工技术问题。 关键词:高层商住楼;土建工程;施工技术 一 引言 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带动了一些行业的发展,建筑业也因此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高层商住楼是城市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它在人们心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城市建筑中随处可见。我国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离不开高层商住楼的支持,其更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因此,有关部门非常重视高层商住楼的建设工作,尤其是其中的关键问题,也就是土建工程施工技术问题。和一般建筑相比,高层商住楼对施工技术的标准要求更高,这也加大了施工难度,同时对质量也有着更高要求与标准,特别是高层商住楼建设中的土建工程,该工程是整个商住楼建设的重要部分,其质量高低能直接影响到高层商住楼的全楼质量,因此土建工程的施工技术在高层商住楼建设过程中是最高要求,土建工程施工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该商住楼的施工技术。目前高层商住楼正处于发展时期,土建工程施工技术属于建设的核心技术,对整个高层商住楼建设质量起着重要影响。 二 高层商住楼土建工程施工要点 和常见的建筑施工有区别的是,高层商住楼有着独特的施工特点,既施工周期长、需要大量资金注入、工程技术标准和施工人员专业技术水平要求更高,总的来说体现在下面几点。 1、技术要求高,难度大。高层商住楼土建工程具有周期长、楼层高、建筑总体高、大部分工序要在空中完成等特点,这也说明高层商住楼土建工程具有很高的技术难度及复杂度。另外,高层商住楼土建工程具有非常大的工程总量,其施工过程需要用到垂直传输、高空作业防护、通信设施、水电取用等各种技术,这些技术和一般建筑施工相比难度更大,这也是此类工程在施工中需要突破的难点和重点,只有使用对应的施工技术才能很好的完成。 2、基础埋深要求更大深度。高层商住楼的楼身比普通楼高很多,为了确保其结构的良好稳定性,保证工程质量,就必须要在基础埋深的深度上要求更高。 3、工程周期更长。高层商住楼由于工程总量大,施工周期也就更长,施工中要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对投资者而言具有很高的风险性。同时由于施工需要跨季节,所以很可能会在雨季及冬季开工,对施工技术的标准也就更高。 三 高层商住楼土建工程施工技术简述 1图纸设计 高层商住楼施工的第一步是根据要求绘制建筑蓝图,再按照蓝图开始施工,建筑蓝图的主要构成有,建筑结构、施工工序、工程要点及各个阶段的技术标准,特别是高层商住楼施工,其结构非常复杂、技术标准及要求也很高,因此,设计人员在绘制蓝图时,要针对这些要点,绘制出符合标准的图纸,并在实际情况出现变化时及时更换或修正图纸,以确保高层商住楼高质建成。 2 模板制作 高层商住楼整体高度高、楼层多,在施工中必须要爬模板。模板被应用在高层商住楼施工中,能有效减少高空作业,有助于保障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高层作业在高层商住楼施工中比较常见,在施工中施工模板,可分楼层完成浇灌作业,同时也能自主控制施工高度,既能为按时完工提供保障,又能保证工程质量。因此在高层商住楼建设中使用模板技术将为工程按期完工及高质完工提供有效技术保障。 3地基施工 地基是影响高层商住楼质量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商住楼普遍要求地质具有很好的稳固性。为了保障地基的稳固性,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地基深度及混凝土的应用,此外,地下室也能对高层商住楼质量产生重要影响,所以在地下室施工中不仅要重视其内部结构,对外围施工也要做好维护工作,如,做好防水层施工。高层商住楼的质量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下室的质量。 4 混凝土施工 混凝土被使用到高层商住楼施工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裂缝,这也是影响施工质量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使工程质量得到保障,施工时要对裂缝做好预防及处理等,总的来说,我们可以使用下面几项技术来进行处理。一,选择合理的施工方式。施工中遇到砌筑填充墙到梁底的情况 ,应预留一定高度,等砌筑工作结束后的的七到十五之内对其进行补砌。在施工过程中,我们可采取分块、分缝的方式施工,遇到梁、柱及墙板等需要改变截面的位置,要进行分层浇筑。二,为了预防出现裂缝,应事先选择合适的混凝土原料。水泥不能采用早强度高的,在配置过程中要适量加入掺和料及外加剂,以减少水泥用量,为了使混凝土的质量得到有效保障,必须要做好配比工作。有时在高层商住楼施工过程中会大面积应用混凝土,要加入适量的外加剂。土建工程施工中,需要重视振捣施工,不能出现过振及漏振问题,为了取得更好的振捣效果,在振捣、抹面上常进行两次,以便彻底排干混凝土内部存在气泡与水分。三、积极进行保养。为了避免混凝土出现裂缝,浇筑工作一结束就应及时进行早期养护。对构件可采取湿润养护,防止表面水分快速蒸发,引起开裂问题。若是对大体积混凝土进行养护,应使用设置散热孔通水排热方式。在养护过程中,要及时检测混凝土内外温度,将内部最大温差及外部最大温差都控制在25℃以下,一旦超出25℃,很可能出现裂缝问题。 5其他方面 高层商住楼土建工程施工时,要重视对技术进行更新。施工技术是保障土建工程按质完成的主要因素,工期较长的高层商住楼在进行施工时,很可能会发生技术更新,因此工程管理者及技术人员要及时掌握这些新技术、新设备,并将其应用到施工中,使土建工程能够高效高质完成。高层商住楼的种类不同对施工的要求也不同,特别是不规则商住楼,要重视其平面设计上的不规则要求,这样做也能防止因偏心过多而出现的高层商住楼扭曲问题。各个高层商住楼及高层商住楼的各个楼层,都有着自己都结构上的不同设计要求,相应的对技术的要求也有区别,这也为技术人员提出要求,既按照高层商住楼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使得设计的高层商住楼每个楼层都能满足要求及标准。 四 小结 结合上述内容可知,高层商住楼将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国家必然会加大其建设力度。土建工程是高层商住楼施工的重要步骤,也是保障高层商住楼质量的重要因素。高层商住楼要想符合国家有关部门的质量评估标准,首先就应按照质量要求完成土建工程。高层商住楼的土建工程必须参照最高技术标准完成,并使施工图纸绘制、模板制作、分层浇灌及混凝土使用等各个步骤都能严格按照相应的质量标准进行。高技术、高标准的土建工程不仅能保障高层商住楼的质量,也能为我国的高层商住楼建设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土建施工论文:园林小品土建施工质量控制探究 摘要: 艺术品作为人类智慧的升华和创造物,从它出现开始,就伴随着人类文明史的发展而不断推陈出新。艺术品存在的价值在于它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不仅是视觉欣赏,还有社会精神。因此,人们不断地寻找艺术与人类的融合点,寻找艺术品大众化的手段和方式,而园林景观小品,正式将艺术与自然融合的方式,通过艺术形式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契合,来表现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本文从园林景观建筑施工角度来谈谈如何从技术角度来提升园林小品施工质量控制水平。 关键词: 景观小品;施工质量;控制策略;验收标准 当前园林工程建设的发展正处在飞快进步和升级换代的节点。从事园林工程施工人员和质量监督、技术管理人员对园林景观工程的掌控和实施都要提升到新的高度。要把园林景观做的光鲜亮丽,其中的小品的质量是重要的点缀和衬托。那么在园林小品的施工过程中,如何通过完善质量控制来确保园林小品最后呈现的效果达到令人眼前一亮的效果呢?综合起来讲,就是分为施工前、中、后期三部分。 1前期准备包括人员、材料、设备 园林土建施工技术人员要先对图纸以及施工要求了如指掌,要有施工方案和施工图纸,监理责任人制度并公示。设立完善的施工质量保证体系。并且要在事前组织人员培训,强调施工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有完整管理制度遵照执行的前提下,对小品施工人员要求需要更高一些,因为小品的建设和施工比一般的施工更要认真细致,也更为复杂,因此,工程施工对小品施工人员的培训要更加专业和频繁。对小品建筑施工中采买的材料,需要材料采购部门来完成。首先要严格按照施工设计方案进行采买,保证原材料在运输和存放以及使用过程中不出任何问题。包括构造物的粒径、级配、混凝土的标准、构件的尺寸标号以及其他材料的标准都要严格符合方案提出的数据和要求。而且每一项材料在采购时都要经过监理人员的验收,验收合格后才能进行保存和使用。设备在小品施工中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程管理人员必须在施工前监理和督促施工机械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能给按照工程施工要求顺利开展,以确保施工工作的顺利开展。尤其是当施工环境比较特殊或者施工时气候发生变化时,能够协调和做好预防工作,为工程的安全、保质保量、顺利完成打下牢固基础[1]。 2中期施工包括目标检查、施工检查、交接工作、技术培训 在按照施工方案开始施工后,每完成一项施工项目,就应按照规定做质量检查。检查的步骤包括:水泥降低灰是否符合比例和质量标准;抹灰接搓处的衔接是否平整无杂质且没有痕迹;砂浆的配合比是否符合技术标准;基层表面是否有滞留水存在;彩色砂浆的抹灰厚度是否为标准厚度,有没有露底、不平、不严、凹凸的现象。在完成各项施工项目的检查后,当工程进行到一个阶段时,就要开展一个阶段性接茬,这项检查需要由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共同组成,对工程涉及到的过程、范围和材料、技术都要逐项地开展检查工作。一旦发现了问题,要立刻调整施工人员,并给出调整方案,并给予施工整改设计指导,保证施工的质量。在施工接近后期实,对整体施工工序要开展交接前的准备工作和交接检查工作。包括地上和地下的施工,以及没到工序的施工任务是否做到位,都要由负责人来检查并汇报,保证个工序都能交接好。同时,各工序负责人街办事还要互相检查,确保上一道工序没有问题了,才能接着做下一道工序。技术培训实际上是要贯穿在整个园林小品设计到最后完工的全部过程中的。上文已提到,小品施工人员与其他施工人员相比,对技术要求和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要更加地高一些,施工人员不仅要有成熟的施工经验、精湛的施工技术,还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以及对很多学科的知识。同时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因此,在施工前,对施工人员培训,向他们介绍工作流程,方便他们对施工工作的掌握和熟悉。在施工过程中要设计培训制度,设立培训机构,聘任专业的人士讲课,并到现场进行讲解和指导,从理论和实践上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另外要加强安全教育,确保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在工作中得到保障[2]。 3事后控制包括质量评估、管理制度、奖惩体系、质量保证体系 质量评估就是专业人员的检测和评估,在施工过程中和施工结束后,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对施工设计进行改进,对施工质量标准提出严格的指导意见。发现问题立刻解决问题。制定管理制度,就是制定工程管理制度,包括工程人员配备制度、流程制度、材料采购制度、施工检查制度、培训制度、财务制度、安全检查制度等。考核制度包括操作考核、业绩考核、学习考核、质量考核、交接考核、整改考核等。奖惩制度是在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的基础上,依照法律法规制度进行奖励和惩罚,要有理有据,注重方式方法,讲究程序和手续,目的是强化施工人员的工作责任感以及自我约束意识,并严格按照施工工作要求的标准来做好施工工作。评价体系是在园林小品施工全部完成后,对整体质量所做的评估工作。包括全面检查整体效果,排除出质量问题、施工标准不符合问题、施工环节问题、安全隐患问题马上处理;加强人员自我检查,包括班组之间的检查、管理人员的检查、技术人员的检查、工序的核检等。在各工序都完全实施到位后,针对每项小品项目,都要强化质量检查程序。建立施工质量责任制,在日常施工中,每个施工人员都有考核和目标,工作展开后,要按照质量要求、技术标准严格执行。不管谁出现了问题,都要对自己的问题负责到底。奖惩制度必须跟进。后期的养护也有专门人员加以保护,定期的检查和维护,确保施工项目圆满结束和达到预期效果[3]。 4制定合理、高效、真实的验收评定标准 之所以把验收评定标准单独拿出来讲,是因为在验收评定实际操作中,经常性出现过程繁琐、效率低下,结果虚假导致施工质量出现问题,难以得到控制的结局。因此,施工验收标准的科学制定和正确执行是决定园林工程好坏的最严格也是最关键的一个步骤。可以采用分批设置、抽样检查等方法,对评定内容、项目划分、艺术效果以及质量都多方面开展检验。按照园林施工工作实际、对园林小品开展验收对施工质量、材料使用、外观观感、设计构思、安全使用、养护等各方面都要有科学的验收评定标准。不符合标准的必须回炉整改直至再次验收合格方可批准完工交付使用[4]。 5结语 从目前园林小品工程发展情况看,小品在园林景观中的画龙点睛作用已经被社会所认可,并成为园林景观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而且随着我国园林景观设计水平和施工质量的不断提高,小品建设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对园林景观的施工水平和施工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施工质量和施工方的控制力也提出了考验。因此,质量控制在小品施工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一项工程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良好的施工质量控制。因此,园林景观施工方拥有完整、科学的质量控制提携,将使园林景观小品建设具有更高的经济价值和更高的艺术价值,也就具备了极强的市场竞争力。 作者:赖建山 单位:厦门创园景观工程有限公司 土建施工论文:土建施工现场管理优化策略 摘要: 阐述了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意义,分析了我国土建施工现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强化进场教育、创建管理组织系统、编制施工方案等方面,提出了土建施工现场管理的优化策略,从而保证整个土建工程的施工质量。 关键词: 土建施工,现场管理,优化策略 1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意义 土建工程施工现场作为施工人员进行施工活动的场所,为此,施工现场管理水准的优劣将对整个土建工程的质量、进度、施工成本、最终达到的社会经济效益都将有着直接性的影响。大量的实践证明:那些注重施工现场管理的建筑企业其企业工程管理技术水准是非常高的,并且能够实现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在此需要指出的问题是,在当前的土建工程中,高空、露天施工是非常多的,具有多工种相互综合的显著特征,为此,开展行之有效的施工现场管理对于工程事故发生率的降低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并且可促使施工现场各方面之间可以密切协作,缩减在施工材料上出现的资源浪费的情况,同时可促使施工企业收益的增加。 2目前我国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状况及潜存的问题 1)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 纵观当前我国建筑业就业人员,总量达3.5千万,其中包括2.5千万的农民工,通过对此数据的统计可以看出,我国建筑行业中十分缺乏专业的施工技术人员及施工管理人员。这一现状的存在对我国土建行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2)对国家法律规章制度意识淡漠。 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的施工工艺、设计方案并未真正的完全遵循国家法律规章制度的相关规定来施工,只是走个过场,其中,施工现场施工情况与施工方案不吻合、专项安全技术方案未落实等情况的存在,为工程埋下了一系列的安全隐患问题。有的土建工程在搭设脚手架的过程当中,并未按照国家规定的要求进行脚手架的搭建,脚手架搭建不科学、搭建量不够等情况是较为多见的,有的在搭建的脚手架上随意堆放大量的杂物、脚手架不牢固等问题,这些都将会增加工程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3)施工现场欠缺严格的监管。 土建工程现场施工具备显著的劳动密集的特征,所需投入的劳动力是非常多的,并且施工人员专业技术、文化专业素质各不相同,为此,实施全方位的施工现场管理工作存在很大的难度,除此之外,目前的施工现场中施工人员之间处于散乱的一种状态,各工种随意搭配,并未有一个明确的组织纪律来对他们进行制约,相互间欠缺互相协作的正确意识。 4)质量控制潜存一定隐患。 施工工序多、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是土建工程施工的显著特征,为此,实施施工现场全方位的优化管理工作有着非常大的困难。如果通过抽样检查的方法进行管理,必然会有一些质量问题被忽略掉。目前的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中,欠缺定时、有效的科学管理措施,譬如,工程施工质量的检查、施工问题出现后的及时修复、施工费用的具体落实等都未做好现场管理,这方面工作的欠缺将对整个工程埋下很大的质量隐患。 3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优化 对于建筑企业来讲,企业的成败在于质量管理核心及企业员工的队伍建设,要知道,高素质的质量管理及员工队伍是确保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根源。 1)强化进场教育。 针对全体员工在进入施工现场之前做好岗前施工安全教育及专业的节能培训,在通过相关考核之后,持证上岗。同时,创建完善的员工三级安全教育机制:a.一级教育。企业对新员工的安全教育(劳动保护意识;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及企业安全规章制度教育)。b.二级教育。二级单位对新员工的安全教育(施工项目安全生产操作规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工程施工特征及施工现场环境中潜存的不安全因素的相关教育)。c.三级教育。班组对新员工应进行上岗前的安全教育(所在工种的安全操作规范;班组安全生产基本要求和需要遵守的劳动纪律;所在工种中易引发的安全事故部位及主要方面实施重点教育;对机具设施及劳动防护用品的具体使用作出明确的规定)。 2)创建完善的管理组织系统。 土建工程当中需创建完善的施工现场管理系统。在遵循相关标准及规范制度的基础上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实现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工作的科学分工、各分项管理相互间的密切协作,以达到工程施工设计方面的相关需求,为本企业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3)编制科学的施工方案。 施工组织方案是对整个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指导性技术文件,但会受到工程的属性、规模大小、复杂程度、外界自然环境的变化产生不同的改变。良好的施工组织方案可促使工程各项资源、人物财力都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使用及发挥,所以,在土建工程开工前期各部门都要从工程施工现场的具体状况入手,商讨出一套科学的、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在经过多次对比、分析、验证之后,形成最终的施工实施方案,并且需针对整个工程施工实施全过程的严格管控。 4)强化施工安全管理。 土建工程施工量是巨大的,并且在施工现场当中潜存非常多的不稳定性要素,这些要素的存在必然对整个工程施工质量及全体参与施工人员的生命健康有着潜在性的威胁,为此,国际劳工组织将建筑行业定位为最危险的行业之一。然而,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关乎着企业各级管理者、施工现场所有参与者,具备时间长、受到来自外界因素影响较大的显著特征,为此,使得施工现场管理工作在实施上存在很大的困难,而工程安全事故的产生,必然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的损害,并且将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所以说,针对土建工程施工现场实施科学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定一套完整的施工现场管理规划及管理方法对于整个土建工程及建筑行业来讲意义重大。 5)强化施工组织的协调管理。 土建工程施工现场涵盖领域非常大,为此需把握工程施工工艺具体程序及专业的设计特点的基础上开展全面的深入浅析,同时各工种间要做到密切协作,确保工程施工的科学有序进行。创建各级帮组管理责任机制,同时需对管理成效进行严格的考核,强化施工现场监管力度,开展不定期检查,这样才能够完全杜绝一切不稳定因素的出现。 6)强化土建施工现场材料管理。 需从施工进度的实际状况入手,实施土建工程施工现场材料管理,以施工图纸为依据进行材料的安排堆放,施工材料进入施工现场前期,要做好材料的质量检查,未达到规定标准的材料是不可进入现场的。材料堆放的过程当中要避免出现材料凝结、生锈的现象,同时需做好施工材料进场的详细记录,按照施工进度案例来放置材料,以免存在材料的丢失等不必要的浪费。 4结语 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当中,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内容。若想达到行之有效地对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则需具备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优秀的管理经验,不断强化土建工程使用现场管理深入探究,具有针对性的创建与所建工程相适应的现场管理优化策略,这样才能够促使建筑企业经济效益得到显著的提高,为我国社会经济稳定的可持续发展做强有力的保障。 作者:张涛 单位:大同市三建集团有限公司 土建施工论文:土建施工现场管理及对策 摘要: 管理水平的高低,对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土建施工现场管理,作为建筑管理的核心内容,对建筑质量的高低影响深远。采取积极有效的施工现场管理对策,能够显著地提升施工现场管理效率与质量。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应深入分析当前土建施工现场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并积极采取有效对策,以推动现场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 关键词: 土建施工;现场管理;对策 一、加强土建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性 建筑企业落实企业相关标准,要求建筑企业将施工现场管理作为质量管理工作的核心环节,以更为有效地构建建筑质量管理体系。建筑企业需要在施工现场完成对质量、成本、进度及安全等方面管理目标的管理工作。再加上,施工现场大多为露天高空作业,人员流动频繁,事故隐患多发,加大施工现场管理工作力度可减少施工事故发生的次数,避免无效重复工作,降低建筑企业建材消耗,为建筑企业节能减排。 二、当前土建施工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意识不弱 在当前建筑施工工作中,施工工作人员安全管理意识较为薄弱是现场管理最大的问题之一,其必然会影响到现场施工作业人员身心安全及设备安全。由于缺乏完善的现场施工管理体系、技术能力较差,再加上作业人员未正确操作施工设备,现场施工设计方案不全面等诸多问题,给建筑施工现场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难以保障建筑施工质量。此外,在实际作业中未根据操作规范搭设脚手架、未按相关标准规范完成现场施工作业,存在诸多违规作业行为,降低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等级。 (二)施工现场建材管理不到位 在建筑工程费用结构中,建材成本占较大的比例,建材管理是否到位直接决定了是否能够较好地控制建筑工程造价。国内大多数建筑企业,在开展施工作业前,不仅仅未对建材货源进行深入地调研,并且未结合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实际需求正确计算建材所需的数量,做好建材采购计划工作,以更好地保障建筑企业施工进度。此外,部分建筑企业对建材未进行专业的归类整理,忽视建材防火、防潮、防盗等安全工作,造成建材利用率不高,存在建材丢失问题。同时,建筑企业未安排专职人员负责建材出入库登记操作,再加上建材管理人员技能较差,难以实时有效地管理建材。 (三)施工现场成本管理不规范 国内部分建筑企业对建筑市场分析工作不到位,所采购的建材性价比较差。此外,由于未能科学、合理地利用劳动力,造成建筑施工环节中劳动力成本显著增加。同时,由于施工人员技能水平较弱,难以正确、规范地使用施工设备,增加施工设备出故障的频率,增加施工设备的维护成本,以上所述的诸多问题归根到底均是由于建筑施工现场成本管理规范性较弱所引起的。 (四)施工现场质量管理不到位 部分建筑企业忽视了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性,难以科学、合理地利用内部人力等宝贵资源。再加上施工技术人员自身水平较弱,施工设备操作人员操作规范性较差,未及时检查、保养施工设备,造成当前建筑施工环节中存在诸多现场施工质量问题。此外,由于建筑企业尚未构建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当存在各种施工质量故障时缺乏相应的人员及时解决,未能突出其质量监督管理作用。 三、土建施工现场管理存在问题对策探讨 (一)加大施工现场安全管理 国家管理部门应该力争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加大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力度,更为高效地监督施工现场作业。建筑企业应该遵循安全第一的施工作业理念,以人为本,提升施工作业人员对施工现场安全管理重要性的认识,组织管理工作人员构建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此外,建筑施工管理人员应加大安全检查工作力度,组织施工人员接受系统化、全面化的安全管理知识培训,提升施工作业人员的安全施工意识。同时,成立施工安全监督小组,监督现场施工的安全状况,确保作业人员能够在完善的安全工作体系下完成各项施工任务,保障自身身心安全。 (二)全面管理建材 为了确保建筑施工中所使用的建材质量符合建筑设计要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管理建材: 1、建材供应。结合建筑工程设计人员对材料品牌、才智、规格等方面的需求信息,正确预估所需建材的数量,以更为高效地安排建材供应商提供货源。 2、建材采购。在建筑市场中,建材种类繁多,只有清晰地了解当前建筑工程对建材的实际需求,才能够更为正确、高效地完成建材采购工作,确保建筑施工进度如期完成。 3、建材管理。对于建材出入库操作,应该安排专职管理人员完成登记工作,以便对材料进行跟踪,避免建材存在丢失或浪费问题。另外,应该严格结合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进度安排建材进场,并严格做好材料检验工作,提升建材质量。对于已入库的建材,应该秉着合理分类的管理理念科学管理。 (三)加大建筑现场成本管理工作 为了能更为有效控制建材成本,承建单位在采购建材时应货比三家,提升建材的性价比。建筑企业应努力与建材供应商构建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力争以更低的价格购买到更好的建材。此外,利用奖惩机制,奖励保护材料、降低建材费用的管理工作人员,惩罚浪费建材,增加施工现场建材费用的工作人员。同时,应安排工作人员认真负责施工现场设备保养工作,以降低设备保养费用。 (四)重视土建施工现场质量管理 建筑企业应构建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严格结合建筑现场施工质量要求选用符合建筑质量要求的建材,安排专职管理人员重点关注建筑现场施工中的关键工序施工质量。同时,构建简单、高效的建筑施工现场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以更为及时地收集及整理现场施工质量信息。对于建筑施工现场存在的质量问题,管理人员可及时安排施工技术人员根据信息平台所反馈的问题解决,并有针对性地调整现场施工方案,以提升现场施工质量,保障建筑工程质量。 作者:刘思聪 陈跃刚 单位:沈阳中建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上海建工五建集团有限公司沈阳分公司 土建施工论文:工业厂房土建工程施工管理探微 一、工业厂房土建工程施工管理问题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虽然土建工程建设整体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工业厂房土建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总结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监督指挥有待加强 工业厂房建设过程中,若想保证其功能性、施工质量,必须做好监督指挥工作。然而,实践中却并非如下,真正能够有效地落实到实处的不多,而且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任意篡改图纸、提前工期等。虽然建筑工程管理条例中对此已经做出了相关规定,但是工业厂房施工管理实践中无法严格按照规定实施监督指挥。 1.土建工程主体易主 对于土建工程项目而言,其主体应当是施工单位,但是实践中却被包工头架空,实际上工程建设主体易主。在工业厂房施工管理过程中,传统模式下的包工头劳务承包人,他们实际上是施工单位的附属。然而,改革后的土建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多数施工单位只留下一些技术人员,或者需租借有资质的人员进行施工建设,甚至部分技术人员、工人聚到包工头手下,买断经营,以致于包工头独大现象非常普遍。 2.建设单位需要加强监管 根据我国现行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之规定,对建设单位在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过程中的责任做出了明确规定,即工程发包、材料设备、工程监理、结构变更以及工程发包和竣工验收等方面均有明确规定。比如,施工工期涉及到工业厂房建设的环境条件、规模大小、技术工艺以及原材料和机械设备等,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会影响整个土建工程的施工质量和进度。所以,建设单位需要加强监管。 三、工业厂房土建工程施工管理策略 基于以上对工业厂房土建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笔者认为要想加强施工管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工业厂房施工管理要点 工业厂房放样前,应当熟悉设计图纸,对建筑物的轮廓控制点数据、标注尺寸等进行严格校验,同时还要仔细分析、核对设计方案,使之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在确认方案无误以后,优选测量放样方法,对放样数据进行计算,计算程序和绘制放样草图需独立校核。在设计好样板以后,需注明图号、名称、位置以及件数和规格等内容,以确保下料井然有序,妥善保管好样板,以免其受损。工业厂房施工质量管理过程中,尤其是前期工作应当进行认真核实,确保其与发包人所提供的数据资料一致,并且要保证施工现场水电、道路以及先关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 2.精细化管理 实践中,针对工业厂房的特点,对影响其施工质量的相关因素进行精细化管控,比如施工人员、材料、机械设备以及技术工艺和环境条件等。对于施工企业而言,一定要紧密围绕上述几点制定管理方案,并将其有效地落实到实处。对于施工人员而言,应当将管理工作始终贯穿于整个土建工程施工全过程,管理的重点在于提高质量意识、技术水平,从思想观念、业务素质等多方面进行综合管理。在工业厂房施工管理过程中,一定要从细处入手,采取层层负责的管理机制,各司其职、相互监督。同时,还要注重对施工工序的严格审核与交接管控,确保每道供需环节都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管理。在工业厂房施工管理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施工人员、机械设备的管控,以强化施工前的培训为基础,重点控制好施工全过程,避免人为误操作与机械设备问题,以此来提高工业厂房施工质量和效率。在施工质量控制过程中,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施工原材料质量控制。原材料、成品以及半成品作为构成土建工程实体的重要物质基础,它们的质量关系着整个工业厂房的施工质量。在此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控制好施工材料,对机械设备的性能、标准文件进行严格审核,控制建材材料成品、半成品设备各项性能与指标与标准要求的相符性,并加强材料在使用过程中的管理。第二,施工工艺严格管控。对工程特点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尤其是工程特点、关键技术以及环境条件等,需优选施工组织方案,并且还有明确质量目标、质量控制难点和重点,将专项方案以及质量管理要点明确列出来,重点对其进行验收,以土建工程施工质量。同时,还要做好工程施工成本管控工作,即对工业厂房投资建设成本进行全面的分析,并且确定主要的成本消耗环节。对于采购设备及相关投资项目,一定要事先进行市场情况调查,以此作为决策参考依据。根据工程项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项目责任制,强化负责人的施工成本管理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成本管控奖励办法,激发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四、结语 总而言之,较之于普通的住宅建筑工程而言,工业厂房土建工程施工建设特点、管理要求以及重点和难点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对施工管理的要求更高。在当前的形势下,应当针对工业厂房土建工程施工特点、工况,从施工质量、技术以及成本等方面,进行有效管控,只有才能实现工程项目的建设效益。 作者:赵春浪 单位:实联化工江苏有限公司 土建施工论文:土建施工现场管理分析 1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管理人员认识不足 当前,土建工程的施工现场管理中,现场管理的效果将直接影响整个土建工程的建设进度和质量,还会对工程的经济效益产生一定的影响。土建工程的施工现场管理是由人来完成的,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将决定着现场管理效果的实现。但是在实际的土建工程中,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不高,没有认识到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性,他们的管理意识不足、专业知识的技能比较差,职业道德素质不高,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施工现场管理中,导致现场管理的效果不高。 1.2材料管理不到位 在土建工程中,材料是土建工程建设施工的物质基础,土建工程施工建设涉及的材料种类比较多,需要做好材料的管理工作,为工程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在实际的施工现场管理中,材料管理并不到位,材料的采购、检测、放置等都不科学,造成材料质量不高,浪费现象严重,而且在材料采购时存在着不合法交易,影响土建工程施工的材料质量,造成整个土建工程的造价增加,不利于土建工程经济效益的实现。 1.3现场管理不全面 在土建工程施工建设中,施工现场管理是工程顺利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对工程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土建工程的施工建设环境比较恶劣,再加上施工管理部门的不作为,无视施工现场的安全以及卫生管理,导致材料、设备出现变质、老化,生产工序混乱,施工垃圾随意丢弃,施工现场噪音大等,给土建工程周边的居民生活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现场管理不全面给土建工程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1.4监督管理不足 在土建工程的施工现场管理中,科学、合理的监督管理能够保证土建工程的各项工作、制度等落到实处、并高效完成,促进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效果的实现。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主要是对施工的工程进度、质量等进行监督,及时发现土建工程施工现场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但是目前很多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的监督管理不到位,监督不全面、不到位,监督的执行力比较差,不能及时发现工程建设的质量以及安全隐患。而且有些建筑企业为了追敢工期,根本不对施工现场进行监督,导致安全、质量事故发生,造成严重人员以及经济损失。 2提升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有效对策 2.1强化施工现场管理制度的建立 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市场对建筑行业的要求也逐渐提升,为了实现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的科学管理,应强化施工现场管理制度的建立,为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提供保障,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土建行业的快速发展,也使得工序建设的工艺、工序等逐渐更新,材料设备等日益多样化,施工人员的素质能力也逐渐提高,这就需要完善的现场管理制度保证工程的顺利建设。在土建工程现场管理中,建立由企业领导者带头,所有施工负责人参与的现场管理责任制,保证现场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划分施工管理责任,使现场管理制度发挥出积极地作用。 2.2加强施工现场的材料管理 土建工程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加强对成本的控制力度,在工程建设中,材料在成本支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加强材料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在材料采购前,需要对材料供应商进行细致的调查与对比,了解材料供应商的资质、实力、材料质量、售后服务等,最后选择物美价廉的材料供应商。在材料进行施工现场前,还需要进行质量检测,及时发现质量不合格的材料,并退回给供应商,禁止不合格的材料进行土建工程现场,影响土建工程的整体建设质量。施工现场材料的放置也应得到注意,要根据材料的种类进行合理分类,将不同的材料进行区别管理,避免材料出现受潮、变质等现象,保证土建工程建设质量的提高。 2.3强化安全管理、教育 在土建工程中,安全是工程建设的首要任务,只有保证工程建设的安全性,才能够实现土建工程的经济以及社会效益。因此应加强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根据土建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安全管理,并不断调整安全管理方法,避免土建工程施工建设中出现的安全隐患。要总结安全管理经验,找到土建工程中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促进土建工程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建立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小组,做好安全管理工作,进入施工现场后要带安全帽,施工中施工安全带,脚手架和电线的搭设要合理、科学,保证安全性。同时要加强管理人员以及施工人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加强安全宣传,增强管理人员以及施工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同时,制定安全管理的相关方案,保证各施工工序的科学衔接,使土建工程的安全管理落到实处,并顺利开展。 2.4做好质量管理工作 在土建工程中,还应加强土建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将质量管理放在土建工程施工现场建设重要位置上,强化质量管理的效果实现。在工程施工中,应及时检查工程施工建设的各个环节,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工程建设要及时提出,并要求施工单位进行处理。土建工程的监理人员要根据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提出书面的意见,指出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确定工程建设的相关责任。监理人员要定期对工程施工现场进行质量检查,明确工程变更的情况,科学处理土建工程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将质量隐患消除在萌芽之中,强化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效果的实现,促进土建工程经济以及社会效益的实现。 3结束语 土建工程施工建设中,施工现场管理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做好土建工程的施工现场管理能够保证工程的每一环节都顺利进行,有助于提高土建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效果,保证工程建设的安全性,使土建工程的成本支出减少,实现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此外还需要做好现场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对施工现场管理的安全以及质量意识,能够积极的投入到施工现场管理工作中,促进建筑企业实现良好的发展与建设。 作者:孙东顺 单位:秦皇岛阿尔法工业园开发有限公司 土建施工论文:电力工程安装与土建施工配合探析 一、增强电气安装和土建施工之间的相互配合 1施工前期的电力安装的准备工作。首先在整个工程的主体施工中需要将电力线管和电气设备等位置预留出来,这个阶段是土建施工和电气设备安装关系最为紧密的时期,在电气设备预埋的过程中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第一个阶段需要特别注意放线工程,所以一定要为以后的配电箱、照明、开关面板灯预留放线的位置;第二个阶段需要对预埋的排水管道和电线管道以及构件等进行加固和保护;第三个阶段即检查和混凝土的浇筑,主要的内容就是将前两个阶段的施工效果进行检查验收,做到查漏补缺,确保施工质量,待完全合格之后然后进行水泥混凝土浇筑让预埋工程更加安全和完善。在这三个过程中电气安装施工人员需要及时的和土建施工人员进行沟通和协调。 2砌体工程施工。在混凝土浇筑结束之后首先要对浇筑的各项指标进行质量检查,确保一切均符合要求则应该立即开始砌体施工操作。电气设备的安装应该穿插在土建施工过程中,所以在砌体的施工过程中需要两个部门的工作人员时刻保持良好的沟通,实时了解土建工程的进度,保证电力工程的安装工作有序按时的进行。机电安装过程同样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土建工程完成之后要将预埋的位置进行清理,完了之后在进行放线处理;第二个阶段是砌体施工阶段,第三个阶段是批灰之前的相关工艺。三个施工阶段均完成之后再将建筑垃圾全部进行清理辅助机电安装的工作人员进行砌体、铺线。 3设备安装以及电力施工。(1)土木建设施工人员应该和电气安装的技术人员互相监督、互相指导,共同完成电气设备的安装施工操作,这样能够有效的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2)负责土建施工技术人员一定要在接地网旁的接地桩上做好相应的标记,这样可以方便接地电阻的检查,如果在检查的过程中出现有不合格的地方,则应该立即和电气设备安装的负责人员进行沟通并解决。(3)施工前期阶段,电气安装的负责人和土建施工的负责人必须对相应的施工数据了若指掌,并且要共同做好杆坑定位工作。(4)其他电气设备相关的施工工作务必要按照施工进度按时完成,特别是那些需要采用护管保护的电缆或者铁件,一定要做好其预埋工作,一方面方便其吊装设备的正常作业。(5)在配电箱内和主控室内,其电缆坑以及电气设备安装应做好其基础工作,这样才能保证所有电气设备能够稳固在其基础之上。 4安装的后期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人员的配合。(1)在电力电缆敷设、二次控制电缆敷设工作完成之后,作为土建施工部门的人员应该将那些重要的电缆出口进行封堵处理,或者在电缆坑上加盖护板等处理,避免由于其他因素导致的电缆损坏等。(2)在批灰之前电气设备安装的技术人员一定要将铺设的路径和图纸上面的情况进行一一核查,确保其完全保持一致之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操作,最后的核查保证电气设备在试运行过程中和使用过程中能够状态良好。 5户外电气设备的安装。加紧做好其它户外电气设备(如断路器、电容器等)的基础安装,在电气设备安装的过程中尽可能的避免由于预埋铁件以及电缆护管等不到位的现象导致的安装滞后等问题。作为土建施工人员要时刻以电气安装人员的工作进程进行配合,在大型电气设备安装时一定要先将可能用到的货车或者吊车等预先驶入施工场地,这样在电气设备施工时便可以及时的使用;另外电气设备的安装材料一定要进行有效的保护,避免出现电气设备出现损坏,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6几个具体细节的配合。(1)在基础施工和准备阶段时,一定要注意设计图纸各个新阿姆的标识的清晰,然后组织土建专业的人员对每一个孔洞图的合理性进行检验。从混凝土的浇筑到排水管、线管的预埋和敷设都要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监督看管,施工双方务必要对施工的要点达成一致;(2)预留孔洞的施工工作。土建工程施工需要安排经验丰富的施工人员,这样便能够对其存在的位置和尺寸等数据有一个大概的判断,如果对于孔洞的位置等信息不明确应该立即和机电安装部门的负责人员进行沟通,将所有的预留或者预埋的管件数量、规格等数据毫无疏漏的了解清楚。电力工程安装和土建施工需要严格按照各自的施工工序顺序进行,这样能够有效的避免两者之间互相影响。 二、结语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土木施工和电气设备的安装息息相关,虽然在施工工艺不断发展的今天,在土木建设施工和电气安装方面更加的简单,但是为了提升施工效率,保证施工质量,则需要两个施工人员和安装人员之间互相协调、互相沟通、互相配合,同时需要两个部门的作业人员经验丰富且对整个项目了若指掌,最终按时保质的完成工程的建设。 作者:曾戈 单位:国网自贡供电公司 土建施工论文: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现场管理途径 1现场管理的重要地位分析与思考 第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已经较为完善,特备是针对建筑行业来说,其具体的建筑施工则是要求具有较高的综合性的现代化水平的施工过程中,应该体现出有效的标准化、规范化以及专业化等特点。对于现代化的建筑企业来说,一定要充分重视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突出工程项目的核心地位,保证通过有效的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工程项目管理。通过有效的现场管理,能够保证建筑施工的安全性,以及有效保证施工质量,另外,还能有效保证企业的声誉,使得企业具有良好的形象,能有效适应社会激烈的竞争,保证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效益得到充分保证。 第二,对于工程主体项目建设来说,只有通过有效的现场施工管理活动,才能有效保证建设项目的质量,以及有效降低施工成本。这是在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一个环节,通过不断对于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能够有进一步保证工期的缩短、质量的提高以及成本的降低。 2施工现场管理的问题探讨 第一,并没有具备有效的材料管理问题。由于在具体的建筑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的现场使用材料非常繁杂,相关的工作人员并没有根据使用需求进行采购、堆放以及供应处理,并没有做到相关的合理有效的分类处理,这样就会存在一定程度的浪费问题,造成某些材料存在相关的影响因素,另外,这种混乱管理中还涉及到一定的不法交易问题,严重影响到了具体的施工质量,不能有效控制好工程造价问题。所以,应该积极有效地建立起材料的试试管理系统,能够进行全面的综合管理和控制。 第二,现场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不足,没有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只有做好相关的施工现场的安全工作,才能有效保证施工整体进度的合理安排,才能有效保证工程资金的合理应用。通过实际经验可以看出,在进行施工现场管理过程中,安全问题往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因此,要想能有效保障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性,就应该建立有效、全面的综合现场管理制度,能够让现场的每个工作人员都能够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所以,这就要求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的工作人员来进行担当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在进行建筑施工现场管理过程中,一定要充分重视安全施工管理活动,考虑到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往往比较薄弱,则应该进行有效地培训,否则,出现忽视施工现场管理制度的问题,就会严重影响到施工现场管理的安全性以及整体工程的质量。 第三,在人员管理方面存在一定问题,临时用电也存在安全隐患。由于建筑施工现场的人员繁杂,施工工序复杂,这就使得如何有效地对于现场的施工人员进行管理存在一定的难度。如果存在个别员工具有不规范的施工问题,就会使得施工质量以及安全得不到有效保证。另外,从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到现场施工的特点,其具有较强的短时间的运营特点,这就要求在临时用电方面不能够有进行有效的科学管理,还存在比较简陋的用电技术,再加上现场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经常出现非专业人员进行用电改造,参与用电设备的安装、维修以及拆除等工作,这些都是巨大的安全隐患问题。 第四,在具体的施工现场中,没有有效地把技术和质量进行完美结合,现场中,没有有效的质量管理工作,在具体的施工放样处理、土建实体、尺寸以及高校校核方面还没有达到有效的技术指标,比如,纵向裂缝出现在建筑实体中,存在不符合要求的实体布线工艺等方面的质量问题。但是,在进行技术方面的管理中,往往使得有经验的专业性人才管理比较匮乏,不能对于工程项目中涉及到的图纸、新技术、新工艺以及新材料熟练掌握,并没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这样就容易出现施工中的诸多管理问题,经常会导致出现违规的施工操作,就难以有效开展施工质量技术管理工作。 第五,存在不文明施工的问题,另外,由于陈旧的工程设备问题,在进行维修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当前,工程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涉及到的差、乱、脏的问题,一般情况下,施工现场的卫生状况都比较差,由于施工管理存在一定问题,造成环境的污染问题,随意丢弃垃圾问题,施工秩序混乱问题,存在巨大的施工噪音污染问题等方面,这些都是给附近的居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同时,并没有相关的专业人才的培养,过多的非专业人员并不能够有效对于机械设备的养护维护、操作规程、设备性能进行有效掌握,这就在相应的保养和维护方面存在诸多的问题,使得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存在一定难度。 3解决问题的对策分析与思考 3.1安全管理 第一,应该努力贯彻“预防为主,安全至上”的策略,使得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不断提升,从各个角度来说,不断有效增强其自身的安全意识。在进行土建施工现场管理中,具有非常强的综合性特点,这就需要管理人员具有综合性的专业能力。在具体施工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安全问题,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有效进行安全施工,同时,思想上,应该保证各个环节落实好安全意识问题,做到防范于未然。为了有效保障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得到提升,应该保证定期和非定期的培训工作,有效培养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的各方面能力,这样才能有效保证土建工程的施工安全。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在建筑企业中,也需要越来越完善的施工现场管理制度,在不同的地质条件、建筑结构要求下,应该能够有效应用相关的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技术,并且应该让厂家专业人员或者技术专家针对涉及到的新知识点、新工艺技术进行讲解和介绍,有效针对施工现场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探讨。 第二,应该保证施工现场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不断加强进行施工安全教育工作。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中,安全管理非常重要,所以,除了传授相关的安全知识给一定的管理人员外,还应该积极保证各级管理人员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可以通过培训、考核等手段进一步深化处理,这样能够使得各项工作顺利展开。不断保证现场施工材料和设备的有效利用,严格执行相应的限额领料制度,保证材料使用规范进一步受到严格监控,充分重视材料的领取和出入库管理,还有涉及到材料的退料、用料以及补料的处理,应该通过有效措施,体现出节约有奖、超出受罚的管理制度。 3.2强化管理体系 为了有效执行现场文明施工,则应该对于施工现场中的机械设备保养、安全用电以及技术准备问题进行一定重视。在对于涉及到用电线路的定期维护和检查过程中,应该使用专业人员,保证能够及时更换陈旧机械设备。通过有效培训设备管理人员,保证能够对于机械设备正确使用,并且有效对于各种操作规程进一步规范化处理。保证能够严格按照机械设备的执行规范进行操作。为了有效解决噪声扰民的问题,积极处理好施工现场所造成的脏、乱、差的问题,应该进行有效的景观化的现场管理,通过设立标志牌、围栏以及平面图防护措施,具有积极作用。为了能够有效满足项目需求,应该进一步对于施工现场管理体系进行强化处理。 4结语 综上所述,进行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其核心内容就是进行建筑工程施工的现场管理为主要工作,应该落实好工程的整体质量问题,有效体现出企业的良好形象,积极树立企业品牌,保证具有较强的社会竞争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作者:王国标 单位:福建创邦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论文:机械工程与自动化的关系探讨 [摘 要]在我们国家,机械工程和自动化学科的研究主要是研究的机电产品的设计与自造和控制的学科。伴随着我们国家的该科开放的进行,同时还有国内外的经济的交流不断频繁,这样同国际的交流也就变得越来容易。在中国,有着广泛的土地和廉价的劳动了,国内外的许多制造业工厂都来中国进行投资建厂,工业发展之后如雨后春笋纷纷建立起来,这就带动了我们国家的机械制造和自动化的发展,怎样很好的协调之间的关系,为了探讨两者的关系,在实践中吧机械工程和自动化进行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就能很好的促进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 [摘 要]机械工程;自动化;机械制造 在进行机械制造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与自动化相关的内容,是因为接卸工程和自动化是具有内在关系的两个学科,在这个过程中,机械工程涉及到很多的领域,像是各种各样的领域中都会遇到机械制造,机械制造业为我们国家的农业、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能源开采等各行各业都会用到机械技术的支持,只有很好的机械技术,才能为了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优良的技术支持,同时还会使各行业的工作效率得到十足的发展,不断提高工作效率,推进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自动化是通过更改传统的技术理念,进行机械技术代替传统的手工技术,通过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用机器代替手工进行工作,这样不仅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同时还会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安全生产。通过将机械工程和自动化技术进行相互的结合,对提高劳动的生产效率,保障安全的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同时在一些高危职业上有很强的积极意义。 1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的内涵 1.1 机械工程的内涵 在中国,要用到很多的机械制造工程,只有通过一些机械的制造才能进行一些工作。机械工程是一个与社会各行各业都有着很多联系的一个学科,通过进行相互的联系进行机械的制造。在进行机械设备的生产过程中,依据各种不同的功能进行划分很多的机械。像是各种粉碎性的机械、动力性的机械,原材料的搬运和交通运输机械设备。在这些设备中,都是与机械工程紧密相关的设备。同时按照其他的情况进行分类的话,比如进行服务的门类进行分类的情况,可以分为农业的机械、工业的机械制造和交通运输的机械。在进行机械制造和研发设计,同时使用的过程中需要到不同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机械工程会分成若干个相互哦诶和和连接的不同体系。像是机械的研发和制造,同时还要伴随着维修工作的进行,在此过程汇总,各学科进行彼此补充和交叉重叠,形成了相互渗透和促进的科学群进行发展,形成了一个相互交叉发展的科学体系。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机械工程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变成了支持国名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行业,同时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机械工程技术会朝着更加成熟的方向进行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国家的机械工程会得到很好的发展与进步。 1.2 自动化的内涵 所谓的自动化就是指的是在进行生产过程中,依靠各种各样的机械记性设定程序或者预先各种各样的指令,让机械进行自动完成一份工作,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所要要道很少的人力进行人为的干预工作。在进行工作的时候,自动化产生的目的就是在进行简化日益复杂的机械操作过程中,像是各样的现代汽车的制造和轮船的制造过程中,都会用到自动化进行简化操作。现代化的技术和产品的研发过程中使用自动化学科,通过对自动化学科的不断完善,加之在进行电子学和应用数学等学科的交叉进行工作,都会通过自动化进行。在自动化的应用中,很多企业的生产过程都是从原料的采购和生产加工过程中,都会实现了半自动和全自动化的进行,自动化技术广泛应用到社会生产的各个层面,不仅仅在各样的制造业上,同时还涵盖了科研和国防军工业等领域,推动了我们国家的经济的快速的发展。 2 机械工程和自动化的关系 现如今伴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生产效率提出了更为高效的要求,这就使得机械工程的自动化技术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密切。在进行机械生产领域进行自动化的过程,会使得机械工业的生产和技术会向着机械自动化的方向进行发展。同时还会向着机械自动化生产程序的发展中进行迈进。在国外会通过对自动化程序进行设置,会进行一套生产单元标准,通过这个过程进行提高生产工艺的水平,在设计的结构上实现自动化进行安装,促进集成化和自动化的建立和发展。通过这个技术的发展,可以进行自动化发展模式的大量推进,这样就会节约大量的劳动力,使自动化技术进行生产,提高了工程质量和节约资金,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3 发展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关系的方法 在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中,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就使得电子技术和机械工程进行很好的结合开来,现代电脑的使用就为了机械自动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虽然这个成为了一个发展趋势,但是我们国家的机械工程和自动化技术在机电一体化过程中,存在了很多的落后型,这样就会影响了机械工程生产的质量。为了实现机械工程和自动化的有效结合过程,需要到各类的优质软件和硬件的相互结合和发展。特别是在软件发展层面,要想实现生产无人化、自动化,首先应该推进集成化综合软件和分级计算机操控系统的综合发展。 在巩固机械工程和自动化关系, 促进两者和谐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坚持科学发展策 略, 重视理论研究, 全面探究现代控 制理论与系统工程在机械工程领域的实际应用 。同时还要加强重点关键技术的研究工作,充分结合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对机械自动化发展的要求,探究现代电子计算机操控技术等的相关技术的发展,除此之外,还要探究各种多用途的自动化装置的使用,开发各类计算机操控系统的使用等工作的进行。 结束语 在进行机械制造时候,要协同机械工程的发展,机械工程行业既是服务部门也是生产部门,同时还是我们国家国民经济的一项支柱产业,各类机械制造业的发展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的革新过程,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还要不断提升自己产品的技术含量,将机械工程和自动化相互进行结合,有利于技术发挥出应有的优势,这样就会大量节省人员的工作量,提升自己的质量和生产效率,适应世代的发展。为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论文:浅析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的相关问题与措施 摘 要:本文结合自身工作经验,针对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的一些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望同行参考指正。 关键词: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问题;措施 1 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中应用的重要意义 1.1 自动化技术本身是一种高新技术,融入到机械工程当中能够使企业的生产工艺发生很大的变化,可提高企业生产的整体运行效率。 1.2 在机械工程中,生产加工是重要的操作环节,而自动化技术主要就是给生产加工提供便捷,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1.3 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机械工程中,应用自动化技术调控整个生产流程,能够很好地保证生产成本和质量,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缩短生产周期。目前,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其必然会普及到各行各业当中。 2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的现状及问题 2.1 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的现状 我国的机械自动化在自动化技术方面,还处于单子自动化、刚性自动化阶段。而工业发达国家自动化技术方面普遍实现了智能化、柔性化和集成化;在机械自动化的生产管理方面,我国的大多数企业依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而工业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计算机管理,并且在工业组织与管理生产模式方面不断进行着创新和升级;在人才管理方面,没有好的、适宜的人才管理机制,理论人才过多,不够全面性;在机械设计方面,我国还没有做到及时更新,设计水平也没有很大的提升;在工艺水平方面,我国的数控加工技术还多停留在精细加工等初级阶段,在复合加工手段的采用上尚未真正掌握,仍处于追赶阶段。 2.2 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存在的问题 自动化技术在我国的机械工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缺乏相关技术人才,自动化技术相对落后,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范围不够宽广等等。人才是发展进步的关键,我国大多数人只有知识理论而没有实践经验技术,对人才的管理培养不够合理、全面。要结合理论和实践经验,不断研究创新,才能提高实际自动化技术。自动化技术的进步将会大大推动我国现代机械制造产业的发展和进步,但是我国的自动化技术尤其是数控系统是传统的封闭式体系结构,必须提高水平,改变落后的状况我国的自动化技术应用的领域还不够广泛,缺乏自动化技术的科研投入和制定自动化技术的管理策略。 3 改善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的措施 3.1 注重高科技人才培养促进发展 通过自动化的道路发展来促进我国机械工程的发展,因此这就需要按照相应的机械自动化方向来实施教学提升,将人才发展放在第一位,培养一批具有时代特色的创新型人才,从基础教育做起,国家出台相应的政策,积极鼓励学校培养自动化科技人才,不论是才技术理论还是从实践上都应该对其进行加强。从发展的角度为我国企业输送合理的人才,通过教育制度的改革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势必能够获得良好的成功,为我国机械工程自动化的发展打下人才基础。 3.2 合理运用机械自动化技术分析 根据目前我国的机械生产技术的发展,我国仍然是处在了自动化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在当前情况下,正在全面的发展科技信息技术,对于自动化技术的使用显得非常合理,在使用过程中要考虑到发展的需求,以及自动化工艺的成熟度,以此来加强对整体自动化技术的管理。对于自动化技术的使用,要从现实出发,考虑其使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而且在使用过程中要注重对机械工程设备,工艺操作的程序进行合理的配置,以此来实现自动化的合理执行,否则一旦使用不当那么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3.3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创造自主知识产权。 我国消化吸收国外柔性制造系统(Pseudo-FMS),是要确保必要的生产柔性的前提下,优化人机界面,不过分追求自动化,尽可能建立较为完善的信息系统,充分发展计算机管理的效益。系统中先进的自动化装备和普通设备并存,系统的某些环节允许人工干预。我国目前在消化呼吸、融会贯通国际上有用的自动化技术理论的基础上,要努力做到从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发展创新,形成有国情特征的发展自动化技术理论和学说,进行围绕计算机技术的柔性自动化技术的开发研究,以适用为前提,急需什么就解决什么,取得实践经验再推广应用。 3.4 加强与国外的专业交流 中国有一句古话,活到老,学到老。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方面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应该是这样。时代是在不断的发展的,社会也是在不断地进步,如果机械工程行业没有跟着时代的发展的发展,跟着社会的进步而进步的话,那么,今天的所谓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技术,如果还是停留在原始社会时期的刀耕火种的水平,所制造出来的工具,还是简单的石斧、石具等工具,这是十分荒谬可笑的,因此,就必须要关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的科学合理发展。而对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的人才培养来说,从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的相关研究的人员必须时刻关注时展和社会发展的新成果,不仅要继往开来,学习古今中外的优秀经验,更要处在能主动学习的状态下,对最新的科技研究成果有着敏锐的嗅觉,及时学习最新的科学技术水平,促进自身的发展。特别是欧美国家的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发展水平向来都是比较先进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对其进行溯源追踪,把视野放到海外去。早在一千年前,宋朝的大学者朱熹就提出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任何一个领域,如果不实行走出去战略,就会如同闻一多笔下的死水一样,毫无生气,只有等着发臭和被人遗忘,根本不可能获得实际的发展。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也一样,要想得到充分的技术发展,最有效的一个方法是进行行业内部的人员交流,众人拾柴火焰高,集思广益的结果,必然会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行业本身也能得到真正的发展。定期进行走出去战略,积极进行交流和互动,整个行业就是源源不断的活水,永远不会流于固步自封与停滞不前。在有着充分条件的高等院校,走出去的战略思想更体现在走出国门,与国际接轨,学习国际上的先进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水平。 3.5 注重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前景 坚持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道路,对于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目前,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向朝着数字化、绿色化与智能化方向发展。数字化是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核心,是制造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现代管理科学交叉作用的共同结果,这将是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人们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认识的逐渐加深,实现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经济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也同样要遵循这一原则,实现绿色化发展之路。近20年来,制造系统正在由原来的能量驱动型转变为信息驱动型,这就需要制造系统不但要具备一定的柔性,同时还要表现出一定的智能,实现在对大量复杂信息处理的同时,能够自主进行选择与处理这既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4 结束语 机械自动化生产是一个长期的目标,因此在加强自动化生产建设的过程中,要从根本出发来加强整个机械工程自动化的实施,以不断提升我国的机械自动化制造作为其技术发展的目标,将我国的机械工程的自动化生产推向一个新的世界高度。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论文:机械工程与自动化中PLC技术的应用 摘 要:PLC即可编程程序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PLC),是建立在微型计算机的基础上的工业自动控制装置。PLC以其独特的体积小、应用性高、工作效率高等优势,如今已经被广泛应用在机械制造、食品生产与检测、重工业等多个领域。本文首先对于PLC技术的具体含义以及应用价值进行简单的介绍,然后针对PLC技术在机械工程与自动化的多个具体环境中的工作模式以及作用展开较为详细的分析及阐明,为提升PLC技术对于机械工程与自动化的贡献价值奠定基础。 关键词:机械工程;自动化;PLC技术;介绍;应用 0 引言 工业产值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贡献者,推进工业的发展对于世界经济水平的提升以及社会的进步均有重要的意义。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脚步,社会对于机械工程的可控性以及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价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急需一种兼顾实用性、可靠性、灵活性的应用技术来推进机械自动化领域乃至社会各个领域的革新。届时,PLC技术应运而生。 PLC技术是一种将机器或装置的运转与数字运算进行有机结合的控制性器件,是站在传统继电器技术的基础之上糅合互联网、自动化等现代科技形成的创新型技术。在现代社会,PLC技术以及被广泛地应用在各行各业,影响着人们的工作方式以及日常生活。认识PLC技术,了解PLC技术在机械工程与自动化中的实际工作模式,对于我国工业的进步以及生产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战略价值。 1 PLC技术的实用价值与优势 时代的发展推动了工业前进的步伐,随着现代社会劳动力成本的节节攀升以及智力资源的日渐珍贵,工业生产上精简人力资源的消耗、扩大机械化程度的趋势已成必然,给机械工程以及自动化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PLC技术作为现代工业普遍应用的控制型器件,不仅体积小巧、易于安装、具有广泛通用性。而且用户可以通过编写程序轻松实现个性化控制方式,很大程度上提高机械装置以及自动化技术的灵活性以适用性。不仅如此,PLC还有提供多方面强大功能支持,同时兼具高性价比、高可靠性以及低功耗等等优点,已经成为了自动化控制的核心技术,成为了我国构建自动化控制技术自主知识产权、推进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发展进程的主要操作对象。 PLC技术的应用涉及生产管理、生产监控、顺序控制等方面,多个操作体系的协调与配合需要实现PLC处理器核心与控制设备之间及时沟通。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为其提供了通讯技术支持,而PLC技术抗干扰能力强、可靠性高的特点则为准确通信提供了安全保障。甚至可以预测,在今后社会发展中,PLC技术将与机器人、CAD共同组成主流基础管理设备体系。接下来将从三个方面具体介绍PLC技术特点: 1.1 操作简单 通用性高 现在,绝大多数PLC均支持程序语言互译,用户无需专门学习某一中语言,仅需运用自己常用语言编写代码后,用器件自带的翻译功能进行语言的转换即可实现对PLC的编程,降低编程语言门槛。并且PLC的安装及调试简单,外部接线较少,促使简化实际操作系统结构,进而缩短系统运行的周期,工作效率得到改善。 除此之外,为了提高PLC实用价值,全球PLC均统一使用国际标准通信协议,给不同厂家生产的PLC之间的互换提供了可能,也给PLC的调试提供了方便,极大程度地提高了PLC产品的通信开放度。 1.2 体积小 能耗少 PLC装置是集成电子线路技术的重要应用体现,安装尺寸通常均在10cm以下,重量更是不足150g,为机电一体化提供了实现基础。同时在实际使用中PLC的消耗功率一般只有个位数,为节省能耗做出了贡献。 1.3 抗干扰能力强 在实际应用中,目前广泛应用于PLC中并且符合国家标准的AS一工总线、 Profibus总线以及Device Net总现场总线与PLC界面之间通常保持良好契合度,为准确通信提供了保障。另外PLC装置采用抗干扰的电路排布与制造工艺,保证在工作过程中抵御电磁、电路的干扰,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为PLC系统之间有效通信的展开提供了有效保障。现在的PLC装置甚至采用了多重抗干扰技术,哪怕是置于极端恶劣环境,它也能够正常工作。 2 PLC技术在机械工程与自动化中的应用 2.1 远程通信控制与系统控制中PLC技术的应用 在现代通用的机械自动化控制系统中,其他继续结构的控制工作通常是由PLC技术实现完成的。不仅如此,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与进步,PLC技术还被积极地运用于自动化系统本身,根据指令完成纠正系统逻辑错误以及排查系统故障等工作,为系统的正常运转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实际的工业自动化生产过程中,应用PLC技术的自动化系统会对机器操作的每一步骤展开监控,并在步骤完成后根据完成情况返回累积误差值,当累计误差值超过系统设置的误差允许上限时,表示此时设备运转出现异常,同时该自动化系统也会出现逻辑紊乱,无法继续运转。此时PLC控制系统将自动对逻辑发生混乱的原因进行逐一排查,诊断出问题后立马发出报警通知到用户。PLC的高通信开放度为不同系统的PLC提供通信交流的可能。在保证互联网模块以及信息传输界面正常工作的前提之下即可实现PLC控制系统的远程监控。 2.2 逻辑运算中PLC技术的应用 数字运算是PLC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自动化控制系统中,PLC主要使用数据处理与逻辑运算这两种计算方法。实现诸如数据运算、数据筛选、数据整理以及二进制开关等等功能。运用PLC技术,可以简单高效地完成大量数据的分析、排查、整理,极大地提高了提取结论、对比优化的工作效率。例如现在许多的食品制造企业、电子生产企业甚至交通监管部门,都是运用PLC技术实现对于实时数据的监控。除此之外,PLC还可以充当二进制开关,有效提高软接触点数目,促进自动化系统的优化。 在资源消耗方面,相比较传统继电器,PLC的能耗极低,符合资源节约型社会理念。高机械化系统帮企业节省了人力资源的投入,在劳动力成本激增的今天具有重要价值。在流水线工作模式中,自动化PLC控制系统可以直接运用PLC的二进制开关功能,通过1与0的互变实现由一个工作流程到下一工作流程的转变,避免了另外安装检验装置,简化系统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给企业节省了投入成本。 2.3 生产系统自动化控制中PLC技术的应用 应用PLC技术控制自动化系统指的是系统中的主机、通信、顺序控制、位置控制、参数设置等等工业自动化生产模块均是在PLC技术的控制之下开展工作的。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 用户可以结合企业实际生产环境以及生产的具体需求,根据实际生产过程中具体化的操作对象以及监控对象特点,合理改造PLC控制指令,优化PLV控制模块的组合模式。在尽力减少模块数目以及优化工作结构的条件下,实现对于生产进程的多元化有效控制以及生产自动化系统的正常运转。 运用PLC控制系统中模拟参数控制模块指的是通过具体指令的输入,使用PLC技术监控生产过程中某变量的变化,若变量达到一定条件PLC则控制相关机器或装置进行一定操作,直至监控变量没有达到条件为止。例如饮水机的热水装置就是通过监测热水槽中的水温,如果水温低于100℃就显示红灯,并控制加热电路正常工作,及时对热水槽里的水进行加热。在这一过程中PLC需要对水温变化进行实时监控,是一个过程化控制。截止到目前为止,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均已实现运用PLC技术完成机械工程和自动化设备的监测与控制,PLC技术的应用不仅推动了工业自动化的发展,还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乃至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除此之外,PLC技术还被积极地运用在了食品、服务、电子、冶金等轻重工业领域,改变了传统生产制造模式,影响着国民的工作与生活。甚至直到现在,PLC的作用领域与影响力仍在不断高涨。 3 总结 我们的社会已经步入了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水平已经成为评估国家工业发展的重要依据,对于衡量国家综合实力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PLC技术作为机械自动化控制的主要支持,对其进行主动的改良与创新对于工业的发展以及经济社会的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PLC的价值以及优势作为切入点,对于PLC技术在机械工程与自动化中的应用开展探究,为全面推广PLC技术提供了有力支持。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论文: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建设与优化探究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机械工程以及自动化专业的人才需求量逐渐增加,并对中职培养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中职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为社会培养高水平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人才,让该专业的学生满足企业的要求,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机械工程;专业建设;优化探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机械工程以及自动化专业的人才需求量逐渐增加,并对中职培养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中职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为社会培养高水平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人才,让该专业的学生满足企业的要求,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1 应用先进的教学模式 企业对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人才要求较高,需要中职学生具有较高的专业能力。因此,中职学校应重视该专业人才的培养,利用先进的教学模式进行课程设置,科学设置课程进度,完善课程内容,不断地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保证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与此同时,教师进行机械工程以及自动化专业教学时,应重视并培养学生相关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有效利用基础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中职学校应用先进的教学模式时,应根据机械工程以及自动化专业特点,科学设置教学课程,将专业课程进行分类。中职学校可根据专业的侧重点不同,设置不同的课程,为社会培养管理型、制造型和设计型等类型的人才。同时,中职学校应重视机械工程以及自动化社会实际应用情况,根据机械工程市场变化情况,对该专业的课程进行调整,分析社会对机械工程以及自动化专业人才要求的重点,研究社会新出现的知识和相关技术,让学生及时掌握该专业知识的应用动态情况,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中职学校设置专业课程时,应重视新知识和新技术,并将这些知识融入到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保证机械工程以及自动化专业的先进性。 2 建立实践教学系统 机械工程以及自动化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建立实践教学系统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使学生的创新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得到培养。中职学校培养机械工程以及自动化专业人才时,应科学分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让学生在牢固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具备较强的知识应用能力。建立实践教学系统时,应加大对实验设施和实习项目的投入,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交流,建立实习基地,为实践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教师进行机械工程以及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教学时,应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等能力的培养,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掌握学生学习的动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进而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 3 建立系统性的教学体系 机械工程以及自动化专业知识较多,且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实际要求较高,不仅需要该专业人才具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过硬的操作技能。对此,中职学校应根据机械工程以及自动化的市场需求,结合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国内外该专业的教学经验,建立系统性的教学体系。教师开展机械工程以及自动化教学时,可以在初期将教学重点放在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让学生牢固掌握机械工程以及自动化的基础知识,在中、后期,将教学重点放在专业知识的巩固和实际应用方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使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且中职学校应制定教学目标,科学设置教学大纲,并合理规划教学进度,为机械工程以及自动化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 4 建设专业的师资队伍 中职学校培养机械工程以及自动化专业人才时,需要专业水平较高、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教学。因此,中职学校应建设专业的师资队伍,充分发挥机械工程以及自动化教师的专业性,不断提高学校专业教师的素质,优化该专业教师的结构,以推动该专业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机械工程以及自动化专业人才。中职学校建设专业的师资队伍时,应根据机械工程以及自动化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发展需求进行。中职学校应开展各项进修项目,让本校的教师到具备先进知识和技术的单位进行学习,使教师的素质和专业水平均得到提高,且不断提高学校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基础。中职学校应科学建立教师管理制度,重视年轻教师的发展,让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帮助年轻教师,并培养教师不断学习的习惯,使学校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不断地得到提升。 5 建设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中职学校培养机械工程以及自动化专业人才时,应鼓励教师积极完善该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强化教师的服务意识,支持教师积极进行该专业内容的科学研究,提高该专业的技术水平,丰富该专业的教学内容。中职学校应建设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根据机械工程以及自动化专业的教学特点,结合该专业的市场需求,科学制定教学目标,合理进行课程规划,并设置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评价制度,保障机械工程以及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且中职学校应积极应用实验教学模式,增加机械工程以及自动化实验室建设,为机械工程以及自动化专业的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6 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需要机械工程以及自动化专业人才的数量逐渐增多,而中职作为培养机械工程以及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重要渠道,应根据社会时代的要求培养合格的机械工程以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对此,中职学校应根据机械工程以及自动化专业的特点,应用先进的教学模式以完善教学内容,建立实践教学系统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建立系统性的教学体系以改善教学质量,建设专业的师资队伍以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并建设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为社会培养具有过硬专业能力的机械工程以及自动化专业人才。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论文:机械工程与自动化中PLC技术的应用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PLC的特点,然后介绍了PLC的发展状况,接着介绍了PLC的应用及重要性分析,最后介绍了机械工程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分析。 【关键词】机械工程,自动化,PLC技术,应用 一、前言 PLC技术是一种将数字运算与机械操作综合起来使用的控制装置,起源于传统的继电器技术,后来发展成综合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以及自动控制技术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工程。将机械工程与自动化中的PLC结合推动了自动化的发展。 二、PLC的特点 1、PLC灵活性、通用性强 对于PLC技术,当工艺过程进行适当修改时,只需将内部程序作相应的修改即可,外部接线的改动量可以很少,甚至可以不必改动,其灵活性和通用性是继电器控制电路无法比拟的。 2、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 在PLC控制系统中,大量的开关动作是由无触点的半导体电路来完成的,加之PLC在硬件和软件方面都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使产品具有极高的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可以直接安装在工业现场稳定地工作。 三、PLC的发展状况 1968年美国GM(通用汽车)公司提出取代继电器控制装置的要求,第二年美国数字公司研制出了第一台编程序控制器,满足了GM公司装配线的要求。随着集成电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在已有第五代PLC产品了。 20世纪70年代中末期,PLC进入实用化发展阶段,此时的计算机技术已经开始全面引入可编程控制器中。PLC具有了超小型体积、更高的运算速度、更可靠的工业抗干扰设计、PID功能、模拟量运算及极高的性价比。 20世纪80年代初,PLC在一些先进工业国家中获得广泛应用。这个时期PLC发展的特点是大规模、高速度、高性能、产品系列化。此阶段的另外一个特点是世界上生产PLC的国家逐渐增多,产量也持续上升。这标志着PLC技术已步入成熟阶段。 20世纪末期,PLC的发展特点是更加适应于现代工业的需要。从控制规模上来说,这个时期主要发展了大型机和超小型机;从控制能力上来说,出现了特殊功能单元,用于压力、温度、转速、位移等控制场合;从产品的配套能力上来说,生产出了各种通信单元、人机界面单元,这些使得应用PLC的工业控制设备的配套更加容易。目前,PLC在机械制造、石油化工、冶金钢铁、轻工业等领域的应用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四、PLC的应用及重要性分析 1、PLC技术在生产系统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 在自动化生产中,PLC一般通过模拟参数控制模块、位置控制模块、计数模块、主机模块、通信模块和I/O接口模块六个模块进行工业自动化生产控制。在实际工业生产时,PLC技术通过对生产过程的具体了解,根据生产过程中所需要控制的动作以及监控的对象,对PLC系统的控制模块进行合理调整和优化组合,最终以最少的模块和最合理的方式组建出一个功能全面而完善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可以保证生产过程的正确运行和对生产中的灵活控制调整。在PLC控制系统运行过程中,模拟参数模块主要功能是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监控,并向监控仪表传输控制语句,从而达到改善控制精度的目的,如控制锅炉温度的升降或保温工作,维护热处理的正常进行。 2、PLC技术在控制逻辑运算中的应用 对于自动化控制系统来说,PLC的另一个巨大作用是进行逻辑运算和数据处理,如开关量的控制、数据位处理、数据转换与传输、数据筛查与运算等功能。通过PLC的运算功能,来完成生产数据的处理,如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和工作总结,目前大多数食品、冶金以及造纸工业都利用PLC进行数据信息控制;通过PLC进行开关量的控制,可以有效的增加软接触点,提高工业自动化系统的质量,为企业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成本,与传统的继电器相比,具有操作简单,可靠性好,控制迅速和维修方便的特点,目前已经基本代替了大部分继电器的工作。 3、PLC在系统控制和远程通信控制中的应用 在现代自动化控制系统中,PLC技术不仅用于控制其他的继续结构,还用于对自动化系统自身进行控制,也就是说,PLC技术能够对自身系统进行故障排查和逻辑错误纠正,这样的自动化控制系统才能够稳定运行。在实际工业自动化生产中,设备的每一个动作都会有自动化系统控制,同时应用系统的检测装置对执行过程中产生的累积误差进行调整,如果设备的运行状态异常,整个PLC系统的逻辑关系就会穿行混乱,PLC控制系统的就会通过这些混乱的逻辑关系进行故障诊断并报警。在PLC进行不同系统间远程通信控制时,只要保持联网通信模块和信息传输接口的正确性,PLC技术就能进行稳定的远程通信。 五、机械工程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分析 1、柔性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分析 对于柔性自动化技术而言,其主要是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因而是一种新兴技术,此技术不仅可以实现技术性操作的自动化进行,还可以在明确加工目标的情况下进行智能操作。因此,将柔性自动化技术应用于机械工程中可以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实现机械领域的工业化发展目标。如今,柔性技术已经成为机械工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将数控技术为核心,同时结合先进的计算机信息化设备、信息科技技术及现代机械生产技术三个方面,推动了机械制造工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由此可知,柔性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对于整个工业发展而言具有相当深远的意义,不仅能够实现生产数量及其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减轻劳动人员的工作强度,还大大提高了生产的质量,实现了生产成本的大幅降低以及产品效益的不断扩大。由此可见,柔性技术在机械制造行业的应用具有全球化趋势。 2、集成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分析 集成自动化技术主要指的是对目前现有信息技术不断进行改进,以确保机械制造过程更为具体化,此外,还负责将机械制造生产过程中相关的各种技术及其生产信息进行高效集成,以实现机械生产的不断扩大,最终实现集成能力的不断增强。正是由于具有如此多的优势,因此,如今集成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已受到了十分普遍的认可,且在信息集成系统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集成自动化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集成技术涵盖了众多方面,如数据库集成、质量系统工程以及一些复杂程度较高的工业系统设计。就如今的发展情况而言,集成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工程领域的应用,无论对于产品研发,还是生产和控制都可以取得相当好的效益。 3、智能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分析 智能自动化技术指的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神经网络等技术对某过程进行模拟,促使系统能够像人脑一样进行数据的分析或信息的采集,进而实现系统的自动化。此技术在实现机械智能化的同时,还通过集成化技术实现了控制的自动化,因而可以说是一门集智能技术和集成技术于一体的自动化综合技术。此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有效实现了人工智能技术以及机械制造过程的高效融合,不仅对生产过程的监控十分有利,有效降低了人力资源成本的投入,还实现了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此外,此技术通过神经网络实现信息的识别,因而使得机械系统运行时具有相对较强的自主适应能力,这对于生产过程中突发事件的快速响应及其解决十分有利。 六、结束语 在工业化、信息化发展迅速的今天,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的水平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代表,而PLC技术的发展是提高工业生产自动化水平的重要方面。PLC技术应用于机械工程中有利于机械工程的发展。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论文:机械工程与自动化的关联 【摘要】本文结合工作实际,从机械工程与自动化技术的概念及特点出发,分析了机械工程与自动化技术之间的关联应用,并就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工程领域中的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字】机械工程;自动化;关联 一、机械工程与自动化技术概述 1、机械工程与自动化技术的相关概念 机械工程是结合了机械学、动力学、工业控制学等多个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工程学科,它以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处理技术等新型学科技术为理论基础,并结合了实际生产中的相关技术经验与技术理论,以用于研究与解决各种机械设备在开发、设计、制造、安装、使用等多个方面的实际问题。目前,机械工程主要可划分为机械科研、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机械使用等若干个互相衔接且互相配合的分支系统。 而自动化技术则是实现机械产品在制造、安装、使用等多个方面自动化的方法与技术,它以工业生产中各类参数的控制为主要目的,以实现在不需要人工直接干预的情况下,按照预定目标进行机械设备的自动加工、自动测量、自动监控等多种功能。 2、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特点 目前,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工程领域中有着广泛的普及与应用,其主要应用特点有: (1)便捷性 在机械工程领域中,对于生产实践中经常遇到的较为复杂的流程优化或系统优化问题,利用传统的计算方法进行解决时,往往面临着处理时间长、计算复杂度高等问题。而通过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能借助多种自动化控制系统以及自动化理论,不仅能对相关问题进行优化求解,从而保证了问题解决的方便与便捷,而且能实现机械产品生产流程的自动化,信息处理的自动化,从而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与生产质量。 (2)可靠性与安全性 利用自动化技术的相关程序化语言和逻辑体系,使机械设备在故障诊断、自动化控制以及机械设计等多个方面,都能实现信息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的采集、分析和处理,从而保证了决策结果的正确与可靠。而且通过其自动监控与自动保护等功能,还能有效避免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误操作、误指挥等问题,从而避免了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了机械设备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3)经济性 通过自动化技术的有效应用,一方面极大改善了机械工业生产中的劳动条件,通过优化人员配置,实现了人员作业调度的经济性;另一方面,自动化技术还能实现机械设备的自动加工、自动测量、自动监控等多种功能,从而保证了各种机械设备在运行管理上的经济性,实现了降低设备运行损耗、节省能源的目的。 二、机械工程与自动化技术的关联应用 1、机械自动化系统的构成与功能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技术最典型的关联应用,即实际生产中所较常采用的机械自动化系统(如下图1所示),它主要由信息控制器、执行器、传感器、信号处理器、D/A单元、A/D单元等部分所组成。 图1 机械自动化系统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机械自动化系统通过人机接口实现指令信息的输入,然后通过信息控制单元和信息处理单元,以实现机械设备生产过程中的状态监控与动作调整,从而使机械设备能始终保持在理想的工作状态。而D/A单元、A/D单元则是作为信息的传输和转换单元,通过将生产中机械设备的电压、电流、压力、速度等模拟量转换为数字量,从而实现对机械设备各种工作参数的有效控制。 2、自动化技术在机械设备状态监控与故障诊断中的关联应用 自动化技术在机械设备状态监控与故障诊断中的关联应用,是综合利用神经网络技术(BP网络、概率网络、径向基网络等)、模糊理论、改进三比值技术、信息融合技术(D-S证据)等多种自动化技术于一体,不仅能改进传统设备监控与故障诊断方法中的缺陷与效率低的问题,而且对于提高和改进监控效率以及故障诊断的准确率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以机械设备的故障诊断为例,利用自动化技术不仅能获得更多源信息的支持,以提高故障诊断的准确性,而且能同时满足离线诊断与在线诊断的要求,从而保证了故障诊断信息的多层次性与灵敏性。在具体故障诊断过程中,首先通过自动化技术以系统得出和获取机械设备的试验数据、常规检查数据、运行检修数据等,以此作为故障分析的数据源,并通过多项试验项目以判断机械设备是否正常运行;其次,再利用神经网络技术诊断系统模块的故障性质,利用改进三比值技术诊断系统故障的类型,利用模糊理论和信息融合技术进行故障的分析与判断等等;最后,再利用专业的自动化软件,并结合机械设备的系统运行情况与检修情况,以综合得出故障的具体发生部位与性质,并提出相应的故障解决方案。 3、自动化技术在机械设备生产控制中的关联应用 (1)开关量的自动化控制。基于自动化技术的关联应用,能够对各机械设备的开关量进行逻辑化控制,以保证在开关控制上的组合逻辑、延时逻辑以及时序逻辑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从而保证了机械设备在多种运行工作条件的自动化控制需要。 (2)模拟量的自动化控制。由于各种机械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其温度、电压、电流、功率等运行参数均为模拟量,其参数值是连续而变化的,难以有效控制与采集。而利用自动化技术,能将模拟量有效转换为数字量,并加以有效的控制,以保证各机械设备运行的连续性与安全性。 三、自动化技术在我国机械工程中的未来发展前景 1、智能化 智能化即是指通过自动化技术中的神经网络技术、模糊理论、专家系统、信息融合技术等来模拟人的大脑,以进行机械生产的自动分析、识别、测量以及控制等活动。 通过智能化的发展,机械自动化系统不仅能具备决策的优化功能,能最大限度的自行解决系统在生产运行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难题,而且还能实现信息间的高度共享与合理配置,在优化工作参数选择、优化质量控制方案、优化加工路线等多个方面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2、绿色化 机械工业虽然是我国重要的支柱型产业,但同样面临着极大的资源消耗,以及日趋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随着近年来我国对环境控制要求的日益提高,绿色化也将成为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工程领域中的主要应用与发展方向。 绿色化的核心理念,是将机械设备从产品开发、设计、制造、安装、使用、维护、回收等各个环节纳为一个整体,在设备的整个循环周期内,尽量达到对周围环境影响最小,而资源利用率最高的目的,从而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得到优化与协调。 总结: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微处理技术的发展,以及各类机械自动化系统及自动化理论的研究与进步,自动化技术在机械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关联与应用,并逐渐朝着智能化、绿色化、模块化等方向发展。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论文:浅谈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特点与改善措施 【摘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对机械化工程的需求也逐渐增加,为了能够有效的提高机械化项目的整体水平,必须提高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工程的使用。所以机械工程单位一定要明确自动化技术的重要性,并制定改善措施。本文首先阐述了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工程运用中的特点,对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的现状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了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的改善措施。 【关键词】机械自动化技术;特点;现状问题;改善措施 一、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工程运用中的特点 1、集成自动化技术特点。集成自动化技术是我国主要的机械自动化技术。集成自动化技术是信息技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的一定改进,使得机械工程的全部制造过程可以变得更完善。集成自动化技术最大的特征是将原来的IT技术进行改进,也可以联合自动化和生产相关的信息,进而扩大机械化工程的生产和开发。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集成自动化技术也是一直在不断的发展,所以采用集成自动化技术可以协助企业进一步的提高机械管理程度,进而不断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使用灵活的自动化技术特点。柔性自动化技术是现在发展先进的技术之一,柔性自动化技术是基于在计算机基础上,所以最显著的特点是能够灵活的使用自动化技术,机械工程生产目标智能化运营管理。因此,采用灵活的自动化技术,能够有效地改善科学和智能的机械工程,进而提升企业的机械化的效率。柔性自动化技术,现在经营范围被广泛使用,并得到了广大企业的信任和认可。 3、智能自动化技术的特点。智能自动化技术是升级版的柔性自动化技术,自动化技术的功能,一定要在网络的基础上创建的,因此,智能自动化技术可以是机械工程仿真与控制的过程。智能技术可以作为机械数据的科学解析,也可以收集数据或信息,所以智能自动化技术,能有效的提升机械效率,不断扩大应用的智能自动化技术的范围。因此自动化技术的功能,最大的特点可以替代人工管理,进而节省了部分的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所以,自动化技术的功能,将成为机械工程的将来发展方向,有必要进一步的加强,以更好地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完善智能自动化技术的开发和利用。 二、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的现状问题分析 对于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工程的发展,我国尚处在初级阶段,在机械工程自动化生产经营中,很多企业还是采用传统的管理和经营模式。人才管理,我们的人才管理机制是不实际的,仍采用国外的人才管理方式,并没有形成适合自身的人才格局,主要集中高素质的专业员工队伍,雄厚的理论,但实际的技术低。在技术方面,精密机械加工和其他初级阶段的水平来看,虽然得到广泛应用,但在复合加工仍处于追赶阶段。在机械设计,没有即时有效的将科技成果转化,更多的设计文案设计水平不高。 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在我国也有一些问题:缺少实际应用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发展进程中,过于强调理论,都忽略了现实培养人才,造成实际机械工程自动化中,技术化程度较低。大多数人只知道理论,但在技术上却没有实践经验,只有不断的研究和创新,以提升实现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但自动化技术仍然是传统封闭式体系结构。对于机械工程自动化应用,技术的实际广度,缺少专业的关注和准确的科研投入,并没有具体的管理策略,以此来发展自动化技术。 三.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的改善措施 1、采用先进的机械加工自动化技术。在制造业领域中,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没有达到高度自动化程度,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应用并不广泛,基础技术储备不充分,应该尽量消化和吸收国外技术和成熟经验,根据自身的特点,通过技术突破壁垒,达成知识产权。现在在机械加工生产进程中,产生相对大量的部件,并且需要组装,以半自动为主。对于成品应该引入先进的设备,采用先进的机器设备,以实现高度自动化的加工,降低资源浪费,提高良好的经济性。对于单件小批量生产,应提倡成组技术人才,采取数控机床或加工中心的应用程序的正常发展。此外,自动化的应用不是不同的产品在不同行业中的简单复制,应该集重在于差异化和优化。技术信息、新材料等进一步的发展,将为我们带来更广阔的空间,以追赶和发挥的空间。新一代自动化技术在PC和开放式体系结构的发展,驱动装置朝向交流、数字化方向的发展。通信数字网络的发展,自动化系统的控制性能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随着推进工业自动化进程,智能化将占据工业生产十分重要的地位。 2、以信息技术改进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以工业自动化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促进机械工程自动化的发展,体现在工业设计、制造和管理等方面,加速传统产业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的转变,完善制造业的硬实力和软实力。机械工程自动化的发展是不容易的,是经过循序渐进,步步为营,从简单到复杂的进程,在整个进程中,自动化逐渐取代手工操作,这是一个重要的技术开发应用程序性能的做法。我们根据对自动化水平较低的机械工程的实际情况,以发展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有必要引进和学习国外先进的机械制造理论和技术,从教育出发,注重教育部门,根据企业生产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市场需求作为根本导向,制定相关的专业技术教育,重视应用科学和技术创新,扩大科技投入,优化自动化产业链。要从实际出发,效率和质量相结合,充分认识到市场经济中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3、重视高技术人才培养。坚持以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发展的道路上,我们一定要提高机械自动化教育体系的发展,打破应试教育的限制,完善校企合作,努力培养人才。现在我国的技术人员,尤其是缺少高技能人才,已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造成严重影响。 四、结束语 采用自动化技术能够有效的推动机械工业的发展水平。要立足于机械工程的特点,有针对性的综合自动化技术和学习,以确保机械工程的自动化技术能力的可持续发展。自动化技术对科学技术的需求高,现在我国的机械化工程发展不高,有必要制定一个长远的发展规划,以奠定在机械工程可持续发展基础。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论文:有关机械工程与自动化的探究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对中国工业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随着中国加入WTO,重工业产业因为技术与生产力落后的原因,始终没有跟上世界同步水平,导致近年来,中国工业生产水平止步不前,而机械自动技术的产生,可以改变这尴尬的情况,帮助中国工业生产重振雄风,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是指在机械制造工业中应用计算机智能自动化生产技术,实现对加工对象的连续自动生产,不断优化自动生产的过程,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益,加快生产投入物的加工变换,能有效提升生产的流动速度。 关键词: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 建筑工程作为整个城市化建设工程的重要工程之一,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建筑工程是相关人员研究的重点课题。除了信息化、计算化等技术的不断深入引用外,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也在建筑工程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其中,特别是一些大中型现代化机械设备的应用为建筑工程提供强而有力的帮助,并在工程建设中起到极大的作用。如今,机械自动化技术的研发已取得较大的进步,各种现代化的建筑机械设备大规模使用,成为了现代建筑业的主要生产手段,是建筑生产力的主要体现。 1.机械工程自动化对我国的影响力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全部的技术都必须建立在一个基本前提上,那就是是否与我国的基本国情相匹配,是否能够带动我国经济、工业的发展,而不会造成严重的后遗症,所以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看到,我国的当前的国情是,我国是通过不断消化吸收国外的柔性制造系统完成自身工业发展不断地成熟壮大,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国情,而需要解决的方法就是,根据国外的先进技术,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研制、开发和推广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 我们国家目前应该在消化吸收、融汇贯通国际上的自动化技术理论的基础上,努力做到从我们国家机械制造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发展创新,形成有国情特征的发展自动化技术理论和学说,进行围绕计算机技术的柔性自动化技术开发研究。 针对我国目前的发展的整体情况,相关人士认为应当先发展低成本自动化技术,因为该项技术发展的潜力巨大,前景非常广阔,投资小而且见效迅速,对于目前中国的工业情况而言,是非常实用的技术,有利于提高生产的自动化程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经济效果。 2.机械工程自动化的发展方向 以微电子技术、软件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通信技术为核心而引发的数字化、网络化、综合化、个性化信息技术革命,不仅能深刻地影响着全球的军事、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而且也深刻影响着机械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1)光机电化方向 机械工程自动化的发展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发展发展就是光机电化发展方向,因为在这一方向上,我们可以把整个进行有效的组合,在光机电化系统中,整个系统是由传感系统、信息处理系统、动力系统、能源、机械结构等部件组成,最重要系统则是光学感应系统,在机械自动化的发展中,通过引进光学技术,利用光学技术的先天优势,就能有效地改进机械自动化的传感系统、能源系统和信息处理系统。光机电化技术可省过去靠机械传动链连接的各个相关动作部分,改用几台电机分别驱动,或用电力电子器件,或用电子电控装置进行相关动作控制来实现。光机电化技术使得操作人员摆脱了以往必须按规定操作程序或节拍频繁紧张地进行单调重复操作的工作方式,能以灵活方便地按需控制和改变生产操作程序。 (2)智能化方向 智能制造是20世纪80年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具有很重要的前景,智能制造的涵义,有众多说法,可以认为智能制造是指将专家系统、模糊推理、人工神经网络和遗传基因等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控制中,解决多种复杂的决策问题,提高制造系统的水平和实用性,人工智能的作用是要代替熟练工人的技艺,具有学习工程技术人员实践经验和知识的能力,并能在生产实际中长期发挥作用。 (3)全球信息化方向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程度不断加深,机械自动化也在往全球信息化方向发展着,据我们所知,在跨国的并购和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当中,全球化的另外两个特征:全球采购与配套、全球设计与制造,相应形成。众所周知,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拉动了信息化和信息技术的全面发展,信息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又推动了全球化的进程,如果没有全球的信息网络做为运行环境的支撑,我们根本无法想象,全球的工业、生产制造业是否还能继续维持下去。全世界的制造与设计,由于有了更广阔的信息与网络,不仅得到实现,并且能在24小时不间断地工作,全球采购与配套,只有借助了信息技术才能有效地进行。 3.自动化技术促进机械工程建设快速发展 (1)精密机械 精密机械是高科技制造业的基础,两者互动密切,相辅相成。精密机械工业的推动,可加速高科技产业升级,全面调整经济结构;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又可相对扩大对精密机械的市场需求,带动机械成长茁壮。精密机械技术包含了NG工具机,超精密加工技术,纳米加工技术,新精密机械技术等领域。 (2)工具机技术 未来工具机产业将以发展高速切削、硬切削技术为主,而高速切削加工机之主要发展项目应以高速主轴及高速进给技术为主。在进给系统高速化方面,未来线性马达之应用应会普及化,故硬加速协助业者进行高速切削工具机相关技术之研发。 (3)半导体制程设备技术 我国半导体工业在过去十年来蓬勃发展,已为半导体工业相关技术扎根,也带来信息相关产业的进步与发展。而今由于全球通信息产业日正当中,已有多家国内业者投入所需之Ⅲ-Ⅴ族半导体关键高速及高频元件生制造。目前Ⅲ-Ⅴ族半导体晶园厂量产技术尚在萌芽阶段,生产制程与设备尚有很大的改善空间。我国湾砷化镓产业已成型,并且成为全球唯一投入砷化镓晶园代工的地区,依各业者规划的产能计算,不仅可拿下近五成的晶圆制造市场,并有机会延续硅晶圆发展模式,再创另一个半导体产业高峰。 当今科技的进步与市场的需求对于机械工程的建设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又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正是这种挑战与机遇共存成为了机械工程发展的动力,在自身不断完善发展的同时又从各个学科领域中获得新的启示与技术支持提高改进和创新的能力。只要我们在做好机械自动化技术的相关研究之后,保障并完善机械自动化设备的管理与维护制度,不断探索,不断进取。那么,机械自动化技术一定会在建筑工程发挥更大、更有效的作用,在保障人民生活工作的同时提高社会的安全、舒适度,以及社会经济效益。在广阔的市场需求与人才不断扩充的前提下,我们不仅要加强自身的建设与发展更要积极的向国际最尖端的领域学习借鉴,相信我国的机械工程会引领世界。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论文:关于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建设与优化探究 摘要:文章研究了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和创新教学模式、完善教学体系以及落实实验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中职学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建设与优化内容,以期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建设与优化提供一些参考,提升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教学质量。 关键词:机械工程以及自动化专业;教学;优化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推动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对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大,为中职学校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因此,中职学校应当加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建设与优化,不断提高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教学质量。 一、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在现代中职学校的机械工程以及自动化专业教学中,教师是培养人才的关键。对于师资队伍建设,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有着“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育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的论述。因此,中职学校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建设与优化时,应当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中职学校在开展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同时明确中职学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教学相关要求,注重教师结构的优化,并加强教师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质量,推动我国中职学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教学的不断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性人才。中职学校在进行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时,应当结合中职学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实际情况,对专业的发展需求和教师结构与特点进行仔细分析。一方面,中职学校应当不断提高教师的育人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同时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并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进行进修,不断提高学校的师资力量。另一方面,中职学校应当不断完善教师制度和工作制度,让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指导年轻教师的发展,同时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中职学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教师的整体水平。 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即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实践教学为目的,不断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目前,面向社会培养更多的实践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是各大中职学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中职学校在开展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时,应当重点突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构建专业理论技术知识与知识应用能力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中职学校在进行实践教学体系构件时,中职学校应当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和合作,注重研发实习设备和实验设备,为中职学校开展的实践教学提供服务,同时注重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为中职学校培养实践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人才提供基础保障。此外,中职学校应当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为学生提供社会型实践基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三、优化和创新教学模式 中职学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对学生的能力要求相对较高,因此,中职学校在开展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课程的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不断优化和创新教学模式,在确保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性人才。中职学校在进行教学模式的优化和创新时,一方面,应当根据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自身特点,对教学课程进行合理设计。中职学校在设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相关课程时,应当注重课程群的建设,将专业课程进线管系统分类,以实现“培养大型施工祝艟盼没计、制造与使用管理人才”的中职学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教学目标。另一方面,中职学校应当注重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课程的动态调整,及时根据市场对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对教学内容和课程进行调整,使中职学校培养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人才更加适合社会的需要。此外,中职学校在进行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教学模式的优化和创新时,应当融入当今社会先进的科研项目,及时更新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确保中职学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课程具备学科前沿性。 四、完善教学体系 中职学校在进行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建设和优化时,应当根据学生发展和社会实际需要,结合中职学校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同时借鉴国内其他中职学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游戏经验,不断完善教学体系。一方面,中职学校在进行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教学时可以采用分段式宽口径教学方式,在前期注重对学生进行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在教学后期根据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对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实际需要,对学生进行专业培养。另一方面,学生应当制定中职学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人才总体培养目标,并围绕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开展日常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教学,不断提升中职学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教学质量。 五、落实实验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中职学校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教学过程中,应当对教学服务意识不断进行强化,鼓励和支持教师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改革和创新,同时倡导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教师积极进行教研教学,不断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和教学实力。中职学校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教学过程中,也应当大力推行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展实验式教学,并加大在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投入,不断丰富和完善中职学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在提升中职学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教学质量的同时,使中职学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教学具有专业特色。 中职学校开展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建设优化时,还应当注重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中职学校应当在现有的教学模式和制度的基础上,制定全方位教学质量管理目标和制度,同时完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教学评价体系,不断提升中职学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人才。 六、结束语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对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因此,中职学校在培养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人才时,应当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和创新教学模式,同时完善教学体系,并不断落实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加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建设与优化,使中职学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教学根据专业特色,提升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人才,推动我国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行业的不断发展。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论文:论机械工程与自动化的关联 摘 要:随着科技的进步,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也逐步的扩大,而其地位也越发显得重要。这两门学科主要的研究也涉及到更广泛的内容,如:电产品的设计、开发、制造和控制。而我国科技不断进步,改革开放也不断深入,与国外的交流也越来越紧密。又因为在本国有这丰富的土地资源和特别多的廉价劳动力,所以外国的许多制造业都选择在我国投资办厂。正因如此,国内的工业加工业也像春天的花朵纷纷的建立起来。这一切,都与机械工程和自动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前者带动了后者的发展,而研究两者之间的联系也日益显得重要,能够在实践中把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如何紧密的联系起来,如何有机化的结合成了我们的首要任务,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机械工程 自动化 关联 一、引言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是两个本身就具有内在联系的学科,而机械工程它所涉及的领域相当的广泛,比如:国家农业,国家工业,国家交通运输业,能源开采业等等。机械自动化又同时为这些行业提供非常的大的技术支持,使得它们的工作效率有着显著很的上升,从而从这一方面推动了我们经济发展的步伐。自动化则是在机械工程的基础上用机器的自动化代替人工的智能操控,它依靠的是先进的技术手段,用机器的智能化代替人工操作,大量的人力被节省下来,有效的提高的工作上的生产率和生产安全。所以,把机械工程和自动化有机的相结合将大大的节省人力,提高生产水平,同时也确保了生产的安全性,尤其是在一些高危险行业这一点显得特别重要。 二、机械工程与自动化的内涵 (一)机械工程的内涵 机械工程是一门同社会各项生产事业关系都很紧密的学科,而机械设备又可以多方面的应用与很多不同的生产事业,如果从它的功能上来分的话它包含:粉碎型机械、动力型机械、原材料搬运和交通运输设备等等;而按照服务门类的对象分的话它包含:农业机械、工业机械、交通运输等。机械在研发、设计、制造和使用需要经过几个不同的工作阶段。所以机械工程能够分成许多个小的分支。比如,机械制造,机械研发,机械维修等等,每个学科之间都彼此的相互交融,互相促进的科学发展体系[1]。 (二)自动化的内涵 定义:自动化指的是在生产过程中,依靠在机器上设定的程序或预先发出的指令在机器自动完成工作,能够比较少的实用人力,甚至在工作过程中不需要人力的参与来自动进行生产。简化日益复杂的机械化的操作,是自动化的目的所在。比如:现代轮船、汽车等交通工具都有应用自动化的简化操作。自动化如学科果要完善的话,还需要现代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其中更多的是必须要融入电子学和数学学科的知识。在自动化产生以来,在很多企业在生产加工中都实现了半自动化或者全自动化。这门技术广泛的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各行各业,甚至连国防事业都有应用,这一学科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机械工程与自动化的关联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我们对生产效率的要求也随之节节攀升,由于这一原因,机械化工程和自动化技术之间的关系更加的紧密,更加的密切。要使得机械工业生产产品、生产技术向着自动化的方向发展,而且要将各种各样的机械零件都归入自动化生产的过程中这一目标实现,我们必须得在机械生产领域不断扩大推广。 国外的发达国家,他们对于自己的自动化生产都设置了比较完善的一整套单元体系,以用来提高工业化的生产,同时在设计结构方面能够自动化的组合和安装,以促进集成化、微型化的控制装置模式的建立。微型便利化的自动化操控装置和一体化电动机装置在实际的应用中有着操作便利、性能可靠的优势,这种机械工程的自动化发展模式能够大量的节约了劳动力。而自动化技术在提高工程质量、节约资金和能源、提高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强自己国家的国防事业等等各个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能够从劳动生产中解放出来,能够从事管理和研究工作,能够是脑力与体力劳动的完美结合,有了它们才有了今天的我们,想想在短短的几十年前,我们从事的什么样的生产,而如今又是什么样的生产,这一切的一切都要归功于机械自动化的发展,一切都要感谢机械工程和自动化的完美结合[2]。 四、发展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关联的方法 前面我们提到了机械工程和自动化和它们紧密结合的那么多好处,那么我们下面将说说如何发展机械工程与自动化的联系。现代科技迅猛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和现代科技的飞速进步,从而导致微电子技术与机械工程相结合。目前,机电结合已经发展成为自动化机械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但是我国当今的科技水平和计算机水平和国外比起来还落后很多,所以,在机械工程的自动化过程中跟国外比起来有很多的不足,也因为这样在自动化工程生产产品也会很大方面的影响产品的质量。对于这一情况,我们国家应该加大科技发展的投入,发展更多的创新人才,从而来使得我们国家的机械工程和自动化的完美结合,从而全方位的提高我国的产品质量。 想要事项机械工程与自动化的有效结合,需要各方面的软件和硬件方面的支持,在软件方面尤为重要,这一切与计算机水平息息相关。首先,我们应该先发展集成化综合软件的升级和分级计算机操控系统的全面发展,这样才能实现生产无人化、自动化。在发展机械工程和自动化的关系时,首要任务就是要促进两者之间的和谐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坚持科学发展为首要策略,把理论的研究全面的与系统工程在机械工程领域的实际应用中去。这只是一方面,在另一方面。还要加强重点核心技术的研究,充分的迎合现代化发展对机械工程和自动化的要求,深入的研究目前的电子计算机操控技术、提高微型计算机的应用、和提高与此相关联的固件与硬件软件的技术;深入的研究自动化机械工程中相关联的仿真技术,科学的应用数字化的模拟,精确的应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对自动化系统的计算和实验[3]。 五、结束语 无论哪种技术的开发与发展都离不开人,认识这一切的来源,而这一切也都是为人服务。所以,要强化自己的科学技术,计算机水品等等,就必须培养出更多的杰出的人才。机械工程行业既是生产行业同时也是服务行业,是每个国家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项产业支柱,不管哪个国家都在不断给各类机械制技术创新,而我们国家要想赶上国外先进的国家也要从这一方面下手,革新自身的科学技术和机械制造,从而提升自己产品的技术含量。而作为一个企业也一样,把自动化有机的结合在机械工程技术上面,发挥更大的优势,从而更多的节约劳动力,并且提高产品质量用来跟上时展的脚步。为促进我过经济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论文:浅议机械工程与自动化中PLC技术的重要性 摘 要:文章对PLC技术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对PLC的通信功能及特点进行了分析,具体说明了PLC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PLC技术在机械工程自动化领域的应用现况,为PLC技术在机械工程自动化的广泛应用打下了基础,也为机械工程与自动化的发展提供了支撑。 关键词:PLC技术;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应用;分析 1 引言 PLC技术是一种将数字运算与机械操作综合起来使用的控制装置,起源于传统的继电器技术,后来发展成综合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以及自动控制技术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工程。目前,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领域中,PLC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国内各行各业的自动化水平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为国家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技术支撑。本文对PLC技术在机械工程与自动化领域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2 PLC技术及特点 PLC是目前工业领域单台设备自动化控制的典型设备,具有体积小、安装方便、编程容易、可靠性高以及不易受干扰的特点。近年来,PLC技术发展越来越快,软件、硬件以及技术开发也有了较大的进步,功能越来越强大,系统的兼容性和开发性越来越好,使PLC的性价比也越来越高。现在,PLC已经开始广泛应用在机械、化工、电力以及冶金等领域,成为自动化控制的重要支柱之一,大大推动了机械工程与自动化的发展进程。 PLC技术主要包括过程控制、位置控制、生产监控、顺序控制以及生产管理等,而完成这些复杂控制必须解决控制设备与PLC处理器核心之间的通信问题,而通信技术最重要的是保证通信的正确性和稳定性。PLC技术的通信功能是最稳定的,下面对PLC技术进行数据传递或共享的特点进行具体的分析: 2.1 采用国际标准通信协议。PLC的生产厂家为了便于PLC的推广和用户使用的方便,规定使用统一的国际标准通信协议,这样不仅使不同的生产厂家的PLC系列产品的生产互换性大大提高,还极大的方便了用户进行维修,提高了PLC产品的通信开放程度。 2.2 现场总线的接口契合度。大多数PLC生产厂家都生产现场总线,并且在通信领域广泛使用,如目前在PLC中广泛使用并且已经进入国家标准的DeviceNet、Profibus、AS-I总线。这些现场总线与PLC接口的契合度极高,大大保证了通信的稳定性。 2.3 简单化的程序编辑。大多数PLC生产厂家为PLC用户设计了专门的计算机与PLC进行通信的软件,进行程序翻译,减轻了用户的编程工作量,使PLC编程不在受限于专业人员,大大降低了PLC编程的准入门槛。 3 PLC的应用及重要性分析 3.1 PLC技术在生产系统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 在自动化生产中,PLC一般通过模拟参数控制模块、位置控制模块、计数模块、主机模块、通信模块和I/O接口模块六个模块进行工业自动化生产控制。在实际工业生产时,PLC技术通过对生产过程的具体了解,根据生产过程中所需要控制的动作以及监控的对象,对PLC系统的控制模块进行合理调整和优化组合,最终以最少的模块和最合理的方式组建出一个功能全面而完善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可以保证生产过程的正确运行和对生产中的灵活控制调整。在PLC控制系统运行过程中,模拟参数模块主要功能是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监控,并向监控仪表传输控制语句,从而达到改善控制精度的目的,如控制锅炉温度的升降或保温工作,维护热处理的正常进行。 3.2 PLC技术在控制逻辑运算中的应用 对于自动化控制系统来说,PLC的另一个巨大作用是进行逻辑运算和数据处理,如开关量的控制、数据位处理、数据转换与传输、数据筛查与运算等功能。通过PLC的运算功能,来完成生产数据的处理,如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和工作总结,目前大多数食品、冶金以及造纸工业都利用PLC进行数据信息控制;通过PLC进行开关量的控制,可以有效的增加软接触点,提高工业自动化系统的质量,为企业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成本,与传统的继电器相比,具有操作简单,可靠性好,控制迅速和维修方便的特点,目前已经基本代替了大部分继电器的工作。 3.3 PLC在系统控制和远程通信控制中的应用 在现代自动化控制系统中,PLC技术不仅用于控制其他的继续结构,还用于对自动化系统自身进行控制,也就是说,PLC技术能够对自身系统进行故障排查和逻辑错误纠正,这样的自动化控制系统才能够稳定运行。在实际工业自动化生产中,设备的每一个动作都会有自动化系统控制,同时应用系统的检测装置对执行过程中产生的累积误差进行调整,如果设备的运行状态异常,整个PLC系统的逻辑关系就会穿行混乱,PLC控制系统的就会通过这些混乱的逻辑关系进行故障诊断并报警。在PLC进行不同系统间远程通信控制时,只要保持联网通信模块和信息传输接口的正确性,PLC技术就能进行稳定的远程通信。 3.4 PLC技术在各个生产领域的重要性 目前,PLC已经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实现机械工程自动化的标准设备,它的应用范围已经覆盖了冶金、化工、交通、娱乐和食品等所有的轻重工业领域,是自动化领域用途最广,也最为重要的控制设备。在2009年,全国的PLC生产件数高达一千五百万件,而2010年的产量达一千八百万件,2011年的最终产品达到了二千三百万件。经统计,这些PLC产品的最终使用的领域如表1所示。 表1 PLC的使用领域分布表 4 结束语 在工业化、信息化发展迅速的今天,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的水平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代表,而PLC技术的发展是提高工业生产自动化水平的重要方面。本文通过对PLC在各个领域自动化设备中的应用,论述了PLC在机械工程与自动化方面的重要作用,为PLC在自动化控制领域的推广提供了支持。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论文:浅谈机械工程与自动化的关系 摘要:科技水平的不断向前发展,工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技术得到了大力发展,本文基于机械工程与自动化技术的概念及其应用,分析了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技术的关系,并总结了其未来发展策略,机械工程与自动化技术的综合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极大的促进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字:机械工程;自动化;关系 引言 机械工程自动化,即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过程中广泛推广与应用,已达到更快速的加工原材料的同时实现机械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流动速度的加快,进而提高了劳动效率,也使得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得到飞速发展。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不仅促进了机械工程的大力发展,也利于自动连续生产,以达到优化生产效率和简化生产过程的目的。就目前我国整体机械化水平程度来看,自动化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水平较低。因此我国还需大力发展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 1.机械工程概述 机械制造过程中生产必备基础工具为机械设备,依服务对象划分可分为交通运输、工业设备、农业机械。依功能划分可分为动力机械、粉碎机械、交通运输机械及物料机械,依照工作原理划分可分为热力机械、透平机械、仿生机械及流体机械。依照服务产业划分可分为农业机械、化工机械、矿山机械与纺织机械。机械设备须经过不同的工作性质阶段如研究、开发、设计、制造及应用等阶段,因此,依照工作性质可分为互相衔接配合的几类系统,如机械科研、机械设计、机械制造、维修、运用等。以上各学科的充分融合发展使得机械工程细化为许多学科分支,各学科的交织发展使得各分支相互促进和渗透。现代化技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及社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使得机械工业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越发重要。 2.自动化技术概述 自动化技术即指生产过程中主要依赖预设指令或者程序自动完成相应工作,不依赖或较少依赖人的干预。自动化技术来源于人们简化控制过程及实现机械代替人类来实现简单重复工作的目的,及便利人们日常生活如汽车、飞机的使用。大量机械设备的使用使得控制系统越发复杂,使得单一的手工控制无法实现。应用数学、电子学等方面的发展也促进了自动化技术理论的发展。随着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单机、局部的生产制造自动化发展为全盘、综合的自动化进程。目前,大部分生产企业的生产过程都实现了半自动化或全自动化,使得生产环境变得高效、高速、优质。这些企业通常采用了许多自动化装置、电子仪表及计算机控制技术,而不是仅采用单机的自动化装置。目前自动化技术已经应用到了科研、生产、国防等各个领域,且其规模不断扩大,自动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也极大的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这些应用如联合钢铁企业的自动化应用(开采矿山、冶炼、选矿、轧制、运输包装及剪裁)。总之,自动化技术目前已经得到并将进一步扩大其应用范围。 3.机械工程与自动化技术的关系及其发展策略 3.1.应用现状我国有关自动化在机械工程的应用方面还很有限,在管理和生产方面还采用传统的方式,人才管理机制模式方面大多数企业也是直接由外国引进,这种管理模式表现在理论性强,人员专业素质高,但实用性不高,因为没有形成适合企业自身与中国国情的人才模式,使得其在本土不适用。从机械设计方面来说,现阶段大多设计部分都是照搬照抄,而且设计水平较为低下,且设计常常不能有效转化为具体科技成果。从工艺技术水平方面来说,目前加工初级阶段如精细加工等已经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但是复合加工还有待加强。 我国自动化在机械工程方面尽管已经等到了广泛应用,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1)缺乏实用型人才。最近一段应用过程中,企业大多过分重视理论人才和研究的培养,使得在实际工程应用中,技术应用程度低下。(2)实践经验不足。目前我国主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而实践经验不足,当然在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培养中,应不断培养创新精神,这样才能不断在实际中提高机械自动化技术。在应用方面,我国实际应用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够,缺乏正确的科研投入与对专业人才的重视及没有形成特有的自动化的管理模式。 3.2.两者之间的关系机械工程与自动化技术中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机械工业采用自动化的生产方式,使得生产技术自动化、机械工业产品得到大力发展。零件的机械加工中引入数控、程控、自动化的生产工艺及工程的思想全面引进系统节省了人力物力及提高了经济效益。自动化机械装置的一体化及微型便利化进程使得生产过程维护方便、可靠性高、设备的自锁功能使得其无需工作人员的监视和维护。机械工程自动化过程中电子计算机技术、各类自动化装置的应用极大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并且保障了机械工程质量、降低消耗成本、资金的积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机械工程自动化的引进使人们不需花费大量的精力在复杂、繁重的体力劳动中,也可以一定程度的减轻脑力劳动。所以,自动化技术促进了机械工业的发展,而机械工业也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自动化迅速发展的平台。 3.3.发展策略 3.3.1.深化机械工程自动化方面的科学研究。机械工程自动化系统需要大量的优质硬件和软件,因此,应促进分级计算机控制系统和集成化综合软件的全面发展以实现自动化、无人化的生产。在巩固自动化与机械工程之间的关系,促进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过程中应以注重理论基础研究、坚持科学发展战略,开展新型转换能量技术、装置的研究,新型调速交流技术、理论、新线路、新机电、新器件的研究。优化自动化系统监控检测技术,以提升机械自动化工程中在线检测的精度、可靠性及自动化测试水平、效果。提高自动化机械工程技术中的仿真技术,利用计算机及数字模拟等技术实现大型系统参数及总体结构的设计及实验、以达到选择最佳参数和系统的目的。 3.3.2.努力提升自动化应用水平。机械操作人员主要对生产过程进行技术管理,及管理自动化技术装置、系统中采用的各种计算机等装置。因而相关技术操作人员应该具有相应的操作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相关理论知识,否则难以保证自动化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应该加强操作人员的培训以提高其自动化应用水平。 4.总结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都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因此如何理解并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机械工程与自动化技术的结合极大的增加了劳动生产率,且便于操作和管理。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论文: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建设与优化探索 摘要:针对江西理工大学当前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从专业建设的思路、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与就业保障体系、专业反馈机制和自行考核评估机制、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及教学管理等方面探讨本专业的结构优化与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升教学研究型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机械工程;专业建设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是机械工程人才的孵化器,主要培养从事机械工程领域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经营销售等装备制造业领域的高等工程科技人才。[1]针对当前机械类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实践应用能力差、科技创新意识薄弱、知识结构单一等缺陷,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应该运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改革,明确建设思路与方案,优化专业结构,加大建设力度。[2]本文结合江西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建设探讨本专业的结构优化与人才培养模式。 一、当前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当前,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在建设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机械类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学科专业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知识面狭窄,课程内容落后于时代,缺乏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有关新学科、新技术和新思维的知识。不能激发学生思考新问题、探讨新知识的创新欲望。 (2)教学方法呆板,过于重视考试和成绩。缺乏启发式、研究式的学习氛围。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重理论、轻实践,重计算推理、轻实验论证,理论脱离实际,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缺少一种面向未来的精神,过于守成,缺乏创新。 (4)较浅的人文底蕴,大学教育习惯于按专业招生,分专业培养。在培养过程中过于强调专业,忽略了学生在人文、社会和科学方面的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无法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 (5)渐趋职业化。在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同时,局部培养过于职业化。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培养,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工作,还要使学生学会探索、学会创造,避免将本科生培养成单一的技术工人。 (6)学分与学知识的矛盾。目前学校各专业普遍实施学分制,并且按照宽口径、厚基础的思想进行学分分配,尽管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是本着较优的比例进行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设置,但学生往往在选课过程中由于缺乏系统的指导,抑或是仅仅为了拿学分而盲目选课,造成很多主干专业课没有选而学分已经达到要求的状况出现,不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 (7)具有工程背景的教师比例较低。由于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历,难以引导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专业建设与优化的途径 鉴于以上种种不利因素的存在,江西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在建设过程中不断转变教育观念,进行结构优化,改革教学方法,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明确专业建设的思路 作为省级重点学科、省级品牌专业和国家特色专业,江西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在近期得到了长足发展。 明确提出其建设思路为立足江西,面向市场,面向矿山、冶金行业,把积极加强发展和培养“口径宽、基础厚、能力强、高素质”的机械设计与制造领域的应用型和复合型本科生作为主要培养目标,完善特色培养模式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和深化教学改革,改革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及手段,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积极探索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律;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大力加强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和专业教材建设;推进科技服务水平和科研水平。 2.继承与拓展已有教学科研成果 在继承传统矿山机械、冶金机械和设备管理专业已有教学和科研成果的前提下,紧跟当前矿山机械、冶金机械和工程机械的最新发展趋势,将本专业向更广更深层次拓展。使本专业成为涵盖矿山机械、冶金机械和工程机械新产品研发、自动控制、设备工况监测与故障诊断、机电液气一体化工程以及矿冶设备可靠性、维修性、安全性的极具行业特色的新型专业。 3.以服务地方、行业经济为导向,制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作为江西省具有矿山、有色、冶金行业背景的机械专业,江西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理应承担起为地方和行业经济发展服务的重任,找准人才培养与地方需求的最佳结合点,与地方形成互利共赢、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为地方和行业经济发展输送更多的复合型创新机械类工程技术人才。根据地方和行业(矿业工程、有色冶金、钢铁冶金)对机械类人才的需求,确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重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结合矿业工程和有色、冶金工程的生产过程中,学习专业机械设计与制造的技术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4.以有色、冶金行业的典型工艺和设备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创新能力来源于宽厚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素质。通过校企联合创建人才培养模式,按照用人单位的“零适应期”要求,共同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规划,形成能够满足不同用人要求的专业课程体系,增设专业必修课模块,使每个特色专业方向设有3~5门的特色专业课程。把课程建设作为重点,制定课程建设规划、教学改革方案,全面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精品课程、优质课程、特色课程和双语课程建设为主线,加大投入力度,全面推进课程建设。 5.转变教育观念,大力培养创新型教师 建设开放型、多元化师资队伍,以专业特色和行业背景为要求,制定本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同时,采用灵活的用人机制,聘用校外的专家、高级技术人员乃至学术团队作为企方教师,共同参与特色专业的教学工作。 6.建立渐进式、长效性的实践与就业保障体系 积极开展以有色冶金机械、矿业工程机械、钢铁冶金机械为背景的实践教学改革与研究,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和校外实习与就业基地建设,并共同规划实践教学的目标、任务以及实施办法,以实习促就业,以就业带动新的实习基地建设,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需求接轨。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使实践教学围绕特色专业课程,从专业技术基础课程的实验、实习贯穿到专业课程的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加强毕业设计环节的管理。实施毕业设计与科研课题和现场课题相结合的方式,使毕业设计面向生产一线,面向工程实际。在校企双方教师共同参与指导下,实现毕业设计现场化、工程化,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背景。 7.建立和完善专业反馈机制和自行考核评估机制 经常校正专业建设的正确性。建立反馈机制,定期对生源、就业、社会影响进行评估和调查,及时了解市场、社会动态、时代需求,做到及时进行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改革,保证教学和学生培养质量。将校内教学督导制、助教制由校内延伸到企方,由校企双方共同对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监督,使专业教学质量的监督与评估更具有实效性。通过对专业教学、科研网络平台的建设,加强学校与合作企业的联系和沟通,使校、企在教学资源、科研资源等方面具有实时性、共享性和开放性。 8.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着力改革课堂教学手段,加强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要营造民主、宽松的学术氛围,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对学生的评价要以促进和激励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为主导。合理使用多媒体,加强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研究,提高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质量,使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形成互补,出台课前、课中与课后保证教学质量的有关规定。进一步重视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对本专业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避免重复讲授,提高授课和学习效果,并对实验条件和实验内容、实验手段进行系统的改造,通过优化组合、改造、整合和更新实验,使之成为综合性、设计性、开发性和开放性的实验;为本专业学生在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进行专业技能、实际动手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加强网络化教学、科研信息平台的建设。设置自学型课程、讨论型课程、工程设计型课程、创业训练课程等,使课堂教学形式由单一的传授知识向互动交流、研究型、开发型教学形式转变。 9.加强教学管理 全面贯彻实施学校教学质量建设体系、专业建设实施方案、学科建设规划、课程建设实施方案、实验教学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强教学督导制、助教制,形成本学科的教学特色。把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结合起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0.加强学生思想与学业的引导 为学生配备学业导师和思想导师,对学生的思想问题进行疏通,学业问题进行引导。在学生选课、科技创作、课外活动等方面进行充分的引导,避免出现学分与知识的矛盾。鼓励学生主动开阔视野,加强人文、社会和科学方面的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精心设计、着力构建适合大学生成才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 三、结束语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在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培养矿业工程、有色冶金、钢铁冶金机械类高级技术人才为目标,以加强教学能力建设为重点,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将本专业建设成为办学理念先进、教学条件优越、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在有色、冶金行业及江西地区起到引领辐射作用的示范性机械类专业。目前,江西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已包含工程机械、机械电子、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模具设计与制造和冶金机械五个本科专业方向,在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四个硕士点招收研究生,已建设成为江西省“十一五”重点学科,江西省品牌专业,并获批为国家第三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和江西省“十二五”重点学科。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论文:机械工程与自动化中PLC技术的应用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机械制造行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进而就对机械工程中的设备自动化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不断的将PLC技术应用在机械工程的自动化过程中,对于有效的提高机械工程自动化的工作效率以及有效的推动自动化控制和提高自动化生产的重要技术力量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加强研究与分析机械工程与自踊中PLC技术的应用,进而不断的将PLC技术运用在机械工程的自动化过程中,从而不断的提高机械工程的自动化工作效率。 关键词: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PLC技术;应用分析 PLC技术主要是一种综合使用机械操作与数字运算的一种控制装置。因此,PLC技术就具有一定的体积小、应用性高以及工作效率高等优势。而不断的将PLC技术运用在机械工程的自动化过程中对于有效的解决传统机电控制系统的构造复杂、可靠性差以及能耗高等问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不断的将PLC技术运用在机械工程的自动化中,进而有效的促进机械工程行业的快速稳定发展。本文就针对机械工程与自动化中PLC技术的应用展开具体的分析与讨论。 一、PLC技术的特点 通过对PLC技术特点的认识与了解,我们可更高效的将PLC技术运用在机械工程的自动化技术中,进而有效的实现机械工程的自动化性能。下面,就针对PLC技术的特点展开具体的分析与讨论。 (一)使用国际标准通信协议 使用国际标准通信协议是PLC技术所具备的主要特点。其中,相应的PLC生产商为了有效的保证PLC技术的推广和用户使用到的便利性,就有效的使用了国际标准的通信协议,进而就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增加了人们使用的便利性。此外,不断的在PLC技术中使用国际标准通信协议,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市场的流通性,从而不仅能够有效的方便人们对设备的维修与保养,而且还有效的提高了PLC设备的使用效率。 PLC技术生产厂商为了有效的减轻用户的使用难度,就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PLC技术的程序算法,以此有效的提高了人们的使用效率。此外,PLC技术的生产商还专门设计了连接计算机与PLC设备之间的通信软件,进而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技术人员的使用要求,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PLC技术设备的使用性能。 (三)现场总线的接口契合度 现场总线的接口契合度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PLC技术的使用质量。其中,多数的生产商都可生产出一定的现场总线,并且不断的将其运用在通信领域中,以此来有效的提高PLC设备的使用效率。 二、PLC技术在生产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 随着机械工程行业的不断快速稳定发展,PLC技术在生产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进而就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实现了机械设的自动化生产,从而也就提高了机械设备的运行效率。下面,就针对PLC技术在生产自动化控制中的运用展开具体的分析与讨论。 在机械工程的生产自动化控制过程中,PLC设备主要是通过模拟参数控制模块、位置控制模块等六个模块来有效的达到工业生产的自动化目的,进而不断的提高机械设备的自动化性能。此外,在将PLC技术运用在机械工程的自动化生产中,还应不断的对机械工程的生产过程进行细致的调查,进而有效的对相应的控制对象进行调查,以此来了解相应自动化设备的使用性能,进而不断的提高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以此来有效的保证机械工程生产过程的高效运行。 其中,当PLC技术运用在相应的机械工程的自动化中,其中的模拟参数模块就能有效的对整个生产流程进行监控,以此来有效的了解整个生产流程的运行情况,从而有效的促进机械工程的自动化技术获得更高的控制精度。而PLC技术对整个机械工程自动化过程的控制主要包括:对锅炉温度的控制等。通过对锅炉温度的控制,可有效的保证温度处于一个稳定值,进而有效的促进控制热处理过程的正常运行。此外,我们还可有效的将PLC技术运用在饮水机中,以此来有效的实现饮水机的自动控温目的。 此外,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创新以及机械制造行业的不断发展,PLC技术在机械工程自动化过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进而就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达到了生产自动化控制的目的,从而也就有效的提高了精密仪器的生产精度,从而也就有效的促进了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三、PLC技术在控制逻辑运算中的运用 PLC技术在机械工程的自动化过程中的应用,还可看成为一个二进制开关,进而通过相应的逻辑运算来有效的对机械工程的生产过程进行精确的控制,进而不断的提高机械工程的自动化控制水平。此外,不断的将PLC技术运用在机械工程的自动化生产过程中,还可有效的通过控制相关开关量的大小以及数据位的处理等,来达到逻辑运算的控制目的,进而不断的提高机械设备的工作效率。此外,由于PLC技术中的逻辑运算功能具有收集生产数据的特性。因此,PLC技术主要用于食品的加工、金属的冶炼以及造纸加工等行业中,进而有效的达到生产自动化控制的目的,从而提高生产的效率。 四、PLC在系统控制和远程通信控制中的应用 PLC技术不仅可以应用在控制逻辑运算中,而且还可应用在系统的控制和远程的通信控制中,进而不断的达到生产自动化控制的目的。其中,PLC技术在机械工程自动化中的应用,可有效的检查出系统自身所出现的问题,进而及时的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此来有效的实现对设备故障点的检修与保护,从而不断的促进系统的正常运行。此外,PLC技术还可及时的感知故障的发生情况,进而通过一定的逻辑运算功能,来有效的对系统所出现的故障问题进行报警,从而促进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转,以此来有效的提高设备的运行效率。 五、总结 随着机械制造行业的快速稳定发展,不断的研究与分析机械工程自动化中的PLC技术的应用,对于不断的提高机械设备的运行性能以及有效的实现设备自动化生产的目的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首先认识与了解PLC技术的应用,进而认识到PLC技术在生产自动化控制中、控制逻辑运算中以及系统控制和远程通信控制中的应用,进而不断的促进PLC技术在机械工程自动化过程中的应用,以此来有效的提高设备的运行性能,从而有效的实现自动化生产的目的,以此来有效的促进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论文: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与发展 【关键词】自动化技术 机械工程 发展 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在国内外都受到广泛关注,提高了对其应用和发展重视程度。而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在减少经济投入、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但是我国的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中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还不很稳定。因此将自动化技术高效的应用到机械行业中去是机械领域发展的首要任务,促进我国机械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 1 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 在社会生产中将自动化技术应用到机械工程中去,在提高产品生产率、降低产品生产成本、缩短产品生产周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方面发挥着重大重要。而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1.1 装配系统 机械工程中应用自动化的装配系统对机械行业各方面的提升都有很大帮助。自动化的装配系统是一种将不规则形状的零部件按照一定的技术标准,采取搬运、调试、组合、检验等手段,将其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件完成的产品的过程。确保机械产品质量的重要环节就是装配工作,应用自动化的装配系统代替了传统依靠人力的技能去操作的复杂工作程序,在节省人力消耗的同时增强了产品的质量和产品的生产效率,是机械工程中一项重要的应用。 1.2 加工系统 在机械工程中应用自动化的加工系统将从多方面提升机械制造工作效率,自动化的加工系统能够自动的进行加工循环工作,另外还能够自动的进行工件的装卸工作。自动化的这种加工系统在某种程度上取代了工人的体力劳动,减少了机械生产中由于人为因素而导致的操作失误的事件发生的几率,有效的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1.3 物流供输系统 自动化的物流供输系统在机械工程中非常重要,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能够将制造系统中所需要的成品或原料运送到相应的指定地点,使产品运输更加简便快捷,自动化物流供输系统主要表现形式有自动输送系统和单机自动装置等,促进了机械工程的进步。 1.4 信息流 自动化的信息流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产品数据管理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等,产品数据管理系统主要是指在设计生产过程中对其产生的数据和信息加以管理的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是设计人员采用计算机的图形设备进行机械设计工作的技术。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主要起中枢纽带作用,优化工艺设计的质量,提高设计工作效率,并使其标准化程度加深。计算机辅助制造主要指在生产过程中采用计算机技术,提高产品生产率。 2 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发展前景 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发展要以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为原则,如若违背了这一原则,会使我国的机械的自动化应用发展产生偏离,与科技发展脱轨,不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只有结合我国国情和实际发展情况对自动化技术加以有效利用,才可以实现机械自动化效益最大化,增大国民经济效益。 2.1 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引进自动化技术 在将自动化应用到机械工程时要考虑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根据其实际生产情况进行引进,防止出现自动化技术引进与实际需求想脱离的现象,还要充分考虑企业的经济实力,在企业具有良好经济承受能下时再加以引进,确保自动化技术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另外我国自动化技术应用虽有一定成效,但仍处于初级阶段,发展投资少、见效快的自动化技术还是符合大多数企业的实际情况,只有集合企业实际发展情况,已实用为发展的原则,自动化技术才能有效的促进企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通过发展实用性强和适合企业的自动化技术,为我国自动化技术奠定坚实的基础,将企业现有的机械设备有效加以利用、改造,在此基础上对自动化技术不断熟悉,实现机械的自动化技能。 2.2 结合国情引进自动化技术 自动化技术具有很多优势,将其应用到机械工程中去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在实际应用中要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不能以下完全实现机械的自动化,要逐渐的经历一个过程,一步一步的有规律的进行。有计划的从简单的机械开始应用,然后到复杂的机械全面实现自动化,建立一套健全的机械自动化应用体系。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和其他先进国家相比,机械自动化技术水平还是相对比较落后的,发展过程也不是很顺利,因此需要我们不断积累经验,从我国实际国情出发,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的技术和制定符合我过自动化发展的方案。根据时间实际生产需要引进相关设备。在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全盘接收,不断学习发展。实现我国机械的自动化全面应用,实现生产过程全自动化的目标。 2.3 为自动化技术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发展机械的自动化需要做好其基础建设,加强自动化应用的基础工作和推广工作。不仅要发展主机的应用,还要配套发展零部件和控制系统。自动化应用到机械中的关键就是生产大量自动化水平高和性能优的机电产品。自动化实际生产过程中,在系统的质量耐性和结构等方面都对其有着重大影响,依靠相关产品的技术更新,实现机械与自动化技术结合的良好发展。而其信息的交换、运算和判断等都要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相结合应用,自动化的发展离不开相关的技术打下的坚实基础,只有在良好的技术基础上才能有效的实现自动化技术的优势,将其应用到机械工程中实现机械行业的快速发展。 3 结论 机械行业的发展对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加强对机械行业的发展,使其与科学技术发展同步,逐渐引入新科技,实现其自动化。将自动化技术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应用到机械工程中去,将二者完美结合,健康的走上高效、高能技术之路。
工程进度管理论文:农网升级改造工程进度管理论文 1影响农网升级改造工程进度管理的因素 1.1民事协调的问题 不断出台与完善的国土土地政策,加之农民对土地维护意识的增强,农村电网的升级改造过程经常会涉及占地拆迁与农作物的赔偿问题,这些问题常常会引起民事协调问题的产生,对农村电网的升级改造工程中进度的管理上造成一定的影响。有些企业在进行农网的升级改造时,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与人力,为的就是提高改造工程的工程进度,虽然这也在一定的程度上起到了提高工程进度的作用,但在后续的问题中,农民可能会因此胡乱的加价,从而影响整个升级改造工程的工程建设进度。此外,还有的是因为在进行农村电网的升级改造工程中,有些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太差,在施工中随意破坏农村居民的庄稼等,这就促使农村居民与负责农网改造工程的企业矛盾加剧。 1.2物资的供应问题 物资的保障是农网进行升级改造的基础,直接影响其改造的工程进度,物资的供应问题对其升级改造工程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果在施工前的预算不准确或者对物资的预算不准确,很容易引发物资供应不足的现象。物资供应不足就会导致工程无法进行施工,从而影响农网升级改造工程的工程建设进度,其影响力度是非常大的。 1.3前期的工作周期长 农网在进行升级改造的前期工作外部环境在《城乡规划法》颁布实施以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错综复杂的社会利益格局,也致使其外部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影响了农网在升级改造中的工程进度,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有利于在农网进行升级改造与前期准备工作中提供相关的法律保障。在进行农网的升级改造工程时,在选址上就要通过很多个相关单位的审批,由于牵涉了太多个管理部门,导致工作的周期变长,审批的过程还比较复杂,所以,越长的前期工作,就会在农网升级改造施工的进度管理中相应的增加很多不可控制的因素。 2加快工程进度在农网升级改造中的重要性 2.1农村对电网的需求 农村居民的生活在家电下乡的实施中,电负荷在飞快的增长,农村的排灌也随着柴油与汽油的油价上涨更倾向于电力排灌,因此,农村居民对电网的需求与要求越来越高。农村电网的第一、二批改造工程已经运行了十余年,农业生产与新农村的建设,急需解决部分电网存在的供电可靠性能低及网架薄弱等问题。 2.2对政策落实的需要 国家发改委在2011年召开的全国农村的电网升级与改造工程的会议中就提出计划,要在没进行过农村电网改造的地方用三年的时间与将近两千亿的投资对其进行基本的改造到位,保障农民的生活用电,解决农村电网在供电不足的问题与农业生产中的设备用电问题。为扩大内需,对农村电网进行新一轮的升级改造,有利于实现城乡统筹中的经济、政治及综合效益的产生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农村电网的升级改造工程是农民关切,国家关心、社会关注的惠民工程与德政工程,必须加快其工程进度,并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进行严格的要求。 2.3农网改造的需要 农网的升级改造工程大多都具有工程量大、区域广、工程比较分散且时间要求紧迫等特点。尤其大多数农网的升级改造工程都属于户外作业,在施工中的有效施工时间可能会被一些不利的因素影响,时间缩短,如暴雨、暴风、暴雪、大雾等极端的恶劣天气。因此工程进度管理的加强,必须面对工程上的艰巨性。 3对农网升级改造工程中工程进度控制的建议 农网的升级改造工程在进度管理上有很多制约与影响的因素,主要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3.1加强对工程的前期管理 农网的升级改工程是一项内容比较繁杂的工作,要充分认识到项目在前期需要中的艰巨性,在每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要加强领导的协调能力,通过精心的组织与超前的谋划,促进工程进度高效地进行推进作用,并加强对重要的跨越施工、征地、工程前期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加强前期的管理工作力度,合理把握工程的前期工作难点与重点。在农网的改造工程中为了使广大的客户充分理解其重要性,要加大宣传力度的工作,获取他们的配合,同时为保证电网改造工程的顺利进行,一定要获取政府的支持。农网的升级改工程有利于满足农村的生活与生产用电的需求,并全方位的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建设,使广大客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享受农网的升级改造工程带来的好处与利益。 3.2加强物资的管理 进行规范的集中采购,集约化的进行物资上的管理,在设备材料质量上的提高,加大验收、抽检与监造的力度,落实在项目单位的质量管理上的监督责任。做好资金的结算与物资到货时的管理工作,遵守合同中的条款内容,并加强合同中签约与履约的情况管理,以此来提高双方在合同要求中的履约能力。 3.3建立与完善农村电网改造补偿的标准 对于项目施工中所涉及到有农民利益相关的问题,如占用土地、农作物的赔偿等,一定要按照相关规定及标准进行赔偿,采取相关的措施防止截留或者挪用公款的情况发生。在工程项目的建设施工中,将各种矛盾的产生在萌芽时进行化解,避免发生群体性的伤亡事故,一方面有利于工程的顺利施工,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人民群众利益的维护。在项目的建设实施前,要积极运用于推广电网工程的相关标准,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尽量在设计中避开厂房、村庄房屋等敏感地带,实现生态保护,尽量避免在施工中对建筑物、农田与种植物等的损坏。在农网的改造与升级施工中要区别对待极端分子(如破坏地电力设施与电力器材)与村民的合理诉求,对于那些阻止电力建设与发展的无理取闹的,交予公安机关进行处理。 3.4在施工队伍上加强管控 农网的升级与改造工程是一个时间紧,任务重的工程项目,因此对其施工质量与施工进度的保障需要的是一批高素质的施工队伍。项目的管理部门要在施工前对施工队伍的施工资质、安全体系、营业执照、在册人员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检查,同时还要对工作负责人、安全员、项目经理及其其他的施工人员在业绩、装备、档案信息等资料库进行跟踪管理,以保证施工力量在配备上的充足与稳定。上岗人员在上岗时必须挂牌、持证上岗作业,并通过相关部门的安全培训,作业人员要通过考试合格后才可以上岗作业。此外,还可以适当的引入一些竞争机制,在农网的升级改造工程中促使更多具有相应资质且施工能力相当的施工队伍参与到其中,在质量至上与安全第一的前提下,进行竞赛的开展,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充分的把施工队伍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3.5加强民事协调问题的解决 农网升级与改造过程的目的都是为了给居民一个良好的与安全的用电环境,与农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一定要得到农民的支持与理解,做好宣传工作与惠民政策,从农民的角度出发,使农民在农网升级与改造过程中获取最大的利益,并维护好农网升级改造工程的建设企业形象,出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及时化解农村居民与建设企业之间的矛盾,确保工程的顺利施工与合理化发展。 4结语 农网的升级改造工程不仅责任大,而且任务重,在进行施工前施工人员要提前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提前的谋划及准确的把握,以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性与安全性,对施工进度做到进度上有管控,质量上有标准,安全上无事故,保证农网的升级改造工程顺利进行及完成,工程进度上加强管理,促进统筹城乡的发展,电力保障可以保证人民的生活与经济的发展。 作者:沈澜 单位:国网内江供电公司 工程进度管理论文:园林绿化工程进度管理论文 1园林绿化工程进度管理工作的相关内容 1.1进度管理工作的内容 园林绿化工程进度管理工作的内容主要分为两个方面:项目的进度计划和项目进度的控制。首先,项目的进度计划需要明确好项目的内容排列顺序、起始和结束的时间,项目之间的衔接等,做好项目的计划能够对项目的进度有一个整体的掌握,便于对园林绿化工程的进度进行掌握和控制;其次,项目进度的控制,在制定好项目的计划后,需要在施工过程中按照项目实施计划按部就班地进行,并通过对比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实际工作和计划工作之间的差异性,对项目的计划进行补充和调整,保证园林绿化工程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的工作。 1.2进度管理工作的技术和方法 园林绿化工程项目进度管理工作的技术和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进度管理工作的技术主要包括:任务分解法,主要是将整个园林绿化工程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几个不同的子工程,然后将子工程进一步细分;关键路径法,该方法是在任务分解法的基础上,分析各个任务之间的关系,分辨出哪些任务可以并行,然后大致推算出园林绿化工程的时间需求。其次,进度管理工作的主要方法为,按照任务分解的结果,确定哪些项目工作的优先次序;对园林绿化工程进行分析,识别影响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进度的相关因素;制定切实有效的方案,排除影响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进度的相关干扰因素。 1.3影响进度管理工作的因素 影响园林绿化工程进度管理工作的因素非常多,根据条件可以将影响因素划分为:人为因素的影响,人既是影响园林绿化工程进度最重要的因素,也是最复杂最难控制的因素;管理方面的因素,由于对园林绿化工程进度管理工作的不到位,很容易导致园林绿化工程的延期;材料设备等因素也是影响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进度的重要因素。此外,还有资金因素、技术因素和气候因素等。因此,为了更好地对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进度进行控制,必须要排除这些因素的干扰。 2优化园林绿化工程进度管理工作的措施 2.1构建园林绿化工程项目进度管理运行机制 对了更好地对园林绿化工程实施进度管理,必须使进度管理工作成为一个运行体系,然后充分调动一切有利因素,更好地对园林绿化工程进行项目管理。构建园林绿化工程项目进度管理运行机制可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做好影响项目进度因素的防范工作,制定相关的完善的应急方案,在遇到项目进度干扰因素时,及时排除干扰,确保项目的施工进度;其次,形成园林绿化工程完善的计划制定流程,由于不同的园林绿化工程存在很多的相似点,因此可以通过对这些园林绿化工程的总结,制定出流程化的计划制定方式,提高项目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2制定园林绿化工程进度的保障措施 为了更好地确保园林绿化工程的进度,必须制定保障园林绿化工程进度的相关措施:首先,从管理方面来说,需要提高对干扰因素的重视,制定有效的预防策略,将干扰因素对园林绿化工程进度的影响降到最低;其次,在制定项目计划的过程中,要使上一步计划和下一步计划之间具有紧密的关联性,使园林绿化工程项目施工计划成为一个整体;最后,可以利用相关的技术措施,选用可靠的设计技术和施工技术,降低设备因素对施工进度的影响,同时利用先进的技术,提高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效率,保证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进度。 3结语 近年来,由于对园林绿化工程进度管理工作的疏忽,造成了园林绿化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园林绿化工程的发展和进步。目前,随着对园林绿化工程进度管理工作的不断研究,一些进度管理工作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工作都在陆续开展。随着研究的深入,园林绿化工程进度管理工作必将得到不断优化,从而为人们创造更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作者:张昕 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宏银建基园林有限公司 工程进度管理论文:建筑工程进度管理论文 1全过程动态控制的建筑工程进度管理 1.1建筑工程项目进度评审和计划编制 进度计划不仅仅是对于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材料、设备、人员配置的时间安排,也是项目进度状况的检验和评价标准。因为建筑工程项目具有一次性特征,因而进度计划需要制定的更加详细。同时,因为建筑工程项目具有差异性和特殊性,因而在进度计划制定时,需要具体分析不同的情况:施工单位要从建筑工程具体的施工条件、环境和地理位置出发,对施工进度目标进行详细分析,从而提高进度计划的指导性和控制性,根据时间和资源配置的不同对施工计划进行编制。 (1)建筑工程进度计划主要内容。第一,进度控制工作规划。建筑工程实施阶段的进度控制工作需要符合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而这也是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人员事实进度控制的基础和根据,能够为管理工作计划中有关进度控制总体部署提供指导。第二,进度计划。施工过程中的进度管理和控制目标在于保证建筑工程按时完成,通常可以将其分为具体实施进度计划、分部工程进度计划、阶段性进度计划或单位、总体进度计划等几个部分。对于大规模的建筑工程项目而言,因其施工周期较长,设计内容较多,因而整体进度控制需要进行动态调整和协调。 (2)进度计划的评审。研究发现,很多建筑企业都比较重视工程的施工质量和造价管理,并建立了系统的评审机制,但对于进度计划的重视程度则相对较差。建筑工程施工进度计划需要加以评价的原因包括:一方面是进度计划编制人员的业务水平、专业局限,另一方面是进度计划,尤其是大型建筑工程的综合进度计划,需要进行各个工程子系统和各个专业之间平衡与综合分析,因此,工程进度计划在编制完成以后要经过各个过程专业、公司的各个管理层次人员参与的详细评审。 1.2动态评审和项目实施的控制 (1)根据进度计划进行施工阶段进度管理。第一,进行流水作业,确保工程施工有节奏、均衡、连续,如有需要可以将部分环节的作业时间缩短,从而确保整个工程计划和施工进度的顺利进行,但压缩部分的作业项目需要是实际施工进度拖延,导致整体供给延长的某些非关键线路和关键线路上的工作,且其施工时间允许进行压缩。第二,保证冬、雨季连续施工。各个施工企业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均会遇到动机或是雨季,受到这种特殊施工条件的影响,尤其是在露天作业的情况下,一方面要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另一方面还要保证工程的施工进度。第三,施工现场机械设备的配置情况。建筑工程施工效率会直接受到施工现场机械配置情况的影响,进而决定整体的施工进度。第四,施工现场材料的供应情况。为了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需要事前准备好各个施工环节所需的配件、构件、材料等,加强各种见证取样复试、试验、质量检验等工作。第五,施工现场的人员配置情况。一方面是工作面上需要配置足够的人员,另一方面是需要加强施工现场作业人员的管理,包括安全员、技术员、质量检查员、技术负责人、生产负责人和项目经理等是否到位,制定全面的劳动力计划,保证各个岗位人员的充足。 (2)纠偏。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贯彻实施全过程的进度控制,而这也是施工进度计划是否能够顺利进行的关键。在建筑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施工进度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进而出现工程计划进度与工程实际进度不一致的现象。工程进度管理者需要对进度计划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一旦发现计划进度与实际进度不一致的现象,则需要查明发生原因,并采取积极的控制措施,以改善这种偏差,保证工程进度的顺利完成。 (3)进度计划调整。导致建筑工程计划进度与实际进度不一致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方面是工程实际施工过程中存在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的现象,另一方面是工程施工进度的影响因素出现了变化,因此,有必要对进度计划进行适当调整。由于建筑工程项目存在较多的动态条件和外部可变的影响因素,因而其进度管理也是一个相对动态化的过程,需要在进度计划和实际工程进度之间差异调查和动态分析的基础上,对整体计划进行调整和改变,由此可见,进度控制工作是伴随着建筑工程开展过程进行动态变化和调整的,需要定时进行落实情况的调整、完善和检查。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进度计划调整还存在着不均衡性、多变性和波动性特征,因此,这种计划的改变并非绝对的,而是相对的,需要结合施工的实际情况。 1.3建筑工程竣工后的进度管理 建筑工程项目竣工后,需要将工程项目文件资料进行归档、编目和归类保管,同时,评价和总结建筑工程项目进度管理和控制工作实施效果。主要评价项目包括进度管理工作和进度计划中的问题和经验分析,在此基础上找到解决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其主要目标在于保证建筑企业能够逐步积累经验,从而提高自身的项目进度管理工作能力,为后续的建筑工程项目进度管理和控制提供依据。 2总结 综上所述,对于我国广大的建筑单位而言,建筑工程进度管理与成本管理和质量管理存在着同等的价值和重要性。通过相应的措施和手段,加强建筑工程进度的评审和进度计划的编制,有助于建筑工程进度的全过程动态控制目标的实现,从而获得最佳的施工效果。 作者:谢名 工程进度管理论文:公路工程进度管理论文 1公路工程施工进度管理问题与改进措施 公路工程施工,除定期或不定期的对某部分路段的修复施工之外,大多需要较大的施工工程量和较长的施工工期。在施工设计时一般会根据施工工程量和施工作业量对施工周期进行简单的计算与规划,但在大多数时间内常会出现由于各种偶然因素而影响施工进度,最终拉长施工工期的状况,这就给工程施工和施工单位的经济利益造成诸多的不利影响。这些偶然因素主要有自然天气(如野外施工作业常见的大风、降水、降雪、霜冻等天气)、不良地质状况(如溶岩地区以及软土地地区在路基施工中常出现的基坑塌陷等)、施工意外(大多为施工机械设备故障以及施工安全事故造成的工期延误)、施工准备不足(主要指的是施工工程量计算不到位以及施工材料准备、施工技术手段准备不足)等。 由于偶然因素多,且在实际施工中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在对施工进度进行管理与控制时,需要采用系统管理的观点对施工工程中出现的各种偶然因素进行相应的施工调整与进度控制。在对施工进行管理时,对施工进度进行预先的控制设计方案的编制是重点工作之一。但在实际的工程施工中由于各种偶然因素的出现导致其施工进程不可能完全依照工程施工进度设计方案进行,因此就需要在工程进度控制方案设计时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偶然因素并提供一定的余量,保证施工进度控制方案的合理性。如对北方某地进行的公路野外施工工程项目,根据以往的气象记录,在7、8月份平均会有8~10天大幅降雨,使得软土处理施工受到一定影响;而在1月中旬前后最低温度达到-7℃,极不利于公路施工质量的保证。 因此在进行施工进度控制方案设计时需对其进行相对应的预留余量以满足实际施工进度需求。在按照修正后的施工方案进行施工处理时,由于考量到了各个标段实际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工期误差而预留了部分余量,因此,在九月上旬对项目一标段软基处理进行复检过程中发现,由于施工质量不达标而进行的翻修并没有对路基土石方以及后续的工程进度产生较大的影响。而且,特别是余量对误差的弹性消除作用,使得工程施工整体进度并没有因为该标段的返场翻修而造成大的影响。 2结语 事实上,无论在公路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方面还是在公路进度控制方面,均不能简单地从施工作业前期就彻底完成所有管理措施的到位与适用,这是由于实际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技术因素、人为因素等)均有可能造成预先的管理手段无法起到应有的效用,这就要求项目施工管理人员必须及时的根据实际施工中涌现出来的新的问题、新的状况进行及时的调整与优化。 作者:郑楠单位:云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 工程进度管理论文:地产工程进度管理论文 1地产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建筑工程进度控制是地产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受到众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在具体的地产工程项目中,许多地产项目开发企业对工程进度管理都束手无策。如何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按时完成项目成为房地产开放商最为关注的重要问题,直接影响到开发商企业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影响力。目前,我国地产工程项目进度管理中的常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合同签订流程不合理。合同相关条款审核工作不够仔细。由于我国许多地产企业缺乏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系统,赶工现象时有发生,导致了不必要的错误和遗漏,使得企业遭受巨大经济损失。过度重视会议研究,经常组织一些不切实际的主题会议,一定程度上耽误了工程施工进度。人工维护工程项目进度管理信息,滋生了大量的人为错误。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的效率与质量,相关工作者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2地产工程项目中进度管理的重要性 地产工程项目中进度管理系统以《工程施工合同条件》为主要依据,充分结合了地产工程的具体情况,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通过不断的分析、计划、统计,显著提升了地产工程进度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全面性、完整性、及时性和系统性,有利于项目管理者及时掌握项目的最新动态,做出正确的决策,及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工程进度管理系统为我国工程进度管理提提供了强有力的服务于支持,有利于促进工程项目顺利推进,促进工程按时竣工。 3进度管理中系统的技术分析(P20) 3.1ASP技术 ASP技术是服务器脚本编写环境,能够实现动态网页或窗体应用程序的有效创建。ASP技术所有程序都会在服务端执行。因而,不用考虑所用浏览器是否能够有效运行缩写代码的问题。服务器会在程序执行完成之后把执行结果反馈到客户端浏览器,从而显著降低浏览器压力,有效提升交互速度与效率。在语言编译技术运行程序基础上,可以将ASP技术成功升级成ASPNET技术(NET运行环境下的ASP技术),从而大幅度提升原有ASP技术的适应性,当然,其功能也日趋强大。 框架 是一种开发平台环境。它面向网络,能够支持各种用户终端,从而让用户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通过任意相关设备均能得到所需信息。在其正式之前,程序对象接口为Win32和COM,ASP网页接口为asp.dll所提供对象。在.NET正式之后,所有程序和网页都开设使用.NETFra-mework的相关类库作为接口。.NET开发平台为在IISWeb服务器上创程序和在做面上创建应用程序提供了便利。 3.3B/S结构 B/S((浏览器/服务器)是目前较为普遍的开放模式,该模式立足于C/S结构,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了完善和提升。B/S结构工作界面是WWW浏览器,具有广阔的适用范围。B/S结构主要优势有以下两点:维护与升级相对简单。节约成本,选择空间显著提升。与此同时,由于服务器运行的时候,数据负荷相对较重,一点细小的错误就会引发服务器“崩溃”,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企业都会采用数据库存储服务器作为备用选择。 3.4ODBC技术 ODBC技术即开放数据库互连,其英文全称为OpenDat-abaseConnectivity。它是微软公司开放服务机构相关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明确的规范以及数据库访问标准(API)。API通过SQL完成绝大部分工作。ODBC也能对SQL提供语言支持,也就是说用户能够直接把SQL语句转送给ODBC。 4工程进度管理系统模式 4.1工程进度管理系统模式的流程 工程进度管理系统的本质是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并在执行过程中不断监控进度状况。一旦发现偏差,应当及时找出原因并尽快予以调整和改善。若能有效控制、协调相关影响因素,科学合理的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方法和措施,能够大大提升工程进度,促进工程顺利竣工。在具体施工过程中,有时候会根据设计进度对计划进度进行一定的调整,其具体流程如下:首先,应当及时发现进度偏差,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以及可能产生的影响。其次,明确对后续工作产生影响的相关限制条件。接着,采取与之相适应的调整方法和措施并形成有效的进度调整计划。然后,做好相关经济、合同、组织的调整。最后,严格实施调整后的进度和计划并做好相关检测工作。 4.2工程进度管理系统模式的特点 工程进度管理系统模式包含了进度分析、报表管理、基本信息、计划管理和工程量管理等相关模块。这些模块共同影响,相互作用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工程进度管理系统。该系统处理具有提示、确认操作弹出框、恢复错误、验证数据、缺省默认值、数据复制等基本功能之外,还具有登录功能、管理项目基本信息、管理项目工程量、管理各计划、进度分析等重要功能。这些功能决定了工程进度管理系统能够充分满足相关事务处理的需求,能够让工程进度管理流程更加清晰与简化,从而显著提升工程进度管理的效率与质量。 4.3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工程进度管理系统模式仍然存在些许不足,有待进一步完善。但是其立足于《工程施工合同条件》,结合我国现存建设相关管理模式的特征和国外成功的工程进度管理系统,同时参照了我国各类地产工程管理的成功经验,对项目中的相关合同、规划、分析和统计等功能进行了有效设计与实现,从而提升工程进度管理的合理性、时效性和科学性。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维护了工程进度管理系统相关功能,完善了工程进度管理系统整体设计的分析和策划,有效管理了工程相关基本信息资料和相关模块,同时立足于科学、合理分析客户的需求,有效实现了设计目标。相关设计以软件工程思想为科学依据,确保了工程进度管理系统设计框架的有效性和稳定性,显著提升了其开发效率和速度,为系统后续扩展提供了有效的数据共享和跨平台资源。工程进度管理系统有效结合了各支撑系统和编程工具的杰出性能和显著优势,成功实现了工程进度管理系统个功能模块的有效开发与集成。与此同时,工程进度管理系统具有操作简便、人性化的特点。因此,工程进度管理系统成为我国实现地产工程建设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价值与前景。 作者:王学光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工程进度管理论文:BIM技术在建设工程进度管理中的应用研究综述 摘 要: BIM技术在一些发达国家建筑业中的应用已经比较普及,但在我国仍处于初级探索中,尤其是在施工阶段的研究及应用尚不成熟。本文分析了BIM技术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总结了BIM技术在进度管理中的应用优势、发展障碍并提出相关意见推广BIM技术的应用。阐释其在我国的应用发展前景,为推动 BIM 在中国建筑业更广泛深入的应用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 BIM;建筑业;进度管理;发展前景 1.引言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是“建筑信息模型”的简称,最初发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由美国乔治亚理工大学建筑与计算机学院(Georgia Tech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Computing)的查克伊士曼博士(Chuck Eastman, ph.D)提出。他认为此模型不仅应该包括几何、功能、构件性能等信息,还应包括建造过程、施工进度、维护管理等过程信息,建筑全生命周期内的信息都应该整合到建筑模型中[23]。BIM的定义和解释有很多种版本,不断演化,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解。2002年,Autodesk公司首先提出“建筑信息模型”的概念,认为建筑信息模型是在建筑物的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创建和使用的“可计算数码信息”[25]。2009年《The Business Value of BIM》市场调研报告中,认为“BIM是利用数字模型对项目进行设计、施工和运营的过程”。美国国家BIM标准对BIM的定义比较完整:BIM是一个建设项目物理和功能特性的数字表达;是一个共享的知识资源,能够分享建设项目的信息,能够为项目全生命周期中的决策提供可靠依据的过程;在项目的不同阶段,项目的不同利益相关方可在BIM中插入、提取更新和修改信息,以支持和反映各自职责范围内的协同作业[26]。 BIM技术将会作为建筑业信息化下一阶段发展的支撑技术,然而与CAD相比较,因为BIM不仅改变了项目的建设和运营的手段,而且还同时改变了项目建设和运营的内容。因此,对BIM的认识理解和应用实施都要比CAD来得困难和复杂,所以,其对建筑业的影响也比CAD广。我国香港地区已经将BIM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房地产项目开发中,并于2009年成立香港 BIM 学会。在国内,已有一定数量的项目在不同阶段不同程度上使用BIM技术,例如上海中心项目对项目设计、施工和运营全过程进行规划,成为第一个业主主导、在项目全生命周期中应用BIM的标杆。 2. BIM技术在进度管理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Eastman[1]在BIM手册中分析了支持项目计划与控制的4D模型创建途径,总结了4D模型应用给项目带来的益处,并提出了BIM支持的项目计划与控制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建议。 Marx[2]和Konig提出了加快建设模拟过程的方法,并引入SiteSim Editor的4D工具进行分析证明。Tauscher,Mikulakova,Beucke和 Konig提出基于IFC标准建筑信息模型的施工进度计划生成方法,有助于项目管理者利用模型信息进行施工计划,从而实现快速4D模M,减少使用者与系统的后续交互。 Tulke,Hanff[3]提出基于BIM计算活动持续时间的模型,应用此模型可进行项目进度计划安排。 Amir H. Behzadan[4]等通过在土木工程教学中应用增强现实技术(AR:Augmented Reality,AR),描述了将AR技术结合BIM技术应用到工程建设的质量管理和进度管理中,并提出了应用AR技术的相关软件和硬件要求。 Alvarado,Lacouture[5]在分析BIM功能及应用BIM技术进行进度计划编制基础上,构建AEC+FM集成框架,提出应用BIM技术进行集成进度计划安排的方法。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应用优势层面 赵彬[6]等人在分析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现存问题基础上,发现问题的成因,然后对比传统进度管理技术与基于BIM的4D技术的差异,论证了基于BIM的4D施工模M技术在进度管理中应用的优越性。 王雪青[7]等人研究发现,自动化创建的BIM实时施工模型可以动态的跟踪项目进展情况,能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减少建模工作量。提出基于BIM实时施工模型的4D模拟,是一个动态的4D模拟过程,可作为项目施工全过程的动态控制的有效工具,能进一步提高建设项目的效率和效益。 张建平[8]等人根据我国施工管理特点和实际需求,提出了工程施工BIM应用的技术架构、系统流程和应对措施,并将BIM与4D技术相结合,自主研发建筑施工BIM建模系统和基于BIM的4D施工项目管理系列软件,从而形成一套工程施工BIM应用整体实施方案。 马新利[9]介绍了BIM技术和4D虚拟建造的概念,阐述了BIM技术应用的优点,参照国外BIM软件和应用情况,系统探讨了基于BIM技术的国产建设工程施工进度动态控制软件的整体架构、操作流程和控制要点,对国产施工进度控制软件的开发、及其工程应用实际提供参考。 王刚[10]通过探讨什么是BIM,分析BIM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阐明BIM与项目管理之间的关系。发现了BIM技术对工程质量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都有很多优势。 何清华[11]在总结原有进度管理系统存在的不足和阐述现有BIM及其相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基于BIM的进度管理系统的框架,通过研究创建了一种可视化、能促进多目标协同优化的进度管理系统。 王青薇[12]研究发现,自动化创建的BIM实时施工模型可以动态的跟踪项目进展情况,能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减少建模工作量。提出基于BIM实时施工模型的4D模拟,是一个动态的4D模拟过程,可作为项目施工全过程的动态控制的有效工具,能进一步提高建设项目的效率和效益。 吕玉惠[13]基于BIM技术,结合施工项目的特点,提出多要素集成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技术架构,研究具体的系统结构和主要功能,讨论系统的应用流程,研究成果可作为进一步研发施工项目多要素集成管理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 2.2.2 应用障碍层面 何耀[14]、陈花军[15]发现BIM技术虽然具有诸多优势,但是在中国因为引入时间较短,能够充分利用的标准化BIM对象库不足,建立BIM模型所需输入的数据源不足,而且BIM的经济成本较高。 何清华[16]分析BIM在建筑业的应用障碍中发现BIM的推广环境尚不成熟,我国现有的建筑行业体制不统一,缺乏较完善的BIM应用标准。BIM应用过程中缺少协同设计,项目运作缺少统筹管理。 马智亮[17]认为BIM技术在我国建筑施工行业虽然已经得到应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BIM技术涉及面比较广,施工企业相关人员很难把握。施工企业不能利用上游的模型信息,应用BIM技术的广度和深度有限且利用BIM技术的效益不明显。 欧阳东[18]探讨了BIM技术,发现其应用存在着一些问题,如BIM文件的法律责任问题,BIM技术规范和标准问题,BIM的应用和交付问题,BIM技术软件的不完善问题,BIM技术文件建设档案存档问题等。 潘佳怡[19]通过对国内外 BIM 相关文献的查阅和专家访谈,确定建筑业 BIM发展的普遍阻碍因素,进而对中国建筑业的相关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得出41项阻碍中国建筑业BIM发展的因素。使用层次分析法对阻碍因素进行分析,识别出其中15个因素为关键阻碍因素。 2.2.3 发展趋势层面 张晓菲[20]通过引入基于国际工业标准IFC的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并总结分析此项技术在建筑业的应用来对BIM技术的发展前景做出分析与思考。BIM的技术发展趋势表现在用BIM自动检查代码一致性与可施工性正在成为可能。 王欣[21]在浅议BIM技术应用时提出BIM技术的发展趋势会从单一项目BIM技术实施发展到企业BIM技术实施,最后将落实到整个产业供应链的BIM技术实施,3D设计模型基础上增加施工进度4D及成本形成5D技术。 张春霞[22]将BIM技术与各参与方相互作用,构成了BIM技术系统。系统内各参与方的相互作用会促使BIM技术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功能上不断完善,通过系统的开放性与交互性不断提升BIM技术的运用范围和应用领域。 3.BIM技术在进度管理中的应用研究现状述评 (1)BIM技术在进度管理中具有很大优势 国内外关于BIM技术在建设项目进度管理中的研究现状,多集中在4D模拟实现。目前,通过第三方软件的开发,实现了BIM模型与进度信息的关联,从而创建四维建筑信息模型,应用动态施工过程模拟、实时进度跟踪等功能支持项目计划与进度控制。基于BIM技术的进度管理通过虚拟施工过程进行反复的模拟,让那些在施工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在模拟的环境中提前发生,逐一修改,并提前制定应对措施,使进度计划和施工方案最优,再用来指导实际的醒目施工,从而保证项目施工的顺利完成。 (2)BIM技术在发展中也存在问题 虽然BIM技术发展已有一段时间,但是其推广还不是很广泛,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目前,BIM技术正逐渐应用于建设工程项目各阶段,但仍处于初级探索中,尤其是在施工阶段的研究及应用尚不成熟。国内基于BIM技术的进度管理方面的研究较少,而且研究范围较窄;仅有少数项目进度管理中应用BIM技术,由于BIM技术的复杂度,涉及面比较广泛,施工企业对BIM技术的认知尚不深。而且BIM技术的推广环境还不够成熟,相关标准、文件还不够全面。 (3)BIM技术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目前,BIM已渗透到软件公司、咨询公司、科研院校、设计院、施工单位、地产企业等建筑业相关机构中。伴随建筑企业对BIM人才的需求,相关商业培训和咨询机构已经逐步出现。另外,我国“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已对BIM技术进行相关研究,课题为“基于BIM的下一代建筑工程应用软件研究”,“十二五”科技计划更是在研究广度和深度上加大对BIM技术的研究[24]。BIM技术必将在建筑领域有所突破,引领建筑信息技术走向更高层次,大大提高建筑工程的集成化程度。 4.小结 本文着重分析了BIM技术在进度管理中的应用研究现状,BIM技术的引入为进度管理过程带来很大改善,4D模拟施工能够反复观察,找出影响施工进度的问题,从而改进施工进度,提高项目管理的效率。然而根据研究现状发现当前国内外BIM技术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还存在建模困难、应用软件不配套等问题,BIM技术在进度管理中的应用还不够成熟。所以还应当加大对BIM技术在这方面的研究探讨。我国BIM技术的推广环境不够成熟,因此相关部门可以采取措施,如制定相关政策,规范等多推广BIM技术的引用,推动基于BIM的各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高建设项目管理水平,推动我国建筑业进入信息时代。 工程进度管理论文:建筑工程进度管理要点解析 (东方电气集团东方锅炉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建筑行业在飞速发展,建筑工程进度管理是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密切联系着质量管理和成本管理。所以,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施工质量,还要考虑工程质量,从而合适地选择施工进度,提高施工质量且节约施工成本。本文通过对建筑工程进度管理的主要内容、主要影响因素、主要控制措施进行阐述与分析,对建筑工程进度管理进行了初步探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建议,对相关从业者进行建筑工程进度管理起到了一定帮助作用。 【关键词】建筑工程 动态管理 施工进度 0 引言 社会在巨大进步, 建筑行业在飞速发展,各类建筑工程的规模也越来扩大,而建筑工程进度管理是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密切联系着质量管理和成本管理。在施工过程中,如果加快施工进度,将会缩短施工时间,但同时会增加施工成本。然而,加快施工进度而提前竣工,能够减少承包企业在承包过程中的机械设备、施工设施等等的使用时间,减少没必要付出的额外费用,还能够给业主提前带来更好的项目创收。加快施工进度而提前竣工,会一定程度影响施工质量,所以,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施工质量,还要考虑工程质量,从而合适地选择施工进度,提高施工质量且节约施工成本。 1 建筑工程进度管理的主要内容 在不同的施工阶段,进度管理的内容是不同的。在施工准备阶段,进度管理的内容主要是编制技术准备计划、设计和编制施工组织方案、进行施工图纸的设计、编制施工进度等各项计划、布置施工现场、准备临时施工设施等等。在施工进行阶段,进度管理的内容主要是实施施工进度计划并对其进行控制、监督和纠偏,以及落实、调整各项工程资源计划。在施工收尾阶段,进度管理的内容主要是施工设备的检修与维护、工程竣工相关事宜、建筑实体和建筑资料的交付。 2 建筑工程进度管理的主要影响因素 2.1相关单位因素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如果设计单位所设计的施工图纸质量不够高或者施工图纸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差距较大,将会导致相应施工质量问题的出现,从而影响施工进度。如果建筑工程的业主方由于实际原因变更设计要求使得实际工程量增加,而用于建筑工程的建筑材料供应不及时或者建筑材料供应商所提供的建筑材料质量出现问题,将会影响施工进度。 为了降低因相关单位因素而给建筑工程施工进度带来的影响,施工单位可以和业主单位、设计单位等相关单位签订合作合同,使得参与建筑工程的各单位协调合作,按照合同要求展开工作,紧密配合,以合作合同的法律效力,规范建筑工程各参与方的行为,将各种不必要风险尽量减低,从而减低因相关单位因素而给建筑工程施工进度带来的影响。同时,编制施工进度计划时,施工单位要向相关主管部门及职能部门及时地申报和审批相应计划和手续,而且要将申报、审批相应施工进度计划、施工审批手续的时间计算入项目施工进度中。 2.2 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因素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常常会因为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组织不合理或管理不到位而导致参与施工的机械设备调试不当、人力资源调配不当、施工过程中遇到的施工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等各种问题,甚至会发生因施工操作不当而引发安全事故,更严重会因建筑施工质量不合格而导致返工,,从而严重影响建筑工程施工进度。这些问题的出现,与项目部管理水平低、项目负责人责任意识不强、施工单位与相关单位的关系协调得不好都有很大关系。所以,在实际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急需提高项目负责人等项目部主管人员的工程技术水平、管理和组织水平以提高整个施工单位的各阶段作业质量,并且还要协调好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以使建筑工程施工进度不受影响。 3 建筑工程进度管理的主要控制措施 3.1 施工进度的控制。 要科学确定施工时间和施工方法,制定相关施工进度控制制度,及时的记录、备案各会议时间及内容,要确保每一个施工人员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和职责都能实际落实到位以保证每一个施工人员的施工进度得以有效管理和精确控制。 3.2 信息管理的控制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能有效对施工进度起监督、调控、分析作用的信息分析系统。这系统可以依据信息管理制度对施工信息进行管理以实时控制和监督各阶段的工程施工进度。 3.3 经济控制措施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要有效确定和控制施工所需的资金,要和承包商以及分包商签订工程承包责任合同,建立建筑工程经济制度,通过施工进度的奖惩机制来保证施工期间的各阶段工程施工进度得以有效控制。 3.4 施工合同措施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要保证总施工进度与控制目标以及总工期相一致,分包合同工期和总包合同工期相一致。并且相应的配套措施合同要与施工合同相一致。 3.5 施工技术控制措施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鼓励采用先进施工工艺、先进施工方法和先进施工材料,以保证施工进度得到有效控制。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建筑工程进度管理的主要内容、主要影响因素、主要控制措施进行阐述与分析,对建筑工程进度管理进行了初步探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建议,对相关从业者进行建筑工程进度管理起到了一定帮助作用。 工程进度管理论文:基于全过程动态控制下的建筑工程进度管理分析 (嫩江县恒发建筑安装有限公司) 摘 要:在建筑的建造过程中属于施工的阶段,这个过程在建筑进度的管理上的属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对于建筑工程进度上的管理,主要的内容是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棘手问题的处理,因为这些问题一旦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可能会对工程的进度产生一定的影响,需要在处理的过程中做出一些程序上的调整与处理。目前,我国的建筑工程上的动态控制不到位,在进度的管理上存在很多的问题,包括比较片面或是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文章将会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相关的说明,仅供参考。 关键词:动态控制;建筑工程;进度管理;问题 建筑工程管理上的主要目的是对工程的质量与成本等重要的环节进行控制。一旦没有进行很好的规划,出现工程工期上的拖延,就会造成工程上的成本出现增加的现象,或是其他的不利于工程如期完成的影响因素。所以面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进度与预期不一致的情况时,就需要在建筑工程进度管理上积极的采取措施进行调整与管理。所以科学并且合理的运用专业的知识对工程的进度进行管理对工程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的意义。 1 影响建筑工程进度的因素 建筑工程项目具有技术复杂、成本高、管理难度大等特点,给实现工程目标带来了较大的不确定性。影响建筑工程项目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5点: 1.1 设计方案更改 施工是按照设计图纸进行的,若在施工过程中,发现设计不合理、或者出现错误,为考虑到工地的实际情况,例如:地质异常、地下排水量多,这些都会影响原本的建筑结构,重新更改设计方案,将影响建筑的进度。 1.2 资金、资源不到位 施工的进度需要足够的资金保障,工程建筑签约前应计算和协商好资金预算,业主应保证资金到位,避免因资金问题导致工程延期带来更多的损失。建筑工程需要足够的技术支持,不能满足工程所需要的建筑设备、器材将使影响工程的进度。 1.3 建筑工程的难度系数高 施工前没有考虑到建筑工程中高难度的技术,未在施工前进行相关的试验和培训,导致难以按照施工计划进行,甚至需要停工一段时间来改进。 1.4 建筑工程的组织存在问题 建筑工程的施工涉及的人员和器材数量多而且复杂,给组织建筑工程的工作带来了较大难度,易出现人员与工程设备协调不当的问题。 1.5 施工现场发生意外事故 施工现场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意外事故必然会使工程建筑的进度受到影响。施工人员出现事故的几率是比较高的,例如:高空作业的人员可能会发生坠落的事故,施工方需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教育,及时排除安全问题,避免出现意外事故。 2 全过程动态控制的建筑工程进度管理存在的问题 进度管理是在当建筑工程未能按照计划进行,即与计划产生差距时,需对造成偏差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出相应的策略缩小差距,赶上计划中的进度。而工程进度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在施工期间,往往会因为一些因素导致工程进度与进化产生偏差,此时需通过调整计划,使施工处于一个新的起点。同样地,若在后期施工与计划不一致时,需要不停地进行修改和协调,进而使建筑工程的实际进度与计划差距不断缩小。目前在动态控制的工程进度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给施工带来了困难。 2.1 建筑工程目标制定不合理 项目对于工程来说是具有自己的系统与客观规律的一个施工的过程,所以在目标的制定上一定要将这些特点进行结合,许多的工程在制定目标时就没有依据工程的实际情况来开展,在工程开始施工之前,没有将需要进行准备的事项进行合理的规划,并且没有依据一个科W的组织进行管理,这些原因就导致工程一直处于一个比较混乱的状态。不仅在工程施工之前会耗费很多的时间,在施工进行的过程中也会因为规划的混乱造成工程的进度一直不能提升。 在对工程制定动态上的目标时,一定要将工程上的复杂程度与规模进行仔细的评估与预算,并在这个过程中就将需要进行的步骤给制定出来,将工期的长短进行周密的计算,并且制定工程上的目标时,一定要切合实际,不能盲目的就将目标进行随意的确立,这样的做法会导致建筑工程的进度管理上出现很多的问题,并且难以控制。 2.2 动态控制安排不合理 工程上的施工必不可少的就是人员上的分工协作,所以面对人员资源上的管理也一定要进行合理的规划。首先要考虑的是人员数量上的安排,在实际的安排工作中要进行多方面的考虑,要先将人员安排上的计划制定出来,接着按照计划将人员进行工作上的分配,分配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的按照计划上的规划进行,否则就会出现人员资源上的浪费,或是人员不足的情况,施工上的工作开展之前,一定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人员上的安排与规划,如果时间没有留够的话很可能就会出现工作的内容的数量与人员的数量不相一致。这会给工程上的进度与管理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工程施工上的计划实施是建立在人员与技术设备等一些基础元素的支持上,所以施工制定的计划一定要与工程建筑上的资源相互协调。 2.3 建筑工程计划未及时根据实际进度调整 建筑工程上的计划没有在实际建设中得以实现的话,一般都是因为实际施工的环境与资源安排没能与计划相一致。计划赶不上变化,所以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就先将工程中的突发情况进行提前的预知与设定。一旦在施工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实际的问题,可以立即采取措施,并及时的做出调整。如果在出现误差的情况下,没有做出及时的调整就会给工程的进度造成很大的影响。工程的进度一旦出现问题,工期与工程的质量都会受到相应的影响。 2.4 忽视对建筑工程计划的跟踪监测 施工计划详细到工程中各个项目的工期,而实际建筑工程是难以与计划相吻合的,在建筑工程中及时监测实际情况,修改和调整计划使非常必要的,这对于完善建筑工程进度管理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忽视对计划的跟踪监测则会导致进度管理滞后,使施工处于混乱、难以管理的状态,甚至会促使工程进入到无法完成的地步。 结束语 为了达到施工制定的目标,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将进度上的管理工作给做好,施工进度上的管理与准备与工程的质量在重要的程度上不分你我,所以保障工程质量的同时也要将进度管理工作制定规划好。工程建筑进程管理一般存在的问题就是目标制定的不符合实际,在动态的控制与安排上不科学。或是建筑工程计划的检测与调度问题等没有受到重视。这些问题的处理不当都会给工程的顺利进行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面对这些问题时,需要采取的方法是将问题的所在与实际的情况进行结合,并在这个基础之上对管理工作做全面并且系统的控制,尽量将建筑上的目标进行实现。 工程进度管理论文:信息化技术在电网生产技术改造工程进度管理中的应用实例 【摘 要】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工程项目进度管理,在有限的投资中获得最大的投资收益,是每个工程建设单位始终孜孜以求的目标,为此,电网生产技术改造工程进度管理引进信息化技术来解决上述问题。 【关键词】电网生产 技术改造 工程项目 进度管理 《国家电网公司生产技术改造工作管理规定》(国家电网企管〔2014〕69 号)指出,生产技术改造是利用成熟、先进、适用的技术、设备、工艺和材料等,对现有电网生产设备、设施及相关辅助设施等资产进行更新、完善和配套,提高其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和满足智能化、节能、环保等要求。电网生产技术改造工程即是为了完成上述任务,而进行的项目前期、计划、预算、实施、考核等全过程管理。改造范围包括电厂设备、电网一次设备、厂站自动化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电力通信系统、自动控制设备、电网(厂)生产建筑物、构筑物等辅助及附属设施、安全技术劳动保护设施、非贸易结算电能计量装置、监测装置等。 电网生产技术改造(以下简称技改)工程项目进度管理指根据工程项目各阶段的工作内容、程序、持续时间和衔接关系编制里程碑计划,并将该计划付诸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经常检查实际进度是否按计划要求进行,对出现的偏差分析原因,采取补救措施或调整、修改原计划,直至工程竣工、交付使用。 一、传统工程进度管理方法 1.甘特图,即横道图,主要应用于项目计划和项目进度的安排。用线条标出各项作业和工序的起、止时间和延续时间。适用于工程规模相对较小、工期相对较短的项目,可以将其普遍运用于技改工程中的各个分项工程管理中。比如电气安装工程,从一次施工的构、支架组立、设备吊装、调试和试验,到二次施工的二次屏柜组立就位、二次电缆敷设、剥皮、对芯、接线和最后的保护调试、试验,都可以用甘特图直观地表现出来,有利于工程进度的有效控制。 2.行政干预法,即用行政手段控制进度,是指上级主管部门或上级领导或本公司项目管理部门的领导,利用其行政地位和权力,通过进度指令,进行指导、协调、考核。利用激励手段(奖、罚、表扬、批评)、监督、督促等方式进行进度控制管理。行政干预强调对各参建单位的协作管理,适用于各施工专业交叉作业、各工序交接时的预验收,接收方自然会对前期工程进行多方面的检查以发现其中不利于电气施工的问题、缺陷;工程施工牵涉到输、变、配电以及调度、通信、信息等诸多专业、工种之间的协作配合,但由于所属单位、专业不同,摩擦和矛盾难免,如果不及时进行解决,很有可能就会延误工期。 二、信息化管理新技术 是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组织和安排工程活动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它结合了生产管理信息系统(PMS)、企业资源计划(ERP)、生产技改大修实用化管理平台各大系统功能优势,运用在电网技改工程项目管理上,对项目实施进度进行管理,即PMS系统中技改项目管理模块上报项目年度计划,ERP系统中生产资源计划管理模块对已下达的项目进行流程跟踪,生产技改大修实用化管理平台对已下达的项目制定里程碑计划,通过考核节点完成情况准确控制项目实施进度。 三、生产管理信息系统 作为国家电网公司“SG186”工程八大应用中最为庞大和复杂的应用之一,旨在实现国家电网公司生产精细化管理的目标,建立以资产管理为核心,覆盖公司总部、网省公司、地市公司三个层面、贯穿电网生产全过程的一体化生产管理信息平台,实现生产基础信息、运行信息、检修信息、管理信息的纵向贯通、横向集成和资源共享。它主要承担工程项目前期管理。 四、企业资源计划管理(ERP) 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者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ERP系统集中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于一身,成为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它主要承担工程进度管理,操作流程如下: 1.技改项目由上级生产技改项目主管部门在年度批次项目立项核准后,下发批文,各项目建设单位项目专责在收到批文三个工作日内,严格按照批文内容,录入项目初始预算和批复概算、设定里程碑计划,并关联重要的批复文件。 2.项目建设单位项目管理专责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创建项目的物资采购网络和服务采购网络,所有的物资和服务采购网络均需要按实际业务关联到最底层的WBS节点并进行逐项创建。项目网络和作业的说明应尽可能的详实完整,反映实际业务情况,项目专责负责网络的下达,产生项目采购申请。 3.项目具备开工条件后,项目专责挂接项目开工的许可文件,并标记项目用户状态为“开工”,对项目进行下达,并根据项目实际进度情况及时更新项目各节点的完成程度和日期。工程管理部门项目专责在收到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提交的施工形象进度后,五个工作日内在系统内进行服务确认。 4.项目竣工后,工程项目管理部门填写工程完工通知单,并组织施工单位、设备管理部门、监理单位等其它相关部门进行验收,出具设备清单(含建筑物清单),并将这些单据、表单递交给项目结算部门,同时标记项目用户状态为“完工”。 五、生产技改大修项目实用化管理平台: 主要承担工程计划管理,包括电网生产技术改造工程项目里程碑计划各关键词,即项目编码、项目名称、项目实施单位、项目状态(在ERP系统中)、项目内容、技改类型、项目类型、资产性质、负责人、下达年度、开工日期、计划竣工日期等56种,里程碑计划显示了项目的路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通过注明每项工作任务的负责人,对于一些不熟悉项目的人,只要稍加研究里程碑计划进度安排,就能很快掌握项目计划的整体状况和目前的进展情况。通过此信息系统考核工程项目完成率、节点完成率、资金完成率。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化管理技术比较适合电网生产技改工程进度全过程的管理,它很好地弥补了横道图的不足,能充分揭示工程项目中各工作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依赖关系,明确反映出工程实施中的主要矛盾,并能对工程进度进行优化和调整,使其更加科学和精确. 工程进度管理论文:建筑工程进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摘要】能否顺利实现工程施工的进度目标,不仅体现了一个施工单位的项目管理水平高低,对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也具有重大影响。目前,建筑工程延期已经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本文针对性地分析了施工单位在进度管理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加强工程进度管理的相应措施,在保证工程成本及质量的同时,尽量缩短施工工期。 【关键词】建筑工程 进度管理 质量 工期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建筑行业飞速发展,在工程进度管理方面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当前的建筑工程项目,在进度管理上还是以比较粗放的管理模式为主,由于管理方法不科学、施工操作人员水平有限,工程的实际进度容易落后于计划进度。施工进度滞后甚至处于失控的状态,必然会造成损耗,因此,加强建筑工程进度管理工作,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工程进度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进度、成本与质量之间失衡 工程进度、成本和质量三者之间相互联系。如果工程进度不合理,就会与成本或质量之间发生矛盾。例如计划进度过快,会导致赶工期而忽略了工程的质量,并会造成成本的相应增加,这样很可能形成机械设备在高负荷下工作、操作人员在疲劳状态下施工的状况,整个工程的质量也由此下降。而如果工程进度过慢,则必然增加成本,最后往往因为赶工期而损失了质量,之后又因为验收不合格、需要返工,而不得不再次增加工程的成本并延长工期。如此一来,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2.2 外界和人为因素对工程进度的影响大 我国的建筑工程具有时间长、复杂多样、规模大等特征,因此实际工程进度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中既有可以预见的,也有不可预见的。其中的突发性因素往往难以预测,如天气变化、施工现场或周边环境发生改变、设计变更、资源供应出现问题、资金问题、企业变更、市场变动以及各种风险等,它们都会对工程进度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这些影响因素面前,如果施工单位不具备必要的预防方法、应对能力,就无法进行工程目标的事前控制,只能在影响因素出现之后再予以判断和解决,这样往往会延误工期。 另一方面,管理人员不能有效发挥组织作用,不能充分调动施工人员的积极性,对项目目标的进度置之不管,不利于工程按期完成。例如管理人员监督、检查不到位,违法分包,散漫、拖拉、窝工,谋取私利等情况,都会对工程进度产生不利影响。与此同时,施工操作人员的文化水平或技能水平偏低,也会造成工期延长。 2.3 多个单位之间协调不到位 建筑工程项目往往涉及到多个参建单位,各个单位之间需要协调配合,从而保证工程进度的顺利进行。一项建设工程的总承包单位应当对工程承担起施工及组织的总责任,协调好各个分包单位、建设单位、监理单位之间的关系,并监督管理整个工程的安全、质量、进度及成本控制。如果协调工作做得不到位,就会导致工程进度滞后。例如其中某一个分包项目进度落后,会影响其它分包项目也停滞不前,同时影响下一道工序的施工;又如,材料或机械设备未能按计划在单位之间正常供给、合理调配,有可能导致停工。 2.4 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相悖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有很多原因会导致实际工作与原有计划相悖的情形,工程的进度也是情形之一。在未进行充分论证而编制了不合理的工程进度计划时,就可能导致工程的实际进度与计划计划进度相差甚远,进而失去了编制计划本来应起到的宏观调控作用。同时,施工单位自身的原因也可导致这种相悖的情形发生,如操作人员在长时间工作后出现厌烦心理,不能在施工中体现其原有的技术水平及工作态度时,或者施工中各工作出现脱节时,都可以造成实际所用工期与计划不相符。 三、加强建筑工程进度管理的措施 工程进度管理在工程项目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工程进度可以直观反映出建筑工程的实际进展情况。工程进度落后于计划进度,就意味着项目投资者的损失、施工企业的失信以及相关人员的利益受损,所以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促使项目如期竣工是切实可行的。需要在分析进度拖延原因的基础上,合理制定计划并实施全过程的动态跟踪管理,及时跟踪、检查与纠偏,以便建筑工程按照合同顺利竣工,或者在保证工程质量及成本的前提下提前竣工。 3.1 制定工程进度计划切实可行,施工中及时跟踪与检查 工程进度计划对于建筑项目施工具有指导性作用,也是施工管理中的评价标准之一,所以在制定计划时应当切合实际,具有可行性。工程进度计划应当包含施工单位、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勘探及设计单位的工作计划,同时要考虑相关政府部门的工作影响。编制时,应充分考虑可预见的影响要素,将其对工程进度可施加的影响力控制在最小,同时积极提高企业自身的风险应对能力。在施工过程中,应当及时跟踪、检查和评价,做到既实事求是、又与时俱进。 3.2 建筑施工各方协调合作,合理运用科学的进度管理手段 建筑项目工程的参与单位较多,各单位之间又划分了多个部门,这就需要在制定进度计划以及建设施工过程中协调好各单位、各部门的关系,加强配合,充分发挥各方功能。一方面,在制定工程进度计划时,要充分听取各方工作意见,全面、实际地考虑各项工作内容。另一方面,进度计划实施过程中,也要按需调整计划中不合理的事项,并及时向各参与方说明情况,进而做出相应的调整,保证整个工程按期完成。 综上所述,施工进度目标的顺利完成,是施工单位强大竞争力的体现,也是企业立足社会、取信于人的关键点。加强建筑工程进度管理工作,保证工程按时竣工,需要掌握合理科学的进度管理方法,制定切实可行的工程进度计划,及时跟踪与检查,并加强各方之间的协调与配合,从而保证工程进度、质量与成本之间的平衡。 工程进度管理论文:基于全过程动态控制下的建筑工程进度管理 摘 要:在这个时间就是金钱的年代,建筑工程进度管理越来越显现出了其重要地位。探讨基于全过程动态控制下的建筑工程进度管理,对建筑工程进度管理有着积极意义。本文从工程进度影响因素与管理措施出发,探讨了全过程动态控制的建筑工程进度管理,为建筑工程更好的进行工程进度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进度;动态管理 工程管理中成本、质量、进度是三个重要内容,但是目前多数的企业往往注重成本管理和质量管理,进度管控工作相对较为松散。工期延长往往会导致不可预知的风险,这种风险往往会比质量问题更为严重。所以需要加强进度管理,以系统、动态、全面的方法对工程进度进行管理控制。 1 工程进度影响因素与管理措施 影响工程进度的因素较多,项目部人员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施工人员的资格经验、施工组织设计的科学合理性、现场施工的协调情况、安全质量事故的处理等,这些因素都影响这工程进度,同时工程进度还受到自然天气的影响。进度管理的主要措施包括:合同、组织、技术经济等措施。合同措施是采用合同的形式控制分包工期,以使得分包工期满足总工期的要求。组织措施是落实任务,合理进行任务分解来达到完成进度目标的目的,同时其还包含了预测相关因素,建立施工相关保障措施等。技术措施是采取的相应的技术防范,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工期。经济措施是指为了进度而制定的奖励以及惩罚措施。 2 全过程动态控制的建筑工程进度管理 2.1 建筑工程项目进度计划编制与评审 编制进度计划是进行进度控制的基本条件,监督计划工作包含其编制与评审。进度计划不仅仅是对人、机、料等资源的合理安排,同时其能够评价和检验项目进度。项目具有不可往复的特点,所以需要制定严格周密的计划才能够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每个项目都具有其特点,在制定进度计划的过程中,需要紧密的结合项目的具体情况,编制符合项目实际施工情况的进度控制目标。 2.1.1 项目进度编制计划的内容 项目进度编制计划的内容主要包括进度计划和进度控制工作规划。进度计划编制的主要目标是保证施工任务按照工期完成,进度计划包括:总体进度计划、阶段性进度计划、分部工程进度计划、实施进度计划等。总进度计划是一个总协调性的进度计划,其确定大致的总进度目标,然后制定分部工程进度计划的编制实施。阶段性进度计划需要满足关键工日的要求,同时需要调节施工单位自身内部的关系。具体实施计划是最为详细的施工计划,其主要包括年、季、月、旬、周进度计划,管理人员将进度计划的目标进行层层分解,以保证施工总进度计划的完成。进度控制工作规划主要目的是指导管理人员实施进度计划,其编制的机场是进度计划的总体部署,施工阶段进度控制工作规划是工作计划的深化,这种工作规划一般是项目施工控制部门负责编制的,是实施进度计划的保障。 2.1.2 进度计划的评审 目前,大部分的建筑施工企业注重造价和质量控制,对造价和质量都有检测评审制度,但是在进度计划上面却没有,进度计划往往被至于质量和造价的下方。进度计划需要进行评审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进度计划的编制人员业务水平有限,进度计划并没有考虑的全面。其二,综合进度计划涉及到不同专业、工程子系统的平衡的问题。工程进度计划编制完成后需要公司管理层的详细评审,这样才能够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尽快的解决,以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 2.2 项目实施、动态评审的控制过程 2.2.1 按照进度计划加强施工阶段进度控制 按照进度计划加强施工阶段进度控制是进度管理的重要阶段,其主要目的是做好各项动态控制工作并协调好单位的关系。将控制性进度计划进行分解细化,并对分包单位的施工进度计划进行审查以达到对工程进度进行动态控制的目的。在跟踪检查进度计划执行情况的过程中,对于出现的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作为现场管理管理人员,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控制:其一,人员就位情况。保证有足够的工人,同时现场管理人员需要到位,以保证有足够的人员上岗,同时需要编制合理的劳动力计划。其二,现场材料的供应,做好每道工序的材料的准备工作,并且需要做好各种质量检测以及取样工作。根据工程进度计划的需求,物资采购计划需要科学合理。其三,现场机械的配置情况。机械的配置直接影响到施工效率,配备机械的时候需要满足经济合理性。特别是塔吊等对工程影响较为大的机械,其基础到最后的吊装按照都需要进行严格的审查。模本也需要选择合适的模本,木模板成本低,但是进度慢,定形模本的长期效益较好,这都需要项目跟进自身的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遇到雨季施工冬季施工的适合,需要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保证施工进度,施工单位需要制定详细的雨季施工计划以及冬季施工方案,以保证工程项目的有序进行。其五,注意先进的施工技术措施的采用。采用先进合理的施工技术措施,有针对性的编制施工方案以及技术交底,同时采用先进施工设备等,这些都会有效的保证施工进度。其六,组织流水作业,缩短工序的持续时间以保证施工进度。对于施工的关键线路,需要严格的进行控制。非关键线路出现问题,补救措施往往较多,但是在关键线路上的工序就需要通过加班来弥补,所以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合理的配置资源,以保证关键线路工序的正常施工。实际的施工进度与计划进度发生偏差主要原因是施工进度控制工作落实不到位、施工进度编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工程发生变更导致的施工进度变化,针对这几个原因需要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才能达到进度管理的要求。 2.2.2 纠 偏 进度控制是施工进度能否付诸实践的关键,在项目施工的过程中,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施工项目会出现工程进度与计划不相符的情况,这时候就需要管理人员对进度计划进行检查分析,找出实际进度与进度之间的偏差并分析出其原因,若是工程施工的原因,则需要采取措施来纠正偏差以保证工程按期完成。纠偏是保证工期的重要措施,纠偏的前提是分析找出工期偏差的原因,所以施工管理人员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 2.2.3 进度计划调整 出现实际进度和计划进度偏差主要是因为实际施工管理不到位以及影响工程进度的因素有所改变,这是就需要对进度计划进行调整。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伴随着各种不确定因素,所以进度计划就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进度控制的过程随着项目建设的过程中不断的完善调整落实。施工项目进度计划在执行的过程中有着多变以及不均衡的特点,所以对进度计划进行调整才能够使得进度计划满足工程实际的设计情况,更好的为工程施工服务。 2.3 项目竣工后评价 工程竣工后的评价工作主要目的是指导后续工程,项目竣工以后,需要对工程进度的资料进行归类编目,并对项目工程进度进行控制评价。评价的内容包含总结进度管理的问题经验,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归纳,以积累各项目进度管理工作的做法,为后续工程做指导。 3 结 语 建筑施工企业需要将进度管理放在与成本、质量相同的位置上。然后从项目进度计划的编制与评审入手,对项目实施、动态评审进行控制,并且在项目竣工后需要及时的给予评价,与指导后续工程的进度管理。 工程进度管理论文:BIM与精益建造的工程进度管理分析 摘要:现代工程的l展离不开先进的管理方式和建筑体系,其中,BIM和精益建造的提出是为了节省能源、加速工程进度、最大化为工程带来经济效益的工作观念。本文通过详细阐述了现代化工程在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了解了精益建造与BIM的内容和相互之间的联系,并强调了BIM对精益建造的重要性,以及在未来的建筑业,若要达成精益建造的目标所必备的理论与实际基础。 关键词:BIM;精益建造;工程 我国的国民经济之所以能够健康、持续地发展,是因为建筑业在其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其作用功不可没。在当前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中,传统的理论方式渐渐被先进的科学技术所代替,掌握更为科学、绿色、人文的建造理念是我国建筑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代表着高效与创新。在生产过程中力求精益求精,把这种精益的生产方式逐渐转化为一个优秀的体制,这种体制与BIM技术的合理搭配更能优化建筑业的各个项目,其结构更为细致清晰。因此,BIM技术的实践与应用,为精益建造的工程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与作用。 一、BIM工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一)工程内部的结构与质量难以掌握 今天的许多工程项目由于受不同的需求与影响,对它本身的结构特点和质量要求很高。传统的工程方式和技术应用,对于一个项目的进行与控制,包括它的整体质量都难以把握,因此,加强一些技术的学习,了解材料的质量,以及管理环境等知识内容的掌握,对于一个项目的管理人员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二)项目内容复杂,成本难以预料 一个项目的结构分散且复杂,对于材料的需求量大且种类不一,尤其是一些没有标准定义的材料,由于它们只为某种项目进行单独配给,所以它们的成本很难进行预算。一般情况下,这种材料的大小和组成对于工程的进展起着很大的作用。而且在材料的使用时,可能会发现它们只应用于某一个部位,或者完全不适用于整体,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会造成大量材料的浪费。因此,在设计上的准确、精准地进行规划,是设计人员所必须提高的基本素质。 (三)项目的合作方多,协同难度高 一个大型项目会涉及到许多的合作方,需要不时地进行信息上的交流。在专业项目繁杂的情况下,陈旧的协调方式可能会造成互相的沟通不便,对于一些问题的不同见解也不能及时完成统一,对项目的进度会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所以,有必要为各个合作方创建一个统一交流的平台,也对项目工作人员的管理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精益建造的要求 (一)精确设计,降低更改频率 首先,对于工程项目业主的想法和意图有着一定的了解,明确其主要目的,在设计过程中把每个需要整合的部分加强联系,使项目的内容做到透明化,每一方都了解到项目的结构与整体,降低了更改设计方案的次数,达到精准设计、一步到位的要求。 (二)提高资源的管理与供应能力 精益建造体系以产品的流水建造过程为基础,通过建造的每一道程序和过程,在精确的消息下,使得供应单位能够统一进行供应产品。其中,信息能否及时地进行传送,是工程的生产和供应之间能否紧密相连的一大环节。在传统的工程方式中,需求方是根据自己所需,判断进行项目的过程中是否进行推动,在一个建造的体系里,工程顺序分为前道与后道,其中前道支配着后道的作用,所以这样的一个体统被称为推动式工程。这就意味着后道工程顺序对于材料的数量有着一定的要求,但是一个项目的效益是与材料数量无关的。精益建造的整个过程与之相反,对于工程的进行更为有效,也对计划实施,成本的预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团队的协作 一个工程的参与方众多,精益建造的理念在合作努力、协调思维上对各参与方有着较高的要求。参与方能够积极地进行交流与合作,通过讨论在项目中出现不同的情况,在交流时能够集中各方的处理意见,了解整个工程的实际情况并得到解决的方式,解决方式中要考虑到可能会出现的工程进展、质量安全、成本估算和环境等方面的因素。 三、BIM的优点 (一)可视化 可视化是BIM技术的一大特征。BIM实际上是反映一个物体的基本构造,以及它所拥有的内部信息。BIM在运行时的工作情况和信息流程是可以被看到的,因此,信息能够被及时观测和了解,对于整个工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工程项目的进行中会产生许多技术环节和管理方面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都离不开可视化所带来的作用。 (二)合作性 一个工程有着大量的参与方,为了项目能够更好地运行,每个参与单位需要合作完成。传统工程项目的合作,是在对施工结果的审查中可能出现的弊病,每个参与方针对问题展开交流与沟通的情况下进行的,用于找出原因及更改设计方案。BIM技术拥有着能够在施工过程早期发现问题所在的一种功能,并解决问题,相较于传统的方式,它更为先进。 (三)节省资源,提供交流平台 对于建筑过程中产生的浪费资源情况,BIM技术有着很好的制约能力。它通常体现在设计时,针对一些建筑材料在原设计方案中的过度使用情况,对其进行完善和修改;在工程进行时,预算出实际需要的材料数量,节省资源的利用,优化了工程顺序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更有效,更节能是精益建造的核心思想,团队之间的相互配合是其重要的一部分,而BIM技术拥有着大量的数据,并且能够及时地与各个团队之间完成共享,方便团体之间的协力合作,提供了一个各团队可以进行技术上的交流与总结的平台。 四、结语 精益建造是工程项目中一种先进的思想,它意味着更有效率、更有价值、节省资源的生产方式,对于各个团队之间的协力合作、资源能够及时补充以及杜绝浪费现象的产生有着深远的影响。BIM技术能通过物体的形状进行分析,得出其属性和信息,减少了工程进行中的一些难题,加强了各个团队之间在技术上的交流与合作问题,使各团体之间能够紧密合作,完善并发展了精益建造的可能性,对于整个工程在进度及管理上起到了优化的作用。 工程进度管理论文:建筑工程进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人们对建筑工程管理与安全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重视,建筑工程质量和工程进程速度都会对建筑工程管理工作有很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对的解决方案,从而有效提高建筑工程的管理水准,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与安全。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 问题;解决措施 工程项目的质量、进度、效益都与建筑工程管理工作有着直接的联系。有效地提高建筑工程的管理质量能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工程M度、达到工程的预期效率甚至是提高效益。通过分析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对的解决方案,从而有效提高建筑工程的管理水准,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与安全。只有做出切实的改变,才能提高工程质量,加快工程进度等多方面的工作。 一、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工程立项后,建筑工程管理对招标、设计、规划、施工等项目进行管理,可以提高完成施工过程的效率,但我国缺少专门的研究且研究时间不长,因此缺点与问题尚存,现在需要关注下列几个的问题: (一)缺乏安全意识,存在安全隐患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危险系数都非常的高,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一般都是高空露天操作,这样就更加加大了施工的危险系数,导致建筑工程施工年年都会发生严重事故。根据统计,死亡率在各行业中排第二。而这很多都是因为操作人员违章指挥,威胁了施工者的生命安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工作人员缺乏安全意识,没有落实安全监管政策,同时在很多设计,施工过程中,企业没有在工程承包中,建立相对应的安全组织机构,也没有相应的监督体系,所以,造成了施工工人安全意识薄弱,从而出现安全隐患。 (二)缺乏完善的建筑工程管理体制 为促进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管理体制应涵盖管理制度、机构单位、岗位人员安排、明确的岗位职责等等内容。但是,现阶段,我国很多建筑企业存在缺乏完善的建筑工程管理体制,缺乏专业的管理机构,岗位人员安排不够合理,管理岗位的职责不够明确等问题。导致整个建筑丁程管理工作效率低,质量差,管理效果不佳。即使有一些建筑企业建立了相关的管理体制,也只是为了应付上级领导机构的检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将这些制度贯彻落实到位,导致建筑工程工作效率低,整个工程质量差。 (三)缺乏正确的建筑工程管理意识 建筑行业属于我国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建筑工程管理占有重要位置。很多企业只看重自身经济利益,从而谎报、隐瞒施工情况,导致工程管理难度加大。21世纪,我国建筑工程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很多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为降低成本而偷工减料、肓目加快工程速度,导致工程质量较差。很多企业对工程管理观念、意识都比较淡薄,没有充分认识管理的作用,出现重技术、轻管理的思想。 (四)缺乏建筑工程管理人才与先进的工程管理技术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众多行业的与时俱进,为了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而应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建筑行业虽然早已实现管理技术的创新发展,但是在实际的工程管理中鲜少有企业采用先进的工程管理技术,导致建筑工程管理工作无法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缺乏懂技术的专业人才。促使建筑工程管理的难度增加,竞争力弱,还造成了经济和人员的损失,从而不能适应国际的发展。工程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低在管理水平落后上也有一定影响。 (五)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不重视 在建筑工程中质量管理工作至关重要。现阶段,我国建筑工程管理质量问题层出不穷。主要是我国在工程管理体制方面相较于原来基础来说在逐渐完善,但在新形式下的质量管理模式建立得还不够完全,许多工程建筑常常违反规定,没有法律意识,所以质量得不到保证。同时,我国建筑工程标准入门门槛低,制度不完善,相关部门对大多数工程在工作中存在的危险因素也没有采取相关措施来防治, (六)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近几年,我国建筑产业发展速度非常快,对人才数量和质量的需求也在增加。但是,我国缺乏高效的建筑人才培养机制,缺乏专业素质、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在建筑工程实际管理工作中,很多管理人员都是非科班出身,他们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缺乏理论与实践知识训练,整体综合素质不高,导致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停滞不前。 二、建筑工程管理的解决措施 (一)完善建筑工程管理体制 建筑工程的质量受到法规与制度的影响约束,行政主管部门要严格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情况的、高效的、科学合理的工程管理制度,确保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做到有法可依,加强管理,确保管理工作的顺利运作。定期组织和开展不同建筑企业之间的交流活动,引用优秀的管理制度、管理方法,完善自身的工程管理制度,降低在管理工作过程中的错误率,提高建筑工程管理质量。建立完善的责任机制,防止工程管理工作出现混乱的局面。提高每个工作人员的责任感,防止出现敷衍了事的行为,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监督执行管理制度的全过程,推动整个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加强工程管理意识 为降低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问题的产生率,必须树立和提高正确的建筑工程管理意识。建筑企业应正确认识到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对于提高整个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性,企业还应加大宣传力度,加强职工教育,使人人都掌握知识,完成知识的普及。不仅如此,管理人员也要加强学习,提高水平。 (三)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与创新建筑工程管理技术 加大工程管理技术的创新力度,从国外引进先进的工程管理技术,支持和鼓励工程管理技术的创新,使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技术紧跟社会发展步伐。优化建筑工程人力资源配置还需要增强宣传力度,做好人力资源配置规划,吸收匮乏的专业人才,尽力培养懂管理、会经营、有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按照岗位调整人力资源,人尽其才,将每个人的潜能发挥到极致。维持企业间的动态平衡,做好各个工程之间统筹优化工作,增强工程施工人员的积极性,提升工作效率。 (四)提高对建筑工程质量的管理 在建筑工程中,质量问题的产生若不能及时解决,极易被下一个施工覆盖,从而埋下巨大的安全隐患。所以建筑工程要严格保证工程质量,增强质量管理。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管建筑施工过程,防止产生质量问题。首先要完善质量管理体系,贯彻责任制度,培养各方面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提升质量管理水准。其次,增强施工现场的管理,准许有专业技术的人员或在设备达标的情况下进行施工。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从而影响了整个建筑工程的工作效率。但是通过我们对工程建筑管理体制的深入探究与分析,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来加以解决,这样就可以为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质量进行有效的提高。在进行工程管理的改革时,不仅能够提升工程工作效率,对改善工程的质量、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均有重要影响。 工程进度管理论文:浅谈建筑工程进度管理及控制措施 【摘 要】有效的进度管理是通过一定的管理措施,将施工进度、质量、安全、成本这各方面协调统一,将施工进度控制在计划之内,确保在合同工期内保质保量保安全完成施工任务。 【关键词】施工进度;具体措施 进度管理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进度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工程能否如期完工,直接影响到项目的经济效益。另外,进度管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加强进度管理是提升建筑施工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进度管理并不是指一味的追求施工速度,而不顾工程质量、施工安全。有效的进度管理是通过一定的管理措施,将施工进度、质量、安全、成本这各方面协调统一,将施工进度控制在计划之内,确保在合同工期内保质保量保安全完成施工任务。 1. 施工进度影响因素分析 1.1 相关单位的因素。 施工项目的主要施工单位对施工进度起决定性作用,但是建设单位与业主、设计单位、银行信贷单位、材料设备供应部门、运输部门、水、电供应部门及政府的有关王管部门都可能给施工某些方面造成困难而影响施工进度。其中设计单位图纸不及时和有错误以及有关部门或业主对设计方案的变动是经常发生和影响最大的因素。 1.2 资金因素。 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而言,影响其施工进度的因素可能是多种多多样的,有人为的因素,资金因素,有材料和设备方面的因素,或者是天气、环境等自然因素。但是资金因素非常重要。资金因素可以说是保证整个施工进度的最基础因素。资金充沛流转正常,才能够为工程项目的施工提供充足的建筑材料先进的台班设备以及经验丰富技艺娴熟的建设团队,进而保证整个工程的施工进度。但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因施工方或者是业主方的原因,而使得施工自己不能够及时到位,因汇率的浮动以及通货膨胀等因素,使得工程原有预算无法M足现有的施工需求,这些资金因素的存在,都会对整个工程的进度形成直接的影响。 1.3 技术因素。 一般情况下,不同的建筑工程对施工技术的要求是存在定差异的,因而建筑工程在具体施工之前,需要对工程的技术难度与要求等进行全面地评估,以便于为建筑工程的有效推进提供最基础的技术支持,而使得整个工程的进度不受到影响。但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因对项目特点及实现条件在基本认识上的不足,使得相关人员对施工技术的要求估计过低,没有对施工设计及施工过程中的技术问题进行周全的考虑,使得施工现场常常出现因技术水平不足而使得部分施工无法有效推进,进而使得整个工程的进度受到影响。 1.4 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通常是指建筑工程不同参与方在工作上的失误。因为人是整个活动的主体,一切的施工安排、组织调配、合作协调等都是靠人来完成而这些都是影响建筑施工进度的直接因素。影响建筑工程进度的不只是施工单位,事实上只要是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单位(如政府王管部门、建设单位、勘察设计单位、物资供应单位、资金贷款单位以及运输、通讯、消防、供电部门等)其工作进度的拖后必将对施工进度产生影响。因此,除了施工单位要组建得力的项目部,做好人员配置,选出组织能力强、经验足、具有计划、控制和协调意识预见力和敏感性好的人员做项目经理,同时应充分发挥监理的作用,利用监理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协调各工程建设单位之间的工作进度关系。施工组织管理不利、流水施工组织不合理、劳动力和施工机械调配不当、施工平面布置不合理等将直接影响工程施工进度。 1.5 自然条件因素。 在工程的施工中,有时自然条件会发生改变。施工的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与勘查设计的不符,如地质断层、溶洞、地下障碍物、软弱地基等都对施工进度产生影响、造成临时停工或破坏,从而影响工程进度。 1.6 其他因素。 除去资金因素技术因素人为因素之外,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诸如市场因素等些不确定的因素也会使得整个建筑工程的进度受到定的影响。 2. 施工进度管理具体措施 管理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关键环节,对整个项目的盈利,乃至整个企业的经济效益、市场竞争力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做好建筑工程项目进度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应该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增强施工进度控制意识,完善进度管理体系。 (1)首先,管理者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施工进度管理,意识到进度管理的重要性。其次,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项目进度管理体系,将进度管理责任分配落实到各部门及各个负责人,按照工程进度的控制情况进行奖惩,从而促使所有参建人员全力投入到进度管理。 (2)目前,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基本上都是实行项目经理责任制,也就是项目经理是该工程项目的第一责任人,对项目进度、质量、安全、成本管理负责。因此,加强项目经理的进度意识、工作责任感、工作协调管理能力十分重要。他必须要对整个项目的管理有一个宏观的控制,必须协调好进度管理与其他项目管理各项内容间的关系,综合考虑、顾全大局。 2.2 做好进度计划编制工作。 进度计划是施工组织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施工进度计划是施工进度控制的依据,一个优秀的施工进度计划还可以指导施工。进度计划应该根据合同工期、施工方案、工程项目的任务量、施工难度、施工条件等因素进行编制,进度计划编制必须科学合理可行。进度计划必须明确劳力需求、机械设备配置、施工任务量、施工完成时间等内容。 2.3 做好施工准备工作。 充分的准备是加快施工进度的一项十分有效的措施,因为施工准备为正式施工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建筑工程施工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做好人员准备。建筑工程项目中标后,应该根据项目的特点立即组织数量足够,有相同工作经验的人员成立项目经理部。然后按照施工组织设计及项目进度计划组织相应的劳力,或者挑选优秀的施工队伍将工程进行劳务分包。(2)做好物资准备。材料部门应该按照工程技术部提供的材料使用计划,及时的供应工程材料,以免因材料供应不及时而造成窝工的现象。(3)做好机械设备准备。根据施工方案及施工进度计划配置相应的机械设备,确保工程的顺利进展。(4)充分做好技术准备。当拿到设计图纸文件后,应该立即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图纸会审,将设计中的问题、疑问、遗漏、错误等进行汇总,并报送至设计单位进行答疑,避免因设计问题而影响施工进度。然后,应该根据项目的特点、规模等拟定多个施工方案,并召开专题会议对其进行比选,以确定一个最优的施工方案。施工方案必须具有技术可行性、施工快捷性、科学合理性、经济合理性。对于重点工程、隐蔽工程还应该编制专项的施工方案,确保其施工进展顺利。(5)加强设计变更管理。设计变更管理不善很有可能影响到工程进度,尽量在某一项工程施工前进行设计变更,避免对已完成的工程将进行变更。另外,还应该加强与监理、设计、业主之间的关系处理,尽可能的争取他们的全力配合,确保施工的顺利进展。 2.3 做好施工过程中的进度控制工作。 建筑工程施工应该按照事前编制好的进度计划进行,但是建筑施工是一个综合性的、系y性的、复杂的过程,可能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实际施工进度与进度计划不一致。此时,我们应该及时分析原因,针对性的采取措施进行纠偏,尽可能的将实际施工进度控制在计划范围内。建筑施工进度控制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施工过程中,在确保总体进度目标的前提下,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进行调整控制。 2 4 加强控制性工程的进度管理。 控制性工程是指在关键线路上的对整个工程的工期有着关键影响的工程。控制性工程的进度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进度,因此,必须优先保证其物资、机械设备、人力、资金等资源,确保其按期完成。当然,对于非控制性工程也要按计划进行,避免原本非控制性工程转变为控制性工程,而影响整个工程进度。 2.5 正确处理进度管理与质量管理的关系。 其实,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与进度管理既矛盾又统一,合理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不但不会影响施工进度,还会使得建筑工程施工进展更加顺利。笔者认为,施工质量管理是施工管理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只有做好了施工质量管理,建造出质量合格的建筑工程产品,其他的进度、成本等管理才有意义。因此,我们在施工过程中应该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通过改进施工工艺、优化施工组织安排等措施,加快施工进度,赢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切忌一味的追求工程进度,而忽视施工质量管理的错误行为。 3. 结束语 建筑工程施工进度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工作,绝非单单的加快施工进度,而至其他不顾,因此,我们在进行施工进度控制的同时必须要协调好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成本管理的关系,切忌以损害质量、安全、成本效益来加快施工进度,如此必将适得其反。 工程进度管理论文:如何提高输变电工程进度管理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输变电工程也在不断完善与发展。项目进度管理作为输变电工程管理中的主要内容,是工程顺利实施的保障。因此,对于如何提高输变电工程进度管理是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还存在着许多影响输变电工程进度的因素,本文主要针对如何解决影响输变电工程进度的因素进行分析探讨,以提高输变电工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为人们解决更多现实问题,满足人们对于电力的需求,从而提高人民幸福指数。 关键词:输变电工程;进度;管理; 前言: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对电力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这就需要更加强大的电力发展行业作为支持,而输变电工程的不断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人们对于电力的使用不受影响。而对输变电工程进度管理的研究极大程度上提高了电力水平的发展,满足了人们对于电力的发展需求。综合分析目前我国输变电工程情况可知,还存在着许多影响输变电工程进度的因素,本文正是针对影响输变电工程进度的主要因素及解决措施进行简单阐述。只有完善工程前期准备工作,不断提高施工人员技术水平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输变电工程进度管理。 1.影响输变电工程进度的主要因素 1.1工程前期准备不充分 输变电准备工作的充分与否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基本前提,如果没有进行充足的准备工作,很可能不能顺利解决在施工时遇到的一些突发状况,以致不能及时解决问题。因此想要顺利实施输变电工程的建设,就必须要进行充足的准备工作,以便能按时完成设计任务。准备工作是整个工程设计的基础,俗话说万里之行始于足下,良好的开始便是成功的一半。而在我国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便是输变电工程设计的准备工作不充分,对于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政府人员没有给予其高度的重视。由于对于天气情况的预防措施不到位,停电工作的不及时都会导致施工过程不能顺利进行,因此只有通过实地的考察才能更好地因地制宜的设计出适合地区的方案来。由于设计准备工作的不充分不细致,没有落到实处的去考察地貌地形故而设计出来的图纸也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从而影响整体施工进度和质量。 1.2施工人员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对于输变电工程来说,设计人员素质的高低关乎着设计工程的质量,素质不单单包含专业素质也包含工作的责任和态度。输变电工程设计团队作为一个集体更需要有核心的设计理念和专业的设计水平。电力工程设计人员需要拥有专业知识的同时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才可以避免纸上谈兵现象的产生,将设计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作用于理论。在设计过程中,如果设计人员缺乏专业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对设计方案了解不充分,从而导致输变电工程在实施时没有恰到好处,影响施工质量,甚至对居民生活造成困扰。 1_3各部门之间缺少协调机制 输变电工程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只有工程进度得以很好的调控才能保证人们的生产生活不受影响。综合分析目前我国电力事业可知,影响输变电进度的主要因素主要是由于有关部门之间缺少协调机制,导致组织分配和劳动力分配不合理等情况的产生。由于各部门之间缺少交流与沟通,导致工程进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从而延误工期。 2.提高输变电工程进度的有效措施 2.1加强工程前期准备工作 目前我国输变电工程在实现上与预期效果还有差距,依旧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主要表现在对于工程前期准备工作的改进上还不彻底。对于一个大型工程项目来说,前期的准备工作无疑是不可缺少的,它起着指导性的关键作用。丰富的前期考察工作可以有效化解在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麻烦,从而提高施工效率。只有准备工作做得充分才能使设计方案更加有效合理具有可行性从而减少问题的产生。对于数遍工程的准备工作包括多个方面,主要是对于施工图纸的设计、工程材料的选择、实地考察勘探等等。在具体的准备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要进行工程的实地考察。没有任何一套设计方案是万能通用的,设计人员都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测量修改。只有充分的考虑到当地的具体情况,落到实处的去勘探测量,因地制宜的设计方案才能够满足施工的要求,设计出来的方案才能够更好的适应当地环境,从而解决输变电问题,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在通过考察设计出合理方案之后便要进行对材料的选择,要进行严格的监督比较,充分考虑性价比,了解市场行情,尽量在减少资金投入的同时保证材料的质量能够满足施工的要求。总之,要尽最大的努力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把意外情况对于输变电施工的影响降到最低。充足的前期准备工作是完成输变电工程的基础,只有这样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施工任务。 2.2提高施工人员技术水平 对于输变电工程的设计工作,需要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和细致的工作态度的有机结合才能很好的完成。输变电工程线路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了后续的步骤,甚至影响到最终能否发挥预计的应用效果。在开展具体的设计过程中,需要运用科学的理念作为指导,专业的技术人员来把握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提高输变电工程人员技术水平迫在眉睫。在制定好合理的设计图之后,输变电工程设计人员应当全面了解施工区域的周围环境,熟悉设计方案流程,做到心中有数。除此之外,应当让施工人员切实的参与到输变电工程建设中来,而不再是被动的完成施工任务。工人是密切接触电力工程建设的前线人员,更加了解实际情况,应当及时反馈有效信息,杜绝施工中出现偏差的情况,保证施工质量。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丰富施工人员理论知识,避免在工作出现失误,是提高输变电工程进度管理的有效措施。 2.3建立并完善协调机制 对于大的工程项目来说,一定要有核心的领导人来统筹施工的具体安排,只有工作人员服从管理,整个建设团队前进方向一致才能够走得更长更远。对于输变电工程,如果缺乏核心的设计理念,每个设计人员的方向不同,那么即使在自己的领域再努力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众人拾柴火焰高,团队的力量远远大于每个人的力量,在输变电工程的建设管理过程中,设计到许多部门的沟通与配合。只有在统一的领导,合理的分工下,各个部门相互配合工作才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庞大的工作量。同时作为领导人,也要有掌控全局的意识,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更好的解决在输变电工程中遇到的问题。只有正确的I导,各个部门的紧密配合才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施工任务,从而增强输变电工程进度管理,提高施工人员的工作效率,在一定程度上缩短工期,尽早的解决人们在生产生活面临的问题,提高人们幸福指数。 3.结语: 总之,在我国科学发展力迅速增强的背景下,对电力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输变电工程的进一步落实对电力的发展起到推动性的作用,完善输变电工程进度管理也就成为了重点要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设计人员不但要明确设计目标并从长远角度来设计施工方案,更需要整个施工团队都能够团结协调的完成任务,齐心协力为输变电工程进度管理作出贡献与努力。只有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才能推动输变电工程的进步与发展,为整个国家的能源建设做出贡献。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论文:管理信息系统在工程项目管理的应用 摘要:当今社会网络发展已成为主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就显得更加重要。这就需要规范操作方式和管理方法,把项目管理的实施特别是质量安全控制作为考察重点来检测。在保证开发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开发速度,降低控制成本。 关键词:项目管理;安全系数;成本控制;风险规避 一、项目管理的含义 管理信息系统所开发的项目管理即是对项目进度、成本控制、实际需求、质量安全、人员配置、开发风险等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并制定有效的管理控制方法,在进行分析后用工程项目开发技术预判可实施性,以便开发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管理信息系统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过程 管理信息系统中,系统选型、系统实施和系统分配一起构成了一个完备的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的开发。整个项目管理按实际需求分为项目授权、需求剖析、项目选型、开发计划确定及实施、项目评价和项目竣工验收等六个部分。 1.项目授权。设置专门的项目授权开发管理部门,是为了确保开发项目管理中各种细节的处理,避免责任推卸、分配不均导致的开发项目难以进行。所以,要对项目开发管理和质量安全控制进行详细规划和具体分析。当某一企业管理项目系统升级为开发项目管理系统时,最直接关联的执行能力强的部门就会成为该管理项目的负责人,由于具有了一定的管理项目能力,企业的总体管理项目信息能力就有了持续开发的必要,这就需要建立专门的开发项目管理委员会。 2.需求剖析。需求剖析大致可以分为三步。第一,进行可行性评估:把要投入的企业资金按种类进行项目分类开发,通过重重筛选确定项目的可操作性,并利用开发成果完成项目优化设计。此外还要考虑到项目开发过程中各企业的实际管理理念和能力,包括技术支持和人才培育都要考虑到,以此来合理控制项目进展,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企业管理运行成本;第二,进行需求评估,剖析并评价管理信息开发的实际需求和对未来的展望,通过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需求目标,尽可能保证统一的系统信息标准。只有这样,才能离实现管理信息项目最终目标更进一步;第三,对项目进行整体评估安排:制定合适的项目整体评估说明,根据所列情况进行安排,必须把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时间、进度以及人员涵盖进去。 3.项目选型。所有的投资项目选型项目中,都会有选择风险,这就需求专业人才进行准确评估,根据现有手段进行合适的使用升级和维护。必要时还可从硬件软件两方面进行使用情况说明和消费统计,把技术运用在各个方面。 4.开发计划确定与实施。各项目具体负责人都应尊重开发人员意见,毕竟他们是站在项目投资第一现场,对实际情况的了解肯定比领导人多一些。负责人要考虑开发人员所提出的几个可能存在问题的项目。开发计划大多以文档、图文结合的形式列出,文字说明就是为了记录硬性条件,并通过一定的限制和对口约定,进行关于资源、风险等的详细说明。通过大项目拆分,根据主次需求进行职能细化和任命,把项目管理进行具体划分和处理。 5.项目评价。项目评价在整个工程项目管理系统中效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项目管理控制说的就是以项目管理为背景辅以具体管理技术进行及时的管理信息项目培训 6.项目竣工验收。该阶段是实施项目管理的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首先,项目结尾阶段是对工作人员耐心的考验和对管理人员的考验,项目成功与否全靠工期按时行进和结尾竣工科学合理。再则,还要考虑到企业管理信息部门的日常工作运行。最后,还要总结经验教训,做到有始有终,完成项目实施的总结工作。 三、项目管理质量控制过程 1.确立项目质量的衡量标准。项目质量控制在整个开发系统中一直占据着重要成分,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基础的需求评估,为项目开发评审和标准判断提供有力的后台保证,以控制基础和核心条件进行项目的二次开发利用和格局优化。 2.观察开发过程的实际表现情况。熟悉开发过程中的实际表现情况,可通过项目进行过程中的种种渠道打听相关项目实施消息。此时,可利用的渠道有:(1)随时开启项目会议,编写项目进度说明报告;(2)不间断的与开发过程中的开发人员进行技术交流,了解目前项目进展的具体消息。 3.对实际表现和控制标准进行比较。为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及时调整与原计划中的差别,就需要通过比较项目实施的实际表现和控制标准来说明。 4.进行调整措施。调整,即是对整个项目系统在实际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具体说明和判断,经常使用的举措有:①建立健全技术文档资料,把信息准确、全面的整合出来;②针对整个的开发流程,要分别进行调整;③整合账户管理方法和项目组织进行具体分配说明;④协调项目资料的合理发展。 四、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协调工作 项目管理的协调工作十分重要,如果不能协调好很可能会影响系统开发的进程。 1.需求方与开发方的关系。开发方和需求方,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即相互对立,又相互依靠。双方在对项目的开发计划上有较多差异,这是基于双方的技术能力和实际需求为实现一体化而造成的。在实践过程中,开发方还需要综合考虑技术、推广等等方面的问题,特别是细节上的技术处理,如果没有考虑到,很容易造成由于缺乏有效沟通而导致管理信息系统不完善,不能实现良好结合。 2.需求方参与项目管理人员与使用人员之间的关系。在采用新开发管理信息系统方面,传统的工作管理模式已彻底改变,在各个方面都有了极大提升改革,比如增强工作效率的同时降低工作强度;工作休息张弛有度,不疲劳工作。但工作模式改变并不意味着成功,有相当一部分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工作人员并没有改掉之前的工作习惯。这给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的实际运用情况带来了很多不便,即不利于统计使用情况,也不利于为以后的推广提供可靠数据。能否真正使用改革优化的工作模式是衡量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指标,工作人员的运用能力,适应能力都需要考虑,同时这些也都是作为考评内容必须调查的方向。 3.项目管理人员与软件开发人员的关系。项目管理人员与作为核心的软件开发人员之间的关系必须处理好。软件开发编程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直接受项目管理人员的影响。当管理信息系统使用人员对系统提出意见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之后,软件开发人员大都会以各种理由拒绝。在此过程中,项目管理人员必须协调好软件开发人员和系统使用人员之间的关系,既要保证双方利益不受损害,又要保证双方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并满足各种变化的需求。 4.性能与灵活的关系。管理信息系统中账户管理必须考虑到这一问题。性能直接关系系统运行状况,是必须遵守的最低标准,系统的使用能否进入企业,第一硬性要求就是性能。但灵活性同时也是十分重要的标准,在硬性标准下,系统能否适应众多企业要求,灵活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灵活性改变,系统的适应能力会有所增强,这也有利于管理信息项目在企业中的推行和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成功的将管理信息系统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加以实施和应用,就必须重视项目管理。企业实现项目管理的预期目标必须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调控,以开发过程中的实际表现来确定管理信息系统实施的可能性和安全性,在把握风险的前提下,积极推进管理信息系统。 作者:曹继萍 单位: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论文: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中项目管理的心得 (1)完善监理制度,开展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咨询。 由于目前的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制度主要针对的是大中型企业和电子政务企业的工程项目,它的目的是为了减少了工程项目的风险,但是项目监理的制度则没有一个硬性的标准,对信息系统工程中违反监理制度的建设单位也没有一个标准的处罚措施,使得监理的约束性不强,所以目前的监理制度还需完善。 (2)提高监理人员的素质。 信息系统工程由于它的特殊性,则要求监理人员不仅要对计算机软硬件、网络和机房等都有一定的基础知识,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更新,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人员还应与时俱进,学习更新的知识,而且要对招投标法、合同法等法律法规进行学习,才可以顺利地进行监理工作。以此为名可以看出,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人员具有的素质是多而复杂的,要求很高,所以提高监理人员的素质显得尤为必要。 (3)树立良好的监理行业品牌,提高监理的社会地位。 任何一个行业都应该保持自身企业的良好品牌,对于信息系统工程监理行业也不例外,提高监理行业的行业形象,提升信息系统工程监理行业的社会地位,加强信息系统监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与监管工作的能动性,就应当在监理工作中尽职尽责,保证信息系统工程的质量,争取得到建设方和承建方的好评,以口碑提升自身的形象,让社会认识到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重要作用,为整个监理行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4)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人才市场。 由于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工作要求较高,所以应按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实际情况按种类进行分层建立人才市场,建立完整的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人才市场,规范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人才市场的制度,为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提供后备力量。 作者:韩盼盼单位:宁波市康宁医院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论文: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构建 项目管理中的信息系统构建精要陈书勤1、项目的信息化管理概述项目管理是近年来国际上兴起的一门新兴专业学科和技术。随着项目,尤其是较大型的建设工程项目的启动、规划、实施等项目生命周期的展开,和项目有关的合同、图纸、报告、文件、照片、音像、模型等各种各类纸介质和非纸介质信息会层出不穷地产生,对项目信息的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项目信息管理的效率和成本将直接影响项目管理其他环节的工作效率、质量和成本。 很显然信息处理始终贯穿着项目管理的全过程。如何高效、有序、规范地对项目全过程的纸介质信息资源进行管理,是现代项目管理的重要环节。随着互联网Internet、多媒体数据库MMDB及电子商务EC等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管理科技的迅猛发展,又为项目(非凡是大型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的规划、设计和实施提供了全新的信息管理理念、技术支撑平台和全面解决方案。由此导入了项目信息化管理的全新观念。2、项目信息化管理的组织规划简介一般来讲,对于周期短的小型项目,不必在项目管理的业务流程中单独构成一个独立的项目信息管理环节。 但对于较大型项目则必须导入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即需对项目实施信息化管理。通常项目信息化管理组织机构的基本规划原则如下3点:(1)对于限额以上的大型建设工程项目在项目概念阶段的组织和资源规划中必须设立专门的信息管理部门,叫做项目信息中心或项目信息办公室。当人员编制受限时,可将信息管理部门和档案管理部门等合并设立,但必须保证其中至少有2名专职的信息管理人员。(2)成立以项目总经理为中心的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规划委员会(或领导小组),统一规划部署项目信息化工作。设立项目信息总监或项目总信息师,享受和项目三总师(总工程师、总会计师、总经济师)同等待遇,项目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项目总信息师办公室。 通常由项目总经理亲自兼任项目信息总监,也可以由项目总工程师兼任,但必须制订和总工办的职能和程序相独立的项目信息管理岗位职责和信息采集、流转、处理、存储管理程序。(3)在项目的计划、财务、合同、物资、档案、质量、行政等职能部门设立部门一级的项目信息员。项目信息员受部门领导和总信息师双重领导,以便于形成上通下达的项目信息资源管理组织体系。(4)应将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经费单独列支、具体预算、专款专用。3、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结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结构包括系统的范围、外部基本结构和处理流程及内部基本结构和处理流程3部分。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范围和外部处理流程实质上是项目生命周期在信息管理过程中的逻辑展开,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内部基本结构和处理流程是项目管理职能在信息处理过程中的客观反映。 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性能、效率和功能首先不取决于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功能,而取决于系统的外部接口结构和环境,这是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区别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特征和规律。(1)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范围和外部处理流程规划。正确规划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外部结构和功能,首先必须正确建立项目信息源的总体结构和处理流程。例如,一个较大型建设项目的信息管理范围涵盖了项目业主、规划设计单位、勘察设计单位、技经设计单位、主管部门(规划、建设、土地、计划、环保、质监、金融、工商等)、施工单位、设备制造和供给商、材料供给商、调试单位、监理单位等众多项目参和方(信息源),每个项目参和方即是项目信息的供方(源头),也是项目信息的需方(用户),每个项目参和方由于其在项目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和工作不同,相应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会有所不同。 对于投资业主,必须在项目概念阶段对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内部信息处理流程和外部信息供需关系进行战略规划和设计。对于外部信息需求,必须在招标文件中向所有供给商明确指明本项目信息系统拟采用的网络平台、数据库平台、平安控制平台等系统特性;对于项目管理中常用的工具软件、如项目计划编制软件、财务软件、进度控制软件、图纸档案管理软件等,必须明确指明业主拟采购的厂商、版本号及数据接口。 必须在全部采购开始之前,按照标准化要求统一和规范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外部处理流程,业主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范围和外部处理流程规划设计报告必须作为全部采购招标文件的重要附件和当然标的。(2)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内部基本结构和处理流程规划。①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内部结构。大型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从内部功能上一般包括项目进度信息、造价信息、质量信息、平安信息、合同信息、财务信息、物料信息、图(纸文)档信息、办公和决策信息等9大管理系统和管理功能;但处于不同项目生命周期阶段的信息系统,其核心功能和目标会有所侧重和区别。 如对于规划阶段的项目设计管理信息系统,图档处理是系统的核心功能;对于实施阶段的业主项目管理信息系统,项目进度、质量和造价三大控制信息的一体化集成处理是系统的主要目标;对于实施阶段的项目监理信息系统,质量信息的实时采集和监控是系统的核心目标等等。②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处理流程规划。 由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目标的差异,不同项目生命周期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内部处理流程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讲,项目业主管理信息系统内部处理流程的规划设计原则是:i.进度管理、质量管理、造价管理三大信息控制系统在分部工程的项目划分和项目编码上必须严格按照标准化规范设计并一一对应。ii.以施工图设计和概预算数据为基础,以进度计划网络图为工具,自动产生指导性的物料(原材料、设备设施)需求、人力资源需求、施工机具需求计划等项目资源计划,作为项目管理控制的基本预期目标。以实际进度、实际财务数据为依据,动态产生实际的人力、资金、物料、机具等资源支出消耗数据,并自动和指导性目标数据相比较,为后续的合同结算、成本控制提供动态、实时的信息和依据。iii.物料需求计划的编码和采购合同的编码必须一一对应;项目财务信息管理系统的科目设置和概预算项目划分编码一一对应;采购合同编码和概预算编码及财务科目编码在联结点上必须一一对应。 从而合同的财务支付数据可以按时间自动实现月度、季度、年度的资金需求汇总,也可以按项目进行自动汇总并和指导性的概预算资源计划目标进行动态对比分析,产生动态的资金需求和费用分析报告。 iv.质量验评项目范围和图纸档案的立卷编码和文件包编码一一对应;质量管理部门的验评数据自动汇总成分段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和单位工程验收文档,并和图纸档案管理系统数据共享,自动立卷归档,形成数字化项目技术档案。 4、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实施策略从国内外正反两个方面的项目管理经验可知,周全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实施策略是:①“一把手带头”是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成功运用的关键。全员参和是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成功运用的保障。②要以项目管理信息门户网站作为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目标。③建立不同项目生命周期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流程和接口是项目信息系统规划的核心任务和目标。④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必须列入工程项目概念阶段方案拟定和认证的必备内容。⑤以造价(概预算)、合同、财务管理为主线和重心构建项目信息管理系统。⑥建立进度项目划分、造价项目划分和质量验评项目划分三者之间编码的统一或对应关系是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重点和难点。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论文:预警信息系统软件研发项目管理研究 1.1项目管理的定义 它需要管理人员熟练运用知识、技能、工具和专业技术对项目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以便满足(甚至超过)项目利益关系者对项目的需求和期望。良好的项目管理可以缩短项目周期,降低项目成本,优化资源配置,使研发的系统发挥最大作用。 1.2预警信息系统软件具备项目管理的特点 预警信息系统是战场情报、预警探测装备、通信系统的有机集成,软件、硬件设备规模较大,其软件体系结构非常复杂,由多个子系统或配置项组成,可运行在有线、无线、短波、超短波等多种复杂的网络通信环境。软件系统对预警信息系统的可用性影响较大,因此,为了确保预警信息系统的软件质量,必须通过不断改进并提高软件过程和项目管理水平,提高软件生产力能力和水平[2]。预警信息系统软件开发属于项目的范畴,具有明显的项目特征,包括一些独特的、复杂的并且互相关联的活动,而这些活动有着一个明确目标或者目的[3],同时由于软件研发所涉及的技术复杂度高、知识面广,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方案的设计必须要有前瞻性,留有升级换代的余地,要求在整个项目生命周期中,利用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技术,在有限时间内,调配有限的资源,组织各方面人员,分阶段地完成这些任务,最终完成整个系统开发。 1.3实施项目管理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国内有众多从事预警信息系统研发的科研院所,行业竞争比较激烈。只有在软件研发中实施有效的项目管理,才能在同等资源条件下,在系统论证、研制、验收、运行等过程中正确有效地开展工作,提高军用软件质量,缩短开发周期及部署时间,提高综合保障能力,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客户满意度,从而树立行业形象,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软件项目管理过程 结合多年来从事预警信息系统软件项目管理的经验,将软件项目管理分为4个阶段:启动、策划、执行、结项。各阶段项目管理过程活动如图1所示。图1软件项目管理过程软件项目管理从项目启动开始,首先要求对软件项目作开发策划。按照标准过程剪裁得到项目的已定义过程,制定出软件开发计划。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对项目计划进行分解细化,制定详细的可跟踪和可测量的实施计划,完成项目实施策划。以项目计划为依据,实施项目监控。对项目实际进展情况提供适当的可视性以监控项目按计划实施,当项目进展与计划有重大偏离时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直到项目结束。 2.1项目启动 软件项目组在接收到软件研制任务后,项目经理主持召开项目启动会议,明确任务特征、周期、目标等项目基本信息,明确项目组人员职责,包括技术负责人,软件开发人员、测试人员、软件质量保证员、软件配置管理员、计划员等;建立软件工作环境,并根据上述信息建立项目管理软件平台环境;软件配置管理员建立并初始化项目配置库,正式启动项目。 2.2项目策划 项目正式启动后,项目经理根据任务要求,分析项目基本特征信息,包括软件规模、项目规模、项目周期、资源充分性、需求稳定性、新研程度、安全等级以及用户的特殊需求,确定软件开发阶段,形成适合项目实际情况的软件开发过程,确定适合本项目的生命周期。确定了项目过程,项目经理将运用范围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等知识,完成顶层工作分解结构(WorkBreakdownStructure,WBS),以确定项目范围,并在此基础上估计项目的软件规模、工作量、进度和成本。软件系统工作量的估算,是依据软件的开发内容、开发人员、开发工具等因素,预测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编码、测试等整个研发过程所花费的时间、费用及工作量[4]。某预警信息处理系统的顶层WBS分解图如图2所示。图2某预警信息系统顶层WBS分解图在顶层WBS分解的基础上,项目经理和技术负责人结合项目资源,制定并形成《项目软件开发计划》《项目评审计划》《风险管理计划》,作为项目软件开发和跟踪的依据。软件开发计划中要明确项目的里程碑、基线。基于部队项目的特点,项目经理应负责建立企业和军方用户沟通的桥梁,协商项目计划并取得一致。在此阶段,项目组根据企业的相关标准制定《软件质量管理计划》《软件配置管理计划》,还应根据项目的特点和技术要求,制定《项目培训计划》等。项目经理根据这一阶段生成的数据及时维护项目管理工具平台,以便在后续阶段实时跟踪和调整项目的执行。 2.3项目执行 项目经理组织相关领域技术专家、军方代表对《软件开发计划》等在项目策划阶段形成的文档评审并通过后,项目将进入执行阶段。这一阶段,项目经理配合技术负责人进行阶段活动WBS分解,估计模块规模、任务工作量,建立项目阶段实施计划和计划网络图,任务分配表、计划网络图直接在项目管理工具平台上用甘特图实现,并使项目的所有成员对该甘特图达成共识,进行任务协商与分配,形成有效的项目沟通。项目正式实施后,确保所有的任务按计划执行,以及收集项目执行的相关信息是项目经理的职责[5]。项目开发人员应及时将工作日志、任务报告、工作进展、问题报告等信息录入项目管理工具平台。项目经理借助该平台信息,分析项目的实际进展状态,定期组织项目例会,对实时状态进行讨论,分析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必要时可同军方代表协商,进行计划变更,对处理措施要跟踪直至问题解决。质量管理员定期对项目进行质量审计,配置管理员应及时维护软件配置库,他们必须定期(月度/阶段)向项目经理和技术负责人提交质量总结报告和配置管理报告。项目经理应根据项目开发计划的要求,在项目进展的关键阶段和里程碑阶段进行项目管理评审。这是项目监控的主要机制之一。评审内容主要包括计划执行情况、存在问题、风险、产品工作状态等,项目评审可以分为多种层次,有项目组级、部门级、里程碑级等,其中里程碑级属于项目关键点,属于正式评审,其评审目的是明确项目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否已完成,是否具备转阶段的条件,必须有军方代表参加。在此阶段,项目组应完成项目的管理文档和软件设计、软件测试等软件工程化文档,提交项目的阶段评审报告。项目执行过程中涉及的关键活动如图3所示。 2.4项目结项 在项目结束时,配合系统集成组完成《软件研制总结报告》《质量总结报告》和《配置管理总结报告》等,描述软件的研制过程、关键技术和解决的办法,并总结功能性能指标情况,同时还应对软件的质量保证及配置管理情况作总结说明。这些文档作为整个系统组成部分参加产品评审,必要时可以单独对软件项目进行项目评审。评审通过后,完成项目管理平台环境的更改,固化配置管理库,软件系统即可交付给部队试用。 3软件项目管理中的风险管理 项目风险是指项目中可能发生的潜在问题以及它们如何妨碍项目的成功。风险可能存在于软件项目的各个阶段。随着项目的不断推进,风险的识别、分析应对、监控不断形成闭环且贯穿项目整个周期[5]。首先,在项目启动阶段,项目经理应根据具体情况,对执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包括成本风险、技术风险、管理风险、人员风险等,进行风险识别、分析和评估。风险管理的有效方法是建立项目风险识别与跟踪表,运用已定义的风险参数,分析并计算各项风险的风险系数,对风险进行排序,评估风险出现的概率和风险可能影响,针对每个高优先级风险制定风险处理措施,并记录到表中的对应部分,如表1所示。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项目经理应跟踪有关软件项目成本、资源、进度和技术方面的风险,根据事先的风险缓解措施,采取适当的处理方式来规避、转移或减缓风险;还应及时识别可能的新风险,并制定缓解措施,及时维护项目风险识别与跟踪表。在预警信息系统软件项目管理和开发中,由于其对质量、性能、功能等的特殊要求,如果能提前重视风险,并且有所防范,进行风险管理,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的发生,确保项目按时、按质顺利完成。 4软件项目管理是实现CMM的基础 能力成熟度集成模型(CapabilityMaturityModelIntegration,CMMI)采用了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管理思想,将软件开发视为过程,对软件开发和维护过程进行监控和研究,使其更加科学化、标准化,使企业能够更好地实现商业目标。从集成产品与过程发展的角度出发,建立起包含健全系统开发原则的软件过程改进模型[6]是衡量软件企业软件开发管理水平的重要参考因素和软件过程改进事实上的工业标准,也是企业通过CMMI认证,走向国际市场的必有之路。CMMI由5个成熟度等级组成,即初始级、可重复级、已定义级、定量管理级和优化级,软件项目管理过程4个阶段覆盖了CMMI模型2级和3级中的关键实践,如在项目策划阶段,覆盖了2级模型中需求管理和项目计划;项目执行阶段覆盖了2级模型中全部5个关键实践,如针对具体软件项目,裁剪标准过程并进行管理,即达到已定义级标准。在此基础上,使软件过程和产品质量得到定量的了解和控制,以实现对软件过程管理进行持续的过程改进,则可达到CMMI4级或4级成熟度。 5软件项目管理平台 软件开发模式趋向于规范化生产,需要协作紧密的团队,强调质量、工期、成本的受控。在客观上要求能够将计划与控制、软件过程管理、实时项目状态度量和统计、配置管理、需求管理和缺陷跟踪等功能集成为一个项目管理平台。本研究选择了中科方德有限公司的QONE软件过程管理平台。该平台围绕项目生命周期的活动对软件开发和生产的过程进行管理,包括软件需求管理、项目管理、过程管理、过程与产品度量分析和质量管理5个部分。对于项目管理者,能够在平台上掌握团队进度、开发者的现状以及资源配置状况等数据,尽早发现和解决项目中存在的问题,规避项目风险,从而帮助其灵活配置人力物力,确保开发按时、按目标完成。而对团队成员来说,能在平台上了解开发的最新进度、最新的开发和测试结果,按平台规定的工作流程协同工作。 6结束语 通过在预警信息系统软件研发中运用项目管理技术,对软件开发整个生命周期进行全方位的管理,使软件项目达到设计规范、过程受控、风险受控、质量可靠,提高了军用软件的质量,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初剑 单位: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论文:电力行业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探讨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行业的生产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与之对应的生产信息化管理水平尚需提高,相关配套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着许多问题,导致电力建设项目管理不够科学合理,严重影响了电力建设项目管理水平,基于此,该文主要就电力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问题进行简单的研究分析。 关键词:电力信息化;项目管理系统;系统设计 随着电力改革的深入,我国电力行业的信息化水平正在逐渐地提高,尤其是生产建设过程的信息技术应用,与其他行业相比,电力行业对于业务管理的信息化供给严重不足。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难以满足电力企业现代化管理的要求。因此,为了有效地提高电力企业项目管理及安全生产能力,获得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必须要重视电力建设项目的信息化问题,该文主要提出一种电力企业专用的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系统,希望对有关电力企业的项目管理工作有所帮助。 1项目管理系统的结构设计 面向电力信息化的项目管理系统是对电力项目从项目初期至项目投产全过程的管控,管理过程涵盖项目前期准备、项目开工、项目建设、竣工投产。管理内容涵盖进度管理、质量管理、风险管理、成本管理等业务领域。用户主要包括工程项目成员、项目管理人员、高层决策者等。根据上述内容,该系统应包括进度管理、质量管理、风险管理、成本管理等几个模块,同时要能够实现项目信息的相关报表分析展现,并实现各用户的组织机构管理和项目沟通管理,对项目生命周期中各项工作进行协调办公。实现对项目全生命周期各项领域的管控,并保留各项项目工作成果。项目管理系统的软件结构图如图2所示,其中用户的操作指令从统一的操作页面接收,系统功能模块之间信息的调用主要根据用户的具体要求及业务管理流程进行,信息处理结果呈现在功能页面之上。各功能模块数据由项目用户逐层填报,最终形成报表供决策层用户分析,并可对过程数据进行监控查看。根据各项目汇总数据可对项目进行评价考核管理。此外,系统的用户角色权限、消息提醒、流程设置及报表呈现可由基础平台进行配置。 2系统设计方案 众所周知,系统开发主要可以分为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运行维护几个步骤。该系统选择SharePoint、ReportingServices为主要的开发平台。系统数据库中的所有内容都以结构化数据形式存在,主要以SQLServer数据库进行内容的存储,Web应用主要以Weblogic为中间件进行部署,系统通过B/S方式能够实现内容管理、信息搜索、流程及业务表单管理等功能。ReportingServices是报表平台,主要为各种数据源提供报表功能,其中包含一整套的API,能够创建管理传送报表,允许相关的开发人员利用自定义应用程序进行数据集成、扩展工作及处理报表,该平台在MiceosoftVisualStudio环境中工作。开发人员可以利用平台从多维数据源、关系数据源、基于XML的数据源创建各种格式的报表,比如:交互式报表、图形式报表等。此外,用户还能够利用ReportingServices基于预定义模型创建即席报表,模型中的数据可以通过交互方式进行浏览,报表的导出、已经的报表的订阅也都能够通过多种查看方式进行。除了Reporting平台之外,还需要辅助以CVS、Mantis、VisualStudio等工具,它们分别承担着不同的作用。比如:Mantis主要用于系统缺陷及问题的跟踪管理。 3项目管理系统的实现 SharePoint文档存储的形式及位置都各不相同,主要包括文档列表和文档库两种形式,其中文档列表主要包括用户创建的项目列表或者文档列表,可以用于展现项目信息、文档事件、存储联系人等,文档库则主要是成员共享的文件的集合,其中包括各种表单、图片、文档等,文件可以由用户自行创建、添加甚至删除,并进行协调办公。系统文档的归档任务通过SharePoint中处置审批工作流完成,通过平台配置管理,设定工作策略,就能够决定系统中文档数据信息的数据流向及保存周期。总的来说,系统文件归档可以分为几个步骤:首先,添加或者更改处理审批工作流;其次,将过期的策略配置为使用处理审批工作流;再次,启动处置审批工作流;最后,完成该任务。SharePoint支持匿名访问,但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信息安全问题,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设计权限机制,具体的系统设计过程中,将SharePoint的文档进行分级存储,根据系统使用人员的身份将其划分为单位组织、用户组织、管理员等几部分,通过匿名访问控制、功能模块权限、数据列表权限等方法提供网站访问权限能力。项目沟通流程主要通过电子邮件、会议工作区、协调办公3种方式进行,会议中心能够将一次或者多次的会议信息及资料收集起来,其中包括会议议程、会议记录、会议纪要等,供使用人员进行浏览、下载。通过电子邮件能够及时地将项目的通知、文件等下发给用户,讨论版上用户可以与其他的人员进行自由的交流沟通,讨论版主要由用户自己创建,讨论的主题也由用户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确定。为了方便用户的使用还需要创建一个协调办公中心,对公文档案管理、督查督办、信息采编、人员值班管理、车辆使用管理等这部分工作进行集中管理,所有记录信息用户可以分权限进行综合信息查询。 4结语 该文简单地构建了一个面向电力信息化的项目管理系统,并从结构设计、软件系统设计及项目管理系统实现3个方面就该系统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介绍,希望能够对电力企业的项目管理工作有所帮助。 作者:韩业飞 梁婧 单位:北京中电普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论文: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实施及评价 1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实施 项目的实施需要运用大量的资源,而且需要根据指定制的计划采取活动,完成定制的任务。通常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建设,需要根据项目的功能,特点以及需要的技术进行实施。项目管理是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所涉及的管理内容包括整体管理、质量管理、项目范围管理、控制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监督管理。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如果没有考虑整体管理,那么项目最后的目标将受到极大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质量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每一项的建设都符合质量标准,那么在项目完成时,才能符合项目的质量管理标准。项目的范围管理决定着项目完成的时间,如果项目的范围在不断的变化,那么项目将无法完成。由于项目实施的时间较长,在实施的过程中,如果能够达到设计的要求,那么项目能够顺利完成。但是如果在实施的过程中,项目中的细节出现了偏差,那么这个项目将无法达到预定的目标,所以项目的控制管理范围是项目的整体范围。如果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项目经理,或者是管理项目的高层人员被替换了,新的项目经理就需要时间去了解,他所负责的信息系统项目,对项目实施的进度存在着一定的影响,而且项目技术人员的离去也会对进度造成影响。保持项目成员与项目设计单位之间良好雇佣的关系,项目成员根据项目设计单位所提出的意见,对项目本身进行更改,完善信息系统项目的建设。所以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也是尤为重要的。监督管制对实施过程中项目进展情况的监督,也是在项目实施中察看是否存在偏差。如果项目的进度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那么一定要分析原因,找出解决的方法。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对项目的各个方面进行管理,实现项目中甲、乙双方良好的沟通。对项目的各个阶段进行监督和控制,保证了信息系统项目建设的进度,完成最终的目标。 2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评价研究 2.1从用户的角度 用户的满意程度,决定着信息系统项目管理是否成功。信息系统项目的使用人群较多,无法逐一进行培训。用户面对着繁琐的用户界面与功能,会产生抵触心理。所以要不断对系统的用户界面、功能以及性能的各个方面进行改进,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受到用户的认可。在设计时,要添加注释,让用户能够第一时间找到他所需要的功能。 2.2从经济效益角度 采用信息系统项目管理,根据项目的计划情况与项目的实施情况绘制图表,使管理人员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并对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解决。让项目中的每一个环节按照严格计划进行实施,提高进度。采用工时管理,对项目完成的时间进行严格的控制,并且将工时与奖金相结合,使奖金能够得到合理的分配。加大奖金的透明度,不仅能够杜绝人为因素的影响,又能提高技术人员的创造性和工作的积极性。通过对项目的全过程进行管理,不仅能够解决项目成本核算问题,还提升了各级领导的监督力度,控制成本资金的同时,促进了设计人员的竞争,为全面开展的总承包项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人力资源的合理安排,不仅能够减少资金的支出,还能有效利用和调配人力资源,保证项目的顺利完成。用最少的资源,完成信息系统项目的建设。 2.3以社会效益角度 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建设不同功能的信息系统,使信息系统能够在实践中得到肯定,信息系统项目要与国际接轨,用最先进的技术,构建出满足当下,满足用户要求的信息系统项目。所以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实施,决定着信息系统的竞争能力。提升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培养高水平、高素质人才,高效的完成用户提出的要求,完善信息系统。人才的培养不仅有利于系统构建,同时也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推动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从而达到信息化的普遍性。 3结束语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主要从项目的角度和管理的角度出发,完善信息系统的建设。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实现,直接影响着信息化管理的建设,通过对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实施,达到完善信息系统建设的效果,完成信息系统的目标。 作者:于茂洪 单位:山东省诸城市统计局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论文:信息系统技术的应用 1信息系统技术在建筑项目管理中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信息技术也快速发展起来,广泛渗透在各行各业当中,有效的提高了各行各业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推动了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的节奏。建筑行业作为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支柱行业之一,更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有效实现建筑项目管理的信息化管理是我们必然的选择,也是我们必须不断努力的方向所在。建筑工程一个很大的特点在于它的产品具有高度的固定性,很难划分其整体,而其施工过程却又经常处于不断地变动过程当中,很难对其形成一个准确的把握和定位,这就为实际的建筑项目管理造成了很大的难度,为了有效避免这一问题对建筑项目管理过程造成的影响,项目经理只有通过制定特定的工程项目施工计划,并严格控制和监督工程按照项目计划如期开展,才能够实现对整个项目工程的全局性管理和规划,才能够将其强调的与工程项目有关的时间、成本等相关的细节性问题告知工程技术人员。另外,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时间跨度也较大,每一项工程完工都需要经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无疑也对于建筑工程的实时性管理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信息系统技术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因此,只有在建筑项目管理过程中合理运用信息系统技术,实时的调整、管理和监督项目施工进程,才能够实现建筑项目管理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2现阶段我国建筑项目管理信息化进程现状 2.1信息系统技术应用水平较低 虽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带动了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并且信息技术在我国建筑项目管理过程中也有所渗透,但是信息技术并没有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功效,目前我国建筑项目管理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还较低,应用手段较为落后,效果也不是很明显。具体而言,当前在我国建筑项目管理过程中,如高层建筑制度控制、混凝土拌料控制和其施工质量控制等方面,都在不同程度大小上运用到了信息技术,且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从整体而言,并没有实现施工过程的网络化、信息化和规范化,施工过程的管理方式较为粗糙,很难达到有效管理的效果。另外,信息系统技术应用水平较低的另一方面表现为当前我国关于信息技术软件的应用开发也相对落后,具有较为严重的局限性和重复性。 2.2管理人员水平较低亟待进一步提升 除了上述信息系统技术应用水平较低之外,我国建筑项目管理在应用信息系统技术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在于当前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较差,很难按照预期目标有效的完成目标,有待进一步的提升。管理人员的水平高低对于项目管理的结果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也直接影响着信息系统技术在项目管理过程中的有效应用,目前在我国建筑行业的部分企业中,有一些管理人员不根据相关的指标和数据显示对工程进行严格化管理,而是根据自己传统的经验和方法实行管理,由于受到传统的挂历模式和理念的影响和约束,许多管理人员很难在第一时间接受和适应信息化的管理方式,抱有一定的排斥心理,这一现象无疑不利于信息系统技术在我国建筑项目管理过程中的有效实施。除此之外,我国建筑项目工程的相关人员在高新技术、创新能力及其综合素质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而这些都是有效实现信息系统技术在我国建筑项目管理过程中应用必不可少的。 3有效实现信息系统技术在我国建筑项目管理过程中的策略 3.1强化认识 提高相关人员对于信息系统技术重要性的认识前面我们已经指出在实际的建筑项目管理过程中,由于部分管理人员受到传统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的影响,在短时间内很难接受信息系统技术,对其怀有一定的排斥心理,这在很大程度上对于我国建筑项目管理过程中有效利用信息系统技术形成了一定的障碍,加大了信息系统技术在我国建筑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的难度,为了有效避免这一不良的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必须从本质上消除管理人员对于信息系统技术的排斥心理,让其认识到信息系统技术对于建筑项目管理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由排斥转换为主动学习和应用。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强化人们对于信息系统技术的认识,对其灌输先进的理念,不断提高他们对于信息系统技术对于建筑项目管理的重要性的认识。 3.2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 规范信息技术的合理化运用流程人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核心要素所在,除了一些其他的因素以外,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现信息系统技术在我国建筑项目管理应用的过程中,相关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直接影响着这一进程实现的难易程度。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对于人员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对员工进行严格的选拔和培训,尽可能实现员工的高专业化程度和高综合性水平,为信息系统技术在我国建筑项目管理应用中扫除一切人为的负面影响。当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规范信息技术的合理化运作流程,便于相关的人员熟练掌握信息系统技术的运用流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建筑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否成功直接取决于相关领域的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的高低程度,直接受到各层管理人员对于信息技术的合理化运用流程掌握的熟练程度和运用的灵活程度。当然,为了有效实现上述目的,做好信息技术运用流程的规范化、精确化、科学化是重要的前提。 4结束语 建筑行业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支柱行业之一,对于不断推动和促进我国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我们应该不断提高我国建筑业的水平,进而实现我国经济的稳步增长。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对现阶段我国建筑项目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同时就如何有效实现我国建筑项目管理信息化管理提出了几点建议。 作者:徐智贤 单位:黑龙江永信建设工程有线公司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论文:水利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管理综述 1水利信息系统项目特点 水利行业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行业,水利是指人类社会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采取各种措施,对自然界的水和水域进行控制和调配,以防治水旱灾害,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水利工作是紧紧围绕水,主要开展防洪、治河、泥沙、水资源、水工建筑物、水力发电等内容,它也是信息十分密集的行业。一方面,水利部门要向国家和相关行业提供大量的水利信息,如汛情信息、水量水质信息、水环境信息和水工程信息等,另一方面水利本身也离不开相关行业的信息支持,如气象信息、地理地质信息、社会经济信息等,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对水利信息的采集、传输、计算、分析、共享的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信息技术已全面向水利行业渗透。利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对水利行业进行全面技术升级和改造这一过程被形象地称为水利信息化。 水利信息系统项目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投资以政府为主,因水利主要属于社会公益性事业,所以它的项目主要以国家投资为主。二是专业性很强,涉及水利行业的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供水、水电、水利政务、执法监督等,涉及预测预报模型、洪水调度模型、决策支持模型等各个专业各个领域。三是系统性很强,水利信息资源与其它行业和企业信息资源有较大的不同的特点是,上至中央下到地方和具体的管理部门,上下各个系统模块间结构上有关联性,都要尽可能地实现网络系统的畅通无阻,尽可能地实现资源共享。四是系统要求较高的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扩展性、可维修性和可更换性。五是综合性、集成性高,涉及到信息技术的方方面面,上至卫星下至GSM,有线的无线的,数据库技术、3S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等。六是规范化和标准化要求较高,水利信息的管理、分析、存储、权限、调度、控制、指挥等等,有很强的技术性、政策性和法规性。 同时,水利信息系统各类建设项目有较高的科技含量,技术更新换代很快,其中许多高新技术的应用本身就是研究课题,因此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又具有“科研项目”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属性,需要持续跟进,持续研究。在系统运行维护和升级换代过程中要有强力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另一方面,按照水利工程建设模式运作,从项目的规划、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到施工图设计,要经过漫长前期工作才能立项建设,不能把信息技术快速地应用到水利业务当中,等项目审批实施了,技术方案已落后面临被淘汰的尴尬局面。 2水利信息系统集成项目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对水利信息系统集成的认识不深,对其复杂性认识不够什么是水利信息化,信息技术的特点是什么,信息技术与水利专业技术如何来结合,如何来建设信息化系统工程,如何来实现水利信息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水利信息化集成项目有其上面所述的综合性、专业性、系统性、复杂性、规范性等特点,建设涉及计算机、通信、3S、水资源、水文及管理等多学科知识,新技术的应用不但需要资金的投入,更需要人才的培养,还可能对已有的技术规范、管理模式提出更新与变革的要求,因此对信息集成项目的特点,尤其是对其复杂性、重要性和长期性要有足够认识。 2.2资金投入相对不足由于水利行业的特点,即水利信息面广量大,一些信息的采集在技术上有一定的难度,相当多的信息源分布在河滩、山沟等偏远地区,加上一些水利工程老化失修,因而水利信息资源的开发,需要纳入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加强科学研究工作,这就要求有足够的资金投入。信息化基础设施至今还十分薄弱,特别是信息资源的开发严重滞后,信息的采集传输至今未形成覆盖全行业的信息网络。 2.3标准建设相对滞后水利信息化项目有着系统性强、集成度高和技术周期短的特点。在信息化中,对信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有着严格的要求,否则将难以实现网络的互通和信息的大规模集成。但是,对规范化、标准化重视不够,基础工作滞后,造成了系统开发速度慢、效率低、通用性差、生命周期短,公共传输平台覆盖面窄,也缺乏能真正实现全行业资源共享的大型数据库。水利信息服务,在信息的实时性、实用性、易用性和多样性方面,远远不足或不能满足全社会的需要。 2.4缺乏统一的规划和规范化的建设管理在水利信息化建设中,除了防汛方面随着国家防汛指挥系统的实施情况相对较好以外,对于全行业来说,长期以来缺乏统筹规划,在建设和管理中一直普遍存在着条块分割和低水平重复开发等浪费现象。一些水利单位和企业虽然也开发了不少应用软件和数据库,但是集成度很低,系统无法互通互联,造成不少资源闲置。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论文:信息系统的软件项目管理探索 摘要:介绍了信息系统建设中软件项目管理的理念,深入探讨了软件项目管理的组织模式、内容、配置管理、质量管理、风险管理及人员管理等,并给出了软件项目计划书的范本。 关键词:软件项目管理;软件配置管理;软件项目计划书 1软件项目管理的组织模式 1.1项目管理委员会。项目管理委员会是公司项目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般由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组成。主要职责如下:(1)照项目管理相关制度管理项目;(2)监督项目管理相关制度的执行;(3)对项目立项、项目撤消进行决策;(4)任命项目管理小组组长、项目评审蚕员会主任、项目组组长。 1.2项目管理小组。项目管理小组对项目管理委员会负责,—般由公司管理人员组成。主要职责如下:(1)草拟项目管理的各项制度;(2)组织项目阶段评审;(3)保存项目过程中的相关文件和数据:(4)为优化项目管理提出建议。 1.3项目评审小组。项目评审小组对项目管理委员会负责,可下设开发评审小组和产品评审小组,—般由公司技术专家和市场专家组成。主要职责如下:(1)对项目可行性报告进行评审;(2)对市场计划和阶段报告进行评审;(3)对开发计划和阶段报告进行评审;(4)项目结束时,对项目总结报告进行评审。 1.4软件产品项目组。主要职责是:根据项目管理委员会的安排具体负责项目的软件开发和市场调研及销售工作。 2软件项目管理的内容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著名软件工程专家B.W.Boehm总结出了软件开发时需遵循的七条基本原则,同洋,我们盔件项目管理时,也应该遵循这七条原则。它们是:(1)用分阶段的生命周期计划严格管理;(2)坚持进行阶段评审;(3)实行严格的产品控制;(4)采用现代程序设计技术;(5)结果应能够清楚地审查;(6)开发小组的人员应该少而精;(7)承认不断改进软件工程实践的必要性。 3编写《软件项目计划书》 《软件项目计划书》一般应该包括下述内容 (1)引言。A计划的目的;页目的范围和目标:范围描述;主要功能;性能;管理和技术约束。(2)项目估算。使用的历史数据;b使用的评估技术;c工作量、成本、时间估算。(3)风险管理战略。风险识别;d风险的时论;e冈险管理计划:风险计划风险监视;风险管理。(4)日程。a项目工作分解结构;b时限图(甘特图);c琶源表。(5)项目资源。a人员;b硬件和软件;c特别资源。(6)人员组织。a组织结构;b管理报告。(7)跟踪和控制机制。a质量保证和控制;b变化管理和控制。(8)附录。 4软件配置管理 软件配置管理应提供的功能:在IS090003中了如下描述: 唯一地标识每个软件项的版本;标识共同构成一完整产品的特定版本的每一软件项的版本;控制由两个或多个独立工作的人员同时对一给定软件项的更新;控制由两个或多个独立工作的人员同时对一给定软件项的更新:按要求在—个或多个位置对复杂产品的更新进行协调;标识并跟踪所有的措施和更改;这些措施和更改是在从开始直到放行期问,由于更改请求或问题引起的。 5软件质量管理 5.1软件质量保泾计划。在进行软件开发前。需要有—个《软件质量保证计划》。一般包括以内容:(1)计划目的;(2)参考文献;(3)管理。a组织任务;b责任。(4)文档。a目的;b要求的软件工文档;d也文档;(5)标准和约定。a目的;b约定(6)评审和审计。a目的;b评审要求。软件需求自噼审;设计评审;软件验证和确认评审;功能评审;理评审;内部过程评审;管理评审。(7)测试。(8)题报告和改正活动。(9)工具、技术和方法。(10)媒体控制。(11)供应者控制。(12)记录、收集、维护和保密。(13)培训。(14)风险管理。 5.2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控制所有过程的质量;过程控制的出发点是预防不合格;质量管理中心任务是建立并实施文件化的质量体系;持续的质量改进;有效的质量体系应满足顾客和组织内部双方的需要和利益;定期评价质量体系;搞好质量管理关键在于领导。 5.3软件评审。软件评审并不是在软件开发毕后进行评审,而是在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都进行评审。因为在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都可能生错误,如果这些错误不及时发现并纠正,会不地扩大。最后可能导致开发的失败。软件评审是相当重要的工作,也是目前国开发最不重视的工作。 5.4测试。测试—般包括单元测试省测试集成系统测试。如果测试结果与预期结果不—致,则很可能是发现了系统中的错误,测试过程中将产生下述基本文档:(1)测试计划:确定测试范围、方法和需要的资源等。(2)测试过程:详细描述和每个测试方案有关的测试步骤和数据(包括测试数据及预期的结果)。(3)测试结果:把每次测试行的结果归人文档,如果运行出错,则应产生问题报告,并且必须经过调试解决所发现的问题。 6软件风险管理 6.1风险的分类。根据风险内容,我们可以将风脸分为项目风险(成本提高,时间延长等)、技术风险(技术不成熟等)、商业风险(销售问题等)、战略风险(公司的经营战略发生了变化)、管理风险(公司管理人员是否成熟等)、预算风险(预算是否准确等)等。另外,我们还可以将风险分为已知风险(如员工离职等)、可预报风险(从以往经验得出可能有风险的)和不可预知风险。 6.2风脸的识别。风险项目检查表。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检查:(1)产品规模风脸检查;(2)业务影响风险检查;(3)与客户相关的风险检查;(4)过程风险检查;(5)技术风险检查;(6)开发环境风险检查;(7)与人员的模式和经验有关的风险检查。 6.3风险评估。风险评估主要从下面七个方面进行:(1)发生的可能性;(2)发生的结果(影响)(3)建立—个尺度表示风险可能性(如,极罕见、罕见、普通、可能、极可能);(4)描述风险带来的后果;(5)产品和项目的影响;(6)确定风险评估的正确性;(7)根据影响排定有限队列。另外,要对每个风险的表现、范围、时间做出尽量准确的判断。 6.4风险的评价。对风险的评价主要依据三个因素:风险描述、风险概率和风险影响。从成本进度及性能三个方面对风险进行评价。确定项目的中止点,在中止点处再—次进行风险评价。 6.5风险的驾驭和监控。风险的驾驭与监控主要要靠管理者的经验来实施。如,某开发人员的离职概率是0.7,离职后会对项目造成—定的影响,则该风险驾驭和监控的策略如下:(1)与在职人员协商,确定流动原因。(2)在项目开始前,把环节这些流动原因的工作列入风脸驾驭计划。(3)项目开始时,做好人是会流动的准备,采取—些措施确保人员一旦离开时,项目仍能继续。(4)制定文档标准,并建立—种机制,保证文档及时产生。(5)对所有工作进行细微详审,使更多人能够按计划进度完成自己的工作。(6)对每个关键眭技术人员培养后备人员。在考虑风险成本之后,决定是否采用上述策略。 7人员管理 7.1对项目经理的要求。(1)能够使小组每个成员都能发挥能力;(2)有—定的组织能力;(3)能够使小组每位成员有成就感;(4)有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5)对问题的理解有一定的深度;(6)要能让成员知道软件质量的重要性。 7.2人员的通讯方式。(1)正式非个人方式,如正式会议等;(2)正式个人之间交流,如成员之间的正式讨论等(一般不形成决议);(3)非正式个人之间交流,如个人之间的自由交流等;(4)电子通讯,如E—MAIL.(电子邮件)、BBS(电子公告板系统)等;(5)成员网络,如成员与小组之外或公司之外有经验的相关人员进行交流。在实践中发现,(5)的通讯效率最高,其次是(1)。 7.3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管理。每个企业在人事管理中都可能遇到风险,如招聘失败、新政策引起员工不满、技术骨干突然离职等等,这些事件会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转,甚至会对公司造成致命的打击。如何防范这些风险的发生,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论文:探求信息系统建设中软件项目管理 摘要:介绍了信息系统建设中软件项目管理的理念,深入探讨了软件项目管理的组织模式、内容、配置管理、质量管理、风险管理及人员管理等,并给出了软件项目计划书的范本。 关键词:软件项目管理;软件配置管理;软件项目计划书 1软件项目管理的组织模式 1.1项目管理委员会。项目管理委员会是公司项目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般由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组成。主要职责如下:(1)照项目管理相关制度管理项目;(2)监督项目管理相关制度的执行;(3)对项目立项、项目撤消进行决策;(4)任命项目管理小组组长、项目评审蚕员会主任、项目组组长。 1.2项目管理小组。项目管理小组对项目管理委员会负责,—般由公司管理人员组成。主要职责如下:(1)草拟项目管理的各项制度;(2)组织项目阶段评审;(3)保存项目过程中的相关文件和数据:(4)为优化项目管理提出建议。 1.3项目评审小组。项目评审小组对项目管理委员会负责,可下设开发评审小组和产品评审小组,—般由公司技术专家和市场专家组成。主要职责如下:(1)对项目可行性报告进行评审;(2)对市场计划和阶段报告进行评审;(3)对开发计划和阶段报告进行评审;(4)项目结束时,对项目总结报告进行评审。 1.4软件产品项目组。主要职责是:根据项目管理委员会的安排具体负责项目的软件开发和市场调研及销售工作。 2软件项目管理的内容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著名软件工程专家B.W.Boehm总结出了软件开发时需遵循的七条基本原则,同洋,我们盔件项目管理时,也应该遵循这七条原则。它们是:(1)用分阶段的生命周期计划严格管理;(2)坚持进行阶段评审;(3)实行严格的产品控制;(4)采用现代程序设计技术;(5)结果应能够清楚地审查;(6)开发小组的人员应该少而精;(7)承认不断改进软件工程实践的必要性。 3编写《软件项目计划书》 《软件项目计划书》一般应该包括下述内容 (1)引言。A计划的目的;页目的范围和目标:范围描述;主要功能;性能;管理和技术约束。(2)项目估算。使用的历史数据;b使用的评估技术;c工作量、成本、时间估算。(3)风险管理战略。风险识别;d风险的时论;e冈险管理计划:风险计划风险监视;风险管理。(4)日程。a项目工作分解结构;b时限图(甘特图);c琶源表。(5)项目资源。a人员;b硬件和软件;c特别资源。(6)人员组织。a组织结构;b管理报告。(7)跟踪和控制机制。a质量保证和控制;b变化管理和控制。(8)附录。 4软件配置管理 软件配置管理应提供的功能:在IS090003中了如下描述: 唯一地标识每个软件项的版本;标识共同构成一完整产品的特定版本的每一软件项的版本;控制由两个或多个独立工作的人员同时对一给定软件项的更新;控制由两个或多个独立工作的人员同时对一给定软件项的更新:按要求在—个或多个位置对复杂产品的更新进行协调;标识并跟踪所有的措施和更改;这些措施和更改是在从开始直到放行期问,由于更改请求或问题引起的。 5软件质量管理 5.1软件质量保泾计划。在进行软件开发前。需要有—个《软件质量保证计划》。一般包括以内容:(1)计划目的;(2)参考文献;(3)管理。a组织任务;b责任。(4)文档。a目的;b要求的软件工文档;d也文档;(5)标准和约定。a目的;b约定(6)评审和审计。a目的;b评审要求。软件需求自噼审;设计评审;软件验证和确认评审;功能评审;理评审;内部过程评审;管理评审。(7)测试。(8)题报告和改正活动。(9)工具、技术和方法。(10)媒体控制。(11)供应者控制。(12)记录、收集、维护和保密。(13)培训。(14)风险管理。 5.2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控制所有过程的质量;过程控制的出发点是预防不合格;质量管理中心任务是建立并实施文件化的质量体系;持续的质量改进;有效的质量体系应满足顾客和组织内部双方的需要和利益;定期评价质量体系;搞好质量管理关键在于领导。 5.3软件评审。软件评审并不是在软件开发毕后进行评审,而是在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都进行评审。因为在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都可能生错误,如果这些错误不及时发现并纠正,会不地扩大。最后可能导致开发的失败。软件评审是相当重要的工作,也是目前国开发最不重视的工作。 5.4测试。测试—般包括单元测试省测试集成系统测试。如果测试结果与预期结果不—致,则很可能是发现了系统中的错误,测试过程中将产生下述基本文档:(1)测试计划:确定测试范围、方法和需要的资源等。(2)测试过程:详细描述和每个测试方案有关的测试步骤和数据(包括测试数据及预期的结果)。(3)测试结果:把每次测试行的结果归人文档,如果运行出错,则应产生问题报告,并且必须经过调试解决所发现的问题。 6软件风险管理 6.1风险的分类。根据风险内容,我们可以将风脸分为项目风险(成本提高,时间延长等)、技术风险(技术不成熟等)、商业风险(销售问题等)、战略风险(公司的经营战略发生了变化)、管理风险(公司管理人员是否成熟等)、预算风险(预算是否准确等)等。另外,我们还可以将风险分为已知风险(如员工离职等)、可预报风险(从以往经验得出可能有风险的)和不可预知风险。 6.2风脸的识别。风险项目检查表。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检查:(1)产品规模风脸检查;(2)业务影响风险检查;(3)与客户相关的风险检查;(4)过程风险检查;(5)技术风险检查;(6)开发环境风险检查;(7)与人员的模式和经验有关的风险检查。 6.3风险评估。风险评估主要从下面七个方面进行:(1)发生的可能性;(2)发生的结果(影响)(3)建立—个尺度表示风险可能性(如,极罕见、罕见、普通、可能、极可能);(4)描述风险带来的后果;(5)产品和项目的影响;(6)确定风险评估的正确性;(7)根据影响排定有限队列。另外,要对每个风险的表现、范围、时间做出尽量准确的判断。 6.4风险的评价。对风险的评价主要依据三个因素:风险描述、风险概率和风险影响。从成本进度及性能三个方面对风险进行评价。确定项目的中止点,在中止点处再—次进行风险评价。 6.5风险的驾驭和监控。风险的驾驭与监控主要要靠管理者的经验来实施。如,某开发人员的离职概率是0.7,离职后会对项目造成—定的影响,则该风险驾驭和监控的策略如下:(1)与在职人员协商,确定流动原因。(2)在项目开始前,把环节这些流动原因的工作列入风脸驾驭计划。(3)项目开始时,做好人是会流动的准备,采取—些措施确保人员一旦离开时,项目仍能继续。(4)制定文档标准,并建立—种机制,保证文档及时产生。(5)对所有工作进行细微详审,使更多人能够按计划进度完成自己的工作。(6)对每个关键眭技术人员培养后备人员。在考虑风险成本之后,决定是否采用上述策略。 7人员管理 7.1对项目经理的要求。(1)能够使小组每个成员都能发挥能力;(2)有—定的组织能力;(3)能够使小组每位成员有成就感;(4)有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5)对问题的理解有一定的深度;(6)要能让成员知道软件质量的重要性。 7.2人员的通讯方式。(1)正式非个人方式,如正式会议等;(2)正式个人之间交流,如成员之间的正式讨论等(一般不形成决议);(3)非正式个人之间交流,如个人之间的自由交流等;(4)电子通讯,如E—MAIL.(电子邮件)、BBS(电子公告板系统)等;(5)成员网络,如成员与小组之外或公司之外有经验的相关人员进行交流。在实践中发现,(5)的通讯效率最高,其次是(1)。 7.3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管理。每个企业在人事管理中都可能遇到风险,如招聘失败、新政策引起员工不满、技术骨干突然离职等等,这些事件会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转,甚至会对公司造成致命的打击。如何防范这些风险的发生,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论文:项目管理在信息系统实施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阐述了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概念,项目管理技术在企业信息系统实施中的应用和所起的作用,包括对软件项目的管理,系统集成项目的管理,并对项目实施的风险控制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项目管理;软件项目;系统集成项目;风险控制 1 信息系统项目和项目管理 信息系统项目是根据企业需求,优选各种技术和产品,进行设计开发,将各个分离的“信息孤岛”连接成为一个完整、可靠、经济和有效的整体,并使之能彼此协调工作,发挥整体效益,提高管理与经营效率,帮助企业获取更大的利润。项目管理是通过应用和综合诸如启动、规划、实施、监视与控制和结尾等项目管理过程进行的,包括:识别要求;确定清楚而又能够实现的目标;权衡质量、范围、时间和成本方面互不相让的要求,使技术规定说明书、计划和方法适合于各种各样利害关系者的不同需求与期望。有效的项目管理是完成信息系统项目目标的保证。 2 软件项目管理 软件项目管理是为了使软件项目能够按照预定的成本、进度、质量顺利完成,而对成本、人员、进度、质量、风险等进行分析和管理的活动。软件开发需要一种开发规范来规范每个开发人员、测试人员与支持人员的工作,每个项目组成员按约定的规则准时完成自己的工作。软件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软件过程管理的重要性,管理学的思想逐渐融入软件开发过程中,项目管理日益受到重视。在实际中,企业既有从外部采购的软件,也有自主开发和移植的软件系统,两者共同达到企业的业务运营需求。 3 系统集成项目管理 信息系统架构设计先于集成阶段,作为对大型复杂信息系统的管理方法和IT治理模式,企业总体架构指导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帮助企业建设一个可靠的、科学的、低风险的、满足未来需要的IT架构,以改善和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信息系统架构设计涵盖的内容包括网络、服务器、工作站、应用软件、数据库、信息安全、运维模式、用户支持等,涉及的人员包括企业领导、CIO、信息规划人员、需求和系统分析人员、项目管理人员,系统开发和实施、系统集成、项目监理工程师,验收人员和最终用户等。进入系统集成项目管理阶段时,需组建项目团队,项目经理在沟通时需要用户参与、老板或高层的支持及明确优先事项和需求的清晰表达。 项目计划阶段包括:(1)项目工作分解结构WBS。通过对项目目标的理解,确定工作分为哪几个部分,自上而下将大的部分分解为下一个层次,将每个构成要素再分解为子构成要素,逐级完成,直到能够分派作业并监测,同时制定WBS词典和WBS的编号系统。(2)项目进度计划是确定每项活动的开始和完成时间,通过前导图法、箭头图法或关键路径法工具和技术将活动顺序进行安排,决定活动之间的逻辑关系;接着利用类比法、专家估计法、基于WBS的子活动估计方法或量化估计方法对活动工期进行估算。(3)项目风险识别,如分解原则,是将项目管理过程中复杂的难于理解的事物分解成比较简单的容易被认识的事物,将大系统分解成小系统;故障树法,是利用图解的形式将大的风险分解成各种小的风险,或对各种引起风险的原因进行分解,这是风险识别的有利工具。该法是利用树状图将项目风险由粗到细,由大到小,分层排列的方法,这样容易找出所有的风险因素,关系明确,与故障树相似的还有概率树、决策树;专家调查法,由于在风险识别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找出各种潜在的危险并作出对其后果的定性估量,不要求作定量的估计,又由于有些危险很难在短时间内用统计的方法、实验分析的方法或因果关系论证得到证实,该方法主要包括:集思广议法和Delphi法。 项目控制执行阶段要进行:(1)进度控制。依据项目进度计划对项目的实际进展情况进行控制,使项目能够按时完成。(2)成本控制。是以项目各项工作的成本预算、成本基准计划、成本绩效报告、变更申请和项目成本管理计划为依据,以成本变更控制系统、绩效测量、补充计划编制和计算机工具等方法进行的。(3)质量控制。全面质量管理强调追求用户满意,注重预防而不是检查,强调管理层对质量的责任以及全员参与,持续改进。质量控制是以工作结果、质量管理计划和操作定义和检测列表为依据,以检验、统计抽样、核对表、排列图、直方图、散点图、控制图、流程图、趋势分析和6δ管理法为工具进行的。项目结束时,要将最终系统方案整理成文档,提交给各相关人员,并进行项目总结。 4 风险控制 作为项目管理的一部分应有专门的风险管理计划文档。项目管理人员需掌握风险识别、量化、对策研究、反应控制的方法。通过加强对项目规划中风险管理计划的审核提高项目组的风险管理意识。总结本行业项目中常见的风险及其对策作为风险管理计划中必要的风险内容,并切实评估相应对策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例如确定人员流动的原因并缓解这些原因,培养后备人员;制定文档标准并建立机制以保证文档能及时产生;对所有工作组织细致的评审;在项目里程碑处进行事件跟踪和主要风险因素跟踪,以进行风险的再评估;保持对风险因素相关信息的收集工作;制定有效的沟通机制,讲究多样化和沟通效率;合理设定考核指标,对项目成员的责任进行合理的分配并清楚地说明,同时应强调成员的相互协作。 5 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大量的项目管理软件涌现出来,它们提供便于操作的图形界面,帮助用户制定任务、管理资源、进行成本预算、跟踪项目进度等。项目管理是一种现代化管理方式,项目管理技术不断进步,项目管理软件产品层出不穷,项目管理的理论方法及管理模式不仅可用于信息系统实施,还可用于信息系统的运营和持续的用户支持。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论文:项目管理在信息系统集成的方法与实践 摘要:本文以实际项目为例,论述了项目管理在信息系统集成项目中的应用。运行现代的项目管理理念和科学的项目管理方法,在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对关键节点实行全方位的动态跟踪管理和控制。 关键词:项目管理;信息;系统集成 随着现代工业生产的发展,信息系统集成项目越来越复杂,规模也越来越庞大,特别是应用行业的多样性、多变性,参与实施行业的多元化决定了其生产组织与计划的复杂性,使得实施信息系统是一项风险很高的工程,必须运行现代的项目管理理念和科学的项目管理方法,在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对关键节点的成本、工期、质量、安全环保、合同实行全方位的动态跟踪管理和控制。 一、需求分析 某公司管理模式以项目管理为特征,其产品大多是多品种、单件、小批量、大成套个性化设计,所以每个工程独立成为项目,所有的人、财、物一切以项目为结算单位。它涉及到土建、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人工智能、通讯与网络及信息安全等多个学科和行业领域,同时具有单件、小批生产、周期紧、多工种时间有序、空间分道、产品设计及工程设计占有重要的地位等特点,特别是应用行业的多样性、多变性,参与实施行业的多元化决定了其生产组织与计划的复杂性,以及生产资源的复杂性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二、实施方案 面对公司的快速发展,管理部门与信息工程部协同工作请专家会诊,针对公司实际,对业务范围、应用系统的开发周期、实现技术难点及应用软件市场的产品特性、适用性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研究,为建立一个高目标、高起点、高可靠、高适用的系统,决定走购买成熟且相对通用的国产软件、联合科研院所开发技术含量高难度大的系统、利用自有资源自主开发三条并进的道路。 对公司独具特点的符合ISO9000规范要求的项目管理系统进行自行开发,开发重点放在项目管理,与系统集成上。 三、项目管理系统集成 项目管理全生命周期信息的集成是解决自动化物流项目信息问题的根本途径,而运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提高自动化物流项目的集成度,则是实现自动化物流项目管理信息集成的重要技术手段。 要充分分析包括全生命周期集成、管理职能集成或参与方集成,构成一个完整的集成管理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 (一)全生命周期信息集成 全生命周期信息集成即自动化物流项目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管理信息的集成,是指自动化物流项目集成化管理将项目实施的整个周期,从前期决策、项目投标、设计、加工、施工、调试运行到最后的后评价,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管理信息通过充分的交流和控制集成为一个整体,使得自动化物流项目管理信息在项目的各个阶段间能准确、充分的传递,各个阶段的参与方能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合作。 (二)管理职能信息集成 自动化物流项目同时具有成本、工期、质量、安全环保、合同、沟通等多个相互影响和制约的管理目标。管理信息集成需要在项目全生命周期中对这些目标和管理职能进行了通盘的规划和考虑,以达到对项目的全局优化。 (三)参与方信息集成 现有的项目管理系统各个参与方包括业主方、业主项目部、设计方、咨询方、监理方、施工承包商、专业分包商、设备材料供应商、其他外部单位等,项目参与方之间的缺乏相互交流和了解,影响各方的合作,容易造成各方追求局部优化的现象。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合作”、“双赢”为理念构建一个多方参与的自动化物流项目管理信息集成系统,为项目各参与方特别是那些原先游离于传统的自动化物流项目管理体系之外各参与方提供多方面协调与沟通的途径,最终达到降低成本、加快进度、保证质量、控制风险、多方共赢的目的。 四、实施过程 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将重点放在自行开发的公司独具特点并且符合ISO9000规范要求的企业级的管理软件DD项目管理上。考虑到公司项目管理模式的特点,突破传统的管理方式, 打破原有组织结构界限,将现代化的管理理念渗透到企业所有的业务领域。将项目流程业务重组,一切资源重新整合服务于项目,从最初项目的立项、项目的实施计划、项目的实施过程、直至项目的交付完成的闭环过程为框架,架构系统模型。为了以最快的速度将先进的管理思想、新的管理模式深入应用到公司各个层面,采取快速原型法、迭代开发,并且大胆的采用了边开发边应用的模式。管理模型由深谙本公司核心业务与市场目标的资深管理专家提出,由经验丰富的技术开发人员密切配合,深刻理解其中的管理思想与方法,在进行详细系统设计中不断加以完善,由年轻的编程人员完成代码设计,公司全员配合,使得边设计边应用成为可能。比如合同管理模块完成了,初始化的数据跟着从原来的Excel或Word文档导入及录入完毕,项目任务管理模块代码完毕,项目任务书的下达直接就由计算机生成打印出来了,下发到项目组。在管理人员使用的过程中,不断提出合理建议,系统设计及时进行调整,不断丰富完善整个系统。整个系统以项目流程为核心主线通过对计划、设计、采购、生产加工、装配调试、检测验收直至交付使用等关键节点在时间、成本、质量的监控,对项目进行全方位(不同程度的)的管理。在设计中充分考虑未来企业的发展与项目弱化管理的模块预留相应的标准接口。 在实施项目管理的同时,对重点薄弱环节加大了信息化的投入,向纵深发展,购买相对成熟的软件替换已不能满足现有企业发展需求的相关软件。实施了金蝶ERP产品K3系统中的财会系统、人力资源系统、物流系统,利用其开放的体系结构,在构造系统时,强化了项目管理概念,着重对这些软件做了二次开发,完成了与项目管理结点接口对接,使公司的项目管理思想与成熟软件自身所蕴含的先进管理方法融合,形成了有机的整体。数据依据权限达到最大范围的数据共享,企业信息数据实现了全程动态跟踪和反馈。形成了以项目管理为核心的企业信息化系统。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论文: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探究 摘要: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对工程项目的各个环节设立了相应的管理模块,实现了以工程建设项目为管理核心的全方位管理。借助系统,能使工程实施单位提高管理效率,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信息时代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工程项目管理领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深化。它规范了工程信息的交流,推进了管理的效率,推进了管理环境、工作流程和调度规则的改革。陈旧的手动管理模式早已跟不上工程项目管理领域的发展步伐,所以,建设以项目信息管理为理论依据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成为时代的呼声。项目信息管理是对项目信息管理的规范性、周期性和及时性等核心环节的保证,是使项目建设顺利进行的基础。 一、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特色 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与单纯用来规范进度和调整网络计划的常规软件不同,也与企业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不同,这是应对工程公司以工程项目基础资源为重点的集约式、系统化的工程项目统一管理系统。系统要定位于能够同时掌控多个工程的推进,也能够针对某一个项目进行掌控;可以跟踪于项目设计、采购、施工、推进整个过程的监督,同时对其中的某个环节单独进行调度。 二、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体系结构 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采用Browser/Server三层体系结构:基础层为客户层,应用了常规的浏览器,重点实现人机交互;中间层为应用业务层,在基础层发起请求后,应用业务层将激活相应的服务响应,并动态拓展功能代码,将结果显示在客户的浏览器。如果基础层发起的请求包括信息的存取,那么应用业务层要对接数据服务器执行这一处理过程;最后的数据层,承担着数据的整理、存储、响应和归档处理。 三、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功能阐释 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以工程项目为重点、立足过程调度的MIS系统,着力面向工程项目建设的开始和推进各环节中产生的图文资料、进度规程、落实详情、财务报表、设备运维信息、合同后期推进、工程质量监督、安全情况报告等进行掌控。围绕“高起点考虑、高标准要求、高效率工作、高质量完成”的四高原则,组建相应的业务环节,提升对工程项目建设各环节中产生的信息资料的督导。该系统主要包括进度调度子模块、资金流程管理子模块、质量安全监督子模块、合同执行子系统和综合锁定子模块等。 (一)进度调度子系统 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遵循流程先后原则,主要包括启动、规划、执行、控制和收尾五个环节。启动就是工程项目的开工,由施工企业提出项目建设一向,向上级部门申请资金扶持。规划就是要设定满足工程推进要求的计划,通常由设计部门出台翔实的设计方案和经费概算,并提请项目管理审核部门审批。 (二)资金流程管理子系统 资金流程管理子系统主要涉及概算管理、工程实际发生成本会从、合同成本预测、价差校验、资金流向、单价核算等。项目从设计概算到督导机构下达的审定概算,设计经费、监理费、施工费、运维费等各类资金的流向,各类合同履行完成后结算工作都能够在资金流程管理子系统中见证。 (三)质量安全管理子系统 根据质量安全管理规范和标准关系到各个环节的施工是否满足质量要求,包括质量检测规程、单元工程质量、工序检测统计、材料及试件检测规范、质量缺陷及事故的上报和应对、质量验收与归档等。质量安全管理子系统作为工程质量控制的主要环节,承担着为上级审阅和调度的重要职责。 (四)合同执行子系统 合同执行包括招投标运行、合同基本数据维护、合同变更索赔条目、承包商信息、公共设备运行问题及其影响的上报、施工进展、经费支付、合同验收和收尾等,采用信息统筹方法将项目管理的一些综合性工作组织起来,是运用统筹方法论处理管理综合事务的功能系统。 四、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研发环境 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定位于J2EE平台上的层次化对象模式的软件研发架构。借助浏览器/服务器(B/S)的方式三层或以上的模式组织系统平台建设。 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研发的硬件环节要求是:需要高性能的服务器一台,常规网络设备客户机一宗、稳定的网络环境以及打印输出设备等。 系统研发平台:web服务器端应用Windows2003 server或其他兼容微软SQL Server 2000结构化查询语言数据管理系统的操作系统。客户端可选用任何办公用机。 系统开发工具:采用微软的SQL Server 2000作为系统服务器端数据库管理系统,业务流程程序采用PHP进行开发,应用程序帮助文档采用WEB Help Assistant程序组件封装。 五、结语 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基于B/S架构的项目管理系统,应用MIS系统的建设理念,采用性能优越的结构化查询语言数据库建设,确保了工程业务数据运行在高效、稳定的环境中,注重了业务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论文:施工企业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摘要:施工项目管理是施工企业的核心内容,其管理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盈利能力,研究施工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对于提高施工企业市场的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施工企业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做了简单阐述。 关键词:施工企业;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应用 一、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状况 目前,我国企业中的计算机普及已经很广泛。我国在工程项目管理领域的信息化建设中也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果,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的应用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局部推广到全面、从单纯引进或者自行开发到引进与开发相结合。从硬件上来说,我国施工企业所用的计算机等已经能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施工项目管理实践中,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已经在一些大型的施工企业中应用实践。但是,在其应用中还缺乏高产的统筹规划和统一的信息标准,导致许多设计、生产和经营管理等数据信息不能够共享,形成了许多独享信息,没有发挥信息化投资的效益,与国际的管理水平相差较大。 二、系统解决方案 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作为施工企业的核心业务系统,它的建设应按照职能管理层次和功能进行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按照职能管理层次,项目管理系统分为公司总部、子公司和项目部三个层次。按照功能层次,项目管理系统分为业务执行层、管理控制层和决策规划层三个层面。 (一)公司总部职能功能目标 1.管理控制 职能:对子公司的项目管理工作实行监督管理,方便、及时、准确了解有关项目的进度、成本、质量、安全等情况,对重要项目实行监控。 功能:项目综合管理、招投标管理、总包合同执行、安全管理、费用控制情况、重大质量问题管理、大额设备和物资管理、合同执行情况管理、风险管理等。 2.决策规划 职能:贯彻落实国家、行业有关政策,执行公司战略,及时、准确掌握公司重大项目进展执行情况,为项目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项目盈利能力制定提供科学依据;针对建筑市场的外部环境以及公司的工程项目情况,及时掌握市场动态,为开拓市场提供决策依据,同时实行必要的管理职能。 功能:项目综合管理、统计报表、综合查询和分析、项目盈利能力分析等。 (二)子公司职能功能目标 1.管理控制 职能:实现本单位项目管理工作全过程质量监控,行使必要的管理职能。能及时查询各项目的进度信息、费用控制情况、质量、安全、合同执行情况及重大设备采购进展情况等信息,详细查询所有有关情况。并对重要项目实行监控。 功能:项目综合管理、招投标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合同管理、物资管理、设备管理、安全管理、质量管理、风险管理和竣工管理等。 2.决策规划 职能:贯彻落实国家、行业和集团公司有关政策,执行集团公司制定有关政策,及时、准确掌握各项目的进展状况,为制定本单位有关项目相关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功能:项目综合管理、统计报表、综合查询和分析、项目盈利能力分析等。 (三)项目部职能功能目标 1.业务执行 职能:处理日常工程施工业务,为项目施工及管理工作提供现代化的管理手段。 功能:招投标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合同管理、物资管理、设备管理、安全管理、质量管理、风险管理、竣工管理、人资管理、文档管理等。 2.管理控制 职能:实现对项目施工全过程的管理,项目部和所属能部门在职权范围内行使项目管理职能。 功能:项目综合管理、招投标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合同管理、物资管理、设备管理、安全管理、质量管理、风险管理、竣工管理人资管理、文档管理和HSE管理等。 3.决策规划 职能:及时、准确掌握项目的进度、成本、质量、安全等情况,执行上级单位有关制度和政策,项目管理决策者在所属职权范围内行使项目管理决策职能。 功能:项目综合管理、统计报表、综合查询和分析、项目盈利能力分析等。 三、总结 该系统应用在我国的施工项目信息管理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该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替代了传统的施工企业中人工手动或者手记的操作模式,增加了录入信息的准确度和持久度,大大的提高了建筑施工企业的办公和管理效率,很大程度上规范了施工企业项目管理机制,促进了企业的市场管理其他,提高了企业市场竞争力,对企业的信息化深入建设实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能够加快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管理进程。
