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工程技术论文:配电网电力工程技术问题分析 摘要:在整个电力系统中,10kV配电网电力工程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与用户供电安全存在直接的联系。因此,在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保证10kV配电网的可靠性,这样才能保证供电系统输配电的安全性,为企业提升经济效益。 关键词:配电网;电力工程技术;问题;施工安全 10kV配电网作为我国主要配电网络之一,其电力工程技术的应用直接关系到我国电力事业的快速发展。纵观当前我国10kV配电网电力工程的建设情况,其中始终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下面笔者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保证施工安全的措施。 1当前10kV配电网电力工程技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外力破坏。 随着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配电网问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配电网施工及使用的安全性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原有10kV配电网中存在很多问题,电力供应需求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问题,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老城区网络结构缺乏合理性[1]。原来的电力网络主要由单电源供电,用户在用电过程中不会对接线进行处理,经常会出现任意摆放的问题。加上用户用电量的逐渐增多,加上缺少安全用电意识,直接导致了配电网稳定性和安全性的缺乏,不能很好的满足电力供应需求。 2)闪络放电。 在长期配电过程中,配电网经常会出现闪络放电问题,这是由于线路长期暴露在户外,加上受到环境的污染,这种情况下配电线路绝缘层很容易会出现粉尘,进而对线路绝缘性造成影响。雷雨冲击线路以后,配电线路可能会出现闪络放电的问题,闪络放电形成以后,线路会出现单方面接地的问题,这时两相电压会明显增加,进而使暂态电压增长。通常情况下,单纯电压升高是不会破坏绝缘设备的,然而在运行环境比较糟糕的条件下,设备绝缘性将会大大降低,进而对电路稳定性及安全性造成不利影响。 3)过电压作用。 实际上以前我国供电设备的总体形成不是很高,因此电力系统稳定性受到了严重威胁,尤其是在不良环境之下,供电设备长时间运转很容易会出现线路绝缘性差等问题[2]。同时长时间运行期间,供电设备需要对内部过电压作用起到承受作用,进而破坏电力系统。此外,弧光接地也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过电压作用,其电压值非常高,成为损坏设备的重要原因。在线路电流非常大时,如果不能选择有效的防护性措施,就会出现弧光接地的问题,进而严重影响电力系统。 4)人为因素的影响。 当前很多施工人员的素质不高,在配网施工过程中,人是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的关键所在,人为因素直接影响了施工质量。在10kV电力配网工程中,施工人员的管理很容易会被忽视。施工人员的积极性得不到调动,其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就不能形成。此外,当前管理人员的整体技术水平不高,知识结构陈旧,这一切都埋下了安全隐患。 2保证配电网工程施工安全性的措施 2.1将施工前的设计规划工作做好 在10kV配电网规划设计过程中,首先应该将一个地区电力负荷增长的情况考虑好,同时还要结合当地的人文地理情况,根据有关供电可靠性的意见展开规划与设计,通过归纳和分析这些问题,为10kV配电网电力工程施工安全性提供有效保证[3]。 2.2提升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在10kV电力配网工程施工前,应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结合配网工程的实际情况,选择施工技术措施。同时,定期组织施工人员参加培训,并仔细解答施工人员提出的问题,将施工技术控制重点交代清楚,让每个施工人员做到心中有数。此外,应该进一步加大奖惩力度,激发施工人员的工作热情。还要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对人力资源配置进行优化,进一步明确权利和义务。 2.3增强施工安全管理 在具体施工过程中,通常需要按照施工要求展开施工,因此在配网工程建造过程中,应不断增强对架空线、杆塔及配电设备等的管理。同时,施工企业还要做好电力传输环境的规划工作,定期检测线路,以降低不必要的电路耗损。除此之外,在杆塔施工过程中,应有针对性的展开加固作业,充分保证施工安全。在配电线路运行过程中,变压器是很容易被烧坏的,进而使变电操作不能正常进行。因此,在安装变压器之前,应确定供电系统载荷以后才能实施变电操作,充分保证变压器的正常运转,最终保证电路配电的安全性。 2.4强化配网工程流程管理 10kV配网施工需要由人来完成,施工人员素质会直接关系施工技术的应用。因此,管理人员应加强对施工流程的监控,在开始施工之前拟定施工计划。对“签订合同———提出设计方案———竣工验收——结算”等环节进行严格控制。并对以下流程进行严格控制:审查项目设计方案;管理施工工程,探索出更好的的方法,保证工程按期完成;科学管理工程造价,对设计、预结算等环节进行严格控制,有效提升投资效益;将安全生产理念贯彻施工全过程中;完善物资管理,保证物资供应。 2.5科学制定安全施工方案 应结合配电网电力工程的具体情况,对安全施工方案进行科学制定。在配电网电力工程开始施工之前,应该将施工范围内线路考察工作做好,对于工程中每个施工环节都要进行周密考虑,并制定科学的施工方案。此外,在配电网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施工过程中停电问题的发生,即使必须要停电,也要对停电时间进行严格控制,只有这样才能使停电对用户生产及生活造成的影响减小到最低的程度。 3结语 综上所述,配电网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施工困难,必须结合这些问题选择施工技术,同时保证施工安全性,只有这样才能为配电网电力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提供保证。虽然当前我国在这方面已经开展了很多研究,但是由于受到技术及施工领域还在不断扩展,因此必须对这方面工作进行不断的探索,深入挖掘新的施工方法和施工技术,以提升电力工程的管理效益,最终促进电力企业的快速发展。 作者:李倩 周国战 吕蓓蕾 单位:朝阳电力实业开发总公司 电力工程技术论文:智能电网建设中电力工程技术的应用 摘要:电网在整个电力系统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撑性作用。在电网建设过程中,完成人工到智能的转变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型,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在智能电网建设中引入电力工程技术,从根本上促进电力工程技术水平的提升。基于此,文章针对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应用进行了一系列分析,希望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智能电网建设;电力工程技术;应用策略 随着当今我国智能电网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电力工程技术逐渐发展成为智能电网建设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这种情况下对电力工程技术进行不断完善和优化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1]。电力企业要想从根本上提升电力工程技术水平,就应该针对电网建设中电力工程技术的应用进行全面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结合以后智能电网的发展趋势,对电力工程技术进行进一步优化与完善。 1智能电网建设的特征 当前我国智能电网建设体现出了以下几方面特征。 1)电网绿色环保。 在建设智能电网的过程中,不仅要充分利用各项资源,同时对周围环境造成的污染也得到了极大的降低,在环境保护工作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电网结构牢固可靠。 和传统电网相比,智能电网整体结构都得到了完善,可以更好的与各种环境和气候相适应,充分保证了电网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3)电网经济性。 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也面临着很多严峻的资源问题,为了能够对各种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在建设智能电网的过程中应该综合对多方面因素进行考虑,从全局开始出发,对工程建设成本进行控制,在保证能源质量的基础上,促进资源利用最大化的实现[2]; 4)电网交互性。 在能源供应的过程中,应该基于用户与市场建立起有效的交流模式,从用户的根本需求开始出发,为用户提供全面的服务,以提升服务的整体质量,从而保证能源市场可以得到持续的发展。 2智能电网建设过程中对电力工程技术的应用 2.1电力工程技术在发电工程中的应用 电力工程技术的科学技术含量非常高,通过电子设备可以实现对电能的转化与控制,电能的消耗及机电设备的损耗均得到了极大程度的降低,有效提高了发电机及相关机电设备的工作效率。与此同时,随着电容技术的快速发展,当前我国市场上使用的半导体功率元件其容量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3],并逐渐朝着高压方向发展。此外,电力工程技术中还出现了大批的高精尖技术,例如全控型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等,其中具体有有源滤波器(APF)、动态电压恢复器(DVR)等,符合当今电力系统运作要求,并在现代电力系统中得到广泛的使用。 2.2电力工程技术在电源部分的应用 为了充分满足用户不同电器元件及电子设备的用电需求,电力工程技术可以为智能电网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电源供应,例如交流电源、直流电源以及恒定频率交流电源等。例如,蓄电池充电通常应利用直流充电技术,但是变电所可以利用交流与直流的充电方式,大型电子技术也可以利用高频开关电源等等。 2.3电力工程技术在输电过程中的应用 随着当前电力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智能电网建设的完善,很多新型装置开始大量涌现,例如薄型交流变换器等。在遇到输电工程输电容量较大、电路较长时,一些国家利用直流电输电方式,我国通常会利用晶闸管变流装置作为受电、送电两端的逆变阀装置。我国对晶闸管变流装置等设备的应用,不仅使电网输送容量得到了提升,同时极端天气状态下输电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均得到了解决,例如智能调度技术该技术是智能电网中最关键的技术,可以全面配置优化资源,实现大面积连锁故障的预防,实现调度的智能化。 3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应用的相关注意事项 3.1保证网络结构的灵活性 保证网络结构的灵活性是智能电网建设最为基础的一个要求,具体来说应该对以下几方面问题加以注意:首先,应改正高压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其次,应该充分加强对我国电网基本架构的建设,第三,进一步完善区域性电网建设,第四,对配电网结构进行改进,有效增强配网的稳定性与可靠性。总之,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必须采用最佳的策略,有效推进智能电网建设的步伐。 3.2对通信系统进行完善 为了可以使智能电网的整体自动化建设水平得到提高,应该将通信技术引入到智能电网中,与此同时,通过对通信系统的进一步优化与完善,信息传输过程可以更加全面,具体来说通信系统建设过程中应该对以下几方面问题加以注意:首先,应改正通信平台使用性能的灵活性,其次,应该对信息的层次进行明确划分,第三,应对信息技术与电力业务进行融合,第四,对信息操作步骤进行简化,第五,保证信息平台可以具有比较好的保密性能,第六,保证信息平台的自我保护性能良好,第七,适当增加通信技术的种类,对通信功能进行完善。 3.3对电力设备进行完善 为了使电能的质量得到提升,同时增加电量,对能源进行转变,需要利用比较精良的电力设备,由此来看,对电力设备进行完善很有必要。在建设智能电网的过程中,常用的电力设备主要有动态电压恢复器、可控硅并联电抗器等。为了有效提高智能电网建设水平,工作人员还应该在以后的工作加大研究力度,进行不断的探索,进而研制出更多更好的电力设备。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当前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为我国智能电网建设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电力工程技术在这种情况下具有非常大的潜力,在我国现代电网建设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结合当前我国智能电网建设的特点以及发展趋势,针对电力工程技术在建设智能电网过程中的应用展开了详细的分析,对于提升输电质量以及工作效率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 作者:周国战 吕蓓蕾 李倩 单位:朝阳电力实业开发总公司 电力工程技术论文: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运用 【摘要】在智能电网的建设过程中,电力工程技术是智能电网建设的技术基础,通过电力工程技术的运用能有效的保证智能电网的环保效果,提高智能电网运行的可靠性。电力单位要加强电力工程技术的研究,提高能源转换,电能优化,电网架构,电力通信,柔性交流输电以及高压直流输电等技术的运用效果,从而推动智能电网的发展。本文对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希望为我国智能电网建设的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电力工程技术;智能电网建设;运用分析 伴随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我国智能电网的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智能电网的建设过程中,电力工程技术是智能电网建设的技术基础,通过电力工程技术的运用能有效的保证智能电网的环保效果,提高智能电网运行的可靠性,推动我国电力行业的科学发展。在实际工作中,电力企业要对电力工程技术的应用引起重视,积极探索加强智能电网建设的方法,通过科学合理的运用电力工程技术,切实提高智能电网建设的水平,促进智能电网的发展。 1智能电网概述 智能电网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提出的,如今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总体来说,智能电网是一种电力体系,该体系主要由多个配电和输电体系共同组成。同时,智能电网可以更好的适应当前电力市场的要求,提高电力系统的智能化和稳定性,在保证电力工程质量同时加入了节能环保的概念,是我国未来电网建设发展的主要方向。从我国情况出发,智能电网的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特点:①具有较强的环保节能特性。随着环境问题的加剧,我国智能电网建设中对于环保理念越来越重视,因此在进行智能电网建设时,电力企业要对节能环保问题更加关注,采取先进的施工工艺来加强电网的环保性能。②电网架构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因此提高电网架设的稳定性非常重要,而智能电网对于架构的稳定性非常重视。③对资源进行优化。目前,我国电网资源的利用率较低,这给我国环境造成严重的负担,而智能电网能有效的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④较好的经济性。智能电网建设不仅能够提高电网的运行效率,同时具有较好的经济性。⑤良好的交互性。智能电网能够在后续的能源供给中建设良好的市场协调机制,从而有效的掌握客户对于电网建设的要求,提高智能电网的市场化程度[1]。 2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总体应用分析 2.1电力工程技术在电源领域的应用分析 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能够在电源领域得到较好的应用,包括直流、恒频以及变频的交流电源都有电力工程技术应用的效果。例如,在进行蓄电池充电的过程中,通常都是应用直流电源进行,而变电所进行相关操作时,不仅可以应用直流电源,同时也可以应用交流电源。 2.2电力工程技术在输电领域的应用分析 对于智能电网来说,对电网的稳定性具有较高的要求,而电力工程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提高智能电网在输电环节的稳定性。这主要是通过谐波抑制技术和无功补偿技术的结合使用发挥的作用,而这两种技术是电力工程技术中非常重要的两种技术。同时,以电力工程技术为基础的超导无功补偿等先进设施的应用,对提高智能电网的无功补偿等具有很好的帮助,提高了电能的质量[2]。 2.3电力工程技术在发电领域的应用分析 电力工程技术在发电领域的应用也很广泛。对于智能电网来说,发电功能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功能,而伴随电力改革的深入展开,应用电力工程技术可以有效的增强电能转换效率,提高管理和操控的水平,减小对机电设施的依赖,进而减少了电量的耗费情况。 3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建设中的具体应用分析 3.1能源转换技术 伴随能源的日渐紧张,智能电网的建设中也要加入环保理念。而未来的智能电网将主要以环保型的低碳能源作为主要的能源供给,并通过科学的能源转换技术,在保证电力规模的前提下,增强电能的远程运输能力。当前智能电网的能源应用主要有分布式和可再生式,而分布式则可以再进行细分,分成分布式储能和分布式发电。其中,分布式储能主要通过蓄电池、飞轮以及超导储能等方式实现能源储藏目的,而分布式发电主要通过潮汐能、风能以及燃料电池等进行发电。可再生能源是新型的能源,具有无污染,可再生的特点,能够有效的改善当前传统能源给环境造成的压力。可见,可再生能源能有效的满足智能电网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要求。而应用电子工程技术对于分布式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应用都具有很大的帮助。 3.2电能优化技术 如今,人们对于电能的质量要求也更高,而优化电能质量也是当前智能电网建设的主要目标。在智能电网建设中,通过对电子工程技术的应用,对电能等级的合理划分,以及先进的评估方法,可以建立健全的质量体系,保证电能的优化效果。另外,电力单位可以对电网运行的经济性进行分析,从而明确接口方式,在客户中形成有效的客户评估体系,从而在保证智能电网数字化和自动化的同时,达到经济性的相关要求。 3.3电网架构技术 电网机构的稳定性也是智能电网建设中的重要内容,电力单位可以通过电子工程技术提高电网机构的稳定性。在进行电网建设时,电力单位可以通过科学的电网结构,例如针对能源分布不均的现象,通过点对点的送电方式或者特高压送电方式等来提高能源和生产力的均衡程度,从而有效的增强智能电网对客观环境的适应性,提高电网架构的稳定性。 3.4电力通信技术 对于智能电网来说,电信通信技术也非常重要。在实际工作中,电力通信技术要保证能够对智能电网的运行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同时,还可以对电网的运行情况进行分析,识别和评估潜在风险,对实时干扰做出有效应对,并制定对策对电力故障进行排除,从而保证智能电网的平稳运行。同时,电力单位要加强电力通信系统的有效性,要提高电网的监控力度,保证电网建设的自动化水平,而上述功能的实现都离不开电子工程技术的作用。 3.5柔性交流输电技术 在智能电网的建设中,柔性交流输电能够有效的提高对供电环节的控制力度,提高供电精度,因此是未来智能电网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柔性交流输电技术主要是在电子工程技术中的电子、电力以及微电子等技术的发展下而出现的。通过该技术的使用,在供电过程中可以有效的降低电能的损耗,增强电能的使用效率。另外,电力单位可以通过在该技术中融入低污染的能源技术,从而对电网参数进行科学调整,提高电网运行的可靠性[3]。 3.6高压直流输电技术 在智能电网建设中,通过高压直流输电技术能够较高的提高换流器的应用效率,提高电能的转换效果,从而从整体角度提高直流运行电力的质量。另外,该技术不仅能够担负长距离供电的任务,在短距离的直流供电当中,例如对我国边远地区的供电任务中,应用该技术也具有很好的效果。同时,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发展较快,在未来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因此目前已经开始了比较广泛的使用。 4结束语 在电力网络建设中,智能电网是我国电力行业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智能电网的建设不仅能提高供电的质量和水平,同时也具有较好的节能环保效果。而电力工程技术作为重要的基础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发挥这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电力单位要对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运用引起重视,加强对电力工程技术的研究,提高能源转换,电能优化,电网架构,电力通信,柔性交流输电以及高压直流输电等技术的运用效果,从而有效的提高智能电网的建设水平。 作者:柯洋 单位: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安康供电公司 电力工程技术论文:电力工程技术管理浅谈 [摘要]时代不断的发展与进步,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科学及技术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重大影响,电力工程虽然只是基础建设,但是这并不影响其在建设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对电力工程建设中工程技术管理进行阐述,分析了电力工程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策略。 [关键词]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管理内容;问题及解决措施 电力企业应深刻地认识到工程技术对于电力工程质量的保障,对于提高其安全性的重要意义,并针对现存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保证工程建设的水平。 1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简析 在最初的电力工程阶段,对于管理大纲的编制是管理工作的一个重点。电力工程的管理工作是要立足于电力工程的规划以及设计的重点的,要以实际的工程建设作为技术管理的依据,以便进行科学的管理。此外,要由大纲产生相应的管理文件,并把大纲和监理文件进行整理,形成体系,应用于工程建设。其次是对工程施工前的管理。要对施工的单位进行技术方面的考核,这个考核的依据将会形成投标的文件以及所签的合同,从而判断出施工单位的技术能力能否满足电力工程建设的需要。要求施工单位所进行的施工组织以及在方案的设计中,都要以工程的要求和目标特点为依据,对施工单位进行高效的技术方面的监督管理。再次,施工中的技术管理。对于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的最重要的时期就是,在施工过程中对技术的管理。在施工过程中,对于技术管理依然要立足于实际情况,以施工的环境为参考,抓好技术管理的工作。在施工过程的技术管理上,需要更全面,更具科学性,可以通过一些特殊的方法来实现,如进行技术监理等,从而达到保质保量的目的。 2电力工程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技术人员专业能力有待提升。 技术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成为阻碍电力工程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管理人员对自身认识不清,缺乏责任感,并且管理经验比较缺乏,使得电力工程技术的管理无法真正有效的开展。在现实的工作情况中,往往会出现工程造价不稳定、无法控制工程的投资成本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就是因为管理人员的错误决定,而且会导致一些重复采购和施工的现象出现,对工程造成不利的影响。 2)管理流程需待加强。 电力工程建设是一项具有极强的综合性的工程。其需要多个机构和部门的相互协调和共同努力来完成,从而对工程的质量给予有效保证。但是,每个部门又都具有其自身的独立性,在工作实施的过程中形成了繁琐的程序,大大降低了工程施工的效率,出现延误工期的现象,导致工程技术管理无法充分发挥出它自身的作用。 3)管过实施细节有待细化。 电力工程技术管理实施的环节缺乏注重细节,缺乏严谨的态度。如,对于施工单位的考核,在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材料的质量是否完全达到所要求的标准等;又如,对于责任的追究不到位,工程责任分配不是很明确,不够细致,一旦出现什么问题,就无法找到相应的责任承担者,这些现象都是导致工程的经济效益受到极大的损害。在电力工程技术管理方面,注重整体管理的情况下,也要考虑到对于细节的管理,以更好的保证工程的质量。 3电力工程技术管理优化措施 3.1提升管理人员技术管理意识 电力工程管理对于电力工程这一项目来说具有很大的影响,它将影响电力工程的施工情况等,进而影响电力工程的经济效益。为了更好的保证电力工程的经济效益,所以要加强对该工程的管理。首先,需要加强管理人员技术管理的意识,在有了较高的管理意识之后,才可以更好实施管理。当管理人员的技术管理意识达到一定水平以后,管理制度也就会不断地完善,促进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的优化。 3.2提高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这一工程中,除了管理人员的素质满足工作水平需要以外,还需要对施工的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施工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于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的开展也是有重要影响的,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的高低不但影响着施工,也体现在接受管理的程度上。在提高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上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引进人才。就是不断吸引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为企业带来新鲜的学业,改善现有的施工模式以及促进技术人员对于工程技术管理的接受,使管理大纲充分高效实施。二是对现有的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培训要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提高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使管理制度能够顺利深入实施,保证管理的有效性,促进电力工程的发展。 3.3对管理流程进行优化 在电力工程管理中,流程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我们需要在每一个流程中做好相应的管理。如对于开始施工之前的管理,我们只有在充分准备好一切的前提下才可以进行施工,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原料的预算、机器设备的预算等,并保证相关的会议正常展开。必须要保证原材料的数量和质量完全符合标准之后才可以展开施工。再如,工程完成后要进行严格的审查确保工程的质量达标。 3.4加强技术管理制度的制定 实现更好地电力工程技术管理,那么就需要制定技术管理制度,所有的电力工程施工人员必须是合格的,具有足够的水平可以进行工作的,而且应当针对现实的情况进行一些特殊技术的培训,还要对施工人员的操作资格证明进行考察,保证施工人员具有较强的安全施工意识以及较高的工作水平。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一旦发现非专业的人员,应当立即对其进行专业化培训,在不能进行培训的时候应当调离其他岗位。在面对处理一些棘手的电力工程项目时,一定不能凭自己的一己之见坚持进行继续施工,避免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需要对电力工程的一些工作做出相应的标准化规定,对具体问题建立明确工程施工的责任制,将责任细化,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感,避免出现推卸责任的现象,同时可以降低相应的经济损失。制定出责任制度后,可以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规范电力施工的过程。 3.5监督技术实施过程 对电力工程技术的管理要落实到电力工程施工的每一个环节,而这些环节中技术的实施过程又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我们要加强对于技术实施过程的监督。电力工程建设,是一种非常重视安全的工程建设,所以它对于工程的质量要求就特别高,而质量是由施工技术决定的,由此可见,加强技术实施过程的监督也是提高电力工程技术管理水平一个重要手段。 4结语 是电力工程建设在当下时代必不可少的,要想使技术在电力工程建设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就必须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在管理的过程中,立足实际是最重要的条件,还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并要保证该制度的顺利实施,提高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的水平,确保技术充分发挥作用,提高电力工程建设的水平。 作者:姚东 单位:广东电网汕尾陆河供电局 电力工程技术论文: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应用 摘要: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人均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供电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传统的电网建设已经不足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供电需求,需要向着更高层次的方向进化,而智能化电网就是再这样环境下诞生的产物,它具有现代化、信息化的特点,在输电供电方面更加快捷安全。而电力工程技术作为智能化电网中最重要的技术,其建设与发展对于建设智能化电网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分析其主要特点及其发展趋势,进而分析智能化电网的建设问题。 关键词:电力工程,智能电网,应用研究 人口的增加和全球气候的变化使得全球进入了能源时代,对能源的争夺成为世界各国的主流,尤其是在经济危机过后,能源与生产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凸显,为了解决能源危机,智能电网的建设势在必行,国家应将建设智能电网项目作为重点项目,结合我国国情,颁布条例,加大智能电网的建设速度。智能电网之所以被广为看好,不仅因为其发展符合现在流行的可持续发展,更因为其兼有实用性与经济性的特点。而电力工程技术可以有效提高输电的稳定性,且能加快电网的建设速度,在节省能源方面上也起着很大作用。本文从智能电网所具有的特点说起,再分析电力工程技术早智能电网中的应用。 一、智能电网的概述及其特征 作为一个领土和人口都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我国的资源分配却很不平衡,根据地区差异的不同而不同。在几次经济危机过后,人们为了解决电能上的问题开始建设智能电网,最早使用这项观念的是美国,其为了缓解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影响与能源紧张的局面,尽快恢复经济进而推动其他领域的发展,开始大力布置智能电网,智能电网所包含的不仅仅是一个体系,而是多种配电输电体系共存,相互作用。而在我国的智能电网构建中,为了与我国实际情况相匹配,一般都要履行绿色环保的概念,保护生态环境,最大程度上减少污染;智能电网还具有的一个特点就是坚固耐用,考虑到我国电能的输送环境,智能电网的架构特别牢固,在一些自然灾害发生时不会中断电能的传输,也就使大规模停电额概率降到最小,反之要是网架不合格,就会造成输电中断甚至更为恶劣的情况;智能电网之所以智能,是因为其高度自动化,在发生问题时可以自我医疗不会发生事故,而且智能电网也避免了传统电网建设中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最大化地使用资源,较传统电网无论是成本还是收益都远远升高;除此之外,智能电网的交互性也比传统电网高很多,所谓交互性,就是改变以往的单向传输模式,根据客户的意见来修改,服务质量得到了很大提升。 二、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整体应用 基于智能电网的建设过程,电力工程技术主要应用在电源、发电、输电三个环节。 1.电源部分。 在电流的分类里面,把其分为直流电和交流电,交流又分为变频和衡频两种,电力工程技术因为可以支持所有电网中的电源设备如直流电源、交流电源,所以它可以把两种类型的电流输送到智能电网体系内。 2.发电部分。 电力工程技术通过控制电子设备进而控制电能的转化与控制,先进的工程技术可以有效增加发电设备的效率并且减少发电过程中的损耗。而随着近些年来技术的不断革新,一些设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如半导体元件的容量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改观,而像智能开关,高压直流输电、高压变频等尖端技术也层出不穷。 3.输电部分。 电力工程技术中有两项技术谐波管控技术和无功补偿技术是保证电能质量和电网工作状态稳定的关键技术,其可以使电能在输送过程中也具有较高的质量并且不会被环境因素所影响到。在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大规模输电和输电线路较长的情况,我们一般采用直流输电的方法来保证输电的快捷稳定。而在高压线路输电中,多使用晶闸管变流装置,这项设备的使用可有效提高线路的稳定性,也使得可以输送的电量大大增加,在一些极端天气发生时,这项装置就可以保证不断电或者是电压的稳定。晶闸管变流装置一般是安装在输电和受电两端,作为整流阀和逆变阀使用。由此可见新技术和新装备的使用对于提升电网输电稳定和效率有着极大的提升。 三、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具体应用 上述分析是基于电网整个而言的,本节是依据电力工程的具体作用而言的。 1.质量的优化和能源的转换。 电能的质量优化技术首先要将电能质量分等级,再建立完整的质量评估体系。供电接口的类型要通过分析经济的方向来确定,而分析经济也要建立用户经济性和技术质量两种评估方式,通过规范市场和满足用户需求来建设高质量的智能电网。在实现上述前提的条件下,产生了以下几种技术:源滤波器、自适应静止无功补偿、连续调谐滤波器等,这些技术在提升电能的质量上具有相当高的作用。根据可持续性发展战略,这些技术在提升质量的同时也会较少对周边环境的损害,在节约成本方面也有一定的建树。在能源的转化上,低碳能源将会是以后主流的能源发展方向,无论是在降低消耗方面还是在节省成本方面,低碳能源都比现有的能源高出较多。能源的转化实质上就是实用技术来改善能源的转化方式,多转化为自然类型的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尤其是太阳能,在采光较好的地区太阳能的使用比较广泛,成本相对于效益来说可以忽略不计,而且其对环境无污染也是促使其广泛使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2.柔性交流输电技术。 电子工程技术的主要使用是在高压变电输电过程中,输送并且隔离清洁能源。而这项技术在控制输电方面展现出良好的性能,其使用微电子、电子技术等结合通信、控制技术来灵活地控制输电,把清洁能源输入电网中。因此柔性交流输电技术符合整体的电力工程技术,与我国电网的发展相辅相成,保证电网稳定性的发展,与此同时其在降低输电损耗、提高输电能力方面也有较大的作用。 3.高压直流输电技术。 在我国现行的高压输电技术体系中,绝大部分是直流输电体系,但是在实际状况中很多环节使用的却是交流电,因此在控制换流器的方面要细致,保证输入的电流是直流电,其中换流器大多有一些管段元件构成来保证输电的稳定性。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就满足上述所说的实现电流的转变,而且除了上述优点之外,高压输电技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其可以向偏远地区供电,像一些地处偏僻的海岛和新疆西藏地区。由于这项特性,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必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获得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 四、其他关键技术 在智能电网的构建中,除了电子工程技术之外,其他的技术也必不可少。像信息管理技术,主要负责信息的采集和分析,并且其采集范围再大的方面要扩张到整个产业链,小的方面要贯穿整个企业内部;智能调度技术则是调节所有人员技术的技术,但这项技术目前存在许多不足,尤其是在自动化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分布式能源接入技术采用大量的分布式电源在配电网上运行,改变了以往单向的运行格局,在管理系统的调度下这些电源协调运行,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而智能电网中的通信技术也是较为重要的一环,其对于数据的获取、保护、控制都保证可靠性,这项技术的存在对于提升服务质量有着质的提升。 五、结语 智能电网作为我国发展项目的基础项目之一,由于近些年来人们对于供电量和供电安全的需求量增加,使其成为最重要的项目之一。通过上述对电网的概述和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的分析,可以认识到电力工程技术可以提高输电效率降低输电成本等优势,并且其应用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所以在以后的智能电网建设工作中,要加大对于电力工程的研究与优化力度,使用低碳能源,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来提升我们自身技术。 作者:冯镜昌 单位: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肇庆供电局 电力工程技术论文:电力工程技术管理措施分析 1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的基本内容 电力工程技术管理工作中,其包括的基本内容较为丰富,不仅需要编写工程项目管理大纲,而且还包括施工计划和设计文件的审核工作。尽管内容较为丰富,但由一条主线将其串联起来。 1.1编写工程项目管理大纲 工程项目管理大纲的编写都会在工程施工前完成,大纲通过后则需要工程进行施工时进行监理合同的签订。严格按照监理合同的要求及管理大纲的规定编写工程监理规划和实施细则,确保在电力工程中得到全面的落实和执行。 1.2施工计划 按照合同的要求和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对施工计划进行制定,确保所制定的计划工期与工程特点相符。然后根据施工的资质和要求来明确施工单位所需要具备的条件,选择适宜的施工单位进行施工。对于施工过程中需要根据施工的具体情况及实际进度来对施工技术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改进,确保能够与实际施工的需要相符合。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机械振动和搅拌方式在施工过程中使用较多,而且在一些特殊线路上还存在人工作业的方式,但无论是机械作业还是人工作业,都需要由专业人员进行交底作业,而且要做好记录工作。 1.3设计的文件必须要有签字与批准 对于设计文件在通过审核后才能够进行使用,需要由指挥中心、设计商、承包商和物资供应商共同参加施工图会审,做好会审的记录工作。对于需要变更设计文件时,需要由设计商递交变更通知单,明确变更的原因、新的技术方案、工程量和预算费用,而且需要由监理和指挥中心签定后才能实施。当电力工程竣工后,设计文件需要与承包商编制的竣工图相符合,同时还需要由监理和指挥中心审核签字后才能通过。 2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的主要问题 2.1电力工程项目组织在整体上缺乏综合素质 当前电力企业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工程技术人员都缺乏投资效益观念,施工合同和造价控制知识不足,这就导致设备控制在概算内的订货价格存在假象,同时在合同中也没有将一些附属设备进行明确注明,从而存在需要重新进行采购的情况,而且采购价格往往存在失控现象,给电力工程技术管理带来较大的难度。特别是在电力工程项目安装工程中,由于安装不同其所带来的影响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变电站风电流传感器的安装要选择在开关线路侧或是在母线侧进行安装。通常情况下,变电站内进线侧和母线侧下来便是开关,然后是电流互感器,如果在安装时两者存在装反的情况,则会给检修工作带来较大的麻烦,需要扩大停电检修的范围。但对于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当发现电流互感器本身的一次装反了的情况下,只需要确保电流互感器上二次端子跟着一次接反就不会给检修工作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对人员的综合素质具有较高的要求。 2.2供电技术公司的技术管理问题 电力工程具有较强的复杂性,涉及众多的程序,需要对每一个环节进行有效控制,各项工作具有繁杂性。供电技术管理工作可能将众多部门进行有效的连接,避免各个部门各自为政的情况发生。但当前在供电技术公司的技术管理工作中,并没有发挥其重要的纽带作用,各个部门之间联系和沟通不顺畅,这就导致施工进度缓慢,给电力工程技术项目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2.3电力工程技术管理中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在当前电力工程技术管理工作中,对于各项工作都需要严格依据相关的流程进行,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违反规划性操作的行为,不仅对电力工程技术管理工作带来较大的制约,而且不利于电力工程技术管理水平的提升。 3加强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的措施 3.1加强培养电力工程管理与施工技术等人员的综合的素质 运用现代的技术管理方式对电力工程进行管理。从各方面招收电力工程技术的人才,将工程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把握好。利用专业的管理软件,满足工程要求。加强对职工工作技能的培养,为在职人员提供良好的培养和再教育机会,为工作人员创造良好的技术环境和条件,强化其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在电力工程技术管理工作中,还需要加强对资源的管理和造价费用的有效控制,确保工程成本的降低,使电力企业整体经济效益得以增加。 3.2对电力工程技术管理流程进行优化 通过优化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的流程,并建立完善的电力工程规章制度、责任机制以及电力工作的程序。当招标流程完成后,要将招投标结果、落实的情况以及图纸,由市场管理中心将其公布给电力技术工程公司的业务部,同时也对其进行存档。先与各相关单位召开工程前的准备会议,对预算进行审查,确保各项工程技术措施得到有效的落实。 3.3要严格遵守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的措施 只有在保证安全管理制度得到安全的许可,后才能够对工程进行施工。所有的电力工作人员上岗前必须要经过安全资格考察和安全教育,以及签订合同。其中特殊岗位上的工作人员要经过专业培训取得合格证后才能正式施工。在发现安全隐患的时候要做到定整修改措施和修改责任人、定整修改完成的时间和完成人,以及定熬修改验收这五种要求。把握好电力工程教育和施工、交底和文明、防护和验收,以及检查的七个标准,制定安全的工程值班制度,并且执行国家电网及电力公司规定的方针和政策,以及法律和法规等。在电力工程技术管理过程中,对施工个人和团队的整体成绩进行评定,并给予一定的奖罚。 4结束语 电力企业建设工程属于一项系统的工程,具有周期性长及复杂性的特点。而且在电力企业工程管理过程中涉及的因素也较多,各个因素之间存在着较强的联系性,相互影响,这就需要加强电力企业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计划性和目的性。特别是在当前电力企业体制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需要加快电力施工技术改革的力度,因此需要不断的强化电力企业施工技术管理,进一步对技术管理制度进行完善,确保电力工程施工技术应用水平的提升,从而确保电力工程任务能够顺利、优质的完成,为电力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刘维君 单位: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果洛供电公司 电力工程技术论文:电力工程技术管理问题分析 前言 当前电力工程建设发展迅速,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的单位工程较多,需要多种专业工种,而且平面穿插施工较为频繁,这就需要做好电力工程技术管理工作,从而更好的对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确保实现对电力工程施工技术的科学、有效管理。 1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的基本内容 电力工程技术管理工作中,其包括的基本内容较为丰富,不仅需要编写工程项目管理大纲,而且还包括施工计划和设计文件的审核工作。尽管内容较为丰富,但由一条主线将其串联起来。 1.1编写工程项目管理大纲 工程项目管理大纲的编写都会在工程施工前完成,大纲通过后则需要工程进行施工时进行监理合同的签订。严格按照监理合同的要求及管理大纲的规定编写工程监理规划和实施细则,确保在电力工程中得到全面的落实和执行。 1.2施工计划 按照合同的要求和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对施工计划进行制定,确保所制定的计划工期与工程特点相符。然后根据施工的资质和要求来明确施工单位所需要具备的条件,选择适宜的施工单位进行施工。对于施工过程中需要根据施工的具体情况及实际进度来对施工技术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改进,确保能够与实际施工的需要相符合。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机械振动和搅拌方式在施工过程中使用较多,而且在一些特殊线路上还存在人工作业的方式,但无论是机械作业还是人工作业,都需要由专业人员进行交底作业,而且要做好记录工作。 1.3设计的文件必须要有签字与批准 对于设计文件在通过审核后才能够进行使用,需要由指挥中心、设计商、承包商和物资供应商共同参加施工图会审,做好会审的记录工作。对于需要变更设计文件时,需要由设计商递交变更通知单,明确变更的原因、新的技术方案、工程量和预算费用,而且需要由监理和指挥中心签定后才能实施。当电力工程竣工后,设计文件需要与承包商编制的竣工图相符合,同时还需要由监理和指挥中心审核签字后才能通过。 2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的主要问题 2.1电力工程项目组织在整体上缺乏综合素质 当前电力企业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工程技术人员都缺乏投资效益观念,施工合同和造价控制知识不足,这就导致设备控制在概算内的订货价格存在假象,同时在合同中也没有将一些附属设备进行明确注明,从而存在需要重新进行采购的情况,而且采购价格往往存在失控现象,给电力工程技术管理带来较大的难度。特别是在电力工程项目安装工程中,由于安装不同其所带来的影响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变电站风电流传感器的安装要选择在开关线路侧或是在母线侧进行安装。通常情况下,变电站内进线侧和母线侧下来便是开关,然后是电流互感器,如果在安装时两者存在装反的情况,则会给检修工作带来较大的麻烦,需要扩大停电检修的范围。但对于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当发现电流互感器本身的一次装反了的情况下,只需要确保电流互感器上二次端子跟着一次接反就不会给检修工作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对人员的综合素质具有较高的要求。 2.2供电技术公司的技术管理问题 电力工程具有较强的复杂性,涉及众多的程序,需要对每一个环节进行有效控制,各项工作具有繁杂性。供电技术管理工作可能将众多部门进行有效的连接,避免各个部门各自为政的情况发生。但当前在供电技术公司的技术管理工作中,并没有发挥其重要的纽带作用,各个部门之间联系和沟通不顺畅,这就导致施工进度缓慢,给电力工程技术项目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2.3电力工程技术管理中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在当前电力工程技术管理工作中,对于各项工作都需要严格依据相关的流程进行,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违反规划性操作的行为,不仅对电力工程技术管理工作带来较大的制约,而且不利于电力工程技术管理水平的提升。 3加强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的措施 3.1加强培养电力工程管理与施工技术等人员的综合的素质 运用现代的技术管理方式对电力工程进行管理。从各方面招收电力工程技术的人才,将工程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把握好。利用专业的管理软件,满足工程要求。加强对职工工作技能的培养,为在职人员提供良好的培养和再教育机会,为工作人员创造良好的技术环境和条件,强化其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在电力工程技术管理工作中,还需要加强对资源的管理和造价费用的有效控制,确保工程成本的降低,使电力企业整体经济效益得以增加。 3.2对电力工程技术管理流程进行优化 通过优化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的流程,并建立完善的电力工程规章制度、责任机制以及电力工作的程序。当招标流程完成后,要将招投标结果、落实的情况以及图纸,由市场管理中心将其公布给电力技术工程公司的业务部,同时也对其进行存档。先与各相关单位召开工程前的准备会议,对预算进行审查,确保各项工程技术措施得到有效的落实。 3.3要严格遵守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的措施 只有在保证安全管理制度得到安全的许可,后才能够对工程进行施工。所有的电力工作人员上岗前必须要经过安全资格考察和安全教育,以及签订合同。其中特殊岗位上的工作人员要经过专业培训取得合格证后才能正式施工。在发现安全隐患的时候要做到定整修改措施和修改责任人、定整修改完成的时间和完成人,以及定熬修改验收这五种要求。把握好电力工程教育和施工、交底和文明、防护和验收,以及检查的七个标准,制定安全的工程值班制度,并且执行国家电网及电力公司规定的方针和政策,以及法律和法规等。在电力工程技术管理过程中,对施工个人和团队的整体成绩进行评定,并给予一定的奖罚。 4结束语 电力企业建设工程属于一项系统的工程,具有周期性长及复杂性的特点。而且在电力企业工程管理过程中涉及的因素也较多,各个因素之间存在着较强的联系性,相互影响,这就需要加强电力企业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计划性和目的性。特别是在当前电力企业体制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需要加快电力施工技术改革的力度,因此需要不断的强化电力企业施工技术管理,进一步对技术管理制度进行完善,确保电力工程施工技术应用水平的提升,从而确保电力工程任务能够顺利、优质的完成,为电力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刘维君 单位: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果洛供电公司 电力工程技术论文:工程技术智能电网建设电力工程论文 一、智能电网建设中电力工程技术的总体运用 1、发电过程中的运用 电力工程技术得技术含量很高,它可以通过电子设备实现电能的转化和控制,大大降低电能的消耗和机电设备的损耗,极大的提高了发电机和机电设备的工作效率。当前,电力工程技术中还涌现出同步开断技术的智能开关、新型超高压输变电技术的高压直流输电、电气传动技术的高压变频等一大批高精尖技术。 2、电源领域的运用 不同用户,尤其是大用户往往采用不同的电子设备和电器元件,为了满足各类用户的用电需求,电力工程技术为接入智能电网的用户提供了个性化的电源供应,如直流电源、交流电源、恒定频率的交流电源等等。 3、输电过程中的运用 因为智能电网的运营需要具备电能质量高、电网工作状稳定的条件,而这些条件的满足需要电力工程技术中的谐波抑制技术和无功补偿技术作为支撑。随着电力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智能电网建设的不断完善,大批适应智能电网发展需求的新型装置应运而生,比如超导无功补偿装置和薄型交流变换器。对于线路较长、输电容量较大的输电工程,一些国家通常采用直流电的输电方式。而我国则在此基础上,采用晶闸管变流装置来作为送电和受电两端的整流阀和逆变阀装置,对这些新技术和新设备的采用,极大的提高的电网输送的容量,同时在极端天气下还增强了输电网络的稳定性。这些装置技术含量高,有效地解决了电力输送过程中电网突然断电和电压的不稳定等现象,极大的提高了输电网络的可靠性。因此,高技术含量和高效率的电力工程技术和相关的配套装置是我国新型智能电网建设取得突破性发展的有力保障。 二、智能电网建设过程中电力工程技术的具体应用 1、电能质量优化技术 该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运用,需要建立在电能的质量等级划分以及评估方法体系的完善的基础上,对供用电的接口所具备的经济性能进行分析,从而建立起用户经济性以及技术等级这两个评估体系,并借助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来促使智能电网的建设向经济且优质的方向发展。电能的质量优化技术的运用,具体涵盖了直流有源滤波器相关技术、自适应静止无功补偿技术、电气化铁道平衡供电技术、统一电能质量控制器以及连续调谐滤波器关键技术等。这些技术能够使得电能的质量大大提高,并且降低了其使用的成本,从而具有较大的运用市场。 2、高压直流输电技术 首先,线路造价低,节省电缆费用。其次,运行电能损耗小,传输节能效果显著。直流输电导线根数少,电阻发热损耗小,没有感抗和容抗的无功损耗,且传输功率的增加使单位损耗降低,大大提高了电力传输中的节能效果。最后,线路走廊窄,其节约的土地量是很可观的。除了经济性,直流输电调节速度快,运行可靠。在正常情况下能保证稳定输出,在事故情况下可实现紧急支援,因为直流输电可通过可控硅换流器快速调整功率、实现潮流翻转。此外,直流输电线路无电容充电电流,直流线路无电容充电电流,电压分布平稳,负载大小不发生电压异常不需并联电抗。 3、能源转换技术 目前国家下大力度整治空气污染物的排放,到2020年较2005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40%,而我国发电系统仍主要依赖于热力发电。因此大力开发和利用新型清洁能源,减少大气污染和温室效应,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通过使用先进技术进行能源的转换和高效利用已经成为了现代低碳经济能源利用的核心。目前,我国着重开发大规模电厂并网技术。电网未来的发展趋势应该是范围大、运行可靠的光伏发电技术等。但是,我国的能源转换技术和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较高的差距。因此,我们要加大相关的技术和资金投入,进一步研发能源转换的核心技术。比如智能电网建设中能量转换技术的发展方向就是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和各种并网技术的效率等。 三、总结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工业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国民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我国对电力利用的安全性、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的智能电网发展还出于起步阶段,电力工程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与成果已成为支撑我国智能电网取得突破性发展的重要支撑。 作者:万小彬李鹏飞单位:天津天大求实电力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电力工程技术论文:微探电力工程技术施工安全 一、10kv配电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基本准则 1.110kv配电网电力工程的施工应该将城市规划作为施工的主要依据,配电网的规划建设应该采用分区规划的方式来开展。在对配电网进行规划时,应该根据实际的负荷情况来开展规划工作,并且保证在主干道中需要一条架空线路,并在主、次干道预留电缆位置。 1.2为了使配电线路防污闪能力能够到达预期的目标,可以将配电网中的10kv架空线路按照20kv的标准进行绝缘设计,这样不仅能够达到预期效果,还能够减少线路检修的工作量。 1.3在10kv配电网电力工程施工中,应该采用“井”型“、T”型或者开环运行的单环网络,并且在每隔2500kVA处进行分段,使用带电压互感器带电动合分闸的分段开关和线路开关。 1.4增加线路的绝缘强度。工程施工中所使用的绝缘导线应该全部使用专用的绝缘金具,这样才能满足线路绝缘的目的。在对绝缘导线的裸露接头部分进行处理时,应该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例如加设绝缘罩,然后在绝缘线路的一定距离内加设绝缘接地线夹。 1.5配电网络的安全准则:在供电系统中,如果有比较重要的用电用户,就应该使用功能双电源的供电方式,这样就能提高配电网供电的稳定性。对于特级用户来说,供电系统除了应该对其采用双电源供电以外,还应该增加紧急电源,这样就能够满足特殊用户的特殊要求。在应急电源中,经常用到的一般包括蓄电池、发电机组和干电池等。 1.6在城市规划过程中,随着电网中环网应用数量的增多,不同环网应该使用功能不同的变电站,或者使用同一变电站来作为电源点。从现阶段的情况来看,由于变电站的数量较少,并且存在不均匀的状况,可以使用开闭作为电源点。相邻变电站之间的10kv主干线应该使用单环网络,这样就能在检修时起到降低负荷的作用,从而减少因施工引起停电的时间。 二、保证配电网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的主要措施 2.1做好施工前的设计规划工作。在对10kv配电网进行规划和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地区规划中电力负荷增长的实际情况,同时还应该根据当地的人文地理状况和有关供电可靠性的一系列意见进行规划和设计,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归纳和分析,就能够为配电网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性提供一定的有利条件。 2.2定期使用先进的技术对配电网进行维护。 在配电网电力工程施工时,应该对已经完成施工的环节进行仔细检查,查看线路中是否出现异常现象,并做好线路的后期维护工作,由于在施工中没有完成全部的工程任务,所以在施工中,应该对已经完工的线路进行保养和维护,这样才能为整个工程质量打好基础。在配电网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应该挑选比较先进的技术和施工设备进行施工,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也能够使工程的安全系数提高。在工程具有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带电检测设备来检测施工的具体情况。例如在对电网进行实时监控时,如果施工中出现施工故障,就能够自动对故障进行处理,从而保证配电网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性。 2.3对施工环境进行妥善处理。在配电网电力工程施工时,需要施工的配电网一般都会安装在比较偏僻的地点,并且多处于户外,由于这些地点的地理环境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并且在配电网电力工程施工中可能存在众多影响因素,这些影响因素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防止人为因素对配电网造成的破坏。在对配电网的杆塔进行布置时,应该合理的选择杆塔的位置,尽量让杆塔远离道路,并且减少不利因素对配电网造成的影响。如果没有条件来预防配电网的破坏,就应该适当采取保护措施,例如在配电网的杆塔附近增设标志,或者涂上反光漆等进行提示,这样既能够引起驾驶人员的注意,也能够有效的避免意外事故对配电设备所产生的损坏; 2.做好防雷工作。由于配电网一般都位于户外的空旷地区,这就使线路遭受雷击的概率有所上升,所以在配电网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应该选择适当的防雷措施。例如安装避雷器、增设支柱式的绝缘子、开展地线铺设等,从而起到防雷的作用。如果配电网电力工程的线路经过城区,就需要对路线所需要经过的环境进行考察,避免线路附近出现树枝或者其他障碍物,如果存在这类问题,就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然后再架设线路,避免线路出现遭受雷击等情况; 3.对施工中使用的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在开展配电网电力工程的区域内,应该查看施工区域内是否存在污染比较严重的工业区,这些污染会给电气设备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应该对供电设备进行防腐处理,例如使用绝缘导线,或者采用防污能力较强的绝缘子,还应该定期对配电网电力工程中的线路进行定期的维护和保养,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位电力工程的施工安全提供必要的保障,也有利于电力系统的顺利运行。 2.4根据配电网电力工程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安全施工方案。在对配电网电力工程进行施工前,应该在需要施工的范围内做好线路的考察工作,对于工程中需要施工的各个环节,都应该做好周密的考虑,并做出科学的施工方案。在配电网电力工程施工中,应该尽量减少施工中停电的情况,即使必须要停电进行施工,也应该严格控制停电的时间,这样才能尽量减小停电对用户的生产和生活造成的影响。 三、总结 在配电网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施工困难,针对这些问题,必须要选择适当的施工技术,并且保证施工的安全性,这样才能保证配电网电力工程施工工作的顺利开展。虽然我国在配电网电力工程的施工方面已经开展了较多的研究,但由于技术和施工领域在不断扩展。所以在配电网电力工程的施工中,仍需要不断的进行探索,努力发掘更多的技术和施工方法,这样才能使电力工程的管理效益提高,同时也能促进电力企业的发展。 作者:李星云单位:佛山禅城供电局 电力工程技术论文: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 摘要:现阶段经济技术发展迅速,电力行业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提高,对电力的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为了更好的满足人们对电力的要求,电力行业增加了电力系统的配网建设。配网建设可以有效的保证电能的安全与使用,还可以提升供电质量。国家和相关部门加强了对配网的建设,从而保障电网的顺利使用。文章主要讲述了配网建设中的施工工艺与施工技术,这些都会对配电网造成影响,要加强对配电工作人员的知识培训与教育,这样有利于整个配网的建设。 关键词:配网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 配网电力工程技术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而配网电力工程又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不可抗力、工程管理制度的中的漏洞,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工程的施工。因此国家加强配网工程的研究与分析和相关技术人员的对影响因素的研究,技术改革可以使配网电力工程更好更快的发展。 1配网系统电力技术应用特点 在我国的整个电力系统中配网系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它可以监督、控制整个电力系统,还可以支持电力的离线操控。配网电力系统可以把用户的使用信息、实施的动态和之前的数据进行结合,通过电网接线和地理图形的形式完美结合的合理配置。除此之外,配网系统的安全性能也很好,在计算机技术中的软件和硬件相结合并与其他的信息系统相隔离。通过这样的管理就可以使配网电力系统拥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包括通讯汇总的方法和广域网的使用,利用光纤和配电线的截波等方式为无线的通讯方式提供使用的基础。即使是开放式的连接方法,依然可以保证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使用性。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电力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复杂,所以技术人员应加强对配网电力系统的研究,从而保证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 2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管理情况与可靠性的分析 2.1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管理 必须保证配网电力的安全及可靠性,它是整个电力系统的关键。要对计算机的登录和操作人员进行设置,不能让任何人都随意的进入该系统,主站只有系统的调度员、系统的维修保养人员等可以进入;根据用户的具体要求,在软件上的设局也是不一样的,在通过管理人员的指挥,针对该用户的具体情况和要求进行设置,从而确保电力系统的正常使用。在对系统里关于数据实行作业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对相关的信息进行处理,根据实际信息的使用有利于提升系统的运转更迅速,而系统的后台信息就是在机械设备的信息和历史信息的双方面条件下形成的,两者可以对系统信息进行维护,这就是信息数据库的有点。新世纪以来全球的经济及技术水平在飞速的发展,也对配电的网络的技术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这就要求系统的工作人员和系统的操作与系统的操作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有利于国家的发展与进步。对系统的运行人员就必须对整个系统的运行有一定的了解和对该系统的问题进行维修、保养和意见规划进行统一总结。 2.2配电网电力工程技术中的停电管理的分析 电力系统在运行中会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也必定会造成断电的情况发生,所以在日常的工作中操作人员要随时保持警惕,做好停电的措施。目前停电的出现可能会有以下情况:①计划断电。操作人员在月底了解本月的用电情况后对下一个月的用电和停电的计划进行上报;②临时停电。由于电力系统的维护人员在对系统进行维护检修的时候可能出现的临时断电情况,对这一情况进行上报;③夜间停电。晚上人们出于休息的时间,在电量的需求不大,在这个时间段进行维护、检查有利于减少损失,并且安全性能也大大提高了。发现问题线路及时修理,这些方法的缺陷就是不能很好的保证电网使用的安全性,优点是减少对电力的耗损,这样有利于社会效益的提高。 2.3综合停电主要内容的分析 整个电力系统在使用的时候,难免会发生系统中软件或硬件的问题出现,如果操作人员工作中存在失误会漏洞,就会使问题处理不及时,造成系统问题的处理时间很长。对整个电力系统的自动化系统控制中起到主要作用的是主战机房,它也是工作的中心。在实际的工作中就要设立一个完善的系统管理制度,对操作人员进行科学的管理,根据程序中的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处理,对电力系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维护与处理。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出现断电会有两种情况:操作人员对停电的情况要及时的上报和各班组之间的变动。操作人员根据停电情况的进行申报进行变动,可以考虑在一天之内进行一起作业。也可以安排一个调度室对具体的停电情况向相关的工种进行提醒。对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需要可以及时的进行调整。 3提高配网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的策略分析 3.1加强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培训 根据上面的分析得知,配电网工程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其中可以控制的最主要的就是人为因素。操作人员是整个系统的主观影响,对于配电网的一切操作包括建立、使用、维护与保养都需要操作人员的参与,整个电力系统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系统的操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这一影响很重要,因此要加强对操作人员的整个技术的培训,这样可以为电网的配电系统正常的运行打下良好的基础。首先,根据配电网的具体情况对操作人员的专业技术进行培训并进行适时的改变;其次,针对目前所有的操作人员进行集中的培训,还要保证定期的课程要求,在培训的过程中要结合配电网工程的实际状况,针对每个人的不同状况进行不同的培训;最后,对配电网的考核制度进行全面的完善,这样可以方便对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进行评价,保证技术人员具有良好的素质水平,而且做到每一位技术人员都要具有相应的资格证书。还要考核技术人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的效果,考核不合格的工作就要给于适当的处罚,并表现良好的员工给予奖励,这样有利于整个配电网工程的发展与稳定。 3.2对配网电力工程的供电模式进行优化 现代社会发展迅速,配电网的线路非常多见,特别是大的城市中各个建筑中线路想蜘蛛网一样繁杂,这些配电网线路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很大的帮助。由于线路的复杂与繁多就会收到很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会对整个配线网的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其原因是一些不合理的因素引起的,所以要对配线网的整个工程进行合理的优化。优化措施:①将配网电力工程进行分段,分好段之后再对每条线路进行多个电源节点的设立,节点的设立有利于发生问题的时候只对故障的线路进行维修,而不会干扰到其他线路的正常工作,从而提高整个电力工程的安全运行;②完善配网电力工程的同时还要对配网电力工程的检查、探究、维护等进行优化,有利于及时的发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专业的解决;③要对配网线路进行积极的管理,针对临时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减少对整个工程的安全与稳定造成影响。 3.3加强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管理 要想保证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安全,主要是在管理方面,因此加强实际工作中的配网工程的管理制度是很重要的。首先,对停电情况的管理,根据独体的停电情况结合工程的具体状况进行处理;其次,加强配电网的运营维护的管理,在我国经济技术高速发展的我国结合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等高科技技术的发展,有利于整个工程的运营与维护,还能对配网工程中的问题做到及时的发现与处理,减少这个问题对配网电力工程的技术的安全性能带来干扰。 4结束语 在经济技术发展快速的当前社会,关于电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复杂,所以面对强大的需求就要求我们建立一个完善的配套系统。目前我国的配网电力系统安全性能还不完善,对电力企业整个未来发展的影响因素还有很多,根据我国目前情况的的缺陷和限时的问题,通过合理的规划找到解决的办法,有效帮助公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并针对这一情况不断的优化我国配网电力工程的实用性。文章主要针对配网电力工程的实际情况,做出有效的改进措施,并不断提高专业的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这样有助于在实际工作达到更好的效果。对整个配网电力的技术水平的发展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从而推动整个国家的全面发展。 作者:卞许兴 苏达 单位: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五峰县供电公司 电力工程技术论文:配网系统中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电力企业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电力企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要进行合同能源管理、发展节能服产业,所以,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在逐步加快节能服务体系的建设,这样就能够实现对电力企业的有效管理。在我国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就是建筑行业,在建筑工程的应用生产过程中,建筑工程的基础就是要保证质量。所以,在实际的配网系统过程中,电电力工程中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对整个建筑工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重点就对配网系统中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配网系统;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分析 伴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配网建设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同时还存在着一些发展的问题,在城市配网建设及规划过程中,需要对城市建设及发展过程中配网建设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学习,并保证其质量控制能够有效地得到解决。想要解决城市配网建设及规划存在问题,就需要保证在对配网建设及规划的各个问题,与此同时还需要对智能配电网建设中的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进行提升。 1.目前我国配网系统概述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科技的极大进步,我国电网也逐渐走向了智能化。对于配网系统来说,逐渐的走向了智能化,其主要的功能特点就是保证了能源的使用时间得到了增长,同时能够实现对能源消耗的降低。智能电网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所应用到的是智能科技技术,智能科技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实现传统能源与现代科技的有效结合,这样就能够按照国家节能环保的要求进行工作,进而实现了对能源利用率的提高。 2.当前配网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2.1网络结构不合理 其一,配电线路方面有5点缺陷:(1)电网线路的不合理的布局,导致近电远供,迂回供电等。(2)不合理的电网规划,电源点距离负荷中心太远,导致电能输送过程太长。(3)配电线长期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破损、污秽、老化,导致线路不够绝缘,阻抗,泄露等情况也频繁发生。(4)电线导线截面过大,过小导致线路长期运行状态不佳。(5)线路的耗损情况居高不下,跟影响电网流动的无功功率不无关系。其二,需要改进的还有配电设备:①配电变压器与负荷中心之间的路程太远;②着重利用低耗能的配电电压器;③配电电压器的容量要与负荷相匹配。 2.2负荷增长过快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的发展脚步也越来越快,在城市用地一定的情况下城市的人口数量在不断增加,这就造成了城市用电负荷的快速增长,而在进行城市配网规划过程中,管理措施的不当也是引起高负荷的重要原因:(1)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日常生活中的用电量也在不断增加,这对于供电企业来说,供电流程也在不断增加。当供电系统中供电流程数量较多时,供电企业的供电系统就会承载越来越多的负荷,此时,电表出现故障的情况也更频繁。(2)没有及时治理供电用户的违章用电,窃电等现象,也加重了用电负荷的提高。 2.3线路故障 在实际的城市配电网规划建设过程中,因为其会应用到各个方面的技术,这就造成城市配网规划及建设会受到外界环境及技术的极大影响,进而导致城市配网建设发生的线路故障也大大增加,在实际的配网工作过程中就存在严重的安全问题。例如,当城市配网建设遇到外界恶劣环境影响时,就会出现一定的问题,因为我国在城市配网建设过程中所采取的大多为架空线的方式,这对于正常情况来说,架空线的应用能够具有非常大的安全优势,但是当架空线遇到恶劣天气时,例如暴风雨天气,就会造成城市电路线路出现不稳定的现象,而相应的修复工作也非常困难,这样就不能够保证线路具有良好的安全稳定性。 3.配网系统中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分析 3.1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供电企业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想要实现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的提升,就需要相关的基层工作人员具有良好的工作素质,而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高低与供电服务质量的高低具有非常直接的关系,两者是成正比发展的。所以,城市配网建设规划相关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就需要不断的学习,对相关专业电力工程技术进行学习,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在进行培训过程中,还需要进行培训目标及培训计划的制定,保证参加培训的人员能够按照自身的特点进行补充学习,尽可能实现对整体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3.2优化供电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各个地区的配网建设规模并不相同,有的地区配网建设较为密集,而有的地方建设则不完善,电网布设也较为混乱。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就需要分别对各个地区有针对性的进行配网建设,并实现对传统供电模式的优化。优化过后的供电模式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多,这就需要对各项工作进行有效的协调,为以后工作进行简化。由此就能够实现对配网系统中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的提升。 3.3进行配网检查 了解居民的用电情况,经常进行用电检查。一方面开展用电大普查,及时了解掌握居民的用电状况,所以建议供电所要定期检查用户是否合理用电,杜绝偷电漏电等行为,让居民用电更符合规定,也更安全;另一方面是加强用电大检查,降低电损率,解决输电线路存在的问题,输电线路若有线路短路、互感器烧毁等情况存在的话,不仅是安全隐患,也大大降低了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及时发现并早日的进行修复、更换,既保证了居民用电安全,也降低了电损率,同时也实现配网系统中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的增强。 3.4简化电压等级 当前,我国所采用的降低电压的方式还比较传统,对于降压工作还需要逐级逐步的进行,并进行不断的调试,并在调试的过程中实现对电压的满足。在此过程中,想要实现对电压的有效降低,就需要加强对电力设备的有效使用,这就大大降低了电力设备的使用寿命。同时,还需要对人力物力进行消费,所以,就需要实现对电压等级的简化,进而实现对降压的改善,从根本上实现了对配网系统中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的提高。 3.5重视停电管理与分析 在实际配网系统建设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停电原因进行确定,当出现大面积停电时,就需要提前进行停电通知的下达,并快速有效的进行安排维修,例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的将维修时间安排在白天,保证晚上用电的可靠性,在维修过程中,尽可能的减少对周边用户的影响,最大限度的提高配网系统可靠性。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城市配网规划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城市电网建设规划就需要具有自身的规划建设特点,并针对实际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解决,进而实现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的增强。 作者:邹玮平 单位:国网江西省电力公司靖安县供电分公司 电力工程技术论文:电力工程技术管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摘要:电力工程技术管理与人们日常用电安全息息相关,而当前我国的电力工程技术管理还存在许多的问题,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电力工程;技术管理;问题;措施 正文: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电力的需求量急剧攀升,电力工程项目逐步增多,且在社会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高,因此,相关单位必须要高度重视电力工程管理。技术管理是电力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日常用电安全息息相关,一旦电力工程技术管理出现了漏洞,将会给广大人民群众的用电安全造成巨大的隐患,因此,相关部门必须要严肃对待当前电力工程技术管理中的各种问题,积极研究解决对策,以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用电安全 1.电力工程土建施工中的技术管理问题及应对措施 1.1技术问题分析 电力工程土建施工中的技术问题主要包括混凝土技术、钢筋连接技术及防水技术三个方面。1.1.1混凝土技术。混凝土技术是土建工程施工中经常用到的技术,对土建工程的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混凝土结构常见问题有裂缝、钢筋锈蚀等,在具体的施工中,混凝土施工技术不到位便会产生上述问题,严重危及混凝土的结构强度,比如,因施工技术问题而产生的混凝土干缩效应、放热效应产生的拉力会对混凝土结构造成破坏。1.1.2钢筋连接技术。在土建项目施工中经常会需要以绑扎、焊接的形式对钢筋材料进行连接,钢筋连接的质量会对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具体的施工中,由于钢筋连接技术问题经常会造成接连状态不佳、焊接达不到规定标准等问题,严重影响土建项目施工质量。1.1.3防水技术。防水技术在土建工程中的主要作用是对一些结构处实施防水处理,且该技术是衡量土建项目施工质量的重要指标。防水技术问题会造成防水结构出现裂缝、空隙等,并对土建工程的下部结构造成损害,影响土建工程的整体质量。 1.2技术管理措施 加强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2.1做好技术准备工作。电力工程技术能否充分发挥其作用与电力工程土建施工中的材料、设备、机械等因素息息相关,特别是材料质量,对电力工程的施工技术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在施工前必须要做好技术准备工作,主要包括设备、机械、材料的准备工作,确保施工中的各项因素均能达到规定的技术标准,避免因准备工作不足而造成电力工程技术问题。1.2.2加强对技术的控制。电力工程施工需要用到多种技术,而不同的技术有着不同的操作规范,因此,管理人员必须要根据不同技术的操作规范对施工技术进行科学的控制。以混凝土施工技术为例,在土木工程施工前必要对各项材料的质量进行检查,防止劣质材料流入现场;根据施工方案对混凝土原材料进行正确配比,确保混凝土结构强度能够达到规定的要求。钢筋连接技术的控制要点主要包括检查钢筋型号和质量是否符合施工标准,检查连接点是否存在连接问题。防水技术的控制要点主要包括检查防水布的完好性及防水材料的特性。 2.电力设备安装与调试过程中技术管理问题及应对措施 2.1技术问题分析 2.1.1安装和调试配合问题。电气设备的安装和调试工作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在进行电气设备安装时,调试工作也要同步进行,以确保安装中出现的问题能够被及时的发现和解决,然而,一些企业将安装与调试工作进行了割裂,这样的操作方式可能会造成电气设备出现接口死区,从而对设备的正常运行造成了不良影响。2.1.2工作管理方面的问题。当前,只注重电气设备的安装质量而忽视了调试工作的质量是我国许多企业的通病,由于企业在安装和调试过程中仅对安装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只将安装质量作为衡量安装人员工作好坏的依据,致使许多安装人员认为只需要将安装工作做好即可,没有必要进行调试,加之部分安装操作人员对电气安装和调试工作的技术要领掌握不熟练,给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造成了不利影响。 2.2技术管理措施 2.2.1细化安装调试步骤。现如今,先进的电气设备技术对安装调试工作人员的操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操作人员必须要充分把握每一个细节的技术要领才能确保安装调试工作的质量。为了避免在安装调试过程中出现漏洞,可对安装调试过程进行细化,并规定相应的技术规范,在操作中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防止给后期的安装调试工作造成不利影响。2.2.2做好安装调试管理。做好安装调试管理是确保安装调试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的基础,因此,企业必须要督促安装人员严格遵守相关的标准程序进行规范性操作,以确保电气设备安装与调试工作的科学性及规范性。2.2.3注重电气设备的调试工作。设备调试是电气设备安装与调试工作中经常会被忽略的环节,且设备调试存在较大的技术难点。企业需要从两个方面对设备调试工作质量进行控制:一方面,供电企业要充分认识到设备调试工作的重要性,避免因设备调试不到位而给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造成不利影响。另一方面,要聘请专业的调试技术人员对电气设备的运行进行检测和调试。此外,供电企业要逐步完善维护制度,制定维护检修作业,通过常态化的维护检修工作来确保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 3.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工程需要用到的技术种类较多,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技术问题,给电力工程的质量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相关单位和部门必须要加强电力工程的技术管理,积极解决施工中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以确保电力工程的顺利实施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用电安全。 作者:冯继文 单位:国网新疆疆南供电公司 电力工程技术论文:电力工程技术管理难点对策分析 摘要:电力工程建设是电力企业发展的关键,而电力工程技术管理是电力工程建设的核心环节,所以为了促进电力产业的发展还需要加强对电力工程技术的管理。从当前电力工程的管理现状来看,其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难以突破,进而对电力工程施工造成影响。本文主要对电力工程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难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电力工程;技术管理;难点;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的电力事业也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从我国的电力工程建设来看,数量和规模都在不断的扩大,并且逐渐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而电力工程建设的增加,也使得电力工程管理的作用凸显出来,当前电力工程技术的管理上仍然存在很多的难点问题,使得电力工程建设的工期难以加快,质量难以提升。所以为了保证电力工程的质量和进度,还需要加强对电力工程技术的管理,保证所有的环节都得到有效的规范,进而使得电力工程可以得到良性的发展,提升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电力工程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难点问题 (一)电力工程技术管理水平不足 电力工程是电力企业发展的关键,所以在电力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保证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的质量,进而使得电力工程建设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的内容包括电力工程建设的规划、指挥、协调、统筹等。但是在实际的电力工程建设施工中,部分工作人员对技术管理并没有投入更多的重视,导致电力工程技术管理流于形式,进而使得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的水平无法提升,对电力工程的发展造成重要的影响,导致工程的质量和进度难以符合要求。 (二)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监督力度不足 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的内容比较复杂,范围比较广,贯穿于整个工程,包括施工图的审核、施工测量、工程技术交底以及电力技术保护等。但是在实际的电力工程技术管理中,部分技术管理人员由于职责以及技术水平有限,导致电力工程技术的管理和监督不完善。进而使得电力工程技术中存在很多的漏洞和不足,由于监督不力,管理人员又难以及时发现这些漏洞和不足之处,进而导致电力工程的施工受阻。 (三)电力工程技术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 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的制度完善,管理水平的提升,主要目的是为了使管理能够切实落实,进而使得电力工程更顺利的完成,所以说电力工程技术管理最重要的是要对技术管理的落实。但是从当前的电力工程技术管理工作来看,很多电力企业缺乏对企业长远发展的认识,为了降低工程的成本、减少工程的开支,在工程的设计和施工阶段采取一些不利的手段进行成本控制,进而使得电力工程技术管理工作无法有效的落实,导致电力工程的开展受到影响。 二、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的对策 (一)提升综合管理的水平 电力工程技术综合管理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工程的进度和质量,所以为了更好的推进电力工程的发展,必须要提升综合管理的水平。在工程管理中需要通过改进电力工程管理流程的方式不断的优化管理体系标准,进而使得工程技术管理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使得电力工程技术的管理能够有据可依,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的综合管理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完善电力工程技术管理流程 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电力工程管理制度和责任机制,对电力工程施工中的各个环节和工序进行规范。在电力工程招标流程结束后,市场管理部门需要及时将招标的结果以及具体的施工图纸等给技术工程公司,并由技术工程公司对图纸进行内审,审核通过后进行存档管理;其次,在电力工程施工前,还需要召集各个相关单位对施工的事宜等进行进一步的商讨和确认,对工程的预算方案进行再一次的审核,并向业务部门收取一定的预付款,签署施工委托书和责任书,最后为施工企业以及材料供应商拨款。工程技术管理过程中,技术管理人员需要对施工的材料和设备等进行进一步的检测和确认,保证所有的材料和设备都满足施工的要求。最后,针对具体的工程项目制定技术标准体系,提升技术管理的能力和意识,保证电力工程技术管理工作都能够按照流程逐一进行。 (三)落实电力工程技术管理工作 电力工程技术管理最关键的环节是管理的落实,因此电力工程技术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必须要在扎实理论的基础上,不断的进行实践,通过实践来不断的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并针对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不断的对技术管理内容进行改进和开发。同时技术管理人员需要认识到管理落实的重要性,了解技术管理对电力工程的意义,保证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工序的管理内容都落到实处,并建立明确的责任制度,对于落实不到位的环节需要追究管理人员的责任,进而实现提升电力工程技术管理工作效率的目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直接影响电力工程的质量和进度,对电力企业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当前电力企业在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影响电力工程的顺利开展,进而使得电力企业的发展也受到影响。所以还需要针对电力工程技术管理中的问题,不断的提升管理水平、完善管理流程、落实管理工作,进而保证电力工程的质量和进度。 作者:陈建新 单位: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达州市蒲城供电分公司 电力工程技术论文:电力工程技术中电网应用解析 摘要: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的建设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促进电网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简要介绍了智能电网及其特点,分析了电力工程技术对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要性,最后对电力工程技术在电网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电力工程技术;智能电网;应用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能源问题日益凸显出来,特别是如今人们对电能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国家对智能电网的建设工作也愈加的重视,对电网建设中的投资力度越来越大。在电网的建设过程中,应用电力工程技术能够提高电网的自动化水平,提高电力资源的利用率,进而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促进电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智能电网的概述 1.1智能电网 智能电网,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智能电网是一种科技含量较高、自动化水平较高的智能型新型电网,它提高了传统的物理电网的科技含量和自动化水平,在电网的控制系统中将现代通讯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等融入其中,这些技术的融合不仅仅能够使智能电网满足电力用户对电能的强大需求,还可以保证电能在输送的过程中更加的高效、稳定,做到经济环保。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电网作为电力资源和科技资源的融合产物,对社会的进行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1.2智能电网的特点 1.2.1节能环保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幅员辽阔,国民的人均资源占有率非常低,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合理利用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问题。传统的物理电网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占地面积较大,资源浪费较多,智能电网的建设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它具有较强的节能环保能力,比较适合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 1.2.2智能化 智能电网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它是顺应时代进步的产物,在建设和运行的过程中具有较高的自动化水平。这不仅仅能够减少电网运行过程中的人力物力的投入,还可以在电网发生故障的时候实现自我诊断和自我修复,节约电网维护的有效时间,降低电网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运行成本,保证电网在运行的过程中更加的安全、稳定。 1.2.3耐久性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也比较高,自然灾害对电网的影响非常巨大,将会使得电力资源无法正常的输送,智能电网的架构强度相对较大,在面对恶劣的天气变化或者自然灾害的时候都具有良好的耐久性,能够保障电网安全稳定的运行,避免出现由于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而停止运行的情况,保障电力资源能够稳定持久的进行。智能电网的建设是一项建设周期长、投资规模较大且技术难度较高的综合性工程,近年来,为了实现我国产业技术的升级,推动社会经济和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在电网建设上的投资力度越来越大,我国于2016年在电网建设方面基本投资完成额累计达5426亿元,累计同比增长17.88%. 2电力工程技术对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要性 2.1电力工程技术能够提高电网的建设质量 在智能电网的建设过程中采用电力工程技术能够显著的提高电网的建设质量。应用电力工程技术能够使实现智能电网在运行过程中的自动化,在对电力用户的用电控制和用电检查等工作中,可以利用高科技的信息技术处理手段来完成对电力用户相关数据的手机和分析处理,能够获得较为准确的反馈控制信号。因此,在智能电网的建设过程中,采用电力工程技术能够尽可能的避免在传统技术中由于人为因素而对电网运行产生的影响,提高电网的控制效率,使电网能够更好的为人们服务。 2.2电力工程技术的应用能够强化电力数据采集的能力 在智能电网的建设过程中,采用电力工程技术能够改变传统物理电网在电力信息数据采集方面存在的缺陷,提高电网的科技含量和自动化程度,进而提高电网对电力信息数据的能力,同时还可以按照各种电气设备的类别和功能将其进行自动分组,根据分组创建数据收集档案,这不仅仅可以给电力工程中的各类电气设备在运行和维护工作提供完善的数据支持,还能够通过数据分析来对电力系统进行优化,进而提高整个智能断网的运行水平,保证电力系统能够安全稳定的运行,满足人们的用电需求。 3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 3.1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在电网中的应用 在传统的物理电网中,电能的输送都是采用交流电输送的形式来进行,而高压直流输电技术能够利用相关的电气设备实现电能的直流输送和逆流输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电流的稳定性,相较于传统的交流电和直流电混用的模式来说,高压直流输送更加的经济合理,而且,这种技术还能被应用于一些偏远山区或者比较落后的地区进行电能的输送和供应,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在我国智能电网的建设中具有非常广阔的适用范围,是未来输电技术发展的基础。 3.2柔性交流输电技术在电网中的应用 柔性交流输电技术采用微电子技术、电子技术以及电力技术等多种技术相融合,展现了电力工程技术中的控制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能够有效的控制交流供电的整个过程,对供电网络进行及时的控制和调整,提高智能电网的稳定性,此外,柔性交流输电技术还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电能在输送过程中的电损,提升电力系统输送电能的水平。 3.3能源转换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 在我国,能源和资源都是需要被保护的对象,电能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他可以通过能源转换技术从传统的高耗能、污染型能源转变为节能环保的低碳能源,电力工程技术能够对能量配比进行优化,尽可能的在碳排量最低的情况下获取最大的经济收益,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对能量进行有效的转换,实现能源的低碳经济发展。目前,我国的电力工程技术在能源转换技术方面还处在发展阶段,需要广大科研技术工作者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3.4电力能源质量优化技术在电网中的应用 电能质量优化是指在电网的建设过程中将电能分为多个级别,通过对电能进行评估判定,完善电网体系。在电能输送的工程中,通过对各个供电地区的经济条件以及电力系统的性能进行分析,对电能进行选择性供给,提高电网的运行质量,降低成本,使智能电网更加的经济化和优质化。 4结语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稳步的提高,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中,各个活动都无法离开电能的支持,人们对于电能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目前我国社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智能电网的建设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建设项目之一,它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在智能电网的建设过程中,采用电力工程技术能够有效的提高智能电网的技术水平,是智能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技术保障,能够帮助智能电网实现其应用价值,而且,电力工程技术的应用还可以对电力能源进行有效的控制,提高电能的利用率,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实现对电力能源的节约,能够促进我国能源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陈彦希 单位: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常德供电分公司 电力工程技术论文:浅探配网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生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今人类对电力资源提出的更高的要去,而且需求量也在不断地上升,因此对配网电力工程技术有了更高的要求。但实际上,在电网运行的过程中是会出现各种故障问题的,这些问题的存在为电力企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严重,因此需要采取措施来更好的提高配网电力工程技术。本文将会分析配网电力工程技术运行可靠性的影响因素,然后提出了一系列的管理策略。 【关键词】配网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探究 前言 电力系统可靠性对于整个国家和社会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较低,那么就会出现大面积的停电,会严重影响到工业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水平。现阶段,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会受到外力破坏、工作人员综合素质、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影响,因此要想提高配网电力工程技术就需要从上述方面着手。 1影响配网电力工程技术运行可靠性的因素 1.1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影响 对于配网电力工程技术而言,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将会对其产生重要的影响,随着电力企业的发展,配网电力工程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因此需要有更加专业的人才参与到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革新中。但是,大部分配网电力工作人员所具备的综合素质比较低,无法更好的满足配网电力工程技术运行需要,所以对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发展造成了阻碍。造成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不达标的原因是电力企业没有对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对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给予专门的培训和管理,从而对配网电力工程技术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2外力破坏带来的影响 实际上,配网电力工程属于一项系统性、复杂性的工程,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因此配网电力工程存在于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一些配网电力工程处在环境较为恶劣的地方,也有很多的配网线路分布在树林、山川之内。因为配网电力工程的复杂性,所以配网电力工程经常会受到各种外力因素的影响。例如,一些人会在配网架空线上悬挂东西,还存在临时接电的现象,这些外力的作用均对配网电力工程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由于受到外力的破坏,将会对配网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还会造成一定范围内的停电,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1.3配网电力工程技术运行管理的影响 要想提高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就需要根据配网运行的实际情况来制定针对性的管理策略,但是事实上却是很难做到,很多环节并没有做到位,尤其是在配网电力工程发生故障的时候,没有及时的进行处理,当然还很难做到对故障问题的预测,所以对配网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2提高配网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的策略 要想更好的确保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可以从配网电力工程工作人员、电力工程的供电模式以及电力工程技术的管理方面展开叙述。 2.1提高对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实际上 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高低是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的,配网电力工作人员是配网电力工程运行的重要参与者,无论是配网电力工程的正常运行还是工程中可能发生的故障或者是对故障的处理,均是由相关的工作人员来发现并且进行处理的。有时候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可能无法满足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基本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运行的可靠性,此时就采取措施加强电力工程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来说,加强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够从下述三个方面开展:①电力企业应当对配网电力工程中的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一定的了解,结合企业自身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发展实际对不同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调整,将工作人员放到合适的位置上,使工作人员能够真正处理所在岗位中电力工程出现的故障问题。②需要电力企业对其配网电力工程的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力系统发展迅速,技术也在不断的得到优化,所以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一方面能够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另一方面也会使工作人员及时了解到关于配网电力工程技术发展的最新进展,对于一些新的技术有清晰的认识。③为了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还应当对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对于那些表现良好的工作人员进行奖励,而对于表现不是很好的工作人员可以做出一定的惩罚。电力企业应当制定出完善的评价制度,保证每一位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可以满足相应岗位的基本要求,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的胜任此项工作。 2.2优化配网电力工程的供电模式 配网电力工程是一项非常庞大的工程,配网电力工程是随处都可以见到的,无论是城市中,还是乡村,配网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充足的电能,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是正因为配网电力工程的庞大,所以配网电力会遭受外部条件的影响,对于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会产生不良的影响,而这些不良的影响主要是由于配网电力工程的供电模式不合理所致,因此对配网电力工程的供电模式进行优化能够很好的提高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通常情况下,优化配网电力工程的供电模式首先可以对配网电力工程进行分段处理,在分区域时每一条线路上需要配备多个电源节点,虽然某一个节点发生故障,但是不会对其他的线路造成影响,其他线路还是能够正常运行的,所以配网电力工程的可靠性就有了保证。其次,对配网电力工程的检测、探索、维护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检测、探索的过程中能够发现配网电力工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可以进行针对性的处理,在维护的工作中,能够使配网电力工程更加正常的运行,进而提高了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最后还应当对那些配网电力工程技术发展中具有影响作用的外力因素进行控制,例如对于那些仍旧将物品悬挂在配网线路上的现象进行严肃的处理,从而保证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 2.3加强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管理 通过对配网电力工程技术进行系统的管理,可以有效提高配网电力工程技术运行的可靠性。因此,最好按照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实际情况来做好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管理。配网电力工程技术在运行过程中,停电是最常见的一种故障问题,所以应当注意对停电问题的处理,通常来说,配网电力工程停电可以划分为计划性停电和临时停电两大类。计划性停电通常是指在配网电力工程规划过程中,会对配网电力工程制定一套有计划的停电方案,这样一来可以对用电企业或者用电居民造成比较小的影响。临时停电通常是指配网电力出现故障而使用的停电模式,其主要是对配网的停电区域进行有效的管理,并在短时间内查明故障点及诱发因素,以确保停电区域的最小化,尽可能的缩短停电的时间。现在多数的家庭或者企业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是离不开电力的,即使是短暂的停电阶段也会对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影响,所以降低这种影响作用是非常有必要的。例如,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定期对线路进行检查和清理作业,尽量不要选择“三主”供电模式,从而有效避免供电效率低下问题的出现,而“手拉手”的环网供电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其供电效率,对于一些重要客户可以为其提供“双电源”的供电方式,并对其供电线路的半径进行科学的规划和控制,从而有效控制停电范围。现在科学技术发展迅速,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互联网技术等先进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且被运用到了很多的行业中,电力行业也是如此,所以完全可以将一些合适的新的技术应用到电力系统中,加强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运维管理,将这些先进的技术应用到运维管理过程中,通过运用先进的技术,可以及时发现配网电力工程技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然后采取有效措施给予解决,从而有效降低风险故障对整个配网电力工程的影响程度。 3总结 提高配网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可以确保配网电力的高效、稳定运行,为企业及居民的生活、生产奠定良好的基础。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已经不能够离开电力了,电力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扮演了不可缺少的角色,所以只有做好电力的工作,保证配网电力工程系统能够正常运行,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得到保证,才能够真正为广大电力的使用者提供优质的电力。本文分别介绍了配网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的影响因素,然后制定了一套有效的解决策略,从工作人员自身素质、供电模式以及技术管理等方面展开了叙述,希望能够对相关人员产生一定的借鉴意义,将一些先进的技术运用到配网电力工程中,不断地完善配网电力工程技术,提高其可靠性。 作者:蓝品 单位:广西广信电力建设有限公司