变电站论文:浅谈变电站自动化系统 摘 要: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取代传统的变电站二次系统,已成为电力系统的发展趋势。本文阐述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特点和设计原则,并提出了发展方向。 关键词:变电站 自动化 1、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特点 完整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除在各控制保护单元保留紧急手动操作跳、合闸的手段外,其余的全部控制、监视、测量和报警功能均可通过计算机监控系统来完成。变电站无需另设远动设备,监控系统完全满足遥信、遥测、遥控、遥调的功能以及无人值班之需要。从系统设计的角度来看有以下特点: (1)分布式设计。系统采用模块化、分布式开放结构,各控制保护功能均分布在开关柜或尽量靠近开关的控制保护柜上的控制保护单元,所有的控制、保护、测量、报警等信号均在就地单元内处理成数据信号后经光纤总线传输至主控室的监控计算机,各就地单元相互独立,不相互影响。 (2)集中式设计。系统采用模块化、集中式立柜结构,各控制保护功能均集中在专用的采集、控制保护柜,所有的控制、保护、测量、报警等信号均在采集、控制保护柜内处理成数据信号后经光纤总线传输至主控室的监控计算机。 (3)简单可靠。由于用多功能继电器替代了传统的继电器,可大大简化二次接线。分布式设计在开关柜与主控室之间接线;而集中式设计的接线也仅限于开关柜与主控室之间,其特点是开关柜内接线简单,其余接线在采集、控制保护柜内部完成。 (4)可扩展性。系统设计可考虑用户今后变电站规模及功能扩充的需要。 (5)兼容性好。系统由标准化之软硬件组成,并配有标准的串行通讯接口以及就地的I/O接口,用户可按照自己的需要灵活配置,系统软件也能容易适应计算机技术的急速发展。 2、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原则 (1)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作为电网调度自动化的一个子系统,应服从电网调度自动化的总体设计,其配置、功能包括设备的布置应满足电网安全、优质、经济运行以及信息分层传输、资源共享的原则。 (2)分散式系统的功能配置宜采用下放的原则,凡可以在间隔层就完成的功能如保护、备用电源自投、电压控制等,无须通过网络和上位机去完成。220kV枢纽站及220kV电压等级以上的变电站,其网络层和站级层宜采用双重化、冗余配置,以提高系统可靠性。 (3)按我国的实际情况,目前变电站还不大可能完全无人值守,即使是无人值守,也有一个现场维护、调试和应急处理的问题,因此设计时应考虑远方与就地控制操作并存的模式。同样,保护单元亦应具有远方、就地投切和在线修改整定值的功能,以远方为主,就地为铺,并应从设计、制造上保证同一时间只允许其中一种控制方式有效。 (4)站内自动化及无人值班站的接入系统设计应从技术上保证站内自动化系统的硬件接口满足国际标准。系统的支撑软件符合ISO开放系统规定,系统的各类数据、通信规约及网络协议的定义、格式、编程、地址等与相应的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保持一致,以适应电力工业信息化的发展要求。 (5)要积极而慎重地推行保护、测量、控制一体化设计,确保保护功能的相对独立性和动作可靠性。分布式系统的SOE分辨率通过保护单元来实现。保护、测量、控制原则上可合用电压互感器(TV),对电量计费、功率总加等有精度要求的量可接量测电流互感器(TA),供监测用的量可合用保护TA。 (6)变电站自动化系统设计中应优先采用交流采样技术,减轻TA,TV的负载,提高测量精度。同时可取消光字牌屏和中央信号屏,简化控制屏,由计算机承担信号监视功能,使任一信息做到一次采集、多次使用,提高信息的实时性、可靠性,节约占地空间,减少屏柜,二次电缆和设计、安装、维护工作量。 (7)目前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分散式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各部件之间的联系大部分采用串行口通信方式(RS232C,RS422,RS485总线等),其通信速率和资源共享程度均受到限制,故建议采用局域网(LAN)通信方式,尤其是平等(peer to peer)网络,如总线型网(介质共享型),即网上每个节点都可与网上其他节点直接通信,例CSC-2000型采用的Lon Works网,DISA-2,DISA-3型采用的CANnet(control area network)网等。 (8)变电站内存在强大的电磁场干扰。从抗电磁干扰角度考虑,在选择通信介质时可优先采用光纤通信方式,这一点对分散式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尤为适用。例LSA678,DISA-2,DISA-3型等均采用了光纤通信方式。但鉴于光纤安装、维护复杂及费用相对较高,因此配电站宜以电缆为通信介质。 3、变电站自动化的发展方向 (1)馈线自动化。变电站自动化的发展,使供电可靠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要进一步缩短故障停电时间,很大一部分取决于馈线自动化的发展。馈线自动化必须在馈电线路上装设电动开关,配置馈线终端设备FTU,对一些分支线路,还应装设故障指示器,并利用通信系统,向系统提供馈线运行数据和状态,执行系统下达的馈线开关遥控操作命令非线性负载。电动机直接起动,不平衡负载,焊接设备以及家用电器设备增多,降低了电压质量。电压质量对现代电子设备及计算机系统影响极大。为此,提出系统应对电压进行连续测量和质量分析,噪声越限告警,同时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的无功补偿方式。 (2)集成化、智能化和综合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作为一个庞大、复杂的、综合性很高的系统性工程,包含众多的设备和子系统,个功能、子系统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关联,其本身及其所用技术又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对任一家制造商而言,根本不可能包揽一切。在馈线自动化方面显着降低了建设、运行和维护的综合成本,为提高供电可靠性,创造了有力的条件。故障定位和自动恢复送电可以明显地缩短停电时间。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以数字式继电保护、馈线自动化和DMS系统为基础。对于故障定位,国外有人提出使用三种技术综合处理:故障距离计算法、线路故障指示器法以及不同线路区间故障概率统计法,这些信息结合在一起进行模糊逻辑处理。 4、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已渗透到了世界每个角落。电力系统也不可避免地进入了微机控制时代,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取代传统的变电站二次系统,已成为当前电力系统发展的趋势。 变电站论文:试论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工程实践 论 文 摘 要:最近几年,国家电网正处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工程的密集阶段,结合阜阳供电公司在变电站综自改造工作中继电保护专业的经验和体会,同大家一起探讨,同时提出继电保护专业在改造工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关 键 词:继电保护;自动化改造;安全运行 近年来,随着电网改造的深入开展,大量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工程(以下简称“综自改造”)的工作正在进行中。变电站的综自改造与继电保护及二次回路的改造关系密切,它主要表现在信号的传送方面。对于老变电站来说,就是把一次设备的信息状态通过二次回路和继电保护装置传递到网络监控后台机上,以达到减少运行人员对现场设备操作和巡视次数的目的。 一、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工程概述 综自改造工程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对于老变电站的改造来说,它牵扯到对用户的停电、运行人员的操作、一次专业设备改造的工作和二次专业技术改造的工作。为了保障对用户的可靠供电,电力生产者有义务对停电时间进行严格地规划和控制。应提前对要进行综自改造的变电站进行现场勘查工作,做好“三措一案”(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安全措施和施工方案)后,对于需要停电的工作,就要制定停电计划并报上级生产部门审批,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向运行方式部门提交停电申请,提前在规定的时间内通知用户,并且与上级主管部门及相关专业进行沟通,确保施工过程中各专业工种之间的衔接配合,以最大化地缩短工期,减少停电时间,及时为用户供应优质的电能。 综自改造工程是一个需要多专业班组相互配合的复杂工作,以阜阳供电公司(以下简称“我公司”)为例,运行人员属运行工区管辖;一次人员由修试所管辖,又分属变压器、开关、试验和油化专业;二次专业人员由计量所和调度所管辖,在变电站的综自改造二次回路中,表计由计量专业负责,计量回路以外的二次回路由调度所负责,而调度所又分为保护专业、自动化专业和通信专业。众多的专业人员在同一个工作中同时出现,安全问题就成为了综自改造工程的关键所在。 二、做好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工程的途径和方法 结合笔者作为继电保护工作者20年的工作经验和体会,主要从保证人身安全、确保继电保护装置安全运行的设备安全和杜绝继电保护“三误”发生的角度论述如何做好变电站综自改造工程工作。 1.防治人身触电,确保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在综自改造工程施工开始前,为了确保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必须按照《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现场保安规定》的要求做好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办理相关手续,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和符合实际的“现场操作票”,具备经过审核符合实际的施工图纸,工程施工所必需的设备、材料、施工风险分析,等确保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的措施。 工作负责人是现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进入变电站实施变电站综自改造工程后,确保人身安全,就要充分履行工作负责人的安全职责。工作负责人在开工前应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开工前“三交待”:交待工作任务要清楚明了;交待安全措施要具体详尽;交待技术要求要全面细致。 (2)接受任务“三明确”:工作任务明确,安全措施明确,操作步骤明确。 (3)严格执行现场工作“八不准”,即精神不振不能工作、应办工作票而未办工作票不准工作、应停电不停电不准工作、应验电接地不验电接地不准工作、不经许可不准工作、安全距离不够不准工作、无人监护不准工作、安全措施不明确不准工作。 (4)要求对工作班成员进行“三查”,即查着装是否符合要求,查精神状态是否良好,查使用的安全工器具是否符合要求。 (5)工作许可人许可工作后,工作负责人要陪同工作许可人到现场再一次确认工作票所列安全措施是否符合现场实际和施工安全后,方可对工作班进行工作安全交底。待交待完现场工作任务、工作地点、人员分工、带电部位、现场安全措施和注意事项后,确保每一个工作班成员均已知晓并签字确认后方可对许可其工作。在施工过程中不准凭经验工作,不得擅自扩大工作范围和随意变更安全措施,必须改变安全措施或扩大工作范围的要重新办理工作票并重新履行许可手续。 为了确保施工过程中的人身安全,必须要有工作负责人在现场监护。但也不能完全依赖工作负责人对工作班成员的监护,现场施工地点分散、工作班组混乱、人员分散,工作负责人不可能监护到每一名工作班成员,因此分工作负责人在综自改造工作中是必不可少的。由各个专业设立本专业的工作小组负责人(为了有效区分工作负责人与分工作负责人,我公司的工作负责人穿印有“工作负责人”的红马甲,分工作负责人穿印有“专责监护人”的红马甲),该小组负责人对自己的专业工作任务和人员进行监护,工作人员之间互相提醒,以保证工作安全,由此达到人人有人监护的目的。 2.确保继电保护装置安全运行的设备安全 综自改造施工往往时间短、任务重,小组之间的配合工作一定要做好,合理地安排工作顺序是笔者总结出的重要经验。在我公司,工作许可手续完成后,首先由修试人员进行一次设备的改造工作,同时保护及计量人员分别到保护室和端子箱拆除的需要拆除二次回路接线,自动化人员进行后台调试,保护及计量拆除的二次线工作结束后,立即组织人员敷设电缆,大约修试所进行的一次设备工作结束,二次电缆基本敷设完成。一次人员撤离现场后,由二次人员在开关端子箱和保护室同时进行二次电缆工作,三个小组同时工作,互相配合,电缆头制作、对线工作完成后,三个小组又分开,各自完成所属专业的接线工作。最后进行调试和做传动工作。在做继电保护装置调试的过程中,自动化专业小组联系运行人员核对保护装置上传到后台的信号与保护装置发出的信号、集控站收到的信号是否一致,若不一致则再次更正。 为了保证在保护装置调试过程中不发生微机保护装置设备的损坏事故,结合笔者工作的实际经验,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1)试验前应仔细阅读试验大纲及有关说明书 。 (2)尽量少拔插装置模件,不触摸模件电路,不带电插拔模件。 (3)使用的电烙铁、示波器必须与屏柜可靠接地。 (4)试验前应检查屏柜及装置在运输中是否有明显的损伤或螺丝松动。特别是CT回路的螺丝及连片,不允许出现丝毫松动的情况。 (5)校对程序校验码及程序形成时间。 (6)试验前对照说明书,检查装置的CPU插件、电源插件、出口插件上的跳线是否正确。 (7)试验前检查插件是否插紧。 (8)试验前检查装置规约设置是否与后台相匹配。 3.杜绝继电保护“三误”的发生 通过以上各点的严格执行,保护装置本身基本上不会发生人为原因造成的设备损坏事故,但是这还不能保证继电保护“三误”不发生。要杜绝继电保护“三误”,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1)防误传动:严禁使用短接出口接点的方法来传动保护装置,以防止不小心跑错位置而误动运行设备。插拔继电器和插件,应先断电,防止继电器和插件插错位置,严防继电保护“三误”事故的发生。 (2)防其它保护误动作:保护装置上电试验前,应检查接线是否正确,校验功能、出口压板是否正常。对交流回路加电流、电压时,要注意把外回路断开,防止反充电或引起其它保护装置误动。 (3)防误整定:因为试验的需要而修改定值,一定要牢记在调试工作结束时务必改回原定值。工作终结前会同运行人员对定值核对,确认无误,并打印、双方签名并交运行人员存档。 (4)防短路、短路和接地:在保护装置试验完毕后,将打开的二次回路、连片按照继电保护安全票和措施票进行逐项恢复,并要求第二人进行核对,保证其正确性,防止出现开路、短路、断路等可能影响安全运行的事故发生。 三、确保设备安全运行的具体措施 在变电站综自改造工作调试试验结束后,人身安全得到了保障,继电保护装置不会发生人为原因的设备事故。继电保护“三误”得到有效控制后,还应保证改造后的设备安全运行,工作人员还要进一步做一些工作,确保改造设备安全运行。 带负荷测向量工作在改造工作完成后,是必不可少的一道工作程序,电力设备投运后,必须进行保护的带负荷测向量检查,通过向量图分析交流回路接线,确认正确后,方可将保护投入运行。例如,笔者在进行110kV东平变电站综自改造时,由于10kV高压室内设备改造成保护测控装置与开关柜一体工作,承包给安装公司施工,在#1主变低压侧141开关改造结束后,#1主变保护投入运行前进行带负荷测向量的工作中发现,#1主变低压侧差动保护回路和低压侧后备保护回路中电流回路的向量为反极性,给保护设备的正确动作带来了隐患,因此保护班人员及时采取措施,将电流回路的极性及时调整回路,保证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 对设备运行后发现的缺陷和异常要及时消除;不能解决的,在经过分析后,在不影响运行的前提下,需要报请上级部门并做好记录向运行人员进行交底,运行中重点巡视,并尽快消除组织消缺验收时发现的缺陷和异常。例如,2004年我公司110kV阜南变综字改造工程中需要将原先为电磁型的变压器保护更换为南锐继保公司的RCS-9000型微机变压器保护。改造工作结束后,进行带负荷侧向量工作时,发现高压侧电流为反相序。阜南变是一座单电源终端变电站,由于历史原因,整个变电站都处在反相序的特殊电力系统下运行,由于很难把110kV进线线路和35kV、10kV出线全部停运,把反相序调整为正相序电力系统下运行。由于RCS-9000型微机主变保护是按照正相序电力系统进行设计的保护装置,可能造成保护装置的误动或拒动。在征得生产部门领导(总工程师)同意的前提下,将主变保护的定值11点钟接线方式强制改为1点钟接线方式,加强巡检力度,待条件允许后再将反向序调整为正相序,此项工作终于在220kV白果变投入运行后,于2009年7月完成。现在反相序已调整为正相序,为阜南变主变保护正常运行创造了合格的运行条件。工程中的反事故措施要严格按国家电网十八条反措的要求执行。 公用电压互感器的二次回路只允许在控制室内有一点接地,为保证接地可靠,各电压互感器的中性线不得接有可能断开的开关或熔断器。已在控制室一点接地的电压互感器二次线圈,宜在开关场将二次线圈中性点经放电间隙或氧化锌阀片接地,其击穿电压峰值应大于30·Imax伏(Imax为电网接地故障时通过变电站的可能最大接地电流有效值,单位为kA)。应定期检查放电间隙或氧化锌阀片,防止造成电压二次回路多点接地的现 变电站论文:变电站监控系统的发展及微机监控系统的应用 摘要:文章主要介绍了变电站监控系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着重介绍了计算机技术在监控系统中的应用。关键词:监控系统 遥测 遥信 遥控 微机监控系统 一、 变电站监控系统的发展 变电站是企业的动力心脏,其监控系统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不同阶段。 在早期,变电站没有办法及时地了解和监视各个车间或线路的运行情况,更谈不上对各个车间和线路进行直接控制。全厂供电系统的设备运行情况,各个生产车间,各条线路的电流,电压,功率等情况调度中心都不能及时掌握,调度员和各个车间的联系主要是电话,每天由各车间值班人员定时打电话向调度员报告本车间的电流,电压,功率等数据,调度员需根据情况汇总,分析,花费很长时间才能掌握全厂供电系统运行状态的有限信息。严格说来,这些信息已经属于“历史”了。调度员只能根据事前通过大量人工手算得到的各种系统运行方式,结合这些有限的“历史”性信息,加上个人的经验,选择某种运行方式,再用电话通知各个车间值班人员进行调整控制。一旦发生事故,也不能及时了解事故现场情况,及时进行事故处理。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恢复正常运行。显然,这种落后的状况直接影响企业的安全运行。 监控系统的第二个发展阶段,是远动技术的采用。安装于各个车间的远动装置,采集各车间的负荷情况,各线路电流,电压,功率等实时数据,以及各开关的实时状态,然后通过控制电缆传给调度中心并直接显示在调度台的仪表和模拟屏上。调度员可以随时看到这些运行参数和全系统运行方式,还可以立刻“看到”开关等设备的事故跳闸(模拟屏上相应的图形闪光)。调度中心可以有效地对全厂供电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的监控。调度员还可以在调度中心直接对某些开关进行投入和切除的操作。这种布线逻辑式的装置的采用,使变电站的监控系统可以实现遥测,遥信,遥控的功能。 监控系统的第三个发展阶段,是电子计算机在工业控制系统中的应用。现代企业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对电能质量及供电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能源紧张,人们对系统运行的经济性也越来越重视。全面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对大量数据进行复杂的分析和计算。监控系统需要装备类似人的“大脑”的设备,这就是电子计算机。 二、 微机监控系统的应用 该系统采用先进的WINDOWS98及WINDOWS NT窗口管理平台。系统软件提供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操作简单易用,几乎所有的功能只需使用鼠标移动或单击即可完成。系统信息量大,主机采用一机双屏方式。系统配置灵活。作为分散型控制系能统的性,该系统是开放式的,可以实现在线编辑。在不退出实时系统的情况下,用户可编辑,修改,建立各种实时数据,图表报表,并可随时打印或实时观察所修改的内容。遥信各开关的状态,事故信号,电能脉冲的计量的等。可对任意一条线路的负荷进行控制和分析。系统设有事件浏览和系统日志功能,主要将整点数据存盘记录,对系统内发生的故障事件进行分类存档,对各项操作记录在案。画面管理功能由专人进行对模拟图、报表、操作票,数据显示的定义和生成。全厂的供电系统图,平面图以及各种操作票,管理图表均可在系统内生成并随时打印输出。该系统可对关键设备的负荷情况进行监控以便对设备运行情况和工艺执行进行分析。 三、 结束语 企业变电站安装微机监控系统后,可以利用计算机对变电站的各种动态参量加以组织分析,再以数据,图表,色彩及音响等形式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值班人员面前。借助于该系统,值班人员能提前发现事故隐患,作到防患于未然。万一发生事故也能迅速找出事故原因,及时处理缩短停电时间减少经济损失。还可对有限的电力资源合理分配使用,为科学管理,经济调度提供理论依据和现代化手段。 变电站论文: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中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 摘 要 以调度监控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数据源为中心的继电保护信息管理系统,通过数据仓库技术集成各类继电保护二次系统信息数据源,使用方法库支持各个不同等级客户的分别应用,利用 intranet 实施数据交换,并且开放 MIS 的数据接口。可实现“三遥”数据的实时分析处理,各部门的信息交流,二次设备图形、试验的管理和事故、缺陷记录、运行状况的分析。该系统实用性强,可靠性高,具有开放性和先进性。 随着微机保护装置的应用普及,继电保护二次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得到不断提高。许多当前由人工处理的模拟信息转化为大量的数字信息,而技术管理人员也有许多用计算机实现的资料和试验记录文档。信息的数字化使得我们可以将不同的数据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专业化的计算机应用系统。通过综合分析数据,对设备实际运行状况加强了解,消灭故障隐患,进一步保障系统安全运行。 1 继电保护信息管理系统的实现 1.1 信息数据源的分布 二次系统所具备的信息来源可大致分为3部分: a)由变电站微机保护装置经 RTU 发送至调度端的实时运行数据; b)继电保护管理端(生技部门和继电保护班组)所存放的设备管理资料、各类试验记录和运行制度等; c)其他系统中需要了解继电保护数据或可以提供继电保护有关数据和参考资料的数据源接口。 1.2 系统结构 怎样有效地将信息数据源联系起来,而对于各级用户都能予以充分利用呢?我们可以考虑以调度监控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数据源为中心,建立图1系统。 通过数据仓库技术集成各类数据源,使用方法库来支持各个不同等级客户的分别应用,利用网络功能实施数据交换,并且开放 MIS 的数据接口,基本实现对二次保护数据资源的充分利用。 1.3 系统方法与功能 1.3.1 数据仓库和方法库 a)数据仓库是比传统的关系数据库更高一级的数据组织形式,它不仅支持海量数据的处理,而且对于动态存储、应用程序接口、非结构化数据等方面都具有更强的性能。 b)方法库是封装了一系列分析处理方法的规则库,也是应用程序软件功能的集中表现,可通过设置各用户权限来限制其对数据仓库的查询和读、写操作,维护数据的完整性,同时也限定了客户的应用范围。 1.3.2 软件应用功能 a)“三遥”数据的实时分析处理:各类二次信息的查询,和以前定检、定试记录的比较,动作时间和次数的统计,故障、事故等报警事件的指示和响应等。 b)二次设备试验的记录管理、定试预告、定值单管理、材料管理等。主要由继电保护班组人员填写,其他部门共享查询。 c)二次设备图形管理系统具备 GIS 功能,支持图形和数据库相连,直接在图形上查询参数。 d)二次设备事故、缺陷记录分析,各保护装置运行状况分析。主要是继电保护技术专责完成,其他部门共享查询。 e)设立一次设备参数接口。如电流、电压、功率因素和高压设备试验记录等,配合一次主接线图查询,可作为二次系统的辅助分析数据来源。 f)可使用电子函件和新闻公告板方便各部门间的信息交流。 1.3.3 软件开发工具 采用 Microsoft(微软)公司系列工具软件进行开发,在实用性和兼容性上都可以体现应用的先进性及广泛性。 1.3.4 系统建立模式 随着 Internet 的广泛应用,信息资源的利用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巨大动力。我们在建设继电保护信息管理系统时,也必须充分考虑这一点,要向大的外部空间提供可用的信息数据,也要从外部世界汲取各种综合信息,故考虑采用 intranet 模式。 2 系统特点 2.1 实用性强 针对生产运行中的实际问题,解决了二次部分各类数据源的共享和使用,特别对于继电保护技术工作人员,可以更有效地进行系统分析和数据统计工作,提高保护运行水平。 2.2 可靠性高 易于维护和升级。由于采用数据仓库和方法库。整个信息管理系统运行可靠性不再分散于各级用户之间,而集中于网络中心数据库和规则库,任一客户工作站的突然损坏,也不影响整个系统其他部分的工作性能,而且恢复非常简单。对于软件开发人员而言,升级换代只限于方法库的改变,快捷方便。 2.3 开放性和先进性 数据仓库技术使得数据源的来源更加广泛,使用更加方便,易于和 MIS 等系统接口。系统的构造结合了 Internet/intranet 模式,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3 结束语 现在各个发供电企业的 MIS 系统建设已普遍考虑采用 Internet/intranet 模式,因此在建设企业内各个专业子信息系统时也应采用这种模式,以统一系统的规划及数据的流动,使企业能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推动自身的发展 。 作者:广州电力工业局 陈菁 变电站论文:变电站改造工程存在问题及对策 摘要:为了保证变电站改造的顺利进行以及改造期间变电站安全运行,笔者具体分析了改造前、改造过程中和改造后期的验收出现的问题,并对如何控制上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变电站改造;问题分析;控制对策 随着用电量的加大以及近年来科技的发展和电网运行的需要,变电站设备改造工程势在必行。但改造过程中运行操作工作量大、方式多变、现场施工面多、施工人员交叉作业等存在很多问题。针对上述情况,为保证变电站改造的顺利进行,现将改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险点分析如下,并就改造工程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1变电站改造前期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在变电站改造过程前,要做好改造人员的技术培训,掌握过硬的本领,同时改造人员的思想状态也很重要。这些准备做得妥当与否,直接决定着整个改造工作的进程和质量。 ①工作人员安全意识薄弱问题。有的工作人员认为改造工程比较轻松,就是循环作业,从而在思想上麻痹大意,事实上,在改造过程中不小心谨慎,极容易出现纰漏。要让工作人员意识到改造操作比较频繁,工期长,人员劳动量大,同时,重复同一类型的操作极容易导致人员思想麻痹,造成工作人员安全意识淡薄。 针对这种情况要做好宣传发动,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要进教育工作人员千万不能思想麻痹,安全意识要放在首位。工作之前,我们要让工作人员明确整个工作的目的、意义、任务和总体目标,充分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和危险性动员全体人员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从自身出发,依照工作实际,认真分析工作过程中容易导致人员思想麻痹、松懈的不安全因素。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②改造现场危险分析不足问题。对于改造现场,通常都是作业面多、人员散乱、车辆多、旧设备拆除、新设备安装、二次回路交叉接线等,存在很多危险性,对这些情况,如果分析不够到位,很容易有危险出现,从而影响整个改造过程,同时又可能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改造现场危险要素主要有: 机构箱门、端子箱、万用钥匙使用、电缆进出口经常打开,易进水及小动物;管理不善;接地线螺丝松动;现场施工电源使用不规范等情况。另外改造现场工作面复杂,工作人员任务不同,措施变化频繁,工作人员对改造站现场的措施、工作进展及运行情况不能熟练掌握,对现场危险因素不能及时控制等都存在危险性。 针对以上现象,要全面分析现场改造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并有针对性的制定完善的确保安全措施,并提前做好改造过程中的现场危险分析和应急预案。结合改造现场工作性质和系统方式变化参照变电站典型危险分析档案,全面了解,提前预测,并制定好相应的安全措施来防范。以全力保障改造工程的顺利进行,并将工作前所有的技术组织措施以及相应的控制措施,认真写入《变电站改造工程风险措施专题卡》和《倒闸操作风险分析与控制措施卡》中。 ③改造物资、安全用具等准备不充足、不完善问题。关于安全用具的准备如果不充分、不完善的隐患也很多,例如:绝缘手套不合格则容易触电,给改造工作人员人身危害造成影响;物资和用具准备不充分,则影响工作进度,无法保证停、送电的及时性、有效性;物资和用具不合格,则容易导致操作过程中隐患重重,如验电器不合格,在验电时不能正确判断设备是否无压,而无法保证挂地线时的安全等。这些都是因为准备不充分和不完善造成的隐患问题。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要提前做好改造物资和安全用具的准备工作,要精细到位,工具设施类准备充分完善,做好所有物资和用具的全面检查。如安全工器具要合格、充分;备品备件充足;接地线完好等。并要求派专人负责检查、完善,填写记录并签名。做到个人负责制,哪个过程出问题,就有负责人员承担责任。 ④新设备投运与培训不同步,工作人员未能及时熟练掌握新设备运行管理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变电站的新设备也在不断更新和更换,工作人员对新上设备的工作原理、操作要领的掌握以及异常情况的处理方面有些欠缺,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熟练掌握新设备的运行与维护。这都与工作人员没有进行岗前培训十分不开的,其问题的严重性不言而喻。 为了避免上述现象发生,就要加强工作人员的岗前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随着新设备投人运行,对工作人员在业务技能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更要加强实践培训,使工作人员在时间较短的情况下,尽快掌握新设备的原理、运行维护和管理,保障新投入设备安全、可靠运行。 2改造过程中问题控制 在改造中工作人员万不可麻痹大意,为了保证吧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就要确保做到以下几点:①工器具的使用管理制度要明确。使用前要进行全面检查,确保万无一失。②万用钥匙使用要有严格的审批制度。按手续启用万用钥匙,加强监护,用后及时封存;操作过程如出现问题在未查明原因前,未经许可,不得随意解除运行。③现场看板管理制度要严格。当日看板上明示的问题要有专人负责。④风险处要有专人监护。各风险点都有人监护,如有问题,马上制止。⑤改造现场安全措施要到位。室内、外高压设备要完善,主控室内的安全措施要齐全,检修区与运行区责任明确,警示牌醒目,安全通道畅通,便于检修人员的工作质量。⑥制定齐全的监督检查制度。在进行大的改造时,管理人员提前到站,开好准备会、开展安全风险分析,审核“两票”,站队长提前组织好现场各项工作及措施,监督检查到位等。及时发现问题,做到“抓大不放小”。⑦违章处罚要加大。下大力度查违章,具体查作业性违章、查管理性、指挥性和装置性违章。重点查:新设备验收、传动试验是否有人监护、万用钥匙的使用是否符合规定、交接班制度是否准时、运行人员是否明确操作任务、检修后的设备状态是否恢复到原始状态”等。 3改造后期的验收问题 验收的重要之处就看检修工作完成质量。为了保证送电过程顺利,同时不会影响到人身安全,这就要我们在验收是工作细致考虑周全,试验合格。这就我们要求务必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设备验收质量要严格。设备验收要做到明确分工、责任到人,要根据工作内容及性质,明确验收项目和验收重点,发现问题及时提出,马上处理。 其次,设备送电前的检查要细致。要精确的检查开关、刀闸的状态,送电范围内(站内控制)的接地线全部拆除,并存放归位,接地刀闸全部拉开并经闭锁;检查各压板、插件、开关投切位置正确;检查模拟屏元件位置应与实际设备位置相符;检查检修记录等是否合格、保护定值是否交代,并与调度核对正确,作好记录。 最后,设备送电后要加强巡视。由当值值班负责人负责组织对设备运行情况进行巡查,做好记录。如出现问题却没有发现并按相关流程处理,将追究值班人员的责任。 总之,在变电站改造过程中,必须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做好危险因素的分析,制订严格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要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制度、加强管理,确保在改造期间变电站安全运行。 变电站论文:管窥变电站通信设备抗干扰措施 1变电站的主电磁干扰源 研究发现变电站一次回路处于暂态时期时必然会产生电磁干扰,这和呈开放状态的耦合途径有着重要关系,而一次回路到二次回路的过程也是产生干扰的因素之一。二次回路中要用到大量的控制或检测仪表,包括用于通信和继电保护的设备,从本质上来分析它们都具有弱电性,所以在抗干扰过程中难以形成有效的屏障。对电磁波的防范工作不到位会直接导致二次回路设备的非正常运行状态,一旦超过设备极限还会造成绝缘击穿损坏的严重后果,这种永久性的故障无法修复。为此我们详细分析了变电站主要出现的电磁干扰源以及其本质特征,为防干扰工作做好基础铺垫。 1.1谐波的干扰 高次谐波电流受变压器铁芯本身非线性特征的影响而产生电源电压波形畸变的现象,继而在电容耦合的帮助下接近二次设备并加大感应电流和电压的数值干扰,一旦超过二次设备的最大承受值即会发生损坏的结果。 1.2开关操作引起的干扰 开关操作引起的干扰巨大,当变电站微机综合自动化系统出现短路故障时断路器必然要通过跳闸动作来避免重大隐患的发生,而本身开关动触头和静触头断开的瞬间会引起电弧重燃的现象,这个过程的高频振荡电流和脉冲电压将达到很高数值。干扰的产生来源于高脉冲电压、振荡电流和脉冲量、开关量的重合,微机监控系统的两项参数也将处于同频段状态,此时正常运行的二次系统将得不到很好的保护,甚至对用于传递数字逻辑信号的计算机和微机也会产生重大的干扰,直接影响到信号传播和信息接收工作。 1.3雷击干扰 雷电对变电站的干扰和损害难以避免,当雷电产生的巨大电流经过接地点开始接触电网时电位会迅速飙升,此时二次回路接地点距离大电流入地点的距离至关重要,过短的距离会使得二次回路接地点电位随之同向升高,这种现象会直接导致二次回路过程中共模干扰的结果,电压的异常升高是发生二次设备绝缘击穿的主要因素。 2干扰耦合方式 依据耦合原理划分变电站电磁干扰类型,主要包括辐射耦合、电容耦合两种,还有常见的电感性耦合和电导耦合方式。通常来说电导耦合是单一电路干扰电流引起的,借助公共线路来操作阻抗流行为,继而对另一电路产生耦合作用;辐射耦合方式是在一次系统产生电磁干扰中衍生出来的,干扰对象是二次系统。变电站设备内部电路出现分布电容,所以当干扰电压发生微小变化时都会作用于分布电容,最终达到电磁波传导干扰的目的。电感耦合受众最广,只要依靠导线微小电流变化就能对旁边导线产生作用,使其发生感应电压干扰的情况,实际上在很多突发事件过程中只要一次回路电流发生了异常变化,此时感应电压也会随之变化,附近的一次系统必然会受到不良影响。二次回路的耦合方式和干扰源之间有着密切、复杂的关系,而多类耦合方式共同存在且互相干扰的现象并不罕见,在耦合方式的引导下研究消除干扰的方法有利于控制不同干扰源的负面作用。 3变电站的电磁干扰的抑制措施 3.1抑制二次干扰的措施 多类电磁干扰源的存在必然会影响二次回路的正常运行,而通过利用电磁兼容性来抑制二次干扰十分关键。一般来说互感器和二次交流回路的连接为耦合电容侵入设备内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而采取滤波措施的第一步是用并联方式处理非线性电阻元件和滤波电容器,使其形成浪涌吸收器,对抑制差模和供模干扰有一定作用。对通信线路采取滤波措施也能很好的阻止电磁波的进攻。科学的接地方式既能将外部电磁阻挡在外,又能阻止变电站电子电气设备内部电磁波外泄,保持足够的距离来避免雷击感应电压作用于二次回路接入点的现象。 3.2计算机等弱电通信设备的抗干扰措施 变电站内部对电力系统的要求极高,各类通信设备、计算机、电子设备的使用导致了电磁交错传播的现象,而带电设备本身即是干扰源也是被干扰对象,承载了电流的导线会向四周发射电磁波。从设备的按照和使用问题处理解决抗干扰问题是必然趋势,对发挥核心作用的通信机房进行屏蔽处理,这一步是应对空中辐射耦合方式的重要环节。通常情况下使用不间断电源和直流开关电源也能很好的抑制交流干扰信号的作用。采取正确、有效的接地方式也是保护计算机等弱点通信设备的重要方法,例如分开接地和多点节点方式,都是分解感应电位的良好途径,或者采用公用接地或单点接地模型,降低电磁波击穿绝缘设备的概率。 变电站论文:变电站无人值班运行管理模式及意义 摘要:随着电网的不断扩建和飞速发展,变电站不断投入运行,从而出现了运行人员数量不足的问题,实行集中监控,实施集约化管理,是解决这一突出问题的有效办法。同时,通过设备改造和完善,提高设备健康水平和运行可靠性,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依靠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减人增效。 关键词:变电站 安全 可靠性 增效 1 背景及意义 变电站实现无人值班和远方监控是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发展和电网的不断扩建的必然趋势。无人值班变电站借助远动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监控技术由远方调度(监控)中心值班取代现场值班,变电站内一切操作和控制均有远方控制中心来实现。在集控站建立集控自动化系统,运行人员集中在集控站或由调度人员在调控中心对各受控站进行遥信、遥控、巡控、维护和事故处理等。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已在各种电压等级的变电站(35kV~750kV)实现了无人值班。美国绝大部分220kV变电站为无人值班;法国变电站内的所有信息全部集中在225kV变电站的RTU,通过RTU传到调度中心,变电站全部实现无人值守。日本97%的变电站为无人值班,275kV或以下电压等级的变电站均为无人值班,只有275kV枢纽变电站和超高压(500kV)变电站有人值班。 变电站无人值班的技术经济效益是非常明显的,集中体现在提高了电网运行可靠性,进一步保障了系统安全,减少了人员的误操作,减少了大量的运行值班人员,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成本,带动了企业科技进步。 2 衡水供电公司无人值守变电站的实施 衡水供电公司经过2006年和2007年变电站无人值班综合自动化改造,分别对220kV、110kV变电站进行了RTU改造,建设通信光缆,建设和改造通信设备,改造开关、CT、线路、主变、线路保护、直流充电装置、蓄电池组、五防装置,直流分环改造,安装变电站遥视系统等建设与改造,在220kV衡水、前铺、安平、景县、杨村站建立了5个中心,全区50座无人值班站分别接入相应监控中心;07年2月6日通过省公司组织验收,并开始集中监控—无人值班管理模式的试运行,历时7个月,转入正式运行。 无人值班改造工程汇集多专业、涉及面广、分布性强,是一个系统工程。 3 运行管理工作 3.1 无人值班变电站运行管理的过渡 根据衡水供电公司实际情况,值班方式采用监控和操作合一的方式,后改为操作队,监控工作由工区成立监控中心进行监控。操作队设置站长、副站长、技术员各一名,值班人员实行三值运转模式。 对110KV县局代管站,公司采用了“分段实施,平稳过渡”的措施。第一阶段:监控中心成立后,县局值班员留守至6月底,参与大型和事故紧急情况下的操作;第二阶段:监控中心运行稳定后,代管站值班员撤离,变电站雇佣保安公司人员看守。第三阶段:成立操作中心,只负责变电站的倒闸操作和日常维护等工作。监控工作由监控中心进行变电站设备运行监控。 3.2 无人值班变电站规章制度的制定 变电运行模式调整过程中,各级人员严格贯彻“精心谋划,稳步实施”的原则,确保变电运行工作的安全稳定局面和变电站无人值班工作的有效开展。 为了做到运行模式改变后各项工作管理标准规范,有章可循,公司成立了制度编写小组,由公司主管生产的副总任组长。建立一个高标准的、科学、规范、可行的制度体系,保证中心的安全稳定运行;公司修订了《变电站标准化管理规范》;运行工区把省公司、国网公司有关规程、制度、文件整理分类,编辑了《制度规程汇编》、《文件汇编》等4个分册,编写了《变电运行工区标准化管理规范》;各操作中心制订了自己的《操作中心管理规范》、《操作中心现场运行规程》和所辖无人值班站的《现场运行规程》等制度规程。内容涉及运行管理的方方面面,规范了新运行模式下的工作方法和职工行为,很好的保障了变电运行各项工作的安全、有序、规范开展。 3.3 积极调整观念,搞好岗位培训 ①监控和操作中心成立初期,多数职工还没能树立工区管理意识,谋划工作局限于一个监控中心站,造成监控中心工作一时的被动。对此工区指导各监控中心,利用一个月的时间,突击抓调整职工意识和开展岗位培训工作,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监控中心运行管理变被动为主动,逐步走向正规。②运行工区为了满足监控和操作中心有关综自、自动化等知识的培训需求,及时购买发放了几十种相关书籍,并先后送84人次参加公司和省公司举办的综自培训班,同时还邀请厂家人员进行现场讲解、答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4 加强监控和操作中心管理,保证安全生产 为了保证监控和操作中心安全生产,在挑选高素质人员担任监控中心工作的基础上,不断强化业务培训,提高运行人员业务水平;每周设立一次大讲堂,休班人员到工区交流学习现场操作经验等。同时为保证监控中心各项工作和公司、工区工作紧密结合,协调一致,公司将视频会议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都延伸到操作中心。上级的各项精神和要求都能在第一时间精准的传达到操作中心。 以上诸多措施的实行,有力保障了监控中心的安全运行。 4 集中监控—无人值守运行模式体会 4.1 领导重视是搞好监控中心工作的关键 模式确立初期,公司领导高度重视,班子成员先后到五个中心进行深入调研,了解基层存在的问题。引导值班员转变观念,树立正确工作目标;为职工排忧解难,鼓舞了职工工作干劲,稳定了职工思想。 4.2 减少运行人员数量,提高人力资源利用率 变电站集中监控、无人值班改造完成后,运行人员数量由过去的296人减少到现在的114人,约减少了61%,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了劳动生产 率和人力资源利用率,实现了减人增效的目标。 4.3 推进电网科技进步,提升公司驾御电网的能力 随着监控中心的成立和无人值班改造工作的不断推进,老旧设备逐步改造和完善,提高了设备健康水平和运行可靠性;监控中心大量的采用了先进的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实现了110-220千伏变电站“遥测、遥信、遥控、遥调、遥视”。电网科技含量和系统通讯自动化程度得到提高,运行工作实现了远程化管理,提升了公司驾驭电网的能力。 4.4 创新运行管理体制,解除安全生产隐患 因变电运行人员不足,其中有三分之二的变电站实行双代管,值班员由县局派驻,专业管理由工区负责。造成多方管理,执行标准不一,给安全生产带来极大隐患。集中监控—无人值班运行模式的建立,改革创新了公司变电运行管理体制,理顺了管理关系。创出了科技创新、电网管理的新路子,彻底解除了由于体制问题带来的安全生产隐患。 至今衡水供电公司所有70座变电站实现了无人值班运行管理,中心相关规章制度制定齐全,查阅方便;图纸、资料和运行记录等按站放置,使用方便;值班员生活设施到位齐全。 无人值守变电站集中监控的的运行模式,开创了衡水电网变电站远程控制、无人值守的新篇章,促进了电网管理现代化发展,是河北省电力公司和衡水供电公司加快科技进步、提高电网科技含量、提升运行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无人值守变电站采用先进的自动化系统和信息技术,运行工作实现了远程化,集约化管理。标志着衡水供电公司变电运行管理模式迎来了一个全新的转变。 作者简介: 武蒙,女,河北省衡水市人,生于1981年6月,电力工程技术助理工程师,变电运行技师,就职于河北省衡水市供电公司营销部。 孙勇强,男,河北省衡水市人,生于1980年3月,电力工程技术助理工程师,变电运行技师,就职于河北省衡水市供电公司人力资源部。 牛佳庆,男,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人,生于1983年6月,电力工程技术助理工程师,变电运行高级工,就职于河北省衡水市供电公司变电运行工区。 变电站论文:论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工程实践 论文摘要:最近几年,国家电网正处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工程的密集阶段,结合阜阳供电公司在变电站综自改造工作中继电保护专业的经验和体会,同大家一起探讨,同时提出继电保护专业在改造工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论文关键词:继电保护;自动化改造;安全运行 近年来,随着电网改造的深入开展,大量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工程(以下简称“综自改造”)的工作正在进行中。变电站的综自改造与继电保护及二次回路的改造关系密切,它主要表现在信号的传送方面。对于老变电站来说,就是把一次设备的信息状态通过二次回路和继电保护装置传递到网络监控后台机上,以达到减少运行人员对现场设备操作和巡视次数的目的。 一、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工程概述 综自改造工程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对于老变电站的改造来说,它牵扯到对用户的停电、运行人员的操作、一次专业设备改造的工作和二次专业技术改造的工作。为了保障对用户的可靠供电,电力生产者有义务对停电时间进行严格地规划和控制。应提前对要进行综自改造的变电站进行现场勘查工作,做好“三措一案”(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安全措施和施工方案)后,对于需要停电的工作,就要制定停电计划并报上级生产部门审批,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向运行方式部门提交停电申请,提前在规定的时间内通知用户,并且与上级主管部门及相关专业进行沟通,确保施工过程中各专业工种之间的衔接配合,以最大化地缩短工期,减少停电时间,及时为用户供应优质的电能。 综自改造工程是一个需要多专业班组相互配合的复杂工作,以阜阳供电公司(以下简称“我公司”)为例,运行人员属运行工区管辖;一次人员由修试所管辖,又分属变压器、开关、试验和油化专业;二次专业人员由计量所和调度所管辖,在变电站的综自改造二次回路中,表计由计量专业负责,计量回路以外的二次回路由调度所负责,而调度所又分为保护专业、自动化专业和通信专业。众多的专业人员在同一个工作中同时出现,安全问题就成为了综自改造工程的关键所在。 二、做好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工程的途径和方法 结合笔者作为继电保护工作者20年的工作经验和体会,主要从保证人身安全、确保继电保护装置安全运行的设备安全和杜绝继电保护“三误”发生的角度论述如何做好变电站综自改造工程工作。 1.防治人身触电,确保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在综自改造工程施工开始前,为了确保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必须按照《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现场保安规定》的要求做好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办理相关手续,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和符合实际的“现场操作票”,具备经过审核符合实际的施工图纸,工程施工所必需的设备、材料、施工风险分析,等确保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的措施。 工作负责人是现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进入变电站实施变电站综自改造工程后,确保人身安全,就要充分履行工作负责人的安全职责。工作负责人在开工前应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开工前“三交待”:交待工作任务要清楚明了;交待安全措施要具体详尽;交待技术要求要全面细致。 (2)接受任务“三明确”:工作任务明确,安全措施明确,操作步骤明确。 (3)严格执行现场工作“八不准”,即精神不振不能工作、应办工作票而未办工作票不准工作、应停电不停电不准工作、应验电接地不验电接地不准工作、不经许可不准工作、安全距离不够不准工作、无人监护不准工作、安全措施不明确不准工作。 (4)要求对工作班成员进行“三查”,即查着装是否符合要求,查精神状态是否良好,查使用的安全工器具是否符合要求。 (5)工作许可人许可工作后,工作负责人要陪同工作许可人到现场再一次确认工作票所列安全措施是否符合现场实际和施工安全后,方可对工作班进行工作安全交底。待交待完现场工作任务、工作地点、人员分工、带电部位、现场安全措施和注意事项后,确保每一个工作班成员均已知晓并签字确认后方可对许可其工作。在施工过程中不准凭经验工作,不得擅自扩大工作范围和随意变更安全措施,必须改变安全措施或扩大工作范围的要重新办理工作票并重新履行许可手续。 为了确保施工过程中的人身安全,必须要有工作负责人在现场监护。但也不能完全依赖工作负责人对工作班成员的监护,现场施工地点分散、工作班组混乱、人员分散,工作负责人不可能监护到每一名工作班成员,因此分工作负责人在综自改造工作中是必不可少的。由各个专业设立本专业的工作小组负责人(为了有效区分工作负责人与分工作负责人,我公司的工作负责人穿印有“工作负责人”的红马甲,分工作负责人穿印有“专责监护人”的红马甲),该小组负责人对自己的专业工作任务和人员进行监护,工作人员之间互相提醒,以保证工作安全,由此达到人人有人监护的目的。 2.确保继电保护装置安全运行的设备安全 综自改造施工往往时间短、任务重,小组之间的配合工作一定要做好,合理地安排工作顺序是笔者总结出的重要经验。在我公司,工作许可手续完成后,首先由修试人员进行一次设备的改造工作,同时保护及计量人员分别到保护室和端子箱拆除的需要拆除二次回路接线,自动化人员进行后台调试,保护及计量拆除的二次线工作结束后,立即组织人员敷设电缆,大约修试所进行的一次设备工作结束,二次电缆基本敷设完成。一次人员撤离现场后,由二次人员在开关端子箱和保护室同时进行二次电缆工作,三个小组同时工作,互相配合,电缆头制作、对线工作完成后,三个小组又分开,各自完成所属专业的接线工作。最后进行调试和做传动工作。在做继电保护装置调试的过程中,自动化专业小组联系运行人员核对保护装置上传到后台的信号与保护装置发出的信号、集控站收到的信号是否一致,若不一致则再次更正。 为了保证在保护装置调试过 程中不发生微机保护装置设备的损坏事故,结合笔者工作的实际经验,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1)试验前应仔细阅读试验大纲及有关说明书。 (2)尽量少拔插装置模件,不触摸模件电路,不带电插拔模件。 (3)使用的电烙铁、示波器必须与屏柜可靠接地。 (4)试验前应检查屏柜及装置在运输中是否有明显的损伤或螺丝松动。特别是CT回路的螺丝及连片,不允许出现丝毫松动的情况。 (5)校对程序校验码及程序形成时间。 (6)试验前对照说明书,检查装置的CPU插件、电源插件、出口插件上的跳线是否正确。 (7)试验前检查插件是否插紧。 (8)试验前检查装置规约设置是否与后台相匹配。 3.杜绝继电保护“三误”的发生 通过以上各点的严格执行,保护装置本身基本上不会发生人为原因造成的设备损坏事故,但是这还不能保证继电保护“三误”不发生。要杜绝继电保护“三误”,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1)防误传动:严禁使用短接出口接点的方法来传动保护装置,以防止不小心跑错位置而误动运行设备。插拔继电器和插件,应先断电,防止继电器和插件插错位置,严防继电保护“三误”事故的发生。 (2)防其它保护误动作:保护装置上电试验前,应检查接线是否正确,校验功能、出口压板是否正常。对交流回路加电流、电压时,要注意把外回路断开,防止反充电或引起其它保护装置误动。 (3)防误整定:因为试验的需要而修改定值,一定要牢记在调试工作结束时务必改回原定值。工作终结前会同运行人员对定值核对,确认无误,并打印、双方签名并交运行人员存档。 (4)防短路、短路和接地:在保护装置试验完毕后,将打开的二次回路、连片按照继电保护安全票和措施票进行逐项恢复,并要求第二人进行核对,保证其正确性,防止出现开路、短路、断路等可能影响安全运行的事故发生。 三、确保设备安全运行的具体措施 在变电站综自改造工作调试试验结束后,人身安全得到了保障,继电保护装置不会发生人为原因的设备事故。继电保护“三误”得到有效控制后,还应保证改造后的设备安全运行,工作人员还要进一步做一些工作,确保改造设备安全运行。 带负荷测向量工作在改造工作完成后,是必不可少的一道工作程序,电力设备投运后,必须进行保护的带负荷测向量检查,通过向量图分析交流回路接线,确认正确后,方可将保护投入运行。例如,笔者在进行110kV东平变电站综自改造时,由于10kV高压室内设备改造成保护测控装置与开关柜一体工作,承包给安装公司施工,在#1主变低压侧141开关改造结束后,#1主变保护投入运行前进行带负荷测向量的工作中发现,#1主变低压侧差动保护回路和低压侧后备保护回路中电流回路的向量为反极性,给保护设备的正确动作带来了隐患,因此保护班人员及时采取措施,将电流回路的极性及时调整回路,保证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 对设备运行后发现的缺陷和异常要及时消除;不能解决的,在经过分析后,在不影响运行的前提下,需要报请上级部门并做好记录向运行人员进行交底,运行中重点巡视,并尽快消除组织消缺验收时发现的缺陷和异常。例如,2004年我公司110kV阜南变综字改造工程中需要将原先为电磁型的变压器保护更换为南锐继保公司的RCS-9000型微机变压器保护。改造工作结束后,进行带负荷侧向量工作时,发现高压侧电流为反相序。阜南变是一座单电源终端变电站,由于历史原因,整个变电站都处在反相序的特殊电力系统下运行,由于很难把110kV进线线路和35kV、10kV出线全部停运,把反相序调整为正相序电力系统下运行。由于RCS-9000型微机主变保护是按照正相序电力系统进行设计的保护装置,可能造成保护装置的误动或拒动。在征得生产部门领导(总工程师)同意的前提下,将主变保护的定值11点钟接线方式强制改为1点钟接线方式,加强巡检力度,待条件允许后再将反向序调整为正相序,此项工作终于在220kV白果变投入运行后,于2009年7月完成。现在反相序已调整为正相序,为阜南变主变保护正常运行创造了合格的运行条件。工程中的反事故措施要严格按国家电网十八条反措的要求执行。 公用电压互感器的二次回路只允许在控制室内有一点接地,为保证接地可靠,各电压互感器的中性线不得接有可能断开的开关或熔断器。已在控制室一点接地的电压互感器二次线圈,宜在开关场将二次线圈中性点经放电间隙或氧化锌阀片接地,其击穿电压峰值应大于30·Imax伏(Imax为电网接地故障时通过变电站的可能最大接地电流有效值,单位为kA)。应定期检查放电间隙或氧化锌阀片,防止造成电压二次回路多点接地的现象。 变电站论文: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装置教学培训工作分析 论文关键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装置;硬件结构;插件;培训 论文摘要:本文说明了各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装置的硬件具有相同的典型结构,讨论了模拟量的输入/输出回路,开关量输入及输出电路,微型机系统和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算法,人机对话、、通信和电源插件,操作回路等各部分培训的内容、作用和培训方法,并具体介绍了测控装置。 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培训教学中,学员要熟悉变压器、线路、电容器等设备的保护装置、测控装置、保护测控装置及各种自动控制装置。若在每个具体装置中都全面介绍装置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不但重复太多,浪费时间,而且也不容易全面深人地介绍清楚,且不利于学员理解掌握。因此在培训中,都要对各种装置的共性部分进行统一介绍,即介绍装置的基本结构、原理与接线。下面就装置部分教学培训工作进行IV"结,与大家分享。 一、装置的典型硬件结构 装置部分教学培训中,首先要把装置的典型硬件结构弄清楚。成套的综合自动化系统中微机保护系统、监控系统、自动控制系统等装置都是由若干模块组成的,它们的硬件结构都是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软件及硬件模块化的组合与数量不同。一个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各种子系统的典型硬件结构主要包括模拟量输人/输出回路、开关量输人/输出回路、微机系统、人机对话接口回路、通信回路和电源,如图1所示。 装置采用统一硬件平台,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装置硬件采用整体面板、国际标准机箱。装置强弱电彻底分离,CPU板采用印刷板、表面装贴技术,提高了装置的可靠性。可自检和互检,同时减少各部分的关联性。通信接口方式选择灵活,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配合,可实现远方定值修改和切换、事件记录及录波数据上传、压板遥控投退和遥测、遥信、遥控跳合闸。可通过变电站监控系统对保护装置所具有的功能实施全遥控操作。装置采用统一软件平台,缩短了产品的研发周期,延长了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从“作坊生产阶段”进人到“大规模生产阶段”。装置采用统一数据库处理,在设计装置功能模块时提炼不同功能应用信息的共性,建立一个统一的应用功能数据机构模块,包含每种功能所需的一切信息,形成功能程序的统一的开发平台,降低了功能模块程序开发的难度,提高了功能模块程序的可靠性。 二、模拟量的输入/输出回路 1.模拟量的输入电路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采集的一次设备的电流、电压、有功功率、无功功率、温度等都是属于模拟量,由于微机只能识别数字量,故模拟信号必须转换成数字信号才能输人到微机中进行处理。典型的模拟量输人电路的结构框图如图2所示,主要包括电压形成电路、低通滤波电路、采样电路、多路转换开关及A/D变换芯片五部执电压形成电路除了起电量变换作用外,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将一次设备的电流互感器TA、电压互感器TV的二次回路与微机A/D转换系统完全隔离,提高抗干扰能力。通过低通滤波器与采样定理、采样保持器、模拟量多路转换开关、模/数变换(A/D)的详细讲解,使学员熟悉模拟量输人电路如何隔离、规范输入电压及完成模/数变换、与CPU接口,完成数据采集任务。 为了使学员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培训内容,讲变换器时向学员展示变换器插件实物,讲清楚变换器的输人信号和输出信号。讲解低通滤波时也将实物插件展示给学员,理论联系实际,可取得很好的培训效果。 2模拟量输出电路 培训中简要说明模拟量输出电路的组成、数/模(D/A)转换器工作原理。模拟量输出电路的作用是把微型机系统输出的数字量转换成模拟量输出,该任务主要由数/模(D/A)变换器来完成。由于D/A转换器需要一定的转换时间,在转换期间,输人待转换的数字量应该保持不变,而微型机系统输出 的数据在数据总线上稳定的时间很短,因此在微机系统与D/A换器间必须用锁存器来保持数字量的稳定,经过D/A转换器得到的模拟信号一般要经过低通滤波器,使其输出波形平滑,同时为了能驱动受控设备,可以采用功率放大器作为模拟量输出的驱动电践 D/A转换器的作用是将二进制的数字量转换为相应的模拟量,其主要部件是电阻开关网络和集成运算放大器。 三、开关量输入及输出电路 开关量输人、输出电路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学员只有明白了断路器、变压器分接头的位置状态是如何被采集和输出后才能更好地工作。 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数据采集中,除模拟信号外,还有大量的以二进制数字变化为特点的信号,如隔离开关、断路器的状态,按钮、普通的开关、刀闸、断路器的触点以及人机联系的功能键的状态等,称为开关量。 1.开关量输入电路 开关量输入电路的基本功能就是将变电站内需要的状态信号引人微机系统,如断路器状态、继电保护信号等。开关量输人电路由消抖滤波电路、信号调节电路、控制逻辑电路、驱动电路、地址译码电路、隔离电路等组成。培训中讲清消抖滤波电路与信号调节电路、电隔离技术的应用、驱动控制与端口地址译码问题,特别是要了解简单的开关量输人电路。开关量信号都是成组并行输人(出)微机系统的,每组一般为微机系统的字节,即8, 16或32位,对于断路器、隔离开关等开关量的状态,体现在开关量信号的每一位上,如断路器的分、合两种工作状态,可用0, 1表示。简单的开关量输人电路包括断路器和隔离开关的辅助触点、跳合闸位置继电器触点、有载调压变压器的分接头位置等输入、外部装置闭锁重合闸触点输人、装置上连接片位置输入等回路。 2开关量输出回路 开关量输出电路主要是将CPU送出的数字信号或数据进行显示、控制或调节,如断路器跳闸命令和屏幕显示、报警信号等。开关量输出电路与输人电路基本一样。简单的开关量输出主要包括保护的跳闸出口以及本地和中央信号等,一般都采用并行接口的输出来控制有触点继电器(干簧或密封小中间继电器)的方法,但为提高抗干扰能力,最好也经过一级光电隔离。 四、微型机系统和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算法 微型机系统的CPU是由一片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制成,不仅能进行算法逻辑运算,还能执行各种控制功能。配备一定容量的存储器、输人/输出设备的接口电路及系统总线。计算机监控系统都应具有数据采集和输出控制部分,这两个部分构成了基本测控单元的主要内容。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是一种经过优化后用于处理实时信号的微控制器。 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计算机对采样值进行分析、计算得到所需的电流、电压的有效值和相位以及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等量,或者算出它们的序分量,或者线路和元件的视在阻抗,或者某次谐波的大小和相位等,并根据这些参数的计算结果以及定值,通过比较判断决定装置的动作行为,而完成上述分析计算和比较判断以实现各种预期功能的方法就称为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算法。其主要任务是如何从包含有噪声分量的输入信号中快速、准确地计算出所需的各种电气量参数。培训中要说明研究算法的目的主要是提高运算的精确度和提高运算的速度。算法的运算速度将影响自动化装置检测量的检测和自动化装置的动作速度。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保护和监控对算法有不同要求。 五、人机对话、通信和电源插件 1.人机时话 人机对话的主要内容有显示画面与数据(包括时间、日期);单线图的状态、潮流信息;报警画面与提示信息;事件顺序记录。事故记录;趋势记录;装置工况状态显示;保护整定值;控制系统的配置显示,包括退出运行的装置的显示以及信号流程图表;值班记录;控制系统的设定显示等。主要介绍人机对话微型机系统的硬件原理、键盘响应电路、屏幕(液晶)显示电路、打印机的接口电路、多机通信和巡检开关、人机对话插件等。重点讲清人机界面操作和命令菜单使用说明。 2.通信插件 通信插件承担着装置的管理和通信任务,是承接装置与夕卜界通信及交换信息的管理插件,如与面板、PC调试软件、监控后台、工程师站、远动、打印机等的联系,根据保护的配置组织上送遥测、遥信、SOE、事件报文和录波信息等。通信插件可根据需要设置有Lan网口、以太网口、RS485口和RS232口,满足不同监控和远动系统的要求。另外,还设置有GPS对时功能,可满足网络对时和脉冲对时方式的要求。 3.电源插件 每个装置均有一个独立的开关电源,向其他插件供电,此开关电源与插件面板构成电源插件(又叫电源模件)。培训中要重点说明输出电压的作用。输出电压十SV为CPU及其外围芯片提供工作电源;15V为模拟输人回路运放提供工作电源;+24V为开出、开人回路提供电源。 六、操作回路 培训中分两个方面介绍操作回路。一是介绍断路器操作回路的原理框图,让学员明白操作回路的基本原理;二是让学员看懂实际的操作回路。 1断路器操作回路的原理框图 首先介绍断路器操作回路总体上分为合闸回路和跳闸回路两大部分,介绍合闸回路和跳闸回路的工作过程。手动操作时可选择遥控操作或就地操作。当就地/遥控选择开关打至遥控”位置时在后台机上手动遥控操作;当就地/遥控选择开关打至“就地”位置时工作人员在装置上就地操作断路器。然后介绍自动操作时保护接点通过连接压板直接接人控制电源进行断路器操作,并介绍防跳回路的作用和原理。最后介绍位置信号、控制回路断线和事故信号。 2.断路器操作回路实例 断路器操作回路的原理框图与实际操作回路还有一些距离,为了学员更好地工作,还需要讲解断路器实例操作回路,如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RSC-941A型装置操作回路和南自IOKV线路保护测控柜断路器操作回路。 七、测控装置 测控装置用于各种电压等级的变电站中,综合考虑变电站对数据采集、处理的要求,以微机技术实现数据采集、控制、信号等功能。采用现场测控网络与安装于控制室的中心设备连接,依靠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间隔测控单元实现全变电站的监控。装置完全按照间隔单元实现测量、记录、监视、控制等功能,能够满足各种电压等级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要求。 1.测控装置硬件结构与功能 测控装置主要由交流变换插件、CPU插件、显示面板、通讯插件、开入开出插件、电源插件等模块构成。测控装置功能有开关量变位遥信;电压、电流的模拟量输入;断路器遥控分合,空接点输出,出口动作保持时间可程序设定;脉冲累加单元,空接点开入;遥控事件记录及事件SOE;支持行业标准通讯接口。 2.PSR650系列数字式综合测控装置 PSR650系列数字式综合测控装置适用于各电压等级变电站等测量控制领域,实现四遥及同期合闸等自动功能。 PSR650系列数字式综合测控装置为19英寸机箱装置配置,2一3块交流采集模件(AC),共采集12路电流、12路电压、1块直流温度采集模件(DC, TDC)可选,共12路采集、2块数字量采集模件(DI),共40路采集(包括脉冲量采集);2块智能控制模件(OUT),共20路开接点输出;CPU模件、POWER模件各一块。该装置插件图如图3所示。 PSR652数字式综合测控单元面板由液晶显示屏、二级管指示灶复归按钮和键盘等四部分组成。PSR 650系列数字式综合测控装置的键盘操作和液晶显示界面采用对话框结合菜单式操作方式。 八、总结 培训过程中从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先讲授一般装置的原理与组成,再讲一个具体的测控装置的组成、原理、特点、功能。针对受训人员所在的工作环境、所使用的设备及上述电路的实物插件,拍一些相关实物图片放在课件里,让学员摸得着、看得见,以便更好地实施培训。培训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知识更新,知识更新包含两个内容: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学习。“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培训更是体现在应用中。职工培训注重实际及相关技能的培养是职工培训与传统学校教育最大的不同之处,也是职工培训的特性所在。培训内容的安排、培训过程的实施、培训方式的设计等都应充分体现这一理念。学习内容不是固定不变,而是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作相应的变化,即从标准模式到量身定做,直接使用实际案例,案例分析要与当前的业务相结合。在教学形式上,强调业务导向、结果导向和日常工作导向,现场培训采用团队学习、专题讨论等方式,很好地促进了技能的传播,使员工具有多种技能。 几年的培训实践表明,要做好培训,培训师的学习力要强,要不断更新知识和观念,在课程中充实新的理论和案例,理论联系实际,培训方法多样,案例教学效果会更好。通过培训使员工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从而进一步提升企业竟争力。 变电站论文: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存在的问题 摘要: 近年来,随着“两网”改造的深入和电网运行水平的提高,大量采用远方集中监视、控制等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既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又减少了人为误操作的可能。采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是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应用的方向,也是电网发展的趋势,但同样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问题,如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技术标准问题,以及运行和检修的管理体制等问题。基于运行经验,该文介绍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从技术、管理、人员素质等方面阐述了当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实际应用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站内监控功能;通信规约;设备选型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是我国电力行业中的热点之一。它既是电力建设的需要也是市场的需要,我国每年变电站的数量以3%~5%的速度增长,每年有千百座新建变电站投入运行;同时根据电网的要求,每年又有不少变电站进行技术改造,以提高自动化水平。近几年来我国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无论从国外引进的,还是国内自行开发研制的系统,在技术和数量上都有显著的发展。 但工程实际当中,部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功能还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存在问题较多,缺陷率很高,不能实现真正的无人值班。 1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1 技术标准问题 目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设计还没有统一标准,因此标准问题(其中包括技术标准、自动化系统模式、管理标准等问题)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1.1 生产厂家的问题 目前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选型当中存在着如所选系统功能不够全面,产品质量不过关,系统性能指标达不到要求等情况,主要有以下问题: •由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设备的生产厂家过分重视经济利益,用户又过分追求技术含量,而不重视产品的性能及实用性,因而一批技术含量虽较高,但产品并不过关,甚至结构、可靠性很差的所谓高技术产品不断被使用。厂家只要有人买就生产,改进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有些产品生产过程中缺乏起码的质量保证措施,有些外购部件更是缺乏管理,因而导致部分投产的变电站问题较多; •有些厂家就某产品只搞技术鉴定,没搞产品鉴定; •另外,生产厂家对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功能、作用、结构及各项技术性能指标宣传和介绍不够,导致电力企业内部专业人员对系统认识不透彻,造成设计漏洞较多。 1.1.2 不同产品的接口问题 接口是综合自动化系统中非常重要而又长期以来未得到妥善解决的问题之一,包括RTU、保护、小电流接地装置、故障录波、无功装置等与通信控制器、通信控制器与主站、通信控制器与模拟盘等设备之间的通信。这些不同厂家的产品要在数据接口方面沟通,需花费软件人员很大精力去协调数据格式、通信规约等问题。当不同厂家的产品、种类很多时,问题会很严重。 如果所有厂家的自动化产品的数据接口遵循统一的、开放的数据接口标准,则上述问题可得到圆满解决,用户可以根据各种产品的特点进行选择,以满足自身的使用要求。 1.1.3 抗干扰问题 关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抗干扰问题,亦即所谓的电磁兼容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然而却常常被忽视的方面。传统上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设备出厂时抗干扰试验手段相当原始,仅仅做一些开关、电焊机、风扇、手提电话等定性实验,到现场后往往也只加上开合断路器的试验,一直没有一个定量的指标,这是一个极大的隐患。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抗干扰措施是保证综合自动化系统可靠和稳定运行的基础,选择时应注意, 合格的自动化产品,除满足一般检验项目外,主要还应通过高低温试验、耐湿热试验、雷电冲击电压试验、动模试验,而且还要重点通过四项电磁兼容试验,分别是:1 MHz脉冲干扰试验、静电放电干扰试验、辐射电磁场干扰试验、快速瞬变干扰试验。 1.1.4 传输规约和传输网络的选择问题 变电站和调度中心之间的传输规约。目前国内各个地方情况不统一,变电站和调度中心之间的信息传输采用各种形式的规约,如部颁CDT、SC-1801、DNP3.0等。 1995年IEC为了在兼容的设备之间达到互换的目的,颁布了IEC 60870-5-101传输规约,为了使我国尽快采用远动传输的国际标准,1997年原电力部颁布了国际101规约的国内版本DL/T 634-1997,并在1998年的桂林会议上进行了。该规约为调度端和站端之间的信息传输制定了标准,今后站端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设备与远方调度传输协议应采用101规约。 站内局域网的通信规约。目前许多生产厂家各自为政,造成不同厂家设备通信连接的困难和以后维护的隐患。 1997年IEC颁布了IEC 60870-5-103规约,国家经贸委在1999年颁布了国际103规约的国内版本DL/T 667-1999,并在2000年的南昌会议上进行了,103规约为继电保护和间隔层(IED)设备与变电站层设备间 的数据通信传输规定了标准,今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站内协议要求采用103规约。 电力系统的电能计量传输规约。对于电能计量采集传输系统,IEC在1996年颁布的IEC 60870-5-102标准,即我国电力行业标准DL/T 719-2000,是我们在实施变电站电能计量系统时需要遵守的。 上述的三个标准即常说的101、102、103协议,运用于三层参考模型(EPA)即物理层、链路层、应用层结构之上,是相当一段时间里指导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发展的三个重要标准。这些国际标准是按照非平衡式和平衡式传输远动信息的需要制定的,完全能满足电力系统中各种网络拓扑结构,将得到广泛应用。 IECTC57即将制定无缝远动通信体系结构,具有应用开放和网络开放统一的传输协议 IEC 61850。该协议将是变电站(RTU或者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到控制中心的唯一通信协议,也是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甚至控制中心的唯一的通信协议。目前各个公司使用的标准尚不统一,系统互联和互操作性差,因此,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建设和设备选型上应考虑传输规约问题,即在变电站和控制中心之间应使用101规约,在变电站内部应使用103规约,电能量计量计费系统应使用102规约。新的国际标准IEC 61850颁布之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从过程层到控制中心将使用统一的通信协议。 1.1.5 开放性问题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应能实现不同厂家生产的设备的互操作性(互换性);系统应能包容变电站自动化技术新的发展要求;还必须考虑和支持变电站运行功能的要求。而现有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却不能满足这样的要求,各厂家的设备之间接口困难,甚至不能连接,从而造成各厂家各自为政,重复开发,浪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 另外,各种屏体及设备的组织方式不尽相同,给维护和管理带来许多问题。 在我们现有的综合自动化设备中,厂家数量较多,各厂不同系列的产品造成产品型号复杂,备品备件难以实现,设备运行率低的问题。 1.2 组织模式选择的问题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实现的方案随着变电站的规模、复杂性、变电站在电力系统的重要地位、所要求的可靠性以及变电层和过程层总线的数据流率的不同而变化。如果一个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模式选择合适的话,不仅可以节省投资、节约材料,而且由于系统功能全、质量高、其可靠性高、可信度大,更便于运行操作。因此,把好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选择关,意义十分重大。 目前应用较广泛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结构形式主要有集中式、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和全分散式三种类型。现将三种结构形式的特点简述如下。 集中式:集中式结构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是指采用不同档次的计算机,扩展其外围接口电路,集中采集变电站的模拟量、开关量和数字量等信息,集中进行计算与处理,分别完成微机控制、微机保护和一些自动控制等功能。这种系统结构紧凑、体积小、可减少占地面积、造价低,适用于对35 kV或规模较小的变电站,但运行可靠性较差,组态不灵活。 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是将配电线路的保护和测控单元分散安装在开关柜内,而高压线路和主变压器保护装置等采用集中组屏的系统结构。此结构形式较常用,它有如下特点: •10~35 kV 馈线保护采用分散式结构,就地安装,可节约控制电缆,通过现场总线与保护管理机交换信息。 •高压线路保护和变压器保护采用集中组屏结构,保护屏安装在控制室或保护室中,同样通过现场总线与保护管理机通信,使这些重要的保护装置处于比较好的工作环境,对可靠性较为有利。 •其他自动装置中,如备用电源自投控制装置和电压、无功综合控制装置采用集中组屏结构,安装于控制室或保护室中。 全分散式:全分散式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是以一次主设备如开关、变压器、母线等为安装单位,将控制、I/O、闭锁、保护等单元分散,就地安装在一次主设备屏(柜)上。站控单元通过串行口与各一次设备相连,并与管理机和远方调度中心通信。它有如下特点: •简化了变电站二次部分的配置,大大缩小了控制室的面积。 •减少了施工和设备安装工程量。由于安装在开关柜的保护和测控单元在开关柜出厂前已由厂家安装和调试完毕,再加上铺设电缆的数量大大减少,因此现场施工、安装和调试的工期随之缩短。 •简化了变电站二次设备之间的互连线,节省了大量连接电缆。 •全分散式结构可靠性高,组态灵活,检修方便,且抗干扰能力强,可靠性高。 上述三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推出,虽有时间先后,但并不存在前后替代的情况,变电站结构形式的选择应根据各种系统特点和变电站的实际情况,予以选配。如以RTU为基础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可用于已建变电站的自动化改造,而分散式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更适用于新建变电站。 由于微处理器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结构体系不断完善,全分散式自动化系统的出现为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选型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选择余地。伴随着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应用的增多,无论是新建、扩建或技改工程,其综合自动化系统的选型都应该严格执行有关选型规定,力求做到选型规范化。经选用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不仅要技术先进、功能齐全、性能价格比高,系统的可扩展性和适用性好,而且要求生产厂家具有相当技术实力,有一定运行业绩和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 1.3 电力管理体制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关系问题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建设,使得继电保护、远动、计量、变电运行等各专业相互渗透,传统的技术分工、专业管理已经不能适应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变电站远动与保护专业虽然有明确的专业设备划分,但其内部联系已经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一旦有设备缺陷均需要两个专业同时到达现场检查分析,有时会发生推诿责任的情况,造成极大的人力资源浪费,而且两专业衔接部分的许多缺陷问题成为“两不管地带”,不利于开展工作。 在专业管理上,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设备的运行、检修、检测,尤其是远动系统的实时性、遥测精度、遥信变位响应速度、信号复归和事故总信号等问题仍需要规范和加强;对传动实验及通道联测的实现、软件资料备份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课题内容。 1.4 运行维护人员水平不高的问题 解决好现行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管理体制和技术标准等问题的同时,还要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专业队伍。 目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绝大部分设备的维护依靠厂家,在专业管理上几乎没有专业队伍,出了设备缺陷即通知相应的厂家来处理,从而造成缺陷处理不及时等一系列问题。 要想维护、管理好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首先要成立一只专业化的队伍,培养出一批能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加宽相关专业之间的了解和学习。 其次,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专业的划分应尽快明确,杜绝各基层单位“谁都管但谁都不管”的现象。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专业的明确,对于加强电网管理水平,防止电网事故具有重大意义。 2 结束语 近年来,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水平的提高注入了新的活力,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正在朝着网络化、综合智能化、多媒体化的方向发展。 鉴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当前还缺乏一个统一的国家标准,这就需要与之相关的各岗位的电力工作者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找到其规律性,不能因循守旧,而应根据具体情况,遵循科学、严谨的工作原则,用发展的眼光来进行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建设,以保证电网安全、经济、优质地运行。 变电站论文:变电站综合自动化通信网络的设计与实现 摘 要: 本文论述了一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通信网络的设计。该通信系统具有信息传送效率高,安全、可靠性好,可扩展性强的特点。通信软件应用RTOS开发平台,采用先进的、标准的和成熟的通信网络技术,充分考虑网络的开放性、可扩充性等相关问题,并已成功应用于多家变电站。 关键词: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 通信网 接口 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 0. 引言 变电站是输配电系统中的重要环节,是电网的主要监控点。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电压等级和电网复杂程度也大大的提高。传统变电站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已无法满足降低变电站造价和提高变电站安全与经济运行水平这两方面的要求。 而现在变电站所采用的综合自动化技术是将站内继电保护,监控系统,信号采集,远动系统等结合为一个整体,使硬件资源共享,用不同的模式软件来实现常规设备的各种功能。用局域网来代替电缆,用主动模式来代替常规设备的被动模式。具有可靠、安全、便于维护等特点。 分散分层分布式是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发展方向,这就对通信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选择一个可靠、高效的网络结构,是解决问题关键。90年代中期,国内外曾掀起一场“现场总线热”,但是由于技术上的原因以及采用设备总线时信息量大且传输较慢的特点,造成了现场总线存在多种标准,阻碍了其发展。以太网经过若干年的发展,技术上日臻成熟。随着嵌入式以太网微处理器的发展,以太网已十分便利的应用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以太网具有高速、可靠、安全、灵活的特点,使其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 变电站通信系统结构 系统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从图上可以看出: 1)管理和控制一体化局域网将无可争议地选用以太网。 2)间隔级控制总线在FF-H2总线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工业级以太网和Profibus MMS(Manufacturing Messageing Specification制造厂信息规范)将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3)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被发展成PCC(Programable computer controller),即用智能模块实现逻辑及自动控制功能,它比常规的PLC具有可交流采样、通讯组态方便等优点。 2.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通信网的基本设计原则 通信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内容包括当地采集控制单元与变电站监控管理层之间的通信,变电站当地与远方调度中心之间的通信。系统通讯网架的设计是十分关键的,本文从以下方面考虑变电自动化系统通信网的设计: 1)电力系统的连续性和重要性,通讯网的可靠性是第一位的。 2)系统通讯网应能使通讯负荷合理分配,保证不出现“瓶颈”现象,保证通讯负荷不过载,应采用分层分布式通讯结构。此外应对站内通讯网的信息性能合理划分,根据数据的特征是要求实时的,还是没有实时性要求以及实时性指标的高低进行处理。另外系统通信网设计应满足组合灵活,可扩展性好,维修调试方便的要求。 3)应尽量采用国际标准的通信接口,技术上设计原则是兼容目前各种标准的通信接口,并考虑系统升级的方便。 4)应考虑针对不同类型的变电所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特点,系统通信网络的拓扑结构是 灵活多样的且具有延续性。 5)系统通信网络应采用符合国际标准的通信协议和通信规约。 6)对于通信媒介的选用,设计原则是在技术要求上支持采用光纤,但实际工程中也考虑以屏蔽电缆为主要的通信媒介。 7)为加速产品的开发,保持对用户持续的软件支持,对用户提出的建议及要求的快速响应,就要求摆脱小作坊式的软件开发模式,使软件开发从“小作坊阶段”进入“大生产阶段”, 采用先进的通信处理器软件开发平台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RTOS并开发应用与其之上的通信软件平台。 3. 通信网的软硬件安装 3.1.硬件的选择 为了保证通信网的可靠性,通信网构成芯片必须保证在工业级以上,以满足湿度、温度和电磁干扰等环境要求。通讯CPU采用摩托罗拉公司或西门子公司的工控级芯片,通讯介质选择屏蔽电缆或光纤。 3.2. 接口程序 采用国际标准的通信接口,技术上设计原则是兼容目前各种标准的通信接口,并考虑系统升级的方便。装置通信CPU除保留标准的RS232/485口用于系统调试维护外,其它各种接口采用插板式结构,设计支持以下三类共七种方式:标准RS485接口,考虑双绞线总线型和光纤星型耦合型;标准 Profibus FMS 接口,考虑双绞线总线型、光纤环网、光纤冗余双环网;标准Ethernet ,考虑双绞线星型和光纤星型(通信管理单元考虑以上两种类型的双冗余配置)。 3.3. 通信协议和通信规约 系统通信网络应采用符合国际标准的通信协议和通信规约,应建立符合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结构的计算机间的网络通讯,根据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实际要求,在保证可靠性及功能要求的基础上,尽量注意开放性及可扩充性,并且所选择的网络应具有一定的技术先进性和通用性,尽量靠国际标准。长期以来,不同的变电站监控系统采用不同的通信协议和通信规约,如何实现不同系统的互连和信息共享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应采用规范化、符合国际标准的通信协议和规约。为此在系统中选用了应用于RS485网络的IEC61870-5-103规约、应用于Profibus 的MMS行规以及应用于TCP/IP上的MMS行规。它们都具有可靠性、可互操作性、安全性、灵活性等特点。 4.通信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通信软件的设计涉及到多种设备的配合问题,本文只以DF3003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通信网络为例,介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通信软件设计与运行原理。 4.1. 软件功能与运行原理 在DF3003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采用二级分层分布式网络。针对110KV中压变电站的要求,我们可采取图2所示的组网方式。后台与主站都是一种监控系统,其主要功能为监视各智能单元的运行状态,并能对各智能单元进行控制。而监控系统为完成其主要功能所需要的各种数据都是由通讯转换器DF3211或保护管理单元DF3210来提供的。因此,从数据流控制的角度来看,通讯程序主要完成智能单元运行状态信息的上报和监控系统控制信息的下发两种功能。智能单元的运行状态信息一般包括遥测数据、遥信数据、电度数据、突发数据等。监控系统的控制信息则包括遥控命令、对时命令、查询命令等。本文中的变电自动化系统通讯程序所要完成的数据结构与函数过程如图3所示。 4.2. 软件开发平台——RTOS 随着应用的复杂化,对控制精度、智能化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个微处理器往往要同时完成很多任务。体现在变电站自动化通信产品中,由于信息采集量越来越大,信息交换越来越频繁,简单地用单一任务来轮询,往往造成通信的“瓶颈”现象,如保护和测量设备采集到的实时信息无法及时向上传递。多任务编程的特点是:程序在功能上以任务的形式存在, 各个任务之间相对独立,可通过操作系统提供的资源,进行任务间的信息交换和相互控制,可通过优先级、时间片来控制各任务执行的顺序。多任务编程的特点打破了传统软件顺序执行的框架,便于程序的系统开发、调试及维护。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RTOS(Real Time Operating System)是面向21世纪嵌入式设计的基础和标准开发平台。高性能软件开发平台可以使嵌入式软件程序的开发进入规模化和产业化生产。有了高性能开发平台,可以极大的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RTOS体现了一种新的系统设计思想和一个开放的软件框架,在此基础上,可以设计一种更为通用的通用软件平台,软件工程师可以在不大量变动系统其他任务的情况下增加或删除一个通信规约;一个大项目开发的过程中,可以有多个工程师同时进行系统的软件开发,各个人之间只要制订好规程和协议即可,既缩短了开发时间,又降低了最终通信软件产品对于具体某个人的依赖性。 4.3. 与因特网结合 通信管理单元提供内置的WEB-SERVER,可动态向外部系统数据,这部分可采用在RTOS之上外购WEB—SERVER模块来开发完成,更为方便的是,在设置各种系统参数和浏览现场实时数据时,只需要一个标准的浏览器软件,如Microsoft 的IE即可。 5. 改进的网架结构 当变电综合自动化系统中的通信可靠性要求进一步提高时,可采用图4所示的网架结构。即对通信管理单元和通道实行主备切换的模式,但这种模式对通信管理单元和通信切换器的要求较高。在这种模式下,当通信管理单元损坏或通道故障时均得到切换,因此这种模式更可靠、更安全。 6.结论 本文所述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通信系统采用代表国际技术发展潮流,先进的、标准的和成熟的通信网络技术。采用双网网络,双机热备用,光纤双环冗余自愈系统,采用国际标准通信规约协议,充分考虑网络的开放性、可扩充性及工程化的相关问题。本通信系统具有速度快,可靠性高,可扩展性强等特点,已经成功的应用于多家变电站。 变电站论文: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几点理解及认识 摘要:本文讨论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有关的技术要求和基本的功能配置,结合我国变电站自动化的研究及应用现状,对其在工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相应的理解及认识。 关键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功能,智能单元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电网运行水平的提高,各级调度中心要求更多的信息,以便及时掌握电网及变电站的运行情况,提高变电站的可控性,进而要求更多地采用远方集中控制,操作,反事故措施等,即采用无人值班的管理模式,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人为误操作的可能,提高运行的可靠性。另一方面,当代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的应用,已改变了传统二次设备的模式,为简化系统,信息共享,减少电缆,减少占地面积,降低造价等方面已改变了变电站运行的面貌。基于上述原因,变电站自动化由“热门话题”已转向了实用化阶段,电力行业各有关部门把变电站自动化做为一项新技术革新手段应用于电力系统运行中来,各大专业厂家亦把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开发做为重点开发项目,不断地完善和改进相应地推出各具特色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以满足电力系统中的要求。 国外从80年代初开始进行研究开发,到目前为止,各大电力设备公司都陆续地推出系列化的产品。如ABB,SIEMENS,HARRIS等公司,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新建变电站大部分采用了全数字化的二次设备;相应地采用了变电站自动化技术;我国开展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研究及开发相比世界发达国家较晚,但随着数字化保护设备的成熟及广泛应用,调度自动化系统的成熟应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已被电力系统用户接受使用,但在电力部门使用过程中大致有两方面的原则:一是中低压变电站采用自动化系统,以便更好地实施无人值班,达到减人增效的目的;二是对高压变电站(220kV及以上)的建设和设计来说,是要求用先进的控制方式,解决各专业在技术上分散、自成系统,重复投资,甚至影响运行可靠性。并且在实际的工程中尚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功能重复,表现在计量,远动和当地监测系统所用的变送器各自设置,加大了CT,PT负载,投资增加,并且还造成数据测量的不一致性;远动装置和微机监测系统一个受制于调度所,一个是服务于当地监测,没有做到资源共享,增加了投资且使现场造成复杂性,影响系统的可靠性; (2) 缺乏系统化设计 而是以一种”拼凑”功能的方式构成系统,致使 整个系统的性能指标不高,部分功能及系统指标无法实现。 (3)对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工程设计缺乏规范性的要求,尤其是系统的各部分接口的通信规约,如涉及到不同厂家的产品,则问题更多,从而导致各系统的联调时间长,对将来的维护及运行都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进而影响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投入率。 2.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应能实现的功能 2.1 微机保护:是对站内所有的电气设备进行保护,包括线路保护,变压器保护,母线保护,电容器保护及备自投,低频减载等安全自动装置。各类保护应具有下列功能: 1).故障记录 2).存储多套定值 3).显示和当地修改定值 4).与监控系统通信。根据监控系统命令发送故障信息,动作序列。当前整定值及自诊断信号。接收监控系统选择或修改定值,校对时钟等命令。通信应采用标准规约。 2.2 数据采集 包括状态数据,模拟数据和脉冲数据 1).状态量采集 状态量包括:断路器状态,隔离开关状态,变压器分接头信号及变电站一次设备告警信号等。目前这些信号大部分采用光电隔离方式输入系统,也可通过通信方式获得。 保护动作信号则采用串行口(RS-232或RS485)或计算机局域网通过通信方式获得。 2).模拟量采集 常规变电站采集的典型模拟量包括:各段母线电压,线路电压,电流和功率值。馈线电流,电压和功率值,频率,相位等。此外还有变压器油温,变电站室温等非电量的采集。 模拟量采集精度应能满足SCADA系统的需要。 3).脉冲量 脉冲量主要是脉冲电度表的输出脉冲,也采用光电隔离方式与系统连接,内部用计数器统计脉冲个数,实现电能测量。 2.3 事件记录和故障录波测距 事件记录应包含保护动作序列记录,开关跳合记录。其SOE分辨率一般在1~10ms之间,以满足不同电压等级对SOE的要求。 变电站故障录波可根据需要采用两种方式实现,一是集中式配置专用故障录波器,并能与监控系统通信。另一种是分散型,即由微机保护装置兼作记录及测距计算,再将数字化的波型及测距结果送监控系统由监控系统存储和分析。 2.4 控制和操作闭锁 操作人员可通过CRT屏幕对断路器,隔离开关,变压器分接头,电容器组投切进行远方操作。为了防止系统故障时无法操作被控设备,在系统设计时应保留人工直接跳合闸手段。操作闭锁应具有以下内容: 1).电脑五防及闭锁系统 2).根据实时状态信息,自动实现断路器,刀闸的操作闭锁功能。 3).操作出口应具有同时操作闭锁功能 4).操作出口应具有跳合闭锁功能 2.5 同期检测和同期合闸 该功能可以分为手动和自动两种方式实现。可选择独立的同期设备实现,也可以由微机保护软件模块实现。 2.6 电压和无功的就地控制 无功和电压控制一般采用调整变压器分接头,投切电容器组,电抗器组,同步调相机等方式实现。操作方式可手动可自动,人工操作可就地控制或远方控制。 无功控制可由专门的无功控制设备实现,也可由监控系统根据保护装置测量的电压,无功和变压器抽头信号通过专用软件实现。 2.7 数据处理和记录 历史数据的形成和存储是数据处理的主要内容,它包括上一级调度中心,变电管理和保护专业要求的数据,主要有: 1).断路器动作次数 2).断路器切除故障时截断容量和跳闸操作次数的累计数 3).输电线路的有功、无功,变压器的有功、无功、母线电压定时记录 的最大,最小值及其时间。 4).独立负荷有功、无功,每天的峰谷值及其时间 5).控制操作及修改整定值的记录 根据需要,该功能可在变电站当地全部实现,也可在远动操作中心或调度中心实现。 2.8 人机联系 2.9 系统的自诊断功能:系统内各插件应具有自诊断功能,自诊断信息也象被采集的数据一样周期性地送往后台机和远方调度中心或操作控制中心。 2.10与远方控制中心的通信 本功能在常规远动‘四遥’的基础上增加了远方修改整定保护定值、故障录波与测距信号的远传等,其信息量远大于传统的远动系统。 根据现场的要求,系统应具有通信通道的备用及切换功能,保证通信的可靠性,同时应具备同多个调度中心不同方式的通信接口,且各通信口及MODEM应相互独立。保护和故障录波信息可采用独立的通信与调度中心连接,通信规约应适应调度中心的要求,符合国标及IEC标准。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应具有同调度中心对时,统一时钟的功能,还应具有当地运行维护功能。 2.11 防火、保安系统。从设计原则而言,无人值班变电站应具有防火、保安措施。 3.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结构及模式 3.1 目前从国内、外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开展情况而言,大致存在以下几种结构: 1).分布式系统结构 按变电站被监控对象或系统功能分布的多台计算机单功能设备,将它们连接到能共享资源的网络上实现分布式处理。这里所谈的‘分布’是按变电站资源物理上的分布(未强调地理分布),强调的是从计算机的角度来研究分布问题的。这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结构,要做到完全分布式结构,在可扩展性、通用性及开放性方面都具有较强的优势,然而在实际的工程应用及技术实现上就会遇到许多目前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在分散安装布置时,恶劣运行环境、抗电磁干扰、信息传输途径及可靠性保证上存在的问题等等,就目前技术而言还不够十分成熟,一味地追求完全分布式结构,忽略工程实用性是不必要的。 2).集中式系统结构 系统的硬件装置、数据处理均集中配置,采用由前置机和后台机构成的集控式结构,由前置机完成数据输入输出、保护、控制及监测等功能,后台机完成数据处理、显示、打印及远方通讯等功能。目前国内许多的厂家尚属于这种结构方式,这种结构有以下不足:前置管理机任务繁重、引线多,是一个信息‘瓶颈’,降低了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即在前置机故障情况下,将失去当地及远方的所有信息及功能,另外仍不能从工程设计角度上节约开支,仍需铺设电缆,并且扩展一些自动化需求的功能较难。在此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结构形成的原由,变电站二次产品早期开发过程是按保护、测量、控制和通信部分分类、独立开发,没有从整个系统设计的指导思想下进行,随着技术的进步及电力系统自动化的要求,在进行变电站自动化工程的设计时,大多采用的是按功能‘拼凑’的方式开展,从而导致系统的性能指标下降以及出现许多无法解决的工程问题。 3).分层分布式结构 按变电站的控制层次和对象设置全站控制级(站级)和就地单元控制级(段级)的二层式分布控制系统结构。 站级系统大致包括站控系统(SCS)、站监视系统(SMS)、站工程师工作台(EWS)及同调度中心的通信系统(RTU): 站控系统(SCS):应具有快速的信息响应能力及相应的信息处理分析功能,完成站内的运行管理及控制(包括就地及远方控制管理两种方式),例如事件记录、开关控制及SCADA的数据收集功能。 站监视系统(SMS):应对站内所有运行设备进行监测,为站控系统提供运行状态及异常信息,即提供全面的运行信息功能,如扰动记录、站内设备运行状态、二次设备投入/退出状态及设备的额定参数等。 站工程师工作台(EWS):可对站内设备进行状态检查、参数整定、调试检验等功能,也可以用便携机进行就地及远端的维护工作。 上面是按大致功能基本分块,硬件可根据功能及信息特征在一台站控计算机中实现,也可以两台双备用,也可以按功能分别布置,但应能够共享数据信息,具有多任务时实处理功能。 段级在横向按站内一次设备(变压器或线路等)面向对象的分布式配置,在功能分配上,本着尽量下放的原则,即凡是可以在本间隔就地完成的功能决不依赖通讯网,特殊功能例外,如分散式录波及小电流接地选线等功能的实现。 这种结构相比集中式处理的系统具有以下明显的优点: (1)可靠性提高,任一部分设备故障只影响局部,即将‘危险’分散,当站级系统或网络故障,只影响到监控部分,而最重要的保护、控制功能在段级仍可继续运行;段级的任一智能单元损坏不应导致全站的通信中断,比如长期霸占全站的通信网络。 (2) 可扩展性和开放性较高,利于工程的设计及应用。 (3) 站内二次设备所需的电缆大大减少,节约投资也简化了调试维护。 3.2 基本的模式 1).基本配置: (1) 集中处理集中布置:将集控式屏、台都集中布置在主控制室。 (2) 分布处理集中布置:将分布式单功能设备集中组屏仍集中布置在主控制室。 (3) 分布处理分散布置:将分布式单功能设备布置在一次设备的机柜内或采用就地就近组屏分散设置的方式。 2).基本模式: (1) 对于新建变电站的自动化系统的设计方式: A.对于容量较大、设备进出线回路数较多、供电地位重要且投资较好的变电站,可采用分层分布式结构的双机备用系统,辅之相应的保护、测量、控制及监测功能,并完成远方RTU的功能。 B.对于容量较小,主接线简单,供电连续性要求不高的变电站,宜取消常规的配置及前置机,采用单机系统,完成保护、测量、控制等功能的管理,并完成远方RTU的功能。 (2) 对于扩建及改造现有的按常规二次系统设计的自动化系统设计方式: A.改造项目可采用新配置的具有三遥(或四遥)功能的RTU,完成对老站保护动作信息、设备运行状态及部分功能的测量,并对原有的常规二次设备进行必要的改造或RTU增加数据采集板,使之能与增设的自动化设备构成整体。 B.当扩建项目的范围较大,用户对自动化的要求较高,投资又允许时,通常采用自动化系统方案。 4. 几个问题的认识及探讨 4.1 变电站自动化的基本概念 变电站自动化是指应用自动控制技术、信息处理和传输技术,通过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或自动装置代替人工进行各种运行作业,提高变电站运行、管理水平的一种自动化系统。变电站自动化的范畴包括综合自动化技术;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是指将二次设备(包括控制、保护、测量、信号、自动装置和远动装置)利用微机技术经过功能的重新组合和优化设计,对变电站执行自动监视、测量、控制和协调的一种综合性的自动化系统,它是自动化和计算机、通信技术在变电站领域的综合应用。其具有以下特征: 1).功能综合化:是按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运行要求,将二次系统的功能综合考虑,在整个的系统设计方案指导下,进行优化组合设计,以达到协调一致的继电保护及监控系统。‘综合’(INTEGRATED)并非指将变电站所要求的功能以‘拼凑’的方式组合,而是指在满足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达到整个系统性能指标的最优化。表现在: (1) 简化变电站二次设备的硬件配置,尽量避免重复设计。如远动装置和微机监测系统功能的重复设置,没有达到信息共享。 (2) 简化变电站各二次设备之间的互联线,节省控制电缆,减少PT、CT的负载。力争克服以前计量、远动和当地监测系统所用的变送器各自设置,不仅增加投资而且还造成数据测量的不一致性。 (3) 保护模块相对独立,网络及监测系统的故障不应影响保护功能的正常工作;对于1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变电站,由于其重要程度,应考虑保护、测量系统分开设置;而对于110kV以下低压变电站,就目前的技术应用水平及工程应用角度而言,可以考虑将保护与测控功能合为一体的智能单元,这样不但利于运行管理及工程组合,而且降低投资成本。 (4) 减少安装施工和维护的工作量,减少总占地面积,降低总造价或运行费用。 (5) 提高运行的可靠性和经济性,保证电能质量。 (6) 有利于全系统的安全、稳定控制。 2).系统构成的数字化及模块化:保护、控制、测量装置的数字化(即采用微机实现,并具有数字化通信能力),利于把各功能模块通过通信网络连接起来,便于接口功能模块的扩充及信息的共享。另外方便模块的组态,适应工程的集中式、分布分散式和分布式结构集中式组屏等方式。 3).操作监视屏幕化:当变电站有人值班时,人机联系在当地监控系统的后台机(或主机)上进行,当变电站无人值班时,人机联系功能在远方的调度中心或操作控制中心的主机或工作站上进行,不管那种方式,操作维护人员面对的都是CRT屏幕,操作的工具都是键盘或鼠标。 4).运行管理智能化:体现在无人值班、人机对话及操作的屏幕化、制表、打印、越限监视和系统信息管理、建立实时数据库和历史数据库、开关操作及防误操作闭锁等方面,能够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及人无法做到的工作。 4.2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站内通信网络的建立 变电站内传送或交换的基本信息有:测量及状态信息;操作信息;参数信息。根据信息传送的性能要求,大致可分两类考虑,一类要求实时响应较高的信息,如事故的检出、告警、事件顺序记录和用于保护动作的信息,要求传送速度较高;另一类是对时间响应要求不高的信息,如用于录波、记录及故障分析的信息,可允许较长的传送时间。对于不同的数据亦有不同的安全性要求,站内通信网联系站内各个智能单元、后台监控及远方通信装置,是整个系统的关键,根据实际系统结构及工程实际需要,大致按以下原则考虑: 1).电力生产的连续性和重要性,通信网的可靠性应放在第一位.一方面应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以满足温度、湿度和电磁干扰等环境要求,另一方面应考虑备用措施。 2).站内通信网应根据通信负荷的特点合理分配,保证不出现‘瓶颈’现象,通讯负荷不过载,对于大型变电站考虑100~256个负载节点,一般中小型变电站考虑不超过60~100个负载节点。通讯距离设计考虑不超过1kM.。 3).站内通信网应满足组合灵活、可扩展性好、具有较好的开放性以及调试维修方便的要求。宜采用总线形网络。 4).通信媒介的选用原则是尽量采用光纤,考虑到工程的经济性,仍可采用电缆作为主要的通信媒介,但电缆接口一般设有隔离变压器,以抑制共模干扰. 5).站内通信网的协议及规约应尽量符合国家及国际标准. 6).站内通信网的站级通信网由于处于较佳的运行环境,其信息流较大(分布式集中布置),故可采用高速网;段级通信网根据实际工程需要,并且可能处于运行环境比较恶劣(分布式分散布置),因实际的信息量不是很大,可考虑慢速网(如现场总线或485通信方式)的环境。 4.3 实际工程设计的考虑 为了使实际工程工作可靠,维护方便,扩展灵活,易于用户操作和管理,在系统不同的层次,需解决不同的问题。 1).前置智能单元 前置智能单元是系统的基层,执行系统最基本的功能,如保护、测量、控制等。我们希望这些基层模块尽量不受网络状态的影响,特别是继电保护装置,要求在无网络的状态下能完成保护的基本功能,因此在设计基层装置时,尽量采用自成一体的办法。 为了提高基层功能模块的质量,尽量采用通用化的模块,因此硬件平台的模块化设计,在基层尤为重要。本着这种思想设计出有限品种的模块,拼装成不同的功能装置,这对模块设计成本的降低、生产的组织等均具有好处。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减少基层模块软件对工程的依赖性(即工程有关部分的软件),一种办法将与工程有关的软件改成系统配置文件存于可擦写的存储器内,另一种办法是将与工程有关的(例如通信规约)软件用一个独立的模块来实现。 2).网络通信层 为了保证网络层的完好,应该注意对网络层的监视,这可以从后台和前置两个层次来实现,在硬件条件比较好的地方,可以采取两个独立通讯网络工作,或同时工作,或者互为备用。 3).后台监控 后台监控的操作、管理、维护是系统中用户最关心的问题,为了减少用户对厂家的依赖,在后台软件的设计中特别要注意人机界面的友善性,操作要方便、易学、易懂,功能的开放性,当系统中功能模块的增加和减少或具有不同通信协议规约的设备加入,后台监控系统应能方便的增加及删除,操作也简单明了,不至于遇到上述问题时要修改后台软件。 变电站论文: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应用 摘要: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取代传统的变电站二次系统,已成为电力系统的发展趋势。本文就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概念,在工业项目中的应用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变电站 综合自动化系统 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已渗透到了世界每个角落。电力系统也不可避免地进入了微机控制时代,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取代传统的变电站二次系统,已成为当前电力系统发展的趋势。 1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概念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以其简单可靠、可扩展性强、兼容性好等特点逐步为国内用户所接受,并在一些大型变电站监控项目中获得成功的应用。 1.1 系统概念 1.1.1系统设计思想 完整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除在各控制保护单元保留紧急手动操作跳、合闸的手段外,其余的全部控制、监视、测量和报警功能均可通过计算机监控系统来完成。变电站无需另设远动设备,监控系统完全满足遥信、遥测、遥控、遥调的功能以及无人值班之需要。从系统设计的角度来看有以下特点: (1)分布式设计。 系统采用模块化、分布式开放结构,各控制保护功能均分布在开关柜或尽量靠近开关的控制保护柜上的控制保护单元,所有的控制、保护、测量、报警等信号均在就地单元内处理成数据信号后经光纤总线传输至主控室的监控计算机,各就地单元相互独立,不相互影响。 (2)集中式设计。 系统采用模块化、集中式立柜结构,各控制保护功能均集中在专用的采集、控制保护柜,所有的控制、保护、测量、报警等信号均在采集、控制保护柜内处理成数据信号后经光纤总线传输至主控室的监控计算机。 (3)简单可靠。 由于用多功能继电器替代了传统的继电器,可大大简化二次接线。分布式设计在开关柜与主控室之间接线;而集中式设计的接线也仅限于开关柜与主控室之间,其特点是开关柜内接线简单,其余接线在采集、控制保护柜内部完成。 (4)可扩展性。 系统设计可考虑用户今后变电站规模及功能扩充的需要。 (5)兼容性好。 系统由标准化之软硬件组成,并配有标准的串行通讯接口以及就地的I/O接口,用户可按照自己的需要灵活配置,系统软件也能容易适应计算机技术的急速发展。 1.1.2系统规范 采用目前最为流行的工业标准软件,UNIX操作系统,X窗口人机接口及TCP/IP网络通讯规约。为满足开放系统之要求,系统设计一般采用:可携性软件设计——容许硬件技术发展后之软件转换;标准计算机产品——容许整个系统高度兼容性能。 1.2 系统功能 系统与用户之间的交互界面为视窗图形化显示,利用鼠标控制所有功能键等标准方式,使操作人员能直观地进行各种操作。一般来说,系统应用程序菜单为树状结构,用户利用菜单可以容易到达各个控制画面,每个菜单的功能键上均有文字说明用途以及可以到达哪一个画面,每个画面都有报警显示。 所有系统之原始数据均为实时采集。 系统应用程序的每一项功能均能按用户要求及系统设计而改编,以符合实际需要,并可随变电站的扩建或运行需要而灵活地进行扩充和修改。一般情况下系统可按以下基本功能配置:(1)系统配置状况;(2)变电站单线图;(3)报警表;(4)事件表;(5)遥控修改继电器整定值;(6)操作闭锁;(7)电量报表;(8)趋势图。 1.2.1变电站单线图 单线图可显示变电站系统接线上各控制对象的运行状态并动态更新,例如: (1)馈线开关之状态,开关的状态可用颜色区别。 (2)开关的操作由鼠标选择对应之开关或刀闸。 (3)每路馈线之测量值可在同一画面上显示。 (4)继电器整定值可修改。 1.2.2数据采集、处理 采集有关信息,如开关量、测量量、外部输入讯号等数据,传至监控系统作实时处理,更新数据库及显示画面,为系统实现其他功能提供必需的运行信息。 1.2.3运行监视 系统的运行状况可通过文字、表格、图像、声音或光等方式为值班人员及时提供变电所安全监控所必需的全部信息。 (1)报警。 按系统实际需要,用户可以指定在某些事件发生时或保护动作时自动发出报警,如一般可设置在以下情况发出报警:开关量突变(如保护跳闸动作);断路器位置错位;模拟量超过整定值;变压器保护动作(如瓦斯、温度)。 模拟量之越限值可在线修改。每个报警均有时间、报警信息及确认状态显示。 (2)事件。 系统中所有动作事件,如继电保护动作,断路器、隔离开关、接地刀闸的操作等。均可自动打印及存入系统硬盘记忆,如设置对以下情况的事件进行记录:所有报警信息;操作人员确认有关报警;开关的操作;继电器动作和状态信息;系统通讯状况。 每个事件均有时间及有关信息文字说明,并可自动打印记录。 1.2.4调整继电器整定值 可通过系统主机或集中控制柜修改各继电器的保护功能和整定值。所有遥改功能均为在线方式,修改完成后的定值将直接传回对应的继电器储存。 1.2.5操作闭锁 系统对所有操作对象均可设定闭锁功能,以防止操作人员误操作。 1.2.6模拟量采集及报表产生 采集的数据储存於系统硬盘作为编辑报表的基础。按变电站实际输入的信号,可制作出不同的报表:有功电量日、月、年报表;馈线电流日、月、年报表。 1.2.7趋势图 趋势图提供操作人员快速及直观的数据统计,趋势图可分为图形式或表格式两种。 2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在工业项目中的应用 2.1 国产化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运用现状 国产化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在我院设计中用得并不多,其主要原因如下:(1)由于甲方、设计院对传统的继电器控制保护系统有长期的运行、设计和维护经验,故一般认为老系统的可靠性高;(2)国产化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目前在国内尚未普及,仅在个别地区供电部门的大力推荐下,在当地的一些变电站中开始尝试这一新技术;(3)进口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价格昂贵,只有部分大型新建的并由外资贷款的工程,由于外方对技术水平的要求,全套引进这部分的技术及设备;(4)目前操作人员的素质不高,对新系统缺乏了解。由于以上一些原因制约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在变电站的发展和运用。 2.2 变电站微机保护装置系统应用实例 在我院一个35kV变电所改造工程中,成功地将国产的变电站微机保护装置系统运用于终端变电站。施工图设计初期采用的是传统的电磁式继电器保护,并设置了信号屏。 2.2.1微机保护系统与传统保护系统的比较 传统的保护系统与微机保护装置系统的主要区别,在于用微机控制的多功能继电器替代了传统的电磁式继电器,并取消了传统的信号屏等装置,相应的信号都输入至计算机。为便于集中控制,采用集中式设计——将所有的控制保护单元集中布置,整个变电站二次系统结构非常简单清晰,所有设备由微机保护屏、微机采集屏、交直流屏和监控系统组成。屏柜的数量较传统的设计方式大量减少。由于各种微机装置均采用网络通讯方式与当地的监控系统进行通讯而不是传统的接点输出到信号控制屏,因此二次接线大量减少。同时由于采用了技术先进的当地监控系统来取代占地多、操作陈旧的模拟控制屏,使得所有的操作更加安全、可靠、方便。 2.2.2微机保护的系统配置及监控系统 系统保护由下列装置组成: (1)线路保护装置。 (2)主变保护装置——可完成变压器的主、后备保护。 (3)综合保护装置。 (4)线路保护装置。 (5)电容器保护装置。 (6)备用电源自投装置。 (7)小电流接地检测装置。 (8)综合数据采集装置。 (9)监控系统的基本功能——数据采集、控制操作、画面制作、监视显示、事故处理、制表与打印。 2.2.3设计微机保护系统时应注意的问题 (1)由于控制和保护单元都是采用微机装置,故一些必要的开关量和模拟量应从开关柜引至微机采集、保护屏。根据控制和保护要求的不同,输入的量也不同。 (2)开关柜与微机装置之间的端子接线较简单,大量的二次接线在微机采集控制单元和保护单元内部端子连接。 (3)传统的继电保护整定计算结果不能直接输入到计算机,须转换为计算机整定值。 该变电所投产运行后,除开始操作人员对微机系统不熟悉原因使用过控制保护单元的紧急手动按钮外,基本上都在微机装置和监控计算机上操作,整个系统运行良好。 3 结束语 变电站微机自动化系统目前运用得还不够广泛,但在先进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以其系统化、标准化和面向未来的概念正逐步取代了繁琐而复杂的传统控制保护系统。
电力施工企业论文:电力施工企业信息化发展问题与对策 摘要:信息化是施工企业关注的重点,它直接影响到施工企业的改革、创新、施工企业的前景。经过多年的不同发展阶段,电力施工企业信息化有了长足的发展。信息系统功能不断增强,应用也越来越普及,现在一般大、中型企业都已不同程度地实现了会计信息化,应用了ERP软件。但是,从总体来看,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还处在发展过程中。在我国1000多万家中小企业中,已经或者初步实现信息化的还不足10%,举步艰难! 关键词:施工企业;信息化;创新;发展 1引言 思考企业内部信息化深化应用助推主业谋发展的思路,是提升资源整合、安全生产、服务品质等方面的关键。随着智能化电网、智能化办公等名词的出现,已然标志着信息化建设时代成为一种趋势。 2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意义 (1)战略意义。 做为施工企业,将信息化建设纳入标准化建设体系,更是优化配置电网资源,提高电网安全稳定水平的必要前提。以科学发展观引导工作方向,逐步提升公司软实力。 (2)管理创新手段的提升。 随着电网建设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特高压电网工程项目的启动,标志着电网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特高压工程全新的特点,高标准的管理,如何提高电网建设的科技管理创新力,如何保证特高压工程建设进度、质量和安全成为特高压工程的重点。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企业管理及创新水平、工程建设管理水平,实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开发实现工程建设全过程,远程管理的施工信息管理平台。探索施工方与其他参建单位的信息管理平台之间的有效衔接,可构建一个崭新的信息化工程建设企业,最终使基建标准化的推广实施卓显成效。 3信息化深化应用推广阻隔分析 目前建设施工企业对使用计算机的范围尚停留在信息共享及写作工具的阶段,没有过多接触过更加广泛的信息化管理及信息化应用,这将给信息化深化应用的推广实施添加无形压力。 (1)企业对信息化工作定位。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对管理模式、组织结构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创新和变革。经验和实践表明:领导的主持和参与是信息化建设取得成功的首要条件。 (2)技术进步带来的新旧更替形成的断层问题。 信息化建设工作从早期的办公协同系统逐步过渡到知识应用阶段,但所使用的计算机语言及载体并不一致,以前一张财务报表为实现信息共享,而随着信息安全及与其他系统的可连接性需求以致出现java、linux等计算机语言的替换过程,其安全机制从编辑、编译阶段到解释执行阶段层层设置保护机制和它的可移植性的特点。基于这些特点,新的计算机语言无论在网络应用还是在商业应用领域,无论在嵌入式系统还是在企业级开发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3)做好并建立企业信息化决策管理机构。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连续不断改进的过程,因此应建立一个由管理专家、规划专家、系统分析员、运筹专家、计算机专家等成员组成的决策管理机构。在项目决策时,由该机构会同有关部门进行详细的调研、论证,分析需求,明确目标,细心听取多方意见,从而增加决策透明度,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4信息化建设项目启动流程 (1)推广计划。 该阶段需要对项目进行前期准备、制订会晤计划、培训计划。前期准备:项目资金落实、技术人员到位、设备到位;会晤计划:计划各个阶段的工作会,并将会议的时间、地点、参会人员事先安排齐备;培训计划:对该项目系统所涉及的部门领导进行宣贯工作;对使用该项目系统的具体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2)工作会。 工作会的目的是发现并解决问题,实现系统的使用价值。参会人员对每个实施阶段遇到的问题进行汇总交流,之后由本单位技术人员及软件开发公司或人员进行沟通。 (3)组织培训。 任何信息系统的推广都离不开各个项目启动中的各个环节,其中组织培训是关键,需要在系统已具备各项运行环境的前提下,开发技术人员对使用部门进行培训,在培训阶段,使用人员可以提出问题,不断改进功能。 (4)试运行。 与正式运行阶段的主要不同在于人员录入使用的后台服务器设备、网络设备等均属备用,可以使用任何功能正常的硬件支持。主要针对数据录入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讲解等,数据均采用真实数据录入并检测。 (5)模拟运行。 与试运行阶段的主要不同在于,模拟运行使用的后台服务器、网络设备等全部是正式运行时需要的硬件支持。目的是模拟正式运行,主要测试硬件系统的稳定性。 (6)正式运行。 正式运行阶段指经过培训、总结、测试等手段,工作人员已经可以在正式系统里录入数据,系统将在总结工作会中宣布正式启用,随即产生的数据录入规范、要求将即刻生效。 5结论 (1)施工企业信息化深化应用实施规划与建议。 施工企业从管理上应通过更加快捷、灵活、全面、细化的方式了解一线生产状况,及时引导决策层的判断。在施工企业的具体业务流程中,可通过相应的业务系统,完成从前期到项目部成立将实际施工情况通过数据录入及时传达至决策层,使决策层发现问题,合理配置资源。 (2)做好信息化建设准备工作,落实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 80%的企业认为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企业信息化的首要因素,在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时,必须对其进行包括技术、经济、财务等诸多方面的可行性研究,做出详细的投资预算。 (3)建立一支自己的高素质的信息技术队伍。 人才是关键,企业信息化需要一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知识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的"复合型"信息技术人才队伍,这就要求企业通过加强人才培训,技术交流与合作等方式来造就一大批精通专业知识的高层专门人才推动信息化建设。、 作者:刘波 单位:北京电力工程公司 电力施工企业论文:电力施工企业资金管理论文 一、电力施工企业资金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对资金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 当前,大多数电力施工企业对高级管理人员、项目经理的业绩考核仅局限于产值、利润、质量、安全等指标,忽视了资金周转率、应收账款回收率等资金类管理指标,这使得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只重视报表中的利润额,却忽视资金营运管理。考核机制的缺陷也导致企业领导、项目经理等管理人员不重视财务管理和资金管理,没有形成资金收支与项目进度匹配的意识,一些项目经理认为自己只负责现场施工,应收账款回笼和资金盈亏平衡与自己无关,致使项目部资金捉襟见肘。 (二)项目分散,资金难以有效调控 电力施工企业为扩大市场份额,纷纷加大走出去的步伐,因此项目分散,点多面广,当前,大多数工程项目都实行项目经理制,工程中标后每个项目都会成立项目部。为方便管理,项目部一般都会在当地开立专用账户,进而使得企业银行账户庞杂,企业资金分散,项目部资金难以有效监管,尽管部分大型施工企业初步实现了资金集中管控,但受项目分散、制度不完善、人员素质低下等因素制约,集团资金不能实现横向集中和纵向归集,不能有效在集团成员单位内部调配,不能做到资金盈亏平衡,结算中心“蓄水池”作用难以真正发挥。 (三)财务管理体制不完善,资金计划管理能力弱 相当一部分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没有建立相应的资金管理制度和资金授权审批流程,分散的项目部财务管理更是混乱,项目经理的权限无限放大,资金管理安全问题较多。同时,大多数施工企业都未建立月度季度资金收支计划,应收账款催收不及时,资金收支不平衡,往往是项目前期和施工过程中资金流入少、资金支出大,项目完工时款项才陆续回收,造成工程施工过程中资金紧缺,影响企业资金的正常周转和有效利用。 (四)工程施工垫资多,导致资金短缺 由于市场竞争激烈,施工单位多处于弱势,业主单位提出不合规部平等条款的现象常有发生,施工企业为了生存,只能先垫资甚至借款施工,工程应收款项难以及时收回。巨额的垫资施工严重影响了企业资金链,加剧了企业财务负担,造成企业现金流恶性循环。此外,为了扩大市场份额,大多数施工企业缺乏市场定位和竞争策略,往往是有项目就跟踪、见标就投,大量的投标保证金也占用了企业的流动资金。 二、电力施工企业提高资金管理水平的措施 (一)提高对资金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企业各级领导必须切实认识到资金管理对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将财务资金管理提升到与项目质量、利润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建立完善中高层管理人员、项目经理的考评体系。考核指标应当包括:应收账款回收率(促进工程款的回收)、资金预算执行偏差率(提高资金预算管理水平)等,从而形成全员参与资金管理的局面,提升资金管理水平和效率。 (二)提升资金集约化管理水平 针对电力施工企业分支机构多、项目分散的状况,企业应加大财务信息化的投入,采用先进的信息管理平台,提高资金集中监管水平和统一调度能力。企业可以加强与商业银行、软件厂商的合作,选择建立财务结算中心或搭建资金池,实现资金实时归集,将项目部分散资金集中到公司总部,再由总部按照项目进度、工程款回收情况对资金进行统一调配。其次,要以网络为手段,加快监控平台建设,加强资金的远程监控,实时掌握资金的流向,加强资金安全的线上监管。 (三)加强现金流量预算管理 现金流量预算是整个资金管理与控制的基础,只有切合项目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资金收支计划,才能保证资金的有效营运,避免资金收支脱节特别是避免资金短缺危机。电力施工企业应推行现金流量预算管理,从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考核等多个环节健全资金预算管理机制,提高预算的准确性和资金收支计划的指导性。资金预算一旦下达,项目经理等企业人员就要严格执行,如实际情况发生了变动,可上报管理部门重新讨论决定后进行预算调整。再者,要从源头上加强控制,科学合理地筛选投标项目,对业主进行资信情况分析,不能饥不择食,见标就投,减少资金的长期占用,提高资金流动性。 (四)健全资金管理制度 首先,电力施工企业要把握资金收支规律,进行资金集中管控,结合企业自身情况选择建立集团账户、财务结算中心等模式,实行收支两条线,加强资金的集中管理。其次,建立资金授权审批制度,明确各管理层级的职责和权限,加强三重一大等重大资金收支事项的审批,适当收缩项目经理权限。再次,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内部控制既包括岗位职责、工作流程的控制,也包括对成本费用、资金安全的控制。企业应加强青苗费、拆迁费、劳务费等资金安全高风险点的管控,制定严格的管理办法,加强专项审计,避免经办人员通过虚开发票套现或私设小金库,切实提高资金安全管理水平。 作者:邓乐 单位: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 电力施工企业论文:电力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研究 1、会计核算在电力施工企业控制中实施原则 1.1确定核算对象 电力施工企业会计核算要依据工程合同确立核算对象同时,依据合同对电力施工项目进行核算。依据这个原则可以有效的降低成本,同时可以把它和利润的差额进行比较,可以避免例如因为核算对象和生产经营脱节等所带来的不便和困扰。一般来说,我们都知道,企业在确定核算对象的时候都会从诸如合同内容、生产费用等很多方面进行划分,但是太复杂和太简单的规划都会给以后的工作带来不便,所以,认真的规划是必不可少的。 1.2实现最低成本不管 在任何企业中,降低成本一定是需要考虑的一个原则,自然在电力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也需要遵循这一原则。通过对各种情况的分析,从而找到一个可以降低成本的渠道和能力,循序渐进的从预算管理、资源分配、进度跟踪等角度动态的反映出施工项目的进展情况。在使成本最优化的同时还可以与项目的计划相比较,及时纠正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偏差。从而为项目的有序进行埋下坚实的基础。 1.3权责明确,落实管理目标 在电力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中还需要将权责进行明确的划分,同时切实落实管理目标。在成本核算过程中,对项目工程任务要切实落实到每一个部门乃至每一个人身上,这样,每一个人才能够明确自己的权利所在,从而扮演好自己在企业中的角色,在提高企业管理质量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工程效率。 2、会计核算在电力施工企业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2.1核算制度缺乏、工程设计滞后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现代电力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工作制度、工作规范还不完善。不规范、不健全的制度导致在一些企业中结算单漏签、少签、涂改,不符合施工制度的购买耗材等不符合规定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样就为一些职业道德浅薄的会计工作人员造成可趁之机,造成企业资产流失。除了制度的欠缺,工程设计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尤其是机电设备的更新换代显示出了越来越大的被动型。电力施工招标报价往往以初设的工程量以及设计图纸作为参考,新工艺的评估价位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工程核算以及成本的有效管理尺度。 2.2监管体系弱化 因为会计工作涉及到金钱所以就会变得极为敏感,一个完善的企业,是必需要严谨的监管机构,在电力施工企业中,内部审计部门缺少对电力建设资金多渠道的监督,同时,对施工财务的审计也很缺失,另外,在临时工程预付款以及结算手续方面都缺少严格的把关,这都是一些缺乏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2.3从业素质参差不齐 在电力施工企业中,会计从业人员不仅仅需要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对建筑工程施工、电力设备等知识有一定的认知。这种人才极度匮乏,造成企业发展缓慢,所以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会计从业人员中靠关系、走后门、未取得就业资格证就上岗的现象依然存在,甚至担任要职。这些人财务知识欠缺、职业道德淡薄、无视法律法规。因此极易滋生资产非法转移,公款私用等现象。导致内部实际操作混乱,影响会计制度的实施。 3、加强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策略 3.1提升会计核算人员素质保证 会计核算工作的高质量且有效的运转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提高会计工作者的素质。在提升专业知识方面,除了要求会计核算人员阅读相关的书籍,还可以举办相关的培训,使所有的会计工作人员可以对专业知识灵活运用,同时还可以让会计工作者到建筑施工现场进行考察学习,培养一批既拥有会计专业知识又懂得现代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除了专业知识,职业道德的培养也是必要的。会计工作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专业水平,也需要明白自己应当遵守哪些职业道德。另外,企业要对业务人员的素质严格把关。因为会计工作的敏感性,会计从业人员必须持有相关的资格证才能上岗。除此之外,定期举办经验交流会等,增进会计人员之间的交流,丰富各自经验,同时在交流中也能提升各个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便于日后工作的开展。 3.2完善资金预算考核制度 一方面,建立资金预算目标责任制。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各级预算管理部门的负责人都是单位预算的负责人,因为各个预算管理部门的负责人会将预算责任细分到个人。各个部门的负责人要对本部门的资金运转情况负起全责,全程监控资金执行情况,当资金预算出现偏差时,及时报告进行纠正。另一方面,对预算执行进行严格的考察。将预算的指标值和实际值进行分析比对。资金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是企业不断提高预算编制,执行水平的重要途径,通过表层的数据找问题,并且激励全体工作人员实现规定任务,同时,企业可以根据员工的执行情况进行奖惩措施。 3.3健全内部监督机构 金钱容易滋生犯罪,因此任何一个有效的会计内部控制机构都需要强有力的监督机构的监督。建立监督机构,可以对会计内部核算工作进行实时的监督,避免滥用职权、资产流失等现象的发生,同时,也可以将相关人员的不法念头扼杀在摇篮中。监督机构在监督的基础之上还可以发挥更加深远的作用,促进会计内部核算工作的有效完成,确保企业的资金可以科学而合理的加以应用。另外,不同企业中会计机构的设立不尽相同,既然在设立时企业考虑到会计机构和其他机构之间的联系,那么加强企业对会计核算工作的监督,建立完整的会计监督体系也需要在所有部门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实现。 4、小结 会计核算工作是电力施工企业的核心,它的重要性已经不用再赘述。那么,作为国家重要资源的运营企业,就应改在良好并且合理的核算体制的管理下,切实做好运营等工作,及时纠正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出现的偏差,积极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管理理念,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素质,维持企业形象,使企业蓬勃发展。 作者:张文 单位:国网山东东阿县供电公司 电力施工企业论文:电力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分析 一、会计核算在电力施工企业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核算制度缺乏、工程设计 滞后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现代电力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工作制度、工作规范还不完善。不规范、不健全的制度导致在一些企业中结算单漏签、少签、涂改,不符合施工制度的购买耗材等不符合规定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样就为一些职业道德浅薄的会计工作人员造成可趁之机,造成企业资产流失。除了制度的欠缺,工程设计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尤其是机电设备的更新换代显示出了越来越大的被动型。电力施工招标报价往往以初设的工程量以及设计图纸作为参考,新工艺的评估价位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工程核算以及成本的有效管理尺度。 2监管体系弱化 因为会计工作涉及到金钱所以就会变得极为敏感,一个完善的企业,是必需要严谨的监管机构,在电力施工企业中,内部审计部门缺少对电力建设资金多渠道的监督,同时,对施工财务的审计也很缺失,另外,在临时工程预付款以及结算手续方面都缺少严格的把关,这都是一些缺乏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3从业素质参差不齐 在电力施工企业中,会计从业人员不仅仅需要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对建筑工程施工、电力设备等知识有一定的认知。这种人才极度匮乏,造成企业发展缓慢,所以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会计从业人员中靠关系、走后门、未取得就业资格证就上岗的现象依然存在,甚至担任要职。这些人财务知识欠缺、职业道德淡薄、无视法律法规。因此极易滋生资产非法转移,公款私用等现象。导致内部实际操作混乱,影响会计制度的实施。 二、加强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策略 1提升会计核算人员素质 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高质量且有效的运转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提高会计工作者的素质。在提升专业知识方面,除了要求会计核算人员阅读相关的书籍,还可以举办相关的培训,使所有的会计工作人员可以对专业知识灵活运用,同时还可以让会计工作者到建筑施工现场进行考察学习,培养一批既拥有会计专业知识又懂得现代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除了专业知识,职业道德的培养也是必要的。会计工作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专业水平,也需要明白自己应当遵守哪些职业道德。另外,企业要对业务人员的素质严格把关。因为会计工作的敏感性,会计从业人员必须持有相关的资格证才能上岗。除此之外,定期举办经验交流会等,增进会计人员之间的交流,丰富各自经验,同时在交流中也能提升各个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便于日后工作的开展。 2完善资金预算考核制度 一方面,建立资金预算目标责任制。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各级预算管理部门的负责人都是单位预算的负责人,因为各个预算管理部门的负责人会将预算责任细分到个人。各个部门的负责人要对本部门的资金运转情况负起全责,全程监控资金执行情况,当资金预算出现偏差时,及时报告进行纠正。另一方面,对预算执行进行严格的考察。将预算的指标值和实际值进行分析比对。资金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是企业不断提高预算编制,执行水平的重要途径,通过表层的数据找问题,并且激励全体工作人员实现规定任务,同时,企业可以根据员工的执行情况进行奖惩措施。 3健全内部监督机构 金钱容易滋生犯罪,因此任何一个有效的会计内部控制机构都需要强有力的监督机构的监督。建立监督机构,可以对会计内部核算工作进行实时的监督,避免滥用职权、资产流失等现象的发生,同时,也可以将相关人员的不法念头扼杀在摇篮中。监督机构在监督的基础之上还可以发挥更加深远的作用,促进会计内部核算工作的有效完成,确保企业的资金可以科学而合理的加以应用。另外,不同企业中会计机构的设立不尽相同,既然在设立时企业考虑到会计机构和其他机构之间的联系,那么加强企业对会计核算工作的监督,建立完整的会计监督体系也需要在所有部门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实现。 三、小结 会计核算工作是电力施工企业的核心,它的重要性已经不用再赘述。那么,作为国家重要资源的运营企业,就应改在良好并且合理的核算体制的管理下,切实做好运营等工作,及时纠正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出现的偏差,积极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管理理念,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素质,维持企业形象,使企业蓬勃发展。 作者:张文 单位:国网山东东阿县供电公司 电力施工企业论文:电力施工企业成本管理论文 一、对实施成本管理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电力施工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日益激烈的根本原因就是市场机制的不完善,招标价格较低,使得整个企业的经济效益出现下滑现象,并且对施工企业的发展和生存也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使得不得不对成本管理进行改进。通过实际的调查分析中,在成本管理中总结出了以下几个主要的存在问题: 1电力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理念的缺乏 对于成本管理,其核心部分就是所有员工。并且对于在整个电力施工企业,成本就是对产品的质量和工期以及安全等等各种指标的反映。而在现实的国有企业中,只要一讲到成本管理,则首先想到的就是领导,是计划部和财务部的事情。并且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对成本的意识也不强,经常会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甚至是都认为浪费一些是无所谓的。并且有的工作人员为了能够赶上工期而不断的增加材料或机械设备,导致材料费用的浪费;技术人员对数据的提供不够精确,又再一次增加了材料的费用,严重时还会导致产品出现不合格的现象。因此,在现有的电力施工企业中,成本管理理念的缺乏是整个企业降低成本的最大障碍。 2工程预算的不重视 在电力施工企业中,对工程的预算往往只存在表面,经常都是在初期阶段进行的预算,而没有进行现场环境和施工条件、质量的仔细评审,并且也没有依照现实的情况进行劳动力价值和工机的考虑,最后由于施工预算太过于草率,使得整个企业的投标价出现偏差较大的现象。 3重产值和轻效益现象的出现 在当前的电力施工企业中,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市场竞争的残酷。而市场变得开放以后,在电力施工企业中则出现了这样一个现象:没工程的企业赚不到钱,有工程的企业也赚不到钱。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竞标价的降低,主要体现在市场竞争力的不够规范和整个企业的我行我素,对经济市场的不重视,经营管理的理念仍然停留在经济的计划时代,只是策略,而没有真正的实施。 4激励机制的有效完善 在整个电力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中,其关键就是对经济制定的认真落实,对工作人员的职责权利进行明确,同时还要对其进行奖惩分明。 二、对成本管理控制的策略进行分析 1全面贯彻电力施工企业成本的管理理念 在电力施工企业中,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从投标到竣工的整个过程的成本管理理念的贯彻。对于投标阶段,要依照施工现场的情况进行工程技术人员和财务等其他部门的管理费用的计算,然后通过招标文件中的规定计算出整个工程的总体施工的费用,也就是对工程图纸内部的所用施工进行预算。所以,在电力施工企业中,要将成本详细的分到每个部门,每个岗位,甚至是每个职工上,并建立一套完整的考核制度,才能将成本降到最低。最后,在材料这里还要把好关,实行优化对比,对库存和压货的现象进行避免,并对废旧物做好回收重复利用的效果。 2对工程预算进行科学的编制 在所有的电力施工企业中,对每个项目成本的计算都要依照施工图。而施工企业的核心就是工程,其结构模式、施工环境或工程规模都不相同时,其成本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对工程预算进行科学的编制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既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同时也可以对低价格中标的现象进行避免,最后对整个电力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提高。在对工程预算进行编制时还要遵循以下规律:首先要遵循客观的经济规律,做好前期预算的工作;其次,在编制之前,对相应的资料进行仔细和搜集和确认,最后确保整个工程项目的责任成本和预算的可行性与准确性。 3以经营效益为核心 无论是什么样的电力施工企业,其发展的共同目标都是对经济效益的提高。所以,电力施工企业必须要根据其实际情况进行经营计划的制定,做到统筹兼顾和权衡利弊,最后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效果。具体的做法有:对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和勤俭风气进行培养,制定相应的责任成本规则,实现各个工作人员职责范围的明确,杜绝浪费,提倡勤俭节约。 4建立责任和成本相统一的管理制度 对于目前的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主要有两部分内容存在,分别是公司对整个工程项目经理的管理和对所有下属工作人员、工地以及部门的管理。而如果建立一套责任与成本控制相统一的管理制度,则可以对成本进行层次分明的管理,起到奖优罚劣和多劳多得的作用。并且在最后,还要将工作任务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做到个人职责范围的明确。 三、结语 在电力施工企业中,成本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并且它也直接关系到整个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发展前途。本文通过对电力施工企业的现状以及成本管理当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出了相应的成本管理策略,首先要全面贯彻电力施工企业成本的管理理念,其次要对工程预算进行科学的编制,再次要以经营效益为核心,最后建立责任和成本相统一的管理制度。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起到良好的作用,为我国的电力施工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谢凤单位:四川盐亭供电有限责任公司 电力施工企业论文:电力施工企业薪酬管理论文 一、目前电力施工企业员工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 当前的发展一是之前,电力施工企业是以班组为单元组织工作,每个小组的人数多,且工作任务量小;现在,虽然电力建设在不断加强,但是电力建设利润有所降低,导致电力施工企业员工工作任务量的加大,且收入不如以往。二是电力施工企业在管理方面存在较多问题,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电力建设的需要。企业薪酬管理缺乏健全的激励机制,使员工收入分配不均衡,对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没有采取有效的管理,最终导致员工实际工作与预期产生差异,造成离职率不断上升。 (二)电力行业的变革推动了员工心理的变化 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企业在经营方式上也随之变化,员工思想观念进一步得到解放,再加上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员工的思想活动也愈加活跃。从而出现了以下几种变化:一是员工目标以个人价值、个人发展和利益,逐步取代集体价值和集体利益;二是员工愿望是自谋生计,做自己的事业,取代传统的铁饭碗;三是员工善于思考,而不是只听从领导命令;四是当前员工追求实现富裕的愿望;五是员工思想更加灵活,积极寻找机会,谋求更好的发展。 (三)内外部环境对于员工的冲击 电力施工企业作为电力系统的一分子,其工资、工作环境等参照标准主要是其他相关兄弟单位。与其他单位相比,电力施工企业的工作环境较为恶劣,常年出差,且工作的危险系数高,但是薪酬福利却与其他单位相差较大,增加了电力施工企业员工对当前工作的不满意度。同时,电力施工企业的员工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以及过硬的专业技术,在当前的人力资源市场上十分具有竞争力。因此,他们也会有更多的跳槽机会。 二、优化电力施工企业薪酬管理的对策 通过优化电力施工企业薪酬管理的对策,帮助电力施工企业更好地发展,帮助其员工发挥应有的价值,实现“双赢”的新局面,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强化管理,加大薪酬管理的激励作用 电力施工企业的人员组成主要包括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在充分了解员工工作需求的基础上,应采取合理有效的企业薪酬管理措施,鼓励员工开拓创新,积极工作。企业薪酬管理的激励不仅包括物质激励,还包括精神激励、发展激励等方面。其中物质激励的形式主要包括工资激励、奖金激励、福利奖励方多种形式。通过这些方面,在满足员工物质生活需要的基础上,保障员工更好地生活。同时,针对特殊岗位的员工,可以提供特殊津贴,满足员工日益需求,使员工更好地开展工作;发展激励主要是满足员工工作和培训方面的需求,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不断提升员工的专业素质。 (二)完善机制,形成合理的用工制度 人才竞争是当前市场竞争的根本,因此完善用工机制,形成合理的用工制度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企业薪酬管理另一项核心工作就是用工机制的变革。通过对不同岗位的研究,做好岗位的分类,归纳整理各种岗位的特点,对于用工制度进行完善。具体工作的开展主要是指做好各类岗位的定岗定编工作。通过对员工各自岗位表现的考核,进行等级的划分,从而进一步确定员工适合的岗位,使员工有工作的危机感。 (三)重视改革,推动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作为电力施工企业最主要资源之一的员工,企业应以人力资源为中心,重视人力资源的改革工作。加大人力资源改革的实践,充分开发员工的潜在能力,推进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提升;同时提升员工的企业荣誉感和个人责任感,让他们有一种与企业共同发展的意识,以至于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与企业共进退,发挥个人最大的聪明才智。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电力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化,电力施工企业将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精湛,电力施工企业务必要重视企业的人力资源,推动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本文从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角度对电力施工企业进行了浅析。通过介绍当前电力施工企业人员现状,找到了存在问题的原因,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几点有效对策,希望能够为电力企业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作者:杭雁单位:江苏省电力公司南京供电公司 电力施工企业论文:电力施工企业办公室主任事迹材料 多年来,我与企业所有员工一起深入地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恪尽职守、廉洁奉公,圆满地完成了各项企业办公室工作任务。由于工作成绩突出,个人多次被企业评为“先进个人”,“青年岗位能手”,连续多次被企业授予“嘉奖”。 在提高政治素质上,不管工作多忙,我一直坚持实践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改造。在工作中不断刻苦钻研知识。 说句心里话,自从走上电力施工企业工作这条道路以来,我就决心为企业事业奉献自己的一生。力求自己的每一个脚印走得坚定,走得踏实。而真正的磨练来自长期的坚守与奉献! 我被调到电力施工企业担任办公室综合主任,兼管企业检查工作,这个决定对于年轻的我来说代表了企业对自己的信任和厚爱,因此我更加勤奋工作。企业人员众多,办公室负责的事情更是多如繁星,一开始接手的时候,我的心理真的没有信心,为了搞好工作,管好办公室的工作完成量,切实掌握企业的情况,我把业余时间和节假日全部搭上了,包括和爱人压马路的时候,我多关心是企业办公室的事务到底有没有理顺和顺利完成,爱人经常抱怨说:你到底出来是干什么的?你是陪我出来吗?还是工作重要?对此,我只能歉意对于家庭的疏忽。工夫不负有心人,在工作繁忙的时候,我能保证办公室的人员的综合工作井井有条,丝毫不错,我的出色表现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我也懂得了一个浅显的道理:献身企业,求奉献。 成绩不应该定格在了昨天,未来的道路上我还将以只讲贡献,不求回报;只讲奉献,不求索取为坐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力争把本职工作做到最好。 作为电力施工企业综合办公室主任,日常工作除了负责办公室的正常运作外,同时,还要负责企业与外部联系沟通,施工过程中现场政策处理,施工许可证得办理,其他相关的办公室工作等。 施工都在外地,出差时间比较长。以工作时间来说经常需要加班,特别是节假日,我正赶上被外甥传染出疹子,高烧40度,在医院吊针,可是施工过程中现场出了问题,我必须立即赶到外地,为此,我丝毫没有怨言,拔掉针头,和爱人交代一声,马上出发去处理企业工作。爱人担心我的身体,坚持要请假不去,然而,工作不能耽误,施工现场办公室主任不到,事情会发展到一发不可收拾, 我咬咬牙,挺挺就过去了。那种难受的感觉真是没法形容,但是我一点都没有后悔,我觉得值。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事情圆满解决了,我逐渐成长为企业的骨干人才,在企业有了一定知名度,并多次受上级领导与下属的好评。 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说的就是我们的员工,在血与火的陶冶中,用忠诚与赤胆为企业筑起的坚强屏障。有着甘于清苦,不畏艰险,为企业尽自己最大一分力量的豪情壮志!这种情怀和志向,是我们电力施工企业所有人员的职业风骨,是永远受到党和国家倚重,人民群众爱戴的精神支柱。企业取得了良好的战绩,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着我们全体企业职工的辛勤汗水,更重要的是与企业领导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 为了企业的发展,为了职工的笑容,肩上的担子有多重顾不了,脚下的道路有多远管不了,妻子的抱怨有多心疼听不了,一日担任着电力施工企业的办公室主任,我就知道,我必须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无私者勇,忘我者清。我将养一身正气,去半点私心。为着企业的发展,勇往直前,奉献企业到永远! 这就是我。一个默默奉献,心系企业,爱坚持固执的普通人企业干部,我时刻牢记,我不只是一名办公室主任,我更是肩负责任重大企业与外部沟、通联系的形象,我无愧于头顶闪亮的企业徽章,无愧于党和人民对我的期望。未来的日子我会更用心做好我的本职工作,争取更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电力施工企业论文:全面预算管理对电力施工企业的影响 一、实施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途径 1.加强全面预算的执行控制预算是一种控制制度,必须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依靠严格、规范的预算管理制度,对预算的过程和结果都能很好地进行控制。另外,为了保证对预算管理的科学有效的进行,就要建立全面预算管理组织机构。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组织机构,将预算管理的职责落实相关部门或者个人,只有这样,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质量才能得到保证。除此以外,企业还需要加强对预算实施过程进行全面科学的管理。 2.从技术层面加强全面预算管理第一,企业需要选择适合该企业的预算编制方法。预算编制方法有固定预算和滚动预算,两者各有优缺点。第二,企业要配套建立全面预算管理的设备,提高信息化管理的程度。信息化的优势在各行各业中都已显现出来,企业对全面预算管理引入信息化管理的新手段,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都会上升一个台阶。第三,企业在预算中要及时进行差异分析。周围环境和相关条件可能会发生变化,通过差异分析,把这些变化加入到预算中,从而对预算进行合理有效地调控,保证预算的顺利执行。 二、电力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勾画 企业的预算管理和财务控制情况对企业的经营活动有着深远的影响,企业的管理者和领导者需要具有战略眼光和意识,在全面预算管理和财务控制方面应该不遗余力,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建立符合该企业实际情况的经济运行机制,并逐步进行完善,让全面预算管理的优点凸显出来。电力企业在进行预算编制时,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将生产经营中的资金流动情况做好详细的记载,保证每个数字指标都能有据可查。另外,企业可以根据生产经营总结其中的规律,方便预算,并用严密的计算来检验,只有这样,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和准确性才能得到保证。 三、电力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几点思考 1.业务预算和财务预算的整合问题目前的电力企业在预算管理时,只把财务预算和资本性收支预算考虑在内,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预算和企业的生产经营缺乏紧密的联系,甚至存在脱节的现象。所以,预算管理需要将眼光扩大到经营过程,而不能再只注重经营成果,通过预算管理的良好转型,从而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情况,达到企业自身整合的目的。 2.全面预算执行不到位的问题预算管理的方法种类繁多,但企业在实施起来流于形式,使得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不能得到发挥。作为全面预算管理的核心阶段,预算的实际实施能力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预算的执行情况反映出全面预算控制的情况,这个阶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除此以外,该阶段还与其他阶段紧密联系,企业对预算执行过程中做好监督工作,全面预算才能执行到位并较好地完成。在监督过程中,企业和相关人员要牢记有效控制和信息反馈的基本原则,从而更好地对预算执行工作进行监督。 3.全面预算中财务地位的问题电力企业对预算管理的认识是片面的,对财务预算的重视程度不够,财务地位的问题影响了后期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电力企业预算工作中把财务预算和经营业绩的考核都归为财务部门的分内之事,难以体现财务在全面预算管理中的地位,全面预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也大打折扣。 4.全面预算中预算刚性与偏差管理问题在预算的实施过程中,往往需要根据种种情况对预算进行调整和修正。但我们不能低估预算管理工作,都寄希望于后面的调整工作。电力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财务运作涉及到很多方面,影响因素十分复杂,企业需要通过预算指标来进行合理的财务策划和安排。强调预算刚性与偏差管理问题可以促进预算编制模式更好地转变,通过预算编制模式的改革,将全面预算中预算刚性和偏差管理达到有效的平衡,从而提升全面预算管理的工作水平。 5.全面预算管理的考核与激励问题纵观整个当前的电力企业,可以发现这些企业在全面预算管理时的考核和激励问题十分突出。由于电力企业在预算执行和预算控制工作上还有很多不足,面对考核,为了自身的利益,通常将工作上的不足归结为其他客观因素,这样得到的考核结果就不真实,与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出入,通过考核得出的调整指标降低了预算的约束激励作用,而这样的考核也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预算考核体系,通过科学有效的考核和激励,保证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能最大化的体现出来。 6.全面预算管理中的预算管理创新问题通过现金流量预算和融资预算,企业可以对企业的资金严格管理和控制,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率。财务部门有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可以充分掌握电力工程中预算方面的有关数据,使得预算的准确性和合理性能得到保证,除此以外,电力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中,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能得以体现,财务管理的权威性才不会受到质疑。因此,企业需要积极探索和创新预算管理体制,最大化的发挥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 四、结语 电力企业的预算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点,同时全面预算管理也赋予了企业的预算管理更广阔的内容,而不再仅仅是财务管理。推进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企业内部的相关部门联系程度将得到提高,权责利也会因此发生波动和调整。虽然电力企业未来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还充满未知的因素,但只要企业及时发现、分析问题,对症下药,从而有效解决问题,全面预算管理的优势必将显现出来,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经营效益也将得到质的提升。 作者:高莺单位:湖北汇民投资有限公司 电力施工企业论文:电力施工企业制度改革与发展探讨论文 摘要针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力施工企业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深化企业内部制度改革,大力开拓市场,提高投标报价水平,增加成本控制力度,提高技术水平和发展其它产业等电力施工企业在市场中求生存求发展之道。 随着建筑安装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目前各省已建立起有形建筑市场,逐步推行工程招投标制,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同时,随着国内电力需求趋于饱和,电源点的投资规模和速度都会大幅度下降,一些大型工程可能拖后或中断。大多数施工企业都不同程度面临任务不足、负担沉重的困境。 由于我国目前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旧的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被取缔,加上法制不健全,市场经济管理体制也有待进一步完善。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本来就僧多粥少的施工行业除面临完全的买方市场外,还必须承担不正当竞争行为所带来的严重冲击,形势相当严峻。市场经济要求施工企业在国家定额的指导下,依据自身技术和管理情况建立内部定额,提高投标报价的技巧和水平,并积极推进工程索赔的开展,最终实现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由市场确定工程价格的管理体制。 尽管目前不规范的市场经济体制对施工企业参加竞争很不利,但从企业长远的发展方向来看,施工企业走向市场已经是历史的必然。因此,如何在市场中求生存、求发展,在竞争中取胜就成了电力施工企业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1分配制度和人事制度的改革 a)电力施工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应学习集体企业、个体企业那些先进的、行之有效的人事分配制度。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就是把现代管理思想和一些集体企业、个体企业的分配办法揉合在一起,使企业的分配制度有大转变,形成企业独特风格的员工分配制度。 b)对于企业的高中层管理人员,施工企业要从其发展需要出发,制定合理的人力资源计划,既培养一批复合型人才,又招聘一些高素质人才为企业服务,并建立良好的竞争机制和流动机制,为各级人员创造机会,稳定骨干队伍。 c)积极开展员工的技术培训,提高员工素质。施工技术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施工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 d)企业在提高员工技术业务素质的同时,还应注意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素质,重点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安心本职工作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2增强忧患意识,大力开拓市场 随着有形建筑市场的建立,凡属800万元以上工程项目都必须到有形建筑市场进行公开招标,这对施工企业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另外,国家在几年内不批电源点项目意味着全国63家电力施工企业,将有一半被社会淘汰,市场就是这么残酷。电力施工企业之间将真正地在竞争中比成本、比质量、比安全以及市场的开拓能力。因此施工企业要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包括企业员工管理制度、分配制度的改革以及成本控制,同时要大力提高市场开拓能力。 3重视价格资料积累,提高投标报价水平 对施工企业来讲,工程造价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对投标报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大多数工程在招标阶段还无法提供详细的工程量清单,投标单位只能根据工程的建设规模、建设地点、结构特征,借用以往类似工程的造价资料进行投标报价。为此,如何保证工程造价资料的真实性、合理性就显得格外重要,工程造价资料虽不具有法定性,但要真正实现它的使用价值,就必须讲质量。资料积累工作不仅仅是原始资料的搜集,还必须经过加工、整理。为保证资料的真实性,资料的搜集就不能仅停留在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上,还必须立足于企业以往工程的投标价、合同价、企业内部经济考核指标、竣工决算等资料;为保证其合理性,就必须将竣工决算价与投标价、合同价、企业内部经济考核指标、预算价进行分析对比,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造价资料能真实反映企业的施工能力和管理水平,最终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内部定额和单价。 4增加成本控制力度 施工企业要结合财务年度、月度预算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成本控制力度。财务部门通过分析各种费用支出情况,提出各种费用的使用计划数,努力降低管理费用。用盘活资金来降低财务费用。在加强人工费发放监督力度的基础上,建立人工费发放超支部分列入利润分成预提制度。加强班组定额划块管理,合理优化施工方案,合理配置生产要素,提高施工班组的工作效率。 5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和质量水平 企业要全面认识和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宣传和学习《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决定》,迅速在企业内部倡导和鼓励全体员工学科学、用科学,钻研技术的良好风气;设立科技风险、奖励基金,制订科技奖励实施细则,调动广大技术工程人员和员工开展科技攻关的积极性。结合施工企业的实际情况,逐步从计划经济下的生产型向市场经济下的经营开发型转变,从劳务型施工企业向施工管理型企业转变。努力提高工程管理人员、班组长的工程管理水平,把企业建设成为具备一流的工程管理水平、一流的施工技术、一流的机械装备、一流的工程质量和一流的售后服务的管理型企业。超级秘书网 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是施工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目前,国内大部分施工企业都获得了IS09002质量保证体系的认证。认证是一个起点,关键是质量保证体系的有效运作,质量体系的定期审核和检查是促进工程管理的有效方法。更加重要的是全面提高施工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质量保证意识,保证施工质量,减少返工并杜绝质量事故,这样就可以缩短工期,提高劳动生产率。认真分析质量事故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强化员工的质量名牌意识、精品意识及工程达标意识。 6发展其它产业 a)电力施工企业可以提供电厂检修和技术改造服务,并利用资源优势向相关产业发展,为用户提供运输、吊装、机械修理、工业设备安装、土建等服务。从技术相关性分析,制造、检修、吊装等与核心业务是密切相关的,企业已有的资源包括管理、技术、人才和设备都是适用的;从资源的有效利用看,由于安装业务对资源需求有峰有谷,相关产业发展对资源需求的峰谷合理地缓冲与分配,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b)相对而言,施工行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队伍庞大,负担很重,效益难以提高。国有大型施工企业应向管理型企业发展,造就一批技术管理人才及施工班组带头人,其他一般人员可逐步减少。 电力施工企业论文:电力施工企业成本管理 【摘要】本文针对电力施工企业脱离电网企业走向市场化的现实,讨论了电力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的各个主要方面、内容和方法,以促使企业加强成本控制,获取最大利益。 当前,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主辅分离工作已经展开,电力施工企业即将脱离电网企业,走向市场,其目的是为了增强电建企业活力,增强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能力。在电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电力施工企业在失去行业保护的情况下,能否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改革和强化项目部管理体制,其重点和核心是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工程成本管理是电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证。面对电建工程是微利工程乃至于是“吃饭工程”的前提,企业要想生存和赢得积累,唯一的措施就是在成本上做文章,严格控制,多快好省。成本管理的内容很广泛。工程项目成本是项目施工过程中各种耗费的总和,贯穿于项目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和每个方面,从项目中标签约开始到施工准备、现场施工、直至竣工验收,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成本管理工作。 一、掌握工程信息,控制投标成本 工程投标是成本控制的重要前期工作。工程要中标,首先要掌握准确的工程信息,了解项目业主的机构、职责、队伍状况、资质信誉等基本情况;掌握工程项目的性质,弄清工程投资渠道和融资情况,掌握工程项目的主要内容。明确这些工程信息后,综合分析决定是否参加该工程招投标。一旦决定参加工程的招投标,公司经营开发部就要根据招标文件的规定和业主的要求,准确计算工程量,了解当地的所有材料价格、设备价格,分析在正常情况下完成该工程所需的人力、材料、设备、水、电、安装、机械费、管理费、税金等所有的成本。在此基础上,考虑设计漏项、设计变更、设计缺陷以及创精品工程、优良工程所增加的投入和工程的奖惩等综合因素,做出合理报价、编出标书,做好投标工作。 二、搞好成本预测,确定成本控制目标 成本预测是成本计划的基础,为编制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目标提供了依据。因此,成本预测对提高成本计划的科学性、降低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强成本控制,要抓成本预测。成本预测的内容主要是使用科学的方法,结合中标价,根据各项目的施工条件、机械设备、人员素质等对项目的成本目标进行预测。第一,测算所需用工,确定工程项目采用的人工费单价。第二,测算所需材料及费用,重点对主材、地材、辅材、其它材料费进行逐项分析,核定材料的供应地点、购买价、运输方式及装卸费等。第三,测算使用机械及费用。投标施工中机械设备的型号、数量一般是采用定额中的施工方法套算出来的,与工地实际施工有一定差异,工作效率也有所不同,因此必须测算实际将要发生的机使费。同时,还得计算可能发生的机械租赁费及需新购置的机械设备费的摊销费,对主要机械核定台班产量定额。第四,测算间接费用,主要包括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的工资、办公费、差旅费、工具用具使用费、劳保用品等。 通过对这些主要费用的预测,初步确定工、料、机、间等费用的控制标准,合理确定工期,完成各项成本目标值的确定。 三、寻找有效途径,切实控制工程成本 降低工程项目成本的方法有多种,概括起来可以从组织、技术、经济、质量、合同管理等几个方面采取措施控制。 (一)采取组织措施控制工程成本 要明确项目部的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明确公司、项目部、专业工程处和外协施工队伍之间责、权、利的关系。项目部是代表公司管理工程项目的工作班子,全面负责工程项目的成本、质量、安全和施工进度,项目建成后即行解体,所以他不是一个经济实体,应对公司整体利益负责任。项目部各成员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严格执行项目成本分析标准,确保正常情况下不超成本支出,如果遇到不可预见的情况,超成本较大时,应及时报公司成本控制中心核实,找出原因。如属工程量追加,则积极协调业主、监理和设计,搞好签证追加;如属材料价格上涨,则由成本控制中心报请公司承担差价部分。 (二)采取技术措施控制工程成本 要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对标书中主要技术方案作必要的技术经济论证,重视降低成本、节约费用的技术方案措施的编制和实施,积极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施工成本。对降低成本方案的编制者要给予重奖。 (三)采取经济措施控制工程成本 1.人工费控制 人工费一般占全部工程费用的25%左右,作为施工企业,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劳动定额。要从用工数量上加以控制,有针对性地减少或缩短某些工序的工日消耗。力争做到实际结账不突破定额单价的同时,提高工效,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工资的计划管理、提高出勤率和工时利用率,尤其要减少非生产用工和辅助用工。在此基础上,引入竞争机制,大力推广使用优秀的劳务分包协作队伍,保证人工费不突破目标值。 2.材料费的控制 材料费一般占全部工程费的45%~50%,要对材料用量、材料价格加以控制。要掌握材料的规格型号,严格计算材料的使用计划。严格制订材料进场验收制度,实行量方、点数、过磅,保证材料质量合格,不亏方短缺,保证其数量。在整个项目施工过程中,实行全过程监控,做到计划出台会审制,采购执行招标制,费用汇出监督制,材料领用审批制;使用管理做到零损耗,仓储达到零库存,实行限额领料制。施工完毕后,要做到“工完料净场地清”。 3.机械费的控制 机械费一般占全部工程费的10%左右,根据细化后的施工组织设计和调整后的单价分析,编制机械使用计划,科学安排进场时间,合理确定机械的种类、数量规格、优化施工方案,严格结算制度,提高机械的利用率、作业率和工作效率。在施工中,自有机械应加强保养,合理使用,外租机械合理安排,充分利用,减少停滞,保证机械设备高效运转。 (四)加强质量管理,控制工程成本 要严把工程质量关,质检人员要定点、定岗、定责,加强施工工序的质量监管,做到工程一次成型,一次合格,避免因质量过剩而投入过多的人、材、机等费用,或者因质量不合格需重新翻工,造成不必要的成本浪费。 (五)加强合同管理,控制工程成本 合同管理是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项目施工合同管理的时间范围应从合同谈判开始,至保修日结束止,特别是要加强施工过程中的合同管理,确保把合同落到实处。 四、加强成本核算,实施过程控制 成本核算主要由项目部财务科和专业工程处组织实施,对每一项目的每一阶段根据成本清单认真进行汇总,对项目每笔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认真的成本比对,对项目的每一环节都要仔细控制。具体做到,外协施工队伍、专业工程处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间接费,项目部人员工资、福利、补助、劳保、办公、差旅、培训、车辆使用、招待等各项费用指标全部纳入成本核算。达到成本控制标准的,给予一定奖励,正常情况下,超成本控制标准的部分,由项目部内部调整解决。财务科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做大量细致的工作之外,还要筹集资金,及时按完成的工作量从业主方足额要回工程款,合理安排资金的使用,提高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率,保证各施工环节的正常进行。 五、加强工程项目成本监管,确保实现目标成本 工程项目成本监管是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他财务管理活动有序规范实行的必要保证,是控制工程项目成本的有效方法。规范有效的工程项目成本监管机制,可以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降低施工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一)健全工程项目成本监管组织体系 有必要成立财务监管中心,设专人负责监管,以克服财务管理制度易受外部环境、客观条件及人为因素干扰的困难,确保各项财务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 (二)完善工程项目成本监管制度体系 制订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工程项目成本监督管理条例,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使各环节的各项经济活动没有了虚假反映、违规操作的载体,并从源头上和程序上杜绝了违规事件的发生。 (三)实施科学有效的工程项目成本监管 1.建立工程项目成本风险控制预警机制,强化财务监控功能,随时跟踪资金流向,加强对工程项目成本控制风险的监管和控制,以指引企业经营活动、预警资金流可能出现的风险,保证企业的经营活动始终处于可控、在控状态,有效提高企业防范各种财务风险的能力。 2.强化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协助领导层及时决策,协调资金,化解财务风险,优化资本结构,为决策层调整经营策略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3.严格执行资金流向表监控制度,对资金使用情况、成本控制情况、结算情况、资金上缴情况、债务情况、业主资金回收率情况、风险预控措施等情况进行适时远程监控,进一步将其深化、扩展,强化成本控制的刚性。 (四)实行项目经营业绩评价制度 在实施全面工程项目成本监管的前提下,对项目完工后的经营业绩进行总体评价。一方面客观测算已完工程项目是否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提出同类工程项目经营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总之,只有抓住了成本控制,加强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电建企业才能获取最大利润,实现企业自身的良性循环,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电力施工企业论文:电力施工企业项目控制 「摘要国家电力体制改革的推进,使电力施工企业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除了政策、市场等外部因素外,电力施工企业自身管理薄弱,控制手段落后,材料浪费严重,是造成成本失控,企业经济效益下降的根本原因。因此项目成本控制在整个项目目标管理体系中就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实施成本控制,对降低工程成本,改善经营管理,提高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和劳动积极性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提高工程质量、确保安全施工等方面也有深远的意义。加强电力施工企业项目管理中的成本控制既是企业积极适应WTO的规则要求,又是向科学管理要效益的具体举措,经过对目前电力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现状进行了调查,提出了如何在项目实施阶段进行成本控制,消除电力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的局限性,通过组织结构、生产流程、材料采购、质量成本、安全成本、风险成本及维修成本等各个环节的控制管理,全面推进目标成本管理,将各项成本控制与企业管理紧密结合起来,提升电力施工企业的整体核心竞争能力,以期达到项目综合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关键词电力施工企业成本管理成本控制 一、绪论 随着国家电力体制改革的推进,厂网分开后,逐步打破了电力建设市场的格局,电力施工企业所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受政策、经济、市场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加上企业管理不善、历史包袱过重,使越来越多的电力施工企业举步维艰。投标市场的无序竞标加速了恶化的进度,使电力施工企业生产陷入困境。对目前的一些电力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进行了调查,发现除了政策、市场等外部因素外,许多电力施工企业自身管理薄弱,控制手段落后,材料浪费严重,是造成成本失控,企业经济效益下降的根本原因。如何加强项目实施阶段的成本控制就是解决成本失控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电力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的局限性 目前我国电力施工企业在成本控制方面的局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控制对象与决策对象不配比 在承接工程项目之前,电力施工企业往往根据工程项目的施工图纸、工程所在地的预算定额和收费标准计算工程造价,决定工程项目的报价、预计工程项目未来成本。而在项目成本控制中却只把工程项目所消耗的直接费用作为成本考核对象,将与项目直接相关的经营费用、管理费用等作为期间费用,计入当期损益。使项目核算的成本与预算费用不能相互对比,不利于企业管理者准确了解企业在成本控制方面的真实情况。 2.控制范围狭窄 成本控制的范围主要集中在直接成本(即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等项目上,未能将与工程项目有直接关系且能够按受益对象进行划分的期间费用、风险成本、安全成本和质量成本纳入项目成本控制的范围。使一些企业将管理费在工程项目上随意列支,歪曲了工程项目的实际盈亏状况,不利于企业在宏观上对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水平进行考核与控制。 3.控制手段落后 由于目前的成本控制对象仅限于产品的直接成本进行控制,因此其相应的手段,也仅限于采用制定标准成本和财务预算、成本预测、差异分析等方法。 4.责任部门范围太窄 成本控制的职责主要集中在财务部门,未能充分发挥包括技术部门、安全部门、经营部门、人事部门等部门在成本控制中的作用。 由于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在生产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技术上的,也可能是安全方面的或现场人事变动等,所有这些因素发生变化,都有可能影响到企业生产成本。 5.未建立灵活的成本控制体系 目前许多电力施工企业一旦采用某种控制方法和控制标准,就长期保持不变,没有考虑到市场环境的改变对成本控制的影响。事实上,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和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原先所采取的控制方法和控制标准有可能不太适应。企业应当不断地对目前所采用的各种标准进行可行性和符合性评审,以确保这些标准一直保持合理有效。 三、电力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的措施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工程项目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进行成本控制: 项目跟踪与投标时的成本控制,制定施工组织及技术方案时成本控制决策,材料采购及存货管理阶段成本控制方法,生产过程成本控制,工程竣工及质量保修成本核算与控制。 成本控制的对象包括:组织结构、生产流程、材料采购、质量成本、安全成本、风险成本及维修成本、管理职责、纠正措施、技术方案等。 (一)目标成本的管理 目标成本的管理主要包括确定目标成本和进行成本预测,参与经营决策、编制成本计划,建立责任成本中心、实行成本归口管理等内容。对各项生产活动进行具体指导,限制和监督,及时发现偏差。采取纠正错误的措施,使各项具体的和全部的生产耗费控制在原来规定范围内,确保规定的目标成本。 ⑴建立责任成本中心、加强业绩考核 建立责任成本中心,是工程成本控制行之有效的经验。是指具有一定的管理权限,责、权、利相统一的,对所发生的成本费用能够加以控制,并承担相应经济责任的企业内部单位。组建项目经理部,项目经理对工程项目的经济效果负完全责任。按照不同的成本要将目标成本进行细分,分解落实到每个阶段,纵向分解到各施工班组,横向分解到项目部领导、职能部门,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目标责任制体系,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项目成本管理格局。严格考核、奖罚分明。通过分解成本指标,可以发现经营管理中存在的缺点和薄弱环节,以便总结经验克服缺点,提高电力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 ⑵确定目标成本、进行成本预测 施工预算是项目成本目标。工程中标后,应及时组织有关人员对项目进行评估。根据项目合同条款,施工条件,各种材料的市场价格等因素,测评该项目的经济效益。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在不断优化施工技术方案和合理配置生产要素的基础上,通过人材机消耗分析和制定节约措施之后,制定现场的目标成本。施工预算成本总额应控制在责任目标成本范围之内,并留有余地。并应确定目标利润,施工预算与投标预算进行对比,其差额实际就是计划施工盈利。为了编制合理的施工预算,可根据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技术力量,材料市场价格变化等因素进行分析,也可制定内部施工定额。同时还要编制施工管理费支出预算,严格控制分包费用,避免效益流失,项目预算员要协助项目经理审核和控制分包单位的预算,避免“低进高出”,保证项目获得预期效益。 (二)成本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管理 成本计划执行过程,实际上就是工程项目从开工到竣工的生产全过程,成本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管理是对照成本计划进行日常控制。其主要内容包括生产资料耗费的控制、人工消耗的控制和现场施工进度、质量、安全的控制,以及其他管理费用的控制等内容。 ⑴加强业内管理 工程项目开工时,认真做好图纸会审工作。在图纸会审时对于结构复杂,施工难度高的项目,要认真仔细看透图纸,从方便施工,有利于加快工程进度,确保工程质量又能降低资源消耗,增加工程造价等方面考虑,积极提出修改意见。及时调整和优化施工组织设计,也是工程成本有效控制的途径,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细化优化,选择适合的施工机具,满足施工的同时又具经济性;合理调度周转材料,精心布置现场施工图;合理分配工作面,既能加快工程进度,又能确保工程质量。编制出技术上先进,工艺上合理,组织上精干的施工方案。项目部位严格按照合同条款抓质量、安全、进度,施工现场技术管理人员责任到人。按合同约定按时编制进度计划和进度款报表。对于工程变更,应及时出具工程变更联系单并请监理、甲方签证工程量及价款。由于不可抗力影响,导致工程停工应及时进行工期签证。由于开发商原因造成工期延误及损失,应及时办理书面签证手续。加强内业管理是成本计划执行过程中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 ⑵生产资料耗费的控制 在项目生产过程中,材料成本和机械设备使用占整个工程成本的60%左右,有较大的节约潜力。往往在其他成本出现亏损时,要靠材料的节约来弥补。因此,建立完善的采购和收发料制度十分必要,一般在不影响正常施工的前提下,减少材料储存量,以加速资金周转。材料采购应通过市场调查,论质比价;对于耗量大,价款总额较大的材料应采取招标方式,公开竞价,择优选定。这样做,既有利于保证质量,又有利于杜绝暗箱操作和腐败现象。同时,要加强现场管理,合理堆放材料,减少二次搬运和摊基损耗。并严格收发料制度,进场要认真点验、保质保量,发料要严格按照计划发放,做到帐物相符,台帐清楚,特别要注意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对周转材料,如:钢管、扣件、方木、九夹板等应包死基数、实行限额领料。对余料坚持回收、废物再利用,这也是材料成本不可忽视的最终环节。设备管理部门要根据工程质量、进度和设备能力的要求,合理地配备机械,外租机械设备,如:塔吊、吊车、发电机、施工电梯等,分别采取按台班,按工作量或包月等不同的租赁形式进行租用。要按油料消耗定额进行抽查。并合理安排机械设备的进、退场时间,合理调度和充分利用,提高利用率。自备小型机具,也要合理使用,减少机具闲置。对于机械设备应建立日常定期保养和检修制度,确保机械设备的完好,杜绝机械事故的发生,努力降低机械使用成本。 ⑶分包成本及人工成本的控制 分包成本本着“量入为出”的原则,分包单位的选定可进行招标方式,对分包项目结算,严格按分包合同执行;各专业分项工程都需经过各责任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结算。对于包清工,工程项目应选择实力强、技术精、工人素质高的队伍。其中低值易耗材料、零星材料等采取一次包死的办法。无论是专业分包还是包清工,合同的签订都应详细、严谨、奖罚严明。同时,为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开展技术比武,加强劳动纪律,改善劳动组织,把施工人员的劳动成果与经济与经济效益紧密结合起来,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发挥人的智能与潜力,节约劳动消耗。还可学习国内外工程项目管理的先进经验,积极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先进的生产工艺,提高劳动者的技术装备程度、操作熟练程度和科学文化水平,从而全面提高项目施工人员的技术业务素质。 ⑷向工程质量、安全、工期要效益 “企业是利润中心,项目是成本中心”。电力施工企业要想从工程项目的建设中获得利润,必须在保证安全、质量和工期的前提下,严格实行成本控制。管理者要找到质量成本最低的理想点,在保证施工质量达到设计及规范要求,又尽可能降低工程成本。安全是职工的生命,项目的生产,首先要加强防患意识,保证建筑物的安全,保证参加工程建设的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避免安全伤亡事故所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工期管理也是合同管理的环节之一,寻求最佳工期点成本,如何处理工期与成本的关系,是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工作中的重要课题,为了保证工期而采取技术措施,必然增加工期成本,但由于延误工期而导致违约,必然被索赔。一般来说,工期短,成本小,但当工期缩短到一定限度时,再要缩短工期,所采取措施的成本则会急剧上升。因此,在确保工期达到合同要求时,尽可能降低工期成本。切不可为了追求市场竞争力而盲目赶抢工期,否则,不但增加技术措施费用,导致工期成本超支,还会出现质量、安全事故,直接影响经济效益。 ⑸在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其他方面的控制与管理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强化经济观念,树立全员经济意识,狠抓思想作风,注重廉政建设是十分必要的。节约现场管理费用,精简管理机构,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强化索赔意识,抓好索赔工作,找准索赔的切入点,抓住在规定时间限度内提高索赔的详细额外费用计算清单和资料,据理力争,提高索赔效果。因此,索赔也是相对降低成本的措施之一。 (三)及时竣工结算、加强成本核算 技术资料及时交付甲方和归档,及时竣工决算和加强应收帐款的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加强项目成本核算是建筑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要求,也是建筑企业战略发展的需要。重视项目成本核算、分析,为成本控制提供数据和依据,为成本预测和计划提供信息。 ⑴技术资料的准备与竣工决算的管理 合同条款对工程竣工验收有十分明确的界定,因此,要做好工程技术资料的收集、整理、汇总、归档,以确保工程竣工时技术资料的完整性、可靠性。技术资料是否齐全、是否及时交付甲方和归档,将影响工程的竣工决算。在竣工决算阶段,项目部将有关决算资料提交预算部门,对中标预算,材料实耗,人工费等进行分析、比较、查漏补缺,确保工程竣工决算的正确性、完整性。 ⑵加强应收帐款的管理 工程竣工后要及时进行结算,以明确债权、债务关系。项目部要专人负责与开发商联系,力争尽快收回资金,对不能在短期内清偿债务的甲方,通过协商签订还款计划的协议,明确还款时间、违约责任等,以增强对债务单位的约束力。 ⑶成本核算、分析与考核 强化成本核算管理,坚持预算成本核算原则,坚持实际成本核算的原则,提高核算质量。通过对工程项目成本构成和影响成本因素的分析,弄清未来成本管理工作的方向和寻求降低成本的途径。根据项目部制定的考核制度,对责任部门、相关人员地进行考核,实行奖优罚劣的原则,以提高成本的节约意识。 四、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电力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在整个项目目标管理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实施成本控制,对降低工程成本,改善经营管理,提高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和劳动积极性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提高工程质量、确保安全施工等方面也有深远的意义。加强电力施工企业项目管理中的成本控制既是企业积极适应WTO的规则要求,又是向科学管理要效益的具体举措,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地自我完善,增强企业的生命力,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可持续发展。 电力施工企业论文:电力施工企业如何市场中求生存求发展 针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力施工企业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深化企业内部制度改革,大力开拓市场,提高投标报价水平,增加成本控制力度,提高技术水平和发展其它产业等电力施工企业在市场中求生存求发展之道。, 随着建筑安装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目前各省已建立起有形建筑市场,逐步推行工程招投标制,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同时,随着国内电力需求趋于饱和,电源点的投资规模和速度都会大幅度下降,一些大型工程可能拖后或中断。大多数施工企业都不同程度面临任务不足、负担沉重的困境。 由于我国目前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旧的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被取缔,加上法制不健全,市场经济管理体制也有待进一步完善。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本来就僧多粥少的施工行业除面临完全的买方市场外,还必须承担不正当竞争行为所带来的严重冲击,形势相当严峻。市场经济要求施工企业在国家定额的指导下,依据自身技术和管理情况建立内部定额,提高投标报价的技巧和水平,并积极推进工程索赔的开展,最终实现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由市场确定工程价格的管理体制。 尽管目前不规范的市场经济体制对施工企业参加竞争很不利,但从企业长远的发展方向来看,施工企业走向市场已经是历史的必然。因此,如何在市场中求生存、求发展,在竞争中取胜就成了电力施工企业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1分配制度和人事制度的改革 a)电力施工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应学习集体企业、个体企业那些先进的、行之有效的人事分配制度。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就是把现代管理思想和一些集体企业、个体企业的分配办法揉合在一起,使企业的分配制度有大转变,形成企业独特风格的员工分配制度。 b)对于企业的高中层管理人员,施工企业要从其发展需要出发,制定合理的人力资源计划,既培养一批复合型人才,又招聘一些高素质人才为企业服务,并建立良好的竞争机制和流动机制,为各级人员创造机会,稳定骨干队伍。 c)积极开展员工的技术培训,提高员工素质。施工技术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施工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 d)企业在提高员工技术业务素质的同时,还应注意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素质,重点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安心本职工作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2增强忧患意识,大力开拓市场 随着有形建筑市场的建立,凡属800万元以上工程项目都必须到有形建筑市场进行公开招标,这对施工企业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另外,国家在几年内不批电源点项目意味着全国63家电力施工企业,将有一半被社会淘汰,市场就是这么残酷。电力施工企业之间将真正地在竞争中比成本、比质量、比安全以及市场的开拓能力。因此施工企业要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包括企业员工管理制度、分配制度的改革以及成本控制,同时要大力提高市场开拓能力。 3重视价格资料积累,提高投标报价水平 对施工企业来讲,工程造价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对投标报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大多数工程在招标阶段还无法提供详细的工程量清单,投标单位只能根据工程的建设规模、建设地点、结构特征,借用以往类似工程的造价资料进行投标报价。为此,如何保证工程造价资料的真实性、合理性就显得格外重要,工程造价资料虽不具有法定性,但要真正实现它的使用价值,就必须讲质量。资料积累工作不仅仅是原始资料的搜集,还必须经过加工、整理。为保证资料的真实性,资料的搜集就不能仅停留在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上,还必须立足于企业以往工程的投标价、合同价、企业内部经济考核指标、竣工决算等资料;为保证其合理性,就必须将竣工决算价与投标价、合同价、企业内部经济考核指标、预算价进行分析对比,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造价资料能真实反映企业的施工能力和管理水平,最终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内部定额和单价。 4增加成本控制力度 施工企业要结合财务年度、月度预算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成本控制力度。财务部门通过分析各种费用支出情况,提出各种费用的使用计划数,努力降低管理费用。用盘活资金来降低财务费用。在加强人工费发放监督力度的基础上,建立人工费发放超支部分列入利润分成预提制度。加强班组定额划块管理,合理优化施工方案,合理配置生产要素,提高施工班组的工作效率。 5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和质量水平 企业要全面认识和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宣传和学习《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决定》,迅速在企业内部倡导和鼓励全体员工学科学、用科学,钻研技术的良好风气;设立科技风险、奖励基金,制订科技奖励实施细则,调动广大技术工程人员和员工开展科技攻关的积极性。结合施工企业的实际情况,逐步从计划经济下的生产型向市场经济下的经营开发型转变,从劳务型施工企业向施工管理型企业转变。努力提高工程管理人员、班组长的工程管理水平,把企业建设成为具备一流的工程管理水平、一流的施工技术、一流的机械装备、一流的工程质量和一流的售后服务的管理型企业。 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是施工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目前,国内大部分施工企业都获得了is09002质量保证体系的认证。认证是一个起点,关键是质量保证体系的有效运作,质量体系的定期审核和检查是促进工程管理的有效方法。更加重要的是全面提高施工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质量保证意识,保证施工质量,减少返工并杜绝质量事故,这样就可以缩短工期,提高劳动生产率。认真分析质量事故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强化员工的质量名牌意识、精品意识及工程达标意识。 6发展其它产业 a)电力施工企业可以提供电厂检修和技术改造服务,并利用资源优势向相关产业发展,为用户提供运输、吊装、机械修理、工业设备安装、土建等服务。从技术相关性分析,制造、检修、吊装等与核心业务是密切相关的,企业已有的资源包括管理、技术、人才和设备都是适用的;从资源的有效利用看,由于安装业务对资源需求有峰有谷,相关产业发展对资源需求的峰谷合理地缓冲与分配,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b)相对而言,施工行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队伍庞大,负担很重,效益难以提高。国有大型施工企业应向管理型企业发展,造就一批技术管理人才及施工班组带头人,其他一般人员可逐步减少。针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力施工企业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深化企业内部制度改革,大力开拓市场,提高投标报价水平,增加成本控制力度,提高技术水平和发展其它产业等电力施工企业在市场中求生存求发展之道。 随着建筑安装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目前各省已建立起有形建筑市场,逐步推行工程招投标制,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同时,随着国内电力需求趋于饱和,电源点的投资规模和速度都会大幅度下降,一些大型工程可能拖后或中断。大多数施工企业都不同程度面临任务不足、负担沉重的困境。 由于我国目前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旧的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被取缔,加上法制不健全,市场经济管理体制也有待进一步完善。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本来就僧多粥少的施工行业除面临完全的买方市场外,还必须承担不正当竞争行为所带来的严重冲击,形势相当严峻。市场经济要求施工企业在国家定额的指导下,依据自身技术和管理情况建立内部定额,提高投标报价的技巧和水平,并积极推进工程索赔的开展,最终实现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由市场确定工程价格的管理体制。 尽管目前不规范的市场经济体制对施工企业参加竞争很不利,但从企业长远的发展方向来看,施工企业走向市场已经是历史的必然。因此,如何在市场中求生存、求发展,在竞争中取胜就成了电力施工企业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1分配制度和人事制度的改革 a)电力施工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应学习集体企业、个体企业那些先进的、行之有效的人事分配制度。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就是把现代管理思想和一些集体企业、个体企业的分配办法揉合在一起,使企业的分配制度有大转变,形成企业独特风格的员工分配制度。 b)对于企业的高中层管理人员,施工企业要从其发展需要出发,制定合理的人力资源计划,既培养一批复合型人才,又招聘一些高素质人才为企业服务,并建立良好的竞争机制和流动机制,为各级人员创造机会,稳定骨干队伍。 c)积极开展员工的技术培训,提高员工素质。施工技术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施工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 d)企业在提高员工技术业务素质的同时,还应注意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素质,重点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安心本职工作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2增强忧患意识,大力开拓市场 随着有形建筑市场的建立,凡属800万元以上工程项目都必须到有形建筑市场进行公开招标,这对施工企业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另外,国家在几年内不批电源点项目意味着全国63家电力施工企业,将有一半被社会淘汰,市场就是这么残酷。电力施工企业之间将真正地在竞争中比成本、比质量、比安全以及市场的开拓能力。因此施工企业要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包括企业员工管理制度、分配制度的改革以及成本控制,同时要大力提高市场开拓能力。 3重视价格资料积累,提高投标报价水平 对施工企业来讲,工程造价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对投标报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大多数工程在招标阶段还无法提供详细的工程量清单,投标单位只能根据工程的建设规模、建设地点、结构特征,借用以往类似工程的造价资料进行投标报价。为此,如何保证工程造价资料的真实性、合理性就显得格外重要,工程造价资料虽不具有法定性,但要真正实现它的使用价值,就必须讲质量。资料积累工作不仅仅是原始资料的搜集,还必须经过加工、整理。为保证资料的真实性,资料的搜集就不能仅停留在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上,还必须立足于企业以往工程的投标价、合同价、企业内部经济考核指标、竣工决算等资料;为保证其合理性,就必须将竣工决算价与投标价、合同价、企业内部经济考核指标、预算价进行分析对比,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造价资料能真实反映企业的施工能力和管理水平,最终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内部定额和单价。 4增加成本控制力度 施工企业要结合财务年度、月度预算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成本控制力度。财务部门通过分析各种费用支出情况,提出各种费用的使用计划数,努力降低管理费用。用盘活资金来降低财务费用。在加强人工费发放监督力度的基础上,建立人工费发放超支部分列入利润分成预提制度。加强班组定额划块管理,合理优化施工方案,合理配置生产要素,提高施工班组的工作效率。 5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和质量水平 企业要全面认识和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宣传和学习《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决定》,迅速在企业内部倡导和鼓励全体员工学科学、用科学,钻研技术的良好风气;设立科技风险、奖励基金,制订科技奖励实施细则,调动广大技术工程人员和员工开展科技攻关的积极性。结合施工企业的实际情况,逐步从计划经济下的生产型向市场经济下的经营开发型转变,从劳务型施工企业向施工管理型企业转变。努力提高工程管理人员、班组长的工程管理水平,把企业建设成为具备一流的工程管理水平、一流的施工技术、一流的机械装备、一流的工程质量和一流的售后服务的管理型企业。 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是施工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目前,国内大部分施工企业都获得了is09002质量保证体系的认证。认证是一个起点,关键是质量保证体系的有效运作,质量体系的定期审核和检查是促进工程管理的有效方法。更加重要的是全面提高施工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质量保证意识,保证施工质量,减少返工并杜绝质量事故,这样就可以缩短工期,提高劳动生产率。认真分析质量事故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强化员工的质量名牌意识、精品意识及工程达标意识。 6发展其它产业 a)电力施工企业可以提供电厂检修和技术改造服务,并利用资源优势向相关产业发展,为用户提供运输、吊装、机械修理、工业设备安装、土建等服务。从技术相关性分析,制造、检修、吊装等与核心业务是密切相关的,企业已有的资源包括管理、技术、人才和设备都是适用的;从资源的有效利用看,由于安装业务对资源需求有峰有谷,相关产业发展对资源需求的峰谷合理地缓冲与分配,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b)相对而言,施工行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队伍庞大,负担很重,效益难以提高。国有大型施工企业应向管理型企业发展,造就一批技术管理人才及施工班组带头人,其他一般人员可逐步减少。 电力施工企业论文:电力施工企业合同管理的要点探究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电力需求越来越大,给电力施工企业也带来许多机遇和挑战,在市场秩序不规范的条件下,电力施工企业的特性使电力企业合同管理尤为重要。通过阐释电力施工企业合同管理的特点,分析了电力施工企业合同管理的难点与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提高电力施工企业合同管理水平的策略方法。 关键词:电力施工企业;合同管理;工程造价;招投标 在电力施工市场秩序不规范的条件下,电力施工企业加强合同管理,是电力施工经营活动正常进行的保证,是维护电力施工企业自身合法权益的法律依据。为此,本文针对电力施工企业的特点、电力施工企业进行合同管理时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策略方法,以期提高电力施工企业的合同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 1电力施工企业进行合同管理的特点 1.1生产周期较长,外界干扰因素多 电力设施影响的区域较广,设备施工较为复杂,受自然环境、人为因素、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干扰大,施工进度与施工安全的控制力要求高,风险预测的难度也更高,一旦施工过程中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就可能影响整个线路的架设,导致合同违约的发生。 1.2参与者众多,涉及的主体复杂 电力施工影响范围大,工期长,涉及的权益主体包括业主、不同承包商以及材料供应商,这些参与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较为复杂,增加了电力施工合同管理的复杂度,使合同管理出现问题的概率大大提高,稍有不慎,就会导致经济损失。 1.3电力施工成本高,投资金额巨大 电力设备建设投资大,合同磋商的资金数量较大,使合同的管理至关重要。因为这关系着最终的经济利益,所以更应提高合同管理水平,以降低甚至避免因电力施工过程中产生问题而导致赔偿损失。 2电力施工企业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电力施工合同管理的特点导致电力施工合同管理的复杂程度较高,具体实践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各种困难与问题。以下将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概括与总结。 2.1合同主体不恰当,条款不严谨、漏洞多 合同成立的前提是合同当事人主体合格,这要求当事人具备一定的民事行为和民事权利能力。电力施工企业签订合同时,常常使用不具备民事能力的合同主体,签订合同者不是合同的当事人主体。这些问题导致电力施工企业合同混乱,使电力施工工程出现纠纷和经济损失。同时,一些企业受管理模式的影响,还存在对施工合同不重视的情况,对于合同中履约和违约的责任、义务描述不够严谨,使违约现象频繁发生,直接影响电力施工工程进度。 2.2履行合同时信息的变更不及时 履行合同时信息的变更不及时,各企业、各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完善。在电力施工工程的具体实施中,一些电力施工企业没有对合同项目进行详细的分析,使得履行合同时出现各种问题,而在对合同条款进行变更、补充时,没有及时传达信息,使得实际施工中财务部门与计量部门对已经变更的设计和数据不知情,不仅导致电力施工企业成本增加,还使纠纷发生的概率增加,给电力施工企业造成经济损失。 2.3忽视书面合同的法律效力 忽视书面合同的法律效力,产生纠纷时不根据合同行使权利。在合同中真正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包括合同的原件、与实施相关的加盖企业公章和填有个人亲笔签名的文件,这些材料在合同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具有法律效力,在经济利益受到侵害时,应根据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文件追责。除此之外,电力施工企业在权利受到侵害时没有第一时间根据合同内容行使追责或者抗辩的权利,加大了企业的经济损失。 3改进电力施工企业合同管理的策略方法 3.1增强电力施工企业的合同管理意识 增强电力施工企业的合同管理意识,建立较为全面完善的合同管理体系。电力施工企业必须重视合同管理,增强合同管理意识,这要求电力施工企业必须建立合同管理体系,设立合同管理的部门与岗位。合同管理体系的建立必须按照我国《合同法》的规定,并在进行合同管理的过程中,明确各个工作流程涉及的法律责任和义务,使合同的洽谈、草拟、签订、变更、终止都能符合法律的规定,增强法律意识,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3.2及时更新合同内容 及时更新合同内容,重视分析合同文本所述的条款与权利义务。虽然电力施工企业的合同变更较为频繁,但因变更导致的经济损失不可忽视,因此必须在工程实施的实践中加强管理,对电力施工所要求的图纸、计划、技术说明等材料进行严格的审查,在合同变更的过程中,应双方达成一致,索赔也同时进行,针对合同更改所述的条款进行申明和分析,以免变更以后增添不必要的损失。 3.3提高电力施工企业合同管理人员的素质 要建立健全电力施工企业的合同管理体系,就需要提高企业合同管理人员的素质。具体可从以下3方面做起:①通过考评、招聘等方式选择企业需要的人才;②加强对合同管理人员的培训与学习,使所掌握的知识与当前的市场和法律规定相一致,具体的方法包括在职培训、参加法律相关或者经济管理相关的专业考试,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③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合同管理人员的责任、权利与义务,利用奖惩机制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的工作效果和水平。 3.4贯彻实施招标投标的工程造价 贯彻实施招标投标的工程造价,发挥投标招标环节的积极作用。电力施工的实际工作中,施工企业不得不放弃招标投标时的相关造价条款,重新编制预算计划和工程组织设计,这增加了时间消耗和人力的浪费。施工企业应在招标投标之后贯彻实施企业的工程报价,使招投标环节真正发挥其价格管理的作用和意义,保证合同管理与工程实施的一致性。 4结束语 电力施工企业的合同管理具有投资金额大、施工周期长、合同参与主体多等特点,这要求电力施工企业进行更为完善严格的合同管理,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合同表述不严谨、主体不恰当、条款无效力、合同变更频繁以及不重视书面材料的问题时有发生,这使得电力施工企业在面临经济纠纷时缺乏可靠的法律依据,往往会造成不小的经济损失。为提高电力施工企业合同管理的水平,应建立健全合同管理体系,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与法律意识,针对合同文本进行必要的分析和审核,同时发挥招标投标环节的作用,使招投标时报审的工程造价能真正应用到实际中,提高电力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率。 作者:陈功 单位:国网福建福清市供电有限公司 电力施工企业论文:电力施工企业绩效管理研究 摘要:本文立足近年电力市场改革放开,电力集体企业面临市场竞争压力巨增的背景。针对电力企业内部缺乏适应市场竞争的有效激励机制,所占市场份额急剧下降的问题。通过SWOT分析法对公司薪酬和绩效管理状况进行诊断,进一步分析原因、制定措施,最大限度开发人力资源潜力,尝试构建符合当前市场竞争要求的电力集体企业绩效管理体系。 关键词:绩效管理 电力 集体企业 SWOT分析 厦门城市供用电检修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主要开展电气设备预防性试验检修、运行维护、操作抢修、电工培训取证、政治保供电等业务。员工总人数141人,其中研究生3人,本科生12人,大学生45人,高级职称职工2人,中级职称职工13人。 一、绩效管理的前期调研 公司工作效率持续偏低,员工士气低迷,部分市场化骨干员工因付出得不到合理回报提出辞职,企业经营形势面临严峻局面。在2013年年初采用沟通、访谈、调查问卷、资料研读等方法对公司薪酬和绩效管理状况进行调研。发出调查问卷110份,回收109份。问题1:您认为公司是否有明确的考核管理规定,是否熟悉?调查结果:15%选择“有,严格执行”;25%选择“有,执行不严”;48%选择“不够明确”;12%选择“没有”。调查显示:公司缺乏完整而明确的考核制度和严格的考核规程。员工对制度不熟悉,对执行情况不了解。问题2:您觉得公司现在的考核方法能否正确反映您的业绩?调查结果:2%选择“能充分反映”;86%选择“部分反映”;12%选择“完全不能反映”。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员工认为现有的考核方法只能部分或完全不能反映自己的业绩。问题3:您认为工作努力一点或松懈一点对收入会有影响吗?调查结果:10%选择“有很大影响”;39%选择“有点影响”;51%选择“没感觉”。调查显示:工作的努力程度与个人收入的关联度低。问题4:就目前的工作量,您对收入满意吗?调查结果:0%选择“很满意”;23%选择“满意”;58%选择“一般”;20%选择“不满意”。调查显示:虽然公司薪酬水平相对市场较高,但合理性、满意度而言,不尽人意,激励成本和效果不成正比。 二、绩效管理分析 1.电力改革背景下电力集体企业绩效管理的SWOT分析以上我们进行电力集体企业在电力体制改革背景下实施绩效管理的分析,针对政府关于电力改革各项政策可能会给电力企业管理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企业内外部存在的弊端和缺陷。改革转型的关键时期,制定绩效管理的战略发展方向,设计一套符合公司发展特点和管理规律的绩效管理框架体系,将对公司在激烈的市场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2.诊断建议。针对排查分析出的问题,对公司薪酬和绩效管理应从体系和技术层面提出诊断建议方案,初步框架建议如下: 2.1管理体系层面: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体系:任职资格管理体系;完善战略指导下的薪酬管理体系;完善战略指导下的绩效管理体系。 2.2薪酬和考核技术层面:建立以平衡记分卡为框架的KPI业绩指标体系;建立以业绩考核为主,兼顾能力、态度考核的个人业绩指标体系;完善薪酬、绩效两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配套管理;根据薪酬目标和岗位评估结果重新确定薪酬结构。 2.3在国企并不缺管理体系、制度文件,关键是否认真执行到位。要从解决“身份区别、工效挂钩”的突出问题入手,需要领导班子敢于破除思想禁锢,大刀破斧改革,为建立完善科学的绩效体系打基础。 三、实施效果 1.实践目标管理,细化落实指标责任。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集体企业保值增值为目标,细化分解各项经济指标,层层落实经营责任到各企业、各岗位,做到人人肩上有指标,共享成果、共担责任。 2.责权利统一,加强激励与约束力度。一方面加强绩效覆盖力度,年度绩效奖金占工资预算总额的比重从原来的35%提升到70%;另一方面彻底打破“大锅饭”分配模式,月度、年度绩效奖金实际发放数直接挂钩当月、全年业绩指标完成情况。 3.抓住量化精细,减少绩效结果反馈时差。推行统一的工日绩效标准,使各类岗位日常工作的绩效衡量标准统一、公开,提升绩效管理的量化程度,减少绩效管理从结果产生到反馈到员工个人之间的时间差,使员工对自己工作中的绩效表现有较直观、强烈的感受。 4.推动内部公平,奖金分配打破身份壁垒、倾斜生产一线。在绩效奖金分配时,拿出适当比例奖金在不同身份员工间融合分配,共同竞争;同时优先考虑向生产一线倾斜,加强一线班组员工绩效激励力度。推动企业内部收入分配的公平公正性。 5.依托信息管控,不断完善专业考核细则。结合生产经营实际,细化、补充和完善专业考核条款,量化管理指标,减少管理盲区,通过实施连带考核,进一步提高各级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责任意识和工作执行力,将企业经营压力转化为提高管理工作水平的动力。在全体员工的积极努力下,公司取得了良好的企业经营业绩,尝到绩效激励甜头的公司员工也成为绩效提升工作的最有力拥护者。 作者:陈晓晖 单位:国网厦门供电公司 电力施工企业论文:电力施工企业会计核算思考 摘要:会计核算是企业经营和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尤其是电力施工企业,重视会计核算,保证会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可以有效促进企业的发展、电力系统的完善。但是电力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涉及的要求、标准以及核算的内容相对烦琐,容易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对此本文就电力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结合现状和改善的对策进行分析,希望对电力企业管理制度的完善,有着积极促进的作用。 关键词:电力施工企业;会计核算 会计核算工作是一项复杂且烦琐的过程,是以货币计量的形式,对企业的资金运作进行有效的统计和分析,最后将其整理成报表,以满足社会发展应用的需求;电力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直接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此提升会计核算人员的工作水平、建立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健全监督机构,有效地改善会计核算过程中的问题,保证工作的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会计核算概述 1.会计核算方法 会计核算,主要是指对会计要素进行反映和监督的方式,主要方法包括设置会计科目、复式记账、会计凭证的编制和审查、账薄登记、成本计算、实物盘点账目审核、报表编制。其中会计科目的设置,是为了更好地反映会计要素,受到经济业务影响的变化,是经济管理的重要指标;会计凭证对于经济活动来说,起到活动证明的作用,为账薄的登记提供依据;成本计算是支出费用的确定方式,包括材料的采购、产品的生产等费用是否合理,以此来计算企业经济利益情况。 2.遵循的法律 会计核算,是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保证会计工作的质量,应当严格的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以下简称《会计法》)中的明确规定,办理一定的会计手续,再进行会计核算工作。 二、电力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现状 1.核算人员专业素质不够 核算人员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核算工作的质量。核算工作对核算人员要求相对较高,不仅需要其掌握一定的会计技能,同时也要懂得电力工程建筑、电力设备等相关的知识。但是目前我国此类人才急长缺乏,大部分的电力施工企业会计核算人员,多数专业知识欠缺、会计行业素质不够,法律意识薄弱;还有部分是通过其他途径获得工作,并没有专业资格证的工作人员。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影响核算工作的质量、效率,同时也给公款挪用、非法使用等事件的发生提供了机会,从而直接影响企业的盈亏和发展。 2.核算制度不完善 电力施工企业,对于会计核算工作的管理,也要做到依法管理,对此少不了核算制度的建立和落实。但是很多电力施工企业,并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在不完善、不规范的核算制度管理下,经济结算单不符合实际的经济运作,造成企业亏损严重。同时,在这种松懈、不严谨的工作环境下,很容易使道德水平不高的工作人员出现贪污、挪用、计假账的情况。加上如今建材市场价格波动大、工程招标报价参考形式的改变,以及施工工艺的更新,都给电力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 3.缺乏完善的监督体系 会计人员是直接与企业资金接触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经济利益,而忽视自己的岗位职责,对此建立完善的监督机构和监督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目前电力施工企业,并没有建立完善监督机构,导致电力资金设计的审查方式单一、工程资金运作手续审查不完善等情况出现。 三、完善电力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对策 1.增加核算人员的素质 企业运作、发展离不开资金的运作,会计职位是企业中不可缺少,也是相当重要的职位,对此,电力施工企业要针对会计核算管理的目标,明确管理核算的对象,即合同;要完全按照合同中的项目展开核算工作,在确定核算内容的同时,要认真划分,从而保证对对象的核算,有效降低成本。财力集约化后,应当合理控制核算人员的专业素质、增强其职业操守、提高其会计岗位的监督工作水平、增加其后续教育活动。 2.建立完善的核算制度 建立完善的核算制度,首先采取奖惩制度、责任连带制度,将责任落实到工作人员的头上,增加对于预算偏差分析、预算执行等途径的监督和审查,从而不断地规范员工的工作态度,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电力施工企业,特别是输配电施工的收入确认核算问题,一直是难点,要按工程决算结转收入和成本、按发票数结转收入结转估计成本、按完工百分比结转收入和成本、按到账工程款结转收入和成本等方式进行核算。其次,也要积极地建立会计信息系统、数据库系统,完善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制度,以及信息化人才的组件。近年陆续推出了SAP账务系统、管控系统、电子支付系统、员工报销系统、电子凭证影像系统等信息化系统,其中SAP账务系统的功能包括总分类账管理、应付账管理、应收账管理、财务控制、法定合并、现金管理。 3.企业内部监督体系的完善 对于企业财务管理进行有效的监督,有效地避免员工利用岗位的便利滥用职权,做出有损企业和个人名誉的事件;对于出现此类情况的人员依法处理,让其他会计人员更好地遵守职业道德,从而有效地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同时监督部门的建立,除了要学会利用和布置先进的监督技术,也要加强与企业内部其他部门的联系,将监督的义务落实到每个工作人员的身上,利用奖惩制度,激励员工举报,对此不仅可以保证核算的工作质量,同时也能有效促进核算制度、监督体系的完善。 四、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对电力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分析,理解会计核算不仅关系着电力施工企业的盈亏,同时也影响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此加强企业基础化建设,也就是人员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要想规范核算人员,就要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和核算制度,做到有法可依。 作者:罗文玉 单位:四川电力送变电建设公司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论文:高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教学标准探讨 [摘 要]本文针对高职院校中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教学标准制定工作,详细阐述了撰写专业标准的原则、程序、内容和要求,深入论证了标准化在日常教学与专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关键词]高职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 专业标准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主要有地铁、轻轨、独轨、磁悬浮等类型,号称“城市公共交通主动脉”。 到2020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累计营业里程将达到7395公里,届时轨道交通将覆盖全国主要大中城市,在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发挥主体作用。 1 行业形势与专业现状 近年来,随着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蓬勃发展与各种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地铁公司等用人单位对城轨运营专业的人才需求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大幅提升。为加强专业基本建设,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本专业的教学标准便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下称“我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下称“城轨运营”)专业历时近一年,编制了一套完善的专业教学标准,作为指导教学的准绳。专业标准是高等职业学校开展专业教学的基本文件,是明确培养目标和规格、组织实施教学、规范教学管理、加强专业建设、开发教材和学习资源的基本依据,是评估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尺,同时也是社会用人单位选用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重要参考。 2 制定专业标准的基本原则 城轨运营专业教师经过多方调研,进行了产业发展现状趋势调研、职业岗位(群)能力要求调研、国内外职业岗位标准、资格调研及用人单位调研,同时充分论证召开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研讨会、专业标准与规范研讨会、产业行业职业与专业研讨会,确立了制定专业标准的基本原则。 (1) 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专业标准要求遵循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对接职业标准,结合生产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合理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强化专业课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 (2) 以工作岗位实际为导向创新教学模式。专业标准推行基于企业工作岗位实际的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等教学模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加强“教、学、做”一体化。 (3) 主动适应深圳市区域经济产业发展战略的新要求。专业标准重点围绕产业现实需求与发展趋势,努力实现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 3 制定专业标准的程序与管理 专业标准的制定程序分为学校层面与二级学院层面两个方面。在学校层面由教务处组织校内外专家进行统一审定、编印。在二级学院层面,应切实组织人员进行调研论证,提交各专业产业调研报告、岗位能力分析报告和毕业生就业与跟踪调查报告等过程材料;并组织专业团队制定专业标准。鼓励邀请行业、企业的专家参与专业标准制定;还要组织专业教指委对专业标准进行审核。 4 专业标准的主要内容及要求 城轨运营专业的专业标准共包括专业基本情况、专业建设发展情况、培养目标与规格、就业面向、毕业要求、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实践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及课程安排、专业办学基本条件和教学要求、继续专业学习深造建议和需要说明的事项与附录等十一个方面的内容。各主要部分内涵解读如下。 4.1 专业建设发展情况 专业建设发展情况应分析本专业相关产业宏观发展状况、行业发展情况和地区企业状况,进行人才需求预测。我校城轨运营专业分别进行了待建轨道交通线路、已运营轨道交通线路以及交通运输业及相关行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分析。 4.2 培养目标与规格 我校城轨运营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综合素质,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行车组织、票务组织、客运组织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及相关设备维护技能,熟悉城市轨道交通法律常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和沟通意识,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及处理突发事件能力,适应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格主要着眼于素质要求、能力要求、知识要求、应掌握的项目技能等方面。 4.3 就业面向 我校城轨运营专业立足深圳,面向珠三角地区,辐射内地,主要面向城市轨道交通企事业单位从事客运组织与服务、行车调度、客车司机、票务管理、车站设备运用、接发列车等工作,同时也可从事铁路、公路运输客运、行车的相关工作。 4.4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应明确本专业学生毕业时应修的学分和应取得的证书要求。我校城轨运营专业学生毕业时应修够至少119学分、2499学时。且应获得英语证书、计算机证书和专业技能证书至少三证。其中的专业技能证书有城轨站务员证书、城轨值班员证书等供选择。 4.5 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 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是专业标准的精髓所在,应明确课程体系的架构与说明,专业核心课程简介、教学进程安排、考核方式及说明等。在专业课层面,我校城轨运营专业的课程主要有包含实训项目在内的20门专业支撑课程、7门专业核心课程以及7门专业拓展课程共34门专业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主要为城市轨道交通信号与通信系统、票务组织、行车组织、客运组织等。 4.6 实践教学基本要求 将实训项目集中在每学期最后四化进行,称之为“实训月”,是我校的一大特色。城轨运营专业在实训月中主要安排了城轨认知实训、票务技能实训、行车调度实训等项目。 4.7 教学及课程安排 我校城轨运营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专业支撑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与素质拓展课分别占比26%、58.5%、16.5%、10%与8%,而且课内理论教学为1120学时,占比44.8%,实践教学环节为1379学时,占比达55.2%。 5 结论 专业标准在日常教学与专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坚定不移地执行其中的各项指标要求,则是比制定专业标准更为重要的工作。教学团队应形成自觉监督的保障机制,在教学实践中长期执行下去。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论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方式方法探讨 摘 要: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也相应的促进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良好的运营离不开高效的管理,只有运用良好的管理方法才能够实现相应的管理效果。因此,应该结合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管理。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方式方法 引言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也在不断的发展壮大,在针对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方面,需要采用有效的方法进行良好的管理,才能够促进城市轨道交通的良好发展。 1 做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基础工作 城市轨道是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便利的出行服务,也就是说乘车的市民是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核心,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应做好市民的工作。市民良好的乘车习惯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基础,首先,要通过车站的标识系统正确的引导乘客,长期以往养成乘客的良好乘车习惯[1]。城市地铁根据城市的不同建设也各不相同,主要将站台分为地下、地面、高架等三种形式,相对来说大部分的地下站的活动空间要比地面和高架站的活动空间小一些,而且乘客在车站内分辨方向也极难,特别是在找出入口时乘客的逗留都会造成地铁站内的活动出现拥挤的状态,尤其是乘车高峰期的人流量较大会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造成一定的负担。因此,要发挥出标识系统的作用,合理的设置车站内的出入口标识,以及列车运行方向、卫生间导向等标识,及时的引导客流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管理效率;其次,要加大对城市居民乘车的宣传和引导,城市轨道交通在我国很多城市都在运行和发展,为人们的出行提供非常便利的服务,而有些居民由于没有乘坐过地铁,不知道该以什么样的形式乘坐,这个时候的宣传工作就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从初期做起培养居民养成良好的乘车行为,并扩大宣传力度,通过电视、广播等方式展开地铁出行的安全事项以及正确的乘车行为。通过这种方式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打下夯实的基础[2]。 2 做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重点工作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重点在于行车的组织,合理的行车组织机制能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效率。首先,行车组织需要对乘车客流量进行分析,包括乘客出行的特点、分布情况等,并由专业管理人员对客流量进行预测,在不同的时间段设置不同的行车计划图,而且要将各个时间详细划分,便于管理更利于市民的出行,例如,正常工作日、双休日、节假日等,在合理的行车计划图的组织下,城市轨道相关部门可以更好的按行车计划组织车辆的出行路线,对线路的运行列车数量、出进站时刻也有着更好的规划,不至于在客流量较大的节假日或休息日下出现交通运营管理混乱的现象。而且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乘务部门可以根据相关的行车计划图来制定乘务员的串休计划,同时城市轨道交通的其他部门,如,通信部门、供电部门、轨道部门、机电部门等,也可以合理的安排各个设备、系统以及机械等等维修计划和施工计划,既不耽误城市轨道交通的正常运营,还可以通过日常的维护工作来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其次,要考虑到乘车客流量较大时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方式,可以通过加大线路的行车密度、就近折返线、小交通线路等方式来增加列车的运营效能[3]。当然,也不排除列车运行时的早点、晚点、故障等情况,如果列车出现早点或晚点的现象,可以通过提前或推迟列车的出发时间来实现列车的正常运营,一旦列车出现故障的话,要及时拉大线路列车之间的运行时间的间隔,同时相关人员要及时疏散客流人群,以及故障列车的快速处理,以此来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管理效率[4]。 3 做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补充方法 所谓补充方法就是在原有的运行方式出现了问题之后采用的替换方法或解决方法,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中,虽然交通事故率较低,但是,有些不可预测的事故还是会发生的,因此,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应做好相关的解决措施。首先,要加强城市轨道交通中的多个部门、多个岗位之间的协调配合,保持相互的实时通信,为处理故障事件打好基础,避免故障时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性而导致事故扩大;其次,要建立完善的应急保障体系,这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重要一项,乘客的安全保障是城轨交通管理的核心观念,尤其是列车发生故障时会与乘客的安全有着直接的联系,一个环节的疏忽都有可能对乘客造成严重的伤害,因此,应建立有效的应急预案,并且,要对应急预案进行演练、培训,不断的强化应急预案以及乘务员应急的处理能力,对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来说,时间是非常宝贵的,最终受到影响的是乘客的出行,通过强化应急预案和乘务员的应急能力,可以在列车故障时进行有序的处理;第三,就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主要围绕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各个环节、设备、线路以及车辆等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要求岗位人员必须是各个工种的专业人员进行良好的管理,一方面要做好各个设备的检查维修工作,另一方面在设备故障时要有着临危不乱的心态,有序有效的处理故障问题。另外,还要做好工作人员的管理工作,以乘客的服务为工作的核心,做好组织工作,尤其是在客流量较大时,要及时的组织乘客有序的乘车,避免乘车混乱而造成设备的故障现象,在确保乘客安全的基础上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管理效率[5]。 4 做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关键工作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技术也在不断的提高,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城市轨道已经成为大多数城市主要发展的交通工具,相比于城市公交来说,具有出行方便、交通快等特点,是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方式。据统计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工作人员已超过14万人,人力资源是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关键因素,而这个惊人的数字也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带来一定的影响,人力资源面临的缺乏的现状,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是与市民的出行安全息息相关的,因此,对于人员专业技能的要求不能模棱两可,必须持证专业人员才可就业上岗。在当今城市轨道交通的教育学校并不多,人力资源供不应求的现状限制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在人员急需的情况下,有些招聘也降低了一些招聘难度,当然,这仅限于一些基层人员的招聘,也使得城市轨道交通的许多基层人员专业技能较差,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必须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管理。为了弥补人力资源缺乏的现象,应对基层员工以及其他员工定期开展培训环节,以此来提高人员的专业水平,另外可以通过员工进修的方式进一步强化员工的专业能力,例如,外送培训、技能培训、企业培训、生产培训、厂家培训、与院校合作的订单培训等方式,一方面能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与院校的订单合作的方式增加城市轨道交通的人员数量,而且还能提高院校的就业率,通过多种方式来促进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 5 结束语 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标志,因此,城市轨道交通需要结合城市的发展需求,有计划有重点的管理,进一步提高管理的效果,促进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论文:关于增强高职高专学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初探 摘 要 目前,城市轨道运营管理专业的供求矛盾比较突出,但应届毕业生专业就业率总是不尽如人意。因为绝大多数院校培养出的学生的职业能力、适应能力和岗前基础都不能完全达到用人企业的需求。为增强该专业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用人单位,特别是定向培养企业的满意度,作者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和个人经验,进行一些积极的探索。 关键词 城市轨道运营管理专业 就业能力 1南宁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前景分析 2008年8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南宁市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规划,项目总投资约1500亿元,是南宁城建史上规模最大的公益项目之一。整个项目规划建设8条线路,设计总长度252.1公里,总投资约1500亿元。即便按照2016年年底建成的地铁一号线的里程数32.1公里和2017年建成的地铁二号线37.3公里计算,两者的里程数超过69.4公里。按照国际通行的计算法,一公里地铁建设与运营时,至少需要80至100名技能型人才,即便以运营管理最基础的运营管理的每公里50至60人来计算。南宁市对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人才的需求最低限度为3000至4000人。未来,南宁地铁设计总长度超过252.1公里,对于轨道交通专业人才的总需求将超过20000人。南宁乃至广西地区的地铁人才的缺乏,尤其市建设初期运营管理人才的缺口已经达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考虑到未来全国地铁建设和运营的高潮的到来,在待遇较高的地区大量招工的情况下,部分地区的人才缺口会越来越大。 值得说明的是,企业对运营管理人才的需求表现出的矛盾表现为,地铁企业会一方面在“饥不择食”招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或类似专业的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同时,又希望能招聘到具有一定工作经验,到岗后能够很快进入角色的工作人员。 这种矛盾是因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类岗位的特殊性造成的,就岗位能力而言,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要求培养出具有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知识,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城市轨道专业技能。从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生产、经营与服务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这些人才要从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组织、指挥和管理工作,行车调度指挥和客运服务工作等。这些职业和岗位要求尽管对于地铁企业是不可或缺的要求,但对于高职高专而言,受师资、实验实训设备和实习基地的影响,并非能够全部达到。 实际情况中,绝大部分高职高专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校里面,只有大约2年不到的时间进行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很难较好地掌握上岗应有的理论知识和进行系统的规章学习。毕业后,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进行岗前培训和顶岗实习,直接被推向工作岗位,很多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都难以进入角色,这也让地铁公司对于此类毕业生的招聘热情不高。更加重这个问题的是,在地铁建设速度不断加快的同时,人才的培训周期也有被压缩的可能,导致运营管理类的实际能力达不到岗位需求的标准,这也是不少城市的地铁在运营管理的过程中“小事不断”的重要原因。这也是国内部分地铁公司在招聘时热衷于“挖墙脚”的原因,从其他地铁公司招聘具有1至3年工作经验的运营管理人员实际效率更高。这种方法一方面有跳槽嫌疑的“熟手”对公司的长远发展必然有不利影响,另一方面是大量能够吃苦耐劳,懂规章能操作的“新人”进不来,导致原本紧张的供需矛盾更加激化,同时这种着重短期的招聘,对于定向培养的高职高专而言则是灾难。 我校作为南宁轨道交通有限责任公司“订单班”的培养学校,本人作为“订单班”的专职辅导员,就如何培养符合高职高专院校办学实际,符合地铁公司实际需要,能够在较短时间内适应岗位需求的人才做简要阐述。 2强调适合自身特长和发展需要的成长计划,在职业能力上进行重点培养 高职高专的学生基础知识一般较弱于本科学生,很多学生表示对本专业的《运筹学》之类的基础科目表示学习困难。从专科学生的学习特点来讲来讲,理论方面的接受能力要明显弱于实践方面。可从在职业教育上,重视学生的自身特长和发展需要,设计符合其发展和成长的职业。在总体上,针对学生的岗位设计,来要求学生进行重点性的学习和实践。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对学生某一方面能力的成长是很有意义的。比如对于某些理论学习能力较差,但有较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学生,将其设计成从事客运管理方面的工作,使得学生在今后的实习和就业过程中有一定的优势。对一般学生来讲,应当在强调理论学习的同时,增加对于今后从事职业有帮助的课程,例如普通话,口头表达,应用文写作、外语和计算机知识方面的内容,或鼓励学生考取相关的资格证书。 在学生进入第二年的学习时,应该安排相关的职业技能大赛或类似的比赛。这种比赛一方面是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成果,另一方面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未来就业方向。 3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适当增加社会实践经验,增强对于岗位的适应性 受部分学校实验实训设备的不足,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不能仅放在和专业有关的动手能力上。而应该全面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可以挖掘学生在体育、文艺、写作、摄影等其他方面的特长,在学校里面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能提高兴趣,培养能力的社团或组织。同时,学校应该在寒暑假,和学生家长联系,要求学生参加一定的能够锻炼语言表达和团队协作的打工和兼职,并委托学生家长代为管理。这种管理方式较为灵活,而且是家长管理,风险更小。前提是和家长讲清楚,这种兼职或打工是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增强就业能力。 从已有的效果来看,绝大部分参与兼职或打工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长,并且在从事工作方面有更强的自信心和责任心。比以前相比,这些在暑假参与这些活动的学生更加能吃苦耐劳和服从学校的管理,和其他未参加类似活动的学生相比,这些学生在表达能力和行动能力上都有显著的变化。可以预见到的是,这些学生能够在将来的岗位适应期间,能够表现出较好的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比未参加类似活动的毕业生有更强的竞争力。 4提前进行学生求职和就业前的各项教育,做好学生离校前的职前准备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就业单位一般是有独立人事部门的单位,各个城市的轨道交通公司在应聘时会以较高的要求来考核毕业生。因为这些公司理想的招聘对象是有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而并非缺乏工作经验的毕业生。所以在学生离开学校前,要为学生的求职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求职简历的设计和制作、个人形象的设计、职业礼仪的培训、口头表达能力等。这些准备工作至少要放在毕业生进行顶岗实习前完成,这样学生在初步进入社会前就有一定的准备。和其他专业不同的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要立即进入相对较短岗位适应期的岗位进行锻炼,要求立即面对该行业必然的高压力环境。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讲,相对较高的工作压力对于没有很好做好职前准备的人来讲,在表现和成长上都是非常危险的。 在经过了求职环节的增强和一定的职前教育后,特别是在经历了具有很强现实性的顶岗实习环节后,这些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学生只要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强调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社会实践经历,能够在面试环节中有较好的表现,能够大大增加被公司选中的机会。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论文:面向主流轨道交通企业典型岗位的基于“工学结合、交替实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讨 【摘 要】在分析了国内外高职实践教学的成熟经验基础上,本文结合当前我国高职实践教学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实行校企双元立体交叉,工学交替实施,分层次考核管理的系统化教学方案,并提出了实施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主流企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的显著区别之一在于:高职的实践性定位。这一定位凸显了在高职教育中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要求。而高职实践性教学的研究,是我国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普遍性的难题,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是由各行业内部的中专院校或子弟学校升格而来,实习工作原来由所属企业或部门统管,脱离了行业管理体制之后,高职院校的实习质量、时间、资金和安全等方面都难以保证,造成了实习质量的下滑,极大影响了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为此国内外对此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北美CO―OP(Cooperative Education)教育体系。美国职业协会发表的《CO―OP教育宣言》中指出:该教育是一种将理论学习与真实的工作经历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的教育模式,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与之相关的、为真实的雇主效力且能获得一定报酬的工作实际,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增长的见识带回课堂,帮助他们在学习中进一步分析和思考。这种教育体系和模式,可以做到“学中做,做中学”的高度统一,为学生积累厚实的准职业资源,有效提升学生就业率,并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创造办学效益,也为企业节约了人力成本,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增加了人才储备,并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有利于企业赢得政府的支持。[1] 德国双元制高职教育是以职业需求为核心,以职业活动为中心的教育体系。课程内容涉及了专业所需的所有理论,知识面广、深浅适度、综合性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所有的课程都始终是围绕实践活动从泛到精、由浅入深展开的。课程的选择都是经由教学经验丰富的业内专家综合编排的,更注重直接性的职业经验。双元制教学更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并使之得到了确切保证。 加拿大提出了高职教育三方伙伴关系顶岗实习模式,三方即学生、专业的顶岗实习管理机构和用人单位。在这种合作关系中,顶岗实习的时间至少占学生整个学习时间的30%;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下设的专门顶岗实习管理机构对每个实习岗位进行认可;顶岗实习的学生直接从事生产劳动而不仅仅是观摩学习,并在工作中得到报酬;学生在工作中的表现由企业评估和管理,并受顶岗实习教育管理机构监督,确保学生的实习环境和实习质量。[2] 澳大利亚VET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澳大利亚以国家行为的VET对其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体系包括:国家资格体系、国家培训质量保证体系和培训包。三者分别从结果控制、过程控制和培训实施等角度,统一国家职业教育标准、贯通教育与职业,在政府和行业协会的指导下,建立起以行业为主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深度培养企业行业所学的合格生产一线技能型人才。[3] 《国家“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健全弹性学习制度,完善学分制,方便学生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 2 当前轨道类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困境分析 2.1 实习实训与企业生产之间的矛盾 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客观上要求最好为学生创造真实的生产环境,进入企业实习实训是最理想的选择。但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必然对企业的运输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埋下一些不安全隐患因素。很多企业单纯追求效益和效率,不太注重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和培养,不大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实训,重者甚至影响校企合作关系。 2.2 实习实训的安全管理问题 人身安全是生产安全中的头等大事。由于学生不是企业员工,无法严格按照员工的考核标准对其进行有效经济制裁和其它处罚,所以人身安全问题是困扰企业管理实习学生的一个难题。另外,由于企业往往远离学校,作为学校方,由于师资和经费的紧张,也难以按照企业的要求,派驻老师进入企业监督管理学生实习工作,致使学生实习管理存在“真空”。 2.3 实习实训的考核评价问题 由于校企双方管理的缺陷,学生的实习质量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而教师和企业专家由于各自工作的性质,按照以往的实习管理模式,不能做到随时指导学生实践,无法随时监督管理学生,对实习的全过程考核流于形式,造成实习质量不高。 3 面向主流企业典型岗位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工学交替,分层次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 以基于主流轨道交通企业典型工作岗位(行车值班员、调度员)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教育理念为指导,在企业的指导下,开展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课程体系的研讨、设计,拟采用加拿大高职教育实践性教学分阶段、分层次的体制来进行研究,旨在提高高职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岗位竞争力。 3.1 实习单位定位选择主流企业 高职院校的生命力旺盛表现在其就业率,为提高学生就业率,缩短学校学生和企业员工标准之间的差距,学校在选择实习单位的时候,就必须根据就业的专业对口单位,以及所辐射的地区经济区域,有选择性地确定一到两家校企合作的主流轨道交通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在政府的指导下,建立校企双元立交实践教学管理机制,重点培养合作关系,互帮互助,打造行业企业战略联盟。 3.2 实习岗位定位典型工作岗位 根据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性质,确定客运值班员、行车值班员、OCC调度员为典型工作岗位,在3年的高职人才培养期限里,按照初级―中级――高级的岗位作业内容和标准,转化为实践教学学习情境。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论文:基于“工学结合”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摘 要:近些年随着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人才的需求已经全面扩大,这对高职院校 的人才培养就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该文着重阐述了基于“工学结合”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思路和方法,为城市轨道交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工学结合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 人才培养方案 近些年随着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人才的需求已经全面扩大,这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就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为了解决长春轨道交通集团的用人需求和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方面的专门人才,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于2011年被批准开设,2012年开始面向全省正式招生。为了更好地建设和发展该专业,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按照“工学结合”的特点和要求,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进行了精心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1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思路 我院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通过进行广泛深入的企业调研,依据企业的人才需求要求,岗位的能力要求,按照“工学结合”的思路就如何进行专业定位、构建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和教学模式创新等问题,与企业专家进行了共同研讨,以制定出“工学结合”特色鲜明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的“工学结合”特色应在教学模式上充分体现理论知识的学习与顶岗实习的深度融合,在教学过程上,重视教学的内容和工作任务在学校和企业之间有机地结合,通过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的形式,来完成教学计划,这是对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创新,能够培养企业所需求的具有综合素质的高技能型人才。 2 “工学结合”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2.1 以轨道交通行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科学地结合长春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来进行专业定位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长春经济的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培养所需求的人才,其体现方式是科学地对专业进行合理定位。与此同时,合理地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科学的专业定位的前提条件,必须要进行企业的人才需求分析和行业市场调研。长春轨道交通3号线是吉林省长春市第一条轻轨线路,自2002年10月30日开通以来,长春市的城市轨道交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截止到目前,仍然急需城市轨道交通方面的人才,需求量非常之大。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直接地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企业的调查,并对本次调查的结果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我院完全针对长春市现阶段的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情况,成立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本专业以长春市轨道交通发展的需要为依据,从培养具有本地区特点的人才入手,主动的寻求与长春轨道交通集团的合作途径,共同商讨专业的科学定位。同时,实时关注长春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动态,合理地调整专业的发展方向,形成了具有长春市特色的专业特点。 2.2 注重岗位的专业能力的培养,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我院始终坚持着以就业为导向,能力培养为基准的办学理念,课程体系的建设始终以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培养为中心来进行,这样可以达到使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与职业岗位的定位相结合的目的。具体的实施计划如下。首先,邀请长春轨道交通集团的运营部门的领导,专家及其一线的技术人员与在校教师,领导共同组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课程体系开发小组。其次,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开发的流程进行合理化的规范。在开发的流程上,大概可以分为4个流程。(1)专业的定位及分析。小组人员要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有关的岗位进行定位,所谓定位,就是在学生毕业后具体要从事的工作岗位的确认。一般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基本包括行车岗位和客运岗位两大岗位体系。行车岗位包括行车调度员,行车值班员等。客运岗位主要包括车站值班员,售票员等。(2)职业能力分析。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毕业生所就业的岗位都是轨道交通系统在运营当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岗位,所以要求学生要具备比较丰富的人文社会及自然科学知识;掌握比较系统的工程领域基本知识与技能;掌握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特色知识;具备安全有效运营管理能力;具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实践综合分析能。(3)具体课程的设定。随着社会的发展,行业的需求增加,所以课程的设置并非是固定的,一定要切合实际地按照企业的用人需求来设置.一方面,要以市场的调研作为基础,加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的建设.要实时观察企业的动态,并聘请企业核心员工作为外聘教师,参加专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另一方面,要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以上综合分析,依据该专业职业能力体系,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方法和开发步骤构建课程体系,按照就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及工作内容,将为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归属到相应的课程,形成以学生工作能力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 2.3 校与企深度合作,推动“工学结合”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工学交替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否顺利实施,完全取决于学校能否培养出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能否使学校和企业在合作的过程中实现互利共赢。通过近期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我院与长春轨道交通集团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共同开创了一条能实现互利共赢的合作的道路,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实现了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人才。我院的在合作方面的原则和主要做法是:依靠企业的工作环境优势,使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专业的培养,使学校的教学方案与长春轨道交通集团运营管理方面的实际需求有效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可以使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方面更加符合长春轨道集团的要求;另一方面,企业在合作的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观察、了解和考核,对人才来进行择优录取。我院在与长春轨道交通集团的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最具有校企合作特点的突破是双方都签署了订单式培养计划,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理地运用双发的优势资源,联合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更好地促进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全面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论文:国外大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与立法 在城市内兴建有轨交通始于19世纪中叶的英国,当时伦敦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外来人口大量涌入,每天有数以万计的劳动力需要从城市边缘的住宅区进入市中心工作,市内交通几近瘫痪。1843年,任职于市政府的查尔斯·皮尔逊律师向议会建议修建一条地下铁路,将伦敦北边的三个火车站与市中心连接起来。1863年伦敦“大都市铁道”建成开通,全长6.5公里,当年达到了950万人的客流量。此后,其他城市也纷纷仿效伦敦开通地铁。目前,城市轨道交通的形式已不限于地铁,诸如轻轨、高速电车、悬挂式电车等基于轨道的高速运输方式在城市内得到了长足发展。轨道交通在缓解城市交通拥挤的同时,也向城市管理者提出了新命题,那就是如何通过科学的制度,实现轨道交通运营的高效、安全运营。随着我国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少城市都在积极发展轨道交通,因而这一命题对我国城市管理者也有着特殊意义。 世界各大城市在轨道交通的运营管理方面有不少好的作法,有的城市还制定有专门的法律、法规。例如,《纽约市地铁乘坐条例》、《东京都地下高速电车条例》、《新加坡捷运法》、《香港铁路条例》等。此外,东京、香港等地交通主管部门还依据当地法律制定有一些规范性文件,例如东京都交通局制定了各种“规程”,香港铁路公司制定了“香港铁路附例”,这些文件也具有强制执行力。总的来看,各地立法的主要内容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乘坐轨道交通的行为规范 轨道交通系统内空间相对狭窄,人流量大,设备运行的安全要求很高,这些特殊性决定了在其范围内,人们所须遵守的行为规范要严于一般公共场所。《纽约市地铁乘坐条例》对每个进入轨道交通设施的人,规定了四个方面的禁止性义务:(1)正确使用轨道交通设施的义务;(2)不实施妨碍治安秩序行为的义务;(3)未经许可禁止携带任何枪支或管制类武器的义务;(4)不进入受限制区域与不实施受限制行为的义务。《香港地铁附例》也规定了四大类义务:(1)禁止侵入和损害铁路处所;(2)乘坐行为规范;(3)未经许可不实施贩卖、游荡、招贴;(4)汽车进入铁路设施规范。比对纽约和香港的具体规定可以发现不少共同之处,可能体现了地铁管理中的规律。在两地的规定中,有些行为均被绝对禁止,如在轨道交通设施内不得实施妨碍或堵塞通道的任何行为;不得使用未经封闭的容器携带任何液体;不得将脚放在座位上,等等。有的行为需要经过许可才能实施,如非经许可不得在地铁设施内从事与交通运营无关的任何活动,如演讲、露营、发放宣传单等;非经许可不得制造任何噪音,收音机或其他音响设备时需使用耳机确保不影响他人,等等。 通常,各地轨道交通乘坐规范中都会包含一项内容,即乘客随身携带物品规范。这类规定多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地铁运营安全要求,限制过少不利于安全运营,限制过多则可能损害乘客出行便利。在这方面,东京的立法体现了日本文化中谨慎、细致的特点,较具代表性。《东京都地下高速电车旅客规程》将乘客携带行李分为两类:一类是绝对禁止携带的,包括(1)各类易燃、易爆的危险品;(2)暖炉;(3)尸体;(4)动物;(5)各种可能造成车辆损害的物品;(6)其他不洁或散发异味,可能影响其他乘客的物品。另一类是限制携带的,这是立法者考虑到市民的生活习惯,允许市民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后即可带入地铁的物品,是前一类规定的例外。例如,随身携带的怀炉,小鸟、昆虫、宠物幼雏以及经过妥善包装的鱼类可以携带进入地铁。而旅客因特殊出行需要而必须携带的动物也不受前一类规定限制,如导盲犬等残疾人辅助犬类等。此外,超过一定体积的物品,只要经过折叠并妥善装载,也可以进入,如折叠自行车。香港、新加坡的规定与东京基本类似。 二、对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关注 东京都交通局制定了《东京都地下高速电车实施基准管理规程》,是地铁安全操作方面的技术规范,在东京地铁法规和文件中,每当涉及到安全运营问题,均援引该规程为基本行为准则。香港、新加坡比较重视日常检查来保障地铁运营安全。在新加坡,运输部长有权委任安全监督官员从事安全检查,安全监察官享有以下法定权力:(1)在任何合理的时间,进入地铁设施内;(2)检查其认为必要的设备;(3)要求任何其认为必要的人接受检查或测试;(4)向其提供与检查相关的信息,回答任何相关的问题。安全监督官员为了监督的需要,还可以聘用其认为合适的助手。此外,《新加坡捷运法》还规定,拒绝配合安全检查官的行为是犯罪。《香港铁路条例》规定,交通局长有权委任监督专员,与新加坡立法类似。 除了运营中的安全保障之外,有的城市还向源头延伸,例如地铁建设行为、地铁公司资产控制等。例如,《新加坡捷运法》就有两项特色规定:(1)未取得地面交通运输部核发资质,而承揽捷运系统建设工程的行为是重罪,处50000元以下罚款,或6月以下监禁,或并处。拒不改正的,再加罚最高5000元/天的罚款。(2)为了防止专业不适格的主体控制捷运公司,新加坡规定,捷运公司的资产、股权并购需要接受法律的严格限制,未取得捷运系统运营许可资质以及获得运输部认可的企业或个人,不得参与并购捷运公司资产或股权,否则将被视为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 三、轨道交通运营信息公开 在特大型城市,地铁几乎是市民出行必须的交通工具,因此,地铁运营信息的公开是保障市民对城市管理的知情权和参与权的重要手段。在新加坡,从地铁规划开始就要求向市民公开,《新加坡捷运法》规定,经批准的地铁规划应当置备于当局办公场所供市民于工作时间内免费查看。在东京,运营信息事无巨细向市民公开。针对市民尤其感兴趣的运营效率和运营安全问题,自2007年开始,东京都交通局每三年制定一次经营计划书,计划书包括经营总方针、基本目标、运营效率提升计划、预算和决算,等等。自2010年开始,东京都交通局每年在网站上新增了“安全报告书”公开,检讨当年度安全运营的成绩和不足,提出完善方案。此外,一些运营细节属于公开范围,例如,地铁发生运营延迟时,东京都交通局会在其网站上“延迟证明书”,供市民下载;地铁内的广告设施招租的全过程在网站上公示。 四、违法行为监管和法律责任 授权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对轨道交通运营进行监管是各城市普遍的作法,纽约大都会运输署(国营企业)、东京都交通局(国营企业)、香港港铁公司、新加坡地铁公司都根据法律授权,享有相应的行政管理权。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检查权,二是处罚权。例如《新加坡捷运法》、《东京都地下高速电车旅客规程》、《香港铁路条例》和《香港铁路附例》均规定,旅客行李必须接受地铁公司授权官员的检查,否则将被拒绝进入。当乘客或其他人员违法相关法规时,地铁工作人员则有权将其驱离,或者对其实施处罚。《新加坡捷运法》对地铁工作人员的授权尤其充分,得到运输部执行长官授权的捷运公司雇员甚至可以对违法人员实施逮捕。 警察也是维持轨道交通秩序的重要力量,不少城市组建了专门的轨道交通警察队伍。1998年,纽约运输署警察局成立,隶属于纽约大都会运输署。依据纽约州公共管理法授权以及邻近的康涅狄格州的委托,运输署警察局管辖范围涵盖两个州的十四个城市约5000平方公里地域,约一千四百余万人口。911事件后,运输署警察局进行过一次大的扩编和职能提升。 轨道交通内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主要有两类:罚款和监禁,罚款又分为一般罚款和刑事罚款。从上述各城市的规定看,处罚普遍比较严厉。在纽约,地铁内的违法行为构成刑事罪的,将被判处25美元以下罚金或10天以下监禁,或者并罚;未构成刑事罪的,也将面临100美元以下罚款。在香港,违法行为面临的最高罚款为5000港元,严重的还可能面临最长6个月的监禁。严厉的处罚可能是这些城市轨道交通设施内秩序井然的原因之一。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论文:从创新学分谈高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目前正处于迅猛发展时期,需要大量能从事城市轨道交通驾驶人员、调度、行车值班员等从事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工作岗位的高等应用型专业人才。根据2012年9月5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的数据,仅就新近批复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就有25个,涉及城市轨道交通的总投资规模超过8000亿元。2012年10月1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研究部署在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特别强调了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公共交通网络中的主干作用。但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非常紧缺,与城市轨道交通产业的高速发展不相吻合,这就需要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的高等教育不但要实现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知识讲授,也要把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的学生输送到相关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工作岗位,以达到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的高等教育实现良性发展,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创新学分的设置可以很好地鼓励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大学生不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成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所需要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 一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学分设立的积极意义 大学主要是靠自学的,而且大学主要是学会怎么学习,对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大学生而言,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是交通运输与管理学、经济学的交叉学科,有诸如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等大量的课程要学习,不可能每门课学完,一直能用到,也不能学完就忘不掉,这就要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大学生要养成一种思维习惯,知道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大致内容和脉络,以及主要核心思想。一方面,要记住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相关的基本理论,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对相关理论加以应用分析。正如前文所述,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如火如荼进行的当下,基于我国优先发展以城市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大背景,同时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迅猛发展以及我国知识经济的日渐临近而引发的对知识经济社会实际发展需求,要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高等教育必须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创新型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社会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迫切需要大学里开设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并能够更快、更多地培养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创新人才,迫切需要包括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本科生在内的各层次的高素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突破传统观念的桎梏,创造条件建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创新学分使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本科生尽早接触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科研项目、发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科研论文等,对于加快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创新能力,或者为日后进一步攻读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硕士、博士和博士后阶段的科研都将大有裨益。 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获得创新学分的途径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适应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践性比较强的特征,多思考多创新以进一步体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人性化、科学化和高效化。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学分是改变传统意义上由鼓励学生创新变为要求学生创新,最终达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自主创新的目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学分的主要内容,应当是以认真观察和仔细思考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理论和实际中的具体问题,由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在校大学生的发明、制作、设计、科技开发、调研(咨询)报告、公开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的著作等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有密切关联的成果作为创新成果,通过对比量化而获得相应的创新学分。一般强制性要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必须获得最低两学分的创新学分,可以通过上述方式获得经量化折算后的相应学分。除了上述方式之外,也可以通过让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多参加一些城市轨道交通专业领域的学术前沿讲座并写听后笔记的形式,增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创新意识,对此可以量化,比如大学期间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前沿讲座必须要听满二十场,并且经过城市轨道交通专业院系的核实和裁定有效后,方能获得相应学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系列讲座可以让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学生获得相关学科的知识,因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学生工作后需要面对的主要是乘客,要强化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英语、礼仪、服务、法律等等相关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作为城市轨道交通产业高速发展大背景下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在学分制的条件下,便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彰显。 三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创新项目参与与创新学分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大学生积极参与到相关的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的科研项目中去,通过设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大学生在科研项目参与中的导师制,由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专业教师作为指导教师,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眼光和视角以及方法加强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大学生所从事的有关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课题研究予以指导。而且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创新项目中,要创设专门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创新项目科研基金,鼓励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开展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题的研究,也可以开拓途径,安排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参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教师的课题研究中去,让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领域的科研活动。通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创新项目的积极参与,可以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提高自身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领域的理论研究能力,通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理论研究的提升,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消化,同时反过来指导自身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领域的实践,真正绝佳地实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而且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未来的实际角度出发,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领域创新项目的参与,会为日后从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领域的工作,尤其是进一步攻读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研究生以及申请到国外留学从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深入研究都会因此而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因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领域的研究生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都特别强调作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学生应有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科学研究能力,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领域的创新项目恰好能够很好地反映作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大学生在这方面的特长及能力。 四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学分的辩证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创新学分的设立和强制性要求获得只是一个目的,关键是希望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大学生能够在大学学习期间多去听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相关的系列前沿讲座,积极参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相关的科研项目,积极参加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中高效运营的数学建模比赛等甚至有的高校规定的仅仅顺利通过计算机二级,英语六级之类。看似是给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增加了压力,因为本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作为一个交叉专业,它是在交通运输、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基础上做加法的,课业就很繁重,通过上述能够获得创新学分的渠道和途径去获得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创新学分都是比专业大学生自身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软实力的一个重要表征和体现,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大学生日后从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增加更多的机会。 如果作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只是市侩地仅为创新学分的获得,而去听听讲座,听完后写篇听后感,盖一个章,一年听完二十个讲座,这样两学分的创新学分就拿到了。但是要注意,即使你是听讲座,也一定要听被认证的跟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密切相关的前沿讲座等,一方面可以学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相关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专家学者的讲座观察并学习如何在大庭广众之下就自己所从事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问题进行主题演讲,为以后作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的成功打下良好基础。通过这个最轻松的方式获得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创新学分,又了解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最前沿知识或动态,不断更新自己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知识,丰富自己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新度,丰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知识的层面和结构。 综上所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创新学分看似给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大学生们增加了压力,但其实是可以变压力为动力,通过一系列的方式,来帮助在大学学习迷茫中找到努力的方向,认清未来努力的动力。通过认真观察和仔细思考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理论和实际中的具体问题,发明、制作、设计、科技开发、调研(咨询)报告、公开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的著作等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有密切关联的成果作为创新成果,并且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创新学分获取过程中的养成的参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前沿讲座的习惯,自己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知识在不断更新,时刻把握最前沿的知识,而且自己演讲能力在不断提升,自己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一线与乘客打交道时也会更专业,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论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摘要 : 本文通过阐述工学结合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进一步探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应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专业定位与轨道交通发展紧密结合;应推动校企合作,探索校企双赢的合作方式;应突出岗位能力培养,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应强化校外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创建工学结合的实训条件。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与轨道交通系统作为我国重大国策,极大的带动和提升了城市交通领域的市场发展空间。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坚持加强基础理论、突出专业特色,重视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社会不断输送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优秀人才。 一、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重点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的城市轨道交通复合型人才。 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 (一)素质结构要求。 1.思想素质要求: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贡献自己的力量于祖国和人类发展的意识和精神。 2.专业素质要求:具有扎实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所需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熟悉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有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及国际上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惯例与规则;掌握城市轨道交通道路与交通规划、交通设施及其控制系统的运营和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 3.文化素质要求:有正确的社会历史观和人生价值观。具有较好的人文、艺术修养、审美情趣及文字、语言表达能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4.身心素质要求: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达到中职学生体育锻炼标准。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和团队拓展训练,身体健康,心理状态良好,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承受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二)能力结构要求。 1.获取知识的能力:有独立获取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基础知识、更新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良好的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和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根据不同的本专业任务检索相关规章和文献,具有一定的社交能力和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的表达能力。 2.应用知识的能力:能将所学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灵活地综合应用于工作实践环节,能独立分析和解决站务服务、票务组织、行车组织、应急处理、运营管理等相关领域的实际问题。 3.创新能力(精神):有创新意识,对本专业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及本学科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有一定了解。掌握进行创造活动的思维方法,能开展基础的科技开发工作,具备一定的创新性思维和探索能力。 4.专业核心能力:行车组织能力,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工作及调度、列车运行图、站细及非正常情况下的行车组织,加强非正常情况行车组织的处理,相关车站站务员、行车值班员职业资格考证加强实践与理论的结合。 运输设备运用能力,具备线路、车辆、供电、通信信号的基础知识及车站常见机电设备的相关知识,识读线路平纵断面图,掌握车辆、供电、通信信号及车站机电设备的基本组成、使用方法和常见故障处理。 客运服务能力,掌握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的服务规范及服务标准、客运服务过程的标准化作业技能、职工形象塑造的基本要求; 实践能力,通过专业顶岗实习的实践综合项目,主要进行专业核心技能的行车模拟实训和客运及服务顶岗实习,培养并强化行车、客运及服务的专业核心技能。 三、创新“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定向培养:学校与地铁公司建立“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新的教学模式,根据用人需求预测情况,学校专门为地铁公司开设几个相关专业,比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控制、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等相关专业,定向招收一批学生,确定相应的订单培养关系。 (二)按需培养:学校与地铁公司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根据公司的发展和用人需求的实际情况,学校从已在校学习的相关和相近专业的学生中选择(分流)一批,按照地铁企业的岗位要求,用1-2年时间,强化相关专业理论和业务技能,使学生尽快掌握专业要领,能适应岗位需要,加快培养节奏,解决现阶段许多新建地铁公司和新线路开通的用人问题。 四、根据地铁相关企业需求创新课程体系改革 (一)主要课程:城市轨道交通运输设备、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城市轨道交通票务管理、城市轨道交通站务服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 (二)核心课程:城市轨道交通运输设备、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城市轨道交通票务管理。 (三)素质拓展课程:急救员培训课程、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团队协作训练、职业意识及职业道德教育等。 五、大力创新学生管理和德育工作体系 在学生管理和德育工作方面,尽量与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管理贴近,采用企业化的管理手段和方式,让学生能在学校里面接触企业管理模式。 (一)执行绩效考核模式。 现很多学校采用的是操行考核评定来考核学生,采用企业的现在最常使用的绩效考核模式,让学生提前体验企业的管理方式和理念。 (二)推行“6S”现场管理法。 通过规范现场、现物,营造一目了然的工作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习惯,其最终目的是提升人的品质,革除马虎之心,养成凡事认真的习惯,认认真真地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每一个细节,养成遵守规定的习惯,养成自觉维护工作环境整洁明了的良好习惯,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进而达成安全生产的目的。 六、创新适应时代要求和企业需求的学生评价体系 (一)对企业忠诚,有职业道德。 任何企业都希望员工对企业忠诚,不要这山看着那山高,从一而终,同企业同甘共苦。随着企业制度的完善,这方面的要求也越高,企业如此,国家亦如此,企业的文明程度依靠员工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水平高的企业,企业形象好,实际上增加了企业的无形资产。 (二)团队精神。 现代企业分工越来越细,某一个环节的问题,都可能导致集体的巨大损失,因此要求每个员工要把企业的利益摆在个人利益之上,只有这样,工作才能提高效率,才能做好“补防”工作,不仅自己不出错,而且还能防止团队其他成员出错。 (三)能力要求。 现代企业越来越看重员工的技能,高薪聘请高技能人才已成普遍趋势,但是,企业本身培养高技能人才风险大,成本高,迫切需要中职学校培养出高技能人才,除技能要求外,对体能也有要求,地铁企业在重大节假日或是大客流应急处理情况下,都要求员工加班加点,没有好的身体素质,也难当此任。 七、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是随着国内地铁、轻轨的大力兴建和发展而创建的新型专业,需要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不断借鉴和总结,积累该专业的教育教学经验,为日新月异的城市轨道交通企业输送更为优秀的中级应用型人才不断努力。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论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方式方法探讨 目前,轨道交通已成为解决特大型、大型城市交通瓶颈与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随着新一轮“地铁热”出现,城轨交通运营管理的压力也与日俱增,做好运营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笔者通过对多家地铁运营的调研及工作实践,就确保地铁运营管理的相关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新建地铁提供借鉴。 1市民良好的乘车习惯是运营管理的基础 市民作为地铁的忠实乘客,其良好的乘车习惯对于运营管理非常重要,为此要做好几件工作:一是发挥好标识系统对乘客良好乘车习惯的引导作用。地铁车站分为地下站、地面站和高架站,地下站因为出入口多、空间有限等多种因素,乘客在站台辨别方向、在站厅寻找合适的出入口这些举动都会增加乘客在车站的逗留时间,如果发生在高峰时段,便会增加车站客流组织的难度,因此,列车运行方向、出入口方向等标示的合理设置会在第一时间引导客流;二是加大正确乘车行为的引导和宣传,在接触地铁的时间里,笔者深刻感受到标识系统给乘客带来的便捷,但要使其真正发挥作用,还需在运营开通前及运营前期进行大力宣传、引导,西安地铁不仅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各种形式进行宣传,还制作专题宣传片、印刷宣传册、采用真人拍摄等多种形式宣传如何购票、进出闸机、乘坐电扶梯等。 2地铁员工扎实的业务能力是运营管理的关键 据有关资料,到2015年前,国内新建1602km轨道交通线路需要人员10多万名,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目前全国拥有与城市轨道交通相对应专业的高等院校不到十所,一些职业技术学院也是随着发展才有了城市轨道交通相关专业,而“地铁时代”的到来,地铁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很快出现。目前,各个城市地铁的人才来源方式主要有社会招聘、订单培养和应届大中专毕业生招聘三种方式,考虑到社会招聘成本及难度不断增大,各个新成立的地铁公司需要采取多种方式早动手、早培养。西安地铁二号线分别采取入司培训、送外培训、厂家培训、生产培训、技能提升培训、委培和订单培养等多种方式强化员工技能提升,在运营开通前累计完成运营人员培训16011人次,培训合格率达到100%,同时为确保员工持证上岗,完成各类考证累计2352个,满足了西安地铁二号线开通运营的需要,不仅如此,开通运营后通过不断培训、业务知识考试、技能比武等多种形式强化员工业务技能,从而满足运营管理的需要。 3完善的客运组织方案是运营管理的必备条件 西安地铁二号线首通段于2011年9月16日开通试运营以来,经受了“十一”黄金周大客流和“平安夜”大客流的严峻考验,特别是10月1日至7日,共运送乘客166万人次,日均客流23.7万人,这得益于周密的客运组织方案。首先掌握好客流控制技巧,遇大客流时,参考其它地铁公司客流组织经验,采取三级客流控制,第一级控制站台客流,控制点在站厅与站台的楼梯(或电扶梯)口,车站应将站厅与站台之间的扶梯改为向上方向,避免客流交叉;第二级控制付费区客流,控制点在入闸机处,车站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关停部分TVM,入站闸机或将部分双向闸机设为只出不进,以减缓乘客进入付费区的速度,防止付费区压力过大;第三级控制非付费区客流,控制点在车站出入口处,车站组织人员控制出入口的乘客进站速度,必要时可关闭部分出入口。其次掌握客流疏导的方法,提前采取设置临时栏杆导向、警戒绳改变扶梯方向等限制客流的方向,避免客流交叉,在采用控制措施不能奏效时,为避免乘客拥挤、混乱局面失控,可采用限制、关闭出入口或对某部分出入口控制,来组织部分乘客进站或延缓大客流对车站的冲击,如:2011年圣诞节“平安夜”,西安地铁根据调查对钟楼站实施了关站方式。 4充分的票务组织工作是运营管理的有力补充 对有可预测大客流时,首先,要提前预制单程票,车站在假日前提交所需预制单程票数量并报票务部门,AFC系统提前根据需要在单程票内写入设定的金额和起始站名,由车站票务中心或临时票亭售出,以满足大客流时需要。车站突发大客流时,值班站长根据客流情况决定使用预制单程票,同时监控预制单程票使用情况。其次,增配备用金,各车站根据实际需求在假日前十天将备用金需求提报相关部门增配备用金,确保各站有足够的硬币储备。再次是票务应急处理,一种情况是当出现大客流时,车站可根据情况适当关停部分TVM,或将部分双向闸机设为只出不进,以防止付费区压力过大;另一种是将AFC系统设置为“出站免检模式”,出站闸机进入开放状态,不对车票处理乘客可自由离开,减轻客流压力。 5合理的行车组织方式是运营管理的重点 在行车组织上,一是需结合客流分布及乘客出行特点,以客流预测为依据编制不同时间所需的列车运行图,如:工作日运行图、节假日运行图、双休日运行图、特殊时期运行图等,在列车运行图的要求下,车站安排本部门的行车和客运组织工作,车辆部门整备好运营需求的列车数和列车派出时刻,乘务部门确定乘务员的作息计划,轨道、通信、信号、供电、机电等部门安排好施工计划和维修计划,从而保证行车组织的顺畅。二是在大客流发生时,增加列车运能,通过利用就近折返线、存车线组织备用车加大行车密度、小交路等方式疏散客流;如有早点、晚点现象,可采取始发站提前或推迟出发列车的方式;如出现车辆或其他设备故障引起运行不正常,造成乘客拥挤时,可采取扣车、拉大列车运行时间间隔等方式组织行车,疏散客流。 6充分应急准备工作是运营管理的有力补充 地铁运营工作是多个部门、多个工种、各项作业之间相互协调配合的结果,稍有疏忽,就会出现影响运营的各种突发情况,因此,一是完善的应急保障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与行车安全息息相关的应急预案,同时要加强应急预案的培训、演练,将重要预案按照流程化的思路进行整理,使得相关作业人员在应急情况下有序处理,为故障恢复节约宝贵的时间;二是专业的保障人员必不可少,地铁运营各专业人员围绕本工种开展工作,设施设备人员做好信号、通信、接触网、线路、车辆等设备的日常检修保养作业,客运人员做好乘客服务与组织工作,但在有预测的大客流时,为更好地服务乘客,避免设施设备故障修复给运营带来较大影响,可以增加一线维修人员、客流疏导人员、安防保卫人员,对于客运组织、疏散客流、确保乘客安全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7结语 “建设为运营、运营为经营、经营为效益”的全寿命周期管理理念贯穿于地铁运营筹备、开通运营之中,只有做好运营管理,使运营周期进一步延伸,方能凸显轨道交通优势。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论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订单”培养实践与思考 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的提高,使得城市居民小汽车的拥有量还会继续增加,城市的出行需求总量、特别是机动化的出行需求总量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特征。机动化出行需求快速增长所引起的“拥挤问题”“能源问题”“社会公平问题”和“交通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成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国家策略。城市轨道交通具有节能、省地、运量大、全天候、无污染(或少污染)又安全等特点,属绿色环保交通体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特别适应于大中城市。21世纪第一个十年是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新纪元,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取得了长足发展,建设里程从100公里迅速发展到1400公里,规划、建设、运营城市多达36个,至2015年,将有25个城市、完成78条线,2500多公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必然要吸纳大量的相关人才,特别是运营管理和服务的一线应用型人才,这为职业院校的成长提供了契机。 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目标是面向地方企业、基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形成是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任务,这就要求职业教育的教学要与各项劳动就业制度相一致,课程设置内容及教学模式要与企业岗位需求、就业准入标准的要求相衔接。 城市轨道交通属于市政交通,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交通政策。因此,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不同于铁路旅客运输管理。铁路旅客运输管理是在铁道部的统一领导下,依照《铁路旅客运输管理规程》来统一作业标准。而城市轨道交通有很强的地方性特色,每个轨道交通公司都有自己的运营管理办法,如:《上海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办法》、《广州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办法》、《成都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办法》、《重庆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办法》等。为了能让受到职业教育的学生一进入轨道交通企业就能独立顶岗,城市轨道运营管理专业的“订单”培养就有了一定的必然性,从2003年开始,就有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在我校下单,至今已有8年的“订单”培养经验,为职业院校进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适销对路”的人才培养做了有益的实践探索和收获思考。 一、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城市轨道交通企业根据岗位需求与学校签订用人协议后,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组织教学、选拔学生、考核上岗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方式的一种。 (一)轨道交通企业提出人才培养的目标,校企共商培养方案。 在专业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材选择、师资等方面充分尊重轨道交通企业的要求,在广泛听取轨道交通企业对一线技术型运营管理人才智能结构要求的基础上,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在“理论够用,能力为主”的原则下,提出课程设计框架,经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家和轨道交通企业领导进行可行性论证,形成专业课程、制定教学计划。 (二)加强师资力量,聘请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家参与教学和学生管理。 师资力量的确定上,专业师资除了本校的高级讲师、讲师及助讲(均为铁道运输管理专业)外,还聘请了轨道交通企业的专家在该专业任兼职教师。同时每年的假期,专门将专业老师安排到不同的轨道交通企业进行跟班顶岗实践学习,加强老师们的理论知识与现场实践工作的关联性,能更好地、有针对性的专业教学。 (三)轨道交通企业与学生互动,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的熏陶。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订单班的学生,一进校就有目的地对他们进行本轨道交通企业的文化教育,使他们能迅速完成企业的文化认同,树立自己的职业使命感,在开班仪式上由轨道交通企业的领导向学生介绍公司的发展情况,并对学生提出期望。公司每学期至少一次派人来学校举办针对性强的讲座或报告,如轨道交通线路的规划、线路目前的修建情况和公司将来的发展趋势等。由于校企互动,使教学更贴近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现实,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强化了学生的职业意识,增强了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改变了学校的整个风气。 (四)提前为学生预订了就业岗位,增强职业院校学生的自信心。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专业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提前为学生预订了就业岗位,使学生感到毕业后能去国有企业工作,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劲头十足,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从而也增强了学生各方面的自信,有益于职业院校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职业院校进一步做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订单式培养的思考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订单培养”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岗位技能零距离对接最有效的一种培养方式,但实际上,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订单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首先,学校与不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的合作有一个从了解到信任、再到合作的过程,有一个从培训员工到培养员工由浅到深的过程,有一个从单纯的人员互动到项目互渗,实验室共建的由点到面的过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订单培养也不仅仅是轨道交通企业的一张用人的预定单,而是涵盖整个轨道交通职业教育流程的一整套培养安排。学校与不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双方需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实训、职业操守、就业心态等有一个磨合、协作、探索的过程。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培养的局限性,我校对进一步做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订单培养也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信息库的建设与订单企业合作相结合。 校企合作是基于互惠互利,双向选择的市场化原则,以实现校企“双赢”为目的的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但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出现“你冷我热”的现象,学校对校企合作很热心,而企业对与职业院校的合作冷冰冰,因此职业院校必须树立信心,主动出击,做好基地建设, 1.建立基地信息库。通过政府搭台、社会搭台、专业搭台、中介搭台及项目搭台等途径、走访行业协会、相关企业以及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掌握哪些城市规划了修建地铁,这些城市的地铁规划详情、就业信息、地方特色等的相关信息建立信息库,为开办不同城市的地铁订单班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2.寻求潜在的“订单源”。我们要对信息库里的基地进行一番分析,物色与自身办学实力相当的基地,主动与他们接触,寻求合作的结合点。随着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对人才消费的认识越来越理性,他们也急需物色最适合自己企业的员工,不再一味追求学历越高越好、能力越强越好。职业院校需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合作的企业,在不断提高自身实力的同时,不断地去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3.深化与下单企业的合作。项目互渗是合作的平台,校企共同进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实验室建设、管理服务等全方位的多层次的项目合作;人员互动是合作的基础,高讲下车站,站务员上讲台,学校对企业在职员工及未来员工的培训;工学交替是合作的方式,从教学的时间上和内容上进行工学交替,职业意识上学生与学徒的交替。 (二)单一的全程“订单培养”与灵活机动的多层次“订单培养”相结合。 学生一进校门就按“订单”进行全程培养的模式,周期较长(2-3年),优点明显,但局限性也明显,如:企业和学校投入大的同时,企业和学生本身都变数很大,存在无法兑现承诺的风险。针对这一模式的不足,我校在单一的全程“订单培养”的同时,推出了灵活机动的多层次“订单培养”模式,企业可以选择在学生进校后,毕业前一年下单。如我校的“宁波地铁订单”与“青岛地铁订单”均为全程培养,而“广州地铁订单”、“成都地铁订单”和“重庆轻轨订单”均为学生在毕业前一年进行“订单”培养的多层次培养方式。 (三)单一的招生模式“订单培养”与多方式招生模式“订单培养”相结合。 单一的招生模式是指在我校范围内或本省范围内与轨道交通企业选拔相对较优秀的学生进入订单班培养,如我校的“广州地铁订单”和“成都地铁订单”班。这种单一的招生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生,如:学生不愿到外地工作,或者去工作后不能适应外地的生活习惯,从而造成学生不能长久地为企业服务,浪费了企业和学校的培养资源。针对这种局限性,我校对订单培养学生的招生范围扩展到地铁所在城市,与地铁所在城市的政府部门和企业共同完成招生任务,如我校的“青岛地铁订单”班的学生均为青岛生源。这样既能解决当地的教育和就业问题,又能改善前面所述的局限性。 (四)教学质量评估与学生的跟踪调查相结合。 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是学校与企业双方共同关注的焦点。因此,为了让城市轨道交通企业获得合格的人才,保证人才培养的优质高效,必须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对人才培养质量制定标准,进行评估。学校还应对已毕业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了解企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学生的岗位变化和薪酬状况以及学生对学校教育的满意程度,从而为今后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实践证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订单”模式培养,从根本上做到了整个教学过程的三个协调:即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对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来说,这是一种重要的办学模式,我们必须努力探索,不断总结,使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订单”培养成为职业学校与轨道交通企业之间最直接、最紧密、最有效的合作形式,并使这种形式更趋完善,充分发挥它在社会教育和经济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论文:关于开设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可行性分析 摘要:本文以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即将开设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为背景,从行业发展前景及人才需求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了学院开设运营管理专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 运营管理 可行性 一、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涵义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是培养能从事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及调度指挥、客运组织与服务、综合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专业。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定义来看,它主要培养的岗位包括行车岗位和客运岗位两大类,行车岗位主要包括:行车调度员、行车值班员、助理值班员、信号员、调车员、连结员、车号员等工种;客运岗位主要包括:厅巡、票检、售票、站务、列车员、客运员等工种。 二、专业市场调查分析 1.行业发展前景 根据国家轨道交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在未来10余年里,27个城市建设轨道交通线路总长约3000公里,总投资达到6200亿元。下面是中南地区及周边省区未来几年的轨道交通规划情况: 由此可见,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城市轨道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将成为国家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解决人民群众出行难问题的主要方式,而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方式的异军突起,运营部门也迫切需要培养具有运营管理专业知识,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轨道专业技能,从事轨道运营管理生产、经营与服务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 2.职业岗位需求分析 轨道交通运营的具体工作在轨道交通的车、机、工、电、辆等多个部门及工种中较为成熟且比较稳定的工作,相应的业务标准、作业规范和规章制度伴随着铁路的发展历程而来,具有标准化程度高、制度科学严谨、内容丰富全面的特点。因此,由这些工作对应的岗位群也相对固定,岗位分工边界明确,岗位工作内容具体明晰。根据现行的地铁架构,平均每1.5km设一站,每站需配运营人员保守估计20~30人,可以预测近期内新增一条线路至少需增加运营管理人员人数(见下表)。 根据前期调研的情况来看,行车岗位人员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岗位专业训练才能上岗,必须具有扎实的轨道运营知识与技能才能胜任,岗位人员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因此行车岗位人才的需求缺口为最大,将成为轨道运输企业在高职院校招聘录用专业对口人员的首选。而客运岗位人员现场需求虽然也较大,但是由于站务岗位人员的可替代性较强,岗位操作技能要求不高,企业岗位人员招聘来源广泛,存在地域性的保护主义,因此给轨道运营专业的非本地学生的就业会带来一定的困难。同时,运营单位对本企业的员工身高、视力等身体条件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三、开办专业的必要性 1.湖铁职院是湖南地区唯一的一所培养铁路专门人才国家示范性高职学校,武广、沪昆客运专线和湖南等周边省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将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我院有能力担任其主要的培训任务。 2.湖铁职院被确立为“高职”学院以后,还没有城市轨道运营管理的高职类专业,须尽快设立“城市轨道运营管理”专业,以满足湖南等周边省市企业单位对该专业方面人员的需求。 3.开设“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也是顺应学院及系部的“十二五”规划,抢抓铁路行业快速发展机遇、提升服务轨道交通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能力势在必行的举措。 四、开办专业的可行性 1.学院经历了近60年职业教育办学历史,有着深厚职教文化积淀和优良办学条件。2004年6月,学院在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05年11月,又顺利通过了教育部对评估工作的抽查。同年,被教育部等七部委授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09年11月我院顺利地成为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之一。近年来,在秉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不断进取,走出了一条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高职办学特色之路,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得到质的提升,形成了良好的高职教育品牌,高职办学的先进性、代表性和示范性已初步显现。 2.学院的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是全国精品专业,牵引电器、铁道概论、机车控制与线路、城轨交通车辆等课程也是院级精品课程,学院的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和城市交通轨道专业的毕业生深受广大用人单位的欢迎,广州地铁公司、深圳地铁公司、香港地铁公司以及宁波地铁公司等竞相与我院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每年的毕业生就业率都达到90%以上,通过多年的摸索与运行,积累了大量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经验。现在我院教师也正在参与城市轨道行车组织系列教材的编写工作,教材也将于明年公开出版,为城市轨道运营管理专业的教材选定打下基础。 3.学院地处江南重要的轨道交通枢纽――株洲市,株洲车站、株洲北站、株洲西站、广州地铁、深圳地铁、香港地铁等与我院有着密切合作,一直是我院教师和学生顶岗实习、参观的基地。同时,我院是湖南地区唯一的一所具有培养铁路专门人才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拥有充足的学生来源和学生的就业机会。并且,在师资力量及实训设施上经过补充和完善后也将完全有能力创办高职类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 五、预计开办专业的效益 1.优化专业结构,服务地方经济 2.强化师资队伍、实训条件建设 3.提升学院品牌知名度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论文: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摘 要】高职高专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应当与地区经济发展相协调,以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专业定位与轨道交通发展紧密结合;应推动校企合作,探索校企双赢的合作方式;应突出培养岗位能力,构建理论基础与岗位技能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应强化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创建工学结合的实训体系。 【关键词】高职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体系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要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据此,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构建课程体系,引导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本文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为例,介绍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专业定位、课程体系建设、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 一 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专业定位与昆明市轨道交通发展紧密结合 专业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行业发展培养专门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主要通过科学的专业定位加以体现。同时,科学的专业定位也是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条件,需要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和人才需求分析。自2013年4月以来,地铁1、2号线南段开通,昆明正式进入了轨道交通时代,轨道交通的蓬勃发展急需大批的城市轨道交通专门人才,同时,轨道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通过广泛调查与深入研究,我院紧密结合昆明轨道交通发展的情况,开设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专业建设依据地区轨道交通发展的需要,从培养本土化人才入手,主动出击寻求与昆明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的合作途径,共同探索专业定位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密切关注地区轨道交通的发 展现状和动态,适时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形成了鲜明的专业特色。 二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建立系统化的岗位课程体系 “服务需求、就业导向”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基本原则。我院坚持“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办学理念,对典型专业工作岗位的社会性、稳定性、规范性、群体性和目的性进行职责分析,同时对职业能力的工作范围、工作程序进行职业分析,从而确定该专业的工作岗位定位,以及相应的职业能力。课程体系的构建始终围绕学生的职业岗位定位和职业岗位能力进行,使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与职业岗位定位实现了“无缝结合”。首先,学院成立了以来自行业、企业的专家及学院专业教师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讨论确定专业定位,共同开发课程,遵循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原则。其次,规范课程体系的开发流程。学院教学团队按顺序分别进行专业论证、职业岗位分析、岗位职责分析、岗位能力分析、知识技能分析、知识技能模块重组等工作,根据专业定位、典型岗位、岗位职责、岗位能力构建知识技能模块和课程体系。在课程开发、研究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等专家优势资源,全面分析专业领域的职业岗位,深入研究涉及的各种岗位和各项岗位能力,突出岗位能力所要求的实际技能,以确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最终形成“以岗位工作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并非恒定不变的,而是按企业需求来设置,随企业变化而调整。一方面,以充分的市场调研为基础,加强培养核心技能的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主要从企业入手,并以岗位设置为依据,聘请企业相关部门负责人和经验丰富的企业骨干,担任专业教学委员会的委员或实习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并邀请其参与审议专业教学设计和研究课程设置等工作。另一方面,以就业为导向,不断完善综合素质培养的课程,构建“德、技、力”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目前,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任选课程等课程模块已基本构建成型。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多次调查、研究和论证,与相关企业专家共同研究社会、企业的人才规格需求,从而调整和精简了部分专业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内容,增设了兼顾学生多方向就业渠道、拓展职业能力的课程,如创业指导、基础会计、物流管理、公共关系等,这一举措既拓展了学生的职业能力结构,又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灵活性和就业竞争力。 三 强化校内实训基地内涵建设,完善工学结合的实训体系 强化校内实训基地内涵建设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学生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完成岗位技能训练,从而实现专业理论知识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级”。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突出高职育人特点,注重岗位技能培养,强化实训基地内涵建设,模拟真实的职场氛围、真实的岗位训练和企业文化,在实习实训教学课程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安排、实习实训管理、实习实训安全保障等方面与企业密切合作,提高实习实训效果。通过强化实践教学建设,为学生提供功能完善、高度仿真、符合课程改革方向和职业认知规律的实训环境,充分保障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的专业岗位技能和职业能力培养。学生通过在这种职业环境氛围下的训练和熏陶,在学习能力、专业能力、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团队意识、组织与纪律观念等多方面都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并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良好的职业素养,加快学生向员工的角色转换,为其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提供实质有效的帮助。 四 以校企深度融合为基础,建设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 改变以往企业投入设备在学校建实训室的模式,学院与昆明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的“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是将实训基地建在企业,校企双方共建、共管、共用,该合作项目的意义在于实现了企业与学校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厂中校”开创了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提高了职业院校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缩短其成长周期;学校培养与当地企业需求直接挂钩,避免人才培养的盲从性;加强校企合作,利用企业现有设备设施,破解了学校“硬件”滞后于生产应用的“瓶颈”。总之,“厂中校”实训基地的建设,实现了企业与学校的深度融合,能使实训基地发挥更好的社会效益。 为了确保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能够充分发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功能,校企双方经过协商后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书,规定了双方合作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实施规范的管理机制。另外,校企共同制定了实训基地管理办法、实习指导教师手册、学生实习手册等实习实训管理制度,按照企业相应岗位能力要求的标准共同考核学生。在实习实训的过程中强化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严格考勤和考核,要求学生自觉遵守实训基地的安全、保密等规章制度及员工日常行为规范,使学生在实训期间即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五 以岗位能力培养为出发点,建设双师结构的师资团队 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旨在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教师队伍是保证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适应高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教育的教学团队是专业建设的需要。 由于学校现阶段主要引进的是硕士、学士教师,普遍缺乏实践操作技能,因此,专业教师培养的重点是提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能力,注重教师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学院支持青年教师提升学历学位,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同时强调教师的实践进修锻炼。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在专业教师招聘时注重求职者的实践经历;二是执行中青年教师每两年不少于两个月的企业实践制度,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使教学与企业实际需求接轨,目前学院已派送11名青年教师到昆明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实践锻炼;三是鼓励在职教师考取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四是聘请企业专家、一线技术骨干为客座教授、兼职教师。总之,多渠道、多途径地培养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使其具备从事职业技术教育应有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企业实践经验两方面的素质。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论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方式方法分析研究 摘 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也相应的促进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良好的运营离不开高效的管理,只有运用良好的管理方法才能够实现相应的管理效果。因此,本文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方式方法,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方式方法 引 言:目前,轨道交通已成为解决特大型、大型城市交通瓶颈与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随着新一轮“地铁热”出现,城轨交通运营管理的压力也与日俱增,做好运营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1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现如今,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具体体现如下: 1.1 管理标准不统一。目前我国各个城市之间对轨道运营管理的标准没有统一的规定,加上城市和城市之间经济发展状况不尽相同,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资金投入也各有不同,造成城市之间的管理标准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这是一种管理上的浪费,严重影响了各个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工作的协调性。 1.2 多样化的管理模式 当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过程中,其系统主要是一种投融资体制,各个城市有着不同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大部分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主要是实现融资建设以及运营和物业开发统一的一种管理,同时也有的城市存在分项管理和沿袭行政事业单位进行的以后总管理。这种相对多样化和独特化的运营管理模式不利于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统一管理。 1.3 不全面的管理制度 不健全的管理制度同样也是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中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在运营的地铁和轻轨系统中,往往有着不完善的管理体制,一旦矛盾凸显,才会对其补救措施进行探讨,这种管理制度往往有着一定的局限性。 总而言之,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不仅仅局限于以上几点,在实际的管理同样也有更多的问题亟待发展和解决,仍然需要更多相关研究人员进行研究,进而保证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高效协调管理。 2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具体方式与方法 2.1市民良好的乘车习惯是运营管理的基础 市民作为地铁的忠实乘客,其良好的乘车习惯对于运营管理非常重要,为此要做好几件工作:一是发挥好标识系统对乘客良好乘车习惯的引导作用。地铁车站分为地下站、地面站和高架站,地下站因为出入口多、空间有限等多种因素,乘客在站台辨别方向、在站厅寻找合适的出入口这些举动都会增加乘客在车站的逗留时间,如果发生在高峰时段,便会增加车站客流组织的难度,因此,列车运行方向、出入口方向等标示的合理设置会在第一时间引导客流;二是加大正确乘车行为的引导和宣传,在接触地铁的时间里,笔者深刻感受到标识系统给乘客带来的便捷,但要使其真正发挥作用,还需在运营开通前及运营前期进行大力宣传、引导,西安地铁不仅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各种形式进行宣传,还制作专题宣传片、印刷宣传册、采用真人拍摄等多种形式宣传如何购票、进出闸机、乘坐电扶梯等。 2.2 做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重点工作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重点在于行车的组织,合理的行车组织机制能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效率。首先,行车组织需要对乘车客流量进行分析,包括乘客出行的特点、分布情况等,并由专业管理人员对客流量进行预测,在不同的时间段设置不同的行车计划图,而且要将各个时间详细划分,便于管理更利于市民的出行,例如,正常工作日、双休日、节假日等,在合理的行车计划图的组织下,城市轨道相关部门可以更好的按行车计划组织车辆的出行路线,对线路的运行列车数量、出进站时刻也有着更好的规划,不至于在客流量较大的节假日或休息日下出现交通运营管理混乱的现象。而且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乘务部门可以根据相关的行车计划图来制定乘务员的串休计划,同时城市轨道交通的其他部门,如,通信部门、供电部门、轨道部门、机电部门等,也可以合理的安排各个设备、系统以及机械等等维修计划和施工计划,既不耽误城市轨道交通的正常运营,还可以通过日常的维护工作来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其次,要考虑到乘车客流量较大时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方式,可以通过加大线路的行车密度、就近折返线、小交通线路等方式来增加列车的运营效能。当然,也不排除列车运行时的早点、晚点、故障等情况,如果列车出现早点或晚点的现象,可以通过提前或推迟列车的出发时间来实现列车的正常运营,一旦列车出现故障的话,要及时拉大线路列车之间的运行时间的间隔,同时相关人员要及时疏散客流人群,以及故障列车的快速处理,以此来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管理效率。 2.3 充分应急准备工作是运营管理的有力补充 地铁运营工作是多个部门、多个工种、各项作业之间相互协调配合的结果,稍有疏忽,就会出现影响运营的各种突发情况,因此,一是完善的应急保障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与行车安全息息相关的应急预案,同时要加强应急预案的培训、演练,将重要预案按照流程化的思路进行整理,使得相关作业人员在应急情况下有序处理,为故障恢复节约宝贵的时间;二是专业的保障人员必不可少,地铁运营各专业人员围绕本工种开展工作,设施设备人员做好信号、通信、接触网、线路、车辆等设备的日常检修保养作业,客运人员做好乘客服务与组织工作,但在有预测的大客流时,为更好地服务乘客,避免设施设备故障修复给运营带来较大影响,可以增加一线维修人员、客流疏导人员、安防保卫人员,对于客运组织、疏散客流、确保乘客安全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4 做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关键工作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技术也在不断的提高,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城市轨道已经成为大多数城市主要发展的交通工具,相比于城市公交来说,具有出行方便、交通快等特点,是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方式。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是与市民的出行安全息息相关的,因此,对于人员专业技能的要求不能模棱两可,必须持证专业人员才可就业上岗。在当今城市轨道交通的教育学校并不多,人力资源供不应求的现状限制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在人员急需的情况下,有些招聘也降低了一些招聘难度,当然,这仅限于一些基层人员的招聘,也使得城市轨道交通的许多基层人员专业技能较差,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必须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管理。为了弥补人力资源缺乏的现象,应对基层员工以及其他员工定期开展培训环节,以此来提高人员的专业水平,另外可以通过员工进修的方式进一步强化员工的专业能力,例如,外送培训、技能培训、企业培训、生产培训、厂家培训、与院校合作的订单培训等方式,一方面能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与院校的订单合作的方式增加城市轨道交通的人员数量,而且还能提高院校的就业率,通过多种方式来促进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 3 结束语 总之,城市轨道交通轨道的运营和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企业员工的个人素质,结合实际情况,注重安全管理,同时做好票价等多方面的管理工作,促进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和谐、规范地发展。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论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 本文主要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结构框架,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建设提供新的方法与思路。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 职业岗位 专业教学 1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概念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指的是高等职业院校为实现高等职业教育设定的培养目标,并围绕目标组织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结构样式。其内涵有两个方面: (1)外部关系。外部关系的表现方式,决定其外部运行模式。主要表现为培养模式与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社会需求所形成的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上。 (2)内部关系。是学校内部运行关系的表现方式,决定其内部运行模式。表现为办学理念、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评价系统等方面。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与培养目标的关系非常密切。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反过来说,人才培养目标制约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两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缺一不可地同处在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变了,培养模式将跟着发生变化。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与培养模式要适应社会需要,培养若干层次的高级技能型、应用型、推广型人才。 2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1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面向城市轨道交通、高速铁路、城际轻轨等企事业单位的各级技术、管理和服务岗位,培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掌握本专业所必须的客运组织、行车组织、列车驾驶、运营设备管理、综合控制、票务管理及客运服务等实用专业知识,具备客运组织、行车组织和列车驾驶的操作技能,具备综合控制及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2“循岗施教―三对接,五段式”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三对接”是课堂与工作现场、课程与岗位、学业与职业的对接,这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指导思想,是各个环节设计的依据和目标。 “五段式”是“职业基础学习、职业认识实践、专业核心能力学习、专业拓展学习、顶岗实习”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职业基础学习阶段,主要开设思政、数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课程,为学生提供职业需要和发展必须的基础,并通过专业介绍、企业专家专题讲座、到企业参观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建立未来职业工作的概念。 第二阶段为职业认识实践,通过认识实习、社会调研等多种方式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未来的职业工作的性质、特点、发展前景,加深学生对职业的理解。 第三阶段为专业核心能力学习阶段,通过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得到充实和提高,真正开始接触未来职业的内涵;课程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的方式,遵循学生职业能力成长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使学生专业能力逐步得到提高,并使其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得到同步培养。 第四阶段为专业延伸或拓展学习阶段,学生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进行专业的深度学习或专业拓展学习,或进行就业性顶岗实习,该阶段尊重学生发展的个性和选择,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进一步的提高。 第五阶段为顶岗实习阶段,学生进行与就业相结合的顶岗实习,开始从事职业工作,检验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为步入社会做最后的培养和训练。 该种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彻底改变过去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通过三年的职业教育培养,实现由一名学生到高素质职业人、社会人的转变,最终实现学业与职业的对接。 3“循岗施教―三对接,五段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3.1“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重要保证 随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逐步深入,按照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加大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力度。(1)引进具有企业生产一线工作经历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充实教师队伍;(2)建立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的机制;(3)鼓励教师通过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参与社会服务和项目开发以及实训基地建设等途径提高实践能力;(4)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聘请企业行业的一线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实践技能课程的教学。 3.2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重要基础 为保证“循岗施教―三对接、五段式”人才模式的实施,轨道交通工程系按照高质量、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建设了设备先进、软硬件配套,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三位一体”的、能满足现代岗位群技能培养要求的包括10个实训室的校内城市轨道交通实训中心。 3.3课程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关键 “循岗施教――三对接、五段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实施关键还取决于每门课程的改革。课程改革改变了原来的学科式教学模式,将推进一批工学结合,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的逐步推开。紧密跟踪市场需求变化,及时有效地调整课程设置。注重校企合作,与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建立行业重点企业或者行业名家参与的专业指导咨询委员会,与企业专家共同根据岗位要求确定培养目标、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开发核心课程。
数据存储技术论文:网络数据存储技术分析及应用研究 【摘要】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动了网络数据存储技术的蓬勃发展,网络数据存储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数据存数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在多个领域。不断发展和改进网络数据存数技术,推动网络数据存储技术的快速发展。本文分析了传统网络数据存储技术的分析和应用和现代化网络数据存储技术的分析和应用。 【关键词】 网络数据存储技术 分析 应用 数据存数作为计算机系统中一个独立的模块,网络数据存数技术的发展目标是高智能化、低成本化,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网络数据存储技术,不断地进行改进和完善,使网络数据存储技术更加强大和安全,推动网络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 一、传统网络数据存储技术的分析和应用 1、SAN。SAN是一种计算机存储区域的数据存储技术,将计算机网络服务器和存储设备联系起来,服务器使用SAN接入网络系统[1]。SAN存储区域基于LAN层次一下,是一种高效的存储网络,利用SAN数据存储技术,可以有效地缓解大容量数据传输对计算机网络的影响,能够优化大容量数据的分配。但是这种技术在日常的应用中操作性较差,在维护和构建SAN架构时,技术人员必须具有丰富的操作经验和专业知识积累,再加上SAN技术的网络互联装置价格昂贵,增加了这种技术的运行成本,使得SAN技术难以发展和普及。 2、DAS。DAS是一种和计算机网络直接相连的数据存储技术,它利用SCSI接口或光纤通道将网络服务器和存储设备直接相连,这种直接相连的数据存储技术,系统的运行成本相对较小,被广泛的应用在计算机网络集群环境中,具有良好的扩展性。例如,计算机网络中的服务器分布比较分散,利用普通的网络数据存储技术进行连接在技术上有很大的困难,这时可以利用DAS技术。但是这种技术最大的缺点是不具有共享性,需要计算机网络系统中每一个客户终端配置一个单独的服务器,给网络的管理存储维护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服务器一旦发生故障,存储数据信息很难进行恢复,网络数据存储的容量空间难以进行拓展,在这种背景下,网络数据存储技术的普及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 3、NAS。NAS是一种计算机网络系统中重要的数据存储附加技术,计算机网络数据存储附加技术能够直接将计算机磁盘序列和计算机网络系统连接起来,NAS技术的服务器主要由计算机存储硬件和计算机操作系统共同组成[2],在应用过程中,具有很强的拓展性,并且SAN技术和计算机网络互联的设备价格相对较低,安装操作简单便捷,具有可靠、安全、高容、高效等特点,被广泛的应用在法律环境、电子出版以及图像教育等领域,这些领域都对于数据存储容量有着很高的要求。与此同时,NAS技术的网络协议开销较大,在数据文件访问过程中,NAS技术很难适应高访问速度的网络应用,例如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的存储应用,NAS会占据大量的带宽,并且NAS难以兼容多种不同存储设备,无法对设备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控制,这样就限制了NAS技术在某些领域的应用。 二、现代化网络数据存储技术的分析和应用 1、云存储。云存储技术是依托云计算应用技术发展而来的,云存储技通过计算机网络中的相关软件将多种存数设备集合和联系在一起,协调运行和工作,充分运用了网络技术和集群应用等功能,实现了对外的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等功能。云存储是电子信息时代的一种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存储技术,和其他的网络存储技术相比,不仅具有很大的价格优势,有效地降低了计算机网络系统数据储存的运行成本,还提高了计算机网络数据存储的拓展性和灵活性。 2、OBS。OBS是一种基于计算机应用对象的网络数据存储技术,其包含着存储属性可拓展的数据存储容器和存储长度可变的存储模块[3],是一种重要的组织逻辑方式,能够提供多种类似于文件的访问方式,如文件的关闭、读写、打开等,OBS数据存储技术融合了SAN和NAS技术的优点,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统一的对象接口,有效地提高了网络数据存储技术的拓展性,提高了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运行性能。OBS技术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将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相关的物理数据存储图标放置在系统的存储设备中,当前OBS技术是计算机网络数据存储领域关注的重点技术,其较强的拓展性和高性能,使得OBS技术广泛的应用在计算机网络数据存储领域。 三、结束语 无论是传统的网络数据存储技术还是现代化的网络存储技术,都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发展,不断提高网络数据存储技术的可靠性、安全性和拓展性,推动网络数据存储技术的广泛应用。 数据存储技术论文:基于云技术的分布式实时是数据库高性能数据存储检索机制探析 云技术是当前先进的技术,把实时数据存储检索技术以云技术结合起来创新实时数据库高性能数据库存储检索机制是今后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强对这一趋势的研究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以云计算技术为基础,通过分布式通讯服务平台结合应用需求来重点研究数据存储和数据检索机制。 【关键词】云计算 数据库 存储 检索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存储和处理技术也随之取得了快速发展。云计算技术也应运而生。与传统的数据处理方式相比基于云计算的分布式高性能数据库优势更加明显。基于云计算分布式实时数据库能够实现数据的永久存储,同时它还能够尽可能地在同一地点处理数据,这样可以有效降低数据传输时间的消耗。 基于云技术的分布式实时数据库能充分利用高性能广域网络。这种挂数据库主要是通过数据流的形式来对存储云中的数据来进行专业化地处理,通过这种方式定义的计算函数就能够对存储云所管理的刷数据进行有针对性处理。 1 云计算技术介绍 研究分布式数据库高性能数据存储检索机制,首先就需要掌握云计算技术。了解云计算技术是研究的重要前提。近些年来云计算技术获得了迅猛发展,依托于云计算技术本身的产品也获得了较快发展。云计算技术主要是将效用计算、网络存储、网格计算以及负载均衡等领域进行综合而形成的一种专业性技术。 通常情况下云计算技术本身包含海量数据的分布式存储技术、分布式实时事务提交协议、网络动态路由与负载均衡技术、事务实时调度机制等核心技术。这几种技术对于分布式实时数据库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2 分布式实时数据库的框架 分布式实时数据库是云计算技术与实时数据库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该数据库主要是通过计算机集群来进行构建。该数据库具有可扩展、系统性、可靠性、可维护性高等特点。负载均衡、事务调度、冲突处理、数据存储等是其主要内容。分布式实时数据库主要是通过分布式通讯服务平台的客户端结构接入到该平台中的。某个节点在接入分布式应用服务之后就可以实现与同样服务的其他节点的有效连接。 多台数据服务器的数据存储,检索组件则是通过接入平台结成一个统一的数据存储以及数据检索服务来向外提供服务的。这样一种服务机制实际上打破了原来那种单台实时数据处理服务器的孤岛。对于数据的查俊则是用平台接口把客户端同服务平台连接起来实现的。 3 分布式实时数据库存储机制 针对基于云计算分布式实时数据库存储机制的设计,重点是要在规模动态调整能力、数据一致性、分布式冗余存储等方面来进行调整和设计。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必须要能够达到以下目的:一是适当增加服务器节点从而实现系统并发处理能力,最终提升数据存储容量。二是系统数据存储的实时性和高可用性得到增强。三是实现高效的数据备份冗余,从而来有效避免数据读写失败情况的出现。有的条件下甚至是可以用一致性维护机制来保证备份数据的一致。四是服务器节点可崩溃,恢复以及在线加入。 存储云结构主要是由主管服务器、安全服务器、客户端以及从属节点等构成。这些设备在系统中承担的功能各有不同。主管服务器主要是维持系统内的元数据,提供目录服务、响应用户请求、控制从属节点运行等。从属节点主要指的是那些存储数据的文件,这些节点通常是基于存储云客户端的请求而需要处理数据的节点。从属节点一般只接受主服务器的指令,客户端、从属节点的关系以及从属节点之间的关系则主要是由主节点来进行协调。 存储云结构能够实现高速缓存数据连接,这样就能够有效改变同一队节点间,数据传输需要多次连接的现状。该系统的安全机制主要是通过存取控制列表来实现的。存储云结构中的数据需要由存取控制列表来进行控制,客户端IP地质也需要在服务器内部。数据的组织和处理是按照以下方式来实现的:在存储云结构中每个数据文件一般都附有一个索引文件,数据文件和索引文件都存在与相同节点中。复制数据文件的同时,牵引文件也将会被复制。索引文件本身包含每个记录的起始地址以及末端地址。那些没有索引文件的数据文件则主要是通过文件为单位的方式来进行处理。此时就需要通过特定函数来解析以及提取数据。 数据服务器在加入分布式通讯服务平台之后就会形成一个分布式系统整体,服务器节点加入之后就可以通过平台来转发数据并进行备份。在存储云结构中点歌服务节点只需要关注自身的数据接手法以及存储。通过该结构能够实现单个节点数据处理同复杂分布式架构逻辑的分离。这对于最大程度利用实时数据库存储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4 分布式实时数据库检索机制 高性能数据检索具有明显特点,它的查询耗时和结果正确率是影响数据库性能的重要指标。分布式实时数据库检索机制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数据最终的一致性。通常情况下数据在同步完成之前,数据备份之间往往存在不一致情况,此时系统通过一致性维护机制就可以实现数据的最终一致性。二是数据一致性修复。系统中数据一致性恢复主要是通过数据一致性对比、修复机制来实现备份数据间的一致性,从而最终达到分布式的最终一致性。三是查询的一致性等级。所谓查询的一致性等级主要指的是用户指定查询结果的一致性等级。对于那些一致性要求较高的一般四通过数据点的主备份节点来进行查询处理,对于那些一致性要求不高的请求则是要尽可能降低数据检索耗时。 分布式数据查询,按照查询位置不同可以分为当前节点数据查询和备份节点数据查询两种情况。针对备份节点的数据查询主要是通过当前节点数据查询来实现的。本地节点数据查询本身又可以分为实时数据查询和历史数据查询两种方式。历史数据的查询则可分为存档缓存查询和磁盘数据查询。 云计算技术是当前一种先进的信息技术,这种技术在分布式实时数据库中的应用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在今后应该不断加强云计算技术的研究。本文首先分析了云计算技术,而后分析了分布式实时数据库的总框架,之后重点分析了存储结构和检索机制。基于云技术的分布式实时数据库中数据存储和检索是其中的重要功能。加强这两方面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数据存储技术论文:XML技术上的数据存储技术分析 【摘要】 XML的良好的可扩展性和能够进行自我描述的特性使得它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本文将对基于XML技术的数据存储技术进行总结与归纳,整理出不同数据存储技术的技术特征与要点。 【关键词】XML数据存储 Web应用的发展带动了XML技术的发展,XML已经成为了网络上的数据交换标准中的一种。XML技术的发展与其优秀的数据表达能力有关,它可以用来表达各种不同类型的数据,有鉴于此,XML数据存储技术对发挥XML数据表达特性非常重要。目前常见的XML的数据存储方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文本文件方式、关系数据库方式以及面向对象数据库方式,本文将分析这三种存储技术的特点。 一、 文本文件方式 XML文档本质就是文本文件,所以以文本文件方式进行数据存储是最为常见的XML存储数据方式,这种方式存储的数据可以直接使用文本编辑工具查看,非常易于参看与修改。使用文本文件方式存储数据并不意味着只能存储文本,此种方式同样可以存储二进制数据,也就是能够存储任意数据,只是数据不能以一种直观的展现方式呈现,需要其他的工具支持。 XML文档一般是通过DOM或者是SAX等接口进行存取,应用这些接口可以很方便的管理XML中存储的数据。实现XML文档操作接口的商业产品有许多种,也可以自行实现接口,针对性的提升XML数据存取性能。 应用文本文件方式进行数据存储的优点: * 方便查看与修改,对于一些轻量级XML文档,可以直接使用各类文档编辑工具进行编辑。 * 操作简单,可使用相关接口方便的对数据进行存取,不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 由于XML存储数据的结构是半结构化式,所以以文本文件方式存取数据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对于结构复杂的数据难以清晰、准确的操作。 二、 关系型数据库方式 XML文件存储的数据是半结构化式的,在实际工程中,所用到的数据往往需要关系型数据库的支持,为了达到将XML文件中存储的数据作为关系型数据库使用的目的,通常在XML文件和关系型数据库中添加一个映射层,它将承担对XML文件数据的存取任务,同时也承担为数据库提供数据以及映射数据库数据到XML文档中的任务。 映射层的工作流程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1) 提取XML文档中的数据,按照映射规则组织数据,生成可以供关系型数据库使用的模式。 2) 依据填充规则将数据向关系型数据库中的表中填充。 3) 将XML查询方式转换为数据库使用的SQL查询方式。 4) 将关系型数据库的数据重新转化,写入XML文档。 这种数据存储技术最为关键的部分是映射层,映射层的工作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是将XML文件这种文档结构映射为关系模式的任务,映射策略的优劣对整体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按照映射策略的不同,可以分为模型映射与结构映射。模型映射的策略是建立数据模型,根据模型的特征先行定义出一个关系型数据库模式,无需模式文件的帮助。而结构映射是依靠如Schema等模式文件的帮助,完成到关系模式的转换,整个过程中无需定义关系模式。 三、 面向对象数据库方式 除以上两种较为常见的方式外,还有面向对象数据库的存储方式。与关系数据库相反,这种方式中将数据库作为底层存储者,将XML文档作为一个对象、作为数据的载体,存储在数据库中。 在XML文档与数据库映射过程中,一般情况下需要Schema或者是DTD的辅助,XML文档中的元素对应数据库中的类、元素属性值对应列,元素与元素之间的关系对应数据库中类于类的关系。 在将XML文档映射进面向对象数据库中时,具体步骤如下: 1) 依据XML文档创建DOM树,按照先树根后树叶的方式进行遍历搜索。 2) 对搜索到的元素进行校验,提取元素信息。 3) 将得到的元素填入面向对象数据库中对应的对象的相应域中。 当从数据库中提出数据,重新映射为XML文档时,具体步骤如下: 1) 提取数据库中的对象,并生成XML文档中的对应元素。 2) 将对象的数据域映射为元素的属性值,写入XML文档中。 3) 遍历对象里的子对象域,重复进行步骤1和2。 4) 将所有的对象转换完成后,封闭根元素,结束映射。 这种存储方法可以方便的建立起XML文档中所携数据的对象模式,通过面向对象数据库对数据进行结构化操作,有着较出色的存储效率。 四、 结束语 正是因为XML的应用范围广泛,不同的应用方向对数据的存储要求不同,所以XML有多种数据存储技术,文中提到的数据存储方式是较为常见的几种,每种都有自己的特性,究竟使用何种存储手段取决于具体的使用需求。 数据存储技术论文:Web多媒体数据存储技术应用研究 摘要:讨论了Web多媒体数据的存储方式,重点研究了图片文件在SQL Server 2005中的存储方法,并实现了利用对二进制数据文件的读取及显示方法,最后讨论了其他多媒体文件存储方式所需要考虑的多方面问题,为Web应用中多媒体数据存储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存储;SQL Server 2005;web应用 早期因特网浏览器仅支持文本,甚至被限制为单一颜色的单一字体。随着Internet的快速发展以及网络传输率的提高,人们对Web上的媒体需求越来越多,文本、书籍、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种各样的多媒体资源目前在浏览器中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支持。 在Web应用程序开发和使用过程中,有相当多的场合需要使用多媒体内容表达程序,因此对多媒体的数据进行存储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例如在人事管理系统中,需要存储员工照片、扫描并存储员工学历证书获奖证书并能够通过应用程序显示。又如在教学资源管理系统中,需要存储文字资源、图片资源、课件资源、音频资源及视频资源以供查阅。再如在多媒体论坛上,需要由用户上传多种多媒体资源,包括图片、声音、视频等。 在web应用程序中引用的多媒体资源存储方式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存储文件到指定路径下,将文件与应用程序的相对路径以及文件名存储到数据库中,数据库中存储的内容相对较少。这种存储方式的特点是数据读取比较容易,但是对数据管理不方便,多媒体的信息完全暴露在机器设备之上,信息容易被删除、修改或者替换,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得不到保证,这种方式不利于保存重要的媒体信息。另外一种就是把多媒体信息直接保存在数据库中,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和安全性,这也是目前多媒体数据库的发展趋势,但这种方式的数据读取比较麻烦,因为一般多媒体数据都是以二进制的数据存储方式存储在数据库中,需要通过第三方的工具来完成数据的存储和读取。该文主要研究以多媒体数据库实现图片的二进制存储和读取方法,并比较其他类型多媒体文件存储方式的应用。 1 SQL Server 2005数据表的建立 1.1数据类型选择 图片数据要存储在数据库中实际上就是用二进制数据的形式将图片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需要使用的时候利用二进制读取方式读取文件。在SQL Server 2000中,有Image、Binary和varbinary三种数据类型可以用来存储二进制文件。在SQL Server 2005中,有Image、Binary、VarBinary(n)和VarBianry(max)这几种数据类型都能够用来存储二进制数据。初学者一般都会选择Image这个数据类型来进行图片存储,这是由于该数据类型名称的误解,Image数据类型的文件大小可变,最大可存储2GB的文件,若系统需要高精度的图片存储,对于该数据类型无法存储大容量的图片数据。虽然该图像数据类型也包含在SQL Server 2000、SQL Server 2005和SQL Server 2008之中,但微软称,目前还保留Image图像数据类型是未来向下兼容的需要,但在将来某个时候可能就会将其舍弃,因此对于图片存储Image数据类型建议尽量少用。Binary数据类型要求固定的数据长度,最大长度可达8000字节,对于系统中要存储不同图片来说是不理想的。VarBinary(n)数据类型其文件大小可变,最大长度可达8000字节,对于文件较小的图片来说可以使用。而VarBianry(max)数据类型其文件大小可变,不限文件大小的上限,对于系统中有大容量的图片来说该数据类型是非常合适的。 2 存储图片到SQL Server2005的实现 2.1二进制数据的插入 2.3.2 建立上传数据后台页面 1)主要实现方法分析 上传数据页面的主要功能是先启用数据缓冲区,获取图像文件的路径和文件名,若文件大小不为空数据,建立文件流对象,然后用二进制读取方式将图片文件读取到缓冲区中,最后连接数据源生成记录集,建立参数插入新纪录。 3 读取图片并在web中显示 显示存储在数据库中的图片文件首先需要把数据库中的二进制数据转换为计算机内存中的二进制流,然后再把内存流的数据转换为图像数据,最后把图片放到页面中显示。 3.1读取图片数据流程 从数据库读取图片数据的流程如下: 4 其他多媒体文件存储方式分析 在考虑存储各类多媒体文件方式的时候,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考虑,来选择合适的存储方式。 1)性能方面要求:二进制对象对性能要求并不高,如果多媒体文件对性能要求较高,特别是视频流之类,那么将多媒体文件保留在文件系统中会比二进制文件存储会获得更高的性能。 2)数据大小要求:如果需要经常检索二进制对象,文件大小又非常大,比如大型的视频文件,那么利用文件系统来检索和读取的效率比从SQL Server显示和读取的效率更高。 3)安全性要求:二进制对象是存储在SQL Server中的,可以通过常规的数据库访问方式来管理其安全性。但如果文件存储在文件系统中,那么其安全性就相对要低,需要考虑用其他的代替方式来进行保证其安全性,例如增加安全性软件,安全性管理机制等。 4)客户访问方式:客户对数据库的访问方式也会直接决定多媒体文件的存储形式,若数据库采用ODBC方式连接,那么对于大型的视频流存储可能会出现连接超时或连接失败的情况。因此ODBC的连接方式下建议采用文件系统来进行存储,以免对web应用产生影响。 5)碎片处理:如果需要经常对二进制文件对象进行修改操作,又或者文件非常巨大,文件系统处理碎片的能力高于SQL Server,这种情况下利用文件系统存储会比较优越。 6)事务控制:如果web系统需要进行事务控制,那么利用SQL Server内置事务解决方案能更好的处理事务控制,比文件系统要更好的得到事务的控制及各类事务处理机制。 在分析多媒体数据存储方式的时候,不能够单一的只考虑某一方面的问题,应该从多个方面来进行综合性考虑,特别是大文件视频流或音频流文件,处理起来比图片要更复杂,要考虑的问题更多,应该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进行选择。 5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Web下多媒体数据存储技术进行研究,分析了多媒体数据存储的两种情况,重点讨论了BLOB文件存储方式存储图片的方法,并实现了在SQL Server 2005中建立数据库存储图像的过程,利用查询T-SQL查询数据的方法,并介绍利用实现图片存储、读取并在web中显示,实现了在web中图片存储的主要技术。最后讨论了其他多媒体文件存储时要考虑的问题,包括性能、数据大小、安全性要求、访问方式等多方面的建议,从而对其他web系统中各类多媒体数据的存储提供有效的参考。 数据存储技术论文:数据存储安全隐患及其防范技术 摘 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数据存储安全技术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相关参考文献的阅读分析,对计算机数据存储安全技术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有助于人们对数据存储安全的认识,对于计算机网络数据的维护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数据存储;计算机;安全广泛 随着计算机网路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了便于实现人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网络之技术已经深入到企业发展的过程之中,所以网络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信息安全领域的关键问题。本文通过相关参考文献的阅读分析,对计算机数据存储安全技术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有助于人们对数据存储安全的认识,对于计算机网络数据的维护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 影响计算机数据存储安全的软件与硬件因素 1.1 硬件因素分析。影响计算机数据存储的物理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自然因素,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于计算机而言硬盘中存储着很多人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数据信息。在计算机网络运营的过程中,会因为可能的各种自然灾害导致了数据传输线路的中断,将会造成各种数据的丢失。(2)网络硬件方面,随着计算机网络硬件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但是数据的增长量却会呈现出爆发性的增长,结果导致了目前的数据存储硬件无法满足实际的存储需要。所以要对存储数据的硬件技术进行优化升级,能够满足对数据存储的需求。在过去的网路传输中由于设备的老化,导致了数据传输的速度较慢,网络数据传输的延迟时间较长,导致了数据传输的崩溃,造成了数据的丢失。(3)数据的操作失误,数据管理人员无论在进行怎样的软件操作时,都有可能会出现数据管理操作失误的情况,有一些不良的操作会导致数据系统的安全性受到很大的冲击。 1.2 影响计算机数据安全的软件因素。影响计算机数据安全技术的软件技术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电磁波的辐射,在计算机存储的各种数据在一定程度上会被电磁波带出,非法分子通过使用一些无线数据接收器,就能获得相应的数据信息;(2)网络安全因素:计算机网路使得各个电脑硬盘内存储的数据实现了共享,在用户与主机之间以及用户和用户之间将会出现大量的漏洞,使得计算机存储的数据遭到了黑客的攻击;(3)现代计算机网路在运营的过程中虽然有防火墙的作用,但是防火墙目前由于存在狠毒偶的漏洞遭到了很多计算机病毒的入侵。这些病毒程序是可以通过网上下载以及电子邮件和盗版光盘的形式潜入计算机网络。 2 计算机数据存储安全防范技术 2.1 数据存储安全的物理防范措施。目前比较常用的物理防范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备份,原始数据一旦丢失以后,那么应该按照原始的副本进行原始数据的维护。当前比较经常使用的数据本分技术有快照技术、数据镜像技术、Raid技术以及云共享技术。一旦遇到自然灾害或者是人为的破坏数据,可以通过上述方法实现数据的恢复。(2)数据安全删除技术,随着最近几年数据恢复技术的不断发展,在计算机上通过操作系统对文件进行删除已经变的不再可靠,如何实现有效的对信息进行清除对计算机的数据安全威胁,去除计算机上有用的信息,正在成为当今信息安全领域的新的研究热点。所谓的数据安全删除就是指对删除数据的恢复过程进行破坏,使得比较重要的数据一旦删除以后,就无法进行恢复。尤其是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一些比较敏感数据的删除是十分必要的。众所周知高级格式化无法对数据内的数据信息进行覆盖处理,因此也不能叫做安全处理。 2.2 软件安全对策分析。计算机操作系统安全识别的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尽量使用安全性比较高的网络操作系统,关闭一些不经常使用以及存在安全隐患的应用程序。对于一些有用的信息进行加密处理,在文档的打开以及读写设施方面应该有口令登录设置。在网络应用系统的安全设置方面应该尽量不要开放陌生的网络端口。在上网建设方面,加强身份登录口令的认证,确保用户上网的合法性。充分维护系统上网的日志功能,对用户的网络信息访问进行信息记录,为日后的审查作为依据。 2.3 数据传输安全策略分析。数据的传输安全因素通常包括两个方面,数据的发出端A,数据的接收端B,数据的传输通道。在数据传输的过程中通常会有两种情况导致传输数据的丢失。一种是非法用户对数据的发送端和接收端进行更改,获得需要的数据;另外一种就是非法用户在数据传输道路上进行数据的截取。 针对网络数据传输中的安全问题,可以采用以下两个方面的安全策略,首先使用数据加密技术对数据进行加密,为数据的传输提供一个安全的通道;其次利用公共密钥和数据证书对用户段和服务器进行身份验证。现在比较常用的数据加密技术主要有对称密钥加密、非对称密钥加密以及hash加密三种。网路数据的存储的实现过程主要是通过服务器中的数据备份来实现的。为了结局数据安全的可靠性问题,可以将风险分散到两个服务器上,从而保证整个网络数据系统的安全性。 3 计算机数据存储技术安全防范技术发展趋势 3.1 未来数据的存储介质发展的趋势。随着数据存储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了大数据时代。谷歌公司每天要处理数据的量达到了20000TB。为了保证这些信息的安全性,分别存储在4800个硬板之中。目前很多科学家开始研究新的存储介质。2007年日本科学家发现了细菌DNA存储技术,存储的数据时间可以达到上千年。这种存储介质的主要优点为存储密度比较大,一个DN段里含有无数个碱基对;其次是DNA存储数据的体积比较小,一个碱基序列只有原子的大小。研究发现,1克DNA能够存储的数据达到700TB,DNA存储介质的体积只有一滴水珠的大小。 3.2 未来计算机数据存储的安全技术。在目前的学术界数据的安全存储技术已经引起了广大学者的注意。具体的研究方向主要分文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以及可用性三个方面进行展开。比如可以通过在客户端安装数据加密技术使得客户有一定的访问权限来直接提取客户端的数据。另外虚拟专用网络技术也是目前比较常用的数据安全技术。这种技术的特点就是把数据传输的通道进行加密,然后将这种数据通道从公共网络中分离出来,从而使得数据信息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也就是路由器数据过滤技术和隧道技术,路由器数据过滤技术就是将流出的IP数据包使用路由器进行动态监控。 4 结束语 本文从实际应用的角度阐述了计算机数据存储安全隐患及其防范及技术。首先结合相关参考文献,分析了影响计算机数据存储的物理硬件因素与逻辑软件因素;其次从数据物理存储安全、软件防范以及数据传输三个角度对数据存储安全技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最后探讨了未来计算机数据存储介质和安全防范技术的发展方向。因此只有采取多种技术手段,从系统的角度进行分析,才能从根本上维护计算机数据安全与网络稳定。 数据存储技术论文:基于云计算环境下的数据存储技术分析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在网络时代里,人们越来越关注科技的进步,以及科技发展带来的更加便捷的应用。云计算自提出以来,得到了业内众多学者的深入研究,作为未来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云计算有着独特的优势与潜力。做好云计算环境下的数据存储关系到云计算技术更好的应用。文章首先对云计算及云存储进行简要阐述,其次就如何在云计算环境下构建数据存储体系进行探讨,最后分析了数据安全性。 关键词 云计算;数据存储;分析;计算机 近年来,云计算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大家的视野里,人们给予了云计算极大的关注。云计算会代替传统的计算机算法,这一理论也被认为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传统的模式下,工作人员为了使信息进行交互,一般都会在本地进行数据的存储和处理。为了更好的保证数据调取的稳定性,企业需要购买各种硬件、软件基础设施,而且还需要对这些设施进行维护。但是由于存储和处理的数据量在不断的加大,所需要的存储空间就越来越大,这样就会大大提高企业的成本。但是这些并不是企业需要直接面对的,为了完成他们需要完成的业务,却不得不为此投入大量的成本。 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不断的发展,人们可以不用把大量的数据技术放在自己的计算机上,可以放在别人的计算机上或者是远程的服务器上,因此企业就不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购买存储设备,完全可以通过互联网根据自己的需求找到存储在远程设备上的数据,于是云计算初步模型就出现了。 1 云计算与云储存 1)云计算。在互联网的技术条件下提供了云计算的一种技术形式,云计算可以提供动态变化的能够伸缩的并且以虚拟为特点的计算模式。“云”就是一种比喻,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实际上是计算机和互联网在起作用。 通过云计算把大量的数据都放在计算机上,这个计算机不是指本地的计算机,而是远程的服务器,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对计算机的存储系统进行访问,企业可以把大量的信息资源都转换到客观应用上去。也就是说,计算机只是成为了一个简单的终端,不需要进行任何的计算或者是存储,直接把主机功能交给云端。 2)云存储。在云概念的基础上延伸出了一个新的概念那就是云存储,云存储与云概念十分相似,它以分布式文件系统以及网格技术作为基础,以集群应用,借助应用软件把计算机中的各种存储设备进行有效的集中,让彼此能够协同合作。它的功能就是对外提供相关的数据存储以及业务访问。本质上说来,对于当前存储模式的创新就是云存储。云存储也是特殊的构架服务,具体来说,一些广域网或者是互联网对于应用者来说具有透明性。相关的应用程序软件是云存储的关键之处,在存储设备之间进行有机的结合,通过这些有效的软件使设备与设备之间进行服务的转变。 2 构建在云环境下的数据存储体系 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数据存储体系包括数据中心和云服务接口以及服务协议等,数据中心是在云环境下实现数据存储的基础,由存储管理、分布式文件体系和存储备份组成。云存储设备既可以是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所专门应用的存储设备,也可是PC,这个系统的设计依据的基础是客户机和服务器模式。经过检验这些确实可以完成大量数据的存储工作,并且效果也非常理想。 1)服务器的结构。云计算的组成部分中最重要的是存储服务器架构。在云存储体系构建之前,应该首先构建云存储服务器架构,这个可以根据架构技术来实现,这些架构技术是多样化的。在NAS这个文件存储系统中,每一个节点都是一个相互独立的个体,文件是这个系统中最小的单位。在集群中,如果文件可以完整的保留,那么其数据信息也会有效的保存在集群的特定的点上,文件虽然比较多,但是会被重新定义到一些另外的节点上,这样信息就显得太过繁杂了。在实践的过程中,人们可以发现,SNA作为存储系统的一块儿,如果有某一个文件发出请求,每一个节点都会对该文件的不同数据块进行访问,它能够有效的对用户的某一种需求进行及时的处理。这种存储结构比较适合在云服务器当中使用,它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扩展,而且传输的效率也比较高。 2)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传递。在当前的存储系统的环境下,一些存储系统可以进行数据之间的传送协议,异构的平台之间的信息可以进行有效的资源共享。在计算机的网络系统当中,程序和数据库的优化问题是需要我们共同考虑的。在使用数据库的时候,存储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它提供了一种更加高级的特性。它可以传递一些函数或者是逻辑表达方式,这样就可以帮助程序人员来处理一些比较复杂的任务。它的存储过程也比一些别的程序快很多,如果存储的过程发生在本地的服务器上,那就可以减少在执行和操作过程中的宽带传输和执行命令的时间。数据库系统可以分页显示数据,执行一个命令会产生几万种结果,这些结果是不可能一次性的直接输出到客户端上,可以采用分页显示来解决这个问题。分页显示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数据库的查询所匹配的记录一下子存储在内存储器当中。另一个是根据用户的需求,从这些匹配的记录当中显示指定的记录。这两者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前一种是把所有的记录一次性的写到内存里,再使用分页显示,后一种是指通过指定数量的查询互相匹配的记录然后写入到内存当中,接着分页显示。这个系统使每一个要求只需要返回一个页面的数据,效率大大的提高了。 3 关于企业的存储构建方案 1)商业化的云存储系统。在一些数据领域数据库已经研发出一系列的商业化存储产品,主要建立在云存储的相关理论基础上。一些最早就致力于云存储研发的公司推出数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存储技术,而且还提出了云存储系统的构架方案。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在相关协议下可以实现自身数据的存储和提取。可以提供一些简单的队列服务,在一些虚拟的主机之间信息可以互相发送好接收,而且一些支持的服务可以为用户提供专业的存储接口。一些公司希望他们提出的数据库分布式的编程环境,可以适用于本公司的具体情况,还可以适用于云存储的应用开发商提出的关于存储的一些应用服务,可以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2)构建企业自身的数据中心。对于许多大型企业来说,数据的安全性是最重要的,数据中包含着许多客户的信息,这些客户的信息一定不能泄露,泄露了以后就会面临重大的信誉问题,这个时候如果选择的是租用的云存储服务的话,企业许多的数据资料都需要存储在云服务提供的云数据中心,会面临一定的风险性,所以有一些大型的企业转向一些私有的云存储的云服务提供商提供的云数据的中心,借助这个存储设备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它是借助私云存储提供的存储设备以及冗余备份系统,所以这种结构并不灵活。作为企业可以选择混合云存储方案,可以把与之相关的关键性的数据作为首要的存储,存到私云存储当中,对于其它的一些数据就可以存储在租用的云存储当中,借用这种存储的方法可以实现存储效用利用的最大化。 4 云计算的环境下关于数据安全问题 为了保证数据的安全性能我们可以采用加密的方式,对于加密的方法有两种: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实践证明,对称加密的算法还比较成熟,所以应用的范围比较广泛,这种加密的算法、加密和解密都比较容易实现,所以广泛的应用于大量的数据传输,对于非对称加密来说,可以把传统的密钥分为公开密钥和私有密钥,把加密算法和解密算法分开控制,这样可以在计算方法的复杂程度上确保其的安全性。 1)关于加密。当想要对某一个数据进行加密的时候可以通过对称加密算法密匙生成器,通过密匙生成器来随机生成含有校验信息的密匙,再通过非对称加密算法对所包含的效验信息的密匙进行加密。这样就可以把密文统一打包以后发到用户端供用户们使用,这个密文是经过加密算法处理的。除这些以外,对于一些数据量十分大的用户的数据可以通过对称的加密算法对其进行加密。但是对于一些数据量用户较小的用户可以考虑对一些非对称算法进行加密,将这两种密匙和密文数据一块儿存储起来放到云存储中心,对于那些非加密的密匙以及解密的密匙仅仅需要进行保存就行。 2)关于解密。既然可以加密处理,那么就应该对密匙进行解密,这样密码的设立才会更有意义。在对数据解密的过程中,用户首先需要对对称加密的算法进行解密,这种算法是跟非对称加密相关的。这样就可以对密匙进行还原,然后,被还原的密匙根据对称算法对所提供的数据包进行解密,这样可以把所需要的文件进行还原。两种算法需要配合使用,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各自的优点,避免某一种算法的不足导致文件不能安全的进行保密。我们的目的是对数据的安全进行保密,可以通过对称密匙对所有的数据进行加密也可以利用非对称密匙仅仅对一部分密匙进行加密。这两种算法互相结合,有效地解决了云计算中所面临的安全问题。 5 结束语 在云计算环境下的数据存储技术给人们带了许多的方便,释放了个人计算机终端的数据存储任务,优化了网络系统结构。云计算环境下数据存储中把对称密匙和非对称密匙结合起来使用,为云环境下的存储技术带来了一定的安全性。这是一种解决安全问题比较可行的方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云计算环境下的存储技术一定会有更大的突破,实践应用也一定会更加广泛。 数据存储技术论文:分布式环境中数据存储技术的研究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将大量数据进行分散存储和管理的方式已经得到相关行业的广泛认可,然而由此带来的弊端也随之产生,数据存储结构,存储环境的不同,以及数据并发处理等问题。该文针对如何在分布式环境中提高数据存储能力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对当前数据存储技术进行分析,对分布环境下数据存储的特性进行分析,总结出分布式数据库的设计要求,为行业内分布式数据存储能力标准化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分布式;数据存储;数据库 1 数据存储技术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依靠先进的技术进行网络化办公已经成为现实。越来越多的企业、政府机构、社会团体借助计算机技术将业务主体进行科学的专项设计和应用,用户只需要少量的终端设备就可以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另一方面,随着人们对互联网依赖程度的逐步加深,伴随“大数据”等新概念的提出和发展,产生的数据量也呈现爆炸式增长。新数据的产生和原始数据的不断积累,导致占用的存储容量越来越大。因此,如何扩展服务提供商器的存储能力已经成为当前科研领域的重要研究热点。 目前,能够有效提高数据存储能力的方式主要有两类解决方案。一类是新增硬件的方法提高存储能力。由服务提供商采购新的存储设备来拓展服务器的存储能力。另一类是在不改变现有硬件设备的条件下,服务提供商改善数据存储软件,优化存储信息的方式,通过分类和分解数据的形式提高存储能力。第一类解决方案存在明显的弊端,服务提供商的购买能力是有限的,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难题。另一类目前已经得到国内外行业的普遍认可,各大数据服务提供商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加快了数据管理软件的研发脚步,一系列的数据库产品营运而生,像Google Spanner,Cassandra,MongoDB,MySQL Cluster等[1]优秀的产品为分布式环境下有效的管理数据,优化存储提供了先决条件。 2 分布式环境下数据存储的应用特性分析 通过大量实践可以看出,对于大量数据的处理效率往往与数据本身的可操作性有着紧密联系,所以有必要对分布式环境下的数据应用特性进行合理的分析和总结。分布式数据库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2.1 数据库存储的数据在逻辑上是集中的,在地理位置上是分散的 分散的数据单元所在的物理位置是透明的,通过通讯线路和协议进行相互沟通。这点有力的说明分布式数据库存在数据的“分散性”。 2.2 用户对数据进行的任何操作都有一个统一的DBMS进行调度 用户不必关心数据的并发处理、副本调度等问题,即使局部数据单元发生数据故障,统一的DBMS仍可以进行调度和工作。这点有力的说明分布式数据库存在管理上的“集中性”。 2.3 用户对任何数据进行例如添加、删除和查询操作时,每个数据单元都各有一个小型的数据管理系统,都有各自的DBMS,多数处理就地完成 这点有力的说明分布式数据库存在操作上的“自治性”。 3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设计 在分布式环境下,对于数据库的设计要求还没有统一的标准。该文通过总结和分析整理国内外相关资料,认为一个可操作的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应具备四个功能,如图1所示。 3.1 数据分发[2] 数据分发的建立打破了传统数据存储模式,它使物理上分散的数据单元成为逻辑上统一的整体,数据模块之间通过数据链路进行连接,通过形式统一的数据接口和协议进行通讯。合理的数据分发模块能够解决数据在远距离存储上存在的异构问题。 3.2 并行处理 由于数据存储过程中的分散性和自治性的特点,使得并发处理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并行处理问题发生的情况分为三种:时间并行,空间并行以及时间和空间同时并行。并行处理功能要求数据库要有很好的事务机制处理办法,提供有效的并发解决方案。 3.3 SQL解析 由于大量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操作系统存在异构的特点,SQL解析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SQL的语句首先被数据库管理软件转化为ASCII码,然后由解析器分三个环节进行解析。首先是语法解析,通常会从数据字典、对象比较、游标等方面检查用户输入的语法是否存在错误;其次是语义解析,为用户输入的语句建立语法树,对语义中提到的程序、表、字段等方面进行检查;最后是执行语法过程,将操作结果进行打包后传递给DBMS。[3] 3.4 汇总处理 汇总处理的目标是从分散的数据模块中提取用户需要的数据,并进行必要的处理后呈现在用户面前,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的大型数据库。 4 总结 分布式数据存储能够不改变现有硬件设备的条件下,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为用户服务,为用户提供快速灵活的体验,同时可以减少投入,提高设备利用率。随着数据存储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能够在不同领域中得到更广阔的发展。 数据存储技术论文:基于云计算背景下数据存储技术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社会经济的进步,同时也推动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我国的社会经济也有相应促进作用。在所有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要数计算机的发展最为迅速。21世纪是一个信息的时代,其中的典型就是计算机,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式各样的计算形式层出不穷,在这样一个更新周期短的时代趋势的影响下,在计算机领域出现了一种新型的计算形式,这种新型的计算机形式称为云计算。对于互联网模式,我们都不陌生,而对于云计算是十分陌生的。其实,所谓的云计算,指的就是互联网技术的升级,云计算这种新型计算模式的出现,对于现代大量的数据冲击来说是一个机遇,云计算中的数据存储技术也成为了计算机技术的重要的技术领域。 关键词:云计算 数据存储 技术 研究 云计算是一种现代的架构体系,这种体系主要是以服务作为其主体运运而生的。为了可以很好地区分云计算的服务方式,在计算机领域把云计算分为了两种最为基本的服务形式,这两种服务形式为云计算,以及云存储。云计算作为一种新型的技术手段被广泛的运用到现代的网络系统,以及现代的金融服务领域;作为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一种形式的云计算,是一种以服务为主体的现代运用系统。为了能够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下对计算机的数据进行相应的处理,就需要加入另一种服务形式,这种服务方式就是云存储。为了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有必要对云计算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1 云计算,以及云存储 1.1 云计算 云计算是一种新型的技术形式,它通过向对象提供提供技术服务来实现的。云计算提供的计算模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动态化的可伸缩的计算模式,另一种是动态化的虚拟资源计算模式。虽然说云计算是一种新型的技术形式,但是从它的本质来说,云计算指的就是互联网,以计算机网络,所以说云计算中的云是一种比喻性的说法。在以往的电信行业中,也存在云的概念,当时的云指的就是电信网。但是随着近几年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为了满足互联网,以及基础设施抽象表达的要求,才逐渐把云的概念扩大到互联网等方面。在计算机中使用云计算,可以很好地满足现实的需求。传统的数据信息基本上是以本地的计算机,或者远程服务器为载体进行存储。而云计算的使用,则是将大量的数据存储到计算机之上。大部分的企业可以很方便的把资源信息转换到比较客观的应用上,这主要是由于这些企业的数据系统与计算机互联网比较相似,所以,可以很容易的对存储体系,以及计算机进行相应的访问。 1.2 云存储 随着云计算的推广,为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就从云计算中总结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这个全新的概念就是云存储。云计算具有一定的基础功能,而由于云存储是从云计算当中延伸出来的,所以,云存储具有与云计算相类似的功能,即计算机的网格技术,以及计算机的集群应用,还有就是计算机的分布式文件系统。以上的这些基本功能对于云存储发挥其功效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相应的应用软件,可以把计算机网络当中的各式各样的存储设备有效的集中起来,以保证这些存储设备可以进行有效的协同合作。云存储的这种新型的存储模式,是在原有的原有的存储模式的基础之上,进行相应改进的一种存储模式,但是这种新型的存储模式还可以提供一种特别的架构服务。由于云具有广域网,以及互联网的特性,所以具有相对比较的形象特征,而对待遇使用云存储的人来说,云存储具有一定的透明性。把一些有关联的存储设备,以及应用程序软件进行有效的而结合起来,因为存储设备的服务转换抓哟是要通过相关的应用软件来进行实现的。 2 云计算的环境下数据存储体系的构建 在实际的云计算的操作过程当中,对于云计算环境下数据存储体系的建立是十分的必要的。建立云计算环境下数据存储体系,通常会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内容,比如说,云计算的数据中心,以及云服务的接口,还有就是云的用户和与计算的服务协议等等各方面的内容。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数据中心。所谓的数据中心,实质上指的就是数据的存储基础,数据中心是要通过云计算的环境下来进行实现的。数据中心所涉及的内容,包括了数据的存储管理,以及数据的存储设备,还有就是计算机中分布式的文件系统等等。云存储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类型,一种是根据企业发展的不同程度会采用的专门的存储设备,另一种是运用于个人的存储设备,还有一种就是把专门的存储设备与个人的存储设备进行有机的结合起来。虽然有以上的三种分类,但是对于云存储设备来说,并没有硬性的规定说要根据那个条件进行分类。根据客户机,或者服务器的模式可以对分布式的文件系统进行相应的设计。运用网络节点之间的联接可以很好地吧文件系统管理当中的一些物理存储紫玉进行有效的存储。 3 云计算服务器架构的构建 云计算存储服务器在云计算中占据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对与计算服务器的架构的构建显得至关重要。对于云存储服务器架构的建立,一定要保证是在进行建立云储存体系之前进行建立。比较常见的云存储服务器架构有两种,一种是存储区域网,另一种就是附网存储。对于云存储服务器架构的建立,可以通过多变的架构技术来实现云存储服务器架构的建立的。 附网存储是一种文件存储系统,附网存储是依附于分布式架构系统而存在的。在附网存储当中,是相互独立,而且又相互统一的。所以说,附网存储是一种松散结合型集群,说附网存储是独立的,主要是因为在附网存储中的每一个节点都是相互独立的;而说附网存储是相对统一的,主要是因为附网存储是以系统集群的形式存在着的。附网存储是一种结合比较紧密的集群系统。一旦有一个文件产生请求,附网存储中的热河一个节点都会对这个文件中的不同数据进行同时的访问,与此同时,云计算还会对于用户的相关要求进行相应的处理。一般的存储系统不同的是,附网存储系统的性能不会由于请求越多而越弱,相反的是,附网存储是随着用户的访问请求越多,就会具有越强的性能,因为用户的请求越多,会使得节点数越来越多,所以附网存储系统的性能越强。 4 结语 总的来说,作为现代计算模式的代表的云计算,在实践当中具有很大的数据集群,因此云计算具有最优化的服务功能。云计算中的数据存储,可以通过冗余存储方式来进行数据的存储,进而可以确保数据的安全性,以及可靠性。 数据存储技术论文:基于网格的数据存储技术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 摘要:现代数字图书馆存储系统有高可靠性、高可用性、高性能、动态可扩展性、易维护性和开放性等众多方面的需求,而目前使用的存储系统还远不能满足这些需求。本文着重介绍网格的数据存储技术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 关键词:网格 数据存储 Grid FTP 数字图书馆 1 综述 随着网络技术和分布式计算技术的发展,网格应运而生,有望成为第三代互联网。宏观上讲,网格是信息社会的网络基础设施,它把整个因特网整合成一台巨大的超级虚拟计算机,实现互联网上所有资源的互联互通,实现计算资源、存储资源、通信资源、软件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等资源的全面共享。 网格是由分布在本地或广城范围的若干异构子系统组成的虚拟系统。网格通常可以分为三类,即存储网格,计算网格和服务网格。存储网格实现了虚拟的统一存储,例如可将不同系统不同目录下的文件通过网格软件组合成一个虚拟的单一文件目录,对此网格的用户来说,他不必关心他所需要的文件具体存放在那一物理位置,而可以通过一个单一的文件目录结构存取或检索所需要的文件。他还可以适用于传统购工具相类似的网格变种,如FTP.来将自己的文件传送到这一虚拟的单一文件目录结构中去,或将虚拟存储中的某一文件传送到自己的本地非共享目录中。可见存储网格改变了人们分享数据信息的方式。 利用存储网格技术,一个大型复杂数字图书馆系统可以将各自的计算机组成一个虑拟的单一存储网格,所有的子系统界面信息均可实时地被他人所共享,不管这些单位位于世界的哪一个角落,也不管他们用的是什么系统。传统上完成类似目标需要建立并维护一个集中的数据服务系统,在很多时候是无法实现或者极不经济的。而存储网格技术通过建立开放标准将这一需求变为现实。 网格存储是网格技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存储和存储引擎整合成内部相连的网格。它通过网格以一种灵活的、透明的方式分配资源,依照单位的存储策略和程序,高效地管理存储资源,以保护大容量信息的安全。网格存储能很好地解决各类资源的自动优化、自动配置、自我保护和自动恢复等功能。 2 基于网格的数据存储技术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 2.1 数据网格存储方式 数字图书馆是综合运用多方面高新技术支持的数字信息资源系统,将分散于不同载体、不同地域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以网络化方式互相联结起来,实现资源共享。数字图书馆是计算机可处理的、有序组织的信息集合,是存储数字信息的仓储。数字图书馆通过数字技术进行信息资源的组织和管理,能够储存海量信息,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络高效方便地进行查询、检索服务。数字图书馆具有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组织非线性化、结构复杂化、信息传递网络化、服务方式多样化等特点。而网格是高性能计算机、数据源、因特网三种技术的有机组合,它具有高性能、一体化、知识生产、资源共享、异地协同工作、支持开放标准、功能动态变化等优点,为数字图书馆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在网格中最常用的资源是数据存储。网格对数据存储提供了一个集成的视图,有时被称为“数据网格”。通常,网格中的每台机器会提供一定数量的存储给网格使用,即使是暂时的。存储可以是配属于处理器的内存,也可以是硬盘或者其他永久性的存储介质。配属于处理器的内存通常速度非常快,但是不稳定,最好应用作缓冲数据。网格中的第二存储可以以合适的方法使用来增加容量、性能、共享和数据可靠性。许多网格系统使用网络文件系统,如AFS、NFS、DFS或者GPFS。这些文件系统在性能,安全和可靠性方面存在差异。 多台机器的存储使用统一的文件系统,容量可以增加。任一独立的文件或者数据库可以扩展到多台存储设备和机器,利用操作系统的文件系统可以消除最大空间的限制。统一的文件系统可以为网格存储提供统一的命名空间。这对用户使用网格中的存储变得相对容易,可以不用考虑其确切的位置。类似的,特殊的数据库软件可以联合独立的分类数据和文件,形成一个更大的,更全面的数据库,可以使用数据库查询功能操作。 网格文件系统也能实现日志功能,因而在某些操作失败后,数据也可以被可靠地删除。另外,当数据共享或者很多用户更新时,有些文件系统实行高级的同步机制来减少冲突。 2.2 GridFTP在数字图书馆数据存储技术中的应用 网格存储是以节点之间的备份为基础,可以在多重节点上进行内容管理与储存;也可以把存储环境下的多重节点进行资料转移与传输。正因为这样,它可以将网络连接存储(NAS)和存储局域网(SAN)两种不同的技术、不同的管理工具、不同的存储应用融合在一起。网格存储使存储简单化,兼容不同的网络协议,支持不同的系统平台,在各个分布系统上远行而且同步。 访问、分析和处理分布在不同逻辑位置、存储系统上的数据,应用程序要么选择只支持某些存储系统,要么使用多种方法来获取不同存储系统上的数据。Grid FTP提供了一种在异构系统上的公共互用层,避免性能上的损失和过大的复杂性。 Grid FTP作为网格环境中安全高效的数据传输协议,是对标准FTP协议的扩展。Grid FTP扩展了标准FTP协议,这是因为FTP协议是目前因特网上使用最普遍的数据传输协议,有大量的技术基础,也是在网络环境中最规范的数据传输协议,并且易于扩展。 GridF TP在不同的网格主机之间提供了安全的、可依赖的数据传输,使用扩展的FTP协议,提供了网格的功能。Grid FTP是标准的服务器/客户端应用,支持两种类型的文件传输标准和第三方参与的文件传输。 为了管理分布式通信中的大数据集,Grid FTP提供了经过鉴别的由第三方控制的数据传输功能。这种功能允许第三方用户或应用程序启动、监视和控制共他两地之间的数据传输,为使用多个地点的资源提供了保障。Grid FTP在保留FTP的第二方数据传输功能上增加了GSS-API安全认证。 当前,由于网格技术的发展,数字图书馆技术正面临着一场新的技术革命。采用网格技术能增加数字图书馆成本的有效性,也能增强数字图书馆服务的适应性,真正解决数字图书馆资源的信息资源存储问题。数字图书馆只有借助于先进的网格技术,才能真正推动数字图书馆研究和建设的更深人发展。 数据存储技术论文:基于网络数据存储技术实现的研究 【摘要】网络技术的运用是现阶段的主流技术手段,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直接导致互联网相关技术持续升温。而网络数据存储技术是实现替代传统存储技术的新方法,通过技术手段的实现,达到网络存储的目的。选择安全合理的技术手段实现网络数据存储是保证数据安全,实现数据备份的主要手段。 【关键词】网络;存储技术;数据安全;备份 一、前言 在网络技术持续发展的今天,实现网络数据存储是解决现阶段数据流失的主要手段,通过网络对数据实现备份可以很好的实现数据的移动化。本文针对现阶段的三种主要的网络数据存储方式进行分析研究,确定其技术实现方式,了解实现原理。使得对网络数据存储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RAID存储技术 1、RAID存储技术介绍 RAID是指廉价(独立)磁盘阵列,所谓“磁盘阵列”是指多张磁盘连成一个阵列上,然后,以某种方式书写磁盘,这种方式可以在一张或多张磁盘组之间提供数据。 从主机的角度看,控制器使得整个磁盘组就像一片又快、又大、又可靠的虚拟磁盘。它的初衷主要是为大型网络服务器提供高端的存储功能和冗余的数据安全,在系统中RAID被看作是一个逻辑分区,但它是由多个硬盘组成的,通过在多个硬盘上同时储存和读取数据来大幅度提高存储系统的数据吞吐量。而且在很多RAID模式中都有较为完备的、相互校验与恢复的措施,甚至是直接相互的镜像存储。当数据灾难发生时可以自动修复,从而大大提高了RAID系统的容错度,稳定了系统的冗余性。 2、RAID技术规范 RAID技术是一种工业标准。通常将组成磁盘阵列的不同方式分为RAID级别。随着RAID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已拥有了以RAID 0到RAID 6七种基本的级别。另外,还有一些基本RAID级别的组合形式,如RAID 1 0、RAID 5 0等。现将RAID级别在应用中的实现作进一步的研究。 (一)、RAID 0:是连续以位或字节为单位分割数据,并行读写于多个磁盘上。因此具有很高的数据传输速率,但它没有数据冗余。它只是单纯地提高性能,而且其中的一个磁盘失效将影响到所有数据。因此,它不能应用于数据安全性高的场合。 (二)、RAID 1:通常被称为RAID镜像,是通过磁盘数据镜像实现数据冗余,在成对的独立磁盘上产生互为备份的数据,即所有数据都进行百分之百的备份。当原始数据繁忙时,可直接从镜像磁盘上读写,而不需要重组失效数据。 (三)、RAID0+1:也称为RAID 1 0标准,至少需要4块硬盘才可以实现,不过它综合了RAID 0和RAID 1的特点,将独立磁盘配置成RAID 0,两套完整的RAID 0互换镜像。但构建RAID 0+1阵列的成本投入大,数据空间利用率只有50%。 (四)、RAID 2:是按位分配数据到多个驱动器的,在写入数据时一个磁盘上保存数据的各个位。同时把一个数据不同的位运算到海明校验码保存在另一组磁盘上,在数据发生错误的情况下将错误校正。这种编码技术需要多个磁盘存放检查及恢复信息,使得RAID 2技术实施更复杂、速度最慢,因此在商业环境中很少使用,最适合用于诸如图像之类的应用。 (五)、RAID 3:通常是按字节将数据划分为条纹分配在许多驱动器上,虽然也可按位划分.但它在阵列时专用一个驱动器保存奇偶校验信息,因此它同RAID 2非常类似,区别在于它使用简单的奇偶校验,并用单块磁盘存放奇偶校验信息。如果一块磁盘失效,奇偶盘及其他数据盘可以重新产生数据;如果奇偶校验失效,则不影响数据使用,但奇偶盘会成为写操作的瓶颈。 (六)、RAID 4:除了按扇区而不是按字节对数据划分条纹外,RAID 4与RAID 3相似,同样也将数据条块化并分布于不同的磁盘上,但条块单位为块或记录。它使用一块磁盘作为奇偶校验盘,这时奇偶校验盘会成为写操作的瓶颈。因此它在商业环境中也很少使用。 (七)、RAID 5:是把数据和相对应的奇偶校验信息存储到组成RAID 5的各个磁盘上,并且奇偶校验信息和相对应的数据分别存储在不同磁盘上。它使用一种特殊算法,可以计算出任何一个区域校验块的存储位置。这样就可以确保对校验块的任何读写操作都会在所有RAID磁盘中进行均衡.从而消除产生瓶颈的可能。它读出效率很高,写入效率一般.块式的集体访问效率较佳,但控制器的设计也相当困难。 (八)、RAID 6:与RAID 5相比,它增加了第二个独立的奇偶校验信息块。两个独立的奇偶校验系统使用不同的算法.数据的可靠性非常高,即使两块磁盘同时失效也不会影响数据的使用。相对于RAID 5有更大的写“损失”,因此“写性能”非常差。 (九)、RAID 7:这是一种新RAID标准,其自身带有智能化实时操作系统和用于存储管理的软件工具,可完全独立于主机运行,不占用主机CPU资源。它采用优化的高速数据传送磁盘结构,所有的I/O传送均是同步进行的,可以分别控制.这样提高了系统的并行性和系统访问数据的速度;每个磁盘都带有高速缓冲存储器,实时操作系统可以使用任何操作芯片.达到不同实时系统需要。当多用户访问系统时。可以连续多台主机,访问时间几乎接近于零。 三、IP存储技术 IP存储技术作为新兴的网络存储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了IP存储作为存储解决方案。另一方面,随着信息化建设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系统已成为各企事业单位的基础设施,数据成为关系到企业生存的重要资源,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命脉,其价值远远大于设备的价值。然而,病毒木马、软件故障、及人为误操作等不确定因素时刻威胁着数据的安全,数据安全性问题愈来愈突出。 各个层次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使用者也积极关注自己系统的安全问题,对数据存储安全更加重视,备份系统成为保障数据安全的重要系统。数据备份是一种数据安全策略,是保护数据安全的有力措施,已成为信息安全领域一个备受瞩目的研究方向。IP数据存储系统能够根据用户自身业务的需要设计备份方案。分别由备份服务器、存储服务器、备份实现三方交互协议。物理上各子系统独立安装运行,逻辑上备份服务器主导整个系统的运行,备份和存储服务器接受备份服务器发送的命令运行任务,用户从Web界面发出命令并发送给备份服务器处理。 四、无限传感存储技术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根本任务是准确、高效地提取环境中有价值的信息发送给用户。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一个数据为中心的网络,无论其应用场景和底层硬件部署如何,应用层用户最为关心的问题是如何将各个传感器节点感知的监测数据进行有效传输和存储,从而保证后期高效、可靠、实时的访问。因此数据存储是无线传感器网络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当前的数据存储算法根据存储策略的不同主要分为本地存储、外部存储、数据为中心存储三种。 地理信息路由是数据为中心的存储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经典路由,周界转递模式在寻找存储节点时存在着转递次数过多引起的能量浪费,提出了一种可以减少周界转递的位置逼近算法。该算法的思想是:在数据转递中,当节点距离目的位置足够近时,则修剪掉后面的周界转递过程。地理位置逼近算法可以有效减少周界转递造成的能量消耗,从而提高网络能量利用率。 基于网格的存储节点动态分配算法 GBMT,使事件数据更加均匀的存储在节点上。该算法主要思想是:把事件映射到一个网格中,根据节点的当前的存储空间和能量,该网格动态的分配存储该事件的节点。通过设置阈值和虚拟坐标两个机制,防止某个节点过多的担任存储的任务,避免热点问题。该算法使数据在网内存储分布更加均匀,进而提高网络服务质量,延长网络使用寿命。 五、结束语 通过对现阶段已有的三种网络数据存储方式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清楚的知道,现阶段的移动网络数据存储已经可以通过这三种方式实现,针对数据的安全等方面也做了相应的研究,保障用户的数据安全是实现网络数据存储最关键的一步。相信通过不断的研究,网络数据存储必将开启新的篇章。 数据存储技术论文:高性能气象数据存储集群及在线扩展技术应用 作者简介:赵春燕(1984—),女, 北京人,工程师,研究方向:高性能计算系统管理维护、软件配置管理(E-mail:);孙英锐(1973—),男,河北迁交人,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气象数据存储管理。 摘要:为了满足气象数据快速增长和高效应用的业务需求,设计采用基于SAN和GPFS的高性能存储集群进行数据存储,并随着数据量的快速增长,实现灵活在线扩展以满足数据存储需求。结合国家级气象资料存储检索系统、省级风能资源数据库共享服务系统和风能资源数值模拟系统的存储设计,阐述基于SAN和GPFS技术的存储集群架构,并重点介绍存储集群的在线扩展技术的实现。基于SAN和GPFS的存储集群在线扩展技术包含在线扩展服务器节点、在线扩展存储容量和在线扩展文件系统容量三方面,实现了气象数据存储系统随着业务数据变化的灵活扩展,使系统具备优秀的扩展性和适应性。 关键词:气象数据存储;存储集群;SAN;GPFS集群;在线扩展 1引言 随着气象事业和科技水平的迅速发展,气象数据的种类、数量也随之迅速增长,目前气象数据的存储采用数据库和共享文件系统两种技术,根据数据特点和服务方式将数据按照在线、近线和离线三种方式进行存储。由于气象数据种类多、数量大、格式多样,除通用数据库、专题数据库存储的数据之外,还有大量的数据采用高性能的共享文件系统实现在高速磁盘阵列上的直接在线存储,以满足业务应用、服务和安全备份的需求。随着业务的不断丰富,数据量呈现快速增长,大量数据库系统也采用高性能共享文件系统作为底层存储,如何高效的访问存储,保障业务应用的数据访问效率,同时考虑满足不断增长的数据存储需求,灵活的在线扩展,成为存储系统设计和实现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我国气象部门应用广泛采用GPFS(General Parallel File System)[1]、NFS(Network File System)[2]等共享文件系统。GPFS是一个可扩展、高性能、安全的通用并行文件系统,在性能和安全性上优于NFS[3],结合SAN(Storage Area Network)[4] 高速高可靠网络互联技术,构成高性能的数据存储集群[5],实现大容量数据库存储和直接的在线存储,广泛的应用于气象信息系统数据库、共享数据存储系统建设中。 针对基于SAN和GPFS的存储集群架构,探讨了在数据计算和处理能力、存储容量、文件系统容量变更等三方面的在线扩展技术,对气象数据存储系统的灵活扩展具有重要意义。 2高性能气象数据存储集群设计 基于SAN和GPFS的存储集群物理架构包含三层,1)存储层:高速磁盘阵列;2)SAN存储网络层:冗余链路配置的高速SAN存储区域网;3)服务器层:至少两台的服务器作为冗余的数据访问处理节点。 2.1存储集群架构设计 2.1.1.物理架构 本实例采用三台服务器作为集群节点,配置两台冗余SAN光纤交换机,四台磁盘阵列。每台服务器配置两块HBA卡,冗余连接至两台SAN交换机。每台光纤交换机配置2个控制器,每个控制器两个端口,将每个控制器冗余连接到两台SAN交换机。如图1所示,为存储集群的物理架构,冗余配置保证了在Zone划分后集群的高可靠性。服务器节点间通过以太网连接,服务器节点和存储之间的连接链路采用光纤线,磁盘阵列采用高端磁盘阵列,构成高性能数据存储管理集群,根据业务数据访问性能需求和磁盘阵列的光纤出口速率,可对集群性能进行精细化分析,在此不详细探讨。 2.1.2逻辑架构 使集群节点访问存储设备的路径唯一,需要对连接到SAN中的服务器和存储划分Zone,实现设备的隔离。Zone划分好以后,配置GPFS集群,形成逻辑上的存储集群。存储集群的逻辑架构如图2所示,GPFS将物理磁盘映射形成虚拟设备NSD(Network Share Disk),将一个或多个NSD作为逻辑文件设备挂载到服务器节点上提供给文件系统使用。 2.2存储集群构建 2.2.1物理结构配置 1)将三台服务器连接至以太网络,配置光纤交换机,配置Domain。 SAN1:Domain为1,SAN2:Domain为2 2)规划服务器节点和存储占用的交换机端口,并按规则为每个控制器进行编号,在交换机中配置。 (1)服务器节点 控制器A:I-SRV-1-A-1:1,1 ; 控制器B:I- SRV-1-B-2:2,1 ; 各项含义为:交换-服务器-服务器编号-控制器-Domain:Domain,端口号 (2)磁盘阵列 控制器A:I-DS42-1-A-1:1,4 ; 控制器A:I-DS42-1-A-2:2,4 ; 控制器B:I- DS42-1-B-1:1,5 ; 控制器B:I- DS42-1-B-2:2,5 ; 各项含义为:交换-阵列名称-阵列编号-控制器-Domain:Domain,端口号 3)物理连线:按照图1所示结构和端口规划,用光纤线连接服务器、SAN交换机和磁盘阵列。 4)Zone划分:创建Zone,并指定该Zone所包含的端口,将Zone添加到配置中,保存配置,并使其生效。 5)LUN Mapping:基于存储管理软件,将LUN与集群节点的端口进行绑定,使LUN与主机建立一对一或者多对一的映射关系。 2.2.2GPFS集群构建 如图3所示,在物理架构搭建后,对各个服务器节点做互信配置,并在每个节点上安装GPFS软件包,创建GPFS集群。根据应用需求创建文件系统,提供给文件存储使用或数据库应用,则构成GPFS高性能存储集群。 3存储集群在线扩展技术 图2所示GPFS存储集群的逻辑结构分为三层,服务器节点层、文件系统层、磁盘存储层。GPFS存储集群的扩展包含这三方面:在线扩展服务器节点、在线扩展磁盘容量和在线扩展文件系统。 3.1在线扩展服务器节点 风能资源数值模拟系统[6,7,8]基于SAN和GPFS的集群架构,由7台服务器节点构成高性能数据存储处理集群,但风能资源数值模拟业务涉及大量的计算和数据处理,随着业务计算需求的增加,7个节点的处理能力逐渐显得不足,需要在不影响现有应用的情况下在线扩展集群节点至16个。图4所示,将G07至G15节点在线增加至GPFS集群,流程与新建GPFS集群流程相似,如图5所示,在物理连接配置环节,将新增的节点逐一加入到已有的Zone中,并使配置生效,在集群配置环节将节点增加至集群。集群节点的扩展包括剔除节点,直接执行最后一个环节:从GPFS集群删除节点操作。 3.2在线扩展磁盘容量 国家级气象资料存储检索系统[9,10](简称“存储系统”)中采用了基于SAN和GPFS的集群架构,提供高性能计算机用户无法在高性能计算机上长期在线保存而又需要保存的各类数据以及需要备份和归档的数据。 扩容前存储能力为337.8TB,可用磁盘容量以所有文件系统平均90%为可用上限计算为304.02TB,仅有20TB左右的余量,无法满足数据量的增长,通过在线扩展磁盘阵列,实现系统无业务影响扩容80TB,如图6所示。 集群中存储容量的扩展,需要将新增的磁盘设备用光纤连线加入SAN中,并加入Zone的配置使其生效,将LUN与集群中的节点进行绑定。 流程如图7所示,将已连接集群的该存储设备创建为虚拟的NSD,并创建文件系统,分配这些空闲的NSD给挂载的文件系统。 3.3在线扩展文件系统容量 省级风能资源数据库共享服务系统[11,12]基于基础地理信息、风能资源专业观测网数据、详查区数值模拟结果与综合评估数据,为决策部门、业务用户、行业用户以及公众用户提供不同层次的风能数据共享服务,其数据库存储基于SAN和GPFS的集群架构设计实现。 表1所示为省级风能资源数据库共享服务系统文件系统容量扩展前的参数值,系统共建立四个文件系统,业务流程调试过程中发现/dev/gpfs_DB文件系统容量预估过小,不能满足应用需求,拟在不影响现有系统数据存储的情况下,对系统进行调整。 表2所示调整后情况,与表1所示调整前文件系统容量分布比较可以看出,/dev/gpfs_mysql文件系统容量由调整前的5.5TB缩减为2.2TB,/dev/gpfs_DB文件系统的容量由调整前的2.2TB,增加至5.5TB,而调整前后系统总容量未改变。调整过程在线进行,对用户和应用透明,未对现有数据发生影响。 该方法是在线实现容量调整的,但在实践中需要注意三点:1)GPFS在删除磁盘前会自动迁移走该盘上的数据,前提是该删除的磁盘是好的、可用的;2)除去要删除的磁盘之外,是否剩余足够的磁盘空间存储文件系统中的数据。3)在执行调整命令后留出一定的时间供GPFS元数据同步,防止元数据不一致导致的性能下降的问题。 3.4系统扩展效果 以上三套系统所采用的基于SAN和GPFS架构的存储集群,其分层的存储架构和灵活的在线扩展技术使得系统具有良好的业务适应性,能够提供高效的数据存储访问,并能够随着业务需求变化而快速、安全、无缝的扩展。 4总结 本文介绍了国家级气象资料存储检索系统、省级风能资源数据库共享服务系统和风能资源数值模拟系统的存储架构和在线扩展的实施,阐述了基于SAN和GPFS技术的高性能气象数据存储集群架构及其在线扩展技术,实现了存储集群数据处理能力、数据存储容量及文件系统容量随着气象数据和业务需求变化的灵活扩展。经过实践的检验,该存储架构具备灵活的可扩展性和适应性,能够在不影响已有数据应用服务的前提下实现在线扩展,适用于快速增长的气象数据存储管理的需求。 数据存储技术论文:云计算环境下的数据存储技术分析 摘 要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目前已经出现了新的计算形式,即云计算。该种计算模式的出现,实际上就是对互联网技术的一种升华和体现,在此背景下的数据存储技术也成为非常重要的一个技术领域。本文将对云计算与数据存储问题进行简单阐释,并在此基础上就云计算环境下的数据存储技术谈一下自己的认识,以供参考。 关键词 云计算;数据存储;研究 所谓云计算,实际上就是一种以服务为主体的现代架构体系,基本服务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云计算,另一种是云存储。云计算是计算机技术快速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基于云计算服务体系的现代应用程序,在现代金融服务领域、网络系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几乎在所有的环境下都需要云存储来满足数据处理要求。因此,在当前的形势下,加强对云计算环境下的数据存储技术问题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1 云计算与云存储 1.1 云计算 云计算主要是基于Internet技术提供服务的一种技术形式,它可以提供动态化的可伸缩、虚拟资源计算模式。其中,云是一种比喻性的说法,实质是计算机网络和互联网。传统意义上的“云”代表的是电信网,近年来才用于互联网、基础设施抽象表达。云计算通过计算,使大量的数据信息分布于计算机之上,并非本地计算机、远程服务器之中,而企业数据中心的实际运行与计算机互联网非常相似,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使企业将资源信息切换至客观应用上,并且根据实际需求,对计算机及其存储系统进行访问。简单地说,正如从传统的单台发电机模式向现代的电厂集中供电模式转变一样,这意味着计算能力已经作为商品在流通,并且像水电一样,利用方便而费用低廉,主要区别在于它是借助互联网技术进行传输。 1.2 云存储 所谓云存储,实际上基于云计算概念延伸出来的新概念,它与云计算非常相似,以集群应用、分布式文件系统以及网格技术等功能为基础,将计算网络中的各种存储设备借助应用软件进行有效集中,从而使其协同作业,具体功能是对外提供相关的数据存储以及业务访问。从本质上来讲,云存储是对当前存储模式的一种创新,同时也是特殊的架构服务之一。形象地说,就像是云一样的广域网、互联网,对应用者而言,具有透明性;云存储的关键在于相关应用程序软件、存储设备之间的有机结合,并且通过这些应用软件来实现存储设备之间的服务转变。 2 云计算环境下的数据存储体系构建 实践中,云计算环境下的数据存储体系,主要包括数据中心、云服务接口、云用户以及服务协议等内容,其中数据中心主要由存储管理、分布式文件系统以及存储设备等构成,同时它也是云计算环境下实现数据存储的基础。云存储设备通常没有特殊的规定的类型,既可以是个人PC,也可是企业发展过程中所应用的专门存储设备,甚至是二者的结合体。分布式文件系统,即文件系统管理中的物理存储资源是通过网络节点之间相互连接的,该系统的设计主要是依据客户机、服务器模式。 2.1 服务器架构 云存储体系构建之前,应当先构建云存储服务器架构,它是云计算IAAS中重要组成部分,可通过多样化的架构技术实现,常见的是附网存储(NAS)以及存储区域网(SAN)。 NAS属于分布式架构系统的文件存储系统,是一种松散结合型集群,实践中可有效满足以云存储为主体的环境要求,而且在该系统集群中,任何一个节点都是相对独立的实体。在此系统中,最小单位即为文件。当文件被保存在该集群之中时,其数据信息会被有效地保存在集群中的特定节点上,虽然文件副本很多,也可能会被重新定位到另外的节点上,从而形成冗余,但该节点提供的文件单实例却是唯一的。下图为NAS存储架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实践中可以看到,SAN为集群架构块存储系统的一种,即为紧密结合型集群系统。当文件请求产生时,每一个节点都会访问该文件中的不同数据块,并对用户的请求进行及时的处理。用户请求越多,SAN响应请求可用节点数量就越多,此时其性能也就越强。实践证明,该存储架构比较适合于云服务器,而且其可扩展性非常的好,数据传输效率较高,若配合P2P以及重复数据删除技术使用,可有效满足一级存储要求。 2.2 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信息传送 针对当前的存储结构体系,NFS、CIF即为NAS存储系统的数据传送协议,将NFS、CIF作为数据传送口,可实现异构平台间的信息资源有效共享。NFS在Windows客户端加载了NFS客户端软件,这样就可以确保Windows客户端能够有效融入到UNIX基础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之中;CIF在UNIX服务器上也加载了CIFS服务器端软件,这样就可以使UNIX服务器与本地Windows服务器一样。NFS与CIF,使NAS服务器间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实现了云存储服务的统一化,并且在集群环境下,表现非常的突出。ISCSI也是一种SAN数据传送协议,它可以实现单客户端有效应用程,像本地客户端使用服务器资源一样,操作结果对另外客户端不透明。 3 结束语 云计算作为一种典型的现代计算模式,拥有较大规模的数据集,可向广大用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云计算环境下的数据存储,采用的是冗余存储方式来确保存储数据的安全可靠性,未来云存储将向着安全性、共享性以及便捷性方向发展。 数据存储技术论文:数据存储技术在云环境下的应用特性分析 【摘 要】随着IT系统向云计算技术方向演进,数据存储应用需求也出现了显著的变化特点,传统的数据存储已不能满足云时代的需要。为解决云时代的数据存储问题,首先分析了传统数据存储应用技术现状,接着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块存储、分布式存储、对象存储、表存储等非结构化和结构化存储技术在云计算环境中的不同应用及性能特点,为云时代的数据存储技术提供建议。 【关键词】云计算 云存储 块存储 结构化存储 1 传统数据存储应用现状 随着社会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用户对存储的需求增长迅速。在进入云环境的时代,传统IT系统存储技术面临建设成本高、运维复杂、扩展性有限等问题的挑战,系统存储扩容压力很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传统存储开放性不足,通常采用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标准化程度低,不同厂家系统无法混合使用;其次,成本较高,且市场垄断严重,建设成本居高不下,扩容成本尤其高;再者,扩展性能较差,其单点扩展存在容量上限和接口带宽等限制,面对云时代PB级的海量存储需求,在容量和性能的扩展上无法满足。 长期以来,传统IT系统存储一直存在诸多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状况,带来资源浪费。一些系统不考虑数据的价值和访问方式,统一放在磁盘阵列或NAS中,相对于云存储缺少性能、扩展性和低成本的优势。而另有一些系统对磁盘I/O性能要求并不太高,却仍然采用FC SAN建设,造成建设成本的浪费。大部分系统没有区分应用对磁盘可靠性的要求,统一使用SAS磁盘,将SATA盘排除在外,造成一定的浪费。 传统的块存储承载传统关系数据库,在应对大数据环境下高性能应用系统,特别是超大规模和高并发的业务系统已经显得力不从心,暴露出很多难以克服的问题。传统关系数据库稳定性高,使用简单,功能强大,久经历史考验,积累了大量的成功案例。但是,随着网络技术和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站也开始快速发展,近几年比较火爆的论坛、博客、SNS、微博逐渐引领Web领域的潮流。随着访问量的急剧上升,几乎大部分使用传统数据库的网站都开始出现了性能问题。Web程序也不再仅仅专注在功能上,同时也在追求性能,虽然后来MySQL的集群技术和Memcache的缓存技术使得MySQL架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性能的压力,但最终还是因为其扩展性差(需要比较复杂的技术来实现),承受着大数据下的I/O压力,因此依然面临着很大的问题。 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系统并不能提供这些应用所需要的高可扩展性,新型的网络应用又不像金融等领域那样需要严格的数据一致性和很强的事务特性,而是对海量数据的松散结构表示以及可用性与可扩展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研究学者与互联网公司早已开始寻求新的数据存储和管理架构,并试着弱化数据管理系统在一致性和事务性方面的要求,向着系统可用性和可扩展性方面努力,使之成功运用到后端系统中。 2 云环境下数据存储需求特点 随着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发展,数据信息总量正呈指数级爆炸式增长,在如此大量数据产生的时代,用户的数据存储需求具有全新的特点: (1)对数据库高并发读写的需求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发展,Web 2.0应用强调的是以用户为主,需要根据用户个性化信息来实时生成动态页面和提供动态的信息,目前比较流行的微博就是如此。该类应用对数据库的并发访问的负载就非常高,往往能达到每秒上万次的读写请求,甚至更多。从已有的优秀的数据库产品看来,对于上万次SQL查询还能勉强应付,但是应付上万次SQL写数据请求时,I/O成了瓶颈。 (2)对海量数据的高效率存储和访问的需求 以Facebook为例,它一个月就达到了2.5亿条用户动态,对于关系数据库来说,在一张拥有2.5亿条记录的表里面进行SQL查询,效率是极其低下乃至无法忍受的。在未来大数据时代,海量数据的高效存储和访问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3)对数据库的高可扩展性和高可用性的需求 在基于Web的架构中,数据库是最难进行横向扩展的,当一个Web应用的用户量和访问量与日暴增时,数据库服务器却没办法像Web Server那样简单地通过更多的硬件和服务节点来进行性能扩展与负载分担。对于很多需要不间断提供服务的网站来说,由于这样的升级需要停机维护和数据迁移,将使用户体验值急剧降低。 (4)支持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能力的需求 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对数据的处理和数据类型有比较明确的限制,只针对某些数据类型,如整型数字、字符、字符串等,而对类似图片、音视频的非结构化数据的支持不够,无法满足未来用户对各种各样类型数据的需求。 对于以上数据存储应用需求,传统存储应用技术是无法胜任云计算环境下应用需求的。云存储技术的发展结合了各种存储技术应用的特点,在容错、吞吐量、冗余、读写分布、数据划分、负载均衡等特性方面进行技术提升,并综合多种存储技术以适应复杂的不同的数据存储需求。 3 数据存储技术在云计算环境中的应用特性分析 现有的IT环境正逐步向云计算环境演进,在未来云时代,块存储、分布式存储、对象存储、表存储等非结构化和结构化存储技术有各自的应用特点,可区分不同应用需求,实现云环境下存储能力最优化应用。 3.1 块存储技术 块存储基于传统的磁盘阵列实现,主要为现有各种应用提供通用的存储能力,将存储区域划分成固定大小的小块,使传统裸存储设备的存储空间对外暴露,将大量磁盘设备通过SCSI/SAS或FC SAN与存储服务器连接,服务器直接通过SCSI/SAS或FC协议控制和访问数据。块存储方式由于不存在数据打包/解包过程,可提供更高的性能,数据访问延迟低、带宽较高,但可扩展性差。因此可采用弹性块存储降低传统磁盘盘阵的使用比例,以满足快速分配和灵活扩展的场景。 块存储本身可以通过多个设备堆叠出更大的空间,但受限于数据库的能力,通常只能支持TB级数据库应用。主要为一些高性能、高I/O的企业关键业务系统(如企业内部数据库)提供存储,也可为虚拟机提供集中存储,包括镜像和实例的存储。 在云计算环境中,块存储的使用可根据数据的重要性、访问频率、保留时间、容量、性能等指标,进行分级存储管理。一般可进行动态、静态存储分级,基于文件级和块级分级,基于主机和盘阵等类型分级,将数据采取不同的存储方式分别存储在不同性能的存储设备上,以实现数据客体在存储设备之间的自动迁移。同时,为提高存储利用率,还可以使用存储瘦供给技术,当存储真正开始使用时才开始实际分配物理空间,可达到减少每GB可用空间的成本的目的。 3.2 非结构化存储技术 在云计算环境下引入非结构化云存储技术可降低传统盘阵/NAS的采购成本,满足业务系统海量非结构化数据存储处理需求。在互联网类业务等具有海量冷数据存储需求的业务中,可逐步采用基于X86架构本地硬盘的分布式文件、对象、弹性块等云存储产品,代替NAS和传统盘阵设备,并开展和推动云存储接口标准化和规范化,推动上层业务软件适应底层新型云存储系统,最终在业务系统中大规模引入非结构化云存储技术。目前非结构化存储技术主要包括分布式文件存储和对象存储两种。 (1)分布式文件存储 分布式文件存储提供文件存储能力,把分布在局域网内各个计算机上的共享文件夹集合成一个虚拟共享文件夹,将整个分布式文件资源以统一的视图呈现给用户,最终以标准文件系统接口形式,向应用系统提供海量非结构化数据存储空间,支持随机读写、复杂目录结构。 对于数据增长量快的文件存储型业务,分布式文件存储提供NFS、CIFS、POSIX等文件访问接口,但整体协议开销较高、响应延迟比块存储长,存储能力和性能水平有待扩展。分布式文件存储适合TB~PB级文件存储,可支持文件频繁修改和删除,例如存储图片、文件、视频、邮件附件、MMS内容等,同时它在文件在线备份和文件共享具有较强优势,但上层业务需要考虑支持跨多个文件系统的系统结构。 (2)对象存储 对象存储与分布式文件存储都属于非结构化存储类型,对象存储操作简单、无需频繁修改,对于一次写入、多次读取的数据,优先考虑对象数据存储系统。对象存储为海量非结构化数据提供Key-Value这种通过键-值查找数据文件的存储模式,提供基于对象访问的REST/SOAP接口,协议开销较高,且响应延迟较文件存储长,应用系统跟存储系统的耦合程度松散。 在对象存储中引入对象元数据描述对象特征,所存储的对象是附带各种属性信息的文件,属性包括图片尺寸、拍摄时间等,一般采用“桶”作为对象的容器来划分应用和用户。由于对象存储系统同时管理用户信息和实际数据,上层业务设计时需考虑支持跨多个对象存储的场景。对象存储属PB级文件在线存储,用于在线访问的文件存储(包括缩略图、音乐视频、大文件)。数据存储后很少改动,对于文件索引所容纳的条目数量不受限制。对象存储是企业能够以低成本的简易方式实现对大规模数据存储和访问的方案。同时,对象存储使得“混合云”和“公有云”成为可能,也使以互联网服务的方式进行广域归档或远程数据备份成为可能。 3.3 结构化存储技术 针对传统数据库对非一致性数据存储及不能灵活扩展等技术壁垒,在云存储技术中用表存储以管理结构化数据或者半结构化数据,并通过设置键值对映射模型采用Hadoop框架等技术,向应用系统提供高可扩展的表存储空间,主要包括交易型(OLTP)数据库和分析型(OLAP)数据库。 交易型应用每次更新或查找少量记录,并发量大,响应时间短,主要应用在大规模互联网社交网络、博客、微博、在线详单查询等。在新型互联网业务和详单查询业务中,针对交互性海量数据查询需求,可引入NoSQL存储,提升系统可扩展性和数据处理能力,消除系统瓶颈。 分析型应用特点则是更新少,批量导入,每次针对大量数据进行处理,并发量小。主要应用在大规模日志存储处理、信令系统XDR数据存储和分析预处理、经分系统ETL等场景。并且可引入逐步成熟的日志详单类存储,系统的性能、稳定性及安全性将得到全面提升,这可以作为数据仓库的补充,承担ETL、数据挖掘和非结构化数据处理,缓解现有数据仓库的压力。 4 结束语 在云环境中积极探索和引入大数据处理和云存储技术,开展和推动云存储接口标准化和规范化,将有效推动上层业务软件适应底层新型云存储系统。在云存储技术发展的另一方面,存储网络技术和存储介质技术的进步也必将推动云存储的有效规模部署,共同推动云时代的加速发展。 数据存储技术论文:基于云计算的数据存储技术 摘要:随着Web2.0技术的发展,用户对数据的计算和存储需求激增,往往通过购置更多数量的服务器来增加计算和存储能力。通过互联网租用计算能力和存储资源,就可以大大减少对自有硬件资源的依赖。因此,将云计算技术应用到存储领域可以大大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本文主要分析基于云计算的数据存储技术。 关键词:云计算,数据存储,技术 云计算是一种基于服务的架构体系,有两种基本服模式:云计算和云存储。 基于云计算服务的应用程序,无论是金融服务还是网络角色扮演游戏,几乎在所有情况下都需要高性能的云存储来满足数据处理的需求[1]。网络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随着 Web2.0 技术的成熟,大量的信息以井喷的姿势出现在互联网上,如何应对这种信息爆炸式的增长速度,如何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存储和管理,云存储是否能够应对这种情况,如何才能保证云存储的高性能,如何才能保证云存储的灵活性,这些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1、云计算与云存储 1.1 云计算的概念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分布式计算技术的一种,是分布式处理、并行处理和网格计算的发展。其最基本的概念是通过网络将庞大的计算处理程序自动拆分成无数个较小的子程序,再交给由多部服务器组成的运算系统,经过计算分析之后将处理结果回传给用户。 1.2 云存储的概念 云存储是在云计算概念基础上延伸和发展出来的一个新概念。与云计算类似,它是通过集群应用、网格技术或分布式文件系统等功能,将网络中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通过应用软件集合起来协同工作,共同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功能的一个系统。云存储是对现有存储方式的一种变革,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架构服务。如同云状的广域网和互联网一样,云存储对使用者来讲是透明的,不是指某一个具体的设备,而是指分布在不同物理地域的多台存储设备所构成的集合体。云存储的核心是应用程序软件与存储设备相结合,通过应用软件来实现存储设备向存储服务的转变。 2、云存储系统的结构模型 与传统的存储设备相比,云存储不仅仅是一个硬件,而是一个由网络设备、存储设备、服务器、应用软件、公用访问接口、接入网和客户端程序等多个部分组成的复杂系统。它以存储设备为核心,通过应用软件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服务。自下而上分别为存储层、基础管理层、应用接口层和访问层。 2.1 存储层 存储层是云存储的基础部分。各个存储设备通过网络设备连接在一起,存储设备可以是FC光纤通道存储设备,也可以是NAS和iSCSI等IP存储设备。在存储设备层之上是一个统一的存储设备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存储设备的逻辑虚拟化管理、多链路冗余管理以及硬件设备的状态监控和故障维护[2]。 2.2 基础管理层 基础管理层是云存储的核心部分,也是云存储中最难实现的部分。基础管理层通过集群、分布式文件系统和网格计算等技术,实现云存储系统中多个存储设备之间的协同工作,使多个存储设备可以对外提供强大的数据访问功能。使用CDN(Content Delivery Network)进行内容分发,数据加密技术保证云存储中的数据不会被未授权的用户所访问。同时,通过各种数据备份和容灾技术可以避免云存储中的数据不会丢失,保证云存储系统自身的安全和稳定。 2.3 应用接口层 云存储运营单位可以根据实际业务类型开发不同的应用服务接口并提供不同的应用服务。比如视频监控应用平台、IPTV和视频点播应用平台及远程数据备份应用平台等。 2.4 访问层 任何一个授权用户都可以通过公用应用接口登录云存储系统,享受云存储服务。不同的云存储运营单位提供的访问类型和访问手段也不尽相同。 云计算是一种新型的计算模式。它的最主要特征是系统拥有大规模数据集、基于该数据集,向用户提供服务。为保证高可用、高可靠和经济性,云计算采用分布式存储的方式来存储数据,采用冗余存储的方式来保证存储数据的可靠性,即为同一份数据存储多个副本。 三、云存储未来发展趋势 云存储已经成为未来存储发展的一种趋势,目前,云存储厂商正在将各类搜索、应用技术和云存储相结合,以便能够向企业提供一系列的数据服务。但是,未来云存储的发展趋势,主要还是要从安全性、便携性及数据访问等角度进行发展。 四、结束语 云计算是一种新型的计算模式。它的最主要特征是系统拥有大规模数据集、基于该数据集,向用户提供服务。为保证高可用、高可靠和经济性,云计算采用分布式存储的方式来存储数据,采用冗余存储的方式来保证存储数据的可靠性,即为同一份数据存储多个副本。另外,云计算系统需要同时满足大量用户的需求,并行地为大量用户提供服务。未来云存储的发展还是要从安全性、便携性及数据访问等角度进行深入发展。
一体化教学论文:论析基于FMS的机电一体化教学培训系统开发 论文关键词:柔性制造系统;作业计划与调度;教学培训 论文摘要:基于FMS技术开发了模块化机电一体化教学培训系统,该系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机电一体化系统概念的理解,掌握车间柔性制造的方法,最后以作业计划与调度教学研究性、综合性实验为例,论述了该系统在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重要作用。 为使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机会将所学到的各门专业课的知识综合性地应用到接近于生产实际的过程中,为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应用这种新的理念打下基础,学院除了建立适合于现代教学法模式的几个独立的专业实验室外,筹建了一个开放式自动化综合实验室。在这个综合实验室中,我们开发了一套完全接近于生产实际的模块化柔性制造系统,由省部共同投资。实验室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系统组成具有开放性,系统中不同生产厂家的设备可相互兼容,便于以后扩展;二是实验室资源具有开放性,实验室可面向校内外各种层次的学生或培训学员,做到资源共享,扩大受益面。 1 FMS系统组成 柔性制造系统机电一体化训练设备,包含一条闭环柔性输送装置和六自由度并联加工中心(加工站)、三自由度数控雕刻机及其控制系统、四自由度上料检测站及其控制系统、搬运站、安装站、安装搬运站、智能分类站、现场总线、多层次立体原料库及其控制系统、多层立体成品库及其控制系统、自动化输送线及变频调速控制系统、PLC数据采集及物料监控系统、系统监控及管理控制软件。 工业控制计算机通过运动控制卡发送位置信号给旋转立体上料库电机驱动器,电机驱动器驱动步进电机旋转一定角度,实现零件位置对准,同时设置检测开关,通过PLC采集至计算机,判断托盘上相应位置是否存在零件。自动上料机器人将待加工物料送至加工位置后,系统驱动锁紧装置进行物料定位固定,上位机按指定程序控制六自由度并联机器人,进行零件前序的加工。在主界面中点击数控雕刻机控制按钮,进人数控雕刻机控制界面,三自由度数控雕刻机主要实现对工件端面的雕刻,通过用户编制G代码也可以用软件将模型转化为G代码,然后通过计算机的串口将G代码传到雕刻机,雕刻机执行G代码。 零件前序加工完毕后,计算机控制零件搬运机器人将加工完的零件搬运至下一工序的加工位置。 在主界面中点击立体仓库状态按钮,进人立体仓库状态界面。立体仓库状态是用来实时显示立体仓库仓位的占用情况,系统实时检测各个仓位的状态,然后系统给码垛机发指令决定码垛机下一次将装配的成品放人哪个仓位,操作者通过观察状态位的图标情况,操作者就可以知道哪个仓位是否为空,并且知道各个仓位物件的重量,通过生产统计还可以知道立体仓库一共有多少个成品,每一类成品的个数及总重量。 2系统特点 (1)包含多种关键技术及单元,使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机器人技术;物流仓储自动控制系统;立体仓库;自动输送线;自动码垛机;物流仓储管理和监控;PLC控制系统;传感器技术;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和现场总线技术;计算机控制;网络化视频监控技术;数据库技术;多轴运动控制器;气动技术;步进电机及驱动;伺服电机及驱动;VC,VB等高级语言编程。 (2)结合机电教学,编制了的实验指导书,包含多个实验:为了方便教学实际使用,我们为系统提供了专门实验指导书,其内容涵盖机械、控制、机器人示教、插补、自动装配、码垛等多项实验,供本科生、专科生和研究生专业选开,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实验指导书的基础上增开设计性、综合性实验。 (3)交互式图形化操作界面:系统控制软件采用WINDOWS操作系统,具有交互式和图形化特点,操作简单易学,自动化程度高,使教师和学生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可以掌握对系统的操作。 (4)丰富的状态反馈功能:通过计算机与各单元及传感器的通讯,将系统中各环节的状态显示在操作界面上,使操作者通过计算机随时了解系统各环节的工况、状态、运行数据,掌握系统运行状态。 (5)完善的生产及物料存储统计功能:根据现代柔性制造系统的特点及仓储物流的发展动向,不但在工作过程和原理上仿真实际生产过程,而且开发了生产及物料存储数据库,根据系统的运行随时记录和分析生产和存储数据。 (6)开放式系统结构:为了增强学生的参与性,系统采用了开放式结构,提供了完善的控制功能动态链接库和二次开发函数,不用了解底层复杂的时序和操作过程,只需要在VC或VB中简单的几行代码,学生即可开发出自己的运动或控制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7)网络化视频监控:系统提供网络化视频监控模块,使操作者在操作系统的同时,也可通过电脑屏幕实时观看系统的实际运行状况。同时对于有条件的学校,可将控制计算机与校园网相连解,使更多的学生和老师通过网络观看现场实验过程,提高系统利用率,也可实现远程教学。 3如何应用FMS进行本科实验教学 由于近年来高校的扩招,学生人数大幅上升,而大型实验设备台套数少;而且大型实验设备的实验通常包括编程、上机、结果分析等,需要的时间较长。因此,大型设备开设的实验不能简单的照搬其它实验教学的模式。我们分别探索了以下几种模式: 3. 1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 本中心老师提出项目申请,参加学校实验室设备管理处组织的“工程实践”和机电工程学院组织的“机电一体化实训中心”项目。这些项目结合指导老师的科研项目,通过双向选择接受学校相关专业本科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参加。学生分为2-4人一组;在教师的指导下,首先查阅文献和学习FMS的有关知识,编制程序,上机测试;实验的内容根据项目的研究内容而定,一般涉及多种设备;实验时间根据老师和学生双方商定,实行弹性制,不拘泥于课堂安排的时间。由于学生人数少,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做到师生面对面的随时交流。 例如:作业计划与调度教学实验。 “作业计划与调度教学实验”的内容是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加工工件信息,设计一个单件小批量零件加工的“作业计划与调度”的仿真系统,使目标函数“最长流程时间”的值最小,然后对仿真结果进行验证。实验的目标是:使学生加深对“作业计划与调度”概念的理解,掌握车间调度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实验系统要具备以下功能: (1)提供一个很好的、有代表性的研究对象,也就是使学生知道他们是在那个车间、那个环境为加工那些工件设计“作业计划与调度”的方案; (2)提供一个很好的仿真环境及工具,用来建立仿真模型,使学生形象直观地看到车间调度的运行过程; (3)提供实现“作业计划与调度”的算法和软件开发环境,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该算法的原理,并在仿真环境中实现算法,得到仿真结果; (4)提供一个真实环境,如FMS车间或可真正运行的FMS车间模型,在此环境中对上面得到的仿真结果进行验证。 针对“FMS教学实验系统”只讨论一种特殊情况,即最长流程时间Fmax的计算先讨论n/m/P/Fmax问题,目标函数是使最长流程时间最短。最长流程时间又称作加工周期,它是从第一个工件在第一台机器开始加工时算起,到最后一个工件在最后一台机器上完成加工时为止所经过的时间,由于假设所有工件的到达时间都为零(Ri,I=1 ,2 ,3,…,n),所以Fmax等于排在末位加工的工件在车间的停留时间,也等于一批工件的最长完工时间C max 。 设n个工件的加工顺序为S=(S1 ,.S2 , ……,,Sn),其中Si为排第i位加工的工件的代号。以CK(Si)表示工件Si在机器Mk上的完工时间,Pk表示工件Si在Mk上的加工时间,K=1,2,3,……,m;i=1 ,2, ……,n, 式(1)是一个递推公式,当由式(1)得出Cm(sn)时,Fmax、就求得了。在熟悉以上公式之后,可以直接在加工时间矩阵上从左向右计算完工时间。对于某一工作地,在给定的一段时间内,顺次决定下一个被加工的工件。 3. 2开设选修课 由于学习FMS的有关知识,需要学生们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而且大型设备一般只有一套设备,要面向学生人数众多的本科生开设实验课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们首先开设了FMS的选修课。在讲授FMS技术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开设FMS的上机实验课,学生分为3 -5人一组。由于课堂讲授FMS的时间有限,加之是选修课;因此,在实验课之前,面对设备再介绍一次设备的原理、结构和用途等,以加深学生的印象;然后指导学生编制程序、适当的上机操作,辅导学生处理实验结果。 3. 3为本科毕业设计提供实验 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是进行专业基本技能培养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提高动手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不可缺少的过程。参加本科毕业论文的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利用所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解决具体的问题;因此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学习和掌握大型实验设备的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4 FMS进行本科教学的体会和希望 4. 1 FMS进行本科教学的效果 通过上述三种方式向本科生开放大型实验设备,对学生选择专业有一定的帮助,也增加了学生参加推荐免试研究生和就业等的竞争力。例如,一名机电学院的学生参加了“FMS研究”项目后,对数控技术有关知识和应用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兴趣,报考研究生时选择数控技术专业。另一名机电学院的学生参加“开放式数控系统的研究”,学习了切削图形设计、数控雕刻机及其控制系统等一系列操作,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操作选择刀具和切削参数,观察不同的切削过程,加深了所学的理论知识,熟悉了作业计划与调度的原理、立体仓库的基本操作;该生通过面试后顺利地被华中科技大学录取为研究生。 近年来为了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人才培养领域,在开设综合性实验项目和选修课时,也接受其他学院的学生。学生结束项目后,对所参加的研究工作非常有兴趣。 相比较而言,综合设计性实验效果明显好于选修课的实验。前者由于有充分的时间,我们摒弃了传统的验证实验的模式,采取了“双向互动”,教师以更多的精力启发学生的创造力,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对这种实验模式,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种实验教学模式,不仅拓展了学生现代科学技能的理论和知识;在实验方法,应用技能方面也得到了提高,为他们今后走上社会,服务于社会,缩短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 2存在的问题 通过参加上述教学实验活动,我们也发现仍有一些问题急待解决。实现大型实验设备的本科教学,需要一批技术水平高,有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的技术人员,并有相应的政策或办法加强大型实验设备管理和使用。一方面需要制定激励老师开展实验教学工作的政策,充分调动在岗老师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实验室老师的进修和业务培训,因为实验老师的业务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在科学和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协作和资源共享对大型实验设备的使用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开展上述本科生的教学实验活动,扩大了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范围,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达到高校素质教育的目的。此外,也提高了大型实验设备的使用效率,提高了教师的学术水平和专业技能。 一体化教学论文:简析新疆高校民汉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冲突与调适 论文摘要:民、汉双轨制教学模式长期并存,少数民族教学质量偏低现象客观存在的现状决定了“民汉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新疆高校未来办学模式的必由之路,实际执行过程中民汉学生之间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知识水平之间的差异既不容忽视也不宜强化。需要通过政策的协调来解决不同群体之间的冲突,促进彼此之间的相互适应和包容。 论文关键词:民汉教学一体化;新疆高校;教学管理;教学理念 “民汉一体化教学”一词最早见于新疆财经大学校长阿斯哈尔·吐尔逊的《依托“双语”教学构建民汉一体化教学模式》(语言与翻译,2010)一文,其意是指通过将各民族学生统一编班、统一培养方案、统一教学大纲、统一考核标准和统一毕业标准进行培养的一种教学管理模式。近年来,随着新疆义务教育阶段“双语教育”的逐步推广,“民汉一体化教学”已经成为新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流模式。目前为止,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新疆财经大学、新疆医科大学等新疆本土高校已全面推广“民汉教学一体化”的教育模式,但国内外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对高等院校“民汉一体化”教学组织形式以及管理模式方面的研究所见不多,对于民汉一体教学显示的优势及弊端的理论探索方面目前更不多见,各界学者关注的目光基本都停留在传统的以汉语授课为主的“双语教学”与“民汉合校”的培养经验和管理模式上。 一、民汉教学一体化的背景及成因 新疆自古就是我国多民族人口聚居的区域,长期以来,由于以农耕和商贸为主业的汉族居民相对集中地居住在绿洲城镇和交通沿线,汉族居民聚居区的教育设施也相对集中,而少数民族居民由于受人口数量、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的影响而在聚落分布上呈现点多、规模小等特点,所以少数民族群众聚居区的教学设施相对分散,少数民族居民受教育水平始终与汉族群众之间存在不小的差距。过去50多年来,针对少数民族教育改革的举措不断推进,但由于受教育领域长期推行民汉双轨教学体制并行的影响,新疆世居少数民族群众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偏低的现状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一是少数民族学生在历年高考招生过程中无论是投档控制分数线还是相同科目(数、理、化等)的考试成绩均明显低于汉族学生;二是大部分民族教师专业素质和汉语水平较低,获取新信息的能力和主导课堂教学的能力有限,很难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业绩。由于受教师水平与教学设施两个方面的限制,加之民族教育领域长期使用信息承载量较低的少数民族语言授课,所以新疆高校所培养的少数民族人才难以适应新疆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深化少数民族教学改革、提高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质量一直是新疆各界人士广为关注的话题。 经过长期的改革与实践,在新疆基础教育领域目前已形成“民汉合校”、“内地高中班”、“区内初中班”和“双语实验班”等多种教育模式并存的现状。“内高班”和“内初班”是双语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发展,对新疆少数民族中小学的双语教学工作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受办学规模和办学地点所限,难以成为新疆基础教育的主流模式。而“双语实验班”则因为其具有本土化和规模化的优势而逐渐成为新疆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流模式。在高等教育领域,新疆高校不断深化少数民族教学改革,先后尝试了预科汉语分级教学模式、汉语讲授专业课模式、“23分段”或“113分段”教学模式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各项改革措施基本符合少数民族教学的特点和实际,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社会影响。但是,上述各种模式均是在民、汉两个分离的教学系统中运行的,这就决定了这个模式下培养出的少数民族学生在质量上和汉族学生是有区别的;同时,上述模式基本上都是以加强基础文化素质为目的,代价是无形中削弱了专业学习和专业实践。种种实践证明,在民汉分离的双轨体制内少数民族教学改革的效能已几乎发挥到了极致,要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必须彻底破除民汉教育双轨制,逐步实现民汉教学一体化。 二、民汉一体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冲突 1.民汉一体化教学管理与传统学生管理制度的冲突 由于新疆基础教育阶段教学模式多种多样,所以新疆高校大学生中既有“统招生”又有“民考汉”、“民转汉”、“蒙授生”、“双语实验班”等多种生源类型的学生。上述学生类型中,“民考汉”学生从小在汉语言环境中学习和生活,其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与汉族“统招生”大体接近;“民转汉”学生在初、高中阶段一直在少数民族语言环境中接受教育和生活,但进入高校以后由于汉语基础较好而选择进入汉语言授课班级学习,这类型学生完全保留着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与同班级其他类型的学生很难融合;来源于内蒙古自治区且与新疆籍“民转汉”学生类似的一些学生被称之为“蒙授生”,这类型学生初、高中阶段在蒙语中学学习,平时上课以蒙语授课,但高考后进入汉语言班级学习,这类型学生有着与其他学生完全不同的学习经历和生活习惯;此外,随着全疆双语教学工作的大力推进和双语实验班生源学生高考招生计划的逐年增加,为数众多的“双语实验班”学生开始进入高校学习。实行民汉混合编班开展教学的初衷是为广大少数民族学生创设最佳的语言环境并享受到学校最优质的教学资源。为了达成上述目标,管理部门又制定了诸如“导师制”、“民汉合住”、“民汉结对子”等多种辅助措施。但由于各民族学生之间因为生活习惯、宗教信仰、饮食习惯等各不相同,导致各民族学生在班级中、宿舍中形成了各种小圈子,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课堂讨论,学生们都喜欢与自己本民族的同学抱团形成小集体,并不利于班集体的管理与班级文化的培育。民汉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融合、相互理解、相互欣赏和相互尊重不够,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宗教意识和民族意识相对突出,但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相当薄弱。民汉一体化班级中学生所具有的不同于以往的种种特点决定了以往的教学管理模式很难有效驾驭全新的班级体。 2.民汉一体化教学管理与传统学业评价模式的冲突 民汉一体化班级中,“民考汉”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比较系统地接受了汉语教育,所以在进入高等院校以后基本可以接受民汉一体化的教学进度和课程安排,但部分理论性和文化性较强的课程学习起来仍然有很大的难度。笔者针对新疆师范大学各专业“民考汉”学生期末考试成绩的一项分析显示:少数民族学生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语文等课程的不及格率明显要高于汉族统招生。“民转汉”、“蒙授生”和“双语实验班”学生虽然通过自身努力达到了学校要求的汉语水平资格考试,但当他们接受汉语教学时还总是按照习惯的思维方式思考事物并用传统的模式反映事物,这种行为习惯导致他们在课堂和考试过程中应变能力较差,在面对新事物时常常表现出犹豫与迟疑,这种现状直接反映在学生学业评价环节中,如少数民族学生在课堂问答中很少可以流利使用专业术语,在笔试考试中对于论述性试题很难做出全面正确的答案,导致部分课程尤其是文化性较强的文科类课程很难取得较好的成绩,正常考试不及格情况较多,班级整体排名靠后。为了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疆各高校都制定了一些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优惠政策,比如免修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课程、降低少数民族学生课程及格标准、对于民汉学生期末考试试行差别化阅卷等等措施,甚至为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整体提高百分之三十等。但随着民汉教学一体化的推广及汉语言教学班级中少数民族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上述优惠政策渐渐失去了其可操作性。处于摸索阶段的高校教务管理工作者在没有制定出妥善有效的平衡措施之前,这类型学生特别容易心灰意冷,出现丧失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情况。 3.民汉一体化教学理念与现行双语教学理念的冲突 与新疆高校大力推广“民汉教学一体化”不同的是,新疆基础教育阶段目前推广的是“双语教学”,双语教学是指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其实际内涵因国家、地区不同而存在差异。在中国,双语教学是指除汉语外,用一门外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学科教学,目前绝大部分是用英语。民族教育领域的“双语”教学则是指用民族语言和汉语进行教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资料显示:全区2010年学前和中小学(含职业高中)少数民族接受双语教育和民考汉的学生119.87万人,占学前和中小学少数民族在校学生数的48.0%。其中:学前三年少数民族接受双语教育和民考汉的幼儿37.16万人,占学前三年少数民族适龄幼儿数的56.5%;中小学少数民族接受双语教育和民考汉的学生82.71万人,占中小学少数民族在校学生数的38.9%。基础教育阶段大规模推行双语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民汉兼通的少数民族人才,但是目前在高等教育阶段“民汉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基本是全汉语教育,在绝大多数汉族学生无法掌握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情况下,新疆高校无法通过实施真正意义的双语教学来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对于本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承。 三、有效推进民汉教学一体化的对策及建议 1.德育先行、树立学生的国家意识 新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适应新疆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民汉兼通型人才,所以新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具有国家意识和公民意识的爱国公民,要注重培育学生对国家和家乡的情感,这就要求学校要通过各种富有亲和力、感召力和影响力的思想教育和德育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国家意识和公民意识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尤其要贯穿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培养和成长的全过程。不断弱化宗教意识和民族意识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影响,引导各民族学生不仅要做出众的民族人,更要做幸福而有尊严的中国人,把个人成才融入祖国繁荣和人民幸福的伟大事业之中,使得他们学习有动力,生活有希望,成才有保障。唯有如此,少数民族大学生才能真正融入到民汉一体化的熔炉中去,铸炼成对自己负责、对社会感恩、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2.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正确的政治导向和宏观指导,还需要各类型专业人才的探索和奉献。少数民族地区高等院校为少数民族学生制定的各类优惠政策不是根本上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科学素养较低的手段,只有实施教育体制和教育管理机制的改革才可能真正培养出实用型、创新型人才。实施学分制为基础的选课制度是解决民汉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冲突的理想办法。在学分制的基本框架下,有限制地实行弹性学制,建立学分预警及优胜劣汰机制,允许学生有自主选择课程、任课教师和修业年限的自由,或者在少数民族学生学习难度较大的课程优先实行选课制,同一门课程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实行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修业年限的区别化。只有如此,各民族大学生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学习任务和学习难度,允许优秀学生优先成长、中等学生保质成长、落后学生合格成长。 3.强化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受语言基础、教育基础、文化基础的影响和制约,不仅自主创新能力有限,而且学习、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能力也相对有限,这就决定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持续发展能力都相对较弱。在理论创新无法付诸实施的情况下,改善的方法只能是不断加强和完善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工作中学习。通过改善实践教学环节形成更加符合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及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充分保证。 新疆高等教育领域“民汉一体化教学”模式开创了新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改革的崭新局面,但目前的教学规模还不能适应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需要,还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双语教育的要求和期盼。随着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育条件进一步改善和高等教育阶段民汉一体化教学的进一步推进,民汉一体化教学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民汉一体化教学行为需要进一步规范,民汉一体化教学理论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民汉一体化教学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广大教育行政工作者和教育科研人员应该及早给予民汉一体化教学应有的关注。 一体化教学论文:浅谈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论文关键词】机电一体化 专业英语 教学改革 词汇 【论文摘要】本文作者针对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当今社会对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论述了《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阐述了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随着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机电一体化的概念内涵也在发展,新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不断问世,一些企业的设备和产品的使用手册及说明书都是用英文编写的,其中包含许多专业术语和专业知识,所以仅懂普通英语是不够的。从长远来讲,如果不懂专业英语,将来毕业后将无法胜任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从短期来讲,招聘单位已经把专业英语作为衡量应聘者能力的一个标准。从近两年的招聘反馈信息可以发现,如果专业英语学不好,学生找工作将面临困难,更难找到好工作。因此,掌握专业英语知识变得十分重要。笔者在进行《专业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合理选取教学内容,精心安排教学进度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专业英语》教材主要介绍工程材料、机械零件、切削机床、液压与气动、电子线路、电机技术等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基础知识、专业词汇、专业术语及专业英语的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等。由于内容多、知识面广、课时有限,在授课过程中,要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及学生所学的专业课程合理地选取教学内容,精心安排教学进度。具体来讲,对于一些次要和简单的内容可以不进行课堂讲解,由学生自学。比如电子线路作为学习专业课的辅助内容,可以安排学生自学,教师答疑;工程材料、A/D D/A转换、接口技术这几部分内容相对比较少,每部分可以安排2-3个学时,做到精讲精练,掌握重点;而数控技术、电机技术、机械零件这几部分内容作为机电一体化专业的重点内容,要重点讲解。此外,专业英语的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的讲解应融合到每一堂课当中,以每课中的长难句作为例句,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又完成了教学任务,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进度的安排上,在学生刚开始学习《专业英语》时,由于学生初次接触专业英语,教学进度要放慢,而在学生逐渐了解了专业英语的特点、句子结构特点以及一些基本的专业词汇后,可以加快教学进度。这样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合理选取教学内容、精心安排教学进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 二、现场教学 专业英语不同于基础英语,它偏重于专业知识,特点就是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以前我们的教学仅局限于教室,学生仅仅从课本上获得一些抽象的专业词汇和语法知识,离开课程后对所学的知识没有太深的印象。为了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笔者在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尝试了现场教学,将课堂内封闭的英语学习与现场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将专业知识融进英语教学当中,在获得语言知识的同时,也学习了专业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另一方面能加强教学的互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Alternating Current Motors》和《Engine Lathe》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机电实训室和实习工厂,对照实物,模拟现场所使用的有关用语,结合专业知识,避免了专业英语教学脱离现场实际的空洞乏味,将抽象和形象思维灵活运用在教学中。教师设置不同场景,与学生进行简单的对话。通过简单的问答,学生易于将具体部件与专业词汇、术语联系起来记忆,印象深刻,学习效果好。同时学生很容易理解电机启动、调速、反转的原理和机床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三、实物教学 有些章节所讲述的内容,可以通过实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通过实物教学,学生可以将生动直观的视觉信息与课本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加深对全文的理解。在学习《Types of Gear》和《Rolling-Type Bearings》时,可以从模型室借来各种齿轮和轴承的模型,逐一介绍齿轮和滚动轴承的种类。为了巩固所学内容,教师每拿出一种齿轮或轴承的模型,让学生用英语说出其属于哪一种齿轮或轴承及其特点。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专业词汇和实物的联系,便于记忆。 四、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现代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是衡量高等学校教学手段是否先进的标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丰富学生的专业英语知识,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在学习《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柔性制造系统的定义,将柔性制造系统与那些自动化但不具有柔性的系统相区别,笔者制作了Flash动画,通过动画演示,很容易就使学生接受了所学内容,并且课堂气氛活跃。 五、“教”与“学”互换 所谓“教”与“学”互换,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安排这样的环节:学生走上讲台,而教师坐在下面听学生讲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章节,把学生分成几组在课后准备。下次课时要求每组派代表走上讲台讲课,教师给予补充。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发挥集体的作用和学生的创造力。同时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可以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笔者在《Motor Care and Maintenance》这一课尝试了“教”与“学”互换的教学方式,当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课后学生表示,他们查阅了大量的电机操作与维护手册以及专业词典,学到了很多知识,锻炼了自己的学习能力。 六、加强听说训练 专业英语教学要加强听说训练是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虽然阅读和翻译能力是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但不应因此忽视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如果说基础英语阶段的听说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一般社会活动中所需的听说能力,那么,专业英语教学就应当在此基础上,向专业技术应用领域延伸和发展,培养学生在技术应用领域内对外交流的听说能力。专业英语教学作为整个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遵循英语教学的客观规律,使“立足实用、强化能力”的口语式教学方法贯穿到整个专业英语教学中去。 七、搜集资料,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大量机电一体化产品不断涌现出来,为了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要求在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搜集一些新技术、新产品的英文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知识前沿,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体化教学论文:关于“实施教学案一体化教学”的总结 今学期开学初,我们在学案导学的基础上,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积极探索教学案一体化教学的新路子,采取的主要措施如下: 1、 在“双三课”活动中,积极推行教学案一体化。 要求各科教师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说课、观课、议课。首先,执教者写出符合教学案一体化要求的说课稿,在讲课前抽出10分钟左右的时间,向参与观课者进行说课,主要说自己对教材的把握与处理、教法设计、学法指导、教学流程等。 其次,要求执教者写一份教学一体化教案并按照教学一体化要求进行授课。 第三,要求执教者在课后写出个人的反思,观课教师重点评论执教者教学案的实施情况以及教学案一体化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 第四,要求同学科组其他教师人人上一堂教学案一体化过关课。 最后,同学科组青年教师再上一堂研究课。 2、 开展了以“教学案一体化”为主题的课例研讨活动 各科教师以备课组为单位,由一位执教老师按照教学进度选一个课题充分准备,在平行班内进行“三课、两评、一反思”式课例研讨活动,研讨的重点放在教学案一体化的运用上,观课、议课的视角为:教学案一体化的教学设计、课堂流程、实际效果等。要求参与教师认真观课、议课,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深刻反思,找出改进的办法。 3、以备课组为单位开展了“教学案一体化教学”的课题研究,学校对课题的申报、研究过程、阶段成果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指导与评价。 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组织广大教师进行了教学案一体化有关知识的学习。 5、在教学案一体化活动中,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率先垂范,加强了业务活动的监督与指导。 以上只是我们学校一些不成熟的做法,与兄弟学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将充分利用联片教研这一平台,多向兄弟单位学习,取人之长、补已之短,以使我们的教学案一体化教学更进一步! 一体化教学论文:电气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的两大关键点 摘 要: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体化教学的含义与实质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虽然其概念在十几年前就已经提出,但本文要探讨的电气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体化教学,而是要把重点放在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提高上。 关键词:电气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职业能力;职业素养 一、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技师学院电气技术专业要培养的学生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呢?是达到初级维修电工水平,还是高级维修电工水平,甚至更高的技师的维修电工水平?这些笔者认为都不实际。我们太注重证书的取得了,实际工作中,一本证书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呢?有很多这样的例子:电气专业毕业的学生,毕业后灯泡都不会装,但他很可能还取得了中级工的证书。这对我们从事职业教育的人来说,是个莫大的讽刺。电气技术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应掌握各种生产设备的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也要熟悉常用电气设备的工作原理,并具有从事生产设备的运行、维护维修、电气设备管理等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统归于职业能力的培养,当然职业能力也包含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现在我们所提倡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就非常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职业素养的提高。它将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共处等社会能力融入到一体化课程体系统中。在推进电气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职业素养的提高这两方面来进行。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首先要从老师方面进行转变:教学不再是老师教、学生学,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而应该是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对具体工作任务的,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习,而这个工作任务就是我们学生以后工作岗位上的具体任务。因此,老师必须熟悉这个工作任务,下企业去找相关的典型的工作任务。教师在设计工作任务的时候,既要让学生感到自己好像置身在企业工作,又要将原先的理论体系贯穿于整个工作任务中去。 职业能力同时又包含人际交往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是被忽视的。电气技术专业在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中,要特别注重在分组讨论、分组汇报环节方面加大培养力度。以往我们遇到的情况是,学生毕业后,除了拥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外,根本不善于推销自己,更别说团队精神了。而一体化教学模式中的分组讨论、分组汇报环节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二、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职业素养是学生毕业后想进一步发展的基础,电气技术专业在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中一定要把职业素养培养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强化职业素养的培养,学生才能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在管理中,我们可以引入企业的7s标准,做到专业工具有序摆放、实训场地干净整洁及劳保用品正规穿戴,这些都反映了劳动者的职业素养。还可通过聘用企业的优秀人才来为学生上课,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提高职业素养培养水平。当然,学校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增强抗压抗挫的能力,并善于从逆境中寻找转机。一体化教学中的学业评价体系统,可以为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提供建设性的帮助。采用一体化教学方式,可以对每个教学环节进行评价,既可自评,也可互评。在自评互评中,让学生找到自身的不足,并乐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善于发现自身的优缺点,从而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 一体化教学是一种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一般情况下是借鉴了发达国家的教学经验,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显而易见,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要根据我国的国情酌情变通。比如说一体化教学需要占有大量的资源,同时对专业教学老师要求非常高,不仅在教学手段上要多元化,在专业知识和专业资源上也要渊博化,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在教材以及工作页的开发上要有很高的创新能力。工作页的编写更是一体化教学中的核心内容。电气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要想取得较好的效果,必须要有好的工作页来支撑,而工作页也是区别于其他教学模式的一个最重要标志。工作页中典型工作任务的设计更是电气专业培养优秀学生的关键。对于现阶段意义上的一体化教学,笔者学校还在探索中,从电气技术专业开始实施,有很多环节还有待我们去验证。让我们一起努力,为我国的职业教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单位:金华市高级技工学校) 一体化教学论文:园林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实践 摘 要:园林专业的传统教学模式,通常只是注重理论课程的研究而忽视了实践带来的真正效果,因此理论与实践脱节,导致学生对一些专业知识的不熟悉以及无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成了园林专业教学模式的一大问题。“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是教学模式的一种改革,也将推动我国园林专业的发展和应用。 关键词:园林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究与实践 1 传统教学模式的现状和问题 大部分学校都是先学习基础课,之后再进行专业课的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以整个学科开展,通过学科的特点展开教学,突出了整个学科的理论性,科学性和系统性。但是先进行理论课,后进行实习课两个单独进行,过分独立,例如,学习过程中导致学生对专业课学不懂,实习课不会做,使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同时,在教学的反馈中,以个人的卷面成绩判断个人学习好坏。学习好坏使老师将学生只是当作了一个受教育的客观对象,对于学生的将来的发展似乎没有很好的帮助,约束了太多学生的自由发展和动手实践的能力。这些例子都是传统教学模式的现状和问题。 传统园林专业知识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将书本知识讲的透彻以便能达到能够熟练运用的目的,但是由于进行实践活动往往很复杂,很难掌握用这些理论解决实际出现的问题。例如,在最近社会出现的各种高学位无经历的毕业生,都是因为在学习知识中追求理论的精确,而忽视了实际出现的各种问题的综合。因此,很难将这些实际问题具体解决。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过分重视和依赖老师的地位,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融会贯通。只是一味重视知识的传授,并用成绩衡量一个学生学习知识的态度,却忽视了学生园林技能的发展,没有一个实践的空间。只是注重知识和理论的讲解,尽管理论知识很清晰,却没有使学生的园林技能形成。园林更注重的是操作,动手实践的能力,而非理论的要求。只是通过老师的要求,整体性地完成某一项任务,不断地使学生个性逐渐磨灭,最终导致的结果必然是一样的思维,一样的结果。在当今社会,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源动力,没有创新的思维,怎么能够发展我们的技能,想多方面开展呢?最后传统的园林专业教学最突出的弊端就是只注重课堂的教学效果,而非实习现场的训练,这就导致学生知识很丰富,能够通过理论去进行实践,但是过于死板,不懂变通,变得将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繁琐化。因此,在园林的工作中就会逐渐丧失积极性,只是变成一个靠书本工作的人。 这些结果都是传统教学中的问题,也是为什么会有很多学生厌学,没有积极性的原因之一。为了解决教学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传统教学模式应该改变一下,来考虑学生的发展。 2 园林专业一体化模式的探究 “园林专业一体化”必须以培养学生能力,注重学生个性培养为中心进行教学,将能力摆在首位,以理论知识为媒介发展学生的能力。我大体可将教学模式分为3个层面。 2.1 理论知识的循环过程 老师对学生明确教学任务,对学生进行指导,与学生一起进行学习,但是老师还是主导地位,对知识讲解,分析,督促学生积极学习,并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及时提醒并纠正,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可以说,这个阶段和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太大的不同。但是之后的阶段却体现出了教学模式的不同。随着课程的学习,老师要逐渐从一个主导者变成一个引导促进者,把主体变成由老师变成学生为主体。知识由学生为老师进行讲解,老师则对学生讲解中出现的问题纠正,不然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惯性的思想,并因此影响学生以后发展。无论是第1阶段还是第2阶段都是很重要的,一切为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就是一个循环。在这个循环体系之中成功进行的话 ,就很大程度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出现的弊端,也在一定程度把学生从课堂到园林的过程拉近。 2.2 学生能力的培养 能力是新的教学模式核心的问题,必须为了这个问题而开展教学过程。在教学之中,必须让学生学习应用型理论知识,并经常将理论和实习的课程结合,体现园林一体化的原则。在授课过程中,老师要讲实用性,技能性较强的知识,对于那些有深度,难理解的内容可略讲,甚至是不讲。例如,在教学内容上,老师要对园林行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和讲解,在技术层面上,新的技术和设备要及时为学生展示,紧密地联系实际生活。 2.3 培养对于学习的积极态度 传统模式的弊端,使许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丧失了,要重新调动积极性,就必须依靠老师的课堂表现和教学内容的生动性,使学生实习期间好好地了解将来应该做什么才能让学生认真的学习知识。 3 结束语 传统园林教学模式的弊端已经让很多学生成为了受害者,因此实习“园林一体化”已经成为将来的教学趋势。一体化产生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使学生更加扎实地掌握了理论知识,同时能力的发展更是极大地培养了起来。学习积极性由学生主观调动,同时产生了学习的乐趣。一体化教学模式真正的是结合学生能力的发展,对于将来学生工作情况有很大的帮助。 一体化教学论文: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在数控专业中的探讨与应用 摘 要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在教学方法上应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探索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并根据课程改革中的师资队伍、课程设置、实训条件、配套教材等进行探索与应用。 关键词 数控 理论与实践 应用 现阶段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方法已经打破了原来的传统教学模式,大体上概括有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合作学习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从这些教学方法来看,单科独立式专业课体系,已不再适应现代数控技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中,以职业发展为前提下,出现了综合化和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建设,根据校企合作的实践经验,企业对劳动者的具体要求与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融合,把学校、企业、学生三位一体化,既结合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组织学校的教学,通过合理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企业用人的需求。从现阶段的教学效果中,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教师队伍双师型、课程设置模块化、实训基地企业化、自主研发实训教材。 1 教师队伍双师型 “双师”型教师标准的界定:一是必须持有双证。即相应学段的教师资格证,所教专业相应等级的行业从业资格证。二是应具有“双素质”。即应有人民教师高尚的师德师风及渊博的专业文化素质,应具备相应行业的职业道德及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本领。三是应具有“双能力”。即教育科研能力,行业管理和技术革新能力。数控专业的双师型教师从专业技术上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能力:工艺分析及手动编程教学能力;实际操作数控设备能力;维护与维修机床能力;自动编程教学能力;仿真加工能力;教材研究开发能力。从综合素质上应具备:有较高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对行业职业的认识、基础知识能力,并能应用于不同性质和层次的教学环节中;善于接受新知识、新信息、新观念,创新的技能,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现阶段的双师型队伍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送专业教师到各数控设备公司培训,结合数控机床生产、研究开发等,让教师参与其中,让教师的理论知识充实到公司技术创新当中;加强校企合作,派专业教师项岗锻炼,到企业积累行业工作经验,弥补专业实践在工作中的不足等。 2 课程设置模块化 数控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与开发应以人才需求为导向,应适应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品种、提高效益的需求,也要适应扩大就业和再就业需求的需要;应从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围绕岗位需求和品德修养等内容进行,以服务社会为基点。结合企业实际需要、学校教学条件、职业教育规律进行优化,把学生实际掌握操作能力最大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大化,针对现有的岗位需求来设置模块化,又必须具有一定课堂适应性的课程体系。模块化课程体系的优点在于:可以增强课程的灵活性;便于不同层次教学阶段的课程衔接;并突出“适用性”和“针对性”;采用“精简、压缩、增加、综合”的方法,精简重复交叉的内容,压缩非重点内容,把培养综合能力所需知识点加以筛选综合,形成新课程。把新课程用模块化教学的形式进行设置,确定教学大纲,在大纲里必须确定每个模块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掌握特定技能。从工种上分可分为金工实训教学模块、数控车实训模块,数控铣实训模块、加工中心实训模块。以数控铣实训模块为例:此模块的目标确定让学生达到数控铣操作工高级工技能水平,使部分学生能够参与市级、省级以上技能大赛。此模块包括绪论、简单轮廓类零件的加工、典型零件的孔加工、型腔件与槽类零件的加工、计算 机自动编程等项目来实施教学。 3 实训基地企业化 实习基地建设是学生培养过程中重要的实践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获得实际工作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它关系到学生经过专业基础理论教育后专业能力的养成,而稳定的实习基地是专业实习的质量保证。依托数控专业能力形成的实习教学环节设计,学生在校实习过程中所应具备的能力培进行培养。数控加工实训的教学要有与数控专业和在校生人数规模相适应的设备和学习场地。把实训基地与企业生产规划作为参考,强调企业的生产空间和生产时间,这就要求保证作为课堂的实训场地要有各类工位,和与生产相配套的必要的教学设施。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校内外实习实训条件教、学、做”合一课程建设的要求,建设能够满足在校生实践训练、教师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就业与再就业培训需求的校内实训基地。依据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并加强内涵建设。通过引进企业管理模式,借鉴企业管理方法,形成企业的职业氛围,可以形成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培养职业意识、职业素质。为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学生掌握数控机床操作、编程、调试及维修等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在掌握数控机床操作、编程的同时,学习了解数控机床的电器控制原理和主要电气元件的工作原理,培养学生对数控系统的简单调试与电气故障的诊断、排除能力。 4 自主研发实训教材 我校根据企业岗位的需求,调整了课程中的理论、实验和实训课的比例,并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观点,根据对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原有的理论与实践课程结构、体系、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进。推出了教师以课程测评的形式,教师根据所教授的课程编写以项目为引导、以任务为驱动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训教材。在选择课程的实项目时,应以提高学生专业综合能力方向考虑,通过企业调研、了解岗位需求、再根据本校实训场地的工位进行教学任务和目标的构建,将理论课程的知识点分解到实践教学任务中去。对内容的选取根据企业实际生产需求、学校实训条件、竞赛必需要用为原则进行适当的调整,结合“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把职业资格标准融入实训教材中。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在数控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中不断探讨,灵活应用,为我校职业能力测试的职业教育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教学改革中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不过,改革需要融入更多的新职教理念,更多的教育方法,更快地转变思路,拓展思维。我们在进行职业能力测评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发现、不断更新、不断完善、不断总结。使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法和其它教学法都可以在数控技术专业中应用。 一体化教学论文:“教、学、做”一体化情境教学在高职《财务管理》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摘要】在《财务管理》中应用情境教学,能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并且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学习能力打下很好的基础。但在实际教学应用中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在实践中进行了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情境教学 财务管理 存在的问题 “教、学、做”一体化的情景教学模式是在教学中把课堂教学转向工作情境,以工作任务为引导,将原来分割的理论教学和技能培养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了学生的成就感,解决了会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等问题。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有些教师们没有领会情境教学的精神实质,只顾生搬硬套别人的成功经验,导致情境教学方法使用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现结合一体化情境教学在高职《财务管理》课堂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探索与思考。 一、目前的情境教学还没有脱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体地位的授课模式 在《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情境教学基于不同的工作项目,教师有意识地依据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教学条件及教师自身情况,融入个人主观意图而预先设计安排好的,其创设与营造情境的主体都是教师,而学生只是情境的参与者和被动实施者。因此,在这种情境教学中,学生的认知体验都是在教师设计的教学思路牵引下进行的,大部分时间学生都处于被动接受的从属地位。这就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的依赖心理越来越重,大大削弱了学生体验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到后来“教、学、做”情境教学又演变成了教师的一言堂。 高职学生是通过高考年满18岁,思维较活跃的学生。因此,为了使学生在课堂情境教学中能够更大限度地发挥主体性作用,则情境的创设必需建立在师生互动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从而真正实现学生情感体验的主体性和自觉性,让课堂教学在学生、教师、情境诸因素的互动过程中开展,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达到最佳状态,主动投入,主动参与,获得主动发展。 二、情境教学的作用缺乏持久性 目前,《财务管理》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大多被用在讲授新课之前的教学导入,情境的创设也主要集中在教学的引入部分,即教师在讲述某部分知识之前,通过运用预先设计好的案例、项目和任务,创设或再现与本节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通过特定情境问题进行渲染,以引起学生的好奇,让学生怀着探究欲望,进入后面主要教学内容的学习。利用情境导入新课,一旦达到了通过预设情境,引入教材内容的目的之后,教师便往往依旧恢复到传统的课堂教学框架中去,继续按照原来的教材知识序列按部就班地组织教学。应当看到,这种单纯以创设单一情境作为教材内容的引入,没有将预设的情境与教学内容完整、有机地结合起来,仅仅暂时起到了引起学生获取知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的作用,很难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更持久的兴趣和探究。因此,教师必须通过所创设的情境来营造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体验氛围,并使之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认知情感有序深入地进行。 三、情境教学应用的教学方法易流于形式 受诸多教学因素的影响,《财务管理》教学还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为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所以在教学中往往在形式上追求花哨,教学手段与教育理念往往是貌合神离,徒有形式,没有实效,有的情境与教学内容根本不相配套,完全是为了形式而形式。比如说,创设问题情境是课堂中用的比较多的情境,也是教师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往往教师引导学生提问,让学生质疑,有时学生质疑的问题确实很到位、很有代表性,可是老师往往不在意学生的思维,总是按部就班的把学生引导到自己事先设计好的教学环节上来,学生的质疑、探究实际上就是一个形式。再如,有些简单的问题,本身学生自己就可以突破的,却要进行小组讨论开展所谓合作学习情境,而有些问题恰恰是应该提供充足时间,让学生充分的开展讨论、交流的,可是为了赶时间又草草结束。确实情境教学对时间的要求比较高,教学课时是非常紧张的,所以在创设情境前就应该把时间因素考虑进去,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创设恰当有效的情境,且不可流于形式。 四、多媒体的使用易走入误区 当前,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变化 多媒体技术对教学的辅助作用日益显著,多媒体教学还可以提高课堂的信息容量;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多元化。精美画面还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情操,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 但同时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感到,虽然与传统教学形式相比较多媒体教学具有明显的优势,在教育教学中己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在实际运用中也存在诸多的问题。例如多媒体课件过多的注重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不利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过多的注重画面的精美,而忽视了对教学重点、难点的突出;整个教学过程过多的运用多媒体进行演示,教师成了“讲解员”和“操作员”,易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注意力不集中,而且还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与互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过多的集中在生动形象的画面中,忽视了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关注;多媒体演示的过程中,往往画面的变化速度过快,忽视了应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想象、思考时间。没有让情境为教学内容服务,多媒体教学的众多“辅助功能”,就成了“喧宾夺主”。 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是要结合教学目标、教学任务、重点和难点,适当、合理的采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让情境为教学内容服务,而不能“喧宾夺主”;要明确多媒体只能充当教学的辅助功能,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不要为了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 五、如何组建情境教学小组存在不同意见 情境教学比较注重为学生创设小组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互动的开放性的教学情境,可是针对学生的分组方法,教师的看法是不同的。有的认为不应该把学习较好和学习较差的学生搭配起来平均分配小组,因为好生和差生的学习程度和能力悬殊太大,不利于相互交流和讨论。好生不愿意和差生一起讨论和听取差生的意见,认为他们是不会有什么有价值的观点或想法的,而差生也会有自卑感,不愿意和一些好同学一起讨论。有的教师认为应将好生、差生搭配好平均分组,这样有利于优势互补,对于学习好的同学有利于锻炼他们的组织领导能力,差生也可以从好生身上有所收获。有的教师认为我们不必要拘泥于教室的座位布局,也不要自行为学生分组,给学生自由组合的机会,最初这样可能会造成课堂教学的混乱,但几次以后学生就能够很快有条不紊的进行小组学习活动了。 笔者认为每一种想法都有利有弊,最好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尝试运用多种分组方法,并灵活结合使用。高职学生来自于不地域,各地区的经济、人文环境、生活习惯都不一样,当然他们的思维方式都有所不同,教师在分组时要有所干预,尽量不要让思维习惯相同的学生分在一组,让不同地域、不同思维的学生分在一组,有助于学生的思维的激发,有利于学生优势互补。 实际的教学证明,实施情境教学能够较好地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题,缩短与企业岗位需求的距离,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因此高职财务管理课程的情境化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高校教师应加强教改理论的研究和学习,创新教学模式,切实应用到课程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和积累经验,提高教学业务水平,通过教改理论与实际工作相结合,解决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存在问题,总结出该课程情境教学的最佳方法与模式。 一体化教学论文:中国现代史课“教学练做”一体化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教学做合一”是教育家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精华所在。这一理论十分重视“做”在教学中的作用,他明确指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提出“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必须做得好”。[1]国家教育部在2006年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明确指出: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教学做一体化”不仅是教育家首推的教学理念,也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 作为培养中小学教师为主要目标的高师院校,为适应基础教育新课改对高素质高技能教师的需求,通过教学,培养出合格的“会写、会讲、会教”的中小学教师,已成为当前高师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历史使命。为此,我校基于教师教育类专业发展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提出了教师教育专业“教学练做”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构想,并积极在教学中进行实践,经过三年实践和反复论证与研究,这一教学模式对更新教师教学观念、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本文拟以中国现代史课程教学为例,谈谈笔者在教学中进行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及一些还需完善的思考和看法,以求教于各位行家。 一“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意义 教师教育类专业培养的是未来的人民教师,虽然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学习显得十分重要,这样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到“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长流水”的要求。但要真正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人民教师除了厚实的理论功底,还需进行严格的教师技能的专门训练,以此才能将自已所学所懂很好的传授给学生,否则就会变成“茶壶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所以作为主要在技术类和工科类中得到广泛推广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师教育类专业理论课教学中同样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1有利于加强师范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 教师是一种职业,从事这一职业与从事其它任何一种职业一样,需要具备从事这门职业的技能。教师的技能,决不只是简单的转化技能,它是综合运用各种知识与技能的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本领。多年来,教育界一直都强调要重视教师的职业技能培养,但长期以来在高师院校里一直存在的问题仍然是只注重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忽视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很多高师院校对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一般都是通过“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教学实习”的模式完成。但实践证明,这种安排一方面由于过多地依靠理论讲授,往往使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流于形式。[2]另一方面这种仅仅依靠几门课程进行的教师技能培养模式,收效也甚微。为适应基础教育新课改对高素质高技能教师的需求,就需要高校不仅要开好教学类实践技能训练课程,还要将技能训练融入到每一门课程学习之中。 “教学练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以教师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和专业技能训练为核心,打破了学科教学模式下重理论轻实践,教师一讲到底的传统,强调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将需要教师讲的、需要学生学的、需要学生练的和需要给学生进行综合训练的设计为一个整体流程,以教带学,以练助学,以做固学。“教学练做”一体化的核心是学,“教”、“练”和“做”的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而“做”则是在“教”、“学”和“练”基础上的综合能力训练。(见图1)这一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与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能够有效实现理论教学与能力训练无缝对接。 图1野教为练做冶关系图 2是适应基础教育新课改对历史教师新要求的需求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对历史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它要求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注重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通过“做中学”达到培养目标。要求历史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为适应基础教育新课改对高素质高技能历史教师的需求,高校历史教育专业的课程教学,不仅要进行知识的传授,还要加强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教师教育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教学练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强调在教中学、练中学、做中学,不仅教理论知识还教技能,不仅进行知识巩固,还在巩固知识中强化职业能力,这一模式能有效达到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所需的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并重的历史教师的目标。 3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长期以来,历史课程教学都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这种教学方式形势单调,程序呆板。在这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讲得眉飞色舞、专注投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不知所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得到很好的调动,学习效果差。“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推行,课堂由教室延伸到校园内外,由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向学生广泛参与转变,教学内容由枯燥的知识传授与记忆向职业岗位能力培养转变,教学形式由单一的讲授向多元化转化。在历史影片、参观考察、专题讲座、情境教学、讨论辩论等多种形式并举下,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极大提高。 二“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与实施 1课堂教学实现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并举 “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强调的是理论教学与职业技能训练并举,即在理论学习中掌握技能,在技能训练中掌握理论。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要突破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教学中不仅要以历史发展脉络为线索讲清重点,讲透难点,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同时,还应围绕职业能力进行教学设计、针对职业能力培养选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通过课堂教学实现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的目标。 2课后理论知识复习与技能训练并举 由于课堂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加强课后学习指导与练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应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开发中国现代史的网络课程对指导学生课后学习有很大帮助,它能有效弥补学生的课堂学习,使学生学习延伸至课外。根据教材编写《中国现代史学习指导和课后练习》,让学生通过完成练习题来巩固知识,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说也是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切入口。课后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观看相关历史影片或组织参观考察,不仅能让历史知识“活过来”,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大大提高。同时与之相应的观后感的写作或专题讨论的组织,又能训练学生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以专题讲座丰富学生知识面 新课程要求历史教师不仅要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综合知识和对课程的整合以及开发能力。目前高校一般采用王桧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史》,该教材无论从体例还是从内容来说,比较适合历史专业学生使用,堪称《中国现代史》教材的典范。但也存在内容的相对狭隘性、与史学界最新研究成果滞后等现象。[2]由于教师的教学时数有限,在课堂教学中也很难完成相关历史知识的补充与深化,从而造成了三大矛盾,即:新课改对历史教师需求与高师历史课堂教学的矛盾、教材内容狭窄性与历史知识广博的矛盾,学生对丰富历史知识学习与教师课堂教学内容单一的矛盾。为解决这三大矛盾,教学中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聘请相关历史研究专家为学生进行专题讲座。讲座内容有的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补充。如:课本中对西路军只略提几个字,课后组织“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红军西路军血战河西走廊始末”的专题讲座,让学生对西路军的组建、战斗情况、西路军历史尘封原因、真相澄清始末等得到详细了解与掌握。有的讲座是针对史学研究热点问题进行的,如《风雨人生,一枝独秀》,让学生对陈独秀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学会如何用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有的讲座是针对地方历史知识而展开的,如《临沧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滇缅公路与滇缅铁路》等。总之,专题讲座的开展,能有效的弥补教材不足,能有效的把学科最新研究动态、广博的历史知识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还能丰富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但专题讲座的开展也不宜太多,一学期三至四个为佳,否则会因学习负担过大而适得其反。 4以综合实训活动加强学生职业能力训练 综合实训活动是针对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而进行的综合性的、全方位的能力训练的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采用任务为导向为项目驱动的方法,即将教学任务隐含在一个或若干个项目中,让学生通过项目的分析、讨论和整理,完成学习任务,达到会读、会听、会写、会讲等能力的提升。如,抗日战争虽然已过去60多年,但抗日战争的许多遗留问题至今仍未有效解决,而课本对此问题只字未提。针对此问题组织一次“关于抗日战争遗留问题专题交流”,不仅能丰富学生知识,还能提高学生利用史实正确看待中日关系的能力。针对这一活动任务,提出三个必须完成的学习项目。项目一:观看电影《东京审判》,加深对东京审判艰难的理解以及抗日战争遗留问题由来的认识,撰写影片观后感,阐述为何抗日战争至今仍会有许多遗留问题悬而未解;项目二:查看有关抗日战争遗留问题的相关资料,收集整理抗日战争遗留问题交流发言稿;项目三:人人参与课题交流发方言。通过这一学习任务和各个分学习项目的学习、准备和完成,学生的收集历史资料、评述历史、分析历史人物以及撰写观后感和讨论稿和讨论发言等多方面的能力,即看(看历史影片)、读(读历史著作、研究论文)、写(写观后感、讨论稿)、讲(讨论发言)的能力都得到一定提升。 三“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体会 1精选教材,精写教学大纲和实训指导书 合理构建“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实效性和培养学生职业能力都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就目前来说,这一模式在理论型课程中的实施仍处于实践阶段,没有与这一模式相配套的教材。因而精选教材(最好是精写教材)是这一教学模式实施的第一要务,这本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利用教材,教师可以整合各种课程资源,进行各项教学活动,通过教材,学生有很大的参与空间,学习空间和活动空间。为避免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随意性,保证教学质量。为规范各项实训教学任务,也便于学生可以在课前根据实训任务完成资料收集和整理等工作,保证实训活动的实效性。精写教学大纲和实训指导书,也十分重要。这个大纲必须是一个要求科学、内容简洁又充满弹性的教学大纲。实训指导书必须是一个易于教师指导和学生操作的指导书,这样才能保证学生通过各项实训活动,使所学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内化,使各种教师职业技能得到训练与强化。 2合理利用课内课外,精心组织各项实训教学活动 “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开展,使教材内容由单一向多元转化,使教学由传授知识向教知识与训技能并举转化。如此,仅靠单纯的授课时间是无法完成这些教学内容和实现教学目标的,就要求教师合理利用课内与课外。即教师在钻研教材,理解教材的基础上,通过启发式和引导式引导学生从分析中学会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思考,以此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技能。根据教学内容、职业技能培养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处理,凭借网络课程、专题讲座、历史影片、课后练习、专项技能训练等,进行课外拓展延伸,或变换角度,采取合理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使“教学练做”在课内与课外都得到充分合理的使用与训练。(见图2:课内课外“教学练做”一体化的开展) 图2课内课外野教学练做冶一体化的开展 3加强实训教学活动的指导,保证实训教学实效 “高职教育讲究的是‘知识’不是老师‘教’会的,而是学生‘学’会的,能力不是老师‘讲’会的,而是学生‘练’会的。”[4]所以“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的关键点是“做”,即各项实训活动的开展。实施的要点在于各项“做”的实效,即各项实训活动的开展对知识巩固与技能训练有益,实训活动的开展要保证学生主动参与,顺利进行,实训效果明显。为此,教师就必须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中走出来,转化成学生学习和职业技能训练的编剧和导演,对如何进行理论教学、如何组织实训活动进行详细的规划与策划。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等相当的了解与熟知,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与技能训练目标进行合理的一体化教学设计,这样才能给予学生具有实际意义的引导、给予学生所需的帮助,并最终完成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双重目标。 4构建与“教学练做”一体化相适应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关注的不单纯是学生的考试成绩,更强调“立足过程,促进发展”,因而构建与“教学练做”一体化相适应的的教学评价体系,是“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这个评价体系强调的是知识和能力,动态和静态,客观和发展等几个方面的综合反映。为此,课程考核就应将平时学习、综合实训和期末考试结合起来,改变过去一考定终身的做法。即:总评成绩=(平时学习×10%)+(综合实训×20%)+(期末考试×60%)。平时学习主要考查学生课堂学习、课后练习情况,综合实训主要考查学生在各项综合技能训练中的学习情况。期末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与掌握情况,以及应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练做”一体化的理论教学模式经过三年的实践,教学效果十分显著。首先是学生学习参与度大大提高,学生认为这种模式,“课堂气氛活跃轻松,在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下,能够轻松而愉快地学到许多历史知识和各种技能”。其次是学生历史知识掌握更加牢固,不仅在专升本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而且在各种特岗考试和公务员考试中成绩优异。最后,学生的各种能力,如历史资料收集能力、写作能力、演讲能力、讲课能力等都得到很大提高,在各类比赛和就业招聘中表现十分优秀。如此种种都说明,构建这一模式具有积极的研究和实践意义。 一体化教学论文:论民法教学中实体法与程序法一体化教学模式 根据《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以及《法学系精品课程建设五年计划》的规定和有关精神,全国大部分高等院校的法学院均对法学课程进行改革,并且把民法学的改革列入第一批的改革课程之中。民法作为法学专业十四门核心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法学基础课程,民法课程建设不仅关系到民法课程本身教学质量的问题,而且关乎法学其它相关课程的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高等教育的民法学课程教学方式一直裹足不前,始终停留在从前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中,虽然增加了模拟法庭的演练等时间缓解,但却未从根本上解决民法学教学内容的缺失——实体法与程序法的结合问题。 一、 民事实体法与程序法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 (一)民法学的基础学科地位决定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从高等院校法学教育课程设置来看,民法学为法学专业十四门核心课程之一,属于必修的重要课程。民法学作为民商法基础理论,也是学习其它核心课程如商法、合同法、知识产权法、婚姻家庭继承法以及经济法等相关课程的重要基础。 从学时上看,根据教育部的规定,设有法学专业的院校在开设民法课时,为保证民法课的教学质量,民法课课时不得少于108学时。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高等院校基于民法课在整个法学体系中的地位,民法课课时都在108学时以上,尤其是政法院校,更是超出了这个数字。此外,大部分法学院还开设了民法类的选修课和专题,大大地增加了民法课在本科教学中的比重。同时,民法在法学理论中被称为万法之基,是学习和理解民法体系中其它法律的基础,如知识产权法、商法、婚姻法、继承法、合同法、经济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等部门法课程。 然而,从课程设置的时间上来看,民法开设时间较早,一般在大学一年级下学期或二年级上学期就开始开设民法课,民事诉讼法课程设置时间却与之不同步,学生在民法学课程学习时根本不具备程序法知识的基础,导致民法学的教学事倍功半。因此,必须在民事实体法教学中引进民事程序法的内容,探索民法学与民事诉讼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重新整合民法学的课程体系,提高民法学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应用型法律人才需求对民法学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目前,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法律专业人才类型的需求也日益突显,就社会总体需求来看,具有扎实的民法理论知识的应用型法律人才在法律人才中的需求比例将越来越大,并将成为法律人才培养的主要类型。除了法官、检察官外,律师、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所需的法律人才以具有扎实的民法知识的法律人才为主。 从司法实践的现实需求来看,当今中国法院为适应审判方式的改革,呈大民事格局设置。将过去的经济庭、知识产权庭、房地产庭都改为民一庭至民四庭,四个庭均适用民法。此外,从法院受理的案件种类的数量和比例来看,民事案件数量居多,比例远远地超过了其它两类案件。这要求学生对民法知识的掌握不仅要有一定的宽度,而且要有一定的深度,只有通过本科阶段对民法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方能适应实践部门的需要。 随着中国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的广泛程度在日益扩大,更多行业和领域都急需民法专业知识理论扎实的应用型法律人才。据调查,对新型的法律项目和高难度的法律服务事项,如:反倾销、涉外贸易、网络信息、电子商务、金融保险、国际法律事务等,能够达到熟练运用相关法律与国外客户洽谈业务、签订合同的法律人才稀缺,而能够从事此类法律工作的人必须有着深厚的民法学基础。 因此就社会总体需求看,具有扎实的民商法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型法律人才在法律要才中的需求比例更是越来越大,并将成为法律人才培养的主要类型。为促进法学专业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全面提高,缩短学生毕业后适应社会的进程,培养真正适应社会需求的法学专门人才。必须改革民法学传统的教学方法,探索实体法与程序法相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 二、民事实体法与程序法一体化教学的基本思路 (一)民事实体法课程体系的改革思路 法学本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型的法律人才,为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应突破原有的学科界线,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式,建立起一套符合当今社会实践需要的民法教学课程体系。即以民法的体系为基础,结合民事诉讼法的理论,探讨民事实体法与程序法在实践中的契合点,对民法学教学理论体系进行构建,改革民法学理论教学单项式、封闭式与民事诉讼法全然脱节的传统教学模式,探索民事实体法与程序法的一体化教学的改革思路。 民事实体法与程序法的一体化教学将有助于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需求的法学人才,在实际生活中,对于法律问题的解决是需要将实体法与程序法相互融合在一起的。任何一起民事纠纷的处理从来都是先程序后实体,只有程序的正义才能体现实体的公正,在法律适用上采取民事实体法与民事程序法两条腿走路的方法。民法的应用性决定了民法学必须与民诉法相结合,才能使民法课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在民事实体法教学中引进民事程序法的内容,探索民法学与民事诉讼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民法学课堂教学的效果,促进法学专业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全面提高,培养真正适应社会需求的法学专门人才。 目前全国大部分高等院校民法课程改革的一个总趋势,就是力求改变束缚着民法教学发展的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突出教学观念的改变、教学方式的改革和教学理念的变化,民事实体法与程序法一体化教学探索的提出,突破了传统的民法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体现了教学观念的改变、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学理念的变化,正是这一趋势的反映。 (二)民事实体法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 民法学的教学方法要服务于最终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学方法改革思路要围绕着深化实践与强调启发性教学来进行改革。 第一、由于现行的民法教学中存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不够、学生应用能力欠缺等诸多问题,因此必须要深化实践教学。加强模拟法庭的演练,通过模拟法庭让学生扮演将来可能担任的不同职业、职务角色,例如,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模拟解决这些角色遇到的问题,完成不同角色所担当的任务,检查自己是否已经具备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是否已经做好了从事这些工作的必要准备,让他们了解将来从事这些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对照自己现在的水平,从而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出差距,正确评价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扎扎实实学习,切实为未来的职业做准备。 第二、注重启发性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去思考,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其重点在于激发学生去思维,使学生产生新思想,新问题,新观点。强调在教学中引进比较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把具有可比较性的概念、原理、制度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有意识地进行比较,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使用比较教学方法的启发式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从宏观上向学生介绍整个知识结构体系,重视知识结构的整体性、体系化,使学生能对知识点进行横向联合。 三、民事实体法与程序法一体化教学模式设计 民事实体法与民事程序法一体化教学的关键问题是抓住民事实体法与民事程序法在实践中的契合之处,具体体现在基本原则、民事法律关系、民事主体、制度等内容当中,本文试举例说明: 第一、在基本原则制度中,平等、自愿是民法基本原则中最重要的、具有基础性的原则,是整个民法理论的基石。平等原则表明了任何民事主体在民法上都具有独立的法律人格,平等原则要求任何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任何民事主体都只能通过平等协商的方法设立、变更、终止它们之间的民事关系。平等原则的这些要求决定了一旦民事主体之间产生纠纷,诉诸法院时,当事人之间也必然处于平等的地位,应享有平等的诉讼权利,是平等的诉讼主体。因此,在民事诉讼法中亦规定了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同等原则与对等原则,在讲授《民法通则》第3条平等原则时,需要同时讲授《民事诉讼法》第8条和第5条的规定。 自愿原则也即意思自治原则,国家不干预当事人的自由意志,充分尊重当事人的选择,它要求行为人自己行为和自己责任。民法中自愿原则所体现的思想表现在民事诉讼活动中就是调解自愿的原则,当事人可主动申请人民法院以调解方式解决它们之间的民事纠纷,或者同意人民法院为其做调解工作。在讲授《民法通则》第4条自愿原则的同时,可以同时讲授《民事诉讼法》第9条的规定。 第二、法律关系是民法教学中的难点,在任何一个民事法律关系中,必然存在主体、客体、内容三个要素。民事主体是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人;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享有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所指向的事物,包括物、行为、智力成果和人身利益;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所享有的民事权利和负有的民事义务。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也是由主体、客体、内容三个要素构成。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包括人民法院、当事人及其诉讼人,其他诉讼参与人和人民检察院;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如案件事实和诉讼请求。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根据民事诉讼法律规范所享有的诉讼权利和承担的诉讼义务。虽然民事法律关系要素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要素在内容上有着差别,但仍然具有某些方面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上将这两个内容结合起来,有助于于学生的理解。 第三、在民事主体制度中,结合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制度。民事诉讼主体是以原告、被告、第三人等当事人为核心的,这些当事人是民事权利主体,其诉讼权利和义务是以民事实体权利义务为基础的。民事诉讼中,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都可以作为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确定是否为当事人时需要运用民法中民事主体的相关理论来做出判断。在民法中,民事主体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相应地,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具有诉讼权利能力和诉讼行为能力,二者的内涵基本一致。特别是在讲授自然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时,应结合民事诉讼中宣告公民失踪、宣告死亡、认定公民无行为能力、限制行为能力案件,进行讲解分析。例如宣告死亡、失踪制度,应从实体法角度判断是否符合宣告的条件,在程序法上即为是否受理的条件。 第四、制度中,不仅限于介绍的特征、分类、权等内容,同时结合民事诉讼中的进行讲授,民事诉讼是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它完全适用民法中的相关规定。诉讼人始终是以被人的名义进行诉讼活动的;诉讼人必须在诉讼权范围内进行活动;诉讼人进行诉讼活动的最终后果又被人承担;民法中的分为委托、法定、指定。在民事诉讼法中相应地存在委托人,法定人。 综上,通过重新整合民法学的课程体系,采取同步教学的方法,探索民法学与民事诉讼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将所学的民法理论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从而解决民事实体法与民事程序法教学脱节这一长期存在症结,使民法学的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一体化教学论文:技工院校基础会计理论与实训一体化教学探讨 目前,我国技工院校主要按照专业课程授课,学完基础会计后,再进行基础会计的实训。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按传统的教学方式,部分学生在进行实训时,会忘记之前所学的理论知识,造成课程技能训练的脱节。本文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端,提出了基础会计理论、实训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技工院校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征 技工院校的生源大部分是初中毕业生或不能按期毕业的高中生,他们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学习主动性也不高,课堂纪律散漫,也不会在课余期间复习课堂学过的知识。而会计专业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需要课后记忆和复习的理论知识和计算公式也非常多。在这种状况下,如何让学生学好会计的专业课就成为摆在每位任课老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二、实施一体化教学的措施 1.编写一体化教材 基础会计的理论学习和实训应采用一套教学资料。传统教学中,老师在设计基础会计的教学安排时,一般从借贷关系讲解会计分录。老师讲解的重点是会计分录中的借贷关系,虽然非常容易理解,但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处于被动,长此以往,会厌烦听过多的理论。要解决这一问题,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填写记账凭证、根据记账凭证登记明细账。在讲课的同时,也让学生动手操作,改变了会计教学中学生被动听课的局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一体化教学要求老师每讲授一个类型的分录或理论知识就配以相应的会计手工操作内容,供学生练习。这样就能让学生体验会计业务的办理流程,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目前,院校一般使用的《基础会计》《基础会计实训》两本教材。这类书籍要么注重理论知识,要么按照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思路编写,并不适合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的需求。教师应当遵循一体化教学的思路和实际会计工作流程,编写一本适合一体化教学的实用性教材。 2.建立会计实训室 传统教学通常在固定教室进行。一体化教学可在专业的会计实训室上课。会计实训室中应为学生模拟真实的会计工作环境,以进一步增强学习氛围。实训室应配备齐全的实训资料,例如:会计凭证、会计账簿、报表、银行进账单、转账支票、文具、装订器和安装有会计电算化软件、excel软件的计算机等。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后,就可指导学生在实训室中借助电算化软件进行开设销售专用发票、出库单等操作,让学生体验会计的工作流程。同时,还可以要求学生在实训室填写附有原始凭证的记账凭证。在实训室中,学生既动了“脑”,又动了“手”,这样的教学活跃了学习气氛,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理论知识。 3.培养“双师型”教师 目前学校招聘的老师需要参加事业单位考试,这也导致了大部分专业教师为应届毕业生,缺少工作经验,属于理论型教师。一体化教学要求指导教师具有工作经验,熟悉企业的工作流程。“双师型”教师是指能够将专业理论知识和工作任务进行无缝结合,并能教会学生理论知识的教师。针对大部分青年教师是应届毕业生这种情况,笔者建议,学校应鼓励教师到企业去工作1~2年,让老师掌握最新的会计准则和工作技巧,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培养出既能“讲”、又能“做”的教师。 4.加强校企合作 技工院校基本都有校企合作项目,以实现所教内容和实际工作的接轨,从而有针对性地培养应用型技术工人。但由于会计行业的特殊性,学校很难为会计专业的学生找到实习的企业。同时,因为行业的限制,即使有实习企业,能去实习的学生数量也非常有限。这就要求学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聘请有经验的会计从业人员为学生讲授会计工作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教学内容可以选取单位一个月内实际发生的部分会计资料,由企业财务人员指导学生进行手工实训,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填写方法、课本中的理论计算方法如何应用于会计工作中、不同会计岗位的相互联系和牵制等内容。 三、小结 一体化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会计专业实施一体化教学,不仅可以避免过分注重理论,让学生感到枯燥的弊端;也可以有效地将“动脑听”和“动手做”有机结合,让学生掌握会计的实际工作流程。当然,我们也应该从教学模式、教材、教学环境等方面做出转变,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出更多适应企业要求的技能型人才。 一体化教学论文:浅谈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不再作为一门独立的专业为广大家长和学生所接受,而是渗透到了各专业领域,并作为一门工具被广泛使用。而对于我们中职院校的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而言,要如何迎接专业发展的挑战,使学生既要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具有专业技能,以应对岗位的发展变化,已经成为当前中职院校该专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下面浅谈一下个人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体会。 1 计算机专业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 1.1 施教对象 中职学校的施教对象主要是初中的毕业生,但随着普高的连年扩招,生源也越来越差,这些学生中有的甚至初中还没有毕业。因此他们的学习基础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也较差,以至于有的课程很难跟上进度,这些都是不言而喻,显而易见的。 1.2 课程安排 学校课程的安排跟不上社会的发展,企业的需要,更不符合学生的实际。学校的硬件设备和软件设施都落后于社会,老师走不出学校,知识不能及时更新,而学生的学习基础普遍较差并且参差不齐,按现有的教学要求以及评价方式,许多学生的学习效果不能达成。 1.3 教学模式 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模式,虽然开设专业技能课,但仍然沿袭传统学科课程的教学模式,虽有实训环节的教学,但仍偏重于学科理论体系的传授,理论和实践有所脱节。 2 如何实施计算机专业一体化教学 2.1 通过对教学对象认识观念的转变,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教育 我们的教学对象,与普通高中的学生在思维方式、学习方法、接受能力等方面是不同的。需要用多元智能的观点来看,因此可在课程的开发、教学场地的安排、教学组织形式上有别于普通教育的教学。把他们培养成技术型、技能型、技艺型的人才。 2.2 通过改变教学内容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中职学校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板书+讲解”,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大多是从理论上接受,常用的工具软件、网页设计、二维的图像处理、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等都是只知道一些理论,一到实际操作的时候就发蒙,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加上近年来,一些其它应用专业加强了计算机课程的培养,我们的学生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就业优势。所以,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是一种长期有效的教学模式。 我校近年来对计算机专业进行了调整,将原来的办公软件、硬件维护专业转变为动漫设计专业,并与企业签订了订单协议,根据企业要求对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对文化课进行缩减,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增加了技能培训课,强调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行所有计算机专业课都在机房、实验室进行,对部分专业课要求参加权威部门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通过考试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2.3 通过改变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技能 2.3.1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运用实例进行教学的方法,例如:局域网的组建,我们可以把教材的各章节串在一起,把组网过程中用到的设备及技术方法先交代给学生,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案例的分析、讨论和寻找实现途径等来完成最后的工作。这样在实验室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积极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3.2 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下达教学任务,学生通过对学习资源的主动运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完成教学内容。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学习效果评价是重要阶段,在生-生互评、教师总结点评中,帮助学生作归纳与总结。 2.3.3 个案教学法 所谓“个案教学”,是根据中职学校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他们在认知、接受和理解能力、逻辑思维和动手操作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特点,在教学活动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目标要求。使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目标,并且也有能力完成,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和进步。 2.4 努力创建一体化计算机教室 传统的计算机专业教学,由于受学校硬件设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老师只能在教室或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这样不仅浪费时间,事倍功半,教学效果不好。而且使这种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因此,要打破理论课与实践课地点分离的传统授课模式,建设一体化计算机教室。目前我校主要采用的方式是在计算机房的计算机网络中加装多媒体网络教室控制软件,通过软件的方式用教师机控制学生机,把教师机的屏幕演示内容投射到各学生机的屏幕上,这个功能也可以实现老师边讲解,学生边操作的目标。这样教师就可以随时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训练穿插进行,这种教学活动可以更好地将知识与技能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目的。 2.5 对学生评价制度的改革 打破以往的一张考卷定终身的模式,为了突出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将考试可分为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让学生在机器上作答,实现无纸化考试,建立学校自己的考试题库,学生随机抽题,理论和实际操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及时做好考核记录,对其分析、总结和评定。这样对学生也起到了督促作用。 综上所述,一体化教学是针对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所进行的教学形式,将技能实践融入课堂教学,将理论指导实践操作,使课堂和实践能有效的结合起来,让学生直接在课堂上学到今后就业所必须的操作技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对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计算机实践操作技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体化教学论文:在计算机教学中实施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方法初探 当代,我国正处于信息化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进程中,社会对职校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职业学校学生既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又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操作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办出职业技术教育特色,必需对现有的计算机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一、树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目标,激发职校生的学生热情 技工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我校为了使学生掌握有效实用的计算机操作技能,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一方面组织学生到用人单位参观,让学生了解今后职业生涯中能够用到的计算机知识,一方面请企业的技术人员到学校讲述他们自身在工作中用计算机提高工作效率的经历。其次,我校对不同的专业,实行职业计算机操作证书制度,职业计算机操作证书是学生毕业、就业的必要条件。 我校综合专业课程设置主要从专业角度出发,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根据职业活动的实用性来重新改革课程设置,体现技能培训目标的特点,将专业理论课和实训课以课题的形式结合成一门专业综合课程,以达到把该专业课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 通过课程设置的改革,解决理论与实践之间脱节的问题,让学生在综合课程中得到系统的训练,获得综合应用能力。在教学中通过师生共同解决课题的方式以达到学生既学知识,又学技能的目的。 二、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内容,提高职校生的知识与技能水平 教学内容是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法最核心的环节,所以我校每年都请签约企业的高管到学校来参加教学内容的研讨工作,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以实用为基础,以工业技术发展方向为标准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我校计算机教学力求做到教学内容与实践活动在使用上同步,教学内容增加了新技术、新知识、新规范的介绍和应用。实施中我们把相关联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整合起来,删减掉不实用的理论和繁琐公式推导,通过课程内容间的相互渗透,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叠,增加一些生产实际的范例以及实践教学与实训内容,从而成为适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的综合型教学内容。 譬如说,把《电子计算机基础》与《上机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合成一门由多个课题构成的技能操作课程;《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电子计算机信息管理》合成一门网络管理与操作能力课程等等。从而使得专业技能的培训以课题的形式实现理实一体化,并参考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计算机专业的标准要求来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 三、采用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培训职校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我校计算机专业课程在施教的过程中,采用一体化教学方法进行。所谓一体化教学方法就把理论教学、实训教学、现场教学、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这种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极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根据不同章节的特点以及学生所需达到的专项能力的要求,把实训、现场教学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并让学生亲手操作,强化应用。例如,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时,基本理论与技能操作的课时按照2:1划分,其中每上一节理论课接着就是二节课实践,同一理论和实践教学由一位教师主讲,首先在一体化教室(或利用多媒体课件)讲述其理论基础知识,其次是讲完后让学生亲自去认识和操作,使理论知识更好的向实践应用转化,并结合实训中出现的问题,再进行讨论,最后结合学生的作品归纳总结。 综上所述,一体化教学方法的实质,就是着力构建以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为重点、以学生实践活动为主线、以课程应用为主体的模块化教学方法。 四、应用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工具,造就职校生的扎实工作基础 一体化教学工具是指把专业理论教学和专业技能实践操作合二为一的教学或工作场所、设备等。如学校建设的一体化教室、校内实训设备、企业工作场地和企业新技术平台等等。 利用计算机专业一体化教学工具上课,教师可以在讲授基本理论的同时,通过实验手段演示其工作原理,也可以让同学们在实际操作的同时,促进学生对基本理论的吸收消化,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融合,职校生就可以在学和练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既调动广大职教生的学习热情,又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总之,我校计算机专业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保证了技能操作训练与专业理论相对应,实现了两者相互促进的目的,重视了学生参与实践的需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技能和职业素质。 一体化教学论文:在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中尝试一体化教学法 近几年,笔者一直担任电子专业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了如下问题:首先,不少学生对电工基础、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等电子专业基础课的内容掌握不牢,影响了该课程的学习;其次,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内容抽象,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又同时涉及软件和硬件知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而学生水平跟不上,教学难度大。针对这些问题,怎样才能让学生比较容易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门课程,成为本课程教学研究与改革的重点任务。因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试验,多次与单片机教研组老师交换意见,总结教学经验,认为一体化教学能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把复杂的知识直观化、项目化,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传统教学与一体化教学比较 传统教学一般先理论讲授,后实践操作,在理论指导下完成实操。理论教学通常在教室进行,实践教学实训室进行,理论与实践分开授课。这种模式的突出弊端在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导致理论知识难以及时消化,操作训练不能连续,学生虽然经过多次训练仍不能掌握操作技能,教学效果不理想。 一体化教学是指在同一空间和时间内同步进行的教学,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顺序,而是做中学,学中做。一体化教学具有三个特性:①空间和时间的同一性;②认识过程的同步性;③认识形式的交错性。 下面,以“输入/输出接口技术”为例,具体说明这两种教学方法的区别。 传统教学:教学以老师讲解为主,先介绍输入/输出端口名称、作用、特点等各知识点,让学生在识记的基础上做作业,并利用单片机实验箱验证各知识点。 一体化教学:教学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先下达项目书(制作霓虹灯),然后组织学生研究讨论,制订方案,补充制作过程所需要的知识(输入/输出端口名称、作用、特点等),然后进行项目制作,完成作品,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项目评价和总结,最后针对学习成绩好、有兴趣的同学布置技能拓展项目。 二、一体化教学实施 为培养培养技能过硬的单片机实用型人才,学校单片机教研组以教学改革为手段,以单片机实训室为依托,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技术课程内容分解为单个彩灯闪烁(单片机基本知识介绍)、霓虹灯(输入/输出接口技术)、键盘接口显示(键盘接口技术)、计费器(定时/计数器)、报警器(中断技术)、秒表(数码静态显示)、学号显示器(数码动态显示)、数字温度计(a/d转换器)、信号发生器(d/a转换器)、密码锁(i2c总线)等10个项目,采用边讲边演示边操作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做到实践中有理论,理论中有实践,使学生既掌握理论知识又懂得实践操作,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真正融为一体,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高度融合。 下面以报警器的制作为例,具体介绍“中断技术”一体化教学实施过程。 (一)课前准备 在实施一体化教学前,要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首先要购置编程器、89c51cpu、电路板和发光二极管等常用单片机实训元件,然后安装proteus、编程器、伟福等单片机常用软件,组建一体化单片机教学场地。 (二)下达项目书 目前技工学校在校生素质普遍较低,因此,设计项目时,难度不能太大,难度较大的章节,须将内容分散到各个小项目中,否则会导致学生失去信心。“中断技术”是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教学难点,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难度,笔者实际教学时,要求学生先制作一个接触式闪光灯,再制作报警器,这样每个项目包含的新知识点就不会太多。制作接触式闪光灯所需要用到的知识点有:① 发光二极管的使用;②中断控制。报警器隐含的知识点有:①中断控制(旧知识点);②探测器的使用;③报警声的产生。 (三)分析项目 项目下达后,先让学生自行分析,遇到难题时,教师应当启发学生思考、提问,与学生共同分析项目,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详细的项目指导书。 例如,在接到制作报警器项目后,教师可让学生先停下来,引导学生思考:电路中的扬声器如何报警?报警灯如何点亮?如何识别报警信号?抛出学生当时迫切想知道的几个问题,这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必将受到极大的激发,他们便会主动探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四)项目实施 学生按照项目指导书的要求进行操作,在老师的指导协助下,通过查找图书和网络资源,与同学探讨,完成报警器的制作,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交流能力以及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项目制作过程中,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进行筛选,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简单问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讨论解决;对于复杂问题,教师应当主动引导学生,应用知识,启发思路;对于涉及的新问题、新知识,可与学生共同研究,再由学生去完成项目。比如:在制作报警器时,会涉及到三个知识点:其中,中断控制属于旧知识范畴,在制作接触式闪光灯中已经学过,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应,采用不讲或串联回忆式教学;而探测器的使用、报警声的产生属于新知识范畴,教师应当及时补充此内容,让学生现学现用。 (五)项目评价、总结 在一体化教学中,学习效果主要由完成项目工作的质量来衡量,主要包括自我评价、学习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围绕学生在项目设计过程中,从项目剖析、任务分解、知识点学习、知识点应用、目标搭建、目标组合等项目完成的一些列活动中,通过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学生间的互助协作,考察学生对项目的理解、知识点的学习领悟、单片机知识的应用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六)知识拓展、能力提升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布置多路报警器等项目,通过制作多路报警器扩展项目,巩固“中断技术”学习内容,开拓多任务设计思路,通过查找资料,与同学和老师交流,提升学习能力和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实施一体化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与教材 按照传统教学模式编写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难以满足一体化教学要求,一体化教学要按照企业发展需要和技能人才的培养规律,根据国家职业标准,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即项目)分析,构建课程体系,并以具体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按照工作过程和学生自主学习要求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的课程。 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和信息来源,因此,一体化教材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基础。一体化教材一般由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编写,教材主要以典型项目组织内容,注重教材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调学生的实践技能、技巧的培养。 (二)教学过程设计与教学准备 一体化教学既要理论讲解、示范操作和操作训练,同时还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按照既定目标有序地“动”起来。因此,一体化教学与纯粹在讲台上的理论授课或在实训室的实践操作有很大区别。因此,设计好教学过程是上好一体化教学课的关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明确教学目的:学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识点、技能点,掌握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哪些需要讲解。2、准确把握教学对象:学生基础怎样,前导课程有哪些,学生有何特点等。3、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分解。4、设计教学策略:建议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5、合理组建项目小组,每组以3~5人为宜。分组时要充分考虑小组成员的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做到好、中、差搭配。 (三)教学硬件与软件条件 1、硬件条件。一体化教学强调的是空间和时间的统一,即在同一场所和同一时间内完成教学的多种任务。所以,要实施一体化教学,就必须具有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能满足实践教学的一体化教学场所。 2、软件条件。要实施一体化教学,一体化教师是关键。因此,在实施一体化教学前,针对不同教师群体开展不同培训,以期达到一体化教师标准。对于从企业引进的教师,重点加强教学基本技能训练,让其掌握必要的教学方法,打好教学基本功,以满足理论教学要求;对于从高校引进的教师,重在实操培训,具体可通过下厂实践、项目开发,让教师了解企业动态,理解项目制作要点,掌握产品工艺和操作技巧,以满足实践教学要求。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技术课程是技工学校电子专业的重要专业课,是学生今后就业的基础。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一体化教学克服了以往理论教学与实操教学脱节的弊端,它能根据实际教学需要,打破原有的章节体系,重新编排项目式的教学内容,分散教学难点和重点。一体化教学能将制作引入课常,融教、学、做于一体,边讲边练,边学边用,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的项目实践能力,激发了学生兴趣,达到了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煤矿通信论文:通信技术在煤矿生产管理中的运用 摘要: 剖析了我国煤矿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概述煤矿生产调度管理系统的构建以及对煤矿生产调度管理系统的构成、功能、应用实例的介绍,对通信技术在我国煤矿生产调度管理系统中的运用前景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 通信技术;煤矿生产;系统;运用 煤炭在我国国民生产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提高煤炭的生产调度技术管理的水准,成为保障煤炭产业发展的基石。虽然通信技术已经在我国的煤矿生产过程中得到了比较好的应用,但是在整个生产调度管理系统上仍然存在分散性、不连贯、不系统等缺点,不能通过运用通信技术获取相关生产信息,从根本上解决煤矿生产过程中所衍生的各项问题。因此,目前亟需将通信技术运用于我国煤炭生产调度管理系统中去。 1通信技术在我国煤矿生产调度管理系统中的运用前景探析 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2014年煤矿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煤矿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16.3%和14.3%,重特大事故同比分别下降12.5%和10.5%,连续21个多月没有发生特别重大事故。说明目前我国煤炭安全生产的形式呈现逐年好转趋势,但是,当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煤炭主产国相比较,我国仍有10倍的差距。深究其原因,一方面,我国煤炭地下开采量占比高达95%之多,小煤矿占比多,灾害频发,另一方面,煤矿生产调度管理系统信息化程度不够完善[1]。因此,我国亟需利用通信技术实现这一目标。随着通信技术领域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都受益良多,我国煤矿生产调度管理中的运用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煤矿的安全生产中,煤矿生产调度是核心工作。传统管理模式中,电话是获取各种生产动态的主要途径,日常各资料统计汇总工作是以手工记录为主,存在着工作琐碎、信息传递不及时、误差大、记录方式不统一、不规范等缺点。基于通信技术构建一个煤炭生产调度管理平台则可以从根本上杜绝以上问题。 1.1煤炭生产调度管理系统利用VPN构建一个煤炭企业的内部加密网络,厂矿领导通过对整个VPN网络的控制来实现整个内部网络的有效运行[1]。在内部网络中,各生产部门或者科室是相互连接,相互监督的关系。在煤矿生产过程中,计划科、安监科、通风调度、综采队、掘进队和其他有关部门通过内部网络有机地连接起来,实现信息共享,完成生产调度信息的各部门采集,获取产量、掘进进尺、外运、瓦斯抽采、煤炭洗选、安全情况通报等信息。其通信连接方式如下页图1所示[2]。 1.2系统功能简介 1.2.1实现数据的分布式上传在保障煤矿日常安全生产、作业人员自身安全上,煤矿重大灾害预警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具有重要意义[3]。普遍应用于各煤矿安全生产中的瓦斯实时监测、报警与断电系统等,在预警方面不能及时预警,不能满足煤矿在生产过程中对安全性的保障。因此,提高煤矿生产的安全性非常迫切。而基于通信技术构建的生产调度系统平台可以通过检测,掌握各项安全信息,并汇总上报,以备管理人员及时作出反应。各班次的生产开采情况由采煤队和掘进队通过系统本队组上报数据;生产计划由生产计划科组织信息上传;矿井安全动态、通风情况、瓦斯情况由安监科统计上传。 1.2.2优化数据统计分析方式按照一定的时间段如日、周、旬、月、年生成煤炭产量、掘进进尺、安全情况等数据,使各生产管理部门及时地掌握各项生产信息,对已经存在的生产问题进行改善,同时也可以根据已有数据,及时对煤矿生产过程进行不断完善。 1.2.3合理分配各项资源煤矿生产调度管理系统可对作业劳动力,设备、雷管、炸药的使用进行合理调配,既保障了供应,也实现了节约生产,同时可保障煤矿生产作业的安全性。 1.3煤矿生产调度信息的生成系统平台可以根据各个单位填报的调度信息日报表,全面系统地显示出全矿的生产情况,相比传统的记录方式而言,查找方便,错误率也大大降低[4]。各项数据清晰明了,对于有关部门和领导及时掌握相关的生产信息非常有意义,极大减少了信息处理者的工作量,也有助于对数据的分析和上报。 2利用通信技术构建煤炭生产调度管理系统的应用实例解析 2.1生产管理调度系统中全矿井安全生产信息调用目前,通信技术在全矿井安全生产调度、避险和应急救援中得到较好的运用。如,基于矿井无限传输衰减大、发射功率受限制、设备体积小、抗干扰能力强、防护性能好、电气防爆、电源电压波动适应能力强等特点,提出多基站矿井移动通信系统网络结构,矿井移动通信与应急通信系统性能要求和方法,研制成功了基于WIFI的矿井移动通信系统等。这种技术的应用,提高了井下人员与地面沟通联系,及时解决生产等相关问题。该信息可由安监科进行报送,保障矿井安全信息的及时通报、共享。 2.2生产管理调度系统中井下人员位置的监测通信技术在全矿井安全生产调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可以防止工作人员靠近危险区域,对事故采取应急救援,而且可以考察作业人员的出勤率等,为煤矿的安全生产调度提供了保障。基于GPS信号无法覆盖全矿井,以及无线传输在矿井巷道的传输过程中衰减大等,通信技术已经在煤矿井下人员位置探测系统中得到运用。其技术要求体现在:识别卡与分站之间的无线传输距离应大于10m;识别卡位移速度要大于5m/s;识别卡并发数量要大于80个;系统漏读率要小于10-4;识别卡数量要大于8000个等等。其装备要求体现在:将分站安置于每个人员出入井口、开采重点区域出入口,以及以下盲巷等限制区域;为了准确监测持卡人员的移动情况,需设置2台以上的分站或者天线,并且在巷道分支处设置分站或者天线。这种技术的应用可以保障矿井的安全生产,利用生产管理部门和厂矿领导及时跟进人员位置信息,做到人员监管实时监测,心中有数。 2.3通信技术在煤炭安全生产远程监控系统中的运用目前,在煤矿生产过程中被使用的煤矿供电、排水检测系统,胶轮车运输监控系统,轨道运输监控系统等,充分保障了井下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有效减少和避免了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减少事故发生率、生产工人死亡率、百万吨死亡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各项信息的及时报送提高了生产效率,有助于相关管理人员根据实时信息进行合理判断和决策,保障厂矿生产的安全进行。 作者:李赞 单位:潞安集团慈林山煤业有限公司夏店煤矿 煤矿通信论文:程控集成平台的煤矿通信系统的研究 摘要 平煤股份八矿通信系统是以程控集成平台为核心,通过对现有通信联络系统(有线电话网、无线电话网、扩播电话网、扩音广播网、人员定位网)、安全监测系统集成,实现了在调度室程控调度操作台的统一调度指挥,为矿井的安全高效生产提供了有力的通信保障。 关键词 程控电话;扩音电话;程控集成平台;通信系统 平煤股份八矿作为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主力生产矿井之一,井下设备复杂多样、点多面广战线长,给通信系统的建设和维护造成很大困难。随着开采范围的不断扩大,多工种联合流水作业程度要求越来越高,加强矿井通信能力和覆盖范围、实现科学调度有效协调,成为企业决策者关心的重要问题。 1通信系统 平煤股份八矿通信系统采用KTJ119型矿用数字程控调度系统,支持电话门数720门,配置2台工业级2048键触摸屏键盘,可以实现手机,固话,长途电话的一键呼叫,群呼、组呼、电话会议、三方通话等调度功能。配置300路KTA116型矿用电话安全耦合器;使用全通道在线数字录音系统,对所有调度电话进行实时录音、回放、扩音、查询等功能;安装4×12V100AH免维护蓄电池,实现自动切换,保证断电后72h内不中断通话。具备强拆、强插、紧急呼叫、群呼、组呼、多方通话、电话会议、录音、监听、转接中通话、通话中转接等强大的全网调度功能。平煤股份八矿通信系统包括有线电话、无线电话等通讯方式。八矿扩播电话系统是八矿综合自动化信息化系统建设的一部分。主要分布在斜巷、皮带沿线、大巷乘车点井口、综采工作面等位置,目前为止共计安装26台网关,24台高级话机,6台程控免提电话、26台音箱和167台普通话机(包括采面扩播电话36台)。主要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动化专业调度:目前八矿实现了皮带、水泵、筛分楼储装运的集中控制远程开车,皮带调度、筛分楼储装运专业调度利用扩播电话能实时与现场沟通,做到统一指挥调度,减少和杜绝因设备故障停车而联系不到现场巡检人员的情况。(2)自动化集控:自动化开车过程中,扩播电话起到打点和预警的功能。(3)现场沟通:现场维修、检修过程中便于沟通交流、协调工作,减少因沟通不畅引起的不必要的麻烦。(4)宣传、教育和通知:所有扩播电话都集成在一个平台上,系统可以设定一路或多路扩音电话播音内容和播音时间。通过定时播放新闻、通知和各种规章制度,起到宣传教育和通知的作用。 2人员定位系统 八矿人员定位系统采用KJ250矿井人员管理系统,具有井下人员实时跟踪定位、井下员工查询、员工考勤管理、员工信息管理等功能,能够对当前井下人员的行程路线进行实时跟踪定位,实时掌握员工的井下活动、停留时间、分布等情况,对个人、集体的考勤进行详细查询、分析和统计。 3“五网合一”的矿井通信系统集成方案 通过前期的建设和完善,八矿的通信系统形成了有线电话网、无线电话网、扩播电话网、扩音广播网、人员定位网,这“五网”除有线电话网和无线电话网实现互通之外,相互之间都是各自独立、自成体系,造成资源的重复建设和浪费。为了实现资源的共享,减少矿井通信系统的投入和维护成本,提高矿井通信和调度指挥效率,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集团公司提出了“五网合一”的矿井通信系统集成方案:以程控调度集成平台为核心,通过对现有有线电话网、无线电话网、扩播电话网、扩音广播网、人员定位网的集成,实现各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络和互动;通过对各子网设备的规范和接口的统一,实现“五网”集成后的矿井通信系统设备的集成化管理;通过集成,最大限度的融合现有的通信手段,为矿井安全生产、抢险救援、调度指挥提供安全可靠和集成化的矿井通信系统平台。但由于八矿人员定位系统的定位卡和基站不具备接收信息的功能,人员定位部分的集成暂不考虑。八矿基于程控集成平台的煤矿通信系统的建设于2015年7月初正式完成并投入使用。系统主要由程控电话调度台、程控交换机、SIP服务器、自动应答服务器、VOIP电话网关、程控免提电话等组成。系统通过SIP服务器,实现了无线通讯、扩音广播、扩播电话的集成,通过VOIP电话网关,实现了不同厂家扩音电话系统的集成,通过自动应答平台实现了人员定位系统的集成,完成了安全监测系统瓦斯超限自动拨打调度电话的功能。该系统是基于IP语音交换的通信保障系统,系统以调度主控制台、分控制台为核心,实现扩播电话系统、扩音广播系统与调度中心的互联互通。系统集成了华宁、华洋、大齐等品牌,采用127V供电,每部扩播电话和扩音广播均安装有可充电电池,经井上下测试,可充电电池在断电状态下,能提供2h的供电,确保系统正常工作。该系统实现了煤矿通信系统的全覆盖,包括斜巷、皮带沿线、大巷乘车点井口、综采工作面、掘进工作面、井底车场、避难硐室、行人巷道、猴车沿线和作业地点等,具有定时广播、多路广播、分区广播、人工呼叫自动广播、一键群呼、自动播放、自主定制预案、录音等功能,实现分区、分级广播控制管理等控制功能,并且该系统部署灵活,易于扩展。根据八矿自动化建设的情况和“五网”的现状,八矿对该系统的功能进行了扩展和应用,把安全监测系统纳入到系统中来,实现了瓦斯超限自动拨打电话报警功能,把矿井通信系统与综合自动化平台结合起来,实现在综合自动化平台内部计算机麦克风与有线电话、无线电话、扩播电话和扩音广播之间的通讯功能。通过建设和集成,基于程控集成平台的煤矿通信系统具备如下功能:(1)在程控平台上增加【小灵通】、【扩音电话】、【VOIP电话】和【紧急呼叫】界面,可通过程控电话调度台实现对程控电话、小灵通、扩播电话、扩音电话、VOIP电话的统一调度指挥,可通过触摸屏按钮或者拨打电话实现对以上四个通讯联络系统的直接呼叫;(2)实现了所有通讯设备(有线电话、无线电话、扩音广播、扩播电话)的区域呼叫和一键呼。在紧急情况下,通过程控电话调度台【紧急呼叫】界面实现对某一区域或全矿井区域内的所有通话设备的区域呼叫或者一键呼叫;(3)通过集成和改造,将有线电话、无线电话、扩音广播、扩播电话融为一体,实现程控电话系统与扩音广播系统、扩播电话系统的互通,矿井任意一部程控电话都可以与网内的扩音电话进行通讯;(4)采用原有的工业环网,利用网络电话技术,实现了井下有线电话网的扩展,结合扩音广播和扩播电话,实现了通信系统在采掘头面、皮带、地面煤楼、大巷、斜巷轨道沿线、候车点等人员聚集点的全覆盖;(5)实现对瓦斯检测系统数据的监视,当瓦斯达到或超过系统设定的报警值时,自动应答平台自动拨打调度电话通知报警,调度员可根据情况向对应区域发出指令进行调度指挥;(6)通过建立自动应答平台,实现了通信系统与综合自动化信息化平台的集成,专业调度员在综合自动化控制平台上就可以实现麦克风与任意电话的通讯,为综合调度和高效生产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4结语 平煤股份八矿通过建设、改造和集成,节省了投资,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现有通信系统的资源,实现了“有线电话网、无线电话网、扩播电话网、扩音广播网、人员定位网”五网合一,系统利用先进的技术,基于程控集成平台,实现了煤矿通信系统的扩展和完善,为矿井的安全高效生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作者:付耀杰 陶建平 李军鸿 单位:平顶山天安煤业股份有限公司 煤矿通信论文:煤矿自动化和通信技术的发展 1煤矿自动化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 1.1煤矿自动化技术煤矿自动化技术在我国的发展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继电器是当时主要的煤矿自动化器件,当时的煤矿自动化也只是简单的开停与闭锁控制,而且控制器不但体积庞大,安全性与可行性也很差。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中期,晶体管与逻辑电路开始的大量出现,它们的出现取代了继电器成为主要的煤矿自动化控制器件,它们的应用使控制器的体积得到了大幅度的缩小,并且把控制器的功能改进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出现了单片机,由于单片机的运算与控制能力都比较强,晶体管与逻辑集成电路控制系统很快被其取代,单片机成为了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核心控制单元,这使得煤矿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煤矿自动化控制与检测系统才真正具有了实用功能。但这个时期形成的煤矿自动化系统还属于独立系统,各系统之间不能进行信息交换。简单的调制方式是其内部信息传输的主要方式。直到21世纪初,随着太网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实现了煤矿各专用监控系统之间的信息传输可以用高速信息网络来传输,总线传输技术也逐步成为各专用监控系统内部之间信息传输的主要方式,高速信息通道的建立,使煤矿各专用监控子系统的集成与实时监控得到了实现,使煤矿自动化系统的自动化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2矿井通信煤矿的生产指挥工作要想顺利进行,必须要做好矿井通信工作。由于煤矿企业的生产工序较多且作业地点分散,要想用一种通信系统和方式来把全矿覆盖很难。按使用方式可把矿井通信大致分为固定通信与移动通信,按通信覆盖区域可把煤矿通信系统分为全矿井通信与局部矿井通信。防爆磁电电话是我国早期主要采用的矿井调度通信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矿用模拟程控调度通信系统在20世纪80年代开发出来了,90年代时数字程控调度通信系统也开发出来了,这时已经几乎能满足矿井调度通信的需求。矿用透地通信系统、矿用泄露通信系统、矿用感应通信系统、矿用载波通信系统、矿用小灵通通信系统以及矿用CD-MA通信系统是矿用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形式。其中应急救灾时主要用到的通信系统是矿用透地通信系统,局部通信主要用到的通信系统是漏泄通信系统,感应通信系统,矿用载波通信系统,全矿井无线通信主要用到的通信系统是矿用小灵通系统与CDMA通信系统。 2煤矿自动化技术 2.1高速监控网络工业以太网、专用工业控制网、CEPON网以及MCIP系统是我国目前主要使用的高速监控网络。其中冗余工业以太网是我国煤矿自动化系统的主要传输平台,很多矿井都在使用。由于专用工业控制网的开放性比较差,在我国只有几个别的矿井在装备使用,而矿用CEPON网络系统是一种新系统,视频、数据、语音等信息都可以传输,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2.2自动化平台软件管控软件和Web服务软件是自动化平台软件的两种主要形式。管控软件在控制层的管控服务器内安装,Web服务软件在管理层的Web服务器中安装,它们是煤矿自动化控制的重要实现手段。 2.3局部生产环节自动化矿井局部生产环节自动化大致可以分为:安全监控系统、电力监控系统、水泵自动化系统、调度控制矿井机车系统、矿井数字化工业电视系统、工作面巷道监控中心。 3煤矿通信技术 矿井有线通信主要使用的是矿井程控数字调度通信系统与工作面局部扩音通信系统。随着矿井大规模应用网络技术以及IP语音通信技术的逐渐完善,矿井有线通信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便是矿井IP调度通信系统。人们还在不断的探索和研究矿井移动通信技术,矿用透地通信系统、矿用泄漏通信系统、矿用感应通信系统、矿用载波通信系统、矿用小灵通通信系统、矿用CDMA通信系统等等。 4若干技术问题 4.1完善与提高局部生产环节自动化技术已有多种高速监控网络方案供煤矿自动化控制选择,影响煤矿自动化正常运行能否实现的一个重要因素已经成为局部生产环节自动化,这主要是由于监控量大、面广、并且种类繁多是局部生产环节监控系统的主要特点,要想使矿井自动化系统更完善,这就需要各生产厂家不断完善与提高自身的技术。 4.2开发高强度快速安装式矿用光缆我国的矿井已经开始广泛应用光缆,但大巷是其主要应用的地方,而在工作面上的应用技术还不完善,这主要是由于工作面的生产条件更恶劣,易断是普通矿用光缆的主要特点,一旦这种普通矿用光缆断裂后很难修复。而工作面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顶板监测系统监控的信息量都非常大,要求的信息传输速度高,更适合采用光缆传输,为了适应矿井未来的发展需求,我们必须开发开发高强度快速安装式矿用光缆。 4.3煤矿供电安全技术电参数测量以及各种保护功能是目前防爆开关设备等供电设备主要具有的功能,他们一般都缺乏主动分析故障与报警的功能,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在这方面加大研究力度,把井下变电所无人值守的整套设备争取能够开发出来。 5总结 实现煤矿高效安全开采的关键技术之一便是煤矿自动化技术,而矿井通信技术又是煤矿生产指挥必须具备的手段之一,历经几代人的努力钻研,开发出了一系列这方面的产品,并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中,但就目前煤矿企业的发展现状而言,它们还远远不能满足煤矿企业安全高效生产的需求,为了真正满足这一需求,我们要不断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完善与提高煤矿自动化技术与通信技术,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煤矿企业的安全、高效生产。 作者:王博翰 单位:陕西陕煤黄陵矿业一号煤矿 煤矿通信论文:煤矿井下无线通信传播论文 1煤矿井下无线通信技术的现状 1.1TD-SCDMA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现状TD-SCDMA技术是ITU研发出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空间接口技术。其特点为上下频段统一,能通过对时隙配置提供无线承载。TD-SCDMA无线通信技术可以支持匀速为8kb/s~2Mb/s的所有3G业务。TD-SCDMA系统采用时分双工模式,但是由于载波占用的宽带为1.6MHz,TD-SCDMA系统提供的速率有一定的数据限制。目前,TD-SCDMA矿用通信系统采用BBU+RRU方式,因没有办法直接使用太环网,当某个中间RRU故障会导致整个链上的RRU无法工作,维修、扩容比较困难。 1.2WCDMA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现状WCDMA技术与TD-SCDMA都是ITU正式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空间接口技术规范之一,该无线通信技术集CDMA、FDMA技术优势于一体,是一种系统容量大、抗干扰能力较强的移动通信技术。WCDMA与TD-SCDMA相比,技术较为成熟,并且发展空间大,在扩频的基础上能够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此外,还支持所有的3G业务。WCDMA作为产业链最为成熟的技术,不仅可实现语音通信功能,还能提供高速率数据和图像传输功能。但其成本较高,使得多数煤矿企业望而止步。 2煤矿井下无线通信的技术难题 电磁波在矿井隧道中不能很好地进行传播这已是公认的事实。一直以来,井下通信的技术难题是制约煤矿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下面将从3个方面进行论述。 2.1巷道的环境条件对电磁波的影响煤矿井下巷道一般比较狭窄,弯曲延伸,存在多个分支,且分布在不同的地下平面。巷道的截面宽度不同,且巷道四周为煤层,粗糙不平。这一特殊的传播环境对电磁波的传播特性产生重大影响。电磁波频率对传输的速度有较大的影响,巷道截面尺寸对电磁波传输也有影响,截面的尺寸与巷道内电磁波频率成正比。此外,矿井下有照明线、动力线、钢轨等纵向导体,这些线路的存在都会对电磁波的传输产生一定的影响。 2.2井下环境机电噪声干扰严重如今,井下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设备的应用,不可避免地会增加噪声的强度,但是这一问题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通信技术中,噪声是衰减和损耗通信质量的又一个重要因素。机械设备的作业一般是24h不停歇,因机械设备自身配置量大,启动频繁,所产生的电气噪声频谱较宽。由于信号微弱会导致井下通信困难,噪声问题是井下移动通信需解决的技术难题。 2.3接收点有用信号十分微弱无线电在井下的传播可以被看作在一个特定的空间内进行,由于电磁波在传输的过程中受到煤岩层及磁导率的影响,因而其传播速度并不是恒定不变的。煤矿井下的管道由于表面比较粗糙,且分布不均,这些都会对电磁波的传输造成影响。对于某个接收点来说,接受机本身信号微弱,在干扰之后很可能接收不到信号,这种特性的存在破坏了有用信号的传输,最终导致电磁波传输距离减低为数百米,从而使得井下通信非常困难。 3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Femtocell技术的运用 Femtocell是根据3G技术发展和无线技术宽带化发展方向而推出的一种低功率、超小型化的移动基站。它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煤矿井下的安全性。Femtocell通过IP协议将用户最先具备的ADSL/LAN宽带进行线路连接,远端由专用网关实现从IP网到无线网的连接,具备安装便捷、能够自动配置、直接使用的优点。 3.1Femtocell的技术优势Femtocell技术的运用能够最大范围地覆盖宏小区不能覆盖的地方,可以减少来自宏小区基站的高功率开销并提高宏小区基站的性能。此外,辐射更低,手机电池也更耐用,这些优势都优于其他无线通信技术。当前在煤矿企业中,设备供应商主要是将NodeB和RNC功能集成于一个接入设备的扁平化架构,由于Femtocell网关的接口是Iu接口,扁平化架构可以将SGSN/GGSN功能集成于Femtocell接入设备,其技术优势在于符合下一代移动网络的发展趋势,并在减少节点时提高网络的可靠性。 3.2Femtocell的系统优势Femtocell技术采用的是小型化设备,可以随时使用,并能够维护系统安全,增强灵活性。系统内部采用电信级标准设计,确保系统的稳定可靠性,无线通信能够共享技术的应用,使系统的稳定性及可靠性大大提高,并能够满足设备的资源需求。Femtocell系统设备运营均衡,工作状态较为稳定。此外,Femtocell技术系统的运用采用的是国际通用的通信标准设计,设备可与终端设备兼容,并能够与多家主流设备的制造商生产的用户交换机进行交换。 4结语 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极大地实现了地面对井下作业的监测和管理,能够有效地保障井下作业的安全。就无线通信技术在井下使用的现状而言,无线技术与自动化系统的深度融合还存在一定的发展空间,因而,应当不断研究和实践,使其更好地应用在煤矿行业中。 作者:刘庆伟单位:中国神华神东煤炭集团锦界煤矿管理处 煤矿通信论文:煤矿生产调度管理通信技术论文 一、煤矿井下调度管理存在的问题 分析当前的煤矿生产调度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调度系统的工作效率较低,针对现有的煤矿生产调度系统,受技术条件的限制,煤矿企业还不能充分利用现代的网络技术来加强煤矿生产调度管理系统的建设,导致出现界面不友好、无法实时查看信息,用户操作困难,数据管理分散的现象,甚至调度管理中的信息出现重复记录的现象。在煤矿生产中,由于煤矿生产调度管理系统仅限于指挥部门使用,在没有对调度信息进行科学管理的基础上调度部门所获得的信息是不能被其他部门使用的,信息缺乏共享性,致使调度管理系统的使用效率低下。第二,缺乏完善的信息统计功能,由于调度信息缺乏共享性,这就给煤矿井下安全生产的决策分析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例如在某个时间段内生产事故等情况不能及时得到统计和处理,其严重影响了系统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组织和协调作用的发挥,进而影响了煤矿井下的安全生产。第三,无法实现对生产调度台账和报表的实时生成,在煤矿生产调度管理系统中,虽然实现了基础数据的管理功能,但是,在调度管理系统中还没有真正实现实时生产报表的功能。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调度台账和报表的实时生产不仅可以起到统计作用,也可以起到组织和协调作用,其中,生产调度日报、煤矿井下生产值班情况表及掘进工作面调度记录等报表可以很直观的对煤矿生产进行科学决策分析。第四,无法实现动态查看功能,由于图形信息管理功能不全面,在现有的调度管理信息系统中,其只能实现经验的图形管理,而实时生成的动态图形在现有的调度管理系统中不能得到充分体现。在调度管理信息系统中,若采用无小型化网络设备,不仅成本高,设备体重大,也不具有支持数据业务的功能,因此,采用无线通信技术与安全生产管理调度系统,其可以有效满足煤矿井下安全生产的需求。 二、建立基于TD-SCDM无线通信的调度管理系统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通信技术的应用已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相应的网络平台经历了终端主机方式到服务器方式的演变。并且在信息数据收集、存储和处理上,也从封闭式逐步走向开放时。由此可知,通信技术的转变,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井下越来越多的电力设备、调度中心的信息资源共享及工作流程优化的要求,为了有效满足煤矿井下的安全生产要求,建立基于通信技术的调度管理系统,不仅可以确保煤矿安全生产,同时也是促进煤矿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由于煤矿生产调度系统在煤矿井下安全生产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利用通信技术来建立煤矿生产调度管理系统,规范煤矿生产的调度管理,减少指挥人员的工作负担,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精确度。 针对当前煤矿生产调度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在建设调度管理信息系统中,首先应借鉴国内外比较先进的煤矿生产调度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分析、研究,结合煤矿企业内部的具体生产情况和实际需求进行分析,将两者有效结合,采用TD-SCDM无线通信技术,并结合煤矿企业现有的信息化平台,提供语音、视频、数据一体的网络平台,如图1所示,通过利用通信技术与调度管理信息系统连接,其可以及时对井下生产进行指挥,同时也可以及时进行紧急情况的处理。采用TD-SCDM矿用无线通信与煤矿生产调度系统,其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具有先进的无线管理功能,通过搭载无线视频监控和人员定位等数字化建设,指挥调度人员只需要通过语音、视频进行调度或召开会议,则可以进行通信与管理;第二,信息收集与分析功能,对掘进队的生产数据及井下各个环节的安全生产情况等基础资料进行收集,按照年、月、日对煤炭生产产量及安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实现信息共享,及时地、有效地解决煤矿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第三,资源合理分配功能,根据煤矿企业内部的具体情况和煤炭生产需要合理分配劳动力,对机电设备、配件、雷管等进行检查;第四,数据资料存储、查询功能,对收集到的生产数据及相关资料以超文本的形式存在,从而实现规范化的煤矿安全生产;第五,可靠的冗余功能,煤矿生产调度系统支持单板、设备、网络级等三级冗余能力,在煤矿生产中,若某一环节或节点发生故障,调度管理信息系统将会自动进行主设备的倒换,以保证整合系统的正常运行;第六,漫游功能,利用无线通信技术在煤矿井上设置多个基站,实现多点漫游和无缝却换的功能,这样系统不仅可以实时对煤矿井下的生产进行监测,也可以对各个基站的指挥调度人员进行网络级调度和漫游调度,该系统支持全局录音功能;第七,多级调度功能,指挥调度人员只需权限设置,则可以实现上级调度台对下级调度台的调度,同时总调度台可以对各分调度台进行调度,建设全网多级调度管理信息系统,以满足对多用户管理的需求。 三、结束语 煤矿井下生产是一项具有危险性、施工环境恶劣的工程,为了实现煤矿井下的安全生产,建设煤矿生产调度管理信息系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生产调度管理信息系统,使调度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在煤矿生产中起到组织、协调和指挥的作用,以保证煤矿安全生产,以促进煤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刘涛单位:神华神东煤炭集团开拓准备中心生产指挥中心 煤矿通信论文:煤矿井下应急救援无线通信设计 一、WiFi技术下的煤矿井下应急救援无线通信系统设计 所谓WiFi,其实就是一种现代化短距离无线网络传输技术,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接入互联网的无线电信号,也属于一种无线相容认证。WiFi其实是由WECA(无线以太网相容联盟)宣传的业界术语。在迅猛发展的无线通信技术中,尤其是相继出现的IEEE802,11g,IEEE802.11A等标准,WiFi逐渐成为IEEE802.11标准系统称谓。其应急救援无线通信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也就是其无线通信信道,通过计算机上的WIFI链路中心节点FFD1,就可以把救援人员的控制命令进行发送,直接发送到小车上的RFD采集终端。借助于WIFI技术的自组网功能,其新投放的节点会在其2个节点通信距离大于通信范围之后,直接在WIFI网络中加入,并成为其中间路由节点,通常对其通信链路产生延伸作用,对其正常运行提供有效保证。之后会继续将一些其他节点进行投放,在对其链路进行建立过程中,其救援前端的各种参数也会通过采集终端进行传送,救援中心就可以依照这些参数,对其具体的救援工作进行合理的安排。 (一)煤矿急救通信结构在煤矿井下发生灾害的时候,就需要立即将井下电力供应全部切断,其灾害现场环境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所以,就结构而言,救援通信系统的构建主要包括井下指挥中心、无线救援通信系统以及地面指挥中心3部分。具体救援系统结构见图1,个人终端、井下指挥中心与中继台共同组成煤矿井下无线救援通信系统。就无线网络通信技术而言,煤矿急救通信结构属于无线与有线通信共同结合的紧急救援系统。因为煤矿井下有着非常特殊的巷道结构,在具有局限性空间中进行无线信号的传输,所传输的距离接近地面。所以在进行个人终端设计时,通过功放模块的增加来加大无线网络传输距离。此外,在井下指挥中心与个人终端间,依照现场需要,添置中继台。 (二)井下个人终端设计在煤矿井下,语音模块、环境参数采集模块、图像采集模块、液晶显示模块、WiFi模块、键盘输入模块、MCU处理模块以及无线功放模块等共同组成个人终端硬件。而且在国际国内市场中图像采集模块、语音模块、液晶显示模块以及键盘输入模块等都部件都比较成熟,无需独立性研究与开发;我院已研发出环境参数采集模块,而且在设计时,不必对MCU进行单独性使用。WIFi模块以串口方式对煤矿井下环境采集参数信息进行读取,采用G-SPI,即SPI方式与凸显采集、语音模块进行通信。采用GPIO中的IO接口与液晶显示模块、键盘输入模块进行连接,采用RX、TX管脚与无线功放模块进行连接。具体设计图如图2所示。 (三)中继台设计在井下指挥中心与个人终端之间进行中继通道的构建是中继台的主要作用,使其通信距离得以延长,中继台通过双WIFI芯片,定向天线与双功放方案,通过定向天线能够使其通信距离得以延长。具体中继台设计图如图3所示。 (四)监测监控系统设计煤矿井下所采用的传感器,例如CH4、O2、温度以及CO等,其目前所采用的全部都是频率信号输出,通常是在200~1000Hz,其系统均需要先把各种传感器全部都接入到监控分站,随后通过监控分站向地面中心站进行传送,其不但会对设备成本进行增加,同时在其数据传输过程中,如果距离超过2KM,就会受到电磁干扰,增加系统的不稳定因素。所以说在其传感器之中加上WIFI模块,将之中的数据在WIFI网络中进行接入,这样其数据就可以采用WIFI的形式进行发送,同时也能够通过光纤环网进行发送。 (五)移动数字视频设计目前在煤矿井下其监控系统即为在特定位置所安装的摄像仪,那么针对这一情况,如果是采用WIFI方式则可以对其有效性进行切实提高。比如说胶带巡检摄像仪的应用,就必须要借助于移动视频视频进行实现。其视频图像传输无线化对传统同轴电缆、光纤图像监视受限制等等进行了突破,其灵活性以及便利性更高。其中WIFI宽带最高能够达到300Mbit/s,其在高码流、高宽带以及高画质的音视频中非常适用,同时还具有超强的抗干扰和抗衰落能力,其可以对视频传输链路进行有效满足。 二、结语 在WIFI技术的煤矿井下应急救援无线通信系统中,采用此设计方案,能够保证通信距离在5KM。而且此系统在目前依旧处于安标送审状态。基于WIFI技术可用于各类型的煤矿井下灾害救援工作。研究与开发煤矿安全监控始终受到国家鼓励与支持,我国煤矿安全生产标准与规程中明确提出煤矿一定要有充足安全装备。所以,基于WIFI技术必会得到政府的鼓励与支持。 作者:姜文峰单位:天地(常州)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煤矿通信论文:煤矿井下通信技术应用与分析 1我国井下通信方式 多年以来,对于井下无线通信技术,国内外进行了许多试验。虽然研制出了一些井下通信设备,效果却不理想,因此井下通信较地面通信发展缓慢。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煤炭工业信息化水平低,装备制造技术还很落后。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组建煤矿井下计算机管理系统,提出矿井生产自动化系统与管理系统相连接,从而实现资源共享的信息系统集成设想。 1.1低频导引通信 低频导引通信工作在低频段通常只有几百千赫兹,其传输媒介为同轴电缆。每隔数百米需在电缆上布置一个辐射器,从而电波向电缆内外辐射,最终实现煤矿井下通信的目的。通常情况下低频导引通信信号覆盖范围为1km左右,在加接中继器的基础上,通信范围可进一步扩大。优点:低频导引通信系统造价低且简单实用。由于频率低、电缆的传输损耗小(2~4dB/km),故信号传输距离大。缺点:由于低频处人为噪声很强,数据误码率高,可靠性低;波长较大,导致天线收发信号效率低下,同时由于井下巷道的限制,所以天线规格就受到限制;且低频导引通信为模拟通信方式,由于其频率低,故不适合高速数据通信方式。 1.2动力线载波通信 动力线载波通信方式作为一种较早应用于井下的通信方式,在煤矿井下控制、语音及信号监测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其原理是利用矿井机车架空线或动力电缆作为信道,将语音信号调成频率为数万赫兹的载波通过信道进行信号传输。优点:使用简单方便,借助于已有的电缆或者机车架空线,无需铺设专用线路,是煤矿早期实现电机车移动调度通信的主要手段。缺点:煤矿井下机车架空线及动力电缆分支较多,且由于各种机电设备的频繁启动,不易使信道参数保持信号传送需要的稳定状态,且架空线及动力电缆载波频率相对较低,架空线及动力电缆的传输阻抗不易与通信机匹配。 1.3井下光纤通信技术 井下光纤通信技术是利用光波作载波,以光纤作为传输媒质将信息从一处传至另一处的通信方式,被称之为“有线”光通信。目前井下光纤通信技术已在不同领域发挥作用,在监测监控系统中,光纤是仅次于语音通信的较为理想的高速信道。优点:其容量大、中继距离远、防爆性能好、抗干扰能力强。缺点:质地脆,机械强度差,不适于井下特殊的工作环境;光纤光缆的弯曲半径不能过小,在安装过程中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指导。 1.4感应通信技术 感应通信是以普通金属导体为媒介,通过移动电台与普通导体间的静电耦合、电磁感应的方式实现通信的目的。具体做法是通过架设专用感应线或利用巷道内已有的导体(如电缆、管道、轨道等)进行导波的通信方式。由于它自身与无线电相似,人们又把这种通信方式称为“感应无线电”,其通信方式与普通电台十分相似。优点:价格低廉、构成简单、无需中继器且感应线敷设简便。缺点:感应通信方式选择较低传输频率来减小传输衰减,但井下通信在低频段的噪音较大,所以通信噪声大,质量不高;井下感应线一般敷设在巷道壁旁,会使感应信号发生较大损耗,从而影响实际传输距离。 1.5漏泄通信技术 漏泄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是人为地在同轴电缆的外导体开孔、开槽或采用疏织的方式破坏外导体的完整性,在巷道中起天线的作用,实现移动基站或电台之间的可逆耦合,达到较好的通信质量。具体做法为巷道中架设同轴电缆,等间距在电缆上开槽孔,槽孔周围可形成连续电磁波漏泄信号场,当无线电信号在开槽孔电缆上传输时,信号既可轴向传播,又能沿径向产生电磁波漏泄场漏泄信号场。优点:传输媒介为电缆,传输质量高、抗干扰能力强、工作频率高、频带宽、容量大,可满足井下无线式的数据、图像、话音的传输。缺点:灾变事故发生时漏泄电缆可能被挤压发生变形、断裂、短路及中继放大器的损坏都会造成系统的损坏,影响通信安全;在条件恶劣的采掘工作面及掘进头等地,无法架设电缆。 2国外井下通信方式 与国内相比,国外发达国家矿井通信技术起步早、发展快,现场监控系统体系结构相对成熟,已经在安全、生产监控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2.1矿用小灵通 矿用小灵通是针对井下作业环境和安全作业要求研制的一种无线调度通信系统。能实现有线、无线使用者的调度功能,井下手机与手机,地面与井下手机,调度电话与井下手机,地面固定电话与井下手机间均能够实现双向通话,还能根据实际需要对无线及固定用户进行统一编号、混合组网。美国UT斯达康公司于1995年率先设计制造了矿用小灵通通信系统,能实现矿区移动通信网与公众移动通信网的汇接联网,实现了矿区移动用户、固定用户的统一调度和指挥。 2.2分布式天线 分布式天线系统(DAS:DistributedAntennaSys-tem)是一个由分布于某个建筑物内、专门用于提供无线室内覆盖的多个天线组成的网络。这种系统既可以是有源系统,也可以是无源系统。一个无源DAS系统是一个由同轴电缆、耦合器和功分器(用于将RF信号分配给建筑物内的各个天线)组成的网络。无源DAS系统使用的是漏泄同轴电缆,而不是离散天线。使用漏泄同轴电缆还是使用离散天线通常取决于建筑结构和安装条件。加拿大最先将分布式天线系统应用到井下移动通信服务,采用无线电调制/解调技术原理,工作频段设置在851-891MHz(基站发)和700-825MHz(基站收),将天线布置在巷道中并以一定的间隔距离周期地排列,工作频率为800MHz左右,利于电磁波在巷道中的传播。此种通信方式适用于较长直巷道的矿井,对于拐弯巷道多的矿井,则存在着通信盲区等问题。 2.3透地通信方式 NicolaTesla在1899年就提出采用极低频(ELF)电磁波,通过大地作为介质进行通信的假想,这是透地通信的最早理论构想。2006年,美国研究人员提出了透地语音通信系统,构建了双路语音透地模型,提出了电磁干扰的容许性、限制的要求和透地深度范围。国外研发的井下无线通信与急救系统(PED)是目前最先进的透地通信系统,已应用于井下急救。 3结语 在煤矿井下安全避险系统中,通信系统是不可或缺的六大系统之一,是矿井生产调度、安全避险和应急救援的重要工具。与国外相比我国井下移动通信系统及设备抗灾能力弱,在发生特大灾害后井下通信设施失效,无法与井下工人取得联系,影响救援速度。井下通信是目前都在研究的课题,如中国矿业大学徐钊教授、山东科技大学李恒文教授,坚信通过研究人员的不懈努力,更多高效的通信方式将广泛应用于矿井井下通信。 作者:王岳斌单位:潞安环能股份公司五阳煤矿 煤矿通信论文:煤矿井下通信技术的探索 1井下通信的要求 1.1井下通信功能上的多样性 1)矿井生产调度人员在矿井通信系统中应拥有相对的优先权,拥有群呼、选呼、强插、录音等功能,目的是及时指挥井下人员在灾变时撤离到安全区域内;在某些关键通信点上需具备自动报警、双向报警及紧急呼叫的功能,同时提高通信设备应变能力。2)井下通信设备所处巷道狭长且环境潮湿,因此要求井下通信系统须具备适应恶劣环境的能力,且井下通信系统中的故障设备不影响其余非故障设备的正常工作。3)煤矿井下工作环境时常变动,随着井下通信设备可靠性的完善、成本的降低、通信质量的提高,矿井移动通信系统将承担主要救灾通信与生产调度的任务,故要求井下通信系统的信道容量足够大。 1.2井下通信系统性能上的要求 1)在井下通信系统自身的通信效果比较理想的基础上,井下通信设备要适应井下恶劣环境、满足矿井动态生产的要求。同时,井下通信设备自身运行过程不会对安全生产造成不良影响。2)井下通信系统需满足系统结构简单、通信设备移动方便,能适应采掘工作面等通信区域的变化,能在相关区域快捷、迅速地建立井下通信系统。3)井下用电设备较多,电磁辐射随着用电设备的频繁启动而大量产生,这对井下通信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要求在井下运行的通信设备必须能适应较差的信道条件且拥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 1.3井下通信安全上的要求 1)煤矿井下空气中含较多煤尘和可燃性气体,极易发生矿井煤尘及瓦斯爆炸事故。故要求构成井下通信系统的电气设备、通信设备拥有本质安全型级别的防爆功能。2)煤矿井下电源负荷大,电压波动一般在额定电压的75%~100%之间,波动范围大,因此要求井下通信设备所用电源拥有较强适应电压波动的能力,一旦发生事故,井下电网遭到破坏,要求备用电源应维持不小于24h的正常工作。 2我国井下通信方式 多年以来,对于井下无线通信技术,国内外进行了许多试验。虽然研制出了一些井下通信设备,效果却不理想,因此井下通信较地面通信发展缓慢。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煤炭工业信息化水平低,装备制造技术还很落后。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组建煤矿井下计算机管理系统,提出矿井生产自动化系统与管理系统相连接,从而实现资源共享的信息系统集成设想。 2.1低频导引通信低频导引通信工作在低频段通常只有几百千赫兹,其传输媒介为同轴电缆。每隔数百米需在电缆上布置一个辐射器,从而电波向电缆内外辐射,最终实现煤矿井下通信的目的。通常情况下低频导引通信信号覆盖范围为1km左右,在加接中继器的基础上,通信范围可进一步扩大。优点:低频导引通信系统造价低且简单实用。由于频率低、电缆的传输损耗小(2~4dB/km),故信号传输距离大。缺点:由于低频处人为噪声很强,数据误码率高,可靠性低;波长较大,导致天线收发信号效率低下,同时由于井下巷道的限制,所以天线规格就受到限制;且低频导引通信为模拟通信方式,由于其频率低,故不适合高速数据通信方式。 2.2动力线载波通信动力线载波通信方式作为一种较早应用于井下的通信方式,在煤矿井下控制、语音及信号监测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其原理是利用矿井机车架空线或动力电缆作为信道,将语音信号调成频率为数万赫兹的载波通过信道进行信号传输。优点:使用简单方便,借助于已有的电缆或者机车架空线,无需铺设专用线路,是煤矿早期实现电机车移动调度通信的主要手段。缺点:煤矿井下机车架空线及动力电缆分支较多,且由于各种机电设备的频繁启动,不易使信道参数保持信号传送需要的稳定状态,且架空线及动力电缆载波频率相对较低,架空线及动力电缆的传输阻抗不易与通信机匹配。 2.3井下光纤通信技术井下光纤通信技术是利用光波作载波,以光纤作为传输媒质将信息从一处传至另一处的通信方式,被称之为“有线”光通信。目前井下光纤通信技术已在不同领域发挥作用,在监测监控系统中,光纤是仅次于语音通信的较为理想的高速信道。优点:其容量大、中继距离远、防爆性能好、抗干扰能力强。缺点:质地脆,机械强度差,不适于井下特殊的工作环境;光纤光缆的弯曲半径不能过小,在安装过程中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指导。 2.4感应通信技术感应通信是以普通金属导体为媒介,通过移动电台与普通导体间的静电耦合、电磁感应的方式实现通信的目的。具体做法是通过架设专用感应线或利用巷道内已有的导体(如电缆、管道、轨道等)进行导波的通信方式。由于它自身与无线电相似,人们又把这种通信方式称为“感应无线电”,其通信方式与普通电台十分相似。优点:价格低廉、构成简单、无需中继器且感应线敷设简便。缺点:感应通信方式选择较低传输频率来减小传输衰减,但井下通信在低频段的噪音较大,所以通信噪声大,质量不高;井下感应线一般敷设在巷道壁旁,会使感应信号发生较大损耗,从而影响实际传输距离。 2.5漏泄通信技术漏泄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是人为地在同轴电缆的外导体开孔、开槽或采用疏织的方式破坏外导体的完整性,在巷道中起天线的作用,实现移动基站或电台之间的可逆耦合,达到较好的通信质量。具体做法为巷道中架设同轴电缆,等间距在电缆上开槽孔,槽孔周围可形成连续电磁波漏泄信号场,当无线电信号在开槽孔电缆上传输时,信号既可轴向传播,又能沿径向产生电磁波漏泄场漏泄信号场。优点:传输媒介为电缆,传输质量高、抗干扰能力强、工作频率高、频带宽、容量大,可满足井下无线式的数据、图像、话音的传输。缺点:灾变事故发生时漏泄电缆可能被挤压发生变形、断裂、短路及中继放大器的损坏都会造成系统的损坏,影响通信安全;在条件恶劣的采掘工作面及掘进头等地,无法架设电缆。 3国外井下通信方式 与国内相比,国外发达国家矿井通信技术起步早、发展快,现场监控系统体系结构相对成熟,已经在安全、生产监控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3.1矿用小灵通矿用小灵通是针对井下作业环境和安全作业要求研制的一种无线调度通信系统。能实现有线、无线使用者的调度功能,井下手机与手机,地面与井下手机,调度电话与井下手机,地面固定电话与井下手机间均能够实现双向通话,还能根据实际需要对无线及固定用户进行统一编号、混合组网。美国UT斯达康公司于1995年率先设计制造了矿用小灵通通信系统,能实现矿区移动通信网与公众移动通信网的汇接联网,实现了矿区移动用户、固定用户的统一调度和指挥。 3.2分布式天线分布式天线系统(DAS:DistributedAntennaSys-tem)是一个由分布于某个建筑物内、专门用于提供无线室内覆盖的多个天线组成的网络。这种系统既可以是有源系统,也可以是无源系统。一个无源DAS系统是一个由同轴电缆、耦合器和功分器(用于将RF信号分配给建筑物内的各个天线)组成的网络。无源DAS系统使用的是漏泄同轴电缆,而不是离散天线。使用漏泄同轴电缆还是使用离散天线通常取决于建筑结构和安装条件。加拿大最先将分布式天线系统应用到井下移动通信服务,采用无线电调制/解调技术原理,工作频段设置在851-891MHz(基站发)和700-825MHz(基站收),将天线布置在巷道中并以一定的间隔距离周期地排列,工作频率为800MHz左右,利于电磁波在巷道中的传播。此种通信方式适用于较长直巷道的矿井,对于拐弯巷道多的矿井,则存在着通信盲区等问题。 3.3透地通信方式NicolaTesla在1899年就提出采用极低频(ELF)电磁波,通过大地作为介质进行通信的假想,这是透地通信的最早理论构想。2006年,美国研究人员提出了透地语音通信系统,构建了双路语音透地模型,提出了电磁干扰的容许性、限制的要求和透地深度范围。国外研发的井下无线通信与急救系统(PED)是目前最先进的透地通信系统,已应用于井下急救。 4结语 在煤矿井下安全避险系统中,通信系统是不可或缺的六大系统之一,是矿井生产调度、安全避险和应急救援的重要工具。与国外相比我国井下移动通信系统及设备抗灾能力弱,在发生特大灾害后井下通信设施失效,无法与井下工人取得联系,影响救援速度。井下通信是目前都在研究的课题,如中国矿业大学徐钊教授、山东科技大学李恒文教授,坚信通过研究人员的不懈努力,更多高效的通信方式将广泛应用于矿井井下通信。 作者:王岳斌单位:潞安环能股份公司五阳煤矿 煤矿通信论文:煤矿行业无线通信传播的思考 本文作者:于长波单位: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我国煤矿领域无线通信市场近年来得到迅猛发展,专网无线通信技术得到极大发挥,涌现出各种新式通讯工具如:WiFi无线局域网、数宇无线对讲、PHS小灵通、SCDMA大灵通,当前最新技术产品为NGP技术。广大煤矿企业如何选择适合的通讯工具成为一项重要课题,文中对比分析了煤矿企业目前已应用的通信技术的特点。 1应用在煤炭企业的通信技术 1.1PHS技术 又称矿井小灵通,是全球四大移动通信标准(GSM/CDMA/3G/PHS)之一,有国家电信公网商用运营的经历,符合国际电信联盟标准,是目前井下无线通讯的主要应用产品之一。该系统的结构设计上采用一体化,广泛应用了大量硬件技术像FPGA、DSP。该系统的软件是基于模块化开发的,它的控制体系采用逐级分布。系统的配置非常灵活,用户可根据需要灵活调整业务功能和系统容量,这都是归功于该系统的数据驱动技术。该系统的另一特点是能够统一指挥和调度矿区内的固定和移动用户,实现公众通信移动网络和矿区通信移动网络相连接。 1.2SCDMA技术 也就是所说的矿区大灵通,这项技术在通信行业里属于边缘技术,因为它不符合国际电信联盟标准,所以没有得到大规模的应用。从技术层面来看,该技术在煤矿行业应用存在以下局限:第一,该技术覆盖矿井坑道的通信方式是泄露电缆,这样做是为了大蜂窝基站不用在井下多点安装分布网络,尽管节约成本,但信号衰减很大,影响通讯质量;第二,整个矿井仅设一个或几个定点放置的大功率基站,限制了手机定位,无线通讯依赖性强。 1.3矿井无线数宇对讲 此项产品成熟性较高,配套设备及产品产业链完善,在传统企业专网无线通信市场中应用广泛,可靠、实用、价位适当,矿井通信领域使用历史较长,但这种技术受到手持机点对点或点对多点、一播通信方式限制,应用范围较窄,主要缺憾在于:(1)没办法实现一部手机全双工的保密通信,企业大规模的组网无法实现(;2)很难实现电信公网和企业原有的固话交换之间的相互通联;(3)业务信道不足、覆盖面积窄、通话安全性低、手持机功率大等。 1.4WIFI(矿井无线局域网) WIFI(WirelessFidelity)技术,属短距无线宽带数据传输,属于国际电信联盟ITU,为非移动无线宽带数据通信,不支持无线语音业务和移动数据传输,主要应用于无线网片和无线网桥。该技术存在如下技术劣势:(1)缺乏语音压缩算法,只能进行数据压缩传输计算,通话最失真;(2)手机跨基站移动通话常掉线,通讯只能在本基站下进行;(3)每部手机在不恒定的空口无线业务信道带宽的环境下很难保证正常通话。WIFI技术在煤矿企业的光纤环网对接和综合自动化监控数据的传输以及多个网络合并的网关等通信设备中应用非常广泛,这是因为该技术以太网传输和宽带数据接入功能非常强大,所以适合在煤矿开展宽带数据通信。 1.5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NGP) NGP技术具备矿井小灵通通话音质好的特性,同时也能发挥WIFI技术中的数据传输优势,通过国际电信联盟ITU的标准认证。该技术能够提供质量好、速率高的多媒体服务。在煤矿系统,这项技术的作用得到了极大发挥,能够满足矿井监控、工作人员的位置定位、提供高质量的通讯等要求,尤其是它的并网传输能力,降低了矿井工作中网络通信的成本。将5种技术具体指标进行对比,见表1。 2当前煤矿各种无线通讯技术发展趋势 2.1PHS技术 矿井小灵通是当前煤矿通信领域应用最广的无线通信系统,近500家企业采用,具备强大技术优势,如语音通话质最好、移动切换呼通率高、组网通信规范严格等。2011年,小灵通的原有频段将让给3G组网。 分析如下:(1)PHS基站和手机功率小,属于无线微蜂窝通信体制,基站对3G的网络通信影响不大。(2)该技术基站通过自动调整可以确保完成在线通话手机的信道频点无缝实时切换,能够实现动态选择质量最好的频点重新进行业务信道分配。(3)一些商用3G网络建设较成熟的国家,当地PHS和与DECT系统均能实现与3G网络兼容并网,因此可借鉴其先进经验。(4)矿井小灵通通信主要集中在矿井下,对地面3G网络信号不产生干扰;且国家无线电管理委员不限制20mW以下的无线微蜂窝通信,因此当前矿井普遍采用小灵通在矿井通信中是比较可行的。 2.2WiFi无线局域网技术 WiFi技术系统因其部署和调度的强大优势,正在逐步取代PHS技术。在该技术支持下,矿井工作人员在同一个平台上,可以同时完成无线和有线网络通信,网络接入十分便利,井上、下网络通讯可轻松完成。 2.3NGP移动通信技术 NGP技术系统较其他通信技术节约电缆,更具备其他技术难以实现的人员定位功能,还能进行自动监控井下作业,它独特的多媒体技术支持奠定了矿井多网合一无线通讯的技术基础;该技术的新通信协议可以实现即时精确的定位和上传定位信息,是真正的移动生产调度系统,基站接收灵敏度和井下直线通信距离比传统矿井小灵通更远,具有宽带视频接入和窄带串口数据采集监测分控功能;使用NGP技术的同时,PHS与3G频段不发生冲突,因此小灵通业务可以在该技术系统下继续使用。 3结语 新的通信技术和协议在不断更新和升级,但传统的PHS由于有悠久的运营历史,尤其在中国,该技术特点和产品优势非常明显。随着煤矿矿井通信要求的提高,新的通信技术如新一代PHS通信技术如NGP和WiFi技术等,将逐步改进和升级原有的通信技术系统,为煤矿通信领域提供更加精准和高质量的通信服务。 煤矿通信论文:通信技术与视频监控在煤矿安全生产的作用 摘要:将电子视频监控技术应用在煤矿安全生产监控中,可以极大提升煤矿的生产安全性。笔者针对视频监控的主要形式、视频监控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开展详细的探讨,希望通过相关介绍,煤矿企业能够进一步加强对电子监控技术的研究及应用,确保煤矿生产的安全性。 关键词:视频监控;煤矿;生产安全 将视频监控技术运用在煤矿安全生产中,可以有效保证生产的安全,视频监控技术是指利用信息交换、集中及共享等操作,实现将多个功能完善且独立的系统综合为有机的整体,实现系统维护以及管理的自动化、软件界面合成、多种信息集成。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生产技术成为了煤矿智能化生产的重要基础。由于当前煤矿对安全生产的要求在不断提升,视频监控技术也逐渐被广泛运用在煤矿生产中,当前自动化控制系统已逐渐成为煤矿生产设备运行监测、设备调控检测和设备运行状态校正切实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依据事前设置的规则开展网络视频安全控制、危机处理、节能减排及生产告警等各项工作。 1视频监控技术 目前煤矿企业对生产安全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借助视频监控系统的全新技术,这样可以良好控制煤矿的安全生产,实现生产的高效、稳定、可靠[1]。视频监控系统有着十分完善的运行日志,可以按类型、时间、设备、报警等开展有效的统计。设备时间日志中,用户能够监控某个设备的某一时间段内的运行状况,查看该设备在选定时间段内的报警记录。在事件日志内,用户可以借助日志记录,详细查看该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事件,开展综合分析,如设备的开启和关闭功能是否良好。视频监控测点由于具备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中用户只用选择某设备或测点,自行设置上下限、比例变换、语音文件、报警级别、专家意见等多种信息。 2视频监控系统的结构 当前视频监控系统产品主要包含两种类型,分别为数字视频监控系统及模拟视频监控系统。其中模拟视频监控系统也包含两种:一是以PC机为主的监控系统,该系统能够切换和控制矩阵主机,借助计算机软件,能针对煤矿的安全生产实行报警及控制,如在煤矿生产中,借助瓦斯监控系统能有效监控矿井的瓦斯含量,一旦瓦斯超过了安全定值,系统将自动报警,有关人员可以及时疏散并处理相应的事故;借助以单片机为基础的监控系统,能够很好地开展监控。煤矿电子监控系统能够分成井上光纤部分、井下光纤部分、电视系统及调度室控制等。在使用中,各种系统能够将井上以及井下的实时信息传输至调度室,从而管理人员能直接分析矿井的实际状况[2]。借助电子监控系统,能够全面、及时和准确管理矿井的安全生产。 3视频监控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运用 煤矿生产安全包含了很多内容,因此,在设计煤矿安全监控系统中必须要确保系统具有较强通用性和实用性,在安全生产过程中必须要对整个业务开展系统有效的分析,业务处理往往十分繁琐,对此必须要结合具体的情况及业务过程明确具体的算法、参数等,并且还要规范相应的业务流程。及时发现并及时处理安全生产中出现的问题。煤矿生产中使用的视频监控涉及的主要操作为:分离正常监控视频信息的监控数据,保存系统监控中必须要监控的数据和近期数据。剥离历史监控数据,同时将数据导入备份数据库中,随后在备份监控数据库中再重新构建监控安全系统。实现网络监控生产流程化,具体有效地针对各种种类的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设置操作要求及规范,实时分析所有网络监控数据和保证网络监控资料完善、准确[3]。不同岗位的视频检测热点可以有效掌握不同网络监控流程、信息和进度,班组长要按照监控中心的网络合理开展监控,借助监控达到实时监控的目的,显著提升监控工作效率及水平,实现精细化及人性化监控。伴随视频监控的不断开展和工作内容的不断增加,监测数据相应的也会不断发生各种问题。目前我国的煤矿生产安全监控系统的运行速度并不高,因此,往往会发生监控数据查询超时这一问题。要想切实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在正常视频监控的过程中实现监控数据和监控视频数据相分离,同时还要将历史监控数据分离出来,定期导入设备监控数据库,以此来提升监控系统的运行速度。关于视频监控数据的分离工作,主要是指转换并迁移监控数据、分析生产监控数据表、查询变更信息、查询生产监控、统计相关信息、核对并查询日志、确保移动生产安全和查询报警电话等,进而确保生产安全监控有着更好的安全监控系统查询和分析统计功能,而且无需利用众多监控数据就能进一步分析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异常数据[4]。 4监控和通信技术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运用 4.1矿用无线通信技术 为了防止假冒机电设备运用在煤矿安全生产中,保证煤矿井下生产安全,可以采用基于物联网的矿用无线通信技术。众所周知,无线传输在煤矿井下衰减程度较大,在地面上可以有效运用的物联网技术难以有效运用于煤矿井下,因此,必须要根据煤矿井下的特点,有效运用物联网技术。针对矿用物联网信息数据进行编码、输送及整理操作;设计与研究煤矿用车、人员等多种动静态目标管理系统;对多数工作及操作人员设计人机环闭锁系统;针对矿用产品和重大设备设计跟踪系统。随着科学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持续进步,煤矿井下多种矿用产品及重要设备都需要利用物联网无线通信技术实现,并且利用这一技术来提升生产效率、保障生产质量。 4.2矿下人员精准定位技术 煤矿是事故多发的场所,一旦出现煤矿事故必须要及时准确地对矿下工作人员进行定位,从而对被困人员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协助救助人员开展高效救援[5]。但是全球GPS定位难以全面覆盖煤矿井下的各巷道,当下我国多数煤矿的井下人员定位技术使用的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该技术虽然也能对矿下人员展开定位,但是其定位并不十分精准,难以有效协助救援工作的开展。因此,必须要有效结合矿下的具体环境特点,深入和细致研究矿井下的网络定位系统及算法,研究与开发更加精准的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为矿下工作人员提供更强大的生命安全保障。 4.3全方位传感技术 为了能够实时检测井下瓦斯浓度,防止瓦斯浓度超过规定值而产生重大煤矿安全事故,要在矿下的各个重要位置布置传感器。传感器的大量分布并不会造成安全投入成本的增加,反之还会有效分担系统工作。实际系统运行和使用中,可结合矿井下煤矿采掘具体位置、巷道风速、瓦斯分布的波动等情况来设计和安置传感器(如图2所示),对各种设备是否吊挂、断电浓度、报警临界值等进行监测,实现传感器的大范围分布,保障煤矿井下工作人员的安全,确保煤矿井下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6]。 4.4矿下生命探测技术 一旦煤矿井下出现了恶劣的安全事故,借助生命探测设备可以快速开展抢救,加快搜救速度,尽可能减少人员的伤亡。通常煤矿下的环境及条件都十分恶劣和复杂,有些技术无法被有效运用于矿井下,对此为了更好应对出现安全事故后的井下环境,必须要研发高效的定位矿井下生命的技术。这一技术可以穿透煤矿岩石层,及时掌握并了解矿井下人员的生命情况,借助生命探测技术,可以最大程度降低事故中的人员伤亡率,切实为矿井下工作人员的安全提供保障。 5结语 在煤矿视频监控系统和通信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煤矿企业的工作人员能够合理运用视频监控系统,加大对煤矿安全生产的监管力度,并且借助视频监控系统来杜绝各种不安全行为和因素,极大提升煤矿生产的安全性。 作者:陈丽 单位:六盘水宏通通讯信息有限公司 煤矿通信论文:煤矿自动化和通信技术探讨 摘要:现如今,我国煤矿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好,很多大型煤矿已经充分意识到自动化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重要性。在实际的煤矿开采中,人们应用非常先进的技术手段,将煤矿开采工作推向了更高的层次。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煤矿开采融合了自动化技术和通信技术,这些都是现代化煤矿发展中的核心内容。为了能够更好地提升煤矿产业的高效发展,有关工作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到煤矿自动化和通信技术的重要性。本文将会针对煤矿自动化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进行简单的分析,并对煤矿自动化技术和煤矿通信技术等内容进行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煤矿;自动化技术;通信技术;现代化发展 1煤矿自动化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 1.1煤矿自动化技术。煤矿自动化技术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继电器是一项主要的自动化器件,但是由于受到技术方面的限制,继电器的体积非常庞大,不仅操作起来十分困难,其安全性也较差,并不能够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目标。到了20世纪70年代,我国自动化继电器的发展出现了一定的进步,主要是晶体管与逻辑电路的发展开始出现,这为继电器的使用给予了有力的保障。后来,单片机的出现开始替代了传统的自动化设备,这些都将会影响到煤矿自动化通信的安全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高效设备已经融入到煤矿自动化设备的发展当中,并且为提升煤矿开采的高效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2矿井通信。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会涉及很多的内容,为了确保矿井通信设备的快速发展,不仅要保证矿井设备的先进性,还需要保证通信系统的分散性。由于在实际的矿井通信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要想从根本上保证矿井内部工作人员的安全性,就应该充分认识到矿井通信的重要性,要求矿井覆盖面积达到一定的程度,然后按照区域覆盖面积将煤矿通信系统分为全矿井通信与局部矿井通信。这些都是矿井通信技术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在矿井通信技术的发展中,还有一些矿用通信系统是为了更好地提升矿用透地通信系统的工作效率,常见的有CDMA通信系统、小灵通系统与矿用载波通信系统,这些都是矿井通信系统中能够经常运用的系统。 2煤矿自动化技术 2.1高速监控网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化技术的进步,高速监控网络已经实现了快速的发展,这为提升我国煤矿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工业以太网、专用工业控制网、CEPON网以及MCIP系统都是我国煤矿产业中常见的高速监控网络系统,其中,冗余工业以太网是我国煤矿自动化系统的主要传输平台。但是,从宏观的角度来看,由于我国工业控制网的开放性比较差,在我国只有少数煤矿企业应用该技术。然而,在矿井装备当中,常用的矿井网络系统会将视频、数据、语音等多种信息结合到一起,这样的通信效率会更高,也会更加准确地掌握煤矿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情况,所以,综合来看,煤矿自动化系统将会有着更好的发展前景和发展空间。2.2自动化平台软件。煤矿自动化控制不仅需要专业的人力资源,更需要先进的信息化网络技术,管控软件和Web服务软件是自动化平台软件的主要形式。自动化平台软件之所以能够更好地推动煤矿通信技术的发展,就是因为自动化平台软件可以结合很多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让先进的科学技术与实际的网络化发展完美地融合到一起。其中,Web服务软件在管理层的Web服务器中比较安全,也可以起到很好的自动化控制作用,让自动化平台服务的发展实现全面的发展。不仅如此,煤矿自动化发展在现代化的社会发展中必将会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发展空间。与传统的煤矿产业相比,现代化的煤矿产业中,自动化平台软件的发展将会更受欢迎,因为现代化的自动化平台软件不仅大大地节省了人力资源,还会很好地提升煤矿开采效率,为提升自动化平台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3局部生产环节自动化。在煤矿自动化和通信设备发展的过程中,经常会涉及一些安全监控系统、电力监控系统、水泵自动化系统以及调度控制矿井机车系统等,这些系统在实际的矿井自动化运行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矿井数字化工业电视系统在实际的矿井生产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局部生产环境自动化是煤矿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内容。为了更好地提升煤矿自动化的发展和建设,就应该充分认识到现代化技术的科学性,不要一味地运用传统式的技术对煤矿进行开采,这样不仅会浪费人力、物力,还会严重影响到矿井的未来发展。为了更好地提升矿井自动化发展,就应该从根本上落实煤矿生产环境自动化体系。让矿井实现数字化、工业化的发展。 3煤矿通信技术 在现代化的矿井通信技术发展过程中,矿井有线通信技术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无论是网络技术还是IP语音通信技术都应该不断地发展,为推动矿井有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现如今,为了推动煤矿产业的高效发展,还应该学会不断地探索和研究矿井移动通信技术,矿井移动通信技术与传统的矿井通信技术相比具有很多的优势,首先,矿井通信技术能够更加全面地掌握矿井的内部情况。现如今还有很多较为科学的通信技术在实际的通信系统运行中都应用非常广泛。 4若干技术问题 4.1完善与提高局部生产环节自动化技术。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自动化技术对矿井生产的重要性。很多高速监控网络方案能够为煤矿自动化控制选择给予保证。影响煤矿自动化正常运行是提高煤矿生产效率的先决条件,为了更好地让煤矿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就应该不断地提高局部生产环节自动化技术,让自动化技术充分融入到实际的煤矿生产当中,为加强通信技术的发展给予更有力的保障。在未来的发展中,煤矿自动化和通信技术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先进技术的力量。无论是在实际的煤矿开采中,还是在自动化技术的研究中,高科技技术都是推动煤矿产业前行的有力保障。4.2开发高强度快速安装式矿用光缆。煤矿生产力越来越大,传统的矿用电缆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煤矿产业的发展。只有将光缆融入实际的煤矿自动化中,才能加快自动化设备的运转效率。因为一旦这种普通矿用光缆断裂后就很难修复,不仅会对煤矿内部的正常运行造成一定的影响,还会对煤矿工作人员的安全带来一定的隐患。为了更好地确保矿用电缆的安全,就应该将原有的旧式电缆替换成光缆,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电缆的利用效率,还可以大大提高煤矿的生产效率。4.3煤矿供电安全技术。现如今,煤矿供电安全技术发展十分迅猛,很多时候煤矿供电设备会出现一些故障,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对工作人员和煤矿自身带来严重的影响。为了能够进一步加强煤矿的生产安全,就应该充分认识到煤矿供电安全技术的重要性,加强供电过程中的安全问题,避免出现一些不必要的安全隐患。为了大大减少人力资源的损失,还应该加大设备研究力度,争取研制出无人监管设备。这样的设备管理模式不仅可以降低人力资源成本,还会大大提升监管效率,为煤矿供电安全给予更有力的保障。 作者:司志良 单位:安徽恒泰电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煤矿通信论文:煤矿安全生产监控与通信技术探讨 煤炭作为重要的能源,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煤矿生产过程的安全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国家和企业对煤矿安全生产十分重视。将现代计算机监控和通信技术利用到煤矿生产过程中,能够对煤矿生产进行实时监控,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 一、安全生产监控系统 安全监控系统是集计算机监控、信号采集、通信技术为一体的实时监控系统,将系统软件程序各个子系统、硬件电路模块化设计,从而便于硬件系统线路的连接,使安全监控系统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下依然能够正常运行,因此,在煤矿企业生产过程中,利用安全生产监控系统,煤矿生产管理人员不仅能够对井下生产环境和工人作业情况进行实时监控,而且通过监控数据采集和分析,管理人员还能对生产环境做出决策,看井下工作环境是否安全,从而及时停止生产,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利用计算机通讯技术,能够将煤矿生产活动记录下来,企业管理人员根据生产活动记录能够发现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而通讯技术则可以将煤矿生产的视频信息转化为数据信息。 二、安全生产监控和通信技术应用现状 (一)煤矿安全生产监控技术 不同的矿井应该使用不同的监控技术。我国煤矿开采已经进入深井作业,矿井深度达到500~1000米。这种深井作业电线传输的距离比较远,电气设备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中很容易发生爆炸,这种矿井可以使用树形结构的监控系统。如果矿井作业环境很恶劣、电压幅度变化大,很容易影响系统设备的传感器,所以用远程供电的方式代替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中的传感器。 (二)GPS定位系统应用在生产过程中 煤矿生产过程的GPS定位系统的技术要求更高:比如井下识别卡安装的总数量不应该少于8000,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的识别卡位速度应该大于5m/s;安全生产监控系统识别卡与分站之间无线传输的距离不得低于10m。 (三)煤矿移动通信技术 根据矿井作业的无线传输的规律和特点,可以分析矿井运行环境对移动通信技术的要求。对井下作业环境复杂,且电压变化大的矿井,应该采用全矿井移动通信系统和技术,同时结合现代高科技的无线网络技术,保证通信信号能够覆盖到矿井每一个区域内。一旦矿井发生问题,能够将信息及时,矿工及时撤离现场。 三、煤矿安全生产监控与通信技术未来发展方向 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监控工作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依然有不少问题。特别是当下很多煤矿企业已经进入深井作业,这对我们的监控和通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以及智能化技术的发展,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可以更多地与这些高新技术进行融合,提高监控的效率和准确性。 (一)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与物联网融合 利用物联网技术整合煤矿生产所需物资,比如将物资的质量、价格等信息进行比较,让煤矿企业选择合适的物资,从而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实现企业资源优化。同时,物联网技术也便于国家对煤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监管。 (二)建立煤矿一体化通信系统 为了能对煤矿生产进行全方位监控,需要建立一体化通信系统。一体化系统具有生产调度、紧急呼叫、报警联动、应急扩音通讯、位置监测、避险与逃生声光提示、视频、语音、短信等功能。这样一旦生产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煤矿工人通过通信系统能够及时与通信技术人员进行交流,从而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指导。一体化技术还能帮助企业管理者与基层工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及时将企业上层指令和思想传达到基层生产环节。 (三)无人地面遥控技术 煤矿采掘面是安全生产的重灾区,一些工作环境恶劣和危险的工作,可以利用无人地面遥控技术来完成。遥控技术可以大大降低企业人力资源成本,减少煤矿生产事故发生的概率。当前煤矿采掘面采用巷道遥控和记忆割煤,这种技术需要有人识别煤层才能完成作业,所以无法实现无人控制。因此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煤岩识别技术,提高监控的精准度。虽然目前我们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但是煤矿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能源,这种情况短时间是无法改变的。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煤矿安全生产、实现煤矿生产的现代化、信息化,从而推动煤矿产业的发展。 作者:张帆 单位:长治技师学院 煤矿通信论文:无线通信技术与煤矿运输安全的关系 摘要:煤炭开采是在移动的生产环境中进行,因此,应用新技术进行新型煤炭开采和运输势在必行,也是提高煤炭行业安全生产的主要途径。针对复杂、危险的煤矿生产环境,以及应急系统的需求,本文将对无线通信技术在煤矿运输安全中的作用进行解析,对目前使用的几种无线通信技术进行分析,即系统组网、应急通信、人员定位、安全监测监控等,并阐述其可行性,为将来在煤矿运输中更广泛的应用无线通信技术提供借鉴。 关键词:无线通信;wesh技术;应用;应急系统;WiFi 针对复杂、危险的煤矿生产环境,以及应急系统的需求,煤炭开采是在移动的生产环境中进行的,当一个煤矿开采完毕后,需要将采掘设备、通信设备和人员等转移到下一个矿区。而井下巷道的掘进工作也是面临着不断移动的工作环境,设备规模之大,但同样需要根据工作进度随时搬迁。因此,减员增效是其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手段及目标。不能否认的是,我国的煤炭开采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95%以上的煤矿都是井工进行开采,巷道深、煤炭赋存条件差、开采难,这无疑加大了煤矿减员增效的难度。针对这些基本状况,无线通信技术以其更便捷、更小、机动性更好的技术特征成为煤矿井下工作首选的通信技术。 一、现有无线通信技术及研究 迄今为止,我国煤矿井下采用的通信方式主要为有线通信,即采用光缆或通信电缆传输,但井下目前所用的无线通讯仅限于语音通信,多功能无线通信的应用少之又少。我国的语音无线通信方式有感应通信、小灵通通信、大灵通通信、漏泄通信和透地通信等通信系统。矿用小灵通技术是来源于移动电信网络中被广泛应用的PHS系统,井下及地面的语音无线业务功能主要由其实现;与小灵通系统相比,矿用大灵通通信系统基于CDMA2000技术,工作在450MHz,大灵通在某些方面克服了小灵通的一些特点,具有信号稳定、移动性好、通话清晰、抗干扰能力强、支持无线高速分组等业务特点。当然大灵通也有不足:功能单一、抗灾变能力差、协议标准化差等。而透漏泄通信、透地通信和感应通信都普遍存在着易受电磁干扰、信道容量小、可靠性低等缺点,从而使其应用范围受到限制。当然,新兴的3G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些不足,但3G系统过于复杂且造价很高,关键是会受到严格的频率控制。所以,以上这些技术都不宜作为未来多功能煤矿无线通信的选择。 二、相关无线技术介绍及应用 1.蓝牙(Bluetooh)技术介绍。蓝牙技术采用扩频跳频技术的无线技术,采用高斯频移键控调制技术,在2.4GHz运行的非授权ISM频段,通信距离为10米左右,其传输速率最高可达3Mb/s[2]。蓝牙穿透障碍物很容易,可以实现点对多点全方位的数据传输。蓝牙技术融入安全的理念,一是内置128位加密和PIN密码;二是采用自适应跳频,可以限制来自其他信号的干扰。2.WiFi,即wirelessfidlity。WiFi被人们习惯用来称呼802.11b协议。该协议规定的发射功率实际为60--70毫瓦,不可超过100毫瓦,因此此类设备可作为符合安全要求的煤矿本质安全型设备[3]。WiFi系统以局域网技术为基础,组网方便,维护较容易,无需备案且不用任何费用,更加便于地面无线网络的覆盖使用,使用更加便捷;WiFi符合发展的趋势,相较于其他设备有更多的通话信道,通话质量更好,扩展能力也更强。WiFi技术具有价格低廉、可移动性好等众多优点,必然成为高速有线接入技术的有效补充,并且在有线接入需要无线延伸的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可靠性、覆盖范围和数据速率的差异,WiFi技术作为有线接入技术在宽带应用上的补充。尽管会与蜂窝移动通信发生少量竞争,但是其会成为蜂窝移动通信技术的补充。不得不说,虽然3G技术是一个比较完美的系统,但其弱点是不能保证有效的区域和范围,WiFi亦是3G的重要补充,因此,3G技术与WiFi技术的结合将会有更广阔的前景。由于WiFi具有以太网传输和宽带数据接入的强大功能,因此也可以作为综合自动化监控数据传输、多网合一及光线环网对接的网关设备应用,于目前煤矿来说是较好的宽带数据通信解决方案。3.RFID技术介绍。RFID是一种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的非接触的自动识别技术。基本的RFID技术包括天线、阅读器和标签三部分组成;阅读器在解码并读取信息后,由处理系统进行数据的处理;标签在进入磁场后,接收阅读器发出的射频信号,由感应电流获得的能量发送信息,或者主动把信息以某一频率的信号发送。 三、无线通信技术在井下应急中的应用井下应急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1)网络冗余问题灾害极容易对通信系统的通信基站、线缆等造成直接损毁,要确保网络中单点的设备或线缆损毁不会导致整个系统的瘫痪,就要求应急通信网络要有多路由的网络冗余功能。(2)通信系统的应急通信问题救援成功的案例告诉我们,灾后井下的人员自救至关重要,但通信系统在灾害中易同时受损,如供电停止、线缆中断等。因此,通信系统终端在灾害背景下必然要具备应急脱网通信功能。(3)应急调度的问题应急情境下的常态应用与通信调度往往是很不相同的,出现的的线路拥塞这些情况,必须使应急通信系统具备特有的应急调度功能。上述问题中,采面与掘进面的通信终端与网络冗余的应急通信功能是较难实现的。随着更新的无线通信技术在煤矿运输安全中的应用,使得一切变得更为容易。 目前现有的大灵通、小灵通、透地传输等无线通信系统,均难以满足现实的需要。而WiFi技术和无线Mesh技术以其独有的自我修复、自我有话、无线传输等特点,使得煤矿应急能力大为提高,而这些新兴的无线通信技术将会在未来的煤矿安全生产运输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煤矿安全的标准一再提高,这在不断促使着技术的革新;技术的革新又在提升着煤矿生产运输的安全系数,二者相互推动、相互促进。 作者:闫自有 单位:云南东源煤电有限公司一平浪煤矿 煤矿通信论文:煤矿自动化和通信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煤矿自动化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 1.1煤矿自动化技术 煤矿自动化技术在我国的发展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继电器是当时主要的煤矿自动化器件,当时的煤矿自动化也只是简单的开停与闭锁控制,而且控制器不但体积庞大,安全性与可行性也很差。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中期,晶体管与逻辑电路开始的大量出现,它们的出现取代了继电器成为主要的煤矿自动化控制器件,它们的应用使控制器的体积得到了大幅度的缩小,并且把控制器的功能改进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出现了单片机,由于单片机的运算与控制能力都比较强,晶体管与逻辑集成电路控制系统很快被其取代,单片机成为了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核心控制单元,这使得煤矿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煤矿自动化控制与检测系统才真正具有了实用功能。但这个时期形成的煤矿自动化系统还属于独立系统,各系统之间不能进行信息交换。简单的调制方式是其内部信息传输的主要方式。直到21世纪初,随着太网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实现了煤矿各专用监控系统之间的信息传输可以用高速信息网络来传输,总线传输技术也逐步成为各专用监控系统内部之间信息传输的主要方式,高速信息通道的建立,使煤矿各专用监控子系统的集成与实时监控得到了实现,使煤矿自动化系统的自动化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2矿井通信 煤矿的生产指挥工作要想顺利进行,必须要做好矿井通信工作。由于煤矿企业的生产工序较多且作业地点分散,要想用一种通信系统和方式来把全矿覆盖很难。按使用方式可把矿井通信大致分为固定通信与移动通信,按通信覆盖区域可把煤矿通信系统分为全矿井通信与局部矿井通信。防爆磁电电话是我国早期主要采用的矿井调度通信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矿用模拟程控调度通信系统在20世纪80年代开发出来了,90年代时数字程控调度通信系统也开发出来了,这时已经几乎能满足矿井调度通信的需求。矿用透地通信系统、矿用泄露通信系统、矿用感应通信系统、矿用载波通信系统、矿用小灵通通信系统以及矿用CD-MA通信系统是矿用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形式。其中应急救灾时主要用到的通信系统是矿用透地通信系统,局部通信主要用到的通信系统是漏泄通信系统,感应通信系统,矿用载波通信系统,全矿井无线通信主要用到的通信系统是矿用小灵通系统与CDMA通信系统。 2煤矿自动化技术 2.1高速监控网络 工业以太网、专用工业控制网、CEPON网以及MCIP系统是我国目前主要使用的高速监控网络。其中冗余工业以太网是我国煤矿自动化系统的主要传输平台,很多矿井都在使用。由于专用工业控制网的开放性比较差,在我国只有几个别的矿井在装备使用,而矿用CEPON网络系统是一种新系统,视频、数据、语音等信息都可以传输,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2.2自动化平台软件 管控软件和Web服务软件是自动化平台软件的两种主要形式。管控软件在控制层的管控服务器内安装,Web服务软件在管理层的Web服务器中安装,它们是煤矿自动化控制的重要实现手段。 2.3局部生产环节自动化 矿井局部生产环节自动化大致可以分为:安全监控系统、电力监控系统、水泵自动化系统、调度控制矿井机车系统、矿井数字化工业电视系统、工作面巷道监控中心。 3煤矿通信技术 矿井有线通信主要使用的是矿井程控数字调度通信系统与工作面局部扩音通信系统。随着矿井大规模应用网络技术以及IP语音通信技术的逐渐完善,矿井有线通信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便是矿井IP调度通信系统。人们还在不断的探索和研究矿井移动通信技术,矿用透地通信系统、矿用泄漏通信系统、矿用感应通信系统、矿用载波通信系统、矿用小灵通通信系统、矿用CDMA通信系统等等。 4若干技术问题 4.1完善与提高局部生产环节自动化技术 已有多种高速监控网络方案供煤矿自动化控制选择,影响煤矿自动化正常运行能否实现的一个重要因素已经成为局部生产环节自动化,这主要是由于监控量大、面广、并且种类繁多是局部生产环节监控系统的主要特点,要想使矿井自动化系统更完善,这就需要各生产厂家不断完善与提高自身的技术。 4.2开发高强度快速安装式矿用光缆 我国的矿井已经开始广泛应用光缆,但大巷是其主要应用的地方,而在工作面上的应用技术还不完善,这主要是由于工作面的生产条件更恶劣,易断是普通矿用光缆的主要特点,一旦这种普通矿用光缆断裂后很难修复。而工作面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顶板监测系统监控的信息量都非常大,要求的信息传输速度高,更适合采用光缆传输,为了适应矿井未来的发展需求,我们必须开发开发高强度快速安装式矿用光缆。 4.3煤矿供电安全技术 电参数测量以及各种保护功能是目前防爆开关设备等供电设备主要具有的功能,他们一般都缺乏主动分析故障与报警的功能,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在这方面加大研究力度,把井下变电所无人值守的整套设备争取能够开发出来。 5总结 实现煤矿高效安全开采的关键技术之一便是煤矿自动化技术,而矿井通信技术又是煤矿生产指挥必须具备的手段之一,历经几代人的努力钻研,开发出了一系列这方面的产品,并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中,但就目前煤矿企业的发展现状而言,它们还远远不能满足煤矿企业安全高效生产的需求,为了真正满足这一需求,我们要不断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完善与提高煤矿自动化技术与通信技术,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煤矿企业的安全、高效生产。 作者:王博翰 单位:陕西陕煤黄陵矿业一号煤矿 煤矿通信论文:煤矿自动化通信技术论文 1煤矿自动化 煤矿自动化,是指在煤矿生产和管理的过程中对各项工作都实现自动化的管理行为,包括对煤矿生产过程中生产环节的自动化、生产过程中煤矿安全保护自动化、监控进程自动化、管理行为自动化等一系列自动化的行为,最终将煤矿自动化的工作内容综合组成一个煤矿自动化运行平台,实现煤矿的生产和管理内容自动化的目标。具体来讲,煤矿自动化的功能特点和关键技术可以根据煤矿在生产管理过程中的不同任务内容来具体划分为以下内容: 1.1煤矿机械设备的运行和管理自动化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科技早已经实现了通过传感器和计算机技术对机械设备进行智能监控与管理的过程。将这一新型计算机技术应用在煤矿生产过程中和机械设备的运行当中,对煤矿机械设备的运行自动化进程有着质的帮助和提升。在煤矿的生产以及管理过程中,已经实现运行自动化的机械设备包括采煤机、工作面运输机等多项设备,其中采煤机自动化主要是通过计算机对采煤机各电机及液压系统的控制,实现采煤机在运行和管理过程中的自动化;运输机则是通过对其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来实现运输机的智能控制和管理,使其能够自动负担更加大容量、高强度、重型化的工作内容和具有更长使用期限的寿命优点。 1.2煤矿运输系统的自动化 煤矿运输系统的自动化是指在矿产资源运输的过程中对有关运输的机械设备进行自动化管控的过程。当前我国对于煤矿运输系统已经开始逐渐引进国外先进的胶带运输方法,随之而来的是胶带大载荷长距离运输对动力系统的高要求,对保护投入的严标准,目前利用计算机技术,将主电机和皮带运行中的各种数据利用传感器采集并汇集到PLC自动控制系统上,通过上位程序对胶带运输设备进行集中的控制和保护,对相关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能够及时地作出预防和处理,保护矿产资源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性,提高煤矿运输的效率和质量。 1.3煤矿洗选系统自动化 煤矿洗选系统自动化是指针对提高煤质去除矸石的洗选设备进行集中控制,对设备运行中的各种参数进行在线监控,使各种保护能够有效的联锁,确保洗选系统安全高效运行的控制系统。当前各洗煤厂使用的控制系统不尽相同,常见的系统有美国AB,德国西门子,相比使用人力去就地控制各种水泵、皮带、破碎机、分级筛等设备,使用自动控制系统可以大量缩减人员的投入,减少因噪音、粉尘等对人体的伤害,同时各种保护的联锁投入也可以消除因个别设备的故障造成洗选系统的崩溃,避免机电生产事故的发生,对煤矿来说洗选自动控制系统的参与即减少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又大大提高了安全生产效率。 2煤矿通信技术 煤矿通信技术是指将现代通信技术应用在煤矿生产和管理的过程中而形成的煤矿系统特有的通信技术类型。煤矿通信技术根据煤矿生产任务以及应用环境的不同,具体可以总结为以下内容。 2.1全矿井生产调度通信技术 全矿井生产调度通信技术是指在煤矿井下的生产过程中对矿井的生产过程施行通信管理的一种技术,其通信设备一般包括调度主机、安全隔离器以及本安自动电话机等,煤矿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对以上设备的利用来实现对煤矿井下生产和运输过程的即时管理和控制,保证煤矿井下生产过程的安全和效率。全矿井生产调度通信技术也有不同的技术类型,例如煤矿井下建立专用的调度主机和行政交换机相互结合使用的通信技术方法,通过煤矿井下生产调度员的管理来对调度主机和行政交换机综合使用,实现对煤矿井下生产过程的管理和控制,比较适用于大型煤矿企业。其他例如不建立专用的调度主机,只使用行政交换机的通信技术类型或者只建立专用的调度主机不使用行政交换机的通信技术类型则比较适用于较小的煤矿企业。 2.2井下光纤通信技术 井下光纤通信技术则是指将光纤通信技术应用在煤矿井下生产过程的管理和控制过程中,井下光纤通信技术相较于其他通信技术来说具有通信速度更快、通信质量更高、通信容量更大等一系列的优点,具有优秀的防爆阻燃性能和通信抗干扰的能力。目前井下工业环网的普及应用,为煤矿信息化建设搭建了基础接入平台,使通信系统、人员定位系统、综采设备运行监控、电力系统监控、视频监控等多种系统进行融合成为了可能,成为煤矿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3结语 煤矿的自动化技术和通信技术是保证煤矿生产与管理过程中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煤矿工作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强煤矿自动化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进程,实现对煤矿生产与管理过程的有效保护和支撑。 作者:高小川单位:陕西清水川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冯家塔矿业分公司
航空安全论文:空域规划管理改革与航空安全策略 【摘 要】随着我国航空事业的快速发展,航空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推进空域规划管理改革,提高航空安全是当前航空领域要完成的首要任务。本文分析了我国低空空域开放和空域管理改革的核心内容,详细阐述了航空安全策略,旨在科学推进低空空域规划管理改革进程,提高航空安全性。 【关键词】低空空域;空域规划;航空安全;改革 0 引言 随着航空事业的不断发展,航空安全问题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航空服务需求的持续性增长,为航空市场的扩大带来了机遇,所以一定程度上寻求航空空域内的额外容积率,对航空事业的发展有推动作用,同时,低空空域的开放工作体现出了航空业的发展水平,尤其是国家对管控水平和管控技术的精细化管理为航空事业提供了契机,通过调节大型航空器的飞行密度和空间环境,能够改善空中飞行机制的规划管理。空中交通管制工作实施的最小的单位是扇区,它是空中运行的基本单位,是空域规划的基本组成。 1 航空空域开放及发展的重要性 我国航空事业发展迅速,必须要配合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步伐,所以开放性的低空区域对经济建设很重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生产方式也不断变化,从生产、流通到消费实现了全球化,世界一体化格局逐步强化。在这种形式下,我国不断进行改革,从生活区域向空间区域发展,从地面发展向着低空区域发展,充分有序开发低空区域,更加有利于改革低空区域管理,促进我国航空事业、航空制造企业以及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 另外,国家科技水平为低空区域的开放条件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试点改革,结合国外先进的低空区域管理改革经验做法,为推进低空区域的管理改革奠定了基础,尤其是我国经济、交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在逐步提高,在一段时间内,我国可以完成低空区域内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法律法规体系、运行管理体系以及服务保障体系的建设工作,逐渐建设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我国低空区域管理模式、制度以及运作模式的低空区域管理改革体系。 2 空域规划管理改革的核心评价 空域管理改革必须树立坚定的安全意识,低空空域管理体制改革意见颁布后,行业内出现部分反对意见,例如:会构成安全威胁、低空开放会影响军用航空以及民航和低空飞机会交叉等言论,这些言论严重的误导了人们的想法,违反了客观规律,尤其是认知不实的媒体断章取义,误导民众,为航空安全留下了隐患。 低空空域的飞行,首先要考虑到飞行设施的安全性,保证飞行系统的正常运行,处理好低空飞行和民航飞行、军事飞行与低空飞行、低空飞行和其他民生之间的关系。航空安全及规划管理,主要考虑其安全问题,保障飞行设施在低空区域内的安全,以往,我国在管理手段和保障机制上的观念落后,对空域规划管理的限制很多,造成人们对空域规划管理和空域禁止飞行的误解,其实,空域区域内限制飞行器的飞行,由航空管理部门统一规定,在空军航空军事、民航航空公司上都有严格限制,空域规划管理的对象应该是低空区域内的所有飞行设施,包括留空时间较长的飞行器等,军事、民用航空器也包括在内。所以,在以后的空域管理改革中,要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提出更加精细化的管控制度,规范人们的飞行活动,满足人们的飞行需求,空域规划管理不仅仅要获取经济效益,还要考虑安全问题。 3 空域规划管理及安全的优化策略 3.1 建设安全运行空管体系 空域规划管理改革中要建设航空安全运行空管体系。由政府牵头,鼓励地方政府和社会性力量,加快地面和空中的软硬件的建设,结合国外先进的通用航空管理经验、服务理念、应用基础、运营方式等等,创造性地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通用航空管理体系,该体系包括机场体系、服务保障体系、政府监督监管体系、法律法规体系、人才培养培训体系、民航和空军协调机制等,建立中国特色的“空中走廊”和“新空中运行环境”,将这些作为基础点,利用国家机制对飞机、飞行器进行通讯、导航以及监听等信息交流机制的管理,例如:信息交换机制下的地面指挥、导航安全、航空区域调度、情报总汇等等。制定具有民航通用的区域、高度以及环境等共识性标准;对飞行器质量、驾驶员素质以及相关设施设备等进行全面的介入,标准执行,提高从业者素质;要求驾驶者取得认证资格才能飞行,安装电子监控设备,实时监控飞行设备的安全;空管部门要制定明确的航行线路,制定以法律法规为标准的低空空域飞行管理条例。 3.2 基于PBN的空域规划 PBN是一种先进的导航模式,为了解决机场的吞吐量,减少飞机不必要的燃料损失,还需要有精度较高的导航设备,减少地面精度较低的导航,其保护区域内的宽度恒定,航空器之间横向和纵向间隔很小,可以增加空域空间内航路的划数值,实现航行离场航线的分流,减少飞行冲突,提高运转效率,PBN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导航设备的信号覆盖范围,优化了航路点的位置和航路结构,提高了空域管理容量和运转效率。另外,PBN减轻了通信设备和雷达的引导消耗,降低了管制人员和飞行员工作负荷,提高了管制效率。 3.3 提高航空业发展的标准化程度 航空事业涵盖的内容宽泛,区域大,受到的限制多,科技含量高等特点。所以,在进行航空标准化建设过程中,要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不断调整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将技术教学、后勤保障、政策实施、制度、机制以及航空调度进一步标准化,提高法律法规的规范化程度,安全生产运行,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统筹发展。 3.4 建立航路飞行监控系统 在空域航路系统中,要建立安全评估标准和航路飞行监控系统,切实保障飞行的安全导航要求,航路飞行监控系统的建立可以修正飞行偏差,探测到飞行参数,确保飞行技术安全性能的实现,监控组织主要有地面指挥小组成立,采用具有我国独立建立的公共监控系统,同时优化系统内的参数,ATS(空中交通服务)在实施过程中,要准确记录 飞行导航性能和空域安全的飞行事件和事故的录音,随后做出安全性的评估验证目标等级。 3.5 提高扇区空域管理人员水平 我国终端空域管理系统是非常繁琐的工作,长时间工作容易引起管制员工的超负荷运转,有的管理人员承担的工作负荷较小,利用效率和管制效率不高,还有一些管制员工的工作负荷过大,在管制过程中容易出错,造成安全事故。这种定性的规划容易造成管制人员的心理不平衡,降低空域管理的利用率和安全性。所以,针对以上情况,提高空域规划管理制度的规范性,建立规章制度和岗位分配制度,责任到人,实施优胜劣汰的方式,将有能力的人提拔起来;建立激励机制,鼓励管制人员工作,提高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空域交通的管理水平,提高安全性,对管制资源和空域资源进行有效利用。 4 总结 综上所述,低空空域规划管理改革是当前航空领域要开展的重点工作,科学推进低空空域规划管理改革,才能够切实提高航空安全性,确保飞行安全。航空领域规划管理改革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并且要制定切实有效的安全策略,才能够提高航空飞行安全系数,确保飞行安全。现实当中总会有一些飞机坠毁事件,主要原因航空安全管理工作有做很好,加大航空安全管理力度,尽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航空安全隐患,提高飞行安全性,确保航空领域安全稳定运行。 航空安全论文:分析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情境意识与航空安全 摘 要:做好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情境意识与航空安全工作,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有效保证空中交通系统安全运行。因此,文章主要分析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情境意识与航空安全,希望能够给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空中交通管制员;情境意识;航空安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交通方式由陆地交通到海上交通,一直到现在的航空交通。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情境意识不但能够影响到乘客的人身安全,还能够影响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情境意识与航空安全,从而保证我国航空业能够更好的发展。 1 情境意识的概念 情境意识指的是人们在一定的环境中,能够有效预测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并提前做出有效措施预防。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情境意识指的是管制员在飞机运行过程中,在保证飞机正常运行的基础上,保持好两架飞机之间的距离,从而提高飞机的运行效率。在飞机实际运行过程中,管制员应该时刻掌握飞机的运行状态,有效管理飞机运行线路,当遇到突发情况时,可以适当改变飞行线路,提高飞机运行的安全性,从而保证飞机能够安全稳定运行。 2 我国航空中存在的主要安全问题 在我国航空中,存在很多安全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空中交通管制员对其工作没有足够的重视。由于我国交通管制员的知识水平有限,他们的情境意识比较弱,导致其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忽视了航空安全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航空业的发展。要想有效改善这种状况,航空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可以定期对空中交通管制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对其工作的重视。同时,在培训的过程中,可以向他们提问,采用提问这种方式,能够了解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然后采取有效措施解决。 3 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情境意识的有效措施 3.1 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注意力 在空中交通中,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情境意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空中交通管制员具有良好的情境意识,能够有效保证飞机的正常运行,让空中资源得到很好的利用,提高了航空飞机的安全性。要想有效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工作效率,需要航空企业中的管理人员不断提高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保证我国航空企业能够更好的发展。 例如,航空公司中的管理人员可以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注意力发生分散。空中交通管理管制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将环境中的比较容易辨认的物理信息,或者之前做到一半的工作,用颜色比较鲜明的字体标示出来,让其他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发现,减轻下一位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工作压力,提高其工作效率。 与此同时,空中交通管制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对于飞行前后变化差距较大的空中环境,为了将信息准确传达给对方,可以采用明暗交替的变化信息提醒其他空中交通管制员,让他们注意到空中环境的变化,合理安排飞行线路。当空中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空中交通管制员可以使用颜色比较鲜明的条幅,并将条幅挂在飞机内部,有效提醒空中交通管制人员,保证飞机在空中的正常运行,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工作效率。 通过提高空中管制人员的注意力,能够有效保证他们的工作质量,提高他们的情境意识,从而保证飞机在空中的安全运行。在实际工作中,空中交通管制员如果发现飞机前方有不明飞行物,应该及时与地面上的监控人员联系,采用雷达信号的方式,将信息传输,然后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例如,可以改变飞行航线,从而提高飞机飞行的安全性,保证空中交通管制员的管制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3.2 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员的航空安全专业知识 要想有效提高空中管制员的情境意识,提高他们的航空专业知识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空中交通管制工作要求空管员具有非常好的航空专业知识,对航空专业水平的要求也比较高。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航空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应该不断提高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从而保证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工作质量。 例如,航空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可以定期对空中交通管制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培训之后,要及时进行考核。对于表现比较好的空中交通管制人员,可以给予相应的奖励,当然,对于表现不太好的工作人员,也应该给予一定的鼓励。采用奖励的方法,能够充分调动交通管制人员的工作热情,提高其工作效率,从而提高交通管制人员对情境意识的重视。 除此之外,航空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可以将空中交通管制人员分成若干个小组,在每个小组中选出一个组长。然后以每个小组为单位学习航空安全专业知识,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航空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可以检验他们的学习成果。采用这种方式,能够有效保证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学习质量,提高他们对其工作的重视,从根本上提高交通管制人员的情境意识,让他们能够更好的了解航空安全知识在企业中的重要性。 同时,航空企业中的管理人员要不断提高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心理素质。随着航空业的迅速发展,航空安全问题日渐突出,空中交通管制工作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在飞机飞行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突发情况,这就需要空中交通管制人员具有良好的心理素|。在遇到紧急情况时,有自己的观点,并且了解自己的工作性质,对空中情境意识有自己的判断,从而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工作效率。 3.3 主动调整工作负荷 航空企业中的管理人员通过合理调整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工作负荷,能够有效保证空中管制员的工作顺利进行,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由于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工作负荷会随着空中情境意识变化而变化,不能人为控制,因此,航空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根据飞机的实际运行情况,合理调整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工作负荷,减轻他们的工作压力,保证航空飞机能够安全运行。 例如,在空中交通工作中,空中交通管制人员可以提前猜测飞机中的负荷问题,并根据负荷数量的大小,有效管理其工作时间,保证航空飞行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空中交通管制员可以在空中安全管理工作中,使用空中安全管理设备,从而提高空中资源的利用率,保证飞机在飞行中的稳定性。 航空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可以合理安排空中管制员的工作顺序。对于年龄比较大的空中交通管制员,可以将他们安排在白天工作,保证其工作质量。那些比较繁重的工作,可以让精力充沛的年轻人去忙。采用这种形式,能够有效保证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工作质量,提高其工作效率,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情境意识,保证空中交通管制资源能够得到很好的利用。通过主动调整负荷,空中交通管理人员可以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员对其工作的重视,不断加强他们的情境意识,从而有效提高其工作效率,预防空中交通管制员的人为失误,保证飞机更加安全地运行。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有效保证我国航空安全,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情境意识,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就相关工作人员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学习和创新,提高自身的职业综合素质,从而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发展。 作者简介:黄婷婷(1990-),女,汉族,四川成都人,大学本科,助理工程师,民航西南空中交通管理局,研究方向:空中交通管制。 航空安全论文:以经济效应和航空安全平衡为基础的空中流量控制措施 摘要: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我国的民航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果,飞机出行也逐渐成了人们日常出行的一个重要选择。但是从目前来看,在我国空中交通管理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漏洞,影响了空中交通流量的均衡分布,不仅容易造成航班的延误,带来相应的经济损失和信誉损失,还会影响航空器的飞行安全。为此,从经济效益和航空安全平衡的角度,提出了空中流量的控制措施。 P键词:经济效应;航空安全;空中交通;流量控制 0前言 在民航运输领域,空中交通的流量控制能够确保航空器的有序飞行,避免其在飞行和起落环节出现问题。合理的空中交通流量控制策略对于提升空域范围内的空中交通运输效率,保障空中交通运输安全意义重大,也是提升空管企业经济效益的良好前提,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 1空中流量控制现状 就目前而言,空中交通流量控制一般都是根据空域内航空器的飞行情况,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可以细分为点流量控制和区域流量控制两种,前者指在不同空域点之间,结合距离控制来实现对于飞机飞行和起落过程的流量控制,具体表现为飞机需要依照一定的顺序进行飞行,当通过某个点的控制范围后,可以自由离开,依照事先设定好的航线继续飞行,不会对其他飞机的飞行造成影响;后者则是指结合相应的地面管制中心,对区域范围内的飞机飞行情况进行管控,具体来讲,就是对即将进入区域范围内的飞机进行合理安排,确保其逐一进入,如果区域内空中流量达到饱和,则会禁止其他飞机的进入。 事实上,以上两种控制策略虽然发挥出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也存在着相应的问题,影响了空中流量控制的有效性。首先是航班流量集中问题,虽然我国的空中交通网络初步不断的扩展中,但是由于出发地和目的地人员的分布问题,存在着部分航班流量吞吐量过小,另一部分航班吞吐量过大的情况,给空中流量管制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其次是流量拥挤问题,航班流量的不均匀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空中交通运输的正常进行,例如,京广航线一直是我国空中交通流量拥挤的重灾区,很容易引发航班延时等问题;然后是空中交通范围偏小问题,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是从目前来看,我国民用航空仍然存在着空域范围狭小的问题,影响了民航事业的长远发展。 2空中流量控制措施 2.1控制方法 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的基本方法有三种,一是先期流量管理,或者可以称之为战略流量管理,主要是在进行空中流量管理的前几天,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完善航班时刻表,做好定期航班飞行时刻的有效控制,确保其能够避开空中交通网络的拥挤区域;二是飞行前流量管理,或者说战术流量管理,其基本内涵,是在飞机起飞前,对起飞的时间、起飞的航线等进行管控,依照有关规定,对飞机飞行的间隔时间和顺序进行调整,起到疏导交通,保障正常飞行的目的;三是实时流量管理,即通常所说的动态流量管理,在飞机飞行过程中,通过调速、等候以及限制等候等措施,确保飞机可以依照设定好的管制间隔有序飞行,保证了飞机的飞行安全。 2.2控制策略 在空中流量控制中,想要实现经济效应与航空安全的平衡,就必须对当前空中交通流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采取切实可行的控制策略。具体来讲,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2.2.1优先等级原则 对于空管部门而言,空中交通流量控制的根本目的,是在充分保障安全的基础上,逐渐加快飞行流量,提升经济效益,同时对当前存在的航班延误问题进行解决。对此,可以依照优先等级原则来开展空中流量管理,在不同的环境下,依照不同的情况,设定不同的航班优先级,从而实现对于有限空域的合理利用。优先级的设定可以从几个方向出发:一是机型优先,当两架等待起飞时间几近相同的飞机遭遇时,应该优先安排地面等待成本以及空中飞行成本较高的一方优先起飞,这样能够有效提升经济效益。相较于机型优先而言,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充分了解不同机型的最大业载、飞行耗油等进行全面分析,确定相应的地面等待成本和空中飞行成本;二是时间优先,指依照航班时刻表,对航班的起飞时间进行对比,预计起飞时间较早的航班优先级更高,这样的设定能够在保障公平的前提下,实现航空公司、空管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之间的利益均衡;三是延误优先,所谓延误优先,是指如果飞机在预定起飞时间超出15min后仍然没有起飞,则拥有优先起飞全,不过与机型优先和时间优先相比,延误优先的等级最低,只有当以上等级的航班起飞后,才会考虑对延误航班进行优先安排,而如果存在多个航班延误,则同样需要按照时间优先和机型优先的等级来安排起飞。 2.2.2时间度量指导 时间度量指导下的空中流量控制,主要是在空域交通流量受限,或者超出自身负荷的情况下,对未来一段时间内到达该空域的飞机的通过实践进行控制,以保证空域内空中交通流量的高效运行。这种控制策略通常需要对空域时间轴进行时隙分配,在保证全局效率优先的前提下,依照飞机本身的性能,做出相应的时隙选择。具体来讲,时间度量指导下的空中交通流量控制策略有两种:一是分流式控制策略。在分流式控制策略中,航空器的波动范围可以依照自身的机动能力及与目标节点之间的距离来确定。对于空管人员而言,需要结合飞机的机型以及飞行时间,对其飞行速度进行计算,预测飞机到的相应度量点的时间,度量点的距离直接影响着流量管理的范围,距离越远,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的范围也就越大。当航空距离度量点的距离缩短后,单一的时间窗可能会存在有多个时隙,这就表明在时间轴上,可以对更大的时隙范围进行选择,在整体优先的基础上,得到相应的序列图,确保航班时刻的合理安排。二是中心式控制策略。一般来讲,为了保障终端区和扇区等区域内航空器的数量,避免空中交通拥挤问题,减少空中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应该在完善容量限制措施的同时,对进入到扇形单元的航空器的时间间隔进行合理调控,确保航班能够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达到预计的空域单位,提升空中流量控制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分流式控制策略主要是从实际需求出发,制定相对统一的时间间隔,确保航空器的有序飞行,而中心式控制策略则是对区域内存在的航空器的数量进行准确设定,同时于扇区边界设置相应的边界点,构建管理模型,针对每一个离散时间的航班进行统计和预测分析,得到边界进入点在不同时间段的进入率,继而通过对进入点进入率的调整,实现空中流量的有效控制。 3结语 总而言之,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民航运输事业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空中飞行也成为了人们日常出行的一种重要方式。而伴随着航班的不断增加,空中交通流量拥挤问题越发凸显,带来了航班延误、空中交通事故等一系列的问题,影响了民航事业的健康发展。对此,应该从经济效应和航空安全平衡的角度出发,对空中流量控制策略进行改进和创新,提升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的有效性,推动我国民用航空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航空安全论文:航空安全风险管理模式探讨 摘 要:航空安全是关系到我国国防安全以及民航安全的重大问题,所以在对航空的风险以及安全进行有效的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篇文章就是通过对机场、航空公司以及空管的具体安全管理措施进行探讨和分析的。以航空的安全风险的管理为文章的论述中心,对其管理模式进行具体的研讨,同时也针对我国当前航空管理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航空安全;航空风险;管理模式;探讨 航空安全风险的管理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在对其进行论述时必须要对它的的组织、制度以及日常的管理机制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对其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和研讨,使其所存在的问题能够得到正确的处理和解决。同时,要实现安全问题的有效管理,还必须将专职的安全管理转化为全员的安全管理;把间接的安全管理转化为直接性的安全管理;把模糊的安全管理转化为务实的安全管理;把僵硬的安全管理转化为创新的安全管理;将落后的安全管理转化为先进的安全管理;把被动的安全管理转化为能动的安全管理。这种新型的管理模式是符合我国当前航空安全需求的,下面我们就对这种管理模式进行仔细的探讨。 1 当前我国航空安全管理现状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的不嘟步,我国的航空事业也有了飞速的发展,由此也引发了我国航空运输量的不断增加,运输量的增加无疑会带来更多的安全问题,使我国航空安全管理的工作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就当前航空安全管理现状而言,我国有关航空风险以及航空安全的测评在指标上都存在着一些局限性,没有标准的、统一的风险安全指标作为准则,同时也缺乏一定的敏感性和滞后性,这种特质对我国在航空安全的管理工作中是极为不利的影响因素。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世界上所发生的民航安全事故很大一部分都是由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其它因素,如机械故障或者天气原因等所造成的安全事故所占比例远远小于人为原因。由此可见,在航空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心应该是人,每个参与航空安全工作的人员必须要对工作抱有积极、认真负责的态度,工作人员的安全工作是航空运行安全的前提。我们在解决人为因素的时候,必须要将相关工作人员作为航空管理工作的重心,充分调动相关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施安全问题管理的措施,这种航空安全管理模式的正常运作对整个航空工作的顺利完成具有着重要的作用。所谓问题管理,实际上是指必须要全方位全过程以及全时空的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在实施问题管理模式的过程中,还可以借鉴相关的成功经验,为我国航空安全管理开拓出新局面。 2 问题管理以及安全工作 在航空安全风险管理工作中,要想整个航空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必须要以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主动性为前提,将问题管理模式作为航空风险管理模式的主要管理模式,它的有效实施,对我国航空工作的的全局工作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对航空工作中所出现的事故、意外以及疑难等进行仔细的研讨和分析。所谓的问题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它主要是对航空工作中所出现的潜在的问题进行确认,在利用一切有效的资源采用恰当的策略对其进行有效的解决。问题管理的主要目标是找出问题,促成有利于航空安全建设的公共政策。 同时,因为安全工作的目标很难落实,且安全工作结果也无法预测,其所发生安全事故又存在着极大的偶然性。所以,航空安全风险的管理工作有着极大的难度。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必须要对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策划,制定相应的管理结构模式,将航空安全管理的整体注意力都投入到安全问题之中,做好对安全问题的预测工作以及找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同时,还要将问题的解决效果的好坏,作为对安全工作水平的衡量标准。通过问题管理模式的有效实施,在航空工作中能够及早的发现影响航空安全的潜在问题,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使我国的航空安全得到有效的保障。 3 基于问题管理的航空安全风险管理模式 航空公司、机场和空管作为航空安全风险管理的三大责任主体,分别承担航空安全风险的不同方面。航空公司主要将安全工作集中于飞行安全、飞行员管理和部分机务维修等方面;机场的安全工作集中在安全检查飞机正常起降的保障、净空管理等方面;空管将安全工作集中于空域管理、交通安全保障等方面,同时很多安全管理工作同时涉及三个责任主体。三个主体的安全管理过程均是化解安全问题的过程,提倡基于问题管理的航空安全风险管理模式,就是以务实的态度紧紧以航空安全问题为中心,注重问题的识别、分析和解决,切实有效的地解决安全问题。 基于问题管理的航空安全风险管理模式框架,航空业三大主体安全管理工作要围绕航空安全问题为中心进行制度、组织、日常管理方面的构建。构建基于问题管理的航空安全风险管理模式,首先是在制度层面,将问题管理制度化,落实问题管理责任规范安全管理;在组织结构方面,为保证问题处理的有效和及时,需要进行组织流程的重构,尽可能使组织扁平化;在安全日常管理中,注重强调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突出惯性、重点问题的控制,突出问题管理的分析和经验积累,将风险识别和恰当动作贯穿于问题管理的过程中。此外,还要注重将安全管理工作与企业危机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在制度层面,通过将安全问题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将问题的安全管理责任具体落实到个人,将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从一些问题管理的实践经验看,不但要将问题的后果影响落实到个人,而且需要鼓励人们积极识别自己的、别人的和组织的问题,暴露自己的、别人的和组织的问题,通过各种形式的讨论,启发和培养个人识别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我国航空发展步伐不断加大,风险积聚效应越来越明显,客观上越来越要求民航全体员工积极主动的参加到风险安全管理工作中。实施安全风险问题管理,能化过去专职部门的安全管理为全员管理,化过去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无疑能适应航空业快速发展带来的风险管理客观要求。 在组织层面,航空安全管理三大主体具有人员多、组织层次丰富、规模大的特点,在实施基于安全问题管理的危险管理模式中,应进行组织流程的重构,尽可能使组织扁平化,提高安全问题信息的流动速度,保证安全问题处理的有效和及时。当然这种组织流程的重构也不需要每个信息流动环节上都设立相关部门,除了一定要有职责明确的由专家、管理者组成的专职安全问题处理委员会外,其他的可以是虚化的部门,由安全问题处理委员会赋予明确的职责。 这种管理模式本身也是一种务实的管理方法,它强调的是安全管理的安全问题导向,有利于明确人们的思想,使安全工作中模糊的“管理”二字被清晰地界定,对我国航空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运行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航空安全论文:我国通用航空安全监管问题研究 [摘 要]低空空域逐渐开放,通用航空市场领域受到越来越多企事业的青睐,这样给通用航空在安全监管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本文在对我国通用航空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分析基础上,提出解决我国通用航空安全监管问题的几点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通用航空;安全监管;问题研究 近几年,通用航空在我国的发展趋于平稳。但是,在通用航空的整体实力、安全水平和状况以及监管能力上,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通用航空领域发展迅速,我国私人飞机的拥有率越来越高,未经审批的“黑飞”现象日益突出,给通用航空安全监管带来了严峻的考验。本文在我国通用航空发展背景下,对目前存在我国通用航空安全监管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几点合理化建议。 一、通用航空安全概况 民用航空包括了通用航空和公共运输航空两部分。其中,通用航空是指使用航空器从事了诸如农业、工业、林业和建筑业的作业飞行;以及卫生、气象探测、抢险救灾、海洋监测、科学实验、教育训练、等方面的飞行活动的这些公共航空运输以外的民用航空活动。它在新经济环境的刺激下,我国通用航空的发展势不可挡。我国私人飞机的拥有率越来越高,促使未经审批的“黑飞”现象日益突出,在通用航空的整体实力、安全水平和状况以及监管能力上,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 二、我国通用航空安全监管中的问题 1.法律体系不完善 一直以来,我国对通用航空的发展重视度不高,使得通用航空空安全监管方面法规和标准体系非常落后,通用航空有关飞行标准和飞机适航法规很不完善。现行的通用航空法规体系,缺乏实用性,许多规章制度和运输航空管理掺杂在一起,或是照搬运输航空管理的内同,缺乏独立性和针对性,非常不利于通用航空的安全监管。 2.监管方式不规范 目前,我国民航监管机构的监管力度主要集中在事前监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进入监管,而对于监管对象进入市场以后的运营和市场中的行为监管力度还很薄弱,使得监管呈现失衡的状态。在实际的监管过程中,时常出现“重许可,轻日常管理;重符合规章性监管,轻真实性监管;重事后处罚,轻事前引导和事中跟踪”等非正常执法现象。这些选择执法、随意执法和裁量不规范等不良执法现象,不但让监管机构的权威性受到损害,还使通用航空的监管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3.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 民航监管人员素质不是很高,缺乏相关的专业人才。由于在民航改革时,第一线的民航监管工作人员大多是从航空公司和机场被调度过来,他们对民航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标准体系知之甚少,在综合执法和安全监管方面的经验更是匮乏。在改革后,民航监管部门没能及时开展相关的培训,使得在实际的监管工作中,出现部分监察员监管不到位、不专业的情况。 三、我国通用航空安全监管合理化建议 1.通用航空安全监督机构 在通用航空安全监管机构上,需要通用航空各企业内部制定安全监管规章制度和程序,建立通用航空准入与运行的安全监管法规体系,并不断完善。在通用航空国家行政机构上,组建专业团队开展通用航空安全监管工作和加强培训方面的建设。对于通用航空监察员的录用资格要严格要求,对相关培训作出明确的规定,大力落实好安全监管员监管年度监察工作计划和信息跟踪工作。 2.采用全程监管模式 要从通用航空准入审批的初始阶段和通用航空运行阶段进行全面的监管,使通用航空安全监管体系更具完整性。在初始阶段的监管中,严格要求通用航空企业准入资格,在基本的运营许可证和运营规范安全许可证上,都必须完全符合国家及民航局的企业运行审定。在安全审批许可证审核上,至少应涵盖拟成立企业的主营业务、资质审查、运行文件、安全设备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在运行阶段的持续监管中,要把日常监察、专项监察和综合监察方式相结合,集中精力检查运行过程违章违规行为,及时发现和其中的风险。通过立法和严格的执法,落实通用航空的安全责任、规范运行工作。健全通用航空安全监督系统,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对通航行业系统安全管理进行组织和协调,对航空安全工作进行管理和监督,在通用航空航空器维修方面,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标准等,对航空器的维修机构进行合格审定及持续监督,管理维修人员资格和执照。 3.转变监管方式 转变安全监管原有的方式,使用“监察、指导、服务”的闭环式监管方法。采取监察活动,时刻关注企事业单位的安全生产状况,并了解国家、民航局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在企事业单位中的贯彻、落实情况。利用指导的方式,行业政府对企业积极发挥安全生产管理起到督促的作用,使得企业能在采取合理有效的安全措施下组织生产运行工作。在服务方面,则是需要政府帮助通用航空企业协调、解决安全问题。总的来说,就是利用监察职能,为企业打下安全生产的运行基础;行驶指导职能,为企业指明持续安全发展的方向;通过服务职能,帮助企业排除发展的阻碍。这种闭环式安全监管模式,对隐患排查和提升安全监管质量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总结 低空空域的逐步_放,通用航空市场领域受到很多企事业的青睐,通用航空的安全监管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我国在通用航空安全监管上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通用航空法律体系不完善;监管方式不规范;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三个方面。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通用航空安全监督机构;采用全程监管模式;转变监管方式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合理化建议,为完善我国通用航空安全监督提供有力的、可行的参考。 航空安全论文:浅谈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情境意识和航空安全问题 [摘 要]本文主要以空中交通管制员情境意识问题作为出发点,分析了情境意识问题出现的主要因素,并针对问题从加强对管制员专业知识的培训、发挥小组情境意识的作用等方面探讨了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员情境意识的具体措施,以期为保障空中交通安全提供一些参考和意见。 [关键词]情境意识;空中交通;管制员;问题;措施 引言 作为空中交通管制的主体,空中管制员在保障空中安全工作有序展开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对于空中管制员的情境意识需要展开全面系统的考虑,从而达到提高空中交通管制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的目的。空中管制员是一项特殊的工作,对于管制员的情境意识和工作能力要求较高。除此之外,还需要空中管制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生理素质,并具有紧急处理事故的能力、灵活的反应能力、良好的合作意识,这样才能够从根源上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最终实现提高管制员职业适应性。 1 空中交通管制员情境意识存在的问题 站在理论角度来讲,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情境意识是指在特定空间和环境内,对空中交通安全影响因素的认知、分析与理解。管制员对影响交通安全的因素展开分析,其目的是保障交通安全、确保飞机安全运行。在制定飞行计划和管制方案之前,管制员应树立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并树立责任意识和情境意识,进而在此基础之上对管制区域的交通情况进行细化分析。在实际工作中,影响空中交通安全的因素较多,管制员会受到各种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管制员的情绪忽受到干扰、情境意识容易出现问题。具体问题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决策失误。在具体管理中,管制员需要综合考量所有因素,进而提高计划和实施方案的科学性。决定决策是否正确的关键因素是管制员的情境意识,在实际情况中,管制员受主观因素或者客观因素的影响,不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异常信息,进而将一些重要信息或者关键信息写错、看错,最终导致决策失误。 第二,推理错误。飞机在飞行过程中,可能会遭受外界各种环境的影响。且飞机飞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会遭受各种问题。飞机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之后,管制员应及时检查、推理影响飞机的主要问题,并对当前飞机的运行状态进行正确解释。但是在这一过程中。管制员经常会出现差错,将重要信息记错、遗忘关键信息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会导致情境分析出现误差,还会增加飞机运行风险。 第三,不能做出科学合理的预测。所谓情境意识是指管制员在飞机运行中,综合分析和推断飞机未来面临的挑战和影响因素,才能找出问题的源头,进而提前做好相关预防准备。在分析与推断过程中,管制员需要将已有措施特征与当前影响飞机正常飞行的因素结合起来,从而确定当前和未来需要采取何种措施处理问题。但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管制员不能做出判断和预测,最终导致措施不恰当、不合理。 2 影响管制员情境意识的原因 航空飞行的不确定因素较多,主要包括环境因素、机械因素、天气因素等。而影响管制员情境意识的因素包括飞行因素(客观因素)、管制员主观因素。 首先,客观因素。客观因素是指飞行中众多因素,包括速度、高度、航线等等。这些因素的存在不仅会影响飞机安全稳定运行,还会造成管制员情境意识下降。在飞行中,面临的客观因素越多,对管制员的挑战性越大。需要管制员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分析、推断问题。问题数量越多,对管制员的综合能力和要求越高,y免会出现错误。 其次,注意力局限性。注意力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如何能够快速发现飞行动态化变化;二是如何有效集中注意力。但是注意力的集中时间有限,长时间注意某一事物会造成疲劳,因此注意力具有局限性。这是影响管制员情境意识的关键要素。 最后,主观因素。主观因素是指管制员自身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航空飞行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对管制员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要求较高。就专业知识而言,能够起到提高管制员情境意识的作用,进而帮助管制员在注意力下降的同时还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但在实际中,管制员队伍的综合能力不强、经验不足、个人素质不高,这是导致管制员做出错误决策的主要因素。 3 提高管制员情境意识的具体措施 3.1 加强对管制员专业知识的培训 对于空中交通管制员而言,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综合能力对于保障空中交通安全非常有利。无论是展开管制活动还是模拟活动,其前提条件是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确保各项活动顺利展开,才能做到有理可依。理论需要实践的检验才可以判断真假,因此在航空飞行中,需要航空公司着重加强对管制员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培训,为培养一批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管理队伍奠定坚实的基础。除了专业理论知识的培训之外,还需要注重意识和能力方面的培养。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情境意识培训方案和模拟实训方案,进而在提升管制员情境意识的同时提高管制员应对能力。培训方法应灵活多变,可以以小组合作分工形式展开培训,也可以单独培训。 3.2 注重管制员的有效注意力培养 为帮助管制员提高注意力,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引起管制员注意,比如填写规范进程单,按照相关规定使用进程单。对于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问题,应用特殊符号进行标记,进而提醒管制员完成。除此之外,利用事物某些特征,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引起管制员注意,实现管制员注意力集中这一目标。 3.3 发挥小组情境意识的功能与作用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借助团队力量完成难度系数较高的工作。空中管制员是一项特殊职业,管制工作往往需要借助团队力量完成。通过有效合作保障空中交通安全。其中,最为关键要素为小组成员情境意识水平,一旦小组没有足够水平的情境意识,就会增加飞机飞行风险。这就需要小组成员获取足够水平的情境意识,并充分发挥情境意识的功能与作用,进而实现提高空中交通安全的目的。 结语 影响航空安全的因素较多,其中管制员的情境意识尤为关键。为保障航空安全,管制员需要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和情境意识,并充分发挥情境意识作用,保障航空运营安全。 航空安全论文:关于航空安全管控中人为差错的分析与应对措施探讨 摘要:安全问题是航空领域的首要问题,航空安全管理是确保航空安全的有效和重要途径。人为差错是造成航空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有效减少人为差错是实现航空安管管控的必要措施。本文阐述了人为差错的分类以及产生的原因,详细的探讨了减少人为差错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航空 安全管理 人为差错 分析 应对措施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航空成为了我国一个重要的领域。航空的安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民航工作的重中之重。回顾百年的航空发展历程,有太多的飞机因为事故而损失,但是随着航空设计以及机械制造业的发展,飞机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我国民航的第十一个五年计划中提出,在十一五期间,严格杜绝发生空管原因的飞行事故,要使空管原因发生的飞行事故征候万架次率不超过0.1,将中国民航空管系统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空中交通管理系统,保证安全第一,改善服务工作,争取飞行正常,这是空管部门的核心工作以及最终目的。由此可见,航空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航空器安全水平的提高,飞机因机械原因而导致的事故比例从之前的80%逐渐的下降到20%,但是人为差错即使是在先进的设备下仍然还是出现,所以世界各国都在积极的探讨解决人为差错的途径。本文就航空安全管理中人为差错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一、人为差错的分类 人为差错可以分为隐形差错和显性差错两种。所谓隐形差错是指结果不会即刻显示出来不好的影响导致不知道已经出现了差错的情况,而显性差错则是指从其结果就可以得到l生差错的结论。一般来说,操作人员发生的差错属于显性差错,与系统设计以及管理的工作相关的差错就属于隐形差错。 管理者和设计者由于错误的判断,使得他们很难能立刻显现出来,这是作为一种潜在的差错而存在着,到了某个时刻就会突然与其他的因素结合然后显现出来,进而引起事故,这种情况是很常见的。所以,隐形差错就是管理和组织方面的差错。由于隐形差错的不可判断性,本文主要针对显性差错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违规。通常来说违规包括了特殊性违规和习惯性违规。特殊性违规是由于特殊的情况而产生的违规,习惯性违规是习以为常不重视的一些违规。 (二)失误。失误主要包含以下几种情况,首先是没有执行分配好的职能,即没有严格执行任务,进而影响到后面工作的开展;其次是错误的执行了分配的职能,交给的任务与所执行的任务之间存在误差,主要是由于理解和交接没有到位;第三是按照错误的程序或者是在错误的时间执行职能,主要是执行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执行而导致的错误;第四是执行职能不够全面,没有全部的完成交给他的任务;第五是执行未赋予的职能,这是超出了职能的范围做了不该做的事情,进而给公司带来了损失。 二、人为差错对航空安全的影响及重要性 墨菲告诉我们,但凡是有可能出现错误的地方,就一定会存在人为错误,并且通常是以最坏的方式发生在最不利的时候。相关统计显示,当前发生的飞行事故中,机器设备原因占23%,其他原因占1.5%,而人为原因占75.5%。在人为原因中,机组原因占35%,管制原因占25%,机器和管制员的共同原因占40%。因此可见人为差错对航空安全的影响。 人为原因可以导致事故的发生,进而影响到航空的安全性,但是任何事故的发生都不是偶尔的,而与人以及其他的因素都有关。国外有研究表明,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经验的累积,使得总事故率会逐渐下降,但是造成事故的设备和人为差错这两大原因中,因设备故障导致的事故是逐渐下降的,而人为误差导致的事故是呈现上升的趋势。所以,在航空安全管控方面,要保证人的安全和稳定工作将成为确保我国民航持续发展和安全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三、航空安全管控中人为差错发生的原因分析 (一)侥幸心理。侥幸心理主要是由于自我认定太高,没有意识到事故发生的偶然性和长期出现的必然性之间的联系,在这种侥幸心理的驱使下,就会经常发生违规,直到事故的发生。 (二)无知无畏心理。一些新的员工,由于没有掌握相应的技术同时也缺乏必要的安全意识,不懂规矩行为无惧,不清楚自己的行为是不安全的。还有一些员工,由于责任心不强,知道一点规程,进而凭借着自己这一知半解冒险作业,存在危险。还有就是因为尽管理论上掌握了规程,为了应付检查而倒背如流,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确实只懂不会,形成错误操作。 (三)厌倦心理。长期从事一种工作,由于缺乏必要的刺激和新鲜感,逐渐产生厌倦心理,工作没有兴趣,心不在焉。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人极易感觉疲惫甚至是烦躁,导致意识水平、判断力和反应力都变低,进而容易产生错误。 四、减少航空安全管控中人为差错的措施 (一)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符合我国空管的安全管理体系 随着时展,航空安全管控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人机互动式的人为因素管理,而是需要一套有效的风险评估和安全管理的体系。目前,我国的安全管理体系相对于国外还是落后的,而国外已经开始建立空管系统了。所以,从国家层面应该着手建立和实施安全管理系统,通过该系统的建设更好的为航空安全管控提供有效的技术保证。 (二)通过多方面途径减少差错 从根本上,要通过培训来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员工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加强管理并且严格控制差错,完善规章制度改善运行的环境。要加强安全文化的教育。安全文化是安全行动的基础,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安全素质,建立和形成安全意识,规范行为,养成自律的习惯。在安全教育中应该要杜绝违规行为,这样就可以减少大量的差错事故。 (三)建立奖惩体制 一方面,在操作过程中要进行评价和筛选,凡是可能存在的错误操作或错误操作造成严重后果的,都需要进行严格的确认,对于一些重要的设备和岗位,更是要严格执行。另一方面,要建立发现安全隐患奖励制。由于航空安全管控中存在隐形差错,所以为了更好的做好安全工作,必须建立隐患上报奖励机制,对于发现隐患的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与此同时,也要对于忽视隐患的员工进行必要惩罚。通过奖惩制度的建立,充分的发挥奖惩的杠杆作用,为航空的安全管控提供强有力的约束和保障。 (作者单位:南航机务工程部航材大件室) 航空安全论文:航空安全系统维护与故障维修技术分析 摘要:航空安全问题是航空发展的一个大问题,航空安全系统的建设可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向分析。硬件主要是航空机械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软件主要是控制航空机械运行的各种智能收到,还包括卫星安全测控和防护技术等。而航空机械故障的维修就是确保航空安全的基础问题,在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上航空安全系统的综合水平才能有更好的发展,才能最大可能的降低飞机的事故风险,确保飞机飞行的安全。 关键词:航空机械故障 安全系统维护 安全防护技术分析 随着航空航空事业的发展,航空安全性问题更为突出,当航空安全系统失效时,灾难就像是“死神”一样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及财富,数百年来,航空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研究和探索的重要领域。面对当前航空事业的发展,航空机械运行的稳定性大大提高,航空按去哪的测控技术也有很大发展,可安全风险依旧伴随着航空事业的发展,影响这这一事业发展的进程。 1 航空安全系统的维护 航空安全是指人们在航空体验过程中所面临的死亡、健康恶化及设备损失、财产损失等多种问题,造成这些安全隐患的因素很多,如人为因素,操作失误、行为失误等,在高空中每一个人的每一个动作、行为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特别是驾驶员和副驾驶,其肩上的安全责任更是沉重。又如,机械因素,航空机械部件出现龟裂、变形等,影响了机械部件运行的稳定性,从而造成安全隐患。再如,航空安全系统“失灵”,这一现象常伴随损坏性故障,一旦发生其危险系数非常大。我们常说的航空安全系统包括了安全防护技术、故障急救技术和故障后果修复技术等,在航空安全问题上,防的意义远大于救,因此,一方面,要做好航空机械故障维修事宜,将问题解决在发生前,确保航空机械运行的安全、可靠。另一方面,要关注航空系统软件的发展和晚上,为航空机械的运行提供更安全、可靠的网络环境。同时要认清航空安全事故的发生有一定的循序渐进性,其事故往往呈现出一种链状结构,先是事故初期,这一阶段很少有明显的表现,很难发现问题,在一般情况下,维修人员会通过听、触、观等方法解决隐藏的安全问题,例如,采用时间维修策略提高航空机械运行的安全性,对于一定工龄的零部件采取淘汰措施,不管其状态如何一律弃之不用,换新。当然,在使用有效期的零部件则需要认真的检修、保养等,如发现问题及时的判断、维修。同时,可定期对航空机械进行检修,对于机械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测试,对常见故障问题检修、检查、备案。如,飞机前缘指示故障是航空机械维修的常见故障之一,在维修时就会定期对前缘指示系统的电门、线路等进行检查,以排除可能存在的故障风险。接下来,航空安全系统会进入轴心事故阶段,这一阶段各种机械故障问题会爆发出来,飞机的事故特性明显,安全风险系数很大。这一时期航空安全系统的维护可采用状态维修策略,对机械部件的状态进行监控、诊断,及时发现故障,解决故障,着重排查和诊断较大的故障风险和安全风险,由于较大的事故风险和安全风险其暴发不可能是瞬间的,也就是大故障是由小故障积累、演变、转化而成的,一个是量的积累、另一个是时间的积累,这两个积累都给我们留下了充足的时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事故链进入第三阶段时,这是最难解决的航空安全系统问题,也就是安全事故的后果阶段,这一阶段已经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伤害和损失,在这一阶段就是整理数据资料,利用先进科技对数据进行收集、分类和分析,形成历史资料档案,这些档案无疑对航空安全系统的发展和维护有重大意义。此外,航空安全系统的维护要协调好操作者、研究者和维修者的工作,使所有人员能够认识到“安全”对航空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从而相互理解、相互交流经验、相互合作,促进航空安全系统的发展,为航空事业赢得更大的发展机遇。 2 航空安全防护技术分析 航空安全技术防护的途径是多样化的,例如卫星安全系统,通过卫星对飞机的监测来确保飞机飞行的安全,其中,要求卫星要有很高的轨道覆盖率、轨道精确度和数据传输能力,能够实现远程监控和多目标监控。又如,航空机械安全防护系统,主要通过维修、养护提高航空机械运行的稳定性、安全性,从而达到提高航空安全的目的。确保航空机械安全的维修策略常见的有四种,最常用的第一种策略,信息化策略,通过对机械运行信息的采集、分析等诊断飞机机械运行的可靠性,从而对故障进行早发现、早排除。这种策略的应用首先需要对故障信息进行采集,通过智能化系统全面的了解机械运行的状态,对机械运行的状态信息进行及时的、真实的提取。然后,将提取到的信息通信息化技术进行整理、分析和处理,尽可能排除噪音、震动等对信息数据的影响。然后在对可疑信息进行识别、比较,进而得出故障发展的趋向,对航空机械的运行状态进行预测,及时的控制故障的出现和发展。第二种策略,以声辨故障,利用听排查机械的故障。一方面,听机械运行的节奏、频率及音色等等,从而探知机械部件运行的状态,对可疑因素进行进一步的检查、排除。另一方面,利用电子听诊器对机械运行的状况进行监听、诊断,从而达到诊断机械故障的目的。第三种策略,以触辨故障,通过手的触摸收集机械运行的温度、震动频率、震动强弱等信息,从而判断故障的存在与否。第四种策略,以看辨故障,通过对机械设备的观察,看是否有零部件龟裂、变形等情况,同时注意机械接口处的状态,检查是否有松动现象。当前,航空机械维修的诊断策略远不止这些,在航空机械维修过程中维修人员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这些经验的沉淀、与维修理论的结合是航空机械故障的诊断更趋于多元化,诊断手段更为丰富、准确、可靠。 3 结语 航空安全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话题,在航空安全系统中人、物和其它资源都需要充分的利用起来,通过现代科技与传统的航空机械维修技术的结合,最大范围、最大程度的排除航空航空活动中的潜在危险,提高航空航空活动的安全性,确保航空事业发展的稳定、持续和可靠。 航空安全论文:国内外航空安全文化对比探究 【摘 要】文章在对国内外航空安全文化的现状进行简单概述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航空安全文化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的策略。 【关键词】航空公司 安全文化 比较 一、航空安全文化的概念及内涵 安全文化的概念最先由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于1986年针对核电站的安全问题提出。该咨询组于1991年出版《安全文化》一书,其中给出了定义:安全文化是存在于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在以高科技、高风险为特征的航空运行系统中,安全文化已成为当今航空安全管理系统中最核心的要素。一般学术界把安全文化分为四个层次结构:器物层次、制度层次、精神智能层次、价值规范层次,即安全物态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安全观念文化。随着人们对航空安全认知的深入,航空安全文化也经历了从惩罚文化到法规文化,进而发展到自我管理和公正安全文化的演进过程。惩罚文化的基本特点是明确裁定责任,通常将责任归结到事故链的最后一人,惩罚文化把人当做不可靠因素,其实质是推卸了组织的责任。法规文化强调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在于完善安全管理文件、加强安全监控。自我管理安全文化强调控制人为不安全因素不再是由外部压力驱动,而是员工自身的需要,属于自愿性管理。公正文化认为,构建航空安全文化应该从处罚中出来,转向查找容易发生失误的环境,建立完整而系统的安全事件报告。 二、国内外航空安全文化研究现状 1.国外关于航空安全文化的研究现状和趋势 (1)不同国家、不同组织的安全文化内容的界定清晰明确,涌现出很多关于安全文化的理论模型。例如Hale提出了维修资源管理(MRM)的概念。Mc-Donald进一步提出安全文化是维修资源管理(MRM)的基础,安全态度、安全责任、职业精神以及安全氛围是维修安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他还认为,维修资源管理(MRM)是构建企业良好安全文化的有效途径。 (2)研究思路明确一致,即研究者们阐述了构成安全文化的变量,然后进一步探讨了安全文化与安全行为或与安全绩效的关系。 (3)研究层次日趋细致化。由于文化的复杂性,对其研究都是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进行的,所以也就导致了安全文化研究对象、研究角度和方法的多元性。例如研究对象,在航空业已经具体到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量表对其进行测量,空管、地勤、机务和机组,每个具体的部门有其具体的关于安全文化所侧重的内容,研究的维度也就有所差别。 2.国内航空安全文化的研究进展 从以往的研究文献和相关报告中可以看到,目前国内对于航空安全文化的研究还停留在概念体系形成阶段,基本上都是进行概念的阐述和关于安全文化方面的经验总结,通常以事故案例中汲取的经验和思想上的警惕说教层面来反映安全文化。主要体现在对历史的经验总结和公司制度规范。总结起来有三类代表性的研究思想,他们从不同的视角对航空安全文化发展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用于具体实践的安全文化的建设策略。 第一类采用历史唯物、辩证唯物的观点,通过回顾民航发展的历史,总结了不同时期我国航空安全文化发展状况,指出民航安全的关键在于落实“安全第一”的思想,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相应的措施,这些措施是在分析当时的飞行事故后提出。同时提出应大力弘扬东方文化传统,积极吸取西方安全科学技术成果,推进民航安全文化的建设。 第二类是在给出航空安全文化定义、结构的同时从预防事故的角度详细地提出了航空安全文化建设的策略。 第三类观点认为中国民航20世纪50年代确立的“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是中国民航安全文化的雏形,然而中国民航真正提出安全文化建设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同时指出目前国内航空公司的安全文化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以及目前航空公司安全文化方面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并指出航空公司应该从人性化角度建立积极的文化。 从我国航空安全文化的发展趋势来看,把航空安全文化建设作为促进企业安全管理的有效手段,在我国还需经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但它的应用前景是非常好的。如何把航空安全建设的长期性和解决经营效益的紧迫性结合起来,如何把航空安全文化建设更好地与薪酬、绩效、激励制度结合起来,如何把定性与定量结合起来,在经验管理与计算机信息化管理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实现简单实用又效果突出等,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去探索。 三、我国航空安全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比国内外航空安全文化研究现状,笔者发现,我国在航空安全文化建设中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安全生产制度规范及其支撑体系不完善 以东航为例,在其对员工进行的关于“东航的各项规章制度是否符合公司安全文化理念”的调查中,22.3%的员工认为有欠缺,在问及“当前的各项规章制度是否全面并具有可操作性”时,38.7%的员工认为制度不全面,同时缺乏可操作性,东航公司的调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我国航空安全文化建设在制度建设层面的欠缺与不足。 2.配套的绩效管理体系、价值分配体系不完善 大部分的航空公司缺乏规范的安全考核奖惩制度,在执行过程中也不够公正严明,在以往的安全考核管理过程中,相对激励而言,更为常用的是对员工的监控,且激励方式以金钱奖励为主,不够科学,这些不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和价值分配体系抑制了员工参与航空安全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3.安全制度执行落实不严,安全整顿监督检查不力。 受历史传统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航空公司惯于采用行政手段,导致制度规范执行不到位,很多规章制度流于形式难以严格执行,安全整顿时往往是开始运作大,越往后越动力不足,同时缺乏有力的监督。 4.高素质专业人才的供应不足给航空安全文化建设带来了重大的隐患 最近几年航空市场出现爆炸式增长,航空公司开始扩容,对于飞行员的需求也随之增加,然而要培养一名合格的具有强烈安全意识的飞行员需要较长的时间与较多的精力,过快的引进飞机导致缺乏足够经验的飞行员进入飞行队伍,给飞行安全和航空安全造成了较大的隐患。 5.部分人员安全意识不强 虽然建立了各项安全规章制度,但有些航空单位的安全意识不强烈,安全管理不到位,领导重视不足,基层不配合,有些工作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安全责任心不强,自我约束能力不够,工作随意性大,违规操作时有发生。 四、构建航空安全文化体系的途径 在构建航空安全文化体系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人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来考虑,在具体的操作中应该做到: 1.完善物质形态建设 这是保障航空安全的基础,更是构建航空安全文化的基础,在设备更新、机构变动之前,先做安全论证,通过风险分析,确保安全保障水平,引进先进的生产工具,应当敢于投入,善于投入,避免因为硬件质量的不过关造成重大的损失。 2.完善法规、强化监督,推动安全制度文化建设。 要完善安全法制体系,建立健全专业性安全规章制度,在法律法规的制定中要注重它的实际可操作性,最重要的是要使相关的法律法规得到切实的落实与执行,不能流于形式。要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安全监察体系,培养高素质的监察队伍,认真抓好每个环节的工作,使其全部操作运行处于透明监督之中。 3.提高安全运行质量 制定全面、细致、可操作性强的安全管理考核制度,不断细化安全奖惩,量化安全管理指标,促进自我监督和审核机制的健全,努力提高安全运行质量。 4.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人员质量。 要舍得在员工培训上花时间、花精力,作为对安全具有特殊要求的航空企业,专业技术强的员工对于航空企业的发展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尤其是直接操纵飞机驾驶的飞行员更是需要专业过硬的技术做支撑,随着飞行硬件技术的日趋成熟,包括飞行员在内的软件设施的完善成为考量航空安全领域的重要因素,航空企业应该更加重视对员工的航空安全意识及能力的培养。 5.营造一个民主的环境和安全的氛围 民主的环境有利于调动员工参与航空安全管理的积极性,航空安全文化建设不只是管理层级和法律法规制定者的事情,基层人员的参与是其重要的因素,尤其是在具体执行阶段更需要员工的支持,而民主的氛围是其基础。 6.树立安全文化意识 首先,航空企业管理层要牢固树立安全意识,这样在制定政策、进行规划时就为企业的安全运行提供了前提保障;其次,基层员工要时刻谨记安全意识,作为航空安全的实际操作者,他们的安全意识对于航空企业的具体运作具有重要的作用;最后,作为航空事业的消费者和监督者,广大群众的安全意识对于航空事业的长远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航空安全论文:航空安全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摘要:航空安全管理系统采用B/S结构进行开发,设计了基于web service的软件服务结构,开发了web用户界面,提高了软件的应用范围,系统的开发采用了java语言,通过eclispe等工具完成了软件系统界面和功能的设计与实现。通过对航空安全管理业务流程的调研和分析,设计并实现了风险管理、安全培训管理、飞行管理和维护管理四个子系统,通过采用S2SH框架技术和web service技术完成了系统的整体结构设计和具体功能实现,全面实现了航空安全管理业务处理的信息化和智能化。 关键词:航空;安全;设计 一、航空安全是近年来国家和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可能造成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由于航空行业的特殊性,一旦发生航空事故就是很严重的事故,将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的影响,因此航空安全需要做到准确、稳定、可靠。针对目前航空安全管理中业务处理的需求,采用了软件工程的设计思想,设计并实现了航空安全管理系统,对飞行管理的每一个阶段进行了流程化的管理,通过航空安全培训模块、风险管理模块、飞行管理模块、维护管理模块完成对整个航空安全的管理,实现了实时、准确的航空管理,同时采用了大数据分析技术提高了安全问题分析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1.登录功能:系统中采用了ajax技术实现对验证码的处理,通过对验证码进行局部刷新,保证了页面的稳定效果,用户进行手动验证码刷新,或有软件进行验证码刷新都保持了整体页面的无闪动效果。 2.航空安全培训模块:在本功能中主要是通过web页面提供封装的前台信息,系统服务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和存储,服务在业务处理完成后将生成相应的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用户通过页面能够查询或浏览到计划信息。通过设计培训更新、查询等服务对数据库中的培训记录进行访问,提高了访问的效率和安全性。在本系统中设计了各种考核页面,用户可以通过在页面中指定培训id,系统将根据培训的内容生成考核的内容,用户通过考试页面完成考核内容的填写,提交给系统进行保存,考核部门给出考核评价意见。 3.风险管理模块:风险采集,该功能完成对指定位置信息的采集和由人工进行风险提供的工作,本功能设计风险设备管理和风险设备参数设定功能,通过该功能使用者能够对风险设备的信息进行查询和管理。风险评估,在本功能中提供了风险评估方法和参数的调整功能,对不同的类型风险进行评估时所采用的评估方法是不同的,因此在页面中提供了风险评估方法的定义和修改。风险决策,在本功能中为了能够使决策具有合理性,系统提供了多个人员对风险决策进行评阅的功能,在页面中提供了多人决策的内容,不同的人员可以对统一风险进行决策,同时在系统生成决策报告时,必须由多个决策人员都填写意见后才能生效。 4.飞行管理模块:该模块完成对飞行前的检查工作,在本模块中设计了多个检查流程,该流程的作用是完成对飞行准备工作的核查,任何一项核查没有通过都不能进行实施。飞行实施模块,该模块完成飞行过程的记录工作,其中包括对飞行航线、飞行参数、飞行通信信息的记录工作,同时为了能够方便用户实施跟踪飞机的飞行轨迹,通过调用GPS数据在页面上进行实时轨迹显示。 5.维护管理模块:日常维护功能,完成维护计划的指定和维护计划的执行,由于日常维护是常规性的工作,所以在本功能中提供了日常维护计划模板,通过模板可以方便快捷的实现维护计划的生成。维护信息管理功能,该功能完成对维护工作的相关信息的统一管理,其中设计了设备信息管理、维护作业信息管理等功能。 二、航空安全是航空企业生产的重点,由于航空安全贯穿了生产过程,因此在目前的航空企业管理中,存在信息系统结构简单、兼容性差的问题,在不同的部门间存在信息难以交流,工作重复开展的问题,给航空企业带来了资源、人力、物力的浪费。 为了解决航空企业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对本企业航空安全管理工作进行系统化的调研、分析和论证,最终结合软件系统的开发经验设计并实现了航空安全管理系统,实现了对航空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统一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提高了企业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同时为企业信息化提供了一条新的建设思路。 1.完成了航空安全管理工作的需求分析和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分析,首先通过在本企业的系统化调研,对企业中安全管理工作进行了梳理和整合,形成了具有权威性的需求分析报告,依据需求分析内容对软件系统开发的经济、技术的投入进行了论证和分析,证实了航空安全管理系统建设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2.完成了航空安全管理系统的总体结构的设计,根据航空安全系统的需求分析和软件设计的规范,设计了安全管理系统的总体结构,规范了数据库设计的方法和软件开发方法,并完成了数据库结构的设计。确定软件开发采用JAVA语言、B/S结构,数据库管理系统采用oracle数据库。 3.完成了航空安全管理系统的具体功能的设计与实现,根据软件的总体设计规划,对飞行管理子系统、风险管理子系统、安全培训子系统和维护管理子系统具体功能进行了编码和实现,在WEB开发中采用了S2SH架构。 4.完成了航空安全管理系统的测试工作,依据软件测试规范和系统的需求分析设计了科学合理的测试方案,采用了人工和工具测试相结合的方法,从模块、集成、系统三个阶段完成了测试工作,证实了航空安全管理系统具有功能全面性,性能稳定性,满足了航空企业进行信息化安全管理的需求。 三、航空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存在的工作,从其业务的范围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所以在航空企业中,安全管理将成为工作的重点,结合国外航空安全管理系统的实例和软件技术发展的趋势,本项目的研究未来具有以下趋势: 1.充分结合物联网技术,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大量人工操作到传感器的转移,人工工作逐步向管理转移。 2.未来的发展将webgis技术进行很好的应用,对于企业安全管理将采用基于可视化的webgis技术。 3.大数据技术将被应用于航空企业信息的分析和管理,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对数据的可靠、可信、高效的管理。 航空安全论文:管制员的情景意识对航空安全的影响 【摘 要】本文从什么是情景意识、情景意识的具体定义、情景意识的特征、常见的管制员情境意识问题、如何使空中交通管制员建立情境意识等重要方面出发,通过具体的例证、深入的探讨、全面细致的分析研究,总结出建立管制员情景意识的重要意义。从空中交通管制中的人为因素出发,提出能提高并保持管制员情景意识的有效方案。 【关键词】情景意识;航空;安全管理;人为因素 当今世界各国,尤其发展中国家都在大力发展民航产业。随发展大潮而来的,是民航安全问题。民航安全包含各个方面,尤其航空器空中运行阶段的航空安全问题涉及飞行员、管制员、通信监视维护等方面,因而更加受到关注。资料显示,70%以上的航空事故都与人为因素有关,作为人为因素中极其重要的环节,“情景意识”相关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业界的关注。飞行员作为航空器操纵者,在飞行过程中需要有情景意识;同样,管制员作为航空器的监控指挥者,肩负着重大的航空安全责任,因而更需要保持管制工作过程中的情景意识。 近几年,随着空中交通管制员原因导致的事故数量的增加,对管制员情景意识的研究和培养越来越引起管理者的注意,良好情景意识的形成对于航空安全有着直接的关联。从航空事故或事故征候中探究发现,很多事故都与管制员在工作岗位上不良状态的情景意识有关。而错误的情景认知、混淆的情景感知、缺失的情景要素,甚至情景意识的完全丧失,都最终导致管制员指令上的失误。 何为情景意识?情境意识,是操作者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对环境中关键因素的认知,对它们的意义的理解以及对环境未来变化的预测(Endsley ,1995)[1]。一般认为,情景意识是种普遍存在的能力,依靠这种能力可以对具有一定时间和空间的环境中存在的各个要素进行感知,而后进行理解,之后对这些要素未来态势发展进行预测。所以情景意识包含了3个层次:感知要素,整合各要素并理解加工,对未来环境发展进行正确预测。感知指的是对当前工作环境中各种要素的初步认识,包括人的状态、系统状况、工作任务等要素,感知通过观察、听取、文字记录等方式进行。理解指的是汇总这些要素后,深入分析各个要素的内在含义,寻找之间的联系,把已经获得的要素进行关联得到一个整体环境的大图景。预测指的是在环境大图景的基础上预想未来的变化,提前在脑海中形成连续变化的图景,认识到潜在的冲突危险等情况 我们探讨情景意识对航空安全的影响,着眼于情景意识对航空安全管理的意义。情景意识对于安全有何意义往往在事故或事故征候中体现,情境意识下降或者情境意识不完善往往会影响飞行安全、导致飞行延误、引发空中或地面事故等。研究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情境意识,探索改善管制员情境意识的方法,其意义就在于纠正管制员错误、控制不安全事件、查找安全管理漏洞、改善管理方式等。不良的情景意识会引发不安全事件甚至事故,而良好的情景意识使得管制员在任何时候都能对各种空中地面交通情况作出正确的回答,这些状况可能是来自于航空器的各个系统,也可能来自于机组或周围工作的环境。只有对人、机、环境有清楚的了解,才能妥善处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情景意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管制水平的高低。在充满漏洞的安全管理方式下产生的情景意识必然是缺失要素的,必然层次水平低下。而提高情景意识层次的过程和方法就会反映出当下安全管理措施与理想中万无一失的管理的差距。在差距中寻找不足,查缺补漏,就能以合理的方式改善安全管理的方式。 空中交通管制工作过程中,飞机多、情况复杂、信息量大,各种方面而来的信息处于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这就极其考验管制人员采集处理信息并产生正确情景意识的能力,也是情景意识在管制过程中必须合理应用的原因。空中交通管制工作,因岗位的划分不同,各岗位管制员职责不同,所产生和具备的情景意识各不一样。情景意识在各种不同岗位和席位上,有不同的应用。 举例说明,对于塔台管制员来说:塔台管制员许可航空器进入跑道前,必须全面细致地考虑各个信息,包括五边上是否有进近的飞机,进近飞机与跑道的距离、其速度、机型、尾流间隔;正在脱离跑道飞机的情况及一边天气情况;进近飞机与前机的间隔;及准备进入跑道的飞机的机型和性能等信息,才能在最合理的时机飞机进跑道的许可指令;与此同时,塔台管制员还要掌握设备的状态、天气情况、跑道道面情况等要素。进近管制员要根据当前扇区内各飞机相对位置、各高度层的占据情况、气象雷达显示的天气情况,来分别对每一架管制目标的引导进行判断,即指定目标高度层,是否按标准进离场程序引导,是否雷达引导直飞定位点等;还要注意各进离场飞机机型速度等要素,以决定进离场航空器的高度穿越和次序的安排。对于诸如管制区内的飞行动态、冲突点与潜在的飞行冲突等信息,合格的进近管制员必须要做到了如指掌。与进近管制工作不同的是,区域管制员要关注航路上飞机的航迹、速度、高空风向风速、云量、雷雨等情况,以保证飞机不因为机载导航设备精度误差或者绕飞天气而进入禁区、危险区、限制区等;特别是军方有飞行活动的时候,要注意控制航路左右偏置飞行的精度。 情境意识是决策的重要前提,它为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基础,而决策是后来行动(例如发出指令)的基础。作为管制员,身上担着确保航空运营安全的责任,情景意识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情境意识不完全、不精确,即使是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管制员,也可能做出错误的决策;反之,做到了准确地了解形势,即使是经验并不丰富的管制员也可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无论那种管制岗位上,虽要求的情景意识不同,但精确完整的情境意识是必需的、根本的,都需要引起管制员的高度注意。 航空安全论文:航空安全中人为因素的管理分析 【摘要】安全问题是航空过程中的最重要的问题,是各大航空公司长期发展的主题,近年来重大航空事故频发,这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人为因素是导致航空事故中的重要因素,做好人为因素的管理至关重要,本文简要介绍了航空安全中的人为因素,研究了人为因素的管理措施,旨在降低因人为因素产生航空事故的可能性。 【关键词】航空安全 人为因素 管理 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导致航空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人为因素是可控制的,可管理的,因此有必要了解航空安全中的人为因素,做好航空安全中人为因素的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提升飞机各个工作人员的素质,才能确保不因人为因素而发生航空事故。 一、航空安全中的人为因素 (一)飞行员个体特性 飞行员是一个极其特殊的职业,它要求飞行员有着良好的心理素质、超强的反应能力以及准确的判断力,同时飞行员不同的个体特征也使其在信息处理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方式,例如有的飞行员个人反应十分灵敏,性格热情活泼,这种类型的飞行员在遇到变化时能够做出良好的反应,但在单调的飞行过程中容易转移注意力;而有的飞行员沉着冷静,但行动迟缓,这种类型的飞行员耐力较强,但其对待特殊情况的应变能力不强。不同飞行员会有着不同的气质、能力和人格,这会使得其在遇到危险情况时表现出来的反应是不想同的,从而会影响到航空安全。 (二)遇危险时个体状态 在遇到危险时,飞行员所处的状态也是影响航空安全的重要因素:①生理状态:疲劳、伤病、酒精等会降低飞行员大脑水平,降低其反应力和判断力,此外一些松弛类的药物也会影响其生理状态,外界温度、湿度、噪音等环境也能够对飞行员生理状态产生影响。例如1985年的美国军方载人客机坠毁,事后调查发现,其机组工作人员的工作负荷为正常的两倍;②心理状态:恐慌、焦虑等情绪会严重影响到人的心理状态,扰乱飞行员对信息的处理,从而影响航空安全,此外在紧张的状态下,飞行员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③技能水准:专业的技能水准是保证工作正常完成的基础,例如在航空器维修中,若不具备相关专业技能是会造成航空器潜在风险的。缺乏相关的专业培训会使得维修人员不能做好完善的维修工作。 (三)工作人员的协同合作 在航空飞行的过程中,主要的工作人员包括飞行员、管制员、维修员等等,在实际的过程中,各个工作人员之间的协同合作至关重要,机组成员之间、机组人员与其他工作人员间的交流互动能够直接影响到飞行的质量。同时在发生危险时,机组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流出现崩溃,会影响所有工作人员的心理状态和情绪。这些都会对航空安全造成影响。 (四)组织管理因素 相关工作人员的组织管理也是影响航空安全的人为因素之一,当前航空管理人员能够意识到组织管理的重要性,管理的过程指的是对工作人员日常活动的规定,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①许多航空公司管理人员的安全观念薄弱;②当前有许多的管理因素会导致人为的差错,从而对航空安全造成影响,产生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大部分航空公司的管理制度相对落后,并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③整个航空工作人员是一个组织,在对这个组织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组织文化至关重要,它对于人员管理,促进成员团结,提升组织工作氛围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航空安全中人为因素的管理措施 (一)注重个体因素 首先应当建立严格的选拔机制,尤其是作为机组核心人物的机长,必须要具备优秀的驾驶能力、决策能力以及应变能力,要具有超强的心理素质,能够在出现危险的时候沉着冷静的应对;其次航空从业人员应当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的技能,保证处理航空工作的工作质量,在航空工作中,航空人员的知识和技能关系到整个航空安全;最后相关人员应当具备丰富的经验,飞行环境复杂多变,意外情况随时可能发生,丰富的经验能够使航空工作人员对当前的情况作出准确的判断,同时做出正确的决策。 (二)加强交流配合 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流配合至关重要,应加强相关培训,培养其在工作上的配合默契程度,此外管制人员在与机组交流的过程中应当遵循标准化交流,避免因为言语之间的细微差别引起交流障碍,飞行人员在有指令发出时应当尽量表述清楚,且同样的指令信息应当重复,确保管制人员能够准确的获取指令信息,最后管制人员与机组人员应当加强交流,在飞行的过程中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避免问题扩大对航空安全造成影响。 (三)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管理 ①工作负荷:航空公司应当对机组人员的工作负荷合理安排,不能因为市场需求旺盛,为了争取市场效益增加航班、延长飞行,避免机组人员工作负荷太大造成工作疲劳;②作风纪律:航空业对作风纪律要求十分严格,在日常的工作人员管理中应加强航空工作人员作风纪律的管理,在每一个工作人员中树立安全责任感,严禁工作马虎、疲劳驾驶、酒后驾驶等行为,对飞行中设备检查、飞行操作等各个环节都要严加重视;③完善制度:制度是保证人为因素管理的重要依据,各航空公司应当积极制定并相关的管理制度,以制度来约束,以制度来管理,将人为因素管理的各个方面都纳入规章制度的各个章程,将规章制度的各项规定落到实处。 三、结论 综上所述,飞机是当代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交通工具,保证航空安全,确保人们乘坐飞机安全出行至关重要,人为因素是影响航空安全的重要因素,做好人为因素的管理工作是各个航空公司当前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以此,航空公司应当积极了解人为因素的重要性,加强对人为因素的管理,以此来确保航行可靠,保证航空人员以及乘客的人身安全,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航空事业进一步的发展。 航空安全论文:保障航空安全民用航空健康发展事关国家利益 “拦飞机”事件发生之后,很多人认为乘客的过激行为虽然不值得提倡但是并不是什么大的过错,“拦飞机”的乘客中持有法不责众、航空公司有错在先态度的大有人在。 航空工业是国家独立的柱石,是国家必须高度重视的战略产业,独立的、强大的航空工业,不仅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也是经济保持持续发展、结构高级化的重要支撑点。实际上,一直以来,部分观点狭隘地认为和国家利益相关的是军用航空,而民用航空公司的发展被很多人视为局限于经济领域的商业行为,这种观点没有深刻地认识到民用航空领域的特殊性。影响民用航空安全的行为,不能当作只是由商业纠纷引发的小事。随着社会经济的关联性日益加强,保障民用航空行业的健康良性发展,不仅仅出于社会经济的需要,还和国家的政治外交,国家利益和安全息息相关。 民用航空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从事民用航空产品(非军用航空产品)生产与提供航空服务的相关行业的集合。它是一个巨大的立体空间体系,从横向看包括航空运输、飞机制造、航空维修、航空培训等主干内容;从纵向看包括机场、航空公司、空中管理等具体的运营部门。 航空工业的本质是军民结合,而且只有军民结合才能使航空工业兴旺起来,民用航空工业的成功无疑与航空运输业有很大关系,世界各国莫不如此。即便是在强调经济自由主义的美国,对于民用航空工业的支持和干预却是持续不断的,其中美国政府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美国政府通过多部法律限制航空运输业的收费、线路、安全标准、环境标准、市场进入等,这些规制保证了航空运输公司的高利润,而这些利润又会有一部分以购机费用进入航空制造企业的腰包,进而促进航空制造业的发展繁荣。 民航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量。经济越发展,民航的作用就越突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航空运输不仅是一种交通运输方式,而且因为具有改善投资环境、增强信息交流、扩大流通范围和提高流通效率的特殊功能,成为一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的重要通道。民航直接辐射投资、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多个环节,涉及制造、维修、营销、金融、保险等多个领域。民航业的发展将给这些相关产业带来巨大发展空间。发展民用航空对促进区域经济、缩小地区差距、意义十分重大。 这几年来,随着中国和世界经济文化等方面交流的日益密切,民航除了在传统的经济交流方面的作用以外,在政治外交、国家利益等多个领域也开始显现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2010年1月13日,海地发生73级浅源强震,破坏异常严重,灾情百年难遇。中国立即启动了人道援助救灾。在这种关键时刻,国内的民航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以东航为例,历经了长达66个小时的艰辛跋涉,飞越了30000多公里的空中航程,飞越了7个国家,辗转了4个城市,不仅运送去中国医疗防疫救援队77人,而且带去了大约20吨灾区严重紧缺的药品及医疗设备物资,最后东航包机载着滞留在海地的中国侨民48人安全回国。 2011年的利比亚撤侨行动中,中国政府共动用91架次中国民航包机,35架次外航包机,12架次军机,租用外国轮船11艘,中远、中海货轮5艘,军舰l艘历时12天,成功撤离中国驻利比亚人员35860人。这是1949年以来规模最大的撤离海外中国公民行动。这也是一场集中了海陆空和军队四大力量的大营救。这更是一次影响巨大的海外中国公民救援行动。12天,35860人,中国效率和中国信誉,再次使世界瞩目。而其中承担了主要任务的就是由东航等多家航空公司组成的民航机队。 2011年的日本大地震之后,面对余震不断的安全隐患和情况不明的福岛核泄漏威胁,还是中国的民航冲在了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安全、及时的将陷于危难之中的同胞接回祖国。 在世界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民航已经和国民安全和国家利益紧密联系在了一起。纵观近几年来国际上发生的突发事件,无论是地震救灾支援还是大规模撒娇,在这些军用航空不太适合的领域,是民用航空及时、有效的成了填补了航空运输的重要一环。为救助援助他国,保障我国同胞生命安全,展现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国际风采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航空安全论文:基于飞行训练的航空安全自动化管理系统建设初探 摘 要: 分析国内民航建设自动管理系统的重要意义,系统主要的设计思路与技术手段,系统建成后的主要结构与功能。说明系统建成,不但给民航安全管理提出新思路,也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的系统空白。 关键词: 飞行训练;航空安全;自动化管理;系统建设 近些年来,民航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鼓励研发与推广更加科学的安全管理模式,指导民航企业走向科学化管理,加强同世界先进国家的学习沟通,重视重点岗位人才的培训与引进等,这些措施不但让民航安全管理水平更进一步,也促进了民航向安全化、科学化的良好方向发展。 1 系统建设的价值 我国民航业已建成同正在建设的安全管理体系,有SMS体系,有把安全事件报送及处理当作主要工作任务的民航专用信息管理体系,还有倡导全员参与、全面搜集整合安全信息的航空安保自愿报告体系,有信息、提供规章的民航网站,这些安全管理要素互为关联、相辅相成,构建了系统化的管理体系。可是因为民航体系受到的社会关注度比较高,同人民生活关系最密切的是航空运输业。安全体系构建中,考虑得最多也就是航空运输安全的实际要求。而通用航空运营规模小、社会关注度不够广泛,运营环境复杂,因此同运输企业的要求大不一致,安全管理存在着完全不同的需求与特点。所以,应当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应对办法,利用单位自身科技与人才优势,研究出一套同训练教学实际相符的安全管理体系。这也是整合优质资源、提升航空安全管理的客观需要。 2 设计思路与技术手段 2.1 系统的总体设计思路 系统必须稳定且安全,应该采取后台运营管理操作办法,力争使操作界面更为简单、方便使用者操作。系统还要有良好的拓展功能,能支持无限层次的下级栏目及数据模型。系统管理权限要能够完全独立,保障不同层别的用户可以对密级不同的数据进行访问,而互相不发生影响。要具备快速查询及统计分析的能力,能很高效地对数据信息的安全交流环境进行评估,并形成完备的安全报告。在飞行训练学院的网络平台上面,实现安全信息的快速流通及共享。 2.2 系统采取的关键技术 1)通过比较,确定最优的管理体系软件,让这一软件提供完完整的网站建设、分析统计、用户管理等工作职能,实现所有模块功能的正常实现。 2)为了可以快速阅读、方便下载、有效交流全部信息的实际要求,再考虑到航空安全保密之规定,管理体系应用了开放型浏览同权限限制浏览这两种完全不同且又可以共存在一起的方案,对使用权限进行分层限制。对全部用户开放公开信息,而严格控制航空核心安全数据。 3)系统依托飞行训练基地的网络环境,可以同时满足多用户的数据库访问,采取后台审核批准权限的办法,保障资料的规范性及有效性、防止信息发生外泄与被篡改。 2.3 系统实现的关键功能 实现实时安全监察处理;不安全航空事件自动报告;信息在线交流和自由流转;完善的安全管理数据库;安全法规资料库与咨询平台;空管、机务、飞行等技术讨论板块;建设飞行基地安全教育区。 3 系统结构与功能 3.1 首页导航 系统应用特定软件,其基础功能包含:信息报送、信息交流、安全监督检察、安全简报、数据资料中心、安全数据库、安全论坛等。依据构建特点与方便实用性等基础要求放置相应的导航栏目到网页上部。操作人员按照查询及信息的归属类型,点击进行相入的板块。如图1所示: 3.2 功能实现 1)信息交流。在信息交流的栏目下,可以按照飞行基地的训练运行保障等功能进行机构划分。建立适合于不同单位的日常管理工作报告,便于资料的下达、上传及资料下载、信息交流。操作人员根据不同的权限,进入到相应的版块中读取信息、收送文件。对于那些加密文件、以及数据较大的文件,难以直接读取,可设置在下载版块当中,下载之后解压,得到初始文件。 2)信息上报。异常航空事件信息上报,是飞行训练管理工作中的一项关键性要求,主要包括信息的自动报告、自愿报告,及不安全事件的举报三项功能。其中自动报告是按照民航管理的相关规定,必须向上报告的重要部分。按事件的性质可以分成航空事故、准航空事故及其他非安全事件三种。报告人员按照所属部门不同进入到相应版块执行信息报告。这项内容涉及到数据核心,是高敏感内容,所以对权限要求严格。自动报告具有强制性与不可替代性。比如自愿报告和不安全事件举报则要宽松很多。自愿报告则只是众多民航安全信息收集体系中的一个渠道方向,只强调了报告的信息补充功能这一个方面,目的是鼓励所有人员参与到基地管理工作中。举报事件版块依据规定,设置成为开放型管理,举报人可以自由选择署名或者匿名,飞行训练管理部门负责核实信息的真伪,对于有价值的举报,举报人可以得到奖励表彰。 3)安全职能。这个栏目里细分为监察、教育、评估与奖励几个版块,安全监察版块所负责的内容可以说是重中之重,这一栏目下面,按照程序,设置系统的监察计划、相关的问题及隐患、对问题与隐患进行整改、安全评估状况、尚未完成的监察内容等几个版块内容。能实现明确监察责任要求、公布工作计划、计划外问题、对问题整改情况实施跟踪监察、评估次一阶段关键监察项目等工作任务。 4)管理工作简报。这一版块下设信息年报、月报、周报及安全简报,重点是用作与之相对应的报告及查询工作。所的各时间段安全管理信息报告供各级管理者学习与参考。 5)资料管理中心。这一版块下设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安全教育、会议时况录音、会议实况视频等版块。相关法律法规栏目包括有各种民航法规、咨询通告及数据库文件。而内部规章制度包含飞行训练基地中所有的运行规章、要求及通知数据库。建设这两个栏目,能把安全运行资料有效地提供给需要人员,供基地内各层级管理者查询、使用、学习。安全会议视频和录音栏目,重点用于同安全形势及安全管理有关的讲话音视频。 6)安全管理数据库。这一版块按照不安全航空事件的严重程度划分成飞行事故、准飞行事故、其他非安全事件几个数据库。重点用来储存历年来在飞行训练中出现的事故档案,供飞行训练管理者查询及分析应用。为使其达到更为快捷的操作,及便于评估安全形势、生成分析曲线,该版块系统中设计有综合检索功能,操作人员只需输入不安全事件的某一项相符条件,如机号、机型、发生部门、发生时间等,就能在数据库里准确得到查询结果。 7)航空安全论坛。这一版块下设空管在线、机务维修、飞行教学等三方面的内容。依照技术重难点及行业特点,再分设规章学习、学习体会、技术难点等几大专题讨论区。以适应飞行训练队伍进行随时的在线交流讨论。若这一版块的功能得到充分利用与全面发挥,刚很多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都能迎刃而解,可以有利地促进民航飞行训练向着更优的方向发展。 4 总结 自动化系统建成,不但能满足飞行教学训练中对于安全管理的需求,同时也可以使学院安全工作变得更加有效、规范。使飞行训练整体安全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高,为保障持续不断的安全工作打下非常良好的基础。而同时这项工作也同智能型管理在一起,给中国民航安全管理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航空安全论文:浅谈我国航空安全管理的紧迫性和艰巨性 21世纪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旅游业的大发展,中国民航迎来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新时期。根据预测,2001~2005年间中国民航航空运输增长将保持在10%左右;2006~2010年间仍将继续维持在7%左右。快速发展对于民航安全管理来说,既是加强系统建设的大好机遇,又是严峻的挑战。如果按照20世纪90年代的事故率,并且保持飞行量平均增长7.5%计算,到2010年中国民航一年将发生严重运输飞行事故4~5次,这当然是公众无法接受的,所以大幅度降低航空事故率仍是当务之急。特别是过去的20年,我们为降低航空事故率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在事故率已经很低的情况下要再降低,难度无疑会更大。何况新的世纪科学技术将更加迅猛地发展,航空技术和设备将日新月异;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航空市场更会是瞬息万变,在这样的动态环境中要保持原有的安全水平已属不易。 中国民航正是意识到改善航空安全管理的这种紧迫性和艰巨性,于世纪之交制定了《中国民用航空安全规划纲要》(2001~2010年),全面、系统、科学地提出了今后10年的安全对策。 1 总体目标 十年规划要求大幅度降低事故率。在2001~2005年期间力争使运输飞行重大事故率比1990~1999年降低50%,达到每百万飞行小时重大事故率低于0.74;在2006~2010年期间,要比1990~1999年降低80%,达到每百万飞行小时重大事故率低于0.3,即目前世界航空发达国家同等水平。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规划要求经过10年努力,中国民航逐步建立起科学、有效且能适应中国民航实际发展的,能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航空安全管理系统。 2 具体措施 2.1 法规建设 根据中国民航的发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法》实施情况,研究和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和我国的其他法律、法规,采用国际民航组织的标准、程序,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民航的实际情况,制定、修订并颁布执行配,套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补充完善中国民航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体系。特别是要完善运行管理规章及其实施细则,制定支线航空运输和通用航空的相关政策、法规。 建立中国民航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资料中心,定期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汇编。 建立实施民航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反馈意见的收集、分析系统。 加强国际交流,建立国际民航组织标准和建议措施的跟踪、研究机制,定期出版、发行相关的国际民航组织文件参考资料。 2.2 完善安全管理体系 明确政府和企业的安全责任,建立、健全民航总局立法决策,地区管理局及其地方办公室执法监察,企业对安全负责并自我监督、自我审核、自我完善、依法运行的安全管理体系。 2.2.1 政府运行监察和安全监督系统 进一步强化民航总局和地区管理局安全监督职能,以法规的形式明确民航总局各部门之间的业务关系以及民航总局、地区管理局和地方办公室之间的职责关系,完善运行监察系统和航空安全监督系统。 1)运行监察系统 完善运行监察系统。通过立法和运行监察员的严格执法,确保各航空企业落实安全责任、规范运行。 在未来10年里,要重点建设各地方办公室,加强对民用航空相关企业运营现场的监督和检查。根据中国民航地区管理局的分布、各大航空公司所在机场位置及主要国际和国内航线的布局情况,建立地区和地方办公室。地区办公室设在地区管理局所在地;地方办公室设在客货吞吐量较大的机场或重点枢纽机场。 (1)监察员配置地方办公室监察员的数量要根据驻地航空公司的运输类航空器的数量、通用类航空器的数量和机场旅客年吞吐量确定。对各运输航空公司应确定主任监察员;对规模较大的运输航空公司,还要派驻由多名各类监察员组成的运行监察办公室。 (2)航空公司运行监察。加强对航空公司运行的监察。在开展航空公司运行合格审定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相应法规、程序和咨询通告,编制运行监察员手册,逐步建立运行监察系统。持续监督航空公司按经批准的运行规范和运行手册运行,加强对飞机使用限制、操作程序、飞行人员技术训练标准等的监察,加强对特殊运行项目的审批政策和程序的研究。 2)航空安全监督系统 完善航空安全监督系统,组织、协调民航行业系统安全管理,监督检查航空安全工作,组织航空事故调查,收集、分析航空安全信息,航空安全指令。 (1)安全监督和评估。建立航空安全评估系统,加强安全监督、检查。通过安全信息分析、安全评估,发现安全管理的缺陷和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意见。 (2)事故调查与安全鉴定。建立事故调查专业队伍,配置现代化事故调查装备,加强调查人员培训,重视事故调查技术和安全危机管理的研究,提高事故调查水平。 建立国家航空安全鉴定实验室,配置高性能的译码设备和失效分析设备,加强飞行记录器译码能力和破损记录器的数据恢复能力,重视事故仿真和再现技术的研究。 (3)安全信息系统。未来10年里,建立一个高效、协调和可靠的安全信息系统。制定统一的航空安全信息规范和信息报告程序。在强制性、自愿性和保密性的基础上,全面收集和利用安全信息资源,为民航行业的安全管理提供信息支持。 建立和完善安全信息网络系统和数据库,加强航空安全信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实现国际、国内的安全信息共享。 建立国家航空安全信息分析中心,培养安全信息分析和研究人员,注重信息研究的评估,提供航空安全趋势分析报告和航空系统缺陷报告,提出改进建议。 3)机场安全监察 严格执行机场使用许可证及机场使用手册的政府审批制度,推进机场安全管理规范化、科学化。 规范机场周边地区的发展,防止因城市高层建筑和通信业的发展,影响机场的净空条件和通信要求。 建立和完善应急求援系统,加强对机场飞行区运行的适用性检查,定期对机场运行进行安全检查和评估。 4)通用航空管理 深入研究通用航空发展的新特点及其安全对策,完善通用航空企业的审批制度和运行管理,健全通用航空飞行的规章制度,加强通用航空器的维修管理,加强监察员对通用航空运行管理的培训,加大对通用航空的监督、检查力度。 5)空中交通服务系统 加强空中交通服务系统的建设,建立和完善空中交通服务运行监察系统,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改善航空安全的保障条件。 2.2.2 企业安全责任 安全工作的基础在企业。航空公司、机场等相关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依法规范安全生产行为。企业要加强内部制度建设,健全自我监督、自我审核、自我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严格按照批准的运行规范和运行手册运行。企业必须保证安全生产投入,加强职工培训教育。 2.3 航空器审定系统 完善民用航空器适航审定管理标准、规章、程序,根据我国民用航空器的发展和引进情况,强化民用航空器型号合格审定、生产许可审定,加强民用航空器材料、零部件及机载设备的适航审查,规范民用航空器国籍登记及其他管理工作。关注新技术、新设备的发展,采取必要措施,提高航空器固有的安全水平。 加强证后管理和监督检查力度,确保产品符合型号设计并处于安全可用状态,解决与飞机、发动机设计相关的适航性问题和使用问题。 2.4 人力资源建设 为了实现安全目标,政府安全管理人员数量应保持在年均增长10%的水平,到2010年达到1200人左右;企业也要配备充足的合格人员,满足企业安全管理需要。 2.5 安全文化建设 民航总局要组织研究和推动行业安全文化建设,企业也要建立有自身特点的企业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建设,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安全管理思想,提高全员的安全意识,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重视“人的因素”的研究,特别是“组织和管理因素”的研究,规范人的行为准则,采取多重事故预防措施,消除安全隐患。 安全文化建设应通过安全教育解决人的观念问题。安全教育要形成制度,使企业和个人自觉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正确认识和处理安全与效益的关系。 安全文化建设应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在做好民航职工安全教育的同时,还要做好对社会公众的安全教育和宣传工作,大力宣传民航安全知识和民航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使保证民航安全成为每位旅客、每个公民的自觉行为。 2.6 国际交流与合作 为了提高我国民航安全水平,要进一步加强与国际民航组织、各国民航局的联系,促进安全科学技术和安全信息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逐步采用先进的国际标准。履行国际民航公约和相关义务。