互联网金融论文:浅析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业公有领域的保护问题 摘 要:近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金融信息服务业呈现出知识产权入侵公有领域的迹象,一些公司将行业内部分公有领域的信息进行计算机软件登记保护等。本文将从知识产权法的公有领域的界定出发,论述这些行为是否属于知识产权侵占公有领域的行为,提出加强保护金融信息服务业的公有领域,维护知识产权与公有领域的平衡的建议。 关键词:公有领域;知识产权;互联网金融;限制 一、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业公有领域保护中的问题简述 近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传播,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互联网以其技术上、商业模式上的创新优势,给金融信息服务业注入新的血液,带动了金融信息服务业的迅猛发展。一时之间,互联网金融成为炙手可热的话题。然而,行业的迅速发展刺激企业之间竞争加剧,由此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其中,一些企业利用行业内共同积累与创造的成果进行软件登记等,阻碍了金融信息服务行业的公平竞争,具体而言: 其一,对金融信息服务行业及行业内的公司而言,目前国内金融软件产品的功能模块以及信息的组织形式是由整个行业内的各个公司共同努力总结、创造,并根据客户的意见和需求进行不断修改和完善而形成的。近来,部分汇集了大家共同努力的信息成果被某些公司进行登记,这对其他公司是极大的不公平。而且,这也严重削弱了行业各种创新成果产生的基础,阻碍创新的竞争产品的推出,不利于行业内公司集中精力进行技术和服务创新,以满足客户不断增长的需求。 其二,对上游数据供应商而言,在金融信息服务企业使用的数据和信息中,证券信息主要来自上交所、深交所等单位,行业信息主要来自统计部门。金融信息服务企业对这些数据并没有独创性,也即没有对这些数据享有著作权的基础。 其三,对金融信息软件用户而言,某些公司利用行业内共同积累与创造的成果进行软件登记,通过设置知识产权壁垒而排斥市场竞争,限制金融信息软件用户的选择权,会损害广大用户和整个资本市场的利益。 二、知识产权法对公有领域的界定 关于我国知识产权法对公有领域的界定,需要从以下两个维度进行考量。 (一)理论上公有领域的界定 关于公有领域的含义,在我国学者之间存在非常广泛的争议,主要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知识产权法中的公有领域是指原来受法律保护但后来因过期而不再受保护的知识产权客体。这种解释主要是从保护期限的角度论述了公有领域的特征,并强调处于公有领域的智慧成果是不受保护的。广义上的公有领域则不限于此,还包括其他内容。例如,有学者认为,公有领域是知识产权法不予保护的思想及其他智慧成果。比如,政府文件等不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作品中不受保护的思想内容,不符合双边条约或多边条约规定的保护要件的外国作品等等,都处于公有领域。在我国,学者们比较倾向于广义的解释,如有学者认为,“公有领域基本上指不受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保护或者知识产权效力所不及的材料方面”,还有学者认为,“公有领域是从专有权中剥离出的可以为公众自由利用的部分”。 因此,在对“公有领域”这一概念作解释时应注意把握如下特征:第一,从知识产权人的权利角度而言,公有领域是不受知识产权法保护的领域;第二,从公众的权利角度而言,公有领域是社会公众可以自由利用的领域;第三,就客体而言,知识产权法中的公有领域是针对智慧成果而言,而不是针对土地、房屋等有形财产;第四,从范围上而言,公有领域包括已超过知识产权保护期限的智慧成果以及不符合法律保护要求的智慧成果等。因此,在此我们可以将公有领域定义为:公有领域是指不受知识产权法保护、可以为社会公众自由利用的智慧成果的集合。 (二)实在法上公有领域的界定 在立法上,我国对知识产权法的公有领域的界定在不同的法律中有不同的表现,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著作权法中的公有领域。我国著作权法规定,著作权法不适用于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通过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媒体报道的单纯事实消息,历法、通用数表、通用表格和公式,规定著作权的保护“延及表达 不延及思想、过程、原理、数学概念、操作方法等”。这些规定将法律法规等纳入著作权法中的公有领域,并且思想、原理等也被界定为著作权法中的公有领域,公众可以自由利用。除此之外,超过著作权法保护期限的作品也即进入了公有领域。 第二,专利法中的公有领域。我国专利法规定,对科学发现、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动物和植物品种、用原子核变换方法获得的物质、对平面印刷品的图案、色彩或者二者的结合作出的主要起标识作用的设计不授予专利权。因此,在专利法中,科学发现、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动植物品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用原子核变换方法获得的物质不能获得专利权而不受保护;超过保护期限的发明专利不受保护;不符合创造性、新颖性、实用性等条件的发明成果不受保护;不按规定办理专利申请手续的发明不受保护;不符合国际公约或双边条约规定的保护条件的发明不能受到保护。这些规定都属于对专利法中的公有领域的表述。 第三,商标法中的公有领域。我国商标法第十条规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名称、国旗、国徽、国歌、军旗、军徽、军歌、勋章等相同或者近似的,以及同中央国家机关的名称、标志、所在地特定地点的名称或者标志性建筑物的名称、图形相同的,同外国的国家名称、国旗、国徽、军旗等相同或者近似的,但经该国政府同意的除外,同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名称、旗帜、徽记等相同或者近似的,但经该组织同意或者不易误导公众的除外,与表明实施控制、予以保证的官方标志、检验印记相同或者近似的,但经授权的除外,同“红十字”、“红新月”的名称、标志相同或者近似的,带有民族歧视性的,带有欺骗性,容易使公众对商品的质量等特点或者产地产生误认的,有害于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或者有其他不良影响的标志不得作为商标使用。县级以上行政区划的地名或者公众知晓的外国地名,不得作为商标。但是,地名具有其他含义或者作为集体商标、证明商标组成部分的除外,已经注册的使用地名的商标继续有效;第十一条规定,仅有本商品的通用名称、图形、型号的;仅直接表示商品的质量、主要原料、功能、用途、重量、数量及其他特点的;其他缺乏显著特征的标志不得作为商标注册,但以上标志经过使用取得显著特征,并便于识别的,可以作为商标注册;第十二条规定,以三维标志申请注册商标的,仅由商品自身的性质产生的形状、为获得技术效果而需有的商品形状或者使商品具有实质性价值的形状,不得注册。第十一条、第十二条中规定的不得注册商标的情形,其原则恰恰是因为侵犯了商品或服务的公有领域,如果对仅有本商品的通用名称、图形、型号等注册,则除该注册商标持有人外的其他企业被剥夺了使用本商品的通用名称、图形、型号等的权利,有悖于法律的公平正义理念。因此,未注册的商标一般不受商标法保护;不具备显著性的或者后来显著性退化的普通词汇及图形不受商标法保护;未依法办理注册手续的商标不受商标法保护;不符合国际公约或双边条约规定的保护条件的商标不受商标法保护;超过保护期限而未续展的商标不受商标法保护。 此外,在商业秘密、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等其他领域,法律也对公有领域作了具体的规定。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法律对公有领域的界定是列举式的规定,必然存在一些法律漏洞或随着社会发展出现法律空白。因此,在判断特定标的是否属于公有领域时,还需结合公有领域的概念、特征等理论,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三、对于上述软件登记行为是否构成侵占公有领域的分析 如前所述,公有领域是指不受知识产权法保护的领域,处于该领域的智慧成果可以为社会公众自由利用。公有领域是社会公众可以自由利用的领域,它不受知识产权法保护,一般包括已经超过知识产权保护期限的智慧成果以及不符合知识产权法保护要求的智慧成果等。 判断上述利用行业内共同积累与创造的成果进行软件登记的行为,是否入侵了知识产权法的公共领域,首先要看是否属于法律明确规定不属于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表面上看,该种软件不属于著作权法第五条规定的不具有著作权的客体。但是,著作权法保护的客体是作品,而构成作品的核心是具有独创性。而该金融软件产品的信息组织形式和功能模块是由行业内各公司共同努力总结和创造,根据客户的需求长时间不断完善而形成的,并不是某些公司独立创造的结果,所以并不 具有独创性。如果其进行登记的软件的某些功能模块、软件表现形式与行业内其他公司的作品具有差异,并且系其独立创造的结果,那么可以就该功能模块、软件表现形式进行保护,而不应就软件整体进行著作权登记。否则,将限制行业内其他公司的使用权,是对其他公司的不公平,这将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构成障碍,也不利于保护软件的消费者即证券、信托等中介机构以及个体消费者的合法利益。 目前,部分公有领域的知识和信息被某些公司进行著作权登记、计算机软件登记,严重削弱了行业各种创新成果产生的基础,阻碍创新的竞争产品的推出,不利于行业内公司集中精力进行技术和服务创新,也不利于满足客户不断增长的需求,对整个行业发展构成了极大阻碍。 四、关于加强对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业公有领域保护的建议 在互联网与资本市场的蓬勃发展以及由此催生的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保护知识产权法的公有领域,维护整个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业的公共利益,达到公有知识与知识产权的平衡,这些显得尤为重要。 (一)加强公有领域的保护 作为不受知识产权法保护、智慧成果可以为社会公众自由利用的领域,公有领域的保护,是保护人们的创作之源,以及保护社会公众的文化权利的基础。维护公有领域不受知识产权法入侵,方能使社会公众能够合理利用社会文明成果,从社会文化的进步中分享福利。尽管在知识产权法中公有领域的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显示意义,但目前在国内外的相关事件中,侵占公有领域的行为比比皆是,这些都严重地损害了社会公众的利(下转第54页)(上接第52页)益,使公有领域陷入空前的危机。因此必须明确公有领域与知识产权的界定与界限,维护公有领域与知识产权的平衡。 (二)维护公有领域与知识产权的平衡 知识产权与公有领域,是针对人类的智慧创作物而言的两个方面。知识产权就是由智力劳动者在公有领域的元素上施加智力劳动后产生的具有新价值的成果,而依法获得的专有权利;公有领域则是公众依据法律规定可以自由使用的智慧创作物所组成的集合。知识产权与公有领域,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领域。正确认识并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不仅关系到知识产权制度能否得到更多支持的问题,而且也关系到知识产权制度如何完善的问题。一方面,知识产权是从公有领域中分离出来的,就是对公有领域的圈占,知识产权所有人从中获得独占利益,就是对社会公众利益的侵占。另一方面,知识产权保护对公有领域的贡献减少了,使许多本应当为公众共享的智慧创作物在很长的时间内被私人独占。 长期以来,我国比较侧重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相比之下,对公有领域的关注则比较少。随着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以及知识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产权的保护确实更加重要。但是公有领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权利、以及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对公有领域的保护是万万不可忽略的。而且在新时代背景下,公有领域更加容易受到知识产权入侵,金融信息软件登记的事件就是很好的例子。 (三)保护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业中的公有领域 互联网背景下的金融信息服务业,呈现出公有领域更易遭受知识产权入侵的特点,因此更应加强保护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业中的公有领域,维护公有领域与知识产权的平衡。 第一,在理念上,纠正长期以来注重知识产权保护而忽略公有领域保护的观念,重视对公有领域的保护。之前只强调保护知识产权,没有保护容易被知识产权入侵的公有领域。由于知识产权是私权,权利人必然积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公有领域是公共利益,没有特定的受益人,因此,在公有领域受到侵犯时一般很少有人会站出来施以维护。 第二,在立法上,进一步地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最大限度地限制或者减少人们将公有领域的元素直接地或者只是作少许加工后获得知识产权,以排除普通社会公众使用而达到独占利益的目的,平衡保护知识产权与维护公有领域之间的关系。 第三,在司法上,从司法观念上纠正片面强调知识产权的“强保护”理念,切实根据现行法律进行案件审理,不随意扩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的解释,维护知识产权与公有领域的在司法上的平衡。 作为我国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的信息技术业,与作为率先开始数字化的行业的金融业,信息服务行业在金融业具有明显的优势,金融信息服务业产业的发展空间无限广阔。在此背景下,在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中,平衡知识产权与公有领域的利益,既能保护知识产权人的合法权益,又维护行业内的公共利益,才能形成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的良好氛围,使行业内企业各尽其能,公平竞争,锐意创新,切实提高用户满意度,更好地服务资本市场和服务投资者。 互联网金融论文:互联网金融模式与传统银行业的应对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模式逐渐兴起。本文在总结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概念、特征和功能等基础上,阐述了互联网金融模式在战略、客户渠道、融资、定价以及金融脱媒等方面对传统商业银行产生的影响。本文认为,互联网金融模式短期内不会动摇商业银行传统的经营模式和盈利方式,但从长远来说商业银行应大力利用互联网金融模式,以获得新的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传统银行业;发展趋势;应对策略 一、互联网金融模式基本问题 (一)概念 移动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和搜索引擎等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崛起,为现有的金融模式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形成一个既不同于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运行体制,称之为“互联网金融模式”(internet finance model)。谢平认为,互联网金融模式是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从融资模式角度看,互联网金融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直接融资模式。但与传统直接融资模式相比,互联网融资模式具有信息量大、交易成本低、效率高等特点。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借助技术的手段使得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非常低,让银行、券商和交易所等传统信息中介失去存在意义,从而接近一般均衡定理描述的无金融中介状态。 (二)特征 1、金融资源的可获得性强。当前经营模式下,传统商业银行无法高效应对小微企业和部分个人客户的业务要求,导致对某些客户的金融排斥(人们在金融体系中缺少分享金融服务的一种状态,包括社会中弱势群体缺少途径或方式接近金融机构,以及在利用金融产品或金融服务方面存在困难和障碍)。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客户能够突破地域限制,在互联网上寻找需要的金融资源,缓解金融排斥,提升社会福利水平。 2、交易信息相对对称。传统融资模式下,金融机构获得投资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信息成本较高,收益与成本不匹配。互联网金融通过社交网络生成和传播信息,任何企业和个人的信息都会与其他主体发生联系。交易双方通过互联网搜集信息,能够较全面了解一个企业或个人的财力和信用情况,降低信息不对称。当贷款对象违约时,互联网金融企业可以通过公开违约和降低评级信息等方式,增加违约成本。 3、资源配置去中介化。传统融资模式下,资金供求双方信息经常不匹配。资金需求方无法及时得到资金支持的同时,资金供给方也不能找到好的投资项目。互联网金融模式下,资金供求双方不再需要银行或交易所等中介机构撮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自行完成信息甄别、匹配、定价和交易,去中介化作用明显。 (三)分类 模式一:互联网企业或传统电商直接提供金融服务。互联网企业或电商依托于电子商务平台提供金融服务。早在2000年,沃尔玛就开始在增值服务,特别是金融服务领域寻求突破。沃尔玛先与有资质的金融服务公司或银行合作,为消费者办理可充值的预付借记卡,利用购物返现刺激用户办卡。由此获得的大量现金沉淀充实了沃尔玛的运转资金,降低了财务成本。沃尔玛还设法向消费者提供转账、支票兑现、账单缴付以及小额商业贷款等金融服务,从中获得服务费收益。成立于2010年的阿里小贷是中国首个专门面向网商放贷的小额贷款公司。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为互联网金融提供了巨大空间。2012年11月11日,淘宝光棍节促销日当天交易额达191亿元,是全国最大单体百货商场新光天地年销售额的2.9倍。 模式二:通过互联网平台发展的网络借贷。p2p(peer to peer)网络借贷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个人对个人的直接信贷模式。是借款人在网站上展示资金需求额、用途、期限以及信用情况等资料,放贷人选择提供一定借款。全球第一家p2p网络借贷平台zopa于2005年在英国运营。我国第一家p2p网贷平台宜信成立于2006年,目前注册用户已超过50万。国内的p2p网贷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目前已经有几百家,具有代表性的是拍拍贷、陆金所、信而富、红岭创投等。 模式三:众筹融资(crowd funding)。众筹融资是项目发起者在网站上展示项目,投资者根据相关信息选择投资项目,其快速发展使互联网金融具有了传统投资银行vc/pe的融资功能。于2009年4月成立的美国kickstarter公司,通过网上平台为设计、音乐、电影、游戏等领域的创意项目融资。截至2012年,已为2. 4万个项目筹资2.5亿美元,共吸引了200万名投资者。我国第一家众筹网站“点名时间网”成立于2011年5月,截至2012年7月已为150个项目融资300万元。受法律等因素制约,我国还没有股权类众筹网站。 模式四:传统金融业通过电商平台做金融。银行或贷款公司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批量获得优质的客户资源,实现信贷全流程的网络化和集中化操作。2012年,以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等为代表的我国大中型商业银行纷纷成立了有别于信用卡商城的全程综合电商平台,产品种类涵盖了金融类及非金融类产品。依托自身的客户资源和品牌资源,让个人或企业客户在平台上自由完成电子商务交易,为银行带来新鲜的用户、客户的金融信息和金融消费。 二、互联网金融给银行带来的挑战 首先,银行面临着被边缘化的风险。随着新金融势力涉足并不断蚕食银行的业务领域,金融替代效应日益显现。银行面临着被边缘化的风险,表现为客户流失严重、中收渠道受到挤压、资产业务竞争加剧等。从本质上来说,风险的根源在于新金融势力凭借平台的优势垄断了客户的“三流”信息,银行对客户信息获取的渠道被技术性阻断,从而无法针对客户快速变化的金融需求有针对性进行创新。 其次,银行面临着优势被蚕食的风险。长期以来,银行在政策红利、资金成本、信用成本和作业成本四个方面相对于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占据绝对优势。但在互联网金融业态下,新金融势力凭借日益扩大的社会影响力以及近乎零成本的平台信息获取方式,逐步占据了信用成本和作业成本方面的主动。如果新金融势力能够取得金融牌照,具备政策红利,即使没有吸储权限,仅凭第三方支付的资金沉淀也可立即转化为资金成本优势。 最后,银行存在着转型发展和拓展中收的需求。当前银行存贷利差日益收窄、转变盈利方式、发力中间业务的需求也日渐紧迫,下一步转型的重点是发展轻利差业务和拓展中间业务,以摆脱监管对资本充足率的约束和降低业务风险。借助电商平台,银行希望改善客户体验来加强拓展中收的客户基础,并培养客户在平台消费或交易的习惯,来丰富拓展中收的渠道来源。 三、互联网金融模式发展注意的问题和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总体来看,互联网金融机构发展速度虽快,但交易量相对较小,短期不会动摇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模式和盈利方式。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注意以下四点:首先,互联网金融企业应自律,业务发展不能钻法律空子和监管漏洞,应以支持实体经济为出发点。其次,互联网金融企业应积极创新,不断嫁接金融服务与信息科技功能,探索新业务领域,与传统金融业务模式形成互补。再次,互联网金融企业要利用自身资源,打破地域界限,吸引更多客户,操作尽可能“傻瓜化”。最后,互联网金融企业应加强系统安全建设,保障交易者的资金、信息安全。从社会环境看,人们应给予互联网金融企业更加开放、宽容的态度。保证金融稳定和安全的前提下,相关部门可以考虑突破地域、行业限制,鼓励金融业竞争,维护好社会金融生态环境。 传统商业银行模式在互联网时代仍有优势。商业银行资金实力雄厚、认知和诚信度高,基础设施完善,物理网点分布广泛,实体银行可建立看得见摸得着的信任。传统商业银行除提供存贷业务、财富存管业务和为支付结算提供媒介外,还为社会提供流动性保险,支持正常经济活动。一些金融业务需要专业人士经验判断,信息技术无法完全替代。面对互联网金融公司业务的蓬勃发展,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密切关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动向,转变发展观念,积极调整战略。商业银行利用互联网金融模式,可以深度整合互联网技术与银行核心业务,提升客户服务质量,拓展服务渠道,提高业务水平,适应互联网金融模式给传统金融格局带来的冲击,获得新发展。结合自身比较优势,在支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同时,为股东创造价值。 互联网金融论文:高等院校开设《互联网金融》公共选修课程的探索 摘 要: 本文概述了开设互联网金融课程的目的与意义,介绍了该公选课程内容体系的设置,以及其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还指出了在高等院校开设互联网金融课程所要克服的困难。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 课程内容 综合素质 金融学课程是理论性、时效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的国际背景下,我国经济和金融快速发展,社会上迫切需要培养大量的具有扎实理论基础、了解金融发展现状、掌握金融技能的人才,解决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和经济稳定的问题。在高等院校中开设公共选修课,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是体现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必然要求,对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养成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培养各种技能,发挥个性优势,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能力,拓宽就业渠道起到积极作用。 现阶段金融教学迫切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借鉴先进国家的课程设置,结合我国具体国情,通过开设前沿创新科学的金融学课程,重视学科交叉,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在高等院校开设《互联网金融》选修课程,系统地、有侧重地介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分析案例模式,比较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理论和实践异同,介绍互联网金融的监管,让学生在互联网金融的学习过程中学习如何整合金融市场信息,与金融市场发展步伐保持一致,养成不断更新知识系统的习惯。 一、开设《互联网金融》选修课的目的和意义 2013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云计算、大数据、移动支付、网络社交等新一代信息通讯技术风起云涌,余额宝、p2p、网络金融社区等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新型机构正在迅速崛起,互联网和金融业强强联合对传统运营模式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对传统金融的挑战,必然推动现代金融学的发展。开设《互联网金融》公开课课程具有如下目的与意义:一是为了了解互联网金融的学生普及知识,探讨互联网金融的内涵和外延,讨论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机构的应对策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二是让学生了解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背景、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走势。三是鼓励学生培养创新思维,理解互联网金融贷款模式、第三方支付、众筹等模式的创新与挑战。四是全面认识技术变革带来的影响,介绍金融大数据分析与互联网金融,发挥学科交叉教学的作用。五是培养学生用思辨的思考方式分析新时期下金融市场风险,完善市场监管,建立互联网金融监管平台。 二、《互联网金融》选修课的课程内容体系设置 (一)教材的筛选 互联网金融是一门新兴的研究领域,目前尚未有系统的教材可以直接采用,本课程的教学材料由相关的专著和市场信息整理而得。本课程使用三本相关专著:一是罗明雄、唐颖、刘勇合著的《互联网金融》,二是盛佳编写的《互联网金融第三浪:众筹崛起》,三是芮晓武和刘烈宏合著的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2013版)。这三本专著较为系统全面地诠释了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所取得的成就与出现的问题,并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 (二)教材内容的安排 本课程主要涉及以下教学内容:第一章互联网金融的概况、内涵和外延,第二章互联网金融浪潮回顾,第三章第三方支付互联网金融,第四章p2p网贷,第五章众筹兴起与发展,第六章大数据金融,第七章互联网金融机构模式分析,第八章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与监管。课程内容介绍上以中国互联网金融业的兴起与发展为主线,重视与美国互联网金融业模式做比较。 (三)教学手段的利用 在教育思想上,本课程强调创新性、实用性、研究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以期对传统金融教学系统做有益的补充和拓展。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手段如下:一是课堂讲授,以生动精辟的语言讲述互联网金融知识,启发学生多做前瞻性思考和研究性探讨。二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影像资料、纪录片等,通过形式多样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声、光、色,更强烈地刺激学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研究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三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根据教学内容提出观点,并通过项目讨论互动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四)考核方式的设计 本课程考核最 成绩由平时考核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等组成。各部分成绩均以百分制单独记分,加权平均记为最后成绩总分,各部分权重分别为总成绩的35%、65%。平时考核成绩由三个部分组成,在学习本课程期间要求学生写课程学习心得、课堂作业、课堂考勤。期末采取开卷考试的方式,以论文的形式考核。为确保论文质量,提前四周布置论题范围,确定课程论文的写作方法及规范要求。 三、《互联网金融》课程开设所面临的难点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与金融两个原本不相干行业之间的合作、融合,互取其长。互联网金融通过网络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提供了一种新兴金融服务模式。互联网金融的特点:金融服务高效化、便捷化、低成本化、长尾化和大数据化。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呈现出多元化、差异化的发展路径,出现了第三方支付、人人贷、电商+信贷、众筹、传统金融信息化、直销银行、互联网金融门户和虚拟信用等多种模式。相关方面的知识和案例可谓目不暇接,日新月异,如何精挑细选,如何精辟生动地讲解,紧密联系实际,需要授课者做大量细致的学习和准备工作,以达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对于这样一个新兴边缘课程,必要时请实务部门的专业人士客座讲授,有利于学生了解该课程的最新动态,增强对实际操作的感性认识,使任课教师获益匪浅。互联网金融课程本身主要体现了相关学科交叉融合的特色。金融学与金融创新、财务管理、统计学、计算机科学和互联网技术的交叉互补应通有机结合。多学科的内容要求改进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考虑现代金融实证和实用性,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加强实践环节,推广案例教学、专题讨论等各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方式,培养学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的能力。正确处理好知识的持续性与变革性的关系,教学内容既保持课程内容的相对稳定性,使学生掌握本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又不断吸纳新知识、新信息,对该领域发展的前沿信息不断更新升级。 互联网金融课程的学科交叉的特点对选课学生的专业基础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课程对多个学科的交叉和渗透的特点,在选修本课程前,对金融学、金融市场学、金融监管等课程要有必要的了解和学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开设课程时可以考虑此公选课程主要面向大三和大四具有一定金融学和经济学基础的学生授课,保证教师与学生的有效互动,达到教学质量要求。 高等院校应该加大对公选课的支持力度和资金投入,尤其是对于课程涉及的教学资料和工具的购置应予以支持,对于优秀的公选课要给予适当的褒奖和奖励,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打造精品课程。高校应重视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积极邀请知名学者和专家做兼职教授或讲座讲授,加强学校师资力量,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四、结语 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兴的现代金融形式,其并不仅局限于为传统金融所忽视的市场,而且不断拓展金融服务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和核心服务领域。其作为一门与金融相关的公共选修课,学生按照兴趣选择一个跨学科课程,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培养综合素质,加强对金融市场信息的反映。本课程的开设有必要顺应现代经济金融发展的趋势,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甚至是超前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不断研究学习新知,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尽力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 互联网金融论文:浅谈互联网金融背景下财务公司的启示与应对 摘 要:互联网金融在去年引起了社会和传统金融机构的关注,财务公司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何在此背景下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从互联网金融的定义出发,分析其2013年受到热捧的原因及对商业银行、资金需求方所带来的影响,最后从财务公司的行业特殊性出发,通过加强内部建设、夯实资金归集、紧抓市场转型机遇等方式,不断完善自身独特价值链,进一步发挥财务公司价值,协助实体经济更好地做好资金管理工作。 关键词:财务公司;互联网金融;金融改革;价值链 随着移动支付、社交网络、大数据等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与金融业的相互融合与渗透也在不断深化,从金融创新的角度来看,互联网金融其实并不能称为新产品,但在2013年,这种金融模式在“宝宝”们的带领下不仅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关注,也对传统金融行业发起了挑战。 央行公布的2014年1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在当月社会融资规模创新高的同时,人民币存款减少金额达9402亿元,与之对应的是互联网金融等理财渠道规模的激增,存款搬家现象已得到监管部门与金融机构的重视。根据中国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2014年1月货币基金规模大增2054亿元,增幅高达27%,总规模逼近万亿元大关,虽不能与我国百万亿人民币存款总量相提并论,但无可否认的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步伐已较想象中的快速。 一、互联网金融的定义及发展历程 目前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定义众说纷纭,但我们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相结合的新兴领域,具有存在形态虚拟化、运行方式网络化的特点,而这也正是与传统金融机构在金融服务上的本质区别。从业务的开展渠道及实质来看,无论是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平台提供金融服务,还是互联网企业利用自身优势向金融机构渗透,都可以算作互联网金融的一部分。 很多人把2013年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但其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已经出现,根据发展的速度可分为两波浪潮——第一波浪潮以网络银行、网络证券和网络保险的出现为标志,网上银行、网络证券交易、网络保险便属于这一行列;第二波浪潮以社交网络、移动支付为代表,比较常见的有支付宝等第三方交易、金融机构与电子商务平台合作以及p2p网络借贷。 二、“宝宝”们红火的背后 从上述描述可知,互联网金融其实早已渗透大众生活的多个方面,但为什么直到2013年“宝宝”们的出现,公众才给予那么大的热情和追捧?我们认为这里包括了两方面的原因——较高的收益率和较大的投资欲望。 1.高收益的吸引。从社会舆论、产品宣传中不难发现,“宝宝”们主打的是流动性与收益性的优势,其能给予客户相当于活期存款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利息收益,在不设交易金额门槛、流动性好、甚至给予保本承诺的情况下,大众没有理由拒绝这一产品。 但上述收益的实现是以下面的三方面因素为基础:第一,2013年金融业资金面较以往收紧,拆借利率整体上扬,余额宝等产品以货币市场基金为投资对象,其价格与同业间利率有直接关系,由此带动了互联网金融的收益提升;第二,互联网金融的发行成本及运营成本上较商业银行低,为提高投资者收益创造了空间;第三,在跑马圈地战略下,互联网公司愿意提供相应补贴,这里包括了可计算的及过往积累客户所花费的不可量化投入。 2.公众增值保值的需要。公众理财意识的提升,使互联网金融受到热捧:首先,货币市场基金与银行活期存款利差较大,在目前公众的认知中,货币市场基金的安全性基本等于存款,投资互联网金融不仅相当于购买货币市场基金,还多了电商的一层保障;其次,公众投资渠道有限,针对零散金额的金融产品更是稀少,大众对提升闲置小额资金的需求较大,“宝宝”们的出现正是填补了这一空白;再次,经过多年的客户培育,第三方支付、网上银行的安全性受到了大众肯定,为大范围的互联网金融推广打下基础;最后,在社会物价攀升的背景下,大众增值保值的需求激增,特别是具有一定消费能力的年轻一族,其与父辈相比经济压力更大、金融风险接受能力更强,愿意主动改变“负利率”的现状,据统计,截至2013年末80%余额宝参与者为30岁以下人群。 三、互联网金融对金融机构的影响 1.对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2013年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给 业银行带来最直接、最严峻的挑战是推动金融机构利率定价工作的开展及服务水平的提升。过往,“二八法则”使商业银行在客户服务资源配置上有一定的倾斜,而现在,受互联网金融“长尾效应”的影响,商业银行有必要提升一般客户的服务能力及其资金议价能力,这里除了常规的存款利率外,还对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及整合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此控制和减少“存款搬家”现象。从贷款的角度来看,虽然目前p2p网络借贷受投资者对其潜在风险的担忧,可接受程度比不上存款及理财业务的推广,但在未来,随着监管政策的出台、互联网金融文化的成熟,对小微企业贷款业务也将带来一定的影响。 2.财务公司无法独善其身。受监管条例限制,财务公司客户范围仅为集团内部成员单位,但在互联网金融的推动下,无论是市场还是企业的金融选择都将发生变化。对企业而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将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其对投融资渠道的接受程度,未来融资工作将向更为多元化发展,同时,由于目前互联网金融的产品独立开发和运作能力有限,其部分收益的实现将通过金融机构转嫁到资金使用者身上,带来融资价格的提升,上述这两点都将会对财务公司的服务水平和资产运作水平带来更高的要求。同时,互联网金融未来对传统金融业务领域的渗透也将更为深入,倒逼金融机构提升业务发展、运营管理、产品服务、风险管理等水平。 四、互联网金融背景下财务公司的机遇与应对 1.加强自身建设,跟上市场发展步伐。目前,外部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需要及动力十足,财务公司作为集团的内部银行,出于竞争的考虑及自身发展的需要,有必要通过勤练内功、提升实力来巩固自身优势及作用,一方面是针对集团及市场的发展趋势做好新产品研究和储备,尤其是涉及新增业务范围的业务(例如去年红火的货币市场基金属于有价证券投资类业务,需要经营范围核准),以适应市场发展步伐,享受业务开展所带来的红利;另一方面加强外部新产品研究及员工业务培训力度,提升对市场新动向的敏锐度,适时开展产品引入与衔接。 2.价格、服务两手抓,夯实资金归集基础。财务公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积极加入到市场竞争当中,在外部资金运用收益率不断提升的情况下,如何巩固已有资金归集规模进而实现资金池的进一步扩大将成为工作的核心。 一是构建差异化利率定价模式。在资产负债定价方面,财务公司大多采用“跟随”及“让利”策略,差异化定价比例较低,但随着市场利率改革的不断深化,有必要对系统内不同单位进行差异化的评级及定价,发挥价格导向对成员单位融资选择的引导作用,提升自身资产的安全性及资金运用的效益性,增强集团公司对其资金管理能力的信心和认可。 二是努力提高客户粘性。一方面加大系统开发建设及推广力度,提高成员单位财务人员对系统的依赖性,巩固结算中心地位;另一方面加强资金安全监控与资金信息分析,作为财务公司与外部商业银行相比最大的业务优势,能通过给予集团公司外部金融机构无法复制的资金监控服务和资金流管理,从另一个角度发挥财务公司的功能,以“有为才有位”的理念争取资金的进一步归集。 3.紧抓市场改革机会,完善自身独特价值链。目前利率走高的情况,我们认为从长远来看,随着存款保险等制度的建立,刚性兑付的神话将会破灭,公众、企业将会重新审视包括互联网金融在内的各类金融产品风险性,整体市场向更为理性的状态靠拢。对金融机构而言,出于风险与收益对等的考量,除了会逐步推出更多层次的金融产品外,在项目选择上也会向稳健、成熟的项目倾斜,这对财务公司成员单位而言将是有利的融资因素。 为此,财务公司应紧抓上述机会,一方面扩大与外部金融机构合作,把产品引入作为渠道拓展的一种方式,并在过程中探索开展自身的投资业务,进一步发挥金融平台优势;另一方面运用金融人才及熟悉集团情况的有利条件,与成员单位建立战略合作框架,提供一揽子金融方案,协助单位更多更好地选择除传统银行业务以外的金融产品,使财务公司的金融介入除了提供资金支持外还能参与到企业发展的全过程,协助其更好地开展资金融通、资金管理及财务公司工作,提升在此当中的独特价值。 互联网金融论文:浅谈互联网金融的机遇与挑战 摘 要:本文结合当今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探讨了我国互联网金融的三种主要模式即传统金融服务的互联网延伸、金融的互联网居间服务和互联网金融服务。论述了互联网金融面临的主要机遇与挑战,对互联网金融一个做出了全面的阐述。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机遇 挑战 模式 在中国平安中期业绩会上,董事长马明哲宣称将和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腾讯董事会主席马化腾合作,“三马”联手共同建立合资公司,合作试水互联网金融,引发人们对互联网金融的关注。笔者试图从理性的角度探讨一下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一、互联网金融三种主要模式。 互联网金融从服务的形式而言可以分为三种模式:传统金融服务的互联网延伸、金融的互联网居间服务和互联网金融服务。传统金融服务的互联网延伸,是一种广义的互联网金融。电子银行、网上银行乃至手机银行都属于这类范畴。在这一模式下,传统金融服务从线下扩展到线上,在时间和空间上外延了银行服务。从狭义的层面,互联网金融只包括金融的互联网居间服务和互联网金融服务。前者典型的应用模式有第三方支付平台、p2p信贷、众筹网络等,后者是网络形式的金融平台,包括网络小额贷款公司、互联网基金、保险销售平台等,这一模式多为电商向金融行业的渗透。p2p信贷的概念p2p信贷是一种个人对个人,不以传统金融机构作为媒介的借贷模式。 二、互联网金融前景广阔,潜力巨大。 在发展空间方面,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最基本功能是融通资金。资金供需双方的匹配可通过两类中介进行:一类是商业银行,对应着间接融资模式;另一类是股票和债券市场,对应着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模式。这两类融资模式对资源配置和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但交易成本巨大,主要包括金融机构的利润、税收和薪酬。互联网金融能够替实体经济节约这部分交易成本,那么其无疑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在在获取客户能力方面,互联网金融比传统金融有更强的集聚效应,更容易传播和扩大影响力,针对客户的需求有更快的响应能力,互联网企业若有一定的客户交易数据还能为金融交易提供可靠的数据参考支持。 在成本方面,互联网金融同时具备成本优势,还不受限于区域发展,像腾讯、百度、阿里这样的互联网公司,若从事金融业务,将会比传统的银行、证券公司在用户拓展上更有优势,更容易展开零售批发型金融业务,比如基金、理财产品的购买与交易,互联网企业的流量入口优势比传统金融公司会强许多倍。 中国近几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情况也验证了这种预测。 首先,网络小额贷款发展迅速。2010年成立的阿里小贷已累计为13万客户提供融资服务规模260多亿元。其次,2007年8月中国第一家p2p信贷公司——拍拍贷成立。截至2012年12月底,全国p2p信贷公司总共超过300家,行业交易总量高达200多亿元;各互联网公司纷纷开展互联网金融服务。腾讯创始人马化腾则已将财付通做得风生水起,新浪的支付科技公司已尝试发行“微博钱包”。 三、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传统金融业会抵制这种新兴产业的发展。马云这种明星企业家针对金融业的攻击性口号,让传统的金融巨无霸会对互联网企业产生敌意,让互联网金融创业企业过早面临本来不必要的竞争威胁。从本质上来看,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相同点都是资金的交易,都存在风险,都需要掌握和控制风险的能力,这方面,传统金融公司往往有更好的经验积累和团队优势。 其次,金融行业还有一个不可逾越的门槛就是,各类金融业务一般都有特定的牌照和准入条件,这方面的限制性政策与互联网的自由创新特点有着天然的冲突,互联网企业如果在一定的法律框架下从事这种受限的业务,需要更灵活的适应力。金融毕竟也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在任何一个国家,金融的管制都非常严,准入门槛也非常高。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如何逾越一些准入门槛的障碍,将是一个非常大的现实难题,一方面需要与监管机构有更好的沟通,另一方面也会考虑从业者的耐心和智慧。 另外,互联网金融本身也有诸多问题,金融的互联网居间服务这一模式由于行业本身的不确定性一直处于非监管的“真空”状态,也成为互联网金融最突出的风险。我国在这些方面尚缺乏相应的制度安排,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一系列问题。一是外部监管及法律 范缺失,行业自律不完善。目前,我国在监管制度及法律规范方面尚不存在专门针对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内容。不但监管处于缺位状态,行业自律也极为松散,仅有少量机构加入中国小额贷款联盟于2013年1月25日颁布的《个人对个人小额信贷信息咨询服务机构行业自律公约》。二是信用信息交换较困难,违约成本低。国内的信用环境和信用信息系统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更为不利。目前,互联网金融公司尚无法接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各公司之间也不存在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对借款人的信用审核完全依赖各公司自身的审核技术和策略,独立采集、分析信用信息。三是技术存在潜在风险,平台安全面临考验。金融业务与互联网技术对接虽然大大提升了业务的便利性,但同时也带来了较为突出的信息和资金安全问题,即使是已经发展较为成熟的正规金融网络化平台,也还存在着较多的技术风险。 互联网金融这一新型业态,其发展时间虽短,但发展势头迅猛,对于该业务的运行特点、面临的风险、发展趋势,特别是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影响,短时期内尚难以定论,还需时日加以观察分析。 互联网金融论文: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 摘要:主要针对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及其对策展开研究。首先,对互联网金融及其对商业银行的冲击进行简要论述。在此基础上,提出若干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对策与建议。希望相关策略的提出有利于商业银行和互联网金融的共生、和谐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冲击;共生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日益发展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讨论的热点问题。其中,涉足互联网金融的企业众多,具有典型意义的企业包括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这些企业积极借助自身原本的平台优势,以迅雷掩耳之势进入互联网金融领域。研究表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商业银行造成了冲击。面对这种冲击,商业银行不能视若无睹,应积极采取有效策略予以应对。基于此种情况,本文主要针对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及其对策展开探索、研究。 一、互联网金融及其对商业银行的冲击概述 互联网金融具有如下典型特性,成本低廉的扩张优势;受众广泛的普惠模式;开放性的服务平台;以客户体验为根本的发展理念;自由透明的信息交互。互联网金融为金融和互联网技术相互融合的结果,为互联网企业亦或是金融机构运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向客户提供的金融服务。近年来,互联网金融之所以在我国得以迅速发展,主要原因如下,1.获得了政策上的鼓励及支持。在“克强经济学”的影响下,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市场的地位不断得以提升,而市场地位的不断提升则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2.随着网络技术、支付技术及安全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越来越多的互联网用户开始相信互联网金融,并选择使用互联网金融。3.我国金融市场上出现的供需失衡现象为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提供了重要契机。4.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为互联网精神向金融领域拓展、延伸所带来的必然结果。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有人断言,商业银行即将被颠覆,互联网金融会对商业银行造成巨大冲击。更有人断言,假如互联网金融进一步持续发展,那么它必然会取代目前的直接融资以及间接融资形式。商业银行、交易所等一系列金融机构均将不再会起到任何作用,甚至是连中央银行目前的货币发行功能也极可能被取代。上述断言到目前为止也只能是一种猜想,但不容忽视的是,互联网金融确实对商业银行造成了严重冲击。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商业银行也必须积极做出应对。 二、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对策与建议 面对互联网金融的一波又一波冲击,商业银行不能坐以待毙,应在现实基础上积极采取有效应对策略。具体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快加强电子银行建设,应对互联网金融 电子银行对银行降低成本、增加盈利的影响显著。电子银行是信息时代抢夺市场的必要措施和手段。电子银行是弥补城商行跨区经营网点不足的重要手段。电子银行有利于增加客户粘性和拓展销售渠道。商业银行应充分发挥电子渠道方便、快捷的优势,进一步提升客户体验。应不断加快个人金融部传统产品向电子渠道的迁移,扩大电子渠道支持传统网点交易的覆盖范围,积极推动电子渠道从交易接入向互动式综合营销平台转型。商业银行应制定电子银行的发展战略规划,丰富电子银行的服务手段和提升服务能力,调整架构,成立电子银行部,加强人才建设。在商业银行的高度重视下,其电子银行必然会得到更好发展,不断发展壮大的电子银行才能更好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有学者认为,为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商业银行需从如下几个方面多下功夫,提高电子银行产品的创新能力,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电子银行产品;解决好安全与效率的关系;推出适合中小企业的电子银行产品;积极参与电子商务。 (二)加快自助渠道建设,提升ATM市场份额 商业银行的自助渠道虽然无法与互联网金融相比,但其快捷性及方便性是互联网金融所无法取代的。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建议商业银行应不断加快自助渠道建设,积极提升ATM的市场份额。继续加大ATM、BST设备的投放,在增加依附式设备的同时,继续抢占市场,加快离行式设备投放进程,充分发挥自助设备的业务分流作用,弥补物理网点不足的现状。每新建一个重点物理网点,配套建设2个离行式自助银行。一方面,要加大依附式设备投放。单台日均超过120笔的网点,要考虑将原自助区内的BST调整为壁挂式,腾出机位增设ATM,如自助区内没有空间,要考虑在大堂内增设大堂ATM。新建或新装修网点,600平米以上网点,应配置(或预留)5~6个机位,600平米以下网点应配置3~4个机位。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大离行式自助银行、离行式设备的投放,实行项目化管理。县支行确保设立1家离行式自助银行,城区设立4家离行式自助银行。各行应在客流量大、交易量大、大型社区、专业市场、城乡结合区等区域设置离行式自助银行,必要时可考虑建设大中型离行式银行;在客流量大的居民区、核心商业区、大型超市、百货商场、高校连锁超市等区域设置离行式ATM;在大中型社区、证券公司营业厅、人流量大的超市、高档写字楼等区域投放BST设备;同时要注重打造社区金融服务站,通过社区银亭投放ATM和BST,全面延伸商业银行的渠道触角,宣传商业银行的自助渠道功能,弥补网点不足的短板。 (三)加快物理网点软件转型,提升金融服务质量 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商业银行还应切实抓好物理网点的软件工作。这也是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重要基础。商业银行的个人金融网点转型要继续加快、突出抓好网点软件转型,真正将网点打造成业务发展的“桥头堡”和“主阵地”,提升网点效能和整体竞争力。具体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1.进一步转变观念,夯实网点转型思想基础。通过对各网点的一对一辅导、座谈和网点转型通讯等平台,提高全辖网点转型人员尤其是基层管理者主动转型意识,更多关注网点队伍建设、功能完善和流程整合等机制转变,确保业务指标的稳定性,保持转型的成果。2.加快新线流程整合,完善网点服务功能。根据商业银行工作安排,加快推进新线流程整合,提高业务处理电子化、集约化程度,改进内部操作和服务流程,有效释放人力资源到销售服务一线,增强网点销售服务力量。在人员素质、业务流程等方面,应加强对机构的指导与帮辅,完善网点服务功能,大力推进结售汇业务、消费信贷业务在基层网点的开办,提高基层网点竞争能力、盈利能力。3.持续落实网点销售服务流程,提升网点服务质量。加强对辖内网点人员全员服务销售流程学习督导和考试考核工作,对各网点销售服务流程落实工作进行严格评估、验证、总结,根据省行制定的服务销售流程落实情况验收方案,进行突击检查验收。4.强化网点个人金融队伍建设。一是强化个金队伍专业职能。大堂经理作为网点服务销售流程运转枢纽,应着重于厅堂营销及厅堂服务的组织、管理、实施;理财经理定位于依托网点、理财中心,负责销售全产品线个金产品,着重维护中高端客户;消贷经理定位于以个人贷款产品为抓手,对外拓展客户资源,同时负责营销其他个金产品,如存款、中间业务、银行卡等;二是加大送教上门力度,组织业务、产品、营销专家直接面向网点进行培训,持续开展政策宣讲、交流座谈、送教上门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推广,实现网点个人金融业务培训的全面覆盖,重点从操作技能、服务意识、业务能力、营销技巧等方面,开展有针对性的、差异化培训,快速提升网点业务水平。5.进一步深化公私联动,带动个金业务转型发展。深化与公司板块联动,共享三级财富管理体系资源,深入推进客户互介营销模式,为个人理财、薪等业务带来目标客户。设定关键联动指标,例如客户群建设方面,充分发挥公司业务沟通优势,协调公司条线联动承担薪、公务卡、个人中高端客户发展等指标。 (四)谋求与互联网金融共生,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 互联网金融的起步得益于银行的合作。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丰富了投资渠道。于此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银行储户的无形流失。商业银行支持互联网金融提升风险控制能力。商业银行协助P2P平台降低违约风险。商业银行参与监控互联网金融的流动性风险。事实上,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之间存在共生关系。二者在未来不应选择敌对,应在共生的基础上进行和谐发展。商业银行和互联网金融两者是系统内的共生单元,两者包含同一的共生要素和利益诉求,两者作为共生单元相互间存在质参量兼容。两者的共生环境正在不断改善。为促进促进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良性互动发展,具体可从如下几点入手,1.致力金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确立两者良性互动发展的大方向。2.完善风险防控机制,构造公平有序市场。3.融合新兴模式,提高商业银行信息化和平台化水平。4.加强对互联网金融专业实力的培育和提升,做好对商业银行市场职能的补充。5.合力共建征信平台,促进行业内评估方法标准化。6.以合作为基础分别推进产品创新和渠道创新。 三、结语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和发展必然会对商业银行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冲击,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商业银行应在做好传统金融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创新,适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应加快加强电子银行建设,应对互联网金融;加快自助渠道建设,提升ATM市场份额;加快物理网点软件转型,提升金融服务质量;谋求与互联网金融共生,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唯有如此方能继续保持商业银行的优势,与互联网金融产生优势互补。 作者:陈泽茵 单位: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互联网金融论文:互联网金融核心竞争力的经济学浅析 摘要:企业战略与主营企业是互联网金融的价值源,为了提升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市场竞争能力,本文针对基于经济学视角的互联网金融核心竞争力分析的研究,将以GEM模型构建为基础,以互联网金融竞争力指标分析为框架入手,根据该类模型各因素的数据收集与计算结论,对GEM模型下的互联网金融竞争力展开分析。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提升我国的互联网金融核心竞争力提供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经济学视角;互联网;金融;核心竞争力;GEM模型 一、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商业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并以中国新经济增长驱动力存在。从另一方面看,在互联网商业领域中,无论是存款支付,还是理财结算,都达到了互联网与信托与消费的融合,使传统缺失的金融业市场成为现实,凸显出强大的竞争实力。从经济学的角度,可以从互联网基础设施、企业战略主营业务、国际市场等方面建立DEM模型,以此对互联网金融技术升级,以及创新性金融服务等进行分析。进而对互联网金融商业精神进行塑造,促进互联网金融生态化的演进。鉴于此,加强基于经济学视角的互联网金融核心竞争力的分析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于GEM模型构建互联网金融竞争力分析框架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机构存在较大的差异,这是一种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实现的金融业务的模式。该模式中包括许多功能,比如资金融通、理财服务、支付投资、信息中介服务等。与此同时,根据产业竞争力中的基础、企业、市场等三个要素,建立GEM模型[1]。其中,这几项要素中,还包括两个小要素,从而构成要素对。第一个要素对是基础要素,主要包括互联网资源,金融基础设备两个部分。其代表的是金融业领域发展中的资源池和创新源。第二个因素对,指的是企业要素,该项要素主要包括互联网金融企业战略,以及互联网金融企业主营业务,该项要素决定了互联网金融业生产效率。第三项要素对是指市场要素,包括国内互联网金融市场,以及国际互联网金融市场,体现了互联网金融业市场前景和市场需求量[2]。GEM的模型构建,其优势在于采用了数据量化的形式进行分析,将互联王金融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为六部分。建立GEM模型后,其结果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可信度高。GEM模型数据分析法的运用,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对资源、设施资源、主营业务、战略结构、国内与国际市场等六个影响要素进行赋值。如表一所示,第一,根据互联网金融行业中,咨询结构的因素指标,做出关于主观与客观的级别评定。第二,统计好各个因子的最终得到的分数,并将二级指标与对应权值作乘法运算,进而计算出相对应的单因子得分数值[3]。第三,统计三个因子对应的得分数值。第四,将因素对分值相乘,转换为线性分值。可见,互联网金融市场一旦在六个因素上出现短板,都会削弱整个企业竞争力。 三、GEM模型各因素的数据收集与计算 GEM模型各因素的数据收集,包括两种方式,分别为互联网网民电子邮箱中的调查问卷,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的数据。根据调查的相关数数据,DEM模型的计算公式,可以计算出DEM的得分为468.53。互联网金融市场不同影响因素的得分值如表二所示[4]。各因素得分值在8分左右,那么GEM的分值在640分上下波动,互联网金融业则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若因素得分值接近10分,DEM的分值接近1000分,其竞争力处于国际领先。本次调查的分数,处在六级与七级区间,说明目前国内的金融领域具有一定竞争优势,但是与国内拥有较强优势,仍有一段差距。 四、基于GEM模型的互联网金融竞争力分析 (一)资源竞争力分析 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在资源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互联网金融资源包括劳动力公给自已,以及技术人员资源,二者的水平超过金融业劳动力,以及技术人员平均水平,。其发展于互联网形成之后,依靠网络平台进行交易。互联网金融的创业周期不长,并且就业门槛较低。因此,吸引大量的人才选择金融行业。随着金融行业的发展,其能够降低社会的就业压力,金融企业的工作人员,可以得到公司的专业培训,从而去提高专业技能,有利于金融行业的发展[5]。通过财金通的有关报告可知,其对新生的行业与政策十分关注,其中表面90后对于互联网金融的求职意向较强,较多的90后大学生选择进入金融行业。据相关调查,毕业大学生选择进入金融行业的人数达到13.28%,由此可以看出,金融行业的人才储备充足,并且市场发展前景良好。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薪资待遇十分优厚,也是吸引人才的关键因素。互联网金融的从业人员,需要具有专业的技术水平,计算机的使用技能,网站构建能力,新技术、金融产品的开发能力,以及对于金融风险的管控运行能力等,对于金融人才的要求相对较高[6]。互联网金融人员,可以通过后台进行操作,从而去简化金融交易的流程,节省交易时间,高效的对客户的资金进行和搜集、分析、处理等,需要同时进行征信类产品销售,以及金融业务的整合,从而去拓展新的客户,满足客户的需求。 (二)互联网金融设施资源竞争力 我国的经济市场在不断变化,互联网金融设施资源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其具有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具有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互联网金融未设置物理网点,无需大量的柜员,从而去节省大量人力成本,此种轻资产、无边界的金融模式具有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并且拥有较大的开拓空间。通过设施二级指标可知,金融行业的支持系数较低,主要是由于互联网金融是依靠互联网经济而发展。政府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宏观调控机制还处于起步阶段,互联网行业协会对于互联网金融的支持,仅在指导与服务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我国的金融市场,受到互联网的影响较大,利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能够提高金额的操作效率,促进金融行业的发展[7]。互联网金融能够补充传统金融行业的不足,扩大销售市场,降低金融服务的成本,节约人力资源,能够快速的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增强我国金融行业在国际中的影响力,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据调查可知,2014年我国的通过互联网进行金融交易的营业额达到1238.5亿,通过手机进行金融交易的营业额达到33.2亿,通过第三方网络交易的营业额达到80863亿,相对于上一年而言,交易数额明显上涨。2014年的互联网金融交易金额,包括移动支付59996.5亿,P2p网络借贷2546亿,以及权益众筹4.5亿等。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极大程度的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增长,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互联网金融的活性远高于传统金融的活性,其客户群体范围巨大,但是同时具有一定的风险,互联网金融的高收益,成功的吸引大批投资者,扩大了金融市场的规模。 (三)互联网金融主营业务竞争力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迅速,金融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金融行业的主营业务不断增加,同时市场竞争压力也在不断增强。互联网金融产品包括第三方支付、金融、理财、P2P网贷等,其能够通过网络进行交易,具有高效性与时效性,弥补了传统交易方式的不足。第三方支付业务,通过网络进行交易,促进了商品的买卖,体高了交易的方便性,使得用户不用出门便可进行购物,给用户带来极大方便。我国于2015年3月颁布第三方支付正是进入互联网金融业,而在2015年双十一,支付宝的营业额更是取得震惊的成绩,成为不可超越的目标。而支付宝属于第三方支付的代表,主要应用于网络购物、金融活动交易等方面。P2P网贷发生于2007年,其是由国外引进,其能够迅速发展,主要是由于我国的信贷服务缺乏,并且市场供给不足。P2P网贷主要包括信息中介模式、平台服务模式、债券转让模式等。P2P网贷经过九年的发展,已经从最初简单的模式,逐渐转型为本土化发展模式,已经完全适应了我国市场,以及社会发展形式。P2P网贷属于高收益的业务,截止到2014年,网络用户已经达到397.2万人,从网民的总体数量分析,其具有较大的未来发展前景。我国的互联网P2P网贷平台越来越多,并且规模越来越大。例如,人人贷互联网金融公司,旗下业务关系29个省,并且在省内开展下属门店,促成的交易达到796万次,成交的借贷金额超过100亿,人人贷的注册用户超过200万人。根据微信公众号平台显示,我国的众筹平台已经超过250家,并且综合类金融平台的融资规模占全部融资规模的百分之八十五。网络众筹的项目规模占比较大,主要有智能科技、影视娱乐、音乐书籍等,都属于网络众筹的项目。对于综合类的众筹平台,其发展国模较大的平台都具有强大的电商背景。例如,淘宝众筹、京东众筹等,其都拥有强大的电商背景,综合实力较强,融资能力较高。 (四)互联网金融企业战略结构竞争力 社会的发展,网络科技的进步,互联网金融的规模越来越大,传统的金融企业受到巨大的冲击。互联网金融打破了中国传统的投资难、融资难的困境,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随意的进行转账、缴费、借贷等,提高了资金的利用率,为互联网用户带来极大方便[8]。信息化时代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需要引进全能型的互联网金融人才,运用高科技去促进企业发展,从而去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互联网金融企业需要提高风险防控能力,时刻观察金融市场的动态,设置合理的产业结构,打造能够长期发展的金融战略,从而去促进企业的发展。我国的互联网金融的战略目标是,建立科学的企业产权结构、理性的进行市场竞争、高级管理人员的素质较高、传统金融行业的竞争力在可控范围之内,从而去保证企业稳定持续的发展。互联网金融企业,在战略结构设置上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通过网络平台能够解决诸多困难,从而去促进企业的发展。 (五)国内金融市场竞争力 互联网金融在国内市场中的竞争力,具有一定的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互联网金融的基础设施与设备,相对于传统金融较为完善。第三方支付的形式进入金融交易领域,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成绩。(2)互联网金融可以通过互联网微信、微博等平台,引入大量客户,从而去扩大市场份额。(3)互联网金融依托互联网进行线上线下交易,通过网络平台建立服务渠道,客户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产品选择,从而去实现金融交易的实效性。通过互联网平台,可以实现金融产品、销售、服务、交易流程的相互连接,从而去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4)互联网金融,可以利用网络进行技术流程更新、创新服务产品、改善销售模式,从而去促进金融交易。例如,各大银行的网络服务平台建设,工行的电商平台、交行的交博汇等。互联网金融在国内的金融市场,具有较大的竞争力,主要是由于网络平台的无界性与快速性,快速的实现资源共享,通过网络为客户提供更多的服务,及时的帮助客户解决问题,从而去满足客户的需求,拓宽销售领域,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需要不断的完善科学技术水平,同时需要引进专业的互联网金融人才,企业需要加强对人员的培训,使其能够通过网络高效的进行操作,从而去提高工作效率,促进金融企业发展。 五、结论 互联网金融,就是金融功能与互联网技术的有机结合,而市场需求与市场竞争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动力源,为了降低互联网金融业的高风险性的同时,提升其互联网金融的运营效率与市场占有率,本文针对基于经济学视角的互联网金融核心竞争力分析的研究,是从基于GEM模型构建的互联网金融竞争力分析框架入手,结合了GEM模型各因素的数据收集与计算结论,对GEM模型下的互联网金融竞争力展开了论述,分别包括互联网金融资源竞争力、互联网金融设施资源竞争力、互联网金融主营业务竞争力、互联网金融企业战略结构竞争力、国内金融市场竞争力、互联网金融国际市场竞争力等重要内容。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提升我国的互联网金融核心竞争力提供一份借鉴,进而促进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业的协同发展。 作者:孟令超 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互联网金融论文:互联网金融核心竞争力的经济学 摘要:“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在现今,每年的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都会高频出现的一个词“互联网+”,同时,“互联网+”这种基于互联网的运行和发展理念,衍性出许多交换型的经济形态,互联网金融就是其中之一。本研究经济学中互联网金融的核心竞争力方面加以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技术;金融活动;金融市场 近些年来,互联网+的经济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其实,互联网+主要是基于互联网上的一种交换型经济形态,它主要包括:创新理念、制造行业、生态农业、智慧科技、高效物流、电子商务和人工智能等等,几乎是涵盖于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特别是自2015年以来,在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要提出“互联网+”这个发展理念,甚至于几乎每年都要有的放矢的制定出符合“互联网+”发展趋势的行动规划,“互联网+”自从诞生之日起,就已经广泛的深入到全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的一种细分形式,体现了“互联网+”所有的共同属性,但互联网金融在本质属性上还是金融,既有其特有独立的属性,也有属于经济的交换范畴的特性,它依附于“互联网+”的模式存在,又和“互联网+”的其他模式有相互促进的作用,互为补充。互联网金融的基础在于实体经济,一旦离开实体经济,互联网金融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所以,互联网金融的核心竞争力还是要依托于实体金融经济而存在的,它是实体经济与金融活动在互联网上的高度融合,所以,毫无疑问的是,在互联网时代的大格局下,金融加互联网的结合有着其独有的优势和潜能的,那么,如何发挥好互联网金融的这种功能,其核心竞争力到底在经济学领域中有哪些优势,都是需要我们积极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现代金融发展的三大支柱 我国要作为经济强国就必须有强大的金融做支持和后盾,一位伟人曾经说过: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那么,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广泛应用在几乎所有的领域,其中也包括经济和金融领域,而且业已成为其重要的支撑力量而存在,那么,自从互联网技术从产生、推广再到应用以来,在金融包涵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革命式的影响,使得金融在理念、形态、制度、产品、服务和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质的转变和飞跃。互联网作为一种技术形态的存在,也成为金融发展的一种源动力,它与金融信息、金融制度一起构成了现代金融发展的三大支柱,在金融业中,信息是关键,更是核心;技术是动力,更是趋势;制度是基础,更是根本。做为现代金融发展的三大支柱,互联网金融作为金融创新的发展趋势,有着现代金融发展的所有必备特征和属性,互联网就是一个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和产生信息的大平台,信息作为金融的关键,互联网就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递的方式,成为了传递金融信息的高效平台,金融领域的每次创新发展始终离不开技术革新的支持,互联网作为当代技术革新的主要产物,无疑也极大的促进了金融领域的物质技术结构,成为了一种推动金融发展的重要、关键性技术力量。除了互联网技术上的特有属性外,互联网金融在制度上也有了许多创新和发展,如:监管制度、支付制度和运行制度都有着革命性的改变。总之,现代金融是在信息、技术和制度这三大支柱的支撑下发展起来的,这三者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相互融合,共同推动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建设。 二、互联网对现代金融市场的影响及技术基础 (一)互联网对现代金融市场的影响 刚才谈到了技术是金融发展的动力和趋势,可以说,任何时期的金融模式的转变和发展都是与物质技术结构调整密切相关的。而从互联网到“互联网+”,再到互联网金融,每发展一步,都是靠着产业技术上的革新所打牢的基础,在特定条件下的金融市场就是直接建立在特定条件下的物质技术结构之上的。那么,物质技术结构实际上是金融业的一个基础,而互联网技术就是互联网金融的基础和根本,已经完全改变了金融的发展模式,也给金融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革命式的变革。 (二)互联网的技术基础 互联网的技术基础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互联网技术;二是大数据应用;三是云计算模式,这也是互联网技术的三个大的分支,同时也构成了互联网影响金融发展的三大核心技术。互联网技术是一个信息交换的平台,运用于金融领域,主要是通过网络生成和传播金融信息;对金融信息的组织、处理和检索;资金和金融产品的供需信息的直接匹配;以支付形式为基础,对资金进行转移和支付等功能。所以,互联网金融主要运用了“互联网”的交互、关联及P2P等技术。 三、经济学中互联网金融的核心竞争力 互联网金融被广泛定义为第三种金融模式,主要还是要为实体经济所服务的。所以,在金融服务中的市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两大难题,同时也是互联网金融所遇到的难题,要很好的解决这两个难题,我们必须了解互联网金融的内涵组成。 (一)互联网金融的内涵组成 交互性、网络性、平台性、平等性和可选择性是互联网本身的多重属性,其中主体还是人与人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而技术只是供给服务的一种方式,最终这种应用的可行性关键在于人,是人的思想意识支配了在互联网进行金融交易,所以,互联网技术应用于金融领域更要有一种约束和控制人的思想意识的契约精神,也只有实现这种约束与控制,才能更好的解决市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其实,互联网技术的引入,加上在监控制度上的制约,就会大大降低市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概率,促进并推动金融业向更大的空间和更广阔的领域迈进,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应,所以,互联网金融不仅是金融业在技术上的突破,更是基于互联网思想上的一种突破,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金融形态。 (二)互联网的核心功能应用价值 互联网金融的诞生为金融市场带来巨大的产业功能价值。1.服务成本大大降低。在由于网络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如银行、证券、保险和基金等业务都已经上网运行服务,极大的降低了服务的时间、人力、物力的成本。2.服务领域的扩展。互联网金融是基于网络的一种金融形态,它拥有网络的一切属性,自然也传承了网络的突破空间、地域和营业固有模式的限制,可以无限制的扩展空间和领域;3.服务工具种类繁多。自主移动理财终端和移动自媒体金融服务终端等,都是基于大数据与云计算为主的一种互联网金融工具,尤其是手持终端云端化,更是安全快捷的一种金融服务方式,根据国际监管规则,运用云金融风控系统,对风险系数和风险概率进行预判和计量,避免发生系统性较强的风险;资源配置上的创新。降低了因中介导致的成本、时间等方面的损耗,使需求双方突破时间和空间方面的制约,以更快捷和更低廉的成本对接。4.交易方式上的变革。传统交易模式都是以现金交易为基础的,而互联网恰恰可以完全颠覆这种模式,以电子支付的形式完全取代现金交易模式,传统模式中支付终端都在银行,而现在的支付终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可以在各个互联网用户的手中,达到移动终端的要求和标准。5.衍生出多种金融产品。“长尾效应”就是充分利用互联网广阔的平台效应和巨大的客户资源优势,将数以万计的闲散资金,通过网络平台汇集到一起,进行理财的一种模式。再比如:“碎片化理财”模式,就是利用互联网没有地域限制的优势,使个人手中细微的资金以“碎片化”理财的模式进行理财,达到支付方便、成本低廉的目的。6.互联网金融信誉体系建设。就是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功能,大力发展小额融资服务,建设金融融资服务机构,制定相关融资服务制度,加速打造中小企业的互联网融资平台,提升中国经济的信誉和创造能力。七是互联网金融业务在不断创新。这种创新打破了现有监管机构的不兼容状态,在互联网企业的跨界服务上进行了金融革新,在互联网技术平台上进行了创新改造,促进限互联网企业与金融领域的良性竞争。 四、结语 互联网金融自诞生之日起,就拥有“互联网+”的一切共同属性,虽本质上还是一种金融的表现形式,但它的优势和特点已经广泛被人们所认同和接纳,近年来,互联网金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革新而发展迅速,业已成为人们从事金融活动的一种便捷安全快速的交换手段和形式,为使大家更好的了解互联网金融的本质属性,方便大家以后在互联网金融交易中对其理念、形态、制度、产品、服务有一个更完整和详细的了解和认识。 作者:张涛 单位:哈尔滨金融学院 互联网金融论文:互联网金融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研究 摘要: 互联网金融是新时展的一种新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的形成和产生在当代社会乃至今后将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对我国宏观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拓宽了融资渠道,提高了资金的利用效率,有助于经济的增长。但是,我国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给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带来了巨大阻碍。文章就互联网金融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作了相关的分析。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宏观经济;影响 在互联网不断普及的环境下,互联网逐渐成为市场各大主体经营发展的方向,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新型行业也逐渐成形,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对于互联网金融这种新型的产业形态,以融合了互联网的优势,借助互联网工具,有效地实现了社会资金的快速流通,有助于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但是互联网金融在融合互联网优势的同时,也结合了互联网的劣势,使得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推动宏观经济发展过程中,针对互联网金融这种新兴的意识形态,要科学、合理的利用,要趋利避害,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得互联网金融可以造福群众,真正地服务社会。 一、互联网金融的相关介绍 所谓互联网金融就是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来开展金融业务往来的一种新型业务模式,这种业务模式是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内在需求,符合了我国当代社会发展以及民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从互联网金融的定义可以看出,互联网金融是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它突破了传统金融的束缚,借助互联网技术,金融业务双方可以实现快速的资金服务,极大地满足人们的需求,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现行社会发展形势下,互联网金融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其所带来的效益也越来越大,在我国宏观经济中产生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积极发挥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也避免是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互联网金融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手段和工具,在现代社会里,市场各大主体纷纷将目光转向互联网金融,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金融行业的竞争,有助于金融业务模式的转变,促进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但是,我国互联网金融还处于初级阶段,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如风险问题,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互联网金融对宏观经济的有利影响 1.推动经济的增长 经济增长速度是反映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而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型产业形态,不可否认,这种产业形态的出现促进了金融行业的竞争,使得金融交易成本下降,大大地提高了金融业务交易效率,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另外,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拓宽了金融投资理财渠道,以往,从事金融服务的机构只有银行、证券以及保险三种,由于从事金融服务的机构比较少,使得社会资本的投资、理财服务渠道比较狭窄,使得大量货币沉淀到银行,不利于社会的发展。而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拓宽了金融服务渠道,人们选择从那与社会投资、理财的途径日益多样化,使得社会消费活跃度不断提高,从而带动内需,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资金持有者可以直接选择或组合选择需要的金融产品,并直接完成交易,节约了交易双方的事件,为企业、个人提供了更便捷的融资渠道,为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提供了充足的资金。 2.活跃市场经济 互联网金融是社会发展大势所趋,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企业作为我国市场主体之一,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企业可以借助互联网金融这个平台来开展各项经营活动,从而活跃市场,推动企业的更好发展。而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企业获得了稳定、可持续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也会随之提高。 (二)互联网金融对宏观经济的不利影响 对于互联网金融这种新型业务模式,利和弊是共存的,在互联网金融带来有利一面的同时,同样也潜在着许多问题,威胁到了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而言,互联网金融起步较晚,与互联网金融相关的监管工作存在很大的漏洞,使得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风险,及不利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同时也威胁到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如违约风险,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由于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在借助互联网平台开展业务往来时,交易双方之间会存在较大的违约风险,一旦出现违约,意味着受害方资金受到威胁,从而挫伤他们的投资积极性,从而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三、互联网金融环境下促进我国宏观经济稳定发展的策略 (一)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 现代社会里,互联网金融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给我国宏观经济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如何趋利避害是当前互联网金融环境下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必须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我国现阶段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来看,互联网金融监管存在较大的漏洞,而要想推动互联网金融的稳定发展,就必须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首先,相关部门要积极构建与互联网金融发展相匹配的法律法规,为互联网金融监管工作提供法律依据,确保互联网金融监管工作的高效开展;其次,要成立专业的专业监管机构,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工作,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来执行监督,从而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另外,必须加大互联网金融监管执法力度,严格执法,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二)强化风险管理 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风险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而要想规避风险,就必须做好风险管理工作。在利用互联网开展金融业务时,金融机构必须全面做好风险评估工作,要全面评估该项金融业务风险系数,并制定风险紧急预备方案,同时,要强化工作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为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工作培养专业的人才队伍,从而降低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发生,促进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 (三)加大信息安全宣传 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开展是通过一个虚拟平台来完成的,然而在这个虚拟的平台环境下,交易双方在业务往来过程中产生的信息很容易被窃取,从而造成利益损失。而要想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相关部门就必须加大信息安全的宣传工作,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对于金融机构,要定期维护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系统,杜绝一切潜在安全风险存在,在开展业务往来时,要主动告知客户谨防上当受骗,要利用各种途径宣传互联网金融需要主义的一些事项,从而提高信息安全性。作为客户,要具备较高的安全意识,不要在公共环境下泄露自己的隐私,要注意保护好隐私,尽量避免在公共环境下使用隐私信息。要在计算机系统中安全杀毒软件,定期杀毒,从而保障网络系统安全。 (四)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互联网金融环境下,违约问题的存在会阻碍互联网金融发展步伐,从而影响到宏观经济的发展。因此,在现行社会发展形势下,相关部门必须结合实际,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全面、有效的社会信用体系,央行要完善个人征信,互联网金融机构要加强信用跟踪,要全面了解客户信用,从而有效地规避信用风险。 四、结语 在现代社会里,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是社会快速发展的必然趋势,互联网金融覆盖广、效率高,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从而影响到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当下,互联网金融与宏观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性越来越密切,而要想推动我国宏观经济经济的稳定发展,就必须结合互联网金融环境来有针对性的加快发展,制定科学的发展策略,从而更好地发挥互联网金融的作用,使得互联网金融真正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作者:纪国栋 单位: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改革和经济信息化局 互联网金融论文:互联网金融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分析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互联网金融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快速发展。从当前我国经济市场的发展状况来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对小微企业融资的问题提供了许多的帮助。本文主要从小微企业融资的特点从发,浅析一下互联网金融对小微企业融资的意义,希望可以给相关的工作人员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小微企业;融资 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组成来看,小微企业是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小微企业的存在不仅可以带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模,同时也会增大地方的就业几率,减轻地方的就业压力。但是我国小微企业在融资方式和途径上存在许多问题,一度给小微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不过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各个领域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通过互联网对小微企业进行融资,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也为国家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小微企业融资的特点 小微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内源性融资,另一种是外援性融资,本文以外援性融资为例,来分析一下小微企业融资的特点。对于小微企业来说,不管是刚刚起步的还是经过一段时间发展的,企业内部资产少是显而易见的,也正是这个原因,促使小微企业不得不通过融资来维持企业的发展。由于小微企业的规模小,所需的融资金额也不大,大约10万左右,然而小微企业的资金流动特别快,只能通过短期的资金自主来维持企业的发展,时效性特别强。除此以外,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也是有限的。由于大多数小微企业缺乏必要的抵押资产,比如少甚至没有的固定资产,企业自身内部还没有完整的财务核算体系和管理运营体系,对外承受的风险也大,因此,在银行进行贷款很难,只能去寻求其他高成本的融资渠道比如民间借贷的方式来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使得企业得以运行[1]。所以,综上所诉,规模小,短贷、成本高、时效性强、风险大等就是小微企业融资的主要特点。 二、互联网金融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意义 1.提高了小微企业和投资者信息透明度 在传统的企业融资的模式中,通常在信息传递这一方面存在极大的局限性,使得大多数小微企业需要融资的信息只能在一定的范围中进行传递。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运用,尤其是在金融行业。众所周知,开放性,信息量大、高效性等是互联网最突出的几个特点,所以,我国的小微企业可以借助互联网金融这个网络平台快速地将自己需要的融资信息传播出去。而且,在互联网金融这个平台上,不仅可以在第一时间快速地了解和掌握相关的金融产品的所有信息,也在极大程度上降低了去金融机构营业网点获得相关的信息的不便之处,提高工作效率和投资者的信息透明度;还可以让投资者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来详细的了解小微企业的发展状况等多方面的信息,让小微企业的信息透明度的提升,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给小微企业提供资金帮助,最大限度的整合我国社会中的闲置资金,进而让小微企业经济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 2.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 从金融学的角度来讲,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交易成本,一部分是贷款利率[2]。首先,小微企业的交易成本。互联网支持小微融资时,可以将小微企业内部的相关信息通过互联网金融这一个平台清晰直观地显示出来,比如小微企业内部的财务状况、企业的运营模式和管理状况,以及信息情况等,间接将投资者和小微企业之间的评估考察环节省略掉,既让借贷双方的信息实现对称化,也对小微企业相关的融资流程进行了简化,节约了双方的融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使得小微企业的融资效率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其次,就是小微企业的贷款利率。在我国传统的金融模式里,小微企业可供选择的融资的产品相对较少,因此,为了让企业可以有足够的资金维持正常的运转,不得不选择那些具有高贷款利率的金融产品。但是,在小微企业有了互联网金融的支持以后,小微企业在金融产品的选择方面的空间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小微企业可以通过比较多家的贷款利率来选择最适合企业现状和发展的产品,从而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3.促进小微企业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与我国的大中型企业相比,我国的小微企业不管是在企业的运营管理方面,还是在内部的财务统筹和风险应对力等方面都存在许多的问题,比如企业经营管理上的规范统一性,风险控制力差等。即使现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为小微企业的融资带来了许多的便利,这也并不意味着互联网金融与银行信贷没有差别,至少,在融资企业的信用状况这一方面的要求还是相一致的。因此,小微企业为了得到大量的资金需求,就需要对企业内部的管理这样一来,小微企业为了能够及进行改进和改革,比如说完善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增强应对企业风险的力度,加大监管监察的强度等,以此来提升企业的信誉,防止为企业的融资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从而给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三、互联网金融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路径 为了进一步提供小微企业创业环境的稳定性,借助互联网金融体系,升级实际金融管理效果。要积极发挥贸易融资的优势,避免小微企业由于资金链条的断裂而产生影响。因此,在应用互联网金融体系的过程中,要针对具体问题展开深度分析和整合,从而提高管理控制措施的完善程度。不仅要对市场风险进行全面预估,也要对管理体系和金融运行结构予以有效认知,建立更加专业化的管理团队,提升小微企业融资项目的整体水平。第一,要正确评估小微企业市场风险,从而结合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融资机制和路径。要充分发挥计算机互联网的优势,高度整合数据和信息,升级审批流程的基础上,也能进一步提升风险把控的效果,从根本上提高互联网金融支持小微企业融资项目的实际效率,有效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为整体管理工作的全面升级创造有利条件。第二,要积极规范网络金融结构和管理体系,伴随着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小型企业融资平台和载体也逐渐增多,网络渠道作为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新型管理机制,要在优化借贷行为的同时,对合理化定价机制和风险可控措施展开深度整合,建立健全与地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服务新格局,稳妥推进管理进程。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也要积极利用互联网的集聚、扩散和管理机制,为融资结构的全面升级奠定坚实基础。第三,要积极优化融资管理的人才队伍建设水平,利用创新机制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全面优化,也为提升经营管理者文化素质和管理水准提供保障。也就是说,只有从根本上提高工作人员和经营者的现代化融资理念,才能更好地应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一定程度上更好地提高投资、经济以及财务管理实效性,用更加长远的眼光实现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全面升级。 四、结语 总而言之,互联网金融的融资方式不仅突破了传统融资方式的枷锁,而且互联网金融的信息量大、成本低、效率高和普及快等优势使得小微企业的融资变得更加便利。除此以外,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也给小微企业融资的途径、选择空间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性。因此,我国要大力推行互联网金融支持小微企业融资,为我国的就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帮助。 作者:刘东明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互联网金融论文:高职互联网金融课程体系构建 [摘要] 文章分析了社会对互联网金融人才的能力需求,指出了构建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文章详述了高职院校应从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和专业能力拓展课程四方面来构建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体系,进而提出了促进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体系有效实施的路径,如建立由学校、行业、企业组成,专兼结合的复合型教学团队;夯实基于“双导师制”的校企合作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等,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高职;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互联网金融主要利用互联网、信息通信等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并提供中介服务。随着社会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已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迅猛发展,导致专业人才的大量短缺。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和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联合课题组2016年的《中国互联网金融人才体系建设研究报告》指出,在未来5~10年内,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人才缺口将达百万人以上。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从业者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金融人才已难以满足互联网金融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一、互联网金融人才能力需求分析 互联网金融具备金融和互联网两种属性,这就决定了互联网金融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互联网思维,既要具备较强的风险意识,对业务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常见风险有较强的防控能力;又要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数据分析、云计算、网络安全等技术知识。因此,互联网金融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也要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方式,以适应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技术与金融创新。 二、构建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 构建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可以更好地规范人才的培养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应按照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来设置课程,促使课程结构与岗位能力相匹配,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互联网金融人才。 1.夯实基础,强调能力。高职院校应设置专业基础课程,使学生全面掌握现代金融业务的基本原理、方法等基础理论知识,提高学生互联网金融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并在加强信息技术与金融产品交叉结合的基础上,注重加强学生的基础能力培养,提高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强化实践,突出特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教学环节,在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职业院校应提高实践教学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互联网金融人才。 三、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互联网金融是一个新兴行业,教育部2015年才将互联网金融专业新增在高职高专目录中,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尚未形成完善的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高职院校只有及时关注行业需求,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才能为社会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1.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体系设置。高职院校应将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四类: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和专业能力拓展课程。第一,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现代金融基础、经济学基础、会计基础、高等数学、商务礼仪、互联网金融概论、金融市场调研、经济、金融法规与案例等课程。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的系统学习,可以加强学生对互联网金融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从而提高其互联网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第二,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金融数据分析、网贷与众筹、互联网金融支付、移动应用开发、互联网金融营销、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征信知识与实务、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及法规等课程。这类课程设置的学分相对较高,通过系统学习可使学生掌握互联网金融的专业知识,着重培养学生在互联网金融营销、金融数据分析、系统运营、移动开发、征信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业务能力。第三,专业实践课程分为实验课和实践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应独立设置,如互联网金融业务体验、互联网金融市场调研、IT综合技能实践、毕业设计等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可采取“工作室”或“小组制”进行,教师通过分组的形式,安排学生到互联网金融行业进行实地调研与业务体验,从而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实践课程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由理性认知转向感性认知,教师将实践活动引入课程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其实践能力。第四,专业能力拓展课程也叫专业方向课程。职业院校应设计模块化的能力拓展方向,如移动应用开发、互联网金融营销、互联网金融系统运营等方向。互联网金融涉及多学科的知识,行业迫切需要复合型的专业人才。学生可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进行专业能力拓展,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互联网金融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特点。第一,注重学科之间的渗透融合,培养复合型互联网金融人才。高职院校互联网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金融相结合,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通过合理分析、科学规划,高度重视各学科之间的融合和渗透。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专业实践等模块之间既相对对立,又相互补充。只有学科之间、行业之间互相渗透融合,才能共同促进互联网金融人才的培养。第二,体现技术性和信息化特色,突出金融科技的应用性。在互联网时代,以大数据和区块链为代表的新金融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降低了金融创新的成本和难度,扩展了金融创新的想象空间和覆盖领域。互联网金融主要提供新渠道,将传统的各类金融互联网化,没有从根本上变革金融业的生产方式;金融科技则通过技术的创新实现金融业务的创新,打造新的生产方式。因此,在课程体系中设置技术性、信息化的课程,可以充分发挥金融科技的应用性,促进科技与金融从分立走向协同共赢。第三,以岗位能力为导向,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课程实践教学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应在互联网金融专业中独立设置实践课程,如互联网金融业务体验和IT技能综合实践课程等。互联网金融业务体验应安排在学生进入订单班之前,由订单企业进行对接,为期1~2周。学生在行业师傅的带领下参与企业的真实项目,提前体验未来的工作,获得感性认识,从而指导未来的工作选择。IT技能综合实践主要以“工作室”和导师制的形式进行,学生进入“工作室”后,应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专业技能实践,参与技能考核,从而有效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体系有效实施的路径。第一,建立由学校、行业、企业组成,专兼结合的复合型教学团队。师资队伍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高职院校应积极引入名师(高校名师)补充师资力量,引入名家(企业骨干)充实专业实践力量,引入名生(知名高校高材生)完善师资专业方向。具体专业课程的设置应由学校和行业共同制定,课程教学工作由行业专家和教师共同完成,其中,50%以上的订单班课程教学由订单企业一线专家承担。第二,夯实基于“双导师制”的校企合作订单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和混合所有制形式下的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第一,加强校企合作,以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机制;第二,每月常态化走访行业企业,及时了解企业的人才培养需求;第三,持续吸引更多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走进课堂为学生授课,并大量引入企业最新技术和案例充实课程教学内容;第四,深入探索“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在大二阶段按照专业方向推行“校内导师+行业导师”的学生专业、职业发展指导机制;第五,在优化订单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上,与更多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保障学生的优质就业、对口就业。第三,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第一,教师应根据课程具体情况灵活使用教学方法,如合作式学习、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讲授教学法、分组讨论法、情境教学法、角度扮演法等,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二,教师应充分利用立体化教学资源进行课堂授课,如课程网站、案例、项目实例、视频教程、微课、阅读材料等,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三,教师可通过“工作室”或“小组制”等多种途径,采取生产性实训、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形式,指导学生完成移动互联网金融产品应用开发、金融产品营销方案设计、推广方案设计、客服流程设计、网站开发等任务,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四、结语 在构建科学的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体系过程中,高职院校对接了互联网金融企业对人才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明确了学校培养互联网金融人才的目标和定位,也促进了校企间的合作与交流。高职院校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这不仅可以培养企业满意的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也为学生提供了对口就业的机会,从而促使互联网金融专业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作者:熊建宇 单位: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互联网金融论文:互联网金融资产证券化优化 摘要: 本文以阿里小贷为案例,阐述其交易结构、风险收益及风险管理措施,发现在我国互联网金融背景下资产证券化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创新性的启示,以期为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参考。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阿里小贷;资产证券化 一、引言 我国互联网金融起步较晚,2013年3月在时任国家总理的大力推行下才有了互联网金融的产生和发展。阿里小贷联合上海东方证券推出了国内首单互联网金融下的资产证券化项目,并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政府的扶持走出了一条较为成功的道路。然而该创新性的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理论与实践经验的缺乏、各项制度的不完善、整个经济环境和投资者落后的经营观念,都给互联网金融下的资产证券化带来了非常大的阻碍。但也不能以此为借口,放缓了该创新项目的发展。因此,本文通过分析阿里小贷案例,为我国其他行业或企业进行资产证券化提供非常宝贵的经验和指导,为我国未来的“互联网金融+大数据+信用评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指明方向。 二、基于互联网金融的资产证券化开展的必要性及发展现状 (一)必要性分析 我国资产证券化在2014年得到了跳跃式的发展,并在互联网金融的强势推进下,资产证券化市场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会持续升温,存在着巨大的创新性发展空间。因此,对于开展互联网金融下的资产证券化项目的必要性分析非常有必要。 (1)互联网金融下的资产证券化项目能有效盘活我国互联网金融市场中的优质小微资产。近年来,我国的电商平台在所有交易平台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其中的龙头企业有京东、阿里巴巴、苏宁易购和腾讯等。仅阿里巴巴旗下的天猫国际在2015年11月11日当天的总成交额就达到500亿元人民币。这些电商平台上主要是小微企业和个人消费者,其小额贷款的需求非常大。而互联网金融下的资产证券化项目则以互联网的大数据为依托平台,为众多的中小微企业提供了融资平台,充分盘活互联网金融市场中的优质小额资产。 (2)互联网金融下的资产证券化项目能有效降低小微企业的融资杠杆。中国现阶段的企业中有95%以上都是中小企业,但由于自身资质的影响获得融资的难度很大,难以从传统的银行贷款渠道获得融资,限制了这些企业的快速发展。而互联网金融下的资产证券化项目恰恰能为中小企业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3)互联网金融下的资产证券化项目有利于直接融资的快速发展。电商平台中的中小企业由于各种监管政策的融资规模的限制难以发展壮大,只能通过银行贷款进行间接融资,但这样的融资方式对于这些企业而言融资成本相对较高,且入门标准较高。而互联网金融下的资产证券化项目能为这些企业提供一种直接融资的渠道,有效解决融资困难的问题。 (二)互联网金融下资产证券化项目的发展现状 2013年3月,时任国务院总理的在两会上首次提出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成功揭开了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的大幕。2014年,国家正式大力推进经济体制转型,金融财富重点由原先的房地产开发逐渐转向金融市场领域,“互联网+”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同时利率的市场化也传来了利好消息。这些都使得我国互联网金融市场的整体规模不断增长,且涉及更多非传统的领域。同时互联网金融市场的迅猛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金融市场的体制改革,进一步使资源得到更优的配置,且互联网金融下资产证券化项目能将风险进行有效的分散,充分保证小额投资者的利益。 (1)资产证券化发展现状。中国建设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于2005年被确定为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试点,并分别开展了住房抵押贷款和信贷两方面的资产证券化。该阶段我国主要应用资产证券化的主体为银行、证监会合作并主导的部分企业,但由于监管制度和风险管理机制的不完善曾停止过一段时间。直至2012年《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的颁布,资产证券化项目才由试点转变为常规业务。2015年起,国家层面对资产证券化项目大力扶持,各种利好政策不断推出,刺激了国内该项业务的迅猛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截止2015年底,我国共发行资产证券化项目1386个,涉及金额近6000亿元。 (2)互联网金融下资产证券化项目发展现状。政策方面:2005年确定建行和开发银行为第一批互联网金融下的资产证券化项目发展试点;2014年颁布《证券公司及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为互联网金融下的资产证券化项目提供充足有力的法律依据。市场发行方面:2013年7月,阿里小贷与上海东方证券联合推出国内首单基于互联网金融的资产证券化的创新产品“东证资管———阿里巴巴专项资产管理计划”首次将互联网金融与资产证券化进行有效的融合;2015年9月,京东京东白条,成为国内首例以个人消费小额贷款作为基础资产的互联网金融下资产证券化项目;2015年12月,新兴电商发行“嘉实资本分期乐1号资产支持专项计划”资产支持证券,为国内首单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互联网金融下资产证券化项目,主要面向年轻群体。 三、案例分析 (一)项目简介 “东证资管———阿里巴巴专项资产管理计划”由阿里小贷和上海东方证券于2013年7月份联合推出的国内首单基于互联网金融的资产证券化的创新产品,是响应同志“互联网金融”的领先企业。该项目共注资16亿元人民币,但因国家证监部门的融资杠杆不得高于金资产一半的规定,特利用证券化项目进行了五十亿元的融资,解决了资金的缺口问题。截止2014年7月,该项目累计循环贷款额达400亿元,参与接待人员数量超过160万人。 (二)阿里小贷资产证化的收益分析 (1)优先劣后的分层收益分析。根据资产风险和利益的不同,专项管理者采取优先劣后的利益分配模式,并将投资者分为优先级、次优先级和次级投资者,其认购分配比例为0.75:0.15:0.1。在这种利益和风险均分层级的分配机制下,当回收资产只达到总发行量的六成时,次优先级投资者的本金将得不到保证;回收资产达到总发行量的110%时,优先级和次优先级投资者的本金与利益均能得到保证,并能保证阿里小贷的本金支出。因此,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阿里小贷选择的证券化项目一般要将不良率控制在2%以下。从中也可以看出,阿里小贷和投资者双方保证共同利益的关键是获得稳定且高质量的基础资产。在20%-50%的借贷利率环境下,所有收益中要有6.5%和11.5%的利益优先分配给优先级和次优先级投资者,再加上3%左右的管理等其他费用支出,会使得资金的使用成本相对较高。因此,阿里小贷的资产证券化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提高了阿里小贷的资金周转率和循环利用率,从而大大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成本。 (2)不良率的压力测试。根据前文所述,不良率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通过基础资产分别在理想和悲观两种极端状态下对不良率进行压力测试。其中,理想状态是指资金的使用率为98%,利率为18%;悲观状态是指60%的资金使用率和10%的利率。理想状态下,当不良率达到9.2%时,次级投资者的收益将得不到保证;达到40%以上,次优先级投资者的利益才会受到损害。在悲观状态下,即使不良率为0,次级投资者的本金也不会得到保证,不良率达到8%时,其本金将全部损失;当不良率超过36%时,次优先级投资者的收益会见损;不良率达到54%时,次优先及投资者的本金将全部损失,同时优先级的收益也得不到保证。但在实际的项目发行中,这两种极端状态出现的几率很小。阿里小贷通过对基础资产不良率的动态监控,会随时对基础资产进行调整。当不良率超过5.5%时,会及时调整项目的入池最低标准;当不良率超过8.5%时,将进行不良基础资产的催收工作;当不良率超过10.5%时,将停止项目的发行,并提前回收款项并进行利益的分配。 (3)相应的风险管理举措。资产证券化运行中损害投资者利益的因素主要有信用风险、现金流预测风险和利率波动风险等。针对这些风险,阿里小贷主要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自身的风险管理:一是严格审核基础资产,对平台上的阿里巴巴、天猫和淘宝等的经营活动进行实时的检测,充分了解借款人的资金动向,详细评估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信用程度,从源头上遏制风险。二是信用的双重增级,该项目在内部采取优先劣后的层级制度,次级投资者只能进行最大10%比例的投资,且只能是阿里小贷定向发行,从源头开始注重基础资产的高质量性和稳定性;在外部由专业担保公司作为担保和资金的补充支付方,优先保证优先级和次优先级投资者的利益。三是基础资产的实时监控,阿里小贷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并对超出设置的预警的部分进行资产的重新整理,同时还有充足的风险拨备资金作为预备保障。四是投资者准入门槛的逐步提高,优先级、次优先级和次级投资者分别对应不同的证券投资认购的起点,优先级的认购起点为500万元人民币,次优先级投资者的认购起点是2000万元人民币,次级投资者的投资只能由阿里小贷进行定向发行,不同层级的投资者匹配不同的风险承担和利益分配。 (4)阿里小贷成功实施的意义。阿里小贷实施的意义总结起来有四点:有利于推进资产证券化的快速发展、解决了互联网金融市场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创业者融资困难的问题、利用互联网平台大数据充分发挥了金融创新的重要作用以及盘活了互联网金融市场中优质的个体和小微企业的沉淀资金。 四、案例揭示的问题及创新启示 (一)揭示的问题 (1)监管制度尚未完善。阿里小贷基于互联网金融下的资产证券化的法律依据是《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中将资产的证券化正式转为常规业务,而不再只是试点业务。但是该项管理规定对互联网金融平台下的资产证券化并没有较为完善的详尽规定,同时阿里小贷作为国内第一单资产证券化的成功试点,是以小额贷款作为基础资产的。由于小额贷款存在极大的特殊性,监管制度更应完善。同时,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推进,资产的证券化项目会越来越多,更需要不断完善监管机制和相关法律法规,引导资产证券化健康、良性的可持续发展。 (2)信用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我国现阶段的资产证券化项目针对的目标群体主要集中在中小微企业和个体企业,他们的信用评价对基础资产的质量有关键影响。但是我国征信体系的发展起步晚,并且不完善,这使主要的目标群体在传统的融资领域中很难获得发展。而信用评价体系的构建则是互联网金融的重要目标,因此需要不断完善信用的评价机制。 (3)基础资产的“数据+客户”化程度较弱。数据及其分析运用是互联网金融的核心内容,对互联网的大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了解基础资产的信用等级,完成高质量的融资网络模式。对于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平台而言,其自身发展相对较晚,并且受众范围较小,缺乏足够的基础资产,合适的资产证券化项目工作很难开展。但在互联网发展迅猛的大环境下,我国互联网金融平台实现“数据+客户”的模式指日可待。 (4)产品流动性不足。互联网金融的资产证券化项目创新性高,随之而来的就是高的未知风险。阿里小贷优先级投资者仅为国内信用良好的投资者,且只能在深交所进行业务交易,产品的流动性大大降低。这就需要投资者不断更新互联网金融风险意识,理性投资。 (二)阿里小贷成功的创新启示 (1)小额贷款作为基础资产。我国传统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大多由信贷资产组成,如信用卡业务、住房抵押贷款及高速路回收款项等,其周期较长,资金周转率和使用率都较低。而阿里小贷则开创了以小额贷款为基础资产的资产证券化项目的先河,其资金周转率和使用率相对较高,能有效盘活互联网金融平台中的优质的小额贷款。 (2)交易结构为循环购买模式。阿里小额贷款为债权性资产,其周期相对较短,为方便客户随借随还,和传统的长期性资产证券化的产品很难匹配。因此阿里小贷的交易结构为循环购买模式,即有回款时再经审核通过后继续为基础资产进行循环使用,以此来保证基础资产总额的相对平衡,方便投资者的频繁交易。以小微个体为主要目标群体的互联网金融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范围广、单位量小和流动性较强,因此互联网金融资产的证券化中会产生限期错配的现象,阿里小贷的循环购买模式较好地解决了证券周期长而还款周期短的错配现象。从另一方面讲,同质性的基础资产有利于标准化,从而进一步提升资金的使用率和周转率。 (3)业务模式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阿里小贷通过自动资产筛选系统进行常规管理,对不良资产及时反馈并进行处理,充分保证了基础资产的安全性,并通过支付宝平台进行归集和支持服务。此外,“互联网+大数据”也应用到基础资产的信用评价上。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方便快捷地列示出借款人的订单情况,诸如历史交易记录、资金使用记录和信用评价等信息,对借款人的借款信用和还款能力有着较为直观的感受。阿里小贷的成功也对风险管理有所启示,例如应将参与项目的基础资产的不良率控制在2%以下;应对投资人和借款人的信用情况进行具体详细的评价;必须重视整个环境中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政治平衡的重要影响力。 作者:李佳珂 单位:湖南科技学院 互联网金融论文:互联网金融风险隐患与机制 内容摘要: 本文在总结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因素进行梳理,并构建相应的风险防范机制,旨在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风险因素;风险防范 一、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发展至今,其业务模式经历了数次创新,已从单一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模式发展为集P2P网贷、股权众筹融资、移动支付和第三方支付等多项金融功能在内的多元化模式,并对整个金融市场、金融体系产生了显著影响。一方面,我国互联网金融参与主体规模在持续增长。第三方支付是互联网金融发展初期的主要业务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第三方支付机构代替商业银行成为支付业务的主体,但在支付清算领域,第三方支付机构并未摆脱对传统支付清算体系的依赖,因此该模式下互联网金融的参与主体主要由包括电商在内的互联网公司以及传统商业银行构成。然而伴随着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的不断创新,大批诸如余额宝、P2P网贷等互联网金融产品的不断涌现,互联网金融的影响范围与参与度都有了显著提升。以P2P网贷平台为例,《2015年P2P网贷行业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P2P网贷平台数量突破4900家,贷款余额达到5800亿元,成交额更是突破万亿大关,实现了同比258.6%的增长。另一方面,我国互联网金融业务规模也在不断攀升。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在电子支付领域的业务规模增长迅速,其中在移动支付领域的业务涨幅最为明显。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显示,2015前三季度,全国累计发生电子支付业务748.53亿笔,金额1919.76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23.15%和93.26%。其中,移动支付领域累计发生业务82.04亿笔,金额84.76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3.88%和485.82%。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因素 (一)经营主体风险 金融市场风险。利率、汇率等金融市场因素的波动极易对互联网金融经营主体的运营产生影响。以第三方支付的财富管理平台为例,较高的收益率是此类互联网金融经营主体获取稳定资金来源的根本保障,因此此类互联网金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对金融市场因素的敏感度极高,一旦金融市场因素发生变化,此类互联网金融经营主体的资金来源就会随之发生相应变化。但是,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因素的波动通常较小,因此我国互联网金融经营主体面临的金融市场风险隐患通常不大。信用风险。互联网金融主要依赖大数据、搜索引擎等信息技术获取金融市场信息,然而这些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通常得不到必要的保障。因此,互联网金融经营主体在向个人或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过程中,容易因大数据分析技术的设计不当而造成信用审核结果失真、信用风险不断积累的不良后果。信用风险一旦爆发,互联网金融经营主体不可避免地将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以及破产的风险。流动性风险。即无法以合理成本获取充足资本应对到期债务或资产增长而形成的风险。造成流动性风险的因素通常是多方面的,就我国互联网金融而言,其第三方支付、P2P网贷等业务模式均存在诱发流动性风险的可能。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投资者都是具有较高风险厌恶倾向的个人投资者,因此资金的安全性与收益性将直接影响互联网金融经营主体的资金链。充足的资金保障是互联网金融经营主体持续经营的根本保障,但是金融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任一风险隐患的出现,甚至是任何不利消息的传出,都极有可能引发投资者大规模的挤兑,进而导致互联网金融经营主体因资金链断裂而破产。法律风险。互联网金融经营主体的法律风险集中体现在第三方支付以及P2P网贷等业务上。现阶段,互联网金融第三方支付业务的本质就是通过为买卖双方提供担保,进而在业务平台积累大量可用以投资盈利的在途资金,这一点与传统商业银行的存款业务极为类似。然而,《商业银行法》已将吸收存款明确规定为商业银行的专有业务,互联网金融第三方支付业务显然超出了其界定。再者,作为民间借贷网络中介的P2P网贷业务也存在与之类似的问题。我国现有的《人民银行贷款通则》等一系列与贷款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均未对个人对个人的贷款进行法律界定,因此P2P网贷业务的合法性与合规性很难得以明确,该类业务也缺乏必要的金融管制,加上信息不对称等客观因素的存在,此类互联网金融业务的风险隐患十分突出。 (二)消费者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消费者,即互联网金融的投资者,通常具有较高的风险厌恶性,资金的安全性与收益率通常是影响其投资决策的关键因素。现如今,我国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理财意识普遍有限,加上监管法律的缺位,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资金安全通常得不到必要的保障。近年来,包括“网金宝”、“淘金贷”等在内的多家知名网贷平台非法集资问题的曝光,更加突出了互联网金融消费者风险的严峻性。信息不对称。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的消费者以缺乏专业投资意识的普通民众为主,在监管法律缺位的背景下,互联网金融产品的信息透明度普遍不高,因此消费者通常难以掌握互联网金融产品的真实风险信息。与此同时,伴随互联网金融创新进程的不断推进,互联网金融平台极易通过信息技术的包装,赋予互联网金融产品更高的资产收益率与风险率,以吸引更多资本的流入,进而加剧互联网金融产品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最终将加剧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消费者风险。信息泄漏隐患。为了确保资金来源渠道的合法性,互联网金融平台通常会要求消费者进行实名注册,部分平台还会要求消费者将账号与个人银行卡进行绑定。如此一来,互联网金融产品消费者的身份信息、资金状况、账户信息等私人信息便会实时上传至网络,在缺乏必要信息保密技术的前提下,消费者的私人信息极易被盗用或篡改,甚至还有被卖给其他互联网金融平台机构的可能。然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对互联网金融平台信息保密技术提出的要求极高,普通互联网金融平台难以具备足够的技术实力确保消费者信息的绝对安全,一旦发生信息泄漏,互联网金融产品消费者将面临的风险难以预估。法律空缺。我国现有的金融法律法规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不具备有效约束力,因此我国互联网金融经营主体大多缺乏完善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业务操作不合规现象十分常见,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资金安全风险隐患显著。与此同时,也正是由于有效监管法规的缺位,互联网金融消费者通常还面临较高的资金追偿风险。不同于传统金融,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开展没有纸质凭证作为依据,消费者的投资金额也通常较小,因此,一旦遭受不当损失,消费者追回损失资金的机会较小,只有在追偿金额远高出法律诉讼成本的前提下,消费者才会通过法律手段追回损失。伴随着互联网金融业务创新力度的不断加大,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难度将越来越大,因为监管法律空缺造成的消费者风险隐患也会逐步扩大。 三、我国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防范机制 发达国家的互联网金融已经走过了较长的发展历程,其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已相对成熟,各国在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机制的建设方面也具有极高的一致性。