电力工程类论文:电力工程合同管理的风险和对策 随着电建市场的逐步放开,加强对电建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已成为当前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近年来,国家电监会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电力工程市场秩序整顿,国家电网公司加大了对电力工程市场不规范行为的管理,但依然存在许多不规范行为。目前电力工程市场“僧多粥少”,竞争激烈,特别是合同法律体系不完善,电力工程施工企业法律意识淡薄,造成电力工程市场合同纠纷时有发生。项目管理者常常用苛刻的合同条款把风险转移给施工单位,造成风险承担上的不平衡。笔者认为,面对当前的实际情况,施工单位只有重视合同管理,才能有效的降低工程施工的经营风险,增加企业利润。现就电力工程施工企业合同管理中的风险预防和对策,结合多年从事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经验,谈一点自己粗浅认识。 一、电力工程承包合同中的主要风险 1、采用固定价格合同带来的风险 采用固定价格合同,就是双方在专用条款内约定合同价款包含的风险范围和风险费用的计算方法,在约定风险范围内合同价款不再调整。这种合同形式,对电力工程施工企业所承担的风险最大,因为在工程施工中,不确定因素太多。但在目前电建工程中,特别在中小型电建工程施工项目中,项目管理者普遍喜欢采用固定总价合同方式,因为采用这种合同形式的工程竣工结算方式较为简单,比较省事,合同的执行过程中,双方就价格的争议较少,但同时也标志着施工单位的索赔机会减少,施工单位承担的风险增大。首先是价格风险,包括报价计算错误、漏报项目。其次是工作量增大的风险,包括工作量计算的错误等。如果项目管理者用初步设计文件招标,让施工单位计算工作量报价,或尽管施工图设计己经完成,但做标期太短,施工单位无法详细核算,通常只有按经验或统计资料估算工作量。这时施工单位处于两难的境地,工作量算高了,报价没有竞争力,不易中标,算低了,自己要承担风险和亏损。 2、合同中工程款支付条款中的风险 工程款的支付按时间划分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即预付款、工程进度款、最终付款和退还保修金。当前拖欠工程款己成为困扰施工企业的严重问题,垫资、带资施工的现象仍然十分普遍,这些都给施工企业的正常发展带来困难,尤其是对工程款支付违约索赔条款约定不完整、不严密、不公平,给施工企业造成经济纠纷与经济损失。 3、合同文件前后不一致所带来的风险 工程洽商、变更等方面的书面协议和文件在合同文件中具有最高效力,且签署在后的协议和文件效力高于签署在先的。如果工程管理人员在整个合同执行过程中,签署文件时出现了与早期文件不一致而且不利于自己这一方的内容,就会带来额外的损失。 4、工程设计和工程量变更而增大的风险 由于工程项目的复杂性和工程项目施工的长期性,合同执行过程中经常涉及工程变更问题。由于电力工程施工现场的复杂性,地质等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很大,特别是中小型项目工程前期设计时一般不进行地质钻探,一旦出现问题,现场按设计往往无法施工,如果施工单位在施工中再提出设计更改、材料设备换用等事宜,根据相关文件要求,上报设计变更或工程量增减签证,其批复手续是相当繁琐和复杂的,待批复后再施工,工程就无法延续,但如未经同意,擅自变更或未批复先施工,即使是合理的,施工单位也要对此承担风险,并且工期也得不到保障。在变更和工程量签证程序上的疏忽,更容易导致施工的复杂性和施工单位的经济损失。 二、电力工程施工企业合同管理风险防范的具体对策 合同管理中进行风险分析的目的是研究如何降低风险程度或规避风险,减少风险损失。在预测到主要风险因素后,施工单位应根据不同风险提出相应的风险规避和防范对策。 1、充分熟悉招标文件,做好现场调研工作,完善专用条款 电力工程施工单位在投标之前应就对工程项目所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调研分析,在收到工程招标文件后要认真研究招标文件的内容,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因素,在招标答疑时予以解决,即我们所说的标前评审,避免盲目投标,给中标后的合同谈判制造障碍。工程中标后在合同谈判时,要根据招标文件的投标书的内容用专用条款来明确风险范围。范围越明确越详尽,施工单位在合同执行过程中所承担的意外风险就越小。 2、避免合同中前后的矛盾或含糊性解释 由于工程合同条款多,其中有前后矛盾和含糊性常常是难免的。尤其是在一些特殊工程中,专用术语和特殊要求,常常会对同一条款产生不同理解。按照一般原则,施工单位对合同的理解负责,即由于自己理解错误造成报价、施工方案错误,由施工单位负责。因此,施工单位对合同中意义不清、标准不明确或前后矛盾之处在合同签订前应及时向项目管理者提出异议,要求项目管理者给予书面答复,施工单位在对其全部清楚后方可签订合同。 3、应积极采用合同担保,避免欠款风险 在目前竞争激烈的电力工程施工市场,许多项目管理者要求施工单位垫资建设或不付预付款或采取其他变相垫资的形式,这样就加大了施工企业的风险。为确保所垫付资金能够收回,施工单位应积极要求项目管理者提供担保。担保应采用书面形式,在合同中建立保证条款或抵押条款,明确担保期限、范围等,设立抵押的还应办理抵押登记。要求项目管理者出具支付保证,提供担保,保证项目管理者按合同支付工程款,避免欠款风险。在施工单位签订合同之前应就项目管理者提供的担保人资格和信誉进行认真调查。保证合同担保的效能,防止欠款现象的发生。 4、施工过程中全方位的合同管理 实施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的合同管理,以合同为主线、以合同为核心实施工程项目管理。在施工合同签订前施工单位必须对合同文件是否齐全,内容是否全面和条款是否完整,定义是否清楚、准确,合同内容是否公平、合理,风险是否合理分担等进行全面审查。检查合同结构和内容的完整性,用标准的合同文本和结构对照该合同文本,及时发现它缺少或遗漏哪些必需的条款。分析评价每一合同条款执行的法律后果,其中隐含哪些风险,为合同谈判和签订提供决策依据。通过审查,发现和修证合同内容含糊、概念不清或自己未能完全埋解的条款,合同之间矛盾或不一致的条款,隐含较大风险的条款,过于苛刻、单方面约束性的条款等,对不确定的事件和风险,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在合同签定后,合同管 理部门在合同执行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对自己有利的条款,规避对自己不利的条款。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严格按照合同施工,定期检查合同执行的情况,避免发生与合同条款相违背的行为,也是施工单位规避合同风险的一种有效措施。 三、施工企业的索赔管理 在充满风险的电力工程市场中,索赔是电力工程施工企业保护自身利益的一种方式。索赔是一种正当的权利要求,它是项目管理者、监理工程师和施工单位之间经常发生的而且普遍存在的,一种以法律和合同为依据合情合理的行为。电力工程施工企业要想在有限的电力工程市场中分一杯羹,就必须改变“不懂索赔、不敢索赔、不会索赔”的现状。因此,在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头脑中树立索赔意识非常重要。在索赔管理中,施工单位应注意以下三方面: 1、索赔的及时性 施工单位索赔应在索赔事件发生之时,及时出具正式函件通知项目管理者代表。合同对许多索赔时间都有时效期限。如监理工程师签发图纸或指令过迟而造成的工期延期,施工单位应在规定时间内及时通知监理工程师并报知项目管理者,出具工期索赔细节,防止逾期项目管理者有权拒绝索赔。 2、索赔资料的完整性 施工单位提出的索赔申请应有确凿的索赔证据。在工程管理中,施工单位应注意所有原始资料保管、分类、汇总,以便在索赔事件发生时提供齐备的资料证明。如材料费索赔,在投标前就必须做大量的工作,进行材料询价,编制材料基本价表,并附上报价原始单据与标书一起投标。否则,会因索赔证据不足而失败。 3、索赔的技巧性 在工程承包活动中,施工单位常处于不利的地位,这是由激烈的市场竞争造成的。在解决索赔问题中,由于双方利益和期望的差异性,在谈判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大的争执。如果施工单位度强硬地坚持自己的观点,会造成双方关系紧张,失去长期合作的机会。因此,在索赔谈判中,施工单位避免和项目管理者生冲突,要善于利用双方的差异,寻找付出较小代价就能给项目管理者来很大利益的条款。此外,让步是解决争议的常用技巧。在具体操作中,施工单位提出较高的索赔期望时,应对在项目管理者关注之处作出让步,如缩短工期,提高工程质量等方面,争取项目管理者作出相应的让步,从而实现索赔目标。 综上所述:电力工程合同管理是电力工程施工单位管理的核心,是一项相当复杂、繁重的工作,施工单位必须将此项工作贯穿于全过程的管理中,合同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企业的风险防范与规避,同时,它又是创造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 电力工程类论文:电力工程自动化系统建设探究 一、电力自动化技术概述 所谓电力自动化技术,即是在电力工程中融合现代的电子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及相关的信息处理技术,最终形成一个综合性的、自动化的管理系统。对于电力系统而言,通过自动化系统可以有效实现远程监控与管理,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具体而言,电力工程自动化技术主要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保证电力系统中相关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及经济性,使其可以满足系统整体的技术要求;以设备的实际运行情况为依据,辅助操作人员完成系统的控制与协调;其次,自动化技术可以有效改善电力系统的安全性能,减少事故的发生与发展;而且自动化技术可以大大提升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节约人力资源成本;最后,通过自动化系统可以实现对电力系统相关数据及参数的搜集、整理及分析,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实时掌握系统的运行情况,发现问题可以及时采取措施,降低系统的安全事故发生率。 二、电力工程自动化安全系统的建设 具体而言,在进行电力工程自动化安全系统的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设备选型 在电力工程运行过程中,继电保护装置对整个系统的安全运行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在自动化系统建设过程中,要保证继电保护装置的质量与性能,选择技术成熟、设计完善且性能稳定的产品,保证自动化系统在硬件设计方面的稳定性与安全性。要基于系统整体的角度选择继电保护装置,遵循设计科学、配置合理的原则,实现继电保护、计量、测量、信号控制及远动等各项功能的科学配置,保证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二)安装调试 在建设综合性自动化变电站过程中,继电保护所涉及到的设备十分广泛,他们作用不同,性能各异,比如测量表计、后台监控、直流系统及远动等,所以在安装调试继电保护装置过程中,要进一步明确继电保护与其它设备的责任界限,保证基础数据录入的准确性、及时性及详细性,提高继电保护装置与其它设备之间的协调性。虽然比较传统的电磁型保护,微机保护具备更加先进的功能,但是其可靠性及安全系数与其先进性是不成正比的。因为微机装置无论是抗干扰能力还是防潮性能,均相对较差,并且容易受到雷击侵扰,安装过程中要严格选择其工作环境及电源电压。所以采用微机保护时要注意,二次回路及网络线均要设置避雷器,要在控制室中安装空调以起到调节环境温度的作用;设备的直流电源要进行滤波及稳压处理等。安装过程中,继电保护与相关自动化设备的背板与压板、端子排及插头的接线要牢固,采取措施防止光缆或网络线受到外力的破坏。针对中一些关键的质量点要加大控制力度,比如GPS系统的对时精度、伞站模拟量精度以及远动通道的质量等。在调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运行设备无法停电的情况,此时可以采用技术手段加强安全保证,校验时可以采用模拟开关。 (三)工程的验收与投运 工程竣工后要对系统设备进行验收,要严格按照继电保护要求来进行,不仅要做常规的保护整组传动试验,而且还要进一步结合设备的具体特点验收设备的遥控、遥信、遥调及遥测操作功能,保证后续系统运行中的可靠性,并制定出科学的设备运行操作规程。比如在系统运行中,认真列出各个设备的管理要点,为后续的设备维护提供参考;此外,工程图纸、校验报告以及相关技术资料等,要及时上报对应的管理部门进行存档备查,做好电力工程系数建设数据的备份,为后续系统的运行、维护、改造、扩展提供技术参考。 三、电力工程自动化配网系统的建设 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包括主站系统、子站系统以及终端子系统: (一)主站系统 配电网自动化主站系统又包括配电SCADA主站系统、配电故障诊断与恢复功能、配电管理DMS等三个子系统。其中SCADA主站系统包括前置机服务器、SCADA服务器、MMI调度员工作站、报表工作站、DA服务器以及GIS服务器等几个部分。在整个主站系统中,配电故障诊断与恢复功能十分重要,其是配电网自动化系统投运后可以满足系统技术要求的必要条件,因此要对DA功能进行联调测试,联调测试前要具备以下条件:完成主站置库且检查无误;主站与子站及FTU之间要保持正常的通讯;FTU在进行DA测试时,要进行必要的遥测、遥控及遥信调试,以保证其功能处于正常状态;由于无故障区段恢复供电会影响到变电站出口断路器,所以也要对其做遥控测试;此外,DA测试过程中,可以利用继电保护测试仪模拟故障引起开关跳闸的方案启动配电自动化系统的DA功能。DMS的实现过程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可以借鉴输电网自动化系统的成功经验,突出重点,提高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实用性,提升系统的自动化水平,不断完善于配电管理系统性能。 (二)配网自动化子站系统 在配电网中存在多种监控设备,并且分布广泛,配电自动化系统中的SCADA系统的测控对象,包括开闭所与环网柜,这些设备容量较大,此外,柱上开关也是监测控制的范围,其不仅数量多,而且比较分散,因此将这些站端的监控设备全部直接连接到配电主站也是不现实的,所以要增设配电子站,用于柱上开关、开闭所以及配电站端监控设备的管理,并负责采集数据、监控馈线等,此外,通过自动化子站系统还可以向配电主站通信处理器传送实时数据等。配网自动化子站系统不仅可以节约主干通道,可以主站SCADA网络可以通过子站系统继承输电网自动化的成果。由此可见,配电子站系统的实质就是起到一定的中介作用,其是一种集中与转发装置,其主要构成就是工业控制PC机及多路串行口扩展板,其与FTU柱上开关控制器均采用面向对象的问答规约,多台柱上开关控制器可以共用同一条通道,配电子站不仅要对各个柱上开关控制器所收集的现场信息进行查询,将其输入实时数据库中,而且还要反过来根据数据库中的值向配电SCADA系统上报信息。 (三)配网自动化终端 配电网自动化终端的主要作用是实时监控对应区域内的柱上开关、开闭所、环网柜以及配电变压器等,自动终端不仅要具备对FTU、TTU的三遥功能,而且还要能准确识别、控制故障,从某种程度上讲,自动化终端系统是主站系统与子站系统的辅助系统,三者相辅相成互相配合,实现配电网的运行管理与监控,包括工况检测、网络重构、故障隔离以及恢复非故障线路的正常供电等。 电力工程类论文:对控制电力工程造价研究 合理控制项目工程造价是指在项目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中,依靠科学的计算方法和实际的工程计价,合理的确定投资、设计、施工、竣工和结算阶段的造价。控制电力项目工程的成本是指项目招投标、设计、决策、施工阶段,通过一些科学措施把电力项目工程建设造价控制在其批准的费用限额内,并及时纠正各种偏差,促进电力项目工程能够在财力、物力和人力的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保证企业获得良好的社会和投资效益,笔者将在下文分析电力工程造价的控制。 1 电力工程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 仅仅从设计技术造价的角度来考虑合理控制工程造价,必须从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阶段控制。 1.1 可行性研究阶段 首先,必须在符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建筑行业的相关规定的基础上,满足用户的需求和要求,同时,我们还必须按照市场环境和安全的要求去做,对市场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该项目有关信息和资料,然后把这个项目的几种可行性研究方案进行比较分析,确定最佳的可行性研究方案。所确定的最佳可行性研究方案不仅在技术上是合格的,而且能达到合理的经济效应,这样就可以满足投资方的资金按期回收需求,保证投资方的经济效应,同时使得企业的收益率也达到最大合理值。 1.2初设阶段 相关的工程实践证明,在项目工程初步设计阶段对电力项目工程成本的影响力的可能性在75%以上;施工图设计结束后,对项目工程成本的控制的可能性只有50%左右。作者认为,在电力项目工程的初步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关键在于,必须认真调查和收集工程的相关数据、信息等资料,并且对这些资料研究、对比、分析,并且设计者必须和技术和经济的工作人员紧密配合,共同努力把电力项目工程造价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成本范围以内。 1.3 施工图设计阶段 施工图设计阶段的预算在电力工程承包合同的签订阶段、工程项目进度的资金的到位阶段、项目工程决算的经济核算阶段中,是项目工程造价控制的非常重要的部分。项目工程的设计人员到电力工程的施工现场,了解施工现场的各个重要方面,将电力工程施工图设计的控制在合理而且尽量小的范围内,同时,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人员要和技术经济人员保持更好的沟通,相互及时了解情况。 2 电力工程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 控制施工阶段的造价,通过科学合理的组织工程的施工,合理的处理电力工程的质量、工期、造价之间相互的辩证关系,可以提高电力工程建设综合的经济效应。电力工程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的重点是控制工程承包合同价,所以对电力工程的施工的整个过程中,对于项目支出都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进行严格的控制。要吧电力工程施工的承包造价和实际的支出值进行对照比较,排除其他干扰因素的影响,预测和分析工程施工承包合同的成本。对于和工程施工承包合同报价差距很大时,要认真研究出原因,严格的控制工程施工阶段的造价目标。当然此外,电力工程施工造价必须与实际的现场情况相结合,就需要我们根据实际现场情况,允许调整某些项目的目标成本,确保目标完成是始终处于在最佳预测范围内。同时,在电力工程施工的现场中,施工现场管理人员要坚持实事求是,不能弄虚作假的原则,仔细的审查施工方案,提高电力施工合同的报价的准确性。再者要表明隐蔽工程的质量、施工工艺以及隐蔽工程的位置,并且在图纸上标出,这样就方便确定项目工程承包报价,控制了项目工程承包合同签订资金。 3 电力工程造价工程结算的控制 工程决算对于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的经济效应都很重要。从建设单位方面,必须对于建筑中方面都要精打细算,尽量控制建筑工程项目的造价。对建筑工程决算也是衡量甲方和乙方的技术能力,双方的经济和技术人员能力的优秀程度决定这施工质量好坏和造价的控制。同时,对于电力工程企业应该加强自己的财务管理,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在项目工程财务管理过程中,电力工程结算是对工程中的各种款项结算,这就要求财务部对工程决算尽享严格的审查和监督控制,这样才能保证电力工程决算的真实,有效地保护电力企业的根本利益。 4 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建设工程项目的投资一般比较巨大,对工程的造价控制影响因素很多,这样很多影响因素使得项目工程已经成为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做好控制电力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的各个方面,才能真正有效保证投资双方的经济相应。 电力工程类论文:浅谈怎么对电力工程施工进行安全管理 1、前言 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就是电力工程施工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组织安全生产的全部管理活动。由于施工现场是个动态的多工种立体作业,生产设施的临时性、作业环境的多变性、人机的流动性,形成了人、机、料的动态集中,导致安全隐患的大量存在。许多惨痛的教训表明,电力施工的事故几乎均发生在施工项目中,并与项目部安全管理不力或疏忽大意有关。因此,加强和完善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是我们需要高度重视、常抓不懈的问题。 2、当前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问题分析 近年来,由于电力建设、施工等单位的安全管理责任划分不明确、管理不到位的现象,重大、特大事故时有发生。尽管事故的发生存在不同的客观原因,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在现场的安全措施没有得到执行落实,有的管理人员对安全工作只是浮于表面,没有做细做实,不是认真贯彻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工作规程、落实各项安全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以推动安全管理工作的全面发展,而是为了做样子,做给上级领导看,应付各种检查评比,其结果必然使安全工作流于形式。安全生产是企业的最大效益,但有的管理者往往认识不够深刻,只看到安全工作需要大量的投入,而看不到做好安全工作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从而导致对安全工作认识片面,具体到实际行动中必然是说一套、做一套。还有,一些安全管理人员存在浮躁思想,安全观念淡薄,平时不深入施工现场进行检查、监督,没有掌握第一手的、真实的、全面的现场信息,对现场安全防范措施是否准确有效,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不进行深入细致研究,而热衷于走过场、瞎指挥。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忽略”与“疏乎大意”,却往往是导致各类安全事故发生的根源。 3、加强电力施工安全管理的措施建议 3.1提高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加大安全投入 提高对施工安全管理重要性的思想认识安全生产管理最根本的目的是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是对电力工程施工的最根本要求,也是电力施工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电力企业处于改革的过程中,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地位将更加突出,如果失去安全生产基础的支持,项目效益就无从谈起,可以说,安全是项目管理成功的基石,是项目效益的前提。因此,每一位项目管理人员在施工中,都要正确处理好项目安全与效益,安全与进度,安全与其他工作的关系。据悉,2008年××厂职工一住宅楼工程,造价650多万元,工期182天。按照项目管理要求,该项目的安全投入预计要支出30多万元,才能确保做到安全投入一次性到位,各种安全设施齐全,各类人员配备和教育培训到位。然而,项目承包者却认为这笔开支减少了项目的利润,最后只投入不足10万元用于安全设施的配置,并由质检员兼职安全员。由于投入太少,许多安全设施无法按规定落实到位,2008年10月15日,该工程施工至三层楼面时,一名工人不慎从脚手架上摔下,造成重伤。事故的直接原因是该项目三层脚手板没有满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混乱,缺乏监督管理所致。最后,项目部不仅被下令停工整顿,而且还要负担该工人的全部医疗费用,加上赔偿其由此带来的损失一共40多万元,远远超过了当初的安全投入预算。 3.2 强化现场安全管理措施 (1)提高项目安全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提高项目施工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水平,可通过强化安全知识培训和安全生产技术培训来提高。通过学习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安全管理专业知识和企业规章制度而获得管理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素质。特别要重点学习《电业安全工作规程》和企业各种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不断提高项目安全管理水平。 (2)开展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对项目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的目的是使所有人员通过安全教育及技能教育获得长期、稳定的安全操作技能,做到按安全操作规程施工,不违章作业。对项目生产管理人员教育的目的是使其获得科学的、稳定的有利于安全生产的决策能力:自觉依法管理、执行安全规章制度的能力;在紧急、危险、关键时刻能够正确处置的能力;在施工过程中对危险源、环境因素能预先进行辨识并制定和落实控制措施;在规章制度无明确规定的情况下能正确做出有利于安全生产的决策的能力。 (3)健全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和安全生产监督体系,建立完善的三级安全监督网络,实行安全标准化监督,按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改进三个环节的要求,完善各级安监人员的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加大对生产流程的监督,严格执行“两票”作业,督促现场施工人员正确使用防护用品,在施工现场配置满足要求的安全防护设施、安全标志和警示牌,定期组织安全检查,及时消除隐患,不断完善和规范安全防护设施,有效防范事故的发生。 (4)认真落实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体系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搞好安全工作的重要组织措施。多年实践证明,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得好,安全状况就好,反之安全状况就差。为了能够落实好安全生产责任制,首先必须对各级各类人员及各部门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责、权、利进行明确界定,制定好到位标准。责、权、利不清,责任制也很难落实。通过与各级各类人员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与各单位和部门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书的形式,逐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对管理人员的职责履行情况要加强监督和考核,对管理失职的情况要按责任和协议要求追究违章、违约责任,从而促进各级安全生产责任落到实处。 (5)开展危险点分析与预控,做到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加强施工危险点分析,开展危险源调查,编制危险点清单。在此基础上制定危险点预控措施,通过消除、隔离、疏导等方法控制危险源,防止事故发生。加大重大危险整改消除力度,对重点项目、重点部进行重点监控,做到隐患不消除、问题不解决决不放过。制定重大事故应急处理、救援预案并定期进行反事故演习,提高员工应对突发事故的快速反应能力。 3.3 加强施工过程安全管理 (1)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 人的不安全行为主要是因为对安全不重视、态度不正确、操作技能或技术素质差、健康或生理状态不佳等因素造成。因此,要加强对施工管理人员和一线生产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安全生产意识,使之自觉遵守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自觉按安全工作规程办事,逐步培养他们遵章作业的良好习惯,营造习惯性遵章的氛围。 (2)要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 在施工过程中要 加强对各类安全工器具、起重工器具的检查、维护、保养,并定期进行安全预防性试验,有效控制设备的不安全状态。 (3)加强现场安全监督,杜绝安全管理漏洞 现场施工人员及安全员要对安全技术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指导,善于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对现行安全措施进行安全性评价,查找安全薄弱环节,并及时补充完善,堵塞漏洞,对重大危险源要进行重点控制,务必把事故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 4、结束语 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体制改革的深入,一方面人们对安全生产规律的认识及对安全事故的防范措施和技术手段会有新的发展,由于企业实力的增强,可以采用更先进、更安全的设备、设施、工具和工艺方法;另一方面,由于生产经营活动中大量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的使用有可能产生新的安全问题。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电力建设管理水平与国外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与市场经济要求相比,差距还较大。在继承传统的有效管理方法的同时,电建施工现场的现代安全管理将是企业决策者和广大安全工作者面临的思考。 电力工程类论文:电力工程输电线路施工的管理措施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领域对电力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输电线路的运行状态会直接影响电力工程的供电安全性、稳定性,因此,应高度重视电力工程输电线路的施工管理工作。针对当前电力工程输电线路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让输电线路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不断提高电力工程输电线路的施工管理水平。 1存在的问题 1.1人为破坏 电力工程输电线路经常遭到人为破坏,一些不法分子损坏、偷窃输电线路会严重影响输电线路的供电稳定性。但是,这种情况屡禁不止,它不仅会影响电力系统的运行安全,还会浪费输电线路的材料。 1.2环境因素影响 雷雨电气会严重影响电力工程输电线路。我国很多地区的电力工程输电线路需要穿过山地、丘陵,输电线路很容易被树木影响。很多电力工程输电线路设置不规范,施工管理不合理,树木与输电线路之间的距离比较近,在雷雨天气中,树木会受高压影响成为导电物体,从而影响输电线路的稳定性,引发雷电击事故。 1.3缺乏健全的施工管理制度 施工管理制度对顺利开展电力工程输电线路管理工作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很多电力企业并没有建立健全的输电线路施工管理制度。管理人员责任意识淡薄,输电线路的施工管理不规范,都会影响输电线路的运行安全。例如,某地区的电力工程输电线路发生闪络、电弧等问题,对输电线路的安全防护管理不到位,都会影响电力工程输电线路的稳定运行。 1.4施工管理人员技术水平较低 施工管理人员不能全面了解电力工程输电线路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调查、分析不准确就会使输电线路施工现场出现各种安全事故,不能严格管理和控制输电线路的施工质量,导致输电线路施工设计方案不合理。另外,在电力工程输电线路施工管理工作中,施工管理人员的职责不明确,施工管理效率较低。 2电力工程输电线路施工管理措施 2.1做好地形地质实地勘测 电力工程输电线路施工管理单位应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做好地形地质实地勘测工作,为电力工程输电线路管理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对于复杂地形地质环境中的输电线路,应结合地形地质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和设计输电线路,做好相应的输电线路安全防护措施,加强对电力工程输电线路的施工管理,提高输电线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2.2加大对人为破坏的惩处力度 为了减少和控制电力工程输电线路的人为破坏,应加大对输电线路人为破坏的惩处力度,以保障电力工程输电线路施工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针对不法分子偷窃电力工程输电线路的问题,电力企业应加强与公安执法部门之间的沟通和配合,加大对输电线路的日常巡逻和监管,并制订严厉的惩罚制度,一旦发现违法行为,要从重惩罚不法分子,以警示社会其他人员。 2.3规范输电线路施工管理 电力企业应规范输电线路的施工管理,针对当前电力工程输电线路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遵循我国电力系统的运行要求,科学、规范地组织输电线路施工管理。电力企业工作人员应借鉴国外电力工程输电线路施工管理的先进技术和丰富经验,开发新型输电线路施工管理系统,全面强化电力工程输电线路的施工管理,优化输电线路的运行,不断提高电力工程输电线路施工管理水平。 2.4构建健全的施工管理机制 对于电力工程输电线路施工管理,应建立健全的施工管理机制,实现规范化、系统化的输电线路施工管理。电力工程输电线路施工管理单位应严格管理劳务人员、施工技术人员和施工管理人员,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输电线路的施工管理效率,注重施工管理的实际效益。另外,电力工程输电线路施工管理应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率,合理控制输电线路施工管理经费,使用专业的电力工程输电线路施工管理软件系统规范和完善施工管理。电力工程输电线路施工管理部门应制订公正、公平、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对输电线路施工管理作出突出贡献的工作人员给予精神方面或物质方面的奖励,对施工管理不当的工作人员给予一定的惩罚,从而不断强化工作人员的施工管理责任意识,通过构建健全的施工管理机制保障电力工程输电线路施工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5提高施工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施工管理人员是开展电力工程输电线路施工管理工作的主体。为了提高电力工程输电线路的施工管理水平,管理单位应定期对管理人员开展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使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电力工程输电线路施工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严格管制电力工程输电线路,加强对输电线路施工现场管理。另外,输电线路施工管理人员应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积极融合国外输电线路施工管理技术,努力解决地区电力工程输电线路施工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并进行科学、规范的施工管理。 3结束语 电力工程输电线路施工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保障电力工程的安全、稳定运行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结合当前电力工程输电线路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输电线路施工管理措施,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施工管理经验,引进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加强施工管理和施工控制,不断提高电力工程输电线路的施工管理水平。 电力工程类论文:电力工程造价结算审核有效方法探究 目前,电力建设过度的竞争市场形成,工程造价管理也越来越规范,施工单位的过度签证,导致了建设单位过分的压价,进而使合理的工程造价严重的失真。电力建设工程竣工的决算是电力施工企业根据招投标文件、中标结果、合同的规定内容完成的全部的承包工程,通过相关部门竣工验收,质量的合格,符合要求后,承包单位向发包单位办理工程竣工结算。工程结算直接影响着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的利益,结算编审过程中由于工程造价的编审人员的地位和目的有所差异,编审程度出现不同程度的差距是很正常的,如果差距太大,就会压制造价或高估预算。 一、工程造价结算失真原因 (一)、一些审核结算编制人员的业务水平不高,进而导致的多报失真现状。 (二)、建设的单位在发包合同和现场签证时用词不谨慎,导致了结算和实际的预算有出入;施工单位对结算压的太紧,来提高结算的工程造价。 (三)、在电力工程量的计算方面,电力工程量计算是根据施工图、设计的变化关系和国家统一计的规则编制的,是结算编制的根本。 (四)、在材料价格方面上,根据电力工程所需的材料型号和材质不确定,也会影响电力工程造价的结算。 (五)、在费用的计算方面上,不按照合同要求设定金额,或者是因为合同上用词不严谨所导致高额定价都会影响电力工程造价的结算。 二、工程施工中的结算审核的主要内容 (一)、尽早做好结算审核工作 在电力工程量的清单模式下,合同的执行过程就应该展开工程的结算工作。首先就是要对合同变更的审核,其次就是对工程清单项目的进行审核,因为电力工程量项目做出及时的核算,能很好的对工程的整体造价进行控制,及时的了解项目实际的投资状况。 (二)、合理审核结算工程量 电力工程量是工程费用的主要载体,在实际的运用当中,具有较强的弹性和隐蔽性,确定电力工程师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审核的过程中,常会出现结算上报的工程和实际工程量有着较大的出入。 (三)、工程单价套用上的审核 套用单价的审核应该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直接套用定额单价审核,对电力建设项目内容和电力施工图是否一致进行审核;2、换算定额的单价,直接套用在单价的基础上,对换算的内容进行审核;3、对补充定额进行审核,是对人工与机械单价的合理性编制的依据与方法是否准确的进行。 三、工程造价结算审核存在的问题 (一)、偷工减料,项目减少但是价格却没有减少。在电力工程中,电力施工材料价格往往会出现在定额规定中,但是实际上要根据市场的价格进行调整,材料差也是电力企业工程造价审核结算的重要内容,但是在电力施工的过程中,施工单位往往可能会采用一些手段规避材料差,例如在电力施工材料的使用上,以次充好,或者对取消的项目不上报,造成了电力工程造价上的虚增。 (二)、有一些施工单位在工程上不采取定额报价的方式,却采取议价,这样在某种程度上会造成电力工程虚价的存在。 (三)、利用各种手段抬高工程造价,例如有的建筑单位抓住了要赶工程进度这一情况,索要赶工费用,但是电力施工的过程中,涉及到的变化设计时,会以各种各样的理由索要变更设计的费用,对这些需要减少的变更并没有减少。 (四)、招标环节中出现的问题。目前我国的电力建筑招标过程中到多采用实物工程量的清单进行招标,施工单位通过委托方的实物工程量的清单进行报价。 四、控制工程造价结算审核的有效措施 (一)、分组计算审查法 这种方法是把预算中的项目分为若干个组,把有一定联系的编为一组中,审核和计算在同一个组中的分项工程量,电力工程量中相同和相似的计算基础,判断同一个组中其它分项工程量的准确程度的方法。 (二)、全面审核法 实际上是审核人员重新编制的电力施工设计图的一种预算。首先要根据电力施工设计图计算出工程量,然后,将本人进行的工程和审核对象进行比较,根据定额和单位的评估价格来核实对象的价格。 (三)、重点审核法 这种方法和全面审核法差不多,和全面的审核相比就是审核的范围不同。这种方法主要侧重的是电力施工计算部分价格相对高和所占投资的比例的一种分项工程量的审核方法。 (四)、分析对比法 在总结和分析工程造价结算审核的基础上,找出同类的造价和电力施工中所用的工料消耗,根据用途、结构形式和地区的不同,将工程造价和工料消耗的指标整理出来。然后,将这些指标进行审核对比分析,从中找出不符合规律的项目工程进行重点审核,并分析其原因。 五、工程造价结算审核注意的事项 (一)、工程造价的审核工作必须和施工方得合同相联系 施工合同是承包人作进行的工程建设,发包人支付付款合同,电力施工合同具有一些属性,例如平等自愿原则、诚实守信的原则。我们在审计的过程中,充分了解电力施工合同的原则和具体意义,遇到问题时及时的解决,作出判断。 (二)、搜集资料,严把结算审查 电力工程竣工的资料包含:电力工程竣工图、设计的变更、主要材料合格证等,对工程不大的变更,可以在施工图上标明,不用重新制作图纸,对于电力工程量变化较大的要重新制作设计图。计划变更的通知必须由原有的设计单位下发,对一些工期较长的工程,价格的幅度很大,必须要分期对主要的建材建设单位进行价格的签证。 (三)、补充费用可否有依据 设计的变更部分,必须具有设计资格单位出具的设计变更才是合法有效的。变更原因造成的费用要相对减少。慎重对待电力工程中新工艺新材料的定价,就必须深入了解市场建筑材 料的价格和品种。 (四)、熟悉专业知识,讲究职业道德 预算人员不仅要熟悉定额的计算,还要全面了解电力工程预算定额的组成,很好的进行定额的计算。预算人员还要掌握一定的电力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 总结 施工管理是企业的重要指标,在施工管理中,要保证电力工程的顺利进行,就必须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进行创新,从而在根本上控制了工程造价结算审核的工作。 电力工程类论文:电力工程建设风险述评 一、工程监理制 早在1991年,西北电力设计院就开始在阳逻工程中进行试点。1999年国家电力公司召开的研讨会,认真总结了推行工程监理制多年来的经验与问题,指出监理单位是经营型、现代化的股份制公司,是独立法人实体与市场竞争主体。它作为工程建设管理的专业化队伍,帮助业主进行投资和建设的策划决策,控制工程质量、造价、工期和安全,管理合同和信息,协调合同各方的关系,起到工程卫士的作用。它是以服务为主的、高智能的、具有高附加值的管理型中介组织,有资本积累、有自我发展能力、可以多种所制并存。 二、经济合同制 电力项目管理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总结,已上升为一门学系,所需的知识、技能、方法与技术十分广泛,内容包括综合、范围、进度、成本、质量、资源、信息、风险、采购与安全管理。一个电力工程项目的总目标就应该是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努力降低工程造价,力争缩短建设工期。这个总目标应该作用于工程项目全部过程的各个阶段,作用于工程项目的一切要素的各个方面。工程项目这一目的机制,本质上即是工程项目的经济机制。因此,所谓对工程项目的经营,就是在国家和社会制约下,以价值为尺度,以提高投资的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合理组织工程项目的各个要素及各个方面,实现按工程项目系统的规律运营的过程。实行招标承包制,把经济机制、竞争机制、合同法律机制引入工程项目中,打破以往自营制下的自我封锁及行业保护的封闭式管理模式,把企业投入激烈竞争的市场,使得工程项目各方均处于完全开放的环境之中,平等竞争,优胜劣汰。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因而产生了强大的内在动力。而自营制下采用的行政机制、目的机制转化为动力机制,不仅转化率低,而且所产生的动力强度也远不及采用招标承包制下竞争机制产生的动力强度大。工程项目是由资金、人力、设备、时间、空间、管理、技术诸要素组成。在实行招标承包合同制的条件下,采用何种运行机制才能使工程项目高效率、高效益地实现预期目标,就成为工程项目经营机制中的关键问题。国内外经验证明,只有遵循工程项目的自身规律,实行工程项目的科学管理才是正确的途径。工程施工是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管理的重要阶段之一,施工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力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是对工程进行发包管理,合同管理,设备、材料管理,建设方案及中间管理,进度管理,安全管理,质量管理,工程验收管理,废旧物资管理,工程决算管理,直到移交生产的全过程管理。建设单位工程项目部主要负责其管辖区域内的10KV及以下配电网络的新建、改造、迁移、检修、业括报装等项目的管理。工程管理好坏,涉及到供电企业设备专置的经济、安全运行,因此搞好工程施工管理有利于加强设备管理、降低工程投资,确保工程质量,加快工程进度,提高工程投资效益。为了加强对电网建设改造工程项目的监督管理,严肃行政纪律,惩处违法违纪行为,维护工程建设秩序,保证工程质量,提高投资效益,防止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公司纪委在工程建设全程跟踪监察。在进行电网建设与改造期间,依据国务院和国家电力公司有关文件精神,重点对下列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一)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 各电力公司是否实行了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项目法人责任制;项目法人的责任是否层层落实;项目法人代表对工程质量负总责的措施是否落实。 (二)执行招投标制 项目法人是否对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设备和材料采购等实行统一的招投标管理,是否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有无权力下放;有无指定产品、设备生产厂家或施工队伍,以及不具备资质的单位参加投标和拒绝有资质的单位投标的问题;有无弄虚作假、私相授受,串通投标,肢解工程发包等违法违纪行为。 (三)执行工程监理制 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是否实行了监理制;监理工作是否按照“公正、独立、自主”的原则,维护项目法人和被监理单位的合法权益;是否遵守“监理回避”规定,与被监理的承包单位以及设备材料供应单位有无隶属关系或者其他利益关系;有无转包或分包监理业务等问题。 (四)执行合同管理制 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设备材料采购等否实行了合同制管理;合同的签定和履行是否符合,和国家电力公司的有关规定,有无不认真履行合同造成损失的问题。 (五)加强资金管理 项目法人是否建立健全了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建设资金管理制度并有专人检查;有无专项帐户,是否专款专用和实行概、预算管理;是否按规定对建设资金进行审计,认真落实审计建议;有无截留、挪用、克扣、贪污工程款,弄虚作假,虚报投资完成额,骗取工程资金等问题。 (六)加强工程质量管理 项目法人代表是否承担起工程质量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建立并认真执行工程质量报告、举报和终身负责制,并将工程质量责任层层分解到项目主管部门、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的行政领导和技术负责人;是否按《档案法》的规定建立了工程档案,并进行规范管理;是否严格按设计标准和规 范进行施工,并坚持“三级质量检验”制度;监理单位是否认真履行监理责任,严把工程质量关;工程质量及验收是否符合国家、行业以及国家电力公司的规定;有无工程质量问题,是否进行了整改。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执法监察领导小组,负责对此工作的组织领导和重大事项的协调、处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在工作中,可采取以下方式:1.经常性监督检查,有关领导到基层检查工作时,要把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作为一项重要检查内容;业务主管部门要加强工程质量的管理;财务和审计部门要对工程的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计划投资部门要对投资效益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纪检监察部门要对各业务部门在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中执行办事程序和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受理信访举报和投拆,负责查处在该项目中发生的违法违纪问题。2.定期自查。各项目法人应加强工程项目自查,自查面不少于项目总数的30%,自查结果报国家电力公司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执法监察办公室,并抄公司有关业务主管部局。工程项目部经理及设备主人更加明确了各自的职责,能更好地保证工程项目图纸设计、会审、合同签订、货物招投标、中间验收、竣工验收及决算办理有序进行。使项目部能进一步规范计划上报及工程管理流程,加大工程管理流程及进度的监督力度,为督促决算办理进度,严把设计会审关,精选施工队伍,提高工程质量,力争做到零缺陷移交提供了条件。下一步对其它县级电力企业推广项目管理,主要会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提高:1.项目部对上报的项目前期做深做细,指导了项目实施的方向。2.计划上报及时,投资估算准确,方案较合理,投资得到控制。5.甲方驻工地代表经常下工地检查,工程质量明显提高。6.技术员对工程量的核对更加准确。7.旧项目得到及时的拆除。8.废旧擅自变卖物资得到控制。9.违纪、违规现象得到控制。10.项目管理人员得到了锻炼,充实了项目管理队伍,提高了项目管理水平。 电力工程类论文:电力工程的新型安全管理模式探究 电力工程的新型安全管理模式探究 进行工程建设时,安全管理工作必不可少。在电力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做好安全管理工作,不仅能有效的提高工程质量,而且还能保证工程的进度,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为企业赢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因此,积极探索电力工程的新型安全管理模式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1建立新型安全管理模式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力工程在建设技术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完善了相应的运行体制,电力工程的建设以及管理水平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但是,由于电力工程建设的特殊性,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导致安全事故频发,电力工程建设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样不仅大大降低了电力企业的经济以及社会效益,还打击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积极性,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2电力工程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电力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常常会出现重大的人员伤亡事故。据相关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最近几年来死于安全事故的人员多达十几万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间接经济损失则难以估量。因此,要积极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新型安全管理模式,提高电力企业的管理水平,从根本上防止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是电力工程建设施工中的核心工作。要以人为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建立新型的安全管理模式,首先需要了解电力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措施。 首先,电力工程中的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较差。在我国,电力工程中的管理人员主要是由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他们缺乏必要的安全管理知识。另外,长期盛行于企业的老式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其次,缺乏安全责任意识,一旦出现事故就互相推诿,逃避责任。再次,缺乏先进的安全管理手段,没有及时的对供电设备进行更新换代,在供电网络上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的情况等等。总体来说,在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中存在着管理不到位、分红不明确、职责划分不清、处罚力度不够等诸多问题,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对于电力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新型安全管理模式探究 3.1建立新型的安全管理模式应坚持的原则 (1)要坚持安全第一原则。这个毋庸置疑,建立安全管理模式理应以安全为核心。安全和质量是工程建设企业孜孜以求的两个方面,但是安全永远排在第一位。忽视了安全的质量我们不能要,即使要也承受不起。只有安全保证了,谈质量才有意义。因此,我们要在安全管理中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另一方面,要处理好安全管理和保证工期的关系。做好安全管理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工程施工的进度,施工人员也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因此在二者的关系中要坚持安全管理优先的原则。 (2)安全资金落到实处的原则。要做好安全管理,必须要完善相关的安全设施。施工单位要将安全管理的费用落到实处,积极修建和完善安全设施,为施工人员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施工环境。因此,在电力工程建设中,要将有关安全的资金用到实处,努力提高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水平。 3.2建立符合电力工程实际需要的新型安全管理模式 顾名思义,要建立安全管理模式自然是要以安全工作为核心。那么如何有效的解决好“安全”问题?这就需要建立新型的安全管理模式,现论述如下: (1)要对日常的电力管理工作进行严格要求。日常的电力管理工作具有重复性强的特点,久而久之就使许多电力工作人员犯上了经验主义的错误。而电力运行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仅仅凭个人经验必然会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很多电力事故都是由于使用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和麻痹大意有关;有的电力工作人员在实际操作中比较随意,违背了安全操作以及安全管理的相关规定,从而给企业和个人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 (2)建立动态的安全管理模式。在电力工程的建设中,施工人员的认识水平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有时候做好了一方面的工作而忽视了另一方面;有的时候没有认识到施工环境以及施工条件发生变化而仍旧采用原有的安全管理模式。这样就会产生很多安全隐患,时间长了自然就会发生相应的安全事故。因此,在安全管理工作中,要对整个系统的环境、设备以及人员进行综合考虑,形成一个有机的动态的整体,在不同的时期或不同的情况下采取不同的安全管理模式。 (3)提高工程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并对其实行有效的监督。由于风险的存在具有必然性,因此我们需要对可能发生安全风险的原因进行合理的预测,并积极探索相应对策,这个时候就需要发挥整个团队的作用。在这个团队当中,工程的管理人员和监督人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加强工程管理人员的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同时,还要对工程管理人员加强监督,才能保证新型的安全管理模式得以顺利实施。 (4)控制好各种不安全因素。不安全因素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其一,人的不安全行为;其二,物的不安全状态。要做好相应的控制工作,需要工程施工人员在操作和使用设备时严格遵守既定的规章制度,发现问题和危险情况之后要及时加以处理,同时一定要服从管理人员的指挥;要定期对电力设备进行检测和检修,做好维修和养护工作,有效的延长其使用寿命。 (5)做好安全预警和应急管理工作。在电力工程施工之前,要首先做好风险评估。评估的主要内容是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条件以及安全管理水平。从收集信息以及以后的各个环节都要开展相应的预警工作,并建立完善的预警以及应急机制。风险评估结果出来之后,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整改,有效的降低施工风险。电力部门还要做好应急管理工作,设立并完善相应的应急预案,并进行必要的演练,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就可以迅速有效的实施预案,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在安全事故中,有些是由不可抗力的因素引起的,这个无法避免。但是绝大多数的安全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其中有人为的因素,也有各种复杂的因素。只要企业在安全管理模式上积极探索,建立健全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是完全可以实现企业安全管理的目标的。 4总结 随着社会用电需求的不断增长,电力工程也日趋复杂,给安全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实践证明,在电力工程管理过程中建立新型的安全管理模式不但必要,而且可以有效的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对于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对于增强电力企业的竞争力以及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综上所述,在电力工程的施工建设中,要高度重视安全管理工作,针对安全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运用新的科学管理模式,切实提升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水平。 电力工程类论文:三维数字地形图在电力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摘 要】电力系统建设事业的建设发展速度将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建设发展程度。如何针对电力工程进行合理且高效的设计是关系到电力系统运行稳定性与可靠性的重要环节。在这一过程当中,一种能够直接且简化表达各类数据、图像及信息的技术—三维技术开始受到相关工作人员的广泛关注与重视。本文以三维数字地形图为研究对象,结合电力工程设计作业特殊性,从三维数字地形图基本概述分析、三维数字地形图支持下电力工程技术路线与技术措施分析以及卫片正射影像图质量及后续处理分析这四个方面入手,围绕三维数字地形图在电力工程设计中的应用这一中心问题展开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与阐述,并据此论证了三维数字地形图在实现三维设计过程与设计结果可视化,提高电力工程设计作业质量与效率的过程中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关键词】三维数字地形图;电力工程;设计;技术路线;措施;卫片正射影像 众所周知,地形图一直以来都是工程设计的最基本平台。在现代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作用之下,传统意义上的二维地形图已无法充分满足新型三维设计的相关需求。如何以具有三维实感的立体模型为载体,在工程设计过程当中确保整个设计过程与设计结果的可视化已成为现阶段相关工作人员最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1 三维数字地形图基本概述分析 三维数字地形图从本质上来说也是线划地形图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三维数字地形图当中,地形地物均能够视作整个三维空间中的基本对象,以点、线、面或是体状符号表现在整个三维空间当中。与此同时,地物地貌的水平位置可以选取其在水平空间中的正形投影为参照,并在特征线作用之下精确反应地物地貌的实际高程。简单来说,所有表示与描述地物地貌的特征点与特征线均为三维属性,此种状态下的数字地形图即可视作三维数字地形图。 一般来说,在当前技术条件支持下,三维数字地形图选用大比例尺对小区域范围内的地理信息进行详细表述与说明。从这一角度上来说,三维数字地形图有着直观、精准、完整且真实等多个方面的应用优势。特别值得注意的一点在于:受到三维数字地形图对测绘技术所提出要求的系统化影响,有关三维数字地形图数据的采集技术应当体现针对地理信息的完整理解与精确表达。 2 三维数字地形图支持下电力工程技术路线与技术措施分析 (一)卫星影像立体模型的构建分析。首先,相关工作人员需要针对包括tm、spot以及dem在内的各种卫星影像数据进行转换。特别注意收集而来的dem数据多为军队标准格式,应当结合dem军标格式特点对格式转化接口程序进行编制,在此基础之上确定卫星影像立体模型的相关指标参数。更为关键的一点在于,相关工作人员应当依照手工选定基本匹配点自动匹配后剔除粗差人工补充自动匹配后的同名点基于模型自动相对定向对模型外方位元素进行计算的步骤方式完成影响模型的匹配及相对/绝对定向作业。 (二)线路正射影像路径图的制作分析。首先,工作人员需要结合cyberland专业软件的应用内容对spot正射影像及tm影像进行数据准备。其中,spot原始数据由立体模型获取,tm原始数据由ps软件处理波段影像获取;其次,需要针对ps软件所处理3个波段的tm格式影像进行正射纠正作业,确保其能够与spot正射影像相吻合。进而依照此方式完成有关tm影像与spot影像的融合及拼接作业;最后,在photoshop专业软件作用之下完成路径图的制作及相应图像处理作业。在这一过程当中,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①在对软件与图像关系不够了解的情况下,需啊哟针对路径图制作过程当中的各种参数以实验方式进行比对,优选最佳参数;②三维数字地形图实际应用过程当中对于硬盘储存能力的高需求以及计算机硬软件程序开启影像文件反应时间的高需求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强化计算机程序的处理能力并提升硬件系统储存空间。 (三)三维模型的构建与线路漫游的实现方式分析。首先,从设备配置与软件选取角度上说,要想实现整个电力工程设计线路的无阻碍漫游,计算机硬件配置中央处理器主频需要在2g以上,内存在512m之上且具备能够支持3d功能的显卡装置;其次,从数据组织角度上来说,对于立体模型生成产品而言,线路测区的dem格式数据与正射影响拼接数据是最基本的;最后,从漫游场景的构建角度上来会说,相关工作人员需要 借助dem格式数据、三维模型以及正射影像数据,以3dbrowser模块为载体,实现现实场景的恢复,从而完成线路漫游。 3 卫片正射影像图质量及后续处理分析 在当前技术条件支持下,相关工作人员主要在cyberland专业软件支持下针对卫片正射影像图进行生成作业。与此同时,cyberland专业软件同样能够在半自动软件作用之下针对影像完成包括配准、融合以及纠正在内的一系列处理作业,在此基础之上,cyberland专业软件所生成的折射影像能够在virtuozo的复制之下进行拼接操作,进而完成整个专题图的生成作业。 笔者认为,专题图作为三维数字地形图中的一种影像式产物,其在视觉感官效果上较传统意义上的原始卫片应当具备更为显著的优势。要想实现其在视觉感官方面的优势,相关工作人员必须针对所获的专题图进行相应的系统化处理。在这一过程当中所选用的专业软件包括envi、imagexuite以及photoshop这几种类型。在上述几类专业处理软件的作用之下,相关工作人员可以较为简便的完成有关专题图的匀光、边缘增强以及滤波处理,从而使整个专题图的影像质量与清晰度得到显著提升,此种状态下的专题图清晰程度甚至可以与航片相似。 特别值得注意的一点在于:经实践观测我们不难发现,在卫片环境作用之下,相关工作人员针对电力工程设计线路路径所作出的漫游显示会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一定的失真问题。这直接导致电力工程设计线路路径的部分细节问题无法得到及时且精确的反应。造成这一原因的关键在于卫片漫游自身视点较高,在较低分解率作用之下无法确保路径细节反应的完整性与真实性。然而与此同时,正是由于卫片漫游具有较高的视点,整个电力工程设计线路的整体轮廓及结构才能够得到有效的反应,这也是传统意义上其他反应方式所无法相比的。有关这两者之间的矛盾问题也正是未来相关工作人员的研究重点与中心所在。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本文应用三维数字地形图对电力工程设计进行辅助,所取得的效果十分显著。基于三维数字地形图的电力工程选线作业有着区别于传统选线方式更为突出的优势。更为关键的一点在于:对于电力工程设计而言,三维数字地形图所表现出的直观、及时、精确以及高效等诸多技术优势大大降低了线路设计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并显著提升了电力工程所选取路径方案可靠性。 电力工程类论文:电力工程设备采购评标方法利弊分析及改进建议 摘 要:投标招标方式是电力项目设施购买的一种主要措施,适宜的评标方式是获取优秀的采购方式的重点。文章讲述以及解析了电力项目设施采购不一样的评标方式存在的优缺点以及使用范畴,建议了评标方式以及完善思绪,为招标人使用评标方式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设备采购;评标方法;全寿命周期成本 1 常用评标方法利弊特点及适用范围分析 1.1 最低投标价法 1.1.1 利弊特点。最低投标价方式,是在众多的投标书中选择技术以及商务项目能够达到需要的标准并且价格是最低的投标书。在进行评价时对进行投标方的资质状况、设施措施能力、系数、规范、交货和支付资金等都只是对其是不是符合标准进行审核并不进行对比,达到招标书的需求同时所标价款最低的就是中标者。 最低投标价方式进行审查时很简单,审查的过程不复杂。审查结果公平,在进行招标时可以给投标人一种思路并且还能够减少成本,这是这种方式的长处。不过这种方式也有很大的不足,对于厂家设施状况、品质以及售后等不能够具体的表现出不同。 1.1.2 适用范围。最低投标价方式大多比较适合使用在对常用措施、功能规范抑或招标方对项目措施、功能没有太大需求的工程,例如电力项目中电线桥架、阀门、铁塔以及管道这些物料购买的招标。在设施购买过程中,为了防止买到质量不好抑或功能不高的设施,选择最低投标价方式的招标方大多使用邀约投标形式。招标方要提前做好资质审核的作业,选择四到五家资历达标、制造的设施达到招标方需求的,并且设施功能以及质量差不多的供货商前来参与投标活动。 1.2 最低评标价法 1.2.1 利弊特点。最低评标价方式是世界银行物质购买强烈引荐的评标方式,这种评标最根本的理论是:对投标方整体的开展对比,明确每一个投标方进行购买时所需的成本。要选择达到最低评标价方式的投标者,不过可能不是投标方中给出价格最低的那一家。在进行审查时,对所有能够量化的不是实质性的保留抑或偏离开展调解。审评时进口货物按照到岸价格或者目的地价格以及购买方国内提供的设施出厂价值为根本,同时想到全部的要进行装置、学习、调节以及其他服务性质的成本。除去价格要素外,还要在评价投标时想到其他相关的要素,还有怎么才能够把这些要素使用货币方式进行计算。 在使用最低评标价方式时,使用的是根据招标文书中拟定的量化要素开展货币量化,审查结果应该是客观的,受到个人意见的影响作用不大,这是这种方式的长处。其不足的地方是审查的程序很繁琐,对进行审查的人员要求也多,并且不是价格的其他要素怎么样才能够使用货币表达出来依旧在探索中。 1.2.2 适用范围。最低评标价法目前在国内招标中的用得较少,一般仅在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的设备采购以及机电设备的国际采购招标中采用。 1.3 综合评分法 1.3.1 利弊特点。综合评分法在评标时除了要考虑报价外,还应考虑投标人资质信誉和供货业绩、财务状况、付款方式、设备交货期、设备的技术和性能、设备的设计制造运输方案、备品备件和售后服务、现场服务和培训等因素,评审时将众多评价因素赋予一定的权重,并按照商务和技术分类综合考虑和评分。 综合评分方式的长处是不仅想到了投标报价,还能够全面的想到了其他要素,特别是想到了工艺要素。详细操纵中,能够按照招标购买的设施种类、工艺繁琐性等来明确工艺与商务的神格要素与相关权重,十分灵活。 1.3.2 适用范围。现在在我国的电力项目设施的购买投标中使用最广泛的是综合评分方式,重点是因为有的其实能够使用最低投标价方式的,也使用了综合评分方式。其实,综合评分方式在大规模工艺繁琐的电力项目设施购买投标中最实用,例如超过五百千伏以上的变压设备、隔离阀门、断路设备等高压电器设施的选购。 2 常用评标方法的不足及改进 2.1 常用评标方法的不足 综合评分方式、最低评标价方式以及最低投标价方式,现在在电力项目设施选购的招标作业中都很常见,同时在使用的过程中慢慢的进行改善以及前进,发展为设施购买招标审标的关键方式。不过,这三种审标评标方式依旧具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例如,最低投标价方式虽然审查结果很公平不过没有重视选购设施的工艺要素的作用,同时在现实中使用这种投标方式选购的商品品质存在不过关的情况;最低 评标价方式步骤繁琐而且一些要素不能够使用货币进行表达;综合评分方式虽然整体上来讲较为合理,不过审查要素的重要程度的确定在审查专家手中,容易受到人为思想的限制约束。 2.2 对常用评标方法的改进 为了弥补最低投标价法的不足,一方面需要严格资格审查,另一方面要加强合同的履约担保,防止中标人最后提供的设备不满足要求。为了弥补综合评分法的不足,已经有不少专家和学者提出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基于ahp的模糊综合评价法等用于评标,并且开发了相应的评标软件。这些改进的综合评分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评标过程中的主观性,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但是采用综合评分法时,仍然不能解决不同报价的设备使用成本不一致以及高价优质的设备不能中标这样一类的问题。因此,需要考虑一种新的设备采购招标评标方法,可以对招标采购的设备的整个寿命期的成本进行动态的分析和评比,并使得总成本最小的设备中标,这就是全寿命周期成本(life cycle cost,lcc)的评标方法。 2.3 lcc方法 在设备采购招标中采用lcc法评标时,不仅仅是考虑设备的购买价格,而更要考虑设备在整个全寿命周期内的支持成本,包括安装、运行、维修、改造、更新直至报废的全过程,其核心内容是对设备或系统的lcc进行分析计算,以量化值进行决策。lcc法主要应用以下计算模型: lcc=ci+co+cm+cf+cd 式中:lcc为全寿命周期成本;ci为投入成本,包括采购成本及建设成本;co为运行成本;cm为维护成本;cf为故障成本,亦称惩罚成本;cd为废弃成本。 lcc法在计算成本时,将设备的可靠性也考虑进来,这对于提高电网可靠性有很大的作用,是电力工程设备采购招标评标的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目前,lcc法的应用主要面临着两个障碍:一是设备运行维护数据缺少;二是设备厂家提供的设备可靠性数据的可信度问题。 3 结束语 每一种评标方法都有其利弊和自身的适用范围,同一次招标因为评标方法的不同其结果可能完全不一样。在招标实践中,招标人应根据所采购的设备类型、相关的技术要求、市场供求状况、潜在投标人的数量等来确定一种合适的评标方法,以利于招标人以合适的价格采购到满意的设备。 针对电力项目中对规范一致、普遍使用种类已经明确的设施选购,例如阀门开关、铁塔、管道以及电线架桥这些设施的选购,招标方最好是进行调查后邀约几家适合的单位使用最低投标价方式进行选择;针对和工程利润联系不太大不过工艺繁琐的设施选购,例如水电站工程中使用的开启关闭设施、闸门等金属构造的设施,输变电项目的电线保护、掌控体系等,最好使用综合评分方式;针对和工程利润有直接关系的设施选购,例如水电站工程中的水轮设施、发电设施以及变压设备,输变电工程的变压设备、电线等这些设施的选购,最好使用全寿命周期成本方式。假如有关的经营维修保护资料抑或事故方面的资料不足,最好使用综合评分方式。 电力工程类论文:论电力工程造价的合理控制 摘要:控制工程造价不仅仅是防止投资突破限额,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建设、施工、设计单位加强管理,使人力、物力、财力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设计、施工、结算三个阶段分析工程造价失控的原因,并提出合理控制工程造价的建议。 关键词:造价;电力工程;控制 1 概述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用电量的高速增长,输变电工程项目建设投资规模也在不断增加,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造成投资浪费和项目“三超”现象较为普遍。特别是这两年,拟建和在建的输变电建设项目很多,无论是在水电站、火电厂的配套工程还是电力系统的网络建设项目上,都存在着忽视工程造价控制和管理的现象,如何合理确定和控制工程造价,使工程造价的增长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已成为当前一个重要课题。 工程造价的合理确定,就是在建设的各个阶段,采用科学的计算方法和切合实际的计价依据,合理地确定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承包合同价、结算价及竣工决算。工程造价的控制,则是在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建设项目发包阶段和建设实施阶段,把建设工程的造价控制在批准的造价限额以内,并随时纠正发生的偏差,以保证项目管理目标的实现,力求在各个建设项目中能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控制工程造价不仅仅是防止投资突破限额,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建设、工、设计单位加强管理,使人力、物力、财力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将结合工作实践,谈谈如何从设计、施工、结算三个环节合理确定与控制工程造价。 2 设计阶段 从设计技术经济角度看,合理控制工程造价,需从可研、初设和施工图三个阶段做起。 (1)可研阶段。深入现场,调查研究,搜集工程的有关资料,对工程进行多方案分析比较,提出最优方案。最优方案不仅在技术上要先进、可行,而且在经济上要合理。一般来说,先进的技术方案劳动生产率高、产品质量好,但是所需的投资较大,因此,要认真进行经济分析,根据我国国情和企业的经济实力,确定先进适用、经济合理、切实可行的工艺技术方案。在电力建设项目中,设备投资约占总投资的40%~50%,在设备设计与选型过程中应尽量采用标准化、通用化和系列化生产的设备,尽量立足国内。 (2)初步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应按照批准的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投资估算进行限额设计,控制概算不超过投资估算。主要是对工程中设备、材质的控制。为此,初步设计阶段的限额设计工程量应以可行性研究阶段审定的设计工程量和设备、材质标准为依据,对可行性研究阶段不易确定的某些工程量,可参照设计和通用设计或类似已建工程的实物工程量确定。在初步设计限额中,各专业设计人员要增强工程造价意识,严格按照限额设计所分解的投资额和控制工程量以及保证使用功能的条件下进行设计,力求将工程造价和工程量控制在限额内。为鼓励、促进设计人员做好设计方案选择,要把竞争机制引入设计中,实行设计招标,促进设计人员增强竞争意识,增加危机感和紧迫感,克服和杜绝方案比选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以及经验主义。例如,某电力工程,初设概算为800万,预算为1040万,工程结算为1082万,经分析主要是由于初步设计阶段工作不够深入,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出现了施工工艺的重大设计变更,使预算大大超出了概算。因此,在初步设计阶段,一定要认真搜集、调查、分析、研究工程资料,设计人员密切配合技经人员将工程造价控制在一定合理的范围内。 (3)施工图设计阶段。施工图预算是确定工程造价、实行经济核算、签订工程承包合同、控制工程进度拨款的依据,同时也是工程决算的基础资料,因此,设计人员应主动深入现场了解情况,争取把设计变更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同时,技经人员应和工程管理人员应及时进行沟通,例如,某变电站土建工程,由于技经人员的疏忽,施工图预算中落掉了变电站大门的费用。经工程管理人员的审核,及时对预算进行了补充。 3 施工阶段 施工阶段造价控制的重要一环就是要科学地组织建设,正确地处理造价、工期、质量三者关系,以提高工程建设的综合经济效益。由于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目标就是承包合同价。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严格控制支出,并将实际支出值与造价控制目标值进行比较,而后作出分析及预测,对各种干扰因素加强控制,及时采取措施,以确保造价控制目标的实现。此外,根据实际情况,允许对造价控制目标进行必要的调整,使之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并切合实际。 另一方面对于相当多的工程现场更改较大,加上技术人员与技经人员的脱节,导致更改部分造价无法控制,而使结算价超出合同价甚多。比如,有些工程施工场地狭小,土方开挖量大,先外运再回填,结果往往要增加工程造价的5%左右。因此,在现场施工中,管理人员要实事求是地从控制造价的角度来审查施工方案,以提高施工签证的准确率。同时,对隐蔽签证,要以图纸为依据,标明被隐蔽部分、项目和工艺、质量完成情况;如果被隐蔽部分的工程量在图纸上是不定值,还要标明被隐蔽部分的几何尺寸或原始数量,而不在签证中简单地签写工程量和工程造价,以免与工程造价管理的有关规定发生矛盾,为合理确定工程造价提供准确的依据。 4 工程结算 工程决算审核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它直接关系到甲乙双方的经济利益。对建设单位来说,要精打细算,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对施工单位而方言,为了追求经济效益。通常多报结算。以增加工程造价。因此,从某种意义来讲,工程决算审核实际上是双方技术能力的较量。建设单位的预算人员,不但要熟练掌握工程量计算规则、定额子目的组成内容和套用规定、工程造价的计算程序,而且还要掌握三者的编制原理、内在联系,唯此在应用中才能融会贯通、得心应手。此外,技经人员还应有一定的工程技术知识,既能对现场施工提出合理化建议,又可对签证中的不合理因素提出质疑。另外,造价人员还要有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经常下工地了解现场情况,掌握工程动态。 5 结语 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投资控制的实质就是运用科学技术原理和经济及法律手段,解决工程建设活动中的技术与经济、经营与管理等实际问题,只有在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采用科学的计价方法和切合实际的计价依据,合理确定投资估算、初步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才能提高投资效益。随着我国造价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造价工程师制度的推行,提高投资效益的要求将使合理确定与控制工程造价的地位更加重要。 电力工程类论文:电力工程建设中招投标制度分析 摘要:招投标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经过了漫长的两个世纪,由简单到复杂、由自由到规范、由国内到国际,对世界区域经济和整体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招投标制度是为体现和维护招标、投标双方的一系列权利、责任和利益建立的管理制度,加强招投标制度的建设是市场经济的要求。论述了招标投标制的历史、特点、优点、程序,及其在电力工程建设中的作用。 关键词:招投标制度;电力工程建设;市场经济;招标;投标? 1招投标制度 电力工程中实施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招投标的必然性。一是法律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规定:全部或者部分使用国有资金投资或者国家融资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重要设备、材料等的采购,必须进行招标,并进一步在《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工程建设项目勘察设计招投标办法》等法规做出详细规定。大部分110kv以上的电力工程的勘察、设计、监理实均属于法律规定必须招标的范畴。二是电力工程建设的内在要求电力工程建设包括项目决策、项目设计和项目实施三大阶段。在项目做出可行决策后,关键就在于能否通过勘察设计将项目设想完美地转化为可实施的蓝图,通过项目实施将设计蓝图转化为工程实体,并进行合理的项目投资控制。据统计,勘察设计费只占电力工程全寿命费用的1%以下,而对于项目投资的影响却超过80%。通过实施专业化的电力工程建设监理,对提高工程质量、控制工程投资和建设工期将起到重要的保证作用。因此,通过招投标方式择优确定实力雄厚、信誉良好的勘察设计企业和监理企业,是电力工程建设的内在要求。 2招投标特点 (1)程序规范。在招标投标活动中,从招标、投标、评标、定标到签订合同,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程序、规则。这些程序和规则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不能随意改变。 (2)编制招标、投标文件。在招标投标活动中,招标人必须编制招标文件,投标人据此编制投标文件参加投标;招标人组织评标委员会对投标文件进行评审和比较,从中选出中标人。因此,是否编制招标、投标文件,是区别招标与其他采购方式的最主要特征之一。 (3)公开性。招标投标的基本原则是“公开、公平、公正”,将采购行为置于透明的环境中,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招标投标活动的各个环节均体现了这一原则:招标人首先要在指定的报刊或其他媒体上招标通告,邀请所有潜在的投标人参加投标;在招标文件中详细说明拟采购的工程、货物或服务的技术规格,评价和比较投标文件以及选定中标者的标准;在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的同一时间公开开标。这样,招标投标活动完全被置于社会的公开监督之下,可以防止不正当的交易行为。 (4)一次成交。在一般的交易活动中,买卖双方往往要经过多次谈判后才能成交。招标则不同,在投标人递交投标文件后到确定中标人之前,招标人不得与投标人就投标价格、投标方案等实质性内容进行谈判。也就是说,投标人只能一次报价,不能与招标人讨价还价,并以此报价作为签订合同的基础。以上四要素,是招标投标区别于其他采购方式最大的特点,它们基本反映了招标投标采购的本质,也是判断一项采购活动是否属于招标采购的标准和依据。 3招投标优点 (1)有利于降低工程成本。工程建设项目通过竞争性招标投标,往往使工程成本显著降低,而这种成本降低,主要是靠施工单位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加强管理来获得的;至于工程质量和建设工期,由于有合同文件的约束,业主和监理单位执行监督检查,并不因成本的降低而受影响。 (2)有利于实现项目法人的目标。在招标投标的竞争机制中,项目法人(业主、发包人)处于主导地位,招标文件和承包合同都是由它聘请的咨询设计单位拟订,最后由它批准的。工程项目的建设目的、建设时间和质量标准,都明确写人上述文件。承包人通过竞争中标后,在实施项目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合同要求,从而使工程项目快、好、省地建成,满足项目法人的要求。 (3)促使施工单位不断提高自己。采用招标投标制后,施工单位作为承包人,加人了竞争行列。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并求得发展,他将要不断地努力改善经营管理,提高技术人员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重视经济效益。通过这些努力,将不断提高施工单位的经济技术实力。只有这样,施工单位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使工程建设纳入经济合同法的管理范畴。在实行招标投标制过程中,工程项目家经济合同法的指导和约束。工程建设中所有问题的解决,都有明确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文件约束,从而使工程建设项目按经济合同法办事,减少了许多扯皮和纠纷。 4招投标程序 工程招投标程序如下: (1)招投标合同(如果请);(2)确定发包初步方案(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发包、直接发包等等);(3)制定招标公告;(4)招标办审核(项目登记、录入发包方案、审核公告并等);(5)投标人报名;(6)投标人递交资格预审材料;(7)资格预审(合格就入围、抽签入围、评分入围等);(8)招标文件(编制、招标人审核、招标办审批、投标人购买);(9)现场踏勘、提疑、答疑;(10)公布限价;(11)开标、评标、定标;(12)中标公示;(13)中标通知书;(14)签订合同;(15)招标备案、合同备案。 5招投标的目标 (1)按期完工。按期完工是按照招投标文件及施工合同规定的日期建成工程,并通过竣工验收。实践经验证明,工期在经营管理中常常具有主导的影响作用。许多承包商往往在施工初期抓得不紧,机械设备、材料和人员不能及时进场,而导致工程实际施工进度比合同计划进度缓慢;后期为了加快施工进度,总是难以避免地使费用大增,甚至造成亏损,并会影响到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控制工程的建设工期是经营承包项目的首要环节。为了控制工期,做到按期完工,必须有一个严密的施工进度计划,并坚持按此进度计划组织施工。施工进度计划由承包人在投标时制定,并报送项目法人,成为合同文件的组成部分,在具体施工过程中,随着对工地施工条件的进一步了解,以及施工设备、材料的具体供应情况,不可避免地要对原订的进度计划进行修改。这时,承包人应认真研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报项目法人和监理工程师批准,在不影响竣工日期的前期下,周密组织施工。坚持执行施工进度计划的一个重要方法,是项目法人、监理工程师、承包人三方密切配合,认真地完成本身职责。承包人的施工管理人员必须深人工地现场,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并坚持召开施工现场调度会。重大复杂的建设工程项目,应每天召开现场会。现场会应简练精干,只布置下一步的工作,调配人力和机械设备,以确保进度计划的实现,而不应讨论已完成的工作,以免陷人繁琐的议论甚至互相埋怨和扯皮;项目法人、监理工程师要加强监督检查,按时召开各种会议,及时解决存在问题。 (2)保证工程质量。保证工程质量是按合同文件中的施工技术条款进行施工,不发生质量缺陷和质量事故。施工技术条款是招标文件的组成部分,也是承包人施工时的工艺技术标准。承包人应严格按照技术条款中的要求和标准进行施工。 (3)不超概预算。不超概预算是指工程建成后的实际成本没有超过概预算成本。这是项目法人项目管理的主要目标之一。为了做到不超概预算,把工程建设成本控制在计划成本(概预算成本)以内,项目法人和承包人要分别建立各项财务记账和成本对比分析,以确切掌握该项目在各个建设阶段的实际开支状况;此外,要建立财务支出和现金需用预报,即经常定期地分析剩余工程量的开支——包括单项工程的开支和总开支。项目法人方面可以适当压缩一些可以减掉的单项工程的工程量,争取最终支出不超过概预算成本。承包人方面,对于成本超过标书单价的项目,要采取措施使收支平衡。 (4)择优确定专业分包单位,防止少数垄断性行业任意抬价。在工程建设中,有些特殊专业工种不得不委托专业施工单位承担,如变电所安装工程、通讯工程、绿化工程等,而这些行业往往又带有一定的垄断性质。 (5)深人现场,收集和掌握施工有关资料。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审价人员和费用控制人员要经常深人施工现场,对照图定和控制工程造价,它的实质就是运用科学技术原理和经济及法律手段,解决工程建设活动中的技术与经济、经营与管理等实际问题。只有在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采用科学的计价方法和切合实际的计价依据,合理确定投资估算、初步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才能真正提高投资效益。 6评标方法 评标是依据招标文件的规定和要求,对投标文件进行审查、评审和比较,是确定中标人的必经程序。要组成一个由有关专家和人员参加的评标委员会,评标委员会人数规定5人以上单数,专家人数不少于成员总数的2/3,要求专家从事相关领域工作满8年,具有高级职称或同等专业水平,专家从国家专家名册或招标机构专家库中采取随机抽取的方式确定。执行评标委员会成员的回避制度,与投标人有厉害关系的人应当回避,不得进入评委。评委名单在中标结果确定前应当保密。评标过程不得受外界干预。《招标投标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评标委员会按照招标文件确定的评标标准和方法进行规范运作,确保评标的公证性。 评标的方法是运用评标标准评审,比较投标人的具体方法一般有三种:(1)最低评标价法。根据评标标准确定的每一投标不同方面的货币数额,然后,将那些数额与投标价格放在一起比较。估值后价格(评标价)最低的投标可作为中选投标。(2)打分法。根据评标标准确定的每一投标不同方面的得分,得分最高的投标即为最佳的投标,可作为中选投标。(3)合理最低投标价法。即能够满足招标文件的各项要求,投标价格最低的投标即作为中选投标。 招标人根据评委的评标报告,在推荐的中标候选人(一般为1-3人)中最后确定中标人。在某种情况下,招标人也可直接授权评委根据专家的推荐排序直接确定中标人。招标人与中标人签订合同后,即应受合同的约束。中标人必须履行合同,不得部分履行、拒绝履行、履行迟延、虚假履行,不得撕毁合同,禁止转让合同。 电力工程类论文:电力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应用分析 摘要:电力工程的管理模式能够对工程项目投资方的经济效益、项目施工方的经济利益产生重大的影响作用。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断推进,电力工程建设的项目量也在在不断的增加。但是,目前我国电力工程的管理模式还不能很好的适应现代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的总体需要,因此,必须对电力工程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与探索,以此来推进管理工作的进行。 关键词:电力工程 管理模式 创新 应用 电力工程作为近些年来我国工程项目建设的重点内容,已经成为我国能源领域内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方面。因此,电力工程的管理模式能够对工程项目投资方的经济效益、项目施工方的经济利益产生重大的影响作用。 一、电力项目的总承包管理模式探析 工程项目的总承包管理模式作为出现时间最早的承包工程的管理模式,在电力项目的应用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为电力工程的管理工作提供的很好的借鉴。电力项目的总承包管理模式主要由工程业主、工程设计单位、工程的总承包人以及工程的建设单位来协作完成电力项目的建设工作。通过这一模式使得项目的承包单位需要承担电力工程项目的施工责任,并需要接受来自于工程建造师的监督与管理。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管理模式,才能保证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能够做到职责与责任明确,保证了电力项目工程中各项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但是,随着电力项目施工的不断完善,总承包管理模式逐渐不能适应现代电力项目工程的施工建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工程的监督单位没有能够对项目形成合理深度的介入,导致其只是在工程的施工阶段对工程进行质量的管理监督,而在电力项目的决策阶段与设计阶段没有过多的涉及到,这样就直接影响了对项目的决策和控制。所以。现代电力项目的管理工作需要优化管理模式,以此来推动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二、对电力工程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与应用分析 (一)在电力工程的管理模式中融入创新理念 这里所讲的创新理念指的并不是对电力工程项目的管理模式创新,而是经由对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研究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和应用中的现状而进行一种优化处理。通过这种优化处理方式使电力工程的管理模式呈现出一种适用性和创新性,以此来推动电力工程项目顺利开展管理工作。 (1)对电力项目的总承包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处理的重要性 基于目前电力项目的管理普遍采用总承包管理模式的现状,应该对总承包模式的不足进行重点的分析,并依据优化理论和创新理念对总承包模式进行完善,以此来推动电力项目管理模式的进步,并保障电力工程投资方与施工方的经济利益。 (2)对电力项目的总承包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内容分析 依据对电力项目总承包管理模式的探究,现代化电力企业应该吸收其它项目工程的管理模式的创新性和优点,重点优化总承包模式,促进在电力项目的管理模式中融入创新理念。首先,投资方应该加强工程监理单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进行整体控制的职能,依靠监理单位的专业性来减少工程的投资方导致的决策问题。其次,电力项目的投资方应该使工程监理单位对工程的介入深度加大,使其从工程设计阶段就能发挥作用,有效地保证工程项目的规范性以及投资经济性。最后,通过工程的监理单位以及工程设计师在工程施工中所发挥的监理作用,推进工程施工对设计的有效优化,降低因设计的改变而引起的费用增加等情况。 (二)电力项目管理模式的创新及应用分析 (1)把成本管理战略作为指导来推进电力项目的管理工作 以成本管理的战略来对电力项目的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对电力项目的管理模式创新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在现代市场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电力项目的投资方及施工方都需要从自身出发来对成本问题进行考虑,以此来与企业的战略管理需要相适应,推动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实施成本管理。它的创新主要表现在电力项目的管理模式中对于成本的控制具有长期性、竞争性以及全局性,并以此来推进实施低成本的领先战略。 (2)通过对组织机制的创新来推进电力项目管理工作的进行 电力项目的管理模式应该把机制创新作为一项基础,通过对组织机制与管理制度的创新来推进实施管理工作。创新组织机制可以保证电力项目的管理工作拥有持续动力;整合优化组织结构可以推进电力项目的工作开展;创新组织机制可以推进 力项目创新管理模式,推动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针对目前现代电力项目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内容,电力项目的管理模式创新还需要在资金管理方面进行突出。在电力项目管理中应加强对资金管理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把电力项目的管理工作同资金管理工作进行紧密结合,推进实施电力项目管理中的动态管理和资金运行,提升电力项目管理效果。 (三)形成全过程与全要素的电力项目管理模式创新 针对电力项目特点,现代电力项目的管理模式必须在其自身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应用,使用全过程与全要素的管理模式来推进项目管理更加与实际相适应,并以此来推动电力项目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形成全过程与全要素的电力项目管理模式创新的过程当中,要重视打造优秀的项目团队,着重从个人的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个人素质等方面来构建一支优秀的工程项目管理团队,并以此为基础来保证电力项目管理工作的开展。 总结:对现代电力项目管理模式进行创新的要求已经非常迫切。创新电力项目管理模式,一方面是电力工程实际建设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现代电力项目中保障投资方与施工方经济利益的需要。创新电力项目管理模式需要由工程项目的投资方、施工方、工程设计单位与监理单位等多方协作完成,这是现代电力项目工程建设中最为重要的工作,也是电力项目造价与质量等多方面的关键所在。因此,现代电力项目的投资方应该注重提高自身意识,并以此为基础来推进项目管理模式创新,以投资主体为引导进行电力项目管理模式创新,为电力项目的建设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电力工程类论文:试析西藏电力工程项目管理问题及对策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出台,西藏又掀起了新一轮电力工业发展狂潮。面对一大批重点电力建设项目,如何做好电力工程项目的管理就成为了广受各方关注的问题。本文将针对西藏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实际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来浅谈建设单位优化电力项目管理的方法对策。 论文关键词:西藏;电力工程;项目管理;问题;对策 一、西藏电力工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电力工程项目施工程序复杂,其质量受到施工技术、施工环境、施工人员等诸多因素影响。西藏地广人稀,人口分布不均匀,给工程项目管理增加了难度。且多民族聚居的现状,导致安全因素也是施工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的因素。由于施工过程一般都在露天条件下,基本没有稳定的施工环境,使得工程质量的波动性较大;电力工程的施工具有连续性,上一工序的问题,如果不及时发现解决容易被下一工序掩盖;电力工程往往规模较大,花费的时间较长,这也在质量上要求更高。但施工企业在工程质量上往往监管不力,导致电力工程质量存在波动性和隐蔽性,给电力设施的使用带来巨大隐患。近几年来,西藏电力工程设施质量事故不断,从建设单位角度出发,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项目质量管理工作。 (一)明确各参建单位对工程项目的分工 电力工程项目涉及到设计、施工、监理、物资供应以及项目管理等多家单位,故在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要统筹规划,使各部门各负其责,紧密配合,共同努力,严格按建设程序施工,共创优质工程。 (二)加强对工程项目质量的监管 首先,建设单位应从项目方案的设计上加强管理力度,严格执行国家标准规范、规程;其次,在施工时合理选择设备、材料,力争提高西藏电力工程设备质量;同时,施工现场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最后,完善资料整理等移交工程的服务。 二、西藏电力工程工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西藏地区地域辽阔,通常情况下一个标段的长度达到几十公里,施工人员、设备随作业点移动,使得施工具有覆盖面积大、流动性强的特点,加之地形复杂,气候条件恶略,给施工点的转移和项目的管理带来了很大不便。导致建设单位难以及时了解施工的具体进程,施工人员不能将工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反映。上下级不能及时沟通协调,使得工程施工中的问题难以及时解决致使工期的延误。 (一)影响施工项目进度的因素 参建单位(建设、设计、物资、运输单位及政府有关主管部门)的影响;施工条件的变化;技术失误;施工组织不力;自然灾害及意外事件等等。 (二)解决施工进度拖延的措施 建设单位发现进度拖延,应及时找到延误原因并进行消除,从源头上杜绝进度拖延现象的再次发生,同时消除延误因素引发的一系列不良影响,避免造成进一步延迟。具体应做好以下几个控制: 1、施工前进度管理 (1)确定进度管理的工作内容与特点,控制方法与具体控制,进度目标实现风险分析,尚待解决的问题。 (2)编制施工组织管理总进度计划,对工程准备工作及各项任务做出时间上的安排。编制施工组织管理总进度计划应重点考虑以下内容:所动用人力、施工设备是否满足完成计划工程量的需要;基本工作程序是否合理、实用;施工设备是否配套,规划与技术状态是否良好;如何规划运输通道;工人的工作能力是否满足工程需要;预留的时间是否足够清理现场;材料、劳动力的供应计划是否到位;竣工、验收计划是否完善等。 2、施工中进度管理 (1)定期收集施工数据,预测施工进度的发展趋势,实时监管施工进度。进度管理的周期应根据计划的内容和管理目的来确定,工期较紧的进度控制周期一般为一周。 (2)随时掌握各施工过程持续时间的变化情况以及设计变更等引起的施工内容的增减,施工内外部条件的变化等,及时分析研究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3)及时做好各项施工准备,加强作业管理和调度。在各施工过程开始之前,应对施工设备物资供应,施工环境等做好充分准备。 3、施工后进度管理 指完成工程后的进度控制工作,包括组织工程验收,处理工程索赔,资料整理、归类、编目和建档等,实际工 过程中,主要出现的问题是工程竣工,而竣工资料未同步完成。 三、西藏电力工程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电力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项目管理的核心,成本管理的好坏直接决定项目的成功与否。工程项目最终管理目标是使项目达到质量高、工期短、耗费低、安全性高等等目标,而成本是这些目标经济效果的综合体现。西藏电力工程管理以往存在不重视工程成本管理、工程结算不及时的问题,故应加大引入咨询单位参与工程结算的力度,确保保质保量的情况下以最低能耗完成工程。 四、西藏电力工程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西藏电力工程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安全与效益的矛盾 安全生产是企业的最大效益,但部分管理者往往认识不够深刻,只看到安全工作需要大量的投入,而看不到做好安全工作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从而导致对安全工作认识片面,致使安全管理顾此失彼,捉襟见肘。 2、部分工程存在违法分包、以包代管 为满足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要求和各行各业对电力的需求迅猛增加,西藏电力建设工程的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建设速度不断加快,由于进度紧、任务重,劳务分包工作中安全管理形同虚设 3、安全措施不严密 大部分工程施工未事先制定施工方案;或者有方案,但个中内容只流于形式、无针对性;或者方案有内容,但不落实。所有这些,都是措施不严密的表现。而安全措施的不严密、不落实,却往往对工程项目安全管理造成致命性的危害。 (二)工程安全管理改进措施 1、正确处理好安全与效益的关系 正确处理安全与效益这一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安全生产是电力建设企业发展的基础,是经济效益的前提和条件。故当安全与效益发生矛盾时,首先考虑的应是安全,要以正确的态度,采取有效的措施,消除不安全因素,避免各类事故的发生。建设单位作为工程项目的投资者,总揽工程项目的建设,应该也必须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做好安全监管工作。 2、正确处理激励机制与安全教育的关系 安全生产中使用激励机制,是一种管理方式,一项思想政治工作。当前,物质动力能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安全生产,但是必须认识到它并不是万能的,我们既要有物质激励,同时又要有必不可少的精神激励。 3、安全技术交底是落实的最好手段 (1)交底方法:各级技术人员、施工负责人应将《施工方案》作为技术交底、安全交底的主要内容之一,分级进行交底,使全体施工人员了解并掌握相关部分,并付诸实施。 (2)交底主要内容:施工顺序和主要施工方法;施工质量、工程进度、物资供应要求;保证施工安全的主要措施;其他注意事项等。 (3)必须明确各级安全责任:施工人员应按交底要求施工,不得擅自变更施工方法和降低安全要求,或违背安全措施。 4、主动服务,降低安全风险 由于施工单位大多是区外单位,对当地政策、电力系统情况及运作不太熟悉。因此,项目管理单位应在诸如青苗赔偿、办理工作票、施工遇阻等棘手问题上,主动协助、帮助施工单位,使施工单位将主要精力放在施工组织及施工安全问题上,同时通过《安全合同》及《施工安全技术措施》强化安全管理。 五、西藏电力工程员工管理问题及对策 (一)职工管理问题 由于施工队伍庞大,施工点流动性强等不良因素的制约,使得建设单位对职工的管理培训工作难以开展。而多数基层施工人员为农民工等缺乏施工安全意识的职工,为建设单位的统筹管理带来了极大地难度。 (二)员工素质提高对策 为解决非熟练员工尽快提高作业水平,参与正常施工工作的问题,建设单位可要求将非熟练员工与作业熟练员工搭配安排作业,使其在工程实践中以及熟练工的实时指导下能尽快掌握作业技能。同时,可根据生、熟工的不同作业水平和特点,将工作进行进一步细化,合理的分配给各施工人员。根据各施工人员的作业水平以及工作量,划定工资及奖金的分配方式,一方面,充分权衡了作业熟练的员工工作量和作业水平;另一方面,使得技术非熟 练的员工看到了技术水平差距和报酬差距。这样不仅是对熟练工的肯定,更是对非熟练工在现实上的鞭策,推动其向着专业能力提高的方向发展。 电力工程类论文:论中职学校 工学结合 半工半读 培养模式 试论宁夏水利电力工程学校为例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宁夏水利电力工程学校在开展“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模式中所出现的问题,分析了“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模式的利弊关系并提出自己对“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模式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校;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模式:优点 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半工半读制度,实现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突破,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决定》精神,于2006年发出了《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职称[2006]4号)的通知。通知指出,要大胆探索学分制、弹性学制等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以适应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要求。要积极推进学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 在国务院及教育部下发《决定》和《意见》之前,我校已开展了“订单式”、“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培养模式。如:2005年寒假,我校组织300多名一年级、二年级学生赴上海开展“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模式。这次活动呈现出“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模式的优点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一、“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模式的优点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模式已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趋势,具有自己的独特优势。 1.在真实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学生的技能更实用,也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可以接受到最新的技术,了解该行业产品生产最新型号和市场供求关系,为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就业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解决了贫困学生的困难,提高学生的成长。对于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在企业项岗实习所获得的报酬解决了学生的生活困难,帮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学业,重要的是通过工学结合,让学生掌握了生存的本领,贫困学生自尊自立,非贫困学生也得到锻炼,更快地成长。 3.校企合作培养学生,使学生的定位高,深受企业的欢迎,同时企业也降低培养时间,使学生。 4.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下,在企业严格的制度管理中,学生的意志力、团队意识、社会责任感等都得到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明显增强。 5.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赢。学校从企业哪里学得一些管理理念,改变育人模式,学校受益。企业获得了符合自己要求的技能人才,培养了员工,企业受益。学生增强了职业能力和就业本领,解决了经济上的困难,完成学业实现就业,学生受益。 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决定》和《意见》都是以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站在统揽全局的层面上制定的。而我国经济结构的不均衡性、南北地域的差异性、南北生活习惯的不协调性等多种因素,影响“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模式。 1.南北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生活环境的差异影响“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在南方沿海地区,各大中型企业聚集在这里,而北方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企业规模小、数量少。首先,北方学生父母的思想传统,希望儿女在lh己的身边,不愿意他们远离家乡去工作。第二,北方学生不太适应南方的饮食习惯。北方饮食以酸、辣、咸为主,南方则以清淡、甜食为主,这样北方学生不适应南方的生活习惯。第三,北方多以干燥、炎热天气为主,南方多以高温、阴雨、潮湿天气为主。北方学生到南方会出现皮肤过敏、湿疹等综合性病症。如我校组织到上海半工半读的学生中,有90%以上的学生都出现了湿疹,而且10%的学生的病情非常严重。 2.路途遥远、代价大,影响“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模式。从北方到南方坐车要三四天时间,再加上车费、路途上的花费等费用对于比较贫困的学生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3.校企管理不对接,学生流失严重。一是学校的教育方式和企业的管理方式有很大的差距,学校以教书育为主,而企业则以严格的管理制度为主。在学校迟到的学生多以批评教育为主,而在企业就会以制度管理,轻则罚款,重则辞退。二是有些学生在企业能够挣得令他满意的工资,他们在半工半读结束时,就会留在企业继续工作,放弃回校继续学习。三是部分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由于散漫、能力差,被企业安排到劳动强度大、技术简单的岗位上,他们认为以后的工作就是这样简单、辛苦,自动放弃了回校继续学习。如,我校开展的半工半读活动中,就有5%以上的学生因为这些原因流失。 4.时间短,半工半读学生不会被安排到技能性强的岗位上顶岗实习。比如:在我校去上海实习的300多名学生中不到l/4的学生被安排到技能性高的岗位实习。这主要是因为企业以赢利为自己的宗旨,可是半工半读的学生几乎所有人都是生手,这样未免会降低企业的产量,从而使企业降低创收,企业当然不会安排学生到技能性强的岗位上。还有,要训练一个熟练工是需要时间的,可半工半读学生多以三至六个月为一个周期,企业根本就不会花精力去培养工学结合的学生为熟练工,因为,经过企业辛苦培养的工人刚能独自工作时就被带回学校。 5.相应法律法规不健全,执法不力,使学生的安全和劳动报酬没有保障。如有的企业不给学生上综合保险,有的企业根据法律的框架给学生最低的工资报酬,而不是按学生所创造的价值给学生相应的报酬。 三、对办好“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今后职业教育重要模式之一,对如何做好做强这种培养模式,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我这里所说的师资的建设不是让他们到高等学府去读研、读博,而是要让教师走下去,派教师到生产一线实习、调研、学习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调查了解生产一线对技能人才的需求。这样,教师在以后的授课时,就会很有针对性。二是要把企业一线的高级技师请回来,因为他们是这个行业发展前沿的见证者,他们不但了解该产品的性能,而且了解该行业的发展趋势,更是一流的操作能手。 2.加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紧密建设。把校园文化、学校规章制度与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企业管理模式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二为一体的教育模式,这样可以增强教师的团队精神,增强学生的吃苦精神和适应能力。 3.多元化融资。要抓住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难得机遇,争取政府投入和政策支持,特别是要激励社会、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和投资职业教育的政策。同时,以建设校内实习工厂和后勤社会化为突破口,加强校企合作、合资办学、吸引社会资金、发展校办产业。 4.多形式开展“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训模式。一是要利用企业先进的实训设备、高技能人才的优势,让学生到企业项岗实习即进厂式培养模式。二是利用学校的实训设备、专业的教师队伍,把企业请进来,让学生把理论学习和生产实践有机结合即企业进校式培训模式。三是校企联合共同参与。企业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全过程,提供实训设备、项岗实习指导、优先聘用毕业生等,学校参与企业的新产品开发、职工培训、人才培养服务等即校企合一式培养模式。 电力工程类论文:电力工程的科学管理与工程经济效益最大化 原文作者:冯建亚 摘要:电力工程项目因其工程结构的复杂性和项目管理水平的先进性,直接导致项目工程的耗资巨大,工程的良好运作必须有巨大的资金和良好的管理措施。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在电力工程管理上的工作方法和管理制度,促进电力工程的良性发展,同时也能不断扩大电力工程项目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施工管理 合同 安全质量 进度 工程造价 在现今电力工程的兴建浪潮之中,传统的电力项目工程建设和管理技术也亟待改革和创新。相比其他的工程项目而言,电力工程项目有着建设结构复杂,耗资巨大,工期长,管理多面性等显著特点。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为了满足电力项目工程建设的相关需要,改革电力工程施工的技术和管理方式成了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一直以来我国的电力工程项目的管理机制在施工配置和人力、物力配置上取得了一定的改革成效,但依然存在相关问题,管理和施工过程中的不规范、不合理操作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损失。 一、关于劳务合同的管理方法 (一)选择劳动队伍的方法 施工劳动队伍作为工程的直接实施人员,在劳动队伍的选择方面首先考虑企业资质和财务状况等。但随着电力项目工程的发展,劳动队伍和有关企业往往存在劳务分包和各种挂靠现象,因此单单看从业队伍的资质和注册资本往往很难判断劳动队伍的优良性。为了更可靠的区分劳动队伍的真伪,应该在确保企业满足分包工作,进而对劳务企业的人员配备、资金来源、设备和施工经历等方面进行考察。一般来说,有着更多合作经验的劳务企业具有更大的优势。 (二)劳务合同的拟定 劳务合同不仅能够确立双方的责任义务范围、责任关系,同时还是双方利益的最大保障,同时也能确保工程正常运转。对于劳务合同的拟定也有着很多的具体要求,否则往往会导致劳务纠纷的发生。一份合格的劳务合同首先应该在内容上详细,分工明确。合同在劳务结算上也应该有明确的划分,确保工作量计算上的可行性。合同的拟定一定要确保责任、利益分割上的准确性,不得存在劳务上的牵扯关系。劳务分包工作一般需要列出施工清单明细,具体写出施工项目、工作量计算单位、劳务分包单价等内容,一方面利于结算账目,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劳务纠纷 (三)劳务合同的执行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原则上应该按照合同规定进行施工操作,但往往会由于合同中没有提及的施工项目而发生纠纷。对于这种情况往往需要双方进行必要的协商,通过变更合同或签订补充合同来处理相关争议。合同的变更必须在双方的同意下才能签订补充合同。在施工过程中劳务企业若将施工项目装让于其他劳务企业,而转让施工队伍又没有从事相关的施工的相应条件,这种情况下,施工企业则有权单方面解除合同并重新寻找合作企业。对于双方协商无果的情况,则需要诉讼法院解决。 二、关于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 (一)建立和完善的安全责任制度 施工过程的安全生产核查是工程项目安全进行的有效保障,安全审查工作往往要对施工单位安全责任制、安全保障设施以及相关管理制度进行检查。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往往还要签订安全管理协议,明确双方的职责和义务,确保安全生产。对于建设单位一般还需要建设安全管理的机构或组织,负责安全监管,进而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机制。 (二)培养安全文化 作为建设单位必须坚持实施安全管理机制,认真开展相关安全教育和培训的工作,在最大程度上促进工人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工作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同时也要加大力度培训施工人员的施工方法,严禁违规生产,减少操作失误带来的安全事故。安全监管机构也要定期、不定期对施工场地和施工设备进行检查,争取在事故发生前排查出事故隐患,确实落实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促使工作人员具备较强的安全生产意识,进而形成良好的安全生产文化。 (三)安全设备设施的配置 安全设备设施是发生安全事故后最有效的营救和自救的设施之一,也是防止事故发生的最大保障。因此加大对安全设施的资金投入极为必要。在危险施工场所必须要有相应的警示标志和消防措施,以降低事故发生率。安全管理部门必须定期检查安全设备设施,确保设备正常工作,并对对应的设备运转情况做好记录。只有做好了安全防护工作,才能合适的增加工作量,安全就是效率,因此必须坚定加大对安全设施的投入。对于施工单位的领导者来说,加大安全设施的资金也是极为重要的管理理念,只有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下,才能提高生产量和工作量。否则,盲目提高工作量带来的往往是事故频发。 三、施工质量管理 [论文网] (一)监理在施工单位的管理作用 项目工程质量的监管主要工作在于工程监理。承包合同中强调的施工质量就是监理检查的主要标准,并会逐步验收。作为工程项目质量的监管者,监理必须坚持三检制,确保整个工程项目都在合同规定的指标内。在施工过程中,监理往往会遇上超出自身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监理就需要充分协调施工单位中各层之间的关系,全面调动施工单位的监管力量,以人为本,期以提高施工项目的质量。实现对工程项目的全面监控。 (二)施工材料和设备质量的管理 在项目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除了监理的监管工作,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施工材料的质量。因此严格控制施工材料的设备质量才能保证项目工程的质量。施工单位必须与施工材料供应商之间做好信息反馈工作,作为施工单位必须密切注意施工材料的质量变化,不要将不达标的材料带进项目工程中,而作为材料供应商必须严格保持提供材料的真实性。通过施工单位和供应商之间的良好协商,加大对材料的检查力度,提高质量检测力度。 (三)关于施工程序、施工方法的管理方法 对于某一个工程项目,首先需要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组织设计计划,并需要技术主管部门和监理工程师审核,在完成了上述流程之后才能应用于项目的施工中。施工程序和施工方法会贯穿工程实施的始终,因此,合适的施工程序会直接影响项目工程的工作效率和施工质量。建设单位应该加强对技术主管部门的培训,提升技术人员的自身技术素养,确保能够制定出最合理的施工程序,同时也要完善施工组织设计的工作体制,做好各程序的交接工作能有序进行。 四、施工进度管理 施工进度的快慢会决定项目工程的质量,同时也会影响项目本身的经济效益。因此施工项目能否按时交付使用具有重大意义。为了确保工程项目能够按照预想的进度进行,保证工期,设计、监理、施工单位等必须指定相应的施工进度表,首先从计划上要确保工程项目按时完工。各级单位工作人员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施工的实际工作经验,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工程的进展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能对其进行正确的处理。在施工过程中,往往还会设立专职计划员,针对组织设计计划意见工程实际进度,对整个工程项目做出准确预测。在工程进度管理中,一般需要建立三级计划进度管理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预定工程的实际进度,保证项目工程的施工进度。一级计划一般指的是根据组织设计安排告知各级单位的准确职能、开工时间、交付时间等;二级计划即逐步落实一级计划的相关内容,并针对不同的施工阶段确定施工安排和资源配置等;三级计划则是在保证前两者稳步落实的前期下,针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工期延迟和技术难题等问题,指定和采取有效的解决办法,保证在一定时间内将工期的部分偏差得到纠正。三级计划的有效实施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施工项目施工流程,进而保证项目工程按时交付使用。
铁路客运服务论文:论如何提高铁路客运站服务质量 摘 要:现今交通运输方式呈多元化高速发展态势,对传统运输巨头铁路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提高服务质量是铁路寻求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成都铁路局管内特等客运站成都站为例,就客运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寻求提升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铁路客运站;服务质量;成都站 近年来,多样化的交通运输模式使铁路不再是出行的唯一选择,旅客在选择出行方式时,安全、速度、价格、舒适度、服务质量等均是其考虑的重要因素。因此,铁路客运的“卖点”已经不能仅限于低廉的票价,特别是对于客运站而言,在无力提高列车运行速度、或是根据需求增长运能以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情况下,提高服务质量就是不容忽视的关键。 一、铁路客运以及成都站的基本情况概述 1.铁路客运基本问题 铁路客运是铁路承担旅客运输的职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始发站、列车、中途站、目的站以及全体工作人员的密切配合,其中客运站是整个铁路运输的起点以及终点,承担着售票、安检、组织、服务等职能。因此,客运站的服务在整个运输过程中占据中心地位。 2.成都站基本情况 成都站是西南最大的铁路枢纽,也是西南最大的特等站,直属成都铁路局,1952年7月1日正式投入运营。成都站位设在成都市金牛区,设到发线18条,总建筑面积超过160000,接轨铁路成渝铁路、宝成铁路、成灌快铁,有可直达全国各大城市的列车,与成都东站、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共筑成都综合交通枢纽的运输立体化体系。 二、成都站客运工作现状 1.硬件设施相对落后 成都站是投用超过六十年的老站,虽在经历了多次高规格的现场会筹备后进行了翻修整治,但与成都东、成灌线等起点高,投入大,设备先进,设施完善的新站相比,自助化程度还存在差距,比如没有检票匣机、卫生间还是老式冲水设备、没有直饮水而是老式开水器等。 2.管理观念相对落后 成都东客运站投用后,无论是媒体导向还是车站管理人员都将视线重心转移到了成都东站,成都站的管理水平处于止步不前甚至稳中有降的不良局面,思想观念上重经验,轻创新,满足于“不出事”。职工缺乏责任主体意识,习惯于被管理,中层干部求稳怕乱,墨守陈规,缺乏创新改革的精力和勇气。显然,传统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合社会的发展和旅客的需求。 3.客运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客运工作在铁路系统内部处于不受重视的状态,甚至存在将其他工种的“老弱病残”调剂为客运人员的情况。加之客运工作要求高,收入低,管得严,还要同时面临来自旅客和安全的压力,大多数人不愿意从事客运工作,更不会热爱本职工作,直接造成人员素质提高困难,服务水平低的结果。另外,大部分客运人员的工作心态还满足于“过得去就行”的低水平上,工作成效“不拔尖、不扫尾,力争当中游”,对服务缺乏认知和理解,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不习惯以旅客为中心,习惯于管理旅客,不习惯服务旅客,习惯于自我纵向比,不习惯与先进路局、与旅客需求横向比,习惯于凭经验办事,不习惯创新思路和方法。 三、提升客运服务质量的措施 1.改善硬件设备设施 硬件设施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成都站可以从改善车站照明、厕所、冷暖、卫生条件着手,尽力减少旅客在基础设施方面的不满和投诉。同时加强设备养护,学习成都东站实行编号管理,并相应建立巡检、报修机制,提高设备管理水平。 2.提升客运职工素质 客运队伍往专业化方向建设是大势所趋,其中人才储备更是关键。车站可以优先选择新入路大学生,利用两至三年的时间跟班学习客运内外勤业务,打下扎实的业务功底;各班组选拔优秀员工培养为预备值班员,充分发挥班组长“兵头将尾”的作用,提升班组自我管理能力;对内勤部分重点岗位,比如收入结账、票据管理、退改签窗口,有意识有针对性地选拔业务能力强、有责任心的同志担任,保证重点岗位不出差错。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内外勤轮岗培训,以此储备一岗多能复合型人才,从而让客运职工整体素质有一定程度提升。 3.转变管理理念 管理理念滞后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强化机制管理,就要实施预警机制,把过去的问题当成现在的问题,把别人的问题当成自己的问题,把小问题当成大问题,超前进行案例教育,开展反思讨论。同时还可以实施评价机制,邀请新闻媒体监督,或地方统计局参与,发放调查问卷,广泛征求旅客、社会意见,找准存在的问题,据此改进工作。 总之,只有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挖掘旅客多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强服务特色,确立“一切为了满意旅客需求”的服务意识,以“真诚、优质、创新”的服务质量来感动旅客,企业才能发展,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铁路客运服务论文:浅谈如何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特征,指出了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中因基础设施设备、服务质量评价、服务管理等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解决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的主要措施,创新服务理念、确保设备质量和加强服务管理。 【关键词】铁路客运;服务质量;服务体系 随着铁路旅客运输市场的日益完善,特别是高速铁路的蓬勃发展,铁路旅客运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运输能力有了很大的扩展,服务质量也越来越高,对旅客有很强的吸引力。同时也应当看到,目前铁路旅客运输还存在与市场不相适应的地方,总体竞争实力不强,特别是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还不够高、广大旅客还不够满意。铁路旅客运输要实现自我发展和完善,必须尽快适应市场,走向市场,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必须正视客运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全力提升客运服务质量。做好旅客运输服务设计、旅客运输服务实施和管理、旅客运输服务质量的监督检查和改进等几个方面的具体工作。 1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存在的问题 铁路旅客运输服务一直以满足旅客出行需求为宗旨,近年来,一些贴近民生的服务形式得到创新和升华,如在全国铁路客运服务部门争先开展“以人为本”的“创先争优”活动,增强服务意识。但是,铁路旅客运输服务体系仍然滞后于旅客日益增长的需求。 1.1客运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由于安全是铁路运输企业永恒的主题,所以铁路在资金投入上,优先用于安全基础建设,影响了客运基础设施的发展。尤其是普通旅客列车的服务设施存在不同程度陈旧老化,直接影响铁路外部形象和服务质量。 1.2客运服务缺乏整体运作 部分干部职工把客运服务质量单纯看成客运部门的事,忽视机务、线路、检修、治安、多元经营、后勤保障等单位对客运综合质量的影响和协调运作关系。 1.3客运服务组织方式滞后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客对铁路客运服务的要求相应提高,而铁路运输企业没能针对不同车次、车型制定相应的服务承诺、服务标准,满足旅客的服务需要。对于因施工或调图变点,以及受自然灾害影响,造成列车运行晚点没有确切的预告,以致引起旅客不满和投诉。在客流高峰时,还存在一票难求和乘车难的局面。 1.4客运服务方式落后 目前许多列车服务方式还是停留在送水、扫地、擦桌了等基本服务方面;列车餐车品种单一;列车广播缺乏个性化、特色化、多样化服务。 1.5客运人员素质偏低 少数员工素质偏低,服务态度“生、冷、硬、顶”的现象小同程度地存在于铁路运输企业中,影响了铁路的形象和声誉。铁路客运系统职工素质普遍较低,主要原因一是文化素质低。二是铁路教育内容陈旧所学知识基本为管理旅客而非服务旅客,造就的亦为管理型,而非服务型职工,不适应时代要求。 1.6领导行为的影响 领导行为中的不良因素,对客运服务质量下降负有一定责任。主要原因:一是存在重安全轻客运的倾向。在安全上投入大,不惜血本,在客运服务设施上投入少,特别是支线、小站和绿皮车。一是对服务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客运只要不出路风问题即可,对提高服务质量不丰动,态度消极,项目简单,缺少特色。对服务中出现的问题更是研究少、分析浅、未提前预测和防范。 2提高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的对策建议 2.1提高客运服务基础设施水平 提高铁路运输企业服务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铁路运输企业各单位必须遵循服务价值理念。铁路运输客运作为窗口单位,服务质量的好坏,对企业在运输市场上的竞争力影响重大。因此,必须加大服务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对普通旅客列车从技术、装备、资金、人员上给予重点投入。对运行时间长、出现老化的设施及时进行整修和整治,对旅客反映强烈的待客、供水、供暖、供冷等热点问题进行重点整治,使铁路运输客运的服务基础、服务软什适应新的要求,让旅客从进站上车就能感受到新环境、新面貌、新服务、新体验。 2.2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针对一些陈旧落后的服务观念,铁路运输企业要确立“以全新的服务文化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新理念,扩大宣传市场竞争面临的严峻形势,引导员工澄清模糊认识,提高服务意识。向全体干部职工深入宣传“服务就是发展”、“服务就是效益”、“服务就是市场竞争力”等观点,不断增强从业人员的整体服务意识。 2.3建立联劳协作机制 提高铁路运输企业整体服务质量,不能只靠窗口单位的单方行为,还需要车务、机务、工务、电务、车辆、公安等系统的协调运作。但这些系统分属于不同的单位,因此,有必要建立各系统经常性的服务联劳协作机制,由各系统领导和组织机构以驻点办公、现场办公、视频办公的形式,定期、不定期研究协调和解决站车关系、三乘关系,以及结合部的管理问题。 2.4制定灵活的服务标准 铁路运输企业要学习酒店行业的服务标准,向国际化、规范化标准发展。要根据不同列车种类、车型、坐席和车站等级,制定与旅客消费水准相对应的服务质量标准、服务流程和服务承诺,并在站车明显位置向旅客公布,公开接受社会各界和旅客货丰监督。在春运、暑运和节假、黄金周等客流旺季,铁路运输企业更要通过电视、电台、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以及在车站设置电子显示屏提前向广大旅客通报铁路运能动态,有条件的要开通短信平台、铁路交通电台,及时向旅客消息,防止旅客集中涌向铁路车站,出现运输安全、服务质量等方面的问题。 2.4.1服务方式要多元化 要针对不同旅客群体的不同需求,推出因人而异、因线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服务流程,根据服务对象,提供贴心周到的服务项日,如温馨提示法、无干扰服务法、立即应对法、道歉先导法、心理沟通法、补救服务法等,在软卧硬卧车厢配备温馨提示卡、列车服务指南、介绍列车的各项服务设施、沿途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风味美食、气候特点等,为旅客在旅行中提供多元化服务。 2.4.2服务内容要温馨化 打造“平安祥和”之旅为主线,为旅客营造温馨氛围。在车厢配置医药箱、流动娱乐用具、便民服务袋、针线包、擦鞋用具、免费借阅图书、配置超员凳,开办广播点歌、短信回音,代办生日餐、赠送天气预报卡、重点旅客爱心牌等服务。餐车可根据不同旅客的餐饮习惯和口味偏好,推出各式色、香、味俱全的食品供旅客挑选,并做好餐前茶、餐后巾系列服务,如清真餐、功夫茶具等,逐渐形成“一车一特色、一线一品牌、一站一风景”的特色服务内涵。 2.4.3服务过程亲情化 要不断规范乘务员的服务程序,在服务过程中做到旅客上车有欢迎声、服务中有问候声、下车有欢送声,并坚持乘务员始发作业的自我介绍和送茶、送水作业程序。同时,要做好重点旅客的重点服务,为他们提供无微不至的亲情化服务。 2.4.4应急服务人性化 要把解决旅客乘车中的一系列实际困难作为企业的服务导向“急旅客之所急,想旅客之所想”。如针对一部分年轻母亲在列车车厢中为婴儿哺乳的尴尬,可设置母婴哺乳房服务项目:针对少数旅客突发急病,建立“小护士”服务项目,为患病旅客解决一时之需等。 2.4.5建立、健全旅客投诉制度 铁路旅客运输部门应着力做好旅客投诉受理、督办工作,设立并公布投诉电话,及时处理旅客的投诉,并把旅客的有效投诉纳入考核管理。 3结论 铁路旅客运输服务作为面对社会、服务人众的重要窗口,分析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确立“一切为了满意旅客的需求”的服务意识。提出解决提高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的对策建议,提升整体综合服务能力,是铁路运输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铁路客运服务论文:关于铁路客运服务体系的创新的思考 摘 要:提供高效、优质、令乘客满意的服务,是铁路客运服务的经营目标和价值所在。但是由于我国铁路运输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造成了“店大欺客”的市场竞争意识不强、服务理念欠缺、服务方式单一,服务水平不高的局面等情况,很难与国民经济水平和整体素质的提高相匹配。所以如何对铁路客运服务体系进行创新性改革,从而强化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方式、突出服务特色、提高服务质量,使铁路客运体系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占据更加有力的地位,为铁路客运体系实施市场竞争战略、发挥竞争优势提供参考性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铁路客运;管理创新;服务质量 铁路运输作为一种影响国计民生的现代运输方式,多年来铁路部门一直坚持“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服务宗旨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经过全路干部职工的努力,一些贴近民生的服务形式得到创新和升华。但是,铁路运输企业客运服务体系仍然滞后于旅客日益增长的需求。 一、铁路客运服务体系现状 近年来,随着高速铁路的飞速发展,我国的铁路客运业也进入了一个黄金转折期。经济的发展、人民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航空、公路及海运的竞争为铁路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机会与风险并存的平台。然而我国铁路客运服务体系的现状却远远赶不上实际所需的水平,如管理水平落后、工作人员素质较低、相关法制规章不健全、设备不匹配造成服务方式单一等。为此,只有不断转变客运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及水平,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增强铁路服务体系职工的职业认同感,强化并改善客服系统的配套设备对促进铁路客运服务体系,实现构建和谐铁路客运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造成铁路客运体系不适应新形势的原因分析 造成铁路客运体系不适应新形势的因素很多,既有体制方面的制约因素,同时也有其他的主客观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铁路服务体系工作人员及旅客的主观因素是主要制约方面。 这些矛盾主要体现在旅客对服务水平要求的提高及维权意识的增强与铁路服务体系工作人员陈旧的服务观念间;客服体系管理者落后管理理念及狭隘的管理意识,而忽略了对整体工作人员水平的提升。此外,由于客运系统方面投资不足造成服务设施老化,先进设备及管理理念匮乏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三、对策和建议 铁路客运服务系统是铁路部门直接面对广大人民群众的一种重要方式,她既是铁路的形象部门,也是铁路的重要职能部门,为了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大众并提高铁路在运输市场上的竞争力,对铁路客运服务体系进行创新思考是每一个铁路职工的职责,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提高管理者管理水平 受自身体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铁路客运体系主要采用量化的发牌处罚的管理模式,即各级管理者通过对自身所管辖部门的检查,发现问题并现场记录,事后汇总分析并根据相关考核依据对相关责任人予以一定的处罚,并以此作为评价干部职工工作水平的重要依据。这种管理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客运职工转变服务理念,提升服务质量,但弊端也非常明显。 容易出现考核不科学、考核流于形式,走过场完成任务,为了考核而考核等问题,进而导致部分领导者考核不严肃,随意考核,一定程度上挫伤广大客运一线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转变管理者的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水平,使领导与职工能够站在一条线上,“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引领职工、凝聚职工,赢得职工的信赖,树立自己的形象,从而形成带头人的作用。同时要健全和完善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与干部的绩效挂钩,以此为杠杆,形成与企业共荣辱、同命运的市场意识、风险意识、忧患意识。引导各层工作人员识大体、顾大局,使之具有“推功揽过”的胸怀,时时处处为企业着想,达到“众心齐,泰山移”的效果,打造一支业务过硬、素质一流的团队。 2、强化铁路客服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 铁路客运服务体系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应该明白自身的职责和角色,从而在不同的时刻、岗位中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他们既可以是尊重旅客、爱护旅客的铁路服务员;也可以是为旅客出谋划策、排忧解难的参谋者;还可以是传递铁路信息动态、展现良好风貌的代言人。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他们必须经过更严格的培训和考核, 为了提高客运服务职工素质。第一,改善职工素质结构。注重引进和培养高层次的市场营销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心理、礼仪等各类专业人才,完善人才结构,为客运服务工作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需要根据职工的兴趣爱好和工作需要,精心制订客运职工培训方案,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邀请工程技术人员、部队教官、专业礼仪讲师、业务技术能手、实践经验丰富的工人师傅授课,重点对提高高速铁路客运服务质量基础理论、作业程序、作业标准、作业流程、质量要求、注意事项等进行现场讲解;组织客运职工到先进企业、兄弟单位观摩取经,拓宽视野,开阔思路,取长补短,使客运职工了解掌握高速铁路客运原理和服务技巧,不断提高客运职工的整体服务质量水平。第二,提升职工业务能力。注重对职工特别是客运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敬业精神的树立,端正工作态度,提高工作责任心。同时,随着铁路客运产品的创新,要加大客运服务人员服务知识和服务规范的培训。第三,完善服务质量考核。要在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的基础上,改变过去对客运服务工作的考核偏重于内部管理、忽视旅客外部监督的状况,建立以旅客为考核主体,以旅客满意与否作为主要的考核标准和尺度。第四,加大激励手段。要改过去重考核轻激励、重惩罚轻奖励、重精神激励轻物质激励的做法,以职工的需求出发,完善各种激励手段,提高激励效果,调动工作积极性。 3、强化并改善客服系统的配套设备 现阶段,我国铁路基础设施对客运服务有着很大的制约性,如部分新建高铁车站远离城区,旅客乘车不方便;部分车站没有与其他交通运输设施建立良好的衔接,不利于旅客与其他运输工具的换乘;客站设计不合理、功能不健全,如低站台不利于旅客上车,天桥地道和进出站通道狭窄不利于旅客快速疏散,候车室座位少且缺乏功能分类等等基础设施设备存在的缺陷是影响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此外,客运工作人员相匹配的各种工作设备的缺少或功能不稳定也为铁路客服体系的正常工作造成了障碍。同时先进而正确的舆论宣传作为客服系统的软件配套设施的工作能力也有待进一步的强化。为此,从根本上提高基础设施的投入,为铁路客服工作人员提供后勤保障是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奠基石。 结束语 铁路客运服务体系是一个庞大而繁杂的系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其要求将会越来越严格,为此,我们铁路工作者要不断地反思总结,以期建设成为一个让诸多旅客放心满意的新型客运服务系统。 铁路客运服务论文:铁路客运服务文化建设探析 【摘 要】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基础交通工具,是最基础的服务企业。服务是铁路运输企业之根本、之宗旨,而文化则为铁路客运服务之血脉、之灵魂。服务文化是以“人民铁路为人民”宗旨为核心内容的服务理念、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关键词】铁路;客运;文化 铁路客运服务文化的建设,将为铁路客运提供崭新的文化氛围,最终从根本上改变铁路客运行业的形象。就铁路运输行业内部而言,服务文化将设将提高全体员工的素质,特别是思想觉悟、价值观及服务意识,优化物质环境。通过对铁路客运服务文化建设的研究,能够发现铁路客运服务文化建设中的薄弱环节,进而从整体上提高铁路客运服务的水平。 1.铁路客运服务文化的涵义 铁路客运服务文化主要由服务理念文化、服务制度文化、服务行为文化和服务物质文化构成。 铁路客运服务理念文化,是指铁路行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客运服务文化观念和精神成果,是一种深层次的服务文化现象,在整个铁路客运服务文化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它包括服务意识形态、服务思维方式、服务哲学、服务经验和理论等。 铁路客运服务制度文化,是指得到铁路广大员工认同并自觉遵从的由铁路的领导体制、组织形态和经营管理形态构成的外显文化,是一种约束铁路企业和员工行为的规范性文化。它是铁路服务文化的中坚和桥梁,把铁路客运服务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和理念文化有机的结合成一个整体。它包括铁路的领导体制、组织机构、经营制度、管理制度和一些其他特殊制度。 铁路客运服务行为文化,是指铁路员工在生产经营、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活动文化,是铁路客运服务文化的目标形态。它包括铁路企业的经营、宣传教育、人际关系活动、文娱体育等活动中产生的服务文化现象。服务行为文化就是分析不同人的行为特点和倾向的关系,在管理使用中做到扬长避短。 铁路客运服务物质文化,是铁路客运服务文化的外在表现和载体,是服务行为文化、服务制度文化和服务理念文化的物质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铁路客运服务文化的发展程度,直观而外在地反映了铁路客运服务文化的发展水平。 2.铁路客运服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和运输能力的制约,铁路运输一直处于卖方市场,职工缺乏服务意识。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铁路运输加快了进入市场的步伐,客运服务质量总体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铁路的要求相比,服务质量仍有待于提高。同时,铁路企业提出服务文化建设这个概念的时间不长,客运服务文化建设正处在起步的初始摸索阶段,具体工作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服务文化概念理解模糊。什么是服务文化,专家学者研究机构的探讨文章和媒体报道,观点不一,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由于对文化的概念、内涵的理解认知的程度不同,导致客运服务文化建设的层次千差万别,五花八门。对服务文化的概念、内涵,没有一个清晰、系统、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二是服务文化建设浮在表面。相对一些单位服务文化建设还处在思维模糊状态,有些单位虽然进步一些,已形成了内部制度和措施,或是由于没有科学合理、统筹安排文化建设的推进与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及一些阶段重点工作的关系,顾此失彼;或是由于领导者、职能部门负责人变更等因素,缺乏必要的后续支持和推动,最终导致服务文化建设停留在下发文件、制定措施上,而没有具体的实践行动。 三是没有自身文化精髓。随着文化建设热的兴起,文化建设被有形化了,名人名言、警句格言、标语口号被制作成精美的标牌揭挂在醒目位置,墙壁粉刷一新,物品更换一新,看上去的确让人耳目一新。但是,这些名人名言、警句格言,并没有体现铁路客运服务的精神,并不能代表铁路客运员工的核心价值观,也就谈不上真正的铁路客运服务文化了。 四是实践中机械模仿。在文化建设初期,借鉴和学习其他企业的先进经验和成果无可非议,但必须结合铁路的实际,建设具有自己行业特色的服务文化。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个性,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要根据铁路客运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要用辩证法和科学发展的观念,指导和实践铁路客运服务文化建设。 3.培育铁路客运服务文化,提高客运服务品质 3.1打破传统束缚,树立全新的服务理念,建设客运服务理念文化 针对不同层次旅客的心理需求,当前,要在四种服务理念上彻底转变。一是变管理旅客为服务旅客。充分体现“以服务为宗旨,待旅客如亲人”的要求。二是变工作让领导认可为让旅客满意。把尊重旅客人格、研究旅客需求、赢得旅客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尺。三是变让大多数旅客满意为让每名旅客满意。就是对每一名旅客都要做到用心去服务,根据他们的需求心理,提出个性化、特殊性服务标准,达到旅客人人满意。四是变传统服务方式为勇于创新。要使员工树立起“以人为本、旅客至上”、“一切为了旅客、一切方便旅客”的服务理念,让全心全意为旅客服务成为全体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追求的目标。 3.2强化基础管理,营造和谐的作业秩序,建设客运服务制度文化 要积极推进作业标准的贯彻落实,确保列车环境卫生、厕所使用、列车供水、卧具更换、车内温度、接待旅客基本服务全面达标。要改善设备设施,从硬件环境的投入与改造入手,加大列车卧具、清扫工具等设备、备品投入力度,兑现梯次更新计划,确保工具齐全、作用良好,为旅客提供整洁、实用的服务设施。坚持内部挖潜,优化劳动组织,完善考核标准,提高劳动效率,建立与客运服务质量相适应的全新保洁整备作业方式和奖罚机制,实现客车内部保洁专业化管理,促进整备质量全面升级。进一步完善列车卧具备品购置、使用、洗涤、维修、管理等配套制度,明确责任主体,实现有序控制,努力为旅客提供舒适的旅行环境。 3.3面向旅客需求,推行人性化的特色服务,建设客运服务行为文化 要研究不同档次列车、不同成分旅客的需求,结合实际推出个性化和特色化服务,不断提高各次列车服务水平和档次。实施特色服务,就是要从市场特点和旅客需求出发,在继承传统的服务方式、满足旅客一般要求的基础上,自觉从高定位抓起,让旅客乘车时有新鲜感、旅途中有舒适感、下车后有回味感。要在个性化服务上实现新突破,针对不同旅客身份、层次、年龄、旅行目的等方面存在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满足旅客对个性服务的要求。要重新规范服务用语,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灵活应对,哪种交流方式能使旅客感到亲切、舒适、习惯,就采取哪种交流方式。同时,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技能大赛、服务技能技巧练兵比武、服务技能培训,不断提高职工服务知识和技能技巧,增强和促进服务素质的提高。 3.4突出永恒主题,打造安全的列车环境,建设客运服务物质文化 把确保安全有序可控这一永恒主题作为打造和谐旅客列车的第一需求,通过对安全理念、安全意识、安全行为的影响,增强干部职工保安全的责任意识。要注重安全理念的树立,大力开展安全思想教育,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要注重安全行为的养成,坚持不懈地搞好形势任务教育、目标激励教育、事故案例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遵章守纪教育,不断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遵章守纪的自觉性。要注重安全责任的落实,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和作风,把安全工作做得更扎实、更深入、更可靠。只有这样,铁路才能当好国民经济发展的先行官,才能当好精神文明建设的火车头,才能在构建和谐铁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牵引动力的作用,以彰显铁路客运服务文化的深刻内涵和魅力。 铁路客运服务论文:浅议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重要性 摘要:长期以来,铁路交通是我国人民重要的中长距离出行工具,其社会功能和地位是一般交通工具无法代替的。我国幅员辽阔,社会环境复杂,不同的方言、习俗、文化环境中的人群均依赖铁路交通促进相互之间的交流。由于涉及的人群多、区域广、情况复杂,铁路客运服务质量一直存在诟病;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民收入日益增加,人们的出行需求变得更加迫切,铁路运输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将详细分析当前铁路客运服务面临的现状以及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意义,包括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铁路客运;客运服务;重要性;对策 一、提铁路高客运服务质量的必然性探究 人类社会最基础的需求来源于身体感知,即生存需求,其次才是精神满足。在我国经济欠发达的年代,交通运输行业只有少数群体才会接触到,因此供需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平衡;随后,我国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由于经济体制和垄断经营的原因,铁路交通建设的速度较为缓慢,无法满足后期井喷势的出行交通需求。根据经济学原理可知,当供小于求的市场格局和垄断行为同时出现并长期存在,不可避免的导致行业退化和服务质量的下降。 铁路运输被冠名为“铁老大”之意,除了代表其不可小觑的社会功能和无法撼动的地位之外,更多的是含有一种愤然和无奈,而这种情绪最直接的来源是铁路客运服务系统,铁路客运服务人员是与旅客直接接触并传递这种情绪的媒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世纪末,中国铁路客运服务质量评价全线下滑,完全背离了服务行业的基本原则。究其原因,依然是“官本位主义”思想严重。就铁路企业体制而言,职工属于国有在编系统一员,端的是“铁饭碗”,无法放下身段为旅客服务。 从市场竞争角度分析,然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均取得了让全世界瞩目的成就,国内经济体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各项基础设施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以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最为迅速,航空运输、高速干道的相继完善,足以满足大批原本依靠铁路交通出行的需求,人们的选择出现了多元化;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交通运输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除了必要的客运服务外,为了吸引更多的旅客资源,客运服务质量也相继提高,这让原本一家独大的铁路客运丧失了绝度优势。对于出行旅客而言,他们的期望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到达目的地,更希望在舒适温馨的环境中完成旅程。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原本经历过铁路客运服务诟病伤害的旅客,会尽量避免遭遇同样的对待,放弃铁路客运也在情理之中。这样一来,铁路客运的份额逐渐减少,运营收益也进一步缩水。 从文明和谐角度分析,铁路客运提高服务质量迫在眉睫。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洛斯所阐述的“寻求层次理论”可以直接解释出这一必然性的原因。通过旅客个体、途径选择和客运服务三个要素建立的递进关系模型,“途径选择”是这一体系中相当于不同阶段需求的结论,而“客运服务”则代表了关系模型中的负面力量,即阻止更改主体意愿的条件因素,这一因素对旅客的影响越大,则对整体铁路客运越有利。要做到这一点,只有通过提高客运服务质量挽留旅客份额,别无他径。目前,我国铁路客运仍占据较大份额,对构建和谐社会和精神文明建设有巨大责任,而不能单纯的看做是一种购买服务和提供服务的商业关系。 从商业盈利角度分析,封闭、高速行进中的铁路运输是极理想的商品消费场所。铁路运输作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同样面临巨大的经济效益压力。通过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优化客运服务环境,培养旅客的旅行消费习惯,可以极大的增加铁路客运收入;同时,也开拓了“主辅结合”的新型铁路客运商业模式。 二、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重要意义 作为一个公共服务型产业,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所关系的不仅仅是旅客满意程度,更加深刻体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崇高理想和目标。由于铁路客运涉及到全体国民甚至更广阔的的范围,通过其服务质量可以感觉到对实践国家荣誉感、荣辱观理解深度;同时,作为一种管理模式,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好坏可以直接反应铁路客运建设的战略理念。 首先,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是对特殊群体的关怀。一个社会的文明和进步程度,最直接的可以从服务行业观察出来,而铁路客运涵盖了不同地域文化、风土人情、民族方言等多种因素,在封闭的环境中形成一个“微型社会”,优质的客运服务可以温馨旅客身心,缓和因各种误解造成的矛盾,尤其是一线的铁路客运服务人员更应该主动、热情为旅客解决实际困难,让优质服务的效果落实到位。 其次,铁路客运在我国是过往历史悠久、未来长期存在占主导地位的产业。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有助于全新铁路客运管理模式的探索。并通过网络与12306电话建立反馈跟踪途径。客运服务是直接作用于旅客群体的,有较多机会从中获取消费群体的意见和建议;将这些意见和建议进行提取分析,并反馈到系统的相关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创新优化当前的铁路客运管理模式。如:列车技术改进增加舒适度、如何合理制定供餐时间等。 再次,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提高可以提升旅客运输行业的附加值,引领中国客旅服务行业向国际水准靠拢。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增加,到国内考察、旅游的外国团体、客人逐渐增加。相对而言,国外一些先进国家的铁路客运服务质量水平较高,也对中国客旅服务自身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如何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相关对策 强化自身理念,注重管理机制 任何工作都离不开坚定的理念信心,否则无法将所有热情投入其中,尤其针对铁路服务行业而言,应该牢固树立“旅客至上”的理念;对于一线工作的铁路客运服务工作人员而言,更应该全心全意从旅客的换位角度思考,将普通的工作转变为伟大的事业。同时,加大对我国铁路客运服务系统在体制建设方面的投入,将人性化服务和“以人文本”的工作态度贯穿到每一个细节。在日常具体工作中,可以通过服务评价方式、乘客留言方式、舆论报道方式进行监督,施行服务岗位问责制。 2、树立服务典型,弘扬榜样力量 铁路客运服务工作人员除了定期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之外,也需要通过职业道德培训来增加自身的职业修养,书本教材所传达的知识十分理性,在一定程度上并不适合服务行业,这点对铁路客运服务人员也不例外。优秀的工作和高质量的服务需要一点一滴、踏踏实实做起,通过树立服务典型人物、事件,更加感性的对铁路客运服务人员产生影响;呼和浩特铁路站售票员孙奇的动人事迹,不仅感动了每一位她帮助过的旅客,更感动了每一个曾经接受过优质铁路客运服务的人。通过榜样的力量来激励一线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健全规章制度,完善激励机制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业务开展和职工管理分别采取不同的模式,一紧一松、双管齐下。在业务开展方面,一切按照制定的标准和规章制度进行,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障服务体系的正常运营,规避因散漫、大意造成的不必要损失。 铁路客运服务论文:关于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探讨 摘要:本文通过对铁路客运服务概念的查阅以及对现今铁路客运服务状况的分析,总结出铁路客运服务当下存在的问题,即客运基础设施设备存在缺陷、客运服务管理理念未完全落实等,同时提出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措施,如提高客运站硬件设施条件、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等。 关键词:铁路客运 服务质量 提高 一、铁路客运服务的概念 铁路客运服务,即铁路旅客运输服务,是指为满足旅客和行李包裹托运人、收货人的需要,凡从事铁路旅客运输业务及与铁路企业签订合同,在站车内从事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与旅客、货主接触的活动和其内部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结果。铁路客运质量就是铁路旅客运输服务满足旅客、货主明确或隐含需要能力特性的总和。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中国铁路客运的快速发展,对于铁路客运服务质量提升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通过对铁路客运服务几十年的探索,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旅客的需求也在以迅猛的速度增长着,面对这样的场景,如何提高旅客运输服务质量也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铁路客运服务的内容 旅客服务工作包括车站服务工作和列车服务工作。车站服务工作主要有候车室服务、问讯处服务、 旅客乘降服务、广播宣传服务、 小件寄存及卫生服务等。列车服务工作内容有车厢服务、列车广播服务和餐车供应服务等。旅客服务不仅应最大限度的满足旅客旅行过程中的物质文化需要,还应坚持“全面服务、重点照顾” 的原则,提供让旅客满意的优质服务。 三、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意义 由于人类科技的发展进步,交通工具越来越多样化,使人们的出行方式有了更多选择,不过,这也带了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铁路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出行方式,已经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作为一种大众化的交通工具,铁路在整个运输体系中拥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的运量大、能源消耗低、占地面积小、运行效率高、运输成本低、节能环保、安全性高等优势,使其被公认为绿色的大众化交通工具。 随着人民消费能力的显著提高,人们的出行结构也将有着显著的变化,铁路客运服务质量只有朝着更加方便、快捷、舒适、安全方面发展才能在未来的交通运输方式中占有一席之地。 经研究表明,要想提高铁路客运的服务质量,应从服务设计,一线员工, 运营模式这三个对服务起重要影响因素的方面着手进行改进。 虽然铁路在我国一直有着“铁老大”的称号,但是随着最近几十年公路、 航空等交通方式的高速发展和旅客运输市场的成熟完善,客运方式之间的竞争越演越烈。如果铁路客运不能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水平,以更高的服务质量满足旅客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可能就会被其他交通方式所取代。因此提高客运服务质量已经刻不容缓。 四、现今铁路客运服务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铁路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铁路客运在服务质量上还存在许多有待改进的问题。 1.在客运服务的整体运作方面,没有将机务、线路、治安、后勤保障等单位与客运部门协调配合起来,忽略了其对铁路客运质量的影响。 2.客运服务组织方式没有跟上旅客的要求。由于人们生活水平及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铁路客运服务的要求也提高了,然而铁路运输企业服务标准却没能及时满足旅客乘车的要求。还存在着对于列车晚点没有准确预告、高峰时期一票难求等引起旅客投诉和不满的现象存在。 3.铁路运输企业对于旅客运输的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不足。由于大量的资金用于了安全基础建设,致使旅客基础设施的发展受到了影响。 4.没有正确认识到客运服务质量的重要性。领导层面对其认识也不够深刻,从而导致了客运服务的项目简单,缺少特色,同时铁路工作人员对铁路客运服务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浅和提预测和防范的也很少。 5.列车服务方式还停留在基本服务等方面,如扫地、擦桌子;客运列车上的食物品种单一、质量较差等。 五、提升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几点建议 1、提高客运站硬件设施条件 增强客运站的输送能力,不仅能够减少旅客的候车时间,提高旅客周转率,还能很好的解决购票难的问题。同时合理设计和布置客运站的设施,如站台宽度、高度等,使其更加的人性化,让旅客享受到放心、安心、舒心地服务,真正的做到做利民和便民。 2、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使其形成为服务人民的理念 提高客运工作人员的工作业务技能,同时更要培养其精神上的理念,增强他们在个人礼仪、服务态度等基本服务知识上的认知。要让工作人员了解到客运部门不仅是一个生产部门,更是一个服务部门。 同时,要制定一套完善的奖惩制度和举报投诉制度,并认真落实到位。定期开展一些与实际生活工作有关的技能学习活动,形成一种学习的风气,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3、建立起一个服务品牌,形成整套的服务体系,向着国际化服务标准进军 (1)制服应精神时尚,满足大众的审美 现在铁路实行政企分离的管理体制,作为一个大型企业,制服是一项体现企业文化的重要方面。它让旅客能直观的感受到企业员工的工作状态,从而形成一种品牌效应。 (2)主动服务,而不是被动服务 作为一个铁路客运工作者,要多将自己放在乘客的角度进行思考,想想他们需要什么,而不是被动的等待旅客的求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满足旅客对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要求。 (3)行为、语言礼貌得体 在员工正式工作前,应先对客运员工进行服务礼仪有关的培训,通过现场实习,避免照着规章学习导致的“张不开口”的现象。 铁路客运服务论文:基于SERVQUAL服务质量模型对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评价 摘要:本文是以旅客为评价主体,基于SERVQUAL服务质量模型对铁路客运服务质量进行评价,从而了解旅客对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期望和实际感知。通过计算期望值和感知值之间的差值,可以找出铁路客运服务中某个环节的不足之处,对其进行改进,提高铁路客运的服务质量。 关键字:铁路客运,SERVQUAL模型,服务质量 引言 铁路旅客运输主要是实现旅客的位移,保证旅客安全、准确地从始发地到达目的地。在旅客旅行过程中,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铁路客运部门的形象。因此,铁路客运部门一定要做好客运服务质量的评价工作,保证向旅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我国铁路部门在客运服务质量的评价方面研究是比较具体的。铁道部先后颁布许多关于铁路客运服务质量方面规章和标准,如《铁路旅客运输规程》、《铁路客运运价规则》、《铁路旅客运输办理细则》、《铁路旅客运输管理规则》《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监督监察办法》和《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标准》等文件[1]。同时,在各个铁路局内开展车站、列车的评比等评比活动。但是,这些规章和评比活动也存在很多缺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评比和考核活动是铁路内部上级部门对下级部门进行考核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旅客的参与; 2.评比和考核活动过于主观,评价指标难以量化,主要是依靠管理者的经验和主观印象来评判,缺乏科学性。 3.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管理理论不健全,一些规定过分强调细节,考核的结果缺乏指导意义。 本文以旅客为评价主体,采用SERVQUAL服务质量模型对铁路客运服务质量进行评价。 2. 基于SERVQUAL服务质量模型评价铁路服务质量 2.1 SERVQUAL服务质量模型的介绍 1988年,在帕拉休拉曼(A.Parasuraman)、莱特汉毛尔(Valarie A.Zeithaml)和百瑞(Leonard L.Berry)[2]三人合写的一篇论文中,首次提到了SERVQUAL这个词。SERVQUAL是英文Service Quality的缩写。SERVQUAL服务质量模型是建立在1982年Gronroos提出的可感知服务质量模型和服务质量差异模型基础上。SERVQUAL服务质量模型通过SERVQUAL量表来了解顾客对服务质量的评价,SERVQUAL量表是从五个方面进行描述的,这五个方面分别是有形性、可靠性、响应性、保证性和移情性[3]。有形性包括服务的设备、设施及服务人员的素质等;可靠性是指履行服务是否可靠、准确;响应性是指为顾客提供服务的反应时间;保证性是指员工讲文明、懂礼貌并且对于顾客来讲员工是可信赖的;移情性是指向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SERVQUAL量表的具体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共22个问题,是为了了解顾客对服务质量的期望。第二部分也有22个问题是为了了解顾客对服务质量的感知。在了解了顾客对服务质量的期望和感知后,计算出服务期望和服务感知两者的差值,这个差值可作为判断服务质量水平的依据。 2.2 SERVQUAL服务质量模型的计算过程 利用SERVQUAL方法进行计算时,首先明确问题,根据实际情况来设计SERVQUAL量表,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来获得顾客对服务质量的打分。计算公式如下: (2-1) 式中 SQi——感知服务质量 Pi——顾客对第i个因素的感受分数 Ei——顾客对第i个因素的期望分数 但是,上述公式仅适用于五个方面各个因素在同等重要情况。在实际情况下,因为顾客对服务质量看法五个方面的重要度不同,所以,应确定各个要素的权重然后加权平均得出的分数较为合理。公式为: (2-2) 式中 ——第j属性的权重 将分数除以因素个数n,就得到单个顾客平均的分数。 (2-3) 最后,将所有调查的顾客的分数加在一起,再除以顾客人数m,就得到该服务质量的平均分数,即 (2-4) 式中 SQ——感知服务质量 m——被调查的顾客人数 2.3 实例 本文以成都铁路局开行的T8列车的服务质量为实例,采用SERVQUAL模型方法进行评价,评价过程如下: 1.设计铁路客运服务质量SERVQUAL量表 根据SERVQUAL服务质量模型和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特征,可以对SERVQUAL量表的五个要素进行微调。将SERVQUAL量表的五个要素改为安全性、可靠性、便捷性、经济型和舒适性。在每个要素下面设置若干问题,共20个问题。SERVQUAL量表如下: 列车服务质量SERVQUAL量表 2.发放调查问卷 针对于乘坐同一列列车的乘客随机发放200份调查问卷,每个问卷上有两个相同的列车服务质量SERVQUAL量表,一个用来填写乘客对列车服务质量的期望值,另一个用来填写乘客对服务质量的感知值。请同一位乘客发别在发车前和乘客下车前填写调查问卷。在发车前,填写乘客对列车服务质量的期望值。在下车前,填写乘客对服务质量的感知值。本次共回收有效问卷172份。 3.计算SERVQUAL分数 在计算SERVQUAL分数前,通过对不同旅客的广泛调查,综合得出SERVQUAL量表五个要素的权重值,即安全性(0.39)、可靠性(0.12)、经济性(0.23)、便捷性(0.12)和舒适性(0.14)。根据公式(2-1)计算每一个旅客对列车服务质量的总评分数,再除以问题数20,就可以获得每个旅客的平均SERVQUAL分数,最后,将所有顾客的SERVQUAL分数相加,再除以有效问卷的旅客人数,就得该列车的平均服务质量分数。计算结果如下: SERVQUAL计算结果 根据公式(2-3)和(2-4)计算,得 SQ=-(30.81+4.56+59.11+6.72+58.1)/(200*170)=-0.05 最终,列车服务质量平均SERVQUAL分数为-0.05。 4.结果分析 (1)列车服务质量平均SERVQUAL分数为-0.05,可以看出列车服务质量没有达到顾客的期望; (2)从SERVQUAL计算结果表中可以看出,在经济性和舒适性方面,旅客对列车服务质量的期望和实际的感知相差较大。从经济性可以看出,旅客对车票价格和车上的食物、商品的价格承受能力有限;从舒适性可以看出,在车内卫生、乘务员服务态度、车内环境三个方面还有待改进。 (3)从安全性可以看出,安全是旅客运输的第一要素。旅客对安全的期望值要求是极高的,其中,在旅客人身安全、行李无丢失和车内治安情况三个方面的期望值都是满分。 (4)在可靠性和便捷性两个要素可以看出,旅客的期望值和感知值的差值相对较低,其中,在列车运行速度和下车方便快捷方面,旅客的实际感知值高于期望值。 3.结束语 旅客是铁路客运服务的购买者,同时也是整个铁路客运服务过程的体验者。旅客对铁路客运部门提供的服务的感知,直接影响着服务质量的评价。传统的铁路评价方法因为缺少旅客的参与,致使铁路客运部门对旅客的服务期望了解的不多。而SERVQUAL服务质量模型评价方法是以旅客为评价主体,通过SERVQUAL服务质量模型评价方法对铁路客运服务质量进行评价,铁路客运部门很容易了解旅客对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期望和实际感知,从而可以了解到客运服务中哪一个环节不足,对其进行改进,提高铁路客运的服务质量。 铁路客运服务论文:铁路客运服务体系构建之策略的探讨 摘要:铁路客运服务是强调旅客在消费客运服务时的一种实际体验和体验的满足程度。文章通过三方面探讨了铁路客运服务体系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铁路客运;服务体系;策略探讨 引言 近年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铁路运输服务的基本特性应包括安全、及时、经济、便捷、舒适等。铁路客运服务的实质是铁路企业最大限度的满足旅客的需求并为其创造价值。客运服务是站在消费者角度强调旅客在消费客运服务时的一种实际体验和体验的满足程度。为了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更好地为乘客提供便利,急需构建合理的铁路客运服务体系,做到以人为本,人人满意。 1. 加强铁路客运基础设备投入与管理 近几年铁路在列车上的基础设备上投入不小,但是仍然满足不了乘客的需要。铁路客运服务站要做到:一、根据客运规章要求和旅客旅行生活需要,对车站及客车的服务设施配齐并及时修补、完善。如暖气、空调、座位、开水、厕所等,及时了解旅客需要及对水暖等条件的要求并作调整。二、增设服务项目,如书籍、扑克、药品、担架、轮椅、盲道、无线网络等,并在列车上增设老、弱、病、残、孕专用座椅。三、根据运输行业及社会发展情况,安装先进服务设备。如自动售票机、自动检票机、电视询问台、总服务台等[1]。铁路客运的基础设备也需要高效管理。设备的保养,是保证设备质量处于良好状态的重要手段。若要保证设备的良好使用,就必须实行“两定”、“三包”,要求设备的使用人员严格遵守设备操作规程。在工作中,严格执行“三好”、“四会”、“润滑五定”制度。增强操作者的责任心,加强岗位监督作用。通过以上管理手段使设备的使用和保养达到执行标准化作业目的[2]。铁路客运职工应按时维护基础设备,及时发现设备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使所有设备都正常工作,物尽其用,为旅客出行提供方便。同时应改进一部分基础设备,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设备的现代化水平。 2.提高铁路客运职工素质 客运职工是提升服务质量的主体。铁路运输是传统的服务行业。多年来,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铁路运输一直处于卖方市场,职工缺乏服务意识。服务质量是社会和旅客衡量车站客运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火车站目前的服务水平与社会的要求和旅客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目前存在个别客运服务人员衣着不整,服务态度不热情、缺乏礼貌礼节等问题,“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时有发生。还有一些客运服务人员工作不认真,服务不规范、不到位。一些客运人员业务素质较低,不能高效向旅客解读铁路规章,不能高效处理旅客投诉,少数客运人员不及时做清洁,不按时检票,广播员不及时通告列车开到情况,给旅客造成极大不便。铁路客运工作对于职工素质有较高的要求,职工应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地理学、医学、法律等现代科学知识,才能更好地为广大旅客提供满意的服务,铁路客运职工还应当具有较强的综合业务能力,能够处理多种旅客遇到的问题。还应当增强对职工的学习培训工作。车站的领导应加强职工业务能力的教育培养,切实提高职工的岗位工作能力。培训是提高职工素质的主要手段,培训质量的考核和评价机制的科学性非常重要。所有客运人员必须参加岗位培训,经培训合格并达到标准要求的方可正式上岗。要在继承传统的服务方式满足旅客一般需求的基础上,主动从高起点、高定位抓起,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精”。另外,还需加强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努力提高客运服务质量,通过使全体职工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旅客至上”的服务理念,全面落实《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标准》,切实关心旅客、尊重旅客,真正把人性化服务落到实处。 3.提高铁路客运服务管理水平 铁路作为服务行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各种服务质量问题,不仅反映了铁路员工的素质和服务水平,也客观真实地反映了管理者的素质和管理水平。虽然铁路客运部门采取了减员增效、岗位合并等措施,但是缺乏有效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难以充分调动铁路客运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所以应当提高铁路客运服务管理水平。一要理顺管理机制。首先把好进人关。实行用工招聘制,坚决调整有问题和不适应客运工作的,把住入口、敞开出口,保证客运队伍质量,还要加大服务质量的考核,让优秀职工政治上光荣,物质上优厚,增强职工优质服务的积极性。更要健全各项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管理机制,对那些严重违法乱纪、屡次犯错的人,要坚决处理,以树正气,教育广大干部和职工。旅客运输涉及车站、机务、水电、车辆、公安等部门,服务质量的提高与多个部门有联系,需要综合治理。四是对旅客运输相关部门和人员统一管理。 二要坚持严格的管理制度,树立“旅客至上”的服务理念,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创新激励制度,引入现代企业的激励方法,实现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协调统一,激励广大职工在客运服务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现有的收入分配格局下,采取灵活的方式提高职工收入,保证适度的收入差别,实现客运职工的工作表现、旅客的评价与职工的收入联动[3]。 结语 铁路客运服务体系的构建是提高客运服务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为提高铁路客运服务工作质量,应提高铁路客运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和就业岗位竞争力,增强铁路职工的整体素质,这是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根本保证,也是对铁路客运服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检验。上述的若干策略对于构建铁路客运服务体系来说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是在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的科学方法,对于该领域工作者具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意义,但这也不能完全适应每一个地方的铁路客运服务体系构建,所以在此项工作上,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来研究解决,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不过笔者相信,只要社会和国家坚持构建铁路客运服务体系,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实现令人民群众满意的铁路服务,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策略。 铁路客运服务论文:铁路客运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综述 摘要:随着各种运输方式的逐渐成熟,铁路运输在方便性、舒适性、快捷性等方面逐渐暴露其劣势,为了更多的吸引旅客对铁路的选择,改善铁路运输服务质量成为运输工作中的重要部分。本文对国内外关于铁路运输服务质量评价理论进行梳理,希望给铁路运输部门日后的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字:铁路运输 服务质量 服务评价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分布比较广,铁路就成为旅客出行的首要选择。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他们所要求的客运服务比以前提高了很多,现有的铁路运输服务并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全面改善铁路运输服务质量成为铁路运输部门的工作重心。 国外研究 Kanayama、MasafumiotahitoshiIdea、Yoichi(2001)等人检测了影响铁路服务质量的先决条件以及政策条款,提出进一步研究客运服务质量改进的必要性;通过东京铁路为案例,论证了进一步有效投资就必须改革铁路组织形式的规则和模拟私营铁路服务提升的新方法论。MiehielJ.C.M.Vromans、RonunertDekker、LeoGKroon(2006)提出可靠性是交通运输服务业的关键因素之一。提高可靠性可以通过减少由于列车之间的相互依存性产生的延迟传递。通过减少不同区间的运行时间差异,从而产生更多同类部分构成的时刻表,而达到减少依存性的目的。Janic.Milan研究了影响铁路运输服务质量的两个方面:物理因素和时间因素。物理因素是指连接出发地到目的地的铁路线路长短,而时间因素指的是在特定区段的旅行速度和列车晚点情况。 国内研究 2.1服务内容研究 金涛、杜文(2005)从旅客需求为切入点,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一个较全面、有针对性和易操作的铁路客运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对评价体系的指标构建路线、指标权重的确定、满意度的调查分析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严琦(2006) 运用质量管理和系统分析的理论方法,结合铁路运输行业总体情况和有关车站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建立了车站客运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并根据有关数据和信息,对某车站2000 ― 2002年客运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实证分析。刘启钢(2006)通过对国内外服务质量管理先进经验和评价方法进行合理借鉴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服务流程的铁路客运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旅客需求为中心,把旅客的意见作为铁路客运服务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建立了服务质量指数模型,该模型通过旅客调查获得基础数据,实现对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科学量化评价;通过对某车站的服务质量进行评价,验证了该模型的科学性、实用性。张玉召、李海军(2006)针对铁路旅客运输中车站客运服务质量评判所存在的问题,结合模糊数学及决策论理论相关知识,提出了车站客运服务质量综合评判的指标体系、数学模型及计算方法,为客观评判铁路车站客运服务质量提供了依据。 2.2评价体系研究 熊天文、赵继阳、王彦(1998)综合考虑评价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各个指标,建立适用于我国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提出了针对我国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一种多层次多目标模糊综合评价方法。马强、刘莹(2001)在分析总结铁路运输企业的服务质量特性的基础上,选择铁路运输企业的服务质量评价指标,结合模糊数学有关理论,建立了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理论的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薛德利、伊洪冰、邓宇锋(2003)结合铁路客运的性质和特点,阐述铁路客运质量的实质,设计了客运管理的内部管理闭环系统和外部管理闭环系统,并用模糊评价的方法对客运运营质量进行了定量分析。肖华斌(2004)通过对传统评价模型与灰色关联评价模型的论述,引入灰色关联评价模型,客观评价铁路客运服务质量建模的思路,使客运服务质量评价标准化。王燕、王慈光(2005)分析了铁路客运站营销工作的影响因素,在定性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等,对客运站的营销工作质量进行了评价。张秀敏、姚建明(2005)在分析铁路旅客心理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旅客心理需求的铁路客运服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突出旅客心理的情感性反应指标、兴趣与意向指标,以及主观综合评价指标在铁路客运服务综合评价中的重要性,结合案例分析,运用随机与模糊数学中的评价分析方法,对铁路客运服务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王海湘(2006)以铁路旅客列车服务质量为例,结合SERVQUAL评价模型提出列车服务质量决定因素的选取原则,确定列车服务质量的评价准则和子准则,以及这些准则和子准则的权重,通过计算得到列车服务质量的最终得分。张玉召、李海军(2006)以铁路旅客运输中车站客运服务质量的问题为前提,运用模糊数学及决策论理论,提出了车站客运服务质量综合评判的指标体系、数学模型及计算方法,为客观评判铁路车站客运服务质量提供了依据。 姚建明、刘丽文(2007)提出一种综合评价铁路客运服务方法,将评价对象定位于一定时期客运服务质量的改善程度。在承认不同评价主体服务基础相同或不同的条件下,突出了解客运服务的改善程度和改善速度,为合理、适时的调整铁路客运管理方案,提升客运服务水平的同时提升管理水平提供依据。胡翔(2008)系统地介绍了高速铁路理论及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理论,通过找出影响高速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主要因素,建立了高速铁路客运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张建平(2008)从评价在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管理闭环中的重要性入手,对以旅客为主体的铁路客运服务质量评价的必要性进行深入分析。王莉莉(2008)分析铁路客运的实际情况结合SERVQUAL评价模型,提出了衡量铁路客运产品服务质量优劣的5大属性24个因素(指标)的定量评价模型,设计了问卷调查表,通过对某车次服务质量的期望与感知的调查,以及对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验证了该模型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田志强、韩君、潘金山(2008)结合铁路客运站有关服务,建立了铁路客运站旅客服务质量评价体系,以层次分析法、专家评审法和旅客调查法相结合建立了合理有效的数学模型,通过实例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为铁路客运站提高旅客服务质量提供有效方法。刘韵光(2010)按旅客接受客运服务的全过程分阶段构造出三级指标的层次结构图,建立了客运专线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评价模型进行比较分析,提出针对多个同级别的运输组织客运服务质量进行横向比较的基于模糊多指标和TOPSIS方法的组合评价模型以及针对多个运输组织在一段时间内客运服务质量改善程度进行比较排序的评价模型。 3、研究启示及展望 目前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评价总体上,缺乏统一的理论研究指导。对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评价还停留在个人经验阶段,对影响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因素包括哪些,采用什么方法理论来进行评价都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论来指导。高速铁路正在快速发展并逐渐普及到全国,然而对铁路的客运服务评价仍然在传统的铁路上,不符合目前我国的发展形势。应该在高速铁路快速发展的这个背景下,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总结一套完善的服务评价体系。 铁路客运服务论文:铁路客运服务质量调查应用研究 摘要: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铁路客运服务质量是铁路旅客运输质量提高的前提,文章在对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特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基于SERVQUAL模型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铁路旅客运输质量调查问卷,通过实际抽样调查,证实了该方案的可行性,并利用旅客满意度量化了铁路客运服务质量,为改善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管理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铁路客运;服务质量;SERVQUAL模型;满意度 随着运输市场的开放和立体交通的迅猛发展,铁路、民航和公路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为提升本身的竞争能力,我国铁路运输部门引用了国外众多先进的顾客满意改善工具和方法,其根本目标是通过这些方法的实施,提升铁路运输企业运作效率和提高顾客的满意度。SERVQUAL是一种以服务质量差距模型为基础的调查顾客满意程度的有效工具,在电信、保险、酒店和银行等服务性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通过调查顾客满意度在提高服务质量水平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正越来越多地为制造型企业或服务性行业提升产品或服务质量所应用。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应用SERVQUAL模式对铁路客运产品的服务质量要素进行调研和分析,获取旅客的满意度,以便评价其服务质量,为铁路客运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一、SERVQUAL服务质量评价模型 (一)SERVQUAL模型 随着西方发达国家进入“服务经济”社会,服务管理研究也开始成为研究热点。格罗鲁斯第一次对感知服务质量概念做出科学的界定。在此基础上,莱蒂宁模型、服务质量差距模型、格罗鲁斯模型等相继诞生。服务质量差距模型是由美国学者Parasuraman、Zeithamal和Berry在1985年提出的,它说明了服务质量问题产生的根源,分析了服务传递过程中的五种差距。 Servqual分数=实际感受分数-期望分数 该模型中顾客的感受主要是从服务的有形性、可靠性、反映性、保证性、移情性5个方面的属性得到,并由其确立相关的22个具体因素来说明它。然后通过问卷调查、顾客打分和综合计算得出服务质量的分数,其计算公式: 式中:SQ为感知服务质量;Pi为第i个因素在顾客感受方面的分数;Ei为第i个因素在顾客期望方面的分数(i=1,2,3,…n,n=22);wj为第j个属性的权重。 将此SQ分数除以因素数n(n=22),得到单个顾客的平均Servqual分数。最后,将调查中所有顾客的Servqual分数相加,除以顾客数目m,得到某企业该项服务产品平均的Servqual分数,即 (二)SERVQUAL模型的数据采集与处理 在用SERVQUAL模型分析进行数据采集时,往往需要确定质量属性的权重,并且需要询问被访者对某一质量属性指标需求的期望和感受绩效。 SERVQUAL模型从五个质量维度来来度量顾客期望和顾客感受,问卷通常采用7分制,1-7分分别表示非常不满意、很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满意、很满意和非常满意。顾客以根据接受服务前的预期和接受服务后的感受来给期望值和感受值打分。通过比较上表中期望值和感受值得到的结果就可获得某一服务属性的“差距分值”,再根据顾客调查利用模糊评价方法确定5个质量属性的各自权重。“差距分值”*所属质量属性权重=质量差距。质量差距越大,消费者的感受离期望的距离越大,服务质量的评价越低。相反,质量差距越小,消费者的感受离期望的距离越小,服务质量的评价就越高。 二、铁路客运服务产品质量分析的SERVQUAL问卷设计 结合铁路客运服务产品的具体情况,对SERVQUAL模型进行相应的改造,形成切合铁路客运服务产品质量的评价指标。铁路客运服务产品的质量属性或标准可以概括为安全性、及时性、便捷性、经济性、舒适性5个方面。将每一种质量属性具体化到几个因素(指标),即将客运服务产品质量5大属性概括为22项因素(指标)的评价体系,如图1所示。 (一)问卷设计 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铁路客运服务产品质量的5个属性及与之相关的22个因素,每个因素项目按期望值和体验值分两次请旅客回答打分,如表1所示(仅以安全性为例来说明调查问卷的设计模板)。在购买同一客运产品的旅客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乘车旅客,请他们对所购客运服务产品质量的各项因素i,按自己的希期望和体验值进行打分,即得到各个因素的Ei和Pi值。在问卷调查中,对同一因素的期望值和体验值打分时,提问的语意表达上侧重点不同,并且应尽量消除询问语气对顾客评分的映射作用。 (二)计算Servqual分数 本文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购买广铁长沙总公司K577/578次客运产品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150份,收回124份。最后对124份问卷旅客填写的内容进行统计。首先,通过旅客调查,利用模糊评价方法综合确定上述客运服务产品质量5个属性的各自权重,安全性权重为w1=0.35,及时性权重为w2=0.25,便捷性权重为w3=0.15,经济性权重为w4=0.1,舒适性权重为w5=0.15。根据“差别理论”,Pi与Ei在分值上一般是不同的。依前述公式将每张问卷上考虑属性权重后,各个因素项目的Pi与Ei的差值乘以所属属性权重之后再相加,便得到单个顾客对该客运服务产品质量的总评分值,再除以因素数n(n=22),就得到单个顾客的平均Servqual分数。最后,将调查中所有乘客的Servqual分数相加,除以乘客数目m,得到铁路客运服务产品平均的Servqual分数。本文依据124份问卷调查的数据,对K577/578次铁路客运产品的服务质量的开展评价。运用SERVQUAL服务模型中的计算公式,求得:旅客平均的Servqual分数为-16.1;广铁长沙总公司K577/578次客运整体产品平均的Servqual分数为-0.13。 三、SERVQUAL分析的结果 (一)被调查的旅客基本情况分析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购买K577/578次客运产品的乘客中本文共随机抽取了124个样本,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是根据现代营销管理学的理论,对铁路客运整体产品进行设计的,将其质量特征具体化为5大属性24个因素(指标)。据对124份问卷旅客填写的内容进行统计,可将被调查的旅客基本情况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年龄:50岁占1.7%。性别:男性占77.3%;女性占22.7%。出差事由:公差占44.0%;私事占56.0%。文化程度:小学占0.9%;初中占11.7%;高中占41.4%;大学及以上占46%。月收入: (二)K577/578次铁路客运产品服务质量分析 由于服务产品是为顾客提供满足感,因此,可以把服务产品平均的Servqual分数转化为用顾客满意度来表示,即用顾客实际感受的服务水平与预期质量的百分比来表示,可做如下几点分析: 1、根据广铁长沙总公司K577/578次客运整体产品平均的Servqual分数为-0.13,由服务模型概念,可以得知,该客运整体产品的旅客满意度为87%,说明旅客对该客运产品的服务质量基本满意,但仍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 2、根据SERVQUAL模型可以计算每一个质量属性的Servqual分数,就可得到该属性或该指标的旅客满意度,旅客对于该产品的安全性和及时性较为满意,经济性和舒适性的服务质量水平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但旅客对于客运产品的便捷性是不满意的,在以后的铁路客运产品的服务质量管理中应着重这一属性的改善。 3、在客运整体产品质量特征5大属性22个因素(指标)中,据旅客对这22项质量因素(指标)打分,可计算出每个因素的旅客平均Servqual分数;旅客对客运产品的准时发车、车站安全情况、及时报站、旅行中乘客人身安全、行包安全等因素的服务质量感到满意,但对到发时间点合理性、列车餐饮质量价格、行包托运、候车环境、购票途径与等待时间的服务质量尚不满意。 四、结论 铁路客运产品是无形的服务产品,其产品质量取决于旅客对客运产品的期望质量和体验质量的对比,根据这一特点,本文将评估服务质量的SERVQUAL模型应用到铁路客运产品的服务质量调查当中,在对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特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基于SERVQUAL模型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铁路旅客运输质量调查问卷方式。找出了目前影响铁路客运服务产品质量的各质量属性因素,并利用顾客满意度量化了铁路客运服务质量。通过将该方式运用于购买K577/578次客运产品的乘客,采集了铁路客运的相关数据,分析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实际抽样调查,证实了该方案的可行性,为改善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管理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有利于提高旅客满意度,提升铁路客运的综合竞争能力。 铁路客运服务论文:铁路客运服务人员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从整体上看,现有铁路客运服务人员绝大多数思想健康、作风扎实,在历史的各个时期,都是一个特别能战斗的群体。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现有铁路服务人员的服务理念、思想观念、职业技能和人员结构不适应铁路改革发展的速度,迫切需要进行总体提高。只有做好招聘、培训、考核激励,才能提高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达到对人力资源的最佳管理利用的目的。 关键词:客运服务;素质;培训;考核激励 一、铁路客运服务人员素质现状分析 从整体上看,现有铁路客运服务人员绝大多数思想健康、作风扎实,在历史的各个时期,都是一个特别能战斗的群体。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铁路服务人员的服务理念、思想观念、职业技能和人员结构不适应铁路改革发展的速度,与铁路改革发展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迫切需要进行总体提高。现有铁路客运服务人员的素质偏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服务理念滞后 长期以来铁路运能与运量矛盾的突出,导致部分管理者和职工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铁老大”思想。近年来铁路的整体客运服务水平较过去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旅客至上的服务意识并没有牢固树立,服务态度生、冷、硬的现象尚未杜绝。部分服务人员素质偏低、思想观念陈旧、文化修养不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还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不主动服务,服务不到位问题,在日常服务中仍然存在。有的服务人员很难接受新的服务理念和掌握现代服务技能,有的服务人员心理素质差、容易冲动、自制力差,在处置服务差错或者纠纷时,极易与旅客发生冲突。可见树立“旅客至上”的服务理念有着现实的紧迫性。 (二)思想观念滞后 1、忧患意识差和竞争意识淡薄。大部分服务人员还存在“铁饭碗”思想,对铁路客运面临的挑战与冲击的严峻形势缺乏应有的认识,没有危机感。随着铁路的改革和发展,铁路作为运输现代企业,企业制度仍在不断健全,竞聘将成为企业用人的主要方式。而现有服务人员缺乏竞争意识,对服务工作敷衍了事,对岗位的撤并及人员调整,束手无策。 2、学习观念落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与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需要不断学习与现代企业相适应的新知识、新文化,需要全面加强综合素质培训。铁路服务人员临时突击、应付考试与检查的学习态度远远落后于现代企业终身学习的观念。 (三)职业技能偏弱 客运服务工作看似没有技术可言,部分人员自我提高的意识不强,对服务工作的钻研不够积极,不会主动去学习一些业务书籍或与岗位工作相关的知识,缺乏对知识的积累。还有一些“80后”的服务人员,一般来说他们的工作经验较少,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处理事情不够冷静,致使旅客对其服务不满意。 (四)铁路客运服务人员结构不合理分析 长期以来由于铁路用人体制的不完善,造成客运服务人员结构不太合理,并影响着客运服务质量和服务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就沈阳局沈阳客运段某一车队来分析:该车队共有服务人员795人,其中女工514人约占2/3;党员71名,不到1/10。其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如表1所示。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该车队服务人员的年龄结构不合理且文化素质偏低。 1、年龄结构不合理。服务工作需要年轻的面孔,年轻人富有朝气,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符合铁路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而该队服务员中30岁以下者只占40%,这个比例有待于提高。 2、文化素质偏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在铁路旅客运输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客运专线即将开行的动车组列车更是高科技的集成,需要高素质的服务人员。而该队初中学历的服务员竟占了一半,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服务人员才占4.4%,显然不能满足客运服务发展的需求。 二、影响客运服务人员素质的因素分析 (一)用工机制的制约 铁路用工机制的不合理性极大地制约了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铁路体制的总体制约。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铁路劳动生产率低下,职工队伍非常庞大,由于政策的因素还要接受大批转业人员。基层单位作为真正意义上的用人单位,没有权限根据人员的变化、结构来决定需要补充的人数及层次。 2、用工形式单一。当前用工机制比较僵化,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优胜劣汰。服务人员进入铁路企业,不管这个职工各方面的素质能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岗位的需求,只要不犯大的错误,就可以一直干下去,这样很容易造成职工滋生懒惰思想,进而影响工作质量。 (二)培训方式滞后的制约 对服务人员的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一环,培训效果直接影响到以后列车的服务水平。当前,客运服务人员培训存在的主要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训缺乏系统性。铁路培训没有从一个称职的客运服务人员应具备的条件、应掌握的知识等方面去进行系统设计,而是想到什么就培训什么,随意性较大。 2、培训缺乏针对性。现在铁路的培训大部分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教育。管理者没有真正进行培训需求分析,不知道服务人员到底什么方面欠缺,盲目进行培训,效果很不理想。 3、培训内容单一。对客运服务人员的培训往往以业务规章为主,忽略了其岗位所需的服务知识、服务礼仪等方面的培训。服务人员的培训本来就缺乏,再加上培训方式和内容不正确,导致了服务人员的素质不能提高,长期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三)考核激励方式不合理的制约 铁路客运部门的考核和激励不合理极大地影响了服务人员工作积极性,淡化了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形成了现在所谓的“铁老大”,思想考核和激励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对岗位工资的确定标准明显不尽合理。客运服务人员的作业看似很轻松,但也非常辛苦。长时间在列车上工作,正常作息时间被打乱,对心理和生理都有不良影响,而且工作过程中存在着被投诉、被无理谩骂的风险,尤其是相对较低的收入更不能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影响了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 2、奖金分配的不合理。基层的服务人员拿的奖金最低而且在服务人员内部也没有明确的激励方式。长此以往会导致表现优秀服务人员工作热情降低,进而影响整个职工队伍的服务水平。 三、提高客运服务人员的方法对策 (一)服务人员的招聘 人力资源作为三大资源之一,应当在进口招聘处把好第一关,这样才能保证之后的服务质量。由于不可能通过简单的面试程序完全了解一个人的素质,而学历在一定程度上最能反映一个人的素质,因此要首先把好学历关。根据服务工作的特点,招收大中专毕业生是一个相对合适的办法。当然,光招收高校毕业生是不够的,最主要还是招收合适的人到合适的位置,这样才能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二)服务人员的培训 1、岗前培训。岗前培训主要针对没有工作经验或经验较少的人进行培训,培训时要根据人员特点,制订详细的教学计划,确保培训时间到位、培训内容到位。培训采取理论培训与上车实习相结合的方式。 2、再教育培训。再教育培训是根据工作需要对在职职工的工作培训,一般具有针对性且时间较短的特点。服务人员需要再培训一般分为两种:第一,部分服务人员在上岗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对列车上突发事件的反应和处理作的不够熟练而需要再培训。第二,由于列车等级的提升和列车需要调整服务内容时要进行短期的培训。由于客流具有季节性和方向性,不同季节,不同区段,客流比例不尽相同。为提高服务质量,客运部门必须进行应急性培训及时调整服务项目和服务标准。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服务,赢得旅客的认同和赞许。 (三)服务人员考核和激励 造成乘务员队伍素质不高的另一主要原因是管理部门重视不够,尤其是对服务人员的考核和激励方法不合理。因此,要提高乘务人员综合素质,首先必须对此问题重视起来,尤其是客运企业领导和相关管理部门,要把对服务人员的考核和激励当作企业乃至行业的重大发展战略,认真抓紧抓实。关于如何对乘务人员的进行管理,主要认为应从以下两点做起: 1、服务人员的考核。任何一项劳动人事的管理活动都离不开人事考核,它既是人事管理活动的手段,又是进行人事管理的依据,人员考核的对象、目的和范围复杂多样,因此考核内容也颇为复杂。就服务人员的基本工作内容而言,考核的方法总结起来说分以下两种:第一,民意调查测验法,该方法把考核的内容分成若干项,制成考核表。让旅客评出服务人员的优、良、中、差。第二,共同确定法,即由列车长或车队队长组成考核小组(一般7至9人)依据的报酬,不是真正的劳动报酬,按照考核内容,对服务人员进行逐人逐项打分,用以确定服务人员的素质情况。 2、服务人员的激励。激励是管理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激励是一种精神动力和状态,其对人的行为起加强、激发和推动作用,并且指导和引导行为导向目标。激励是一种动力手段,也是一种管理方法。广义而言,激励的实质就是激发鼓励,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极力特制组织创造满足员工各种需要的条件,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使其产生实现组织目标的特定行为的过程。 激励的方式多种多样,在针对客运服务工作来说,主要可归纳为三类:第一,薪酬激励。要激励客运服务人员,必须通过合理的薪酬来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尽管薪酬不是激励员工的唯一手段,也不是最好的方法,但却是一个非常重要、最易被运用的方法,因为追求生活的需要是人的本能。第二,目标激励。对于客运服务人员来讲,由于工作地点的特殊性,在其工作过程中进行监督管理的难度很大,组织上可以以零投诉或者创建红旗列车为目标,达到目标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以达到激励的目的。第三,精神激励。客运服务人员常年在列车上工作,压力很大,通过精神激励,可以使压力得到释放,有利于取得更好的业绩。例如关注他们的感情需要,关心他们的家庭,关心他们的感受,把对服务人员的情感直接与他们的生理和心理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其情绪始终保持在稳定的愉悦中,促进服务的高水准。 综上所述,现在客运服务人员素质偏低表现的方面比较突出,造成的原由也很多。本文经过对客运服务人员素质偏低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招聘、培训、考核激励这三个提高客运服务人员素质的可行措施。其中招聘是门槛,要提高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一定要把好进门关;培训是对服务人员工作内容的安排;考核和激励是为了让服务人员高标准完成服务工作。三者层层相扣,只有把招聘、培训、考核激励这一过程做好,才能提高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达到对人力资源的最佳管理利用。 (作者单位:神华准能大准铁路公司车务段) 铁路客运服务论文:提升铁路客运服务质量,促进铁路科学发展 摘 要:铁路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服务是铁路的本质属性,人民群众满意是衡量铁路运输服务质量、检验铁路科学发展的根本标准。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提升服务质量,使铁路客运这一公共资源更好的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本文就服务的重要意义、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升的主要措施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创新服务理念和服务手段是提升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字:铁路 服务;质量 科学;发展 一、深刻认识全面提升铁路服务质量的重要意义 铁路服务质量一直受到社会关注,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时代广大人民群众对铁路服务质量必然会寄予更高期待。党的十八大报告中145次提到“人民”再次充分强调“以人为本”的重要意义,全面持续提升铁路服务质量正是充分体现了铁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思路。 (一)有利于构建和谐铁路,促进“以人为本”的发展方向。2014年春运是组建中国铁路总公司之后的第一个春运,总公司提出以“安全出行、方便出行、温馨出行”为内容的“三个出行”的目标,这是铁路对社会做出的真心承诺,也是对自身提出明年铁路春运服务质量跨上新台阶的更高要求。 (二)有利于拓展市场,提高铁路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客运服务水平是一个国家铁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包括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运输方式在内的运输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谁能够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客运服务,谁就能赢得旅客,并在激烈的客运市场竞争中把握主动权,占据主动地位。在解决铁路买票难问题上,铁路总公司今年将积极推广电话订票、互联网售票、电子客票、银行卡购票、自动售检票,最大限度方便旅客。这是铁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拓展市场,实现运输经营目标的重要保证。 (三)有利于打造铁路服务品牌,增强铁路企业核心竞争力。当今市场已进入服务经济时代,服务品牌已成为客运服务的无形资产,成为其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只有深化服务品牌的创建,加快服务品牌发展,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导地位。多年来,在铁路发展进程中,围绕提高客运服务质量,已经创新出一些体现铁路特点,深受旅客喜爱,具有企业竞争力的服务品牌。一批时速250公里和350公里的客运专线相继通车运营,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如石太客运专线、太原―西安新线即将开通运营的客运高铁专线备受路内外群众期待瞩目,必将成为晋陕铁路建设的又一个客运服务品牌,这对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 二、提升客运服务质量,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服务不到位。目前,由于部分职工“旅客至上”以服务为宗旨,待旅客如亲人”的服务理念没有根植于心中,有“差不多”过得去”的想法,所以存在对旅客生、冷、硬等服务不到位的问题。服务标准不高,满足于让旅客“走得了”忽视了让旅客“走得好”的现象。更谈不上让旅客方便出行和温馨出行。 (二)服务标准和评价体系不健全。完善的服务标准和评价体系是做好铁路客运服务工作的基础。现阶段上级主管部门检查定性为旅客意见定性,服务的好坏要看领导检查是否认可,缺乏以旅客为主体的社会评价定性体系。如何变被动接受检查为自觉主动服务是客运服务工作函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服务方法和手段缺乏创新。铁路客运服务经过多年积累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化的服务模式――如何迎接旅客进站、上车、旅途如何服务和如何到站、出站等服务内容程序化。相对单一的服务、被动服务经常存在我们的工作中,如何改变相对单一的服务模式,使服务模式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由单一服务向多元化服务转变,由封闭式服务向开放式服务转变,如何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服务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地满足旅客需要方面,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三、以铁路的进一步深化改革为契机,全面提升客运服务质量 (一)转变思想观念,强化“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意识。以旅客是否能安全、方便、温馨出行作为客运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的主体,广泛宣传铁路作为窗口服务行业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意义,紧扣“服务旅客创先争优”活动和,引导干部职工分层开展服务理念教育。引导广大职工深刻反思,积极换位思考,查找差距,审视自身不足,清醒认识到我们的服务工作离人民群众满意的目标存在的差距,现开通的“中国铁路客户服务中心网”客服还设置了投诉信箱。有什么意见,可以向铁道管理部门投诉。这种网上投诉渠道的建立,使电话投诉、走访投诉、信件投诉的投诉格局得到改善,旅客的话语权有了更大的释放平台。旅客满意度就是铁路客运服务的根本标准。 (二)完善软硬件设施,创新服务手段,优化提升客运服务质量。目前,铁路客运服务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服务阶段,客票服务实现了网络化,客车速度实现了高速化,站车服务正向航空化服务迈进。客运核心业务方面提升了服务水平。积极创新服务手段,根据旅客需求探索基本服务、重点服务和特色服务的方式方法,不断提升售票、候车、信息等方面的服务质量;窗口单位要做到规范服务、诚恳服务、礼貌服务;修订完善服务标准,规范岗位作业行为;搞好列车商品供应,保证商品质量和安全;确保旅客列车和旅客绝对安全,提高客车正点率,认真做好晚点客车旅客服务工作。 (三)创新服务活动载体,深化客运服务窗口创先争优活动。服务人民群众是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检验活动成效的基本标志。客运服务窗口要进一步优化活动载体,进一步深化“服务旅客创先争优”活动和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服务形式。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服务人民群众的首要前提;要组织窗口单位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开展党内品牌工程创建活动,打造一批在本单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铁路客运服务知名品牌,如太原站推出的“改梅服务室”李静服务台”等,树立党员服务标兵,带动职工自觉执行岗位服务标准,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选择权交到了旅客自己的手上。人民满意衍变成铁路发展的标尺,人民幸福是铁路发展的目标,一切源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铁路的客运服务质量就一定能够得到大力的提升,从而,达到铁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标。 铁路客运服务论文: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浅析 摘要:铁路运输部门,在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化和交通运输事业多元发展的新形势下,其发展出路在哪里?本文就如何提升服务质量,提高核心竞争力,促进铁路企业长远发展等问题,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字:铁路运输;服务;质量;客运 新形势下,铁路客运作为面向社会,服务大众的重要窗口,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提高社会竞争力,加速现代化建设势在必行。只有不断博得旅客的认同和满意度,铁路企业才能获得长远的发展。 一、铁路旅客运输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铁路部门由于管理方式、运营机制等原因而导致的现存问题较多,竞争力不足的根源在于其仅停留在铁路客运产品上,而忽视了消费者不同层次的不同需求。 (一)思想观念上的问题 思想观念问题是目前铁路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安全是铁路旅客运输最基本的条件,也是重要保证。确保旅客生命、财产安全是客运工作的基本要求。重安全、轻服务,片面的理解“安全第一”是目前铁路工作的重要现状之一。长期以来,铁路部门花大力气巩固安全基础,从来就没有放松过。但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旅客素质不断提升,对铁路需求也不断的发生着变化,仅仅给旅客一个安全的运输环境已经远远不够了,铁路客运服务观念也就越来越突显其重要性。因此,不能只顾安全,轻视服务。其实,安全和服务并不矛盾。旅客运输服务质量的特性之一就是安全、正点,没有安全就谈不上服务,但仅仅满足了旅客的最基本需求,与其日益增长的要求却相距甚远。铁路管理者应该不断强化学习,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服务质量的作用和意义,正确理解服务与安全之间的关系。 (二)培训管理上的问题 目前铁路客运服务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反映了对职工的培训管理尚未到位,虽然客运职教部门在培训方面也有具体的推进计划,但是这种培训缺少一个模式化、多功能的系统,缺少一套完整而科学的培训手段,缺少一支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缺少系统性和全面性。只是每年例行公事、简单的进行业务性培训,其内容涉及服务技能方面的甚少,职工的综合素质没有真正的提高,没有到达预期的培训效果。用语不规范、卫生质量较差、供水不及时、服务设施和备品缺陷、餐车供餐质次价高等是旅客不满意的主要内容,因此必须加大对客运职工的培训力度。 (三)管理体制上的问题 乘务管理体制对服务质量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旅客列车的乘务工作有公安、车辆、客运三家单位共同承担,实行的是列车长管理下的分工负责制。由于隶属三家单位,乘务组的管理工作也有了特殊性,对“三乘”人员服务质量的量化考核也就存在较多的不便。但对旅客而言,不管是客运、公安、车辆人员,在他们眼中都代表铁路,无论哪家服务上出了问题,就是铁路客运服务出了问题。因此,管理体制上的问题有待解决。 二、提高客运服务质量探析――服务创新 服务创新是在铁路市场竞争环境下,围绕着旅客的需要和满意度,在服务管理、理念、方式、培训等各个方面进行创新,实现对旅客服务范围的最大化,服务质量的最优化。铁路不单纯是提供简单的位移,还要付出额外的努力,得到旅客的认可和信赖,同时赢得市场。铁路客运部门应该深入开展各项服务活动,学习航空服务、星级酒店服务的先进经验,根据市场和旅客的需求,不断改进服务内容和方式,提高旅客满意度。 (一)服务管理创新 在制定服务标准和实施服务管理上,要随着旅客的需求不断改进,不能一成不变。一方面,在考核中增加服务类的考核项目,加强对服务的管理,用机制引导职工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要建立内考外评的服务质量评定机制,进一步调动职工主动服务、真情服务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兑现职工的承诺、制定让职工满意的管理规章制度,激励职工,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为旅客提供优质满意的服务。根据《银川客运段岗位积分激励办法》规定,对旅客满意度高的服务明星,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以便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 (二)服务理念创新 铁路客运走向市场,并在市场竞争中吸引旅客、赢得旅客认同,必须摆脱计划经济传统观念的束缚,树立全新的服务理念。从不同层次旅客心里需求的调查分析看,要从理念上进行彻底转变。变管理旅客为服务旅客,把过去那种管理旅客的职能和一系列“不准”的硬性要求,换成亲情、和善的提示,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在乘务工作中,能够结合“服务旅客创先争优”活动,牢固树立“以服务为宗旨、视旅客如亲人”的理念,建立“从您的希望做起,与您的需求同步”的思想,通过“严而有序的管理、使用统一的标准、温馨亲和的服务”,达到让旅客“上车时有亲切感、乘车中有舒适感、下车后有回味感”的目标。对列车供水、车内卫生、卧具备品、厕所使用、实名制等重点作业环节,能够认真落实,不断提升服务质量。 同时,针对一些不能很好地反映铁路服务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规定,应以旅客至上的服务理念进行修订,将新观念,新规则融入其中,促进铁路客运工作健康发展。把尊重旅客人格、研究旅客需求、赢得旅客满意作为衡量客运工作的重要标尺。 (三)服务方式创新 针对不同旅客的身份、层次、年龄、旅行目的等方面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满足旅客对个性服务的要求。重新规范服务用语,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灵活对应。推行特色服务,从市场特点和旅客需求出发,在继承传统的服务方式、满足旅客一般要求的基础上,吸引更多的旅客,让旅客乘车时有新鲜感、旅行中有舒适感、下车后有回味感。在列车提速中不断修订、完善各次列车的作业程序。同时细化服务过程,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笔者所在单位对服务创新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具体细节有:通过认真学习作业程序来确保标准化作业的落实,采取出退乘留题,学习会提问并进行演练,途中检查落实,边学习边抓整改,让乘务员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从而确保服务质量。在落实好标准化作业的基础上,各班组认真做好特色服务,悬挂“爱心牌”,对老、幼、病、残、孕等重点旅客做到优先安排铺位、座席。在重点旅客铺位、座席处悬挂红色“爱心牌”,让旅客一进车厢就心生暖意,做到“旅客哪里有困难,我们就出现在那里”。还有班组推出了自己的特色服务:西宁车队宁三组在乘务员中开展佩戴“笑脸”标志,让旅客第一面见到我们的工作人员就有一种轻松、亲切的感觉;北京车队京三组为提高服务水平,确保服务质量,从提高服务语言入手,在班组开展了“好好说话”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服务培训创新 服务技能培训,已经成为当今一门专业的学科,服务人员从形象设计、仪表修养到基本操作和业务规范的掌握,都无一例外的必须经过科学、严格和规范的培训才能达到。铁路客运部门应该着手按照全新的服务理念和标准,进行服务人员的系统培训,除了岗位应知应会、服务技能、礼仪、旅客心里等方面的培训外,还要加大思想道德、职业道德的培训力度,提高职工的整治素质、努力培养一支素质强、业务精的客运职工队伍。在客运市场上,品牌就是效益,改变管理模式,提升服务质量,创建特色项目,才能真正把旅客列车开成“高标准、高品质、高水平”的精品列车。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和安全发展的理念,争当精神文明的传播者,以优质的服务传递各层次旅客之间的美好情感。以创一流服务为目标,不断提升管理水平。让列车成为连接全国各地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纽带。 铁路客运服务论文: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管理理论研究 摘 要:随着服务社会的到来,人们的物质文明生活与精神文明生活不断提高,这对我国铁路客运既是机遇,又存在挑战,铁路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做到加强客运服务质量管理。然而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我国的铁路客运服务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帮助铁路客运企业建立服务质量管理体系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将“以旅客为导向”,以服务质量形成的“过程性”为主线。具体1.总结了铁路客运服务、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概念和特性,以及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形成过程2.以铁路客运服务取得的成绩来展示旅客运输服务的地位和作用3.针对铁路客运服务质量、旅客满意度的关系;从这三方面来加以论述。 关键词: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管理;旅客满意度 无论是《辞海》、经济学。管理营销学对服务的定义,都突出了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是与有形的产品相比,服务更多的是一种行为和过程,二是服务一定要提供一种利益的满足感。服务的定义将服务和服务质量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 1 铁路客运服务概念 客运服务是指为了实现旅客位移而由一系列或多或少具有无形性的活动所构成的一种过程,该过程是在旅客和服务人员、硬件和软件的互动过程中进行的。铁路客运服务的实质是铁路企业最大限度的满足旅客的需求并为其创造价值。 客运产品是客运企业提供满足旅客位移需求的某种价值或利益的组合,包括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和附加产品三个层次,企业通常按一个整体提供给旅客。 可见,“客运服务”与“客运产品”之间是有差异的。主要体现在:一是认识角度的不同,“客运服务”是站在旅客消费的角度强调旅客消费的一中过程体验,然而“客运产品”是站在运输企业生产经营的角度。二是认识特性不同,“客运服务”主要表现在旅客消费时的功能性。“客运产品”主要体现在经营者能给消费者带来什么满足,突出了其技术特征。 2 铁路客运服务特性与地位 2.1 特性 服务与产品最本质的区别是服务具有过程性。铁路客运服务就十分具有过程性,与过程性相伴而生的还有客运服务的无形性、服务的不可储存性,以及服务的不可转移性等特征。 2.2 旅客运输服务的地位 铁路客运有很多优势,比如消耗小、成本低、占地少、全天候、安全好、环境效益大,并有广泛的适应性等。大力发展铁路旅客运输完全符合我国基本国情,也完全符合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在我国目前情况看来,铁路运输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 3 旅客运输服务的作用 铁路企业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有这样一句流传甚广的话;看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就去那里的车站看看。提高服务质量,跟上旅客满意的步伐,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贯彻“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4 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管理 铁路旅客运输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得主动,必须认识到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重要意义。靠价格竞争是有限的,靠服务竞争才是无限的,高质量的服务是提高铁路竞争力并持久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4.1 铁路客运服务质量、旅客满意度的关系 只有当顾客认为企业所提供的服务质量较高,超越了他们内心的期望时,他们才会产生满意的心理。这是Gronroos、帕拉苏拉曼等人,特别是克罗宁和泰勒的研究结论。1992年,克罗宁和泰勒研究发现;顾客感知服务质量对顾客满意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他们认为:“顾客感知服务质量对顾客满意有显著地影响”。 4.2 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优劣势分析 由于铁路客运旅客感知服务质量与旅客满意之间存在很强的关系。铁路部门自然应该大力提高服务质量,让旅客满意,从而留住旅客。因为,研究表明:吸引一个新顾客成本,是维护一个老顾客的五倍。但是,提高服务质量,并不是要求企业做到十全十美。企业不能盲目追求服务质量就忽略了成本和利润,而是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找出一些影响服务质量的关键要素,集中有限的资料并充分利用改进这些缺陷,以提高铁路客运的管理效率和旅客满意程度。 5 结束语 铁路作为面向社会、服务大众的重要“窗口”,必须要不断提升服务质量,这是“人民铁路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综合反映,是铁路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和谐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铁路跨越式发展中,更要重点提高客运服务质量,把让旅客满意作为客运服务的最高追求。按照建立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理念,及时调整服务内容,满足旅客不同心理的需求。加强人性化管理,以跟上时代的步伐,扩大铁路客运市场份额。 铁路客运服务论文: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综合提升的探讨 【摘 要】铁路客运管理中服务质量的提升对于提升整个铁路客运形象有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在旅客对服务质量要求不断增强的大背景下,提高铁路客运服务综合质量显得更加重要。论文将围绕当前铁路运输过程中客运服务质量存在的相关问题,从多方面探讨提升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综合管理模式,从而更好的提高铁路客运服务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管理手段 铁路旅客运输中客运服务是一个重要的管理环节,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要结合铁路运输中客运服务的各项要求,以旅客对客运服务的需求为出发点,从售票、乘降组织的便捷性,站车客运设备设施的完善,站车人性化服务,列车运行平稳、安全、正点等方面提出提高服务质量的措施和办法,本文将以人性化服务为重点进行分析探讨。 1 简述制约铁路客运服务质量提升的相关因素 1.1 服务意识的淡薄 铁路运输在注重人性化的服务过程中,一直以来受到传统服务思想的影响,有些客运服务人员心理依旧存在固有的“铁老大”思想,在服务意识的转变上还不能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的需要,更加不能主动改变现有的服务方式,在满足旅客需求、改善服务、创新服务上下功夫,尤其是客运服务的意识相对淡薄,思想观念滞后,对于铁路运输客运服务的相关知识以及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等方面,都不能与时展相适应,有些客运服务工作人员还存在安于现状的思想,用消极的心态在参与工作。 1.2 培训管理的漏洞 在当前铁路客运服务管理中,仍存在忽视客运服务人员服务水平培训的现象,还停留在原有的客运规章制度、消防安全、电气化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教育,对于客运工作人员个人素质包括修养、文化气质、服务意识、工作能力等方面还存在重视程度不足,培训管理不到位的情况。客运服务人员的形象管理,服务人员在工作中的语言、行为、态度都不能适应客运服务质量提升的需要,有些客运工作人员将个人的情绪带到工作之中,凭借个人爱好与一时心情办事,不利于整个客运服务质量的整体跟进。 2 探讨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综合提升的方式 2.1 创新综合管理方式 在铁路运输客运服务质量的综合管理中,要突出使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在提升服务质量、缩短旅程等方面下大力气,尤其是将面向旅客服务作为一种重要的服务手段,将优质服务贯穿在整个铁路运输客运管理之中。一是,充分采用现代化的传播媒介,通过微博、微信、qq群等网络化管理手段,使服务商融入信息化的主流方式中,采用贴近公众生活的传播方式,形成铁路运输客运服务的企业文化形象。二是,形成“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以人为本”的服务是一种突出旅客为主的服务模式,在具体的服务过程中,要细化每一个服务环节,形成服务型的客运模式。在整个客运服务过程中与旅客形成相互理解、尊重、平等的服务氛围,凸显出工作人员的热情、热心和爱心,引导式、自助式、无干扰、无障碍、VIP等服务方式全面推行,满足旅客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需求,全面提高服务质量。 2.2 加大培训管理力度 采用培训管理师对客运职工进行培训是提升铁路客运服务水平的有效方法。通过与相应的培训机构合作,聘请有经验的培训管理师,传授给客运服务职工灵活多变的服务技能。同时,安排相关职教工作人员到培训机构进行进修,掌握相关的培训方法、技巧和艺术形式。日常培训中,要结合旅客的心理需求、服务要求等,在整个培训工作中,融入客运服务的每一个细节,对工作人员在提升服务技能、围绕服务过程中的声音训练、站姿培养、手势训练、迎宾礼仪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培训,让工作人员形成主人翁的服务意识与“以人为本”的服务态度,使服务意识深入到脑海之中,更好的提升整体形象。同时构建常态化的培训机制:一是,可采用实地培训与异地参观相结合的方式,走出去请进来;二是,在整个培训过程中融入服务考核与监督机制;三是,加大培训管理的经费支持,使培训能有序推进。 2.3 优化服务管理机制 优化企业管理机制,通过对客运工作人员采用多种方式的管理,从爱护、教育、帮助等多角度采用灵活的方式,采用激励奖惩机制,对于在铁路客运服务过程中表现优秀、收到旅客欢迎的形象代言人,要进行一定的宣传,对其优秀事迹与表现进行褒扬;对于有些表现平凡、对旅客态度冷漠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批评教育。让旅客参与到整个服务管理之中,并在客运服务管理中推行新闻媒体监督机制,对于在服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广泛征求意见,找准问题与对策,更好的培养业务精湛、素质过硬的服务队伍。 2.4 注重微笑服务的整体运用 微笑服务是铁路客运服务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在具体的服务过程中,要追求微笑服务的效果,构建和谐、自然、热情的客运服务模式。一是,要注重与旅客的及时沟通。在微笑服务的实现过程中,通过使用甜美的声音,从提高形象的角度出发,保证与旅客之间良好的沟通,更好的确保微笑服务的质量,同时工作人员要及时加强与旅客的沟通,用积极的心态倾听旅客的牢骚,让旅客感受到微笑、热情带来的力量。二是,注重微笑服务声音的音色控制。在整个微笑服务过程中,铁路客运人员要形成一个温和、专业的形象,让旅客更加容易接受,采用上扬的声调,让旅客感觉到一种尊重,重视,拉近与旅客之间的距离。三是,注重微笑服务的具体实施方式。在铁路客运服务过程中,对于微笑一面的展示,要根据具体服务场景、服务情况,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同时精准的控制好语音的节奏感,既让旅客感受到温暖,展示出微笑有力量的一面,又不失大方专业。 3 结语 在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综合管理中,采用高标准、严要求、抓细节的管理方式,坚持科学、细致、热情、周到的服务,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在具体的服务过程中,形成“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更好的达到优质高效的服务效果,尤其要围绕旅客的心理需求与服务要求进行整体的服务管理,使服务水平的提高在促进铁路客运效益的提高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浅谈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浅谈企业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建筑业得到了飞速发展,然而因为建筑施工带来的安全问题屡见不鲜,建筑领域事故频频发生。如何减少事故的发生,促进建筑业健康发展,实现企业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是当前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之一。本文将从目前企业建筑安全管理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探索一些具体的预防对策和措施,为降低建筑施工事故的发生贡献一点微薄之力。 关键词 企业 建筑施工 安全管理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是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对施工进行安全管理的一个过程,以投入资源和条件为基础,目的是为了防范和减少安全事故隐患的发生,及时妥善处理安全事故,将事故造成的人身伤害和经济损失降到最低,从而使工程得以顺利进行,本文分析当前建设行业和建筑施工安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具体措施。 一、目前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是指在建筑施工活动中,施工企业按照安全生产的全部管理活动,通过对生产要素的具体状态进行控制,减少或消除施工中的不安全行为和状态,降低事故发生率,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然而,目前我国在安全管理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1.安全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低,不能很好的满足现实的需要 安全管理机构被合并、安全管理人员被精简,专职安全员远远不能满足工程的实际需要,很多安全员技术素质差,对安全管理知识知之甚少,既不能履行监督管理职能,又不能履行专职安全员的职责。 2.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没有统一一致的标准 不同的承包商有不同的安全管理标准、制度。在同一工程项目上,总包与分包之间、分包与分包之间、承包商与业主之间的安全管理制度、标准如不能很好地融和,势必造成安全管理的混乱。另一方面,承包商为满足业主的安全要求,针对具体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标准会有所不同,公司总部的安全管理制度与具体的安全管理制度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3.在思想上对安全问题重视不够 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企业自主权的不断扩大,企业支配国家财产、追求自己独立经济利益的意识不断增强,考虑得较多的是生产、经营、效益、利益、利润等硬性指标,而对安全效益的隐形性不甚了解,忽视了对安全生产的管理,造成管理不严,责任不到位。安全教育不落实,现场工人对安全意识认识不够,对施工人员安全教育不及时、不落实,从业人员的素质远远达不到安全施工的要求。特别是大部分工人都是农民工,没有进行过专门的安全教育培训,进场后又没有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安全技能差,自我保护意识差,“三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现象严重,特种作业人员不能持证上岗。 4.随意缩短工期,安全资金不能及时到位,为安全生产埋下隐患 当前,不少工程由于建设单位任意压缩工期,使得本已紧张的工期变得更加紧迫,无形中加重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增加了不少加班时间,特别是夜间施工频繁,增加了安全隐患。其中建设单位安全资金不到位,使施工企业的安全投入捉襟见肘,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要求,安防设施大打折扣,甚至不符合安全规范。 5.管理模式的不合理 在建筑市场竞争激烈、复杂的人际交往,建筑施工行业为了在微利的形势下保持市场竞争力,迫使相当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实际丧失了自主权和控制权,被动地依附建筑施工项目的承包人,违心听从和放任于项目承建人指挥,从而造成现在部分建筑施工现场未能很好贯彻落实国家的《建筑法》、《安全生产法》、有关建筑施工安全的规范等有关建筑施工安全文件,造成政令不通和建筑施工现场失控的被动局面。长期以来,行业内也一直存在重工程质量、轻文明施工,重经济效益、轻安全保障,抱着侥幸心理对待建筑施工安全的现象。 二、做好企业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具体措施 企业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及文明施工的工作应该重点加强,具体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依法管理安全生产,加强宣传教育 实施依法管理安全生产,依法保障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依法查处责任事故,是搞好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保证。必须进一步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安全生产法规体系,清理不适用的法规,并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强日常的监察,减少效果不大的大检查。安全生产工作以预防为主,而预防就要坚持宣传教育为主。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各级领导、企业经营者的认识,提高劳动者,特别是务工农民的安全生产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使劳动者具有科学态度,严格作风并遵守纪律。 2 改变不合理的管理模式,实现管理模式的创新 对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进行逐级管理,避免越级管理。做到级级有责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抓好施工安全生产,也要发挥更多的职能部门,落实各自应负的职责,管好施工安全生产,从而能更好地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建筑施工安全的法律、法规、标准和各省市安全生产的相关规定文件。一级管紧一级,级级时刻专注严管,避免政令不通或上紧下松的被动局面。强化对建筑行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认真做好施工企业安全资格审查的动态管理,并对施工企业进行安全生产评估。建立健全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保障机制,用保障机制保证各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管理目标和安全文明措施的认真落实,把好建筑市场安全资格准入关。 3 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是根本措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1)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制定合理安全制度 进一步落实政府、部门、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并坚持考核制度。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生产的自我约束机制,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必须结合企业特点,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积极开展企业的安全评价,积极稳妥地开展企业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认证工作。要大力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队伍的建设,提高监察人员的素质,依靠科技进步,为安全生产提供本质的、全新的条件。 (2)完善企业安全管理制度 要按照 《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国务院第11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文件精神,制定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设置独立的安全管理机构,保障安全投入,把安全生产各项工作真正落实到到位;强化企业安全生产第一人的责任,将安全责任落实到班组、岗位,执行领导干部轮流现场带班制度;加强现场施工管理,严格行业安全准入制度;建立健全施工现场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实行现场紧急撤人避险制度;对重大隐患治理和重大事故查处督办实行层层挂牌督办、公告制度。工程建设、监理、设计等单位要依法履行安全职责,并承担相应的法定责任。 (3)工程单位要认真贯彻安全管理制度 安全制度的目的是对工程建设中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作业环境的防护及施工全过程进行安全评价、动态监控管理和督察,并采取法律、经济、行政和技术手段,保证建设行为符合国家安全生产、劳动保护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制止建设行为中的冒险性、盲目性和随意性,督促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项安全技术措施,有效地把建设工程安全控制在允许的风险度范围以内,以确保安全性。 总之, 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企业成为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安全生产法》和《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给建筑施工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安全投入也不例外,投入的资金少了,相应的安全教育、配套的劳动防护用品以及 安全防护设施自然做不到位,这就使得建筑业安全事故在所有安全事故里面占据约1/4的比例。安全生产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影响到社会稳定的大局。当务之急就是要进一步做好企业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是安全生产从制度上得到保障,从而实现我国建筑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浅谈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探讨 摘要:建筑施工现场各种不确定因素导致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事故,严重威胁建筑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本文结合工作实践对建筑施工安全管理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建筑施工;管理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建筑法》、《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及《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等法规,对于促进建筑业施工安全管理工作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基本走上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轨道,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向现代化、科学化的安全管理模式转变,安全管理状况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大大减少了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随着建筑业的超常规发展,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也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新的挑战。高处作业多、露天作业多、手工劳动及繁重体力劳动多、立体交叉作业多、临时员工多,这些因素决定了建筑施工过程是个危险性大、突发性强、容易发生伤亡事故的生产过程。本文结合工作实践对建筑施工安全创新管理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2.建筑施工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2.1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工作薄弱 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工作薄弱,存在安全生产责任制不健全或未落实,目标管理不到位。有的企业把工程肢解发包、违法分包或以挂靠的形式承包给一些根本不具备施工条件或缺乏相应资质的队伍和作业人员,给安全生产带来极大隐患;有的建设单位签订阴阳合同、霸王合同,要求垫资施工,拖欠工程款,拒付施工企业安全措施费用,这些原因都造成安全生产费用投入不足,施工单位揽到工程只有委屈求全,用于安全生产的必要设备、器材、工具等无力购置,严重削弱了施工现场安全生产防护能力,安全防护很难及时到位,大大增加了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2.2建筑业施工人员整体安全素质不高 随着建设规模逐年增加,建筑业已经成为继工业、农业、贸易之后的第四位支柱产业,目前我国建筑业施工人员近四千万,其中农民工的比例占到80%以上,大部分一线作业人员特别是农民工安全意识不强,缺乏基本的安全知识,自我保护能力差,他们的安全防护操作技能较差,岗前培训也未全部达到要求,但是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一直居高不下,在各行业中仅次于交通、矿山,居第三位。 2.3监理职责和安全监管缺失 有一些监理单位没有严格按照《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的规定,认真履行安全监理职责。有的监理人员还停留在过去“三控二管一协调”的老一套工作形式上,只重视质量,不重视安全,对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还不明晰,不能高效开展安全监理工作,这样没有充分行使法律法规规定的监理职责和安全监管作用。 3.防范事故发生的对策 3.1施工企业建立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 施工企业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和企业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全面细致切实可行的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如《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施工技术操作规程》、《各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职工奖励和违规处罚》等等制度。有些制度、规程、责任制应挂在岗位上,警示岗位人员贯彻落实。做到以法治企,以制度管人。在影响安全的众要素之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也是能动的,人的因素决定了其他的因素在安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在建设项目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应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 管理因素则主要包括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制度、措施是否健全,以及安全监督管理人员能否尽职尽责等。施工企业应该建立安全技术交底制度,应包括工作场所的安全防护设施、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注意事项等。特别是对塔机等起重机械作为特种设备采取备案、准入制度,强化市场管理和现场管理,淘汰不符合要求的起重机械,对起重机械的产权单位、 租赁单位实行登记、验收、检测制度,使起重机械的管理逐步规范化;加强工艺管理、设备管理和现场管理,严肃工艺纪律和设备的安全操作程序,针对每项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故隐患和可能发生安全问题的环节进行预测;企业要独立制定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及严格的安全防范措施,消除或控制施工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防范发生事故;平时应加强对施工设备的维护保养,提高设备检修质量,严格按规操作,杜绝“违章操作、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的“三违”现象,提高安全生产管理的预见性,落实事前防范措施,将事故隐患或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3.2建立施工现场安全培训教育制度和计划 由于施工企业人员流动性大,因此应该对所有新招工的人员进行三级安全教育,严格实施安全生产知识和技能培训计划,做到制度化、多样化、专业化。对岗位调动人员和外来施工人员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安全教育面要达到100%;未经教育及考试不合格者,禁止上岗操作;特殊工种和关键岗位人员必须做到持证上岗。这样通过安全知识培训、安全技能操作考核等,使施工人员切实树立安全意识,关注自身安全,掌握安全生产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真正做到要安全、懂安全、会安全。 施工企业应建立施工现场安全培训教育制度和计划,必须具体而有针对性,主要包括: ①新招聘的施工人员必须进行公司、项目部、班组的“三级”安全教育,且须经考核合格后才能进入操作岗位。 ②企业待岗、转岗、换岗的职工,在重新上岗前必须接受一次安全培训,其中变换工种者应进行新工种的安全教育。 ③企业职工每年度接受安全培训,法定代表人、项目经理、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等都需要完成相应的安全培训课时学习与考核,特种作业人员可由企业注册地或工程所在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培训。 ④专职安全员必须持证上岗,企业进行年度培训考核,不合格者不得上岗。 3.3建立管理、监督、监察、施工等全员参与的安全网络 施工工程建设的责任单位有建设、勘察、设计、监理、施工等诸多单位,多个主体的参与及其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安全管理的难度增大,因此需要建立从管理、监督、监察、施工等全员参与的一整套安全网络,不同的单位、人员随着建筑工程项目各阶段的发展进程,肩负着不同的责任,必须从不同的阶段来分析各参与单位、人员所肩负的责任。要建立健全全员安全责任制,使每一个参与者都有安全管理的主体意识,通过层层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状,将安全责任分解落实到各个部位、各个岗位、各个环节和每一个人,形成环环相扣、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责任链条,构筑起完善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保障建设项目安全水平。各个主体单位与现场项目部定期召开安全例会,交流、反馈安全生产管理的经验教训,并认真总结、提高,找出生产中存在的隐患和薄弱环节,制订近段时间相应的整改决定和防范措施,并对隐患整改的落实情况进行追踪检查,使之落到实处。 3.4落实安全技术措施,建立安全档案 施工企业应该建立施工现场工伤事故定期报告制度和记录,并进行归档,以便于安全检查和市有关部门依法监控,证明施工现场安全实施实际情况。建立安全生产管理档案,如安全生产的法规文件、企业的规程制度、各类检查记录和考核统计报表、职工违纪、违规处罚记录、事故隐患及事故处理报告等等。 每月要填写伤亡事故报表,发生伤亡事故必须按规定进行报告,将安全工作的违章情况、评估评价与招投标挂钩;对于“三类人员”不到位、无安全生产许可证的施工企业,不予办理招投标手续;发生安全事故的企业,在参加工程投标时按相应规定扣减商务标书分;发生重大伤亡事故的企业,酌情给予暂停投标或降低资质等级处分。 3.5加大对安全事故责任单位和个人的处罚力度 通过加大对安全事故责任单位和个人的处罚力度,对玩忽职守、把关不严、对使企业信誉和形象造成严重损害的行为严格处罚,乃至追究其法律责任;严格执行事故层层报告制度,禁止不报、少报、瞒报、漏报。事故处理,一定要坚持“事故原因不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人和职工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防范措施不落实不放过,事故责任人不处理不放过”的原则。所有事故处理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扩大教育整改面,严防类似事故发生。对事故责任人要从严处理,不姑息迁就,不敷衍了事,可以把施工企业市场行为、安全业绩和存在问题全部纳入,与市场准入、资质资格、评优评先、行政处罚直接挂钩。 浅谈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浅析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 摘要:建筑安全管理是建筑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组织安全生产的全部管理活动。建筑安全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劳动保护工作,改善劳动条件,加强安全施工管理,搞好安全生产,保护职工的安全和健康。可以说,建筑安全管理对国家发展、社会稳定、企业盈利、人民安居都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建筑 安全管理 一、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安全能够减少事故的发生,减少安全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同时,安全水平己成为企业之间优劣比较的一个重要参考点,安全水平的提高也为企业提供了增强竞争力的机会和抵御行业威胁的资本。而且,物质资源、组织资源和人力资源是企业竞争的三大资源。其中,人力资源是企业价值链中最重要的一环。而安全事故最直接的冲击对象便是人力资源,因此,具有安全优势,直接体现为具有人力资源优势。此外,安全事故会损坏企业名誉、增加建设成本、打乱工程进度和增加工人心理负担。其中,损坏名誉最令企业担心。因此,良好的安全业绩是社会信誉的保证,也是一种企业竞争优势。 总之,安全是质量的基础。只有良好的安全措施保证下,作业人员才能较好的发挥技术水平,质量也就有了保障;安全是进度的前提。只有安全工作完全落实的条件下,建筑企业在加快速度时才不会出现严重的不安全事故;安全是成本的保证。安全事故的发生必会对建筑企业和业主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工程建设也无法顺利进行。安全、质量、进度、成本这四个目标互相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推动整体建筑工程项目的实现。 二、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几点建议 1、加强安全管理措施。(1)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筑施工项目部必须要正确处理“生产必须安全,安全促进生产”的辩证统一关系,真正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在工程施工中始终把安全放在首位,始终以“预防为主”,环环落实,步步到位,坚决克服那种说起来重要、忙起来次要、干起来不要的弊端。(2)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保证体系。施工现场以项目经理为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成立以项目经理为主,有施工员、安全员、班组长等参加的安全生产保证的组织机构,并组成安全管理网络。(3)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在施工现场,将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制层层落实,全员承担安全生产责任,并制定相关的教育制度、安全技术交底制度、检查制度、奖罚制度,明确各自的安全管理考核指标,由此做到从管理层到操作层、服务层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专管成线、群管成网,人人负责,电工、焊工、驾驶、起重、登高五大类别特种工作人员除严格要求持证上岗外,均需与施工项目部签订安全协议。 2、建立安全文化。安全文化是存在于企业与个人中的种种特性和态度的总和。它与每个人的文化修养、思维习惯和工作态度,以及企业的工作作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安全文化强调以人为本,通过文化的渗透提高人的安全意识和规范人的行为,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水平的保证。首先,要持续提高绩效标准。由于安全是作为建筑企业竞争优势被确立起来的,因此管理人员必须了解竞争对手的安全业绩,并在此基础上提高,作为职工安全的绩效标准,将市场的竞争的压力传达给每位职工。其次,要激励职工安全作业。建立安全奖惩机制,将安全奖惩纳入日常管理中,与经济利益挂钩。奖励安全业绩优秀的职工很容易,重要的是有无严厉处罚安全业绩差或有违规行为职工的勇气,起到警示他人的作用。此外,要加大安全文化宣传。建筑企业应将“安全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价值观确实地传达给每位职工,教导职工在平日工作中遵循该价值观念。这会极大提高职工的凝聚力,创造出公平、高效、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同时,开展安全信誉教育。阐明安全与企业信誉、竞争之间的关系,提高职工的安全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最后,建立通畅的安全建议反馈通道。安全文化建立的标志之一就是职工能积极主动地向管理层反馈工作中的安全问题与建议,因此,管理人员应该为职工创造便利条件,即开通渠道让职工畅所欲言。 3、加强安全技术措施保证。安全防护技术就是针对不同工程的施工特点,为实现安全生产,保护人身和作业面的安全,从而对作业面和施工人员必须采取的防护、保护的技术措施。 (1)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合理组织施工安全作业。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是建筑工程施工前期指导全局、统筹规划建筑工程施工活动全过程的组织、技术、经济文件,是保证各项建设项目顺利地连续施工,多、快、好、省地完成施工安全生产任务的前提。(2)切实做好技术交底工作。工程施工前,施工单位负责项目管理的技术人员应当对有关安全施工的技术要求向施工作业班组、作业人员书面做出详细的说明,并履行签字手续,施工负责人、生产班组、现场安全员三方各留一份。(3)规范现场文明施工,设置安全警示标志。项目要重视文明施工的管理,狠抓现场场容场貌,精心做好施工现场的平面布置。进入现场人员必须戴好安全帽,按规定佩带劳动保护用品,严禁穿拖鞋、高跟鞋、硬底鞋、易滑鞋和裙子。重视现场防火,工地要配备足够的消防器材,并派专业管理,严格落实防火责任制度。严格管理易燃易爆物品等。 4、加强安全培训教育。加强安全培训教育,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内容:(1)思想与技术教育相结合。安全思想教育是指结合建筑企业的经验和事故教训,进行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纪等方面的教育,其主要的手段有安全宣传、办学习班等。安全技术教育是指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技术措施等方面的教育。目的是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技术水平,培养其正确处理事故的应变能力。主要的手段为现场示范、事故分析会等。(2)教育形式多样化。可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或将教学地点由教室移向施工现场,促进教师和学员的互相交流,活跃气氛,提高教学效果。(3)危险预知教育。危险控制的关键之一是作业人员对危险存在的预知,因此危险预知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危险预知教育分危险预知教育和工前教育两步进行。前者主要是教育作业人员如何发现危险因素,后者重点培训如何实施预防措施。 5、发挥政府、保险公司、设计机构和行业协会这些非传统机构在建筑安全管理上的作用。保险公司应完善保险制度,向建筑企业提供安全方面的咨询服务,并可实行保险费率浮动制度,如果建筑企业的安全业绩良好,费率可适当下浮,如果安全业绩较差,费率则可适当上浮,将不安全事故率与保险费率紧密联系起来。这种制度会形成强有力的经济杠杆,大大刺激建筑企业建筑安全管理的积极性。设计机构应将施工中的安全因素纳入设计考虑范围,并建立设计安全管理机制,规范设计过程,约束设计人员行为。 总之,安全生产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的一项重要国策,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我们要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员,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实现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目标而努力,为构建安全生产新格局而努力。 浅谈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摘要:本文结合我国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生产的管理现状,论述了带来的经济效益及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安全生产;管理;对策 前言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我国建筑产业规模日益扩大, 建筑行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人们对建筑产品的质量要求与日俱增,建筑施工安全生产隐患也进一步增多,建筑行业重大伤亡、倒塌事故屡屡发生,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成为了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的不和谐音符。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建筑事故发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且绝大部分事故与管理因素有关,由此可见,加强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确保安全,才能使效益和发展相一致。安全与效益是可以相互促进,实现“双赢”的。这就要看我们如何把握两者之间的本质关系、探寻其中的本质规律,通过有效的作用来达到两者相辅相成, 最终实现我们“既要安全,又要效益”的双赢目标。 1 安全生产概论 建设工程是一种特殊工程,其特点是产品固定而作业人员流动性较大,施工周期长,涉及面广,工程样式多,又是露天作业,受地理环境和气象条件的影响大,而且施工作业人员的操作不稳定,使建设工程施工成为一个高风险的行业。高风险的行业就需要有严格的管理,因此提高建筑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规范建设工程的生产行为意义重大。安全生产是保证建设工程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前提。安全生产管理是指在社会生产活动中,通过对人、机、物料、环境进行计划、组织、指挥、监督等一系列的管理活动, 使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各种事故风险和伤害因素始终处于有效控制状态, 切实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消除生产过程中危及人身安全和健康的不安全环境、不安全设备和设施,防止伤亡事故的发生,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在建筑产品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安全与消耗的关系、安全与效益的关系、安全与建筑业管理的关系、安全与建筑业繁荣的关系、安全与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关系,存在着这些关系在相互转换过程中所体现的经济规律。研究和分析建筑安全经济问题是建筑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对促进建筑行业推行安全法规,实施安全管理,提高建筑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具有重要意义。 2 我国安全生产管理现状 根据理论研究和大量安全事故分析,发现管理的落后是发生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建筑安全水平在管理制度、评估方法手段、市场主动调节等方面还存在较大不足,现分析如下: (1)建筑安全法律法规不完善。 按照有关规定,建筑施工安全责任几乎完全由建筑施工企业承担,建设单位(业主)承担的责任非常有限。作为业主代表的监理单位按《建筑法》的第四章规定,从法理上对施工单位的安全总是不承担监督管理责任。导致业主和监理单位一般只注重工程的质量、进度、投资等问题,而对施工过程的人员、机械等安全问题则认为是施工企业内部的事,很少参与管理。事实上,安全事故与图纸设计质量、施工进度要求、资金的及时足额拨付、项目技术难度等因素密切相关。许多安全事故的发生并非仅仅由于施工单位管理疏漏造成,而是与项目前期策划及施工准备的缺陷、施工过程的抢进度赶工期、恶意拖欠施工企业资金造成安全投入不足等原因有很大关系。 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完善现行法律法规,建议由业主和监理单位承担部分安全监督管理的法律责任,使安全生产活动时刻处于政府安检部门监管之下,从而调动建设各方重视安全生产的积极性。 (2)建筑安全业绩评估指标不健全,安全检查执法力度有待改进。 我国对建筑企业施工安全评估主要由政府安全检查执法部门采用“安全检查评分表”打分的方法进行。这种安全检查的方式具有被动性和一定的偶然性,只能静态地反映某一特定时刻的安全施工 状况。“安全检查评分表”的得分,不能充分反映出企业是否具有良好的安全业绩,企业间的安全状况也缺乏横向可比性。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建立一套适应我国国情的,能充分反映建筑企业安全业绩的指 标体系。再有,我国安全执法检查的方式还存在许多不足:许多地方流于形式;很多地方领导出于对自身政绩的考虑, 对于安全事故总是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做法,使安全事故记录与管理缺乏权威性和真实性;建筑安全事故瞒报、漏报,甚至不报现象严重;安全检查中的违纪违法问题不能得到及时严厉的惩处;安全责任事故的法定损失赔偿标准偏低。这些都严重干扰我国建筑安全形势的进一步好转。 3 安全生产管理中的潜在经济效益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是一项国策,是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第一”是指在安全和生产发生矛盾时,生产应服从安全,但是由于安全是依附于生产而存在的,所以安全带来的经济效益是间接的,并不像普通投资所产生的效益那样能够直接反映在产品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上,而是体现在生产的全过程中。没有安全就没有效益。安全就是效益,而且是最大的效益,其价值是无法用简单的数字来计算的,即安全得到保障,不发生事故, 生产和经营活动能够正常开展和连续进行,避免了安全事故造成的巨大损失和安全事故发生后亡羊补牢式的额外支出, 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此外,在安全生产条件下,职工的安全,健康得以保障,这对职工队伍的思想稳定,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劳动生产率,树立企业自身良好的口碑和形象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反之,不重视安全, 不能确保安全所造成的损失是惨痛的,也是不可估算的。因此,正确认识处理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把安全生产看成是潜在的效益,象抓经济效益一样抓安全生产工作,是做好企业安全工作的关键。 4 提高建筑安全生产管理经济效益的对策 (1)安全需要投资,安全也有成本。 安全投资包括两方面:1)安全事故发生后所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2)为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所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所需要的投资。实践证明在安全事故发生后采取亡羊补牢式的安全措施以及投入远大于为防止安全事故而提前进行的安全投资。如果在事故发生之前,采取了有效的施工安全措施,就可以防患于未然,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未来伤害事故的发生。因此,安全管理的重点应该是“对安全的管理”而不是“对事故的调查”。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是减少损失、降低成本的有效方法。 (2) 建筑安全投资能够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潜在的经济效益, 但应在经济能力允许的条件下适当地考虑提高建筑安全投资量。 要大幅度地提高系统建筑安全度和建筑安全的总体效益,其根本出路是依靠科技进步,采用新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法, 提高人的建筑安全意识和技术素质,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完善硬件设施,从本质上为企业安全生产提供保障。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等方式对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隐患进行评估, 并对症下药,优化组合各种风险管理技术, 适当提高安全投入,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方案。 2)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条例,通过制度约束不安全行为,加强对职工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其安全意识,并培训其安全生产主人翁态度,将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个人,将安全生产作为业绩考核的重头戏,与收入挂钩,激发职工搞好安全生产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与时俱进,积极创新,不断完善安全管理理念,改变旧思想旧作风,从超前性、预防性和根本性上思考解决生产过程中安全问题的新途径,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4) 建立宏观与微观并存的建筑安全事故动态控制系统,避免同类安全事故的重复发生,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损失。 5)努力提高建筑工程质量,改善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环境。 5 结语 一个施工企业如何才能实现工程效益最大化?是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只有生产安全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才有保障;只有施工安全了,施工企业才有可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同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如果离开安全生产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必将适得其反、事倍功半,也根本谈不上效益;安全生产是经济效益的前提保证,经济效益是安全生产的必要条件。只有搞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才能保证正常生产秩序, 才有经济效益;有了经济效益,安全防范设施才有条件得以保障和改善,两者不可偏废。应把安全生产工作当作维护企业经济发展大事来抓,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抓安全教育,抓责任落实,抓隐患治理,依靠安全生产管理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企业的发展;经济效益的提高增加了安全防范设施投入, 进一步确保安全生产,由此形成良性循环,才能在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同时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机械的作用: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对煤矿机械的应用 摘要:在煤矿企业中,煤矿机械设备是煤矿工作能够正常进行的重要组成,对整个作业过程的质量和安全性都有着直接的影响。而煤矿机械使用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机械电子体系的健全程度,即机电一体化对机械使用有着重要影响。该文简要阐述了机电一体化的相关理论,并针对当前技术发展情况,对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在煤矿机械中的运用进行了详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煤矿机械;运用 近几年,随着科学的发展和进步,机电一体化的相关技术得到了一定的改进和创新,许多新的技术被应用到社会生产中,为各个领域的生产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煤矿开采领域,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完善了煤矿机械的性能,提高了煤矿开采的效率以及提取煤炭的质量等。此外,还能够促进相关机械的不断完善和改进,为整个机械行业发展带来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有必要对机电一体化的有效运用进行研究和探讨。 1机电一体化概述 1.1机电一体化技术简单来说,机电一体化就是各项功能的综合。但实质上,机电一体化并不能仅仅用机械替代人工,或以综合技能的方法来表示。机电一体化的关键在于将机械装置的相关技能与互联网掌控技术相结合,从量的发展实现了质的转变,使得机械操作不再是简单的人力控制。这一发现不仅为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量,还促使机械设备的生产制造行业大大提升了速度和效率,促进其实力增长。在煤矿开采行业中,涉及到了包括煤矿人员的人身安全、煤矿作业的质量提升、煤矿作业的安全性等,为这一行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持。1.2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机械中运用的作用机电一体化在煤矿作业应用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其独有的技术优势和科技优势两个方面。这些结合了计算机技术实现掌控的操作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煤矿作业过程中的人员需要,解放了劳动力,在降低了人力成本的同时,有效提升了煤矿作业的效率。一方面,新技术的使用使煤矿作业的工作质量得到提升,促使企业竞争实力增长。另一方面,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力需要,降低了经济成本,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对新技术的应用和支持,还能够帮助企业树立科学的的企业形象,有助于企业成为行业发展的标杆,进而促使其软实力的提升。1.3煤矿机械中机电一体化的特征煤矿机械中机电一体化的特征主要包含3个内容。一是实现了远程掌控和智能管理,在新技术的应用下,煤矿中的相关机械和设备能够与管理系统和控制中心紧密相连,强化了对重要设备的日常管理和控制。二是机械的智能程度更高,借助计算机实现的机械控制,效率更高,能动性也更强。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人力操作产生的失误,提高了作业效率以及对设备的管理、维护效率。三是能源消耗的降低,通过计算机实现的设备掌控使得传统的许多装置和设备不再被需要,这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这部分设备的能源消耗,提升了作业的经济性,有效降低了能源消耗。 2机电一体化在煤矿机械中的运用 2.1在线监控、自动报警以及故障诊断在线监控是指通过机电一体化技术,实现对煤矿作业的日常监控和管理,包括其中的电动机、供油设备、传动系统等。并且,监控系统能够根据监控情况,即设备的实际状态进行数据保存。在面临突发事故时,监控系统能够进行自动报警,向管理人员发出警示并发送设备的实际位置。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困难程度,提高了煤矿设备的日常维护效率。并且能够在事故发生时尽快通知管理人员,以尽可能地降低经济损失。此外,该技术对煤矿设备的故障诊断也是重要的运用方式,通过其进行故障诊断能够尽快得知故障原因,以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在最快的时间内恢复生产。2.2在煤矿机械综合采矿方面的应用现阶段,机电一体化在煤矿综合作业方面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电牵引采煤机的使用,这一机械技术是机械技术与数字掌控结合的典型案例。从近几年的发展情况来看,这一技术的牵引能力已经较为完善和健全,与其他牵引方式相比,这一技术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十分明显,主要体现在其数控能力方面。借助电力实现的牵引功率更大,能够满足大倾角的作业要求,提升作业速度。同时,在综合采矿方面,这一技术的应用优势较多,包括较强的灵敏度、更长的使用年限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使得煤矿机械的工作效率更高,新技术的应用还促进了煤矿机械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2.3在提升煤矿运输能力方面的应用煤矿运输能力的稳定和提升,是保证煤矿作业能够正常开展的重要条件,煤矿作业的效率对整个开采工程的效率都有着直接的影响。机电一体化在这一方面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矿井提升设备和带式传输设备。其中,矿井提升设备能够充分满足新环境下煤矿作业对效率的要求,达到了煤矿作业的提升目标。内装式提升设备的一体化的实现则是这一技术应用的主要表现,使得设备结构得到有效简化,并将滚筒与驱动相连,这使得机械设备的安全性得到了有效提升。而带式传输设备是目前在煤矿作业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机械,自动化程度高,具有较强的可靠性,为煤矿作业的高效化提供了充足的技术支持。2.4在煤矿机械安全运行方面的应用煤矿作业涉及到的机械设备与人力都比较多,作业的技术性和安全性要求都较高,因此需要高效的安全监控体系的保障。科学性更强、效率更高的监控体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障煤矿作业的安全,避免部分安全事故的发生。一般来说,在煤矿作业过程中,对监控设备的要求都比较高,在保证系统能够正常运行的基础上,还要保证系统与相关人员之间的正常联系。将机电一体化技术运用到煤矿设备的安全方面,将监控系统与控制中心的数据库有效连接,再在局域网内部实现同步,即可利用专业的通信设备实现全面的监控工作。此外,借助专业的分析软件,还能够实现对数据的分析和整合,进而为监控体系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技术和数据支持。2.5在煤矿机械其他方面的应用在其他方面的运用包括电力供应设备在内的机械。一般来说,煤矿作业对电力的需求是最大功率的要求,对机械的本身质量和供电能力都有着严格的要求,还要求能够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及其安全性。针对这类情况,在作业过程中,需在考虑实际状况的基础上,选择相适应的开采技术,以最大程度上降低机械损耗和电力消耗,进而达到提升作业效率的目标。另外,对其进行补偿是必要的措施,微机保护开关是应用范围较大的一类机械,其功能较为齐全,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煤矿作业提供便利,具有一定的可推广性。 3结语 机电一体数控技术在煤矿机械中的运用有着关键的意义,这一技术的实验与煤矿作业的效率、安全程度等都有着直接的关系。目前,随着我国的科学技术和科研能力的逐渐提升,机电一体化技术在不断被运用的同时,实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为煤矿作业供了重要的推动力,使我国的煤矿行业加快了发展速度。 作者:刘森 单位:南阳农业职业学院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机械的作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对煤矿机械的应用 【摘要】新时代的发展让科学技术同样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近些年煤矿机械中机电一体化的应用,不仅让其工艺更加精湛,而且极大改善了机械设备的工作效率,让人们的工作环境得到优化和提升。本文正是在此基础上,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机械中的应用进行研究,阐述了其重要性和应用表现,希望可以对相关人士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推进该技术的进一步提升和前进。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完善;煤矿机械;运用 前言 我国近些年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于科学技术的应用不断研究,以期能够为行业的进步寻找新的发展点。机电一体化是近些年煤矿机械行业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之一,其在推动机械进步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机电一体化技术不仅涉及相关硬件问题,而且涉及到很多软件的升级,是一门重要的边缘技术学科。该技术引进了微电子技术,对机械的动力功能、控制功能、主功能等等方面进行改善,将多种科学技术进行综合和相互渗透,解决传统机械的物质流和能量流问题。机电一体化不仅解决了物质流与能量流的问题,还在此基础上,解决了信息流的问题。将其应用到煤矿机械中,能够让其各个元素和各个系统相互连接,能够有效解决各个功能模块之间的信号匹配问题,并在其输入和输出的关系上,对其所需要共同遵守的机械规范和参数进行约定,从而让机械能够更好地实现其功能需要,能够更好地为祖国的煤矿事业贡献力量。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机械应用中的重要性 机电一体化在机械更新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其符合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是机械工具发展的标志。尤其在煤矿机械中的应用,具有极大的重要性,不仅对煤矿企业的发展影响重大,对于我国的煤矿事业同样影响深远。 1.有效的提高了煤矿开采的经济效益。随着煤矿开采事业的进步,其对于机械的要求标准也在不断提高,机械设备对于煤矿开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煤矿企业采用先进的技术能够最大化的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能够让机械发挥其重要的价值,能够不断推进煤矿开采事业的进步。机电一体化在煤矿机械中的应用正是适应了当前企业对机械的要求,让我国经济在人力、物力、财力等等方面的投入予以减少。 2.为煤矿开采创造了更加安全的施工环境。我国的煤矿开采是一个传统的工业技术,高科技的含量比较低,一般都是矿工自己到井下去开采,这种传统的煤矿开采模式非常的危险,经常会出现一些矿井爆炸,矿工死亡的事件发生。机电一体化技术可以为煤矿开采创造更加安全的施工环境,矿工可以有效的避免在煤矿开采中遇到的灾难,这项技术大大的节省了煤矿开采中所耗费的人力、劳力和财力,并且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了矿工们生病的几率,保障了矿工的身体健康。 3.加速了煤矿企业的改革。在煤炭资源日益匮乏的今天,煤矿企业应当积极地改革煤炭的生产方式以及一定要努力提高生产煤炭机械的性能,传统的煤矿开采中,需要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都比较雄厚,而且传统的煤矿开采技术以及开采机械都相对落后,所以,一直持续下去,不会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反而会使企业的投资力度加大,然而先进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传统煤矿开采技术带来的不利,其技术的创新可以加速煤矿企业的变革,为企业赚取丰厚的经济利润。 二、机电一体化在煤矿机械中的运用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可以被称之为煤矿机械行业划时代的变革和创新,其在减轻劳动人员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就我国目前情况来说,其在煤矿机械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表现: 1.采煤机上的应用。采煤工作中采煤机的使用可以说是功不可没,没有采煤机作为重要的工具,其工作就无法开展,而采煤机中的电牵引采煤机的研究可以被认为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明,对于采煤机起到了重要的改革和创新的作用。电牵引采煤机技术便是机电一体化在煤矿机械中应用的典型代表。其通过电力的应用让采煤机具有了更大的牵引力,提高了其自身所缺乏的高效率和低维修特性,提高了机械设备在采煤工作中的可靠性。 2.带式输送机的应用。输送机主要作用是对所开采的煤炭进行输送,传统的输送机不仅故障频发,而且在效率方面也不高。带式输送机的应用改变了此种情况,也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的结果。带式输送机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重要机械类型,当前的带式输送机不仅能够实现水平或倾斜输送,还能够采用带凸弧段、凹弧段与直线段组合的输送形式进行输送,其所允许最大倾角已经达到了30°的,并且通过输送带的更换还可以达到更大的角度。 3.安全监控系统的应用。煤炭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为了更厚的避免事故的发生,需要对危险岗位或者位置进行严格监控,从而保障人们工作环境的安全性。这时候就需要不断更新其监控系统,从而保证煤矿企业所需要具备的功能得到完善。先进的机电一体化也同样为煤矿机械的监控系统带来了福音,让其监控系统一方面可以对当前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管,另一方面还能够进行相应的预警装置报警,最大程度上减少事故的发生。其中有KJ90和KJ95系统在煤矿机械上应用较为广泛,这两大系统在促进监控系统智能化与提高煤矿生产可靠性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4.煤矿提升机上的应用。机电一体化在煤矿提升机上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交直流全数字化提升机的研发。煤矿提升机是矿井和地面进行交流的重要方式和渠道,是煤矿开采过程中的重要工具。我国将机电一体化应用到煤矿提升机上,能够提高提升机的安全系数,能够达到自动化的要求。机电一体化的引用让其内装饰提升机的驱动与滚筒的结构相互融合,从而让其机械性、自动控制和通信达到融为一体的效果,能够通过数字化技术提升其系统的先进性,提高其工作的性能和安全性。 结语 综上所述,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时代进步的表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正是此种情况的典型表现。相关人员要对此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不断扩大其应用领域,让其在我国的煤矿开采事业中发光发热,让其能够进一步推动煤矿开采事业获得进步。 作者:刘莹 单位:安标国家矿用产品安全标志中心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机械的作用: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在煤矿机械的应用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煤炭资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高。目前我国煤矿生产中广泛应用了大量的先进机械技术,在生产效率、质量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以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为例,该技术在煤矿机械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介绍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提出该技术在煤矿机械中的应用范围,并针对我国机电一体化存在的不足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煤矿机械;应用 1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概述 目前,在煤矿开采中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的应用十分广泛,并且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属于电子技术、液压技术以及机械技术的结合体,在煤矿机械操作中能够实现各项性能的优化,包括经济型、可靠性、稳定性、实用性以及安全性等。并且也使机械的安装、拆除的速度提升,为机械维修提供了充分的技术支持,使煤矿机械的工作效率得大幅度提升,使煤矿机械的使用寿命得以延长。此外,目前煤矿机械中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控制系统也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其中电子控制技术在煤矿的实时监控、机械故障诊断以及警报方面显得尤为突出。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煤矿企业对煤矿机械设备的性能与功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煤矿机械中电子控制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也使得煤矿机械的结构越来越复杂。煤矿通风、提升、供电、排水等性能在很大程度上与煤矿机械的自动化程度与安全性能有关,而电子控制系统与电气工程质量则是决定煤矿自动化程度与安全性能的关键因素。其中电子控制系统在煤矿生产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随着煤矿企业的不断发展,其对自动化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必然复杂化电子控制系统,同时也使得其在煤矿系统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如此一来,煤矿生产工作人员的相关机械操作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水平,能够熟练操作这些煤矿机械设备。所以,加强煤矿生产工作人员队伍建设以及设备管理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现代煤矿生产显然不能只借助简单的机械技术与液压技术来实现的。目前,煤矿机械性能相比于以前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主要包括自动化程度、施工效率、施工质量、操作精度、安全性能、稳定性、经济性以及故障报警与自我诊断等。这就要求电力控制技术必须得到充足的发展,并对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的应用进行强化,进而提高煤矿生产效率,增加煤矿企业经济效益,促进煤矿企业的发展。 2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在煤矿机械中的应用 2.1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在综合方面的应用 煤矿综合采矿中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的应用主要是通过电牵引采煤机来实现。有的电牵引采煤机的功率较大,在牵引性能方面要强于液压牵引,对于大倾角的煤层中的开采比较使用,同时其具有简单的结构,操作难度不高,灵敏性高,维护管理也相对简单方便,因此在煤矿机械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2.2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在煤矿提升与运输中的应用 作为煤矿生产的重要环节,煤矿提升与运输的工作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煤矿的生产效率,而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的应用在煤矿提升、运输方面就体现在矿井提升机与带式输送机上。其中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使矿井提升机得以全数字提升,使机械设备的结构简化,并连接了滚筒与驱动,使设备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得以大幅度提升。带式输送机是现阶段煤矿运输的主要设备,其具有较强的可靠性、较高的自动化程度、较大的输送量,并且在长距离输送方面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2.3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应用 在煤矿安全生产中,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主要体现在监控系统的开发与完善。监控系统在煤矿安全生产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监控系统的应用是避免煤矿安全事故的有效手段。煤矿矿井对监控系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系统必须持续连通,能够随时与工作人员取得联系,进而为井下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矿井监控系统中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的应用,能够连接系统主机内的数据库,通过网络将其连接位同步模式,并经过专用通信接口实现监控,同时将软管软件技术结合当一起,利用专业软件,整理与分析获得的数据,使多项功能得以实现,例如上传、检索、图形显示、打印等等。这是促进矿井监控系统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对于煤矿生产的安全性有着非常重的作用。 2.4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煤矿安全生产中井下支架设备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支架设备中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其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与改进。通过计算机技术与液压技术的结合,使成组自动移架和定压双向临架得以实现,使支架与模板和顶板碰撞的情况得以有效避免。此外,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在掘进机中的应用也比较广泛。现阶段有的掘进机的电气部分采用的电气系统主要有矿用隔爆兼本质安全型开关箱、矿用本质安全型操作箱、矿用隔爆型压扣控制按钮、矿用隔爆型电铃、掘进机用隔爆型三相异步动机、隔爆照明灯、GJC4低浓度甲烷传感器等组成。 3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机械中应用的思考 机电一体化设备在体积、性能、维护管理等多方面都有着显著的优势,并且机电一体化设备有着一套完整的程序,对操作的要求不高,实现了自动化控制。这些优点使得机电一体化设备在煤矿生产中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并且应用范围越来越大。目前,我国煤矿企业的发展前景十分良好,在未来必然对煤矿机械设备提出更高的要求,煤矿机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必然得到充足的发展空间,该项技术不仅为工作人员的工作提供了方便,同时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使煤矿整个生产过程的速度加快,提高了煤矿生产的工作效率,为煤矿企业带来了客观的经济效益。但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种种优点并不能掩盖其存在的缺陷。首先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起步较晚,发展不过20年,在有些方面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弥补。具体介绍如下:①应基于原有的优越性能开发新的功能,确保机电一体化产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并以此促进社会的发展;②加强技术投入,大力研发新技术,并学习与引进先进技术并投入煤矿机电机械中的使用;③加强煤矿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提高煤矿机械操作人员的整体水平,为其定期开展培训工作,提高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能够越来越高,经济发展与国家建设也离不开大量的资源,因此针对这一情况,就必须提高煤矿生产效率,加大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与开发,确保其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 4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我国煤矿生产中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其中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也是如此,与其他技术相比,该技术在各个方面都这又十分明显的优势,在煤矿机械中的应用使煤矿机械的各方面性能指标都得以提升,对于煤矿生产效率与质量的提高有着十分的意义。然而该技术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必须对其展开深入的研究,细致分析其存在的缺陷,并提出相应对策,使机电一体化技术得以完善并投入到煤矿生产中使用,进一步提高煤矿生产的工作效率,为煤矿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促进煤矿企业的发展。 作者:张磊 单位:同煤集团忻州窑矿综采三队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机械的作用:煤矿机械化和机电一体化的作用 一、机电一体化在煤矿开采中的应用 (一)在矿井提升机中的应用 矿井提升机主要是在地面以下的矿井中工作,机电一体化可以在矿井提升机中得到很好的应用,使施工能够数字化运行。内装式的矿井提升机能够使驱动和滚筒在角度和结构上进行有机的结合,简化机械的结构,实现煤矿开采中的机电一体化。另外,全数字化的提升机能够将信息完整的传达出来,并能够进行效果的反馈。全数字化的矿井提升机能够简化硬件设施和电器的安装,其控制和启动过程也比较容易,进一步提升了矿井提升机的工作效率。 (二)在矿井下的胶带输送机中的应用 胶带输送机又称为带式输送机,其工作原理是经过摩擦驱动使运输材料呈现连贯性的特点。胶带输送机是由两个端点的滚筒和上面紧套的闭合输送带组成的,机电一体化的广泛应用提高了胶带输送机的技术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功率、大运量、高速带以及长距离曲线等带式输送机的先进技术的研究。 (三)在矿井的全生产检测和监控系统中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实现煤炭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在线监控、故障自珍、自动报警等一系列的功能。煤矿生产的在线监控是指对机械的电动机、工作装置、转动系统、制动系统以及液压系统等在工作状态时进行有效的控制和检测。故障自诊和自动报警是指设备在出现故障的时候可以进行自我诊断,并发出报警信号,把发生故障的位置精确地指出来,使工作人员能够尽快找到故障发生的位置,大大简化了相关的维护和检查工作,缩短了维修的时间,减少了维修费用的浪费,并延缓了机械的使用的寿命。下一步的发展就是进一步提高采煤机上的变频器,使用PLC来进行控制,达到在线监控、故障自珍和自动报警的同步实现,进一步提高施工人员的工作效率。 二、综合机械化和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一)更加网络化 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网络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增加了企业之间的竞争。煤矿开采过程中的监测和远程控制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煤炭开采行业要想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必须引入竞争机制,通过网络信息这一平台加强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提高煤炭的生产效率。 (二)更加智能化 煤矿开采中的智能化是指在进行煤矿开采之前,将关于煤矿开采的相关细节输入电脑的模拟系统中,使这种系统具备人性化的思维模式,能够根据矿井中的各种情况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样一来,综合机械化和机电一体化就代替了人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大大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保证了施工安全,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更加绿色化 在煤炭开采这一行业中,维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煤炭资源的绿色开采,努力把对环境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这些都可以在综合机械化和机电一体化中得到解决,同时,煤炭生产中报废的机械还可以回收利用,这也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结束语机械综合化和机电一体化可以实现煤炭生产的高效、高产和安全,同时也是提高我国煤炭企业竞争力和维持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机械综合化和机电一体化要在实践中进一步的完善才能达到其预想的目标。 作者:康志华 单位:山西西山晋兴能源有限责任公司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机械的作用:机电一体化在煤矿机械中的重要性 [摘要]随着我国的不断进步,各行各业也相继发展起来,各个行业在发展中都应用先进的机电一体化的技术,提高产品的性能、质量,从而获取更多的收益。煤矿企业也相继采用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并且在使用中加以改造,实现新的突破。本文就是讨论机电一体化的概念,研究机电一体化在煤矿企业中的应用及发展方向。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煤矿机械;应用 机电一体化是集信息技术、电子技术、机械技术于一体的一门学科。随着机电一体化在中国煤矿机械中的广泛运用,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也提高了煤矿企业的生产效率。机电一体化在煤矿中大大的提高了煤矿的产量,增加了我国的经济收入,降低了开采煤矿的成本,同时机电一体化的应用改善了煤矿人的工作方式,减轻他们的压力和工作量。但是,中国的机电一体化与国外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对机电一体化的研究还需要很多时间,也需要面临很多的问题。 1机电一体化的概念 机电一体化,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就是指利用计算机软件对机械进行智能化的管理过程,实现机械的智能化技术。从结构的角度来看,机电一体化具有智能化、多功能化的特点。机电一体化能够针对煤炭机械进行故障检测,也可以对发电系统等等实现动态监控,一旦出现故障能够实现自动报警,实现了企业的自动化管理,也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 2机电一体化在煤矿机械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机电一体化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中国来说,是时展的要求。将煤矿事业的工作环境、工作安全性、工作的效率实现信息化是中国煤矿发展的必要要求。在西方国家,这已经实现机电一体化的信息化技术了,并且已经发展成熟起来,在煤矿企业的发展中已经变得无可取代,显著提高了企业管理与技术水平。 2.1机电一体化显著提高 企业生产效率相比较国外的发展,我国的机械化存在很多的问题,在生产效率上一直都是最大的问题,生产效率不提高起来,企业就会落后,最后煤矿事业将走向下坡路。我国的煤矿企业工作环境差、工人的工作时间长、安全问题差,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的影响我国的煤矿企业,阻碍我国煤矿事业的发展。但是,机电一体化的产生,提高了机电一体化的生产效率,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在与国内、国外的竞争中,仍然占据优势。 2.2机电一体化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 机电一体化的产生及运用,可以提高国家的安全效益和综合效益。传统的煤矿企业的工作环境是粉尘多、阴冷、潮湿的,严重的影响工人的生活环境的身体健康,更直接威胁到工人的生命安全。而在机电一体化的产生之后,企业能够实现优化工作环境,粉尘会大大减少、工人的劳动强度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企业工作环境的安全性。这样一来,工作环境得到改善、安全性能提高,提高了生产效率,员工的收入也相应的得到提高,综合影响但是当地的经济收入,同时带动国家经济的增长。 3煤矿中机电一体化的具体应用 煤炭开采是企业煤矿发展的必然结果,在采煤机与机械煤矿的配合使用下,进一步的提高了煤矿事业的发展,在质量、数量上都得到大大的提高。在现阶段,应用最多的就是电牵引采煤机,在实际的操作中,能够很好的起到牵引的作用,并且在节省电、能源方面有很强的优势。另外,电牵引的工作性能好、效率高、操作简单,具备很强的适应性。提升机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数字化的交流实现高科技、高水平的技术,这种高技术的体现就是在安全性、操作上,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为企业获取更多的利益。 4机电一体化在煤炭机械中的发展方向 4.1智能化的发展方向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不仅仅对于生活、物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也对于智能化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对于机电产品的要求就有了新的标准,需要机电产品能够自主的辨别,实现自主决策的目的。在今天的发展中,人工智能已经得到很大的进步,逐步实现智能化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提高与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 4.2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方向 互联网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实现机电产品的数字化制造,数字化制造可以帮助机电产品进行远程操作、远程监测、修复等等功能,这种远程化的控制帮助人们随时随地享受网络技术带来的优势。数字化的发展还朝着人性化的发展进行,各种机电设备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人性化的发展,更好的为人们服务。机电一体化不仅需要完善其功能,也需要在造型上让广大民众满意,符合人们的生活习惯。 5结语 机电一体化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带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驱动力、机电一体化在煤矿企业中的发展,带动企业的改革创新,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也为更多的工人创造更多的收益,实现互赢的状态。机电一体化保障机电的智能化、安全性、操作简便,扩大了机电的应用范围,保障机电设备的有效应用,同时也保障煤矿企业的健康及有序发展。 作者:杨成武 单位:西京学院
企业人事管理系统论文:试论企业人事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 企业人事管理系统的开发主要包括后台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以及前台页面的设计和维护两个方面。前者要求设计者能够设计出一个数据安全性高、一致性强的库。而后者则要求设计者开发出的应用程序功能完备,易于操作。本系统主要完成对企业人事信息的管理,包括数据库中表的增、删、改、查等。本系统的核心是数据库中各个表之间的关联,各个表之间的增删改查就是级联进行的,当完成对数据的操作时系统会自动地完成数据库的修改。查询功能也是系统的核心之一,在系统中即有单条件查询和多条件查询,有精确查询也有模糊查询。经过分析,我决定使用Oracle数据库、Java编程语言、Eclipse开发工具。,系统根据用户不同的使用权限提供查询和打印服务,保存各个员工的档案,实现办公自动化。 关键词:企业 人事管理 系统 在企业中,人事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负责整个企业的日常人事安排、人事管理等。高效的人事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企业具有更强的凝聚力和活力。为此,提高人事管理工作的效率,设计一套人事管理系统具有实际应用意义。本系统结合公司实际的人事、制度,经过实际的需求分析,采用功能强大的Visual Basic 6.0作为开发工具而开发出来的单机版人事管人事理系统。整个系统从符合操作简便、界面友好、灵活、实用、安全的要求出发,本企业人事管理系统具有如下功能:员工基本信息的录入、修改、查询、删除模块,员工假条信息录入、修改、查询、删除模块,员工工资信息的录入,计算,查询,以及系统用户的设置以及系统的维护功能。为企业人事管理提供信息咨询,信息检索,信息存取等服务,基本上能够满足现代企业对人事管理的需要。 一、系统需求分析 1、需求分析 本系统要开发的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具体功能包括员工信息管理、员工考勤管理和系统设置,由人事劳资部负责数据维护。对于已经入库的信息,系统根据用户不同的使用权限提供查询服务。本应用系统应达到的目标概述如下:为公司内部各个业务部门提供数据查询功能;为公司管理层提供直观、及时、方便的信息,提高迅速反应能力,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 2、实地调研过程 为了能顺利完成此次的企业人事管理系统的设计,以及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我们小组成员决定深入企事业单位,进行进一步的调研,以便有效地掌握第一手资料。在为期一个月的调研过程中,我们排除各种因素尽力地与企业生产同步,通过不断的追寻与探索,不断地与企业人事管理人员的深入沟通以及普通员工的交流,进一步了解了企业管理方面的一些有用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作为企业管理的门外汉,只有在一边调研一边不断地学习有关方面的知识,不断充实自己,让自己具备初级的企业人事管理知识,可以说是吃了不少苦头的。首先,我们从总体上认识了企业人事管理的主要架构,然后便是应对烦琐的日常事务处理,我们认真地做笔记,向主管人员请教,自我寻找资料,硬是咬着牙,把一个一个实际事务流程化,为人事管理系统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系统所需要实现的以下功能 1、员工基本信息管理 员工个人资料的管理,包括:公司内员工编号、姓名、性别、部门、年龄、学历、专业、联系地址等等。便于将每个员工当成相对独立的一个对象来管理,也可根据不同的条件相对联系地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管理。员工工作过程及接受培训的管理,一个员工是一个企业的最基本组成因素,那么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其在发挥着最基本的作用,因此员工的工作效率及个人职业素质的提升对于整个企业效益的提高有着强劲的推动力。 2、员工考勤管理 作为企业人事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对员工工作进行有效监督的一个手段,员工是企业生产的根本动力,员工在工作中的对待工作的态度决定了其工作效率,因此利用考勤管理这种量化系统工具对员工进行考勤,即能让企业即时掌握员工的工作热情程度,又能让员工之间有量化的比较。 3、系统管理 (1)设置用户。功能:设置使用人事管理系统的用户及其使用权限。整个人事管理系统由多个功能模块组成,不同的模块完成不同的功能,所以可以为不同的职工分配不同的功能,使其具有不同的权限,完成其权限所对应的功能,从而很好地管理好整个系统。操作:选择该功能后,屏幕上显示出所有人事管理系统员工的用户名称。这时,可进行如下的操作:(1)增加:增加一用户。按该按钮后,就可输入新用户的内容,如:用户名称,密码和权限。所输入得登录名一定不能重复。(2)修改:修改用户设置。按该按钮后,就可修改选中用户的用户名,密码和权限,每一权限对应系统菜单上的一项功能,可为该用户选择任意的权限。用户在使用本系统时,要求输入用户的口令,为了安全,用户需建立一个只有自己才知道的特殊口令。(2)用户登录。功能:用户登录进入人事管理系统。系统启动后,首先要做的就是用户登录。若不登录系统,所有功能都无法使用。用户只有登录系统后,根据其具有的权限,才能执行一定的操作。操作:进入该功能后,要求输入用户的登录名及其口令,只有其登录名和口令完全正确,才能进入工资管理系统。系统会根据为用户分配的权限,设置其对应的功能为有效,用户就可操作该功能。 三、系统设计 1、总体设计 人事管理系统主要是用来管理人员信息,尽量简化繁琐的操作方式,采用从顶至下的设计方式。首先,建立人员管理系统就是要建立一个企业对人员的管理平台,主要目的要实现对人员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对人员工作、生活的电子化管理。 2、详细设计 人事管理系统模块设计:用户登录模块:模块功能包括录入,修改,删除登录用户信息。用户权限管理模块:模块功能包括为每个系统功能设置一个权限代码,为每个用户设置其能够拥有的权限,从而保证用户根据自己权限访问系统,确保系统保密信息的安全性。人员基本信息管理模块:模块功能包括企业人员信息录入,修改,删除,部门设置,照片上传及工作岗位分配等,对人员基本信息进行详细描述,以便在以后的系统运行过程中进行调用查询。人员工作管理模块:模块功能包括工作分配查询、工作情况查询(又包括工作正常查询和额外查询)等查询工作。统计查询模块:模块功能包括根据部门、学历、专业职务、合同类型、政治面貌、毕业院校、工作岗位、户口所在地、婚姻状况、籍贯、家庭住址、参加工作时间、民族、入职时间、入党时间、专业等进行综合查询;同时可以对查询结果到出成Excel格式进行二次编辑打印。系统维护模块:模块功能包括部门管理,学历管理、专业职务管理、合同类型管理、政治面貌管理;系统字体进行管理;不同合同类型人员显示颜色设置;合同到期人员提前提醒设置;数据库备份,数据库联接维护等。 3、系统界面设计 (1)数据库配置界面;在联接数据失败时,自动弹出数据库配置界面,可以设置服务器、SQL登录名称、SQL登录密码、数据库名称内容;连接按钮可以测试连接是否畅通。 (2)登录界面设计;运行系统后首先出现登录界面,每个用户根据自己的用户名密码登录系统。 (3)主界面设计; (4)系统设置界面;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对人力资源开始重视,对于人员管理信息化、自动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人事管理系统也就有了新要求。人事管理系统是根据企业对人员管理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写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方便企业对人员进行集中的查询与管理工作,以提高人事管理工作的水平。 企业人事管理系统论文:论企业人事管理系统的建设 摘 要:建设高效的人事管理系统是现代企业提升人事管理工作效率的最佳途径。本文先简要阐述了建设企业人事管理系统具有的重要意义,接着指出了当前企业人事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企业人事管理工作效率的有效措施。最后通过总结分析,对企业人事管理系统的建设进行了简单探讨。 关键词:企业人事;人事管理;管理系统;系统建设 众所周知,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只有拥有优秀的人力资源才能够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而在人力资源中,最重要的就是人事管理,只有通过人事管理将合适的人安排在合适的岗位,才能够发挥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势,推动企业更好、更快发展。但是,人事管理一直都是企业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不仅限制着企业人力资源优势的发挥,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企业的发展。因此,为了能够有效解决企业人事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升企业人事管理工作效率,现代企业纷纷开始建设人事管理系统,以期通过施行系统化的管理办法来实现企业人事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解决传统企业人事管理工作中的问题。 一、建设企业人事管理系统具有的重要意义 通过将传统企业经营管理方式与现代化的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相对比不难发现,应用现代化经营管理方式的企业,不仅管理工作效率高,企业发展势头强劲,还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企业人力资源所具有的优势,充分激发每一个员工的潜能,不断为企业增加活力,更好的保证企业稳定、持续发展。在应用传统企业人事管理方式对企业进行管理的工作中,领导和员工都认为人事管理工作是一项被动的工作,它的任务就是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招聘,对企业员工进行绩效考核。而在现代企业人事管理工作中,除了这些被动工作之外,人事管理还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主导作用,主动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合理安排并制定相应的工作目标,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决策处理,确定企业人力资源中的人事走向。[1] 现代企业人事管理系统的建设的主要作用就是应用现代化、科学化的管理方法和正确的用人原则,对企业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并通过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合理调整个人、人事以及人和组织之间的关系,合理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决策、处理,对人事走向进行合理规划和指派,解决传统企业人事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保证企业人事管理工作效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出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势,推动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二、当前企业人事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没有为工作人员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丰厚的薪资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是企业能否留住人才的基础保障,也是人事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决策环节。而当前,在绝大多数企业中,虽然基本上都能为员工提供丰厚的薪资待遇,但是却很少能够为工作人员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这种人事管理方法,虽然能够留住大多数员工,但是却留不住那些拥有更大发展潜力和更高工作能力的人才。丰厚的薪资待遇,只会让他们在短期内为企业效力,而一旦他们发现自己的晋升空间已经达到了企业所能提供的顶点,但是却没有达到他们认为与自己能力相符的高度,这些人就会对企业失去归属感,最终离开企业另谋高就,因而导致企业人力资源流失,影响企业的持续发展。[2] (2)没有对企业内部培训引起足够重视。在现代化企业中,都会定期对企业内部人员包括管理层进行培训,以通过培训工作提升企业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但是,对这种企业内部的培训工作,在过程中却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例如,不与受培训人员进行互动,不检查受培训人员的学习情况;在培训之后,不重视对培训效果进行检查,不检查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是否提升,是否将培训所学应用在工作当中。而由于企业对培训工作不够重视,所以在培训过程中,受培训人员就不会认真接受培训,导致培训成为一种形式,只是实施了这项工作,而没有发挥应有作用,也影响企业人事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 (3)没有建立丰富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精神所在,拥有丰富的企业文化,不仅能够让企业的形象更加丰满,对人们的影响力更大,还能够大幅度提升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动力。因此,建立丰富的企业文化,也是企业人事管理工作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在传统企业的人事管理工作中,企业只注重对人力资源的优化分配,以期通过充分发挥企业人力资源优势来更好地推动企业持续发展,却没有对建立丰富的企业文化引起足够重视。[3]在企业人事管理工作中,企业没有定期组织员工开展一些减压释压的集体活动,也没有创建轻松、愉快的办公环境来缓解企业员工的工作压力,进而导致员工对企业没有太多归属感,人员流动性太大。 三、提升企业人事管理工作效率的有效措施 (1)以人为本进行管理。虽然企业人事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有效调整个人、人事以及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但是,在人事管理工作中,还是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对企业的人事进行管理。毕竟,在一个企业的人事管理工作中,事物和组织都是固定的,不会对企业的人事管理工作造成太大影响,而人是流动的,一旦企业人员发生变动,特别是一些企业想留住的优秀人才的流失,就会对企业人事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造成直接影响,也会限制企业的持续发展。因此,在人事管理工作中,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对企业工作人员的管理,坚持以人为本,保证企业能够拥有充足、优秀的人力资源,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储蓄力量,提供动力。 (2)充分发挥人事管理工作的优势。在现代企业的人事管理工作中,管理工作已经通过人管人,人管事的人事管理链接将现代企业的人事管理建立在了一个共同的平台上。[4]企业进行人事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扩大企业的经济效益,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企业人事管理工作中,就要充分发挥出人事管理工作的优势,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分配,将企业人力资源中的每一个人的潜能都有效的挖掘出来,通过实现提升单个员工工作效率来达到提升整个企业工作人员工作效率的目的,进而有效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3)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自从企业人事管理工作进行改革以来,很多企业已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按劳分配制度,但是,单凭这一点还远远达不到实现人事管理目标,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目的。而要想进一步实现人事管理工作的目标,就要从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入手,将员工的工作成绩、个人能力展示、对企业贡献等多方面的成绩列入考勤考核范围,并根据员工各方面的成绩给予相应的奖励,使员工的工作待遇和工作状态都达到一种新的高度,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共同创造稳定的人才队伍和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 四、企业人事管理系统的建设 (1)人事管理系统中应该同时包含员工和管理者。上文述说,企业人事管理工作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而在建设企业人事管理系统的过程中同样如此,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将人、事、组织管理中的人员管理当作人事管理的首要任务。在建设企业人事管理系统时,一定要实现人人平等,将工作人员和管理者同时列入企业人事管理系统中,以此调解工作人员的消极心态,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进而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否则,仍然像传统的企业人事管理工作一样进行管理,仅将工作人员列入人事管理任务中,而不考虑管理者,就会出现问题。如果工作人员工作效率提升,给予奖励自然不会存在问题,但是一旦工作人员出现工作失误,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应处罚,工作人员就会出现不满情绪。同样身为企业中的一员,管理者犯错所将造成的后果要比工作人员严重数倍甚至是十数倍,但在进行人事管理工作中,通常对情节更为严重的管理者进行惩罚的力度与其造成的后果比例失衡,或者将惩罚转嫁到工作人员身上,这种做法就会造成负面情绪,而情绪一旦得不到有效释放,就会酝酿成工作人员对企业的不满,影响企业人事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5]因此,在企业人事管理系统的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同时将管理者和员工同时列入管理任务目标中,不能存在偏见,一旦出现问题,公平公正进行处理,以平衡或消除员工的负面情绪。 (2)人事管理系统应该详细包含员工信息。在企业人事管理系统建设中,应该在不涉及员工个人隐私以及不违反员工个人意愿的基础上,对包括员工在企业内部的工作岗位、工作性质、员工的家庭组成以及家庭成员的相关信息、员工在工作中的表现、所获得奖惩记录等在内的个人信息进行详细调查,并做以记录。通过这些信息,企业人事管理工作人员就可以及时、全面了解员工的生活情况和工作状态,摸清员工的基本想法,更好地了解员工,有针对性地为员工做出相应的服务工作,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例如,在员工或者是员工家属过生日的时候,企业可以精心为员工准备一份小礼物,礼物不需要太贵重,只要表达企业的一份心意就好;在员工的家属生病,但员工不能够抽身对其进行照顾的时候,企业可以派出专门的代表,对其家属进行慰问和照顾等。 五、结束语 人事管理工作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能否充分发挥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势,能否有效提升企业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更好地推动企业持续发展。因此,在企业日常管理工作中,一定要充分重视企业的人事管理工作,通过建设高效的人事管理系统,实现人事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方法来全面提高企业人事管理工作效率。 企业人事管理系统论文:基于SOA的企业人事管理系统的架构 本文基于企业人事管理系统,阐述了基本的SOA体系结构及其分层思想,从信息操作、业务流程、安全性、运行环境等多个角度对系统进行分析与实现;设计了基于SOA的企业人事管理系统架构;较详细地论述了面向服务的功能的系统模块的设计和实现。 【关键词】面向服务 数据库 系统架构 企业人事管理系统 1 引言 管理信息系统的业务功能、系统架构和应用模式的发展依赖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从计算机软件开发方法的角度看,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经历了“面向过程”、“面向对象”、“面向流程”和“面向服务”四个发展阶段。“面向服务”体系结构(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 SOA)是一种进行系统开发的新型体系架构。SOA将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单元称为服务,具体应用程序的功能是由一些松耦合并且具有统一接口定义方式的组件(也就是Service)组合构建起来的,因对迅速变化的业务环境具有良好适应力而备受关注。SOA提供了这样一种框架:一个系统上的软件可以安全而且可靠地提出请求并获得其他系统上的计算资源,而不再需要一台中央服务器来管理和控制整个端到端的网络。 SOA的出现给传统的信息化产业带来新的概念,不再是各自独立的架构形式,能够轻松的互相联系组合共享信息。可复用以往的信息化软件。基于SOA的协同软件提供了应用集成功,能够将ERP、CRM、HR等异构系统的数据集成。 2 主要内容及关键技术 2.1 面向服务的企业人事管理系统架构 采用多层分布式架构,将数据库语句定义在数据访问层,将外部操作定义在表示层,以实现核心的业务逻辑层,通过JavaScript实现表示层和业务逻辑层的交互和服务抽取,设计符合SOA要求的接口;接着对数据访问层进行设计,使得系统能在数据库方面具有可移植性。 2.2 人事管理系统的功能服务设计 围绕人事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考虑面向服务的实现架构,设计系统的功能模块图,重点是研究对功能模块的服务化封装,给出相关的服务描述。 2.3 人事管理系统的服务接口设计 为了实现人事管理系统中功能服务的对外,满足不同业务部门对人事信息的访问,需要对各功能服务之间的交互关系进行深入分析,给出交互接口的服务化描述文档。 2.4 人事管理系统的实现 采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0作为开发工具,以MySQL作为数据库,管理工具采用SVN。系统实现以后,用户通过该系统能够实现对员工、机器设备、软件安装和管理信息的自动化管理,同时,用户可以实现信息的上传和下载。 3 系统分析与实现 3.1 多角度的需求分析 为了更全面的了解企业人事管理系统的需求,拟从信息操作、业务流程、安全性、运行环境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从信息操作的角度分析,系统需要实现员工信息管理服务,对员工信息进行增、删、改、查;实现设备信息管理服务,对电脑和电话信息进行添加、删除和分配;查询服务,根据员工的编号、姓名或入职时间进行查询;实现数据导入导出服务,该系统涉及大量的人员信息,需要对大量的信息进行导入和导出的操作。 从业务流程角度分析,登入系统后,可以对座位、人员、设备的信息进行修改,可以查看基本的信息,查看信息之后可以选择下载信息存储到本地,最后退出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的基本业务流程如图1所示。 从部门业务流程角度分析,公司部门包括人力资源(HR)部门、行政管理(Admin)部门、网络管理(Iteam)部门、设备管理(Facility)部门等,具体需求分析如下: (1)人力资源(HR)部门:使用者在All Staff页面进行操作,可以修改员工信息。使用者在offer页面,可以添加员工的信息,当信息填好提交以后,如果添加成功,该信息在页面就会消失,在Admin页面中出现新添加的信息,否则信息依然保留在原来的页面。 (2)行政管理(Admin)部门:使用者在create ID页面进行操作,可以分配员工ID,当ID创建完成之后,该信息在该页面消失,该信息在Account, PC prepare, Phone, Seat四个页面中出现。 (3)网络管理(Iteam)部门:使用者在PC prepare页面进行操作,为新职工分配requestID,用于分配机器设备。分配完成后,该记录将在PC setup页面出现,使用者对phone页面进行操作,对员工分配phone,分配完成后,该记录进入phone pool页面,在这个页面中记录的是phone的所有信息,包括phone分配信息,phone mac, phone number等等。 (4)设备管理(Facility)部门:使用者对seat页面进行操作,分配员工位置。 从安全性要求出发,信息系统数据库中放置了企业、部门、个人的大量数据,其中许多数据是非常关键、机密的,如果系统不能严格地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就会影响到系统的应用。具体包括两方面。在系统安全方面,要求对用户进行身份识别,在用户权限管理中,采用用户角色的方法,设置每个用户的角色身份,以便能区分每个用户的职能。对于系统数据安全,要求采用性价比比较高的方案对系统数据迸行处理,以使系统具有容错、容灾功能。 从系统软硬件环境需求分析,软件方面,数据库服务器采用MySQL数据库,并使用和JavaScript脚本等编程,管理工具采用SVN。硬件方面,市面上现有的硬件性能完全可以满足该系统的要求且价格适中。 3.2 系统架构的设计 本系统拟将整个业务应用划分为三个层次: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业务逻辑层(Business Logic Layer, BLL)和数据访问层(Data Access Layer, DAL)。 表示层位于最外层(最上层)。用于显示数据和接收用户输入的数据,为用户提供一种交互式操作的界面。业务逻辑层是系统架构中体现核心价值的部分,负责系统主要功能和业务逻辑的处理,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业务规则的制定、业务流程的实现、合法性校验等与业务需求有关的系统设计。数据访问层负责数据库的访问,可以访问数据库系统、二进制文件、文本文档或是XML文档。简单的说法就是实现对数据表的Select、Insert、Update、Delete操作。 三层系统架构是一种弱耦合结构,层与层之间的依赖是向下的,底层对于上层而言是“无知”的,改变上层的设计对于其调用的底层而言没有任何影响。业务逻辑层处于数据访问层与表示层中间,起到了数据交换中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数据访问层而言,它是调用者;对于表示层而言,它却是被调用者。通常情况下,客户端不直接与数据库进行交互,而是通过COM/DCOM通讯与中间层建立连接,再经由中间层与数据库进行交互。 3.3 面向服务的功能设计和实现 人事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可以分为7个部分:人力资源信息管理,行政信息管理,网络信息管理,设备信息管理,软件信息管理,信息查询,数据导入导出。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和行政信息管理,主要的需求是对员工信息的增删改查操作;网络信息管理,主要的需求是对机器设备信息的管理;设备信息管理,主要的需求是对座位信息的分配和管理;软件信息管理,主要的需求是对软件安装和使用情况的管理。 具体的功能服务设计如下: (1)员工信息管理服务:人力资源部门对员工信息进行添加、修改和删除操作。添加员工信息,系统自动生成职工编号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出生日期、住址、E-mail、入职时间,离职时间等。修改职工信息,对所选员工的信息进行修改。删除职工信息,从列表中选择需要删除的职工信息,然后进行删除操作。 (2)设备信息管理服务: 网络管理部门对电脑和电话信息进行添加、删除以及分配操作,设备包括电脑和电话。添加信息,在列表的最后加入新设备的信息;删除信息,从列表中选择要删除的设备,然后进行删除操作。分配设备,在列表中选中待分配设备分配给相应员工。 (3)数据导入导出服务:系统涉及大量的人员信息,需要对信息进行导入和导出的操作,导入数据需要将数据从Excel导入到数据库中,实现Excel和数据库的转换。导出数据需要将数据库中的数据导出成HTML格式,再转换为Excel格式,实现数据库和Excel的转换。每次导入和导出都做好数据的备份,有利于数据的还原。 为了实现上述功能服务,本系统中定义了基础模块(Infrastructure Module)为业务提供一些公用的底层功能。从整体设计层次的粗粒度上来剖析,可以将webserver和appserver看做两个模块,为了降低模块之间的依赖,将接口的方式定义成服务契约。按照依赖倒置的设计原则,通过抽象将接口和实现相互分离,避免基于实现的依赖。接口是稳定的,而实现则是易变的,基于接口服务调用能够有效的应对实现的变化带来的影响。 系统的功能模块包括人员信息管理(UserInfo)、设备信息管理(DeviceInfo)和基础模块(Infrastructure)。各自都包含了多个项目,反映了模块内部的层次划分。BusinessEntity:提供业务实体类型的定义;DataAccess:数据访问层,提供对数据库的访问;BusinessComponent:业务逻辑层,业务逻辑的实现;Service.Interface:定义WCF服务的契约接口;Service:用于定义实现上述契约接口的服务;UserInfo/DeviceInfo:为本模块提供基本的功能,包括对服务的调用,也包括必要的逻辑处理;Interface:用于提供给和其他模块的接口。 3.4 接口设计与实现 本系统拟设计的接口如下: 人员信息接口:人员信息包含多种类型的数据,需要从中提取出需要的信息转换成统一的存储格式。接口设计思想:数据获取时接口通过TCP协议完成数据的传输,把所要求的入口参数提供给接口,接口通过通讯协议采集到所要的数据并形成XML文件,然后利用协议转换器读取XML文件。 数据库通用接口:数据库通用接口规定了向第三方提供操作访问数据库的编程接口,其包括权限判断、数据存取等功能,在外部系统接入接口的过程中,所有功能由系统接入接口和数据操作接口提供服务。 导入导出接口:Visual2010自带的Excel接口,但是格式和样式单一,需要重新进行ObjToExcel接口的封装,实现系统数据,Excel和HTML格式之间的转换,使用泛化的方式重载原有的接口,Visual自带的Excel接口不可以传递参数,该系统由于不同部门上传和下载的Excel中数据的格式不一致,所以需要重新封装原有的Excel接口,将其参数化,同时实现了多个重载,有利于扩展和使用。 上述服务接口的定义都在各自模块的Service.Interface中,Service.Interface 同时部署在webserver和AppServer层中,这样通过Interface中定义的接口,在两层服务之间定义了一种契约。 4 结束语 SOA以借助现有的应用来组合产生新服务的敏捷方式,提供给企业更好的灵活性来构建应用程序和业务流程。 国内目前己有多种通用的人事管理系统软件供企业单位选择使用,应该说,企业人事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在国内已经进入了相对成熟期,其在企业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随着SOA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的SOA架构模型和应用推广已经有了良好的需求环境。面向服务方式将是未来企业人事管理系统的发展方向。 企业人事管理系统论文:基于Web的企业人事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 要:人事管理工作量在不断地加大,而且需要处理的数据量也一直处于上升状态,以往的通过人力来解决的形式以及单机系统已经无法满足现在工作的需求了,不利于人事管理事业的有效发展。所以,我们必须找到一个新的能够满足当下需求的新的系统。在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以WEB技术为基础的研发出的新的系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慢慢地变成网络应用体系中的主要元素,而且获得了普遍的使用。 关键词:Web;企业;人事管理;设计;实现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在深入人们生活中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有利于企业对人事事务进行有效的科学的处理,提高工作效率,尤其对于人事事务相对比较繁琐的大型企业,使用计算机来辅助进行人事资源管理势在必行,本文主要阐述基于B/S结构和JAVA平台进行具体人事管理系统的实现过程,在整个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应用到了MVC三层架构,并把该系统划分为多个模块:管理员登陆模块,普通用户登陆模块,员工信息查询模块,考勤模块,工资模块,加班模块。 1 人事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本系统需求获得过程中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形成一个即将被进一步开发的模版,系统将人事管理员作为人事管理模式中的最顶层具有整个系统中的最高权限,该系统是一种将J2EE作为基础的平台研发的Web系统,不同种类的使用者通过Internet客户终端与浏览器相连接,就能对各个环节的工作进行访问,人事管理信息系统不受地域的限制,不受系统平台制约,只要用使用者可以上网,在完成验证后,既可以成功登录,然后能够对人事数据进行查询,还可以对其进行各种处理与更新工作。 通过对企业系统使用者的调查,要求系统具有以下功能:查看员工信息、检查各个部门的运作情况、考察工作人员的出勤、分析员工工资情况、密码安全管理等,对于已经设定好的管理员角色,系统将提供基础信息(包括部门信息、可分配资源信息管等)管理、用户(包括特权职工、普通职工)管理、出勤管理、员工管理和查询以及考评管理等。 2 相关技术 本文所介绍的系统的研发,完全可以使用B/S,系统的研发人员只需要将系统全部的作用都体现在Web服务器上,分别给系统不同的作用设计上使用者访问权限就好了。net架构依据其性能可选择合适的应用环境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比如home,blog,SNS核心模块都是用.net来完成。 2.1 开发工具 3 人事管理系统的设计 本系统使用MVC(Model-View-Controller)设计模式实现的,MVC体系主要由VisualStudio模板组成,它能你在Web 应用程序的创建过程提供必需的条件。通过它你能够创建一个新的MVC Web应用程序,这个程序被设计成具备特定的文件夹、模板和配套文件的形式。在建立一个新的MVC Web应用程序的过程中,Visual Studio允许你同时建立两个项目。第一个是Web,在这个项目中能够设计应用程序。另一个是单元检测,你可以在这个项目里面为第一个项目中的MVC配件编制单元检测。MVC应用程序的利用被划成三个关键的部分:模型、视图还有调控装置,这三个部分都有自己的工作要完成。 3.1 系统功能模块划分与设计 在人事管理系统中,用户只有登录成功后才能进行相应的功能操作,而且不一样的使用者拥有的权限属于不一样的类型,所以系统第一个要做的应该对用户进行身份验证,根据用户在登录时所选择的用户类型,进行验证和授权。系统的设计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系统的模块化。模块化是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逐步呈现出来的一种用于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方法。总体规划如下: 根据该企业的需求,将人事信息管理系统分为8个子模块:登陆模块;员工基本信息管理板块;部门基本信息管理板块;员工考勤数据管理板块;工作人员加班资料管理板块;工作人员工资信息管理模块;职工请假信息管理模块;权限管理模块。 3.2 系统外部接口设计 本人事信息管理系统(windows部分)使用者为企业管理人员,主要功能是为普通职工提供一个登录接口,可以实现对职工身份以及账户密码的验证功能,并且添加了校验码,防止暴力破解。 通过本接口可以实现对于职工密码的修改,职工可以通过系统修改自己的新密码。 3.3 系统内部接口设计 本人事管理系统通过MVC来实现,完成表达、逻辑、数据方面的工作。在具体工作中,外层我们主要是靠J2EE可以提供的模型,方便客户操作和识别,在设计中我们还可以利用其所提供的个别信息;中间逻辑层使用的是内存数据集进行数据的记载与变换,这样做才能更好地相互连接;下面一层通过数据库和数据的连接来完成信息的读取与传送。 3.4 系统数据库设计 数数据库设计是整个系统得以实现的关键组成成分,系统内的每一个模块的作用的发挥最终都必须经过对数据库进行各项操作来完成的,因此能否构建一个功能完善的数据库,直接影响到系统的研发进度甚至系统建立的成与否。对于人事信息管理系统来说,在信息库设计层面上,使用的是信息库三范式对信息库展开的研究与设计,在很大的程度上减少了多余数据的出现,减少了数据库的规模,同时有利于信息数据统一性的实现。 4 系统的实现 这里,举例说明员工资料管理模块中添加职工功能实现方法,本模块主要应用JAVA后台技术实现新员工账号的注册,采用布尔型变量来确定男女选项,并添加了日期选择功能和选取部门列表功能,从而方便用户进行输入信息。在个人简历内部使用的是字符存储功能,方便用户录入备注信息。 5 结束语 本系统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适应未来发展的要求,基于业务需要和技术创新,利用JAVA技术开发了一个基于WEB的企业人事信息管理系统。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进一步发展,JAVA技术必将在未来的网络应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而采用JAVA技术开发的基于Web环境下的应用程序系统也将随着JAVA技术的发展而日趋成熟。本系统一切从实际出发,考虑到了很多实际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这些方面先后一一得到了解决。 当然,本系统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比如,本系统没能和企业现有C/S架构的管理系统接轨,职工原来资料不能共享,需要重复输入大量数据,这些在今后的实际运用中还需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 企业人事管理系统论文:浅析企业人事管理系统的开发 摘 要: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资本的进一步融合,中国也慢慢步入了大企业快速发展的时代,在世界五百强中中国企业也开始崭露头角,为了驾驭这些商业巨舰,需要许许多多的人才,而这些人才却需要合理的统筹,合理的去管理。而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这时企业人事信息化管理系统就开始发挥其运行可靠、检索快速、查找便捷、信息量大、安全性好、成本低等优点,目前有不少企事业单位拥有自己的人事管理系统,已有的这些系统所采用的开发方法、实现的整体功能、以及用户界面的布局方式都各有优缺点。本文主要是设计开发了人事信息管理系统,它主要采用C/S模式,是典型的信息管理系统(MIS),其开发主要包括客户端的应用程序开发、服务器端管理程序的实现以及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人事管理;C/S;DELPHI;数据库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很多企业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大大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减轻了我们的工作强度,并且对信息的处理更加快速、准确。为了能够使企业人才管理系统发挥其运行可靠、检索快速、查找便捷、信息量大、安全性好、成本低等优点,国内许多企业的人才管理系统慢慢从C/S结构转移到B/S结构,可能是由于安全性问题,大部分企业仍然使用C/S结构系统。 1 研究的任务、目的和意义 本文的研究任务是在中小型企业中能设计出一个人事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后台管理,这样不仅可以满足企业员工的人事部门管理,员工考勤管理,绩效考核管理和员工的工资管理,而且还能全面实现企业的信息化管理。 信息化系统可以采用软件工程的开发方法。经过规划、分析、设计、编码、和测试、运行和维护等阶段。界面风格统一,各功能模块完整而且实用,开发本系统主要是基于网络的,分为客户端和服务器端。服务器端保存系统的核心数据,客户端通过使用客户端软件对服务器端的数据库进行访问和操作。前台可以采用Delphi6.0为开发软件,而后台可以采用SQL SERVER开发,是一个可缩放的、高性能的关系数据库信息化系统。而这个系统就是为了管理纷繁复杂的人事信息管理而设计的。 系统开发的意义在于:为中小型企事业的人事管理提供软件;从理论上可以给使用Delphi6.0以上版本,来进行人事信息系统的研发。 2 C/S的概念及优势 C/S系统由两部分组成:服务器和客户端。服务器指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用于描述、管理和维护数据库的程序系统,是数据库系统核心组成部分,对数据库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控制,还能实现触发器、自动管理等功能。客户端指的是将用户的需求送交到服务器,再从服务器返回数据给用户。 3 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历史 很早就有了企业信息系统管理概念。柏德在本世纪30年代,指出了决策在企业管理中的关键作用。本世纪50年代,西蒙指出信息与决策决定了管理。也是在这个时代控制论和管理由维纳提出。他觉得管理就是控制的过程。50年代会计工作大量由计算机完成,1958年盖尔写道:管理将以较低的成本得到及时准确的信息,做到较好的控制。"这时已经出现数据处理这词。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越发认识了计算机在工作学习中的作用,越发感到计算机给大伙带来了便利,使其慢慢成为大家生活的一部分。理所当然的,计算机进入了企业人事管理的应用中,而且越来越得到大家的认可重视,已经有许多公司把它作为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时许多企业也把他作为企业现代人事管理的标志,让它更具科学性,规范性。使现代人事管理得以推广,壮大。只有人事部门实现规范化管理了,才能在其他方面更好的发展。为了适应现代企业或公司经营发展的需要,人事管理也从以前的手工管理逐渐被规范化的管理信息系统所代替。 4 系统的研发现状 纵观计算机的发展历史从最开始的晶体管导大规模的集成电路,再到现在的电路板而存储介质更是得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的数据信息得以从简单的数据到复杂的数据库以及现在的云处理,企业借着科技的力量让计算机进入行业的方方面面,各种适合于人们工作学习的应用芸芸而生,再加之网络的快速发展,不仅让丰富的应用在pc中得以推广,连手机的应用也像雨后春笋般出现了,企业的信息管理开始进入现代化,信息化。越来越多人到微小始应用于数据库的管理,形成了初期的信息系统。过了十余年的发展,我国的数据库管理技术也广泛的应用到各个领域中。 5 系统的研究方向 主要介绍利用Delphi制作一个基于C/S模式的企业人事信息管理系统的实现。学术构想与思路、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技术。 该课题的研究总体分七大内容: (1)登录界面:设置使用人事管理系统的用户及其使用权限 (2)主界面:该模块提供管理系统的主界面,是主系统的唯一入口和出口,该界面提供用户选择并调用各子模块 (3)浏览:该模块提供全部人事档案的界面 (4)查询:对企业员工的档案进行查询,包含准确查询和自定义查询。 (5)统计:用科学的方法对数据搜集和整理的过程。统计可以按员工的职务、职称、工龄以数字或图表的形式表示出来。 (6)编辑:管理员对企业员工的资料数据有修改和删除的权限。 (7)报表:经过一段时间的统计及记录,以一定形式把数据库中的内容以一定格式输出到其他介质。 该课题的技术关键: (1)访问的安全性,主要是设置登录界面。 (2)人事信息的录入、修改和删除等的处理。 (3)人事信息管理的精确查询和模糊查询。 (4)人事信息管理的打印。 6 信息系统开发的所面临的挑战及迫要性 管理信息系统面临的社会挑战:如何深刻地认识管理信息系统不仅是一个技术系统,而且同时又是一个社会系统。如何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为信息系统的实用创造有利的条件。只有输入数据十分可靠,才能获得有用的管理信息。 管理信息系统面临的技术挑战: 跨平台运行、支持多种应用系统数据交换和系统高度集成、高度模块化、个性化用户界面、高可靠性和安全性、支持智能化的信息处理和分布式应用、支持更广泛的应用。 自从中国进入WTO以来,许多跨国公司进入国内,国内的许多企业也在政策的引导下,茁壮成长成能够参与市场竞争,以国际知名企业平等竞争的态势。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为了把人才发挥到他的极致,人力资源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只有拥有先进的信息管理工具才能更好的为人事资源管理服务。 7 总结 加强人事管理在单纯依靠以手工管理的方法,不仅需要耗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工作效率低,漏洞和错误众多,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为了提高企业工作效率、保证企业人事管理质量、快速而且准确地为企业制定好的经营方针与决策,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工作任务及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在中小型企业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未来我们有必要把企业信息化的管理系统推向各个大小企业中去。 企业人事管理系统论文:基于Java的中小型企业人事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 要: 为了避免中小型企业人事管理的手工管理方式,采用Java和MySQL数据库,设计了一个对中小型企业进行人事管理的系统软件。在此从系统分析、功能设计以及数据库设计等方面介绍了企业人事管理系统的设计过程。详细阐述了系统主界面、数据库连接等功能的实现过程。采用Java和MySQL数据库结合的方法,能够实现中小型企业人事的自动化管理,具有简单,实用,使用方便的特点,从而提高了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关键词: Java; 人事管理系统; MySQL; MVC 0 引 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 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企业兴衰的主要因素之一[1]。企业健康有序发展最为关键性的因素就是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管理俨然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最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之基础的人事信息管理也逐渐受到关注和重视[2]。人事管理系统是一个企业不可缺少的部分,它能够为用户提供充足的信息和快捷的查询手段[3]。但是目前人事管理的方式、手段仍然处在低劣状态之中,跟不上时展需要[4]。为此,设计和开发一个功能实用、操作方便,简单明了的人事管理系统就显得极为必要。 本文阐述了基于中小型企业的人事管理系统的分析、设计与实现的过程。 1 Java简介 Java是在C++的基础上研制开发的,它克服了C++语言在编写程序时的缺点,如:指针的使用,使得编程更加简单[5?7]。它不仅仅可以为复杂的网络环境设计相关应用软件,同时还可以进行桌面应用程序的编写和运行。它主要有以下特点:可移性;解释性;安全性;结构中立性[6]。因此,本系统使用Java 语言作为前台开发语言。 2 系统分析 人事档案管理系统一般包括人事档案的统计、查询、更新、报表输出等功能[8]。本系统的用户可以分为2大类:系统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其中系统管理人员可以根据需要添加相应的用户信息,可以对用户信息进行增、删、改、查等基本操作;而员工可以对自己的相应信息进行浏览,对自己的基本信息可以进行修改。 3 系统的总体设计 3.1 系统功能设计 中小型企业人事管理系统的操作对象是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主要完成对员工信息、部门信息、考勤、工资等的信息查询和修改。系统功能模块包括基本系统用户管理、职工信息管理、职工工资管理、职工假条管理、公司部门管理、职工考勤管理、职工加班管理。系统功能结构图如图1所示。 图1 人事管理系统功能结构图 3.2 系统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设计是指对于一个给定的应用环境,构造最优的数据库模块,建立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使之能够有效地存储数据,满足各种用户的信息要求和处理要求。 3.2.1 数据库管理系统 数据库选择MySQL。MySQL是现在中小型公司乃至大公司普遍运用的数据库,相比其他的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来说,MySQL容易操作,简单,小巧,免费[9]。它提供了一套图形化的方便易用的系统;对多用户应用提供了充足的保护措施,能够阻止冲突和防止错误产生,并且能高效地给多用户分配可用的资源[10]。 3.2.2 数据库表 4 系统实现 4.1 系统架构 本系统将采用JavaEE中最常规的开发模式MVC三层架构的模式对系统进行开发。Model就是数据层,在本系统中所对应的就是通过hibernate生成;Entity Control就是处理具体业务的场所,在本系统中通过Service以及Struts的Action去实现,Service与Action通过Spring的依赖注入进行关联;最终Action将处理的结果返回至页面中向用户反馈,这就是页面显示层(View)。 4.2 系统关键功能模块实现 4.2.1 系统登录界面实现 当登录人事管理时,在登录界面,由用户输入账号、密码和验证码,系统根据用户输入的账号、密码和验证码进行验证。如果输入的内容为空,系统会给出相应的提示;当输入的内容不为空时,系统会到数据库中进行查询。如果该用户存在且密码正确,并且验证码也正确,则登录成功,进入主窗体;否则登录失败,当然,系统也会给出相应的信息,提示用户登录失败。系统会根据登陆用户的角色来判断进入何种欢迎页面,不同用户的管理员。登录界面如图2所示。 4.2.2 系统主界面功能实现 系统主界面共有两个,分别是系统主界面和个人主界面,页面采用左侧是树状菜单,中间主体部分是各个功能的页面,采用Tab页的管理方式实现。系统主界面如图3所示。 4.2.3 个人页面模块实现 该模块主要包括了登陆的员工对的个人信息查看、考勤记录查询、假期申请查询等功能。其中用户可以对自己的密码进行修改,修改的流程为:启动修改密码窗体,输入原密码、新密码和确认密码;从用户信息表检查该用户的原密码是否与输入的原密码相同;如果不同则进行信息提示,处理中止;如果相同,检验新密码是否为空,如果为空则进行信息提示,处理终止;如果新密码非空,检验输入的确认密码和新密码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则进行信息提示,处理终止。若相同则更新用户信息中的用户密码字段。 4.2.4 数据库链接 数据源名称(DSN)包含了有关某个特定数据库信息的数据结构,这个信息是开放式数据库连接驱动能够连接到数据库上必需的信息。DSN存储在注册表或作为一个单独的文本文件,DSN里面包含的信息有名称、目录和数据库驱动器,以及用户ID和密码(根据DSN的类型)。系统开发人员为每个数据库创建一个独立的DSN。数据源的实现代码如下所示: crossContext="true" workDir="" type="javax.sql.DataSource" maxActive="100" maxIdle="30" maxWait="10000" username="root" password="root" driverClassName="com.mysql.jdbc.Driver" url="jdbc:mysql://localhost:3306/hr?useunicode=true ;characterEncoding=gbk" / url="jdbc:sqlserver://localhost:1433;DatabaseName=hr " / ?? 5 结 语 本文介绍了基于Java技术的中小型人事管理系统的开发过程,对技术的选择、系统的设计和重要功能的实现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该系统操作简单,方便可靠,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实用性。通过本系统的使用,能够实现中小型企业人事的自动化管理,具有简单,实用,使用方便的特点,从而提高了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企业人事管理系统论文:浅谈企业人事管理系统的开发与设计 摘要:本系统采用SqlServer2005作为开发数据库的工具,使用VisualStudio2008作为开发平台的动态网站系统。它的具体功能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来分配,但主要还是包括企业人事的信息添加,删除,修改,查找,同时也包括权限的分配,职务的调动等。在企业人事管理系统中,用户能够方便的企业人事进行信息的检索与处理。本文就企业人事系统开发的关键技术进行说明。 关键词:人事管理系统;SQLServer2005;信息管理;VisualStudio 1 系统开发工具与环境介绍 SQL是英文StructuredQueryLanguage的缩写,意思为结构化查询语言。SQL语言的主要功能就是同各种数据库建立联系,进行沟通。按照ANSI(美国国家标准协会)的规定,SQL被作为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标准语言。SQL语句可以用来执行各种各样的操作,例如更新数据库中的数据,从数据库中提取数据等。目前,绝大多数流行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如Oracle,Sybase,MicrosoftSQLServer,Access等都采用了SQL语言标准。 MicrosoftSQLServer2005是一个全面的数据库平台,使用集成的商业智能(BI)工具提供了企业级的数据管理。MicrosoftSQLServer2005数据库引擎为关系型数据和结构化数据提供了更安全可靠的存储功能,使您可以构建和管理用于业务的高可用和高性能的数据应用程序。 VisualStudio是微软公司推出的开发环境,VisualStudio可以用来创建Windows平台下的Windows应用程序和网络应用程序,也可以用来创建网络服务、智能设备应用程序和Office插件。 2 系统模块分析与介绍 2.1 登录模块:在模块中设置登录管理员的权限,可分为系统管理员和企业领导两种权限用户。 2.2 企业部门管理模块:可实现添加、删除和修改企业部门信息,该模块由系统管理员维护。 2.3 职务管理模块:可实现添加、修改和删除职务信息,该模块有由系统管理员维护。 2.4 人事档案管理模块:该模块可实现添加和浏览人事档案信息,该模块由系统管理员维护。 2.5 查询模块:可搜索人事档案信息和查找人事调动信息,浏览人事档案详细信息,该模块由企业领导维护。 企业人事管理系统论文:基于MVC的企业人事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在企业领域的广泛应用,传统的企业人事管理方法正逐步被数字化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所取代。本文主要分析了企业人事管理系统的一些基本功能和组成情况,包括系统的需求分析、系统结构、系统功能模块划分以及系统数据库模式分析等,重点对企业人事管理系统的开发实现进行介绍。达到了数据的一致性、完备性和安全性,且功能完备,符合了企业人事管理系统作为典型的信息管理系统的要求。 关键词:企业人事管理 MVC (一)开发背景及意义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在信息管理中应用的普及,利用计算机实现企业人事管理势在必行。使用计算机管理企业人事信息,是适应现代化的要求、推动企业管理制度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必要条件。 企业人事管理是一项琐碎、复杂而又十分细致的工作,工作量很大,一般不允许出错,如果实行手工操作,每月须手工填制大量的表格,这就会耗费工作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利用计算机进行管理,不仅能够保证核算准确无误、快速输出,而且还可以利用计算机对有关的各种信息进行统计,同时计算机具有手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例如:检索迅速、查找方便、可靠性高、存储量大、保密性好、寿命长、成本低等。这些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企业人事管理的效率,也是企业管理科学化、正规化,与科技接轨的重要条件。 (二) MVC编程模式 MVC是Model-View-Controller的简称,即模型-视图-控制器。MVC是一种编程模式,它把一个应用的输入、处理、输出流程按照Model-View-Controller的方式进行分离,这样一个应用分为三个核心模块——模型-视图-控制器,它们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其中: ·Model层:实现系统中的业务逻辑,通常可以用JavaBean或EJB来实现。 · View层用于与用户的交互,通常用JSP来实现。 ·Controller层是Model与View之间沟通的桥梁,它可以分派用户的请求并选择恰当的视图以用于显示,同时它也可以解释用户的输入并将它们映射为模型层可执行的操作。 MVC的处理过程为:首先Controller接收用户的请求,并决定应该调用哪个Model来进行处理,然后Model使用业务逻辑来处理用户的请求并返回数据,最后Controller用相应的View格式化Model返回的数据,并通过表示层呈现给用户。 (三) 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研究的目的就是用最小的代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确定问题是否能够解决。 1、技术可行性 本系统的开发过程采用MVC编程模式,使用SQL Server2005关系型数据库并结合使用Hibernate框架连接数据,这样就基本实现了程序代码和数据库的无关性,使得系统具有较好的移植性。如果将数据移植到其他数据库中,只需要重新设置系统连接配置文件,并加载数据库驱动程序即可,这样也提高了该系统的可移植性及降低了程序的耦合度,因此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2、经济可行性 本系统使用开源软件Eclipse开发设计,经济上消费较少;从节省人力方面,可以让管理人员从繁与复杂的人事管理工作中解脱来,还能掌握企业人事情况并作出相应的对策,因此在经济上是可行的。 3、运行可行性 运行可行性方面,人事管理系统是对企业人事进行统一的管理,可以简单方便高效的进行录入、查询、修改、删除、退出,随时更新企业人事信息,为企业的人事管理提供了解决方案。 (四) 系统层次结构 HIPO(hierarchy plus input-process-output)图是IBM公司于70年代中期在层次结构图(structure chart)的基础上推出的一种描述系统结构和模块内部处理功能的工具(技术)。HIPO图由层次结构图(H图)和IPO图(也称IPO表)两部分构成,前者描述了整个系统的设计结构以及各类模块之间的关系,后者描述了某个特定模块内部的处理过程和输入/输出关系。 本系统顶层进销存管理系统矩形框代表主要功能模块,其下层为延伸出的各个功能子模块,子模块控制完成系统的每个具体业务功能,以此来实现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系统H图如图1所示。 (五)数据库设计 本系统采用SQLServer2005保存并操作数据,主要有以下数据表。 ·用户信息表:存储员工的详细信息,分别为超级管理员和员工,可以在系统中实现不同的功能操作,。 ·考勤信息表:存储考勤的相关信息,包括员工的基本信息和休假离职人员。 · 奖惩信息表:存储奖惩信息的数据表 ·工资记录表:存储员工工资信息的数据表,在管理员进入系统后,在系统所执行的如工资信息的添加、修改、查询和删除等一切操作,系统都会将其进行的操作记录保存到此表中。 (六)系统实现 本系统的管理员在使用该系统时,首先要通过管理员登录模块对身份进行验证,当确认合法后可进入系统的主界面。在登录模块中,主要实现的是对管理员登陆合法性的验证。管理员在此输入其姓名、密码,经过与后台数据库中的记录进行相应的对比确定其为合法用户,管理员才得到进入系统的权限,登录界面如图2所示。 在主界面,用户可以看到左侧的菜单栏有人员管理、招聘管理、培训管理、奖惩管理和薪金管理。系统主界面如图3所示。 (六)结论 企业人事管理系统其功能符合企业人事管理的需求,达到了预期效果。本系统的主要特色是操作方便、界面美观友好、灵活性好、安全性高、错误率低、运行稳定、操作交互性强等。 企业人事管理系统论文:企业人事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企业人事管理系统的开发主要包括后台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以及前台页面的设计和维护两个方面。前者要求设计者能够设计出一个数据安全性高、一致性强的库。而后者则要求设计者开发出的应用程序功能完备,易于操作。本系统主要完成对企业人事信息的管理,包括数据库中表的增、删、改、查等。本系统的核心是数据库中各个表之间的关联,各个表之间的增删改查就是级联进行的,当完成对数据的操作时系统会自动地完成数据库的修改。查询功能也是系统的核心之一,在系统中即有单条件查询和多条件查询,有精确查询也有模糊查询。经过分析,我决定使用Oracle数据库、Java编程语言、Eclipse开发工具。 【关键词】人事管理系统,JAVA,数据库 人事管理系统的需求 普通员工登录系统可以查询维护自己的信息,包括浏览自己的信息,维护个人信息,以及修改密码和浏览个人的考勤信息,奖惩信息和调动信息,但不允许查看和修改其他的信息。 管理员登录系统可以查询和维护所有员工除了其他管理员的信息,包括浏览所有员工个人信息,维护所有员工详细档案,修改员工密码,以及浏览和维护员工考勤信息,奖惩信息和调动信息。还可以对系统进行维护,比如说维护部门信息和职位信息。 本人事管理系统主要实现以下目标: 人性化设计。程序设计充分考虑企业的要求,使操作简单方便快捷,界面友好,功能实用。 动态更改前台用户,实现员工注册,登陆和进行浏览,查询,修改,维护系统信息。提高网站通用性,易于管理维护。 人事管理。这部分程序是为了员工信息的维护和查询,员工登陆系统以后,会判断他的权限,进行不同的页面显示和操作控制。此部分程序不是常驻内在的,并且是顺序执行。 人事异动。这部分程序是为了员工的异动,包括员工就职,离职,员工异动以及异动查询。此部分程序不是常驻内在的,并且是顺序执行。 奖惩管理。该部分程序是用来对一个员工实现奖励和惩罚的,主要是根据该员工的平时表现,比如说是考勤记录,来给他一个评判。包括奖惩信息维护和奖惩信息查询。该部分程序为不常驻内存,并且是顺序执行的。 考勤管理。这一部分程序是用来对员工平时的表现记录的,该模块包括查询和维护考勤信息。此部分程序不是常驻内在的,并且是顺序执行。 工资管理。这一程序模块是对用户的工资进行管理,对于一个员工来说,工资是必不可少的部分,所以该模块在系统中是必不可少的。该部分程序为非常驻内存的,而且是顺序执行的。 企业人事管理系统具体功能描述及实现 人事管理模块:人事管理模块主要针对员工自己的信息进行维护和浏览,其中又分为员工信息浏览和档案维护,普通员工登陆以后可以在这里查看自己的信息,如果发现信息不准确或者不完善的地方可以进行修改。而系统管理员刚能进行更多的操作,比如维护所有普通员工的信息。 在该程序块中的浏览子模块中限制是每次用户输入查询条件的时候必须完成,否则不允许查询,在档案维护子模块中,不允许修改用户的员工号和部门号,修改部门号可以到员工调动里去修改。还有就是不同权限的员工的操作范围的限制。 人事异动信息:这一模块的功能就是记录员工的异动,实际就是对员工信息的添加和删除,以及调动。每一次员工的异动,都会在异动信息表里产生一条记录供以后查询。而当员工离职以后,还会保留他的一些信息。但是不会享有任何的福利条件。当然,这里也涉及到权限的问题,如果是普通员工,只允许他查看自己的异动记录。而管理员则可以操作员工就职,添加员工,还可以为员工办理离职手续。 奖惩管理信息:这一模块的主要功能就是对根据员工的表现来实现奖励或惩罚的。管理员可以根据员工平时的表现来实行奖励和惩罚,分为四个等级:大功,小功,大过,小过。普通员工可以查看自己的奖惩信息,不允许其他操作。管理员则可以对所有奖惩信息进行维护,也可以查看所有人的奖惩信息。 考勤管理信息:这一部分程序的功能是记录员工日常的出勤。主要有:迟到,早退,旷工,加班。普通员工可以查看自己的考勤信息,管理员可以查看所有有的考勤信息也可以对这些信息进行维护。 工资管理信息:这一程序模块是对用户的工资进行管理,对于一个员工来说,工资是必不可少的部分,所以该模块在系统中是必不可少的。在该模块中,可以对于员工的工资进行更新,因为在员工就职的时候,系统默认一个最低工资额,所以调节工资在这个模块。 经过本学期的不断实践与探索,企业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己经完成,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设计要求和目的。 在整个毕业设计阶段的工作和本论文的写作过程的经历将会使我终生受益,并对我今后的工作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由于毕业设计时间比较仓促,所以该系统还有许多不尽如意的地方,比如用户界面不够美观,出错处理不够等多方面问题。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改善。现在,大学学习生活即将结束,毕业设计将是我们最后的学习机会。毕业设计起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将理论和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让每个毕业生都进行了一次系统的实践学习,巩固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为顺利步入工作岗位做了铺垫。 企业人事管理系统论文:企业人事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摘要: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网络变的更加成熟,“科教兴国”口号的提出,人们更加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面对着各个企业这么庞大的人事信息管理,数据库不断地走向成熟,开发出基于C/S结构的关系型的企业人事信息管理系统,系统根据用户不同的使用权限提供查询和打印服务,保存各个员工的档案,实现办公自动化。 关键词:企业 人事管理 系统 一、系统需求分析 1、需求分析 本系统要开发的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具体功能包括员工信息管理、员工考勤管理和系统设置,由人事劳资部负责数据维护。对于已经入库的信息,系统根据用户不同的使用权限提供查询服务。本应用系统应达到的目标概述如下:为公司内部各个业务部门提供数据查询功能;为公司管理层提供直观、及时、方便的信息,提高迅速反应能力,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 2、实地调研过程 为了能顺利完成此次的企业人事管理系统的设计,以及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我们小组成员决定深入企事业单位,进行进一步的调研,以便有效地掌握第一手资料。在为期一个月的调研过程中,我们排除各种因素尽力地与企业生产同步,通过不断的追寻与探索,不断地与企业人事管理人员的深入沟通以及普通员工的交流,进一步了解了企业管理方面的一些有用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作为企业管理的门外汉,只有在一边调研一边不断地学习有关方面的知识,不断充实自己,让自己具备初级的企业人事管理知识,可以说是吃了不少苦头的。首先,我们从总体上认识了企业人事管理的主要架构,然后便是应对烦琐的日常事务处理,我们认真地做笔记,向主管人员请教,自我寻找资料,硬是咬着牙,把一个一个实际事务流程化,为人事管理系统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系统所需要实现的以下功能 1、员工基本信息管理 员工个人资料的管理,包括:公司内员工编号、姓名、性别、部门、年龄、学历、专业、联系地址等等。便于将每个员工当成相对独立的一个对象来管理,也可根据不同的条件相对联系地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管理。员工工作过程及接受培训的管理,一个员工是一个企业的最基本组成因素,那么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其在发挥着最基本的作用,因此员工的工作效率及个人职业素质的提升对于整个企业效益的提高有着强劲的推动力。 2、员工考勤管理 作为企业人事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对员工工作进行有效监督的一个手段,员工是企业生产的根本动力,员工在工作中的对待工作的态度决定了其工作效率,因此利用考勤管理这种量化系统工具对员工进行考勤,即能让企业即时掌握员工的工作热情程度,又能让员工之间有量化的比较。 3、系统管理 (1)设置用户。功能:设置使用人事管理系统的用户及其使用权限。整个人事管理系统由多个功能模块组成,不同的模块完成不同的功能,所以可以为不同的职工分配不同的功能,使其具有不同的权限,完成其权限所对应的功能,从而很好地管理好整个系统。操作:选择该功能后,屏幕上显示出所有人事管理系统员工的用户名称。这时,可进行如下的操作:(1)增加:增加一用户。按该按钮后,就可输入新用户的内容,如:用户名称,密码和权限。所输入得登录名一定不能重复。(2)修改:修改用户设置。按该按钮后,就可修改选中用户的用户名,密码和权限,每一权限对应系统菜单上的一项功能,可为该用户选择任意的权限。用户在使用本系统时,要求输入用户的口令,为了安全,用户需建立一个只有自己才知道的特殊口令。(2)用户登录。功能:用户登录进入人事管理系统。系统启动后,首先要做的就是用户登录。若不登录系统,所有功能都无法使用。用户只有登录系统后,根据其具有的权限,才能执行一定的操作。操作:进入该功能后,要求输入用户的登录名及其口令,只有其登录名和口令完全正确,才能进入工资管理系统。系统会根据为用户分配的权限,设置其对应的功能为有效,用户就可操作该功能。 三、系统设计 1、总体设计 人事管理系统主要是用来管理人员信息,尽量简化繁琐的操作方式,采用从顶至下的设计方式。首先,建立人员管理系统就是要建立一个企业对人员的管理平台,主要目的要实现对人员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对人员工作、生活的电子化管理。 2、详细设计 人事管理系统模块设计:用户登录模块:模块功能包括录入,修改,删除登录用户信息。用户权限管理模块:模块功能包括为每个系统功能设置一个权限代码,为每个用户设置其能够拥有的权限,从而保证用户根据自己权限访问系统,确保系统保密信息的安全性。人员基本信息管理模块:模块功能包括企业人员信息录入,修改,删除,部门设置,照片上传及工作岗位分配等,对人员基本信息进行详细描述,以便在以后的系统运行过程中进行调用查询。人员工作管理模块:模块功能包括工作分配查询、工作情况查询(又包括工作正常查询和额外查询)等查询工作。统计查询模块:模块功能包括根据部门、学历、专业职务、合同类型、政治面貌、毕业院校、工作岗位、户口所在地、婚姻状况、籍贯、家庭住址、参加工作时间、民族、入职时间、入党时间、专业等进行综合查询;同时可以对查询结果到出成Excel格式进行二次编辑打印。系统维护模块:模块功能包括部门管理,学历管理、专业职务管理、合同类型管理、政治面貌管理;系统字体进行管理;不同合同类型人员显示颜色设置;合同到期人员提前提醒设置;数据库备份,数据库联接维护等。 3、系统界面设计 (1)数据库配置界面;在联接数据失败时,自动弹出数据库配置界面,可以设置服务器、SQL登录名称、SQL登录密码、数据库名称内容;连接按钮可以测试连接是否畅通。 (2)登录界面设计;运行系统后首先出现登录界面,每个用户根据自己的用户名密码登录系统。 (3)主界面设计; (4)系统设置界面;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对人力资源开始重视,对于人员管理信息化、自动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人事管理系统也就有了新要求。人事管理系统是根据企业对人员管理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写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方便企业对人员进行集中的查询与管理工作,以提高人事管理工作的水平。 企业人事管理系统论文:建立连锁企业的三级人事管理系统 一、连锁企业人事管理的难点 连锁企业的成功与否,人的管理是关键因素之一,结合各行业的特点与运行模式,连锁企业人事管理的难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人员需求的多样化。连锁企业的基本特点是提供终端服务,需要大量的人员来支持和维护,从服务的终端―门店到连锁总部,呈塔型管理结构,管理链条长、层次多,需要不同层次(个人素质)、不同技术、不同技能的人员来满足管理运行的需求。既需要高素质的人员从事系统维护和业务拓展,也需要专业性的人员从事门店经营管理,还需要大量的专业技能从事生产与操作,餐饮业需要大量的厨师和服务员;酒店需要大量的服务员和清洁员;汽车修理业需要大量的维修工;理发业需要大量的理发师等等。 二是管理跨度大。连锁企业的基本特征是“规模为王”,众多的网点和门店散落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实力强的企业在不同的省市都设有网点和加盟店,如何把外驻在各网点的人员组织起来进行有效的评估、培训、考核、沟通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往往容易出现走过场、走形式、敷衍了事的现象,达不到管理的目的,同时需要组建一个规模庞大的人事部门来应付这项工作,势必要产生巨额的费用。 三是人员流动频繁。连锁企业普通操作层员工的频繁流动是正常现象,而且必须是企业建立长效机制应对的关键问题。有调查说每10个美国人中有8个人可能在麦当劳工作过,麦当劳更把自己的培训系统当成美国人初登职场必修的第一堂课进行宣传,我想这不是麦当劳的初衷。连锁企业可以看成是人员密集型的企业形态,更是安置社会就业最有贡献的行业,尤其是普通操作层的员工数量众多,就目前的实际现状来讲,这部分人来源渠道复杂,大多数都是第二职业者、农民工、下岗职工、待业青年、社会闲散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等,住所不稳定、文化水平低、经济来源单一,没有一定的事业目标,都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心态。如果要让企业总部的人力资源部门来满足各个门店和网点的需求实为其难,更不要说实施高效的培训、薪酬发放、考核等工作。 以上三方面的难点是造成人事部门“不干人事”的主要诱因,也是连锁企业管理成败的关键控制点。我们都知道,管理是科学,更是艺术,如何把管人与理事充分结合起来,是企业领导人要重点分析和研究的问题。 要解决以上问题,要从两个方面下工夫:一个是组织构架要科学,以实务管理为核心,发挥组织效能;另一个就是要做好岗位分析与评估,推行三级人事管理模型。 二、搭建网点的管理构架 一般情况下,企业的组织机构设置由三部分组成:职能部门、业务部门和技术部门。连锁企业人员管理的主要问题是出在连锁店的管理层和从业员工。连锁店的管理一般归属管理中心或营运中心,因此,我们把讨论的中心应该放在连锁店如何建立有效的组织框架上来。 科学研究表明,最有效的管理职数为不超过8人。这仅仅是一个参考数据,落实到企业的实际情况,50家连锁店就有50个店长,每个店10个员工,就有500个员工,又怎么管?目前倡导的是平面化管理,压缩管理链条,缩短信息传递路径,减少管理人员,节省费用开支,如何既能够实现平面化管理模式,又能实现有效管理是我们考虑的关键。因此,在连锁门店管理中推行片区管理模式是可行之路。 (一)推行门店的片区管理 片区管理的基本概念当然是分区划片管理,片区管理的范畴是同一个城市,与区域性的运营中心不同,是区域运营中心下的一种运营管理模式。 片区管理的优势在于化小了直接管理终端,减轻了总部管理的压力,使管理控制点和责任点更具体、更集中。比如总部要推行一项促销方案,如果同时针对50个连锁店从培训、筹备、实施到效能评估,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如果以5个片区为中心,由各片区具体实施,由总部管理中心巡查督导,效果会更加明显,每个片区都会积极努力,不甘人后。 在推行片区管理的过程中,重点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个是片区直管的门店数量;另一个是片区如何划分。 片区所管辖的门店数量以5~8个为佳,主要是由所从事的行业和单店规模所决定的。含有生产或技术环节的行业,如快餐、维修、美发等,一个片区所辖门店以5~6个为最佳,纯销售性的行业如便利店、专卖店等数量可以多一些,但不要超过8个。我们在考虑片区规模大小的时候主要考虑管理效率的最大释放与管理成本的最小化,网点管理的难点是场所分散、运行独立、信息传递不及时等,门店数量过多,容易形成执行不到位,行动不统一,以及工作细化不够的问题,门店数量太少,容易出现岗位重叠设置,不能人尽其用,造成管理成本增加。 片区门店的划分重点应考虑交通和管区划的因素,城市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交通是关键影响因素,门店管理的核心是门店现场管理,包括自主管理和督导检查,因此我们必须要考虑到交通的便利和时间的快捷,无论是片区经理下店检查,或是店长(或店内员工)到中心店处理业务,都不能把更多的时间消耗在路上,一个片区可以通过一条公交线路贯穿,也可以分成一片,骑自行车到达。另外片区门店的划分必须要考虑到行政区划的单一性,比如一个快餐连锁店片区最好能由一个卫生防疫站管理,这样可以减少外联公关成本和人际成本,如果一个片区5个连锁店,分别由5个派出所管辖,不但会耗费更多的公关成本,同时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去沟通和协调,每一个派出所的工作在具体要求上都有细微的差别,更增加了工作的难度。 (二)片区管理的核心是中心店 每一个团队和组织都应该有管理中心和领导中心,这样才能保证管理命令和措施有效执行,保证目的性、目标性和责任性。中心点要起到在片区内的领导作用和行政办公作用,同时要成为连锁总部对连锁店日常管理的区域轴心,要分担一部分总部管理中心的职能和责任,如活动组织、新店筹备、物资调配、资产维护、新员工训练安置、运营事务处理等。中心店主要涉及到门店选择和岗位设置两个方面。 在一个片区内选择哪个店做中心店,首先要具备一定的行政办公条件,不用另外租用办公场所,可以减少办公费用开支,同时能够充分满足连锁店现场管理的需要,如果把中心店的办公场所设在门店以外或企业总部就完全失去了片区管理的意义;其次,中心店要充分考虑片区内其他门店办理业务的方便性,尽可能选择在片区的中心地带,交通便利、停车方便。 片区管理的职能是总部管理中心职能的延伸,因此岗位设置要简单,不要大而全,更不要成为总部管理中心的替代者。片区经理可以兼任中心店店长,另外为片区经理配备一名副手,协助片区经理负责中心店的日常管理工作,也可以成为新店的储备店长。这样的配置一方面是压缩管理职数,达到精编高效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是新店长人才培养的渠道和模式,为业务的有效拓展做好准备。 三、实施三级人事管理模型 不论实施什么样的管理模式,目的都是为了解决问题,为了让同一个问题不要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复出现,我们不要去盲目迷信专家、大家和理论,只要适合自己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就行,为三个目标去考虑:是不是正确、用什么方法和多长时间。 我所说的三级人事管理是基于前面出现的问题来考虑的,它的诱发原因其实就是工作场所的分散性和员工层次的多样性。 (一)三级人力资源管理基本模型 我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提供如下连锁企业人力资源机构图。 以上图表我们要说明以下几个问题: A.根据岗位职责和工作区域把人员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在总部工作的所有人员归属总部系统为一级,公司外派的管理及重点岗位人员归属片区系统为二级,连锁店工作人员归属门店系统为三级; B.岗位级差不同的企业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需要进行设置,要涉及到薪酬、职别、权限等内容; C.企业必须为员工提供自我发展和晋升的渠道,门店的优秀员工可以到总部工作,也可以成为从服务人员升任店长、片区经理、甚至更高; D.不同系统的员工要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管理。总部系统采用跟进式管理,片区系统采用授权式管理,门店系统采用注册式管理。 (二)如何实施三级人事管理 现代企业需要人事部门是管家,而不是保姆,实施三级人事管理是针对人力资源部门如何对总部系统、片区系统和门店系统人员进行管理的问题,让总部的人力资源部门管到一个门店的收银员是不现实的事情,因此我们就要对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 连锁企业的业务核心在门店,但管理核心在总部,实施三级人事管理我们主要结合总部人力资源部门“管什么、怎么管”两个问题来说明。 1、一级人事管理:跟进式管理 其目标人群就是企业总部工作人员,必须采用精细管理方法和措施,而且实施的主体也是人力资源部,作为部门经理是辅助实施的执行者。 问题一:管什么?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的核心战略,是在过去简单的劳资、档案和劳务管理基础上,延伸出了人才培养、运营考核、资源储备等,这些工作庞大而繁杂,我们可以简单地归结为三大类:一是人事工作,包括薪酬、档案、保险、岗位标准、工作流程等;二是培训工作,员工招聘、培训、在岗训练、岗位分析与评估等;三是考核工作,考核方案、考核跟进、考核评估、晋级与淘汰等。 问题二:怎么管? 人的管理是动态的,要涉及到每个岗位和每个员工,要贯穿到每个部门和每项业务,如何有效实施是关键。我们总结为三个环节:一是建系统,所谓的建系统就是建立工作流程和标准,包括薪酬结构和执行标准、岗位描述和岗位标准、培训教材和培训办法、考核方案与实施标准等;二是抓宣传,就是把建立的工作流程和标准教会每一位员工,让大家都明白,大家都会执行;三是做监督,人事部门不要陷入部门工作的具体执行过程中,通过抽查、面谈、考核等做好部门执行结果的监督,对不足提出改进和修正意见。 面对一大堆的人事问题,并不是都由人事部门来完成,人事部门必须要细化工作内容,分解到部门和岗位。人事管理是与部门密切协作的关系,具体的执行者要由部门和部门负责人来实施。比如考核,方案可以由人事部门牵头协同业务部门制订,具体的考核执行完全可以由部门经理或主管领导负责实施。因此,企业的人事管理并不完全是人事部门的工作,大部分的具体工作要由部门来承担。 2、二级人事管理:授权式管理 其目标人群是企业的外派片区经理、店长以及片区的核心岗位员工,这些人员的管理并没有完全脱离总部人事部门的管理系统,是总部营运中心(或管理中心)人事管理职能的延伸。之所以要形成独立的管理模式,是基于两点原因:一个是工作场所分散,岗位重要,每一个门店就相当于一个小型企业,不便于集中管理;另一个是岗位类别虽然单一,但规模庞大,人数和网点众多。 问题一:管什么? 总部人力资源部门对片区系统的管理重点集中在人事工作和培训工作两个方面。人事工作的主要内容集中在薪酬、档案和保险,培训工作的主要内容则集中在定期的理论培训、素质培训和外派培训,常规的业务培训由营运中心(或管理中心)来完全负责,考核工作人力资源部门主要是有针对性的进行人员总结性的面谈、沟通和评估,日常业务考核由营运中心(或管理中心)负责。 问题二:怎么管? 对于片区系统,人力资源部门主要采用两种方式推进管理。一种是建标准:比如连锁店员工的薪酬结构与工资标准、岗位用人标准与岗位工作标准等等,就是让每一项工作有章可循,让外派的片区经理等人知道怎么去工作;另一种是充分授权:人力资源部门要学会把对外派人员的管理授权给营运中心(或管理中心)具体执行,比如日常的考勤、会议管理、报表管理、业务督导、绩效考核与评估、组织业务培训、向人事部门提出调岗建议等,在充分授权的同时,人力资源部门通过抽查、面谈等方式对授权的结果进行监督和检查,对出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 授权式管理的主导是总部营运中心(或管理中心),人事部门成为标准与制度的建立者和监督者的角色。 3、三级人事管理:注册式管理 其目标人群是连锁店工作人员,这部分人员数量众多,规模庞大,是连锁系统人事管理的基础内容。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又基本游离于总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属于二级人事管理的延伸。连锁店系统的人员管理也是连锁企业人事管理的难点所在,因此我们提倡的做法是“划整为零,区域管理,总部注册,重点关注”。 问题一:管什么? 门店员工的管理对于总部人力资源部来讲是难点,但并不是关键点,要用“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心态来实施管理。我认为总部人力资源部对连锁店的人事管理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建标准和修正标准,比如收银员的招聘标准、普通员工的招聘标准、员工排班的基本规则等,同时要根据发展对不适应的内容进行修正;另一个是“人才”关注,所谓的“人才”关注就是对有发展潜力、业绩出色的员工重点关注,协同营运中心形成重点培养计划,为后续的发展建立人力资源储备。 问题二:怎么管? 对于连锁店系统的人事管理要充分授权给片区,总部人力资源部教会片区怎么去工作,并起到监管的作用,让连锁片区成为企业的二级人力资源管理中心,具体负责本片区内所有连锁店的人力资源工作,人员招聘、薪酬发放、员工保险、员工档案、培训与岗位训练等工作全部由片区和门店负责完成,总部人力资源部建立门店员工注册流动档案,并重点作好片区人事报表管理工作,进行定期、定量的统计、分析和评估。人力资源部可以设置人事专管员岗位进行巡查和辅导,同时对片区的专项人事工作培训是核心工作,要充分教会片区经理和人事专管员怎么去招聘、从什么渠道招聘、招聘什么样的人等。 在三级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管理的主导是片区,人力资源部门充当的只是教练员和辅导员的角色,营运中心(或管理中心)无法取代片区的作用,否则,在企业总部将形成第二个人力资源部门,门店员工管理难的问题依然无法有效解决。 企业人事管理系统论文:企业人事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本系统是一个B/S(Browse/Server)模式,并以技术和SQL数据库技术为基础的人事管理系统,主要模块包括:系统用户管理、职工信息管理、职工考勤管理以及机构编制管理四个部分。 [关键词]人事管理系统 B/S模式 NET技术 一、概述 企业人事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整个企业的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人事管理系统已经成为企业管理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推动企业劳动人事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必要条件。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的普及,利用计算机实现企业人事管理势在必行。 二、企业人事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1.需求分析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办公自动化的全面发展,企业人事管理工作的需求也不断提高。传统的手工作业效率较低,操作也较复杂,已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人事管理系统打破了传统手工操作的模式,动态的实现了职工信息管理、人事变动、职工考勤信息管理和部门机构管理等功能。 (1)系统用户管理 对使用系统的用户进行管理,为他们分配一定的权限,使他们规范的使用系统。本系统的用户及其操作权限都是由管理员添加的,管理员添加完毕之后,再将登录名(即职工编号)和密码分配给员工。 (2)职工信息管理 职工信息管理包括对职工基本信息和职工调动情况的记录进行查询、添加、删除和修改。 (3)职工考勤管理 用于对职工的考勤情况进行记录,同时管理和查询企业职工出勤情况。其中包括日考勤记录、请假、加班、出差等情况的查询、添加、删除和修改。 2.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根据对人事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本系统的主要模块包括:系统用户管理、职工信息管理、职工考勤管理以及机构编制管理四个部分,具体如图1所示。 3.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是MIS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系统采用SQL作为数据库管理系统。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简称DBMS)是一系列软件程序的集合,一般具备以下功能:以规范的、一致的方式存储数据;以规范的、一致的方式将数据组织成记录;允许用规范、一致的方式存取记录。在数据库管理系统中,应用程序不能直接从存储介质获得所需的数据,它必须先将请求提交给DBMS,由DBMS负责从存储介质检索数据并提供给应用程序使用。因此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就是应用程序与数据之间的接口。在数据库管理系统中,多用户可以不必关心数据存储和其它实现的细节,可以在更高的抽象级别上观察和访问数据,适合不同类型用户的多种用户界面,保证并发访问时数据一致性的并发控制,增进数据安全性的访问控制。 图1 人事管理系统示意图 三、企业人事管理系统的实现 各模块的实现: 1.登录模块 在本系统中,不同级别的使用者拥有不同的权限,本系统的用户身份分为职工、管理员、考勤员、主管四种:职工登录后能进行的操作包括修改登录密码和查询个人信息;管理员负责维护职工基本信息和职工流动信息,同时也具备修改密码和查询个人信息的权限;考勤员主要负责所有职工的各项考勤信息记录的维护,也拥有一般职工的权限;主管主要负责组织机构编制的管理,对新增子公司和各下属机构部门信息的管理。也可更改登录密码或查询个人信息。 2.系统用户管理模块 系统用户模块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系统为每个系统的使用者提供了修改登录密码的权限。第二部分是登录人员可对个人基本信息、调动信息以及各项考勤信息进行查询。 修改登录密码:在管理人员添加用户时,系统会把每个新添用户的密码设置为一个默认值,管理人员无法对此默认值进行修改。用户一旦被分配了职工编号和权限,就可登录本系统,并对个人登录密码进行修改。 查询个人信息:用户登录后可以查看个人基本信息并进行核对,但为了系统安全性考虑,本系统没有给职工修改个人基本信息的权限,所以当用户基本信息发生变更,或者用户发现显示的基本信息与现实不符时,须向人事管理人员提出人事基本信息修改的申请。 3.职工信息管理模块 职工信息管理主要包括职工基本信息的管理和职工流动信息的管理,由管理员来完成此模块的操作。职工基本信息管理模块提供对职工基本信息的添加、删除、查询和修改功能。由于考虑到职工人数很多,查找起来可能很费力,所以提供了以职工姓名来对所有记录进行模糊查找。在查找的结果中,再根据职工编号,选择相应的职工记录便可。职工流动信息管理模块提供职工调动信息的添加、删除、查询和修改功能。 4.职工考勤信息管理模块 职工考勤信息管理模块包括日考勤信息管理和其他考勤信息管理,对于每一项考勤,本系统都提供了添加、编辑、删除的功能。除此以外,根据考勤信息记录量大的特点,特别对各项考勤设置特殊的查询方式。查询条件一共有三个,包括职工编号、起始日期和终止日期。 其他考勤信息管理模块包括请假信息管理、加班信息管理和出差信息管理三个部分。这三个模块都具备添加、删除和修改功能。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论文:我国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论文 1加强对我国工程技术管理理念的创新 纵观国内外,我国建筑工程发展起点比较低,致使管理理念较为传统,甚至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节奏。故此,我们需要不断创新工程技术管理理念。注重吸取百家之长,从国外引进新的、先进的工程技术管理理念,充盈并丰富原有技术管理理念,使得我们的工程技术管理跟上建筑业新时期的发展步伐与节奏。创新是当今时展的主题,创新能让建筑业永葆生机与活力,走在时代的前沿。苹果因创新将诺基亚远远甩在身后,创新是所有企业在经济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建筑企业要注重创新,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与管理方法,不断发掘员工的创新潜力,营造创新氛围,比如在工程项目技术管理中施行民主制的技术管理,组织职工进行民主讨论,更新技术管理的规章制度,并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创新,形成适合本次项目的新的规章制度。也可以定期组织技术管理交流座谈会以及技术培训活动等等。这些活动都有助于提高员工创新的积极性,进而为企业创造价值。 2构建并完善我国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制度 思想与行动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思想落后与行动滞后均无法实现目标。在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中也一样。我们拥有先进的管理理念,还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管理制度。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在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中,科学、合理的工程技术管理制度是进行管理工程技术的前提与必要条件之一。所以,我们要构建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工程技术管理制度。作为整个项目工程的核心管理部门,项目管理部应该主导进行项目工程技术管理。要建立各级技术管理部门,明确各部门的权责,将管理职责落到到具体的部门、工作岗位、个人身上,倡导人人有责的工作理念。同时,不断强化工程技术管理,明确建筑工程各施工部分与各个施工阶段的进度要求、质量要求、工艺要求以及验收标准等等。做到依制度管理各级部门,依制度论责、依制度治理企业。 3深化我国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 作为工程技术管理的重点组成部分以及重要内容,工程技术资料在工程技术管理中也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故此,建筑企业的工程技术管理部门一定要认识到工程技术资料管理的重要性。企业要注重调动全体参与项目工程的人员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意识,通过宣传等方式加强他们对工程技术资料管理的认识,同时要加强监督检查力度。除此以外,建筑单位还可以构建一套较为科学、合理的工程技术资料管理规章制度,交由专业的资料管理员管理资料,同时督促相关部门依照规定正确编写工程资料,并及时上交,如此,便能确保工程技术资料的准确度与完整度。 4加强对技术人才的管理 作为整个建筑工程项目技术管理的核心,技术管理人才承担着开展所有技术管理活动的职责。建筑企业要加强对技术人才的管理,而选聘符合企业技术管理标准的技术管理人才则是整个人才管理的重头工作。在人才选拔中,最忌讳任人唯亲。因此,必须制定一套严格的人才聘用管理制度,对于企业晋升人员一定要全面权衡。如果需要聘用外部人员,则需要加以综合考量。如此,才能从源头上把好人才选拔关,实现任人唯才。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建筑业带来了一系列革命,各种新型工艺设备、材料、方法等不断涌入,而学习、掌握这些新设备、新技术以及新工艺就需要培训。故此,针对已经选拔进入企业的技术管理人才,还需要进行培训。企业需要建立属于企业的内部人才培养机制,培训新进职工或者定期培训老职工。如此,可以通过教育培训提高企业技术管理人才的专业素养、职业道德与综合素质能力。这些技术管理人才掌握了新的知识便能够更好地在现场采用新型设备、新工艺方法组织施工,不断提高工作效益与建筑产品的附加价值,进而提升本企业在经济市场中的竞争力。同时,建筑企业可以建立与各大高校之间的合作关系,储备未来所需人才,进行校企联盟,高校向企业输送人才,企业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基地,实现共赢。 5结语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水平已然成为了建筑企业在经济活动中进行角逐的筹码。加强对技术管理人才的选拔与聘用、深化工程技术资料管理、构建并完善工程技术管理制度以及加强对工程技术管理理念的创新是当前所有建筑企业必须重视的举措。 作者:康泳霞张静隋艳丽单位:河南儒霖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论文:火电厂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分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电力能源需求量逐步攀升,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工作需求,则需扩大电厂建设规模,加快其发展步伐。目前,我国电力能源供应的主导力量来源于火力发电厂,由于火力发电厂的特殊性,其对建筑的质量以及安全性、耐久性有着相当高的要求,所以,需针对火电厂建筑工程技术实施有效管理,保障建筑具备有高质、可靠、安全以及稳定性能。在此,本文将针对火电厂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发展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发展意义 厂建筑工程质量与电厂的实际切身利益是息息相关的,同时,其对人们的用电安全有着关键性影响,为了保障火电厂建筑质量保持在最优水平,有效地实施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则是重要重中之重。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是运用管理的职能与合理的方法,促进工作的有效开展,确保生产过程技术的规范性、有序性,让生产的技术水平和工作的质量达到统一的进度。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需要企业的技术力量、技术管理水平的扶持和实施。 1. 电厂建筑工程技术管理需遵循的相关原则 工程技术管理主要是指为了保障规范以及合同中的技术标准得以遵循,建筑施工作业得以安全地顺利完成所采取的一系列监控以及检测、管理等等措施手段。在针对建筑工程技术实施有效管理的时候,需遵循相关原则。 (1)质量第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企业经营首先需要遵守的原则为质量第一,火电厂建筑产品本身具有着很大的特殊性,其需要长年使用,且在使用过程中需时刻保障用电安全。因此,在电厂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需将质量第一的相关理念始终贯穿于整个技术管理工作中。 (2)预防为主。 在实施电厂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时候遵循预防为主原则,主要说的是要将管理工作的重点有针对电厂建筑实施时候把关检查完转变成为针对建筑施工过程实施事前预防与事中控制,由检查电厂建筑工程质量转变为检查施工质量、工序操作准确度、检查施工材料的应用以及合格情况等等,保障火电厂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顺利实施。 (3)坚持科学、公正、守法的职业道德规范。 在针对电厂建筑工程实施有效的技术管理的时候,技术工程师需坚持科学、公正、守法的职业道德规范,在尊重科学与事实的基础上,将实际的数据资料作为主要依据,客观公正地展开技术管理活动,坚持原则,遵纪守法,公平办理,认知对待。 2. 技术管理模式中应注意的问题 (1)在工程技术管理的模式创新过程中,如果各个分包的队伍不能如期地执行任务。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强化对分包队伍的管理的工作:一对于新入场职工和特种作业及其他从业人员都要进行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在招聘施工队伍的时候,要注意技术的考核,才可以上岗工作,进行工程的实施。让工作人员充分地了解到施工的安全知识和重大意义,让员工充分认识到施工安全工作任重道远。让他们具备专业的知识,确保施工操作的安全可靠。二是和履约能力强、合同重信誉的分包队伍进行签约,大合同管理力度,依据合同全面约束分包队伍的各类行为。长期在分包队伍中树立威信,坚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2)采用技术管理模式后,工作层基本上将采用社会的力量,企业的劳动力将有剩余,这就要合理地安排施工人员的日常工作。对于建筑企业来说,要是综合性的大项目也采取技术管理模式,会持续使用旧的设备,会按收取的设备折旧费作为综合管理费挪作他用,这样企业的竞争优势将会一落千丈,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不能忽视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工作。 3. 加强工程技术的管理现实意义 (1)建筑施工具有特殊性和时代性。家喻户晓,随着当代经济的发展,建筑施工企业在建设规模日益宏伟,它的样式也越来也多,施工工程也越来繁重。它的施工范围多数是属于露天作业,或者是多种工种的交叉式施工,而且任务十分的繁重和艰巨。甚至会受到天气和区域的限制和影响。在实施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进行科学有效的技术管理,才可以保证施工的正常运行,顺利地如期竣工,适当降低了企业的成本支出,使工程项目为职员、企业、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2)随着建筑业的飞速发展,全新的工艺、全新材料和资源设备不断地出现和改进,新工程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以及功能更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实效性。建筑工程的技术管理的作用日益重要,它可以改进企业的技术装备,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成功的技术管理,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益、提高企业的信誉度和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战略。利用企业雄厚的的资源和物质的技术力量,健全和完善工程技术的管理制度,可以全面改变施工企业的生产和管理的状况。 (3)确保人力、资金、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资。利用高操作技能的专业技术人员,全面健全技术基础设施。包括办公设施、材料试验室、技术资料室等场地的建设。如有必要,可以如期购买合适的技术参考资料,更新技术管理应用软件等。选择符合“绿色建筑”标准的建筑材料,重视材料的保温功能的强弱和运营成本的高低,有效控制放射性有毒装饰材料气体的排放,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 (4)应用全新的建筑工程技术的管理,可以有效地减少企业人力、设备和检测仪器等方面的成本支出,提高运营的利润。另一方面,还可以充分利用分包队伍的施工经验来弥补不足。在进行新的工程时,可以积累更多的施工和管理的经验,提高技术组织的能力,更容易掌握工程的技巧。一支有经验、高素质的队伍,可以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我们可以学习怎样去策划一份合适的技术策划,和进行合理的施工M织策略。在工程的合作中,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才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去开展工程建筑多方面的工作。 (5)建筑工程的技术灵活的管理,有利于扩大工作面,有效提升工程实施的进度。充分利用技术管理型模式多开工作面,扩大分包的队伍,才可以有效缩小工作的周期、降低了工作的难度、完成多种复杂的工序等。同时还可以确保工程的安全和谐,可实现部分风险的转移。相对而言,一些比较大型的工程项目的时间比较紧迫,工作十分繁杂。我们可以灵活地选择素质高、经验丰富的队伍,承担资金吧、质量、工期上的一部分风险。比如在一些业主没有先预付定金或资金周转不过来的情况下,他们可以承担一部分的工作压力和风险。 4. 结束语: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经济贸易的一体化。就火电厂建筑工程的顺利实施而言,工程技术管理工作的成败影响到到整个施工质量的好坏,建立一套可以循环利用的管理系统,有效合理地利用企业的资源,使项目顺利如期完成。提高建筑工程的技术管理水平,是工程顺利施工的前提和保障建筑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有效进行技术管理对于火电厂建筑工程水平的优化提升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论文:关于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探讨 摘 要:有效的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有利于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同时可以帮助建筑企业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增加企业经济效益。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提高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水平也逐渐成为建筑企业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论述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对建筑企业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几点加强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对策措施,希望能帮助建筑企业有效提高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水平,促进建筑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对策 加强对建筑工程的技术管理不仅能够有效保障工期的顺利完成,还能避免技术原因造成的工程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建筑施工工程的提高,促进建筑行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一、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施工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提升 施工企业只有将施工技术管理落实到位,才能实现企业的良好运营和管理。企业管理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只有有效开展施工技术管理,才能从技术层面上为施工企业的管理提供保障。在开展施工技术管理的过程中,应不断加强对技术参数的控制和管理,从而保证施工企业的技术力量;积极构建施工技术管理体系,使工程施工始终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流程进行。此外,加强施工技术管理,企业还能有效控制施工成本,且有利于人员管理、设备管理、现场材料管理等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有助于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在不断发展,施工企业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才能获得利润。对于施工企业而言,应站在严格管理的角度考虑,切实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在开展施工技术管理的过程中,施工企业应不断加强对合同的管理,并将技术审核工作落实到位;在人员管理的过程中,应不断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技能培训,使施工人员的操作更加规范,从而降低设备的故障率。 (三)有助于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对于工程质量具有一定的影响。对施工技术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增强对施工材料的监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同时对技术方案、工艺流程等进行合理科学的设计对于整个技术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对这些流程的作业能够对工程进度起到加快作用,促进整个工程质量的提高。除此之外,建筑企业还应该要积极推广新技术、新方法,通过提高工艺技术水平来提高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 二、加强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建立技术管理部门并明确其职责 若要保证施工质量不受影响,前提是建立结构完善的技术管理部门,并在施工过程中彻底明确其职责。这就需要首先做到企业管理的制度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施工工程中的所有技术人员都能权责明确,从而使制度得以被切实的落实下来。简单的说,就是要在每个分包的项目中做到施工方法、施工质量标准以及施工技术要求的明确,通过对施工操作、施工检查、施工评估的严格要求来确保施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其次是需要培养技术人员,使其通过定期的学习与培训来保持其管理经验的先进性,同时通过学习与培训,这些技术管理人员还会在素质上有所提高,一旦在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他们也能做到预见性的解决,即对于工程事故发生风险,具有非常明显的降低作用。 (二)加强对资料的管理 在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中资料管理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资料是建筑工程技术的数据和材料等,是对建筑工程技术的记录,对现在及其以后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很多建筑企业对资料的管理不到位,他们认为仅仅是资料,用过了就没有用了,忽略了它的重要性,这样是不利于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因此让企业认识到工程技术资料的重要性,只有从思想上提高重视度,在行动中才会重视;其次是定岗到位,设定专门的资料管理人员,专门负责此项工作,不要由一个人既负责其他工作,又负责资料管理,这样会精力不够,做不好工程技术资料的管理工作;然后是要提高企业资料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他们有了积极的态度、才能更好的管理好资料;最后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做得好的给予奖励,做得不好的给予惩罚,这样形成良好的制度管理,通过以上四点措施,工程技术资料一定能够保管得既准确又完整。 (三)加强现场技术管理 施工现场可谓是一种另类的战场,技术管理必须要立足于施工现场来为各施工目标进行科学的管理。在施工现场,技术人员应对工程的造价进行控制,对工程的进度进行协调,对工程的整体质量进行把握与管理。于是,现场技术管理需要追求施工过程标准化,需要重视施工质量检查,还需要通过强撑制度来评比。而执行以上管理措施的前提,首先企业必须具有符合自身情况的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还要实施定期检查制度,最后要将行政与技术结合,来调动技术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其发挥出自身的潜力,完善对工程技术的管理。 (四)加强组织机构的建设 想要保障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就必须加强组织机构的建设,同时对技术管理的职责进行分工明确。加强组织机构建设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通过法律来对企业进行整治。按照法律规范来进行建筑企业的各项工作,从法律的角度来保障工程的顺利进行;其次,加强相关技术人员的沟通与交流。技术人员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能够促进彼此之间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的借鉴与学习,通过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来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在建筑工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提高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和水平至关重要。本文主要对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笔者认为在这些措施中最重要的还是人才的培养,努力培养人才,对先进的管理经验以及管理方法进行学习,能够在技术层面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建筑企业的健康长久发展。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论文: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摘 要:建筑工程中施工技术管理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不仅对我国城市建设有极大的积极影响,而且也同样对整个城市规划及其基础设施建设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应当采用更加合理的施工技术管理措施强化建筑工程中的工程品质,推动建筑工程行业获得更大的进步。