其中,加强个人信用体系与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建设已成为各国构建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机制的共同策略。以美国为例:一方面,美国金融市场已经构建了包含多家权威商业化评级机构在内的个人信用体系,在包括P2P网贷在内的多项互联网金融业务中,互联网金融经营主体只是作为中介参与其中,真正实现了个人对个人的直接融资模式,而并非充当民间借贷平台参与其中,有效降低了互联网金融经营主体的法律风险,同时也降低了消费者的投资风险。另一方面,美国早已将互联网金融纳入其现有的金融监管体系,同时针对不同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制定了严格的金融法案,有效保障了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基于此,结合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构建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机制: (一)互联网金融经营主体风险防范机制 创新互联网经营主体担保模式。现阶段,为了保障充足资金的流入,我国互联网金融经营主体通常会采用担保经营的模式,为消费者的投资进行担保,进而积累了大量信用风险隐患与流动性风险隐患。因此,为了降低经营风险,互联网金融经营主体必须创新其担保模式以实现风险转移。以P2P网贷业务为例,其经营主体可以通过引入第三方保险机构、风险抵押物等形式改变原有的担保经营模式。一方面,P2P网贷经营主体可以与第三方保险公司合作,通过为消费者购买资金安全保障险、信用证保险等保险产品,用保险替代担保,将自身积累的风险转移给第三方;另一方面,P2P网贷经营主体还可以通过引入风险抵押物的形式,要求贷方根据借贷规模提供相应抵押物作为担保,同时约定P2P经营主体有权处置贷方抵押物以支付贷款本息,以此实现担保风险的分散。需要注意的是,P2P经营主体要合理规避贷方一物多押现象的出现,及时为抵押物办理抵押登记。搭建风险联合防范体系。我国互联网金融经营主体发展至今,已达到接近5000家,其业务也已逐步渗透众多传统行业中,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各经营主体共同积极构建风险联合防范机制早已成为降低互联网金融行业风险,助力互联网金融行业实现长期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一方面,各互联网金融经营主体需要合作共建信息共享平台,共建消费者黑名单,从整个行业的角度降低互联网金融经营主体的信用风险;另一方面,各互联网金融经营主体还需共同搭建行业信息平台,并聘请专人对该平台进行维护,在定期行业动态的同时,积极对可能造成流动性风险与金融市场风险的事件与消息进行回复,以实现风险的联合防范。 (二)互联网金融消费者风险防范机制 制定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法律缺位是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扩大我国互联网金融消费者风险隐患的主要原因之一。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复杂程度与风险隐患远高于传统金融产品,现阶段由于我国现有的包括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内的各项法规均不能适用于互联网金融产品消费者的权益保护,因此我国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频频遭受侵害。为了构筑互联网金融消费者风险防范机制,必须首先制定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明确规定互联网金融经营主体信息披露义务的同时,针对侵害消费者知情权、隐私权的行为制定严格的处罚条例,确保互联网金融交易的公平性。建立消费者培养机制。互联网金融对于我国广大金融消费者而言仍是一个新鲜事物,广大金融消费者普遍缺乏必要的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其投资行为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建立互联网金融消费者培养机制,可以有效提高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风险防范意识与风险识别能力。需要强调的是,消费者培养机制的建立不仅需要相应监管部门加大教育投入,更需要相应监管部门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经营主体的监督,确保相关金融产品风险信息的充分披露。唯有如此,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投资风险才可得到有效控制。 作者:陈伟 博士生 付丽娜 单位:西安外事学院 中南民族大学 互联网金融论文:互联网金融学人才培养探索 摘要: 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对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学专业毕业生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必须牢牢把握金融市场变化规律,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具备互联网工具的运用能力、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以及更强的沟通和创新能力。因此,本科院校在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相对滞后的大环境下,应转变人才培养理念、提高教师自主性、优化课程体系,以培养适应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专业人才。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实训教学 互联网金融是利用互联网及移动通讯技术实现资金高效、便捷、安全融通的一种高效率新型金融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将传统的银行、保险、证券业务由金融机构专用内联网延伸到社会公用互联网,更进一步促进了金融创新的飞速发展。而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互联网金融不仅包括网络银行、第三方支付,还包括互联网保险、互联网信托、互联网基金、互联网消费金融、股权众筹融资、网络借贷以及互联网倒逼传统金融而形成的产业升级等方面。金融学专业是一个与市场紧密相连、应用性极强的社会学科。毕业生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必须牢牢把握金融市场变化规律,紧跟行业发展趋势。而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金融行业的技术更新和产品创新的不断发展对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本科院校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如转变教学理念、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结构、提高实践教学比例等,但收效甚微。随着激烈的就业竞争和人才缺口的矛盾日趋激化,目前,高校金融学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1.本科应届毕业生在学历和能力上无优势 金融企业一般不重视基础人才培养和储备,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在短时间掌握所有必备技能,带来客户资源,创造岗位价值。而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本科应届毕业生在技能掌握及资源方面远低于研究生和已有工作经验的低学历者,就业压力较大。 2.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严重滞后 本科生教学大纲的修改一般为5年,有的甚至时间更长。对于普通社会学科,这种改革或调整时间能够满足学科发展需要,但对于呈几何级数发展和变化的金融市场,这种调整速度远远滞后。并且普通高校一般教学管理严格,教师必须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安排课程,灵活性较低,难以适应金融市场变化需要。 3.传统实训教学形式单一僵化 目前,普通高校实训教学一般有两种形式:模拟操作和公司实习。模拟操作是利用软件进行模拟外汇交易、模拟炒股,仅为交易系统简单运用,基本不涉及互联网金融服务内容。而公司实习一般选择银行、保险、证券机构,实习内容一般为资料整理、产品面对面推销,很少涉及互联网金融和金融创新的内容。这种实训教学形式很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互联网金融对金融学专业人才的实践要求 由于高校教育和社会实践环境的差异,本科生毕业时与真正社会需求必然存在一段距离。但毕业生必须具备适应工作岗位的基本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以便在最短时间内适应工作岗位,创造价值。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对金融学专业人才而言除金融学专业基础知识外,还提出了更高的实践要求。 1.互联网工具的运用能力 互联网金融的直接工具包括电脑、移动设备等互联网工具的运用。金融学专业毕业生必须能够熟练掌握包括网上证券交易、网络理财保险业务、网上银行、网络信息沟通等,能够熟练运用各种相关软件。除此之外,还应具备一定程度的计算机编程、投资建模等知识技能。 2.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与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通过大量数据分析,可以挖掘企业运营环节中的各种潜在价值,提高运营效率,节约运营成本。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大数据为金融行业提供信息基础,不仅可以为客户提供更为精准的服务,也使得动态的风险评估成为可能。因此,要求金融学专业毕业生具备深度数据挖掘能力,同时也要具备较强的信息筛选和分析能力。 3.更强的沟通和创新能力 在互联网金融时代,金融从业人员与客户从面对面的直接沟通转变为网络平台的间接沟通,沟通形式的根本性转变要求从业者具备更强的沟通能力。这种能力包括自我推销能力和对客户的吸引力、通过已知信息对客户的风险及信用水平的判断力、对客户购买和投资欲望的激发力等等。另外,学生在毕业时需要打破传统金融思维模式,不仅具备对新事物获取和接受的能力,还需具备自主创新意识。 三、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对策 在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相对滞后的大环境下,本科院校应该转变人才培养理念,整合现有资源,体现互联网金融特色。在人才培养中以提高学生互联网金融实践能力为目的,提高教师自主性,将课堂讲授、校内实践、校外拓展相结合,培养学生金融实践综合能力。 1.提高教师自主性 在本科教育的规范化发展的背景下,大部分高校要求任课教师严格按照已有教学大纲授课。这种授课方式对于变化创新速度较慢的诸如理工科、文学类专业来说能够提高整体教学质量,但对于金融学这类创新发展速度较快的专业来说则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因此,本科院校应该给予金融学专业任课教师较高的教学自主性。教师可以根据金融市场变化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以适应飞速发展的金融市场。 2.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为提高本科毕业生互联网金融实践水平,本科院校应不断优化金融学基础课程。金融学基础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两部分。学科基础课程包括数学、统计学、管理学、西方经济学、计算机基础与编程等课程;专业基础课包括金融学、金融市场学、保险学、证券投资学、金融风险管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等课程。基础课程的实训优化主要体现在对于每一门专业课结构的设计和优化方面。比如,在数学和统计学中增加以网络为手段的数据搜集、整理及分析的内容,培养学生深度数据挖掘和信息筛选、处理的能力;在计算机基础与编程等相关课程中增加网络平台运用、投资建模,以及金融网络平台建设等相关内容,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在管理学中适当增加管理沟通内容,培养学生的沟通技巧;在金融学中增加虚拟货币发行内容,提高学生对货币管理的认知;在金融市场学中增加金融产品设计、营销方案策划环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证券投资和金融风险管理等课程中增加现有互联网金融产品投资及风险分析内容,提高学生风险评估能力;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增加典型银行互联网金融产品案例分析内容,也可由学生设计相应产品,初步培养学生在互联网金融体系中的营销投资能力。 3.优化实践课程体系 专业实训课程优化包括校内实践课程优化和校外实习优化。校内实践课程优化可以从手段和内容两方面入手。从优化课程手段来看,可以从传统的实验室固定场所固定设备教学向实验室外非固定场所固定设备转变,借助手机移动设备终端,提高教学互动性。从优化内容来看,除了传统的模拟股票投资外,还应加入多种教学内容,如投资理财方案的设计。可以组织学生结合专业理论,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分别从银行、券商、贷款公司角度为个人、家庭、企业等设计投资理财与资金运用方案,强化计算机运用。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金融大赛,参加国内各类型金融模拟大赛,如模拟炒股、模拟期货、模拟外汇交易大赛,参加银行组织的金融产品创新大赛,提高学生实盘操作及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设计能力。校外实习优化主要从实习内容入手,学校加强与实习单位的沟通,尽可能增加与互联网金融相关实习内容,增加学生互联网金融工作体验感。 作者:段文博 单位: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互联网金融论文:互联网金融风险及风险管理探析 摘要:本文对互联网金融的概念进行介绍,分析了互联网金融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风险因素,并提出了防范风险的建议,希望对未来我国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 当前我国互联网技术正处于飞速发展阶段,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决定了其逐渐的渗入到互联网金融行业中去,使得我国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十分迅猛。放眼国际,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亦促进了金融行业进入国际互联网金融的时代,金融行业的发展速度较之前而言大幅度的提高。然而,互联网金融的这种迅猛发展也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亦是需要面对非常之多的风险的,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及时有效的进行分析,进而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应对。 1.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互联网金融是在传统金融方式的基础上,结合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互联网技术,实现网上支付、信用中介、资金融通的金融形势。互联网金融不是互联网与金融业的简单结合,而是在一定的市场环境下,通过安全、高效的互联网对传统金融业进行创造性变革。与传统金融业相比,互联网金融最大的特点在于包容和开放[1]。互联网金融运用社交网络等媒介,将人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为每一位参与者提供开放、自由、平等的平台,资金的供需双方能够充分获取自己希望获得的信息。目前互联网金融已经由过去的网上银行向第三方支付、企业网络贷款、个人网络信用贷款等方面发展,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具有创意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推向市场。 2.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政策未知性 互联网金融在我国还属于新兴产业,大量行业政策还有待完善。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政策对一个行业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以余额宝和专车服务为例,余额宝是最具代表性的互联网金融产品,通过余额宝,用户不仅可以获得一定的收益,还能随时将余额宝内的资金用于消费或转出至银行卡,这是与传统货币基金最大的不同之处。余额宝已经推出即获得广泛的市场认可,但当时的余额宝尚处于金融监管的灰色地带,一旦央行禁止该类型产品的存在,余额宝很可能成为非法金融产品。随着央行正式宣布鼓励互联网金融产品发展,余额宝才有幸获得了继续发展的机会。于此相比,专车服务则在市场急速扩大的时候被各地交通运输部紧急叫停,专车市场瞬间被推翻。由此不难看出,政策未知性是互联网金融发展中首先要面对的问题,企业在发展中必须对政策变化保持高度的敏感性。 2.2监管不健全 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政策主要是基于传统金融体系制定的,尚未覆盖至互联网金融领域,而互联网金融快速扩张造成了严重的监管漏洞。首先,互联网金融尚游走在法律与监管的灰色地带,还是以余额宝为例,虽然其在问世后便引爆了市场,但余额宝仅是中介平台,自身不留存任何资金,消费者的资金在购买余额宝后直接对接天弘增利宝基金。余额宝的规模现在已经突破数千亿人民币,如此庞大的资金一旦出现问题,会对社会安定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2]。其次,P2P网贷平台跑路现象屡禁不止,仅2016年1月就出现了106家问题P2P平台。P2P网贷平台的跑路潮和提现困难正式监管措施不到位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导致的。 2.3传统金融业的反击 互联网金融的迅速扩张引起了传统金融业的高度警惕,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传统金融业也采取了相应措施予以反击。从银行角度来看,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开始组建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和互联网金融体系。从证券公司角度来看,各大证券公司开始推行网络开户,保险公司也开始采取网络销售的方式推广保险产品。我国对传统金融业的管制较为严格,造成银行等在面对互联网金融平台时力不从心,但大型传统金融企业在社会形象、顾客口碑、营销方式等方面具有互联网金融平台难以企及的巨大优势[3]。同时绝大多互联网金融企业是轻资产公司,资金总量的限制使他们不可能大规模设立网点与传统金融机构进行直接对抗。随着未来银行利率管制的开放,银行存款与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利率差会进一步缩小,从而加剧金融业的市场竞争。 2.4信息安全性有待提高 互联网金融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然而互联网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平台,网络安全问题是制约互联网金融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网络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1)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一直以来都困扰着互联网用户。计算机病毒对传统金融行业的影响有限,但由于互联网金融的所有交易都通过网络完成,一旦运行过程中某一个环节受到计算机病毒攻击,很可能导致整个互联网金融系统瘫痪。(2)软硬件设施水平差。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大多为小型公司,这些公司在规模、资金总量等方面极为有限,为了降低成本,软硬件设备的水平相对较差,这就造成了计算机技术与网络安全方面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首先,当交易量集中至某一时点时,服务器会因信息量过大发生瘫痪。其次,交易平台无法抵抗网络黑客的恶意攻击,客户信息存在被泄露的风险。 3.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识别 3.1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是指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对互联网金融业造成的影响。目前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尚处于发展阶段,各项政策法规正在紧锣密鼓的中[4]。一旦某项政策或法律法规禁止互联网金融某个分支,将对这个子行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在实际中,传统金融业仍是金融政策制定和监管的主要对象,这些规范、监督制度对互联网金融的兼容性有限,因此互联网金融处于法律与监管的盲区,政策与监管措施的不完善大幅降低了企业的违法成本,刺激了行业内不负责任现象的发生。 3.2信用风险 信用是金融机构赖以生存的基础。对互联网金融而言,其经营主要是依靠互联网,相比传统金融业,它并没有实体网点,这既是巨大的优势也是明显的缺陷。完全网络化经营能够将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成本降到最低,但同时也更难获得消费者的信任。互联网金融行业监管问题尚处于空白,行业门槛低,这就造成了大量互联网金融公司存在诈骗、跑路等行为。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信用风险主要包括隐瞒交易过程、结果与直接窃取客户资金两个方面,然而无论哪个方面都会给客户造成巨大损失,进一步加剧行业混乱。 3.3经营风险 互联网金融业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首先,行业内部竞争呈现白热化。互联网金融业市场容量巨大,越来越多资本正在进入这个行业准备分一杯羹。截止2015年12月31日,我国P2P借贷平台共有3657家,是2014年P2P借贷平台总数的两倍以上。其次,来自传统金融业的反击。传统金融业在中国有数十年的发展时间,对金融市场的熟悉度更高,且客户基础更强大,这是互联网金融业在短时间内难以匹敌的。 3.4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因互联网金融从业人员没有遵守操作规范、系统故障、网络安全受到威胁等问题造成的潜在损失风险[5]。互联网金融对计算机和互联网具有较高的依赖度,数据安全和网络稳定是互联网金融企业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然而互联网随处可见的病毒或木马对网络信息安全造成了严重隐患。同时大多数互联网金融从业人员是由传统金融行业跳槽而来,他们在短时间内无法完全适应新技术、新功能,因此很可能因操作失误造成损失。 4.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建议 4.1完善行业法律法规 虽然互联网金融出现的时间较短,但是其影响力和影响面是其他行业无法比拟的,完善行业法律法规迫在眉睫。由于互联网金融涉及大量技术问题,因此制定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法规需要互联网监管部门与金融监管部门通力配合才能完成。现行的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尚未能覆盖所有子行业,这不仅会增加消费者损失,还对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在制定法律法规的过程中,有关部门必须考虑到互联网金融的特殊性,既要对经营行为进行合理、有效的规范,也要注意不能扼杀了其创新能力。这就需要在制定法律法规时充分听取互联网金融行业从业人员的意见,并实时掌握该行业的发展状态[6]。 4.2加强行业监管 从本质而言,互联网金融也是金融行业的组成部分,只是与传统金融业相比具有了互联网属性。所以在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中必须采取双管齐下的措施。互联网金融在优化金融体系中具有突出贡献,对其监管力度必须适当,过松则无法达到预期监管效果,过紧会造成活跃性下降。互联网金融涉及第三方支付、电子商务、互联网货币基金等,虽然国内已经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针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措施,但总体而言还是偏少,这就要求监管部门紧跟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潮流,密切关注新兴的互联网金融产品,防止出现失控。 4.3加强行业自律 互联网金融的所有经营活动都是通过网络进行,这极大提高了监管难度,这也是造成监管政策迟迟难以出台的主要原因。外部监管不完善要求互联网金融企业必须加强行业自律,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在P2P借贷平台发生跑路潮后,消费者对P2P网贷的信任度大幅下降,造成真正有实力、有信誉的P2P借贷平台难以吸引消费者,这对整个行业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必须尽快成立自律协会,实现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相互监督。自律协会定期组织自律协议,安排专门人员对成员企业的经营行为进行监督。通过航悦自律协会不仅能够有效弥补外部监督的漏洞,净化市场环境,还有有效避免行业内部的恶性竞争。 5.结语 互联网金融的不是对原有金融体系的破坏,而是促进中国金融体系良性发展的必要推动力,只有确保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才能使其更好地为社会经济服务。
中国美术论文:浅析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 摘要: 商业贸易是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族群交往的重要路径。商业活动不仅是物的关系,亦是人的关系;商业活动不只是物的流动,亦是人的流动;商业活动既是经济的活动,亦是文化的活动。1 6世纪初欧洲商船来到中国,南中国珠江三角洲的澳门与广州构建出了海上商业贸易最重要的通道,广州城市日益繁华,中外商贾云集,对外贸易成为清廷的重要财政,广州十三行成为“天子南库”。随着中外贸易的发展,西方各国通过行商在广州设置商馆,外国商人在商馆居住和办公,同时也作为驻华贸易与外交的办事机构。被称为“十三夷馆”的外国商馆是十三行对外商业贸易特区的组成部分。外国商馆前面竖立本国国旗,标明国籍,在中国土地上展现出异域的风情,西方文化透过商业贸易的管道渗入中国。 在中外商业文化交流的同时,中国本土不同地区商业文化的交流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展。明清时代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中心的江南地区经济文化发达,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文化互补和交流,富庶繁华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为广东民众仰慕,城市商业文化亦弥漫苏州杭州江南城市的气氛。随着珠江三角洲对外贸易繁荣,文化艺术亦得到了很大发展。外洋输入的新奇货物引起了内地民众的极大兴趣。上海开埠以后,更有大批广东商人到上海从事商业活动。粤商经营洋广货铺,贩卖基本上都是进口的外国货物及南方货物。粤商将接受西方影响的广东风习带到了开埠不久的上海。长江三角洲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文化交流和传播极大地推动了粤港澳和上海城市商业文化的发展。 中外商人在经营茶、丝和其他大宗商品贸易的同时,不少工艺品如瓷器、漆木家具、绘画亦销往海外。广州城南珠江对岸当地人称为“河南”的地方成为对外商业贸易的基地,不少民间画师、画工在河南居住,亦有十三行巨商在河南岛修造别墅。行商在河南创办瓷器彩绘作坊,专门从江西景德镇将素身的瓷坯运到广州,聘欧洲画家指导,雇佣工匠学习西方绘画技法,或以洋画技法绘制欧洲市场热销的瓷器,或按照外国商人的来样加工。对神秘古老中国充满了好奇的西方商人和游客希望把东方的印象用艺术品的形式带回欧美各国。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一批中国画师、画工用纸、绫绢、画布和玻璃镜、象牙等材料,水粉、水彩、油画等中外绘画技法,绘制大量以中国风物为题材的商业画,人们称这类绘画为“贸易画”或“外销画”。外销画大量描绘中国的事物,描绘市井风情,或记述农业劳动和家庭手工业过程。外销画描绘中国民众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场景,一些表现茶、丝等中国特有商品工艺过程的绘画具体而真实,为西方人模仿生产提供了直观的图像。除描绘人物风情、生产劳动、技艺制作等场景外,还有许多肖像画作品。 外销画的绘制满足了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愿望,亦延续发展了中国民间的绘画传统。这一时期一些西方画家如钱纳利(george chinnery)等人来到中国,有的西方画家定居澳门和香港,他们采用西方绘画技法,画出了不少以中国风物为题材的写生作品,与传统中国绘画迥然不同。西方画家新的绘画题材、绘画技艺与审美趣味使中国的画师、画工有了新的艺术感受。注重写实的民间画师、画工更对外来画艺产生了极大兴趣,他们积极主动学习西方绘画,以迎合日益扩大的国内外市场的需求。不少西方画家的作品直接成为中国民间画师、画工临摹的对象。中国画家通过直接复制或仿照改绘钱纳利和其他西方画家的作品,制作成适合描绘、面向市场的外销画,受到了顾客的欢迎。这些绘画脱离传统文人趣味,题材的选择、表现的手法和审美的趣味都反映出了世俗市井平民的艺术追求。记录中国官僚、商人和民众乃至来到中国欧洲人形象的肖像画受到市场的广泛欢迎,外销肖像画的绘制和传播成为对外商业贸易活动的组成部分。十三行行商通过对外商业贸易聚敛财富,成为富甲天下的巨贾,行商的生活中大量使用西洋物品,对于西方文化亦有所了解。行商与西方商人贸易往来,彼此馈赠,使他们最早接触、接受了相对传统中国画更为写实存真的西方油画,外来的油画得到顾客的赞赏,促使民间画师、画工学习西方油画技法进行外销画、尤其是外销肖像画的创作。 徽州地区文化艺术传统深厚,大批徽州商人聚集广州从事对外商业贸易。徽商的活动使长江三角洲地区吸纳了新的、受到西方影响形成的城市商业文化,同时将徽州地区的文化风习输送到了了珠江三角洲地区。茶叶贸易是徽商重要的经营项目。徽商在广州从事各种商业活动,主要有茶商、墨商和从事海上贸易的“海商”等,而以茶商的影响最大。随着徽州茶叶外销数量的增长,徽商贩茶来到广东越来越多,广州城内聚集了大批徽州茶商,不少人因经营外销茶获利丰厚,俗称做“洋庄”茶,徽州当地人称为“发广东财”、“发洋财”。[1]徽州地区的民间肖像画传统输入岭南地区与有着鲜明南国地域特色的广东民间肖像画结合在一起,留下许多技艺精湛的作品。 广东民间肖像画注重写实,遵循默绘与写生相结合的传统方法,画面色彩艳丽。民间画师往往自行用天然榕树胶熬制调配出天然颜料,以使作品长期保存永不褪色,亦有装点金箔的作品。在延续广东当地民间绘画传统,吸收徽州民间肖像画营养的同时,接受西方绘画的影响,画面构图有了更多的变化,人物的起坐更加自如,作品脱离了民间传统肖像画正面描绘的束缚,有了较多侧面描绘的姿态,周围环境的烘托也更加生活化,穿插了许多真实的生活场景和道具。尽管明暗阴阳焦点透视的技法已为中国画家所掌握,作品仍然未能放弃传统中国肖像画的画法,画面的平面装饰性仍然明显表露出来,从作品的起稿、部位、阴阳虚实,到人物的五官、须发、服饰和神情动态的处理,凸显出与西方绘画不同的追求。 19世纪40年代以后,中国沿海地区不少城市作为通商口岸开放,广州不再是外国商人进入中国的唯一口岸,上海和香港对外商业贸易的重要性逐渐超过了广州。1839年摄影术发明的消息在欧洲公布,同年10月,这一消息便传入香港。1845年西方人最早在香港开办摄影室,主要从事人像摄影。到19世纪60年代,香港聚集了众多来自西方的摄影家,他们当中的不少人往往通过香港进入中国内地开展摄影活动。在香港、广州等城市出现中国人开办的摄影室和影楼。西方摄影技术和印刷技术的传入导致外销画逐渐衰落,真实生动、价格低廉、方便快捷的照相和可以大量印制的商业美术品逐渐取代民间画师手绘的画作。一些外销画家不得不兼营摄影或者参与商业美术品的绘稿和印刷。在早期的香港照相馆的广告中,出现不少自称“摄影师暨人像画师”的从事外销画的民间画工画师。一些掌握了摄影技术的画工和画师迁移到内地其他城市从事经营活动。最初开业的照相馆中,由画师兼任的照相师在拍摄人像时,画面的构图、人物的姿势和背景往往搬用绘制肖像画的方法。照相馆亦为顾客绘制油画肖像。大约在1870年开业、早期香港最著名的由中国人黎亚芳开设、初名“亚芳”后改名“华芳”的照相馆,直到20世纪30年代仍然为顾客绘制摆出照相姿态的油画人像。照相馆还聘请画家绘制照相的背景。照相逼真地再现人像吸引了中国民众,影响了中国写实绘画的发展。由于早年摄影尚未普及和技术上的种种不便,市场上出现了摹仿照片的擦笔炭精肖像画,一些外销画家从事擦笔炭精肖像画的制作,有的炭精肖像画还用彩色画出人像的服饰,为商业美术月份牌新技法的出现提供了技术基础。 英国统治的香港完全脱离了清王朝的控制,有了与广州更加不同的城市特质。到19世纪60年代香港取代广州成为南中国最重要的通商口岸,广州的外销画市场生意逐渐清淡。不少外销画家纷纷迁移到社会较为安定、经济较为繁荣的香港。一些外销画家转而从事商业摄影,绘制月份牌画和广告画,设计商品包装。著名外销画家啉呱的后人关蕙农成为20世纪初年香港最具影响的月份牌画家,在澳门则有梁焕堂这样成绩卓越的月份牌画家。随着商业城市上海的崛起,随着广东商人和徽州商人前往上海开展对外商业贸易活动,一些广州、香港、澳门的画家来到上海,将具有西方绘画作风和外销画作风的月份牌画风带到了上海。 1937年前上海的月份牌画 上海处于长江三角洲门户,地理位置优越,明清时代随着长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上海早已引起海外资本主义势力的关注。中英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通商”,改变了原先广州为惟一对外商业贸易口岸,形成对外开放的新格局。1843年上海辟为商埠,对外商业贸易使得上海快速发展。五处通商口岸中以占据江海之便的上海最为重要。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心逐渐从广州移到上海。外国商品和外资纷纷进入,对外贸易迅速增长,各类产业迅速崛起。清王朝被推翻以后,随着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上海的商业贸易更为繁盛,20世纪30年代上海成为远东著名的金融中心、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大都会。 十里洋场的上海成为与广州和香港不同、又包容了广州和香港具有西方影响现代商业城市特征的新兴城市。西方影响的商业文化成为上海城市文化重要的特色,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以城市大众为对象的商业美术成为上海城市美术的主流。上海开埠后外国商行纷纷设立,极大地推动了上海的对外商业贸易。开埠后两年上海出现租界,这种嵌入中国国土的租借地,可以说是广州十三行外国商馆的延伸与扩大。随着时间的推移,租界逐渐演变成“国中之国”,海外资本主义势力在租界自行其是,租界成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也成为西方为中国演示现代化的窗口。上海租界与孤悬南天一隅的澳门、香港不同,和中国内地城市紧密连在一起,影响更加直接和重大。租界成为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在中国的试验场,相对稳定和较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城市管理方式使处于动荡社会环境中的中国民众大量涌入,极大地刺激了上海的城市化进程,推动了中国社会局部的现代化,并且辐射到了全中国。19世纪50年代太平军进入江南地区,清军与太平军进行了长时间的战争,兵燹所经,闾阎为墟。战争引发巨大的难民潮,民众纷纷涌入因租界的设立而未受战火影响的上海。极短时间内上海人口猛增。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中国北方广大地区遭受战乱,江南地区则因地方官僚推行“东南互保”政策,避免了战争的损害,这一年上海城市人口突破百万,成为中国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20世纪初年欧洲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外国资本纷纷转移到上海。忙于争斗的西方各国暂时放松对于中国的侵略,上海的民族工商业在较为宽松的空间得到了发展。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以后,上海凭借优越的地位获得了更大发展。到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以前,上海已成为位于世界前列的国际大都市。 上海作为“五方聚居”、“华洋杂处”的国际性都市充满了活力,大批移民带来了丰厚的劳动力、丰厚的资财和技术,带来了驳杂的文化和艺术。来自不同地区的移民汇聚上海,市民文化获得了充分发展,从而使中国美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面貌。商业贸易的发达使得上海的现代化进程迅速,城市商业文化消解了中国社会的全能主义传统,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力趋向多元和宽松。新兴的城市环境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对外商业贸易使得轮船、汽车、电灯、电话、电报、电车、电影、影剧院、舞场、西餐厅、书局、百货公司等种种来自西方的新事物大量出现。新的城市环境和生活方式使得市民阶层逐渐成为上海的社会主体,并且影响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 上海的发展与周边地区拥有的深厚资源有着重要的关系。上海的现代化是借助、利用或调集了全中国、主要是中国江南地区的各种资源(包括资金、人力、市场乃至人文资源)的结果。这些资源在以往社会环境中构筑出了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文明,开埠以后则通过资本主义的商业贸易在上海重新组合,从而使现代社会的工商业文明得以出现。作为新辟商埠的上海,外商有了比较以往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从事商业贸易须受“皇商”支配的更加自由和广阔的空间。对外商业贸易打破了过去在广东只有十三行行商才能从事对外贸易的垄断,外国商人可以自行前往浙江、安徽等地采购丝、茶等货品直接进行出口贸易。江南出产的丝茶改变了过去从广州一口输出的路线,废除了丝茶沿途设关设卡税收等做法,对外商业贸易更为通畅。中国重要的丝茶产地距上海甚近,上海占有地理交通和口岸出入的便利,丝茶货品源源不断地运到上海销往海外。 鸦片战争爆发,广州的对外商业贸易曾一度低落,徽商经营外销茶亦遭受挫折。从事茶叶贸易的外商洋行云集上海,很快使上海成为当时中国茶叶贸易的最重要通商口岸。不少徽商审时度势将资金人员转移到距离徽州更近的上海继续经营,有一大批徽州茶商改“贩茶粤东”为“业茶上海”,完成了从广州到上海的战略转移。徽州茶商扩大商业规模,茶商成为上海徽商实力的最强者。一系列的对外商业贸易活动,都围绕上海这一新兴的工商业城市而展开。扬州、苏州、杭州等地的富商巨贾亦有不少人来自徽州,或与徽商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徽州商业文化进一步影响了扬州、苏州、杭州,尤其是上海的绘画风气。 大量广东移民加速了上海的城市化进程及市民社会和商业社会的形成。上海开埠初期,精通对外贸易业务又熟悉英语、了解西方文化的广东商人成为洋行的第一批买办,他们通过家族和同乡的举荐大量进入洋行工作,逐渐形成商业和社会网络。除粤商外,各行各业的广东人来到上海,甚至出现粤籍娼妓聚集沪上的社会现象。众多广东画师、画工来到上海,将新的视觉经验带到沪上。《沪游杂记》记述从广东传入上海的西方油画:“粤人效西洋画法,以五彩油画山水人物或半截小影。面长六、七寸,神采俨然,且可经久,惜少书卷气耳。”[2]如同香港、广州等城市那样,画工画师在开设画店的同时,以开设照相馆和影楼。 信息传播和消费方式的变化极大地推动了城市文化的发展。在互联网出现以前,印刷出版是最为快捷广泛的信息传播和消费方式。明清时中国南方的出版业以南京和苏州为中心,受到了徽派木刻雕版印刷影响并加以发展,形成了中国传统印刷出版活动的高潮。到19世纪西方的印刷出版技术传入中国,改变了中国传统的信息传播和消费方式。随着通商口岸的增多,商业贸易活动的广泛和商业城市的蓬勃发展,商业广告画的需求极大增长。西方印刷技术传入中国,一些外销画家开始绘制商业广告绘画,商家采用新兴的印刷技术,大量复制月份牌画和其他商业绘画。 先进的印刷技术从欧洲传入中国。随着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的变动和新式教育体制的建立,社会的文化环境脱离了专制王朝全能主义的控制,越来越趋向多元化。报纸、杂志、书籍的印刷出版成为利润丰富的商业行为。中外印书商人从澳门、广州、香港和南京、苏州等地来到上海,迅速发展的城市商业环境极大地推动了新式印刷出版事业。在外国资本进入中国的同时,本土资本纷纷开设书局和印刷公司,出现了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等大型出版机构,上海成为中国印刷出版的中心。照相术与印刷术结合起来,使得印刷技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印刷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推动了报纸刊物画报的出版,尤其是以满足文化程度不高的市民阶层读图要求的画报,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发生。传入中国的石版、铜版、照相版(珂罗版)印刷技术使美术品的复制脱离了中国传统木版刻印,视觉效果更加精美,批量印制更加便利。城市市民的消费需求与商人的商业利益结合在一起,促使书籍装帧、插图和画报、广告、包装等大众美术创作日趋繁盛。 随着国外商品的输入,一些画有外国美女、骑士战争、动植物形象和纹样的西方图片和商业美术品也在上海这样一些得风气之先的城市出现。印制精美的图片虽使中国民众感到新奇,却往往与他们原有的视觉经验发生冲突而难以流行。一些外国厂商尝试采用传统绘画的题材和形式印制商业广告,结合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广泛流行的月历印出画片,在年终时赠送,起到了很大的广告宣传作用,石印月份牌广告画开始流行。到20世纪30年代,胶版印刷、照相制版印刷的精美彩色月份牌画风靡中国、甚至远至海外,成为20世纪前期具有代表意义的商业美术品。 月份牌画是新颖动人、影响广大的城市大众美术品。以往认为月份牌画最早在上海出现,认为早期月份牌画为传统的木刻雕版印刷,不断发现的新资料使这种意见遭受质疑。1896年即清光绪二十二年上海四马路鸿福来吕宋彩票行随售卖彩票赠送的《中西月份牌沪景开彩图》,曾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月份牌画实物。其实为上海图书馆收藏1889年即清光绪十五年由申报馆印送、中西日历对照、旁印二十四孝图的《中西月份牌二十四孝图》,才是现存所见最早的月份牌画。而在接受西方影响、对外商业贸易繁盛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月份牌画可能更早出现。19世纪40年代香港开埠初年便有一些外国商行印制月份牌。香港澳门印制的早期月份牌画如今已难得见到,从当时报纸刊登的广告文字可以得知这是采用中英文对照,字画兼备,其面貌或与一般认为早期月份牌画来自传统民间木刻版印年画有别,可能直接将西方国家的广告画形式移来。 西方传入的新式印刷技术取代了中国传统木版印刷技术,传统民间年画作风的月份牌画逐渐被新颖的画法所取代。从早期上海的月份牌画家如吴友如、周慕桥等人的作品可以看到他们原来活动的城市苏州的民间年画的影响,亦可以看到一些民间传统肖像画的画法。到20世纪初年,受到照相技术影响的炭精粉涂擦、然后罩以水彩粉彩润色的画法和城市时装美术的题材形成了新颖的月份牌作风。通过郑曼陀、徐咏青和徐咏青的学生杭?英、何逸梅、金梅生、金雪尘、戈湘岚等人的努力,使得月份牌画大放光彩。郑曼陀是安徽歙县人,亦有研究认为他幼年被在杭州经商的安徽富商收养。徽州地区的传统文化、乃至民间肖像画传统对于郑曼陀产生了影响。他原在杭州育英书院习英文,曾从师王姓民间画师学画人像,后到杭州设有画室的二友轩照相馆作画。1914年郑曼陀来到上海从事商业美术活动,尝试采用炭粉擦笔敷水彩色的方法画月份牌。郑曼陀曾为来自广东的画家高剑父在上海开设的审美书馆作《晚妆图》,使木刻勾线敷色的传统仕女画向受到照相技术和新式印刷技术影响的时装美女画变化,受到社会广泛欢迎。不少画家也效仿他的画法,从而形成了月份牌画新的风格。 一些广州、香港、澳门的画家前往上海开展商业美术活动,将具有广东外销画作风的月份牌画风带到了上海。亦有上海画家南下粤港澳活动,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画家带来进一步的刺激和竞争。徐咏青是较早来到香港的上海月份牌画家,徐咏青在上海时已为粤港商号绘制月份牌画。20世纪30年代初他来到香港开办画室传授技艺,不少香港画师出自他的门下。除徐咏青外,尚有上海月份牌画家何逸梅来到香港从事绘画活动。何逸梅是江苏吴县(今属苏州)人。上海商务印书馆图画部第一批练习生之一,学画刻苦用功,中国画和西洋画均能,又擅长工商美术设计,获得老师徐咏青器重。1915年徐咏青辞职离开商务图画部后,该部门实际由何逸梅主持。何逸梅的作品画风细腻,人物造型生动,色调清新柔和,最宜绘制月份牌画,故沪上各大厂商都重金约他创作。1925年何逸梅被香港永发公司以高薪聘请专绘月份牌画,艺术地位与当时香港誉为“月份牌王”的画家关蕙农旗鼓相当。1941年日本侵略军攻占香港后,他返回上海从事商业美术活动。 月份牌画作为商品,市场竞争激烈,在激烈竞争的同时,粤港沪三地画家相互交流,切磋画艺,从而使得月份牌画、乃至当时中国的商业美术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珠江三角洲的商业贸易传统使得广东画家对于大众商业美术的月份牌画没有歧视之见。不少画家积极参与月份牌画的制作,以实践绘画与商业结合的理念。对于广东美术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潘达微于1913年进入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负责美术设计工作,曾采用传统山水画和人物画为主绘制月份牌画。潘达微与上海的商业美术家郑曼陀、谢之光、徐咏青、周柏生、丁悚、丁云仙、李铁笛和张光宇等人往来密切,彼此友善。潘达微在香港经营的宝光照相馆于1924年曾邀请郑曼陀为他们绘月份牌画,后来编印《微笑》画报刊登了郑曼陀与谢之光的作品向粤港澳读者介绍。在潘达微的影响下,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虽在他去世以后仍于1934年聘请了一批广东国画研究会的传统画家,以传统中国画、金石、书法的方式绘制月份牌画,以与英美烟草的时装美女月份牌画相抗衡。这种精英美术与通俗美术的互动,与以往艺术史研究将艺术品创作与传播想象成具有个体特征的学院美术家独创性的视觉表现和社会精英们享受的文化消费全然不同。那些以往被认为是庸俗、低级的、具有群体特征的工匠、画师批量生产的、为大众接受的美术品,那些依靠复制或印刷的手段得以普及,受到社会一般民众广泛喜爱的美术品,并非被精英美术家嗤之以鼻、弃若敝帚,精英美术与大众通俗美术之间存在的是一条流动的疆界。 精英美术与大众美术的互动 在中国社会总体结构现代转型的历史进程中,城市的商业化为现代文化和现代美术,包括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精英美术与大众美术,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民间肖像画、外销画、月份牌画这些城市文化空间中的商业美术品的密切互动,鲜明地展现出中国社会现代转型和中国美术现代转型的轨迹。 19世纪晚期上海成为华洋混杂、八方聚居的现代移民城市。聚集在上海的众多画家以卖画为生,商业色彩浓厚。众多粤籍人士来到沪上,其中不乏卓有成就的美术家,他们将珠江三角洲的美术风气带到了上海。岭南画派领袖人物高剑父从日本回国后积极从事新美术活动。1912年他在上海创办《真相画报》,1913年他与兄弟高奇峰、高剑僧开办审美书馆,经售中西画片、明信片、书刊及画具。高剑父曾与关蕙农一起向居廉学画,亦参加过月份牌画创作。1916年高剑父居沪期间与月份牌画家郑曼陀合作,为审美书馆画美人画,高剑父写景,郑曼陀画美人。高剑父曾在郑曼陀美人画上题诗:“银塘秋水玉娟娟,霜叶漂红去渺然。几欲题诗寄辽海,只应流水到君边。”高奇峰原来在广州亦曾与潘达微的《时事画报》合作,绘制水墨花鸟题材的月份牌画。照相术传入中国,影响民间兴起模仿照片效果的炭精擦笔画,从留存至今的民间炭精擦笔肖像画和徐悲鸿等人创作的肖像画作品中,可以看到与传统绘画不同的精确形貌描绘和表现现实环境中光影投射烘托出的脸部骨肉凹凸的效果。徐悲鸿的父亲是当地颇有声誉的画师,幼年徐悲鸿随父亲学画,早年画作如《诸老图》等明显受到传统民间肖像画和西方绘画的影响。1912年徐悲鸿曾赴上海鬻画谋生。1915年徐悲鸿再次来到上海,结识高剑父、高奇峰兄弟。这一时期他受到流行的商业美人画的影响,画出了有着月份牌画风格的作品。审美书馆曾出版徐悲鸿有着月份牌画风的美人画明信片。 城市商业文化的发展使得文野雅俗的区分日渐模糊,文野雅俗的流动打破了精英美术与大众通俗美术之间的壁垒和疆界。在民间肖像画、外销画、月份牌画等商业美术品当中,西方写实画风、模仿照相的炭精擦笔画风与中国传统肖像画注重线描敷色的作风逐渐融合,更值得注意的是表现城市生活空间、书写市民阶层欲望的美人画越来越受到市场的欢迎,美人肖像画成为值得注意的文化现象。社会流行的美人画、女人体绘画为美术学校人体模特儿写生教学的出现营造出氛围,提供了环境。 19世纪珠江三角洲的外销画接受了西方画家描绘大众风物的画作的影响,浮世的风情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外销画当中。现代城市的市民文化和大众通俗美术充满了对于金钱和情色的描绘。随着社会转型时风气剧烈变化,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崩溃,个人欲望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和力量释放出来。性的渴望和性的解放推动性的商业化,广州、澳门、香港、上海等商业城市娼妓盛行,城市的性产业越来越发达,娼妓业越来越商业化和契约化。在上海不仅有来自广东的“粤妓”,还有不少来自国外的娼妓,尤以日本娼妓为多。从外来影响扩大的“洋”、商业势力增强的“商”和妇女抛头露面,娼妓、名伶、明星成为社会公众人物的“性”,从隐秘的春宫画到公开的美人画、女人体画,构成了蔚为奇特的城市文化景观,严重地挑战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文化秩序。 城市文化与大众美术充满了对于情爱、金钱和女人的想象和描绘,透过广告,美女、洋货与商品结合成为城市“现代性的消费”。情爱、言情与性成为城市大众美术的重要主题。中国古代的春宫画除起到性教育、性启示的意义以外,还有“辟邪避灾”的巫术作用。在接受西方写实绘画影响的外销画的影响下,春宫画的绘画技法亦发生变化,广东民间、尤其是城市的春宫画出现与外销画相似的面貌。摄影术传入中国后,照相馆为招徕顾客,竞相为名伶名妓留影,出售美女佳人图片,来迎合市场需要。妓女摄影作为广告,嫖客可依照照片按图索骥,探春买春。明星名流亦拍摄照片在影楼门前高挂任人观览。民众欢迎的照相受到印刷出版业的重视,报刊刊载各种照片。1904年由商务印书馆创办的《东方杂志》,每期便选用中外名人照片,采用照相制版技术印刷发行。随着画报的广泛出现,名伶名妓、名媛淑女的照片在画报上刊载,成为万人追慕的“大众情人”。 晚清中国由于社会转型,传统道德观念崩毁,逸乐之风弥漫,大众美术品中的“淫画”和全能主义国家权力的“禁淫画”严重对抗。更具有真实性的色情照片成为较“淫画”更受人欢迎的商品,商贩在街头巷尾茶坊酒肆兜售,一些城市甚至出现“内藏春色”的“西洋镜画”,称为“照相春宫”[3]。社会舆论和国家权力指责为“伤风败俗”,要求禁止。一些外国商人将中国传统观念中的色情照片和色情图画运入中国销售牟利。20世纪初的清代末年,从海外输入的“淫书”、“春画”在上海这样一些西风炽盛的城市已颇为泛滥。为掩人耳目,有外商将女人体照片标以“泰西风情”、“医疗图画”,精印成册大登广告公开叫卖。上海日商书画大成公司曾推出《泰西裸体女犯摄影》一书,内收“链绕全身图”、“狱中洗浴图”等20余幅女人体照片。清廷覆亡以后,社会变动更加剧烈,社会观念发生改变,社会舆论对于“淫画”的攻击和国家权力对于“淫画”的禁止有所缓和和松弛。上海、广州等城市裸体照片发售的现象更加普遍,一些画报亦以用各种名义刊登人体图片。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上海这样一些商业城市流行被人称为“鸳鸯蝴蝶派”的城市商业文化,美人画成为“鸳鸯蝴蝶派”城市商业文化的艺术表现。月份牌画家丁悚、周慕桥等人曾参加“鸳鸯蝴蝶派”的活动,一些画家如但杜宇等人绘制有女裸体绘画的《百美图》之类的画册,画衣饰时尚、玉姿灵动的城市美人暴露的胴体。这种时装美女图承继了晚清仕女画的传统,又将春画、甚至照相馆人体拍摄和美术学校模特儿教学的情境融入其中,极大地满足了城市市民的情色需要。美人画的兴起与日本浮世绘和春画有着密切的联系。浮世绘描绘花街柳巷的爱情、歌舞伎的倩影与活动、花前月下的吟咏、出游野宴和旅途漂泊等城市生活场景,描绘娇媚的歌妓、舞女和“汤女”、“游女”,描绘男女的欲望和感情,展现出浮华奢靡的情色世界。1911年曾留学日本的浙江宁波商人唐振余在上海开设的振余物产厂从日本运来一大批包括浮世绘的年画。振余物产厂将所售货品印成目录,赠送各地推销,其中便有年画一项。在此之前已有包括浮世绘手绘和木刻套印的作品以及采用机器印刷的日本图片输入中国。以城市生活为主要题材、城市市民为主要接受对象的美人画和月份牌画无疑受到了表现都市浮世情色的日本浮世绘的影响。 月份牌画以宣传推销商品为目的,是一种具有特色的商业广告画。月份牌画构建出大众的梦想伊甸园,用图像来满足大众的欲望,占据画面主要位置的不是商品本身,而是画家营造的、为民众喜闻乐见、沉醉其中的梦幻世界。这种以美女、时装和城市生活环境为主题的画面,展现的是具有现代性的审美追求。不少月份牌画以名媛淑女、演艺明星为模特儿,画的便是真实人物的肖像。照相摄影需要人物摆出不同的姿态,早期的月份牌画往往聘用妓女穿着时髦的服饰作为模特儿。民间肖像画、外销肖像画融入月份牌画的创作之中。女人体成为月份牌画的内容。1 91 5年郑曼陀为上海商人黄楚九画《贵妃出浴图》是最早出现的女裸体月份牌画。月份牌画家谢之光画过不少裸体人物画,金梅生亦曾画《贵妃出浴》月份牌画。1917年上海国华书局新年赠画,画题便为《春透琴心图》、《桃源探花图》、《镜里窥郎图》之类,可以想见作品的色情成分。一些月份牌画家还在报纸刊登广告,销售时装美人画。商业利益促使月份牌画家纷纷绘制时装美人、女人体画,照片往往成为月份牌画家绘制的重要参考。 从城市商业流行的“淫画”、“人体画”到美术学校的“模特儿写生”,显示出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大众美术与精英美术互动的路径。20世纪中国美术现代转型的重要标志是现代城市兴起的美术馆、百货公司、美术展览会和美术学校构建出新的社会公共空间和视觉表现空间。美术馆、百货公司、美术展览会和美术学校展出女裸体图画、开展人体写生教学。1908年《时事画报》第七期已刊载先年广东图画展览会展品中便有番禺冯润芝用中国纸和水墨背临的意大利油画女人体像。新式美术教育体制的确立与城市对于大众美术的需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1911年画家周湘便在上海开办“布景画传习所”,“以专授法国新式剧场背景画法及活动布景构造法”。1912年周湘开办“西法绘像补习科”,“专授最新西法绘像术,其教学法分为铅笔像、毛笔像、水彩像、油画像”,传授西画技法和照相馆布景画法。人体写生教学是西方美术学院的精英美术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到20世纪20年代,较为正规的西方绘画写生教学方式逐渐取代传统中国绘画的临摹学习方式,人体绘画和人体模特儿写生教学成为社会现代转型和美术现代转型的重要问题。正如论者所述:“在20世纪初,西画是一个新事物,从商业美术开始,很快地达到一个广度扩散,在20年代前夕西画到达一个学习瓶颈,必须从师徒制的临摹走向西式的艺术学院教学,这个无法撇下人体写生手段的教学体制是新的,人体写生的合法性论题是新的,而界定艺术与色情边界的舞台—公共论域——也是相对新的。”[4]20世纪前期新式美术学校人体写生教学之所以能够首先在上海确立,无疑如论者所述:“在缺乏国家政策导引的情况下,个人利益的诱因促使租界中的中国人自发地采取西式的商业手段,在商业美术中带入西画的因子,在一些传递西洋概念的宣传中甚至被迫选择西洋图像。”[5]“上海租界或许是当时中国受到最少国家政治力干预、个人主义最旺盛的地区。西画既然是在个人利益凌驾国家利益的氛围下引入的,在上海的西画引入过程便具有相当的指标作用。”“世纪初上海发展的动力来自于‘民趋利’与‘身体好逸乐’,因此,上海成为人体画合法化过程中的主要舞台便毫不足奇了。”[4]经历了与守旧势力难以避免发生的多次冲突,到20世纪20年代新式美术学校普遍采用人体写生教学,国家教育部门将女人体写生规定为美术教育之必须,社会舆论也对此逐渐认可。商业色彩浓厚的大众美术在新式美术教学走出“学习瓶颈”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这一意义上考察,应将美术学校模特儿写生教学视为大众美术美人画和女人体画的跨越和提升。 中国近现代美术历史研究往往关注“五四”、“美术革命”的经验,忽视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早期阶段即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前期中国美术现代转型的研究。中国近现代美术历史研究仍然流行将学院精英美术如油画、中国画,将具有个体特征的美术家如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齐白石、黄宾虹等人具有独创性的美术创作视为精粹与高雅,视为视觉表现的高端予以推崇,将大众美术、将具有群体特征的工匠和画师批量生产的商业美术品视为低劣和粗俗,视为视觉表现的底层予以贬斥的看法。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五四”“美术革命”对于一般民众的直接影响如何实在值得怀疑。对于无法享受精英美术家创作的美术品的普通民众来说,能够比较轻易获得的、商业性的印刷品和复制品往往才是平易近人的美术品。这些被看做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东西使中国的民众获得全新的视觉经验,构成了全新的大众美术的视觉表现。历史事实表明,并非是那些表现美术家个人才华或作品的独创性、又为社会精英们享用的高雅艺术,恰恰是那些大众化的视觉表现,那些依靠复制或印刷的手段得以普及,并且受到社会大众广泛欢迎的通俗艺术,如民间肖像画、外销肖像画和月份牌美人画等,在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的过程中起到了以往未曾认识到的重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正是这种中国社会早期现代化阶段出现的全新的大众美术的视觉表现,构建出了中国美术现代转型的重要路径。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正是在社会下层、尤其是城市商业社会的下层得以启动。通过精英美术与大众美术的互动,精英美术与大众美术边界的跨越和大众美术品格的提升而得到了真切的实现。 中国美术论文:城市大众美术与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 从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到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的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前期,百年中国社会经历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重要历史时期。广州、香港、上海等新兴城市有了与传统城市越来越不相同的面貌,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和中国本土的民族工商业资本势力共同构建出了现代城市的公共空间和具有现代性的城市文化。与传统社会以贵族、官僚、地主、农民、手工业匠人为主体的文化孕育出传统美术形态不同,城市文化作为以市民为主体的大众文化、通俗文化和流行文化,孕育出现代性的美术形态。正是在现代城市的公共空间和具有现代性的城市文化环境中,通过具有现代性的大众美术的路径,中国美术现代转型得以发轫和展开。 1840年前后广东的外销画 商业贸易是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族群交往的重要路径。商业活动不仅是物的关系,亦是人的关系;商业活动不只是物的流动,亦是人的流动;商业活动既是经济的活动,亦是文化的活动。1 6世纪初欧洲商船来到中国,南中国珠江三角洲的澳门与广州构建出了海上商业贸易最重要的通道,广州城市日益繁华,中外商贾云集,对外贸易成为清廷的重要财政,广州十三行成为“天子南库”。随着中外贸易的发展,西方各国通过行商在广州设置商馆,外国商人在商馆居住和办公,同时也作为驻华贸易与外交的办事机构。被称为“十三夷馆”的外国商馆是十三行对外商业贸易特区的组成部分。外国商馆前面竖立本国国旗,标明国籍,在中国土地上展现出异域的风情,西方文化透过商业贸易的管道渗入中国。 在中外商业文化交流的同时,中国本土不同地区商业文化的交流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展。明清时代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中心的江南地区经济文化发达,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文化互补和交流,富庶繁华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为广东民众仰慕,城市商业文化亦弥漫苏州杭州江南城市的气氛。随着珠江三角洲对外贸易繁荣,文化艺术亦得到了很大发展。外洋输入的新奇货物引起了内地民众的极大兴趣。上海开埠以后,更有大批广东商人到上海从事商业活动。粤商经营洋广货铺,贩卖基本上都是进口的外国货物及南方货物。粤商将接受西方影响的广东风习带到了开埠不久的上海。长江三角洲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文化交流和传播极大地推动了粤港澳和上海城市商业文化的发展。 中外商人在经营茶、丝和其他大宗商品贸易的同时,不少工艺品如瓷器、漆木家具、绘画亦销往海外。广州城南珠江对岸当地人称为“河南”的地方成为对外商业贸易的基地,不少民间画师、画工在河南居住,亦有十三行巨商在河南岛修造别墅。行商在河南创办瓷器彩绘作坊,专门从江西景德镇将素身的瓷坯运到广州,聘欧洲画家指导,雇佣工匠学习西方绘画技法,或以洋画技法绘制欧洲市场热销的瓷器,或按照外国商人的来样加工。对神秘古老中国充满了好奇的西方商人和游客希望把东方的印象用艺术品的形式带回欧美各国。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一批中国画师、画工用纸、绫绢、画布和玻璃镜、象牙等材料,水粉、水彩、油画等中外绘画技法,绘制大量以中国风物为题材的商业画,人们称这类绘画为“贸易画”或“外销画”。外销画大量描绘中国的事物,描绘市井风情,或记述农业劳动和家庭手工业过程。外销画描绘中国民众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场景,一些表现茶、丝等中国特有商品工艺过程的绘画具体而真实,为西方人模仿生产提供了直观的图像。除描绘人物风情、生产劳动、技艺制作等场景外,还有许多肖像画作品。 外销画的绘制满足了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愿望,亦延续发展了中国民间的绘画传统。这一时期一些西方画家如钱纳利(george chinnery)等人来到中国,有的西方画家定居澳门和香港,他们采用西方绘画技法,画出了不少以中国风物为题材的写生作品,与传统中国绘画迥然不同。西方画家新的绘画题材、绘画技艺与审美趣味使中国的画师、画工有了新的艺术感受。注重写实的民间画师、画工更对外来画艺产生了极大兴趣,他们积极主动学习西方绘画,以迎合日益扩大的国内外市场的需求。不少西方画家的作品直接成为中国民间画师、画工临摹的对象。中国画家通过直接复制或仿照改绘钱纳利和其他西方画家的作品,制作成适合描绘、面向市场的外销画,受到了顾客的欢迎。这些绘画脱离传统文人趣味,题材的选择、表现的手法和审美的趣味都反映出了世俗市井平民的艺术追求。记录中国官僚、商人和民众乃至来到中国欧洲人形象的肖像画受到市场的广泛欢迎,外销肖像画的绘制和传播成为对外商业贸易活动的组成部分。十三行行商通过对外商业贸易聚敛财富,成为富甲天下的巨贾,行商的生活中大量使用西洋物品,对于西方文化亦有所了解。行商与西方商人贸易往来,彼此馈赠,使他们最早接触、接受了相对传统中国画更为写实存真的西方油画,外来的油画得到顾客的赞赏,促使民间画师、画工学习西方油画技法进行外销画、尤其是外销肖像画的创作。 徽州地区文化艺术传统深厚,大批徽州商人聚集广州从事对外商业贸易。徽商的活动使长江三角洲地区吸纳了新的、受到西方影响形成的城市商业文化,同时将徽州地区的文化风习输送到了了珠江三角洲地区。茶叶贸易是徽商重要的经营项目。徽商在广州从事各种商业活动,主要有茶商、墨商和从事海上贸易的“海商”等,而以茶商的影响最大。随着徽州茶叶外销数量的增长,徽商贩茶来到广东越来越多,广州城内聚集了大批徽州茶商,不少人因经营外销茶获利丰厚,俗称做“洋庄”茶,徽州当地人称为“发广东财”、“发洋财”。[1]徽州地区的民间肖像画传统输入岭南地区与有着鲜明南国地域特色的广东民间肖像画结合在一起,留下许多技艺精湛的作品。 广东民间肖像画注重写实,遵循默绘与写生相结合的传统方法,画面色彩艳丽。民间画师往往自行用天然榕树胶熬制调配出天然颜料,以使作品长期保存永不褪色,亦有装点金箔的作品。在延续广东当地民间绘画传统,吸收徽州民间肖像画营养的同时,接受西方绘画的影响,画面构图有了更多的变化,人物的起坐更加自如,作品脱离了民间传统肖像画正面描绘的束缚,有了较多侧面描绘的姿态,周围环境的烘托也更加生活化,穿插了许多真实的生活场景和道具。尽管明暗阴阳焦点透视的技法已为中国画家所掌握,作品仍然未能放弃传统中国肖像画的画法,画面的平面装饰性仍然明显表露出来,从作品的起稿、部位、阴阳虚实,到人物的五官、须发、服饰和神情动态的处理,凸显出与西方绘画不同的追求。 19世纪40年代以后,中国沿海地区不少城市作为通商口岸开放,广州不再是外国商人进入中国的唯一口岸,上海和香港对外商业贸易的重要性逐渐超过了广州。1839年摄影术发明的消息在欧洲公布,同年10月,这一消息便传入香港。1845年西方人最早在香港开办摄影室,主要从事人像摄影。到19世纪60年代,香港聚集了众多来自西方的摄影家,他们当中的不少人往往通过香港进入中国内地开展摄影活动。在香港、广州等城市出现中国人开办的摄影室和影楼。西方摄影技术和印刷技术的传入导致外销画逐渐衰落,真实生动、价格低廉、方便快捷的照相和可以大量印制的商业美术品逐渐取代民间画师手绘的画作。一些外销画家不得不兼营摄影或者参与商业美术品的绘稿和印刷。在早期的香港照相馆的广告中,出现不少自称“摄影师暨人像画师”的从事外销画的民间画工画师。一些掌握了摄影技术的画工和画师迁移到内地其他城市从事经营活动。最初开业的照相馆中,由画师兼任的照相师在拍摄人像时,画面的构图、人物的姿势和背景往往搬用绘制肖像画的方法。照相馆亦为顾客绘制油画肖像。大约在1870年开业、早期香港最著名的由中国人黎亚芳开设、初名“亚芳”后改名“华芳”的照相馆,直到20世纪30年代仍然为顾客绘制摆出照相姿态的油画人像。照相馆还聘请画家绘制照相的背景。照相逼真地再现人像吸引了中国民众,影响了中国写实绘画的发展。由于早年摄影尚未普及和技术上的种种不便,市场上出现了摹仿照片的擦笔炭精肖像画,一些外销画家从事擦笔炭精肖像画的制作,有的炭精肖像画还用彩色画出人像的服饰,为商业美术月份牌新技法的出现提供了技术基础。 英国统治的香港完全脱离了清王朝的控制,有了与广州更加不同的城市特质。到19世纪60年代香港取代广州成为南中国最重要的通商口岸,广州的外销画市场生意逐渐清淡。不少外销画家纷纷迁移到社会较为安定、经济较为繁荣的香港。一些外销画家转而从事商业摄影,绘制月份牌画和广告画,设计商品包装。著名外销画家啉呱的后人关蕙农成为20世纪初年香港最具影响的月份牌画家,在澳门则有梁焕堂这样成绩卓越的月份牌画家。随着商业城市上海的崛起,随着广东商人和徽州商人前往上海开展对外商业贸易活动,一些广州、香港、澳门的画家来到上海,将具有西方绘画作风和外销画作风的月份牌画风带到了上海。 1937年前上海的月份牌画 上海处于长江三角洲门户,地理位置优越,明清时代随着长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上海早已引起海外资本主义势力的关注。中英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通商”,改变了原先广州为惟一对外商业贸易口岸,形成对外开放的新格局。1843年上海辟为商埠,对外商业贸易使得上海快速发展。五处通商口岸中以占据江海之便的上海最为重要。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心逐渐从广州移到上海。外国商品和外资纷纷进入,对外贸易迅速增长,各类产业迅速崛起。清王朝被推翻以后,随着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上海的商业贸易更为繁盛,20世纪30年代上海成为远东著名的金融中心、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大都会。 十里洋场的上海成为与广州和香港不同、又包容了广州和香港具有西方影响现代商业城市特征的新兴城市。西方影响的商业文化成为上海城市文化重要的特色,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以城市大众为对象的商业美术成为上海城市美术的主流。上海开埠后外国商行纷纷设立,极大地推动了上海的对外商业贸易。开埠后两年上海出现租界,这种嵌入中国国土的租借地,可以说是广州十三行外国商馆的延伸与扩大。随着时间的推移,租界逐渐演变成“国中之国”,海外资本主义势力在租界自行其是,租界成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也成为西方为中国演示现代化的窗口。上海租界与孤悬南天一隅的澳门、香港不同,和中国内地城市紧密连在一起,影响更加直接和重大。租界成为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在中国的试验场,相对稳定和较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城市管理方式使处于动荡社会环境中的中国民众大量涌入,极大地刺激了上海的城市化进程,推动了中国社会局部的现代化,并且辐射到了全中国。19世纪50年代太平军进入江南地区,清军与太平军进行了长时间的战争,兵燹所经,闾阎为墟。战争引发巨大的难民潮,民众纷纷涌入因租界的设立而未受战火影响的上海。极短时间内上海人口猛增。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中国北方广大地区遭受战乱,江南地区则因地方官僚推行“东南互保”政策,避免了战争的损害,这一年上海城市人口突破百万,成为中国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20世纪初年欧洲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外国资本纷纷转移到上海。忙于争斗的西方各国暂时放松对于中国的侵略,上海的民族工商业在较为宽松的空间得到了发展。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以后,上海凭借优越的地位获得了更大发展。到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以前,上海已成为位于世界前列的国际大都市。 上海作为“五方聚居”、“华洋杂处”的国际性都市充满了活力,大批移民带来了丰厚的劳动力、丰厚的资财和技术,带来了驳杂的文化和艺术。来自不同地区的移民汇聚上海,市民文化获得了充分发展,从而使中国美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面貌。商业贸易的发达使得上海的现代化进程迅速,城市商业文化消解了中国社会的全能主义传统,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力趋向多元和宽松。新兴的城市环境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对外商业贸易使得轮船、汽车、电灯、电话、电报、电车、电影、影剧院、舞场、西餐厅、书局、百货公司等种种来自西方的新事物大量出现。新的城市环境和生活方式使得市民阶层逐渐成为上海的社会主体,并且影响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 上海的发展与周边地区拥有的深厚资源有着重要的关系。上海的现代化是借助、利用或调集了全中国、主要是中国江南地区的各种资源(包括资金、人力、市场乃至人文资源)的结果。这些资源在以往社会环境中构筑出了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文明,开埠以后则通过资本主义的商业贸易在上海重新组合,从而使现代社会的工商业文明得以出现。作为新辟商埠的上海,外商有了比较以往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从事商业贸易须受“皇商”支配的更加自由和广阔的空间。对外商业贸易打破了过去在广东只有十三行行商才能从事对外贸易的垄断,外国商人可以自行前往浙江、安徽等地采购丝、茶等货品直接进行出口贸易。江南出产的丝茶改变了过去从广州一口输出的路线,废除了丝茶沿途设关设卡税收等做法,对外商业贸易更为通畅。中国重要的丝茶产地距上海甚近,上海占有地理交通和口岸出入的便利,丝茶货品源源不断地运到上海销往海外。 鸦片战争爆发,广州的对外商业贸易曾一度低落,徽商经营外销茶亦遭受挫折。从事茶叶贸易的外商洋行云集上海,很快使上海成为当时中国茶叶贸易的最重要通商口岸。不少徽商审时度势将资金人员转移到距离徽州更近的上海继续经营,有一大批徽州茶商改“贩茶粤东”为“业茶上海”,完成了从广州到上海的战略转移。徽州茶商扩大商业规模,茶商成为上海徽商实力的最强者。一系列的对外商业贸易活动,都围绕上海这一新兴的工商业城市而展开。扬州、苏州、杭州等地的富商巨贾亦有不少人来自徽州,或与徽商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徽州商业文化进一步影响了扬州、苏州、杭州,尤其是上海的绘画风气。 大量广东移民加速了上海的城市化进程及市民社会和商业社会的形成。上海开埠初期,精通对外贸易业务又熟悉英语、了解西方文化的广东商人成为洋行的第一批买办,他们通过家族和同乡的举荐大量进入洋行工作,逐渐形成商业和社会网络。除粤商外,各行各业的广东人来到上海,甚至出现粤籍娼妓聚集沪上的社会现象。众多广东画师、画工来到上海,将新的视觉经验带到沪上。《沪游杂记》记述从广东传入上海的西方油画:“粤人效西洋画法,以五彩油画山水人物或半截小影。面长六、七寸,神采俨然,且可经久,惜少书卷气耳。”[2]如同香港、广州等城市那样,画工画师在开设画店的同时,以开设照相馆和影楼。 信息传播和消费方式的变化极大地推动了城市文化的发展。在互联网出现以前,印刷出版是最为快捷广泛的信息传播和消费方式。明清时中国南方的出版业以南京和苏州为中心,受到了徽派木刻雕版印刷影响并加以发展,形成了中国传统印刷出版活动的高潮。到19世纪西方的印刷出版技术传入中国,改变了中国传统的信息传播和消费方式。随着通商口岸的增多,商业贸易活动的广泛和商业城市的蓬勃发展,商业广告画的需求极大增长。西方印刷技术传入中国,一些外销画家开始绘制商业广告绘画,商家采用新兴的印刷技术,大量复制月份牌画和其他商业绘画。 先进的印刷技术从欧洲传入中国。随着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的变动和新式教育体制的建立,社会的文化环境脱离了专制王朝全能主义的控制,越来越趋向多元化。报纸、杂志、书籍的印刷出版成为利润丰富的商业行为。中外印书商人从澳门、广州、香港和南京、苏州等地来到上海,迅速发展的城市商业环境极大地推动了新式印刷出版事业。在外国资本进入中国的同时,本土资本纷纷开设书局和印刷公司,出现了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等大型出版机构,上海成为中国印刷出版的中心。照相术与印刷术结合起来,使得印刷技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印刷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推动了报纸刊物画报的出版,尤其是以满足文化程度不高的市民阶层读图要求的画报,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发生。传入中国的石版、铜版、照相版(珂罗版)印刷技术使美术品的复制脱离了中国传统木版刻印,视觉效果更加精美,批量印制更加便利。城市市民的消费需求与商人的商业利益结合在一起,促使书籍装帧、插图和画报、广告、包装等大众美术创作日趋繁盛。 随着国外商品的输入,一些画有外国美女、骑士战争、动植物形象和纹样的西方图片和商业美术品也在上海这样一些得风气之先的城市出现。印制精美的图片虽使中国民众感到新奇,却往往与他们原有的视觉经验发生冲突而难以流行。一些外国厂商尝试采用传统绘画的题材和形式印制商业广告,结合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广泛流行的月历印出画片,在年终时赠送,起到了很大的广告宣传作用,石印月份牌广告画开始流行。到20世纪30年代,胶版印刷、照相制版印刷的精美彩色月份牌画风靡中国、甚至远至海外,成为20世纪前期具有代表意义的商业美术品。 月份牌画是新颖动人、影响广大的城市大众美术品。以往认为月份牌画最早在上海出现,认为早期月份牌画为传统的木刻雕版印刷,不断发现的新资料使这种意见遭受质疑。1896年即清光绪二十二年上海四马路鸿福来吕宋彩票行随售卖彩票赠送的《中西月份牌沪景开彩图》,曾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月份牌画实物。其实为上海图书馆收藏1889年即清光绪十五年由申报馆印送、中西日历对照、旁印二十四孝图的《中西月份牌二十四孝图》,才是现存所见最早的月份牌画。而在接受西方影响、对外商业贸易繁盛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月份牌画可能更早出现。19世纪40年代香港开埠初年便有一些外国商行印制月份牌。香港澳门印制的早期月份牌画如今已难得见到,从当时报纸刊登的广告文字可以得知这是采用中英文对照,字画兼备,其面貌或与一般认为早期月份牌画来自传统民间木刻版印年画有别,可能直接将西方国家的广告画形式移来。 西方传入的新式印刷技术取代了中国传统木版印刷技术,传统民间年画作风的月份牌画逐渐被新颖的画法所取代。从早期上海的月份牌画家如吴友如、周慕桥等人的作品可以看到他们原来活动的城市苏州的民间年画的影响,亦可以看到一些民间传统肖像画的画法。到20世纪初年,受到照相技术影响的炭精粉涂擦、然后罩以水彩粉彩润色的画法和城市时装美术的题材形成了新颖的月份牌作风。通过郑曼陀、徐咏青和徐咏青的学生杭?英、何逸梅、金梅生、金雪尘、戈湘岚等人的努力,使得月份牌画大放光彩。郑曼陀是安徽歙县人,亦有研究认为他幼年被在杭州经商的安徽富商收养。徽州地区的传统文化、乃至民间肖像画传统对于郑曼陀产生了影响。他原在杭州育英书院习英文,曾从师王姓民间画师学画人像,后到杭州设有画室的二友轩照相馆作画。1914年郑曼陀来到上海从事商业美术活动,尝试采用炭粉擦笔敷水彩色的方法画月份牌。郑曼陀曾为来自广东的画家高剑父在上海开设的审美书馆作《晚妆图》,使木刻勾线敷色的传统仕女画向受到照相技术和新式印刷技术影响的时装美女画变化,受到社会广泛欢迎。不少画家也效仿他的画法,从而形成了月份牌画新的风格。 一些广州、香港、澳门的画家前往上海开展商业美术活动,将具有广东外销画作风的月份牌画风带到了上海。亦有上海画家南下粤港澳活动,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画家带来进一步的刺激和竞争。徐咏青是较早来到香港的上海月份牌画家,徐咏青在上海时已为粤港商号绘制月份牌画。20世纪30年代初他来到香港开办画室传授技艺,不少香港画师出自他的门下。除徐咏青外,尚有上海月份牌画家何逸梅来到香港从事绘画活动。何逸梅是江苏吴县(今属苏州)人。上海商务印书馆图画部第一批练习生之一,学画刻苦用功,中国画和西洋画均能,又擅长工商美术设计,获得老师徐咏青器重。1915年徐咏青辞职离开商务图画部后,该部门实际由何逸梅主持。何逸梅的作品画风细腻,人物造型生动,色调清新柔和,最宜绘制月份牌画,故沪上各大厂商都重金约他创作。1925年何逸梅被香港永发公司以高薪聘请专绘月份牌画,艺术地位与当时香港誉为“月份牌王”的画家关蕙农旗鼓相当。1941年日本侵略军攻占香港后,他返回上海从事商业美术活动。 月份牌画作为商品,市场竞争激烈,在激烈竞争的同时,粤港沪三地画家相互交流,切磋画艺,从而使得月份牌画、乃至当时中国的商业美术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珠江三角洲的商业贸易传统使得广东画家对于大众商业美术的月份牌画没有歧视之见。不少画家积极参与月份牌画的制作,以实践绘画与商业结合的理念。对于广东美术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潘达微于1913年进入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负责美术设计工作,曾采用传统山水画和人物画为主绘制月份牌画。潘达微与上海的商业美术家郑曼陀、谢之光、徐咏青、周柏生、丁悚、丁云仙、李铁笛和张光宇等人往来密切,彼此友善。潘达微在香港经营的宝光照相馆于1924年曾邀请郑曼陀为他们绘月份牌画,后来编印《微笑》画报刊登了郑曼陀与谢之光的作品向粤港澳读者介绍。在潘达微的影响下,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虽在他去世以后仍于1934年聘请了一批广东国画研究会的传统画家,以传统中国画、金石、书法的方式绘制月份牌画,以与英美烟草的时装美女月份牌画相抗衡。这种精英美术与通俗美术的互动,与以往艺术史研究将艺术品创作与传播想象成具有个体特征的学院美术家独创性的视觉表现和社会精英们享受的文化消费全然不同。那些以往被认为是庸俗、低级的、具有群体特征的工匠、画师批量生产的、为大众接受的美术品,那些依靠复制或印刷的手段得以普及,受到社会一般民众广泛喜爱的美术品,并非被精英美术家嗤之以鼻、弃若敝帚,精英美术与大众通俗美术之间存在的是一条流动的疆界。 精英美术与大众美术的互动 在中国社会总体结构现代转型的历史进程中,城市的商业化为现代文化和现代美术,包括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精英美术与大众美术,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民间肖像画、外销画、月份牌画这些城市文化空间中的商业美术品的密切互动,鲜明地展现出中国社会现代转型和中国美术现代转型的轨迹。 19世纪晚期上海成为华洋混杂、八方聚居的现代移民城市。聚集在上海的众多画家以卖画为生,商业色彩浓厚。众多粤籍人士来到沪上,其中不乏卓有成就的美术家,他们将珠江三角洲的美术风气带到了上海。岭南画派领袖人物高剑父从日本回国后积极从事新美术活动。1912年他在上海创办《真相画报》,1913年他与兄弟高奇峰、高剑僧开办审美书馆,经售中西画片、明信片、书刊及画具。高剑父曾与关蕙农一起向居廉学画,亦参加过月份牌画创作。1916年高剑父居沪期间与月份牌画家郑曼陀合作,为审美书馆画美人画,高剑父写景,郑曼陀画美人。高剑父曾在郑曼陀美人画上题诗:“银塘秋水玉娟娟,霜叶漂红去渺然。几欲题诗寄辽海,只应流水到君边。”高奇峰原来在广州亦曾与潘达微的《时事画报》合作,绘制水墨花鸟题材的月份牌画。照相术传入中国,影响民间兴起模仿照片效果的炭精擦笔画,从留存至今的民间炭精擦笔肖像画和徐悲鸿等人创作的肖像画作品中,可以看到与传统绘画不同的精确形貌描绘和表现现实环境中光影投射烘托出的脸部骨肉凹凸的效果。徐悲鸿的父亲是当地颇有声誉的画师,幼年徐悲鸿随父亲学画,早年画作如《诸老图》等明显受到传统民间肖像画和西方绘画的影响。1912年徐悲鸿曾赴上海鬻画谋生。1915年徐悲鸿再次来到上海,结识高剑父、高奇峰兄弟。这一时期他受到流行的商业美人画的影响,画出了有着月份牌画风格的作品。审美书馆曾出版徐悲鸿有着月份牌画风的美人画明信片。 城市商业文化的发展使得文野雅俗的区分日渐模糊,文野雅俗的流动打破了精英美术与大众通俗美术之间的壁垒和疆界。在民间肖像画、外销画、月份牌画等商业美术品当中,西方写实画风、模仿照相的炭精擦笔画风与中国传统肖像画注重线描敷色的作风逐渐融合,更值得注意的是表现城市生活空间、书写市民阶层欲望的美人画越来越受到市场的欢迎,美人肖像画成为值得注意的文化现象。社会流行的美人画、女人体绘画为美术学校人体模特儿写生教学的出现营造出氛围,提供了环境。 19世纪珠江三角洲的外销画接受了西方画家描绘大众风物的画作的影响,浮世的风情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外销画当中。现代城市的市民文化和大众通俗美术充满了对于金钱和情色的描绘。随着社会转型时风气剧烈变化,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崩溃,个人欲望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和力量释放出来。性的渴望和性的解放推动性的商业化,广州、澳门、香港、上海等商业城市娼妓盛行,城市的性产业越来越发达,娼妓业越来越商业化和契约化。在上海不仅有来自广东的“粤妓”,还有不少来自国外的娼妓,尤以日本娼妓为多。从外来影响扩大的“洋”、商业势力增强的“商”和妇女抛头露面,娼妓、名伶、明星成为社会公众人物的“性”,从隐秘的春宫画到公开的美人画、女人体画,构成了蔚为奇特的城市文化景观,严重地挑战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文化秩序。 城市文化与大众美术充满了对于情爱、金钱和女人的想象和描绘,透过广告,美女、洋货与商品结合成为城市“现代性的消费”。情爱、言情与性成为城市大众美术的重要主题。中国古代的春宫画除起到性教育、性启示的意义以外,还有“辟邪避灾”的巫术作用。在接受西方写实绘画影响的外销画的影响下,春宫画的绘画技法亦发生变化,广东民间、尤其是城市的春宫画出现与外销画相似的面貌。摄影术传入中国后,照相馆为招徕顾客,竞相为名伶名妓留影,出售美女佳人图片,来迎合市场需要。妓女摄影作为广告,嫖客可依照照片按图索骥,探春买春。明星名流亦拍摄照片在影楼门前高挂任人观览。民众欢迎的照相受到印刷出版业的重视,报刊刊载各种照片。1904年由商务印书馆创办的《东方杂志》,每期便选用中外名人照片,采用照相制版技术印刷发行。随着画报的广泛出现,名伶名妓、名媛淑女的照片在画报上刊载,成为万人追慕的“大众情人”。 晚清中国由于社会转型,传统道德观念崩毁,逸乐之风弥漫,大众美术品中的“淫画”和全能主义国家权力的“禁淫画”严重对抗。更具有真实性的色情照片成为较“淫画”更受人欢迎的商品,商贩在街头巷尾茶坊酒肆兜售,一些城市甚至出现“内藏春色”的“西洋镜画”,称为“照相春宫”[3]。社会舆论和国家权力指责为“伤风败俗”,要求禁止。一些外国商人将中国传统观念中的色情照片和色情图画运入中国销售牟利。20世纪初的清代末年,从海外输入的“淫书”、“春画”在上海这样一些西风炽盛的城市已颇为泛滥。为掩人耳目,有外商将女人体照片标以“泰西风情”、“医疗图画”,精印成册大登广告公开叫卖。上海日商书画大成公司曾推出《泰西裸体女犯摄影》一书,内收“链绕全身图”、“狱中洗浴图”等20余幅女人体照片。清廷覆亡以后,社会变动更加剧烈,社会观念发生改变,社会舆论对于“淫画”的攻击和国家权力对于“淫画”的禁止有所缓和和松弛。上海、广州等城市裸体照片发售的现象更加普遍,一些画报亦以用各种名义刊登人体图片。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上海这样一些商业城市流行被人称为“鸳鸯蝴蝶派”的城市商业文化,美人画成为“鸳鸯蝴蝶派”城市商业文化的艺术表现。月份牌画家丁悚、周慕桥等人曾参加“鸳鸯蝴蝶派”的活动,一些画家如但杜宇等人绘制有女裸体绘画的《百美图》之类的画册,画衣饰时尚、玉姿灵动的城市美人暴露的胴体。这种时装美女图承继了晚清仕女画的传统,又将春画、甚至照相馆人体拍摄和美术学校模特儿教学的情境融入其中,极大地满足了城市市民的情色需要。美人画的兴起与日本浮世绘和春画有着密切的联系。浮世绘描绘花街柳巷的爱情、歌舞伎的倩影与活动、花前月下的吟咏、出游野宴和旅途漂泊等城市生活场景,描绘娇媚的歌妓、舞女和“汤女”、“游女”,描绘男女的欲望和感情,展现出浮华奢靡的情色世界。1911年曾留学日本的浙江宁波商人唐振余在上海开设的振余物产厂从日本运来一大批包括浮世绘的年画。振余物产厂将所售货品印成目录,赠送各地推销,其中便有年画一项。在此之前已有包括浮世绘手绘和木刻套印的作品以及采用机器印刷的日本图片输入中国。以城市生活为主要题材、城市市民为主要接受对象的美人画和月份牌画无疑受到了表现都市浮世情色的日本浮世绘的影响。 月份牌画以宣传推销商品为目的,是一种具有特色的商业广告画。月份牌画构建出大众的梦想伊甸园,用图像来满足大众的欲望,占据画面主要位置的不是商品本身,而是画家营造的、为民众喜闻乐见、沉醉其中的梦幻世界。这种以美女、时装和城市生活环境为主题的画面,展现的是具有现代性的审美追求。不少月份牌画以名媛淑女、演艺明星为模特儿,画的便是真实人物的肖像。照相摄影需要人物摆出不同的姿态,早期的月份牌画往往聘用妓女穿着时髦的服饰作为模特儿。民间肖像画、外销肖像画融入月份牌画的创作之中。女人体成为月份牌画的内容。1 91 5年郑曼陀为上海商人黄楚九画《贵妃出浴图》是最早出现的女裸体月份牌画。月份牌画家谢之光画过不少裸体人物画,金梅生亦曾画《贵妃出浴》月份牌画。1917年上海国华书局新年赠画,画题便为《春透琴心图》、《桃源探花图》、《镜里窥郎图》之类,可以想见作品的色情成分。一些月份牌画家还在报纸刊登广告,销售时装美人画。商业利益促使月份牌画家纷纷绘制时装美人、女人体画,照片往往成为月份牌画家绘制的重要参考。 从城市商业流行的“淫画”、“人体画”到美术学校的“模特儿写生”,显示出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大众美术与精英美术互动的路径。20世纪中国美术现代转型的重要标志是现代城市兴起的美术馆、百货公司、美术展览会和美术学校构建出新的社会公共空间和视觉表现空间。美术馆、百货公司、美术展览会和美术学校展出女裸体图画、开展人体写生教学。1908年《时事画报》第七期已刊载先年广东图画展览会展品中便有番禺冯润芝用中国纸和水墨背临的意大利油画女人体像。新式美术教育体制的确立与城市对于大众美术的需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1911年画家周湘便在上海开办“布景画传习所”,“以专授法国新式剧场背景画法及活动布景构造法”。1912年周湘开办“西法绘像补习科”,“专授最新西法绘像术,其教学法分为铅笔像、毛笔像、水彩像、油画像”,传授西画技法和照相馆布景画法。人体写生教学是西方美术学院的精英美术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到20世纪20年代,较为正规的西方绘画写生教学方式逐渐取代传统中国绘画的临摹学习方式,人体绘画和人体模特儿写生教学成为社会现代转型和美术现代转型的重要问题。正如论者所述:“在20世纪初,西画是一个新事物,从商业美术开始,很快地达到一个广度扩散,在20年代前夕西画到达一个学习瓶颈,必须从师徒制的临摹走向西式的艺术学院教学,这个无法撇下人体写生手段的教学体制是新的,人体写生的合法性论题是新的,而界定艺术与色情边界的舞台—公共论域——也是相对新的。”[4]20世纪前期新式美术学校人体写生教学之所以能够首先在上海确立,无疑如论者所述:“在缺乏国家政策导引的情况下,个人利益的诱因促使租界中的中国人自发地采取西式的商业手段,在商业美术中带入西画的因子,在一些传递西洋概念的宣传中甚至被迫选择西洋图像。”[5]“上海租界或许是当时中国受到最少国家政治力干预、个人主义最旺盛的地区。西画既然是在个人利益凌驾国家利益的氛围下引入的,在上海的西画引入过程便具有相当的指标作用。”“世纪初上海发展的动力来自于‘民趋利’与‘身体好逸乐’,因此,上海成为人体画合法化过程中的主要舞台便毫不足奇了。”[4]经历了与守旧势力难以避免发生的多次冲突,到20世纪20年代新式美术学校普遍采用人体写生教学,国家教育部门将女人体写生规定为美术教育之必须,社会舆论也对此逐渐认可。商业色彩浓厚的大众美术在新式美术教学走出“学习瓶颈”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这一意义上考察,应将美术学校模特儿写生教学视为大众美术美人画和女人体画的跨越和提升。 中国近现代美术历史研究往往关注“五四”、“美术革命”的经验,忽视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早期阶段即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前期中国美术现代转型的研究。中国近现代美术历史研究仍然流行将学院精英美术如油画、中国画,将具有个体特征的美术家如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齐白石、黄宾虹等人具有独创性的美术创作视为精粹与高雅,视为视觉表现的高端予以推崇,将大众美术、将具有群体特征的工匠和画师批量生产的商业美术品视为低劣和粗俗,视为视觉表现的底层予以贬斥的看法。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五四”“美术革命”对于一般民众的直接影响如何实在值得怀疑。对于无法享受精英美术家创作的美术品的普通民众来说,能够比较轻易获得的、商业性的印刷品和复制品往往才是平易近人的美术品。这些被看做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东西使中国的民众获得全新的视觉经验,构成了全新的大众美术的视觉表现。历史事实表明,并非是那些表现美术家个人才华或作品的独创性、又为社会精英们享用的高雅艺术,恰恰是那些大众化的视觉表现,那些依靠复制或印刷的手段得以普及,并且受到社会大众广泛欢迎的通俗艺术,如民间肖像画、外销肖像画和月份牌美人画等,在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的过程中起到了以往未曾认识到的重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正是这种中国社会早期现代化阶段出现的全新的大众美术的视觉表现,构建出了中国美术现代转型的重要路径。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正是在社会下层、尤其是城市商业社会的下层得以启动。通过精英美术与大众美术的互动,精英美术与大众美术边界的跨越和大众美术品格的提升而得到了真切的实现。 中国美术论文:20世纪中国美术现实主义内涵的变化与发展 现实主义理论家尚弗勒里不仅在1855年发表的著名的现实主义宣言中,提出艺术应真实地表现当代生活,而且之后还宣称:“现实主义就其本质来说是民主的艺术。”① 库尔贝等所提倡的现实主义既反对僵化了的新古典主义,也反对追求抽象理想的浪漫主义。他们认为现实生活本身便是最适当的题材来源,无须进行粉饰。他们坚持表现当代生活,并以人文关怀的姿态描绘社会底层的人物形象。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美学观念自20世纪传入中国,它的生根首先出于中国社会和文化的一种自我需求,并伴随着中国在20世纪不同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文化思潮而发生侧重面与内涵的变化。 一、科学写实精神 20世纪之初,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豁然醒悟:社会发展乃至整个客观世界,都可以实证地认识、科学地把握。这正如等人介绍的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社会形态是有规律地发展和演进的。这种思想渗透到当时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由此,具有科学和民主思想内核的写实绘画在中国盛行就尤其具备了合理性。 1917年,康有为在《万木草堂藏画目》中发出的疾呼“中国画学至国朝而衰敝极矣”、“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者,其在今乎”,是20世纪最早对中国画进行清算和讨伐的文字,也是最早在美术上提出向西方画学学习的文献。该文通过为作者自己的“万木草堂”藏画编目作笔记的形式,对中国历朝画作的发展作了梳理和品评。文章从《尔雅》、《广雅》和《说文》等上古文献中释读“画”作为“存形”的文字本义始,进而论证所谓图画之制,就是“非取神即可弃形,更非写意即可忘形也”,这是康有为提出向西方画学科学性造型体系学习的逻辑起点。而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鼓吹者,陈独秀理所当然地把改良中国画作为新文艺运动的一部分,他在《美术革命》这篇文章中更加鲜明地提出了美术革命的任务就是改良中国画,而改良中国画就是要采用洋画的写实精神②。因此,他比康有为更为猛烈地抨击所谓“王画”,指责它们是“临”、“摹”、“仿”、“抚”中国恶画的“总结束”,他提倡的是能够自由发挥、抒写个性、不断创造的新美术。可以说,革“王画”的命,冲破文人画的禁锢,倡导写实精神,是新文化运动“科学”与“民主”精神在美术革命中的体现。 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上世纪20年代,无论思想认识还是鉴赏研习,既存在怎样认知西洋美术的问题,也有怎样追问民族艺术存在价值的问题,两者都关涉到艺术创作中的文化立场和文化策略。1917年负笈日本的徐悲鸿,又于1919年赴法留学,《中国画改良论》一文即发表于他留法的第二年。在中西画法的比较上,在中西美术道路的选择上,他都有了更为深切的体味,因此,该文开篇就提出了民族振兴与画学的关系。画学上所谓的“颓坏”,其实是“守旧”和“学术不独立”的结果,他为画学的振兴开出了“中国画改良”的方案:一方面他看到“西方画乃西方之文明物,中国画乃东方之文明物”,都有各自存在的价值,因此要守住佳者、继承垂绝者;另一方面,又看到“中国之物质不能尽术尽艺”的缺憾,必须改之、增之、融之③。中国画改良论无疑是中体西用方案,它和“中西合璧”、“西画化”的文化策略实际上存在较大区别。《中国画改良论》同时阐述了徐悲鸿倡导写实绘画的思想,即关于“妙”和“肖”的关系。在他看来,未有“妙而不肖者也”,“故妙之肖为尤难”。因此,他“实写”的主张既来自于法国乃至整个欧洲写实绘画体系,也本源于对中国传统绘画“不能尽术尽艺”的痛陈,而写实主义的思想和技巧,无疑更加强了他对于中国画“实写”的迫切性认识。徐悲鸿的“中国画改良论”和写实主义主张为20世纪人物画的变革提供了思想基础,影响了这个世纪人们对中国画特别是人物画的认识。 徐悲鸿执意推崇写实主义,不仅受到了那些引进现代主义的画家的批评,而且也遭到了传统中国画家的围攻。从维护中国画纯粹性的角度而围攻他的,主要是指责他用素描替墨,用写实造型取代了意象写形。徐悲鸿所谓建立新中国画,“既非改良,亦非中西合璧,仅直接师法造化而已”;而师法造化,“非一空言即能兑现”,这就必须有十分严格的素描训练,“积稿千百纸,方能达到心手相应之用”④。 在文人画家看来,艺术是和科学的理性精神、实证分析等背道而驰的,因此,文人画以极不形似为立论,中国书画乃至中国艺术都以表现主观为旨归。但“五四”时代的文化精英,毕竟是深刻认识到了科学对于改造国民精神的巨大作用。陈独秀的美术革命、徐悲鸿的中国画改良论,都无一例外强调绘画写实精神的问题,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个时代人们对于科学求真的理性精神的崇拜。关于美术与科学的关系,梁启超在为北京美术学校作的“美术与科学”讲演中,阐述得更为明确。他推崇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绘画,认为绘画对自然的复现,是让主观符合客观的求真认知。他说:“美术所以产生科学,全以‘真美合一’的观念发生出来。他们觉得真即是美,又觉得真才是美,所以求美先从求真入手。”⑤ 可见,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中国推动向西方画学学习的现实主义,实际上是欧洲的写实绘画传统,它以透视学、解剖学和色彩学为科学手段,以“摹仿”和“再现”为美学内核。从欧洲绘画史的角度,这种写实绘画并非全是库尔贝、尚弗勒里等人提出的“现实主义”概念。或许,在中西文化碰撞之初,在中国人开始认识欧洲再现艺术之初,中国倡导写实精神的艺术家,还不能明确分清“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流派和同样具有写实精神的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等其他绘画流派在思想主张上的区别。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对于具有科学写实精神的欧洲绘画文明的追求。 二、民主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所谓的“真”,就是实证性地使主观符合客观;所谓“善”,就是对现实存在的人的社会关系即伦理道德进行价值判断;而“美”,则是表达客观现实及社会价值判断的审美理念。现实主义首先以承认审美的客观性为前提,并以表现人的本质即人的社会关系属性为主要的创作方法。 20世纪上半叶,蒋兆和的《流民图》不仅用写实的表现方法再现了中国现实中的人物形象,而且作品通过对流离失所的人民的形象塑造,表现出对现实的批判性。徐悲鸿的《愚公移山》和《九方皋》虽然没有直接表现现实中的人物形象,但作品以写实的形象塑造和以历史、神话故事表达的对现实的隐喻,体现了写实绘画的民主思想。这都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品。实际上,现实主义和写实绘画最根本的差异,在于前者表达的是艺术主体对于现实社会构成的一种审美判断。由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虽没有明确提出“现实主义”的概念,但新兴木刻运动的艺术创作都指向了现实。受珂勒惠支、麦绥莱勒等现实主义大师的影响,那些作品都成为投向黑暗社会的“投枪”和“匕首”。新兴版画面向现实的审美姿态,决定了其在民族危亡之际能够走到大众前面,为救亡图存而呼唤和抗争。利刀劲笔,直面人生和社会,这正是在抗战时期没有哪一个画种能够像版画这样活跃和兴盛的原因。这些现实主义作品不仅具有革命性、宣传性,有的还具有纪实性、叙事性的特点。从整体来看,战时版画作品的内容题材包含了抗战宣传、战争场面的描绘、战时民众生活的写照和对解放区新生活的讴歌与赞颂等方面,被誉为“几乎独步中华大地的形象化宣传战斗武器”和“历史的缩影”。它们“决不是冢中枯骨,换了新装”,而“是作者和社会大众的内心的一致要求”。它们“所表现的是艺术学徒的热诚,因此也常常是现代社会的魂魄”⑥。 到20世纪50年代,俄罗斯巡回画派批判现实主义所提出的现实主义概念,进一步在学理上确立了中国现实主义的内涵。它继承了法国现实主义的民主思想,其理论家斯塔索夫坚持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唯物主义美学观点来指导这个画派,这些原则是“美就是生活”,艺术家的任务不在于追求那些不存在的美,也不在于去美化现实生活,而是要真实地再现生活。而作为绘画现实主义的精神领袖,车尔尼雪夫斯基阐述的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也成为中国画家坚持的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艺术的第一个作用,一切艺术作品毫无例外的一个作用,就是再现自然和生活。艺术再现现实,并不是为了消除它的瑕疵,并不是因为现实本身不够美,而是正因为它是美的。艺术作品任何时候都不及现实的美或伟大。”他进一步指出:“艺术作品的目的和作用,并不修正现实,并不粉饰现实,而是再现它,充作它的代替物。”⑦ 面向生活,是现实主义最重要的一个原则。20世纪50年代,传统中国画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怎样表现现实生活的问题。对此,王朝闻在《面向生活》一文中认为:对于生活的感受和理解,是决定作品内容好坏的重要条件,也是发展技巧的重要条件。前人在反映生活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技巧之所以可贵,不在于它古老,也不只因为它曾经适当地为他们的创作服务,而是在于它可以被灵活地加以运用,以此来表现我们当前的生活以及生活在画家头脑中的反映。王朝闻明确指出:“生活,是一切艺术的基础,是作品成功的重要条件。”“对于客观事物的状况和性质的深切感受与理解,正是保证能够发挥民族艺术的优良传统、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改变因袭陈套的作风、避免内容与形式脱离和充分运用想象的必要条件。”⑧ 这里,他不仅强调了“感受生活”的深刻性与丰富性,不仅提出了面向生活对于作品主题选择与主题表达的决定作用,而且强调了“感受生活”对于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技巧的重要作用。 在整个50年代,强调艺术面向生活、深入生活、再现生活成为中国美术创作的主流,但由此也产生了直接将生活搬进画面、直接在画面说故事、讲道理、宣传政治口号的现象,出现了在主题性创作中,以主题的大小及政治性作为衡量艺术作品的重要标准的问题。怎样区别艺术与生活呢,王朝闻用“一以当十”概括艺术对于生活的单纯化、典型性的创造作用,他特别强调了从生活的某一侧面而不是从生活的一切侧面来再现现实的表达方式,批评了人们在创作中注重了共性而忽视了个性的对于典型性的错误理解。他说:“艺术,特别是造型艺术,只能从生活的某一侧面而不是从生活的一切侧面来再现现实。”“艺术家难做的原因之一,就在于能不能在认识生活时,发现事物的内在意义,形成新颖的主题;能不能为了适应新颖的主题,选择最富于代表性的现象,切合特定艺术样式,塑造不落陈套的形象,典型形象。”⑨ 王朝闻关于“面向生活”和“一以当十”问题的论述,都是针对50、60年代中国美术创作现状尤其是主题性创作而进行的关于现实主义实践性的理论探索,是将以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加以中国化和造型艺术化的理论发展。它反映了50年代前后,中国现实主义怎样把反映现实问题作为艺术创作的主要问题的思想内涵,而典型性只是现实主义造型艺术在反映现实生活时怎样发挥主体创造作用的一个命题,现实主义的核心还是强调审美的客观性,而且作为一种主体创作,“艺术作品任何时候都不及现实的美或伟大”。 三、理想现实主义 20世纪50年代俄罗斯美术对中国美术的影响并不局限于批判现实主义。20世纪30年代苏联提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对中国怎样发展社会主义美术同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34年,苏联召开了第一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写进了作家协会的章程:“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作为苏联文学与苏联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和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⑩ 虽然,认识和反映生活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又不同于原有的现实主义。它要求艺术家们从客观现实出发,从现实不断革新的过程中去描绘现实,表现旧事物必然死亡、新事物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用社会主义精神鼓舞和教育人民群众。因此,这个现实主义也不同于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并不修正现实,并不粉饰现实”的现实主义,它所谓的现实,不是现实的存在,而是理想的现实,修正的现实。 “所谓‘反映现实生活’,就好像水中的倒影反映岸上的景物一样,只能反映近岸边涯上的一点,稍微远一点的景物就反映不出来了;这就是说,作者们不能从现实生活中看到它的发展,看到它的将来,所以也就看不清现在,看不见生活斗争的巨大意义,看不见生活里的美;有些作品所谓‘反映现实生活’,实际上只作到反映狭隘的视线所能接触的生活局部的‘真实’,而不能集中地反映生活里存在的那些更高更美的东西,不能把生活现象和生活的意义联系在一起,不能把现实的斗争和未来的远景联系在一起。这些作品的产生,我以为是美术家对于生活缺乏远大理想的结果。可以想象,如果艺术家对于生活没有理想,对于生活前进的道路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那么,他能用什么眼光来观察生活呢?他怎么能够在生活万象中去发现美呢?他的作品又怎么能够在劳动人民中起鼓舞斗志的作用呢?”这是蔡若虹1958年在全国美术工作会议上讲的一番话。讲话不仅要求艺术反映现实,而且要求艺术能反映“更高更美”的现实,为此也要求作者“从生活实践中提高创作思想水平”。“在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方面,作者们站得不高,看得不远和想得不深,恐怕是创作思想的通病。什么是站得不高呢?高的立足点是什么呢?从远处说,我以为高的立足点就是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近处说,就是政治挂帅。”(11) 艺术形象的塑造,离不开艺术主体的想象。现实主义认为想象不是对生活的臆造,而是作者对于生活的美的探索和体现。但理想现实主义同时又认为,想象“又是作者的美的情操在艺术创作中的直接反映”(12)。因此,理想现实主义不仅仅允许想象,而且提倡那种加入主观审美判断的“修正现实”的想象。这个时期的许多作品,如表现抗日战争历史事件的《地道战》、《八女投江》和《狼牙山五壮士》等经典之作,不仅注重对于历史主题真实事件、真实人物的形象塑造与刻画,而且注重视觉艺术中对于文学叙述性瞬间的选择与描绘,注重艺术主体对于历史事件的想象与重构,注重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精神的表达与发掘。即使像《八女投江》、《狼牙山五壮士》这样的题材,也是“雄壮华彩”的气概大于“悲惨哀伤”的成分,不是悲戚哀恸、惨烈忧伤的实写,而是豪迈激昂、雄浑壮丽的想象与塑造。因此,“崇高”是50、60年代战争主题的现实主义美术作品的主调。“在生活里已经存在或可能存在的事情,作者不可能样样都耳闻目睹,更不可能样样都经过亲身体验,艺术的创造,也并不局限于生活实践的重复,生活实践无论怎样丰富也是有限的,而艺术的创造却是无穷的;这道理就在于植根于生活的想象在艺术里可以开更多的花,结更多的果;未曾体验和无从目睹的生活现象,只要能通过想象,能通过作者思想感情的反照,也仍然能够发现和体现生活的美的光辉。”(13) 50、60年代的现实主义是英雄与理想的颂歌,是现实理想对于历史主题的再现与重塑。如果说理想现实主义对于现实和历史主题的再现与重塑,是“正确的人生观和崇高的思想感情”“和客观真实取得一致”的辩证统一,那么到60年代中后期所总结出的“三结合”创作经验,以及“”中被极度庸俗化的创作方式,则将这种理想的现实主义推演到和“现实真实”背道而驰的“伪现实主义”之中。当理想现实主义夸大了“正确的人生观和崇高的思想感情”在表现现实中作用的时候,同时也就走向了现实主义的反面。而从理想现实主义滑落到“三结合”的创作模式,即“领导出思想、作者出技术、群众出生活”(14) 则已经和现实真实无关,它的负面影响必然会使艺术受到政治理念的支配——“美术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我们的艺术就是要从属于我们的政治”。所谓“画我们时代最新最美的图画”,就是一种政治理念的图解——第一,充分表现伟大的革命的时代精神;第二,必须描绘最新最美的题材;第三,必须塑造出最新最美的形象;第四,必须具有最新最美的艺术形式。然而“要画最新最美的图画,首先要求我们的美术工作者要具有革命的思想和革命的感情,要画革命画,先要做革命人”(15)。所有这些理念不仅不是现实的反映,不仅是用主题先行、观念先行替代现实,而且对艺术主体提出了所谓的“政治审查”要求,从而将对艺术创作规律的探讨,更换为关乎政治内容、政治身份和政治前途的惟一选择。 四、人本现实主义 新时期中国美术的繁荣与发展,是在思想解放运动中逐步实现的。解放思想,无疑是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人们从极左错误思想的羁绊中冲决出来的重要武器。当时人们不仅要把曾经被神化的领袖还原到人的地位,而且要把对英雄主义的简单颂扬转换为更多地对社会现实的揭露,由此展开的种种论争,都和怎样理解现实主义相关联。1980年1月,《美术》杂志召开由中央美术学院教师、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人员参加的座谈会,会上有人提出“不要只抱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不放”,“今天谈思想解放,不应回到五六十年代,而应当迎接八十年代”等观点。在解放思想的“八十年代第一春”,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反思由此开始。当时以笔名“奇棘”发表的《谈“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美术创作中的一些问题》(16),是最早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提出异议的文献之一。文中提出质疑的,一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以情节性的绘画为主,它是从时间艺术假借到空间艺术从而取代了绘画的本质特征;二是我们都用一种规定的方法去观察生活、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绘画反映生活的广阔可能性失去了它潜在的力量,绘画内容狭隘到最终被规定的政治内容代替了。对这两个问题的质疑,都切中了“”时期所谓“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的要害,因此,作者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个方法”提出的“是否从根本上存在着深刻的内部的矛盾”的疑问,也蕴藏着对于绘画艺术存在自身规律的肯定。 而胡德智发表在《美术》1980年第7期的《任何一条通往真理的途径都不应该忽视》一文,则首次提出“现实主义流派”和“现实主义精神”两个概念的区分。文章指出:现实主义精神不是有了现实主义流派后才产生的,也不是现实主义流派所独占的,历史上所有的艺术流派,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是人们当时对世界的认识、思考和表现,都具有现实主义精神。这个论点的提出,在于矫正了人们长久把“现实主义流派”误作“现实主义精神”的认识。作者也正是从这里引申出了两个话题,一是“现实主义不是惟一的正确描写世界的方法”,二是“任何通向真理的途径都不应该忽视”。显然,文章的本意,是通过这个论点来肯定包括现代主义在内的所有艺术流派的“现实主义精神”,特别是肯定现代主义表现了现代人的心理和情绪,肯定现代主义反映了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的社会现实,尽管现代主义已远离对事物的描绘与再现。这样,也就为当时人们重新认识现代主义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在如何认识现实主义这一概念上,邵大箴说得更为准确:“现实主义是一种创作方法,也是一种表现手法。作为创作方法,它的基本要求是要反映现实生活,用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给人们以精神上的鼓舞和美的享受;作为表现手法,它和写实同一概念,只是一种艺术的写实,不排斥凭藉想象的夸张,其基本要求是明白易懂。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写实表现手法是不能等同的两个概念,不能混为一谈。”不仅如此,作者还强调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艺术主体认识世界的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强调“创作者对待现实生活和人民大众的态度是构成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基础”。他说:“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艺术家决不会仅仅把艺术作为一种赏心悦目和自我娱乐的手段和工具,决不会满足自己的作品只有少数知音者而置广大群众的需求、接受能力与欣赏水平于不顾。相反,这些艺术家坚持从现实生活出发,真诚地表达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以自己的创作干预现实生活。这样的艺术家可以在画布上,在油泥中,驰骋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可以运用写实、寓意、象征、抽象等多种多样的手法。当他这样做的时候,也许并不十分明确地意识到作品所包含的社会意义和将要产生的艺术效果,但他无疑是忠于生活和忠于自己的感受的。他决不会远离生活去拼凑去臆造,也决不会为了某种一时的需要违背自己的良心趋炎附势。他要求自己反映的内容和人民大众息息相关,要求自己的艺术语言为更多的人所能理解和接受。因此,写实的手法通常为现实主义艺术家所采用。”作者并不认同“一切艺术流派都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说法,他提出的观点是辩证的:“我们应该有气魄,有胆识,肯定现代派艺术中一切从内容到形式有价值的东西,包括有现实主义精神的东西,但不能全盘肯定现代派,不能不加分析地给现代派送上一顶‘现实主义’的桂冠。”(17) 这些文章在廓清人们对于现实主义的认知误区,特别是从美术图解政治的主题性创作和伪现实主义创作理念的禁锢中挣脱出来,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总括起来说,新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人们认识的现实主义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清理: 1. 现实主义不应以情节性的绘画为主,不应以文学性的描绘削弱或取代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的本质特征。2. 现实主义具有两个基本内涵:既是一种创作方法,也是一种表现方法。3.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它的基本要求是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再现,用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给人以精神上的鼓舞和美的享受,或者通过对社会底层人民生存状况的描绘体现艺术主体的人文关怀。4.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表现手法,和写实属同一种概念,但写实仍包含着艺术主体的想象创造。5.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并不是有了现实主义流派后才产生的,历史上许多艺术流派、许多艺术作品,所表现出的当时对现实世界的认识、思考和呈现,都具有现实主义精神。6. 现实主义的本质特征是真实,尤其是在某一历史时期,广大人民的意愿难以得到实现的时候,暴露与批判也因此成为现实主义艺术表达这一意愿最有力的武器。 因此,顺理成章地,新时期美术的起点就是从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暴露与批判开始的。连环画《枫》、程丛林的《1968年×月×日雪》,从揭示“”伤痕到暴露“人性”真实;罗中立的《父亲》,从乡土写实到人道主义的精神孤旅等等。当时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让人们从对英雄和领袖的崇拜中,从理想和教条的束缚中回到现实世界,特别是回到现实中人的真实精神世界。新时期历史主题的现实主义创作更加注重对于历史真实与人性的发掘与表达,当时提出的革命历史画要“忠实于历史真实”的观念和强调造型艺术的独特规律,“忌用说明性、解释性的细节来表现故事和情节”的思想,都影响了新时期以来关于历史题材的美术创作。在审美精神上,由原来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转向了悲情现实主义和平民主义,像现实中的“伤痕”美术一样,画家们往往也通过战争素材寻找中华民族历史的“伤痕”。因此,这个时期以表现“大屠杀”为内容的作品非常广泛,而且作品大多通过酷烈的场景描绘,宣泄历史悲剧的纵深面。某种程度上它和50、60年代在表现“悲壮”时的只“壮”不“悲”有所不同。就表现人物而言,也由原来的表现“英雄”、塑造“典型”而转变为对战争中普通人的描写,像沈嘉蔚《红星照耀中国》那样的鸿篇巨制,却刻意把领袖人物隐藏到平民和战士之中,这和理想现实主义时期的领袖形象塑造形成了鲜明对照。 由“解放思想”开始的对于“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反思,拓宽了人们对于现实主义内涵的理解,人们从单一的写实绘画,开始探索绘画艺术发展的自律性,关注“形式”在视觉艺术中的主导地位,关注个性精神、主体精神对于现实世界的呈现、超越及其独立性。对于“现实主义”的讨论,对于“内容和形式关系”的讨论,对于“艺术以自我表现为目的”的讨论,对于“艺术本体独立性”的讨论,都试图摆脱“社会政治意识”和“社会人伦判断”的束缚,而走向艺术主体的张扬与整个社会人本主义精神的表达。 从“’85新潮美术”到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大展,中国现代艺术用了几年时间走过了西方近百年以张扬主体创造精神为内核的艺术历程。西方现代和后现代艺术之所以能潮水般地涌入,正体现了社会对于人本主义精神的饥不择食。那时,人们要摆脱的是那些教条主义的理念。的确,“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的观念摧毁了人们许多固有的观念,从90年代起,中国艺术开始了更高层面的本土艺术自觉和人本主义精神的重建。 90年代的所谓“近距离”对当代社会中个体生存状态的倾心,是从对人的社会关系的“类”意识再现,转换到自我视角的“个体意识”的表现。在中国当代都市文化中,个体生存体验已成为艺术表达的主要方面,从具象、表现而走向非具象、抽象、超现实,再到实物直呈,都掩饰不住作品中对于社会与自然的“人”此时此刻“自我存在”的肯定,都体现出精神的寓意和心理的体验。它是从个体“人的存在”表现出的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总之,新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引发了中国文艺界对于现实主义的整体性反思和理论梳理,没有这一思想解放运动,人们便不能从“”伪现实主义的禁区中冲出来,去真正表现生活中的“人”,也不可能把现实中的“人性”和“个性”放在揭露“”黑暗的首位。新时期的改革开放,无疑也拓宽了现实主义的内涵,这个内涵就是:1. “写实”是现实主义的重要表现方法,但不是现实主义惟一的和独有的标志,“写实”作品也可能表达“形而上”的精神观念(如后现代主义一些作品),也可能反现实或伪现实(如“”中创作的许多作品)。2. 现实主义的思想或精神不只存在于现实主义的流派中,人类艺术史上的许多流派、许多优秀作品(包括众多现代主义流派及作品)都具有现实的指向或现实的针对性,都在一定程度或某些侧面上体现了反映或折射现实社会与生活的创作方法。3. 更加注重造型艺术中的现实主义创作规律,而不再移用文学创作中的典型性和情节描绘的瞬间性,将写实传统和象征、寓意、夸张、意象、表现、抽象、超现实、挪用、并置等现代造型艺术语言的探索相融合,发展了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4. 将现实主义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转换到对现实中“人”的关注,特别是对现实中每一个人的个体生存价值与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于精神寓意和心理体验的现实性表达、对于放逐人性纯粹艺术语言的探索和主体精神的张扬,不可能在“不修正现实,不粉饰现实”所体现的“审美客观性”的时代而产生和放大。 新时期美术实践中的现实主义精神所显示出的思想意识,内置了对于20世纪引进的科学思想体系与方式的调整,也充分体现了对于社会个体的“人”的尊重和对于“个体存在”价值的肯定,它从审美的社会性走向了人本主义的个体性审美表达,承认并强化了消费社会中艺术主体的精神独立和与物欲横流相对立的艺术主体的创造价值。 中国美术论文:20世纪90年代中国美术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摘要: 在历史的年轮刚为20世纪最后的一个十年划上句号的今天,回头考察一下这段历史,人们会发现,这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差异巨大、彼此矛盾的各种物质和精神存在,都在这十年的现实舞台上拥有着自己的空间。它们纠缠杂糅在一起,形成一道奇异的共生景观。正是这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实孕育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美术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一、85新潮美术运动的影响 对当代中国美术,85新潮美术运动是一段难以忘怀的火热记忆。尽管到1989年的《中国现代艺术展》,它在褒贬难辩的争吵中匆匆落幕。但仍然给整个美术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并对90年代美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事隔十年,我们已经能以较为冷静客观的目光评价这场运动。85新潮美术运动的起点是对“”期间美术异化为政治话语工具的反拨,是一次向美术艺术本体回归的潮流。但是在80年代中后期整个社会文化情境的影响下,它迅速偏离了原来的轨道,被卷入了一场民族精神解放与文化革新运动,并在其中充当了急先锋。“它所思考、关注与批判的问题已远远超出了以往的所谓艺术问题,而是全部的文化社会问题。85运动不是关注如何建立和完善某个艺术流派和风格的问题,而是如何使艺术活动与全部的社会、文化共同进步的问题。因此,它对艺术的批判是同全部文化系统的批判连在一起的。”[1](p.206) 80年代初期,经历了十年的“美术”话语权力压抑,获得解放的美术界表现出对美术艺术本体——形式和情感因素的强烈渴望。伤痕美术、惟美画风、乡土自然主义一时间成为潮流。伤痕美术以写实再现“”现实为手段,突出它留给整个民族几代人的心理创伤。它抛弃了“美术”虚假的“高大全”和“红光亮”模式,将目光对准普通人在这段历史中的生活场景,用冷、灰、暗的色调和细腻的笔触渲染记忆中的伤痛情感。程丛林的《1968年×月×日雪》、何多苓的《我们曾经唱过这支歌》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伤痕美术以有限的语言方式开启了新时期美术的情感表现闸门,将美术引领到关注人性深层感受的方向上来。乡土自然主义的题材从“记忆”转向更宽泛的小人物生活和风土人情,愤懑、感伤的情绪让位于平静的人性慨叹和风景陶醉。其中以陈丹青的《西藏组画》和罗中立的《父亲》最为突出。与此同时,惟美画风在追求形式美、反对主题先行的旗帜下开始了对美术形式因素的张扬回归。袁运生的机场壁画《泼水节——生命的赞歌》、吴冠中的江南小景、靳尚谊的人体、人物油画使美术语言形式因素得到极度的突出。其间伴随着“抽象”、“形式美”“艺术本体”的理论探讨,为新时期的美术形式和语言研究确立了地位。 至此,美术界开始走出在政治话语中充当工具的命运,呈现出按自治原则发展的趋势。但是时代并没有赋予它足以相对独立发展的充分稳定的环境,随着85文化运动的兴起,它很快就被卷入了这场急风暴雨式的文化思想运动中。应该说,在85新潮美术运动的全过程中,语言的开掘尝试是一条显而易见的发展线索。在短短两三年内,当代美术演练了西方美术从古典到现代再到后现代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几乎所有的语言方式。但是这些语言探索一开始就不是单纯的形式自治发展要求的结果,而是为了承载有别于“美术”也有别于新时期美术的情感现实和精神指向。当这些情感和精神在85文化热中变得愈来愈驳杂、强悍时,美术的形式演进就被带上了旋转得愈来愈快的观念言说的魔盘,直至最后被甩出自己的轨道,成为各种文化、哲学观念干瘪的幌子和外衣。 85新潮美术运动的突出特点之一是群体和宣言的众多,写着不同道德理想和艺术主张的旗帜在彼时的美术界触目皆是。伴随着文化热潮中西方哲学文化艺术理论的大量引进,清算传统文化、呼唤现代人文精神成了美术界压倒一切的声音。理性主义的张扬者北方艺术群体就公开宣称:“我们的美术并不是'艺术'!它仅仅是传达我们思想的一种手段,它必须也只能是我们全部思想中的一个局部”[2],在85新潮美术运动中突现思想和观念成为创作的第一要义。其中以北方艺术群体、红色·旅、池社及吴山专、谷文达等为代表的理性主义画家主要用西方近现代的理性、人文、个性至上观念反抗传统文化中的群体依从、避世退守等消极文化心理;以西南艺术研究群体、江苏新野性派等为代表的生命之流画家则接受了西方生命哲学和弗洛伊德哲学,对传统文化中的实用道德理性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其中王广义、丁方、杨志麟、张培力、耿建翌、毛旭辉、张晓刚等优秀画家在宣扬其思想文化主张的同时,也对美术语言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留下了一批在今天看来也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优秀作品。但是运动中产生的大部分作品,特别是85后(注:一般将85新潮美术运动高潮过后的美术活动称为“后85新潮美术”,它是比85运动更激进的反艺术潮流与回归本土、回归艺术性的潮流及后现代思潮的混合。)风起云涌般出现的反艺术潮流中的行为艺术、现成品艺术、陋室艺术,大都生搬硬套西方哲学、艺术的观念和形式,更有以获取新闻效应为目的的哗众取宠者混迹其中,使整个运动的后期呈现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混乱局面。 85新潮美术运动以艺术探索与变革的形式承载了文化批判和思想解放的重任,带着他治的镣铐演绎了一段自治的舞蹈。正如后来者指出的那样,作为艺术家,85青年画家对文化、哲学观念的过分推崇使他们疏于语言形式的深究细琢;作为思想家,手中操持着的感性言说方式又使他们在观念演绎的途中只能浅尝辄止,于是等待他们的只能是不伦不类的尴尬位置[3]。 尽管如此,85新潮美术运动对后来的中国美术仍然具有多方面的深远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85新潮美术运动确立了当代美术作为文化批判与重建之一员的角色地位,其自身实践是对这种角色意识的极端张扬。“文以载道”尽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艺术的主要使命,但在这一古老文化渐至成熟也渐至僵化的过程中,“道”的内涵也愈来愈狭窄,直至等同于统治阶层的权力话语。85文化运动将批判矛头指向传统文化,就是要恢复文之所载之“道”的原初意义。它不仅是某一集团、某一阶层的价值取向和趣味标准,而且还是一切合乎民族发展要求,富有健康活力的思想主张和文化精神的集合。因此,作为85文化运动的一部分,85新潮美术运动具有浓重的文化关怀倾向是必然的。事实上,艺术家的文化关怀不仅是一种文化发展策略,更是美术作为人的精神显现方式这种特殊属性的必然要求。“何时艺术不是谈论艺术本体,而是谈论人的问题的时候,则是艺术自身的光复。而从社会功能角度讲,艺术扩张这一文化战略具有将艺术与人类生活和精神真正结为一体的重要意义。”[1](p.217)85新潮美术运动是一个极端的例子,证明特别是在文化蜕变时代,艺术不可能是自足的文化存在,担当理想与道义是它无法回避的使命和责任。尽管90年代美术曾一度出现远离深度思考和意义追问的趋象,但文化责任感作为一种强劲的美术发展潜在动力从未从当代艺术家的意识中消失。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美术界中逐渐回流的批判意识就是最好的证明。而这正是85新潮美术运动精神的延续。 2.85新潮美术运动中对西方艺术思维和艺术手段的大量引进和搬演极大地开拓了中国当代艺术家的视野。在十年后的一次美术界聚谈中,有人曾这样评价85运动对后继者的意义:“'85'更是一种先驱式的实践活动,它带来了中国人理解艺术、从事艺术的勇气和冒险精神,并因此开拓了中国当代对世界艺术的、文化的资讯收集和占有思维,使今天中国艺术家对信息和资讯的重视和交流变成一段基本活动,由此使之产生要与国际接轨与要进入世界规则的念头,并认识到其可能性与可操作性。'85'造就了一大批艺术从业者,更年轻的艺术家会不自觉地以此作为借鉴而谋求突破与发展。”[3]85新潮美术为90年代美术准备了国际化的目光和起点。 3.85新潮美术运动过分观念化、工具化的倾向及这种倾向使其最终失去存在合理性的结局给90年代美术极大的警醒:观念运动必须遵守艺术自身的游戏规则。如果彻底撇开美术的艺术限度与要求,结果将不是观念的突现,而是观念与形式一同坍塌。在这次美术运动渐趋退潮之时,理论界曾有多侧面的深入反思:“这个'现代梦'搅得我们身心不宁。焦灼、躁动、急迫、喧嚣、臆想、梦呓,都不能使我们真正地凝结文化成果。还是要用真实的生命状态、深刻的内心感受和有效的创作方式去建构鲜活的精神世界。”[4]90年代初,新生代画家们的一句话——“画画就是画画,活儿要地道”,看似简单却能代表后继者对85新潮美术的反省和思考。90年代回归艺术本体、关注现实生活与当下感受、注重语言研磨的美术潮流正是这种反思的具体化。 二、物质生存方式的渐变及其影响 进入90年代,在文化界陷入徘徊转入沉潜状态的同时,另一场意义的变革不事声张地在这块土地上悄然展开,这就是物质生存方式的逐渐改变。