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关键问题 建筑工程中施工技术管理作为工程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它的主导作用是确保工程建设的各项环节依据相关程序和标准来圆满完成。在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技术管理需要组织和协调各参建单位,是建筑工程管理中非常关键的部分。伴随不断推进的城市化建设,就建筑工程中施工技术管理而言,因其具有管理周期贯穿整个建设过程、管理范围覆盖全部建设内容、管理关联单位包含所有参建单位等特点,对于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而言极其重要,因此建筑工程中施工技术管理在近年来经济高速发展这一背景下,得到了更广范围的应用,同时建筑工程中施工技术管理的强化也是建筑工程未来发展的一个大趋势。 1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1.1 建立健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技术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完善的技术管理体制是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研究中至关重要的管理手段,现阶段,缺乏健全的管理体制是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整体而言,这一管理体制主要由三大板块组成,第一板块即为贯彻执行目前已有的规则和标准、技术文件和标准程序,对不足之处进行改正,高层管理人员必须全面深刻了解企业自身的质量体系,进而有效提升管理团队的能力和水平,划分具体的责任到各个技术岗位上,保证配置的合理性与公平性,防止责任分配模糊的现象。唯有如此,才能有效提高管理者与员工的主动创造性。第二板块即为做好质量交底工作,管理技术档案进行严格把关,特别是要深入了解施工图纸,经过会审有效保证建筑工程顺利施工。第三板块即为要做好质量技术交底工作,利用分级处理的手段,正确实施每一道特殊工序和关键工序,防止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合理之处。 1.2 加强绿色环保的施工技术应用 国家大力倡导科学发展观,在此要求下,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工作也必须也积极转变自身发展战略,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因此,必须做好以下三点:第一,施工单位必须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提高对环保的重视,明确自身对绿色采购的职责,主动积极地在施工工作中使用环保材料和设备,进而有效优化和完善环境;第二,增强管理人员的环保意识,同时在环保方面增加资金投入;第三,引进先进的环保思想,按照国家规定的要求,选择环保的建筑材料。 1.3 提升施工技术管理中的大局观 当前的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缺乏较强的整体协调性,难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无法为顺利施工提供充足的保障,顺利开展每一项环节。所以,在开始施工工作前,必须结合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特点展开分析,提前做好准备,合理设计施工工作方案,对任务进行正确规划和布置,合理安排施工设备和配置劳动力,进而为施工提供足够的机械设备。在施工计划中,方案的改善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减少工程损耗,此外,能极大增强工程的安全性,协调统一工程进度、质量与效益。 1.4 强化施工技术管理中的规范化 由于当前施工理念逐渐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传统的施工现场混乱、肮脏不堪,亟待摆脱这种不良施工现场,为实现目前建筑工程项目优化现场环境的目的,必须将各项现场管理措施与方案落实到位,尽可能科学规范合理地管理,实现管理现代化,因而施工管理可从以下几点展开:第一,利用定额管理的方式,减少能耗与物耗,充分提高原材料利用效率,进而大大缩减工程成本;第二,合理调节施工现场的具体规则,实施科学的操作方案,进而保证在可控范围内进行现场作业,进而达到良好的综合效益,以尽可能低的能耗实现产出最大化;第三,有效保证施工工作科学、均衡、标准实施,推动施工作业总体上提升。 1.5 完善施工技术文件归档工作 针对目前的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在进行施工时,常常对整理技术文件并归档不够重视,这一环节又至关重要。现阶段,众多工程纷纷产生了变更和索赔的现象,因此,必须对技术施工文件的整理和归档工作给予高度重视。该工作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即为在工程竣工图中未明确说明的,未能全面了解项目是取消还是新增的情况,此外,还必须对技术数据相关的具体情况进行充分了解;第二部分即为仔细检查施工验收材料,认真核对相同实体的工序资料日期,并充分保证在连续施工环节之中,不会破坏进度验收资料的连续性与完整性,避免将来整理资料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 2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建筑工程的各项管理理念也同样在逐渐的进步,其中建筑工程中施工技术管理已经越来越引起了社会和人民的关注,而且也将不可逆转地成为建筑工程管理新的发展方向。由此可见,建筑工程中施工技术管理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不仅对我国城市建设有极大的积极影响,而且也同样对整个城市规划及其基础设施建设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应当采用更加合理的施工技术管理措施强化建筑工程中的工程品质,推动建筑工程行业获得更大的进步。而建筑工程中施工技术管理则能够有效改善一些传统的管理问题,依靠先进的技术措施和管理理念,促使建筑工程建设实现质的飞跃。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论文:探究建筑工程技术管理 【摘要】我国的经济近年来一直呈现高速增长态势,而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就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式而言,有着很大的发展前景。因此建筑行业在市场竞争中也越来越激烈,同时,建筑工程技术的管理水平又是建筑行业中不容忽视的环节,它决定了建筑工程的质量p企业的效益,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对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建筑工程技术的管理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因此本文将从什么是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性,现在存在的问题以及将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管理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专业是属于土建施工类专业,是普通高职高专土建大类专业下设的一门专业。它主要包括土建、采暖卫生与煤气工程、电梯和消防四个方面,该专业要求建筑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拥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与专业理论知识。具备从事土木工程的项目规划、设计、研究开发、施工及管理能力。而技术管理是企业进行一系列技术组织管理工作的总称。技术管理工作关系着建筑工程的质量、施工企业的成败;高效的技术管理可以确保高质量的建筑物,也能促进企业最大利益化的发展。 一、建筑工程技术管理 建筑是什么,在我看来就是人类为了更好的生存,根据自己的想法,习惯,以及其他的标准对自然环境的改变。你住的房子是,你设计的假山是,你所谓的风水也好。只要你改变并构筑,建设另一个物体出来,那就是一个建筑,就是一个动作。可是工程是什么,查了百科才知道,它是科学和数学的某种应用,那就是一种手段,即是手段,就有目的。它是为了以最短时间和精而少的人力做出高效、可靠且对我们有用的东西。技术是你积累的知识,经验、技巧、和手段。掌握技术的人就是工程中精而少的人力。管理就是在你进行施工时,那个所有资源进行有效的分析和了解的人或团队,他在进行活动时需要进行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便达到组织目标过程。就像一个家一定有一个一家之主,在面临问题是,它需要根据每个人性格,能力,需要进行指挥协调,就像国不可一日无君。管理是很重要的。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要求我们熟悉施工组织与管理程序和方法,能运用施工知识解决中的一般技术问题,具备施工操作的一般技能。 二、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重要性 从施工公司的观点出发,建筑工程在减少成本支出的基础上,根据合同所约将工程项给业主是建筑工程项口管理的工作方向。在进行项口管理时,项口部门一定要结合内外因素,以保证工作的正常进行。 2.1促进管理目标的实现 一方面,好的技术管理可以使项口管理目标更好地实现,而低质量的技术管理会让整个工程变得糟糕,还会使项口的质量下降,项口成本也无法得到良好控制,最后造成整个项口的经济损失。因此只有将项口技术管理与资金管理、合同管理等其他方而同等重视起来,相互配合协调,才可能实现优化的项口管理过程。另一方面,如果没有良好的技术作为依托,建筑工程将会无法正常进行,尤其是在施工条件不够好、施工环境比较差和施工技术既难又复杂的工程进行施工的时候,选择一个良好的施工方案才是对施工工程负责任。 2.2保证工程质量 现在很多公司存在着管理工作不到位的情况,导致建筑工程的质量和成本的管理出现了许多纸漏,严重影响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加强对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认识,并且深入客观地对建筑施工技术管理进行研究,从本质上提高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还处于探索、研究、发展阶段,在建筑行业不确定性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应对技术管理内的复杂性,问题性进行简单阐述。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环境恶劣,现场工作进行问题多;可借鉴的经验,资料相对少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合理有效的建筑技术及施工形式的出现没有很好的推广和使用世纪管理更加依赖电脑技术和信息技术,可是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大多存在'专科'现象,大多工程技术管理能力强,但对电脑操作不是很好。要么恰好相反各部门链接性不好,工程建设是一个一环扣一环的工作,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旦接到的上一个竣工项目是不好的,不完善的,在中国大多是找上级,是要反映可是部门如何进行协调,融合在一起迅速做出判断,并制定出方案也是很重要的,这对技术管理就需要有更高的要求 四、对应措施 现场工作是问题最多,现场工作也是完成项目合同内容最直接、最重要的场所,其管理内容几乎涉及施工过程的全部内容,工程技术管理就要求掌握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工程项目管理、建设工程监理和建设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以及建设项目投资估算、概算、预算、工程招标、投标报价、合同管理、竣工决算、建设项目可行性评估和建设项目投资、质量、进度控制的基本方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可是这些都是在大学来要求我们学习的,可是一旦上了现场就不是你和你所学的所能掌控的了。美国早早已经用机器耕田,可是我们现在人力还没有从大地母亲的怀抱中挣脱出来。更别说在施工现场用最新型的机器,最先进的一些管理手段,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就呼吁企业的老板在考虑利益的状况下,要有决断和远瞻性,当前形势下企业的技术创新环境和条件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全面创新的管理视角,对中小企业技术管理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机制进行参考和使用[1]。 4.1优选人员 提高质量意识和素质工程管理和施工人员是建筑产品的直接制造者,他们的素质高低和质量意识强弱都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的优劣。他们是形成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要控制施工质量,就要优选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通过加强员工的政治思想和业务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素质和质量意识,树立质量第一,预控为主的观念。 4.2严格控制建材设备的质量,做好材料检验工作 建材设备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材料设备质量不符合要求,或选择使用不当,均会影响工程质量或造成事故。建材设备应通过正当的渠道进行采购,应选择国家许可认证、有一定技术和资金保证的供应商,实行货比三家。选购有产品合格证,有社会信誉的产品,既可以控制材料的质量,又可降低材料的成本。针对目前建材市场产品质量混杂情况,对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要实行施工全过程的质量监控,杜绝假冒伪劣产品用于建筑工程上。对于进场的材料,应按有关规定做好检测工作,严格执行建材检测的见证取样送检制度[2]。 4.3执行和完善隐蔽工程和分项工程的检查验收制度 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必须在施工过程中认真做好分项工程的检查、验收。坚持以预防为主的方针,贯彻专职检查和群众检查相结合的方法。组织班组进行自检、互检、交接检活动,大力加强施工过程的检查。对于在施工过程中上一道工序的工作成果将被下一道工序所掩盖的隐蔽工程,在下一道工序施工前,应由建设、施工等单位和有关部门进行隐蔽工程检查验收,并及时办理验收签证手续。在检查过程中,发现有违反国家有关标准规范要求施工的,应进行整改处理[3]。 五、总结 要做好一个建筑工程项目,离不开一套完善项目管理配套设施。管理人才为项目工程管理的灵魂,项目工程的主导者。资金、材料、施工机械配备为项目工程的基础,项目工程的根本条件。它们之间配合好坏直接影响工程项目工期、质量、安全生产。本文对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进行介绍后,有对该行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肤浅的分析,并给出了一些必要的建议。总之,工程技术管理的工作需要了解很多东西,也需要建筑工程中多方面的密切配合和支持,我国的城市化建设还是发展中国家,所以该行业前进的步伐中同时也需要各方的关注和支持。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论文:关于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几个问题 【摘要】一个企业和行业的进步都离不开管理能力的提高,在建筑行业中环节繁琐复杂,又相互有所交叉影响,因此能够科学对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进行管理将影响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建筑企业必须加强对工程技术管理水平的发展和提高,本文将对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中的重要问题进行简单的概述,并进一步分析获得改善我国建筑行业工程技术管理问题的具体实施方法。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管理;问题 一、前言 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是依据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不断加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支持。为此建筑行业也十分注重自身技术的完善和管理的提高,尤其是质量安全管理占据重要地位的建筑行业,在引入更多高科技工程技术和设备材料的同时,也在发展能够适应建筑行业快速发展的工程技术管理水平,从而提升建筑行业的整体水平。 二、工程技术管理对建筑行业的重要影响 工程技术管理对建筑行业最为重要的影响表现在对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上。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与之相伴的是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和激烈竞争,市场中的商情瞬息万变,建筑企业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寻找提高经济效益的方法。为此建筑单位首先从自身入手,寻找在竞争中失利的短处,不断完善这种不足,并通过有效的管理降低施工成本投入,这种管理必须是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还应该尽量避免由于机械设备引起的维修投入或安全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保障工期的顺利实施以获得建筑企业经济利益的最优化。 工程技术管理对建筑行业另一个重要影响则是对工程质量的影响。为了能够降低工程技术管理对工程质量的负面影响,针对工程技术管理的内容和方法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和实施,只有通过科学的加强相关工程质量的管理和监察工作,才能够使得工程技术实施获得良好的成果。从而合理降低施工成本,节约施工时间,为企业节省工程成本,实现工程技术管理的价值和意义。 三、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中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虽然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对于建筑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仍然存在很多不足需要改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点是技术问题。随着设计理念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引入到建筑行业的工程当中,如绿色环保、轻型节能等都成为建筑行业需要满足的客户需求,这些都给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带来巨大难度,尤其是新技术的引入,使得施工和安装工作都需要重新摸索规律和总结经验,还需要满足质量要求,工期进度也不断压缩,如何合理进行复杂的工程施工,就给工程技术管理工作带来难题。 第二点是管理问题。根据现有的建筑行业传统管理体系,建筑项目的施工中广泛存在着分包工程的情况,虽然在项目分包前会进行工作内容的划分,但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很多协作环节经常出现问题,尤其是关于工程质量的问题,彼此相互推脱,或者对于施工技术的掌握不足,管理混乱,分包商都按照自己的一套模式进行管理和施工,这样就造成整体工程项目存在质量参次不齐,严重影响建筑项目的质量和进度。 第三点是质量问题。质量要求是建筑行业中必须放在首位的内容,一个建筑工程的质量能否满足设计需要最基本的就是质量符合设计标准,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出现质量问题。但是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一些关于建筑工程项目出现质量问题的报道,这些都给建筑行业时刻敲响着警钟,也说明我国现阶段的建筑行业中普遍存在着建筑工程质量偏低的情况,这些都成为建筑行业进一步发展的阻碍,也威胁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公民生活的安全。 第四点是施工问题。建筑行业的施工问题是一个历史问题,甚至在现阶段也无法很好的解决,由于建筑行业中很多工作的门槛较低,工作内容缺少技术含量,因此待遇较低,从事建筑施工的人员素质偏低,他们只能够简单依照别人的指挥进行简单重复性工作,对于建筑行业的知识知之甚少,很多连安全质量的概念都不了解,这些都威胁着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安全。 四、如何提高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在行业发展中的积极推动力 首先应该从管理制度入手建立起完善的工程技术管理办法。所有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作都应该有据可依,将行业内部的管理标准进行统一管理,这样才能够在复杂的建筑工程施工中避免由于管理方法和标准的不同,带来衔接上的问题,加快各环节之间的融合能力。具体实施可以由建筑设计院、工程承担单位、监理部门和分包单位一起对建筑图纸进行仔细的审核和交流,根据建筑要求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并彼此进行有效的沟通,确定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具体管理规定,使得不同环节之间不会存在差异,能够按照这套管理规定进行有效的管理工作。 其次应该形成双赢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为了充分调动起分包商的管理积极性,虽然分包商对于承包单位来讲属于短暂合作对象,但是在合作过程中分包商的管理能力将直接影响到工程承包单位的经济效益,只有发挥共赢管理的优势,促进分包商能够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积极进行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工作,才能够实现建筑项目的顺利实施,有利于提高建筑施工质量和工程进度,从而实现工程承包单位的利益。 最后是关于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建筑项目的施工工作直接影响到整体建筑的工程质量,因此对管理工作需要从领导到基层的重视,公司应该加强对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从业素质,推动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而工程技术管理人员也应该积极寻找自我能力的突破,重视岗位职责。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国经济发展需求日益增加的今天,建筑行业的工程技术管理工作需要有更大的进步和提升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通过科学合理的工程技术管理工作,顺利推进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工作,保证整体建筑的质量安全,实现工程技术管理工作对企业的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助力我国建筑行业的长远发展。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论文: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摘 要:在我国城镇化进程日益深化的社会背景下,建筑工程项目逐年增多,如何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是相关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影响建设质量的重要因素有建筑工程技术,下文就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重要性做了简单分析,然后总结出通过优化组织管理、提高技术质量、加快施工进度等措施,来提高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水平。 关键词:管理;技术;建筑工程;问题;途径 目前我国建筑工程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建筑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要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可以通过加强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来实现,因为强化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可以提高工程的建设质量,帮助建筑企业树立良好企业形象,进而为建筑企业吸引更多的客户,实现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一、强化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确保建筑企业的经济利益 建筑行业迅速发展,为我国经济总量的增长提供了充足的动力。为此,市场中建筑企业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多。但是,在有限的经济效益下,市场中建筑企业的数量愈发增多,因此也导致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一些竞争力不足的小型私营企业缺乏市场竞争力,因此便可以从建筑工程技术着手,提高建筑工程技术,从而提高建筑施工单位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保证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保证工程质量 对建筑工程施工进行技术管理,可以保证建筑工程技术的科学性及有效性,可以为建筑施工中的测量精准度提供保障,同时也能够保障所使用材料技术参数的准确性。总体来说,加强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还牵涉其他方面的内容,比如施工措施、施工技术计划等,通过强化对上述各方面的管理,进一步保证建筑工程质量。 二、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中的问题分析 (一)组织管理问题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受现行管理体制的影响,分包情况屡见不鲜,尽管分包情况在建筑项目施工中很常见,但是很难确定分包单位的工作范围。现实施工中,很多分包单位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都会多承担些建筑任务,任务量的增大会使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发生遗漏工序的情况,这就增加了后期协调管理工作的难度。另外,并不完善的施工管理组织,缺乏专业的施工人员和管理者,那么也会给施工的组织管理增加困难。 (二)建筑工程技术质量问题 在目前人口数量众多,建筑用地供应量较少的情况下,建筑工程的很多为高层建筑,因此,在进行高层建筑施工时,更要有精湛的施工技术,然而在现实的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缺少必要的施工技术人员,同时对施工技术的管理也不到位,建筑技术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三)建筑施工进度方案 在建筑工程施工的同时,因为建筑工程项目的规模普遍比较大,为此施工的工期比较长,监理方以及建筑工程的承包商也会比较多。监理方与承包方一般是负责建筑工程中的其中一个阶段,对于施工中所用的材料与设备等都需要第三方介入。除此之外,施工时的进度一般情况下会比较紧迫,在建筑施工方案的制定上便会存在一定的漏洞,从而影响建筑工程的质量。 三、提高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水平的途径 (一)优化组织管理 首先,建立项目管理责任制度,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严格落实相应的责任,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并制定完善的项目考核制度;其次,各部门需要认真做好自检工作,重视工程质量的相应检查措施,定期组织联合检查,发现质量问题,立即督促整改,另外还可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实现组织协调管理的高效性;最后,建立以甲方为主的统一领导,由专人统一指挥,解决各施工单位的协调工作。 (二)提高建筑工程技术质量 其一,组织专门的管理队伍,对施工中所涉及到的施工技术进行严格地检测,并且保证施工中点、线、面测量的准确性,保证放样质量。施工完成后,要经过相关人员的检测才能继续施工;其二,完善施工计划,积极选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合理安排施工进度,优化配置施工人员的工作内容;其三,保证施工技术使用的效率,使施工人员在施工的同时能够保证施工质量,并且要对相关施工设备进行定期地监察。 (三)优化施工进度方案 1、与信息管理技术相结合。为了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进度,相关人员可以运用网络技术,实施电子管理,利用计算机对工程施工的工期进行管理,在计算机中制定施工的方案以及顺序。为此,这便需要充分运用W络管理等手段对建筑工程项目进行管理。若在施工的同时,发现环节中存在问题,那么运用网络技术便可以十分迅速地将其解决,并且对施工计划进行调整,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保证建筑工程的工期。2、合理应对建筑工程中的变更因素。对工程项目管理人员来说,实施管理的前提要对相关的设计文件进行深入了解,全面掌握业主的需求。同时,利用一些相应的措施,做好建筑工程施工的事前预控,通过有效地控制,掌控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 四、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是一项系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管理者以及施工人员的全力配合,不断优化施工组织管理,合理控制施工进度,不断引进先进的施工技术,从而提升工程的整体质量,向建设精品工程的方向迈进。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论文:论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要点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于房屋的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是一个人口基数较大的国家,为了缓解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住房压力,在城市中建设高层建筑将成为解决城市住房压力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高层建筑的施工大部分使用的是钢筋混凝土结构,该结构的特点是混凝土的质量很大,从而对整个结构产生很大的负担,所以在施工之前做好地基处理能够大大提升建筑质量、降低楼层压力。 关键词: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技术管理 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今天,高层建筑已经成为了城市工程项目最重要的建筑形式。高层建筑具有高度高、基础与结构稳定性要求高以及工程量大的特c,所以对施工有着更加严格的要求。若在高层建筑施工中出现技术问题,就会对工程的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进而影响整个工程的施工安全与使用寿命,所以高层建筑技术的应用管理是关系高层建筑施工质量与工程寿命的关键。 1.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优点 1.1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房屋建筑工程中涉及的项目众多,比如不同工种之间的协作,不同部门之间的协作,多种技术相结合等。在当前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建筑企业应该采用多种新的工艺、技术以及材料,而这些都会为技术的管理带来新的挑战。工程技术管理就是指构建起稳定的技术秩序,进而促进生产的全部过程满足于行业的技术标准与规范,从而为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与经济效益提供保证。 1.2保障房屋建筑的质量 建筑企业应该加强对房屋建筑工程的技术管理工作,依据具体施工状况以及工程的特点选取最合理的施工技术方案,将技术的效能发挥到最大化。此外,加强技术管理还能够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提升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促进企业不断引进新的施工技术,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主动性与积极性,对建筑工程中的各种问题能够及时的发现并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确保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同时降低工程成本,保证工期,以便发挥出最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2.当前我国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2.1高空作业 当前高空作业是我国高层建筑施工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高层建筑施工相对于普通楼房作业难度更大,不管是对于工个人的安全问题还是对于材料的运输过程都有很大的安全隐患。但是当前的施工单位却对建筑的施工进度以及外观过于重视而忽视了建筑施工过程的危险程度,这样就非常容易出现施工事故,若出现事故就会大大影响建筑工程的进一步发展。 2.2结构复杂 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不但存在高空作业带来的安全隐患,同时也存在由于建筑整体结构的复杂而带来施工困难、管理困难的问题。高层建筑施工中使用的材料主要是钢筋水泥,其对施工所用材料的要求很高,同时由于楼层结构复杂,各组成部分有很大的不同,这就会增加建筑施工的困难程度,为施工过程带来难度。 2.3重视程度较低 除以上两个问题之外,还有建筑单位不重视工程技术管理的问题。对工程技术管理的不重视会对工程技术管理的水平与效率产生严重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建筑材料的管理,施工单位如果不重视就会大大影响工程建筑的质量,进而影响工程施工的效率。 3.高层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要点 3.1对高层建筑的生产工艺进行改进。进而提升高层建筑的施工技术水平 对高层建筑施工进度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包括施工技术与施工生产设备两个方面,而为了提高高层建筑的施工质量与效率,就需要相关施工技术人员加大对建筑施工技术的研究,不断开发出全新的施工技术,并对原有的施工技术比如钢筋加工技术与混凝土施工技术进一步完善,当技术得到改进,施工成本就会大大降低。高层建筑的施工不但需要提升施工技术同时也需要不断引进先进的施工设备,施工设备先进了也会有效提升施工效率并提升施工的质量,特别是在高层建筑的标高、垂直高度以及轴线问题的施工方面更是大大提升了施工质量。 3.2加强对高层建筑项目施工技术人员的培训 施工技术人员是高层建筑施工的关键,施工技术人员能力与素质的高低将对高层建筑工程技术的实际应用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在进行高层建筑施工人员的招聘时,应该对施工人员的素质与能力进行严格的控制,不仅在选拔时注重基本专业能力、基本素质以及经验,还要注重其资质与道德能力。 3.3加强对高层建筑施工的成本与周期管理 提高建筑施工的效益与利润是建筑工程的主要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提升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加强施工中的成本控制,在确保建筑企业效益的同时尽量降低成本。成本控制主要体现在建筑结构、建筑装修以及建筑材料的控制方面,要通过提升建筑材料的利用率来降低成本。 3.4实现对建筑施工材料的有效利用 建筑材料作为高层建筑施工的重要条件,对高层建筑的总体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高层建筑施工不但要求使用的建筑材料具有良好的柔性与刚性,同时也需要减少味道材料的使用。加强对材料使用的技术管理和加强对建筑材料质量的控制,进而保证应用在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建筑材料的安全与质量,以提升施工效果。另外,要确保高层建筑材料的使用数量,不能一味的为了降低施工成本而减少建筑材料的使用,只有数量与质量兼具才能切实提升房屋建筑的安全性能。 4.结语 总之,高层建筑作为一项结构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但具备工期长、体积大以及楼层高等的特点,而且对施工技术与施工过程也有很高的要求。由于施工技术是确保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的核心,贯穿整个施工过程,所以对于施工人员来说应该开发出先进的施工技术并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以保证施工的安全与稳定,进而提升工程的施工质量,最终带来更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论文:浅谈如何提高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水平 摘要: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在工程建设管理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始终贯穿于建筑工程全过程中,其管理技术的优劣能直接对建筑工程的进度、质量、成本控制等方面产生影响,优良的技术管理还能为整个工程项目建设莫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就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重要性、现状以及改善措施对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进行了多面分析,从而希望可以提高建筑企业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水平。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现状;改善措施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持续完善,建筑行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力。在现时代背景下,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建筑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但是,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在持续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建筑企业解决。 一、建筑企业中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是贯穿于整个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对建筑施工进度发挥着这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即对建筑企业的施工作业、竣工验收和质量检测等施工技术活动的有效管理。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水平对建筑企业的企业利润和施工成本起着关键作用。伴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建筑风格、建筑规模与建筑地貌等均影响着建筑施工进度,而建筑企业的高效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则可最大限度上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得施工现场的各项工作可有条不紊的进行。因此,为确保建筑施工进度,确保质量、成本和安全的有效统一,开展高效的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二、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现状 近年来,建筑施工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水平体现出来的竞争优势也显而易见。很多企业虽然坐拥雄厚的资金、技术优势,但是由于受到技术管理体制不完善,管理水平低下的制约,却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这些企业在技术管理上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技术管理制度不完善 很多建筑企业没有建立技术管理组织机构,技术责任制也没有明确,各部门之间职能交叉、职责不清。由于技术责任制没有落实,致使各技术岗位没有技术负责人,大家相互推诿,无人负责。这种状况的持续导致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大大受挫,甚至还有可能造成工程质量问题。 (二)技术管理人员工作经验和技术管理水平存在缺陷 由于企业新建项目的不断增多,建筑企业对技术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目前很多建筑企业的在岗技术管理人员通常达不到技术管理的要求,并且一些技术管理人员身兼数职,同时负责多个项目的技术管理工作。由于这些人员的工作经验和技术水平不足的制约,导致建筑企业的工程技术管理整体水平无法提升。 (三)技术管理模式老式,无创新性 技术管理的核心在于不断改革创新。新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经验的注入对于提高技术管理水平有很大的作用。大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企业要想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就必须致力于创新,提高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不当 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也是工程技术管理中的关键部分,容不得半点马虎。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工程资料,如施工前的施工计划资料、施工日志、竣工验收资料等等。这些工程资料是整个工程建设的全面描述,它们对后期工程质量评定、维修保养、工程改造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建筑企业必须提高对技术资料管理的重视程度。然而很多施工企业在施工管理中却忽视技术资料管理的重要性,没有专门的资料管理部门,经常出现施工资料跟进不及时,资料不全、资料保管不当的现象。 三、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改善措施 (一)建立技术组织机构,明确技术管理职责 建筑企业应建立技术组织机构,明确技术管理的职责,从而为建筑施工质量提供保障。建立技术组织机构应做到以下两方面:一是始终坚持以法治企,并确保贯彻落实,明确各级技术人员的权力与职责范围,明确施工中各个分项、分部施工技术要求、施工方法及质量标准等要求,从而组织施工、检查、评定和验收,促进技术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学习、培训及交流,努力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经验,以便让企业的管理水平及员工业务素质得到不断提高,从而对问题做到预见性的发现和处理,更好的确保工程质量。 (二)抓好现场施工技术管理 1.健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体系,制定严谨的管理制度。为了保障建筑施工能够保质保量的进行,要制定全面的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体系,使得施工各个阶段的技术管理工作都能够有章可循、按章办事。 2.明确施工技术管理主体,健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制度。在进行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工作中要确保完善技术管理责任制,施工中明确各级别管理以及工作人员的职责。 3.推行材料控制措施,狠抓图纸会审工作。在建筑施工中材料是保障施工质量与成本具有较高水平的重要因素。 (三)强化建筑企业工程技术资料管理 建筑企业的工程技术资料的管理在企业的技术管理中同样起着重要作用。企业强化建筑企业工程技术资料管理的措施主要有以下芍郑旱谝唬建筑企业应建立健全工程技术资料管理机制,组织专门的机构进行技术资料的管理,并及时督促企业相关部门按照企业规定正确编写并上交技术资料;第二,建筑企业应对企业全体员工普及工程技术资料的重要作用,并加强企业员工的技术资料管理力度。 四、结论 现实生活脱离不了企业建筑,企业建筑的核心就在于建筑工程管理技术,建筑工程质量的高低关系着人的生命财产的安全,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利益。提高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水平,对增加企业效益,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实现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建筑企业应重视自身的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建立健全的企业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体制,不断创新企业企业管理模式,不断加强企业技术管理人才的培养,从而全面提升自身的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水平。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论文: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过程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解析 摘 要: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对保障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而言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文章针对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中几个关键性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和阐述,并且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应对措施,希望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提升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施工质量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所包含的施工环节相对较多,经常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应当针对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管理方式,尤其在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方面更应如此。在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过程中,一旦出现任何差错,都会导致施工受阻,对施工成本、施工进度都会产生严重影响,经济效益也会有所下降,因此,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是建筑工程企业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 一、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中的关键问题分析 1.技术实施方案 技术实施方案是建筑工程技术人员在施工中的重要导向,通常是由建筑工程设计人员绘制,并且上交到相应的部门进行严格审核,以此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但是,由于一些设计人员的专业知识相对欠缺,建筑工程技术知识有限,同时参与评估人员的能力也参差不齐,这样就会导致技术方案与实际施工情况严重不符,在后期技术管理方面就会存在一定的争议。 2.建筑工程技术交底 技术交底主要是向下一项目施工人员交代工程技术方面应注意的环节,避免在建筑工程施工^程中出现偏差。但是,在现实工程施工过程中,一些建筑工程技术交底工作往往过于表面化,相关人员对该项工作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重视,导致建筑工程技术与建筑工程技术的衔接性相对较差,影响了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二、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主要措施 1.加强建筑工程技术交底工作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加强技术交底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因此,在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过程中,应当要求施工人员对施工情况以及技术进行详细记录,这样才可以避免在技术交底中出现错误。另外,在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过程中,一定要按照相应的交底工作流程施工,并且要求施工人员填写好相应的施工日记,这样可以在技术交底中针对出现的误差,从施工日记中查找原因,从而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保证建筑工程项目的顺利推进。 2.完善建筑工程技术实施方案 技术实施方案是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以及建筑工程施工环节的基础。在建筑工程技术施工之前,应当根据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明确建筑工程施工中所用到的施工技术,这样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技术实施方案与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相符。同时,在完善建筑工程技术方案的过程中,应当针对施工环节的不同与施工环节具有的特殊性,对建筑工程技术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在完善建筑工程技术方案过程中,应当对建筑工程技术施工中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并且在其方案中加以详细标注,这样才可以避免在建筑工程技术施工中因出现误差而影响施工质量。 3.加强施工技术的现场管理 建筑工程技术施工现场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在管理中一旦出现任何问题,所造成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因此,在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建筑工程技术施工现场管理,加强与施工环节之间的协调,对施工成本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这样可以对施工质量进行良好掌控。同时,在技术施工管理过程中,应当做好相应的检查工作,只有当技术施工质量达到相应的标准时,才能开展下一环节施工,避免发生二次返修现象,对建筑工程的施工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提高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质量。 综上所述,本文对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中的关键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和阐述,并且针对其中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在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过程中,只有采取良好的技术管理措施,如做好施工技术的现场管理、建筑工程技术实施方案、建筑工程技术交底等方面工作,这样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这对我国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也非常有利。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论文: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要点 摘 要:高层房屋建筑工程在进行技术管理的过程中,应该遵循相应的技术要点,将高层房屋建筑技术管理工作作为建筑行业一项比较重要的工作,这就需要在施工工程开展之前,制定相应的具体计划,进而对房屋工程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提高整个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 关键词:高层房屋 建筑工程 技术管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高层建筑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关人员需要加强对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重视,加强对高层建筑施工的技术管理,在保证人民安全的同时,在最大限度上提高高层建筑施工质量,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 1.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模式落后 在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很多的工程队伍都是沿用的一直以来的管理方法,这些管理方法经过长期的使用已经比较落后了,完全无法适应如今飞速发展的社会。这种陈旧的管理模式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管理手段缺乏科学性,这是一种比较强硬的管理方法。在管理过程中也容易造成严重的资源和成本浪费现象。 1.2管理体制存在缺陷 许多建筑企业的技术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结构严重缺乏科学性,管理方式也忽视了实践操作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施工过程盲目、混乱,施工管理责任不能落到实处。另外,建筑施工现场材料浪费、施工效率低下等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些问题都对施工活动的开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大大增加了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难度。 1.3技术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素质 在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过程中,一些技术管理人员由于自身素质较差,是的其专业的管理队伍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其中,很多技术管理人员的教育水平都比较低,在施工管理的额过程中,还存在着重工程和轻管理的倾向。同时,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技术人员缺失的特点,导致高层房屋建筑的整体水平一直无法正常提升。 2.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措施 2.1创新技术管理手段 随着我国高层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与进步,要想对这些技术进行有效的管理就必须要对于管理手段进行创新改革,从而有效满足市场发展需求,为企业谋求更多的经济利益,在市场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企业不仅要贯彻落实施工技术管理工作,还应当注重整市场的拓展,关注和掌握市场发展趋势与动态,不断积极发展和创新施工管理方式,从而有效发挥施工技术管理手段的作用,将施工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最终为建筑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促进高层建筑行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2.2改进工程施工工艺 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工程的施工工艺直接影响着工程的技术管理水平,对工程建筑质量与施工效率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高层房屋建筑企业应当加强对先进工艺和施工技术的改进与创新,将高层房屋建筑技术管理水平提升至更高层次。①建筑企业可以加强对施工技术的自主研发力度,不断改进和创新混凝土、钢筋加工等施工技术,从而有效降低时间成本和人工成本,最终全面提升高层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②建筑企业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生产工艺和设备,提升硬件设备的技术含量,从整体上全面保证房屋建筑的施工质量。③在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还应当注重对垂直角度的管理。严格控制房屋的垂直角度,仔细确认建筑柱点位置,避免出现较大的测量偏差,最终延误施工工期,影响房屋的后期安全使用。由此可见,全面科学的进行生产工艺的改进与创新,能够帮助有效提升施工技术专业水平,实现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3健全技术管理体制 体制的健全能够有效的提升管理的效果,因此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过程中健全技术管理体制具有极其特殊的意义。通过健全技术管理体制能够有效的解决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有效保证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质量与效率。对于技术管理体制的健全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国家相关立法机关应当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和管理标准规范,从而有效保证高层房屋建筑管理过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②高层建筑企业自身也应当建立完整、严密的管理体制,保证建筑工程各个环节技术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实现施工技术管理质量的提升。③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应当明确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目标,认真执行和严格落实规章制度,将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管理部门和技术人员。④建立和完善技术管理预警机制和应急方案。监督和完善施工中的技术操作过程,及时预防和妥善处理发生的技术问题,这一措施可以大大降低技术管理过程中事故的发生概率,确保高层房屋建筑的施工质量。 2.4对工程技术设备的管理方面 对于整个高层房屋建筑技术方面的管理问题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对相关的技术设备进行安全的管理。技术设备是整个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最不可少的设备,能够更大程度的帮助建筑进行施工,提高工程施工的速度,保证工程施工的质量,促进工程施工的效率。因此,保证技术设备的管理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于高层建筑来说,高层建筑中的技术设备很有可能关系到相关人员的生命以及建筑的稳定性,一旦出现差错,那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在进行技术设备的管理的过程中,不但需要对设备进行及时的检查、更新也要对旧的的设备及时的进行维修,保证施工的质量和准确性。 2.5在相关的技术工作人员的管理方面 在进行高层房屋建筑工程中,与相关技术接触最多的就是相关的技术人员,技术人员的是否专业,经验是否到位将严重地影响到工程技术的应用的情况。因此,对于高层房屋建筑的技术人员进行招聘的时候要严格的进行把关,不仅要选择专业性、经验性够强的操作人员,更要选择资质和能力以及道德水平过硬的操作人员,保证每一位上岗人员都具备足够的能力,能够准确的把握每一个技术的使用情况。保障了技术操作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2.6在建筑工程的监督与检查中 在进行技术的管理方面,要加强对各方面技术应用过程以及结果的监督,防止在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影响工程的进度。另外,在进行工程施工之前,也要对相关的建筑基础的技术使用的情况做好控制和管理的工作,防止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由于技术的缺乏影响工程的施工速度。并且要促进建筑工程以质量第一的标准为建筑的最终建筑目标。梁歪还要加强对于工程施工中的技术规范、环境影响,技术更新以及工人的安全进行监督和管理,保证工程施工的正常进行。 2.7在建筑工程材料的使用上 第一,在材料的质量上要进行严格的把关,以能够确保利用建筑材料进行的建筑没有质量方面的问题,保证高层建筑在使用过程中的应用效果。第二,就是要保证在高层建筑中材料的使用数量,在高层房屋的建设的过程中,不要因为想要减少成本就缩减材料数量的使用,严重的会影响到房屋的韧性,严重的影响房屋的安全。 总结 要充分的重视高层房屋建筑工程的技术管理方面,加强对高层建筑的工程技术的管理,就能够很好的保持高层建筑的质量安全的问题,就能够更大程度的保证国民的安全。另外,加强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方面的要点的管理,能够从根本上保证建筑的优质性,提高建筑行业的质量。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论文:关于建筑工程技术管理重要性的分析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施工技术也变的越来越复杂,施工单位必须加强对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重视。本文不分析了建筑工程技术管理重要性,以供同仁参考借鉴。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管理;重要性 1 建筑工程技术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其一,工程建设质量的保证。建筑工程施工从施工材料选择、施工工艺选择、施工技术的应用等都需要科学的技术的规范、引导和支持,只有科学、先进的施工技术才能促使工程建设有秩序、有规律地开展起来,才能打造出高质量的建筑工程,才能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其二,有效控制成本,增加经济效益。加强施工技术管理能够对施工材料、施工项目、施工工序、施工过程等作出合理的选择与规划,使工程建设亦步亦趋地开展起来,每一个施工阶段的每一个环节都投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可观的经济收益。 其三,保障施工人员的施工安全。对于建筑单位而言,首要目标便是要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从而才能促进和谐建筑文化的形成,有效地提高建筑施工的效率。建筑单位中负责保障施工人员生命财产安全的便是工程管理部门。建筑工程管理人员是建筑单位相关安全保障制度的宣传者与执行者,肩负着纠正错误施工行为、遏制不良施工现象的重责。我国大部分建筑单位的工程管理部门工作较为认真,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效地避免了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受到损失。 其四,处理施工过程中的不可预测性因素。建筑物的建设工作具有一定的不可预测性,例如施工部门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可能有多余的水泥、钢筋等材料,而这些材料如不加以合理利用不仅可能污染环境,同时也不利于建筑单位控制建设成本。除此之外,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设计规划工作所没有预计到的问题,从而有一定概率延误工期。而在上述情况出现时,工程管理人员需要与设计人员一同开展部分建筑的重新规划工作,征询开发商的意见,向施工人员了解情况,从而及时地解决问题。另外若建筑施工工作是在居民区附近展开,其有可能对群众的生活造成负面影响,适时工程管理人员便需要协调各方利益,确保建设工作不会影响到群众的日常生活,从而保证施工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2 加强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有效措施 2.1 合理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施工技术管理 如今,我国的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脚步日益加快,大部分建筑单位的许多工作都通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达到有效率完成工作得目的。在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管理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既可以提升建筑工程的施工工作效率,又推动施工技术管理系统向科学化、系统化的方向迈进。将合理科学的现代信息技术引进,是施工技术管理工作适应新要求与新环境的关键对策,促进施工技术管理工作迈向新的台阶。然而,如今的大多数施工单位因为缺少技术人员,还没有达到施工技术管理信息化。所以,施工单位必须强化对施工技术管理信息化的了解,着眼于未来的发展上,同时也要与技术人员协商,制定计划,从而渐渐实施计划。 2.3 进一步完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体系 在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过程中,每一个不同的施工部门都承担着不同的施工责任,为了切实的保障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技术管理部门的人员应当对自己承担的责任进行清晰地认识。首先,在进行技术管理制度的时候,将所有的技术管理关键点落实到具体的施工现场管理制度之中,在施工的过程中使得每一个施工人员对于技术管理的重要性有正确的认识,并且在施工的时候严谨的按照施工操作技术规范从事相关的施工工作,并且对于施工现场的施工人员的技术专业能力进行定期的培训,使得施工现场的技术人员对于先进的技术有明确的了解,并使得技术人员在使用施工技术的时候有一定的专业素质支持,对于施工现场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一定的预见性和对于施工现场的事故风险进行事先的防范以及预防,确保建筑工程的技术管理为建筑工程的质量做出很大的保障。 2.2 加强技术创新管理模式 施工技术要将循规蹈矩的局面打破,要在原本存在的基本条件上,通过目前的先进技术,强化技术创新管理模式,持续创新出具有特色的施工技术,既可以提升工作效率,又可以确保工程质量,从而提高施工单位的市场竞争力,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2.4 强化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工作 在建筑工程中,施工质量的目标管理是将施工合同的质量条款作为关键依据的。在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中,关键是对施工工艺、机械O备和原材料等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在施工中,必须按照图纸进行方方面面的把控,同时严格对预制构件、预埋件和原材料进行审核,检测是否产生设计变更和严格签认手续办理; 及时对工程质量进行检测,要求特别注意的是对容易产生质量事故的部位和隐蔽工程的检测,从而确保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另外,因为不合理的施工管理产生的质量问题,应该根据问题的严重程度,采取合理的解决措施并加以惩处。 2.5 持续提升技术队伍综合素质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人,无论是施工人员还是技术管理人员,都是对工程有效性产生影响的关键因素。施工单位务必要建立一个专业水平高并具有保障性的技术队伍,通过高水准的施工技术队伍才可以有效合理的进行技术管理工作,所以,施工单位在选取人才的标准上务必要按照遵择优录取的原则,选取素质和技术水平高的技术人员,同时还要定期对技术人员们进行管理或者技术上的培训。并且,还要建立一套与施工单位内部管理符合的规范标准和方案,对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进行考核,对优秀的人员应该给予表扬,也要激励员工提高综合素质,从而提升队伍的整体水平。 结束语 施工技术是促进建筑行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并逐渐形成了我国在相关技术管理方面的固有体系。对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科学管理,有利于为建筑企业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只有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相关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工作,才能更好的跟上时代步伐,提高施工企业的现代化技术水平,并推动整个建筑行业的前进和发展。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论文: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当前存在问题与对策 [摘要]建筑工程技术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不管是建筑工程的设计还是施工,都必须把控好各个环节的工作,保证工作都达到规范要求。要加强在施工过程中的控制工作,如果工作不到位,在工程后期就会出现问题,发挥不了工程技术的功能,甚至造成安全隐患,所以要有效管理建筑工程技术。 对建筑工程施工进行管理是建筑工程施工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同时也能有效提高建筑行业核心竞争力,但是建筑工程的建设周期长,资金投入多,施工环境不够稳定,施工的完成质量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导致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工作难度加大。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全面分析探讨工程施工的管理题以及解决的方法对策。 1施工技术现场管理 对施工技术的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生产前方的作业场所和生产后方各种辅助生产的作业场所。在现场施工就要进行现场管理,通过结合科学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组织以及管理手段等,做好现场管理的工作,使现场的生产达到优质、高效、安全、文明等预期目标。施工现场管理是建筑企业管理很重要的一项工作任务,各项专业受理工作都要贯彻实施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保证提高施工效率,缩短施工时间,顺利解决各种关于生产技术的问题,让生产质量得到最根本的保障,完成工作目标。 2加强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重要性 一定要运用管理职能,使用科学的方法开展技术工作。通过合理有效的组织各项技术工作,建立良好的技术秩序,保证在生产过程中的技术符合技术规律,达到规范要求,从而高质量的完成施工要求,这些都是技术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只有高质量、全面的完成施工任务,才可能满足技术与经济、质量与进度、生产与技术达到辩证统一的要求。只有发挥好技术管理的职能,才能让施工人员和材料以及设备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开发,不仅能够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还能降低工程的成本,使经济效益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最重要的是能有效提高建筑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做好技术管理工作,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员工的技术能力,及时发现并解决关于技术和质量的问题,及早消除隐患,减少工作失误,保证工程施工质量。要想确保施工程序能够正常进行,就要在施工过程中运用科学技术,遵守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 3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 3.1未严格控制技术 建筑工程施工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所以面对施工的技术问题,就必须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让施工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但是现在很多施工项目中,管理人员对技术知识的掌握不够熟练,对施工材料以及新工艺技术等了解的不够全面,对工程施工的图纸设计工作操作不够深入,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着技术管理工作,直接造成技术管理工作不够到位的现象。如果不严格控制好工程技术,就会出现操作违规的现象,进而造成工程质量得不到保障。 3.2技术管理人员经验不足 有些建筑公司为了保证施工质量,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则需要一些高技术人员完成技术管理工作,但是现实中很多的技术管理人员经验都不足。同时,建筑企业为了满足发展需要,就导致建筑企业在选择技术管理人员的时候降低了要求,一些技术能力不足的管理人员也被建筑企业列入了建筑工程的技术管理行列。因为技术管理人员比较紧缺,很多建筑工程项目都会聘请技术管理人员管理多个建筑工程,进行高技术管理工作,但是在实际施工中,技术人员的能力和经验以及时间都会受到一些限制,所以就会对工程技术管理工作造成漏洞,在人力物力比较短缺的情况下,大大降低了建筑工程的管理水平。 3.3质量控制过程中的隐患 现场施工操作起来工序比较复杂,工作量比较大,要想对质量进行全面的检查就存在一些困难,但是采取抽检的方法又不能够让质量得到全面的保障。另外来说,在施工过程中,总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质量问题,一旦施工的质量不符合质量标准,就会对不合格的产品进行返工维修,这样一来,就会加大建筑工程施工的工作量,还会增加对资金的投入使用,所以为了减少成本的投入,就一定要重视严格控制现场的施工质量问题。 3.4难以实现全面有效的控制 在建筑现场施工的时候,使用的劳动力比较多,很难有效的控制每一位操作人员,因此,在施工过程中,由于个人的违规操作而引起的质量问题是很常见的。对于建筑承包商来说,如何全面有效的控制操作人员,减少建筑施工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就成为了刻不容缓要解决的难题。 4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措施 4.1不断加强对技术工作的管理 在进行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工作的时候,要制定并采取定期检查的制度,遵守规章制度做好技术管理工作,提高工程施工的效率。另外,还可以将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结合起来,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技术业务人员的工作能力,激发技术人员的工作热情,严格遵守国家颁发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并结合本企业的发展情况,制定实施合理有效的技术管理制度,贯彻技术管理制度,在工作中不断的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提高技术管理能力,完善企业的发展进步。 4.2加强技术人员控制 在建筑工程进行施工的时候,一定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激起施工人员的工作热情,调动施工人员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另外,还要加强对施工人员进行专业技术的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的技术能力和素质。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的时候要采取强制性管理措施,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实行施工人员岗位责任制,对破坏产品,造成工程质量问题的人员要实施处罚。有的施工单位不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工作,造成了极其负面的影响,所以现场施工一定要明确职责,让管理人员适应建筑管理的规章制度,努力学习工程管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素质。 4.3技术监督加强力度 施工方案和施工计划以及现场管理都必须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方案。要全面了解设计方案和技术,在工程施工之前保证让管理人员对技术能够熟练的掌握并实施,充分了解施工的技术要求。根据实际的施工情况,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施工方案。另外,还要对所有相关的施工人员展开一次全面的技术培训工作,为施工人员对新材料和工艺以及设备的应用等进行全面详细的讲解。 5结语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要提高技术管理能力,提高施工完成的质量,保证缩短建筑施工的时间,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的效率。另外还要广泛使用先进的机器设备来进行工作,致力于培养技术型的人才,让建筑企业得到长期的发展,提高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论文:浅谈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重要性 [摘 要]建筑工程属于综合性的项目,施工技术类型多样,而施工中施工技术的达标与否会直接影响到项目的施工质量。为能够有效监督施工质量,应加强施工技术的管理,本文将对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管理进行探究分析。 [关键词]建筑工程 技术管理 策略 近年来城市化不断推进,建筑工程开展如火如荼。在建设中,使用的施工技术对工程质量有直接的联系。在施工技术操作中,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影响到施工质量。现主要对施工中的施工技术问题进行分析,找寻解决的策略,探究施工技术的管理策略。 1.建筑工程常见的问题分析 (1)施工人员持证上岗和专业培训问题。一些工种必须要求持证上岗,这就需要施工单位核对施工人员的持证情况,持证上岗。在施工操作方面,施工技术专业度高,要求施工人员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这就需要施工单位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考核。如果施工人员的持证上岗问题和专业培训问题没有解决,则可导致施工难以顺利进行,甚至引发施工质量事故[1]。 (2)施工单位与设计单位之间关于施工图纸的沟通问题。施工是一个有连贯流程的工程,参与单位众多,设计规划由其他设计单位进行,而施工阶段则由施工单位进行。在施工前,施工单位要对施工图纸进行完全了解和掌握。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沟通不当,导致工作对接出现问题,施工方和设计方没有进行良好沟通,在施工技术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施工技术隐患。 (3)施工方未制定完善的施工技术方案。施工技术的实施之前,通常要制定完善的施工方案,之后才严格按照施工方案进行施工。但如果这方面工作并没有做到位,施工方案未制定或存在漏洞,则可导致施工技术没有得到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容易出现工程质量方面的问题[1]。 (4)管理意识薄弱。在施工中,工作人员质量管理意识薄弱,在执行过程中管理执行力度不到位,在施工过程中过度追求工程进度以及经济效益,导致对施工质量上的疏忽,部分施工单位在施工质量管理上方法单一化,产生的管理意识不强,这对施工质量管理增大了压力。 2.建筑工程技术管理 2.1 人员的技术管理 对于工程的建设施工前的技术管理而言,首先要对建设人员进行确定,然后综合各方面的需求对建设方案进行确立。首先对于建设人员而言,主要是施工管理人员与施工人员,对于施工管理人员而言,首先要对其专业素质进行要求,施工管理人员相比于施工人员而言所承担的责任更大,所以要在学历与能力两方面进行需求,首先要求有相关专业的学历以及从业资格证,然后必须要求有着一定的工作经验,特别是施工管理经验。 对于施工人员而言,一直是我国建筑行业的短板,由于很多施工人员都是农村务工人员,对于专业素质的要求比较低。大多是民间建筑工艺的传承,而对于一些现代化的施工技术而言,很难完全的掌握,于是在施工期间就会存在着一些困难。我国的建筑单位多不可数,很多建筑单位对于施工人员的选定都有着一套专业的程序,因此需要了解施工人员进行身体素质的检验,检查施工者是否有着健康的身体以及是否符合高强度工作的要求。对符合要求的使用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并且在培训到一定时间内进行考核,通过考核要求的才可以参加工作,如果没有通过要求则需要继续培训或者不予录用。对于刚刚通过考核的施工人员而言,仅仅做一些比较基础的工作,待拥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后再进行调整。而对于管理人员而言,首先对其从业资格证书以及学历证明进行考察,然后对其工作经验进行审核,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管理人员才能担任管理工作,而没有工作经验的只能作为辅助管理人员[2]。在这种制度下,该建筑单位的施工人员与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比较高,对于比较困难的工程也能保质保量的完成,并且有着比较高的工作效率。 2.2 施工工期技术管理 针对建筑施工而言,强化施工进度管理,是保障实际施工与计划方案相一致的基本手段,也是保障建筑企业按时交工的主要途径。施工进度的管理应当有效结合施工环境的基本情况有效展开,将定期的施工进度检查资料作为项目进度管理的基本出发点,通过系统化的调整有效提升施工进度管理的质量及其水平。总的来说,定期开展的施工进度调查工作即分析与对比项目设计进度及其实际施工情况,明确造成两者存在差距的主要因素,通过合理化、科学化的分析,引导施工人员及时调整施工方式,以此通过有效的策略达到项目进度管理的目的。比如说,工程的实际施工较预期施工进度慢10天,则管理人员在分析误差因素之后,积极通过当下工期的调整,并进一步研究施工延迟10天对于整体工程造成的影响,在此过程中时标计划法较为常见。总的来说,通过施工管理,及时转变传统施工真的逻辑思维,弹性缩短或者延长部分项目的时间,以此逐步提升项目进度管理的效率。 2.3 施工成本技术管理 针对建筑企业来说,开展项目施工的主要目的即获取经济效益,因此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属于核心管理内容。在建筑施工的全程,管理人员强化成本管理,能够提升企I的经济效益,保障企业经营战略的实现,建筑项目成本管理的涉及范围较为广泛,在实际的管控过程中,管理人员可以将以下几个方面作为切入点: (1)在项目招标、投标时期,企业应当系统性分析建筑施工项目的可行性,预估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并提前制定风险规避措施。同时,建筑企业应当合理评价自身能力,保障工程报价的科学性,如果时间充裕,建筑企业可以派专业人员条调查评估市场情况,尽可能获取工程竞标的最大经济利润。 (2)在项目设计时期,管理人员应当科学分析建筑项目的实际情况,通过各环节工作的预算,有效控制施工成本。 (3)在采购施工材料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应当全面调查市场环境,尽可能缩短采购距离,以此有效控制材料运输成本。同时,在保障材料合格的情况下,管理人员应当通过多家对比,选择能够保障按时按量的材料供应商。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应当保障材料堆放的合理性,保障库存能满足一段时间的施工要求,在满足施工要求的条件下尽可能降低材料成本。 (4)建筑企业应当建设单独的、专业化的建设成本管控部门,培养一支专门开展成本管理工作的团队。现阶段,大部分建筑企业出于自身经济方面的限制,并未建设成本管控机构,且相关管理模式较为落后,这一问题对其成本控制存在负面影响。 2.4 施工安全技术管理 由于建筑工程的施工环境复杂,人员流动较大,所以安全管理存在一定的难度,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存在诸多安全隐患,极易发生事故,不仅会威胁施工人员的生命健康,而且会对建筑企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影响工程的正常进行[3]。一方面,建筑企业应当强化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了解施工环境,全面清除障碍物。另一方面,建筑企业应当安排专门的安全管理人员实时监控工作人员的基本行为。目前,由于大部分施工人员的素质不高且流动性较大,所以企业也应当全面贯彻安全施工体系,逐步提升各部门人员的综合素质,以此保障项目施工的有效开展。 3.结束语 建筑工程的施工不仅仅有以往施工中常出现的问题,可能还会出现各种新的问题。相关人员应该从施工中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掌握导致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从施工技术上探究不足之处,从而在施工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加强施工技术的管理,确保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论文:试论建筑工程技术管理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建设的各个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促进了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产方式的转变。建筑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技术不断更新的趋势下有很大的发展潜能,需要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寻求突破。因为建筑行业在市场中的竞争非常激烈,如果想要提高整体的质量和水平,就需要针对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才能在建筑工程的发展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在在现阶段的问题,结合已有研究和具体实践,对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对策进行系统阐述。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分析;问题;对策 技术是节省人力资源和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而管理则是调配资源和监督流程的工作,这就需要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在建筑施工时利用现有的资源和环境合理配置和调整,使得整个施工过程都能更和谐高效,在熟悉施工组织和管理程序与方法的同时用知识和技能解决现有的问题。 一、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建筑工程技术的使用和管理贯穿与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对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和后期处理有重要影响,所以需要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提高水平才能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虽然我国现阶段的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由于观念和方法的落后严重阻碍了建筑工程的发展,在实际应用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为了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紧跟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发展潮流,就需要很对当前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出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为后续的发展提供合理的依据。 (一)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制度不健全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作用与职能部门的工作直接相关,但因为发展落后的原因,使得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制度不健全的现象出现。一方面,企业管理人员的相关观念缺乏,使得建筑工程的管理结构和管理体系不健全,直接对建筑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产生消极影响。另一方面,职能部门的交叉也是常见现象,这就使得建筑工程的责任不能落实到个人,使得具体实施和应用中失职的可能性增加,不能有效降低工作风险和加强稳定性与安全性。 (二)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模式陈旧 由于现代社会发展十分迅速,新技术和新材料不断涌现,信息与网络日新月异,如果不实时关注发展动态,就很有可能因为落后于发展趋势而被市场淘汰。但是现在许多企业因循守旧,对于老旧的管理模式过分坚持,不愿意接受新型的管理模式。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核心,只有不断接受新事物和敢于尝试,才能为企业赢来发展的机会,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 (三)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法律落后 法律法规是社会中一切活动的底线和依据,正是因为有了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法律的约束,才能使得建筑行业健康科学的发展。但是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法律也与管理体系一样,在发展中并未得到健全,反而因为其中的问题和漏洞使得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发展受到消极影响。现阶段的建筑业发展迅猛,如果不加以有效约束和限制,就会使得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出现错误,不利于其未来的发展和创新。 二、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对策 针对当前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出现的问题,需要先进技术和有效策略的应用加以解决,使得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在现有水平上不断提高。根据建筑工程技术的特点,可以从提高人员素质和专业技术,优化管理模式以提高施工质量,健全法律法规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在实践中经过不断地调整和改进使其更符合现阶段建筑工程的发展特点,为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当前和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应用高效的对策使得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提高人员素质,保证技术专业 区别于传统的人员管理策略,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人员需要更加专业。首先,在聘用相关人员时,要提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进入门槛,优先聘用有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人员。其次,在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过程中,企业要定期举行培训,普及相关的技术和管理知识,灌输责任到人的理念,强化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最后,在具体地执行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时,需要进行合理地分配和考核,使得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提高施工质量,优化管理模式 根据建筑工程施工的环节和过程,可以从多个方面阐述如何提高施工质量和优化管理模式。第一,在原材料环节,一方面需要采购人员加强选购的标准,提高原材料的质量,另一方面在后期检查和监管中也要保证原材料的质量,杜绝劣质材料进入施工现场,保障施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第二,选调技术合格和经验丰富的人员监督施工现场,及时纠正出现的差错和应对突发状况。第三,在后期检查和评价过程中,需要建立科学的体系保证施工的质量。 (三)完善管理体系,健全法律法规 因为我国有关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对管理体系的完善产生了消极影响,所以需要相关企业采取合理的措施。一方面,企业在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过程中针对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并对需要借助法律法规力量的部分进行研究和总结,向我国有关部门提出建议,为未来的发展和完善做好铺垫。另一方面,企业之间也要加强沟通和交流,在合作和竞争中制定统一的标准,使得建筑业的竞争市场能够得到有序的管理和发展。 三、总结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技g管理的讨论是有效的,既能在实际应用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在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过程中产生积极影响,又能为建筑行业和建筑工程的未来发展指引正确的方向。由于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许多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需要在研究和实践性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在未来的发展和创新中做出更大的贡献。针对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建筑工程的各方面和各环节需要相互熟悉和配合,在有一个整体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求缓解当前的消极情况。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分析不仅为当前解决其中的问题提出了合理的建议,还为建筑行业未来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供应室护理论文:实施供应室护理质量管理对预防院内感染的作用探讨 摘要:目的 分析实施供应室护理质量管理对预防院内感染的作用。方法 收集本研究组2014年6月~12月诊治的住院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干预组采用改良后护理质量管理模式,观察两组院内感染发生率。结果 干预组中共发生院内感染2例次(2.0%),显著低于对照组6例次(6.0%),P 关键词:院内感染;护理;质量;供应室;消毒管理;预防 护理质量管理(Nursing quality management)是指按照客观实际情况和客观规律,对护理工作各要素质量进行计划、统筹、组织、改进、协调和控制,最终达到护理服务标准和满足病患合理需要的管理过程。医院供应室(Hospital supply room)是各临床科室所需无菌物品的供应中心,其主要任务为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包装和运送工作,是防范院内感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进一步验证实施供应室护理质量管理对预防院内感染的作用,进行此次临床实验,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本研究组2014年6月~12月诊治的住院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100例。选择科室为:普外科、神经外科。干预组100例次,其中男性60例次,女性40例次,年龄12~84岁,平均年龄(47.69±17.23)岁,住院时间7~31d,平均住院时间(16.38±7.23)d。对照组100例次,其中男性57例次,女性43例次,年龄12~83岁,平均年龄(48.61±18.26)岁,住院时间7~31d,平均住院时间(15.98±8.29)d。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方面数据相近,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方法 1.2.1实验前准备:在供应室举行动员会,讲解实验目的和意义,认真解答疑问,确保每一名供应室护理人员均自愿参加此次临床实验。将供应室护理成员随机分为两组,任命2名技术专业能力强的主管护师分别担任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工作负责人。全部供应室工作人员进行岗前培训,考核后上岗。两组独立运行,供应科室、供应室工作人员、供应室作业项目等互不干扰。实验期间另成立质控小组,定期检查两组工作质量。 1.2.2对照组护理质量管理:采取常规、一般的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对工作质量采用本地区卫生部门标准要求。 1.2.3干预组护理质量管理: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改良后护理质量管理模式。主要包括:①建立明确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标准,制作作业手册,保证人手一本。②提高思想认识,定期进行工作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训。③布局合理,整改危险因素,消除安全隐患和工作漏洞。④改良供应流程,确保环环相扣,无死角,无盲区。⑤职责分明,每个环节和任务都设置负责人,一旦出现问题及时汇报、分析、整改。⑥人文关怀:强调护理人员价值,鼓励主动参与质量管理和整改中;尊重供应室护理人员主体性,定期倾听和接受其提出的合理诉求、建议和意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改进护理质量管理干预方法。⑦关心供应室护理人员的安全需求,定期查找安全隐患。 1.3评价指标 记录研究期间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应医疗区发生院内感染的例次,进而计算出院内感染发生率,列表比较。同时记录供应室护理工作人员发生院内感染情况。 1.4数据处理 所涉及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对比行χ2检验,组间差异的标准为P 2结果 2.1患者发生院内感染情况比较 实验期间,干预组患者中共发生院内感染2例次(2.0%),显著低于对照组6例次(6.0%),P 2.2工作人员发生院内感染情况比较:实验期间干预组和对照组所有供应室护理人员均未发生院内感染。 3讨论 借鉴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医疗系统形成了很多卓有成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管理改革,护理质量管理是其中重要环节之一。护理质量管理强调确立标准、依据标准、执行标准,进而形成护理工作改进、提高护理技术、降低护理成本和时间、提供优良服务。医院护理质量管理工作的目标是把握管理重点、确保质量提升,最终达到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轻病痛、提高病患满意度。官庆妮[1]等认为流程管理的应用可以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升护理工作效率和患者满意度、提升医院服务品质。黄玉桃[2]等发现应用控制理论的三个阶段进行护理质量管理后,患者满意度、护士满意度及护理质量提高。谢红艳[3]发现:护理管理中应用持续质量改进有利于护理质量、满意度、护士整体素质及病区管理质量的提高。 院内感染,又称医院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危害性主要表现在:增加患者病痛、造成疾病迁延不愈、使死亡率升高、给患者及社会增加经济负担、造成医疗矛盾、激化医患关系等。故防范、控制院内感染是各级医疗机构的中心任务之一。孙述霞[4]认为:防止院内感染的必要措施包括规范护理操作,强化各项操作流程,严格消毒隔离措施。陶喜玲[5]指出:加强护理管理、改善环境因素和治疗操作中易导致污染和感染的环节,可以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王颖[6]指出:护理措施的管理已成为控制和预防医源性感染的一个重要方面。 综上所述,本研究证实:在供应室实施改良后护理质量管理有助于减少院内感染发生。但本研究存在时间短、样本量小、未能全医疗体系覆盖等不足之处,故有待进一步探索分析。 供应室护理论文: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危险观察及防控方法 【摘要】 目的:观察和分析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危险和防控方法。方法:选取32例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发现119次职业危险,对其职业危险予以分类统计且予以相应防控方法。结果:119次职业危险包括物理性职业危险以锐器刺伤为主、化学性职业危险以皮肤过敏为主、生物性职业危险以体液与血液的溅射为主、社会心理职业危险以工作压力大为主(P 【关键词】 供应室; 护理; 职业; 危险; 防控 供应室承担着医院临床科室再生器械的回收、清洗、消毒、灭菌、储存以及发放等工作,导致科室护理人员往往会长期接触到被污染的医疗器械、化学消毒剂、噪音等,从而引起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危险,严重影响了其身心健康[1]。本文对有关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危险进行归纳且予以相应防控方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3月-2014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供应室参与研究的32例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3~42岁,平均(35.20±2.00)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例、中专15例、大专12例、本科2例,期间共发生职业危险119次,职业危害包活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以及社会心理性职业危险四类。 1.2 研究方法 回归性观察32例研究对象、119次职业危险情况,参考试验设计标准,结合笔者所在医院职业危险原因,设计《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危险调查与防控效果观察表》,且指定专人负责表中内容的记录、填写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且对研究对象进行督促、指导;表中主要内容包括研究对象年龄、职称、工作年限等一般资料、职业危险原因、防控方法及其效果等;本次调查前对人员进行培训,统一标准和方法,本次发放32份调查问卷,回收32份,有效率100%。 1.3 防控方法 119次职业危险调查明确后,组织相关人员于24 h内及时分析,且由护理部人员总结问题、予以归类整理,明确原因、制定相应防控对策、改进护理计划等,包括:(1)树立安全观念、提升防护意识;(2)加强人员培训与管理;(3)改善供应室环境;(4)规范各种职业危险防控行为。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检验标准定为α=0.05,P 2 结果 2.1 119次职业危险统计结果 给予四类职业危险统计,共发生119次职业危险,结果显示物理性职业危险以锐器刺伤为主(锐器刺伤包括穿刺或缝合针28次、发生率43.75%,刀片18次、发生率28.13%,剪刀9次、发生率14.06%,其他9次、发生率14.06%)、化学性职业危险以皮肤过敏为主,生物性职业危险以体液与血液的溅射为主、社会心理职业危险以工作压力大为主(P 表1 119次职业危险统计结果 项目 分类 人数(例) 次数(次) 构成比(%) P值 物理性职业危险 锐器刺伤 17 64 53.13 高温烫伤 9 21 28.13 噪音损伤 8 - 25.00 粉尘损伤 1 5 3.13 化学性职业危险 皮肤过敏 5 11 15.63 眼睛不适 3 6 9.38 呼吸系统损伤 2 3 6.25 消毒剂泄漏 - 1 - 生物性职业危险 体液、血液溅射 14 70 43.75 消毒前锐器刺伤 11 50 34.38 吸入冲洗水雾 5 16 15.63 社会心理性职业危险 工作压力 26 - 81.25 颈椎病 13 - 40.63 腰椎病 4 - 12.50 下肢静脉曲张 1 - 3.13 2.2 32例研究对象防控方法前后职业危险发生率对比 32例研究对象防控方法前后职业危险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护理人员职业危险是指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皮肤或黏膜意外被含有致病微生物的血液、体液所污染,或是被含有致病菌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造成可能感染的情况[2]。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安全意识的不断提高以及对自身防护的重视,加之艾滋病、乙型肝炎等传染病的流行,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日益升高,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目前供应室护理人员针刺感染艾滋病病毒发生率高达0.3%,感染HBV率在6%~30%[3]。所以加强供应室护理职业危险因素分析,从而给予相应防控方法能有效保障护理人员安全、切断传播途径、降低院内感染率。 鉴于此种情况,本文将供应室护理职业危险加以观察与统计,从表1结果可知,其职业危险包括四方面,即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社会心理性职业危险;其中物理性职业危险以锐器刺伤为主,发生率达53.13%,因为供应室护理人员日常工作包括物品的回收、清洗、包装、摆放等,在此过程中易被针头、手术刀、剪子等锐器刺伤,一旦接触到污染的锐器,其感染概率显著增加,相关研究表明针刺伤时,0.04 ml带有乙肝病毒的血液即可造成刺伤者感染[4]。对于烫伤主要是触碰到蒸汽管道以及自机器中取物所致,高压蒸汽消毒锅温度高达136 ℃、消毒清洗机以及烘干机温度在90 ℃左右等[5]。噪音损伤则主要来自压力灭菌器、超声清洗机器械的碰撞等所引起。化学性职业危险,主要是因为供应室在工作中常应用含酶清洗剂、化学消毒剂等物品,尤其是化学消毒剂中的含氯消毒剂,具有挥发性、刺激性以及腐蚀性,一旦被人体吸收或接触,常会引起呼吸系统损伤以及皮肤产生红肿等过敏反应,严重者出现溃烂。对于生物性职业危险是由于供应室自身性质所决定,因为供应室护理人员需对器械等物品加以处理,而器械上常会残存有一定的血液、体液或是患者分泌物,一旦防护措施不到位,极易引起针头或刀片刺伤,致使病原菌微生物经过受损皮肤与黏膜侵入机体造成自身感染。作为目前最为关注的社会心理职业危险来说,因为供应室是一个二线科室,环境差、护理人员待遇低,加上长期、高强度的供应室工作,以及需接触到大量污染物品等因素影响,常导致该科室护理人员社会认同度低、心理负担重。 针对上述职业危险的观察和分析,本文及时根据科室问卷、信息反馈、供应室自查等途径,提出针对性的防控方法以降低职业危险,且再次进行对比分析。从防控后数据结果可知,相比防控方法实施前,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危险发生率显著降低,例如锐器刺伤率由以前的53.13%降低至9.38%、皮肤过敏则由15.63%下降至3.13%等,说明本次防控方法有效可行。因为本次方法是在归纳总结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危险后,而采用的有针对性的防控方法,如:(1)树立安全观念、提升防护意识,定期组织科室人员学习《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以及《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以及观看宣传片、开展讲座等内容,不断提升其自我防护意识;(2)加强人员培训与管理,例如进行消毒隔离知识及技能培训,掌握各种消毒液的正确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锐器刺伤时的处理程序等;规范护理人员操作、加强仪器及设备的管理、职业防护和质量控制过程中的记录与追溯管理等;(3)改善供应室环境,例如供应室内安装空调或排风扇,降低设备噪音,配备耳机、室内增加吸声板等隔音材料;(4)规范各种职业危险防控行为,其中对于物理性职业危险的防控,应严格遵守操作流程、熟练掌握锐器的操作技术以及紧急处理程序、方法,例如脱去手套、自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损伤部位、冲洗伤口、75%乙醇消毒包扎以及报告、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等;对于烫伤的防控,应定期对设备进行检修且在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规程,例如开锅门时,人应处于门后,卸载物品时应待其冷却;化学性职业危险,例如保持室内通风,严格掌握各种消毒剂的性能、配制方法、毒性以及紧急处理方法、注意事项,对于环氧乙烷的使用应严格按照说明进行等;对于生物性职业危险的防控,应要求护理人员正确佩戴手套、口罩、帽子、穿防护服等,防护用品污染后及时更换与清洗消毒,以实现最大化的自我防护;对于社会心理性职业危险的防控,应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工作氛围,同时及时掌握护理人员心理状态,根据其具体情况予以人性化的调整,且避免护理人员长期从事单一固定的工作;另外鼓励护理人员多参与社会活动,加强交流,宣泄内心压力、缓解心理疲劳。 总而言之,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危险多且风险高,而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予以有效的防控方法,能最大程度地降低职业危险,保证护理人员身心健康。 供应室护理论文:细节护理干预用于医院消毒供应室效果评价 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细节护理用于医院消毒供应室的效果,总结并评价。方法 取我院消毒供应室开展细节护理以来2013年8月~2014年8月护理工作情况作为实验组,取未开展细节护理2012年8月~2013年8月护理工作情况作为对照组,回顾分析在开展细节护理前后各科室的护理质量和对消毒供应室的满意度。结果 实验组收回供给及时度、包装质量、服务态度、护理质量等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细节护理;消毒供应室 消毒供应室主要负责各种医疗器械医用物品的消毒、灭菌,直接关系到各科室的护理效果和患者的健康[1]。因此,消毒供应室的护理是医院各项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为保证消毒灭菌工作的安全,我院消毒供应室自2013年8月起开展细节护理干预,本研究将开展细节护理前后各科室的护理质量和对消毒供应室的满意度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细节护理的效果,以下是详细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和分析对象为我院开展细节护理后2013 年8月~2014年8月消毒供应室的护理工作情况,并将展开细节护理前我院消毒供应室在 2012年8月~2013年8月的护理工作情况作为对照组,两组在人力资源、医疗设备等资料上,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方法 1.2.1回收 对于一般回收的物品进行基本的清洗、消毒工作,而对于从传染科回收的物品首先给予高温高压消毒灭菌,再进行基本的消毒工作。如发现有污染的物品,做好标记,最后在特定的容器内处理。专门负责消毒液的工作人员应及时更换和测定消毒液的浓度,以确保消毒液达标有效。回收到的锐器物品在包装时应使用硅胶套管套好,以免划伤。 1.2.2清洗 清洗是去污除菌的关键环节,因此,护理人员在洗涤的过程中应严格遵循预处理、去污、去洗涤剂、去热源、清洗这一流程,特别注意:要使用新鲜的过滤蒸馏水调节最后的 pH 值为中性[2]。 1.2.3包装 包装过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工作前2 h对工作台及室内表面清洗消毒,再用紫外线消毒1 h。包装时注意包装布的清洁和尺度的规范,金属器械要涂油,玻璃用品垫纱布垫,做好标记,标上负责人。 1.2.4灭菌 灭菌时在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上,保证物架与墙壁相距 5 cm,与地面相距 20 cm,与屋顶相距 50 cm,记录消毒物品的灭菌时间、温度、压力等。最后一步灭菌时,包与包间相距 2.5 cm,检查消毒灭菌是否合格,最后做好标记,标明物品名称、内容、灭菌日期及有效日期。 1.2.5发放 合理规划布局消毒供应室,控制无菌室的人员出入。确保3M胶带达标,避免在存储过程中物品被污染,保证及时供应各科室用品。发放过程中,积极主动与临床护理人员沟通,耐心倾听和解答其提出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1.3评价方法 ①每月定期对消毒供应室的护理工作进行评价评分,采用百分制。②对各个科室问卷调查消毒供应室的护理工作情况,包括服务态度、回收及供应及时度、护理质量、物品包装质量合格度 4 项,采用十分制。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系统软件对所有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表示方法用均数±标准差(x±s),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变量,P 2结果 经研究,结果显示:细节护理干预用于医院消毒供应室后,收回供给及时度、包装质量、服务态度、护理质量等均明显优于干预前,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消毒供应室的中心理念是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护理服务,对护理工作的要求极高[3]。消毒供应室担负着医疗器械及用品的消毒灭菌,同时也聚集了各种病原微生物,其护理质量与医院感染率密切相关[4]。 我院完善了消毒供应室各项规章制度后,又采用细节护理干预,使消毒供应室护理工作井井有条,而且细节护理干预过程中还加强了对护士的培训,培养其认真的工作态度,精细的工作技能,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生命重于一切"的理念[5-6]。护理人员发放消毒物品的过程中,培养了与其他科室人员的交流能力,工作能力也有很大程度的提高。细节护理实施后,我院的消毒供应室护理质量、收回供给及时度、包装质量、服务态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细节护理干预在消毒供应室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提高临床满意度和护理质量,应广泛推广应用。 供应室护理论文:供应室护理人员洗手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 摘要:目的 调查分析供应室护理人员洗手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供应室的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平均分为两组,每组各20例,仅对观察组进行医院管理培训,观察记录两组护理人员洗手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实行具体的干预措施。结果 观察组护理人员经培训后,洗手依从性较对照组有明显优势,其统计结果P 关键词:护理人员;洗手依从性;影响因素;干预措施 据调查,我国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因此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发生感染的主要问题在于供应室,是为医院提供各种无菌器材的重要科室,这需要供应室护理人员及时规范的洗手、消毒等,从而有效预防感染,现我院对供应室护理人员洗手依从性进行调查,并针对其影响因素采取干预措施,通过医院管理培训和科学的监测手段,提高洗手依从性从而降低感染发生率,保证患者的医疗安全,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果[1],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5月~2014年9月我院供应室的40名护理人员,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男女患者比例为7:13,年龄在25~47岁,平均36岁,包括护士14名,工人6名;对照组中男女比例为11:9,年龄在26~44岁,平均年龄35岁,其中护士15人,工人5人,两组护理人员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P 0.05),有一定的可比性[2]。 1.2方法[3] 均采用隐蔽性观察的方法,实验前先对观察组的护理人员进行专业医院管理培训,通过多种方式让护理人员意识到洗手预防感染的重要性,调查时由受过专业培训的观察人员进行隐蔽性的观察和记录,内容主要包括卸载灭菌物品时洗手的次数、洗手时间及正确洗手的步骤,发放无菌物品及一次性物品,消毒灭菌等。 1.3 观察指标[4] 观察和记录两组供应室护理人员的洗手依从性,分析其影响因素并针对性的实施干预措施。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平均值±标准差(x±s),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人员洗手依从性较对照组高,较对照组有明显优势,差异显著(P 3讨论 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为保持手部清洁和严格的消毒,主要是通过洗手清除供应室护理人员手部的细菌,医院供应室为医疗器械发放及处理的重要场所,因此应格外注意护理人员手部的清洗及消毒,避免器械受到再次污染,从而降低感染的发生率,调查结果显示,我院供应室护理人员的洗手依从性较差,缺乏自觉规范洗手意识,现针对洗手依从性的影响因素,提出具体的干预措施,取得了良好的干预成果。 影响供应室护理人员洗手依从性的因素主要有:①缺乏洗手意识,对卫生认识不足,缺乏专业知识及对医院感染的认知,不能规范化洗手,思想上不够重视等。②供应室人手短缺、工作量大等,护理人员不能及时规范的洗手,设备不足也是导致依从性低的原因,设备过于简单,设备的短缺导致护理人员不能按规范化方法洗手,从而影响洗手质量,导致洗手依从性较差。③没有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不规范的洗手方法,洗手积极性较低,供应室护理人员素质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导致护理人员的洗手依从性较差。④洗手次数较多导致手部皮肤损伤,手部皮肤较干燥粗糙,严重者引起过敏症状,影响手部美观等导致洗手依从率降低。 针对影响因素实习干预措施主要有[5]:①进行医院管理培训,让护理人员意识到洗手的重要性,提高专业知识,对洗手思想上加以重视,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率。②完善洗手设施,提高洗手依从性,建立完善的洗手系统。③合理配置人力资源,补充人力及物力等,减轻工作负担,使得护理人员有充足的时间按照规范化洗手的方法进行洗手。④制定洗手依从性管理制度,加强监管力度,定期随机调查供应室护理人员的手部清洁状况,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将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处理,制定相应的对策,从而提高供应室护理人员的洗手质量。 供应室护理论文:供应室护理工作的质量监控方法分析 摘要:随着人们对于医疗水平,尤其是供应室护理工作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提高其工作质量,建设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1],已经成为目前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就供应室的护理工作质量监督而言,在做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负责质量监测的人员应该加强对供应室工作人员的培训,把握工作要点,提高其整体素质,适时制定和完善自我监控体系,严抓工作流程的标准化执行,总之,要加强质量监控[2],提高工作效率。为此,本文将结合我院供应室护理工作质量监控的实际情况,总结质量监控的方法和要点并对其作出详细分析,为以后院部及其他医院完善供应室护理工作的质量监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供应室;护理工作;质量监控 众所周知,供应室是医院向所有临床提供各种无菌器械、用品,控制感染的重要部门。为了加强供应室的科学管理,确保医疗的安全,适应医院文明建设的要求,我院应该从自我内部管理控制和外部控制等多个方面对其进行全面管理,具体方法如下: 1供应室护理工作质量监督的基础是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 供应室有自己特殊规定的建设布局,同时避免交叉感染,供应室的布局应该合理。供应室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标准进行布局,流程顺畅,分工明确,将清洁物品与已经污染的物品严格分开,且拥有专门处理污染物的通道,派有运输无菌物品的专车。 此外,供应室的消毒设施应该配备齐全。确保仪器清洁与安全,例如,配有最先进的全自动清洗消毒机,纯化水供应装置以及空气净化器等大型必须设备,并且在无菌物品的传输过程中配有专门的负责人员,随时监控供应室的湿度与温度,保证其能够正常工作。 最后,我院供应室的工作人员配备齐全。这里的工作人员全部要求通过专业化的考试,并且定期进行操作考核,时刻警惕操作人员熟练操作技能,确保护理的安全。 2供应室护理工作的质量监控的支柱是建立和完善自我监控体系。 成立由护士长和责任心强工作成绩突出的护理人员组成的质量监管小组,更直接更有效的管理供应室的工作,其中护士长担任监督员,护理人员担任质控组长[3],每周,组长可以固定选取组中一员,跟随监控其工作状况,指出工作不足,要求其及时改正,对该月的工作作出详细分析,讲评检查结果,并做完整记录,制定出一条符合我院实际情况的操作程序,检查标准和整改措施。 此外,还应加强管理体制,每月向各科室、抽查病房发放调查表来收集护理人员和患者的意见,主要包括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医用器械的清洁程度,进行无菌操作的严格程度,供应室工作流程是否合理,污染物的处理是否达标以及人员对于改进目前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以促进工作水平的提高,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最后,加强对人员的培训。供应科应专门成立培训小组,制定完整的培训计划。该培训小组由护士长、质控组长和岗位组长组成[4],定期对护士进行专科理论、应用技能的培训,保证其掌握各仪器设备的保养技巧,了解与供应室相关的微生物理论,熟练热力消毒的做法。培训的方式可以自由选择,一般包括集中上课,单个培训和模拟演练的三种方式,该资料需要建档存档,加以保管,使该培训正规化,体系化,最大发挥作用。 必要时可以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充分发挥竞争作用优胜劣汰,严格记录考核内容,给工作业绩突出的工作人员分发高薪和奖励,给出现工作失误的员工进行警告处理,分发低薪或扣除工资,对于根本不能胜任工作的人员可以采取解聘措施,一次来真正发挥考核机制的作用,给员工不断提供动力,增加压力,提高工作效率。 3供应室护理工作质量监管的重要之处是规范工作的流程。 医院使用产生的污染物有标准的处理流程,包括分类回收,清洗包装、杀菌存放等,每一个环节都有章可循,都要做到细心操作严密监控,每一个流程都应科学执行,保证顺畅[5],在这一方面,我院已出台标准规定,细致之处包括清洗剂的使用量,清洗过程的浸泡时间,洗手和物品包装的规范化等,每一个细节都做到有准可循,都要做到完整记录。 每一个领域都需要与时俱进,适时作出调整,开展专项治理活动,规范各部门的工作流程、核定标准以及人力资源的管理程序等各方面。 4供应室护理工作质量监控最根本的方法是提高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 加强安全教育宣传工作,增强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定期宣传法律,增强人员的法制观念,督促其认真规范的完成工作,从而按照标准认真执行工作流程,把安全隐患降到最小。 5总结 供应室对于医院和病患都是重要的,是不容出错的,本文通过对我院供应室的管理实际研究探讨,总结了供应室护理工作的要求和要点,就如何加强质量监管,提高工作效率从自身内部和外部监控等多方面提出多项具体方法,如能严格执行,落到实处,供应室的管理工作一定会更加规范化和正规化。 供应室护理论文:护理人员健康状况对供应室工作质量的影响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护理人员健康状况对供应室工作质量的影响。方法:以2013年引入健康管理教育改善健康状况的供应室护理人员10例作为观察组,以2012年未进行健康管理教育的同样10例护理人员作为对照组,通过护理人员自我满意度、其他科室对供应室工作满意度及出错率三个方面对两年度供应室护理人员工作质量进行评定。结果:在进行健康管理的2013年,护理人员自我满意度明显高于2012年度,其中对自我很满意的比例高达66.7%,仅8.3%护理人员(2例)自我不满意,而2012年对自我很满意比例仅为37.5%,33.3%的护理人员感到自我不满意。其他科室对供应室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也有明显的提高,总满意由2012年的66.0%增加到91.0%。出错率由2012年23.0%降至9.0%,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 【关键词】健康状况;中心供应室;护理 前言 中心供应室是医院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科室,为整个医院提供无菌医疗器材,其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医院医护工作的顺利进行及患者的生命安危,特别在抢救危重患者中发挥重要作用,还与控制医院感染率,提高医疗质量息息相关[1-2]。因此,提高供应室工作质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研究表明,多种因素可以影响供应室的工作质量,如工作区域化、制度规范化等等[3]。但护理人员主体的身心健康状况对供应室工作质量影响的研究很少。本研究旨在探讨分析护理人员健康状况对供应室工作质量的影响,从护理人员健康状况出发,为进一步提高供应室的工作质量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中心供应室的护理人员10例,均为女性,平均年龄(40±3.2)岁。其中8例工龄 2.5年,2例工龄 1.2 方法 改善护理人员健康状况,主要内容包括:1)引入健康管理理念,2013年1月对10例护理人员进行健康管理教育,结合半年内全面体检结果进行健康状况分析,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健康管理方案;2)制定自我健康管理方案后,每3个人一组互相督促,每周进行一次总体动员督促。实行健康管理后,对10例护理人员2013年和2012年两年的工作质量进行评定。 1.3 工作质量评定标准:1)其他科室对中心供应室工作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方式,主要包括很满意、满意和不满意3个指标。2)出错率:通过护士工作站记录两年度的工作差错事件,并进行统计。3)护理人员自我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主要从对工作热爱度、感觉工作劳累度、人际关系和谐度等方面综合评定。 1.4 统计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 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年度护理人员自我满意度比较 经过健康管理教育,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明显高于进行健康管理教育前,其中很满意比例明显增高,不满意比例明显降低,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 表1 护理人员自我满意度比较 例(%) 2.3 出差率比较 通过护士站工作记录两年度的工作差错事件,并进行统计,2012年工作出错率为23.0%,而2013年工作出错率为9.0%,明显下降。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医学模式的改变,对中心供应室护理人员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供应室的护理工作主要是为整个医院提供无菌医疗器械及物品,是医院感染的主要控制环节,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疗效。因此,供应室护理人员承受的工作压力大,也给身心健康带来了危害[4-5]。 健康管理是对个人及人群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通过对健康危险因素的监测、评价、干预、再监测、再评价、再干预的不断循环过程阻断疾病的自然进程[6-7]。近年来,健康管理理念在我国医疗行业逐渐普及,通过有效的健康管理,可以改善人群的健康状况。 本研究中,通过引入健康管理理念,供应室护理人员的健康状况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工作质量也得到了提高。在进行健康管理的2013年,护理人员自我满意度明显高于2012年度,其中对自我很满意的比例高达66.7%,仅8.3%护理人员(2例)自我不满意,而2012年对自我很满意比例仅为37.5%,33.3%的护理人员感到自我不满意。其他科室对供应室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也有明显的提高,总满意度由2012年的66.0%增加到91.0%。出错率由2012年23.0%降至9.0%,工作质量明显上了一个台阶,表明护理人员良好的健康状况能够有效提高供应室的工作质量。 因此,在护理人员中开展健康管理,可以改善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状况,不断提升护理人员的身心承受力,在控制供应室工作质量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在健康管理实行过程中,更要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取得实效,不断提高供应室工作质量。 供应室护理论文: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中细节管理的分析 摘要:目的 对细节管理在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 对我院消毒供应室管理实施细节管理,对其在实施前后护理质量和临床满意度以及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在实施细节管理后,消毒供应室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细节管理前,其临床服务满意度明显高于实施细节管理前,P 关键词:细节管理;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 消毒供应室是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关键环节,其护理管理水平直接关系着消毒供应室工作质量[1],在护理管理过程中有许多细节需要进行管理,而在实际管理工作中这些细节常常被忽略,导致消毒供应室的管理工作质量下降。本文主要对细节管理在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并与实施前进行了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消毒供应室管理资料作为研究对象,供应室共有护理人员12名,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24~47岁,平均(34.2±4.6)岁。我院自2013年1月起开始在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中实施细节管理,对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间的管理质量进行研究,并与2012年1月~2013年1月的管理质量进行比较,两者在护理人员数目、性别上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管理方法 细节管理具体包括以下几点:①成立质量监管小组,对消毒供应室工作进行监督管理,提高工作人员自身防范意识,不断完善质量监控体系,以有效减少安全隐患,着重提高科室人员的风险防范能力;②对消毒供应室工作流程进行规范,要求科室人员严格按照相应的操作规范进行消毒工作,并对器械或物品进行规范分类,根据器械或物品的自身特点来决定相应的消毒杀菌方法,以实现有效消毒杀菌。在完成消毒工作后需将其进行规范包装,避免包装好的器械再次接触到空气,并对包装进行严格检查,及时发现不合格包装;③对发放流程进行规范细化,在发放器械物品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对器械和物品进行详细核查,并认真完成交接工作。在黏贴相关标签时,护理人员应该谨慎仔细。在进行器械、物品发放过程中应该注意将发放车辆和回收车辆分类处理[2],在发放器械过程中不能使用回收车,在回收时也不能使用发放车辆,以免发生交叉感染。 1.3观察指标 ①对在实施管理期间,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出现的护理风险事件进行记录,并计算比较相关发生率;②采用我院自行编制的调查问卷,对消毒供应室护理满意情况进行调查,包括十分满意、满意和不满意[3],并计算相关满意率,比较实施细节管理前后期满意率变化。共对我院100名住院患者进行了调查,在实施前后患者的一般资料上没有明显差异。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对临床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并对相关比率数据进行χ2检验,其中P 3 讨论 本文主要对细节管理在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并与实施细节管理前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与实施前相比,消毒供应室的服务满意率在实施细节管理后明显高于实施前,消毒供应室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在实施细节管理后明显低于实施前,这说明在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中应用细节管理具有良好管理效果,能够有效保证消毒供应室的工作质量,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同时实施细节管理还能够提高患者对供应室服务的满意率,改善护理工作质量和护理人员态度,有效提高消毒供应室管理水平。实施细节管理能够对供应室人员的行为进行有效约束,对器械消毒工作进行规范,以有效提高消毒杀菌质量[4]。在具体管理上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包括对工作质量进行监管、对消毒工作步骤进行规范、对发放流程进行规范,从这几个细节方面进行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消毒供应室的工作效率。从上面的管理步骤中可以看出,对消毒供应室业务进行规范,对于提升消毒供应室管理水平,保证消毒供应室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5]。而实施细节管理后,消毒供应室的临床工作差错率明显降低,这说明细节管理的实施使得供应室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能够严格按照相应规范实施工作,减少了供应室工作中出现的失误,有效保证了供应室工作人员的安全,保证了患者使用医疗器械的安全。而从服务满意度方面来看,在实施细节管理后,供应室管理水平随之提升,在进行供应室工作时也更加投入,树立为患者服务的理念,使患者应用医疗器械或物品的安全得到保证,从而赢得了患者对消毒供应室工作的满意度。同时有研究表明,实施细节管理后,医院感染率较实施细节管理前明显降低[6],这说明细节管理对于控制医院感染发生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细节管理对于消毒供应室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其实施能够有效减少供应室人员在工作中的失误,降低护理差错率,提高患者对消毒供应室服务的满意度,促进供应室管理水平提高。 供应室护理论文:提高供应室护理质量的有效途径分析 [摘要]目的:积极探究提高供应室护理质量的有效途径。方法:总结了知网文献库中关于提高供应室护理质量的有效途径的资料以及笔者大量工作实践,并进行深入归纳、探究。结果:针对供应室管理回收环节、消毒环节、包装环节、灭菌环节、储存环节以及发放环节等日常工作进行针对性提高,是提高供应室护理质量的切入点。结论:改进供应室工作方法,加强人员配置的合理性,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体制,利益分配机制的科学性,是提高供应室护理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供应室;护理质量;有效途径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疗服务以及临床护理质量有了更高的需求与标准。供应室护理质量,直接决定着医院医疗服务水平,对于医院进一步发展以及患者健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供应室护理管理的规范性决定着临床护理工作的高效性、规范性。加强提高供应室护理质量的有效途径,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1、 改进供应室工作方法 供应室日常工作方法与工作流程的改进,是全面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加强包装工作流程的完善与改进,包装环节是日常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将器械进行集中酶浸泡、上油后,需要进行分类与包装。缺少器材或发现器材剩余,是常见的包装问题。一旦出现类似问题,需要将包装重新打开检查。这种工作方式不仅会使工作流程混乱,而且,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精力与时间。为了预防这种情况发生,可通过分阶段处理的方式,将回收器材按照各个科室进行分筐处理,降低混合处理带来的返工检查几率。在此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探究改进工作流程的方式,在加强查对工作的同时,改进包装方法。比如说,将拆线包内放置一把血管钳,一把小镊子,一个拆线刀。在包装拆线包时,先打开血管钳和剪刀的轴关节,用小镊子插入钳和剪刀交叉之间包装。这种方法一方面避免了错误几率,一方面符合灭菌标准,大大提高了包装正确率,降低了返工现象的发生。②改进3M胶带指示工作。传统的手工书写有效期与消毒日期的方式,会出现多种笔误现象。我们可以通过印章方式,将消毒日期与有效期通过不干胶印油印在胶带上面,在全面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大幅度降低了笔误现象,而且还使得标志美观、整齐,准确率高达百分之百。③供应室日常管理。加强工作人员勤洗手制度,不佩戴饰物、勤剪指甲,按照相关要求洗手,保持手不被污染。对于器械的污渍、血渍进行预处理,将管腔内壁的组织滞留物或分泌物清洗干净,并充分浸泡。与此同时,强化供应室感染管理。全面加强工作环境改善,通过空气净化系统,合理控制室内温度与湿度,保持合理工作环境。进一步降低感染几率,保持无菌环境,提高工作质量。④加强感染管理。针对性预防供应室环境、物品、人员污染,分清无菌与非无菌,做好空气流通工作。这是供应室人员最基本要求,违反了工作环境细节性原则,不可避免的带来严重后果。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严禁细菌污染。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流程与制度,全面提高无菌操作技术,进一步提高供应室工作质量。 2、 加强人员配置的合理性,加强人员培训力度 供应室需要在全面掌握本院护士分布以及护理岗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护理工作的科学管理。严格按照护理责任制,在整体上进行供应护理人员的配备。结合实际的护理难度、临床护理需要等因素,进行人员合理调配。积极加强护理“老带新”护理模式的开展,加强新老护理人员的沟通交流,及时分享护理经验与心得。加强全体工作人员的道德素质建设,全面提高人员的责任心,有方面、有目标的学习护理技能,在日常实践中逐渐实践理论、提高护理水平。医院需要定期开展供应护理人员培训,使他们第一时间接受新的护理理念、护理方式。开展学习与考核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将考核结果直接与护理人员的工作、晋升挂钩,真正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工作热情,以饱满的热枕投入到护理工作中。 3、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体制 合理的管理制度,是护理质量提升的制度保障。供应室需要结合工作项目以及日常工作护理流程,制定合理的技术规范制度、排班制度以及考核制度。细化工作岗位具体职责,制定护理工作的目标与标准。进一步强化工作态度、技能、操作规范性以及考勤在护理考核中的比例。科室长需要不定期检查人员的日常工作情况,加强指导与监督。从制度完善的角度,防御各项风险的发生。 4、利益分配机制的科学性 进一步提高供应室护理人员的工资、待遇,通过完善激励机制与考核机制,真正实施弹性制的工资制度。重视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益、工作态度,同时,给予更多的精神与物质奖励,提供培训与晋升机会。尽量消除聘用护理人员与在编护理人员的福利差距,提供他们相同的晋升、评优机会,加强薪资分配的合理性、科学性,真正做到“效益”说话。聘用护理人员与在编人员能够更快融入临床护理工作中去,积极加强理论与技能的学习,进一步提高护理效益。 供应室在护理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多种风险,针对这些风险,一定要提高护理风险管理意义,强化护理人员保护意识,加强护理人员自我防范意识,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与综合素质,做好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与细节管理。将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中,真正将供应室工作落到实处,最大限度降低差错发生。只有客观认识供应室日常工作中,回收环节、消毒环节、包装环节、灭菌环节、储存环节以及发放环节等存在的风险,从人员配备、设备完善、管理制度、利益分配机制等各个方面加强管理,才能针对应对风险,提高供应室护理质量与护理效果。 供应室护理论文:细节管理对供应室护理工作质量和护理人员的改善作用 【摘要】 目的:探讨细节管理对提高供应室护理管理工作满意度及护理人员风险识别意识的作用。方法: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供应室护理管理工作中实施细节管理,并与2011年1-12月行常规管理进行对比,分析细节管理服务模式实施前后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护理人员工作质量、风险事件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与实施前相比,实施后护理人员服务意识、安全识别能力、风险意识、工作责任心、解决问题能力、专科知识学习能力、专科操作能力均得到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关键词】 细节管理; 供应室; 护理工作质量 供应室是负责对全院的器具、物料、敷料进行消毒的科室,并承担着对医疗器械进行回收、消毒、灭菌、清洁、包装及发放的工作,是医院里重要的科室之一[1]。供应室消毒工作是否到位,将直接影响医疗质量,关系到医源性感染事件的发生,甚至影响着医护人员的健康及患者的康复[2]。因此,保证物品的消毒彻底是供应室的核心工作。通过对供应室物品消毒实施细节管理,可提高物品消毒的安全性[3]。为此2012年1月-2013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对供应室应用细节管理,并观察其对护理人员安全意识及护理工作质量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12月未实施细节管理前选取笔者所在医院供应室42名护士为培训对象,并于2012年1月-2013年1月接受细节管理培训。入选对象年龄为21~42岁,平均(27.6±5.8)岁,并随机抽取两阶段临床病房50名护理人员进行满意度调查。 1.2 方法 2011年1-12月对供应室行常规管理,包括对供应室物品做好常规清洁、包装、灭菌工作。2012年1月-2013年1月实施细节管理,具体管理措施如下:(1)规范消毒流程:对供应室物品清洁、包装做好规范化管理。(2)建立健全的监测制度:质量管理监督小组于每周五下午对供应室的环境、消毒程序、消毒人员的着装、操作方法等进行评分,每月评出一名优秀工作者,并给予一定的奖励[4-5]。质量检测小组对每次检测发现的问题做好记录,并对问题进行分析,开会讨论解决问题的途径及方法,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跟踪,直至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6]。(3)对护理人员加强培训:根据科室的实际情况,对人员进行系统的岗位培训,让每一位员工能熟悉科室的规章制度及工作流程,如消毒制度、交接班注意事项、消毒灭菌的监测指标等。医院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清洁、消毒、灭菌的质量标准和操作要求,明确岗位责任,划分工作区域[7]。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注重制度的落实,使员工严格按照规章办事,并对工作人员行为作出规范,使消毒室制度变得完善、健全。 1.3 观察指标 供应室质量管理监督小组对供应室细节管理效果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护理人员服务意识、安全识别能力、风险意识、工作责任心、解决问题能力、专科知识学习能力、专科操作能力,每项满分为100分,并记录两阶段风险事件发生率。并选取病房50名护理人员进行满意度、护理风险及物品合格问卷调查,满意度评分如下:满分为100分,其中90~100分为非常满意,80~89分为满意,70~79分为一般,70分以下为不满意,总满意=非常满意+满意+一般。护理风险包括:物品光洁度不佳、异物、污迹、异味。物品合格率=(本年度总消毒批次-不合格批次)/本年度总消毒批次×100%。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细节管理前后护理人员护理质量分析 与实施前相比,实施后护理人员服务意识、安全识别能力、风险意识、工作责任心、解决问题能力、专科知识学习能力、专科操作能力均得到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细节管理实施前后各科室满意度分析 与实施前相比,实施细节管理后临床科室对供应室满意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细节管理实施前后护理风险及物品消毒合格率分析 与实施前相比,实施后物品光洁度不佳、异物、污迹、异味等风险事件发生率显著下降,而物品消毒合格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近年随着医学模式及人们思想的改变,患者在疾病治疗的同时也对医疗服务质量提出新的要求。供应室作为医院感染控制重要科室,在医疗护理服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避免医院感染及医疗纠纷的发生,我国卫生部于2009年正式将消毒灭菌纳入国家规定,并明确指出:要想提高供应室消毒灭菌效果应对供应室做好细节化管理工作,注重细节管理才能提高护理质量[8]。 为了加强细节护理管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2012年1月-2013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对供应室实施细节管理,通过建立质量管理监督小组,对供应室中各清洁、消毒环节进行监督能及时发现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时将问题扼杀于萌芽状态,避免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并可将责任分配到个人,提高护理效率。对消毒流程进行细节管理可有效提高医疗器械的清洁度、干燥度,通过规范物品包装,有助于物品彻底消毒[9]。通过建立健全的监测制度使得供应室服务质量及工作效率得到明显提高,通过建立整体护理工作计划,可确保护理从内到外、从人到物品、从制度到实践、从软件到硬件得到有机结合,做到有章可依[10]。对护理人员加强培训可提高护理人员素质,提高护理人员自我防护知识,减少生物性感染暴露的风险,提高供应室护理管理质量。 笔者所在医院对供应室实施细节管理后,护理人员服务意识、安全识别能力、风险意识、工作责任心、解决问题能力、专科知识学习能力、专科操作能力均高于实施前,研究结果与陈洁[11]一致,从而提示细节管理可提高护理人员风险管理意识,增强护理人员工作责任心,提高护理人员操作能力,使得供应室整理护理质量得到提高,从而使得供应室整体满意度得到提高。黄引珍等[12]对供应室应用细节管理方式,其研究指出通过细节管理可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本研究中实施细节管理后与实施前相比,实施后物品光洁度不佳、异物、污迹、异味等风险事件发生率显著下降,而物品消毒合格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在供应室护理工作中应用细节管理可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高护理人员工作质量,有利于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有利于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 供应室护理论文:浅析供应室的护理质量管理 【摘要】目的 使消毒供应室的护理质量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和标准化。 【关键词】消毒供应室;护理质量 消毒供应室是向全院提供各种无菌器材、敷料和其他无菌物品的重要科室,同时还承担医疗器械回收、清洗、包装、消毒、灭菌和发放工作,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降低医源感染发生和保证医疗质量的重要环节。消毒供应室的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医疗和护理质量的效果,甚至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 1 合理布局供应室的功能区域和工作流程 供应室各室内布局合理,均有能关闭的物流窗口,严格区分三区: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路线采用强制通过的方式,不准逆行。两个相连的工序设在相邻的房间,通过墙壁上开设的传递窗口传递物品,窗口高度、大小设计合理,有利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防止交叉污染。房间内安装不锈钢清洗槽,包装室和储存室安装空气洁净器,保证房间的空气消毒质量。工作流程按照回收、清洗、包装、消毒灭菌、监测、无菌物品储存和发放顺序运行,不准逆行,保证医疗物品的质量。做到工作区和生活区分开、回收和发放分开、初洗和精洗分开、未消毒物品和消毒物品分开,防止交叉感染。 2 建立健全科内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 根据医疗卫生单位消毒供应室的验收标准和科室的工作性质,建立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及护理操作程序和工作流程,如消毒供应室工作制度、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等,完善各班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洗涤、包装、灭菌的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明确每个工作区域的工作制度和岗位职责。这些标准和制度是供应室的质量监控和控制院内感染的重要措施。在制度的实施过程中,注重了“落到实处”,做到有章可循、照章办事,以规范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 3 加强质量的控制,严格把好物品的质量关 3.1 成立质量监控管理小组 质量监控小组由组长、质量监测员、消毒员组成。组长由护士长担任,质量监测员由责任心强、技术操作熟练的护士担任。质控小组根据职责每周定期检查1次,做好登记记录。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再认真组织科内工作人员就发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并进行效果跟踪,保证消毒物品的质量。科内人员学习各个环节控制标准,使人人都熟悉掌握标准,在工作中贯彻好标准。使质量第一的观念落实到各个环节质量中,形成质量控制计划科学分工,责任明确。 3.2 加强洗涤、包装、灭菌工作流程的管理 3.2.1 洗涤 “清洁可以不灭菌,但是,灭菌绝对不能不清洁”,清洗是保证物品灭菌质量的重要环节。就原包内器械使用时间长,多数器械有陈旧性的污渍、锈斑、轴关节不灵活、陶瓷的已掉瓷等不合格器械,医院全部进行重新更换。将陶瓷的盘、碗、杯更换成不锈钢,有锈渍、污渍的器械更换,并引进多酶清洗液、润滑剂和除锈剂。洗涤上岗人员除熟练的操作技能外,按要求衣帽整洁,精力集中,严格执行洗涤操作步骤。依据高压消毒灭菌九步曲:清洗 ―酶洗―消毒―检查等操作流程进行浸泡,用软毛刷仔细刷洗器械的齿槽,清洗干净进行检查,有锈渍放入除锈液除锈,再清洗后,全部放入润滑剂里润滑,用烘干机烘干送入包装室包装。 3.2.2 包装 各种治疗包要有两人查对无误方可包装。针对包装容器的老化,医院添置自动启闭式灭菌盒、纸塑包装和一次性纸包装。新增全棉双层布包装更换不合格的布包装。包装前仔细检查器械的清洁度、光亮度、完好性和数量,合格后方可进行包装。每包内放置化学指示灭菌卡,包外3M胶带封口,注明物品的名称、消毒日期、失效日期、包装者。包装好的物品在2h内放入高压消毒灭菌锅里消毒。 3.2.3 灭菌 灭菌是供应室的重要工作内容。消毒员持证上岗,严格按操作程序操作。在灭菌操作程序过程中,按照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消毒技术》的各项要求做好灭菌效果监测。每锅记录灭菌日期、灭菌器号、锅次、压力、温度、灭菌时间、操作者。每天每锅做化学监测,每月每锅做生物监测,锅内物品按规定放置,做到BD监测、化学监测、生物监测三项合格后的消毒包方可发放到临床科室使用。 3.3 下收、下送的管理 坚持下收下送,保证临床需要是供应室的重要任务。每日下收污染物品、下送无菌物品2次,上、下午各1次。下收、下送采取洁污两条线的原则。对下收、下送过程中使用的车辆要严格消毒,下送无菌车要密封好,每日送物完毕用消毒液擦拭车辆。 4 重视业务学习,加强质量教育 4.1 岗前培训制度及学习制度 新上岗的工作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护理部为我科提供各种学习机会。将工作人员派出参加供应室专业培训,参加院外举办的相关学习班及学术交流。院内定期参加护理部或感染科组织的护理业务学习和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学习,科室每月组织一次的业务学习,实行轮流讲课制,不断提高专科理论水平和技术水平。 4.2 加强质量教育和风险管理 供应室向临床提供无菌物品的科室,是控制医院感染的一个重要部门。科室通过培训、学习、例会等方式,加强质量教育,强化风险意识,让工作人员明白自己工作性质和责任的重大。并随时与临床科室联系,认真听取科室提出的合理化建议,掌握全院供需状态,及时检查无菌物品质量,保障供应。主动配合医院感染工作,从供应室方面堵截院内交叉感染。 5 结论 通过上述系列严格的管理措施。供应室一年来未发生1例严重的差错事故,临床满意度上升达98%以上,也未因供应室的物品质量问题而发生1例院内感染,并顺利通过专家评审团的检查。 供应室护理论文:细节护理对消毒供应室降低工作差错率和提高科室对灭菌消毒服务满意度评价 [摘要] 目的 探讨细节护理在消毒供应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间(已开展细节护理干预)作为研究阶段,选择2011年2月―2012年2月期间(未开展细节护理,仅应用一般护理干预)作为对照阶段。观察对比两阶段消毒供应工作差错的发生率,以及临床科室对两阶段灭菌消毒服务的满意程度。 结果 研究阶段工作差错发生率为0.29%,对照阶段工作差错发生率为4.00%,研究阶段工作差错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阶段(P [关键词] 细节护理;工作差错;灭菌;消毒 消毒供应室是医院中的重要组成部门,主要承担医用物品的清洗、消毒、灭菌、包装、供应等工作,其护理工作的优劣直接影响了医疗质量及患者的就医安全。所以,优质、全面的消毒供应室护理工作是医疗工作中不可获缺的重要组成部分[1-2]。为了提高消毒供应室工作的安全与质量,该院依照《医院消毒供应室管理规范》中的内容对消毒供应室护理工作进行细节化管理与完善,应用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间(已开展细节护理干预)作为研究阶段,选择2011年2月―2012年2月期间(未开展细节护理)作为对照阶段。研究阶段:护理人员20名;年龄22~43岁,平均年龄(28.3±3.5)岁;均为女性;学历:大专及大专以上15名,中专5名;职称:主管护师2名,副主任护师3名,护士15名。对照阶段:护理人员20名;年龄23~43岁,平均年龄(28.5±3.7)岁;均为女性;学历:大专及大专以上14名,中专6名;职称:主管护师2名,副主任护师3名,护士15名。两阶段护理人员在一般情况对比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 0.05)。 1.2 方法 对照阶段应用一般护理干预,研究阶段开展细节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①收回物品细节护理。针对回收的物品,护理人员应先初步给予清洗及消毒,对特殊污染物品做好标记,并于固定的容器内清洁[3]。护理人员应注意及时更换消毒液,每日由专人测定浸泡消毒液的浓度。回收的锐器应进行单独浸泡,操作时用止血钳夹取,先入超声机清洗,再以流动水冲洗,最后通过高压水枪对空腔冲洗,入网干燥。物品检查合格后进行打包,并用硅胶管套好。处理一次性物品时,不可自行随意丢弃,应在科室初步消毒后,集中销毁。②清洗细节护理。清洗是去除细菌及污垢的重要环节,而单纯的高压灭菌无法代替清洗操作。所以,护理人员应对清洗质量给予足够的重视,严格遵循流水作业流程(预处理-除污-去洗涤剂-去热源-清洗)进行清洗。之后以蒸馏水冲洗,直至pH值提示为中性。③包装细节护理。待消毒物品的包装处理均于专用操作间进行。包装室内放置空气净化器。包装开始前2 h,护理人员对工作台、地面进行消毒擦拭,并以紫外线灯进行照射灭菌。包装操作前,护理人员穿戴好手套、口罩、衣帽,对完成洗涤的物品进行核对、检查及防锈处理,保证包装布的干燥与清洁。包装时注意标志清晰,包装正确,并记录好负责人及灭菌时间,之后送到消毒灭菌室进一步处理。④灭菌细节护理。灭菌物架应与地面距离在20 cm以上,与屋顶距离在50 cm以上,与墙壁距离在5 cm[4]。详细记录消毒特品的灭菌压力、时间及温度。所有包装材料均根据相关规范给予密封式包装。在进行消毒灭菌时,两个消毒包间的距离应控制在2.5 cm以上。对灭菌物品进行认真核对、检查,观察有无异味、破损,是否清洁、干燥等。完成消毒后,仔细检查消毒合格情况,并标记好物品名称、灭菌批次、内容、日期与实效期等。⑤发放细节护理。消毒物品出锅时,认真检查3M胶带是否达标,并注意合理储存,避免污染。根据科室需要,及时将无菌包送至相应科室,保证供应的及时性。此过程中,注意与临床科室护理人员进行交流,认真听取她们的意见,并对疑问及时进行解答,以此保障消毒供应质量。⑥建立各项制度与规定。建立或完善消毒供应室的各项规定与制度,包括:清洗流程与工作制度、三查八对、物品质量及管理标准、供应制度、卫生清洁制度、职业防护制度、感染监测与控制制度等[5]。⑦定期进行护理培训。定期对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内容包括:专业操作技术、学习各项消毒供应的制度与规定、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性,以及交流沟通等培训。 1.3 观察方法 ①观察对比两阶段消毒供应工作差错的发生率。分别对两阶段200件清洗器械、300件灭菌器械外观、100件回收器械及100件器械包装检出进行抽查,对比两阶段清洗器械不合格、灭菌外观不合格、回收器械不合格、包装检出不合格4项工作差错的总发生率。②对比临床科室对两阶段灭菌消毒服务的满意程度。细节护理干预前后两阶段,分别向18个临床科室放发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供给及时、回收及时、打包质量、服务态度及护理质量5个方面,并应用数字评分法,即单项不满意为0分,特别满意为10分。 1.4 统计方法 通过SPSS 1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及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阶段消毒供应工作差错的发生率对比 两组抽查结果显示,研究阶段工作差错发生率为0.29%,对照阶段工作差错发生率为4.00%,研究阶段工作差错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阶段,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临床科室对两阶段灭菌消毒服务的满意程度对比 研究阶段供给及时、回收及时、打包质量、服务态度及护理质量各项灭菌消毒服务的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临床科室对两阶段灭菌消毒服务的满意程度对比[(x±s),分] 3 讨论 医院消毒供应室主要负责向全院科室提供无菌器械的任务,其护理服务质量优劣与诊疗效果及患者的健康具有直接的关系 [6-7]。因此,通过何种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消毒供应护理质量,现已成为医院相关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8-9]。 该院消毒供应室实施细节护理干预,有效改善供应室各区及各环节出现的不足,避免了交叉感染;建立各项制度与规定,并积极落实到个人,使护理工作可以做到“依章办事,有章可循”,避免护理工作中的随意性及盲目性;对消毒供应流程细节化约束与管理,可以提高各个环境的质量标准[10],强化消毒灭菌工作的监管力度。此外,该院十分重视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如专业知识培训及沟通能力培训等,通过培训使其树立起积极、乐观、认真的工作态度,提高医院感染防范意识,严格遵守灭菌观念[11-12];在与各科室进行工作交流时(发放物品及回收物品),也可以调整好服务态度,认真听取临床对消毒供应工作的反馈意见,从而对消毒供应工作进行更好的优化与完善。 该研究结果显示,研究阶段工作差错发生率为0.29%,对照阶段工作差错发生率为4.00%,研究阶段工作差错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阶段。表明细节护理可以有效的降低消毒供应室工作差错的发生率。这有赖于细节护理针对手术室中各个环节进行了认真仔细的梳理,同时对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干预,从而有效的避免了交叉感染的发生。另一方面,该院围绕着工作的关键环节,建立或完善消毒供应室的各项规定与制度,从而加强了监管力度[13]。从各临床科室对两个阶段的满意度来看,研究阶段供给及时、回收及时、打包质量、服务态度及护理质量各项灭菌消毒服务的满意程度显著高于对照阶段。也证实细节护理的实施对提高消毒供应室工作质量,提升服务满意度有重要意义[14]。 综上,细节护理的实施可以有效降低消毒供应室工作差错的发生率,提高科室对灭菌消毒服务满意度,保证了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适于临床推广与应用。 供应室护理论文:消毒供应室落实优质护理服务的体会 【摘要】 目的 探讨和阐述消毒供应室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提高临床科室的满意度,提升护理服务品质。方法 加强科室护理文化建设,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优化护理服务流程,落实优质护理服务举措。结果 临床科室满意度提高。结论 消毒供应室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有效提高了临床科室的满意度,调动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提升了消毒供应室护理服务品质。 【关键词】 消毒供应中心;优质护理服务体会 为了提升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的整体护理水平,卫生部发出了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笔者所在医院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制定了在本院施行创办“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活动,显著提升了本院的护理水平。笔者所在科室为消毒供应中心,担负这各种医疗用品的消毒工作,为了配合本院的创办“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工作,坚持“以患者为中心,提供优质护理”的服务理念,积极主动的为临床提供各种消毒供应服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我院是一所二级甲等医院,我科共有工作人员11人。除负责供应全院临床、医技科室一次性无菌器具外,还有大量复用无菌诊疗包及科室特殊需要包装小包装无菌物品。 2 方法 2.1 转变服务理念,全员培训动员 随着本院“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活动的开展,笔者所在科室也要配合这项工作,工作人员要不断地学习和该项活动有关的理论知识及工作标准要求,更新自我的服务理念。为此,本科室护士长要不间断地组织科室工作人员加强对《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实施方案》、《卫生部关于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的通知》及本院的各个文件精神的学习,还要结合本科室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使科室工作人员认识到消毒供应护理服务工作尽管不是临床一线服务工作,不能直接为患者服务,但这项工作可以为其他各科室提供服务,也是“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室工作人员一定要认识到该工作的重要性,认清形势,统一思想,摒弃以往等、靠思想,共同探讨制定下收下送的具体实施方案,主动出击,专人负责,有求必应。为临床工作赢得时间,满足临床各项需求,真正做到为各科室提供优质、高效、充足、安全、快捷的服务,提高临床科室的护理满意度。 2.2 重视科室文化建设,提升服务质量 为了打造CSSD护理品牌,做深、做细这项工作,开展“责任高于一切,忠诚重于能力”为主题讨论会,加强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使工作人员明白一台机器的运转,依赖所有部件毫无故障地发挥作用,医院和员工的关系也是如此。引导护士换位思考,以最大限度满足使用科室需求为着眼点,重视完善CSSD的细节服务,制定出合理的优质护理服务方案,不断推出优质护理服务新举措,一一落到实处。实行“服务诚心、接待热心、解释耐心、事事尽心”的优质护理服务,把科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以满足各科室对供应室所提供的各项消毒灭菌服的需要。 2.3 加强与临床科室的沟通 每月派专人到临床科室征求意见,了解临床科室对所供应物品的使用情况及需求;了解专科器械使用情况并掌握专科器械的结构、保养、灭菌方法,专人负责,确保及时供应。记录科室反馈情况,归纳总结,发现问题,一定要在科室开会中及时解决。当临床护士提出问题时采用首问负责制,以便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当碰到困难的问题时,可以向小组组长汇报,也可以向护士长报告,尽最大努力及时地加以解决,令科室满意。当与科室间发生误会时,不要产生不良的逆反情绪,应该耐心地做好解释工作[2]。总之,要坚持“全心全意服务于临床”的理念,虚心接受临床科室提出的宝贵意见,充分调动供应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做到人人参与到优质护理服务中,以确保医疗护理工作的安全进行,真正为临床的一线工作提供全面、优质的护理服务[3]。 2.4 合理排班 每年的12月份至第二年的3月份本手术室手术量会大幅度地增加,而手术器械的总量不变,手术器械的使用率也大大地增高了,因此,手术室工作人员也要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确保及时充足地为各科室供应无菌器械或无菌物品,在科室工作人员紧张的情况下,可以对工作人员的作息时间积极调整,实行弹性排班,对回收、清洗人员可以安排提前上班,而对于消毒人员可以把下班时间延长,按照手术器械的回收时间,合理安排灭菌设备的工作进度,确保手术器械能按时周转,可以有效缓解手术室器械的不足[4]。为了便于临床工作,及时提供无菌物品,可以对工作人员进行合理分工,弹性排班,取消节假日,对消毒物品及器械实行全面下收下送,减少临床科室护士领物时间,把护士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还给病人,确保临床护理工作的不间断性,为科室提供优质护理服务。 2.5 创造条件,为骨科急诊手术开通“绿色通道” 我院骨科急症手术比较多,需要的外来器械和植入物也较多,为了给骨科急症手术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优先对外来器械和植入物进行接收,清洗、消毒、灭菌、监测、放行。常规生物监测需要48小时才能出结果,而开展快速生物监测,可以为植入物手术提供更快捷的监测手段,同时也能保证可靠的灭菌质量[5]。笔者在进行此项工作时添加了快速生物阅读器,3h就可以得出结果。当情况紧急时,可在生物PCD中加入第五类化学指示物,第五类化学指示物合格则能提前放行,以最大限度缩短外来器械处置时间。 2.6 对专科器械实行“以人为本,按需服务” 积极与五官科、门诊口腔科、产科等进行沟通,了解专科器械包的需求,对专科器械的下收下送实行按需服务,满足临床科的需要。 3 优质服务效果和体会 3.1 了临床医技科室对消毒供应室的服务满意度 临床服务满意度由之前的90.2%提高到96.5%。 3.2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有利于提高供应室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通过优质护理服务培训,在夯实理论基础和操作技能的同时,也转变了护士的服务理念,增强主动服务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变“要我服务”为“我要服务”,为好临床科室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做好后勤保障。 3.3 提高了消毒供应室的工作质量 消毒供应室在开展此项活动中始终坚持以“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积极地为各科室提供优质护理服务,为实现医院感染安全管理,医疗、护理工作的正常运行提供了保障,保证了临床多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的灭菌质量,全院因器械或物品处理不合格而导致的医院感染率为零,在消毒供应服务工作的各个环节,维护为了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合理利用并节约了卫生资源,为临床实现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实现医疗护理安全目标发挥重要作用。 供应室护理论文:供应室配合临床开展优质护理的体会 【关键词】供应室;临床科室;优质服务 我院自2010年以来,积极响应国家卫生部的号召,扎扎实实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优质护理服务活动。消毒供应室结合《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三个标准要求,围绕一切为临床服务的宗旨,积极转变服务观念,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内强素质,改变工作模式,严把环节质量关,定期征求临床意见,全面提供优质服务,收到良好效果,现将2年来工作体会总结如下。 1具体措施 1.1转变服务观念,强化服务意识 除组织员工参加全院开展的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动员大会外,科内再次召开专题会议,让她们了解国家政策,增强政治敏感性,树立参加活动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并明确自身定位,从思想认识上达到统一,积极主动为临床提供全方位的集中供应服务工作。 1.2健全各种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 消毒供应工作制度应涵盖每个工作程序的标准程序和质量要求,并能够清楚地描述用于指导和规范日常的工作行为。要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具体实际情况,制定供应室行为规范,做到有章可循,照章办事。 1.3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保证岗位人员充足,满足工作需要 随着集中供应工作的不断完善,消毒供应室的工作时与日俱增,为确保工作质量的完成,根据《消毒供应中心验收标准》人员要求,特向院申请增加护理人员两名,护工一名,以满足其各岗位工作需求。 1.4内强素质,打造专业服务队伍 为了保证工作质量,更好地为临床提供满意服务,对所有工作人员进行全方位系统培训。利用每日晨会和每月业务学习时间,有计划地培训,强化行业理论知识如各种操作规程、职责制度、质量保证院感标准预防知识、服务理念、服务礼仪、沟通技巧等,在不断强化专业素养的同时,不断提升其工作价值观和工作理念,增强其责任感,使大家能立足于本职工作,以端正的态度、饱满的工作热情、过硬的专业水准积极地投入到消毒供应工作,挖掘其潜力,各尽其能,各显其才,为临床提供优质、高效、满意的服务。 1.5改变工作模式,确保各项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 参照护理部排班模式,结合科室工作实际情况,除中午守班和夜值班不变外,改变白班传统工作时间,实施上下午两班倒,主要是根据手术室的工作性质安排手术器械的清洗时间、确保其清洗质量,为手术室提供合格的无菌物品。保证各临床科室物品的集中清洗、消毒充供应工作。 1.6严把环节质量关,确保消毒供应质量 认真做好回收、、清洗、、检查、包装、灭菌、储存、发放等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操作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认真履行查对制度。如回收的器械首先进行分类,根据具体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清洗流程,清洗完毕包装前认真检查器械的清洗质量,合格后核对器械的数目、检查其功能,将合格的器械按要求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进行包装,再进行灭菌工作,灭菌过程中要进行各项监测,保证临床使用合格的无菌物品。特别是手术室植入器械一定要等到生物监测合格后才能发放,确保手术使用安全。 1.7定期征求意见,全面提供优质服务 以“临床科室的需要为工作的出发点,让临床科室满意为工作的目标”为我们的宗旨,努力为临床提供优质服务。我们把时间还给临床,让临床把时间还给病人,真正达到让患者满意、让临床满意、让社会满意。每月定期深入临床各科,广泛征求意见。如器械包的使用情况:器械的清洗质量、包装的大小、规格、器械的组合、棉球、纱布的多少,以及进行下收下送工作的及时性和供应室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等,听取合理化建议,组织科室人员讨论,进行切实可行的整改工作,不断创造条件,完善工作。 2体会 2.1供应室主动走出科室,深入临床,提升了服务价值,提高了沟通能力,加强了供应室与临床医护人员的联系,增进了供应室与临床之间的感情,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提高了临床满意度。 2.2供应室实行集中供应工作,把临床护士从繁重的清洗、包装、下送工作中解脱出来,让她们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更好地投入到病人的基础合理、治疗、健康宣教工作,使临床病人的满意度有所提高,对临床开展的优质护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和促进作用,进一步提高了护理质量,确保了医疗安全;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保证了器械的清洗、灭菌质量,各项操作流程更加规范、合理,减少和避免了医院感染的发生,确保了医患安全,同时也促进了供应室的专业化发展。 供应室护理论文:风险管理在供应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消毒供应室是承担医院内各科室所有重复使用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洗、消毒、灭菌以及无菌物品的供应部门。供应室的高效管理,是有效地控制重复使用医疗用品清洗过程中的感染传播的风险,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测、预防和控制感染扩散的重要一环。 学习管理理论内涵、加强风险知识培训 医疗护理风险管理即指对患者、医务人员、医疗护理技术药物、环境、设备、医疗护理制度与程序等风险进行管理活动。风险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患者、医务人员的安全以及医院功能和效益的发挥,通过对现有和潜在的医疗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以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及风险事件对患者和医院的危害及损失。 强化全科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风险识别及应对能力。制定风险管理流程、收集、分析医疗风险事件,提出风险干预措施。将供应室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 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保证供应物品的质量,杜绝院内感染的发生 保证消毒供应工作质量的高水平,保证消毒供应室灭菌质量监测合格。规范供应室人员的培训工作,针对本室人员将消毒供应专业知识和相关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纳入岗位培训及继续教育计划。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以适应消毒供应工作发展的需要。 建立健全岗位职责、操作规程、消毒隔离、质量管理、监测、设备管理、器械管理(包括外来医疗器械)及职业安全防护管理制度和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建立质量管理追溯制度,完善质量控制过程的相关记录。使每项工作标准均有章可循,保证供应的物品质量。 采取集中式管理模式:以消毒供应中心为平台,我院实行消毒灭菌物品集中管理模式。形成有效而比较规范的清洗、消毒、灭菌较有规模的循环系统,减少污染扩散,减少设备投入和人员编制,管理技术专业化。 风险鉴别和评估 根据工作中的作业流程进行风险因素的识别和评估。列出各环节可能存在和发生的风险因素,由有经验和责任心强的人员担任质控员,针对所列项目进行重点布控,防患于未然。 风险意识淡薄,重视程度不够:在清洗过程中,如清洗方法不规范,清洗分类不明确,洗涤剂与消毒剂选择不正确等。均可导致清洗不彻底,影响灭菌效果而存在风险隐患。 自我防护意识差:由于操作人员对工作中存在的危险性认识不足,自我防护意识薄弱,如徒手接触污染器械,在接触各种消毒剂、清洗剂等,均可对人体健康带来潜在影响,不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设备管理与使用不完善:设备使用时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在设备维护过程中,如灭菌器的仪表不准、压力表、安全阀、减压阀等不定期监测;仪表小故障不及时维护;均存在着导致灭菌失败的风险隐患。 物品装载过程中的隐患:物品的摆置不规范;包与包之间无空隙;不同种类装放在一起未按最难达到灭菌效果的时间温度设置灭菌程序。 灭菌物品存储过程中的隐患:无菌包潮湿;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混放,无菌间环境不符合要求;无菌物品的存放期超过有效时间等。 规范器械循环流程,严格环节质量控制 重复使用器械处理的标准化和技术操作要求,包括10个程序即:回收分类清洗消毒干燥检查保养包装灭菌储存无菌发放应遵循由污到净的单向操作流程,包括过期物品处理流程,10个工作程序是技术操作重点环节、指控环节追溯的节点。 加强污染物品的回收管理,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直接置于封闭的容器中,由CSSD集中回收处理,被朊毒体、气性坏疽及突发不明原因的传染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者应双层包装并标明感染性疾病名称,由CSSD单独回收处理。 提高自我防护意识,避免感染发生: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因此加强工作人员自身防护,对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至关重要。 严把清洗质量环节:①清洗流程的质量控制:医疗器械的清洗质量直接关系到随后进行的消毒、灭菌效果[1]。污染器械的前期处理十分重要,需要使用者做好器械的冲洗及保湿工作。去污区工作人员要根据器械的形状、功能等采取合适的洗涤方法。②严格清洗质量检测:专设岗位,依据标准,认真检查。 严格消毒灭菌效果监测质量控制:灭菌过程和灭菌物品的质量监测是保证灭菌质量的关键。①装载量不得超过灭菌器容量的90%,使每个物品达到灭菌效果。密切注意灭菌过程中的动态监控如温度、压力、时间的控制,排气孔是否通畅。②严格消毒灭菌效果监测质量控制,每天空锅进行1次B—D实验,以检测予真空灭菌器冷空气排除效果。对灭菌质量采用物理检测法、化学检测法和生物检测法进行。 严格无菌物品质量管理 无菌物品存放在无菌室内,存放区严格限制人员进出,凡进入无菌区人员必须洗手、更衣、换鞋。无菌物品存放应规范化,配有专柜分类放置,按灭菌日期先后顺序摆放,标志明显。提高发放人员对无菌物品的质量意识,无菌包存放在储物架上,尽量减少裸手接触无菌包的次数,严格落实查对制度,严禁发出湿包、散包、不洁包、过期包和灭菌不合格的包等,应按先灭菌先发放的原则。在运送无菌物品时,必须专车专用,及时下送到各临床科室,为临床提供合格的无菌物品,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 随着人们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健康知识的普及,法制及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日益增强,医院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供应室承担着各种医疗用品消毒灭菌工作,是病原微生物最集中的地方,处理不好,易造成灭菌失败,形成物品间的交叉感染,引发院内感染。加强供应室风险管理,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杜绝院内感染的发生。医院40%左右的院内感染是由手术器械导致[2]。根据风险管理理论,把风险管理与质量管理紧密联系在一起,运用现代化科学管理方法,使消毒供应中心的管理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为临床提供了合格的无菌物品和优质服务。将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步完善,从而适应医院诊疗技术发展的需要。 供应室护理论文:供应室护理管理人员职业危害知识和防护行为的调查研究 【摘要】 目的:研究并探讨调研供应室护理管理人员所面对的职业危害因素有哪些,从而可以了解防护的知识、行为,以增强供应室护理管理人员的职业安全意识,提高防护能力。方法:在2011年6月对100名供应室护理管理学习班人员进行抽样问卷调查,方式是不记名,并加以分析。结果:100名供应室护理人员中,45%能够掌握消毒剂的正确使用方法;掌握正确洗手的仅占18%;正确掌握被利器刺伤后处理伤口的占70%;管理人员较少应用防护措施的原因为认为思想上不够重视、防护用品供应不上的原因占79%;高达82%的人员觉得有必要进行职业防护知识的培训。结论:供应室护理人员处于职业危害的环境中,根据调研结果应制订严格的管理制度,严抓防护措施落实;重点针对薄弱环节,制订合理培训计划;加强安全宣教培训,提高防护监督力度。 【关键词】 供应室; 职业危害; 护理管理人员; 防护行为 供应室的工作虽不及主治医生重要,但却能直接影响医护质量,关系到患者的安危,也为供应室管理人员带来安全威胁[1]。由于医院里各个科室的工作性质不同,导致职业危害的产生因素也存在差异[2]。为了能够研究并探讨调研供应室护理管理人员所面对的职业危害因素有哪些,从而可以了解防护的知识、行为,以增强供应室护理管理人员的职业安全意识,提高防护能力[3]。对此,本院作出以下研究,发了132份问卷,回收到100份有效问卷,供应室护理管理人员进行了调研,以提出相应合理的建议、制定措施。现将研究成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6月,对供应室护理管理学习班人员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随机选取了132人进行答题,问卷内容涉及到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方式是不记名。本次调研发出问卷132份,收回有效问卷100份,调查对象年龄24~47岁,其中男12名,女88名,供应室工作年限1~28年。 1.2 方法 作者根据本次调研目的,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选取方式,以访谈和问卷调研的方式对132名人员随机进行调查,并加以分析。涉及到的内容有:对职业危险的认识;洗手情况;相关制剂的掌握程度;对加强职业防护学习的重要性;医院感染控制部门监控力度;防护措施应用较少原因;防护知识来源;防护措施的采用等。 2 结果 2.1 100名供应室护理人员中,45%能够掌握消毒剂的正确使用方法;掌握正确洗手的仅占18%;正确掌握被利器刺伤后处理伤口的占70%;管理人员较少应用防护措施的原因为认为思想上不够重视、防护用品供应不上的原因占79%;高达82%的人员认为需要进行职业防护知识的培训。课堂、教科书、实际工作经验是69名人员防护知识的来源。56名人员在一定程度上认为自己职业存在危险。 2.2 防护措施应用较少的原因如下:⑴怕麻烦,存在侥幸心理;⑵防护用品供应不上;⑶思想上重视不够;⑷主观认为传染病患者少。 2.3 以下为供应室护理管理人员的防护行为,有95.8%的被调查者经常定期进行身体健康检查,有90.2%的被调查者能够通过自己排解由工作所造成的压力,有97.5%的被调查者在使用盛装化学消毒剂的容器时都会带盖。 3 讨论 调查对象都是供应室护理管理人员,他们大多是从事一线工作。虽然供应室护理人员的工作看起来简单,但实际上这些工作却是高风险的工作[4],加之供应室特殊的工作环境,工作人员处于高危环境。另外,当席卷全球的SARS流行之后,人们逐渐开始关注供应室,供应室也因此被称为感染控制关注的一个焦点,也由此变成医院感染监控的重点部门。不过,由于该部门与医院的其他临床部门有很大区别,因此就不太被别人理解,也造成了供应室护理管理人员工作压力非常大。为了能够减少心理压力对供应室护理管理人员造成的健康损害,我们应从以下方面加以改进。 3.1 严抓防护落实,制定管理制度 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狠抓职业防护措施的落实,医院管理部门应将职业防护作为检查项目之一,将供应室护理管理人员良好的防护行为贯彻到下属当中[5]。为了加强对这类物品的管理,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本院供应室根据ISO9001质量体系要求对再生医疗器械进行了回收-洗涤-分类-包装-灭菌-发放-监测的程序化、科学化的质量体系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6]。2000年国家卫生部有明确规定,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对洗手指征、洗手方法,管理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均应正确洗手。认真洗手与手消毒是对患者和医务人员双向保护的有效措施,必须提高认识、重视程度,严格按程序执行。供应室护理管理人员要做到保证自己的安全,维护患者的利益,获得大家的认可。因此,供应室人员应该保证能够熟练操作工作、工作技术,避免用手对器具清洗,以便降低皮肤被刺伤的概率;严格禁止对使用过的针头盖帽。供应室人员应知道刺伤后的危险性,掌握挤压出血-清洗-消毒的程序,上报并肌内注射疫苗。正确掌握、使用化学消毒剂的性能、作用范围、副作用, 这对进行消毒灭菌工作和注意消毒剂的毒副作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3.2 重点针对薄弱,制订培训计划 100名供应室护理人员中,45%能够掌握消毒剂的正确使用方法,这可能够是与最近几年不断注重手卫生知识的宣传有关。仅有18人完全掌握了洗手法的知识,应关注于每一个细节,建议针对重点薄弱环节,制定出详尽的培训计划。作为供应室管理人员,如果不能完全掌握上述知识,就不能完善地做好工作,就不能够很好的管理和教育下属。与此同时,应该设立相关部门重点做好如下工作:做好职业防护的各项措施,对去污区的工作应重视对待,将知识欠缺的内容全部列入其中,也可以通过将这方面内容制作成为宣传画等贴于供应室的宣传栏来提醒大家参照标准预防,这样做,就可以提醒被调查者参照一些标准预防的要求来做好职业防护,比如说早一些污染的区域。这样就可以做到图有所示,示有所依。 3.3 加强安全宣教,提高监督力度 美国疾病控制监控预防中心对管理人员在职业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提出如下观点,医护人员应该按照程序,依照规则执行隔离制度、充分利用工具、防护设备以减少危险的发生, 以最大限度保护自身和患者安全。同样,我们也必须重视供应室工作,深刻认识危险性,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应该可以把国内外感染控制的信息动态、经验讨论、最新应用成果等先进内容在科室进行广泛宣教,使大家充分了解危险因素,以更好地采取有效措施。对客观的、普遍的存在的现状,要制定相关措施进行有必要的改进,防患于未然。 综上所述,我国应建立健全职业防护规章制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规范规定,大力落实各项措施,加强安全管理工作。 供应室护理论文:供应室常见护理缺陷与对策 【摘要】目的:探讨供应室常见护理缺陷与对策。方法:对本院供应室近3年来常见的护理缺陷及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并且采取相应的对策。结果:供应室通过系统的护理工作改革,有效控制了护理缺陷的发生,而且提升了护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结论:在供应室的护理管理工作中,必须逐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与能力,以减少护理缺陷的发生。 【关键词】供应室;护理缺陷;对策 在供应室的护理工作中,护理缺陷主要是指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出现不足、差错或事故,严重影响到护理工作的实际效率与质量。在现代医院中,供应室是向全院提供无菌物品的重要科室,其护理工作的质量与各临床科室的救治工作及患者的安危息息相关,所以,必须加强供应室护理缺陷的分析,并且采取相应的对策。 1.一般资料 本院为一所公立的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开放床位1000张,供应室现有工作人员12人,其中主管护师3人,护师2人,护士3人,工人4人。年龄23-55岁,平均43岁。工作人员中持有消毒员上岗证3人,本院于2009年8月开始实行医疗器械集中处理制度。 2.护理缺陷情况 2.1医疗物品的清洗不干净,有水垢、锈渍、污渍、血渍、残留物质等。 2.2医疗物品的包装不整齐,数目不准确,有错放、漏放的现象。 2.3医疗器械的检查工作不认真,有松动、缺损、刀剪不锋利、对合不良、功能欠佳等问题。 2.4医疗物品的包装不规范,有超大、超重的现象,包布未能做到一用一洗,有补丁、破洞、潮湿等情况。 2.5医疗器械的清点与核对工作不认真,经常出现医疗器械丢失的现象,护理人员的交接班制度也缺乏完善性。 2.6对于过期医疗物品的检查工作缺乏完善性,在医疗物品发放时,未注意“先入先出”的基本原则。 2.7部分灭菌物品的标识不清、位置不正确、字迹不清晰、颜色有变化。 2.8医疗物品存在供应不及时、准备不充分的问题。 3.引发护理缺陷的原因 3.1护理人员的责任心不强,供应室护理人员在工作时,普遍对于护理缺陷的危害性认识不足,部分护理人员认为供应室的工作类似于医院的后勤部门,不需要过高的专业技术与责任心。正是这种观念的普遍存在,部分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出现马虎大意、思想不集中、缺乏严谨性等问题,从而导致出现护理缺陷的几率增大[1]。 3.2未能认真执行各种查对制度,其中主要包括:不认真执行医疗物品回收、储存、包装与发放等查对制度。例如:在医疗物品包装时,并未执行二人核对、确认无误后方可进行包装的制度,可能出现包内医疗物品、器械多放或少放的现象。另外,在无菌物品的发放时,未能严格做到放时查、存时查、发时查,以及对日期、对科室、对品名、对数量等,可能造成医疗物品的发放错误。 3.3护理缺陷的管理制度不完善,在供应室护理缺陷的防范中,由于相关制度的不完善,而导致防范措施难以发挥预期的效果。护理人员未能按照相关制度的要求,及时抓住控制护理缺陷的主要环节,在出现差错后隐瞒不报,也未给予严肃的处理,导致供应室护理缺陷问题难以得到足够的重视,相关管理制度也形同虚设,难以起到预期的管控作用。4.护理缺陷的防范策略 4.1加强对于护理人员职业责任感的教育,提升他们的工作责任心。在供应室定期组织的业务培训与职业道德教育时,应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多方式加强对于护理人员的教育,增强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实现供应室由“供给式”服务逐步向“需求式”服务转变,即根据各临床科室及患者的实际需求,提供相应的护理服务,从而增强护理人员的主动服务意识,减少护理缺陷的发生机率。 4.2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在供应室的护理工作中,对于回收、重复使用的污染医疗物品,护理人员必须认真查对其数量、质量、清洁处理情况[2]。在医疗物品、器械的分类包装前,也要认真查对其数量、体积大小、质量等,并且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在无菌物品的发放时,要仔细查对品名、数量、科室、灭菌日期、有效期等,并且做好相关记录。 4.3建立完善的护理缺陷管理制度。在本院供应室护理工作的管理中,为了有效控制护理缺陷的发生,建立了以岗位责任制为基础的积分制量化管理制度,即根据护理人员的工作表现及出现的护理缺陷问题进行评分,根据评分结果判定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与质量,并且给予相应的奖罚。 近3年来,本院供应室通过对于护理缺陷及相关问题的分析,制订了一系列的对应策略,有效控制了护理缺陷的发生,使得护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不断提高。
建筑工程类论文:分析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措施 一、影响建筑施工成本的主要因素分析 工程项目成本一般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投标成本,指工程投标阶段发生的成本费用支出,发生在施工项目部成立之前。因此,项目部对此无法控制。第二部分是施工成本,指从项目部成立直至项目完工结束前所发生的全部生产费用的总和。本文只探讨项目部对施工成本的控制。 (一)施工成本控制体系的建立和运行 成本控制体系的建立是控制施工成本的前提。要求项目部进行全员、全过程的控制,其中,全员控制包括:各部门、各单位的责任网络和班组经济核算等,防止出现人人无责、人人不管的现象,全过程控制就是随着项目施工进展的各阶段连续进行成本控制,不能时紧时松,更不能疏漏,使施工项目成本自始至终置于有效的控制之下。 (二)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的科学合理性 施工组织设计既是全面安排施工的技术经济文件,也是指导施工的重要依据,它对加强项目施工的计划性和管理的科学性,克服施工中的盲目混乱现象,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其编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施工成本的高低。 (三)施工队伍的选择与管理 项目部所属各施工队直接担负着工程施工,施工队伍质量的好坏、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施工成本的控制水平。 (四)材料费的控制在施工成本中,材料费占的比重最大,一般可达60%~70%。因此,材料费节余将极大地降低施工成本,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数项目部在釆购大型结构、施工钢材及各种配件、低值易耗品时,无计划的采购现象比比皆是,有的采购计划非常随意,控制权完全掌握在项目经理及采购员身上,结果往往导致材料的积压、超支;另外,有些项目部不掌握合理的价格信息,而买入大量的高价材料;釆购人员大多是项目经理信得过的人,对材料的质量标准知之甚少,甚至购买不达标的材料,更为严重的是有的采购人员暗箱操作,抬高材料价格,索要高额回扣,直接导致材料采购成本增加。在材料保管方面,不但堆放零乱,变质锈蚀严重,而且出现监守自盗的现象。在材料的领用方面,不按定额发料,施工人员想领什么就领什么,想领多少就领多少,多发的材料就丢弃在工地上;对机械配件的领用通常不加审查,坏了就换,没有人去修复。因此,控制材料费是控制施工成本的关键。 (五)机械费用的控制 对于机械化施工程度较高的工程项目,机械费用在施工成本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施工机械的完好率、利用率和工作效率直接关系着机械费用的高低。 (六)其他影响因素 主要有:工程质量控制水平,由于项目部自身原因造成施工质量问题而返工,将增加材料消耗,影响工程进度,造成经济损失;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如果因安全措施不到位导致发生伤亡事故,项目部将会被罚款甚至停工或被清理出场;项目变更索赔,这一工作稍不细致就会加大成本支出;在竣工决算阶段,若不严格把关,列入不该支出的费用,或因建设单位欠账,项目将不断催讨债务而增加差旅费等开支,同样会增加施工成本。 二、加强控制施工成本的措施 (一)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成本控制体系 项目部应明确施工成本控制的目标,根据成本控制体系对施工成本目标进行分解,并量化、细化到每个部门甚至于第一个责任人,从制度上明确每个责任部门、每个责任人的责任,明确其成本控制的对象、范围。同时,要强化施工成本管理观念,要求人人都要树立成本意识、效益意识,明确成本管理对单位效益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二)编制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 工程中标后,项目部必须立即组织力量,充分考虑当地自然环境、水文地质、气象气候和交通运输等条件,编制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作为编制施工预算的依据。施工组织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使施工成本合理。 (三)加强施工现场管理 1、加强施工队伍管理施工队伍要实行合同管理,严格按合同约定办事,并控制人员的规模,优化人员结构。根据已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合理安排人员进场和退场;合理安排工作,提高作业效率,尽量减少成本费用支出。 2、严格控制施工质量 项目部在施工中一定要与业主、监理充分沟通,严格按照合同、施工图纸要求、施工组织程序完成施工工序,坚持质量第一和以质取胜的原则。建立项目经理全面负责的质量保证体系,实行质量管理责任制。 3)强化安全意识 坚决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把安全工作常抓不懈,平时加强安全方面的宣传,施工现场做好防护措施,杜绝因安全出现问题而造成损失和罚款的现象发生。 4)严格施工变更索赔 项目部要与监理方、设计院和业主充分协调,认真研究合同和施工图纸。变更设计应坚持先批准,后变更;先变更,后施工的原则;紧盯现场,对施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做好记录,收集证据,建立完整的施工档案,及时出具工程变更联系单,并请监理单位、业主签证工程量及价款。 (四)加强材料和机械设备的管理 1、把好釆购关,降低采购成本 对主要材料要进行统一管理,实行统一招标采购,严禁自行购置。要根据以往的合作经验和合作伙伴的推荐,建立材料供应商名册,坚持货比三家,择优选用的原则,工作要透明,防止暗箱操作和腐败现象的发生。大宗材料要与供应商签订合同,锁定价格,明确材料品质标准、供货时间、送货方式和交货地点;对于地材等零星用料,坚持用多少、购多少的原则,以免造成库存积压和损失。 2、把好材料发放关,加强材料使用过程控制严格收发料制度,材料进场时要认真点验。保质保量,合理堆放,减少二次搬运;发料时要严格按分部分项工程材料的理论用量发放,特别是钢材、水泥等重要材料要实行限额发料。在进料及使用过程中要加强物资材料的运输、装卸、保管等环节的管控能力,合理组织运输,选用最经济的运输方式,以降低运输成本,减少倒运次数,完善手续,减少不必要的损耗浪费和丢失。要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减少资金占用,合理确定进货批量与批次,尽可能降低材料储备量,同时也要根据市场行情,对价格波动较大的材料在预测涨价前根据工程需要可以适量贮备,降低预期成本。要加强材料使用过程控制,在施工过程中对具备条件的项目要按月进行材料节超分析,通过分析对出现材料消耗偏差的要进行定性及定量分 析,找出原因,纠正偏差;对大型复杂项目要坚持限额发料机制,施工前要准确计算出主要材料应消耗量,并且当发生变更、增减工程量时要及时进行动态调整,确保限额发料机制有效运行。当发现单位工程超出限额发料数额时,要及时进行分析超出的原因,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3、加强大型周转性材料的管理与控制 特别要加强对钢模板等大型周转性材料的管理,这些材料购置价格较高,施工中不可或缺,使用频率高,如果管理不善,将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对于施工机械设备。设备部门要根据工程质量、进度和设备的能力,合理配备机械,建立机械设备日常定期保养和检修制度,加强机械的维护;机械操作人员要加强业务培训,以提高机械设备的完好率和生产效率。杜绝发生机械事故,同时,要做好机械台班记录和燃油消耗记录,对于从外部租赁的机械设备,要做好工序衔接及登记记录,提高机械的利用率,尽可能使其满负荷运转。 (五)重视竣工结算工作 工程进入收尾阶段后。应尽快组织人员办理竣工结算手续。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措施对工程的人工费、机械使用费、材料费、管理费等各项费用进行分析、比较、查漏补缺,一方面确保竣工结算的正确性与完整性,另一方面弄清未来项目成本管理的方向和寻求降低成本的途径,项目部应尽陕与建设单位明确债权债务关系,当建设单位不能在短期内清偿债务时,应通过协商,签订还款计划协议。明确还款时间,以减少催讨债务时的开支,尽可能将竣工结算成本降到最低。 建筑工程类论文:建筑工程常见质量问题及对策 引言 建筑工程是人类生存,生活,工作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创造世界,改造世界不可缺少的设施。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国民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建筑也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建筑工程的质量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在设计,施工过程中,质量问题仍时有发生。 一、建筑工程质量问题的原因 由于工程建设往往涉及到设计,施工,建设,使用,监督,监理,管理等多个部门,而建筑工程一般又是在露天环境中施工,所以质量事故的发生总与某种自然环境,施工条件和各级管理机构状况以及各种社会因素紧密相关。 诸如,违反基本建设程序,不按有关规定进行工程招标投标,从而造成无证设计,超标承包,违章施工等,必然产生工程质量事故。工程地质资料不足和勘测不准确,加上处理方案不当或质量不高等,造成地基承载能力不足或地基变形太大,很容易发生工程质量事故。选择的建筑材料不符合设计和有关标准的要求,或构件制品质量不合格,也是造成工程质量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建筑工程设计中,设计构造不当,计算简图不准确,结构计算出现错误等。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不严格按照图纸作业,不经设计单位允许,随意改变设计,造成结构存在严重质量隐患。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不能严格按照施工及验收规范施工,操作质量低劣。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质量较差,施工管理水平不高或混乱,施工顺序出现错误。在施工或使用过程中,荷载超过了设计规定值,或者地面堆载太大温度、湿度及特区的变化影响;酸碱盐等物质的化学腐蚀。自然界的不可抗力,社会的战争,罢工等也有一定影响。 二、建筑工程质量问题的特点 工程质量问题的复杂性。为满足各种特定的使用功能要求适应自然环境的需要,建筑工程的产品种类繁多,且各地的气候、地区条件不同,施工条件不同。如建筑物的开裂,可能是设计构造不良,或出现计算错误,或地基沉降过大,或出现不均匀沉降,或温度变形,或干缩过大,或材料质量低劣,或施工质量较差,或使用不当,或周围环境变化等,可能是其中的一个或几个。 工程质量问题的严重性。发生过程质量问题往往会给单位带来诸多麻烦和困难。有的会影响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有的会给工程留下隐患,有的会缩短建筑物的使用年限,有的会使建筑物成为危房甚至不能使用,最为严重的是使建筑物发生倒塌,造成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所以要高度重视,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务必及时分析,提出处理措施,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 工程质量事故的可变性。建筑工程中的质量问题多随时间、环境、施工条件等变化而发展变化的。例如,钢筋混凝土大梁上出现裂缝,其数量。长度和宽度会随着周围环境温度,湿度的变化而变化,或随着荷载大小和持荷时间而变化,甚至有的细微裂缝也可能逐步发展成构建的断裂,以致造成工程倒塌。 工程质量事故的多发性。一些常见问题经常象病医院经常发生被称为工程质量通病。如,混凝土裂缝,砂浆强度不足,预制构件开裂,房屋卫生间和房顶的渗漏等。还有就是同类型的工程质量事故重复发生。 三、工程中一些常见质量问题及措施 (一)基础工程 根据大量的工程实践证明,基础工程的常见质量问题有:桩基偏位,离析等。在桩基工程施工中,首先保证桩基不能发生超出规范的位移。我们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在正式施工前,场地平整,定位放线必须按照图纸进行,并经过严格校核无误后方能进入桩基施工;施工是要再说个场地周围或场地内不易发生位移的地方,根据施工需要作好控制桩。桩身离析主要发生在孔底,又是也发生在桩的中部,它将严重影响桩基的承载力,甚至造成整个桩基失败,关系到整个建筑物的安全。 我们采取的防止措施是:一是导管距孔底的距离不宜过大或过小,一般应保持在0.3~0.5米之间,不同孔径的钻孔应采用不同直径的导管。二是在正式浇注混凝土施工之前,要认真检查导管的密封性,不合格的不准用于工程施工中,在正式施工过程中清除导管接口上的杂物,连接端口涂抹黄油,在抖料灌注后检查是否渗漏,同时也得仔细检查混凝土的质量,不合格的决不能用于工程中。 (二)混凝土工程 在拆除模板后,发现混凝土柱、梁、板出现鼓凸或翘曲等,不仅影响外表美观,而且严重影响使用功能,有时甚至要拆除重新浇筑。在进行模板及支持系统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模板本身自重,施工荷载,混凝土自重,钢筋自重,浇注及卸料所产生的侧向压力,进行最合理,最安全的荷载组合。支撑底部若为泥土地基,仅进行认真夯实,设置或水沟并铺设垫木或型钢。还有在模板拆除后,钢筋混凝土结构内部的主筋,构造筋和箍筋等裸露在表面,没有被混凝土包裹,很容易在侵蚀介质的作用下产生锈蚀破坏。露筋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中严重的质量缺陷,要认真处理。对于结构表面的露筋,在刷洗干净后,用1;2.0或1:2.5的水泥砂浆将露筋部位抹压平整,并加强养护;对于露筋较深的部位,应将薄弱混凝土和突出的颗粒凿去,洗刷干净后,用比原来高一强度等级的细石混凝土填塞压实,并认真养护。 在混凝土浇筑振倒是产生漏浆,轻者使表面出现蜂窝麻面。严重的出现孔洞,漏筋。为防止该类问题发生,我们应根据不同的结构类型及模板类型,选配合适的模板系统;木支柱规格不宜太小,并用对拔楔来调整标高级固定。 在检查核对绑扎好的钢筋骨架,当与钢筋混凝土结构图纸对照时,发现某种钢筋发生遗漏。对于所遗漏的钢筋要全部补上,不得再出现任何遗漏。 混凝土构件在拆除模板后,当其表面出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与麻点,但无钢筋外露现象,不影响结构的安全,处理办法很简单:在麻面部分充分浇水湿润后,用原混凝土配合比砂浆,将麻面抹平,压光,使颜色保持一致,修补完后,应用草帘或草席进行保湿养护。 当混凝土强度偏低,不满足结构强度要求时,按混凝土实际强度校核结构的安全度。在冬季低温条件下施工时,如果发现混凝土早期强度增长过慢,可采取加强保温以及通蒸汽来加快混凝土强度的增长。 (三)砌体工程 众多工程实践证明,砌块墙体出现裂缝的主要原因有:砌体结构的强度不足,建筑物发生较大的不均匀沉降,不同构件,材料兼变形不协调,和材料有很大的干缩变形,温度较大变化等。 我们要注意的是:一是在设计方面,减少屋面温度影响和变形,增强墙体抗裂能力。设置适宜的伸缩缝。二是在施工方面,确保砂浆的饱满度和提高强度,正确处理梁柱和接缝处,做好预留及二次装修的基础工作。 由于温差引起的裂缝,根据建筑物的实际情况如建筑是否保暖,所处地点的温度变化等,设置合理的伸缩缝;预留施工后浇带,等一段时间再浇筑带中混凝土,这样可以避免裂缝;混凝土要分段施工。但如果砌体的承载力不足,则在较大荷载的作用下,会出现各种裂缝甚至出现压碎,断裂,崩塌等现象,使建筑物处于极不安全的状态。这类裂缝的出 现是非常严重的,很可能导致结构的破坏,所以应对裂缝的长度,宽度随时进行观测,并采取相应措施。裂缝较细,数量较少,但裂缝已基本稳定时,可采用灌浆加固。当裂缝较宽但数量较少时,可在与裂缝相接的灰缝中,用强度等级高的砂浆和细钢筋填缝,也可用块体嵌补法即在裂缝两端及中部用钢筋混凝土楔子或扒据加固。当裂缝数量较多时,可用局部钢筋网外抹水泥砂浆的处理办法。(四)脚手架,模板工程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一些地区多次发生脚手架,模板倒塌重大事故,造成很大损失。如,1992年全国建筑施工中发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重大事故31起,死亡人数达156人,重伤34人,其中脚手架,模板倒塌造成死亡59人,重伤20人,分别占38和59。1993年脚手架,木板倒塌事故仍时常发生,在福建,大连,重庆等地连续发生由于支撑失稳,造成模板倒塌的重大事故。由以上重大工程事故可以看出,脚手架,模板工程在整个过程施工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仅影响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和工程造价,而且影响施工的声誉和发展。 对此,我们要加强施工现场管理,严格检查脚手架所用钢管;模板共正式施工前应先进行模板设计,并编制施工技术方案;合理选用支撑材料,多层和高层建筑必须禁止使用竹制脚手架,对模板支撑的空间高度小于4米。 (五)屋面防水工程 屋面防水工程位于房屋建筑的顶部,它不仅受外界气候变化和周围环境的影响,而且还与地基不均匀沉降和主体结构的变位密切相关。屋面防水工程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寿命,关系到人民生活和生产的正常进行,因此历来普遍受到关注。 在进行屋面防水工程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工程特点和使用要求,如工业与民用,城镇与农村,南方与北方,防水与保温结合与否,雨量与风力大小等。施工人员还要现行防水材料品种,性能多了解,根据防水工程施工图,合理选择防水材料。防水工程的质量如何,一般要在建筑物竣工后2,3年才能定论,因为防水层要经受高温,冻结,雨雪,阳光,侵蚀介质等的考验,而此期间是屋面防水管理维护的关键时期。对屋面防水层和节点部位要不定期地检查;屋面的杂物等要及时清除。并在雨季来临前,对屋面进行一次大清扫,彻底清除积灰,杂物以确保雨水口畅通。 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行业也在腾飞,为了确保建筑工程优质高效的完成,我们应加强施工队伍的建设,严格按照建筑行业规范行事,进一步完善建筑法规,避免工程质量问题的发生。我们也将是建筑行业中的一员,要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并做到与实践相结合,为我国的建筑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建筑工程类论文: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质量控制措施 影响建筑工程整体质量提高的相关因素有很多,包括工程施工之前的设计图纸、施工过程中的相关技术、施工之后的维护工作等。其中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质量问题是影响建筑工程整体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使用到的施工技术较多且较为复杂,其中主要的施工技术有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和钢结构工程施工技术,因此,要想加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质量控制,必须从混凝土施工技术和钢结构工程施工技术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质量控制策略 (一)保证混凝土的良好配置 1.配合比的精确换算 一般而言,在实验过程中混凝土配合比的计算是在各种材料完全无杂质的状态下进行的,所使用的各级骨科料是以饱和面干状态存在的,没有超逊径颗粒,然而在实际施工中,各级骨科料中多少都含有一定量的超逊径颗粒,因此,为了能够在实际施工中进行准确的配合比换算,必须在施工之前,对混凝土配料进行抽样检查,在施工过程中没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对混凝土配合比进行换算。 2.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 混凝土在搅拌过程中,必须保证混合物之间的保水性、粘结性和流动性,而混合物之间的保水性、粘结性和流动性等多种性能的综合表述就是和易性,如果混凝土的和易性较差,就会容易出现离析或者振捣不实的现象,从而造成一定程度的质量缺陷。在很多建筑工程施工中,配置混凝土的技术人员,往往会选择一些坍落度低、水量低、高强度的振实工艺等对混凝土质量进行确保,但是这种方法的采用容易造成孔洞和蜂窝等现象的出现,这对建筑的整体质量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该采用掺入高效减水剂的方式来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从而保证混凝土的流动性和可塑性的提高,混凝土和易性的提高,也有利于浇筑振实,从而避免产生泌水或者离析现象。 (二)注重混凝土的浇筑和振捣 在完善混凝土的配合比之后,最需要重视应该就是混凝土的浇筑和振捣,因为在整个混凝土的养护过程中,浇筑和振捣时这一过程中最主要工作和环节,如果没有对混凝土的浇筑和振捣加以关注,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工程施工技术质量问题。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经过浇筑的墙壁在外观上容易出现孔洞、蜂窝、麻面和气孔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则很容易引起施工人员的重视,但是,在墙壁内部出现的一些孔洞和蜂窝则容易被施工人员忽视,按照危害程度来说,墙壁内部的孔洞和蜂窝比表面上的孔洞和蜂窝危害更大。因此,为了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应首先对振捣施工人员进行相应的业务培训和技术考核,其次做好施工现场的监督和管理工作,保证整个振捣过程的连续性和及时性,为了防止工程留下安全隐患,应该在振捣之后,通过采用放射性探伤的方法对振捣质量进行全方位检测。 (三)防止混凝土的变性和裂缝 混凝土性能的变化,在不同环境下会有不同的影响因素,根据笔者多年经验,导致混凝土变性的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分别是:(1)在荷载作用下出现的变性;(2)因温度的变化而出现的变性;(3)因湿度的变化出现的湿胀干缩变性;(4)随着自身体积的变化而变化。而混凝土的变性会在各种影响条件下出现干裂现象,例如,混凝土在成型之后没有得到良好的养护,在长时间的风吹日晒下,混凝土表面的水分会逐渐蒸发,这时候就会出现体积收缩的现象,最终造成混凝土表面开裂。 加强混凝土裂缝处理技术的重要措施包括:(1)在使用材料方面应该选购安定性较好的水泥,只有经实验验证合格后的砂石才能投入使用,砂必须清洁,其中含有的杂质必须在规定范围之内。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应该根据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合理选择水泥的温度,对于配合比的换算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2)加强施工工艺的控制,在混凝土配置过程中,应该严格控制水泥和水的用量,并且确保搅拌的均匀程度;在浇筑过程中,应该遵循相关规定和技术指标进行,不能随意改变浇筑时间;在对混凝土施工结束阶段处理时,不应过早拆模或者加荷,拆模之后应该对其进行养护,避免外界环境对混凝土的质量进行破坏等。 二、钢结构工程施工技术质量控制策略 (一)加强钢结构工程施工技术交流 任何建筑在施工之前都会对施工过程进行设计和规划,而设计图纸就是施工的重要依据,也是施工技术实施和质量控制的保障,只有保证拥有完整和良好的设计成果,才能保证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质量的有效控制。因此,在施工之前,工程技术人员应该与图纸设计单位和工程监理人员进行全面交流,对于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质量标准。制度规范、工艺流程和技术条件等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探讨,以此,保证设计人员能够对施工过程中进行全方位的认识和了解,对于施工中可能出现的任何情况进行推测,并将这些推测录入设计图纸和计划中,以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各种不必要的错误。 (二)严格审查钢结构施工组织计划 钢结构施工的技术含量较高,而钢结构的施工组织设计是施工单位进行编制的,因此,严格审查钢结构施工组织计划对钢结构工程质量和进度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影响。相关技术人员对钢结构施工组织计划进行严格审查的过程中,应该确保施工单位建立了良好的技术管理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并且保证这些体系建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钢结构施工组织计划的人员有无进行严格和全方位的培训进行检查,对施工技术质量进行检查,对施工技术水平能否满足施工现象的实际需求进行严格审查;对新工艺的使用情况进行严格审查,保证新工艺的有效使用;对施工计划能够满足施工实际的需要进行严格审查,在审查过程中,要确保施工组织设计的针对性;最后是要确保施工进度和质量控制的方法的正确。 (三)加强钢结构工程主体的质量控制 在安装梁柱时,应首先检查底板下部的垫铁是否平整,螺栓的牢固程度和摩擦面的清洁程度等是否符合标准,如果这些工序都符合规定要求,验收合格后便可起吊梁柱。安装完成钢结构之后,必然会形成固定单元,这时候应该用膨胀混凝土对基础顶面和柱底板进行第二次浇筑,以保证其密实程度。一般情况下,普通螺栓的连接地方使用的垫片都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下,如果在特别情况下,需要扩孔,一定不能够使用气割,并且拧紧后的外露螺纹不得少于两个。在使用高强度螺栓之前,必须对其按照出厂合格证和复检单进行验收,安装过程中应该保持板叠基础面的平衡度,使得整个安装过程自由穿入。 三、结束语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质量控制问题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如今,社会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新技术在工程施工中的具体运用也提高了重视程度,因此,加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质量控制已经势在必行。而建筑工程所涉及到的工艺较多,系统性也较强,除了本文所描述的混凝土施工技术和钢结构施工技术,还有很多施工技术对整个工程质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施工人员除了吸取以往的实践工作经验和借鉴其他有效解决问题途径和方法,还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技术水平,以能够从根本上控制建筑工程施工质量。 建筑工程类论文:建筑工程材料检测技术 一、影响建筑工程材料检测结果的因素 (一)试件取样 材料取样是否合格对检测试验结果的准确性有着重要的影响。根据我国现行的检验标准和试验规程中的相关规定,对试样的取样方法、数量以及频率等都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但是由于很多施工企业在取样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建设方面参差不齐,所以对于建筑材料取样的评定标准也缺乏深入的了解,这容易造成取样 缺乏代表性、频率不足等问题,因此,要加强对试件取样质量的控制,才能保证检测试验结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二)检验人员的综合素质 检测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在检测机构中所有从事抽样、检测等工作的人员都应当具备相应的上岗资格证书,尤其是关键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理论基础,都是影响检测结果的主要因素。 (三)检测仪器设备 检测仪器设备是开展检测工作的必要基础,同时也是影响材料检验结果的另一个主要因素,仪器设备的先进性和可靠性对检验结果有着直接的影响。我国大部分试验检测机构的设备存在着老化严重的现象,而且缺乏现代化的检测仪器,所以在材料检测结果方面的准确性始终无法获得有效的提升。 二、常用的建筑工程材料检测方法 (一)水泥的检测 1、水泥进场验收 水泥进场时应对其品种、级别、包装或散装仓号、出厂日期等进行检查,并应对其强度、安定性及其它必要的性能指标进行复验,其质量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175 等的规定。 当在使用中对水泥质量有怀疑或水泥出厂日期超过 3 个月( 快硬硅酸盐水泥超过 1 个月) 时,应进行复验,并按复验结果使用。钢筋砼结构中严禁使用含氯化物的水泥。 2、检查数量及验收方法 按同一厂家、同一等级、同一品种、同一批号且连续进场的水泥,袋装不超过 200t为一批,散装不超过 500t为一批,每批抽样不少于一次。检查产品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和进场复验报告。 3、取样方法 水泥试样必须在同一批号不同部位处等量采集,取样试点至少在 20 点以上,经混合均匀用防潮容器包装,重量不少于 12kg。( 备注: 委托单位填写检验委托单时应逐项填写以下内容: 水泥生产厂名、商标、水泥品种、强度等级、出厂编号或出厂日期、工程名称,全套物理检验项目等。 (二)钢筋的检测 1、钢筋进场时的验收 钢筋进场时,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钢筋砼用热轧带肋钢筋》GB1499 等的规定抽取试件作力学性能检验,其质量必须符合有关标准规定。 2、验收方法 检查产品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和进场复验报告。 3、取样方法 按照同一批量、同一规格、同一炉号、同一出厂日期、同一交货状态的钢筋,每批重量不大于 60t 为一检验批,进行现场见证取样;当不足 60t 也为一个检验批,进行现场见证取样。试样分为抗拉试件两根,冷弯试件两根。实验室进行检验时,每一检验批至少应检验一个拉伸试件,一个弯曲试件。 4、试件长度 冷拉试件长度一般≥500mm(500~650mm),冷弯试件长度一般≥250mm(250~ 350mm)。(备注: 取样时,从任一钢筋端头,截取500~1000mm 的钢筋,再进行取样。) 5、冷拉钢筋 应进行分批验收,每批重量不大于 20t 的同等级、同直径的冷拉钢筋为一个检验批。 6、取样数量 两个拉伸试件、两个弯曲试件。 (三)墙体材料 根据砖和砌块的生产方式、主要原料以及外形特征,砖和砌块可分为蒸压灰砂砖、烧结多孔砖等。 1、蒸压灰砂砖 每 10 万块为一批,不足10万块也为一批,但不得少于2万块。强度检验的样品,从尺寸偏差、外观合格的样品中按随机抽样法抽取3 组共15 块( 每组5块) 。其中2 组进行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检验,一组备用。 2、烧结多孔砖 每5万块为一批,不足该数量时仍按一批。强度检验的样品,从尺寸偏差和外观质量检查合格中按随机抽样法抽取,共15块。抗压强度、抗折荷重检验各5块,备用5块。 三、建筑工程材料检测的相关技术要点 (一)取样检测 1、取样要规范 建筑工程材料性能的检测报告是通过对所选取材料样品进行检测得出来的,检测报告能否得出准确的数据,取决于样品的取用是否规范。所以,要规范、科学地进行材料取样,保证检测人员能够准确地检测出材料性能。 2、代表性取样的方法 进行代表性取样是质量检测的关键环节,取样方法的偏差、取样部位的差异,都会造成检测的误差,进而影响整个工程材料的质量检测。代表性取样应注意以下问题: (1)试样必须具有代表性,一般是在一批材料里随即抽取不同部位的规定数量的样品作为试样。 (2)取样的位置及方法也必须符合要求,不得特意的为试验而做试样,比如在采取钢筋焊接试样时,严禁特意的制作试样。 (3)试样的数量对试验结果的准确性也有很大的影响,若数量太少、取样的方法及部位也存在偏差,那么试验的误差也就大大的增加,有时候甚至会得到相反的结果。因此,试样采取的方法、数量、部位等都必须符合要求。 (二)加荷速度检测 由于各种快速的加荷速度以及荷载,在常温条件下对建筑工程材料进行质量检测时,检测出的材料强度值就会比材料本身的强度值有所偏高。但不同的工程材料在进行抗压强度测试时,在常温下的加荷速度的快慢却对测试结果有所差异。比如,在对混凝土试件进行检测时,由于加荷速度过快,材料裂纹扩展的速度就比荷载增加的速度慢,所以要严格按照工程材料的标准进行加荷速度,并要在合理范围内取最低值。 (三)试件尺寸及精度检测 建筑工程材料的试件必须按照标准的精度和尺寸进行材料力学性能测试。如果形状和尺寸都在标准范围之内,这就说明了该试件为标准的试件,比如混凝土抗压强度试件的试件标准是边长为150mm的正方体。 (四)误差检测 由于受到检测人员的熟练程度、设备仪器、材料的均质性、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建筑工程材料的检测结果会有所差异,都会造成检测出现误差。所以,检测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标准、规范和规程规定进行材料检测。一般而言,会有两种情况造成检测误差,一是同组试件之间的误差,是由于操作人员的熟练程度的差异性造成的误差。二是平行检测误差,即用同种仪器同种方法对同一材料进行分段式检测时出现的误差。以上种种误差都要尽可能减小,方能保证材料检测的效果。 (五)数据处理 有时候,同一组试件的试验结果数据离散性比较大,为了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应该对一些材料的试验结果数据进行适当的处理。比如进行水泥胶砂强度抗折试验时,若其中一个试件的强度值超过了平均值的10%,那么就应该剔除该数据,而直接将另外两个的强度值的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另外,混凝土及砂浆的抗压强度平均值计算得到的结果,尾数应该按照四舍五入单双法进位,其位数也必须满足要求。 建筑工程类论文: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相关控制措施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然而建筑工程作为人们生活的重要保证,其施工质量的好坏不仅关系着社会的发展,更是直接决定着建筑施工行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发展命运。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建筑市场中,施工的质量问题已经成为了建筑行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在激烈的建筑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断提高我国建筑工程施工的整体质量,加强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逐渐成为现阶段我国建筑行业不断发展的重要内容。 1、加强建筑施工质量控制 在进行建筑施工项目工程的投标时,首先,为了确保整个工程项目施工过程的正常运行,要做到以工程项目经理为核心,对工程项目技术的负责人进行有效的施工质量控制,并且,由工程施工项目部的施工人员,对整个工程项目的施工进行直接领导,对施工中的各个关键环节进行明确的技术指导,在整个施工运作程序中,保证企业内部施工项目部可以通过项目计划、项目施工检查及项目处理工作,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管理,确保整个项目的制定和实施都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而且,要根据建筑施工项目的实际情况,组成一个健全的施工项目决策体系,从工程项目的经理到施工项目技术的负责人,以及项目施工人员和项目质量监督员等,都需要有健全的质量控制机构,形成一个从上到下的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机构,各施工人员各自发挥各自的工作职能,对项目施工人员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 2、建筑工程施工准备工作的质量控制 2.1设计图纸的审查 每个建筑工程的施工都是从设计图纸开始,确保图纸的设计质量好坏不仅可以有效的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设计的合理性,而且还可以对整个工程施工的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在具体的施工中,对设计质量有效的控制,要求项目部的专业技术人员在施工前要对工程设计图纸进行专业的审查,对建筑施工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在社会审定会议上提出,并且,对于项目工程设计部门做出的答复和计划上的调整措施,进行进一步的核查,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对工程设计图纸中的差错进行有效的防止,而且避免了工程施工工期的延误,保证对整个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 2.2明确建筑施工质量控制的具体职责 针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人员,不仅要按照相关规定中的具体职责进行施工质量控制,而且,要对施工人员的权限进行控制,在具体的工程施工中,涉及到的企业施工职能部门和施工技术人员比较多,涉及到的具体施工管理问题也十分繁琐,比如工程施工的技术问题、工程施工的计划和调度问题、建筑施工所需物资的供应问题,以及工程施工质量的检验和安全管理等问题,而所谓工程施工的质量,实际上就是对上述施工管理问题的直接反映,因此,要想提高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必须要明确从工程负责人到具体施工人员的职能,与工程的施工质量的有关管理规定要相互对应,认真贯彻落实。在整个质量体系中,要承担必要的工程施工质量责任,对工程施工进行十分明确的分工,将施工工作落实到位,责任到施工人员个人,积极履行工程质量控制的职能,进而保证整个施工质量控制工作的正常进行。 2.3严把材料质量关 原材料作为建筑工程施工的重要实体构成,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根据我国的《建筑材料管理规定》,对建筑物质承包商提供的建筑材料,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保证通过严格的评定后,才可以对该承包商的材料进行采购,然后根据其质量的标准和施工的实际需要,进行订货和运输,在材料收货的时候,对不符合质量标准的材料不验收。 2.4合理设置建筑施工质量的控制标准 为了确保整个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各项施工的质量都符合标准,对施工中有必要进行质量控制的重点和关键点,要按照相应的施工质量标准进行系统的规定,在建筑工程施工之前,对相关施工单位、施工质量监督人员及建筑工程施工监理人员,都要进行严格的检查,在具体的施工控制中,对各个施工质量控制环节都要安排专业的检验人员去严格检验,以国家现行的建筑工程质量评定标准为根本依据,按照建筑工程质量检验的相关程序,对施工过程进行严格检查,确保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符合相关质量标准。 2.5对施工工序的质量要严格控制 所谓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质量,就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工程施工工序构成的。因此,要想对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进行有效的把控,首先,必须要对各个施工工序的质量进行有效控制。通过对施工工序活动的效果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对建筑施工设备的使用、建筑施工技术的培训,以及施工材料的合格,都要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并且,采用相应的施工管理和技术操作,对施工工序的活动效果进行模拟实测,进而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进行系统的控制。 3.建立完善的施工质量管理制度与质量保证体系 3.1建立施工质量责任制和事/:请记住我站域名/故处理等制度 由于建筑工程涉及面较广,在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设计失误等问题造成不同程度的工程故障,轻者影响工程质量、重者直接造成人员伤亡。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需要施工单位及时进行故障处理,避免造成严重的损失。这种时候,事故处理制度则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建立完善的施工质量管理制度与规范是保证房屋工程质量的必要措施。 3.2建立健全的施工质量保证体系 该体系的建立是否完善、是否能够充分发挥有效性直接关系着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工作能否真正得到保证。因此,这就需要施工企业建立一个可行性高的施工质量保证体系,并且,从施工准备及施工操作等关键环节,进行严格落实,对其进行及时的修改与完善,保证其运行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4、结语 伴随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优质高效的服务逐渐成为现阶段国内各大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必胜的法宝,更是争取市场主导地位的重要内容。在具体建筑施工过程中,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行有效的管理可以说是重中之重,而作为建筑行业,面对新一轮的竞争与挑战,不仅要积极开创发展道路,革新企业管理和运行的有效机制,充分运用新型的企业管理手段,对建筑施工的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这不光是企业在新一轮市场角逐中胜出的根本条件,更是我国建筑事业今后面向世界发展的必要手段,因此,加强建筑工程的项目施工监管,把握建筑施工过程中的重点和关键点,对施工质量进行有效的 控制,是新形势下我国建筑工程企业的正确目标和发展方向。 建筑工程类论文: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相关问题分析 【摘要】由于建筑施工现场的作业环境多变,存在多种不安全因素,本文在分析我国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形势基础上,重点就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的相关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对于今后我国建筑安全管理具有一定帮助作用。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事故管理 近几年来,我国执行改革、开放政策,建筑业蓬勃发展,高层建筑日益增多,其平面布局结构类型复杂多样,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涌现,建筑施工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新的施工规范、标准和各省、市地方法规已颁布执行。建筑施工现场的作业环境多变,人、机流动性大,存在着不安全的因素较多,属于事故多发的作业现场。我们怎样搞好施工现场安全管理? 1 当前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形势 建筑施工现场是一个露天、受到不同气候影响,多工种立体交叉作业,临时设施多,作业面变化多,而且是人员集中的生产场所。由于“产品”固定,作业环境多变、人、机流动性大,安全管理系统不能及时适应配套跟上,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建筑市场的开放,乡镇建筑队伍发展很快,这些队伍由于没有很好地经过安全培训,职工队伍安全素质低,自我保护能力差,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混乱,致使乡镇建筑队伍重大伤亡事故频频发生。因此,为减轻伤亡事故带来的损失,在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中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防患于未然,强化施工现场的安全动态管理刻不容缓[1,2]。 2 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组织管理 施工现场(工地)的负责人(或项目经理)为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者,应视工程大小设置专(兼)职安全人员和相应的安全机构。成立以工地负责人(项目经理)为主的,有施工员、安全员、班组长等参加的安全生产管理小组,并成立安全管理网络。施工现场要建立健全各类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技术交底、安全宣传教育、安全检查、安全设施验收和事故报告管理制度。工地安全生产管理小组要向班组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交底。总、分包工程或多单位联合施工工程,总包单位应统一领导和管理安全工作,并成立以总包单位为主,分包单位(或参加施工单位)参加的联合生产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管理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工作。 3 一般工程的施工现场的管理 对于一般工程的施工,开工前,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必须有详细的施工平面布置图。运输道路、临时用水、用电线路布置、各种管道、仓库、加工车间(作业场所)、主要机械设备位置及工地办公、生活设施等临时工程的安排,均符合安全管理要求。工地四周应有与外界隔离的围护设置,入口处一般应有工程名称、施工单位名称牌、并设置施工现场平面布置,施工概况表(或称“施工公告”)、安全纪律(或“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规定”)。使进入该工地的人,能够对该工程的概况有一个基本了解和注意安全忠告。施工现场的一般建筑器材(包括建筑材料、预制构件、施工设施构件等)都应该按施工平面布置图规定的地点分类堆放整齐稳固。各类材料的堆放不得超过规定高度。严禁靠近场地围栏及其他建筑物墙壁堆放,且其间距应在50cm以上,两头空间应予封闭,防止有人人内,发生意外伤亡事故。 施工现场的安全设计,如安全网、洞口盖板、护栏、防护罩,各种限制器、保险装置必须齐全有效。施工现场除应设置安全宣传标语牌外,危险部位还必须悬挂按照GB2893-82(安全色)和GB2894-82(安全标志)规定的标牌。夜间有人经过的坑洞等处还应设红灯示警。 4 特殊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 特殊工程系指:工程本身有特殊或工程所在区域的特殊性或采用的施工工艺、方法有特殊要求的工程。其基本要求是:(1) 编制特殊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制度并向参加施工的全体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和交底。(2) 特殊工程施工现场周围设置围护,要有出入制度并设门卫(值班人员)。(3) 强化安全管理监督检查制度,并认真做好安全日记。(4)对于从事危险作业的人员在进入作业区时要进行安全检测,作业时应设置监护。(5)施工现场应设医务室或医务人员。(6)要备有救灭火灾、爆炸等灾害的器材物资。 5 施工现场防火、防爆管理 “预防为主、防消结合”这是我国消防工作的方针。建筑工地与一般厂、矿企业的火灾危险性有所不同。因此,必须采取针对性的消防措施,切不可疏忽和掉以轻心。防火的基本要求在于编制施工现场安全方案时,应有消防要求。施工现场要明确划分用火作业区、易燃、易爆材料堆放场、仓库处、易燃废品集中点和生活区等。各区之间的间距要求要符合防火规定,工棚或临时宿舍的搭建及间距要符合防火规定,临时宿舍尽可能搭建在离建筑物20M以外,并不得搭在高压架空电线下面,应和高压架空线路有安全距离,工棚顶高度一般不低于2.5M。每幢宿舍居住人数不宜超过100人,每25人要有一个可靠、可直接出入的门,门宽不少于1.2M.同时必须外开。爆炸事故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而且还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6 施工现场安全技术资料管理 单位工程的安全技术资料管理工作程序是:根据工程特点进行安全分析、评价、设计、制定对策,组织实施,实施中收集信息反馈,进行必要的技术调整或巩固安全技术效果。 6.1 施工现场内业资料即技术分 析、决策和信息反馈的研究处理。这不仅是施工现场安全技术的指令性文件,实施的依据和记录,而且是提供安全动态分析的信息主流,并且对上级制定法规、标准也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单位工程安全技术管理基础资料,根据建设部颁发的《建筑施工安全检查评分标准》JGJ59----99要求: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组织机构;施工安全检查岗位负责制;施工安全管理目标管理。 6.2 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生产规章制度;施工组织设计(或方案)安全技术措施;分部、分项安全技术交底书(包括安全生产会议、安全知识竞赛、守纪律和奖罚记录);安全教育培训档案(包括新工人进场培训考核资料,进场安全教育、变换工种安全教育和每月安全学习资料);班组安全生产活动记录(包括班组班前安全检查,安全交底和安全学习资料);安全评分检查和事故隐患整改记录;各类特殊工种操作人员证件(复印件)及进退场登记册;工伤事故及处理记录。各种资料应手续齐全,字迹清楚、并设专人管理。 6.3 施工现场和外业管理主要是组织实施、监督检查。作业部门(班组及人员)都必须遵守经审定批准的措施方案和有关安全技术规范进行施工作业。各项外业安全设施如:脚手架、井字架(龙门架)、模板支护、塔吊、安全网、施工用电、起重垂直运输、洞口防护,临边作业防护等的搭设及其防护装置完成后必须验收,合格后才能使用。并在使用过程中,要进行经常性的检查、维护、保养、确保安全有效。 7 结语 安全管理标准化是指标准的制度,实施及对实施阶段所进行安全监督活动的总称,是企业组织现代化生产不可缺少的手段。安全标准是衡量施工现场的具体准则,它是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根据其适用范围的不同,标准的级别报经主管标准化:工作部门机构或有关领导单位批准,以特定的形式不同级别的标准,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安全管理标准按其性质可分为三类: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同时我国标准化法规定为强制标准和推行性标准。安全标准是强制性标准,它是保障生产者健康和人员财产安全的标准和法律。 实行施工现场安全标准化是实现安全生产的根本措施,是强化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的有效途径,标准化从人的角度来说,是以标准规范每个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行为,约束人的不安全行为;从物的角度来看,标准化是一种技术准则,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建立良好的安全生产秩序和创造安全生产环境,标准化是强化基础管理的有效手段。 建筑工程类论文:论建筑工程中建筑电气节能措施 我国单位gdp能耗是美国的3倍多,日本的6倍多,合理节约能源和有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将是我国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我国,电气能耗是建筑能耗的主要组成部分【1】。因此,在建筑电气工程设计、施工、运行阶段采取相应的技术方法和预防和控制技术措施,保证建筑电气在充分满足、完善建筑物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 2.我国建筑节能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拥有世界第三大能源系统,一次能源总产量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但因我国的人口众多,人均拥有量很低,能源效率低下,未来建筑能源需求量很大。节约能源、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效率关乎中国经济的前途,也关乎全球的经济发展。 3.建筑电气节能 建筑电气节能工作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适用性。即优化供配电设计,按需合理供应。 (2)实际性。即合理选用节能设备及材料,使建造!成本和运营成本合理回收。 (3)节能性。即节省无谓损耗的能量,采取先进技术成果和相应的措施节能使能耗降低。 4.建筑电气能耗 在建筑电气系统中,能量损耗主要发生在电动机、灯具等电气设备、电力变压器和所有敷设的电力电缆之中。 电力变压器的损耗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空载损耗(铁损nl)、负载损耗(铜损ll)和杂散损耗。通过有效的方法保证变压器的总拥有费用最底,从而达到节约资金的目的。 电力电缆截面应以确定导线的经济电流密度为根本,就是在已知负荷的情况下,选择最佳的导线截面;或是在已选定导体截面的情况下,确定经济的负荷范围,以寻求投资的最优方案,取得最理想的经济效益。 电动机在总用电量中占的比重也很大,其产生的能耗也是相当可观的。分析高效电动机的节能效果以及不同的电动机系统对能耗的影响情况,选择高效电机,搭建合理的电机系统是关键。 灯具照明应尽量选用新型的智能照明节电器,包括选择高效的光源及附件(镇流器等);。我国执行“绿色照明工程”的目的是为了在照明工程中最大程度地节约能源。 5.建筑电气节能措施 电力生产具有同时性和集中性两大特点,决定了能耗将在该建筑物电气系统从变电、传输到用电设备的各个环节发生。 (1)同时性:即电力生产的输送、分配、转换是同时进行的,无法进行大量的储存; (2)集中性:即电力生产是高度集中的部门,调度和检修必须是统一的。 建筑供配电系统作为电力系统的最终用户端,通常由电源系统、变配电设备、传输线路、配电设备、用电设备等组成。建筑电气节能水平可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提高,节能措施还应贯彻实用、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的原则。 (1)优化设计 设计人员针对每项电气分项工程,都有较详细的电气负荷计算书和采取相应的节能措施。在确定设计方案时,按照“以人为本"的设计思路,深入现场,通过与业主进行有效沟通,了解工程的具体情况;根据负荷特点、建筑使用功能要求、建筑物的结构特征和周围环境特点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虑,进行全面的技术分析比较,力求最佳的设计方案。还要掌握各种节能新技术,并在设计中适当采用可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也应加强对建筑电气设计项目的审核管理,可以委托相关技术部门如学会等对设计图纸文件进行严格审查。 合理选择变压器的容量和台数,以适应由于季节性造成的负荷变化时能够灵活投切变压器,实现经济运行减少由于轻载运行造成的不必要电能损耗。在设计中还应尽量减少三相不平衡度。在供配电系统中的某些用电设备如电动机、变压器、灯具的镇流器以及很多家用电器等都具有电感性,会产生滞后的无功电流,它要从系统中经过高低压线路传输到用电设备末端,无形中又增加了线路的功率损耗。因此,合理设计供配电系统在电气节能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对建筑电气系统运行加以强化管理 加强对建筑电气系统运行的管理,同样可达到节能的效果。主要管理措施有: 设备管理:电气节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备的运行状况。如果使各种设备安全、有效、稳定地运行,出现故障能快速排除,则可以节约能量。 控制管理:开发并利用功能强大、界面友好的控制软件也是保证电气系统节能运行的有效措施。 人员技术培训管理:加强对电工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素质,以保证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和设备的使用效率,才能在电气节能中有所作为。 (3)选用先进的节能设备、器具 首先,选用节能型变压器、节能型电动机。其次,照明用电为建筑物用电量的20%-40%,降低照明用电尤为重要,其主要途径包括:发展高效光源、采用高效灯具、改进照明控制。目前荧光类高效节能灯已广泛普及,国外普遍看好的发展方向是led光源,比目前的节能灯效率更高,发光光谱可在大范围选择,使用寿命可大大延长。尽管目前led的成本、效率都无法与荧光类节能灯相比,但在最近10-20年内预计将有重大突破。 4.小结 分析结果表明,在建筑电气工程的设计、施工、运行中,如果采取一些有效的技术方法和技术措施,提出完整的建筑电气节能设计和运行管理方案,就完全可以有效地提高能源利用率,实现了节能目标。 建筑工程类论文:论建筑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 【论文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管理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基本建设的快速发展,原材料价格飞速上涨,建筑工程的总造价和单位造价也在不断提高。如何合理确定和控制工程造价,使工程造价的增长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是投资者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谈谈如何作好建筑工程造价的控制工作。 建筑工程造价是指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所投入的全部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价值,以及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新价值的总称。即建设项目有计划地进行固定资产的再生产形成最低量流动资金的一次费用的总称。要使整个建筑工程造价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必须加强对工程项目生产全过程的技术管理和经济管理。 1把握投资决策,从源头上控制造价 建设项目决策是选择和决定投资方案的过程,这一过程非常重要。它是建筑的龙头,要及时对不同的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首先建立工程项目控制,实行岗位分工控制,授权批准控制,项目决策控制、概预算控制、价款支付控制、竣工决算控制和监督检查。其次,积极做好项目决策前的准备工作。在投资决策阶段做好基础资料的收集,保证详实、准确,如工程所在地的水电路状况、地质情况、主要材料设备的价格资料、大宗材料的采购地等。再次,认真做好市场研究。通过掌握大量的统计数据和信息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处理,并根据市场需求及发展前景,合理确定工程的规模及建筑标准,编写具有较强的说服性和可行性的立项申请,切实做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四,做好方案优化。在完成市场研究以后,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在满足生产的前提下,遵循“效益至上”的原则,进行多方案筛选。用各种分析方法进行多方案技术经济比较,要在降低工程造价上下功夫。通过方案优化,使工艺流程尽量简单。各种配套设施更加合理、实用,能使广大消费者接受,从而节约大量资金。第五,科学进行工程项目的效益分析、编制工程投资估算。投资估算编制要有依据,蔓尽量细致,尽可能全面。从现实出发,充分考虑到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及不利因素对工程造价的影响,考虑市场情况及建设期间预留价格浮动系数,使投资基本上符合实际并留有余地.使投资估算真正起到以控制项目总投资的作用。 2优化工程设计,从设计上控制造价 设计是建设项目由计划变为现实的工作阶段。拟建工程在建设过程中能否保证进度、保证质量和节约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设计。除项目决策之外,设计工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来做好对工程设计的控制:第一,加强对设计单位设计图纸质量的外部监督与审查。充分发挥图纸审查中心的职能作用,像工程质监站监督施工质量一样,审查、监督设计质量。第二,规范设计概算办法。确立设计概算须经过工程标准定额造价管理站和建行等全面审定,以确定的投资限额作为取费基数,这样可去除人为扩大设计规模的费用。第三,制订设计奖惩制度。设计图纸被审查中心确认为优秀设计的应给设计单位以特殊荣誉,对设计人员实施奖励。第四,制订“限额设计标准。限额设计是工程建设过程中有效的控制方法,也是控制投资规模的有效措施之一。因此,尽快组织有关部门按建筑的不同类型和规模,制订出适宜的限额设计标准。第五,推进四新成果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以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优化工程设计的技术经济为指标,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提高工程的综合效益。 3公开招投标,从合同上控制造价 工程招标投标包括设备、材料采购招投标和施工招投标两个方面,通过招投标建设单位选择施工单位或材料供应商,这对项目投资乃至质量、进度的控制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招标过程中成本控制,业主方应注意与加强以下几点:第一,招标工作应遵循公平、公开、公正、诚信的原则。招标前,应严格审查施工单位资质,必要时进行实地考察,避免“特级企业投标,一级企业转包,二级企业进场”等不正常现象,这对项目成本控制非常不利。第二,做好招标文件的编制工作造价管理人员应收集,积累、筛选,分析和总结各类有价值的数据、资料,对影响工程造价的各种因素进行鉴别、预测,分析、评价,然后编制招标文件。对招标文件中涉及费用的条款要反复推敲,尽量做到“知己知彼”,以利于日后的造价控制。第三,合理低价者中标。目前推行的工程量清单计价报价与合理低价中标,作为业主方应杜绝一味寻求绝对低价中标,以避免投标单位以低于成本价恶意竞争。所谓合理低价,是在保证质量、工期前提下的合理低价。第四,做好合同的签订工作应按合同内容明确协议条款,对合同中涉及费用的如工期、价款的结算方式、违约争议处理等,都应有明确的约定。在签订的过程中,对招标文件和设计中不明确、不具体的内容,通过谈判,争取得到有利于合理低价的合同条款。 4把握施工重点,从过程上控制造价 施工阶段造价控制的重要一环就是要科学地组织建设,正确地处理造价和工期、质量的辩证关系,以提高工程建设的综合经济效益。首先,严格控制材料用量,合理确定材料价格材料费在建筑工程中占有很大比重.一般占预算价值65%左右。因此材料用量、价格对工程造价影响很大。在工程造价的控制中材料价格的控制是最主要的,在建筑材料市场、材料品种、价格繁多,建设单位预算人员及现场管理人员应密切注意市场行情,掌握材料信息价格及采购“物美价廉”建材的渠道,与施工企业共同管理,使工程投资得到合理的控制。其次,建立工程项目概预算控 制制度加强对其编制依据,项目内容的审核预防预算突破概算在工程建设项目中,工程变更和现场签证是经常发生的.但要严格控制来自施工方的工程变更、材料代用、现场签证、额外用工及各种预算外费用,若遇有重大l设计变更,总造价突破原投资估算或设计总概算时,还必须报投资单位董事会批准后方可发出变更通知。再次,加强工程进度款的支付控制与管理。建立工程项日价款支付环节的控制制度,对价款支付的条件、方式以及会计核算程序明确规定;办理价款支付手续前,应严格审核工程合同、支付申请,相关凭证及审批人意见等。 5加强竣工结算,从尾巴上控制造价 工程项目竣工结算是指施工单位按照合同规定的内容全部完成所承包的工程,经质量验收合格、确认符合合同要求后,向建设单位进行最终工程价款结算。该阶段是成本控制工作的最后阶段。根据合同、预算及费用定额、竣工资料、国家或地方的有关法规,认真审核工程款。对送审的竣工决算进行核实工程量,落实联系单签证费用,使审核后的结算真正体现实际造价。第一,严格审核工程量。要求审核人员根据施工承包合同、施工图纸、设计变更、现场签证等,按照现行预算定额中的计算规则,准确的计算量。严格控制高估冒算工程量。第二,好材料价格关。对材料价格审计丰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把关:一是确定计差价的材料,不该进行调差价的决不进行调差价。二是按设计图纸核算定额所需材料用量或按实际核定用量三是核定所报决算材料价格与市场价格差额以及按规定应采取的采购保管费和税金。四是在所报决算中,所取定的材料价格。第三,审核取费程序及准确性,不得重复取费。按照国家现行有关经济政策及本地区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合理取费。第四,建设单位审核完后,必须送到审计部门进行复审。以确定合理的造价,并编制符合实际的竣工结算报告,分析投资使用情况,对超支部分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 6结束语 工程造价的控制是一项集管理、技术、质量、施工于一体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建设工程的先进造价管理工作贯穿于周期全过程,与基本建设的每一个阶段都紧密相联,每一个阶段的造价控制对于工程项目能否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存在着重大的影响。因此要求各专业人员从各自的范围着手,有效控制资金投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建筑工程类论文:浅谈建筑工程中防水工程的施工准备及应注意的问题 论文关键词:防水工程 防水材料 涂膜防水材料 沥青防水卷材 建筑工程 论文摘要:防水工程在建筑工程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文章介绍了几种常用的和高分子合成的防水材料,包括刚性防水材料——防水混凝土、卷材防水材料——沥青防水卷材、高分子合成材料——涂膜防水材料,结合建筑实践经验总结出各种材料在施工时的准备条件和应该注意的施工质量问题。 建筑工程防水是建筑产品的一项重要功能,是关系到建筑物的使用价值、使用条件及卫生条件,影响到人们的生产活动、工作生活质量,对保证工程质量具有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生活质量,在防水条件上要求不断增高。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新型防水材料及其应用技术发展迅速,并朝着由多层向单层、由热施工向冷施工的方向发展。面对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更新,掌握防水工程的施工准备及质量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对以后建筑工程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常用的几种防水材料 防水材料是防水工程的物质基础,是保证建筑物与构建物防止雨水侵入、地下水等水分渗透的主要屏障,防水材料的优劣对防水工程的影响极大,因此必须从防水的材料着手来研究防水的问题。 (一)刚性防水材料——防水混凝土 防水混凝土兼有结构层和防水层的双重功效。其防水机理是依靠结构构件(如梁、板、墙体等)混凝土自身的密实性,再加上一些构造措施(如设置坡度、止水环等)达到结构自防水的目的。这种材料的施工准备如下: 1.作业条件。(1)完成钢筋、模版的隐检、预检的验收工作,并应在隐检、预检中查穿墙螺栓、设备管道、施工缝及位于防水混凝土结构中的预埋件是否已做好防水处理;(2)提前编制施工方案;(3)配合比经试验确定。 2.材料要求。(1)水泥:应用不低于32.5级的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也可以用矿渣硅酸盐水泥;(2)砂子:应该用中砂,含泥量不大于3%,泥块含量不得大于1.0%;(3)石子:应该用卵石,最大粒径为5~40mm,含泥量不大于1.0%,泥块含量不得太大;(4)掺和料:其掺量应该由实验确定,等级符合规范要求。 3.应注意的问题。(1)蜂窝、麻面的造成原因是振捣不当,脱模干燥,模版缝隙偏大跑浆;(2)孔洞的造成原因是漏振,在管道密集、预埋件和钢筋稠密处振捣困难,应该采用细石混凝土浇筑;(3)渗水、漏水是由于施工缝接处处理不当或施工中漏振,随意加水,水灰比不准造成,应严格控制计算,认真振捣,认真处理施工缝。 (二)卷材防水材料——沥青防水卷材 沥青防水卷材是用原纸,纤维织物等胎体材料渗涂沥青,表面撒布粉状,粒粉或片状材料制成的可以卷曲的片状防水材料。石油沥青纸胎是我国传统的防水材料,目前在屋面工程中仍然占主要地位。它具有低温柔性好,防水层耐用年限短,价格低的特性。在地下防水层施工时,当地下水位较高时,铺贴防水层前应该降低地下水,地下水位到防水层底标高下30cm,并保持到防水层施工完成;铺贴防水层的基层表面应将尘土杂物清扫干净,表面残留的灰浆硬块及突出部分应该清除干净,不得有空鼓、开裂、起砂和脱皮的现象;防水层所用的卷材、基层处理剂、属于易燃物品,应该单独存放,远离火源,做好防火工作。 卷材防水材料的材料要求必须符合规范,必须有出厂质量合格证,有相应资质等级检测部门出具的检测报告。卷材防水层空鼓,发生在找平层与卷材之间,且多在卷材接缝处,其原因是找平层不干燥,汗水率大,空气排除不彻底,卷材没有粘结牢固;渗漏多发生在管根、地漏、形变缝等处,伸缩缝没有断开,造成防水层撕裂,其他部位由于粘结不牢固也有可能发生渗漏,施工中应该加强检查,认真操作。 二、高分子合成材料——涂膜防水材料 合成高分子防水材料是以合成橡胶或合成树脂为主要成膜物质,加入其他辅助材料配制而成的单组份或多组分防水涂料。与常用的材料相比,显得比较新型。 防水涂料是一种在常温下呈现粘稠状液体的高分子合成材料。涂刷在基层表面后,经过溶剂的挥发或水分的蒸发或各组分间的化学反应,形成坚韧的防水膜,起到防水、防潮的作用。涂膜防水层完整、没有接缝、自重轻、施工简单方便、易于修补、使用寿命长的特点。如果防水涂料配合密封灌缝材料使用,可以增强防水性能,有效防止渗漏水,延长防水层的耐用期限。 (一)材质的要求 由于双组分、多组分聚氨脂防水涂料含有大量有机溶剂,对环境污染严重,在某些方面遭到禁止使用,因此使用单组分聚氨脂防水涂料,这类涂料是以聚醚为主要原料,配以各种助剂制成,属于无有机溶剂挥发的单组分柔性涂料,其固体含量低强度高延伸率大于80%,拉伸强度大于1.9%。 (二)材质成品的保护 涂膜防水层操作过程中,操作人员要穿平底鞋作业。涂膜防水施工时,不得污染其他部位的墙地面。涂膜防水层施工后,要严格加以保护,任何人不得进入,也不得在上面堆放杂物,以免损坏防水层。防水保护层施工时,不得在防水层上拌砂浆,铺砂浆时铁棒不得触及防水层,要精工细作,不得损坏防水层。 (三)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1.涂膜防水层空鼓、有气泡:主要是基层清理不干净,涂刷不均或找平层潮湿,含水率高于9%;涂刷之前没有进行含水率检验,造成空鼓,严重者造成大面积鼓包。因此在涂刷防水层之前,必须将基层清理干净,并保证含水率合适。 2.地面面层施工后,进行蓄水试验,有渗漏现象:主要原因是穿过地面和墙面的管件、地漏等松动,烟风道下沉,撕裂防水层;其他部位由于管根松动或粘接不牢靠、接触面清理不干净产生空隙,封口处搭接长度不够,粘贴不紧密;做防水层时可能损坏防水层;第一次蓄水试验蓄水深度不够。因此要求在施工过程中,对相关工序应该认真操作,加强责任心,严格按工艺标准和施工规范进行操作。涂膜防水层施工后,进行第一次蓄水试验,蓄水深度必须高于标准地20mm,24h不渗漏为止,如有渗漏现象,可根据渗漏具体部位进行修补,甚至于全部返工。地面面层施工后,在进行第二次蓄水试验,24h无渗漏为最终合格,填写蓄水检查报告。 3.地面排水不畅:主要原因是地面面层及找平层施工时没有按设计要求找坡,造成倒坡或凹凸不平而存水。因此在涂膜防水层施工之前,先检查基层坡度是否符合要求,与设计不符合时,应进行处理在做防水,面层施工时也要按设计要求找坡。地面二次蓄水试验后,已验收合格,但在竣工使用后仍然发现渗漏现象,主要原因是卫生器具排水口语管道承插口没有连接严密,连接后未用建筑密封密实,或者是后安卫生器具的固定螺丝穿透防水层而未进行处理。 三、结语 防水工程在建筑施工中属于关键项目和隐蔽工程,对保证工程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所用到的防水措施虽然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远远不足以满足工程方面发展的要求。进入了新的世纪,对工程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我们更应该抓紧研发各种新型材料,满足防水工程发展的要求,建造出高质量、高水准的工程,从而回报社会和服务社会。 建筑工程类论文:泡沫混凝土在国内外建筑工程的应用探讨 论文关键词:泡沫混凝土;应用 论文摘要:泡沫混凝土是利用物理方法制备泡沫,再将泡沫加入到胶凝材料、粉煤灰、填料、水及各种外加剂组成的料浆中,经搅拌、浇注成型、养护而成的多孔轻质材料。由于泡沫混凝土中含有大量封闭孔隙,所以有轻质、保温、隔热、耐火及隔音的性能。现如今泡沫混凝土是混凝土大家族中的一员,近年来,国内外都非常重视泡沫混凝土的研究与开发,使其在建筑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 泡沫混凝土是一种内部含有大量细小、封闭、均匀分布气孔的多孔性材料,具有轻质高强、隔热保温、防火、隔音、抗水减震等特性。普遍应用于高层建筑墙体制作、保温和衬垫等工程中。 一、泡沫混凝土的特性 (一)轻质 泡沫混凝土的密度小,密度等级一般为300-1800kg/m3,常用泡沫混凝土的密度等级为300-1200kg/m3,近年来,密度为160kg/m3的超轻泡沫混凝土也在建筑工程中获得了应用。由于泡沫混凝土的密度小,在建筑物的内外墙体、层面、楼面、立柱等建筑结构中采用该种材料,一般可使建筑物自重降低25%左右,有些可达结构物总重的30%-40%。而且,对结构构件而言,如采用泡沫混凝土代替普通混凝土,可提高构件的承截能力。因此,在建筑工程中采用泡沫混凝土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二)保温隔热性能好 由于泡沫混凝土中含有大量封闭的细小孔隙,因此具有良好的热工性能,即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这是普通混凝土所不具备的。通常密度等级在300-1200kg/m3范围的泡沫混凝土,导热系数在0.08-0.3w/(m·K)之间。采用泡沫混凝土作为建筑物墙体及屋面材料,具有良好的节能效果。 (三)其它性能 泡沫混凝土还具有施工过程中可泵性好,防水能力强,冲击能量吸收性能好,可大量利用工业废渣,价格低廉等优点。 二、我国泡沫混凝土的应用现状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建筑节能工作,随着与建筑节能有关政策的实施,墙体材料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节能材料倍受欢迎。泡沫混凝土以其良好的特性,已用于节能墙体材料中,在其它方面也获得了应用。目前,泡沫混凝土在我国的应用情况如下。 (一)泡沫混凝土砌块 泡沫混凝土砌块是泡沫混凝土在墙体材料中应用量最大的一种材料。在我国南方地区,一般用密度等级为900-1200kg/m3的泡沫混凝土砌块作为框架结构的填充墙,主要是利用该砌块隔热性能好和轻质高强的特点。哈尔滨建筑大学研制了聚苯乙烯泡沫混凝土砌块,并用于城市楼房建设。此种砌块是以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作为骨料,水泥和粉煤灰作胶凝材料,加入少量外加剂,经搅拌、成型和自然养护而成,其规格为200×200×200mm,可用于内、外非承重墙体材料,也可用于屋面保温材料。 (二)泡沫混凝土轻质墙板 目前用于建筑物分户和分室隔墙的主要材料是GRC轻质墙板,由于其原料价格较高,影响了其推广应用。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采用GRC隔墙板生产工艺结合固体泡沫剂和泡沫水泥的研究成果,开发出了粉煤灰泡沫水泥轻质墙板的生产技术,并得到了应用。 (三)泡沫混凝土补偿地基 现代建筑设计与施工越来越重视建筑物在施工过程中的自由沉降。由于建筑物群各部分自重的不同,在施工过程中将产生自由沉降差,在建筑物设计过程中要求在建筑物自重较低的部分其基础须填软材料,作为补偿地基使用。泡沫混凝土能较好地满足补偿地基材料的要求。 三、国外泡沫混凝土应用的新进展 近年来,美国、英国、荷兰、加拿大等欧美国家以及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充分利用泡沫混凝土的良好特性,将它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加快了工程进度,提高了工程质量,现归纳如下。 (一)用作挡土墙 主要用作港口的岩墙。泡沫混凝土在岸墙后用作轻质回填材料可降低垂直载荷,也减少了对岸墙的侧向载荷。这是因为泡沫混凝土是一种粘结性能良好的刚性体,它并不沿周边对岸墙施加侧向压力,沉降降低了,维修费用随之减少,从而节省很多开支。 (二)修建运动场和田径跑道 使用排水能力强的可渗性泡沫混凝土作为轻质基础,上面覆以砾石或人造草皮,作为运动场用。泡沫混凝土的密度为800-900 kg/m3。此类运动场可进行曲棍球,足球及网球活动。或者在泡沫混凝土上盖上一层0.05m厚的多孔沥青层及塑料层,则可作田径跑道用。 (三)作夹芯构件 在预制钢筋混凝土构件时可采用泡沫混凝土作为内芯,使其具有轻质高强隔热的良好性能。通常采用密度为400-600 kg/m3的泡沫混凝土。 (四)用作复合墙板 用泡沫混凝土制作成各种轻质板材,在框架结构中用作隔热填充墙体或与薄钢板制成复合墙板,泡沫混凝土的密度通常为600 kg/m3左右。 (五)管线回填 地下废弃的油柜、管线(内装粗油、化学品)、污水管及其它空穴容易导致火灾或塌方,采用泡沫混凝土回填可解决这些后患,费用也少。泡沫混凝土采用的密度取决于管子的直径及地下水位,一般为600-1100kg/m3。 (六)贫混凝土填层 由于使用可弯曲的软管,泡沫混凝土具有很大的工作度及适应性,因此它经常用于贫混凝土填层。如对隔热性要求不很高,采用密度为1200kg/m3左右的贫混凝土填层,平均厚度为0.05m;如对隔热性要求很高,则采用密度为500kg/m3的贫混凝土填层,平均厚度为0.1-0.2m。 (七)屋面边坡 泡沫混凝土用于屋面边坡,具有重量轻、施工速度快、价格低廉等优点。坡度一般为10mm/m,厚度为0.03-0.2m,采用密度为800-1200kg/m3的泡沫混凝土。 (八)储罐底脚的支撑 将泡沫混凝土浇阶在钢储罐(内装粗油、化学品)底脚的底部,必要时也可形成一凸形地基,这样可确保整个箱底的支撑在焊接时年处于最佳应力状态,这一连续的支撑可使储罐采用薄板箱底。同时凸形地基也易于清洁。泡沫混凝土的使用密度为800-1000kg/m3。 (九)其它 泡沫混凝土也可用于防火墙的绝缘填充,隔声楼面填充、隧道衬管回填;以及供电、水管线的隔离等方面。 建筑工程类论文:浅析建筑工程基础施工技术 论文关键词:建筑工程 基础施工 质量措施 论文摘要:基础质量对建筑物的质量和安全起决定作用,地基和基础都是地下隐蔽工程,建筑工程竣工后难以检查,一旦发生事故,难以补救,甚至造成灾难性后果。本文阐述了建筑工程基础施工现状,分析了其出现的质量问题,并探讨了建筑工程基础施工技术措施。 随着我国城市人口密度越来越多,平均用地越来越少,房屋建筑朝着高层建筑的发展也日益明显,对建筑工程基础施工要求也越来越高。基础是位于建筑物最下部的构件,承受着建筑物的全部荷载,并将这些荷载传递给地基。建筑基础工程属于地下隐蔽工程,在建筑工程竣工后,难以检查基础的施工质量。若建筑基础工程出现质量问题,将会导致整个建筑沉降、偏斜,甚至引发难以补救的重大安全事故,造成灾难性后果。因此,研究并探讨地基基础工程事故发生的原因,并对地基基础工程事故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是十分重要的。 1 建筑工程基础施工现状概述 高层建筑基础工程关系到高层建筑工程整体质量,是高层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重要组成部分。避免质量通病的发生,消灭安全隐患建筑基础工程施工中,基础轴线位移、基础标高误差和基础防潮层失效等,均为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若要提高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首先应避免这些质量通病的发生。 1.1 基础轴线位移 基础轴线位移是指基础由大放脚砌至室内标高(±0.00)处,其轴线与上部墙体轴线发生错位。基础的轴线位移多发生在建筑工程的内横墙,这将使上部墙体和基础产生偏心压,影响整体结构的受力性能。由于基础一般是先砌外纵墙和山墙部位,待砌横墙基础时,基础槽中线被在纵墙基础外侧,无法吊线找中,轴线容易产生更大偏差,有的槽边控制桩保护不好,被施工人员或车辆碰撞发生移位,产生轴线位移。 1.2 基础标高偏差 当基础砌至室内地平(±0.00)处,常出现标高不在同一水平面。基础标高相关较大时,会影响上层墙体标高的控制。基础下部的基层(沙土、混凝土)标高相差较大,影响基础砌筑时对标高的控制。 1.3 基础防潮层失效 防潮层开裂或抹灰不密实,不能有效地阻止地下水分沿基础向上渗透,造成墙体潮湿。在防潮层施工前,基面上不作清理,不浇水或浇水不够,影响防潮层砂浆与基面的粘结,操作时表面抹灰不实,养护不好,使防潮层因早期脱水,强度和密实度达不到要求而出现裂缝。冬季施工防潮层因受冻而失效。 2 建筑工程基础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2.1 加强施工现场管理 开工前检查目的是检查是否具备开工条件,开工后能否连续正常施工,能否保证工程质量。工程实施计划和施工方案是否确定;工程的质量控制指标及检查频率和方法是否明确;材料、机械、设备、劳力及现场管控人员是否落实到位;检测仪器是否备齐并可靠有效;提供放样测量、标准试验、施工图等必要的基础资料是否到位等。工序交接检查与工序检查工序交接检查应建立制度化控制,坚持实施。对于关键工序或对工程质量有重大影响的工序,在白检、互检的基础上,还要组织专职人员进行工序交接检查,以确保工序合格,使下道工序能顺利展开。凡工序检查不合格,必须采取措施,使其达到合格要求后,方可开始紧接工序的施工。应与合同图纸和工程量清单的分项所含内容相一致:应与技术规范规定的施工方法和工艺流程相协调;应与国家或合同规定的验收标准、检验频率和检验方法相配合:工序检查宜采用框图的形式,以便直观并应与相应的检查记录、报表、证书等相配套。分项、分部工程完工后的检查应按规定程序和要求,经检查认可并签署验收记录后,才允许进行下一工程项目施工。其控制的具体要求是:当分项、分部、单位工程完工后,自检人员应再进行一次系统的自检,汇总各道工序的检查记录及测量和抽样试验的结果,再提出交工报告。成品、材料、机械设备等的检查主要检查成品、材料等有无可靠的保护措施及其是否落实而且有效,以控制不发生损坏、变质等问题;检查机械设备的技术状态,以确保其处于良好的可使用状态。巡视检查对施工操作质量应进行巡视检查,必要时还应进行追踪检查。 2.2 加强测量控制 在进行工程基础施工阶段,基础桩位的施工更加需要准确的工程测量技术保证。根据施工规范的要求,承台的桩位的允许偏差值很小。而对于土方开挖及底板基础施工时,根据设计要求底板、承台、底梁的土方开挖是要尽量避免挠动工作面以下的土层,因此,周密、细致的测量工作能控制土方开挖的深度及部位,避免超挖及乱挖。另外,基础墙柱钢筋的定位放线是工程测量在基础施工阶段又一个重点。对于结构复杂,面积较大的工程,只有周密、细致的进行测量放线方能保证墙柱插筋质量,避免偏位、移位等情况的发生。 2.3 桩基施工要求 利用桩机吊桩时,桩与桩架的垂直方向距离不应大于4m,偏吊距离不应大于2.5m。吊桩时要慢起,桩身应在两个以上不同方向系上缆索,由人工控制使桩身稳定。吊桩前应将锤提升到一定位置固定牢靠,防止吊桩时桩锤坠落。起吊时吊点必须正确,速度要均匀,桩身要平稳,必要时桩架应设缆风绳。桩身附着物要清除干净,起吊后禁止人员在桩下通过。吊桩与运桩发生干扰时,应停止运桩。插桩时,严禁手脚伸入桩与龙门架之间。用撬棍或板舢等工具矫正桩时,用力不宜过猛。打桩时应采取与桩型、桩架和桩锤相适应的桩帽及衬垫,发现损坏应及时修整或更换。锤击不宜偏心,开始落距要小,如遇贝入度突然增大,桩身突然倾斜、位移,桩头严重损坏,桩身断裂,桩锤严重回弹等应停止锤击,采取措施后方可继续作业。套送桩时,应使送桩、桩锤和桩三者中心在同一轴线上。拔送桩时应选择合适的绳扣,操作时必须缓慢加力,随时注意桩架、钢丝绳的变化情况。送桩拔出后,地面孔洞必须及时回填或加盖。桩管沉入到设计深度后,应将桩帽及桩锤升高到4m 以上锁住,方可检查桩管或浇筑混凝上。耳环及底盘上骑马弹簧螺丝应用钢丝绳绑牢,防止折断时落下伤人。耳环落下时必须用控制绳,禁止让其自由落下。沉管灌注桩拔管后如有孔洞,孔口应加盖板封闭,防止事故发生。钻孔灌注桩浇筑混凝土前,孔口应加盖板,附近不允许堆放重物。冲抓锥或冲孔锤操作时,严禁任何人进入落锤区范围内。各类成孔钻机操作时,应安放平稳,以防止钻机突然倾倒或钻具突然下落而发生事故。 3 结论 建筑工工程础施工作为一项工程施工的首要环节,其施工控制意义至关重要,必须严格加强其质量的控制,同时对于不同形式的基础,还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只有严格按相关规范进行施工才能充分保障施工质量,才能有效减少施工安全隐患。 建筑工程类论文:浅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 【论文摘要】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主要是通过管理使项目的目标得以实现。一个建设项目参建方涉及勘探、设计、监理、施工等诸多企业,项目实施流程从设计,到施工,到竣工,到保修等阶段,文章仅从施工方的项目管理角度,结合一些在实践中的经验谈谈的看法。 【论文关键词】建筑质量;投资成本;施工组织;提高效益;团队合作 0前言 建设项目管理是为实现项目投资、进度、质量目标而进行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规划组织、控制和协调工作,内容是研究如何高效益地实现项目目标。南于建设项目是一次性的,故项目工程需要用系统的观点、理念和方法进行管理,具有全面性、科学性和程序性的特点。建设项目的生产要素有劳动力、材料、机械设备、技术和资金,这些要素具有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和环境适应性,是一种相互结合的立体多维的关系,这就说明项目是具有系统性的施工,具有系统管理的特点。加强项目管理,必须对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详细分析,认真研究并强化其管理。对项目生产要素进行管理主要体现在4方面:(1)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即对生产要素适时、适量、比例适当、位置适宜地配备或投入以满足施工需要;(2)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即对投入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在施工中进行适当搭配以协调地发挥作用;(3)对生产要素进行动态管理。动态管理是优化配置和优化组合的手段与保证,动态管理的基本内容就是按照项目的内在规律,有效地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各生产要素,使之在项目中合理流动,并在动态中寻求平衡;(4)合理、高效地利用资源,从而实现提高项目管理综合效益,促进整体优化的目的。 l建设项目的施工管理 建设项目的施工管理包括成本、进度和质量控制,三个控制没有轻重之分,同等重要并有机结合。 1.1成本控制 项目施工的成功与否。利润率是一个重要指标。利润=收入-成本。可知利润的增长,就要增加收入、减少成本。收入在施工单位竞标以后是相对固定的.而成本在施工中则可以通过组织管理进行控制.因此成本控制是建设项目施工管理的关键工作。在进行成本控制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原则: 1)成本最低化原则。施工单位应根据市场价格编制施工定额。施工定额要求成本最低化,同时还应注意成本降低的合理性。施工定额还应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动,经常地进行调整。 2)全面成本控制原则。成本控制是”三全”控制,即全企业、全员和全过程的控制。项目成本的全员控制有一个系统的实质性内容,包括各部门、各单位的责任网络和班组经济核算等等,应防止成本控制人人有责,但又人人不管现象。 3)动态控制原则。施工项目是一次性的。成本控制应从项目施工的开始一直到结束。在施工前.应确定成本控制目标;在施工中,应对成本进行实时控制,及时校正偏差;在施工结束后,对成本控制的情况进行总结。 4)目标管理原则。项目施工开始前,应对项目施工成本控制确立目标。目标的确定应注意其合理性,目标太高则易造成浪费。太低又难以保证质量。如果目标成本确定合理,项目施工的实际成本就应该与目标成本相差不多。相差太多。不是目标成本确定有问题。就是项目施工有不善的地方(譬如有偷工减料或者出现材料质量不合格的情况)。 5)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在项目施工过程中,项目经理、各部门在肩负成本控制责任的同时,享有成本控制的权力,同时项目经理要对各部门在成本控制中的业绩进行定期的检查和考评,实行有奖有罚。只有真正做好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控制,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1.2进度控制 首先,编制进度计划应在充分掌握工程量及工序的基础上进行。其次,确定计划工期。一般情况下,建设单位在招标时会提供标底工期。施工单位应参照该工期,同时结合自己所能调配的最大且合适的资源,最终确定计划工期。再次,实时监控进度计划的完成情况。编制完进度计划不是将它束之高阁,不按计划进行施工,而应按照所编制的进度计划对实际施工进行适时监控。正确做法是,每周总结工程进度,监控其是否与计划有偏差,若工期滞后,寻找原因,落实赶工计划。在每周监控的基础上。每月、每季或者每年进行一 次工程进度总结。最后,应尽量减少赶工期现象。进度计划一经确定。应严格按照计划进行施工,原则上不提倡赶工期。进度计划是在施工单位所能获取的最大且合适的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编制的,赶工期无疑将增大资源的投入。而投标报价是在施工成本的基础上形成的,增大资源投入将提高施工成本、减少利润。 1.3质量控制 项目施工的质量控制主要应从人、材、机3个方面着手控制。由于任何项目都是由人来完成的,所以人的控制是质量控制中最为关键的工作,是其他控制的基础。 1.3.1人的控制 项目管理中最难最基本的管理就是人的管理。人的控制首先是要选好人、用好人。人的能力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是有所不同的,但它的变化应该是围绕一个基点变动的,这个基点每个人是不同的,选择人才时应该挑选基点比较高的。不同的工作对基点的高低要求是不同的,要人尽其才,用好人。另外,应尽量做到一人多能,这样就能精简人员,事半功倍。其次,应充分调动人的能动性。人的能动性说穿了就是人能够主动地去工作。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不同的能力,不同的爱好,不同的风格,就算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都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将这些充满不同点的人组合在一起,共同去完成同一个工作,其管理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在这样的集体里充分调动人的能动性,譬如企业对员工的认同和支持,让员工有归属感等,这样员工就能尽心尽力为企业谋取利益。再次。绩效评估是调动主观能动性的有效方法。调动能动性和绩效评估就像罗卜和大棒一样,是做一项工作的两个手段。大棒的威力相比萝卜是很大的,绩效评估所产生的效果比调动能动性是显著的,且绩效评估是索取,调动能动性是付出,这就是为什么每个企业、每个项目都重视进行绩效评估而忽略调动能动性的原因。但绩效评估不是万能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作评估的也是人,这样就难以保证他评估的公正性和公平性。另外,绩效评估对简单的工作相对容易一些,像一个工人砌砖的质量、钢筋绑扎的速度是很容易进行衡量和比较的。而对复杂的工作绩效评估就显得作用不大,比如解决一个工程难题,就很难用时间、质量等指标进行评估。综上所述。人的控制不能生搬硬套,应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方法。 1.3.2材料的控制 材料的控制是全过程的控制,从材料的采购、运输、存储和使用等过程进行控制。材料控制的目的是使在施工项目上所使用的材料尽可能经济合理。并减少损耗。材料的采购应根据施工合同的要求,采购最经济合理的材料,也就是说采购的材料不是昂贵的好或便宜的好。也不是质高的好或质次的好。而应以满足合同条件且低价为宜。材料的采购应坚持”货比三家”的买卖原则。 1.3.3机械使用的控制 施工机械的使用可以有效的提高生产效率,而且施工机械的程序化操作。对施工质量有保证。建筑工程是一个劳动力非常密集的行业,为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施工的机械化是趋势,在工程上的大量采用机械化施工。有助于加快施工进度,保证施工质量,节省施工成本,降低人员的安全风险。 施工机械是一次性投资,使用期较长,属于较大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施工机械管理的关键是在开工前对机械是购买、租赁或者继续使用原有机械进行评估。评估主要是经济指标,在评估时应充分核算各个方案在工程存续期所消耗的经济资源,从中选择较经济的方案。 施工机械管理的另一个关键是保养。良好的保养是保证机械正常工作的必要手段.同时还可以有效延长机械的使用期。制定保养计划时,应根据每部机械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养护方案。并规定专人负责。 2施工项目的验收 施工项目在竣工验收合格后才开始工程结算。因此验收工作应在施工工作结束后尽快完成。有的施工单位进行施工验收过程相当缓慢,其大部分原因是由于施工资料不齐全,到施工工作结束后才开始后补资料。对工程资料的整理,尤其是现场施工工序资料(含隐蔽工程验收记录)、管理技术类资料、材料质保资料。必须要在平时的施工过程中进行整理归档,并随时接受工程监管单位的检查,也就是说,施工验收工作应从工程项目开工就开始着手进行。另外。尤其关键的是施工单位应与施工各建设主体单位、兄弟单位以及工程监督主管部门保持良好的沟通.建筑工程施工过程是一个程序化的过程,最终将是通过验收,才能交付使用。施工单位作为一个建设工程核心单位.处理好这种相互结合的立体多维关系,离不开沟通.这样才能保证建设项目的顺利施工和验收。 3建设工程项目的保修 施工验收结束后,施工单位并不是就此结束对建设项目的管理工作,还应按合同要求继续履行工程的保修义务,负责保修期内的工程维修工作。主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施工单位应根据施工合同中的保修范围.实施保修工作,保修完成后组织建设方验收;第二.对保修范围外的项目,对于紧急抢修事故,应立即组织抢修,抢修完成后组织建设方验收;第三,对涉及结构安全的质量问题,施工方应组织相关建设单位进行现场会诊,提出保修方案后再实施保修工作,保修完成后组织建设方验收。看来,工程项目后期的管理工作丝毫没有因为工程的完工而懈怠.一个企业必须要做到这一点,善始善终,千万不能虎头蛇尾,这关系到企业的声誉和社会竞争力。 4结语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可谓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复杂管理过程,其有严格的工作范围、时间进度、成本预算、质量性能等方面的要求,单纯依靠个人英雄式的单打独斗或者孤军奋战根本解决不了问题,而必须借助团队合作的力量,项目管理的过程,也是团队合作的过程。 建筑工程类论文:建筑工程承发包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摘要: 施工企业的流动资金(不包括固定资金,仅指货币资金和储备的材料、工具、用具等所占用的资金)与人体中的血液相似,贫血相当于企业资金不足,血液循环障碍,如形成血栓可导致局部或整体障碍、衰竭,其后果严重性就不言而喻了。企业资金运用困难、资金呆滞、入不敷出,企业至此也就难以进行正常生产经营了。 关键词: 工程承包 工程发包 流动资金主要可分为自有流动资金(应为流动资金的主要组成部分)和非自有流动资金。如果流动资金不足而进行大量的贷款,这就等于人体因血液不足而进行输血,只能应急,非治本之计。贷款不仅利息支出徒增,日后按期要支付本息,企业将愈拖愈损。 一、现状管窥: 笔者在施工企业工作多年,曾从事公路桥梁、市政工程、房屋建筑的施工、预结算工作和担任某施工企业的经营科负责人,虽没有直接负责企业的资金运用,但与所负责的工作有较多关联,因而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多数公路、桥梁、公用建筑资金属财政性投入,资金来源可以说没有问题。但目前建筑安装施工企业承建的工程,其中不少属于非财政性投入,其资金运用的困境就严峻了。 对施工企业的一般工作人员而言,不可能全面了解本企业及本省各市、县施工企业的资金运用情况,不可能全面了解各施工企业债权债务的统计数字,这个统计数字恐怕连主管部门也不一定全面掌握,但从某些现象之一斑,可窥全貌。例如: 1、某一级施工企业职工到财务部门报销医药费,该企业规定为每月某日报销,这一天人到了不少,排队逐个报销,报销手续办完拿到钱的人不到一半,预定可支付的钱报完了,未报销的人只得怏怏而回。 2、某一级施工企业的一位工程师,曾任分公司的经营科长,因癌症住院治疗,按惯例一般情况下多由企业开支票前去交纳医疗费,据家属说企业有困难,不得不自行筹措。其后此人死亡,还要交不少费用,企业虽允诺按规定百分比承担,但当时须由家属亲友结帐垫付。企业规定每次报销有限额、须分期报销。据此人的家属说,报完这笔费用不是几个月而需几年时间。 以上两个事例,也许有人会责怪施工企业对职工的关怀程度,其实据了解这两个施工企业对职工一贯是不差的,也可以说对职工是比较关心的,为什么发生这种情况呢,确实有其实际困难。 3、报载有不少外地建筑工人、民工为在本省市施工企业工作,平日领到的工资仅为基本生活费,到春节将至,领不到全部应得工资,难以回家过年。所以政府干预责令施工企业必须付清工人工资,这是极有成效的行政措施,保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但施工企业项目经理及工种承包人在其时千方百计,四处张罗资金也够辛勤,但仍未能全部付清,向发包人催索而未果,有涉及民事诉讼的;也有用大锁锁住已完工程的大门,迫使发包人无法使用或销售。在难以立刻筹措到现金时,也有向私人借贷以应急的事例。 4、目前施工企业及其所属项目部逾期未付货款的颇多。如欠砂石款、欠钢材款、欠水泥款、欠其它建筑装饰材料款的,欠安装工程材料设备款等等。有时项目部办公室,可谓门庭若市,常可见到催讨材料设备款的供应商,也有一些是分包打桩、井点排水或防水工程的。有的气势汹汹,有的为顾及以后的交易,陪着笑脸的诉说困境,情况略同而神态各异。据部分供应商说催款有达数十次之多,若干散户资金不足的供应商,有因欠人不能少,人欠要不到而停业的。 如上所列举的情况不胜枚举,至此辍笔。 二、困境主因: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第十二条之(一)明确施工企业应当具备“有符合国家规定的注册资本”,建设部令第87号《建筑企业资格管理规定》更为具体。且通过建设主管部门审查核准和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各个施工企业都具有不可缺少的注册资本,按其承建的工程业务多寡,完全可以通过努力顺利运转的,那么施工企业为什么常处这种困境呢?其原因已是人所周知的了,一句话,主要是发包人没有100%的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市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有的甚至是明知故犯,现列举如下: 1、垫 资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第十八条“发包单位应当按照合同的约定即时拨付工程款项”,而目前除财政性投入的工程外,多数工程在招标文件中,有的付款方式含糊,有的虽明确按杭财基(1998)字714号及浙财基(1998)54号文件或参照上述文件规定办理。而在询标中(无招标办人员在场时)或在事前或事后暗中协定,强令施工企业带资(本省俗称垫资),垫资与否是中标不中标的条件,垫资数值之大,令人瞠目。暗中协定如:有的合同签订后分文不付,有的协定基础完成到±0.000再付进度款。若干工程有桩机基础,有单层或双层地下室,占整个工程造价的百分比因主体建筑层数不同而有别,总之数额是巨大的;有的到主体结构完成、建筑物结顶才付款,则数额更为巨大;有的七层建筑物到三层楼面完成才付款。甚至有发包人嘱施工单位在合同签订前先交出几十万、几百万的垫资款。如此则发包人除出资征地拆迁、勘察设计招标等前期费用外,一切建筑安装费用的资金来源就可全部转嫁到施工企业的肩上去了,因为若干商品房在远未完工时早就开始出售,资金逐步回笼,已不必准备建筑物的工程款了。据笔者所知,杭州市区某工程发包人采取了使施工企业垫资而售房款收入后,委托金融单位出贷以获取高于一般银行存款的利息,而置施工企业资金周转困难于不顾。 在发包人要求承包人垫资是不合理、不合法、“半胁迫性”的,为什么可称为半胁迫性?因为发包人常以垫资为条件,不垫资工程就不发包给该施工企业。避开招标办和主管部门,双方在无瑕可寻的合同以外,签补充协议以到达垫资的目的,有的甚至只有口头约定而无文字依据,所谓凭信用,这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由来已久了。早在1996年6月4日,建设部、国家计委、财政部联合发出建〔1966〕347号《关于严格禁止在工程建设中带资承包的通知》,各省、市、地方都做过转发和补充,但至今此风不仅没有制止,而是愈演愈烈,这就是俗语所说的“你有政策,我有对策”。用杭州话说就是政府不允许这样做的事“摆不到桌面上来”,那么桌子底下还不是一样做吗?结果是苦了施工企业,施工单位在投标竞争中所作的努力,如:如何降低报价,如何针对工程情况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来保证质量、工期和安全不见得是中标的主要因素。有时甚至暗中的承诺大量垫资为先决条件。这显然是极不正常的,严重地违反和践踏了以上所列举的《建筑法》714和54号文件,目前除财政性投入的工程外,可以说严格执行上述文件的并不多。 2、保证金 目前建筑市场通行的所谓施工单位在合同签订前须交纳保证金,一般不少于合同造价的10%,有的注明其中质量保证金5%、工期保证金5%,行之颇久。似乎已成为“合理的行规”,是否经行业主管部门认可尚不得而知,但通过省、市招标办的招标文件已有此要求,其实这并不合理。试问: (1)发包人要求保证工期和质量,在招标进行施工单位资格审查时,是确信其可靠才入围的,施工单位有建设主管部门审查核准的资质证书,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这是最硬的保证,还需要什么保证呢?难道只有交钱才算可靠的保证吗?政府部门的审查核准的作用又是什么呢? (2)作为签订合同的甲乙双方各有其权利和义务,甲方要求乙方交钱以保证质量和工期;乙方也可要求甲方即时付款、保证开工条件100%地具备、保证无重大设计改变而影响顺利施工;保证不因故而中途停建。乙方既须付保证金,以权利和义务对等等原则,甲方也应付保证金。 (3)施工单位在极不自愿的付了偌大的保证金后,被发包人移用,据传闻浙江企业在省外等地付了保证金,发包人杳无音信,追讨无门,造成损失的不少。这一弊端确实应该废除。 (4)有人认为既然合同甲乙双方都应交保证金,那么不应交给一方,资金任其占用。而应双方均专户存储,不得移用,这种说法似乎有理,但实际上这将使企业流动资金白白的呆滞,造成莫大的浪费。 (5)据50年代就从事建筑业的老一辈说,在早年计划经济时期,企业主管部门根据年度工作量核定的企业自有流动资金定额为6-9%,通过加速周转、合理运用,是可以保证正常生产经营的(前文提到流动资金相当于人体血液,按血液为人体总量的7-8%,与企业自有流动资金定额恰好相符)。假使承建一个工程将造价的10%左右的资金交付给甲方,或专户存储,那么不是把必需的流动资金抽空了吗?如人无血何以活命? 3、拖欠工程款 关于拖欠工程款问题由来已久,上文已提到的施工企业应收、未收工程款达几百万、上千万的不在少数,这和以上所提到的两个问题相近,几乎是施工企业的癌症。早在1994年5月9日,建设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中国人民建设银行联合发出建〔1994〕279号《关于进一步作好清理工程拖欠工作和防止新欠的通知》。各地方也曾做了转发和补充,而收效不大,至今旧欠不清新欠继续增加。 三、解困意见: 上述三个问题可以说是目前施工企业在资金运用和周转方面的主要问题。源于工程发包人的无理和违法要求,严重地干扰了建筑市场的秩序。《建筑法》第一条就明确指出“为了加强对建筑活动的监督管理,维护建筑市场秩序,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促进建筑业健康发展,制定本法”,第十八条又明确提出“发包单位应按照合同的规定即时拨付工程款项”。这里所指的合同的约定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签订的合同,其中不应有或多或少带有“胁迫性”的垫资条款;至于工程款的支付已有54号文件的明确规定,保证金是否应该支付必须主管部门发文认定其可或不可,关于垫资和拖欠工程款问题上述已提到的37号和29号文件不仅明确了是非,也提出了有力的措施,但收效不大。笔者提出几点供有关方面参考: 1、关于垫资问题,应有行业主管部门发文或以会议布置加以明令禁止,发包人不得要求承包人垫资,对无资金的所谓“空手道”或资金不足且无可靠后续资金来源者,不予招标和开工。承包人不得为取得施工业务而与发包人在合同或暗中签订的补充协议、口头承诺进行垫资,一经发现,双方均加重罚。凡有知情者举报,均予重奖,并制订和颁发奖罚条例。 2、关于保证金问题,应由主管部门发文或以会议布置是否合法合理,若不可行,应明令禁止,奖罚同上。 3、关于拖欠工程款问题,(1)应有行业主管部门责成招标办在工程招标过程审查其资金存储情况,若全部资金未到位,应审查其后续资金来源到位计划及其可能性,否则不予办理招标手续;若发包方不能履行合同付款条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合同仲裁力度,督促其履行合同。(2)关于旧欠新欠的资金回笼,施工企业应指定专人办理,对工程价款存在争议的,逐项列出争议的不同性质,约同双方请造价管理站及质监站等单位裁决,有不服裁决者,向法院提起诉讼。 本文所述主要是试图缓解施工企业资金运用方面的困境,促进建筑业健康发展。以上问题的存在与泛滥,凡与施工企业有关的单位和个人莫不深受其害,如工程的操作人员(特别是外地民工,已引起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材料设备供应方、运输方等不仅影响其生产经营,有时更影响其生活,施工单位是向银行和私人借款,平白支付利息,增加企业负担,也多少影响了工程进度和质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第一条指出的“加强建筑活动的监督管理、维护建筑市场秩序”所必要的环节,所以彻底解决上述问题是刻不容缓的。
企业安全管理论文:企业安全管理能力概念框架研究 内容摘要:本文运用综合归纳的方法,提出了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的概念框架,对企业安全管理能力进行了剖析。本文把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界定为企业在对安全系统进行协调控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一组知识与技能的集合。它包括五个方面:增加员工安全知识与技能的能力、优化设备安全性能的能力、提高物料安全水平的能力、改善安全制度的能力、监测环境安全状况的能力。最后对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研究的现实意义进行了分析。通过研究发现,安全管理能力可以综合反映出企业安全管理现状和发展潜力,是企业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的关键。 关键词:企业安全管理能力 概念框架 全球化及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提出,向企业提出了改善安全管理的客观要求,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已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企业改善安全管理状况的关键就在于通过提高安全管理能力,从而完善企业安全战略决策机制、优化安全资源配置、整合安全管理体系与政策,从而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学术界对企业安全问题的研究重点,经历了关注技术因素与关注人的因素两个阶段,现在已经向深层次的关注管理因素或组织因素的阶段转变(Sasou,1999;Varren,1998;王二平,1998),安全管理的相关研究正日益兴起。但国内外学术界对安全管理能力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研究时多使用安全系统效能(Pope,Cresswell,1965;Petersen,1996)、安全管理绩效(Steen,1996;OECD,2003)、安全能力(马继业等,2005)等相关概念,对安全管理能力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还没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认识。概念的界定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没有一个清晰准确的概念,就无法准确地划分研究边界,无法促进研究的深入。为此,本文拟在对相关概念及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归纳的基础上,构建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的概念框架。 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相关研究 安全与安全管理 安全泛指没有危险、不出事故的状态。韦氏大词典把“安全”定义为,没有伤害、损伤或危险,不存在危害或损害的威胁,或免除了危害、伤害或损失的威胁。即所谓的“无危则安全,无损则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即安全生产,是指免除引起个人伤害、疾病或死亡的状态;或是免除设备损坏或财产损失的状态;或者免除环境危害的状态。库尔曼(A. Kuhlmann)提出,安全科学最终目的是将应用现代技术引起的任何损害后果控制在绝对的最低限度内或者减少到可容许的限度内。总的说来,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是指由人、机物、环境构成的安全系统无伤害的状态,就可以称之为安全。 而安全管理作为安全科学的一个分支,其研究的起步较早。海因里希(H. W. Heinrich)在1929年就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当时安全管理思想和经验,但早期的安全管理等同于事故管理,安全管理主要是围绕着事故做文章,其效果有限。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专家学者开始从事故后管理开始向事故前的隐患管理转变。从表1所列出的一些专家的观点看,罗云把安全管理对象从事故系统拓展到安全系统,提出了事故预防的重要意义,但没有对安全管理实质进行解释;Papadakis和陈宝智则把企业管理中管理的功能向安全管理进行了移植,强调安全管理是企业管理功能的一种,具有企业其它管理功能同等的属性,但他们的定义没有反映出安全管理的要素与特征;丹麦标准协会的简化定义,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危险管理,适于中小企业安全管理活动,不适于大型企业集团的安全管理。 对安全管理概念的界定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简单的说明了安全管理的功能,它适用于一般的普通中小企业,海因里希、丹麦标准协会、崔政斌的定义倾向于这一类;另一类强调了对安全的系统管理,适用于大型高危险性企业,Papadakis、罗云、陈宝智的定义倾向于这一类。本文倾向于采用后一种安全管理定义,即针对大型企业集团和高危险性企业的安全管理定义。 企业能力与企业管理能力 企业能力是当前企业理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研究专题。以沃纳菲尔特(Wenerfelt,1984)为代表的资源学派认为企业异质性资源构成了企业能力;哈默尔(1990)认为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巴顿(1992)提出企业能力的四种尺度,即知识与技能、技术系统、管理系统和价值与规范;王锡秋和席酋民(2002)认为,企业能力是企业所具有的、直接影响企业效率和效果的主观条件,是知识、结构和文化三个方面耦合的结果。这些专家的观点都是从企业基本属性的角度来理解企业能力,但都不十分全面。相比而言,德(Day,1999)对能力(capability)定义更全面:“能力是复杂的技能和累积知识的集合,通过组织程序得到锻炼,能够使企业协调行动,并充分利用它们的资产”。这个定义关注知识与技能,强调对知识与技能的累积形成了复杂的能力,对企业能力的内涵给出了较全面的解释。而且这种解释即强调能力的技术属性,又强调了能力的管理属性,较为全面。 从企业能力的分类看,能力理论研究先驱克里斯蒂森把企业能力分为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国内外许多研究企业能力的专家学者也有类似的分类(史东明,2002;,2002)。学术界对技术能力的研究多集中技术创新、知识管理领域;对管理能力的研究刚刚兴起,研究领域并不集中,如Mohsin(1999)的研究关注“动态技术管理能力”(dynamic tech- management capability)、Chuang(2004)和Liu(2004)的研究关注“知识管理能力”(knowledge management capability)、Shi(2004)的研究关注于“全球会计管理能力”(global account management capability)等。目前对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区分尚不明显。王锡秋和席酉民依据波特的价值链的思想,把企业能力分为基本能力与辅助能力,认为基本能力是企业完成基本活动的能力,辅助能力是企业进行辅助活动的能力。从这个角度理解,可以把技术能力理解为一种基础能力,把管理能力理解为一种辅助能力,它们都是构成企业竞争能力的基础,缺一不可。但必须指出,管理能力在本质上是一种知识和技能,由可以言传的书本知识和不可以言传的经验知识有机结合而成,在不同的领域,可言传的书本知识和不可言传的经验知识所占的比重并不一致(见表2所示)。 企业安全管理能力 国内外学者直接针对安全管理能力的研究还未出现,已有的相关的研究主要有安全系统效能、安全管理绩效、安全能力等。国外学者的研究关注于安全系统效能的改善。Pope和Cresswell(1980)提出通过安全管理来发现系统安全效能的差距,Petersen(1996)、Steen(1996)和经合组织(2003)提出通过管理对系统安全效能进行改善。国内学者在安全管理的研究方面起步本来就比较晚,在安全管理能力方面的研究就更少,已有的研究主要关注安全系统的管理现状综合评价,如陈宝智(1999)关注整个人机环境的现状;徐德蜀等(2004)关注对管理体系中人的因素;马继业等(2005)从企业能力中的资源学派观点出发对安全能力做出了理论探索。这些学者的主要观点如表3所示。 总的来说,安全管理能力相关研究有两种取向:关注能力的静态特性——能力的构成要素;关注能力的动态特性——能力的动态提升。从“能力”的基本属性看,企业能力是累积的复杂技能和知识的集合,是一种把各种可得到资源“在行动上组合起来并引导它们为特定的生产目标服务”的整合能力,它理应同时包含静态和动态两种属性,应从这两个方面同时加以考察。 企业安全管理能力概念 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的概念 结合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安全管理能力首先是一种企业能力,具有企业能力的属性,是企业在对安全生产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积累的各种知识与技能。安全管理能力是由企业掌控的资源决定,企业拥有的资源及其组合情况形成了不同的安全管理能力。企业安全管理能力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动态变化的,随着企业的成长而不断增长。此外,企业能力作为一种累积的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的难言属性(波兰尼,1998)使得企业安全管理能力具有特异性和不可模仿性,构成了企业竞争能力的基础。 企业安全管理能力概念的内涵 本文界定的安全管理能力概念如下:企业安全管理能力是企业对由员工、设备、物料、制度、环境组成的安全系统进行协调控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一组知识与技能的集合,企业通过对安全系统的协调控制过程逐渐积累了能力,使企业安全系统性能达到最佳状态。 这个概念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安全管理能力的主体是作为组织而存在的企业,即安全管理能力是企业的一种基本属性;安全管理能力的载体是由员工、设备、物料、制度、环境所构成的企业安全系统,即安全管理能力是企业对安全系统进行协调控制中表现出来的,对其考察也应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安全管理能力是一组知识和技能的集合,本质上是一种知识资源,具有动态属性,可以反映出企业安全管理现状;安全管理能力通过对安全系统的协调控制过程所构建,是在不断地动态形成的,具有动态属性,可以反映出企业安全管理的发展潜力。这四个方面构成了安全管理能力概念的内涵。 企业安全管理能力概念的外延 安全管理能力作为一种企业能力,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其内容各不相同。关注静态属性的研究,把注意力放在安全系统现状评价上,各个能力要素的设置上力求尽量要全面反映安全管理现状;关注动态属性的研究,把注意力放在安全系统效能的改善上。事实上,对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的认识,不能仅仅关注于安全系统现状评价,也不能仅仅关注于安全系统的动态改善,而应当将两者相结合。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认为,应同时采用行为指标(activities indicators)与结果指标(outcome indicators)来衡量安全系统管理效能,行为指标可以识别组织是否采取了降低风险的行动,而结果指标则识别组织采取的行动的后果。 本文认为,应从两个角度来考察安全管理能力。一是安全系统构成因素的知识与技能的含量,即员工、设备、物料、制度、环境这五个构成因素的知识与技能情况;二是安全系统效能改善情况,即安全系统构成因素应当具有动态改善能力。前者关注管理结果,后者关注管理行为。从这两个角度可以构造出安全管理能力的内容。本文认为,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的内容包括:增加员工安全知识与技能的能力、优化设备安全性能的能力、提高物料安全水平的能力、改善安全制度的能力、监测环境安全状况的能力。企业提高安全管理能力应综合考察这五个方面的内容,实现安全系统效能的综合性能的改善。 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研究的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许多学者对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但一般采用安全检查表的形式进行安全管理现状评价,不能反映企业安全管理的发展潜力,而利用本文构造的安全管理能力的框架,可以弥补这样的差距。 提高安全管理能力对企业安全管理的影响体现在:首先,作为对安全系统进行管理的一组知识与技能的集合,通过提高安全管理能力,可以使企业明确安全管理政策的关注要点,为企业制定合理科学的安全战略提供决策借鉴;其次,通过提高安全管理能力,可以使企业提高对安全资源投入效率,实现企业以最小的安全资源投入,获得最大的安全绩效,提高企业安全资源投入的优化配置水平;最后,目前企业面临各种各样的安全管理新体系与新制度,这些新的安全管理体系与管理制度,与原有管理体系与制度存在着一些功能重合与冲突。通过提高企业安全管理能力,可以新的安全管理新体系与新制度整合到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的框架内,有利于企业整合资源,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结论 安全管理能力决定了企业安全管理水平。针对安全管理能力概念未清晰界定的理论研究缺憾,本文综合归纳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安全管理、企业能力及安全管理效能等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了安全管理能力的概念与内容,并对安全管理能力研究的现实意义进行了探讨。通过研究发现,安全管理能力可以综合反映出企业安全管理现状和发展潜力,是企业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的关键。但本文对安全管理能力的增长路径并没有进行研究,这有待在未来的研究中进行深入探讨。 企业安全管理论文:电力企业局域网的安全管理 摘要:文章分析了局域网的安全管理所涉及的问题,并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字:系统、防火墙、INTERNET、信息安全、数据库、病毒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网络在应用过程中也会带来许多问题,由于频繁使用互联网,病毒的传播日益猖獗,黑客的攻击也越来越多,给局域网数据的管理、网络的安全带来很多问题,笔者从事局域网的管理工作多年,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提出一些关于局域网的安全管理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供大家借鉴。 我们单位的局域网综合了公司生产管理、经营管理、物资管理、安全管理、生产日报、月报等各方面的许多信息,并且这些信息都是每天靠相关专业人员写进数据库的,因此在使用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但通过我们的努力工作,网络运行状况一直良好。经验告诉我们:要管好局域网,必须由局域网用户和管理员共同来努力。 一.网络管理员应作到的安全措施 1.加强服务器主机的独立性 局域网中,通常有一台以上的主服务器,提供所有计算机的连结并控制.这台计算机就是黑客攻击的主要目标.因此,企业内部应对服务器主机的安全性加强控制,尽可能将其独立,不要将重要资料放置此处,将重要资料独立放在内部机器上,这样可保证资料的安全性、完整性。 2.网络分段 把网络上相互间没有直接关系的系统分布在不同的网段,由于各网段 间不能直接互访,从而减少各系统被正面攻击的机会。以前,网段分离是 物理概念,组网单位要为各网段单独购置集线器等网络设备。现在有了虚 拟网技术,网段分离成为逻辑概念,网络管理员可以在网络控制台上对网 段做任意划分。 网络分段可分为物理分段和逻辑分段两种方式: 物理分段通常是指将网络从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ISO/OSI)模型中的第一层和第二层)上分为若干网段,各网段相互之间无法进行直接通讯。目前,许多交换机都有一定的访问控制能力,可实现对网络的物理分段。 逻辑分段则是指将整个系统在网络层(ISO/OSI模型中的第三层)上进行分段。例如,对于TCP/IP网络,可把网络分成若干IP子网,各子网间必须通过路由器、路由交换机、网关或防火墙等设备进行连接,利用这些中间设备(含软件、硬件)的安全机制来控制各子网间的访问。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通常采取物理分段与逻辑分段相结合的方法来实现对网络系统的安全性控制。 3.防火墙技术 如果网络在没有防火墙的环境中,网络安全性完全依赖主系统的安全性。在一定意义上,所有主系统必须通力协作来实现均匀一致的高级安全性。子网越大,把所有主系统保持在相同的安全性水平上的可管理能力就越小,随着安全性的失策和失误越来越普遍,入侵就时有发生。防火墙有助于提高主系统总体安全性。 防火墙的基本思想——不是对每台主机系统进行保护,而是让所有对系统的访问通过某一点,并且保护这一点,并尽可能地对外界屏蔽保护网络的信息和结构。它是设置在可信任的内部网络和不可信任的外界之间的一道屏障,它可以实施比较广泛的安全政策来控制信息流,防止不可预料的潜在的入侵破坏。防火墙系统可以是路由器,也可以是个人机、主系统或者是一批主系统,专门用于把网点或子网同那些可能被子网外的主系统滥用的协议和服务隔绝。 防火墙可以从通信协议的各个层次以及应用中获取、存储并管理相关的信息,以便实施系统的访问安全决策控制。防火墙的技术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包过滤技术、技术和状态监视技术。 防火墙是一种用来阻止外面的未经授权的用户的非法访问你的网络下的设备的工具,它通常是软件和硬件的结合体。 为了更好地理解防火墙的工作原理,我们就使用以前提到过的例子来说明.首先,大多数网络身份验证除了用户帐号和口令之外的,就是IP地址,IP地址是INTERNET网络上最普遍的身份索引,它有动态和静态两种。 (1)动态IP地址指每次强制分配给不同上网机器的主机的地址。ISP提供的拨号服务通常是分配动态IP地址,一个拨号计算机通常每次拨号都有一个不同的IP但是总有一个范围。 (2)静态IP地址是固定不变的地址,它可以是某台连入Internet的主机地址,静态IP分几类,一类是whois可以查询到的,并且此类IP地址主要是Internet中最高层主机的地址,这些主机可以是域名服务器,httpd服务器(Web Server)、邮件服务器、BBS主机或者网络棋类游戏服务器。另一类静态IP地址被分配给Internet网络中的第二层和第三层的主机,这些机器有固定的物理地址。然而他们不一定有注册的主机名。 4.使用企业级杀毒软件 在网络病毒日益猖獗的今天,不管人们多么小心翼翼,仍然会难免碰翻病毒这个“潘多拉”盒子。在这时候,选择一个功力高深的网络版病毒“杀手”就至关重要了。一般而言,查杀是否彻底细致,界面是否友好方便,能否实现远程控制、集中管理是决定一个“杀手”的三大要素。现在病毒日益猖獗,日常需要写入服务器的单机的安全也特别重要,我建议购买企业版杀毒软件,并控制写入服务器的客户端,网管可以随时杀毒,保证写入数据的安全性,服务器的安全性。 最好选择从事反病毒行业历史比较悠久,在市场上有较高知名度企业研发的产品,千万不能贪便宜选择不知名厂商生产的廉价产品,不仅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得不到保证,而且一旦造成损失,将会得不偿失。 5.防止黑客攻击 随着宽带网络的普及,个人服务器、家庭局域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小区局域网和校园网中,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开设的各种各样的共享服务,为广大网虫们提供了丰富的共享资源,但由于自身的精力与资金的原因不能建立完善的防护体系,往往成为黑客和准黑客们的试验品,造成数据的丢失或硬件的损坏。因此如何保证网络安全及自身机器的安全就成了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问题。 黑客与管理员是两个互相独立又互相了解的对立面,一个好的管理员如果不了解黑客的思路、做法,就无法来设置安全策略保护自己的网络,而一个黑客如果不熟悉各种安全措施,在面对着种类繁多的防护措施又会无从下手,双方为了攻击与反击想尽了方法,用尽了手段。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我们想要保护自己防范攻击就必须先了解对方的想法和思路以及他们使用的方法和工具,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他们所采用的方式方法来制定自己的安全策略,做到因法而异,准备以不变应万变,来对抗入侵。黑客入侵常用方法如下: Data Diddling-------------未经授权删除档案,更改其资料(15.5%) Scanner-------------利用工具寻找暗门漏洞(15.8%) Sniffer--------------监听加密之封包(11.2%) Denial of Service-------------使其系统瘫痪(16.2%) IP Spoofing---------------冒充系统内网络的IP地址(12.4%) Other------------其他(13.9%) 知道了黑客的入侵方法,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 如果要给黑客们分类的话,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偶然攻击者,他们与前面提到的偶然威胁中的用户可不一样,他们往往无目的地攻击服务器,试图搜索里面的信息,这样做的原因仅仅是为了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过了一把当黑客的瘾,这些人一般只会使用已有的黑客软件,或者从网上照搬来的攻击方法来试探系统漏洞。总体来说,水平一般,很业余,只要采取一般的保护措施,比如简单的防火墙或者升级系统补丁就可以把他们屏蔽在外了。而对付另一类顽固攻击者就没有这么简单了。他们大部分为网络及编程高手,熟悉各种程序语言、操作系统及网络各层间的协议,能够自己编写攻击程序,找到系统的漏洞,发现侵入的方法。而且这些人的目的远远不只是为满足一下自己的好奇心,而是为了商业机密,报复等原因。 现在我们再来说一下黑客几种主要和常见的攻击类型。拒绝服务攻击,这是目前最常见的攻击方式,一般是通过程序占用了主机上所有的资源,或者是在短时间内向主机发送大量数据包,影响其它正常数据交换,从而造成系统过载或系统瘫痪。网络蠕虫是目前最为常见的影响最大的实现拒绝攻击服务的方法。此外通过中止TCP握手过程和邮件炸弹也可以实现拒绝服务攻击。前门攻击,这种攻击方式最为直接,黑客会试图以系统承认的合法用户的身份登录系统进行访问。他们会直接试图利用字母组合去破解合法的用户名及密码。由于使用了配置强大的计算机运算的破解程序,前门攻击对于高级黑客来说也不是什么难事,所以当服务器日志中出现了大量登录失败的信息后,就说明很可能已经有黑客开始光顾服务器的前门了。天窗攻击和特洛伊木马攻击很相似,前者是直接利用管理员留下的后门(就是用于系统检测或故障维护的特殊用户通道)侵入系统;而后者是通过一些驻留内存的程序(后门病毒,代码炸弹等),为非法入侵者打开一个随时出入的特殊通道。IP欺骗和中间人攻击是另外两种类似的攻击手段,第一种前面已经提过,通过新生成的IP报头非法进入合法网络进行通讯,而中间人攻击则是首先通过IP欺骗获得合法身份,然后截取网络中的数据包获取其中的数据,从这些数据窃取合法的用户名和密码。 管理员在配置服务器的安全策略时一定要小心谨慎,比如在配置授权服务时,尽量用自己的方式为每个用户加上详细的描述来表述其身份,这样一旦发现新出现的用户没有描述,或未用你的方法进行描述,你可以立刻核对它的合法性,看是否为入侵后留下的额外控制账号。配置数据保护和数据集成可以为主机上的各种数据提供授权保护和加密,这样可以防止用户在远端登录主机时,登录信息被中途监听、截获,如果已经被截获,可以防止被破解。安全策略是管理员手里最基础的工具,有效地利用这个工具可以击退大部分非法入侵。 做为要建立服务器的管理员,首先要评估和分析自己服务器会受到哪些入侵,以及自己服务器上哪些资源数据容易被别人攻击。做好这样的评析才能方便地建立自己的安全策略,花最小的代价建立好最妥当的防护方法。入侵监视软件也是管理员必备的武器之一,它替代管理员对流入流出服务器的数据进行监视,检测其合法性。这类软件都还有一个规则数据库,用来和网络中实时交流的数据进行检测比较,通过那些合法的,中止那些非法的。管理员可以自行设置网络规则和应变手段,比如在发现入侵后进行反跟踪,找到入侵的源头。或者是直接进行反击,迫使黑客停止攻击,转入防御(比较常见的监听软件有ISS RealSecure、Axent Intruder Alert等)。而且在配置服务器时,尽量避免使用系统的默认配置,这些默认配置是为了方便普通用户使用的,但是很多黑客都熟悉默认配置的漏洞,能很方便地、从这里侵入系统,所以当系统安装完毕后第一步就是要升级最新的补丁,然后更改系统的默认设置。为用户建立好详细的属性和权限,方便确认用户身份以及他能访问修改的资料。定期修改用户密码,这样可以让密码破解的威胁降到最低。总之要利用好服务器自身系统的各种安全策略,就可以占用最小的资源,挡住大部分黑客了。 6.数据库的安全保护: 服务器中的程序、数据是动态的,随时变化,因此要作好备份工作,备份要多留几份,这样才使系统崩溃时,可以及时恢复数据,保证工作正常进行。 随时修改口令、密码, 不要将密码泄露出去,服务器不用时就进入锁定状态,免得由于误错做,引起故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二.局域网用户应做的安全防护 许多企业内发生的网络安全危机,有多半来自员工本身没有具备基本的网络安全常识.导致黑客有机会侵入计算机,达到破坏的目的.因此企业或个人加强本身的网络保护知识,有绝对的不要.以下列出几项,供各位参考. 1.保密自己的口令、密码。严禁帐号,密码外借,密码设置不要过于简单,平时我们设定密码时往往随便就以简单的数字,电话号码,或单纯的英文字母,单词设定,这样很不安全,很容易被轻易获取.因此设定密码愈复杂,就愈安全.密码、帐号不要借给他人使用,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2.安装在线杀毒软件,随时监视病毒的侵入,保护硬盘及系统不受伤害。常见的有KV3000、金山毒霸等,还要记得及时给病毒库升级。这样才能加强杀毒软件的抗病毒能力。 3.浏览WEB时不要轻易打开来历不明的电子邮件. 常见黑客入侵的方式,都是先寄发内含入侵程序的电子邮件给对方,使收件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打开邮件,入侵程序便悄悄进驻你的计算机,这样不仅会被窃取重要资料,而且会破坏你硬盘的所有资料.也有的黑客将邮件以HTM格式放在WEB页上寄出,只要上网者轻轻一击,你的计算机就种着了. 4.不要随便借你的计算机给别人使用 黑客会在你的计算机上种植木马程序或获取你的相关网络资源密码等, 以后他就可以在任何计算机上随意获取你的资源,监视你的一举一动,控制你 的计算机,使你的机器速度下降,甚至死机. 企业安全管理论文:企业安全管理能力概念框架研究 内容摘要:本文运用综合归纳的方法,提出了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的概念框架,对企业安全管理能力进行了剖析。本文把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界定为企业在对安全系统进行协调控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一组知识与技能的集合。它包括五个方面:增加员工安全知识与技能的能力、优化设备安全性能的能力、提高物料安全水平的能力、改善安全制度的能力、监测环境安全状况的能力。最后对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研究的现实意义进行了分析。通过研究发现,安全管理能力可以综合反映出企业安全管理现状和发展潜力,是企业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的关键。 关键词:企业安全管理能力 概念框架 全球化及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提出,向企业提出了改善安全管理的客观要求,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已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企业改善安全管理状况的关键就在于通过提高安全管理能力,从而完善企业安全战略决策机制、优化安全资源配置、整合安全管理体系与政策,从而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学术界对企业安全问题的研究重点,经历了关注技术因素与关注人的因素两个阶段,现在已经向深层次的关注管理因素或组织因素的阶段转变(Sasou,1999;Varren,1998;王二平,1998),安全管理的相关研究正日益兴起。但国内外学术界对安全管理能力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研究时多使用安全系统效能(Pope,Cresswell,1965;Petersen,1996)、安全管理绩效(Steen,1996;OECD,2003)、安全能力(马继业等,2005)等相关概念,对安全管理能力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还没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认识。概念的界定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没有一个清晰准确的概念,就无法准确地划分研究边界,无法促进研究的深入。为此,本文拟在对相关概念及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归纳的基础上,构建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的概念框架。 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相关研究 安全与安全管理 安全泛指没有危险、不出事故的状态。韦氏大词典把“安全”定义为,没有伤害、损伤或危险,不存在危害或损害的威胁,或免除了危害、伤害或损失的威胁。即所谓的“无危则安全,无损则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即安全生产,是指免除引起个人伤害、疾病或死亡的状态;或是免除设备损坏或财产损失的状态;或者免除环境危害的状态。库尔曼(A. Kuhlmann)提出,安全科学最终目的是将应用现代技术引起的任何损害后果控制在绝对的最低限度内或者减少到可容许的限度内。总的说来,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是指由人、机物、环境构成的安全系统无伤害的状态,就可以称之为安全。 而安全管理作为安全科学的一个分支,其研究的起步较早。海因里希(H. W. Heinrich)在1929年就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当时安全管理思想和经验,但早期的安全管理等同于事故管理,安全管理主要是围绕着事故做文章,其效果有限。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专家学者开始从事故后管理开始向事故前的隐患管理转变。从表1所列出的一些专家的观点看,罗云把安全管理对象从事故系统拓展到安全系统,提出了事故预防的重要意义,但没有对安全管理实质进行解释;Papadakis和陈宝智则把企业管理中管理的功能向安全管理进行了移植,强调安全管理是企业管理功能的一种,具有企业其它管理功能同等的属性,但他们的定义没有反映出安全管理的要素与特征;丹麦标准协会的简化定义,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危险管理,适于中小企业安全管理活动,不适于大型企业集团的安全管理。 对安全管理概念的界定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简单的说明了安全管理的功能,它适用于一般的普通中小企业,海因里希、丹麦标准协会、崔政斌的定义倾向于这一类;另一类强调了对安全的系统管理,适用于大型高危险性企业,Papadakis、罗云、陈宝智的定义倾向于这一类。本文倾向于采用后一种安全管理定义,即针对大型企业集团和高危险性企业的安全管理定义。 企业能力与企业管理能力 企业能力是当前企业理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研究专题。以沃纳菲尔特(Wenerfelt,1984)为代表的资源学派认为企业异质性资源构成了企业能力;哈默尔(1990)认为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巴顿(1992)提出企业能力的四种尺度,即知识与技能、技术系统、管理系统和价值与规范;王锡秋和席酋民(2002)认为,企业能力是企业所具有的、直接影响企业效率和效果的主观条件,是知识、结构和文化三个方面耦合的结果。这些专家的观点都是从企业基本属性的角度来理解企业能力,但都不十分全面。相比而言,德(Day,1999)对能力(capability)定义更全面:“能力是复杂的技能和累积知识的集合,通过组织程序得到锻炼,能够使企业协调行动,并充分利用它们的资产”。这个定义关注知识与技能,强调对知识与技能的累积形成了复杂的能力,对企业能力的内涵给出了较全面的解释。而且这种解释即强调能力的技术属性,又强调了能力的管理属性,较为全面。 从企业能力的分类看,能力理论研究先驱克里斯蒂森把企业能力分为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国内外许多研究企业能力的专家学者也有类似的分类(史东明,2002;,2002)。学术界对技术能力的研究多集中技术创新、知识管理领域;对管理能力的研究刚刚兴起,研究领域并不集中,如Mohsin(1999)的研究关注“动态技术管理能力”(dynamic tech- management capability)、Chuang(2004)和Liu(2004)的研究关注“知识管理能力”(knowledge management capability)、Shi(2004)的研究关注于“全球会计管理能力”(global account management capability)等。目前对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区分尚不明显。王锡秋和席酉民依据波特的价值链的思想,把企业能力分为基本能力与辅助能力,认为基本能力是企业完成基本活动的能力,辅助能力是企业进行辅助活动的能力。从这个角度理解,可以把技术能力理解为一种基础能力,把管理能力理解为一种辅助能力,它们都是构成企业竞争能力的基础,缺一不可。但必须指出,管理能力在本质上是一种知识和技能,由可以言传的书本知识和不可以言传的经验知识有机结合而成,在不同的领域,可言传的书本知识和不可言传的经验知识所占的比重并不一致(见表2所示)。 企业安全管理能力 国内外学者直接针对安全管理能力的研究还未出现,已有的相关的研究主要有安全系统效能、安全管理绩效、安全能力等。国外学者的研究关注于安全系统效能的改善。Pope和Cresswell(1980)提出通过安全管理来发现系统安全效能的差距,Petersen(1996)、Steen(1996)和经合组织(2003)提出通过管理对系统安全效能进行改善。国内学者在安全管理的研究方面起步本来就比较晚,在安全管理能力方面的研究就更少,已有的研究主要关注安全系统的管理现状综合评价,如陈宝智(1999)关注整个人机环境的现状;徐德蜀等(2004)关注对管理体系中人的因素;马继业等(2005)从企业能力中的资源学派观点出发对安全能力做出了理论探索。这些学者的主要观点如表3所示。 总的来说,安全管理能力相关研究有两种取向:关注能力的静态特性——能力的构成要素;关注能力的动态特性——能力的动态提升。从“能力”的基本属性看,企业能力是累积的复杂技能和知识的集合,是一种把各种可得到资源“在行动上组合起来并引导它们为特定的生产目标服务”的整合能力,它理应同时包含静态和动态两种属性,应从这两个方面同时加以考察。 企业安全管理能力概念 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的概念 结合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安全管理能力首先是一种企业能力,具有企业能力的属性,是企业在对安全生产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积累的各种知识与技能。安全管理能力是由企业掌控的资源决定,企业拥有的资源及其组合情况形成了不同的安全管理能力。企业安全管理能力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动态变化的,随着企业的成长而不断增长。此外,企业能力作为一种累积的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的难言属性(波兰尼,1998)使得企业安全管理能力具有特异性和不可模仿性,构成了企业竞争能力的基础。 企业安全管理能力概念的内涵 本文界定的安全管理能力概念如下:企业安全管理能力是企业对由员工、设备、物料、制度、环境组成的安全系统进行协调控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一组知识与技能的集合,企业通过对安全系统的协调控制过程逐渐积累了能力,使企业安全系统性能达到最佳状态。 这个概念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安全管理能力的主体是作为组织而存在的企业,即安全管理能力是企业的一种基本属性;安全管理能力的载体是由员工、设备、物料、制度、环境所构成的企业安全系统,即安全管理能力是企业对安全系统进行协调控制中表现出来的,对其考察也应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安全管理能力是一组知识和技能的集合,本质上是一种知识资源,具有动态属性,可以反映出企业安全管理现状;安全管理能力通过对安全系统的协调控制过程所构建,是在不断地动态形成的,具有动态属性,可以反映出企业安全管理的发展潜力。这四个方面构成了安全管理能力概念的内涵。 企业安全管理能力概念的外延 安全管理能力作为一种企业能力,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其内容各不相同。关注静态属性的研究,把注意力放在安全系统现状评价上,各个能力要素的设置上力求尽量要全面反映安全管理现状;关注动态属性的研究,把注意力放在安全系统效能的改善上。事实上,对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的认识,不能仅仅关注于安全系统现状评价,也不能仅仅关注于安全系统的动态改善,而应当将两者相结合。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认为,应同时采用行为指标(activities indicators)与结果指标(outcome indicators)来衡量安全系统管理效能,行为指标可以识别组织是否采取了降低风险的行动,而结果指标则识别组织采取的行动的后果。 本文认为,应从两个角度来考察安全管理能力。一是安全系统构成因素的知识与技能的含量,即员工、设备、物料、制度、环境这五个构成因素的知识与技能情况;二是安全系统效能改善情况,即安全系统构成因素应当具有动态改善能力。前者关注管理结果,后者关注管理行为。从这两个角度可以构造出安全管理能力的内容。本文认为,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的内容包括:增加员工安全知识与技能的能力、优化设备安全性能的能力、提高物料安全水平的能力、改善安全制度的能力、监测环境安全状况的能力。企业提高安全管理能力应综合考察这五个方面的内容,实现安全系统效能的综合性能的改善。 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研究的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许多学者对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但一般采用安全检查表的形式进行安全管理现状评价,不能反映企业安全管理的发展潜力,而利用本文构造的安全管理能力的框架,可以弥补这样的差距。 提高安全管理能力对企业安全管理的影响体现在:首先,作为对安全系统进行管理的一组知识与技能的集合,通过提高安全管理能力,可以使企业明确安全管理政策的关注要点,为企业制定合理科学的安全战略提供决策借鉴;其次,通过提高安全管理能力,可以使企业提高对安全资源投入效率,实现企业以最小的安全资源投入,获得最大的安全绩效,提高企业安全资源投入的优化配置水平;最后,目前企业面临各种各样的安全管理新体系与新制度,这些新的安全管理体系与管理制度,与原有管理体系与制度存在着一些功能重合与冲突。通过提高企业安全管理能力,可以新的安全管理新体系与新制度整合到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的框架内,有利于企业整合资源,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结论 安全管理能力决定了企业安全管理水平。针对安全管理能力概念未清晰界定的理论研究缺憾,本文综合归纳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安全管理、企业能力及安全管理效能等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了安全管理能力的概念与内容,并对安全管理能力研究的现实意义进行了探讨。通过研究发现,安全管理能力可以综合反映出企业安全管理现状和发展潜力,是企业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的关键。但本文对安全管理能力的增长路径并没有进行研究,这有待在未来的研究中进行深入探讨。 企业安全管理论文:试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对提高安全管理干部素质的战略地位 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加强企业安全管理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笔者认为,无论经济体制如何深化改革,都离不开以人为本,必须以提高人的素质为基础。因此,笔者就“安全文化”建设对提高安全管理干部素质的战略地位谈谈粗浅看法。 关键词:项目管理 企业管理 一、“安全文化”的内涵 所谓安全文化,就是安全的价值观、信念、理想、最高目标、传统、风气、行为准则的复合体。安全文化包括三大要素:一是安全物质文化,是指安全设施、装备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品位和文化的价值。二是安全制度文化,是指安全的各种规章制度及条例等。三是安全的精神文化,这是安全文化最高层次、最具有活力的核心部分。安全管理干部队伍的意识、观念、道德、目标、精神风貌等构成了安全文化的主要内涵。本文探讨的“安全文化”主要是指安全的精神文化。 “安全文化”是安全管理干部精神风貌的具体体现,是安全管理干部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理想人格、道德品质、业务技能及情趣爱好等方面的综合反映。它是影响甚至决定安全管理干部的形象、工作效率、公众信任的内在根源。它对提高安全管理干部的整体素质具有必不可少的作用。关于“安全文化”建设的方向,大致可以概括为:较高的理论水平;优良的政治素质;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精通的业务技能;高尚的职业道德;健康的体质和心理。安全文化的内涵不仅要具有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职业氛围,还要有催人奋进、勇攀高峰、努力拼搏、与时俱进的昂扬斗志,同时还要有精于勤、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通过建设“安全文化”,要把安全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成一支具有铁的组织纪律和良好的工作作风,充满温馨和谐气氛的团结友爱的集体,从而实现安全管理干部队伍所特有的职业文化、职业纪律和职业道德。建立“安全文化”的设想,是对安全文化内涵的最具体诠释,也无疑是对安全管理干部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最好协调,从而提高安全管理干部的整体素质,使他们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坚持良好的行为准则。 二、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提高安全管理干部素质。 倡导“安全文化”对提高安全管理干部的素质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那么,在“安全文化”建设中,它的战略地位究竟应在哪里呢? 1. 必须找准提高安全管理干部素质的切入点。 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各种矛盾的交织和新旧观念的并存,会引起一些安全管理干部在思想上出现困惑和忧虑,甚至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明确地说,就是在认识观、价值观出现不平衡的问题。为此,首先注重直觉而忽视理性,不能“跟着感觉走”。如果注重直觉而忽视理性,势必会造成安全管理干部犯片面性的错误,在处理问题上会陷入盲目的误区。其次是在价值取向上不能将注重自我价值列为主体,那样会使某些安全管理干部形成自我意识膨胀,从而忘却了国家和集体的意识而走向极端。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单凭说教和制度以及行政手段是远远不够的,要着重从意识形态的深层次去解决。而“安全文化”的建立就恰恰填补了这种教育的内容,在意识形态中找到了提高安全管理干部素质的切入点。 2. 必须要抓住提高安全管理干部素质的灵魂。 建立“安全文化”,对树立安全管理干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意识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摆在当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每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意识在人生的各阶段是不同的,需要不断地去修正。统一的人生模式是没有的,但是基本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意识是有的。借助“安全文化”来帮助安全管理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意识是非常必要的。在“安全文化”中集体的价值要重于个人价值,坚持集体至上的原则。 3. 必须要丰富和提高安全管理干部的新内容。 “安全文化”的建立,对于安全管理干部的人品、人格的教育至关重要。为此必须要丰富和提高安全管理干部的新内容。这个新内容,是其他教育方法所无法企及的。作为一名安全管理干部,必须要具有鲜明的职业特征的人品,无私奉献的品格,不怕吃苦、任劳任怨。具备了这些优秀的品格,才能做到职业所要求的廉洁奉公,立场坚定等职业规范。不能像过去那样,只靠行政手段和政治教育为重,尽管这种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未能达到安全管理干部自觉自悟的目标。建立“安全文化”就是要把强制性外在的教育变成一种发自内心的觉悟,达到内在观念和外在道德规范的高度统一。 三、建立“安全文化”的途径。 建立和发展“安全文化”,必须要立足于提高安全管理干部的素质这一主题,以围绕生产建设造就具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使命感,懂得现代安全科学知识的安全管理干部为出发点,不断探索“安全文化”的新路子。 1. 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安全文化”的建立。要以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为指导方针,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根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安全文化”的建立就是要实事求是,积极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子。要将“三个代表”付诸于安全管理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之中。在当前,尤其要将“安全文化”的建立与学习提出的“责任重于泰山”结合起来,提倡关心人、爱护人、做到尊重人的生命、保护人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促使“安全文化”建设,始终沿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发展。使安全管理干部在工作上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为改革开放、为现代化企业建设创造出安全、文明、优良的生产环境。 2. 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安全文化”的建立不是一帆风顺的,它必将受到许多非文化的东西所牵制和约束,所以在建立“安全文化”的过程中,把“破”与“立”要同等对待。破除影响安全管理干部素质建设的作风因素,就是要破除工作飘浮、官僚主义严重,组织纪律观念淡漠,脱离生产不切实际等陈规陋习。要旗帜鲜明地树立安全管理干部良好的政治觉悟、高尚的品德和人格、丰富的才能才干、美好的情操和心灵,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具有时代气息的“安全文化”。 总而言之,建立企业“安全文化”还需要通过实践来进一步完善。作为一种思想精神的树立,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发展和深入,只要广大的安全管理干部不懈地探索和艰苦地努力,它就会日趋完善。 企业安全管理论文:试析油田企业安全生产特殊性及强化安全管理主要对策 论文关键词:油田企业 安全 特殊性 对策 论文摘要:从油田企业生产的工艺特点、历史条件、社会背景以及跨国经营合作等方面出发,分析了油田企业安全生产特殊性。同时指出了目前油田企业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更新管理观念、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科技投入、完善HSE体系标准、加强隐患治理、加大培训力度等安全管理对策,对油田企业安全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石油是现代工业生产的“血液”,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石油勘探、开发与炼制,是高投人、高回报、高风险的生产过程。石油企业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高温高压、连续作业、点多线长面广等特点,面临着较大的风险。随着石油企业在国内外的成功上市和中国入世,石油企业如何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确保安全生产、稳定运营、持续发展,使股东、企业、职工利益最大化,搞好安全生产管理具有重大意义。认真研究油田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对提高国民经济总体收入,增强综合国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义。 油田生产历来强调“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安全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要从制度、职责、预防、教育入手,而且更要从人的意识入手,突出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思想,推行HSE(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人是实施HSE管理的主体,提高实施者对HSE管理的认识程度,将直接影响到HSE管理的运作和最终效果,有效的教育培训是提高人的素质,实现HSE主动式管理的重要保证。如何把对人的管理引入安全管理之中,不断地夯实企业安全生产的基础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1油田企业安全生产特殊性 1. 1建设标准低,生产场所“先天性”隐患突出 石油勘探开发等生产场所,遍布陆地和海洋,形成了两栖勘采的格局。陆地勘探开发区域多在山丘、沙漠、沼泽及江河湖泊,地况复杂恶劣,生产作业条件艰苦,油田企业多属20世纪70年代先后以“会战”模式建设起来的,受当时技术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基本属于边设计、边生产、边建设的“三边”企业,油气生产厂站不可避免地存在设计标准低、布局不合理、安全消防设施不配套、施工质量较差等“先天性”隐患,整改工作任重道远。 1. 2外界干扰大,严重威胁企业安全 近年来,受社会治安环境的影响,油田企业安全生产更是受到了较大的外部“冲击”,主要有3个方面: 1. 2. 1油气输送管道长期遭受不法分子打孔盗油危害,无法保证安全运行。如Sinope。管道储运公司,从1993年至2003年2月,据不完全统计,遭受打孔盗油3264次,泄漏原油达7952吨,而被盗原油无法统计,不仅严重威胁安全生产,而且严重污染环境。 1.2.2管道及油气设施保护范围受违章建筑侵害严重。如中原油田在原有受侵占341处的情况下,近年来又增加多处,防火防爆工作极难落实。 1.2.3电力线路私拉乱接严重。严重处私拉线如同“蜘蛛网”一般,不仅易于造成人员触电伤亡事故和火灾,而且威胁油田电网安全运行。 1. 3油田生产作业全过程中危险因素多 1.3.1油气生产有高温和高压。 1.3.2生产、使用、贮存的介质多属易燃易爆且有毒有害物质。不仅石油天然气产品易燃烧爆炸且具有少量毒性,生产中还常常遇到HZS等剧毒物品,程有不慎,便可能酿成惨祸。 1.3.3频繁使用放射性物质和火工器材。从地震斟探、钻井作业到石油开发,可谓无处不在。 1. 3. 4机动车辆多,仅辽河油田一家便有近2万辆。这种“现代文明社会的杀手”行驶路线遍布全国各地,极难控制。 1.3.5野外施工作业频繁,受自然气候影响严重,如台风、海啸、洪水等。 1. 4作业危险性大,风险也大 最大风险莫过于地下情况无法完全预知,钻井施工、井下作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如钻井施工,突遇未知地层或异常高压地层,极有可能造成井啧失控事故,后果难以设想。前几年某油田一口预探井,突然钻遇HZS气层,大量HZS喷出,造成几十万村民“大逃亡”。油田企业作业危险性大,突发事故多,风险性大,对安全隐患的控制比其他行为要复杂得多,难度也大得多。 2安全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2. 1安全管理工作线长面广,难免顾此失彼 油田企业生产具有行业跨度大和线长面广两大特点,安全管理必须要认真面对这一重大难题。线长面广,迫使安全人员不得不八方兼顾、四面出击;行业跨度大,必然带来行业专业技术标准和行业管理规定繁多的问题,安全管理部门必须以有限的人员和专业技术知识处理方方面面可能出现的隐患和难题。因此,安全管理工作不可避免地鞭长莫及、捉襟见肘、顾此失彼。 2. 2社会治安环境恶化,油田企业难以应对 近年来,盗油犯罪活动频频发生,具体表现如下: 2. 2. 1打孔盗油“武装化”,有些犯罪团伙自备武器,公然与护线人员、公安人员武装对抗,岗位巡检护线难度极大。 2. 2. 2作案手段“专业化”,团伙内部严密分工,盗、运、销“一条龙”。一旦盗窃得手,立即运往小炼厂、土炼炉销赃。 2. 2. 3作案地点漂浮不定,作案规律不易掌握。 2.2.4作案手法愈出愈奇,甚至将房子直接盖到管道上,在房内打孔并安装盗油闸门,令人防不胜防。 2. 2. 5手段恶劣,盗油一旦得手,立即破坏现场,造成原油四溢,现场一片狼籍。一些村民不知厉害,纷纷出动哄抢落地油,曾造成火灾爆炸事故。侵占油气设施保护范围事件也有增无减,不仅违章建筑越来越多,而且建筑规模越来越大。使得油区防火工作很难落实,节假日禁放烟花爆竹更是形同虚设。 2. 3资金投入高,隐患治理任重道远 目前油田企业的重大隐患主要有3类: 2. 3. 1由于历史原因,生产场站大量存在布局不合理、安全距离不足、消防设施不配套等“先天”隐患。 2.3.2新法规、新标准出台,拓宽了隐患治理的范畴,出现了一些新的隐患。如油气长输管道运行已超过数十年,按新颁布的法规要求,应进行压力管道检测。 基层班组,是企业的细胞。它是企业一切工作的最终着力点,因此,搞好基层班组安全工作是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基层班组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在生产力三大要素中,人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和最活跃的因素,搞好班组安全工作必须“以人为本”才能切实保证安全生产。 2. 4油田区域扩大,超深高压气井开发,技术和人员更新,向安全管理提出了新课题 首先是油田区域逐年增大,安全管理工作面持续“拓宽”;其次是高压、超深气田的开发生产,原有的安全管理技术、方法需随之更新;同时由于实行减员增效,人员大幅精减,尤其是一大批管理经验丰富、安全技术娴熟的生产骨干离开了岗位,给安全生产带来了暂时的负面影响。随着人们安全意识的增强,安全要求随之增高。过去普遍认同的油田企业劳动环境差,野外施工管理难度大,发生一些事故在所难免的观点已越来越没有立足之地,代之以普遍认同的“任何一起事故的发生,都应该归咎为管理上的失误”的观点。 3安全管理对策 3. 1理顺体制,充分发挥企业安全监督管理优势 我国油田企业分属于Sinopec和CNPC(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特大型国有集团企业。与其他企业相比,国有特大型企业拥有明显的“四大”安全管理优势,即专业管理优势,行政管理优势,资金筹措优势和专业技术人才优势,在安全管理上可以发挥更大作用。随着油田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油田企业已由过去的单一经营方式的国有企业,改制成拥有油田分公司、全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参股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专业施工服务公司及改制分流到社会的私营、民营企业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存的企业。集团公司应理顺管理体制,并根据不同的管理体制采取不同的安全管理模式。对分公司、全资子公司和绝对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公司和专业施工及服务公司,从上到下实施全方位安全监督管理;对控股的上市、非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为了保护广大股东利益,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也要对其实施宏观监督管理和安全技术咨询服务;对参股公司主要实施安全服务;对资产和人员已经完全分离,或改制到社会的企事业单位,不再实施监督管理。 油田企业应广开门路,调动社会安全专业人才和安全中介机构为企业安全生产出谋划策。凡建设性工程项目,必须请专家和中介机构进行职业安全卫生预评价,确保新改扩建项目达到本质安全,并对在役关键装置、要害部位实行安全现状评估,逐步改善在用设施和场所的安全可靠度,最后达到本质安全。同时,应高度重视社会群众和新闻媒体,充分发挥其舆论监督作用。 3. 2“与时俱进”、“以人为本”提升安全科技与安全管理水平 3. 2. 1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增强安全生产责任感 进一步宣传贯彻《安全生产法》,认真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尤其是要加强落实各级行政“一把手”和直接作业者的责任。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保护全员的安全与健康。一旦发生重大事故,应依法追究责任。从事故中吸取教训,增强全员对安全生产的责任感。 3. 2. 2坚定信念,全力推行HSE管理体系 HSE管理体系目前已成为国际石油企业普遍接受的管理模式。油田企业要想实现与国际石油企业的全面“接轨”,就必须坚定不移地全面推行HSE管理体系。全面更新管理观念,加大安全投入力度,执行国际技术标准,不断改进安全管理,提升企业整体安全管理水平。 树立“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企业员工自身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企业的每一位员工,不论他在企业管理链条中承担什么职责,他都是一种人力资源,要使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应当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重视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企业决策透明和职工参与,从而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企业首先要将必要的生产和管理知识,传授给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重视对员工的教育、培训,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企业的每一位员工的素质提高了,掌握了过硬的技术和本领,才能在生产中运用自己的技能,才能在工作中奠定安全的基础,避免因技术技能的因素造成安全差错,带来的安全风险;企业决策要有足够的透明度,遇事同群众商量,尊重企业的每一位员工,把他们视为企业的宝贵人力资源,只有尊重人、爱护人,才可能给员工一种对企业的归属感,才能激发员工从内心深处为企业安全着想;员工参与决策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企业的治理法规中应当有所规定,应当让职工说话,鼓励职工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作为自己的观点提出。 第二,为企业员工搭建充分展示其聪明智慧的舞台。通过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小发明、小创造等方式为提高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为企业的安全生产奠定基础。 第三,创造和谐的气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企业作为经济组织的基本功能,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成为其重要的内容,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包括团结友爱的爱心,坦诚豁达诚信,互帮互助的友情,刻苦好学的气氛。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有助于安全生产,人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下,带着愉快的心情去工作就可以抑制烦躁、压抑等不良情绪的产生,而不良情绪也是一种安全的隐患,它的存在极易造成事故的发生。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设备的和谐,人与检修环境的和谐,都将为企业的安全生产创造良好的基础。 第四,加强基层班组建设,提高班组成员的综合作业能力。加强基层班组建设,提高他们的综合作业能力,是搞好企业安全管理的基本功。作为油田企业,一线的作业是落实到基层班组的,基层班组是企业管理的细胞。加强基层班组管理,关键是选好班长,班长选用要突破过去的老经验老模式,要选派有学历、懂管理又有一定专业特长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技师和高级技工担任;基层班组成员的综合作业能力是影响企业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如三级教育、特殊教育培训、检修前教育、日常教育、全员教育)以及形式多样的安全文化活动(“三不伤害”活动、安全生产月、安全竞赛活动、事故报告会等),把这种“强制”融化于全体员工的工作和生产活动中,使岗位行为规范得以“内化”,才能建立起一种职业行为习惯和出自内心的自我规范。油田安全生产点多、线长、面广,高温高压场所、野外流动作业、多工种协同作业多,安全管理难度大。特别是像井站一线这样的班组,许多时候,如夜间工作,值班人员有限,一些紧急处理,要快速、及时、准确的做到万无一失,确实是对他们的实力与经验的考验。在新的形势下,随着设备的先进化,应用的科学化,技术上的不过硬,一知半解,或稍有不慎就会酿成安全事故的发生。 3. 2. 3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安全管理信息化、自动化水平 彻底摒弃传统的粗放型管理模式,向精细管理迈进,逐步推行安全信息化、自动化。以提高安全的科技含量,促进安全管理手段的进步。在油气站库、放射源库、火工品库、变电站等要害部位安装安全监控系统。实行厂区封闭式管理,配置门禁自动控制装置,厂站内的关键装置、重点防范区域配备自动监控扫描系统,大型机组应配备FSC,ESD等紧急关断装置,放射源库、火工品库等部门应配备安全狱控装置。高压气井、海上开发采油平台应在实现自动化控制的基础上,实行微机远程自动控制,向信息化管理逐步推进。 3. 3完善标准管理体制,加快行业标准与国际接机的步伐 随着中国加入WTO组织及油田企业跨国经营合作的增加,石油行业安全标准体系与API等先进标准体系的差异越来越明显,故应加速与国际行业标准体系接轨,提高和完善标准体系。在加速接轨与提高完善过程中,首先应确定HSE管理体系标准在油田企业安全管理上的核心地位;其次,要优先考虑采用国际先进的安全技术标准,以加快标准“立法”速度;同时应密切关注新技术发展动态,以免现行标准严重滞后于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发展,不适合安全管理的需要。在标准的制定过程中,要积极鼓励并争取安全科研部门和安全专家参与,以保证标准的先进性、科学性、可行性。 3. 4强化隐患治理和“三同时”管理,做到标本兼治 3. 4. 1要加强隐患治理的治“本”之策,即做好新改扩建项目的“三同时”管理。凡新改扩建项目必须做到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投产,确保新投用的项目不存在先天性的隐患。 3. 4. 2加强隐患治理的治“标”之策,即做好在用设施隐患整治。集中有限资金,打隐患治理的“歼灭战”,争取每年消除1至2个普遍性重点隐患,力争5年内全部消除油田企业普遍存在的重点隐患,逐步提高、改善生产场所、设备的本质安全化,提高设备的安全可靠度。 3. 5加大安全培训,规范安全管理与操作行为 3. 5. 1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对各级行政正职及安全管理人员岗位培训,实行持证上岗,以规范各级安全管理行为。 3. 5. 2继续做好特殊工种资质培训,除国家明文规定的八大特殊工种外,油田企业应将钻井井控人员,司钻、井架作业工、爆破工及海上作业人员的资质培训列入特殊工种管理范畴,以规范其操作行为。 3. 5. 3实行劳动力优化组合,健全安全激励约束机制,严惩违章指挥、违章操作,以提高人员安全生产自觉性。 4结束语 “油田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工厂”,安全生产有其特殊性。对石油企业来说,安全永远是石油石化系统的薄弱环节,坚持保安全就是保全局,保安全就是保稳定,保安全就是保效益,加强安全生产管理,营造良好的安全环境,才能更好地为企业逐鹿国际市场保好驾护好航。我们要创建现代化一流企业,必须要“以人为本”,实现依法治企,落实责任,严格实施目标管理,求真务实,继承创新,提高安全管理现代化水平,创立本质安全型企业。 企业安全管理论文:企业加强生产化学物品安全管理方案 危险化学品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和人民对此也寄予厚望。危险化学品对于工业、农业、国防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性越来越大,不可须臾离开。 从全局看,目前,我国危险化学品行业的风险还在容许的范围之内,尚没有出现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但这不等于说,我国危险化学品行业所面临的 化工过程或工艺的危险性,主要来自参与该过程的物质危险性,而过程中的物质处于动态,这往往比处于静态时的危险性要大。此外,化工过程的危险性还有过程本身的危险性,条件的危险性、设备的危险性等。物质危险性属第一类危险源,决定着事故后果的严重性,化工工艺过程及环境、设备、操作者的不安全因素属第二类危险源,决定着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一)第一类危险源——危险物质的管理 让每个职工了解物料的相关知识,任何化学物质都具有一定的特点和特性。如酸类、碱类,有腐蚀性,除能给装置的设备造成腐蚀外,还能给接触的人员造成化学灼伤。有的酸还有氧化的特性,如硫酸、硝酸。又如易燃液体,它们的通性是易燃易爆,它们的另一个通性是具有一定的毒性,有的毒性较大。另外,处于化工过程中的物质会不断受到热的、机械的(如搅拌)、化学的(参与化学反应)多种作用,而且是在不断的变化中。而有潜在危险性的物质耐受(外界给予的能量,超过其参与化学反应的最低能量,也导致激活)能力是有限的,超过某极限值就会发生事故。因此了解参与化工生产过程的原料的物化性质是极其必要,只有掌握它们的通性及特性才能在实际生产中做好安全预防措施,否则就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后果。 (二)第二类危险源——工艺过程的安全管理 1、氧化过程中的安全措施 氧化过程中如以空气或氧气作氧化剂时,反应物料的配比应严格控制在爆炸范围以外。空气进入反应釜之前,要有净化装置,消除空气中的灰尘、水分、油污以及使催化剂作用降低或能引起中毒的杂质,以保持催化剂活性,减少火灾、爆炸的可能。 在氧化过程中,对于放热反应,应及时将热量移出,适当控制氧化温度、流量,防止超温、超压,使混合气体始终处于爆炸范围之外。 为防止接触器在万一发生爆炸或着火时危及人员和设备的安全,在反应器前和管道中应安装防火器。以防止火焰蔓延或回火,使火灾不至于珠连其他系统。 为防止接触器发生爆炸,接触器应有泄压装置防爆膜、防爆片,并尽可能采用自动控制进行调节以及报警联锁装置。 设备系统中还应考虑设有氮气、蒸汽灭火装置等。 2、硝化过程的危险及防范 硝化是一个放热反应,所以硝化过程需要在降温条件下进行。在硝化反应中若稍有疏忽,中途搅拌停止、冷??,并有多硝基物生成,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对于上述问题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范。 硝化剂具有一定的氧化性,常用的硝化剂有浓硝酸、硝酸、浓硫酸、发烟硫酸[fs:page]、混合酸都具有较强的氧化性、吸水性和腐蚀性。在使用过程中要避免其与油脂、有机物、特别是不饱和有机化合物接触,否则会引起燃烧,在制备硝化剂时,不能超温或进入少量水保证设备不漏,否则可引起燃烧爆炸。 被硝化的物质大多数易燃,如苯、甲苯、氯苯、萘的衍生物等,这些物质不仅易燃,有的还兼有毒性,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落实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以致不发生火灾、爆炸及中毒事故。 3、氯化过程的管理 该反应过程所用原料大多数为有机易燃物和强氧化剂,如甲烷、乙烷、苯、甲苯、乙醇、液氯等,生产过程中要严格控制火源的安全距离,电气设备以及厂房的防火防爆要求等。 企业安全管理论文:如何提高供电企业班组安全管理水平 强化班组安全管理多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在当前供电企业班组安全管理基本框架已经形成,有关安全管理的法规、制度已经出台,基层班组安全管理已经取得丰富经验的情况下,要想使多经施工企业的班组安全管理见成效、上水平,与时代同步,就必须立足于重在管理,旨在育人,做到从细入手抓管理,从严要求核绩效,在增强班长的号召力、班组成员的凝聚力、战斗力、整个团队的综合竞争力上下功夫。 一、以人为本,强化班组安全思想教育版权所有 电力生产长期积累的经验教训证明,大多数事故都是由于人员思想造成的,在实现安全生产的各因素中,人的因素尤为重要,而人的安全行为既取决人的能力高低,也取决于自身安全意识和工作责任心。因此,我们把开展安全思想教育与推动班组各项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把“安全第一”的思想贯穿于班组每个成员工作的始终。一是扎扎实实地开展好每周一安全活动。通过活动,组织全体职工认真学习上级有关安全生产的指示精神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开展“我为公司发展献一计,我为公司安全敬一言”的专题讨论,发动员工为搞好安全施工献计献策。二是抓住典型事例,适时开展典型教育。3年来,我们一直坚持认真组织员工学习各类事故通报,用铁的事实教育员工。在学习中,要求班组成员,能紧密结合自己身边发生的事例展开讨论,有针对性地举一反三,吸取教训,制定预防措施,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认真组织分析,使员工在想问题、查漏洞,挖根源的过程中受到深刻的自我安全教育。三是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坚持开展外围教育。员工工作期间的情绪、心态,对安全生产有着重要影响,而这些情绪、心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家庭因素的影响不容忽视,尤其在我们公司,由于员工大多数是市郊农村的,他们家中上有老、下有小,还有耕地,每逢春耕秋收的农忙时节,由于员工要准时上下班,农务活根本来不及照顾,此时,成员间很容易产生不理解,触发矛盾,引发不安全情绪。因此,我们适时组织人员开展家访座谈活动,并在每年的安全活动月都适时召开员工家属代表座谈会,创造机会,提供平台。由公司领导介绍公司安全生产形势,员工的工作状况,向员工家属宣传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征求她们的理解和支持,同时请家属代表发言,介绍如何支持家人工作的经验,帮助班组共同做好员工思想工作,理顺情绪,使他们集中精力做好本职工作。总之,我们在做好员工的思想教育方面,一贯坚持“重在疏导”的原则,把握“乘虚而入”的时机,运用“细雨润物”的方法。多在情上交融,善在理上沟通,用诚心、热心、耐心、恒心、爱心来感染、鼓舞、教育、帮助、关心员工。 二、狠抓班组业务技能培训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没有过硬的业务技能,安全生产也无以保障,因此,我们始终把班组技术培训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实,一是把培训工作作为一项长期战略。公司针对员工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业务技术底子相对较弱的特点,制定了班组员工中、长期培训计划,确定了阶段性培训目标和培训措施,并根据计划购买技术书籍、行业标准、规程规范等;针对员工长期在野外施工的特点,公司还为每位员工备了一个“学习袋”,学习袋轻便小巧、容易携带,每个学习袋中装满了各种与工作息息相关的《安规》书籍和各类技术手册,员工到哪里施工都可以随身携带,随时都可以为自己充电,打破了常见的“填鸭式”学习方法。通过学习使员工的安全意识得到提高,安全观念得到转变,从“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我能安全”。 针对绝大部分员工没有出过远门参观过同行企业的特点,公司每年都会在忙里抽闲中挤出时间带领骨干人员外出进行同行比较,通过听、看别人的先进做法来寻找差距弥补不足。力求通过较系统的培训、灵活的学习、同行的比较来使员工的业务技能、操作水平、眼界视野得到普遍提升。二是坚持每月两次的安规考试。安规的内容都是前人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真理,公司为了提高员工自觉遵守安规的意识和能力,从一组建开始至今,始终坚持对员工进行每月两次安规考试,每次考试的试卷和成绩均记入员工档案,通过频繁的安规考试来使员工真正做到平常自觉学“安规”,计划工作想“安规”,施工过程用“安规”,考核验收讲“安规”,确保安全落到实处。三是坚持开好“两会”(开工会、收工会)。为了开好“两会”,我们在各施工班组和生产技术部门都配了一个写字板挂在墙上,每次施工的前一天,由工作负责人根据设计方案、现场交底及前期准备情况将施工现场的电气主接线图、工作地段、工作杆号、工作环境、危险点、应采取的安全防护措施等在写字板上给以绘图和标注,并召集工作班所有成员集中开会,进行具体分工、明确施工程序及危险点如何控制等,让与会人员未干之前就对第二天的工作有一个总体认识和如临其境的感受,最终做到每次安排生产周密,任务区分合理,工作责任明确,力求使员工个个有事做 ,件件能完成。当天工作任务完成不管是早还是晚,都要认真开好收工会,在收工会上做到:小结认真,问题找准,表扬及时,批评严肃,概括全面。使员工人人明白自己做了什么,个个清楚自己干得怎么样,此举受到市公司主要领导的高度赞扬,在去年的安全月活动期间,市公司安全监察部还在公司召开了“两会”现场会,此做法也在系统内的各生产单位得到了推广。 三、从严要求抓管理,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不折不扣 管理出效益,安全保效益,以为人所共识。作为企业最基层的生产单位,就像大海汇集众河之水,把各级的指令、计划、任务,一条一条保质保量的按期完成,一项一项不折不扣的彻底落实。因此,要充分认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坚持安规从严管理的必要性,不可存有“安全生产只要不出问题就是好单位”的思想而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不能因为怕得罪人就疏于管理,姑息迁就,而是要依据制度、规定、规范、标准、狠抓管理,从严考核,不折不扣。具体讲要坚持“三抓”即抓班长、抓现场、抓奖赏。 一抓班长。班长是企业的兵头将尾,是班组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班长的素质、直接关系着班组管理工作的水平,因此,提高班长素质至关重要。在提高班长素质方面,我们一是抓好“入口”关,用人问题上,坚持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将那些作风正派、办事公道、素质优良、技术过硬、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能以身作则、团结同志的人安排到班长岗位。二是对班长职位实行岗位竞争。20xx年初,我们对班长实行竞争上岗,公司的每一位员工都可以参加竞争,通过采用笔试、演讲、测评、员工选举等多种方式,最终由公司员工选出自己心目中信得过的班长,班长到位后,对班组成员的组成,我们让班长来挑选,形成双向选择。在公司的管理中实现了民主与公正。同时要求新当选的班长要善于通盘考虑,善于统筹兼顾,善于计划安排。力争做到:准备工作面面俱到,组织工作井井有条,安措技措切实可行,峻工验收认真仔细。通过工作上的善抓“头头”,使班组成员之间的工作配合显得更加默契,班组的工作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为每年公司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抓现场。在班组安全活动中,我们曾对公司组建以来发生的每起异常、未遂、隐患等事故进行了统计,认为产生不安全的直接原因有90以上是由于工作人员在施工现场责任心不强,不执行规章制度造成的,基于这样的认识,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用一丝不苟的态度,严谨细致的作风和铁面如山的手段,狠抓施工现场安全措施的落实,杜绝习惯性违章。不把他人的事故当作故事来听,而是要求班组员工能从他人的事故中,吸取教训,时刻警示着我们搞安全生产容不得半点侥幸心理,更不能凭经验行事,而应踏踏实实地按“规矩”办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防患于未然,对此公司领导还要求全体员工进行“作业行为回头看”,定期对施工中存在违章情况进行自查,针对各位员工、各个班组自查出的问题,公司领导及时制定整改计划,落实整改责任人和限期整改时间,单独找问题严重的员工谈话,使员工的安全意识得到了极大提高,用每人、每天、每月的零违章来保公司全年的零事故。版权所有 三抓奖赏。在公司已有的《工程施工质量考核办法》、《工程施工安全考核办法》两个考核制度的执行上,我们采取定期与不定期自查与抽查相结合的办法,从细、从实、从严检查考核。做到从每项工程查起,从每件工作做起,从每次违规看起,从兑现结果抓起来,营造人人关心安全的氛围,真正实现三不伤害,确保安全工作落到实处。20xx年初,为建立健全公司内部管理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公司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又用了两个月的时间,编制了适合公司实际的《绩效考核制度》,在员工中实行“多劳多得、按绩取酬”,充分奖励那些为公司做事多,贡献大的员工。公司自从制度执行以来,考核非常严厉,不分职位高低、等级区分和性质限制,大家一视同仁,公平公正,所有员工、所有收入均实行绩效考核后再进行二次分配。一年多来公司实行绩效考核奖励员工金额合计32100余元。 四、培育员工“参政、议政、理政”的能动性。 我们在各施工班组均设立了安全员、核算员、技培员、材料员、考勤员、宣传员,即所谓的“六大员”。作为班组长,要会“弹钢琴”,充分发挥“六大员”的作用,做好协调工作。对班组成员既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又要齐心协力,各负其责;充分调动“六大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借助他们的优势和力量,尽力引导和帮助员工养成“遵纪守法、服从管理”的自觉性。要号召员工把班组当作家庭来建设,让员工为班组这个“小家”“苦心经营,精心制作”;鼓励员工为“家政”出谋划策,增强主人翁意识,培育员工“参政、议政、理政”的能动性,从而在班组形成“齐抓共管,人人参与”的小范围“大管理”的局面。我们坚持每周一次班务会、每月一次绩效考核会制度,认真分析总结当周、本月的生产、工作、安全管理等班组建设情况,要求每个员工人人发言,互相点评。针对下周、下月工作如何开展得更好,要求每个员工必须提出至少一条建议供全班讨论,最后集体研究决定,拿出几条班组安全管理的月工作计划。正是由于我们坚持了绩效考核制度,激发了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积极性,使得班组安全工作及质量管理工作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 企业安全管理论文:县级供电企业电力工程安全管理探讨 摘要:县级电力企业的电力工程的特点是地理环境条件复杂,生产任务繁重,工程周期较长且人员素质高低不齐,流动性大。而且,在县级电力工程中,高危工种较多,影响着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运行。本文从县级供电的角度出发,对工程的全过程安全管理进行论述,提出相应的安全管理对策。 关键词:县级供电;电力工程;安全管理 进行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是为了保证电力企业可持续发展,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安全管理工作在当前的的电力体制改革中,一直沿用着传统的工作模式,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针对事故发生的规律进行动态观测,为安全管理工作提出新要求,是当前县级电力企业的电力工程发展的新阶段。 1县级供电企业电力工程的特点 电力工程本身就有工期长、危险性大且生产任务重要的特点,而县级供电企业电力工程所处的地理环境,往往更为复杂,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准和经验参差不齐,因此给电力施工带来的难度较大,在危险性工种的施工中,施工机械的维护和保养也经常出现不达标的问题。因此,县级供电企业电力工程施工中,采取的措施都是围绕着减少安全事故展开的。做好预防工作,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是唯一的对策。运用现代管理方法,贯彻国家有关供电企业电力工程的相关规定,是进行当前县级供电企业电力工程管理责任制度的贯彻实施的重要内容。县级供电企业的电力工程进行安全管理,牵扯到的工序非常多,每个环节都可能隐藏着安全隐患,在工程中,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形成了一个综合的安全治理综合体,对工程安全管理进行管理。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县级供电企业的工程建设中,对建设资金进行重复立项的现象时有发生,内定中标单位的情况频现,因此,在招投标过程中做好资金的管控,实行造价管理难度很大。进行县级供电企业的电力工程安全管理,要在土建工程、电气安装等专业上,实行专业化的施工和管理,所有的操作要达到电力工程的标准,难度还是相当大的,尤其是在火电工程施工中,劳动密集型的施工特点,导致交叉作业的情况发生,易燃易爆物品的堆放,也容易引发施工事故。进行县级供电企业的施工的安全管理,主要就是要防止大范围的事故发生,保证持续稳定的供电,为工业企业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的稳定提供保障。防止小失误造成的电网运行大事故发生。 2县级供电企业进行电力工程安全管理的措施 2.1制定安全管理措施 (1)进行县级供电电力工程安全管理,必须要审查承包方的施工资质,落实承包方的技术水平以及技术人员的资质,对于特殊高危工种的人员必须验证上岗证书,对于施工组织和设计以及安全技术施工等加强审核工作,定期做好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配备安全防护机械设备、工具等,做好施工环境的巡查和审查。(2)对于事故高发的地段以及施工危险隐患较多的点进行定期的调查分析,针对危险源头加强防控措施。例如在县级供电企业线损问题的关管理上,可以将线损管理模式划分为几块:线损管理运营体系由线损管理领导小组进行总负责和管理,下设发展策划部、运营维修检修部、调度控制中心、营销部等部分,每个部门均有相关负责人;发展规划部负责总的管理和运营。具体来说,线损管理的管理模式包括如下几方面。第一,按照上级供电公司设定的线损降损目标,先进行现场勘查、精确计算、调研与分析;然后将调研后的数据报告形成文件,报上级主管部门进行审核;由上级主管部门进行审核后,设置科学合理的降损目标和管理方法,落实到下级供电公司;各分公司到镇级供电企业接受降损指标后,按照指标进行策划和部署,将指标细化分解。第二,根据上级供电公司的降损指标,各分公司到镇级供电所形成降损工作的逐层传递管理。第三,从管理、技术、降损等方面加强损耗管理,以降低线损、节能增效为目标。第四,实行降损工作内部考核机制,将降损与内部管理与绩效挂钩。按照季度、月度进行考评工作,不断在管理手段上进行创新和强化,实现企业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第五,对供电分公司的内部对标拓展工作要实行严格的绩效考核,形成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1]。通过上述管理措施,线损部分的重点被纳入到监控的范围内,每个隐患都不会被轻易放过。而且,针对一些可能发生的事故,可以通过救援处理演习的方法加以防范。对于机械的养护,应采取定期巡查和检查的方法,针对设备的组装和安全管理制定规章制度,保证施工机械等能够安全可靠地在施工中被加以利用。 2.2完善安全责任制 相关的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以及监理单位应该签订安全协议,通过协议,将关于责权方面的内容加以约束,防止在事故发生后,分不清经济责任的问题发生,通过保证金和奖惩措施的提取和制定,可以保证一旦发生安全隐患,保证金中不会被强制性地扣除罚款。而且进行安全目标的分解和掌控,也有利于工程施工网络的关键项目被加以重视。安全监理责任书依然要实行考核,落实月度、季度和年度的政策,防止出现偏差,并根据目标责任分级和考评结果,制定出施工安全体系。 2.3对现场施工人员进行培训,做好素质检查,保证施工安全管理措施能够落实到位 进行人员考核,是为了保证现场工人员水平的整体提高,所有入场人员必须接受三级安全考试,达到合格的人员,还要签订责任书,保障证安全管理从源头抓起;然后再进行有层次有重点的培训和教育,给予不同的公众和职务以不同类型的培训,跟踪评价培训情况,目的是提高现场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2.4达到上述的工作要求,给予足够的资金是关键 现场的安全保证必须要有合格的基础设施建设,而且针对县级供电企业在安全管控方面缺乏资金投入的现状,将资金投入强制性地予以划拨,要求全员高度重视施工安全,减少安全隐患导致事故发僧。 2.5安全管理最后阶段的工作就是配合验收进行检查落实 项目负责人的技术交底是重要工作内容,根据不同时期的安全施工要求是不同的。因此,施工单位的负责人除了要保证施工措施的完善,还要严格按照施工流程的要求做好施工规范的贯彻,对违章现象的纠错实现常态化,保证施工安全目标能够得到贯彻实施。 3结语 为了保证电网的稳定和安全,必须要将县级电力企业的长远发展放在工程建设的首位,将之视为系统的建设工作,分阶段给予资金的投入,设备的投入以及安全管理工作的实施。将县级供电企业电力工程的安全挂历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作者:陈洪明 单位: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名山供电分公司 企业安全管理论文:县级供电企业电力工程安全管理 摘要:电力工程的生产任务重、周期长、人员流动性大,所以电力工程的施工操作具有很高的危险性,一定要做好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本文对电力工程的主要特点进行了有效的分析,然后通过工程流程的不同阶段来反映出县级供电企业电力工程安全管理的具体策略手段。 关键词:县级;供电企业;电力工程;安全管理 电力工程的安全施工可以保障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只有如此才可以使经济得到持续性的发展。随着我国电力体制向着更加理想的方向开进,传统的安全工作模式不能有效地发掘事故,也不能对事故进行动态的预测,所以不能满足现今安全管理的需要,这样就会造成电力工程中出现巨大的伤亡事故。电力工程面临着繁重的生产任务,而且具备着较长的周期和强大的流动性,还会存在很多的高空作业和消耗大量体力的情况,对于机械施工来说自身具备高难度和高危险的特点。在面对县级供电企业的电力工程施工来说,我们应该采用有力的措施来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只有这样才可以未雨绸缪,才可以保障电力工程在安全的前提下顺利开展下去。电力工程应该充分地贯彻安全生产法,加强电力施工的安全管理水平,认清管理责任制度,还要建立责任安全体系,尽最大的努力做好安全管理工作,进而全面地推进县级供电企业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 1县级供电企业电力工程的主要特点 1.1县级供电企业电力工程建设管理的廉政风险 电力工程建设管理要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所以在电力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容易发生廉政问题。近些年,发生了好多电力工程贪污事件,带给人们更加深刻的思考。比如说重复立项来对工程建设资金进行私吞,其次就是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只是做做门面工作。亦或者在招标的时候将大项目分解成为几个小项目,进而通过自行招标的方式来控制金额和资金,利用采购物资的招标形式来制定中标企业。或者是将信息透露给其他的竞争企业,最终造成不公平的竞争。 1.2县级供电企业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周期长、牵扯单位多 电力工程常常具有比较长的投资周期,而且具有非常复杂的工作流程,电力工程从开始的线路开挖到最后的正式投产存在着更加繁扰的工作,而且每一个工作程序中都可能蕴含着安全隐患。工程安全管理包括施工单位和监理、运行维护单位等等好多的单位,主要围绕着建设单位,以施工单位作为辅助,还要包括监理监督的保障,所以说电力工程是一个强大的综合建设工程。所以要针对电力工程的强大构架,把握好每一个环节,能够使整个电力工程得到足够的安全建设。 1.3县级供电企业电力工程的专业性强 电力工程是一项专业性强的建设工程,因为电力工程具有着冗长的工作流程,电力工程会涉及到土建工程、水力设备调控、电气安装等等好多的专业,所以就要对这多种的专业一并抓起,因为这些专业都是截然不同的,要想使这些不同的专业融合在一起,可见电力工程面临着很大的困难,那么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也是不言而喻的。 1.4项目施工安全控制的难点多 火电工程的施工是劳动密集型操作,需要很多的工作者,在进行交叉作业的时候,一旦存在高危的化工用品,加上大型机械的运用,这样就会产生很高的事故隐患,加大了控制的难度,使整个火电工程面临着严重的安全问题。 1.5安全事故的后果严重 县级供电企业电力工程发生安全事故就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会给国计民生带来很大的危害,造成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这样就会使稳定的供电成为虚妄,还会造成大面积的事故停电。对于电力工程建设来说,一旦出现一个小小的失误就会牵连到整个电网的安全,使整个电网面临着严重的危害,进而形成不可弥补的灾难。 2加强县级供电企业电力工程安全管理的策略 2.1对开工步骤进行严格的把控 电力工程的承包方需要得到严格的审核,如果不具备施工资质应该制止与其的合作。同时还应该加强对承包方相关工程安全技术和现场人员落实情况的审核,对于特殊工作人员应该持证上岗。还要对已经获批的施工组织设计以及安全技术施工平面图。施工人员要经过严格的培训和学习,要求施工人员的素质得到有效的审查。最后就是要对施工的工具、设备和环境等必要因素进行有效的审查,最终保障带给电力工程一个更好的准备条件。 2.2签订安全协议,完善安全责任制 任何一个工程的施行都不能离开安全协议的制定,只有制定了安全协议才可以使电力工程更具安全性,使经济得到保障。安全协议就是建设单位和承包方签订的协议,就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乃至事故发生后双方需要承担哪些责任进行了说明。而且其中还规定了奖惩和保证金的部分,如果发生安全事故,就要对其进行罚款,罚款要在保证金中扣除。要对安全的目标进行细分,能够使这种细分落实到具体的项目上。还要和主体单位、监理单位签订安全监理责任书。要做到连续性的考核,能够按照月度和季度来进行考核,杜绝偏差的出现,最终形成一个可靠的安全体系。 2.3做好危险点的分析和预防 能够对施工的危险点进行确定,然后对其进行分析,要对施工过程中的危险点进行调查,并且能够对这些危险点进行记录和分析。而重点项目的重要部位应该得到监督和把控,使隐患最大程度地得到清除。还要做好危险事故发生后的所采取的救援演练,这样来提升电力工程工作者的救援意识。要对大型的设备进行设备组装检查,要对其进行很好的维护和安全管理,最终体现出大型设备良好的运作。 2.4严格掌控进场人员,注重安全培训和教育 对于进场人员,要严格检查他们的身体素质,对其进行安全意识考核。如果发现身体素质不符合要求的就不要使其入场,而且要对所有的入场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和教育,使其具备良好的安全意识,通过安全培训的人员要签订施工责任状书,进而使这些人员能够对工作负责,能够在根源上解决安全隐患的发生。在培训中要针对不同的工种和职务进行培训,要采取一定的跟踪评价手段作用于每一个经过培训的工作者,最终使电力工程的工作者提升安全意识,使其具备强大的工作能力。 2.5确保安全设施的资金投入 对于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来说一定要有安全设施的保障,对于县级供电企业来说,往往会对这方面资金投入不能顾及,所以施工单位应该遵照相关的要求,要加大资金投入用在安全设施的建设上,使之对安全意识有更深入的认识,避免因赶进度而出现的安全事故。 2.6注重安全现场宣传,开展各类安全活动 对于电力工程的建设来说,一定不要忘记对安全管理进行宣传,因为宣传可以扩大安全管理的作用和影响力,能够使每一个电力工程人员感受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进而形成强烈的安全意识,就会处处提防,在自己的工作中充分做到安全生产,进而在工作进程中彻底遵循安全管理相关的内容。其次就是要积极地开展各类安全活动,因为安全活动可以以一种轻松愉悦的方式被电力工程人员接受,加深他们对安全管理的印象,这样便可以更加有效地让安全管理深入到电力工程中,确保电力工程更加顺利有效地进行。 2.7做好安全技术的检查落实工作 对于电力工程来说,一定要做好安全技术的检查落实工作,确保安全技术的完善,避免漏洞的存在,在施工中要严格按照安全措施的要求来进行操作,令不同岗位上的人明白自己的职责和操作方法,要让每一个工作者能够通过签字的方式来承担起足够的责任,进而保障整个电力工程的良好开展。 3结语 电力工程不仅要注重电网的安全和稳定,也应该关系到企业的良好发展。电力工程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要对不同的阶段进行更加充实的安全教育、设备投入以及事故的管理,最终带给县级供电企业电力工程一个理想化的安全管理现状。 作者:李涛 单位: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绵阳供电公司 企业安全管理论文:煤矿企业安全管理重要性 [摘要]盘江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在煤矿安全生产中非常重视对企业职工的安全文化宣传教育,也注意安全教育的方式方法,在对职工进行安全文化宣传的同时,也结合职工的文化基础进行培训教育,并做到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活动经常创新。结合单位的工作特点,根据各自的基础、人员和安全管理,突出企业在安全教育方面的特点。 [关键词]安全管理;职工素质;制度落实 煤矿安全生产是安全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大家都知道,煤矿是所有产业中劳动条件最艰苦、工作环境最为复杂,面临危险最多的企业。煤矿职工伤亡事故发生率也是比较高的行业。盘江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煤矿,是我国西南大型的煤炭生产基地,在煤矿安全生产中,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充分调动和发挥工人阶级的积极性,在构建煤矿安全文化上抓出实效,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煤矿企业安全状况稳定好转,才能开创煤矿安全文化的良好局面。 1明确煤矿生产中每个人的安全职责 煤矿安全管理人员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人,据资料统计,有60%~70%的安全事故是人为造成的,即违章作业、违章指挥和违反劳动纪律,根本的原因是有些管理者的安全意识淡薄、职工的安全文化素质较低。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是建立在职工具有较高安全思想意识的土壤之中,职工受教育程度、知识水平高低,业务能力强弱,这些都是安全的文化素养,与安全文化基础密切相关。企业的文化是连续的统一体,企业或者有一个良好的安全文化,或者有一个不良的安全文化,而煤矿安全文化的最终体现者是企业职工,因此,盘江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在煤矿安全生产中非常重视对企业职工的安全文化宣传教育,也注意安全教育的方式方法。在对职工进行安全文化宣传的同时,也结合职工的文化基础进行培训教育,并做到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活动经常创新。结合单位的工作特点,根据各自的基础、人员和安全管理,突出企业在安全教育方面的特点。 2不断提高煤矿企业职工安全的文化素质 在安全管理活动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人不但是受保护的对象,还是控制灾害力量之源,每一名职工都应该认识到:生命只有一次,无论是失去生命,还是造成身体的伤残,对于个人都是无可弥补的损失,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要不断提高煤矿企业职工的安全文化,就必须提高职工的基本素质,就要求全社会和全民的参与。人的基本文化素养要从小培养,最深层的、最基本的安全素质也需要从小培养,只有全体职工的安全文化素质提高了,才能在实现安全生产和职工生活的安全目标,因为在煤矿安全宣传教育上,必须动员全社会参与。这对于提高人们的安全文化、安全意识,构建煤矿安全生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的科学化管理方法 在安全管理中,明确每个人的工作任务和应该承担的责任,明确规定各部门的职责,以科学的手段来挖掘人的内在潜力,充分调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了实现安全生产的科学化管理方法,在管理过程中应该做到合理分工,在工作中运用激励的原则,能符合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意识,这也是目前最为有效的措施和手段之一。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就是内在动力、外在压力和吸引力。因此,一个好的管理者要善于教育和引导职工的思想,利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因人而异地采取各种激励和鼓励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企业职工的内在潜力,在保证完成生产任务的同时,不断实现煤矿安全生产和管理的有效进行。煤矿安全生产,重在现场管理,重点就在落实。由于受到各种自然地质条件和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在这个动态变化的生产过程中,经常会有各种不安全的行为发生,这就要求我们在安全生产过程中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手段,防止人的不安全的行为和不安全的事故状态出现,要求职工必须做到安全生产、预防为主,使事故发生的可能降到最低点。这就要求煤矿生产中的各级管理人员、班队长,安检员,多检查、多监督,及时发现隐患并及时处理,贯彻落实好班组长安全生产责任制。认真深入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要加大对煤矿生产中,各级管理人员的考核,一级抓一级,下级对上级负责,做到层层落实好岗位职责,使煤矿生产保持在控制有序、平稳安全的状态中。 4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制度的贯彻和落实 在煤矿生产中,要坚决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要努力提高生产效益,就必须服从安全第一的原则。任何制度都是带有强制性的,在制度面前要做到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对不服从、不听指挥的人员,要采取强制管理的手段,要用安全制度来管理和约束职工的行为,从而实现有效的安全管理模式。这是保证安全作为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前提条件。坚决执行制度管理,并不排斥民主管理,在管理的过程中,领导和职工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要求职工服从领导,完成工作任务,又要职工服从领导,满意对生产管理的安排,当安全生产与个人意愿发生冲突时,要以安全为主,工作生产必须服从安全,这是安全的第一原则。这就要求管理者要有科学的方法和科技的手段,能充分调动职工的思想,并统一到整体的利益上来,在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完成任务。安全生产作为衡量企业工作好坏的一项最基本的内容,就要求企业领导必须要高度重视安全,实施各项工作时首先想到安全,预先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在计划和安排任务时,必须把安全作为一项指标的否决权,不安全就不准生产。让职工从思想上实现转变,在制度上把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形成安全工作体系的标准化、制度化和经常化。 5加强安全生产监督,安全与生产同时抓 随着国有企业不断深化改革和发展,煤炭行业也形成了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模式。企业的经营者也面临着具大困难的挑战,即要考虑到职工利益收入,又要考虑到生产效益,安全管理方面会有所放松。为了提高片面追求利润和产量,可能会忽略了安全管理,忽视了职工的健康与安全。在这种形势下,加强安全生产监督,是十分必须要,也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安全与生产同时抓,配备合格的安全监督人员,赋予安全检查和监督人员必要的权力,才可以保证他们在履行监督职责的时候排除困难和阻力,保证安全监督工作落实位。片面追求煤矿生产的效益,会影响企业领导的安全管理绩效,各级管理者在抓工作的同时,也要亲自抓安全生产和安全管理。只有坚持这个原则,安全生产的理念才能有效地渗透到生产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企业领导只有把安全生产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在制订年度生产计划时候,结合企业自身的生产条件和特点,不断改善劳动条件,不断深挖潜力,提高科技创新、设备改造等方面的能力,才能消除安全隐患,才能实现安全生产的良好环境和氛围。煤矿企业领导必须加大监督管理力度、检查和惩罚的安全落实不到位人员的责任,不断排查和发现安全工作中的问题,对工作进行反思,促进问题的解决,把违章和失职行为控制在最低点,从而实现保护职工安全与健康、实现安全生产的最终目标。煤矿企业的各级领导和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依靠发扬广大职工队伍的主人翁作用,认真贯彻执行安全法律法规,不断改善劳动者的工作条件。只要企业领导高度重视,职工努力奋斗,大力倡导、弘扬和宣传煤矿企业安全管理文化,在全体职工中形成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大气候,就一定会到达煤炭行业安全生产的未来。 作者:陈胜虎 单位:贵州盘江矿山机械有限公司 企业安全管理论文:电力企业工程档案安全管理研究 【摘要】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各行各业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对电能源的需要也日益增长,因此电力工程也越发多了起来,电力工程档案真实的记录了电力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主要介绍了电力工程档案安全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电力企业;工程档案;安全管理 1电力企业工程档案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电力工程建设施工的工程档案所涉及到内容非常广泛,其专业性也很强,安全性也比较高,电力工程档案在形成、利用与安全管理方面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电力工程档案管理在国家电网公司电网工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与借鉴作用,但是人们往往忽视这项工作,实际上电网工程档案管理工作应当贯穿于整个电网工程的各个环节和始终,完善电网工程档案工作者要采取有效措施,尽量使电网工程档案资料完备、标准,达到国家有关要求,以确保电网工程档案管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些档案资料既是电力工程管理水平的真实记载,又是鉴定电力工程质量、界定相关责任的重要依据,还是工程竣工后设备运行管理、电网长远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料,其作用十分重要的。完善电力工程档案的建设要以利用为本,它在工程中的管理效应可从以下几方面体现:(1)完善电力工程档案管理是合理控制工程造价,使有限的资金得到充分利用。(2)完善电力工程档案管理是有效减轻农民负担。(3)完善电力工程档案管理是为项目后评估提供依据。(4)完善电力工程档案管理是服务于电网运行与发展,是电网运行和发展的重要依据。(5)作为界定责任的法律依据,一旦出现经济纠纷,便可以依靠详实的电力工程档案资料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6)发挥电力工程档案资源的信息优势,可以充分发挥自身在提供档案信息方面的原始权威和准确可靠的独特优势,更广泛地实现档案的价值。 2电力企业工程档案安全管理措施 2.1完善电力工程安全管理规范制度 要制定电力工程安全档案管理制度,通过制订电力工程档案管理的规范制度,明确电力工程档案工作原则、档案归档的范围、档案归档的要求与责任,重要的电力工程档案资料实际情况与流向要进行跟踪管理,使电力工程档案形成归档的整个过程都做到有章可循,做到责任落实到人,使得每个部门都重视工程档案安全管理工作。 2.2工程与档案同步进行 从施工组织计划开始,将档案资料作为工程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之后的现场勘查、施工方案设计、审核、制定停电计划、组织施工人员、施工、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保证档案资料在每个环节开始时一同开始,结束时一同结束,档案资料与工程实体同步开展、同步闭环,以档案来有效检验工程进度与质量。按照以前的管理模式,是先工程后档案,常常存在档案资料不完整、不真实的情况,而为了把控工程的质量,项目负责人经常需要每天跑点,了解工程的进度、开展质量检查,但在现在项目多的情况下,项目负责人每天跑点就不太现实了,根本跑不过来。在人员少项目多的现实情况下,档案管理的优势就很好地体现出来了,只要在工程开展的同时做好档案资料,项目负责人就可以根据档案资料来对项目工程开展抽查,通过档案资料的记录能迅速发现工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设计方案与项目进度资料的对比,能够以物资的使用情况来判定工程的进度,并且对工程的准确量有明确的把握,规避了施工队领用物资的随意性。档案资料与工程实体的同步开展,还保证了线路GIS数据能够在工程完成后及时提交,不再需要运维人员进行后期采集和录入,对线路的运维也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 2.3要重视电力工程档案管理 积极主动宣传、协调、配合,争取领导的支持和重视电力工程档案。电力工程档案管理人员的早期参与,主动服务和协调配合是做好电力工程档案工作的基础和保障,一定要设立电力工程档案管理小组,组内成员包括领导层以及各级档案部门工作人员,就形成一个工程档案管理的网络,档案管理还要配备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打印机、复印件等等,档案用品也要配备齐全,保证电力工程档案工作顺利进行,电力工程档案在收集整理、移交方面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解决。 2.4实施动态电力工程档案管理 电力工程档案管理贯穿工程全过程,工程的管理、设计、施工和监理人员对电力工程的情况更为了解,大量的资料产生于他们手中,而且他们还是今后利用电力工程档案主要人员,准确完整规范的电力工程档案是建设者与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创造出来的结果。所以,电力工程管理与技术员在电力工程每个阶段,都要先自查原始资料,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进而确保电力工程档案资料的完整性与准确性。电力工程管理相关的工作人员要按照电力工程施工建设的进度,进行检查验收工作。在检查验收电力工程质量与进度的时候,也要检查电力工程原始资料,或者记载管理的实际情况。电力工程档案管理这种动态的管理模式,既可以提高工程技术人员参与管理的意识和责任,又有利于电力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指导和监督。 3结束语 总而言之,电力工程档案真实的反映了整个电力工程建设施工的过程,对于电力工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我们一定要树立电力工程档案的安全管理意识,将电力工程档案安全管理工作做好,保证电力工程档案安全与完整。 作者:翁宏琍 单位: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和县供电公司 企业安全管理论文:电力企业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初探 【摘要】当下时代,网络信息技术应用十分广泛而且方便,而作为各种行业之中最为重要的电力企业同样也需要网络信息技术,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可以给电力企业带来快速,高额的经济效益,但是一旦发生网络信息泄露,或者是信息数据被别人盗取或者修改,经济效益将会受到很大的损失。也就是说,当下的电力企业在网络和信息安全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本文对于电力企业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进行了一些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电力企业;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研究;建议 当下时代,网络信息技术应用十分广泛而且方便,而作为各种行业之中最为重要的电力企业同样也需要网络信息技术,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可以给电力企业带来快速,高额的经济效益,但是一旦发生网络信息泄露,或者是信息数据被别人盗取或者修改,经济效益将会受到很大的损失。所以说当务之急是所有的电力企业,都应该仔细地面对和研究现在网络信息安全的问题,然后提出合理的措施来预防事故的发生,保护保护我国电力企业网络信息安全刻不容缓。 1当下中国电力企业网络信息安全的问题与现状 1.1网络信息技术对于电力企业的重要性 如今是21世纪,网络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作为国家重中之重的电力企业对于网络技术的应用更是十分完善,而具体到各个部门各个机关,也会有他们自己相应的局域网进行日常的工作和管理,网络信息技术,可以说是,电力企业的燃料,一种不可缺失的依靠。据资料显示,电力企业的各大岗位对于,网络的使用率将近达到了百分之百,例如,发电生产自动化监控系统,就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与电力企业的结合,很大的提高了生产过程和电力调度的自动化水平,而我国各大电力企业,都在,尽快地规划企业信息化发展,全力建设我们的企业信息化工程,从而实现电力工业现代化,信息化。 1.2目前我国电力企业网络信息安全的现状 以时间为线,我们可以发现全球那计算机犯罪,屡发不止,虽然为了维护网络信息安全,都在努力升级和维护防卫系统,但是黑客们的电脑病毒,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我们电力企业对于网络信息安全的维护,是一个长久的计划,1分1秒都不能松懈,然而近年来经常发生的信息安全受损事件可以充分证明,我们对于硬件和软件的更新,还未能做到完善,对于网络信息的安全管理措施落实的还不到位,我们电力企业的网络安全防护能力还没有跟得上时代与技术的发展,维护工作并没有做好。 1.3目前我国电力企业网络信息安全的问题 首先最明显的一点问题,就是我国电力企业对于网络安全的意识不高,极度缺少负责网络安全的人才,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未能在员工们之间得到重视,员工只注重网络系统是否方便快捷,认为信息安全隐患不会发生在自己的身边,于是让计算机犯罪有了可乘之机。还有我们电力企业内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看似性能配置都极佳,但是还有可能有一部分设备本身,就有着缺陷和安全漏洞的存在,部分技术先进的黑客轻而易举的就能入侵到我们的电力企业内部之中,黑客技术娴熟的网络黑客常常最先攻击涉及国计民生的电力企业系统。最后一点问题就是我们的网络安全防护能力虽然日益增强,但是还不能完全防止网络安全信息事故的发生,一旦受到黑客的攻击,电力企业内部的数据损失,或者被盗窃,很难找回这些数据,因为我们没有一个完善的系统来备份或者恢复数据。 1.4电力企业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出现的原因 对于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访问应该局限于内部员工,身份认证这一关没有把好关就会带来漏洞。众所周知微软已经停止了对WindowsXP的技术服务,所以系统本身的漏洞无法修补,然而我们国内很多电力企业的计算机应用着这个系统,风险自然会增加。另一方面我国电力企业管理层人员的网络安全意识极度贫乏,虽然部分岁数较小的管理员工具有一定的网络安全意识,但是由于缺乏电力企业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知识,也无法保证企业信息的安全,管理层尚且如此,员工们得不到企业的管理和培训,更无法有效地保护好企业信息。最重要的是电力企业很少专门的为信息安全部门设置机构,缺乏信息安全管理机制,部分电力企业甚至只让一名相关人员负责。这样是远远无法满足一个企业信息安全的需要。 2管理电力企业信息安全的措施 2.1加强网络信息安全意识的宣传和培训 电力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应以人为本,把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性落实到每个人,切实加强各个层次员工的信息安全意识,同时培训提高工作在信息安全管理一线的员工的技能水平,只有提高了工作人员的意识,下一步计算机程序的完善才有了意义。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应该被写入电力企业文化之中。尤其是专业做电力企业网络数据安全的更为稀少,所以还应加强对于此类人才的招聘与培养,为长久的安全防护工作埋下种子。 2.2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为了维护电力企业信息网络安全,必须建立完善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企业中每个部门的领导都应重视起来,向自己属下的各个部门施压,促使各个部门重视并落实网络信息安全的有关工作。管理层应严格要求员工做好自己相应的工作。企业内部还应设立一个专门的网络小组,能够全天候地进行网络信息安全的检查和管理,及时的做出反应维护网络信息安全。还应设置专门的人员对设备进行定期的统计和检查,电力企业内部的数据还应该有专人进行备份。各个部门各司其职才能安全的维护好企业内部的数据安全。 2.3做好规划和分区管理 解决网络安全问题不能治标不治本,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需要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做好详细的全面的规划,系统地去调研和思考怎样能够有效维护企业网络信息安全,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网络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系统是尤为重要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好以后就需要着手于分区的工作了,规划是以时间为线,而分区是以部门为线。据资料显示,当下电力企业内部的网络安全系统,对于安全区域的划分是分为三个重点划分对象,分别为防范区域重点区域和开放区域,这三个重点划分对象,应该要进行严格的措施来进行防护,应该设置严格的规则来限制访问,提高安全级别,另外对于一些非常重要的数据服务器还有数据库,更要加强管理并放置在安全区域。 2.4做好定期更新和检查工作 制定的管理制度要求员工必须要严格遵守,管理人员本身也应该严格的按照工作制定计划进行,电力企业方面也应该组织专门的小组,来进行定期的检查,用高频的更新工作来更好地进行防范。对于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系统也应该定时的进行更新完善,不断地加强信息安全的技术和应用,对于工作工资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定点定时的解决,例如数据的恢复与备份,病毒防御的应用,访问权限的限制等方面,都需要不断的探索进行技术更新才能增加企业内部网络信息安全系统的防御力,为企业的运行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使电力企业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系统持续焕发活力,持续地为企业的运行保驾护航。 3结束语 根据上文,要想有效地维护好电力企业网络的信息安全,系统完善地做好安全管理工作,使我国的电力企业可持续发展,首先应该了解到网络信息技术对于电力企业的重要性,以及目前我国电力企业网络信息安全的现状,和我国电力企业网络信息安全面对的问题,对于上文提到的电力企业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出现的原因,对症下药,通过加强网络信息安全意识的宣传和培训,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做好规划与分区管理,以及定期的更新和检查工作,治标且治本的,使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系统持续地为维护电力企业网络信息安全工作。电力企业管理层与各部门协同合作,不断地发展和更新技术,从而有效地落实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工作。 作者:文涛 单位: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宣城供电公司 企业安全管理论文:石油企业信息安全管理 摘要:通过分析石油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所面临的信息安全问题,从加强技术和管理入手,制定全面安全管理手段。 关键词:石油企业;信息安全;管理手段 0引言 随着信息化建设进程飞速发展,作为信息载体的计算机、互联网已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各个层面得到广泛应用。计算机网络的开放性、灵活性和广泛性在全面数字化的今天给经营管理带来了便捷、高效、有序的工作环境,同时也带来了较大的安全管理隐患。黑客的出现、安全漏洞的增多、管理的交叉混乱、恶意的网络攻击使网络安全管理遭受了较大的冲击,成为信息化健康发展的绊脚石。网络信息管理疏于安全的防范将危及到企业生产经济的有序发展。石油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任何风险都可能导致国家经济受到重大影响。因此,提高石油企业信息安全意识,加强信息管理应以保瘴服务和应用为目标,强化安全意识、制定周密的安全手段从而构建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1加强企业信息管理的必要性 1.1企业信息管理概念 企业信息管理是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设备,以网络技术和网络设备实现企业管理的自动化,进而对企业进行全方位和多角度的管理,以此来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优化配置,进而通过企业资源的开发和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信息管理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企业未来的经济形势分析、预测资料、资源的可获量、市场和竞争对手的发展动向,以及政府政策与政治情况的环境变化等等。企业信息管理与制订企业发展战略、制订规划、合理地分配资源是密切相关的。同时,企业的信息管理也应当包括企业内部的信息资源,如财务管理信息、物资库存、钻井施工、职工档案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并且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 1.2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企业信息的存在方式有着多样性,而进行企业安全信息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保护企业的信息安全,保证企业能够顺利的参与到市场经济活动中,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构筑起信息安全管理系统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维护性、可验证性的目标,使企业安全信息管理能够通过有效的控制措施来实现。第一,企业管理的信息具有很强的保密性和完整性的特点,因此其对于企业的生产势力、科技含量、资金流动、企业的综合竞争力等多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对于企业的商业形象与合法经营也至关重要,因此加强企业信息安全管理是必要的。第二,由于网络自身所具有的开放性特性,决定了企业信息管理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安全威胁,比如计算机病毒、黑客等,以及计算机诈骗、泄密等问题,也说明了加强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势在必行。第三,企业对于信息系统产生的依赖也从另一方面暴露出了信息管理系统的脆弱,公共网络与私人网络的连接增强了信息的控制难度,使得信息在分散化的管理模式下,集中、专业控制的有效性大大减弱。另外,由于很多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的缺陷,其自身就存在着不合理之处,这对于信息安全管理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基于此,对于企业信息管理的安全性也成为了当前企业管理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2加强企业信息管理安全的防范措施 2.1不断完善信息管理系统 随着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目前应用的管理系统有PKI、邮箱、AD域、普OA、合同系统、A6、ERP、网络、操作系统、A7、档案系统、物采系统、OSC、视频会议、企业微信、门户网站、宝石花、数字营房、会议保障、E2、一体化、RTX、移动应用、短信平台。信息系统的连续稳定运行越来越重要,一旦系统中断,将会给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带来混乱,而数据一旦丢失,后果是不可估量的。为此,信息管理系统的投入和使用,是建立在充分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和观察,才能够投入使用。在不同的部门进行信息系统的引入时,应当按照部门的实际情况,通过多方引进,使用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对于信息安全来说,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系统是否能够通过安全验证对用户进行有效的管理,并且赋予不同等级的用户不同的使用权限,这样则能够有效的防止无权访问信息的用户对核心区域的访问,保证信息不会被盗用。同时,为保证信息系统的连续稳定运行,应采用双机服务器和从服务器。一旦发生服务器故障,由从服务器自动接替主服务器工作。 2.2有效的设备管理 设备安全主要涉及到由于自然灾害、人为因素造成的数据丢失。信息安全应建设完善的容灾备份系统,容灾备份系统一般由两个数据中心构成,主中心和备份中心。通过异地数据备份,实时地将主中心数据拷贝至备份中心存储系统中,使主中心存储数据与备份中心数据完全保持一致。同时,对于管理系统中使用的设备品牌、机型、内部配置以及使用时间等信息都要进行专门的记录,通过这些记录,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同时也能够通过这些信息判断出信息的使用效率以及运行情况,对于设备的损坏或者是丢失情况都能够及时地了解。 2.3加强对人员的监督与管理 企业信息安全不单纯是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人是设备的主要操作者,因此对于信息的安全管理,就需要加强对人的管理,需要操作人员具有足够的安全意识,对于每一位操作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对于唯一的用户名和密码等信息要进行妥善保管,同时让操作人员认识到泄密会导致的严重后果,增强责任意识。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及意识的培养,管理人员才能养成定期维护、按时打补丁、及时更新的操作习惯,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度应对各种网络攻击手段。通过不断的加强过程管理,通过对每个细节的严密审查,能够有效减少人为出错的现象,同时通过科学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刺激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加强自身的责任意识。 2.4网络传输安全 石油企业具有特殊性,企业的生产、管理等业务发生于不同部门、不同区域,不同地域、生产间数据传输通过网络实现。由于网维具有开放性、互联性和联结形式多样性等特征,使得信息传递存在自然和人为等诸多因素,如网络协议TCP/IP安全性的黑客入侵等。网络带来了高效,但是网络的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必须做好防火墙的应用、漏洞检测系统应用、网络防病毒产品应用、访问控制安全应用等。同时,制订网络安全管理守则、机房管理制度,做到权责分明、操作规范、流程清楚、保密严格的高安全、高可靠的动态管理。树立机敏的安全防范意识。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能够对信息实施有效的安全管理,对于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企业信息管理的安全性,主要与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体制是否完善、是否具有与企业文化相符合的信息安全管理办法以及科学的评估方法等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企业应当不断加强信息的安全管理,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以此促进企业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 作者:王川 单位: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 企业安全管理论文:物业企业如何做好安全管理 摘要:传统的物业管理中,管理的范围比较小,同时范围的划分等方面也存在很多的不合理处,从而使得传统的物业安全管理无法满足当前的社会发展需求。文章主要对物业安全管理的重要作用、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物业安全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物业企业;安全管理;问题;对策 物业公司指的是建成和投入使用后的建筑房屋等相配套的设备、设施以及管理等。物业公司可以根据其服务的对象进行分类,包括住宅服务物业、商业服务物业、写字楼服务物业、酒店物业以及工业物业等等。这也使得我们的生活与物业公司息息相关。安全指的是人、物品、环境等不会受到危险、事故的威胁。而物业安全指的是在物业公司的管理和防护下,物业公司管辖范围内的人、物、环境及物业公司本身都不会受到安全威胁。物业公司的安全服务能力决定于其内部的安全管理制度,人员的安全意识及应对安全威胁的紧急制动措施等,从当前的物业公司安全管理来看,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在安全防护落实上还存在一些疏忽,所以还需针对物业公司的安全管理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1物业企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管理范围窄 传统的物业管理中管理的范围主要包括犯罪、火灾等,而且这些安全问题发生的概率比较低,造成的人员伤亡以及财产损失小,这也使得物业公司在安全管理上缺乏应有的重视,对管理的范围限定的也比较小,主要负责抓治安以及消防方面,其他的安全管理问题被忽视,使得物业企业安全管理中存在很多的漏洞。 1.2物业管理涉及多方事物,安全问题难以落实 从当前物业管理的情况来看,其中存在多方的问题和矛盾,物业与销售商、房产开发商、业主委员会以及业主间都具有一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同时在这些关系的划分中往往不够明确,虽然随着法律的完善,对物业管理方面的内容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但是这些法律法规过于笼统,使得真正发生纠纷时无法提供有效的依据,从而使得司法机关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也无从下手。同时物业是受产权人的委托来为业主实行管理服务,因此这项服务需要在产权明确的基础上来进行,但是从当前建筑房屋的公用位置来看,其中的配套设施、绿化、场地以及道路等在权责利等方面都不够明确,进而使得物业在物业管理费的收取中存在很大的困难[1]。部分项目在规划设计以及施工的过程中,遗留下很多的问题,使得物业管理的基础不牢,工程质量低下、配套设施不完善及为销售而做出的不合理承诺都为物业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这些问题使得物业需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但是获得的回报少,所以导致物业管理人员的工作性不高,导致物业安全管理制度落实不彻底。 1.3安全管理法规不健全,管理意识淡薄 当前我国关于物业管理的相关法规比较少,缺乏对法律的细化和解释,导致物业出现安全问题时无法根据相关的法律进行追责,所以一旦物业公司出现重大的安全问题,物业企业以及相关负责人也不会受到太大的惩罚,进而使得物业公司在安全管理中有恃无恐,降低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同时管理本身是一门科学,但是当前物业管理中却忽视了管理的科学性,在安全管理上不注重对安全管理理论的研究,同时安全管理的手段比较落后,进而使得物业安全管理问题频发。此外物业公司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对物业管理中存在的隐患等没有及时的排查和预防,而是抱有侥幸心理,认为会造成安全事故的可能性小,所以对其中的安全隐患听之任之,进而使得物业安全管理落实不到位。 2物业企业加强安全管理的对策 2.1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和体系 物业公司安全管理是物业服务中的重点内容,主要是对管理服务区域治安、火灾以及突发事件等安全事故的管理和防治。为了提升物业安全管理的效率和质量,需要根据具体的管理区域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和体系[2]。在管理制度与体系的制定中必须要能够根据实地的特点,考虑的更全面和完善,并注重人性化。同时将制度与体系进行有效的结合,使物业管理工作人员在遇到安全事故后,能依据管理制度与体系采取行动。如果只有制度那么工作人员的工作必然会刻板,限制了工作的灵活性,所以在制度的基础上还需要注重体系的建设。比如根据物业安全管理的制度,在发现突发事件时,需要及时上报,同时在事件的处理中需要遵从上级的指示。但如果地下室发生大量渗水情况,而巡逻人员先上报,再等指示,然后采取行动,那么将会使渗水情况越来越严重,造成的损失也会逐渐加大。由此可见,除了制度外还需有完善的体系建设。在体系中规定出在遇到安全事故时,需先做什么、再做什么。通过预案的制定使得安全管理工作更高效。 2.2强调服务的人性化 物业公司的安全管理还需要遵从人性化的原则,首先需要在员工的管理上实行人性化,物业安全管理是一个比较繁琐、劳动密集型的服务,安全管理人员需要经常与业主打交道,同时安全服务的效果也是业主对物业服务满意度的认同感。物业管理层人员的主要工作是对物业服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来消除员工在工作中的消极心理,提升对物业安全人员的培训力度,使安全管理人员能够提升安全意识,并采用人性化的服务方式与业主进行沟通,为业主提供安全管理服务,从而保证物业安全管理工作的效率。 2.3建立科学的安全观 科学的安全观,能够使物业企业在安全管理中,制定科学的管理体系,防止因为对安全的片面认识使得安全管理存在诸多的漏洞,进而更加全面、系统的解决安全问题。在科学安全观的指导下,安全管理人员能够及时、认真的找到事故中存在的原因,分析出潜在的危险因素,了解当前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以及发生危险的程度,从而制定相对应的安全预防措施。通过对物业企业安全管理制度和工作的评价,使得安全管理实现最优化。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物业的安全管理关系着业主的人身、财产安全以及物业企业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物业行业的兴起比较晚,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权责划分不明确以及物业费用收取较低等方面的影响,使得物业管理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所以还需物业公司能采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树立科学的安全观,加强对安全管理体制的建设,提升安全管理的效率,为业主提供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 作者:陈国萌 单位:大庆油田矿区服务事业部物业管理一公司让胡路物业分公司 企业安全管理论文:石油化工企业的消防安全管理技术及应用 摘要: 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各个产业的生产都离不开石油资源的供应。这也使得石油产业得以大量扩张,然而,石油化工相关产业的发展也给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不小的安全隐患。石油化工企业要发展,但必须强调安全生产,只有加强消防安全技术方面的管理,在生产中不断的汲取血的教训,常抓不懈,把石油化工企业的消防安全管理和应用落到实处。 关键词: 石油化工企业;消防安全;管理;技术及应用 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迅速与国际接轨,快速的发展使得能源消耗加大,特别是石油的需求有增无减。石油开采的附属产业化工企业也像雨后春笋一样,越开越多。但石油化工企业是高危行业,它的易燃易爆性,使得在生产过程中,温度稍微偏高,压力偏高,以至于有轻微的震动等这些都有可能将存在于空气中的介质引起燃烧,甚至爆炸。如果石油企业发生燃烧或爆炸,企业经济受损失,严重的造成生产工人非死及伤。因此,消防安全是制约石油化工企业扩大再生产的一把双刃剑,抓好消防安全生产,是石油化工企业的重中之重。 1石油化工企业的消防安全管理的现状 我国正处在发展中,能源消耗大,能效低,对石油的需求巨大,相应刺激了石油化工企业的恶性竞争,各个企业在消防安全上不够重视,没有相对系统的消防安全管理理念,没有设专门的部门严格监督和管理,放松了消防安全工作,造成近年来消防安全事故频发。我们的石油化工企业不能只一味的追求企业的经济利益,还要在职工中树立消防安全意识,并制定有效的措施加以完善,这样才有利于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1.1消防安全管理认识不充分 石油化工企业一般因素下的燃烧爆炸大部分都是人为原因造成的,要改变这种现状,全员总动员,通过组织有关内容的消防安全知识培训,树立消防安全意识,提高整体素质,多在职工中宣传预防燃烧爆炸方面的知识,防患于未然。通过这些培训,提高职工在燃烧爆炸时,反应及时,尽快的判断燃烧爆炸的情况,尽量把经济损失降到最低。对于职工,有了一点这方面的预防和处理知识,能够通过自救,还可以帮助他人,最大程度的减少人员伤亡。 1.2国内石油化工企业工艺水平不平衡,底子差 由于我国石油化工企业起步晚,基础较差,绝大多数的石油化工企业规模小,工艺流程不规范,设备简陋,自动化程度低,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几乎就是一片空白,由于这些因素的客观存在,加大了企业发生燃烧爆炸的概率。 1.3消防安全器材不达标 根据我国现有石油化工企业的状况来看,不管规模的大小,没有执行一个消防安全的管理办法。长期以来都是自由散漫的,相关消防安全制度很死板,教条主义,设计的参数没有结合企业的实际不科学,实用性不强,形同虚设,早就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了,严重制约了大中型化工企业在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方面的发展,好的消防安全管理理念在企业得不到发挥。 1.4消防安全设计验收不合格 石油化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消防安全的重要性,也在投入大量的资金不断完善消防安全设计。但在设计建设的过程中,由于设计和验收的不协调,造成了建设的环节没有及时通气,使得消防安全管理受到影响。包括:在设计时,设计部门没能向财务及时上报成本控制的第一手资料,造成易燃易爆的车间在设计时,就因为建筑材料的价格低廉,不能保证其质量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建筑的质量。因此,验收时,我们的相关部门在没有科学的评估其质量能否达到石油化工企业的使用标准,就通过了验收,为我们石油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造成隐患,很容易引发重大的消防安全事故。 1.5职工的消防安全意识不强 作为石油化工企业这种高危行业,企业领导在重视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把职工的消防安全知识培训摆在首位。特别是职工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企业稍微放松了消防安全管理,职工就更不会自觉的遵守有关消防安全方面的准则,引起石油化工企业的消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1.6部分职工操作不规范,素质较低 在石油化工行业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现实状况下,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燃烧爆炸事故发生,加强职工的责任心,严格按操作规程来执行,至关重要。我们的大型石化企业在国家的监管下,强化职工消防安全知识培训,相反,一些小型的或私有企业、民营企业,一味只抓企业的经济利益,对消防安全管理和职工的教育培训不闻不问。这种情况下,本来职工的素质就不是很高,又没有经过企业的上岗前,定期的,转岗时正规的消防安全知识培训,造成职工对岗位必须掌握的安全生产知识,完全不知或知之甚少,根本不具备发现隐患和扑灭初期火灾的能力。 2结语 石油化工企业主要就是负责对石油进行检测工作,并且负责石油的各种用途的推进,而需要对石油进行更好的控制,光是有设备也是不行的,必须要培养相关的技术人员对石油的性能进行分析,才能对石油的相关工作进行推进指导。我国的化工企业想要更加了解石油或者是想借石油行业来促进自己企业的利益,那么肯定要加强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也只有让技术人员充分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让技术人员有想法自己去发展石油行业,有更多的技术需要得到提升才有可能会促进我国石油行业的进步,这样也能够让我国通过石油行业步入现代化国家的行业,才有可能让我国的现代化国家建设道路走得越轻松。 作者:张文华 刘宁 赵亮 单位:中国石油管道呼和浩特输油气分公司