市场经济的全面展开和逐渐成熟使物质力量显示出人们始料不及的威力,金钱的作用开始渗入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消费成了新的时代生活主题,不仅家庭生活中越来越多地挤满了各种十年前、五年前尚闻所未闻的便利机器,工作之余人们已不再愿意研读、聚谈,而是涌上街头,加入花样不断翻新的娱乐洪流;书店里曾经是一代人精神食粮的诗歌、小说、哲学、文化理论书籍少人问津,热销的是各种光怪陆离的娱乐、游戏光盘;通讯的迅速发展加快了整个社会的运转节奏,也改变了人们之间的联结方式,拓展了整个社会的视界,在网络罩住越来越多人的生活中,悠然散淡的抒情时代终于宣告彻底结束。 90年代社会物质生存方式的改变渗透到精神领域,使社会文化面目也逐渐蜕变,最为直接显著的,是日常生活中道德观念的松动和价值取向的漂移。金钱和物欲侵蚀着原本单纯的社会精神理想,成为人们行为选择的另一标尺;新事物新观念的不断涌现和冲击使原本单一刻板的道德戒条变得灵活宽容;曾经坚定地捍卫精神理想和文化价值的知识分子,随着社会地位被新一代经济弄潮儿的取代,肩上承载着的社会责任感也逐渐分崩离析。r.e华纳曾说:“文化的进步取决于文化的物质条件的进步;特别是任何历史时期的社会组织(这里指社会生活的行为方式、经济、政治等活动)都限制着那一时期的文化的种种可能性。”[5](p.51)无论人们的主观意愿如何,有实质意义的精神迁移是在物质生存方式变更的基础上才会发生的。在90年代滚滚的物质热浪的蒸发下,此前做为社会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的传统观念和古典情境,以及做为时代心灵的最后依凭的理想主义消失得无影无踪。90年代是一个真正在精神和心灵上无所期待的时代,人们不仅从理智也从情感上接受了救世主的幻灭,不再愤懑、伤感。开始从真实的下界生活中寻找生存的根基与动力。 90年代这种新的物质与精神现实,从两个方面对这个时代的美术风貌发生着影响: 1.它改变了美术与生活的关系。曾经高高在上进行精神训谕的先知美术不再有效,放下架子、回归生活,甚至充当感官娱乐的角色,是今日美术生效的必要前提。平民化,是90年代社会文化现实对美术的首要要求。这一要求影响了90年代美术的题材选择、语言方式及精神指向的尺度把握等诸多方面:日常琐屑生活场景及感受的大量入画,写实主义的回潮甚至泛滥,作品精神向度的浅表化,甚至某种程度的媚俗倾向的出现,都是现实文化逻辑使然。 2.它是美术媒材变化的现实文化根据。物质现实的积累给了艺术创作接受者以多方面的准备,使大量新鲜媒材进入美术界语言视域。如果说85新潮美术运动中各种行为艺术、装置艺术、实验艺术只具观念冲击的文化策略意义,那么进入90年代,架下美术的发展便真正获得了自己的现实根据与可能。其中雕塑的快速发展、装置艺术在90年代中后期的渐成主流、视像艺术的被广泛接受,都与时代现实中物质生存方式的变化直接相关。三、文化生存环境的宽松化及其影响 进入90年代,随着新的物质生活方式的快速成长,许多新的精神因素悄然出现,逐渐侵蚀、改变着传统权威话语的内涵和面目。同时物质力量的迅速扩张挤压侵占了精神在人们生活中原有的位置和空间,社会观念体系变得灵活和松动,这在无形中消解了许多悬而难决的意识对抗与道德冲突,也使一些经多次文化论战仍无法决断的争端失效而成为假问题。另一方面,随着对外开放的逐步展开,在大量西方的经济技术与科技力量涌入国门的同时,各种异质的价值学说和思想观念也侵入原本单纯的传统文化肌体,对中国传统的文化格局产生了颠覆性的深远影响。新的社会文化力量的悄然生长与传统文化中陈旧规则的主动退场同时进行着。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90年代“由意识形态权威来组织的社会正让位于一些由非意识形态因素来重组的社会,新的历史境遇恰恰是非意识形态性的。至少不是意识形态中心的。”[6]在90年代的社会进展中,曾经为几代文化斗士追求的宽松的文化生存环境正在得以形成,这从多方面影响着90年代的美术面目: 1.使90年代美术开始摆脱工具主义命运。美术作为文化斗争甚至政治斗争的工具而存在的命运因文化生存环境的宽松而得以拨正,使其能够逐渐疏离功利主义的焦虑而以从容健康的创作心态回归本体,使美术的自治成为可能,这是90年代美术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 2.为多元化美术格局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文化环境的宽容,带来了美术生存和发展环境的宽松,这使不同面目、不同性质的美术方式都能获得存在、试验与发展的可能与空间,彻底改变了在权力话语专制下的一元独尊的美术状况。这使90年代成为一个世纪以来美术样式、语言、风格、技法最为多样的时代,使当代美术发展真正进入了多元化时期。 3.在逐渐宽松的文化生存环境中,90年代艺术家能够以更健康的心态对待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影响,对本土艺术精神和西方艺术观念的继承、吸收、借鉴、取用甚至拿来都逐渐正常。不仅创作者对西方艺术观念的学习和借鉴能够处之泰然,批评界也鲜有动辄痛心疾首、挥舞大棒者。而近十年的美术实践也表明,真正正常的交流不仅不会使我们与传统割断联系、成为西方的翻版,自由的选择、对比还会更快地促使我们走出古老禁闭的神话,寻找到属于现代也属于自己的言说方式。 4.为90年代艺术家提出了新的时代责任和文化使命。文化生存环境的宽容也意味着不同面目和性格的精神力量的共生共存,这使90年代成为一个充满问题、疑惑、也充满各种可能性的年代。当代美术作为时代精神的关注者,如何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为当代文化提供建设性的意见,是时代的期待。尽管今日艺术家已不可能再扮演当代社会的精神导师,但关注人类心灵安顿和精神生存状态是艺术家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事实上,90年代美术实践亦证明,宽松的艺术创作环境使当代艺术家“以艺术语言的个性化再创造和重组,以艺术创作主体的个人角色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以艺术语言的不同话语和艺术家个体的不同角色之间的相互差异性,进入了一个单个的人的时代……并以此同处网络中的其他社会个体和群体产生辐射影响。”[7] 四、文化交流渠道的畅通及其影响 随着经济开放政策的实施,90年代的中国终于摆脱了独立于世界一隅的形象,开始全面融入越来越一体化的地球。经济交流的频繁疏浚了通向世界的渠道,也为文化交流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应该说,这是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美术界在对外交流中最为自由的时期。更多的西方美术家和他们的作品有机会进入中国;更多的国内美术家有机会走出国门,去世界各地的美术馆研究西方美术史上的精品;更多的国际艺展中开始出现中国艺术家的身影和声音……这种畅通的交通渠道给90年代美术带来了多方面的积极影响: 1.它为90年代艺术家全面及时地了解世界美术的发展状况提供了条件。在对西方美术观念、技法的借鉴中,全面深入地研究是有选择地取用的必要前提。从90年代的美术实践中我们也看到,85新潮美术运动中那种西方美术表现技法与内在理念的生硬搬用状况有了相当大的改观。艺术家们在对此在生活的介入,对当下现实的关注表现中运用的西方语言媒材手段与自己的现实情境间显然有了更自然贴切的融合;观念与技法的学习借鉴更多地是积极有效地表现了作品的内涵而不是限制甚至窒息它。这种艺术创作中学习、借鉴的自由境界的获得,的确得益于文化交流渠道的畅通给艺术家带来的宽阔视界。 2.美术外部生存运作机制的引进。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艺术市场观念的树立和初步实践。美术活动中利益因素的出现首先是物质生存方式改变的结果:市场经济的无处不在,物欲力量的逐渐强大为艺术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时代背景。而具体操作方式与运作模式的建立则主要得益于对外交流中域外美术市场的介入。艺术家的创作及作品进入市场曾一度引起美术界与批评界的激烈争论。市场派认为作品通过市场实现和确认自己的价值是现时代美术得以生存的唯一方式;反对派则坚守艺术无功利原则,认为市场化是艺术的媚俗甚至堕落。理论的争吵并未找到当代美术的最终出路,倒是在逐渐推进的市场实践中,利益化与非利益化的创作和作品都渐渐接近了自己适合的位置。专为市场销售而进行的艺术生产与执着语言表达和精神诉求的作品都健康地生存下来,也许这正是未来美术存在的健康格局和最佳方式。 曾有论者认为:“中国艺术在90年代之后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我们再一次清楚地看到文化断裂的现象,而我们试图硬性给艺术归纳的连续性在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上一次又一次地遭到破坏。”[8]事实上,经过对90年代社会文化现实的梳理,我们发现,是转变了的中国社会文化状况为当代美术提供了新的现实发展可能,使它终于摆脱在理论对抗与文化冲突中无处落脚的尴尬境地,走上了在他治与自治的双重规范下稳步发展的道路。 中国美术论文:象、意、形、神范畴在中国美术批评中的运用 【内容提要】在中国古代美术批评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独自的批评术语和批评概念,象、意、形、神就是中国美术批评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范畴,这些范畴在中国古代绘画与书法艺术批评中得到了广泛使用。研究象、意、形、神及其他有关中国艺术批评范畴,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中国古代美术批评理论的精神实质,掌握中国古代美术批评的独自风貌,并于建立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理论也有重要作用。 【摘 要 题】美术批评 【关 键 词】中国美术/批评范畴/象意形神 【正 文】 在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中国绘画、书法艺术的发展,中国美术批评得以展开。与此同时,开始形成中国独特的批评术语和概念。如象,意的概念,是从先秦哲学中吸收到艺术批评中来,在魏晋得到进一步的阐释。而形、神的概念,也是借助汉魏六朝哲学形神论中的基本涵义,转换到艺术批评中,使形、神的概念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成为美术批评最重要的范畴。象、意、形、神和其他批评术语成为此后中国美术批评的基本范畴体系,成为批评家们品评作品精神内核和形式的艺术标准。 象、意、形、神,是中国美术批评中的最基本的范畴,在中国美术评论的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并且也成为中国美学的基本概念。 象和形都是一种广义的视觉形象,是和图形、图像相关的,因此和绘画的本质特点相连。所以象和形历来被首先用于进行绘画评论。 我国训诂专著《广雅》解释“画,类也”。意为绘画为类似形物。我国最早解释字义的专著《尔雅》说:“画,形也。”意为绘画就是形状的意思。东汉许慎在所著我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说文解字》中说:“画,畛也。象田畛畔,所以画也”,《说文》的这段对画的解释的文字,出自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畛,井田间陌也,即田间小路,引申为界限,区分之义,畔,田界。这可否引申为画即描绘物的形廓。今《说文解字》本,以同治十二年(1873年)陈昌治复据嘉庆十四年(1809年)孙星衍刻字本改刻一篆一行本,对画的解释与张彦远引文不同。今本说:“画,界也,象田四界,聿,所以画之,凡画之属皆从画。”[1] 画就是象田四界,即整齐地画出物之轮廓,聿为古画字之上部,即书写,引申为用笔画。东汉刘熙撰训诂书《释名》说:“画,挂也。以彩色挂物象也。”为什么将画释为挂呢?是否是用彩色将物象画成,然后挂起供人观赏,不得而知。以上对画的解释,都同画物之外形,轮廓有关,画就是象形、类形,是与造形,赋形不可分的。 我国绘画,在古代还和书(文字)、八卦紧密相连,有时被放在一起进行论述。据传汉代孔安国撰《尚书序》说:“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2] 伏牺、神农、皇帝之书,谓之三愤,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在伏牺统治天下时,就开始画八卦,造书契,结束结绳记事年代,文籍由此而生。《周易》中所说的“设卦观象”,八卦用象占卜,由于八卦是抽象的符号,同时也是一种形象,所以称八卦为画八卦,画八卦对书写文字也相类似,所以称画八卦造书契。书(文字)、画、八卦都有形可观,都是直观的形象,所以它们常常被一起加以论述。书(文字)、画、八卦都是古代中国人观察天地事物而后创造出来的,“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周易·系辞上》),观天察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也就是观察天地之象与形。八卦之象,是拟诸形容,象其物宜,八卦是一种抽象化了、符号化了的直观形象。《周易·系辞上》还说道: 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化莫大乎四时,县(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者,莫大乎蓍龟。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3] 所谓见乃谓之象,即观察天地时,看见的天地万物之形象则称为象,也就是法象莫大乎天地。天地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八卦关系到吉凶大业之大事。在上述引文中,《周易》将设卦观象同书、图三者并论,“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是说圣人观天地之象而设八卦,接着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即说图绘与书法(文字)的传说中的起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也说到“龟字效灵,龙图呈宝”,古代传说在伏牺氏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又称“龙行行图”),又有神鬼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伏牺根据这些图和书,画成八卦,著成《周易》。在《周易·系辞下》中也说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所以八卦的生成,乃是观天地之象、察鸟兽之文,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结果。 东汉文字学家、经学家许慎(约58—147年)著《说文解字》,集古文经学训诂之大成,为后代研究文字及编辑字书的重要根据。他在该书序中,论述文字的产生与发展和书法与绘画的密切关系。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皇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V,万品以察,盖取诸。扬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 苍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卦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诂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1] 许慎承袭《周易》说法,庖牺氏作八卦是观象于天,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结果。苍颉造字,依类象形,根据各类事物的形象来造字,最初的文字,“故谓之文”,文即纹条,所以最初的字是形纹,后来将形纹和声音结合,“即谓之字”,然后再著于竹帛,称为书。文字的产生是“依类造形”的结果。最早的文字是象形文字。许慎所说“六书”即六种造字方法,前三种指事、象形、形声方法,所造的字如上下、日月、江河等都与形似有一定关系。象形者画其物也,所以象形字,类似于图画勾勒物体之轮廓。这也是中国讲书画同源的根据。 20世纪我国的古文字学家唐兰,在30年代曾于北京大学开设《古文字学导论》课程,其讲稿于1936年印行。一般说来语言先于文字,文字是语言的书写。唐兰认为,原始中国语,单言字多,同音异义字多,有声调的变化,而没有接头接尾等形式的变化,这种孤立语的性质,决定了方块式的中国文字。唐兰还对那些认为中国文字是误入歧途,歌颂拼音文字的好处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中国语和雅利安语等根本不是一条路,我们的祖先只是走其必须走的路而已。唐兰在论到中国文字的起源时说,有一种观点认为文字起源于上古的“结绳而治”的结绳,但所谓结绳论,只是到战国时的《庄子》和《系辞》才讲到,但那只是一种猜想,结绳是否在文字后出现的,也无法考证,因此说文字产生于结绳不一定可信。另一种观点说文字产生于八卦,唐兰认为此种观点牵强附会,因为八卦的抽象符号很难是文字的源头,唐兰还认为,所谓河图洛书是文字之源,这也只是春秋以后的一种传说,至于仓颉造书,也只是战国时的一种传说,唐兰认为文字不可能是仓颉一人所造。那么文字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唐兰认为文字产生于绘画: 文字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有很精美的绘画,大都是动物和人像,这已是文字的前驱。画一只鹿或象,别人看见了就认识,就得到和文字一样的效用了。但还不能称为“文字”。因为这种绘画,只能抒写美感,而不能完全表现出作者的意思,假使画一个较长的故事而让十个人去解释,也许会有十种说法的。不过在那时候,除了艺术外,别的文化还不很高,所以这种绘画并没有进步而变为绘画文字。经过了很长的时期,人类由狩猎生活而变为农业畜牧生活,一般文化均有很大的进步,而绘画雕刻等艺术却反退步了。但绘画技术虽退步,范围则较前为广,一切可以摹写的事物,都做了画材。当这时候国家产生了,一切文化均受刺激而有更速的进步,因之产生了文字,文字的本质是图画,所代表的是语言,国家产生后,许多部落的语言,逐渐同化,每一图形,渐有标准的读法,于是可以描写图形来记载一件故事而这记载是可诵读的,就成为文字了。[4] 唐兰的这一观点提示了文字与绘画的关系,文字起源于绘画,文字的本质是图画,所代表的是语言。在文字产生的初期,绘画和绘画文字除了可诵读与否外,简直不能区别。后来文字和绘画才有了较大的分歧。由于文字起源于绘画,所以象形文字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并成为其后造字的重要方法和字源。 由于中国文字,绝大多数是一字一音,只有蟋蟀等少量的字是两字一意不能分开,中国的文字不是拼音文字,不是多音节,而是单音节,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字用方块作为外形。正是中国文字的方块形,使共有了对比、构架等,因而有了每一个文字的空间组合,因而具有了绘画的空间构造视觉特点,这就使中国文字通过一定方法的书写成为一种视觉形式美即书法艺术成为可能。此外,每一个字的写法无定,因为各个书家的技术不同,性情有异,点画偏旁,增减变化,十分灵活,所以书写同一个字,不同人可以写出大致相同而又有所变化的不同的字形来。这就使抒写中国文字可以根据书写者自己的技巧和性情来加以变化,因而才使中国文字通过书写成为一种艺术成为真正的可能,加之书写的工具毛笔与绘画的工具之一毛笔相同,这样在书写文字时,就有了笔力、骨法、刚柔、轻重、疾缓、枯湿等形式美的因素,这使中国书法成为一种东方的神奇艺术,它不但没有因为后来文字的规范和绘画的发展而消失,反倒历久弥新,成为中国艺术与文化的伟大传统之一。如果中国书法没有文字的独立的形,和书法家在规定的形中可以有较大的自由性来重新造形,以及所造的形所具有的丰富的视觉形式美感,中国文字作为书法艺术而长期存在是不可能的。 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探讨绘画的起源时,认为书画同源,都与象形有关。 古先圣王受命应篆,则有龟字效灵,龙图呈宝。 自巢燧以来,皆有此瑞,迹映乎瑶牒,事传乎金册。庖栖氏发于荥河中,典籍图画萌矣。轩辕氏得于温洛中,史皇苍颉状焉。奎有芒角,下主辞章;颉有四目,仰观垂象。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天地圣人之意也。按字学之部,其体有六,一、古文,二、奇字,三、篆书,四、佐书、五、缪篆、六、鸟书。在幡信上书端象鸟头者,则画之流也。颜光禄云:“图载之意有三,一日图理,卦象是也,二日图识,字学是也,三曰图形,绘画是也。”又周官教国子以六书,其三曰象形,则画之意也。是故知书画异名而同体也。洎乎有虞作绘,绘画明焉,既就彰施,仍深比象,于是礼乐大阐,教化由兴,故能揖让而天下治,焕乎而词章备。[5] 张彦远虽然也相信龟字效灵、龙图呈宝的传说为书画起源的观点,并受儒家思想影响而相信先圣王受天命应?,但在具体论到书画起源时,认为苍颉造字是仰观垂象,因俪鸟龟之迹而定书字之形,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所以文字书法和绘画都是观象拟形的结果,而且在古代书画同体而异名。所以观象模形成为中国书画起源的最重要的根源。 除用象、形的概念或用观象模形的思想来源讨书画起源外,在先秦至汉魏六朝还用此来评论美术作品,象物、形似成为评价作品的基本标准。 《左传·宣公三年》记载,昔夏之方,治理有德,“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战国末期的思想家韩非开始用图形逼真的难易来评定绘画的题材。《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说: 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最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齐王向画家探讨绘画的难易问题,画家告诉他,画犬马难而鬼魅易。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犬马天天在人们面前呈现,人们熟知它们的形体状貌,画家稍为画不准确,人们就会看出其毛病,所以难画。而鬼魅这东西大家并没有见过,因此画家画成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大家不会挑剔,所以画鬼魅相对来说要容易。画家向齐王所回答的难易问题之内在标准就是逼真摹形问题,即形似问题。为什么画犬马难呢?就是因为人们天天见到犬马,画家稍有画不准的地方,人们很容易发现,这样画家必须认真画得逼真。在此逼真形似是画家作品的客观标准。汉代王充将绘画与文章比较,推崇文章具有言教作用,而绘画则“置之空壁,形容具存,人不激劝者,不见言行也。”(《论衡·别通篇》)王充承认绘画有图形的作用即“形容具存”,所以人们喜欢看图画所绘古之列人。但因图画人物并不能活动,没有言行,所以在教化方面赶不上“古贤之遗文。”当然王充对绘画的特点和作用的认识有一定局限,但他对图画“形容具存”特点的认识还是正确的。 到东晋顾恺之将形、神统一起来并用于绘画评论中,提出传神写照,以形写神的观点,这可以说,极大地深化了形神理论,并提高了美术批评的标准。但在顾恺之之前,已出现了不仅局限于形似的观点,而将形似与内在精神结合起来评定绘画作用。 在此应提一下《庄子》中的法天贵真的思想: 孔子愀然曰:“请问何谓真?”客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笑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6] 庄子在此提出的问题是,一个人的行为及表情有内外之别,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所以贵真。如果一个人强哭、强怒、强亲,虽有哭、怒、亲的外相表露,但由于不是发自内心情感,因而是内外不一,只是一种假象,人们一眼就可识破。而一个人如果内心真有了悲、怒、亲的情感,那他就会无声而哀、未发而威、未笑而和,这就是真在内而神动于外,而这种真实的情感是自然不可易,不能佯装,是受于天,所以要“法天贵真”,庄子所说的天,即自然本性。在此,庄子虽然不是在评画,但他关于真在内而神动于外的思想,无疑极适合于艺术评论,启发画家不能仅仅以外形为刻画的最终目的,而应将外形的描绘同内真与神采的表现相统一。 汉代刘安在《淮南子》中两次论到画的形与内在精神问题。一则说:“明月之光,可以远望,而不可以细书;甚雾之朝,可以细书,而不可以远望。寻常之外,画者谨毛而失貌,射者仪小而遗大。”(《淮南子·说林训》)他告诉我们,有的东西可以远望,有的东西只可细书,画家如果只细心描绘局部细节,有可能对整体面貌和态势把握不住,就像射手只注意所瞄准的某一点而不顾大的方面一样。在此,《淮南子》要求画家不仅要做到局部细节形似逼真,而且还要统领整个形象的貌与势。《淮南子·说山训》中又说:“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说;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这一则更明确说明,如果画家只注意画出西施的外表华美和孟贲的眼睛之大是不够的,因为外形华美但不令人愉快(说即悦),眼睛徒大而不令人敬畏,为什么会这样呢?“君形者亡。”也就是仅有外形而无内真和神采,外形如空壳,虽然华丽如何能打动人呢?显然在汉代,《淮南子》已明确将形似同传神统一起来作为评画的标准,虽然没有运用“传神”“内真”的字样,但其所表现的意思的确是不能仅仅用外表逼真作为评画的唯一标准。《淮南子?原道训》中还清楚地主张应以神为主,这样形从而利,如果以形为制(统领),把神放到从属地位,则“神从而害”。这说明在汉代,对形神的关系已经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此外汉代的哲学家、文学家杨雄,对言和书作了深层认识:“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杨子法言·问神》)杨雄认为言是“面相之辞”,是人们沟通思想的工具,书则能“记久明远”,天下大事都能记录下来。言和书的本质都是心灵的表现,言是心声,书是心画。所谓声画形,即用言与书表达事物,各种人都能见出,由于言传心声,书表心画,所以能以真情来打动君子小人。将言和书都看成是心声心画的这一观点,肯定启迪汉代以后的画家与评论家不能仅仅将图画看成是外形象物,而应深入到形的精神层面加以认识。 到了东晋顾恺之,他自己既是一位知名的大画家,同时也结合创作实践开展绘画理论研究,并进行绘画评论。他的有关画论言语,在刘义庆所著《世说新语》中保存两则,另外有三篇论文被收入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而得以流传。这三篇文章是《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顾恺之“多才艺,尤工丹青,传写形势,莫不妙绝”。说到顾恺之的文章时“著魏晋名臣画赞,评量甚多。又有论画一篇,皆模写要法。”但在抄录这两文时,将评量甚多的一文题目写成《论画》,而将未有任何评定魏晋画家,只谈绘画要法的纯理论文章题名为《魏晋胜流画赞》,张彦远当时应该是区分清楚了的,可能在后来的传印中将两文题目颠倒。今天我们还是根据文章内容将题目还原,即将评论魏晋绘画作品的一文的题目还原为《魏晋胜流画赞》,将论绘画方法一文的题目还原为《论画》。 在《论画》一文中,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的观点,以形写神成为其后中国画创作与批评的重要的艺术原则。《论画》一文的主旨是“凡将摹者,皆当先寻此要,而后次以其事。”他说的“摹”即画,模写人物,“先寻此要”是指全文所论都是绘画的要法或基本方法,即先掌握绘画摹写人物的基本方法,然后再才有可能谈论其他。《论画》最后一段: 人有长短,今既定远近以瞩其对,则不可改易阔促,错置高下也。凡生人,亡有手揖眼视而前亡所对者。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传神之趋失矣。空其实对则大失,对而不正则小失,不可不察也。一像之明昧,不若悟对之通神也。[5] 顾恺之此段原意我们要细心弄清,《论画》通篇都是讲如何摹写对象,要求非常细致,如该文中部告诫画家,画颈以上,“宁迟而不隽,不使远而有失”,因为颈以上为头部,要慢慢细画,不能有闪失。“若长短、刚软、深浅,广狭与点睛之节,上下、大小、浓薄,有一毫小失,则神气与之俱失矣。”在此,顾恺之对画人物的比例,用笔刚柔、用色深浅都作了细致要求,每一局部的一毫小失,都会导致人物的神气损害。“人有长短,今既定远近以瞩其对,则不可改易阔促,错置高下也。”画家要根据人的长短来在画幅中定远近,其高下阔促不能随意变化。“凡生人,亡有手揖眼视而前亡所对者。”即生活中的人,没有拱手行礼眼前面无所视的对象,也就是说,人物的眼神和动作都与周围的处境有关。“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传神之趋失矣。”所谓空其实对是画中之大失大错,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是什么意思呢?画家运用以形写神的方法本来是很好的,但空其实对则犯错,空其实对是歪曲了对象,画中的人物形与神都与对象不合,或者是画中的以形写神,将人物的形神故作姿态,而与表现的处境无关,人物神态没有根据,空陈其形,这就是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荃乃筌,筌是捕鱼的工具,《庄子》有“得鱼忘筌”“得意忘象”之说。“荃生”即运用来刻画人物形象(生即生人即活生生的生活中的人)的方法、工具,亦即画法,“用乖”即错误运用,这样传神的作用就消失了。整句话的意思是运用错误的方法来以形写神,实则歪曲对象,没有实际的根据,所以传神的效果也就达不到了。“空其实对则大失,对而不正则小失,不可小察也。”歪曲对象或无根据地空陈其形是大错,而抓住对象特征描绘出现个别地方不准确则是小错。“一像之明昧,不若悟对之通神也”。明昧是指人的聪明和暗昧。鲍照有诗云:“年貌不可还,身意会盈歇。智哉众多士,眼理辨明昧”。“一像之明昧”,即所画形象所表现的聪明或愚钝,“不若悟对之通神”,即有意表现人物的智慧或愚妄的姿态,不如彻悟对象,与之神通,然后将其神气表现出来。 顾恺之在《论画》全文中,说到“神气”俱失,“以形写神”,“悟对之通神”、三次提到神,所谓“神气”“写神”“通神”都是绘画创作中人物形象塑造的至高要求。表现人物对象的神被提到很高的要求上来。“以形写神”,将摹形作为绘画的手段或初步要求,用形来写神(表现神态)则是绘画的目的或更高的要求。 顾恺之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认识到传神的重要性。他为裴楷画肖像,凭空在脸上加三根毛,“如有神明”,即能更好地表现人物的神采。《世说新语》记载他画人,数年不点目睛,其原因是画眼睛最重要,因而十分慎重,“四体妍蚩,本无关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太平御览》卷七零二引《俗语》说:“顾虎头为人画扇,作嵇、阮、而都不点眼睛,曰:‘点眼睛便欲语’”。《世说新语·巧艺》记载,顾长康道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晋书·顾恺之传》:“恺之每重嵇康四言诗,因为之图。”《文选·嵇叔夜〈赠秀才入军诗〉》:“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顾恺之根据嵇康此四言诗作画,故有“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的体验。为什么画手挥五弦易,而画目送归鸿难呢?那是因为手挥五弦是画具体的人物动作,图形较易,而目送归鸿,则要表现人物的复杂神态和心绪,无所托依,则更为其难。手挥五弦是图形,目送归鸿是传神,后者比前者难,要求更高。 形和神的概念,在东晋还被用来品藻人物,并认为眼睛关乎神明。《世说新语·贤媛》中说:“王尚书尝看王右军夫人,问:‘眼耳未觉恶不?’答曰:‘发白齿落,属乎形骸;至于眼耳,关乎神明,那可便与人隔’?”在此形骸和神明区分得很清楚。东晋高僧慧远对神作了精到的解释:“夫神者何邪!精极而为灵者也,精极则非卦象之所图,故圣人以妙物而为言,虽有上智,犹不能定其体状,究其幽致。”(《全晋文》卷一百六十一)神是妙尽无名,感物而动,假数而行。慧远还说:“则知化以情感,神以化传;情为化之母,神为情之根,情有会物之道,神有冥移之功。”慧远对神的解释,受到佛学的影响,他还讲到“神形俱化,始自天本”,“火之传于薪,犹神之传于形”。形神观成为东晋佛学所讨论的重要问题。正是在魏晋用形神品藻人物(如《世说新语》中“神意闲畅”“神气豪上”“风姿神貌”“神姿锋颖”“神明可爱”)和东晋佛学中对形神化传问题的探讨的背景下,顾恺之结合绘画实践,发展了他的形神艺术观。 顾恺之所运用的“传神写照”“以形写神”概念在其后的中国绘画批评得到广泛运用,成为评定中国画的重要的艺术标准。“传神”“写照”虽与佛学理论有关,但经顾恺之改造,成为绘画评论的专门术语。慧远曾讲到“神以化传”、“以神传神”、“神之传于形”,讲的主要是佛学中的生死化传,重在神传。顾恺之讲的是绘画中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传达人物的精神情采,重在传神。“写照”之说始于顾恺之。此前讲到画人物形象时,多用“图画其形”(《史记》裴?集解引刘向《别录》)、“写其形象”(《尚书注疏》)、“法其形貌”(《汉书?苏武传》)、“写载其状”(《鲁灵光殿赋》)。“写”也就是“画”,写其形象也就是画其形象。“照”也是佛学中的用语,神光外照,《涅??无名论》中说:“三明镜于内,神光照于处”,(《全晋文》卷一百六十五),照有“穷幽之鉴”的智慧,是一种神光外照的神明。顾恺之用写照二字,一方面有图形写象的意思,同时还有照明精神的意思,即画出人物形象包含的精神特点,心灵智慧。所以写照一词比写形有更丰富的内容。 继东晋顾恺之《魏晋胜流画赞》后,到南朝,独立的画品(绘画品评)著作已开始出现。南朝齐谢赫的《古画品录》(原名可能为《画品》),南朝陈姚最的《续画品》是两部重要的绘画评论著作,谢赫因在该书中提出绘画六法,影响深远,姚最的《后画品》则接着谢赫的《画品》往后评论。在这两部著作中,象、形、神的概念得到初步运用。 谢赫对顾恺之的评价不甚太高,把顾放在第三品第二人。评语为:“格体精微、笔无妄下;但迹不迨意,声过其实。”而对陆探微十分崇拜,评语为:“穷理尽性,事绝言象。包前孕后,古今独立。”将陆定为上上品,还嫌屈标第一。谢赫亦未提及和搬用顾恺之的有关以形写神、传神写照等批评术语,但对象、形、神的概念在品评画家时,还是经常用到。且“六法”中有一法为“应物象形”。可见对形似问题也是足够重视。 《古画品录》在评论张墨、荀勖时说:“若取之象外,方厌膏腴,可谓微妙也”。认为二位画家如果拘以体物,则未见精粹,若取之象外,则可谓微妙。因此作画不能被物体所拘束,而应取之象外。在评顾俊之时谢赫认为他精微谨细,有过往哲,他还是画蝉雀第一人,其画风比较细致,“始变古则今,赋彩制形,皆创新意”。顾俊之能在赋彩制形,精微谨细的同时能皆创新意,实乃不易,因而被列为第二品第一人。 谢赫对有些在象形、制形方面略为逊色但在神韵方面有所特征的画家,也是积极肯定的。如卫协,“虽不该备形妙,颇得壮气,凌跨群雄,旷代绝笔”。卫协虽然在形的妙似方面略欠,但颇得壮气,即画的精神十足,有豪壮之气度,仍为旷代绝笔,属于第一品。评袁?时说,“象人之妙,亚美前贤”,虽然在象形方面比前贤略差,但其艺术成就仍应肯定,“然和璧微玷,岂贬十城之价也!”在评价晋明帝时说:“虽略于形色,颇得神气。笔迹超越,亦有奇观。”这说明形色虽是评画的基本标准,但不是唯一的标准,传神也很重要。晋明帝的画作形色略欠,但神气颇得,因此亦有奇观,作品也算不错。 姚最在《续画品》中进一步运用象、形、神的概念从事绘画评论,所评画家自谢赫后二十名,另对顾恺之重新评议。他运用“象人”的概念来评价梁元帝萧绎,说梁元帝幼禀生知,学究性表,心师造化。“王于象人,特尽神妙,心敏手运,不加点治”。萧绎能心师造化,即用心观察自然景物,“遇物援毫,造次惊绝”,对自然事物的描绘,有很高的技巧,对人物形象的刻画,“王于象人,特尽神妙”,善于模写人物,特别能传达人物神韵。所以象人、神妙成为萧绎绘画的特点。在评谢赫时,着重对他模写人物十分精致的特点给予赞扬。“貌写人物,不俟对看。所须一览,便归操笔。点刷研精,意在切似。日想毫发,皆无遗失。丽服靓妆,随时变改。直眉曲鬓,与世事新。别体细微,多自赫始,……中兴以后,象人莫及。”说明谢赫笔迹精细,貌写人物,目的在酷似对象,虽然谢赫的作品在气韵精灵方面欠佳,生动之致略逊,但“象人莫及”,不少人模仿他的画风,“委巷逐末,皆类效颦”。由此可见,谢赫虽然制订绘画六法,将气韵生动放在第一,但他的画作则重在象人形物。姚最在评张僧繇时说“朝衣野服,今古不失。奇形异貌,殊方夷夏,实参其妙。”认为他画圣贤人物,“小乏神气”,但这点小毛病不应过于苛求,“岂可求备于一人”。说明姚最在评价画家时,对谢赫、张僧繇这样的大画家,既指出他们的长短处,又不求全责备,将气韵,生动、神气作为一个艺术标准,但虽略欠,而在象人貌物方面有特别成就也应充分肯定。姚最在运用形、神标准时,可以说在评画操作中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 在唐代,由于绘画创作日趋繁荣,绘画评论与理论研究也更加深入。一方面仍继承顾恺之和谢赫、姚最的分画家专评,即一人或二人一评的传统,如彦的《后画录》,另一方面也出现专文论画如白居易的《记画》、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在先秦和魏晋南北朝已确立的象、意、形、神的概念在唐代的画评中进一步得到运用的同时,对这些概念及其关系的探讨则有新的发展。 唐太宗时僧人沙门彦著有《后画录》,评点画家的方法,基本沿袭谢赫、姚最。《后画录》收录二十七位画家,是他“观在京名迹”后,品弟优劣差降而写成,自称“帝京寺录”。象、形、神仍是他评画的基本概念和标准。在评论郑法士时说:“取法张公,备该万物”。评隋江志:“笔力劲健,风神顿爽。模山拟水,得其真体。”评刘褒:“鸟雀其变,诚为酷似。”评张孝师:“象制有功,云为尽善。”评曹参军李凑:“挥毫造化,动笔合真。”评展子虔:“触物为情,备该绝妙。尤善楼阁,人马亦长。远近山川,咫尺千里”。彦说他的此文是“帝京寺录”,也就是他在长安观察寺庙壁画后加以评品而写成。所涉及的内容有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他评论这些画家和作品时,将备该万物、模山拟水、象制、合真,酷似作为重要标准,此外他还提出“心师造化”“灵心自悟”“挥毫造化,动笔合真”的观点,说明唐代画评家,在讲究酷似、象形的同时,已认识到主观心灵的特殊作用,心师造化、灵心自悟,即在师造化的过程中还要充分发挥画家的心灵感悟作用,而不是简单地模拟自然,心师造化提示了绘画创作中主客体统一、情景互渗的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挥毫造化,动笔合真”。所谓“合真”已不是表面的相似对象,而是内在的本质的切合,亦即创作出符合对象本质特征的绘画形象,这种形象乃所谓“真体”。后来张 谈绘画创作时总结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规律,是对彦 “心师造化”论的进一步阐释。从东晋到南朝的形与神问题,发展到唐代,提出造化与心源的关系问题,是中国绘画美学的一大进步。形与神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被描绘的人物形象的外形与内神问题上,而造化与心源则主要谈的是客观对象与画家主体精神的关系问题,“心师造化”的提出,说明画家主体意识在增强。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为了记录一位二十多岁的青年画家张敦简的画作,“恐将来者失其传”而作《记画》一文,是年贞元十九年,即公元803年。张向白居易展示了十余轴画,内容有山水、松石、霓云、鸟兽,妓乐、华虫、六畜等。《记画》中说: 张氏子得天之和,心之术,积为行,发为艺,艺尤者其画欤!画无常工,以似为工;学无常师,以真为师。故其措一意,状一物,往往运思,中与神会,仿佛焉,若驱与役灵于其间者。……然后知学在骨髓者,自心术得,工侔造化者,由天和来。张但得于心,传于手,亦不自知其然而然也。至若笔精之英华,指趣之律度,予非画之流也,不可得而知之。今所得者,但觉其形真而圆,神和而全,炳然俨然,如出于图之前而已耳。[7] 白居易在此提出“画无常工,以似为工;学无常师,以真为师。”把拟与真作为绘画和学画的基本要求。一方面他认为学画得骨髓(即精义)者,自心术得,也就是说要用心体悟画之理,另一方面白居易还认为要工侔造化,由天和来,即师法造化,自然而至,不需雕琢。张敦简的画能得于心,传于手,亦不自知其然而然也。张能工侔造化,又能神会心领,所以在作画时能得心应手,不知其然而然。白居易赞扬张的作品“形真而圆,神和而全”,臻于完美。“形真”“神和”乃是白居易评论绘画作品至佳的标准。如果说东晋和南朝在评论绘画作品时,主要是以象人、象物、象形、或形似的标准衡量作品的形象,重在作品与对象的逼肖程度,那么在唐五代则以真为师,用形真的概念来要求作品,形象既要与人物或事物的外形相似,同时还要与对象的本质相合,这样才能达到“本真”。所以从“形似”到“形真”概念的发展,反映了晋唐审美观的变化以及对事物认识的深化。五代荆浩在《笔法记》中谈到,太行山有洪谷,其间有数亩之田,他常“耕尔食之”,在山中观察古松,“凡数万本,方如其真”,画松号过数万本,虽是大概数,说明他观察及写生之勤,“方知其真”,方始能达到对松的本质特点的表现。荆浩还说,绘画“贵似得真”“度物象而取其真”,他将似与真作了明确区别,物有华与实,应分别取其物之华与物之实,如果执华为实,“苟似可以,图真不可及也。”那么什么是似,什么是真呢?“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俱盛。”所谓似只是外表形象相似,而没有把握物的实与气,所谓真是气质俱盛,真深入到形象的内在实质之中并得以表现。显然荆浩是想提倡由似入真,贵似得真,把真看成绘画表现的更高标准,将似与真的概念加以区别,并阐明二者的关系,对中国绘画创作与艺术批评都有重要的意义。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的“论画六法”的篇章中对象、形、意的关系进行论述,而且将这几个概念还和骨气、用笔结合起来,发展了这些概念的意义。张彦远在论画六法中主要是讲对谢赫六法的理解。顾恺之讲以形传神,谢赫讲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张彦远则把顾恺之的“神”的概念舍掉而用“骨气”的概念,显然是把谢赫气朗生动、骨法用笔的思想揉进去了。张彦远说: 象物必在形似,形似须全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5] 张彦远采取递进方法,层层深入。因为图画最基本的特点是要创造视觉形象,要象人象物,所以他把“象物”作为起点。而象物的基本要求在形似,但形似不能仅仅在皮相上只成为一个空壳,形似必须充满骨气,所谓骨气就是要有内在的气韵和骨力。骨气和形似从哪里来呢?都来源于立意,立意即画家的精神构思和情感因素,有了好的立意,要使人物形象达到形似并具有骨气,归根到底还要有好的用笔,用笔即笔力、表现技巧。也就是说有好的立意而没有笔力工夫和技法,也不能将立意的内容传达出来,而用笔又与书法相通,如画家在书法上有所造诣,笔力劲健,那么画的笔力也在其中,所以工画者也善书。在张彦远的这段论述中,对绘画的评论和要求明显地比顾恺之的以形写神更加全面,从象物、形似说到骨气、立意和用笔,这说明批评概念到唐代得到新的发展。 张彦远对“意”的问题特别提出,并有新的见解,是他的批评理论的一大贡献。因为顾恺之等人主要运用形、神的概念进行评论,张彦远将意的概念突现出来,增强了评论中有关画家的主体意识内容。除前面说到的张彦远关于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外,还在具体评论中运用意的概念。如谈论古画时,认为“古画非独变态,有奇意也,抑亦物象殊也。”评顾恺之时说;“顾恺之之迹,紧劲连绵,循环超忽,调格逸易,风趋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也。”顾恺之除用笔紧劲连绵等特点外,还“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这是说顾恺之在下笔前,已经先构思好了,先有一个绘画全局的蓝本,在思维或意识中已经存在,然后在作画时才能风趋电疾,下笔如神,一挥而就,“画尽意在”,即画完作品,画家之意自然地包含在作品形象中了。在此张彦远将意提到创作中的关键地位,在作画时,起到统领作用。他在评吴道子时也用了“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八个字,这说明,张彦远已把意的问题作为有突出成就的画家作画时的普通规律。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论顾陆张吴用笔”一篇中谈到疏密二体时还提到“意周”的问题,用“意周”同“笔周”相对应。 又问余曰:“夫运思精深者,笔迹周密,其有笔不同者谓之如何?”余对曰:“顾陆之神,不可见其盼际,所谓笔迹周密也。张吴之妙,笔才一、二,像已应焉。离披点画,时见缺落,此虽笔不周而意周也。若知画有疏密二体,方可议乎画,或者颔之而去。[5] 张彦远认为顾恺之、陆探微是笔迹周密的密体,而吴道子,张僧繇则是笔才一、二,但象已应焉,虽然画面常有缺落地方,这正是二位的妙处,疏密有致,笔不足而意周。画面有的地方表面缺落,实是画家有意为之,这些所谓疏的地方,虽然笔所未到,但意已到,意的气势已笼括全画,所以称为“意周”。意周的问题可以说是张彦远在评点顾陆张吴时的独到见解。“意周”的批评理论对后来中国文人画家们计白当墨、留白的空间处理方法产生较大影响。 宋代绘画得到全面发展,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种均已成熟,风俗画还出现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样的巨作,工笔花鸟及院体山水达到高峰,同时文人画、写意画形成气候,可以说宋代是中国绘画的辉煌时期。与此同时绘画理论、绘画批评、绘画史研究也得到长足发展,诸如郭熙的《林泉高致》、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邓椿的《画继》、黄休复的《益州名画录》、刘道醇的《圣朝名画评》、米芾的《画史》、还有官修的《宣和画谱》(及《宣和书谱》)等,此外欧阳修、苏轼等文豪在作诗、文、书的同时,也从事艺术批评,撰写论文或以诗评画,阐释他们的艺术思想与批评观念。象、意、形、神等批评概念,在宋代得到进一步的论述,并在批评实践中被广泛应用。 欧阳修是北宋文坛的领袖,他在论画中特别强调意,并对形似难易问题发表不同见解。 自从《韩非子》提出画狗马难,画鬼魅易的论点后,人们一般都接受了这一观点,都以为因狗马天天出现在眼前,为大家熟知,画家若小有画不准确就会看破,而鬼神为人所不见,画家随意画其形象,也不会被指责为不似。《韩非子》显然是以形似作为标准来论画之难易。欧阳修则说: 善言画者,多云鬼神易为工,以谓画以形似为难。鬼神,人不见也,然至其阴威惨淡,变化超腾而穷奇极怪,使人见辄惊绝,及徐而定视,则千状万态,笔简而意足,是不亦为难哉![8] 在欧阳修看来,画鬼神如画到变化超腾而穷奇极怪,或千状万态,也不容易,问题是要达到“笔简而意足”。在此,欧阳修说鬼神也难画,其衡量标准,已不仅仅是形似问题,还有阴威惨淡的氛围背景,还有变化超腾的气势动态,更重要的还要“意足”,所以形似只是评价绘画的标准之一,而不是唯一因素。这已对“形似为难”的根本标准进行质疑。绘画除形似外还有意足的问题。与欧阳修见解相近的还有与他同时代的董卣: 岂以人易知故难画,人难知故易画耶?狗马信易察,鬼魅信难知,世有论理者,当知鬼神不异于人,而犬马之状,虽得形假而不尽其理者,亦未可谓工也。然天下见理者少,孰当与画者论而索当哉![9] 董卣明确认为,即使画犬马,虽然得以形似,但若不得其理,也不算工,也不是好画。品评绘画的标准除形似外,还有“理”,天下懂得“理”的人少,知道理的人还懂得画鬼神不异于人,即鬼神不过是人的变种,亦不易画。董卣叹息人们多数只知道以形似论画而不知其理,“见理者少”,很难与画家来讨论绘画的真谛。 欧阳修重意,董卣重理,强调的都是形似以外的东西。欧阳修在《盘车图》诗中说:“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所谓画意不画形,不是不要形,无形则意无所寄,而是重点在画意上,而不能停留在形上,得意忘形、意重于形。当然形仍是基础,欧阳修在《盘车图》诗中描述此图形似之妙,“爱其树老石硬,山回路转,高下曲直,横斜隐现,妍媸向背各有态,远近分毫皆可辨。”这都在述状形之妙。所谓“古画画意不画形”中的古画二字,只是欧阳修所处时代风尚还是较重形似,如院体画风就占统治地位,所以他要借古诫今,古画画意只是他的一种理想状态。诗中所谓“忘形得意”,表达了欧阳修关于以形达意的艺术观念。《庄子》中有得意忘言、得鱼忘筌之说,王弼则有得象忘言、得意忘象之论,唐代诗论诗评讲象外之意、言外之旨、韵外之味。唐代李嗣真董论展时说:“动笔形似,画外有情”,诗有言外意,画亦有形外情,情即意。张彦远也提到“以形似之外求其画,”那么形似之外是什么东西呢?无非是情与意和理。到宋代,文人观画谓精鉴妙识者,大多主张忘形得意。如李畋在黄休复《益州名画录》序言中说:“大凡观画而神会者鲜矣,不过视其形似。其或洞达气韵,超出端倪,用笔精致不谓之工,傅采炳缛不谓之丽,观乎象而忘象,意先自然,始可品绘工于彀中,揖画圣于方外。”显然李畋是把观画仅视其形似的人看成初识画者,而能神会者则为精鉴者。用笔精致达其形似不能算工,只有观乎象而忘象,意先自然,才能真正达到精鉴绘画的境界。欧阳修说“梅诗咏物无隐情,”梅诗,指诗人梅圣俞的诗作,他作诗要求“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六一诗话》)这是作诗的至高要求,既要状难写之景,又要含不尽之意,诗如此,画亦如此,“不若见诗如见画”,说明诗画在用形达意、得意忘形(诗中还存在得意忘言)方面有共同之点。 欧阳修还将形、意同绘画意境结合起来: 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画者得之,览者未必识也。故飞走迟速,意浅之物易见,而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形。若乃高下向背,远近重复,此画工之艺尔,非精鉴者之事也。[10] 欧阳修认为意浅之物易见,他所谓的意浅之物,即物之自然形状突出者,如物的高下向背,远近重复,飞走迟速等,将之画在画面上容易识别,这只是画工所为。所谓趣远之心难形,即表现闲和严静、萧条淡泊之心境或境界,却不容易,此难画之意。欧阳修评画的倾向十分明确,将意浅之物得其形似者,称之为画工,而将表现趣远之心,淡泊之意者,称之为精鉴,后者品位更高,画意比画形更难。 苏轼比欧阳修小30岁,是北宋大文豪,于诗、词、赋、文、书、画均是大家,且对元明清文人画产生极大影响。苏轼的绘画思想非常丰富,他在绘画评论中,对形、神、意、象等问题亦发表许多独到见解。苏轼品画中有关形与意的问题的看法,可能受到欧阳修的影响。 苏轼关于“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一诗,产生极大影响,也引起种种误解,认为苏轼要破除形似,不要形似,包括陈师曾等大家都抱此观点,借苏轼的文人画观来阐释自己的文人画思想,对苏轼的理解上有偏颇之处,这一点阮璞先生已指出。[11] 苏轼的这首论画诗为《书鄢陵王主薄所画折枝二首》,第一首诗主要在论画,第二首则重在评王主薄的两幅画。第一首诗如下: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何如此两幅,疏淡含清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 苏轼的这首诗,应作全面理解。黄宾虹《信札残稿》中将“论画以形似”,改为“作画以形似”,显然不当。“论画”是说观画品画时对绘画进行评论不当止于形似,不能改为“作画”时不必形似。此诗前六句是对论画作诗的议论,论画或品画、观画只以形似作为标准,看画是否与对象相似一致,这只是近乎儿童看画,只知道看画中形象与客观对象是否像,而不能深入到画中所表现的深层的意之中。如果作诗只以形似为准,而不求景外之意,那么他一定也是一个不懂诗歌创作规律的人。苏轼的这些观点实际上只是唐宋时期关于画外之情,画外之旨,和诗歌中讲求言外之意、景外之趣的艺术观点的进一步阐述。“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是说诗画在创作上有共同的规律,即自然天工无雕琢迹,达到清新纯朗的艺术意境。后六句用唐代花鸟画家边鸾、宋代花鸟画家赵昌的写生,传神特点来衬托王主薄的二幅折枝画,美言王主薄的画比边鸾赵昌的更好,好在什么地方呢?“疏淡含清匀”。赵昌边鸾的花鸟画是写生工细一类,缜密严整,王主薄则“疏淡”,应是另一种画风,“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是说画中关键景物不在多,而要蕴含丰富的意义,这正如唐代诗人所讲“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也是在讲画外情,象外意。如果观画,论画局限于形似,那是无法从一点红色中,看出无边春景的。苏轼的第二首诗,则具体来品赏评价王主薄的两幅画,我们仅从前四句“瘦竹如幽人,幽花如处女。低昂枝上雀,摇荡花间雨。”就能看出苏轼论画阅画的方法,他从画中瘦竹联想到幽人,从幽花联想到处女,鸟雀在枝上昂首,跳弹摇落枝上花中雨水,真是情景交融,趣味盎然。这说明苏轼评画是不止于形似的,他从画的形象中感悟联想到更多的意与情、趣与理。但画中的瘦竹幽花,雀鸟仍具有形似特点,在这两首诗中我们均找不出所谓打破形似,不要形似的说法。全面理解苏轼的观点,应该是,他主张论画评画不能局限于形似,形似既是作画也是论评绘画的基本要求,但更高的品鉴和艺术评论应从形似中看出象外之意,画外之情,就像从画中“一点红”中把握到“无边春”。 此外,欧阳修讲“古画画意不画形”,苏轼讲“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不以形似论画,这还与他们都是诗人、文人相关。他们潜意识中常以诗论画,将诗的精神运用到评画中来。而中国的诗,是抒情诗,诗论也讲情景交融、言外之意、象外之旨,那么欧阳修、苏轼将此作为参考来论画评画,也必然不止于关注画中形似逼肖问题,而要深入到画外之情,形外之意了。苏轼在《跋蒲传正燕公山水》中说:“燕公之笔,浑然天成,已离画工之度数,而得诗人之清丽也”。他把燕公的绘画成就,归结为离画工之度数,而得诗人之清丽。显然,苏轼认为画中有诗人之情的意境,要比满纸精工细刻逼肖人物的画工之作,其审美价值要高。 明代董其昌在《画旨》中说:“东坡有诗曰:‘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余曰:‘此元画也。’”明代的董其昌将宋代的苏轼的论画诗看成是在评论元代绘画,好像在打时间差,董其昌所谓元画是什么呢?就是倪瓒等人所谓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写胸中意气。”董其昌将苏轼的“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也附会成不求形似,所以似乎在评说元画。近代陈师曾将苏轼的此诗说成是要“极端打破形似。”这里有一个问题,即为什么董其昌和陈师曾等人要将苏轼的论画诗,歪曲成是在评论元画或打破形似呢?难道苏轼的这二首诗原意他们真的不理解吗?我认为董其昌和陈师曾是带着个人的成见来读苏轼,各取所需,才造成这种误解。董其昌倡导绘画的南北二宗,推崇王维以降的南宗,故将苏轼明明是在评同时代宋人的画,故意说成是好像在评元画的萧条淡泊、逸笔草草。陈师曾则在20世纪初竭力维护文人写意画,而反对陈独秀、康有为否定文人画、恢复院体写实画的论调,因此陈师曾从苏轼诗中,臆想出极力打破形似的观点,强加给苏轼。实际上董其昌和陈师曾都在借苏轼的论画诗为我所用。这说明,即使像董其昌、陈师曾这样的大画家兼理论家,只要带有偏见,也会曲解历史上像苏轼这样的大家的艺术思想。所以舍弃偏见,才有可能较公正和准确地把握历史上的艺术观念,特别是有争议的艺术思想。 苏轼另一段关于观士人画的言论也颇引人注目,经常被引用,即《跋宋汉杰画山》中之一段: 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倦。汉杰真士人画也。 宋汉杰即宋子房,宋代山水画家。苏轼认为汉杰之画山,不古不今,稍出新意。并认为汉杰之画乃真士人画。观看士人画就像九方皋阅天下马一样,取其意气所到,苏轼运用《列子》关于九方皋相马遗其牝牡骊黄而取其“天机”的故事作为比喻,说明观赏士人画,就像九方皋观天下马一样,不能仅看皮毛等项,无一点俊发,即毫无生气,所以看数尺便疲倦了。 从这一段话的原意来看,苏轼是赞赏士人画,而对画工画评价较低,为什么士人画比画工画好呢?就是画工仅取物之皮相,虽外表形似,但形象较为呆板无生气,而士人画则取意气所到,常常忽略皮毛表相,仍能饶有韵味。苏轼在此推崇士人画,还是强调意重于形,他是受到他的老师欧阳修“古画画意不画形”观点的影响的。《天厨禁脔》载东坡论诗画之语有:“善画者画意不画形,善诗者道意不道名。”苏轼论诗,意重于名(言),苏轼论画,意重于形(象),当然这不能理解为苏轼否定形似或不要形似。他对那种肆意否曲对象,不求形似者也是有过批评的。东坡《净因院画记》中说:“故凡可以欺世而盗名者,必托于无常形者也。”他把那些画不准形体而借口说客观世界中无此类常形者的做法,称为欺世盗名,应予鄙弃。 宋代欧阳修、苏轼论画评画之最大特点,在于将魏晋以来的形神论发展为形意论,从以形写神发展为忘象得意。对意在创作中的提升实际上是对审美主体即艺术家的精神作用的强化。对意的强调在宋代画评中已是比较普遍。我们仅举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就能窥豹一斑。如评陈州阎士安,说他工画墨竹,笔力苍劲,名著当时,“每于大卷高壁为不尽景,或为风势,甚有意趣。”评丘士元,工画水牛,“精神形似外,特有意趣。”评真宗所示八幅《袁安卧雪图》所画人物车马,林石庐舍,靡不臻极,“从者苦寒之态,意思如生”。所以“意趣”“意思”及苏轼所谓“意气”均是评画的重要概念和艺术标准。 为什么到宋代会出现强调“意”在绘画创作与评论中的作用呢?我想主要有如下三点原因。 其一,顾恺之关于以形写神、传神写照,及点睛之论,主要是指人物画,他强调不仅要形似,还要传神,表现对象的精神特点,这比仅仅认为绘画就是图形写貌、空陈形似要深刻得多。但隋唐以来山水画开始发展,五代及宋花鸟画也得到发展,虽然也能借用人物画传神论来评价花鸟传神,山水传神,但总觉得借鉴人物画中品评语言,不如用意趣、意理、意境、立意、生意等来评述。意的范围更广阔,画中之意,象外之意,是指整个画面和境界,不仅仅局限在人物画的传神上,包括山水、花鸟都可以有立意和达意的问题,所以宋代强调“意”的概念,乃是绘画创作发展的必然。 其二,在顾恺之以前,往往将绘画看成类物、象人、象物、象形、这还处于对绘画的初始认识上。顾恺之系统提出传神论,对绘画的本质认识进了一步,绘画不仅是摹拟外形,还要传出对象的神韵或神采。要在刻画对象的外部形象和传达对象的内在精神的统一上来表现对象,赋予被表现的对象以生命活力和精神光彩。但顾恺之更多的是关心被表现的对象如何得到表现的问题,还没有充分注意画家本身的心灵意志问题。到南朝陈的姚最已提出“心师造化”的问题,而唐代张更明确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八个字,将创作中的主客体关系辩证地加以精辟说明,绘画创作主体的心源、灵感、想象等精神意绪活动得到重视,认识意才是创作中的关键部分,形似,骨法都本于立意,所以到唐宋,对立意、画意的重视,实际上是在创作中从摹拟客观对象向表现主观情意转化的必然产物和要求,是重视创作主体作用的明证。 其三,唐宋时期我国诗词艺术得到重要发展,诗品、诗评、诗论也进一步展开,由于我国诗歌历来重视“诗言志”,诗的抒情性及比兴隐喻手法是中国诗的特点,诗歌品鉴讲究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加之唐宋时期如王维、苏轼既是诗人又是画家,打通诗画之间的边界,强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了解诗画二门艺术的基本差别后更注重二者的联系与相通之处。中国的诗重言志达意,重言外之意、象外之意,这一传统被诗人欧阳修、苏轼借用来强调画外之意,意重于形,意生象外。所谓画意不画形,取其意气所到,正是欧阳修、苏轼诗画美学思想中重意之观点的集中表现。欧阳修与苏轼关于画家不画形、忘形得意、苏轼关于不求形似,取其意气所到的绘画思想及评论观点,对元明清的绘画评论及艺术观产生极大影响,特别是文人画派受其影响更大。可以肯定地说欧阳修与苏东坡的思想对其后中国的表现性艺术美学及绘画创作中的表现性特点,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美术论文:中国动画与中国美术 中国五千年悠久文明史形成的丰厚文化底蕴,成就了中国美术艺术形式的多样发展。中国美术的发展历史绵长,其涵盖的理念内涵与形式技法等特质可谓博大精深,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到绘画,不求肖似,形成了中国美术高度的意向性、装饰性,表现为飘逸、雄浑、古朴、稚拙等风格。中国动画传承了中国美术的形式、造型、色彩、立意、构图等特点,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与艺术语言,震动了国际动画界, 为中国动画赢得了“中国学派”的美誉,开创了世界动画新的里程碑。 一、形式的多样性 中国美术包括绘画、雕塑、建筑、服饰乃至戏曲、剪纸、皮影、年画等,为中国动画片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借鉴材料,造就了中国动画百花齐放的特点。 1.传统手绘动画片:借鉴中国传统年画和古代寺观壁画,创作了《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传统动画片。 2.偶片:借鉴民间玩偶的泥、木、竹等材料和形式,拍摄了《崂山道士》《真假李逵》等偶片。 3.剪纸片:吸取中国皮影和民间剪纸的外观形式以及传统戏曲服饰特点,制作了《渔童》《猪八戒吃西瓜》等剪纸片。 4.水墨动画片:脱胎于中国画中的写意花鸟和写意山水,把中国水墨虚虚实实的意境和轻灵优雅的画面带入动画片,拍摄了《小蝌蚪找妈妈》《牧笛》等水墨动画片,堪称中国动画的一大创举。 二、造型夸张、以形写神 中国美术在造型上不求肖似,强调“以形写神”,装饰性强。如《大闹天宫》,在造型上是从我国古代铜器、造像、绘画以及民间年画等多方面汲取滋养,融会贯通而成;孙悟空、太白金星、土地爷等人物,造型上的超常夸张,强调主观上的意会,以“古雅、神奇”制胜。又如《牧童》采用了国画家李可染塑造的牧童和水牛的形象,简洁而饶有墨趣。《世界报》评论:“《大闹天宫》不但具有一般美国迪斯尼作品的美感,而造型艺术又是美国迪斯尼作品所做不到的,它完全表达了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① 三、随类赋彩、色彩相和 中国美术重视随类赋彩、色彩相和。无论是国画、年画、陶瓷绘画、皮影、玩具等色彩,不拘泥于光源、冷暖色调的局限,较重视物体本身的固有色,强调达到色与物、色与线、色与墨、色与色的调和。如《猪八戒吃西瓜》,大胆采用民间美术传统的对比色,格外鲜亮悦目;《大闹天宫》在用色方面大多采用红、绿、蓝、黄等色彩来为笔下人物添加光彩。而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则以墨为主,赋予淡彩,水墨自然渲染,浑然天成,意境优美。 四、写意抒情 中国绘画艺术强调主观的意会,要求笔墨相合,情景相融,气韵生动,有无限丰富的想象,有诗一般的韵味。 1.写意抒情,使影片充满了诗意。在水墨动画中体现得尤为突出,一个个场景就是一幅幅出色的水墨画,角色的表情和动作优美灵动,泼墨的山水背景豪放壮丽,柔和的笔调充满诗意,体现了中国画中的“似与不似之间”的境界,如水墨动画片《牧笛》,以国画的传统色彩展示高山峻岭和千尺飞瀑的宏大气象,充分起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全片没有对白,借用富有田园风味的南方民乐曲调,鲜明地揭示并丰富了主题。片尾牧童骑在水牛背上,吹着竹笛从柳树中穿出,走过夕照中的水稻田埂,水光中倒映着牛和牧童的身影,最终与周围的景致融为一体,暗藏了“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的诗句,展现出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有报刊评论:“中国水墨动画柔和的景色,细致的笔调以及表示忧虑、忧郁和快乐的动作使影片产生了魅力和诗意。”② 2.写意抒情的营造,深化了影片的主题。《哪吒闹海》是我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动画片,影片塑造了一个三头六臂,身披混天绫,手执乾坤圈,脚踏风火轮,眉目之中满含忧伤的英雄形象。哪吒自刎前的那种矛盾与痛苦表现得非常强烈、细腻。为了拯救流离失所的百姓,他在暗如黑夜的暴风雨中,削肉还父那一幕让人历历在目,久久难以忘怀。造就了一部更为人性化、带有英雄悲剧色彩的动画片。影片剧情曲折起伏,想象丰富,气势宏大,色彩绚丽,意境的创造不仅增添了神话的传奇色彩而且能达到境能夺人的效果。而且可运用“简洁”的手法,如《三个和尚》中,简洁奇特的置景、幽默夸张的人物、轻松诙谐的音乐把“三个和尚没水吃”的古谚通过突发事件,使和尚在救火中同心协力,进而创造性地改没水为有水,让观众在欢笑声中领悟古谚的深刻性,为观众留有想象的余地。美国电影艺术科学院院长费·卡宁女士赞扬说:“这是一部纯粹中国式的电影,也是一部国际化的电影。”③ 五、散点透视、平面布置、计白当黑 中国绘画中的散点透视、平面布置、计白当黑等构图特点深刻地渗入到中国动画之中。“以气为根本的中国画构成,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是把时间和空间结合在一起,用一种流动的眼光、移动的立场摄取世界”④。中国动画片是按中国绘画的原理来构图的,高远透视,较少有纵深变化,较少运用俯视仰视的镜头。在一个场景或画面里人物常常被处理为侧视,而桌子被处理成正俯视,桌子上的碗、盆等用具和桌子的腿被处理成侧视。人物的运动多从一侧走向另一侧,多采用由左上向右下或右上向左下运动来表示纵深,少有美日动画片中人物由远及近,由小变大的透视变化。如在《牧笛》一片当中,当牧童奔跑至山顶时,即采用了多点透视的镜头,牧童与近山构图上采用仰角镜头,而远山却用俯角的镜头做搭配。 中国绘画在整体效果上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就是“空白”。形状各异的空白形成一种节奏变化,给欣赏者无限的想象空间。高日甫在《论画歌》中说:“即其笔墨未到处,亦有灵气空中行。”在动画《气韵生动》中,运用了大量留白的方式,首先是墨线演变成梅树,留白的空间在此比喻为空气和天空,接着转变为竹子,竹子用淡墨的方式表现,配合着大量留白的背景,使得画面透露出清幽高雅之感。再变化为虾与鱼,此时留白的部分便代表着水、虾与鱼悠游其中,充分展现出中国艺术特质中“空白”的美感。 中国美术的点点滴滴对动画产生了巨大影响,创造了中国动画的巅峰,如何把这些无形的资源和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把传统的形式重新解读,使其融入市场之中,更快地发展现代化的动画产业,更好地服务于现代人的文化生活,获得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是当代中国动画人的历史使命。 中国美术论文:试论清代“四僧”及其对中国美术教育之贡献 [论文关键词]清代 四僧 中国美术教育 [论文摘要]清代,八大山人、石涛、石?、弘仁4位遁迹空门的画家被称作“四画僧”。这些有创造精神的画家,带着强烈民族意识,以愤世、压抑的情感突破巢臼,在新的审美区域里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中国美术教育史上,凡论及唐、宋、元、明、清的绘画成就时,人们往往对吴道子、米芾等人津津乐道,很少谈到画僧的成就,而在区分画家身份时,学界仅有“士大夫文人画家”、“民间职业画家”、“宫廷画家”三种类别,画僧亦遭到忽视。只是在讨论清初的绘画时,人们才注意到八大山人、石涛、石?、弘仁等画僧的成就,画史上称其为“四僧”。他们是一些旧明遗逸,心怀亡国之痛,在笔墨之中抒发激越、压抑的情感。其绘画形式不守前人规范,笔墨豪放,风格奇肆,笔情恣纵,锐意创新,在山水、人物、花鸟等画科中皆有建树,合时代新貌,有极大的创造力,为中国美术教育史发展增添了绮丽壮阔的波澜。 一、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1626~1705),享年八十岁。他姓朱名耷,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权的九世孙。甲申之变,清政权的建立,使他承受着国破家亡的承重打击,为躲避政治迫害,23岁时便皈依佛门,佛事之余,奋志书画。他有很多别号,如个山、雪个、驴、驴屋等,书画常以“八大山人”署名,四字相连,似哭之笑之。他画山水多有荒寒萧索之气,画花鸟虚疏淡泊,冷逸逼人,这也正体现出其孤傲落寞清空出世的思想情感。他继承文人画传统,其花鸟画不拘形似,以意象为主,在似与不似之间,画面构图大开大合,黑白相映,纵横驰骋,常以一石、一鸟、一鱼、一草,构成单幅画面,不空不塞,突破时空的局限。例如《花鸟图册》是其14幅花鸟画中的一幅,写一小鸟拳足缩颈立于孤石之上,呈抿嘴凝神之状,用笔用墨变化多端,富有层次,画法自如而意味无穷。三百年来饮誉画坛,清代“扬州八怪”,吴昌硕,近代齐白石、张大千等画家都不同程度受其影响。 二、石涛 石涛(1641~1724),原姓朱,名若极,别号很多,如大涤子、清相老人、苦瓜和尚,法号有元济、原济等。他是明靖江王赞仪的十世孙,终年55岁。因他一遍游名山大川,饱餐“五老”、“三叠”之胜,领悟到大自然中的生动神态,故其艺术修养日益精深。他以炽热的感情,好山,看山,勤于貌写名山大川,“搜尽奇峰打草稿”,故而能把握大自然的神韵和规律,成为一代绘画大师。在绘画美学理论上,石涛的《苦瓜和尚画语录》,形成了带有强烈主体意识和鲜明个性色彩的独特而完整的画论体系。现举其重要的论点分述如下:第一,“画从于心”,心师于自然,这是艺术创作的根本,是石涛绘画美学思想的核心。第二,“我自用我法”,反对因袭,扬弃古法,注重革新、创造,这是艺术创作的生命,是石涛绘画美学思想之骨髓。第三,“盲人示盲人”,这是艺术鉴赏之大忌,为石涛品画美学思想准则所不容。他的创作思想,直至今日还有着深刻意义。 三、石? 石?(1612~1673),俗姓刘,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市)人,字介丘,号石?、白秃、残道人、石道人。青年投身反清斗争,失败后一日对镜再三,大哭不止,自剪头发,伤面流血,出家为僧,时年20岁。善画山水,亦工人物、花卉。山水画主要继承元四家,在学习传统基础上,重视师法自然。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山水中度过,经常驻足于名山大川,流连忘返。他喜用渴笔、秃毫,苍劲凝重,干而不枯,并以浓淡墨色渲染,使得笔墨交融,形成郁茂苍浑、酣畅淋漓的情趣,使画面产生雄浑壮阔、纵横蓬勃的气势。存世代表作有《云洞流泉图》、《层岩叠壑图》和《雨洗山根图》等,以繁密的布局、苍劲的用笔、郁茂的景致、幽深的境界,显现出石?鲜明的艺术特色。石溪在继承传统中,直逼古人,但却不为法缚,面向造化,自出机杼,造妙入神,因而被人们列入逸品和神品之中,是一般画家所不能达到的。 四、弘仁 弘仁(1610~1663)俗姓江,名韬,字大奇,为僧后,名弘仁,号浙江,又字浙江僧、无智,梅花古衲。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甲申后,弃发为僧。工诗文,擅长山水,兼写梅花和竹,喜仿云林,深造妙境,虽学宋、元各家,但又直师造化,自题诗云:“敢言天地是吾师”。画有卷册多种,笔墨秀逸,风神洒落,还有设色山水和墨笔山水长卷,均为精绝之作,被称为“新安四家”(又称“海阳四家”)。与石涛等同受益于黄山,因而又有“黄山画派”画家之称。他画的《山水图》造景清新别致,笔墨瘦劲简洁,悬崖直壁,势险而有稳姿。弘仁的个人思想与政局变迁关系密切,因而在诗画中常有流露。出家为僧后,云游四方,十余年中足迹遍大江南北,其艺术的可贵处在于:既尊传统,又主创新,所谓师法自然,独辟蹊径,是他艺术思想的核心。 通过上述史实,我认为他们对中国美术教育事业的贡献至少在以下几方面是值得一提的:第一,“四僧”在山水、人物、花鸟等画科及美术理论、美术教育上皆有成绩,发展是全面的。如八大山人那些极其夸张、傲岸不驯的艺术形象,成了艺术家主观情感的幻化和象征,极具感染力;第二,艺术贵于创新,“四僧”聪颖好学,在美术发展史上亦有许多创新与建树。如承前启后的石涛虽逃于禅而隐于画,一生云游四方,足迹踏遍半个中国。于是留下了无数精劲秀逸之致、奇气异彩横溢的作品;第三,“四僧”在中外美术交流中有重要的作用。如石溪的绘画作品,见于著录者近百幅,现存画约30余幅,分别珍藏于北京、南京、香港、美国、德国、英国等地;第四,“四僧”对当时与后世的画坛皆产生了积极地影响。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花鸟绘画出现于“乾嘉盛世”这一时期,各以独特的笔墨、构图、色彩,塑造艺术形象,使这一绘画团体具有了独特的审美风格与意义。 我认为清代“四僧”之所以能获得成功,应与以下几个原因有关:一是“四僧”有高深的学养,扎实的绘画功底,刻苦努力,潜心绘事,精进不懈,死而后已。这都体现在他们学术思想和艺术创作之中;二是“四僧”与民间画工、宫廷画师以绘画为谋生手段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是以画为寄托,以画为乐趣,故能不受外界干扰,能独立地作画,抒发自己对美的追求,创造出高于生活的作品;三是“四僧”在晨钟暮鼓声中生活,更少一层凡俗的束缚,而多一层禅思的切身体会,因能将自己对自然的感悟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将一切恶境皆变为殊胜之境,令人身心无碍,所作亦充溢出尘之思、清高之感;四是“四僧”所居大多为自然环境保护较好之丛林兰若,能直接接触自然,较他人易获得自然天真、淡泊宁静的创作环境,外师造化,而这正是画家创造佳作所需的基本客观条件。 在清代画坛上“四僧”艺术的崛起,有其时代与社会原因,他们以笔墨抒写异常突出的个人感受,以成熟老厉的笔墨情趣,体现若即若离的现实态度,从而推进了中国古代美术的演化。在中国美术教育史上,不仅谱写了灿烂的篇章,并在美术家的行列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他们的独特笔墨意趣是时代社会的心声,是更具表现性的艺术形式。他们学识修养高深,在艺术中的进取与革新精神、创造精神,为后人留下了榜样。 中国美术论文:浅析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 摘要: 商业贸易是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族群交往的重要路径。商业活动不仅是物的关系,亦是人的关系;商业活动不只是物的流动,亦是人的流动;商业活动既是经济的活动,亦是文化的活动。1 6世纪初欧洲商船来到中国,南中国珠江三角洲的澳门与广州构建出了海上商业贸易最重要的通道,广州城市日益繁华,中外商贾云集,对外贸易成为清廷的重要财政,广州十三行成为“天子南库”。随着中外贸易的发展,西方各国通过行商在广州设置商馆,外国商人在商馆居住和办公,同时也作为驻华贸易与外交的办事机构。被称为“十三夷馆”的外国商馆是十三行对外商业贸易特区的组成部分。外国商馆前面竖立本国国旗,标明国籍,在中国土地上展现出异域的风情,西方文化透过商业贸易的管道渗入中国。 在中外商业文化交流的同时,中国本土不同地区商业文化的交流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展。明清时代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中心的江南地区经济文化发达,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文化互补和交流,富庶繁华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为广东民众仰慕,城市商业文化亦弥漫苏州杭州江南城市的气氛。随着珠江三角洲对外贸易繁荣,文化艺术亦得到了很大发展。外洋输入的新奇货物引起了内地民众的极大兴趣。上海开埠以后,更有大批广东商人到上海从事商业活动。粤商经营洋广货铺,贩卖基本上都是进口的外国货物及南方货物。粤商将接受西方影响的广东风习带到了开埠不久的上海。长江三角洲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文化交流和传播极大地推动了粤港澳和上海城市商业文化的发展。 中外商人在经营茶、丝和其他大宗商品贸易的同时,不少工艺品如瓷器、漆木家具、绘画亦销往海外。广州城南珠江对岸当地人称为“河南”的地方成为对外商业贸易的基地,不少民间画师、画工在河南居住,亦有十三行巨商在河南岛修造别墅。行商在河南创办瓷器彩绘作坊,专门从江西景德镇将素身的瓷坯运到广州,聘欧洲画家指导,雇佣工匠学习西方绘画技法,或以洋画技法绘制欧洲市场热销的瓷器,或按照外国商人的来样加工。对神秘古老中国充满了好奇的西方商人和游客希望把东方的印象用艺术品的形式带回欧美各国。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一批中国画师、画工用纸、绫绢、画布和玻璃镜、象牙等材料,水粉、水彩、油画等中外绘画技法,绘制大量以中国风物为题材的商业画,人们称这类绘画为“贸易画”或“外销画”。外销画大量描绘中国的事物,描绘市井风情,或记述农业劳动和家庭手工业过程。外销画描绘中国民众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场景,一些表现茶、丝等中国特有商品工艺过程的绘画具体而真实,为西方人模仿生产提供了直观的图像。除描绘人物风情、生产劳动、技艺制作等场景外,还有许多肖像画作品。 外销画的绘制满足了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愿望,亦延续发展了中国民间的绘画传统。这一时期一些西方画家如钱纳利(george chinnery)等人来到中国,有的西方画家定居澳门和香港,他们采用西方绘画技法,画出了不少以中国风物为题材的写生作品,与传统中国绘画迥然不同。西方画家新的绘画题材、绘画技艺与审美趣味使中国的画师、画工有了新的艺术感受。注重写实的民间画师、画工更对外来画艺产生了极大兴趣,他们积极主动学习西方绘画,以迎合日益扩大的国内外市场的需求。不少西方画家的作品直接成为中国民间画师、画工临摹的对象。中国画家通过直接复制或仿照改绘钱纳利和其他西方画家的作品,制作成适合描绘、面向市场的外销画,受到了顾客的欢迎。这些绘画脱离传统文人趣味,题材的选择、表现的手法和审美的趣味都反映出了世俗市井平民的艺术追求。记录中国官僚、商人和民众乃至来到中国欧洲人形象的肖像画受到市场的广泛欢迎,外销肖像画的绘制和传播成为对外商业贸易活动的组成部分。十三行行商通过对外商业贸易聚敛财富,成为富甲天下的巨贾,行商的生活中大量使用西洋物品,对于西方文化亦有所了解。行商与西方商人贸易往来,彼此馈赠,使他们最早接触、接受了相对传统中国画更为写实存真的西方油画,外来的油画得到顾客的赞赏,促使民间画师、画工学习西方油画技法进行外销画、尤其是外销肖像画的创作。 徽州地区文化艺术传统深厚,大批徽州商人聚集广州从事对外商业贸易。徽商的活动使长江三角洲地区吸纳了新的、受到西方影响形成的城市商业文化,同时将徽州地区的文化风习输送到了了珠江三角洲地区。茶叶贸易是徽商重要的经营项目。徽商在广州从事各种商业活动,主要有茶商、墨商和从事海上贸易的“海商”等,而以茶商的影响最大。随着徽州茶叶外销数量的增长,徽商贩茶来到广东越来越多,广州城内聚集了大批徽州茶商,不少人因经营外销茶获利丰厚,俗称做“洋庄”茶,徽州当地人称为“发广东财”、“发洋财”。[1]徽州地区的民间肖像画传统输入岭南地区与有着鲜明南国地域特色的广东民间肖像画结合在一起,留下许多技艺精湛的作品。 广东民间肖像画注重写实,遵循默绘与写生相结合的传统方法,画面色彩艳丽。民间画师往往自行用天然榕树胶熬制调配出天然颜料,以使作品长期保存永不褪色,亦有装点金箔的作品。在延续广东当地民间绘画传统,吸收徽州民间肖像画营养的同时,接受西方绘画的影响,画面构图有了更多的变化,人物的起坐更加自如,作品脱离了民间传统肖像画正面描绘的束缚,有了较多侧面描绘的姿态,周围环境的烘托也更加生活化,穿插了许多真实的生活场景和道具。尽管明暗阴阳焦点透视的技法已为中国画家所掌握,作品仍然未能放弃传统中国肖像画的画法,画面的平面装饰性仍然明显表露出来,从作品的起稿、部位、阴阳虚实,到人物的五官、须发、服饰和神情动态的处理,凸显出与西方绘画不同的追求。 19世纪40年代以后,中国沿海地区不少城市作为通商口岸开放,广州不再是外国商人进入中国的唯一口岸,上海和香港对外商业贸易的重要性逐渐超过了广州。1839年摄影术发明的消息在欧洲公布,同年10月,这一消息便传入香港。1845年西方人最早在香港开办摄影室,主要从事人像摄影。到19世纪60年代,香港聚集了众多来自西方的摄影家,他们当中的不少人往往通过香港进入中国内地开展摄影活动。在香港、广州等城市出现中国人开办的摄影室和影楼。西方摄影技术和印刷技术的传入导致外销画逐渐衰落,真实生动、价格低廉、方便快捷的照相和可以大量印制的商业美术品逐渐取代民间画师手绘的画作。一些外销画家不得不兼营摄影或者参与商业美术品的绘稿和印刷。在早期的香港照相馆的广告中,出现不少自称“摄影师暨人像画师”的从事外销画的民间画工画师。一些掌握了摄影技术的画工和画师迁移到内地其他城市从事经营活动。最初开业的照相馆中,由画师兼任的照相师在拍摄人像时,画面的构图、人物的姿势和背景往往搬用绘制肖像画的方法。照相馆亦为顾客绘制油画肖像。大约在1870年开业、早期香港最著名的由中国人黎亚芳开设、初名“亚芳”后改名“华芳”的照相馆,直到20世纪30年代仍然为顾客绘制摆出照相姿态的油画人像。照相馆还聘请画家绘制照相的背景。照相逼真地再现人像吸引了中国民众,影响了中国写实绘画的发展。由于早年摄影尚未普及和技术上的种种不便,市场上出现了摹仿照片的擦笔炭精肖像画,一些外销画家从事擦笔炭精肖像画的制作,有的炭精肖像画还用彩色画出人像的服饰,为商业美术月份牌新技法的出现提供了技术基础。 英国统治的香港完全脱离了清王朝的控制,有了与广州更加不同的城市特质。到19世纪60年代香港取代广州成为南中国最重要的通商口岸,广州的外销画市场生意逐渐清淡。不少外销画家纷纷迁移到社会较为安定、经济较为繁荣的香港。一些外销画家转而从事商业摄影,绘制月份牌画和广告画,设计商品包装。著名外销画家啉呱的后人关蕙农成为20世纪初年香港最具影响的月份牌画家,在澳门则有梁焕堂这样成绩卓越的月份牌画家。随着商业城市上海的崛起,随着广东商人和徽州商人前往上海开展对外商业贸易活动,一些广州、香港、澳门的画家来到上海,将具有西方绘画作风和外销画作风的月份牌画风带到了上海。 1937年前上海的月份牌画 上海处于长江三角洲门户,地理位置优越,明清时代随着长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上海早已引起海外资本主义势力的关注。中英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通商”,改变了原先广州为惟一对外商业贸易口岸,形成对外开放的新格局。1843年上海辟为商埠,对外商业贸易使得上海快速发展。五处通商口岸中以占据江海之便的上海最为重要。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心逐渐从广州移到上海。外国商品和外资纷纷进入,对外贸易迅速增长,各类产业迅速崛起。清王朝被推翻以后,随着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上海的商业贸易更为繁盛,20世纪30年代上海成为远东著名的金融中心、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大都会。 十里洋场的上海成为与广州和香港不同、又包容了广州和香港具有西方影响现代商业城市特征的新兴城市。西方影响的商业文化成为上海城市文化重要的特色,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以城市大众为对象的商业美术成为上海城市美术的主流。上海开埠后外国商行纷纷设立,极大地推动了上海的对外商业贸易。开埠后两年上海出现租界,这种嵌入中国国土的租借地,可以说是广州十三行外国商馆的延伸与扩大。随着时间的推移,租界逐渐演变成“国中之国”,海外资本主义势力在租界自行其是,租界成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也成为西方为中国演示现代化的窗口。上海租界与孤悬南天一隅的澳门、香港不同,和中国内地城市紧密连在一起,影响更加直接和重大。租界成为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在中国的试验场,相对稳定和较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城市管理方式使处于动荡社会环境中的中国民众大量涌入,极大地刺激了上海的城市化进程,推动了中国社会局部的现代化,并且辐射到了全中国。19世纪50年代太平军进入江南地区,清军与太平军进行了长时间的战争,兵燹所经,闾阎为墟。战争引发巨大的难民潮,民众纷纷涌入因租界的设立而未受战火影响的上海。极短时间内上海人口猛增。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中国北方广大地区遭受战乱,江南地区则因地方官僚推行“东南互保”政策,避免了战争的损害,这一年上海城市人口突破百万,成为中国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20世纪初年欧洲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外国资本纷纷转移到上海。忙于争斗的西方各国暂时放松对于中国的侵略,上海的民族工商业在较为宽松的空间得到了发展。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以后,上海凭借优越的地位获得了更大发展。到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以前,上海已成为位于世界前列的国际大都市。 上海作为“五方聚居”、“华洋杂处”的国际性都市充满了活力,大批移民带来了丰厚的劳动力、丰厚的资财和技术,带来了驳杂的文化和艺术。来自不同地区的移民汇聚上海,市民文化获得了充分发展,从而使中国美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面貌。商业贸易的发达使得上海的现代化进程迅速,城市商业文化消解了中国社会的全能主义传统,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力趋向多元和宽松。新兴的城市环境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对外商业贸易使得轮船、汽车、电灯、电话、电报、电车、电影、影剧院、舞场、西餐厅、书局、百货公司等种种来自西方的新事物大量出现。新的城市环境和生活方式使得市民阶层逐渐成为上海的社会主体,并且影响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 上海的发展与周边地区拥有的深厚资源有着重要的关系。上海的现代化是借助、利用或调集了全中国、主要是中国江南地区的各种资源(包括资金、人力、市场乃至人文资源)的结果。这些资源在以往社会环境中构筑出了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文明,开埠以后则通过资本主义的商业贸易在上海重新组合,从而使现代社会的工商业文明得以出现。作为新辟商埠的上海,外商有了比较以往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从事商业贸易须受“皇商”支配的更加自由和广阔的空间。对外商业贸易打破了过去在广东只有十三行行商才能从事对外贸易的垄断,外国商人可以自行前往浙江、安徽等地采购丝、茶等货品直接进行出口贸易。江南出产的丝茶改变了过去从广州一口输出的路线,废除了丝茶沿途设关设卡税收等做法,对外商业贸易更为通畅。中国重要的丝茶产地距上海甚近,上海占有地理交通和口岸出入的便利,丝茶货品源源不断地运到上海销往海外。 鸦片战争爆发,广州的对外商业贸易曾一度低落,徽商经营外销茶亦遭受挫折。从事茶叶贸易的外商洋行云集上海,很快使上海成为当时中国茶叶贸易的最重要通商口岸。不少徽商审时度势将资金人员转移到距离徽州更近的上海继续经营,有一大批徽州茶商改“贩茶粤东”为“业茶上海”,完成了从广州到上海的战略转移。徽州茶商扩大商业规模,茶商成为上海徽商实力的最强者。一系列的对外商业贸易活动,都围绕上海这一新兴的工商业城市而展开。扬州、苏州、杭州等地的富商巨贾亦有不少人来自徽州,或与徽商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徽州商业文化进一步影响了扬州、苏州、杭州,尤其是上海的绘画风气。 大量广东移民加速了上海的城市化进程及市民社会和商业社会的形成。上海开埠初期,精通对外贸易业务又熟悉英语、了解西方文化的广东商人成为洋行的第一批买办,他们通过家族和同乡的举荐大量进入洋行工作,逐渐形成商业和社会网络。除粤商外,各行各业的广东人来到上海,甚至出现粤籍娼妓聚集沪上的社会现象。众多广东画师、画工来到上海,将新的视觉经验带到沪上。《沪游杂记》记述从广东传入上海的西方油画:“粤人效西洋画法,以五彩油画山水人物或半截小影。面长六、七寸,神采俨然,且可经久,惜少书卷气耳。”[2]如同香港、广州等城市那样,画工画师在开设画店的同时,以开设照相馆和影楼。 信息传播和消费方式的变化极大地推动了城市文化的发展。在互联网出现以前,印刷出版是最为快捷广泛的信息传播和消费方式。明清时中国南方的出版业以南京和苏州为中心,受到了徽派木刻雕版印刷影响并加以发展,形成了中国传统印刷出版活动的高潮。到19世纪西方的印刷出版技术传入中国,改变了中国传统的信息传播和消费方式。随着通商口岸的增多,商业贸易活动的广泛和商业城市的蓬勃发展,商业广告画的需求极大增长。西方印刷技术传入中国,一些外销画家开始绘制商业广告绘画,商家采用新兴的印刷技术,大量复制月份牌画和其他商业绘画。 先进的印刷技术从欧洲传入中国。随着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的变动和新式教育体制的建立,社会的文化环境脱离了专制王朝全能主义的控制,越来越趋向多元化。报纸、杂志、书籍的印刷出版成为利润丰富的商业行为。中外印书商人从澳门、广州、香港和南京、苏州等地来到上海,迅速发展的城市商业环境极大地推动了新式印刷出版事业。在外国资本进入中国的同时,本土资本纷纷开设书局和印刷公司,出现了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等大型出版机构,上海成为中国印刷出版的中心。照相术与印刷术结合起来,使得印刷技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印刷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推动了报纸刊物画报的出版,尤其是以满足文化程度不高的市民阶层读图要求的画报,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发生。传入中国的石版、铜版、照相版(珂罗版)印刷技术使美术品的复制脱离了中国传统木版刻印,视觉效果更加精美,批量印制更加便利。城市市民的消费需求与商人的商业利益结合在一起,促使书籍装帧、插图和画报、广告、包装等大众美术创作日趋繁盛。 随着国外商品的输入,一些画有外国美女、骑士战争、动植物形象和纹样的西方图片和商业美术品也在上海这样一些得风气之先的城市出现。印制精美的图片虽使中国民众感到新奇,却往往与他们原有的视觉经验发生冲突而难以流行。一些外国厂商尝试采用传统绘画的题材和形式印制商业广告,结合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广泛流行的月历印出画片,在年终时赠送,起到了很大的广告宣传作用,石印月份牌广告画开始流行。到20世纪30年代,胶版印刷、照相制版印刷的精美彩色月份牌画风靡中国、甚至远至海外,成为20世纪前期具有代表意义的商业美术品。 月份牌画是新颖动人、影响广大的城市大众美术品。以往认为月份牌画最早在上海出现,认为早期月份牌画为传统的木刻雕版印刷,不断发现的新资料使这种意见遭受质疑。1896年即清光绪二十二年上海四马路鸿福来吕宋彩票行随售卖彩票赠送的《中西月份牌沪景开彩图》,曾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月份牌画实物。其实为上海图书馆收藏1889年即清光绪十五年由申报馆印送、中西日历对照、旁印二十四孝图的《中西月份牌二十四孝图》,才是现存所见最早的月份牌画。而在接受西方影响、对外商业贸易繁盛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月份牌画可能更早出现。19世纪40年代香港开埠初年便有一些外国商行印制月份牌。香港澳门印制的早期月份牌画如今已难得见到,从当时报纸刊登的广告文字可以得知这是采用中英文对照,字画兼备,其面貌或与一般认为早期月份牌画来自传统民间木刻版印年画有别,可能直接将西方国家的广告画形式移来。 西方传入的新式印刷技术取代了中国传统木版印刷技术,传统民间年画作风的月份牌画逐渐被新颖的画法所取代。从早期上海的月份牌画家如吴友如、周慕桥等人的作品可以看到他们原来活动的城市苏州的民间年画的影响,亦可以看到一些民间传统肖像画的画法。到20世纪初年,受到照相技术影响的炭精粉涂擦、然后罩以水彩粉彩润色的画法和城市时装美术的题材形成了新颖的月份牌作风。通过郑曼陀、徐咏青和徐咏青的学生杭?英、何逸梅、金梅生、金雪尘、戈湘岚等人的努力,使得月份牌画大放光彩。郑曼陀是安徽歙县人,亦有研究认为他幼年被在杭州经商的安徽富商收养。徽州地区的传统文化、乃至民间肖像画传统对于郑曼陀产生了影响。他原在杭州育英书院习英文,曾从师王姓民间画师学画人像,后到杭州设有画室的二友轩照相馆作画。1914年郑曼陀来到上海从事商业美术活动,尝试采用炭粉擦笔敷水彩色的方法画月份牌。郑曼陀曾为来自广东的画家高剑父在上海开设的审美书馆作《晚妆图》,使木刻勾线敷色的传统仕女画向受到照相技术和新式印刷技术影响的时装美女画变化,受到社会广泛欢迎。不少画家也效仿他的画法,从而形成了月份牌画新的风格。 一些广州、香港、澳门的画家前往上海开展商业美术活动,将具有广东外销画作风的月份牌画风带到了上海。亦有上海画家南下粤港澳活动,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画家带来进一步的刺激和竞争。徐咏青是较早来到香港的上海月份牌画家,徐咏青在上海时已为粤港商号绘制月份牌画。20世纪30年代初他来到香港开办画室传授技艺,不少香港画师出自他的门下。除徐咏青外,尚有上海月份牌画家何逸梅来到香港从事绘画活动。何逸梅是江苏吴县(今属苏州)人。上海商务印书馆图画部第一批练习生之一,学画刻苦用功,中国画和西洋画均能,又擅长工商美术设计,获得老师徐咏青器重。1915年徐咏青辞职离开商务图画部后,该部门实际由何逸梅主持。何逸梅的作品画风细腻,人物造型生动,色调清新柔和,最宜绘制月份牌画,故沪上各大厂商都重金约他创作。1925年何逸梅被香港永发公司以高薪聘请专绘月份牌画,艺术地位与当时香港誉为“月份牌王”的画家关蕙农旗鼓相当。1941年日本侵略军攻占香港后,他返回上海从事商业美术活动。 月份牌画作为商品,市场竞争激烈,在激烈竞争的同时,粤港沪三地画家相互交流,切磋画艺,从而使得月份牌画、乃至当时中国的商业美术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珠江三角洲的商业贸易传统使得广东画家对于大众商业美术的月份牌画没有歧视之见。不少画家积极参与月份牌画的制作,以实践绘画与商业结合的理念。对于广东美术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潘达微于1913年进入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负责美术设计工作,曾采用传统山水画和人物画为主绘制月份牌画。潘达微与上海的商业美术家郑曼陀、谢之光、徐咏青、周柏生、丁悚、丁云仙、李铁笛和张光宇等人往来密切,彼此友善。潘达微在香港经营的宝光照相馆于1924年曾邀请郑曼陀为他们绘月份牌画,后来编印《微笑》画报刊登了郑曼陀与谢之光的作品向粤港澳读者介绍。在潘达微的影响下,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虽在他去世以后仍于1934年聘请了一批广东国画研究会的传统画家,以传统中国画、金石、书法的方式绘制月份牌画,以与英美烟草的时装美女月份牌画相抗衡。这种精英美术与通俗美术的互动,与以往艺术史研究将艺术品创作与传播想象成具有个体特征的学院美术家独创性的视觉表现和社会精英们享受的文化消费全然不同。那些以往被认为是庸俗、低级的、具有群体特征的工匠、画师批量生产的、为大众接受的美术品,那些依靠复制或印刷的手段得以普及,受到社会一般民众广泛喜爱的美术品,并非被精英美术家嗤之以鼻、弃若敝帚,精英美术与大众通俗美术之间存在的是一条流动的疆界。 精英美术与大众美术的互动 在中国社会总体结构现代转型的历史进程中,城市的商业化为现代文化和现代美术,包括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精英美术与大众美术,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民间肖像画、外销画、月份牌画这些城市文化空间中的商业美术品的密切互动,鲜明地展现出中国社会现代转型和中国美术现代转型的轨迹。 19世纪晚期上海成为华洋混杂、八方聚居的现代移民城市。聚集在上海的众多画家以卖画为生,商业色彩浓厚。众多粤籍人士来到沪上,其中不乏卓有成就的美术家,他们将珠江三角洲的美术风气带到了上海。岭南画派领袖人物高剑父从日本回国后积极从事新美术活动。1912年他在上海创办《真相画报》,1913年他与兄弟高奇峰、高剑僧开办审美书馆,经售中西画片、明信片、书刊及画具。高剑父曾与关蕙农一起向居廉学画,亦参加过月份牌画创作。1916年高剑父居沪期间与月份牌画家郑曼陀合作,为审美书馆画美人画,高剑父写景,郑曼陀画美人。高剑父曾在郑曼陀美人画上题诗:“银塘秋水玉娟娟,霜叶漂红去渺然。几欲题诗寄辽海,只应流水到君边。”高奇峰原来在广州亦曾与潘达微的《时事画报》合作,绘制水墨花鸟题材的月份牌画。照相术传入中国,影响民间兴起模仿照片效果的炭精擦笔画,从留存至今的民间炭精擦笔肖像画和徐悲鸿等人创作的肖像画作品中,可以看到与传统绘画不同的精确形貌描绘和表现现实环境中光影投射烘托出的脸部骨肉凹凸的效果。徐悲鸿的父亲是当地颇有声誉的画师,幼年徐悲鸿随父亲学画,早年画作如《诸老图》等明显受到传统民间肖像画和西方绘画的影响。1912年徐悲鸿曾赴上海鬻画谋生。1915年徐悲鸿再次来到上海,结识高剑父、高奇峰兄弟。这一时期他受到流行的商业美人画的影响,画出了有着月份牌画风格的作品。审美书馆曾出版徐悲鸿有着月份牌画风的美人画明信片。 城市商业文化的发展使得文野雅俗的区分日渐模糊,文野雅俗的流动打破了精英美术与大众通俗美术之间的壁垒和疆界。在民间肖像画、外销画、月份牌画等商业美术品当中,西方写实画风、模仿照相的炭精擦笔画风与中国传统肖像画注重线描敷色的作风逐渐融合,更值得注意的是表现城市生活空间、书写市民阶层欲望的美人画越来越受到市场的欢迎,美人肖像画成为值得注意的文化现象。社会流行的美人画、女人体绘画为美术学校人体模特儿写生教学的出现营造出氛围,提供了环境。 19世纪珠江三角洲的外销画接受了西方画家描绘大众风物的画作的影响,浮世的风情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外销画当中。现代城市的市民文化和大众通俗美术充满了对于金钱和情色的描绘。随着社会转型时风气剧烈变化,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崩溃,个人欲望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和力量释放出来。性的渴望和性的解放推动性的商业化,广州、澳门、香港、上海等商业城市娼妓盛行,城市的性产业越来越发达,娼妓业越来越商业化和契约化。在上海不仅有来自广东的“粤妓”,还有不少来自国外的娼妓,尤以日本娼妓为多。从外来影响扩大的“洋”、商业势力增强的“商”和妇女抛头露面,娼妓、名伶、明星成为社会公众人物的“性”,从隐秘的春宫画到公开的美人画、女人体画,构成了蔚为奇特的城市文化景观,严重地挑战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文化秩序。 城市文化与大众美术充满了对于情爱、金钱和女人的想象和描绘,透过广告,美女、洋货与商品结合成为城市“现代性的消费”。情爱、言情与性成为城市大众美术的重要主题。中国古代的春宫画除起到性教育、性启示的意义以外,还有“辟邪避灾”的巫术作用。在接受西方写实绘画影响的外销画的影响下,春宫画的绘画技法亦发生变化,广东民间、尤其是城市的春宫画出现与外销画相似的面貌。摄影术传入中国后,照相馆为招徕顾客,竞相为名伶名妓留影,出售美女佳人图片,来迎合市场需要。妓女摄影作为广告,嫖客可依照照片按图索骥,探春买春。明星名流亦拍摄照片在影楼门前高挂任人观览。民众欢迎的照相受到印刷出版业的重视,报刊刊载各种照片。1904年由商务印书馆创办的《东方杂志》,每期便选用中外名人照片,采用照相制版技术印刷发行。随着画报的广泛出现,名伶名妓、名媛淑女的照片在画报上刊载,成为万人追慕的“大众情人”。 晚清中国由于社会转型,传统道德观念崩毁,逸乐之风弥漫,大众美术品中的“淫画”和全能主义国家权力的“禁淫画”严重对抗。更具有真实性的色情照片成为较“淫画”更受人欢迎的商品,商贩在街头巷尾茶坊酒肆兜售,一些城市甚至出现“内藏春色”的“西洋镜画”,称为“照相春宫”[3]。社会舆论和国家权力指责为“伤风败俗”,要求禁止。一些外国商人将中国传统观念中的色情照片和色情图画运入中国销售牟利。20世纪初的清代末年,从海外输入的“淫书”、“春画”在上海这样一些西风炽盛的城市已颇为泛滥。为掩人耳目,有外商将女人体照片标以“泰西风情”、“医疗图画”,精印成册大登广告公开叫卖。上海日商书画大成公司曾推出《泰西裸体女犯摄影》一书,内收“链绕全身图”、“狱中洗浴图”等20余幅女人体照片。清廷覆亡以后,社会变动更加剧烈,社会观念发生改变,社会舆论对于“淫画”的攻击和国家权力对于“淫画”的禁止有所缓和和松弛。上海、广州等城市裸体照片发售的现象更加普遍,一些画报亦以用各种名义刊登人体图片。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上海这样一些商业城市流行被人称为“鸳鸯蝴蝶派”的城市商业文化,美人画成为“鸳鸯蝴蝶派”城市商业文化的艺术表现。月份牌画家丁悚、周慕桥等人曾参加“鸳鸯蝴蝶派”的活动,一些画家如但杜宇等人绘制有女裸体绘画的《百美图》之类的画册,画衣饰时尚、玉姿灵动的城市美人暴露的胴体。这种时装美女图承继了晚清仕女画的传统,又将春画、甚至照相馆人体拍摄和美术学校模特儿教学的情境融入其中,极大地满足了城市市民的情色需要。美人画的兴起与日本浮世绘和春画有着密切的联系。浮世绘描绘花街柳巷的爱情、歌舞伎的倩影与活动、花前月下的吟咏、出游野宴和旅途漂泊等城市生活场景,描绘娇媚的歌妓、舞女和“汤女”、“游女”,描绘男女的欲望和感情,展现出浮华奢靡的情色世界。1911年曾留学日本的浙江宁波商人唐振余在上海开设的振余物产厂从日本运来一大批包括浮世绘的年画。振余物产厂将所售货品印成目录,赠送各地推销,其中便有年画一项。在此之前已有包括浮世绘手绘和木刻套印的作品以及采用机器印刷的日本图片输入中国。以城市生活为主要题材、城市市民为主要接受对象的美人画和月份牌画无疑受到了表现都市浮世情色的日本浮世绘的影响。 月份牌画以宣传推销商品为目的,是一种具有特色的商业广告画。月份牌画构建出大众的梦想伊甸园,用图像来满足大众的欲望,占据画面主要位置的不是商品本身,而是画家营造的、为民众喜闻乐见、沉醉其中的梦幻世界。这种以美女、时装和城市生活环境为主题的画面,展现的是具有现代性的审美追求。不少月份牌画以名媛淑女、演艺明星为模特儿,画的便是真实人物的肖像。照相摄影需要人物摆出不同的姿态,早期的月份牌画往往聘用妓女穿着时髦的服饰作为模特儿。民间肖像画、外销肖像画融入月份牌画的创作之中。女人体成为月份牌画的内容。1 91 5年郑曼陀为上海商人黄楚九画《贵妃出浴图》是最早出现的女裸体月份牌画。月份牌画家谢之光画过不少裸体人物画,金梅生亦曾画《贵妃出浴》月份牌画。1917年上海国华书局新年赠画,画题便为《春透琴心图》、《桃源探花图》、《镜里窥郎图》之类,可以想见作品的色情成分。一些月份牌画家还在报纸刊登广告,销售时装美人画。商业利益促使月份牌画家纷纷绘制时装美人、女人体画,照片往往成为月份牌画家绘制的重要参考。 从城市商业流行的“淫画”、“人体画”到美术学校的“模特儿写生”,显示出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大众美术与精英美术互动的路径。20世纪中国美术现代转型的重要标志是现代城市兴起的美术馆、百货公司、美术展览会和美术学校构建出新的社会公共空间和视觉表现空间。美术馆、百货公司、美术展览会和美术学校展出女裸体图画、开展人体写生教学。1908年《时事画报》第七期已刊载先年广东图画展览会展品中便有番禺冯润芝用中国纸和水墨背临的意大利油画女人体像。新式美术教育体制的确立与城市对于大众美术的需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1911年画家周湘便在上海开办“布景画传习所”,“以专授法国新式剧场背景画法及活动布景构造法”。1912年周湘开办“西法绘像补习科”,“专授最新西法绘像术,其教学法分为铅笔像、毛笔像、水彩像、油画像”,传授西画技法和照相馆布景画法。人体写生教学是西方美术学院的精英美术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到20世纪20年代,较为正规的西方绘画写生教学方式逐渐取代传统中国绘画的临摹学习方式,人体绘画和人体模特儿写生教学成为社会现代转型和美术现代转型的重要问题。正如论者所述:“在20世纪初,西画是一个新事物,从商业美术开始,很快地达到一个广度扩散,在20年代前夕西画到达一个学习瓶颈,必须从师徒制的临摹走向西式的艺术学院教学,这个无法撇下人体写生手段的教学体制是新的,人体写生的合法性论题是新的,而界定艺术与色情边界的舞台—公共论域——也是相对新的。”[4]20世纪前期新式美术学校人体写生教学之所以能够首先在上海确立,无疑如论者所述:“在缺乏国家政策导引的情况下,个人利益的诱因促使租界中的中国人自发地采取西式的商业手段,在商业美术中带入西画的因子,在一些传递西洋概念的宣传中甚至被迫选择西洋图像。”[5]“上海租界或许是当时中国受到最少国家政治力干预、个人主义最旺盛的地区。西画既然是在个人利益凌驾国家利益的氛围下引入的,在上海的西画引入过程便具有相当的指标作用。”“世纪初上海发展的动力来自于‘民趋利’与‘身体好逸乐’,因此,上海成为人体画合法化过程中的主要舞台便毫不足奇了。”[4]经历了与守旧势力难以避免发生的多次冲突,到20世纪20年代新式美术学校普遍采用人体写生教学,国家教育部门将女人体写生规定为美术教育之必须,社会舆论也对此逐渐认可。商业色彩浓厚的大众美术在新式美术教学走出“学习瓶颈”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这一意义上考察,应将美术学校模特儿写生教学视为大众美术美人画和女人体画的跨越和提升。 中国近现代美术历史研究往往关注“五四”、“美术革命”的经验,忽视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早期阶段即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前期中国美术现代转型的研究。中国近现代美术历史研究仍然流行将学院精英美术如油画、中国画,将具有个体特征的美术家如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齐白石、黄宾虹等人具有独创性的美术创作视为精粹与高雅,视为视觉表现的高端予以推崇,将大众美术、将具有群体特征的工匠和画师批量生产的商业美术品视为低劣和粗俗,视为视觉表现的底层予以贬斥的看法。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五四”“美术革命”对于一般民众的直接影响如何实在值得怀疑。对于无法享受精英美术家创作的美术品的普通民众来说,能够比较轻易获得的、商业性的印刷品和复制品往往才是平易近人的美术品。这些被看做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东西使中国的民众获得全新的视觉经验,构成了全新的大众美术的视觉表现。历史事实表明,并非是那些表现美术家个人才华或作品的独创性、又为社会精英们享用的高雅艺术,恰恰是那些大众化的视觉表现,那些依靠复制或印刷的手段得以普及,并且受到社会大众广泛欢迎的通俗艺术,如民间肖像画、外销肖像画和月份牌美人画等,在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的过程中起到了以往未曾认识到的重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正是这种中国社会早期现代化阶段出现的全新的大众美术的视觉表现,构建出了中国美术现代转型的重要路径。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正是在社会下层、尤其是城市商业社会的下层得以启动。通过精英美术与大众美术的互动,精英美术与大众美术边界的跨越和大众美术品格的提升而得到了真切的实现。 中国美术论文:城市大众美术与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 从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到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的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前期,百年中国社会经历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重要历史时期。广州、香港、上海等新兴城市有了与传统城市越来越不相同的面貌,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和中国本土的民族工商业资本势力共同构建出了现代城市的公共空间和具有现代性的城市文化。与传统社会以贵族、官僚、地主、农民、手工业匠人为主体的文化孕育出传统美术形态不同,城市文化作为以市民为主体的大众文化、通俗文化和流行文化,孕育出现代性的美术形态。正是在现代城市的公共空间和具有现代性的城市文化环境中,通过具有现代性的大众美术的路径,中国美术现代转型得以发轫和展开。 1840年前后广东的外销画 商业贸易是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族群交往的重要路径。商业活动不仅是物的关系,亦是人的关系;商业活动不只是物的流动,亦是人的流动;商业活动既是经济的活动,亦是文化的活动。1 6世纪初欧洲商船来到中国,南中国珠江三角洲的澳门与广州构建出了海上商业贸易最重要的通道,广州城市日益繁华,中外商贾云集,对外贸易成为清廷的重要财政,广州十三行成为“天子南库”。随着中外贸易的发展,西方各国通过行商在广州设置商馆,外国商人在商馆居住和办公,同时也作为驻华贸易与外交的办事机构。被称为“十三夷馆”的外国商馆是十三行对外商业贸易特区的组成部分。外国商馆前面竖立本国国旗,标明国籍,在中国土地上展现出异域的风情,西方文化透过商业贸易的管道渗入中国。 在中外商业文化交流的同时,中国本土不同地区商业文化的交流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展。明清时代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中心的江南地区经济文化发达,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文化互补和交流,富庶繁华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为广东民众仰慕,城市商业文化亦弥漫苏州杭州江南城市的气氛。随着珠江三角洲对外贸易繁荣,文化艺术亦得到了很大发展。外洋输入的新奇货物引起了内地民众的极大兴趣。上海开埠以后,更有大批广东商人到上海从事商业活动。粤商经营洋广货铺,贩卖基本上都是进口的外国货物及南方货物。粤商将接受西方影响的广东风习带到了开埠不久的上海。长江三角洲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文化交流和传播极大地推动了粤港澳和上海城市商业文化的发展。 中外商人在经营茶、丝和其他大宗商品贸易的同时,不少工艺品如瓷器、漆木家具、绘画亦销往海外。广州城南珠江对岸当地人称为“河南”的地方成为对外商业贸易的基地,不少民间画师、画工在河南居住,亦有十三行巨商在河南岛修造别墅。行商在河南创办瓷器彩绘作坊,专门从江西景德镇将素身的瓷坯运到广州,聘欧洲画家指导,雇佣工匠学习西方绘画技法,或以洋画技法绘制欧洲市场热销的瓷器,或按照外国商人的来样加工。对神秘古老中国充满了好奇的西方商人和游客希望把东方的印象用艺术品的形式带回欧美各国。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一批中国画师、画工用纸、绫绢、画布和玻璃镜、象牙等材料,水粉、水彩、油画等中外绘画技法,绘制大量以中国风物为题材的商业画,人们称这类绘画为“贸易画”或“外销画”。外销画大量描绘中国的事物,描绘市井风情,或记述农业劳动和家庭手工业过程。外销画描绘中国民众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场景,一些表现茶、丝等中国特有商品工艺过程的绘画具体而真实,为西方人模仿生产提供了直观的图像。除描绘人物风情、生产劳动、技艺制作等场景外,还有许多肖像画作品。 外销画的绘制满足了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愿望,亦延续发展了中国民间的绘画传统。这一时期一些西方画家如钱纳利(george chinnery)等人来到中国,有的西方画家定居澳门和香港,他们采用西方绘画技法,画出了不少以中国风物为题材的写生作品,与传统中国绘画迥然不同。西方画家新的绘画题材、绘画技艺与审美趣味使中国的画师、画工有了新的艺术感受。注重写实的民间画师、画工更对外来画艺产生了极大兴趣,他们积极主动学习西方绘画,以迎合日益扩大的国内外市场的需求。不少西方画家的作品直接成为中国民间画师、画工临摹的对象。中国画家通过直接复制或仿照改绘钱纳利和其他西方画家的作品,制作成适合描绘、面向市场的外销画,受到了顾客的欢迎。这些绘画脱离传统文人趣味,题材的选择、表现的手法和审美的趣味都反映出了世俗市井平民的艺术追求。记录中国官僚、商人和民众乃至来到中国欧洲人形象的肖像画受到市场的广泛欢迎,外销肖像画的绘制和传播成为对外商业贸易活动的组成部分。十三行行商通过对外商业贸易聚敛财富,成为富甲天下的巨贾,行商的生活中大量使用西洋物品,对于西方文化亦有所了解。行商与西方商人贸易往来,彼此馈赠,使他们最早接触、接受了相对传统中国画更为写实存真的西方油画,外来的油画得到顾客的赞赏,促使民间画师、画工学习西方油画技法进行外销画、尤其是外销肖像画的创作。 徽州地区文化艺术传统深厚,大批徽州商人聚集广州从事对外商业贸易。徽商的活动使长江三角洲地区吸纳了新的、受到西方影响形成的城市商业文化,同时将徽州地区的文化风习输送到了了珠江三角洲地区。茶叶贸易是徽商重要的经营项目。徽商在广州从事各种商业活动,主要有茶商、墨商和从事海上贸易的“海商”等,而以茶商的影响最大。随着徽州茶叶外销数量的增长,徽商贩茶来到广东越来越多,广州城内聚集了大批徽州茶商,不少人因经营外销茶获利丰厚,俗称做“洋庄”茶,徽州当地人称为“发广东财”、“发洋财”。[1]徽州地区的民间肖像画传统输入岭南地区与有着鲜明南国地域特色的广东民间肖像画结合在一起,留下许多技艺精湛的作品。 广东民间肖像画注重写实,遵循默绘与写生相结合的传统方法,画面色彩艳丽。民间画师往往自行用天然榕树胶熬制调配出天然颜料,以使作品长期保存永不褪色,亦有装点金箔的作品。在延续广东当地民间绘画传统,吸收徽州民间肖像画营养的同时,接受西方绘画的影响,画面构图有了更多的变化,人物的起坐更加自如,作品脱离了民间传统肖像画正面描绘的束缚,有了较多侧面描绘的姿态,周围环境的烘托也更加生活化,穿插了许多真实的生活场景和道具。尽管明暗阴阳焦点透视的技法已为中国画家所掌握,作品仍然未能放弃传统中国肖像画的画法,画面的平面装饰性仍然明显表露出来,从作品的起稿、部位、阴阳虚实,到人物的五官、须发、服饰和神情动态的处理,凸显出与西方绘画不同的追求。 19世纪40年代以后,中国沿海地区不少城市作为通商口岸开放,广州不再是外国商人进入中国的唯一口岸,上海和香港对外商业贸易的重要性逐渐超过了广州。1839年摄影术发明的消息在欧洲公布,同年10月,这一消息便传入香港。1845年西方人最早在香港开办摄影室,主要从事人像摄影。到19世纪60年代,香港聚集了众多来自西方的摄影家,他们当中的不少人往往通过香港进入中国内地开展摄影活动。在香港、广州等城市出现中国人开办的摄影室和影楼。西方摄影技术和印刷技术的传入导致外销画逐渐衰落,真实生动、价格低廉、方便快捷的照相和可以大量印制的商业美术品逐渐取代民间画师手绘的画作。一些外销画家不得不兼营摄影或者参与商业美术品的绘稿和印刷。在早期的香港照相馆的广告中,出现不少自称“摄影师暨人像画师”的从事外销画的民间画工画师。一些掌握了摄影技术的画工和画师迁移到内地其他城市从事经营活动。最初开业的照相馆中,由画师兼任的照相师在拍摄人像时,画面的构图、人物的姿势和背景往往搬用绘制肖像画的方法。照相馆亦为顾客绘制油画肖像。大约在1870年开业、早期香港最著名的由中国人黎亚芳开设、初名“亚芳”后改名“华芳”的照相馆,直到20世纪30年代仍然为顾客绘制摆出照相姿态的油画人像。照相馆还聘请画家绘制照相的背景。照相逼真地再现人像吸引了中国民众,影响了中国写实绘画的发展。由于早年摄影尚未普及和技术上的种种不便,市场上出现了摹仿照片的擦笔炭精肖像画,一些外销画家从事擦笔炭精肖像画的制作,有的炭精肖像画还用彩色画出人像的服饰,为商业美术月份牌新技法的出现提供了技术基础。 英国统治的香港完全脱离了清王朝的控制,有了与广州更加不同的城市特质。到19世纪60年代香港取代广州成为南中国最重要的通商口岸,广州的外销画市场生意逐渐清淡。不少外销画家纷纷迁移到社会较为安定、经济较为繁荣的香港。一些外销画家转而从事商业摄影,绘制月份牌画和广告画,设计商品包装。著名外销画家啉呱的后人关蕙农成为20世纪初年香港最具影响的月份牌画家,在澳门则有梁焕堂这样成绩卓越的月份牌画家。随着商业城市上海的崛起,随着广东商人和徽州商人前往上海开展对外商业贸易活动,一些广州、香港、澳门的画家来到上海,将具有西方绘画作风和外销画作风的月份牌画风带到了上海。 1937年前上海的月份牌画 上海处于长江三角洲门户,地理位置优越,明清时代随着长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上海早已引起海外资本主义势力的关注。中英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通商”,改变了原先广州为惟一对外商业贸易口岸,形成对外开放的新格局。1843年上海辟为商埠,对外商业贸易使得上海快速发展。五处通商口岸中以占据江海之便的上海最为重要。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心逐渐从广州移到上海。外国商品和外资纷纷进入,对外贸易迅速增长,各类产业迅速崛起。清王朝被推翻以后,随着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上海的商业贸易更为繁盛,20世纪30年代上海成为远东著名的金融中心、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大都会。 十里洋场的上海成为与广州和香港不同、又包容了广州和香港具有西方影响现代商业城市特征的新兴城市。西方影响的商业文化成为上海城市文化重要的特色,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以城市大众为对象的商业美术成为上海城市美术的主流。上海开埠后外国商行纷纷设立,极大地推动了上海的对外商业贸易。开埠后两年上海出现租界,这种嵌入中国国土的租借地,可以说是广州十三行外国商馆的延伸与扩大。随着时间的推移,租界逐渐演变成“国中之国”,海外资本主义势力在租界自行其是,租界成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也成为西方为中国演示现代化的窗口。上海租界与孤悬南天一隅的澳门、香港不同,和中国内地城市紧密连在一起,影响更加直接和重大。租界成为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在中国的试验场,相对稳定和较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城市管理方式使处于动荡社会环境中的中国民众大量涌入,极大地刺激了上海的城市化进程,推动了中国社会局部的现代化,并且辐射到了全中国。19世纪50年代太平军进入江南地区,清军与太平军进行了长时间的战争,兵燹所经,闾阎为墟。战争引发巨大的难民潮,民众纷纷涌入因租界的设立而未受战火影响的上海。极短时间内上海人口猛增。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中国北方广大地区遭受战乱,江南地区则因地方官僚推行“东南互保”政策,避免了战争的损害,这一年上海城市人口突破百万,成为中国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20世纪初年欧洲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外国资本纷纷转移到上海。忙于争斗的西方各国暂时放松对于中国的侵略,上海的民族工商业在较为宽松的空间得到了发展。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以后,上海凭借优越的地位获得了更大发展。到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以前,上海已成为位于世界前列的国际大都市。 上海作为“五方聚居”、“华洋杂处”的国际性都市充满了活力,大批移民带来了丰厚的劳动力、丰厚的资财和技术,带来了驳杂的文化和艺术。来自不同地区的移民汇聚上海,市民文化获得了充分发展,从而使中国美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面貌。商业贸易的发达使得上海的现代化进程迅速,城市商业文化消解了中国社会的全能主义传统,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力趋向多元和宽松。新兴的城市环境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对外商业贸易使得轮船、汽车、电灯、电话、电报、电车、电影、影剧院、舞场、西餐厅、书局、百货公司等种种来自西方的新事物大量出现。新的城市环境和生活方式使得市民阶层逐渐成为上海的社会主体,并且影响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 上海的发展与周边地区拥有的深厚资源有着重要的关系。上海的现代化是借助、利用或调集了全中国、主要是中国江南地区的各种资源(包括资金、人力、市场乃至人文资源)的结果。这些资源在以往社会环境中构筑出了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文明,开埠以后则通过资本主义的商业贸易在上海重新组合,从而使现代社会的工商业文明得以出现。作为新辟商埠的上海,外商有了比较以往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从事商业贸易须受“皇商”支配的更加自由和广阔的空间。对外商业贸易打破了过去在广东只有十三行行商才能从事对外贸易的垄断,外国商人可以自行前往浙江、安徽等地采购丝、茶等货品直接进行出口贸易。江南出产的丝茶改变了过去从广州一口输出的路线,废除了丝茶沿途设关设卡税收等做法,对外商业贸易更为通畅。中国重要的丝茶产地距上海甚近,上海占有地理交通和口岸出入的便利,丝茶货品源源不断地运到上海销往海外。 鸦片战争爆发,广州的对外商业贸易曾一度低落,徽商经营外销茶亦遭受挫折。从事茶叶贸易的外商洋行云集上海,很快使上海成为当时中国茶叶贸易的最重要通商口岸。不少徽商审时度势将资金人员转移到距离徽州更近的上海继续经营,有一大批徽州茶商改“贩茶粤东”为“业茶上海”,完成了从广州到上海的战略转移。徽州茶商扩大商业规模,茶商成为上海徽商实力的最强者。一系列的对外商业贸易活动,都围绕上海这一新兴的工商业城市而展开。扬州、苏州、杭州等地的富商巨贾亦有不少人来自徽州,或与徽商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徽州商业文化进一步影响了扬州、苏州、杭州,尤其是上海的绘画风气。 大量广东移民加速了上海的城市化进程及市民社会和商业社会的形成。上海开埠初期,精通对外贸易业务又熟悉英语、了解西方文化的广东商人成为洋行的第一批买办,他们通过家族和同乡的举荐大量进入洋行工作,逐渐形成商业和社会网络。除粤商外,各行各业的广东人来到上海,甚至出现粤籍娼妓聚集沪上的社会现象。众多广东画师、画工来到上海,将新的视觉经验带到沪上。《沪游杂记》记述从广东传入上海的西方油画:“粤人效西洋画法,以五彩油画山水人物或半截小影。面长六、七寸,神采俨然,且可经久,惜少书卷气耳。”[2]如同香港、广州等城市那样,画工画师在开设画店的同时,以开设照相馆和影楼。 信息传播和消费方式的变化极大地推动了城市文化的发展。在互联网出现以前,印刷出版是最为快捷广泛的信息传播和消费方式。明清时中国南方的出版业以南京和苏州为中心,受到了徽派木刻雕版印刷影响并加以发展,形成了中国传统印刷出版活动的高潮。到19世纪西方的印刷出版技术传入中国,改变了中国传统的信息传播和消费方式。随着通商口岸的增多,商业贸易活动的广泛和商业城市的蓬勃发展,商业广告画的需求极大增长。西方印刷技术传入中国,一些外销画家开始绘制商业广告绘画,商家采用新兴的印刷技术,大量复制月份牌画和其他商业绘画。 先进的印刷技术从欧洲传入中国。随着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的变动和新式教育体制的建立,社会的文化环境脱离了专制王朝全能主义的控制,越来越趋向多元化。报纸、杂志、书籍的印刷出版成为利润丰富的商业行为。中外印书商人从澳门、广州、香港和南京、苏州等地来到上海,迅速发展的城市商业环境极大地推动了新式印刷出版事业。在外国资本进入中国的同时,本土资本纷纷开设书局和印刷公司,出现了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等大型出版机构,上海成为中国印刷出版的中心。照相术与印刷术结合起来,使得印刷技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印刷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推动了报纸刊物画报的出版,尤其是以满足文化程度不高的市民阶层读图要求的画报,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发生。传入中国的石版、铜版、照相版(珂罗版)印刷技术使美术品的复制脱离了中国传统木版刻印,视觉效果更加精美,批量印制更加便利。城市市民的消费需求与商人的商业利益结合在一起,促使书籍装帧、插图和画报、广告、包装等大众美术创作日趋繁盛。 随着国外商品的输入,一些画有外国美女、骑士战争、动植物形象和纹样的西方图片和商业美术品也在上海这样一些得风气之先的城市出现。印制精美的图片虽使中国民众感到新奇,却往往与他们原有的视觉经验发生冲突而难以流行。一些外国厂商尝试采用传统绘画的题材和形式印制商业广告,结合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广泛流行的月历印出画片,在年终时赠送,起到了很大的广告宣传作用,石印月份牌广告画开始流行。到20世纪30年代,胶版印刷、照相制版印刷的精美彩色月份牌画风靡中国、甚至远至海外,成为20世纪前期具有代表意义的商业美术品。 月份牌画是新颖动人、影响广大的城市大众美术品。以往认为月份牌画最早在上海出现,认为早期月份牌画为传统的木刻雕版印刷,不断发现的新资料使这种意见遭受质疑。1896年即清光绪二十二年上海四马路鸿福来吕宋彩票行随售卖彩票赠送的《中西月份牌沪景开彩图》,曾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月份牌画实物。其实为上海图书馆收藏1889年即清光绪十五年由申报馆印送、中西日历对照、旁印二十四孝图的《中西月份牌二十四孝图》,才是现存所见最早的月份牌画。而在接受西方影响、对外商业贸易繁盛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月份牌画可能更早出现。19世纪40年代香港开埠初年便有一些外国商行印制月份牌。香港澳门印制的早期月份牌画如今已难得见到,从当时报纸刊登的广告文字可以得知这是采用中英文对照,字画兼备,其面貌或与一般认为早期月份牌画来自传统民间木刻版印年画有别,可能直接将西方国家的广告画形式移来。 西方传入的新式印刷技术取代了中国传统木版印刷技术,传统民间年画作风的月份牌画逐渐被新颖的画法所取代。从早期上海的月份牌画家如吴友如、周慕桥等人的作品可以看到他们原来活动的城市苏州的民间年画的影响,亦可以看到一些民间传统肖像画的画法。到20世纪初年,受到照相技术影响的炭精粉涂擦、然后罩以水彩粉彩润色的画法和城市时装美术的题材形成了新颖的月份牌作风。通过郑曼陀、徐咏青和徐咏青的学生杭?英、何逸梅、金梅生、金雪尘、戈湘岚等人的努力,使得月份牌画大放光彩。郑曼陀是安徽歙县人,亦有研究认为他幼年被在杭州经商的安徽富商收养。徽州地区的传统文化、乃至民间肖像画传统对于郑曼陀产生了影响。他原在杭州育英书院习英文,曾从师王姓民间画师学画人像,后到杭州设有画室的二友轩照相馆作画。1914年郑曼陀来到上海从事商业美术活动,尝试采用炭粉擦笔敷水彩色的方法画月份牌。郑曼陀曾为来自广东的画家高剑父在上海开设的审美书馆作《晚妆图》,使木刻勾线敷色的传统仕女画向受到照相技术和新式印刷技术影响的时装美女画变化,受到社会广泛欢迎。不少画家也效仿他的画法,从而形成了月份牌画新的风格。 一些广州、香港、澳门的画家前往上海开展商业美术活动,将具有广东外销画作风的月份牌画风带到了上海。亦有上海画家南下粤港澳活动,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画家带来进一步的刺激和竞争。徐咏青是较早来到香港的上海月份牌画家,徐咏青在上海时已为粤港商号绘制月份牌画。20世纪30年代初他来到香港开办画室传授技艺,不少香港画师出自他的门下。除徐咏青外,尚有上海月份牌画家何逸梅来到香港从事绘画活动。何逸梅是江苏吴县(今属苏州)人。上海商务印书馆图画部第一批练习生之一,学画刻苦用功,中国画和西洋画均能,又擅长工商美术设计,获得老师徐咏青器重。1915年徐咏青辞职离开商务图画部后,该部门实际由何逸梅主持。何逸梅的作品画风细腻,人物造型生动,色调清新柔和,最宜绘制月份牌画,故沪上各大厂商都重金约他创作。1925年何逸梅被香港永发公司以高薪聘请专绘月份牌画,艺术地位与当时香港誉为“月份牌王”的画家关蕙农旗鼓相当。1941年日本侵略军攻占香港后,他返回上海从事商业美术活动。 月份牌画作为商品,市场竞争激烈,在激烈竞争的同时,粤港沪三地画家相互交流,切磋画艺,从而使得月份牌画、乃至当时中国的商业美术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珠江三角洲的商业贸易传统使得广东画家对于大众商业美术的月份牌画没有歧视之见。不少画家积极参与月份牌画的制作,以实践绘画与商业结合的理念。对于广东美术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潘达微于1913年进入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负责美术设计工作,曾采用传统山水画和人物画为主绘制月份牌画。潘达微与上海的商业美术家郑曼陀、谢之光、徐咏青、周柏生、丁悚、丁云仙、李铁笛和张光宇等人往来密切,彼此友善。潘达微在香港经营的宝光照相馆于1924年曾邀请郑曼陀为他们绘月份牌画,后来编印《微笑》画报刊登了郑曼陀与谢之光的作品向粤港澳读者介绍。在潘达微的影响下,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虽在他去世以后仍于1934年聘请了一批广东国画研究会的传统画家,以传统中国画、金石、书法的方式绘制月份牌画,以与英美烟草的时装美女月份牌画相抗衡。这种精英美术与通俗美术的互动,与以往艺术史研究将艺术品创作与传播想象成具有个体特征的学院美术家独创性的视觉表现和社会精英们享受的文化消费全然不同。那些以往被认为是庸俗、低级的、具有群体特征的工匠、画师批量生产的、为大众接受的美术品,那些依靠复制或印刷的手段得以普及,受到社会一般民众广泛喜爱的美术品,并非被精英美术家嗤之以鼻、弃若敝帚,精英美术与大众通俗美术之间存在的是一条流动的疆界。 精英美术与大众美术的互动 在中国社会总体结构现代转型的历史进程中,城市的商业化为现代文化和现代美术,包括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精英美术与大众美术,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民间肖像画、外销画、月份牌画这些城市文化空间中的商业美术品的密切互动,鲜明地展现出中国社会现代转型和中国美术现代转型的轨迹。 19世纪晚期上海成为华洋混杂、八方聚居的现代移民城市。聚集在上海的众多画家以卖画为生,商业色彩浓厚。众多粤籍人士来到沪上,其中不乏卓有成就的美术家,他们将珠江三角洲的美术风气带到了上海。岭南画派领袖人物高剑父从日本回国后积极从事新美术活动。1912年他在上海创办《真相画报》,1913年他与兄弟高奇峰、高剑僧开办审美书馆,经售中西画片、明信片、书刊及画具。高剑父曾与关蕙农一起向居廉学画,亦参加过月份牌画创作。1916年高剑父居沪期间与月份牌画家郑曼陀合作,为审美书馆画美人画,高剑父写景,郑曼陀画美人。高剑父曾在郑曼陀美人画上题诗:“银塘秋水玉娟娟,霜叶漂红去渺然。几欲题诗寄辽海,只应流水到君边。”高奇峰原来在广州亦曾与潘达微的《时事画报》合作,绘制水墨花鸟题材的月份牌画。照相术传入中国,影响民间兴起模仿照片效果的炭精擦笔画,从留存至今的民间炭精擦笔肖像画和徐悲鸿等人创作的肖像画作品中,可以看到与传统绘画不同的精确形貌描绘和表现现实环境中光影投射烘托出的脸部骨肉凹凸的效果。徐悲鸿的父亲是当地颇有声誉的画师,幼年徐悲鸿随父亲学画,早年画作如《诸老图》等明显受到传统民间肖像画和西方绘画的影响。1912年徐悲鸿曾赴上海鬻画谋生。1915年徐悲鸿再次来到上海,结识高剑父、高奇峰兄弟。这一时期他受到流行的商业美人画的影响,画出了有着月份牌画风格的作品。审美书馆曾出版徐悲鸿有着月份牌画风的美人画明信片。 城市商业文化的发展使得文野雅俗的区分日渐模糊,文野雅俗的流动打破了精英美术与大众通俗美术之间的壁垒和疆界。在民间肖像画、外销画、月份牌画等商业美术品当中,西方写实画风、模仿照相的炭精擦笔画风与中国传统肖像画注重线描敷色的作风逐渐融合,更值得注意的是表现城市生活空间、书写市民阶层欲望的美人画越来越受到市场的欢迎,美人肖像画成为值得注意的文化现象。社会流行的美人画、女人体绘画为美术学校人体模特儿写生教学的出现营造出氛围,提供了环境。 19世纪珠江三角洲的外销画接受了西方画家描绘大众风物的画作的影响,浮世的风情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外销画当中。现代城市的市民文化和大众通俗美术充满了对于金钱和情色的描绘。随着社会转型时风气剧烈变化,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崩溃,个人欲望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和力量释放出来。性的渴望和性的解放推动性的商业化,广州、澳门、香港、上海等商业城市娼妓盛行,城市的性产业越来越发达,娼妓业越来越商业化和契约化。在上海不仅有来自广东的“粤妓”,还有不少来自国外的娼妓,尤以日本娼妓为多。从外来影响扩大的“洋”、商业势力增强的“商”和妇女抛头露面,娼妓、名伶、明星成为社会公众人物的“性”,从隐秘的春宫画到公开的美人画、女人体画,构成了蔚为奇特的城市文化景观,严重地挑战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文化秩序。 城市文化与大众美术充满了对于情爱、金钱和女人的想象和描绘,透过广告,美女、洋货与商品结合成为城市“现代性的消费”。情爱、言情与性成为城市大众美术的重要主题。中国古代的春宫画除起到性教育、性启示的意义以外,还有“辟邪避灾”的巫术作用。在接受西方写实绘画影响的外销画的影响下,春宫画的绘画技法亦发生变化,广东民间、尤其是城市的春宫画出现与外销画相似的面貌。摄影术传入中国后,照相馆为招徕顾客,竞相为名伶名妓留影,出售美女佳人图片,来迎合市场需要。妓女摄影作为广告,嫖客可依照照片按图索骥,探春买春。明星名流亦拍摄照片在影楼门前高挂任人观览。民众欢迎的照相受到印刷出版业的重视,报刊刊载各种照片。1904年由商务印书馆创办的《东方杂志》,每期便选用中外名人照片,采用照相制版技术印刷发行。随着画报的广泛出现,名伶名妓、名媛淑女的照片在画报上刊载,成为万人追慕的“大众情人”。 晚清中国由于社会转型,传统道德观念崩毁,逸乐之风弥漫,大众美术品中的“淫画”和全能主义国家权力的“禁淫画”严重对抗。更具有真实性的色情照片成为较“淫画”更受人欢迎的商品,商贩在街头巷尾茶坊酒肆兜售,一些城市甚至出现“内藏春色”的“西洋镜画”,称为“照相春宫”[3]。社会舆论和国家权力指责为“伤风败俗”,要求禁止。一些外国商人将中国传统观念中的色情照片和色情图画运入中国销售牟利。20世纪初的清代末年,从海外输入的“淫书”、“春画”在上海这样一些西风炽盛的城市已颇为泛滥。为掩人耳目,有外商将女人体照片标以“泰西风情”、“医疗图画”,精印成册大登广告公开叫卖。上海日商书画大成公司曾推出《泰西裸体女犯摄影》一书,内收“链绕全身图”、“狱中洗浴图”等20余幅女人体照片。清廷覆亡以后,社会变动更加剧烈,社会观念发生改变,社会舆论对于“淫画”的攻击和国家权力对于“淫画”的禁止有所缓和和松弛。上海、广州等城市裸体照片发售的现象更加普遍,一些画报亦以用各种名义刊登人体图片。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上海这样一些商业城市流行被人称为“鸳鸯蝴蝶派”的城市商业文化,美人画成为“鸳鸯蝴蝶派”城市商业文化的艺术表现。月份牌画家丁悚、周慕桥等人曾参加“鸳鸯蝴蝶派”的活动,一些画家如但杜宇等人绘制有女裸体绘画的《百美图》之类的画册,画衣饰时尚、玉姿灵动的城市美人暴露的胴体。这种时装美女图承继了晚清仕女画的传统,又将春画、甚至照相馆人体拍摄和美术学校模特儿教学的情境融入其中,极大地满足了城市市民的情色需要。美人画的兴起与日本浮世绘和春画有着密切的联系。浮世绘描绘花街柳巷的爱情、歌舞伎的倩影与活动、花前月下的吟咏、出游野宴和旅途漂泊等城市生活场景,描绘娇媚的歌妓、舞女和“汤女”、“游女”,描绘男女的欲望和感情,展现出浮华奢靡的情色世界。1911年曾留学日本的浙江宁波商人唐振余在上海开设的振余物产厂从日本运来一大批包括浮世绘的年画。振余物产厂将所售货品印成目录,赠送各地推销,其中便有年画一项。在此之前已有包括浮世绘手绘和木刻套印的作品以及采用机器印刷的日本图片输入中国。以城市生活为主要题材、城市市民为主要接受对象的美人画和月份牌画无疑受到了表现都市浮世情色的日本浮世绘的影响。 月份牌画以宣传推销商品为目的,是一种具有特色的商业广告画。