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论文: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的控制措施 【摘要】管理建筑工程的目的在于降低成本,保证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及进度达到要求,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有效维护建筑企业的社会信誉。为创造最大化效益,在规定工期内建设高质量建筑工程,应注重创新管理模式,采用程序化及标准化的经济管理方案。本文探讨了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的有效控制措施,旨在增加建筑企业的市场份额。 【关键词】经济;建筑;控制;管理 稳健的城市化步伐为建筑工程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应通过完善管理工作降低成本、缩短工期,促使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时间跨度较长、综合性强,需要协调众多部门与专业的管理工作,因此受制于多种客观或主观因素,如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工程建设规模、组织管理体系的成熟度等[1]。为了完满实现管理目标与获得预期的经济效益,管理者应根据工程建设要求有效组织管理工作,避免管理工作中出现权责不清、信息失真、管理不规范等问题,注重统一规划管理战略及采用标准化、规范化的控制措施。 一、结合神经网络强化经济管理 在管理建筑工程时,需要真实描述与分析相关的经济活动,并合理解释各种现象,以便有效控制管理活动与管理过程。由于经济管理涉及到众多变量,且管理结构较为复杂,利用传统的辨识方法、回归方法或数学方程难以将管理过程所涉及的各项活动准确表述出来,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出现过分强调工程管理先验假设及理论指导等问题,导致变量关系与数据效用被忽视,造成管理过程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对此,可以结合无需先验信息、同时完成信息处理及信息储存、采用黑箱型建模方式及自适应工作方式的神经网络强化经济管理工作,解决工程管理中遇到的变量选择、因素分析及数据采集等难题,有效控制建筑工程的管理过程。针对建筑工程的管理特点,可以利用神经网络预测工程造价、评估工程收益与风险、提供决策支持、优化配置资源及辅助招投标等[2]。以估算工程造价为例,在结合神经网络开展经济管理工作时,首先应分析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选取特征指标及聚类分析样本,随后基于神经网络建立估算模型。分析影响因素时应考虑造价构成情况,包括土建工程、装饰工程及安装工程的造价,并细分各个分项工程的造价,如装饰工程中的墙面造价、地面造价及门窗造价,土建工程中的屋面造价、主体造价及基础造价等。 二、全面管理工程责任成本 责任成本指的是各个部门在工程管理工作中负责控制的部分成本,即可控成本,全面管理责任成本有助于明确相关部门的经济管理责任,确保建筑工程的建设费用与经济投入得到有效控制。在管理工程的责任成本时,应全面控制各个施工环节产生的费用,合理运用前瞻性管理措施有序性、计划性控制建设费用形成过程,同时要注意采取预防性控制措施减少责任成本失控或超出预期指标等问题。对于分包的工程项目,在招标时应将责任成本作为依据,明确指出责任成本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并选择员工素质高、信誉良好及实力过硬的分包单位,以减少质量成本支出,并严格按照分包合同结算费用。控制外委加工成本与材料成本时,应将消耗定额作为责任成本管理依据。为了全面管理工程责任成本,还应督促相关部门严格控制安全费用。班组、项目部、公司均应针对建筑工程的特点制定安全管理责任书,在责任书中明确班组或个人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应承担的责任,同时保证安全管理资金充足,以有效降低安全风险及避免出现重大安全事故,从而防止事故损失超出安全保障投入。 三、做好技术方案经济分析工作 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具有一次性、移动性及分散性等特点,管理内容较为繁杂,为了有效控制及约束管理内容,充分发挥管理工作的经济效益,应注意做好经济分析工作,优选经济性强的技术方案,根据技术方案制定具体化的管理内容及管理措施,依据规范化的管理内容有序开展经济管理工作。开展经济分析工作时,可以从方案可行性分析与工期保障分析两个方面入手。可行性分析是指分析技术方案是否适用于建筑工程,在工程现有投资规模的情况下能否采用该技术方案,如技术方案不适用,无需进一步分析其他经济性指标。对于通过可行性分析的技术方案,要进一步分析工期能否得到有效保障。工程延期会增加现场管理成本,还可能带来巨额罚款,因此在开展经济分析工作时需要严格论证技术方案需要的建设工期,分析配套管理措施能否满足工期要求,选择能够保障工期的技术方案,避免工程延期。 四、结语 综上,目前我国的建筑工程正大量采用新技术、新材料与新工艺,自动化管控技术也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了有效控制建筑工程的经济工作与管理工作,必须不断创新管理措施,采用国际通行管理理念与精细、灵活的思路合理组织相应的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在运用控制措施时,应注意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剖析阻碍工程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的因素,主动探寻经济管理工作的发展规律,确保控制措施运转协调、规范有序。此外,控制措施应能够适应建筑工程的外部、内部管理环境,有效强化项目管理,均衡与合理配置各类生产要素。 作者:张胜喜 单位: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信息学院 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论文:建筑工程与经济管理策略分析 摘要:在建筑工程领域中,良好的经济管理工作能够控制建筑项目的成本,提高建筑项目的管理水平,推动建筑工程的发展。经济管理单位要从健全经济管理体系,加强对工程进度的控制,提升质量管理和成本管理水平,强化工程合同管理等方面入手,切实加强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工作的质量。 关键词:建筑工程领域;经济管理;策略解析 1建筑工程领域中经济管理的概述 1.1建筑经济管理的内涵 在建筑工程领域中,建筑经济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建筑管理内容,对于建筑工程经济效益的实现具有重要的作用。建筑经济管理的范围比较广泛,专业性较强。总体来说,建筑经济管理主要包含以下的内容:招投标工作中建筑合同的编制和管理,工程的成本预算,对建筑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建筑企业资金的机会成本和时间价值的研究,工程项目的筹资和融资管理,建筑企业财务报表的评价和分析等[1]。 1.2建筑经济管理的重要作用 如今,建筑工程的规模较大,涉及到的专业种类较多,对经济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工程的经济管理工作对于推动建筑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建筑经济管理能够提高建筑企业对工程成本的控制力度。建筑工程的经济管理要求对建筑工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成本费用分析,并对成本费用进行可行性的评估。 1.3影响建筑经济管理的因素 对于建筑工程来说,影响建筑经济管理的因素可以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种。1.3.1客观因素影响建筑经济管理的客观因素指的是和建筑经济工程自身无关的,但会对建筑工程的经济管理造成影响的外部因素。例如,施工场所的天气、地形、地势、水文等,这些自然因素如果处置不当会给施工管理造成很大的困难。另外,还包括政策因素、市场因素和行业因素等。例如,建筑市场的价格发生波动,国家一些关于建筑行业的政策调整,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要求等。1.3.2主观因素影响建筑经济管理的主观因素主要指的是建筑工程自身产生的对经济管理造成影响的因素。例如建筑工程的管理方式比较落后,职权责任不够明细,施工水平较低、施工技术不够先进,工程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不高等,都会造成建筑工程经济成本的增加,给建筑工程的经济管理造成影响。 2建筑工程领域中经济管理存在的不足 经济管理对于建筑工程的良性进行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由于受到传统管理观念的影响,我国建筑经济管理方面还存在以下不足。 2.1对经济管理的过程比较忽视 在现代建筑管理理论中,建筑经济管理应该具有战略性的特点。但根据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大部分建筑工程中,经济管理都更注重管理结果,对于工程经济指标是否达到要求进行更多的关注,而对工程经济管理的过程则比较忽视。而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经济管理方式对于解决建筑工程经济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是不利的。如果在建筑工程中出现一些问题,但经过一些其他手段进行了弥补,最终没有给经济指标造成不良影响,此时有的建筑单位由于过多的重视结果,所以对相应的问题选择了忽略,进而给今后的建筑工程埋下了隐患[2]。 2.2经济管理的方法不够科学 科学的经济管理方法是建筑工程经济管理顺利实施的保证。但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的经济成本管理方法还不够科学,经济管理的指标不够明确,缺乏系统的经济管理体系,从而给经济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 2.3经济管理的制度建设缺失 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制度建设的缺失也是经济管理问题中的重要内容。良好的经济管理制度是建筑工程顺利进行的保证,而当前许多建筑工程都缺乏有效的经济管理制度,或者经济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关键环节的经济管理流程不够全面,监督考核机制缺失或不够合理,从而导致在实际的工作中,工程经济管理工作无法做到有据可依。 2.4工程成本控制力度不够 对建筑工程的成本进行控制是工程经济管理的主要目的,但当前建筑经济管理对建筑工程的成本控制力度还有待增加。首先,建筑工程的成本控制依据较少。对于建筑工程来说,进行成本控制需要比较规范的成本制定标准,但当前,由于建筑工程的规模、结构以及施工环境具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建筑产品的成本评估缺乏统一的标准,许多建筑工程的工程成本标准都过于简单,不能体现建筑工程成本的实际费用水平。 2.5工程造价的管理有待提高 工程的造价管理工作是建筑经济管理中重要的内容。当前,在建筑工程的造价管理中主要存在下面的问题。首先,工程预算的定额不够科学,造价预算和建筑市场的价格波动之间存在滞后性。其次,造价控制的体制不够完善。当前,我国建筑工程的造价主要针对的是局部造价,缺乏从整体角度出发的造价管理,在实际工作中,“三超”现象比较严重。 3加强建筑工程领域经济管理的策略 对于建筑工程来说,经济管理工作能够提升建筑工程的管理水平,保证建筑工程经济效益的实现。在实际工作中,经济管理部门可以从以下方面加强建筑经济管理工作。 3.1健全建筑工程经济管理体系 健全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的体系是保证经济管理工作顺利展开的管家。首先,要加强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对经济管理工作的认识,要明确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以及经济管理工作对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影响,并通过有效的宣传加强建筑工程全体员工对经济管理工作的认识。其次,要加强经济管理的制度建设。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对于经济管理的进行非常重要,特别是建筑工程重点环节的经济管理工作,建筑单位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流程。最后,要加强经济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保证经济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满足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工作的要求[3]。 3.2加强对工程进度的控制力度 对于建筑工程来说,良好的进度管理非常关键。如果建筑工程的工期发生变化,那建筑工程的造价也很可能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建筑单位要对建筑工程的工期进行科学的管理。首先,建筑单位要对对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制定科学的工期计划;其次,建筑单位要组建高效的管理团队,要保证建筑工程的管理和组织质量;最后要对建筑工程各环节的责任方进行督促,保证建筑工程能够按照计划进行施工,对于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处理。 3.3提升质量管理和成本管理水平 提升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和成本管理的水平对建筑经济管理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是建筑工程良性进行的保障,而良好的质量管理也为经济管理工作提供了便利。如果建筑质量出现问题,那么在建筑工程中后期要频繁的进行返工作业,这给建筑经济管理将造成很大的影响。另外,要做好建筑工程的材料管理,要严格依照限额领料单进行领料工作,在工程材料进场后要做好检查,保证工程材料的型号和规格符合建筑工程的要求。图1为我国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结构图。 3.4强化工程合同的管理 建筑工程的合同管理工作也是经济管理中重要的内容。建筑单位在编制合同时,要对建筑工程进行实地考察,对工程的材料设备等进行准确评估。另外,在签订合同时,要严格遵守合同签订的规则。同时,要做好合同的监督工作,保证合同的落实力度,对于工程中出现的违反建筑合同的内容要严格按照合同办理,保证建筑单位经济效益的顺利实现。 4结语 经济管理是建筑工程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对于经济效益的实现非常关键。在实际工作中,经济管理单位要从健全经济管理体系,加强对工程进度的控制,提升质量管理和成本管理水平,强化工程合同管理等方面入手,切实加强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工作,为我国建筑工程的良性进行提供保障。 作者:张正琨 单位: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论文: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影响因素与对策 摘要:由于建筑工程的生产周期相对较长,属于复杂性工程,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往往会存在较多影响因素,从而对建筑工程的经济管理提出较高要求,以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扩大经济效益的目的,推动建筑企业的更好发展。在此基础上,本文首先分析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影响因素,然后对其管理问题进行阐述,最后研究建筑工程经济管理有效对策,通过对相关措施的应用和实施,以保证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为建筑工程的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影响因素;对策 在建筑工程的管理中,经济管理属于主要构成部分,通常会对工程造价控制和管理造成直接影响。在建筑行业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除了应该加大施工过程控制力度,确保建筑工程的建设,是在满足国家标准和规范要求的前提下进行,保证建筑工程质量得到全面提升,还应通过经济管理和施工管理间的结合,为建筑企业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然而,目前我国建筑工程进行经济管理时,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和影响因素,要求施工单位对其予以有效控制。 1目前建筑工程经济管理问题 1.1设计变更过于随意 当建筑工程施工时,设计过程变更问题的出现,导致工程设计呈现过大随意性,从而增加经济管理难度。而建筑工程的开展前期,需要加大工程项目投资额度的控制力度,在对其进行具体施工时,严格依据投资额度予以施工。然而,施工阶段频繁出现设计变更问题,增加了施工单位的经济管理难度,通常会为了加快施工进度而背离前期成本控制计划,从而产生较大变更损失,造成工程成本的持续增加。 1.2投资管理形式比较老旧 当前,在建筑工程的经济管理中,大多数施工企业会通过定额预算进行工程投资。但是,定额单价是以陈旧设备和材料价格作为统计依据,尽管实现了有关价格信息的及时公布,但此类信息和实际市场严重不符,呈现较为严重的滞后性,造成预算编制和工程造价失真等问题。 1.3经济管理制度尚未健全 建筑工程经济管理过程,通常使用工程定额进行管理。按照管理权限和主管单位,经常会将定额划分成行业性与地域性等类型。政府需要进行定额的颁发,同时由省定额站进行地域性省定额的颁发,根据不同部门下发相应工程定额,使其出现不同要求,在定额执行过程中标准不一,容易产生摩擦和纠纷。 2建筑工程中经济管理影响因素 2.1人员因素 在对建筑工程进行经济管理时,施工人员属于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在经济管理过程应发挥工程师与技术员、安全员、质量员等人员的重要作用,将预算成本的造价控制作为经济管理核心,对施工人员予以培训、管理。由于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要求技术人员在具备较强业务能力、知识技能的同时,还应对市场现状和动态予以全面了解。 2.2材料配备 建筑工程经济管理中,重点监控影响结构安全与使用功能的材料,然后按照规定要求见证取样,以此实现建筑材料的控制。每月编制材料采购方案时需要对其进行详细安排,保证材料进场更加科学。通过施工材料的科学管理,以实现工程成本控制,确保资金得到有效周转,实现最大经济效益。 2.3施工技术 在对施工现场和施工特点进行深入了解,对技术文件进行针对性编制后,合理分配人、财、物等资源,以实现时间节点的控制。通过配套技术、新技术的有效应用,确保项目施工可以有序进行,在保证工期进度的同时,做到节省工程项目资源。 2.4施工机械 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施工机械设备能够有效促进工程施工,降低建筑工程的施工难度。通过机械设备的科学配置,以实现施工现场和施工组织的控制,进而减少人工费用等相关成本。为此,应确保设备进场严格按照施工要求进行,同时观察设备现场使用情况,保证建筑工程设备管理的顺利进行。 2.5资金配备 项目资金的使用前期,其需求量相对较大,通常进行众多材料、设备的预先采购。多数项目开始时是以垫资方式施工,中后期由业主根据施工进度付款。施工企业应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合理配置资金。另外,因为建筑项目施工过程存在众多不稳定因素,且突发事件频繁发生,所以应该留有相应备用现金。 3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的有效对策 3.1加大设计变更的管理力度 建筑工程施工阶段,对于设计变更问题的解决,施工企业应要求建设单位出具完整、合法的设计变更手续。与此同时,对于经济管理工作人员来讲,其通常会在造价变更费用和可靠性等方面造成影响,因此,对其进行深入分析能够保证设计变更具有合理性、实用性,避免影响建筑工程最终效益的实现。 3.2动态造价管理系统的实施 在建筑工程中,对动态造价管理信息系统予以应用,改变传统人工管理模式,进而提升管理效率,同时向管理人员及时提供相应信息数据,防止出现超预算的情况。另外,造价信息的合理应用能够更好获取市场信息,以便于了解市场动态变化情况,通过工程环境等分析进行造价控制。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建筑企业还应及时获取建设单位有效信息,对工程变更等信息全面记录,在合理编制工程结算书后,实现经济管理的有序、有效进行,为今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3.3合同管理的运用 建筑工程中合同管理的应用,有助于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签订合同时,确保合同条款在双方沟通下签订,同时具有公平、合理等特点。除此之外,合同签订后,若是合同条款出现不合理情况,施工企业需要与建设单位进行及时交流,或者利用法律途径进行相应解决,以保证合同的严谨性。 3.4经济管理机制的优化 当对建筑工程经济管理机制进行优化时,应在满足以下要求的基础上进行:①全面性,即对工程建设利益进行深入研究,使管理机制具有完整性特点,以此促进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的高效进行。②有效性,在建筑工程进行经济管理时,确保制度标准具有科学性特点,并结合工程情况进行相应调整,使管理机制更具有效性,防止管理机制的设置缺少合理性,从而为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4结束语 总之,对于建筑工程而言,经济管理属于一项系统化工程。根据目前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现状,发现在管理过程仍然存在较多影响因素。如果没有对其进行及时的控制,极易发生经济效益不佳甚至亏损等问题。因此,在进行建筑工程的经济管理时,应根据当前存在的问题,正确认识经济管理的重要性,有效实现经济管理在施工阶段的全过程应用,从而有效控制工程施工成本,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作者:张前进 单位:江苏省华建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珠海分公司 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论文:建筑工程的安全与经济管理论述 一、安全意识方面存在问题 国内重特大安全事故的频发、群死群伤后果严重安全问题、轻视生命价值的安全文化有很大关系。很多人认识不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我国建筑建筑工程安全责任几乎完全由建筑建筑工程企业承担。业主只关心质量、成本、工期等会对自身利益有影响的方面,建筑工程过程的管理是又承包商完成,他们只强调质量、成本和工期的管理,给建筑建筑工程带来了安全隐患。 二、改善我国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建筑企业内部的自我安全管理。建立项目安全管理目标,并将目标分解到项目各成员,把安全与生产从组织领导上统一起来,形成一个较为严密的管理体系。把治理安全隐患、监控危险源作为考核安全责任制是否落实的主要内容。对职责履行不好,安全生产目标不能实现的要进行处罚,造成重大责任事故的必须严肃查处。建筑安全管理中的一些工作,不能由政府直接来做,性质上要求出具公正性的结论。 2.落实安全监理制度。安全监理的目的是对工程建设中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作业环境的防护,并采取法律、经济、行政和技术手段,制止建设行为中的冒险性、盲目性和随意性,有效地把建设工程安全控制在允许的风险范围以内。设计单位提供的设计方案,应当考虑建筑工程安全操作和防护的需要,并对预防安全事故提出指导意见,提出保障建筑工程作业人员安全和预防安全事故的措施建议。 3.群众监督与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群众参与建筑工程安全监督是群众组织和劳动者个人对于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应负的责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政府监督的不足。人民群众也有更多的渠道和途径对建筑工程现场的安全生产和安全作业进行监督,可以更及时地向相关部门反映。建筑业的事故高发率也能得到更好的控制,需要我国政府进一步加强安全立法工作,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监督机制,加大安全投入力度,建立全国范围内的有建筑工程安全的信息网络。 三、建筑工程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可操作的工程成本控制依据。工程作为施工企业的产品,由于其结构、规模和施工环境各不相同,各工程成本之间缺乏可比性。很多施工企业对于工程目标成本的制定过于简单化和表面化,忽略了该工程的现场环境、施工条件以及工期的要求,而不管这些成本项目到底有多大的利润空间。在项目成本管理措施方面,做到什么程度都没有具体措施,都是一些空洞的理论性规定。这样的目标成本由于没有和实际施工程序结合起来,无法分析出成本差异产生的原因。 2.缺乏完善的责权利相结合的奖励机制。坚持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促进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工作健康发展的动力。目前施工企业因为各部门、每个岗位责权利不相对应,以至于无法考核其优劣,特别是国有施工企业长期受大锅饭思想的影响,对本该受重奖的人员没有施以重奖。这种只安排工作而不考核其工作效果的做法,不仅会严重挫伤有关人员的积极性,而且会给今后的成本管理工作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3.工程造价中出现问题。现行工程预算定额尽管在补充和完善,现行的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仅能实现建设工程的局部管理,有些工程在立项阶段就工程投资估算不实,甚至编制虚假的工程概算,导致市场价格变动形成投资缺口。现阶段我国投资体制还不完善,责任机制还不健全,业主在建筑市场中居于主导地位,造成建设各方各自为政,发生许多不规范行为,影响了建设工程正常的建设进度、工程质量和工程造价的合理确定。 四、加强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的有效措施 1.加强工程项目实施中成本控制。成本管理是项目管理的核心,需要建立成本管理的责任体系与运行机制,组织编制施工成本预算计划,并负责层层分解和监督成本执行情况。建立质量管理的奖惩制度,要对工程项目成本实行全过程的控制,加强工程项目材料管理是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重要环节,以保证施工任务单和限额领料单的结算资料绝对准确,必须注重质量成本的控制,质量成本包括控制成本与故障成本。 2.加强建筑工程原材料价格的控制。工程材料费通常会占到工程建设项目总投资的50%以上,把好材料关对控制工程造价意义重大。逐步推广材料报价制度,加强对流通环节的监督,应控制好材料差价,对材料价格实行动态管理。造价控制不仅有利于把握项目投入产出的全局,对于企业今后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明确双方各自的地位和职责,合理选择施工技术方案,针对合理的方案进行工程计算报价,全方面地进行成本的测算,以免漏项价格。 3.经济管理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工程造价人员按设计图纸计预算,这样设计会根据现场的情况而作调整,就会出现预算和实际存在误差。提倡造价人员要和设计工程师经常进行沟通,使经济管理和工程技术相结合。一个企业要有良好的发展,就得必备各方面的人才,在管理层中配备商务管理人员。从项目管理人员到工程施工人员,全部的项目工作人员都应树立成本控制意识,把工程质量、安全、进度和成本控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企业的效益才能提高。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工程经济管理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存在风险,应该明确施工安全与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真正实现效率与效益的产出。建筑工程质量对国民经济和安全影响重大,因此要加强对建筑工程的安全与经济管理,管理方法需要随着技术的发展与时俱进。 作者:刘伟单位:浙江金龙建设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论文:探析现代建筑工程经济管理中应用全过程工程造价的作用与途径 [摘要]随着当前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城市化的逐步推进,在进行建筑工程建设施工的过程中,重视全过程的工作造价管理不仅能够有效的保证工程项目各个环节的成本最优化,保证项目的预期收益;同时也能够有效的保证施工单位在施工建设过程中正_的处理各项财务问题,保证企业的资金流正常运转。因此本文笔者基于此主要来分析探究当前阶段现代建筑工程经济管理过程中全过程工程造价的作用以及主要实现途径。 [关键词]现代建筑工程 经济管理 全过程造价 一、如何充分发挥工程造价管理在建筑施工项目中的作用 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对于建筑施工单位来说,主要是从前期阶段、中期施工阶段以及后期的竣工验收阶段三个方面来说。在前期阶段主要控制好预算以及招投标价格,通过预算的准确性首先获得项目的建设资格。其次在中期施工阶段在需要有关预算员能够准确的核算在施工过程中的实际施工量,对有关原材料的成本进行核算,保证前期施工预算的准确性。最后,在施工的竣工验收阶段,则主要对施工项目的整体性进行核算,将费用、利益等进行核算之后确定项目的建设的收益问题。 二、全过程造价管理在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中的作用分析 1.项目决策的数据理论依据 在进行全过程造价分析管理的过程中,预算员主要对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准确的成本计算,从施工方式、施工原材料以及人力的投入等,进而首先确定一个预期的成本,施工单位根据预算的成本价格来进行相关的决策,一方面为投资商提供一定的标准,是否有能力来投资这一项目的建设;另一方面也为施工单位的决策层提供一定的理论数据支持,来判断此项目的建设能够实现多少的利益收益等。 2.筹集资金的依据 任何建筑项目的建设都需要在前期阶段进行项目的成本预算,而全过程工程造价的管理能够为前期阶段的融资具体数额奠定坚实的数据基础,在进行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准确的工程造价管理能够保证建设资金的充裕,实现项目建设按照预期的周期进行。 三、全过程工程造价在各个环节所发挥的作用分析 前面笔者主要对当前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应用中全过程工程造价的主要内容以及系统的作用进行了系统的概述以及分析,下面笔者分层次来阐述全过程工程造价在各个环节所发挥的有效作用。 1.前期的设计等阶段 在进行工程项目的前期建设阶段时,相关建设施工单位需要进行相应的机会研究、项目可行性报告的提交等,在进行项目可行性报告的制作过程中,就需要重视对项目建设的成本预算,一方面对市场中的原材料价格进行把握,同时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项目建设原材料可能发生的价格波动,进而确定好一个初步的预测价格,判断项目实施的可行性。 在设计阶段,需要进行方案的竞选工作,在进行方案的竞选和选择过程中,采取价值工程来对各个方案的成本进行详细的核算,在保证项目建设质量的前提之下,选择成本最优化的方案。 2.后期竣工验收阶段 在后期的竣工验收阶段所进行的工程造价则主要是竣工决算等过程,即对整个项目建设环节所发生的各个直接成本、直接费用、间接成本、间接费用等进行核算,与实际所的工程款进行比对,进而确定相应的项目建设效益。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基于前中期良好的备案才能保证数据的真实性。 四、全过程建筑工程管理在建筑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必要性 通过上文所述我们能够看出全过程建筑工程管理在建筑项目的整体管理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主要是从前期的招投标环节、中期的施工建设环节以及后期的竣工验收三个环节实施全面系统的成本管理和控制,通过将各个环节的成本最优化控制来达到整个项目建设的成本最优化。总之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发挥了必不可少的作用。 1.全过程造价控制管理是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 首先,全过程造价控制管理在建筑项目管理过程中是主要的内容,并且也是动态化的,在项目建设的整个生命周期当中都有所体现,因此对于项目的建设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在进行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的过程中,相关预算人员应当重视对实际施工过程中的主观和客观因素的控制,通过合理的规划以及计划来避免产生增加成本的客观因素,实现项目建设的合理性以及有效性。 2.保证组织结构、设备材料的最优化 全过程工程造价能够保证施工过程中组织结构的最优化分配以及设备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能够有效的分配好施工现场的资源,最大化的利用人力物力保障项目的成本最低,实现项目的效益最大。 总结 综合上文所述,本文笔者主要从当前阶段现代建筑工程经济管理中全过程工程造价的作用以及途径入手进行分析和探究。总之,随着当前城市化的推进建筑规模的扩大,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逐渐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施工单位重视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才能够真正的实现对工程项目成本的把控,最大化自身的建设效益,实现施工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论文: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的探讨 摘要:施工企业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完善的管理模式,正确处理好经济与管理的关系,可以获得项目投资的最佳效果。本文针对如何何加强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因素;效益 工程项目管理,是工程项目进行有效的组织、控制、跟踪分析和考核等管理活动,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的过程。加强工程项目管理,是施工企业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企业能否提供高质量、短工期、成本低的建筑产品。所以,加强工程项目管理是企业施工管理的核心,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核心,是增强施工企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1.建设工程经济与管理主要内容 建设工程经济与管理主要内容包括: 现代建筑经营与管理概论,基本建设投资和建筑技术方案经济评价,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建筑工程招投标及工程合同,价值工程,建筑工程全面质量管理和IS09000 系列国际标准,预测和决策,建筑企业管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与建设监理,房地产经济与开发经营,线性规划存管理中的应用。建筑工程经济总论、建筑产品价格、成本、利润、价值原理及应用、资金时间价值与等值计算、投资方案评价与选择、建筑企业财务成本管理及经济核算、不确定性分析与风险分析、设备更新的经济分析、项同资金筹措、项目可行性研究与项目后评价、项目经济评价以及价值工程等。 2.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应具备的因素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在建筑工程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套完善项目管理配套设施是完成一个建筑工程项目的重要基础。其需要具备以下几点项目管理因素: 2.1工程项目各种管理人才配备: 主要有经营型工程项目管理人才、项目经理管理人才、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各工种技能人才。 2.1.1经营型工程项目管理人才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负责工程项目内部行政管理、人事安排,工程投标、工程项目商务谈判及有关工程项目决策事宜,它直接对企业负责。 2.1.2项目经理管理人才是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执行者。负责项目各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安排、项目各工种技能施工人员安排。项目资金及材料计划、项目施工进度执行,它直接对工程项目负责。 2.1.3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是项目施工中各工种配备的专业技术人才。负责各专业的技术、质量监督以及对各工种施工人员的管理,它对项目经理负责、工程质量负责。 2.1.4各工种技能人才是项目施工、各工种施工专业性人才。负责工程项目施工每道工序落实、质量把关,它对项目经理负责、各专业技术管理人员负责、工程质量负责。 2.3项目资金配备 分为材料费、人工费、管理费。它是工程项目施工的基础,工程项目施工的根本条件。资金使用前期主要采购工程各种材料用量大: 中后期主要有人工费、项目管理费、零星材料费等,资金用量较小。 2.4材料配备 是工程项目施工材料组织、材料进场计划实施过程。只有对材料组织做到周密、详细有序安排,材料进场计划做到精、准、及时,施工中材料的合理化利用,才能有效控制工程成本,资金周转到位发挥最好的作用。 2.5施工机械配备 完善的施工机械配备,能有效加快工程施工进度,有效克服工程施工难度并控制人工费成本。可见,管理人才为项目工程管理的主导者。资金、材料、施工机械配备为项目工程的根本条件。他们共同配合影响着工程项目工期、质量、安全生产。 3.提高经济效益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当前我国施工企业在工程项目管理方面,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造成了企业的支出大、效益低下。现在就如何加强工程项目管理,与提高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提高一个项目的经济效益的方法有多种,概括起来可以从施工管理的组织人员、机械的投入及材料的管理、优化施工方案和进行单价分析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采取措施。 3.1项目经理部 是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是工程项目的作业管理班子,是代表公司进行管理项目的工作班子,所以他应对公司的整体利益负责。因此,对于每个工程项目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的选择及组织施工,以项目经理部为核心的项目部在组织投放施工上要合理的选择人员、机械及材料的实施。 3.2人员、机械的配置 工程技术人员及机械人员应根据工程的实际工程量需要投入相应的人员和机械设备,从而针对性的减少或缩短某些工序的工日消耗量,达到降低工日消耗,缩短工期。 3.3机械的配套使用 机械的配套使用,是工程项目施工能否按照计划进行流水作业施工的关键,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减少机械施工中,不必要的机械台班消耗量。通过合理的施工计划组织、机械投放调配,提高机械设备的利用率和完好率。 3.4材料的管理 材料是工程项目最多的经济投入,是整个项目经济的关键,因此在材料的管理上就显得尤其重要。结合工程项目采用按量、价分离的原则进行材料管理。按量、价分离的原则,主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材料用量的控制:首先是坚持实行限额领料的制度;其次是改进施工技术、推广使用降低消耗的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再就是对材料进行性能分析,力求用低价材料代替高价材料。二是对材料价格进行控制:主要是由机材部在采购中加以控制,首先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择优购料;其次是合理组织运输,以降低运输成本;再就是合理确定进货批量与批次,尽可能降低材料储备。 3.5在质量保证的前提下要优化施工方案提高效益 我国施工企业普遍存在对工程质量不够重视的问题,特别是项目经理部对他们的关系很少进行深入的研究,有时还会盲目的强调工程质量,造成工程费用额外的增加。目前,在我国的工程项目施工中,不少工程项目没有在充分考虑施工质量和工期的前提下,进行施工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即使比较也只是在技术上进行比较或者是根据经验在局部方案上进行比较,不能够提高经济效益。 对于我们施工企业而言,产品质量并非越高越好,超过合理水平时,属于质量过剩。无论是质量不足或过剩,都会造成质量成本增加,都要通过质量成本管理加以调整,这样才会提高效益。正确处理质量成本中几个方面的相互关系,即质量损失(内、外故障损失)、预防费用和检验费用间的相互关系,采用科学合理、先进实用的技术措施,在确保施工质量达到设计要求水平及规范水平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项目经济效益。一般的设计配合比是较保守的,水泥用量比较多,致使成本比较高。但是,作为我们施工企业来讲,不能够只重示质量而不顾经济效益,所以在我们施工时,就结合施工设计的实际要求进行平行试验,以最优的施工配合比进行施工,尽可能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3.6进行单价分析以变更单价高的施工项目提高效益 做工程的,不只是负责施工生产和工程的进度,做材料的,也不只是负责材料的采购和进场验收的工作。这样表面看来职责清晰,分工明确,但项目效益是要靠大家来管理、控制去创造的。如果搞技术的只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而不选用最优的施工方案,必然保证了质量但增大了成本,不能够创造经济效益。所以我们工程技术人员在项目施工前,要对各工程项目的单价进行分析,进行综合比较,对于单价低成本的,结合施工实际尽可能的变更减少此项目;对于单价高成本低的,则尽可能的变更增加,这样就能够降低成本,为项目争取更大的效益。 4.结束语 通过以上对提高经济效益项目管理的原则及应用的分析得出,任何一项工程的项目管理不单单只保证质量合格,而且也要考虑它的成本及经济效益。 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论文:试议建筑工程的安全与经济管理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体制制度的不断完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土木工程建筑的不断兴修,关于建筑工程的安全与经济管理问题也不绝于耳,如何通过科学的管理、调控,保障建筑工程的安全质量,最大限度的实现低成本的经济管理又保证相对安全方式成为了业内人士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结合个人多年时间工作经验,就建筑工程的安全与经济管理展开探讨,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字】建筑工程;安全;经济管理 一、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 切实抓好生产主体的四步到位工作 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主要指的是建设者,工作方式是否达到了标准,是否规范到位直接影响整个建筑工程的安全质量。因此我们的管理需要严格执行相关安全法规,规范施工活动中的生产安全行为,使安全生产的事前、事中、事后三控得以贯彻落实,切实做好以下四步到位工作。 (1)组建好科学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是整个工程建设领域能够保质保量保安全完成项目任务的前提和基础。在我们的实践工作当中,众观那些资质较低的施工单位、或是根本没有设立安全管理施工机构的单位、亦或似挂靠施工的农民施工队伍、建林筑雨中貌似侥幸发家致富小视安全的知识溃乏的小老板出于对经济的追求等等,他们出于对经济的盲目追求,施工安全管理机构不健全,无专职管理人员或者兼职,虽然从直观看所谓资料齐全,人员配备充裕,但其管理人员及其小老板对安全生产的意识薄弱,整体的管理素质比较低,直接影响了职工的生命安全,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滋生不安定不和谐因素。所以一个项目管理者必须要认真严格地建立安全管理机构,完善职责,严格按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进行日常事务管理,层层落实责任制,以制度化、专业化从严管理。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宣传、督促、监管,不断提高安全生产施工管理素质,打造技术过硬、管理一流、服务至上的建筑铁军。 (2)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制的落实工作。一套科学合理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规范施工活动中的生产行为,对于管理者和执行者而言都是行之有效,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的落实,约束具体工作的参与者向着安全有效的方向开展工作,同时使他们在工作中有章可依,有矩可循,有效的培养他们积极向上、争当先进的工作热情。以遵章守纪为荣,以违章违纪为耻,树立安全管理和生产的欣欣向荣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优化一线工作人员的素质。优化一线工作人员的安全素质,按照建筑行业相关规定三级安全教育尤为重要,三级教育规定的出台,都是用酬血的笔写出来的历史教训的总结,教育的目的是使每一个相关的工作人员都要达到或超过国家规定的安全的技术标准,同时取得相关专业资格。由于建筑施工作存在着自身的特殊性,相关的施工和操作人员必须要拥有上岗证才能够参与到工作当中,才能够代表他们已经接受了一系列的系统训练达到合格资格,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项目经理,专职安全员,质量检验员、特种操作工等等人员。 (4)安全技术措施和安全交底基本措施的落实 在施工组织设计的前期下,要结合具体的项目施工情况,编制好相对应的安全技术措施,并充分全面的考虑到可能会出现的安全隐患,对于预测到的突发事件制定出详细施工现场临时施工方案。对于那些有较大的危险性的工作内容,我们还必须通过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同时进行专家论证的方式有效的避免安全风险。同时经过相关的技术负责人或者是总监理工程师的同意以后才能够实施,并由专职的安全员到现场进行监督。 建筑工程施工前期,施工单位负责项目管理的技术人员和监理工程师须对有关的技术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交代清楚施工现场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和相关的注意事项,并通过双方签字和认可之后才能够开展下一步的工作,做到责任人到人,义务到岗,各司其职。定期的对管理和现场作业人员进行安全继续教育,作业人员更换新的工作岗位须经过新岗位安全培训合格后才能够调岗,对新技术新工艺及时的与作业人员进行交接和安全操作教育培训。 二、建筑工程的经济管理 (一)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创新 首先要加强成本管理和质量管理。成本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因此需要建立相对应的成本管理责任体系,形成与之相对应的科学运行机制,工程建筑企业必须要结合企业本身定额标准对合同单价的分解、分析、预测等环节后才能够确定内部的核算单价,并以此为依据提出目标成本的指导性工作计划,在此基础上对具体的作业成本运作作出科学的引导和监督。除此之外在整个建筑工程施工工作的过程当中,要充分的依据合同当中规定的条款,组织编制施工成本预算计划,最终确定好整个工程建筑的目标成本,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经济管理制度,有效地帮助我们更好的进行监督,实现成本最小化的目标。同明明确管理制度,提高工作积极性,不断提高对质量管理的深刻认识,以期达到经济与质量双羸的目标。 其次要提高现代办公软件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为了能够让建筑工程的经济管理变得更加的科学合理,适应现代化的经济管理模式,因此需要运用相关的系统来完善经济管理。如建筑工程广泛运用的autoCAD、office、excel、指纹考勤系统、Microsoft Project进度软件等等,这些现代管理系统软件在项目管理中发挥了与人无与伦比的经济作用,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提高施工企业管理的整体水平,让投资效益能够变得更加的清晰和透明化,同时建立激励机制,鼓励管理人员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计算机在建筑工程项目领域当中的运用率,增强管理人员以及相关岗位的现代化管理能力,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现代化和工作规范化的目标。 (二)正确掌握成本管理的特性,提高经济效益。 建筑施工企业在成本管理上做好经济活动的监控工作,对于项目管理中的PDCA循环而言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过程管理,对于建筑工程项目而言,最重要的是实现好整个计划,预测、执行,纠偏和处理过程的管理工作,为了实现成本最小化质量最大化的目标,相关的管理人员必须要清楚地掌握到整个项目的进展情况,换一句话来说也就是项目在哪一个环节哪一个时间点完成了哪一些工序,并且要将整个工序的时间和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一个完整详实的汇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有必要将整个项目的工序进行科学的细化,并明确整个项目的进度计划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对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进行及时的监控和规划。另外一个方面还需要确保管理在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中进行,只有正确的做好PDCA管理,才能够让整个项目的成本达到最佳的目的,让复杂的成本管理工作实现简单合理化。 三、小结 本文结合个人多年实践工作经验发现,就建筑工程的安全与经济管理工作展开了探讨,为了实现科学的安全管理,首先要认真落实好生产主体的四步到位工作,其次要抓好安全生产的基本措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筑工程的经济管理举措,分别是建筑工程项目的创新管理以及正确掌握成本管理的特性,提高整体的经济效益。然而由于个人所学知识以及阅历的局限性,并未能够做到面面俱到,希望能够凭借本文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 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论文:简论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的问题与措施 【摘要】近年来我国建筑市场发展迅猛,建筑施工企业的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存在诸多问题,文章首先阐述了,主要针对当前我国在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存在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关措施,旨在合理控制建筑工程施工建设的成本。 【关键词】建筑工程;经济管理;问题;措施 一、建筑工程项目经济管理的主要内容 国内现阶段的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直接建筑工程费、计划利润、税金、间接费等部分。在建筑工程项目的经济管理中,直接建筑工程费是经济管理的重要项目,其主要包括下列项目: 1、材料费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中的材料费用主要包括:建筑原材料、辅助材料、零件及构配件等采购中所支出的费用总和。在国内外的大型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中,材料费用在建筑工程总费用支出中所占的比重较大,也是影响经济管理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 2、人工费用。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中,人工费用是经济管理的基础项目,主要是指直接从事建筑施工人员的各项费用支出,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参与施工的人员较多,其中包括项目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各工种的施工人员等,在进行经济管理时一定要严格按照国家或地区现行的定额规定进行核算。 3、机械费用。为了保证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进度、质量与安全,施工机械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而在其安装、施工作业、拆除等环节所产生的费用统称为机械费用。在建筑工程项目的经济管理中,对于机械费用的控制需要依靠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而且要实现各类机械应用效率的最大化。 二、我国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在建筑工程经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缺乏完善的管理体制。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使得管理高效运行的重要保证。在当今的社会经济活动当中,企业实现最优化的管理的重要前提是必须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将管理权利与个人责任相结合,明确每个管理人员的职责以及工作内容,以最大限度的获取相应的经济效益,建筑工程的管理也不例外。但是当前,我国的建筑工程建设中却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权责不分,有些领导人员甚至越权指挥,当发生问题时则寻找各种借口推脱建筑工程责任。 2、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经济意识淡薄。实现建筑工程的经济管理毋庸置疑是要合理的控制各种成本,实现建筑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最大化。而要使的管理处于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关键的因素在于管理人员。但是当前,在对建筑工程的管理当中,我国的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还无法跟上新时期建筑工程建设发展的要求,甚至有一部分管理人员的管理观念相对落后,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上,而不注意更新思想,转变管理观念,也没有充分意识到经济管理对于整个建筑工程建设乃至整个企业的发展的重要意义。 3、建筑工程建设逾期,无形中增加了建筑工程建设的成本。建筑工程建设的工期成本是指建筑工程施工建设期间各个项目,各个阶段发生的各种费用的总和。但是工期问题却被许多建筑工程管理人员所忽视,许多建筑工程都无法按照预先设定的工期交工,有的甚至出现延期一两年的情况,这样一来就大大加大了建筑工程建设的成本,与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的目标相违背。 4、建筑工程的施工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是建筑工程建设的核心目标,也是实现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的必然要求。实践已经证明建筑工程的质量与成本之间的关系不是互不相干的,而是存在着统一的辩证的关系,但是当前,很多的建筑工程管理人员都没有充分意识到这种关系,甚至有的管理人员将两者的关系对立起来,认为,要降低建筑工程的成本就无法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就无法控制成本。这种错误的观念必将给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埋下重大的隐患,甚至一定程度上有可能威胁到企业的生存以及长期发展。 三、加强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的相关措施 1、完善的管理制度是提高建筑工程经济管理水平的关键。建筑建筑工程本来就建筑工程量大,施工地点分散,施工队伍情况复杂,因此大部分均采用粗放型的建设方式。这种情况下,完善的管理制度成为提高建筑工程经济管理水平的关键所在。完善的管理制度应包含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两方面的内容。具体而言,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制度必须包含机械设备管理、施工现场物资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合同管理、成本管理、索赔管理等内容。通过这些涉及施工各方面的制度,约束并激励管理责任人的行为,明确其责任、权利及义务,保证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的规范性和合理性。 2、加强建筑工程成本分析、核算、考核工作。为加强在建建筑工程的经济管理,有效控制建筑工程成本费用,建筑施工企业应该按照我国建筑工程造价的相关法律法规、项目招投标文件、施工合同等明确建筑工程项目责任成本的编制方法和计费标准。企业制定成本控制计划后,还必须从组织、技术、经济和合同等方面采取措施,确保建筑工程成本处于可控状态。 3、加强建筑工程项目经济管理创新。首先要加强成本管理和质量管理。成本管理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因此需要建立相对应的成本管理责任体系,形成与之相对应的科学运行机制,建筑工程建筑企业必须要结合企业本身定额标准对合同单价的分解、分析、预测等环节后才能够确定内部的核算单价,并以此为依据提出目标成本的指导性工作计划,在此基础上对具体的作业成本运作作出科学的引导和监督。除此之外在整个建筑建筑工程施工工作的过程当中,要充分的依据合同当中规定的条款,组织编制施工成本预算计划,最终确定好整个建筑工程建筑的目标成本,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经济管理制度,有效地帮助我们更好的进行监督,实现成本最小化的目标。 4、正确认识建筑工程成本与建筑工程质量、安全、工期的关系。确保建筑工程质量、安全和工期本身就是对建筑工程的一种投入,也应属于建筑工程成本所指的重要内容。追求效益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由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许多建筑施工企业还停留在重进度轻效益的认识层面,不惜一切代价提前完成建筑工程的例子比比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施工企业不能确保建筑工程安全、质量和工期这些效益指标,就难以生存与发展。 5、正确掌握成本管理的特性,提高经济效益。建筑施工企业在成本管理上做好经济活动的监控工作,对于项目管理中的PDCA循环而言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过程管理,对于建筑建筑工程项目而言,最重要的是实现好整个计划,预测、执行,纠偏和处理过程的管理工作,为了实现成本最小化质量最大化的目标,相关的管理人员必须要清楚地掌握到整个项目的进展情况,并且要将整个工序的时间和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一个完整详实的汇总。另外一个方面还需要确保管理在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中进行,只有正确的做好PDCA管理,才能够让整个项目的成本达到最佳的目的,让复杂的成本管理工作实现简单合理化。 四、结束语 作为建筑工程学与经济学的交叉学科,建筑工程经济学以研究建筑工程项目实践活动的经济效益为主。研究各种施工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如何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如何在实现作业、产品及服务的必要功能时达到寿命周期成本的最小化是建筑工程经济学的根本使命。 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论文:建筑工程经济预算管理的构建与应用 摘要:伴随现代科技的飞速进步与经济水平的飞速提升,建筑工程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新的变化不断发生,新的需求不断涌现。建筑工程管理必须立足当下,使管理工作适应当代企业对现代化管理的需求,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本文围绕建筑工程经济预算背景工作展开探讨,探究其构建与应用。 关键词:建筑工程;经济预算管理:构建 市场经济进程逐步深化,企业对建筑工程的预算管理工作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工程预算管理的工作复杂度增加,企业对其的重视程度也日益加大。建筑工程的预算管理为工程的经济评价工作提供依据,预算管理的准确与否极大地影响着工程的经济效果。在现代建筑工程管理中,预算管理是一项重点,这项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工程预算的准确、权威、可靠与科学。确定一套稳定的预算编制办法,构建高效管理体系,是当前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课题。 1.建筑工程经济预算管理概述 1.1建筑工程经济预算管理的含义 建筑工程经济预算管理是指企业在实施建筑工程时,通过预算编制这一措施,对建筑工程涉及到的各个部门与单位内部的财务以及非财务资源进行管理。管理方式一般表现为对资源进行考核、分配与控制。建筑工程经济预算管理的日的在于对建筑工程内部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组织与协调,促进企业达成既定目标。经济预算管理能够有效控制企业的投资、生产与经营等一系列金融活动,使企业获得对自身财务活动的计划和控制职能。建筑工程经济预算管理将企业的经营方针与战略意图有机统―起来。 1.2建筑工程经济预算的管理结构与编制内容。 建筑工程经济预算管理的管理结构指的是要达成对工程全面经济管理的工作,企业必备的组织结构、管理方法与相关制度设置。管理结构一般包括四大体系――经营指标体系、全面预算管理体系、考评奖惩体系以及行为规范体系,这四大体系缺一不可,联系密切,涵盖了建筑工程经济预算管理方方面面,是从各个层次刘管理工作的细化与诠释。建筑工程经济预算编制内容由资本预算、经营预算、财务预算和筹资预算组成。这四类预算分开来看,各自对应预算体系的一个特定方面,结合起来构成完备的经济预算体系。 1.3建筑工程经济预算管理工作的不足。 (1)建筑工程预算缺乏完备的定额体系。预算管理中完备定额体系的缺乏,致使企业在进行预算编制时,经常性地遇到对定额的借用状况。很多时候,企业明知其施工环境不同,施工水平不统一,但仍然借助一个定额标准进行预算的编写。 (2)建筑工程预算管理工作缺乏有效组织,综合性不足。当前国内的建筑工程预算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着有效管理组织的缺乏。调查表明,目前,在国内大多数中小型建筑企业内部,具备足够管理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十分缺乏。缺乏综合管理力度,主要因为工程设计方和施工方两者间未能做到充分有效的交流与沟通。 (3)支出预算不合理。在很多工程管理中,人们对于常规性的赞用没有作出明确规定,在场地费、人员薪资等方面常常出现管理混乱的情况。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很多建设项目分时段雇佣建筑工,规定的工资额度出现差异,导致预算管理混乱,在结算时极易产生纠纷。近年来频频出现的农民工讨工资的现象,诚然与施工方的不守法有关,但预算管理的不足仍是其中一个诱因。 (4)预算调整不及时。在工程管理中,各项费用并不足一成不变的,建材价格的浮动尤其突出。比如某座商贸大厦在建筑过程中,恰逢建材市场出现波动,钢筋混凝土的价格上涨了5%。这时预算管理人员就需要及时调整预算,将钢筋混凝土的价格在预算文件中上调5%。 (5)执行预算后,未能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在工程管理中,人们常常忽视了对反馈信息的利用,在预算执行后,想当然地认为工作已经告一段落,致使对工作的分析总结不足,为以后的工作带来隐患。进行工程经济预算管理,人们需要不断收集反馈信息,探索预算的执行力度、预算的优点与缺陷,以便在下一次的施工过程中作出更好的预算编写与管理。 2.建筑工程经济预算管理的构建与应用 2.1构建全面性的财务治理和预算管理体系。 (1)构建财务治理与管理结构。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第一步就是构建财务治理结构,这是开展工作的前提与基础,为企业发挥财务管理的职能提供依据与保障。企业构建财务治理结构的过程分为四个部分:企业资本结构、企业财务运营模式、企业财务组织结构与企业财务部门岗位。在这四个主要部分中,财务组织结构表现在企业为对财务权利全面配置而建立起的规章制度安排,在本质上足企业在权力部门内部对财务治理权的再分配。企业需要在组织层面上将预算管理权进行合理分配,分配后做到密切监督,从而实现全面实施经济预算管理的目标。 (2)分配财务权责,进行财务治理。所谓财务治理,其概念核心在于权责划分,在划分的同时建立起对各相关方进行制衡与约束的无形体系。财务杈责的表现形式是某主体拥有对财力资源的支配权利,这种支配权利详细分为筹资权、投资权、收益权与决策权等。这些权利划分将对财务的管理权和执行权进行了有效的区分与协调。财务权在实质上体现财务收入与支出的权限分割,同时也表现出财务约束机制与薪酬体系的关联以及各个管理层与利益方间的权责关联。对财务权责进行分配,也就是对上述财务关系进行安排的过程,这过程体现出企业对财务治理结构的设计、确立与调整。 (3)设立财务约束,执行财务治理。一个企业的财务治理工作是十分复杂的,它不仅代表着规章制度与组织形式,还代表着企业的决策方针与约束体系。在此背景下,企业要仔细分析、明辨财务工作复杂性的来源,构建多层次多角度的治理主体,将治理工作有效落实。在企业内部,常常存在着许多互不相同的治理客体,每个客体又有着自身独特的治理思路与治理措施,这些客体间的有效交流能够促成企业内部的制衡体系,达到组织结构的整合与优化。 (4)建立激励机制,完善财务治理。上文已经简要提到,财务治理体现出权责划分,代表了领导层针对责任层进行的财务制度安排。要完善财务治理工作,积极落实财务制度,企业需要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这个机制存在的意义便是对层级利益负责。激励机制的确立能够提升责任方的责任意识,促使其认真执行财务工作,达成企业财务目标。在进行建筑工程的经济预算管理工作时,企业务必要预先明确设定各相关方在预算中的利益划分。 2.2进行建筑工程经济预算管理的途径。 (1)建立健全预算管理体系。对建筑工程预算进行编制与管理的过程会牵涉到很多部门,一般包括建设银行、政府部门、工程设计单位与施工企业,部门的数量较多,导致管理工作较为复杂。为实现高效的工程经济预算管理,企业需要建立健全管理体系,要求相关部门参照已有体系进行有效交流与合作。 (2)重视建筑工程工程量的审核工作,强化执行力度。对建筑工程的工程量最进行审核工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影响着预算的有效性。企业强化审核力度的举措有:审核建筑工程是否进行合理的项目划分,审核工程量的签证凭据,审核计取单位是否符合套用定额的要求,进行工程量的核对等。 (3)关注建筑材料价差现象。建筑市场内,各种建筑产品门类众多,具有极大的复杂性,导致建筑材料的多样化与建材价格的波动性,建材的价格时常伴随时间的不同而改变。因而,建筑工程的审计人员一定要密切关注建材市场的价格变化,可以通过订阅建筑相关的杂志和报纸来了解最新信息,也可以登陆建筑网站,收集价格资料,掌握市场动态与发展趋势。另外,审计人员还应经常性地进行实地考察,现身建筑市场,获取第一手的鲜活信息。 (4)对建筑工程中的计取费率进行规范处理。虽然国家未有一致的分类,但是计取费率的问题并不复杂,一般情况下,建筑工程都是针对自身情况灵活进行计取费处理的。在部分地区,建筑工程按照施工方的资质等级进行计取费,在此种情况下,审核人员一定要掌握对应施工方的详细情况,参考当地建设部门的文件,执行计取费处理。 3.结语 企业要将预算编制方法进行有效统一,保证高质量的预算编制,控制建筑工程中的造价失调,对建筑工程的资金进行科学管理,最终构建起一套完备的造价管理体系。完备体系能够保证预算管理的系统化、战略性、全面性与整合性,是企业优化工程管理的必经之路。企业要正确理解工程预算管理的含义与价值。设计管理框架。进行全面的预算编制,注重在整个编制过程中体现工程目标与经济效益,达成两者的有机统一。 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论文: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与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摘要】资金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在企业的管理中,资金的正常运转,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如何让一个企业永续发展,那就需要良好的企业管理和资金保障措施。建筑工程企业对于资金的管理尤其重要,企业以盈利为目的,资金问题是企业的灵魂,施工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本文从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方面出发,来探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经济效益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提高 建筑工程施工加强资金管理的重要性 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并且实现企业的正常运转和工程的顺利实施。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挣得一席之地,就必须注重有效的经济效益的提升。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还可以实现建筑工程企业的经营目标,合理利用资源,优化配置设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现阶段一般的工程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成本控制不够 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否能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本控制的好坏。有些企业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却忽视了管理水平的增强。对项目成本的控制措施以及措施的制定过于单一,过于表面化,普遍存在着制定目标成本和按照经验成本降低率编制成本计划等,忽视了该工程的工期要求、施工条件和现场环境等要素,致使成本核算、设计变更、工程索赔等方面存在很大的隐患,企业效益难以保证。 资金使用效率低 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财务管理制度不能跟上快速变化的国家政策和市场形势,随意开支和资金滞留现象严重,导致企业经营规模扩大的同时,内部的资金管理却引发内部矛盾的深化。 困难回收款项大且多 施工单位的应收款项,大部分都是以资产负债的形式列出来。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对业主的调查了解不够,往往是工程竣工后,业主的资金还未能按时到位。二是施工企业垫资承揽工程,导致应收账款增加,却不能很好的回收。 解决资金管理困境的对策和建议 控制生产成本,降低造价 企业以盈利为目的,一个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取得经济效益,建筑工程企业也应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的。建筑工程涉及到的范围广、环节多,所以管理起来必然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为了提高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建立科学、高效的内部管理系统。 合理降低生产成本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1、降低人工成本。通过科技的提升,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用人数量,缩短工期。2、降低机械使用费用。建筑工程管理的过程中,要定时对施工机械进行检修和保养,确保其在以后的工作中正常运行,避免出现人待机或者施工滞留的现象。3、选取合理的材料,降低采购成本和运输成本。 加强内部管理利用综合优势 随着经济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企业的管理也需要与时俱进。加强内部管理,降低工程管理经营的风险,降低和减少资产减值的因素,避免随意开支,多头开户,营造良好的工程施工氛围和环境。现代建筑工程企业,应加强企业内部的管理控制,充分利用现代化金融机构网络平台,可在线监控资金流向政策,可有效的降低财务风险和减少管理成本,又可以加强内部管理。 大中型的企业还可以利用综合利用管理方式,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实现有计划的全面的管理。例如施工组织的网络化管理、施工过程的技术管理、个人施工的动作法管理、施工程序的流水作业法管理等。 总之,要实行有效的管理技术和手段,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成果,建立质量保证体系,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在分析控制核算成本上,要做到精细到位。科学有效的管理,可以促进施工的顺利进行,并且能有效控制生产和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控制资金风险确保资金按时到位 现在,很多施工企业普遍采用垫资的方式来达到抢占市场的目的,但是这往往带来了财务风险。垫资款项容易造成退欠款,并且会给财务管理带来难以收回的资金问题。垫资款是产生拖欠款的充分条件,为了避免大面积的拖欠款的产生,就需要在控制垫资款上下工夫。建筑施工企业在承揽工程项目的时候,需要对要求垫资的单位,详细的了解,并且要经过上级主管部门的审批,才可以得以实施,从而降低资金方面的风险,确保资金的按时到位。 在资金方面,还可以加强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资金杠杆,从而降低和减少财务管理风险和成本。从长期的经验来分析,银行是一个强大的血库,企业要长久稳定的发展,就需要达到最佳的资金结构,降低资金成本,考虑资金的介入方式,使得自有资金的比例得到合理调整。同时,企业还要加强自身的信誉和诚信建设,获得银行的资金支持,使得建筑企业得到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 利用信息资源降低成本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系统和消息渠道,建立一个全面的建筑市场信息系统,及时和充分的了解当前市场行情,包括人工成本、建筑材料、机械设备等方面,工程任务相关的市场调整和变化,并且随时掌握国家的相关政策和金融信息。 建立市场信息调查反馈系统有以下几个方法:1、建立国家金融政策和市场信息反馈系统2、建立收集对提高经济效益有利的建议和措施系统3、建立市场信息收集和反馈系统。这样及时了解国家和行业的动态,从而来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水平,最后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 招投标是建筑企业获得业务的主要途径,在投标的形式和方式上,可以采用不同的策略,不能为了中标而不顾建筑工程企业的利益和经济效益。在建筑工程企业投标的时候,可以利用信息来获取中标的最好途径,比如,建设单位是希望时间短还是质量好还是其他方面,然后对症下药,这些都需要建筑工程管理者有前瞻性思想,避免损害经济效益的事情发生。 总结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资金管理一直都是比较重要的问题,也是关系到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的因素。资金是企业活动经营的血液,也是企业生产发展的基础,所以提高建筑工程企业的经济效益至关重要。企业经济管理的核心就是资金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充分发挥财务信息系统的职能,并且加强监督和控制资金的流向,减少资金和账目无法回收的风险,就可以不断加强建筑工程企业的资金管理,从而提高建筑工程最终的经济效益。 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论文:建筑工程管理与经济学相关性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其产品――建筑物也是社会总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简要论述了建筑工程管理环节中建筑产品的经济属性,并对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深层经济动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了问题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经济学;相关性;分析 建筑产品与其他物质部门生产的产品在实物形态、功能目的、价值形态等方面都表现出其独有的复杂性,这些复杂性也客观上增加了建筑工程管理的难度。所以,如何准确把握建筑产品的特性,是工程建造者解决建筑工程管理问题的关键。 一、建筑产品的特性及其经济属性 建筑产品与一般工业产品不同,它是建筑经济活动和建筑生产活动的客体,具有产品固定性、多样性、体型庞大、价值高、用途局限、社会性等特性。此外,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因社会习俗、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建筑产品还会呈现装饰风格以及结构造型的不同。建筑产品一旦建成,就会成为人类环境的组成部分,对生态环境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建筑产品与一般工业产品最重要的不同就是,建筑产品具有资产和资本的功能,也就是建筑产品的经济属性,资产是建筑产品的实物形态,而资本代表建筑产品的价值形态。下面具体介绍一下建筑产品的使用寿命、价格与价值以及流通与消费的问题。 (一)建筑产品的使用寿命 建筑产品的使用寿命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因此,我们将建筑产品的使用寿命分为经济寿命和技术寿命。经济寿命是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而停止使用的寿命,主要包括城市改造的拆迁活动。技术寿命是由于技术原因而报废时的寿命,包括结构损坏、功能退化等原因造成建筑产品无法继续使用。随着建筑技术的逐步提高,产品的技术寿命的影响越来越小,大多数建筑产品在达到其自然破坏的年限之前,都已经被拆除或者改作他用。 (二)建筑产品的价值与价格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而建筑产品的价值形态则表现为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收益价值。使用价值,是产品满足某种需要的价值。交换价值是产品用于交换其他产品表现出来的价值。此外,建筑产品作为一种特殊产品,具有资本和资产的功能,所以它还具有收益价值,并通过使用过程中所获得的收益来表现。目前,人们在购买建筑产品时,除了考虑产品的使用价值外,还会考虑是否能够收回投资并获取一定的收益。 建筑产品的价格包括生产价格和流通价格。通常,建筑产品的价格指产品的生产价格。在对建筑产品进行研究时,要认真分析建筑产品的价格特点。与工业产品相比,建筑产品具有个别计价以及供求双方直接定价的特点。 (三)建筑产品的流通与消费 流通过程中,建筑产品不仅实现了使用价值,同时也实现了收益价值和交换价值。建筑产品的流通主要有租赁和出售两种形式,具有区域性、分解性、反复性等特点。对于建筑产品的消费,则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公共性的特点。 二、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缺乏有力监督 目前,在一些基层单位的工程项目普遍缺乏有力监督,致使这些企业单位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往往随意变更设计,具体表现在对工程项目的计价标准、总体规划等在不经监督部门批准的情况下进行肆意更改,造成工程造价控制的困难。 (二)未对合同进行有效监管,存在工程进度款拨付比例较高的现象 有效控制工程进度款的拨付,能够有效控制施工单位的施工进度降低经济损失。例如一电力工程,双方在合同中约定按照工程量的进度的90%拨付进度款。由于该工程量仅仅经过现场监理的复核,而未经过审核部门的核准,在现实结算过程中,费用的核减率超过了10%,如果按照90%支付进度款,那么就无法在经济上对施工单位进行控制,不仅延误工期,还增加了成本。 (三)建设单位对项目的决策随意性较大 一些单位在未经相关部门批准、核实的情况下,擅自更改项目设计,造成了许多“三边工程”。例如一单位原本计划建造单位培训大楼,在未经批准的情况下,私自将工程项目改为商务酒店,提高了装修的档次,造成工程造价的失控。此外,建筑监管部门监管职能的缺失也是部分建设单位决策随意性较大的主要原因。 三、建筑工程管理与经济学相关性分析 博弈论是目前经济学研究的前沿方向,各个领域都在加紧对博弈论的研究。而博弈论对建筑工程管理同样具有积极意义。博弈论是一种研究行为主体间相互作用以及均衡状态的方法,它打破了个人孤立策略为基础的传统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更加注重在经济活动中,多个利益主体之间的行为所产生的相互影响与作用的分析。该方法能够帮助建筑工程的活动主体分析市场竞争中各竞争者的决策依据,指导其获得理想收益。博弈论说明了利己与合作之间的矛盾,合作会促使两者的情况更加优化,但是由于二者都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通常会出现不好的结果,也就是著名案例“囚徒的困境”。 (一)工程管理中的博弈 在建筑工程中,工程顺利进行不管是施工单位还是建设单位都是最好的局面。但是,由于二者目的的不同,建设单位追求资金的有效利用,施工单位追求利润的最大,常出现一些问题引发“囚徒困境”。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建设单位一方面可以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和建设的需要,在保证施工单位适度获利的基础上,及时拨付工程款;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降低施工单位的利润,尽量压低工程价格,并拖欠工程款。 影响施工单位的因素很多,但其最终表现可以归结为两类:消极怠工和积极施工。消极怠工,会降低施工单位的劳动力和资金投入,从而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积极施工,工程质量提高,施工进度加快,但势必增加其生产成本。通过博弈双方支付矩阵(表一),我们可以发现在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的博弈中,建设单位的最佳选择是拖欠工程款,施工单位的最佳选择是消极怠工。 施工单位 积极施工 消极怠工 建设单位 及时付款 合格工程:工程款+利息 不合格工程:工程款+利息(机会成本)+节约的成本 拖欠工程款 合格工程+利息或是资金机会成本;工程款-工程成本-利息 不合格工程+利息或是资金机会成本;工程款+节约的成本-工程成本-利息 (二)如何走出“囚徒困境” 在实际工程中,为了合作的继续进行,就需要在博弈过程中进行适度的改变,来达到最佳效果。一方面,约定双方同时最优的同盟协议。如果在博弈过程中出现不遵守同盟协议的情况,那么背叛的一方将受到严厉的惩罚,以此通过外部力量的强制执行将二者带出“困境”。另一方面,改变收益矩阵,保持囚徒的个人最优选择与集体最优选择一致性。 结语: 寻求经济学理论与建筑工程管理的相关性,有利于我们借助经济学原理,解决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实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所以,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要注重二者的结合,发挥学科优势,实现建筑工程管理的优化。 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论文: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相互关系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我国的经济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为了更好的满足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建筑业也正从劳动密集型向管理技术密集型转化,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可以保证建筑工程各个阶段的顺利施工以及工程整个周转资金的顺利流通,所以通过加强工程中的管理工作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建筑工程中,经济与管理的关系日益密切起来,作为工程相关人员要能够正确的看待经济与管理之间的关系。同时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是一门建筑企业管理的综合性学科,其包含建筑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识,对于经济与管理的关系要进行辩证统一的分析。在工程实践中,要有效的将工程的管理应用到工程的经济之中,而工程经济的实现要以工程的管理为基础才能够得以实现。本文将对建筑工程的经济和管理分别进行全面彻底的分析,进而阐明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的关系。 关键词: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相互关系 随着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建筑经济与管理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为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施工管理、资金周转以及工程质量等方面的有效运转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同时也能为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保驾护航。建筑工程中,经济与管理的关系日益密切起来,作为工程相关人员要能够正确的看待经济与管理之间的关系。同时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是一门建筑企业管理的综合性学科,其包含建筑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识,对于经济与管理的关系要进行辩证统一的分析。在工程实践中,要有效的将工程的管理应用到工程的经济之中,而工程经济的实现要以工程的管理为基础才能够得以实现。本文将阐明建筑工程中经济与管理的相互关系,并有效说明经济管理在建筑工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1 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的任务和具体范畴。 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的任务,是通过对建筑产品生产的经济规律以及施工中过程等的技术分析,从而进行对建筑基本建设投资、建筑技术方案经济评价、建筑工程定额及预算等做出相应的设计和计算。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的有效性,是建筑工程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必需彻底深入的了解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的任务,以便建筑工程各个环节的有序运转。 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主要是研究建筑企业管理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 法的综合性科学,其主要内容包括建筑工程中企业经营与管理的概述、工程施工风险及评估、工程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报告等,并且同时对建筑工程的方案和预算进行有效的评价。其实,建筑工程的经济与管理是贯穿于整个工程的,其具体范畴涉及的方面很广,在整个工程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2 构成建筑工程项目经济与管理的组成因素。 建筑业间的竞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不断的增加,而建筑工程的经济与管理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大计,在整个工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一个建筑工程必须要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项目管理配套设施,这是完成建筑工程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具体的工程项目经济与管理的组成因素包括以下几点: 2.1 建筑工程中相关人员的配备。 无论何时,懂得经营、懂得技术的相关人员是不可缺少的,是整个工程施工 的主体。工程的经济与管理需要配备技术相关人员、经营管理相关人员以及经济管理相关人员等等,大到工程的项目经理,小至付出劳动的劳力工人,如此才能让工程顺利开工。 2.2 建筑工程中施工所需材料的配备。 建筑工程中的每个程序间都是环环相扣的,所以对于工程中所需材料的配备也需相关管理人员的精心编制才可以进场的。在选材料时首先要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进行不同材料的不同规格进行选择,对于材料的质量要严格把关的同时,保证材料借个的合理性,并且实现安排好材料的进场等相关事宜。只有经过精心策划和编排使得工程资金周转开来,才能保证整个工程的施工井然有序的进行,从而有效的控制整个工程的成本,并且为工程的高质量施工做好了提前准备。 2.3 建筑工程施工中机械设备的配备。 随着机械化时代的到来,建筑工程中的大部分施工是由机械设备来完成,有效并合理的配备好工程施工时所需的机械设备,能够做到有效的加快工程施工的速度和质量。同时还要编排好何种不同阶段所需设备的工作的内容和时间,如此有助于降低工程施工的成本,从而有利于对建筑工程中对经济的管理和控制。 2.4 建筑工程中项目资金的配备。 建筑工程所需的支出费用是很高的,因为建筑工程本身就具有工期长、程序复杂等特点,因此工程中项目资金的配备包括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及管理费等其他费用。由此不难看出,工程中项目资金的配备是整个工程最为根本的一个条件,资金的配备需要相关人员进行有效的分析总结后才可实现工程项目的资金配备的。 3 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的有效控制措施。 建筑工程进行经济与管理的有效措施,即是有效合理的控制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并降低工程的成本造价同时保证施工质量,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而要将建筑工程的有效经济管理作为工程完美竣工的重中之重。针对于建筑工程的特点及各个阶段的不同,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措施对工程的项目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3.1 切实的提高成本意识,建立健全完善的项目成本控制制度。 在工程施工前,就要充分提高成本意识,根据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对工程造价的预算,并以此确立工程项目的目标成本。在通过相关管理人员的分析和探讨后,对工程的目标成本进行详细的整理,从而建立健全完善的项目成本控制制度。如此方便与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各个环节进行成本控制,以保证实际支出的与目标成本的一致性。 3.2 施工过程中,分工明确,建立奖惩分明的责任体系。 工程中的项目成本控制是影响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对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工作建立奖惩分明的责任体系,奖惩分明的责任体系是事项工程项目成本有效管理的有力保证。奖惩分明的责任体系即是,实现“专岗有专人,专人有专责”保证每个岗位中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职责所在,并以此来激发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项目成本的有效管理和控制,实现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 3.3 有效控制工程施工中各个阶段的成本控制。 建筑工程造价的成本控制应从工程中的每个阶段做起,因此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一般从项目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和竣工验收阶段四个时期进行抓起,并且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制定有效地措施,来实现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其中包括施工前对于工程项目的成进行预算的管理、施工过程中所需材料的买进的成本管理及施工后验收阶段的成本控制等,所以要想有效控制施工中各个阶段的成本控制就要有效的优化工程组织,积极引入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由此来尽量缩短工期进而降低项目施工的成本。 建筑工程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产业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在当今的各行业中占有很大的经济优势,但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的有效前提是,对于工程的设计、施工以及各个不同阶段的成本造价能够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以此在保证工程高质量的同时,切实的降低工程中的项目成本造价,来获取建筑企业的最大经济效益。综上所述,建筑工程中的经济与管理存在着辩证而统一的关系,项目的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工程的经济又可以应用到工程的管理之中。所以加强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对于企业本身效益乃至社会的经济效益都有很大的影响。 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论文:浅谈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制度的不断完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土木工程建筑的不断兴修,关于建筑工程的安全与经济管理问题也不绝于耳,如何通过科学的管理、调控,保障建筑工程的安全质量,最大限度的实现低成本的经济管理又保证相对安全方式成为了业内人士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结合个人多年时间工作经验,就建筑工程的安全与经济管理展开探讨,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 建筑工程管理 工程经济工程造价 引言 建筑工程项目作为企业形象的窗口、培养企业管理人才的平台,更是为企业创造财富的源泉。因而需要企业拥有一套合理的管理机构。在完善的管理模式下,不断提高管理的优越性,为施工管理、质量监控、安全保证及资金周转等方面能够有序的运转着。同时正确处理经济与管理的关系,做好成本管理,合同价的管理,从而获得项目投资的最佳效果。 1、建设工程经济与管理主要内容 建设工程经济与管理主要内容包括:现代建筑经营与管理概论,基本建设投资和建筑技术方案经济评价,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建筑工程招投标及工程合同,价值工程,建筑工程全面质量管理和ISO9000系列国际标准,预测和决策,建筑企业管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与建设监理,房地产经济与开发经营,线性规划在管理中的应用。建筑工程经济总论、建筑产品价格、成本、利润、价值原理及应用、资金时间价值与等值计算、投资方案评价与选择、建筑企业财务成本管理及经济核算、不确定性分析与风险分析、设备更新的经济分析、项目资金筹措、项目可行性研究与项目后评价、项目经济评价以及价值工程等。 2、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应具备的因素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在建筑工程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套完善项目管理配套设施是完成一个建筑工程项目重要基础。其需要具备以下几点项目管理因素: 2.1.工程项目各种管理人才配备:主要有经营型工程项目管理人才、项目经理管理人才、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各工种技能人才。 2.1.1经营型工程项目管理人才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负责工程项目内部行政管理、人事安排,工程投标、工程项目商务谈判及有关工程项目决策事宜,它直接对企业负责。 2.1.2项目经理管理人才是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执行者。负责项目各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安排、项目各工种技能施工人员安排、项目资金及材料计划、项目施工进度执行,它直接对工程项目负责。 2.1.3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是项目施工中各工种配备的专业技术人才。负责各专业的技术、质量监督以及对各工种施工人员的管理,它对项目经理负责、工程质量负责。 2.1.4各工种技能人才是项目施工各工种施工专业人才。负责工程项目施工每道工序落实、质量把关,它对项目经理负责、各专业技术管理人员负责、工程质量负责。 2.2项目资金配备:分为材料费、人工费、管理费。它是工程项目施工的基础,工程项目施工的根本条件。资金使用前期主要采购工程各种材料用量大;中后期主要有人工费、项目管理费、零星材料费等,资金用量较小。 2.3材料配备:是工程项目施工材料组织、材料进场计划实施过程。只有对材料组织做到周密、详细有序安排,材料进场计划做到精、准、及时,施工中材料的合理化利用,才能有效控制工程成本,资金周转到位发挥最好的作用。 2.4施工机械配备:完善的施工机械配备能有效加快工程施工进度、有效克服工程施工难度并控制人工费成本。 可见,管理人才为项目工程管理的主导者。资金、材料、施工机械配备为项目工程的根本条件。他们共同配合影响着工程项目工期、质量、安全生产。 3、正确掌握成本管理的特性,提高经济效益 正确处理建筑工程管理的三大控制要素――进度、质量、成本之间的关系,是建筑施工企业在竞争中崭露头角的重要举措。其中对成本的控制,需要一套完善的管理水平。因而需要正确认知成本管理的特性。 3.1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复杂性。 建筑施工企业在成本管理上需要正确控制“跑、冒、漏、滴”的现象,对于项目管理中的PDCA循环是一个过程管理,它讲求的是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理的全过程管理。随时了解项目的进展情况,也就是项目在什么时间实施了哪些工序,以及这些工序实施的同一时间的汇总。这需要有对项目工序的细化、明确的进度计划,才能对工程项目成本进行实时监控。同时必须掌控管理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建筑施工企业先掌握了较低水平的管理技能后,才有可能掌握更高一级的管理技能。因此,正确做好PDCA循环管理,才能使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复杂性做到合理、规划化。 3.2项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统对成本管理的便利性。 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统较好地解决了项目实施过程中过程管理的。通过信息系统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实现各业务口工作的顺利交接,提高了项目部各部门的合作水平和工作效率。 4、建筑工程中工程造价控制 我国工程造价管理体制是一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必然结果。建筑工程造价包括一个工程项目所需的建筑工程费、安装工程费、设备费,及其他的相关费用。它是工程承包合同上的合同价。通过招投标,由投资方和施工单位共同认可的因市场而形成的市场价格。工程造价管理是指运用科学、技术原理和经济及法律等管理手段,解决工程建设活动中造价的确定与控制、技术与经济、经营与管理等实际问题,从而提高投资效益和经济效益。而建筑工程各阶段依次形成的工程造价之间的关系是前者制约后者,后者补充前者。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项目决策投资估算阶段。项目决策的正确性是工程造价合理性的基础,其内容是决定工程造价高低的基础。投资估算是工程项目建设的投资控制目标。需有一定的预测和浮动,投资一定要估计充足,特别是建设项目投资的风险和收益一定要考虑充分,留有余地。 4.2工程设计阶段。拟建项目一经确定后,工程设计就成了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初步设计基本确定了工程建设的规模,编制出的设计概算确定了工程建设的最高限额,施工图完成后,编制出的施工预算初步确定了工程计划价格。确定合理的工程计划价格,可以通过设计招投标竟选设计方案,运用价值工程理论,通过功能和价值分析,将技术问题与经济问题紧密结合,优化设计方案,节约工程成本,达到控制工程造价的目的。 4.3.工程施工阶段。实行招投标制,制定合理的标底,用以衡量投标者的报价,对投标者的报价进行严格审查,选出中标者并谈判商定合同价,同时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工程设计变更,控制材料、构件的价格选择,控制施工单位的索赔,合理掌握进度款的支付,以达到对工程造价实际值的有效控制。 4.4.竣工结算阶段。竣工结算阶段是建筑施工合同履行中的重要环节,竣工结算是反映工程全部造价的经济文件,它直接关系到工程款的拨付和承发包双方的经济利益。这个阶段重点要加强对施工合同执行情况的跟踪管理工作,规范双方的市场行为。竣工决算是通过造价咨询机构严格的审计程序审查竣工决算(工程实际造价)。 由此可见,工程造价管理从投资决策到竣工决算的全过程管理。每个环节紧紧相扣,使建筑工程成本降到最低,充分发挥投资效益。 5、建筑工程中的合同管理 强建筑工程合同管理是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手段。建筑工程招投标的最终目的是签定工程承发包合同。其中对合同价的执行与监督管理是承发包价管理的重要环节,工程结算是合同履行中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工程款拨付和承发包双方的经济利益。工程合同可以约束承、包双方行为,协调双方关系以求各自最大的经济利益,因此,充分利用竞争机制、价格机制,形成公平有序的竞争。并加强对合同价、工程支付与结算方式的规范管理,保证合同全面、准确、严密、有效和严格执行,强化承发包双方合同意识,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才能保证工程质量、工期、造价的控制,获得项目投资的最佳效果。 6、结束语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必须建立一套先进、高效的管理系统,才能不断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使企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并站住脚跟。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创新形式的推行,使企业员工积极性得到发挥,企业运行的技术水平得到不断的提升,项目成本得到控制,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论文:浅谈建筑工程的安全与经济管理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体制制度的不断完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土木工程建筑的不断兴修,关于建筑工程的安全与经济管理问题也不绝于耳,如何通过科学的管理、调控,保障建筑工程的安全质量,最大限度的实现低成本的经济管理又保证相对安全方式成为了业内人士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结合个人多年时间工作经验,就建筑工程的安全与经济管理展开探讨,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字:建筑工程;安全;经济管理 一、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 切实抓好生产主体的四步到位工作 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主要指的是建设者,工作方式是否达到了标准,是否规范到位直接影响整个建筑工程的安全质量。因此我们的管理需要严格执行相关安全法规,规范施工活动中的生产安全行为,使安全生产的事前、事中、事后三控得以贯彻落实,切实做好以下四步到位工作。 (1)组建好科学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是整个工程建设领域能够保质保量保安全完成项目任务的前提和基础,是保证项目顺利进行的“瓦良格”。在我们的实践工作当中,众观那些资质较低的施工单位、或是根本没有设立安全管理施工机构的单位、亦或似挂靠施工的农民施工队伍、建林筑雨中貌似侥幸发家致富小视安全的知识溃乏的小老板出于对经济的追求等等,他们出于对经济的盲目追求,施工安全管理机构不健全,无专职管理人员或者兼职,虽然从直观看所谓资料齐全,人员配备充裕,但其管理人员及其小老板对安全生产的意识薄弱,整体的管理素质比较低,直接影响了职工的生命安全,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滋生不安定不和谐因素。所以一个项目管理者必须要认真严格地建立安全管理机构,完善职责,严格按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进行日常事务管理,层层落实责任制,以制度化、专业化从严管理。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宣传、督促、监管,不断提高安全生产施工管理素质,打造技术过硬、管理一流、服务至上的建筑铁军。 (2)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制的落实工作。一套科学合理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规范施工活动中的生产行为,对于管理者和执行者而言都是行之有效,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的落实,约束具体工作的参与者向着安全有效的方向开展工作,同时使他们在工作中有章可依,有矩可循,有效的培养他们积极向上、争当先进的工作热情。以遵章守纪为荣,以违章违纪为耻,树立安全管理和生产的欣欣向荣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优化一线工作人员的素质。优化一线工作人员的安全素质,按照建筑行业相关规定三级安全教育尤为重要,三级教育规定的出台,都是用酬血的笔写出来的历史教训的总结,教育的目的是使每一个相关的工作人员都要达到或超过国家规定的安全的技术标准,同时取得相关专业资格。由于建筑施工作存在着自身的特殊性,相关的施工和操作人员必须要拥有上岗证才能够参与到工作当中,才能够代表他们已经接受了一系列的系统训练达到合格资格,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项目经理,专职安全员,质量检验员、特种操作工等等人员。 (4)安全技术措施和安全交底基本措施的落实 在施工组织设计的前期下,要结合具体的项目施工情况,编制好相对应的安全技术措施,并充分全面的考虑到可能会出现的安全隐患,对于预测到的突发事件制定出详细施工现场临时施工方案。对于那些有较大的危险性的工作内容,我们还必须通过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同时进行专家论证的方式有效的避免安全风险。同时经过相关的技术负责人或者是总监理工程师的同意以后才能够实施,并由专职的安全员到现场进行监督。 建筑工程施工前期,施工单位负责项目管理的技术人员和监理工程师须对有关的技术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交代清楚施工现场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和相关的注意事项,并通过双方签字和认可之后才能够开展下一步的工作,做到责任人到人,义务到岗,各司其职。定期的对管理和现场作业人员进行安全继续教育,作业人员更换新的工作岗位须经过新岗位安全培训合格后才能够调岗,对新技术新工艺及时的与作业人员进行交接和安全操作教育培训。 二.建筑工程的经济管理 (一)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创新 首先要加强成本管理和质量管理。成本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因此需要建立相对应的成本管理责任体系,形成与之相对应的科学运行机制,工程建筑企业必须要结合企业本身定额标准对合同单价的分解、分析、预测等环节后才能够确定内部的核算单价,并以此为依据提出目标成本的指导性工作计划,在此基础上对具体的作业成本运作作出科学的引导和监督。除此之外在整个建筑工程施工工作的过程当中,要充分的依据合同当中规定的条款,组织编制施工成本预算计划,最终确定好整个工程建筑的目标成本,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经济管理制度,有效地帮助我们更好的进行监督,实现成本最小化的目标。同明明确管理制度,提高工作积极性,不断提高对质量管理的深刻认识,以期达到经济与质量双羸的目标。 其次要提高现代办公软件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为了能够让建筑工程的经济管理变得更加的科学合理,适应现代化的经济管理模式,因此需要运用相关的系统来完善经济管理。如建筑工程广泛运用的autoCAD、office、excel、指纹考勤系统、Microsoft Project进度软件等等,这些现代管理系统软件在项目管理中发挥了与人无与伦比的经济作用,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提高施工企业管理的整体水平,让投资效益能够变得更加的清晰和透明化,同时建立激励机制,鼓励管理人员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计算机在建筑工程项目领域当中的运用率,增强管理人员以及相关岗位的现代化管理能力,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现代化和工作规范化的目标。 (二)正确掌握成本管理的特性,提高经济效益。 建筑施工企业在成本管理上做好经济活动的监控工作,对于项目管理中的PDCA循环而言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过程管理,对于建筑工程项目而言,最重要的是实现好整个计划,预测、执行,纠偏和处理过程的管理工作,为了实现成本最小化质量最大化的目标,相关的管理人员必须要清楚地掌握到整个项目的进展情况,换一句话来说也就是项目在哪一个环节哪一个时间点完成了哪一些工序,并且要将整个工序的时间和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一个完整详实的汇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有必要将整个项目的工序进行科学的细化,并明确整个项目的进度计划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对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进行及时的监控和规划。另外一个方面还需要确保管理在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中进行,只有正确的做好PDCA管理,才能够让整个项目的成本达到最佳的目的,让复杂的成本管理工作实现简单合理化。 三、小结 本文结合个人多年实践工作经验发现,就建筑工程的安全与经济管理工作展开了探讨,为了实现科学的安全管理,首先要认真落实好生产主体的四步到位工作,其次要抓好安全生产的基本措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筑工程的经济管理举措,分别是建筑工程项目的创新管理以及正确掌握成本管理的特性,提高整体的经济效益。然而由于个人所学知识以及阅历的局限性,并未能够做到面面俱到,希望能够凭借本文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
管理工程师论文:浅析监理工程师在砂石加工系统生产运行管理中的作用 摘要:本文结合龙滩水电站麻村砂石加工系统生产运行管理的实际情况,简要介绍了监理工程师的组织形式及在砂石加工系统生产运行管理中的作用。 关键词:砂石加工系统 生产运行管理 监理工程师作用 1 工程概况 广西龙滩水电站麻村人工砂石加工系统位于坝址右岸下游4km处,主要担负龙滩水电站Ⅰ、Ⅱ、Ⅳ、Ⅴ标以及临建工程约160万m3混凝土所需骨料的生产任务。按混凝土浇筑强度3万m3/月计算,砂石系统生产处理能力为300t/h。根据混凝土使用骨料级配要求,砂石系统以生产二级配骨料为主,同时也能生产三级配骨料进行设计。成品料生产能力240t/h,其中人工砂(≤5mm)96t/h,小石(5-20mm)72t/h,中石(20-40mm)72t/h。砂石系统由麻村灰岩砂石料场(含溜井)、料场进场公路、砂石加工系统(粗碎车间、超细碎车间(制砂)、成品料堆场)、给排水系统、废水处理系统、供配电系统及辅助设施等组成。 2 监理组织机构设置 2003年3月,长峡龙滩工程建设监理部受龙滩水电开发有限公司的委托,双方签订了“麻村砂石加工系统生产运行管理的监理合同”,监理的主要内容是:麻村采石场毛料和剥离料开采的质量控制及边坡安全观测和支护施工,系统生产运行管理(含设备管理)等监理。根据合同授权的监理范围并针对砂石料生产运行的施工特点,监理部确定了监理组织机构设置及专业人员配备(如下图),同时编制了工程监理岗位责任制、“工程监理规划”和有关专业“监理实施细则”,确定了工程监理的总目标。根据监理服务内容,制订了砂石料质量控制措施、监理工作程序、监理工作制度,规范化地开展监理工作。 3 监理工作程序 监理部和监理人员严格按照合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和《建设工程监理规范》,落实总监理工程师责任制。在做好砂石加工系统生产运行管理阶段质量、投资、进度三大目标控制的基础上,严格履行质量和安全生产的监理职责,保证项目监理人员专业配套、人员到岗,按照规定的程序开展监理工作。其监理程序可归纳为三大类: 3.1运行管理程序:主要为业主、监理、承包商三者之间联系及管理流程,保证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反馈。 3.2监理内部质量体系运行程序:主要包括信息收集及其传递途径;会议协调;各种监理业务处理程序;资料的分类、整编、归档、各层次人员岗位职责;建设各方的关系及其处理。 3.3围绕监理任务落实制定的外在控制程序:包括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程序、施工进度控制程序、支付结算控制程序、信息管理程序、质量事故处理程序、索赔、工程变更、施工分包队伍审批、竣工验收等程序,这些程序是监理控制程序的核心与关键,它在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保证先后开展顺序和衔接,保证监理监控不漏监,同时这些控制程序都在相应的系统中制约了系统的行动,保证各个系统在受控状态。监理工程师只有严格执行这些基本控制程序才能做好控制工作 4.监理工程师作用 4.1控制与管理 凡是成功的项目管理必须有一个高效率的质量组织体系,质量体系的优劣除反映在人员素质、专业配套、组织结构运转、效果可衡量性外,重要一条就是组织可控性,可控性依赖信息传递畅通,信息传递、反馈的途径就是程序。内部可控程序无疑来自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纵向体现命令源,责任与权限控制;横向保证职能部门配合协调和信息流程。监理部在建立健全各项工程管理制度和监理工作制度过程中,全面展开各项监理工作,并坚持关键部位和关键工序的旁站监理制度、主要原材料和半成品的监督管理制度。监理部还通过加强自身的建设,提高监理人员的责任感和业务素质,为砂石加工系统的生产运行有序进展提供了保证,确保了砂石料及料场开挖质量一直处在受控状态之中。同时,监理人员不仅做好自己本职工作,而且还协助运行单位完善生产运行管理制度和质量控制管理体系,保证成品砂石料的产品质量。 4.1.1 质量控制 砂石加工系统有建立健全的质量监督保证体系,并制定了《砂石料生产质量及试验检测制度》,从料场开采、破碎、筛分各生产环节实行全面生产质量监督控制,并按《砂石料质量试验检测制度》规定进行取样试验检测。各质检责任人职责分工明确,生产运行期间要求质检人员坚持每天进行一次取样试验检测,发现砂石料质量问题及时停产进行整改,按制度和规范要求进行质量监督检查,保证了成品砂石料质量。监理到现场采用旁站检查、见证取样、巡视等方法对砂石料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加强现场质量监控,保证试验结果的真实性和代表性。 在实施质量控制的过程中,监理人员掌握和熟悉质量控制的技术依据;制订质量控制目标和质量成本控制计划,明确监理质量控制机构、人员和任务;检查并协助施工单位建立和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对关键部位和工序进行旁站监理,坚持进行质量检查与评定,作好质量检验记录,随时记录施工中有关质量方面的问题, 对工程质量进行经常性的分析,并定期按规定格式编制工程质量统计报表。 4.1.2进度控制 监理工程师进行进度控制的主要方法是:规划控制协调。即根据施工合同确定工程项目的总进度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控制与协调管理。成品砂石料生产根据销售情况或成品砂石料堆场库存情况确定。 4.1.3投资控制 砂石加工系统项目结算分成二个部分:①覆盖层剥离、无用料处理及边坡支护结算为单价合同,由监理控制投资;②毛料开采费用计入成品砂和成品碎石单价合同中,监理只控制成品砂石料质量,不控制其投资;。考虑到边坡支护由施工单位施工总承包,监理工程师处理边坡支护合同时,采取如下措施来控制投资:①在审核设计支护方案和设计图纸文件时,进行技术经济比较,注意听取设计地质人员的意见,优化设计方案,节约投资;②在施工阶段,严格工序控制,通过对工程计量的审核,以及必要的抽查等手段实现对工程量的控制。 4.1.4信息管理 在信息管理方面,监理部设置了综合组负责信息管理,负责收、发、保管日常工作中的来往文件、通知、报表,负责保管与工程有关的图纸文件,按月整理日志,会议记录及有关技术资料,每月编发监理月报。监理部要求各专业组认真做好现场监理记录和大事记录并由综合组妥善保管,推进监理规范化管理。 4.1.5安全管理 自从我部承担砂石加工系统生产运行管理的监理工作起,对安全管理尤其重视,多次发文督促施工单位加强安全管理。在平时生产运行管理中,通过采取以下措施来实施安全监督:检查督促施工运行单位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工作体系和安全管理制度;审查批准施工运行单位对工程施工中的重大安全问题制定的安全技术措施和防护措施;对施工生产中安全薄弱环节生产现场夜间照明及高边坡的危石落石等进行经常性检查,对违反安全生产规定的行为及时指令整改;定期组织安全生产检查,参加对安全事故进行的调查分析,审查施工单位的安全事故报告及安全报表,监督施工单位对安全事故的处理。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督促运行单位认真执行业主下发的有关安全文明施工的文件,并扎扎实实地做好此项工作,以保障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督促运行单位加强新工人进场安全教育和培训,加强基层班组和民工的管理,执行班前会制度,及时处理安全隐患,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由于安全监督得力,两年多来,砂石加工系统从未发生一次机械伤人事故和重大安全事故。 4.2组织协调 4.2.1与建设单位之间的组织协调:与建设单位领导及其驻工地授权代表的联系与协商,听取他们对项目监理工作和项目监理人员的意见。在召开监理会议、延长工期、费用索赔、处理工程事故、支付工程款、工程变更的签认等监理活动之前,征取建设单位的同意。 4.2.2与运行单位之间的组织协调:与承包单位之间是监理与被监理的关系。监理单位依照有关的法令、法规及委托监理合同赋与的权利,监督承包单位认真履行施工合同中规定的责任和义务,促使施工合同中约定的目标实现最佳状态。在涉及承包单位的正当权益时,监理单位站在公正的立场上予以维护。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监理工程师应了解和协调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工程造价以及合同管理中的有关情况,理解承包单位的困难,并热诚地帮助解决困难,促使承包单位能够顺利地完成施工任务。 4.2.3协调方法:(1)根据需要召开监理例会及专项、专题会议,由总监理工程师或其指定人员主持召开协调会,统一步调,交流意见,决定会议的主要内容及会议程序。会议内容于会前约定,会前明确开会的目的,会议的决议事项应对与会各单位有约束力。凡涉及组织协调工作的人员或单位,聚集一起开会共同研讨协商,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取得共识,使问题得到解决。(2)协商是沟通双方之间的情况,减少分岐,解决矛盾,统一意见,共同作好工作的重要方式与方法。在监理例会和专项、专题会议召开之前,总监理工程师要与建设单位、承包单位的有关负责人作好协商、协调工作,以提高会议质量,减少无效的争议。必要时还可以邀请设计单位、勘察单位、工程质量监督部门人员参加有关的会议,对于重大问题的协商与决策,也可召开由建设、承包、监理单位领导层参加的高一级协商会。(3)协商的基础是信息,信息不通,情况不明,协调工作没有目的,也就是难以收到成效,信息沟通工作通过各单位不同层次人员之间的接触和交流,如专业监理工程师与建设单位各专业管理人员之间,与设计工程师之间,与承包单位各专业管理人员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总监理工程师与建设单位驻工地代表之间,与设计单位项目总负责人之间,与承包单位项目经理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信息沟通还可以通过监理月报、监理会议纪要、简报等形式,还可以将所属监理单位的有关业绩的信息传达给有关单位和部门,让他们对所属监理单位有更深刻的了解,以提高监理单位的声誉,增强信任,促进工程建设的良性发展。 4.3指导和帮助 监理项目全过程控制是一个有机整体。但是从工作内容来看又由若干环节组成一个整体。根据各个环节的不同特点和工作内容,采取相应的措施与手段,环环扣紧,条条落实,是监理工程师实施项目全过程控制的重要职责之所在。 运行单位在监理单位指导和帮助下进一步完善了各项操作规程,并监督各项操作规程的执行和落实。完善文明施工管理和监督管理网络,建立以项目经理为第一负责人的组织保证体系。对自己所属责任区范围内的环境做到清洁、整齐,不乱堆乱放,保持施工现场整洁有序。监理现场巡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通知运行单位进行整改。 对砂石加工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造。如预筛分中碎车间生产工艺设计为闭路生产,即经中碎破碎后的骨料全部返回预筛分进行闭路循环,限制了半成品给料机的给料量,且增加了该筛分机的负荷,经中碎破碎机的排料大部分是 40mm骨料压在预筛分下层筛网上(造成下层筛网超负荷),导致下层筛横梁、纵梁及筛网频繁出现断裂和破损现象,严重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期间虽对该振动筛进行几次改造(原横梁为方型钢结构,已全部断裂,受横梁断面尺寸限制,只能用ф95无缝钢管制作更换,更换后继续出现断裂现象),仍难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且制约系统的生产能力。为此监理与业主协商并提出采取改造措施1更换预筛分4# 振动筛为3YKR2052型国产圆振动筛。2在5# 胶带机机头部增设1台Y1542型振动筛 (将经过GP200SES液压旋回破碎机破碎后的骨料进行筛分处理,大于40mm骨料返回预筛分, 小于40mm骨料经新增加30# 胶带输送机20# 21# 胶带机8# 9# 胶带输送机输送至筛分调节料仓。使中碎与预筛分形成半开路生产,可减少预筛分4# 振动筛的过负荷量,提高了系统生产能力。 5.几点体会 ①业主的支持是监理工作开展的有力保障。监理受业主委托,在业主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如果没有业主对监理工程师信任、支持和指导,监理工作将难以顺利开展。 ②搞好监理工作的关键是加强监理队伍的自身建设。在监理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监理工程师除要有较高的学历、广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外,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要公正、廉洁,要有强烈的责任心。 ③建设监理工作是一项需要各种专业技术、经济、法律综合管理等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智力密集型服务工作,这就要求监理人员具有控制投资、管理合同和信息,调解经济纠纷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法制观念和合同管理意识。监理工程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和认真负责的态度,严格监理,一丝不苟,才能有效地对施工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把好关,真正有效地为业主服务。 管理工程师论文:试论监理工程师如何做好工程质量的监督与管理 摘要:工程监理制度是建筑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建设工程招投标制度的实行和基本建设利用外资贷款项目的增加,工程监理制度变的也越加重要。经多年的探索、实践,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工程监理体系,并建立了一套法规和组织管理模式。此文结合本人从事监理的工作经验以及参与监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就探讨监理工程师应该如何做好工程质量监督与管理,提出几点概述。 关键词:工程;质量;施工;技术 1质量监理的阶段划分和内容 1.1施工准备阶段 (1)施工技术资料的质量控制。工程项目开工前,项目监理机构应审查承包单位现场项目管理机构的质量管理体系、技术管理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确能保证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时予以签认;对工程质量有重大影响的施工机械、设备,应审核承包单位提供的技术性能报告,凡不符合质量要求的不能使用。对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机器、计量器具等应要求承包单位上报有关检测部门的鉴定证明,并注意其有效期。 (2)施工测量的质量控制。项目监理机构中的专业监理工程师应按以下要求对承包单位报送的测量放线控制成果及保护措施进行检查,符合要求时予以签认:①承包单位专职测量人员的岗位证书及测量设备检定证书;②复核控制桩的校核成果、控制桩的保护措施以及平面控制网、高程控制网和临时水准点的测量成果;③对承包单位在施工过程中报送的施工测量放线成果(记录)进行复验和确认。 (3)施工技术方案的质量控制。项目开工前,项目监理机构组织监理工程师审查承包单位报送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提出关于质量和安全方面的审查意见,并经项目监理机构审核、签认后报建设单位。 1.2.1施工阶段质量监理的原则 工程建设监理在其监理活动中应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用户至上;坚持质量标准;坚持以人为核心;坚持以预防为主;坚持科学公正守法的职业道德规范。要以主动控制为宗旨,对施工阶段进行质量控制;以督促承包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进行主动控制为途径,监督其充分发挥自身应有的质量保证作用;严格掌握未经审查或审查不合格的承包单位、供货单位分包工程;严格禁止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原材料、构配件、设备在工程上使用;对未经工程建设监理验收或经验收不合格的工序不予签认,且不得进入下道工序施工。 1.2.2施工阶段质量监理的程序 工程项目施工阶段是工程实体形成的过程,也是工程质量目标具体实现的过程。工程建设监理应对施工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对每道工序、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进行监督、检查和验收,使工程质量的形成处于受控状态。 项目开工时,项目监理机构应对承包单位提交的开工申请进行审查,并对其完成的施工准备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审查通过后,项目监理机构方可签发开工令并报建设单位。 项目开工后,项目监理机构应对施工过程进行巡视和检查。对隐蔽工程的隐蔽过程、下道工序施工完成后难以检查的重点部位,项目监理机构应安排监理员进行旁站监督。专业监理工程师应对承包单位报送的隐蔽工程报验申请表和自检结果进行现场检查,符合要求予以签认。未经项目监理人员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工序,项目监理人员应拒绝签认,并要求承包单位严禁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 1.2.3施工过程阶段的质量控制 (1)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合同管理。监理方一旦进入工程质量监理,首先审查施工单位的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是否有相应的施工技术标准,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施工质量检验制度和综合施工质量水平评定考核制度,并督促施工单位落实到位。仔细审查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检查和审查工程材料、设备的质量,杜绝质量事故的隐患。 (2)质量监控事前预防,施工操作事先指导。对工程所需的原材料、半成品的质量进行检查和控制,首先要求施工单位在人员配备、组织管理、检测程序、方法、手段等各个环节上加强管理,明确对材料的质量要求和技术标准。针对钢筋、水泥等材料多源头、多渠道,对进场的每批钢筋、水泥做到“双控”(即要有质保书、合格证,还要有材料复试报告),未经检验的材料不允许用于工程,质量达不到要求的材料,及时清退出场。采用目测和检测相结合,对钢筋焊接半成品首先从外观上对轴线位移、弯折角度、裂纹凹坑等进行检查,然后随机抽取焊接试件进行试验,合格后方可进行验收。 (3)动态控制,事中认真检查。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进行质量控制,是现场监理与质监部门的重要不同之处。对工程监理工作认识不多的同志往往认为监理工程师只是在现场转一转、看一看,验收时检查工程是否按图纸、规范、标准进行施工。这样往往使一些质量问题已经出现,甚至还要返工。在质量控制中是改静态检查变为动态控制,主要抓住以下几方面。加强管理力度,全天候旁监。对于每一位现场监理工程师要求做到“五勤”:即眼勤,要经常到现场了解施工情况,多看施工图,熟悉设计哪些是重要部位;手勤,发现问题要常记,处理哪些问题要有记录;腿勤,常到现场转转;口勤,对于施工队易出现的质量隐患要常提醒,对施工队要经常交底;脑勤,熟悉图纸,动脑筋想措施来保证工程质量。在工作方式、深度上要求做到“严”(严格按施工规范要求施工,严格检查把关)、“准”(处理问题要果断、准确,要以数据为说话依据)、“细”(工作中细心,自理事情要细致)、“实”(做到一件事要实实在在,亲自去做,去检查,遇到质量问题要做实质性处理,不能找理由推脱,要为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解决实质性的技术难题)。 (4)事后验收,及时处理质量问题。当分项、分部工程或单项工程施工完毕后,及时按相应的施工质量验收标准和方法,对所完工的工程质量进行验收。质量控制中最后的补救措施是事后验收。通过事后验收对施工中存在的质量缺陷或重大质量隐患,通过总监理工程师及时下发工程暂停令,要求施工单位停工整改。并配合有关单位及时提出解决的方案,将问题处理。从而达到既保证工程质量又不影响工程进度,避免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1.3工程完工验收阶段 项目监理机构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质量评定标推和办法组织监理人员对承包单位报送的分项(检验批)工程和单位(子单位)工程质量验评资料进行审核和现场检查,符合要求后予以签认,对于有使用要求的分项(采暖、电器等项),必须在检测、试验或运转后再进行检查评定(验收),同时应督促承包单位做好竣工资料的整编工作,审查承包单位提交的竣工资料及工程质量报告。针对工程质量和内业资料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及时间要求,整改完毕签署工程竣工报验单,在此基础上提出工程质量评估报告并报监理公司审核签字。 2质量监理的程序 监理程序是合同管理中为保证监理工程师有效地控制工程质量,而将工程中承包人和监理工程师应做的工作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而确定下来的工作步骤,这个步骤一旦形成正式规定,承包人和监理人员都必须严格执行。已采用的工程质量监理程序有:施工监理程序和质量管理程序两种。 施工监理程序是在技术规范中明确规定的随工程施工顺序,承包人和监理工程师应做的工作内容和顺序,就工程监理规划中土建部分对各个工序的划分,明确监理工 程师的质量控制点及控制手段。见表1。 质量管理的程序是工程监理中一整套管理程序之一。其中还有合同管理及进度控制程序及计量与支付管理程序,这个质量管理程序中主要控制“开工申请,质量验收,交工签证”三个环节。 3质量监理的方法 工程质量监理是根据合同条款、技术规范和设计文件对工程施工中各个环节,每个工序进行严格的、系统的和全面的监理,以保证工程质量达到合同规定的要求,工程质量监理的对象主要是原材料、结构和安装工程的质量以及施工过程中各环节和完工后总体质量。为了保证达到质量监控的目的,一般可以采用如下的监理方法: 3.1检查(旁站) 检查是工程质量监理的一种主要方法。检查就是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监理人员全部或部分时间“盯”在施工现场或者通过中间抽查来检查承包人的施工工艺是否符合技术规范的规定,所用各材料或混合料配比是否合格,以及是否有发生事故的苗头。根据工程施工的难易程度、复杂性和稳定程度不同,对现场检查的时间长短也有所不同,主要可分为三种情况:全过程旁站、分时间旁站和巡视检查。 (1)旁站监理的依据。为了加强建设工程质量的管理,保证建设工程质量,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38条规定,“采取旁站、巡视和平行检验等形式,对建设工程实施监理”。《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相配套的一部重要的法规,它将旁站监理以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充分说明旁站监理在监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2)旁站监理的关键部位。建设部建筑市场管理司颁布了《办法》明确规定了监理机构在编写监理规划时要有旁站监理方案,在方案中根据工程监理的特点、难点等实际情况明确需要旁站监理的关键工序和部位。建设部建筑市场管理司颁布了《办法》规定下列关键部位与关键工序必须安排旁站监理,既在基础工程方面包括:土方回填,混凝土灌注桩浇筑,地下连续墙、土钉墙、后浇带及其他结构混凝土、防水混凝土浇筑,卷材防水层细部构造处理,钢结构安装;在主体结构工程方面包括:梁柱节点钢筋隐蔽过程,预应力张拉,装配式结构安装,钢结构安装,网架结构安装,索膜安装。 (3)旁站监理的方法。①工程情况旁站记录。旁站监理记录应真实、及时、准确、全面反映关键部位或关键工序的有关情况。内容应包括施工活动时的天气情况、现场人员活动情况、施工内容、施工起止时间、施工部位、完成的工程量等。文字书写应工整、清晰,语言表达应简明扼要,措辞严谨。旁站监理记录应采用专业术语,基本情况要详实,所做资料要完整。②监理工作情况记录。旁站监理过程中,对总监理工程师的指令,专业监理工程师的指令,旁站监理人员发出的指令,施工单位提出的问题及总监理工程师的回复,各方指示,包括建设单位、总监理工程师或专业监理工程师对旁站监理人员的指示都要记录在旁站记录中;监理工作情况记录是旁站监理工作的真实记载,它不同于《监理日记》,监理人员除在监理日记中详细记录施工过程外,还应该在旁站监理记录中详细记录,以便日后查阅。 3.2测量 测量是监理人员对承包人的施工放样和有关几何尺寸指标进行检查和控制的重要手段。 3.3试验 工程的施工质量判断,有许多是要通过试验(室内试验和现场试验)结果才能做出结论的,因此监理工程师对工程质量进行监控,试验是一个重要的手段,试验内容有:各种原材料的物理、力学和化学性质测定,混合料配比、密实度、强度试验等。这些试验的结果直接关系到能否验收和支付。 3.4监理工程师指令文件 在工程质量监理过程中,监理工程师有时也可通过指令文件对工程质量进行监控。如监理工程师可通过文件给承包人指出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或质量事故的苗头,提醒承包人加以注意或改进,在监理发现或确认发生了工程质量事故后,可以发“质量通知书”,这就成为永久性的记载,存入竣工文件和档案中,这种情况是承包人最不愿意发生的。监理工程师还可通过监理指令文件变更设计、补充技术标准和质量要求,以及一些通知、备忘录、会议纪要等等。这些文件都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一般都能得到承包人的重视,使工程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4结语 结合实际情况研究监理工程师怎样做好工程质量监理的问题,按照“守法、诚信、公正、科学”的准则,“公正、独立、自主”的原则,严格监理,热情服务,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行使好法律赋予的质量签证权;分析实际工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并对相应的处理方式进行总结,不断学习积累现场经验,加强施工监理工作,用细致、踏实、负责的工作把好工程质量关以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使监理工程师在施工中起到核心管理作用,促进工程项目按计划、有序地实现三大控制目标,监理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管理工程师论文:浅谈监理工程师如何进行工程造价管理 摘要:工程造价管理是建设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造价管理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建设单位的经济效益。监理单位接受了建设单位的委托管理,就有义务利用科学管理方法,有效的控制投资成本,以提高建设单位的经济效益。因此,如何做好工程造价管理,是监理工程师值得思考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建设工程 工程造价 管理 前言 工程造价管理是建设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造价管理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建设单位的经济效益。监理单位接受了建设单位的委托管理,就有义务利用科学管理方法,有效的控制投资成本,以提高建设单位的经济效益。 因此,如何做好工程造价管理,是监理工程师值得思考的重要课题。 工程造价常见的存在问题 招投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企业在招标过程中往往会采用工程量清单报价法来进行招投标,其内容包括直接工程费、间接费、利润和税金。技术标内的工程项目管理组织、经济和技术确定的数量,由施工方在商务标里以现场施工配套措施所发生的但又不形成实物量的费用,由施工企业根据工程项目管理组织、经济和技术确定的数量自主选择报价,但造价工作中,有些施工企业往往把原本归属于预算内的项目再列入造价,提取工程费用。2、施工图与竣工图存在问题 施工图是建筑工程在招投标过程中的重要依据和凭证,竣工图是对竣工验收的重要标准,包括了施工过程产生的工程签证单、工程联系单、设计变更单、工程洽商记录等,其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尤其是一些规模大、建筑复杂的工程,项目书与实际的出入会很大,一些施工方将已经取消的施工项目仍计取工程费用,人为地提高工程预算造价。 3、变更联系单 变更联系单是项目施工过程中图纸结构形式改变的主要依据,在项目施工中,如果监理工程师审核不够严格,技术专业性欠缺,责任性不强,变更联系单就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解决,间隔的时间很久,就会导致模糊不清或残缺不全,有的施工方通过联系单弄虚作假,欺骗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采用有助于自己的联系单,故意歪曲、公然篡改对自己不利的内容,变更联系单为提高工程造价创造了机会。 4、谎报建筑施工原料价格 由于建筑施工原料的价格和消耗量定额对工程造价存在很大的影响,通常会遇到施工方在编制工程造价指数和工程量清单价格时虚报工程量、材料性能和价格标准。材料以次充好现象也成为影响工程造价的重要原因。例如:明明施工合同中注明的是优质环保材料却被施工企业换成了价低质次的”有毒”材料,结算时却谎报高等材料价格。二、加强工程造价管理的对策措施 1、加强施工准备阶段造价管理(1)选择良好的施工队伍。施工队伍的素质,将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质量、工期,对工程的经济效益起决定性作用。因此严格对施工队伍的资质审查不容忽视。(2)设备、材料费用的控制设备材料费用在建筑安装工程中约占整个造价的70%左右。主要材料和大型设备供应对造价的影响很大,应单独招标。材料、设备价格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建设费用的大小。因此,在监理过程中,要引进竞争机制,创造竞争条件,开展设备、材料的招(投)标工作,保证产品的质量,降低工程造价。主要材料和大型设备的供应控制主要是价格和质量方面,招标前监理与甲方应深入市场调查,然后定下主要材料和大型设备的技术指标及其质量、价格档次,由投标单位按要求自行报价,形成投标价格,签定合同时就形成了固定单价合同,这样工程主要材料及大型设备的价格和质量就有了保证。(3)合同中的工程价款,不宜笼统的写为按有关规定和双方审定的预(结)算为准等不明确的说法,导致投资、资金、计划安排都心中无数,为结算工作造成隐患。我们必须坚持开工前确定价款,及时处理合同规定允许调整工程价款部分,及时增补合同值,加强合同的动态管理,合同签订愈细愈好,能事前预料和想到的问题,都应在合同中明确,语言上要严密,双方责任权利要明确,工程索赔条件必须清楚,合同价款的调整要明确规定。做到心中有数,监理工程师才能对投资进行有效的控制。 2、加强施工阶段造价管理(1)施工阶段工程进度款的控制 工程款超付工程进度,占用甲方资金,降低投资效益;工程款给的不足或拖欠,会影响工程的进度和质量,影响施工企业的效益。靠估算,由现场代表靠经验估算,准确率低。按月完成实物量套定额取费计算,监理工程师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精力,子项很多的工程不适宜。按阶段目标控制法,效果最佳。即合同价款确定后,按形象进度编制分析阶段工程进度付款计划,经甲乙双方核定后,达到一个阶段或完成一个目标,经现场监理工程师认可签证可按合同规定拨付工程进度款。打破旧的管理模式,不局限于每月末结算一次,达到目标就可结算。在管理上,调动了施工单位的积极性,加快了工程进度,保证了工程质量;同时,加大了监理工程师的权利和责任,有效的控制工程进度款提高了投资效益。 (2)加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杜绝投资浪费,加强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的“经济”观念、素质教育,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办事作风,在积极协助、配合监理工程师做好工程质量、工期、安全监督的同时,充分重视节约投资的重要性。(3)施工阶段设计变更较多,经常出现工程量变化、材料代用等不可预见费用问题,为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应制定设计变更、现场签证管理制度,明确变更签证的权限范围,实行“分级控制、限额签证”。只有对每一个工程的变更都做到严格控制,才能使施工图预算不突破概算,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如果发生设计变更或方案变更,就要严把签证关。签证必须达到量化要求,工程签证单上的每一个字、每一个字母都必须清晰,内容必须与实际相符不能超过应签证的范围。签证的联系单应充分体现变更原因,把变更部位、变更内容及涉及的费用表述清楚不能有歧义。监理在签证过程中是必须多方多次沟通,进行方案讨论或设计交底时应通知造价人员参加,这样费用审核人员同步跟进,及时了解工程情况,对工程造价可做到事先预控。 3、工程竣工结算阶段造价的管理(1)工程竣工结算阶段,对招标工程来说,主要是审核其工程量是否正确、单价的套用是否合理、费用的计取是否准确。审核竣工结算是否符合合同条款、招投标文件,是否按定额和工程量计算规则以及造价主管部门定期的当地材料调价系数进行编制。(2)竣工图是反映工程竣工后真实面目的图纸,过程中发生的所有设计变更都应反映在竣工图上,对未修改的部分直接计算工程量即可;修改部分如果是施工前修改的则直接计算修改后的工程量,如果是施工后修改的则计算修改后的工程量,而原图纸施工及拆除部分的工程则计算其工程量并作现场签证处理。监理工程师应根据施工图结合设计修改通知单、设计变更协商单和现场签证等进行审查,认真核实每一项工程变更是否真正实施,资料手续是否齐全,竣工图要监理在审查图、签字、盖章,审查是否按图纸及合同规定全部完成工作,是否有丢、漏项工程,保证竣工图的质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对控制工程项目投资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监理工程师要在施工各个阶段的方方面面都要管理好,同时要与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相协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为建设单位控制好建设项目的工程造价。 管理工程师论文:总监理工程师如何做好监理资料管理工作 摘要:监理单位是工程质量的责任主体之一。《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列》专门列出第五章,规定了监理单位的质量责任和义务,在第77条提出了质量终身负责制的要求,即对“建设、勘察、设计、施工、工程监理单位的工作人员,因调动工作、退休等原因离开该单位后,被发现在该单位工作期间违反国家有关建设工程质量管理规定,造成重大工程质量事故的,仍应当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监理资料是监理工作的原始记录,是评定监理工作、界定监理责任的证据,监理资料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关键词:工程监理 资料管理 《建设工程监理规范》明确提出总监理工程师负责制,并在第7.4.2条写明“监理资料的管理由总监理工程师负责”。因此,总监理工程师管理好监理资料,不但是监理工作的需要,更是责任所在。 监理资料是在工程监理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工程的工期越长,规模越大,技术越复杂,监理资料就越多。总监理工程师工作繁多,当然应按规范要求指定专人具体负责管理监理资料,但是否仅此就可以达到《监理规范》第7.4.1条“监理资料必须及时整理、真实完整、分类有序”的要求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么总监理工程师自身该如何做好监理资料的管理工作呢? 一、建立监理机构内部责任制和工作制度 监理资料是在工程监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而整个工程监理过程环节繁杂,专业各异,不论是总监理工程师,还是专职资料员,仅仅依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做好这项工作的。根据监理资料产生于监理过程的特点,制定“谁监理、验收,谁负责”的监理资料管理原则是适宜的。因此监理机构内部必须明确分工,划分监理工作范围,建立内部责任制。监理工作范围清楚了,监理资料的责任也就明确了。专业监理工程师负责本专业的原材料、分项工程的验收及有关监理资料(含附件)的收集汇总及整理,分部工程验收完毕,即应将完整、真实的监理资料交资料员验收归档。资料员负责监理资料的验收、分类整理。为了保证监理资料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项目监理机构还应建立内部工作制度,确定工作程序、内部会议制度、工作检查、汇报制度及监理人员轮休工作替代制度,保证岗位不缺人,工作有人做,资料有人管,监理日记有人记,确保监理资料的连续性、完整性。 监理人员汇报监理工作时,应同时汇报监理资料的情况。总监理工程师在检查监理人员工作时,也应同时检查其负责的监理资料。从监理资料的质量可评估该监理人员的工作质量。 二、要重视对施工资料的监理 监理资料管理要做到及时、真实、有序,在施工监理的全过程中,还必须重视对施工资料的监理。施工资料是施工过程的记录,是每一工序、分项、分部工程的实体质量合格文件。监理工程师对工程的验收就是在审核施工资料的基础上,对工程实体进行检查,以验证施工资料的真实性。我们对工程实体的质量控制是从工序、分项、分部工程依次做起,同样对施工资料的质量控制也应从工序、分项、分部工程做起。细分目标,步步把关。对施工资料的监理是监理工程师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 施工资料也是日后施工单位质量责任的证据。施工单位有义务做好施工资料的管理。为了促使施工单位对施工资料管理的重视,在第一次工地例会上就要强调施工资料的重要性,要交待有关施工报验工作的程序和基本条件。特别在施工准备阶段一定要严格把关,坚持报验必须资料先行,各项施工资料必须真实、合格的原则。在平时的工程例会上也要多次重申,并争取获得业主的理解和支持。 三、加强与业主的沟通,争取业主的理解和支持 监理资料管理工作与其他监理工作一样需要加强与业主的沟通,争取业主的理解和支持,监理资料中的施工合同文件、勘察设计文件、施工图纸、设计变更、工程定位及标高资料、地下障碍物资料等等,都由业主提供。平时工作的来往信函、会议纪要、监理工作联系单等也和业主有关。工程计量和工程款支付、工期的延期、费用索赔等工作也要与业主沟通。对施工资料的严格要求也需要争取业主的理解和支持,否则工作很难开展,监理资料的管理工作就难以落实。 四、监理日记是总监检查监理工作、监理资料的主线 监理日记是逐日记录监理工作和施工活动的重要资料,内容涉及工程建设的全方位,时间的连续性强,它是总监检查监理工作和监理资料的重要线索。 总监应每天签阅监理日记,这样既检查了监理人员的工作,又熟悉了监理情况。对于监理日记的检查,总监理工程师可根据监理人员的职责和施工进度,检查监理日记是否有漏记部分,例如:工程施工已到基础验收阶段,工程项目某单元的土建。专业的监理日记中应有该单元的施工方案报验、材料报验、测量放线报验、基础隐蔽工程报验等事项;如期间内有召开工程例会、质量问题处理等事项也应有记录。以这些记录为依据,可再进一步检查该监理人员负责的监理资料是否完整、及时、分类有序。如监理日记中记载水泥进场报验,可核查当天有无水泥报验单,并检查所附的水泥合格证、准用证等质量证明资料是否齐全、有效;如当天有测量放线报验记录,可检查当天是否有测量放线报验单,并检查所附的施工单位自检资料及测量成果、监理复测记录等。我们还可以根据有关监理资料来核查监理日记。如:根据某一份原材料报验单的日期,检查该天的监理日记是否有记录等。目前有的监理日记记录过于简单,内容不完整;有的记录内容不准确,只记录施工形象进度,监理工作内容却未认真记录,有的记录日期与施工资料不相吻合等。对于监理日记的缺陷,总监理工程师应及时检查,督促改正。这样,总监理工程师通过监理日记的核查,既能掌握每个监理人员的工作情况,同时也可以督促监理人员按规范要求作好监理工作。 实践证明,要做好监理资料的管理,应在提高监理人员素质的基础上,总监理工程师应予重视,完善制度,落实责任,勤于检查督促。这样,工程竣工后就能留下一份满意而放心的监理资料。 管理工程师论文:浅谈监理工程师对施工合同的管理 【摘 要】施工合同是发包人和承包人因工程建设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责任达成的协议,是监理工程师对工程项目实施监督管理的主要依据。监理工程师所有监理活动都必须围绕施工合同来展开监理工作,是监理工程师实现质量控制、进度控制、费用控制三大目标的重要手段。因此,工程监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监理工程师对施工合同行为的监督管理。 【关键词】工程监理; 管理;施工 一、《FIDIC 土木工程施工合同条件》中规定实行监理的工程,业主履行合同的代表是监理工程师 监理工程师的角色是业主履行合同的代表,在合同实施过程中处于中心位置,承包人所有的工程活动必须通过监理工程师或者得到监理工程师的认可。而实践中,有的同志认为,维护了业主利益,就会损害承包人的利益,这样似乎违背了监理工程师的执业公正性,因而在实际监理工作当中缩手缩脚,不能够大胆地去监理。其实,监理工程师执业公正性与维护业主利益并不矛盾,施工合同是当事人双方对施工过程将要发生的权利、义务、责任协商一致的结果,当事人双方最大、最根本的利益就是按照合同约定完成商品交换。监理工程师不能为了执业公正性而去主动帮助承包人行驶权利,更不能一味地去维护业主利益,而去损害承包人的利益。对承包人符合合同约定的要求,要实事求是地及时处理。 二、关于工程变更 由于施工中的不确定因素和设计文件至固有的错、漏现象,工程设计变更在所难免。设计变更通常由发包人、承包人和监理工程师三方共同商议提出或发包人和监理工程师认为有必要时提出,指令承包人对任何单项工程、任何工程的数量、本工程任何部位的标高、线形、位置和尺寸进行变更。监理工程师对设计变更的管理首先要注意完善申报、审查程序。根据施工合同通用条款第51.2条和《公路工程施工监理规范》第5.6.1条规定,没有监理工程师的指令,承包人不能进行任何工程的变更。无论是发包人还是承包人提出的设计变更,均要在监理工程师审查同意后,再由发包人通知设计单位编制设计变更文件。一般工程量大、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的设计变更都要邀请设计代表参加。设计变更,一要注意工作方式,尊重设计者的意见。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实际需要,符合设计规范,要经济可行。要心平气和地与设计者沟通,千万不要把关系搞僵。二要注意变更通知发出后,要及时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内审核承包人提交的工程计量申报表,对变更项目,确定最后变更工程量、单价和总价。变更工程价格的增加和减少额,要以工程量清单中的单价或总额价为依据。如果工程量清单中未包含适用于变更工程的单价,则采用工程量清单中监理工程师认为适合的单价用于作价的依据。如果不适合,则由监理工程师和承包人协议一个合适的单价或总额价报业主批准后,定出他认为合理的单价或总额价,并通知承包人,抄送业主。如果此单价或总额价一时不能议定,监理工程师可以确定暂时的单价或总额价,作为暂付账款列入期中支付证书中,待议定后再在其后的支付证书中调整。 三、关于工程索赔和反索赔 索赔管理是施工合同管理的一部分,广义的索赔管理包括索赔和反索赔。从合同管理的角度讲,索赔和反索赔属业主和承包人双方面的行为,均有可能发生。在招标工程建设中,无论是业主还是承包人,合同管理均处于工程管理的核心地位,而索赔和反索赔是合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索赔和反索赔是合同管理中的必然产物。在国际建筑市场上索赔和反索赔不仅是维护各自利益、降低各自风险的一种手段,也是普遍形成了以低价中标后再通过对工程项目的精心施工和管理求得经济效益的模式,许多承包商为了在建筑市场激烈竞争条件下夺得某项工程的施工合同,除了在投标报价阶段充分利用管理水平、施工技术和机械设备方面的优势,尽可能挖掘本企业的潜力和采用低 政策而压低投标价格力争中标之外,还会采取通过现场考察,对招标文件中的合同条件和图纸进行详尽分析研究,寻找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切索赔机会,着眼于施工过程中通过索赔而获得额外利润的策略,承包人的这一投标策略不仅是合法的也是合理的。 长期以来,我国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合同当事人索赔和反索赔意识淡薄,有的业主很反感索赔,有的承包人不会索赔,工程索赔和反索赔行为很少存在。部分监理工程师对索赔和反索赔处理的原则、方法、技巧还比较生疏。工程建设索赔是国际惯例,合同履行过程中索赔和反索赔的提出与处理是合同管理的重要工作。妥善处理索赔和反索赔事件是反映监理工程师执业能力的重要标志。作为一名合格的监理工程师,一要树立正确的索赔和反索赔观念。承包人提出的合理索赔要求,是避免风险的最后措施,监理工程师应当受理而不能拒绝。二要加强学习和实践,努力掌握索赔和反索赔的原则、方法、技巧,用先进的管理方法代替传统习惯做法。三要认真阅读合同文件,了解本合同履行的风险。在索赔和反索赔要求提出时,能够知道该要求与合同约定的差异,迅速判别索赔是否成立。四要注意搜集整理原始资料、原始记录,作为索赔的凭证。原始凭证是索赔的关键,证据不足或者没有证据的索赔就不能受理。如果承包人根据合同条款中任何条款提出附加支付的索赔时,承包人应当保存当时的记录,作为申请索赔的凭证。监理工程师从一进场,就要有目的地安排专人从事资料管理工作。对证据齐全、符合合同要求的、计算准确的索赔要予以签认。五要认真履行监理工程师的职责,规范化、程序化地展开监理工作,减少和防止因工作失误、疏忽而发生的索赔。 四、关于合同争议 无论在施工过程中或在工程竣工之后,无论在本合同的失效或终止之前或之后,如果业主和承包人之间就本合同的条款、规定、图纸、规范、质量与进度要求、支付与扣除、延期与索赔、调价发生任何法律上、经济上或技术上的争议,首先应以书面形式提交给监理工程师解决,并抄给另一方。监理工程师有权对此合同争议进行调解,尽快化解分歧,不使这些分歧久拖不决以至影响合同正常履行。监理工程师在调解争议时,一要注意平时与业主代表和项目经理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在他们发生合同争议时,能心平气和地接受调解。二要了解分歧产生的具体原因,弄清是非曲直,做到心中有数对症下药。三要公平公正,是业主的原因不偏袒,是承包商的原因不姑息。四要注意工作方法,要防止事态扩大,致使双方无路可退。除非本合同被终止,承包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尽一切努力完成本工程。五是调解结束时,要以书面形式,及时形成诸如会议纪要、补充协议等,各方与会代表都要签字确认。 五、关于已完工程验收 已完工程验收是确认履行合同规定的重要工作,是监理工程师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和费用控制最重要的环节。已完工程验收分为分项(工序)工程验收、分部(中间)工程验收和单位(竣工)工程验收。监理工程师在工程验收工作中,一要注意已完工程量的验收。组织施工单位、业主单位的人员对承包人已完工程量进行详细地验收检查,组织已完工程验收会议,根据施工合同中的工程量清单和变更设计文件逐项核实,做到公平、公正。二要注意验收工作不完全是工程师和承包人之间的行为,还要通知设计、质量监督、环保、消防和有关方面派员参加。 总之,监理工程师在施工合同管理过程中,必须以国家法律、法规、技术规范为依据,以施工合同为准则,在不损害承包人权益的前提下,在业主授权的范围内代表业主行使监督检查的权力,并根据合同条件的变化,实事求是、公平公正地处理施工合同事件,从而较好的实现工程质量、进度、费用三大目标控制。 管理工程师论文:关于监理工程师在控制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方面的思考 【摘 要】近几年来,虽然我国的工程建筑行业发展迅猛,工程建筑技术也愈来愈先进,但仍然存在不少工程建筑安全隐患。而工程监理对消除建筑工程安全隐患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监理工程师在控制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方面的作用展开论述,重点分析了监理工程师在开展项目安全管控过程中的相关监理要点及管控内容,对加强工程项目安全监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监理工程师;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管理措施 工程建筑项目本身属于极为复杂、特殊的项目,近几年来,愈来愈多的工程项目出现安全事故,不仅使得企业及使用者严重损失财产,而且极为容易危害人员的人身安全。愈来愈多人意识到加强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重要性,这就涉及了工程监理,全面有效的工程监理是加强项目安全建设,杜绝安全隐患的有力保证。下文笔者将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就监理工程师应当如何加强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与控制方面展开论述与探讨。 1监理工程师在工程项目中的安全管理作用 监理工程师的职责,即是监督施工方的安全生产管理的制度是否健全完善、是否满足实际施工的需要。施工现场监理工程师虽然不直接指挥生产作业, 但要对所有作业环境、作业过程进行监控。通过这种全过程、全方位的监控, 来消除各种不安全的因素。在施工方自管自监的情况下, 再加上监理工程师监管能起到关键作用。 2 工程项目现场施工安全监理要点 现场安全生产管理是监理工程师的重要内容, 当一个建设项目开始实施时, 各参建方陆续进入, 监理工程师首先要协助业主从专业角度审查各参建方的资质、安全生产许可证的期限、项目组成人员的从业资格证书、项目经理、专职安全员是否经过安全生产考核、资质类别是否与所建项目相符合、各参建单位的质量保障体系和安全生产保障体系是否健全。 2.1 严格审核施工方案中的安全措施是否符合标准规定 在正式施工开始前, 监理工程师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认真审核施工方案中的安全措施, 是否能满足施工现场的实际需要, 并重点就以下分项的专项施工方案的安全措施、安全验算结果进行核对: a. 基坑支护和降水工程; b. 土方开挖工程; c. 模板工程; d. 起重吊装工程; e. 脚手架工程; f. 拆除、爆破工程; g. 现场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及临时用电方案。 2.2 审核施工现场环境 对施工现场的布局、生产区、生活区、材料堆放、大型机械设备的进出场道路等现场环境,防雨、防火应急预案、器材准备进行检查, 发现有不妥的地方, 以书面形式告知施工方进行整改。 2.3 审核工程建设的用电安全情况是否合格 对进场设备、机具、材料进行检查, 杜绝带病设备进场使用及有缺损机具投入使用。不合格材料( 主要是指辅助材料, 如脚手架、扣件、钢丝绳、电线、电缆、安全网、脚手板等的使用) , 所有设备的用电必须按照一机一闸一漏电的配置原则, 动力用电、照明用电分开设置, 对照已批准的临时用电方案严格核对, 接零接地保护要齐全。 2.4 其他施工安全监理内容 对进场作业的人员,进行全面的安全教育, 对特殊工种电工、焊工、架子工、机械操作工、信号员进行检验其证件和有效期, 并人、证对照, 逐一核对。另外,监理工程师还应当参建单位的行为合法性、组织机构完善性、施工方法完善性、施工方法的正确性、安全生产措施的保障性等, 从建设环境、参与人员、使用材料上全面控制施工作业状态,为下步全面大规模施工生产提供保障。 3 监理工程师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生产管控内容 3.1 建立现场施工安全管理制度、检查制度、工作联系制度 在施工现场由专职安全员、监理工程师、业主代表组成安全检查组, 定期进行检查, 重点是危险源, 如用电、深坑及高空坠落物、临边洞口、支护防护的破损、作业人员安全防护等。对检查发现问题后, 提交施工项目经理, 并督促其安排人员进行及时整改、修补,消除隐患。 3.2 加强施工技术安全交底方面的监管 对危险性高、难度大的作业施工, 监理工程师应跟踪监督其施工过程, 及时提醒作业人员应注意的事项, 并在施工作业开始时检查施工方的技术安全交底是否到位。 3.3 加强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监管,及时发现、解决安全隐患 利用监理例会、专项安全会议及碰头会的形式, 就现场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进行讨论和解决, 让施工管理方的负责人、建设方的代表及时了解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状况, 监理工程师应起到协调管理的主要作用。 在施工现场一旦有重大隐患和发生安全生产事故, 监理工程师应及时下发停工令, 先停止危险作业面的施工, 有重大隐患的, 要求施工人员在停工后, 采取可靠的措施进行整改。对发生安全生产事故, 要先要求施工方按照应急预 案采取急救措施, 抢救受伤人员, 减小事态的发展, 协助各方将事故发生情况向有关部门报告, 并配合施工方保护好事故现场, 协助调查和处理事故。 3.4 现场安全生产监理工作采取的措施及手段 从现场管理的具体措施来讲, 主要有管理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合同措施。监理工程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措施对安全生产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工作, 紧密联系施工现场条件, 工程实体状况,采取适合的方式, 灵活掌握各种措施并相互结合运用。如: 对不尽职的安全管理人员建议有关方进行更换, 协助业主制定安全生产奖罚制度, 发生问题后对主要责任人进行处罚, 发现用于安全防护的材料不符合要求, 要下监理通知单将其清退出场。 总之, 要想把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好, 监理工程师要熟悉建设工程的程序, 施工现场管理程序, 坚持原则、严格监理、严格把关, 同时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当好业主的参谋, 特别是在安全生产的管理方面, 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 解决好安全生产防护的投入和实际使用, 并要强化各参建方的安全生产意识, 在作业过程中加强检查、督促, 才能把好安全关, 当好一名 称职的监理工程师, 完成自己在建设项目中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4 小结 实现建筑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不仅需要施工人员及施工项目经理的努力,同时还需要监理工程师的认真负责。监理工程师只有严格按照监理要求,定期做好项目建设施工场地的安全生产巡查工作,及时排查、消除各类安全生产隐患,才能真正做好项目安全管控与监理工作,也就是说,监理工程师必须首先贯彻好安全监理观念,在项目施工监理过程中,切实做好审查、记录、监督、报告工作,充分发挥监理工程师在项目安全管控方面的作用,提高工程建设项目的安全管理水平。 管理工程师论文:监理工程师如何对工程施工进行质量控制与管理 摘 要 监理工程师要把对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与管理放在首位,在进行质量控制时,应实施目标管理,这是因为实施目标管理可以激发施工人员质量控制积极性、主动性,使关键问题迅速得到解决。 关键词 建筑 工程 监理 工程师 施工 质量 控制 管理 监理工程师要把对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与管理放在首位,在进行质量控制时,应实施目标管理,这是因为实施目标管理可以激发施工人员质量控制积极性、主动性,使关键问题迅速得到解决。 一、在选择施工单位方面,监理应替业主把关 施工单位的整体施工素质可决定工程整体的质量,工程质量的形成受所有参加工程项目施工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操作人员的共同作用,他们是形成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良好的施工单位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有较强的责任心,生产人员有精湛的技术技能、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的法制观念,可以直接保证工程的质量,所以在选择施工单位方面监理应替业主把关,对于施工中发现施工素质差的单位应及时向业主发放工作联系单建议更换施工单位。 二、监理对于质量控制和管理的要点 认真的审核施工单位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和各项施工方案,并监督施工单位严格按照方案施工。一份好的施工组织设计能指导施工单位合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以最低投入满足合同要求。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对工程质量的影响至关重要,采用的施工方案不同,所需的费用也不同,对质量的影响也很大。因此,在施工前应仔细审核施工组织设计,并监督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方案施工。 三、监理工程师对于施工用材应当进行严格的管理 严格对施工材料进行管理,施工单位所使用的材料直接影响到工程的整体质量,所以监理工程师对于施工用材应当进行严格的管理。对于进场的所有材料要进行严格的验收,应检查进场材料的质量证明文件并按照规范要求送检,工程检测试验必须委托有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所提供的检测、试验报告才具有法律效力,对于不合格的材料坚决不允许进场投入施工。 四、严格监督施工单位实行施工质量检验检查制度 监理工程师对于施工质量检查方式主要有日常检查、跟踪检查、专项检查、综合检查。施工质量检查的一般内容包括施工依据、施工结果、整改落实等。对于发现的施工质量问题及时下发“监理工程师通知单”要求施工单位整改并回执,并对已整改的问题进行验收,施工单位待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施工质量检测也是施工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也是贯彻执行建设法律法规强制性条文的重要内容。工程检测试验必须委托有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所提供的检测、试验报告才具有法律效力。 五、监理工程师应抓好施工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 建筑工程项目应建立严密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责任制,明确各自责任。施工单位对于施工过程的各个环节要严格控制,各分部、分项工程均要全面实施到位管理。在实施管理全过程中,首先要根据施工队伍自身情况和工程特点及质量通病,确定质量目标和攻关内容。再结合质量目标和攻关内容编写施工组织设计,制定具体的质量保证计划和攻关措施,明确实施内容、方法和效果。 在实施质量计划和攻关措施中加强质量检查,其结果要定量分析,得出结论、经验并加以总结,转化成今后保证质量的标准和制度,形成新的质保措施,而问题则要作为以后质量管理的预控目标。质量控制目标是质量控制预期应达到的结果,以及应达到的程度和水平。在进行质量控制时,实施目标管理可以激发施工人员质量控制积极性、主动性,使关键问题迅速得到解决。 六、监理工程师应对工程施工质量进行全面管理 施工质量控制与技术因素息息相关。技术因素除了人员的技术素质外,还包括装备、信息、检验和检测技术等。国家建设部《技术政策》中指出:“要树立建筑产品观念,各个环节要重视建筑最终产品的质量和功能的改进,通过技术进步,实现产品和施工工艺的更新换代。”这句话阐明了新技术、新工艺和质量的关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体现于施工生产活动的全过程。技术进步的作用,最终体现在产品质量上。为了工程质量,应重视新技、新工艺的先进性、适用性。 在施工的全过程,要建立符合技术要求的工艺流程、质量标准、操作规程,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不断地改进和提高施工技术和工艺技术,确保工程质量。 七、制定质量控制的目标,确定质量目标和攻关内容 在实施质量计划和攻关措施中加强质量检查,其结果要定量分析,得出结论、经验并加以总结,转化成今后保证质量的标准和制度,形成新的质保措施,而存在的问题则要作为以后质量管理的预控目标。质量控制目标是质量控制预期应达到的结果,以及应达到的程度和水平。在进行质量控制时,实施目标管理可以激发施工人员质量控制积极性、主动性,使关键问题迅速得到解决。质量控制的目标管理应抓住目标制定、目标展开和目标实现3个环节。施工质量目标的制订,应根据企业的质量目标及控制中没有解决的问题、没有经验的新施工产品,以及用户的意见和特殊的要求等,其中同类工程质量通病是最主要的质量控制目标,目标展开就是目标的分解与落实,目标的实施、中心环节是落实目标责任和实施目标责任。各专业、各工序都应以质量控制为中心进行全方位管理,从各个侧面发挥对工程质量的保证作用,从而使工程质量控制目标得以实现。 八、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施工质量的控制和管理是监理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施工是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阶段,是把设计图纸和原材料、设备变成工程实体的过程,也是实现建设项目和使用价值的主要阶段,要提高工程项目的质量,监理工程师就要把对于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与管理放在首位。 管理工程师论文:监理工程师索赔管理中问题研究 索赔管理是施工合同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管理的主体是合同的双方。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建筑承发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施工过程中采用索赔来实现赚取收益的现象不断发生,因此,作为“公正的第三方”的监理工程师已成为建设工程索赔管理的主体之一。监理工程师公正、科学、及时、实事求是地处理索赔,对于保证施工合同的顺利实施,维护合同双方合法经济利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监理工程师;索赔管理;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基本建设制度与国际接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彻底转变,国外先进的项目管理理论被不断引进,索赔理论和成功工程案例在中国市场陆续得到介绍、分析和采用。承包商往往采用首先低价中标,然后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千方百计提出各种索赔请求的策略,最终达到盈利的目的。因此,当前研究监理工程师索赔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一系列应对措施,真正实现公正、科学、及时、实事求是地处理索赔,对提高我国监理工程师的索赔管理水平,保护工程投资者利益,深化我国建筑业改革,推动我国建筑业与国际接轨将起到一个推动和促进作用。 一、监理工程师索赔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在发包人与承包人之间的索赔事件的处理和解决过程中,监理工程师是个核心。在整个合同的形成和实施过程中,监理工程师对工程索赔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但监理工程师的任务、职责、权力常常跟业主对监理工程师的信任程度、依赖程度、工程需要和业主自身的工程管理能力、水平等因素有关系。具体来讲,监理工程师的索赔管理活动往往会受制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业主与监理工程师的监理合同。业主将工程项目委托给监理工程师,必须与他签订一份监理合同。在该合同中具体规定业主与监理工程师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业主赋予监理工程师管理承包合同和工程的职责。 第二,承包合同。虽然监理工程师不是承包合同的签约者,但按照惯例(例如 FIDIC条件),承包合同对监理工程师的作用、权力、责任都有明确的具体的规定,这在工程中是最重要的。承包合同是监理工程师合同管理的最主要的对象,是在工程过程中解决业主、监理工程师、承包商三者关系的最根本的依据。 第三,业主对监理工程师权力的限定。即使使用 FIDIC这样标准的合同条件,业主仍有权力书面限定监理工程师的权力,或要求监理工程师在行使某些权力时得到业主的批准。 由于监理工程师受制于以上因素,因此,在日常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许多的不足之处。 二、监理工程师在索赔管理中体现的问题 监理工程师在处理索赔过程中处于非同一般的位置,索赔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利益的分配和工程的正常秩序,但目前索赔管理仍存在缺陷。 1、监理费收取过低,索赔管理积极性不高 目前监理收费是制约工程监理索赔管理工作良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监理企业的监理收费实际收入严重低于国家标准。在国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物价部门对监理费的收取未形成强有力的监督制约机制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尽管监理质量的评价高低是监理工作取得的重要因素,但是监理费收取高低也直接制约着监理工作的能否中标,有些监理公司由于成本小、费用少,在承接监理项目时自行压低监理费,以低价优势承揽工程,这样直接使得监理单位不惜降低收费标准来赚得监理工作的取得,由于工程项目的监理费达不到合理的监理成本水平使得监理单位只能通过减少执业人数,降低工作标准来完成监理工作,这样使监理质量明显降低,直接影响监理工程师的工作热情,降低监理工程师的工作质量,一旦发生索赔,不会得到有效的解决,严重破坏投资者的利益。 2、索赔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影响监理工程师声誉 在索赔管理执业过程中存在少数监理工程师不严格要求自己行为的现象,使自己的行为严重影响到整个行业中的声誉问题。这主要是由于监理工程师的素质修养问题造成的。 (1)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问题。 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外界对其的反映程度,在索赔管理过程中的确存在少数监理素质低下者,正是由于少数人的素质偏差,使外界对监理从业人员产生错误的认识,造成有些承包方害怕施工过程中索赔的提出。 (2)执业素质能力问题。 执业素质能力是监理工程师是否适应监理行业,能否进行有效索赔管理的关键。监理工程师应该除工程技术及专业知识外,还必须懂得法律知识、财务监控、项目管理和材料设备等,并且掌握计算机辅助管理。但是我国当前的监理人员整体素质普遍不高,从事工程监理的从业人员普遍存在专业知识面窄、素质不高、年龄老化、兼职挂名多、在职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等问题,而且目前我国监理从业人员主要来源为设计单位的设计人员、施工单位的施工人员和基建单位的管理人员。由于缺乏现场施工组织管理经验,不熟悉施工索赔管理,使工作无法顺利完成,造成工程中索赔连续的发生,最终投资方的权益受到严重破坏,因此,在行业中加强人员素质的管理与考核显得犹为重要。 3、监理工程师索赔管理具体操作不规范 (1)索赔管理过程中有法不依现象严重。 法律是维护市场秩序井然的有力工具,在当前监理市场不规范的情况下,索赔管理工作同样存在着管理混乱,不按正常法律途径解决索赔的现象,管理人员一味只依靠自身经验和旧的体制下形成的处理事件的方式,而把法律法规只是当作进行教育的说理工具,让正常的索赔处理程序受到严重破坏,合同管理成为一种形式。 (2)索赔管理阶段过于单一,易造成索赔过频提出。 一项工程的实施是从可行性研究、招投标、设计、施工直至项目交付使用的整个过程。然而从我国现阶段的建设监理索赔管理工作状况来看,索赔管理工作还仅仅局限于施工阶段,没有做到从勘察设计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工作参与,这样使监理工程师在融入工程的过程中消耗大量的时间,期间由于对工程概况不能做到完全掌握,容易做出错误的指令与承包方发生工作的不协调滋生索赔事件,产生不必要的索赔机会。 (3)监理工程师工作内容不清且操作不规范。 索赔管理的任务和原则是监理工程师必须要遵守的,这是正确处理索赔事件的关键,内容和原则遵守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索赔控制和业主利益维护的好坏。 当前的监理工程师索赔管理形势不容乐观,法律法规制定及遵守的不规范、监理内容操作的不规范、监理从业人员的素质过低等问题直接制约了正常的索赔管理工作,寻求解决措施显得十分紧迫。 三、监理工程师索赔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现阶段,监理工程师索赔管理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为了实现建筑市场索赔管理秩序化,需要及时正确的利用可操作的措施解决问题,具体如下: 1、 积极工作、加强沟通,解决业主与承包方的错误认识 监理工程师在日常工作中要积极主动,认真负责,以饱满的热情加强对工程的监管,减少索赔事件的发生,在工作过程中,监理工程师还要加强与业主方的沟通,做好日常监理日志定期向业主汇报工作内容,让业主方认可其工作内容,产生认真负责的好印象。使业主乐于把合同所约定的权利交给监理工程师,实现对工程索赔事务的全面管理。 2、调整监理的取费标准,提高索赔管理积极性 对收费标准进行调整使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收费标准应当实行政府指导价,体现优质优价的原则,收费标准的调整将以监理与咨询服务工作的社会平均成本、相应的税费及合理的利润为基础,充分考虑社会的承受和接受能力以及目前监理市场运行状况,并与工程勘察设计、前期咨询等收费标准适当衔接,同时,调整还应充分考虑监理与咨询服务市场供求和竞争状况,发挥市场调节作用。收费的调整必然提高监理管理水平,使监理单位有充足的人员进行执业管理,监理人员对工程中的索赔管理被充分重视且有高涨的热情对待索赔管理。 3、加强法规的建设,严格按照规定进行索赔管理 法律应成为人们约束自身行为的标准,监理工程师工作应以有关工程建设和监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为准绳,以合同为依据。因而,监理人员上岗前,监理企业应组织监理从业人员认真学习国家、行业、企业所颁发的有关工程建设和监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技术管理制度,熟悉有关技术标准、规程、规范、有关合同法规和监理企业的质量体系文件,这是做好监理工作的首要条件。在索赔管理过程中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行事,重视索赔管理中法律的地位,使建设秩序实现良性的发展。 4、提高监理工程师素质,促进索赔管理能力增长 监理工程师作为从事工程监理活动的骨干人员,其素质的高低对工作质量的好坏影响极大。其应当从理论及专业技术知识、工程建设实践经验与能力、管理知识、经济方面、外语能力等方面提高素质,确保索赔管理的顺利实施。 此外,还应讲究交流沟通的技巧,监理工程师在索赔管理过程中,必须会与业主、承包商、政府监管部门以及监理部内部进行交流沟通。同样一个问题,交流沟通的方式、方法不同,其结果肯定不一样。监理工程师应不断加强这方面修养,努力提高交流沟通的技巧,将索赔管理工作做得更好。 5、构建监理声誉体系,重塑索赔管理新形象 监理工程师声誉就是指监理工程师在索赔管理乃至整个执业过程中获得社会公众信任和赞美的程度。监理工程师声誉不仅关乎自身的生存发展,同时也是社会稳定、公平效率的保证。近年来监理工程师公信力下降,监理工程师整体形象和社会评价受损严重。因此,构建监理工程师声誉制度,加强监理工程师声誉管理,有切实必要性。 对监理工程师而言,处理索赔问题的成功与否,即可反映其对项目管理的水平如何。索赔管理的健康开展对于培育和发展建设市场,促进建筑业的发展,提高工程建设的效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有利于促进双方加强内部管理,严格履行合同;有助于双方提高管理水平和素质;有助于加强合同管理、维护市场正常秩序;有助于双方更快地适应国际惯例;有助于对外承包的开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索赔在项目管理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监理工程师必须重视索赔管理,加强索赔管理意识,提高项目管理业务能力和工程项目建设管理综合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 管理工程师论文:监理工程师对施工合同管理的重要性 【摘 要】:由于施工过程中的有许多复杂多变的因素,使得施工合同管理变得十分重要。合同管理是监理单位的主要任务之一,加强工程项目的合同管理是提高工程监理水平,增强单位竞争力的重要工作。本文结合监理工程师对施工合同管理的内容来说明其重要性。 【关键词】:监理工程师;施工合同;管理 引言 工程施工合同管理主要是指监理单位受业主委托对施工合同的管理,监理工程师以承包方和业主依法签订的合同为依据,用较低的工程成本,并且保证工程质量按期完成工程为目的,以公平合理地处理双方的权利和责任为准则,对施工项目进行管理,是施工合同管理的基本内容。实际工程中,有些人认为维护了业主利益,就必然要损害承包人的利益,因而在监理工作中不按照正常合同要求办事,甚至违背监理工程师的执业公正性。施工合同当事人双方最根本的利益是在按照合同约定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前提下,享有合同约定的权利。严格履行施工合同就是维护承发包双方的利益,体现监理工程师执业公正性。监理工程师通过对施工合同的科学合理的管理,以便使工程变更、工程工期管理、合同索赔管理、合同纠纷的协调、保险合同管理、工程价款支付控制以及工程竣工等方面的工作更加规范有序。因此,监理工程师对施工合同的监督管理非常重要。 一、关于工程变更管理 工程变更指的是针对已经正式投入生产的产品所构成的零件进行的变更。由于施工设计文件中存在一定问题或者施工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工程变更在所难免。设计变更通常由承包人、发包人以及工程师三方提出。对设计变更的管理,监理工程师要注意完善申报、审查程序。无论是承包人还是发包人提出的变更,都需要经过工程师审查并且同意后,才由发包人向原设计单位提出变更文件。在施工过程中提出的变更要满足规范要求,要尊重设计者。另外,在变更通知发出以后,承包人要及时向发包人或工程师提交工程计量申报表。对变更项目计量,要确定最后变更总价、单价、工程量。在实际工程中,业主方经常要求对项目个别部位使用功能进行修改,由于施工技术的要求、现场施工环境或者业主要求的变化而产生设计变更等,在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设计变更,引起施工进度、工程量调整等情况,导致合同价格、工期的调整。因此,作为监理工作人员要认真耐心地对待工程变更。 二、关于工程工期管理 在完成工程建设项目的过程中,保证工程项目按期建成交付使用。工程竣工时间通常是科学、全面的分析与工程项目相关的各种因素来确定的。但是在施工过程中有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导致工期不能如期完成。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在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的前提下提出缩短或者延长工期的合理化建议,经建设单位认可、同意,双方应签订工期调整和相关费用补充合同,并应办理缩短工期合同变更备案手续。如缩短后工期压缩幅度超过原确定工期标准的15%,施工单位应当组织专家对施工工期进行评估,并出具专家评审认可的施工工期评估报告。施工工期评估报告作为缩短工期合同变更备案的条件。监理工程师对工程项目施工进度进行合理控制,保证整个项目施工能按期完成。 三、关于合同索赔管理 目前,许多合同当事人索赔意识比较淡薄,有的承包人不会索赔,有的业主对索赔非常反感,很少存在工程索赔的行为。我国颁布实施了一些涉及工程索赔的法律法规,工程索赔也进入法制化轨道。监理工程师应学会索赔处理的方法、原则以及技巧,克服只注重工程进度、质量控制,而忽视施工项目的索赔,把索赔工作当作一项重要的工作,努力搞好索赔管理工作。 (1)、保持协商一致原则,监理工程师应及时地与承包方和业主进行沟通,保持经常联系,处理好索赔问题。特别是在决定工期、调整价格以及费用补偿时,应充分与合同双方协商,取得共识,达成一致,有效避免索赔争议。 (2)、保持公正原则,如果遇到索赔事件,监理工程师应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根据合同约定审查索赔,审查索赔一定要合理、正确。 (3)、要注意搜集积累原始凭证、资料和验收资料等一些重要的记录。这些证据是工程索赔的关键,如果证据不足索赔就不能够受理。监理工程师开始进入工作,就要安排专人从事资料管理工作,建立严密的工程日志以及来往文件档案制度。 (4)、监理工程师应该认真履行工程师职责,减少和杜绝工作失误、疏忽、预测可能引起索赔的事件,及时采取合理方法措施,避免可能发生的索赔。 四、合同纠纷的协调 (1)、签订合同时坚持原则。在处理合同纠纷时要控制事态发展,对一些不能立即解决的问题可以暂停处理,等冷静后在处理分析,对合同理解有误的一方要解释清楚合同本意,促使双方严格履行合同。 (2)、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追究产生问题的一方,不要不偏袒任何一方。 (3)、监理工程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素质,及时了解产生分歧的具体原因,做到心中有数,弄清是非曲直,对症下药。 (4)、监理工程师平时应注意与项目经理和业主代表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以便发生争议时能够在一个比较好的气氛中和解。 (5)、调解结束后要及时形成文字,做好相关记录,补充协议或双方签认等。 五、保险合同管理 当事人双方必须严格地、全面地按保险合同约定的条款履行各自的义务。监理工程师应该做好监督工作,在订立保险合同前,当事人双方均应履行告知义务。在保险事故发生后,投保人有责任采取一切措施,避免扩大损失,并将保险事故发生的情况及时通知保险人。保险人对保险事故所造成的保险标的损失或者引起的责任,应当按照保险合同的规定履行赔偿或给付责任。对于损坏的保险标的,保险人可以选择赔偿或者修理,监理工程师可进行适当的调节。如果选择赔偿,保险事故发生后,保险人已支付了全部保险金额。并且保险金额相等于保险价值的,受损保险标的全部权利归于保险人;保险金额低于保险价值的,保险人按照保险金额与保险时此保险标的的价值取得保险标的部分权利。 六、工程价款支付控制 监理工程师在项目监理过程中,要按施工合同的有关约定按期审批工程款,在承包人得到合理的款项后,督促承包人确保工程正常施工。对于业主提留的保留金和保留金的返还以及由于物价上涨、意外事件等,应根据施工合同约定具体情况具体处理,防止造成甲乙双方的经济损失。 七、关于工程竣工 监理工程师应及时督促承包方整理工程竣工文件以及相关验收资料,并提出监理意见。根据施工单位的竣工报告,提出工程质量检验报告。同时竣工验收时应具备以下条件。 (1)、工程竣工是工程按照施工合同及设计文件要求,完成全部施工内容,且按照施工验收规范要求验收合格后,交付给发包人的工程。工程竣工验收的依据是设计、施工有关规范、批准的设计文件、合同及协议文件以及工程质量验收标准等。工程具备验收条件后工程师应及时进行该项工作,确保承发包双方最大利益。 (2)、施工单位按规定编写和提出验收交接文件是申请竣工验收的必要条件,竣工文件不正确、不清晰、不齐全以及其他情况,不能验收交接。 (3)、施工单位应在竣工验收前将已经编好的竣工文件及绘制的竣工图,提供监理工程师一份,审查确认完整后,报建设单位,其余分发有关接管、使用单位保管。 结语 总之,监理工程师是履行合同的代表,在合同实施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在合同管理中,监理工程师应以合同约定为依据,以业主满意为准则,以不损害承包人合同权益为前提,在授权的范围内代表业主行使监督、检查权力,并根据合同条件的变化,实事求是、公平公正地处理合同事件。 管理工程师论文:探讨项目总监理工程师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 摘要:为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本文从总监理角度出发,对工程项目施工前期和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工作探讨了一些个人体会与心得。 关键词:工程项目;总监理工程师;安全管理 1.引言 一部分施工企业存在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管理基础薄弱、安全防护技术落后、投入不足、管理人员素质较低等问题,因此对安全监理尤其总监对现场的安全管理面临严峻考验。工程监理的职责是控制项目的投资、进度、质量和安全,在总监理工程师的职责中,主要是接受监理单位法人的授权,全面负责委托监理合同的履行,并组织工程项目监理部门的日常工作,而其中项目的安全绩效对项目总监理有中重要影响,下面也结合总监理工程师工作的实践,对做好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展开探讨。 2.提高安全责任意识,规范安全管理 监理企业同其他企业一样所追求的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由于环境、施工特点、施工机械、设施、人员等等复杂因素,会形成较多的安全隐患,而隐患的形成对安全事故一触即发,事故一旦发生,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带来严重影响,甚至不可估量。因此作为项目的总监理工程师,一定要树立高度的安全责任意识,明确安全管理职责,贯彻落实安全管理条列、规定和管理制度,组织安全监理,监督规范施工行为,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3.施工准备阶段的安全管理工作 总监理工程师把控好施工前期的安全管理工作是工程安全顺利实施的保障。主要侧重于以下几方面的管理: (1)制度文件管理方面。总监理工程师应先根据合同和监理规范的要求,主持安全管理责任制度的编制、安全监理工作流程的编制、安全监理实施细则以及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的专项安全监理方案等的编制,配备合格的安全监理人员并形成安全监理组织网络,确保安全责任落实到人。 总监应负责组织审核施工方报送的施工组织设计,特别审查安全保证体系是否健全、安全施工措施是否完善,并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对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应组织专业安全监理工程师审核并签字批准,审查总包单位确定的专业分包单位和劳务分包单位资质和安全生产许可证,同时应督促施工项目部在签订分包合同或协议时必须签订分包规程安全生产协议书,审核施工单位安全防护费用计划和应急救援预案。 (2)人员管理方面。总监理工程师要组织监理人员对施工单位安全管理人员、作业人员进行审查,要保证施工现场的管理和作业人员具备相应的上岗资格,如在施工现场从事起重机、焊接、电等特殊工种的人员,一定要经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专业培训考核合格后才允许上岗,以此来避免施工单位在人员管理上的混乱,避免非特殊工种的人员从事特殊工种作业带来的安全责任事 故发生。 总监也应按照本监理单位要求应对监理部成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监理意识,从而使他们掌握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知识、施工安全标准和操作规程、施工现场危险因素的识别方法以及各类施工机械设备性能、安全操作规程等知识。 (3)设备管理方面。建筑施工已经逐步买入机械化施工时代,机械设备则是重要的物质保障,对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施工质量、施工安全等方面都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在施工现场采用的机械设备都要良好状况,尤其是一些大型的机械设备,其结构庞大、结构复杂、运行空间广而使用起来所产生的危险系数也就越大。因此项目总监理工程师一定要组织好对进入施工现场的机械设备按管理程序如安装验收、检测、使用登记备案等环节全过程监督,并在使用过程中监督检查施工机械的维护保养和定期检测,确保机械不带病患,运行正常。 (4)环境管理方面。工程项目所在地周边环境和工程施工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作为总监理工程师,应运用自身专业知识和安全管理经验,在施工前组织评估施工环境中存在的安全影响因素,评估的主要内容应包括:是否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规范要求,是否影响周边环境安全;地下管线对施工的影响;基坑施工对周边建筑物和设施的影响;毗临高压线、高架桥、高大建筑、重要公共建筑及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状况;施工现场脚手架、高支模、塔吊、易燃易爆化学品、有毒有害气体等重大危险源对通信、居民、行人、幼儿园和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安全的影响;施工中各种粉尘、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以及噪声、振动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程度等。总监理工程师应分析判断各种环境因素对施工产生的影响成都,组织研究制定各项应对措施,防范施工安全风险。 4.施工阶段中的安全管理工作 (1)督促落实施施工组织设计和安全专项方案 施工组织设计是施工组织设计是用来指导施工项目全过程各项活动的技术、经济和组织的综合性文件。项目总监理工程师应监督施工单位严格按照审核后的施工组织设计和安全专项方案组织施工,确保施工符合方案所确定的安全技术措施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施工中如发现有违施工组织设计和方案内容和强制性标准的的,应及时予以纠正,必要时签发工程暂停令。 (2)基础施工阶段重点安全管理 总监应督促施工单位按经过主管部门审批的开挖方案、基坑支护方案、拆除方案等施工,并严格遵守“先撑后挖、分层开挖”施工程序。安排专业安全监理工程师和监理员现场巡查施工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关键部位和关键工序要安排监理员旁站。注意开挖过程中支护桩附近留土,不使基坑卸载过快引起变形;注意顶部堆载或振动造成滑坡,避免由于施工不当、超挖、支撑设置和拆除不正确等造成滑坡,应及时收集基坑监测数据,发现异常,及时联系相关部门采取措施,遇突发事件,立即督促启动应急预案进行抢救。如果有爆破施工,必须要检查施工单位的爆破方案经政府部门批准;地下室的开挖过程中,监督施工单位做好基坑周边防护栏杆和安全网设置工作,围护支撑梁上设通道防护栏杆和安全网;挖出的土方不应堆放在基坑周边,出土口要采取加固措施;基坑上要搭设便于施工人员上下的安全梯子,夜间施工要保证充足的照明等。 (3)主体施工阶段主要安全管理 1)脚手架工程。建筑工程中使用的外墙脚手架类型较多,其中整体提升脚手、落地扣件式脚手、悬挑脚手在工程使用较为普遍,总监理工程师要组织专业监理人员监督好施工单位的安全技术管理工作,如审核脚手架设计计算是否符合技术规范要求,关键点关键部位的安装拆除的安装说明和安全技术交底,避雷装置的设置,整体提升脚手的安装验收、检测程序化管理等等。施工中,总监应安排安全监理员旁站监督安装施工并定期检查作业情况,现场脚手架应实行动态管理,所有更改搭拆都必须向总包申请,监理批准执行;督促施工单位健全规章制度、加强规范管理、制止和杜绝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完善防护措施和提高施管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素质;禁止乱搭乱设现象和使用不合格材料、设备,严格监督按规定程序和方案要求进行安装作业,按规定监督和组织好安装和使用过程中的检查验收工作。2)模板工程。模板工程中高度大、跨度大、荷载量大的模板支撑具有搭设难度大、危险性较高、危害程度大等特点,安全监理中应重点监控,施工前除编制专项方案外,对超过一定规模的模板工程,应按规定督促组织专家论证。施工中应重点检查立柱间距、水平支撑、纵横剪刀撑间距应符合方案要求;搭设模板承重架所用的钢管、扣件进场后应按要求进行抽样复试,如测试结果不合格,必须更换钢管或扣件;现场搭设质量控制首先应对搭设操作人员的资质进行审查,其次应检查搭设是否按批准的方案内容进行,最后应检查立杆、扫地杆、水平杆、剪刀撑的搭设、各部位扣件的数量是否符合构造要求;控制模板上的施工荷载和堆放不均。搭设安装完成后,应按规定组织各方验收,验收中应采用必要的检测手段和工具,不符合方案要求和标准的,不得使用。3)高空作业。高空作业即为高危作业,总监理工程师要组织重点检查安全网、防护栏和安全门的设置;洞口作业应检查洞口标志、防护盖板、防护栏杆、安全网及其他防坠落措施的设置;悬空作业应检查工作面是否有牢靠的立足点,作业使用的脚手架、吊篮、平台及塔架等是否经有关部门验收合格,高空作业人员的防护用具和防护设施。 (4)临时用电安全管理 在该工作上,总监理工程师要组织电气专业监理工程师编制监理实施细则,审查施工单位制定的临时用电专项方案,保证该方案是由电气专业技术人员编制以及施工单位的技术负责人签字批准,方能允许实施。安排监理人员巡查,现场应重点检查施工用电的布置要按方案规定进行;检查作业人员电工上岗证书,电工等级应同工程的难易程度和技术复杂性相适应,严禁无证操作;严格按“三相五线制” “一机一闸一保护”规定实施;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必须与专用保护接地PE线连接。作防雷接地的电气设备,必须同时作重复接地。施工现场的电力系统严禁利用大地作相线或零线;严禁使用老化、破皮、漏电的电线和电缆;架空线路应设在专用电杆上,敷设时应有绝缘保护;配电箱内要有标记,进出线从专门口子进出,有门、有锁、有防雨措施;机械设备应有可靠的接地装置,应督促监理员定期检查漏电保护记录和电器设备维护保养记录,。 5.结语 总之,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作为项目总监理工程师首先就要树立高度的安全管理责任意识,组织好各个专业的监理人员认真学习相关的法规和技术规范,并从工程的开工前期就做好安全监管工程,工程实施阶段落实每个细节上,消除施工现场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这样就能消除各种安全隐患,实现项目的安全目标。 管理工程师论文:浅谈如何做好企业质检工程师管理工作 [摘要]:结合福州项目工程具体特征以及大包管理模式,在控制施工质量过程中的几个要点,并分析其必要性。 [关键词]:质量技术交底;质量通病的预防措施;奖罚制度;三检制;人员管理 一、前言 在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质检工程师是工程质量管理的直接操作者,肩负着质量管理的重任。因此,对于质检工程师的工作能力、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工作方法都会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与内部管理各环节的工作衔接。结合福州机场高速公路二期工程xx合同段实际情况,浅谈在工程质量控制方面的几个要点。 二、做好技术交底工作 工程施工中,所谓技术交底,就是在每项工程开工之前都要进行详细的质量技术交底与安全技术交底。质检工程师要有预知性的把准备施工的工程的质量难以控制的细节要求提出来,针对每一道工序施工要达到的质量目标,借此为契机,引发施工操作人员进行探讨,分析哪些环节可以达到,哪些有施工难度。通过分析质量隐患存在的原因及制定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最终达到与作业班组人员意见一致,方可组织施工。 通过质量一级、二级技术交底,目的是要把质量目标传输给了操作人员,把质量目标明确到操作人员,这样有利于质量提前得到控制,将质量隐患消失在萌芽状态。例如:在牛坑大桥墩柱施工之前,对墩柱外观质量的要求:即砼表面无蜂窝、麻面及气泡均要满足规范要求,并且保证拆模后砼表面无龟裂现象。针对质量具体要求,采取以下两条措施: 1、对墩柱施工的砼振捣人员进行严格培训,在前一道砼施工工序中加强技能操作,经过现场试验墩柱砼振捣操作考核合格后,才能允许进入墩柱施工工艺; 2、为了预防风把拆模板后的砼面吹出龟裂,故采用塑料薄膜进行覆盖养生,具体施工工艺为:用塑料薄膜对墩柱进行严密缠裹,保证侧面密封性能,并用绳子从上向下捆绑,防止风吹开。 在墩柱施工过程,现场技术人员要对墩柱的外观质量进行严格把关。众所周知,工程结构砼的外观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荣誉。因此在砼外观质量施工工艺控制方面,我们必须慎重对待。我们要选用成熟的砼振捣施工班组 精心组织、科学施工,从而达到了预期的质量目标。 三、质量通病控制 因为工程质量通病防治,重在预防,一旦产生质量通病,甚至酿成事故,即使尚可补救,但已造成损失,留下缺憾,事后治理,实属无奈,亡羊补牢,终究不是上策。所以为了确保工程质量,项目部在各分项工程施工前,制定了关键部位的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措施,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质量通病经常易发生的薄弱环节,结合工程具体实例进行多媒体讲座学习,组织技术人员进行系统的、有效的学习,警示所有技术人员对质量通病控制方面高度重视,发现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控制,并将详细的《质量通病治理方案》让技术人员、施工人员提前进行传阅,鼓励他们在施工中尽量采用科学的施工工艺、周密的预防措施,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确保工程质量万无一失。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质检工程师应及时总结施工经验,及早提出预防措施。在每项工程开工之前,事先要心中有数,分析容易出现质量问题的部位及产生的原因,才能及早采取预防措施,防止事故发生。例如:在马鞍溪大桥桩基施工中,有50根嵌岩桩,桩长好多只有15米左右。因为桩长短,故钢筋笼重量相对比较轻,采用砼罐车快速灌注时,当砼面埋深距钢筋笼底部1米左右时,在砼灌注速度过快情况下,很容易造成钢筋笼上浮。经过分析,制定了预防钢筋笼上浮的措施,要求在第一斗砼灌注后,放慢砼灌注速度。当砼上升到骨架底口4m以上时,提升导管,使其底口高于骨架底部2m以上,即可恢复正常灌注速度。通过有效施工措施控制后,该桥桩基施工顺利,质量合格。 四、在奖罚制度方面 项目部针对工程承包模式为大包模式,制定了合理的、详细的、易于执行的奖罚措施。在施工中,质量管理涉及的点多面广,执行起来相对难度偏大。为了将项目的质量奖罚分明、合理,质检工程师应及时与项目领导进行沟通,说明奖罚原因,争取到最大限度的理解和支持。在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中,必须做到有规可循,这样才有利于施工人员严格遵守,预防因不知或懈怠而留下质量隐患。在施工中,质检工程师也须严格按照项目工程质量管理办法进行质量控制,将工程质量落实到人,并加强管理执行力度,从而在奖罚分明的管理中有效的激发协作队伍的劳动积极性,施工中出现了比质量,比进度的、比文明施工的工作氛围。 五、质检工程师对施工队伍管控 质检工程师对施工队伍、施工班组要做到心中有数,并控制影响工程质量的主要操作人员动态,确保满足施工要求。对于协作队伍,在进场之后,质检工程师需要对施工班组中的砼工人、电焊工人、预应力张拉工人等特殊作业班组人员进行详细的考察,看是否满足施工要求。通过现场对结构物进行操作,观看预应力张拉操作是否符合规范操作要求;通过让其从事现场操作,观看其振捣的过程和检查拆摸后砼外观的情况,判断其是否满足质量要求;考核电焊工人,不仅要看其是否有合格的焊工证,更重要的是验证其钢筋焊接水平,通过在现场取试件进行电焊操作,冷却之后,在拉力机上试验,试件质量合格后才允许其从事电焊操作。每个影响质量的主要工种,在技术操作考核后做到了心中有数,合格后方可允许操作人员大面积施工。在我担任质检工程师期间,我对每个施工队或班组的主要操作人员进行登记,随机抽查人员流动情况,除特别情况下,特殊工种施工人员不允许随便更换,并对考核通过的人员登记注册发上岗证,没有证书的人员不得从事该专业。从事直接影响质量的人员得到了受控,是质量成功的第一步和成功的基本保证。 六、企业内部制度执行 在施工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严格执行“三检制”。特别是在比较容易出现错误的重要部位的工序上布设质量控制点。根据现场的施工特点,把三检定为:自检、互检、专检。自检是由施工技术人员检查,合格后,请现场技术人员进行检查,合格后由质检工程师进行专检,检验合格后方可请监理工程师检验。我认为:专检这一关检查特别重要,因为在进度的要求下,工区的技术人员有时检查相对不细,这就需要质检工程师严把最后一关,将容易疏忽的质量细节管理到位,才能有效的保证工程质量优质完成。 在施工过程中,要做好三检工作,首先要制定详细的分项、分部工程检点表,通过分析工程质量控制重点后,制定实用的三检表。三检表的作用主要是:预防事故或问题的发生,检查内容和方法可以随工程的特点而不同,三检表也可以根据施工经验和工程特点进行设计,主要目的是检查便于操作,起到有效的质量控制的作用,这就要求质检工程师在施工图纸、技术规范、评定标准特别熟悉,才能将工程质量技术把关与质量控制到位。 七、结束语 我认为做好质检工程师工作,不仅要熟悉工程施工工艺与业务知识,更重要的是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在施工巡视过程中,细心检查工程质量,及时将工程质量安全隐患消灭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做到早发现,早改正,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方可将工程成本控制到位,企业获得最大的利润。 管理工程师论文:关于监理工程师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探讨 【摘 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入迅猛增长期,城乡建设规模逐年扩大,大量的建设工程项目在各地实施,于是工程监理制度在我国随之实行并广泛应用。本文探讨了现场安全生产监理工作的步骤方案与对策,并提出了施工管理和控制的方法,以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 【关键词】监理工程师;安全管理;安全生产 在工程建设中,监理是指监理单位受项目法人委托,依据国家有关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制度以及批准的项目建设文件、建设承包合同和建设监理合同, 以自身的专业技术、管理技术对工程建设实行的监督管理,使工程建设项目的总体目标得到完美实现。 就目前建筑行业来讲,生产环境特殊、危险源多、工作人员流动性大等特点,已与矿山、工业等并列为高危行业。近几年来,重特大安全事故频繁发生,人员、财产损失严重,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因此,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要。作为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者,其作用的关键和责任的重大是不言而喻的。下面笔者就监理工程师如何做好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进行分析与探讨。 1 充分认识监理工程师在安全生产管理的地位和重要性 建设项目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由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五方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组成,五方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各自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内部层次、分工各有不同,但不论组织和结构有什么样的区别,所有参与单位必须严格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规定,保证建设工程的安全生产,依法承担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责任。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管理主要是由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来进行,施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指导生产作业。施工现场的作业及人员都是由施工方组织指挥,因此,施工方的安全生产管理的制度是否健全完善、是否满足实际施工的需要、谁来从外部进行监管,这就是监理工程师的职责。施工现场监理工程师虽然不直接指挥生产作业,但要对所有作业环境、作业过程进行监控。通过这种全过程、全方位的监控,来消除各种不安全的因素。由于市场经济进程加快,施工过程中大量的作业人员流动性强、组织性差、作业时间长短不一、作业个体技术水平、安全意识差别也大,只依靠施工项目部来进行管理和监督是不够的。大量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在施工方自管自监的情况下,再加上监理工程师监管能起到关键作用。 2 监理工程师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依据 (1)法律、法规依据包括《: 建筑法》《合同法》《安全生产法》《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列》《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建设工程强制性标准条文》《贯彻落实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的若干意见》等。 (2)合同依据《: 施工合同》《监理合同》。 (3)相关资料:设计图纸、图审意见、地质勘探报告、相关行业的从业要求、工艺操作规程。 3 安全生产监理工作的步骤方案及对策 现场安全生产管理是监理工程师的重要内容,当一个建设项目开始实施时,各参建方陆续进入,监理工程师首先要协助业主从专业角度审查各参建方的资质、安全生产许可证的期限、项目组成人员的从业资格证书、项目经理、专职安全员是否经过安全生产考核、资质类别是否与所建项目相符合、各参建单位的质量保障体系和安全生产保障体系是否健全。 (1)在正式施工开始前,监理工程师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认真审核施工方案中的安全措施,是否能满足施工现场的实际需要,并重点就以下分项的专项施工方案的安全措施、安全验算结果进行核对:a.基坑支护和降水工程;b.土方开挖工程;c.模板工程;d.起重吊装工程;e.脚手架工程;f.拆除、爆破工程;g.现场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及临时用电方案。 (2)对施工现场的布局、生产区、生活区、材料堆放、大型机械设备的进出场道路等现场环境,防雨、防火应急预案、器材准备进行检查,发现有不妥的地方,以书面形式告知施工方进行整改。 (3)对进场设备、机具、材料进行检查,杜绝带病设备进场使用及有缺损机具投入使用。不合格材料(主要是指辅助材料,如脚手架、扣件、钢丝绳、电线、电缆、安全网、脚手板等的使用) ,所有设备的用电必须按照一机一闸一漏电的配置原则,动力用电、照明用电分开设置,对照已批准的临时用电方案严格核对,接零接地保护要齐全。 (4)对进场作业的人员,进行全面的安全教育,对特殊工种电工、焊工、架子工、机械操作工、信号员进行检验其证件和有效期,并人、证对照,逐一核对。 (5)在完成上述四个方面的工作后,就从参建单位的行为合法性、组织机构完善性、施工方法完善性、施工方法的正确性、安全生产措施的保障性等,从建设环境、参与人员、使用材料上全面控制施工作业状态,这也是监理工程师的事前控制具体方法,为下步全面大规模施工生产提供保障。 4 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生产管理和控制的方法 (1)建立现场施工安全管理制度、检查制度、工作联系制度等。在施工现场由专职安全员、监理工程师、业主代表组成安全检查组,定期进行检查,重点是危险源,如用电、深坑及高空坠落物、临边洞口、支护防护的破损、作业人员安全防护等。对检查发现问题后,提交施工项目经理,并督促其安排人员进行及时整改、修补,消除隐患。 (2)对危险性高、难度大的作业施工,监理工程师应跟踪监督其施工过程,及时提醒作业人员应注意的事项,并在施工作业开始时检查施工方的技术安全交底是否到位。 (3)利用监理例会、专项安全会议及碰头会的形式,就现场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进行讨论和解决,让施工管理方的负责人、建设方的代表及时了解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状况,监理工程师应起到协调管理的主要作用。由于监理工程师不直接指挥操作人员,只有通过对施工项目部安全管理机构的监督管理,让其正常运转,减少失误。 (4)在施工现场一旦有重大隐患和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监理工程师应及时下发停工令,先停止危险作业面的施工,有重大隐患的,要求施工人员在停工后,采取可靠的措施进行整改。对发生安全生产事故,要先要求施工方按照应急预案采取急救措施,抢救受伤人员,减小事态的发展,协助各方将事故发生情况向有关部门报告,并配合施工方保护好事故现场,协助调查和处理事故。 5 安全生产监理工作采取的措施及手段 从现场管理的具体措施来讲,主要有管理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合同措施。监理工程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措施对安全生产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工作,紧密联系施工现场条件,工程实体状况,采取适合的方式,灵活掌握各种措施并相互结合运用。如:对不尽职的安全管理人员建议有关方进行更换,协助业主制定安全生产奖罚制度,发生问题后对主要责任人进行处罚,发现用于安全防护的材料不符合要求,要下监理通知单将其清退出场。安全生产管理不是一个单独开展的工作,它与质量管理、进度管理密切联系,三者又相互制约。抓质量的同时也抓安全生产,抓进度的同时也要注重安全生产,没有安全生产,质量目标和进度目标就无法实现,而只抓安全生产又会影响进度和质量目标的实现,三者要同时抓,要有主有次,协调管理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6 结语 要想把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好,监理工程师要熟悉建设工程的程序,施工现场管理程序,坚持原则、严格监理、严格把关、热情服务、热情监督,同时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当好业主的参谋,在作业过程中加强检查、督促,才能把好安全关,当好一名称职的监理工程师,完成自己在建设项目中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同时监理工程师还要不断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和业务知识水平,只有这样,监理工程师才能维护好业主的利益,才能更好地做好监理工作,为祖国的建设事业服务好,把好关。 管理工程师论文:监理工程师的责任及风险管理 提要: 分析监理工程师的工作特征和责任风险,强调认识和防范责任风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控制责任风险及风险管理的方法。 关键词 : 监理;责任;风险 对工程建设项目实行建设监理制是我国工程建设领域中项目管理体制中的一项重大改革。我国的建设监理被定义为:受业主委托,对工程项目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与管理。我国的监理事业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已经取得了迅猛发展,社会对监理工程师的工作成效给予了极大的希望。这种期望无疑对监理事业的持续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人们对监理的认识也产生了某些偏差与误解。众所周知,有责任就会有风险,认识并防范监理责任风险已成为十分重要和紧迫的现实课题。 一、监理工程师的工作特征 1.监理工作是一项具有委托性的,基于自身专业技术的咨询服务 。 在国外,通常被称为咨询工程师或顾问工程师。由于监理工程师本身专业技能水平的不同,在同样的工作范围及权限内,不同水平的监理工程师所提供的咨询服务质量会有很大差别。监理工程师的专业技能差别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业技术水平与工程实践的差别;二是本身工作协调能力的差别。监理工程师的工作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协调方面,即协调参与工程建设的各方技术力量,使其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2.监理工作的成效受主观能动性的影响较大 同样的工作可能做得很认真,也可能做得较为马虎。工作成效的好坏与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有关,很难用定量指标去衡量。监理工程师的主观能动性主要来自于自我约束以及业主的支持,业主与监理工程师的相互信任与诚意,会大大激发监理工程师的主观能动性。 3.监理工作成果是集体行为的产物 监理的服务质量与水平最终是由监理机构的整体服务来体现的,是多专业配合协调的技术服务,其中总监对监理机构内部的领导组织与协调水平至关重要。只有在监理机构内部设立了人员职责分工明确、沟通渠道有效的管理模式,只有整个监理机构有效地运行,监理效果才能体现出来。 二、监理工程师的责任风险 从上述监理工作的特征可以看出,监理工程师承担的责任风险可归纳为:行为责任风险,工作技能风险,技术资源风险,管理风险,社会环境风险。 1.行为责任风险 行为责任风险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监理工程师超出业主委托的工作范围,从事了自身职责外的工作,并造成了工作上的损失;二是监理工程师未能正确地履行合同中规定的职责,在工作中发生失职行为造成损失;三是监理工程师由于主观上的无意行为未能严格履行职责并造成了损失。 2.工作技能风险 监理工程师由于他在某些方面工作技能的不足,尽管履行了合同中业主委托的职责,实际上并未发现本该发现的问题和隐患。现代工程技术日新月异,新材料、新工艺层出不穷,并不是每一位监理工程师都能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所有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无法完全避免这一类风险的发生。 3.技术资源风险 即使监理工程师在工作中没有行为上的过错,仍然有可能承受一些风险。例如在混凝土浇注的施工过程中,监理工程师按照正常的程序和方法,对施工过程进行了检查和监督,并未发现任何问题,但仍有可能在某些部位因震捣不够留有缺陷。这些问题可能在施工过程中无法发现,甚至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也无法发现。众所周知,某些工程上质量隐患的暴露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诱因,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并不可能保证所有问题都能及时发现,同时,由于人力、财力和技术资源的限制,监理无法对施工过程的所有部位、所有环节的问题都能及时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发现,必然需要面对一方面的风险。 4.管理风险 明确的管理目标,合理的组织机构,细致的职责分工,有效的约束机制,是监理组织管理的基本保证。如果管理机制不健全,即使有高素质的人才,也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5.社会环境风险 建筑法第 55条明确规定:建筑工程实行总承包的,工程质量由工程总承包单位负责。第58条规定:施工企业对工程的施工质量负责。显而易见,承包商作为工程施工质量的主体,必须对工程的施工质量负责。实践证明,推行监理制,可以使工程质量更有保证,但监理工程师的工作不能替代承包商来担保工程不出现质量和安全问题。监理工程师的重要职责应该是及时发现或预防工程质量问题,避免工程留下质量和安全隐患。因此,应该解除监理工程师的顾虑,大胆工作,勇于发现问题,揭露问题,如果要求监理工程师承担过大的质量和安全责任,甚至以工程中是否出现质量问题来评价监理工作的成效,则可能促使监理工程师在工作中掩盖、隐瞒工程质量问题,反而使工程留下质量和安全隐患。果真如此,实行监理制就毫无意义了。 三、 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就是一个识别、确定和度量风险,并制定、选择和实施风险处理方案的过程。风险管理应是一个系统的、完整的过程,一般也是一个循环过程。风险管理过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对策决策、实施决策、检查五方面内容。 四、责任风险的防范机制 由于以上风险的存在,因此,监理单位和总监理工程师必须提高风险意识,及时防范风险,保护自己的切身利益。为此,监理单位和总监理工程师应做好以下工作。 (1)坚持独立公正、独立自主的原则监理工程师在工程建设中必须尊重科学、尊重事实,组织各方协调配合,维护有关各方的合法权益。为使这一职能顺利实施,必须坚持公正、独立、自主的原则。只有按合同的约定建成项目,业主才能实现投资的目的,承包商也才能实现自己生产的产品的价值,取得工程款和实现盈利,从而使监理工程师自身的风险损失降低。 (2)在工程建设中实现权责一致 监理工程师履行其职责而从事的监理活动,是根据监理有关法规和受业主的委托、授权而进行的。监理工程师承担的职责应与业主授予的权限相一致。因此,监理工程师在明确业主提出的监理目标和监理工作的要求后,应与业主协商明确相应的授权,达成共识后,明确反映在监理委托合同中和承包合同中。 总体而言,成功的项目风险管理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科学。项目的风险与收益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正相关性,但项目风险同样与项目可能遭受的损失或可能增加的成本相对应。项目风险管理在改进已选项目的同时,也是对成本损失或不确定性的降低,等于提高了项目运行的效率与效益。 管理工程师论文:试论暖通助理工程师如何协助部门管理以及提高专业知识 摘要:我们国家已经步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全新阶段,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准的提升,暖通事业开始被人们所关注,尤其是对暖通的管理方面能有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暖通助理工程师,本文主要阐述的就是如何协助设计部门的问题,以及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 关键词: 暖通助理工程师管理设计部门专业知识水平 1 关于暖通工程师的工作职责. 暖通工程师的工作职责是制定工程项目中的暖通工程具体施工工程方案,现场指导暖通工程施工过程,并提供技术支持。具体工作内容包括:承担项目中暖通工程技术分析工作;主持暖通工程招标工作,并签定合同、协议,选择施工队伍;编写暖通施工工程方案,并监督实施;办理暖通方面配套手续;审核暖通专业图纸;验收暖通施工工程;与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协调沟通。 1.1关于暖通建筑工程 暖通建筑工程是一个非常系统的作业过程,主要包含有空调、采暖、通风等系统的安装,这种过程是较为复杂化的,在作业的时候也存在很多的难度。(删)特别是在桩基后进行做好暖通工程的预埋和预留工作更好的实施暖通工程。在结合现实的情况,根据图纸的基础上进行规范、依据性强、质量可靠的暖通工程,随时有效的处理在作业过程当中遇到的困难及需要解决的矛盾。 1.2完成作品的分配管理 暖通工程师要注重每一个工作中的细节,在设计部门这一块,要做到烂熟于心,当设计作品完成后,要仔细的检查是否存在隐患,同时还要记录好在完成作品过程中的每一个重要的步骤,以及让设计部门的整体员工学习作品的优秀之处,对于这点我有如下建议: 首先,及时的让企业内部注意到该作品的重要性,领导者可以采取宣传事迹,提高奖金,开会表扬等方式,达到每一个人都认识到需要努力学习的意识。 其次,将以往的优秀作品,进行定期展览,可以让作品的作者或者该作品制作的主要团队进行宣讲,将产品的出色之处做到深入人心,将积极向上的氛围带进企业内部,做成优秀的企业文化。 2 设计部门在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暖通设计指的是在采暖、空气调节剂通风三方面进行的空气调节系统的总体称谓。通常被简称为“空调系统”。通常的空调体系包括制冷供暖系统,新风系统,排风系统等的有关的整体设计。也就是说,暖通是是建筑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性方面。从建筑设计方面来讲,暖通设计是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性分支,不仅仅指“空调”,暖通设计无论是在工业建筑还是居民建筑上有起着非常关键性的作用。 2.1在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暖通空调的供暖入口设置的过多,现在设计中只图室内系统的设计方便省事,而不顾及室外管网系统,只考虑到了室内供暖系统的合理性,而没有考虑到与室外管线衔接的问题,不仅仅对外线施工造成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到室内系统调节;供暖系统设计也有不合理之处,例如有的供暖管道布置的不尽合理,这样就会造成供暖管道与建筑专业不易协调,或供暖立管直接立在窗子上,既影响使用,又不雅观;或者供暖水平管道铺设在通道的地面上,既影响行走,又不便物品放置。 2.2设计图纸方面的问题 有些工程的设计说明内容很不完整。一般来说,设计说明都应该有室内外设计参数;热源、冷源情况;热媒、冷媒参数;供暖热负荷及耗热量指标,系统总阻力;散热器型号;空调冷、热负荷;系统形式和控制方法;风管、管道材料选择、安装的要求;系统试压要求等等。但是有的设计说明的内容会不完整。系统图深度不够,往往忽略了空调冷冻水系统图和风系统图,对于一些复杂的通风空调设计,不能单纯的靠平面图。同时还存在锅炉房设计过于简化,有的锅炉房设计,仅画了一个平面图,无任何剖面图和系统图,许多应该交代的内容没有交代,距设计深度要求相差甚远。 3、助理工程师如何协助设计部门加强管理 3.1弄清暖通空调设计的原则 暖通空调是分户的中央空调,中央空调它最大特点,是能够创造一种舒适的室内环境。暖通空调既能解决冷暖问题,又能解决空气处理过程,其空气处理过程有以下步骤:首先是空气进来以后,除了引进新风以外,可以把空气进行冷却处理,然后就进行过滤处理,过滤处理以后,(删)增加了几大特点:第一就增加电子除尘器.,它主要可以捕捉非常小的颗粒的灰尘,一般来讲它可以捕捉一个微米的灰尘,而这个灰尘的范围内大部分都是细菌、病毒、烟尘,或者是异味也这样就都可以过滤掉;另外就是会增加一种加湿设备,这个加湿器可以创造我们房间的加湿达到40%左右的相对湿度,这样人会感到很舒适。 要进行暖通空调设计的时候,首先我们应该弄清楚该建筑物及其周围的供水、供电等管线的铺设方式与可能的接口地点。这可为本建筑物设计供热入口时的客观条件提供参考,也可以根据主要入口的朝向,确定大门的做法。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层数、层高及建筑物的总高度,看其是否属于高层建筑。按照现在行使的规范规定:10 层及10 层以上的住宅或者是建筑高度超过24m 的其他民用建筑,应遵守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防火分区的划分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要足够了解这些问题,从而设计防烟排烟系统。 3.2注重暖通空调节能的思路 暖通空调的能量耗损较大,使用过程中会对周围空气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由于空调系统中所使用的高品位、不可再生能源所引起的资源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可再生资源和低品位能源的开发和应用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最好途径,为此必须开发一些合理有效的可再生能源以缓解目前的紧张局面。 暖通空调节能设计的水平是要提高自动控制,不仅能保证暖通空调房屋温度和湿度控制的要求,并且可以节约热力,更大程度上,它还可以降低空调能耗。它是运用改良技术和组织等形式,增加能源的利用效率。新技术在暖通空调系统中的应用,为节能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这样我们就能够通过开发绿色能源技术,在暖通空调地中尽量使用新的绿色能源技术。譬如说采用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太阳能制冷供热系统,这样我们不仅可以实现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同时有显著的经济效益,是值得在工程中推广采用。 我们充分利用当地环境能源,如在地热丰富地区,运用地热作为暖通空调消耗的能量资源,通过把地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应用于空调制冷,具有一定的优势,而且清洁并且没有污染。地源热泵是一种利用浅层和深层的大地能量,包括土壤、地下水、地表水、海水、污水等等都可以作为冬季热源和夏季冷源,是既可供暖又可制冷的新型中央空调系统。我们认识到的这种技术已经在国外得到广泛的应用,可想而知,这种系统的暖通空调有着较大发展空间。虽然太阳能是最清洁的能源,但太阳能的利用技术还没有得到深度研究,我们应该紧跟社会步伐,推广应用绿色能源技术是暖通空调专业设计人员的社会责任。 3.3重视暖通空调系统的热量分摊的功能,提高设计人员素质 (删)热量计装置是建筑物楼前的总热量表和户内的热量分摊装置。住宅建筑总热量表是该栋楼耗热量的结算依据,而楼内住户应理解热量分摊,每户有相应的装置,作为对整栋楼的耗热量进行户间分摊的依据,目前国内应用的热量计量方法有:温度法、热量分配表法、户用热量表法和面积法等等。同时我们应该大力注重设计人员的素质问题,应该定期组织有关设计人员学习现行的规范、规定、标准,并严格贯彻执行,定期举行专业讲座、论坛等活动来提高相关设计人员贯彻执行规范的自觉性,同时我们应该在设计过程中倡导多方案技术经济比较,提高设计质量。 4、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 设计工作是工程建设的重要工序,设计方案优劣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初投资、运行成本、使用效果等等,造成暖通设计问题的原因很多,有的是设计人员实际工作经验不足,对规范不熟悉,设计人员责任心不强与工作马虎。我们要杜绝设计工作的失误,大力加强设计人员自身的专业知识学习,同时要深入与设计人员多交流勾通,避免不必要的错误,我们要综合考虑,以寻找到符合最大经济效益和功能要求的暖通空调工程设计方案。那么如何能够最大化的帮助设计部门加强管理的实施方面,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熟悉设计部的各项运作流程,一些最基本的设计常识要熟悉,做到融会贯通,同时要新颖,符合大部分人的审美观,要切实落到实处。可以适当的去走访各地区人们对于暖通工作的反映,在人民群众生活最基础的地方,了解最真实地状况,切实的保护好人民的利益。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做到服务为了人民,这样的设计才算是成功的设计,才算是优秀的设计。 其次,要懂得无论一个部门最高位置的人如何杰出,没有一个团结优秀积极的团队,就不会让设计部门完成出色的任务,因此,加强团队的建设,提高设计部门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也同样重要。管理者需要在每次任务中挑选出最努力的表现最佳的职员,适当的嘉奖,鼓励,反之,一些自身水平不高的人员就要加大力度去培训,对于培训的方式,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1)向企业相关部门征求意见,定期对设计部门的员工进行培训,邀请优秀的相关业内人士,以及在设计部门工作的较为出色的人员,或者比较有经验的老员工,进行授课,做到循序渐进,一丝不苟。 (2)适当的招收一些年轻人,因为在设计方面,年轻人有最热情的血液,同时,每一个新进员工,可以找一些老员工带领他们,这样在新颖与经验方面就做到了完美的结合。 (3)可以在设计部门找出一名能够在工程实施阶段及时跟进的人员,这样就会避免,明明一个很好的设计却不能完美的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这样的状况发生。 结语: 在暖通建筑作业当中,一定要根据有关的规章制度、作图标准来进行。同时也要依据现实中的状况。在确保完全安全的情况下,来减少施工成本、更加精湛的施工作业技术,来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全新的科技、工艺技术在暖通建筑作业中的运用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自己对有关方面的认识和学习,努力提升自己对更多新知识的了解,争取在今后的工作当中有效的运用,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管理工程师论文:监理工程师如何进行施工合同管理 摘要:文章介绍了在施工合同管理中,当出现的工程变更、工程索赔、合同争议、工程验收时监理工程师的处理方法。 关键词:监理工程师;施工合同管理 1、引言 工程施工合同管理主要是指监理方受业主委托对工程施工承包合同的管理,监理工程师以业主和承包方双方依法签订的合同为依据,以保证工程质量,并用较低的工程成本按期完成项目为目的,以公平合理地处理双方的权利和责任为准则,对工程项目进行管理,是施工合同管理的基本内容。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监理工程师就是对施工合同行为的监督管理。 实践中,有的同志认为,维护了业主利益,就会损害承包人的利益,这样似乎有违监理工程师的执业公正性,因而在监理工作中缩手缩脚,其实,执业公正性与维护业主利益并不矛盾。施工合同当事人双方最大、最根本的利益是按照合同约定完成商品交换。严格履行合同就是维护了业主的利益,就是体现了执业公正性。 2、监理工程师对于工程变更的处理 2.1工程变更的含义 工程变更是指构成施工合同文件的任何组成部分的变更。包括设计变更、施工次序变更、施工时间变更、工程数量的变更、技术规范的变更、合同条件的修改。实质上,工程变更是对施工合同文件的修正、补充和完善。 2.2工程变更的处理 由于施工中的不确定因素和设计文件中固有的错、撞、碰、漏,工程设计变更在所难免。设计变更通常由发包人、承包人和工程师三方提出。监理工程师对设计变更的管理首先要注意完善申报、审查程序。在申请设计变更时,一要注意工作方式,尊重设计者。提出的问题要有根据、符合规范。二要注意变更通知发出后,要及时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内审核承包人提交的工程计量申报表。对变更项目计量,确定最后变更工程量、单价、总价。 在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经常遇到来自业主方对项目要求的修改,设计方面由于业主要求的变化或现场施工环境、施工技术的要求而产生的设计变更等。这些变化,一方面是由于主观原因产生,如勘察设计工作粗糙,以致在施工过程中发现许多招标文件中没有考虑或估算不准确的工作量,因而不得不改变施工项目或增减工程量;另一方面是由于客观原因造成,如发生不可预见的事故、自然或社会原因引起的停工和工期拖延等,多使工程变更不可避免。因此,作为监理人员要认真对待工程变更。 2.3工程变更的估价 承包方在工程变更确认后,提出变更工程价款的报告,经监理工程师确认后调整合同价款。 2.4监理工程师对工程变更审查的原则 (1)变更后的工程不能降低使用标准 (2)变更项目在技术上必须可行,同时还必须可靠 (3)变更后的工程费用要合理 (4)变更后的施工工艺不宜复杂 3、监理工程师对于工程索赔的处理 3.1工程索赔的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受计划经济影响,合同当事人索赔意识淡薄,有的业主很反感索赔,有的承包人不会索赔,工程索赔行为很少存在。部分监理工程师对索赔处理的原则、方法、技巧还比较生疏。 随着《建筑法》、《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以及我国加人WTO,使我国建筑施工索赔管理,纳人了法制化轨道。监理工程师应克服只注重工程质量、进度控制,忽视施工索赔管理的现象,把施工索赔当作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提高对施工索赔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加强施工索赔管理知识的学习与实践,努力搞好施工索赔管理工作。 3.2工程索赔的处理原则 3.2.1公正原则 遇索赔事件时,监理工程师应以完全独立的身份,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以合同为依据审查索赔要求的合理性、索赔价款的正确性。另外,业主、承包商也只有以合同为依据提出索赔时,才容易索赔成功。 3.2.2协商一致原则 监理工程师在处理和解决索赔问题时应及时地与业主和承包方沟通,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在做出决定,特别是调整价格、决定工期和费用补偿,做调解决定时,应充分与合同双方协商,最好达成一致,取得共识,这是避免索赔争执的最有效的办法。 3.2.3及时、合理处理索赔 如承包方的合理索赔要求长时间得不到解决,积累下来可能会影响其资金周转,从而影响工程进度。此外,索赔初期可能只是普通的信件来往的单项索赔,拖到后期综合索赔,将使索赔问题复杂化(如涉及利息、预期利润补偿、工程结算及责任的划分、质量的处理等),大大增加处理索赔的难度。 3.2.4重视资料的积累 积累一切可能涉及索赔论证的资料,技术问题、进度问题和其他重大问题的会议应做好文字记录,并争取会议参加者签字,作为正式文档资料。同时应建立严密的工程日志,建立业务往来文件编号档案等制度,做到处理索赔时以事实和数据为依据。 3.2.5加强索赔的前瞻性,有效避免过多的索赔事件的发生 监理工程师应对可能引起的索赔有所预测,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避免过多索赔事件的发生。 4、监理工程师对于合同争议的处理 由于业主和施工承包方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对合同条款理解的角度不同,以及合同条款不够严谨和设定的条件发生变化。此时作为第三方的监理工程师的职责是尽快化解分歧,不使这些分歧久拖不决以致影响合同正常履行。为了正确处理合同争议,监理工程师必须做好以下工作。一要注意平时与业主和施工承包方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在他们双方发生合同争议时,能在一个平和的气氛中接受和平调解。二要了解分歧产生的具体原因,弄清是非曲直,做到心中有数对症下药。三要公平公正,是业主的原因不偏袒,是承包方的原因不姑息。四要注意工作方法,订立合同时不怕伤和气,而履行合同时就怕伤和气,要防止事态扩大,致使双方无路可退,一时不能解决的不妨先放一放,冷处理。五是调解结束要及时形成文字,诸如会谈纪要、补充协议等。 5、监理工程师对于工程验收的处理 工程验收是确认履行合同规定的重要工作,是监理工程师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最重要的环节。工程验收分为分项(工序)工程验收、分部(中间)工程验收、单位(竣工)工程验收。监理工程师在工程验收工作中,一要注意承包人超出合同约定而增加的工程量不能“实事求是”地验收。除非业主同意,否则,会给承包方留下要求增加工程计量的凭证。二是要注意验收工作不完全是监理工程师和承包方之间的行为,还要通知有关方面派员参加。对基础、主体等分部工程验收要有勘察、设计、质量监督和与之有关的分包单位参加,还要有规划、消防、环保等部门参加。 5.1工程质量检验制度 检查和签署对隐蔽工程、关键工序、分部分项工程的质量认定意见,参加单位工程的预验收(中间交接验收),提出“初验报告”,参加工程的竣工验收,提供“质量评估报告”。 5.2工程竣工验收制度 监理工程师应督促、检查施工单位及时整理竣工文件和验收资料,受理单位工程竣工验收报告,提出监理意见。根据施工单位的竣工报告,提出工程质量检验报告。 综上所述,监理工程师在合同管理时,必须以合同约定为依据,以业主满意为准则,以不损害承包人合同权益为前提,在授权的范围内代表业主行使监督检查权力,并根据合同条件的变化,实事求是公平公正地处理合同事件,从而较好的实现三大目标控制。推进建设领域的改革,提高建设工程的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避免经济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
医药管理系统论文:基于.NET的医药公司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文章摘要】 本系统是从工商行政部门的实际应用出发,采用技术,基于B/S(Browser/Server)模式,开发了企业登记管理系统,以便工商行政部门各级工作人员及时做出正确的决策,发挥更大的职能监督作用。本系统是一个基于Web应用平台的信息管理系统,使用了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8及Microsoft SQL Server作为开发工具。实现了系统的权限控制以及企业信息的录入、更新、删除及查询等功能。可以对庞大的信息量进行高效率的管理。通过测试,系统在Windows XP平台下能稳定运行,且基本达到了预期的设计目标,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 信息管理;登记;批量处理 0 引言 根据目前工商行政部门存在的现状,提出以下一些要求:在查询和打印功能方面增强功能,支持多数据模糊查询,支持各处室间的数据共享。增强数据的安全性、准确性,增加员工业务考核、计算机信息管理等方面的功能。加强信息采集,规范分局数据录入,扩展企业信息量,改善数据采集方式,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建立省局、市局、分局、工商所之间的网络传输系统。 1 开发工具简介 Microsoft Visual Studio .NET是微软的一个开发工具,主要可以用来开发控制台应用程序、C/S结构的桌面应用程序和B/S结构的网站类应用程序。C#是微软公司为.NET平台量身定做的语言,是基于.NET平台的最佳语言。 SQL Server是一个基于关系型数据库模型建立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帮助用户方便地得到所需信息,并提供强大的数据处理工具。 2 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包括:用户信息表、企业信息表、企业现状信息表、企业转制信息表等。企业现状信息表如表2.1所示。其他表设计略。 3 系统设计与主要功能的实现 本系统采用三层架构,分别为数据访问层,业务逻辑层和表示层,其中逻辑层是采用Web Services服务模型来完成功能实现的。Web Service体系结构基于三种角色之间的交互,分别是:服务提供者、服务注册中心和服务请求者。在典型情况下,服务提供者托管可通过网络访问的软件模块,定义Web Service的服务描述并把它到服务注册中心;服务请求者使用查找操作来从服务注册中心检索服务描述,然后使用服务描述与服务提供者进行绑定并调用Web Service实现或同它交互。所以本系统是面向服务的,而非传统的面向对象开发的。这有助于系统将来的商业化,并且更易于系统的维护。系统功能模块图如图3.1所示。 3.1 用户登录管理 用户通过登陆页面进行登录,系统将根据用户权限自动限制用户的操作。当权限不足时会提示用户权限不足。用户可修改自己的个人信息。系统将保证用户账号的唯一性。用户登录界面如图3.2所示。 3.2 企业现状管理 基本实现了现状信息的录入,删除,修改。并统计该企业现状情况下所拥有的在职人员、退休人员、离休人员的数目。 3.3 企业转制管理 实现了企业转制时的基本情况的录入,删除及修改。并统计该企业转制时所拥有的在职人员、退休人员、离休人员的数目。 3.4 企业人员管理 实现对企业现状和转制时的人员信息的维护,可分别对在职人员,退休人员,离休人员进行信息的录入,删除,修改及多条件查询,查询结果将以列表形式显示给用户。 3.5 企业信息管理 用户可通过录入企业信息来新增一条企业的记录。在企业信息列表中可删除所有选中的企业,也可选择其中之一对其进行信息修改。并可通过多条件进行模糊查询,查询结果将以列表形式显示给用户。最终实现效果如图3.3所示。 4 结束语 系统运用技术结合SQL Server 2005 基本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企业登录系统正常运行所需的后台支持,且通过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设计了美观大方的网页页面,从功能上和视觉上给了用户良好的体验过程。 医药管理系统论文:基于B/S 模式的医药物流管理系统的研究和设计 摘要:针对医药物流复杂性,对现代医药物流管理系统进行了研究,使用EXTJS框架搭建界面,采用Oracle数据库进行分布式布置,设计了系统基本功能模块设计和定时任务实现上传下载接口,实现了物流系统与仓库之间的数据及时传输。 关键词:医药;物流管理;B/S模式;数据同步 1 概述 信息化是医药流通企业能否成功扩张,同时又能降低管理成本的关键因素。医药物流并不是简单的药品进、销、存或者是药品配送,而是高度注重药物质量管理以及药物流通的控制。现代医药物流依托一定的物流设备、技术和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有效整合营销渠道上下游资源,通过优化药品供销配运等几个环节的整合优化,减少物流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和资金使用率,实现信息化、自动化和效益化。为了实现上述功能,我们开发了基于B/S模式的医药物流管理系统。 2 系统概述 本系统分为物流管理总部系统和第三方物流管理系统两部分。使用EXTJS框架进行网站搭建,采用DWR技术进行异步调用,增强客户体验,方便操作;采用Oracle数据库进行分布式布置;数据使用定时任务实现上传下载接口,对各个分部的仓库提供实时数据库,可及时把药品配送到客户手上,使总部系统数据和第三方物流管理系统的数据达到一致。 3 系统基本功能模块设计 医药物流管理系统主要负责基础资料,物流的统一管理,以及仓库的进货和库存管理。主要功能模块分为: 1)系统管理:主要用于系统人员设置,权限设置,消息管理,审批流设置等。 2)基础资料:主要用于维护医药物流管理系统的基础信息,包括药品资料,批号资料,客户资料,货位区域信息等。可进行增删改查操作,不过受权限控制。 3)接口管理:主要用于物流系统跟医药公司的ERP系统做对接,把在ERP系统的订单业务信息,传送到物流管理系统。 4)入库管理:主要是对入库的业务操作,药品上架决策等,包括收货管 理,上架决策,入库确认,收货通知等功能。 5)出库管理:根据订单的内容,确认订单,备货完工送到正确的送货台, 装车设定最优路线,送货到客户手上。 6)仓库管理:主要是仓库内的养护药品的一些操作,能够及时检查出过期药品,及时发现药品的短缺,做好补货的措施,直观明了地让仓库管理知道库存的状况,药品的情况。 7)出入库统计: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能够快速反映出商品的进、销、存等状况和各种反馈信息分析。 8)质量管理:对药品的一种养护,定时检查药品的质量状况,特别是对特殊药品的看管;只要包括养护记录、养护档案、质量跟踪卡等功能。 9)运输管理:只要对送货过程的监管,确保送到客户的手上,同时却确保客户能在第三方物流上随时跟踪货物的状况。 部分系统功能模块如图1所示。 4 数据同步接口设计 4.1数据同步接口分析 ERP总部中心数据库,通过网络与本系统连接来互相通信,由于采用Oracle数据库对数据进行管理,如果使用数据库链接对数据进行实时的读写操作,一旦出现网络原因,整个系统将不能使用。由此分析,设计数据同步接口,构建数据接口缓冲区,编写定时任务程序,定时对数据接口缓冲区进行数据读取,来对数据进行数据上传和下载。这样,两个系统的数据,就不会由于网络原因导致整个ERP系统瘫痪,物流系统仍然有独立数据库,仍然可以运行,数据读取速度快捷,稳定,可大大的提高物流速度,提高工作效率。 4.2 数据同步详细设计 本系统数据同步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4.2.1 数据缓冲区设计 数据缓冲区由数据缓冲记录和数据缓冲历史记录组成。每一个基础数据如商品数据,库存数据,都有属于自己的数据缓冲区。 4.2.2 数据下载接口设计 本系统基础数据统一由ERP总部进行统一管理,如商品资料,单位管理等。物流管理系统连接到ERP总部网站进行相关的业务操作。系统会将该部分数据放入数据缓冲区,物流管理系统系统将定时读取数据缓冲区的数据,同步对应数据。 4.2.3 数据上传接口设计 数据上传接口,主要是对系统的销售、销退、换购记录进行数据上传,各个仓库上传数据统一发送到ERP系统做数据统计。通过对对每一个业务交易记录设置上传标志,仓库使用定时任务定时读取业务交易记录,如果标志不是“已上传”则上传该数据到ERP。 5 结束语 实践证明,医药物流管理系统能统一信息系统平台,统一数据管理,统一采购、销售、仓库、财务等业务模式;实现标准化管理和财务核算模式,实现信息化资源共享,节约建设成本;能提高物流配送速度,提高整个物流配送速度、提高库存配货的准确性、降低出库的差错率,同时减少整个物流配送的重复劳动。 医药管理系统论文:医药企业网络营销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摘要:为使医药厂商在药品销售过程中能实时准确地掌握销售数据,并制定营销策略,设计并开发一套合适的医药企业网络营销管理系统十分必要。综合运用.NET平台、WAP网关、短信网关等技术,采用B/S构架,开发并实现了一套适用于医药厂商的网络营销管理系统。重点介绍了系统的设计思路,探讨了系统的功能架构、结构特点以及实现过程,将其应用于某药业公司,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医药企业;网络营销管理;WAP;B/S架构 0引言 目前,医药厂商进行产品销售时,一般按商、经销商、零售商模式进行。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国家对医药产品监管日益严格与规范,各厂商正想方设法改进自己的营销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始终有这样一些问题困扰着医药厂商:一是厂商无法准确预测产品的销量,对后续生产无法提供准确的指导数据;二是各级销售对产品利润层层盘剥,厂商利润无法保证;三是无法对销售产品全程跟踪,准确了解产品的流向。本文针对医药销售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医药产品销售特点,设计并实现了一套完整的营销管理系统,以期能对医药销售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1系统设计 1.1应用架构 本系统用户由厂商管理层人员、营销管理人员、营销商务人员与营销终端人员构成,覆盖医药产品营销的各个环节。为使系统达到更好的覆盖率与兼容性,支持移动用户,并对系统中部分数据上报业务采用了WAP网关与短信网关。系统总体采用B/S结构,各级用户通过电脑终端或移动手机终端访问业务系统,具备良好的实时响应特性。系统应用架构如图 1所示。 1.2系统功能 系统主要由基础数据管理、销售计划处理、终端数据上报、业务数据查询与报表、工作指令等功能模块组成,主要实现以下功能: (1)基础数据管理。主要由营销商务人员和营销终端人员对产品信息、竞争产品信息进行维护与管理;对销售网络结构(省、区域、区县)进行管理;对人员进行管理并进行岗位权限指派等。 (2)销售计划处理。销售计划主要由巡店计划与促销计划两部分构成。营销终端人员自行制定巡店计划,区域主管对下属人员提交的巡店计划进行修改与审核,以确保符合业务开展需求。营销终端人员根据产品销售业绩或销售需求制定促销计划,区域主管在管理区域范围内制定终端产品促销计划,促销计划由厂商管理人员审查并下发执行。 (3)终端数据上报。营销终端人员通过手机或电脑实现终端实时数据上传,一方面实现将药店(进货、库存、促销、竞争产品)、医院(进货、库存、批号、回访数)以及各销售期(进货、库存、上期库存、本期销售量)相关数据进行上报的功能,另一方面由营销终端人员通过手机拍照并以彩信方式上传药店陈列图片,系统实现该彩信的接收、图片的提取、所属终端的分析。 (4)业务数据查询与报表。按各级权限实现业务数据查询和报表生成,主要有经营产品信息、竞争产品信息、商业单位信息、终端产品进货数据、终端产品促销量、竞争产品即时信息、商业单位库存及价格、促销计划等。 (5)工作指令。管理层工作人员通过电脑对权限范围内的工作人员下达工作指令,工作指令以短信方式群发;工作人员通过电脑或手机终端查询下达的指令记录并执行。 1.3技术平台 营销系统数据采取集中管理方式,由医药厂商配置数据库服务器与WEB服务器,用户通过网络访问服务获取数据,总体结构采用B/S三层体系结构。前端开发采用、JQuery、Html等技术,保证了系统优良的客户端兼容性;后台采用短信网关、WAP网关作支撑,确保了对电脑用户和手机用户提供一致的服务与体验;数据系统采用SQL 2008,具备良好的并发访问特性,且在数据备份、安全容灾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支持。 2系统实现 2.1运行环境 服务器端采用Windows 2003 Server操作系统与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数据库名称为MobileCommerce,采用双机热备份与定时数据备份相结合的容灾技术,为数据安全提供了有效保障。终端为普通PC或智能手机终端并开通上网功能,兼容IE、FireFox、UC、Chrome等主流浏览器,具有良好的用户界面。 2.2数据库 按照功能需求,数据库中主要建立的数据表分为基础表与业务表两大类。具体设计见表1。 2.3具体实现 以销售计划处理中的促销计划(界面如图2所示)为例,对系统的实现细节进行介绍。用户从WEB站点首页以一定的身份登录系统后,可以在一定权限范围内制定促销计划,并查看编辑已有的促销计划列表。终端文员可以删除已过期的计划或还未开始执行的计划;省区经理、终端主管可以通过“指定区域”制定负责省份的促销计划。 例如,以省区经理身份登陆系统后,主要实现下列功能:在系统初始页面(或在操作过程中)选择“工作计划管理”,即进入到工作计划管理模块。功能导航区显示“促销计划制定”、“巡店计划制定”等信息。用户在左侧功能导航区使用过“促销计划制定”链接,系统显示“促销计划制定”页面。用户可以在下拉列表中选择指定的“省份”、“区域”,也可以继续指定“药品名称”和“规格包装”,单击“刷新”按钮,系统将查询符合条件的促销计划,并将查询到的促销计划制成列表。在查询得到的促销计划列表中,每条促销计划信息在操作区域分别有“删除”和“编辑”选项。在查询促销计划的结果列表中,点击“编辑”按钮,根据需要将促销政策、促销时段修改完成后,点击“提交修改”按钮,出现编辑促销计划操作的结果信息。 3结语 3.1系统优点 (1)建立了基于B/S模式的体系结构,部署方便灵活,实现了药品销售信息的共享。 (2)系统采用多种手段实现销售数据的实时采集,使得医药厂商能依据销售数据制定灵活的销售、生产策略,为资源优化配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系统采取面向终端的销售模式,提高了销售数据的反馈效率,从而提高了销售管理的质量,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3.2系统不足 (1)由于资源与开发能力的限制,未能开发适应于Android与IOS的专用程序,用户必须利用通用浏览器访问系统功能,用户体验有待进一步增强。 (2)考虑到数据安全性问题,每天都需要将系统的数据文件定时备份并拷贝到内网的生产管理系统中进行读取。是否有更智能、更便捷有效、更安全的方法代替现有方法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医药管理系统论文:医药供销管理系统设计分析 1、医药供应管理系统组织与功能结构分析 目前大多数连锁药店都是由总经理负责制,主要分为六个部门:财务处、采购部、营销部、仓储部、人事部、零售POS等。各部门之间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信息资料的传递关系、物资流动关系与资金流动关系。 2、系统规划方案 医药供销管理系统的设计目标是实现药店药品的采购进药、采购退药、入库、前台销售、销售退药、库存盘点、药品分类、药品价格、库存报警等业务管理功能;提供自动快速统计分析的功能;促进药店规范化管理从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提高药店管理的经营效益。 2.1系统开发方案 本系统是一个中小型的连锁药店医药供销管理系统,可以为各类用户提供方便的业务处理环境,连锁药店的工作人员可以在系统中实现浏览药品信息、搜索查询药品具体内容、下订单以及进行客户关系管理、单据查询及处理订单等功能;库存管理员能够执行库存管理的相关功能;而系统管理员拥有全部权限,可以通过系统管理、客户管理、订单管理、药品管理、供销管理等管理功能来实现对系统的维护与更新。 2.2人员培训方案 本系统以模拟人工登记、人工记帐、统计和销售为主,建立药品供销的管理系统,操作人员易于理解软件思想并掌握使用方法,系统在执行时每一步都有相应的文字提示,有时还会弹出小窗口,只要根据提示进行相应的操作即可,操作十分简单,只要安装系统并对相关操作人员进行一遍演示几个轻松掌握,故不需要专门的培训。 3、新系统的逻辑结构 经过对现行业务流程的分析和对企业未来发展战略的研究,去除了重复的业务流程,并对某些流程进行了细化或重组,确定了新系统的业务流程。 新业务流程主要增加经理对这个流程的管理,针对大药店的批量购买客户,采用批量销售模式,同时针对普通用户采用零售模式以满足客户需求。在库存业务中加入了药品的库存调拨管理及药品报损报溢管理等新功能。同时在其它方面系统也有所改进,在此不详细叙述。 4、系统设计 4.1新系统功能分析 系统的主要模块包括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和统计分析,具体功能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管理员登录 只有登录后管理员(各连锁药店的负责人)才可以进行药品详细信息、客户信息、库存信息、销售信息、及供药商信息等各项数据的更改与维护,并且不同用户具有不同的权限,保证了企业数据的安全。 2)管理员权限 管理员登录后可以进行药品信息管理、客户资料管理、库存管理、销售处理采购处理等相关工作。仓库管理员只能进行仓库管理,售药员只能进行销售业务管理。经理的权限最高。 3)系统维护管理 系统维护管理主要有数据库的备份和数据库恢复管理,数据库备份管理用于完成后台数据库的备份,而数据库恢复管理是在对数据库误操作和数据库被破坏时,用以前备份过的数据库去恢复它,使损失降低,而这些操作都是在输入系统管理员密码后才可执行的。 4)库存管理 (1)库存调拨,仓库管理员根据业务需求把药品从一个仓库调拨到另一个仓库。 (2)库存盘点,仓库管理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仓库内的药品进行全部或部分的清点,以掌握该期间内的经营业绩,并据此加以改善、加强管理。准确行我药品的进、销、存业务信息,可避免囤积太多药物或缺药的情况发生,对于计算成本及损失是不可或缺的数据。系统管理员根据盘点的情况修改库存表,并在报损溢单中增加一条记录等操作。 (3)药品拆分,仓库管理员根据业务的需求对药品进行拆分处理。系统管理员根据拆分信息修改库存表,并在拆零记录在表中增加一条记录等操作。 (4)药品调价,仓库管理员根据业务的需求对药品进行调价。系统管理员根据调价信息修改库存表,同时可以进行增加、修改、删除和查询等操作。 (5)库存查询,为了使仓库管理员全面了解药品库存信息,仓库管理员可根据相关记录对库存详细信息进行查询。 (6)库存报警,采购进药添加设置药品的库存下限数量,当库存中药品达到或小于此下限数量时,会报出库存报警信息,提交药品采购需求信息,交由采购部门进行采购信息的编制,从而减少库存缺药风险。系统管理员可以对过期库存药品进行查询,对库存的上下限进行设置。 (7)报损报溢,定期提交报损报溢表,以便使管理者及时了解仓库药品的实际库存情况,对计算成本和估计损失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系统管理员根据报损报溢表打印报损单和报溢单,同时可以对报损报溢进行查询。 4.2代码设计方案 代码是代表事务名称、属性、状态等的符号,为了便于计算机处理,一般用数字、字母或它们的组合来表示。它为事务提供一个概要而不含糊的认定,便于数据的存储和检索、提高处理的效率和精度。 本系统中的重要代码有进药单编码、药品ID编码等,这些编码的编码方式都是层次吗。 1)进药单编码(9位) 药品进单编码格式为:XXXXXXXXXXX 其中,第1位X为“1”代表是进药编码,2-7位XXXX代表进药日期,8-11位XXXX代表进药顺序编号。例如12011030001表示2011年3月办理的0001号进药业务。 2)药品销售单(9位) 药品销售单号编码格式为:XXXXXXXXX 其中,1-6位XXXXXX代表药品时间,7-9位代表药品顺序编码。例如:2011030006表示2011年5月销售的第六张销售单。 3)客户编号(19位) 客户编号格式为:XXXXXXXXXXX 其中,1-6位XXXXXX代表可好注册日期,7位代表客户类型,7位X为1代表零售客户,7位X为2表示批量客户,8-11位代表客户序列号.。例如11031010001表示指:客户是2011年3月10日注册的第1位零售客户。 4.3数据库设计 1)逻辑结构设计 逻辑结构设计的任务就是把用户的需求抽象为信息世界结构再转化为计算机结构的过程。一般的,描述概念结构的有力工具是E-R模型,即用图形的方法描述实体及实体间的关系。 2)物理结构设计 以下每个表格表示数据库中的一个具体的表,即一个关系。 4.4输入、输出及菜单设计 在系统的输入输出设计上,遵循既满足用户需求又方便用户使用的原则。与用户反复沟通得到以下输入输出与菜单界面。 输入界面的设计不仅考虑数据输入窗口的屏幕格式,而且考虑如何使输入数据的错误率尽可能小,因此尽可能减少输入项目,或用选择框的形式给出。 (1)管理员登录模块设计 创建管理员成功后,管理员请求进入系统时,系统需要管理员提供用户名和密码进行验证,这是系统安全性的要求。本模块设计一个表单让管理员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对于管理员输入的用户名和密码,系统在发现错误时,及时做出错误报告。若连续三次输入错误,则退出系统。 (2)添加新用户模块设计 添加新用户时可为新用户设置权限,添加成功后,新用户只能在规定权限范围内进行操作。(作者单位:珍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管理系统论文:ERP系统在医药销售管理系统上的应用 摘要:针对云南白药集团企业的管理特点,在课题中主要采取UP开发的方法,选取药业企业ERP的核心模块——销售管理模块进行分析和设计,主要进行销售管理平台的设计以及销售管理系统的建模,实现销售系统的业务管理模块的开发。采用现代软件工程的思想,利用统一建模工具进行系统分析、设计,实现白药药业ERP系统的模型设计,并探讨药业ERP的实现技术,进行药业企业的ERP系统架构设计。在此基础上研究ERP系统时采用模块化的开发模式,主要使用UML对系统建模、运用面向对象技术和J2EE架构的web组件技术来构建药业部分ERP系统。 关键词:企业资源计划;销售管理;建模语言;J2EE 作为一家医药科工贸结合的国有大型综合性企业,云南白药集团现拥有控股子企业11个、主要参股公司5个,业务范围涉及从种植到生产、批发、零售、科研等现代化医药生产全过程。虽然云南白药集团多年来一直非常重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但是,企业信息化现状与需求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企业通过实施ERP(企业资源计划)、SCM(供应链管理)、CRM(客户关系管理)等信息化建设,可优化管理流程、规范管理程序、细化管理对象,强化管理力度,实现资金的集中管理和有效监控,减少决策的盲目性,大大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和水平,一般都能使劳动生产率提高10%~30%,库存降低30%~60%,流动资金周转速度提高60%~200%,新产品开发周期缩短70%,报表周期缩短90%以上。目前世界500强的企业中80%都建立了管理信息系统,使用了统一的管理软件。可以说,企业管理信息化已彻底改变了企业特别是多元化集团公司的管理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它们的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成为各国企业参与竞争的必备利器[1]。 本课题是企业的横向课题,在对当前ERP的应用现状及我国企业目前所处的形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ERP系统建设进行了研究。主要探讨了ERP的概念、基本思想、作用及特点,分析了药业企业引入ERP系统的必要性以及国内外企业目前对ERP的应用现状;在ERP的系统的总体功能需求、性能需求基础上,描述了ERP系统的整体架构层次;分析了ERP的设计目标,研究了ERP系统的总体设计,包含体系结构设计、系统建模设计、Web销售系统查询设计以及数据库设计等;在研究销售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基础上,分析其销售流程和业务流程,从分析、设计、实现与运行等方面阐述ERP系统实施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内容达到相互之间协调发展,从而发挥系统的整体效益。 1系统的体系结构 开发的销售管理系统采取了C/S结构和B/S结构都有的方案。销售管理系统采用C/S结构开发客户端软件;Web销售系统采用B/S结构开发,连接Internet能让客户在线查询产品信息。 1.2 Client/Server系统体系结构 客户机/服务器(Client/Server,简称C/S)模式是当前数据库开发的主要形式。C/S结构是一种典型的二层结构,应用程序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用于处理数据库,称为服务器部分;另一部分是用于处理应用程序、请求服务,称为客户部分。客户部分负责执行前台功能,如管理用户接口、数据处理和报告请求等。而服务器部分执行后台服务、如管理共享外设、控制对共享数据库的操纵、接受并应答客户机的请求等[2]。C/S结构的工作原理是:用户通过应用程序向客户机提出数据请求,客户机通过网络将用户的数据请求提交给服务器,服务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执行数据处理任务,然后把经过处理后的用户需要的那部分数据传输到客户机上,最后由客户机完成对其所要数据的加工。 医药管理系统论文:医药企业信息管理系统运行维护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信息化应用是现代企业经营发展战略达成的重要手段,全面信息化管理能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实现节约成本、降低风险、提高效率、以科技制胜的目标。应用阶段的信息系统一般称为生产系统。生产系统运行维护是指用组织、制度、流程等管理方式,对信息系统的运行环境、信息系统本身、运行维护人员进行综合管理,保障信息系统安全、准确、高效运行,进行系统全面应用维护的过程。生产系统的运行维护工作直接关系到信息化建设的成败,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医药全产业链企业集制造、分销、零售和研发为一体,需要一个信息管理功能完整的大型信息管理系统的支撑。这种统一、完整的信息系统的建设具有复杂度高、周期长的特点,需要边建设边应用。如何协调好生产系统运行维护工作与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相互关系、使信息化建设能保证生产系统的稳键运行、且运行维护工作又能推动信息化建设,这是值得思考和探讨的课题。 1 生产系统运行维护工作的管理 生产系统运行维护工作是对信息系统运行所有环节的管理,包括各种软件、主机和网络通信设备、机房、技术资料和信息备份档案文件的维护和管理。这是一项专业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工作,需要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运行维护体系,保障生产系统的在控和能控。 生产系统运行维护管理的标准有ISO 20000和最佳实践IT基础设施知识库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nfrastructure Library,ITIL)。在应用上已经很成熟的ITIL v2强调了服务提供和服务支持的服务管理流程一体化的集成;2007 年的基于服务生命周期的ITIL v3整合了前两个版本的精华,强调ITIL 最佳实践的执行支持以及在改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项目进入到应用阶段,运行维护工作也就摆到了面前。大量的运行维护需求会使一些企业有些措手不及,如果处理得不好或不及时,就会影响系统的正常应用、甚至由于业务无法正常进行而导致信息系统被废除。 为了生产系统能长期为企业服务,可以参照ITIL对问题、事件、配置、变更和服务持续性等方面的管理,建立起企业的运行维护组织机构,配备人员,制定制度,确定流程管理规范,使生产系统运行维护工作正常展开。在严格执行管理制度的同时,充分调动运行维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挖掘他们积累的工作经验,能更好地达到保障信息系统安全运行、有效应用的目标。根据ITIL的管理框架模型,加上运用运行维护人员的知识和经验,可以用图1来表达生产系统运行维护管理框架。 1.1 生产系统运行维护组织架构的建立 组织是运行维护工作中人们进行合作的一种形式。在医药企业,要全力打造统一集中管理的大型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组织应该考虑这样的模式:建立一个覆盖整个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组织,由信息技术人员和业务骨干等人员组成,纵向应延伸到各子企业如公司总部和各级子公司,横向应涉及到各职能管理部门如财务、市场部门等。运行维护的核心组织建立在公司总部,承担运行维护制度的制定和监督,完成对构成信息系统各要素(各种软件、计算机和网络设备等)的维护工作,进行业务和技术等方面的支持。纵、横向子运行维护组织主要承担系统的应用管理(包括提出新的应用需要和完善系统功能等方面要求)、事件响应和记录等工作。功能为条线业务管理的子系统,可采用由总部相应职能部门牵头、总部信息技术部门配合的管理模式,如财务、资金系统应由财务部承担应用管理。功能为子、分公司业务运营管理的子系统,可采用在总部信息技术部门协同下由相应公司进行管理的模式,如医药生产企业的ERP系统由企业进行应用管理。 在建立运行维护组织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运行维护人员的岗位和职责,使生产系统运行维护工作有序进行。运行维护岗位包括应用管理岗位、机房环境管理岗位、设备管理岗位、系统管理岗位、网络通信管理岗位、安全管理岗位、技术档案管理岗位和运行值班岗位等。 1.2 生产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制度的建立 生产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制度是对管理范围、内容、流程、方法等方面的规定,是运行维护体系正常运作的根本保证,是工作人员有章可依的工作准则。运行维护管理制度应涵盖所有环节,包括应用管理、人员管理、运行机房环境管理、设备管理、投产管理、值班管理、系统管理、网络通信管理、安全管理和技术档案管理等。 全产业链医药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需要边建设边应用,生产系统运行维护制度需要按系统建设的成果进行补充和完善。这种需要不断进行补充和完善的制度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制度=办法+细则+补充。公式中的办法表示的是系统的基本管理制度,细则是按系统功能和应用条线进行管理的细分制度,补充是系统功能扩充完善后对管理制度的补充。 1.3 生产系统运行维护管理流程的建立 生产系统运行维护管理流程是指为完成运行维护工作而进行的一系列整合资源与能力的协调性活动。运行维护管理流程有问题、事件、配置、变更和服务持续性等管理流程。如果将运行维护管理体系流程进行抽象,图2就是一个较完整的运行维护管理体系流程。 每个按生产系统运行维护环节细分的运行维护流程(即图2中的“活动N”)都可用流程图明确表示,这里以系统功能扩展项目投产管理举例说明。当系统功能需要扩展时,由系统主管部门提出系统变更计划,由实施部门提供系统变更方案,新功能测试成功后,方可在系统功能扩展项目投产所有资料(计划、方案、技术资料、操作说明等)已经齐全的情况下落实操作培训、制定管理制度等工作,才能进行系统功能扩展项目的正式投产。图3表示了系统功能扩展项目投产的变更管理流程。 制度是需要人来执行的,按运行维护制度和操作流程进行工作是需要花费一定人力的,如果对运行维护人员的配备不到位,运行维护人员终日处于应付各种实时发生事项的处理,无暇全面执行运行维护制度,尤其是无法正常做各种巡检、运行维护记录、各类资料收集归档等工作,无暇于总结运行维护工作经验和教训,也无暇于全面提高运行维护能力,这是不利于生产系统运行维护工作进行的,应引起重视。 因此,要使运行维护工作取得成效,不仅要借助ITIL的方法,用提供支持和服务来创造价值,而且要投入应有的人力和财力资源,对生产系统运行维护进行综合管理,不断提高运行维护质量,保证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 2 生产系统运行维护工作与信息化建设齐头并进 全产业链医药企业的全面信息化建设过程会遇到很多困难,这些困难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包括政府对医药企业管理和质量管理等方面要求的提高、医药产品的市场变化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等,内部因素包括各类业务流程整合的内部管理尚未形成或未成熟以及业务范围扩大、产品种类增加、内部组织架构的复杂性加大等变数的出现与现有信息系统集成和资源共享水平低等。所以,医药企业信息化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循序渐进。 医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高难度和长期性要求生产系统运行维护工作和信息化建设工作齐头并进。但这两项工作是相互牵制和相互影响的,如果处理不好两者的关系,会影响信息化建设的进展甚至倒退。 运行维护工作要保持生产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系统的每个环节都能保持稳定、安全。而信息化项目的建设则需要不断引进新技术、尽快实现新功能,故需要对系统的各种配置做变更、对系统代码进行修改甚至需要全面升级。这些使生产系统运行基本环境发生变化的操作一旦处理得不谨慎,会影响生产系统的正常运行。反过来,如果运行维护工作不力,不能找出新项目可能对系统运行产生不利的关键点、不能评估信息化项目的建设对现有系统的各项变更的影响、不能合理安排信息化项目的投产,也会影响到信息化建设的进度。 为了保障生产系统运行维护工作和项目建设工作都能顺利开展,需要在新项目设计阶段就进行运行维护和项目实施两个团队的紧密合作,从保障现有系统的稳定性和新项目顺利建设投产的目标出发,找出新项目与生产系统可能发生的交集部分,分析这些交集部分中对两项工作有相互影响的关键因素,给出避免冲突的解决方案,同时评估和落实新系统功能投产后系统的承受能力,及时落实运行维护的各项工作,实现运行维护和建设的共同推进。 以系统应用面扩展项目上线为例,生产系统运行维护工作的流程和解决方案如图4所示。 面对信息化建设对生产系统稳定运行带来的挑战,运行维护人员应该:1)要坚持用ITIL的方法、理论武装自己,及时做好运行维护的人员、组织、制度和流程等方面的调整和补充工作,迅速掌握运行维护的新要求,完成生产系统运行维护工作。2)应将系统的变化在仿真环境中进行系统功能、压力和数据演算等模拟运行,模拟运行成功后再进行应用切换。3)与实施团队联合作战,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4)要保留和保全原有系统,以备及时复原系统。 运行维护人员要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设计和实施工作,与信息化建设项目实施团队充分沟通,主动介绍生产系统对功能的应用程度、业务流程的特点、系统各项基本配置和应用特点等情况,共同商议生产系统运行维护工作安排,确保信息化项目建设与生产系统的正常运行的衔接,尽量将新项目上线对生产系统运行的影响和波动降到最低,使企业的信息化应用不倒退、不混乱、不停止。 运行维护团队负责系统的各项维护工作,与系统用户接触最多,通过对他们的各类问题的排除和答疑,容易与他们建立良好关系。当信息化项目建设对生产系统运行产生负面影响时,通过运行维护团队可以取得用户的配合和谅解,从而减少系统波动的影响和损失,这也是运行维护团队的一个工作准则。 在应对信息化建设对生产系统运行维护的挑战中,运行维护团队虽被动应战,但对有经验的运行维护团队来说,不会仅停留在保障生产系统的安全、有效运行层面上,而是会更上一层楼,根据积累的运行维护经验和信息系统应用的体会,促使信息化建设更切合企业需求,信息系统的架构和功能更科学、合理、有效。从被动到主动的应战,是运行维护团队对工作价值的创造。 3 运行维护团队对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促进作用 信息系统的应用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成果,企业这时才能真正从信息化建设中开始获得利益,在业务流程的管理和优化、提高工作效率、决策能力提升等方面的收获会使企业更坚定全面实现信息化的信心,加快、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步伐,逐步健全和完善企业,发展所需的完整统一的信息系统。尤其是医药企业,有了统一的信息化平台,就能快速响应国家对医药行业的政策和各项要求,就能快速满足供应商和客户的需求,从而更进一步把握变化,应对挑战,实现发展。所以,做好运行维护工作保障生产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长期为企业提供稳定、可靠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不仅是巩固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果,也促进了医药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的工作。 优秀的运行维护人员不仅能按制度处理好日常工作,及时完成各类问题的处理,还能将运行维护工作中发现、解决的问题反馈于信息系统的功能完善,反馈于优化组织机构和业务流程,使信息系统发挥最大作用,为巩固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果而作贡献。 运行维护团队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之一,这个团队要具备信息技术知识和企业管理知识的复合能力,在信息技术应用上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网络技术和大型数据库技术等;在管理上具备企业管理知识,了解财务核算和各种业务运作的流程和要求,熟悉企业内部管理体系和质量管理要求;在运行维护上熟练掌握生产系统的作用和功能的应用,自觉执行生产系统运行维护的规章制度,维护生产系统的安全、有效运行。所有这些都是运行维护团队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贡献。 4 结语 上药集团吕明方董事长强调 :“信息化的实质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管理的问题,是文化的问题,是生意模式的问题,是集团‘十二五’战略打造收入和市值双千亿元产业集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医药全产业链企业只有透过信息化的实质才能进一步把握市场等大环境的变化,应对挑战、实现发展,释放信息的商业价值,在竞争中占据主动。 生产系统运行维护工作在信息化建设时期不但重要而且任务更重、要求更高。建设规范、稳定、高效的运行维护管理体系是运行维护工作的基础与保障,与信息化建设项目团队保持良好互动不可或缺,充分发挥运行维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完成运行维护工作是关键。只有经过多方位的努力才能为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保驾护航,使企业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有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收稿日期:2011-06-03) 医药管理系统论文:构建医药企业的现代绩效管理系统初探 [摘要] 医药企业的管理要实现由粗放向集约的转变,必然要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建设科学的企业运营管理机制,通过建立系统的、动态的企业绩效管理系统,将企业战略转换成一整套可执行的绩效衡量标准与体系,可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主动地位。 [关键词] 医药企业 绩效管理 信息技术 一、引言 在我国医药行业优胜劣汰的形势十分严峻,虽然许多医药企业都上马了ERP、OA、CRM、SCM等系统,但并没有解决有效地落实企业战略,实现从数据收集到数据分析和管理的成功过度。企业绩效管理系统是一种既可以连接各类信息系统,统筹全局,综合运用战略、流程、KPI、预算、管理会计又能为管理层提供实时决策支持的系统,它不仅改变了企业的管理和运营模式,也直接地影响到了企业竞争能力。 二、企业绩效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医药企业的绩效管理发展到现在经历了几个阶段:“以人力资源为核心的绩效管理”、“以财务为核心的绩效管理”和“以业务流程为核心的绩效管理”。这些绩效管理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范围比较狭窄,无法让企业战略有效地执行。现代医药企业绩效管理应该理解为是用于监控、制定和管理企业绩效的方法、准则、过程和系统的组合。其主要内容包括企业组织结构的设定、企业内部流程管理和优化、部门绩效评估和激励策略、企业的财务运营分析、客户关系管理,以及学习和创新能力等各方面。它的本质是通过先进的数据挖掘、商务智能、流程管理等技术,帮助企业获得洞察力、监控力、决策力和创新力。 在企业绩效管理体系建立的过程中还存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没有建立以战略为导向的绩效管理体系 在我国相当多的医药企业对战略、愿景并没有投入太多的时间去思考和策划,而是跟着市场走,跟着感觉走。企业的目标模糊导致了绩效目标无法被有效地分解和传达,无法通过企业的目标链层层传递到底层员工,使绩效考核失去了源头。另外,许多企业将绩效管理误解为相对低层次的人力资源管理工具,没有从战略层面、经营层面来考虑如何实现经营目标、监控经营状况,以确保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实现的系统运作。企业没有利用绩效管理系统向企业所有员工发出完整的、正确的信息:企业的战略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该战略目标?企业重视并奖励员工的何种行为?如何创造价值等? 2.绩效指标设置不科学 由于管理者没有意识到绩效目标的实现是企业目标实现的基础,只是把绩效管理简单的看成填一些表格,因此在设计绩效指标时缺乏科学性。在实践中,很多企业都在追求指标体系的全面和完整。然而,如何使考核的标准尽可能地量化具有可操作性,并与绩效计划相结合却考虑不周,只关注于结果性指标,而忽略了驱动性、过程性指标。而太多和太复杂的指标,不能聚焦于企业所关注的生存与发展的重点问题,只能增加管理的难度和降低员工的满意度,影响对员工行为的引导作用。 3.个人绩效与组织绩效脱离 绩效管理的主旨是企业战略和经营目标的达成,其手段是通过员工个人目标的实现从而带动企业整体目标的达成。在现实中,管理者们往往是本末倒置。他们多关注于员工个人绩效的管理,忽视企业整体绩效的管理。一般将企业的目标分解到一级单位甚至二级单位,按照各单位的职责确定其责任中心的地位(比如投资中心、利润中心、成本中心等)比较容易,但将企业的利润目标、收入目标、成本费用目标等层层分解到个人存在很大的难度,业绩目标很难量化分解,也就无法建立与总体目标产生密切关联的绩效指标。其次,由于分解的目标时缺乏企业内部对实现企业目标支持的时间管理,就造成支持目标实现的组织对实现目标组织的支持出现时间上的误差。 4.绩效管理缺乏沟通与反馈机制 绩效管理不仅仅是指绩效考核,它是一个不断闭合的循环管理过程,是一个管理系统,包括绩效计划和绩效指标确诊工作,以及考核期时的结果反馈工作等。在不少企业中,有效的绩效反馈不仅被忽视,而且是被有意的避开。企业中的员工对绩效管理制度缺少了解,不知道企业的考核是怎样进行的;考核指标是如何提出来的;考核结果究竟有什么用处等。绩效评价被当作“机密”不公开,加重了职工对考评的不安心理和不信任感,进而妨碍考评对职工指导教育的作用。 三、建立科学绩效管理体系的对策 随着绩效管理理论的不断创新,绩效管理实践的不断演化,如何建立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持续不断的提高组织绩效,是企业管理者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具体对策包括: 1.提高对企业绩效管理的认识 高层管理人员必须转变对绩效管理的看法,应该认识到绩效管理在企业战略实现中的重要作用,多与人力资源部、业务部门、财务部门沟通,让绩效管理与战略结合成为可能。企业应设置绩效管理委员会,确保企业的战略和经营目标能层层分解到员工,使员工的工作目标与企业目标协调一致,使团队、部门、企业整体的绩效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要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配合,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明确企业战略和目标 实施企业绩效管理体系的前提是企业要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和经营计划及预算。另外,企业需要建立一个规范的目标管理流程。只有建立起规范的目标管理流程,才能在企业内部形成动态而高效的目标体系。同时,企业还需要将企业的战略目标和经营计划及预算按照目标管理的要求层层分解到各级组织和员工。在企业目标分解的基础上,以KPI(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按平衡计分卡法原则确定关键驱动因素,然后对关键驱动因素分别分析给出子因素,从而确定各个部门的关键绩效指标,以及各岗位的关键绩效指标)为考核主要模式,根据考核对象不同的性质确定不同的考核项目,针对组织和个人对实现企业目标的贡献,结合组织业绩和个人业绩及个人与岗位能力匹配的情况对个人成绩进行综合评价的方式,并将这一结果按一定的比重与每个员工的激励(包括:薪资、晋升、培养等)联系起来的一整套的绩效管理制度。 3.建立分层多模式综合绩效管理体系 立体的绩效管理体系是一个包括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反馈,以及绩效改进等环节的闭环系统。在建立企业绩效管理体系时,比较有效可行的原则是:分层、多模式和综合。“分层”就是依企业目标对企业的各管理层级(包括企业整体、下级单位、个人)所承担的责任确定不同的类型的指标进行考核。其中:企业指标是以利润指标为主的财务指标;下级单位应以流程、分解的KPI指标和支持指标为主;个人则以业绩指标或个人能力指标为主。“多模式”就是根据不同被考核层次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考核。对组织考核KPI等方式;对个人考核应根据岗位的重要程度和职责特点采用KPI或个人能力评估方式考核。“综合”就是根据不同的考核单位和不同的考核层次采用不同的综合成绩的方式。企业成绩应以当年财务指标+增长率+来年发展潜力进行加权综合;下级等单位成绩应以上级单位成绩+本级单位成绩+下级单位成绩进行加权综合;个人综合成绩要以员工能力(或业绩)成绩+上级单位成绩进行加权综合;个人绩效工资以绩效工资额度与个人综合成绩结合。 4.构建支撑企业绩效管理的信息系统 企业绩效管理系统是将企业战略转化为行动的信息系统,该系统可将企业内部的各种管理软件、业务流程和业务成效的衡量方法等的集合,通过提供一个集成的流程和平台,把散落在各部门的经营管理整合起来,形成合力来有效贯彻经营计划和预算。它在战略目标设定、商业建模、预算和预测、监控、分析和报告的战略管理流程中,提供相应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工具,增强了内部控制与沟通,能够帮助企业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方法和工具确保企业及其部门、流程、工作团队和员工个人的绩效成果,使企业行为始终与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并促进企业战略目标实现。企业绩效管理系统的应用可分为四个层面:第一层是运营层应用,以业务部门为主;第二层是跨部门的整合应用,规划企业内部流程,主要关注企业下层绩效;第三层是优化应用,关注个人绩效与企业整体绩效之间的关系,强调部门与部门、个人与部门之间的协作;第四层是创新应用阶段,不仅改善流程,而且改善企业文化,进而形成企业的绩效文化。 医药管理系统论文:泰凌医药的疫苗实时冷链管理系统 作为国内拥有雄厚实力的进口疫苗分销商,泰凌医药集团旗下的海南泰凌生物制品有限公司肩负着一些全球知名厂商的疫苗产品在中国的分销和冷链配送服务。 疫苗不同于一般的药品,对温度极其敏感,只能“生活”在合适的温度区间,因此要求在仓储、运输的整个过程中,都要保持相对恒定的温度范围,以确保疫苗价效不受温度变化的影响。 疫苗冷链建设的难点 从2003年起,泰凌开始建立完善的疫苗冷链管理系统。在疫苗冷链建设中,尽管采用了冷库不间断自动温度监控和冷链运输温度记录,但还是面临一个看似简单却又棘手的问题,即如何将疫苗冷链的温度监控变为全程实时的监控。事实上,全程实时的温度监测与控制也是我国疫苗冷链参与者(疫苗厂家、经销商以及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冷链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在泰凌的疫苗冷链系统中,无论是仓库还是货车都配有专用的温度记录仪。对于冷链运输来说,尽管温度记录仪实时地记录了运输过程的温度变化,在SOP(标准操作流程)也规定了运输作业人员及时检查在途运输的温度情况,但泰凌上海总部的冷链管理人员还希望能够实时了解在途的疫苗专用冷藏车中的温度变化,同时进一步加强冷链温度数据的整理、分析与反馈。 NEC助力开发RFID冷链温度监控系统 针对以上情况,NEC为其量身定做了RFID冷链温度监控系统。在疫苗包装箱上贴有RFID温度标签,其内部装有超薄的纽扣电池,能够连续使用三年以上;还装备了RFID芯片和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收集到的实时温度信息能够实时存储在芯片中,并通过读写天线发送出去。 在仓库门上方安装了RFID读写天线,当装有疫苗包装箱的叉车通过时,包装箱中装有的全部货物的信息自动进入并显示在泰凌的电脑系统中,其中包括实时的温度信息。 在仓库中,RFID系统同样会把实时的温度信息传送到NEC为泰凌开发的信息系统中,总部的管理人员可以了解到疫苗的实时温度状况。 同时,RFID冷链温度监控系统还覆盖了全程冷藏车运输系统。每台运输车的顶部都安装了先进的GPRS无线传输系统,车辆行驶过程中,包装箱上的RFID温度标签实时记录着疫苗温度的变化,并通过GPRS网络将数据实时传送到冷链信息管理系统,使管理人员实时掌控温度情况。一旦出现温度异常,信息系统会自动报警,司机在出现温度异常的第一时间就能采取措施,避免因人为疏忽导致的冷链风险。 在这套实时冷链管理系统中,RFID是冷链品质监控的重要手段,帮助泰凌随时识别冷链运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善冷链运作。 应用这套系统,泰凌还能够帮助用户完善疫苗供应链。将来,手持无线PDA的泰凌工作人员能够现场为客户查询订购的疫苗数量、目前所在位置、历史温度数据等多方面的实时信息,客户也可以自己上网查询。 目前,NEC已经计划将这套系统推广到所有对温度有特殊要求的行业。 医药管理系统论文:基于RFID的医药物流企业仓储管理系统入库流程设计 摘 要:近年来,医药物流在市场需求和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得到了快速发展,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具有较为完善的网络和现代化管理水平的医药物流正在涌现。由于医药产品在实物形态上,具有体积小、重量轻、价值高等特点,在市场环节上,具有生命周期短,有失效日期限制,用户供货要求时间紧;在流通环节上,由于本身性能上的原因,使其对储存、包装、运输有特殊的要求,进而对医药物流的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在分析医药物流公司仓储管理的需求基础上,对整个系统进行了系统入库流程设计,为进一步进行软件设计提供了流程参考。 关键词:仓储管理;医药物流;入库流程;RFID 医药产品在实物形态上,具有体积小、重量轻、价值高等特点,在市场环节上,具有生命周期短,有失效日期限制,用户供货要求时间紧,在流通环节上,由于本身性能上的原因,使其对储存、包装、运输有特殊的要求,对医药物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医药物流领域里,提供专业化服务,避开现在物流企业在仓储、运输方面的价格战,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才是成功的捷径。但是由于条码技术相对比较廉价,是一种低成本的标签,再有因为它是一种纸质材料,运输和仓储过程中容易损坏,如果条形码损坏,则需要很大的工作量才能够调整和弥补所需信息。射频识别技术与传统的条形码识别技术相比优势十分明显,具有快速扫描、存储量大、抗污染和褶皱能力强、可重复使用等特点。尤其是完全可通过把RFID技术应用于仓储管理领域,可以对运动中的物体或者距离较远的物体实现非接触式识读,免除了大量人工干预,加快输入速度,减少错误发生率,降低劳动强度,从而降低劳动成本和物流成本。在库存控制方面进行仓储优化,对货物存储实现优化分配,从而在业务操作过程中节约时间,加快存取速度和货物的周转。因此,仓储管理系统与RFID技术在优化库存方面具有长远的意义,长久发展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RFID技术介绍 RFID技术早起源于英国,应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辨别敌我飞机身份,20世纪60年代开始商用。RFID技术是一种自动识别技术,美国国防部规定2005年1月1日以后,所有军需物资都要使用RFID标签;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建议制药商从2006年起利用RFID跟踪常造假的药品。沃尔玛,麦德龙等连锁零售业巨头应用RFID技术等一系列行动更是推动了RFID在全世界的应用热潮。射频识别技术是利用电感耦合或者电磁反向散射耦合实现非接触式信息传递的一种技术。当RFID电子标签读写器发射电磁场的工作区域时产生一定的电流,同时通过感应电流供电,同时将自身信息通过天线发送出去,读写器的天线接收到从RFID电子标签发送回来的电信号,经天线调节器传送给读写器,读写器解调和解码所接收的信号,发送到后台系统及相关的处理。设备和电子标签之间的读写射频信号耦合有两个:第一种是电感耦合,是通过空间高频的交变磁场实现的耦合方式,其依据为电磁感应定律。第二种是电磁反向散射耦合,当发射出去的电磁波碰到电子标签后反射,同时将电子标签上的编码信息一并带回,其依据为电磁波的空间传播规律。可以看出,读写器在整个信息交换过程中起到了控制和处理的作用,是系统的核心部件,内部包括射频模块负责发射和接受射频载波,和读出和写入模块,负责接收到的信号的信息编码和解码增益标号信或将被写入标签的RF模块和天线是接收和电磁信号传输的一个窗口。 二、系统分析 某医药物流公司仓储管理现状分析经历一段时间的调研发现,该医药物流公司在仓储管理上存在着几个问题。 1.仓储系统管理的处理订单速度较为缓慢 在对该医药物流公司进行的调查中发现,该公司的系统管理的订单处理速度较慢。订单处理和合并速度的快慢直接决定整个物流环节的流转。订单处理是指在收到客户发出的订货信息之后,将订单进行合并,操作工人把所订购的商品从仓库中拣选出来,装箱打包,有时候还需要对所拣选的商品进行二次加工之后再进行配送。在这个过程中订单处理的处理速度显得尤为重要,订单处理速度快则说明该物流体系对于客户需求的反应加快,在收到订单的短期内就能够完成处理订单和拣选打包等环节,为客户提高了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同时减轻了该物流体系的操作,提升了客户的满意程度。但对于目前的该医药物流公司,由于订单的处理和转化速度太慢,在前期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十几个品类的订单竟然处理了一天的时间,拣选和配送效率低下,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2.拣选过程中的差错率较高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发现,拣货操作一般都由仓管员操作完成,仓管员通过地牛或者叉车在巷道内穿梭,按找由客户订单生成的拣货单到多个货位进行取货操作,由于工人自身水平不高,再加上对于药品的品名不是十分了解,人员流动大,熟练工人较少等原因致使拣选货物的正确率难以得到保证,在我长期的调研中发现差错率居高不下。尽管在最后出货的时候还有专门负责出库的复核员进行复核,但是当发现拣错的货物时,需要将错选的货物重新入库并再次从仓库中取出正确的货物,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再有,由于较高的差错率水平,迫使该医药物流公司必须要相应的扩大范围进行抽检,也就是说抽检的比例增加,促使抽检的数量同时也增加了,为了减少抽检过程中的时间,又需要投入大量的工人到复核员的岗位上,这样库区的仓管员人手就不足,在药品集中出库区间时,这种现象特别明显,场面很混乱,大大增加了物流公司运作的成本,降低了运作效率。以上这种情况还不是最糟糕的,还有部分货物由于抽检过程中,没有被抽到错误的货物,而到达了用户的手中。在这种情况下,要如果想要完成更正就需要将发错的货物带回物流中心,同时将正确的货物再补发到用户处。在这种情况下,有时候甚至只能借助于快递公司,而且延长了时效,大幅降低客户满意度。 3.仓储作业操作的效率低 由于该医药物流公司的仓储系统作业流程大致包括收货、验收、货物保管、发货及发运等环节,在每个环节产生大量的凭证和订单等纸制资料。目前该医药物流公司在单据的填写过程中还是采用人工书写的方式,然后再把订单录入到数据库系统中,在这种操作之下,使大量的劳动力都在从事重复性的工作又使错误几率大幅提高,使仓储管理效率十分低下。 三、系统功能设计 为了解决该医药物流公司仓储环节存在的诸多问题,对系统进行初步设计,明确系统所要实现的功能,为后续系统设计与实现提供重要的依据。有关本系统的定义如下:Auto WMS:Auto Warehouse Management System自动化库存管理系统。RFS:Radio Frequency System无线射频系统,或称RF系统。WMS系统作为物流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在功能上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物料入库所需的基本信息的登记及维护; 2.包括物流仓库的叉车库、拆零库区、搁板货架库区等相关库区库存中所有物料的管理; 3.物料的出入库的管理及所有库存物料的账面移动和实际的物理移动; 4.合理的物料的出库顺序; 5.库存物料的移动所需要的所有的单据的打印; 6.随时可以提供库存物料的相关的信息; 7.库存操作记录的查看及数据报表的打印; 8.库存缺货的提示功能; 9.提供拆零库区出库的空周转箱的注册的功能; 10.提供系统发生故障的解决方案; 11.具有基本的入库操作功能; 12.具有基本的出库操作功能; 13.具有基本的盘点操作功能。 四、系统需求分析 1.入库操作流程设计 入库操作的时候需要进行入库单据的录入工作,完成了入库单据的录入工作后需要对入库的货物进行相应的组盘操作,按照货物在不同库区的码放规则的数量,把入库的货物和托盘或者周转箱等货物的载体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系,入库的组盘操作一般是用RF系统来实现的,管理系统也提供人工组托的功能。 组完盘的货物就可以进行注册上架操作,注册上架操作就是把已经和载体建立起对应关系的货物记录到库存中去,包括所入库的货物的名称、数量、货物的供货单位、货物的物料编号、所入的库区等详细信息。该操作主要也是通过RF系统来实现的,管理系统也提供人工注册的功能。注册操作完成以后,系统就把货物送到所分配的货位地址中。这样就完成了一个完整的入库操作流程。 总的流程走向都是一致的,都是有入库单据生成、RF提示入库上架的过程,但是由于各个库区的特性不一样,入库到不同的库区的操作方式有一些差别,所以具体到每个库区的入库流程还是有一些不同的,下面将具体说明各个库区相应的入库流程。 2.以叉车库区为例设计入库流程 货物到达现场的时候,进行入库单据的录入工作,一般来说流通比较快且数量大,属于中包装或大包装以上规格的货物,建议入库到叉车库区,叉车库区的入库操作主要是通过RF系统来实现的。 入库到叉车库的时候需要对入库的货物进行基本的组盘操作,根据打印出来的入库单据,在RF系统中下载货物所对应的入库单据,按照货物在叉车库区的码放规则的设定,把货物放在贴有RFID标签的托盘上,在RF系统中输入所组盘的入库数量,扫描托盘上的RFID标签,点击组盘确认,则完成了该托盘的组盘操作。当然管理系统也提供RF的人工组盘操作的功能,主要是当RF系统操作失败的时候做为备用的系统来操作。 组完盘的货物就可以进行注册上架操作,进入RF系统的上架操作的界面,扫描要上架的托盘上,RF系统自动提示该托盘所入库的货位地址,叉车司机把货物送到相应的货位地址,放置完成以后,叉车司机扫描货架上该货位所对应的货位地址,点击确认,表示该托盘的上架确认完成。完成了托盘的上架确认,这样就完成了一个完整的叉车库区的入库操作流程。 五、总结 在现代医药物流的发展过程中,RFID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尤其是RFID的使用过程中,凭借它卓越的性能,已慢慢取代了传统医药中的条码技术。条码技术在医药仓储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已经被撼动,这里面当然原因很多,但是由于医药行业相对于其他行业利润较高,所以RFID技术带来的对于仓储和物流方面的成本升高也就不那么明显了。特别是在仓储管理系统中,再加上RFID可与其他技术相结合,因此RFID的可变性很强,信息的跟踪和处理能力更为强大,这方面为今后降低成本提供了可靠保障。在应用RFID进行一段时间之后,能够更加快速有效地进行医药仓储管理,减少仓储成本,使仓储管理更加有序,所以RFID对现代仓储有很大帮助。特别是目前,国家主导的药品市场定价的机制,企业在生产和物流环节中应用RFID系统,可以明显提高整体运作水平,降低库存和资金占用,增强市场竞争力。当然,任何新兴科技从其诞生到被广大企业所接受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而时间的长短取决于诸多因素,除了设备成本,采购成本,使用成本,员工素质都是制约RFID技术广泛普及的主要因素,因此RFID技术的推广和使用还需要一段时间,但我们始终相信,未来的仓储运作需要RFID,需要RFID相关技术使用,我始终相信,未来的仓储前景无限美好。 医药管理系统论文:医院医药仓库库存管理系统的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同时我国医院药品繁多,不易寻找,因此,越来越多的医院采用医院医药仓库库存管理系统。我们所研发的系统的主要用户就是医院里的医务人员。本文便是考虑到系统的实用性、可行性和可靠性,对医院医药仓库库存管理系统开发的进程举行深入的钻研,开辟一套检索敏捷、查找便利、可靠性高、存储量大、寿命长、成本低的医院医药仓库库存管理系统。 关键词:医院医药;仓库库存管理系统;研发与设计 (1)医院进行医药库存管理的重要意义 现在的许多数库管理理论认为库存就是入库所有物质的总和,虽然可以进行一些数库的建设,但是过多的数库建设是不必要的,因为它们既浪费财力也浪费人力,尤其是医院更为如此,因为医院的资金比较紧张。但是,就我国目前医院药品管理来看,我们必须建立医院医药仓库库存管理系统,因为,医院药品的管理问题日益突出,同时,在医院里“时间就是生命”,由于医院尤其是大型医院内的药品数量繁多,为了节约时间,我们也要建立医院医药库存管理。 (2)库存分类 医院库存管理中最最关键的也是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医院的医院人员如何管理药品库存,而MRPII物料主计划模块采购模块建立计划与控制系统的建立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方式,通过利用这两种方法就可以对库存管理和采购补偿进行较好的管理。我们通过查阅各种资料,我们可以将药品分为以下三类: 一类药品:高值――此类药品的价值占据所有药品的70-80%,大约只有10-15%;对此类药品相关人员要严格控制,属于最优先级;在订货的过程中,这一类药物的采购信息与采购状态是最重要的问题,比较容易忽略,所以我们要更新。 二类药品:中值――此类药品的价值占据所有药品的15-20%,大约有60-70%;对此类药品的控制要做到正常的控制,包括较好的记实与通例的存眷,属于中等优先级,告急时候属于最优先级。在订货的过程中,我们对于二类药物要在一定周期内进行审查。 三类药品:低值――此类药品的价值占据所有药品的比例可以忽略不计,大约有5-10%;对此类药品的控制要进行简洁的控制,如定期进行检查等等,属于最低优先级。在订货的过程中,我们对于三类药物要进行清点处理或者是货点计算。 从以上药品的分类、控制程度、优先级以及订货过程我们可以清楚地意识到医院药品库存管理的重要性。以是,病院药品的库存办理也是病院信息办理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3)医院药品管理的主要目的 医院药品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对仓库中所有药品、入出库的行为以及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以保证医院药品的流通,使得相关医务人员及时对医院的药品进行监控,从而及早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 开发背景 病院的药品库存办理是十分复杂的。由于医院药品种类繁多,药品订货、药品管理、药品发放的渠道各有差异,所以我们必须要根据目前我国医院药品管理的现状研发一种医院医药仓库库存管理系统。 2 系统分析 本次研发的医院医药仓库库存管理系统主要采用了最常用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结构化生命周期法。这一方法主要有四部分:一是医院药品管理系统的调查分析;二是对这一系统进行数据库设计;三是系统界面的设计;四是系统功能的设计。其中第一步是最基础的环节,但是常常会被忽略。 2.1 资料收集 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搜集到一些数据,可以作为数据库设计的参考,如下: 序号提纲: (1)病院药品堆栈划分成多少个地区? (2)每一个药品分区有多少个药品货架? (3)每一个药品货架上放几层药品? (4)架子上的每一层放哪几种药品? (5)医院的药品进行药品编码的方式? (6)药品仓库医务人员人数有多少? (7)每天体系处置的入库单数量大约有? 2.2 绘制业务流程图 通过对医院的调查,我们了解到医院药品库存管理系统主要是药品入库与药品出库,绘制出系统药品入库与药品出库的业务流程图。 2.3 确定系统开发环境 由于大多数的医院使用的计算机平开都是基于Windows系统的,为了节省医院的资源,可以确定使用以下开发环境: 网络操作系统:Windows2000;数据库服务器:MicrosoftAccessr2000;服务器平台:Windows2000;客户机平台:Windows XP/2000;前端开发工具:visualBasic6.0。 2.4 体系功能模块的确定 经由对大量数据的研究,笔者确定体系有六个功能模块,主要有系统模块、入库业务管理模块、出库业务管理模块、退料业务管理模块(还库业务管理模块)、盘点业务管理模块(报表输出)、需求管理模块。 3 系统的实现 本文软件的开发主要采用以VB和Access2000为基础,进而实现本系统的功能模块功能。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出库与入库的程序,而出库与入库的程序较为相似,因此,本文只对出库程序这一块进行进行分析。 3.1 入库模块的实现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医院药品的入库程序 Dim I,J As Integer,STR As String If Text1.Text=""Or Text2=""Or Combo1.Text="" Or Text4=""Or Text5=""Or Text6=""Or Text7="" Then MsgBox"信息不全,请输入其他信息!" Exit Sub Else 医院药品入库表.datPrimaryRS.Recordset.Fields("药品采购员")=Text1.Text 医院药品入库表.datPrimaryRS.Recordset.Fields("药品的编号")=Text2.Text 医院药品入库表.datPrimaryRS.Recordset.Fields("药品的入库数量")=Text3.Text 医院药品入库表.datPrimaryRS.Recordset.Fields("药品的入库时间")=Combo1.Text 医院药品入库表.datPrimaryRS.Recordset.Fields("药品的价格")=Text4.Text 医院药品入库表.datPrimaryRS.Recordset.Fields("某一药品的供应商家")=Text5.Text 医院药品入库表.datPrimaryRS.Recordset.Fields("药品供应商的电话")=Text6.Text MsgBox"药品已经成功入库!" End If End Sub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本文主如果经由对医院医药仓库库存管理系统的简略设计来对病院的药品库存办理进行研究,但愿对病院的药品库存办理有一定的作用。 医药管理系统论文:探究医药企业的药品管理系统及其实践 【摘要】 药品质量关系着国家民族的兴衰存亡,与人们的生活和健康息息相关,是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保障。首先,阐述了医药企业药品管理系统的现状;重点论述了医药管理系统的构建步骤,核心功能模块与药品质量的要求;最后,探讨了药品管理系统的实践运用效果和维护工作。 【关键词】 药品管理系统;药品质量;实践运用 引言 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随着医药市场的逐渐开发,医药行业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保持增长的趋势。然而,在药品快速发展的同时,药品的质量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1]。作为医药生产和经营企业的标准GMP、GSP,在一定程度上为药品的质量提供了保证。但由于药品管理的种类繁多,业务量大和要求严格等特点[2],造成了药品管理的困难。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医药行业经营者逐渐意识到提高药品管理的重要性和加快药品管理信息化的必然性。因此,医药企业运用自动化的软件对药品进行质量管理(进货、库存、销售等)和建立药品管理系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同时,药品管理系统也是医药企业正常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3],它使得医药企业在节约人力资源和提高销售管理质量的前提下,改善药品管理的缺陷,从而实现医药企业的长久性战略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1 药品管理系统的现状 从国外发展水平来看,我国医药行业的药品管理系统还处在逐步发展的阶段,药品质量管理水平也不尽人意。例如大量的伪劣假冒药品流通于市场和一些地下药品工厂生产商横行,这不仅造成了消费者的财产损失和健康损害,也破坏了医药行业的形象。 初期的药品管理软件系统包含的内容较少,主要是对单一药品的疗效,成份和生产日期等信息介绍,并不能实现信息的透明化、信息资源共享的优点。然而,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医药企业现行的药品管理系统一般能具备良好的质量和信息管理,且很小程度的受到不利环境的影响和具备原始数据的自动保存功能;同时,大多的系统都涵盖了采购管理、销售管理、药品信息管理等模块。这样不仅有利于数据的查询、提取和分析质量检测报告、药品销售情况统计,还可以实现销售信息和价格对消费者的透明化。 2 药品管理系统构建 药品管理系统应包含了药品的各个方面。在一般情况下,医药行业的药品管理系统的系统构成和工作原理类似的,主要包括录入基础信息、编辑订单、仓存管理和销售账本管理。 2.1系统构建准备 药品管理系统与其它的数据库操作工作原理类似,并对软件的要求和运行环境不苛刻,当前市场上存在的系统软件皆能满足操作要求。同时,该系统对硬件系统要求主要有拥有计算机、交换机和打印机等基本设备。 为了方便医药企业工作人员方便快速的查询药品状态,需要编写适用的药品字典。一般的药品编码采用6位制,按照大类分码―亚类分码―药品序码等命名格式。同时,编命时,药品名主要采用统一的名称,在编写不同生产日期等信息,这样在保证工作的延续性的同时,可以方便工作人员的识别、运行和管理。 2.2系统核心模块组成 药品管理系统的核心主要有药品销售、基础信息、库存管理、往来管理模块、采购管理,是根据系统的功能来划分,有利于快速的反应和药品的管理,如下图所示。 图1 药品管理系统的核心模块 通过该系统,医药工作人员可以进行系统性的管理。根据软件显示的数据,可以对仓储作出相应的调整,还有利于查询药品的销售情况。 3 药品管理系统功能模块与质量要求 3.1基础信息管理 3.1.1功能 该模块可以客户和药品的基础信息进行管理、信息检索功能。在为消费者查询更多的有关药品信息提供方便的同时,医药工作人员还可对基础信息作出修改、添加、删除等操作,有利于信息的综合管理。 3.1.2药品基础信息管理要求 通过科学合理的药品编码,务必做到药品信息的合理化和人性化,使得工作人员能及时、快捷和有效的录入。同时,单击查询链接时,系统能快速的提出该药品的详细信息。 3.2采购管理 3.2.1功能 该模块主要是管理医药企业的药品采购业务,以提高采购经营事务的效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确保采购工作质量高效率、低成本执行,使企业具有最佳的供货状态。 3.2.2药品采购要求 医药企业采购药品需以质量为前提,从合法的企业进货,对首营企业应确认其合法资格,并做好记录。购进药品应有合法票据,并按规定建立购进记录,做到票、帐、货相符。购进票据和记录应保存至超过药品有效期一年,但不得少于两年。 采购中药材和中药饮片时,应配备良好的包装,且包装封面应注明中药材品名、产地,中药饮片应有品名、生产企业、生产日期等信息;同时,进口药品应有符合规定的《进口药品注册证》和《进口药品检验报告书》复印件;进口预防性生物制品、血液制品应有《生物制品进口批件》复印件。 3.3库存管理 3.3.1功能 该模块主要管理药品的入库、药品入库退货、药品库存查询,并对药品的价格信息进行综合性的管理。工作人员在便捷的管理药品库存,了解药品存储实时情况的同时,使消费者及时的掌握药品价格的波动,最大化的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3.3.1药品库存管理和陈放要求 药品经营企业必须制定和执行药品保管制度,采取必要的冷藏、防冻、防潮、防虫、防鼠等措施,保证药品质量,药品入库和出库必须执行检查制度。同时,药品的存放还需满足以下要求:①各类药品需按类别分开存在,例如内服药与外用药,挥发性较重的药品分开存放;②不同的药品对温度、湿度具有不同的要求,并严格执行药品的存放要求,最大程度和持久性的保存药品。同时,特殊的药品应根据国家严格规范保存;③针对危险药品,必须严格的执行国家规定。同时,危险品的陈列只能用代用品或空包装来陈列;④拆零药品应集中储存在拆零专柜,并保留原包装的标签。 对于特殊的药品,例如国家对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实行特殊管理,需要进行特殊的管理。 3.4药品销售管理 3.4.1功能 该模块主要对药品销售和退货信息的管理,统计、汇总药品的采购、销售、库存信息,使得工作人员对药品的销售情况了如指掌,便于采购部门及时的采购、决策部门制定合理的销售和促销方案。 3.4.2药品销售要求 在实际销售中,中药材的销售需做到产地明晰,药品销售必须对症配药,且药品包装需提供科学合理的说明、剂量等;同时,药品的调配处方需认真核对,对禁用人员和超剂量的处方必须禁止调配;如特殊情况下,需要出具专业医师的处方说明。在注重药品质量的同时,需要对药品分类进行明码标价,务必做到不投机倒把的销售品质。 3.5往来管理和查询统计 往来管理模块主要管理消费者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进、销药品往来结账的信息,使得药品的采购和销售信息便于透明化,并提供药品的销售分析功能。主要包含了药品销售结账、药品入库结账及查询信息等。 查询统计主要管理药品采购和销售信息,使药品的信息保证在有效的查询状态,主要包括药品销售、库存和销售信息等的查询。 4 实践运用效果与维护 4.1药品管理系统实践运用效果 系统构建后,为了对系统的运行情况作出精确的评价和建立一个合格且让人满意的自动化系统系统,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需要对药品管理系统进行实践。同时,实践的内容主要包括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关闭及退出时保存记录的提示;系统的可操作及数据库安全性能;数据查询便捷及数据溢出、越界均能进行非法提示;系统对操作系统的兼容性良好,可移植性完好等。 在实际操作中,药品管理系统运行能有效的进行数据库和动态的更新,且数据的添加和维护性较好,有利于工作人员的便捷操作和熟练的掌握技巧,实现药品的有效流通。 4.2系统维护 药品管理系统维护的目的是保证系统正常运行的同时,应付信息系统的环境和其他因素的各种变化,从而实现系统功能的改进、或解决在系统运行期间发生的一切问题。其主要分为纠错性、适应性、完善性和预防性等维护。 5 结束语 “以质量求生存、以科技促发展”是一项普遍的真理。重视质量管理是每一个企业发展和生存的基础,它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也是社会科学技术的综合反映。尤其在医药行业,药品质量的好坏,决定着决定着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决定着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因此,构建一个有效的药品管理系统对医药企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帮助医药工作人员轻松、方便和快捷的查询药品采购、销售情况,实时的记录药品的往来记录,因时制宜的调整药品价格,为医药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数据和理论支持,从而促进医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信誉的双赢。