月份牌画构建出大众的梦想伊甸园,用图像来满足大众的欲望,占据画面主要位置的不是商品本身,而是画家营造的、为民众喜闻乐见、沉醉其中的梦幻世界。这种以美女、时装和城市生活环境为主题的画面,展现的是具有现代性的审美追求。不少月份牌画以名媛淑女、演艺明星为模特儿,画的便是真实人物的肖像。照相摄影需要人物摆出不同的姿态,早期的月份牌画往往聘用妓女穿着时髦的服饰作为模特儿。民间肖像画、外销肖像画融入月份牌画的创作之中。女人体成为月份牌画的内容。1 91 5年郑曼陀为上海商人黄楚九画《贵妃出浴图》是最早出现的女裸体月份牌画。月份牌画家谢之光画过不少裸体人物画,金梅生亦曾画《贵妃出浴》月份牌画。1917年上海国华书局新年赠画,画题便为《春透琴心图》、《桃源探花图》、《镜里窥郎图》之类,可以想见作品的色情成分。一些月份牌画家还在报纸刊登广告,销售时装美人画。商业利益促使月份牌画家纷纷绘制时装美人、女人体画,照片往往成为月份牌画家绘制的重要参考。 从城市商业流行的“淫画”、“人体画”到美术学校的“模特儿写生”,显示出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大众美术与精英美术互动的路径。20世纪中国美术现代转型的重要标志是现代城市兴起的美术馆、百货公司、美术展览会和美术学校构建出新的社会公共空间和视觉表现空间。美术馆、百货公司、美术展览会和美术学校展出女裸体图画、开展人体写生教学。1908年《时事画报》第七期已刊载先年广东图画展览会展品中便有番禺冯润芝用中国纸和水墨背临的意大利油画女人体像。新式美术教育体制的确立与城市对于大众美术的需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1911年画家周湘便在上海开办“布景画传习所”,“以专授法国新式剧场背景画法及活动布景构造法”。1912年周湘开办“西法绘像补习科”,“专授最新西法绘像术,其教学法分为铅笔像、毛笔像、水彩像、油画像”,传授西画技法和照相馆布景画法。人体写生教学是西方美术学院的精英美术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到20世纪20年代,较为正规的西方绘画写生教学方式逐渐取代传统中国绘画的临摹学习方式,人体绘画和人体模特儿写生教学成为社会现代转型和美术现代转型的重要问题。正如论者所述:“在20世纪初,西画是一个新事物,从商业美术开始,很快地达到一个广度扩散,在20年代前夕西画到达一个学习瓶颈,必须从师徒制的临摹走向西式的艺术学院教学,这个无法撇下人体写生手段的教学体制是新的,人体写生的合法性论题是新的,而界定艺术与色情边界的舞台—公共论域——也是相对新的。”[4]20世纪前期新式美术学校人体写生教学之所以能够首先在上海确立,无疑如论者所述:“在缺乏国家政策导引的情况下,个人利益的诱因促使租界中的中国人自发地采取西式的商业手段,在商业美术中带入西画的因子,在一些传递西洋概念的宣传中甚至被迫选择西洋图像。”[5]“上海租界或许是当时中国受到最少国家政治力干预、个人主义最旺盛的地区。西画既然是在个人利益凌驾国家利益的氛围下引入的,在上海的西画引入过程便具有相当的指标作用。”“世纪初上海发展的动力来自于‘民趋利’与‘身体好逸乐’,因此,上海成为人体画合法化过程中的主要舞台便毫不足奇了。”[4]经历了与守旧势力难以避免发生的多次冲突,到20世纪20年代新式美术学校普遍采用人体写生教学,国家教育部门将女人体写生规定为美术教育之必须,社会舆论也对此逐渐认可。商业色彩浓厚的大众美术在新式美术教学走出“学习瓶颈”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这一意义上考察,应将美术学校模特儿写生教学视为大众美术美人画和女人体画的跨越和提升。 中国近现代美术历史研究往往关注“五四”、“美术革命”的经验,忽视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早期阶段即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前期中国美术现代转型的研究。中国近现代美术历史研究仍然流行将学院精英美术如油画、中国画,将具有个体特征的美术家如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齐白石、黄宾虹等人具有独创性的美术创作视为精粹与高雅,视为视觉表现的高端予以推崇,将大众美术、将具有群体特征的工匠和画师批量生产的商业美术品视为低劣和粗俗,视为视觉表现的底层予以贬斥的看法。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五四”“美术革命”对于一般民众的直接影响如何实在值得怀疑。对于无法享受精英美术家创作的美术品的普通民众来说,能够比较轻易获得的、商业性的印刷品和复制品往往才是平易近人的美术品。这些被看做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东西使中国的民众获得全新的视觉经验,构成了全新的大众美术的视觉表现。历史事实表明,并非是那些表现美术家个人才华或作品的独创性、又为社会精英们享用的高雅艺术,恰恰是那些大众化的视觉表现,那些依靠复制或印刷的手段得以普及,并且受到社会大众广泛欢迎的通俗艺术,如民间肖像画、外销肖像画和月份牌美人画等,在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的过程中起到了以往未曾认识到的重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正是这种中国社会早期现代化阶段出现的全新的大众美术的视觉表现,构建出了中国美术现代转型的重要路径。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正是在社会下层、尤其是城市商业社会的下层得以启动。通过精英美术与大众美术的互动,精英美术与大众美术边界的跨越和大众美术品格的提升而得到了真切的实现。 中国美术论文:20世纪90年代中国美术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摘要: 在历史的年轮刚为20世纪最后的一个十年划上句号的今天,回头考察一下这段历史,人们会发现,这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差异巨大、彼此矛盾的各种物质和精神存在,都在这十年的现实舞台上拥有着自己的空间。它们纠缠杂糅在一起,形成一道奇异的共生景观。正是这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实孕育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美术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一、85新潮美术运动的影响 对当代中国美术,85新潮美术运动是一段难以忘怀的火热记忆。尽管到1989年的《中国现代艺术展》,它在褒贬难辩的争吵中匆匆落幕。但仍然给整个美术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并对90年代美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事隔十年,我们已经能以较为冷静客观的目光评价这场运动。85新潮美术运动的起点是对“”期间美术异化为政治话语工具的反拨,是一次向美术艺术本体回归的潮流。但是在80年代中后期整个社会文化情境的影响下,它迅速偏离了原来的轨道,被卷入了一场民族精神解放与文化革新运动,并在其中充当了急先锋。“它所思考、关注与批判的问题已远远超出了以往的所谓艺术问题,而是全部的文化社会问题。85运动不是关注如何建立和完善某个艺术流派和风格的问题,而是如何使艺术活动与全部的社会、文化共同进步的问题。因此,它对艺术的批判是同全部文化系统的批判连在一起的。”[1](p.206) 80年代初期,经历了十年的“美术”话语权力压抑,获得解放的美术界表现出对美术艺术本体——形式和情感因素的强烈渴望。伤痕美术、惟美画风、乡土自然主义一时间成为潮流。伤痕美术以写实再现“”现实为手段,突出它留给整个民族几代人的心理创伤。它抛弃了“美术”虚假的“高大全”和“红光亮”模式,将目光对准普通人在这段历史中的生活场景,用冷、灰、暗的色调和细腻的笔触渲染记忆中的伤痛情感。程丛林的《1968年×月×日雪》、何多苓的《我们曾经唱过这支歌》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伤痕美术以有限的语言方式开启了新时期美术的情感表现闸门,将美术引领到关注人性深层感受的方向上来。乡土自然主义的题材从“记忆”转向更宽泛的小人物生活和风土人情,愤懑、感伤的情绪让位于平静的人性慨叹和风景陶醉。其中以陈丹青的《西藏组画》和罗中立的《父亲》最为突出。与此同时,惟美画风在追求形式美、反对主题先行的旗帜下开始了对美术形式因素的张扬回归。袁运生的机场壁画《泼水节——生命的赞歌》、吴冠中的江南小景、靳尚谊的人体、人物油画使美术语言形式因素得到极度的突出。其间伴随着“抽象”、“形式美”“艺术本体”的理论探讨,为新时期的美术形式和语言研究确立了地位。 至此,美术界开始走出在政治话语中充当工具的命运,呈现出按自治原则发展的趋势。但是时代并没有赋予它足以相对独立发展的充分稳定的环境,随着85文化运动的兴起,它很快就被卷入了这场急风暴雨式的文化思想运动中。应该说,在85新潮美术运动的全过程中,语言的开掘尝试是一条显而易见的发展线索。在短短两三年内,当代美术演练了西方美术从古典到现代再到后现代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几乎所有的语言方式。但是这些语言探索一开始就不是单纯的形式自治发展要求的结果,而是为了承载有别于“美术”也有别于新时期美术的情感现实和精神指向。当这些情感和精神在85文化热中变得愈来愈驳杂、强悍时,美术的形式演进就被带上了旋转得愈来愈快的观念言说的魔盘,直至最后被甩出自己的轨道,成为各种文化、哲学观念干瘪的幌子和外衣。 85新潮美术运动的突出特点之一是群体和宣言的众多,写着不同道德理想和艺术主张的旗帜在彼时的美术界触目皆是。伴随着文化热潮中西方哲学文化艺术理论的大量引进,清算传统文化、呼唤现代人文精神成了美术界压倒一切的声音。理性主义的张扬者北方艺术群体就公开宣称:“我们的美术并不是'艺术'!它仅仅是传达我们思想的一种手段,它必须也只能是我们全部思想中的一个局部”[2],在85新潮美术运动中突现思想和观念成为创作的第一要义。其中以北方艺术群体、红色·旅、池社及吴山专、谷文达等为代表的理性主义画家主要用西方近现代的理性、人文、个性至上观念反抗传统文化中的群体依从、避世退守等消极文化心理;以西南艺术研究群体、江苏新野性派等为代表的生命之流画家则接受了西方生命哲学和弗洛伊德哲学,对传统文化中的实用道德理性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其中王广义、丁方、杨志麟、张培力、耿建翌、毛旭辉、张晓刚等优秀画家在宣扬其思想文化主张的同时,也对美术语言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留下了一批在今天看来也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优秀作品。但是运动中产生的大部分作品,特别是85后(注:一般将85新潮美术运动高潮过后的美术活动称为“后85新潮美术”,它是比85运动更激进的反艺术潮流与回归本土、回归艺术性的潮流及后现代思潮的混合。)风起云涌般出现的反艺术潮流中的行为艺术、现成品艺术、陋室艺术,大都生搬硬套西方哲学、艺术的观念和形式,更有以获取新闻效应为目的的哗众取宠者混迹其中,使整个运动的后期呈现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混乱局面。 85新潮美术运动以艺术探索与变革的形式承载了文化批判和思想解放的重任,带着他治的镣铐演绎了一段自治的舞蹈。正如后来者指出的那样,作为艺术家,85青年画家对文化、哲学观念的过分推崇使他们疏于语言形式的深究细琢;作为思想家,手中操持着的感性言说方式又使他们在观念演绎的途中只能浅尝辄止,于是等待他们的只能是不伦不类的尴尬位置[3]。 尽管如此,85新潮美术运动对后来的中国美术仍然具有多方面的深远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85新潮美术运动确立了当代美术作为文化批判与重建之一员的角色地位,其自身实践是对这种角色意识的极端张扬。“文以载道”尽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艺术的主要使命,但在这一古老文化渐至成熟也渐至僵化的过程中,“道”的内涵也愈来愈狭窄,直至等同于统治阶层的权力话语。85文化运动将批判矛头指向传统文化,就是要恢复文之所载之“道”的原初意义。它不仅是某一集团、某一阶层的价值取向和趣味标准,而且还是一切合乎民族发展要求,富有健康活力的思想主张和文化精神的集合。因此,作为85文化运动的一部分,85新潮美术运动具有浓重的文化关怀倾向是必然的。事实上,艺术家的文化关怀不仅是一种文化发展策略,更是美术作为人的精神显现方式这种特殊属性的必然要求。“何时艺术不是谈论艺术本体,而是谈论人的问题的时候,则是艺术自身的光复。而从社会功能角度讲,艺术扩张这一文化战略具有将艺术与人类生活和精神真正结为一体的重要意义。”[1](p.217)85新潮美术运动是一个极端的例子,证明特别是在文化蜕变时代,艺术不可能是自足的文化存在,担当理想与道义是它无法回避的使命和责任。尽管90年代美术曾一度出现远离深度思考和意义追问的趋象,但文化责任感作为一种强劲的美术发展潜在动力从未从当代艺术家的意识中消失。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美术界中逐渐回流的批判意识就是最好的证明。而这正是85新潮美术运动精神的延续。 2.85新潮美术运动中对西方艺术思维和艺术手段的大量引进和搬演极大地开拓了中国当代艺术家的视野。在十年后的一次美术界聚谈中,有人曾这样评价85运动对后继者的意义:“'85'更是一种先驱式的实践活动,它带来了中国人理解艺术、从事艺术的勇气和冒险精神,并因此开拓了中国当代对世界艺术的、文化的资讯收集和占有思维,使今天中国艺术家对信息和资讯的重视和交流变成一段基本活动,由此使之产生要与国际接轨与要进入世界规则的念头,并认识到其可能性与可操作性。'85'造就了一大批艺术从业者,更年轻的艺术家会不自觉地以此作为借鉴而谋求突破与发展。”[3]85新潮美术为90年代美术准备了国际化的目光和起点。 3.85新潮美术运动过分观念化、工具化的倾向及这种倾向使其最终失去存在合理性的结局给90年代美术极大的警醒:观念运动必须遵守艺术自身的游戏规则。如果彻底撇开美术的艺术限度与要求,结果将不是观念的突现,而是观念与形式一同坍塌。在这次美术运动渐趋退潮之时,理论界曾有多侧面的深入反思:“这个'现代梦'搅得我们身心不宁。焦灼、躁动、急迫、喧嚣、臆想、梦呓,都不能使我们真正地凝结文化成果。还是要用真实的生命状态、深刻的内心感受和有效的创作方式去建构鲜活的精神世界。”[4]90年代初,新生代画家们的一句话——“画画就是画画,活儿要地道”,看似简单却能代表后继者对85新潮美术的反省和思考。90年代回归艺术本体、关注现实生活与当下感受、注重语言研磨的美术潮流正是这种反思的具体化。 二、物质生存方式的渐变及其影响 进入90年代,在文化界陷入徘徊转入沉潜状态的同时,另一场意义的变革不事声张地在这块土地上悄然展开,这就是物质生存方式的逐渐改变。市场经济的全面展开和逐渐成熟使物质力量显示出人们始料不及的威力,金钱的作用开始渗入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消费成了新的时代生活主题,不仅家庭生活中越来越多地挤满了各种十年前、五年前尚闻所未闻的便利机器,工作之余人们已不再愿意研读、聚谈,而是涌上街头,加入花样不断翻新的娱乐洪流;书店里曾经是一代人精神食粮的诗歌、小说、哲学、文化理论书籍少人问津,热销的是各种光怪陆离的娱乐、游戏光盘;通讯的迅速发展加快了整个社会的运转节奏,也改变了人们之间的联结方式,拓展了整个社会的视界,在网络罩住越来越多人的生活中,悠然散淡的抒情时代终于宣告彻底结束。 90年代社会物质生存方式的改变渗透到精神领域,使社会文化面目也逐渐蜕变,最为直接显著的,是日常生活中道德观念的松动和价值取向的漂移。金钱和物欲侵蚀着原本单纯的社会精神理想,成为人们行为选择的另一标尺;新事物新观念的不断涌现和冲击使原本单一刻板的道德戒条变得灵活宽容;曾经坚定地捍卫精神理想和文化价值的知识分子,随着社会地位被新一代经济弄潮儿的取代,肩上承载着的社会责任感也逐渐分崩离析。r.e华纳曾说:“文化的进步取决于文化的物质条件的进步;特别是任何历史时期的社会组织(这里指社会生活的行为方式、经济、政治等活动)都限制着那一时期的文化的种种可能性。”[5](p.51)无论人们的主观意愿如何,有实质意义的精神迁移是在物质生存方式变更的基础上才会发生的。在90年代滚滚的物质热浪的蒸发下,此前做为社会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的传统观念和古典情境,以及做为时代心灵的最后依凭的理想主义消失得无影无踪。90年代是一个真正在精神和心灵上无所期待的时代,人们不仅从理智也从情感上接受了救世主的幻灭,不再愤懑、伤感。开始从真实的下界生活中寻找生存的根基与动力。 90年代这种新的物质与精神现实,从两个方面对这个时代的美术风貌发生着影响: 1.它改变了美术与生活的关系。曾经高高在上进行精神训谕的先知美术不再有效,放下架子、回归生活,甚至充当感官娱乐的角色,是今日美术生效的必要前提。平民化,是90年代社会文化现实对美术的首要要求。这一要求影响了90年代美术的题材选择、语言方式及精神指向的尺度把握等诸多方面:日常琐屑生活场景及感受的大量入画,写实主义的回潮甚至泛滥,作品精神向度的浅表化,甚至某种程度的媚俗倾向的出现,都是现实文化逻辑使然。 2.它是美术媒材变化的现实文化根据。物质现实的积累给了艺术创作接受者以多方面的准备,使大量新鲜媒材进入美术界语言视域。如果说85新潮美术运动中各种行为艺术、装置艺术、实验艺术只具观念冲击的文化策略意义,那么进入90年代,架下美术的发展便真正获得了自己的现实根据与可能。其中雕塑的快速发展、装置艺术在90年代中后期的渐成主流、视像艺术的被广泛接受,都与时代现实中物质生存方式的变化直接相关。三、文化生存环境的宽松化及其影响 进入90年代,随着新的物质生活方式的快速成长,许多新的精神因素悄然出现,逐渐侵蚀、改变着传统权威话语的内涵和面目。同时物质力量的迅速扩张挤压侵占了精神在人们生活中原有的位置和空间,社会观念体系变得灵活和松动,这在无形中消解了许多悬而难决的意识对抗与道德冲突,也使一些经多次文化论战仍无法决断的争端失效而成为假问题。另一方面,随着对外开放的逐步展开,在大量西方的经济技术与科技力量涌入国门的同时,各种异质的价值学说和思想观念也侵入原本单纯的传统文化肌体,对中国传统的文化格局产生了颠覆性的深远影响。新的社会文化力量的悄然生长与传统文化中陈旧规则的主动退场同时进行着。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90年代“由意识形态权威来组织的社会正让位于一些由非意识形态因素来重组的社会,新的历史境遇恰恰是非意识形态性的。至少不是意识形态中心的。”[6]在90年代的社会进展中,曾经为几代文化斗士追求的宽松的文化生存环境正在得以形成,这从多方面影响着90年代的美术面目: 1.使90年代美术开始摆脱工具主义命运。美术作为文化斗争甚至政治斗争的工具而存在的命运因文化生存环境的宽松而得以拨正,使其能够逐渐疏离功利主义的焦虑而以从容健康的创作心态回归本体,使美术的自治成为可能,这是90年代美术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 2.为多元化美术格局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文化环境的宽容,带来了美术生存和发展环境的宽松,这使不同面目、不同性质的美术方式都能获得存在、试验与发展的可能与空间,彻底改变了在权力话语专制下的一元独尊的美术状况。这使90年代成为一个世纪以来美术样式、语言、风格、技法最为多样的时代,使当代美术发展真正进入了多元化时期。 3.在逐渐宽松的文化生存环境中,90年代艺术家能够以更健康的心态对待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影响,对本土艺术精神和西方艺术观念的继承、吸收、借鉴、取用甚至拿来都逐渐正常。不仅创作者对西方艺术观念的学习和借鉴能够处之泰然,批评界也鲜有动辄痛心疾首、挥舞大棒者。而近十年的美术实践也表明,真正正常的交流不仅不会使我们与传统割断联系、成为西方的翻版,自由的选择、对比还会更快地促使我们走出古老禁闭的神话,寻找到属于现代也属于自己的言说方式。 4.为90年代艺术家提出了新的时代责任和文化使命。文化生存环境的宽容也意味着不同面目和性格的精神力量的共生共存,这使90年代成为一个充满问题、疑惑、也充满各种可能性的年代。当代美术作为时代精神的关注者,如何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为当代文化提供建设性的意见,是时代的期待。尽管今日艺术家已不可能再扮演当代社会的精神导师,但关注人类心灵安顿和精神生存状态是艺术家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事实上,90年代美术实践亦证明,宽松的艺术创作环境使当代艺术家“以艺术语言的个性化再创造和重组,以艺术创作主体的个人角色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以艺术语言的不同话语和艺术家个体的不同角色之间的相互差异性,进入了一个单个的人的时代……并以此同处网络中的其他社会个体和群体产生辐射影响。”[7] 四、文化交流渠道的畅通及其影响 随着经济开放政策的实施,90年代的中国终于摆脱了独立于世界一隅的形象,开始全面融入越来越一体化的地球。经济交流的频繁疏浚了通向世界的渠道,也为文化交流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应该说,这是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美术界在对外交流中最为自由的时期。更多的西方美术家和他们的作品有机会进入中国;更多的国内美术家有机会走出国门,去世界各地的美术馆研究西方美术史上的精品;更多的国际艺展中开始出现中国艺术家的身影和声音……这种畅通的交通渠道给90年代美术带来了多方面的积极影响: 1.它为90年代艺术家全面及时地了解世界美术的发展状况提供了条件。在对西方美术观念、技法的借鉴中,全面深入地研究是有选择地取用的必要前提。从90年代的美术实践中我们也看到,85新潮美术运动中那种西方美术表现技法与内在理念的生硬搬用状况有了相当大的改观。艺术家们在对此在生活的介入,对当下现实的关注表现中运用的西方语言媒材手段与自己的现实情境间显然有了更自然贴切的融合;观念与技法的学习借鉴更多地是积极有效地表现了作品的内涵而不是限制甚至窒息它。这种艺术创作中学习、借鉴的自由境界的获得,的确得益于文化交流渠道的畅通给艺术家带来的宽阔视界。 2.美术外部生存运作机制的引进。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艺术市场观念的树立和初步实践。美术活动中利益因素的出现首先是物质生存方式改变的结果:市场经济的无处不在,物欲力量的逐渐强大为艺术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时代背景。而具体操作方式与运作模式的建立则主要得益于对外交流中域外美术市场的介入。艺术家的创作及作品进入市场曾一度引起美术界与批评界的激烈争论。市场派认为作品通过市场实现和确认自己的价值是现时代美术得以生存的唯一方式;反对派则坚守艺术无功利原则,认为市场化是艺术的媚俗甚至堕落。理论的争吵并未找到当代美术的最终出路,倒是在逐渐推进的市场实践中,利益化与非利益化的创作和作品都渐渐接近了自己适合的位置。专为市场销售而进行的艺术生产与执着语言表达和精神诉求的作品都健康地生存下来,也许这正是未来美术存在的健康格局和最佳方式。 曾有论者认为:“中国艺术在90年代之后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我们再一次清楚地看到文化断裂的现象,而我们试图硬性给艺术归纳的连续性在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上一次又一次地遭到破坏。”[8]事实上,经过对90年代社会文化现实的梳理,我们发现,是转变了的中国社会文化状况为当代美术提供了新的现实发展可能,使它终于摆脱在理论对抗与文化冲突中无处落脚的尴尬境地,走上了在他治与自治的双重规范下稳步发展的道路。 中国美术论文:浅析刘海粟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贡献 论文关键词:刘海粟 美术教育 美学 论文摘要:刘海粟是中国新美术运动的拓荒者,中国新美术教育的奠基人。他为中国美术教育事业做出杰出的贡献,在绘画上成就卓著,在美学思想和美术史论造诣上为中国现代绘画美学的开创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作为20世纪美术和美术教育的拓荒者、艺术大师,刘海粟除以杰出的艺术成就彪炳画坛,又以其独特而完整的美学思想体系和美术史论造诣,为中国近代绘画美学和美术史论的开拓、发展做出了贡献。其中很多著作,观点新颖独到,详细而精确地论述了艺术的本质和艺术表达的内容与表现形式,分析了艺术的审美标准与价值。刘海粟的理论在现代绘画美学上具有超越和创新精神,尤其是他所强调的艺术所具备的主观表现、艺术情感和艺术个性。 一、为中国的美术教育事业做出杰出贡献 刘海粟是中国新美术运动的拓荒者、新美术教育的奠基人。1912年,刘海粟创办上海美专,也就是南京艺术学院的前身。为了上海美专的生存发展,他多次向亲戚借钱,参加义卖资助办学,把香港画展中100万港币的画款全部捐献给南京艺术学院。刘海粟坚持走自己的教育之路,努力摆脱传统的学院主义的束缚,坚决反对禁锢学生的艺术思想,提倡个性发展。主张兼容并蓄,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他十分重视外出写生,强调艺术创作要尊重自然,贴近生活,师法造化。课堂上,他严格要求学生通过各种写生活动来深入了解自然世界,尊重客观,在对静物、人物和风景写生时,不能照搬原物,要根据自己当时的感受去灵活生动的表现它们。刘海粟始终坚持艺术实践,曾经多次上黄山写生,每次都把对黄山的不同感受都表现的淋漓尽致,以表达他心目中黄山的永恒之美。这就是至今仍值得我们钦佩的“黄山精神”。这精神就是尊重客观世界,结合主观表现,不断创新,突出个性。我们从他一系列的黄山作品中,能够深深地体会到一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刘海粟首次倡导在中国使用人体写生,实行男女同校。他的关于人体艺术的美学思想精论是对传统伦理美学思想的超越,在民国绘画美学史上有重大影响,为开创西方式的美术教育作出了贡献。 二、倡导中西融合,注重创新和个性的发展 刘海粟倡导中西融合,反对“全部西化”。1929年刘海粟首次赴欧学习考察两年半。在法国和意大利等国努力汲取西方绘画真谛,同时不忘介绍、宣传中国美术。他的油画作品能使人感受到一种中国气息,因为他把中国传统的国画元素运用其中,包括中国画的笔触,线条,表现形式等,所以他的油画作品风格独特,具有国画的意蕴。早年刘海粟的油画写生中明显带有中国画的笔画,如《前门》、《向日葵》、《休息》、《在此》等优秀作品。而他创作的国画,又是在传统国画的基础上,巧妙地结合了油画的空间感和独特的质感。尤其是刘海粟晚年的作品,形式新颖,主题突出,色彩强烈,突破了传统国画的表现形式。这正表现了他所坚持“融合中西以创新”,“发展东方固有艺术,研究西方艺术蕴奥,从创新中得到美的统一”。 刘海粟的绘画注重个性发挥,无论国画或油画都充分展示他特有的性格。在70年的艺术生涯中,他“始终是自己走自己要走的路,自己抒发自己要抒发的情感”。他的作品是由自然、生活所激发,真切而实在的主观思想情感的表白,体现了时代、民族特性。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刘海粟特别强调在尊重客观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的主观意识,突出艺术家的个性。1982年10月,他和南京艺术学院学生谈话时说:“黄山有永恒的美,但她有各种各样的变化,使我永远画不尽,要知道学无止境,艺术无止境,每上一次黄山,就是跟大自然较量一次,也跟自己较量。我画黄山,每次都有那么一点新意。”因此,“客观与主观相结合”和“主观表现和个性发展”并重是刘海粟所遵循的艺术创作原则。他认为表现就是艺术家强烈的渴望用独特的、极具个性的艺术语言表达自己的生命和人格。 三、为中国现代绘画美学的开创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通过系统的研究中国古代绘画美学,刘海粟形成了自己独特而完整的现代绘画美学体系,其精髓就是情感、个性和主观表现说。他发表了许多论著和译著,如《日本新美术的新印象》、《梵高》、《高更》、《欧游随笔》等一系列著作中,渗透着他的表现主义美学观,可以说,中国美术表现主义体系及其理论的进一步确立是由他开始的。刘海粟也是一位出色的美术史论家,是中国近代美术史论的先驱之一。他对艺术史见解独到,认为“一部艺术史,即是一部创新的历史”。刘海粟的观点洒脱,对艺术的抒发强调创新,从统摄艺术史趋势入手,敏锐把握美术发展的时代脉搏。刘海粟的美学思想体系,为中国现代绘画美学的开创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艺术多元化的今天,回顾刘海粟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贡献,使我们从他积极进取和实践创新精神中重新找到创作的动力,我们不会忘记他在艺术上的创造性成就和为祖国美术教育事业作出杰出的不可替代的贡献。 中国美术论文:民族传统与中国美术教育 【摘要】 中国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美术教育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学生学习基于民族传统的美术教育,不仅可以通过知识的学习扩展的知识空间,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带来精神层面的提高。因此,应大力倡导在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发展美术教育。 【关键词】中国传统美术;美术教育;文化意识;价值观;重要意义 在当前国际背景下,加强在中国传统美术文化下的美术教育对培养中国传统美术文化意识有十分必要的意义。在当代的美术教育中传统文化对教育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的美术史上,古往今来的艺术家积累了丰富的美术教育理论。这对我国今天的美术教育有着很好的引导作用。我国有丰富的传统美术教育资源和深厚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继承对美术教育有着积极意义。 一、发展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善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是教育的期望和目标。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美术教育逐渐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美术是人类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美术教育有助于感知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能够促进学生的创造和技术技巧意识的形成,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化和全面发展。我国美术教育要跟上时展的步伐和需求,迎接新的改革挑战。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注重美术教育创新能力培养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美术教育要跟上时展的步伐和需求,发扬和传播美术文化,培养学生道德情操、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当今社会经济与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对教育与人才竞争。为培养符合当今社会市场需求的综合人才,要加强在学校美术素质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能够从美术教育中了解掌握更多的有关美术的知识和事物,开阔自己的思维空间,不断完善自我,增强创新能力。马克思曾说:“人和动物不同,人的活动都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因为人的存在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有理智有情感,有物质生活有精神生活。美术教育在培养人的优良素质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美术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自身鉴赏水平和创造创新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精神世界,拥有美好的心灵、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一个极好的切入口,重视美术教育的独特功能,把教育改革向更深层次推进。美术课程不同于文字,美术的直观表达容易唤起人的情感体验,直接影响学生的情感。美术课程不仅有助于学生不良情绪的宣泄,平复浮躁杂乱的心情,而且能够升华学生的情感。 二、民族传统美术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丰富的各民族美术文化资源和人文自然资源。美术艺术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对于文明的传承、风俗民俗的延续,有着特别的意义。虽然,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发生文化转型重大历史演进传统美术文化受到严峻挑战,但在经历了时期动荡和文化洗礼之后,人们清醒地认为,传统美术文化所包含的精神是民族精髓的沉淀,只有在传统美术这片肥沃的土壤中,才能滋生出新的未来。民族传统美术特有的优秀精神品质是中国社会发展所不可缺少的。民族传统美术文化的国家意义和民族意义是每个中国人普遍认可的,它意味着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历史底蕴的民族。民族传统美术是在一个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沉淀、流传下来的,是国家总体文化的一部分。传统美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学生从小接触民族艺术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而且也是传统文化传承的一种重要途径。传统美术具有民族和国家历史的特色,具备一般教育所不具备的教育功能。保护和发扬优秀传统美术文化,对一个国家的内涵和发展具有非凡意义。 三、在大众教育中开展基于民族传统的美术教育 民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在我国发展中,传统美术文化是教育和从创作的土壤。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证实了传统美术的教育功能。民族传统美术中所蕴含的优秀品质,在形成民族精神的过程中有着非常直接的作用,在绘画、书法等方面所凝结的审美意识,都可以凝聚成人们的自身素养并逐步形成民族品格,给我们民族带来持续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这种动力是精神层面的力量,让国家散发活力和生机。传统美术具有民族性、富有艺术特征的部分,如古典绘画、古典书法、古典雕塑等包含了我们民族的审美观念、审美能力和特有的表现意识,而且包含了认识自然、理解人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很多人文方面的启迪。这些教育在充满科技智能的今天,不但没有失去它的价值,反而更显珍贵。在大众教育中以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的美术教育中,爱国精神、民族精神这本身也是启迪我们心智开发的过程。这些充满传统精神的美术教育,可以把我们的学生带入民族文化的世界,在那里发现美,逐渐形成自身的优秀的精神品质。 总结 身处快速发展的文化经济社会,我们要意识到民族传统文化在培养我们接班人的民族精神方面的重要意义,坚定根本立场,发扬传统美术文化的精华,延续民族文化的使命,创造与时俱进的新民族文化。通过基于民族传统的美术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让学生形成民族文化认同感。通过传统美术文化教育,不仅仅是技能上的提升,而是通过民族文化的教育进行的精神教育。
财务会计方面论文:中小企业财务会计问题及解决方案 【摘 要】:我国中小企业数目众多,行业地区分布广泛,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中小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目标定位不明确,财务会计制度不健全极大影响其快速发展。本文对中小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存在问题从财务信息使用者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财务会计制度 委托 会计信息 一、中小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会计工作目标定位的不明确 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都制定了中小企业财务会计核算与财务报告规范,以加强中小企业会计管理。中小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确定,不仅直接涉及会计规范的价值取向和会计方法程序的选择,同时也有利于会计目标理论体系的完善。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相比,在规模、组织结构和资金来源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别,这些差别导致中小企业会计信息需求发生了一些变化。 (二)中小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不健全 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都是以股份制企业或上市公司为背景制定的财务会计规范,与中小企业的管理模式、生产模式和资金运行的模式差异较大,再加上中小企业会计核算研究和制度建立上的缺位,财会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限制,使中小企业的财会人员,不可避免地陷入选择适用性财务会计制度的困惑。 财会人员的双重受托责任,源自于委托关系,他要求财会人员同时维护所有者和经营者双方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履行核算控制和监督经营者的双重责任。按照我国现行中小企业划分标准,国有中小企业、集体企业、个体企业、乡镇企业、民营科技企业等均属中小企业之列,他们中的大多数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却浑然一体,企业所有者自行管理企业,也就是企业不存在委托关系。财务会计人员只接受所有者委托,监督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有无偏离原定的企业目标,确保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此时,却仍要求财务会计工作代表利害关系各方,保证为所有利害关系人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实践证明是不现实的,这是中小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又一困惑。 中小企业在会计制度方面正面临着漠视相关法规和制度,对财务管理的理论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同时还存在由于受到规模、财力和人力的限制很难进行内部控制,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要构建完善的财务会计制度,中小企业老板必须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进行必要的投资,聘请高质量的会计人员,会计出纳必须严格分人管理,控制资金风险。 二、针对中小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首先,企业内部管理需求不是中小企业财务会计的主要服务对象。财务会计是以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为导向的,虽然财务会计信息可以为企业经营者用来评价企业经营情况,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决策提供有用的参考,但由于经营者是企业的“内部人”,掌握着财务信息的生产和供给的权利,他们完全有能力也有条件从自己的决策需要出发,直接从企业取得比财务会计报告更为详细可靠的信息。如果以企业内部管理的信息需求为主导,则企业会计所披露的范畴就不再仅局限于对外报告的财务会计信息,还包含了管理会计等内容,不仅可提高会计信息的提供成本,更重要的是还易泄露企业的商业机密,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其次,税收征管需求也不适宜作为中小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主导。从会计信息使者的划分看,税收部门与投资人、债权人一样都受法律保护的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但是税收征管部门不是企业资金来源的提供者,及时足额缴纳税金只是企业向国家应尽的义务,是对企业开展正常经营活动的基本要求,把满足税收部门的信息需求放在主要位置,而忽视债权人等企业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对促进企业长期发展不利,企业也缺乏主动提供信息的内在动因。 综上所述,企业内部管理层和税收征管部门都不是典型的中小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中小企业的财务会计目标应定位于对促进企业长期发展有重要作用,且企业也有意愿向其提供信息的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债权人。债权人是中小企业最主要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目前中小企业向银行贷款融资困难有多种原因,但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对企业向银行贷款融资带来两个问题:一是银行无法精确的贷前判断;二是中小企业一般来说信誉度不高,风险较大,对其实施监控的成本较高。于是,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惜贷”就产生了。而从中小企业方面看,大多数中小企业习惯于保守,不愿泄露企业相关信息,却不知无意间扩大了外界,特别是银行对企业的不信任,这就造成了虽然目前政府已出台了多项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仍十分谨慎。因此,中小企业应抓住良好发展机遇,增强信息披露意识,规范会计核算,向社会特别是银行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降低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影响,逐步提高企业的资信水平,提高银行对企业贷款的积极性,从而加速企业发展创新的步伐。 财务会计方面论文:浅析财务会计目标 摘要:财务会计目标是期望会计达到的目的或境界。必须在认识财务会计的客观职能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主观要求基础上,辨识财务会计目标。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范围取决于财务会计的客观职能,而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程度则取决于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具备程度。 关键词:财务会计;会计目标;财务会计职能;财务会计信息质量 前言 财务会计目标是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即期望会计达到的目的或境界。会计目标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会计目标虽然是人们主观认识的结果,但它并不是一个纯主观的范畴,会受到特定历史条件下客观存在的经济、法律、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并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具有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性质。研究会计目标对会计的实践工作以及会计准则的制定既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又有较大的实践价值。目前在我国会计理论界对财务会计目标的研究仍处于见仁见智的状态。笔者认为,必须在财务会计的客观职能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主观要求基础上,辩证认识财务会计目标。财务会计目标作为一种主观愿望,其实现范围取决于财务会计的客观职能,而其实现程度则取决于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具备程度。 一、财务会计目标的内涵 对于财务会计目标的内涵,在会计理论界并没有形成一个权威的、可为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点,财务会计目标的研究在目前仍然处于各抒己见、尚未有定论的局面。纵观会计理论界对财务会计目标的研究,归纳起来主要有两大流派,即“受托责任派”和“决策有用派”。受托责任学派认为,会计的目标就是以适当的方式有效反映受托人的受托责任及其履行情况。换言之,会计应向委托人报告受托人的经营活动及其成果并以反映经营业绩及其评价为中心。其依据是,资源所有者将资源的经营管理权授予受托人,同时通过相关的法规、合约和惯例等来激励和约束受托人的行为,受托人接受委托,对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和经营并通过向资源提供者如实报告资源的受托情况来解除其受托责任。受托责任学派更强调信息的可靠性,它在重视资产负债表的基础上格外重视损益表。决策有用学派认为,会计的目标就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信息。换言之,会计应当为现时的和潜在的投资者、信贷者和其他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利于其投资和信贷决策及其他决策的信息。其依据是,资源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后,在资本市场介入的条件下,资源所有者对受托资源有效管理的关注程度会降低,转而更为关注所投资的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风险与报酬。决策有用学派更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即要求信息具有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更关注与企业未来现金流量有关的信息。笔者认为,决策有用和受托责任是互有关联的会计目标,受托责任是实质,决策有用是形式。受托责任是会计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提供反映受托责任的信息是会计的根本目标。考虑我国的现实国情,笔者认为,我国会计目标的现实选择应定位于决策有用。 二、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范围取决于财务会计的客观职能 财务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在考虑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情况下,只能从力所能及的范围方面来探讨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或财务会计目标。脱离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力所能及的范围来讨论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或会计目标,在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没有相关职能的情况下追求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其最终结果只能是使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成为会计信息使用者遭受的金融风险、投资风险、决策风险的替罪羊。影响投资和决策的因素是众多的,会计信息只是其中之一,而且也不一定是决定性的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即使是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正常运转,得出的财务会计信息也真实、可靠,但债权人和投资者等会计信息使用者也可能由于其他因素的综合影响而蒙受损失,使原本为有用的财务会计信息成为无用。 财务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具有反映、控制、评价、预测、决策等5项职能。会计信息系统的反映职能,是指财务会计通过其一系列程序和方法,把已经发生或已经完成的经济活动的数据记录下来,经过必要的计算、分析、综合,加工成为全面、系统的财务信息。这些财务信息主要反映企业已经形成的财务状况、财务状况的变化和经营成果。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职能,则表现为会计信息系统对经济活动的控制,其目的主要在于引导经济活动按照预定的计划和要求进行,以实现既定的目标。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职能主要体现于财务会计监督方面,会计监督通常是通过会计确认来实现的。在我国,国家财经政策、法规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计划或预算等,是实施会计监督的依据。财务会计通过对企业经济活动有关数据进行会计确认,把符合会计确认标准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提供反映计划或预算实际执行情况的财务信息。会计信息系统的评价、预测、决策等职能,由于都要在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会计信息基础上,通过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分析、比较以及综合运用,才能进行。这实际上是涉及到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理解、运用和驾驭能力问题。笔者认为,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职能就是反映和控制,财务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对已发生或已完成的经济活动实施或执行反映和监督职能,将已发生或已完成的经济活动数据加工成会计信息提供给会计信息使用者。 三、财务会计目标是财务会计职能与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辩证统一 目前无论是受托责任观的财务会计目标还是决策有用观的财务会计目标,其对财务会计目标的要求,主要都是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来考虑的。由于财务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是建立在财务会计(会计信息系统)提供会计信息的可能性和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企盼性基础之上,单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来讨论财务会计目标或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是不够的。笔者认为,对财务会计目标的认识,除了要从会计信息使用者要求的角度来分析以外,还应从会计信息系统职能的角度来进行论证,即财务会计目标的认定既要考虑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主观愿望,也要考虑会计信息系统的客观能力。 第一,会计信息使用者是多元的,有些是现有的,有些是潜在的。由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是多元的,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对财务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必然有不同的需要,即使是同一个会计信息使用者,在不同时期出于对不同利益的追求,其对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也会有不同的要求。而财务会计作为加工、生产会计信息的系统,其所提供的“产品”只有一种,即会计信息。所以这里就存在一个众口难调的问题。由于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所生产的“产品”无可替代,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财务会计必须是在考虑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提供质量高、成本低的会计信息。 第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会计信息使用者对财务会计信息有用性的要求也会不断变化和发展。而财务会计作为人为的信息系统,却有其运行的固有规律及相对固定的要素、结构与功能。从系统论的观点看,一个系统如果其要素、结构没有改变,则其功能一般也不会改变,而功能没有改变,则该系统满足人们需求的能力也不会改变。当然系统的要素、结构是可以改变的,但这需要时间和过程,在系统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尚未发生变化之前,不能仅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主观愿望出发,对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提出不切合实际的要求。 第三,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由于其对财务会计信息的理解程度和驾驭能力的不同,其对财务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也会有不同的评价。财务会计信息对会计信息使用者而言具有不对称的特点,而且会计信息使用者也会由于其对会计信息的理解程度和驾驭能力的不同,失去或部分失去财务会计信息原本就有的有用性。 基于以上原因,在考虑财务会计目标的时候,除了要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来分析、考虑以外,还要从财务会计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的角度来加以考虑,力求实现财务会计信息系统职能与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有机结合。 四、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程度取决于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具备程度 尽管财务会计目标是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系统的一种主观愿望,它体现为会计信息使用者主观需求和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客观职能的辩证统一,为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客观职能所决定,但这并不意味着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实施或执行了反映和监督职能以后会计信息就会有用,财务会计目标就能实现。这里还有一个会计信息加工出来以后是否“适销对路”和“价廉物美”的问题。“适销对路”指的是会计信息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所需要,而“价廉物美”指的是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任何事物都有其绝对性和相对性,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程度,体现为可靠性、可比性、及时性、明晰性和重要性等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具备程度。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程度取决于以上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具备程度。会计信息有用性是指会计信息具备了可靠性、可比性、及时性、明晰性和重要性等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因为从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客观职能看,其力所能及的就是这些方面。至于相关性的问题,笔者认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有个体和总体相关性之区分。从个体相关性看,由于其所涉及的是各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主观愿望和各会计信息使用者分析、驾驭、使用会计信息的能力等因素,而所有主观愿望和能力因素都不是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所能左右的。因此笔者认为,不宜将个体相关性作为会计信息是否有用或财务会计目标是否实现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如从总体相关性看,由于财务会计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建设的繁荣而产生、发展的,所以财务会计的“产品”———会计信息,就必然为社会生产和经济建设所需要。也就是说,对社会生产和经济建设而言,会计信息具有与之俱来的总体相关性。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信息对社会生产、经济建设相关),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如果将已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数据加工成会计信息,会计信息也具备了可靠性、可比性、及时性、明晰性和重要性等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则我们应该认为会计信息有用,财务会计目标已经实现。同样会计科研成果(会计理论、会计思想、会计观点等)如果能指导、规范会计实践最终得出具备以上特征的会计信息,则可认为该会计科研成果是科学、客观、可行和有效的且价值为正。 财务会计方面论文:浅议工程项目交付后的财务会计管理 摘要:本文就工程项目交付后的有关财务会计管理工作谈了几点看法即组成善后工作小组;企业各部门负责人应监督、协助拟撤消的项目经理部相关工作人员做好各方面的工作;企业的清欠办公室受理各撤消机构的债权、债务后独立核算,日常会计工作应由企业总会计师直接负责。 关键词:工程项目;财务;会计 按照规范的项目法施工管理要求,施工企业为新承接的建设项目而组建的工程项目经理部,应在工程项目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并基本完成各项结算、竣工资料交接等手续后,随之撤消。本文拟就此后的有关财务会计管理工作谈几点看法。 一、组成善后工作小组 施工企业对拟撤消的所属独立核算的工程项目经理部,成立由企业主管领导牵头,经营预算、财务、物资、机械、工程、工会、办公室等部门负责人,以及被撤消项目经理部经理及其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善后工作小组(以下简称工作小组)。同时,企业应设立清欠办公室,除负责整个企业的清理外欠工作外,还负责接受被撤消机构的债权、债务、档案资料等,并进行项目竣交后的债权债务清理等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 二、企业各部门负责人应监督、协助拟撤消的项目经理部相关工作人员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1.经营预算部门 负责将工程项目的最终决算报经建设单位审批完毕,交财务会计部门进行帐务处理。 2.物资部门 负责将甲方所供材料的帐项核对签认完毕以及所有自购材料的手续完备(发票、点验、出库料单、动态表等),并将工程剩余材料或出售、或退货,使其尽可能减少到最低存量,经工作小组协调将最后剩余材料按市场协议价有偿调拨到所瞩其他项目;租赁的周转材料全面清点向租赁方移交,并办理好租赁费清算手续;自购周转材料列示清单由工作小组按市场协议价有偿调拨给企业租赁公司统一管理。上述手续齐备后交财务会计部门进行帐务处理。 3.机械部门 负责对租赁机械设备维修后向租赁方归还,并办理完租赁费用清算手续;自购机械设备原则上按财务帐面净值由工作小组协调向企业租赁公司作有偿调拨;不够固定资产管理的生产工具、备品虽已全额摊销进入成本或兼用,也应做出移交清单,经工作小组协调后按协议价有偿调拨给企业租赁公司。上述手续齐备后交财务会计部门进行帐务处理。 4.办公室 将已全额排列企业福利费的食堂福利设备、炊具等列出清单,由工作小组协调在企业内各单位按实际需要无偿调拨;由企业工会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项目经理部向企业工会组织办理交接手续,或由企业工会直接无偿调拨给其他单位。 已全额摊销进入成本费用的办公用低值易耗品、家具备品以及仍有实物存在的临时设施等资产,项目部参考市场价,经工作小组审核后由企业行政办公室组织协调有偿调拨给所属其他单位;自购办公用固定资产按财务帐面净值由工作小组协调有偿调拨给企业所属其他单位。 上述手续齐备后交财务会计部门进行帐务处理。 5.财务部门 根据各相关部门提供的各种资料认真进行实物资产、债权、债务的清理工作;按会计核算要求计提相关的税金和费用;根据竣工审计意见书进行必要的帐务处理,包括根据工程质量状况预提该项目的保修费用等。 帐务处理的要求:所有债权必须有对方单位或个人签认;所有的帐面实物资产降为零;所有负债要有详细清单;所有收入、费用要按规定核算到企业规定的截止日期并进行结转。 最终的损益上转企业财务部门,最后做出移交财务决算,并附工程有关详细报告,包括:工程概况、工程决算情况、项目资金收支情况、责任目标完成情况、税金交纳及其他需披露的重要经济信息等。然后将所有帐簿封帐后连同会计档案等向企业清欠办公室移交。 三、企业的清欠办公室受理各撤消机构的债权、债务后独立核算 日常会计工作应由企业总会计师直接负责根据工作小组的安排,必须保留的善后工作人员(包括向甲方催款清算人员、必需的财务管理人员等)派到企业清欠办公室助勤,进行进一步的债权债务清理工作。其余人员能在所属各单位调剂的办理调转手续;其他富余人员到企业人才劳务公司报到。派到清欠办公室助勤的人员享受企业机关正常工资待遇,但不享受企业机关奖金标准,其奖金按照清欠的成果考核,由企业主管领导特批。工程项目保修期间发生的人工费、材料费等在预提的保修费用列支,保修责任结束后,预提保修费用的节超,调整企业当期损益。 财务会计方面论文:浅议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发展趋势 [内容摘要]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迎接我们的是一个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和以知识驱动为基本特征的崭新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对于企业所处的财务环境受整个经济环境的影响,也发生了较大的变革。财务与会计作为企业中一项重要的管理活动,如何面对变化的环境,更好地发挥其职能作用是需要我们不断研究的一个课题。本文通过对新环境下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存在的弊端及局限性的分析,阐述财务会计报告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财务会计报告 知识经济 发展 一、引言 会计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变化是推动财务会计发展的两大动力。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已进入了一种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和以知识驱动为基本特征的崭新的社会经济形态--知识经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其的定义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指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 )。知识经济与以往经济的最大不同在于,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不再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和增量,而是直接有赖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它强调人力资源开发,尤其是人力资源创造力的开发在经济发展中的价值;它强调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与经济环境的变化相适应,企业的财务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企业的经济活动日益复杂化;物价变动较以往更加频繁和激烈;行业的竞争加剧;互联网在财务会计中广泛应用;金融衍生工具飞速发展,且由于衍生工具具有以小博大的杠杆作用,由此可能带来暴利的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风险,因此人们高度关注衍生工具的报告问题;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也日益成为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与企业市场价值的关键所在。 现行的报告体系已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2001年1月1日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遵循着特定的会计准则,采用规范、通用的格式进行编制,具有综合性、规范性等优点,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有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因滞后于环境的变化而显示出了它的缺陷与不足。本文通过对新环境下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存在的弊端及局限性的分析,就财务会计报告的发展趋势谈一下自己的拙见。 二、财务会计报告变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财务会计报告变革的必要性 会计的发展与企业的财务环境息息相关,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科技推动了国际经济的迅猛发展,金融创新的日新月异则带来了极大的风险。由于一些资产负债表外业务和表外项目不断增加,人们纷纷指出,传统的财务会计报表已不能充分披露有用的会计信息了,现有财务会计报告的缺陷与不足越来越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复杂,企业组织形式及其在社会和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不断发生变化,除了直接投资者、债权人外,企业内外还出现了大量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政府部门、顾客、合作伙伴、社会部门等等。企业财务环境的变化,致使信息使用者对财务报告提出了与传统工业经济条件下完全不同的新需求,传统工业经济下信息使用者注重的是财务信息,而在知识经济下不仅要获取财务信息,还要获取非财务信息;不仅要获取定量信息,还要更多地获取定性信息;不仅要获取确定的信息,还要更多地获取不确定的信息;不仅要获取历史信息,还要更多地获取预测信息;不仅要获取企业整体信息,还要获取分部信息。信息使用者要求拓展信息披露的内容,在信息的质量上强调信息的相关性、一致性与及时性。 2、无法满足信息的时效性需求 信息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时效性,及时有效的信息能为商家带来滚滚利润,而延迟滞后的信息则可能导致商家丧失商机。现行财务报告的披露无法达到会计信息质量的及时性,披露的周期、时限过长,如企业的年度财务报告要求在年度末4个月内报出,而中期财务报告要求在中期结束后两个月内报出,这样长时间后报出的信息又有多少是有用的呢,能说明企业现在的何种价值?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两个月的时间企业的财务状况可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英国的巴林银行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1994年底其账面净资产为450亿--500亿美元,而到1995年2月底,该银行已进入破产境地,此时其1994年的财务报告还未完成。由此可见,现行的财务报告体系已跟不上现代社会的发展步伐。同时较长的报告周期为企业进行各种幕后交易创造了时间条件,如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资产重组、关联交易现象一般发生在年底编制报表前。依据过时的、经过调整的信息做决策,成功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 3、无法反映非货币信息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力资源、无形资产、数字资产、金融衍生工具等信息显得越来越重要。另外,企业的声誉、其能源的来源及产品的销售渠道等也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很大的影响。但由于这些因素无法用货币形式进行描述,所以无法在财务报告中列示。信息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企业生死的竞争,但是由于现有会计报表主要是反映以货币计量的历史成本数据,在会计报表中绝大多数是有形资产的信息,而对大量无形资产的信息无法体现,从而大大消弱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4、无法满足对前瞻性信息的需求 传统收益表是建立在传统会计收益概念和收入费用观基础之上的财务业绩报告形式,它在物价基本稳定、市场经济活动单一、外部风险低的经济环境下是适当的,它能基本准确地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收益。但是,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物价的波动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无法摆脱的现象。二战以后,持续的通货膨胀曾经席卷全球,受其影响,一些技术含量低的资产如原材料以及一些稀缺性资源如土地等的价格急速攀升,另一方面,技术进步导致那些技术含量高的资产如电子设备等价格直线下跌。20世纪80年代所兴起的金融创新,出现了价格波动性强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改变了传统资产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因而价值相对稳定的观念。会计界对于这些问题的讨论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以历史成本为计量模式的传统收益表缺乏相关性,特别是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2000多家金融机构因从事金融工具交易而陷入财务困境,但其财务报告在危机之前仍显示"良好"的经营业绩。许多投资者认为,历史成本财务报告缺乏前瞻性、预测性的信息,不仅未能为金融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发出预警信号,甚至还误导了投资者,使其判断失误。 5、无法满足信息的可靠性需求 现有企业会计报表的局限性还表现在会计人员对会计报表信息可靠性的影响,即会计人员倾向于粉饰报表。为了合理地反映收入与费用的关系,报告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果,在期末,企业要根据配比原则进行大量的调整和转账处理,虽然对财务数据的处理是以发生交易事项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但是由于这种转账和配比处理带有主观性,加上企业的会计报表对外是提供给企业的投资者和债权人使用的,从企业的管理层到财会人员都希望会计报表能够反映企业良好的经营业绩,会计人员带着这种心态来编制会计报表,就使得会计报表带有粉饰的色彩。 (二)财务会计报表变革的可行性 知识经济的兴起,网络的出现同时也为财务会计报告的发展变革提供了技术支持,表现在: 1、会计数据的载体由纸张变为磁介质和光电介质载体。 从理论上讲,数据载体的改变,从根本上消除了信息处理过程中诸多分类与再分类的技术环节;利用同一基础数据可实现信息的多维重组,从而为会计数据的分类、重组、再分类、再重组提供了无限的自由空间。 2、会计数据处理工具由算盘、草稿纸变为高速运算的计算机,并且可以进行远程计算。 计算机的使用数据处理、加工速度成千上万倍的提高,不同人员、部门之间数据处理、加工的相互合作、信息共享不再受到空间范围的局限。这种改变将使会计人员从传统的日常业务中解脱出来,进行财务会计信息的深加工,注重信息的分析,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提供高效率和高质量的信息支持。 3、会计信息输入输出模式由慢速、单向向高速、双向转变。 互联网的出现,不仅改慢速、单向为高速、双向,而且能适应网上交易的需要,实现实时数据的直接输入输出。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企业愈来愈多地通过网络与业务伙伴进行经济信息的交换与从事各种商业活动,更多地利用intranet(企业内部网)进行内部协同工作与信息管理。其结果是会计所需处理的各种数据越来越多地以电子形式直接存储于网络与计算机之中,这样将会计信息系统内化为intranet的一部分对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实时地处理与反映,并利用internet向企业外部相关的信息使用者,通过网络完成会计对内对外的目标成为了可能。 三、财务报告发展趋势展望 企业财务环境的发展变化使得要求变革现有财务报告的呼声越来越高,尽管这些呼声多半来自会计学术界,但也有不少来自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改进财务会计报告的建议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最引人注意的是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的财务报告特别委员会(即jenkins committee)发表的《改进财务报告--面向用户》(improving business reporting-a custom focus)(1994);steven m. h. wallman的《财务会计与报告的未来:彩色报告方法》(1996);由索特的事项会计发展而来的事项式报告也成为未来财务报告的发展方向之一;理论界讨论的十分热烈的还有:电子联机实时报告;分部报告;交互式报告;差别报告等。 理论界对未来财务报告的种种预测,部分解决了传统财务报告的缺陷和不足,对财务报告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因其片面性和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财务会计报告存在和面临的问题。笔者认为,我们研究财务会计报告的发展趋势,可从对其目标、报告方式的分析入手,充分借鉴理论界对财务报告发展趋势的种种预测,确立一种适应未来财务环境,从根本上克服传统财务报告弊端的财务报告模式。 (一)未来财务报告的目标与报告方式 1、未来财务报告目标 关于会计目标,当前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受托责任观,认为反映经营者的受托经济责任是会计的基本目标;二是决策有用观,认为向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决策的会计信息是会计的主要目标。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财务环境的变化,会计的目标逐渐由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转变,同样未来财务报告目标也将继续锁定在为企业各利益相关者决策提供快捷灵敏的相关财务信息,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完善,企业的股东结构日趋多元化,这就要求企业不仅要考虑现有投资者的信息需求,更要将企业推向潜在的投资者,吸引潜在投资者的注意。为做到这些,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要向使用者充分披露有关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盈利预测,现金流量的信息。充分利用网络优势随时向外提供信息,同时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仍然要坚持可靠性、相关性、及时性与可比性,尤其是在可靠性与相关性的权衡中更偏向于相关性。历史(事后)信息满足可靠性,同时也是相关性的基础;未来预测(事前)信息满足相关性,同时应强调对预测信息的规范,尽可能提高预测信息的可信度和可靠性。达到这样的境界之后,相关性与可靠性的矛盾就减缓了。两者的相互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2、未来财务报告方式 未来财务报告在信息载体(存储介质)、传递方式与表述方式等方面都将与传统方式作不同程度的告别。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与提高,企业总有一天会取消纸质(书面、报纸)财务报告的印刷与传递,而是在网上信息;信息使用者也不必等待寄送或亲自去获取财务报告。在信息的表述方式上,不再仅限于文字与表格方式,而是更多地运用图形与音像方式恰如其分地表达信息内涵,做到图文并茂,音像俱全,使信息的表达更形象、直观、更易于被使用者接受和理解。因此,未来财务报告应是在网络上转输的、表式信息与音像化信息相结合的,更为简明易懂的一种实时报告。中国证监会在2000年1月1日发出通告,要求上市公司除在证监会指定的报刊杂志上登载年报摘要外,必须上网公告,而且对于在网上的年报信息要承担同样的责任。 (二)未来财务报告模式展望 笔者认为未来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是一种以事项会计为基础的,可以向信息使用者充分披露有关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盈利预测,现金流量等财务信息的更为简明易懂的一种交互式的实时报告。这种财务报告模式借鉴与融合了现有的几种对未来财务报告的预测,它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及全面收益报表(第四财务报表)为支柱。 首先,未来的财务报告由于信息量的不断扩大,会显得更加冗长,很可能出现信息混乱甚至污染,给会计信息使用者带来使用上的不便。事实上外部信息使用者总是试图索取更多的信息,源于他们不了解企业的内部经营状况,企业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黑匣子,而他们作为投资者或债权人却不得不与企业发生经济关系。因此他们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只能一味要求增加信息量,而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他们又显得束手无策。实际上他们真正需要的是走进黑匣子,随时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因此,要完全满足他们的需要,我们可以借鉴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打开企业这个黑匣子,让外部信息使用者有限进入企业内部,使之在规定的范围内与企业进行信息交流,从而改变用户被动接受会计信息的现状。同时通过双向的信息传递,使信息的提供者与使用者做到知己知彼,减轻信息的不对称现象,提高资本市场的效率。这种财务报告模式可以使信息使用者通过反馈系统参与报告的生成过程,能更好的满足他们对信息的不同需求。另外,通过交互式报告模式还可以将企业的财务信息置于使用者的监督之下,从而增强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其次,这种财务报告模式是一种实时报告系统,有效地解决了信息的时效性问题。它通过提供实时的财务信息,为经营决策者和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判断服务。这里所讲的"实时"有相对实时和绝对实时之分。企业可以根据成本效益原则,视企业自身的情况而定,可以每发生一笔交易就报告一次,实施绝对的实时报告,也可以一天,十天,半个月,一个月报告一次,实施相对的实时报告。当然,实时财务报告系统对企业的it技术有较高的要求,但它对于适时了解企业的财务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具有重要的作用。 再次,这种财务报告模式通过增加全面收益报表,可以让报表使用者更清楚地得到有关一个企业财务业绩的全部信息,更好的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财务信息特别是反映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信息的要求。 最后,未来财务会计报告在计价模式上将向多元计价模式发展,由历史成本计量到公允价值计量,同时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在披露信息的范围上将有很大的扩展,将多多反映非货币性的信息,像关于企业人力资源、无形资产、数字资产、金融衍生工具等方面的信息。 未来的财务报告包含大量的非财务信息,这些信息都由会计部门披露,必然会影响会计部门的工作效率。而非财务信息的可靠性至今未有一个有效的保障机制,把非财务信息纳入会计披露内容必然影响会计信息质量。为此,在未来的财务会计报告中,可以借鉴分部式报告的观点,可以考虑让相关部门参与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比如,有关人力资源方面的信息由会计信息系统进行确认、计量,同时可由人事部门协助披露人事政策及其变动方面的最新信息;有关销售协议方面的信息由销售部门披露;有关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由公关部门协助会计部门披露。在未来的财务报告中,披露部门从会计部门拓展到人事、销售、公关等部门。借鉴彩色报告的观点,把这些部门的信息分为核心与非核心信息。非核心信息作为公共产品具有及时使用性,不需保密,可以对外公开,核心信息只由财务部门、企业高层管理当局和董事会主要成员垄断使用,不对外公开。 (三)几点建议 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资本市场必将获得充分的发展,广大的投资者将逐渐成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重要的使用者之一。他们的经济决策越来越复杂,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从长远来看,我们需要将为投资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摆在核心和重要的位置上,相应的改变会计信息重可靠轻相关的现状,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充分性和及时性,更好的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服务。 不论将选择何种未来财务报告的模式,在推行之前,首先要完善它的外部环境: 第一,制定相应的会计准则,为确认和计量提供依据。尤其是要根据我国市场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适当拓展现行价值或公允价值运用的范围。 第二,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相分离,为突破实现原则创造条件。从根本上说,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目的是不同的,如上所述,财务会计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要考虑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税务会计的目的则是保证国家能够公平、足额的征税,要考虑收益的实现性和确定性。鉴于现有财务报告的附注越来越长,企业在处理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冲突时能够有制度和法律可循。 第三,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作用,为真实可靠的提供财务报告提供外在的保证。规范注册会计师"市场经济守门员"的作用。 第四,会计作为一门规范性很强的学科,拓展财务报告的模式,特别是大量表外信息的披露,必须在政府出台会计准则加以规范的前提下进行,同时独立审计工作也要随之改进,拓展审计范围,增加对前瞻性信息的审计,以防企业因提供不确定性的信息而陷入诉讼危机之中,也防止企业管理当局操纵会计信息。 知识经济的发展,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对社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面对挑战,适应环境的变化,找寻一种恰当的财务报告模式,是时代赋予会计人员的使命,以上我就财务报告的发展趋势谈了自己的看法,谨希望对会计报告的发展有所裨益。 财务会计方面论文:基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关联分析 【摘要】 文章基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进展,分别论述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基本准则、财务会计理论、会计研究方法之间的关系,阐述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法律地位模式及其选择,并提出从我国基本准则迈向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概念框架;基本准则;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法律地位 一、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进展概述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也称财务会计概念结构(conceptual framework of financial accounting,cffa或cf),其权威性定义为:“概念结构是一个章程、一套目标与基本原理互相关联有内在逻辑性的体系。这个体系能导致前后一贯的(会计)准则,并指出财务会计与财务报表的性质、作用与局限性。” 不同国家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名称有所差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称之为“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tatement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concepts,sfac)”;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称之为“财务报告原则公告(statement of principles for financial reporting, spfr)”;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称之为“财务报表概念(financial statement concepts,fsc)”;澳大利亚会计研究基金会称之为“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tatement of accounting concepts,sac)”;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称之为“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framework for the prepar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financial statements,fppfs)”;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称之为“财务报表的目标与概念”。 2004年10月,iasb和fasb开始联合立项,在两者现行概念框架基础上,结合两框架后会计环境的变化,制定一个通用概念框架。该联合项目的目标是开发一个完整的、内在一致的通用概念框架。该框架将为制定未来会计准则提供坚实的基础,并有助于实现iasb和fasb开发基于原则导向的、内在一致的、国际趋同的会计准则的目标。iasb和fasb正在分阶段实施该项目,并于2006年7月6日了第一阶段的研究成果《财务报告概念框架:财务报告目标和决策有用的财务报告信息的质量特征》(初步意见讨论稿)。目前,iasb和fasb已进入第二阶段的工作,讨论了资产、负债及其基本特征的初步定义以及报告实体的构成,该项目已达成一些暂行结论。 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基本准则的关系 我国财政部于2003年下半年启动了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计划,决定分六个专门的子课题进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这六个子课题包括会计基本假设、会计目标、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财务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财务报告的列报、会计准则制定的原则导向或规则导向。但是,最终考虑到中国资本市场的现实特征和会计规范变迁的历程,我国还是决定采纳“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名称并积极进行修订。2005年4月,由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基础理论与会计准则专业委员会主办、厦门国家会计学院承办了“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及会计准则专题研讨会”。 围绕着基本准则现在能否称为中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以及两者的同质性或异质性等相关问题始终在业界思辨。关于我国基本准则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关系,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一是同一论,即将基本准则认同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并对其进行适当修改,会计准则体系为“基本准则(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具体准则”架构;二是并存论,即在对基本准则进行修改的基础上,再构建一份概念框架,会计准则体系则包括“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基本准则——具体准则”架构;三是替代论,取消基本准则,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并且不再赋予其基本准则的身份,实现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架构向“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具体准则”架构的转变。 笔者认为,“替代论”的观点遵循了两者转化的客观规律,又是务实性的举措,是制定我国概念框架的必然路径选择。葛家澍教授于2005年提出制定中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分两步走的设想:“第一步先修改、充实现行基本准则;第二步,等到时机成熟,基本准则可以转化为更符合国际惯例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之所以现阶段仍采用“基本准则”的提法,一是基于我国广大会计人员业已建立的会计规范体系结构的认知;二是一步到位制定概念框架尚缺乏理论研究基础和对会计准则制定与评估的预见力。可喜的是,修订后的基本准则已在会计目标、会计计量属性、会计要素定义、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等方面实现了创新,向构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迈出了积极一步,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根植于我国的会计环境,并致力于会计国际协调的努力,从基本准则向概念框架的顺利转换或自然更迭,从而最终建立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一个兼顾“本土化”与“国际化”的科学性与效率性的择定选项。 三、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财务会计理论的关系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由一系列基本概念组成的理论系统,但在知识范畴领域,是否与一般的财务会计理论无异呢?目前对于两者的关系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立场:观点一为等同论,在认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经过系统化、条理化组织的财务会计理论的前提下,且认为概念框架覆盖的理论范畴与财务会计理论的范畴并无差异,是完全相同的;观点二为构成论或从属论,就知识体系的属性而言,概念框架与会计理论具有同质性,但在知识层面上,概念框架内涵于会计理论体系之中,概念框架的知识范畴从属于会计理论的知识范畴,概念框架是“次级”会计理论。 笔者赞成第二种观点,其理由如下:一是在知识体系形成过程方面,财务会计理论是博采众家之长的知识体系集合体。各国(组织)都支持丰富与完善会计理论,提倡百家争鸣,不同的学派、观点的交织与思辨有利于会计理论的蓬勃发展;概念框架为指导与评估会计准则的制定,必须对其所包含的一些基本会计概念的内涵、外延、作用和适用范围进行明确,从而不能采取百家之言的发散性论述,只能基于同一会计逻辑的表述,即对择定会计理论的阐述,是对众多理论思辨后的前后一致的逻辑思维选择的知识体系。二是在价值功能方面,会计理论服务于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为观察到的实务提供理由并预见可能发生的会计现象,从而其价值功能具有普遍性与共享性;概念框架旨在为制定与评估会计准则提供指南,提高会计准则的科学性与规范性,降低会计准则的择定成本,减少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不同学派与个人的偏好,抵制不同集团的各种压力,以确保会计准则的一贯性、缜密性和系统性。可见,概念框架的价值功能具有集聚性与特定性。 四、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会计研究方法的关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工具和方法是人们高效率地完成一项工作的重要条件。会计研究也不例外。会计研究方法的目的在于发现蕴藏于会计现象中的内在规律,并用这些规律解释会计现象与预测未来会计事项。为探寻规律性的会计知识,会计研究方法应该运用一定的逻辑推导原则,从已有的会计知识(观点、理论)经过一系列逻辑准则,导出所获取的新的会计知识。逻辑推理准则分为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两种。规范研究方法论主要体现为演绎逻辑,表现形式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的三段论。演绎法能够保持相关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所构造的会计理论体系具备逻辑上的严密性,但导出结论的前提正确与否甚为关键。实证研究方法论兼有归纳和演绎推理,表现形式是根据既有理论导出可检验的假说,之后收集数据及运用统计等方法接受或拒绝假说。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方法主要基于演绎逻辑,首先在选择概念框架逻辑起点的基础上逐层递进,进而构建概念框架的各个层次结构体系。逻辑起点是整个框架结构最基本、最普遍、最简单的范畴,其决定了逻辑结构的配置。关于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的观点,包括会计假设起点论、会计本质起点论、会计环境起点论、会计对象起点论、会计目标起点论等。fasb于1978年11月的第一份概念公告sfac no.1《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目标》,就是以目标为内 容,迄今已发表7份公告,形成了现行的美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需指出的是,概念框架的研究方法并不排除归纳法,尤其是概念结构的日臻完善,越是趋于实务边界,将相关理论与结论建立在对大量会计现象的观察与试验的基础上越是客观必然的选择。 五、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法律地位模式比较及其选择 关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法律地位模式,国际上主要分为两种:一是英美模式,概念框架不纳入法律体系,不具有直接的法律效力;二是澳大利亚模式,概念框架受到法律的支持,具有法律效力。sfac其目的是“用于评估企业财务会计和报告,并解决会计准则尚未规定而产生的新的会计问题”,从而法律地位较低,不具有约束力,仅仅提供会计准则制定的理论支持,并不需要被严格执行。澳大利亚会计研究基金会受财政部长的直接领导,已经演变成为半官方组织,概念框架的法律地位在《公司法》中得到明确体现。目前,国际趋势是向澳大利亚模式渐渐靠拢,不断提高概念框架的法律地位。值得关注的是,2004年fasb接受了sec所提出“消除gaap级次的不同层次,使得概念框架更加突出”的建议,从而概念框架的权威性大大增强。 如何确立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法律地位?这就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概念框架的制定主体。我国特定的会计环境决定了由财政部制定概念框架符合制度收益与制度成本的效率性。概念框架或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其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手段,所产生的会计信息将影响到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国情表明,没有一个民间团体具备协调概念框架或会计准则后果的能力。具体做法上,可由财政部牵头组织制定,中国会计学会、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科研院所以及企业界等共同参与研究,最终以行政法规的形式颁布概念框架,保证其具有法律约束力和较强的权威性,切实对会计准则、会计实务起指导作用。二是概念框架的法规级次。在整个会计规范体系中,概念框架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技术规范。概念框架居于《会计法》之下和《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之上,从而可赋予其亚纲的法律地位。另外,概念框架制定后,其与《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关系需要重新定位,理由之一在于如下逻辑悖论分析:《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作为国务院制定的行政规章应列于财政部制定的概念框架之上;作为“能导致前后一贯的(会计)准则,并指出财务会计与财务报表的性质、作用与局限性”的概念框架应该比仅规范财务报告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处于更高的级次。基于这一分析,笔者认为,《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相关规范可分解到概念框架和其他规范之中,从而替代其约束功能。 六、从基本准则迈向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建议 我国现行基本准则于本质而言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只是现阶段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国际上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内容。为提高基本准则向概念框架的转换效率,应关注以下方面:一是基本准则经过修订后呈现众多亮点,尽管上市公司先于2007年初施行,但作为众多非上市公司和广大会计人员,应当尽快融入基本准则的学习、掌握与运用阶段。二是正确把握会计准则的中国特色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度”,积极推进会计的国际协调。“特色”应该是先进的,是与我国会计环境相适应的,“差异”并不等同于“特色”,“国际化”与“本土化”需要辩证地加以看待。三是积极开展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制定研究。近年来关于概念框架的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丰硕成果,如概念框架国际比较及其适用性分析、国内会计环境、会计目标、会计要素、财务报告等许多问题正形成共识,制定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时机已经成熟。同时,应注意到概念框架的择定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如美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形成过程漫长,fasb从1978年至今仅颁布了7份cffa公告),必须循序渐进,避免一蹴而就。另外,鉴于美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所出现的权威性增强引致法律地位上升的趋势,我国研究和制定概念框架应充分关注其恰当的法律地位。 财务会计方面论文:浅议医疗保险机构财务会计报告的缺陷 【摘要】 2001年,用友公司开发了医疗保险行业会计报表软件,报表填报汇总更加方便、快捷。2007年末又进行了改进,更加符合医疗保险机构的实际。瑕不掩瑜,笔者在实践中发现这套报表有不足之处,就此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 医疗保险机构;财务会计报告;缺陷;对策 一、多个资产负债表可以合一 按现行制度规定,医疗保险机构季度需要填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资产负债表、其他医疗保险资产负债表、工伤生育基金资产负债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基金资产负债表。医疗保险机构作为一个核算单位,设置一套账目来核算各项基金,一套账目就是一个总账会计、一本总账、一张资产负债表,可以清楚总体地反映整体资金情况,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减轻工作量。有人认为,合并的资产负债表看不出各项基金节余的分布情况,详细情况可以通过二级科目反映。 二、关于暂收暂付明细表 季报09、12、17、20表分别是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其他医疗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生育保险基金暂收暂付明细表。四张表格只有几个数字,表内没有平衡关系,也不反映具体账项内容。 建议:一是使用应收应付代替暂收暂付,一目了然。二是其相应内容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 三、合并工伤保险基金、生育保险基金收支表 工伤保险基金收支表季报16表、生育保险基金收支表季报19表,栏目看起来基本相同,合并后更简洁,一张报表可以包含全部内容。 四、大病医疗救助填列在补充医疗保险项目不合适 季报10表中,补充医疗保险实际填列大病医疗救助内容。 补充医疗保险不是通过国家立法强制实施的,而是由用人单位和个人自愿参加的。补充医疗保险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有某一行业组织按照保险的原则筹集补充医疗保险基金、自行管理的自保形式;另外一种是由商业保险公司来操作管理的商保形式。 大病医疗互助基金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附加保险,覆盖范围和参保对象以及支付范围同基本医疗保险的规定。所有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单位及职工必须参加本保险,一般每人每月从工资中扣2元或3元,参保单位也按2元或3元标准,连同扣除职工的部分年初一次性缴纳。 比较可知,两项险种的运作是不同的。 五、建议增添资金流量表 近期全球的金融风暴,使人想到了支付危机,医疗保险基金也不例外,一个时期内的资金筹集使用情况,通过分险种的现金流量表给领导提供相关信息,表样雏形如下表: 六、建议会计报表披露内容规范化,增加相关规定 会计报告包括报表和附注说明两部分,现行季度和年度财务分析写多少、写什么没有统一规定。建议增加以下指标:住院人次、平均住院费用、住院率、自负率、药占比,通过以上各项指标的勾稽关系和财务报告的相关内容,决策者能够准确了解医疗保险基金的运行情况,以便决策。 (一)要说明收入构成要素 1.基金的收入是单基数还是双基数 从政策取向上,支持单基数,是国际惯例,也有利于公平新老行政、事业、企业单位的缴费负担。国发[1998]44号文件规定,“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用人单位缴费率应控制在职工工资总额的6%左右,职工缴费率一般为本人工资收入的2%。随着经济发展,用人单位和职工缴费率可作相应调整” 参保人员中在职职工与退休职工之比称为赡养系数,赡养系数理论警戒线为4:1,江苏省参保人员2000年——2003年底赡养系数分别为3.27、3.02、2.77、2.7,年龄结构老龄化导致这一比例逐步趋近,退休人员养老金基数较大,双基数征缴比单基数征缴收入应多出1/3左右,“以收定支,收支平衡”这一原则的背后,因为执行双基数而无法对基金运作绩效考核和比较。 2.披露个人账户划入、计息、使用情况,让参保人员理解 从对账的角度,会计期末要查验所有参保职工个人账户余额与医疗保险机构账面余额是否一致,差异的原因要进行分析、调整。 在不同地区,基金的结余结构不一样,大多数地区多是个人账户结余,而在有的地区个人账户结余只有统筹基金节余的1/5,有的是五年前根据预测制定的政策方案,实际执行已有数据资料,有必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修改方案。笔者从网上随机查看了一些地方的有关规定,可以看出解释说明的必要性。 通过表格可以看出各地划入个人账户的比例不一,有的统筹地区划入比例高达50%,在目前统账结合的体制下,适度从严控制个人账户划入比例,对于基金的收支平衡,扩大城镇职工覆盖面,把破产、困难企业职工,灵活就业人员,乃至于农民工,直至职工家属全覆盖,实现健康保险的全民覆盖,有积极意义。 (二)支出要进一步细分,以便监督、考核、评价 对支出项进行在职、退休类划分也有实际意义。人的年龄不同,患病的几率不同,研究退休人员所需医疗费用在总支出中的比重,有助于对在职、退休人员制定合理的筹资比例、支付标准或体现一定的经济倾斜政策。 根据医疗保险计算机网络系统住院和门诊记录,分析添列药品费用、检查费用、诊疗费用、医疗服务设施费用、其他费用等。报告期与基期数字对比可以分析总量和构成变化、发现未来要加强管理的重点环节,医疗费用发生额与可从医保基金中支付额比较,可以看出参保职工个人负担情况。冒名顶替、虚假发票等骗取医保基金的违规查处情况也应该披露。 财务会计方面论文:谈财务会计对象要素的结构模式 摘要:财务会计对象要素结构模式就是财务会计对象要素之间所具有的特定联系方式和依存关系。它以财务会计对象要素为前提,通过展示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企业经济活动及其资金运动的基本规律。在财务会计对象要素结构模式的历史变迁中,不同的理论构成了不同的结构模式,其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而在现代企业中,更能适应其发展要求的,则是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会计等式模式。 关键词:财务会计;对象要素;结构模式 所谓“财务会计对象要素结构模式”,就是财务会计对象要素之间所具有的特定联系方式和依存关系,它可以通过会计中通常所称的“会计等式”来体现。 一、财务会计对象要素结构模式的变迁 首先提出财务会计对象要素结构模式思想的,是被称为“现代会计之父”的卢卡·帕乔利。1494年,在其出版的《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一书中,他提出“一个人所有物等于其人的所有权总值”的基本关系,这成为以后财务会计对象要素结构模式演变的基础。 在西方,会计对象要素结构模式的演变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称为“资本等式型”,其理论依据是所有权理论;第二种称为“资产负债表等式型“,其理论依据是企业主体理论;第三种是”试算表等式型“,它是因为“该式中的要素均是编制试算表的基本内容”而得名。在西方现行会计理论与实务中,最被普遍认可的是资产负债表型,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结构模式。财务会计对象要素结构模式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如促进从“资本等式型”到“资产负债表等式型“进化的,正是公司制企业的产生。 在我国,建国后由于多种原因,苏联的“资金占用=资金来源”的会计观念长期左右着我国会计人员的思想观念,并指导着企业的会计实务。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开始逐步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过渡,企业“资金来源”中的国家投资部分和银行借入部分被要求逐步分离。依据经济环境的变化,有学者提出“资产=负债+基金”的要素结构模式,该模式实际上是当时特定经济环境中的一种折中选择。1993年,我国在建立起以财务会计准则为核心的企业会计规范体系的同时,也确定了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结构模式。这一改变,不仅为适应市场经济环境、满足财务会计目标,也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基本协调。 二、不同理论下的财务会计对象要素结构模式 1.所有权理论及其要素结构模式 从财务会计对象要素结构模式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可以看到,企业的“产权关系”问题特别是“业主权益”的界定成为决定要素结构模式的关键。 所有权理论以“业主权益”为中心,资产是业主拥有的权利,是“正资产”;负债是业主承担的义务,是“负资产”;业主拥有的权利在减去其承担的义务后,净额代表业主拥有的企业净值,即是“净资产”。 该理论确立的要素基本结构模式为: 资产-负债=业主权益 按所有权理论,收入表示业主权益的增加,费用表示业主权益的减少,收入超过费用形成的净收益,直接归属于业主权益的增长,反映业主财富的增加。一般认为,所有权理论最适合独资和合伙形式的企业组织。 2.企业主体理论及其要素结构模式 企业主体理论认为,企业是具有独立人格的存在主体,其经济业务等事务与权益所有者的个人事务应当区别开来。企业在其持续的经营活动中,其净资产的占有、使用、处分等权利均属于企业。该理论确立的基本结构模式为: 资产=权益(负债+业主权益) 在企业主体理论下,作为债权人权益的负债和业主权益具有相同的地位,因为它们都是企业资金的来源,故该结构模式的右边,可统称为“权益”。由于企业主体理论适合于现代公司制企业的要求,因而现行会计实务大多是以该理论为基础的。 3.剩余权益理论及其要素结构模式 剩余权益理论认为,优先股股东权益与债权人权益(负债)在企业持续经营的情况下属于性质相同的特定权益,因而普通股股东权益应该成为会计关注的核心内容。该理论下的要素基本结构模式为: 资产-特定权益=剩余权益 该理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向普通股股东提供更好的与决策相关的信息。 4.基金理论及其要素结构模式 基金理论不以所有权理论所假设的个人关系为基础,也不将企业视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主体,它是将从事经济活动的单位作为会计处理的范围基础。该理论认为,资产是基金或经济活动单位的未来期间的效益,负债是对特定或一般资产的限制,投入资本是使用资产的法定限制或财务限制。该理论所确立的要素结构模式为: 资产=资产限制 在基金理论下,特定服务行为的履行成为关注的重点,而收益的确定则成为次要的问题。因此,这种理论特别适用于政府机构和非营利组织。 5.会计学收益本质理论及其要素结构模式 会计学者对收益本质的理解,主要是基于对经济业务的考虑,对非经济业务因素则考虑较少。企业从事经营活动、实现盈利的过程,是通过经济业务进行的,从而导致“费用”的发生和“收入”的取得。依据这种观点,收益与收入、费用要素之间的结构模式为: 收益(利润)=收入-费用 该理论下的结构模式主要是侧重于利润计算。并且,应注意的是只有“损益性费用”才计入当期损益。 6.收益构成理论及其要素结构模式 影响企业收益的因素多种多样,不同企业甚至同一企业在不同期间获得收益的来源或产生收益的原因都可能存在差别,而“真实的收益”信息是投资者、债权人等会计信息使用者都期望得到的。因此,如何使企业收益信息的披露更加符合“决策有用性”要求,成为会计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也由此形成了关于企业收益构成的以下两种不同观点: 一是本期经营收益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及其盈利,只有来自于企业当期正常经营活动的收益信息才能真正说明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及未来的发展潜力,因此,列入损益表收益的内容,只能是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收支,而不包括非常项目的收益或损失,并且只包括本期的收益。该理论下的相关要素结构模式为: 营业收益(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费用 另一种是总括收益理论。该理论认为,无论经营收益还是非经营收益,都是企业经济活动的成果,全部收益的信息才能反映企业管理者的业绩。收益的构成既包括经营活动收益,也包括非经营活动的收益;即有本期收益,也有非常项目和前期调整等。在会计实务中,各国财务会计准则大都倾向于总括收益理论。如我国会计准则所确定的相关要素结构模式为: 利润=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三、财务会计对象要素结构模式的重构 财务会计对象要素结构模式是登记账簿、复式记账、编制报表等会计特有方法的理论基础。确立要素结构模式,应该从企业资金运动及其经济业务本身的固有规律入手。企业的经济业务,包括了资金的进入、内部营运使用及退出。资金进入与退出企业,导致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要素发生变化,资金在企业内部的使用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投入资金和不断收回新资金的过程,在会计上表现为费用和收入的变化。费用发生与收入取得过程,同时也是消耗旧资产、产生新资产的过程,它始于资产又归于资产。因此,财务会计对象要素结构模式对基本要素及其关系的揭示与表达,应该包括以下方面: 1.企业的经济活动始于会计期初已有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因此,会计期内收入与费用发生前(即会计期初)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静态结构模式 2.期内经济业务的发生,就其对财务会计对象要素的影响看,包括两类:涉及收入与费用的经济业务(如消耗资产或产生债务而形成费用,取得收入而增加资产或偿付债务)和不涉及收入与费用的经济业务(如企业发生筹资、偿债及分派事项)。会计期内基本要素的变化关系为: 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动态结构模式 这一模式是对企业经济活动动态过程的完整描述。该模式中,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要素,均以变动的身份出现,如资产要素是指“资产的变动”,而不是期初数。而收入、费用要素本身属动态要素,表现资金的运动形式。 3.企业特定期间的经济活动止于会计期末已经形成的新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由于会计期末根据收入与费用相配比所确定的利润实质上是报告期内除业主投入和业主派得之外的一切权益上的变化,因此,利润表现为所有者权益的一部分,正好等于期内企业经营活动中因收入和费用变动而导致的资产变化额。期末确认企业期内经济活动而导致的所有者权益变动之后,财务会计各要素的关系复归为以下形式(相比期初,数量已发生变化):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由于资金运动存在的动态特征,财务会计对象要素结构模式也表现为一种变动的模式群。在时间观念上,基本要素结构模式群涵盖了期初、期内及期末全过程的资金运动。在空间观念上,基本要素结构模式群包括资金运动的静态和动态内容。在期初,静态结构模式表现资金运动的初始状态,其揭示的数量关系是“期初数”,要素结构模式实际上就是“期初资产=期初负债+期初所有者权益”。在期内,动态结构模式表现资金运动的变动状态,其揭示的数量关系是变动数,要素结构模式实际上就是“资产变动+费用发生=负债变动+所有者权益变动+收入取得”。在期末,新的静态结构模式所表现的经济意义与期初结构模式相同,但由于经济业务在期内的发生,其数量上已发生变化,说明的是新的数量关系。 财务会计方面论文:论财务会计信息的局限性 摘要: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无论是企业管理当局,还是外部利益各方,他们所需要的信息包括会计信息和非会计信息。会计信息是企业最重要的信息源泉,是企业管理当局和外部利益各方作出决策的重要依据。但财务会计信息并不能涵盖企业全部的重要信息,由于财务会计本身的缺陷以及非会计信息的重要性,使财务会计信息的使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关键词:会计信息;非会计信息;历史成本;会计报表粉饰 会计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管理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其主要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并对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收支进行监督。其目的是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并积极参与经营管理决策,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因而会计既是企业经济管理活动,也是处理经济信息的一个信息系统,且这个信息系统提供信息的准确性会直接影响到信息系统的使用者作出合理的决策。 而企业的信息并不限于会计信息,包括会计信息和非会计信息,依赖会计方法编制的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属于会计信息,而企业的品牌、企业文化、企业管理水平、人力资源价值、产品的市场占有额、顾客的满意度、次品率、退货率等这些信息则属于非会计信息,他们对于决策者来说都可能是非常重要的。且企业会计信息反映的只是企业财务方面的部分状况,并不能涵盖企业全部的财务状况。虽然会计信息与非会计信息有一定的关系,但财务会计信息常常是对企业过去经营状况的反映,而人们需要作出的决策一般与未来有关,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创新层出不穷,人们消费的偏好不断地改变,通货膨胀成为经济生活中的常态,因此,仅仅依靠过去的信息推测未来,是不合理的,也即财务会计信息本身存在有一定的局限性。且这种局限性一方面源自会计核算本身的不合理性,另一方面源自于非会计信息的重要性,因而了解会计信息的局限性,对于合理使用会计信息从而作出理性的决策是非常重要的。 一、会计核算本身的局限性 1.货币计量假设导致的局限性 货币计量假设是指会计要以货币单位来计量企业的经济业务。这就使那些不能用货币表示的信息不能被计入会计报表,例如企业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却无法通过财务报表的形式表达,这就直接导致了财务信息的局限性。 2.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导致的局限性 历史成本原则是指财务报表中列示的资产等项目要以取得时的成本为基础,而不是以当前的市价或其他为基础进行计量。 历史成本的会计模式,是以币值不变假设为前提,以历史成本原则为计量属性,并且币值不变假设一直受到挑战。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多数经济发达国家的一般物价水平一直呈持续上涨趋势。在许多国家多年持续通货膨胀已成为现实,物价大幅度地持续上涨,货币贬值,基本上否定了币值不变的会计假设,以至历史成本计价原则就缺乏现实基础,其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将会削弱,甚至被人误解,其先天的缺陷就凸现出来。具体为: (1)在物价变动的环境中,历史成本下的资产难以反映其真实价值,利润难以反映其经营成果,导致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不真实,不可比,因而会计报表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2)不能保证固定资产的更新。尽管许多公司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编制的会计报表仍然显示有不菲的净利润,但企业却缺乏更新设备甚至补充存货所需要的资金,原来盈利丰厚的企业如果改用公允价值计价其赢利竟低于应分配的股利数额,甚至变为亏损,因而这种表面的收益是无法持续的。 (3)无法正确反映投入资本保全情况。在物价持续上涨时期,无论从财务资本保全和实物资本保全的角度,历史成本会计均无法做到,历史成本计价会形成少计费用和虚增收益,并且还要按照虚增的收益多交所得税和支付股利,最后形成虚盈实亏的情况,进而企业所有者的产权资本受到侵蚀。 历史成本下会计信息是失真的,其会计报表提供企业虚假的赢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使用者如果仅据此作出的决策将会导致严重失误。因而历史成本的缺陷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进而影响会计目标的实现,成为会计信息的局限性。 3.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带来的缺陷 会计是一门社会科学,它也是一种无法精确化的学科,会计的核算需要大量人为的判断和估计,在会计中体现为一系列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企业的选择不同都会直接影响到企业报表的信息。例如:企业对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和折旧年限的选择直接决定了每年折旧费用的多寡,从而直接影响报表数据。而实际上对折旧方法和折旧年限的选择是非常主观的,因而其结果便具有主观的因素。 4.会计报表的粉饰 创造性会计是指报表编制者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技巧,通过合法的途径,人为掩饰公司实际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制造假象,误导投资者决策的一种会计处理方法。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是会计核算行动的指南,但这些规则只能说明企业不能做什么,却没有规定人们能做什么,因而通过权责发生制会计处理方式在账面上创造利润或亏损成为可能,为创造性会计提供了生存的空间。创造性会计歪曲了企业的实际情况,成为企业美化其财务报表的工具,使会计偏离了它本来的意义和目的。例如:企业将债务在表外反映,在并购中高估商誉,多计资本公积。少计提减值准备,虚增利润。 5.财务会计信息主要是反映过去 历史成本下会计的资产一旦入账,入账成本就不再发生变动,除非有新的交易发生。即使资产购入后价值发生变动,往往无法加以客观地衡量。因此,历史成本反映的信息仅仅是对企业过去交易的记录。它无法合理地反映现在,更无法合理预测未来。 因此,财务会计信息主要反映企业过去的状态,而需要作出决策主要与未来相关。除非过去能够合理地推测未来,否则会计信息对决策的价值就是有限的。实际上,由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社会不断进行的革新,社会的潮流的改变及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过去不可能很好地预测未来。这也使会计信息的作用有限。 二、非会计信息的重要性 1.现在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即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经济资源,他们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但人力资源价值却无法通过货币计量价值来表达,因而他是一个游离于会计信息之外的重要资源,这导致会计信息极大的局限性。 2.良好的管理水平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源泉 企业究其本质是一个盈利性的实体,因而实现市场价值或股东财富最大化是企业经营理财的终极目标。谋求更大的、持续性的市场竞争优势,成为实现企业终极目标的第一步。而市场竞争优势首先取决于企业内部各项经济资源配置的高效率。这些都依赖于企业良好的管理水平,其综合表现为完善与高效率的公司治理结构。所谓公司治理结构,就是指一组联结并规范公司财务资本所有者、董事会、监事会、经营者、员工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彼此间权、责、利关系的制度安排,包括产权制度、决策督导机制、激励制度、组织结构、董事/监事问责制度等基本内容。而这些都无法通过会计信息来传达。 3.良好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 企业文化是文化现象在企业内部的体现和企业外部空间的延伸。企业文化是由以价值观为核心要素和以精神层为核心结构层次组成的有机系统,当然有着自己的特有功能, 并在实践中得以证明其决定一个企业的兴衰和成败。它的功能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和协调功能等。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但它却无法通过财务信息表达出来。 总之,企业的非财务会计信息还包含很多很多,他们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可能都是至关重要的,以上只是简单列示一些。因而,企业管理当局和外部利益各方作出决策不应仅仅依赖于企业的财务信息,还需要了解企业更多的非财务信息,这样才能不至于被财务信息的局限性所误导,从而作出合理的决策。 财务会计方面论文:我国财务会计目标定位思考 摘 要:会计目标理论研究是现代会计理论研究的起点,长期以来一直是会计界关注和讨论的重点课题。讨论的焦点是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财务会计目标的确定取决于会计环境。我国会计环境与国外存在较大差异,在会计研究方面不可能照搬国外研究成果,深入进行会计目标研究成为我国会计界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着重理论研究,在对会计目标和相关影响因素的一般认识的基础上,详尽的分析了影响我国会计目标定位的几大因素,并据此推出了我国会计目标的定位。 关键词:会计目标;会计环境;受托责任观;决策有用观 财务会计目标(以下简称会计目标) ,又叫财务呈报目标,作为会计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连接外部会计环境与会计系统的关键,也是构建会计体系的向导。会计系统围绕会计目标发挥作用,会计目标引导会计系统运行。会计目标在其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受其相应的会计环境影响。随着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潮流,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相互经济交往日益频繁,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后,国际趋同步伐加速。根据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基本国情,正确确立一个具有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特色的会计目标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结合当前我国经济环境,就新会计准则的财务目标如何理解,以及在现今我国会计环境下会计目标的定位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会计目标概述 何为会计目标? 概括地说,它是关于会计系统所应达到的境地的抽象范畴。它是沟通会计系统与会计环境的桥梁,是连接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纽带。具体来说,会计目标涵盖了两个重要方面,即在一定的会计环境中,会计应该为谁提供信息以及提供什么样的信息。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对外公布了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新的会计准则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新准则第4条指出:“财务会计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的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财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人,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会计目标体现了某一特定的经济环境下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合理的定位会计目标非常重要。会计目标作为整个概念框架的起点,以何种会计报告作为制定目标,将会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财务报告要素、确认和计量等方面内容的定义和界定,从而影响到会计准则的制定,最终对国际会计协调产生影响。 二、现今会计目标理论的两种观点 (一)受托责任观 受托责任观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井鸠雄士(yujiijiri) 、恩里斯特·帕罗科( ernest j parlock)等人,其主要代表文献有井鸠雄士所著的《会计计量理论》。受托责任观的发展与公司制和现代产权理论的发展休戚相关,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以公司制为代表的企业形式开始出现并广泛流行,随之而来的便是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资源的所有者和经营者相分离,资源的受托方(资源经营者)接受委托,管理委托方(资源所有者)所支付的资源。委托方关注的是委托财产资源的保值与增值。受托方因此承担合理、有效地管理与应用受托资源,使其尽可能地能够保值增值。受托方有义务及时、完整地向委托方报告其受托资源管理的情况以解脱受托经济责任。委托方通过相关的法规、合约和惯例等来激励和约束受托方的行为。因此,受托责任观认为会计目标就是以恰当的方式有效的协调委托和受托的关系,为了真实、不偏不倚、公平公正的反映受托方的经营状况,就必须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和历史成本会计模式。在会计处理上,强调可靠性胜过相关性。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关注会计报表中的收益表。 (二)决策有用观 决策有用学派产生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在资本市场、证券市场日益扩大的经济背景下形成的。资本市场已发展成熟,资源分配主要是通过市场进行调节。决策有用观是建立在社会资源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之上的。这时的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占有主导地位。受托双方不是直接进行沟通交流,而是介入了资本市场。会计目标是为现有的或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利于其做出合理的投资、信贷等类似决策的信息。这一观点更强调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和相关性。在会计计量上,主张多种计量属性并存择优。会计信息不仅反映过去存在的经济事项,还要确认尚未发生的但对企业已有的经济事项,用以满足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要。会计计量在以历史成本计量上,鼓励在物价变动情况下多种计量属性并行。如现行成本计量模式、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等。重视未来现金流量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其存在的不确定性也反映了对会计信息的精确性没有严格要求,不存在对财务报表的特殊偏好。 (三)两种观点的比较 会计环境决定会计目标。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都以两权分离为其外部环境,在特定的客观环境下都具备合理性。 1. 两者使用的经济环境不同。受托责任观适用于受托关系明确,资源提供者和管理者一般可以直接接触,双方都关注受托资源的保值增值情况,这时的资本市场尚未发展成熟。而决策有用观则是在以受托责任适用的基本经济环境即产权分离的商品经济的基础上,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发达,在资源优化配置起到主导地位的经济环境下产生的,这使得资本市场成为资源提供者和管理者的中间媒介。 2. 两者强调的会计信息服务对象不同。受托责任观强调会计信息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企业的所有者,会计信息要满足企业的所有者对企业的管理者的监督和考核。而决策有用观则强调会计信息对相关利益者的需求。这时的相关利益者呈现多元化,主要包括现有的或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政府机关等。 基于以上两点区别,使得两种观点在会计计量方法,财务报告的偏好,会计信息的种类和会计信息质量有着不同的侧重点。这两个观点一直是会计理论界争论的热点问题。笔者认为,受托责任学派和决策有用学派这两种观点的产生是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产生的,它们适应了当时会计发展的需要,均有相应的优缺点且由于历史环境的延续性和继承性特征,两者在某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呈现交替和重叠,表现为融合性,无所谓孰优孰劣。单纯的争论两种观点是毫无意义的,建立在特定环境下的会计目标是必须的前提条件。我国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国家,其经济发展也就具有不同于别国的特点。会计目标的定位在顺应会计国际化发展趋势下,还应具有“中国特色”,即体现我国当前市场经济环境的要求。因此,我国会计目标的选择既要从实际出发,还要兼备前瞻性。 三、我国会计目标的定位思考 (一)中国特色的会计环境分析 有什么样的会计环境,就有什么样的会计使用者,从而就有什么样的会计目标。会计环境的不同,相应的会计目标也就不同。鉴于会计环境对会计目标的影响,我国现阶段的会计目标定位必须考虑我国当前的实际发展情况。我国经济发展的模式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 我国经营管理机制的考察分析 我国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发展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在平等竞争中发挥国有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作用。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发展成熟的社会主义经济决定了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采取委托人(国家授权的国有资产投资机构)与受托人(企业经营者)直接接触的形式。国家是企业的特定代表,担负着所有者和宏观调控者的双重身份。从而,“政府和其有关职能部门”也是会计信息的服务对象。这一点也体现了会计的中国特色。 2. 我国资本市场的考察分析 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国外资本市场逐渐介入,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尚未完全建立,要素资源的分配作用小于政府作用。上市公司为维持经营活动所进行的资本募集方式仍受政府的控制,而非如美国这样的发达的资本市场起主导作用。我国资本市场的效率总体不高,缺乏将有限资源从低效企业向高效企业转移的能力。资本市场已被大股东作为“圈钱”的场所,而相应对中小股东的保护的法规相当不足。我国自1990年证券市场成立以来,每年上市公司的数量,股票市值和投资开户的数量都在稳步增长。十几年来,我国证券市场快速发展,仅在1994—2000的几年中,证券市场的融资额就增长了近15倍,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比重也由1. 38%增长到11. 23%。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仍然处在初级阶段,证券市场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其发育程度较低,股权的集中程度较高,多数的股份不能流通,机构投资者比例较小,个人投资者比例相对较大。因此,会计信息的重大需求者为非流通的持有者,比例较低的职业投资者表现为业务素质较低的个人投资者。 3. 资金来源的考察分析 我国企业的所有权相对集中,国有经济仍然占据重要地位。国有资本仍然是国民经济中权益资本的主要来源。除此之外,还有比例较大的集体、私营、外商和部分职业股民。银行等金融机构是企业外部融资的主要供给者。我国企业在融通资金方面对资本市场的利用是很有限的,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企业大量资本的取得,仍然是采取银行信贷和国家贷款为主的方式,而相对的少部分的资金是从资本市场上筹集。 (二)我国主要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及其需要 会计目标描述的核心问题是“会计应该为谁提供什么样的信息”,这其中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其一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是谁,其二是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什么样的信息。根据我国现阶段特定的会计环境,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在总体上可分为国家各职能部门,银行,证券市场上的大众投资者和国有以外的一般投资人。因为它们所处的地位不同、行使职能的不同,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也是不尽相同的。 1. 政府职能部门 对会计信息有直接需求的政府职能部门主要包括国资委,税务局和证监会等。国资委是依法行使国有股东权利的政府部门。由于国有股流通上的限制,尽管目前国家已经颁布了国有股减持和国有股流通转让的办法,但在实践中,仍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国资委现在很少能顺利的“甩出股份”,所以,国资委不属于证券市场上的“职业投资人”,而是“管理型投资人”。对于财务会计信息的需求,他们往往从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角度出发,比较关心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方面的信息,以便真实地考核企业管理层的业绩,决定是否继续聘用现行的经营管理者。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作为“管理型投资人”绝对控股的特征可能会在相当长时间内存在,因此决定了国资委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提出了要求。 证监会的主要职责是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对证券市场起到监督管理的作用。因此,从整体上看,我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基本要求也是真实、完整、准确。为切实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对外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的、对投资者决策有影响的会计信息。税务局是我国企业会计信息的最大、最直接的需求者。因其具有的职能,对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要求并不是为了投资的需要,企业财务会计信息是作为企业纳税和国家税务人员查税的直接依据,所以,在会计信息的要求上,真实、准确与完整是我国税务部门的第一需求。 2. 金融机构———银行 银行是我国企业外部融通资金的主要来源,因此,银行也是我国企业会计信息的最大需求者之一。一般来讲,银行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关注,主要在于贷款本金和利息能否安全收回。我国的绝大多数银行是企业的债券性投资人,他们关注的会计信息主要是企业经济业绩的好坏和财务状况的优劣,因此,对会计信息的要求是以准确、真实和完整为主。 3. 证券市场上的职业投资者 职业投资者不同于管理性投资人关心的是公司的经营管理状况,职业投资者更多的是关注公司未来股票的升值状况。从这点看,职业投资人对会计信息更多需求的是对投资决策有用的信息,在信息不对称下,职业投资者作为证券市场上的弱势群体,他们获取信息的唯一途径是上市公司对外公布的财务会计信息,这也导致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上的不同。在要求真实准确的同时,需要企业披露对他们决策有用的一切会计信息。这些信息不单单包括已经发生的,还包括企业存在的未来可能发生,但已对企业造成影响的会计信息,由于存在的不确定性,对会计信息的准确性要求不高。 4. 非国有的一般投资人 在我国,企业的投资者除了国家和大众股民以外,还有大量的集体、个人和外商投资者等一般的投资者。他们一般都是内部的“管理型投资人”,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不完全依赖财务会计报表,他们还需要了解管理会计信息。从管理和考评经营成果的角度看,他们对财务会计的第一需求是它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三、会计目标的定位和预测 会计目标的定位在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的同时,也要兼顾前瞻性。通过以上对决定会计目标的影响因素———我国当前的会计环境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分析,笔者认为,定位我国会计目标的相关会计环境可以描述为: 1.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有资本仍占主要位置,非国有经济成为国有经济发展主流,集体、私人、外商等都是企业资本的主要供给者。 2. 证券市场不发达,股权主要集中在国家和企业法人手中,职业投资人主要以大众散户为主,普通教育和专业素质普遍较低。 3. 企业的外部融资主要从银行获得。 4. 我国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主要以国家银行、企业法人和一般投资人为主的管理型投资人。证券市场上的职业投资人比例相对较少,但今后有较大幅度的上升趋势。对于我国会计信息使用者及其需求可以描述为: 1. 国家作为企业管理型投资人和企业的管理者,关心企业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2. 贷款人主要包括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主要关心的是那些保证自己贷款和利息能够收回的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3. 职业投资人以赚取投资收益为目的,其关心投资决策有用的信息随着我国国有股的减持,上市公司流通股的比例将会加大,因而对决策有用信息的需求也会随之加大。4. 其他管理型投资人指除国家以外以经营管理企业为目的的一类投资人,关心的是企业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 根据我国会计信息使用者及其对会计信息的需求,笔者认为,目前我国会计目标总体确立为以“受托责任为主,兼顾决策有用性”。将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同时纳入会计目标体系,是适应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随着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的服务对象将呈现多元化, 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也是必然。自加入wto以来,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机遇不断增加,相应的新的会计问题也会产生。从长远来看,我国会计目标会实现决策有用观的转变是一种必然。 财务会计方面论文:浅析企业并购中的财务会计问题探讨 【论文关键词】企业并购 财务分析 机理动因 价值评估 【论文文章摘要】企业并购现象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越来越普遍。本文试图通过对企业并购进行动因机理和财务分析,对企业并购中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探讨,从中找出解决企业并购财务问题的相应对策。 企业并购,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进行快速扩张的有效途径,目前世界500强企业大都是通过资产联营、兼并、收购、参股、控股等并购手段发展起来的。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它促进了社会资本的集中,企业结构的变迁,产业结构的升级诞生了一批世界航母级企业。 本文试图用经济学理论解释企业并购的内在动因机理,合理定位财务分析在企业并购过程和并购后的作用,并对企业并购中的几个重要财务问题进行简单分析力求找到共性的东西。 一企业并购的动因机理分析 (一)企业并购的概念 企业并购是企业兼并和企业收购的总称。企业并购是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一家企业通过获取其他企业的部分或全部产权,从而取得对该企业控制的一种投资行为。国际上将企业并购称为企业兼并与收购。 (二)企业并购的动因机理 绝大部分经济学家把企业并购看作是出于转移组织资本的目的,或者是为了获得目标企业的某项组织资本而采取的一种理性行为。 财务问题在企业并购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设计一个可以全面反映出组织资本的财务指标体系和实施方式,不仅是企业并购jl~1]完成的关键,也是避免以企业常规运营财务体系代替企业并购财务体系的关键。 (三)企业并购动因的财务表现 1、谋取财务协同效应 财务协同是指并购对企业的财务方面所产生的有利影响。这种效益的取得是由于税法、会计处理惯例、企业理财以及证券交易的内在作用而产生。 2、获得资本市场的筹资能力 上市公司的上市资格对企业而言是一种资源。通过上市,企业可以从资本市场上募集一笔数额巨大而无需还本付息的资金,而且上市公司还具有利用资本市场进一步融资的能力。除了上市公司在融资方面的特殊地位之外,上市公司的价值还表现在其作为一个公众公司和资本市场参与者的身份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特殊权益。 3、获得低价资产 收购公司的收购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如果动机在于获得低价资产,当企业股票市值低于其每股账面净资产时,这意味着收购者可以低于企业净资产价值的价格获得一个企业,这在财务上是可行的。 4、一些企业并购的特殊动机的财务表现 (1)政府动机代替了企业动机。 (2)买壳上市。 (3)追求“财务报表”重组。 (四)企业并购失败的原因 企业并购失败的原因很多。我国目前主要有来自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政府方面,主要是政策不完善和不兑现等;企业方面,主要是涉足新行业的风险高,缺乏核bi竞争能力导向的并购思维,对目标企业调查分析的客观难度大,收购成本高和企业文化冲突的存在等。 二、企业并购中的财务分析 (一)企业并购财务功能 1、并购财务分析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2、并购财务分析保证了并购活动的顺利进行 3、并购财务分析有助于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目标企业价值评估 i、对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主要内容 (i)企业并购可行性财务分析 从经济上分析,企业并购经济上可行的必然条件是企业并购的净收益必须大于零。 (2)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定量分析 对目标企业价值评估是企业并购财务分析的重要内容之一。对目标企业价值进行评估的定量模式主要有贴现模式、市盈率模式和市场价值模式三种。 (3)企业并购融资分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融资方式大体上可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 (三)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主要方式 i、现金并购方式分析 2、股票并购方式分析 三、当前我国企业并购不可回避的几个财务问题和对策 (一)我国企业并购发展概况 我国企业并购的方式多种多样,有购买吸收式并购、承担债务式并购、控股式并购、资产划转式并购、协议授让国有股和法人股和买壳上市等形式。 (二)实际操作中企业并购不可回避的几个实际性财务问题 1、信息不对称,导致企业价值评估难于做到非常准确 2、占用企业大量的流动性资源,导致企业资产的流动性降低 3、需要筹集大量资金,导致企业融资困难限制了企业正常运作与开展,甚至使企业的资金运作受到较大的限制,使资金周转不灵。 (三)解决企业并购财务问题的相应对策 l、改善信息不对称状况,采用恰当的收购评估模型,合理确定目标公司的价值。 2、合理安排资金支付方式、时间和数量,降低融资成本。 3、创建流动性资产组合,加强营运资金的管理。 4、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当的会计处理方法。 5、结合经营实际,有效控制并购成本。 总之,企业并购作为企业资本运营的一个重要手段,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并购在给企业带来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在并购过程中,为了降低风险,减少或规避各种不利影响,并购应选择好理想的目标公司,审慎评估目标公司的价值,在整和目标企业的过程中,创造最优目标公司资本结构,增加公司的价值,使企业并购充分发挥企业的协同效应,迅速进入市场,提高经营规模,挖掘公司管理经营等各个方面的潜力。 财务会计方面论文:现代企业内部财务会计报告体系的设计与应用 全面开发财务信息效益,加强企业内部财务会计报告体系的设计与应用研究,是提升企业财务会计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拟从一些企业实践,就建立现代企业内部财务会计报告体系有关问题作一些探索。 一、企业内部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特点和设计原则 1、内部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讲究核心竞争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不断发展,表现在它能够提供会计信息,并能及时反馈会计信息的能力。因此,内部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要锁定在为企业经营管理各层次相关利益主体,提供快捷灵敏的相关财务信息,以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2、内部财务会计报告的特点 与对外财务会计报告相比,企业内部财务会计报告具有以下特点。 ①灵活性。企业对内财务会计报告可以按照企业内部管理的要求来决定报告的内容以及报表的种类、格式和项目,不需要拘泥于法律规定;其报送时间和对象也可按照需要而定,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②及时性。及时性是指内部财务会计报告要讲求时效,以便使会计信息能及时利用。企业对外报告是有规定期限,按月、季、年编制的。如现金流量表一年只编一次,使有的信息时过境迁,失去时效。而对内报告完全按企业管理实际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全方位多视角把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会计信息,及时、快速地传递到企业经营管理决策层,使会计信息发挥更大的效益。 ③保密性。企业内部财务会计报告主要揭示企业内部管理动态,所揭露的信息大量涉及企业的商业机密。如产(商)品成本、经营谋略、财力筹划等,一般不宜对外公开、就是在企业内部公开的范围和程度,应视其管理需要而有所不同。 ④针对性。内部财务会计报告是根据企业管理实际需要决定其内容的,并且不断按照变化的情况,随时变更所需要的信息。由于所需会计信息的目标明确,因此有极大的针对性。企业经营管理决策层可以据此分析问题,制定对策。 ⑤网络性。有二层意思。一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与提高,为内部财务会计报告的建立和会计信息开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内部财务会计报告可以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数据的收集、加工整理,以无纸化财务报告予以,加快会计信息的传递和运用。二是生成内部财务会计报告不仅是财会部门的事,更需要由各单位、各层次的有关人员组成分布面较宽的工作网络,通力合作,共同完成。 3、内部财务会计报告设计的原则 按照上述特点,为了更好地发挥内部财务会计报告的作用,对内报告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原则。 ①重要性原则。内部财务会计报告提示的信息不应面面俱到,而应反映较为重要的会计信息,质量准确的会计信息。判断重要性的标准,主要是看会计信息与报表使用者经济决策的相关程度的大小。重要的会计信息有两种,一种是经常需要的信息,一种是某一时期特别需要的信息。 ②明晰性的原则。内部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以及报表的种类、格式和项目尽可能做到清晰、简明、易懂,便于理解和利用。如所用词语要尽量通俗化,能简单明了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③相关性原则。为了充分发挥会计信息的作用,提高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要求内部财务会计报告提供的信息与信息使用者的要求相关联,考虑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要的不同特点。 ④可比性原则。同一种内部会计报表的内容、格式、项目和指标在前后期尽可能一致,保持相对稳定,以便提供相互可比的会计信息。 ⑤成本效益原则。要区分不同层次的主要矛盾,抓住重点,有的放矢;成本编制要考虑节约原则,使企业能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当前企业内部财务会计报告需要 重点反映的内容和报告体系的设计从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要求,从内部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来分析,当前有的企业内部财务会计报告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是,停留在编制一些费用、产品(商品)销售利润,产品成本等明细表,而对由于财务会计政策变动、通货膨胀等没有足够的反映;对关系企业有无变更能力和偿债能力的现金流量状况没有关注;对所属责任单位的业绩反映不完整;内部财务会计报告只有一大堆数字而缺乏相应的财务分析,使决策者难以尽快获知其中精髓等等。为此,内部财务会计报告必须在原有基础上,对重点反映的内容和报告体系进行调整和完善。 1、当前需要重点反映的内容。 ①现金流量信息。现金流量对企业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内部财务会计报告应及时反映企业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状况,反映企业近期现金支付能力、偿债能力,有利于企业加快资金周转,防范财务风险,保证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转。 ②应收账款信息。不少企业应收账款居高不下,极大地困扰了生产经营,影响了货款回收。因此要加强应收账款的控制,企业必须对客户应收账款的账龄、结构、坏账风险等进行反映,据以制定企业对客户购销信用政策,加快资金的回笼。 ③分部信息。随着企业规模扩大、管理的需要,必须定期反映所属公司、部门和责任单位的经营业绩,以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经济责任制。 ④成本信息。成本直接关系着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赢利能力。因此企业必须反映生产要素的利用和资源配置情况,特别是成本具体项目的有关数据,在企业有关部门或班组间、月度间进行对比分析,使之不断降低成本,增加盈利。 ⑤产(商)品销售信息。反映主要产(商)品销售数量、成本、收入和盈利情况及分地区的销售情况,有利于确定和调整企业的营销策略和生产部署。 ⑥综合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信息。企业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自身实际设置必要的经济指标,并对其完成情况进行反映和评价,使企业决策层能全面地了解企业的经济实力,不断调整发展策略。 ⑦无形资产和人力资产信息。随着以技术为动力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无形资产和人力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的比重大大提高。因此要求企业重点突出反映无形资产和人力资产信息,以增强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⑧其他重要信息。根据企业一个时期的实际情况,要反映其他重要信息。如反映有关对外投资效益、新产品开发效益、专项工程效益等。 2、内部财务会计报告体系的设计 根据上述需要重点反映的内容,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建立以下内部财务会计报告体系。 ①报告种类及主要内容。 现金流量报表。可参照年度现金流量表格式,按实际需要,将其中有的项目细化或合并。有现金预算的企业,应设置计划数和实际数进行对比。 无形资产和人力资产报表。反映技术和人才等开发、利用的成本和价值、效益、应收账款报表。按abc分析法要求,将主要客户按地区、金额、账龄等进行组合排列。 分部报表。按分部和各责任单位,将其资金、成本和利润等有关情况,进行分单位或综合反映。 成本费用报表。产(商)品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报表,应有成本项目,单位成本报表应有主要材料等耗用数据。费用报表包括制造费用、期间费用等,应按项目反映。成本、费用应有计划数,与实际数进行对比。 产(商)品销售报表。按产(商)品类别或主要品种,将其数量、收入和盈利情况进行反映。 综合经营情况报表。包括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及综合评价表等。 内部财务分析,包括定期的综合分析和不定期的专题分析。其内容对上述报表进行重点分析外,特别要关注财务经济政策的分析。如通货膨胀的影响、会计政策的调整、国家有关政策如税率变化等的影响,目的是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 其他报表。根据自身实际需要,设置必要的内部报表。 ②报告时间。至少按月编制一次。 ③报告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和提高,报告方式采取纸质报告和在企业内部网络上信息相结合。在信息表述方式上,除了文字与表格方式外,要尽可能运用图形与音像方式,使信息表达更直观,更形象化,易于信息使用者接受和理解。 三、建立内部财务会计报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从企业实际出发;不断创新。为了实现内部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企业要根据自身特点,并随着企业经营的不断发展和会计环境的变化,不断完善和调整内部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 2、充分应用先进的技术。内部财务会计报告资料的收集和生成需要借助现代化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计算机随机寄存功能的支持下,使内部财务会计报告进行实时报告,加快时效。同时,为了使对外报告和对内报告原始会计资料共享,应注重相关软件的开发和研究。 3、关注非财务会计信息。财务会计信息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但企业信息决非都出于财会部门。企业内部尚有技术信息,物流信息、统计信息、业务信息、人事信息等。为了更好地帮助信息使用者理解和运用财务会计信息,要在内部财务会计报告中纳入相关的非财务会计信息,以解释和辅助说明财务会计信息。 4、建立数据库。财务会计部门要通过建立数据库,储存和维护最原始的数据,以便根据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生成不同的财务会计报告。 5、增加相对值信息。随着财务会计信息更多地用于经营决策,而且其揭示范围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主体,以相对值信息揭示的方式具有较强的可比性,有利于决策层进行决策的需要。内部财务会计报告绝对值信息与相对值信息并存,必将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6、建立严格的保密措施。内部财务会计报告大量涉及企业商业秘密。所以要建立保密措施,保障企业经营成果。 7.要建立内部财务会计报告体系新理念。企业财务会计部门转轨变型的一个重点,是从传统的只按制度规定向有关部门报送财务会计报告走出来,在建立和健全内部财务会计报告上狠下功夫,要适应企业管理的需要,全面开发财务信息效益,更好地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 财务会计方面论文:我国财务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摘要】 我国财务会计子系统初步实现了与管理会计子系统、erp其他各子系统的财务与业务一体化,促使人们对同源分流理论的进一步思考。而会计处理电子化、会计记录无纸化、会计方法自动化,在为我国会计准则的正确实施提供技术和流程保证的同时,也引发人们对日益增多的it风险的担忧,进而对会计信息质量的重新审视,引发从理论层面上去探索财务会计基本程序与方法在信息化过程中的变化。本文在回顾我国财务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对上述若干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财务会计;信息化理论;信息质量;基本程序;会计方法 财务会计信息化的成功,无疑是我国会计与改革开放30年所绽开的一朵绚丽多彩的花朵。30年来,财会软件替代了手工操作,电子化会计数据与信息替代了纸质的证账表的记录,会计人员的主要精力从致力于会计核算逐渐转向为借助无纸化会计信息,为企业决策者实时地提供决策支持。30年成功实践的感性认识,也同时为财务会计信息化理论升华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一、财务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的基本内容 会计信息化理论是由会计信息化基础理论、会计信息化应用理论和会计信息化环境理论相互结合,所形成的一个有机的理论体系。其中,会计信息化基础理论是构成会计信息化理论的基本要素,包括会计信息化的目标、方法理论等;会计信息化应用理论是将会计信息化基础理论应用于会计信息化实践、指导会计信息化实践的理论,包括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会计信息化管理体制理论等;而会计信息化环境理论,则是对会计信息化基础理论和会计信息化应用理论产生影响作用的外部条件的理论,包括信息、技术和组织等环境的影响。 作为会计信息化的基础和核心部分的财务会计信息化,立足于其会计反映与监控的基本职能,对其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环境理论深入研究,不仅是会计信息化的当务之急,而且对会计理论创新研究有着重大意义。 研究我国财务会计信息化理论,首先必须根据财务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分阶段加以进行。信息系统与组织内外部环境之间共生与互动的关系,决定了财务会计系统必须是一个活跃开放的系统。而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优化与演化程度,直接反映出财务会计信息化发展水平。根据会计的业务流程再造和信息集成的程度,可将财务会计系统的发展阶段分为手工会计模式、计算机会计模式和网络会计模式三个阶段。而我国信息化财务会计系统至今经历了手工会计仿真模式与计算机会计模式两个阶段。30年来我国财务会计系统信息化的发展,不仅实现了该系统与管理会计系统的信息集成,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企业资源规划系统内的财务与业务一体化进程。 本质上说,我国财务会计系统经历了上述两个阶段的发展,是一个价值法会计向价值法与事项法并进的演变过程。从上一世纪80年代开始,sorter(1969)所提出事项法会计之所以在我国一直成为经久不衰的热点问题,是因为信息技术所具有的强大数据处理功能让人们看到这一研究的应用前景。勿庸讳言,利用计算机系统采集的事项信息,不仅能够提高财务报告的增值性,而且也可同时满足企业决策者的信息需求,这种谋求信息资源集成,以便为信息用户提供多元信息的理想目标,使国内众多学者萌生了重构新型的会计信息系统之构想。杨周南(2003)提出的信息系统控制与审计模型(information system,control auditing,isca),李端生等(2004)提出的“需求决定的会计报告”模式,王世定等(2004)提出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信息集成管理系统( information integrated and management system,iims)模型等,重点构画了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为一体的控制系统的理想框架。而在实践中,用友、金蝶、浪潮、新中大等软件厂商立足于组织、信息与流程集成所开发的本土化erp软件,也开始从实务上夯实了建立业务事件仓库的基础。笔者认为,随着基于企业经营过程方法的事件识别准则(jones,2003)的不断完善,从真正意义上构筑一个融财务与非财务、货币与非货币、定量与定性的各类数据为一体的业务事件仓库可望形成,它为财务会计信息化进入网络化会计模式阶段铺平了道路。 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重新审视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手工会计的产物。面对信息化因其数据传输与处理疾速使相关性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提升,而可靠性却可能因电子化、无纸化和网络化致使系统面临许多风险而降低,迫使人们必须重新审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一)将安全性列为可靠性的次级质量要求 信息安全是对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与信息的基本要求。它包括信息的秘密性、完整性、真实性、可传播性、可用性和可控性(crime,2000)。其中,秘密性是指防止对数据的非授权或非法泄漏。完整性是指信息没有被篡改。真实性是指利用信息网络传播的信息不存在与客观事实违背的情形。可传播性是指信息内容不违反国家的相关法规。可用性是指信息的者能够保证信息被有效地传递到接受方,并且该信息被接受方有效地加以使用。可控性则是指信息的发送者可有效地控制信息的传递方向,使得信息安全到达授权接收者。上述基于网络平台和计算机信息系统对信息质量的要求,虽然其中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可用性多见于手工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之中,但其内涵有很大的改变,而保证在信息化条件下非授权人不能知悉信息内容的秘密性和可控性要求则是手工会计下所未曾遇及的。 财务会计信息对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财务会计领域的今天,电子化与无纸化的会计数据与信息,随时都有可能遭受到非授权人的操作与干扰,随时都可能在处理与传递过程中出现泄漏和被窃(特别是异地的网络传输情况)。在今天,如果一个财务会计软件缺少对会计信息秘密性和可控性的设置,即使其输出会计凭证、账簿和财务报表都能符合会计准则与制度的要求,人们仍然不能断言其产出的信息是可靠的。在信息化的条件下,会计信息在空间上不囿于某一固定点的特性,迫使其可靠性内涵不得不加以拓展,将安全性作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已是势在必行。 财务会计系统同时也是一个控制系统,因此,安全性既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也是会计控制质量要求。事实上,从控制质量特征研究会计信息的安全性也许更有意义,但在信息化条件下讨论会计信息特征伊始将其置于信息质量范畴更能为人们所理解。同时,尽管安全性与可靠性具有同义性,但在财务会计特定的范畴中,确立两者的主从关系却十分必要。美国fasb于1980年提出了sfac no.2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框架中,将可验证性、如实反映和中立性等三项作为可靠性的次级质量特征,它们是对信息产生过程和结果加以界定的,而安全性则侧重于信息的、传播与接收提出的,它同样是可靠性的质量要求之一。因此,将安全性与可验证性、如实反映和中立性并列,同属于可靠性的次级质量特征是合适的。 (二)实时性替代及时性并将其列为相关性的次级质量要求 在手工会计之中,及时性通常被视为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制约因素,视为相关性的灵魂之所在。在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往往要寻求一种平衡,以确定信息及时披露的时间。而在整个会计程序实施过程中及时性一般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求在经济交易或事项发生后,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原始单据或者凭证;二是要求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及时对经济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或计量,并编制财务报告;三是要求按照国家规定的有关时限,及时地将编制的财务报告传递给财务报告使用者,便于其及时使用和决策。 在信息化条件下,上述的及时收集、及时处理和及时传递已经成为所有计算机信息系统产生信息的“自然属性”,并非基于会计信息的个性特征。而实时性才能真正反映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所谓实时性(real-time),是指输出信息与正在发生的事件同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将信息传递给信息用户,尽早满足信息用户的需要。这不正是信息化条件下对会计信息最为需要的质量要求吗!故笔者认为,将实时性替代及时性,并令其作为相关性的二级质量要求更能表现信息时代反映主体价值运动的特征。即将步入网络会计模式阶段的财务会计信息,在面对市场日益增加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情况下,决策有效性进一步依赖于实时性财务信息。因此应当审时度势地将实时性替代及时性,并将其作为相关性的次级质量要求。 三、财务会计基本程序的改进 在将财务会计的数据转换为信息的过程中,其基本程序必不可少。我国会计软件问世至今的30年,是一个会计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不断信息化的30年,财务会计系统的人机角色的转换程度高低,直接通过这四个基本程序表现出来。同时,它又从理论上丰富了财务会计基本程序的内涵与外延。 (一)会计记录的信息化 在我国财务会计系统四个基本程序信息化过程中,以会计记录的信息化最为成功。根据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标准设置凭证、账簿和报表的数据结构,按照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模块正确地进行数据输入、处理和信息的输出,逐步实现了会计记录的电子化与无纸化。同时,会计处理过程的程序化与规范化,又使会计集中核算、记账,以及企业租用服务供应商(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asp)信息系统成为可能。 fellingham等(2002)认为会计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它对信息的处理技术。信息理论所包含的数据压缩定理和信道编码定理两个基本定理同样也适用于会计记录。在对数据的压缩过程中,当前财务会计系统在获取会计账户和报表的压缩信息中一方面保证信息的不受损失,同时,通过凭证模板和非法对应科目控制减少了信息失真。而在保证一个有噪音的信道中传递最大数量会计信息的设计之中,当前系统则多将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合二而一地归集于一个数据文件之中,以便账簿和报表提供更为详尽数据与信息,并注重会计处理过程中对有效编码方案使用冗余技术。 当前,应当探讨电子化原始凭证项目与格式规范化,财务会计业务流程的标准化,以及财务会计系统嵌入更为严密的会计记录控制程序,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同时,要运用信息管理学理论,立足于财务报告需要,从理论层面上探讨会计记录压缩与冗余等问题。 (二)会计确认的信息化 会计确认与计量的信息化,是财务会计信息化的难点。如何将人脑对会计的确认与计量逐步转化为财务会计软件的基本功能,首要问题是要进行“初始记录的确认”(即初始确认),apb statement no.4认为“初始记录”包括对进入会计程序的数据、作出分录的时点和通常要予以记录的金额等三项原则(葛家澍、杜兴强,2004),其中前两项属会计确认问题,而第三项属于会计计量问题。诚然,《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2005)已对数据电文及其发送时间与地点,以及电子签名的有效性等从法律上予以认定,这种以电子替代手写的签名直接关系到上述的初始记录的确认。即使所有原始凭证都已实现电子化,对其是否进入以及何时何地进入财务会计系统的经济事项的人脑确认过程仍然必不可少。当前电脑替代人脑的会计确认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已被人脑确认进入财务会计系统的经济事项的会计要素的自动确认。这种有限的初始确认对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具有其积极意义,它既可使系统远离人为的干扰,又可快速形成记账凭证数据(借贷方会计科目);二是对电子化原始凭证是否进入财务会计系统施行“有限度确认”,即对日常发生的采购、生产、销售各循环中的基本经济业务加以判断,在确认依据(如电子合同、付款单据等)完整的条件下准许进入财务会计系统之中。 在财务会计信息化过程中,将会计确认交由计算机系统完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可以想象,那种缺乏完整的原始凭证数据仍可准许进入财务会计系统的做法,将给系统带来多大的危害。因此,制定“准入”数据的确认条件必须完整充分。 (三)会计计量的信息化 选择计量属性是会计要素计量的主要问题,在当前财务会计系统提供以货币量度为主的信息的情况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不仅可能使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计量属性克服相关性不强的缺陷,而且可以使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尽可能同步地得以反映。这是因为,企业以订单信息流为中心,以全球供应链资源网络、全球用户资源网络和计算机信息网络为平台,进而使零库存、零距离、零营运成本(俗称“三零”)成为现实,由此使企业许多流动资产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时相关性得以提高。同时,全球网络平台提供的众多资产和负债的活跃市场,信息中介(infomediary)的服务又能帮助企业形成基于各种计量属性的会计信息。因此,通过建立基于以上五种计量属性相应的数据库文件,并根据各计量模式的要求分别生成不同计量属性的财务报表信息,对满足不同信息用户的需求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庄明来,2006)。 计量过程的信息化,首先体现在记账凭证借贷方金额的计算。我国会计软件实现了转账凭证和部分收付款凭证的自动计算。例如对期末收益类账户结账、固定资产折旧计提、职工薪酬的结算与分配等,都已借助会计模板方式自动进行计算生成。然而,会计计量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完全依靠计算机技术目前尚难实现,做好人机的科学分工以保证会计计量合规性至关重要。 (四)财务报告的信息化 aaa(1966)所提出的同时报告历史信息和现行成本信息的多栏式报告,sorter(1969)强调披露企业足够的经济事项明细信息数据为主的事件报告,cheryl和mccarthy(1997)侧重于储存和维护而提出建立最原始的rea数据库会计模式。willman(1995,1996,1997)则提出5种不同层次的彩色报告模式,肖泽忠(2000)提出建立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型(an interactive and customisable reporting model,icr) 以提供信息使用者与提供者的快速沟通,同时达到信息传递更为迅速和经济之目的,众多学者研究之目的是向信息用户提供各种理想的基础数据状态和多维的决策支持信息。当前,通过公式定义方式使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表内信息能够自动取数生成,但附注内容的完整披露完全依靠计算机系统自动完成却尚待时日。同时,注重其他财务报告多元化与实时性,进而提高财务报告的整体质量,也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财务会计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近年来,在财政部和中国证券会等部门推动和组织下,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在我国的应用研究方兴未艾,取得较大的进展。王松年和沈颖玲(2001)、张天西(2003,2006)、潘琰(2003)等学者对xbrl的基本原理、作用与贡献,以及在我国应用等展开研究。无疑,xbrl对增强会计信息的透明度、财务报告模式变革、财务报告分析、会计准则选择、实时监控和持续审计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深入研究这一技术在我国财务会计中应用及其相关的理论问题是今后的重点。 四、会计方法的推陈出新 会计学是一门以研究方法论为主的经济应用科学,信息技术则为会计方法的推陈出新提供了很大的技术支持。在科学地将会计数据转换为会计信息的信息化过程中,手工会计中所采用的设置会计科目、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报表等会计方法因信息化环境的变化而发生了许多变化。 mccarthy(1982)和jones(2003)等学者对借贷记账法提出质疑,并相应建立rea等会计模式,尽管o’leary(2004)等学者对rea和sap系统基础数据库模型之间的关系的考察结果进一步印证了rea模型以提供包括非货币、非财务和定性数据在内的业务事件库具有很大的可行性,但企盼这些模型在实践中得以真正应用依然步履维艰。在当前,构建价值法财务报告与事项法财务报告并驾齐驱的会计业务流程也许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做法。有鉴于此,价值法会计的存在也就决定以货币计价为基础的复式簿记不可能因信息技术的应用而改变。 设置会计科目,是将各种经济数据按会计要素“浇铸成型”(确认),并通过记账凭证载体为会计报表信息提供“毛坯”。从会计科目的级别设置在信息化实践中的作用来看,设置一级科目并同时下设明细科目无疑为财务报表的编制提供方便,而不设一级科目直接将会计科目设至明细科目的压缩冗余的做法,则对企业获取决策经营的支持数据更为快捷灵活。另外,在一个企业内分别设置“外送报表会计科目”、“内部管理会计科目”、“集团公司会计科目”等多套会计科目系列的做法不仅有利于企业财务会计的信息管理,而且为深入研究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同源分流”的数据联系提供直接依据。 作为会计科目载体的记账凭证,是复式记账的直接表现。尽管增减记账法在信息化环境下更有可能实现(李春鸣、韦沛文,1999,张以宽,1999),但无论是采用借贷记账法,还是增减记账法,其记账规则在记账凭证库文件中也只是符号表现的差异而已,它们对会计信息输出并无影响(庄明来,2001)。同时,充分利用编码技术,尽可能使各种符号都具有特定内涵,是我国记账凭证结构设计的未来方向。例如,sap软件为采购、销售、生产三大循环(或更细的分类)业务各自设置凭证编号区间(张小虎,2003),将各区间的借贷标志分别以不同的编码表示(如固定资产有关凭证借方以70表示,贷方以75表示,而存货有关凭证借方以89表示,贷方以99表示等)。笔者认为,以不同编码作为“借”和“贷”的标识以区分各类别经济业务的做法是记账凭证填制方法的一种突破,是对经济业务的会计要素确认的进一步细化。同时,它以数码方式与组织单位代码、日期编码、记账凭证编号、会计科目编码和金额等一连串数字符号的连接,无论对财务数据的集成和分析,还是对会计档案保管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登记账簿,至今仍然作为各国财务会计的基本方法。尽管当前账簿仍然要求打印输出,但财政的《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1994)早已规定:“在机内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的直接登账依据完全相同情况下,总分类账户可以用总分类账户本期发生额对照表替代”,以及“可以提供机内会计账簿的满页打印输出的功能”,这种“以表代账”和“满页打印”的规定表明了信息化条件下账簿的功能与作用的逐渐淡化。从理论上说,账簿中的发生额登录只是会计凭证数据的位移(庄明来,1997),这种冗余处理完全可以由会计凭证数据文件所取代。在电子账簿仍然存在情况下,今后研究的重点,是如何有效地实现电子化会计凭证、账簿和报表等数据和信息之间的勾稽关系的实时自动审核,以确保数据与信息的可靠性。 手工会计常用核算形式主要有记账凭证、汇总记账凭证、科目汇总表、凭单日记账和日记总账等五种,这些根据企业规模、会计人员水平等因素而选择的核算形式,究其本质,是为了方便总账的登录。而在信息化条件下,无论采用上述的任何一种形式,总账均可以在瞬间形成,因而,手工会计下的核算形式在信息化之下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目前,财务会计许多方法正在逐渐由电脑自动完成,诸如财务报表的编制、发出存货个别计价、单个存货项目存货跌价准备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计提、职工薪酬计算与分配等。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入,这种自动完成的范围将越来越大,有鉴于此,不断将系统能够自动完成的方法补充到标准的会计业务流程之中,并将其固化于财务会计软件,则可望在较大程度上减少人为干预,进而提高财务会计系统数据处理的正确性。 五、总结 财务会计是一个以处理价值信息为基础的控制系统,因此,按照信息及相关技术的控制目标(control objectives for information and related technology,cobit)建立一个合理的信息技术治理架构是财务会计信息化的重要内容。财务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要运用会计学、信息管理学、信息生态学等相关理论和观点,以财务会计信息系统重构为主线,以业务流程集成、组织结构集成和服务集成为重点开展研究。而财务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的目标,则是要探讨在信息化条件下如何建立一种以过去为重心。既面向过去又面向未来的会计观念,进而在实现财务会计子系统与erp系统的其他子系统的功能与信息集成基础上,构建一个基于网络平台的多元化财务报告理论体系。
中小企业财务论文: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问题·对策 【摘 要】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总体水平的提高不仅影响到单个独立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也关系到某地区、某行业发展目标的实现以及社会就业、安定等社会效益。本文根据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分析了目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中小企业; 财务管理; 财务控制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民营企业的不断兴起和发展壮大,中小企业已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已超过1 000万家,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0%,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实现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60%,实现利税占全国的60%,约占我国出口额的60%。由此可见,中小企业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以下几种情形: (一)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系统的财务管理理念 中小企业相当一部分属于私营性质,投资者就是经营者,其大部分又不是财务人员出身,而且以业务为主,其决策通常以业务判断为标准,缺乏全局的财务理念,财务管理基础薄弱。很多中小企业是由家族作坊发展而来,丈夫是经理,妻子是会计、出纳。尽管企业发展了,但不少企业也不能改变这种恶习。造成财务核算和管理由非专业人员掌握,核算准确率差,账目较为混乱,财务管理更无从谈起。 (二)大多数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缺乏制度 很多中小企业由小到大,企业管理跟不上,企业制度建设空白,大部分是靠主要经营者的经验判断,主观性、随意性较大,缺乏科学根据,很容易产生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三)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处于被动和受轻视的地位 很多中小企业人员借口精简,把财务人员视为辅助人员,可有可无,优秀专业人才难留住,造成财务核算、财务管理水平较差,很难对企业的产、供、销作出正确反映,也很难有监督力度。 (四)中小企业普遍面临融资困难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发展空间的打开,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越来越大。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相对不够发达,上市门槛高,只有极少数的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能融资。而我国银行目前,贷款条件也更为严格,这些事实造成了中小企业融资难度大大高于大型企业或外资企业。 二、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一)筹资困难,抗风险能力差,资金严重不足,发展缓慢 企业要持续经营、扩大再生产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但资金不足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因此筹集资金是中小企业所面临的首要问题。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虽然初步建立了较为独立、渠道多元的筹资体系,但是由于1.中小企业规模小,经营风险大,自由资本少,资产负债率高,从银行取得借贷的能力特别差。中小企业资本规模较小,决定了他们抗风险的能力先天不足。2.政府没有专设中小企业管理扶持机构,国家的优惠政策未向中小企业倾斜,使之长期处于不利地位。3.商业银行在贷款上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的成本这些原因,导致中小企业筹资难、担保难。4.中小企业抵押担保制度有待完善,凭中小企业初期的经营状况很难提供质押、抵押物等。5.无论贷款多少都必须履行银行完整的融资手续,手续的繁琐让不少中小企业望而却步。 (二)财务控制薄弱、资金监控不严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财务控制薄弱主要表现为:一是对现金管理不严,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应收账款周转缓慢,造成资金回收困难,又没有有力的催收措施,形成大量呆账。二是存货控制薄弱,造成资金呆滞。很多企业月末存货占用资金往往超过其营业额的两倍以上,造成资金呆滞,周转失灵。重钱不重物,资产流失浪费严重。对存货控制不利,大量库存产品占用大量资金,造成资金呆滞,周转不灵。三是中介机构不健全,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贷款服务的金融中介机构和贷款担保机构,没有健全的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 (三)许多中小企业财务人员会计核算能力薄弱 受组织成本、生产规模和人才资源等限制,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机构非常简单,专业性不强,内部控制薄弱。会计核算能力不强,会计制度不健全。由于财会人员业务素质欠佳,难于进行正确的财务分析,导致企业决策层难于作出准确的决策。 (四)中小企业的管理模式僵化,管理观念陈旧等 由于中小企业相当一部分属于私营性质,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又是经营者,这种模式势必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负面的影响。在这种体制下,决策层往往事先不通过财务人员或充分的测算而凭个人的主观感觉拍板定夺,或越权行事,造成财务管理混乱,会计信息失真等。另外,企业没有或无法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即使有也很难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有些企业管理者基于自身的原因,没有将财务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有效机制中,缺乏现代财务管理观念,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它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三、强化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建议 中小企业首先必须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政府部门应该给予中小企业发展一定的政策支持,尤其是在中小企业融资方面。 (一)完善资金管理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1.加强资金管理。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资金支持。企业要尽量压缩产品资金占用,搞活资金,定期清查财产物资,及时处理库存积压和过时产品,保证最佳存货持有量;及时清理销售欠款,收回资金;要建立销售收款责任制,将 销售、收款和业绩挂钩,调动销售人员收款的积极性,确保销售款的及时收回。与销售人员签订合同,负责收回货款,也是一种防范应收账款风险的有效措施。 2.建立资金循环机制。中小企业必须保持合理的资金配置,不断优化资本结构。在投资活动中,建立资金投入效益保证机制,财务部门要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投资风险,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做好投资项目的财务预算分析,保证企业合理投资效益。在企业现金流量充裕时,可多一些投资项目,并将资金集中投资于企业优势项目;现金流量不足时,合理控制投资规模,将资金投资于一些“短平快”项目,从而保证资金的良性循环。在筹资活动中,企业要充分考虑自己的偿债能力,保持合理的筹资结构,适度负债,防止筹资风险的加大,避免沉重的利息负担;同时要规范筹资行为,讲信誉,能借能还,形成“借债生钱”,又能“以钱还债”的良性循环机制。 3.完善利润分配制度,兼顾企业各方利益。中小企业要采取合理的股利政策,不断提高企业留存收益,进而增加企业积累,保证企业自我发展所需资金来源,同时要兼顾各方利益,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 (二)加强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监督 1.加强中小企业会计核算,提高中小企业会计人员素质;早日制定《中小企业会计制度》,使中小企业会计核算有章可循;积极开展记账,帮助不具备条件的中小企业尽快走上会计规范之路。 2.建立和完善财务监督机制;实施财务总监委派制,实行财务监督。 (三)建立多渠道融资体系 1.坚定不移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为更多中小企业开辟股权融资市场,针对现有中小企业股权融资的特点与效果,有针对性地建立融资市场。 2.中小企业之间成立企业基金会,建立多渠道多部门的融资体系。包括特定用途基金、担保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互助基金等,其资金来源可以是各级政府金融机构及中小企业的入会费,管理上实行基金封闭运行,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3.政府应该制定中小企业信贷支持总体规划。如山东省中小企业办、农信社联合推出了“三年万家”计划,确定今后三年每年选择3 000家以上符合国家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合法诚信经营的小企业,重点给予信贷支持。 (四)应加强对存货和应收账款的管理 近年来,很多中小型企业陷入经营流动资金紧缺的困境,加强存货及应收账款管理是重要的解困措施。加强存货管理,尽可能压缩过时的库存物资,避免资金呆滞,并以科学的方法来确保存货资金的最佳结构。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对赊销客户的信用进行调研评定,定期核对应收账款,制定完善的收款管理办法,严格控制账龄。对死账、呆账,要在取得确凿证据后,进行妥善的会计处理。 (五)应加强财会队伍建设,提高企业全员的管理素质 加强财务管理,人才是关键。实现财务管理的整体目标,取决于一支思想好,作风硬、业务精的财会队伍。这要求财务人员必须靠自己的努力,逐步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成为一名政策性强、业务精、作风硬的财务工作者。为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加强财会队伍建设,通过“财务人员要持证上岗”、“财会人员要经常进行职业道德、业务技术教育”等方式对财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思想道德教育。因此,在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要明确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以构建最优的企业财务状况为宗旨,运用科学可行的管理方法,不断加强财务管理的各项管理工作,使中小企业能够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中小企业财务论文:我国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及其控制的探讨 【摘要】研究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及其控制问题,对于保障企业更好地发展具有现实的意义。本文从分析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类型出发,分别从筹资、投资、经营、收益分配的角度来探讨如何控制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风险;控制 一、引言 财务风险是企业面临的一种风险,而财务风险的控制就是企业在识别、评估和分析的基础上,充分预见、有效控制财务风险,用最经济的方法把财务风险可能导致的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管理方法。 当前,我国的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主要推动力。根据中小企业主管部门提供的估计数据,中国中小企业总数约在1 000万家左右,占全部注册企业总数的99%以上。中小工业企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和出口总额分别占全部工业总量的60%、57%、40%、60%。因此,中小企业已成为拉动经济的新增长点,也是缓解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但是,由于中小企业外部客观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内部经营质量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中小企业经营面临着巨大的财务风险。因此,随着我国中小企业的快速崛起,必须对其财务风险进行控制。 二、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类型 根据中小企业资金在资金链上运转的顺序来看,其财务风险可分成以下几种类型来考虑: (一)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是指中小企业筹集资金不落实的可能性、筹资成本过大的可能性,以及企业所筹资金达不到预期收益进而无法偿还资本成本的可能性。筹资风险是上一次资本循环所有风险的结果,特别是前次循环的经营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对筹资风险有直接的影响,它是资本价值经营所有财务风险的启动点。 (二)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是中小企业投资者在进行投资的过程中承担的风险,即无法取得期望投资报酬的可能性。投资本身就意味着风险,因为它决定了投入。资金和收回资金之间有一个或长或短的时间差,在这期间可能出现一些事先无法预料的事件,以致投入资金的预期收益和收回的资金在数量上有一定的背离,甚至有可能完全收不回本金,从而使投资活动达不到预期的收益目标。 (三)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是那些中小企业无法卖出产品并收回垫支本金的可能性,包括销售风险和收款的信用风险。它是资本价值经营所有财务风险的最终表现。 (四)收益分配风险 收益分配风险即中小企业由于收益取得和分配而对资本价值产生影响的可能性。收益分配风险概括反映了营业商品产出节点上的经营风险和分配阶段的资本支付风险,它是下一次循环资本垫支价值的资金来源,是资本价值经营所有财务风险的释放,制约着资本价值的规模。 三、我国中小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中小企业筹资环节造成的财务风险 我国中小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之一来自于它的筹资环节。中小企业的外部融资风险大,主要依赖内源性融资,因此它的资金来源渠道少,筹资成本相对较高。在直接融资上,尽管中央已经出台了相关措施来推进中小企业上市融资,但现行的上市管理机制决定了大部分中小企业很难争取到股票上市的机会;在发行企业债券上,因其发行额度小也难以获得;中小企业本身资金有限、信誉度低等原因也难以满足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条件。中小企业要获得外部资金,需要担保,或者以并不富有的资产进行抵押,使得外部融资风险相当大。企业难以从银行等金融机构筹借资金,便不得不从民间等渠道借款,这些渠道的资金来源分散,同时利息比银行同期利率往往要高出很多,这样便使中小企业的筹资费用与用资费用大大高于大企业。筹资费用和用资费用都要消耗企业的现金,从而直接加大企业的财务压力。此外,中小企业的债务融资表现出规模小、频率高和更加依赖流动性强的短期贷款的特征。这些都极大地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 (二)中小企业投资环节造成的财务风险 中小企业投资环节存在财务风险的原因有: 1.我国的中小企业长期投资比率低下。由于中小企业资金相对紧张,外源融资大部分是短期融资,很少有长期闲置资金投资于其他企业的股权和债权,而经济灵活性的特点也要求其资产具备更强的流动性以应付不测之需,因此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金融负债比率高,自有资金比率低;短期金融负债占总负债和销售额的比率较高,中小企业的长期投资比率十分低下。 2.由于中小企业往往缺乏科学的投资决策机制,中小企业在进行投资活动前,对市场的调查与预测不够,由于人才所限,也不能进行精细的投资预算。毫无疑问,这些也会加大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 (三)中小企业经营环节造成的财务风险 我国中小企业在经营环节出现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有: 1.中小企业资金使用缺少计划,容易陷入财务困境,因此,财务风险容易导致中小企业产生巨大的损失。同时,中小企业负债比例较高,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大,对未来经营与财务的影响大。 2.中小企业对日常现金缺乏管理,流失、浪费严重,流动资产如存货、应收账款等闲置或者周转效率低下,流动负债到期偿还危险较大,企业三角债务复杂。同时,中小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能力、物料、人力的安排不匹配,资源利用率低下;产品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产品质量难以提高。生产管理水平低下将增加企业流动资金的消耗,从而直接降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四)中小企业收益分配环节造成的财务风险 我国的中小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及企业与上级企业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等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障。平均资产负债率很高将导致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不足,必然会加大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 四、我国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 (一)中小企业筹资风险的控制 1.我国的中小企业在开展筹资活动时,为控制风险,应遵循以下原则:(1)稳定性原则,即中小企业借入的资金能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因为借入资金到期要还本付息,如果到期偿还时,企业资金尚未收回,就不能按期偿还,将破坏企业的信誉,因此,借款期限要相对长一些,在安排使用时可以有一定的余地;(2)适度性原则,即中小企业筹集的资金一定要适合企业对资金的需要,包括筹资金额、筹资的时机、筹资的期限、筹资的方式要适当;(3)低成本原则,即中小企业应选择成本最低的筹资方式和筹资类型进行筹资。 2.要开拓筹资渠道,优化筹资方式,优化资本结构。中小企业要充分利用各种筹资方式。企业不应仅仅依赖业主投入资金和借款,还应根据企业的资金状况和经营规模的变化,适时采用发行股票、租赁等方式筹资。在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基础上,企业还应不断开拓更多的筹资渠道,如利用国家优惠政策获取 财政资金、利用国际资金等;企业也可适时引入新的投资者,壮大企业自有资本,以增强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 (二)中小企业投资风险的控制 企业的投资活动旨在收回本金并获得期望投资报酬的支付,投资风险的控制即是要保证投出资金的安全性、可收回性以及获利性。中小企业常见的投资方式有固定资产投资、证券投资、房地产投资、无形资产投资、保险投资等。因此,中小企业决策者在做投资项目时: 1.要在投资决策的过程中结合事中风险控制的思想,充分考虑投资组合,考虑所选单个投资项目之间的相关程度,减少非系统风险。企业在识别与估量投资风险后,对决策过程中选定的投资方案,针对其可能面临的风险,可单独采取下列措施,进行投资风险的预防和控制:(1)要合理预期投资收益,加强投资方案的可行性;(2)要协调经营风险与筹资风险。经营风险较低的企业可在一定水平上使用筹资风险,采用筹资杠杆程度较高的融资组合方式;但若经营风险较高,则宜在较低的程度上使用筹资杠杆,采用筹资杠杆程度有限的融资组合,从而控制企业的总风险。 2.要加强、提升企业决策者自身的决策水平,我国的中小企业因为资金规模小,一个项目的投资失误往往直接引发企业财务危机,因此加强投资环节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工作能有效防范企业投资风险,确保企业财务安全。因此,作为中小企业的决策者必须加强自身管理水平,开拓视野,不断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 (三)中小企业经营风险控制 1.现金是中小企业的血液,因此,必须加强中小企业的现金管理,中小企业要注意利用现代结算工具和手段减少现金交易;加强现金收付的票据管理,加强内控制度建设,防范贪污挪用行为的发生,保障现金安全;加强费用预算防范费用开支的随意性。 2.要加强中小企业的资产与债务运营中的风险控制。当前,中小企业资产管理散乱,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不健全,原材料、存货、产成品积压或流失,现金周转失调,债务比例大,风险管理意识低下,使得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面临内部危机。这就要求:一方面,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会计核算体系,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另一方面,定期检查企业的资产状况,将资产分类控制,对于抵押、担保的资产,检查其完整性与所有权,财务部门应做到对企业资产有一本完整、系统、分类的账。 (四)中小企业收益分配风险控制 要对中小企业的收益分配环节进行风险控制,中小企业就必须考虑到对所实现的净利润在企业与所有者之间、利润分配各项目之间和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这就要求: 1.利润的分配应按国家法律的相关规定,按照下列顺序分配:(1)弥补超过用税前利润抵补期限的以前年度亏损;(2)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3)提取公益金;(4)向投资者分配利润。 2.必须坚持以收抵支,保持稳定的分红比例。从税后利润中留存一部分利润,不但可以为企业未来经营筹措资金,提高企业应付不测事件的能力,也可以用于未来的利润分配。企业从景气时期的较高获利中留存一部分利润,可以在衰退时期用于投资者分配。 3.要适当考虑经营者与职工利益。如员工薪酬和福利支出主要在交纳所得税之前扣除,因此,增加这部分支出可起到节税的作用。在保障投资者利益的前提下,如何通过利益的分配来提高经营者和员工的积极性,也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必须关注的。 中小企业财务论文:简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为题及解决方案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小企业在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独特功能,如充当经济增长引擎、创造就业机会以及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等等为中国各界所认可。中小企业发展问题在中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但由于中国当前独特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等因素制约,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着许多企业自身难以克服的经济、制度以及法律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在这些难题中,作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融资问题更是首当其冲,成为举国上下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 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忽视了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管理思想僵化落后,使企业管理局限于生产经营型管理格局之中,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由于受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和体制的影响,中小企业在加强财务管理方面遇到了阻碍。例如,政策的“歧视”使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不能公平竞争;地方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大量的干预,使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短期化;财务管理受企业领导的影响过大;等等。 (一)中国中小企业融资状况:基本判断 借助于上述总体数据及典型调查,我们可大致勾勒一下中国中小企业融资的基本状况:(1)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其目前发展主要依靠自身内部积累,即中小企业内源融资比重过高,外源融资比重过低;[1](2)银行贷款是中小企业最重要的外部融资渠道,但银行主要提供的是流动资金以及固定资产更新资金,而很少提供长期信贷;(3)亲友借贷、职工内部集资以及民间借贷等非正规金融在中小企业融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民间信用体系建设的差异,非正规金融在江浙、中西部地区发育程度差异极大;(4)中小企业普遍缺乏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不仅权益资金的来源极为有限,而且很难获得长期债务的支持;(5)资产规模是决定企业能否获得银行借贷以及长期债务资金的决定性因素。 二、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融资困难,资金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初步建立了较为独立、渠道多元的融资体系,但是,融资难、担保难仍然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最突出的问题。其主要原因:第一,负债过多,融资成本高,风险大,造成中小企业信用等级低,资信相对较差。第二,国家没有专设中小企业管理扶持机构,国家的优惠政策未向中小企业倾斜,使之长期处于不利地位。第三,大多数中小企业是非国有企业,有些银行受传统观念和行政干预的影响,对其贷款不够热心。第四,中介机构不健全,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贷款服务的金融中介机构和贷款担保机构。 (二)投资能力较弱,且缺乏科学性 一是中小企业投资所需资金短缺。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是中小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但中小企业吸引金融机构的投资或借款比较困难。银行即使同意向中小企业贷款,也因高风险而提高贷款利率,从而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的成本。二是追求短期目标。由于自身规模较小,贷款投资所占的比例比大企业多得多,所面临的风险也更大,所以它们总是尽快收回投资,很少考虑扩展自身规模。三是投资盲目性,投资方向难以把握。 (三)财务控制薄弱 一是对现金管理不严,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有些中小企业认为现金越多越好,造成现金闲置,未参加生产周转;有些企业的资金使用缺少计划安排,过量购置不动产,无法应付经营急需的资金,陷入财务困境。二是应收账款周转缓慢,造成资金回收困难。原因是没有建立严格的赊销政策,缺乏有力的催收措施,应收账款不能兑现或形成呆账。三是存货控制薄弱,造成资金呆滞。很多中小企业月末存货占用资金往往超过其营业额的两倍以上,造成资金呆滞,周转失灵。四是重财不注重物,资产流失浪费严重。不少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对原材料、半成品、固定资产等的管理不到位,出了问题无人追究,资产浪费严重。 (四)管理模式僵化,管理观念陈旧 一方面,中小企业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这种模式势必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负面影响。中小企业中相当一部分属于个体、私营性质,在这些企业中,企业领导者集权现象严重,并且对于财务管理的理论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致使其职责不分,越权行事,造成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控不严,会计信息失真等。企业没有或无法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即使有,也很难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质差,管理思想落后。有些企业管理者基于其自身的原因,没有将财务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有效机制中,缺乏现代财务管理观念,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它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三、 中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成因 从中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融资难”已经成了制约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严重“瓶颈”之一。[2]而这种状况的形成主要是中小企业自身与金融体系特点相冲突的一般因素与源自中国体制转型时期经济与金融发展不相适应的特殊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 一般原因 就一般因素而言,主要是与其他企业相比,银行等外部投资者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时必须考虑其四个特点:(1)经营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或者说企业存续的变数大、风险大;(2)实物资产少且一般流动性差,负债能力极为有限;(3)类型多,资金需求一次性量小、频率高,导致融资复杂性加大,融资的成本和代价高;(4)信息透明度极低,进而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非常严重。显然,这几个特点直接决定了中小企业融资是一种极为特殊的金融活动,进而中小企业融资难也就构成了一个世界性的经济现象。 就目前的中国而言,在这些问题中最大的障碍就是中小企业在申请贷款时无力提供必要的抵押品——鉴于在中国在内的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不动产(real estate assets)几乎是实践中惟一被银行等贷款机构认可的抵押物,而中国目前仍然实行土地国家所有与集体所有的制度,导致很多私有企业并不拥有可用做抵押的土地使用权或房屋建筑。 (二) 特殊原因 就特殊因素而言,主要是指的是在中国当前这样一个国有银行主导 的金融体系中:(1)由于中国的商业银行体系,尤其是作为主体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正处于转型之中,远未真正实现市场化与商业化,为了防范金融风险,国有商业银行近年来实际上转向了面向大企业、大城市的发展战略,在贷款管理权限上收的同时撤并了大量原有机构,客观上导致了对分布在县域的中小企业信贷服务的大量收缩;(2)由于资金来源以及自身经营能力有限,加之市场定位不清,中国现有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城乡信用社目前发展战略的重点在于与国有商业银行竞争,争夺城市的大企业,客观上减少了对中小企业的融资;(3)虽然近年来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有了实质性的推进,但总体上看,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仍然拥有较为直接的控制权,进而在目前的政策下,即使银行的中小企业贷款利率有相当幅度的上浮权利(过去是30%,现在是70%),但这种上浮在相当程度上还无法弥补其风险,只能通过设置“补偿性余额”、收取违约延期支付费用等等弥补这种风险。显然,这些措施导致了额外的交易成本,且对中小企业而言带有较大的歧视性;(4)中国银行运做的市场化程度有限,中小企业在申请贷款时面临的程序、过程极为烦琐,耗时长久,造成中小企业获得信贷融资隐性成本极高;(5)票据市场、应收账款融资、保理及融资租赁等主要面向中小企业客户的融资工具及其市场极为落后;(6)随着国有中小企业大规模改制的推进,中小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愈演愈烈;(7)由于认识上的障碍及金融监管力量的薄弱,中国非正轨金融发展的环境极为严峻;(8)金融体制“双轨变革”产生的所有制歧视,使得现有中小企业主体——大量的民营企业无法获得应有的融资支持。四、解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我国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是由宏观经济环境和自身双重因素造成的。所以,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须从政府、市场和企业自身三方面入手。 (一)政府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尽快制定或完善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 1、中小企业的经营规模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资金经营的能力差等决定了它通过市场融资资信很低的特点。这从客观上要求国家通过稳定的融资机制给予适当的扶持。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制定了针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及优惠政策,如日本的《中小企业基本法》和《中小企业现代化促进法》、美国的《中小企业法》和《公平执行中小企业法案(1996)》等。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借鉴国际经验。值得欣慰的是,我国已开始着手这方面的工作。比如,不久前我国出台了《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据悉,由九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起草的《中小企业促进法》不久将出台。 2、成立中小企业基金。包括特定用途基金、担保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互助基金等,其资金来源可以是各级政府金融机构及中小企业的入会费,管理上实行基金封闭运行,集中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3、加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是以服务为宗旨的中介组织,不能以盈利为主要目的,担保费的收取,不能以增加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为代价。国家经贸委、国家工商总局、财政部等10部委不久前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就引导中小企业增强信用观念,改善其信用状况以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以及加快我国社会化信用体系的建设步伐。这标志着我国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社会化信用体系建设开始启动。值得注意的是,在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过程中,要把建立信用担保制度和建立其它社会化服务体系(如中小企业资信评估机构,中小企业投资及融资信息服务机构,中小企业联合会等)结合起来,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形式多样的服务。 (二)中小企业投资要面向市场,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正确进行投资决策,努力降低投资风险 1、应以对内投资方式为主。对内投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新产品试制的投资。二是对技术设备更新改造的投资。三是人力资源的投资。目前应特别注意人力资源的投资,从某种角度说,加强人力资源的投资,拥有一定的高素质的管理及技术型人才,是企业制胜的法宝。 2、分散资金投向,降低投资风险。中小企业在积累的资本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之后,可以搞多元化经营,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从而分散投资风险。 3、应规范项目投资程序。当中小企业在资金、技术操作、管理能力等方面具备一定的实力之后,可以借鉴大型企业的普遍做法,规范项目的投资程序,实行投资监理,对投资活动的各个阶段做到精心设计和实施。另外,要注意实施跟进战略,规避投资风险。 (三)企业要苦练内功,强化资金管理,加强财务控制 1、提高认识,把强化资金管理作为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贯彻落实到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由于资金的使用周转牵涉到企业内部的方方面面,企业经营者应转变观念,认识到管好、用好、控制好资金不单是财务部门的职责,而是关系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生产经营环节的大事。所以要层层落实,共同为企业资金的管理做出贡献。 2、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资金运用产生最佳的效果。为此,首先要使资金的来源和动用得到有效配合。比如决不能用短期借款来购买固定资产,以免导致资金周转困难。其次,准确预测资金收回和支付的时间。比如应收账款什么时候可收回,什么时候可进货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否则,易造成收支失衡,资金拮据。最后,合理地进行资金分配,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的占用应有效配合。 3、加强财产控制。建立健全财产物资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在物资采购、领用、销售及样品管理上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堵住漏洞,维护安全。对财产的管理与记录必须分开,以形成有力的内部牵制,决不能把资产管理、记录、检查核对等交由一个人来做。定期检查盘点财产,督促管理人员和记录人员保持警戒而不至于疏忽。 4、加强对存货和应收账款的管理。近年来,很多中小型企业陷入经营流动资金紧缺的困境,加强存货及应收账款管理是重要的解困措施。加强存货管理,尽可能压缩过时的库存物资,避免资金呆滞,并以科学的方法来确保存货资金的最佳结构[3]。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对赊销客户的信用进行调研评定,定期核对应收账款,制定完善的收款管理办法,严格控制账龄。对死账、呆账,要 在取得确凿证据后,进行妥善的会计处理。 (四)加强财会队伍建设,提高企业全员的管理素质 目前,不少中小企业会计账目不清,信息失真,财务管理混乱;企业领导营私舞弊、行贿受贿的现象时有发生;企业设置账外账,弄虚作假,造成虚盈实亏或虚亏实盈的假象;等等。究其原因,一是企业财务基础薄弱,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又受制于领导,无法行使自己的监督权;二是企业领导的法制观念淡薄,忽视财务制度、财经纪律的严肃性和强制性。为要解决好上述问题,必须加强财会队伍建设,对财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政治思想教育,增强财会人员的监督意识。加强全员素质教育,首先从企业领导做起,不断提高全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只有依靠企业全员上下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改善企业管理状况,搞好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 中小企业财务论文: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应对措施 1、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来看,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还是与思想、工作能力以及内部管理为主,下面对此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是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意识淡薄以及业务水平低下。由于我国经济市场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长,这也使得我国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在思想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典型的如:自身缺乏独立性,以及中小企业的财务工作的依附性强,这使得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缺乏必要的监督,造成人为的损失。不仅如此,我国的中小企业基本以民营企业为主,这使得在财务管理人员的任命上基本是任人唯亲。造成了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低下,企业财务管理的严重失职,也难以真正的做到科学有效的管理。 二是企业内部财务责任制度不明确。就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来说,企业内部的部门不多,人员数量较少,这容易出现部门管理的交叉,造成企业财务管理的混乱,使中小企业项目内部的财务责任制度不够明确,这主要是由于财务部门人员本身不了解自己的权力,对部门职能以及承担的责任也不了解。导致企业项目在生产过程中的各步骤没有相应的责任人,使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成本难以得到控制,给企业效益造成影响。 三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这主要是指当前的中小企业的本身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完善。对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而言,由于发展迅猛使得其基本的配套设施没有达到发展的要求,具体到财务管理,一方面是没有专门的财务管理制度以及专门的财务技术人员,造成了对企业项目资金管理的薄弱,另一方面企业项目内部的财务基础工作不够扎实,而且也没有落实好,对于财务账目的处理比较混乱,容易出现内部管理人员利用制度的漏洞进行虚假账目的处理而导致企业项目的财产和效益的损失。 2、加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措施 加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措施,主要还是应该对症下药,下面就此进行简单的阐述: 2.1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主体是财务管理的工作人员,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素质是最简单有效的措施。具体的措施:选择高素质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对企业施工项目进行管理;组织人员对工程财务管理人员进行集中的培训;对项目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考核,促使财务管理人员自身对素质的要求;聘用财会人员时要严格把关,对财会业务素质差的人员加强培训,必要时可择优上岗,让财会人员有责任感及危机感。总而言之,要通过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加强对施工项目资金的利用和管理,为企业发展进步作出贡献。 2.2建立权责明确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加强财务管理,就应该彻底的断绝任人唯亲的财务管理人员选拨方式,建立权责明确的财务管理制度,首先要在中小企业内部有一个专业的财务管理机构以及财务管理的机制。其次,对中小企业的资金财务管理制度做到专人专项以及职责明确。最后,规划科学的企业财务管理流程,保证企业内部资金审批使用的制度化,在制度的保障之下更快更好的发展。 2.3健全中小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 对于中小企业的财务资金管理而言,具有众多的不可确定性,因此,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健全预算管理制度也是必须的,这能最大程度的保证资金的投入合理以及资金使用效率。具体而言就是对企业财务数据进行严格核实分析,进行专业的预算。此外,在财务管理的工作中还应该积极的吸收以及培养财务专业素养和综合知识水平较高的人才,充分发挥其在企业的经营方针以及战略目标决策上关于财务核算控制以及管理的作用。 2.4建立完善的企业项目审计监督制度 对于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而言,如果没有一个监督机构去监督,那么产生问题也就是必然。因此,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上应该就财务问题而建立完善审计监督的职能制度,确保企业项目的财务审计调查以及审计工作能够专业、全面、有序的进行。不仅如此,完善的审计监督制度还能够遏制以及发现企业财务的违规操作,能够对企业项目的资金来去向和用途有基本的了解,保证企业项目资金的正常流动。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之中,中小企业是经济体系发展的基础,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也应该受到企业内部的重视,因此,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企业财务的管理应该是在不影响企业产品质量以及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基础上,通过企业内部调整以及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而对企业财务进行科学的管理,从而促进企业财务的健康发展,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奠定基础。 中小企业财务论文: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及改善措施 摘要:企业是营利性组织,其出发点和归宿点是获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规模较小、资金有限的中小企业来说,如何做好财务管理,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提高,从而使得企业稳定、健康地发展显得越来越重要。 关键词:财务管理;资金控制;投资规划;资本结构 财务管理是一种价值管理,是对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价值运动进行的管理,其内容主要包括投资管理、筹资管理和资金营运管理。作为一种价值管理,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能够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任何企业的良好发展都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中小企业也不例外,目前看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1.中小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机制不完善 对规模较小、资金有限的中小企业来说,良好的资金运营管理机制是企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保证。但目前来看,大多中小企业在管理机制上存在着以下问题; (1)财务部门设置简单,缺少必要的监督,权限设定不清。中小企业大多只有一个会计和一个出纳,资金领用和支取的授权上,缺乏岗位之间的必要监督,一旦出现问题,不容易迅速找到责任人;销售问题上,只管为了扩大销售额,而进行大量的赊销,而在应收账款的催收上,没有明确责任权限,往往作为财务人员的任务,容易形成销售与收款脱节,造成企业资金运转困难;在闲置资金的运用上,没有专门的人员进行投资分析,造成资金的机会成本加大。 (2)对员工缺少必要的奖惩制度和科学的业绩评价。缺乏必要的激励措施,就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比如财务人员经过科学合理的分析之后,使得公司投资有了很大的收益,公司若不能就相关人员进行适当的奖励,会在一定程度上打消员工的积极性,甚至可能使得一些财务人员非法占用企业资金为自己谋利益;缺少科学的业绩评价,就不容易作出合理公平的奖励措施。 2.投资管理不当 (1)投资的主观随意性较大,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并且相对于对外投资而言更偏向对内的实物投资。中小企业一般经营规模较小、控制权高度集中,投资决策主要由业主决定,受业主的经验和主观性影响较大;中小企业资金有限、外部融资受很多限制,使得企业不敢从事于长期投资,因为一旦企业发生需要大量资金的财务事项时,长期投资不容易变现,而外部融资又不容易实现,会造成企业资金链断裂,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中小企业业主思想观念较为保守,相对于风险较大的外部证券或者股权投资而言,更愿意投资于实实在在的设备购置或建筑物建设,甚至即使有大量的闲余资金,宁愿放在银行保安全,也不愿投资,在缺乏必要的市场分析和项目研究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资金浪费。 (2)对投资缺少科学的分析和论证,缺少实施后的跟踪和反馈。中小企业一般缺少财务分析能力很强的人才,公司主要靠领导人拿主意、做决策,在投资前,对于何时投资、投资对象、投资期限等问题上,缺乏科学的分析和论证,业主主要靠自身的经验作出决定;投资后,往往缺少必要的跟踪,特别是实物投资,比如建筑物开工之后,没有跟踪环节,使得一些问题发现不了,造成成本开支过高,形成资源浪费,从而增加了企业成本,同时也忽略了市场前景的分析,使得企业建成的不动产成了“不生产”的废物,使得企业蒙受巨大损失。 3.中小企业筹资困难,较少考虑资本结构 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业务量不大,一般不能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进行融资,使用最多的是短期或长期借款。为了筹到足够的资金,一般较少考虑资本结构,只要能借到资金,即使向利率很高的私人放贷公司借款也在所不惜。 二、如何完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 任何一个企业的财务管理各部分内容其实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开的。在做好资金管理的基础上,规划好闲余资金的投资;在分析、预测经营规模和投资计划的基础上,做好筹资规模和渠道的规划。1.加强资金控制,完善营运资金管理机制 (1)做好财务管理首先需从资金管理做起,任何一个企业的正常运转都离不开充足的流动资金作支撑。然而根据风险效益原理,企业的流动资金存有量有一个最佳范围,超过这个范围,企业将承受资金用于投资的机会成本;低于这个范围,企业将面临经营风险(违约损失、信誉损失、市场占有率降低等)。 流动资金的使用首先要做好预测,然后需要加强日常财务控制管理。财务人员应根据往年的资金使用情况和目前的市场需求、公司的发展规划等进行有效预测,尽量使资金存量在最佳范围内。尽可能使企业资金投放少、回收快、保持良性循环。这需要企业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尽量在扩大销售的同时,也保证较高的货款回收率)和适量原材料、存货的库存量。在资金使用上,一定严格控制审批权限,以防资金的流失。 (2)完善公司机构设置,加强内部控制,尤其是资金使用审批问题上,要严格审批权限,尽量使得每一笔资金的运用都经过直接负责人的签字确认。实行科学的业绩评价和奖惩制度,做到奖惩分明,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减少资金非法占用、增强资金的收益性。 作为企业财务管理重点的流动资金管理可以遵循以下原则: (1)首先满足生产经 营的资金需要,同时又要挖掘资金潜力,节约资金使用,降低资金使用成本 (2)加速流动资金的周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3)合理配置资金,既保证一定的偿债能力,又要保证闲置资金的收益率 2.做好投资规划,增加企业效益 投资管理的基本要求是严格的投资管理程序,需充分论证投资在技术上的可行性、经济上的合理性和企业发展的适用性。无论是对内投资还是对外投资,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都需要考虑的问题是:投资对象、投资时期、投资报酬和投资风险,力求选择收益大,风险小的投资力案。在收益和风险同时存在的情况下,需做好充分预测和论证,以减少风险,提高收益。比如企业的生产经营性资产的投资,需要企业做好发展前景的预测和设备的购置厂家选择、建筑物的建设招标等工作,避免工作为了做形象工程或因为企业之间的攀比,而浪费企业资金。 投资实施之后,跟踪工作一定要跟的上,对于外部投资应随时关注被投资公司的经营运转和财务状况,一旦有事实证明投资面临巨大风险,应及时调整投资方案;对于内部投资,尤其是实物投资,比如固定资产筹建,应该利用跟踪反馈信息,一旦发现成本开支过高,就需要分析原因,以减少不必要浪费,从而减少成本,通过建设期间的市场分析,如果发现市场前景不好,应该改变建设规划方案,甚至停止建设。 3.合理预测企业的资金需求,根据最佳资本结构选择筹资方式 不同的筹资渠道意味着不同的资金成本和财务风险,一般来说,债务筹资的成本较低但财务风险较大,而股权筹资的成本较高风险较小。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股权筹资不太可能,但可以通过选择借款对象尽量减少资金使用成本,比如尽量利用国家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选择国家指定的金融机构进行贷款;可以通过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吸引一些企业或个人的投资。中小企业还可以通过融资租赁取得生产经营需要的设备,以减少借款融资的难处。 三、结束语 财务管理中的筹资决策,投资决策,营运资金管理决策等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较好的筹资决策和资金管理,就会有较多的投资机会和较低的投资成本;较好的投资决策,才会有供企业发展;较多的盈余供分配,才能调动投资的积极性,创造更多筹资途径和投资机会。做好财务管理需要把各部分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统筹安排,合理规划,以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促进企业发展。 中小企业财务论文: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与会计问题及建议 论文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会计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中小企业已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在促进市场竞争、增加就业机会、方便群众生活、推进技术创新、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目前中小企业的工业产值、实现利税和出口总额占全国较大比重,并提供了城镇就业机会,从农村转移出的劳动力大多数在中小企业就业,但中小企业也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它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中小企业该如何应对,我认为首先应该对当前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和中小企业中暴露出来的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问题进行分析。 1 中小企业的特点 1.1 灵活,有创新能力,工作效率高与大企业相比,中小型企业组织灵活,经营富有弹性,生命力旺盛,使它比大型企业有更强的市场应变能力。中小企业在激烈的竞争条件下谋求生存和发展的一个现实抉择,就是依靠其灵活的机制和创新能力并选择合适的战略,它们大多采用集中一点战略,寻找空白战略,特色经营战略,竞争战略联盟,突破战略等。中小企业创造和开发了大量的科技成果,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与大企业一起共同组成发达的社会经济。 1.2 管理积极性高中小企业强调忠诚老实,注重才能;其次,管理方式上过度集权,管理人员的积极性高。家族式管理现象普遍存在,强调家族利益,注重物质激励等。 2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单纯追求销量和市场份额,忽视了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管理思想有的僵化落后渠道多元的融资体系,但是,融资难、担保难仍然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最突出的问题。使企业管理局限于生产经营型管理格局之中,企业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由于受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和体制的影响,中小企业在加强财务管理方面遇到了阻碍。融资难、担保难仍然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问题。 2.1 财务管理理念不强其主要原因:①负债过多,融资成本高,风险大,造成中小企业信用等级低,资信相对较差。②国家的优惠政策向中小企业倾斜政策,长期支持力度不够。③大多数中小企业是非国有企业,有些银行受传统观念和行政干预的影响,对其贷款不够热心。④缺乏财务管理战略。大部分企业的财务管理仍处于记帐管理阶段。 2.2 投、融资能力较弱,且缺乏科学性一是中小企业投资所需资金短缺。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是中小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但中小企业吸引金融机构的投资或借款比较困难。银行即使同意向中小企业贷款,也因高风险而提高贷款利率,从而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的成本。二是追求短期目标。由于自身规模较小,贷款投资所占的比例较大所面临的风险也更大,所以它们总是尽快收回投资,很少考虑扩展自身规模。 2.3 财务控制薄弱一是对现金管理不严,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有些中小企业认为现金越多越好,造成现金闲置,未参加生产周转:有些企业的资金使用缺少计划安排,片面考虑到季节价格波动,过量购置不动产,无法应付经营急需的资金,陷入财务困境。二是应收账款周转缓慢,造成资金回收困难。原因是没有建立严格的赊销政策,缺乏有力的催收措施,应收账款不能兑现或形成呆账。三是存货控制薄弱,造成资金呆滞。有些中小企业月末存货占用资金往往超过其营业额,造成资金呆滞,周转失灵。 3 解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我国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是由宏观经济环境和自身双重因素造成的。所以,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除了政府出台扶持政策、适应市场,优化价值链和供应链外,企业自身应从三方面入手。 3.1 投资要面向市场,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正确进行投资决策,努力降低投资风险。①应以对内投资方式为主。对内投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新产品试制的投资。二是对技术设备更新改造的投资。三是人力资源的投资。②分散资金投向,降低投资风险。中小企业在积累的资本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之后,可以搞多元化经营,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从而分散投资风险。③规范项目投资程序。当企业在资金、技术操作、管理能力等方面具备一定的实力之后,可以借鉴大型企业的普遍做法,规范项目的投资程序,实行投资监理,对投资活动的各个阶段做到精心设计和实施。另外,要注意实施跟进战略,规避投资风险。 3.2 企业要苦练内功,强化资金管理,加强财务控制①提高认识,把强化资金管理作为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贯彻落实到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②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资金运用产生最佳的效果。③加强财产控制。 3.3 优化财务结构,平衡高成长和稳健发展。优化财务结构是企业财务稳健的关键,企业财务结构管理的重点是对资本、负债、资产和投资等进行结构性调整,使其保持合理的比例:一是优化资本结构;二是优化负债结构;三是优化资产结构。 4 中小企业会计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4.1 会计核算主体界限不 清企业产权与个人财产界限不清,中小企业的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远不如大企业那么明显,尤其中小企业中的民营企业,投资者就是经营者,企业财产与个人家庭财产经常发生相互占用的情况,给会计核算工作带来困难。 4.2 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4.2.1 会计机构与会计人员不符合会计规范,在企业会计机构设置上,有的独资小企业干脆不设置会计机构,有的企业即使设置会计机构,一般也是层次不清、分工不太明确。在会计人员任用上,小企业最常见的做法是任用自己的亲属当出纳,有些企业管理者也愿意聘请能力强的会计人员,但是中小企业由于其发展前景及社会上得到人们认可程度较低以及较差的工作保障,使得其对优秀会计人员的吸引力远不如大企业。会计从业人员资格认定及规范考核的问题也很多,会计无证上岗现象严重,会计主管不具备专业技术资格的现象不胜枚举。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培养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4.2.2 建账不规范或不依法建账,会计核算常有违规操作。中小企业有些根本不设账,以票代帐,或者设账,但账目混乱。还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设两套账或多套账。据有关人士在一次问卷调查研究中得出,中小企业存在两套帐的比率较高,这表明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在会计核算方面,待摊费用预提费用不按规定摊提,人为操纵利润,采用倒轧账的方式记账等等,有些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老化与专业知识较低,使得许多理论上完善的会计方法与复杂的会计技术无法实施,或在实施时大打折扣。 4.2.3 内部会计监督职能没有发挥出来。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实行会计监督,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保证会计行为的合理合规。内部会计监督要求会计人员对本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进行会计监督,但是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常干预会计工作,会计人员受制于管理者或受利益驱使,往往按管理者的意图行事。使用会计的监督职能几乎无法进行。 4.3 用以证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原始凭证付出成本大,或者难以获得原始凭证的获取要付出成本,是因为企业在购买商品物资时要不要发票存在着不同的价格,若要发票,要加价,价格较高;不要发票价格较低,两者的差价是税款。中小企业往往希望以较低的价格成交,但是又无法取得记账所需的合法凭证。还有的企业发生费用后无法取得发票,只能取得不合规的收据。企业只好不作此账,或相互之间调剂票据。 中小企业财务论文:中小企业财务状况的调查、分析及管理的思考 随着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和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2003年海安国税新增纳税人1842户,比上年同期增长47 %.2004年县政府下达民营企业发展目标,要求新发展个体私营企业 9250户。不断增加的中小企业一方面增加了税源,另一方面也对基层税收管理带来很大的挑战。最近,在进行纳税评估、一般纳税人复检等工作时事,对中小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抽样调查,其结果不尽如意,提高中小企业财务核算水平、加强财务管理已刻不容缓。 一、中小企业财务状况调查 (一)、调查的内容。我们将企业的财务人员设置、帐册设置、核算状况等作为主要调查内容,具体包括1、财务人员设置情况,包括岗位设置状况,是否设有总账、出纳、保管。2、人员素质情况,包括是否有专业证书、是否专职等。3、账册设置情况,包括设置是否齐全,记载是否及时,账账、账证、账实是否相符。4、成本核算是否准确、真实。5、抽查主要原材料、产成品、现金是否与账面相一致。 (二)、调查的结果。在调查年销售额300万元以下的50户中小企业中,1、岗位设置不全,或不规范的40户,占调查户数的80%.2、账册设置齐全32户,占调查户数的64%;记载及时,或基本及时的20户,占调查户的40%;帐实相符5户,占调查户数的10%.3、成本核算准确、真实的15户,占调查户数的30%.4、盘存主要原材料、成产品、现金与账面相不一致45户,占调查户数的90%.通过这次调查,发现有90%以上的中小企业纳税人在财务上存在问题。 二、调查结果的分析 调查的结果是令人吃惊的,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结果的? 一是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态势。部分纳税人产生了重生产经营管理,轻财务核算;重营销队伍建设,轻财务人员培训。少数纳税人文化层次和现代经营管理理念欠佳,不能按照《征管法》和税务机关的要求建账,主观随意性太大,收支无发票,收入随意报,记账的业务只是非开票不可的业务,有的记账只是形式主义,为了应付税务机关。 二是财务人员、办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由于新办企业不断增加财务人员紧缺,老会计有一定水平,但一人代几个单位的帐,时间上不能保证;新会计不是缺理论知识,就是少实践经验;更主要的原因是企业是老板,工资由老板发,不听老板的就被炒鱿鱼,所以会计只能根据老板提供的票据“做账”、“圆账”。 三是税务部门管理不到位。税务部门特别是管理部门由于工作的千头万绪,疏于对纳税人的财务管理,不能按照征管法的要求加强税收征管,部分税务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遇到问题不是很好地对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加以整改,而是回避矛盾,将纳税人存在的问题私自消化。在系统内部,对税务人员的执法责任追究重于书面与形式,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税务人员思想上产生麻痹,得过且过的观点左右了少数人的执法行为。 四是现行法律法规对纳税人未按规定建账的处罚较轻。对纳税人未按规定建账的处罚,征管法第六十条第二项规定,纳税人未按规定设置账簿、保管账簿或者保管记账凭证和有关资料的,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二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如纳税人偷税数额较大,而故意销毁或隐慝账簿凭证的,税务机关最多也只能给予纳税人罚款一万元。 五是现行财税法规对财务不健全缺少切实的、有效的、统一的界定方法。有的条文只是把“账证不全”、“不能准确的核算销项税金、进项税金、应纳税金”笼统的称作财务不健全,但具体的什么叫做“账证不全”、 什么叫“不能准确的核算销项税金、进项税金、应纳税金”没有完整的、清楚的、统一的,操作性强的量化的标准,计算的规范尺度,“不全” “不能准确”应达到的程度是什么,让人感到模糊不清,财务状况是否健全难以界定且费时费力,税务管理人员无法把握财务不健全的“度”,客观上造成税务人员疏于对这类问题的管理。 三、加强管理的思考 切实加强中小企业纳税人会计核算与账册管理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已迫在眉睫,经过思考,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税法宣传。坚持日常宣传与宣传月宣传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全体公民的税法意识,使广大公民牢固树立依法纳税、诚信纳税和偷税漏税违法的观念,让纳税人心中有“税”,明白“诚信纳税”与“诚信做人”一样重要,明白“诚信纳税”与“商誉”一样的有价值。在日常工作中,有针对性地进行税法宣传,通过会计例会、业余税校等阵地进行经常性税法宣传,通过纳税评估、涉税事项调查等进行专项辅导,促进涉税专业人员专业知识提高。通过税法宣传教育,使中小企业业主明白从“诚信做帐”开始“依法诚信纳税”。 二是强化办税人员的培训管理。办税人员是联系税务机关与纳税人的桥梁,是税法宣传声音的传播者,是决定征管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因此,应以办税人员管理为突破口,实现诚信做账意识的增强。1、建立办税人员档案,成立办税人员协会,明确分片办税负责人,通过自律组织,交流工作体会,提高业务。2、加大管理力度,坚持办税人员例会制和考核制,定期进行活动,宣传税收政策法规和税收征管工作要求。建立《办税人员考核登记簿》,重点考核财务核算水平、日常工作能力、工作业绩,通过日常征管、纳税评估、涉税调查来综合评价。 三是严把认定关。税务认定中涉及到对账册、凭证管理的有一般纳税人预认定、正式认定、年检和所得税征收方式鉴定等,在各种认定、年检、鉴定中,要严格把关,不能迁就,严格执行有关规定,不符合规定不能让其过关。 四是减少责任区人员“不务正业”的时间。税务部门的绝大部分工作都会落实到基层管理分局,责任区的管理人员更千头万绪,经常要应付各种学习、考试、检查,不断要写小结、写心得、写信息、报报表,不但要管理、评估更要搞创建,每月到责任区巡查的时间一般不超过5个工作日。因此上级部门必须保证基层管理人员到责任区的时间,每月最好不少于12个工作日。 五是加大评税、稽查力度。纳税评估是管理的重要方面,在评估中发现账外经营、做假账一定要移交稽查部门处理;在稽查中发现做假账故意偷税的建议处于二倍以上罚款。 总之,切实加强中小企业纳税人会计核算与账册管理已迫在眉睫,但谁也不能指望一夜之间有个多大的变化,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全”,就是要求纳税人设置全总账、出纳、保管岗位,设置全相应账册;第二步是“实”,就是要求纳税人如实、全面记账;第三是“规范”,就是要求纳税人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记账。在做好以上五项工作,经过这三个步骤后,中小企业纳税人财务状况一定会有质的变化。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特点分析 摘 要:中小企业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经济中最活跃的主体。笔者于对广东省湛江市50家中小企业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结合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分析了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探索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新思路。 