测绘管理论文: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分析 摘要: 在目前的社会工作中,测绘工程有着重要而且广泛的应用,为了使得测绘工程的管理更加的科学,也为了使得管理的手段更加的具有针对性,根据测绘对象的差异,可以将其分为工程测绘、房产测绘、水利工程测绘等。就目前不同种类的测绘工作开展情况来看,无论是那种测绘工程,要实现其价值的充分发挥,都需要有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撑,因为管理信息系统可以为测绘工程的开展提供规范和专业的实践标准,这样,其实践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会有明显的提升。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建设科学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十分的重要,所以本文就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进行研究,目的是为测绘工程的可靠性提供管理保障。 关键词: 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测绘工程在目前的社会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尤其是在工程项目的开展中。现阶段,我国正在积极的进行城市建设和社会基础建设,这些建设项目开发和规划需要在可靠的信息数据基础上进行,因为有了数据保障,项目的质量可以提升,项目的科学性也可以进一步的提高。测绘工作是获取工程信息数据的主要手段,保证测绘工作的持续和有效,需要相应的管理系统来支持,所以测绘工程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就变得十分必要。简单来讲,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是测绘工作开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积极的研究其系统结构,并实现系统的优化,对于工程建设来讲有着重要的意义。 1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框架 1.1开发前期的准备工作 在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当中,首先要进行的工作就是开发前期的准备工作。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开发前期的准备工作是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基本框架的重要内容,而要想框架结构更加的具有针对性,那么前期的开发准备工作就要从三方面进行:第一是对测绘企业生产管理以及各个环节的特点进行详细的分析。在明确企业特征的基础上构建具有针对性的管理信息系统框架,这样,管理工作的全面性会得到实现。第二是对应用系统进行定位。分析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地位,进而确定其规模的大小以及在管理中所处的地位。第三是对管理系统进行基本的模块划分。通过模块划分,管理系统各个模块的功能和责任更加的明确,系统应用的价值性会得到提升。 1.2生产管理 生产管理是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基本框架中的重要内容。从目前的表现来看,生产管理的目的是实现企业现代化管理的各个生产流程的控制,从而对生产关节的关系调整做出帮助。通过生产管理,企业的生产运行效率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在生产管理中,有效利用信息管理的手段,可以使得整个管理实现信息化和透明化,这样,管理中的问题暴露会更加彻底,框架的应用价值分析也会更加的准确,整体框架的改进和分析效果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简言之,生产管理作为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框架中的内容,强化其信息化运转十分的重要。 1.3合同管理 合同管理也是测绘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框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实践情况来看,合同管理的主要任务有三个:第一是实现合同的签订。第二是实现合同部门的流转,第三是进行合同归档记录的跟踪管理。简单来讲,合同管理在整个管理信息系统当中有着突出的地位,因为测绘工程的开展需要按照合同项目来进行。 1.4资产管理 资产管理也是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框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从现实利用的角度来看,资产管理主要是进行测量设备的有效管理。通过管理效率和质量的提升,降低对设备的占用,从而加强设备的利用率,并对设备的使用状况进行有效的跟踪。另外,对固定资产进行有效的统计管理,做好日常消耗品的领取以及使用记录也是资产管理需要重点注意的内容。 2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设计 在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中,科学的设计是必不可少的,而要实现设计的科学就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设计的完善。 2.1生产流程结构设计 生产流程结构的设计是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从管理的实效性考虑,此方面的设计有四部分内容。第一是任务的登记。任务登记的设计主要是对管理任务进行划分,然后分别设计在管理的各个环节当中,从而实现任务分配的目的。第二是技术设计。技术设计的目的是通过技术的分析和讨论评价技术的可行性,这样可以保证技术在管理中有最大的利用价值。第三是任务安排。在任务登记的基础上对登记任务进行安排,流程的运行会更加的具有目的性。第四是进行质量检测。通过质量检测,整个生产流程的结构运行效率和质量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2.2客户需求结构设计 客户需求结构方面的设计主要包括了两项内容:第一项是移交客户。在测绘工程实践中,不同的工作需要由不同的部门进行处理,所以随着工程进度的进行,客户也需要进行相应的移交。第二是进行资料的移交。针对不同的客户会形成不同的资料,所以在进行客户移交的时候,资料也要进行相应的转移。简言之,在测绘工程实践中,客户的需求会产生不同,所以为了实现管理的科学化,需要在不同的部门间实现客户和相应资料的移交,所以做好这两方面的设计工作十分的有必要。 2.3用户结构设计 用户结构设计是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用户结构设计的现实应用来看,其主要分为用户管理、历史记录以及人事信息三个部分。用户管理主要指的是对测绘工程用户基本信息的管理,其中包含了用户的各类信息,实现管理的强化可以保证对用户信息的有效掌控。历史记录主要是进行管理历史的查询和检索。所以在此部分的设计中,需要进行检索方式等的有效设计。人事信息同样是用户结构设计中的要点,进行设计的优化有利于提升管理的效率。 3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关键技术 在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当中,有两项关键的技术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处理,其分别是基于工作流引擎的流程控制技术和基于活动目录的用户身份确认系统。流程控制技术的研究深入其目的是要实现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效率化提升,而用户身份确认系统的研究深入则是要提高管理信息系统的质量。简言之,在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要实现效率和质量的综合提升,就需要对关键技术进行研究的强化。 结束语 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对于测绘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积极的分析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框架,并就设计的基本内容进行研究,然后探讨系统设计中的关键性技术,这对于管理信息系统的全面性建设而言意义重大。 作者:安科 单位:济钢集团有限公司 测绘管理论文:测绘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研究 摘要: 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获得快速发展,测绘市场也正在由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体制逐步迈向市场化,并且在这一转变当中以项目质量成本管理工作作为核心的测绘经营管理体制也已经初步形成。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测绘单位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存在着成本高、效益差等问题。基于价值工程视角,对我国测绘工程项目成本进行研究,以期可以解决部分问题。 关键词: 测绘项目;成本分析;价值工程;成本管理 市场经济环境下,测绘企业应该完善管理手段,从技术管理和成本管理两个方面入手进行创新管理,以改变传统的重质量、轻管理、轻效益的管理方式。本文运用现代价值工程等现代管理理论,对测绘工程管理工作进行改革创新,加强测绘工程项目管理成本的实践指导,一方面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真正实现高品质、低成本的测绘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目标。 一、现状研究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在我国测绘工程受到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很大影响。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快速发展,我国测绘市场也逐渐走向了技术导向型的方向。在市场经济环境当中如何加强测绘企业的成本管理,提高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是当前测绘项目成本管理中面临的重要问题。首先,权责不清,缺乏统一的管理体制。在我国,测绘企业管理工程项目时重视质量而轻视效益,在企业内部成本管理工作缺乏科学的规划和统一的管理结构,导致成本管理计划往往难以落到实处,由于缺乏足够的重视,企业员工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在企业发展中加强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的意义。在测绘企业成本管理工作当中,由于企业内部还没有建立完善的成本管理机制,从而导致了企业各部门和不同企业工作人员之间职责不清。其次,缺乏全程管理。在测绘工程项目当中,质量成本是测绘企业成本控制中的主要环节。但在实际当中,很多测绘企业对质量成本管理工作并没有给予足够的认识,导致在测绘产品的过程检查和最终检查中容易出现漏洞,这就在无形当中增加了测绘企业的质量成本。这些成本不仅会使企业在经济上遭受损失,同样也会对企业的信誉度造成严重的影响。 二、价值工程理论的应用优势分析 (一)价值工程的原理价值工程主要指的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功能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价,对产品、作业以及系统的功能与成本之间的关系进行改善,进而提高企业经济价值的活动。价值工程需要依靠群体的智慧进行有组织、有领导的活动,能够提高产品的功能,降低生产成本,从而使价值工程活动的对象能够有更高的价值。价值工程活动的目标就是节约成本,进而提高管理效益,在确保产品正常功效的前提下,提高价值,其最终的目标就是促进对整个社会中的资源更加高效地利用和更加合理地配置。 (二)价值工程成本管理优势分析 1.全程管理。在项目工程成本管理理论发展的过程中精力从事后管理到事中管理,再到事前管理得逻辑发展顺序。在进行测绘工程成本管理工作当中,事前管理阶段主要有预算管理和计划,事中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了对成本的控制工作,事后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对成本进行核算和进行调整阶段。在测绘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过程当中,可以将价值工程管理方法应用于测绘工程的每一个具体的阶段,并且能够对每一个阶段进行客观的评价和分析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改进工作方案。从这一方面来说,价值工程在测绘管理工作当中的应用,使成本管理工作能够覆盖测绘工程项目的每一个环节,而不仅仅局限在成本控制方面,能够成功地应用到成本管理的全部过程,这样能够对每一个环节的成本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控制。 2.高效性。在测绘工程项目当中,测绘工程项目的效率直接关系到测绘企业的经济效益,并对测绘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和市场占有率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由于测绘产品在具体生产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外在环境的较大影响且复杂程度比较高,因此在很多环节都容易出现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情况。测绘企业在工程项目实施中每年都要花费大量的支出在这一方面,但是这一部分的消耗并没有能够有效提高产品的质量,在企业效益提高过程中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因此,在进行测绘产品的生产当中,如果能够采取合理的成本管理方法杜绝在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浪费现象,并且采用科学的方法避免这一部分开支,就能够对测绘成本实现更好的管理。而价值工程成本管理方法恰好能够对全程进行管理,能够有效杜绝生产中出现的成本浪费,从根本上更好地实现测绘企业的经济效益。 3.实用性强。在对测绘工程项目成本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在多目标的成本管理方面,很多学者依旧倾向使用多重属性效用函数理论,使用这一方面的核心思想是要建立工期—成本—质量综合均衡优化模型,之后通过现代计算机或者是通过灵活运用各种算法对模型进行解答。在进行工程项目成本的管理当中,采用效用控制系统或者是采用目标优化模型的管理方法在理论上是比较完美,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其实际应用型却比较小。因为在具体使用的过程中,无论是通过多种算法进行求解还是建立科学的模型都很难被工作人员掌握,因此不具有实际可操作性,这也导致了以上理论实际上只能存在于理论方面。采用作业成本法,并对产品的形成和积累过程进行跟踪,相对来说具有实际可操作性,但是从整体上看,这一方法与财务管理相关的成本管理,更加偏向与财务会计方面,因此,也并不十分实用。价值工程能够从实际情况出发,拓宽成本管理的应用办法,具有实际可操作性,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都简单易懂,能够保证成本管理当中的全员参与、全员控制,能够对测绘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工作取得很好的效果。 三、发挥价值工程在测绘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作用 第一,建立专职管理机构。在测绘企业内部建立其规范、同一、标准的权、责、利相互结合的价值工程管理结构,遵循民主集中制和标准化、规范化的原则,确保企业的成本管理的责任能够具体落实,通过逐级放责形成完整高效的成本管理体系。企业法人在公司的发展当中是以实现企业的最大经济效益作为目标的,因此,它们对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也使最为关注的,这样使其成为公司价值工程管理结构的领导。这些领导在成本管理工作的过程当中发挥着重要的表率作用,通过发挥领导的作用能够带动公司的其他职员积极参与价值工程的成本管理工作。在成本管理工作当中,通过权力与责任将成本管理工作的职责具体落实到企业的每一个员工身上,通过财务合理的方式激励企业的每一个员工认真落实自己的职责,这样可以以企业的法人为核心形成权、责、利相互结合的企业内部价值工程管理体系,充分调动企业员工在价值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能够为成本管理活动营造良好的企业环境。 第二,建立统一标准。在价值工程管理结构制定相关的规则和标准时,本文认为,需要根据测绘企业实际制定的可行的价值工程条例、手册及标准。并且在规范和标准规定的环节,必须要与国家和测绘企业的价值工程政策保持高度一致。标准化是实现对价值工程管理方法进行推广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我国价值工程管理方法进步的重要的方向。测绘企业内部制定的工程条例、标准等都是在企业全员参与的情况下制定的,企业内部的这些价值工程条例、标准以及手册的制定和修改的过程,不仅能够为测绘企业制定更加严密细致的价值工程操作标准和规定,同时也能够使制定以及修编人员对价值工程管理方法更加了解,能够更好地将这种方法应用到测绘工程管理项目中。 第三,加强审核工作。加强对价值工程管理在测绘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的应用审核,本文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首先,要从测绘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工作的全程进行入手,特别是要关注企业密切关注的成员预算阶段的价值工程活动,保证测绘项目在预算阶段的价值工程活动的真实可靠性。其次,加强对企业的价值规划的审核工作,具体指的是加强对价值工程所取得成果的检定估算工作,这些工作可以在企业的财务部门进行成本审核的同时对价值工程的成本进行审核工作,这样能够减少测绘工程项目的总成本。 第四,加强员工培训。加强对企业员工进行价值工程培训工作是发挥价值工程管理思想的前提条件。在测绘工程项目当中,价值工程管理方法的成功使用势必要求企业员工的广泛参与,特别是熟知价值工程管理方的员工更是在其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企业在利用价值工程管理方法的过程中,需要将熟知价值工程管理方法的员工作为企业价值工程实施的专职人员,并且要对其进行积极培养,确保价值工程管理方法能够在测绘企业得到顺利实施。同时,也应该不断加强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采购人员等成本价值工程管理思想,并且在进行培训的过程中,针对企业内部岗位的不同分别进行培训工作,这样才能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增强培训效果。 四、结语 在企业测绘工程项目当中,成本管理工作中的权、责、利有着紧密的关系,并且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容易忽视对工程质量和成本的科学把握,在工作的过程中由于重视质量,轻视效益,导致了测绘工程项目的成本一直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将价值工程管理方法和测绘工程进行融合,能够对策划会工程项目进行有效管理,帮助企业节省大量的成本,实现提高企业利润的目标。 作者:山锋 张亚 刘杰 单位: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西安培华学院 测绘管理论文:测绘工程质量管理系统控制 摘要: 在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和上级管理单位的质量监督中,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和系统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两个过程,更是确保产品生产质量的根本。基于此,文章对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和系统控制措施进行了详细分析,对生产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测绘工程;质量管理;系统控制;措施 1引言 质量管理和系统控制是确保测绘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对于测绘工程来说更是非常重要。因此,生产企业对系统测绘工程的主管部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我们务必要建立与市场经济体系相适应的质量管理体系,从而确保测绘工程的良好发展。在城市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测绘工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更要加强质量管理和系统控制,促进测绘工程的顺利实施。 2测绘工程质量管理意义 对于现代我们所从事的测绘工作而言,具有六化、十六字的特点。六化主要是指测量内外作业一体化、数据获取自动化、测量过程智能化、信息管理透视化、信息传播网络化以及成果产品数字化,而十六字具体为动态、遥控、便捷、安全、快速、准确、可靠以及集成。通过对近几年测绘工程的结果进行调查,发现我国重点测绘工程的质量基本上合格率都在93%以上,无可厚非,测绘工程在质量管理方面的成绩是非常突出的,基本上都是按照《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24356-2009的标准来实施的。但是,在国内经济全面改革、开放程度不断加深的同时,我们测绘行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这对我们质检人员自身的质检质量和质检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测绘行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实现测绘行业的不断发展。 3测绘工程质量的系统控制 3.1测绘工程质量管理要点 测绘工程质量管理要点主要包括人员、设备以及数据等因素。我们质检人员的管理要点对我们的专业技能、工作水平有着非常高的要求,要求其必须能够胜任自己本职工作,并符合测绘工作对职称、工龄、学历以及业绩等方面的需求。设备管理要点主要是对设备进行使用前的检验和定期检查,从而保证设备能够在正常的情况下开展工作。测绘数据的管理要点分为以下三点:①原始数据的检查。②控制数据的核对。③地形、图形以及碎部数据的检查。此外,在收集控制网布设、检测以及平差地形要素等数据时,一定要在图形编辑中构建相应的管理点,确保数据收集的准确性。 3.2测绘工程数据检查 (1)图形检查。在进行测绘数据的处理以及转变时,极有可能出现各种错误,导致在开展拓扑运算时仍然存在错误。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图形检查是非常必要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首先,检查错误图形记录,其实就是对图层中的错误图形记录进行详细的检查;其次,检查环状图形的面积,重点检查图斑以及图斑自身较差形成的面积;再次,检查其他面积,对每个区域内图层图斑面积与该区域面积之间是否存在误差以及误差是否在相应的范围内进行检查;最后,其他项目检查,主要有自相交检查、缝隙检查以及重叠检查等。(2)风格检查。在测绘工程数据转变的过程中,存在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即符号化问题,也就是图形风格化问题。对于不同的绘图平台来说,其中的图形数据符号是完全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不同软件中的符号方式、符号库不尽相同,因此,如果想要解决平台数据转变中存在的风格问题,必须要在要素编码的基础上整合不同要素,实际上就是实现符号库的一一对应,这样才能完成风格的转变。由此可见,测绘工程互数据的风格检查即要素编码的检查。(3)拓扑检查。在测绘工程中,有的数据模型能够支撑拓扑关系,但是也有一些数据模型不存在拓扑关系,这跟软件的不同有着直接关系。如果在进行拓扑关系数据模型到不支持拓扑关系数据模型的数据转换时,拓扑关系很有可能会丢失,相反则要构建全新的拓扑的关系。拓扑关系的构建是否准确、是否存在缺失等信息,都要在拓扑检查的前提下进行获取。 3.3测绘工程过程控制 测绘工程中的每一项任务都属于一个过程,因此对测绘工程进行过程控制是非常必要的。一般来说,过程控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输入、处理、输出,要想确保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质量,测绘工程一定要在图根控制以及碎部点数据收集的基础上进行过程控制,并严格按照《测绘记录》中的有效实施,避免出现差错,影响产品的合格性。首先,在水准测量中输入的是原始起算点高程以及控制等级中的限差;导线控制等其他常规测量输入的是起算点数据等。而操作就是在规范标准的基础上通过操作人员对数据进行收集,输出主要包括控制点数据、精度评价结果等,具体为最弱点中误差、闭合差等;其次,在线路测量以及碎部测量中,输入为控制测量输出的控制点数据,操作为获取碎部点数据、属性信息的具体过程,输出的是检测合格的信息数据;再次,在施工放样的过程中,输入的是放样数据信息和控制点成果数据,操作的是放样点实地标示的根本过程,输出的是放样点标示结果和数据之间存在的误差;最后,在数据处理和绘图中,输入的是原始观测数据,操作的是处理原始数据,输出的是数据成果以及图形。 4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新路径 4.1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在正式开展测绘工程之前,我们质检人员要先对工程的地理位置、环境条件进行充分调查和研究,并选择适合的材料进行设计。通过分析现场获得的相关资料,再加上具体测绘工程的情况,在研究相关技术时要保证方案和技术之间的相符合,并对测绘方案进行认真审核,使方案能够实现有效实施。另外,还要在测绘工程实际需求以及自身情况的基础上,构建符合要求的测绘工程监督管理体制,将其在每个环节中进行落实,切实提高测绘工程的实施水平。 4.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近年来,城市化建设正在不断深入,我国对测绘工程的质量引起了高度重视,相继颁布了质量法、计量法以及测绘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在此基础上,还颁布了与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管理有关的法规,如测绘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等一一系列线管的法规政策。但是,在现阶段的测绘工程中,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是特别完善,其可行性也亟待提升,这给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以及系统控制的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一定要在测绘工程的实际情况下,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加强法律对测绘工程的约束和管理,实现测绘行业的有效发展。 4.3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 在进行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时,应该按照测绘单位的级别建立相应的管理检验机构,一些管理质量的欠缺的单位要安排专门的质量检查人员负责相关事宜。测绘单位应该在国家相关规定以及《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24356-2009标准的基础上,全面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并申请体系认证,使测绘工程在开展的过程中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充分掌握先进的管理技术,从而实现质量管理体系的完善,提高质量管理水平。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要求质量管理理论和开发商务必要实现良好的配合,加强内部与外部的竞争能力,特别是在映射方面,一定要采用品牌化的管理方式,加强的市场管理效率。另外,作为一个成熟的质量管理理论,全面质量管理一定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加大力度,重点寻找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手段进行强化和完善。 4.4强化系统控制管理 对于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和系统控制而言,不仅能够实现测绘产品的管理和控制,还能对测绘工程的生产行为进行详细规范,并且具有公正、科学、合理、独立等特点,是确保测绘工程顺利完工的关键所在。要想使测绘工程顺利实施,一定要对测绘工程的产品生产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了解产品的生产过程,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并在生产过程中逐渐落实。为了实现测绘工程中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升,要在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测绘工程的管理控制行为进行规范,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另外,还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和控制方法,在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构建完善的管理控制体系[3]。 5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实现测绘工程质量的提升,一定要加强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和系统控制,这对我国社会化建设策略以及信息化建设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虽然我国测绘工程质量管理和系统控制中还存在相应的问题,但是只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强化系统控制管理、注重测绘工程质量管理要点,就一定能提高测绘工程的质量。 作者:努尔比亚·艾尼瓦 单位:喀什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测绘管理论文:测绘工程质量管理措施分析 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现代测绘技术也有了更为突出的展现,诸多新工艺、新设备在测绘领域中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在工程行业中,测绘属于工程建设获取基础数据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测绘工程质量管理的水平直接影响了建设工程的最终成本、质量以及工期管理的效果。在这样的社会背景模式下,现阶段对于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初探测绘工程质量管理的必要性及措施进行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 初探测绘工程;工程质量;质量管理;必要性;措施 1前言 测绘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是提升工程测绘结果准确性以及可靠性的保障,这样的测绘结果能够在最终的工程竣工中展现出该工程最为真实的情况,同样,测绘工程也能够为建设工程提供必要的资料以及基础数据,提升该企业在市场经济模式下的整体实力,保证企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有不可代替的位置。 2测绘工程质量管理的要素 就测绘工程质量管理的要素来说,可以分成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2.1测绘人员的质量管理 在测绘质量管理中,测绘人员扮演着十分关键的角色,是整个测绘质量管理的核心。对于测绘人员质量管理来说,首先应该按照测绘的具体要求进行人员的合理分配,明确人员各自的分工以及人物,在人员分配的过程中,应该将人员的配置进行最大程度的优化,让人员的优势能够得到最大范围的展现,将人员与岗位之间的磨合期进行进一步的降低,以方便相关人员能够更为快速的进行工作的进行。然后,还应该按照最终的质量管理内容进行基础经济责任体系的建立,这种体系的建立应该将各个部门的责任进行细致性的划分,并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按照严格的考核制度对最终的质量以及工作内容进行全面性的落实,保证测绘工作能够有更为细致的推进。最后,还应该将绩效考核的内容融合到测绘工作人员的质量管理中,并按照实际情况尝试多种绩效管理模式,对质量管理的体系运行进行严格的控制,保证最终能够达到工程的质量标准。 2.2测绘设备质量的管理 测绘设备的质量管理是测绘工程质量管理的必备条件,对于测绘人员来说,测绘设备就是他们进行工作的必备武器,通常情况下,测绘工程系项目属于户外作业,这样的前提条件导致使得在进行测绘的过程中受到外界干扰的情况十分众多,所以,更应该提升测绘设备的质量要求,保证能够在测绘人员使用的过程中,测绘设备发挥出应有的效果,提升测绘的成果。对于测绘设备的质量管理来说,首先应该按照合理经济的原则进行测绘设备的选择,购买正规的测绘仪器,保证设备能够在出厂过程中的质量情况;然后,还应该对设备进行定期护理,在作业前期,按照送到相关部门进行鉴定与校正,保证设备测绘出的最终数据具有准确性的内容;最后,还应该在使用设备的过程中小心轻放,避免强烈的震动与撞击,检测的设备还应该有专业人员进行保管,并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以此保证设备的使用年限。 2.3测绘文件的质量管理 测绘工程质量中测绘文件就是质量的最终保证,对测绘文件进行质量管理体系的融合,并按照最终的测绘文件进行严格的执行是一项十分关键的内容,在执行的过程中还应该按照现场的情况进行细节方面的改进与完善。识别质量体系中的内容需要有多方面的共同支持,确定这些过程的顺序以及相互作用的内容,以方便最终能够有相关资源以及信息的获取,按照这样的信息资源获取进行有效动作的进行,针对该过程的监控、测量达到分析最终测绘的执行情况。 3测绘工程质量管理的对策措施 测绘质量在整个工程的项目管理过程中属于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质量工程的最终目标就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质量监督机制,在这样的基础条件下对测绘的质量实施有效地监督管理,加强质量的控制内容,保证测绘最终的质量情况,为测绘工程进行进一步的推动。 3.1建立测绘工程质量保证体系 想要将测绘工程质量进行进一步的保证,就必须将质量控制的工作放在整个工作的关键位置,将所有的质量资料进行整理,保证最终的可靠性与完整性,认真检查并对相关测绘工程进行记录的整合,在测绘项目完成之后,由相关的质量检查单位进行专项的内容验收,就比较复杂的内容以及区域进行检查力度的加强,针对性的问题应该有针对性的方法进行进一步的解决与完善,做到认真整改的最终要求。 3.2增强领导与员工的质量意识 产业的质量关系到整个企业的发展,想要将测绘工程的质量进行进一步的提升,首先应该从领导做起,领导层面的关注将提升企业的整体质量管理水平。在质量管理的过程中还应该落实以人为本的具体方针政策,只有将员工放在质量的首要位置,才能保证员工心里有质量的意识,在该基础上,还应该对员工的质量监控意识进行进一步的强化与内容性的学习,不断夯实员工的思想认识基础。因此,企业应该定期进行管理者与基层员工的质量意识培训,按照多种多样的业务交流形式,逐步对员工的质量意识以及爱岗敬业精神进行进一步的树立,从而提升测绘的整体水平。 3.3布控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点 在人员、设备以及数据采集的过程中,应该按照现实情况对工程的质量管理点进行进一步的测绘与设计,通常情况下,人员的质量管理点就是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水平的及中展现,并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保证测绘工作人员能够有一定的职称基础。设备的质量管理点就是指该设备能否正常的进行年检的审核,在该基础上保证设备在测绘过程中的正常运转情况。在质量管理点的布控上,在测绘工程中相关的管理条例中也应该有所涉及,以此来督促相关测绘人员以及管理人员能够按照自身的职务情况对测绘工程的质量进行进一步的推动,给今后测绘工程质量效果进行进一步的细节完善,保证测绘工程能够有进一步的内容推进。 4结语 随着建筑行业的内容不断细化,测绘工作也变得更为细致与规范,测绘工作的质量管理落实将是整个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内容,有效地质量管理将是保证工程数据准确的关键,对于工程建设的最终完成情况有着十分关键的影响因素,鉴于此,加强测绘工程管理工作,完善测绘过程中的各项质量管理措施,提升整体测绘水平,能够整体性的提升工程的质量情况,为最终的工程质量要求打下坚实的基础保证。 作者:王守中 单位:卢龙县不动产登记局 测绘管理论文: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研究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升级,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及地理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等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到企业发展管理中,对于企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提升了员工的行政办公效率。本文在简述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内涵以及发展状况的基础上,重点探析了测绘工程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研究,并对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对于相关工作人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测绘技术;信息系统管理;分析应用研究 一、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内涵概念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升级优化,我国的测绘技术在信息系统办公管理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在现代化信息社会发展中,为企业实现快速发展以及科学决策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指导,能够及时对企业数据发展做出详细的规划评估。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一种强大的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在企业行政办公系统中实现自动化管理,加快企业在计算机信息技术深化管理改革以及企业决策合理化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为提升企业运营效率,促进现代化办公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广泛应用于企业经营管理中。 二、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 测绘工程信息系统简称SMIS。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深化,GPS、RS、GIS越来越多的运用到信息测绘中,加快了测绘工程信息系统不断向着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一体化目标迈进,推动了我国测绘技术的应用发展。目前,在我国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发展中,测绘工程信息管理系统已经渗透到自动化办公中,实现了安全、智能、高效、标准化、科学化、合理化的办公处理系统。有效的保障了企业发展数据的安全性,促进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信息工程测绘系统在办公开发运营上实现了友好快捷方便化,系统的良好运营以及各个系统功能的不断更新开发,使得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更加具有商业价值和社会发展价值。 三、测绘工程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一)测绘工程信息系统的设计原则 在进行测绘工程信息系统的设计时,首先要对使用企业进行生产环节和经营管理环节的数据调查研究。严格根据企业相关的生产流程进行数据设计和规范操作。对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要针对企业的规模、所处的地理位置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和分析评估,充分收集企业发展的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分工细化模块设计,然后制定出详细的设计流程和方案以及相关的维护系统。在生产管理、合同管理、资产管理、查询系统设计以及后续的系统维护中实现有效统一的设计管理,增强系统在实际运用中的可操作性。 (二)测绘工程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设计 在测绘工程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设计中要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针对任务登记、技术考核、任务分工、质量评估、员工考核等等内容进行系统化的模块结构划分设计。同时进行市场调研,针对客户需求和市场发展情况设计资料移交、统计分析模块,针对用户结构方面不断完善用户管理、历史记录以及相关的人事信息等内容。同时,在原有基础上,测绘工程信息系统可以根据企业的发展特色,不断适应环境需求的变化,根据用户的需求和意见,对原有的信息系统进行升级拓宽,不断丰富完善测绘工程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 (三)测绘工程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及流程 测绘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流程为任务登记,也就是对生产经营中的项目合同等数据信息进行记录,上级批准后方可下达生产任务。在质量检测环节,通过对产品进行检测并及时总结记录,然后录入测绘系统,进行审计核查。在经过上级领导批准后然后才能将具体的生产日期以及相关的检查日期通知到生产经营环节中,完成任务下达环节。之后的生产安排要根据具体的人员安排设置进行合理的明确的任务分工安排,明确生产与检查的人员分工,确定职责。通过对合同中所涉及的内容,项目经理对于设计的信息技术内容进行细化分工处理,最后以文档形式进行管理。最终在移交客户环节中,需要将完成情况以及完成的相关任务进行数据记录,经领导批准然后由档案管理人员进行资料的移交,最终让客户进行检验。在达到客户的满意度要求后最终实现对档案记录的备案管理,录入企业的信息系统管理数据库中,为企业发展提供数据支持。 (四)测绘工程信息系统的目标实现 测绘新技术在自动化软件办公中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现代化程度不断升级。特别是计算机技术以及高科技设备的应用为测绘工程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基础。高科技的仪器的投入使用,在数据的测量上更加精确,能够为企业高层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不断更新升级,使得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实现了资金、物流、数据的统一化管理。对于企业的生产发展信息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覆盖管理,促进企业在管理体系上更加灵活。测绘新技术与传统的测绘技术相比,在经营管理上更具可操作性,在测绘数据以及相关的数据整合优化上的结果上的精确度更高。实现数据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合理化。 四、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前景分析 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在传统的管理中,主要是依靠人为主观性进行管。这种管理模式和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科技信息的发展。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信息化飞跃发展的时代,随着企业生产经营分工管理的细化,企业管理所涉及的数据信息也越来越细致广泛。通过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和实施,有利于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实现有效的管理,提升企业的发展速度,增强员工的办公行政工作效率,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良好发展。与此同时,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自动化程度高、对软硬件系统的配置要求高、依赖性强,随着企业管理的深入发展,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升级改进。为满足中小型企业和大型企业的数据分析统计,降低企业发展运营成本,实现企业的自动化管理,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做出突出的贡献。 作者:余海胜 单位:固始县国土资源局 测绘管理论文:测绘工程质量管理系统控制探寻 摘要: 在简述测绘工程质量管理重要性的基础上,对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及其有效措施进行深入分析,旨在为测绘行业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测绘工程;质量管理;系统控制 工程建设的正常进行需要得到大量的数据保障,这些基础数据的获取需要通过测绘实现。测绘工作复杂且工作量巨大。因此,对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进行深入分析,对于有效提升测绘可靠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1测绘工程实行质量管理的重要意义 通过对国内测绘工程的调查得知,我国重点测绘工程的平均质量合格率可以达到93%,可以看出我国在测绘工程上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然而,伴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当前的测绘行业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和困难。测绘单位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长远发展,必须注重自身运营效率的提升,并切实加强管理水平,从而为测绘行业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测绘工程质量管理和系统控制 2.1质量保证体系 测绘工程的质量保证体系主要功能为运用先进的工作与管理程序,在第一时间获取相关质量信息,进而开展判断、加工等工作,最后反馈指令信息完成输出,以改善体系要素为基础,完成全部控制,得出对应的质量保证体系。 2.2质量管理系统 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系统是由多个单元构成的,这些单元是系统的构成要素。根据相关规范与标准,系统构成要素主要有四部分,分别为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与测量分析。 2.3系统控制 (1)质量管理点。质量管理点需要设置在测绘人员、测绘设备以及数据的采集过程中。其中,测绘人员方面的质量管理点为保证人员具备上岗能力,且要达到相关的学历、工龄以及培训;测绘设备方面的质量管理点为年检、常规校验等,保证设备工况;数据采集的质量管理点为保证数据真实性,避免出现误差。(2)数据检查。数据检查为确保数据准确性的关键,应得到测绘人员的高度重视,检查内容包括:图形数据、属性数据以及拓扑检查等。(3)记录与标识。测绘过程中,与系统控制存在一定关联的记录需实行严格的控制,同时编写对应的控制文件,保证记录准确性。所有类型的记录表格,都需要按照统一要求进行编号。质量管理方面的记录应交付给相应的部分进行保存,尤其是书面记录,应保证记录的完整性,避免缺失和受损。电脑中的硬盘与光盘应做好备份,同时完善保护措施。此外,积极采用科学的分类方法,保证在第一时间调取所需记录。 3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措施分析 3.1完善法律法规 为了提升质量管理水平,需编制相应的专项法规,将法律作为唯一准绳,持续完善法律法规,形成有效的制度保障;其次,主管部门应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办事,提升执法力度,依法严惩违规单位或项目;最后,加强测绘监管,成立专门的质检部门,并保证这些质检部门的作用和地位,从而提升监管水平。 3.2强化人员质量意识 领导重视是做好测绘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和主要动力。对于质量管理,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不断提升人员的质量意识,从而落实好各项基础工作。想要强化人员的质量意识,需要通过有效的学习与培训。作为测绘单位,应定期组织领导及员工参加四理论知识学习与业务培训活动,在学习中发现自身的不足,通过学习补充自身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从而在实践中发挥最大的作用。除此之外,通过开展各种交流会议,还能调动员工之间的交流,提升爱岗敬业的精神,将质量管理的核心思想灌输到每个人心中。 3.3注重质量管理点 如前所述,质量管理点需要设置在测绘人员、测绘设备以及数据的采集过程中。不同部分的质量管理点对应不同的要求和内容。以数据采集为例,除上述基本要求外,还应该创建三个固定模式的质量管理点,分别为:其一,对现有的已知数据进行检查;其二,对控制数据进行检查;其三,对碎部数据、地形要素等进行检查。此外,还需在控制网布设、控制网观测等过程中设置相应的临时质量管理点,以此从根本上保障测绘质量。 3.4提升质量管理水平 测绘单位必须落实好所有人员的技能培训工作,定期组织员工不断深入学习《测绘生产质量管理规定》以及《测绘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领会文件的思路。学习时,要加强技术总结、技术设计,将质量、技术与计量管理当作员工培训的核心内容。此外,还要强化主管部门的职能,维护各个测绘单位的相应权益,从而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在此基础上,还要积极使用当前的先进技术、设备和工艺,掌握使用方法,尽快大规模推广和应用,进而发挥应有的作用。 4结语 总而言之,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测绘行业必须对质量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明确其重要意义和作用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和系统控制能力,进而达到推动测绘行业稳定发展的目的。 作者:陈臣 单位:贵州省地矿局测绘院 测绘管理论文:测绘质量管理思考 摘要: 在测绘领域中,良好的质量管理工作能够有效的提高测绘工作的精度,达到测绘作业的目的。本文对测绘质量管理工作的难点进行分析,探讨了加强测绘质量管理工作的措施,希望为我国测绘工作的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 测绘质量管理;管理现状;加强措施 1测绘质量管理概述 伴随工业现代化的进步,人们对于产品的质量安全也越来越关注,这给测绘质量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测绘法》对测绘质量管理做出了清晰的定义,指出测绘质量管理就是要对工程单位的测会工作进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工作。因此,在测绘作业中,测绘单位要以质量第一为原则,注重控制手段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以监督控制作为有效的方法,从而有效的推进测绘质量管理的展开。可以说,测绘质量管理就是测绘工作的生命线,只有保证测绘质量满足测绘作业的要求,才可以为我国社会提供更优质的社会服务。 2测绘质量管理的重要作用 在测绘工作中,进行严格的测绘质量管理工作非常关键。具体来说,测绘质量管理工作的展开具有以下作用:①提高了测绘工作的有序化和规范化,保证测绘质量能够达到测绘工作的要求;②帮助测绘企业塑造良好的公众形象,体现测绘企业的管理水平;③提升测绘企业的竞争力,帮助测绘企业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④提升了测绘服务质量,增加客户对测绘工作的满意度,增强了再次合作的意愿;⑤减少了测绘工作中返工和内部消耗的情况,提高了测绘企业的经济效益;⑥测绘质量管理能够有效改进测绘工作中出现的不合理的现象,提高测绘工作效率。 3测绘质量管理工作中的工作要点 在测绘工作中,测绘人员要对测绘工作进行深入研究,积极采取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把握测量工作的重点,从而达到质量管理的目的。 3.1地籍测量工作质量管理的重点分析 测绘项目在开始前,都要进行登记工作,登记时作为委托单一方要递交完整的资料,如果资料不够完整,相关机构将不受理登记的请求。测绘单位在开展地籍测绘工作时,需要按照国家规定的要求进行测绘工作。如果测绘工作涉及到宗地权属关系,则必须邀请相关单位到场,防止产生纠纷。在进行质量管理时,要做到界址明确,面积可靠,权属符合法律相关规定。在进行地形测绘工作时,测绘单位要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进行一站一检查,同时要做好地形地貌的标识工作,要保证相关信息的准确无误。在地籍测量工作结束后,要做好成果检查工作,项目负责人员要对测绘成果的可靠性进行核对,并在技术负责人对地形图以及界址点等数据进行确认和签字后再交给计算机进行信息检查工作,经计算机检查没有错误后,最后对测绘成果进行输出,并交给用地机构。 3.2界桩测量工作质量管理的重点分析 在工程进行放样工作前,用地单位要提供总体的设计方案,测绘单位做出测绘方案,在正式测绘前要保证设计方、施工方以及用地方都在场的情况才能进行测绘工作。在进行工程放样时,要注意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进行,如果发现必须要进行更改的情况,此时要和设计单位进行沟通,递交设计变更通知单才可以进行更改工作。 4加强测绘质量管理的措施 良好的测绘质量管理工作能够有效的加强测绘工作的质量,促进测绘工作更好的展开。在实际工作中,测绘单位可以从以下方面加强测绘质量管理工作。 4.1健全测绘质量管理的体制建设 (1)对管理主体和职责进行明确。 明确测绘质量管理的主体和职责对于推动测绘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非常关键。根据我国测绘局的要求,目前对于影响范围较广,社会反响比较剧烈的测绘项目来说,质量管理的主体通常都由国家测绘局担任;而我国各地方测绘部门则主要对该地区的测绘单位和测绘质量进行有效的监督。对于基础测绘项目的质量,则主要由组织项目实施的测绘部门进行基本的监督管理工作,而对于非基础的测绘项目来说,则主要由开展项目的行政区域内的测绘主管部门进行管理。 (2)加紧落实质量责任制。 在测绘质量管理工作中,加紧落实相关的质量责任制也非常重要。首先,测绘工作的出资单位要对根据项目以及自身的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测绘工作承担单位,出资单位要自觉的接受国家有关部门的监督和管理;设计单位要按照法定的技术标准开展设计工作,保证涉及质量,对于后续工作中,由于设计工作不当导致出现的问题要进行无条件的解决;测绘单位要以合同为基准,严格按照规定的测绘流程开展测绘工作,保证测绘的软硬件达到国家的相关要求;进行质量检查的验收单位,要以测绘标准、设计方案为主要依据,对项目进行验收管理。可见,在测绘工作中,各个单位通过有效的沟通协作,共同对测绘质量负责,保证测绘工作的顺利展开和完成。 (3)提高内部质量管理的规范性。 测绘主管单位要对各基础测绘单位的测绘工作进行引导,鼓励各测绘单位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测绘质量管理体系,加强质量管理意识,努力提高质量管理的规范性,从而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测绘主管单位要按照“二级检查、一级验收”的控制制度,进行测绘指导工作,同时制定计划,逐层的对基层测绘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工作,做好相关的职业鉴定,从而有效的在测绘人员中竖立测绘意识,保证测绘质量管理工作的效果。 4.2加强自我完善机制 测绘单位内部应该建立有效的自我完善机制,从而促进测绘质量管理工作的展开。首先,测绘单位内部要将日常考核和质量监督进行有机结合,同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以日常考核和质量监督的结果作为主要参考依据,对相应的责任人进行激励和惩罚。同时,测绘单位还要加强对信息检验记录的重视,要通过对不合格记录、审查记录以及监控观察报告的分析,找到测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关的预防机制,再以文件的形式,下发到各部门进行落实。 4.3促进测绘行业协会的建立 促进测绘行业协会的建立对于测绘质量管理工作也具有很大帮助。行业协会和政府职能部门相比,更加注重过程,对市场的反应也更灵敏,能够对一些测绘纠纷进行快速的解决。因此,我国测绘单位应该积极推动测绘行业协会的建立,加紧行业规范的制定。另外,政府部门也要加大对行业协会发展的扶持力度,可以通过立法来确定测绘行业协会的组织定位,同时要对行业协会的建设进行有效的引导。 5结束语 在测绘工作中,测绘质量管理工作能够有效规范测测绘工作流程,提高测绘工作的准确性,推动测绘工作的有效开展。 作者:雷小波 单位:中交二公局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测绘管理论文:测绘工程成本管理分析 摘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测绘工程、成本管理的基本概念,并结合测绘工程的特点分析了测绘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工作的特殊性及主要目标,然后阐述了当前测绘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关键词: 测绘工程;成本管理 1基本概念 测绘工程是指,以空间、大地蕴含的各种信息为研究对象,包括山川、河流、房屋、道路、植被、矿藏等等,并基于此绘制包含各种信息的地形图,为工程项目的决策、设计、施工提供依据。成本管理是成本分析、成本决策、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等各项科学管理行为的统称,是改进企业管理水平,减少生产投入、增大生产利润、提高企业效益的有效措施。而测绘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是指,对测绘项目施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进行科学合理的统筹、预测、核算及分析。 2测绘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主要目标 由于测绘工程的特点,测绘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又不同于企业生产的成本管理,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2.1符合测绘工程项目的整体管理 测绘工程项目的整体目标,是在合同规定期限内,按时、保质的完成测绘任务,这也是测绘工程项目的首要任务,是必须保证的基本目标。在成本管理过程中,多数情况下,可通过改变项目方案降低生产成本,但项目方案的改变往往会带来工程周期的变化。当工程周期在合同期限内时,项目方案主要取决于成本管理,但当工程周期不能满足合同要求时,项目方案应该保证工程项目的整体时间目标。此外,某些情况下,测绘工程企业的项目目标主要是展示技术水平与企业实力,此时成本管理过程中不应过多的限制技术方案,成本管理更应服从整体管理。 2.2有效降低测绘工程项目的生产成本 在保证合同要求与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成本管理应能有效降低测绘工程项目的生产成本。具体有两种形式,一方面,可以在提供的项目范围与工程质量完全相同的情况下,降低绝对生产成本,在保证利润不变的情况下降低工程价格,以适应价格竞争;另一方面,可以在价格相同的情况下,提供更多的项目业务,并实现更优的工程质量,通过降低相对生产成本,保证企业信誉,展现企业实力。只有生产成本降低,才能实现成本管理的实际效益,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企业的优势,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3当前测绘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工作的主要问题 成本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测绘工程项目的利润,关系到测绘企业在市场环境下的竞争力,其好处不言而喻。成本管理工作也早已得到项目管理层的重视,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种种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测绘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工作脱离工程整体目标 当前阶段,项目效益在测绘工程项目质量的全局评价中始终是决定性因素,因而导致效益首位的思想盛行,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项目领导一味追求测绘工程的成本降低,导致成本管理工作与工程整体目标严重脱节,与企业发展战略相违背。这就要求,在进行成本管理工作时应具有大局观念,虽然成本管理工作的首要目标是控制与降低测绘工程项目成本,但当成本管理工作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矛盾时,成本管理工作应适应企业的长远布局。 3.2基础工作不足,成本预测、成本分析缺少合理依据 成本管理工作的一系列过程,是建立在前期细致调研与大量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部分项目的成本预算,甚至流于形式,仅仅利用一至两周的时间便仓促完成预算报表,沦为项目报价提供书面依据的工具,成本管理工作也因此失去了本质意义。而测绘工程项目,由于具备工作范围广、研究对象杂、不确定因素多的特点,更应加强成本管理的基础调研工作,以保证工作依据的科学性。 3.3忽略了测绘工程项目的隐性成本 测绘工程项目的成本,不仅仅包括员工工资、仪器购置与维护、交通工具、材料消耗等产生的直接生产费用,还应包括员工培训、仪器耗损、安全投入等产生的间接费用。在测绘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工作中,因项目本身产生的直接生产费用显而易见,而因人员、设备等产生的间接费用往往被忽视。这就导致成本管理工作中对成本的预算及估计不足,测绘项目的实际利润下降,尤其在项目报价时,如果忽视了间接的隐性成本,极易导致项目亏损局面的出现,同时,隐性成本估计不足,也给成本核算、成本控制等后续成本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存在差距,成本核算找不到差异原因,成本控制更是无从进行。 3.4工作机制权责不明 现阶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测绘企业项目领导均已意识到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已在测绘工程项目中积极开展成本管理工作,并通过学习国外企业先进经验、设立成本管理部门等措施,有效提高了成本管理工作的质量,但在测绘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工作中依然缺乏完善的工作机制,权利与责任划分并不明确。在多数测绘企业中,财务部门承担了成本管理的主要工作,但测绘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周期较长的、需要多部门配合的工作,当前的工作机制下,财务部门无法统筹企业其余部门来完成工作,难以满足成本管理的工作要求。同时,成本管理工作责任并未落实到人,缺乏有效的监督执行机制,成本管理工作每部分的具体效果,也无法量化考核,难以建立基于责任人员的奖惩制度。 4测绘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工作的改进措施 针对当前我国测绘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特提出以下几点改进措施。 4.1加强成本管理工作的前期调研 如前所述,由于测绘工程项目的固有特点,导致不确定因素太多,因此,在进行测绘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工作时,更应加强基础调研,增强成本管理工作依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只有这样,成本预测、成本分析才能准确可靠,才能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成本管理工作的前期调研,要重点针对测绘工程项目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例如建筑施工过程中拆迁业主的临时意愿变动、天气原因导致的施工条件与施工周期的变化、物价变化可能带来的原材料价格上涨等等,要将此类不确定因素的极端情况考虑在内,保证成本管理的工作方案处于适用条件内。 4.2优化项目运行中的资源配置,加强成本控制 测绘工程项目周期较长,牵扯到大量的人员、设备及材料的流入流出,测绘项目的进行,实际是人力、物力等各种资源的配置,一旦资源配置不合理,将造成时间、财物的大量浪费,导致项目成本急剧增加,因此,要优化测绘工程项目中的资源分配,合理利用,加强成本控制。对于人力资源,应依据人员特长、岗位需求进行分配,各尽其责,避免人员设置的冗杂,还可通过技术革新等手段提高工作效率,以此减少人员配置数量。对于设备仪器等物力资源,由于测绘工程中所用设备仪器较为精密,价格昂贵,应提高周转利用效率,减少购买数量。合理的物力资源配置方法,能够加强设备仪器在不同项目间的流转,减少设备仪器的空闲时间,提高使用效率,有效降低设备仪器需求的绝对数量。 4.3提升全员参与成本管理工作的意识 测绘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工作涉及项目的方方面面,单独依靠财务部门无法有效实施,因此需要提升项目各部门全体员工的参与意识,扩大成本管理的工作层面。当前,提升全员参与成本管理工作意识的最有效途径,便是岗位责任制,将成本管理工作的责任进行细致划分,落实到具体岗位的员工身上,这样才能形成督促力,深入落实成本管理工作。同时,还应将员工的收入效益与成本管理工作的效果直接挂钩,形成奖惩分明的责任机制,既能调动广大员工参与成本管理工作的热情,又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员工的工作责任意识,最终实现双赢的局面。测绘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项目的运作成本,关系到测绘企业的利润。测绘企业应提高对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切实推进成本管理工作,以提高企业的利润率,扩大企业的竞争优势,促进企业的繁荣发展。 作者:廖宇佳 单位:广西恒晟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测绘管理论文:测绘地理信息档案管理思考 [摘要] 测绘地理信息档案资料是城市规划和管理的数据基础,具有使用数据量大、保存时间久、使用频率高、修改频率高、管理过程复杂等特点,给现行的档案的保存、管理和利用方式带来困难。数字档案管理技术作为解决档案存储问题,提高档案管理效率的有效手段,已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基于北京市测绘地理信息档案现状,分析了测绘档案保存、管理和利用的特点和难点,并就应用数字档案馆技术解决现存问题的成效进行了预估。 [关键词] 测绘地理信息档案现状 数字档案管理 1引言 近年来,由于人口剧增导致的交通拥堵、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等综合问题日趋严峻,城市发展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测绘地理信息资料作为城市精细化管理和规划的基础,现势性和丰富程度备受重视。2008年,北京市政府了《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测绘工作的实施意见》(京政发[2008]11号)进一步明确了缩短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更新周期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由此引起测绘地理信息档案资料的增速明显提升,给档案管理增加了困难。另外,随着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日渐深入,电子成果等伴随着纸质档案归档成为主流归档形式。因此,电子成果作为信息化产物,也成为一项重要的测绘地理信息档案,增加了档案管理、使用、更新和永久保存的内容。此外,部分档案由于保存年限太久、频繁翻阅使用或更改等原因,给纸质档案的永久保存造成困难,影响了测绘地理信息服务职能的发挥。 2档案现状 2.1存量现状 目前,北京市的测绘地理信息档案资料包括基础测绘、工程测量、航测遥感、地理信息项目成果等各类档案。按照档案介质主要分为纸质档案、电子档案和实物档案,其中电子档案以光盘、硬盘和磁带作为主流保管介质。按照档案内容主要分为基础测绘成果资料、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图纸、航测遥感成果、专业测绘和工程测量成果资料、国家测绘标准、项目资料、测绘数据归档光盘等。历史档案最早可追溯至清朝乾隆时期,近年来按照《北京市基础测绘技术规程》进行数据更新,档案数量大,内容丰富,是进行城市变迁研究的重要资料。测绘地理信息档案分类标准首先遵循《中国档案分类法》中对测绘行业档案分类规定。对于国家标准中没有的内容,遵循地方标准。随着北京市测绘数据更新周期缩短以及地理信息相关的信息化项目增多,导致测绘地理信息档案数量增幅上涨。此外,由于北京市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带动了与之相关的详细测量、竣工测量、管线测量、拨地规划路等档案变更频繁。总体来讲,测绘地理信息档案存量现状呈现出数量多、类别全、增速快、变更频繁等特点。 2.2管理现状 在强化测绘地理信息档案资料管理方面,通过制定管理规定,建立信息化系统和强化管理标准三个方面来解决测绘地理信息档案资料的保存和利用问题。现有的档案管理规定涵盖了归档内容、归档时间、档案整理方式、手续办理和管理职责等多个方面。目前,测绘地理信息档案管理采用人机结合方式,主要操作环节包括归档-入库、借阅-归还、借出-修改-重归档、统计报表、盘库等。对于频繁借阅的档案类型,例如工程测量档案,建立了专门的信息系统,用于办理归档、借阅-归还手续,并实现对借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为决策层提供参考依据。其余档案,主要利用Excel表格完成对大部分档案信息的维护工作,包括档案名称、归档时间、档案编号等。此外,库房盘点作为档案管理的重要环节,依靠人工核对Excel表来完成,由于档案数量大,excel表格数量多,给库房盘点工作带来极大困难。 2.3利用现状 可供利用的档案资料包括纸质档案和电子成果。常供借阅的纸质档案资料包括:规划路、拨地、验测、放线、竣测、详测、市政、房地产测量、鉴定、规划路、管线、文书、光盘等。按照利用方式主要分为归档、借阅、借出修改,规划路档案资料的修改最为频繁。在所有纸质档案中,工程测量档案借阅数量约占70%。常供借阅的电子成果资料包括控制点资料、数字地形图等,目前对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公开提供[1]。 3现存问题 (1)频繁的借阅给纸质档案带来损毁风险 在北京市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地形图更新等过程中,相关测绘单位需要频繁调阅档案原件,包括控制资料、拨地、规划路、房产测绘等相关档案。由于外业环境较为艰苦,加之频繁的调阅、复印等,使得档案原件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更严重者甚至造成档案原件的永久损毁和丢失。 (2)永久保存的历史档案亟待寻求更为彻底保存方式 历史档案资料,经过多年保存,受到空气中酸、碱等物质的慢慢侵蚀,加之失水、以及气温变化带来的破坏,许多纸张已经十分脆弱,面临消亡。此外,历史档案内容多为手写,目前手写字迹已很难识别,如果任其发展下去,档案内容将无法使用。 (3)人工管理方式与档案管理效率和利用率之间存在矛盾 纸质档案数量有限,无法同时提供多个单位借阅的使用,导致档案利用率受限。目前,档案管理,包括档案借阅、归档、盘库等,主要依赖人工维护的excel表格和纸质单据,在管理过程中,需要维护多项冗余信息,且多个Excel表格记录需保持同步,维护工作繁杂且易出错。此外,档案库存位置查找过程中,依赖专业人员的经验,对工作人员的熟练程度要求较高。 (4)科技变革带来的挑战 随着测绘地理信息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深化,测绘生产模式逐步向信息化和无纸化过渡,数字化成果的类型、数量、更新频率不断增多,针对电子成果的管理、更新和归档制度也在日趋完善[2]。现行的以人工管理为依托,以纸质介质为载体的管理方式在管理数字化成果归档、管理、登记、变更以及借阅方面存在许多问题。 4应用数字档案管理技术成效预估 4.1彻底实现档案永久存护 借助数字档案管理平台的扫描数字化技术、海量电子档案高速在线浏览,存储、备份和保密技术,实现纸质档案的全部数字化[3],将给现有档案保存和利用方式带来巨大变革。首先,对于珍贵的历史档案,将彻底解决濒危历史档案的抢救性保护和永久保存难题[3]。其次,以借阅为目的档案查询和借出,将利用电子档案综合管理平台实现自助查找和下载,介质将由纸质原件转变为电子档案的打印版,避免了纸质档案原件或副本暴露在外部环境中引起的损坏,减轻了管理人员的查阅工作量,同时,由于打印数量可由用户自定义,一本档案同时可满足多用户的使用需求,提高了档案原件的利用率。此外,对于电子成果将逐步推动电子归档,通过网络传输,在电子签名、水印和版本控制等技术支持下完成归档过程,并实时提供在线浏览和借阅。 4.2提升档案利用效率,提升测绘生产的信息化程度 数字档案管理核心技术履行的职能包括: (1)档案管理职能: 包括日常档案归档、借阅等办公信息化,档案库房管理智能化、档案利用情况的统计与报表等[4]; (2)档案服务职能: 在线综合管理平台满足多用户对电子档案的在线快速浏览、查询、借阅、下载和打印等需求,将传统的人工管理过程借助计算机实现,满足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生产部门和社会大众提供测绘档案的使用需求,提高档案的利用率; (3)档案编研与信息挖掘职能: 以应用为目的,对电子档案库多类档案进行主题编研,对多类档案蕴藏的信息进行深层次挖掘,发现新知识,服务于现有的科技项目[5]。应用数字档案管理技术,将提升测绘地理信息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程度,提升现有纸质档案利用广度和深度。 4.3探索行业间的技术交叉,推动测绘科技创新 数字档案管理技术结合地理信息行业的地理分析、室内定位和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实现档案管理的虚拟化和智能化。利用地理信息档案特有的位置信息结合二维码识别技术,通过档案的流向跟踪,可以精细化的获取与档案相关联的工程信息,为项目管理提供决策支持。在室内定位和虚拟现实技术的支持下,可实现库房管理的真三维可视化,为海量档案管理提供有效的管理途径,提升档案管理效率。通过行业间的技术交叉,探索具有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特色的数字档案管理解决方案,推动测绘科技的创新。 作者:赵凌美 赵春香 单位:北京测绘设计研究院 测绘管理论文:测绘工程管理数据库设计和构建 1、地理数据和数据库技术 1.1地理数据 地理数据是表示空间地理散布的相关数据,其反映地面物体与周围环境条件中坚固的持久的存在数目、质量情况、散布特点、关系以及原理的数字文字以及图像的总体,测绘工程管理的过程中,地理实体空间分布特征的信息采用此类工程项目地点的信息点反映,与此同时,也包括这个工程测绘项目的图形或其它方面的数据。 1.2MicrosoftOfficeAccess信息数据库 MicrosoftOfficeAccess信息数据库是微软公司在1992年研发推广的以标准Javascript扩展工具套件为主引擎的3D桌面信息数据库,其属于一类性能优异的管理信息系统研发工具,因其具备使用简洁、界面合理、容易学习和使用以及接口灵敏的优势,也作为诸多小规模操作系统优先选择的管理数据库系统。 2、测绘工程管理的内容和管理数据类型 2.1测绘工程管理的相关内容 测绘工程管理是针对总体项目的实行阶段采取设计、管控以及监管的方式,尽可能的实确保测绘工程的任务和目的,当测绘工程以准备工作阶段初始一直道测绘结束的结果交付应用,通常可以分成:材料准备工作、技术规划阶段、现场操作、测绘质量监管、测绘结果交付应用以及测绘资金花费计算等的几个过程,但是各个过程中,测绘工程管理者重视的关键方向就是测绘工程的质量、测绘进程以及测绘资金花费。所以,各个工作和环节需侧重的通常都是以保证测绘质量为基础,重视测绘进度和测绘资金的到账事宜。测绘工程的监管工作通常和测绘时间、把握测绘质量以及工程合同监管相关联。 2.2工程测绘阶段需管理信息种类 测绘工程监管过程中,存在的信息数据较多且具有多样性,其中包含测绘工程的所有方面的数据。 (1)主要信息数据基于其使用方面的性能,通常分成以下几类:第一,提供于进行计算方面的信息数据,比如,时间、测绘量、一个工作日的工作时间以及测绘成本;第二,提供于进行查找和划分的信息数据,比如,委托机构、工程名目、测绘工程责任人、工程地点、工程种类以及工程质量等级;第三,应用在补充说明的信息,比如,工程取消或者工期拖延的因素。 (2)基于数据反映相关信息的模式,通常能够分成如下几种:第一,采用书面文字数字模式反映信息数据,比如,工程预算材料、工程合同、技术规划材料以及各种办理货物的交付和货款的支付的一种依据;第二,应用图像反映信息数据和测绘结果以及通过图片等传媒来表达作品效果;第三,此类信息数据的集合,则产生了信息数据库。 (3)测绘工程管理的数据库测绘工程管理数据库为针对信息数据实行搜集、划分、解算以及表格制作处置后产生的具备一定结构的数据整合,相关数据处置和信息管理工具大部分信息数据均应用MicrosoftOf-ficeAccess数据库进行管控。 3、测绘工程项目管理数据库的构建方式 3.1构建测绘工程项目属性数据库 测绘工程数据库结构因工程管理过程中采用动态控制模式,则需信息数据收集需实时精准且完全。测绘工程管理数据库阶段需简洁清楚。数据库的建立通常依照测绘工程的推进,以招标和投标的资金预算和工程准备工作为准,从测绘工程控制至工程成本支付先后总结各个阶段的测绘数据,也能够依照数据反映的信息划分,以方便管理和使用。 3.2构建测绘工程项目空间数据库 构建测绘工程项目空间数据库需利用收集此项工程的空间数据,且和其它的属性有机结合。 4、测绘工程管理数据库的重要管理性能 测绘工程有关数据的录入和管理工作、工程查找和统计工作、工程收费、自动计算和安排工日、各个机构或者基本作业单位的工日与工程产值以及测绘工作量数据的查找和统计、每位工作人员的工日和参与工程数据的查找统计,因信息较多,且没有规律,所以,数据管理性能工作较难。 4.1数据录入和更改 各个工程的有关数据输进数据库,数据录入的界面需简介,录入数据需精确,才可以确保应用效果,还可以基于情况改变实行添加和更改。 4.2数据查找 以工程查找为首,工程查找即在数据库内搜寻到符合客户要求标准的所有工程,且将查找成果反映给客户。工程数据中大部分数据均可当作查找因素。 4.3数据统计 数据统计功能是依照有关标准对每个工程项目的各类数据实行统计工作,包含工程数目、种类、工程产值以及工程合同,并包含机构或者每个工作人员的工日与参与的工程以及测绘工作量,工程统计利用系统和客户交换信息的通道来实现,查找的结果采用向上级报告的表格方式提供给客户,给客户的工程监管与运营决策提供相关数据。 5、总结 测绘工程的管理和许多领域都存在联系,属于具备管控、设计和决策的体系,应用地理数据库管理模式对工程实行监管,可确保工程的管理标准化、合理化以及自动化,可以减少成本投入,提升管理成效。如果将工程管理机构和会计机构的管控体系与材料管理机构有机结合,则可以将数据库应用于测绘工程的管理。 作者:谢乾钰 单位: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一一三地质队 测绘管理论文:WBS机场测绘工程项目管理探讨 1前言 作为国家发展规划和基础建设的前期工作,测绘项目按计划保质保量完成,将为国家基础建设和城市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更好地起到国民经济建设的排头兵作用。但是在复杂的测量条件及高精度质量要求下,采用什么样的管理体系可以在满足测绘要求的前提下,按时完成整个测绘项目,成为当前测绘工程进度与质量管理关键问题之一,是测绘生产部门一项重要工作。机场建设中,测绘精度是一般工程项目的5倍,对进度控制、质量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在西南某机场测绘工程项目中,采用WBS工程项目管理方法,把整个项目依据作业流程和任务分配分解为若干个单元,优化测绘工程项目中进度与质量控制的关键切入点,找出测绘工程项目的作业流程中存在的障碍,并建立进度和质量管理体系,同时针对具体实践中流程障碍的分析与研究,提出了具体的优化对策,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2WBS简介 2.1WBS概念 WBS(WorkBreakdownStructure)即工程项目工作分解结构,是一种熟悉工程,全面地、系统地分析工程项目的有效方法,也是项目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是最有效、也是最基本的工程项目管理方法之一,已广泛应用于工程项目管理中。其定义为:把项目按照系统原理和要求分解成互相独立、互相影响、互相联系的项目单元,将它们作为项目的计划、实施、控制和信息传递等一系列项目管理工作对象,通过项目管理将所有的项目单元合并成为一个工作整体,以达到综合的计划和控制要求。在WBS中,项目分解结果———项目单元是项目的计划、管理控制和工程项目内部信息传递等一系列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的、直接的对象。所有项目单元管理控制在计划目标之内,其结果必然是整个工程项目最终达到综合控制的要求。项目结构分解方法是现代施工管理的一个有效的方法,是施工计划、控制过程的基础。该原理是一个树形结构,根据项目内在结构和生产过程逐级分层形成一张示意图。分结后的项目单元相对独立、内容更加单一、单元与单元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工作关系更加明确,更加有利于项目进度计划的制订。测绘工作是一项工作流程复杂、精度要求高、团队协作完成的工作,将WBS方法实践到测绘项目的进度管理中,可以有效地规划整个作业工程,提高工作效率,控制未知风险的发生几率。 2.2分解方法 WBS是一种在项目全范围内分解和定义各层次工作包的方法,WBS按照项目发展的规律,依据一定的原则和规定,进行系统化的、相互关联和协调的层次分解。结构层次越往下层则项目组成部分的定义越详细,WBS最后构成一份层次清晰的工作分解结构。有效的任务分解是管理过程的重要环节。WBS分解是一个由粗到细,由项目到工作包,再到具体工作的过程,该分解结构将成为项目管理计划和控制的最重要依据。目前常用的分解方法如下:(1)按项目的实施过程分解每个项目都有其发生发展结束的生命周期。按项目实施过程分解,即是按照项目从立项开始的各个实施环节划分实施活动,如招投标阶段、实施阶段、验收阶段等。(2)按功能分解功能是工程完成后应具有的作用,亦即工程的用途。工程项目有一个整体的功能,在项目技术设计前将总的功能目标分解成局部功能目标,化整为零。(3)按空间位置分解对于一些大型复杂工程项目,项目的空间跨度大,按照项目的平面或空间位置进行项目的WBS分解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4)按要素分解一个项目由多种专业要素组成,这种情况下就可以按照各专业要素对项目进行分解。如一个项目分解为基建和装饰两大部分。 3基于WBS的机场测绘工程项目任务分解 3.1机场测绘工程项目任务概况 本文涉及的机场测绘工程内容主要包括航站楼挖孔桩及主体结构的轴线进行定位测量,对第二跑道各导航台站及场监雷达站进行测量。主要工作内容可以分解为4个部分:GPS测量、水准测量、定桩放线以及第二跑道内场站测绘。综合考虑到工期、人员素质、仪器设备等因素,。 3.2机场测绘工程项目的工作分解结构 在机场测绘工程项目中,运用WBS方法,把整个项目依据作业流程和任务分配分解为若干个单元,并把这些小单元落实到各个作业小组,让作业小组里的每一位作业人员都清晰明了每天需要完成的工作内容以及未来将要进行的工作任务。通过这样的工作分解,项目负责人也能够合理安排人员和仪器,节约各项成本,缩减整个项目的时间。从前述的任务分配中可以看出,机场测绘工程项目是按照接受任务、准备阶段、GPS测量、水准测量、定桩放样、第二跑道测量、整理资料、检查验收的流程进行工作,这些工作中又都包含了许多活动。按照工程的进展过程,由上至下将全过程进行分解,形成工作分解结构图。 3.3机场测绘工程项目的进度计划 制定机场测绘工程项目进度计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项目的进程,节约项目的时间,并为整个项目的进展情况提供一个评价标准,确保项目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完成。机场测绘工程项目的进度计划是依据WBS以及对项目中所有的活动所需时间估算后制定的,主要目的是确定各项活动的开始和结束的时间。机场测绘工程分解活动比较多,项目比较复杂,各项活动间存在时间交叉和覆盖的情况,所以每项活动的时间估算就非常重要。在做计划时一般采用乐观法对各项活动的时间进行估算,假设所有分项工作都是在十分理想,不会出现任何不利因素的情况下,能完成这项工作的最短时间。机场测绘工程项目规模大,施工区域分散,测量精度要求高,在这样的前提下,需要制定出符合现实情况的进度计划,与项目质量管理体系充分结合起来,在保证项目建设质量为第一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安排,保障项目又好又快实施。在作业人员进入现场作业前,根据以往大型测绘工程的实践经验,综合分析本次项目的特点,制定出甘特图形式的机场测绘工程项目的进度计划图。 4机场测绘工程项目的进度控制 完成机场项目的进度计划后,项目正式进入实施阶段。因为存在人工、现场环境、天气、不可抗等因素,整个项目不可能严格按照既定计划进行,大多数的状况都是会偏离原本的计划。为了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的适用于测绘工程的进度管理系统,及时掌握项目的进度情况,并根据反馈的信息,分析原因,采取纠正措施,调整实施方案。 4.1成立项目进度监管小组 自项目伊始就成立项目进度监管小组,现场负责人完成项目进度检查、督促、修正工作,将项目的计划工期控制在项目实施方案确定的工期范围内,在兼顾成本、质量保证的同时,努力缩短项目工期。当现场负责人从作业组长那里了解到项目的进度与预计情况出现了偏差,首先现场负责人必须对作业组进行口头提醒,并且在1天之后再次向作业组长了解进展情况,如果情况仍然没有好转,进度没有赶上,现场负责人就需要立即向组长和副组长汇报,经过组长、副组长、现场负责人和作业组长共同协商后,重新制定这个分项工作的进度计划,修正进度计划表。 4.2确立项目的进度目标 根据机场测绘工程项目的特点、任务分解结构图,必须明确的建立项目的进度目标,设立各个阶段的进度控制分目标。以确保能够有效的跟踪和控制整个项目每个环节的进度。 4.3动态监管反馈制度 项目开展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实际困难,机场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天气变化因素的影响,而测绘工程是极其容易因受到降雨、日照强度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干扰,进而影响工程进度的。因此在付诸实施中每个作业组都备有进度跟踪情况表,作业组组长在每天工作结束的时候填写进度跟踪情况表,并交给现场负责人进行检查核实。现场负责人每天将作业组提交的进度跟踪情况表与项目进度安排表进行比对,如果发现2天以上的工期拖延就立即向院长和总工程师反馈项目的实际进度,由院长和总工程师作出决定是否需要修正项目下一步的计划。如果进度跟踪情况表所反映出的每天的工程进度与计划没有差错或没有滞后到2天,现场负责人只需提醒作业组长注意工期,并且在每周的工程情况例会上报告一周的进度情况。 4.4及时修正保障项目工期 机场测绘项目涉及人员多、环节复杂、不可控因素多,如果由于单个因素影响发生连锁反应,会影响到整个项目施工进度,甚至造成项目搁置。因此建立机场测绘项目进度管理体系,需充分考虑工程实施的各个阶段,考虑计划可能出现的变化情况,将项目施工风险降到最低。在分析进度偏差原因的基础上,通过对进度影响因素实施控制和协调各种变量关系,综合运用延长工期、增派人员等措施,将项目的施工时间控制在事先确定的目标工期范围之内。 5结论 项目进度管理的核心观念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和预算内完成预设的质量目标,在机场测绘工程项目的进程中,笔者体会到,制定项目进度计划时的多方参与,能够明确整个工程项目的关键节点;建立进度监督小组和动态监督管理制度可以加强各个环节的联系,各种信息更加及时地反馈,提升管理效率;项目负责人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正进度计划,既能够有效地规避未知风险,又能节约人力物力资源。通过基于WBS的项目分解,科学地制定项目进度,理论指导实际、优化资源调配,用有力措施和先进技术保障了机场测绘项目顺利实施,起到提升项目管理效率的作用。该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遵循项目进度管理的方法,整个工程的整体进度控制良好,使得机场测绘工程项目按工期圆满完成。 作者:胥姝 单位:成都市勘察测绘研究院 测绘管理论文: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下测绘工程论文 1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概述及其重要性分析 1.1测绘工程质量管理概述 在我国现代化工业发展的进程中,人们对产品生产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管理、监督、控制、检测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基于我国新测绘法中相关规定,测绘工程质量管理指的是对从测绘工程单位承接测绘任务开始,一直到产品交付过程,实施的全过程质量管理。在测绘工程实施过程中,应该坚持质量第一、统一控制的原则,同时注重测绘工程的整体经济性,加强对测绘过程的监管,保证测绘工程的质量满足工程具体的目标。质量管理是测绘工程发挥功能效益的保障,所以需要采用多种形式,对测绘工程质量宣传,提高测绘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并加强测绘人员技能培训,提高测绘水平。 1.2测绘工程系统控制概述 测绘工程系统控制主要是在工程范围内,建立协调、统一的监控网络,对测绘工作各个环节实行统一调配以及质量监控,保证测绘精度与均匀性。在实际测绘工程中,可以选择与城市控制网、国家控制网进行联网,建立统一的系统控制网络,同时根据测绘区域地理特征、高程等确定合理的投影长度。测绘工程系统控制必须联系实际,避免系统控制网与实际测绘工程不符的情况。 1.3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重要性分析 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对测绘工程整体质量与安全,直接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科学性,是我国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的必要前提。同时,加强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能够不断的提升测绘工作水平,对促进我国测绘工程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现状分析 现阶段,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现阶段测绘工程单位测绘工作绝大多数都是自测自用,外界的监督力度较弱,因此逐渐形成较为松散的行业习惯;(2)一些测绘工程单位虽然也建立了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体系,但由于体系不够完善,使得测绘工程各个环节工作不能有效的协调与统一;甚至一些测绘工程单位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机构流于形式,不能履行部门的义务;(3)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部门人员素质有待提升,对测绘工程工作质量与效率造成很大的影响. 3加强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的有效措施 基于现阶段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的现状,笔者根据多年的测绘工作经验,现提出以下几点加强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的有效措施,供有关人员参考。 (1)做好测绘工作前期准备。 在测绘工程具体工作开展前,需要对工程地理位置、环境条件的调查,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材料的设备。根据现场勘查获取的第一手资料,结合具体的测绘工程发难,对相关技术要求进行认真研究,确保方案与计划与行业标准相符,加强对测绘工程方案的审查,确保方案的可行性。另外,需要根据具体的测绘任务,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制度,落实具体工作责任制。 (2)完善测绘相关的法律法规。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深入,国家加大了对测绘质量的重视程度,先后颁布了计量法、质量法、测绘法等一系列法律,同时在此基础上有颁布了包括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管理办法、测绘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的法规政策。但是目前测绘工程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还不够完善,同时其可行性有待提升,给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这就需要国家不断的完善相关法律,强化法律对测绘工程的监督与约束,为测绘行业提供行业规范与标准。 (3)不断的完善测绘工程质量管理机制。 测绘人员在我国各个经济建设部门中都有涉及,各具特点,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只有完善的测绘工程质量管理机制,包括检查机制、制约机制、激励机制等,为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提供有力的依据。另外,还需要加强测绘工程单位年检,将绩效考评、统验结果作为年检的重要依据,及时了解测绘工程行业动态,制定合理的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统计表;完善测绘质量抽查制度,扩大抽查的密度、范围等,同时抽查标准,并将结果公布,接受社会的监督。 (4)加强测绘工程系统控制管理工作。 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不仅可以很好地为社会提供测绘工程产品的管理与服务,而且可以进一步规范完善测绘工程生产单位的生产行为,具有科学、公正、独立、服务与管理等特征,是保证测绘工程的顺利达标的保障。为了保证整个测绘工程顺利推进,必须通过对测绘工程产品生产过程的管理与控制,掌握测绘工程产品生产的具体过程,可以了解其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以便及时提出可行措施加以解决落实。为了保障测绘工程的质量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要以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为依据,逐步规范测绘工程管理控制运作行为,健全完善测绘工程管理的相关制度。而且要善于向国内外先进的测绘单位学习先进的管理控制方法和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逐步形成完善独立的管理控制体系。 4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是保证测绘工程质量的前提,对我国社会化建设策略、信息化建设与发展都具有很大的影响。但是现阶段我国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包括监督执行力、制度不完善等几个方面,还需要相关部门不断的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加强质量管理与控制,为测绘工程提供质量与安全保障。 作者:姜晓佳 曾庚权 单位: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江西总队 测绘管理论文:房产测绘档案数字化管理论文 一、实现房产测绘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必要性 (一)房产测绘事业持续发展的需要 随着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有关房产测绘规程的出台,我市房产测绘事业蓬勃发展,房产测绘档案保有数量越来越多、利用频次越来越高、管理难度越来越大,传统的房产测绘档案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房产测绘档案信息资源必须从封闭走向开放,成为大数据时代社会共享的资源。因此,房产测绘档案管理必须实现数字化管理才能保证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实现。 (二)信息时代的需要随着办公自动化和计算机网 络化的飞速发展,未来社会人类交流的主要工具将是数字网络,来自社会各方面的信息将通过数字网络传递和交流。房产测绘档案必须从传统的手工管理方式转化到现代化层面上来,只有实现数字化管理,才能适应社会信息化进程的需要,为经济社会和国土房管行政管理决策提供及时、有效、准确的房产测绘信息服务。 (三)实现房产测绘档案社会服务的需要 传统的房产测绘档案管理属于专属化和封闭式管理模式,开发企业和产权业主难以接触具体的房产测绘档案。加上档案管理部门平时对房产测绘档案宣传力度不够,致使房产测绘档案社会利用率较低,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以及业主自身权利的需要。数字系统的建立,不仅可以使房产测绘档案的利用、查询以及档案信息的添加更加方便、快捷,而且可以确保档案内容的公开透明。房产测绘档案数字化管理在实现为国土房管行政管理提供全方位房产测绘信息的同时,还可实现将有限范围内的房屋信息、权籍数据等向社会和业主个人开放,不仅有利于加强对房产测绘档案工作的监督,对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实现房产测绘档案数字化管理急需解决的问题 房产测绘档案管理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档案管理,涉及开发企业和房屋业主个人隐私及信息安全。尽管房产测绘档案数字化管理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必须注意到,在推动实现房产测绘档案数字化管理过程中还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房产测绘档案信息的保密性和安全性无法保证 在电子文档给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管理带来快捷、灵活、存储量大、易于传输、便于保管和修改等优点的同时,也带来不利于房产测绘档案信息安全保密等不利因素。如:病毒侵害、数据丢失、信息泄密、人为破坏等。 (二)房产测绘档案信息系统缺乏通用性和科学性 国家没有形成统一的房产测绘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各地甚至各部门都在研究开发适合本地区本部门的信息系统。由于层次、标准各不相同,使得系统的通用性较差,基础数据难以交换、难以共享,不能适应房产测绘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基本要求。 (三)房产测绘档案数字化建设发展不平衡 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房产测绘档案数字化管理的进程也各不相同。有的地区按系统建立了网站和局域网,实现了计算机辅助档案管理;有的地区只是把房产测绘基础信息、档案目录输入计算机,资料检索等仍习惯于手工操作,档案管理基本还是纸质化,房产测绘档案数字化管理仍未起步;有的地区干脆完全采用纸质化手工管理。 (四)房产测绘档案管理队伍素质偏低 在档案数字化建设过程中,档案管理人员是关键因素,各种软、硬件都必须通过档案管理人员才能发挥作用。由于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只是纸质材料的收集整理和简单的编号存放,致使长期以来从事档案管理的人员素质整体偏低,技能提高缓慢,既懂计算机网络技术、又懂档案管理的复合性人才严重缺乏,影响了房产测绘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正常开展。 三、实现房产测绘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研发科学合理的房产测绘档案信息管理系统 严格按照国家和我市有关房产测绘和档案管理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结合房产测绘档案管理的实际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适当增减房产测绘档案材料收集范围,调整档案目录,增加房产测绘档案使用价值。加大科技投入,研发适合房产测绘档案数字化管理的系统,切实做到“三统一”,即:实用性与科学性有机统一;信息安全和技术安全有机统一;通用性和适用性有机统一。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房产测绘档案信息化系统才能提高整体工作效率,加快房产测绘档案数字化管理进程,提高房产测绘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二)加强档案保密工作,确保房产测绘档案信息安全 一是档案行政部门应会同房产测绘部门共同制定房产测绘档案信息开发、利用的相关政策,明确网络环境下房产测绘档案信息的收集整理、开发利用以及房产测绘档案信息的分类等级、查阅权限及授权条件等,为房产测绘档案数字化管理提供基础保障。二是房产测绘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增强保密意识和信息安全意识,客观全面地对房产测绘档案信息作出科学判断,根据档案的密级程度确定开放查询范围,严格审查,严格管理,确保计算机网络安全和档案信息安全。 (三)努力培养高素质的房产测绘档案管理人员队伍 为房产测绘档案部门引进计算机专业人才,以满足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与研究、数据库生产与维护、网络环境创建与维护等方面的需要。努力培养既熟悉房产测绘档案业务知识,又懂得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加强在职房产测绘档案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和教育,提高政治和业务素质,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房产测绘档案数字化管理人才需求。 作者:许春龙 单位:天津市国土资源测绘和房屋测量中心 测绘管理论文:测绘技术中土地信息化管理论文 1在土地信息化的管理当中几个常见的测绘技术 1.1全球的定位系统(GPS) 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全球定位系统作为一种新兴的高科技技术,由于其具有的高测绘精度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土地化信息化管理中,而且采用该技术还可以快速掌握各级待检测控制点的所在位置。在开展快速静态确定及测量工作时,已经不需要继续采用点间通视技术就能够得到精确度很高的测量结果。目前我们所采用的RTK技术进行定位测量,由于其具有的及时定位性及定位精度较为灵活性,仍然被应用于各项测量领域中,例如地形的测图、地籍的测量以及界址点的点位这些许多方面。而对于高精度的控制测量领域,则更多的会采用GPS静态定位技术,已获得更加精确的测量结果。 1.23S技术 现如今,3S的技术主导是把GPS作为信息的来源,经过户外的调测获得遥感影像来作为科学参考,利用计算机系统和地理信息的平台来进行图样的迅速绘制,然后就可以将各个地区的实际状态进行综合清晰的标记,然后再直接并且迅速的完成对广阔的土地资源的实践和调查的管理。最后,我们就可以将遥感信息材料凭借数字化的工具和软件完成迅速的处理,还可以直接处理地理信息,经过数字化的处理把它导入到数据库当中。 1.3遥感RS技术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遥感技术在土地信息管理中能够获得为高分辨率的数据资料,尤其是在土地调查、更新以及监测等方面运用更为广泛。从30m到0.61m的分辨率信息全都可以在各个土地资源的调查和管理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1)通过采用遥感技术,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机交互式边界的提取产生一些影响,使得测得的面积存在0.01~0.1之间的平均相对误差,另外还会存在0.1~0.3之间的自动提取相对误差。(2)可以和遥感相结合来实施土地应用和类型的分别,人体交叉式的分辨的科学性可以达到百分之九十到百分之百,其自动分类可以达到百分之八十五上下。 1.4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 就现在来看,各个信息处理以及数据的采集都是在向着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方向来发展的,在土地信息测量工作中,由于测绘数据和信息的量非常庞大,再加上长时间的积累,因此测绘人员会通过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整理、分析,以提高土地信息化管理的效率。而GIS技术是集多学科、多技术于一体,主要涉及到空间科学技术、环境科学技术、测绘遥感技术以及管理技术等多个领域,因此GIS技术具有诸多优势,包括实现地理数据的采集、存储、整理以及分析,可以通过三维可视化进行数据的显示和输出,并且还可以对其进行预测预报、决策辅助和提示。 2土地信息化管理中针对测绘技术应用的需求分析 新测绘技术应用于土地信息化管理中,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能够控制整个工作获取全面精确的土地数据资料,提高土地信息化管理效率。测绘技术的应用能够确保土地信息化管理工作得到详实的数据,可最大程度的获得更加精确的土地面积资料、所在土地资源分布情况以及权属分界等信息,并以此为依据创建地籍资料、绘制地图以及建立数据库系统等,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另外,测绘技术的应用还有利于保护耕地,充分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现代测绘技术能够更加迅速的发现土地状况的变化,能够第一时间开展土地调查工作。除此之外,测绘技术在土地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还可以为计税控制及土地产权管理等提供依据,因此,测绘技术应用于土地信息化管理中,是我国土地资源利用及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3土地信息化管理中测绘技术的应用与提升方法 3.1在土地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与提升 现阶段,在我国土地信息管理工作中,土地规划设计是最为重要的环节,规划设计的内容相当之多,主要包括土地资源的所在位置、数量以及实际价值的评估等。因此,要想做好土地规划设计工作,就需要先要掌握土地的收集与整理方法,并明确土地的性质及质量,以便提供更加全面精确的数据,完善土地的规划和设计内容,为日后土地的利用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而遥感集成技术的应用,能够快速准确的获取土地信息,在对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后,得到土地可视化图片;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则能进一步建立土地利用信息系统,该系统可以为我国土地的利用及变更状况提供全新的数据信息,及时对变更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自动生成实时的土地利用信息库,这就对土地的结构和设计的优化以及运用状态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3.2在土地的利用状态动态的监测当中的应用和提升 在土地的信息化管理中,对土地利用状态进行监测,可以实时了解到土地的利用和变化情况。在遥感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其解译的矢量数据一般情况下都会标明土地的所在坐标,然后结合全球定位技术,对该坐标进行精确定位,可以破译位于该坐标建筑物内的作业情况,有效提高了遥感技术对土地信息解译功能的可靠程度。所以,在土地信息化管理工作中,通过结合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以及遥感技术,可以非常明显的提高土地利用者的动态监测效率,对土地发生的变化情况进行及时的分析,得到新的土地数据,为制图工作提供便利。 3.3在土地的利用和执法检查当中的应用和提升 在土地信息化管理中,通过对其利用情况进行执法检查,以便及时获取土地的实际利用情况,掌握土地的变化。而通过遥感技术测得的数据通常都会显示地理坐标,再加上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进一步增加了定位的精确度,加大了室内作业的破译成功率,以此来提高遥感技术在土地信息管理应用中的可靠性。增强地理信息技术、GPS还有遥感技术的有机结合,就能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来进行实时的监视。通过全球定位系统可以获得精确的土地利用的变化数据,再加上遥感技术的应用,还可以对当前土地资源的实际利用情况进行精确定位,更加深入的对土地发生变化的空间进行分析,以此来获得变化后的数据信息。除此之外,在土地执法检查过程中,还可以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对土地进行“可视化”管理,及时掌握土地的变化,更新数据库信息,为下一阶段的制图做好充分的准备。另外,测绘技术的运用还可以帮助执法工作人员对违法的土地位置进行定位,为违法惩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便利,一旦问题得到解决,还可以利用数字执法方式协助执法检查。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我国各种科学技术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信息化测绘技术由于其具有的高效性和先进性在土地信息化管理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确保了土地测量数据的精确性,降低了测量工作的任务量,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土地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了我国土地资源管理机制的有效运行,相信在今后的土地管理当中,信息化的测绘技术还能得到更好的运用。 作者:韦敏 单位:都安瑶族自治县国土资源局 测绘管理论文:房地产测绘质量管理论文 1制订统一的房地产测绘技术标准,做到有法可依 2000年《房产测量规范》的出台对统一房地产测绘的技术标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房屋结构样式不同,有的极具民族特色。因此,各地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房产测量规范》结合本地实际制订具体的实施细则,制定有关的规章制度和业务流程,为房产面积的测算提供更具操作性的技术规则,有效地降低面积测算中对建筑面积的认定特别是对公共建筑面积的分摊认定的自由裁量权,极大地减少房产面积的争议和纠纷,切实保护房屋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保证本地房地产测绘的规范开展。 2成立房地产测绘管理机构,加强对房地产测绘的监督管理 各地房产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房地产测绘行业行政管理,实施房地产测绘单位和个人的资质、资格管理,在资格备案、房地产测绘计划、成果检查验收、成果鉴定等方面行使管理职能,健全测绘执法监督体系,大力加强房地产测绘管理、监督机制,搞好房地产测绘市场的宏观调控,加大房地产测绘成果管理的力度。 3建立新建项目备案制度,对重大测绘项目进行统一招标 城市新建项目应在立项后向房地产测绘管理部门登记备案,由房地产测绘管理部门组织编制房地产测绘计划,对重大测绘项目进行统一招标,统一监督完成。 4对测绘成果进行严格的审核、验收,确保质量 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房产测量规范》(GB/T17986.2-2000)规定的房地产测绘成果最终验收制度,实行二级检查一级验收制度,即过程检查、最终检查和验收。由委托人(开发建设单位)对房地产测绘产品组织实施最终验收,验收人员可由委托单位邀请的有关技术专家组成,也可委托由国家认定的房地产测绘成果鉴定机构鉴定。验收的主要内容有:测绘成果的适用性、界址点的准确性、面积测算的依据及方法等。 5推行房地产测绘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 一是房地产测绘管理部门要通过各种媒体对商品房面积计算的相关知识及有关规定进行宣传普及,让广大房地产开发企业、购房人熟悉面积计算方法和面积纠纷处理方法。二是为了切实保护相关权利人的知情权,起用于房地产权属登记的测绘成果资料目录在政务信息网上予以公布,公布的内容包括房地产项目名称、坐落、房地产开发建设单位、测绘责任单位名称、测绘成果编号和通过审核的日期等。实行测绘成果资料目录通告制度使各相关权利人特别是购房业主,能够及时了解到新购房屋的楼盘竣工后是否及时委托房产测量、测量成果是否通过核准,以便到开发建设单位查阅测绘成果资料详细情况,催办产权证。三是建立房地产测绘机构及相关人员的信用档案,将各类房地产测绘机构及相关人员的基本情况、经营业绩、经营中违规、违法劣迹及受到的处罚等情况记入测绘机构及个人的信用档案,向社会公开、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6加大违规处罚力度,创建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房地产测绘成果涉及房产权属管理,直接关系到房屋权利人的切身利益。因此,房地产测绘行政管理部门要不定期开展房地产测绘市场专项检查,坚决查处无证测绘、超级测绘、弄虚作假等违规行为。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房地产测绘管理体系,推动房产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7结语 加强房地产测绘管理,规范房地产测绘市场,确保基础信息的完整性与准确性,是房地产管理的要求,也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要求。全国各地相继施行房地产测绘单位脱钩改制,实行测、管分离。但由于房地产测绘市场有待培育和规范、执行国家房产测量规范有偏差、房地产测绘行政管理缺位、房地产测绘机构的法律、经济赔偿等责任不明确等等造成近年来房地产测绘市场较为混乱。因此,规范房地产测绘市场,加强房地产测绘的全面管理,是各地房地产测绘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和首要任务,各地要从严格市场准入、统一测绘标准、规范测绘队伍、完善监督机制等工作着手,推动房地产测绘工作走向市场化、专业化、规范化。 作者:樊晓丽 单位:河南省荥阳市住房保障和房地产中心
质量管理方案论文:施工项目质量管理方案研究论文 摘要:工程质量形成于施工项目,每个施工项目质量的总和代表公司的整体质量水平。只有提高公司的整体质量水平,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必须抓好所有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本文介绍了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关键及改进措施。 关键词:施工项目;质量管理;改进措施 1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关键 抓项目质量管理必须选好项目经理,配好项目班子,项目经理是企业在项目上的全权人,是项目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和质量形成过程的总指挥,因此,选好项目经理、配好项目班子,是项目质量管理成败的关键,也是企业管理层次的职责。项目班子(包括项目经理)由技术和管理人员组成,是履行质量职能的骨干力量,又是执行质量计划实行全过程控制的实际工作者,选配项目班子要注重总体功能。在选配项目经理和项目班子时,应十分注重质量业绩,特别是计划创名牌工程的重点项目或开拓市场的第一个工程,选派项目经理要坚持“好钢用在刀刃上”的原则。 2建筑施工项目质量控制改进方案 2.1对设计单位的质量控制 工程项目的质量目标与水平,是通过设计使其具体化的,据此作为施工的依据。设计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使用价值和功能,是工程质量的决定性环节。 在初步设计阶段,应审核工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否符合总体方案的要求,以及是否达到项目决策阶段确定的质量标准;在技术设计阶段,应审核专业设计是否符合预定的质量标准和要求;在施工图设计阶段,是设计阶段质量控制的重点,应注重于反映使用功能及质量要求是否得到满足,尽量减少施工中的设计变更。 2.2对施工单位的质量控制 首先,要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合同管理。审查施工单位的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是否有相应的施工技术标准,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施工质量检验制度和综合施工质量水平评定考核制度,并督促施工单位落实到位。仔细审查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检查和审查工程材料、设备的质量,杜绝质量事故的隐患。 其次,要做到质量监控事先预防,施工操作事前指导。主要需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控制,第一是人的控制。要配备好“三大员”。即施工员、材料员、质检员,他们必须责任心强,坚持原则、业务熟练、经验丰富、有较强的预见性,有三大员的严格把关,项目经理就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偶然性质量因素方面。此外是人员的使用。工程施工与其他产业相比机械化程度低,大部分劳动靠人来操作,所以应发挥各自的特长,做到人尽其才。人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工程质量的水平,尤其对技术复杂、难度大的操作应由熟练工人去完成,必要时,还应对他们的技术水平予以考核,实行持证上岗。对于新型施工工艺,要引入“样板工程”。第二是材料的控制。材料是工程施工的物质条件,材料供应及时可防止偷工减料,材料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工程质量也就不可能符合标准。所以加强材料的质量控制,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保障。要求施工单位在人员配备、组织管理、检测程序、方法、手段等各个环节上加强管理,明确对材料的质量要求和技术标准。对用于工程的主要材料,进场必须具备正式的出厂合格证和材质化验单,如不具备或对检验证明有疑问时,应查明原因。材料检验和进厂必须在监理工程师的见证监督下进行。 最后,要做到动态控制,事中认真检查。把好隐蔽工程的签字验收关,发现质量隐患及时向施工单位提出、整改。在进行隐蔽工程验收时,首先要求施工单位自检合格,再由公司专职质检员核定等级并签字,并填写好验收表单递交监理。然后由监理工程师组织施工单位项目专业质量(技术)负责人等进行验收。现场检查复核原材料保证资料是否齐全,合格证、试验报告是否齐全,各层标高、轴线也要层层检查,严格验收。要求施工单位质检员签字不能只流于形式,要真正去检查验收,再由监理工程师检查。监理工程师发现问题及时以书面通知施工单位,不能口头讲,待施工单位处理或返工完后,还要再进行复检,严格检查把关,保证质量。 3抓项目质量管理应注意的事项 3.1质量保证体系要覆盖工程施工的全过程 质量体系是为实现质量保证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要覆盖工程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并有效运行。要注重提高各级一把手的质量意识,发挥总工程师和技术负责人的重要作用,建立以经理为第一责任、总工程师全面负责、各级质量、技术管理部门实施的监管体系,培养一批内审和管理、监督专家队伍。经常通过监督检查、内审和管理评审等手段,对工程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及其所有质量活动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制定对策和改进措施,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作为项目部层次的质量管理层,项目经理要在对公司质量方针目标提供保证的同时还要依据合同对业主提供保证。必须建立以项目经理为核心、技术负责人为主、专职质量检查员、技术员、班组长及其兼职质量检查员组成的质量管理体系、控制网络,对施工现场的质量职能进行合理分配,健全和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形成分工明确、责任清楚的执行机制。在施工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坚持“自检、专检制”和隐蔽验收制度,每个分部、分项工程都严格按照国家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进行质量评定。使施工现场事事、处处、时时、人人都严格按照质量管理制度和规范、规程办事,确保质量体系覆盖从工程开工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保证项目质量目标的实现。 3.2必须实行目标管理和质量预控 质量目标一是要满足与业主签订的合同要求,二是要满足公司质量计划的要求。比如有的工程与业主签订的合同质量等级为优良,而公司为满足市场需要确定其为创局、市级优质工程,那么该工程的最终质量目标就应定在局、市级优质工程,按照这个质量目标进行全面质量管理设计。首先按照“分项保分部、分部保单位工程”的原则,把质量总目标进行层层分解,定出每一个分部、分项工程的质量目标。然后针对每个分项工程的技术要求和施工的难易程度,结合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施工经验,确定质量管理和监控重点。在每个分项工程施工前,写出详细的书面交底和质量保证措施,召集施工主要负责人及技术、质量管理人员和参加施工的所有人员进行交底,做到人人目标明确、职责清楚。对于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施工经验不足的分项工程,还应事先对人员进行培训。在施工管理中还要坚持“典型施工引路”,即在各分项工程全面施工前,首先组织技术熟练的操作工人进行典型施工,典型施工后及时总结,确认能达到质量目标和规范设计要求时,组织施工班组全体人员进行现场观摩,使各施工班组有直观的质量标准,进一步向班组做较深层次的技术交底,从而达到质量预控,少走弯路,一次成优。 3.3安排好交叉作业,注重细部处理和成品保护 在施工中,往往是多工种、全方位交叉作业,管理难度大。而细部施工阶段的施工质量,对实现项目总质量目标是至关重要的。所谓细部处理是指预埋铁件、预留孔、护轮坎、面层等部位的质量处理,这些部位都是影响观感质量的重要部位,体现施工管理水平和操作技术的关键部位,这些细部做好就能够对整个工程质量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在这一阶段,除各分项工程要精心组织、精心施工外,管理的重点应放在合理安排交叉作业,抓好细部处理和成品保护上。合理安排交叉作业,一是要合理安排工序,解决好各分项工程施工的先后顺序,不影响施工质量;二是要合理安排时间和空间,保证各分项工程必要的技术问歇;三是要合理安排人力以保证工期。 总之施工工程的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公司管理的各层次和施工现场的每一个操作工人,再加上建筑产品生产周期长、自然环境影响因素多等特点,决定了质量管理的难度大。因此必须运用现代管理的思想和方法,按照国际质量管理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保持有效运行,覆盖所有工程项目和每个项目施工的全过程,才能保证工程质量水平不断提高,从而使公司在市场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质量管理方案论文:电梯公司供应商质量管理改进方案研究 摘要:目前,电梯行业的发展市场前景广阔,尤其是最近几年,我国电梯市场的销售量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现有的电梯行业的保有量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增加。随着行业的发展,电梯企业也在不断增加,面对竞争的日益激烈,单体行业需要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提升电梯质量,不断实现电梯企业的自身质量管理更新的目的。因此,本文以现有的电梯公司供应商的质量管理方式入手,提出对于质量管理有益的建议,希望对于电梯行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电梯供应商;质量管理;改进 电梯对于现代生活作用巨大,能够极大满足人们追求生活便利的需要。由于电梯市场的发展空间广大,因此有愈来愈多的企业进入到电梯行业,行业的竞争压力日渐提升,在此种背景下,企业需要不断自身竞争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提升产品质量,满足客户的需求。提升电梯公司质量管理的水平能够有效的解决此类问题,因此,企业应该不断更新管理方式,在公司内外同步监控,建立企业的质量安全体系,实现企业对于质量安全的管控,并能够在此基础上加强与客户之间的信息共享,解决客户对于产品质量提出的问题,不断提高客户对于企业产品质量的满意度。 一、电梯公司供应商质量管理现状 我国电梯行业现在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尤其是在经历了十年的巨大发展之后,现在的电梯市场依然是存在巨大的活力,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拥有巨大的潜力。尤其是几年来,伴随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批人口需要居住房屋,但是现有的条件下,高层建筑成为城市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这种背景下,电梯的需求量逐年增加。同时,对于拥有先发优势的城市,多数的城市建筑已经进入老龄化,在未来的发展中对于电梯的需求量艺人不会降低。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电梯行业的发展潜力巨大,市场上对于电梯的需求也是在不断的增加。 然而,我国电梯市场广阔,但是现在使用的电梯多数是来自于外国的品牌,在每年的电梯销量中,国产的电梯销售量份额仅仅只有百分之三十左右,其中固然有我国电梯行业起步较晚的原因,但是深入其中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电梯行业对于质量管理中缺乏创新精神,企业的质量管理方式落实,导致现有的电梯行业为国外品牌垄断的局面。尤其是对于电梯的加工,本身并不是一个高技术的行业,尤其是近年来对于电梯生产的相关标准的认识的加深,以及电梯市场的发展扩大,对于我国电梯行业有着明显的激励作用。但是我国的电梯行业,在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方面仍然是存在较大的问题,尤其是在对比其他发展较好的行业质量管理体系时,所以,我国电梯公司,尤其是其中的供应商应该逐步提高质量管理的意识,逐步实现质量安全管理的目的。存在的问题包括: (一)组织结构复杂导致供应商质量管理混乱 现有的电梯公司多数的业务是多数是有供应商来承担,并且以外包的形式,直接有供应商向分销中心传送,在这个过程中,供应商直接代表了企业的电梯质量水平,在电梯公司的内部管理中存在相应的质量管理部门,这些质量管理部门与供应商的质量管理部门之间的责任不明确,导致部门之间存在问题相互推诿的现象。对于供应商的质量管理部门中,存在管理混乱的问题。对于质量问题的管理应该体现出及时和有效的特性,但是由于现有外包的管理模式,导致在质量管理上的时间较长,相对应的就是带来处理效果不好的局面,对造成对电梯公司负面的影响。 (二)质量管理水平不高,管理意识薄弱 对于电梯公司的供应商选择应该是在多种项目的考核下进行,但是现有的电梯公司对于供应商的选择标准对数是以价格为主要因素,但是对于质量等等为重要的因素考核的项目较少。尤其是现在电梯质量安全收到社会各界关注的情况下,对于供应商选择的标准更应向质量要素方面倾斜,不能单纯的考虑价格的因素,而对质量因素忽视。 电梯供应商在质量关联的过程中,由于在外包模式的大背景下,多数具有随意性,这往往会导致管理过程出现很多随意管理的现象。尤其是,质量管理意识薄弱,对于整个电梯生产项目缺少相应的质量管理计划,导致整个的过程缺乏相应的管理流程 (三)供应商质量管理缺乏预见性 在电梯生产中还需要做到事前和事中的管理,但是在供应商实际的生产中难以保证多方控制,多数是在生产结束或者是到特定的时间才对电梯质量进行问题总结,这样会在生产的过程中对于电梯其他的问题忽视,容易造成更大的危害。 二、电梯公司供应商质量管理的建议 (一)建立质量管理的生产体系 在电梯公司产品外包的过程中,应该针对于电梯的生产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一方面是降低职权等级数,实现在电梯生产的过程中,电梯公司能够直接对供应商的质量管理进行监控,实现对于整个电梯生产供应链的整体掌握,保证在电梯生产的过程中降低质量问题目的的实现。例如,在梯公司的高层和供应商的项目经理之间签订双方的质量管理目标责任书,充分发挥供应商生产的长处,调动供应商项目经理的积极性,实现权责一致。 (二)加强供应商企业文化建设,提高质量意识 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发展壮大具有重要的作用,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的建设,在电梯供应商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将质量管理的观念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使得每个员工在电梯生产的过程中,牢记质量管理的观念,并逐步建立起完备的企业文化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建立起完善质量管理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电梯公司可以定期对于参与电梯生产的员工进行质量和工艺培训,调动员工参与质量管理的积极性,并在实际工作中给与质量管理创新的员工一定的奖励。 (三)质量管理信息化发展 对于电梯企业来说,由于是将企业的成品或者是半产品外包给供应商进行生产,在这个过程过程中,无疑是会面对对于电梯质量信息掌握不充分的问题,基于此,电梯公司可以建立相应的信息化系统,借助现代化的数字媒体,整合现有的电梯供应商的生产技术以及资源分布,并能够及时的获得电梯生产的有效信息,能够对于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作出及时有效的解决。 (四)强化质量检验机制 质量检验在电梯生产过程中能够实现对于原材料、半成品的鉴别和检验,能够保证不合格的产品不进入生产环节,对于初步生产中出现的有问题的半成品,不会进入到最终产品的生产中。在强化质量检验机制的过程中,需要做到,在整个生产的过程中建立检验机构,并且是配备相应的检验的设备和人员,保证检验工作的进行,另一方面,是保证检验机构工作的权威,在供应商生产的过程中,质量检验部门的工作是对于生产工作的肯定其中的合格品,否定其中的残次品,会在工作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利益上的冲突,因此,质量检验机构必须是在供应商厂长的领导下进行工作,这样能够保证原材料和电梯产品的质量。 三、结论 电梯企业的供应商质量管理对于电梯产品的性能具有重要的影响,质量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电梯的安全,良好的供应商质量管理水平能够满足电梯企业生产安全电梯的需求,还能在为人们提供舒适安全的环境,并能够在客户的使用过程中提高满意度,实现电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的发展的目的。 质量管理方案论文: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方案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我国经济大力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建筑与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与此同时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也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重视。建筑工程质量的好坏不但关系到施工单位的竞争和发展,建设单位的荣誉和地位,更重要的是建筑工程的质量与广大人民安全息息相关。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 工程建设与人民生活的改善息息相关,搞好工程质量管理,是参与工程建设各方共同的义不容辞的责任。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繁荣富强,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所以必须树立强烈的“质量第一”的思想。怎样有效的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进行完善、科学的质量管理,成为了每一个建筑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对建筑工程施工进行必要的质量管理,这是十分重要的。首先,质量管理工作的效果如何,在某一方面来说就影响到了建设企业的企业信誉、经济效益甚至是企业的生存问题。因此,建筑工程的施工必须要在掌握了一定的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的基础上进行建筑施工,为了更好的使用这些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则需要企业良好的施工组织管理水平来进行实施和支撑;其次,建筑的施工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就当今建筑业情况来说,建筑的类型和样式已经趋于多元化,施工的条件也会受到气候的影响,而施工过程中的多种施工技术、工艺的交叉使用,又对施工过程中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影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众多,概括总结起来主要有人、机械、材料、方案和环境等五大方面。如何做好施工质量影响因素的控制对保证工程的质量至关重要。 (一)人具有较高的主观能动性,会直接或间接参与工程项目建设,他们都将会影响工程建设的质量。所以,在施工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其积极性,让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工程建设当中,避免失误的产生,充分发挥“人的因素第一”的主导作用。在施工时候一定要注意考核领导者的素质,因为工程领导者的素质对工程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施工人员的理论、技术水平也会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较高的水平能够比较容易看懂、领会工程设计的方案和技术要求,并且在施工过程当中能够及时地发现突发问题,甚至根据自己的经验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施工的机械设备会对项目的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产生直接的、重要的影响,因为机械设备是实现项目施工机械化的重要物质基础。在项目施工阶段,在综合考虑施工现场的条件的基础上,必须系统考虑建筑结构型式、机械设备功能、施工组织与管理、施工工艺和方法、建筑技术经济等因素,合理选择施工机械的类型和性能参数,使之合理装备、配套使用、有机联系。 (三)工程材料(包括原材料、(半)成品和构配件等)是工程施工的基础物质条件,没有材料工程就无法开展;材料质量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基础,只有材料质量达到施工要求,工程质量才能够符合标准。所以,加强材料的质量控制,是保证并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材料质量的控制对创造正常的施工条件、控制施工进度、实现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施工方案是一切工程的源头,方案是否正确,会直接影响到工程项目三大目标(进度、质量和投资)能否顺利实现。因此,在制定和审核施工方案时,必须结合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从组织、管理、技术、工艺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综合考虑,这样才有利于提高质量、加快工程进度、降低施工成本。 (五)环境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存在多变性的,不同的工程项目会有着不同的工程技术环境、管理环境和劳动环境,而且同一个工程项目,在不同时间,环境因素也是变化的,如一天之内的气象条件,温度、湿度、风雨等都是变化的,而这些变化都会对工程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施工的工序和分布工程往往是相互联系、互为基础的,前一工序就是后一工序的环境,前一分项、分部工程也就是后一分项、分部工程的环境。因此,应该根据工程的具体特点和条件,综合考虑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并应对这些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严加控制。 三、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规范招投标、合同的管理。 招投标各方必须按照招投标程序进行招标、竞标,要做到公平、求实、合理以确保招投标的公正性和严密性。合同中的各项条款内容必须严密、细化、实际,特别是违约、争议以及索赔条款。要不断完善审查制度以及备案制度,把招投标的一切活动纳入统一管理,加强执法监督管理以及对中标的承包商合同履行进行时实监督。 (二)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 安全工作的重点是预防分阶段,实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自我约束机制。施工安全关系到人的生命,施工单位必须对所有现场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教育,严格按照程序办事。必须由专人负责安全管理工作,建立“安全问责制”和“以人为本”的责任体系。有计划、有意识的进行劳务人员的培训机制,建立民工准入制度。一律持证上岗,严禁违章作业、违章指挥的情况。 (三)完善项目工程质量管理运行机制。 把好采购、检测、运输各关口,对建材、配件及设备实行全过程不间断的监控。除了合理施工组织计划外,还应在施工工艺上做好技术准备,特别是有高新技术要求的,确保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设计和相关文件要求,围绕质量、成本、工期等制定施工目标,使得工程顺利完工。 (四)完善施工技术管理工作。 要有合格的技术人员、技术工人以及技术指挥系统,还要有配套的机械、图纸及说明,要有规范标准和流程明确的技术要求。要制定严格的技术岗位责任制和技术管理制度。要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以及严格执行各项规定和检查监督工作。加强工程技术档案管理,由专人负责竣工图、设计变更登记、结构工程验收记录、工程质量事故处理记录、沉降观测记录等,并报送相关机关备案。 (五)工程的交工验收管理。 工程的交工验收是建筑后期施工管理的最后一个阶段, 在整个工程项目的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后期施工工期紧张、工种多、工序多、投入劳动力多、材料规格品种多、机械多、各个工种交叉多、专业性强的问题,所以后期施工的管理是确保整个项目保量保质按期交工的关键。可以从技术、管理、组织、经济等多个方面采取措施,建立有组织力、权威、效率高的领导机构,要按国家现行的施工技术验收规范进行验收。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需要建筑施工企业根据自身的特点、优势,采用科学的方法提高施工管理素质,在实际中结合各项目的特点,进一步细化管理工作,最后才能按时保质地完成施工任务。 质量管理方案论文:住宅小区配电箱安装施工方案与工程质量管理探微 【摘要】本文就对住宅小区配电箱安装施工方案的要点进行分析,并提出工程质量管理的有效措施,以提高住宅小区配电箱安装施工水平,保证配电系统的安全稳定。 【关键词】住宅小区;配电箱安装;施工方案;工程质量管理 配电箱的安装贯穿于整个住宅小区建设过程当中,是电力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对于住宅小区的用电安全、质量等有着极大的影响。在住宅小区功能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对电力系统的要求也日益提高,配电箱的安装施工质量需要进一步加强。因此,加强对住宅小区配电箱安装施工方案的研究,提高工程质量管理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住宅小区配电箱安装施工方案的内容 (一)制定配电箱安装的工艺流程 科学、合理的工艺流程是配电箱安装施工质量的重要保证,一般而言,住宅小区的配电箱安装施工需要遵循以下工艺流程: 首先,明装配电箱安装的工艺流程:先按照设计图划线确定配电箱位置,然后用螺栓或铁架进行固定,再次连接进出线管和导线并排列绑扎好,再校对相序和导线质量,最后进行绝缘测试和通电测试。 其次,安装配电箱安装的工艺流程:先固定配电箱箱体,然后连接进出线管和导线并排列绑扎好,最后进行通电测试。 (二)明确配电箱安装的技术标准 配电箱的安装有着严格的技术标准,只有在达到这些标准的前提下,才能保证配电箱安装的质量,按照相关的规范规定,配电箱安装的技术标准主要有: 首先,配电箱安装的位置应保持干燥、安全条件,并便于操作,配电箱和配电板底边距离地面的高度分别应在1.5m和1.8m以上[1]。 其次,在连接配电箱的进出导线时,导线剥皮要注意保护线芯,也不能将线芯露出过多;在压线时,要做到牢固可靠,不会随导线活动发生晃动,如果是多股导线连接端子排,需要用压线端子处理并烫锡;如果连接部位是压线孔,需要先对多股导线进行烫锡再穿过压线孔,然后使用顶丝进行压接。 第三,在配电箱内应该安装有螺旋熔断器,对电路起到保护作用,其中,电源线和负荷线应分别安装在中间触电和螺丝的端子上。 第四,电器导线的安装要遵循一定要求,通常而言,电器垂直安装时,上端为电源线,下端为负荷线;电器横向安装时,左侧为电源线,右侧为负荷线。 第五,导线排列的要求,一般情况下,配电箱进出导线从左到右的顺序为黄色火线(L1)、绿色火线(L2)、红色火线(L3)、蓝色零线(N)和黄绿地线(PE)。 第六,做好配电箱中相关仪表、电具的安装,要保证仪表平正、牢固、间距均匀,相关零部件没有遗漏,其中,仪表的间距要求有:相邻仪表侧面或盘面与侧面之间间距应大于60mm;仪表顶面或盘边与出线孔之间间距应大于50mm;上下出线在有隔卡片隔和没有隔卡片框时,间距分别应控制在20mm和40mm以上。 (三)明、暗配电箱的安装工艺 1.明配电箱的安装工艺 第一,先拆分配电箱,将其分为箱体、箱门和箱内盘芯,并保管好所有的螺丝、螺母和垫圈等。 第二,选定配电箱安装位置,根据箱体预留的孔在适当部位使用电钻或冲击钻打孔,在钻孔过程中,要注意孔洞的垂直,避免歪斜;然后打入大小适当的膨胀螺栓,作为配电箱承重的载体。 第三,在膨胀螺栓安装完成后,放上箱体,初步固定后,使用水平尺调平箱体位置,再将所有的螺栓逐个拧紧。 第四,向箱体内安装盘芯,在安装前,要先清理箱体内的杂物,以免铁屑、灰尘等影响盘芯的准确度,引起短路等问题。 第五,按照技术规范标准进行导线的连接,确保导线没有纠缠、外露等问题,并连接过程中,要先对导线进行临时标记,以防止发生导线连接混乱问题;最后表明各个控制闸的作用和控制的导线回路,为后续操作、维护提供保障[2]。 2.暗配电箱的安装工艺 首先,做好预留孔洞施工。使用弹性定位在建筑物相应位置预留符合配电箱大小的孔洞,并核对导线管的长短、间距、排列等情况,确保导管与配电箱的协调,对于不合适的导管,应按照配电箱设计进行调整。 其次,在确定合适之后,使用液压开孔器对配电箱进行开孔,然后在固定箱体,确保其位置与设计相符合,最后使用水泥砂浆进行填实和抹平处理,保持箱面与外墙在同一水平面上。 第三,对于在户内开关的配电箱,需要先确定找平点后在进行安装,箱面与墙面的抹灰找平点保持齐平,然后使用水泥砂浆灰来注实箱管,保持箱体的牢固,砂灰应比箱面低20mm。 (四)对配电箱进行绝缘测试 绝缘测试是配电箱安装的重要环节,对于保证配电箱的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配电箱的绝缘测试需要在安装完全部电器之后进行,测试的对象主要是线路,具体项目包括相线之间、相零线之间、相地线之间以及零地线之间的电阻,使用的测量仪器是500VΩ表,绝缘值在0.5MΩ以上为合格。 (五)做好配电箱的成品保护工作 在以上工作全部完成之后,整个建筑物的建设还有装饰、装修等施工,所以,为避免后续环节给配电箱性能造成不良影响,需要做好成品的保护工作,具体措施包括: 首先,使用贴纸覆盖配电箱箱体,以免油漆、腻子、喷浆等造成污染;其次,使用碎布等柔性物质堵塞各个线管的管口,以免其它杂物进入到导管中破坏导线;第三,锁好箱门,避免配电箱内的仪表、电器等被外力破坏。 二、住宅小区配电箱安装工程质量管理措施 (一)做好材料质量的控制 配电箱安装施工的质量除了会受施工影响外,材料本身质量的高低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所以,必须做好材料质量的控制,具体措施有: 首先,做好配电箱的设计。不同的住宅小区由于其线路设计、用电负荷等各方面存在差异,对于配电箱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因此,必须按照实际需求来设计合适的配电箱,确保配电箱负荷运行的合理性,提高配电箱的安全[3]。 其次,做好导线、仪表等材料的采购。在采购相关材料时,要选择具有专业知识、责任心强的采购人员,了解各种材料的质量合格指标,选择符合工程需求的材料,在入库时,还要对材料进行严格的检验,从源头上保证材料质量。 (二)提高施工人员技术水平 施工人员是配电箱安装的直接执行者,其技术水平高低也会影响配电箱安装质量。因此,必须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在施工前,要做好技术交底工作,确保施工人员充分掌握设计的意图和关键的设计指标,以有效确保施工人员能够严格按照操作规范和设计图纸进行作业,为配电箱安装的质量提供保障。 (三)加强施工过程的监督 监督也是配电箱安装施工的重要环节,应该聘请具有专业知识的管理人员来对作业人员施工过程进行监管,管理人员应该了解配电箱安装的各项标准、规范,及时发现作业过程中存在的违规操作或安全隐患,并提出合理的纠正意见,确保配电箱安装质量。 结语 综上所述,住宅小区的配电箱安装施工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对于保证用电安全、稳定和可靠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加强对住宅小区配电箱安装施工的重视十分必要。为提高住宅小区配电箱安装水平,需要了解配电箱安装施工各方面的内容,制定合理、科学、完善的施工方案,并掌握有效的工程质量管理措施,最大程度的保证配电箱安装施工的水平,为住宅小区电力系统的良好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质量管理方案论文:浅谈风电行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思路和方案 【摘要】新兴能源行业逐渐兴起,风力发电机舱罩和导流罩的构建思路和方案为:充分发挥领导作用,全面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应用过程方法优化质量管理工作流程等。 【关键词】质量管理体系 风力发电 构建思路和方案 随着国家能源的不断消耗,很多新兴的能源行业不断兴起,也获得了国家的大力扶持,风电行业相关的配套企业逐渐增多,而风力发电的机舱罩和导流罩作为风电配套的重要成员,是风机的保护伞。风力发电机机舱罩和导流罩的质量控制尤为重要,我在该行业工作时间也较长,见证了从只有企业标准到国家标准的推出。作为一名风力发电机舱罩导流罩制造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主管,我承担了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思路和方案的编写工作。 一、充分发挥领导作用 (一)领导作用是构建质量体系的关键 正如一句老话所说,没有不好的员工,只有不好的管理。公司的领导者,特别是最高管理层在质量管理工作中的缺位和参与度不足是造成公司在质量管理方面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究竟在质量管理中最高管理层应当如何参与、如何作为更加恰当呢?在此需要重新明确定义一下究竟何为质量管理体系体系中的“领导作用”。 在质量管理体系的原则中,领导作用被解释为:领导者应确保组织的目的与方向的一致。他们应创造并保持良好的内部环境,使员工能充分参与到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中。这个定义直接说明,此处所言之领导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上下级领导关系,也不是基层、中层干部,而是可以引导一个公司方向,改变一个公司的基本氛围和工作环境的最高管理者。所谓的领导作用即是由其来对公司内每个成员和全体成员的行为进行引导和施加影响的过程。通过解析这一概念,可以发现在初次建立质量体系时,因安排为自下而上的方式来推动工作的进展,最终造成有如下一些应在体系中被落实而未被落实的问题,这也使发挥领导作用的意义之所在: (1)组织识别顾客的需求和期望,这是建立公司全体顾客意识的起点。 (2)制订发展规划,描绘清晰的未来远景,质量管理体系应该和公司的大战略和经济指标管理体系是并行不悖的,领导者在制定企业远景目标是即应将其规划在内,以使质量业绩与经济业绩相辅相成,共同提高。 (3)为企业确定有挑战性的方针和目标,一个企业的质量方针应是高标准和可以度量的,并且,作为一个制造型企业,更应改变产品可以通过返工而满足顾客需求的思想习惯。 (4)建立一个促进积极进取和道德伦理管理正确,能够价值共享的管理引导系统,企业对于关心质量的各种引导应该是积极正面的,员工对于质量的关心更多是受企业制度和核心价值观的引导。 (5)建立恰当的机理机制,激发员工积极进取,敬业奉献精神,如第四项所言,员工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视收到企业制度的影响,领导者的引导非常关键。 (6)提供所需资源和培训,并赋予其职权范围内的自主权,这是领导作用的另一关键,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企业需要员工按其需要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就需要提供向其提供各种能够支持其工作需要的资源;并且,在这过程中,企业应保证员工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因此给与其适当的自主权是非常必要的。 (7)通过管理评审评价质量管理体系,确定改进方向和措施,管理评审会作为企业评价自身经验管理状况的重要手段,绝不应形式主义,企业需要通过合理有效的使用这一手段进行业绩改进。 (二)发挥领导作用的思路和方案 (1)构建一套符合质量管理体系需要的组织架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构建一套符合质量管理体系需要并且切合公司自身实际情况的组织架构是能够体现公司领导作用,并且确保在质量管理体系建成后公司内部政令畅通、令行禁止的重要先决条件。 (2)统一公司在质量管理工作上的目标。组织框架得到明确后,为公司上下重新进行一番质量管理工作上的目标梳理是极有必要的。通过目标的统一,各职能部门能够进一步明确自身的工作重心,切实围绕质量这一中心来开展工作。 (3)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是自上而下推动的。框架和目标明确后,发挥领导作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先决条件已经具备了,此时需要采取一些办法来确保不再出现如之前完全依靠基层推动而导致的几乎完全推不动情况发生。 (4)培养公司员工的顾客意识。本文研究的目标并非仅仅局限于建立一个形式上的质量管理体系,而是着眼于通过建立是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来提高公司的质量、经营业绩。因此,员工的意识培养也是其中的重要环节,顾客意识更是重中之重。 二、全面完善质量管理制度 质量管理体系作为一个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最重要的管理框架,与企业的其他管理板块一样,同样存在着绩效和考核,以确保其策划规范的措施被保质保量的实施。因此,在框架基础上辅以对质量管理相关制度的完善工作是必要的。 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着眼分析发现的在质量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完善,解决目前存在的质量管理脱节、一线员工意见大、生产线上下缺乏沟通、打击先进却无法激励后进的一系列问题。 三、应用过程方法优化质量管理工作流程 (一)为何选择应用过程方法 在质量管理体系框架构建完成、制度完善,并且各级领导管理职能安排到位之后,质量管理工作的流程是否与日常的工作相契合、真正符合企业最终经营目标――创造经济效应的需要,成为决定体系能否被切实运行,不再被束之高阁的关键。 过程方法在ISO9001:2008标准中属于是鼓励使用而非强制使用的一种手段。那么为何要在本文研究中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方案提出呢?主要是基于如下几方面的考虑: (1)与日常工作息息相关。过程其实际上是任何一种利用资源并通过管理,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活动。我们的每一项工作实际上都是通过过程完成的。比如,从投入原材料到生产交付产品的产品就是一个大过程,这个过程大过程又可以分解成为顾客需求沟通、策划、设计、生产、检验等一系列小过程或者子过程,一个过程的输出,就是下一个过程的输入。在这样的情况下,过程与企业的关系实际上和我们的骨骼关节有些类似,与企业的每一项活动都密不可分。选择性无视它不如考虑如何疏通理顺它,在企业质量管理中应用过程方法其实就是这么一个道理。 (2)与企业经营目标相一致。过程的目的是为了增值、达到期望的结果,过程需要策划的东西:期望输出的结果是什么?哪些输入是需要提供的?哪些活动是需要做的?哪些资源是需要配备的?这其中所涉及到的一切以及最终的目的都是与管理一个企业的日常工作,经营一家企业的最终目的是相一致,并不违背的。 (3)是管理层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过程方法,就是要系统地识别和管理组织所应用的过程,特别是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与一个公司高管层每一天都在研究的如何确定和理顺工作流程,规划更好的工作接口是相符合的。 (4)是对工作方法的优化改进、且不会产生额外工作。过程及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时是很复杂的,特别需要对关键过程的识别和进行管理,因此需要采用“P-D-C-A”活动持续改进的动态循环效果,这与企业每天进行工作中所采用的发现问题-提出对策-实施对策-检查对策-成功的对称固化成为工作标准的工作方式是一致的,使用过程方法在有助于理清工作思路的同时并不会产生额外工作量。 (5)与公司现状相适应。本公司目前在质量管理工作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难点实际在其背后也有着过程不清晰或过程要求不到位的影子存在,这也对应了在对其现状研究中发现的质量管理所采用的方法、特别是对于工作流程管理欠佳的问题,应用过程方法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正是对症下药。 (二)应用过程方法注意要点 应用过程方法策划工作过程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之后体系运行质量,因此特别强调以下的几个注意要点: (1)明确正确的顾客及其需求。对每一个过程的顾客是谁要有着正确的理解,确定究竟顾客的需要什么;究竟顾客提供哪些信息和资源才能够帮助我们分析清楚其所有要求。而明确了这些要求之后,我们又需要怎样的控制才能输出顾客要求的结果。 (2)以增值为目标来设计过程。在策划和实施过程中应以“多、快、好、省”的原则来设计“过程”,处处考虑过程有没有形成增值,删除、合并或改造没有帮助的活动。 (3)过程的绩效应该有监控的方法。每个过程都应体现过程的有效性,并取得绩效,过程的责任者应通过适当的渠道适时获得过程的绩效和有效性的结果,以监控过程的实施状况。 (4)过程并非一成不变,而应持续改进。基于客观的测量结果与策划的过程目标进行比较分析,充分的应用测量系统收集的信息,找出存在差异,对过程进行持续改进。 (5)应用过程打破部门壁垒。过程方法导入水平管理,穿越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壁垒并把他们的关注焦点集中到企业的主要目标上。同时也改进了过程接口的管理。 (6)以顾客为焦点设计过程。最后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如以上分析为何采取该项对策的分析中所提到的那样,应用过程方法的最核心方法之一在于同时应用以顾客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将企业的所有杂乱无章的过程方向理清为指向顾客。并且在各类过程中使用“P-D-C-A”方法循环推进工作。 四、针对细节的改进 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并不仅仅局限于以上所提到的针对框架、制度、流程的建设,其他如质量活动的开展和工作方法的改进也同样能够为体系的建设添砖加瓦。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有时却能够对体系的落实起到重要作用。 质量管理方案论文:提高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方案 摘要:房屋建筑工程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只有用系统的、全面的观点去分析影响因素,对影响因素实施控制,才能提高建筑工程整体的做工质量水平。利用科学管理方法和先进管理手段,以提高投资效益和建筑安装企业经营效果,减少耗费,增加效益。 关键词: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方案 一、建筑工程质量存在的质量问题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城市的投资环境逐步得以优化,城市人口的居住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建筑工程质量呈稳步上升趋势。据调查统计,我国21.2%的建筑工程都存在各种质量问题,这不仅增加了工程造价成本,也会影响到房屋建筑的使用功能。而对于房屋建筑工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分析后,得出导致工程质量不达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参与建设各方责任主体不能按照规定履行职责,对各个各环节的管理不到位是导致工程问题的主要方面。 1、建筑工程造价的问题 很多单位为了降低工程施工成本而不断抑制成本投资,但过度压低工程造价往往会适得其反。房屋工程的质量问题与工程造价大小存在直接联系,工程造价过少则会给施工方造成很大的作业压力,施工企业受到资金限制而难以购买高质量的施工材料,在管理经营方面的工作无法全面到位。房屋建筑工程中,其材料成本消耗比例很大,工程投资过小则直接影响了使用材料的质量、性能,这些程序的缺少会对后面的施工带来影响。此外,在施工进度上也会受到工程造价的阻碍,缺少足够的施工人员导致了房屋建筑工作不流畅而延长工期。 2、建筑工程设计的问题 房屋建筑设计能够为后面的施工操作进行指导,这是保证工程作业有序进行的基础。屋面防水的设计时,常会观察到带女儿墙的屋面存在局部泛水檐高度不够的问题,设计伸缩缝出屋面墙压顶时安排不当,这些都是设计环节出现问题所造成的。此外,部分厨房和卫生间设计采取空心楼板,没有考虑到防水层上下水管道穿越楼板加套管设计,给房屋的渗漏带来隐患。对于楼地面的设计多采用传统的设计方式,预制空心板上先抹找平层而后作面层,在这种情况下施工作业则会给地面和天棚带来裂纹问题。 3、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问题 施工时房屋建筑质量影响的重要时期,施工因素导致房屋建筑质量不达标体现在多个方面。施工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直接影响了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当前很多工程单位在人员录用上缺少严格的考核制度。多数工程施工人员没有参加专业培训或未取得专业技能证书则上岗就业,这对于房屋建筑施工质量是难以保证的。一旦作业人员操作时不按规程顺序完成任务,则就无法保证施工环节取得良好的质量控制效果。特别是录用很多没有受到专业训练的农民工参与建筑施工,大大降低而来施工作业队伍的作业水平。 另一方面,在建筑工程施工时缺少健全的质量控制体系,施工方法、操作设备、人员安排、操作工艺等各种问题都给工程质量带来隐患。前道工序难以达到指标,则后道工序施工者将无法处理问题,影响了整个施工过程的质量标准。有的工程单位管理出现混乱,施工现场成品和半成品乱堆乱放,使得施工场地秩序遭到破坏。 4、建筑工程监理的问题 施工现场监理工作缺失是导致房屋建筑质量不达标的另一因素,没有专业的监理团队将使得工程施工问题无法及时被发现,给质量检测工作带来不便。少数监理单位为了寻求经济效益超越资质承接监理业务,项目监理机构的人员资格、配备与建筑专业不符。有的监理人员无证上岗的现象,现场监理质量控制体系构建不全面,监理人员对材料、构配件、设备等审查环境把握不当,这些都给工程管理添加了难度。而少数项目监理机构在工作上没有按规定程序组织检验批、分项、分部工程的质量验收,导致很多质量问题没有被及时发现。 5、建筑材料的问题 选择哪一种材料就觉得了哪一种施工方案,材料选择不当同样会影响到房屋工程的质量。例:选择防水工程沥青的品种时,很多方面都会给建筑施工质量带来影响,油毡的质量和品种、抹灰用砂含泥量控制等,木门窗木材品种的确定,这些对于工程质量影响甚大。当材料运输到施工场地后,工程单位没有及时组织检验人员审核材料的质量则直接投入使用,这就影响了材料性能的发挥,影响到了建筑的使用。从目前整个建筑行业情况看,因材料及设置质量低劣导致的质量通病尤为多见,其对建筑质量带来的影响也很大。 二、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的具体措施 1、建立健全的施工质管制度规范 想做好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工作,首先我们要做的是建立一个完善的质量管理机制,比如施工质量责任制以及事故报告处理等责任制度,同时也要让这些制度落到实处,实实在在的在真正工作中得到发挥,使其能发挥真正的监督施工质量的作用。在施工过程中,人是作为最基础最基本的要素存在。它不但是操作者,同时也是组织者。他不仅是被控制的对象,同时又是控制的对象。既是质量的保障,又是工程出产不合格或者工程事故的源头。因此,在整个质量控制工作中要以“人”这个最基本要素为核心,明确了参与施工的所有人员的各自权限和职责,把施工质量责任制落到实处。 2、确保施工材料的质量 在施工材料控制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检测施工时所需要的原材料,建筑构件以及施工设备等的质量,因此相关部门必须严格把关,把紧材料的采购关,检验关以及使用关,从而确保工程的质量。 在材料采购这一项上,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中,各种违规销售手段不断涌现,“提成”“回扣”等对材料采购人员的诱惑力相当的大。因此,在采购员的选择上,应该选择那些相对诚实守信并且爱岗敬业的专业人员来担任,并且通过学习和培训来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以及材料的鉴定水平,以便他们在保证材料质量的同时降低材料的成本。 在材料的检测这一项上,现阶段我国的建材市场产品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如何选择好的材料是关键,但如何鉴别到底是否好的材料则需要花费一番功夫了。首先我们要建立完善的材料送检制度,对那些具有正规质量保证书的材料,也不能掉以轻心,要一视同仁的进行必要的检测,用以确保检测报告的真实性。而相比那些质量书不齐全的产品,则更应该追查清楚,确保“三无产品”以及不合格的材料走不进施工现场。 在材料的使用上面,我们认为是施工材料合理使用同样是建设优质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施工前,我们要预先为材料的保管和使用创造良好的仓库或者场地等条件,用以确保它有一个良好的外界因素。而在施工过程中,就应该根据实际需求,合理进行材料的是使用,减少对原材料的浪费。同时,我们还需要对施工使用的实验仪器,或者机械设备等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检测,确保工程质量没问题。 3、提高质量管理人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 企业要加强对项目质量管理人员进行强制性标准和规范的学习,各项目部现场施工人员要加强对标准、规范的熟悉和运用,提高对标准、规范的认识和理解程度。督促劳务分包队伍的负责人和他们的施工员认真学习相关的标准、规范,并加大对分包的监督理力度,确立工程质量负责制,以提高工程实物质量为突破口,把分包队伍自身的质量管理同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 4、要重视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建筑工程质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建筑工程施工中不断提高科技水平,这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和前提。施工中,大量工程依靠手段操作,人为因素影响较大,质量控制较难。因而提高工程质量,必须从提高建筑材料质量入手,研究开发性能好的新型建筑材料和积极引进推广使用先进施工设备、施工技术都非常重要的措施。 三、结束语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自始至终都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首先我们不仅要提高建筑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的管理水平,还要依靠各个专业人员本身的职业素养和施工的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的各个技术人员和工人的配合工作。工程施工质量是决定工程最终成败优劣的关键,在施工的阶段,我们要制定完善的,详细的符合质量标准的目标,并且通过各种合法合理的手段和途径,以质量控制为中心,进行全过程乃至全方位的管理,把施工质量管理措施落实到位,只有如此,才能令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得到真正的保证。 质量管理方案论文:分析工程质量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及解决方案 内容摘要 工程的质量关乎社会公众利益和公共安全,要有强烈的对国家、对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参考相关资料,从工程质量管理重要性,存在的问题,解决的方案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工程质量存在问题解决方案 质量关乎社会公众利益和公共安全。必须切实增强质量责任意识,从施工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落实质量责任,确保建设工程质量。 1、工程质量管理的意义 工程项目复杂度较之以往呈几何级数倍增,其正朝着大型化、规模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在建设投资力度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工程项目的质量、进度需要通过更严格的监控和管理,才能得到保证。施工项目质量的优劣,不但关系到工程的适用性,更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社会安定。因此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加强工程质量管理,确保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施工项目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建筑施工项目质量管理及其特点 一般地,工程质量是指工程满足业主需要的,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标准、设计文件及合同规定的特征综合。就建筑施工项目质量而言,其特点主要有: 2.1使用性 所谓使用性,就是指建筑工程能够满足使用目的的各种性能。包括理化性能,如规格、尺寸、保温、隔热、隔音、耐酸、耐碱、耐腐蚀等;结构性能,如地基基础牢固程度、结构的足够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等;使用功能,如民用住宅要能满足居住的需要,工业厂房要能满足生产的需要等。 2.2安全性 所谓安全性,就是指建筑工程建成后在使用过程中保证结构安全以及保证人身和环境免受危害的程度。一般地,工程的结构安全度、抗震、防火、耐火、放腐能力以及抗核污染、抗爆炸波等能力,是否能够达到特定的要求,都是安全性的重要标志。 2.3经济性 所谓经济性,就是指建筑工程从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到整个产品使用寿命周期内的成木和消耗的全部费用。 2.4 可靠性 主要指工程在规定的时间和规定的条件下完成功能的能力。一般地,工程不仅要求在竣工验收时要达到规定的指标,而且在一定的使用期内要保持应有的正常功能,保证具有使用价值。 2.5环境适应性 从长远来看,建筑工程应该与周围生态环境相协调,与所在地区经济环境相协调以及与周围己建工程相协调,以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通过与环境的协调,不仅能够更高地保证工程质量,还能够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充分发挥建筑工程的最大效用。 3、工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3.1工程质量执行文件未有效贯彻,质量体系未真正有效运行。 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方案编制欠针对性,施工作业指导书不能紧贴作业面。每个工程都有各自的特点,但有些项目部却照搬方案。 3.1.1材料进场检验及试验不到位,致使使用了不符合要求的材料。 3.1.2工程技术交底笼统、形式化,过程检验不规范,作业人员以完工为目的,质量好坏不管,而项目质检员又未能尽责。 3.1.3质量控制点的设置与管理不合理、不规范,关键、重点部位有失控现象,工程质量检验评定不客观、不及时。 3.1.4部门市场准入制度管理疏漏,在施工企业中出现虚假的有资质无能力或高资质低能力的不正常现象,或存在无证施工、借证卖照、超规定范围承包,或逃避市场管理、私下交易等等。 3.2工程质量法律意思淡薄。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标准的颁布实施,既明确建筑施工企业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明确了施工企业在工程技术、质量管理中的操作程序和规范。但一些施工单位法律意识淡薄,法制观念弱化,在施工活动中违反操作规程,不按图施工,不按顺序施工,技术措施不当,甚至偷工减料,由此造成工程质量低劣,质量事故不断发生。 4、加强工程质量管理的解决方案 4.1搭好项目管理班子,选好项目经理。 4.1.1建立一个精兵强将的管理班子,是每一个施工单位营造更高利润,打造和完善健康发展路径的基础。内行的管理人员应该从基层而来,从有经验的,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德才兼备的年轻管理者群体中来。实施现场管理远远区别于办公行政管理,现场管理是一个多社科、多专业、多门类的复合型管理场所,没有一定的现场管理、协调、防御经验是无法胜任的。 4.1.2项目经理是企业在项目上的全权人,是项目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和质量形成过程的总指挥,除必须具备的政治素质外,还应要求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项目班子(包括项目经理)由技术和管理人员组成,是履行质量职能的骨干力量,又是执行质量计划实行全过程控制的实际工作者,选配项目班子要注重总体功能。 4.1.3施工企业法定代表人和项目经理对所承建项目的工程质量负有领导责任及终身责任,要依法管理企业。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从人员、材料、设备、工序、技术措施等方面层层落实工程质量责任,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4.2建立项目的质量体系,确保体系的正常运行。 企业质量体系的建立和体系文件的编制,这是GB/19001-2000标准的要求,也就是常说的企业贯标工作,它的作用是应该肯定的。目前,我国已经有相当一批建筑企业贯彻实行了ISO9000系列标准,建立了质量体系,实施了体系认证。但由于国外建筑企业范围有所不同,不同的企业应针对自己的特点,选择不同的体系要素。在此基础上,科研、设计、房地产开发、集团公司,可选择ISO9001,施工企业选择ISO9002,试验室、监理公司等单位可选择ISO9003,以不同的模式实施对外保证。 4.3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关键在于人的执行,要不断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如果施工项目管理的人员素质不高,将给管理带来很大的阻力。为增强施工技术力量,企业应用施工间隙组织“规范、标准”讲座,对一线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大规模质量培训;对名级员工进行贯标意识、观念的教育和培训,让员工懂得每一个岗位的工作质量对于整体质量保证水平的影响和重要性,真正按规范要求实施运作,按程序要求作好记录;我们将施工方面法律讲座也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来抓,以提高施工项目质量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严格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的专业操守。 4.4建筑施工企业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健全质量规章制度。 4.4.1制定质量规章制度。为使施工质量管理做到有章可循,制定一系列质量规章制度,如《隐蔽工程报验制度》、《施工质量检测制度》等。质量制度应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查性。 4.4.2建立三级检验制度,即班组自检、施工队复检、经理部终检。 4.4.3建立跟班旁站制度,对隐蔽工程处理、特殊工程部位施工、特殊层面施工等重要部位要求有质检员跟班旁站,确保工程质量。 4.4.4建立交接班制度,使工程的质量状况随时处于受控状态,使出现的质量问题及时得到解决。 4.5建立互助、双赢的和谐合作施工环境。一个建设项目的完成,有诸多相关企业单位的参与和帮助,相互间建立一个互助、双赢的和谐合作环境是项目顺利进展与企业良性发展的重要条件,是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每个单位的诚信建设是和谐合作环境的基础。 5、结束语 工程质量控制目标是质量控制预期应达到的结果,以及应达到的程度和水平,在进行质量控制时实施目标管理可以激发人员质量控制积极性、主动性,使关键问题迅速得到解决。管理因素在质量控制中举足轻重。建筑工程项目应建立严密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责任制,明确各自责任。 质量管理方案论文: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方案研究 摘要:建筑工程中的质量管理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很多庞大的土木工程项目中都发挥了卓有成效的作用,如都江堰、北京故宫、三峡大坝等工程,如此可见在以后的工程实践中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依然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作者站在管理部门的角度上,结合实践经验, 阐述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控制验收;措施计划 1 做好施工技术交底 施工承包单位应做好技术交底,作业技术交底是对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的具体化,是更细致、明确、更加具体的技术实施方案,是工序施工或分项工程施工的具体指导文件。技术交底的内容包括施工方法、质量要求、验收标准、施工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和可能出现意外的措施及应急方案。 2 设置好质量控制点 一般要事先分析可能造成质量问题的原因,再针对原因制定对策和措施进行预控。可作为质量控制点的对象涉及面广,它可能是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的结构部位,也可能是影响质量的关键工序、操作或某一环节。表1为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点设置的一般位置示例。 3 做好隐蔽工程的验收 1)隐蔽工程施工完毕,承包单位按有关技术规程、规范、施工图纸先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填写《报验申请表》,附上相应的工程检查证(或隐蔽工程检查记录)及有关材料证明、试验报告、复试报告等,报送项目监理机构。 2)监理工程师收到报验申请后,首先对质量证明资料进行审查,并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内到现场检查(检测或核查),承包单位的专职质检员及相关施工人员应随同一起到现场检查。 3)经现场检查,如符合质量要求,监理工程师在《报验申请表》及工程检查证(或隐蔽工程检查记录)上签字确认,准予承包单位隐蔽、覆盖,进入下一道工序施工。如经现场检查发现不合格,监理工程师签发“不合格项目通知”,责令承包单位整改,整改自检合格后再报监理工程师复查。 表1 质量控制点的设置位置 4 制定周全的施工安全技术措施计划 编制施工安全技术措施计划时,对于某些特殊情况应考虑: 1)对结构复杂、施工难度大、专业性较强的项目,除制定项目总体安全保证计划外,还必须制定单位工程或分部分项工程的安全技术措施。 2)对高处作业、井下作业等专业性较强的作业,电器、压力容器等特殊工种作业,应制定单项安全技术规程,并应对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安全作业资格和身体状况进行合格检查。项目经理部必须实行逐级安全技术交底制度,落实到班组全体作业人员,安全施工技术交底应满足如下要求: 1)技术交底必须针对性强,应针对分部分项工程施工中给作业人员可能带来的潜在安全威胁,作出具体的防范措施; 2)优先采用先进的安全技术措施; 3)应将工程概况、施工方法、施工程序、安全技术措施等向工长、班组长进行详细交底; 4)定期向由两个以上作业队和多工种进行交叉施工的作业队伍进行书面交底,保留书面安全技术交底的签字记录。 安全技术交底主要内容有: 1)本工程项目的施工作业特点和危险点; 2)针对危险点的具体预防措施; 3)应注意的安全事项; 4)相应的安全操作规程和标准; 5)发生事故后应及时采取的避难和急救措施。 5 工程实例 5.1 工程概况 在某公司生产任务楼改造工程,位于工业园厂区内,建筑用地2574 m2,总建筑面积5366.32 m2,建筑层数为3层,建筑总高度为13.1 m。结构类型为框架一局部剪力墙结构。建筑防水等级为Ⅱ级,设计使用年限50年,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建筑耐火等级为二级。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混凝土结构类别:二类b,安全等级为二级。基础:柱下独立基础;混凝土标号为C30,钢筋为HPB235,HRB335,垫层C10混凝土,厚度为100 mm;梁、板、柱采用C25。混凝土保护层:基础、粱、板、柱分别为40,30,20,30。主体结构形式:框架结构一局部剪力墙结构;砌体:框架填充墙采用250厚多孔砖,砂浆标号为M5混合砂浆,多孔砖容重14.3 kN/m3,挑梁及⑨轴上的墙体采用200厚加气混凝土块,容重7.5 kN/m3。钢材:钢筋为HPB235,HRB335。 5.2 施工管理中的关键控制因素 本工程采用如下工艺流程:施工准备土方开挖垫层施工基础施工主体结构主楼结构封顶屋面工程外装饰工程内精装工程总平面工程竣工验收。按照上文所述的四个方面关键控制因素:施工技术交底、控制点的设置、隐蔽工程的验收及施工安全技术措施,本工程针对土方开挖、基础施工、主体结构等分部工程分别制定了详细的专项施工方案,并组织专家进行了技术论证。项目经理负责组织现场管理人员认真审查施工图纸,领会设计意图。结合图纸会审纪要,编制具体的施工方案和进行必要的技术交底,计算并列出材料计划、周转材料计划、机具计划、劳动力计划等,同时作好施工中不同工种的组织协调工作。 在控制点的设置方面,按照如表1所示的相关内容,结合施工图纸,项目经理组织技术负责人进行了关键控制点的设置,如基础垫层标高,基础位置、尺寸、标高、主体结构预留孔洞的位置、尺寸等。在隐蔽工程验收方面,要确保钢筋绑扎符合规范、技术标准的要求,钢筋绑扎完毕施工单位做好自检工作,而后通知监理工程师进行隐蔽工程验收,验收不合格,不得转入下道工序。在施工安全技术措施方面,项目经理作为安全第一责任人,负责建立项目安全保证体系,在签订纵、横向合同时,必须明确安全指标及双方责任,并具有奖罚标准。 严格按《质量手册》标准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设计方案,同时应具有针对性的安全措施。并负责提足安全技术措施费,满足施工现场达标要求。在下达施工生产任务时必须同时下达安全生产要求,并作好书面安全技术交底。每月组织一次安全生产检查,严格按照建设部安全检查评分标准进行检查,对查出的隐患立即责成有关人员进行整改,作好记录,做到文明施工。负责本项目的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提出全员安全意识,搞好安全生产。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时,要紧急抢救,保护现场,立即上报,不许隐报。 严格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参加事故调查分析及处理。依次分别做好检验批、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的验收工作,为竣工验收做好充分的准备,确保工程质量,避免返工。 质量管理方案论文:建筑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管理方案研究 摘要:建筑工程的质量不仅仅关系到社会的长远发展,还与广大人民安全息息相关。对于每一个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并发展壮大,这是每一个建筑施工企业都面临的问题,究其根本,还是需要我们做好建筑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管理工作。本文从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影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具体措施等方面介绍了建筑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管理方案研究。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质量管理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我国经济大力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建筑与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与此同时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也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重视。建筑工程质量的好坏不但关系到施工单位的竞争和发展,建设单位的荣誉和地位,更重要的是建筑工程的质量与广大人民安全息息相关。怎样有效的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进行完善、科学的质量管理,成为了每一个建筑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对建筑工程施工进行必要的质量管理,这是十分重要的。首先,质量管理工作的效果如何,在某一方面来说就影响到了建设企业的企业信誉、经济效益甚至是企业的生存问题。因此,建筑工程的施工必须要在掌握了一定的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的基础上进行建筑施工,为了更好的使用这些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则需要企业良好的施工组织管理水平来进行实施和支撑;其次,建筑的施工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就当今建筑业情况来说,建筑的类型和样式已经趋于多元化,施工的条件也会受到气候的影响,而施工过程中的多种施工技术、工艺的交叉使用,又对施工过程中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影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 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是以下四点:第一,主要是人的因素。在建筑施工中,人的因素主要是指管理者的素质、服务人员的质量观念以及操作人员的施工水平。管理者的综合素质越高,其领导人力和决策能力就越强,就能够很好的掌握目标管理、施工组织、技术指导、质量规划等环节,进而还能更好的完善施工管理制度。而操作人员则需要有过硬的技术水平和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只有这样,才能将施工计划保质保量的完成;第二,材料因素。建筑工程施工中最重要的物质条件就是施工材料,而材料的质量很大程度上也就决定了工程质量,如果材料的质量不过关,那么工程的质量也就不可能符合相关标准。现在有一些不法建筑商,为了谋求更大的利益,在施工中采用不合标准的材料,这也往往是安全隐患的重要原因。同时,还有的采购人员没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对原材料的质量没有进行严格的检查和控制,甚至是从中收取不法利益,这也给工程的质量留下了巨大的隐患;第三,环境因素。在建筑施工中,气候、水文、地质、劳动环境、人文环境都有可能会对建筑的质量造成影响。环境因素对于建筑工程的影响,还有着复杂多变的特点,时间、温度、天气都有可能对建筑工程的质量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第四,方法因素。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所采取的组织措施、检查手段、施工组织设计、工艺流程、技术方案等都属于施工的方法。有的施工单位,明确了施工组织设计,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却没有严格的按照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施工。在施工的过程中,没有对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预防,等到出现了问题才想到去解决。这些都会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 三、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具体措施 要想将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管理工作做好,则需要我们拿出科学的办法来保证工程施工的质量。首先,要切实提高管理、操作及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现在的建筑施工人员大多是农民工,他们缺少必要的安全意识、质量意识,这就需要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教育和宣传,让施工人员在心里树立起质量第一、预防为主、社会效益与企业效益相结合的观念。同时,还要对施工人员进行施工技术、安全知识、质量知识等方面的教育,使其严格的按照作业指导说明书进行组织施工;其次,要加强原材料的质量管理。这就需要我们首先加强采购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质量检查水平,材料的选择还要广开门路,在充分掌握材料信息的基础上,通过比较、筛选,选择价廉物美的厂家进行进货。对于进入施工现场的原材料,还要进行再次检查,确保施工所用的原材料是符合工程需求和技术标准;再次,还要提高施工的质量管理水平。在进行工程施工前,必须制定完善科学的总体施工方案,对方案进行严格的审批,在审批完成之后还要做出样板,对样板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后再进行最后的施工。在实际的施工中,对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在最快时间内找出改进措施,保证施工的顺利完成;最后,还要建立科学、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在开工前,还要对工程质量形成的过程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作业指导书、报告、表格等。同时,还要明确质量管理体系人员,将责任明确到个人,进行层层把关。 总而言之,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是一个严谨、系统的工程,只有施工单位认真、严谨的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才能将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做好。对于建筑工程中出现的问题,必须要进行认真分析,在找出原因之后,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质量管理方案论文:建筑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管理方案研究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我国经济大力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建筑与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与此同时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也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重视。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关系施工企业的效益,关系业主的项目管理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关系工程使用方的切身利益,也关系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对于每一个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并发展壮大,这是每一个建筑施工企业都面临的问题,究其根本,还是需要我们做好建筑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管理工作。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质量管理 建筑工程的质量不仅仅关系到社会的长远发展,还与广大人民安全息息相关。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则是树立建筑施工企业信誉的窗口,也是建筑施工企业一切管理工作的落脚点。建立并在具体实施的工程项目中推广应用一套完善的质量管理标准体系也就成为每个建筑施工企业最基本的要求。 1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我国经济大力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建筑与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与此同时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也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重视。建筑工程质量的好坏不但关系到施工单位的竞争和发展,建设单位的荣誉和地位,更重要的是建筑工程的质量与广大人民安全息息相关.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管理是施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更好地统筹建筑施工的全过程,进一步促进施工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优化建筑施工管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再次,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是维护用户利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基础。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投资项目的不断增加,工程质量管理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维护用户的整体利益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信誉有着重大的意义。就当今建筑业情况来说,建筑的类型和样式已经趋于多元化,施工的条件也会受到气候的影响,而施工过程中的多种施工技术、工艺的交叉使用,又对施工过程中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 2 影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 2.1 人的因素 人的因素主要指领导者的素质,操作人员的理论、技术水平,生理缺陷,粗心大意,违纪违章等。施工时首先要考虑到对人的因素的控制,因为人是施工过程的主体,工程质量的形成受到所有参加工程项目施工的工程技术干部、操作人员、服务人员共同作用,他们是形成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 2.2 材料因素 建筑工程施工中最重要的物质条件就是施工材料,而材料的质量很大程度上也就决定了工程质量,材料(包括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构配件)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如果材料的质量不过关,那么工程的质量也就不可能符合相关标准。所以加强材料的质量控制,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 2.3 方法因素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所采取的组织措施、检查手段、施工组织设计、工艺流程、技术方案等都属于施工的方法。有的施工单位,明确了施工组织设计,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却没有严格的按照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施工。在施工的过程中,没有对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预防,等到出现了问题才想到去解决。这些都会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 2.4 机械设备 施工的机械设备会对项目的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产生直接的、重要的影响,因为机械设备是实现项目施工机械化的重要物质基础。在项目施工阶段,在综合考虑施工现场的条件的基础上,必须系统考虑建筑结构型式、机械设备功能、施工组织与管理、施工工艺和方法、建筑技术经济等因素,合理选择施工机械的类型和性能参数,使之合理装备、配套使用、有机联系。 2.5 环境因素 影响工程质量的环境因素较多,有工程地质、水文、气象、噪音、通风、振动、照明、污染等。环境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具有复杂而多变的特点,如气象条件就变化万千,温度、湿度、大风、暴雨、酷暑、严寒都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往往前一工序就是后一工序的环境,前一分项、分部工程也就是后一分项、分部工程的环境。因此,根据工程特点和具体条件,应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严加控制。 3 提升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对策 3.1 切实提高管理、操作及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 现在的建筑施工人员大多是农民工,他们缺少必要的安全意识、质量意识,这就需要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教育和宣传,让施工人员在心里树立起质量第一、预防为主、社会效益与企业效益相结合的观念。同时,还要对施工人员进行施工技术、安全知识、质量知识等方面的教育,使其严格的按照作业指导说明书进行组织施工; 3.2 把握好建筑材料的质量关 要做到把握好建筑材料的质量关,首先需要我们加强采购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质量检查水平,材料的选择还要广开门路,在充分掌握材料信息的基础上,通过比较、筛选,选择价廉物美的厂家进行进货。对于进入施工现场的原材料,还要进行再次检查,确保施工所用的原材料是符合工程需求和技术标准,建筑工程队应该制定较为严格的材料管理制度,认真把好建筑材料采购关,把好建筑材料的检验关,严格控制次品和不合格建筑材料、构配件、成品半成品进入施工现场,要让业主满意,真正确保建筑施工的顺利运行,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提高奠定重要的基础。 3.3 提高施工的质量管理水平。 在进行工程施工前,必须制定完善科学的总体施工方案,对方案进行严格的审批,在审批完成之后还要做出样板,对样板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后再进行最后的施工。在实际的施工中,对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在最快时间内找出改进措施,保证施工的顺利完成;最后,还要建立科学、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在开工前,还要对工程质量形成的过程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作业指导书、报告、表格等。同时,还要明确质量管理体系人员,将责任明确到个人,进行层层把关。 3.4 工程的交工验收管理。 工程的交工验收是建筑后期施工管理的最后一个阶段, 在整个工程项目的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后期施工工期紧张、工种多、工序多、投入劳动力多、材料规格品种多、机械多、各个工种交叉多、专业性强的问题,所以后期施工的管理是确保整个项目保量保质按期交工的关键。可以从技术、管理、组织、经济等多个方面采取措施,建立有组织力、权威、效率高的领导机构,要按国家现行的施工技术验收规范进行验收。 4 结束语 “百年大计,质量策一”。 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关系施工企业的效益,关系业主的项目管理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关系工程使用方的切身利益,也关系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对于每一个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并发展壮大,这是每一个建筑施工企业都面临的问题,究其根本,还是需要我们做好建筑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管理工作。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中,我们要站在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工程质量的重大意义,坚持“以质取胜”的经营战略,科学管理,规范施工,以此推动企业拓宽市场,赢得市场,谋求更大发展。对于建筑工程中出现的问题,必须要进行认真分析,在找出原因之后,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质量管理方案论文:谈本科评估方案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机结合 摘要:评估是规范高等学校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加强质量监控是高等学校加强内涵建设的客观要求。本文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提出的要求和指标,按照IS09000标准的原理和模式,试图建立长效机制,促进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完善。 关键词:评估方案;ISO9000;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 近年来,部分高校为规范教学管理,先后建立了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将本科评估方案与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有机结合。这有利于高校将本科教学评估的要求落到实处并能有效地巩固评估的成果,推进内涵建设,建立长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一、评估方案和质量管理体系的相通性 评估方案的主要是对高校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进行鉴定和分等,是一种典型的总结性评价。质量管理体系是学校按照GB/T19001-2000idtIS0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编制《质量管理手册》,规定质量管理体系的组织结构、职责范围和质量管理体系各过程的控制要求。虽然前者注重结果的评价,后者注重过程的控制,但两者仍有相通之处。 (1)强调领导重视、全员参与。两者在实施过程中,都强调只有校领导的亲自挂帅、推动、只有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只有各单位的相互协调,才能实现目标。不但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和统一认识,也要在行动中发挥每一位教职工、每个单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但要求每一位教职工严格遵循相关规定,也要求各单位领导是各单位目标实现与否的直接责任人。 (2)最终目标的一致性。从高校自身的角度来说,无论是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还是进行本科教学评估,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建立一所合格的高等学校,为学生提供优质的高等教育服务,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合格人才,使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使学校在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3)运行过程相似。首先,两个体系都需要建立适当的文件,以提供体系运行的依据。评估体系的指标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教育服务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特别是相应必要的记录),并通过有效地实施和运行这些文件,最终实现提高教育服务管理水平和通过本科教学评估的目的。其次,两个体系都是利用必备的资源、行使特定的职责、确保教育教学服务的实现,并对教育教学服务实现过程进行监控(见下表)。因此,评估体系的建立可以以教育服务质量管理体系为轴线,加以完善和改进,最终达到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效果。第三,两个体系的评价都是以相关必要的记录为基础,通过对当前的现状、对过去的追溯和对未来的预测,总体判断体系运行的适宜性、有效性、充分性和符合性。因此,可以通过对所建立的教育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持续改进教育服务质量管理体系,从而提高各项目标,逐步达到本科教学评估的指标要求。 二、加强评估方案和质量管理体系有机结合,推进内涵建设 1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发展趋势 国外高等教育评估的研究和实践均表明,总结性评价作为组织管理控制手段的功能很强,但作为组织自我检查、反思和改进工作手段的功能较弱。形成性评价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或计划、教育过程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实践中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尽管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大量存在着主要以考核、鉴定等功能为管理手段的终结性评估,但不可否认,面向教学活动本身、以解决教学问题为目的的形成性评估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要真正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本科教学评估的形成性目的,必须适当弱化评估的总结性功能,减少评估对被评高校的威胁,使其不再担心由于问题被发现而受到惩罚,这是消除或减弱评估过程中被评高校弄虚作假的动机,促使高校以建设性态度对待外部评估的必要措施。因此,今后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发展趋势应是终结性评估与形成性评估相结合,政府宏观管理与社会中介评估相结合。 2 评估方案和质量管理体系有机结合,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 学校引入ISO9000标准,不是要取代以往的教育、教学管理,而是要构建新的内部质量管理平台,对质量管理的合理性、有效性进行检查和监督。目前,学校的教育评估部门主要是上级行政机关,所进行的评价也主要代表专家的意见,学校管理工作的考核,主要也不是来自服务的对象。而IS09000质量认证是由国家承认的认证机关,以客观的第三者身份,依据IS09000标准,对学校质量保证能力予以审核和确认。它是一种以预防为主的过程管理,用评审论据来验证过程,用过程控制来保证产品质量,从而确保质量目标、质量方针得以实现。 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要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与评估,这是行政性评估,是一种政府行为,主要判定、解决学校能不能办学的问题,对于学校的硬件、软件有一系列具体要求。而IS09000质量认证完全取决于学校是否自愿接受,主要解决如何办好学的问题,包括办学的全过程是否符合国际标准。在一定意义上说,教学评估是解决学校能不能办学的问题,IS09000质量认证要解决的则是学校怎么办好的问题,二者之间是相互促进、互为依托的关系,不可替代。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所包含范围比教学水平评估的范围广,完全可以在建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充分考虑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要求,将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要求作为质量管理体系的目标,建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对教育过程进行控制,将二者完全融合于一个体系之中,共同进行管理。学校可以将“达到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作为学校的总质量目标,将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作为各部门、各层次的质量目标,并根据本科评估指标的要求确定质量监控点和质量标准,制定和修改质量程序文件。运用“计划一实施一检查一反馈”,即PDCA循环质量管理方法,监控教育教学过程,以达到质量目标的要求。通过定期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外部审核发现教学管理体系中的不合格项,采取有效的纠正预防措施予以持续改进,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完善。 (本文是苏教高200718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重点项目“基于ISO理念构建地方工科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 质量管理方案论文:浅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摘要】药品是用于预防、诊断、治疗人的疾病的,关系到人民生命安全的特殊商品。药品的质量不仅对病人的生命安全起到重要作用,还对一个药品生产企业发展前景启重要作用。因此药品生产质量管理是非常重要的。药品的生产过程涉及到许多生产环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每个环节的疏忽都有可能导致药品质量不合格,因此加强药品生产质量的管理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就药品生产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药品生产;质量管理;方案; 药品不同于其他性质的商品,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不仅能够有效的预防、诊断、治疗人类的各类疾病,还能够调节人的生理机能。从这一角度上而言,也决定了药品质量的好坏对我们的生活与身体的影响。但是,随着近年来一些商家为了追求高额的利润而采用了一些投机倒把的形式来欺骗消费者,诸如“鱼腥草”、“欣弗”、“奥美定”等案件,不仅严重影响了人民对药品行业和药品安全的信任,而且还在社会上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首先便要从生产上严格把关,只有这样才能保障药品生产的安全,环节药品市场的行业压力。而如果从产品的角度来讲的话,产品质量形成于生产过程,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果,因而,药品生产企业是控制药品质量的源头,社会各界以及药品生产企业本身均应加强管理与监督,严格保证我国药品的良好质量。本文将具体分析我国药品行业的形势,找出药品生产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深入挖掘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 一 我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整体而言,通过对我国药品市场上屡禁不止的不合格药品的出现,便暴露出了我们在药品的生产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着的不足,笔者经过多方面的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总结,认为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一个方面体现在对药品的材料以及包装管理的不规范操作,由于很多药品生产厂家在原材料的采购过程中没有按照严格的程序去检测,这就给药品的生产留下了很大的隐患;第二方面则是药品的生产管理比较混乱,由于很多厂家由于自身条件的制约导致了在生产过程中缺乏对药品生产周期的合理的把控,而且,这些企业在执行过程中也没有真正做到严格按照GMP方面的相关要求去进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药品出现质量不过关现象的出现;另外,由于药品行业的特殊情况,出厂合格的药品可能受到储存条件的影响而产生质量问题,从而引起矛盾。 毋庸置疑,药品的生产质量不仅关乎到企业的生存,而且也关系到国民的健康。然而,就目前的现状而言,却在相当程度上存在着行业制度不完善、药品生产厂家管理水平低以及药品生产人员业务能力相对较低等多方面现象的存在。行业制度的不健全往往会给很多不法分子留下很多的可乘之机,其中尤其以一些投机倒把的商人利用这种制度上存在的漏洞进行不合格药品的倒卖为主;企业管理水平的局限也造成了药品从研发、生产到出厂检验的环节缺陷或是生产过程中的混乱无序;从业人员医药知识的不完备也造成药品质量问题得不到及时的发现而流入市面的潜在威胁,因此,应从以上一方面入手,加强对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力度,并采取有效可行的措施。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了下列几项措施来作为药品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二 药品生产管理中的解决建议 首先,进一步加强药品生产的监管力度,使这种监督管理贯穿到整个生产过程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药品质量的安全性。众所周知,药品的生产是一项复杂的过程,这种复杂性贯穿到了整个药品生产的全过程之中。因此,从药品生产的原料到药品生产出来的检验都要进行严格的检验,只有在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好关,才能最终保证产品质量的安全性。在此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产品质量不合格现象的出现。因此,在对药品生产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根据自身生产产品的情况和特点来制定合理、科学的产品工艺,并结合设备特点制订相应的岗位标准操作规程,明确生产流程和重点工序质量监控,分工明确,要通过对生产过程的监督和控制来保证产品的质量。 其次则是要加强对员工的业务能力的培训。具体表现在要对新员工和顶岗的员工认真做好岗前的培训工作,这其中既包括对企业基本管理制度、企业质量规范等相关方面的基本知识,也包括对员工进行岗位专业知识的培训、岗位技术培训和产品知识培训等。每位新员工或换岗员工都府参加岗前培训和考核,考核合格者方能上岗;同时,应加强对在岗员工的继续培训和提高。根据不同岗位、不同级别安排不同的培训内容,如对于企业管理者侧重生产管理、质量管理以及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培训;对一线上的员工则应侧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巩固与提高。不管企业采取什么样的培训策略,在培训过程中应始终贯穿一条主线,即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只有全体员工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了,药品质量才能药品有保障。 最后一个方面则要求我们应进一步完善相关药品生产制度。对于药品生产商而言,如果要想提高企业的药品生产质量的话,就应该根据制定和执行各项较为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只有有个严格、科学的管理制度才能为药品的质量提供基本保证。但是,对于生产制度的制定却又不是盲目制定的,而是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第一要则要保证制度能够满足现有行业规范的要求,第二则是要保证制度的制定符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结语 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消费者对药品将会提出更高的质量要求。同时随着科学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药品的质量水平将更加均稳定、更加安全有效,以满足人民群众对药品日益增长的质量需求。我们期盼所有的药品生产企业能严格自律,规范生产经营行为,保证药品质量,让老百姓用上放心药,保障人民用药安全,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质量管理方案论文:中专学校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实施方案研究 摘要: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教学管理的相关工作经验,以中专学校精细化教学质量为研究对象,论文首先分析了精细化教学质量的内涵,进而探讨了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笔者给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全文是笔者长期工作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能有所裨益。 关键词:中专 精细化 教学管理 实施方案 教学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含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设备管理、教师管理、教学信息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价,也就是计划、实施、信息反馈和评价。六大管理内容相辅相成,彼此关联,密不可分,且包含独立的子系统。教学质量管理由规范化管理向精细化发展就必须在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上,参照IS09000质量认证体系,结合学校实际,确定六大管理内容,建立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实施方案。 1 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的内涵 1.1 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体现管理的精髓化.精致化和规律化 精髓化是把握教学质量管理目标的核心,按照教学质量管理的规律制定规章制度和计划,精致化是按照教学质量管理要求,实施疏密有致的管理方法,以贯彻落实教学管理的各项内容;规律化是体现教学质量管理的严格制度和规范,实施教学质量管理的具体指导方针和具体解决方案,是检验教学管理质量和水平的标尺。 1.2 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体现管理的全面、全员和全过程 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是对教学管理进行科学合理的细化,细分对象、细分岗位、细化环节。管理的全面是指教学质量管理的范围全面、内容全面和方法全面。范围包括教学计划管理、组织管理.学籍管理、档案管理、信息管理到教师教学管理,管理的内容包括岗位职责、工作标准和工作要求;操作方法和流程;方法包括检查和评估、绩效考核等方面。 全员是指参加教学质量管理的人员广泛而全面。全过程是指教学精细化质量管理贯穿教学各个环节,包含教学管理工作的计划、组织、实施、管理、控制和反馈等多个环节的全过程。通过对各级各类人员进行有关质量问题的宣传教育,使学校全体职工都关心和参加到质量管理中来。 2 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 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系统由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等四个要素构成。这四个要素需要不断地循环进行工作,才能不断地提高全面质量管理的工作成效。计划主要是应用现代的预测技术,预测市场对学生质量的要求,经过对预测信息的分析研究,以此来确定质量管理目标和相应的质量管理方案;实施是根据预定的质量管理目标,经过优选的质量管理方案,组织具体部门和人员实施;检查主要是质量管理部门组织有关人员检查方案的实施情况,评价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成果,并找出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处理是总结全面质量管理工作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教训,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巩固成绩和预防问题再度出现。并且将本次循环中寻找出的问题转入下次循环中予以解决。 3 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实施方案 3.1 教学计划管理 教学计划管理是学校组织教学和实施管理的主要依据,包括制定教学计划、制订课程教学大纲、编制学期教学实施计划、下达教学任务书、编制授课进度计划、编制课程表等多个环节。 教学计划管理由上到下包含学校计划(目标)管理专业计划(目标)课程计划(目标)管理课题计划(目标)管理。学校计划(目标)主要包括学校近期、中期、长期的专业设置及教学目标、层次等,如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它是专业培养目标的纲领。各专业要按照总体目标,根据社会人才需求,结合本专业实际,制定专业课程开设计划,确定专业应知、应会目标,充分体现文化课为技术基础课服务,技术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教学理念,达到文化课、技术基础课在专业发展中够用和实用。同时,课程的开设力求模块化,减少课程开设门数,自主开发精品专业课程。课程计划(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它是任课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依据,是教学基本文件之一。任课教师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详细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对人才知识、技能需求,编制课程学期授课计划(含编制说明、教学周期顺序、教学章节、教学课题、教学内容、授课时数、学生应知、应会目标以及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准备、作业安排等)。因此,任课教师要熟悉所教课程的整本教材内容以及与之相关联的课程知识点,明确课程在本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课题计划(目标)是教学计划(目标)的最末单元,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案与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课题重点、难点,体现教学方法、教学程序设计、教学过程控制、教学效果评价。任课教师课程学期授课计划制定后,由教研组讨论,教研组长、专业科科长签字,于开课前的一个学期结束前一周送教务科审核汇总,报教学副校长批准后执行。 3.2 教学实施过程管理 教学实施过程管理包括理论教学过程管理、实习教学过程管理和生产实习教学管理。第一,在理论教学过程管理中,要按照教学计划(目标)、子计划(目标)分项管理和控制,发现问题及时修正(包括教学计划的修正)。教学管理人员,要根据职责,按照教学计划(目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检查;如随机听课检查、教学进度检查、教案检查、作业批改检查、教学效果检查(抽考、学生问卷、座谈会等),随时掌握教学计划执行情况及的出现的问题,做好每个课题计划(目标)的管理和控制。对学期授课计划执行情况,专业科每月检查一次,教研组至少每两周检查一次,教学管理部门在教学检查、督导及听课过程中随机抽查,并把检查结果每月汇总后报送教学副校长审阅。 第二,实习教学管理是中专学校教学过程管理的薄弱环节,主要与管理理念和实习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关。长期以来,我国实习教师队伍不键全,职称比例、学历比例、人员比例等结构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得不到彻底解决,加上管理方法落后,造成实习教学过程管理流于形式,甚至达不到规范管理的要求。而中专学校学生专业技能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实习教学过程管理。因此,管理人员要根据实际,制定教师学期、学年技能培训计划,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开展自我技能培训,提高教师实际操作技能水平。同时,管理人员要从课题实习计划、实习教案人手,加强实习教学过程检查。实习教师要按照课题培养目标示范操作、讲解、辅导和讲评,对每位学生每个实习课题实习效果进行测评,并汇入平时实习成绩。 第三,生产实习过程管理也应从专业实习计划开始。学校专业课教师应走出校门,到企业调研,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签订学生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协议,了解用人单位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修改专业教学度进和课程计划,同时定期派教师到 学生实习单位进行指导、调研、锻炼等,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学生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生产实习实行定师傅、定课题、定期轮换制度,把学生在企业产实习和顶岗实习落到实处。 教学目标的实施,主要依靠教师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设施、设备来完成。因此,专业科一方面要抓好教师管理,对每个教师提出不同阶段的工作要求,另一方面要结合专业目标对实习设备科学管理,统筹协调,充分提高现有设备的利用率和完好率。 3.3 教学质量检查与评价 学生成绩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评定学生成绩,检查教学质量,研究改进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成绩考核应坚持理论与实践考核并重的原则,采用百分制评定,主要采取考试、考查两种方式进行,实行教考分离,考试课要建立课程试题库。考试是对学生所学知识、技能进行总结性考核的方法。可采用课堂理论考试(笔试、闭卷)、技能考评、实践操作、实验、课程设计、大型作业等多种方式进行。例如,一般情况下,课程平时成绩可占30%~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70%;实验课考核成绩计入课程平时成绩,理实一体化教学的专业课技能操作考核成绩以50%计入期末考试成绩。考查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经常性考核的方法。主要是依据平时课堂提问、作业、实际操作和平时测验等采集学生学习成绩。 3.4 教学信息反馈与处理 (1)教育教学信息的收集、管理和使用教务科、教研督导室、专业科应通过常规教学检查、师生座谈会、听课等形式建立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反馈网络,通过毕业生调查、与用人单位座谈等形式建立人才需求与毕业生质量的信息反馈网络,通过各种层次的教学评估(包括社会评价)收集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水平、办学效益的反馈信息。对收集到的各种信息,要及时进行整理、分析、归纳。 收集整理的各种信息要以纪要或报告等形式,及时报教务科和教学副校长,以便采取相应措施,修订教学计划和目标,改进教学实施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2)学校应指定有关部门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这项工作要形成制度,至少每二年进行一次,每次调查人数不少于近二年毕业生总数的五分之一,调查内容应包括毕业生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责任感、事业心、通用工作能力和专业工作能力等。毕业生跟踪调查报教务科和教学副校长,作为学校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的主要依据之一。 计划、实施、检查是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的核心,不仅要注重教学结果,更要注重教学实施过程。因此,教学管理者在教学管理中要结合实际探索规律,根据实施评价结果及时修正计划,然后再实施、再评价,形成具有自身专业特点的良性循环管理系统,才能高质量地完成教学计划,实现培养目标。 质量管理方案论文:建筑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管理方案研究 【摘 要】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我国经济大力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建筑与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 与此同时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也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重视。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关系施工企业的效益,关系业主的项目管理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关系工程使用方的切身利益,也关系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对于每一个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并发展壮大,这是每一个建筑施工企业都面临的问题,究其根本,还是需要我们做好建筑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管理工作。 【关键词】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质量管理 建筑工程的质量不仅仅关系到社会的长远发展,还与广大人民安全息息相关。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则是树立建筑施工企业信誉的窗口,也是建筑施工企业一切管理工作的落脚点。建立并在具体实施的工程项目中推广应用一套完善的质量管理标准体系也就成为每个建筑施工企业最基本的要求。 1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我国经济大力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建筑与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与此同时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也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重视。建筑工程质量的好坏不但关系到施工单位的竞争和发展,建设单位的荣誉和地位,更重要的是建筑工程的质量与广大人民安全息息相关.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管理是施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更好地统筹建筑施工的全过程,进一步促进施工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优化建筑施工管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再次,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是维护用户利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基础。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投资项目的不断增加,工程质量管理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维护用户的整体利益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信誉有着重大的意义。就当今建筑业情况来说,建筑的类型和样式已经趋于多元化,施工的条件也会受到气候的影响,而施工过程中的多种施工技术、工艺的交叉使用,又对施工过程中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 2 影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 2.1 人的因素 人的因素主要指领导者的素质,操作人员的理论、技术水平,生理缺陷,粗心大意,违纪违章等。施工时首先要考虑到对人的因素的控制,因为人是施工过程的主体,工程质量的形成受到所有参加工程项目施工的工程技术干部、操作人员、服务人员共同作用,他们是形成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 2.2 材料因素 建筑工程施工中最重要的物质条件就是施工材料,而材料的质量很大程度上也就决定了工程质量,材料(包括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构配件)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如果材料的质量不过关,那么工程的质量也就不可能符合相关标准。所以加强材料的质量控制,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 2.3 方法因素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所采取的组织措施、检查手段、施工组织设计、工艺流程、技术方案等都属于施工的方法。有的施工单位,明确了施工组织设计,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却没有严格的按照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施工。在施工的过程中,没有对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预防,等到出现了问题才想到去解决。这些都会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 2.4 机械设备 施工的机械设备会对项目的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产生直接的、重要的影响,因为机械设备是实现项目施工机械化的重要物质基础。在项目施工阶段,在综合考虑施工现场的条件的基础上,必须系统考虑建筑结构型式、机械设备功能、施工组织与管理、施工工艺和方法、建筑技术经济等因素,合理选择施工机械的类型和性能参数,使之合理装备、配套使用、有机联系。 2.5 环境因素 影响工程质量的环境因素较多,有工程地质、水文、气象、噪音、通风、振动、照明、污染等。环境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具有复杂而多变的特点,如气象条件就变化万千,温度、湿度、大风、暴雨、酷暑、严寒都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往往前一工序就是后一工序的环境,前一分项、分部工程也就是后一分项、分部工程的环境。因此,根据工程特点和具体条件,应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严加控制。 3 提升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对策 3.1 切实提高管理、操作及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 现在的建筑施工人员大多是农民工,他们缺少必要的安全意识、质量意识,这就需要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教育和宣传,让施工人员在心里树立起质量第一、预防为主、社会效益与企业效益相结合的观念。同时,还要对施工人员进行施工技术、安全知识、质量知识等方面的教育,使其严格的按照作业指导说明书进行组织施工; 3.2 把握好建筑材料的质量关 要做到把握好建筑材料的质量关,首先需要我们加强采购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质量检查水平,材料的选择还要广开门路,在充分掌握材料信息的基础上,通过比较、筛选,选择价廉物美的厂家进行进货。对于进入施工现场的原材料,还要进行再次检查,确保施工所用的原材料是符合工程需求和技术标准,建筑工程队应该制定较为严格的材料管理制度,认真把好建筑材料采购关,把好建筑材料的检验关,严格控制次品和不合格建筑材料、构配件、成品半成品进入施工现场,要让业主满意,真正确保建筑施工的顺利运行,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提高奠定重要的基础。 3.3 提高施工的质量管理水平。 在进行工程施工前,必须制定完善科学的总体施工方案,对方案进行严格的审批,在审批完成之后还要做出样板,对样板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后再进行最后的施工。在实际的施工中,对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在最快时间内找出改进措施,保证施工的顺利完成;最后,还要建立科学、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在开工前,还要对工程质量形成的过程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作业指导书、报告、表格等。同时,还要明确质量管理体系人员,将责任明确到个人,进行层层把关。 3.4 工程的交工验收管理。 工程的交工验收是建筑后期施工管理的最后一个阶段, 在整个工程项目的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后期施工工期紧张、工种多、工序多、投入劳动力多、材料规格品种多、机械多、各个工种交叉多、专业性强的问题,所以后期施工的管理是确保整个项目保量保质按期交工的关键。可以从技术、管理、组织、经济等多个方面采取措施,建立有组织力、权威、效率高的领导机构,要按国家现行的施工技术验收规范进行验收。 结束语 “百年大计,质量策一”。 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关系施工企业的效益,关系业主的项目管理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关系工程使用方的切身利益,也关系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对于每一个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并发展壮大,这是每一个建筑施工企业都面临的问题,究其根本,还是需要我们做好建筑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管理工作。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中,我们要站在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工程质量的重大意义,坚持“以质取胜”的经营战略,科学管理,规范施工,以此推动企业拓宽市场,赢得市场,谋求更大发展。对于建筑工程中出现的问题,必须要进行认真分析,在找出原因之后,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地理信息系统论文: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工具及其在地质灾害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摘要: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已经广泛渗透到了多种学科领域,从比较简单的、单一功能的、分散的系统发展到多功能的、共享的综合性信息系统,并向多媒体GIS、智能化、三维、虚拟现实及网络方向发展,新兴的地理信息系统将运用专家系统知识,进行分析、预报和辅助决策。本文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工具,从专业开发工具的组成结构上,可以归纳为集成式GIS、模块化GIS、组件式GIS和网络GIS等几个主要类别;总结了地理信息系统在地质灾害研究中的应用及其在地质灾害评价和管理、地质灾害的危险度区划评价和GIS与专家系统的集成应用的进展态势。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 集成式GIS 模块化GIS 组件式GIS 网络GIS 地质灾害 1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 是介于信息科学、空间科学和地球科学之间的交叉科学与新技术学科,它是计算机科学、遥感技术、信息工程与现代地学理论和方法的有机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是基于数据库系统、地图的可视化和地理信息的空间分析的计算机系统,处理的数据是具有地理特征和表征地学现象之间空间关系的属性数据。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有:采集、存储、管理、检索、查询、分析、显示和输出多种数据[1,2],进行数据维护与更新、区域空间分析、多要素综合分析和动态预测[3]等。 地理信息系统,按其内容可以分为三大类[4]:(1)专题信息系统,它是具有有限目标和专业特点的地理信息系统,为特定的专门目的服务,如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矿产资源信息系统和水土流失信息系统等。(2)区域信息系统,主要以区域综合研究和区域的信息服务为目标,可以有不同的规模,如加拿大国家地理信息系统和我国黄河流域信息系统等。(3)地理信息系统工具,它是一组具有图形图像数字化、存储管理、查询检索、分析运算和多种输出等地理信息系统基本功能的软件包。地理信息系统的任务,就是对地球表层人文经济(包括人类工程活动)和自然资源及环境多种信息进行综合管理与分析。 2 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工具 近年来GIS应用系统发展迅猛,GIS工具软件版本也不断更新升级,比较鲜明的发展动向有[5]:(1)各GIS软件工具厂商在优化性能的同时,重视发展Internet 上的GIS;(2)更换开发语言和开发模式,更换或扩展到Windows NT 平台;(3)在空间数据库管理方面,客户/服务器体系结构仍是GIS 软件追求的目标;(4)除了属性数据外,人们也希望图形数据采用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或面向对象的数据库管理系统;(5)理论研究方面,时空数据的处理及其三维或四维GIS仍然是一个研究热点;(6)为了进行空间数据共享和交换,各国都制定了空间数据的交换格式;(7)元数据(Metadata)的记录、处理与标准也是GIS技术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8)对GIS软件影响较为深刻的技术还有组件对象模型(COM),软件厂商已由原来向用户提供系统转为提供对象类型库或ActiveX控件。 在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中,目前已出现了大量的GIS系统专业开发工具。从这些专业开发工具的组成结构上,可以归纳为集成式GIS、模块化GIS、组件式GIS和网络GIS等几个主要类别[6]。 (1) 集成式GIS 集成式GIS指集合各种功能模块的大型GIS系统软件包。ESRI公司推出的Arc/Info,Genasys公司的GenaMap, MapInfo 公司的MapInfo,AutoDesk公司的AutoMap,Maptitude[7], MapGIS, MapEngine[8], TitanGIS等都是集成式的GIS开发工具。集成式GIS系统的优势是各项功能已形成独立的完整系统,提供了强大的数据输入输出功能、空间分析功能、良好的图形平台和可靠性能,缺点是系统复杂、庞大和成本较高,并且难于与其它应用系统集成。 (2) 模块化GIS 模块化GIS系统是把GIS系统按功能划分成一系列模块,运行于统一的基础环境中。Intergraph公司的MGE是具有代表性的模块化GIS系统。模块化GIS系统具有较强的工程针对性,便于开发和应用。 (3) 组件式GIS 组件式GIS是随着近年来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代表了GIS系统的发展潮流。组件式GIS具有标准的组件式平台,各个组件不但可以进行自由、灵活的重组,而且具有可视化的界面和使用方便的标准接口。组件式GIS平台的核心技术是Microsoft的组件对象模型(Component Object Model,简称COM)技术[9],新一代组件式GIS大都是采用ActiveX控件技术来实现的,如Intergraph 公司推出的Geomedia,ESRI公司推出的MapObjects, MapInfo公司推出的MapX,中科院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中心开发的ActiveMap, 北京灵图公司开发的三维虚拟现实地理信息系统VRMap等。这类GIS系统提供的是为完成GIS系统而推出的各种标准ActiveX控件和类型库(Type Library),使GIS系统开发者不必掌握专门的GIS系统开发语言,只需熟悉基于Windows平台并且支持ActiveX控件技术的通用集成开发环境,了解组件式GIS各个控件(包括对象)的属性、方法和事件,就可以实现GIS系统。所以,组件式GIS在系统的无缝集成和灵活方面具有优势,从一定意义上讲,它代表了GIS系统的发展方向。 (4) (4)网络GIS(Web GIS)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期,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信息技术层出不穷。随着电信网、有线电视网、Internet三网融合步伐的加快和第二代Internet技术的日趋成熟,Internet正日益成为信息化社会人们联系、交流、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Internet技术改变着世界。戈尔所倡导的“数字地球”概念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Internet环境下的空间信息处理技术也愈来愈受到重视,它把多维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计算技术、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 System)、网络技术等作为主要的技术支撑系统。GIS的网络化应用趋势已成为必然。Web GIS 是指基于Internet平台的地理信息系统,又称为因特网GIS(Internet GIS)。Internet技术的发展,使地理信息系统发生了质的飞跃,对传统意义上的GIS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导致了Web GIS时代的开始。以单机或局域网为操作平台的工作模式终将被Internet 操作平台所取代。 利用这种新方法,从WWW的任意一个节点,Internet的用户都可以浏览到Web GIS站点上的地理数据,制作专题图件,进行空间查询检索以及空间分析,地理数据的概念已经扩展为分布式、超媒体特点的、相互关联的数据,使GIS进入千家万户。终端用户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共享、使用各GIS服务商或政府机构提供的空间信息、应用服务。通过一个简单的浏览器就可以访问经过复杂的专业GIS分析产生的简洁、直观的结果。可以交互式访问动态更新的地图网址,在Internet网上完成单机系统常见的各种基于地图的GIS信息查询功能。另外,Internet与组件对象模型技术相结合,进一步发展了基于分布式组件模型的Web GIS。空间数据库供应商在服务器上存储数据的同时,根据数据元的格式安装操纵该数据的控制,用户在网上可调用不同的控件和数据,在本机或某个服务器上进行分布式组件的动态组合和空间数据的协同处理与分析,完全实现远程异构数据的共享。 已经有一些公司推出了Web GIS,如AutoDesk公司的MapGuide,MapInfo公司的MapInfo ProSever,Intergraph公司的GeoMedia Web Map,ESRI公司的MapObjects Internet Map Sever for AcrView等。已经推出的Web GIS是利用现有的GIS软件通过CGI或者Sever API构造的过渡产品,随着组件式GIS的发展和分布式对象Web技术的逐渐成熟,未来的Web GIS将是基于COM/ActiveX或CORBA/Java技术开发的分布式对象GIS系统。 3 地理信息系统在地质灾害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目前,国内外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研究国土和城市规划、地籍测量、农作物估产、森林动态监测、水土流失、地下水资源管理[4]和矿产资源勘查[10]、潜力评价及开发[11]等众多领域。GIS在地质灾害研究中的应用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地质灾害评价和管理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各种功能,建立地质灾害空间信息管理系统[12,13,14],管理地质灾害调查资料,显示并查询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信息,评价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分析地质灾害和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提出减轻和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对将来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预测[15,16]。戴福初等利用GIS对香港地区的滑坡灾害进行历史滑坡编录,分析滑坡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动态和静态环境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对滑坡灾害风险进行评价和危险区域划分[17]。 (2) 地质灾害的危险度区划评价 由于各种地质因素本身的不确定性,以及地质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在收集大量的基础地质环境资料前提下,利用GIS对这些基础资料进行有效地处理来提高数据的可靠性,通过选取合适的评价预测指标[18],运用恰当的数学分析模型[19,20,21],对研究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的划分,从而为地质灾害的管理及防治和预警决策提供依据。 (3) GIS与专家系统的集成应用 GIS与专家系统的集成应用中,GIS所起的作用主要是管理时空数据,进行空间分析;专家系统所起的主要作用是利用专家知识和空间目标的事实推理判定灾害的危险度[22]。二者的结合将使专家经验得到推广,减少野外和室内手工作业工作量,使区域地质灾害的动态管理成为可能。 4 结语 (1)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了多种学科领域,从比较简单的、单一功能的、分散的系统发展到多功能的、共享的综合性信息系统,并向多媒体GIS、智能化、三维、虚拟现实及网络方向发展,新兴的地理信息系统将运用专家系统知识,进行分析、预报和辅助决策。 (2)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工具,从专业开发工具的组成结构上,可以归纳为集成式GIS、模块化GIS、组件式GIS和网络GIS等几个主要类别。其中组件式GIS在系统的无缝集成和灵活方面具有优势,代表了GIS系统的发展方向。 (3)地理信息系统在地质灾害研究中的应用方兴未艾,尤其在地质灾害评价和管理、地质灾害的危险度区划评价和GIS与专家系统的集成应用方面进展很快。 地理信息系统论文:多媒体技术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摘 要 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有效地管理多媒体数据和空间数据;其次,在区域分析过程中,怎样实现多媒体播放功能.指出用扩充的关系数据模型作为多媒体数据模型较适宜;多媒体功能的实现则取决于多媒体数据的格式是否为RIFF格式以及对多媒体数据的应用要求.最后展示了多媒体技术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属性数据,区域分析,数据模型. 现今由于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崛起和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应用软件都大量使用了多媒体技术.如果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软件中,势必大大增强GIS信息的表现能力,扩大GIS的应用领域.那么怎样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GIS软件中呢我们认为应从两方面来设计:其一是怎样将多媒体数据溶于GIS数据库中,并保证提供GIS软件的双向检索及各种分析功能;其二是在应用过程中,怎样实现多媒体的播放功能.以下就这两个内容及其应用前景谈谈我们的看法. 1 多媒体数据的有效管理 通常,应用软件中的多媒体数据有两种生成方式:一种是媒体播放之前,将其数字化到数据库当中,播放时从数据库中取数据;另一种是播放时,边生成边播放.而GIS软件中的数据库又分为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即我们可根据媒体数据的特性或应用软件的要求将多媒体数据分别溶于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中. 1.1 GIS数据库中多媒体数据的管理 1.1.1 GIS空间数据库中多媒体数据的管理 目前,多数GIS应用软件所能描述的空间目标都是静态的,实际上,很多GIS所要表达和研究的空间目标都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因此,GIS研究者已广泛关注能对时空过程和时空目标进行描述和分析的时态GIS(temporal GIS).时态GIS的组织核心是时空数据库,即设计一个合理的时空数据模型是建立时态GIS的关键所在.虽然目前还没有较成熟的能支持时态GIS产品的时空数据模型,一但时空数据模型的研究有所突破,不仅能解决时态GIS的应用问题,还将解决空间数据库中动画数据的管理问题,即可通过使用动画技术来实现在屏幕上动态播放时空过程.如动态显示卫星云图的变化情况、地壳变动情况、森林沙化和城市化情况以及海岸或河滩的侵蚀或淤积变化情况等. 有关时空数据模型,张祖勋[1]提出使用分级索引方法来对基本修正法进行改进.这种方法就是不存贮研究区域中每个状态的全部信息,而只存贮某个时间的数据状态(称为基态)以及相对于基态或邻近状态的变化量.在此基础上,建立分级索引,以便能快速找到所需的时空过程的数据. 要使用这种建索引的基本修正法,需要考虑两个问题,一个是如何建立索引;另一个是如何设计用来描述两个状态变化量的差文件. 关于建索引的问题,笔者认为:基态,亦a,b,c,d分别表示时态GIS的4个时期;T.时间轴;t0,t1,…,tn分别表示 时态在GIS某个时期的n+1个时态,其中tn为基态,即“现在”时态 一次数据状态——“现在”时态总是变化的,每产生一个新的现在时态,就应生成一个现在时态与前一次时态的差文件,同时根据现在时态所处的时间位置来决定是否产生新的索引差文件.以四叉树为例,如图1所示,当n为2i(i=2,3,…)的整数倍时,就需产生tn-2i~tn的索引差文件.相应地为了减少索引差文件所占的存贮空间,而又不影响对任一时态的检索速度,可将tn-2i+1~tn-2i的索引差文件删掉,所删的索引名文件个数正好比新建的索引差文件个数少一个. 关于差文件,笔者认为在设计中应考虑如下几个因素.(1)由于差文件是通过对两个时态的目标信息进行异或而产生的,这意味着差文件包含有两类目标信息:一类是前一时态有而后一时态无的目标信息;另一类是前一时态无而后一时态有的目标信息.为了能根据差文件快速、连续地由一个状态到过去另一状态或最近另一状态进行检索,应在差文件中将这两类目标信息予以标识区分.(2)两个状态之间目标变化应是有对应关系的,即01(目标从无到有);10(目标从有到无);1N(目标从一个变成多个);N1(目标从多个变成一个),以及目标空间信息无变化,属性信息有变化;目标局部空间信息有变化等.为了能进行快速检索,在差文件中应将两类各目标之间的对应关系予以标明,当然,这会增加差文件生成过程的复杂性.(3)和所有地图数据库模型类似,差文件也由空间信息、属性信息和关系信息组成,差文件中应将每个目标这3种信息之间的关系予以标明. 1.1.2 GIS属性数据库中多媒体数据的管理 有些GIS的应用中,认为多媒体数据是一种特殊的专题属性数据.怎样选择多媒体数据的数据模型,使得既能遵循其自身特点,又能有效地建立起它与空间数据的联系,是多媒体技术在GIS应用中的关键所在. 目前,多数GIS属性数据库使用的是关系模型.为能将关系模型应用于多媒体数据管理系统中,就必须对现有的关系模型进行扩充,使它不但能处理格式化数据,也能处理非格式化数据.杨学良[2]就这个问题提出了3种技术策略:将多媒体数据文件名作为关系中元组某列(或属性);将每个元组作为一个完整文件保存;元组中存贮格式化数据以及非格式化数据的引用项,而非格式化数据单独存贮. 对比这3种技术策略,第一种技术策略方法简单、容易实现,适宜于对多媒体数据进行播放.第二、三种技术策略虽然能够实现并发控制和恢复,以及实现对多媒体数据进行编辑和拮取的应用,但由于此两种技术策略将每个元组所对应的空间目标的专业属性和多媒体属性混在一起,这既增大了应用程序设计的复杂性,又不利于那些只需使用空间目标的专业属性的一些应用的实现.为此,我们认为,在第一种技术策略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或多个属性项,用于存放多媒体数据的文件信息和数据流信息,当我们需要对多媒体数据文件进行特殊应用时,可根据文件信息和数据流信息对多媒体数据文件进行操作. 1.2 GIS区域分析中多媒体数据的生成 多媒体数据生成的另一种方式是在GIS应用中,边统计、分析运算,边生成结果数据——多媒体数据. 1.2.1 空间分析中多媒体数据的生成 空间分析是一组分析结果依赖于所分析对象的位置信息技术[3],因此,空间分析要求获得目标的空间位置及其属性描述两方面信息.空间分析主要有:地形分析、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和网络分析等. 为了能更清楚地表示上述一些空间分析的结果,我们可用虚拟现实技术来实现.所谓虚拟现实[4]是一种由计算机生成的高级人机交互系统,即构成一个以视觉感受为主,也包括听觉、触觉、嗅觉的可感知环境,使用者通过专门的设备可在这个环境中实现观察、触摸、操作、检测等试验,有身临其境之感.比如,可用虚拟技术来观察地形分析或网络分析得到的空间效果,使用者可用交互操作的方式来控制自己与观察对象的角度、距离以及光照等,使观察对象随使用者的操作而动态旋转.此时以动画形式显示的媒体数据随使用者的操作产生并显示. 1.2.2 统计分析中多媒体数据的生成 统计分析就是用数理统计方法开展区域分析.数理统计方法主要有:统计特征值、研究两种或多种地理现象之间的相关分析,通过一组实际观测数据分析系统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回归分析,以及主成分分析等. 为了更加形象化,我们可以将数理统计结果以直方图、曲线、曲面或区划图表示,甚至可以将重要的部分以醒目的颜色、特殊的符号或闪烁的显示形式来告诉使用者,还可以配上解说词,以增加系统的感染力,而表现这些现象的媒体数据是在统计分析之后由系统自动生成并播放的. 2 GIS应用系统中多媒体功能的实现 在GIS应用软件中进行多媒体功能实现,首先是受GIS应用软件自身开发平台的限制.多数情况下,GIS应用软件的多媒体开发平台宜选择编程语言,如VC++,VB或BC++等,以利于和GIS应用软件相结合.一旦多媒体开发环境确定下来,那么怎样实现区域分析中多媒体功能 2.1 空间数据库中多媒体数据的播放 由前所述,空间数据库中存贮的多是各期间的时空数据,这些数据的结构与MCI所能接受的多媒体文件格式RIFF(resource interchange file format)不同,所以应用程序不能直接调用MCI函数和API函数,必须根据时态GIS的空间数据库结构,设计一个相应的动画播放程序来实现动态显示功能. 下面简述动态显示时态GIS中ti~tj状态的算法步骤(0≤i≤j≤n,其中n为现在时态).(1)由基态开始检索各索引差文件直到生成ti状态信息.(2)显示ti状态信息.(3)根据ti差文件,擦除ti状态有而ti+1状态无的信息,显示ti状态无而ti+1状态有的信息.(4)i+1i.(5)当i<j时,转(3);否则结束. 如果用上述算法来实现动态显示时空过程,还有很多细节需要设计.首先,在(1)步骤,从基态开始,逐级逐步检索,每检索到一个状态差文件,就需根据差文件来生成该状态信息,直到ti状态处;其次,在(3)中,需要用到动画技术,擦除前一状态信息实质为恢复该处显示内容,而显示后一状态信息之前,需保存后一处信息内容,再予以显示新状态信息. 2.2 属性数据库中多媒体数据的应用 一般来说,多媒体数据主要应用于两个方面:一个是简单播放;另一个是对多媒体数据进行编辑和拮取.对于前者,只要使用MCI函数或API函数按属性数据库中其他属性的要求进行播放;对于后者,这就要求程序员熟悉多媒体数据文件格式RIFF,根据多媒体数据的文件信息和数据流信息,通过调用多媒体文件输入/输出函数来实现多媒体的播放、编辑、拮取以及同步控制等操作. 3 多媒体技术在GIS中的应用前景 (1)实现资源信息的科学管理,提供信息服务.GIS一改为用户管理提供单一的图表、数据信息形式,而在管理空间信息的同时,对图形、图象、视频、声音、动画等形式的信息进行管理和播放,大大增加了信息的表现能力.(2)家庭教育和个人娱乐.将多媒体和GIS溶于一身,会丰富教育、娱乐软件的内容及表现手段.比如有关地理、历史等课程的教学软件和娱乐软件的设计.(3)销售和演示信息系统.GIS和多媒体技术合为一体的这类系统会比以往的信息系统更具有表现力.比如房地产公司的销售系统,既能表明所售住房的空间位置,又能从中检索其住房环境及内部结构,而且可以动态地删去当天已售出的房子,给出不同价格等;旅游导游系统,可以在为观光游客制定导游路线时,就能对不同地方的景点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总之,将多媒体技术和GIS技术相结合,是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一个发展方向,它会改变人们的工作、生活、思维方式,推动信息社会的前进. 地理信息系统论文:地理信息系统在物流配送中的应用 摘要: 高效、快捷的物流配送系统对企业,尤其对电子商务的发展至关重要[1]。本文在对两者的融合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基于GIS的物流配送系统解决方案,以实现对物流配送过程的全程管理。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物流,电子商务 1 引言 物流是指计划、执行与控制原材料或最终产品从产地到使用地点的实际流程,物流服务具体包括定单管理、运输、仓储、装卸、送递、报关、退货处理、信息服务及增殖业务。显然,货物运输路径的选择,仓库地址的选择等,都涉及到如何处理大量的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而缩短物流时间,降低成本的问题,而地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GIS)不仅具有对空间和属性数据采集、输入、编辑、存储、管理、空间分析、查询、输出和显示功能,而且可为系统用户进行预测、监测、规划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可见,将其应用于物流配送系统中,可大大加强对物流过程的全面控制和管理,实现高效、高质的物流配送服务,本文分以下几部分对GIS在物流配送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2 现代物流与GIS融合 1)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 地理信息系统是集计算机科学、地理学、信息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新兴边缘科学,可作为应用于各领域的基础平台。这种集成是对信息的各种加工、处理过程的应用、融合和交叉渗透,并且实现各种信息的数字化的过程。 在GIS中,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分别描述地理实体的两面,以地理实体为主线组织起来。空间信息还包括了空间要素之间的几何关系,使GIS能够支持一般管理信息系统所不能支持的空间查询和空间分析,以便于制定规划和决策。现在网络地理信息系统(WebGIS)的兴起更使其被越来越多的商业领域用来作为一种信息查询和信息分析工具[3],GIS技术本身也融入了这些商业领域的通用模型(如ARC/INFO的网络分析模块),因而GIS技术在各个商业领域的应用在深度上和广度上不断发展。事实上,凡是涉及到地理分布的领域都可以应用GIS技术。 2)物流的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物流也向着现代化方向迅速发展。物流现代化不仅指物流手段 (物流设施、设备等 )和物流技术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而且指物流管理 (包括物流组织、物流计划的编制、物流运输方案的选择、经济指标的确定,等等)的科学化[4]。 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已经被认为是企业在降低物资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重要的"第三利润源"[5],它通过降低流通费用,缩短流通时间,可以整合企业价值链、延伸企业的控制能力,加快企业资金周转为企业创造新的利润。 尤其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商必须全面、准确、动态地掌握散布在全国各个中转仓库、经销商、零售商以及各种运输环节之中的产品流动状况,并以此制定生产和销售计划,及时调整市场策略。因此电子商务的发展更加推动了现代物流业迅速兴起。 那么,把GIS技术融入到物流配送的过程中,就能更容易地处理物流配送中货物的运输、仓储、装卸、送递等各个环节(如图1),并对其中涉及的问题如运输路线的选择、仓库位置的选择、仓库的容量设置、合理装卸策略、运输车辆的调度和投递路线的选择等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决策分析,这样才符合现代物流的要求,才有助于物流配送企业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降低消耗,提高效率。实际上,随着电子商务、物流和GIS本身的发展,GIS技术将成为全程物流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图1 物流配送过程 3 基于GIS的物流配送系统设计 3.1 需求分析 如以某一城市中的物流配送过程为例,那么基于GIS的物流配送系统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客户提供的详细地址字符串,确定客户的地理位置和车辆路线; 2)、通过基于GIS的查询、地图表现的辅助决策,实现对车辆路线的合理编辑(如创建、删除、修改)和客户配送排序; 3)、用特定的地图符号在地图上表示客户的地理位置,不同类型的客户(如普通客户和会员客户,单位客户和个人客户等)采用不同的符号表示; 4)、通过GIS的查询功能或在地图上点击地图客户符号,显示此客户符号的属性信息,并可以编辑属性; 5)、在地图上查询客户的位置以及客户周围的环境以发现潜在客户; 6)、通过业务系统调用GIS,以图形的方式显示业务系统的各种相关操作结果的数值信息; 7)、基于综合评估模型和GIS的查询,实现对配送区域的拆分、合并; 3.2 系统总体结构 设计基于GIS的物流配送系统,采用面向对象的空间数据模型和基于关系数据库的空间数据库来实现数据的无缝集成,空间数据索引采用基于改进R-Tree的空间数据索引结构,属性数据索引采用B+树数据结构;网络数据传输采用三层结构模型,并采用Java Applet进行开发,这样与平台无关又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使海量空间数据的存储、分析和共享成为可能。系统网络结构图如下: 图2 系统网络结构图 3.3 系统模型设计 由上述分析,基于GIS的物流配送系统应集成以下主要模型:设施定位模型、车辆路线模块、配送区域划分模型、分配集合模型、客户配送排序模型。 1)设施定位模型。用于确定一个或多个设施的位置。在物流系统中,仓库和运输路线共同组成了物流网络,仓库处于网络的节点上,节点决定着线路,如何根据供求的实际需要并结合经济效益等原则,在既定区域内设立多少个仓库,每个仓库的位置,每个仓库的规模,以及仓库之间的物流关系等,运用此模型均能很容易地得到解决。 2)车辆路线模型。用于解决一个起始点、多个终点的货物运输中,如何降低物流作业费用,并保证服务质量的问题。 3)网络物流模型。用于解决寻求最有效的分配货物路径问题,也就是物流网点布局问题。如将货物从N个仓库运往到M个商店,每个商店都有固定的需求量,因此需要确定由哪个仓库提货送给那个商店,所耗的运输代价最小。还包括决定使用多少辆车,每辆车的路线等。 4) 配送区域划分模型。根据各个要素的相似点把同一层上的所有或部分要素分为几个组,用以解决确定服务范围和销售市场范围等问题。如某一公司要设立X个分销点,要求这些分销点要覆盖某一地区,而且要使每个分销点的顾客数目大致相等。 5)空间查询模型。如可以查询以某一商业网点为圆心某半径内配送点的数目,以此判断哪一个配送中心距离最近,为安排配送做准备。 4 系统功能实现 那么,基于GIS的物流配送系统可实现如下主要功能: 1)车辆和货物跟踪:利用GPS和电子地图可以实时显示出车辆或货物的实际位置,并能查询出车辆和货物的状态,以便进行合理调度和管理。 2)提供运输路线规划和导航 规划出运输线路,使显示器能够在电子地图上显示设计线路,并同时显示汽车运行路径和运行方法。 3)信息查询 对配送范围内的主要建筑、运输车辆、客户等进行查询,查询资料可以文字、语言及图象的形式显示,并在电子地图上显示其位置。 4)模拟与决策 如可利用长期客户、车辆、订单和地理数据等建立模型来进行物流网络的布局模拟,并以此来建立决策支持系统,以提供更有效而直观的决策依据。 5结束语 当今,随着电子商务的再次兴起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物流业愈来愈成为热点[6]。利用GIS能高效地处理空间和属性数据的优势来建立基于GIS的物流配送系统虽处于初始阶段,但无疑是有益的尝试,它必将是以后的发展趋势。 地理信息系统论文:浅谈大连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设计 摘 要:环境地理信息系统是融计算机图形和数据库一体,储存和处理与地理空间分布环境信息的集合。随着经济的发展大连市环境负担日趋加重,为了科学的解决环境质量和经济发展的矛盾,大连的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显的日趋重要。 关键词: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监测;规划管理 1 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简介 环境地理信息系统(egis)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和其他信息技术对环境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的一种空间信息系统。 2 大连环境地理信息系统概念设计的意义 大连是中国唯一,亚洲第二个“世界环境500佳”城市。大连的环境保护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大连现辖3个县级市(瓦房店市、普兰店市、庄河市)。建立大连市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坚持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我们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大局下,全面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工业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使城市环境质量继续保持良好,城市功能进一步提升,促进经济建设与环境质量协调发展。 大连环境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项投入大、时间长的系统过程。实施环境信息系统建设本着长远的、战略的、全面的观点,应分阶段分部门的进行,应坚持近期和远期目标,在投资开发和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国内外现有信息系统、环境监测系统、信息网络和数据处理设施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充分借鉴国内外有关系统的建设经验,尽快的使系统建成并投入运行。 系统设计的总体目标是建立一个互联网支持下的开放式系统,使环境信息能够跨地区的自由流通的空间信息系统,形成一个技术先进,性能完善,安全可靠,运行高效的网络化城市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体系,最终为环境管理提供辅助决策支持。 3 大连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设计内容 3.1 环境地理信息系统总体框架部分 环境地理信息系统总体框架一般由三个主体部分构成:数据库系统、平台和应用系统。其中数据库为环境地理信息系统提供数据支持,可由空间数据获取、空间数据组织存储和空间数据管理等部分组成;平台为环境地理信息系统提供地理信息系统基本功能和开发环境,可由环境空间数据查询、编辑、分析、专题制图等部分组成;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系统为环境地理信息系统提供应用和分析功能,可由环境管理、环境监测、环境规划、环境预测、污染事故应急、城市环境综合治理、环境污染总量控制、环境污染模拟预测、自然生态管理等部分组成。环境地理信息系统总体框架图见图1。 3.2 系统总体设计的其他相关部分 软硬件及其网络环境设计。软件设计主要包括系统数据库软件,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图像处理软件,客户机操作软件,工具软件及其他有关软件的选择。硬件设计包括客户机,图形工作站,数字化仪扫描仪,绘图仪,打印机以及其他相关设备的选择。 系统应用软件设计。应用软件设计包括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软件的设计、环境管理信息应用软件的设计以及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接口软件的设计等。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软件的开发在系统应用软件的开发中占有主要地位,一方面它可能是整个系统的集成环境;另一方面一些环境决策分析必须依靠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来实现。 模型库及其管理系统的设计。环境管理信息系统中一些决策信息的产生要依靠有关的环境模型,环境模型的重要作用在于其对原始信息的分析、模拟、评价、预测和优化功能上。模型库的开发非常重要,本部分的设计包括环境评价、环境预测、环境规划、环境管理模型的设计以及相应的模型库管理系统的设计。 3.3 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功能设计 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基本功能结构如图2: 建成后的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应该具有:(1)信息显示: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建立可视化界面,为用户提供了许多用于显示地理、环境数据的工具。(2)信息查询、统计和分析:系统方便地实现各种矢量数据的空间和属性查询并且能够实现基于区县级行政区域的各种环境、社会经济信息查询。(3)环境分析的功能:环境分析是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功能,分析结果将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4)环境信息的表达:将图形数据和分析结果以表格、图像、报表、文字、多媒体等方式将环境信息表示出来。 3.4 数据库设计内容 数据库的建设是城市环境地理信息系统设计最重要的 骤。在设计中应遵守国家和省环境地理信息系统提出的标准,以便信息共享。城市环境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管理如图3所示: 3.5 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 大连环境地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基于gis、gps和rs的决策支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包括以下子系统:资源环境信息管理系统、环境动态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大气污染控制系统、水环境污染控制系统。 资源环境信息管理系统主要显示以下信息:街区层(双线道路),街道线层,绿地层,水系层,工业点源,医院,水质监测断面,大气监测点以及相应的属性数据。 环境规划系统即根据环境现状和环境资源条件,给出最佳环境利用规划,在这个系统中环境适宜性评价是基础,影响环境的因素很多,各种因素的地域变化很大,多种因素的地域组合构成了复杂多样地资源环境条件,通过gis和环境质量现状分析和评价的模型可进行大连市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辅助规划。 环境动态监测系统是根据对污染源以及生态环境的动态监测以及环境承载力的分析,探索区域性污染整治工程的可行性,为分区部署污染整治骨干工程以及环境规划提供技术支持。 大气污染控制系统,建立大气环境质量动态监测网络系统,研制大气污染物浓度值模型,为新型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决策支持,建立大气环境-经济-能源系统规划模型,以便于定量研究能源结构合理布局问题,为能源结构调整和能源政策提供决策支持。 水环境污染控制系统,建立基于gis的水污染规划模型,实现排口处理最优化规划,建立水污染预测模型,为水污染预警服务,建立水污染分析专项系统,为污染源的确立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4 结束语 大连环境地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大系统,它从设计到实施都是比较复杂的,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系统,借鉴集成系统的经验,并得到各专业领域专家的支持,才能建立起一个真正发挥作用的区域性信息系统,为大连地区的环境质量和经济发展提供的服务。 地理信息系统论文:试论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实现 论文关键词:网络地理信息系统 体系结构 java网络应用 论文摘要:介绍了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和组成,并详细讨论了它的理论研究与实现方法。 地理信息系统(gis)可同时管理地理空间信息和数据库属性数据,在城市规划、地下管线管理、市政设施、房地产、交通管理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价值。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gis在组成结构和应用技术等方面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随着internet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gis的需求的提高,利用internet在web上和出版空间数据,为用户提供空间数据浏览、查询和分析的功能,已经成为gis发展的必然趋势。于是,基于internet技术的网络地理信息系统—webgis应运而生。它利用当今先进的gis技术和internet网络技术,将地理信息在国际互联网上,为现有的信息服务行业注人新的血液,也将成为信息服务行业新的利润增长点。 1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的特点和结构 1. 1特点 网络地理信息系统(webg工s)是利用网络技术来扩展和完善地理信息系统的一项新技术,是gis与互联网的有机结合,是gis在广域网环境下的一种应用,最终是实现空间信息的网络化。gis通过互联网延伸了功能,真正成为了一种大众使用的信息工具。在互联网的任意一个节点,人们都可以浏览网上分布的各种具有超媒体特性的地理空间数据、技术性数据,并进行地理分析、查询,以支持智能辅助决策。与传统的gis相比,webgis的特殊之处主要有如下表现: (1)访问范围更广泛。客户可以同时访问多个位于不同地方服务器上的最新数据,这大大方便了gis的数据管理,使分布式的多数据源的数据管理和合成更易于实现。 (2)平台独立性。无论服务器/客户机是何种机器,无论webgis服务器端使用何种gis软件,由于使用了通用的web浏览器,用户就可以透明地访问webgis数据,在本机或某个服务器上进行分布式部件的动态组合和空间数据的协同处理与分析,实现远程异构数据的共享。 (3)大规模降低系统成本。普通gis要求每个客户端配备昂贵的专业gis软件,而用户通常使用的只是一些最基本的功能,这造成极大的浪费。webgis在客户端通常只需使用web浏览器(有时还要加一些插件),其软件成本与全套专业gis相比节省许多。另外,由于客户端的简单性而节省的维护费用也不容忽视。 (4)操作更简单。要推广gis,使gis系统为广大的普通用户所接受,就要降低对系统操作的要求。通用的web浏览器无疑是降低操作复杂度的最好选择。 (5)平衡高效的计算负载。传统的gis大都使用文件服务器结构的处理方式,其处理能力完全依赖于客户端,效率较低。而今一些高级的webgis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基础性、全局性的处理交由服务器执行,而对数据量较小的简单操作则由客户端直接完成。这种计算模式能灵活高效地寻求计算负荷和网络流量负载在服务器端和客户端的合理分配,是一种较理想的优化模式。 1.2结构 webgis是在internet信息、数据共享、交流协作基础之上实现gis的在线查询和业务处理等功能的,web分布式交互操作是工作的重心。webgis的基本组成包括:web服务器;browser浏览器(gis插件);页面描述语言(html,vrml) ; web交互程序(java,cgi,active x);gis数据库管理器(arcstorm , sde ) 。 2设计思想 2. 1 gis网络协议 http协议基于tcp/ip,是属于iso/osi模型应用层的通信协议。它面向的对象与可扩展的特性使其比tcp/ip协议支持更多的数据类型,如文本、图像、声音等。/pc/" 计算,并把执行的结果转换为html格式返回客户端。gis数据和计算都部署在服务器上,对客户请求相应的只是在服务器端进行gis计算,然后将结果形成新的中间gis数据,返送给客户,形成gi5数据迁移。服务器应用包括以下三种主要技术方案: (1) gis桌面系统扩展。以gis桌面系统为基础的webgis服务器的结构如图1所示。 应用网关把客户的服务请求从web服务器通过ole或者tcp/ip技术转送给gis服务器中的监控调度程序,监控调度程序选择可用的gis桌面系统运行实例,完成客户请求的gis计算,然后把结果返回给用户,从而实现所有的gis功能。 (2)基于activex组件的gis服务器。组件gis服务器是在服务器端采用activex组件技术实现gis的服务器,其核心是gisactivex组件系统,其构造如图2所示。 activex组件是一个完整的具有独立功能的程序模块,在服务器端可以按照实现功能等方式把服务器分解成具有独立功能的activex组件,从而形成可伸缩的gis应用服务器。它可以灵活地实现可伸缩的应用系统,降低系统的成本,提高系统的性能。 (3)基于java的gis服务器。基于java的gis服务器系统的核心是用java实现的完成gis功能的javagis组件。该组件负责存取gis数据,提供gis服务。gis服务通过tcp/ip socket和java gis组件通讯,用于java gi5组件和web服务器之间建立链接,并管理gis组件实例。 4 webgis的主要发展趋势及前沿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经逐步进人了计算机技术主流,从而能够在更广泛的领域为更多的用户提供空间信息服务。以下是未来webgis新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①地理标记语言一网络环境下开放的空间数据交换格式.②开放式地理信息系统,③一体化的空间数据管理与分析,④基于分布式计算的webgis.⑤网络虚拟地理环境,⑥移动通信技术扩展gis应用。 空间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宽带网技术、网络安全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迅猛发展,上网人数不断增加,同时,webgis技术不断发展,如基于超图模型的webgis技术、webgis与空间数据库的集成技术和地理信息互操作技术等.可以想象,未来的webgis将是价廉、方便、快捷、功能完善的大众媒体。 地理信息系统论文:土地地理信息系统的GIS平台选择与系统结构 摘要:当前,如何利用gis技术以及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有效管理组织各类土地信息,使之可以方便的获取、存贮、管理和显示,而且还可以对土地利用进行有效的监测、模拟、分析和评价,为土地管理提供全面、及时、准确和客观的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撑,已成为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文章就土地地理信息系统的gis平台选择与系统结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土地地理信息系统;平台;gis 一、土地管理与gis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不可再生资源,是人类一切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基本载体,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是土地管理工作中最根本的任务。土地管理工作面广、涉及信息量大,从调查登记到发证统计涉及到众多的作业流程,为保证土地信息的准确性和实效性,每一流程所获取的信息都应当准确无误,这是一般手工管理方式所无法胜任的。 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出现为有效管理土地信息提供了一种很有效的手段,利用gis建立的土地管理系统,不仅可以实现土地信息的实时更新和土地利用的动态监测,而且可以根据决策部门的要求,快速地提供多种土地利用及规划方案供领导部门选择,为土地资源调查、制图、土地统计、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土地资源分析及评价等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二、土地地理信息系统的gis平台 (一)gis平台选择的标准 gis平台的选择对成功的建立土地地理信息系统是十分重要的。gis平台的选择主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系统的伸缩性在网络技术和环境日趋成熟和完善的时代,任何一个信息系统都不应是孤立存在的,它不应该成为信息海洋中的一座“孤岛”。在设计和实现系统时候采取“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是一种上佳选择。而要做到这一点,系统所依赖的平台的“可伸缩性”则是关键,它可以保证系统的分步实施不会因为平台的提升和系统规模及功能需求的扩展而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2.系统的集成性土地地理信息应用系统在实际的应用中需要跟其它诸如mis等系统集成,方可满足需求。因此,我们常常会谈论到所谓“无缝集成”的问题。对“无缝”的追求其实是因为以往许多软件系统(包括gis平台)在与外部系统连接时是“有缝”的,无法很好地集成和融合。 3.系统的安全性系统的安全性应具有三个方面的意义:一是系统自身的坚固性,即系统应具备对不同类型和规模的数据和使用对象都不能崩溃的特质,以及灵活而强有力的恢复机制;二是系统应具备完善的权限控制机制以保障系统不被有意或无意地破坏;三是系统应具备在并发响应和交互操作的环境下保障数据安全和一致性。 (二)土地地理信息系统的gis平台——arcgis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革新,gis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商业化gis平台产品已成为当今发展最快的软件产业之一。从目前国内众多地理信息系统使用的gis软件的应用情况来看,大部分单位使用国外进口软件,以arcgis、mapinfo较多。国内gis软件由于面世时间短,用户较少,其性能及稳定性尚待提高。 这里我们主要调查比较了目前国内土地部门比较常用的三种gis平台:mapinfo、autocad map与arcgis。其详细比较结果见表1。 通过上面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arcgis是目前世界上最优秀的gis平台,基于arcgis平台构建系统只是投入相对较大。我们的土地地理信息应用系统是一个高起点、高标准、实用性强的信息系统,它必须具备良好的延伸性、集成性和系统安全性,具有海量数据存储与处理、高效并发访问的能力,满足无缝图文一体化管理的要求。从长远的角度来看,arcgis开发前期投入大的缺点完全可以忽略。因此,所有这一切都决定了选择arcgis平台来构建本系统是最理想的选择。 (三)arcgis概述 arcgis是esri(美国环境资源研究所)在全面整合了gis与数据库、软件工程、人工智能、网络技术及其它多方面的计算机主流技术之后,成功地推出了代表gis最高技术水平的全系列gis平台——arcgis系列。arcgis是一个统一的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由五个重要部分组成:(1)arcgis桌面软件。一个一体化的高级gis应用;(2)arcsde通路。一个用关系数据管理系统(rdbms)管理空间数据库的接口;(3)arcims软件。基于internet的分布式数据和服务的gis;(4)arcgis engine。一个完整的基于arcobject嵌入式的gis组件库;(5)arcgis server。一个用于构建集中管理、支持多用户企业级gis应用。 下面是这五部分的具体内容:(1)arcgis桌面软件指arcview,arceditor和arcinfo。它们分享通用的结构,通用的代码基础,通用的扩展模块和统一的开发环境。从arcview到arceditor到arcinfo,功能由简到繁。所有的arcgis桌面软件都由一组相同的应用环境构成:arcmap,arccatalog和arctoolbox。通过这三个应用的协调工作,你可以完成任何从简单到复杂的gis工作,包括制图,数据管理,地理分析和空间处理。还包括与internet地图和服务的整合,地理编码,高级数据编辑,高质量的制图,动态投影,元数据管理,基于向导的界面和对近40种数据格式的直接支持;(2)arcsde通路指arcgis与关系数据库之间的gis通道。它允许用户在多种数据库管理系统中管理地理信息,并使所有的arcgis应用程序都能够使用这些数据;(3)arcims指一个通过中心网络门户来gis地图、数据和元数据的有效解决方案。使用arcims构建的gis网站允许任意数量的用户通过企业局域网或internet进行访问;(4)arcgis server指一个用于构建集中管理、支持多用户的企业级gis应用的平台。arcgis server提供了丰富的gis功能,例如地图、定位器和用在中央服务器应用中的软件对象;(5)arcgis engine指用于构建定制应用的一个完整的嵌入式gis组件库。利用arcgis engine,开发者能将arcgis功能集成到一些应用软件,如:microsoft word和microsoft excel中,还可以为用户提供针对gis解决方案的定制应用。 三、土地地理信息系统的系统结构 (一)土地地理信息系统概述 我市土地地理信息系统是我市土地规划院为推进“金土工程”建设,应管理全市的土地方面的数据的需求而开发的一个系统。它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规划院管理和利用土地调查的数据,实现多种土地信息的协同管理与应用,为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复垦整理、土地规划与评价等主要业务提供帮助。 (二)土地地理信息系统的系统结构 土地地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数据管理、图档管理、土地规划、土地评价、权限管理模块。系统采取c/s架构,分为数据存储层、数据服务层和系统应用层三层。 数据存储层采用oracle作为数据库对2d、3d图形数据、遥感影像数据、各类关系型数据进行统一的管理。oracle 10g是oracle公司推出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专门为进行数据管理而设计的数据库平台,也是最为广泛使用的大型数据库平台。 四、结语 随着城市化过程的快速发展,在土地管理中越来越要求强大的空间分析与查询能力、海量数据管理能力、“图文一体化”办公能力。传统的mis难以满足这一要求。因此,建立基于gis平台的土地管理系统,已经逐渐被各级土地管理部门所认同。 地理信息系统论文: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土地坡度分析统计方面的应用 摘 要 耕地的坡度、坡向、高程是决定耕地质量的重要因素,及时准确地提供坡耕地的分布情况,对于退耕还林工作的规划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以arc/info软件为例,着重就如何在地理信息技术条件下,通过建立数字地面模型,进行地形地表 分析 ,解决土地坡度、坡向的分布统计进行讨论。 关键词 arc/info dem(数字地面模型) 土地坡度 面积统计 1、引言 根据国家退耕还林有关政策,积极治理现有坡耕地,对25度以上的坡耕地实行有计划地退耕还林还草,不但有利于中西部的环境保护,而且对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有积极意义。因此能否为各地、市、县准确提供辖区内各种坡度的土地分布以及土地坡向情况,是能否客观制定该区域农业规划和退耕还林还草计划的关键;然而传统的手工圈绘和主观的'估计'水份太多,实地丈量不但劳民伤财而且精度低下。 我区广大的测绘工作者多年来为广西的国民 经济 建设做了大量前期性、基础性的工作,他们测制的1:25万、1:5万、1:1万的基本地形图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物资基础;特别是近年来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 发展 ,使得这些可贵的资料在数字化处理之后日见增值,为准确、快速、低成本地获取地表的各种统计数据提供可靠的依据。 广西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在为区党委、区政府制作的《广西综合区情地理信息系统(9202工程)》之西部大开发专题中,使用美国esri公司生产的gis软件??arc/info软件为东兰、乐业县制作了数字地面模型,进行三维地形表面分析和坡度量算统计,取得了准确客观的成果。 2、 工作流程 在arc/info中,管理、组织、存储数据最基本的单位是图层(coverage),一个图层相当于一个专题图,包含了地物的空间位置信息和属性信息。利用arc/info进行土地坡度坡向高程的分布统计的工作流程如下: 1、 利用国土资源调查结果,提取耕地信息,在arc/info中生成耕地图层,给不同耕地分类赋予不同的属性; 2、获取该地区的dem数据(dem即数字高程模型,就是在一个地区范围内,用规则格网点的平面坐标(x,y)及其高程(z)描述地貌形态的数据集); 3、分别生成坡度分布图层、坡向分布图层和高程带分布图层; 4、将耕地图层与坡度图层、坡向图层、高程带图层分别叠加分析,得到耕地的坡度、坡向、高程属性; 5、进行面积统计,叠加河流、行政区划、道路、居民点等基础地理信息生成专题图。 3、坡度、坡向和高层带分布图生成 坡度、坡向、高程带图层利用arc/info的tin模块,由de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生成。 3.1 dem数据获取: 目前 常用的获取dem 数据的 方法 有两种: 用航天、航空遥感影像立体像对提取dem; 用现有地形图扫描数字化等高线,获取高程数据生成dem。 用航天、航空遥感图像立体像对生成dem,最大的优点是数据更新快,但购买影像费用高;用高程数据生成dem,精度高于立体像对生成的dem,但更新慢,周期长,仅对高程变化不大的地区适用。目前区测绘局具有的南宁市1:1000 dem数据由航空遥感影像立体像对生成;全区1:25万、1:5万dem和部分地区的1:1万dem数据则由高程数据生成。 用arc/info 生成dem的方法是:数字化地形图,获取高程数据,包括高程点、等高线、软断线(如边界线等)、硬断线(如河流、山脊、陡崖线等),生成tin(不规则空间三角网,一种描述地形表面的方法),再由tin内插成dem。arc/info软件生成的tin对点、软断线、硬断线有不同的插值处理方法。根据笔者对arc/info和国产软件geotin 的对比试验, arc/info软件生成的tin在更大程度上拟合实际的地型,不足之处是加特征点的过程较为繁杂,生产时间较长。 3.2 坡度图、坡向图、高层带图生成: 在arc/info中,坡度、坡向是这样 计算 的:dem上每个格网点的坡度由相邻8个格网点计算而成(图1)。高程的最大变化率即为该部分表面的坡度。坡向为用于计算坡度的那条线的方向。 图1 dem格网点坡度的计算 运用tin模块的分析功能可计算坡度、坡向和高程带,使用命令的关键是建立好坡度、坡向、高程带的分级定义查找表(lookup-table)。以坡度查找表为例,根据坡度分类的要求定义如下: degree-slope slope-code 2 1 6 2 15 3 25 4 90 5 对应的坡度分类:(0°~2°)(2°~6°)(6°~15°)(15°~ 25°)(25°以上) 图2为利用dem生成的图形 c="/newspic/200881/1127448440.jpg" width=566 border=0 坡度查找表字段要严格定义如下: 4、 图层叠加: gis强大的 分析 任务之一是将独立的特征类型合为一个新的特种类,代表了两个输入要素类的合并后的情况。图层叠加,是将土地利用图与坡度图、坡向图、高层分带图依次叠加,可 研究 它们之间的共同区域。运用overlayevents命令可进行叠加分析。 5、 面积统计: 图层叠加后,根据各种分类条件提取耕地,可得到耕地按坡度、坡向、高程带的分布图,利用arc/info的面积 计算 功能进行面积统计。 精度情况:据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党安容等人研究,经国家测绘局验收的1:25万的数字地图(高程精度为25米),在用于分县土地坡度分级计算时,最小误差是0.9%,最大误差为4.9% [1] ,适合省级农业部门制定宏观规划。如果利用即将完成的全区1:5万dem和已经完成的1:1万dem(西江流域),将得到更高的精度,适合县一级及县以下农业部门制定本县、本乡的部门农业规划。 值得注意的是,在坡度较大的地区,平面面积与三维地形表面积相差较大,笔者利用1:25万高程数据生成的dem计算东兰县平面面积为2438 平方公里(国土部门公布的数据:2434平方公里[2]),曲面面积为 3437 平方公里,平面面积与曲面面积相差较大。东兰地处大石山区,山岭绵延,河谷深切,地形起伏较大,利用arc/info的表面积计算功能统计面积应该更为合理。 6、 输出专题图: 对生成的各种分布图按照需要叠加河流、行政区划、道路、居民点等基础地理信息生成专题图输出。笔者在《广西综合区情地理信息系统(9202工程)》之子系统建设中,利用web gis将退耕还林试点县东兰县、乐业县的坡度图制成 网络 电子 地图(图3),可供局域网上浏览和查询。 地理信息系统论文:地理信息系统在配电网自动化中的应用 摘要: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在计算机软件技术支持下采集、储存、管理、检索和综合分析各种地理空间信息,以多种形式输出数据与图形产品的计算机系统。介绍了gis的数据组织及其在配网自动化中的主要应用,包括离线和在线两个方面,提出了基于组件的系统开发模式及建立webgis的必要性和可靠性。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 配电网自动化 应用 以实际地理位置为背景的电力设备分布图,不仅能在设备管理上为用户增加设备空间位置的信息,而且通过实时信息能准确地反映配电网的实时工作状况。因此,gis已成为配电网自动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1数据组织 地理空间数据是指以空间位置为参考的数据,地图是空间数据的一种表达方式,空间位置通常是用空间实体与某中参数坐标系统的关系来表达。 各种地理空间实体,如居民区、街道、市政管线、电话亭、电力线路等,在计算机中的表达一般抽象为点、线、面这3种最基本的实体,任何空间实体都可以用点、线、面,再加上说明和记号来表示。 这种空间数据的组织能满足配电网自动化的要求,根据实际地理位置布置设备、线路,展示配电网的实际分布,采用层的概念组织图形和管理基础数据,自由分层,层次之间又可以灵活的自由组合。 与空间图形数据对应的还有属性数据,既对图形相关要素的描述信息,如配电线路的长度、电缆型号、线路编号、额定电流、配变型号、编号、名称、安装位置、投运时间、检修情况和实验报告等。 这些属性数据的用途为结合图形进行档案资料的查询提供具体信息。对已经在管理信息系统(mis)中录入和使用的部分属性数据,可通过共享途径直接获取,末录入的则必须在gis中进行录入和 属性数据可存于任何关系型数据库中,如:sqlserver,sybase,oracle 等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不能管理具有地理属性的空间数据,所以大多以文件形式存储。从数据的多用户、访问安全性以及数据操作的高效性来讲,这种储存形式力不从心。各大gis 公司相继推出这类产品。如:esri公司的sde(空间数据库引擎),通过sde把地理空间数据加到商业关系型数据库:mapinfo公司的spatialware上,可以将地理数据存储到rdbms中,oracle81 spatial使得oracle81数据库具有空间数据的管理能力。 2 配电网gis的建立 目前开发配电网gis有两种趋势,一种是把gis作为整个配电网自动化的基础平台,另一种是把gis作为其中的组成部分,与scada等其他系统共同完成整个配电网自动化的功能。笔者认为第二种方案比较可行。原因是目前大部分地区scada系统的功能已经完成,并且投入运行,作为新增加的gis只要通过数据库的关联,就能实现信息的共享,而且又能保证各个子系统的独立性,使整个系统的可维护性增强。同时减少了开发gis子系统的工作量,免去了资金的重复投入。 3 配电网自动化中gis实现的功能及其特点 gis在配电网自动化中的应用可以分为离线和在线两个方面。 3.1离线应用方面主要包括: a.图形的操作:在以地理图为背景的配电网分布图上,可以分层显示变电站、线路、变压器、开关到电杆以及到用户的地理位置。由于这些图形均为矢量图,可完成无级放大、缩小和漫游,并且地理的比例尺及视野可以任意设定。 b:空间数据测量:测量两点、多点之间的距离和任意定义区域的面积。通过鼠标定位,既可得出该点的坐标,可完成配电线长度的测量,也可以统计供电区域的面积。 c:设备档案管理:管理所有的配电系统设备档案和用户档案,根据要求进行各种查询统计。主要根据属性数据与空间数据关系,进行双项查询。条件查询(从数据库查询图形,按设备的属性数据库查找设备地理位置,对典型设 备可以进行查询、显示、列表、统计)和空间查询(从图形查询属性数据,在图形上对任意设备进行定点查询和多边形小区查询,并且显示、列表和统计) d:设备检修管理:根据检修管理指标,自动地进行校核,自动列出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提醒工作人员安排设备检修工作,并提出设备检修计划。 e:用户报装辅助决策:通过直接在地图上部设报装用户位置,系统根据报装容量,电流强度等自动的搜索设定范围内(范围值可以在界面上灵活设置)满足要求的变压器,选择不同的变压器系统自动在图上画出最佳的架设路径,并给出具体的长度。 f:开操作票:把开操作票的任务放在gis界面上完成,直观、简单地在地图上用鼠标电击选取操作对象,就能把操作对象的名称及其当前状态填入相应的操作票表单中,再在标准动作库及术语库中选择操作目标结果,就能方便、准确地开操作票。 g:模拟操作:可以做计划内停电检修前的预演。分为拉开关、停线段、停馈线等不同方式,根据不同的操作自动搜寻停电范围,预演操作结果,确认后打印停电通知单。 3.2在线应用 在线方面应用主要包括: a:反映配电网的运行状况:读取scada系统实时状态量,通过网络拓扑着色,反映配电网实时运行状况。对于模拟量,通过动态图层进行数据的动态更新,确保数据的实时性。对于事故,推出报警画面(含地理信息),显示故障停电的线路及停电区域,做出事故记录。 b:在线操作:在地理接线图上可直接对开关进行遥控,对设备进行各种挂牌和解牌操作。 c:负荷管理:根据地图上负荷控制点的位置,结合独立运行的负荷监控实时系统,以用户的负荷控制终端的基本数据为数据,实现各种查询和分析功能,用图表方式显示结果。根据负荷点的地理分布及其各种实测数据,进行区域负荷密度分析,制定负荷专题图,通过不同时期的对比,辅助电网规划。 d:停电管理:他是配网自动化中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打来的故障投诉电话弥补配电自动化信息采集的不足,根据用户停电投诉电话中故障地点的数量和位置,进行故障定位,确定隔离程序;并且分析故障停电的范围,排除可能的故障点顺序。根据维修队伍的当前位置,给出到达故障地点的最佳调度路径,可以迅速、准确地找到并隔离故障点,恢复供电。 e:与用户抄表与自动记费系统接口:远方抄表与自动记费系统向gis传送用户地址、用户的名称以及用电负荷等信息,gis可以显示抄表区域和区域的负荷情况,使数据更加直观。 4系统的开发 应根据gis在配网自动化中的应用功能进行模块划分,由于gis数据量大,维护工作比一般管理系统复杂,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另一面,根据供电企业部门的职能划分,对gis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因此对建立整个配网gis来说,根据功能大致可分为3个自系统。 a:系统编辑,系统自维护,主要完成配电网图形的编辑和数据库的维护。 b:实时运行子系统,能够对配电设备进行各种操作,并实时反映操作结果。 c:浏览,查询子系统,查看当前电网状况,完成各种查询、统计和分析。 随着平台及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gis的应用越来越来深入,广泛。 地理信息系统论文:区域商业和经济中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摘要: 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地理空间数据,可以优化配置资源,降低商业运行成本,并规划、监测、改善区域商业和 经济 环境。而地理信息系统,不仅是关于地理数据的获取、存储、转换、 分析 和表示的原则、 方法 和工具,而且提供了认识空间现象的思维方式和解决空间 问题 的方法,可用于定义、分析、表现复杂的空间经济现象。本文探讨地理信息、商业环境和区域经济 发展 间的关系,并结合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区域商业环境 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营销战略 信息和信息技术加剧了全球化进程、塑造了新的生产方式、改变了商业规则, 自然 也 影响 到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规划和实施。随着地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地理数据的长期积累,地理信息和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性商业和经济活动中,将越来越重要。据估算,超过 80% 的商业和经济数据具有空间特性或与位置有关;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这些空间性的数据,可以优化配置资源,降低商业运行成本,并规划、监测、改善区域商业和经济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应用到 社会 经济数据的管理、分析、描绘,为解决复杂的区域经济问题提供地图表现、区域营销、空间决策支持、空间规划等服务。本文从 理论 上探讨地理信息、商业环境和区域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并结合中国广东的区域发展状况,系统地分析地理信息和地理信息技术在商业和区域经济中的应用,旨在改善区域商业环境,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和塑造区域形象,为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创造条件。 1 从区域商业和经济的角度看地理信息系统 学术界对于地理信息系统概念的理解是比较多样化的。地理信息系统 (gis) 是一门新技术,在其产生后短短的三、四十年的 历史 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在于 gis 集数据库、制图、空间分析功能为一体,并以对空间数据进行分析的功能为其特色。 gis 的出现为各行各业繁杂的数据管理、多源的成果表达形式和空间数据分析提供了最为快速、方便、准确的方法和手段。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多学科的边缘综合性学科,其核心技术是 计算 机 科学 ,基本技术是数据库、地图可视化及空间分析。在应用领域中,它和遥感系统 (rs) 、全球定位系统 (gps) 密切结合,更加发挥出它的巨大作用,使其在调查、分析、决策、管理和控制等方面显示了它的不可替代的支持功能。 地理信息系统在 研究 、开发和市场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① 地理信息系统的组织 结构 ,从单用户的桌面系统和专业化的部门系统,转向融入业务流程的 企业 级系统,以及基于 internet 的公众参与系统;从单一的结构层次和客户机 - 服务器模式二层结构,转向基于 web 技术的三层结构。 ② 地理信息系统的认识论、方法论和实际应用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样化,传统的以数据、技术和应用为主体的信息系统,强调空间数据模型、空间分析、空间可视化、智能信息技术等;以信息学、地 理学 和社会学理论为基础的地理信息科学,着重研究使用地理信息和地理信息技术背后的一系列技术和理论问题。 ③ 强调开放型的地理信息系统,即基于 internet 的、可互操作的、可公众参与的地理信息系统,目的是为开发商提供一系列地理信息标准和地理信息技术方案,最终为社会提供廉价的地理信息和相应的应用服务。 ④ 地理信息市场正日益扩大,正逐渐从以政府部门为主的专业用户市场,转向以私人机构为主的商业用户市场,地理数据正直接或间接地渗透到包括商业和经济在内的各种社会活动中。 地理信息系统使用多种空间模型,如点 — 场模型、网格模型、拓扑模型、对象模型等,并配合关系型或对象型数据库管理系统,来表现不同尺度的自然和社会现象,广泛地应用于空间数据管理、空间规划、空间决策、资源分配、区域营销等方面。很多商业组织,包括政府医疗部门、零售商、直销商等,越来越对带有位置信息的社会经济数据感兴趣。由于希望减少决策方面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人们总是倾向于掌握更多的信息,倾向于规划和控制未来的行为;地理信息和地理信息技术,将会随着相关工具研究和开发的成熟,逐渐渗透到经济活动的很多方面。从空间经济角度看,地理信息系统是一个能够改变空间经济体系的重要元素之一。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地理信息技术是 ( 现有的或潜在的 ) 广泛应用于战略决策、方案评估和决策实现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在日常商业和经济活动中,大规模地使用地理信息和地理信息系统,似乎并不遥远; 工业 界的微软公司正在研究将数字地图技术嵌入到日常办公 软件 中, open gis 联盟正致力于定义和开发标准化的可互操作的开放式地理信息系统 。 2 从地理学看区域商业环境 改善投资和商业环境,吸引区外和国外的直接投资,不仅被发展中国家,也被发达国家用来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二战后,在美国、英国和荷兰等西方国家中,一个重要的城市经济发展目标就是营造良好的企业运行环境,从而吸引外国投资。当今中国的经济发展正处于资源驱动的成熟期和投资驱动起步期,吸引资本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为制定 “ 适当 ” 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政府需要及时地理解、评估、监测本地的商业运行环境和变化趋势,为投资人提供宏观的指导和服务。商业环境的概念对于处在经济转型期的需要引入市场机制的中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定义什么是商业 ( 投资 ) 环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精确地定义商业的概念也是困难的。不同的学科背景,不同的学者对商业环境的认识也有差别。简单地理解,商业环境是商业组织所处的外部环境,包括背景性的环境和运行性的环境。从国际商业的角度,商业环境指一个公司之外的,影响到公司的全部要素之和。为了便于 “ 管理 ” 商业环境,学者们提出了一些模型,如国内模型、国际模型和工业模型。 空间性是商业环境的重要特征之一。考虑到有多种多样的因素影响到整个商业活动,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商业环境。即使对于同一地理区域,不同的商业组织,由于其业务范围的差异,将形成多个主观性商业环境认知。随着商业目标的变化和商业决策的调整,企业也需要重新调整对于外围环境的认识。另一方面,在不同尺度的地理区域中,商业环境的概念具有明显的差异;对于不同空间尺度的商业环境的研究,例如全球和国际性的宏观区域、国家和区域性的中观区域、城市和本地性的微观区域,强调的重点往往是不一样的,研究目的也不相同。 研究区域商业环境对于 3 地理信息系统与区域营销战略 简单地理解,区域营销 (place-marketing)“ 理论 ” 主要是从城市规划理论和市场营销理论相结合而 发展 来的。一个地方或区域,具有一定数量的 “ 资源 ” ,如基础设施、房地产、公园、大学、博物馆、海滩、居民等。区域营销理论将地方或区域资源当作是 产品 ,将这些区域内的投资者、游客等买家当作是消费者。区域营销的发展策略包含两大要素:区域规划、开发和产品营销。区域规划、开发主要是为了改善本地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区域产品营销,一方面着重 分析 本地的市场状况,以市场构成指导地方的规划和建设,另一方面,通过多种手段,塑造本地形象,吸引消费者。区域营销在不同的 社会 背景、不同的发展目标和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方式和策略。 区域营销作为区域发展策略在北美和西欧的一些城市的实施相对比较成功,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传统的区域营销理论着重从本地角度 研究 区域的 “ 产品 ” 、 “ 消费者 ” 和 “ 市场 ” ,以此作为振兴区域城市 经济 、塑造区域形象、选择样板项目、销售本地产品和服务的基本依据。以区域营销作为区域规划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也往往有不少误区。第一,将营销学的概念引入区域发展策略时,并不容易有效地鉴别区域的消费者,依此制定的目标和战略规划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第二,区域营销注重本地的发展,往往可能和相邻的区域在竞争方面产生冲突,若多个地区同时竞争相同的资源和客户,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效应。第三,地理的空间要素,虽然在一些区域营销理论的论述中提到,但很少深入地讨论。第四,信息技术,特别是地理信息技术,与区域营销间的关系,也几乎没有理论方面的讨论和实践方面的验证。 地理信息系统正逐渐被营销学接受,成为营销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它可以 应用 到以营销学为基础的区域营销战略中,改进传统的区域营销手段。一方面,地理空间是经济的重要因素之一, krugman 认为 “ 跨越空间的交易存在费用,生产中存在规模经济 ” ;专长于空间信息管理和分析的地理信息系统,是区域经济管理的重要工具。另一方面,基于地理位置的人口统计和社会经济数据统计,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往的市场分析 方法 ,也为商业带来了新的营销手段。从地理信息 科学 的角度,重新审视区域营销策略,提供新的区域营销工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区域营销理论的不足。 基于地理信息和地理信息系统,区域营销的 内容 、目标、手段、数据和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扩充和提高。如果存在小尺度空间上的人口统计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基本的地理区域数据、适当的消费行为调查数据和研究模型,地理信息系统可用来方便地分析市场的组成结构和空间形态,从而为本地的设施管理和公共服务 ( 如健康服务、 交通 和通讯设施服务、紧急情况服务、土地利用管理、城市空间规划等 ) 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信息。基于 internet 网络 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可以打破区域空间限制,在全球范围内塑造区域形象和组织 “ 促销 ” 。区域营销需要的技术和数据在美国已经基本成熟,低价位的软件工具和空间数据,已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很多官方和私人机构的网站上也已经有相当多的数据供应。在 中国 , 计算 机化的数据积累比较少,地理信息系统也相对昂贵,区域营销的手段还比较单一;但随着中国内部和国际间区域竞争的加剧,环境与资源 问题 的突出,地理信息系统有很广阔的应用潜力,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 4 适应区域营销战略的区域地理信息系统(以广东为例) 广东区域经济发展面临不少问题,如环境和资源的矛盾比较突出,地区经济水平很不平衡,特别是持续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等。从区域营销战略的思路出发,本节着重从三个层次探讨适应区域营销战略的区域地理信息系统: ① 将已有数据资源空间化,建立基于地理空间的社会经济数据库系统; ② 建立基于 internet 网络的数据交换中心,供应廉价或免费的空间数据; ③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开发和应用推广。 社会经济数据库系统是区域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传统的社会经济系统,其数据结构主要以关系型的数据库为主,按 专题 和时间序列设计成数据表格,在某种意义上,是将传统的印刷年鉴资料数字化,便于学者统计分析和建立区域经济分析模型。比较新的趋势是(很多国家的统计部门)直接出版数字化的统计和抽样资料,并引入地理空间概念。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概念和应用目的,将这些统计数据按照一定的框架、方法、模型进行显示、模拟、聚集、抽象、转换。但是,建立详尽的社会经济数据库系统不仅需要比较多的资源,而且尚有一定的技术难度。一个比较实际的做法是充分利用现有的统计资料,建立标准化的地理编码,将现有的统计数据和地理数据合成。 建立基于 internet 网络的空间数据服务中心的最终目的,是为各种各样的用户供应廉价或免费的空间数据。建设空间数据服务中心,首先要建立或引用一套空间数据质量标准、交换标准和描述标准;然后在区域性的信息基础设施上建立基于 web 站点的空间数据仓储,使用户能够检索到数据储备,并了解数据的主题、空间范围、质量、版权等;如果有需要,用户还可以方便、快速地获得所需的数据。初级的数据仓储,主要是将区域性的地理和社会经济数据,采用几种常见的数据格式,存储于 web 服务器,用户可以通过专门网页进行数据查询和下载。再进一步,建立专门的空间数据仓储和数据交割中心,加上比较完备的元数据和目录索引技术 ( 如 ansi niso 的 z39.50 标准 ) ,构成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用户可以使用普通的数据引擎,使用关键字检索所需的空间数据。美国的大多数州已经建成了这样的数据服务中心。更先进的空间数据服务中心,是建立在 “ 互操作 ” 概念上的空间数据的共享、地理信息工具的共享;它的核心内容是分布式数据管理、协同计算,但这种理想的系统仍处于研究和开发的初级阶段。 区域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开发非常多样化,如 :① 规划用于基础设施、 教育 、研究开发和医疗服务方面的公共投资; ② 理性地分配 自然 资源和控制土地使用; ③ 服务于商业机会的寻找、筛选和战略决策; ④ 分析人口、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模拟市场的空间分割; ⑤ 为商业公司和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信息等。这样的应用系统在中国 目前 还很少见或仅是原形系统,如服务于 “ 招商引资 ” 的京九铁路沿线投资环境信息系统。在美国已经有了一些应用的例子,如 economic development administration , department of commerce 的 economic development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用于支持商业扩张和制定经济发展政策。开发多种多样的地理信息应用是区域营销战略成功的关键之一。 5 初步结论 面向商业和经济发展的地理信息系统仍然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因而在实际应用中,会有很多不能确定的问题。其中两个最重要的问题是空间数据的缺乏和技术推广的困难。在中国,空间数据库的积累比较少,即使有一些数据存在,数据结构和格式也往往难于交换和共享;数据的积累需要消耗比较多的投资,这与中国的资金短缺相矛盾。同时,设计和实现可运行的、廉价的面向商业和经济发展的地理信息系统,对于现有的技术,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当前的 gis ,仅只是 “ 界面友好 ” ,不是 “ 应用友好 ” ,只对 gis 专业人员而言具有强大的功能,普通的用户却难于了解和掌握它。面向商业和经济发展的地理信息和地理信息技术,对经济的 影响 是长期性的,对于塑造灵活的、具有竞争能力的商业,在组织生产、营销、决策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但另一方面,它需要高额资金投入,也要培养相应的专业人材,这些对于发展中国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发展中国家的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几乎还没有启动,最多处于建设初期,空间信息仓储仍有待建立,更谈不上廉价的地理信息供应和地理技术服务。这些都会阻碍地理信息和地理技术的传播和推广。 地理信息系统与商业和经济 ( 作为一般性的题目 ) 和地理信息系统与基于区域营销的经济发展 ( 作为一个子题目 ) ,都是复杂的研究课题,本文只是一个初步 总结 ,还有很多课题需要深入地研究。
工程造价论文:论提高水利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论文关键词:水利工程 造价管理 全过程控制 有效性 论文摘要:水利工程造价贯穿于整个工程项目建设中,提高水利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能够保证建设资金的充分利用,节约工程项目建设成本,确保水利工程建设目标的最终实现,确保水利工程项目的良好运行。本文从水利工程造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入手进行研究,针对现存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够提高水利工程造价管理的水平,使之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引言 与一般的工程项目相比,水利工程项目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资金回收慢等特点,这就需要加强对水利工程的造价管理。有效的造价管理能够降低水利工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确保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而从我国目前的发展状态来看,我国的全过程管理、全成本管理理念尚未完全建立,在工程项目的各个阶段存在着管理不完善的情况,缺少对造价成本的有效控制。因此,加强对水利工程的造价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水利工程造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投资决策阶段 水利工程在前期投资过程中所制定的决策决定着整个工程项目的造价管理工作,是造价管理工作的源头,如果前期的决策阶段存在问题,就会影响到后期各个阶段的造价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目前我国水利工程项目在投资决策阶段存在着重视力度不够,投资决策和具体工程项目没有实现有效结合等问题,使得工程建设周期被人为延长,增加了项目回收风险。[1] (二)项目设计阶段 在水利工程的项目设计阶段,有的设计部门没有考核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制定的设计概算与审批预算出现了较大差距,而且由于设计缺少严谨性,设计深度不够,使得工程在运行中出现不少问题,需要进行后期修改,在后期修改中又都需要经过审批,这就延长了工程竣工周期。此外,有些设计单位过分强调设计档次,造成工程预算严重超标,使得工程项目施工图预算远远高于设计概算,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工程造价成本。 (三)工程施工阶段 水利工程施工阶段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可以说关系着整个工程建设的成败。在项目施工中,有的企业为了中标而压低价格,以低价中标,而原材料市场的价格不断飙升,为了降低工程造价成本,这些施工企业不得不使用劣质材料,以次充好,从而增加了施工中的安全隐患。[2] 此外,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材料管控的意识不强,乱用材料物资,增加了材料使用量,使得工程项目的施工成本不断上升。 (四)计价方法不科学 我国目前普遍采用的是利用定额预算确定直接费用,按取费标准计算各种间接费、税金和利润等,然后再进行相应调整,最终计算出工程项目造价。然而,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行情,这种计算方法就存在很多不合时宜的地方,因为同种材料在不同时期和不同产地都有不同的价格,需要结合具体的行情进行成本计算,而且目前工程造价的计算方法不统一,缺少规范性,不利于工程造价的管理和控制。 二、提高水利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有效性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工程造价管理体系 完善的工程造价管理机构和管理体系是工程造价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只有建立系统化的工程造价管理机构,并建立健全工程造价管理体系,这样才能够加快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不断推进建筑市场的规范化、制度化改革,维护建筑市场交易主体的合法权益。[3]此外,理顺工程造价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实行协调联动制度,加强对工程项目的造价管理也是至关重要的。 (二)编制可行性强的投资决策 不同的水利工程项目面临着不同的施工条件、地质条件,因此在制定项目投资决策过程中,要对工程项目进行具体细致的考察,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投资决策,并且要对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估算,做好风险预期,降低项目风险性,确保项目资金能够顺利回收。在确保可行性研究的准确性的前提下,深入研究工程项目造价方法,认真审核投资估算,对于不同的资金来源进行严格审查,为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奠定基础。 (三)设计科学合理的工程施工方案 工程设计和施工阶段要注意加强水利工程的造价管理工作,实现经济、技术与设计的有机统一,建设施工单位和设计单位要进行积极配合,以防出现设计和施工不相符的情况发生。在工程项目设计阶段,要多采用先进的技术来降低工程造价成本,并且依据项目预算进行必要的调整,这个过程中要依据限额进行可行性方案设计,降低设计过程中出现的实际费用和造价相差很大的情况。 (四)加强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造价管理 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购买原材料、工程设备、工程用地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虽然施工阶段对整体工程造价的影响只占到10%左右,但是整体工程的主要投资和后续工作都和施工阶段紧密相连。[4]加强施工过程中的工程造价管理,不仅要加强对水利工程的合同管理、施工现场管理,还要做好施工过程原材料和施工设备的管理,杜绝施工中的人为浪费现象。 (五)工程后续阶段的造价管理 许多工程项目在工程竣工阶段就放松警惕,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就会松懈下来,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大工程造价成本。同时,有些造价人员的责任意识不强,盲目进行工程竣工结算工作,存在着重复结算等情况,使得工程造价出现与实际情况不符的情况。在项目竣工结算阶段,应当严格依据图纸进行工程量核算,通过项目施工图纸和工程量计算工程造价,构建工程管理联动体系,使之形成一种合力来提高工程造价的全过程管理质量,实现工程造价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从而有有效地控制水利工程造价。 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水利工程项目的造价控制要贯穿于整个工程项目,从项目投资决策开始,到最后的竣工决算都要做好造价管理,保证工程项目能够充分体现招投标、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等阶段工作的有效性、科学性,对工程实施全方位的动态管理,建立市场化的价格机制,提高项目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率,确保工程投资管理工作水平的不断提升。 工程造价论文:关于工程造价审计风险和防范对策的研究 引言 工程项目建设周期长,投资额大,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建设项目还关乎国计民生,做好工程结算的审计对真实地反映工程造价、有效地控制工程投资意义都非常重大。 1、工程造价审计的重要意义 工程造价审计隶属于固定资产审计的重要内容,其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由独立的审计机构来执行,在相关法律法规和经济技术指标不对固定资产费用进行审核监督,使资产投资项目的真实性和编制方法的合法性得到有效保证。建设工程项目一般都需要经过工程可行性研究、施工图设计、施工建设及投入使用等几个具体的阶段,而且在一各阶段都不可避免的会受到人力或是自然的约束,从而导致整个过程中存在着多变性,这就无形中使工程审计工作的难度和强度得以增加。工程项目实施过程的多边形无形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风险,工程造价审计风险也贯穿于工程项目的全过程,所以在工程造价审计中需要做好风险的防范,对于造价审计中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进行解决。 2、工程造价审计风险的分类 2.1技术因素 审计技术局限形成的造价审计风险审计技术局限通常体现在抽样审计或重点审计方法的惯用性,这种人为因素可能使样本无法准确地反映造价审计总体的性质。一方面,在实施造价审计时,由于采用抽样审计或采取的审计方法不当往往会形成造价审计风险。另一方面,由于承担的工作任务繁重而时间、精力有限,造价审计工作人员往往采取重点审计方法,如侧重于工程量大、单价高的分项工程,对零星工程则不够重视;对采用清单计价和定额计价的工程项目各有侧重等,以便节省时间和人力。 2.2人为因素 作为影响建筑工程造价审计最基础、最重要的因素,在建筑项目造价的决策、设计与实施过程中,任何项目参与方或者负责人都能够借助提前分析与预测的方法,决定某项工程项目的活动与具体的活动程序。但因为工程审计从业人员存在专业限制,对其负责的审计项目专业及计量规范的不了解,不能及时发现施工企业及造价编制单位错误或重复套取定额,重复计算工程量等提高工程造价的伎俩。另外,还有一些建筑工程审计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不能有效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使其在审计工作中犯下严重错误同时也不能够得到有效的反映,这也会对工程造价的真实性、合理性造成不利影响。 2.3缺乏对于建筑工程全程的跟踪审计 就我国目前一般的建筑工程审计工作来说,大部分都将前期的工作直接忽略掉,而直接跳到竣工后的结算、决算审计,这样无法有效将施工前、后期的情况进行结合,使具体的审计事项无法真实、全面的反映出来。(2)由于目前缺乏大量具有专业知识基础、熟练技能操作的审计人才,而且一些从事审计工作的工作者综合素质高低不一,面对繁杂的审计工作时,部分审计人员无法全面的将建筑工程中的实际情况进行确切的了解,这些都造成了审计成果失真。 3、我国建设工程造价审计风险的防范对策 3.1提高工程造价审计风险管理意识,开展工程建设全面风险管理 防范风险的首要对策是提高工程造价审计风险管理意识,在这个部分,首先相关政府部门需要做好工程造价审计风险意识的选材和培训工作,普及工程担保、工程保险的知识,这样才能保证工程担保体系的顺利推行。其次,建设单位和建筑企业需要加强风险的预控和预警工作。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要对工程施工可能产生经济风险或者其他风险的信息及时收集和分析,以便能够今早的捕捉到风险信号,预防风险的发生,若风险无法规避,则可以做好有效的风险应对措施,尽可能的降低风险所带来的损失。 3.2做好预算阶段的造价审计 其中最为重要的工作是加强建筑工程造价的预算控制。预算应该根据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考虑建设方的要求,确定合理的总的投资预算情况,实现造价预算的可靠性。为提高预的可靠性,还需要对预算进行祥细化分,严格规定每个环节的造价预算。预算还要以确保施工质量为前提,避免施工中为了盲目的节约造价成本而保证不了工程的质量。尽量减少由于价格变动而对建筑工程造成的影响。健全与完善工程建筑工程造价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协调好造价部门的关系。一方面,需要通过健全建筑工程造价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保证所有造价审计企业处于良性竞争环境当中;另一方面,还需要协调好造价审计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控制造价。 3.3加强竣工结算审计监督和管理 在基建工程项目审计工作中要把握好最后的关隘,即加强竣工结算审计的管理。要严格依照合同的相关规定,逐项验收,保证决算材料的合法性,出现与合同不相符的情况,要有明确的相关说明。对于整个基建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违法现象,合同中要有明确的处罚条款及相依据的法律条文。对于在结算工作中出现不良情况的施工企业要登记在案,记入企业的诚信档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将信息共享给行业内其他建设单位,在后续的项目招标及施工管理活动中要重点检查。 3.4做好合同规范管理工作 单位内部审计人员要审查建筑工程造价项目文件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将审计工作开始于建筑工程造价项目的招标工作,全程参与整个建筑工程造价项目的每个环节,包括收费的标准、投标单位的资质、招标过程等。要从建筑工程造价的源头开始控制、监督,规范合同管理。建筑工程造价项目相关合同的管理工作尤其重要,不但是竣工结算的依据,而且是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减少当事人经济纠纷、提高审计有效性的重要保障。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规范合同管理。第一,合同中涉及有关工程造价和质量方面的内容要尤其慎重,审计人员要熟悉掌握相关规章和制度,将整个合同内容纳入法律保护的范畴,同时这方面的内容也是日常管理的重点,进行审计监督检查工作时要重点管理。第二,建立并完善合同签订的制度和规章及后续的合同 档案管理机制,明确各个相关部门的权利和义务,加强各个部门的协作和监督,实现提高合同管理质量的目的。第三,合同内容要保证与招标文件一致,加强审计监督,确保没有内容上的偏离,从而减少审计风险,使得建筑工程造价审计工作能够顺序进行。第四,在签订合同的过程当中,工程造价审计人员要对合同进行全面的检查和把关,尤其要注意材料的价格与最终的索赔方面的问题,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由于不明确的签证造成的工程造价的不真实。另外,工程造价审计人员在进行合同审查中,应该参照不同工程中的实际情况,对该工程合同文本进行完善,对于没有涉及到的问题要在专用条款中予以说明,进一步增加合同的准确性。 3.5如何与审计机构有效沟通 由于建筑工程的审计工作涉及到建筑工程中各个部门的方方面面,因此,如果想要提高审计工作的整体质量,就必须实现各部门之间有效的协作关系,不断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工作,使各部门的工作人员都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审计工作中来,扩大审计工作的资料与信息量,使审计范围不再受限;使各部门的员工或者领导十部参与到审计工作中来,可以使他们亲身感受到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因此加强对于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进而促进建筑工程审计的速度与质量。 3.6加强对于审计工作者综合素质的培养 审计工作者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建筑工程审计工作质量的高低,因此,无论是缺乏专业性的审计工作者还是审计工作者综合素质较低的问题都会严重阻碍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下面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工程造价审计工作人员的水平,优化建设工程的审计环境:(1)应该加强对于审计工作者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其汲取学习国外优秀的知识经验并结合国情,应用于国内的建筑工程造价审计工作;(2)进一步扩大计算机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范围,及时掌握新施工工艺的、新建材的特点等;(3)培养自身职责的责任感与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审计工作者的工作行为。 结束语 在今后的国内建设工程造价及审计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加强社会监督力量的建设,还取药建设工程审计从业人员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学习建设工程专业知识,遵守相关法律规定,及时总结积累工作经验,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建筑工程审计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保证建设工程造价愈趋合理。 浅谈加强水利工程造价控制的有效途径 1 当今水利工程造价控制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工程造价管理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系统的体系 我国目前的工程造价管理制度的形成时间很短,主要表现为国家或政府直接控制,还不够成熟,基础不够坚固。而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经济制度的转变,工程造价管理依然停留在原来的模式上,脱离了时代的步伐,依然保持着原有的静态的管理,适应不了新的环境,因而出现了工程建设难以做到动态的造价控制,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和环节的造价确定与控制严重脱节,跟不上新的发展变化。此外,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要能否立项要要受审批权限的制约,程序繁琐复杂。因此,很多地方部门为了能够争取到更多的项目及贷款,设计单位为了招揽更多的业务,往往对可行性研究与初步设计缺乏实事求是精神,认为压低投资估算,以躲过有关部分的审批,待立项批准,施工便想方设法地追加投资,给水利工程造价的管理与控制造成困难。 1.2 定额费用不明确 当下实行的定额投资费用内容繁多,加上与实际的施工技术和方法严重脱节,当投标单位按照统一定额和收费标准编制报价中标后,工程合同单价不能保证施工项目成本支出,这就引起很多施工企业在施工期间对总造价进行调剂,编制内部预算单价来实现成本的控制,这就导致了很多费用无法平衡,费用混淆,水利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难以控制等等。 2 进行水利工程造价控制管理的有效途径 2.1 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 2.1.1 实行有效地设计招投标 对招投标进行设计有助于提高设计方案的竞争力与优势,选出具有构思新颖、技术先进、价格合理以及功能满足要求的优秀方案,使中标设计方案能够做出符合建设方实际期望的投资估算,以便更好地控制造价。 2.1.2 设计方案要实现技术和经济的有机结合 设计方案应当在技术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前提下进行充分地验证,看设计方案是否能够经得起实践的考验,一个优秀的设计方案应该以降低工程造价,实现建设项目的最佳经济效益。 2.2 招标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 根据对我国水利工程项目的特点、管理能力、现场施工条件、设计衔接以及承包商的能力等各方面的系统分析、研究,我国水利委员会设计院编写了详细的水利枢纽规划报告。对于水利工程的招标工作,招标文件要求对投标的有限期、投标的保证金、履约保证金、招标文件的真实性、合同条款、商标的使用、支付的方法和条件、标准、支付的货币规定、预付款、价格调整的条款、奖励和损失的条款、运输和保险等各个方面进行严格的检验,只有符合这些标准与规定,才能实施工程项目的招标工作。从所有的水利工程实践中可以看到,一个好的招标文件可使以后的合同管理和工程管理事半功倍,编制招标文件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同时也是工程招标的重要工作,因此,必须要监督做好这一工作。 2.3 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 2.3.1 预算动态管理 对已经招标的工程项目,要与合同保持一致,如果有设计变更的情况,要将其反映在相关的标段内;已经招标的部分的机电设备、金属结构设备及其安装工程价格要按照合同签订的价格进行计算。未招标部分的所有设备及安装价格要按照概算价格或其他工程类似的价格进行计算,按照概算定额来进行计算。 2.3.2 合同管理 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管理核心就是对合同的管理。工程业主应该重视对合同的管理,可以聘请相关合同专家进行咨询,并对合同中的具体问题提供处理方法。在水利工程的合同管理中,工程业主可授权给水利咨询公司,让他们履行工程合同中规定的水利工程师的权利与义务。工程业主与工程监理师有着不同的分工,工程业主主要负责对合同执行过程中需要工程业主决策的事项进行处理。 2.3.3 工程项目变更与索赔 水利工程是一项大型的国际工程,因此出现工程项目变更及承包商的索赔情况是难以避免的。出现这种情况,一般要依据FIDIC的条款来制定承包商索赔的处理工作程序,如果是较复杂的索赔事件,要列入争议评审团,展开合同争端的解决程序。工程业主需建立专门的机构进行索赔处理,研究复杂索赔的处理方式,国际咨询专家也要积极配合工程业主进行索赔处理。 2.4 竣工阶段的工程造价监督与管理 竣工结算作为控制水利工程造价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整个工程实际造价的真实反映,是对承发包双方的工程造价管理能力的体现,因此,对这个环节一定要高度的重视。在这个环节,应该做好各方数据、资料的收集与统计,做好工程预算外的费用控制,做好相关的索赔与反索赔工作,做好价款复审。在进行工程复审时应该注意重审计后结算价款、核减额以及对影响造价原因进行分析,从而对水利工程造价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合理控制与管理。 工程造价论文:不同合同价格形式下工程造价工作的侧重点 摘要:现代工程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项目建设的各参与方都把工程造价工作作为重点工作在抓,毕竟工程造价工作直接关系到项目和企业的根本利益是否能够实现。虽然不管是工程项目的哪一个建设阶段还是工程项目的哪一个参与方,工程造价工作都主要包括工程量的计算和价格计算等工作,但是工程量计算和价格计算针对不同的合同价格形式还是有不同的侧重点的。本文从合同价格类型及特点为切入点,针对不同合同价格类型下的工程造价工作侧重点展开论述。 关键词:合同价格;工程造价;侧重点 目前工程项目承包合同按照不同的计价方法划分,主要类型有固定价格合同、可调合同价格合同和成本加酬金合同。不同的合同类型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特点对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的影响也不相同。为了做好工程造价工作,我们需要在开展工程造价工作的时候认真研读合同的各个条款,尤其是有关合同价格的条款需要仔细研读,并针对不同的合同价格类型拟定工程造价工作的侧重点,且将之在工程造价工作中落到实处。下面首先从合同价格的类型及其特点进行论述,再谈谈怎样针对不同的合同价格类型合理安排工程造价工作的侧重点。 一、工程项目合同价格类型 目前的工程项目合同价格类型概括起来主要有固定价格合同、可调合同价格合同和成本加酬金合同三种大类型。 1、固定价格合同 固定价格合同是指在约定的风险范围内价款不再调整的合同。双方需在专用条款内约定合同价款包含的风险范围、风险费用的计算方法以及承包风险范围以外的合同价款调整方法。根据价格的内容不同,固定价格合同又分为固定单价合同和固定总价合同。 (1)固定单价合同 固定单价合同。这也是经常采用的合同形式。一般是在设计或其他建设条件(如地质条件)还不太明确、工期紧的情况下,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会调整工程量,但是工程技术比较成熟、工期较短时可以采用固定单价合同。这种合同类型在工程结算时,根据实际完成的工程量和合同约定的固定单价进行结算,在工程全部完成时以竣工图的工程量和合同约定的固定单价最终结算工程总价款。 (2)固定总价合同 有些工程项目的图纸设计详细、工程所处的地质条件、社会条件、政策条件、技术条件等都较好,工程的工期较短、规模不大,这种情况下,往往会采用固定总价合同。即合同的价格计算是以图纸及相关规定、规范为基础,工程任务和内容明确,业主的要求和条件清楚,合同总价一次包死,在工程结算的时候按照双方签订的合同价格进行。即不再因为环境的变化和工程量的增减而变化的合同。在这类合同中,承包商承担了全部的工作量和价格的风险。当然承包商根据自身所承担的风险,在合同价格报价的时候应对项目未来的风险给予充分的考虑。 2、可调价格合同 可调价格合同是以图纸及规定、规范为基础,按照时价进行计算,得到包括全部工程任务和内容的暂定合同价格。 (1)可调单价合同 可调单价合同,一般是在合同中签订的单价,根据合同约定的单价调整的条款,如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物价发生变化的幅度超过合同约定的幅度、政策调整、不可抗力事件出现等情况下可作调整。有的工程项目在招标或签约时,因某些不确定因素而在合同中暂定某些分部分项工程的单价,在工程结算时,再根据实际情况和合同约定合同单价进行调整,确定实际结算单价。 (2)可调总价合同 有些工程项目因受建设的露天环境、周期长、规模大等因素影响较大时,为了合理分配工程建设的风险、鼓励承包商的建设积极性,采用可调总价合同的形式。合同价格是以图纸及相关规定、规范为基础计算,按照市场价格进行计算,得到暂定合同价格。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进行工程结算时,由于通货膨胀、设计变更、工程量变化和其他工程条件变化所引起的费用变化等原因导致所使用的工、料成本变化时,可以按照合同约定对合同总价格进行相应的调整。 3、成本加酬金合同 面对有些需要立即开展的项目、新型的工程项目或者风险很大的项目,当采用单价合同或者总价合同无法吸引承包商进行承包时,这个时候就可以采用成本加酬金的合同形式以吸引承包商承揽工程项目。这种合同形式是由业主向承包单位支付工程项目的实际成本,并按事先约定的某一种方式支付酬金的合同类型。这类合同中,业主承担项目实际发生的一切费用,因此也就承担了项目的全部风险。但是承包单位由于无风险,其报酬也就较低了。这类合同的缺点是业主对工程造价不易控制,承包上也就往往不注意降低项目的成本。 二、面对不同的合同价格形式工程造价工作的侧重点 1、固定价格合同的工程造价工作的侧重点 面对固定价格合同,无论是固定单价还是固定总价,价格存在着固定性的特点。但是固定单价和固定总价因为存在固定范围存在差异,我们分开进行论述。固定单价合同主要强调单价固定,结算时工程量是实报实销,所以无论是甲方还是乙方的工程造价工作对单价的控制应该放在造价工作的第一位。对于固定总价合同来说,由于总价是由单价和工程量的乘积得到的,所以不仅要把项目的单价控制好,项目的工程量同样要控制好,而且对于项目未来的风险也要给予充分的考虑,否则很保证在固定总价的前提下实现项目的建设效益。 2、可调价格合同的工程造价造价工作的侧重点 可调价格合同因为价格的可调性特点,相对于固定价格合同来说,合同通过可调价格将甲方和乙方的风险给予了相对合理的分担,无论是甲方还是乙方的造价工作的在价格方面的压力要小一些。不过为了实现工程项目的建设效益,甲乙双方对工程成本的控制应放在造价工作的首位。甲方要加强工程项目设计变更、现场签证等方面的管理,乙方则要加强人工、材料、机械等的合理安排,做到人工不窝工、材料不浪费、施工机械合理利用。 3、成本加酬金合同的工程造价造价工作的侧重点 成本加酬金的合同价格形式,决定了工程项目的大部分风险由甲方承担。甲方的造价工作的责任和任务很重。因为工程项目的实际成本实行实报实销,承包商的造价工作基本就是据实计量和计价,不存在什么压力。这样不利于激励承包单位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积极性。因此,为了增强承包商在施工过程中进行成本控制的积极性,拟定合同的时候尽量避免采用成本加固定费用合同的形式和成本加固定比例费用合同而应多采用成本加奖金和最大成本加费用的合同形式。或者在采用前两种合同形式的时候,增加一些激励和约束承包商进行成本控制的详细条款。 综上所述,不同的合同价格形式,工程造价工作的侧重点必然存在区别,在造价管理的工作中,应详细阅读合同条款,确定适宜的造价工作侧重点,做好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实现工程项目的建设效益。 工程造价论文:职业院校建设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 1立项决策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 立项决策阶段主要包括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两方面的内容。本阶段主要是针对市发改委立项的项目,是对学校拟建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技术性经济论证,对不同的建设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和做出判断和决定的过程。本阶段需根据学校的迫切需求及发展前景,按照《高等学校建筑面积指标》,合理确定工程规模和建筑标准,编制具有较强说服力的立项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估算的编制依据要充分、全面、合理并充分考虑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及不利因素的影响,考虑市场情况及施工期间的材料涨价预期,要符合实际并留有余地。学校年度修缮项目的立项不需要编制项目建议书及可行性研究报告,只需按照拟报项目工程内容,根据市场情况及有关计价规范指标编制项目投资估算。修缮项目的估算内容要全面、充分并留有余地,是本项目的最高限额,非特殊情况不得突破限额。 2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 在建设工程活动中,设计是龙头。设计阶段是建设工程造价控制的关键阶段,对整个工程项目的造价影响可达70%以上。根据在深职院工程建设中的实践表明,在保障安全可靠和适当的设计标准、指标的前提下,降低造价的潜力相当大。因此,加强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是我们造价人员重点关注的环节。如何做好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工作,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2.1完善设计(方案)招标评标办法 在方案评审时,增加设计概算的评审,即要求投标方在提交设计方案时,同时提交本方案的设计概算,明确设计概算控制经济指标。提高经济指标在评审中的权重,中标后,设计方必须按此经济指标进行限额设计。 2.2有条件的单位可委托设计监理 监理合同内容需明确监理单位对设计概算进行重点控制等责任条款。 2.3运用价值工程理论优化设计方案并加强图纸会审 价值工程在设计阶段的应用就是以提高产品价值为中心并把功能分析作为独特的研究方法。通过价值分析,将技术问题与造价成本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降低造价成本。加强图纸会审,就是在会审时尽量提前发现问题,把问题解决在施工招标之前,减少施工时因设计变更、修改而产生的增加造价的问题。 2.4采用合同措施有效控制造价 在设计委托合同条款中增加设计变更及修改造价额度的限制条件。明确因设计方原因,设计变更造价超过一定比例,则扣罚多少设计费等内容条款。 3招投标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 3.1科学合理的编制预算(标底) 严格按照深圳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的有关规定,编制符合实际情况的预算(标底)文件。招标工程量清单要完整、全面,避免清单子目的多算、少算、漏算、漏项等。 3.2认真做好招标文件的编制工作 委托专业招标机构来组织招标工作。按照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或市政府财政采购中心的有关招标规定编制招标文件。对招标文件中涉及造价的条款要特别慎重。 3.3认真对待施工合同的签订工作 合同内容要明确协议条款中有关费用、价款调整、违约争议处理办法等。提前预测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索赔因素、避免日后过多的索赔发生。施工合同条款作为招标文件的附件一并发给投标单位。中标承诺中必须包含施工合同的全部条款内容。 4施工实施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 施工期工程造价控制属于过程控制的范围,此阶段应把握施工重点,从过程上控制造价。严格控制施工过程中的设计变更、材料代用、现场签证、额外用工、各种预算外费用等。为此,我校专门制定了关于完善设计变更、工程签证管理的规定。特别强调:各类工程的累计设计变更、工程签证不得超过合同总价的5%并按相关备案程序报送市审计部门备案。加强设计变更、签证的管理,应根据合同规定及时处理并严格执行国家定额及市有关规定,要加强预见性,尽量减少变更、签证的发生。加强工程进度款的支付控制管理,办理工程款支付手续前,应严格审核工程合同、支付申请等有关材料。 5工程竣工结算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 本阶段就是对验收合格工程竣工结算资料的审核。审核内容主要有:①实际完成的工程量的计算是否存在误差。②单价套用(套定额及套主材价格等)的合理与否。③费用计取的合理性等。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要根据竣工图纸、施工合同、招投标文件、设计变更单、现场签证单、隐蔽验收资料等,实地勘测已完项目是否与施工图纸内容一致并结合有关文件资料进行审核。学校建设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自始至终作用于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加强工程造价控制和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涉及面广、技术性、综合性强等特点。 工程造价论文: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动态管理 论文关键词:工程造价控制;动态管理;经济体制;材料价差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工程造价动态管理的现状,提出了工程造价动态管理中具体的措施。 1 前言 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是现行基本建设管理的重要环节。按照价值规律和市场经济条件下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在合理确定工程造价构成的基础上.理顺价格和价值的关系;改革工程造价的计价依据,并根据国家及有关部门颁布的政策、法规和各地区的工程价指数,实行动态调整.逐步形成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以市场经济为主的价格机制;建立起政府宏观控制,业主对建设项目投资全过程负责.强化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和成本管理;这是当前深化工程造价改革的基本思路。本文就建设项目实施各阶段工程造价动态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展开分析与阐述,以期提高工程造价控制管理的水平,提高投资效益。 2 工程造价控制动态管理的现状 工程造价是一种通称,在不同的场合下其含义也不同,本文主要讨论如何对建设工程造价进行动态管理。建设工程造价是指完成一个建设项目的全部花费的费用总和。它包括业主、设计单位,总承包商、分包商的费用。从我国现行工程建设项目费用组成的规定内窖看,它包括建筑工程费、安装工程费、设备和工器具购置费及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印对工程造价动态因素的管理工程造价的动态因素,是指那些影响工程造价增减的变动因素,就基础建设工程造价而言,一般可分为三类,一是量变因素,二是价变因素,三是定额取费的变动因素 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就是对造价实行全过程跟踪管理及预测管理方法。 自1994年起,我国的建筑业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引入竞争机制,实行招投标承包。它结束了多年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建设工程分配任务的局面,是我国建设管理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成为当前建设市场中确定建设任务的主要形式。所以,近几年我国的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工作主要集中在工程招投标阶段和建设实施阶段,实行公开招投标,增强了施工企业的竞争力,在努力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在工程建设实施过程中,承包合同价为控制目标,根据工程合同按时完成合同约定的工作内容,处理好工期、质量、造价三者间的关系,编制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选择质量保证,价格合理的材料,有效地对工程造价进行动态管理。 应该说,近几年来对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取得 一定的成绩。在尊重传统标准定额计价的同时,完成定额从法定性向指导性过渡的阶段,找出了一种较为合理的计价办法,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市场经济新秩序的发展需要。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昔,现有的工程造价管理体制的许多不尽合理之处也需要不断改进,并加以完善。 3 工程造价动态管理中措施 在工程造价动态管理中,以社会主义市场机制为导向,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拟采取以下措施: 3.1 材料价差处理 为了加强材料价差的管理和合理调整材料价差, 实行根据各类工程的不同特点, 结合各个时期的市场价格情况, 采用系数与单项材料相结合调整价差的办法.即主要材料,钢材(包括钢门窗,铝合金门窗等) 术材、水泥以及特殊装饰材料(面砖、大理石、花岗石等等)按定额材料用量补差。砖瓦、石灰、砂石及其它材料测定综合材差系数进行调整价差,各类工程主要材料范围、信息价格、地方材料综合价差系数,由当地定额站每月或按季公布,作为工程计价的基础,也可以由承发包双方在合同中商定价格结算的办法,对工期短(如六个月内)的工程,或承发包双方同意,在工程招投标或工程中标(含议标)后的合同价格,可增列材料价格风险系数。造价一次包死,决算时不再调整,风险系数可参考公布的价格预测系数、由双方协商确定、或投标报价自行确定。凡不考虑增列风险系数的工程,在确定标价时,都必须填列"材料价格明细表"(包括招标和投标价格)。作为工程结算调整价差的依据,并应在合同中明确规定条款,单项主要材料结算价格超过(或低于)签订合同所列材料价格时,可对超出(或低于)部分进行调整。单项主要材料结算价格,目前根据采购时的发票价格按实结算。这种按实结算的办法不利于促进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且发票价格存在着种种弊端。急待改进, 单项主要材料结算价格的确定,应该以施工期内公布各期信息价格总和除以期数之值, 而期数则按合同工期的80% 确定, 并以合同规定计算工期日(开工日期)为期数的始点。 工程造价论文:铁路工程造价管制探索 1铁路工程造价管理存在问题 1.1建设前期的造价控制问题 工程建设前期的施工造价的关键在于施工前的投资决策与设计阶段,伴随铁路建设的大规模快速发展,许多建设单位往往会忽略对工程前期的造价控制,而把重点放在施工阶段对施工图的预算和工程竣工的结算阶段。在既定的投资决策前提下,设计阶段对工程的影响常常要大于75%,由此可见设计阶段对造价的明显影响,把造价管理的重点放在工程实施阶段有一定的效果和作用,但是常会发生投资超额的情况,从而决算超预算、预算超概算、概算超估算的“三超”现象出现。 1.2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问题 按照工程建设前期的投资计划与设计文件进行的项目实施阶段就是施工阶段,这个阶段是资金投入最大的阶段。在工程施工中,常会有一些临时的变动发生,比如说设计变更、施工条件改变、标准提升、建设速度加快、材料价格变动等情况,这些变化会影响造价。一些施工企业在通过大幅度压价从而低价获标后,常会利用这些环节的漏洞,通过采取不正当的手段,以提高签证单填写的有效性,使签订成果得到有效固定,并通过变更设计规划,任意增加项目、提高价格等手段以保障自己的利润。再者,建设单位的经营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常常缺乏必要的沟通,从而使成本出现人为的不可控。 1.3竣工结算阶段的造价控制问题 竣工结算有着很强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其结算过程也极其复杂,对建筑技术要求也极为细致。它直接决定了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的根本经济利益,为施工单位及建设单位的成本计算提供了最终依据。在铁路工程的竣工结算办理中,由于建设与施工两个单位具有不同的利益出发点,因而往往会导致竣工结算中产生许多问题。为节约成本,建设单位通常会从严把关,丝毫不退步,有时甚至会利用自己的地位强迫施工单位让利让步,而施工单位为了提高效益,最大程度的实现利润最大化,又会过分夸大工程的造价,多算高估,最终导致一项工程从竣工交付使用起,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完成不了竣工结算的现象多有发生,有些甚至会诉诸公堂,因而常会出现工程造价难以控制的局面。 1.4工程造价控制及评价体系问题 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与主管部门分别管理铁路工程项目中的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工程结算价,由于参建单位联系脱节,常会出现诸多环节的造价控制发生失控现象。加上目前尚不完善的造价体系的影响,使得企业在构建适合自身报价体系方面具有很大的难度,就会导致对企业资源的浪费,使企业失去了维持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这个方面的管理始终只能处于低水平徘徊状态。 2铁路工程造价管理的对应策略 2.1加强全过程造价管理 (1)要确保对工程投资的全过程进行控制,将在建设阶段对工程投资构成影响的,都放在可控制情况下。关于铁路项目的建设要自项目建议书时段就开始,对工程的投资控制要涵盖从可行性研究开始到竣工交付的一整个阶段结束。在投资的整个过程之中,应将已经获得批准的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报告作为主要的依据,要通过对现代管理科学识别和评估对工程投资造成诸多方面影响的因素进行综合应用,将其放在可控制范围内,要将设计阶段作为重点,结合建设项目的使用功能、当前设备现实情况与未来发展前景等,将设计方案进行再优化,正确协调好经济与技术的关系,将建设项目的实施阶段作为核心,对设备商与承包商要选择最优秀的,要严格控制设计变更,使设计变更日渐规范与科学,以此保障工程的工期和质量对工程的投资进行有效控制。(2)要动态化管理建设项目的工程投资控制,由于铁路建设项目具有建设周期长、覆盖范围广,建设涵量大等特点,从而影响了工程投资的不确定因素,使工程投资的范围多变化,而且变的广泛起来,这常会导致在建设周期中铁路建设项目的投资会处在相对的不稳定状态。所以,动态化管理建设工程项目的投资控制,建立相关的动态管理机制,才能根据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合理有效规范的调整铁路建设项目的实施目标,通过采取科学的有效控制措施来保证实现投资项目控制目标。 2.2深化概预算体制改革 铁路工程概预算存在转型专业性比较明显,灵活性不足,教条化和呆板的特点,根据常规,铁路工程要每五年更新一次其概预算的定额,这与经济发展的实际不相适应,与新技术、新工艺等的采用也不相吻合。因此,要对概预算的体制进行深化改革,使其不断适应经济发展的实际,与新技术、新材料等的应用相吻合。 2.3强化合同管理 工程造价管理的主要依据和基础就是合同。特别在施工工程中,合同管理在造价管理中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近几年铁路建设工程中,干完工程后签合同或直接不签合同事后进行算账的情况已有较大改观,但是,因合同形式化或者合同文本及内容的极为不规范,产生经济纠纷的情况常会出现。伴随管理的形式及方式进一步复杂和细化,无疑将会很大程度的冲击这一制度。合同文本采用国际通用是目前工程造价领域通行的惯例和做法。要最大程度避免施工图被施工材料所代替,都则,就会造成很大的损失。 2.4工程量清单报价方式 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计价模式,就要在铁路建筑市场尽快实行对于工程量的清单报价,制定的铁路工程招标的范本文件要与国际惯例接轨。招标时,在招标方将工程量清单提供后,结合自己的实力,各投标单位进行自主报价,业主从优选择并进行定标,采用工程承发包合同的形式确保报价的法定化。如果在合同实施中,出现招标文件或合同规定与实际情况不符合,或者工程量出现变化,要结合实际对索赔进行相应的变更,并对支付进行相应调整。 3结语 科学、规范、高效的铁路工程造价管理新体系的构建,是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时代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改革的现实需要,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要积极主动地去研究和探索铁路工程造价管理的新趋势、新情况,对工程投资进行有效控制,以不断地适应铁路建设的大规模和长远发展的要求,并以提供更为优质和高效的服务和保障。 工程造价论文:分析招投标工程造价管理探讨 引言:工程造价是建设工程管理的重要环节。工程造价管理贯穿整个建设过程,是复杂的动态的综合的管理活动,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市场经济这一机制驱动下的建设工程。既要获得经济效益又要有技术保证,但在经济利益的诱导下,由于目前的工程造价管理还不完善往往会使工程技术得不到保证,投资项目达不到预期效益,造成国家的重大损失。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招投标工程造价管理。 一、招投标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作用 1、形成市场化的价格机制 推行工程招投标制度相较原有计划分配制度,可以通过市场机制的影响让工程价格更加理性化,通过市场竞争来相应降低工程价格确定出更为合理的工程造价,提高了建筑企业的投资效益。 2、优化资源配置 由于招投标制的推行,各投标人必须尽量压缩自己的利润空间来争取中标,这极大程度的促使各施工企业进行生产力等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降低自身消耗的方式来确保投标的价格优势。招投标制的大力推行将逐步降低社会整体的人力等资源消耗,优化各项资源的配置达到更大程度降低工程造价的效果。 3、促进建筑企业与施工企业的合作 由于建筑企业和施工企业双方存在着利益上的矛盾,而且企业实力和需求各有不同,使得建筑企业很难确定和那一家施工企业能够保证合作成功,而通过招投标制的推行使得双方有了更多选择空间,促进了各企业间的相互合作,不仅提供了满足双方需求的平台,给优秀企业提供了更多发展机遇,也减少了不必要的工程造价损耗。 4、促进工程造价规范化 原有的工程造价体系难以避免各种幕后交易和盲目竞争的现象,工程项目的价格难以被控制,招投标制的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有效的规范了工程造价管理体系,通过采取相应的控制程序来遏制腐败舞弊现象,营造规范的市场竞争秩序。 二、招投标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1、确定标底 标底的确定不是以最低价格为唯一依据,而是需要科学的考虑相关费用在满足价值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确定。标底可以自行编制或委托具有相应资格和能力的中介机构编制,确定标底需要熟悉标底的编制原则和方法并做好相应的审核工作,针对具体工程的实际要求来调整相关各项费用,必须确保标底详细、准确没有遗漏的地方。 2、制定评标方法 评标有综合评分法和合理低报价法两种方法,具体的评标指标有投标报价、施工方案、财务能力、资金以及业绩和工期等等。综合评分法首先赋予指标不同权重并对各项指标打分,根据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可能偏向于低价或是施工企业的实力;合理低报价法常在质量要求不高、技术难度不大的工程上使用,是基于其他指标能够满足的条件下尽量选择低价的评标方法。 3、完善合同条款 需要对合同条款中工程造价的相关内容进行完善,根据招标工程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合同的类型和工程款的支付方式,并根据工程的变更情况合理调整合同价。 三、招投标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现存的问题 1、低价中标,高价结算 这种情况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由于施工图纸设计上的不足被施工单位利用,施工企业修改工程设计导致施工费用高于中标的价位;由于工程量清单描述上的不足使得被施工企业钻了空子;报价方法采用不平衡报价法来中标的情况;现场签证不规范的情况等等。 2、招投标相关工作脱节 虽然招标方全面参与了招标的各项工作环节,但由于自身对招投标某些方面的不专业导致合同和工程决算管理与招投标出现相互脱节的问题。 3、高价中标 由于造价部门给出的造价信息在收集、整理等方面的不够准确,造价信息与实际偏高导致中标价偏高。 4、招投标中潜规则现象严重 在招投标中,存在着投标单位互相串通哄抬价格或联合招投标机构排挤潜在对手等非正常竞争的情况。 四、解决招投标中存在问题的相应措施 1、规范招投标管理 各级管理机构和相关执法部门需要做好招投标的管理、服务和监督工作,以公正的立场来保护公平、合理的竞争,对招投标进行严格的管理:对不合理的恶性竞争行为要及时处理,予以制止,对恶意违法行为要进行严肃处理来营造规范的招投标环境。 2、重视工程经济人员的作用 工程造价管理工作需要工程经济人员的参与来有效控制工程造价,重视提高工程经济人员的工程造价管理水平,避免忽视工程经济费用或工程质量的现象产生。 3、招标方应采取的 措施 招标方需要公开招标相应信息,并尽量明确招标的详细内容,不设置非必要的条件;做好施工图纸的设计工作,提高相关文件的制定质量;通过甲方现场代表来牵制不合理的签证现象;依据实际情况来慎重制定施工合同。 4、投标方应采取的措施 施工单位需要重视企业自身的管理,珍惜企业自身的信誉。施工 企业需要从自身的发展上想办法,而不是去依靠一些不正当手段谋取利益,通过自身实力的增强来争取更多的合作机会。 5、中介机构应采取的措施 中介机构需要规范自己的执业行为,切实公正的进行招投标过程中的各项工作。要提高机构和监理工程师的专业能力,熟悉市场的招投标相关信息和承包施工合同的具体环节,确保业主与施工企业的合法权益。 五. 招投标阶段合同价的控制措施 5.1尽可能选择公开招标方式进行招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允许的招标方式有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两种形式。除了国家投资的特殊项目和非国营经济投资项目可采用邀请招标外,其他建设项目宜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公开招标的方式可以使“公开、公正、公平”的招标原则得以贯彻。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可以使若干投标人出现激烈竞争,通过竞争确定出工程价格,使其趋于合理或下降,这样有利于节约投资、提高投资效益。而且每个投标者面对激烈竞争的压力,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必须切实在降低自己个别劳动消耗水平上下功夫,这样将逐步而全面地降低社会平均劳动消耗,使工程价格更为合理。 5.2做好招标文件的编制工作 招标文件为整个招投标过程乃至于实施全过程的纲领性文件,招 标文件应该全面、准确地体现业主的意愿,并有利于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有利于工程质量的监督和工程造价的监控,否则将会给日后的施工管理与造价控制造成困难,甚至引起索赔。例如:有关图纸外增加工程如何结算的问题,如果招标文件没有明确,在竣工结算时就会引起增加部分是执行投标单价还是定额单价的争议。类似的文件漏洞,常常成为投标人追加工程款的突破口,招标人容易陷入投标人以低价中标后大幅度调增造价的圈套。招标人应按有关“招标投标法”的规定,实行或委托具有资质的工程造价咨询单位或招标机构编制招标文件。 结语:招投标在工程造价管理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实现对工程造价进行有效控制的目的,在招投标阶段就必须正确处理好工程质量和工程造价及工期之间的关系。不断提高工程经济人员的工程造价管理水平有助于为企业决策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招标者应不断优化投资方案,并选出信誉高、实力强的施工单位进行施工。另外,施工单位也要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应用新技术、新设备以降低施工成本。 工程造价论文:探析变电站土建工程造价管理和控制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深入,基本建设的飞速发展,电力建设也在快速发展。对于变电站土建工程而言,建设期长、资源消耗量大,其造价控制不但受外部环境、技术条件的影响,而且受到工程建设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影响。因此,加强变电站土建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促进优化设计,合理制定投资估算,强化全过程管理,把工程造价始终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实现节约建设资源,降本增效的目的。 关键词:管理,控制,分析,设计,阶段,工程,投资,土建,造价,招标, 一、决策阶段 在项目建设各阶段中,投资决策阶段对土建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最高,可达到70%-80%,可以说投资决策阶段的造价控制是决定土建工程造价的基础。对于变电站土建工程建设地点、建设标准、施工工艺、主要材料等方面的选择,都需要在决策阶段进行详细的技术经济分析和论证,将决定决策阶段之后的各个建设阶段土建工程造价控制是否科学、合理。决策阶段土建工程造价控制的重点是: 1、充分做好项目决策准备。变电站项目首先要符合电网建设整体规划,同时应与地方城乡总体建设规划相协接,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也体现项目建设的充分性和必要性。加强项目基础资料的收集,如工程所在地的水电路状况、地质水文情况、主要材料设备价格、大宗材料的采购地以及已建类似工程的资料,保证详实、准确地做好项目的投资预测,客观、准确地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确保报告的严肃性、客观性、真实性和科学性。 2、深入开展项目可行性研究。充分考虑地方经济社会用电需求和发展前景,合理确定工程规模及建筑标准;全面应用变电站土建工程典型设计、典型造价,提高可研内容深度,对影响土建工程造价的重大技术经济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使可研基本达到初步设计水平。 3、科学确定工程投资水平。工程投资估算编制要有依据,要尽可能细致、全面。要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对直接关系到土建造价的因素,如变电站站址的选择、建设规模的确定等要进行多方案比较,对建站外部条件、所区占地、土石方工程量、地基处理方案、拆迁工程等进行分析,选择技术上可行,经济上最优的建设方案,合理控制投资估算,同时也为项目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二、设计阶段 当项目一经决策后,控制土建工程造价的关键就在设计阶段。设计质量和功能是否能满足使用要求,不仅关系到建设项目一次性投资多少,而且影响到建成后的使用效果。先进的技术、合理的设计不仅能使项目建设缩短工期、节省投资,而且能降低今后的生产成本,提高长远效益。因此,应从安全、功能、标准和经济方面全面权衡,确定一个较合理的设计方案。对于建设单位来说,绝不能将设计阶段的土建造价控制与管理工作片面地理解为是设计院的事,不闻不问,相反,应积极参与设计的全过程,抓住控制与管理的重点。 1、优化设计方案 变电站土建工程要始终贯彻“两型一化”(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化)这一主线,大力推广“三通一标”(通用设计、通用造价、通用设备和标准化工艺),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选用经济合理的设计方案。特别要对总平面布置、建筑结构型式、设备选型、地基处理、装饰程度等方面进行经济技术比较,通过方案优化,使总平布置不断简化、工艺流程尽量简单,设备选型更加合理,从而节约大量资金。 2、实行限额设计 设计阶段应按照可行性研究阶段审定的技术原则、工程量和设备材质标准为依据进行限额设计,将投资额和工程量分解到各个专业,再分解到各单位工程和各分部工程,通过层层分解,实现对投资限额的控制和管理,同时也可实现对设计质量、设计深度、工程数量、概预算指标等各方面的控制。对可行性研究阶段不易确定的某些工程量,可参照设计规范和通用设计或类似已建工程的实物工程量确定。 3、严把审核关 在一个投资上千万的变电站土建工程中,很难不发生设计变更。在设计阶段变更,则只需修改图纸,其他费用尚未发生,损失有限;如在采购阶段变更,不仅仅需要修改图纸,而且设备、材料还须重新采购;若在施工阶段变更,除以上费用外,已施工的工程可能要拆除,势必造成重大变更损失。为此,要严格执行设计审批流程,严把校核关,把变更控制在设计阶段初期,实现土建工程造价得到有效预控。 4、加强概预算管理 设计阶段土建工程的概算及施工图预算要求全面准确,不漏项,不留缺口,并要考虑各种价格浮动因素,确保设计阶段概算和施工图预算的科学性、全面性和准确性。 5、树立激励机制。 树立开展设计创优的氛围,增强设计阶段造价控制的意识。把投资效益作为评优的一项重要指标,既有利于促进设计人员树立经济观念,又有利于激励工程造价人员努力工作,更有利于设计阶段造价控制的深入开展。 工程造价论文:对电子信息和工程造价的相关问题探究 前言 目前,电子工程是信息化的现代产物,它将电子技术和通讯信息技术完美的结合起来,并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但是我们不能满足于它的发展和应用的现状,应该对其不断的完善和更新,以更好更快的发展.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1 工程造价管理在电子信息化时代的特点 1.1电子信息工程的概念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集现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与一体的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的基本含义就是利用计算机等先进技术对电子信息进行控制和处理的学科,其研究的信息内容主要是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及集成。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子信息工程的内容更加广泛,电话信号处理、手机声音、图像传递、网络数据传递、信息数据传递等都需要与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相关联。现代的电子技术达到对信息的有效控制和各种相关处理的一种工程形式。电子信息工程控制的信息包括应用于各种设备中的信息技术。另外,电子信息工程在经过我国的这些年的发展和进步后,其涵盖的内容也更加广泛,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同其他的先进的现代化技术开始出现交叉和融合的趋势。所以,我们要想更好的研究电子信息工程与其技术,可以从其产品入手。并且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电子信息工程与其技术参与到的产品研发和应用的部分越来越多。 1.2 电子信息工程在工程造价中的应用 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工程项目的规模扩大,工程造价管理的数据处理量也越来越多。由此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提出了挑战,传统的被动式管理已无法满足日趋复杂的工程项目的需要;工程造价信息对工程造价的确定和控制影响越来越大。要想做好相应的管理和控制必然需要大量的信息作基础,也只有在充分掌握和详尽分析相关信息的前提下,实现工程造价的动态控制才有可能;工程造价管理与有关的各方面政府主管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日趋增加,这也即意味着在管理上需作出相应的信息化调整。 目前造价行业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几个部分:以internet/intranet为内部、外部和内外通讯的网络平台,通过实施办公自动化和运用管理信息系统加强管理,提高办公效率;采用工程量计算软件、钢筋软件进行工程量和钢筋用量的计算,运用套价软件编制工程预决算;利用数据库技术建立指标收集和分析系统,用于已完工程的积累;利用信息网和获取信息,用于工程预决算的编制和造价管理。 2 电子信息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现状及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其在建筑行业的推广发展,我国信息技术在工程造价管理方面的应用,主要表现为人们在制定定额、编制标底、投标报价、造价控制等方面已经摆脱了手工劳动,实现了电子化、信息化管理,且各类工程造价管理相关软件的广泛应用就是最好的说明。进入21世纪,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我国出现了大批为工程造价及相关管理活动提供信息和服务的网站。这些网站不同程度的提供了政策法规、理章,有些涉及项目信息、造价指标和材料价格信息等,它们为进一步建设全国规模的工程造价管理专项系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些经验。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讲,这些网站没有统一的规划,有些提供的信息不够严谨、内容更新不及时,从专业角度来讲,还属于比较浅层的信息服务,难以满足深层次造价管理工作的需要。我国造价管理体制是在经济模式下、以定额管理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而且信息技术起步较晚,工程造价管理领域完全进入市场经济运行体制较迟,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技术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一方面静态的管理难以应对变动的市场,主要表现:静态定额;解决方案和途径的缺乏。另一方面滞后的数据收集与管理阻碍着工程造价动态控制进程,收集的数据得不到充分的利用,数据缺乏通用性。目前,我国正积极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在此模式下,如何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工程造价管理,正处在探索与发展阶段,从长远来看,信息技术应用将会推动造价管理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3 电子信息技术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前景与展望3.1 工程预(结)算软件:目前套价软件使用已经很普遍,但功能应从单一的套价、出预算书向多方扩展,一是向上扩展,增加工程管理功能,可以同时处理多个工程和一个工程的各阶段数据,贯穿从估算、概算、预算、阶段结算和竣工结算的全过程的造价管理;二是功能进一步细化,加强对计算结果的分析和细度的调整,以方便投标单位的造价调整和控制;三是与互联网络的连接,将预算软件[:请记住我站域名/]所需的材料价格等数据通过互联网提供给用户,方便材料价格数据的维护,提高工作效率;四是对已完工程资料的积累方面功能的加强。 3.2 工程量、钢筋用量计算软件:①此类软件,用于协助从施工图计算工程量,现在使用较广的软件一般采用作图法,要求工作人员在识图的基础上用该软件重新输入图纸中各种构件及其尺寸,然后由系统自动计算工程量,得到工程量清单,这种作法计算出的工程量比较精确,但必须重新输入图纸工作量仍然很大。②另一种方法是直接将工程图纸扫描形成光栅文件,由软件处理矢量化后,抽取特征,用模式识别的技术识别构件类型和其几何参数,进而计算工程量;或由设计院生成的施工图cad文件在cad环境下作模式识别。这种方法要求在图纸的特征表示和建模上作大量的研究工作,抽取各种构件的特征参数,采用人工智能技术,为了最终能代替人完成识图的过程,这是较有前途的方法,但根据汉字识别技术的发展过程,必须对图纸的特征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该软件要能真正代替人识图还有一段路要走。③第三种方法是在建筑设计所使用的cad软件中直接加入构件特征参数的属性,定义各种构件对象,在进行结构和建筑设计时使用这些对象设计建筑物,而不用直接使用线条作图。这种方法使设计的结果中包括丰富的构件和参数而不是线条,经过一个语法分析器就能分离出所有构件和参数,避免了模式识别这个难关。因此,在人工智能的应用还未深入该领域时仍必须通过交互的过程来填补软件在智能上的不足。 3.3 internet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设想:工程造价的管理与互联网整合无疑将给工程造价的管理带来质的飞跃和发展。传统的计划式的管理模式将被变动的市场的新型模式所取代,实现工程造价的协同控制也将成为必然。 3.3.1 相应网站的建立与壮大。①工程造价信息网:工程造价信息具体指的是与工程造价相关的法律、法规、价格调整文件、造价报表、指标等影响工程造价的信息。建立起统一的造价信息网,不但有利于使用者查询、分析和决策,更有利于国家主管部门实行统一的管理与协调,使得工程造价管理统一化、规模化、有序化。②材料价格信息 网:材料价格的变动将直接影响着工程的预算和结算,对工程造价的动态控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3.2信息网、软件间的相互整合。①信息网与造价软件:当前市场上的造价软件中所需的材料价格大多采用人工录入价格的形式。有的是整体的引入,有的则是一个个输入,大大影响了快速报价的进程,同时也不能及时与市场接轨,无形间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信息网与造价软件的整合将消除这一矛盾,在造价软件中直接点击相应引入按钮,输入要引入信息所在地点的详细资料,即可随时得到相应材料的价格,若所引入的材料价格有所变动,软件中的预警系统将自动提醒操作者更新价格。这不但缩短了录入材料价格的时间,还达到了随时更新的目的。②信息网与进度控制软件:工程控制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成本控制,而成本控制在无形中又影响着进度和质量的控制,同时市场的变动将直接影响着投入的成本和资源的分配,而这必将导致工程进度的变动。所以,工程项目现场的进度控制也应通过成本控制时刻反映着市场的变动。信息网与进度控制的整合也将成为必然。 4结束语通过加强信息技术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力度,坚持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统一全面管理认识、统一信息技术标准,优化整合工程造价管理软件,设计并推行人性化网络造价管理软件,建立健全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最终通过市场价格机制的运行,形成统一、协调、有序的工程造价全过程综合管理体系,达到合理使用投资、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取得最佳投资效益的目的。 工程造价论文:财务管理视角浅谈工程造价的管控 一、积极参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控制工程的事前、事中成本 1.参与工程项目的招投标工作。财务部门参与工程的招投标工作,参与标函评议,按照标价合理、工期短、质量优、信誉好的原则综合比较,择优确定中标单位,这对控制建设规模、控制投资总额不超概及监督招投标活动的合法性具有重要意义。 2.参与确定年度、季度、月度的基建工程计划安排会议。在工程指挥部的安排下,每年、季、月的工程计划都要通过几上几下的详细讨论,确定切合实际可行的项目进度,每次讨论财务人员都可以参与其中,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3.参与工程项目合同的会签。财务参与工程施工合同的会签,对合同进行补充修改,提出财务方面的看法,有利于财务工作的具体实施,有利于成本控制,有利于资金支付进度更合理。 4.参与工程协调会。财务参与工程协调会,随时了解工程动态,在会上提出财务部门对施工单位在财务管理上的要求,并将情况传达至每一财务人员。 5.参与超概分析。对有工程项目超概算的或有超概趋势的,财务应会同设计、供应、施工、工程管理、预算等召开超概分析会,逐项分析原因,吸取教训,提出建议,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投资不超概;查找有无挤占成本、虚列费用等情况,并及时整改。通过六个参与,及时发挥财务管理的事前控制,有较地控制了成本、费用。 二、建立工程进度款控制台帐,严格控制工程用资金 在工程建设全过程中存在着资金运动,资金的运动产生了各种错综复杂的经济关系,建设单位的财务部门正是通过对资金的分配、供应、管理和监督,正确处理工程建设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因此,通过建设单位的财务管理,可以促进提高工程投资效果。工程建设程资金需要量很大,基本上由自筹资金和建贷资金组成,资金及时到位有困难,且建设期短资金使用较集中,资金供求的矛盾较突出。保证工程用资金足额到位后,为了使这些来之不易的资金管好、用好,加速资金周转,也为了杜绝施工单位有意无意的套取资金情沉,真正做到科学地使用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果,使资金周转处于良性循环之中,财务部门在控制支付进度款上主要采用以下三个措施: 1.建立了“工程进度款控制台帐”。“工程进度款控制台帐”是工程财务部门的一大特色,它作为每次对施工单位支付进度款的一个主要依据,使对各施工单位的进度款项支付动态一目了然。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有根有据,实事求是,确保按实支付进度款,有效地控制了工程进度款的支付。 2.了解工程信息,掌握工程进度情况。工程财务是整个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真正了解、掌握工程的实际进度、质量等现场状况,才能减少在支付进度款中的盲目性,有效地控制资金的使用,使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口上。通过深入施工现场,对工地现场情况比较了解,不仅对控制工程进度款有效果,也为日后实物交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建立资金使用的审批制度。为了进一步加强建设资金的管理,有效地管好用好资金,做到合理、合法、合规,以利于资金的统筹安排,应制定相应的制度,工程财务人员严格按照制度进行对外付款的审批。 三、从财务的角度参与工程决算的审核,以控制工程的建筑安装成本 财务人员介入决算审核,也是发挥好财务核算职能和监督职能的非常重要一环。财务决算审核与技术经济部门的审核角度不同,技术经济部门着重从工作量及费用定额的套用方面对工程项目的成本进行控制,而财务部门着重从财务的角度,即从材料入手,合理确定和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材料费在工程中一般占预算费用的70%,因此控制材料成本成为控制工程造价的一个关键。材料费用确定后,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工作量的大小,这样工程造价也就基本能确定下来。由此可见财务预决算审核是确定工程造价之一个不可或缺的程序。工程财务的决算审核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从材料管理方面。(1)审核甲供材料的材料价差。(2)审核甲供材料决算用量与实际领用量的差。 2.从设备管理方面。由于划分的方法不同,施工单位在编制工程决算书时很可能把建设单位作为固定资产的部分,作为工程用材料,造成重复收取材料费用。如果没有财务仔细审核,就会造成工程造价的设备费用重复计取,使建设方利益受损。 3.从财务复核的方面。(1)审核工程决算书中的材料预算单价、取费标准、取费程序。(2)审核决算书中的不可取费项目。 四、通过固定资产的核对和交付,抑制工程中的漏洞 一个工程项目全部竣工后,必须做好竣工验收和财产交接工作,最终以固定资产的形式出现。在资产交接以前,财务承担着会同接受单位清点实物地工作,同时通过实物的清点还能发现工程决算工程量中的漏洞。首先,施工单位编制的工程决算书尽管经过财务审核,由于财务到工程施工现场办公的机会很少,仅仅凭借供应部门的出库清单,难免有这样或那样问题。只有通过事先将实物进行交付和核对,才能把决算书上的有关问题充分暴露了出来,解决在施工单位办理最终决算之前,并且有效地堵住了施工单位一些有意无意的漏洞,控制了工程成本。其次,能比较快速查到实物所在地,便于明确经济责任。再次,能有效地提高资产交付的质量和速度。资产经过事先交付和核对,使用单位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资产的核对、清点,财务漏交或多交等存在的问题均能在最终交付前及时解决,保证了资产的真实性、移交手续的合规、齐全,杜绝了虚交或帐外资产等情况。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对工程造价的估算、概算、预算、承包合同价、结算价、竣工决算实行“一体化”管理,加强了对工程造价的主动控制,强化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监督,对提高建设工程项目投资效益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工程造价论文:探讨建筑工程造价有效控制的方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科学经济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也历经了很多的变革,在经济变革的过程中,也逐渐的构建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现阶段,经济的发展模式也在不断的发展和改变,所以人们在物质生活以及精神追求方面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对建筑工程造价进行管理和控制的手段也有了更大的要求,所以需要不断的进行改革和创新。就建筑工程而言,工程造价在其中所占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而对工程造价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则可以对施工企业的整体效益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就需要对工程造价的控制手段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一、对建筑工程造价进行控制的阶段 (一)决策阶段 决策阶段是工程投资的开端,对整个工程的布局以及管理手段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决策阶段对工程造价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对施工企业来说是尤为重要的。在这个阶段对于工程造价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对可行性报告进行确定的过程,即需要对工程采用不同的手段来进行可行性研究,并审查和评估可以对其产生影响的参数,制定出理想的报告,以此来为后续工作的完成做好前提准备,从而使工程造价得到更好的控制。在施工过程中,对建筑工程造价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可以切实的为施工企业带来最大的效益。 (二)设计阶段 在设计阶段所提到的工程造价,其本质是对业主以及施工企业所获得的利益进行服务,不管是在研究阶段或是设计阶段,一定要坚持做到顾客的利益是最重要的,并尽最大的能力来满足他们的需求。在进行设计之前,需要对现场进行考察,以此来找到更加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 (三)招投标阶段 在招投标阶段,对标底制定的方式以及发包方式进行合理选择的过程需要收放自如的把持。施工单位需要按照实际的工程量来对标底进行拟定,而投资方也需要根据现场实际的施工情况来对发包方式进行择优的选择,并以此来使工程造价降低。除此之外,对招标文件进行合理的制定也是不可缺少的,对招标的内容进行完善,并选择多家施工单位进行对比分析,并通过竞争来决定中标单位。 (四)施工阶段 所谓施工阶段就是指工程实施的阶段。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需要严格的根据施工设计图以及现场变更来对施工中的工程量进行核算。工程实物的形成过程以及工程竣工所需要的时间都很长,所以需要不断的在施工过程中对施工成本进行控制,并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来使工程造价的真实可靠性得到提高。对设计图纸和方案进行控制时,应该避免变更情况的出现,从而节约了资金开销,并避免了人工浪费。对索赔项目进行落实时,要采取实事求是、认真的态度来使问题得到解决,对一些反索赔问题(工期延误、施工失误等)也要认真的处理。在保证工程质量且验收合格时,要严格的按照合同约定并按期支付合同款,坚决不允许出现拖欠的情况。 (五)竣工阶段 竣工阶段是工程建设的最终阶段,也是工程造价最繁琐的阶段,在竣工以后需要对各方面开支的情况进行严格的的审核。通过竣工结算来获得最终的工程造价,投资单位需要根据合同来认真的核减额外费用,并对一些变更项目的附加费用进行严格的控制。 二、对工程造价进行有效控制的方法 (一)加强决策阶段的控制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建设项目的决策是至关重要的,项目决策也是对投资方案进行选择和决定的过程。在对建设项目进行决策的过程中,需要及时有效的把不同方案进行比较,从而可以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除此之外,还需要进行认真的研究和分析,对施工技术已经建设方案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论证,并对项目竣工后所获得的综合效益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在施工过程中,对建筑工程造价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可以切实的为施工企业带来最大的效益。 (二)加强设计阶段的控制 工程设计是把建筑工程从计划变成现实的阶段。对建设项目中的设计阶段进行有效的控制是至关重要的。工程设计的重要目的就是通过最少的投入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工程设计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工程质量和进度有着直接的影响。对建筑工程的设计阶段进行有效的控制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第一,对施工单位图纸设计的质量进行严格的监督和审查。第二,对设计概算的方法进行规范。第三,对与设计有关的激励制度进行合理的制定。第五,要勇于创新,不断的开发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并在工程设计中对新成果进行充分的利用。在施工过程中,对建筑工程造价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可以切实的为施工企业带来最大的效益。 (三)加强施工阶段的控制 对项目进行有效的管理不仅可以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提升,还可以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项目管理的首要目的是对工程项目的管理进行强化,以此来使工程造价降低。很多专家认为,采取货币的手段对建筑施工过程的耗费情况进行管理,与此同时还需要采取标准成本来对成本进行管理是现阶段最好的手段,其效果很好。所以,在施工阶段对成本进行控制对工程项目管理有着直接的作用。 (四)加强审核阶段的控制 工程项目的审核主要包括事前审核、事中审核以及竣工审核等阶段。事前审核就是协助项目管理团队事先对工程施工项目进行诊断和把关,制定相关的项目施工方案,并使制定的方案更加的科学合理。事中审核阶段就是在施工过程中,对所有的施工阶段进行审核的过程。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的过程是一种动态的控制。对工程造价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与预测不仅可以使工程成本得到降低,还可以使施工企业和投资单位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三、结语 建筑工程在施工建设的过程中,所关系到的施工成本和相关费用都需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手段来进行适当的调整,并最大限度的对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充分的利用,以此来准确的把相关的工程造价以及综合性单价计算出来。对建筑工程中构成成本费用的因素进行研究和分析,可以使相关的信息得到充分的利用,与此同时还可以使每个项目的单价更加顺利的完成。而根据目前的市场经济氛围来看,每个项目的单价可以作为企业工程造价最主要的组成部分,这样还可以使企业自身存在的经济优势得到更大的提升,与此同时还可以更好的对成本进行控制,以此来实现企业的最大化利润。 工程造价论文:论如何提高水利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论文关键词:水利工程 造价管理 全过程控制 有效性 论文摘要:水利工程造价贯穿于整个工程项目建设中,提高水利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能够保证建设资金的充分利用,节约工程项目建设成本,确保水利工程建设目标的最终实现,确保水利工程项目的良好运行。本文从水利工程造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入手进行研究,针对现存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够提高水利工程造价管理的水平,使之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引言 与一般的工程项目相比,水利工程项目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资金回收慢等特点,这就需要加强对水利工程的造价管理。有效的造价管理能够降低水利工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确保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而从我国目前的发展状态来看,我国的全过程管理、全成本管理理念尚未完全建立,在工程项目的各个阶段存在着管理不完善的情况,缺少对造价成本的有效控制。因此,加强对水利工程的造价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水利工程造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投资决策阶段 水利工程在前期投资过程中所制定的决策决定着整个工程项目的造价管理工作,是造价管理工作的源头,如果前期的决策阶段存在问题,就会影响到后期各个阶段的造价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目前我国水利工程项目在投资决策阶段存在着重视力度不够,投资决策和具体工程项目没有实现有效结合等问题,使得工程建设周期被人为延长,增加了项目回收风险。[1] (二)项目设计阶段 在水利工程的项目设计阶段,有的设计部门没有考核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制定的设计概算与审批预算出现了较大差距,而且由于设计缺少严谨性,设计深度不够,使得工程在运行中出现不少问题,需要进行后期修改,在后期修改中又都需要经过审批,这就延长了工程竣工周期。此外,有些设计单位过分强调设计档次,造成工程预算严重超标,使得工程项目施工图预算远远高于设计概算,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工程造价成本。 (三)工程施工阶段 水利工程施工阶段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可以说关系着整个工程建设的成败。在项目施工中,有的企业为了中标而压低价格,以低价中标,而原材料市场的价格不断飙升,为了降低工程造价成本,这些施工企业不得不使用劣质材料,以次充好,从而增加了施工中的安全隐患。 此外,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材料管控的意识不强,乱用材料物资,增加了材料使用量,使得工程项目的施工成本不断上升。 (四)计价方法不科学 我国目前普遍采用的是利用定额预算确定直接费用,按取费标准计算各种间接费、税金和利润等,然后再进行相应调整,最终计算出工程项目造价。然而,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行情,这种计算方法就存在很多不合时宜的地方,因为同种材料在不同时期和不同产地都有不同的价格,需要结合具体的行情进行成本计算,而且目前工程造价的计算方法不统一,缺少规范性,不利于工程造价的管理和控制。 二、提高水利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有效性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工程造价管理体系 完善的工程造价管理机构和管理体系是工程造价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只有建立系统化的工程造价管理机构,并建立健全工程造价管理体系,这样才能够加快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不断推进建筑市场的规范化、制度化改革,维护建筑市场交易主体的合法权益。此外,理顺工程造价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实行协调联动制度,加强对工程项目的造价管理也是至关重要的。 (二)编制可行性强的投资决策 不同的水利工程项目面临着不同的施工条件、地质条件,因此在制定项目投资决策过程中,要对工程项目进行具体细致的考察,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投资决策,并且要对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估算,做好风险预期,降低项目风险性,确保项目资金能够顺利回收。在确保可行性研究的准确性的前提下,深入研究工程项目造价方法,认真审核投资估算,对于不同的资金来源进行严格审查,为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奠定基础。 (三)设计科学合理的工程施工方案 工程设计和施工阶段要注意加强水利工程的造价管理工作,实现经济、技术与设计的有机统一,建设施工单位和设计单位要进行积极配合,以防出现设计和施工不相符的情况发生。在工程项目设计阶段,要多采用先进的技术来降低工程造价成本,并且依据项目预算进行必要的调整,这个过程中要依据限额进行可行性方案设计,降低设计过程中出现的实际费用和造价相差很大的情况。 (四)加强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造价管理 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购买原材料、工程设备、工程用地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虽然施工阶段对整体工程造价的影响只占到10%左右,但是整体工程的主要投资和后续工作都和施工阶段紧密相连。加强施工过程中的工程造价管理,不仅要加强对水利工程的合同管理、施工现场管理,还要做好施工过程原材料和施工设备的管理,杜绝施工中的人为浪费现象。 (五)工程后续阶段的造价管理 许多工程项目在工程竣工阶段就放松警惕,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就会松懈下来,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大工程造价成本。同时,有些造价人员的责任意识不强,盲目进行工程竣工结算工作,存在着重复结算等情况,使得工程造价出现与实际情况不符的情况。在项目竣工结算阶段,应当严格依据图纸进行工程量核算,通过项目施工图纸和工程量计算工程造价,构建工程管理联动体系,使之形成一种合力来提高工程造价的全过程管理质量,实现工程造价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从而有有效地控制水利工程造价。 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水利工程项目的造价控制要贯穿于整个工程项目,从项目投资决策开始,到最后的竣工决算都要做好造价管理,保证工程项目能够充分体现招投标、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等阶段工作的有效性、科学性,对工程实施全方位的动态管理,建立市场化的价格机制,提高项目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率,确保工程投资管理工作水平的不断提升。 工程造价论文:公路工程造价管控路径探索 设计阶段是控制公路工程造价的重要阶段,工程设计水平和设计质量是影响工程造价的关键因素。设计方案是否合理和设计质量的高低将对工程造价产生直接的影响,造价人员根据设计编制概预算,确定工程造价,并进行技术经济的比较。从当前设计管理工作来看,在该方面进行概预算控制的力度仍然比较薄弱,建设单位对设计技术上的可行性高度重视,而对投资的控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当前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设计单位任务饱和,设计任务往往是时间紧任务重,因此设计质量和设计深度就会出现漏洞。设计图纸出错造成设计变更增多,从而提高了工程造价。实行工程量清单模式后,设计图纸的质量就更为重要。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将会减少施工阶段的设计变更及索赔,从而减少公路施工阶段的造价。在设计过程中影响造价控制的内容主要包括路线的方案,路基设计高度,路面结构方案,桥梁工程方案等内容。在设计阶段要进行充分的同深度方案比选,对路线平、纵线位的布设、桥隧位置的选定、桥型的比较、横断面设计、路面设计等进行优化设计。充分利用前期工作阶段的成果,做到前后顺接。设计阶段的技术含量高,工作繁琐,但是对工程项目投资控制具有决定性作用。另外在施工阶段也要进行控制。 加强工程施工过程管理控制工程造价。1)严格工程质量管理,严格实行施工现场责任制。监理工程师及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应对分部工程尤其是隐蔽工程要及时检查、验收,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避免造成工程返修,增加工程费用。2)严格控制工程进度,确定各分项工程施工顺序,科学合理优化安排施工工序是保证工期的重要条件。合理组织协调各种大型机械和中小型机械,合理确定材料、机械、资金及劳动力等最佳组合方式,搞好物资的合理调运,这样可以降低工期增加的风险,以便控制工程造价。此外如征地拆迁价格等问题也是影响建设投资的重要因素。但占主导地位的影响因素还在于工程方案的选择和设计质量的好坏。 控制公路工程造价的几点建议:1)以设计为重点进行全过程的造价控制。工程造价控制应贯穿于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其关键在于项目的决策和设计阶段,所以控制工程造价的重点应放在勘察、设计阶段。积极推行限额设计制度,这是设计阶段控制造价的有效途径。控制工程造价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技术问题。通过限额设计能有效地控制整个项目的投资及造价,同时还可以确保重点项目的重点分项的资金投入。同时引入竞争机制,推行设计方案招标制,把工程设计推向市场,通过各种设计方案的比较和经济效益评价,选出最佳设计方案,从而增强对投资的有效控制,以降低工程造价。2)在设计阶段重视多方案比较。公路建设项目设计成果的最优与否,并不是一开始就能确定下来的,多方案比较是衡量其技术先进性、经济性的有效手段。而在目前的工程项目设计过程中,只对工程的重点部位进行方案比较,其他部位的比较较少。3)实行前期阶段的监理制度。这是一种较为先进的设计过程控制方法,也是一种较为客观公正的方法。通过设计监理的监督使设计趋于最优,并将造价控制在限额范围内。反过来,也促使设计单位改善管理,优化结构,提高水平。4)建立设计单位责任追究机制。在工程设计合同中明确设计所承担的责任,实行责任追究。对图纸设计问题造成的工程浪费、延误工期、超出投资限额及其他损失,设计单位要按照合同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从而增加设计单位的责任心。5)提高施工质量、控制工程进度。6)提高勘察质量,保证基础资料准确,减少工程设计变更 公路工程造价控制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考虑,做好地质勘察工作,从设计、施工的角度进行分析,采用过程控制、方案比较、前期监理和责任追究等手段来控制公路建设项[!]目造价。(本文作者:孙继攀 单位:重庆求精工程造价有限责任公司) 工程造价论文:装饰装修工程造价控制的有效策略 摘要:装饰工程是对建筑的再设计和施工,装饰装修不但可以改善建筑物的室内和室外环境,还可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精神上的需要,如何对装饰装修的工程进行有效的造价控制,做到节约装修成本,而且还能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成为广大客户们越来越关心的问题。本文首先对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进行了概述,分析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的主要特点,并简述装饰装修工程中工程造价控制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装饰装修;工程造价;造价控制;有效策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建筑的装饰及功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论是新的住宅还是改造的住宅工程,在主体完成以后就会根据具体的需要来进行相关的装饰以及装修。所谓的建筑的装饰工程就是指在建筑物的土建安装完工后,对建筑物的空间进行再次设计和再施工。然而由于我国的建筑装饰行业起步相对较晚,相应的市场管理配套制度和各种规范等都亟待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如何对装饰装修工程中的造价进行有效的控制,节约装修的成本,具有实际的意义。 1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的概述 1.1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的定义 所谓的建筑的装饰工程就是指在建筑物的土建安装完工后,对建筑物的空间进行再次设计和再施工。装饰装修工程属于整个建筑施工的后期工程,要多门类和多个工种在同一个环境下施工作业,其工程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在施工中要了解装饰装修施工的过程、装饰装修的各种施工工艺,同时也要提高装饰装修施工的安全技术和管理水平等,这些是整个施工安全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1.2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的分类 通常来说,建筑装饰装修的范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室内和室外的装饰以及整体环境的景观装饰和装修;建筑物的消防、给排水、暖通、电力系统的建设;厨房用具、软装饰设计等;外墙的装饰和装修、室外的景观绿化、室外的景观照明等。建筑的装饰装修涉及到的内容较为广泛,因此投资控制的难度较大,而且可变性较高。在造价的控制中要从投资的策划入手,以设计为重点,装修的施工过程也中要严格控制的标准、进一步强化合同的管理,和严格的验收及审查并实施全过程的工程造价的控制。 2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的主要特点 2.1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的工序多,工种复杂 粗略算来,建筑装修的各类装饰装修施工工序包括各种粉刷抹灰、勾缝、铺贴、油漆涂饰、干挂、架设、安装等等多个工序和工种,很多工序和工种之间是前后交叉的施工,而且还有反复的交替、穿插配合进行施工。各种工序需要不同种类的施工人员,频繁的工序变动导致施工人员的流动性较大。因此在装饰装修过程中要识别施工中作业与环境的安全影响,编制专项安全的技术施工方案,同时还要设置工种兼职安全员。 2.2装修材料和设备的种类繁多,监管较难 建筑装饰装修的材料种类根据外观和实用性的划分种类繁多,同时装修的材料在使用过程中也涉及到运输、搬运、保管、分类、就位等多个不同的环节。在施工中要加强对各种材料的运输和搬运的安全管理工作。此外,装饰装修过程中的设备工具仪器较多,包括施工的电梯、物料的提升机以及各种机械性的大设备,同时也包括各种电动和风动工具、仪器仪表等,工具的品种也繁多,而且性能各异,管理中要涉及到机械的安全标准、安全技术以及安全的技能要求等。防止工具的烧毁等事故的发生,使用的监管难度较大。 2.3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的施工工艺不断更替 随着新型的装饰材料日新月异,很多新的施工工艺也开始更新和更替。由于装饰装修工程的内容繁多而且艺术性强,新的施工方法便随着施工材料的改变而层出不穷。与结构性的施工相比,装饰装修施工对时间和季节以及气象等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在施工中要注意防雨、防雷等,避免各种恶劣气候对施工过程的影响。而对于一些高空作业、地下室施工作业等注意执行规程,注意防火、防电。 3 装饰装修工程中工程造价控制的有效措施 3.1限额设计,进一步控制工程造价 装修装饰工程的设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设计费用占装修费用的比重较小,但对装修工程的造价的影响度达到75%以上。因此,在设计阶段确定合理的方案和科学的施工技艺,可以将装修的材料、配套用品、重大设计的变更等降到最小,也就可以有效的控制投资。其中限额设计的应用可以在保障能够达到功能、满足行业相关质量的前提下,按照装饰装修工程的整体定位来分项的投资限额来控制设计的每个过程,以确保设计的深度以及各个专业的整体协调性,最大限度的减少设计的变更,保证总投资额的不突破。 3.2优化设计方案,控制工程造价 装饰工程的设计阶段是实现投资最终目的的过程,也是处理好技术与经济关系的重要环节。因此要重视对设计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充分利用各种指标来对设计方案进行平面布局、交通线路以及立体设计等方面进行总体的分析和比较。可以依据固有的投资金额,并运用科学的方案和成熟的技术进行施工。设计的方案中除了要考虑各种装饰装修的用材,还需要对整套的配套设施进行设计和筛选,这样既能够满足工程质量的标准和对建筑功能的使用要求,同时还能使投资限定在额定的范围以内。 3.3加强履约能力的审查力度 承包商的资质以及履约的能力,也会直接的影响到装修项目的质量和工期,对项目的投资效益和成本控制起到重要作用。要对施工组织的设计用经济技术比较法来进行整体的评审,加强对投资的控制,重点审查施工设计中的不合理的措施所增加各种的费用,防止索赔事件的发生。对装修工程的进度款的支付也要严格的控制,这是工程质量以及进度的强而有力的保障。 3.4对装修装饰工程的变更进行严格的核查 对工程的变更进行严格的审查可以保证投资限额的总数不被突破。可以根据工程变更的具体内容等来核查工程的清单以及估算工程变更的实际价格。尤其注意仔细检查子项的单价、数量以及各种金额的实际变化的状况,并分析这些项目对总的投资额的影响力,进而决定要不要进行项目的变更,采取相对应的补救措施来减少由于工程变更会给投资带来的各种影响。 工程造价论文:如何加强水利工程造价控制的有效途径 1 当今水利工程造价控制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工程造价管理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系统的体系 我国目前的工程造价管理制度的形成时间很短,主要表现为国家或政府直接控制,还不够成熟,基础不够坚固。而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经济制度的转变,工程造价管理依然停留在原来的模式上,脱离了时代的步伐,依然保持着原有的静态的管理,适应不了新的环境,因而出现了工程建设难以做到动态的造价控制,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和环节的造价确定与控制严重脱节,跟不上新的发展变化。此外,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要能否立项要要受审批权限的制约,程序繁琐复杂。因此,很多地方部门为了能够争取到更多的项目及贷款,设计单位为了招揽更多的业务,往往对可行性研究与初步设计缺乏实事求是精神,认为压低投资估算,以躲过有关部分的审批,待立项批准,施工便想方设法地追加投资,给水利工程造价的管理与控制造成困难。 1.2 定额费用不明确 当下实行的定额投资费用内容繁多,加上与实际的施工技术和方法严重脱节,当投标单位按照统一定额和收费标准编制报价中标后,工程合同单价不能保证施工项目成本支出,这就引起很多施工企业在施工期间对总造价进行调剂,编制内部预算单价来实现成本的控制,这就导致了很多费用无法平衡,费用混淆,水利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难以控制等等。 2 进行水利工程造价控制管理的有效途径 2.1 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 2.1.1 实行有效地设计招投标 对招投标进行设计有助于提高设计方案的竞争力与优势,选出具有构思新颖、技术先进、价格合理以及功能满足要求的优秀方案,使中标设计方案能够做出符合建设方实际期望的投资估算,以便更好地控制造价。 2.1.2 设计方案要实现技术和经济的有机结合 设计方案应当在技术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前提下进行充分地验证,看设计方案是否能够经得起实践的考验,一个优秀的设计方案应该以降低工程造价,实现建设项目的最佳经济效益。 2.2 招标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 根据对我国水利工程项目的特点、管理能力、现场施工条件、设计衔接以及承包商的能力等各方面的系统分析、研究,我国水利委员会设计院编写了详细的水利枢纽规划报告。对于水利工程的招标工作,招标文件要求对投标的有限期、投标的保证金、履约保证金、招标文件的真实性、合同条款、商标的使用、支付的方法和条件、标准、支付的货币规定、预付款、价格调整的条款、奖励和损失的条款、运输和保险等各个方面进行严格的检验,只有符合这些标准与规定,才能实施工程项目的招标工作。从所有的水利工程实践中可以看到,一个好的招标文件可使以后的合同管理和工程管理事半功倍,编制招标文件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同时也是工程招标的重要工作,因此,必须要监督做好这一工作。 2.3 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 2.3.1 预算动态管理 对已经招标的工程项目,要与合同保持一致,如果有设计变更的情况,要将其反映在相关的标段内;已经招标的部分的机电设备、金属结构设备及其安装工程价格要按照合同签订的价格进行计算。未招标部分的所有设备及安装价格要按照概算价格或其他工程类似的价格进行计算,按照概算定额来进行计算。 2.3.2 合同管理 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管理核心就是对合同的管理。工程业主应该重视对合同的管理,可以聘请相关合同专家进行咨询,并对合同中的具体问题提供处理方法。在水利工程的合同管理中,工程业主可授权给水利咨询公司,让他们履行工程合同中规定的水利工程师的权利与义务。工程业主与工程监理师有着不同的分工,工程业主主要负责对合同执行过程中需要工程业主决策的事项进行处理。 2.3.3 工程项目变更与索赔 水利工程是一项大型的国际工程,因此出现工程项目变更及承包商的索赔情况是难以避免的。出现这种情况,一般要依据FIDIC的条款来制定承包商索赔的处理工作程序,如果是较复杂的索赔事件,要列入争议评审团,展开合同争端的解决程序。工程业主需建立专门的机构进行索赔处理,研究复杂索赔的处理方式,国际咨询专家也要积极配合工程业主进行索赔处理。 2.4 竣工阶段的工程造价监督与管理 竣工结算作为控制水利工程造价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整个工程实际造价的真实反映,是对承发包双方的工程造价管理能力的体现,因此,对这个环节一定要高度的重视。在这个环节,应该做好各方数据、资料的收集与统计,做好工程预算外的费用控制,做好相关的索赔与反索赔工作,做好价款复审。在进行工程复审时应该注意重审计后结算价款、核减额以及对影响造价原因进行分析,从而对水利工程造价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合理控制与管理。 工程造价论文: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工程造价动态管理 一、造价管理是房地产开发行业的重要内容 就工程造价的含义来讲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广义上,指建设一项工程预期开支或实际开支的全部固定资产投资费用即项目建设全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总和,包括建筑工程费、安装工程费、设备费以及其它相关费用;另一种是狭义上,指工程价格,是为建设一项工程,预计或实际在土地市场、设备市场、技术劳务市场,以及承包市场等交易活动中所形成的建筑安装工程的价格和建设工程总价格,即工程承发包价格。 前者包含的范围更广、更宏观,是决策和管理范畴的重要指标;后者更具体,更加注重客观性和精确性。后者即工程承发包价格,与开发企业及施工企业的利益紧密相关,所以在每个工程项目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研究。但目前前者的重要性还只被少数房地产开发企业所关注,因此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提醒更多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能够科学系统地做好项目开发全过程的造价管理。 二、对工程造价进行动态管理的现实意义 动态管理是建立方便快捷的统计分析系统,在开发过程中进行全程的、动态的造价管理、成本分析及风险预测,为项目决策层的决策与管理,提供准确而有效的的参考依据。 善于利用动态管理可以在项目盈利与风险分析、销售控制、资金管理等几个方面发挥十分有价值的作用。 1、项目盈利与风险分析动态管理的作用 项目盈利与风险分析是企业最关心的内容,而动态管理的前提就是随着项目的进度,及时对其实现动态分析。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就是对项目的预期盈利水平与风险的分析,其中的各种分析方法和指标是经实践证明有效的。在开发过程中的项目盈利与风险分析应延用同样的方法和指标,只是当初部分预测的数据随着项目的发展逐渐变成已知数据。 在风险分析方面,因为有众多不确定因素影响项目的盈利状况,所以及时的风险提示可以帮助决策人员有重点地加强防范和控制。例如,当实际发生的建安费用、融资成本等成本因素超过预期,就必须适时进行调整、分析,避免造成严重损失。 2、销售控制动态管理的作用。 房地产项目的收益最终是通过出售或出租实现的,所以决策者会十分重视产品的销售控制。销售价格是一个动态数据,需要根据现实的情况及时做出调整,即销售的动态控制。 3、资金控制动态管理的作用。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各种资源的整合,而资金是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对资金的控制与使用是企业管理者经营水平的体现,是项目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资金控制主要分为资金流入与资金流出控制。 1)项目资金流入可以界定为为项目开发而筹集的所有可支配的资金。 房地产开发行业中,很少有企业完全利用自有资金完成整个项目,因此合理的融资成本、融资比例、融资时间通常是项目顺利实施的保障。实际项目运作中,项目负责人必须对融资的成本与限期时时关注以免造成企业信誉等损失。因此,对融资的管理也离不开动态核算分析。 销售收入是项目开发资金的另一重要来源,因此根据项目进行中的资金压力情况,动态的收入计算也会对方案制定有重大辅助作用。 2)项目资金流出的项目正是造价管理所重视的成本控制内容。这些项目费用有的在项目启动阶段集中或分批支付,有的则贯穿整个开发期间。此外,考虑到某些不可预测的因素,项目应储备一定数目的资金作为不可预见费。所有这些资金的合理调度安排是企业实现获取最大利润的关键。这个安排就是资金流入的数量、流入的时间及可靠程度,能否满足项目资金流出的需要。针对项目资金流出的预测与控制是管理人员在开发过程中始终重点关注的内容,不仅要有长期的、笼统的资金使用计划,还要有中短期内的预计资金流出备忘录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而各种资金的流向一般分散到各个环节,由各个部门负责,如果各部门能定期汇报未来一段时间的所需资金情况,通过汇总计算就可以制定中短期资金计划表,从而对原资金安排作出动态修正。 三、信息化手段在项目造价动态管理中的应用 动态管理的应用给项目带来的益处显而易见,信息化手段包括网络和电子计算机等的应用,通过适当有效的信息化管理方案实施,可以大幅度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管理工作的高效性、严谨性和科学性。 实施信息化管理应主要从三个方面工作开展。 1.制定针对本企业的信息化管理规划方案。企业信息系统的建立必须在对企业现状和工作流程的详尽分析及优化之后,制定出一整套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的规划方案。应由企业领导负责组成方案策划小组,由专门指定的人员负责,做好流程图设计,相关资料收集,信息化技术培训等基础工作。 2.根据方案配置硬件资源。考虑到当今社会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不断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以及企业未来的发展,硬件资源的配置必须兼顾稳定性、通用性、和可升级潜力。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选用更能保证数据安全和更快捷便利通讯的硬件配置。 3.软件的选用与设计。由于涉及的管理内容十分专业,并且对造价动态管理理念的认识的尚未普及,所以软件市场上很难找到现成的合适软件来使用。企业可以考虑请软件公司进行外包设计定制或自行设计。软件的功能应满足以下主要的要求: 1)适应性强。由于项目管理的内容较复杂、各个项目之间存在的差别,使的软件的设计必须抓住关键因素,数据采集格式按通用的要求设计,在保证归类范围明确的前提下,具体分项名称可由输入者设定。适应性弱的的软件遇到不同情况时,常常要通过调整源程序来解决,会极大地影响使用效果。当然,软件的设计也不可能一步到位,必须经过试用版等多个版本,不 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完善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2)软件架构方案选择。建议建立以数据库为核心的客户/服务器型软件构架。各部门登陆服务器,进行数据录入。这样做有很多好处,数据库放在服务器里统一管理、定期备份,可以减少存放在各部门电脑内数据丢失的风险;数据库统一在服务器可以方便的实现各部门间的关联数据智能对比;从企业管理全面信息化建设考虑也适于选用此种模式。 3)功能设计。 主要功能设置将参照上文中的项目造价动态管理可发挥优势的几个方面,涉及到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其中销售控制、工程进度控制、项目造价分析各设相对独立模块,但统一参数指标,设计时按照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理念实现无缝接口。 考虑到实际工作中对项目资金流量的控制经常需要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核对,关键数据录入方面的设计可采用共同确认后进行汇总制度。对资金的发生填录时应设有备忘录式备注栏,可大幅提高使用时的历史追溯能力。 为提高软件的实用性,应将项目的原计划安排进行录入,按照统一格式随着开发进度将实际情况录入计算,设计界面对两者进行对比分析以方便决策者进行管理。此外,还应有对超出计划的资金、施工进度等的敏感因素和风险进行提示功能,包含对管理者预先提示功能,可自定义需提示的内容,如本周内将发生的数额超过5万元的费用等。 4、其它要求。如方便的查询功能;市场信息收集功能;具有完整的数据备份和恢复功能,对项目数据可进行导入和导出操作;权限设置和保密功能,项目资料应注意保密性,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相应的权限分配与数据库加密。