关键词:中小企业 财务管理 流动资金 筹资管理 中小企业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经济中最活跃的主体。它们规模小、经营方式灵活,最有可能按照经济的比较优势来组织生产,并且中小企业在解决就业方面的优势也越来越受到瞩目。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笔者于2005年6月开始成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调查课题组,对广东省湛江市50家中小企业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获得了丰富的调查资料。我们结合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分析了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这对探索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新思路,提高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并促进其健康发展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调查方式包括发调查表、去企业实地考察、访谈以及到财政局、资产管理局等相关管理部门收集资料等多种方式。调查对象涉及制造企业、房地产企业、股份制企业、服务业等多类企业。调查对象的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调查对象的选取是从中小企业中随机选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被调查的湛江市的中小企业很多均为有限责任公司,大部分属于民营企业,涉及行业主要为房地产、服务行业和商业。 我国的中小企业是在农村乡镇集体企业、城市集体企业和城乡个体私营企业等新兴非国有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活动涉及的范围狭窄,资金流量和存量不大。另外,很多中小企业为“家族式”企业, 财务决策控制权高度集中,这种组织管理模式也决定着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有着自己的特点。 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管理的特点 流动资金是指投放在流动资产上的资金,主要包括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和存货。 货币资金短缺 2002年和2003年不同类型中小企业的货币资金占流动资产的比例都较低,其原因是由于很多中小企业规模较小、资信不足,在进行贸易活动中,供货商一般不愿意给予中小企业贸易赊账的待遇,而没有贸易赊账的支持,中小企业就不得不用现金或银行存款来付款。这就使得不同类型中小企业货币资金的持有比例较低,货币资金常常处于短缺状态,对货币资金的需求往往较大。 资金的周转能力不强 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部分中小企业应收账款的比例很大。在市场竞争激烈、产品销售疲软、库存积压等情况下企业为了扩大销售,增强竞争力而不得不采取赊销的方式,这种方式会刺激企业销售额的快速增长,但是,高额的应收账款也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现金流入。导致应收款项不能兑现或造成呆账,造成企业利润下降。 存货占用额较大 很多中小企业原材料采购没有计划,库存物资的收、发、结存缺乏严格的控制,使得会计期末存货占用资金较大。例如被调查的49家企业中就有25家企业的存货占用额在39%左右,过多的存货造成流动资金呆滞,周转失灵。 资金筹集渠道狭窄 被调查的49家企业中有24家企业有短期借款,14家企业有长期借款,1家企业有债券筹资。其原因是目前很多中小企业还不具备向公众发行债券和偿还的能力,而向金融机构借款也相当困难,一般银行对大中型企业争相放贷,而对中小企业贷款较少,主要因为中小企业效益低、风险高、企业诚信度低,致使很多银行不愿向中小企业贷款。 内源融资为主 中小企业主要通过投资者投入以及企业内部积累、内部挖潜等内源融资方式形成资金,如企业的留存收益、按规定提取的更新改造资金、生产发展资金等。通过证券市场融资和向银行贷款等这样的外源融资较少,这也使得中小企业的资金积累相对集中。 中小企业投资管理的特点 以湛江被考察的企业2003年为例,其筹资状况见表2: 投资以短期投资为主 我们调查的50家中小企业的资料显示,2003年只有14家企业有长期投资业务,其中国有中小型企业中有7家,而只有3家企业增加了投资。集体企业没有长期投资业务。有限责任公司中有4家有长期投资业务,其中1家增加了投资。股份公司中有3家有长期投资业务,1家增加了投资。由于长期投资过程中不确定性因素较多,投资风险大,而且企业一旦面临风险,很难有足够的资金支撑其度过难关,况且中小型企业资金也经常会存在不足,这也使其没有充足的资金开展长期投资业务。 投资方式以对内投资为主 中小企业投资主要集中在对内投资上。表现在:企业要对现有产品进行扩大再生产以不断增加市场份额;由于中小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毕竟有限,所以企业要不断试制新产品代替陈旧的老产品;企业还要对现有设备进行更新改造,以适应新产品的生产要求。 中小企业利润管理的特点 湛江市大型企业2003年产品销售收入的增长比例为29%,中型企业为9%,小型企业为24%.成本费用的增长比例为大型企业29%,中型企业为12%,小型企业11%.可见小型企业在利润管理上更注重成本费用的控制,这也使得其成本费用的增长比例较小,相对获得的利润额较大。而中型企业成本费用的控制较差,控制体系不健全,引起成本费用过高,利润下降。 总之,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其财务管理也有其特点,中小企业只有充分考虑自身的这种特点、并不断强化自身各项管理措施,及时进行技术、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创新,才能逐步解决其财务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从而推动中小企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中小企业财务论文:试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对策 摘 要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但由于宏观经济环境和企业自身的问题,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分析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其管理的相关对策。 关键字 中小企业 财务管理 财务控制 1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会计基础工作薄弱,财务管理水平低 中小企业规模较小,根据成本效益原则,中小企业更愿意选择传统管理方法,而舍弃先进的财务管理技术和方法。因而,很多中小企业不设财务机构,没有专职财务管理人员,财务管理职能由会计或其他部门兼管或由企业主管人员一手包办,造成会计信息极不真实、不完整。同时,因为中小企业发展前景、工作待遇与条件、社会保障等社会认可程度低,很难吸引所需优秀人才,导致财务管理人才缺乏、财务管理人员素质较低。而中小企业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这种模式势必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负面影响。在这些企业中,企业领导者集权现象严重,缺乏财务管理的理论方法和相关知识,造成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控不严、会计信息失真等。 1.2 筹资难度大,抗风险能力差 企业要持续生产经营、扩大再生产、进行对外投资和调整资本结构,就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但中小企业注册资本较少,资本实力有限,土地、房屋等银行认可的不动产数量较少,因此筹集资金是中小企业所面临的首选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金融市场日趋完善,为广大的企业提供了多种融资、投资的渠道。中小企业也初步建立了较为独立、渠道多元的融资体系。但是,融资难、担保难仍然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最突出的问题。81%的中小企业认为一年内的流动资产不能完全满足需要,中长期贷款更是没有着落,中小企业贷款难找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与中小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占全国60%,出口创汇占60%,提供75%的就业机会是极不相称的。 1.3 投资能力较弱,且缺乏科学性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 不少中小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竞争能力,开始自觉地加快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和新产品开发的速度,上了许多投资项目。但由于财务管理水平低,缺乏优秀的管理人才,加之先进的财务管理技术和方法得不到运用,不能进行科学的投资分析和市场论证,其结果是“不改造等死,改造了找死”,造成投资失误。更有甚者,一些企业花了巨额资金进行投资,而最终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使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以至陷入破产的边缘。 1.4 财务控制薄弱 目前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财务控制薄弱的问题,主要体现在:①对现金管理不到位,现金周转不灵,存量现金没有盘活,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收益。有些中小企业认为现金越多越好,造成现金闲置,未参加生产周转;有些企业的资金使用缺少计划安排,过量购置不动产,无法应付经营急需的资金,陷入财务困境。而许多中小企业不编制现金收支计划,他们对现金的管理很大程度上是随意性的,一旦市场发生变化,经济环境发生改变就很难使现金快速周转。②应收账款周转缓慢。随着经济的发展,信用销售会越来越普遍,在市场激烈竞争情况下,中小企业为抵御大企业的压力,会采取更多的商业信用促销。但由于应收账款管理水平不高,无严格的信用标准、信用条件和收账政策,更无相应的责任部门来组织落实,造成大量应收账款沉淀,使企业资金周转不灵,并隐含着较大的坏帐风险。③存货控制薄弱。许多中小企业对存货缺乏有效管理,无存货计划、无存货定期监督和检查制度,对日常存货的控制不到位, 很多中小企业月末存货占用资金往往超过其营业额的两倍以上,造成资金呆滞、周转失灵。④利润管理能力不足。没有真正理解营业收入增长并不一定获利的道理,欠缺合适的利润管理机制,忽视产品组合以致做出错误行销决策,忽视核心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⑤成本费用管理水平低。中小企业内部缺乏科学有效的成本费用控制体系,相当一部分企业在成本费用控制上仍处于事后算账的阶段,定额标准、信息反馈、责任制度等都不健全,事前和事中控制能力较低。因此,许多中小企业成本费用管理中存在核算不实、控制不严、控制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2 加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财务管理的本质特征就是价值管理,它具有综合性和渗透性。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及经营成果都可以通过各项价值指标在财务上全部反映出来,构建一个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不仅能为企业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更增强了其竞争优势。同时,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小企业更有必要加强财务管理的建设。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除了政府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和执行以促进中小企业全面发展外,企业自身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2.1 中小企业要加强财会队伍建设,提高全员素质 目前,中小企业一是财务基础薄弱,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且受制于领导,无法行使自己的监督权;二是企业领导的法制观念淡薄,忽视财务制度、财经纪律的严肃性和强制性。加强全员素质教育,首先应从企业领导做起,不断提高全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只有依靠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改善企业管理状况,搞好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要对财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政治思想教育,特别是加强财会人员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教育,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和会计工作水平,发挥会计人员在企业管理中的参谋与决策作用。 2.2 中小企业要加强自身资金管理 (1)中小企业要提高认识,把强化资金管理作为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的重大内容,贯彻落实到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由于资金的使用周转牵涉到企业内部的方方面面,企业经营者应转变观念,认识到管好、用好、控制好资金不单是财务部门的职责,而是关系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生产经营环节的大事。所以要层层落实,共同为企业资金的管理做出贡献。 (2)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资金运用产生的效果最佳,是企业财务管理追求的基本目标。为此,首先要使资金的来源和运用得到有效配合,比如绝不能用短期借款来购买固定资产,这样会造成借款到期而投入资金还未收回,势必要从另外渠道筹资来偿还短期借款,导致资金周转困难。其次,要充分预测到资金收回和支付的时间,比如应收账款什么时间可收回,什么时间可进货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否则,易造成收支失衡、资金拮据。最后,要合理地进行资金分配,要有必要的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二者有效配合,才能产生最佳经营效果。 (3)要加强财产控制。建立健全财产物资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对物资管理要建立规范的管理程序,堵住漏洞;对财产的管理要形成有力的内部管理制度和相互制约、相互支持配合的运行机制。在物资采购、领用、销售、及样品管理上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从制度上保证操作规范,堵住漏洞,维护安全。其次,财产的管理与记录必须分开,以形成有力的内部牵制,决不能把资产管理、记录、检查核对等一系列工作交由一个人来做。再次,要定期检查盘点财产,督促管理人员和记录人员保持警戒而不至于疏忽。 (4)要加强对存货和应收账款的管理。近年来,很多中小型企业陷入经营流动资金紧缺的困境,加强存货管理、应收账款管理是重要的解困措施,对存货要尽可能地压缩,过时的库存物资应避免资金呆滞,并以科学的方法来确定存货资金的最佳结构,从而保证全部资金结构趋向合理。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应力求加强对赊销客户的信用调研评定,定期函询核对已形成的应收账款,制定完善的还款期限与办法,严格控制账龄。对死账、呆账,要在取得确凿证据后,进行妥善的会计处理。 (5)加强中小企业的成本控制。搞好成本控制包括建立健全财务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建立健全账务处理程序制度;建立健全原始记录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计量验收制度;建立健全财产清查制度;建立健全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 2.3 加强中小企业投资管理 (1)规范项目投资程序。中小企业应规范项目投资程序, 实行投资监理, 对投资活动的各个阶段做到精心设计和实施。从投资方案的提出到项目立项,从投资方案的分析到投资方案的实施,中小企业可参照大企业,也可以自行制定一套规范化流程,并实行监控。 (2)回避投资风险。中小企业应尽量避免率先开拓市场。因为市场的开拓者通常需要有足够的资金实力,虽然开拓者率先进入市场,可以获得超额利润,但风险也会很大。跟随成功者的做法,不失为中小企业避免风险的有效方法。中小企业经营灵活、形式多样、适应性强,可根据市场变化较快地调整其产品结构,改变生产方向,甚至转行,从而较快地适应市场新的需要。同时,中小企业应以对内投资方式为主。对内投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对新产品试制的投资,中小企业的产品,其市场占有份额有限,企业拳头产品也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如果不断有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上市,同时又不断淘汰陈旧的老产品,这样可在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不败之地。如采用新技术引进更新产品试制,能节约投资,那也是应采取的一种投资方式。二是对技术设备更新改造的投资应当重视,如果企业的设备不是处于一种具有竞争力的状态,那么该企业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这种方式应作为企业的一种长期策略。三是人力资源的投资,尤其是管理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的拥有,是企业制胜的法宝。一方面可以采用招聘的方式引进人才;另一方面,通过对内部现有人员的培训来提高他们的技能和素质,不断进行知识更新、观念更新和技术更新,否则,原有队伍很快就会老化。因此,中小企业应以内部投资为主,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四是,要注意分散资金投向。投资多元化是现代企业降低投资风险、控制投资风险的有效途径。中小企业在积累了一定的资本,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之后,可以搞多元化经营,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从而分散投资风险。然而,这需要很高的投资和管理技巧。分散投资,既分散了精力,又分散了资金,投资者如果没有足够的精力加以管理,那么,投资分散化不仅不能减少,反而增加了风险。因此,企业分散投资,需把扩张的方向选择正确,然后才能运用多种投资工具,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 中小企业财务论文:试论中小企业财务外包问题的思考 【论文摘要】目前,业务外包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的普遍现象。中小企业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财务管理水平普遍较低。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然后从降低财务管理成本、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三个方面探讨了中小企业财务外包的益处;最后结合中小企业财务外包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提出了中小企业财务外包应该注意的四个问题。 【论文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外包;风险管理 财务外包是全球流行的公司财务解决方案,是财务工作专业化分工的产物。早在1991年,埃森哲与英国石油就达成一个财务外包协议,英国石油将北海油田几乎所有财务业务都交给了这家咨询公司。在埃森哲公司帮助下,北海油田的成本大大缩减。同时,这份协议也促使埃森哲推出了财务外包业务,其后许多西方企业纷纷效仿。在国内,财务外包尚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中小企业财务外包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中小企业也得到迅速发展。据统计,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近10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并提供了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在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具有较强的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具有经营机制灵活、资金占用少、投资省、见效快等特点。可以说,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力量。但是,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普遍低下,据有关部门统计,年营业额在500万元以内的中小企业,仅一半企业聘用专职会计,四成企业雇用兼职会计,还有10%的企业委托会计公司打理财务。如此局限于简单记账水平的财务管理,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具体而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有以下特点和问题:(1)不设置财务机构或财务机构简单。中小企业种类繁多、行业门类齐全、所有制多样化,经营规模普遍不大,员工人数少。相应地,组织结构也较为简单,有的企业不设置财务管理机构,有些企业财务管理机构很不规范,存在层次不清、分工不明确、兼职多等问题。(2)中小企业财务信息需求以内部为主,不愿花费太大的财务管理成本。大多数中小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统一,企业财力有限,融资能力低,控制风险能力不足,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这便决定了企业比较关注内部生产经营情况,对企业的市场价格、生产成本、费用结构等信息较为关注,以防范企业的经营风险。许多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往往重视市场开发,认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简单,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在财务机构设置和财务人员聘用上不愿花太大代价。(3)中小财务人员素质偏低。中小企业由于发展前景不明朗,在社会上的认可程度较低,以及较差的工作机会保障,使得其难以聘用到优秀的会计人员,会计人员知识结构老化、专业知识低浅,一些中小企业的会计人员没有接受过专门的会计职业教育。 二、中小企业财务外包的益处 业务外包是当前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现象,通过业务外包,企业可以整合、利用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充分发展自身核心竞争力,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企业应对环境快速变化的能力。财务外包是指企业将部分或全部财务工作委托给有能力的外部专业机构的活动。对中小企业来说,财务外包包括记账、纳税申报、提供专业财务咨询与建议等,中小企业财务外包的益处主要包括: (1)降低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成本。财务外包可以将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集聚到专业化的财务管理公司中,实现财务管理的规模效应,从而降低单个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成本。一方面,财务外包可以帮助中小企业节省财务软硬件设备的采购成本,维护成本和升级成本;另一方面,通过财务外包,将日常财务、会计工作,如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纳税申报以及部分投资、应收账款管理、筹资业务业务交由专业机构办理,企业不必再为此类业务设置专门机构和配备专门人力,降低了企业的人力成本。 (2)提高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质量。财务管理承包企业作为专门的服务机构,在技术、人力、硬件方面都有大量的投入,拥有专业的财务服务人员、丰富的财务管理经验和先进的财务管理方法。他们长期与不同客户合作,积累了丰富的财务管理经验。中小企业将部分或全部财务业务外包给这些机构,由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群体负责管理,有利于弥补企业缺乏高层次专业人才的缺陷,提高企业的财务信息质量,从而得到供应商、客户、政府部门等第三方的认可。在与外包方合作的过程中,中小企业能够分享到先进的经验和知识,有助于提高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 (3)使得中小企业专注于核心业务,提高核心竞争力。中小企业资金、人才等资源往往较为短缺,而且中小企业的管理层一般并不擅长财务业务,财务外包可以将中小企业管理者从不擅长的领域中解放出来,借用外部机构的专业优势来获得并挖掘外包环节的增值潜力,从而更多地关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集中资源来努力达到客户的要求,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三、中小企业财务外包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财务外包对于中小企业是把双刃剑,在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风险,包括财务信息泄密风险、过度依赖外包企业风险、成本控制不力风险等。中小企业出于成本的考虑,往往不愿或没有能力聘请大型的、专业水平高的财务外包服务企业,更是加大了其财务外包风险。为了降低财务外包的风险,最大限度地发挥财务外包的收益,中小企业财务外包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科学选择财务外包服务商。选择好的财务外包服务商是从源头上降低外包风险、避免合作失败的良好途径。中小企业在决定财务外包后,首要的问题是选择一个专业性强、社会信誉好、服务经验丰富、服务质量高的财务外包服务商。中小企业在选择服务商的时候,不应该只看价格而忽视质量,不具备好的业务素质的服务商所提供的财务信息给中小企业带来的麻烦,将使中小企业承担更多其他的成本。在具体操作上,中小企业可以结合自身情况,成立一个财务外包服务评价小组,建立简要的评价标准,对候选的财务外包服务商一一分析,确定最终的合作伙伴。 (2)合理确定财务外包服务范围。财务部门的一大特色就是涉及众多商业机密,企业经营计划、定价策略、客户资源,无一不是商业机密。部分财务外包服务企业或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可能会利用所掌握的财务信息谋取私利,给企业造成损失。西方企业的财务外包通常是将财务处理业务、财务报告编制和分析咨询业务的部分外包出去,但企业自身仍然保持着基本的和必须的财务控制环节和程序,并非把所有的财务工作都外包出去。中小企业在财务外包前应确定哪些业务需要外包,哪些业务只能由自己来做,尤其是部分涉及商业机密的业务。从目前来看,记账仍然是中小企业财务外包的主流,更高层次的财务外包涉及较少。企业在确定财务外包范围时,应全面考虑企业自身财务机构的实力、财务业务与企业战略的关系、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等因素,选择部分业务外包或全部财务外包。 (3)签订详细财务外包合同,明确规定双方责任、义务。财务外包是涉及中小企业长远、全面发展的战略问题,而外包服务合同是界定双方责、权、利的有效手段,也是鼓励和约束双方共同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凭证。由于我国目前的信誉体系还不够健全,需要依靠制度来培育信用、规范双方的行为。一般来讲,财务外包服务商的违约,对于中小企业的损失更大,不仅会遭受费用成本的损失,还可能导致企业相关财务信息和商业机密的泄露。因此,在实施财务外包前,一定要有详细、具体的外包合同,明确服务范围、价格、期限及双方责任与义务、财务收益分配和风险承担方式等,提高合作双方的违约成本。 (4)与财务外包服务商密切合作。作为中小企业,要认识到财务外包是关乎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工作,是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因此,中小企业要加强与外包服务商的沟通与合作,强化与外包服务商合作的深度,把外包服务商看成战略合作伙伴,实现利益共赢和共同发展。加强与外包服务商的沟通,可以使得财务外包服务商更加了解企业的情况和最新发展,从而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加及时、准确的管理建议。 总之,基于中小企业财务基础薄弱、企业资源短缺的特点,财务外包已经成为中小企业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但是,中小企业要通过科学选择外包服务商、合理确定服务范围、签订详细的外包服务合同、加强与外包服务商的合作等手段,降低财务外包风险。 中小企业财务论文:浅谈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优化 【论文关键词】中小企业 财务管理 管理目标 【论文摘要】我国企业绝大部分为中小企业。据统计,中国的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为2.9年,中小企业存在时间短暂是由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造成的,其中财务管理水平是重要的内部因素之一。文章从中小企业的特点与财务管理目标出发,针对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机构、人员、财务内部控制的现状,提出优化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若干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型企业的数量在不断增长,并已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主要力量之一。但中小企业也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它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我们认为,一个中小企业从其创立发展壮大的进程来看,其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企业经营者的发展战略,同时其内部的管理制度,特别是财务管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转变理财观念,创新理财手段,加大理财力度,提高理财水平,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尤显迫切。 一、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与财务管理的目标 1、特点 目前,我国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超过10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产值和利税分别占60%和40%,提供75%以上的就业机会。概括起来,中小企业具有几个鲜明的特点:一是规模小;二是数量多;三是生产经营灵活多变;四是总体上所有制结构较为单一,股份制企业少;五是更多地依赖产品的获利能力求得生存;六是管理水平不高。由于自身的规模小、资本小、技术构成低,受外部不利宏观环境的影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很难适应市场经济潮流,特别是加入WTO后很难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很难适应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 2、财务管理的目标 在新时期日益激烈的竞争市场中,中小企业只有生存才可能获利。所以要保证的是企业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大化是小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业务中所要达到的财务管理目标。小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实现,可确保职工劳动所创造价值的最终实现,保障债权人权益,为国家上缴更多的税金,等等。当然,小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时要受到法律法规制约,必须受一定社会责任的约束。 二、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企业法人代表财务观念淡薄 财务观念是财务管理的基础,观念的更新会带来管理水平的提高。而目前为数不少的小规模私营企业经营者,在经营中主要靠“拍脑袋”,财务管理对他们来说是个不可理解的概念。他们认为财务就是记账或算账。自己办的企业,只要平时记流水账,到年底结算有无盈利即可没有必要设立会计总账、分类账、明细账,没有必要按照《会计制度》要求进行会计核算和财务分析。因此,许多原始资料不提供给财务,把会计只当作纳税申报的工具,没有真正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 2、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不健全 我国一些中小企业虽然有一些会计管理制度,但因为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企业领导者集权现象严重。致使会计管理职责不分,越权行事,会计执行的随意性较大。同时中小企业因为大多是家族式的管理组织形式。会计组织通常采用垂直管理模式,管理跨度小,幅度窄,由于受规模、财力、人才的限制,中小企业会计机构中的岗位设置容易产生交叉重叠现象,影响会计人员职能的发挥,特别是不利于企业的内部控制。 3、财务控制薄弱 一是对现金管理不严,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有些中小企业认为现金越多越好,造成现金闲置,未参加生产周转;有些企业的资金使用缺少计划安排,片面考虑到季节价格波动,过量购置不动产,无法应付经营急需的资金,陷入财务困境。二是应收账款周转缓慢,造成资金回收困难。原因是没有建立严格的赊销政策,缺乏有力的催收措施,应收账款不能兑现或形成呆账。 4、缺乏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环境 由于中小企业组织规模较小,财务管理薄弱,加之信用等级低、资信差、抵押、担保条件有限,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也不到位,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有限。大量依赖贷款的融资方式,也使资本结构不合理,资本来源与资产占用搭配不匹配,隐藏财务风险。同时多年来,我国政府在政策体系上主要是重点扶持大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或上市公司。对中小企业没有形成系统的中小企业扶持政策体系。专门为中小企业制定的法律法规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很少。致使适用于中小企业的法律不够明确,缺乏必要的法律保护。 三、优化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措施 1、加强领导者的理财意识 企业领导者应认识到理好财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为企业管理职能部门应定期不定期对企业领导者进行理财知识培训,给他们提供创造学习的机会,并应把企业领导是否会理财作为考核企业领导者是否合格的重要指标。使企业领导者真正认识到,不会理财的领导者,不是一个合格领导者,不会理财的企业,是不能发展的企业。 2、完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公司财务部门应明确职能,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经营核算管理,厉行节约,合理使用资金,合理分配公司收入,积极纳税。构建完善的财务会计制度。如报销制度、财产管理制度、现金和银行存款的管理制度,应收账款的管理制度、成本分析制度、工资制度和福利制度。同时要规范各种财务行为,保证财务战略和财务规划的实施。建议建立以经济责任制度、追究责任制度、不相容职务和岗位制度为关键控制点的具有相互牵制和监督作用的财务内部控制机制。 3、加强财产控制 要建立有效的财务监督体系,保证企业已经制定的政策得到有效执行,在物资采购、领用、销售及样品管理上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堵住漏洞,维护安全。要加强对存货和应收账款的管理。加强存货管理,尽可能压缩过时的库存物资,避免资金呆滞,并以科学的方法来确保存货资金的最佳结构。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对赊销客户的信用进行调研评定,定期核对应收账款,制定完善的收款管理办法,严格控制账龄,对死账、呆账,要在取得确凿证据后,再进行妥善的会计处理。 4、优化中小企业的外部环境 需要政府建立健全保障民营中小企业健康成长的法律法规,贯彻落实好已出台的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严格执法,维护民企的合法权益,要改善民营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贷款决策程序,建立适应中小企业的信贷审批制度,简化审批环节,完善信用担保体系,降低中小企业融资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构建一个服务于民营中小企业的商业性担保为主体,政策性、互助性担保为补充的担保机构配套协作、运作规范的信用担保体系,切实为民营中小企业获取信贷担保支持。同时中小企业应关注政策的变化,主动与当地政府沟通交流,让当地政府感觉到其存在的重要性,要注重在市场上的形象,不偷税,不漏税,不污染环境等。 总之,财务管理工作贯穿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系统中最重要的子系统,是企业内部管理的核心环节。中小企业应通过建立健全内部组织结构,构建完善的财务制度,加强财务控制,稳健理财,来不断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作用。 中小企业财务论文:中小企业财务会计问题及解决方案 【摘 要】:我国中小企业数目众多,行业地区分布广泛,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中小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目标定位不明确,财务会计制度不健全极大影响其快速发展。本文对中小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存在问题从财务信息使用者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财务会计制度 委托 会计信息 一、中小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会计工作目标定位的不明确 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都制定了中小企业财务会计核算与财务报告规范,以加强中小企业会计管理。中小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确定,不仅直接涉及会计规范的价值取向和会计方法程序的选择,同时也有利于会计目标理论体系的完善。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相比,在规模、组织结构和资金来源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别,这些差别导致中小企业会计信息需求发生了一些变化。 (二)中小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不健全 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都是以股份制企业或上市公司为背景制定的财务会计规范,与中小企业的管理模式、生产模式和资金运行的模式差异较大,再加上中小企业会计核算研究和制度建立上的缺位,财会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限制,使中小企业的财会人员,不可避免地陷入选择适用性财务会计制度的困惑。 财会人员的双重受托责任,源自于委托关系,他要求财会人员同时维护所有者和经营者双方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履行核算控制和监督经营者的双重责任。按照我国现行中小企业划分标准,国有中小企业、集体企业、个体企业、乡镇企业、民营科技企业等均属中小企业之列,他们中的大多数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却浑然一体,企业所有者自行管理企业,也就是企业不存在委托关系。财务会计人员只接受所有者委托,监督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有无偏离原定的企业目标,确保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此时,却仍要求财务会计工作代表利害关系各方,保证为所有利害关系人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实践证明是不现实的,这是中小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又一困惑。 中小企业在会计制度方面正面临着漠视相关法规和制度,对财务管理的理论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同时还存在由于受到规模、财力和人力的限制很难进行内部控制,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要构建完善的财务会计制度,中小企业老板必须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进行必要的投资,聘请高质量的会计人员,会计出纳必须严格分人管理,控制资金风险。 二、针对中小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首先,企业内部管理需求不是中小企业财务会计的主要服务对象。财务会计是以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为导向的,虽然财务会计信息可以为企业经营者用来评价企业经营情况,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决策提供有用的参考,但由于经营者是企业的“内部人”,掌握着财务信息的生产和供给的权利,他们完全有能力也有条件从自己的决策需要出发,直接从企业取得比财务会计报告更为详细可靠的信息。如果以企业内部管理的信息需求为主导,则企业会计所披露的范畴就不再仅局限于对外报告的财务会计信息,还包含了管理会计等内容,不仅可提高会计信息的提供成本,更重要的是还易泄露企业的商业机密,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其次,税收征管需求也不适宜作为中小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主导。从会计信息使者的划分看,税收部门与投资人、债权人一样都受法律保护的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但是税收征管部门不是企业资金来源的提供者,及时足额缴纳税金只是企业向国家应尽的义务,是对企业开展正常经营活动的基本要求,把满足税收部门的信息需求放在主要位置,而忽视债权人等企业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对促进企业长期发展不利,企业也缺乏主动提供信息的内在动因。 综上所述,企业内部管理层和税收征管部门都不是典型的中小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中小企业的财务会计目标应定位于对促进企业长期发展有重要作用,且企业也有意愿向其提供信息的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债权人。债权人是中小企业最主要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目前中小企业向银行贷款融资困难有多种原因,但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对企业向银行贷款融资带来两个问题:一是银行无法精确的贷前判断;二是中小企业一般来说信誉度不高,风险较大,对其实施监控的成本较高。于是,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惜贷”就产生了。而从中小企业方面看,大多数中小企业习惯于保守,不愿泄露企业相关信息,却不知无意间扩大了外界,特别是银行对企业的不信任,这就造成了虽然目前政府已出台了多项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仍十分谨慎。因此,中小企业应抓住良好发展机遇,增强信息披露意识,规范会计核算,向社会特别是银行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降低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影响,逐步提高企业的资信水平,提高银行对企业贷款的积极性,从而加速企业发展创新的步伐。 中小企业财务论文: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分析 摘 要:在分析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现存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办法,希望对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财务控制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量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完成工业总产值、实现税利和解决就业人口分别约占全国总数的60%、40%和75%,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然而中小企业受各种条件制约,在获取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增强经营管理和理财能力等方面大都存在困难和弱点,而且由于其产出规模小、资本和技术构成较低、受传统体制和外部宏观经济影响等因素,使得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较大阻碍。 1 目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状况 目前,年营业额在500万元以内的中小企业,只有一半的企业雇用专职的会计人员,高达四成的企业用的是兼职会计,还有10%的企业用会计公司,只局限于简单记账水平的财务管理, 忽视了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管理思想僵化落后,使企业管理局限于生产经营型管理格局之中,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没有得到发挥,严重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由于受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和体制的影响,中小企业在加强财务管理方面也遇到了阻碍。例如,政策的“歧视”使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不能公平竞争;地方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大量的干预,使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 短期化;财务管理受企业领导的影响过大;等等。 2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内部财务控制薄弱。 中小企业受规模和人员素质的限制,财务控制存在以下弱点:①存货控制薄弱,造成资金呆滞。很多中小企业月末存货占用资金往往超过营业额的两倍以上,造成资金呆滞、周转失灵。②应收账款周转缓慢,造成资金回收困难。原因是没有建立严格的赊销政策,缺乏有力的催收措施,应收账款不能兑现或形成呆账。应收账款控制不严,造成资金回收困难。③对现金管理不严,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有些中小企业,认为现金(包括银行存款)越多越好,造成现金闲置,未参加生产周转;而有些企业恰恰相反,资金使用没有计划,大量购置不动产,无法应付经营急需的资金,陷入财务困境。4、重钱不重物,资产损失浪费严重。不少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很重视对现金的管理,收支严格,保管妥善,出了差错及时查找。而对原材料、半成品,固定资产等的管理却不严,保管不善,出了问题也无人查找,资产损失浪费严重。 (2)管理模式僵化,管理观念陈旧。 中小企业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这种模式势必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负面影响。而且,中小企业大部分属于个体、私营性质,企业领导者集权力于一身,并且对于财务管理的理论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致使其职责不分,越权行事,造成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控不严,会计信息失真等。企业没有或无法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即使有,也很难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另外,受到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质方面的限制,管理思想落后。有些企业管理者基于其自身的原因,没有将财务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有效机制中,缺乏现代财务管理观念,有些企业到现在还采用传统的手工记流水账,没有建立一整套完整的财务管理体系,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它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3)资金短缺,融资困难。 资金紧缺是困扰中小企业的老大难问题。其主要原因:第一,中小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及其高倒闭率,加上它在市场变化和经济波动中显现的脆弱性,造成中小企业信用等级低,资信相对较差。第二,国家没有专设中小企业管理扶持机构,国家的优惠政策未向中小企业倾斜,使之长期处于不利地位。第三,政府对银行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缺乏鼓励措施,导致银行缺乏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第四,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许多企业缺乏有关财会信息的书面或计算机存储的资料,导致金融机构不愿发放贷款。此种现象在我国中小企业中比较普遍。 (4)投资盲目,缺乏科学性。 由于中小企业投资所需资金短缺,在投资过程中追求短期目标,很少考虑扩展自身规模,致使其在投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盲目性,有些企业管理者甚至在做投资决策时,没有做项目评估,只凭个人经验和想象做决策,投资方向难以把握,资金浪费较大。 3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解决办法 我国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是由宏观经济环境和自身双重因素造成的,因此,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须从政府和企业自身两个方面寻找对策。 首先,政府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尽快制定或完善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 (1)国家应针对中小企业的经营规模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资金经营的能力差等致使它在市场融资中资信很低的特点,制定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并给予适当的扶持。如日本的《中小企业基本法》和《中小企业现代化促进法》、美国的《中小企业法》和《公平执行中小企业法案(1996)》等。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值得欣慰的是,我国也于不久前出台了《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据悉,由九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起草的《中小企业促进法》不久将出台。 (2)成立中小企业基金。包括特定用途基金、担保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互助基金等,其资金来源可以是各级政府金融机构及中小企业的入会费,管理上实行基金封闭运行,集中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3)加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是以服务为宗旨的中介组织,不能以盈利为主要目的,担保费的收取,不能以增加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为代价。不久前,国家经贸委、国家工商总局、财政部等10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就引导中小企业增强信用观念,改善其信用状况以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以及加快我国社会化信用体系的建设步伐。这标志着我国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社会化信用体系建设开始启动。 其次,中小企业应不断完善自身建设,加强财务监管,并进行科学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 (1)强化内部财务控制,加强资金管理。 ①加强财产控制。建立健全财产物资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在物资采购、领用、销售及样品管理上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堵住漏洞,维护安全。财产管理和财产记录一定要分开,形成有力的内部牵制,不能把财产管理、记录、检查核对等一系列工作交由一个人去做。定期检查盘点财产,督促管理人员和记录人员保持警戒而不至于疏忽。 ②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资金运用产生最佳的效果。为此,首先要使资金的来源和使用得到有效配合。比如决不能用短期借款来购买固定资产,以免导致资金周转困难。其次,要充分预测资金收回和支付的时间,如应收账款什么时间可收回,什么时间应进货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否则,就容易造成收支失衡、资金拮据。最后,要合理地进行资金分配,使流动资金与固定资金两者有效配合。 ③要保持适当的流动能力。中小企业在改善资本结构的同时,在资金运用上,要维持一定的付现能力,以保证日常资金周转灵活。日常应十分重视存货的控制,以及应收账款等的管理。 (2)加强财会队伍建设,提高企业全员的管理素质。 目前,因为中小企业财务基础薄弱,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又受制于领导,无法行使自己的财务监督职能,而且,企业领导的法制观念淡薄,忽视财务制度、财经纪律的严肃性和强制性,致使不少中小企业会计账目不清,信息失真,财务管理混乱;企业设置账外账,弄虚作假,造成虚盈实亏或虚亏实盈的假象,企业领导营私舞弊、行贿受贿的现象时有发生。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更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企业应加强财会队伍建设,对财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政治思想教育,增强财会人员的监督意识;加强全员素质教育,从企业领导做起,不断提高全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只有依靠企业全员上下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改善企业的管理状况,搞好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促进企业健康向上的发展。 (3)加强投资项目分析,降低投资风险。 在投资决策中应以对内投资方式为主。对内投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对研发新产品的投资,②对技术设备更新改造的投资,③对人力资源的投资。目前应特别注意人力资源的投资,从某种角度说,加强人力资源的投资,拥有一定的高素质的管理及技术型人才,是企业制胜的法宝。实行多元化经营,分散投资风险,降低投资风险。应规范项目投资程序。当中小企业在资金、技术操作、管理能力等方面具备一定的实力之后,可以借鉴大型企业的普遍做法,规范项目的投资程序,实行投资监理,对投资活动的各个阶段采取实施跟进战略,规避投资风险。
大数据方面论文:大数据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改革 一、大数据概述 大数据,也可以称之为巨量资料,指的是一种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的数据,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撷取、管理、处理,也无法整理为有助于企业经营决策的资讯[1]。大数据具有数据量大、数据种类繁多、处理速度快、价值密度低等特性。大数据的特点为电子商务带来了更多的技术创新与商业契机,受到国内电商的广泛关注。以阿里巴巴为例,该公司迈出了大数据应用的第一步,构建了“淘宝数据魔方”,开放网站所有的交易数据,把数据利用和分析做到极致。 二、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现状 在传统的电子商务教学模式下,理论脱离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固守传统的教学方案,与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相脱节;其次,课程内容不够新颖,只注重传统知识的讲授,没有加入专业前沿问题的探讨;最后,教学模式脱离实际,以理论传授为中心,忽略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利于培养实用型人才。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大数据背景下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需要,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三、大数据时代对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的新要求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带动了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对电子商务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予以关注。 (一)对数据收集处理的新要求 在大数据时代下,数据信息量急速增长,在数据的收集方面,庞大的信息量已经远远超过了企业的信息基础架构的承载力;在数据的处理方面,对数据实时处理的要求,远远超过了企业现有的计算能力;在数据的挖掘方面,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变得极为困难,增加了大数据应用工作的繁重性。由此可见,大数据应用于电子商务面临着收集和处理的困难,这就要求在电子商务教学过程中,引入数据仓库、数据挖掘、OLAP等先进的理念,构建数据仓库来装载庞大的信息量,采用数据挖掘技术从海量的信息中找到价值量大的内容,利用OLAP技术对大数据进行多维分析,以克服大数据应用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二)对人才专业技能的新要求 企业将大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后,往往不能直接将其作为管理决策的依据,仍然需要电子商务人员凭借专业知识,对数据进一步分析,将其转化为对管理决策有价值的信息。基于此,许多电子商务企业正在积极部署大数据战略计划,不断引入数据分析人才,创建大数据研发团队,从技术的软层面真正解决大数据的挑战[2]。由此可见,仅具有收集处理大数据的能力是不够的,对于大数据的分析能力才是电子商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在电子商务的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授课的过程中,除了传统理论知识的灌输,还应将电子商务领域中最前沿的课题引入课堂,使得理论学习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满足企业的现实需求。 (三)对课程培养方式的新要求 面对庞大的数据量,电子商务仍然在原有的平台构架中运行,容易造成架构不稳,随时可能出现数据资源及系统资源不足的实际问题,导致平台操作缓慢不畅。因此,为了保证平台的正常运行,时时监测系统的运行状况、对系统构架进行现场维护尤为重要,并且需要针对平台出现的具体问题,制定与其相适应的操作方案,而不是理论知识的生搬硬套。由此可见,大数据在电子商务应用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系统故障等突发性问题,这就要求在电子商务的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讲授课程的同时,引导学生到企业中进行实训,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敏捷度,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大数据环境下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改革思路 针对当前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现状,结合大数据时代对电子商务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可以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授课方式等三个方面对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提出改革思路。 (一)优化课程设置,引入商务智能技术 在课程设置方面,电子商务专业应该迎合大数据发展的需要,引入商务智能等前沿课程。相应的增加数据仓库、数据挖掘、OLAP等相关课程,引导学生构建数据仓库收集数据、采用数据挖掘处理数据、利用OLAP分析数据,使电子商务专业向智能化方向发展。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学生可以掌握更多的商务智能技术,从而增强收集、处理、分析数据的能力,以解决企业在大数据应用过程中面临的困难。 (二)调整课程内容,注重前瞻性与新颖性 在课程内容方面,教师在讲授基本理论的同时,还应补充电子商务前沿问题,注重教学内容的前瞻性与新颖性。在大数据时代下,教师需要以互联网为基点,对电子商务中出现的新理念、新思维加以研究,在此基础上,以“互联网加思维”的方式,对电子商务的授课内容合理设置,以提高教学质量[3]。通过调整课程内容,学生可以了解本专业的前沿问题,掌握研究问题的新方法,发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从而迎而合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需要。 (三)改进授课方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授课方式方面,可以引入产学研模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产学研模式是一种全新的人才教育方式,在开发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的同时,能够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学生在知识应用方面的能力得以提高[4]。以产学研模式为基础,以实际工作岗位为纽带,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环境,还增加了与知名企业沟通交流的机会。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可以提高各方面的能力,成为新时代下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 五、结论 在大数据背景下,电子商务在企业的应用面临新的挑战,电子商务人才需要提高专业素养以满足企业的需要,电子商务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在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改革中,通过优化课程设置、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授课方式,学生可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成为信息经济时代下的复合型人才。 作者:孙婧豪 刘吉成 颜苏莉 单位: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大数据方面论文:云计算技术在医疗大数据挖掘平台的应用 1前言 在海量数据时代环境下,以往的主流软件工具已经无法满足大规模数据的存储和计算要求,对于医疗行业来讲同样面临着大数据的挑战。云计算和大数据是相辅相成的,云计算技术为海量的、复杂的、多样化的大数据的存储和计算提供了有效平台,该平台下的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在不受其他因素影响的条件下快捷地收集到可靠真实的医疗信息,而且云环境下的数据集存储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进一步优化了数据挖掘模式。 2大数据与云计算 随着医疗信息化的发展,医疗数据规模迅速扩大,数据的种类和数量的变化令人难以置信,不论是病理分析图还是医疗影像都产生了大量的医疗数据。区域医疗数据虽然是医疗大数据的组成各个部分,但其数据来自百家医疗机构和百万人口的区域,一个患者的信息资料要保留50年以上,而且数据量呈不断增长趋势。医疗数据中每个患者的数据不仅包括临床诊断以及用药建议、医疗影像以及分析决策、(非)结构化文档,还包括患者大量的在线实时数据,仅仅一个社区医院就可以生成多个TB级甚至PB级的(非)结构化数据,所以说海量医疗数据名副其实。云计算技术是被称为是21世纪的技术和商业革命,如今已成为IT行业主流技术。云计算技术是在大数据环境下数据存储、数据计算以及数据动态分析要求越来越高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基础构架和商业模式,该模式可以为用于提供便捷的、快速的、可用的、足量的计算资源,并且用户按照用量付费,只需要进行少量的管理工作以及与云计算供应商进行必要的互动。云计算技术是在大数据背景下产生的,对于云计算来讲,大数据是一种重要应用环境,而对于大数据来讲,云计算则是其IT基础和驱动力,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随着大数据规应用的广泛推广,云计算技术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在医疗数据规模以几何级形式增长的情况下,数据挖掘平台是医疗数据中病历数据、诊断检验数据、影像数据等内在数据得到有效应用的关键所在,所以基于云计算的医疗数据挖掘平台是医疗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3云计算在医疗数据挖掘平台中的应用分析 数据挖掘技术的概念可定义为“从大量数据中获取有效的、新颖的、潜在有用的、最终可理解的模式的过程,能够发现隐含在大规模数据中的知识,从而指导决策,主要涉及特征化、区分、关联或相关分析、分类、聚类、演变分析等。”数据挖掘在金融、交通、军事、电子商务、医疗等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相同其他领域,医疗领域中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有很大不同,因为医疗数据包括患者诊疗过程中的所有相关信息资料,例如诊断记录、影像资料、治疗决策、用药方案等等,这些数据除了包括结构化数据之外还包括大量的非结构化数据,因此医疗数据挖掘的应用效益和收获最大。基于医疗数据的复杂性,医疗数据挖掘也存在极大难度,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诊断记录、治疗决策、护理过程等复杂的医疗程序导致了医疗数据的海量性特点;二是医疗数据类型多样化,不仅包括数值型数据,还包括图像、语音、视频等等类型数据。总之,医疗数据的海量性和异构性为医疗数据挖掘带来极大难度,需要具有强大数据处理能力的技术提高数据挖掘的效率和准确性,这就是云计算。 3.1基于云计算的医疗数据挖掘平台架构 云计算是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商业模式,其强大的数据存储、数据处理以及数据管理能力让大数据丰富的信息积淀不再是镜花水月,云计算在改变计算机运行模式的同时也正在改变这个世界。云计算以及其分布式结构是实现云构架的重要途径,云计算的应用实现了网格计算并行计算、分布式计算等概念,通过互连的计算机来完成计算任务,并根据应用需要获取各种资源和服务。中国电子学会将云计算技术定义为“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大众参与的计算模式,其计算资源(包括计算能力、存储能力、交互能力等)是动态、可伸缩、被虚拟化的,并以服务的方式提供”。云计算环境下的医疗数据挖掘平台的设计结构主要包括云计算环境、数据采集、数据清洗以及并行分析4关键个部分。海量数据挖掘技术对云计算的应用主要是其低成本分布式并行计算环境,云计算的应用不仅极大减少了应用成本,同时也为海量数据挖掘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和途径。 3.2云计算环境下的医疗数据挖掘的应用 医疗大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主要表现正在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医学图像挖掘、生物信息学研究以及促进公众健康等方面。1)数据挖掘技术在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云环境下的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得到大幅度提升,这使医疗数据中非结构化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分析是难题(例如图像分析和识别技术),对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功能的进一步优化提高系统智能性。可以为医生对患者的诊疗提出有效建议,同时也可以将诊疗医生的大部分工作内容和时间流向护理人员,让医生摆脱繁琐咨询,有利于规范医疗工作流程,提高诊疗效率。2)医学图像挖掘:医学图像时医疗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医学图像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价值越来越高,例如CT、MRI、PET等等影像学资料为人体各种疾病或者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效手段。3)生物信息学-DNA分析:生物学研究领域开展的基因组计划产生了大量的基因组信息,基因信息的识别以及鉴定是基于工程的重要研究内容,将高效的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基因工程有利于进行基因信息分析,可挖掘潜在的更高价值的信息,为基因工程的研究提供决策支持。4)促进公众健康:利用医疗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对传染疾病进行快速检测,对疫情的发展态势进行实时监测、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应对策略。另外,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建立可以覆盖全国的患者电子病历数据库并及时准确地提供公众健康咨询,提高健康风险意识,这将有利于改善公众健康监控,降低传染病感染率,创造了极大的社会效益。 4结论 云计算在医疗行业的应用是大数据时代医疗信息化的必然趋势,云计算作为一个新型资源共享平台为医疗信息应用提供了低成本、高质量的资源和服务,而云计算环境下的医疗信息服务也将新的建设平台。随着数据挖掘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时代环境下的医疗大数据挖掘技术数据处理能力将会进一步提高,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人类。 作者:林枫 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骨伤科医院 大数据方面论文:大数据时代微企网络安全防范分析 近几年,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时代,以大数据为代表的科学信息技术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一点点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各种云物流、物联网、云计算等大数据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然而,近几年随着大数据时代信息的来临,信息安全问题、数据泄露问题开始频有发生,对于一些微商企业,信息技术是其发展的载体,大数据是其制定方针政策的重要来源,而信息泄露问题的频频发生,在损害其利益的同时,也为其发展带来了许多困扰,大数据时代,微商企业的发展需要对网络安全进行防范。 1概述 大数据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巨量的资料,具体是指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高增长和多样化的信息资料。在新时代,大数据的广泛被应用为一些微商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数据支持与发展机遇,大数据推动了信息技术发展,同时也为微企的发展带来许多问题。 2微企网络安全现状 2.1计算机网络安全意识不足 大数据时代,人们需要加强对网络安全技术的保护意识,虽然在大数据的安全防范上拥有一些严密的防范程序与防范手段,但是,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一些用户仍然缺乏安全意识,很多用户在各种网站登录的用户名与密码非常的简单,有的甚至是多个网站登录使用的都是同一个用户名与密码,并且在登录时不设置安全口令,在一些公共场合随意地登录公用WiFi,并在使用公用WiFi的情况下进行网上金钱交易,通常会给一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盗用客户信息与银行可信息,这对用户自身信息的维护与金钱的保护非常不利,一些非法的黑客很容易从用户的登录信息中获取用户身份具体信息,进而对用户造成许多不同程度的伤害。 2.2管理制度的落后 在实际对网络安全维护的过程中,由于管理制度的缺乏对网络安全造成的问题是在管理中涉及到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大数据时代,微企开始慢慢走入人们的生活,作为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在微企购买到自己需要的各种商品与生活用品。用户在购买商品时,需要在购物网站注册一些诸如姓名、年龄、性别、家庭住址、银行卡账号等各方面的身份信息,微企网站管理者可以很轻松地获取到网站用户的各种信息,由于缺乏管理制度的约束,管理人员对网站疏于管理,对于用户信息没有进行及时的维护与权限保护,导致一些非法分子有机可乘,利用一些非法的途径盗取用户的身份信息,进而给用户造成很多不必要的困扰与财产损失。 2.3计算机病毒对微企网络安全的危害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对网络信息的处理上,网络技术人员研发了许多新的防毒软件,对用户的计算机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保护,但是,任何的防护措施都不是绝对安全的。防毒软件在不断更新的过程中,病毒软件开发者为了进一步获取用户信息,也对病毒软件进行了非法改进,为其穿上合法的内衣,对各种病毒的开发与散播呈现出了多种多样的形态,进一步对用户计算计与身份信息造成了威胁,计算机病毒通过各种不一样的形态与方式,无孔不入,用户在进行网络浏览时,在不知不觉中计算机可能就被病毒侵害,而目前,网络上一些病毒对大数据的侵害攻击程度也在不断加大,并且对大数据进行攻击程度也在不断加大,集中对用户的各种信息进行盗取。通常,计算机被病毒侵入可能会使之整个运行系统瘫痪,而对于一些在微企网站有过交易信息的用户来说无疑会造成身份信息泄露、造成其财产信息无法得到保障等后果。 2.4网络自身的系统漏洞 就网络自身系统来说,一般计算机网络系统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某些漏洞。一些软件设计人员为了给自己提供方便,通常会给自己的软件设计“后门”程序,这种做法当然也会给黑客带来一定的方便,而倘若这些漏洞被利用,后果可能不堪设想。一般用户在使用各种程序以及硬件的过程中由于一些人为的因素,也可能会对网络系统造成漏洞危害。微企是以网络技术为发展载体的,当网络系统由于用户自身使用不注意而造成漏洞危害时,其破坏性往往是非常强大,这些漏洞的存在给许多不法分子盗取用户信息的机会,进而对用户自身造成危害。 3微企网络安全防范措施 3.1加强网络安全意识,提高网络技术 加强网络使用安全防范意识,提醒用户在登录购物网站时一定要避免在网站登录时设置过于简单的用户名与密码,尽量使用数字、字母等相组合的登录密码,同时避免在多个网站登录使用同一个用户名与密码,并且要不定时地更换密码,提醒用户在登录网站时要设置安全口令,对自己网络路由器的设置,在设置时要尽量选用不同用户使用不同的访问权限方式,在公众场合不要随意登录公用WiFi,并且不要随意使用公用WiFi进行金钱交易,以免造成个人银行信息泄露,进而导致金钱利益的损失。加强对网络管理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管理人员在对网站信息进行管理时要具有充分的责任意识,并且需要具备一定的网络信息管理技术,在发现有非法分子企图盗取用户信息时能够及时地找回防护措施,提高管理人员网络技术,可以为微企网络大数据的发展提供一个网络技术的保障,技术保障对微商企业未来网络技术的开发与发展具有具有重要意义。 3.2完善计算机网络管理制度,提升微企用户信誉度 在社会主义国家,每一行每一业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任何企业的发展与管理都需要制度的协调与规划,建立健全网络管理制度,加强对网络技术、软件的管理,建立一个有体系有制度保障的网络信息管理环境。实行规范化管理,对于一些与管理技术无关人员要杜绝他们接触任何与网络管理信息相关的计算机、路由器、信息管理平台等,将用户信息泄露的几率降到最低点。完善网络管理制度,对管理过程中出现工作人员为盈利出卖用户信息的行为,根据相关管理制度予以严厉处罚。 3.3加强网络病毒的治理与防范 在大数据时代,网络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网络病毒,一定程度上对微商企业的发展造成了困扰与隐患。对计算机网络的治理与防范需要采用一种积极且又强硬的态度,首先,可以加强对计算机防火墙的部署工作,将那些对网络安全造成危害的不安全因素排除在外,进而提高网络环境的安全性。同时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网络管理人员需要定期地利用特制杀毒软件对所使用的计算机网络环境进行杀毒处理,并且及时地对杀毒软件进行更新处理,确保杀毒软件能够及时地识别出对计算机网络安全具有威胁的病毒软件。 3.4加强对网络系统漏洞的修复 大数据时代,网络技术发展速度飞快,网络世界变化日新月异。计算机网络技术更新速度极快,在这速度的背后相应的也隐藏着许多的问题与漏洞,计算机网络系统在不断更新的过程中需要确保整个网络系统的安全性,计算机系统的网络修复能力以及正常运营效果。加强对网络技术系统的修复,需要避免网络病毒的攻击定时修复补丁,提醒微软用户不定期地下载新型的漏洞修复软件,及时地安装漏洞修复软件,通过这些防范措施,加强网络系统的漏洞修复工作。 4结语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微商企业的发展是一次机遇同样也是一场挑战,大数据时代下的微企发展之路更为艰难,微企需要在技术更新、软件更新、信息监督、漏洞修复、安全管理等各方面严格进行管理为企业发展创造动力,大数据时代下的网络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微企网络安全问题涉及用户各个方面,大数据时代的微企网络安全问题不仅需要专业人员的技术指导与管理,同时,作为网络信息技术的使用者,需要提高自身的网络安全意识,为建立健全网络信息技术,为营造一个良好的微企信息网络环境而不懈努力。 作者:李瑞 李栋 单位: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 大数据方面论文:大数据时代下合同管理标准化研究 一、概述 西方有句谚语,财富的一半是合同,合同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大数据时代下的经济活动具有种类繁多、数据量大等特点,这需要企业的管理者具备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合同管理贯穿经济活动的整个流程,合同管理能力的高低则是管理者流程优化能力的重要体现。合同管理具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作为商务活动的集合,包括前期考察、调研、谈判、拟定文本、签订等环节;二是对经济活动的监督与控制,是企业风险控制的重要环节,包括对合同履行风险的控制,以及合同各环节的参与者的监督。利用标准化的管理方法进行企业合同管理,可以更为有效地避免签订对企业不利的合同、提高合同管理工作效率。 二、当前合同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管理者对合同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多数企业管理者重生产、重订单、轻管理,尤其对合同管理不够重视,有的企业没有相关的合同管理制度,有的企业没有专门负责合同管理的部门或管理人员,有的虽有相关合同管理制度及合同管理部门,但管理混乱或无序。企业管理者对合同管理工作的无视或不够重视,造成合同管理工作主题缺失或管理无序。 2.合同审核不严,缺乏风险控制机制。由于很多企业没有专门负责合同审核的法律事务部门或企业法律顾问,有些企业设立了法务部门,但企业法务部门的法律顾问和各有关人员在合同管理中的具体责任和权限的规定不够明确,不能充分或有效地发挥其作用。如在合同谈判和签订时把关不严、合同条款表达含糊、法律或合规性审核不够严格、合同履行监督不到位等问题,将会给企业经营带来潜在风险。 3.合同的管理和履行效率低下。企业缺乏高效、科学的合同管理制度及审核程序,合同的洽谈、起草、审核、签约、履行等环节无法紧密衔接,造成合同管理无序混乱,合同履行效率降低;合同履行过程中缺乏准确高效监督及反馈程序,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消极影响。 4.缺乏标准化管理体系。没有制定涵盖合同起草、谈判、审核、签订、履行、监督的合同管理制度和统一的合同编码体系,使合同管理缺乏制度依据;没有按照一定的程序对履行合同条款的能力进行评审,对于企业常用业务合同进行文本格式化和通用条款优化等标准化工作没有开展。 三、合同管理标准化的必要性 合同管理也是一门科学,要尊重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在大数据时代下,合同管理亟待建立科学的标准体系,使企业合同管理标准实用可行。 1.推行合同管理标准化是经济和时展的客观要求。各种经济合同客观地反映着生产和流通的现实经济情况,它作为联系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环节的纽带与桥梁,在保障生产生活、经济发展顺利进行,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进行,混合所有制和大数据引领经济发展新时代的到来,企业改革和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各经济体之间的联系愈加活跃,经济合同的数量也随之增加,构成了大数据时代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元素,社会经济和时代的发展,就客观地向我们提出了合同管理标准化的问题。 2.合同管理的现状是推行合同管理标准化的潜在动力。由于非标准化合同管理带来诸多问题,给经济合同的审核、履行、监督等环节带来很大困难与不便。要做到提升经济合同的履约率,减少合同纠纷,减少合同管理方面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必须实施合同管理的标准化,大力推行合同管理制度化、编码体系的标准化、内容条款规范化,以及合同文本格式统一化。 3.合同管理标准化是降低合同管理沟通成本和提升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通过合同管理的标准化,可把合同管理的各项业务活动内容、业务间的衔接关系、各自承担的责任、工作程序等用标准的形式加以明确,这样可以使合同管理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大大提升合同管理工作的效率。 四、合同管理标准体系的模式 企业合同管理纷繁复杂,在大体上可将标准体系划分为管理和操作两个层面: 1.管理层次包括《合同分类编码体系》、《合同审核管理标准》、《销售(采购)合同管理标准》、《特殊合同类管理标准》等标准,这些管理标准分别对合同分类编码及各类型的合同在拟定、审核、签订及履行全过程中的管理部门及其职责、管理方式及程序等做出明确规定。 2.操作层次包括《合同格式文本标准》、《合同要约推荐标准》等标准,格式文本是企业结合自身业务特点,一般在积累总结经济活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完善的,完备成熟的格式文本不仅可保护自身合法权益,还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五、合同管理标准化的具体措施 1.合同管理制度的动态化。制度是基础,没有制度,任何管理工作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合同管理工作亦是如此。任何企业都要建立健全适合于自身的的合同管理制度。首先要看有没有合同管理制度,其次要看合同管理流程有没有严格按照合同管理制度执行,最后要看现有的制度是否适应目前的企业合同管理,若不适应,则要对制度进行修改,将合同管理制度纳入动态化管理,合同管理制度要随着合同管理工作的发展、管理范围和形势的变化而改进,不能一劳永逸,更不能让制度成为制约合同管理工作的瓶颈。 2.合同编码体系的清晰化。一个企业的合同的编码体系一般包括合同承办部门的代码、合同签订日期、合同序号、合同分类等,在合同编码体系中,合同承办部门代码和合同分类较为重要,一个能够清晰地表达了合同承办的主体,一个能够清晰地反映合同的类型,合同承办部门代码一般以部门英文缩写或部门在企业的习惯性代号作为编码,合同分类一般按照合同的经济性质分为销售合同、采购合同、技术合同、担保合同等,合同分类看似简单,但直接关系到合同处理的方法,如果处理不好,会为以后的合同管理流程带来很多不便。 3.合同审核流程的层次化。企业的合同管理要有一个明确的合同审核流程,审核流程要分类制定,各审核人员要责权清晰,层次分明,将一般合同、重大合同、特殊合同审核和签订的权限具体化,由于合同履行和监管也大多是由合同审核的参与人负责,通过完善合同审核流程,将合同审核流程层次化,进而明确各层次在合同管理中的权限与职责。 4.合同档案管理的日常化。合同管理中的档案管理工作极为重要,它是一个与合同管理相关数据的归集、整理的过程,在大数据时代,合同数据更加复杂,应当更加重视合同档案管理工作。合同承办人或者合同管理人员要按照合同管理的相关规定主动收集合同相关数据,包括合同签订前的项目审批文件、考察、咨询、谈判会议记录、法律及合规性审核等材料,合同履行过程中的标的物签收、核验、合同变更等材料,合同履行后的经济效果评价、合同总结等材料,形成完备的合同管理档案。合同档案要纳入常态化管理,做到合同管理数据随产生、随收集,做到洽商记录不过夜、合同备案和审核意见表填制不过夜。 5.合同管理相关岗位的互控化。合同管理相关岗位的工作是一个互相衔接、联动的体系,每个岗位虽然分工不同,但对其他岗位都有纠错、互控的责任和义务,这样才能相互促进,提升合同管理的水平。 6.合同文本的格式化。合同文本的格式化首先以合同法为前提,尤其是格式化合同涵盖了法律规定的主要条款,在客观上起到了法制宣传的作用,提高合同参与者的法律意识和履行合同的自觉性,加强合同文本格式化的普及,也可大大减少经济合同纠纷。 7.合同管理的信息化。在大数据时代,信息化是提升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合同管理标准化的重要保障,要应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加强合同管理工作,开发适用企业自身的合同管理软件系统,加强合同处理流程的信息化,不断提升合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六、结束语 企业要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和合同管理规范的需要,制定出适合自身的经济合同管理体系标准,同时,要充分发挥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提高经济合同的管理水平,更好地适应大数据时代下的现代化经济交流。 作者:陈杨 宋晓庆 靖哲 单位: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黎明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京兴国际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大数据方面论文:大数据背景下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分析 1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之概念界定 大学生社会实践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认识其重要性,并在实际工作中切实加以落实,应该说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大学生社会实践,一方面加强了他们相应专业学科技能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大学生将专业学科技能和社会实际需要相结合,为以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鉴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高等院校一定要在其中发挥良好的组织协调作用,积极探索社会实践的各种模式,尤其要重视和社会发展形势变化相结合,推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新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来,更好地为大学生教育服务。 首先研究生和本科生相比,各方面表现更加成熟,他们在基本心态、突发问题处理、适应性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因而相应的对社会实践的看法和应对方式上都有了很大的不同。本科生的社会实践更多抱有一种应付的心态,游玩的心态,想着无所谓只是出去增长点见识、增加点阅历,遇到问题很容易退缩而不是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他们并没有认识到社会实践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而研究生的社会实践,一方面和其专业知识有了更加紧密的结合,另一方面也是锻炼以后走向工作岗位后的实际问题处理能力,因而带有更强的目的性、实用性,相应的也就更加认真更加重视了。同时本科生社会实践的最终成果大多是一个心得体会而已,但研究生的社会实践则要提交相应的社会实践报告,甚至有调查问卷,的要求等等,特别重视对于其社会实践成果的要求。 其次,作为医学研究生,和其他专业研究生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医学院研究生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实验、临床实习。实验、临床时间占去比较多,社会实践的开展多集中在第一学年的暑假。因此,为了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机会,并将实践成果服务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社会实践大都设计比较缜密,将实践的地点放在基层,将自己在学校中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基层群众的具体需求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检验自己、提高自己。通过在基层的医疗卫生实践经验,医学研究生可以了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疾苦,了解国家医改政策在基层的实施现状,从而能够为国家医改建言献策,加快其成为合格的医学人才。明确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的自身特点,这是我们加强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管理和创新的基础。上述研究生和本科生相比的特点,医学研究生和其他专业研究生相比的特点,这两方面内容还是比较容易把握的,比较困难的是在当前大数据背景下利用云计算、互联网等数据分析技术,对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的相关数据信息加以有效分析整合,从而提出新的社会实践模式改革与创新,保障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的长期有效发展。 2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 首先,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学校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缺乏全局设计、相应的激励和考评机制,专业导师对社会实践的指导力度不够,学校各级研究生管理部门对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开展情况和实际效果缺乏有效的指导,多数高校用于社会实践的经费不足,难以满足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实际需要,不利于社会实践活动长期稳定开展。其次,社会参与度不够,大部分的医学院校缺乏稳定的,与专业结合度高的社会实践基地,与当地的企事业单位缺乏长期的合作,往往会挫伤指导老师和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这也是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开展的制约因素之一。最后,医学研究生课程、临床实践和科研压力大,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参与社会实践。由于地域和经费等方面限制,医学研究生的社会实践长期在固定的地域内开展,且活动形式单一重复,多以义诊结合问卷调查,不同时期开展的调查内容也容易出现重复,即内容和形式没有创新性,学校实践活动的开展是孤立的,没有统一可供社会、学校和研究生参考共享的数据平台。面对目前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在国家全面推动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大环境下,医学院校利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推动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的个性化和数据化,从而解决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存在管理脱节、课题设计不够新颖、不够深入,社会、学校和研究生之间相互孤立等问题。 3大数据背景下的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发展对策 大数据是一般软件工具难以捕捉、管理和分析的海量数据,通过现有的数据分析技术,云计算等技术,对这些海量数据进行挖掘交换、整合、分析,促进数据资源的充分利用,进而带来数据大共享、知识大融合、科技和经济的大发展。④在教育领域,教育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是大数据的主要应用。大数据与教育的结合是方方面面的,其中一个主要的应用就是通过对高校主要数据模型的梳理,对高校管理、教学和科研所产生的数据资源进行行挖掘、分析和整合,建立一个学校、学生甚至与社会交互式的共享数据平台,使学校利用平台进行教学管理决策,减少决策行为的盲目性。医学研究生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培养出来的高层次、高素质人才,不仅要有掌握深厚的理论基础和高超的医学技能,也要兼具一定的创新能力、服务意识和人文素养。社会实践使医学研究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实际应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服务群众的主观意识得到强化,是培养研究生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的有效开展必须得到重视。新时期要确保医学研究生实践活动长期稳定开展,学校、社会不仅要参与进来,还要抓住大数据技术带来的。 第一,学校的制度与投入保障。在完善管理制度方面,医学院校相关部门可以根据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结合管理经验编制社会实践指导手册等。结合医学研究生学专业背景、学科特色及培养目标,将社会实践作为研究生培养课程之一,提高医学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采用项目制等形式来加强专业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结合程度。学校还应在课题设计、专家指导等方面加大投入,指导研究生社会实践提出新的设计思路和形式,突出时代和地方特色,变阶段性实践为经常性实践,有层次分时段地开展实践活动。最后,根据医学专业特点,筛选出具有较高理论或者实际研究价值的实践项目,作为研究生硕士论文课题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促使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 第二,要让社会参与到实践中来,是保障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稳定的关键。社会实践的开展不是学生或者学校单方面的活动。社会实践的有效开展,必须是学生、学校与社会三方面高度配合的基础上进行的。学校和社会要共同努力,积极探索校企之间互惠互利的合作、发展新机制,为医学研究生提供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克服教学与实践脱节、学校与社会断层等问题,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开展。针对社会实践经费不足的问题,学校和研究生要一起努力,主动吸纳社会资源,通过企事业单位赞助冠名、学校与政府联名合作等方式,为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 第三,要抓住信息社会大数据的机遇,提高辅导员和研究生的信息素养,医学研究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其培养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活动,学校研究生管理部门应系统的管理和整合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信息,加强对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信息的分析管理,在医学院校在研究生社会实践方面加快推动信息化水平,指导学校和研究生有效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大数据时代医学高等院校研究生管理部门在加强研究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开辟一个社会实践信息化管理模块,建立一个共享的信息平台,并对实践活动数据进行分析,形成相关的分析报告,建立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评价标准,以优化社会实践开展机制,促使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得到不断创新,提升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确保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持续、有效、健康发展,促使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的规范化、理论化、系统化和信息化发展。 作者:孙平 单位:遵义医学院研究生院 大数据方面论文:大数据时代下软件工程关键技术分析 1大数据时代下的软件工程服务工程和群体软件工程 在软件工程的发挥在那中,近几年来面向服务的软件工程越来越多,即软件服务工程。以服务为建设的基本原则,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变化,通过分布式的应用和互操作性虚拟化管理对对软件工程进行维护。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将网络中的软件虚拟化,强调互操作性,解决分布、动态变化情境下和异构环境下数据,解决的系统集成和协作的问题。在多个新兴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随着网络化、服务化的大环境,软件开发也逐渐变得开放,通过信息共享、学术交流,进行协同开发合作,在用户评价的基础上建设性价比较高的软件。其中,开源软件是目前较为成功的软件习作模式。因此,开源社区中的合作模式、结构等,也是学术界的研究重点。但是,常规的研究方法并没有较大的突破,一些学者开始使用社会网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在一些规模较大的项目中,开发组的结构逐渐从核心成员趋向外围开发者,并产生了更多模块化的特征。除了开源软件具备一定的典型性之外,群体软件工程中更提倡的是建立在众包基础上的开发方式。众包是一种分布式的解决方式和生产模式,无论是开源软件还是其他的商业软件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责任分配、提出创意或解决问题等。因此,在进行软件设计时,无论哪个阶段,都可以通过众包的方式对重难点问题进行分析。 2众包软件服务工程中的大数据 在软件服务工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密集型数据,包括历史密集型数据和流式密集型数据。目前国际上已经有很多学者在关注众包软件服务工程中出现的密集型数据和流式数据,尤其是在线服务。如何将密集型数据的分析、价值、平台、基础设施等作为服务,是目前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软件服务工程的核心问题。从众包软件服务工程来看,不管是服务消费方、众包服务开发提供方,还是平台管理和运营方,都有着离线密集型数据和在线的流式密集型数据。这些数据的传输直接决定了软件的服务寿命,和众包软件能否进行良好的开发协作、正常运行管理有着重要的关系。这些密集型数据,本质上仅仅对内容的数量进行了描述,但是并没有标注出内容的特点,缺少语义化单位矢量。因此在对密集型数据进行分析时,不仅仅要对原生数据进行分析,还要对密集型数据的主体——数据所属领域的专家进行分析。以知识为核心,对密集型数据进行分析,保证软件服务的寿命。 3密集型数据科研第四范式 在2007年,吉姆•葛雷提出了数据密集型科研发现“第四范式”的愿景。提出在进行密集数据的研究时,要建立统一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强调了大数据存储在计算机发展中的重要性。在实践研究中,传统的一、二、三范式的研究方法难以对密集型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目前大多数的软件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将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存储、管理为有效的服务信息。我国有学者在2012年,在进行大数据方面的研究时,不能仅仅局限在计算机模拟,即第三范式中。要建立独立的科研第四范式对密集型数据进行研究。其主要原因是密集型数据所需的研究方式和传统的研究方式有较大的区别,不仅要在研究方式上进行转变,还要转变思维模式。在进行研究时,首先要建立科学、完整的第四范式,当有了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之后再逐步转变为第三范式。因此,在进行大数据的研究时,首先要确认第四范式的方法以及结构,并对存在的关键性问题进行分析。在对第四范式进行研究建设时,首先要对大数据整合驱动的软件服务价值进行分析。在对密集型数据进分析时,传统的数据生命期信息学流程已经难以适用,无法对大数据进行有效的模拟。要由原本的数据、信息、模型、模拟推演的过程逐渐转变为数据、信息、知识、价值服务、策略意义的第四范式模型。在全新的研究模式中,要对数据整合驱动、需求度量价值、情境约束等进行分析。其中,知识及价值服务是整个研究的基础和重点,要针对密集型数据整合服务领域,对密集型数据将的处理、管理、分析、应用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建立统一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提高密集型数据生命期信息学流程驱动软件的服务生命期,对目前第四范式建立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解决,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 4结语 在大数据时代下,软件工程的发展涉及到多个领域,需要具备高度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在软件工程中,要在实践中进行研究,而不是在研究中进行实践,核心在于如何对传统的软件理论进行创新突破。在其中就涉及到有关大数据第四范式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的问题,如何将其和第一、二、三范式的理论、算法、技术标准等进行融合。大数据在最初提出时具备三种特征:体量、增速和多样。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大数据的特征也越来越多,如价值、真伪性、可证性、可变性等,对软件工程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软件工程的研究中,要不断的创新传统的软件技术,解决限制软件工程发展的客观条件,结合互联网的发展,对大数据时代下的密集型数据进行有效的处理,促进行业发展。 作者:王符伟 单位: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符尔锡科技信息有限公司 大数据方面论文:大数据时代下农业信息化问题初探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农业发展也取得了一系列的进步,特别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国农业正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大农业时代的到来。如何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化在大农业时代的作用,成了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农业生产的关键[1]。农业信息化是将信息技术普遍而系统的运用于农业的过程,其本质表现为将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当中,以利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业及相关行业人员收入,并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2]。 1大数据时代下的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1.1农业信息化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必由之路 农业信息化具有集成化、专业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等特点。农业信息化集成了现代科技的多方面技术与成果,如3S技术、数据库和互联网通讯等;农业信息化的专业化表现在可针对农业生产活动中的任一环节进行全面专业的分析与管理;网络化则主要体现在农业信息化以互联网,电信网和广播电视网等媒介为依托,充分利用了网络技术的优势;多媒体化则体现在农业信息化的传播方式多样化,如文字文本、图形图片、声音和视屏等。 1.2农业信息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 实施农业信息化有助于提升农业生产力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农业信息化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农业产业结构的科学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增加了农业收成;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民收入与科学素养,改善了农业人员的生产生活环境[3]。 1.3农业信息化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形成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转型的重要目标之一,农业产业化具有市场化,区域化,规模化等特点;同时,是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农业信息化实现了对传统农业的技术改造,推动了农业科技的进步,使农业走上了自我发展,自我调节,自我积累,自我约束的良性发展轨道。 2大数据时代下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2.1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政府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强 农业信息化的中心思想是实现信息化,但在我国绝大部分农村区域,电信和互联网基础设施普及率偏不高,许多乡镇村无配套的农业信息化设备或是配套了设备,却因为无网络而导致无法进行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导致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现象。 2.2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与政策支持 虽然,现在每个乡镇都设有农业技术推广站,但相关工作人员却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专业技术知识落后,许多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推广的是已经过时的农业技术;同时,农民又苦于没有及时专业的技术指导。这就要求相关部门需加大力度对基层技术人员进行及时的技术更新,以便于其更好的推广新型农业技术,并且要加强技术人员与农民的技术交流,第一时间掌握农民需要什么技术,及时调整更新[4]。同时,制定详细的政策以支持农业信息化的长期有力发展。 2.3缺乏统一的标准与管理,信息共享程度低 由于涉农信息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如农业、水利、土地和气象等部门,而各相关部门在信息的管理上又没有建立统一的标准,这就导致了信息分散冗余,共享性差等问题。减缓了效率的同时,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因此,建立统一的信息标准及管理,构建共享平台也成为当前迫在眉睫的问题之一。 3建议对策 3.1发挥政府指导地位 由于农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因此,政府应该加强重视程度与支持力度,在信息传播上,政府是主要的传播主体之一,政府应积极提供农业信息化所需要的平台。 3.2继续加强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制定健全法律法 规政策政府部门应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特别是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以促使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快速有序的进行。同时,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以促使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有法可依,并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做到违法必究,切实运用法律法规与政策引导等措施,为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3.3加强农业互联网与农业数据库的建设力度,大力推广电信终端服务 现在,人们的生活正被互联网改变,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捷,但是,互联网在农业信息化的领域相对其他领域来说还是显得单薄,特别是在大数据时代的今天,农业互联网与农业数据库的连接,将极大地方便人们的生活,并能实现数据的自由共享,并提升数据的使用效率[5]。同时,也应大力鼓励研发推广电信终端用户软件,如农业类APP等,以方便大众及时获取第一手资料[6]。 4结语 虽然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相比过去仍是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只要能积极面对并改进农业信息化中的不足,抓住大数据时代这关键的机遇,那么在不久的将来,就一定能够实现真正的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 作者:尚海滨 史国强 郭艳双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 大数据方面论文:大数据时代的职业教育管理变革趋势 1对大数据以及职业教育管理大数据的分析 大数据也就是数据较大,PB以及EB数据量级较为典型。在大数据中,还涵盖发现、收集以及挖掘、应用数据,相比于常规传统的数据库以及软件技术而言,其规模以及复杂程度较高,且处理范围较广。 1.1对大数据进行分析 所谓大数据就是将数字计划让的结构状态作为基础,将其划分为三类,分别为:结构化、半结构化以及非结构化数据。将数据的应用类型作为依据,也同样可以分为三类,即:海量交易、海量交互以及海量处理数据。对于大数据而言,其具有较为明显的特点,概括起来可以表述为“4V”,也就是Volume(容量):指出大数据具有较大的数量容量,且有较好的完整性,对于非结构化数据而言,在总数据量中,其规模以及增长就占80~90%之间,相比于结构化数据增长速度而言,超出10~5倍;Variety(种类):指出了大数据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异构性特点,较为典型的代表为:视频,图片,微信以及微博等,也就是需要在海量以及种类较多的数据之间找到其内在的关联性;Velocity(速度):大数据具有较快的传播速度,能够适应发展实时性需求,但是在应用中需要借助实时分析以及非批量式分析两种模式;Value(价值):应用大数据进行操作的最终目的就是借助此数据使洞察力得以提升,分析价值得以体现,这同时也是大数据中最为重要的特征之一。大数据时代具有较深的影响,且已经涉及到各个领域中,纵观历史,大数据并非现代社会的新产物,在过去时代,也涉及大数据的应用,但是在应用中处于较为落后的地位,大数据一直处于潜在状态,没有得到较好的发挥。近年来,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科学以及网络技术的快速进步,大数据才开始得到广泛应用。其不但是一种客观存在,还是一种技术,已经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企业、统计、医疗、科学、互联网以及移动等数据。 1.2对职业教育管理大数据的分析 大数据的预警性、预测性、共享性、动态性以及差异性特点较为明显,应用在职业教育管理中,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在职业教育管理中,大数据也有较为广泛的应用,例如在职业教育管理系统中,在课程管理平台以及在线学习平台中应用较多。 2对大数据背景下职业教育管理变革趋势的分析 2.1大数据的预警性特点反应了职业教育管理及时性特点 对于大数据的预警性,具有一定的标准,一旦数据有异常情况发生时,就可以借助一定的机制做出警告信号,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有效解决问题。此种方式也满足了底线管理的特点,也就是说在利用大数据的预警性特点时,需要具有一定的容忍度以及临界点、基准点,对发生的情况进行判定,判断其是否可以接受,在超出可接受范围内时,就应该及时做好应对措施。例如,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魔毯”,能够对病人的病情进行有效的监控,借助家用地毯,将传感器按照进去,以对老人下床以及行走时的速度、压力进行预测,以便对老人的身体状况进行检测,一旦有异常情况发生时,还能够通过信号装置将警报发送给系统绑定的亲属,大数据的此种应用方式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在职业教育行业中,可以借助大数据的应用,对学生的出勤状况以及课堂表现、精神状态进行分析,杜绝一切可能发生的隐患,以使学生都能够得到健康的成长。 2.2大数据的预测性特点反应了职业教育管理前瞻性特点 在预警工作中,还需对临界点进行参照,以对不良现象进行判断。但是预测则不同,其没有参照点,也不会有不良现象产生,主要判断依据就是事情的发展趋势以及可能性。从商业的角度来看,大数据的预测功能发挥了较为积极的作用。例如,在各个电商网站中,利用对点击对象的搜集,成功交易记录,对相关关联性进行挖掘,以对用户的兴趣以及需求做好预测将销售的前瞻性特点得以有效发挥。此外,较多商家还借助评论等环节使自己的信用增加,借助收藏操作使用户黏性得以增加。在职业教育管理中,充分应用大数据,能够有效预测学生的学习以及需求、职业教育舆情以及决策,在职业教育管理中前瞻性特点较为明显。在对学习进行分析中,就是借助数据以及模型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潜在表现做好预测。比如:对于单个学生来说,就可以借助计算学生回答问题的停留时间、复习情况、对错情况、参与讨论情况等,做好记忆分析,从而评价以及诱导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于学生群体而言,可以借助对鼠标点击情况的记录对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进行分许,以此找出需要重复以及强调的知识点,对学生群体行为的活动轨迹以及规律进行预测。 2.3大数据的差异性特点反应了职业教育管理个性化特点 对数据的预警以及预测需要借助大数据的宏观性,对于大数据来说,还拥有微观的特点,也就是借助对用户相关细节的记录以及分析,从而将学生的偏好判断出来,以使管理的精准性特点得以加强。职业教育的理想目标就是因材施教、个性化管理以及培养多样化人才。而应用大数据能够将不同个体数据作为依据,对其差异性进行辨别,使职业教育以及管理的针对性、精准性加强。在学习中,各个学生有不同的水平、学习方法、接受能力以及学习内容,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以使学习的负担得以减轻,学习效率也会有所提升,学生也能够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应用平板电脑,在其中录入课本内容以及课后习题,以使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果也能够有效提升。此外,电脑还能够精确的计算出操作各项程序所耗费的时间,以便对学生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针对思政职业教育管理工作,也可以充分应用大数据技术,从而分析出某一特定时期学生的思想动态,以便开展针对性较强的职业教育以及管理。对于传统职业教育而言,教师占据主导地位,以单向灌输作为主要教学方式,学生往往无法对知识内容进行选择,针对性较低,长此以往,学生也会有较强的厌倦以及逆反心理产生。而大数据时代的思想政治职业教育工作特点较为新颖,其主要就是针对小众,强调师生互动,学生也可以借助网络的方式搜集各类职业教育信息,从而对知识内容进行选择,充分体现了个性化的特点。 2.4大数据的共享性特点反应了职业教育管理整合性特点 对于职业教育管理,应该充分应用整合性服务理念,其主要就是将学生作为服务的中心,将信息技术作为服务的平台的一种综合服务。为了使海量数据资源能够服务于不同的用户,就应该充分发挥大数据的开放性以及平等性、自由性的特点,从而完善整合性服务。在学校内部,应该将信息平台充分的应用起来,从而使校内各部门之间的数据都能够做好整合,管理的便捷性以及高效性也会随之提升。也就是说具有高性能的计算系统能够使软件资源更为丰富,使开发的平台能够服务于全校用户。 2.5大数据的动态性特点反应了职业教育管理权变性特点 所谓权变管理理论,其认为没有适合各类情况的普适性管理原则以及方法,所有事情都是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作为管理者而言,应该对内外部因素做好分析,并对其之间的关系以及发展趋势做好总结,以便能够采取较为适合的管理模式以及方法。 3职业教育管理策略分析 首先,应该将教学观念转变,在质量意识增强的同时,还需要使市场意识得以增强。此外,还需要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国际意识增强。其次,需要将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起来,对学生进行专业素质训练,同时,还需要做好教学设计、课程体系设计。最后,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进行完善,将师资队伍进行扩充,以使教学质量得以提升。 4结语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改写了职业教育的管理制度,在带来一定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作为管理者,就应该加大重视力度,以使职业教育管理的变革更为顺利,促进职业教育行业的有效发展。做好大数据的应用,能够使教育管理者的数据素养以及能力得以提升,转变了管理者的教育观念,实现了数据共享,使职业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促进了教育管理的科学化以及信息化,为我国的职业教育管理改革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作者:李晓龙 单位:河南省会计学校 大数据方面论文: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对财务会计的作用 回顾人类会计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出,财务的产生离不开经济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特别是人类进入现代社会后,财务会计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得到了完善和更新。从这一发展规律中不难看出,财务会计的发展必然会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产生变化或做出相应的调整,最终实现财务会计的发展与经环境变化之间的相互协调。随着现代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企业的数据量逐渐增多,并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趋势、数据结构复杂化的发展变化态势。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无论是国有大型企业,还是私营的中小企业都在加快脚步追赶着大数据发展的脚步,希望从中能够发现企业实现财富的途径和资源,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自身价值。 一、大数据时代对会计工作提出的要求与产生的影响 随着人类时代背景的不断演进,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步伐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与时俱进、及时创新。作为时展的必然产物,会计工作的发展必须与时代同步,必须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完善,因此,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会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会计工作应收集并存储更多的具有多种结构的数据资料 信息时代的发展所带来的大数据所蕴含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其中所包含的各种有用信息也是无法估算的。大数据技术更为全面的反映企业的经济业务所需数据治疗提供来便利条件。企业通过有效的收集各种大数据,帮助企业有效的提高了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成为企业抢占竞争优势的一种必然趋势。企业的会计部门作为直接与各种数据、资料、信息相接处的部门,如果能更好地利用这种大数据时代所创造的大量的数据资料,将为企业的信息使用者提供第一手的信息资料,便于企业进行各种决策。因此,这就要求企业的财务人员必须能够熟悉信息技术,能够快捷的、准确的从众多数据资料、繁杂的数据形式中探寻到有价值的数据,用以全面反应企业的经济业务的发展状况,消灭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问题。例如:对于企业的成本控制与内部控制人员,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在微利时代成本的高低将成为企业获利的关键性因素,在大数据时代下,专业的成本分析与控制人员,不仅要具备丰富的、扎实的财务专业知识,还必须对企业的各项生产工艺流程、生产环节、企业的内控流程等进行了解与高度关注,对各种指标及时进行把控(如:生产效率、产品报废率、各种产品成本的差异、各种费用的使用情况等数据指标)。并在成本控制系统地帮助下,充分挖掘相关成本数据,并对成本数据进行合理的分配、归集、构成分析等,从而为企业成本的有效控制奠定基础,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帮助。 (二)会计工作应更加关注非结构化数据带来的价值 目前,各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处理中主要是针对具有结构化的数据进行各种处理,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的普及等都为会计人员进行结构化的数据处理提供了便利,在这方面已经基本趋于成熟,对于结构化的数据计算、汇总、统计等工作已经非常娴熟,即使是在遇到较大的数据量时,也能在相应的商业软件的协助下完整这些工作。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很多半结构化、非结构化的数据和组件成为数据界的主流,这种本质上的取代和飞跃不仅仅体现在数据量的变化上,更充分体现在数据所产生的价值中。因此,这就要求会计工作要想真正从海量的数据资料中找到具有丰富价值的数据,就必须充分分析这些数据中的价值,并努力从中挖掘非结构数据,数据价值挖掘的越多越能为企业的经营发展带来竞争的优势。 (三)应不断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个性化需要 会计工作是一项为企业的经营者提供决策信息的系统化工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各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的各利益相关者们对于经营决策的科学性、正确性、适用性等方面的内容越来越关注,这也就引发了企业会计工作目标的变化,并逐渐完成了由经济管理的责任向决策责任的转变。