房地产项目管理论文:成本预算在房地产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预算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措施之一,对控制生产成本,实现目标成本以及目标利润具有重要意义。房地产项目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本文主要针对成本预算在房地产项目管理中应用必要性、成本预算在建筑项目管理中的意义以及成本预算在房地产项目中应用措施进行简要分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成本预算;房地产;项目管理;应用 房地产项目预算管理是现在比较常用的一种项目管理手段,可以对项目进行更为精细化的管理,对实现项目建设最大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成本预算管理主推精细化、规范化管理理念,对房地产项目资本配置进行优化,在项目建设施工前对总造价进行评估,并对后期施工成本控制提供依据,争取进一步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一、成本预算在房地产项目管理中应用必要性 1、成本控制重要手段 成本控制是房地产项目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效果如何,直接影响着项目建设最终效益。项目成本管理贯彻于整个建设过程中,包括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以及事后控制三个部分,想要提高管理效果,就需要对三个方面进行全面管理,控制项目施工成本,将其控制在预算内,提高项目投资的有效性。 2、成本管理计划编制基础 房地产项目管理中,管理人员需要基于项目建设的实际需求,结合以往管理经验,针对成本控制来制定管理方案的编制,以此来作为项目管理的主要依据。成本预算是成本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管理方案编制的主要依据,在对项目建设进行预算时,预算人员应提前对各类相关数据进行搜集,并以及降低成本为目的建立研究体系,利用现计算技术与计算方法来对建筑施工经济活动进行定量或者定性分析,形成完整的成本预算计划,提高项目管理整体效率。 3、确保成本管理合理性 房地产项目管理贯彻于整个建设过程中,在整个阶段中经常会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而项目投资效果。成本预算能够对项目未来建设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进行预测,分析各项影响因素,可以提前制定规避方案,并且将预算方案与实际施工相结合,可以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保证项目管理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二、成本预算在建筑项目管理中的意义 从上面的概述中可以看出,成本预算是对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费用进行事先估计和判断的过程,在施工项目管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也是成本控制管理中的重要手段,由此可见成本预算在建筑项目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具体来说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成本预算足管理人员编制工程成本计划和决策的基础 项目管理人员在对建筑工程项目进行管理前需要对相应的成本计划进行编制,作为后期成本管理的主要依据.而成本预算作为成本计划中的重要内容,是成本计划编制的基础。而在对建筑工程成本进行预测计算的过程中,预算人员需要对相关经济信息资料进行搜集,并对其节能型系统分析研究,采用现代计算技术和计算方法对建筑施工的经济活动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最后形成完整的成本预算计划,而在这一过程中对资料的分析和计算对于成本计划编制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2、成本预算足成本控制中的重要手段 建筑工程的成本控制是贯穿到整个建筑工程建设过程当中的,包括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三个部分,只有在三个部分都采取有成本预算则是成本控制中事先控制中的重要内容和手段,通过制定成本预算能够对建筑工程成本进行预先规定,从而为后期的成本控制实施提供依据,有效降低建筑项目成本,提高建筑工程经济效益。由此可见,项目管理人员要想达到成本控制目标,就要做好相关成本预算工作,为成本控制指明方向,制定相应的施工技术措施。 3、成本预算能够帮助管理人员选择出最佳成本方素 通过制定成本预算,管理人员能够对在未来建筑施工中可能出现影响施工成本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前采取各种措施进行规避,并结合这些因素来制定出不同的施工成本方案,管理人员依据成本预算要求能够对各种方案经济效益和成本控制情况进行比较,从而从中选择出最适合的成本方案,按照最佳成本方案来施工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建筑工程成本,提高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增加建筑企业的经济利润。在当前我国建筑行业当中,建筑工程施工往往是采用投标的方式进行,建筑企业根据承包商提供的各种方案从中选择相应方案进行施工,因而在事先建筑企业应该结合工程情况和企业经济情况对建筑工程成本预算进行详细制定,这样才能够为建筑企业在选择成本方案时提供依据,以便建筑企业能够选择成本预算值最低、经济效益最好的建筑项目进行施工,以有效保证建筑企业的经济利益,对于推动建筑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同时,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建筑工程的施工方案、施工材料等等都会对成本预算值产生决定性影响,因而有必要对施工前对建筑工程成本进行事先预测,以综合各因素考虑,制定出最符合建筑工程施工的管理方案。 三、成本预算在房地产项目中应用措施 1、健全管理体系 1.1建立完善预算管理组织以及责任体系,在企业领导层带领下,结合项目建设实际需求,确定成本预算主管部门,做好项目管理规划,企业内各相关部门相互联系,对职能进行合理分配,确保成本预算管理顺利实施。 1.2建立房地产预算管理制度,采取授权与成本管理机制,明确预算编制,企业应建立预算管理制度与流程管理制度。各机构在相互配合的基础上还应保证权责分明,保证整个管理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1.3建立预算管理评估考核体系,基于成本预算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从房地产项目建设特点出发,设计一套目标明确、权责分明的评估考核指标体系,并且将管理人员绩效与管理效果挂钩,以此来激发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提高管理的有效性。 2、提高预算参与人员专业能力 房地产项目预算管理需要多项数据的支持,数据的真实性以及客观性是保证管理工作效果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填报成本预算时,应以财务数据为基础,并以市场单价为依据,按照项目建设进度来进行编制,确保成本预算的合理性。另外,为满足项目管理需求,要求所有参与成本预算管理的人员必须要具备良好的综合能力,要求其在具备较高职业道德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各项与成本预算相关的知识,控制好各项数据的来源,严禁应用虚假数据。 3、加强与财务、业务等部门联系 成本预算管理部门应该与财务、业务等部门进行联系,形成项目整体管理体系,达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考评的模式,争取不断提高管理效果。其中,成本预算与财务系统的联系,通过对预算成本的对比,严格控制各项费用支出,做好项目建设中每一个阶段的管理工作。 4、进行合理的预算编制书 4.1房地产企业集团的预算具有独特的行业特点房地产公司主要是一个高资金密集的企业,企业进行投资需要大量的资金流,只有保证企业的稳固的发展才能确保新增计划的投入,才能正确的实施预算的实施。 4.2房地产公司的预算计划主要是利用了年度预算房地产企业集团应注重项目预算与滚动开发预算,关注年度预算。项目预算与滚动开发预算是现金流预算和利润预算的基础,也是房地产企业预算的核心。项目预算与年度预算是密切关联的,房地产企业集团必须平衡项目预算与年度预算。 4.3一般房地产企业的预算编制的模式年度预算应当按照“前期预算,中级计划,后期反馈”的程序进行编制。首先,董事会预设年度总目标,确定年度预算编制的原则和要求,下达至各机构。各机构按照董事会下达的预设目标,结合实际,编制预算草案。 结束语 房地产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重要组成部分,成本预算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对改善管理结果,提高项目建设综合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房地产企业需要结合成本预算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需要确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促进房地产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房地产项目管理论文:房地产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分析 摘要:一个房地产项目,从开发一直到最后的竣工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时间,往往还伴随着复杂多变的环境,众多因素可以对项目的开发造成影响,甚至会影响到整个开发案的成败。因此,开发过程中的项目管理可谓是房地产企业需要关注的工作重点,也是有效提升房地产企业市场竞争力、增强企业效益的有效手段。本文从房地产项目管理中的几个关键环节入手分析,以期能为房地产项目管理提供可靠的理论性支持。 关键词:房地产;项目管理;关键环节 项目管理占据着房地产开发的重要位置,对房地产项目开发的成功失败影响深渊。具体的,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房地产项目管理迫切需要各环节之间相互配合,在不断优化的同时,以期能让项目整体目标可以更好的实现。房产企业做好项目管理,完善项目管理各环节,可谓是房产开发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提高房产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有力保障。具体的,房产项目管理中需从以下几个环节完善: 一、房地产项目管理中的可行性研究环节分析 作为整个房地产项目管理的领头军,可行性研究可以说是做好整个项目开发管理的重中之重。通常,对房地产项目有效管理,可行性研究需要仔细明确以下几个内容: 1、明确可行性研究内容 房地产项目投资决策主要根据房地产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此项研究也是房产公司项目审批的关键资料,对项目的整体开发指导作用非凡,主要有: 第一,项目市场环境分析,对于项目开发的整体状况作一个分析。对于项目整个开发的背景、社会经济及同类产品开发等作资料搜集及整理、分析,并以此为基础作项目开发依据;第二,项目实施可能性分析,科学制定项目安排。对于项目实施方案,要尽可能的多设计几个,在充分结合各方面条件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项目规划方案进行施工;第三,项目经济及技术评价,在整个房地产项目开发之前,做好项目融资方案及融资成本的估算,做好项目财务评价风险分析,保证项目施工中经济及技术可靠性。 2、坚持可行性研究原则 项目可行性研究是项目管理中重要部分,对整个房地产项目开发有重要影响。通常,可行性研究需要遵循以下几方面原则: 第一,独立、客观原则。这是决定开发商投资决策是否科学可靠的重要依据与基础,也是保证可行性研究科学、公正、客观的重要保证,是整个项目开发的依据;第二,研究方案选优性原则。此原则在可行性研究中需设多个研究方案,择优选择最优方案作为整个项目实施参考方案,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第三,避免先入为主。此原则是为了强调整个项目开发实事求是,避免因不好的观念给项目开发带来不良影响。 二、房地产项目进度管理环节分析 项目进度管理也是房地产项目管理的重点,此环节要先明确进度管理影响因素,再运用有效方法作有效管理。 1、进度管理的影响因素 房地产项目开发工序复杂,建设周期长,参与部门多,这也就造成进度管理受很多因素影响,具体的有以下几方面: 2.1.1委托方因素。在进度管理中,委托方作为项目的主要负责单位,如果在工作中没有按照原有的进度去将设计好的图纸或者是计划的极度及时准确的提供给承包商,并且没有按时的给承包商拨款,那么都可能会导致项目进程的变化。 2.1.2.承包商因素。在项目进行中,可能承包商方面会出现由于团队管理以及企业内部的一些变更而被迫让施工操作没有按照原有的进度进行。 2.1.3.其它因素。房地产项目的施工与天气、自然条件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项目的进度也会受到这些不可控的因素的影响。比如极端天气、自然灾害、政策变更、临时的停电停水等。 2、进度管理的方法 房地产项目的进度管理由于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发生进度的变更,所以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就必须采用一些方法来进行进度的管理。常用的方法如下: 2.2.1传统表格法。这种方法就是将原先安排好的项目开展进度以表格的形势记载下来,在记载的时候需要算计好时间,记载好正在进行的工作的名称,所耗费的时间以及需要的时间等等,从而计算出项目的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之间的偏差。 2.2.2形象进度表法。这个方法也称横道图法,是在进度表的基础上演变而来。这种方法在运用的过程中先要做好项目进展中相关信息的搜集,然后将整理好的信息采用实际的横道线与原计划的横道线进行对比,从而衡量两者之间的差异。 2.2.3前锋线比较法。这种方法是以进度计划检查的坐标为开始点,然后以进度计划检查的时间坐标点为终点,依次用点划线的方式进行实际进度点的链接,根据形成的前锋线与工作线焦点的位置来判断计划进度与实际进度之间的差异。 三、房地产项目质量管理环节分析 项目质量管理是项目管理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主要包括对产品的配套服务的质量的管理,对产品的使用效果、使用稳定性以及建筑的安全性可靠性等方面的管理。一般来讲,质量管理需要掌握下面几个方面的特点: 1、全面性 质量的管理需要具备全面性的要求,对项目的实体质量、使用价值与功能等方面要做好全面的管理,保证整个项目在质量方面符合标准与要求。 2、主动性 房地产开发商为了增强其市场竞争力以及企业的信誉,在项目管理中应该要主动地进行质量的管理,通过日常与施工的监督,让整个项目在开发的过程中保证质量,保证其可靠。 3、动态性 房地产项目的管理具有动态的特性,质量管理也是如此。企业应该随着项目的不断进行以及开发进行项目质量管理内容的充实,并且在不断的变化中做好质量的管理。 四、房地产项目成本管理环节分析 整个房地产开发中要想做好项目管理,就无法忽略项目成本管理,成本管理关系整个项目收益。通常,项目管理的成本管理中需注意: 1、明确项目成本管理的内容 在项目成本管理中主要有对土地成本、前期成本、施工过程中的成本、公共设施以及基础配套设施的成本、项目单位管理成本、财务成本、营销成本等的管理。 2、坚持成本管理的原则 在成本管理中需遵循成本管理原则,包括:全面成本控制原则、成本最小化原则、目标管理原则、动态控制原则及权、责、利相对等原则。其中,成本最小化是成本控制的最基本的原则,也是最重要的原则,直接关系企业经济收益。 3、有效运用成本管理措施 成本管理成功的关键是能够有效的运用管理措施,具体的可以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比较选择成本最优、施工可行、技术合理的设计方案进行项目施工。第二,通过项目招标的方式进行项目成本的有效控制,确定合适的造价水平。第三,严格合同管理保证房地产项目成本控制有法可依。第四,做好施工中成本控制,保证项目成本目标。 五、结论 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房地产项目管理往往也是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各关键环节管理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到项目科学、有效管理及企业利润最大化能否实现。所以,房地产企业需有效分析项目开发各环节,做好各环节管理,保证项目顺利进行和项目的成功开发。 房地产项目管理论文:工程监理与房地产项目管理的融合 摘要:我国经济的深入发展和改革,使监理企业迅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工程监理发展主要以向更加专业化以及旁站监理和与国际接轨,向着更加全过程、全方位的项目管理方向发展,使我国监理事业的发展更加辉煌。本文首先阐述了工程监理与项目管理的关系,对工程监理与项目管理的对比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工程监理在房地产工程项目管理中组织协调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工程监理;房地产;项目管理;融合 一、工程监理和项目管理的关系 (一)工程监理的意义 工程监理的工作就是依据监理合同、工程承包合同和相关规定,其职责为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通过计划、协调、组织或是激励等手段帮助甲方和乙方履行所签署的工程承包合同,最终达到完成工程项目的目的。建设部和国家计委的《工程建设监理规定》中明确指出:建设工程监理为拥有一定资质受项目法人的托的监理单位,根据国家的所批文件、相关法律和合同,帮助建设单位对工程施工进行监管的专业性服务活动。 (二)工程监理的工作内容 工程监理的工作内容可将其概括为“四控”、“两管”、“一协调”。其中“四控”包括,第一为工程投资控制,第二为工程进度控制,第三为工程质量控制,第四为工程安全质量控制。其中“两管”分别为,合同管理以及信息管理。其中“一协调”则为整体的控制并组织甲方和乙方以及第三方之间的协调。 (三)工程监理与项目管理的关系 工程监理工作属于拥有一定资质受项目法人的委托的监理单位,根据国家的所批文件、相关法律和合同,帮助建设单位对工程施工进行监管的专业性服务活动,而工程项目管理也属于可以为委托人提供相似的服务。因此,工程监理与工程项目管理之间属于某种包容和被包容的关系。 二、工程监理与项目管理两者的对比 工程监理与工程项目管理两者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关系,但两者之间却不尽相同。从工程监理与工程项目管理两者之间法律地位、所服务的对象、业务范围以及资质要求进行对比。 (一)两者之间的法律地位对比 工程监理与工程项目管理两者之间均属于为了监管和控制项目目标而实施的管理,但两者的法律地位却不尽相同。工程监理在我国的建设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其属于基本制度之一,而且在《建筑法》中明确的指出在一些重型、大中型或是大面积开发中必须要进行监理。但是工程项目管理却不同,国家虽然建议实施工程项目管理,但却没有明文规定需要强制执行,因此工程监理与工程项目管理两者之间的法律地位不同,前者具有重要的法律地位,而后者则没有法律限制。 (二)服务的对象对比 工程监理与工程项目管理两者之间的服务对象不同,工程监理的服务对象较为单一,只能够是建设单位或是项目法人。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服务对象则不同,其可以提供工程管理和咨询两种服务,因此工程项目管理的服务对象既可以是设计机构、施工单位,也可以是为建设方或是业主提供服务,还可以进行工程承包管理或是联合承包工程管理。由于工程项目管理的服务对象种类繁多,因此在处理问题时所秉持的原则和方法也就不同。但是工程监理却仅是代表建设单位,因此在处理问题时所秉持的原则和方法也是一样的。 (三)业务范围的区别 工程监理与工程项目管理两者之间的业务范围有很大的区别。工程监理的业务范围是对施工阶段进行监理,还包括工程设计、招标、使用以及维修等各个阶段。工程项目管理的业务范围是设计、投资、建设、施工、金融、保险等各个单位的业务,其还包括、工程管理、项目承包管理、资源管理、风险管理、施工管理等。由两者之间的对比可看出工程项目管理中涵盖了承包项目管理、材料管理、金融管理等的多方面业务。 (四)资质要求的对比 工程监理与工程项目管理两者之间的资质要求有很大的区别。工程监理企业需要取得监理资质,其员工需要用有符合规定的注册监理工程师。工程项目管理的单位不仅需要有符合规定的注册监理工程师,还需要有符合要求并注册的建筑师、造价师、城市规划师以及咨询人员等,否则无法适应工程项目管理的多种业务范围。 三、工程监理在房地产工程项目管理中组织协调的作用 (一)协调工程项目参与各方之间的关系。施工单位与业主之间的协调。由于施工单位与业主的协调关系发生在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因此,两者工作上联系紧密,频繁,在某些具体工作问题看法上若出现分歧,这是不可避免的。解决两者之间的分歧,既需要施工单位及业主双方的真诚合作,而且还需工程监理在两者之间积极的配合,化解存在的分歧及矛盾。施工单位及业主双方除了需按照合同规定的责任认真履行外,还应该强化两者之间的协作关系。而建设单位一方面需落实资金问题,保障资金的充足供应,另一方面还应该根据施工单位的实际需求,积极提供地质资料、设计图纸等有关资料,帮助及配合施工单位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为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扫清障碍。监理作为双方沟通协调的桥梁,在实际工作中需鼓励施工单位向其反应工程施工状况,以及施工中存在的问题,使工程监理能够将所报告的情况及时总结处理,减少因双方因沟通协调不利,而导致的各种分歧。施工单位及业主之间的联系越频繁,双方互相了解程度越深,这有利于减少监理中出现的对抗及争执。工程监理应该坚持协商的原则,针对工程建设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置办法,细致耐心地协调两者出现的各种矛盾及分析。协调设计以及勘察单位之间的关系。处理勘察设计单位之间关系,重点是积极配合设计修改、地基处理、工程概算、图纸会审竣工验收、设计交底、隐蔽工程等方面的工作。供应商之间关系的协调。工程监理除需依靠供应合同,综合运用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以及供求机制,搞好供应商之间的协调外,还需采取措施以发挥企业法人的社会地位以及作用。 (二)协调处理工程项目与工程外部关系。深入研读相关领域内的法律法规。在工程建设方面,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较多,工程监理需对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深入的研读,学法、懂法,才能用法律指导日常监督工作,既保护自己的权利不受侵害,而且也能有助于更好地处理组织协调工作中的各种关系。法律作为工程项目建设与政府部门联系的依据,也是国家和政府利益及意图的真实反应。若期望处理好外部关系,深入地研读法律是非常有必要的。遵守公共道德。工程监理一方面要要求自己在公共道德约束下办事,一方面还应该监督工程项目的参建各方尽量在公共道德标准下解决出现的矛盾,以此协调社会与工程项目的良好关系,使工程设能够获得来自社会的支持及重视,营造良好的内外部施工环境。 四、工程监理组织协调实现的方式探讨 具体来讲,工程监理人员需协调解决的施工现场的矛盾来自多方面,总的来说,主要有:业主与施工方的矛盾,与施工方、业主间的矛盾。各参建方间产生的矛盾原因是多方面的,若要处理、协调好矛盾关系,重点是对产生矛盾的原因进行梳理,然后针对性地给以解决,如此才能保证参建方间的矛盾顺利化解。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历,对如何实现工程监理组织协调的方式作一些探讨。 (一)深入了解工程状况,协调三方关系。工程监理人员在对工程项目进行日常的监理工作时,需对所接触的图纸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力求对图纸掌握透彻,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把握工程的整体情况,才能在施工过程出现问题时及时、针对性的采取有关措施。另外,工程监理与参建方交流时,需注重表述的规范,努力保持与施工方及业主方交流的和谐。 (二)严格行使自身职能。工程监理人员应该坚守原则,对于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坚决予以改正。比如,若施工阶段出现的质量问题来源于所使用的材料,工程监理人员应按照监理原则,坚持要求施工方对不符合要求的材料进行处理,对已经使用的材料进行返工,否则不允许施工方进入下道工序的建设;若工程监理在与施工单位现场责任人接触时,发现该责任人不具备该项工程项目建设所应具备的相关技术水平以及职能要求时,工程监理工程师有权利,也有义务报告建设方,要求施工方更换符合要求的合适人员。只有对工程项目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合理解决,把监理工作落实到位,才能赢得参建各方对工程监理的支持。 (三)规范制度,统筹协调。工程监理对于工程质量的监理也尤为重视,并对工程质量的结果负责。在实际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时,应该实行监理工程师质量签字审核制度。当施工方的施工不符合相关要求,或者不能出具设备和配件相关的手续材料,应采取措施,禁止施工方投入施工,并且若发现存在不合格材料时,拒绝签字验收,不予计算工程量,也不予支付工程款。当施工过程出现工程变更时,工程监理应综合分析,统筹安排,深入考虑由于变更带来的投资额度变化,同时积极地协调有关方面,在达成统一的意见后,监理工程师签证审核。 五、结语 工程监理引入房地产工程项目建设,其目的保证建设项目在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的前提下,按照预先制定的投资、进度以及质量目标完成项目的建设。工程监理及管理人员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组织协调是保障工程监理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环节。工程监理的有效组织协调,能够使工程项目的参建各方主体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有机的配合,从而保证管理目标得以实现。 房地产项目管理论文:浅析基于价值工程的房地产项目管理应用研究 摘要:本文基于价值工程原理,针对房地产项目全生命期的各个阶段成本控制的要点与内容,分别选取不同的功能指标以及不同的功能评价方法,详细阐述了房地产开发项目中价值工程的实际运用。 关键词:价值工程房地产项目管理应用研究 价值工程(Value Engineering,简称VE),又称价值分析(Value Analysis)简称VA,它是研究如何使产品功能与成本达到最优结合的一门科学,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工程项目、新产品开发、服务运营组织等对象进行功能分析和成本分析,以多学科团队工作方式和创意流程,优化项目和产品的功能,同时在数十种甚至数百种方案中找到最低成本、最高价值的方案。价值工程最早在产品和设备制造中使用,后来逐渐应用到军工、建筑工程、服务业等领域。 一、价值工程在房地产项目管理中的意义 (1)能够节约成本,利于项目后期的成本控制 设计方案对工程造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有关资料研究表明,设计方案的优 劣最高可以影响到总费用的75%,而其他费用才占1%-25%。价值工程则充分考虑项目的功能需求,进而在保证一定功能水平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成本降低的潜力。成本控制的前提是进行成本分析,即对成本对象进行分析,发现成本驱动因素或成本发生的来源,进而对成本薄弱环节以及可以降低的成本因素进行控制。价值工程正是这样一种经济技术管理手段,通过价值工程的功能成本分析,可以发现哪些成本是可以降低的,哪些成本的产生可以大幅度提高项目的功能和价值,哪些成本是可以避免的。这样,成本控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运用价值工程在项目决策和设计阶段进行价值功能分析,考虑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确定成本与功能的最佳结合点,则可以为实施的项目质量和成本控制创造良好的条件。这样,项目实施及使用和维护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才不至于陷入被动的局面。 (2)能够优化设计方案,提高项目的综合效益 方案设计在项目建设中的作用是首位的,也是决定性的,而注重设计方案的 经济效果、寻求优化设计是价值工程始终追求的目标。项目的最终交付物是一个 符合一系列功能要求的统一体。在设计阶段对项目进行功能分析,可以充分把握 住项目所要达到的总体功能。项目的总体功能决定了其各子功能,在此阶段应用价值工程最能改善项目的功能,提高项目的综合效益。并且在这个阶段,工程项目的范围、组成、功能、标准、结构形式等内容并不是非常明确,所以优化的限制条件较少,可优化的空间非常大。而随着设计工作的开展,工程项目的构成一步步明确,优化的限制条件也随之越来越多,优化的效果固然没有之前的好。 三、增加项目的科技含量,保证项目质量 通过在项目决策和设计阶段应用价值工程,促进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材料在 项目中的使用,还能够提高项目的科技含量。价值工程的核心就是进行方案创新, 其前期的工作,从选择对象到收集资料,然后进行系统的功能成本分析和评价, 都是为了方案创新而做准备。同时,创新活动本身也提高了价值工程小组全体人员的素质,为今后他们从事项目建设和价值工程活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二价值工程的房地产项目管理应用 (1)房地产工程招标评标中价值工程的应用 在工程项目领域推行招投标制度是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 建设单位通过招标的方式选择承包单位,其目的就是要选择一个能够可靠地实现 工程项目所要求的工期时间、质量标准、限额造价、合理的技术措施和成本费用 较低的承包单位。招标人所要选择的是能满足其综合价值目标的投标人。之所以 说是综合价值目标,是因为招标人在一项工程项目中有着多重价值目标。招标人 要求的是达到各价值目标的最佳协调,而并非其中某一个或某几个价值目标的实 现。价值工程的原理和方法恰恰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所以在工程招投标的实践中运用价值工程有其可行性和必要性。 在工程项目招标评标中,把每个承包商提供的项目实施方案视为价值工程中的创新方案,是待评价方案。把技术、质量、工期、信誉等视为项目的功能评价指标,而把承包商相应的报价视为成本。将实际参加投标的多个承包商,运用价值工程的基本原理逐一进行评价,选择价值评价系数最大者,即为所选的最优承包商。以此来确定一个最为合理的综合承包合同价。 (2)房地产项目施工组织设计中价值工程的应用 在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阶段充分运用价值工程的有关原理,提倡突破、创新、求实的精神,激发企业的创造热情,可以使施工过程合理化,科学化,有效地削减高峰工作量,减少临时设施,避免劳力、机械、材料的大进大出,保证建设按计划、有节奏地进行。有利于保证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机械设备的利用率。同时可保证工作面不空闲,工序作业不间断,实现均衡连续作业,有利于缩短工期、降工程成本。将实际可用的多个施工方案,运用价值工程的基本原理逐一进行评价,选择价值评价系数最大者,即为所求的最佳的施工组织设计。 (3)房地产项目优选建筑材料中价值工程的应用 建筑材料是建筑生产的劳动对象,它包括未经建筑业加工的原材料和经过建 筑业或其它行业加工过的构件和配件两大类。在工程实践中,人们往往习惯于高质量的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必须由高费用来换取的观念,以致在工程施工中把注意力集中在价格较高的材料上,有意或无意地阻碍了在工程项目中进行科学合理的材料选择,造成一定程度的功能过剩和引起不必要的浪费。价值工程则充分考虑了技术的适用性、工程的安全性以及工程的经济性。它认为满足一定的工程功能要求的材料不是唯一的,实际上应有多种替代方案。在众多方案比较中,一定可以取得一种既可以满足功能要求又能使费用较小的方案。因此,在工程选材中应用价值工程分析技术,能够具体研究对象的功能要求,科学地选择既满足功能要求同时费用又相对低廉的材料,大幅度提高工程价值,使工程质量的提高和工程造价的降低有机结合起来。 把优选工程材料作为价值工程的活动对象,将实际可用的多种材料方案,运用价值工程的基本原理逐一进行评价,选择价值评价系数最大者,即为所求的最佳工程材料。 (4)房地产项目施工机械选择中价值工程的应用 施工机械设备是工程项目从事施工生产的劳动手段,是工程单位获得良好经 济效益的物质技术基础。在施工机械设备水平不断提高的进程中,科学合理地选择机械设备无疑是保证工程项目更快更好发展的重要环节。 在施工机械设备选择中应用价值工程,工程单位可以更好地系统分析本企业生产对施工机械设备的具体功能要求,从而寻求最适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施工机 械设备。通过应用价值工程,工程单位可以避免片面追求高功能施工机械设备而 带来的不必要浪费,同时克服过分强调降低成本,盲目减少施工机械设备投资而 导致施工机械设备功能不足,从而形成一系列相关的经济损失。使工程单位拥有 的施工机械设备在功能和成本上达到较为完美的匹配,从而大幅度提高工程单位 技术装备的整体价值。同时,在施工机械设备的选择中应用价值工程的原理和方 法,从功能和成本两个方面的相互匹配上分析评价各种机械设备投资方案,从中 遴选出最佳方案的有益实践,必将推动机械设备管理其他环节的完善,并带动整 个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由此可以看出,在这一阶段应用价值工程有其重要的价 值和意义。 (5)房地产项目成本控制中价值工程的应用 将价值工程用于施工成本控制时,首先要从项目中选择占项目费用比例高、 成本降低潜力大的部分作为其活动对象。在实践中要视项目的具体情况采用适当的选择方法。之后,在收集了大量详细资料的基础上对价值工程对象进行功能分析和评价,在功能评价中的一项关键任务就是估算出研究对象的功能评价值,即在当前的科学技术水平下实现该功能的最低成本,也称为目标成本。将实现此功能的目前成本与目标成本相比较,得到其价值系数和成本降低期望值。至此,解决问题的前期工作己经完成,接下来进入到解决问题的决定性阶段。在方案创新中需要价值工程小组充分发挥人类的创造性才能,提出各种可行的替代方案,并对其逐一进行技术和经济评价,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小范围的试验以验证创新方案的可行性。最后,在实施替代方案之后及时对其进行总结。 结语:综上所述,价值工程在房地产项目中的广泛运用,可以提高房地产项目管理效率和科学性,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在项目全生命期的各个阶段适时导入价值工程,这对房地产项目管理来说是一个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价值的方法。 房地产项目管理论文:房地产项目管理中的关键环节控制 摘要:项目管理占据着房地产开发的重要位置,对房地产项目开发的成功失败影响深渊。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房地产项目管理迫切需要各环节之间相互配合,在不断优化的同时,以期能让项目整体目标可以更好的实现。 关键字:房地产;项目管理;关键环节 一、房地产项目管理的重要性 房地产项目管理是项目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只要做好房地产管理作业,才能使工程到达预期作用,使工程的利益到达最大化。优质高效的管理,可以延伸建筑的使用寿命,可以进步建筑的质量,可以使开发商获取最大的利益。我国有很多建筑因为没有进行科学的管理,致使工程项目呈现返工乃至抛弃的状况。所以说,为了使确保工程质量和工程收益,就要做好项目管理中各个环节的作业。 二、房地产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决策阶段存在问题。房地产业的发展与社会形式发展具有一定的关系,为了加强对房地产业决策阶段的管理,必须加强对前期市场的研究。在项目实际管理中,由于受多种条件的制约,对可行性研究报告研究不彻底、不完善,使项目的规划设计不能按原来制定的计划执行,使计划目标与实际目标产生重大的差异,最终导致房地产项目管理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开发商领导层对市场信息了解不详细,导致决策错误,浪费了良好的时机,决策不正确肯定对项目产品的制定不合理、不系统、不完善。决策正确与否对一个项目产生直接影响,在房地产项目的建设过程中通常会出现原则性、功能性的错误,当房地产急需建设或工程出现异常不能正常进行时,再加上对市场定位前期资料的收集不完善,使产品研究方面的资源匮乏,常常造成决策阶段定位不准确,影响工程项目的正常进行。房地产企业前期通过对市场的调查,对项目产品的的技术问和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产生直接影响,项目决策阶段的问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管理产生很大的制约,特别是房地产的户型是否符合现代人们的需求观念,按照传统的思想观念已不能适应现代人们对房地产建筑产品的需求,需要创新理念,创新设计新成果。在实际应用中,通常由于管理不善,导致房地产施工成本增加,效益损失,生产效率降低,给企业造成负面影响。 2.设计图纸提供不及时。设计图纸是施工的依据,在图纸设计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条件制约,设计深度不够,且不细致,不规范,最终导致项目决策阶段的问题拖到项目实施阶段。本来是设计人员的事情开发商过多的进行干预,造成设计图纸技术文件不能跟施工同步,出现更多的设计变更。在开发商项目规划和建筑方案设计阶段,开发商领导过度的进行参与,使房地产的设计规划偏离设计意图,且规划设计不完整、不详细,从整体上来说,设计成果不系统、不协调、设计人员的设计意念完全由开发商进行确定,设计人员的创新意识及设计理念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使得设计的产品功能性、系统性和效果性与实际不吻合,影响房地产项目在实际中的管理。在设计阶段,虽然开发商领导明白设计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自身的水平与能力有限,不能制定切实有效的实施方案,仅凭开发商领导的感觉为依据进行规划、设计,从而给房地产的项目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例如在进行某小区的建设过程中,开发商领导强行将一些设计项目加上去,使设计图纸与实际施工不一致,在一定程度,大量的设计变更对工程项目的正常开展带来严重影响,设计变更的增多,牵涉到工程的签证也就越多,因此给房地产工程的质量、进度、投资控制目标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通过对项目设计资源的有效整合,可确保项目设计文件的质量、供应时间、工程内容接口等,从而增加项目管理人员难度。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景观绿化是人们生活环境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开发商在房地产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设计资源,使景观绿化设计工作滞后,使景观绿化与整个小区的建设不协调,失去景观绿化的意义,经常改变设计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项目的建设。在房地产建设中,因对交付的内容不明确、建筑细部设计跟建设过程不同步,常常造成后期装修质量不能满足设计要求。 3.收尾阶段混乱,增加房地产项目管理困难。通过对大量的房地产项目的调查发现,在建设实施的后期阶段,总承包方与施工单位之间在处理一些问题上常常出现矛盾,对房地产项目的后期管理造成一定的困难。高层建筑或大型小区的实施过程中,由于施工单位较多,需要进行交叉作业,且各施工单位之间进场、退场的时间不一致,建设方除了与单位工程的施工单位签订总承包合同外,其他专业工程的施工单位也直接与建设方签订施工合同。工程前期主要是项目总承包企业进行一些基础临建作业,此时进行房地产项目管理较为简单,随着工程项目的逐渐推进,工程施工难度逐渐增加,所需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对房地产项目的管理的难度相应的增大,尤其是各施工作业之间的相互配合。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由于工程招标时对施工内容要求较粗,签订合同时施工单位对合同没有细致的认真,导致在实施过程中产生管理上的困难,给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安全、进度造成一定的影响。总承包单位对建设方直接分包的项目不承担相应的责任,当建设方直接分包的单位有问题时直接跟建设方进行沟通,监理单位进行管理也存在一些困难,往往建设方成了总承包单位,建设方的管理人员对现场进行总管理。当对工程项目进行验收时出现问题时,双方进行相互推诿,给工程项目的收尾造成管理的影响。总体上说,开发商没有建立健全工程收尾阶段的管理制度,仍坚持工程项目管理部门进行管理,给工程收尾阶段留下很多问题。 4.开发商与供应单位之间缺乏诚信,影响房地产项目管理。开发商是房地产建设的组织者,对房地产整个建设过程进行控制。对于房地产项目管理人员来说,控制材料的供应是确保工程质量、进度的重要保证,工程实施所需的建筑材料、设备,在房地产实施阶段必须制定完善的供应计划,满足现场实际生产需要,另外由于开发商对招标工作不重视,对工程项目发包的内容和接口要点不了解,再者招标工作组织不力,工程建设所需的资源积累不足,最终导致供料供应不上。在实际中有的开发商认为自己是买家,对材料供应方提出不合理的要求,给供应单位留下不好的印象,在开发商急需时,估计发难,等工程项目结算后,故意拖延工程款,诚信缺失,双方之间的不能有效的沟通,影响项目的正常进度。开发商既要通过交往实现供需双方的平等、诚信关系,又要建立供应单位资源库,以便在工程项目建设需要时满足建设需要。 三、解决房地产项目管理中的问题对策 1.加强对房地产前期管理。房地产前期管理是做好实施阶段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在此基础上进行房地产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是进行工程项目设计的龙头,通过不断的研究和细化,才能保证工程项目的设计质量,房地产项目管理才能得到有效控制。设计图纸是施工的重要依据,必须根据设计合理的配置人力、物力、财力,并在决策阶段不断的完善决策程序,提高决策水平和效率,使前期管理更加标准化。 2.重视项目整体开发及资源整合。对于房地产项目来说,收尾阶段是管理的最后一个阶段,是综合考察建设过程的重要环节,必须把过程资料及其他资料收集齐全,并建立完整档案台帐,分类归档,加强对工程收尾阶段的项目管理及项目的交付及移交工作。在房地产项目管理过程中必须以诚信为根本,把供需双方视作双赢的合作伙伴,并在实施过程中通过比较,分析、研究、纠偏、评估等建立适合自身需要的资源,通过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以加强对资源的整合。 3.工程进度动态管理控制 在施工进行前,应当编写施工的整体进度方案。在施工的全部实施前,建筑施工单位必须进行全部的项目评价,并拟定合理的、可行的、科学的工程进度方案。在拟定进度方案的时分一定将资本与进度相结合,而不是固化的几个时间节点。这就需求管理人员在充分了解图纸的基础上,再依据工期方案、施工工种的技术区别、设备资料储运、劳动力组织等条件编制施工进度方案,并且在编制后寻求土建、安装等首要施工单位的定见,终究达到一致。在实践管理操控中,把进度方案作为操控总控文件,来辅导工料机的分配;同样,在工料机的分配出现问题时,也及时反映到工程进度方案中去,从整体进度方案的视点做相应调理。 4.加强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成本控制 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成本控制直接关系到开发商的获利程度,因此在相应的项目开发设计过程中应十分注意项目管理的成本控制贯彻设计的始终。从整个系统的开发成本控制和严格的监控,以采取合理的措施来降低成本。在房地产的项目开发设计之时,选择较好的建筑设计公司,保证建筑的设计质量之时也能满足人们日渐提升的居住要求。特别要注意项目的成本控制和监督,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开支,降低生产成本,使企业利润最大化,但也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房地产项目管理对项目的建设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针对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进行认真分析、纠偏、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使项目管理得到有效控制,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增加企业的竞争力。 房地产项目管理论文:浅谈房地产项目管理优化的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取得了空前的进步,相关的房地产的项目管理也逐渐变得复杂严格。进行房地产项目管理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其能够获得良好的投资收益,须对项目的质量品质等进行具体的控制,对项目的管理也要进行优化。基于此,本文对房地产项目管理的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房地产;项目管理;管理优化 一、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概述 1.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内涵 针对房地产开发项目内涵而言,主要是指在依据法律法规,基于国有土地合法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前提下,按照城镇的整体规划进行房屋建设项目开发。在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过程中,涉及的部门众多,包括监理方、投资方以及勘察、设计、施工、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督等,属于一项系统性较强的复杂的管理过程。针对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来讲,主要以房地产开发项目为研究对象,基于一定约束条件下,以达工程项目目标,并按照工程项目潜在规律,对项目构思至完成全过程进行科学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成本投资,保证项目质量品质与管理效率。 2.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现状 在现阶段,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现状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1)开发项目管理缺乏可行性研究。一般而言,在工程项目决策前,可行性研究作为一种有效的财务与技术经济分析法,对项目技术与经济可行性进行全面论证,可最大限度地保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在现阶段,由于可行性研究未得到重视,导致出现了诸多问题,如商业用房闲置、户型单一;(2)融资能力有待提高。房地产贷款门槛高,诸多企业出现资金短缺现象,导致开发项目管理效率不高;(3)项目监理缺乏公正性。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未达成统一,前者过分干涉监理工作,同时监理方对施工方以及建设方的违法行为未进行公正处理,导致施工现场存在安全隐患;(4)以邀请招标为工程发包主要方式,公开招标存在围标、串标等现象,管理制度有待完善;(5)项目后期物业管理不规范。物业管理存在诸多纠纷,地区间差距大,覆盖率低,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整体形象。 二、目前我国房地产开发项目所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房地产企业表面上普遍都存在着诸如质量不合格、交房延期、货板不相符、大量空置房屋、与顾客之间的沟通欠缺等问题,但这些问题实际上都是由房地产企业的开发项目管理方面存在了问题所造成的。所以需要针对企业管理进行深入的分析。 1.项目方案的管理工作欠缺 房地产开发商一般对于项目方案都很重视,但是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却经常出现违背规范程序进行操作的情况,这也是项目管理中比较严重的一个问题。房地产企业进行项目开发之前没有进行足够的市场调研。受利益的驱使,很多房地产开发企业在拿到项目之后,基本没有进行有效的市场调研,就匆忙的依据当前最为赚钱的项目来确定自己未来准备开发的方案,基本都是在模仿别人,这就导致了自己开发出来的产品缺少自己独有的东西,形成不了足够的吸引力,从而销售速度受到严重影响。如果没有足够的市场调研,企业的整体运作将会面临很大的风险。 2.房地产企业普遍忽略对于品牌价值的培养 房地产企业也不太注重对于品牌价值的培养。很多房地产企业注重的都是当前的利益最大化,只希望可以从这个项目短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金钱,却没有对自己的产品做好品牌的培养,尽管做了很多的产品,可能企业的品牌知名度或者认可度依然很低。而事实上,如果企业希望可以长盛不衰,可以长期发展,那么就需要注重对于自己的精品产品的打造,并且注重对于自己的精品品牌的培养,所形成的无形资产和商誉都会让企业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更加具有优势。 三、房地产项目管理优化的具体措施 1.项目成本投资控制 1)立项过程中成本控制 立项成本控制主要包括前期工程费用、土地征收、拆迁费用。立项成本控制应建立在市场基本信息与可行性论证的基础上,动态观察市场变化,判断市场经济未来走向,评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策因素、价格因素、人文因素、经营因素对房地产开发过程的影响,选择最佳工程开展时期。同时,项目立项管理要重视项目经济效益预算与项目投资预算,考虑各种影响投资过程中的机会成本。 2)施工阶段成本控制 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内容主要包括基础设施费、公共配套设施费、建筑安装工程费与管理费用。在施工阶段中,承包商与监理是工程建设主要实施体,对其的选择关系着项目成本的高低,同时材料、设备的选购影响工程的成本与质量,因此选择总承包商和材料设备供应商是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关键。在选择承包商与材料供应商的过程中,要重点考察承包商建设项目施工过程,并对相关项目工程进行评估;在选择材料供应商过程中,要以社会声誉与材料供应价格为主要参考依据,选择最佳材料供应商。设备选型工作是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重点,设备选型工作应该尽可能选取供应市场稳定、成熟的设备,保证采购工作在未来谈判过程中占据主动位置。 3)隐性成本控制 隐性成本控制是影响工程成本的另一项因素,隐性成本影响企业整体效益,加强隐性成本控制势在必行。在隐性成本控制过程中,应遵循三方面原则:一是预算成本至上原则。一切建筑行为与活动必须以最初的预算成本为核心,严格、彻底的审查成本超出部分;二是市场监督工作。对市场价格波动进行关注,预算在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建筑材料、设备运行情况,降低价格对成本控制工作的影响,并为核算部门审核建筑成本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最后建筑工程必须加快人性化建设,保证建筑人员利益,降低人为因素对工程项目的影响。 2.质量管理 像房地产这样关系到民生的关键的企业,质量是其企业立足之本,也是企业长久生存的活力源泉。质量代表着一个企业在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在拥有良好的质量成果之前,公司应该掌握相应的技术来保障质量的产生,公司可以发挥群众的力量,鼓励员工学习掌握质量知识技能,充分发挥员工的团体效应,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和热度,使得工作有质有量的进行,这就是优化组织结构来推进质量的管理。同时在项目开发进行时,可以寻找合适的外包来降低成本质量风险,强化工作效应,从而可以集中精力去保障资源配置和资金的分配投入,在招标承包商的时候力争让更多竞标商参与进来,从而选到合适的理想的施工单位,保证施工质量能够达到最优。后期项目的宣传及销售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房地产企业,为了让顾客满意,企业的服务质量也应该到达高水平,这样企业竞争力又可以提升 3. 建立标准化的设计管理 设计工作贯穿任何一个项目的全寿命周期,由此可见设计管理工作对一个项目的整体管理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选择好设计单位。可以借鉴一下国外比较流行的设计方案选择的形式,从选择好的方案出发,来选择优秀的设计师和高水平的设计事务所。一个新颖的、完美的设计方案不仅能创造好的建筑产品,同时也可以大大地节约项目成本。其次房地产企业在管理设计工作时必须要坚持原有设计的理念。不能为了节约部分成本或优化施工方法而改变设计。在落实设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做到所有资源优化整合,创造精品。再次应该完善相关的制度体系,提高设计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要保证施工企业依据设计意图完成。对于房地产企业,在项目完成后还要加强竣工图纸和文件的管理,为项目在运营阶段维护时提供良好的依据。 4.加强对房地产前期管理 房地产前期管理是做好实施阶段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在此基础上进行房地产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是进行工程项目设计的龙头,通过不断的研究和细化,才能保证工程项目的设计质量,房地产项目管理才能得到有效控制。设计图纸是施工的重要依据,必须根据设计合理的配置人力、物力、财力,并在决策阶段不断的完善决策程序,提高决策水平和效率,使前期管理更加标准化。 5.运营阶段的管理 对于房地产项目来说,运营阶段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是综合考察建设过程的重要环节,在房地产项目管理过程中必须以诚信为根本,把供需双方视作双赢的合作伙伴,并在实施过程中通过比较,分析、研究、纠偏、评估等建立适合自身需要的资源,通过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以加强对资源的整合。同时要做好物业管理工作,这样项目的日常管理才能合理的完成,业主的利益也能得到充分的保障。 综上所述,房地产项目管理对项目的建设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针对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进行认真分析、纠偏、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使项目管理得到有效控制,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增加企业的竞争力。 房地产项目管理论文:房地产项目管理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摘要:本文对房地产项目开发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管理问题作了一些探讨,提出了房地产企业管理问题的应对策略和必须认真对待的管理措施,只有把这些工作做好,才能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关键字:房地产、项目管理、问题、策略 前言 随着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一些小型房地产企业因为资金短缺纷纷倒闭。就目前形势来看,国家对房产的调控仍将继续,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如何对其房产项目进行管理,合理对其投资进行控制管理,就可以说是未来几年房地产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房地产项目管理问题 1.1忽视市场调研,盲目进行开发。 一些开发商为了节约成本,往往不做或者只做简单的项目前期市场调研。然后在项目决策阶段要不就是犹豫不决要不就是盲目自信匆忙决策。殊不知缺乏市场调研会对决策产生很大的影响,可能会导致对消费者人群定位不准确,错过最佳的开发机会。虽然当前大体上楼市依然火爆,但也出现了三四线城市房价走低,楼房卖不出去的现象。若地产商对房产项目定位错误,没有找到最佳的消费人群,就可能有楼房空置,资金链断裂的危险。 1.2设计阶段忽略成本控制,导致建设期投入过大。 设计阶段成本控制的问题是比较常见的,因为一个设计师很难既能设计出优美的建筑外形,合理的户型,又懂得房屋的安全结构设计,还懂得建筑的造价与预算。现阶段,这些过程往往分配给不同专业的人员共同完成。三方的专业人员又往往不在同一个单位,这就造成了沟通困难,设计方案需要反复修改,不仅很难做出外观,安全,造价三方面都让人满意的项目,而且会拖延进度浪费时间。所以,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这样的现象:不是建筑质量强度不合格;就是项目投资远远超出预期导致项目资金跟不上而停工,再者就是发现施工过程中难以达到设计的要求,设计需要变更。 1.3项目分包转包严重。 工程项目分包转包问题是常见问题之一,分包不符合国家法律规范,多次转包的项目从来没有不出问题的。转包是违法的,必须禁止。这里主要谈谈分包可能会对开发商项目管理造成的困难。像房产开发这样的大型工程,现在多是由众多的分包建设单位分别于开发商签订合同的。例如比较常见的有桩基工程,模板工程,钢筋工程,脚手架工程,混凝土泵送等等主要的分包单位。然而,由于不同的分包商所进行的工程或多或少会有联系,这往往牵涉到了各方利益,如果协调管理不及时,容易出现矛盾。 二、房地产项目管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2.1积极调研市场,做好项目可行性分析。 在现阶段白热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开发商首先要做到两点.。其一是做好市场调研工作,牢牢把握住消费人群,制定合理的房产项目开发策略。意思就是说开发商需要在首先在调查的基础上做好定位,房子是走高端还是终端定位,消费人群是普通工薪阶层还是高层白领。其二就是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问题。这包含了经济可行性研究和技术可行性研究两个方面。产品定位完成以后就要做经济可行性研究,分析投资与回报。若经济上合理还要看技术上是否可行。必要时,对重大项目开发商需要召开专家座谈会,严格论证项目的可行性。 2.2加强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 加强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的意思并不是要减少设计费,而是要控制设计对后续开工建设阶段的投资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开发商可以增加设计费,邀请资质较高的设计院进行设计,因为开发商需要的是在保证项目品质和质量基础上花钱最少的设计方案。房地产商可以尝试一些新鲜的管理办法,比如价值工程理论,来引导设计工程 币对成本的控制。给那些造型美观而成本节约的一些项目重点表彰,增加这类设计师的薪酬,鼓励设计师去注重产品的实用性。这样,设计师们不仅会绞尽脑汁的去构建精美的建筑外形,同时也会思考建筑的使用功能,提升房产的性价比。另外,在设计阶段影响成本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设计,施工,管理沟通少,导致项目因频繁变更而停工,浪费时间,浪费金钱。在这方面,管理者必须不辞辛苦的周转于双反之间,建立起双方沟通的桥梁。尽快的论证设计是否需要变更,分析变更与不变更对整个项目造成的影响对比。 2.3重点关注收尾阶段的项目管理。 要做好收尾阶段的项目管理,首先必须要在项目建设的分包合同签订的时候慎之又.嗅。开发商必须派经验丰富的管理者和承包商去签订施工合同。并严格限制项目的分包,对分包商的资质也必须审查。若发现转包情况必须及时叫停。在合同签订时需按照国家合同法和行业的一些法律规范严格明确各分包商的责任义务,并建立质量问题与工期问题的纠责机制,明确规定谁的问题谁负责,谁拖延工期谁承担责任。才能尽量避免项目的接口工程的利益纠纷问题。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开发商可能会为了节约成本,而忽略对分包商的资质审查,默许资质不够的施工的单位入驻工地。这些小的施工企业,没有固定的驻点,也没有承担责任赔偿的能力,若在日后出现问题就很难追究责任。所以在我国工程项目的质量问题只能是由开发商承担。因此开发管理者需要着眼大处,有全局成不控制的眼观,不要被蝇头小利引诱。 三、房地产项目优化管理措施 3.1选用正确的项目管理方法、紧抓基础管理与动态管理。 在运用科学管理的方法上,可通过掌握项目管理的自身特点,对管理中的薄弱环节进行完善,正确判断一种或者多种科学的管理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提升工作效率以及项目管理水平。我们对项目目标成本管理用量本利分析法进行分析时,并不单纯地只根据产量、利润、成本三者之间的关系,要依照企业生产管理的需求,通过使用数字模式预测一个目标值。通过目标分解建立目标成本管理制度,使成本管理不断推进,保证提高经济效益。现代化管理的实施必须要在基础管理的基础上进行改善,如监测手段、计量管理、编制以及执行全部定额、统计报表、信息管理等。一定要抓好所有部门的管理基础,掌握更多、更全面的基础资料,提供全面可靠的数据,使现代化管理方法在施工项目实施中发挥极大的作用。动态过程的管理要认真掌握,并且反复应用,只有这样才能使科学管理方法在项目上成为现实。 3.2科学实施项目管理、提高项目管理人员素质。 在项目管理理论与方法上,我国的建设和先进国家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项目管理现代化想要成为现实,其管理人员必须要有现代化管理的经验和素质。项目经理极其重要,必须要跟得上时代潮流和社会的发展,具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理念,掌握领导艺术与管理艺术。在项目管理中,必须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项目经理一定要灵活运用电脑软件等工具,从而开展整体的网络管理。假使管理人员没有这些该具备的管理素质,则很难实现现代化管理。因此,项目的所有管理人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的不断进步,掌握先进的项目管理方法。 结束语 只有合理运用管理的职能、培养技术人才以及科学的方法,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有自己的发展。我们一定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运用科学的管理理念与方法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才能提高房地产项目管理水平。 房地产项目管理论文:浅谈房地产项目管理优化的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资源利用不断加大,各种不可再生资源越来越珍贵,为了减少房地产企业在项目开发过程中的成本支出,同样也为了达到企业顾客双方利益最大化,在这么一个巨额投资过程中,研究一套行之有效的项目管理优化的方案是很有必要的。文章对房地产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优化措施,以期能够更好的促进其发展。 关键词:房地产;项目管理;优化措施 引言 房地产开发商在对项目进行开发时,主要是围绕着公司的愿景、使命以及战略目标开展起来的。这是由于房地产开发商制定的战略规划目标,其主要是靠一个一个的“项目”的实施来完成的,并且要在战略的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进行的。在现代化的项目管理过程中,所谓的现代化的项目管理,其主要核心思想就是实现目标。基于此,企业就要不断的进行管理的优化,最大限度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1.房地产项目管理的含义 房地产项目管理,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主要的一项内容。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管理者,通过对房地产项目在建设及使用过程中,进行全面的管理及对管理程序的实施,其核心的是通过房地产开发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来实现的,这就要求,在房地产项目开发过程当中,对房地产生产要素进行最优配置。 2.影响房地产项目管理的因素 2.1技术因素 在项目管理工作中,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以最小的投入,完成一项高质量的工程作品。这就需要应用先进的技术措施,以先进的技术活动、科学的施工方案和合理的施工工艺,从而做到低投入、高产出,进而确保产品的质量,技术因素可以说是项目管理的核心,而技术因素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来进行具体体现。 2.2人的因素 任何施工项目都离不开人的因素,所以进行项目管理时管理人员也是第一要素,这就需要具有一支素质较高的管理队伍。不仅要求队伍的结构要合理,而且人员综合素质也要高,需要人员要配备到位。项目管理中对项目经理有较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具有全面的知识和领导能力,而且能够充分的调动起施工人员的积极性,从而使项目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2.3资金因素 项目工程在实施过程中,不仅作为一种生产活动,而且还是一个资金投入的过程,资金投入的多少对工程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需要在施工过程中做好项目成本控制工作,而且成本核算还需要与施工生产过程同步进行,这样可以有效的确保核算的准确性,使工程项目做到成本的最低,效益的最大化。 3.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前期策划准备不充分 房地产开发项目应以客户的需要为中心,然而过分重视市场的变化程度和客户的项目需求程度可能导致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前期策划不够充分,项目的方案确定不够详细准确,致使项目的市场消费定位不够准确,而长时间的商讨和决策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工程项目由设计到实施的时间。缺乏详细具体的项目计划报告致使项目在决策过程中问题重重,决策层的匆忙决策导致项目在实行和实施过程中没有一个整体而系统的管理体系,影响了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和进度。 3.2系统化的成本管理体系未建立 房地产项目的成本管理应贯穿于开发项目全过程之中,项目的成本和质量控制是开发项目管理的重要因素。很多房地产企业(特别是中小房地产企业)将成本控制作为财务人员或少数管理人员的专利,认为成本由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和财务部门主抓,而忽视了项目从可行性研究到最终现场施工管理各个环节的相关部门,没有成本控制系统意识,不能明确的确定成本控制的关键环节、要素以及具体的责任主体,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旦成本超标往往治标不治本,把握不住问题的关键或为之已晚,甚至责任都很难划清,造成部门之间或员工之间互相推诿,又进一步降低了企业运行效率。 3.3对项目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没有足够重视 事实上,工程成本的控制始于房地产项目的设计阶段,只要投资计划一经确定,设计阶段就展开了,这一过程是技术与经济合理结合下进行的。但是国内相当一部分设计单位没有深入地分析工程项目的技术和经济,在设计过程中经常出现“重技术、轻经济”的现象,设计人员将工作重心基本都在工程的质量问题,而忽视了成本问题,就造成了高成本隐患的可能。 3.4工程建设完成后质量难保证 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和管理以项目和建筑的质量为核心,项目的成本管理也应以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为基础。然而由于房地产项目的管理和实施工作的协调上存在矛盾,致使房地产项目工程的后续质量难以得到相应的保证。前期的项目管理阶段施工和管理的因素较为简单,但在项目实施后期收尾阶段,建筑工程实施的配合和管理等各方面的因素未定义清楚致使相应的开发商和工程的分包商之间存在相应的矛盾,虽然工程建设过程中监督方能对相应的工程实施进行管理和控制,但在工程完成后由于前期工程管理和建筑后期维护之间的责任不清、沟通不明等,致使工程的验收和事后的项目质量管理责任难以得到一个清晰的定义。 4.房地产项目管理的优化措施 4.1建立价值链数量模型 通常情况下,施工的管理成本主要包括了招投标、土建、安装以及公共设施当中,而作业成本除人工、材料以及机械费用以外,还包括了水电费以及其他各种类型的支出。由此可见,对施工过程建立价值链数量模型,对各个环节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对照比较后,能够将这五种资源当中所存在的优化空间进行充分利用,进而实现优化的路径与成本控制工作的重点。 采用价值链分析的方法应用在房地产开发项目当中,能够将我国房地产项目现阶段在各个环节当中存在的成本优劣势进行彻底展现,还能够通过多种价值链数量模型的建立,将其中的函数关系进行计算与统计,选取相应的成本抉择,进而达到以最低的成本确保项目的质量,能够获得成本方面的竞争优势,同时还能够获取更高的利润。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房地产项目在进行成本控制的同时,对其进行优化的目的是对各个活动环节所要达成的目标进行明确,进而达到最优成本水平。这种水平在实际当中如何达成,还需要对整个项目的成本动因采取相应的细致分析、控制以及改善,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 4.2工期的管理 房地产的开发是需要多方面的协议、合同等协调来整合而成的,在这个漫长而复杂的工程里,工期的规划和管理是很重要的。因此,将时间优化,有利于房地产企业工作的顺利开展。房地产在开发土地前要进行各类的手续办理,为了缩短工程的进行时长,可以计划一条该工程的关键路径,将所有必须要走的流程和必须要有的工程步骤计划出来,在这个优化后的工作布局里,优先进行重要的不能延期的工作,优化资源配置,明确工作中的关键及重要的步骤,并且对其特别关注,使其顺利高效的进行,当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为不同的项目会有不同的优化方向。 4.3质量的管理 像房地产这样关系到民生的关键的企业,质量是其企业立足之本,也是企业长久生存的活力源泉。质量代表着一个企业在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在拥有良好的质量成果之前,公司应该掌握相应的技术来保障质量的产生,公司可以发挥群众的力量,鼓励员工学习掌握质量知识技能,充分发挥员工的团体效应,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和热度,使得工作有质有量的进行,这就是优化组织结构来推进质量的管理。同时在项目开发进行时,可以寻找合适的外包来降低成本,强化工作效率,从而可以集中精力去保障资源配置和资金的分配投入。当然在招标承包商的时候力争让更多竞标商参与进来,从而选到合适的理想的施工单位,保证施工质量能够达到最优。 4.4现场的管理 房地产业的施工中危险系数比较大,发生危险的可能性也非常大,企业在施工期间应当有专门的安全员,来实地监督管理工作人员的安全,施工现场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避免具有生命危险的事故发生。同时施工现场的物流管理也非常重要,施工现场的所有原材料及配件都要从各大市场买入,物流对项目的进程,质量都有很大影响,因此需要一定的人数来联系联络和督促物流的顺利展开。为了保证现场原材料的合理利用,避免浪费和滥用,偷工减料的事情发生,工地现场需要一个检查员,不定期的检查核实原材料的利用情况,登记以后进行总结汇总,然后企业可以根据登记情况对工地的原材料进行相应的补贴以及增添相关的材料,使得施工现场有条不紊的进行建设工作。 结束语 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作。既要分清主次,抓住重点;又要各项兼顾,协调推进;既要统筹全局,又要重视细节。要想使得管理优化,只有通过挖掘潜力,不断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不断开拓创新,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学习、体会、丰富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做好房地产开发的项目管理工作,保证企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房地产项目管理论文:房地产项目管理模式研究 摘要:房地产项目管理是工程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对房地产企业和行业的影响重大。对项目管理的现状作了系统的分析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分别从方法、人员、法律法规三个方面探讨了项目管理模式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房地产;项目管理;模式 房地产项目管理是管理者运用系统的观点、理论和方法综合管理项目建设和使用的一个过程,生产要素在房地产项目中如何更加高效的配置,很大程度上要看项目管理模式的水平。从内容上看,它贯穿于房地产项目的全部过程,以项目建议书为开端,为房地产项目的开工运营做可行性研究、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到竣工。 1我国房地产项目管理现状 近十几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高速发展的阶段,房地产市场的刚性需求使得众多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发激烈,市场的激烈竞争给房地产企业带来新的挑战。企业要在土地出让招标中获胜除了资质、势力等方面的因素外还要在施工技术、施工管理方面具有对手无可比拟的优势。而项目管理水平也成为体现房地产企业的重要实力之一。房地产项目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便是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生产要素最大限度的应用到项目建设当中,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科学合理的配置各方面资源,为此应当用到现代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同时对于现代管理技术也应当及时的更新和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人力资源高效使用,工程指定稳定可靠。目前我国房产开发和建设过程中,对施工企业内部推行项目承包制。施工项目的管理存在诸多问题,施工单位资质与实际水平不符,早晨生产建设过程中存在较多隐患,生产效率不高等。而且这些问题在房地产长期繁荣背后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目前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影响我国房地产企业深入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另外人力资源统筹不科学,没有实现项目工程人员的高效配置,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人才浪费的现象,与此相对应的却是众多企业反映人才不足的现象。开发和利用好人力资源不仅要看是否引进了多少外部人才,还要看如何科学的使用既有人才。人力资源管理也是项目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这些方面的工作在房地产项目管理过程中也越来越突出,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一大障碍。除此之外,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管理方法不科学也是一个重要隐患,我国房地产项目管理随着房地产工程项目的发展而发展,项目管理应当能够适应工程建设的需要,而且在这样的基础上还要不断的创新和自我完善。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项目管理在方法和制度设计上的不足给整个项目管理工作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这一问题必须得到解决。 2房地产项目管理模式构建策略 (1)创新管理方法,做好基础管理和动态管理。施工项目的特殊之处在于一次性施工。项目管理应当适应和符合施工企业的实际情况,同时不能将房地产项目的施工管理等同于一般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因此管理方法创新应当体现出这一特殊性。另外管理方法创新还应当结合项目特点,每一个创新成果都有其自身的特殊环境和需求决定。因此创新成果不是适合所有项目管理工作,为此管理人员应当针对项目特点与现行管理方法之间实现深度融合,管理方法的创新也就体现于此。动态管理的基本要义就是不同项目之间所采用的管理方法应当有所区别,这也是管理方法创新的最初动力。为此房地产项目管理应当建立一套完善的动态管理制度,在管理行为开始之前就要对管理方法进行科学的论证和更新。 (2)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项目管理队伍。项目管理人员素质是影响项目管理模式效能发挥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项目管理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体现。目前管理队伍素质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造成:一是现有人才知识结构和素质不完善,二是人力资源利用率不高。人才队伍知识结构不完善导致管理的科学性受到一定影响。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在管理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且,现代企业项目管理用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层出不穷。这要求人才队伍必须善于学习,及时更新和健全自己的知识结构。在这些方面我们应当更加重视企业在人才引进和培养中的表现。另外,人才利用率不高也是影响人才素质的关键因素之一。人才浪费和不合理使用状况在队伍素质建设过程中比较突出。为此项目管理主体应当对内部人才素质做一个全面调查了解,对于不同人才的综合能力进行科学评估,并建立人才档案。只有对内部人才的真实情况客观掌握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科学配置人才的根本任务和目的。 (3)加强行业法律法规建设。近年来,房地产企业出现了持续繁荣和高速增长的阶段。有的企业由于利益驱使出现很多违规违法行为,导致市场竞争秩序被破坏,国家和消费者利益受损。这与我国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督体系不完善等现象存在必然的联系。为此,提升项目管理质量必须做好法律法规建设,为行业竞争秩序的维护提供一个稳定可靠的保障。 综上所述,房地产项目管理质量不仅需要一个健康有序的竞争环境,同时还要一支素质过硬的管理队伍。为此我们应当外部环境建设和内部环境维护两个方面双管齐下,为项目管理模式效能的发挥奠定雄厚的基础。 房地产项目管理论文:试析房地产项目管理的风险控制 摘要:房地产项目有着区别于其他项目的自身特点,这也决定了房地产项目风险的特殊性。如何最大程度的规避房地产项目的风险,这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必须解决的一个前提。在实际房地产项目的操作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优化各种风险管理措施,提前发现风险、尽量规避风险、妥善处理风险,将因为风险而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本文对 房地产项目管理的风险控制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房地产;项目管理;风险控制;措施 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大、时间长,无疑就造成了风险大这一特点。对于各种类型的风险,以及复杂的风险局面,我们必须提高风险管理意识,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科学地规避风险,这是现代房地产项目开发中应积极重视的问题。深刻认识房地产项目各方面风险,保证在每一个房地产项目中都严格制订并落实针对性强的风险控制策略。 一、房地产项目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房地产项目开发是一个耗时较长的业务,普普通通的也要好几年的时间,在此过程中存在太多的风险因素,加强风险管理有利于帮助项目开发部门及时认识到风险的潜在性和危险性,及时适应房地产市场中各种不稳定的环境。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水平,强化风险防范和控制,保证项目开发能合理进行,促进房地产业务的升级。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可以有效控制突发性风险问题,避免因风险问题导致的巨大的房地产项目开发上的损失,以保证项目稳定经营。风险管理只是投入了一小部分成本,却可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因为通过风险管理,能有效地减轻和控制风险影响,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以风险管理为基本任务,有助于房地产开发商积极提高员工的安全保障和促进安全措施的执行,为员工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建设环境;同时加强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让他们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房地产开发商要积极做好与银行、消费者以及建筑承包商之间的合作联系,做一个值得让人信赖的房地产企业,获得合作伙伴的帮助,共同抵抗风险。 二、房地产项目管理的风险控制措施 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房地产开发商针对开发的不同阶段,在风险事故发生之前感知风险,对风险进行分析。感知风险,是开发商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客观存在的各种风险,寻找可能导致风险事故发生的各种因素;分析风险,是在感知风险的基础上分析风险可能带来的后果,为减少和预防风险的发生拟定方案。风险识别作为风险管理流程的第一步,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和关键。 2、 房地产项目风险的回避 风险的回避主要是指中断风险的来源,使其不能够发生或是抑制其发展。通过回避风险的方法,将从根本上去除可能进入房地产项目的风险因素,从而避免其可能导致的潜在危险和损失。风险回避是对风险进行最简单的办法,也是最彻底的。当项目的潜在风险太大,可能导致的损失和后果都较为严重,而又没有其它合理策略可用来应对时,直接放弃项目或是对项目进行改变,从而直接避免风险。 3、 房地产项目风险的转移 风险的转移是风险管理的另一种有效手段。当企业没有什么好的方法来对风险进行处理时,可以采用风险转移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利益。风险转移是将自身存在的风险转移给其他企业来承担,但是,需要弄清楚的是这并不意味着将风险直接转接给目标企业,对房地产企业而言是风险的事情,对别的企业则不一定是风险。因为每个企业的发展状况不同,对风险的管理态度也不相同,对自身企业是风险的项目可能在别的企业那里就是一种良好的机遇。因此,房地产项目合作伙伴的选择不仅需要考虑利益分配的方式同时还要考虑风险的承担方式。 4、房地产项目风险的承受 由于一些特定的情况和形势,对于有些风险企业既不能回避也无法转移,只能由自己进行风险承担。当被迫采取风险承担的处理方式时,房地产项目的各个成员,就必须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应对风险:一是提高灵活性。传统的建筑企业供应链常是单一的供应商机制,整个建筑供应链较为固定。设计灵活可变的建筑供应链是预防和解决供应链风险的重要措施,与多个供应商合作的机制不仅使建筑供应链具有足够的灵活性,而且还能使供应商之间形成相互竞争的形势,以保证产品的稳定供应。二是进行高效的信息化管理,保证信息数据及时、准确的传递。在采购方与供应商以及工程建设方之间建立良好通畅的信息沟通交流平台,使其都能够共享彼此间的信息数据,从而提高供应商的对物料需求的应变能力,减少因物料供应不合理而造成的风险及损失。三是优化管理方式。房地产项目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日益复杂化而造成各种不确定因素过多所导致的。基于工程项目的特点,有必要及时地进行一定的组织流程重组工作,对供应商选择、物料采购、施工组织安排、分包商选择等过程进行高效平行的管理,将各种冗余的工作和管理中的不确定性降到最少。同时施工单位和设计单位需要进行充分的沟通,尽可能避免因设计变更、施工不当等问题而带来的风险的出现。 5、积极拓宽融资渠道 在目前的局势下,单一的依靠某种资金来源渠道风险是很大的,只有提高项目自身的资本运作能力,内外部融资相结合才有可能减少风险。首先,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特殊性使其在房屋未交付前可以通过预售来获取预售收入,因此如果能通过找准市场准入口或低价入市等方式吸引购买者购买,使得项目的资金尽早回笼,提高变现能力,降低项目的负债率及减少资金成本。其次,利用应付账款等自然融资工具也能提供一些资金上的支持。再次,从外部融资来看,拓宽融资渠道,采用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委托贷款等一些新的融资方式,可以促进项目的持续性发展。 6、加强成本的内部控制管理 在项目的成本管理中应强化内部控制系统的建设,竖立全面成本观念,整合各部门的资源,达成有效沟通,建立标准化成本管理体系,减少无效成本的发生,并充分地运用信息化工具来分摊风险。目前大型的房地产企业一般都会自行开发项目成本管理系统,如POM 系统等,通过对工程合同信息的初始录入,能对每次付款及成本结算提供大量的数据支持,并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分析,达到成本控制和增加成本核算的准确性的目的。 7、建立全面预算控制系统 防范和控制预算风险,应对预算外的重大现金流出上报决策层,并实行集体决策;对预算内的现金流出应尽量在保证企业信誉的条件下,结合信贷资金的流入时间,采取银行承兑汇票的方式延迟付款期,最大限度地利用资金的机会成本为企业增效;对收入则应及时入账,以加速现金的流入;同时建立科学的预算控制系统,做好事前规划、事中控制、事后评价;强调整体规划;在预算的编制过程中有效地协调内部各层次、各部门的目标指向从而达到加强内部控制的目的,在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可以依据预算指标加强对各项经济活动的发生和执行进行控制做到有的放矢;最后预算执行结果还应与业绩考核相结合,以保证预算管理的有效性。 8、研究税收政策,规范财务核算 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应该关注与项目相关税收政策的变化,根据实际情况充分收集和整理相关税收政策及变动情况,及时更新税务知识。在实施纳税筹划时,充分考虑筹划方案的风险,然后再做出决策。对于核算风险可以从规范会计核算基础工作着手,依法设立完整规范的财务会计账册,提高财务人员职业素养和业务水平,加强信息交流和沟通,避免因核算错误而导致多交税。 总之,随着科学理论和方法的不断出现.人们对风险的认知能力会不断提高.会不断应用更有效的方法去研究风险.关于房地产项目风险的认识和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在此基础上的应对措施也会不断更新,充分体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优势。 房地产项目管理论文:浅谈房地产项目管理与设计 摘要:随着我国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的持续,房地产开发的利润在逐渐减少,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对设计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对降低开发成本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设计 前言: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是以高效率地实现项目目标为最终目的,以项目经理负责制为基础,运用系统工程的观点、理论和方法,开发项目建设的全过程按其内在运行规律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管理系统。包括前期管理,施工管理,成本管理等。本文中的设计管理,不仅仅只是施工图设计阶段的管理,还包括前期方案的设计管理,施工图的变更管理。 设计管理的本质主要包括:其一,确保设计师准确理解产品定位及意图,比如制度化的要求设计院必须仔细阅读业主提供的相关设计任务书,并提出正式的书面完善意见;其二,加强过程管控,比如促使设计单位内部工作外部化,利用合同保障业主监管等;其三,充分发挥设计人员控制的主动性,比如通过合同、激励、奖惩等措施调动设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其四,提高设计人员的职业精神等。 方案阶段的设计管理 房地产开发公司取得土地后,现在房地产开发公司购买的土地已经含有土地的使用性质、用地强度、容积率等设计条件。根据政府部门的设计条件,就要进行项目调研:项目周边的环境,项目的市场情况,项目地点的风土人情。进一步进行项目的定位:项目的档次,项目的销售对象以及项目的目标。根据以上资料进行建筑方案的研究、设计和确定,做到建筑平面布置合理,结构设计施工经济。此阶段是决定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决定项目的投资收益。例如:某房地产开发公司过高的估计项目所在地的消费能力,将其开发的高层项目的套型面积定位在130--200平方米的户型上,并且一次完成了5栋共计496套,结果该公司完全陷入了困境。因此,设计必须以人为本,以住户的生活舒适方便为本。设计必须符合项目定位,不要偏离定位去追求不切合实际的东西。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应该尽量考虑项目营销的方便。设计除了遵循专业规范以及技术要点之外,还应尽量考虑中国传统建筑景观学说的基本禁忌。 在建筑方案评审阶段,要组织有丰富经验的专家进行评审,考虑各方面因素,根据当下的需求,设计出深受购房者喜爱的项目。 施工图阶段的设计管理 施工图阶段的设计管理直接影响着土建施工的工程造价。在这一阶段,结构方案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这里以地下汽车库为例,目前主要有三种结构形式,分别是梁板结构,空心板无梁楼盖结构和实心板无梁楼盖结构。比较这几种方案,梁板结构用于覆土很少且跨度不大的地下车库顶板,可以减少楼板的厚度,配筋也相应的减少。而无梁楼盖结构可应用于覆土较厚且跨度较大的地下车库顶板,并且地下车库中不见梁,使用净高大大增加,可以很大程度上实现减小基坑开槽土方量的目标,这样不仅美观,而且节省成本。空心楼板则是考虑到楼板主要受弯的特点,去除对受弯贡献较小的中和轴附近混凝土,减轻结构自重,减低板的配筋。但是空心板需要专业厂家进行空心管的指导铺设,人工费上较多。总之结构方案的选取,要综合实用功能需求,工程造价,安全等方面综合考虑。 图纸交接的设计管理 我国建筑业企业职工的培训偏向对施工管理人才的培训,而施工现场从事一线操作的人员基本由农民工替代,且这些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专业操作技术素质和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基本依赖现场施工管理技术人员的交底指导。因此,施工技术交底这一技术措施就更加突显其重要性。 设计图纸下发到施工单位之后,及时组织设计单位向施工单位进行施工设计图的全面技术交底,包括设计意图,施工要求,质量标准,技术措施等。交底过程中,设计人员要说明本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特殊注意且严格遵守的环节。同时,施工单位可以根据现场施工条件,将图纸中无法达到的设计要求与设计单位进行沟通,因地制宜,选择最优方案。这样可以激发施工单位的主观能动性,更好的领会施工与设计的关系。 图纸变更的设计管理 由于现在房地产市场竞争激烈,开发单位经常要根据先期开盘的市场销售情况,考虑购房者的各种实际需求,对后续在建工程进行适当调整。这就需要设计施工图纸的变更。同时,由于现在设计周期较短,图纸中也难免出错,这也需要图纸变更。但是,有些时候变更图纸不能及时到达施工人员手中,造成重大的工程事故。为了避免此类问题发生,应该做到设计单位作出变更,要及时通知开发单位,开发单位要及时告知施工单位变更情况,并发放变更图纸。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开发单位要对变更部分进行成本计算,时常造成图纸交接问题。这就需要开发单位对图纸变更进行管理,制定一系列的措施,减少变更图纸的发放对施工进度的影响。设计变更的管理应做到以下几点: 1. 应尽量减少施工中的设计变更与签证。 2. 工程设计变更的具体经办人是项目部经理,具体负责与使用单位、设计单位、施工承包单位联系,并负责分发设计变更通知单。 3. 所有设计变更必须有文字记载,禁止口头承诺。 4. 项目经理审核、签字确认后转发专业工程师组织实施。 5. 各专业工程师在接到设计变更资料后应当天分发到施工承包单位、监理单位并监督实施。 6. 设计变更的内容完成后三天内由分管的专业工程师填写执行结果,并报送项目经理审核。 经审核的执行结果在工程管理部备案登记,作为今后结算的依据。 总结: 总之,设计活动作为项目的领头羊、排头兵对项目发展至关重要。开发单位应做到前期方案与设计单位沟通;施工过程中组织设计单位提前预验收;竣工之后与设计单位总结工程中的问题与经验,向更好的得到工程作品努力。 房地产项目管理论文:房地产项目管理(工程管理)的重点 摘要:作为目前国内最为火爆的行业之一,房地产行业所受的聚焦度相当的高,房地产项目的管理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房地产项目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其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突发性因素,工程的周期、投资的金额以及工程的质量都与项目工程管理的好坏有着直接的联系。房地产项目管理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项目的策划阶段、设计阶段以及实施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不仅仅是工程管理的主体,更是施工计划的实施者以及组织者。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商能否做好开发项目的工程管理直接影响着房地产项目的施工成本、工程进度以及最后的工程质量。本文主要结合目前房地产行业的现状,对房地产项目的工程管理进行探讨,以期与同行交流。 关键词:房地产;成本;工程项目;管理;重点 一、房地产项目管理的现状概述 房地产公司对房地产项目管理大多采用部门管理制度,即由开发商设置一系列的管理部门负责不同的事项,以最高的效率来完成项目工程的管控。在整个管理过程中,运用系统的管理方法进行管理,由项目经理主要负责,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按照其内在的规律进行协调,从而有效的对系统进行管理。 具体讲,房地产项目开发建设要实现的目标主要包括成果性目标和约束性目标。成果性目标指投资回报率、销售利税率、自有资金利润率等投资效益指标,以及项目的内外部功能要求;约束性目标指建设工期、投资限额、质量标准等。除此之外,房地产开发项目还受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条件制约。房地产开发涉及投资方、监理方、勘察、规划、设计、施工、市政、交通、供电等几十个部门和近百个单位以及最终消费者的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因此,房地产项目开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要有一整套完整、规范和科学的管理保证体系,来统筹和协调开发项目的全过程和确保总体目标的实现。 二、房地产项目工程管理的重点 2.1房地产项目成本管理 在房地产项目中,工程项目的建设直接影响着整个工程的造价成本,因而在项目的管理中对于项目成本进行控制就显得极为重要,其中对于工程变更的控制就显得更加重要了。施工时发生的工程变更通常会增加加工程的成本,因而在施工过程中要求施工单位严格按照施工设计进行施工,不得随意变更施工方案,而对于施工单位提出的一些需要变更的部分要做好审查工作,对于不需要变更的设计要予以驳回。 在房地产项目工程管理中,还可以采取项目全员控制的方法对项目的成本进行控制。项目全员控制原则就是指将控制施工成本与每个员工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让所有的员工都积极参与到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中,从而充分调动每个成员对于项目成本管理控制的积极性。 此外,加强对于施工合同的管理也是项目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控制工程项目成本的重要措施。在合同谈判时就应当开始对合同进行管理,一直到合同上工程的保修日期结束,尤其是在施工过程中,应当对合同中商定的协议研究透彻,以便于对施工成本的控制。 2.2房地产项目进度管理 在房地产项目中,施工的进度不论是对于工程的成本还是对于后期的利润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因而对于项目的进度必须要采取有效的管控手段。 一般的房地产项目通常采用网络计划法来控制项目的进度。网络计划法就是指建立一个能够反映各项工程之间先后次序的图表,并以此为基础对整个工程的施工进行分析。对于施工的进度管理更重要的是在施工前期,在施工前期,项目部要根据具体的施工方案确定施工的人员数目,并对各项工程进行分配,责任到人,确保工程的进度。作为负责人的项目经理要在前期组织各部门人员对施工图纸认真研究审阅,对于施工图纸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一一找出并提前处理。此外还应当制定工程项目进度表,对工程的项目进度计划进行全面的排期。一旦制定计划,就要严格按照计划实施,不可以随便对计划进行更改。总而言之,对于施工进度必须要进行严格的管理,确保项目能够按时完工。 2.3房地产项目质量管理 房地产项目不同于其他的工业项目,其作为一项大型的工程施工项目,在施工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不确定因素,其工程质量很大程度上是与工程的管理是否科学有效直接相关的,因而对于房地产项目质量管理必须要予以重视。 在项目施工中,由于房地产项目的特殊性,施工单位与开发商对于项目的要求是不同的,施工单位关注的是各分项工程能否达标,满足相关的验收标准;而开发商更多关注的是用户的需求,两者难免产生分歧,如果处理不好将会对工程产生不利影响。因而要处理好这一方面的矛盾,在确保工程能够通过验收的同时也要保证其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 。 除工程管理以外,工程的方案及施工图设计也对项目质量会产生较大影响。对工程质量而言,图纸的质量与工程的施工管理水平同等重要。只有有了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准确清晰的施工图纸、再辅以科学的工程管理,才能真正的保证施工项目的质量。 三、房地产项目管理注意要点 3.1严格发包 在选择项目的承包方时必须要十分慎重,要选择有经验的承包方,这样不仅能够减少施工时间,更能保证工程的质量。如果因为价格低而选择承包方,不考虑其它,很有可能会严重影响施工的进度,造成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 3.2规范管理 在房地产项目工程管理中,要按照项目规范要求进行规范的计划管理。要在项目建设开始前就将工期定好,然后将施工计划制定出来,然后再签订合同。施工时也应当严格按照合同的要求进行施工,对工期以及成本严格控制。 3.3灵活控制 在房地产项目的施工中存在着许多的不确定因素,因而在管理过程中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在不违背大前提的情况下进行灵活的变通。对于一些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设计方面的缺陷应当及时修正,不能拘泥于设计。在工程的质量、进度方面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侧重,在执行合同的基础上进行灵活的变通。 3.4信息畅通 信息的通畅必须要得到保证,确保相关信息能够及时传达到相关人员手中。应当设立完善的文档管理制度、审批制度以及公文分发制度。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信息的通畅,保证施工方案的准确无误。 3.5控制变更 工程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发现图纸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或因甲方原因增加一些新的功能或要求,因而就会产生设计变更。一般而言,工程中的变更主要有三种:1、设计方案中存在着问题,在实际的施工中得以暴露,对于这一类的变更要求应及时处理;2、市场趋势的变动导致的方案调整。对于面向市场的房地产项目,其利润是与市场需求直接挂钩的,只有更好的适应市场才能带来更大的利润。对于这一类的变更要求应当先进行市场调查,经过审核后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决定;3、技术创新,对于这一类的变更,可以参照2中的处理方法进行处理。总而言之,对于任何的变更相关的管理部门都应当严格控制。 结语:目前,随着房地产行业的飞速发展,房地产项目管理也越来越规范化了。工程管理同时涉及了多个方面,在管理过程中要考虑的问题有很多,要同时考虑工程的进度、工程的成本以及工程的质量等因素,因而对于企业而言,应当注意吸收一些高素质的项目管理人员,注重整个项目管理团队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好房地产项目管理工作。 房地产项目管理论文:试论房地产项目管理现状及解决措施 【摘 要】房地产项目管理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开发商前期的策划、市场调研、可行性论证、经济分析评价,以及后期的营销策划,最终都必须通过由项目管理全过程制造出的最终产品来实现。本文通过对房地产项目管理的现状分析,探讨当前房地产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关键词】房地产;项目管理;问题;解决措施 房地产项目的管理是全方位的,要求项目经营者对项目的质量、安全、进度、成本、文明施工等环节都要进行正规化、标准化的管理,这样才能使施工项目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房地产项目的成功管理不仅会为项目、为企业带来良好经济效益,也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一、房地产项目管理现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住房的质量要求也逐渐变化。房产的功能要求越来越全面,其公用配套设计也将会越来越多,住宅的科技水平也在逐步的进步,很多关于房产的材料、技术、工艺以及管理等都在不断地改进。外部环境对房产开发企业提出了新挑战,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要想取得项目的成功,除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整体实力外,还需要在建筑施工的技术、质量、施工管理等方面具有优势,使企业诸生产要素达到合理科学的配置,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保证质量,降低消耗,挖掘内部潜力,依靠项目管理的进步以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从现时期的房地产项目管理中,其项目的质量、成本、进度以及效率等方面表现得都不是很乐观。 二、房地产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正确、合理的对房地产项目进行管理,开发有效的项目管理经验是今后房地产界所要正视的一个问题,现在的房地产项目的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前期,开发商准备不足 开发商在项目方案确立之前,缺少对市场的充分调研。一些房地产开发企业在拿到项目后,没有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匆忙确定方案,仅就目前市场什么赚钱,就开发什么。只是简单地模仿别人,在同类开发产品中,没有自己的特色,从而在市场上缺乏吸引力,始终不能超前别人。而且由于决策层缺乏对市场的调查,对市场没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往往在方案决策阶段会出现失误,增大了企业的风险。 2.2 中期,对设计不够重视 房地产项目在实施阶段也存在重施工,轻设计的问题。很多房地产开发商将注意力过多投向施工阶段,但是对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能够给项目带来的价值明显重视不足,也就是只是强调施工,轻视了设计。对房地产项目的外观设计多随波逐流、贪大求洋,而不是结合项目自身特点,因地制宜,体现项目自身的特色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还有很多房地产项目的设计,只是简单的复制了外地甚至国外的某些项目的风格,而不去考虑是否本地条件是否适合及周边环境能否协调,最终完成的产品也与消费者需求相差甚远。 2.3 后期,合同不严谨 房地产项目在工程施工阶段签署的工程施工合同内容不完整、条款不严谨,尤其是在承包商配合以及各专业接口方面的划分和规定不够详细具体,造成各承包商之间协作效率低下,推诿扯皮时有发生,并最终导致工程的延期。在工程项目的收尾期,开发商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用于协调各方之间的配合,而且工程本身往往会遗留下许多的缺陷和问题,一旦这些问题爆发,又会由于合同内容的不严谨造成难以分清各方责任,进而影响项目整体的效率和形象。 三、解决措施 以上种种弊端的出现,呼吁房地产开发企业要有现代化的项目管理理念来管理房地产,规范其合理运作。要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房地产企业应该采取以下措施来解决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 加大前期的市场调研 前期的可行性研究既包括项目前期的市场定位和产品研究,也包括项目的品 牌和战略。由于中小型房地产市场调查的不全面,信息收集相对来说不够充分,往往会影响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准确度和价值。所以中小型房地产开发商要想取得最终经济效益,只有在全面掌握市场环境的基础之上,才能对项目前期的可行性的人力和物力以及财力、时间等相关要素进行深入科学的研究。除此之外,在进行市场调研的过程中,企业应该采纳专业技术人员,在项目的经济、项目概念规划方案、技术可行性等方面进行充分的调研,综合他们的意见,发挥他们在这些职位中的作用。房地产商要有意识到这一点,对自己的产品有一个客观合理的评价,进行充分的前期可行性研究,才能确保产品质量的实现及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3.2 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目前我国现有实力强大的项目管理公司不多,而且专业性的项目管理人员非常少,人员素质也不高,许多都是东拼西凑的杂牌队伍,对项目管理的任务、性质和机制的认识不够全面,管理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往往局限于对施工质量的监控,使我国的项目管理在理论和实践上与先进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要使项目管理现代化,一定要具备现代化管理素质的管理人员。特别是项目负责人,要具备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观念,懂得项目管理艺术,要深知在项目管理中必须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对于规模相对较大的项目,项目经理必须要掌握和善于运用电脑等工具,进行全方位的网络管理。如果管理人员不具备这些管理素质,要实现项目的现代化管理是非常艰难的。同时,项目管理的每一位人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管理水平的不断发展,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接受充分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自身的管理素质。项目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是否是一支合格的项目管理队伍。而具备了一支高素质的项目管理队伍,才能使项目的各项工作在健康有序的环境下开展。 3.3 完善房地产项目的监管 为了确保项目管理的顺利进行,完善公开的程序监管是确不可少的,完善公开的程序监管才能确保项目管理的顺利进行,才能保证项目管理目标的实现。由于前期的可行性研究不足,很多房地产商为了能够尽早的回笼资金,片面追赶工程进度,忽视了工程中应该注意的安全及质量问题的监管等。针对目前各地房产项目管理程序不规范的问题,应该加强监管的作用,可以通过第三方监管力量的引入,防止出现“自己监督自己”的现象。因为房产项目点多、面广、战线长,涉及的内容复杂,只有通过有效的管理程序,适时的调整项目当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使项目能够顺利的进行下去。找准项目管理中自身的特点,抓住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正确选择一种或多种现代化管理方法,从而可以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四、总结 房地产的项目开发是一个资源整合的过程。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房地产行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重,并已经逐渐我国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然而我国大多数房地产企业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大大影响了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中小型房地产企业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需要在做好项目定位、与一些实力较强的勘察、监理、设计、营销能让施工等相关单位进行合作,控制好项目管理中的进度、质量、造价以及安全问题,科学的运用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对公司项目管理方面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
园林施工技术篇1 当今社会,风景园林工程建设事业突飞猛进,对相应的施工管理策略与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形势下,技术人员有必要立足风景园林工程施工实际,充分有效整合施工资源要素,灵活运用多样化施工策略,全面提升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成效。本文就此展开探讨。 1研究背景 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宏观背景下,风景园林工程建设事业开辟了崭新的发展局面。施工管理是风景园林工程建设的关键构成项目,对于确保风景园林工程施工质量与进度,有效整合与挖掘各项施工资源要素的全方位价值等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高度重视风景园林工程施工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在施工管理标准化、施工过程控制流程化以及施工效果评价系统化等方面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技术规范与行业标准,在风景园林工程建设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现实成就,成为推动现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和谐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同时,风景园林工程的各类施工单位同样在创新施工管理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成就显著。尽管如此,在养护管理、流程构造等主客观要素束缚下,当前风景园林工程施工管理依旧存在诸多短板,施工管理水平和成效尚有较大提升空间,施工资源整合力度有待进一步强化。上述背景下,深入探讨风景园林工程施工路径,具有极为深刻的现实意义。 2风景园林工程施工管理概述 2.1风景园林工程发展现状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风景园林建设开始成为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构成要素,在优化城市环境、丰富城市内涵、彰显城市价值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风景园林施工所涉及内容要素较多,如何对这些内容要素进行统筹集中控制,有效促进施工效果的优化提升,一直以来都是风景园林施工的关键点所在。整体而言,我国风景园林工程施工管理起步相对较晚,所积累的施工管理经验相对不足,在施工规范与行业标准方面的积累相对薄弱。但在经济社会的推动下,风景园林行业发展势头迅猛,其时代内涵与特征得以全面凸显,人均公共绿地、绿化覆盖率等指标均得到大幅提升,风景园林工程与建筑、旅游、公共服务等行业的结合度更高,新型化与精细化的施工管理理念层出不穷,并在施工管理实践中取得理想效果。 2.2对风景园林施工质量管理的研究 长期以来,技术人员在风景园林施工质量管理领域进行了积极探索,相关理论方法与实践体系等均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先后形成了《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园林工程建设现场施工技术》等一系列具有导向性的理论成果与行业规范,为新时期高质高效地开展风景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工作注入了新鲜活力与动力,构建形成了以科学化施工管理理念为主导,以落实各项施工管理机制为主要保障的风景园林施工规范体系。同时,风景园林施工质量管理的特征更加清晰明确,其长期性、附属性、综合性等方面的特征跃然而出,施工管理所囊括的资源要素种类更加细化,层次更加鲜明,特征更加突出,同时对各类施工元素的衔接性要求更高,对科学化与规范化的施工管理体系产生了强烈需求。 3风景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的原则 3.1因地制宜原则 因地适宜原则是风景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的首要原则。通常情况下,风景园林工程所处地域环境不同、自然气候条件不同,施工规模与整体要求等同样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应从因地制宜的原则出发,制定具有个性化的施工管理策略,确保风景园林工程施工工作能够有序开展。在因地制宜原则要求下,风景园林工程施工需要对项目特点与客观要求等进行充分研判,熟悉业内相关技术标准与规范,设定符合本地域实际的施工流程,并结合施工工作的紧张对相关策略与方法做出动态化调整优化。 3.2以设计方案为准原则 设计方案是开展风景园林施工的重要依据,只有围绕设计方案进行施工管理才能从源头上确保最终整体施工管理效果。随着现代风景园林工程精细化要求的提高,相应的设计方案所包含的内涵与要素更加丰富,其系统性与专业性更强。因此,风景园林施工管理要遵循以设计方案为准的原则,对于施工管理中出现的偏差问题等进行及时纠偏,防止最终施工效果达不到整体施工成效。同时,设计方案是风景园林工程的灵魂与精髓,必须紧跟设计理念,在施工管理中充分与设计方保持沟通联系,真正领会设计意图,才能取得理想的施工管理效果。3.3责权利平衡的原则风景园林工程的整体性较强,其中各参与方具有不同职责和权利,若无法对权责利等进行平衡协调,则势必无法取得良好的施工管理效果。因此,要遵循权责利平衡的基本原则,充分保障甲方、监理方、施工方、设计方等方面的权责利,避免施工管理中出现的各类技术性与管理性难题,从本质上确保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效果。在风险管理方面,通过权责利平衡原则,同样可实现风险分摊,防止因风险过度集中而导致的施工管理问题,形成更加严密有序的施工管理职责体系。 4风景园林施工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4.1对风景园林施工管理方法与体系重视不足 现代风景园林施工管理方法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只有将现代集约化与精细化的施工管理理念融入其全过程,才能从根本上保证风景园林施工管理的整体效果。纵观当前风景园林施工管理实际,普遍存在对先进施工管理理念重视不足、对传统僵化固化施工管理模式依赖性较强等共性问题,无法从源头上破解风景园林绿化施工技术应用的难题。同时,风景园林施工管理机制不健全,粗放式施工管理模式特征显著,对风景园林绿化施工现场把关不严,管理职责混乱,缺乏科学制度方法的指导,施工管理水平与效率低下、施工质量、效率、成本等要素关系得不到优化控制,阻碍了风景园林工程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效发挥。 4.2对现代信息化施工管理方法运用不当 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风景园林施工管理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技术手段,使得传统技术环境下难以完成的风景园林施工管理任务更具实现价值。实践表明,部分风景园林施工单位管理理念落后,未能引进现代先进信息化技术,无法对风景园林施工的预期效果进行仿真模拟,难以构造形象化与立体化的施工管理技术体系,更难以在后期养护管理中形成具有针对性的方法模型,致使风景园林施工管理各项要素统筹布局不甚科学。此外,风景园林施工未能结合本地环境特征,未能充分彰显本地人文文化,缺乏特色。 4.3风景园林施工管理人员综合素养不足 在当前风景园林施工管理中,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始终扮演着关键角色,是领会运用新型施工管理理念,落实各项施工管理责任的直接实施者与操作者,其技术涵养的高低与风景园林施工管理整体效果具有直接关联。现状表明,部分风景园林施工管理人员专业技能不足,对风景园林施工管理的新方法、新技巧、新理念融会贯通不足,缺乏专业的管理团队,责任意识与质量意识淡化,对施工管理任务存在懈怠心理和敷衍态度,无法适应高强度、快节奏的风景园林施工管理岗位新要求。 4.4园林绿化养护工作落实不到位 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宏观背景下,风景园林施工中的养护管理所面临的影响因素较多,有必要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全面掌控,确保各项养护管理工作落实到位。实践表明,部分风景园林施工对养护管理重视不足,狭隘地认为风景园林养护管理便是浇水、修剪等基础性工作,不能够从整体与宏观角度把握风景园林养护管理的核心价值方法,将长期性养护管理与阶段性养护管理对立起来,割裂了新形势下风景园林养护管理各类要素之间的关联,与施工管理的现实需求不相适应。 5提升风景园林施工管理成效的有效策略探讨 5.1工程案例概况 某风景园林工程占地面积约2万m2,工程设计有亭子、建筑小品、铺装广场、护栏、驳岸、景墙、树池、花池、门廊、园路、绿化、叠水水景等设施组成施工范围包括园林硬质铺装工程、绿化工程、水景(含水景设备)工程、安装工程以及为完成上述内容而有必要采取的隐含的所有施工及安全、现场文明施工及各种配套保证(如临时设施、自备发电、电缆、脚手架搭拆等)等。工程造价:经双方确定本工程的总造价为人民币800万元。承包方式:采用大包干,即包工、包料、包工期,在承包范围内如遇工料价格变动,则固定单价不变。本工程将以高标准、严要求实施施工,确保工程质量达到“优良样板工程”和“优良样板工程”标准,争创国家级优质工程奖。 5.2做好风景园林施工管理工作的有效策略 5.2.1做好风景园林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风景园林施工具有系统性与周期性等特征,因此在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应主要包括人员准备、机械设备准备、绿化苗木准备等内容,这对后续施工是否顺利具有关键作用。在人员准备中,应对风景园林施工人员进行必要培训与指导,使其掌握风景园林施工中的各项专业技能,以确保施工效率与施工质量;在机械设备准备中,应根据施工项目与苗木特点,配置具备相应功能的吊装设备等;在绿化苗木准备中,则应提前对土质条件进行分析,并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合理配置苗木类型,以提高其成活率,提高绿化苗木适应能力,以确保风景园林的整体施工效果。 5.2.2建立健全风景园林施工管理方法与体系 根据风景园林工程客观实际需求,立足于行业规范与技术标准,建立健全完善的施工管理方法与体系,为施工管理策略与方法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与保障,并以规范化的方式将风景园林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管理的目标要求、方法过程、保障措施、职责任务等固定下来,构建责任落实追溯机制,形成施工控制体系。对发现的潜在施工质量与安全问题第一时间予以排除,突出不同施工阶段之间的衔接性。对施工管理机制的运行状况保持动态化监测,对所有不符合风景园林工程实际需求、不符合技术规范标准、不符合工程质量要求的条款约定予以修订,使施工管理机制始终发挥基础性与根本性保障作用。对既有施工方法体系进行梳理排查,体现差异化与个性化需求,强化其约束性、导向性与可操作性。 5.2.3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丰富施工管理手段 搭建基于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的风景园林施工管理平台,风景园林各项施工要素作为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对象,构造层次性、立体性与规范性的可视化施工管理系统,将风景园林苗木配置、绿化效果分析等进行仿真模拟,充分确保园林施工技术要求规范落实到位。通过可视化的信息技术,将复杂抽象的风景园林施工管理与养护过程清晰直观地展现出来,构造特定的风景园林施工管理模型,实现对施工管理的目标化操作。突出集约化与精细化风景园林施工管理手段的适用性,加强植物配置技术的管理,在人员管理、苗木管理、设备管理等方面进行集中整合,观看施工模拟视频,确保最终施工管理的整体效益。 5.2.4严把园林植物的质量关,强化栽培细节管理 格把关,强化栽培环节的细节管理,这有助于降低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成本,提高施工经济效益。绿化植物应有序搭配,在色彩、花期等方面予以科学选择,避免使用不符合本地区环境的绿化植物,提高整个工程的艺术价值。在栽培管理中,应根据植物生长习性,控制土壤、水分、养分与温度等条件,选择最适宜植物生长的季节进行栽培。坚持人与自然相协调的施工原则,提高苗木土球标准,综合运用表土回填技术。若不在最佳生长期,则应采取喷洒营养药、裁剪枝叶或断根等方式进行技术处理,防止绿化植物死亡。 5.2.5做好风景园林的施工养护管理 一是水分养护管理。根据风景园林工程的所处地域气候环境,对栽种完成后的植物进行浇灌处理。若该地区区域性降水相对集中,则应减少灌溉水分施用量,而若降水相对较少,或存在季节性降水失衡现象,则应及时对风景园林苗木进行补水。二是病虫害防治。采用生物防治技术对各类病害问题进行防治,以获取充分的生态效益,防止盲目使用农药对人居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确保风景园林安全。三是苗木的整形与修剪养护。合理安排树木的修剪时间,夏季进行球类、绿篱、行道树修剪,冬季进行花灌木修剪,整个修剪过程应做到去弱留强、先上后下、去老留新,既要保证风景园林苗木枝叶茂盛、均匀协调,又要使其满足后续生长要求。 6结语 综上所述,在施工组织、管理体系与绿化养护实践中依旧存在诸多薄弱环节,不利于取得更为理想的施工管理整体效果。因此,技术人员应围绕风景园林施工管理的基本要求,创新施工管理模式与路径,有效进入基于信息化的施工管理方式,拓展风景园林养护管理范围,为全面优化提升风景园林施工管理成效奠定基础,为开辟风景园林工程施工事业新局面贡献力量。 作者:何姗 单位:元成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园林施工技术篇2 在园林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开展中,管理人员不仅要做到对园林养护工作要点和关键性问题进行详细地了解,更应当在具体的技术应用中选择合理的技术进行应用。另外,养护工作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技术要求,相关工作人员需要结合具体的养护工作要求严格执行相应的养护工作流程,确保园林工程的施工建设效果与预期的施工建设要求相匹配。 一、园林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重要价值 1.确保先进的园林施工技术得到合理有效的应用 不同类型的园林工程项目所需要应用的具体施工技术存在一定的差异,园林施工技术还会受到外部环境因素或施工人员技术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针对园林施工技术的应用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管理,有利于帮助施工建设技术人员在管理人员的监督引导下合理应用不同类型的施工建设技术完成园林工程项目的建设。另外,不同技术的应用要点和操作流程也有非常严格的要求,更需要园林工程项目的建设者和管理者在共同协商的基础上找到科学的管理应用和管理方式[1]。 2.及时发现园林工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对于园林工程施工建设来说,外部环境方面的影响因素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两方面特征。这也意味着园林工程在施工建设的具体工作落实环节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也是具有灵活性和突发性的。开展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管理工作,意味着园林工程建设中可能存在的技术问题和安全隐患就能够更加及时有效地被发现,进一步的技术优化调整和安全隐患杜绝的工作落实效果也能得到同步的保障,这对于整体的园林工程项目建设来说也是非常关键的一项工作。 二、园林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1.客观上的管理困难较为显著 客观上的管理工作困难主要是指大部分园林工程都处在旅游景区或城市建设的热点区域,因此,园林工程施工对于周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也是非常突出的,在这种情况下,园林工程的施工技术管理在执行落实方面就有可能受到一些客观环境条件的影响[2]。另外,施工建设的管理工作还需要考虑是否会对旅游景区的正常运营造成不利影响,这都是影响管理工作开展的典型因素。 2.施工管理专业技术难度较高 园林工程中的植物生长对于外部环境条件和种植培育方法都提出了非常专业且具有针对性的要求,作为工程的施工管理人员,其自身也需要同步掌握不同园林工程的背景资料,从其基础的环境条件、土壤类型以及季节变化特征这些细节入手,对园林工程的管理工作要点进行全方位地了解,在此基础上,开展针对性的施工建设管理工作,但目前部分管理人员自身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管理思路、管理水平仍然处在较低的层次上,这会导致管理工作的开展,在执行落实的效果上受到影响。3.管理工作成本支出较高植被管理工作相对于其他的施工管理工作而言具备一定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这部分管理工作的开展会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植被生长状态也会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影响而出现变动和问题,这意味着无论是施工管理工作的开展还是后续的养护工作开展都会存在一定的客观难度,可能需要支出的整体成本也相对更高。 三、园林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与养护工作策略 1.提升施工技术应用有效性,为养护工作提供便利 施工技术人员应当与养护工作人员加强沟通交流,从项目施工建设的实际出发,当前期的施工技术实施效果基于有效的管理达到良好的状态,意味着后续的养护工作就有了更加良好的基础,养护工作的开展也能够基于相匹配的先进技术的应用获得良好的效果[3]。养护工作人员只要结合个人的工作需求掌握相应的园林工程施工建设原理,就能够在后续的养护工作中找到科学切入点,并且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完成养护工作任务,促使园林工程的整体质量得到提升和保障。 2.加强现场管理力度,重视定期做好养护工作规划 基于其建设阶段所受到的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更需要管理人员通过加强现场管理,及时发现现阶段养护工作和施工建设阶段工作落实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从而通过养护工作的开展弥补施工建设阶段可能存在问题,养护工作的开展从具体落实的角度上来说,包括了定期的植被修剪以及整体植被水循环系统的建立,确保已经完成了的植被施工建设成果,基于良好的环境保障达到良好的生长状态,除此之外,养护工作的开展还应当注重做好有效的规划,在具体的工作开展中,由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按照不同植被的生长发育特征和具体的生长需求做好定期的养护,最终通过合理的规划和管理为养护工作质量的提升提供支持[4]。 3.注重病虫害的针对性管理,提高病虫害防护力度 病虫害防控工作在具体的园林工程项目建设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具体的防控工作开展中,病虫害防治需要结合不同的病虫害类型在具体的防控措施制定的过程中找准切入点,在具体的防治工作落实环节,也需要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协同合作,通过合理的沟通交流找到合理的病虫害防治工作路径,达到更好的病虫害防治工作效果。对于植被生长来说,病虫害防治工作是核心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具体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开展角度出发来说,管理工作的开展中也应当同步按照病虫害防治的侧重点和具体要求制定专项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工作执行落实流程。除此之外,日常当养护阶段的工作开展中,也应当按照病虫害的季节性特征在具体的病虫害高发期采取相应的除虫措施达到更好的病虫害防护效果。 结束语 综合分析可知,在具体的园林工程项目建设中,需要通过针对性地施工建设管理措施的采取达到更好的工程加快现场管理和养护工作效果。管理工作人员和养护专业技术人员只要结合具体的项目管理和建设要求提升个人和相关团队的技术能力,促使整体的工程项目建设工作质量得到针对性地提升。 作者:唐峰 园林施工技术篇3 在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和高污染、高能耗的生产方式都在被淘汰,城市的生态绿化建设和宜居程度逐渐成为评价一座城市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尤其是在一些旅游景区以及准备把生态环境建设打造成新的经济发展支柱和城市名片的城市中,更是把城市的园林建设工程提到了城市发展规划的前列。广州市作为我国对外经济交流的重要窗口,同时也是我国各项工程建设的展示窗口,广州市的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将直接影响我国在国际上的口碑与形象。因此,在广州市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从园林种植植物的质量、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素养、园林构成设计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提高广州市园林建设水平,提高广州市的生态文明建设。 1园林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1.1施工前期准备问题 园林施工前高效的准备工作是园林工程有序开展、合理推进的关键所在,对于整个园林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做好园林建设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园林建设项目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对于提高城市的绿化水平,加强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就广州市多处园林工程的施工过程而言,园林工程设计人员、施工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的不足、三者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工程建设意见未达成一致前开始施工等具体问题,严重影响着园林建设施工前期的高效准备工作的开展,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园林建设思想的核心和主要目的无法彻底落实到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的具体工作中,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的诉求和问题得不到有效、及时的反馈,管理人员的规划与整改命令无法高效下达且落实等园林工程建设中的状况。 1.2施工过程中的问题 园林建设的具体施工过程中,要求施工单位能够提供由具备高水平的知识技能的专业人才组成的施工团队、能够设计科学合理的园林施工方案并及时对方案进行优化与调整的设计团队,以及能够实现对工程建设的各个参与单位进行有效的、全方位的监督与管理的管理团队。但是在我们所调研的广州市部分地区的园林施工中,经常会出现如施工技术不合适、园林工艺不契合、技术与工艺的使用方式不完全正确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出现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人们还没有认识到园林建设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 1.3工程验收问题 园林工程建设项目要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园林工程完工后,不仅要能够提高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观赏价值,因此,园林工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价值、观赏价值以及工程的质量等方面都是验收阶段需要重点关注的。但是在一些园林建设的验收阶段,验收人员通常会因为园林建设工程相关信息与数据的不全、对园林施工技术与设备的了解不深、在开始验收之前没有做好具有针对性的准备工作等问题造成验收结果不能真实、准确的反应园林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对于后期的灾害的预测与防止,工程内容的维修与养护等工作的开展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园林工程的验收更需要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专业人员,选择更加科学、更加合适的验收方式,采取科学合理的园林工程评价标准。 2园林施工技术要点 2.1施工前期准备工作 园林的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繁琐的工程,不仅要求施工人员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也要求施工团队配备不同类型的技术人员,通过团队成员之间的配合完成园林建设工程中某部分比较复杂的任务。在开始正式施工之前,要明确工程建设的具体流程,对各个关键的建设标准进行详细的规定,保证建设工程中不同施工环节之间的有序衔接与过渡,对不同工作人员的职责与任务进行明确的分配,并且设置严格的奖惩机制,对于任务达到工程建设标准要求的工作人员进行嘉奖,对于工程建设过程中问题要快速定位问题的源头,并且做好追责工作,对于任务完成不达标的工作人员进行惩罚。除了施工团队的准备工作,园林布局中的植物的选择准备也很重要,要在选择植物时,充分考虑广州市的气候特征,选择与广州市环境因素和气候因素契合度较高的植物,在保证园林设计的绿化水平和观赏性的同时,合理的控制植物的采购与种植成本。 2.2土壤回填与改良技术 园林建设中绿植的生长与发育活动的进行离不开充足的养分,植物如果要达到枝繁叶茂的观赏要求,就需要对城市发展中因为人类活动而变得贫瘠的土地进行养分的补充,确保植物能够从土壤中获取充足的养分和水分。在进行表土回填时,首先要对植物生长环境中的废物、废水等有害因素进行清理,然后在进行土壤回填时要尽可能避开阴雨天气,确保表层土壤的干燥,然后回填工作中的地基应该设置一定的坡度,确保地基中不会有积水影响施工。最后,植物最好生长在比较松散、团粒状态的土壤中。在完成土壤回填后,通过土壤改良技术,利用现代设备与化学肥料等提升土壤肥力,为植物生长营造更好的环境。 2.3定点放线技术 定点放线技术是完成园林绿化部分建设的重要技术之一,定点放线技术要求施工人员全面、准确的掌握施工图纸的各项要求与设计细节,施工过程务必体现出设计人员的设计理念,实现设计人员的各项功能要求。在选择参照物时,通常选择具有固定性的建筑物,准确的设置出清晰的标记。在色带、色块、绿篱的定点放线过程中,可以利用方格网络法,能够保证设置的标记充分发挥指示作用,同时为了使园林绿化更加美观,树坑中心要保持一条之间,树木尽可能的与道路中线保持平行。 3园林施工管理措施 3.1对设计方案进行核查 只有在科学、准确设计方案的基础上,才能够有序、高效的开展园林建设工作,因此在设计方案确定以后,要由专业的核查人员对图纸、材料等设计要求和方案进行核查,确保园林的设计理念能够准确传达到施工人员中,确保设计图纸清晰明了、描述准确,能够指导施工人员有序的开展建设工作。在图纸的设计与园林建设的具体情况不符时,施工人员要及时进行上报与反馈,确保设计人员能够得到准确的现实数据与信息,使设计人员能够快速的完成设计方案的更改与优化,确保设计方案能够在现实中执行。 3.2加强材料管理 为了进一步降低园林建设工程的原料采购成本,在进行园林建设中逐步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允许社会资源进入到园林建设工程中,但是众多的社会资源参与,无形中也提高了劣质材料进入市场,流入园林建设工程中的风险,因此在原材料采购时,要做好市场调研工作,在保证原料质量的基础上,选择价格最低的原材料。除此之外,在进行原材料的选择时,要尽可能选择更加绿色、更节能的材料,降低工程施工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减少工程建设对周围环境的破坏,针对广州湿热的气候特征,还要做好原材料的防湿防潮工作。 4结语 广州市气候温暖、降水充沛,在进行园林建设时具有天然的自然资源优势,同时广州市作为经济发展重点城市,城市化水平高,人们对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广州市的园林建设中,要针对现存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园林建设技术以及管理水平,做好施工的前期准备工作,按照工程建设的质量标准开展土壤回填、定点放线等工作,通过加强对设计方案的核查、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加强建设原材料的管理,进一步提高园林施工管理能力,推动广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况金辉.园林施工技术要点与管理对策分析[J].现代园艺,2019,(13):200-201. [2]侯文.园林施工技术要点与管理对策探究[J].现代园艺,2019,(12):200-201. [3]苗运海.园林施工的技术要点与管理对策[J].南方农业,2017,11(32):26-27. 作者:陈雪萍 单位:广州市林华园林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安全风险管理论文:大数据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探讨 摘要: 随着银行业数据大集中,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部分风险得以集中,而通信、网络、系统因素的操作风险、机房风险等仍然存在。本文结合商业银行基层分行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实践经验,对基层分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并从组织架构、机房管理、网络通信、应急演练等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金融科技;信息风险;商业银行;维护管理;通信线路 随着金融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银行业陆续实现了数据大集中至一级总行,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应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数据大集中能够为银行业提供充分的信息支持,直接促进了金融产品的升级,提高服务和管理手段,使原本分散的风险随之集中。同时,数据集中处理对通信、网络、系统的依赖性更高,对系统开发、网络管理、运行维护等人才的要求也更加专业。对基层分行来说,认识到当前形势下所面临的信息安全风险,并且通过有效的监督管理手段,保证信息系统健康、稳定发展,防范风险,杜绝安全隐患,是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结合信息安全日常管理经验,对基层分行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进行了归纳分析。 一、基层分支机构信息安全风险分析 (一)业务中断风险 根据《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监管指引的通知》,原则上,重要业务恢复时间目标不得大于4小时,重要业务恢复点目标不得大于半小时。保障业务连续性运行是所有银行信息科技工作最重要的内容。因设备软硬件故障、病毒传播、网络、电力故障及人为非法操作造成系统不稳定等因素,极易造成银行业务中断或某个交易失败。业务中断不仅阻碍了银行业务的顺利开展,还将导致银行声誉受损、客户满意度下降。对于分支机构来说,业务中断风险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机房风险 银行的机房作为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核心,好比人体的心脏,承载着业务运营的重要动力。机房是信息系统和网络信息设备的汇聚地,一旦机房发生火灾、水灾等意外,将严重影响业务的运行,同时给故障恢复带来巨大的工作量。 2.网络中断风险 分支机构的网络建立承载着上联总行、下联支行的重要作用,每一条数据链路、每一台设备都举足轻重,网络的“健壮性”是业务连续性的重要基础。数据链路的作用相当于人体的血管,网络性能应始终处于健康、无阻塞、安全的运行环境中。网络中断风险会直接导致机构无法办理与核心系统有关的任何业务,银行数据大集中也就失去了意义。 3.人员操作风险 人员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内部人员错误操作或工作失误造成的信息系统风险事件。因工作人员能力欠缺、有意不遵守制度或恶意破坏,导致终端、设备、局域网内设备软硬件故障,将影响部分机构甚至是全部业务无法正常运营。 (二)数据安全风险 1.数据被窃取 数据在转存或传输过程中遭到窃取甚至恶意篡改,或由于权限控制不严导致无关人员接触到核心数据,并导致机密数据外泄等风险。一旦发生数据被不法分子窃取的情况,不仅会泄露客户信息资料,更严重的会引发客户不满,影响银行的整体声誉。 2.数据缺失 由于自然灾害、设备故障、人为因素等突发事件造成存储介质的损坏,导致部分或全部数据丢失,或未按规章制度要求进行数据转存或备份,使某个系统出现异常后,不能及时恢复,影响业务的连续性。 (三)系统建设与桌面终端风险 1.系统建设风险 数据大集中后,越来越多重要的信息系统,包括重要的业务数据只部署在总行一级,不需要在下级分支机构部署。为了提升管理,有能力的分支机构会建立一些特色化的辅助系统,由于人员少、技术能力有限等因素,这类系统常常是小众人员参与,系统架构较为简单,开发、运维、测试不分家,岗位的A/B角制度难以落实,制度监督和制约措施很难完全执行到位,直接导致的风险是在技术架构的制约下,系统逐步庞大,代码臃肿,升级和更新受限。同时,因员工的转岗、离职等因素,导致后期团队接手困难。 2.桌面终端风险 桌面终端已成为员工工作的基本工具,安装了各式生产、办公系统,存储了大量敏感信息。根据木桶理论,终端极易成为最大的风险来源,是企业网络的最基础部分,也是最薄弱的环节。随着分支机构的不断扩张,员工人数的增加,运维保障工作成倍增加,科技人员不仅要维护运营,保证业务连续性,还要提升服务,快速响应故障,锤炼技术基本功。此外,要营造创新环境,从纷繁复杂的日常工作中“跳出来”,突破固有思维局限,开拓思路,探索出有新意、有亮点、有价值的科技武器,在探索和实践中积累经验,拓展发展渠道。 二、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工作思路 (一)组织架构及制度建设 信息科技风险作为操作风险中的一类,独立于任何其他风险种类,商业银行应培养全员对信息安全问题的重视意识,成立包括管理层、中层管理者、员工构成的三级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小组,设立独立的信息安全管理岗位,并配置兼职信息安全员,落实具体的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制定信息安全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及管理制度,落实工作职责及任务,以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保证目标、任务的完成。 (二)机房管理 机房的建设应符合《中国人民银行计算机机房规范化工作指引》,按照C级数据中心机房建设标准,各类设备和设施应摆放整齐有序,线路、机架电缆线扎及标志整齐,有编号、标志科学统一。机房应配备电力、空调、监控等设施,在停电的情况下满足机房电力需求,配套防盗窃、防雷、防火、防静电、温湿度控制、电磁保护等措施,确保机房正常运转,并尽可能建立同城灾备机房。建立机房管理制度,落实现场巡检要求,健全各类登记簿,应明示网络拓扑图、电力设备控制开关等重要信息,方便在故障处理过程中定位到具体的点位,具体要求机房巡检内容、时间、次数,对机房运营设备的各类参数进行登记,记录并总结突发故障的处理信息,以起到警戒和预防作用。 (三)有效管理 1.管控体系 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基层分行应建立一套包含入侵检测、防病毒、补丁分发、系统防护、非法外联、移动介质管控等在内的完善的信息安全管控体系,抵御外界入侵,防范病毒传播,修复操作系统漏洞。做好数据备份、传输及加密工作,尤其是牵涉客户的敏感信息,严防由于权限控制不严导致无关人员接触到核心数据,控制数据转存或传输过程中遭到窃取甚至恶意篡改的风险。 2.完善信息技术架构管理 基层分行信息系统研发的目的是加工来自核心及非核心的基础数据。应规范信息系统建设流程,严格把控科技项目建设风险,统筹系统建设和风险防范的矛盾性。在安全的模式下创新,把控风险,将集中的大数据加工成管理层、员工最为关心的内容,及时响应管理需求,以此促进业务、保障运营、提升管理。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建设“分布式的”“可复制的”“可扩展的”坚若磐石的基础平台,特别注重统筹规划信息系统等保障业务运行的基础平台,提高数据存储水平,保证业务数据安全。 3.规范运维、操作流程及手册 系统的变更应具备严格的审批流程,保证双人复核。严格划分数据源及信息系统的访问权限,应依据“最小授权”原则,由专门人员掌管各系统密码,并定期更换。建立完整的信息安全操作规范、管理流程,包括介质管理、桌面安全管理、网络管理、维护及故障处理制度、软硬件变更流程、备份管理、机房管理、巡检制度等。运维团队应着力于故障异常的监控、原因的分析及操作风险的控制,总结和借鉴行业经验,并依照操作框架梳理以问题为导向的运维处理手册,对运维故障做到“有记录”“有总结”“有分析”,运维人员可通过多种形式互相交流,提升运维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4.软硬件产品生命周期管理 基层分行应重视信息系统、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及计算机设备等软硬件设备的生命周期管理,做好关键设备的冗余备份,制定设备的替换方案,提前组织基础设施的更换、维保、升级服务,建立老化、淘汰设备的“退役”机制,消除因设备生命到期而可能带来的潜在运行风险。 5.监控手段与预警机制 依托数据监控、图形展示、移动网络等技术手段,建立突发事件预警体系,对设备、通信线路、机房环境等进行在线监控,通过短信、邮件等形式实时告警,为后续应急处理提供宝贵的时间,并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应持续优化监控策略,不断提高告警的准确率和及时性。 (四)网络通信 采用不少于两家不同运营商的通信线路,确保网络无断点,访问带宽应满足各信息系统的带宽需求,必要的情况下引入无线网络通信。配备备份的网络设备,核心生产系统设备至少应采取双机热备,网络配置应由专人负责,网络配置的更改应有备份、双人复核确认机制。定期邀请网络设备厂家、通信运营商进驻,利用其丰富的工作经验,在网络健壮性、设备生命周期等方面进行评估。重大节假日应与市电信公司、联通公司、移动公司等通信运营商取得联系,对有关网络设备、光纤线路进行检查,排除风险隐患。 (五)建立应急预案,落实应急演练 对信息科技突发事件进行梳理,制定不同场景、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可操作的应急预案,着重组织开展影响生产业务的风险梳理和排查,明确应急工作职责,可通过外部专业机构验证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和全面性。积极开展辖内应急演练工作,包括机房安全、供电系统、UPS放电、网络线路、线路切换的自我验证、人员的操作熟练性等内容,随机抽取演练场景,做到“真演练”和“真切换”,不走形式,不走过场,结合自身环境和实际情况,调整应急演练处理过程,增强员工实战能力。总结演练过程出现的问题,形成演练报告,不断修订完善应急预案,提高信息系统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保证业务连续性。 (六)信息安全检查 全面梳理分行及分支机构风险点,尤其紧盯基层分支机构风险,坚持开展多形式的信息安全检查,坚持以“分支机构定期自查、领导亲自检查、重要时期专项检查”等多层次检查方式,强化各级人员的安全意识,不断夯实安全基线。“检查不走过场、问题不留死角”,对检查出现的问题下发整改通知单,将结果纳入绩效考核,规定整改期限,责任落实到人,到期进行复查,对反复出现的问题追求当事人、负责人的责任。通过检查,营造信息安全管理高压态势。 (七)业务培训及人员管理 一是通过面授、远程培训、送教上门等方式,每年组织科技人员、兼职信息人员进行集中培训,邀请业内专家专题授课。科技人员根据专业特长,总结日常运维经验,注重可操作性编写运维操作手册,将信息安全培训加入到新员工培训手册中,树立全员信息安全意识,降低信息安全风险。 二是建立信息安全有效交流平台,采取邮件、电话、网站等方式进行技术支持,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创新技术支持手段,不但提供快捷高效的技术支持,还能够供科技人员交流日常维护经验,实时了解、准确把握、讨论常见故障。 三是开展内部师徒“传帮带”作用,从企业文化、管理理念、公文写作等方面提升员工“软”素质,另一方面通过内部宣讲、聘请外部教师、参加外部培训等方式拔高员工“硬”工夫,促使员工全面提升,主动考取专业证书。提高员工基础理论水平,探索培育和建立一支集数据分析、业务、技术综合素质于一体的专业化人才队伍,与银行各传统职能部门在相互协作中碰撞出新的火花,驱动整个银行的业务和科技能力提升,培养软件开发、网络管理、系统维护等多层面的技术骨干,进一步提升服务的能力和服务的意识,打造独具特色的“学习型”“奋斗型”“吃苦型”“创新型”精品科技人才队伍。 四是梳理员工岗位职责和分工,加大内部员工的交叉培训工作力度,遵循不相容职责相分离的原则,实现合理的组织分工,避免系统开发人员同时从事该系统的运维管理工作。 作者:雷娟 李文 单位:昆仑银行西安分行 安全风险管理论文:机电工程安全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显著增长,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建筑行业的进步与发展。而作为建筑安装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机电安装工程的施工安全问题也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从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的特点出发,就开展工程项目施工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的流程及有效对策展开深入探讨,从而为机电安装等单位规避风险及安全施工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 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安全;风险管理 0引言 经实践得知,建筑企业为获得健康可持续发展,确保各施工项目的安全进行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进程不断深入,机电安装工程作为建筑工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发展规模也呈现出不断增大的趋势,同时也给施工操作带来了不小的难度。在此种形势下,机电安装单位就需加大风险管理的开展力度,从而促进各项目施工的安全。 1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的特点分析 在机电安装工程中,施工安全风险管理指的是工程项目的管理人员辨别、分析施工中可能涉及到的各项风险,并通过科学准确的评估,制定出一系列应急及预控等措施。作为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关键环节,机电安装工程项目安全风险管理的开展可有效降低投资成本,加快工程进度,在确保施工安全的基础上,全面促进工程质量及经济效益的提高。由于机电安装工程本身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再加上其施工环境通常比较复杂,因而其安全风险会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一旦未能展开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就会严重损害到企业单位的经济及社会效益[1]。其中,普遍性、客观性、必然性以及多变性等为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的主要特点,因此,针对施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机电安装单位就应当展开全面、系统的分析与管理,并形成一套规范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需要注意的是,施工安全风险贯穿在整个机电安装施工过程中,并不会随着个人意志而发生转移。由此可知,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只能对可能存在的施工安全风险进行客观的分析与评价,并采取相应对策将风险导致的后果及其影响范围尽可能降至最低。除此之外,管理人员还需从工程项目的实际施工环境、进度等方面出发,在对风险多变性特点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必然性及偶然性安全风险进行深入分析,并对施工安全风险在质与量方面的转变情况予以高度重视,通过将风险尽可能控制在初期或未发阶段,从而将企业受到的损失降至最低[2]。 2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的具体流程 机电安装单位在开展施工安全风险管理工作时,可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来准确分析、识别并评估项目施工中存在的风险,为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具体而言,管理人员首先应识别机电安装施工中的风险要素,在分析及权重这些要素发生概率以及可能影响范围的基础上,制定出行之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并对实施这些措施可能获得的收益及花费的成本进行平衡。在将轻重缓解分清后,再从整体层面出发,对安装工程项目施工风险要素之间的隐藏联系展开深入探究,制定出相应的解决对策[3]。一般来说,机电安装单位在开展施工安全风险管理时,应按照明确安全风险管理目的、分析风险产生的环境、制定合理的风险评估标准、向上级递交安全风险评估报告、制定具体的风险管理措施等流程进行。其中,管理人员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蒙特卡罗模拟法以及事故树分析法等来对机电安装施工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风险管理的开展则主要依据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施工分类以及风险的识别结果等,且层次分析法、蒙特卡罗模拟法以及事故树分析法等。管理人员为实现良好施工安全风险管理效果的获得,除了凭借自身的工作经验外,还需学习其他企业先进的管理方法,在严格遵循动态调整、系统性及可操控性等原则的基础上,加快施工项目风险管理模型的构建。 3加强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的对策 3.1加大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保障体系的完善力度 机电安装单位为实现工程项目的顺利施工,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①企业或单位应当成立相应的风险管理小组,小组成员主要有现象管理员、安全评估员以及项目经理等,并由他们来主导各项安全管理工作,在对各方职责进行明确的基础上,对施工安全行为规范[4]。②企业还应当加大安全教育的开展力度,注重施工人员安全意识的培养,通过让他们对安全施工的重要性及相关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自觉规范自身施工行为。③机电安装单位或企业还应注重施工安全事故演习的开展,通过对事故情景进行模拟,使职工做出相应的处理措施,并及时发现其中的不足,据此对施工安全风险应急预案进行改进与完善,从而为职工的生命安全提供充分保障。④企业单位还应加快机电安装施工安全绩效考核标准及制度的构建,进一步完善奖罚体系,在强化工作人员安全意识的基础上,激励他们自主规范自身行为,并对他人产生良好的影响作用。 3.2对机电安装工程项目的施工风险进行适当转移 机电安装施工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各单位部门及全体职工的支持,通过对风险进行分担,从而将施工风险集中产生的后果尽可能降至最低。但需要注意的是,将风险进行适当转移可将风险因积累而造成的质变进行有效遏制或降低,但不会将风险完全消除。企业或单位在开展风险转移工作时,需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以购买保险的形式让保险公司对机电安装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分担,进而将自身承担的损失有效降低,为施工顺利进行提供保障。机电安装单位还应与保险公司取得业务上的融合,共同分析施工中的安全风险,通过对保险机制进行改进与完善,从而实现相互发展[5]。 3.3从容应对机电安装工程项目中存在的施工风险 在机电安装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安全风险问题,施工单位应当从容应对,并主动承担风险,并展开科学的研究与判断,通过制定合理有效的施工风险管理,从而避免出现盲目现象。同时,企业或单位还应对施工风险的各个要素展开全面分析,做好施工前的预防控制工作,将已存在的风险要素尽可能消除,在空间与时间上将人力、物力、财力,与风险要素隔离开来,进而将企业的损失降至最低。由于机电安装施工具有一定的动态变化性,因此,管理人员就需要持续监控结构风险,通过展开及时有效的防范措施,从而为施工的安全进行保驾护航。具体而言,风险管理是不断循环的,为做好这一工作,管理人员就需要强化自身的安全意识,实时处于紧张状态中,与其他管理人员取得良好的沟通与协作,牢牢掌握可控风险。针对不可控的施工安全风险,则需时刻保持理智思维,切不可出现慌乱或盲目的情况,应当严格遵循公司制定的规则,尽快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及解决措施。 4结语 综上所述,在机电安装工程项目的施工中,不可避免会存在风险问题,进而影响到企业或单位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因此,就需要开展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工作,采用合理的措施来对安全风险进行规划,优化工程的整体效益。此外,风险防治水平直接影响施工项目的安全性与质量。因此,在实际机电安装项目施工过程中,企业及管理人员应做好安全风险管理工作,在提供良好施工环境的基础上,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黄兴惠 单位:秦皇岛排水有限责任公司 安全风险管理论文:铁路安全风险管理要点分析 1铁路安全风险管理概述 风险管理是提高铁路行业运行水平及效益的有效措施,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铁路运营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进行分析,了解安全隐患,从而总结出解决的方法。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辨识、风险估计以及风险控制等,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主要是对运营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了辨识,了解风险的严重程度,并制定风险控制的措施,这可以有效的维护生产环境的安全性,可以减少安全运营事故出现的次数。在经济市场中,存的风险比较多,企业为了更好的运营,必须制定出风险管理的方案。本文对铁路运输行业运营中存在风险的管理要点进行了分析,希望可以提高铁路安全风险管理的水平。 2铁路安全风险管理的要点 2.1安全风险管理需要与铁路生产实际结合起来 铁路行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了客运高速与货运重载,由于运输形势更加复杂,而且有着较大的安全威胁,对铁路行业的生存造成了较大的影响。铁路安全事故可能存在于任何一个生产运输环节中,为了保证运输的安全性,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消除不安全因素,提高铁路运输各个环节抵御安全风险的能力。铁路行业在制定安全风险管理制度时,需要与铁路生产实际结合起来,做好管理技术的创新工作。铁路企业应制定出人员、设备、环境、管理为四位一体的防控机制,形成“纵深防御”的体系,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行安全风险管理制度。在风险管理时,首先要做好风险识别工作,对风险程度进行合理的分析,制定出管理的方法,铁路安全风险管理还要立足于全局角度,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做好细节优化工作,保证安全风险管理工程更好的展开,这样才能保证管理效果的最大发挥。 2.2加强科学系统的安全文化建设 在铁路行业,还要做好安全文化的宣传工作,加强安全文化的建设,这可以调动人员发现安全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可以从根本上防范风险。在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全社会安全文化建设的要求,这对铁路行业运营的安全性有着更高的要求,相关管理人员需要针对安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解决的方案。在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做好安全宣传工作,这有利于强化铁路职工的安全意识。铁路部门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这为安全风险管理奠定的基础,在安全文化建设时,首先要设置安全文化的导向,编订安全文化手册,加强宣传,还要制定安全管理的措施,从而保证安全文化建设的目标更快达成。安全文化建设还要与铁路行业日常工作结合在一起,保证安全理念与铁路部门工作理念相融合,这可以对铁路部门相关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约束。安全文化建设需要结合以往工作的经验,最好与专业的咨询机构合作,这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 2.3制定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层级及机制 在安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分层管理的方式,相关管理人员需要制定出有效的工作机制,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铁路企业的管理者还要制定完善的培训制度,制定岗位资质管理机制,保证工作人员可以按照相关标准规范操作。铁路部门目前正处于管理转型期,为了保证其长远的发展下去,管理者必须具有长远的眼光,制定出安全风险管理制度。安全风险管理包括分级管理、动态检查、过程控制以及评价考核等,管理人员需要对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控制,各级管理人员应落实安全风险管理责任,充分的发挥职能,从而制定出有效的管理机制。 2.4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 风险管理这一理论提出的时间不长,将其应用在铁路行业管理制度中,有效提高了管理的水平,还降低了安全事故出现的概率。在应用与推行的过程中,需要做好完善工作,相关部门应合理应用管理方法,保证其效用价值最大化发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在铁路行业应用的管理技术越来越先进,一些监管的设备性能也比较高,这可以为安全风险管理提供良好的技术保障。在现代化的铁路部门中,管理人员应做好设备更新工作,注重现代化技术的应用,提高运输的安全性。设备都有限定的寿命,铁路部门的技术人员在检修的过程中,需要做好设备安全评估工作。还要促进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化系统的配套升级和全面整合,使信息可以被综合利用并产生放大的效能。另外,可以运用科学的生产组织手段,把握生产的客观规律,强化计划和统筹,实现均衡生产保安全。四是开展技术创新,引入如气象等方面的专业技术分析手段,提高科技保安抗灾能力,实现“人防”、“机防”与“技防”综合治理。 2.5建立持续开放的内、外部评估体系 安全评估作为确保系统安全的重要手段,在我国铁路运输生产、项目建设、设备验收等方面得到了长期应用并发挥了突出作用。但是,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一手段促进铁路系统安全风险管理不断改进,仍是应重点思考的问题。制度化、专业化的内部评估制度和主动开放地接受外部评估,包括由政府法律法规强制的安全评估、行业组织的安全评估和积极自主引入的第三方或同行安全评估,综合利用这些评估手段,可以使安全风险管理各环节不断完善。 3结语 本文对铁路安全风险管理的概念进行了介绍,还对安全风险管理的要点进行了分析,为了提高铁路部门的竞争力以及经济效益,管理人员需要重视风险管理工作,做好安全知识的宣传工作,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这也有利于安全文化建设。在制定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后,对工作人员也有一定约束作用,是提高铁路部门安全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 作者:刘怀营 单位:哈尔滨铁路局调度所 安全风险管理论文:调车安全风险管理实践与思考 1影响调车安全的风险识别和研判 在调车安全风险管理中,风险管理者要以人员、设备、环境三大要素为依据,寻求研判控制风险点,加强研判调车作业动态,从而实现对调车作业管理过程的控制,最终达到有效管理和处置风险的目的。 1.1违章风险 违章风险是指调车人员违章操作、违章作业、违章指挥等行为引发的问题或直接酿成事故、重大事故的可能性。其主要表现为安全意识淡薄,不熟悉作业安全规章、作业安全标准,作业人员学习不积极,对违章缺乏正确的认知,盲目求快,执标不严,简化程序,班前休息不充分,精神状态不佳等。 1.2设备风险 设备风险是指在调车过程中,由于铁路设备不能正常运转而影响设备正常运行的不安全因素或状态。无线调车设备是调车作业的重要指挥和联控工具,它能有效保证调车作业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但是,在调车作业中,平调设备经常会发生故障,导致调车作业不能正常进行。 1.3环境风险 环境风险是指调车作业中自然环境、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可能引发的安全风险。调车作业区域的线路不符合行车规定、股道间石渣不平整、场间走形区间树枝影响视线等实际作业环境会给调车作业带来很多安全隐患;雨雪、大风等自然灾害也会给调车作业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 2控制调车风险源,夯实调车风险管理 2.1提高调车人员的素质 在工作过程中,可从以下3方面入手不断提高调车人员的素质:①强化调车理论知识培训。将调车规章制度、设备使用、安全风险防范与控制等知识作为重点,结合事故案例,突出对基本作业制度、作业标准和安全关键环节的讲解,加深调车人员对基本规章的理解、掌握,不断提高职工的风险辨识能力。②强化调车作业应急培训。定期举行调车作业技能和应急处理能力的强化培训,将默画站场示意图、观速、观距、排风摘管、设备操作、手信号显示等基本功纳入基本的技能训练中,突出基本功和现场应急处理能力。③强化跟班培训管理。配备品质优良、责任心强和安全意识强的工作人员,给予师徒合同津贴奖励,激励师父培养出合格的徒弟。 2.2强化调车设备作业 强化调车设备作业主要包括以下3方面的内容:①强化设备保安全的思想,严格执行调车设备检查鉴定、维修保养和规范的使用,确保调车自管设备的质量,杜绝设备“带病工作”;②高效利用现有视频监控、微机回放、录音抽听等安全风险控制设备设施,最大程度地发挥STP作用,充分发挥其保安全、控风险的效用,增强安全风险控制能力;③定期检查固定配属调车机和企业过轨机车调车作业时运器的连接情况,强化调车灯显设备对调车作业过程的安全控制。 2.3强化对调车作业环境的整治 强化对调车作业环境的整治主要包括以下2点:①整治调车作业环境。开展调车作业环境整治工作,平整调车作业区域,设置固定走形通道,配备高亮度的夜间照明,不定期清除施工遗留路材、路料等障碍物。②要在作业处安装相关标识,保证大家的人身安全。在高站台货物线、路基不平的地段,要明示停车上下区;对于检查线路、防溜试风、安卸列尾、推峰解体等上线作业,要固定走行路线,在调车岗位明示;对于货场大门、道口等关键作业地点,要结合实际情况制订卡控措施,并在调车组明示,做到人人心中有数。 3突出调车风险,强化生产过程控制 3.1调车计划编制安全风险控制 提高调车计划编制质量,合理、准确、完整地编制调车计划。调车区长等在编制计划时,对于有计划的原返、穿正、分路不良、特殊限制车辆等注意事项,要在《调车作业通知单》内注明;如果要变更调车作业计划,则应按照《站细》规定传达内容,加大作业检查力度,不断提高调车计划质量和作业组织水平,从计划源头降低现场调车作业的安全风险。 3.2平面调车安全风险控制 平面调车安全风险控制主要包括以下3点:①严格落实设备使用前的检查试验。在使用平面调车灯显设备之前,要按照规定进行相关试验。如果设备临时发生故障,则要及时更换、修理。同一站(场)2台及以上机车调车作业时,严禁使用同一频点灯显设备。②严格落实平调作业标准。穿正调车,严格把关,签认调车计划,双人确认进路,车调联控确认安全。在推进作业时,前端必须有人不间断瞭望,并安装和试验简易紧急制动阀。当天气不良、瞭望有困难时,调车长要及时与司机沟通,严格控制速度,亲自或指派人员停车确认信号。③严格落实非集中区调车作业制度。在非集中区调车作业时,要认真执行“要道还道和进路确认”制度。在扳动道岔时,要现场检查确认道岔的位置和密贴状态,并按照规定落实非集中区与集中区作业联系制度。 3.3防溜安全风险控制 防溜安全风险控制主要有以下3点:①静态车辆的防溜。到发线停留车辆的防溜要严格执行《技规》《行规》等有关规定,采用铁鞋、紧固器、防溜枕木或人力制动机等防溜设备。②动态车辆的防溜。在设有防溜脱轨器的专用线进行取送车作业时,要提前派人检查、确认脱轨器的位置和状态。③大风天气的防溜。在启动大风天气应急预案时,要每隔4h检查一次,加强对高坡地段、专用线的检查和对小组车的防溜检查。④高坡地段的防溜。在高坡地段专用线使用铁牛、绞车等移动车辆时,要严格执行随车防溜制度。在执行车站取送车作业时,要与企业方办理防溜交接签认手续。 3.4分路不良安全风险控制 分路不良安全风险控制包括2方面的内容:①计划编制人员要准确掌握站场分路不良区段,并在计划中重点考虑分路不良区段调车作业需采取的安全措施。②在调车作业过程中,作业人员要重点检查车轮踏面、轮缘根部和踏面边缘,如果发现有轮对生锈或沾有异物等,存在安全隐患时,要及时向车站值班员汇报;如果要调动长期停留的车辆,并且车轮踏面沾有油污,有锈迹,可能发生分路不良排列调车进路时,要严格执行车调联控和分路不良区段作业的有关规定。 3.5调车人员安全风险控制 调车人员安全风险控制主要有以下3点:①严查劳动安全风险控制“红线”范围问题,紧盯人身安全卡控措施的执行情况,不断强化作业人员人身安全自控、互控和他控。②突出对后半夜、中午、交接班等关键时段和偏远岗点、单人独岗作业人员人身安全卡控措施执行的检查监控,消除惯性人身违章。③加强人身安全风险研判。作业前,要检查工作人员的精神状态,并研判天气状况、站场环境、走行径路、上下车地点、是否调动特种货物、运行速度等内容,重点对“三新”人员进行班前试问。 3.6调车作业流程风险控制 根据调车安全生产的需要,通过广泛调研、实践,在调车系统班组施行“讲任务、讲风险、讲措施、抓落实”流程化管理办法。在调车作业前,传达一批调车作业计划时,要讲作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讲解决安全隐患的控制措施,并落实好安全风险控制措施,引导职工理清每项作业的工作思路,严格遵守调车作业规章和标准执行。针对每一批调车作业、每一处作业现场,用流程控制参与作业人员的意识和行为,第一时间卡控安全源头,扼杀事故苗头,保证作业人的人身安全,从而实现安全管控的目标。 4加强调车风险防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4.1健全安全问题快速反应机制 完善和规范调车安全问题报告制度。对于发生的事故、设备故障、非正常行车等安全问题,要明确不同问题的响应人员、时限、流程和应对方案,严肃报告纪律,追究迟报、隐瞒不报人员的责任。同时,要在领导组织、联劳合作、健全责任等方面完善解决方案,并督促其落实。 4.2完善非正常情况的应急处置 根据调车生产方式和人员设备的变化,将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非正常情况作为安全风险项点。以调车安全惯性问题为重点完善规章制度和应急处置办法,明确应急组织机构、职责分工、应急响应、处置流程和措施,做到信息畅通、处置快速、有效控制。 4.3加强应急处置培训和演练 将调车作业应急处置纳入车站培训内容中,针对调车不同岗位的特点,制订简明扼要、操作方便的应急处置办法,并定期组织应急演练。车间应急处置演练要定期化、常态化,让每名干部职工都掌握非正常情况下的应急处置办法和程序。 4.4利用科技设备规避安全风险 车站应加大调车作业安全控制设备的投入力度,充分运用STP和视频等强化现场作业安全的监控设备,全方位实时监控调车作业岗位,不断提高调车作业的安全系数和作业人员按章作业的自觉性。 作者:孙宇霆 单位:大秦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太原北站 安全风险管理论文:电网建设工程造价安全风险管理 一、电网工程造价概述 完成某项工程需要的资金总投入称之为工程造价。工程造价管理展现出一定的整体性、技术性还有经济性,以妥善利用人工、设备及材料等部分为前提条件,参考协议要求的价格掌控施工成本,进而实现最佳的收益。近年来,中国电力事业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前进,电网工程造价监管的改革也在进一步加深。 1.风险识别的依据和作用。 假使缺少工程造价风险意识,电力施工工程于风险管理部分则有不少的缺陷,亟需完善。在进行风险识别的时候,供电企业能够尽可能地发现制约工程造价的不良因素,进而在实际的落实进程里全面掌握整体工程,进一步掌控工程造价。因此风险识别可以确保供电企业电网建设工程的安全性。 2.风险识别流程。 由于多种多样的风险可以严重作用于工程造价,因此针对风险识别应该具备完善的操作流程,关键有下述几个方面:(1)判断不明确的客观因素。风险归类成客观、非客观两类,判断客观风险因素在风险识别中占据首要位置。(2)构建全面风险因素图标。有关人员能够通过之前的经验和真实情况紧密连接起来,把多种风险因素划分进一张图里,给下一步的分析工作奠定基础。(3)搜集风险信息。根据咨询专家获取的信息,进一步地提高风险意识。 3.风险识别途径。 3.1参照风险表。 可以根据风险管理团队及风险行业构建分析表以确定潜在风险。此类分析表里普遍包括潜在风险以及这些风险给项目带来的影响。 3.2敏感性分析。 在实行敏感性分析环节的时候,可以假设价格、产量、成本等出现调整,预计在各种情况下,工程的利润、现金流量等部分可能发生的变化及变化程度。敏感性分析能够通过各项数据的对比,发现对工程产生最大影响的因素。在各种变量因素出现变化的过程中,项目指标也在不断调整,敏感性分析根据计算其调整幅度以实施判断,在考虑多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决策。敏感性分析的一般的环节是:①明确测评的实际指标。②明确潜在影响因素。③计算多种影响因素对测评指标的作用水平。④获得最敏感因素,再进行决策。 3.3鱼刺图。 风险识别策略主要分为两类,以上两类策略是因为存在的风险判定直接的影响,也就是从原因至结果,而鱼刺图恰恰相反,属于根据结果查找原因的途径。选择鱼刺图法的普通的环节涵盖了:①明确所需研究的问题。②判定引起风险的潜在原因。③明确所有原因的引起因素。④民主分析所有因素的应对策略。 二、工程造价安全风险管理 安全生产风险就是在将来全体大众维护安全生产能够牺牲的代价。安全风险管理就是领导者选择一系列的策略,发挥多种多样的职能,全面协调及掌控电网工程安全建设的所有因素,排除不安全因素,从而增加投资及经济效益。电网安全监管环节的关键内容涵盖了:人身、电网、装置几方面的安全。电网建设工程造价风险监管落实于项目的决策时期、进行时期及使用时期所有的阶段。 三、影响电网工程造价的安全风险因素 多种多样的安全风险,作用于工程造价还贯穿于电网建设的所有环节。 1.投标合同时期的安全风险。 针对工程项目招投标时期而言,它的安全风险源头是在业主的建设要求方面,没有了解误差、没有妥善的研究市场有关数据,没有对电网工程建设施工所有环节需要的资金进行预算及没有投标方案等,明显的行为就是盲目报价。盲目报价的结果划分成两类:中标及失标。盲目报价的中标,势必引起工程造价不在预算范围内,供电企业自己不能获得计划的收益甚至于把投入的资金全部赔进去。盲目报价的失标,则导致供电企业的资金没有得到收益的机会。在合同签订时期,造成资本损益的有三个部分。①统筹计划部分:在签订的协议里清晰地指出电网建设工程进度规划、施工班子责权划分等,具有可行性风险。②过程资金监管部分:施工预付款合约、月度到款方案和所有费用的折扣点、资金周转度等,显现出财务承受水平风险。③结算增加款回收部分:调整资金的回收算法、核减费用范围、尾款给付还有申报增加费用环境等,具有责权清晰性的风险。 2.建设施工时期的安全风险。 施工时期是全部电网建设工程的关键步骤。据有关调查显示,2012年5月山东一个电网工程施工者在焊接高空管道的过程中,没有系好安全带,出现高空坠落,导致两人死亡。2012年8月,四川一个电网工程施工者在220千伏炳张线线路施工的过程中,出现快艇翻船问题,导致五人死亡。其中山东电网施工者坠亡,民营承包兼施工企业给予失事工人每人60万元赔偿。2009年10月,湖北省一个电网工程山区高压线路的立杆布线,离地距离不足,验收不符合标准,被责令全部返工。由此可见,施工时期和资本损益、工程质量、施工人身及电力装置的安全风险是紧密连接的,属于直接作用于工程造价明显时期。不重视安全风险管理会引起工程造价资金投入的大幅度增加。 四、安全风险管理在工程造价上的应用 1.选择安全风险评估,整体掌控工程造价。 在进行电网建设工程造价预算的过程中,需要权衡安全风险测评的成效。风险评估的步骤是:挑选有效的评估策略获得信息,建立妥善的风险测评模型,贯穿于整个项目建设的所有环节并指明结论。安全风险评估的意义在于,需明确了解因为安全风险而阻碍工程造价的不良因素。需选择安全风险测评结果,从而达到降低风险的效果。 2.落实安全风险掌控,降低工程造价影响。 工程进行过程中的安全风险掌控是极其重要的,是和项目掌控的所有环节紧密连接的,在项目控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程造价的直接结果。有很多策略能够达到掌控安全风险的目的,妥善配置时刻存在的安全风险,于项目参与人员间实施风险责任细化,使得项目参与人员认清自己的安全风险义务,从而增强所有环节掌控的主动性。避免工程建设里资金投入没有按照计划进行,从而减少安全风险给工程造价带来的负面影响。 3.提高安全风险管理队伍素质,控制工程造价水平。 工程项目安全风险监管的有序落实,首要的问题在于构建专业技能高的项目管理队伍。尤其关键的是项目经理,其属于项目管理队伍的核心。项目经理需要头脑发达、创造性强,仔细考虑再进行决策。其安全风险监管的能力及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工程造价的水平。但电网工程建设施工时期具有工作多,施工位置多的特点,仅仅靠项目管理队伍自己,是不能落实好风险管理的,也需要培训领导成员及全部的施工群体,提高安全风险监管意识,才能全面掌控工程造价水平。 五、结语 供电企业的效益是和电网的稳定性及安全性紧密相连的,必须落实好安全风险管理环节,才能保障电网建设安全地进行及推动市场经济有序的发展。电网建设工程项目具有显著的复杂特性,必须严格执行安全风险管理策略,才能降低电网建设工程的风险,提升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 作者:郭浩谦 单位:国网河北永年县供电公司 安全风险管理论文:电力安全风险管理解析 1电力企业中的风险因素 现阶段,我国各大社会电力企业均处于上升期,中国电力市场潜力无穷,电力企业发展前景喜人。但在当前环境下,我国电力企业中存在许多风险因素,阻碍了电力企业的健康发展,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①内部因素。电力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风险意识薄弱,工作中易出现纰漏,进而引发安全事故;员工的培训和考核力度不足,电力施工技术和操作水平不过关;电力安全生产中,电力设施的质量得不到保证,工作人员常习惯性违章;电力企业中各部门的职责模糊,出现意外时常互相推诿,失误责任无法落实;电力管理和检修工作常出现疏漏,用户用电档案记录不全,常出现延迟记录或漏记等情况。②外部因素。现阶段,社会电力需求较大,电力工作的重点难以把握,因电源不足而导致电网供应不足,且电力管理结构不合理;电力企业的快速发展和电网的大范围建设导致质量监控、施工监督、电网维修、电力投运等各环节存在疏漏,埋下了安全隐患。③电力体制的不确定。电力市场变化多端,其市场运作机制和经济规律难以捉摸,电力企业在发展中的不稳定因素很多,无法根据市场的变动及时调整电力管理策略;电力安全管理缺乏统一、科学的管理系统,很多电力企业均呈现出不规律的发展特点。 2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指在存有风险的项目或企业中将风险值降至最低的管理过程,包括对风险的量度、评估和应变策略。最理想的风险管理是将风险因素排好顺序的过程,从而优先处理会引发最大经济、利益损失或紧急事件的风险,后处理影响较小的风险。在现实中往往很难做到理想的风险管理,因为风险与事故的可能性通常不一致,所以,在进行风险管理前,需要严格权衡二者,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减少损失。在任意一个企业中实施风险管理措施都需要采取以下步骤:①准确识别风险,量化不确定性的程度和每个风险因素可能会造成的损失。②建立风险控制措施。面对企业或项目管理中的风险事件和意外事故,最有效的方法是建立切实可行的应急方案和控制风险措施,备好方案,做好充分准备,当风险来临时,可实施预先准备好的控制措施,从而将损失降至最低。③规避风险管理。在坚持原有目标的前提下,根据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调整方案实施路径,从根本上消除特定的风险因素,避免风险事件的发生。 3电力安全管理中的风险管理措施 3.1增强员工的风险意识,加强培训 在电力企业中,员工是企业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直接媒介,是电力企业与客户之间的纽带,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质量密切相关。因此,应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增强其风险意识和安全意识,这不仅是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基础,也是企业合理用人和对市场负责的重要表现。对电力企业员工实施风险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2方面:①员工入职时,电力企业应对其进行专业培训,培训内容不仅包括电力基本理论知识、高水平的电力操作技术,还要包括安全意识和风险意识的培养,使其认识到电力安全的重要性;②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实施培训—录用—待遇一体化的管理机制,加大对员工教育培训工作的监督和考核力度,从而提高员工的电力操作水平和工作质量。 3.2优化风险管理,落实部门职责 对于电力企业而言,风险管理就是通过识别、预测和衡量电力运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风险,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当前最有效的预防手段或应对策略,尽可能地降低电力安全事故对人们的伤害或对用电企业造成的损失,以便企业有计划地处理风险,获得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经济保障。针对当前大多数电力企业中的部门设置混乱、责任无法落实的情况,可从调整企业结构入手,明确各部门的具体职责,做到专人专责,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则要及时落实责任,并完善奖惩机制,形成步步把关、各司其责的管理体系。 3.3建立健全风险预防和紧急处理体系 凡事应做到有备无患。电力安全事故的发生大多是因风险预防和紧急处理体系不完善、应急措施或规避措施不到位。想要避免电力安全事故的发生、降低用电风险,就需要建立具有前瞻性的风险预防和紧急处理体系。通过市场研究调查,电力企业可建立一套自上而下的应急处理体系,涵盖电力企业各部门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和安全事故,依据“法治和工作质量第一位”的原则,详细研究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制订预防策略和应急措施,做到能规避则规避,无法规避就积极处理。 4结束语 电力安全是一项任务艰巨、责任重大的工作,不可能一日即成,也没有捷径可寻,只能从电力企业自身和社会环境两方面努力,营造“用电安全”的文化氛围,做好电力企业员工的培训和考核工作,落实好责任,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防体系,并开展全方位的检查监督,以保证人们的用电安全,促进电力企业的快速发展。 作者:陈智毅 单位:国网福建常山开发区供电有限公司 安全风险管理论文:铁路构建安全风险管理思考 一、推行安全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一)传统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安全风险意识薄弱 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不高,铁路工作人员的安全风险意识薄弱,员工在日常作业中常常因简化作业流程或者惰性等原因违章违纪现象屡见不鲜,导致事故频发。此外,没有建立相应的安全风险培训系统,致使新员工实际操作经验欠缺,一些老员工固步自封不能及时的掌握新技术。 2.安全管理体制不健全 在实践中,相关管理人员往往习惯于以往经验进行安全管理,安全风险的应对措施和方法不够灵活,并且专业科室不熟悉安全管理的相关规定,更不能够对相关规定的内容进行及时的补充、修订或者废除。此外,安全管理相关文件和制度标准重复较多,存在标准不一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给安全管理的约束力和严肃性造成了的影响。 3.安全管理较为松懈 主要表现为部分管理人员欠缺必要的危机意识和责任心,在安全管理上布置和要求较多,但对相关工作的追踪检查较少,整体安全管理力度不强,在发现安全风险后不能进行深入的调查及系统的思考,安全管理工作较为被动。 4.安全风险应急处置能力差 员工对事故救援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注重安全事故应急措施的相关演练,认为有领导把关不注重自我学习,安全风险应急处理理论知识及操作经验匮乏,应急队伍整体素质较差。一旦事故发生,往往显得手忙脚乱。 (二)坚持人本管理理念 风险管理所有活动都是以人为本展开的,人既是管理主体,也是管理的客体,每个人都处在管理或作业层面上,风险管理的各个对象和环节,都需要人来掌管、运作、推动、和实施,离开人就无所谓风险管理,特别是人的心理、生理、行为与安全息息相关,是安全行为科学研究的一个重点。实施人本管理,必须采取物质激励、精神激励、文化激励相集合协调的方式,合理分配各层级岗位风险管控职责,激发各层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管理的规范化和作业的标准化。 (三)树立任何风险都可以控制的理念 现代安全管理理论认为,任何风险都可以控制,任何事故都可以避免。虽然实施安全风险管理、建立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具有长期性、艰巨性的特点,事故后果具有不可测的特点,但是一定要使干部职工对风险和事故有一个清醒认识,让职工知道本岗位存在的风险、控制措施和应急措施,这是各级安全培训的重点,特别是车间安全培训的重点。广泛开展对号入座式的事故案例教育尤为重要,这会识别大量风险,提高风险控制措施的针对性,全面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二、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构建一套铁路风险管理体系,既要坚持操作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又要结合铁路运输全天侯、动态化的实际,对现有管理进行微调,形成目标明确、基础健全、过程控制、应急有备、考核有效的动态和闭环管理机制。 (一)健全管理体系的基础 风险管理首先要明确人的职责,把安全管理职责、技术管理职责、岗位作业职责清晰化、准确化、科学化。其次建立健全从责任落实、安全投入、过程控制、检查监督、会议分析、人员素质、设备质量、绩效考核、结合部管理、应急救援、事故故障管理、安全评估等一系列制度和标准,保持制度的动态有效。 (二)推行风险管理的过程控制 风险管理的关键是识别和控制风险过程。风险识别的方法多种多样,最常用的是现场调查法,因此风险识别来源于实践,只要在日常的安全例会、安委会、监督检查、问题分析过程中注意积累数据,风险识别并不困难。风险识别后及时规范作用程序标准,纳入风险防控因素,使作业行为更加科学合理,加之严密的检查监督,问题的及时处理,合理的激励约束,从而实现过程的有效控制。 (三)推行安全标准化建设 铁路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从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安全目标制定、风险识别和控制,知道应急救援、事故管理、绩效考核形成闭环。按照安全目标、组织机构和职责、安全生产投入、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教育培训、设备管理、作业安全、问题检查和治理、危险源识别和监控、制约健康、应急救援、事故报告调查和处理、安全评价和评估13项核心要求,深化子都建设,落实管理责任,查找风险因素,制定整治措施,持续改进提高,形成安全风险管理的科学运行机制。 (四)推行结合部风险管理 工种生产岗位之间的自控、互控、联控措施,都是结合部风险控制的有效手段。岗位风险管理的推行必须落实到具体的行车指挥和作业过程中,按照有岗必有责、有岗必识别风险的要求,逐级识别管理岗位、执行岗位、作业岗位以及综合、后勤各岗位的安全风险。做到明确岗位职责、风险内容、风险后果、控制措施,新的风险产生后及时纳入管理,形成长效机制。 (五)推行安全闭环管理 铁路总公司、铁路局、站段、车间、班组都要围绕安全目标、实施安排、落实、检查、评价、提高的动态管理闭环。从行车安全、劳动安全、消防安全、施工安全、路外安全到特种设备作业安全、道路交通安全,有安排就必须有落实,有检查就必须有评价,有评价就必须做好改进,从而实现持续改进、动态达标的目标。 三、结论 铁路运输是我国经济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基础,其安全风险管理直接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的有序运营。铁路安全风险具有全天侯、动态性、大联动等一系列特性。随着铁路建设步伐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铁路运输形成不同系列、不同速度并存共生的格局,加剧了安全风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通过本文对安全管理的实质风险管理的相关问题的阐述。 作者:代明莉 单位: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运输系 安全风险管理论文:水运工程安全风险管理论文 1国内外发展现状 世界传统发达国家的工程师们已经意识到了尽早进行安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以研究各管理要素间内在的联系。多国的实践研究表明,如果建立起一套管理体系,在设计阶段即采取适当的措施,对工程项目实体就施工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和审核,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改进,可以避免施工阶段大量安全事故的发生,该管理体系即为“安全设计”。为了切实有效的推进安全设计工作,一些国家的安全管理部门也相应地制定了各种规定:如英国的健康安全局(HSE)早在1994年即首次颁布了《建筑(设计及管理)规定》来规定包括设计在内的各项目参与方在建设项目各方的安全责任,并在2007年通过法案了新版《建筑(设计及管理)规定2007》;而澳大利亚的国家职业健康和安全委员会则把“在设计阶段(安全设计)消除危害”作为2002—2012年国家职业健康与安全战略的五大优先领域之一,并通过2011年的职业健康和安全法案通过了并了《结构安全设计规范》。这些规定的核心思想是一致的,即要求设计人在工程建设项目前期的设计中即对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维护乃至改扩建和拆除过程中的安全风险给予考虑,尽可能将其消除或减轻,并将其作为方案选择的重要评价因素。而在国内方面,如前所述,尽管我国政府已经对安全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通过颁布各项法规从制度上和实践上推动安全管理工作,但对于设计在安全生产管理中的意义、责任和方法,工程建设行业仍然缺乏系统的研究,目前仅GB/T50358—2005《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规范》中有所涉猎。行业内通常将安全风险归为施工企业的责任,而设计企业对于安全风险的控制则流于规范规定或者原则性描述、设计审查中也往往缺乏指导性的意见。这种情况无形中将安全风险管理拆分成了多个独立的子项,使得项目各参与方对于安全风险控制都抱着自扫门前雪的态度,而从设计阶段全面考虑安全风险更是无从谈起。 2安全设计理论分析 鼓励甚至强制自设计阶段即全面考虑安全风险,即“安全设计”,对于减少事故、尤其是重大事故的发生是非常必要的。其原因可以通过安全风险管理领域著名的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过程理论和海因里希法则来分析。海因里希把工业伤害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描述为具有一定因果关系的事件的连锁发生过程,其基本组成为“遗传及社会环境→人的缺点→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事故→损害或伤害”。从海因里希提出的事故因果连锁过程可以看出,对于任何一个项目,由于其参与者的遗传及社会环境是给定的,因此其固然存在的各种性格、素质、技能上的缺点就会为事故埋下各种各样的隐患。而隐患如果不加以控制,就会迅速的沿着连锁过程推进并最终造成事故,即海因里希法则所述的:“当一个企业有300个隐患或违章,必然要发生29起轻伤或故障,在这29起轻伤事故或故障当中,有1起重伤、死亡或重大事故”。因此,海因里希认为,企业安全工作的中心就是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机械的或物质的不安全状态、中断事故连锁的进程而避免事故的发生。对于建设工程项目的安全风险管理来说,可以通过海因里希事故因果链分析不同阶段的特点: 1)项目的施工、运营、维护、改扩建和拆除阶段 在这些阶段中,由于具备了形成事故链的全部要素,因此安全风险是潜在于各处并随时有可能发生的。这个阶段的安全风险管理的对象只能是海因里希的“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即采用传统意义上的安全措施,这种风险控制是相对被动的。尽管可以通过加强管理来应对,但面对着可能存在的大量隐患,安全管理的成本难以控制且其成效会出现明显的边际递减。 2)项目的设计阶段 在这个阶段,拟建设的结构物仍然停留在纸面,而其施工、运营、维护、改扩建和拆除过程也都只在计划状态,因此更便于事故的及早识别和预防。墨菲定律说明:小概率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往往比主观预计的要大的多。而当某项事故具有多重诱因时,海因里希事故因果链中“人的错误”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当某种工法或作业存在大量事故诱因时,与其逐项筛查和预防,不如考虑其他能够实现相同效果但具有更少诱因的替代方案,从而通过设计方案的改变来将相应工序发生安全风险的概率完全消除,而不是在即将实施之前被动地做一些预防措施。综上所述,设计阶段才是建设工程寿命周期中最佳的安全风险控制阶段。安全设计才是真正主动、经济的安全风险控制方式。 3安全设计的基本要求和流程 3.1设计人在安全设计中的责任 作为设计工作的执行者,设计人毫无疑问是安全设计的核心。为了实现安全设计,设计人应能够满足以下基本要求:1)充分了解安全设计的重要性以及设计人的责任; 2)掌握足够的知识、技能,并拥有适当的资源来识别设计中所有涉及安全风险的因素; 3)确保业主了解其在安全风险控制中承担的责任; 4)在设计阶段即对设计方案进行全面的评估,以识别其所对应的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维护乃至改扩建和拆除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并通过设计方案的优化和调整将其消除、或在无法消除的情况下尽可能减轻其影响。 5)提供给所有项目参与方与重大安全风险相关的信息,并与其他参与方沟通协作以最大化风险管理和控制的效果。在这些要求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设计人对安全设计和自身责任的了解。我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行业标准和规范中的强制性条文所占比例较高、条文规定也相比国际规范更详细。这一方面促进了设计标准化、并提高了设计效率,但另一方面也使得设计人员产生了只要按规范设计就不会承担后续阶段安全责任的思想;再加之传统安全风险管理多集中在施工阶段,使得设计人员的安全风险管理意识淡薄、也不愿意花心思去进一步了解安全设计。我国在此领域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及早出台相关规定,以从制度上促进设计方安全观念的转变。 3.2安全设计一般流程 安全设计的流程就是设计人员在设计中完成其基本任务的过程。 1)方案提出即设计人把设计构想拆分成多个设计子项,提出各子项所对应的初步方案。 2)风险源的识别设计人应全面审视所设计的子项,并将可能产生风险的方面列为风险源。除设计人外,业主、施工方等也应积极参与其中,以利用其特有的经验和视角提出其对风险识别的建议。一般来说,风险源的识别应关注以下作业:①大量使用人工的作业;②使用危险工种的作业;③面临恶劣自然条件的作业;④需要频繁人工操作的作业;⑤可能影响周边安全的作业。而对于设计阶段无法预计的风险,如施工阶段因疏于管理而产生的风险、不可抗力导致的安全风险等,设计人则可不必过分关注。 3)对策分析针对风险源识别出的设计子项的风险,设计人应利用其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和资源审慎地评估其影响程度和应对策略,而多方参与也是此过程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对于评价为后续阶段可消除或者可减弱至可接受程度的安全风险,设计人可保持原方案。而对于因项目条件限制、无法显著减轻安全风险的方案,则应考虑安全风险较小的替代方案。 4)方案比选与决策与一般方案比选类似,设计人必须将各方案对应的安全风险作为比较项并给予其合适的权重,以便获得综合比较下更优的结果。 4水运工程项目中的安全设计 4.1需要考虑的典型风险源 水运工程因其所面临临海、临江的自然条件而比一般土建工程具有更多的风险源。在水运工程设计中,尽可能全面的考虑风险源对于安全设计尤为重要。 4.2水运工程安全设计应用实例 将识别的风险源按前文所述应用于设计流程,即可开展针对水运工程的安全设计。在此列出几个实际设计项目中的安全设计案例供参考。 4.2.1调整勘察方式以降低钻探安全风险 西非某海港扩建工程拟延长原有防波堤。原参考数据显示该区域可能存在下卧岩层,因此设计人的初步技术要求是通过间距较密的钻孔来研究拟探明的地质。但随后水文资料显示该海域常年受到长周期涌浪的侵袭,而航道外段及防波堤外延段均属开敞海域,且经调研发现该国及周边国家都无大型顶升平台可用,因此勘察人员将不得不使用小型钻探船甚至浮排实施这些外海钻孔,这将带来勘察人员的安全风险。因此设计人经过评估后,改为了在原防波堤掩护水域钻较少的孔、并择时开展物探,从而在获得相近资料的情况下显著降低了勘察作业的安全风险。 4.2.2优化设计方案以减少陆路交通、海上施工人员和潜水员的使用 西欧某沿海城市拟在高潮差近岸海域(最大潮差约10m)建设较长的砂芯深水防波堤。由于当地环保的要求,该防波堤只能使用块石护面,因此需要开采和运输大量的石料。对于防波堤堤心,由于石料价格昂贵,因此设计方的初版设计方案采用了充填大砂袋的方案。该方案最大限度地利用了项目范围内出产的疏浚砂、减少了石料的用量。但该方案每条砂袋的铺设都需要大量的人员处于海上环境中进行缝口和定位等作业,加之当地属于高潮差半日潮海域,这种方案大大增加了砂袋施工人员出现安全风险的几率。因此在经过方案对比后,设计方最终选择了小块石围埝的方案。对于小块石围埝方案中常年水下的部分,设计方从降低整体费用的考虑最初提出了采用多梯级设计的方案。但经过与施工方的讨论,发现较多的梯级将增加大量水下施工和验收的工序,而这些工序只能使用潜水员完成。为了避免大量使用潜水员这一高危险工种,设计方最终选用了较大断面的梯形块石围埝来使得断面可以通过驳船水抛以一次出水。尽管该方案需要较多的石料,但无疑显著降低了水下施工的强度和工作量。 5结语 本文介绍了发达国家推进安全设计的经验,通过理论分析探讨了在设计阶段即开始安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结合国内外安全设计的研究成果总结了设计人在安全设计中的责任和安全设计的一般流程,并结合水运工程的特点提出了水运工程项目安全设计所需要考虑的典型风险源,同时还结合实际项目给出了多个水运项目中安全设计的实例。对我国水运建设项目推行安全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徐少鲲 文靖斐 单位: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安全风险管理论文:机电安装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论文 1存在问题 1.1关于管理体系的问题 从机电安装的当前情况看,很多企业具有了一定的风险管理意识,可是还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管理体系,导致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事故。 1.2关于风险识别问题 对于风险管理工作来说,首要的就是对风险进行识别,因此,需要对之前类似项目风险做好总结工作,但是,从当前情况看,很多施工企业这方面的资料数量比较少,无法满足风险识别的顺利进行。 1.3关于施工人员整体素质问题 对于机电安装工程来说,施工人员一般都是技术含量比较低的人员,没有良好的安全意识,也没有接受良好安全培训,对于风险进行控制的能力低,从而对风险管理工作造成影响。 2风险识别和评价 2.1关于风险识别 对于机电安装工程来说,风险识别工作具有复杂性以及系统性。在对风险进行识别的时候,要利用风险分类这一方法,对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导致的风险和风险等级进行预测。比如,将施工过程中的风险分成五类:一是人员,二是技术,三是材料,四是设备,五是环境,将其作为子系统,对风险因素的相关影响和不同因素之间的具体影响还有对安全管理进行规划时的风险加以分析,对风险危害进行预测,将各项风险区分开来,采取有效措施做好风险管理工作。对于机电安装工程来说,可以通过风险分类,对其中的风险进行识别。比如,在加工区中,主要的风险因素包括:第一,关于设备,没有依据相关规范对其进行摆放,在使用完毕之后也没有归还或者是将其放在规定的位置上。第二,关于材料,在现场随便摆放材料,没有依据标准对材料进行摆放,使得材料在存储过程中存在安全问题。第三,关于人为。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没有结合相关规范制度进行操作,个人防护措施没有做好,在施工时违章操作现象普遍。第四,关于用电,在对机电进行安装时,电力是一个重要的基础保障,在加工区之中,有的设备是带电的,如果不将安全防护工作做好,就会导致风险系数增加。第五,关于动火下料。在现场没有对易燃易爆物品进行隔离。通过风险分类对施工过程中的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对风险级别以及发生率进行分析,能够提出有效的管理措施。 2.2关于风险评价 一般情况下,定性风险评价的主要方法包括:一是安全检查表的方法,二是作业条件具体危险性的相关评价方法,三是一般综合评价的方法,四是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在定量分析风险的时候一般采用的是概率风险评价,从而将五级风险等级确定下来。 3控制措施分析 (1)工程中的各个参与主体要提升自己的风险意识。在机电安装工程中,参与主体主要包括建设单位以及设计单位还有施工单位和建监理部门等等,都需要有良好风险管理意识,在开展项目管理过程中,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做,企业中的员工也要有良好风险意识,尽可能减少风险的发生; (2)全面执行风险管理的相关措施。对机电安装工程来说,要评估风险程度,开展风险识别工作,在对项目进行施工时如果发生了安全事件,需要马上利用科学措施尽可能减少损失,及时对施工计划进行调整,防止由于风险事件对工程开展造成影响; (3)采取回避风险的措施。在对风险进行评价后,如果风险太大,也没有有效措施对其进行控制,就要主动放弃这一项目,也可以对实施方案进行改变,从而避免风险发生。这种规避风险方法是最为简单的一种,但是需要的代价也很高; (4)对工程中的风险加以转移。在对项目进行施工的时候,要将其中的部分风险或者是全部风险都转移到他人身上,使自己的风险降低。对于机电安装工程来说,在对其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对风险进行转移的主要方法包括两种:一种是非财务性的,也就是说要把财务性风险以外的各种风险进行转移,比如,出售以及分包还有利用合同。另外一种就是财务性的,也就是说施工单位要签订相关合同,将保险费交给保险公司,将风险转移到保险公司身上; (5)做好预防工作。主要就是在对机电进行安装的过程中,利用防控措施避免风险,这种方法比较常用,主要包括有形的预防手段以及无形的预防手段。前者就是避免风险因素,并减少当前存在的各种风险。在施工开始之前,要利用有效措施使得机电安装股构成中的各种风险因素减少。对于后者来说,就是要从空间上利用一定措施加以隔离; (6)对风险要减轻并接受。从风险发生率以及发生以后造成的损失等方面看,需要减轻施工中的风险。在对机电进行安装的过程中,需要利用有效管理制度对其加以控制,减少风险发生率,同时还要减少风险出现之后造成的损失。在风险出现以后,自己需要承担相关后果,这就是接受风险,即风险自留。对于机电安装工程来说,在施工过程中存在很多风险是无法回避以及避免的,而对于企业来说,工程的开展能够获得的经济效益比较高,这个时候就要风险自留; (7)对风险进行储备以及监控。对于机电安装工程来说,需要提早结合施工过程只用的安全风险具体特点以及规律,将有效应急方案制定出来,在实际开展施工工作之时,若是施工与计划之间存在的偏差比较大,就要通过这一方案加以调整,从而确保工程施工质量以及安全,这也就是风险的储备。 4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机电安装工程来说,在对其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开展风险管理工作,能够保证施工的稳定性,采用合理方式对安全风险进行规划,通过有效措施,对工程整体效益进行优化。在机电安装工程中,风险防治的具体水平对施工项目安全性有着直接关系,另外,它还与项目实际应用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在施工过程中,要对安全风险做好管理工作,保证良好施工环境。 作者:秦立祥 单位: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 安全风险管理论文:施工安全风险管理隧道工程论文 1隧道工程施工风险管理概述 1.1风险与风险管理 风险发展至今,广义上的含义指的是未来结果的未知性,或者指的是对未来期望结果与未来真实结果所出现的不一性。受不同行业领域就风险侧重点不一致影响,使得社会对风险含义存在各式各样的理解,当前相对而言较为普遍的风险理解包括以下内容:①风险指的是造成损失形成的未知性;②风险指的是潜在的损失隐患;③风险指的是形成损失的可能性;④风险指的是人身财产损失;⑤风险指的是未来期望结果与未来真实结果所出现的不一性等等。不同行业领域对于风险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但这些理解均有着两个基本特点,分别为损失性和未知性。风险管理属于风险的衍生物,风险管理是社会发展阶段,人类根据过往的历史经验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探寻风险控制技术及风险引发规律的一门管理学科。以获得令人满意的成效。 1.2隧道工程安全风险管理 在隧道工程中,风险指的是安全事故引发的可能性与安全事故引发所造成的损失的组合。安全事故指的是在隧道工程中出现人员伤害、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经济损失等不利情况;安全事故引发所造成的损失指的是在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所有存在的、潜在的不利后果或者负面情况,好比人身财产受损、社会不良影响等。基于上述含义,隧道工程安全风险管理指的是隧道工程施工方经过对施工安全风险展开计划、识别、评估、预测及处置等,对各类风险管理技术进行优化调配,就隧道工程开展针对的风险控制、风险处理,有效缩减由风险所造成的影响,实现通过低成本取得高安全保障的管理活动。 2隧道施工安全风险识别 隧道风险识别过程主要包括两方面主要内容:①对隧道相关资料进行采集研究,为进行有效的风险识别,第一步应当组建专业的咨询专家队伍,队伍成员应当包括隧道专业工程师、隧道工程项目总工程师、隧道专业教授以及隧道专业工程师等,经咨询专家组对隧道相关资料进行全面的采集,并展开充分的研究,以实现对隧道工程实际情况的科学合理把握,提升隧道风险识别准确程度;②由咨询专家队伍成员展开头脑风暴,评估预测隧道工程的首要潜在风险,可事先设立头脑风暴的主要目的,即对隧道风险进行识别,并制定相关问题由咨询专家队伍成员进行讨论作答,问题内容是:预测分析隧道工程施工期间存在哪些风险;预测分析造成风险的相关因素有哪些等。经过咨询专家队伍成员对风险的有效识别,得出隧道工程潜在风险情况。 1)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事故中,塌方事故约占其中的50.0%,导致隧道工程引发塌方风险事故的因素有很多。基于新奥法相关原理,隧道工程塌方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方面:①隧道工程施工环境地质条件不良,围岩自稳水平不足,施工过程中没有采取支护方式便出现塌方;②施工过程中,没有对相关条件差地质体开展超前支护、注浆支护等预防处理,开挖爆破效果不足,使得围岩应力集中,引发滑塌情况;③隧道工程规划环节并未对隧道区域地质环节进行准确的分析、判断,未就施工现场实际地质情况展开实时分析,使得在开挖进尺、支护参数设计内容等不规范。 2)导致隧道工程引发瓦斯风险事故的因素多种多样,引起瓦斯爆炸有三种必要条件,分别是一定的瓦斯浓度、一定的温度或者冥火、一定的氧气浓度。瓦斯爆炸事故必须要有一定的氧气浓度,在没有氧气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出现瓦斯爆炸的。但另一方面,为了确保隧道工程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保证隧道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不得不供给充分的氧气。相关风险管理研究指出,施工人员的不规范施工行为、施工设施设备的不安全状态以及施工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情况等,均可能引发瓦斯爆炸。 3隧道施工安全风险管理 3.1风险自留 风险自留,即对风险进行接受,指的是承受风险的主体对风险进行自行承担,同时采取相关的应对工作。隧道工程施工方应用风险自留策略过程中,要求施工方能够对风险有着全面的了解,并组织安排科学合理的风险应急解决计划,实施有效、有针对性的风险防范策略,最大限度的将风险出现的可能性降至最低值,缩减潜在的风险损失。采取风险自留策略包括以下三方面情况:①主动风险自留情况,即通过评估预测得到风险引发可能性较低,风险出现所导致损失较小,自行承担风险的情况;还有一种对于风险评估预测没有十足把握,自行承担风险的情况;②被动风险自留情况,即难以对风险进行有效转移、回避,只能够自行承担风险的情况。隧道工程施工方不管是选择哪一种风险自留情况,第一步都应当开展好风险评估预测工作,通过对各式各样潜在的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预测,对于风险引发概率、风险损失程度做到心知肚明,尽可能防止受风险评估预测不合理影响,而造成对风险认识不足,最终只能够毫无计划地选应用风险自留策略。若通过有效的风险评估预测,认识到风险引发概率较低、风险损失程度较小,隧道工程施工方就可对风险展开计划性自留。同时,隧道工程施工方采取风险自留策略后,还应当实施相应的风险控制手段,全阶段对风险展开监控,一经发现风险出现转变,应立即更新风险控制手段。风险控制不但能够对风险源、风险因素引发进行防范及缩减,还可以将涉及风险的人、物与风险源及风险因素进行有效剥离,尽可能降低风险导致的损失。 3.2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指的是原风险承担主体经采取相关方法把风险转移至另一主体。风险转移不仅转移了风险,还转移了风险可能产生的收益。现阶段,风险转移策略得到广泛应用,其被认为是当前最行之有效的一种风险处置策略。隧道工程行业通常应用的风险转移方法有:①采取担保方式,由担保人作为风险转移的主体对象,例如,在相关双方签订合同时,一方要求另一方必须履行合同要求的保证金;②找寻合作伙伴的方式,受人属性优劣特征有别影响,使得每个人对于风险的承受能力不尽相同,即一些风险对于不同的人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损失引发情况,例如,隧道工程施工方可将一些专业性强、难度较大的施工项目通过邀请专业的施工队伍得以完成;③购买保险的方式,由保险公司作为风险转移的主体对象,例如,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特别强调,施工单位必须要为从事危险职业的职工办理人身意外保险,并支付保险费用。 3.3风险回避 风险回避指的是风险承担主体对风险源、风险因素进行有效消除,防止风险出现的可能性。风险回避属于防范风险的一种有效手段,但同时风险回避会使得风险造成的收益丧失。由此可见,在应用风险回避前,应全面分析风险实际情况,就风险引发的概率及风险引发的损失程度有着十足的驾驭能力。自另一方面风险管理角度而言,风险回避属于一项负面的风险处置策略。 3.4风险利用 风险是存在两面性的,一方面风险会给人们造成损失,另一方面风险能够带来一定的收益,即并非任何风险都会使人遭受损失,人们通过对风险的有效利用,同样能够化风险为收益。隧道工程施工方可采取风险利用策略,但不是任何风险都能够被利用,风险也不是任何人都能够利用的。隧道工程施工方采取风险利用策略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①对风险展开严格密切监控,隧道工程施工方风险管理人员须对风险展开严格密切的监控,对风险损失、收益两面的转变情况进行第一时间反应,实施应对策略,顺着风险发展的趋势,向有利于获取收益的方向加以引导;②实事求是,隧道工程施工方应客观认清自身实力,并对外界和寻求的实力展开整体评价,只有对自身实力、外界实力有了明确的认识,才不至于在对风险进行利用时力不从心,此外还应当认识到风险利用策略不但要求要有充足的经济实力,而且还要求要有十足的驾驭水平;③科学合理应对,采取风险利用策略前,应当进行全面充分的前期准备,制定好风险利用成功或失败的应急防范预案,不至于在风险利用失败后没有后路可退。 3.5建立安全管理控制体系 建设单位应当协同施工单位到施工现场开展安全技术交底程序,并结合施工现场相关危险因素,对规划的隧道工程施工、安全技术方案进行分析,辅助规范应急预案,制定监控策略,避免引发安全事故。隧道工程相关方结合自身切实情况,做好严谨的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引发应急预案。制定预案所涉及的内容务必要全面、规范,同时要具备目标性、针对性以及合理性等特征。加强对隧道工程主体管理的重要性认识,强调指定要求、考核,经指定人员贯彻实施,提升隧道工程全体施工人员的安全风险管理责任。为了确保安全风险控制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隧道工程施工方还应当将施工建设相关的各个单位部门统一收纳风险控制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安全管理控制体系,在隧道工程施工全体人员参与、不同侧重的实施模式,促进隧道工程施工全面安全风险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安全管理工作效果显著。 3.6强化对施工人员的管理 现阶段,我国隧道工程施工存在安全风险管理技术落后的问题,隧道工程安全风险管理技术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且施工环境存在复杂的特征,而我国很大部分隧道工程施工企业中的技术人员所拥有的专业技术并不能满足风险管理需求,使得隧道工程安全风险管理效果不尽如人意。从现阶段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技术落后问题出发,隧道工程施工方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安全风险管理人员开展针对性的技术培训、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全面整合风险管理技术框架,注重科技创新,逐步完善安全风险管理理念;施工方还应当组织安全风险管理人员对隧道实际工程施工情况进行专题分析,提升安全风险管理人员主观能动性,全面提升安全风险管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风险防范意识;同时在隧道工程施工准备阶段,按照隧道工程特征进行一系列专业技术培训,一方面传授施工实用的技能,包括混凝土常规知识、配比准则、混凝土拌合方法、施工缝隙处理以及钢筋正负筋调节等,应当有针对性地开展风险防范、风险规避等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开展工作职责教育,加深施工人员对安全施工重要性的认识,塑造其良好的责任心及道德素养,以在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更好地进行安全风险管理工作。 4结束语 现如今,我国隧道工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对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需求。由此可见,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工作要进一步的加强,选择科学合理的风险处理策略,建立安全管理控制体系,强化对施工人员的管理,结合我国隧道工程地质的特点研究新的、较为前沿的安全风险管理技术,确保隧道工程施工顺利开展,实现隧道工程事业的高效生产、安全施工,可持续发展。 作者:戴胜念 单位:广州市源创榀格环境艺术设计有限公司 安全风险管理论文:海外EPC工程安全风险管理论文 一、有针对性开展安全管理的策划 1.编制了工程项目安全文明施工总体策划 主要包括:安全管理方针、目标、机构、安全文明施工及环境保护设施、个体安全防护装备及进入现场安全文明施工纪律、施工阶段安全文明施工主要控制措施等十九项内容,同时结合工程管理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必要的补充,以适应海外工程管理的需要。 2.根据EPC管理的要求,项目编制了《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运行管理制度》、《危险源、环境因素识别、评价与控制制度》、《职业健康、安全、环境责任制管理规定》、《施工现场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等二十一项安全管理制度。 编制中依据相应的管理需要,把握三个原则:遵循公司管理要求;满足现场施工需要;执行所在国政府法律进行细化,明确项目部、施工单位的管理职责,有针对性做好安全风险管理。 二、因地制宜建立安全管理机构 为确保安全风险管理工作有效的运行,项目部聘请了当地有资质的HSE咨询公司在现场服务,成立了项目安全管理组织机构,组织机构中按所在国安全法律要求,增加了所在国的项目经理、A证安全工程师、现场医生、员工代表,明确了组织成员、主要责任、职责分工,管理的依据等一系列问题。项目总经理作为安全第一责任者,负责保证安全生产资源配置,外部关系的协调,正确处理所在国的安全法律与工程安全生产的关系。按照“四项安全管理责任”,开工前,项目部组织承包商的主要负责人进行了安全管理技术交底,签订了安全协议书。同时,组织HSE安全工程师对进入现场所有人员进行了当地安全法律的培训,建立了个人安全档案,强化按法律法规、技术规程规范、规章制度组织实施责任。 三、安全风险辨识预控管理工作 有了良好的安全管理体系为有力支撑,通过辨识与施工过程中相关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并运用各种有效分析方法评估风险的等级,进而确定风险控制的等级和风险控制措施,以达到改善安全生产环境、降低损失、减少和杜绝安全生产事故的目标。针对海外工程项目所在地可能存在政治不稳定、战乱、暴动、教派和恐怖主义活动的因素,所以有必要对这些海外项目进行有效的风险识别、分析和控制,才能最大限度地防范安全事件的发生。 1.海外项目突发事件安全风险的辨识 风险管理的首先就是辨识潜在的风险,是风险管理最重要的前提条件。风险识别是否全面,是否准确,都直接影响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项目部依据公司的海外公共安全有关规定,编制了《海外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主要内容:海外突发事件的分类:政治类突发事件、公共安全类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类事件、基建、生产类突发事件。级别辨识: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突发事件预警分级:按照海外突发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势态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分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预警,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标示,Ⅰ级为最高预警级别。内容还包括:应急预案启动条件、报告、应急体系和执行程序、组织机构及职责、处理、救援、疏散路线、总结、赔偿和演练等细则。同时,日常遇当地的警察局、驻大使馆保持密切的联系,及时了解当地和周边国家政治局势的变化,做出响应的预判,随时储备着充足的应急通讯设备和启动资金,以应对突发事件。 2.完善施工管理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因素的辨识清单项目,有重点的进行事前预控。 工程开工前,根据设计图纸,从建筑、锅炉、汽机、电气、热控、起重、焊接、调试等专业的角度,结合施工管理特点,项目部编制了项目工程的整体危险源(点)因素辨识控制清单和重大环境因素辨识控制清单,从二个清单中筛选出重大作业危险源三十八项,作为施工单位重大控制项目分级旁站清单,每月底根据施工计划下发辨识清单,作为下个月施工安全风险控制重点。同时,完善上报月度“风险管控任务分解表”。 3.因二国宗教信仰、语言的差异,沟通将成为阻碍安全文明施工管理一个很大因素 所以在对双方员工共同作业施工的或涉及到外方员工参与的施工管理项目,对因沟通不畅导致设备损坏、人身伤害危险因素的预控做补充,并对所对应的作业项目危险等级进行监控旁站。在编制作业指导书中危险源(点)辨识清单、安全方案(措施)等时,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在危险源(点)辨识清单中增加内容是:施工人员在作业准备及施工中因安全法律法规、语言、风俗习惯沟通交流不畅,可能造成施工作业中发生设备、人身事故。1)在同一作业施工段上作业必须由中方人员和外方人员共同进行的。2)因施工需要必须是中方与外方员工交叉作业施工完成的施工段、区域。3)施工管理中涉及到外人员参与的其它施工作业管理项目。相应的预控措施:1)在施工作业准备及施工作业中,施工实施管理方必须配备足够的满足施工准备及施工作业中需要的中双的翻译。2)在交流过程中,保证参与各方对所参与交流事项的内容的正确性、顺畅性。3)进行施工作业前必须进行的双文字(对照版)、语言的安全交底,并进行双方确认签字。以上的工作主要是安全风险管理的策划,关键是在实际工作中去监督落实,满足管理需要。同时,施工现场设立了卫生所,购置一辆救护车,聘请了二名当地有资质的医生和护士,还与当地一家医院建立合作关系,方便员工就医的同时可以完善应急反应机制,一旦突发紧急情况可以第一时间转移伤员获得救治。 作者:范继红 单位:中电投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安全风险管理论文:风险管理与电力安全生产管理论文 一、当前电力生产企业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预防为主的实际措施还没有到位。 在实际落实中“,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一直处于消灭隐患的认识层面,对隐患的查处和事故预防措施的制订一般都以本单位或者同行业的事故经验总结为依据,可以说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一直是“防御式”的被动安全管理。这种管理方式的最大弊端就是,没有解决“管什么、怎么管”的问题,并没有真正做到风险管理的超前控制,即在工作之前就对工作环境和场所中可能产生的事故,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检查预测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力争将可能的事故消除在产生之前。 2.风险控制只注重点没有形成链。 由于电能产品的特殊属性,不能够进行大规模的储存,电能的生产、输送到最终的供给都必须在同一时间内进行,因此,各环节始终处于一个平衡的状态。电力生产的特殊性质要求电能的生产、供给及供给具有一定的连续安全性,只要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安全问题,都会导致连锁反应的发生,造成设备损坏,给生产人员带来安全威胁,从而导致大面积停电现象的出现,甚至会导致电网崩溃。当前,电力生产部门的风险控制或者没有,或者只做到了生产链上的某个点,风险控制不能渗透到电力生产的各个部门,存在事故发生的诸多隐患,这些小的漏洞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将会给电力生产带来不良的后果,极大地降低了电力生产的效率。 3.风险评估往往以偏概全。 电力产品的生产、供给及销售是一个有机统一的庞大体系。因此,在风险控制的过程中,要制定一套最全面的制度,处理措施要全盘进行规划,并建立起相应的组织,配备足够的人员,从而形成风险评估的专业化格局。而当前电力生产企业的风险评估,往往是基于某个人或某几个人的风险识别和判断,且没有固定的人员从事风险评估工作,在风险控制的过程中,并没有形成一个风险控制小组,电力部门的人员没有细致的分工,工作人员分别对电力生产安全进行风险评估,由于每个员工对电力生产不安全因素的理解不同,评估缺乏统一的标准,导致风险评估往往以偏概全,并没能揭示真正的安全隐患。 二、电力生产企业实施风险管理的注意事项 电力产品的生产过程存在较高的危险性,因此在电力生产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工作流程。在电力生产过程中常见的风险因素主要围绕工作人员、电力设备及生产环境。例如:电力生产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在生产过程中没有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及操作流程,存在违章操作的现象或者没有做好安全防范措施;电力设备陈旧老化现象严重,没有及时维护和更换,运行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电力生产也有特定的环境,该生产环境具有一些比较明显的特点:电气及高压这类的设备较多,具有易爆性及毒性的物品较多,大多数的设备始终处于持续运行的状态等等,这些都会是电力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安全隐患。为此,结合风险管理的理念,电力生产企业应该着力做好五个方面的注意事项。 1.严格落实预防为主的方针。 对事故的预测不是仅仅凭借经验和事故总结,而是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的区域划分下,根据不同的区域特点,运用现代风险评估技术多角度、全方位进行风险分析,找出危险源,评价它的风险程度,制定对应级别的控制措施。这样就更加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方针,使预防目标和手段更加科学。可以说,引入风险管理将使电力企业传统的“防御式”被动安全管理转向“攻防式”主动安全管理,使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更加科学与有效。 2.重视提高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 将风险管理应用在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中时,需要围绕安全生产过程中的各项因素进行,特别是要重视“人”的作用,即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风险管理意识、风险辨别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安全业务知识等等,关键内容就是事故的预防、关键环节的控制方式、重点监控措施、日常监控内容等等。在评估的过程中,要使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风险的处理方面,要加强对评估结果的反馈以及反馈的响应工作,对于关键风险点的评估可以以隐患通知书或者其他专项整改方式的形式出现,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对反馈结果的处理,提升电力生产管理的成效。 3.风险管理要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要发挥出风险管理的效用,除了要遵循全面、系统的原则以外,还要将风险管理工作与生产的实际情况进行密切的结合,这样就能够将安全理论、经验教训与生产实践进行密切的结合,也可以将风险管理的效果发挥至最大化。此外,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必须要加强与一线员工的沟通与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积极地吸取他们的建议与意见,将风险管理与作业方式和事故类型进行密切的结合,这样才能够将风险管理的成效发挥至最大化。 4.注重风险管理工作开展的持续性。 将风险管理工作应用于电力安全生产管理的工作中时,应该根据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及具体的进度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样才能够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才能够令风险管理工作得到持续的改善,才能够推动风险管理工作的全面发展。 5.完善风险管理的监督评价机制。 完善的监督评价机制能够有效保证电力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电力企业应该在原有监督评价机制的基拙之上,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监督评价机制:(1)电力企业应该在遵循电力行业安全监督规范标准的基拙之上建立电力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监督体系,对电力企业执行有关法律规范、规章制度进行严格的监督,这样能够有效督促电力企业按照电力行业安全生产规范进行电力产品的生产。(2)电力企业还应该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评价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对电力安全生产状况开展综合评估,这样能够及时发现电力生产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安全事故,并且采取合理措施加以控制,这样能够确保电力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的效果。 三、结语 总而言之,电力安全管理工作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具体的安全管理工作中,要将风险管理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将两者相结合,才能够全面地提升电力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水平。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要明确风险管理工作中的注意事项以及应用流程,制定好相应的管控制度,这样才能够为电力企业的安全运行提供坚实的基础。 作者:施伟民 单位:宁波市鄞州区电力工程安装有限公司 安全风险管理论文:铁路安全风险管理论文 一、《管理条例》出台的背景 (一)铁路企业科学发展需要法律规范 随着铁路企业不断发展,中国铁路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截止2013年底止,中国高铁通车里程为11152km。铁路企业的不断发展满足了人们运用现代化交通工具安全、快速、便捷的出行需求,同时带来了铁路安全施工、维护、信息技术等技术难题,对铁路企业提出了新要求。要想破解这些难题的就需要法律制度的保障。然而过去的《安保条例》并未对高铁建设、技术、安全等进行规定,不能满足高铁发展和人们出行需求的结构性变化。因此,如何进一步规范铁路建设施工,如何进一步提高铁路安全系数,如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进而满足人们出行需求的多样化,这都需要遵循客观规律,运用法律规范,保障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确保铁路企业健康长久发展。因此,《管理条例》的颁布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二)铁路实际工作需要法律规范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而是曲折前进。近年来,《安保条例》在保障铁路运输安全的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但是,随着铁路改革不断深入,市场环境不断变化,人民群众对点到点的铁路运输的要求变为多元的运输需求,正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出:社会经济运行的过程表现出来的是供给与需求被满足的客观过程。因此,我们发现《安保条例》对铁路线路与营运安全保护不足,对铁路建设、设备质量规定不明等问题日渐突出,它已经不能适应当前铁路运输发展的新形势。可见,这就需要一部操作性强的法律来严格把控铁路建设发展诸多环节中容易凸显的问题,为铁路发展保驾护航,因此《管理条例》应运而生。 二、《管理条例》修改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责任主体相关方面的修改内容 政企分开必然带来权职责的分离,形成了权、职、责相统一。此次的《管理条例》取消了《安保条例》中设定的部分行政许可项目,如:设置或者拓宽铁路道口、人行过道审批,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认定,铁路危险货物承运人资质许可,铁路危险货物托运人资质许可,超限、超长、超重、集重货物承运审批等。《管理条例》在法律责任一章,明确了进行行政处罚的主体:铁路监管机构也就是国家铁路总局和7个铁路监管分局等部门;同时,作为企业,各个铁路局会以市场主体,即法人的身份出现在市场经济活动之中,独立承担相应的民事权利义务。此外,《管理条例》进一步规定了社会公众的权利义务等。 (二)关于规范质量安全相关方面的修改内容 安全是铁路的饭碗工程,机车在线路上运行离不开安全。《管理条例》共八章108条,其中涉及安全字眼169处之多,可见,安全在《管理条例》中的重要地位。首先从划分的章节来看,安全包括了铁路建设质量安全、铁路专用设备质量安全、铁路线路安全、铁路运营安全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首先,此次《管理条例》增加了关于铁路建设质量安全的一章,增加了召回、许可、认可制度等,为铁路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其次从保障安全主体划分来看,明确提出与铁路安全相关的主体。一方面包含了铁路施工建设者,铁路运营维护者,另一方面包括了乘车旅客、货主、利益相关人等;再次从管理维护安全行为上划分,《管理条例》规定了国家机关、铁路企业和乘客、货主以及利益相关人应该遵循的行为尺度。可见,此次《管理条例》与之前的《安保条例》相比,突出了重者恒重的安全理念,为铁路安全提供法律上的保障。 (三)关于规定公众义务相关方面的修改内容 保障铁路安全不是铁路企业单方面的行为,而是社会公众合力作为的结果。在铁路运输的过程中,不仅需要铁路企业担当起安全的责任,而且也需要政府部门和广大旅客、货主和铁路运输参与人的通力合作。此次《管理条例》保留修改了有些《安保条例》中关于铁路运输参与人的权利和义务,增加了列车内吸烟、火车票实名购买查验制度,对干扰铁路运用指挥调度无线电频率的行为作出了禁止性规定,明确了违反《管理条例》行为的责任。同时出台了《违反<铁路安全管理条例>行政处罚实施办法》,增强了《管理条例》的约束力。 三、落实《管理条例》规范行为安全 (一)质量安全意识先导 行为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行为。意识是人们关于客观行为在脑海里的反应,正确的安全意识反映出安全的行为方式。《管理条例》中第五十八条明确规定:提高铁路专业技术岗位和主要行车工种岗位从业人员安全意识。纵观整部《管理条例》,我们知道,形成正确的安全意识,一方面要了解静态设备的安全管理和动态的铁路营运安全管理,规范铁路安全行为,形成正确的安全意识,另一方面,适应市场经济运行模式,运用法治思维解决纠纷矛盾,树立法律意识,规范市场行为。近年来,郑州局以“安全大检查”、“安全大家谈”等活动为载体,大力发展铁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增强职工安全意识,使职工实现“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保障了铁路运输安全,恰恰用实践证明了这一点。 (二)研判风险树牢安全 树牢安全的重点就是要研判风险,关键是要明析研判风险、树牢安全的思路。从整体来看,《管理条例》是以安全风险管理的辩证思维为基础,找出安全风险点,提出安全风险存在于安全风险管理的整个过程,明确了安全风险管理的最底线,强调了静态安全与动态安全相结合,将铁路安全风险管理以法律的形式固化,形成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的辩证思维模式,确保铁力安全畅通。近年来,郑州局树立“安全大如天”的理念,结合《管理条例》的具体规定,一方面从安全风险管理风险理论出发,找出安全风险点,例如设备质量、工程建设、运营安全等风险点,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从辩证思维出发,在遵循安全风险的客观规律基础上,摆正影响安全因素之间的关系,确保铁路运行的安全因素大于风险因素,把控安全风险,保障铁路运输安全。因此,《管理条例》为研判安全风险提供了思路,为铁路通常有序的运营、树牢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三)规范行为和谐出行 行为规范是社会群体或个人在参与社会活动中按照一定规则、准则而表现出来的外部活动。规范行为是和谐出行的基础,和谐出行是规范行为的目标。近几年,铁路部门一面为了解决群众买票难的问题,优化售票方式,实行网上售票,铁路部门为了遏制不法份子倒卖车票,相继出台了实名制购票、实名制退票等一系列措施,同时,郑州局实行送票上门、开通“双微”平台等服务措施,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许;另一方面,铁路企业将《管理条例》与具体工作相结合,精心组织旅客乘降、规范铁路运输企业服务人员的行为,为旅客出行打造了更加温馨、和谐的出行环境。和谐出行不仅仅是铁路企业或政府单方面事情,也需要铁路运输的参与者的配合,共同遵守铁路运输安全的规定,主动规范自己的行为,才能营造出一个和谐出行的环境。 作者:李宁 单位:郑州铁路局党校基本理论教研室 安全风险管理论文: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论文 建筑工程安全风险管理方式是多样化的,结合不同特点的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环节,积极采用相应的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策略,是很有必要的。建筑工程安全风险控制和应对的过程中,积极通过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的识别,评估的方式,从数据统计的角度去界定建筑施工安全风险发生的概念,损失程度,危害程度,由此制定切实的建筑施工安全风险控制和应对措施。一般情况下,对于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的方式分为:消除风险,减轻风险,预防风险,回避风险和转移风险。上述的几种方式可以切实的被运用到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中去。基于这样的理论,积极结合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特点,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融合。具体来讲,需要从以下角度入手: 1消除建筑施工安全风险 消除建筑施工安全风险,可以尝试多样化的方式去达到这样的效能。一般情况下,使用更加先进的施工技术或者施工方法,解决原来技术缺陷和弊端,以尽可能的实现建筑施工安全风险隐患的规避。为此,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组建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管理小组,对于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进行分析和总结,找到现阶段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缺陷和不足;其二,结合实际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管理情况,鼓励进行技术创新,工艺改善的方式实现部分建设施工环节风险的管理和控制。 2减轻建筑施工安全风险 所谓减轻建筑施工安全风险,是指以技术手段措施实现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的减轻,从而避免风险带来的不利影响。从本质上来讲,减轻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的过程,是将可预测的安全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的过程。对此,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工作:针对于现阶段建筑施工安全风险情况,对于建筑施工安全风险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策略进行风险降低。 3预防建筑施工安全风险 预防建筑施工安全风险,是一种主动出击的建筑施工安全风险处理策略,简单来讲,就是通过对于众多建筑施工安全风险源的分析,确定其可能出现的建筑施工风险,采用一定的技术措施使得建筑施工风险不会发生。对于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的预防来讲,应该注重以下内容:其一,树立建筑施工安全风险防范意识,营造良好的建筑施工安全风险预防氛围;其二,加大对于建筑施工安全风险防范的投入,从设备,人力,财力等角度给予充足的支持,保证各项防护工作都能够切实发挥效能。 4回避建筑施工安全风险 对于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以回避的方式进行处理,是最佳的处理方式,也是比较彻底的施工安全管理策略。但是在此过程中要主动放弃或者改变项目施工方式,在确定规避方案的时候,要积极去思考这样的改变是否会对于整个建筑项目的经济效益构成危害,这就要求对于回避建筑施工风险的方案进行全面的评价,从风险源入手,展开分析,并且最终确定建筑施工安全风险方案,将其执行到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管理中去。 5转移建筑施工安全风险 所谓转移建筑施工安全风险,就是将风险环节集中的项目分给其他的单位来承担,以最大化的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使得自己不用去承受不利后果。一般情况下,当公司技术能力,管理素质不强的时候,就会以工程建设承包的方式进行分包,以便弥补自身在技术和管理方面的缺陷,将风险转移给了承包商和分包商。或者以购买保险的方式,一旦发生施工安全风险,由保险公司去进行承担,也是很常见的一种转移风险的做法。 6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是现代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内容。正视现阶段建筑工程项目安全风险管理现状,探析其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并且在此基础上积极构建完善的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是当前建筑工程企业应高度重视的问题。 作者:郝会娟 高继威 单位: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省建筑工程学校 郑州中兴工程监理有限公司 安全风险管理论文:风险管理中安全工程论文 1适用于安全工程专业的风险管理课程内容体系 1.1风险管理课程对于安全工程专业的适用性分析 目前,风险管理属于哪一学科是学术界尚未确定的问题,但我国已有一些高校将风险管理课程划入数学、统计学、金融学、会计学、保险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安全工程等专业中。将风险管理理论应用到生产过程中,能通过有效的风险评估结果、风险应对手段来减少或避免损失的发生,从而实现以最小成本获取最大安全保障的风险管理目标。风险管理不但是安全工程专业的核心理论,也应是贯穿于众多安全工程专业课程的基本思想,使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掌握风险管理理论的内容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我国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科教育和课程体系还处于发展阶段,各高校对风险管理理论对安全工程专业学科建设相关性的认识程度也参差不齐,在将风险管理课程划入到安全工程专业规划课程的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1)在我国,通用的风险管理理论在金融、经济管理方面应用较多,发展相对较成熟。但通过问卷调研得知,开设安全工程专业课程的各高校中对风险管理理论与工业、工程项目的实践运用结合的内容还较少,不利于学生系统掌握风险管理的理论和应用方法。(2)风险管理标准作为风险管理过程建立和实施的通用导则,包括确定范围和风险的辨识、分析、评价、处置、沟通与实时监控风险等内容,是风险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但现有已出版的风险管理课程教材中很少涉及国际和国内风险管理标准的相关内容。(3)有些高校没有认识到风险管理与安全管理、应急管理、安全评价等其他课程内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致使各专业课程之间内容交叉重复,造成了一定的教学资源浪费。因此,设置风险管理课程对于充实安全工程专业课程具有重要意义,但还需要根据安全工程专业的需求来适当调整风险管理课程内容的侧重点,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好地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1.2风险管理课程内容要素的提取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提取安全工程专业风险管理课程应包含的内容要素。在全国范围内选取50所具有代表性的开设安全工程专业的高校进行问卷调查,接受调查的高校数目及其在全国覆盖范围。由高等学校安全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向这些高校的相关教师发出问卷调查函,共发出问卷50份,收回48份,有效问卷48份,回收率为96%,有效率为100%。调查问卷的内容涉及到各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开设风险管理类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和教学的主要内容,以及完善其课程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建议,能较全面地反映我国各高校风险管理课程发展的基本情况。据问卷统计,所调查高校中已开设风险管理课程的仅占21%,但93%的高校都开设了除“安全管理”课程以外与风险管理类似的课程,如风险辨识与评价、应急管理等。调查显示:各高校风险管理课程体系在结构上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内容设置差异较大,与相关课程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叉情况。由于各高校安全工程专业重点研究的领域不同,其风险管理课程的授课重点也有所不同。统计显示,所调查各高校开设的风险管理课程都涉及风险管理基础知识、风险管理基本程序、风险管理方法、风险管理标准和风险管理实践共五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作为风险管理课程的核心。 1.2.1风险管理基础知识 按照学生的基本认知规律,在介绍风险管理基础理论之前,首先应使学生了解风险的相关知识,包括风险的定义、特性、分类、要素、成本以及度量方法等。风险管理基础理论方面应介绍风险管理理论的起源和发展,风险管理的目的、意义、组织、程序等内容,使学生在宏观上熟悉该门课程的基本内涵。 1.2.2风险管理的程序及方法 风险管理的程序和方法是该课程的核心内容,然而各高校关于这方面的教学内容并不统一。笔者认为相关内容应根据《风险管理原则与实施指南》(GB/T24353—2009)进行统一规范,风险管理程序应包括沟通与协商、确定环境信息、风险评估(即风险识别、分析、评价)、风险决策、风险应对、检测与评审等主要环节;风险管理的方法可以分为风险规避、损失控制和损失融资3种基本形式。表1中列出了风险管理的程序及方法各环节所涉及的具体方法。 1.2.3风险管理标准 风险管理标准能够提供合理、系统的方法,使组织更加有效地进行风险管理,因此该部分是风险管理课程的重点内容。在风险管理标准的指导下,学生能认识到如何更高效地识别、分析、评价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并给出适当的处理措施。 1.2.4风险管理实践 学习风险管理理论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并将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因此,风险管理理论在石油、电力、工程建设、矿山和钢铁等典型高风险行业领域的实践应用,也应是该课程需要重点涉及的内容。在风险管理实践中,需要利用一些软件来实施风险识别、分析、评价等环节,典型的风险管理软件模型有CRM模型、Riskit模型、SoftRisk模型等。同时,在风险管理实践部分,可以吸收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出台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中的相关内容,并结合国外风险管理最新发展趋势。 1.3构建风险管理课程内容体系的结构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提取了13个普适于安全工程专业的风险管理课程内容要素,并构建了适用于安全工程专业的风险管理课程内容体系。 2基于DEMATEL方法的安全工程专业风险管理课程内容设置 2.1DEMATEL方法介绍 DEMATEL方法最早由美国学者Gabus和Fontela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该方法主要运用图论及矩阵论原理来进行系统因素分析,通过分析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与直接影响关系,计算出每个要素对其他要素的影响程度及被影响度,从而计算出每个要素的中心度和原因度,然后判断要素之间关系的有无及其强弱程度。目前,已有一些学者将DEMENTEL方法应用到教育系统的分析研究中,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效果。因此,将DEMATEL方法应用到安全工程专业风险管理课程内容要素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2结果分析 2.2.1影响度分析由风险管理课程各内容要素影响度计算结果,综合影响值排在前5位的内容要素为风险管理基础知识(A2)、国际风险管理标准(A11)、国内风险管理标准(A9)、风险基础知识(A1)和风险识别与分析(A3),说明这些内容要素对其他内容要素的影响程度较大,是风险管理课程整体内容框架的基础。在风险管理课程13个内容要素中,受其他内容要素影响程度最大的是风险管理的3种基本方法,即风险规避(A6)、损失控制(A7)和损失融资(A8),这表明只有在丰富的风险管理知识和正确的风险识别、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并选取合理的风险应对措施,这也与风险管理实施的基本程序相符。 2.2.2原因度分析 原因度反映了风险管理课程各个内容要素之间的关联程度。若原因度指标大于0,则表明该要素与其他要素之间关联程度高,反之则关联程度低。在风险管理课程内容体系中,原因要素有6个,按原因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风险管理基础知识(A2)、风险基础知识(A1)、国内风险管理标准(A9)、国际风险管理标准(A11)、国外风险管理标准(A10)和风险识别与分析(A3),说明这些要素对其他内容要素影响度较大,应重点对这些内容进行系统而详细的阐述,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其他部分知识。 2.2.3中心度分析 中心度反映了风险管理课程各内容要素在该门课程中的重要程度,图3中各内容要素从左到右表示该部分内容越来越重要。中心度排在前5位的内容要素有风险识别与分析(A3)、损失融资(A8)、风险应对(A5)、国际风险管理标准(A11)和风险管理基础知识(A2),表明这些内容要素是贯穿风险管理课程的核心内容,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各内容要素的重要程度进行合理的课时分配。 3安全工程专业风险管理课程内容体系发展对策 本文根据对我国安全工程专业风险管理课程内容的问卷调查和DEMATEL方法分析结果,并针对安全工程专业风险管理课程内容体系今后的发展,提出以下对策: (1)若要构建规范、系统的适合安全工程专业的风险管理课程内容结构体系,需要明确风险管理课程本身的学科内涵,并结合笔者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提出的风险管理课程内容体系结构,同时综合考虑学生培养方向和知识结构需求,合理规划和选择课程内容。 (2)风险管理课程内容安排既要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又要注意其与安全管理等其他课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避免内容重叠;同时,应把授课的重点放在介绍风险管理基础知识、风险管理标准和风险管理方法等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都较高的内容要素上,而以往的风险管理教材很少涉及到风险管理标准的内容,在这方面应加以完善。(3)须重视风险管理方法的应用和实践教学,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应使学生熟练掌握风险的识别与分析、风险评价、风险应对等基本内容,并能够较好地应用到各行业领域的风险管理中;同时,应增加风险管理软件模型、COSO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等风险管理学科前沿方面的内容,以适应当前对安全工程专业高级技术型人才的培育要求。 4结论与建议 (1)风险管理课程内容适用于安全工程专业的教学,通过该课程教学应使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熟练掌握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我国安全工程专业开设风险管理课程的高校数目还很少,该课程在全国各高校的发展水平不均衡。 (2)构建了适用于安全工程专业的风险管理课程内容结构体系,确定了风险和风险管理基础知识、风险管理程序及方法、风险管理标准和风险管理实践作为该课程的核心内容,可为开发适用于安全工程专业的风险管理教材提供依据,也可为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内容规划设置提供参考。 (3)DEMATEL方法分析结果表明,风险管理基础知识、风险识别与分析和风险管理标准是所提取风险管理课程各内容要素中影响度、原因度和中心度都较高的内容要素,应在授课时重点介绍这些内容。 (4)由高等学校安全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组织编写一本适应学科发展需要的风险管理课程教材十分必要。 作者:佟瑞鹏 刘欣 杜志托 徐永明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浅谈道路工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浅谈加强道路工程财务管理 摘要:在基础设施建设中,道路施工作为一次性工程项目,具有投资规模大,施工条件复杂,变动因素多等特点。因此,加强道路工程财务管理,实施有效的成本控制,是科学细化施工企业管理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道路工程 财务管理 财务风险 财务目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道路工程建设管理体制也将逐步加大改革力度,在道路工程建设中如何加强财务管理,积极筹措建设资金,降低资金成本,合理使用建设资金,控制各项支出,节约投资,提高项目投资效益,是一项值得研究和关注的课题。 一、财务管理是道路工程管理的核心 从理论上讲,财务管理是为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通过价值形式把企业的一切财产物资经营过程和经营成果加以合理规划和控制,它具有价值管理和综合性管理特征。 1、财务管理是一种价值管理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复杂性,决定了企业管理必须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如生产管理、技术管理、设备管理、销售管理、劳动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这些管理,有的侧重于使用价值的管理,有的侧重于劳动要素的管理,有的侧重于信息的管理。财务管理主要适用价值形式对经营活动实施管理。通过价值形式,把企业的一切物质条件,经营过程和经营结果合理地加以规划和控制,达到企业效益不断提高,财富不断增加的目的。 2、道路工程财务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管理 财务管理的综合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价值形态管理所表现的综合性;二是财务管理在企业全面经济活动中方方面面的渗透性。哪里有经济活动,哪里就有价值形态的变动,也就渗透有财务管理活动。财务管理的触角,常常伸向企业经营的各个角落。每一个部门都会通过资金的使用与财务部门发生联系,每一个部门也都要在合理使用资金节约支出等方面接受财务部门的指导,受到财务制定的结束,以此来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企业合理管理需要通过财务管理对其进行协调,使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达到有机的统一,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以利于企业的发展,有些因素决定了财务管理应处于企业管理的核心地位。 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经济越发展财务管理越重要。因此,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必须把财务管理放到企业管理的核心地位。 二、资金管理是道路工程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资金就如人的血液一样是在不断地周转循环着的。企业的正常运转离不开资金周转循环、犹如人体健康离不开血液循环一样。企业的资金周转是否顺畅、合理、有效,是影响到企业能否生存、发展的根本条件。 在独立核算财务管理体制下,道路工程资金回收与使用应建立科学的资金预算管理体制,进行成本控制,通过预算、控制、监督、分析、考核规范资金使用。项目资金使用应严格执行项目资金需求预算,增强计划性,减少资金浪费和损失;在保障项目施工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努力减少资金的占用,提高资金周转率。 资金管理重点落实到资金输入、输出的两头。资金是施工的血液,如果资金支出不合理,或者由于一些应付账款不及时入账,财务部门对施工潜在的债务不能掌握和控制,就会造成财务报表的失实,导致潜亏发生。因此,施工财务部门对各公司资金支出情况要进行分析、登记、核算和管理,对各项经济活动实施会计监督,及时了解掌握财务信息,确保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规范资金支出行为,避免不必要损失发生。 具体来说就是根据“零边际生产率”原则,即有多少事上多少人、进多少料。在项目开工之前,依据项目工程预算,施工组织设计等原始资料,选择最优施工方案,按照工程项目各项费用支出类别、支出时间、支出数额编制项目资金需求预算。即以工程规模确定项目部人员编制,根据施工进展情况对作业人员实行动态管理,适时安排人员进退场;以工程进度安排材料机械采购、租赁、使用和保养,保证材料、机械的利用率,避免浪费,减少中转,节省成本,为充分筹措、适时投入资金提供基本依据。当客观情况发生变化时,应及时调整资金需求预算。项目资金使用必须执行严格内部控制制度,资金需求预算必须经项目部行政办公会议讨论,执行情况应及时向公司总经理和财务部门汇报。公司财务管理负责人负责资金预算的审查和平衡,然后报资金管理部批准并拨付。 三、资金的筹集;资金的合理配置和有效运用;经营风险管理是财务管理的三项主要内容。 财务管理的内容取决于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计划经济体制下财务管理的主要工作就是按国家的财务制度,有关的法规,管理好、用好国家下拨的资金,更多的是体现其实监督的职能。而在市场经济条件,按现在企业制度设立,运行的企业,由于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财务监督的许多工作内容可由内部审计完成,而资金的筹集,合理配置及风险防范,则成为财务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 资金筹集是市场经济环境下现代财务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企业可以在其内部积累取得发展资金,但更多地是从外部资金市场上,以金融机构为中介筹措资金。发行股票是一种渠道,举借债务也是一种渠道。由于两种筹资渠道风险各异,这就要求财务部门根据企业的承受能力和发展预测及资金市场的供求状况,结合资金的成本盈利前景,确定合理的资金筹集渠道,保证资金与负债的对应平衡,既保证经营资金的正常供应,又保持防治财务风险的足够能力。 资金的合理配置和有效运用。企业的资金是有限的,往往难以完全适应企业现实或未来的发展要求。而且,企业可以动用的资金来源不一,时限有长有短。合理配置和有效运用有限的资金,是财务管理的主要职能,对于资本性投资支出,要求财务部门充分分析国内、国外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情况,科学计量各项投资的现金流量、有关风险、正确权衡不同方案,作出最优决策,对于正常经营活动,要采取科学的方法,如现金的成本分析法,存货的ABC分类控制,经济批量分析等,建立有效合理制度,保持合理的资产结构,以科学的决策为依据制定符合企业近期及长期发展战略的财务预算,并对财务预算的实施进行有效控制。 经营风险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现代企业制度模式构建的企业,其经营活动必须面临着许多客观的、微观的不确定因素、经营风险贯穿于其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而且,随着高新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广泛适用,高风险、高附加值,能带来巨额利润和新兴产业蓬勃发展。这样即使企业面临竞争日趋激烈,风险不断扩大的不利局面,又给企业带来了利用风险,自然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工作内容。这要求财务管理正确分析内外经营环境,把握资金市场的发展,变化规律,按风险与所得平衡原则,处理好诸如资金成本与财务风险,风险投资与风险报酬等的内在联系,科学合理运用经营杠杆,财务杠杆的调节功能,保证资本的保值、增值、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 浅谈道路工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浅析市政道路工程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方法 摘要:本文将简单的介绍市政道路工程在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存着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市政道路 财务管理 成本控制 控制方法 市政道理简单点说,就是在县区、市区施工的道路,城市内的小片区道路,它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财务管理在市政道路工程经济管理中起着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降低成本,为企业获得更大的利润。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想要提高竞争力,就一定要提高成本控制,才能为企业的明天创造更多的辉煌。 一、市政道路工程在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上存在的问题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已经来临,市政工程传统的财务管理存在着一定弊端,造成工作上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还是简单的认为财务工作就是“记记账”、“算算账”,未将财务管理的职能很好地发挥出来。在财务人员的招聘和使用上途径死板,任人唯亲,严重影响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财务管理观念落后,管理体制不够健全,违反相关规定对现金进行超额的提取和坐支,严重扰乱了金融秩序。招待费、差旅费、数据造假、骗取收入,国有资产流失,账实之间不相符合,没有把应收账款及时入账,自建形成小金库和账外资金等都是当前市政道路工程在财务管理上要改善的方面。 市政工程的建设一般都是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受由其授权的单位建造。某些单位由于自身的权力,没有按照基本建设程序来操作执行,有些连正式的监理合同、施工合同都没有签订。有的工程在开工前未办理工程质量监督手续、规划许可证和施工许可证,待有相关部门实施检查时才补办。有的政府大搞投资工程是为了追求所谓的“政绩”,一味的赶工期,甚至缩短设计周期,这将导致工程项目设计上的缺陷和质量隐患,必将造成工程质量内在品质降低,运行后将出现大量的质量问题。而有的市政项目一味的要进度、赶工期,在施工过程中投入过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追求高速度,造成了浪费,增大了成本。 二、市政道路工程财务管理方法 (一)财务管理手段创新 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络的普及,财务管理正在向网络财务管理转变,传统的财务管理方法已经跟不上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网络财务管理是利用计算机,连接互联网实现办公自动化。在网络财务管理环境下,财务信息将会更加地充分、可靠、及时,而且可比性也增强了;财务信息的传递将会更加快捷、面广;财务信息的加工将会更加精确、省时。由些可见,利用网络化手段的财务管理是一种全新的办公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二)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 所谓的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除了要包括国家和市政工程施工企业主管部门统一制定的管理制度外还要包括市政工程施工企业为加强财务管理自己制定的管理制度。市政工程施工企业为加强财务管理自己制定的管理制度可以是国家和市政工程施工企业主管部门统一制定的管理制度的具体化或必要的补充,但是两者不能相抵触。市政工程施工企业一般来说是要建立健全的各种费用的管理制度以内部经济核算制度,并按照要求严格执行。在执行过程中要坚持原则,还要带一定的灵活性,比如在生产经营中会遇到一些特殊情况,这时就要灵活运用,在制度允许的范围内适当调整,合理解决。 三、市政道路工程成本控制方法 (一)控制材料、设备价格 工程建设造价中材料、设备费占到了70%左右,材料成本的控制是成本管理的重要内容。我们可以通过建立价格信息网络了解市场上最新的材料、设备价格,对于大宗材料、设备的采购,我们可以采用招投标的方式,也可以货比三家,把握好最挂的订货时机。控制工程成本是一项系统工程,从管理到技术再到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程度,但不绝不能忽视任何一方,不然都会给工程的质量和成本造成影响。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应以合同为依据,围绕控制成本为目标,挖掘增收节支的最大潜力,以期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做好招投标工作 要想控制成本,我们要先做好预算工作再去操作。在招投标时,成本核算和效益目标是重点考虑对象。在编制预算前,做好调查,仔细研究和精心测算,掌握市场行情,确定适合自己企业经营的预算。在报价之前,要提出自己合理、符合招标文件的报价来参加投标竞争。 (三)其他费用的管理与控制 一个工程涉及到的费用各种各样,虽然有些费用占的比重不大,但是同样很重要,像管理费用、临时设施费、设备购置费、税金等等。我们要做好日常的后勤及施工管理工作,制定出切实的预算指标,对每笔开支都要经过程序流程,对办公费用的管理,从节约一张纸、一度电着手,精打细算,控制费用支出。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市政道路工程是一个较复杂的过程。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导致市政工程公司改革不断深入,想要提高企业竞争力,实现更多的利润空间,我们要不断的加强全方面的成本控制,给企业实现项目效益最大化奠定基础。 浅谈道路工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市政道路工程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 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市政道路工程财务管理现状,然后阐述了加强财务管理对改善市政道路工程质量的重要性,最后总结了改善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对策,以期能够给同行带来启发。 [关键词]市政道路工程;财务管理;问题;解决对策 1 市政道路工程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1.1 缺乏财务管理意识 财务管理在市政工程建设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部分市政道路建设企业没有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财务部门形同虚设,财务管理人员不能完全介入到工程建设中。从某种层面上来看,我国市政道路建设部门的财务管理处于滞后、混乱、被动的尴尬局面,导致工程项目在建设过程中流失大量的资金,而且增加了监管难度,更甚者会对市政道路工程建设造成不利影响。此外,世界经济环境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国市政道路建设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许多建设企业认识到这一点,已经开始对市政道路建设项目建设管理模式、投资机制进行改革,采用投资管理与投资职能相分离的模式,虽然应用该管理模式,能够明确投资主体的地位,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创造更多的效益,然而因为管理模式将职能分离开来,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的沟通,或者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缺乏第三方审查机制,那么必定会对工程建设与财务管理造成不利影响。特别是在项目筹划、施工设计、施工建设、竣工核算等环节中,投资部门都需要与管理部门进行有效合作,才能顺利实施工程项目。然而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部分项目承包人没有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让自己的亲友负责财务管理工作,而这部分人大都缺乏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管理能力低下,很容易出现成本核算不准确、拖欠税费等问题,使市政道路工程整体效率与效益显著降低,更甚者会给政府等相关职能部门的信誉造成不良影响。 1.2 资金管理不科学 在市政工程道路建设中普遍存在合同不规范的现象,比如一些必要的约定在霸王条款作用下被排除在外,进而引发合同纠纷。部分建设企业采用流动作业的管理方法,同时承包多项工程,使资金不能集中管理,而出现资金管理不规范、管理费用拖欠等问题。部分建设企业不能严格按照规定日期,向财务管理人员提供投资情况表、工程验收报告、工程决算表等相关资料,增加了外部审计的难度,而且也会对资料档案管理造成影响。 此外,关于管理人员的职责,市政企业没有明确规定。但是在工程建设中,包含了工程物资、施工设备等不同类型的资产,且企业在采购过程中未制定完善的采购方案,频频出现临时采购的现象,导致物资采购价格过高,造成资金浪费,增加了施工成本。企业在施工过程中涉及较多的资产品种,且分散于不同工程队中,不能对其进行全面盘点,极易出现资产流失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资金管理的难度。 1.3 成本控制体系不健全 市政建设企业缺乏有效的成本控制方法,不能创建健全的财务管理体系。目前许多企业应用的财务管理方法都比较落后,成本管理过于混乱,影响了企业管理的整体水平。财务管理部门仍然采用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没有应用现代先进的会计手段,不能取得理想的管理效果。 1.4 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在市政建设单位中,许多财务管理人员缺乏工作责任感,而且参加培训、深造学习的机会较少,不能及时获取先进的管理知识与管理方法,所以大部分管理人员不能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其应用的管理方法与工作技巧严重滞后,给财务管理质量提升造成致命打击。 2 加强市政道路工程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 财务管理是组成市政道路工程管理的重要内容,其能够根据企业制定的投资方案,结合资金筹集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工程项目各财务活动进行管理。具体包括资金分配管理、财务数据管理、会计核算管理、竣工核算管理等。管理人员必须要将工程项目管理与财务管理有机结合在一起,及时解决项目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财务问题,最大限度降低工程项目成本,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近几年城市交通量迅速增长,市政道路工程项目也随之增加。若建筑企业只关注质量管理与安全管理,没有给予财务管理应有的重视,那么工程项目的财务必定会陷入混乱局面,企业也不能落实成本控制工作。所以市政工程建设单位必须要加强财务管理力度,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3 完善市政道路工程财务管理的有效措施 3.1 完善财务管理机制 市政建设单位应该创建完善的财务管理机制对财务管理行为进行规范。首先,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增加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储备,提高管理水平。其次,企业必须要明确财务管理人员、会计核算人员的职能及存在的联系,确定不同财务部门的责任与权力,避免出现滥用私权的情况。最后,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建筑工程的监督力度,创建第三方资格审查制度,为工程建设企业及时提供体制规范,使各项工程建设做到有章可循。 3.2 创建财务管理体系 合同不仅仅是市政道路工程实施的依据,同时也是企业展开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所以,企业必须要加强工程合同管理。在施工过程中,企业应该创建分部门会签及审查制度,贯彻于整个合同管理过程中,在保证工程质量基础上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同时,企业还应该充分应用现代化技术,实现信息化财务管理,切实提高管理效率与管理水平。 3.3 控制工程采购活动 第一,市政建设企业应该协调各部门共同完成采购工作,在采购前,应该结合工程建设情况,科学制定采购方案,以免出现库存短缺或者库存积压的情况,进而延长施工周期。第二,相关负责人必须要对物资供应商与采购方式进行严格筛选,规范采购流程,重视招标与定价,以免出现欺诈现象。第三,做好采购验收与付款审核工作,实施价格监督机制,定期对采购活动进行检查,节省采购成本。 3.4 强化风险管理 市政企业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应该规范各环节操作流程、业务决策等,有效控制概预算流程、价款支付流程,并设立专门的台账与凭证,确保各项目操作情况能被真实记录下来,为整个过程财务控制提供可靠依据。同时,建设单位还应该明确概预算的依据、概预算的内容以及审批程度等,加强概预算审核力度,保证概预算的有效性。企业在价款支付方面,应该明确工程进度、金额等方面的内容,尽可能加快工程进度。 4 结 论 总之,市政道路工程建设在推动城市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工程建设中,普遍存在财务管理混乱的现象,市政企业必须要给予高度重视,结合工程管理情况,制定有效的解决对策,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确保市政道路工程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 浅谈道路工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市政道路工程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 摘要:市政道路工程具有工程施工量大,工艺管理难度大,施工投资大的特点。提高市政道路工程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效果可以有效控制成本,提升资金利用率。笔者借本文对市政道路工程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进行相关探讨,以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市政道路;工程;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成本控制 一、市政道路工程的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重要性 作为国家基础建设项目,市政道路工程具有投资量大,施工周期长的特点。而市政道路工程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工程项目,也是城市发展壮大的保障性工程。在经济的发展下,我国的市政道路工程投资渠道逐渐多元,管理已经逐渐形成一个体系。在市政道路工程的管理中,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对于提高各单位与各部门的协作性,实现施工目标有着保障性作用。可以说,市政道路工程的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工作是否得力,直接关系到成本控制与施工进度。市政道路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包括了前期的工程项目的投资计划,用款计划,资金筹集过程管理等。而在中期,则包括了工程资金分配与采购定量,财务数据收集与监督,业务核算与会计管理等内容。当然,后期工程的竣工结算也是市政道路财务管理的范畴。对于市政道路工程建设来说,施工管理与财务管理是相辅相成的,工程项目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效率越高,施工效率就越高,投资方的收益也越高。现下经济发展促进了城市交通量提升,市政道路工程越来越多,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为做好成本控制,就要在施工管理中贯彻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的原则,提高预算的执行力,避免财务混乱。可以说,市政道路工程中的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决定了整个项目经济效益。 二、市政道路工程的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现状 1.意识不足,水平不高 在现在的市政道路工程财务管理过程中,对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的意识仍然存在不足。一方面,由于施工项目管理的特点,施工管理层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了施工工艺与施工过程中,忽视了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的重要性。相关单位财务部无法及时介入与监督市政道路工程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过程。在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上,反映为成本控制滞后,响应被动,管理混乱,甚至出现财务信息错误等情况。目前来说,大多数的市政道路工程都开始了投资职能与投资管理的改革,通过分离两者间的管理关系,以此来明确投资主体权益,加强管理体制改革。但缺乏监督的职能与管理分离,会直接影响到工程建设管理质量与财务管理成本控制效果。管理中权责不清,财务人员业务素质低下,忽视了专业性管理人才的培养。如施工承包人多数选择把财务管理交由自己的亲戚朋友负责,把成本控制交由自己信得过的亲属负责,却不考虑岗位的专业要求。成本核算主观性强,随意性强,应交税费拖欠已成常态。这些现象的出现不仅影响到市政道路工程效益,甚至会对政府形象产生负面影响。 2.缺乏规范,数据造假 在市政道路工程财务管理中,规范性不足的现象非常普遍。如合同不规范,大量霸王条款规避了必要的约定,而这些就是日后造成合同纠纷的源头。再加上在市政道路工程施工中,流动作业的特点也让同一个企业可能同时承包几个项目,每个项目的财务支出加起来就直接造成了资金链紧张。在施工过程中拖欠机械租赁费,拖欠管理费,资金管理随意性大,管理不到位,更做不到成本控制。而在财务管理方面,财务流程不规范,账实不符,决算滞后,资金管理不完善等情况更是突出。再加上市政道路工程财务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不精,人员素质低,财务管理手段落后,工作效率低,这些都进一步加剧了财务管理的滞后性。如为了隐瞒不合理支出所以虚开非法票据,会计数据造假,工程应收款入账不及时等,这些都会对财务信息的真实性造成重大的损害,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流于形式。而在成本控制这一块,不按合同上的施工进度提供竣工验收报告,不上交投资情况表,不提交工程决策报告等。这些情况都会导致外部审计工作无法开展,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无法有效实施。 三、市政道路工程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对策的探讨 1.建立健全制度 在市政道路工程的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方面,应建立起有效的制度,强化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人员的业务素质与职业道德水平。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开展教育与培训,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强化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与会计核算间的配合,强化各项管理间的横向联系,对工程效益与会计报表资料实行联动性监督。对市政道路工程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进行全局性控制与预警,提高市政道路工程的管理效益。细化会计核算手段对所有市政道路工程的会计账目进行信息收集与分析,从施工工序到物料分配进行财务核算与评价。对资金的使用额度,使用合理性,资金流向等进行跟进与监督。同时,对市政工程的流程进行规范,要求所有市政工程项目必须由业主通过市政才能报建,公开信息,及时更新信息。联合具公信力的第三方建立起审计与监管体系,强化对市政道路招标与投标过程的监督,对承包与发包,分包进行规范管理,如分包项目及内容必须在合同中注明等。 2.强化专业素质 专业素质的强化在市政道路工程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中体现为对合同管理的强化。如在工程施工的阶段,考虑到市政工程涉及面广,工程质量需要严格把关,所以应强化分部门的会签与审查作用。对可能发生的工程风险进行预估与控制,并把风险防范体系融入合同管理与执行工作中去。对于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来说,专业素质的提升则意味着提升其信息化程度,提升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的专业程度。利用信息化技术可以有效实现市政道路工程财务管理效率,尤其是在成本控制这一块,信息化技术可以消除市政道路施工点分散,流动作业带来的会计信息收集难度。统一上传信息平台,归口后统一处理,以此实现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的有效性。同时,还可以在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这方面贯彻电子签证制度,以签证为标志进行流程管控和施工周期管理,简化管理环节,提高管理效率。在信息化的管理下,市政道路工程的施工进度与工程量也就能直观地反馈给财务管理人员,以此提升工程会计核算的质量与效率。 3.明确职责范围 在市政道路工程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方面,应对每个环节的业务决策,流程管理进行职责明确。对预算与价款支付,对台账与凭证手续,对审批与复核都要落实到位。体现道路工程的全过程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制度,如在价款支付方面,对金额与工程进度,施工工艺与施工成果进行细分,以保障合同的履约质量。而台账与凭证是如实记录所有市政道路施工情况的原始信息来源,也是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的基础。以笔者所在的工程项目为例,工程包括:道路工程,桥梁工程,下穿通道工程;排水工程,附属工程,土地征拆,土建跨河桥梁,高压燃气管线迁改等。由于工程量大,施工管理内容多,施工周期长,管理细节繁杂,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难度大。在工程一开始,财务部门就以各施工项目工程为界限,细分了管理职责范围,并建立了财务统计,财务管理,财务复审,监察管理四级管理层次。借力于清晰的管理职责,工程项目在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上实现了风险可控,保障质量的目标。 四、结束语 市政道路工程的财务管理工作对于城市经济与政府形象有着直接的影响。为了做好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应对症下药,分析现状,根据合同要求与自身管理特点进行细化。强调经济效益,强调管理效率,提高会计信息的时效性与有效性,最终实现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目标。 作者:张红操 单位: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财务部 浅谈道路工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道路工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探微 一、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结合道路工程企业的特色,在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时,要与其他企业区别对待,它和工业企业以及商业企业存在很大的不同。对道路工程企业而言,在企业资金的管理、使用审批程序、上交项目部的资金、项目部具体计划、成本费用等要进行统一规定。此外,负责项目部的财务人员要由工程企业财务科进行统一的管理和结算。采取这种方法,可以对项目部的资金运作、盈利管理进行有效的控制,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进行预算管理 编制预算是道路工程企业盈利的重要环节。进行预算工作需要财务部门和其他部门的广泛参与。道路工程企业可以在工程部门设立专门的工程预算小组,由工程技术人员和财务人员共同组成,拿到工程合同后,预算小组要做好基础性的工作。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内部工程的预算,由副总组织项目经理、工长、技术人员讨论,总经理进行最后的签字确认工作。在编制项目预算时,要以中标价作为基础,参考施工地点、材料价格、人员工资等,编制项目预算,并制定项目的目标成本。编制预算以后,要加上资源需要量清单,包括工程项目的具体材料、机械、人工等,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工程费用需要财务人员进行审核。一旦确定预算后,就不能随便更改。 三、完善资金管理 1.债务清算 对企业加强资金管理,确保实现企业的效益。完善资金管理的关键是集中管理,做好资金的调度工作。道路工程企业经常因为履约保证金和工程款拖欠,出现企业资金周转难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加强道路工程企业的财务管理。对于资金的管理主要是对工程项目的债权债务工作进行管理。如果企业工程项目分散账户较多,要建立资金结算中心,开设统一的资金账户,保证资金的安全。此外,要催促相关的业务部门加快收回履约金,对工程垫支款项建立责任人制度。项目部一般都是独立核算,它要建立业务往来的结算、核对制度,登记每一笔债权和债务的形成以及增减变化的情况,在月底,列出和建设单位或者供应商的科目余额清单,进行及时核对、清理。在项目完工后,及时偿还项目发生的债务,收回项目形成的债权。在对项目进行清算时,如果清算工作未结束或者债权债务清偿不完整,财务人员需要继续负责这项工作。 2.资金调度 财务主管部门将企业的经营收入纳入企业的账户,资金由企业统一调配,保证在生产、建设、投资等项目的资金需要。企业可以考虑建立结算中心,把资金进行集中结算,收支业务进行统一办理,按照事情的紧急程度进行资金的调配,和银行合作建立账户信息网,能够让企业及时的了解资金的使用情况,盘活资金。这种方式可以有效的减少资金停滞现象的发生,把资金形成合力。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有些机制不健全。现阶段,企业贷款沉淀的数额巨大,应当调整贷款的期限、种类,以便现金流动和外债偿还均衡发展。要及时掌握利率的变动情况,对商务合同的签约日期、贷款利率进行调整,以便减少利息的支出。企业只有把资金调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才能保证资金的正常流转,进而使企业的资金链保持正常。 四、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 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使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发生了变化。网络背景下,财会人员需要扩大知识面,更新相应的会计理论,使自身的知识结构从单一性转变成复合型,尽快融入到企业的财务管理。对财会人员来说,还需要掌握会计电算化操作,利用网络实现财务管理工作的便捷化,加快为企业提供信息的速度,准确无误的反映财务数据,及时的更新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财务管理更面临着多种挑战。熟练的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了解会计、财务知识,学习金融管理和税收知识,对业务精通,懂得外语,紧跟时代步伐,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成为财务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道路工程企业要对财会人员进行统一的管理。企业内部的会计和出纳人员由财务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实行直线型的领导,工资、奖金和福利由财务部统一发放,业绩考核、人事任免等让财务部安排。企业要注重对员工的再教育和相应的培训,提升财会人员的职业素养,提高财会人员的专业技能。 五、加强企业的风险管理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变得难以确定,管理的风险性增加,知识资本的实效性变短,对此,企业应该加强风险管理,知识资产的培育、知识的资本化、知识资本的管理都应纳入风险管理中,采取转移风险、控制风险的方法,以便进行科学管理。对于商业信息和管理技术等知识资本,因为它们存在价值的不确定性、生命周期可变性显著,企业可以采取回避风险和分摊风险的办法进行管理。道路工程企业无论是在施工,还是在资本经营中都会遇到风险,加强对风险的防范和管理是非常必要的。上述所说的知识资本的管理是其中一方面。道路施工投资较大,持续时间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宏观经济和国家政策。学会防范和规避风险,提高经营的安全系数,是道路工程企业必须要考虑的问题。道路工程企业应当建立起相应的管理机制,对风险进行识别、评估、预防和控制,加强财务风险的预防、控制,制定有效的管理方案以应对风险,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力求把风险降到最小。 六、建立监督机制 道路工程企业应当建立监督机制,及时发现各工作环节所存在的问题,增强控制的意识,更好的发挥监督控制的作用。要有效地发挥监督职能,需要提高监督人员的独立性和专业能力,对重大的工程项目加强监督。 七、结语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会有新的变化。道路工程企业应该按照市场经济的需要,进行自主化生产经营,以提升经济效益、提高劳动生产率为重点,以实现保值和增值为目的,不断创新财务管理的模式,采取多种方法,建立多层次的管理体系。 作者:邓业 单位:宜兴市四方公路养护工程有限公司
制度管理论文:论林业投资管理制度革新的建议 国家将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由拨款制改为有偿使用贷款制,是我国建国30多年来在基本建设投资管理体制上的一次重大改革。这项改革对于充分发挥投资效益,刺激企业增强时间观念、资金周转观念、利息观念、投入产出观念,促进企业通过内涵扩大再生产,努力提高经济效益,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林业企业有其自己的特点和内在的规律。因此,林业投资管理体制的改革应从我国林业特点出发,应从我国林业现状出发,应从林业企业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出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适应于林业发展的改革方案。而完全套用一般性工业企业投资管理体制的改革办法,显然是不相适应的。现就林业实行“拨改贷”投资管理制度谈几点意见和建议,供参考。 一、“拨改贷,制度和我国林业的特点是不相适应的 林业企业同其它一般性工业企业一样生产着有形的、可用货币形式表现的、用来进行商品交换的工业产品,同时还创造着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因此,林业生产的最终目的不完全是商品生产。创造有形产品的投入,可通过商品交换收回,而林业企业所创造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却不能作为商品进行交换,从而不能得以实现。林业企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企业,与工、农业企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作为林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对象森林资源是可以再生的,这是林业的突出特点。但是,森林资源的再生产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在这漫长的生长周期中,林木不可能随时参加商品交换,取得补偿,而又必须不断地投入。还由于我国没有建立林价制度,因此形成了森林资源再生产周期长、投入多、效益低的特点。由于我国森林资源分布状况及林业生产的特点,决定了建设一个林业企业不仅仅是单纯的企业自身建设,而是伴随林业企业的建设还要相应地建设一个完整的林区社会。据测算,建设一个大中型林业森工企业,其社会性建设项目就占林业企业总体投资的10%左右。建成投产后企业每年还要拿出实现利润的30%来支付这些社会性项目所需的一切费用。这是林业企业社会负担重的特性。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最主要途径是靠扩大再生产,增加产品产量来实现的。而林业企业却不能通过此途径来提高经济效益。因为《森林法》明确规定了用材林的消耗量要低于生长量,实行限量采伐,以确保我国森林资源再生产实行良性循环。这就规定了林业企业只能在一定木材生产量的前提下去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从而也就相对地固定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就形成了林业企业经济效益相对固定性的特点。 二、“拨改贷”制度同我国林业现状不相适应 我国是一个森林资源比较贫乏的国家,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大力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是我国林业生产的首要任务和主要生产目的。从我国整个林业企业现状来看,70%是老林业企业。虽然这些企业上交国家的利税早已超过了国家给企业的投资,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历史和客观的原因,造成了目前森林过伐严重,生产、生活项目大量欠帐,部分企业已到了连简单再生产都难以维持的资源危机和经济危困的局面。这些企业正是急需补还建设欠帐,休养生息.增强发展后劲的时候,而实行了“拨改贷”制度后,一方面按国家现行的贷款政策对无经济效益企业不给予贷款,企业生产力得不到恢复;另一方面,国家即使给予贷款,企业也是无法偿还的。新开发的林业企业从表面上看是有一定的经济效益的,但是,这是由于在木材销售成本中不包含原料费用,也就是说林业企业所创造的利润很大部分是靠无偿使用国家的森林资源而获得的。而且,就是这部分收入也都被企业的社会负担、上级管理、补贴该林区其它老企业亏损等项目吃掉,所剩无几。按现行国家对林业的经济政策和还款办法,对一个大中型企业的建设资金独立测算,一般要在20年左右的时间才能还清本息。而国家规定贷款的还款期不得超过15年,企业势必会将自有资金的大部分用于还款。这样15年后,企业将重新走到经济危机的老路上。 三、实行“拨改款”制度将加剧林业生产的短期行为 林业企业作为木材生产经营者,由于受林业特点的影响和经济体制上的缺陷,缺期行为一直存在于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中。实行“拨改贷”制度将进一步刺激企业轻视营林生产,把精力和资金转向木材或经济效益较高的生产中去,大大地影响森林资源的生产。林业企业的建设工期由于受客观条件以及国家财力的限制是比较长的;还由于我国目前的林业生产经营比较粗放,生产能力的形成弹性是比较大的,以及各项经济制度的不健全。因此,实行“拨改贷”制度后,将造成企业建设上的短期行为,如盲目贷款,注重生活项目的建设,轻视生产项目的建设,建设布局不合理,损失浪费严重等。’实行“拨改贷”也将加剧林业企业木材生产上的短期行为。企业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只顾本企业利益,不顾国家和消费者利益,打乱合理的布局,甚至想方设法超采超伐,造成森林资源消长比例失调。综上所述,“拨改贷”投资管理制度既不适应林业的特点也不符合林业的现状,都是不相适应的。这项制度的实施给企业在经济上套上了一道枷锁,影响了林业生产的发展。 四、几点建议 1.我国是一个贫林国家,发展林业应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就我国林业现状来看,靠林业自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靠国家对林业的扶植,给予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世界上许多林业发达国家都是在财政上对林业给予支持的,我国为扶植林业的发展,也给予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是,目前我国还是一个林业落后的国家,需要国家继续扶植。因此,建议国家对林业的基本建设投资仍然实行拨款制,采取指令性计划管理。 2.任何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都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建议国家建立征收林业税制度,以保证林业发展所需的建设资金。 3。鉴于国家财力较为困难,建议国家还可采取拨贷结合的办法,将林业建设的经营性和非经营性项目分开,对有经济效益的项目实行有偿使用,采取贷款制度,对非经营性的项目实行拨款制度。 4.价格和价值的背离,一直影响着林业企业的经济效益。林业是一个特殊行业,如果实行贷款制度,建议国家在木材产品的价格上采取特殊的政策,即放开价格的政策。这样一方面遵循了价值规律,使企业增强生产发展的活力,提高企业的还款能力,另一方面可抑制木材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丛而达到控制森林资源消耗,进而扩大森林资源的目的。 制度管理论文:煤矿电视教育网络管理制度 一、播放与收看 1、小班班前会,时间为:白班7点;7点15分;7点30分;二点班为:3点;3点15分;零点班为23点;23点15分。 2、小班安全会议内容:一、传达集团公司安全生产指令;二、传达矿长安全办公会议精神;三、通报现场存在的问题和不安全隐患;四、“三违”情况通报;五、区队、班组全面安全管理考核情况通报;六、各种政策法规、操作规程的学习;七、每日一题、安全案例教育教。[文秘站网文章-//找文章,到文秘站网] 3、各单位必须认真组织收看,做到有专人主持,在班前会记录中必须有收看记录。 4、终端电视机要有专人管理,每个班提前5分钟开机、调试,出现问题及时反馈到安监中心,电话:__* 二、电视网络及设备管理 1、电视网络从前端到区队会议室终端线路必须吊挂牢固整齐有序,信号畅通(责任单位:安监中心)。 2、前端设备必须保证完好。使用无误。(责任单位:政工办、安监中心)。 3、终端电视机及电视连接线摆放吊挂整齐牢固,清洁无灰尘。(责任单位:各区队)。 4、电视机必须摆放在各单位会议室,保证防火、防盗、防潮。(责任单位:各区队)。 5、加强闭路外线管理,必须做到每旬检查一次线路,并建立检查记录,保证线路畅通、保证信号不受损失。(责任单位:安监中心)。 三、其他规定 1、各单位的闭路电视系统不得私自拆卸、改造、破坏,会议室必须安放矿统一配备的电视机,任何人不得任意搬出、挪用和更换。否则,除针对情节处理当事人外,罚责任单位党政正职50元。 2、矿闭路电视系统网的室内外线由安监中心电视维修安排专人负责安装维护,如线路不畅通,没有信号,影响一个小班收看时间,一次罚责任人员50元,同时罚队长、书记各50元,如各区队会议室变动,或需要更新安装电视机,必须向安监中心报告。 3、前端播放人员必须按班前会时间准确播放,每延期时间在5分钟之内,罚播放责任人50元,延期时间在10分钟及没有播放,罚播放责任人100元。 4、对故意损坏电视闭路系统设备设施(如电视机、遥控器、闭路电视线等),除按价赔偿外。并视情节处以200元以上的罚款。 5、对私自改造线路、随意搭接电视信号的,一经发现,除承担一切后果外,给予100元以上处罚。 6、各单位必须认真组织员工收看,无故不收看,罚当班跟班干部及队长书记各50元。 制度管理论文:论区域公共管理的制度创新 摘 要:在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浪潮滚滚而至,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加速推进的背景下,我国区域性公共问题急剧滋生起来,由此引发新型的治理形态———区域公共管理。区域公共管理要求政府打破行政区划的刚性桎梏,摒弃狭隘的行政区行政的种种制度缺失,建构“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视野下区域公共管理的制度基础和政策框架。因此,文章分析了区域公共问题的滋生及其成因,剖析了我国区域公共管理中存在的制度缺失,并探讨了创新区域公共管理制度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区域公共问题;区域公共管理;制度缺失;制度创新 从历史的层面说,自伍德罗?威尔逊(Wilson,1887)以来,公共管理作为一门拥有自身合法地位的社会科学,在其百多年的演进和流变历程中,始终不乏各种争奇斗妍的学术论争和理论流派,甚至出现“理论丛林”的局面;而公共管理实践作为一种“国家的艺术”,伴随其纷繁杂芜的气候生态和波澜壮阔的丰富实践,也总会有治理安排上的结构转型和制度创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为了适应国内外公共管理环境的权变需求,也为了更好地体认公共管理这门学科的社会性和应用性特色,本文作者在国内公共行政学界率先对“区域行政”和“区域公共管理”进行了探索性研究①。现在看来,伴随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浪潮滚滚而至,我国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传统社会公共问题“区域化”和无界化的态势更加明显,一种有别于全球治理(国际公共管理)、国家公共管理、地方公共管理的区域公共管理,正在迅速凸显和逐步成形。区域公共管理面对和要解决的是区域性公共问题,因而它区别于传统的“行政区行政”②,对政府公共管理的治理结构和制度建构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诉求。 一、 区域公共问题及其成因 (一)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发展滋生了大量宏观和中观的区域公共问题。自二战结束以来,公共管理所面对的世界景象和社会生态发生了亘古未有的嬗变。当前,人类更是全面过渡到一个全球化和区域化齐头并进又交相辉映的时代。在全球化和区域化浪潮突飞猛进的时代,诸多的因素和复杂的背景交织在一起,诱发甚至引爆了大量“宏观区域性公共问题”和“中观区域性公共问题”。一方面,伴随经济全球化进程和世界新区域主义运动的兴起,民族国家间的区域化已经由传统的“浅表一体化”向“深度一体化”①、封闭式区域化向更具开放性的区域化模式转变,加之作为政治目的的区域化进程的加快,使得洲际内跨国间的宏观区域性公共问题明显增加。诸如相互贸易与投资、国家安全、环境治理、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国际恐怖主义治理等跨国性公共问题,依靠民族国家的内部力量已经无法解决,必须寻求洲际区域内大部分国家甚至所有国家的集体决策和协调行动。另一方面,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发展,使得由若干毗邻国家或地区结成的“次区域”变得更加相互依赖,由此滋生了更多难以回避的中观区域公共问题,如“新 柔 廖”次区域(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尼三国毗邻区域)的合作供水问题,“图门江流域”次区域(中国、朝鲜、俄罗斯三国毗邻区域)的经贸关系、公共安全、政治合作问题,“澜沧江 湄公河地区”(大湄公河流经的中、越、缅、老、柬、泰等国)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领域合作,“一国两制”下粤、港、澳次区域的竞争力、经济合作、环境治理、公共卫生和危机管理、政府协调等问题。 (二)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催生了诸多区域公共问题。1949~1978年的近30年间,中国长期实行高度集权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政府管理社会公共问题的惟一机制是自上而下的科层制,缺少市场机制和社会机制。因此,社会公共问题往往被禁锢于行政区划内部,通过内向型行政方式予以解决。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2年我国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国内的分权化改革和市场化进程在不断推进,迫切要求有一个“全国一盘棋”的统一市场环境;而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更宣告中国的市场经济必须与国际市场机制接轨,需要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的激烈竞争。从集权与分权的政治逻辑来看,市场经济下中央政府实行经济性分权政策是好事,它能够诱发哈耶克所谓的自发秩序的慢慢形成,有利于调动地方行动主体(包括地方政府)发展经济和参与市场竞争的主动性、积极性。然而,由于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和法治建设进程的滞后,加之尚未顺利实施行政性分权的配套改革,我国市场化改革的直接后果是催生了诸多新型的社会公共问题,比如地方政府的GDP崇拜和政绩主义、地方政府间的恶性竞争、地方保护主义、地区发展的马太效应等。我国市场化进程中催生的这些问题,不仅突破了传统行政区划的刚性束缚,扩散和蔓延到由多个地区组成的某一经济区域,而且还超越了计划体制下那种由上至下的政府治理能力域限,衍生为区域性公共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行政区行政的僵化法则已经力不从心,迫切呼唤区域公共管理这种治理新机制的诞生。 (三)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产生了棘手的区域公共问题。近20多年来,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速度在迅速提升,由此引发了社会公共问题的空间重组和空间集聚,其结果也萌发了复杂的区域公共问题。主要表现在:1.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中国是一个有着2000多年农耕历史的国家,目前占社会六成以上的人口是农民,因此,农村城市化的压力巨大,解决城乡二元结构也任重道远。在我们看来,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城市与乡村两种不同政治行政区域之间存在着短期难以弥合的公共管理的制度差异,进而需要两种功能区域之间进行制度协调、制度创新、制度重构的问题。从这一视角看,转型时期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非常值得区域公共管理开展长期的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探究,比如“假性城市化”现象、“城中村”问题、农民失地问题、村改居问题、社区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等等。2.行政区划变革问题。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中国几千年来,行政区划的调整更迭似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等多股动力的促动下,我国行政区划的变革与调整尤为频繁。从一定意义上说,行政区划变革已经成为政治权力和治理权限在区域空间上的较量和政府体系内部的再分配过程,其中隐藏着多维的利益博弈关系,牵涉到公共管理的深层次症结。因此,需要加强公共管理学科视野的研究。3.流域治理问题。从自然区域的角度看,流域是一种整体性极强的区域,流域内各自然要素的相互关联极为密切,特别是上下游间的相互关系密不可分。但是,从行政区域的角度看,流域又是不完整的,它往往被不同的行政区域所分割。特别在市场化和工业化的双重压力下,地方政府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俨然成为流域内利益独立的博弈主体。因此,流域治理的公益要求(如环境保护、产业协调、城市 规划等)与地方政府的功利动机(主要是经济发展、财税指标、后发困境等)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甚至冲突。总之,流域治理引发的区域公共问题甚为棘手但又亟待解决。(四)现代化进程中的区域公共问题日益加剧。从现代化进程和发展理论视角来看,从清末的“洋务运动”、“西学东渐”到建国后的“四个现代化”建设,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近代以来的百多年间,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历经艰辛,迄今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毋庸置疑,由于中国是一个后发赶超型现代化国家,因而与西方发达现代化诸强相比,我国的综合现代化水平还很低,仍基本处于“经典现代化”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的“再现代化”甚至超现代化水平相比,更有天壤之别。尤为突出的是,中国是一个严重非均衡发展的国家,其内部的现代化程度和发展水平在空间区域上表现出巨大的落差,由此产生一系列事关国家或地区发展前途的区域公共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1.国内的东、中、西部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制度文明、社会发育、竞争优势等方面差距明显,形成发达区域、次发达区域和欠发达区域的发展鸿沟。2.东北老工业基地与中部一些工业基础较好的省份出现滞胀和结构性萧条的发展困境,已经凸显出“问题区域”的态势。3.老、少、边、穷的地区现代化水平不容乐观,与沿海先发区域间有差距扩大的“马太效应”趋势。4.沿海一些发达省份的内部区域发展差距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广东、江苏、山东、福建较为明显。笔者认为,从中国内部的区域发展与公共管理的互动逻辑来看,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21世纪中国公共管理面对的最大挑战莫过于区域协调发展的挑战,处理和解决好了上述一系列区域性公共问题,和谐社会的发展愿景就不再遥远。二、我国区域公共问题管理中政府制度的缺失 就目前来看,对于区域公共问题的治理,无论是我国公共管理的理论界还是实务部门,都缺乏系统的理论思考和操作策略;而最为关键的是,我国政府公共管理的制度设计和制度链条中,还存在诸多的漏洞与缺失,难以胜任区域公共问题的合法、合理和高效治理。这些缺失主要是:(一)行政区行政的治理思想根深蒂固。众所周知,中国有几千年的封建官僚制度传统和“大一统”治理意识,对于社会公共问题的管理,历代统治者习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而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了几十年的高度集权的计划体制,更是强化了“国家简单化”的治理理念。如果从治理的技术层面来说,我国政府传统的这些治理特质,可以概括为“行政区行政”。所谓行政区行政,简单地说,就是基于单位行政区域界限的刚性约束,民族国家或地方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是在一种切割、闭合和有界的状态下形成的政府治理形态。它有以下基本特征:1.从政府治理的社会背景看,行政区行政适应了农业文明和工业社会的基本诉求,是封闭社会和自发秩序的产物。它发轫于农业社会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契合了政府专制统治的传统。自工业社会以来,基于韦伯的“现性”而构建的稳态的“科层制”结构,更是使行政区行政模式的封闭性和机械性发挥到了极致。2.从政府治理的价值导向看,行政区行政的根本特征在于,它是以民族国家或国内地方政府的、明确的单位行政区划边界作为管理出发点的。这种根据行政区划的人为切割来治理国家和地方的模式,可以称之为“内向型行政”或“闭合型行政”模式。内向型行政模式从根本上讲是“画地为牢”和“各自为政”的,甚少关注行政区划边界或跨行政区域的“区域公共问题”。3.从社会公共事务的治理主体上看,行政区行政是一种垄断型统治行政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政府是管理国家和地方行政区域内部公共事务的惟一主体,政府成为万灵和万能的“全能”政府,可以预见和处理所有社会公共问题,制定各种公共政策并监督其执行,从而包办和代办了单位行政区域内部的大小公共事务。4.从公共权力运行的向度上看,行政区行政模式强调政府管理权力运行的单向性和闭合性。也就是说,根据“科层制”所内蕴的层级分设和层级节制的基本法则,政府公共管理权力在行政单元内部的日常运作是自上而下的和单向度的,由此形成一种单一权威中心的“金字塔”式闭合结构。特别是在中央集权的单一制国家,由于一贯坚持“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的政治原则,这使得按行政区划切割的地方政府,必须严格遵循“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博弈规则,很难自觉生成一种“地方政府区域公共管理共同体地方政府”的谈判协调的制度安排。5.从公共问题治理的层次设计看,自上而下的等级制层次设计是行政区行政的基本法则。具体来说,就是将国家内部的社会公共问题切割为若干层次,进而设计机构类同、职能重叠的等级治理架构。很明显,那些跨越这些等级层次的外溢性区域公共问题,不在等级制治理的层次设计视野之内。 (二)现代区域政策框架尚未成形。区域公共问题的治理,特别是国内区域问题的治理,需要有组织完善、设计精细、有的放矢的一整套区域政策作为保障框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进行过多次区域范围的划分,也先后实行过区域均衡发展、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和梯度发展等多种发展战略,投入了大笔公共财政资源。但是,区域发展的公共绩效一直较为低下,达不到政策设计时的理想目标。其中的症结何在?有学者认为,中国迄今为止尚无真正意义上的区域政策,是我国区域发展一直走不出恶性循环的主要根源[1](P540)。其理由是:1.中国没有形成完善的区域政策制度基础,比如区域政策实施机构不是立法的产物,没有专门负责区域政策的职能部门。2.不存在可供区域政策利用的区域划分框架,比如中国的区域划分都是草率、笼统的,范围太广,不具有实施区域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3.区域政策工具残缺不全,除扶贫政策外,缺乏针对问题区域的政策。4.缺乏有效的政策监督与评估机制。笔者认为,这种观点较为实际地揭示了我国区域政策的误区和问题。中国确实缺乏西方发达国家意义上的区域政策。这是因为,欧美国家的区域政策有一个良好的公共管理的制度基础(包括成熟的市场经济、宪政法治、有限政府、公共治理的多元机制等),而中国的区域政策过程,由于长期受人治行政、集权体制、全能政府、扭曲市场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一直难以有完善的制度基础、设计精细的区域划分框架以及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工具、有效的区域政策监督与评估机制等。因此,“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政策的部门分割”、“政策的相互打架”症状就成为中国区域政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 (三)区域公共管理的具体制度安排不健全。我国区域公共管理中政府制度的缺失,除了上述两大问题外,在诸多具体的制度安排方面也很不健全。主要有:1.宏观与中观区域公共问题管理的制度安排有待完善。国际上“深度一体化”进程和宏观区域治理最成功的典范当属“欧盟”。与之相比,我国与亚太国家结成的宏观区域或者与相邻国家结成的次区域,其治理结构和制度框架仍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需要中国政府的积极参与并加以完善。2.解决我国普遍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和地方政府间恶性竞争的制度安排非常脆弱,成为影响国家和区域整体经济绩效的病灶。3.我国黄河、长江、珠江、淮河等大江大河的流域治理制度弊端甚多,其中涉及的水权制度、生态补偿机制、利益协调机制、政府间关系等问题尤为突出。4.区域公共协调机制并不健全,比如市长联席会议制度、区域公共基础设施协调制度、“一国两制”下粤-港-澳联席会议制度、“泛珠三 角”区域协调制度、省际区域公共协调制度,等等。5.行政区划调整与空间规划中的问题突出,政策随意性和长官意志浓厚,尚未有建基于宪政制度和法治原则的制度约束机制。6.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突出,城市区域与农村区域之间缺乏有效衔接的制度融合机制。 三、区域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基本路径 (一)治理理念的转变:从行政区行政到区域公共管理。区域公共问题管理中的政府制度创新,首先要突破以单位行政区划的刚性约束和政府统治为要义的行政区行政的缺失,确立区域公共管理的新思维。1.在政府治理的社会背景上,区域公共管理是开放社会和无缝隙社会的产物,它迎合了全球化和区域化浪潮的需要,因应了市场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大势所趋。在这样一种权变、风险、不确定性的复杂社会生态下,社会公共事务表现出高度渗透的趋势,区域乃至全球社会间结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赖状态,区域性和区域化的“广度”与“深度”得到前所未有的倍增。2.在政府治理的价值导向上,区域公共管理以公共问题和公共事务为价值导向,而非以行政区划的切割为出发点。它摒弃了传统的“内向型行政”或单边行政的弊病,奉行“区域性行政”和合作治理的哲学观,把大量跨越国界和行政区划的“外溢性”公共问题和“区域性”公共事务纳入自身的管理范围,由此实现社会公共事务的分层治理和细分治理。3.在社会公共事务治理的主体上,区域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多元化的。它既有代表官方的政府组织,也有非官方的民间组织和私营部门,涵盖了区域内的民族国家间政府、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其联合体,以及区域性的多样化非政府组织、自愿组织和经济组织,形成了区域政府与公民社会、私营部门等多元主体共同治理区域公共事务的新格局。4.在公共权力的运行向度上,区域公共管理倚赖的是多元的、分散的、上下互动的权威,彼此间是合作网络和交叉重叠的关系。它主要通过合作、协调、谈判、伙伴关系、确立集体行动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区域公共事务的联合治理。这种联合治理的实质在于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之上的相互合作。总之,根据区域涵盖界域的大小,我们可以把现代区域公共管理划分为国家间区域公共管理、次区域公共管理和国内区域公共管理3种类型(见表1)。 (二)治理机制的创新:从科层制到组织间网络制。在公共事务的治理机制上,区域公共管理观认为,治理纷繁杂芜的公共事务尤其是区域性公共事务,没有绝对的医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传统的科层制面对区域公共问题的挑战,已经显得力不从心,因此,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区域公共问题,必须借助于科层制、市场机制、自组织制等混合机制来对其进行“多中心”治理,形成一种组织间网络的区域公共问题治理新机制。诚如着名学者约瑟夫?S.奈、约翰?D.唐纳胡所指出的:“全球性的最大特点是网络性,因此,这些治理机制也应当是网络性的,而不是等级制的。”“治理仍将建立在民族国家为中心的基础之上。国家权力、国家间的权力分布仍然十分重要……但是,‘国家’的旧有形象或许将变得越来越与实际不符,因为国家机构与私人部门、第三部门的联系越来越网络化而难分彼此。跨政府关系网络、跨国关系网络将变得越来越重要。”[2](P13)组织间网络治理最成功的典范莫过于欧盟的区域治理。欧盟区域公共管理的研究专家贝娅特?科勒—科赫认为:集体意愿的组织原则和宪政的观念是区分社会政治体系的两个构成性要素,因此,根据两者的不同方式组合,可以区分出4种不同种类的治理机制(见表2);在这4种治理类型中,法国一般被贴上“国家主义”的标签,美国以“多元主义”而着称,瑞士是“和谐主义”的典范,而欧盟则成为“交织主义”(即网络治理)的实例。在此基础上,国内有学者对贝娅特?科勒—科赫的4种治理机制做了进一步的诠释,归纳和概括出其中的主要特征(见表3)。由此可以看出,国家主义、多元主义、法团主义治理机制主要适用于某个民族国家或行政区政府,而网络主义治理机制则适合于特定的跨国或跨行政区的区域共同体。这些特征也与上文分析的区域公共管理的主要特色并无二致。 (三)制度基础的建构:从“国家简单化”管理到“国家精密化”管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区域公共问题管理的制度基础非常薄弱。由于尚未建构起适应区域公共问题管理需要的相应制度体系,政府对区域公共问题的管理仍沿袭“国家简单化”的思维观念和方式手段。所谓国家简单化管理,是指高度集权的计划体制下,由于国家官僚的极度理性而设计的一种“假、大、空”式的公共问题管理制度,在这种制度逻辑下,政策具有随意性,制度设计严重脱离实际而不具有可操作性和问题的针对性。简而言之,国家简单化管理,就是官僚在过分自信的情况下滥用国家权力,对复杂的社会公共问题做简单化处理的一种治理安排[5](P3)。国家简单化的管理制度,难以应对区域公共问题的治理诉求,因此,必须借鉴发达国家那种“国家精密化”的管理制度。所谓国家精密化管理,是指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行政官僚,在有限理性驱使下设计的一种缜密、精细、法治的公共问题管理制度。比如以区域发展的制度基础为例,为了确定结构基金(StructuralFunds)以及其他区域政策工具的受益区域范围,欧盟当局制定了通用的区域体系(NUTS区域)。整个欧盟的区域划分为3个NUTS层次,每个成员国分为1个或多个NUTS-1区,每个NUTS-1区又分为1个或多个NUTS-2区,NUTS-2区又进一步分为几个NUTS-3区。同时,对应落后病、萧条病和膨胀病3类区域问题,至少有3类问题区域划分,即落后区域、萧条区域与膨胀区域。又如,具体到英国区域发展的制度基础来看,英国把英伦三岛之一也是最重要的英格兰划分为9个标准区域,分别成立9大区域发展局(RDAs)①,在9大RDAs下面又做次级甚至更多层级的区域划分,从而使区域问题的治理变得更有针对性,工具和策略更有可操作性。反观中国或国内的一些省份,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的制度基础尚较为薄弱,表现在:政策随意性强,没有一种一以贯之的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政策框架;区域的划分非常简单和笼统,而且变动很大,很难真正确定区域政策的受益范围;尚未有相对独立、具有宪政法治基础的专门区域管理机构,等等。 (四)区域政策的创新:从内部政策到区域公共政策。传统上我国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只有面向国内或地方的内部政策,缺乏面向国外和区域间的区域公共政策。要进行区域公共管理的政府制度创新,重要的内容还在于实现从内部政策到区域公共政策的转变。 1.国家间政策一体化。政策一体化是指政府有意采取超出国民待遇范围的措施,通过调整、协调或对国家政策和执行机制的相互认可来减少管理体制所带来的市场分割的负面效应。目前,国际上的区域一体化安排(RegionalIntegrationAssociations)如欧盟(EU)、澳大利亚与新西兰之间的密切经济关系协定(CER),在国家间政策一体化方面堪称典范。通过国内政策配合、国家标准和规章的协调,以及对外国管理体制和达标评定程序的认可3种模式,国家间政策一体化可以获取丰厚的经济收益,主要是降低交易成本、扩大开放和增加国内市场的公平竞争、将外部溢出效应“内部化”、对实行自由贸易的成员方进行补偿的机制等[6](P97)。因此,中国政府应积极参加东盟“10+1”自由贸易区,尽快实现与这些国家的政策一体化目标。2.政治目的下的“次区域”一体化政策。由相邻的若干民族国家或地区结成的“次区域”一体化安排,几个成员国之间实行“俱乐部规则”,可以共同提供国家安全、和平环境、有助于某些社会的政治制度,以及民主价值观的形成等区域性政治公共物品。这种“次区域”一体化政策可以减少邻邦间的摩擦、减缓社会及政治压力、巩固民主与政治制度、提升“弱小政体”的谈判和讨价还价能力,比如中国与俄罗斯以及中亚几个国家建成的“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与东南亚诸国结成的“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组织等。3.实施区域功能政策。(1)竞争政策。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政策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建设统一大市场、消除政府间恶性竞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比如在欧盟,竞争政策被奉为单一欧洲市场的第三根支柱,因为它的目的是通过消除一切阻碍、限制或扭曲欧盟范围内自由竞争的行为,保证欧洲统一大市场中公平竞争的和谐有序进行[7](P13)。欧盟竞争政策有着雄厚的法律基础。然而,我国目前的竞争政策的法律基础很不完善,除《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1993)第7、 30条有相关限制不正当竞争的条款外,很少有其他法律涉及地方政府间竞争和地方保护的规定。因此,要规范我国地方政府间的合理竞争,消除地方保护主义现象,就必须建构竞争政策的法制基础。(2)区域(地区)发展政策。这一政策旨在协调区域发展,减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正如上文所分析的,区域政策必须以坚实的制度基础做保障,比如,欧盟的区域政策有3个必不可少的方面:欧洲地区发展基金(后又发展为包括发展基金、结构基金、凝聚力基金在内的丰富的资金体系)、涉及地区问题的政策机构(主要包括欧洲投资银行、欧洲社会基金、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农业指导与保证基金)、对各类具有不同程度地区效应的政策予以协调[8](P159)。可以看出,独立运作的基金、专门负责的职能机构和区域政策间的协调是保证区域发展政策有效落实的基础。因此,在区域协调发展事业中,我国政府必须关注这方面的问题。 制度管理论文:中小学校消防安全管理制度范文 为加强消防安全工作、保护公共财产、师生的生命及财产安全,把消防安全工作纳入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之中,现特制定以下消防安全制度。 1、加强全校师生的防火安全教育。按《消防法》的要求,做到人人都有维护消防安全、保护消防设施,预防火灾,报告火警的义务。要做到人人都知道火警报警电话119,人人熟知消防自防自救常识和安全逃生技能。 2、保障校内的各种灭火设施的良好。做到定期检查、维护、保证设备完好率达到100%,并做好检查记录。 3、教学楼安全出口、疏散通道保持畅通。 4、学生聚集场所不得用耐火等级低的材料装修。 5、易燃、易爆的危险实验用品、做到专门存放、由化学实验员责保管。在利用易燃、易爆化学药品做实验时,教师必须在做实验前向学生讲清楚注意事项,并指导学生正确使用,防止火灾事故发生。 6、图书室、实验室、库房等场所严禁吸烟及使用明火,下班后工作人员要及时关好门窗,确保安全。 7、学校消防设施,要人人爱护。任何人不得随意移动和损坏,违者要严肃处理。 8、加强用电安全检查,必须经常对校内的用电线路、器材等进行检查,如发现安全隐患,要及时进行整改、维护、确保安全。 9、学生教室内严禁私拉乱接电线,不准私自接用任何家用电器。 10、对因无视防火安全规定而造成不良后果者,要从重处罚,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制度管理论文:企业经济合同管理制度 企业经济合同管理制度 第一节总则 第1条为加强经济合同管理,减少失误,提高经济效益,根据《经济合同法》及其他有关法规的规定,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制订本制度。 第2条公司各部门及下属公司、企业对外签订的各类经济合同一律适用本制度。 第3条经济合同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搞好经济合同管理,对于公司经济活动的开展和经济利益的取得,都有积极的意义。各级领导干部、法人委托人以及其他有关人员,都必须严格遵守、切实执行本制度。各有关部门必须互相配合,共同努力,搞好公司以“重合同、守信誉”为核心的经济合同管理工作。 第二节经济合同的签订 第4条签订经济合同,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政策及有关规定。 第5条对外签订经济合同,除法定代表人外,必须是持有法人委托书的法人委托人。法人委托人必须对本企业负责,对本职工作负责,在授权范围内行使签约权。超越权限和非法委托人均无对外签约,但经总经理特别授权并发给委托证明收的例外。 第6条签约人在签订经济合同之前,必须认真了解对方当事人的情况。包括:对方单位是否具有法人资格、有否经营权、有否履约能力及其资信情况,对方签约人是否法定代表人或法人委托人及其权限。做到既要考虑本方的经济效益,又要考虑对方的条件和实际能力,防止上当受骗,防止签订无效经济合同,确保所签合同有效、有利。 第7条签订经济合同,必须贯彻“平等互利、协商一致、等价有偿”的原则和“价廉物美、择优签约”的原则。 第8条签订经济合同,如涉及公司内部其他单位的,应事先在内部进行协商,统一平衡,然后签约。 第9条经济合同除即时清洁者,一律采用书面格式,并必须采用统一的经济合同文本。 第10条合同对方当事人权利、义务的规定必须明确、具体、文字表达要清楚、准确。 合同内容应注意的主要问题是: 1.部首部分,注意写明供需双方的全称、签约时间和签约地点。 2.正文部分,注意:产品名称应具体写明牌号、商标、生产厂家、型号、规格、等级、花色、是否成套产品等;技术质量要求要明确、具体;数量要明确计量单位、计量方法、正负尾差、合理称差及自然损耗率等;馐、运输方式及运费负责应具体明确;交(提)货期限、地点及验收方法应明确;价金必须执行现行的国家定价或国家指导价、市场调节价;违约责任有法定违约金的按规定写明,法律没规定或规定不具体的,应具体写明约定的违约金数额、比例及计算方法。 3.结尾部分,注意:双方都必须使用合格的印章------公章或合同专用章,不得使用财务章或业务章等不合格印章;注明合同有效期限。 第11条签订经济合同,除合同履行地在我主所在地外,签约时应力争协议合同由我方所在区、县人民法院管辖。 第12条签订购货合同应以现货为主,并坚持经销定进原则;付款尽可能采用托收承付,如需预付货款或定金按二百一十九条规定办理。签订购货合同应以现款为主,不准赊销;确需赊销或代销的,赊销金额在20万元以下的由下属公司、企业经理审批,20万元至50万元的由总会计师和主管副总经理(总经理助理)审批,50万元以上的由总经理审批。 第13条任何人对外签订合同,都必须以维护本公司合法权益和提高经济效益为宗旨,决不允许在签订经济合同时假公济私、损公肥私、谋取私利,违者依法严惩。 第三节经济合同的审查批准 第14条经济合同的正式签订前,必须按规定上报领导审查批准后,方能正式签订。 第15条经济合同审批权限如下: 1.下属公司、企业对外签订的经济合同,除按规定须上报公司审查批准者外,由公司、企业领导审批。 2.下列合同由总经理或其授权人审批: 标的超过100万元的; 预付定金或预付货款超过10万元的; 联营、合资、合作合同; 重大涉外合同。 3.下列合同由董事长审批: 标的超过500万元的; 投资100万元以上的联营、合资、合作、涉外合同。 4.标的超过公司资产1/3以上的合同由董事会审批。 5.法律顾问室负责对下列合同进行审查:董事会、总经理委托审查的合同;内容复杂、较难掌握,各企业要求提供法律帮助的合同。法律顾问室主要负责审查合同条款、内容的合法性、严密性、可行性,提出意见供决策部门参考。 第16条经济合同审查的要点是: 1.合同的合法性。包括:当事人有无签订、履行该合同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合同内容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政策和本《制度》规定;当事人的意思表地是否真实、一致,权利、义务是否平等;订约程序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2.合同的严密性。包括:合同应具备的条款是否齐全;当事人双方的权利、义务是否具体、明确;文字表述是否确切无误。 3.合同的可行性。包括:当事人双方特别是对方是否具备履行合同的能力、条件;预计取得的经济效益和可能承担的风险;合同非正常履行时可能受到的经济损失。 第17条根据法律规定或实际需要,经济合同还应当或可以呈报上级主管 机关见证、批准,或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鉴证,或请公证处公证。 第18条经济合同的审批程序如下: 1.申报。各企业的法人委托人在授权范围内对外签订合同,应事先填写“经济合同签约申报表”(一式二份),报本企业的领导审查批准。(凡先经领导口头同意签约的,签约后需补办手续)。需报总经理、董事长审批的,应由该企业领导签署意见,随同合同初稿及有关资料、附件等,一并上报。 2.审核。对送审的经济合同,应按本《制度》第二百一十九条规定的审批权限,由主管人或有关人认真审阅,必要时可进行调查研究,最后作出:批准、不批准;通知申报单位补报材料或进一步谈判。(应提出谈判的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 主管人在“申报表”上批写意见后,“申报表”一份及合同初稿留底,另一份“申报表”连同其他材料发还申报单位,由承办人按批准的意见办理。 上述审批程序,一般为1…2天。特殊情况,经批准或授权的可不受审批程序的约束。 第四节经济合同的履行 第19条经济合同依法成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一切与合同有关的部门、人员都必须本着“重合同、守信誉”的原则,严格执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确保合同的实际履行或全面履行。 第20条合同履行完毕的标准,应经合同条款或法律规定为准。没有合同条款或法律规定的,一般应以物资交清,工程竣工并验收合格、价款结清、无遗留交涉手续为准。 第21条各企业领导及签约人应随时了解、掌握经济合同的履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汇报。否则,造成经济合同不能履行、不能完全履行的,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五节经济合同的变更、解除 第22条在经济合同履行过程中碰到困难的,各企业首先应尽一切努力克服困难的,尽力保障合同的履行。 如实际履行或适当履行确有不可克服的困难而需要变更、解除合同时,应在法律规定或合理期限内与对方当事人进行协商。 第23条对主当事人提出变更、解除合同的,应从维护本企业合法权益出发,从严控制。 第24条变列、解除经济合同,必须符合《经济合同法》的规定,并应在公司内办理有关手续。 第25条变理、解除合同的手续,应按本《制度》第二百一十九条及第二百二十条规定的审批权限和程序执行。 经上报主管机关批准的合同,在达成变更、解除协议前,应报原机关批准。 经上级主管机在见证或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鉴证的合同,在达成变更、解除协议后,应报原机关备案。 经公证机关公证的合同,在达成变更、解除协议后,必须报公证机关重新公证,才具有法律效力。 第26条变更、解除经济合同,一律必需采用书面形式(包括当事人双方的信件、函电、电传等),口头形式一律作废。 第27条变更、解除经济合同的协议在未达成或未批准之前,原合同仍有效,仍应履行。但特殊情况经双方一致同意的例外。 第28条因变更、解除合同而使当事人的利益遭受损失的,除法律允许免负责任的以外,均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并在变更、解除合同的协议书中明确规定。 第29条以变更、解除合同为名,行以权谋私、假公济私之实,损公肥私的,一经发现,从严惩处。 第六节经济合同纠份的处理 第30条合同在履行过程中如与对方当事人发生纠份的,应按《经济合同法》等有关法规和本《制度》规定妥善处理。 第31条合同纠纷由签约企业负责处理。涉及内部几个企业的,可以协商或由公司确定一个企业为主负责修理。签约人对纠纷的处理必须具体负责到到底。 第32条处理合同纠纷的原则是: 1.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法律没规定的,以国家政策或合同条款为准。 2.以双方协商解决为基本办法。纠纷发生后,应及时与对方当事人友好协商,在既维护本企业合法权益,又不侵犯对方合法权益的基础上,互谅互让,达成协议,解决纠纷。 3.因对方责任引起的纠纷,应坚持原则,保障我方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因我方责任引起的纠纷,应尊重对方的合法权益,主动承担责任,并尽量采取补救措施,减少我方损失;因双方责任引起的纠纷,应实事求是,分清主次,合情合理解决。 第33条各企业在处理纠纷时,应加强联系,及时通气,积极主动地做好应做的工作,不互相推诿、指责、埋怨,统一意见,统一行动,一致对外。 第34条法律顾问室处理合同纠纷的范围是: 1.董事会、总经理交办的; 2.经各企业处理解决不了的; 3.其他应由法律顾问室处理的。 第35条提请处理合同纠纷的程序是: 1.承办人填写“对外经济合同纠纷申报表(一式二分),按本《制度》第二百二十二条的规定报批。 2.审批单位可依据情况,在1天内作出;由上报单位负责处理;由法律顾问室负责处理。 3.法律顾问室对经协商仍无法解决或认为有必要的合同纠纷,经主管领导同意,可提交上级主管机关、仲裁部门或人民法院依法处理。 第36条合同纠纷的提出,加上由我方与对方当事人协商处理纠纷的时间,应在法律规定的时效内进行,并必须考虑有申请仲裁或记拆的足够时间。 第37条凡由法律顾问室处理的经济合同纠纷,有关企业必须主动提供下列证据材料(原件或影印件): 1.经济合同的文本(包括变更、解除合同的协议),以及与合同有关的附件、文书、电报、图表等; 2.关货、提货、托运、验收、发票等有关凭证; 3.货款的承付、托收凭证,有关财务财目; 4.产品的质量标准、封样、样品或鉴定报告; 5.有关违约的证据材料; 6.其他与处理纠纷有关的材料。 第38条对于经济合同纠纷经双方协商达成一致意见的,应签订书面协议,由双方代表签字并加盖双方法人公章或合同专用章。 第39条各企业对双方已经签署的解决合同纠纷的协议书,上级主管机关或仲裁机关的调解书、仲裁书,在正式生效后,应复印若干份,分别送与该纠纷处理及履行 有关的部门收执,各部门应由专人负责该文书执行的了解或履行。 对于对方当事人在规定定期限届满时没有执行上述文书中有关规定的,承办人应及时向主管领导和法律顾问汇报。 第40条对方当事人逾期不履行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仲裁决定书或判决书的,由法律顾问室配合各单位向人民法律申请执行。 第41条在向人民法院提交申请执行书之前,有关单位应认真检查对方的执行情况,防止差错。 执行中若达成和解协议的,应制作协议书并按协议书规定办理。 第42条合同纠纷处理或执行完毕的,应及时通知有关单位,并将有关资料汇总、归档,以备查考。 第七节经济合同的管理 第43条本公司对经济合同实行二级管理、专业归口制度,法人委托书制度,合同专用章制度及基础管理制度。 第44条本公司经济合同的二级管理具体是: 公司由总经理总负责凡管副总经理(总经理助理)具体负责,管理管理部门为法律顾问室。 下属公司一级由经理、副总理负责,归口管理人为办公室主任或秘书;各法人委托人具体负责各自授权范围的合同签订、履行工作。 第45条公司主管内贸的副总经理(总经理助理)负责审批内贸合同。 公司主管外贸的副总经理(总经理助理)负责审批外贸合同。 公司主管工业的副总经理(总经理助理)负责审批工业方面的引进、合资、合作合同。 公司主管房地产业的副总经理(总经理助理)负责审批房地产、建设合同。 第46条法律顾问室的主要职责是: 1.负责管理公司的各类合同; 2.负责检查各类合同的合法性,实行法律监督;对公司审批或签订的合同负责把关,对下属企业审批的合同负责抽查,提供法律帮助; 3.负责对法人委托人和有关人员进行法律培训、考试、提高法人委托人的法律素质; 4.负责考评各企业的合同管理工作,总结交流经验教训,提高合同管理水平; 5.配合各企业办理合同的报批、见证、鉴证和公证等事项; 6.配合各企业处理合同纠纷; 7.参与有关合同的谈判、签约、履行等工作。 第47条下属公司、企业合同管理的主要职责是: 1.负责管理本企业签订的合同; 2.负责审查本企业签订的合同的合法性、完整性和可行性;对须报请公司或上级主管机关审批、见证、签证或公证的合同,办理申报手续,提出初步意见; 3.负责本单位法人委托人的日常管理及年终审查的初审; 4.根据法律及本《制度》的规定,制定本企业合同管理的实施细则,采取切实措施,搞好合同管理工作; 5.负责修理本企业合同纠纷;对难度较大单位经济合同资料的汇总、分类、归档、保管及合同台帐的设立、统计、上报等基础管理工作。 第48条法人委托人的主要职责是: 1.在授权范围内负责谈判、签订合同,既不能违章越权,也不能消极推诿; 2.对所签订合同的合法性、完整性和可行性负责; 3.对须报请上级领导审批的合同,办理申报手续,提出本人意见并对本人意见负责; 4.对所签合同的全面履行具体负责,履行中发现问题应立即上报、并积极想办法解决,对发生的合同纠纷负责处理好或协助有关部门处理好; 5.负责保管好本人所签合同的一切资料;合同履行完毕后应立即将资料上交归档。 第49条凡具备下列条件的,可以发给法人委托证书: 1.政治思想好。能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政策,遵守公司各项规章帛;能拒腐蚀,不贪污贿,不假公济私、损公肥私。 2.业务工作好。熟悉本职工作,能够良好地完成本人的业务工作,并以公司利益为重,择优签约,严格履约,节约资金,增加收益,取得一定成绩,无遗留问题。 3.法律意识强。对《经济合同法》等经济法规认真学习,初步掌握并能运用有关法规。 第50条公司根据各部门和下属公司、企业的实际情况,决定法人委托人的设置及数额,具体人选由各单位确定,经培训考核合格后,发给法人委托书。 第51条法人委托书庆于每年终重新审核一次。审核的主要内容是:法人委托人在本年度的工作、学习及思想情况,取得什么成绩,发生什么问题,有无违纪行为等。审核后,法定代表人可根据情况分别作出:维持授权范围、变更授权范围、撤销授权及吊销法人委托书等决定。 第52条法人委托证书应妥善保管,防止遗失。不准将法人委托证书转借他人或用作其他证明,否则,除吊销其法人委托证书外,还要追究相应的责任。 第53条法人委托人工作调动时,应向所在企业交销其法人委托证书。 第54条签订合同专用章制度。公司及下属保企业对外签订合同所加盖的印章,除各企业的公章外,一律使用合同专用章,其他印章一律不准代替使用。否则,财务部门有术拒绝办理结算手续,由此所引起的责任由有关人员承担,还可以予以处罚。 第55条合同专用章由各单位统一刻制、编号和颁发;严禁任何人私自刻制、使用。 第56条合同专用章应严格按授权的范围使用,不准混用、代用或借用。 第57条合同专用章应妥善保管,若有遗失,除立即登报声明作废外,还要追究有关人员的经济责任和行政责任。 第58条公司各企业都必须认真做好经济合同管理和基础工作。具体如下: 1.建立合同档案。每一份合同都必须有一个编号,不得重复或遗漏。每一份合同包括合同正本、副本及附件,合同文本的签收记录,合同分批履行的情况记录,变更、解除合同的协议(包括文书、电传等),均应妥善保管。 2.建立合同管理台帐。各企业应根据合同的不同种类,建立经济合同的分类台帐和总台帐。每个企业必须设一个总台帐。其主要内容包括:序号、合同号、经手人、签约日期、合同标的、价金、对方单位、履行情况及备注等。台帐应逐日填写,做到准确、及时、完整。 3.填写“经济合同情况月报表”。各企业 应在每月5日之前将上月月报表填好后报送总经理,同时抄报计划财务部和法律顾部室。 制度管理论文:相关方安全管理制度 目的:为加强外来单位及人员到我厂作业的安全管理,消除不安全隐患,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特制定本制度。 适用范围:适用于外来施工单位及人员的安全作业制度化管理。 责任人:外来施工单位、人员。 内容: 1、进入我厂进行工程建设施工单位,应遵守工程建设安全生产有关管理规定,严格按安全标准组织施工,并随时接受行业安全检查人员依法实施的监督检查,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及正确使用、穿戴劳动安全防护用品,消除事故隐患。 2、由于施工单位安全及防护措施不力造成安全事故(生产安全、人身安全、生物安全)方面的一切损失、法律责任和因此发生的费用,由施工单位承担。 3、施工单位车辆、人员进出应听从我厂门卫保安及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安排管理。 4、施工单位人员严禁进出我厂生产、实验区域。 5、进出我厂的施工单位材料、物品,须接受我厂门卫及管理人员管理。 6、施工单位用电、用水必须告知我厂设备管理部,由我厂水、电工安排供给;拆除水、汽管道及供电线路时,必须告知设备管理部安排水、电工监管。若自作主张拆除及安装使用造成浪费及安全事故、人员伤亡的,由施工方负责。 7、暂住我厂施工工棚的施工人员必须遵守我厂作息时间,不许留宿不相关人员,遵守我厂行政办公室相关管理制度,违者必须按规定接受处罚。 8、外来施工单位及人员务必积极配合我厂管理人员,协调好各种事项,安全、有序、按质、按量、按时完成我厂施工项目。 9、具体安全方面规定及条款,由我厂与相关单位协商订立专项合同。 制度管理论文:试论我国物业管理制度的立法构建及完善 冷 帅 引言 房地产业是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和服务的行业。随着社会的发展,房地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在联合国1986年修订的《全部经济活动产业分类》的国际标准中列入十大经济活动的第八类,在我国现行的行业分类中列为第七类。这说明,无论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房地产已作为一个重要的独立的产业部门而存在。尤其在我国现阶段,房地产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之一,房地产市场也随着我国房地产管理体制的改革的深入而逐渐完善和成熟。当然,房地产市场和谐与健康秩序的维持离不开健全的房地产法制建设。特别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幅员辽阔、地区差异大的国度,健全和完善的房地产法更是不可或缺。 物业管理在国外有100多年的历史,在我国,从深圳开始到目前,只有20年左右的时间。在七八年前,对普通老百姓来讲,住宅小区作为城市的缩影,成为集居住、服务、经济功能为一体的小社会,而目前物业管理也已成为我国的新兴行业、朝阳产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对物业管理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物业管理的发展必须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相适应。实践证明,物业业主的自治管理以及受托物业管理机构的专业管理有助于建立多层建筑和住宅小区物业所有人之间的和谐秩序。但与此同时,我国传统的房屋管理体制和物权法律结构阻碍了市场化物业管理的推行。一个完善的物业管理法律制度将有助于规范物业管理行业,维护业主权益,推动房地产市场,促进城市社区建设。 1 物业管理制度的立法构建模式和我国立法现状 1.1 物业管理立法的必要性 1.1.1 促进物业管理的健康发展 市场经济下的物业管理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涉及物业区域维修养护、安全防范、环境卫生、绿化美化、车辆管理等多方面公共服务,而且影响市民工作生活的质量,更攸关现代化建设。物业管理因此牵涉多方面关系,包括房地产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众多参与者,既有业主、开发商、物业管理企业之间平等的民事关系,也有相关政府部门对物业管理企业监督参与的行政关系。在复杂的各种关系中,通过立法能够明确各方主体—政府、业主、物业使用人、物业管理企业、开发商的地位、作用、权利义务,使物业管理有法可依,避免纠纷的产生。 1.1.2 法律适应时代要求,与时俱进 现代城市的发展有两个特征:第一,为缓解土地住房紧张,多层建筑的出现;第二,城市功能区域化,住宅小区等种类物业区域的出现,引起法律关系的变化。 (1) 关于相邻关系 相邻关系是传统民法上的概念,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相互毗邻的不动产所有人或使用人,在行使不动产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时,因相邻各方应当给予便利和接受限制而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相邻关系通常因土地、山岭、森林、草原自然资源、宅基地的使用、排水、排污、用水等而发生。相邻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享有要求对方提供便利的权利,承担为对方提供便利的义务。不动产相邻各方 ,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确处理相邻关系。《民法通则》第83条规定:“不动产的相邻各方,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 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确处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风、采光等方面的相邻关系。” (2)关于建筑物区分所有权 多层建筑与物业区域的出现,产生了一种新型的不动产权利形态,即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是伴随现代城市的发展而产生一项重要不动产权利,指数人区分一建筑物而各专有一部分,就专有部分享有单独所有权;并就该建筑物及其附属物的共同部分,按其专有部分比例共有的建筑物所有权。传统的不动产所有权构成单一,仅仅指权利主体对不动产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则由专有部分所有权、共有部分持分权以及因共同关系所生的成员权三者复合而成。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是物权制度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在传统物权法中有一物一权的原则。一物一权原则,即一个物上只能有一个权利,也就是物权特定。物权特定或者一物一权,现在的法律上没有规定理由何在:首先是一物一权反映的是早期的市场经济不发达的状态,即小生产经济状态。在那样的经济下,物权就是所有权。一个财产归张三所有,张三有所有权,其它人没有,一物一权原则是用来对抗历史上封建社会在一个土地上有两个所有权的封建分封制。庄园主的财产来源于国王,庄园主又把这个土地交给佃农耕种,在这个土地上,有国王的权利、庄园主的权利、佃农的权利,在过去叫一物之上多个权利,如双重权利等等。这样的权利不适应市场交易的要求,在房屋土地上有两个以上所有权,这个房屋土地怎么能够正常交易,市场交易的要求打破一物之上有双重、多重权利的状态,这就用一物一权原则来对抗,一物一权原则要求在一个物上只能有一个权利,这是市场交易的要求。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资金的需求,最后发生了抵押权制度,在一个财产之上所有权以外还有一个抵押权,一物一权原则也就不符合状态了,但是法学家们不愿意放弃一物一权原则,他们把一物一权原则范围缩小,称一物一权原来讲的是一个物上只能有一个所有权,所有权之外有一个抵押权,两个抵押权都不影响,因此这个原则一直在教科书上存在。但到了二战后,即六七十年代,各个国家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城市化的结果使城市聚集了大量人口,一人一幢房屋做不到,这就产生了大量的高层建筑。其结果是在一幢建筑上有很多个所有权,那么我们所说的一个建筑物上只能有一个所有权已经行不能,试看一个商品房,20层的大楼上面有100多个买房人,同时存在100多个所有权,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存在一物一权原则,这就是没有规定一物一权原则的理由。 物业小区中的业主所有权实质就是区 分所有权,而物业管理权是其中的一项权能。当前各国立法均肯定了区分所有权,甚至制定专门的区分所有权法。但如何有效维护保障业主享有的区分所有权,充分利用实现其物业管理权,协调众多业主的权利冲突,理顺业主与物业管理企业的关系,则是物业管理立法的任务。因为多层建筑以及物业小区中,人口密度集中,人际关系复杂,事关百姓安居乐业。旧有的法律框架,例如民法中的相邻关系制度等,难以适应城市物业的迅猛发展。所以,需要针对业主之间的共同关系、业主与物业管理企业之间的契约关系进行专门立法。 1.2 物业管理的实践模式 物业管理在实践中主要有以下两种操作模式: 1、委托式物业管理 即由业主通过物业管理合同委托物业公司进行管理。这种管理模式的最大优势是,可以对整个小区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专业化程度比较高,管理效果相对要好一些。其主要弊端是:管理费用较高,很多中低收入居民承受不起。目前许多居住小区物业管理费收缴率较低,不少中低收入者反映,买了房改房以后,交不起物业管理费。这是当前物业管理中存在的一个突出矛盾。 1、 自营式物业管理 所谓业主自营式物业管理,就是住宅小区(台湾称社区)的物业管理,既不由房地产开发公司负责,也不聘请社会上专门的物业管理公司负责,而是由楼房业主自己管理。 业主自营式物业管理的最大优势是,业主基本不用花钱或者花很少的钱,也能对普通住宅楼房实行统一的物业管理,并实现政府要求达到的管理目标,即对住宅楼房及其设施设备和住宅区内的绿地、车辆实行集中统一的维修和管理,创建安全、整洁、文明、舒适的居住环境。 1.3 物业管理的立法模式 由于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是物业管理产生的前提,物业管理的立法实质上体现在区分所有权的立法当中。境外有关国家和地区物业管理法的体例主要有: 1、民法模式。此种模式以意大利和瑞士为代表。指在民法典中若干条款,,以规范物业管理中的法律关系。如《意大利新民法典》的第1117至1139条有下列规定:建筑物共同部分之范围,共有人对共同所有物之权利,共同部分之不可侵害性;共用部分之变更,共同所有建筑物的部分设置费用之分担,楼梯之维护与重建;天花板、地下室、地板的维护与整修;日光浴室之排他使用;建筑顶楼之建筑;建筑物全毁或者部分损毁;管理人的选任与解任,管理人之职务,管理人的代表权;关于分层住宅所有人(区分所有权人)不赞同时之提起诉讼;管理人之外围,分层住宅所有人引起之费用;分层住宅所有人会议的权限,分层住宅所有人会议之组织的决议的效力,分层住宅所有人会议人异议;分层住宅所有人间之规约,共同所有法之准用。 2、单行法模式。此种模式以德国、日本、法国等国为代表,指专门制定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权,其中设专章或专节对物业管理进行调整。如1962年4月4日日本颁布《有关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法》的第一章第四节为“管理人”,内容包括:管理人的权限、管理人的选任与解任、管理所有委托规定的准用及区分所有权人的责任等;第五节为“规约及集会”,内容包括:规约事项、规约的设定、变更与废止、依公证书设定规约、规约的保管及阅览、关于集会的如今、决议事项的限制、表决权等等;第六节为“管理团体法人”。内容包括:管理团体法人之成立、名称、管理团体法人之理事、监事、监事的代表权、管理团体法人事务的执行等等。 在英美法系,物业管理一般亦进行专门立法。例如,美国各州均有了自己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法,从而对物业管理进行规范。而且美国统一州法全国委员会制定了《统一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法》(UNIFORM CONDOMINIUM ACT),供各州立法时进行参考。另外,我国台湾地区的“公寓大厦管理条例”以及香港的《建筑物管理条例》也是对区分所有建筑物物业管理的单行立法。 对以上两种立法模式比较而言,民法模式的优点在于以民事基本法形式确立了物业管理法律制度,将物业管理纳入民商法的整体调整范围,使民法典更加丰满和完善;其缺点是无法详尽物业管理的诸项制度,使法律的操作性削弱,而且物业管理涉及众多的行政管理规定,无法在民法中一一体现。因此,笔者认为,进行专门物业管理立法的模式较为可取。1.4 我国物业管理的立法进程 : 1994年,建设部下发了《城市新建住宅小区管理办法》,明确要求在新建小区推行物业管理制度。 1994年以来,建设部和有关部门先后制定了《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服务收费暂行办法》、《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维修基金管理办法》、《物业管理企业财务管理规定》等部颁规章。 1994年以来,广东、上海、重庆、深圳等20多个省、市相继出台了地方物业管理条例。 2001年,国务院把制定《物业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列入当年的立法计划。 2002年10月,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授权《人民日报》、《法制日报》全文刊登《物业管理条例(草案)》,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 2003年6月8日,国务院正式公布《物业管理条例》。 1.5我国的立法现状(法律渊源) 1.5.1 宪法 宪法中关于住宅、城市管理、公民权利等方面的规定和原则,例如原宪法第39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等条文,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物业管理立法的根本依据和指导思想,是物业管理法律规范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1.5.2 法律 我国有多部法律直接或间接涉及物业管理,例如,私法方面,《民法通则》的相邻关系制度,即将出台的《物权法》的区分所有权制度,《合同法》的委托合同制度均是物业管理立法的基础;公法方面,《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城市规划法》等法律则包括一些物业管理应该遵循的强制性规范。 1.5.3 行政法规 行政法规是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和的地区性文件。物业管理的行政法规,例如,改革开放初期在1983年国务院颁布的《城市私有房屋管理规定》等,以及2003年颁布的《物业管理条例》。 1.5.4 地方性法规 地方法规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或全国人大常委会特别授权的城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人常委会制定和的,实施于本地区的规范性文件。地方性法规在我国物业管理发展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物业管理先行地区 物业管理的地方性法规。目前,上海、广东、海南、江西、深圳、珠海、宁波、青岛、厦门、武汉、吉林等11个省市出台了物业管理条例,例如,1994年《深圳经济特区住宅物业管理条例》,1997年《上海市居住物业管理条例》,1998年《广东省物业管理条例》等;北京、天津、重庆、山东、四川、江苏、浙江、宁夏等十多个省市则出台了物业管理办法,例如《北京市居住小区物业管理办法》 1.5.5 行政规章 行政规章是国务院主管部门、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制定和颁布的规范性文件。其中以建设部的规章居多。例如1990年《城市危险房屋管理规定》、1990年《城市异产毗连房屋管理规定》、1991年《房屋接管验收标准》、19991年《城市房屋修缮管理规定》、1992年《公有住宅出售后维修养护管理暂行办法》、1992年《城市住宅小区竣工综合验收办法》、1994年《城市新建住宅小区管理办法》、1996年《城市小区物业管理服务收费暂行办法》、1999年《物业管理企业资质管理试行办法》等。2.物业管理概述 2.1物业管理的概念、特征及类型 2.1.1物业的概念 “物业”对应的英文是“REAL ESTATE”或“REAL PROPERTY”,含义是:“财产、资产、拥有物、房地产”,在我国粤港地区作为房地产的俗称。随着物业管理的发展,物业已成为有确切定义的规范化术语。一般认为,“物业”指已经建成并竣工验收投入使用的各类房屋建筑及其所属配套设施与场地。 一个完整的物业一般由以下四个部分构成 :(1)建筑物本体(2)附属设备(3)公共设施(4)建筑地块。 2.1.2物业管理的概念、特征及类型 (1)物业管理概念 物业管理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物业管理一般指根据业主、业主委员会或者其他组织的委托,物业管理机构对物业进行维护、修缮、管理,对物业区域内的公共秩序、交通、消防、环境、卫生、绿化等事项提供协助管理或者服务的活动。狭义的物业管理仅指业主通过选聘物业管理企业,由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按照物业服务合同约定,对房屋及配套设施设备和相关场地进行维修、养护、管理,维护相关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和秩序的活动。广义物业管理与狭义物业管理的区别主要在于物业管理机构的范围不同。 (2)物业管理的特征 物业管理具有以下特征: ①物业管理职能的社会化。物业管理将物业区域内分散的社会服务统一起来,在不同程度或不同方式上承担着某些社会职能,如环保、卫生、保安、消防等。物业管理的基本运作是业主按约定缴纳服务费,即可享受相应服务;物业管理企业通过竞争,拓展接管物业范围。在上述过程中,各方均获得利益,与此同时,城市管理的社会化程度也得以提高。 ②物业管理机构的专业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分工日趋专业。物业管理企业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配备专业人员、运用现代科技、提供高水平的管理。而且物业管理中的相关事项可由企业再委托专业机构负责。 ③物业管理过程的市场化。物业管理按照市场经济原则运作。物业管理机企业是市场主体,而非行政主体,物业管理是一种经营行为,各物业管理企业间开展竞争,业主与物业管理企业是平等的交易关系,业主有选择物业管理企业的自由;物业管理实行有偿服务,收费标准除个别项目由政府定价或指导价外,一般由市场定价。 ④物业管理形式的规范化。物业管理企业的设立、选聘,必须依照相关政策法规;物业管理的开展也必须符合相关规定,如物业接管验收、委托合同与业主公约的签订、业主大会的召开等均应在法律的框架下进行。 ⑤物业管理关系的契约化。物业管理企业与业主签订的物业管理委托合同,以及业主间订立的业主公约等一系列契约,是物业管理开展的前提条件。委托合同是物业管理企业接管、管理物业的依据,而且也是明确物业管理的服务事项,界定物业管理企业与业主间的权利义务的依据。业主公约是全体业主的自治协议,约定业主的使用、维护制度。 (3)物业管理的类型 根据物业管理的主体,即物业业主是否委托专业的物业管理企业,是否实现物业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可以分为委托型物业管理和自主型物业管理。委托型物业管理,指物业业主将自己的物业委托专业管理机构进行管理。自主型物业管理,指物业业主不委托专业管理机构而由自己直接实施管理。 根据的物业管理的运作方式和目标,物业管理可以分为服务型物业管理与租赁经营型物业。服务型物业管理,指专业机构对物业的管理,实际是物业的一种售后服务,目的在于确保物业正常使用,处长物业使用寿命,方便业主生活。租赁经营型物业管理,指对物业的管理,实际是物业的经营即创造租赁条件,赢得租户并为之服务,通过收取租金,获得利润。 根据物业管理的对象,物业管理可以居住物业管理、商业物业管理、特种物业管理。居住物业管理针对业主(使用者)居住的房屋及与之相配套的设备、设施。商业物业管理针对写字楼、商场、宾馆以及旅游场地设施。特种物业管理针对特定工业生产活动的各种厂房、仓库以及医院、图书馆等特殊物业。 2.2物业管理的兴起、作用及意义 2.2.1 物业管理的兴起 现代意义的物业管理作为一种不动产管理模式起源于19世纪60年代的英国。当时英国开始工业革命,伴随工业发展,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工业城市,城市原有房屋设施满足不了人中激增的要求,住房空前紧张。恩格斯对此作了经典的描述:“一方面,大批农村工人突然被吸引到发展为工业中心的大城市里来;另一方 面,这些城市的布局已经不适合新的大工业的挑战和与此相适应的交通。街道在加宽,新的街道在开辟,铁路铺到市里,正当工人成群涌入城市的时候,突然出现了工人以从为主顾的小商人和手工业者的住宅缺乏现象。” 由此在城市中出现了大量条件简陋、环境恶劣的工人用房。与之相伴随的是租金拖欠和房屋破坏。19世纪80年代,英国一位叫Octavia Hill的女士率先制定了租户行为管理办法,开创了物业管理的先河。19世纪90年代,随着科技和建筑技术不断进步,美国等西方国家经济迅速发展安有电梯的高层建筑出现。因为这类建设附属设备较多,结构复杂,多为多个业主共有,其日常维修、管理工作量大、技术性强,于是开始出现了专业的物业管理机构。之后,美国人霍尔特(John Welt)于1908年在芝加哥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物业管理行业组织“芝加哥建筑物管理人员组织”(CBMO-Chicago Building Managers Organization),几年之后美国成立了一个全国性的组织“建筑物业主组织(BOO-Building Owners Organization),并在此基础上组建了”建筑物业主与管理人员协会(BOMA-Building Owners and Managers Association)。后来类似的组织也出现在加拿大、英国、日本等国,BOMA亦即更名为“国际建筑物业主与管理人员协会(BOMAI-Building Owners and Managers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该协会在1922年起发行出版物,并从1924年出版名为 经验交流报告〉〉的年刊。 由此可见,物业管理兴起流行于国际,成为现代化城市的朝阳产业,具有两方面因素:其一,城市化的发展,多层建筑与居住小区的出现使物业管理成为必要;其二,社会分工,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加速物业管理的发展。 2.2.2 物业管理的作用及意义 (1) 物业管理的作用 ①配合城镇住房制度改革 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目标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实现住房商品化,由此将形成住房产权多元化和管理社会化的新格局。这种新格局要求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房屋管理制度,以新型的不动产管理模式取代行政性房屋管理模式。所以,市场化、专业化的现代物业管理是住房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和配套工程。 ②提高房地产经营活动效益 市场经济的原理之一是:消费市场决定流通市场和生产市场。房地产活动由投资开发、流通营销和消费使用三个环节组成。物业管理作为房地产活动的最终环节――消费环节,对前级环节有强烈反弹和刺激作用。物业管理不仅使物业管理保值增值,更是消费者购置物业的重要因素,有提高房地产经营效益,完善房地产市场的功能。 ③促进城市管理工作 城市管理是现代政府的重要职责。物业小区是城市的缩影、城市的细胞,物业的容貌构成城市的整体形象,物业管理是城市管理工作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物业管理企业开展的受托服务工作是政府市政管理工作的延伸补充,例如物业区域的环保、卫生、治安、交通等服务管理事项,实质上是政府市政管理在物业产权私有化的基础上实现“私营化”。 因此,物业管理的成效影响一个城市的市政形象。 ④提升业主生活质量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住宅面积数量的关注逐渐转向对居住环境质量的强调。物业管理不仅充分发挥维修养护物业,发挥物业最大功能,而且以物为媒,以人为本,物业管理与社区建设相得益彰,为业主创造安全、舒适、文明、和谐的生活工作环境。如此,群众安居乐业,社区安定团结。 ⑤增加劳动就业、繁荣第三产业 物业管理作为服务行业,可以吸纳种类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同时物业管理带动装饰维修业,家政服务业、园林绿化业等相关待业的发展,从而将有效推动第三产业及国民经济的发展。 专业物业管理与传统房屋管理相比较具有明显的优势: 专业物业管理与传统房屋管理比较 传统房屋管理 专业物业管理 管理模式 计划经济模式 市场经济模式 ² 物业产权 国家财产,产权单一 业主所有,产权多元 业主地位 被动管理 自治管理 管理单位 政府房管部门—行政主体 物业管理企业—市场主体 管理行为 准政府行为 经营行为 管理关系 行政性关系 民事委托关系 ² 管理内容 修房为主,单一 管理、服务、经营 ² 管理方式 分散政府部门管理 社会化专业化管理 管理费用 低租金,财政补贴 服务收费 ² 管理效果 房屋破损严重 物业保值升值(2)加强物业管理,切实保护公民合法私有财产 与物业相关的最密切的法律概念是“物权”。我国目前正在紧锣密鼓的制定《物权法》。这也体现了国家对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权的保护。物权最大的特点就是排除他人干涉,其效力足以抗拒国家,排除非法干涉。如警察进民居搜查,必须出示搜查证,否则违法。在西方法律观念中,私人居所国王亦不得非法进入。在我们国家,由于过去几千年的传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以致我们现在国家侵犯人民的财产权现象十分严重。 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日宪法修正案第二十二条指出:宪法第十三条“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的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继承权。”修改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笔者认为,对公民合法私有财产的最大保护是保障公民实现其财产的利益最大化。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公民拥有的私人财产普遍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加,特别是越来越多的公民有了私人生产和生活资料,群众对用法律保护自己的财产有了更加迫切的要求。为了保护公民最重要的私有财产之一—房产,就必须加强物业管理的法治化。物业管理法律关系最主要依据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产生,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是现代物权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物业管理体现了对物权的保护,完善的物业管理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物业的使用价值,才能使公民的利益最大化。物业管理涵概了物业区域的治安、供水、供气、卫生以及公用设施的维护,与公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这一领域的非法治化将导致行政权力的膨胀甚至滥用,导致私权利的不必要冲突,导致日常生活秩序的混乱,给公民实现利用其最主要的财产—房产的目的设置障碍。完善的物业管理法律制度不但会排除他人对所有权人支配财产的非法干涉,还会给人们带来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让人羡慕的工作效率,真正实现物业的价值。 2.3 物业管理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及内容 2.3.1 物业管理法律关系的主体 物业管理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在物业管理活动中以自己的名义,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个人、法人及其他组织。物业管理法律关系的主体主要包括:发展商、业主、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物业使用人、行政管理 机关及其他相关机构。这些主体可分为三大类:民事主体、行政机关和自律组织。 (1)民事主体,包括:业主、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发展商,物业管理公司,物业使用人及其他相关机构。 ① 业主 业主是物业所有权人,按其拥有的物业所有权状况,又可分为独立所有权人和区分 所有权人。 由于购买了物业,购房人成了物业的产权所有人,合法地拥有所购物业。现代物业区域各业主的权利形态一般是区分所有权。而且,各业主之间共同关系之复杂已超出了传统民法的相邻关系,于是全体业主通过召开业主大会、选举业主委员会来实施自治管理。 ② 开发商 开发商是物业管理中十分重要的一员。开发商又称为发展商,即房地产开发企业,依据《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29条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从事房地产开发和经营的企业。 最初,物业是由开发商开发、建造并能通过房地产交易转移给业主的。在一定程度上说,开发商是物业的创造者,原始取得物业的所有权。在物业销售之前,开发商是物业的第一业主。开发商将物业建成,并经政府有关部门综合验收合格后,经过房产交易将产权转移给新的房屋产权所有人。这里的法律关系的变化是开发商由原来拥有土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到转移给了新的产权所有人。但是,根据《商品住宅实行住宅质量保证书和住宅使用说明书制度的规定》,开发商须在法定期限内对其销售的商品住宅及其他住宅和非住宅的商品房屋承担保修责任。在保修范围内涉及物业管理的责任最终由开发商承担。 另外,开发商作为第一业主,物业开始出售后的一段时期内仍持有较多所有权比例,因此有第一次选择物业管理企业的优先权与便利。开发商常直接以自己作为委托方,签订前期物业管理合同,并作为住宅等物业出售合同的附件。开发商应当与物业管理公司签订临时委托管理合同,合同期限一般订为一年。因为业主管理委员会成立后,有可能在一年后重新选聘物业管理公司。 ③ 物业管理企业 物业管理企业根据物业管理合同接受业主或者业主委员会的委托,依照法律合同约定,对物业进行专业化管理,是物业管理法律关系的重要主体。物业管理企业一般须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核准登记以及分发营业执照,而且物业管理企业上房地产管理部门进行资质管理。根据《物业管理企业资质管理试行办法》规定:物业管理企业资质等级分为三级,一级资质物业管理企业注册资本人民币500万元以上,物业管理专业人员以及工程、管理、经济等相关专业类的专职管理和技术人员不少于30人;二级资质物业管理企业注册资本人民币300万元以上,相关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不少于20人;三级资质物业管理企业注册资本人民币50万元以上,相关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不少于5人。新设立的物业管理企业,其资质等级按照最低等级核定,并设一年的暂定期。 一级资质物业管理企业可以承接各种物业管理项目。二级资质物业管理企业可以承接30万平方米以下的住宅项目和8万平方米以下的非住宅项目的物业管理业务。三级资质物业管理企业可以承接20万平方米以下住宅项目和5万平方米以下的非住宅项目的物业管理业务。 ④ 物业使用人 物业使用人又称非业主使用人,是指物业的承租人和其他实际使用物业的人。物业使用人未与开发商、物业管理企业有直接关系,不是物业销售合同的当事人,也不是物业管理合同的委托方;物业使用人不是物业区域的区分所有权人,不具有成员权,一般不参加业主大会与业主委员会。但物业使用人却是现代物业区域的重要成员,无论是居住或非居住型物业,业主常将物业出租以获收益,另外还有其他多种合法占有作用物业但不拥有所有权的情形。为了能约束物业使用人的行为,保障物业使用人的权益,各国物业管理立法中均明确肯定物业使用人的独立地位。物业使用人不但要与出租人签订租赁合同,而且也要与物业管理公司签订管理公约。所以物业使用人的权利义务不仅源自其与业主间租赁等合同的约定,而且也出自法律法规以及业主公约的规定。 ⑤ 其他相关机构 物业管理企业依据委托管理合同在物业区内开展管理工作,需要和其他管理工作有关的公司发生联系,如保安公司、煤气公司、电梯公司、环卫机构,建筑维修部门等。管理公司要与他们签订有关新的委托合同,由他们就物业内新的业务提供服务。这里产生的直接法律关系是管理企业与这些公司签约,但其结果却直接影响业主,所以重大的协议、合同、管理公司应请管委会审议。 (2)行政管理机关 市场经济中的物业管理活动一般通过业主、物业管理企业平等主体间的合同约定开展。但物业管理涉及百姓日常生活、城市正常秩序,政府行政机关如公安、消防、环保机关等基于行政职权均介入物业管理活动,对各方的行为进行指导监督。在我国,房地产主管部门还直接负责对公房的物业管理。《城市新建住宅小区管理办法》第3条对物业管理中相关行政机构规定: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小区管理的归口管理工作;市级绿化、卫生、交通、治安、供水、供气等行政主管部门和住宅小区所在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小区管理中的有关工作的监督指导。目前各地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一般设有物业管理办公室,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物业管理工作。 2.3.2 物业管理法律关系的客体 法律关系的客体,指法律关系主体权利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包括物、行为和非物质财富。在物业管理法律关系中,“物”指物业,即建筑物本体、附属设备、公共设施及相关场地。“行为”指物业管理中各方主体,业主、开发商、物业管理企业以及政府主管部门的活动。“非物质财富”即智力活动成果,包括精神文化财富,如物业小区的荣誉称号、规划设计等。 2.3.3物业管理法律关系的内容 法律关系的内容即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法律关系的实质即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现行的 物业管理条例 仅调整委托型物业管理中的法律关系,因此,在此也仅主要阐述物业管理法律关系中业主及物业管理企业的权利义务。 (1)业主的权利义务 业主在物业管理活动中,享有下列权利:①按照物业服务合同的约定,接受物业管理企业提供的服务;②提议召开业主大会会议,并就物业管理的有关事项提出建议;③提出制定和修改业主公约、业主大会议事规则的建议;④参加业主大会会议,行使投票权;⑤选举业主委员会委员,并享有被选举权;⑥监督业主委员会的工作;⑦监督物业管理企业履行物业服务合同;⑧对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和相关场地使用情况享有知情权和监督权;⑨监督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专项维修资金(以下简称专项维修资金)的管理和使用;⑩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业主在物业管理活动中,履行下列义务:①遵守业主公约、业主大会议事规则;②遵守物业管理区域内物 业共用部位和共用设施设备的使用、公共秩序和环境卫生的维护等方面的规章制度;③执行业主大会的决定和业主大会授权业主委员会作出的决定;④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交纳专项维修资金;⑤按时交纳物业服务费用;⑥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2)物业管理企业的权利义务 物业管理企业是物业管理合同的受托方,物业管理企业享有的权利主要是由业主在合同中授予以及法律明确规定的物业管理权。 物业管理企业的权利主要包括:①根据有关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小区管理办法,并报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备案;②依照物业管理办法和物业管理合同对住宅小区实施管理;③依照物业管理合同和有关规定收取管理费;④制止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⑤有权选聘专业机构,承担专业管理业务;⑥有权要求业主委员会协助管理;⑦可以实行多种经营,以其收益补充小区管理经费。 物业管理企业的义务主要包括:①履行物业管理合同,依法经营;②接受业主委员会和住宅小区居民的监督;③重大管理措施应当提交业主委员会审议批准;④接受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及住宅小区所在地人民政府的监督指导。 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在 物业管理条例 中还应进一步规定开发商、物业使用人以及其他机构的权利义务,使其调整的范围更加全面。3 物业管理制度立法构建中的几个重点问题 3.1 物业管理体制 虽然我国早在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就出现了专业物业管理的萌芽,但是由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城市土地收归国有,房产大部分转为公有制,住宅基本由政府投资建设,并作为福利分配;房地产管理由政府机构负责,行使所有者和管理者双重权利。这种传统体制的特征是:分配福利性、管理行政性、产权属国家、使用归个人、以租养房、租金低廉。这样,房地产这一生产生活要素不作为商品进入流通,其经营活动亦停止,物业管理相应也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沉寂而处于休眠状态。在这种体制下,城市种类房屋及设备的管理维护基本实行政府和单位大包大揽的模式,个人不承担房屋及设备的维修养护责任。由于这种模式的管理维护少了经费,缺活力,无监督,造成房屋及设备一年新、两年旧、三年破,人民的居住、工作环境较差。而物业管理市场体制的优势在于按市场经济规律动作,权责分明,谁受益,谁出钱,谁监督。管理服务作为一种商品市场流通,产权人的利益得到体现和保护,人民的工作、生活环境得到保持和提高。所以,实现“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物业管理体制,是物业管理立法的首要任务。因此,《城市新建住宅小区管理办法》规定,凡用于出售的新建物业,应当实行物业管理;按照住房制度改革政策出售的公有住房及其伴随物业,应当创造条件,逐步实行物业管理。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各地的物业管理事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到1998年底,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山东、辽宁等省市物业管理的覆盖面已达50%,深圳市则90%。 笔者认为,结合目前中国人均收入不高的国情,高昂的物业管理费用并非各家各户都能承受,应对现行的物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由单一的委托物业公司管理模式改为委托物业管理公司管理与业主自营式管理并用的两种模式。成立物业管理指导办公室,对自管式物业管理进行指导,提供人员培训、检查,对业主投诉率进行监控。建立实行物业公司管理与业主自营式管理两种模式并用的物业管理新体制。建议建立一种业主自营式管理与委托专业物业管理公司管理两种管理机制并存,行业自律管理协会与行政监督相配套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物业管理体制。没有必要,也不现实一味追求全部由物业管理公司来进行物业管理的一刀切模式。 业主自营式物业管理最大的特点是,可以从出租的房屋中收取管理费,所收的管理费在支付了人员费、设备费、公产运作费、卫生费,以及其他费用(如6年一度的楼面清洗费等)公共开支以后,一般还有节余,无需再向住户收取费用,从而减轻了业主的经济负担,也避免了不少我们常见的纠纷,保障了社区生活的安定和有序 整个社区的建筑物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私产(即居民的套房),由业主自己负责;另一部分是公产,包括庭院、各种公共活动场所和临街的配套建筑物。公共社区全体成员所有,由他们自己管理,即所谓业主自营式物业管理。他们自己选出一个比较精干的管理委员会,全权负责本管理纯属义务,没有任何报酬。委员一般任期一年,每月开会一次,讨论决定社区物业管理的重大问题。 台湾地区普遍实行这一模式。台湾的物业管理队伍非常精干,专职人员只有两位,一位是干事,另一位是守门员兼监控员(他们的房间有对公产部分进行监控的先进电子设备;并且24小时录像,保留2周),另外有少量的临时工,如保洁员、修班工等,由干事根据需要聘请,他们的工资、资金等从出租房屋收取的管理费中支出。工作人员尽职、敬业,加上文明程度较高、设备先进、通讯发达,所以其物业管理成本不算高,水平和效率却很高。 3.2 物业管理监督机制 监督机制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政府部门(对建设单位、物业管理企业、业主及使用人)的依法监督管理;二是消费者即业主对物业管理服务进行合法监督,具体的形式是全体业主召开业主大会,选举产生业主委员会,代表全体业主决策有关物业管理事项和监督物业管理企业的管理服务活动。业主委员会的组建和运作应当体现以下原则:(1)物业管理的委托权及监督权是公民财产权利的重要内容,应当从法律上予以体现和保障。(2)业主委员会是群众性民事权利组织,不注册为社团法人,不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其民事责任由全体业主共同承担。国外及香港的物业管理立法也体现了这一原则。但赋予其一定的民事权利,如签订合同的权利、参加诉讼的权利。(3)业主委员会与物业管理企业之间是平等的民事关系,双方依据法律法规政策和物业管理合同进行活动。(4)业主委员会不得从事具体的经营管理活动,其成员工作一般属义务性质。笔者认为,也可以参照业主委托参加业主大会的方式,将业主委员会的工作委托给物业管理企业以外的物业管理顾问公司。(5)政府应当加强对业主委员会的监督指导。因此,《条例》对业主委员会的产生方式、性质、职责、登记管理等作了明确规定。三是物业管理行业自律组织或行业协会对物业管理企业的监管。该组织的目标包括:(1)提高业内管理水平。(2)制定自律规定及监管会员。(3)维护物业管理企业及业主的合法权益。(4)鼓励物业管理企业彼此合作,提高服务水平。(5)向政府提供专业意见及方便公众人士咨询。目前中国的物业管理自律还处于起步阶段,造成了我国物业管理发展的畸形。笔者强烈建议,由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牵头,尽快建立体制上类似于消协的建筑物业主与管理人员协会,实施行业自律。之后,对于物业管理企业的投诉可以由协会受理,维护业主合法权益,并由该协会对物业管理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审查。在物业管理领域实现政府职能由微观管理向宏观调控的转变。 3.3 物业管理市场机制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物业管理行业必须通过竞争机制提高管理服务质量。在初期的物业管理中,许多城市对物业项目实行谁开发谁管理,由建设单位指定物业管理企业,形成管理终身制。这种市场垄断行为,既剥夺了业主和使用人选择管理服务者的权利,也不利于管理服务水平的提高和行业的健康发展。实践中,很多物业管理企业是开发商的子公司,在开发商完成了项目开发后就把该项目的前期物业管理交给了物业管理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业主发现购买的物业有问题,就会把责任推到物业管理企业的身上,并以此为理由拒交物业管理费,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物业管理企业经营困难、效益差。但是,考虑到目前各地和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多数城市的房屋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转换,物业管理服务收费水平较低,多数物业管理企业效益较差,物业管理建设单位的经费补贴等情况,《条例》规定,物业管理行业应当建立市场竞争机制,提倡开展在相应资质的基础上进行物业管理项目的招标投标活动。 3.4 物业管理企业与有关部门的职责范围 物业管理企业与公安部门、交通管理部门、环卫部门、园林部门、公用事业单位(水、电、气)、街道、居委会等之间的职责范围问题,一直是物业管理的难题。这个问题是由于早期的城市管理体制和法律界限不明确所造成的。物业管理有两个特征:一是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向业主 和使用人提供有偿服务;二是物业管理是企业行为,与政府职能是两个不同的范畴。《条例》明确了物业管理服务 的内容和范围,规定物业管理企业应当承担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的义务,并且,界定了物业管理企业与政府有关部门公用事业单位的职责范围。 有这样一个案例:张先生夫妇是居住在A花园的业主,A花园的物业管理由B物业公司负责。某日凌晨3点左右,张先生夫妇被室内的响动惊醒,起床并打开卧室的门,发现有一满嘴酒气的陌生人已走到客厅和卧室的过道处,当时便质问:“为什么闯入住宅?”此人自称是物业公司聘用的保安员,并声称在检查时发现张家房门没关,认为室内无人,就进来检查情况。张先生讲熄灯前已经锁上门,而且质问来人“既是保安为什么不着装?”来人无言以对。于是,张先生找来物业值班经理,这位经理讲可能是误会。第二天,张先生就到物业管理公司投诉,但物业管理处只是在口头上表示歉意,当张先生要求物业公司解释这保安入室的原因时,物业公司只说已经开除了这名保安,但拒绝给予明确答复。张先生则坚持要求物业管理公司方面就保安入室的解释、物业管理公司的调解结果和开除保安的原因等问题给予答复。当天下午,张先生就接到骚扰电话,此后 多次在深夜接到骚扰电话。于是,张先生夫妇把物业公司告上法庭,要求赔偿精神损失。物业公司辨称:保安员是在深夜值班时发现张先生家的房门虚开,经按铃房内无反应的可疑情况下,始进入房内进行检查,完全是在履行职责,对张先生夫妇的安全负责。根据物业公司了解的情况及相关物业管理制度,保安当时不可能掌握张先生家的钥匙,而张先生没有任何物品丢失、门锁及其他损坏后果,因此保安入室没有任何过错,不构成侵权。另外, 规定,保安员在社区内作24小时巡逻,如遇紧急情况,应按登记的电告号码联系有关住户并立即通知公安、消防等部门,如无法联系有关住户时,即邀请公安人员或消防人员见证,由管理公司人员开启正门,进入单元审查事故情况,并做适当处理。 在该案中,张先生夫妇身为业主与物业公司之间形成了物业管理合同关系。B物业公司有义务保护张先生夫妇的安全,在发现张先生家房门有不正常情况时可以而且应该采取措施;如果发生盗窃、抢劫等刑事犯罪行为,保安人员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保安人员径直进入张先生家的行为不符合 ,也超越了其应有的权限,侵犯了张先生夫妇“公民住宅不受侵犯”的权利。并且因为B物业公司的保安员在深夜入室,给熟睡中的张先生夫妇带来一定精神恐惧,所以应给予适当的精神抚慰。法院最终判决B物业公司除向张先生夫妇口头道歉外,还应一次性向张先生夫妇赔偿精神抚慰金各1500元。由此可见,保护业主的安全,维护业主的利益是物业管理公司的职责,但在履行职责时应注意采取适当合理的方式,如果措施不当侵害了业主的权利,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物业管理公司及其工作人员在进行物业管理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法定或约定的权限和程序,分清与职能部门之间的权力界限。 3.5 物业管理服务费和维修基金 目前,我国多数城市居民收入及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对中低收入阶层居住的普通住宅的物业管理服务收费不可能完全实行市场价。《条例》规定,普通居民住宅的物业管理服务价格可以实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物业管理服务是一种特殊商品,其特点一是公共消费,二是消费和生产存在于同一过程,每个业主均应交纳所享受的服务相应的物业管理服务费用。因此,《条例》除规定了物业管理服务价格的定价原则和构成外,还规定了物业管理服务费用的交纳和监督管理方式。 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备设施大中修和更新改造费用金额较大,一旦发生时,难以及时筹集。为了保证物业的正常使用,保障全体业主的利益,借鉴我国香港和国外关于维修基金制度,并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为此,《条例》应规定,一个物业管理区域内有两个及两个以上物业产权人的,应当建立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备维修基金制度。 3.6 物业的维护和使用 过去,由于物业维护责任不明确,维护不到位,以及业主和使用人自我约束意识较差,所以许多物业过早破损,所以《条例》第五章对业主及使用人在物业管理区域内使用物业的行为及其法律责任作了具体规定。现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以物业管理企业的管理权限进行了约束。 3.7 建设单位的义务 为了创造开展物业管理工作的必备条件,加强物业的建设与管理的衔接,保障购房人享受物业管理消费的权益,《条例》第29、30、31条规定,在办理物业承接验收手续时,建设单位应当向物业管理企业移交下列资料:(1)竣工总平面图,单体建筑、结构、设备竣工图,配套设施、地下管网工程竣工图等竣工验收资料;(2)设施设备的安装、使用和维护保养等技术资料;(3)物业质量保修文件和物业使用说明文件;(4)物业管理所必需的其他资料。建设单位应当提供物业管理服务用房,并在物业销售(预售)前,选出物业管理企业承担物业管理服务。在业主入住之后,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保修期限和保修范围,承担物业的保修责任。4 我国物业管理制度的立法完善 4.1 大量纠纷得不到解决 物业管理是否需要中央立法 关于这个问题,目前至少有以下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当前出现物业管理问题的原因十分复杂,涉及观念、机构、体制、市场、法制和监管等诸多方面。特别是法治建设严重滞后于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致使物业管理市场不规范,物业管理活动中各方面主体的权利、义务不清,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政府的监督管理缺乏法律依据,大量矛盾纠纷得不到解决。主要表现在:物业管理的体制问题;物业管理服务价格问题;物业管理相关主体之间的法律责任问题;物业管理企业经营活动不规范问题。已经出台的法规政策层次不高,没有涵盖物业管理的全部内容,整体性、连续性、实践性较差,可操作性不强,立法部门应尽快建立和完善物业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并将《物业管理条例》上升为法律,将行政管理处罚的权限上升为司法行政的权限。第二种观点认为,应以法规的形式对物业管理在体制、收费等原则性问题做一个统一的规范,但不宜太具体。因为各地房地产及物业管理状况差异较大,有立法权的省区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国务院的法规进行细化,可出台具体的细则或实施办法。第三种观点认为,中央没有必要对物业管理问题进行立法,可由地方立法后交给行业协会管理。 笔者认为,三种观点各有一定道理,但是也存在一定的漏洞。第一种观点提出的问题在《物业管理条例》出台以后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由于《物业管理条例》的效果还没有完全表现出来,所以目前并不应急于将《物业管理条例》上升为法律。第二种观点比较可行,也具有可操作性,但是不够全面。尤其是容易出现中央与地方、地区与地区之间立法的冲突的问题。第三种观点提出建立行业协会进行管理具有创造性、新颖性。但是对物业管理进行立法的问题已经有很多学者进行过探讨,并认为立法是必要的 。 4.2 我国未来物业管理立法的发展方向 鉴于此,笔者提出以下观点:第一,加强《物业管理条例》的贯彻落实;第二,各个具有立法权的省市可以结合本地区实际、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具体的细则或实施办法。对于中央与地方立法冲突问题,坚持根据法律的效力层级理论,在《条例》生效之后,各地方的地方性法规继续有效,但是这些法规中与《条例》相冲突的条款无效,应以《条例》中的规定为准;第三,在合适的时候,对《城市房地产管理法》进行修改,加入物业管理一章,专门调整物业管理中各种法律关系。同时经过对实践操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结合相关实践经验、国外先进经验和我国具体国情,对《 物业管理条例》进行修改、完善,使之更加具体,可操作性更强。第四,尽快完善物业管理行业协会体制,实行行业自律管理。 目前我们能做的就是为物业管理行业的全面法治化打好基础。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摸索之后对条例进行细化完善,查漏补缺。物业管理的法治化任重而道远。5 结 语 我国的物业管理行业目前还存在巨大的潜力可以挖掘:以北京市为例:居住小区数量逐年增多,住宅面积增长迅速,到1998年底全市已建成的居住小区有828个,建筑面积共7763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7742万平方米,占全市住宅总面积(15794万平方米)的49%,住宅区居民807671户(约240多万人),占全市居民总户数(259万户)的 32.1%。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化小区的数量还将呈上升趋势,同时公房制度改革也是一支催化剂。另外,商用物业以及学校、机关、工厂等特种物业的待管理范围也不断扩大。无疑,随着物业管理法律制度的完善,我国的物业管理行业将会步入一个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物业管理法律制度就是现代建筑这场交响乐的最精彩的一篇乐谱。随着物业管理法律制度的深化和完善,必将演奏出一篇现代建筑美妙、精彩的雄浑乐章! 谢 辞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耿焰老师、冯毅法官、王明红法官、刘昌华律师的细心指导和帮助,以及青岛市物业管理办公室、青岛市天泰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的大力协助。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由于这篇论文是在实习期间完成的,所以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之所以能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我的父母,冷如平先生和刘玉美女士在生活上的照顾和在精神上的鼓励,在此我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另外我还要感谢我尊敬的老师,我亲爱的同学和朋友对我的支持、鼓励和帮助。 制度管理论文: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 一、教学常规与课程标准 1、学期开始各年级各学科都要制定好学期教学计划,并努力做到教学目的明确,课时划分科学,教学进度清楚,时间分配合理,各教研组制订学期教研计划,并于开学第一周上交教务处。2、掌握本学科课程标准,做到学科教学目的清楚,教材结构清楚,学科特点清楚,重点难点清楚,学生的能力发展要求清楚。 二、备课 1、个人备课要做到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教学内容,备学生实际,备教学方法,备教学手段及教具,备教学练习,备能力培养措施,备德育美育的熏陶。 2、上课前必须写好教案,教案一般包括:课题、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用具、教学过程、实验操作、作业布置、板书设计、课后小结。学期中应超前一周备课、教案字清楚整洁。 3、不得使用旧教案或以参考资料代替教案。 三、上课 1、教学人员必须按教学计划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坚持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与研究。 2、坚持上课第一次铃前教师到位,上课期间不能离开教室、不能坐着上课,下课不拖堂。 3、正确贯彻教学原则,做到掌握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知识技能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4、注意演示与示范,充分利用板书、挂图、标本、录音、投影、录像、多媒体等教学工具和手段辅助教学。 5、重视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制作。凡是有实验、操作任务的学科要按质量完成实验示范、操作,让学生人人动手做实验。 6、教学过程要组织严密,安排紧凑,结构合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无知识性错误,做到精讲精练,采用各种方式和方法,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大胆质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独立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7、教师上课必须坚持使用普通话,写字规范,语言文明规范,板书设计合理,口头表达自然流畅,亲切生动,教态自然大方,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营造和谐、欢快、民主的教学气氛。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四、作业与批改 1、布置作业要明确,内容要精选,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时间要控制,杜绝机械重复或惩罚性作业。 2、课内作业要在任课教师指导下当堂完成,家庭作业要适量,不得超过1小时。课堂作业要全收全改,课后作业原则上坚持全批全改,对完成作业有困难的学生要坚持面批面改。 3、严禁让学生批改课堂作业。 4、批改作业要及时认真,错误要记录,原因要分析,讲评要严格,错题要重做,作业要达到规定次数(数学、低年级语文每天一次,作文全期12次)。 5、作业写清批改日期,批改简明易懂;少指责,多鼓励。 五、辅导 1、语文、数学的课外辅导要做到四点:(1)制定潜能生转化记录;(2)对成绩优秀和智力较好的学生要适当提高学习难度满足他们的求知欲;(3)解答疑难问题进行学习方法指导;(4)组织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水平,在培养学生合格加特长方面下功夫,五六年级学生建立阅读笔记及图书角。 2、积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优秀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发挥特长,不断提高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对有困难的学生,要满腔热情,分析原因,从提高学生兴趣入手,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个别指导或有计划的补课,帮助他们在学习上取得进步,并对他们的特长予以鼓励和培养。 3、课外辅导要安排在学生自习或课外活动时间进行,不准侵占和挪用非语数课时间进行辅导。 六、教育科研 1、每位任课教师必须参加学校和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并能围绕活动中心,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坚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每期听课不少于15节。 2、遵守教研纪律,不无故请假或迟到早退,教研工作纳入教师考核考勤奖惩。 3、每周三第七节课为教研活动时间,各教研组根据各自情况认真组织积极开展,并作好记录。 4、各教研组每周按单元重点、难点,由教研组集体研究备课一次。 5、教研组每月开展一次教研活动,每期上交一份教研工作计划、总结,每位教师每期至少上交一篇教研论文、教案设计、案例分析或经验总结。 制度管理论文:科学的人员分类管理与法官制度改革 举世瞩目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从“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战略目标出发,对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作了全方位的谋划部署和愿景勾画。其中,既有“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宏观制度体系构建的内容,也不乏“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和“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等司法改革重大紧迫现实问题和具体发展路径的设定。这必将为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司法改革、推进法治建设,努力实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司法目标,竖起新标杆,开辟新途径,争取新胜利。 人民法院司法实践的历史发展表明,公正司法不但须有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的司法体制构建及其制度安排作保障,而且也须臾离不开一支高素质、过硬的法院队伍的精心锤炼和打造。二者的共同作用、合力并行,才可营造出“风景这边独好”的氛围和景象,任何一方的缺失或“乏力”都终将酿造跛脚难行的“苦酒”,绽放花拳绣腿式的“花蕾”。值得欣喜的是,纵观《决定》,无论是在司法管理宏观体制改革架构中,关于健全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完善法官统招、逐级遴选机制和职业保障制度等内容的匠心设计,还是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等重大司法制度改革体系建构下,关于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等具体审判管理制度的细致表述,都深刻体现并反映了司法改革项目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的关系,突出强化了审判活动以法官为中心、法院以法官为主体的典型司法工作的规律性特征和法院人员分类管理模式的核心,为人民法院队伍建设的科学发展和深化法院人事制度改革,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回首人民法院司法改革实践即可看到,早在本世纪初,人民法院就根据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化发展需要和国家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自上而下开展了法院工作人员分类管理制度的改革实践,并以法官职业化建设为主线,积极试点、探索一系列深化人民法院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尤其是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按照中央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统一部署,在中央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探索法院工作人员分类管理制度改革,研究制定、实施了一系列相关的文件规定和具体措施,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奠定了重要基础。2011年,中组部、最高人民法院联合出台《法官职务序列设置暂行规定》及其配套文件。2012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实施《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条例》。2013年,中组部、最高人民法院联合印发《人民法院工作人员分类管理制度改革意见》。上述举措对于创新审判工作机制,不断优化审判资源配置,加强职业保障,激发队伍内在活力,实现人民法院干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目标,推进审判事业科学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创造了有利条件,收到了积极成效。 毋庸讳言,囿于主客观各种因素、条件的限制和影响,改革仍然存在并面临各种各样的突出问题和矛盾。这主要表现在:一是根深蒂固的“大一统”干部人事管理理念和体制,使人员分类管理改革实践一波三折、举步维艰,尤其是一旦改革面临“利益”冲突,即可遭遇来自系统内外的双重“夹击”和阻力;二是审判权运行的“多主体、层级制、复合式”的特征,不仅强化了审判权行使的行政化弊端,模糊了法官的主体地位和职责,还埋下了司法不公、司法腐败的种子或隐患;三是法官与普通公务员、法院内审判辅助人员、司法行政人员的“混同化”的管理考核制度,以及有限的司法人员职务保障现状等,制约了法官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造成了法官职业尊荣感和素养的缺失与降低,等等。 上述问题与矛盾的错综交织和相互作用不但成为人员分类管理改革的重大障碍,而且也使法官队伍建设遭遇空前的瓶颈。与此同时,法官短缺、法官流失等急迫性问题也随之“甚嚣尘上”,成为当下法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拦路虎”。 回首过去、正视困境、检视错误,其目的就是要面对未来、解决矛盾、汲取经验和教训。当前,我们须以《决定》关于司法改革的目标和要求为统领,以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革自己命的勇气和胆识,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切实从确保依法公正行使审判权和实现公正司法目标的高度,积极稳妥推动以法官制度改革和完善为核心内容的法院人员分类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分类科学、结构合理、权责明晰、管理规范的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以充分调动队伍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工作热情和内在活力,提高法院干部人事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法院干部队伍,为推进审判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为此,应重点抓紧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按照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要求,严格规范法官任职制度。应在切实尊重法官养成规律和适应审判工作要求的前提下,适当提高初任法官最低任职年龄,或对初任法官任职前从事相关法律工作的年限提出最低的限制性要求,以确保法官素质与能力适应审判工作日益专业化、复杂化的发展需要。积极研究探索针对不同审级法院法官设置相应任职条件的管理制度和办法。既要保证我国法律统一实施对法官职业“同质化”的基本要求,又要兼顾不同审级法院基于审判功能定位差异对法官审判能力侧重点要求不同的客观状况,最大限度的优化审判资源配置,提高审判工作质效。进一步完善初任法官任前培训制度,将预备法官任职培训纳入法官任职要件,强化法官职业养成,提升初任法官的司法实践能力。 二是要根据司法审判工作的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积极完善法官选任机制。结合法院实际和人员分类管理改革意见精神,完善法院内部从审判辅助人员和司法行政人员中选任法官机制,严格准入标准,规范选任 程序,增强选拔科学性,确保法官质量。积极实施法官逐级遴选制度,努力推动建立上级法院法官主要从下级法院的优秀法官中产生的遴选机制,注重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优秀人才,以促进上下级法院法官的相互交流,拓宽基层法官的职业发展空间,夯实基层审判一线力量,逐步形成优秀人才良性循环机制。进一步拓宽法官来源渠道,适当扩大公开选任法官范围,注重从法律专家、学者、律师和其他优秀社会法律人才中公开选拔初任法官,不断优化法官队伍结构,增强法官队伍活力。 三是要以“改革司法管理体制”、“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为契机,逐步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以法官员额为基础、适应审判工作发展需要的人民法院人员编制标准。要在全面、客观、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探索形成以标准案件量为基本考量、综合考虑人口、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办案面积和时间成本等在内的人力资源科学配置管理制度,为依法、合理确立各级法院编制配置标准,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持,从源头和制度建设层面解决法官短缺、案多人少等体制和机制性矛盾,为法院队伍内涵式发展铺平道路。 四是要全面贯彻“健全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职业保障制度”,努力提高法官和法院其他工作人员的职业保障能力和水平。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全面加大司法职业保障水平。积极推动《法官职务序列设置暂行规定》及其配套文件的贯彻实施,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推动法官法相关规定的落实。认真落实《人民法院工作人员分类管理改革意见》中关于法官以外人员“确定职务序列和职数”的相关政策规定,建立规范的各类人员交流机制,以充分调动、发挥各类法院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队伍建设活力。 五是推进人员分类管理既要注重立足当前,充分考虑干部队伍实际,又要着眼未来长远发展,大胆创新实践,还要切实把握好人员分类管理改革与法院其他改革的关系,做到统筹把握、衔接有序、协同发展、相互促进。实践中,尤其要把人员分类管理改革与审判方式和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有机结合,以增强改革的实效性和科学性,避免走入为分类而分类的改革误区,切实杜绝以往改革出现的“两张皮”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