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云计算的应用、数据信息容量的增加、信息使用者的需求逐渐变得更加多元化、复杂化、个性化,而这些要求对于会计工作而言是难以预测的。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发展,企业的决策者们更加关注会计信息的个性化发展趋势,这对传统的会计工作是一次重大的挑战。会计工作在大数据时代的改进中应努力遵循这一基本原则,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应对这种不确定性。 (四)有效提升了会计信息的准确度 在传统的会计工作中,企业的财务报告的编制主要是建立在基本的确认、计量、记录的基础上的,由于技术手段的缺乏与不完善,企业的财务数据、相关的业务数据作为企业管理中的重要资源,并未将其价值充分发挥出来,也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有的企业在进行决策时由于受技术条件的限制,对于决策需求的数据信息并未及时的、充分的得到收集、整理、分析、评价,导致数据之间的整理存在难度,数据的使用效率偏低,从而影响了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精确性、可用性,例如:很多财务管理的数据在为企业生产财务报表后就失去了它的作用和价值而处于休眠状态中。但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促进了技术的发展,企业可以高效率的处理、整合各种海量的数据,并从中挖掘更有价值、更能促进企业发展的数据,从而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数据的准确性,使其向着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方向迈进。 (五)全面促进财务人员的角色转化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企业的会计人员拜托了传统的角色性,不仅仅进行简单的记账、符合、报表分析等工作,而是想着进行高层次的会计管理工作的方向转变。传统的会计人员通过对报表数据的分析,简单的为企业的管理者、经营者、决策者提供数据依据。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的加剧,建立在财务报表基础上的简单的数据分析不足以满足信息需求者的需要。在大数据时代,企业的财务人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探寻企业发展所需的信息,彻底打破传统的Excel数据分析中所不能实现的数据分析难题,通过这些数据的本质看到企业在发展中的问题、现状,并及时的对企业的经营状况、经营成果进行客观的评价,从中揭示企业的不足,为转变经营者的思路提供明确的方向。 二、大数据网络时代会计工作的新思路 (一)顺应时展作为会计工作的总纲领 会计工作实务是在不断变迁的外部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并伴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产生变革。因此,会计工作必须结合密切的时代背景、生活背景、社会背景,让会计的发展顺应时展的潮流。在大数据时代,人们获取数据信息的途径越来越简单、越来越快捷,因此,会计工作的发展必须以适应时代潮流作为总纲领。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重点工作 人力资源在知识经济时代成为企业竞争力提升的主要源泉,并在企业价值的创造与转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看似稳定,实际上隐患重重,很容易在员工中造成相互推诿、扯皮现象的发生。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递呈现出碎片化的现象们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才能提高海量数据的生产力,因此,以人为本将使大数据时代对会计工作的转变。例如:长期以来,财务人员都是脱离了企业的业务实际,坐在办公室中部门造车,业务财务人员则实现了将财务与业务的完美结合。要求财务人员必须深入打破企业的各个业务部门和环节中,将业务信息直接转变为各种有价值的财务信息,为企业提供更为专业的财务分析。在这方面海尔集团的业务财务人员的成功转型就做的较好。 (三)信息技术的支持将大大提升财务管理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物联网、互联网、企业内部网络之间的迅猛发展,也促进了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因此,离开了信息技术的支持,针对打大数据的收集、处理、输出、分析等将受到重重阻碍。因此,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竞争中获胜的重要手段、成为击败对手的重要武器。例如:物联网就以其广泛的通信网络作为基础,实现了物联网与信息需求的结合。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了顺应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的需要而得到不断的发展,企业的财务管理者在大数据背景下,降低了资金成本、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丰厚的利润。总之,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企业选择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整合数据的能力将不断增强。面对新形势,企业的会计工作必须及时进行创新才能确保企业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作者:陈娟英 大数据方面论文:微信大数据营销客户关系管理 在过去,传统的客户销售是通过展会、用户登记、购买客户资料等方式取得客户线索,然后通过电话、邮件、上门拜访等方式推进客户下单。传统的CRM就在于维护和关怀这些已消费的客户过程中,促成客户的再次消费。现在,随着实名制社区和电子商务的普遍化,用户之间产生的人际关系链,也就是人脉价值,通过这种人脉价值最终能实现交易数据跟交互数据的融合。微信这一优秀的SNS传播工具体现的正是这种人脉价值。用户注册微信后,可与周围同样注册的“朋友”形成一种联系,不存在距离的限制,用户直接订阅自己所需的信息,商家通过提供用户需要的信息,推广自己的产品进行点对点的直接营销。这种商家与用户一对一的交流,可以帮助商家实现CRM(客户关系管理)。但是,如何利用好微信平台的这种客户关系管理的功能,很多潜在的商家却不知道如何下手,实质上,这是由于对微信CRM的本质和原理缺乏认识。 一、微信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客户关系管理(CRM)是利用信息科学技术,实现市场营销、销售、服务等活动自动化,使企业能更高效地为客户提供满意、周到的服务,以提高客户满意度、忠诚度为目的的一种管理经营方式。也是一种以"客户关系一对一理论"为基础,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新型管理机制。客户关系管理既是一种管理理念,又是一种软件技术。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是CRM实施的基础。微信CRM的本质,是在微信渠道上利用微信的特点和接口而扩展的CRM系统。商家可以通过CRM插件(由专门的软件技术公司制作)对每个关注它的用户进行标签、分类等,从而形成动态的SCRM(社会化客户关系管理)。利用这个动态的CRM,商家可以完成针对客户关系链大数据的客户调研、用户结构等调查工作。微信SCRM,实际上是将微信用户粉丝从关注、查询产品信息到接受服务咨询、参与调查与调查或营销活动的信息进行智能分析,形成用户的特征描述,并基于这些特征将微信用户加以分类、存入CRM数据库,作为后续传播、营销的基础。所以,如果微信平台上没有用户关系链大数据,则无法实现此类精准的行为跟踪、归类以及后续营销活动。1.微信CRM的功能当前的微信CRM有许多开放式的对外接口,最广泛的是短信,通过短信可以给顾客发送信息。另外,扫描二维码也可能进入一些应用场景,例如让顾客通过扫描二维码快速录入商品信息,查询商品、价格、款式等。在不同的企业CRM的功能设置是不同的,但通常都具有以下几种功能。1)小型企业可以通过Excel等方式管理查询客户信息,但大型企业需要更快速地查询客户。微信CRM是用户关系链中的用户信息集成的客户数据库,包括客户的联系方式、特性、成交记录、跟踪记录等。2)通过庞大的微信CRM用户数据库,可以建立上层分析系统,从而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3)微信CRM可以规范企业的作业流程,让各个部门之间按照CRM系统的业务流程工作。4)利用CRM的“自定义菜单”功能来实现企业与顾客之间的有效互动,例如了解最新优惠信息、查询消费记录、开展“电子会员卡”等。2.微信CRM的典型模式一般企业的CRM管理过程会面临两类典型情况。其一,为众多的客户提供通过一次交互完成的、高频次的交易。其二,为较少的客户提供通过多环节完成的、长周期的交易。而微信CRM的典型管理模式通常有三种。(1)一对一模型:企业将收集大量用户数据,并尽可能地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满足每个客户的需要。在面对公司大业务量客户和重点客户时,适合采用一对一模型。(2)传统的CRM模型:传统模型中,用户数据主要用于客户分类。针对不同特点的用户群体进行分类管理,向其提供不同种类的产品和服务。一般业务量较少的客户,适合采用传统型CRM模型。(3)个性化沟通和目标定位模型:本模型面向所有客户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基本相同,也会结合客户的个人偏好及目标市场的需求对产品与服务进行适度调整。一般地,对比例较大的非核心客户强调的是服务范围和服务的及时性;对数量较少但对公司收益贡献较大的重点客户则提供较集中的、纵向的、积累的成长型服务。3.建立微信CRM的步骤对于企业建立CRM的目标即是建立真正以客户为导向的组织结构,以最佳的价值定位瞄准最具吸引力的客户,最大化地提高运营效率,建立有效的合作关系。企业建立微信CRM一般遵循CRM的管理思路,从以下五步建立CRM系统即可。(1)建立客户信息数据库。建立客户信息数据需要搜集用户的资料信息,包括:对客户类型的划分、客户基本信息、客户联系人信息、客户跟踪记录等,此外还包括可能的与目标客户和维护老客户相关的信息,如业务商机信息、行业动向信息、产业动向信息,变更信息、用户投诉等。(2)分析和了解客户。通过搜集和详尽分析市场的信息对用户有较深层次的认识后,可以对客户进行细分营销及管理。一般,可以从企业的性质、企业规模、主要业务类型、业务量、行业发展、经营状况、风险评估状况等全面地反映客户的实际情况。(3)客户关系维护。在这个阶段,主要是老用户的维护,由客户服务人员配合销售部做好重点客户的维护和服务,将公司资源集中于“黄金客户”的关系管理,完善客户的维护管理,加大关系营销的力度。(4)客户关怀与服务管理。此功能主要包括服务请求、服务内容、服务收费等的管理,详细记录了服务全程进行情况,将相关信息反馈传递至信息部门。(5)客户增值管理。结合公司新业务的拓展及根据客户信息库获得的资料分析客户潜在需求,为客户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从而使得客户的价值得到最大化的挖掘。 二、微信关系链管理 如果微信平台上没有用户,微信SCRM的价值则无法体现。所以通过微信的社交功能,建立微信关系链是实现微信CRM的前提。1.建立人脉资源数据库的策略人脉既是资源也是资本,有效建立人脉资源数据库可以使得企业的经营效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微信企业的客源人脉,一般是指在运营工作中与各类客户打交道而形成的人脉关系。有效管理维护好企业的经销商、商、客户等人脉资源,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交网络工具通过直接的沟通交流,能够创造口碑,赢得推荐,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微信平台的人脉资源关系链的裂变形成了人脉资源库的大数据,能够为企业促进商机。所以,在制定人脉资源选择行动计划时,资源结构要科学合理,例如性别、年龄结构、行业结构、学历与知识素养结构、高低层次结构、内外结构、现在与未来的结构等。人脉圈子结构若过于单一、单调,会影响人脉资源的质量。在拓展人脉资源的过程中,要从长远考虑,应注意人脉的深度、广度和关联度。人脉的深度即人脉关系纵向延伸的情况,达到了什么级别;人脉的广度及人脉关系横向延伸的情况,范围(区域与行业)有多广;人脉的关联度则指人脉关系与个人(或企业)定位从事行业的相关性。所以,利用裂变效应拓展建立人脉资源圈,需要关注成长性及延伸空间。企业在运营微信平台拓展人脉资源的规划时,通常可以按以下步骤实施:确定发展规划评估人脉资源现状明确人脉资源的需求设计人脉资源结构制定人脉资源规划制定拓展营销行动2.基于用户行为分析的精准锁定微信公众号的信息传播通常是由用户主动选择的,排斥性较小,并且发送的消息类型丰富,形式比较灵活多样。企业通过对微信媒介平台微信用户行为数据进行分析,就可以给有需求的用户发送需要的信息,加速推动了精准营销的发展。精准营销是为产品、业务、内容等寻找可能会感兴趣的潜在目标用户的方法过程。要尽可能地精准地锁定目标客户,就必须对目标用户的行为、兴趣爱好等进行分析,并与需要营销的产品、业务、内容相匹配。通过微信,将用户行为细分为若干个可操作的维度,例如,进行用户分组、地域范围控制等精准消息的推送,根据不同的分组特点,给用户发送个性化的内容,让主动添加公众账号的用户都能接收到自己想要的内容。这样,营销人员便能根据既定的营销目标,结合规则模型来实现精准选取用户,进行精细化营销,同时能够结合客户行为分析挖掘更丰富的客户价值,也可以根据用户行为对用户进行细分,发现未能满足其需求的细分群体,挖掘新商机,开发针对性的产品。 三、线下数据分析和商业决策的大数据营销应用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圈子营销属于小众营销,但由于互联网的“喇叭口”效应,很容易造成一种“势”,圈内意见对于圈内外消费者的影响力是巨大的。现在很多人购买产品时,首先会上网搜集信息,会到各类论坛上寻找其他人的使用感受等资讯,因此网友圈子就成了信息的聚合点。比如搜房网上,一些楼盘的业主对于楼盘的评论,几乎成为了影响其他人购房决策的重要因素。按照大众营销做广度、小众营销做深度的原则,圈子营销最重要的就是做深做透,突出个性化服务营销的特点。企业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圈子营销。第一,组建圈子,做好线上交流与线下的各类活动;维护圈子数据库,做精准客户营销。如,长安铃木通过组建铃木车友俱乐部,通过线上交流、线下交友、出游活动来扩大长安铃木的品牌知名度,并通过扩大圈子影响力及实际的服务工作,影响到了更多的潜在客户,对扩大销量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圈子营销是较为精准的营销手段,由于同属某一类爱好的人群,容易建立信任并建立联系。铃木车友俱乐部按照车友们的不同属性类别建立起关联数据库,当有新品信息或者活动时,就按照不同属性类别有选择地发送信息或者组织活动,这种精准的圈子营销能够达到快速品牌推广并形成口碑传播的效果。第二,与目标圈子群体进行合作,支持和赞助圈子活动,或者制造正面新闻话题,让圈子成员广泛参与,开展有针对性的客户营销。如一些户外运动装备企业经常与各类登山野营的团体、协会、“驴友会”等组织合作,通过这些组织的进行信息传播和营销渠道的建立,可以扩大品牌知名度取得很好的营销效果。又如,必胜客曾与社交网站及网上聚集地360圈作为合作对象。在360圈上参加必胜客活动的用户,都可以加入必胜客的“食尚”潮人圈公众圈。必胜客的营销策略是通过人群特性与产品特色融合的方式进行的创意营销。活动按照参与人群的不同性格进行用户细分性格类别,再将不同特色的必胜客食品与之相匹配,向不同性格的食客推出不同特色的食品,取得了较好的营销效果。第三,与部分圈子中的意见领袖合作,通过意见领袖传播品牌价值。必要时可以进行合作,共同分享和发表产品的信息及使用经验和感受等,以实现低成本营销。总结随着社交网络的全球扩张,企业在互联网中应逐渐转型,借助数据库技术为生活服务,数据大爆炸正在改写市场营销规则。客户关系管理(CRM)是企业在信息经济时代是提升企业竞争力、并提高企业价值的必然要求。实施客户关系管理旨在建立新的营销系统,使企业在客户服务、市场竞争、销售以及支持方面形成彼此协调的关系实体,为企业带来长久的竞争优势。微信客户关系管理大数据营销正是通过对人脉资源的关系链的整合同时通过线下活动与微信数据进行数据分析的创新营销。 作者:陈嘉雯 单位:广州华夏职业学院管理工程学院 广东省电子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 大数据方面论文:大数据思维对开放教育数据挖掘的启示 一、大数据思维 (一)大数据思维的内涵 对于大数据思维的诠释有多种说法,《大数据时代》的作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认为:所谓大数据思维,是指一种意识,认为公开的数据一旦处理得当就能为千百万人急需解决的问题提供答案[1]。王建华认为:大数据思维,指的是用大数据思想文化去思考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大数据思想文化也就是用大数据去反映事物发展过程的环节、要素等,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多种模型模式加以控制,以达到精准解决各类问题的目的[2]。黄欣荣认为:人们迅速地以数据的眼光来观察世界和理解、解释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就是所谓的大数据思维[3]。不管哪一种诠释,都包含两层意思:数据可以反映问题、数据可以指导问题的解决。借助大数据思维,开放教育教学工作者能够进一步靠近并挖掘教育教学的潜在现实,有机会深入探索教育教学的变革与发展。 (二)大数据思维的特征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从数据本身出发,认为大数据有三个主要特点,分别是全体、混杂和相关关系。全体,指的是收集和分析更多数据,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看到很多随机抽样得不到的细节。混杂,指的是接受混杂,大数据时代追求的,是在宏观上失去精确性,在微观上获得准确性。相关关系,则是指应该关注“是什么”,而非“为什么”[4]。黄欣荣将大数据思维与小数据思维相比较,从数据的增长速率、使用范围考虑,认为大数据思维具有整体性、多样性、平等性、开放性、相关性和生长性等六大特征[5]。周世佳从数据产生的状态、处理的模式、结果的呈现样式出发,认为大数据思维的特征是:整体性与涌现性、多样性与非线性、相关性与不确定性、并行性与实时性[6]。大数据思维是大数据时代形成的特定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数据思维有所差别。本文从数据对象、关注点、数据处理方式、支撑技术等方面总结归纳了大数据思维与传统数据思维的差异,如表1所示。 (三)大数据思维的教育应用 大数据思维在商业、金融、通讯、经济、医疗等行业的应用已有较长时间,近期伴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的发展而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7]。然而大数据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并不深入,“教学应用大数据分析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几年才能成熟。”[8]2012年10月,美国教育部了《通过教育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促进教与学》的报告,宣告了“数据驱动学校,分析变革教育”的教育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掀起人类教与学的又一次变革[9]。目前,大数据分析已应用到美国公共教育领域,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力量[10]。美国教育部门创造了“学习分析系统”——一个数据挖掘、模化和案例运用的联合框架,旨在向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多、更好、更精确的信息,从而了解学生到底是“怎样”学习的[11]。美国的新兴企业“希维塔斯学习”(CivitasLearning)运用预测性分析、机器学习来提高学生成绩。加拿大“渴望学习”(Desire2Learn)教育科技公司的“学生成功系统”(StudentSuccessSystem)通过监控学生阅读电子化课程材料、提交电子版作业、在线与同学交流、完成考试与测验,让其计算程序持续、系统地分析每个学生的教育数据[12]。2013年是中国的大数据元年,也是我国大数据在教育领域应用研究的起步阶段[13]。国内教育技术领域掀起了基于大数据技术促进教育改革和创新发展相关研究的热潮,大数据的教育应用研究迅速发展起来。部分高校开始实践对教育数据的挖掘与利用。清华大学的“大规模在线教育研究中心”,通过大数据技术对众多学习者在平台留下的学习行为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学习者对哪些知识点比较感兴趣、哪些学习工具和学习资料使用频率最高等规律[14],进而打造更具适应性的智能学习平台。华东师范大学对校园网站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改善用户体验[15]。浙江大学通过对资产的归纳、整理,最终形成权威、全面的资产数据,并基于资产数据提供数据查询和分析服务[16],帮助教务处更好地利用教室、实验室等资源。 二、开放教育领域教育教学数据应用现状 (一)开放教育领域教育教学数据类型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远程开放教育领域部署了众多学习管理系统,比如三级“电大在线”远程教学平台、形成性测评系统、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除此以外,还有招生、教务、考试报名等信息管理系统,这些系统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不但存储着海量学习者信息及学习过程数据,还存储着大量的管理数据。2012年,葛道凯等人根据教育活动中技术手段的差异,将教育数据来源划分为传统教育数据和远程教育数据。根据业务活动的不同,将教育数据挖掘的数据来源划分为教学数据、管理数据、科研数据三大类。[17]1.教学数据挖掘远程教学数据主要来源于各类数字化学习环境,既可以是保存在服务器和客户端上的日志数据[18],还可以是图片信息、动画、视频、地理位置信息等,前者多为结构化数据,后者多为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数据。随着智慧课堂等信息化项目的建设,各种电子教具、智能设备逐渐进入课堂,课堂教学过程也会产生并保存丰富的数据。对教学数据进行挖掘,对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各类信息进行深度分析,能够实时洞察学习者的行为,从而预测和把握每一个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学习风格、学习态度乃至学习模式,学校、教师可以为不同学习者提供合适的学习内容与指导,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教育。2.管理数据挖掘管理数据主要来自于教育机构、部门使用数字化管理系统过程中录入、保存和管理的数据,主要表现为结构良好的报表形式。比如人事管理、招生管理、学籍管理、教务管理、师资管理等常见系统。在现今管理中,学校决策很多时候仍然主要依赖领导的经验和直觉,而非基于客观的数据。大数据思维可以重构决策路径。挖掘并分析管理数据,能够为教育管理人员提供参考,实现对管理对象(学生、教职工)及各种业务流程的更好理解,并据此优化各项管理工作。3.科研数据挖掘目前许多与科学研究有关的信息资料已被转换为数字形式,存于数据库中,并可通过各类检索系统检索使用。科研数据结构良好,非常适合进行数据挖掘。将科研数据库,如文献数据库、政策数据库、语料库等的原始数据转换为有用信息,可提高研究效率,优化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实现全面、快速、准确地了解某一研究领域的现状,并预测未来的发展方向。比如,基于CNKI期刊论文数据库的“终身教育与远程教育”之关系的文献研究[19]。 (二)开放教育领域教育教学数据应用现状 尽管开放教育领域早已形成了“大数据仓库”,但学校缺乏对数据的集中管理与有效利用,对数据的应用相当有限,绝大部分数据只是沉寂在数据库中,很难从中发现规律和有价值的信息,这种情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业务部门难以提出数据的准确需求学校的业务部门对数据的采集、整理、分析主要出于业务驱动,业务流程结束后,数据也随之沉睡,数据分析处于被动状态。此外,很多业务部门不了解大数据及其应用场景和价值,尚未形成大数据思维来指导各项工作的开展,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提出大数据的准确需求:要优化某项业务,到底需要哪些数据?这些数据应当如何获取?采集的数据要按什么标准进行整理、挖掘和分析?数据的可视化处理应做到什么程度?2.对数据的应用受制于平台和技术学校各级各类学习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产量很大,但对数据的保存和利用率总体偏低。就数据的存储和处理来说,存在数据类型多样化、数据读写瓶颈、存储压力、系统性能瓶颈、数据分析效率低、数据安全等问题。比如开放教育的教务管理系统,庞大的学生成绩数据已超出传统系统的存储和分析能力,导致对成绩数据的处理停留在简单的查询、统计、打印和报表阶段,未能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获得有利于教学工作的信息[20]。3.现存的数据分析是零散的、割裂的大数据时代,强调形成机构内部各模块数据、数据库网、多媒体数据、各类平台数据、各类信息载体数据之间的互联,力求最大限度地利用数据。但现有的教育数据存在机构化、部门化问题,数据呈现割裂、零散状态,数据分析也较少关注数据之间的相关性。比如,教务处会有意识地整理每学期的在籍生人数、各专业人数、开设课程明细、学期选课人次、学生到课率、按期毕业率、学位获取率、退学率、终结性考试及格率等数据,但却很少挖掘这些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和影响关系,更不用说不同部门数据之间的联动关系。4.缺乏专门的数据分析岗位及人才大数据时代带来很多新的理念和技术,拥有与过去完全不同的数据存储和处理模式,但现有的系统管理员、数据库管理员仍然习惯使用传统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短期内很难具备面向未来的数据分析技能。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学校对数据分析相关岗位和人才的需求态度尚未明朗,另一方面,新技术应用门槛较高,许多大数据技术在成熟度和可访问性方面暂时不及传统数据库和数据管理套件,可用于帮助系统管理员熟悉这些环境的补充分析工具也非常有限。 三、大数据思维对开放教育数据挖掘的若干启示 (一)自上而下,形成教育教学管理的数据思维 随着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的转型,成人院校在办学种类、办学规模、专业结构和数量、师生来源、甚至所处环境都会发生变化。对开放教育数据进行挖掘与分析,有助于成人院校找准办学定位,提高教育、教学、管理的科学性,也为学校改进和加强宏观管理提供了有益的检测模式和评估技术。大数据思维的推广应用,需要学校的管理方式、架构、技术均与大数据时代相适配。因而有必要在区域或学校层面形成整体的大数据战略,并将此作为学校的重要任务,通过大数据思维将信息化教学、信息化管理、远程教育支持服务与学校日常工作相整合,通过协调化方式,所有部门共同培养和提高收集、存储、管理、分析和共享海量数据所需的思维与技术,逐步实现数据管理的常规化、即时化、网络化、公开化。 (二)从智慧校园建设入手,为数据挖掘与分析创造充分条件 随着云计算和物联网的出现,校园信息化建设应尽快从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过渡。智慧校园建设通过把传感器嵌入到校园的各种系统中,将校园管理的众多软件系统平台融入到校园云,实现云、物联网、互联网的串通联接,由此可实现校园实时数据的获取、存储和加工分析,从而为学校发展和教学应用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智慧校园作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实体,对实践大数据的价值提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1]。此外,智慧校园还包括大数据的标准体系、校园数字化生态环境以及相应的信息化组织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建设[22]。从基础设施建设着手,逐步开展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应用,实现对教师网络教学行为、学生远程学习行为、学生个性特征等的分析和预测,为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提供适时引导和帮助,提供学校运转的实时动态数据,助力教学管理科学化、智能化。 (三)脚踏实地,充分挖掘和分析现有数据 大数据时代,数据类型丰富,除结构化数据以外,还混杂着大量的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掌握分析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的能力对大多数学校来说是一个持续的挑战。学校应将结构化数据挖掘作为大数据思维应用的切入点,注重收集和存储用户信息和行为数据,为将来各项应用做好充分准备;与此同时,借助已有的数据分析手段和研究方法,借助数据指导开放教育的发展。在初级应用阶段,可以考虑从教学数据、管理数据两方面进行教育数据挖掘:1.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数据挖掘(1)学习者特征识别:识别学习者特征,特别是学习者群体的特征,并依据某些关键特征对学习者群体加以细分,有助于做好前期的教学设计,并为个性化学习的实施提供依据。比如“学生数量统计与趋势预测”和“学生特征分类与相关分析”。(2)学习者在线学习行为分析:基于网络教学平台中师生学习过程的数据,针对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方式,如登录、浏览资源、发帖、练习等行为和行为发生时间,以及各类资源、课程模块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可视化和挖掘。比如“学生登录行为分析”、“学生资源浏览模式分析”、“师生交互论坛分析”和“学生行为影响因素分析”等。(3)师生交互分析:对网络教学平台交互论坛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帮助教师诊断学生对教学目标的掌握程度,以便给学生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2.基于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挖掘(1)教职工管理:从人事信息数据库、后勤信息系统、师资管理和测评系统挖掘现有数据,对学校在人才引进、教师绩效评价、教师发展、职业规划、后勤管理、教育决策支持系统等方面提供快速、准确的决策帮助。(2)学生管理:基于学籍数据库、招生数据库开展数据挖掘,优化学生管理工作,为学校的招生决策、就业指导、毕业生追踪、课程设置等提供有益帮助。比如挖掘学生修业结果数据,开展毕业生(辍学学生)特征分析、毕业(辍学)结果影响因素和毕业(辍学)时间影响因素分析,进行毕业(辍学)结果预测规则和毕业(辍学)时间预测规则等。 (四)着眼未来,做好数据型人才储备 大数据时代,学校的管理决策、课堂的教学决策和对成人学习者的学习支持服务决策都将依赖于海量数据的分析结果,数据分析与挖掘将逐渐成为学校的常规工作,除了注重提升各部门人员的数据分析能力外,成人院校还需有意识地培养和储备以下人才:1.大数据管理人才在大数据教育应用的萌芽阶段,学校对大数据管理人才需求的迫切性要远超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过去的教学、管理经验甚至可能成为现在的束缚。为了应对新时代的挑战,除设立专门的数据管理岗位外,管理者必须要有意识地转变思维方式,学会用数据思考、说话和管理;必须学会用大数据的方法,去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2.大数据技术人才[23]要想对教育教学数据进行充分挖掘,成人院校无疑需要一批懂得大数据,且善于研究大数据、深挖大数据的专家。这部分人才要综合掌握数学、统计学、数据分析、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等多方面知识。(1)数据科学家:具有数据分析能力,精通各类算法,能够直接处理数据的人。(2)数据架构师:精通开放教育各项业务,了解业务需求和业务系统架构,能够把数据和业务进行对接的人。(3)数据工程师:能够搭建数据存储、管理以及处理的平台,并支撑数据科学家提出的数学模型或算法的运行。 四、小结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开放教育和成人教育理论创新和教育教学变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大数据不仅是一种实用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方法。开放教育必须从以往的小数据思维迅速转换成大数据思维,以适应这场急速的变革。通过对数据的获取,分析和智能化信息挖掘,为学校的教学、管理、服务提供有价值的数据信息,帮助学校形成科学的决策,为教育教学活动的改进提供客观依据。如此一来,开放教育制定的教育政策将更具前瞻性和引导性;远程开放教育的实施将真正考虑到学习者的个体发展,教育模式将逐步从传统课堂的集体教学向数字化个性教育发展;教育评价和学习分析将从传统的经验性向客观性发展。 作者:马祖苑 单位: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成教学院 大数据方面论文:大数据时代下档案管理应对策略 一、大数据时代下档案管理的意义 首先,为智力劳动成果提供有力保障。档案管理是一种对最新智力劳动成果进行保护的重要方式,越来越受到智力劳动者的重视。在大数据时代下,档案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的智力劳动成功进行有效保护,使得人们在智力劳动中更具有积极性,更能够发挥其在社会生产与服务中的作用。其次,推动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随着我国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与工作节奏大幅度提升,使得档案管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大数据时代下,档案管理能够有效推动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使得档案管理工作能够与时俱进。再次,促进档案管理工作适应新时代的需求。目前,计算机在档案管理单位的普及度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相关的软硬件配置也在逐步提升。然而,由于档案管理单位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相关投入不足,进而导致信息化深入程度不足。而在大数据时代下,档案管理工作须要进一步提升其紧迫性,进一步提高其信息化管理水平,进而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二、大数据时代下档案管理的应对策略 在大数据时代下,档案管理应具备智慧化,其目标是通过运用新兴信息技术,最大限度提升档案资源的整合建设能力与开发服务能力。档案管理部门应当摆脱传统思维的限制,建设“大档案”,尤其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逐步来临,更应该积极改革,促进我国档案事业的科学发展。 (一)以数字档案馆为载体构建档案大数据 在大数据时代下,档案数据资源庞大、结构复杂、种类众多,档案管理部门要坚持成本和效益原则,以数字档案馆为载体,加强档案大数据资源的建设,是未来大数据时代档案馆的重要发展方向。其一,要严格按照“存量数字化”原则,积极推动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当前,绝大多数的档案还处于传统载体状态,其数量巨大,将其数字化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这就要我们档案管理者充分认识到这一工作的重要性,要注重整体规划,循序渐进地推动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其二,要严格按照“增量电子化”的原则,全面开展原生电子文件的归档与接收工作。目前,在很多企业与政府单位办公中,自动化的普及程度正在逐步提升,各级档案馆的新增档案大多有数字副本,面对这一现状,须要从源头上抓起,将新形成的电子文档及时归档,并将其及时地接收进档案馆。 (二)以社会需求为准则利用新兴技术扩展档案服务 要严格按照“社会需求”的准则,积极运用新兴技术,拓展档案服务。每个机构每天都在产生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我们的档案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善于运用新兴技术,对这些海量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快速而准确地确定那些最能够反映该机构专业的业务资源及社会需求的信息资源。要积极改变传统的“收、藏、借用”的一般性服务,而是对档案数据进行深入挖掘、编辑及研究,开展丰富的、高质量的服务活动,进而满足社会日新月异的需求。 (三)以云计算为手段重新评估档案基础设施 在大数据时代下,传统的数据仓库架构已经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仅仅从存储层面来看,仓储构建者需要面对两个方面的压力:其一,大数据规模急剧增长,现有的共享磁盘难以适应其海量数据的存储。其二,海量的大数据结构非常复杂,现行的以结构化数据为主的存储方案难以兼容无模式的非结构化数据。云计算作为大数据时代非常重要的技术,能够有效解决这类问题。而由于不同档案业务之间的硬件需求是不平衡的,不同服务的应用高峰期也较为分散,这就使得存储期与服务器常常会出现空闲时段,如果这种问题长期存在,便是对硬件设施投资的一种浪费。而将云计算融入其中,对整个档案行业的服务器及存储器进行整合,为各级档案部门提供基础设施服务,能够有效地节约重复性的设施建设成本,同时,还能够有效免除那些技术能力较弱的档案部门在应对日常运行与维修方面的困难。 (四)注重大数据技术在档案智能检索的运用 不同的档案数据具有不同的价值,而在海量的档案数字资源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对于用户而言是非常具有难度的,因此,如何从这些海量资源中提炼并挖掘有价值的档案信息,并且将其以人们很容易接受的方式来传递给用户,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将大数据技术应用在档案智能检索中,能够有效提升传统档案利用服务的流程,让用户能够更加便捷、快速地查询档案资源,对于提升整个档案公共服务能力也具有莫大的积极作用。 三、结束语 在新世纪,随着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组织的海量信息衍生了巨量的数据,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资源的收集、存储、挖掘、编辑、检索等环节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在此背景下,加深对大数据的认识和分析,加强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是提升当下乃至未来档案管理的重要应对策略。 作者:周姝莉 单位:深圳国家高技术产业创新中心 大数据方面论文:大数据时代民俗文化资源开发 一、民俗文化出版资源开发的意义 1.有利于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民俗文化是地域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发展、人口流动和环境变迁,地域性民俗文化逐渐消失,出版作为文化积累的一种有效形式,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走进书店,有关民间艺术、民间文学、民俗风情旅游类的图书琳琅满目,这是一些地方出版社重视民俗文化出版资源开发的结果。湖北拥有灿烂辉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独具风格的民俗文化,将此类文化资源变为出版资源,可以让更多的读者了解湖北民俗的方方面面。以孝感的孝文化为例,先后出版的图书包括《董永传说》“孝感(孝南)民俗文化丛书”等。这些图书的出版被著名剧作家沈虹光认为是“抢救民俗文化遗产,功德无量!”可见,开发民俗文化出版资源,就是以编辑出版为手段,以图书为载体,挖掘地方文化的精髓,实现对地方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扩大其传播影响力。 2.增强出版产业内容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早在20世纪初,中国民俗文化就成为文化出版的一个重要源头,为出版产业提供丰富的内容资源。民俗文化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既有朴实的物质民俗,也有丰富的精神民俗。以《湖北民俗志》为例,它分为劳动生产、经纪商贾、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岁时节令、宗教信仰、医药卫生、民间文学、民间语言、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民俗工艺、名胜古迹,共13编,每一编下面又分为若干个大目和子目。对出版业来说,这些类目蕴含着丰富的选题资源,搜集、整理和出版这些资源,可以增加图书选题的多样性,繁荣文化出版市场。另外,即使是相同的出版内容,变换一下出版形式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年推出“中国民俗文化丛书”,该套丛书以内容广、价格低而受到读者的欢迎。随后,2014年吉林出版集团又推出“流光溢彩的中华民俗文化(彩图版)”系列丛书,将我国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图文并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3.推动“中国元素”走向世界文化市场 在全球化的今天,具有地方色彩的民俗文化在世界文化市场中具有突出的价值。纵观这几年的图书版权贸易,中医、保健类传统文化图书一直是版权输出的主打品种。例如,在2014年第21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上,鄂版图书《禅意东方》《新编家庭中医疗法大全》等传统优势类图书与反映现当代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的图书并驾齐驱,成为输出内容题材的主力军。我国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条件,各地区各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元素。在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进程中,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不再局限于某地某人,而是能转化为文化资本进入全球的文化市场[1]。因此,对民俗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打造有中国特色的民俗文化产品,有助于推动“中国元素”走向世界文化市场。 二、大数据对民俗文化出版资源开发的影响 1.大数据理念的力量 民俗文化出版利用大数据的关键,是如何从海量的民俗文化资料库中发现价值,寻找隐藏于其中的市场前景,将大数据转化为可向受众传播的知识信息产品。基于大数据的民俗文化出版,不仅可将某些“小众需求”的民俗文化内容推送给特定读者,还可以根据读者需求定制某些特定内容,更好地实现营销与内容相关联。长久以来,我们对待民俗文化的态度重在保护,比如抢救民俗文化遗产、保护本土民俗事象等。然而从长远来看,只有将保护与创新相结合,文化与科技相融合,才能真正实现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大数据改变了信息的搜集、储存和传播方式,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和市场转化率,因而能够最大限度地传播信息和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一方面,出版机构可根据大数据分析的结果进行市场预测、选题策划和营销,将大数据转化为出版生产力,从而实现按需出版;另一方面,对民俗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来说,大数据为其提供了了解用户的机会,可以帮助他们更精准的为公众传递信息和提供服务。 2.大数据技术的支撑 众所周知,大数据的价值在于通过数据采集与分析获取有用的信息。因此,大数据的分析方法以及大数据技术的支撑对获取最终信息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很多省市都开始注重地方特色文化的信息化存储与开发,建立了很多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库。无论是出版者还是民俗文化拥有者,都必须明确原始数据的采集与存储是开发民俗文化出版资源的基础,如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利用才是资源开发的关键。大数据分析技术包括数据挖掘、可视化处理、预测性分析、语义搜索和数据管理等,除大数据分析专家以外,普通人一般会选择借助第三方数据分析系统来完成分析任务。例如,“开卷在线(B/S)全渠道数据查询分析系统”,用户通过浏览图书信息及销售数据,即可一站式完成市场信息的调研。该系统为编辑的前期市场调研与选题策划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参考信息,可以启发编辑的选题思路、印证选题的合理性、指导选题的后期策划,还可以通过查看各渠道榜单及不同渠道之间的对比数据,来了解不同渠道的销售特点、消费者的接受态度等[2]。 三、大数据视角下民俗文化出版资源开发的内容 出版资源是出版产品形成过程中可利用的各种社会资源,包括人才、信息和物质资源[3]。本文所探讨的出版资源主要是指信息资源。由于民俗文化范围广泛、种类繁多,有关民俗文化的信息资源非常可观,这里根据湖北省民俗文化的特点和优势,选择了四种类型的出版资源来展开论述。 1.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湖北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丰饶的荆楚大地孕育出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这些民俗遗产是当今社会文化发展的一笔宝贵财富。近年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名录体系日益完善,理论研究和数据库建设初见成效。目前,湖北省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4项、国家级名录80项(106个项目保护单位)、省级名录312项(466个项目保护单位)、市(州)级名录903项、县级名录2815个项目,涉及民间文学、民间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技艺、美术、医药等。较有代表性的有秭归端午节、鄂州雕花剪纸、云梦皮影戏、恩施摆手舞、荆州花鼓戏、大冶石雕、天门糖塑、武当山庙会、嫘祖信俗、潜江草把龙灯、巴东民间历法、松滋烟茶礼俗等,这些非遗资源为文化出版提供了丰富的图文音像素材。无论是荆楚文化、三国文化,还是屈原、诸葛亮等名人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每一项都蕴含着巨大的开发潜力,都可能成为图书选题的对象。然而目前,出版市场上选题雷同、内容重复的现象比比皆是,这说明文化资源开发能力不足,文化活力未得到充分发挥,文化市场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尤其对地方出版社来说,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资源是其重要的选题资源,应该用富有创意的内容和形式来展现其独特之美。比如,吉林出版集团就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汇集起来,对其深入挖掘和边缘探索,编排出34本“流光溢彩的中华民俗文化(彩图版)系列丛书”,内容涵盖民间节日、饮食、民居、技艺、美术、礼仪、传说、音乐、武术等。 2.民俗文化旅游类出版资源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与旅游热相对应,旅游类图书也出版市场上大放异彩。根据亚马逊中国2014年11月的数据显示,游记图书是近三年旅游类图书排行榜的榜首。可见,一个地区的旅游升温往往能成为旅游类图书的新宠,比如西藏的骑行热就带动了以西藏为主题的旅游类图书大量问世,出现《慢骑中国》《飞行骑:笨鸡走川藏》等[4]。现在有很多地区将民俗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风情旅游。此类旅游需要对当地的民俗文化有一定了解,这在某种程度上刺激了大众对民俗文化信息的需求,出版社在这块领域是可以深入挖掘并有所作为的。湖北被称为“千湖之省”,既有美不胜收的山水风光,也有深厚独特的人文韵味。近十年,湖北103个县市区共诞生了136个文化品牌,包括以“中国书法名城”“中国孝文化之乡”“中国编钟之乡”为代表的20多个国字号文化名城和文化之乡。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更是将8个市(州、林区)的多种自然景观与人文资源融为一体,诞生了十大核心景区,包含武当山、明显陵、长江三峡、古隆中、荆州古城、昭君故里、曾侯乙墓编钟、龙船调等诸多令人心动的文化旅游符号[5]。这些传统符号或品牌在现代化环境下可以转化为资源优势,以新的载体形态在文化市场发挥新的魅力。 3.少数民族出版资源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湖北有53个少数民族,人口达283万,占全省总人口的4.68%。全省过万人的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回族、侗族、满族和蒙古族6个。湖北有1个自治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个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土家族是湖北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恩施土家苗族是土家族的重要聚居地和巴土民族文化的诞生地,这里有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歌谣,有吊脚楼、风雨桥等民族建筑,有哭嫁歌、摆手舞等民族歌舞;有南戏、傩戏等地方戏曲以及牛王节、女儿会等民俗事象,这些具有鲜明特色的巴土文化资源,不仅是湖北少数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也是出版文化体系中不可缺少的构成元素。不少出版社以此为选题,打造出多个图书品牌。例如,湖北人民出版社和云南人民出版社先后推出“巴土文化丛书”第一辑和第二辑,内容包括巴人源流研究、巴地域研究、长阳名人传略、长阳土司源流研究、土家族撒叶儿嗬等,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除学术研究性质的出版,少数民族教育出版和大众出版也有一定的市场。目前,恩施不少学校已把民族民间文化纳入教学内容。如百福司民族小学,每周有一个下午是土家语课程,帮助当地青少年了解土家族的历史文化[6]。作为教育的配套,少数民族语言类教材和教辅资料是出版社的又一突破口。 4.数字化出版资源 在大数据时代,出版业的最大变化在于从图书出版转为基于数据的内容服务。内容服务的前提是出版资源的数字化,以及服务对象的明确化。近几年,数字出版的发展势头迅猛,数字出版对民俗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它突破了传统出版的时空限制,大大提高了民俗文化传播的效率;第二,它的大容量、便携性等特性扩大了民俗文化的受众面;第三,它将图、文、声、电等多媒体元素融为一体,以非线性的方式丰富了民俗文化内容的表现形式。因此,数字出版是重塑民间民俗文化品牌的重要渠道。湖北不仅有丰富灿烂的民俗文化资源,而且是华中地区数字出版产业的聚集地,拥有国内首个以“打造产业生态”为概念的华中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还拥有以江通动漫、海豚传媒等为代表的原创动漫等系列文化品牌,这些都是湖北数字出版的文化资源宝库。开发湖北民俗文化数字出版资源,可以湖北已有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为基础,用科技手段为其注入创新元素,将传统文化产品的内容优势与数字出版的技术优势结合起来,全面提升出版产品的文化含量和经济附加值,使传统民俗文化焕发新的活力。例如,荆州云文库(非遗文化)数字出版中心,旨在将荆州地区的非遗文化资源向数字出版方向发展,是民俗文化数字出版资源开发利用的典范。另外,网络文学中也不乏一些表现民俗或民族文化的优秀之作。例如,荣获2010年度“长江杯”网络小说大赛一等奖的作品——长篇小说《巴方舞者》(曹宗国著),被认为是民族文学中表现土家族历史文化传统的精品,该作品后来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更名为《巴山旧事》,并参评茅盾文学奖,实现了民俗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升级。总之,对民俗文化来说,在大数据理念和系统的支撑下,可以把一般性资源变为优质的出版资源,将传统传播模式变为利用数字出版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的新模式,从而实现民俗文化新的繁荣和出版市场新的突破。 作者:张炯 单位: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大数据方面论文:大数据时代会计信息质量探析 1大数据时代及其特征 1.1大数据时代的概念 “大数据”一词最初是由欧美国家提出的,正式提出“大数据”清晰概念的是20H年6月麦肯锡全球研究所(MGI)所的报告一一《大数据:创新、竞争力和生产力的下一个前沿》(Bigdata:Thenextfrontierforinnovation,Competitionandproductivity)。报告中强调,“数据己经渗透到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并逐渐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世界己进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既不是新产品也不是新技术,而是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所出现的一种新现象。但这一现象的出现,却直接促使我们进行创新和变革,创造出更多的新产品和新技术。 1.2大数据时代的特征 随着大数据进程的深入,大数据时代主要表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1)数据容量大且来源广泛大数据一般是指规模在10TB以上的数据量。能够产生如此巨大的数据量,首先是因为各种现代化仪器的广泛运用,使人们能够更快捷、完整地感知更多的事物;其次是因为通信工具的利用,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克服空间和地域进行联系,特别是机器——机器方式的出现,交流的数据量得以成倍增长;最后是因为集成电路价格大幅度降低,使很多物品都有了智能的成分。(2)数据种类繁多并蕴含巨大价值进入大数据时代,数据的种类由过去以直接数据为主导的结构化数据转变为以音频、文档、图档等为主导的非直接数据。由于非直接数据未经过任何的加工处理,使得其所包含的数据和信息并没有发生折损,所以这样的数据中包含着更加巨大的价值。(3)人们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多样化的信息需求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大数据对于价值挖掘的重要性,于是,人们的信息需求也变得膨胀起来。另一方面,大数据技术越发展,人们获取信息、挖掘价值的能力越进步。随着信息获取的通道日益增多,对人们来说信息的获取己不再是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信息获取如此容易,人们转而注重能满足自己个性化需要的信息。 2大数据时代给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带来的影响 2.1会计信息数据呈海量化趋势 企业将从实体销售布点,建营业实体门市经营模式,向利用互联网虚拟门店销售模式转变,苏宁易购,王府井网上商城,成百上千亿的网上交易,如淘宝一个服装网上门店一天的销售量,就可能达到100多万件。海量采购、海量供货、海量结算,体现企业经营交易大数据、海量化。有交易,就有会计信息。这海量的交易数据,会计上如何及时有效地核算存货、往来;如何及时有效地反映企业经营成果,对会计人来说,无宜是会计核算新的革命。 2.2海量交易使会计核算数据来源多元化 企业新经济模式,体现企业经营环境与外部组织的更加协同,交易信息的更加扁平,而结算的信息化要求更加迅捷。淘宝网、易购网,供货不在企业内部,而在实体企业,通过网上采购供货方式;资金结算支付,不在企业内部,而是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实施。因此,会计信息生成方式已不仅仅依赖于企业内部生成,企业第三方反映海量交易的数据和结算数据采集与交换,成为企业会计核算信息的重要来源,是会计核算数据重要组成部分。 2.3会计数据处理量大,核算周期要求更短 根据现行会计准则,我们会计核算周期界定为月报、季报、半年报和年报;按照海量交易的会计核算要求,以月、季、年的报账方式,显然不符合数据时代交易频繁、数量庞大的特点。网络交易,如果一天不进行会计报账处理,就会产生大量数据堆积,退货的、报损的、交易结算误码的,给会计处理带来的问题,也是成批量的。面对大量交易产生的会计数据,唯一办法就是加快会计核算周期,及时处理产生的所有会计问题。 2.4会计信息化已成为会计核算的必然趋势重要工具 应对数据时代交易,会计核算的进一步信息化,显得十分迫切。基于企业闭环建立的企业会计核算模式、信息化系统、企业会计制度,已难以满足企业互联网时代海量交易的特点。过去企业,一套会计软件,可以解决会计核算问题,现在可能需要的是一个大的会计系统,才能满足会计核算和管理的要求。 3大数据时代下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具体对策 3.1会计人员与信息使用者应实现按需定制 大数据时代,会计信息使用者不仅需要财务报表,也需要报表背后的数字,更多的数据可以让使用者看到企业更多的价值。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的一是经过汇总加工后的综合信息,二是这些综合信息背后的明细信息。在大数据时代下,为了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会计信息要改变传统直接数据式的单一接触点模式,要将其发展为“三接触点”模式,即经济业务数据、会计数据+会计信息、知识+行为模式。会计人员不仅要按典型的信息提供流程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还要及时获取信息使用者的行为结果反馈,以对自己提供的信息形式及内容进行调整,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信息使用者则不仅可以获得会计信息,还可以获得经济业务数据。 3.2推进会计人员与信息使用者协同收集数据的模式 在收集与加工阶段要扩大数据源,不仅收集传统会计流程中会计人员关注的信息,还要将其他能够反映经济业务全貌的信息收集到会计流程中来,其中既应包括直接数据,又应包括非结构化数据。无论是从企业业务部门还是从第三方传来的数据即应包括直接数据,又应包括诸如原始票据、合同、电子邮件、影像资料等的非结构化数据。如此一来不仅扩大了财务数据的来源,又挖掘了财务数据的深度。另外要将与企业进行交易的第三方纳入到会计流程,提供印证经济业务的信息,强化业务的真实性,丰富数据来源。通过财务上对供应链企业和金融机构的管理,企业能够实现财务信息的集成和共享。在企业内部之间、企业与供应链企业、企业与金融机构的信息壁垒被突破,会计人员利用与外部组织的信息便利,充分集成信息,收集能够反映经济业务全貌的信息,既能顺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又能对整个流程进行有效的控制,监督资源的配置。 3.3缩短会计核算周期,提高会计信息的时效性 在大数据时代,由于储存处理的数据特别多,所以为了能够缩短会计核算周期,一定要引入处理能力特别强的电子计算机。它不仅能够大量的存储我们所需的各种数据,而且及时、准确的对这些数据进行核算处理。将电子计算机运用到会计核算领域,实现会计电算化,打破了以往的人工核算操作的局限性,为经济管理工作提供了更具体、更准确的信息,提供了会计信息的时效性。而且,电脑代替人脑更有利于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这不但节约了会计成本,而且使计算机中的数据实现共享,从而减少了核算中的错误,适应了大数据时代的要求。此3.4提高会计云计算应用,提高会计信息化水平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云计算在近几年兴起并应用于会计信息系统上,在云计算模式下,企业可以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普及会计信息化,但云计算的应用要保证其安全性和高效性,对此,企业在选择服务商时必须根据自己的业务情况慎重选择云会计服务商,同时还要对服务提供商进行评估从而在源头上保证会计信息的安全。另外企业还应加大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因为当企业实施云会计之后业务流程、机构设置都将和以前有很大的不同若不能提前做好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仍然不能快速有效的提高会计信息化。 4结语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是科技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大数据时代不仅给人们获取信息带来了多元化的有效渠道,而且使得很多社会信息变得更为公开和透明,在大数据时代下,对于企业而言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机遇在于如果企业能够及时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需要,调整原有的会计信息核算模式、提高会计信息化水平,提高员工素质、多渠道的收集会计信息并做好反馈评价工作,那么企业必定会做出更为明智的未来发展策略、获得更多的客户支持和利润回报,反之,如果企业仍固步自封,满足于过去单纯的会计系统统计会计信息模式不仅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潮流,更会使企业陷于危险的境地,总之,大数据时代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涉及数据的数量、来源、核算周期以及会计信息化水平等诸多方面,企业要想在发展的浪潮中立于不地就必须要适应这几个方面的改变,适时调整会计流程重构,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作者:温航 沈英 单位:延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大数据方面论文:大数据时代下新闻传播研究 一、大数据中的新闻传播理念 大数据改变了我们的新闻呈现形态、原有的新闻生产方式以及对新闻的态度,这将直接影响我们的价值观念,久而久之意识形态自然就会变化。于是,新闻传播在这一过程中自然而然就必须具有某种特定思维,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社长尹明华提出“新媒体的本质就是数据分析。我们已经从信息时代走到了数字时代和智能时代,如果数据被赋予背景,它就成了信息;如果数据能够提炼出规律,它就是知识;如果数据能够借助于各种各样的工具在分析的基础之上为我们提供正确的决策,它就是资源。”获得的数据量越大,挖掘到的价值就越多。大数据本身的复杂性,已经超越了它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本身。大数据思维概括大致有三个纬度:定量思维、相关思维和实验思维。其一是定量思维,大数据的原则是一切数据都可以被采集,一切数据都可以被监测,尽量贴近大众的生活体验,用精确的具体数据来分析时下的新闻事件,赋予其背景就可以提供更多描述性的信息。其二是相关思维,一切数据都存在无限的联系之中。当代社会,新闻传播作为社会群体性沟通的一座桥梁,着眼于微观的数据收集和内容分析,提炼出其中隐含着的规律,就可以通过相对复杂的交互式、动态化的图片和视频等形式来呈现这类新闻,使新闻传播研究主题更丰富且视角更多样化。第三是实验思维,一切数据可以被测试,并且联系消费社会,大数据所带来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制定决策,形成不可预估的资源。那么新闻传播理念随之变成首先是描述,然后是预测,最后产生定制,以弗洛伊德所提出的“快乐原则”为宗旨,适应并满足受众的需要,并根据其需要的变化来加以创作,一方面是出自新闻传播自身展示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不断创新消费需求的结果。 二、大数据中的新闻传播方法 大数据是大势所趋,它开启了时代转型之门,我们要审时度势,积极主动学习、利用大数据。数据并不完全是客观的,在大数据的大背景下,沿用传统研究方法显然不能解决问题,新闻工作者需要通过数据挖掘、数据处理以及数据分析,寻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继而参与对相关事件发展趋势的预测,让新闻和数据相结合,从内容到形式都指向精确和深度报道的要求。大数据是因为对它的分析使用,才产生和体现它的价值,由于数据的嘈杂,如何分离信息与噪声就显得至关重要,这种方法显然代表一种新的趋势和全新的视野,即基于受众使用和满足的考察中,加强对新闻传播效果的关注,与先进制作技术接轨,告别静态图表,生动展现新闻事件全貌,这就需要专门的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和专业传媒技术人才,拥有与之相符合的职业素养,数据并不代表真相,只有有用的信息才是决策的关键所在。所以,大数据时代的新闻生产模式和呈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创新的,新闻传播研究也应顺应时代潮流,做出相应变革,拓宽视野,与大数据的大背景结合起来。 三、结语 大数据的潜力十分巨大,对于新闻传播研究来说,面临时代变化做出积极应对是必不可少的。大数据现在并没有定型,但是从大数据视野下看新闻传播研究,是一种对现实的反映,新闻传播是动态的,其发生的时间、地点、参与人员等尽管难以预测,但大数据也是动态的,其背后存在的逻辑与规律,数据分析可以提供有效的帮助。大数据改变了传统观念的新闻生产方式,在数据日益普及的今天,我们无法摆脱数据对于新闻传播的影响,但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可以打破传统思维,重新来审视当下的新闻传播研究。从根本上说,其内涵侧重于在当今社会所引发的信息方式的变革,数据统计、信息生产和目标精确性已然造成新闻传播理念和生产方式的变革,但海量的数据信息以及数据之间互相关系如何分析处理,同时也给新闻工作者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当然,在更大的程度上,这也是对新闻工作者专业敏感以及数据加工和处理能力的考验。 作者:邱小璐 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个案护理论文:奈韦拉平致患者重症皮疹的个案护理 【摘要】报告1例奈韦拉平治疗艾滋病患者致重症皮疹的护理体会,通过对患者的饮食护理、用药护理、皮肤护理、心理护理,患者皮疹好转,缩短住院天数,提高患者远期生存质量。 【关键词】:艾滋病 奈韦拉平 重症皮疹 护理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又译:后天性免疫缺陷症候群),1981年首次发现在美国的患卡氏肺囊虫肺炎和卡波西肉瘤的男同性恋者中。到80年代中期,艾滋病发展成为全球性的流行病,其病原体确定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正在HIV的疫苗尚未研制出前,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仍是治疗艾滋病最有效的方法。皮疹是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使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奈韦拉平(NVP)是Wlt0在发展中国家推荐的一线方案中药物之一,出现皮疹是服用NVP后出现的主要毒副作用,资料显示NVP的皮疹发生率34%,其中重型皮疹的发生率在3%之内。 1 病例简介 患者男性,54岁,1-年前,患者于当地疾控中心确诊抗HIV阳性。半月前开始行抗病毒治疗(AZT+3TC+NVP),规律服药。近期CD4 33个/U。5天前,患者出现全身散在皮疹,伴发热,体温最高39℃,伴咳嗽。于当地诊断行抗感染治疗,病情继续加重,出现四肢水肿,肢端皮疹融合成片。为求进一步诊治,于2011年5月6日来我院以“AIDS、药疹”收入院继续治疗。入院时T: 39.4℃ P:110次/分 R:21次/分 Bp:126/74mmHg患者面部、躯干、四肢、手掌散在或密集大量水肿性红斑、丘疹及水疱,部分水疱有破溃,表面无溢脓,皮肤灼热,部分呈靶形损害,口腔糜烂明显,眼睑及睑缘可见红斑。住院期间停用奈韦拉平及可疑交叉致敏药物,给予丙种球蛋白、地塞米松、葡萄糖酸钙、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替硝唑、阿奇霉素、康复新液、炉甘石洗剂、百多邦等药物治疗并加强健康教育。住院11天,患者面部、躯干、四肢、手掌的水疱明显好转,部分开始脱屑,T: 37℃,住院17天,患者面部、躯干、四肢、手掌的水疱消失,破溃皮肤已结痂,并开始脱屑,于2011年5月26日出院。 1 护理措施 1.1.1 保护性隔离 重症药疹患者最好安置在单人房间,病房应每日用紫外线灯消毒60分钟,定时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定时为患者更换经高温消毒的棉质床单、被褥,保持床铺平整、干燥;每天使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物品和清洁地面;进出病房的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减少陪护人员,限制探视次数,防止交叉感染。 1.1.2 心理护理:由于药物的毒副作用和身体功能的进一步衰竭,患者大多不愿继续治疗,应及时地向患者宣传进行这种治疗的必要性,树立其战胜病魔的信心,使患者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主动克服困难,积极配合治疗。通过转移艾滋病患者的思维注意力,消除其不良心理,,及时了解患者心理变化, 随时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情况,改变病人的情绪及心态。加强心理疏导,关心、鼓励和安慰患者,介绍成功病例,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念 1.1.3 饮食护理 患者宜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少量多餐,口腔溃疡严重时,可给予温凉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必要时可经鼻饲管注入食物,以保证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 1.1.4 病情观察 此类患者免疫力差,极易发生感染、电解质紊乱、肝肾功能衰竭,应严密观察患者的体温、尿量、皮疹的颜色,口腔黏膜有无溃疡、白斑,皮疹的消退情况、有无新的皮疹出现,观察患者有无腹痛、烦躁、黑便等内出血表现,如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 2.1 皮肤护理 采用暴露疗法,医护人员在进行各项操作时动作应轻柔,避免拖、拉、拽以减少患者的痛苦,以防皮肤损伤。对于小水泡或松弛渗液少的水泡尽力保持泡壁完整,让其自然吸收,大的水泡应用碘伏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吸,对于水泡糜烂渗出明显的部位应先用碘伏消毒,再用生理盐水250毫升加16万的庆大霉素浸湿的无菌纱布覆盖,每天更换两次。对于患者手指、足趾的破损,可用无菌纱布把其独自分开,防止粘连。恢复期患者全身布满大少不一的痂皮,往往出现脱痂,此时应向患者讲解强行撕去痂皮的危害,可用无菌剪刀轻轻修剪。测量血压时,应在袖带下垫纱布,防止摩擦皮肤,测量完毕及时取下袖带。定时为患者翻身,每两小时一次,必要时加强翻身次数,以预防褥疮的发生。 2.2 黏膜损伤的护理 2.2.1、 会阴护理 阴囊红肿、糜烂,尿道口有脓性分泌物时,每天用0.5%的聚维酮碘消毒两次,再用庆大霉素溶液浸湿无菌纱布湿敷阴部,这样可以防止阴茎与阴囊粘连。解大便时禁用便盆,最好在臀下垫一次性尿布,便后用清水清洗后,再用无菌软纱布轻轻擦拭,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 2.2.2、 口腔护理 每日为患者行口腔护理两次,并嘱患者饭前饭后坚持用2%-4%的硼酸溶液漱口,口唇有结痂张口困难的患者,用无菌生理盐水纱布湿敷,再涂用红霉素软膏,软化结痂后用无菌镊子慢慢清除,动作应轻柔,切勿用力,以防出血。注意观察口腔有无真菌感染,必要时可预防性抗真菌治疗。 2.2.3、 鼻腔护理 鼻腔内如有结痂影响呼吸时,可滴石蜡油软化结痂,再用无菌血管钳轻轻夹出,涂用红霉素软膏 2.2.4、 眼部护理 及时清除眼部分泌物,必要时可用生理盐水冲洗,再用氯霉素眼药水滴眼。对眼睑不能闭合者可用无菌生理盐水纱布覆盖双眼。 3、 健康宣教 告知患者合理休息,心情愉快,加强营养,尽量穿棉质衣服,以减少对皮肤的刺激。向患者解释重症药疹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并告知患者致敏药物的名称,避免以后再使用该药,每次就诊时应主动将过敏药物告诉医生,在用药过程中,如出现不明原因的皮肤瘙痒、红斑、风团时,应考虑药物过敏的可能,及时就医,以免发生重症药疹。 个案护理论文:一例2型糖尿病个案护理 【摘要】: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和护理要点。方法 全面评估患者情况,做好心理护理、观察病情变化及做好健康指导。结果 经过系统护理干预后顺利有效通过治疗达到预期效果。结论 做好2型糖尿病护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预防严重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2型糖尿病,护理 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胰岛素分泌缺陷和作用缺陷而导致以慢性血葡萄糖(即血糖)水平增加为特征的代谢疾病群。本病除碳水化合物外,尚有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临床上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久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失眠、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引起功能缺陷及衰竭。重症或应激时可发生酮症酸中毒、高深性昏迷等急性代谢紊乱。 糖尿病史继心脑血管病、肿瘤、艾滋病之后的第四位致人死亡的疾病,患者人数以加速度上升,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占了90%-95%。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病率正在明显增加,已经与欧洲发达国家的糖尿病患病率相似,我国糖尿病的总人数已经处于世界第二位,超过4000万,到2025年预计将达到6000万。糖尿病合并感染其发生率为百分之三十五至百分之九十,感染时糖尿病严重并发症之一,是引起糖尿病死亡率明显上升的重要原因。[1] 一、 临床资料 患者李惠琼女性,68岁,退休医生,已婚,无过敏史。于2012-4-20患者因口干,多尿约十年,加重2天,呕吐半天入院,查T36.4℃、P100次/分、R20次/分、BP108/74mmHg。入院后科测血糖HI,遵医嘱予补液小剂量胰岛素、抗感染及三餐前优必林70/30 18u、18u、18u皮下注射及监测餐前血糖等治疗。于2012-4-27出院。 二、 护理 1、 心理护理:评估病人对疾病的反应、对健康和生活的信心、有无焦虑、悲观失望甚至恐惧心理、对疾病抱消极的态度、不配合治疗及护理。关心和理解病人、及时将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和预后告知病人和家属、使他们了解糖尿病不能根治、但可以通过饮食控制、终生治疗、规律生活和适当体育锻炼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可以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和长寿、鼓励病人说出心理感受、耐心倾听病人诉说、并与之交流、沟通、帮助病人认识病情、说明不良情绪与病情加重密切相关、解除焦虑、紧张心理、与病人家属共同商讨制定饮食、运动计划、鼓励亲属和朋友多给与亲情和温暖、使其获得感情上的支持,鼓励病人参加各种糖尿病病友团体活动、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 2、 胰岛素治疗 :遵医嘱予小剂量胰岛素把高血糖调到132mmoL/L ,餐前食用优必林70/30来调控血糖 ,使用胰岛素时要注意不良反应:如a、低血糖反应,b、胰岛素过敏,c、注射部位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停止该部位注射后可缓解自然恢复。 3、 病情观察:观察患者血糖控制在理想状态、定期监测血糖、血压、血脂、糖化血红蛋白、眼底、体重等,以正确判断病情。 4、 健康指导: 健康教育是重要的基本措施之一,是其他治疗成败的关键,良好的健康教育科充分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治疗,有利于控制疾病,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教育内容包括: (1)、 糖尿病知识指导:采取举办集体讲座,提高有关学习资料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法,对病人进行全面有效地指导,是病人和家属认识糖尿病是一种需终生治疗的疾病,了解各种治疗方法在控制疾病,防治并发症中的作用,自觉地配合各项治疗。 (2)、饮食指导:饮食治疗被认为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石,合理膳食可以使患者逐渐恢复到理想体资。病人应掌握饮食治疗的具体要求和措施,如控制热量、合理配餐、定时进食、食物选择等。 (3)、运动指导:让病人了解体育锻炼在治疗中的意义,掌握体育锻炼的具体方法及注意事项,运动时随身携带甜食和病情卡片以应备急需,运动中如感到头昏、无力、心悸等应立即停止运动。 (4)、用药指导:患者掌握胰岛素的注射方法、不良反应的观察和低血糖反应的处理。 (5)、疾病监测:用使血糖测定仪者应学会其血糖仪的使用方法,测三餐前血糖,并记录结果,作为药物剂量调整的参考。 (6)、并发症预防:规律生活,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全身皮肤、尤其是口腔、足部和外阴的清洁,如有破损或感染应立即就医告知病人避免引起酮症酸中毒及高渗性昏迷等的诱发因素。 (7)、定期复查:指导病人出院后定期复查与糖尿病控制的有关各项生化指标,一般每三周复查果糖胺,每2-3个月复查糖化血红蛋白。每年定期对眼底、心血管和肾功能进行检查,以早期发现慢性并发症,及时得到治疗。 个案护理论文:个案报道3例使用头孢类药物期间和停药后饮酒致双,硫仑样反应的护理 总结3例使用头孢类药物患者饮酒后出现双硫仑样反应的治疗与护理,主要包括卧床休息,迅速建立静脉通路,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氧,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心理护,健康宣教等。 头孢类药物具有广谱抗菌活性,使用于治疗由敏感菌所引起的一系例感染。使用本品期间常有2例饮酒后出现双硫仑样反应,一例停用2天饮酒后出现双硫仑样反应患者,经对症、治疗和护理,患者症状消失和痊愈出院。 1临床资料 例1:患者,女,44岁,因上感伴发热在门诊给予头孢哌酮钠治疗,每日4克每天1次静脉输液,输液后第四天,饮白酒20ml,出现头晕,心悸,乏力,全身皮肤潮红,去长治市妇幼保健院就诊。查体全身皮肤潮红,心率110次/分,血压120/60mmHg,经积极对症治疗患者症状消失痊愈回家。 例2:患者,男,36岁,因上感伴扁桃体肿大,吞咽不适,在门诊给予头孢孟多脂治疗,每日3g每天1次静脉输液,输液后第二天,饮酒100ml,出现头晕,心悸,乏力,全身皮肤潮红,伴全身酸痛就诊长治市妇幼保健院。查体面色苍白,四指冰冷,呼吸急促,心率120/分,血压110/55mmHg,经积极治疗后症状缓解。 例3:患者,男,46岁,在某医院工作因支气管肺炎在门诊给予头孢呋辛,每日3克每天1次静脉输液,停药后第二天,饮酒120 ml约2小时后,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心悸、乏力,面色苍白,就诊于长治市人民医院,查体全身皮肤冰冷,心率116次/分,血压110/60Hg,经积极治疗痊愈出院。 2治疗及护理措施 患者就诊后边抢救边询问病史,立即使患者取平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中流量氧气吸入,测生命体征并记录。 迅速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应用药物。快速补充晶体液,使用地塞米松、非那根等药物,对症处理。床边备齐急救器械及药品。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心率、心律、意识及尿量,及时发现并处理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衰、休克等。 在积极抢救的同时,做好心理护理。因起病急、症状明显,患者及家属均有紧张感、恐惧心理。护士应安慰患者,劝慰家属,向其说明病因,使其能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病情好转或康复后,做好健康宣教工作。告知患者在用药期间及停药1周(最好10天)后均应禁酒或使用含乙醇的食物、饮料或药品,避免此种不良反应的发生。 3讨论 双硫仑是一种戒酒药物,其作用机制是抑制肝脏中的乙醛脱氢酶,导致乙醇的中间代谢产物乙醛的代谢受阻,造成乙醛在体内蓄积而产生一系列反应。头孢类等抗菌药具有与双硫仑相似的作用,用药期间及停药7天内饮酒或使用含乙醇的食物、饮料或药品,身体会产生严重不适,可出现面部潮红、头痛、眩晕、腹痛、恶心、呕吐、气促、心率加快、血压降低、嗜睡、幻觉甚至休克等症状。因此,对使用头孢类抗生素患者,应仔细询问有无过敏史及饮酒史,要特别提醒用药期间及停药1周(最好 10天)后,均应禁酒和避免使用含酒精的饮料和药物。护士应加强健康宣教,告知患者饮酒的危害性,以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个案护理论文:从急性心梗个案分析其临床表现及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的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导致的缺血性坏死,是一种发病急、病死率高的疾病。笔者临床上诊治了1例以恶性心律失常为首发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积极检查、治疗及舒适护理后,患者恢复良好。现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病例摘要 患者xxx,男,中年。主因“胸闷伴心律失常2天”入院。患者2天前无明显诱因下突发胸闷并伴有恶性心率失常,在我院急诊科查各项指标均正常,心电图示:示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0.3 mV,Ⅲ导联病理性Q波。考虑急性心梗,并发恶性心率失常,予以除颤108次后,恢复至正常心率。为求系统治疗,遂来我心内科住院,及时予以扩冠、溶栓、营养心肌等对症治疗,未行支架植入术,1周后患者临床症状完全缓解,复查ECG示Ⅱ、Ⅲ、AVF导联ST段回到等电位线,T波倒置;冠脉造影提示:右冠轻度病变。3周后患者出院。 2 临床体会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急症之一,常以胸痛为首发症状,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根据临床症状和心电图表现诊断并不困难,及时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不典型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特别是对一些以往没有冠心病史而症状不明显的患者,往往易漏诊、误诊,患者本人也极易忽视,据文献报道,大约有 25%的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有24%~30%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临床中未获诊断[1]。许多文献介绍了以头痛、下颌痛、右肩关节痛、膝关节痛、腹痛、晕厥等特殊部位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2],尚可偶见无痛性心肌梗死以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的情况[3],或者以呼吸系统的一些症状,如胸闷、咳嗽、气喘等为首发症状,这些不典型的症状更应引起医生的重视。本例患者以“胸闷、恶性心律失常”为主要表现,虽无典型的心肌梗死表现,但伴有心血管疾患的相关表现,经过相关检查、早期诊断并积极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伴发的恶性心律失常,患者好转出院。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压力的增大,急性心肌梗死的低龄化趋势日趋明显。青年人群中发病多急骤,考虑与缺乏缺血性预适应以及侧枝循环尚未建立及痛阈低等有关[4]。有研究,对于中青年患者,急性期的死亡率较老年期心肌梗死高[5],所以早期进行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更是十分必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可以出现ST段特征性改变和异常Q波,但并不是所有的中青年患者均有此改变,对于少数不具备心电图特殊改变的患者应根据临床症状及其他辅助检查做出判断。 3 护理体会 急性心肌梗塞的恢复程度与梗死面积有关,也与护理人员的精心护理分不开。只有配合临床护理才可以发现非典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脏相关疾患的蛛丝马迹,减轻患者因疾病、并发症造成的多重打击,促进患者的身心康复。 3.1 一般护理:仔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心电图及心电监测情况和疼痛变化[6]。患者发病12h内绝对卧床休息[7],吸氧是AMI 治疗中的重要措施[8],可以提高患者的血氧饱和度,缓解疼痛,减少心律失常,阻止梗死面积的进一步扩大。 3.2 饮食护理 急性期宜进食低脂、低胆固醇、高蛋白、清淡易消化饮食,进食不宜过饱避免增加心脏负担,少食多餐,保证热量供应。同时鼓励患者多饮水,多食水果,避免过热过冷食物及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诱发心律失常。戒烟限酒。有研究发现[9]冠心病发病率与每日吸烟支数呈正比。保持大便通畅。如果排便时用力不当,可使心脏耗氧量增加,加重心肌缺氧,诱发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甚至发生猝死。对有便意但排便困难的患者,给予开塞露外用,并以排便时不使腹压增高为原则。 3.3 舒适护理: 舒适护理可以使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 3.3.1 心理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急,多数患者无心理准备加上发病时伴有强烈的疼痛及窒息感,患者常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应激,如恐惧、焦虑、绝望等负性情绪。医务人员要根据不同患者的心理因素和心理需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做好解释工作,讲解病情、治疗及预后,解答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疑惑,使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有正确的认识,并适当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简单的应急抢救措施,消除恐惧心理和悲观情绪,学会自我调节情绪,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因素,保持平和、乐观的心理状态,促进疾病康复。 3.3.2 疼痛护理:疼痛是急性心肌梗死最主要的症状,有效的止痛措施在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疗中不可忽视,可以降低心肌耗氧量和心脏负荷,减少梗死范围。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疼痛的性质、程度、部位及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等,并尽快给予哌替啶或吗啡止痛,并可减轻患者的烦躁及焦虑情绪。同时,密切观察患者呼吸、面色及血压的变化,防止镇痛药物对呼吸循环的抑制。 3.3.3 环境护理 保持环境安静、病情整洁,适宜的湿温度,尽量减少患者体力活动及家属探视,各种操作及检查要尽量集中,提高环境的舒适度使患者得到足够的休息,这样不但可以降低心肌耗氧量和交感神经兴奋性,也有利于缓解疼痛,防止不良刺激。 随着医师的临症经验、监护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治疗手段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各种护理技术的不断创新,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死率逐年下降。但是,临床上还存在大量急性心肌梗死误诊误治的情况,对此,临床医师应该提高 作者单位:310006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个案护理论文:一例小儿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个案护理 【摘要】视网膜母细膜瘤(Ritinoblastoma)的是一种起源于视网膜胚胎性核层细胞的恶性肿瘤,易发生转移,危及生命。视网膜母细膜瘤以婴幼儿占大多数,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儿童,偶见于成人。确切原因不明,6%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94%为散发病例。其中25%为遗传突变。常见的首发症状是“白瞳症”,瞳孔区有白色反光,俗称“猫眼”[1]。2009年1月,我院收治1例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患儿,由于发现早通过手术治疗并取得良好的术后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关键词】视网膜母细膜瘤;恶性肿瘤;白瞳症;护理体会;义眼片 1 病情摘要 患儿,男性,1岁,因发现右眼白瞳孔半月来就诊,诊断:视网膜母细膜瘤,而收入院作进一步治疗,体查:T:36.8℃,P:96次/分,R:20次/分,余未见异常。专科检查:右眼视力多次检查:当遮盖左眼时患儿会双手乱抓东西,同时用电筒光照射患儿右眼,患儿右眼对电筒的光无反应,右眼视力检查显示:黑。左眼视力检查:当遮盖右眼时患儿双手不会乱抓,同时用电筒光照射患儿左眼,患儿左眼会追随电筒光,并伸手拿电筒。右眼眼压:指测Tn;球结膜不充血,角膜透明,前房深浅正常,虹膜纹理清,瞳孔区有白色反光,瞳孔圆,约3mm。对光反射存在,晶体无混浊,眼底难窥进。左眼眼压:指测Tn;球结膜不充血,角膜透明,前房深浅正常,虹膜纹理清,瞳孔圆,约3mm。对光反射存在,晶体无混浊,眼底难窥清。B超检查示右眼球内肿瘤,左眼正常;MRI检查后考虑为右眼视网膜母细胞瘤,左眼无异常发现。结合患儿临床表现确诊为右眼视网膜母细胞瘤(眼内生长期)。经会诊后送手术室在经喉插管全麻下行“右眼眼球摘除术+义眼座植入术”,眼球上残留视神经约3mm,植入18mm珊瑚义眼座于肌锥腔,术程顺利。右眼眼球送病理分四部分检查:球后筋膜1:灰红组织一粒,约0.2cm;球后筋膜2:灰红组织一粒,约0.2cm;视神经:灰红组织一粒,约0.3cm;眼球:左右径2cm,前后径1.5 cm,切面灰白,质脆。诊断为右眼球视网膜母细胞瘤,未浸润至眼球外,视神经及球后筋膜组织未见肿瘤累及。 2 护理 2.1 手术前的护理: 2.1.1 保持病房的整洁和安静,以利患儿休息,在入院时同患儿及其家属进行详细的健康宣教,与患儿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多与患儿交流,适当的奖励和心理辅导,如组织一点文娱活动、讲故事等,以取得患儿及其家属的信任,消除患儿的陌生感和恐惧感,以利于患儿配合各种的治疗。 2.1.2注意保暖,预防感冒,必须密切观察有无呼吸道感染如咳嗽、流涕、鼻塞等现象,以防影响到术中全麻的操作。患儿术前因禁食而饥饿,精神紧张且伴恐惧,术中全麻患儿全身放松,患儿会感觉冷,注意控制室内温度,可适当开暖气,保持室内温度在22~24℃,患儿不能穿紧身的衣服,不能戴项链或手链。 2.1.3 根据医嘱完善各种相关的辅助检查,如眼部B超、MRI或CT、肝肾功能、心电图等,术前建立静脉通道,选用24号留置针,并给予夹板或绷带固定,以保持静脉通畅,方便术前用药进入手术室。 病人入手术室前,检查并核对病人术前禁饮食、用药情况。 2.2 术中护理: 2.2.1 手术室控制好温湿度, 备好麻醉用品,包括麻醉插管盘、麻醉药品、急救药品、麻醉机等。协助麻醉师检查麻醉机、氧气及吸氧用管,备好吸引器及吸痰用物。吸引器应处在良好备用状态。接心电监护机,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患儿入室前由家人陪同,减少患儿恐惧感,患儿平卧平车上头侧向一边,入手室前在麻醉师的诱导麻醉下,麻醉诱导时,护士应与麻醉师密切配合,保护患儿,防止麻醉意外,让患儿处于昏睡的状态下送入手术室,减轻患儿术后的心理阴影。 2.2.2 体位的摆放 :患儿年龄小,再加上手术时间长,体位的摆放很重要。既要保证呼吸道的通畅,又要注意循环系统的功能还要充分暴露术眼。不论何种体位都要使患儿舒适,应用约束带固定患儿肢体,骨突、关节外用软垫垫好,四肢用绷带固定,以免肢体受压影响手术进行。同时也要注意肢体的供血情况,若出现肢体发绀,应放松包扎的部位。 2.2.3 手术所需物品准备好,配合手术医生进行手术治疗,术中根据手术步骤进行密切的配合,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术毕术眼涂眼膏绷带加压包扎,以防术眼出血。术中操作注意消毒隔离,做好防护措施,用完物品要严格用1:2000 的氯消净浸泡液浸泡所用器械,一次性物品未用完丢掉送医疗垃圾处理站处理,器械经高压消毒二次后才可再用。以防肿瘤细胞污染和扩散。 2.3 术后护理: 2.3.1 术后患儿安返病房休息,若麻醉未清醒的,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误吸,根椐患儿的情况低流量吸氧,注意控制氧气流速,以防氧浓度过高。 2.3.2 患儿术后绷带加压包扎术眼48小时,清醒后患儿会哭闹,注意技巧哄小孩,防止眼泪水湿润包扎纱块和绷带导致术眼污染。 2.3.3 注意观察术眼情况,如有出血、疼痛或患眼分泌物增多、刺激性症状明显加重要、发热等要及时告诉医生作处理。 2.3.4 患儿手术后6到8周眼结膜没有异常改变的,可安装义眼片。家属在安装义眼片前要清洗手部,依照医生的方法轻放入结膜囊,避免用力太大损伤结膜囊,并定时滴抗生素眼水,保持结膜囊清洁,义眼片取出后,需用清水清洗干净后再放入结膜囊内。患儿的家属要严格掌握义眼片的安装和清洁方法,并注意自身的保护。 2.4 讨论: 2.4.1 视网膜细胞瘤是一种小儿恶性肿瘤,预后很差,肿瘤轻重程度及诊断迟早和治疗措施合理有重要的关系,根椐有关文献报道,一侧患者,5年存活率为50%,双侧者如行一侧摘除,另眼行其它治疗,5年存活率为35%[1]。出院后都应定期复查:3天或1周、2周、3周、1个月、2个月、3个月、半年、一年等复诊一次,密切观察健眼的情况如出现不明原因的白瞳孔、视力下降、斜视、眼球震颤、眼痛等不适症状随时就诊。定期作眼部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了解肿瘤是否有转移的迹象,以便合理采取治疗方法如放射治疗、冷冻治疗、光凝治疗或化学疗法等。并坚持随诊5年以上。 2.4.2 患儿眼球正处于生长发肓阶段,体格心智均未发肓成熟,注重患儿的心理治疗,由于眼球摘除容易引起其它同龄小儿的歧视,导致患儿自卑的心理,在患儿外出或同其实小朋友玩时注意带义眼片,建议家属适当作一点正确指引和心理辅导,应经常鼓励关怀患儿,不要打击、冷漠和训斥,要热情扶持耐心诱导。使他们感到温暖和高兴,更应该百般鼓励,耐心地向其解释,以便让患儿尽快度过心理郁闷期,让患儿调整好心态重建信心,正确对待义眼片的使用方法。 2.4.3 Ritinoblastoma的治疗从过去的以眼球摘除为主逐步被综合治疗所取代。 积极地化学减容联合手术及局部治疗可以大幅度地提高Ritinoblastoma的控制率,从而降低患儿的致残率及死亡率,最大限度地挽救了患儿的眼球乃致视力,患儿生活质量得以明显提高。 个案护理论文:1例顺产合并先天性阴道直肠瘘的个案护理 摘 要产妇合并先天性阴道直肠瘘在临床上较少见,本文对一例阴道直肠瘘产妇的个案护理进行探讨,总结护理阴道直肠瘘的措施:即加强患者的伤口护理, 制定饮食计划、抗感染及全身支持疗法、排便的护理、协助舒适的哺乳姿势、 加强心理疏导及出院指导,以期指导临床。 关键词顺产;阴道直肠瘘;个案护理 阴道直肠瘘是指阴道与直肠之间的病理性通道,又称粪瘘,主要表现粪便积于阴道内,从阴道排出,稀便时更为明显,如此,往往会导致患者难言的病痛,阴道不洁易感染,生活质量明显下降。我科2009年12月收住1例顺产合并先天性阴道直肠瘘的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产妇G1P0 孕39+4周,腹痛一天入院,产程顺利宫口开全后20:30肛查发现产妇直肠前壁粘膜有一0.5×1.0厘米大小缺损,无活动性出血,22:16会阴侧切保护下顺娩一男婴,3600克,Apger评分10分,胎盘自娩完整,总出血量200毫升。检查会阴伤口发现阴道后壁与直肠相通,直肠粘膜有一1.5×1.5厘米环形缺损,立即请外科会诊,考虑先天性阴道直肠瘘,于局部麻醉下行阴道直肠瘘修补术。 2护理措施 2.1 加强会阴护理 术后保留导尿5天,会阴伤口7天后拆线,术后一周会阴伤口碘伏消毒q8h一次,氯霉素阴道灌洗bid,指导产妇勤换卫生巾,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 2.2制定饮食计划 指导产妇前三天禁食,过后进无渣流质一周,防止大便形成及排出。可供进食的流质有:米汤、各种蔬菜汤、鱼汤、肉汤、冲泡的蛋白质粉等,一天可多次进食。 2.3排便管理 产妇于术后第5天自排出黄色稀便,指导产妇用温开水1000毫升加柏洁洗液20毫升洗净会阴,保持局部干燥。指导产妇根据自身情况适当活动以保持大便的通畅。禁止灌肠或开塞露纳肛,以免损伤伤口。 2.4抗感染及全身支持疗法 根据医嘱用二联抗生素静脉滴注bid,静脉补充钾每天2~3克、复合维生素及脂肪乳剂、氨基酸。指导产妇合理的安排休息时间,协助产妇及家属照顾新生儿,保证产妇每天7~9小时的睡眠时间,使产妇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 2.5加强心理疏导 产妇及家属因不了解病情,会有恐惧、紧张、焦虑的心理,护士应当向产妇及其丈夫适当解释病情,告知经过治疗和仔细的护理疾病可以治愈,不会影响以后正常的生活。 2.6哺乳指导 当产妇采取坐位哺乳时,会阴部伤口受压严重,血运不畅,容易引起伤口水肿,不利于伤口的愈合,应协助产妇以侧卧位环抱式姿势进行母乳喂养,并指导喂养技巧。 2.7加强出院指导 指导产妇出院后饮半流质一周,如肉末炖蛋、各种粥、馄饨、面条等易消化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大便干结可借用塞露肛塞。每天适当起床活动,避免手持重物和长时间下蹲等使腹压增加的动作。绝对禁止性生活三个月。产后一个月、三个月外科门诊随访。 个案护理论文:个案护理查房对提高护生应用护理程序的影响 摘 要 目的:探讨个案护理查房对提高护生应用护理程序的影响。方法:将我院心内科接收的44名护理本科毕业生随机分为实验组20名和对照组24名,实验组采用个案护理查房教学方法进行带教,对照组采用常规讲授带教。结果:实验组护生运用护理程序的能力高于对照组 关键词 个案护理;护理程序;整体护理 应用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整体护理、书写合格的护理记录,是培养临床实习护生的重要手段,也是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1]。我们在带教中发现,护生的在校理论教学往往抽象、枯燥,与实际脱节,临床工作中缺乏沟通技巧,难以运用护理程序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工作缺乏责任感。2008年8月~2009年6月,我们采用个案护理,组织护生进行护理查房,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我院心内科2008年8月~2009年6月接收的44名护理本科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年龄18~22岁。随机分为实验组20名和对照组24名,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讲授带教,实验组采用个案护理查房形式进行带教。 1.3 考核内容 将护生个案护理、护理查房实际完成情况及个案护理记录质量纳入科室考核。护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有护理诊断不正确、不准确,无主次;护理措施不具体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x[TX-*4]±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程序应用能力比较 见表1。 3.2 两组护理记录成绩比较 实验组护理记录书写成绩平均为(91.8±3.6)分,对照组平均为(72.5±6.6)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67,P 3 个案护理查房 3.1 个案护理选材 按教学大纲,有目的地选择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的典型病例作为个案护理题材,必要时根据教学目的对临床真实病例进行适当加工与整理,使之具有代表性和示教性,符合护理专业的教学需要[2]。 3.2 个案护理查房形式 3.2.1 科内讲授、自学 通过展示个案病例,分析讲解病例,说明教学内容,并在讲解过程中进行思维方法的指导,使护生了解整体护理程序、如何进行护理查体、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护理诊断的提出及制订护理计划和进行护理评价,布置护生系统自学该疾病的护理理论。准备时间一般为2~3 d。 3.2.2 个案护理查房实践 护士长、带教老师和护生一同来到患者床边进行护理查房。错误与遗漏之处由带教老师补充纠正,护士长加以总结、点评。最后在示教室针对临床实际与书本理论知识相对照,大家共同讨论,重点问题加以强调。在讲解个案护理特殊性的同时,也学习了此类疾病的护理普遍性,使知识融会贯通,将护理理论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同时回答护生提出的问题。带教老师指导护生实施护理计划,及时书写护理记录。师生共同解决护理实践中遇到的疑点、难点,把护理措施切实落实到患者身上,并记录患者病情变化及具体的护理活动。护理记录应及时准确、真实完整。要求护生填写护嘱执行单,确保各项护理措施得到及时准确实施。同时督促及时、连续护理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修改护理计划,使之更好地指导临床护理工作。 4 讨论 4.1 可提高护生综合素质 护生的在校理论教学往往抽象、枯燥,临床工作中缺乏沟通技巧,难以运用护理程序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从而工作缺乏责任感。采用个案护理,组织护生进行护理查房,指导其运用护理程序完成整体护理、书写护理记录,以点带面,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在较短时间内将书本知识与临床实际相结合,更好地运用护理程序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较好地实现护生向护士角色的转变。 4.2 能充分调动护生学习的主动性 结果显示,个案护理可提高护生学习的主动性及效果,是比较适应临床护理教学的一种方法。个案护理相当于把护生带入特定的事件现场,把抽象枯燥的理论变为生动、形象、具体的个案情景,可激发护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增强参与意识,并在参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可更好地发挥护生的工作潜能。 4.3 有助于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在整个个案护理查房教学中,临床带教老师负责恰当选择个案,拟定教学方法,创造良好讨论氛围,给予必要的引导和启发,最后进行总结评价、纠正不足。要做到上述诸多方面,就要求带教老师既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又要有良好的组织能力和教学策略,从而促使带教老师不断加强业务学习,进一步实现护士长-带教老师-实习护生业务水平的良性循环。 4.4 选材要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与典型性 个案护理查房教学的主要目的是突出教学内容,锻炼临床实践能力,实现教学目标。因此,个案护理查房选材要做到几个方面:实事求是,科学选材,所选个案最好是临床上完整的个案,或是根据教学目的、对临床真实个案的加工与整理,切忌凭空编造,致使个案失去真实感;依据教学进程,系统选材,所选个案要围绕教学中心内容,并结合护生认知和接受能力,起初选择短、小、精、悍的个案,每个个案突出1~2个护理诊断,然后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突出重点,注重实用,所选个案必须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既要具有相关的病因、诱发因素,又要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与明确的护理诊断等,具有临床实用性与典型性,充分体现个案护理的代表性与鲜明的示教性,以便为护生今后的临床工作奠定基础。 个案护理论文:PBL教学法在个案护理查房中的应用 通讯作者:陈香 【摘要】 目的 为适应新的医疗护理模式,探索合适的护理查房形式,提高护理人员专科业务水平,提高临床护理查房质量。方法 将以问题为中心(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教学法应用于护理查房中,查房后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规范了护理查房,拓宽了护理查房内涵,激发了护理人员的学习兴趣。结论 个案护理查房中运用PBL,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分析和解决患者临床问题的能力,能提高护理查房的效果,可以在护理查房中应用。 【关键词】 PBL; 护理查房 个案护理查房是护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护理活动,是护理管理中评价护理程序实施效果,了解护士工作质量的一种基本方法[1]。为了提高临床护理查房的效果,笔者所在医院护理部自2009年1月~2010年1月以来单月组织一次传统的护理查房,双月采用以 “问题为中心的学习(Problem - Based Learning简称PBL)”新型护理查房模式,并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 传统的查房模式 由护士长组织科室护士、护生进行查房。主要是责任护士汇报病情及护理问题及措施等,其他人补充,护士长和护理部主任评价、总结。传统的查房形式相对较单一,参加查房人员主动性欠缺,并且获益较少,查房流于形式,不能及时发现并解决患者潜在问题。 2 PBL查房模式 PBL(Problem - Based Learning)是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是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lrow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2]。目的是培养护士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利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护士及学生探究创新的兴趣和愿望,逐步形成勇于质疑、勤于思考、乐于在探究中获得新知的意识和习惯。其具体方法如下。 2.1 选择病例 由责任护士选择具有专科性或疑难病例作为查房对象,然后通知全体护士,护生提前看病例,评估患者,并向护理部汇报,以便参加查房者提前做好准备。护士长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以取得患者配合。 2.2 提出问题 护士长首先简要说明查房的内容和目的,然后由责任护士根据病例的基本情况(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等),提出护理问题,然后按问题的难易不同发给不同年资的护士,每位护士根据这些问题,寻找具有有效性、临床适用性的答案。 2.3 责任护士简单汇报患者病情,提出患者存在的主要护理问题、护理措施、针对疾病进行健康宣教等。 2.4 床边体查 按照护理查房程序对患者进行检查,仔细倾听患者的心声,并观察患者的心理感受、睡眠、饮食等情况,发现现存问题。 2.5 再次回到护士站,护士长对患者的护理情况给予评价,由责任护士把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一一列出。然后各位护士补充,提出各自发现的问题,对不理解的问题,责任护士进行解答或进行引导,从而增强学习氛围,引发多角度思维。 2.6 归纳总结和评价 护士长分析本次查房中存在的隐患及可取舍之处,调查参加人员对本次查房的满意度,患者对护士工作的认可情况等,最后护理部主任进行点评指导,加以补充和修改,提出护理新观点、新方法,从而达到专科业务指导作用,得出最佳护理方案,使护理质量得以提高,并增强临床护士与护生的学习兴趣。 3 结果 与传统护理查房模式相比较,PBL新型护理查房模式更能调动护士的积极性,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并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有效地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临床护士、护生对PBL护理查房模式予以肯定。 3.1 两种查房模式的反馈情况 传统护理查房模式,大家认为听的多,想的少,而且容易忘记,获益较少,满意度84%;患者认为讲的太多,一时记不了,且对患者也没有很多的建议,患者对护士工作的认可只有82%。 PBL新型护理查房模式,临床护士和护生认为查房前虽然花费不少时间查找有关资料,但能更好地掌握病情,并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满意度98%;患者认为查房前,护士长有预先告知,并且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并能提出很多有益的建议,对患者的康复提出合理化的意见,患者对护士工作的认可达到96%。 3.2 两种查房的比较 护理部考核各科护士对患者基本情况(八知道:床号、姓名、年龄、性别、诊断、治疗、饮食、护理)的掌握程度。传统护理查房模式:护士掌握“八知道”情况90%。PBL新型护理查房模式:护士掌握“八知道”情况100%。 4 讨论 PBL新型护理查房模式能充分调动护士的积极性,并使其参与到其中实施一系列的措施:分析问题、收集相关资料、确定问题的本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然后对收集的信息进一步整理、分析,相互交流,形成解决护理问题的方案。改变传统护理查房方式的单向教授为互动学习,学习内容与临床护理密切相关,使理论与实际护理工作联系起来。不断提高护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护理程序是否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的护理在专业与非专业之间的一个标志[3]。因此,按照护理程序制订查房程序,规范护理查房,有利于引导护士掌握和应用护理程序解决护理问题,深化整体护理服务内涵,查房过程不仅解决患者需求的问题,还能够更好地观察病情,教会患者行为训练的方法,根据病情给予针对性健康宣教等,同时护士与患者沟通、宣教和语言表达能力、沟通技巧也得到了提高。对护理人员的素质、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有积极的促进作用。PBL激发护士对多学科知识的学习兴趣,在准备查房过程中通过大量资料的查阅,培养了自主查阅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变被动为主动,加深了对查房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强化了对知识的吸收,使护理查房效果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个案护理论文:眼底荧光造影4例典型不良反应个案分析及护理对策 眼底荧光造影术(FFA)是临床眼科诊治眼底病变的常用技术,能直接反映视网膜大血管至毛细血管的病理生理情况,对眼底病变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指导光凝治疗机预测视力预后等有很大帮助。但其不良反应时有发生,下面对4例典型不良反应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4月~2014年3月在本院接受FFA的1162例患者资料。男624例,占53%,平均(64±2.1)岁。女538例,占47%,平均(57±1.6)岁。完成造影检查的1162例患者中有92例出现不良反应(7.9%)。出现恶心、呕吐58例(63.1%),心慌21例(22.8%),荨麻疹12例(13%),饮水不当引发急性尿潴留1例(1.1%)。筛选其中4例典型不良反应案例进行分析。 1.2 FFA方法 荧光素钠由美国Alcon Laboratories,Inc生产。皮试为10%荧光素钠原液在上臂内侧行划痕试验,15min后无不良反应,遵医嘱将10%荧光素钠原液5ml快速静脉推注。 2病例分析 2.1案例1 皮肤荨麻疹。男,48岁,否认过敏史,皮试阴性,FFA检查后患者未诉不适,离院。夜间感皮肤瘙痒,自认为蚊虫叮咬,未做处理,次日全身大范围起风团、荨麻疹、瘙痒难耐,遂到院就诊;秆静脉滴注地塞米松,口服开瑞坦,指导患者着纯棉衣物,避免抓挠,保持皮肤完整,多饮水,饮食清淡。3d后皮疹消退,出院。护理问题:荧光素钠迟缓反应导致过敏症状。 2.2病例2 药液外漏引起局部疼痛。男,42岁,造影时选择手背静脉,用生理盐水建立通道,推注荧光素钠前常规抽回血再推注,患者手动,导致针尖刺透血管壁造成药液外漏,引起局部疼痛,周围皮肤发黄。立即予30%硫酸镁冷湿敷,制动,1h后疼痛缓解,仍感肿胀。24h后,予硫酸镁热湿敷,肿胀消除,皮肤仍有黄染。72h后,皮肤黄染消退,无局部组织坏死。护理问题:未正确选择血管及造影过程中患者配合不当致药液外漏。 2.3病例3 诱发青光眼。女,58岁,否认青光眼病史,造影前查眼压正常。造影6h后,眼胀痛、头痛、恶心、呕吐而就诊,测眼压od:42mmhg,os: 46mmhg。立即予20%甘露醇静脉快速滴注,滴乐青眼液5min 1次,待瞳孔缩小后改为2h 1次,同时口服醋甲唑胺降眼压,缓解紧张情绪,次日眼压降至正常。护理问题:造影前病史询问不详细,患者对造影引起不良反应不重视。 2.4病例4 急性尿潴留。男,76岁,有前列腺肥大史,造影后大量饮水造成急性尿潴留,经诱导排尿后症状不缓解,安置保留尿管。留置尿管3d,期间指导膀胱充盈后放尿液,保持膀胱收缩功能。拔尿管后可自行小便。护理问题: 造影前忽视前列腺病史,只告知大量饮水有利于药物排出,未观察患者小便情况。 3护理对策 3.1重视患者病史及过敏史的了解,进行造影前知识宣教。 3.1.1向患者详细解释造影的目的、方法、过程,造影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应激能力;高敏体质者检查前30min,可予抗过敏药物如非那根、扑尔敏口服或地塞米松肌注,告知过敏反应的相关症状,如有不适及时就诊。 3.1.2造影前,询问病史,对有青光眼病史者可指导在暗室等待,予小瞳照相,或在YAG激光虹膜周切治疗后行眼底造影。造影后暗室外休息10~20min,及时用缩瞳剂缩小瞳孔,无不良反应方可离院。 3.1.3有前列腺肥大史者,告知饮水一次性不宜过多,小便后再饮水。小便不畅者,耻骨上膀胱区热敷或针刺等治疗仍不能排尿,可予导尿。安置尿管时,应间歇缓慢放出尿液,每次500~800ml,避免快速排空膀胱,膀胱内压骤降而引起膀胱内大出血。 3.2提高静脉穿刺技术水平是防止药液外漏的关键。注射前评估患者静脉情况,选择前臂正中静脉,粗直易于固定静脉,注射时动作轻柔,穿刺准确,确认成功后方可推注,并防止患者晃动手臂。拔针后帮助患者按压穿刺处3~5min,防药液外渗。症状较重者,24h内做冷敷以减轻局部疼痛。疼痛剧烈,可用2%普鲁卡因局封。24h后可做热敷或理疗,促进药液吸收。 3.3据患者的年龄、文化层次及疾病种类制定详细的宣教单、视频、音频,向患者全面介绍FFA注意事项及术中配合。保持检查室空气流通,室温在22~28℃,播放舒缓音乐,随时观察病员反应如有不适停止检查。检查完毕后,指导病员留院观察30min左右,无不适再离院。 实施以上措施后,我科2014年4月~10月共做FFA检查624例,只有8例出现不良反应(1.3%),恶心呕吐4例,心慌3例,药液外漏1例。 综上所述,造影前进行宣教,增加患者相关知识;重视患者病史及过敏史;减轻恐惧感,获得有效配合,可有效降低FFA不良反应发生率。 个案护理论文:个案管理模式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摘要] 目的 探讨个案管理对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 于2012年6月~2013年6月,选取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特需医疗中心住院符合入选条件的53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按时间顺序将53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分为对照组25例和实验组28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接受个案管理,两组均接受出院后6个月随访。分别收集两组患者入院时、出院时及出院后3、6个月的脑卒中影响量表(SI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比较两组护理效果。 结果 两组入院时、出院时的SIS、HAM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出院后3个月和6个月的SIS、HAMD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或P 0.05)。结论 个案管理模式护理能够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个案管理;脑卒中后抑郁;生活质量 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发病率为25%~79%[1],常于患者卒中后数天、数周或晚至数月出现,若治疗不及时将严重影响疾病转归,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死亡[2-3]。个案管理模式护理要求个案护士参与患者诊断、入院、治疗、出院、返回社区的全过程,通过沟通、协调、教育及提供资源,使患者得到延续性及整体性的护理服务[4]。为了更好地了解个案管理护理在PS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对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特需医疗中心(以下简称“我中心”)住院的28例PSD患者实施个案管理模式护理,评估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我中心首次发病住院的104例脑卒中后患者,符合入组标准53例。纳入标准:知情同意;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均由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评分≥8分,症状持续2周以上。排除标准:①脑出血;②有精神病史、家族史、癫痫病史;③意识障碍、认知障害、失语、失认。按住院先后次序分为对照组25例及实验组28例。对照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51~77岁,平均(57.31±5.43)岁;其中小学及以下14例,占56.00%;初中和高中6例,占24.00%;大学及以上5例,占20.00%。实验组男15例,女13例,年龄52~75岁,平均(59.44±5.64)岁;其中小学及以下16例,占57.14%;初中和高中6例,大学及以上6例,各占21.43%。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按医嘱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氟西汀(PATHEON France,法国礼来苏州制药有限公司分装生产,国药准字J20130010)20 mg口服,1次/d。根据研究的需要,采用不同模式的护理干预。每例患者院内干预4周,出院后随访6个月,均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内容包括一般情况,既往史、体格检查、干预措施、效果等,采用信息化对档案进行动态跟踪管理。 1.2.1 对照组 住院期间由责任护士按脑卒中护理常规进行疾病相关知识、治疗、用药、康复训练及心理护理等干预,出院时由医疗小组制订出院计划,指导患者遵照出院指导自行锻炼、服药,出院后3、6个月最后1个星期回院随访,由研究小组成员进行生活质量、抑郁程度测评。 1.2.2 实验组 成立PSD个案管理护理小组,根据患者的总体情况,以防治原发疾病、康复训练、心理护理干预为重点,制定护理计划,进行个体化的个案管理护理。 3.1.5 制度支持 在传统护理模式中,护理的工作职责不包括出院后的随访。在本研究中,管理者将患者院外随访纳入正常的护理工作程序中,并制订了相应的护理规范、护理岗位与护理职责。 3.2 个案管理护理的实施效果 3.2.1 有效提高了PSD患者的康复效果,改善其生活质量 PSD患者情绪低落,日常生活过分依赖,丧失主动康复的动力,配合训练的主动性差。本研究结果表明,PSD患者SIS总体生活质量得分及力气、情绪、日常活动能力、行动能力、手功能、社会参与得分可随着康复时间的延长逐渐提高,但不同的干预可致增长趋势明显不同。接受个案管理护理患者的SIS六个领域及总得分均显著高于常规护理患者,说明个案管理护理的PSD患者更易从个案护士处得到可靠的专业信息及针对性的指导,与医生及康复治疗师的沟通更顺畅,康复效果更明显,更利于改善生活质量。 3.2.2 明显改善PSD患者的抑郁状态 PSD患者常因突然出现的肢体功能障碍,生活不能自理,担心成为负担及社会、家庭地位、角色的转变,产生焦虑、急躁、失望和悲观情绪,甚至厌世。个案管理护理不但在院期间提供专科护理、健康教育、信息支持与心理支持,直接解决患者的不适,且为患者提供出院后的连续指导帮助,促进其自我调适。本研究中研究组患者与个案管理护士建立了密切的护患关系,遇到疑问可以随时咨询,这种交流加强了患者对护士的信任。个案管理护士通过建立和谐关系、关心和理解患者、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加强与家属的沟通等关怀照护行为,有效地减轻了患者的抑郁情绪。 综上所述,个案管理模式护理扩展了PSD的护理服务,为患者提供了从医院到社区的个性化、整体性及延续性的护理,满足了患者的健康需求,减轻了患者的抑郁症状,增强了患者的康复效果,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个案护理论文:炎症性肠病个案护理管理的相关内容 【摘要】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个案护理管理的作用效果。方法:随机将2013年11月~2014年3月之间的在我院治疗的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在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护理和随访的基础上,实验组还要进行个案护理管理。分别在患者出院前和出院后1个、3个月和6个月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个案护理管理后,试验组在治愈率和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炎症性肠病患者使用个案护理管理办法,提高患者治愈率,有利于患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个案护理管理;护理效果 一般所说的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与克罗恩病(CD),其英文名为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简称IBD,其是指病因尚不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疾病。炎症性肠病多见于欧美国家,但是近几年我国发病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IBD在青壮年中的发病率较高[1]。UC的症状主要为小腹或左下腹疼痛、绞痛并伴有便血、较轻程度的腹泻;CD主要症状是腹痛、腹泻、呕吐及因此引起的营养不良,或是病人很长时间内出现低热也可能出现由其他病症造成的高烧,或是引发关节炎、虹膜睫状体炎等症状。由于目前对与引发IBD的原因还不明确,所以对其还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与药品。但是根据相关资料显示,个案护理管理可以提高患者治愈率,有利于患者康复,改善痊愈后的生活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 获取资料 取2013年11月~2014年3月在我医院进行治疗的70例炎症性肠病病患作为研究的对象,其中男30例、女40例,年龄5~50,平均年龄为30.4岁。随机将这6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根据研究与对比两组病人的各个条件均相似,所以在统计学上无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的方法 实验组与对照组都接受常规的护理和随访。常规的护理的内容如下:要求护理人员能够熟悉并叙述患有溃疡性结肠炎与克罗恩病的临床表现及其并发症,熟记对造成患有IBD疾病的若干原因。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时刻观察患者病情康复的情况。实验组除进行常规护理外还要进行个案护理管理,其内容包括:(1)对病患的初步了解并进行记录,病人的年龄、性别、籍贯、生活环境、营养状况、了解病人的患病史、婚姻状况及家属和本人的文化程度、入院时的症状及时间、诊断方式、患者的体重、生命体征、有无过敏史、患者的联系人等[2]。(2)对患者的症状的进行详细的记录。溃疡性结肠炎多发于结肠粘膜及粘膜下层,其特征为多发性溃疡、弥漫性炎症、结肠上皮的脱落或排除。患者的临床表现多为持续并反复的出现腹痛、腹泻等,出现或重或轻的全身症状,出现关节炎等肠外症状,严重的急性发爆发的患者可能出现全身中毒、肠穿孔、结肠扩张等症状。克罗恩病多发于胃肠道各部位主要以回肠及其邻近结肠为主。其特征为肠粘膜呈铺路石样,是被正常组织隔开的粘膜溃疡,病变呈节段性、非对称性分布。临床表现为,右下腹、脐周围反复出现腹痛、腹泻或腹部出现肿块,伴有全身症状,形成瘘管并存在肛门周围的病变。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有肠梗阻、吸收性营养不良、脓肿、肠穿孔等。(3)不同的患者进行不同的护理。对于腹痛的患者要耐心解释出现腹痛的原因并嘱咐患者在并发是需要卧床休息,安抚患者及家属的情绪,建议病人多与他人进行交流等方式分散注意力减缓病痛,增强患者的自信心,鼓励其积极配合医生及护理人员的治疗。对患者进行用药的指导详细解释用药的机理及用药的时间、方式。例如服用水杨酸制剂需要引用大量的水,以便其中的磺胺的排除。对于腹泻的患者要观察其大便的颜色及量。急性病或全身症状的患者应嘱咐其卧床休息,适当保暖防止腹部受凉以便减弱肠道的运动进而减少排便的次数。饮食要注意清淡,以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为主,禁食生、冷、硬、辣等刺激性食物。对病人进行保留性的灌肠,并注意灌肠时的卫生及其注意事项。使用思密达进行止泻后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对于身体虚弱的病人,帮助患者进行日常的生活,陪同患者外出检查,嘱咐患者坐起动作要缓慢防止直立性症状低血压唇线心悸、眼前发黑、头晕的出现[3]。时刻观察病人的病情发展、血红蛋白及血清蛋白的变化、饮食情况、体重的变化等,贫血的病人进行输血,给予低蛋白血症的患者输血浆、人血蛋白的措施,重症的患者进行全方面的治疗。在治疗的过程中对于焦虑的患者进行耐心、细心地疏导,使患者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取得家属及病人的信任,鼓励家属及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1.3 评价的方法 观察60例IBD患者出院前和出院后1个、3个、6个月的治疗效果,且分为非常好、好、一般、差四个等级。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患者及家属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要求他们如实地填写问卷。收回问卷进行整理,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分为十分满意、基本满意、尚可、差四个等级。对上述的的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3讨论 炎症性肠病个案护理管理,具有较显著地效果,炎症性肠病个案护理管理优于常规的护理管理,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是患者及家属能够积极的配合医院相关的治疗,大大提高了疾病的治疗效果。个案护理科以提高病人对护理人员工作的满意度,促进医院治疗炎症性肠病研究的发展。所以在IBD治疗与研究的过程中实施个案管理护理师非常重要的性,医院有关部门要切实地做到这一点。 个案护理论文:延伸性护理在乳腺癌患者个案管理模式中的应用 【摘 要】目的:设计个案管理表格对出院后的乳腺癌患者进行跟踪管理。方法:选取2008年-2011年60名乳腺癌患者应用个案管理模式,按照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实验组进行延伸性护理,包括建立个人档案、电话随访、心理护理和信息咨询等。比较两组患者的出院后满意度、复诊率和复诊时所需就诊时间。结果:本次调查60人,最小年龄30岁,最大年龄75岁,平均年龄42.6±3.86岁。对照组满意度为73.3%,实验组满意度为93.3%,两组满意度差异有显著性( =4.32,P=0.038<0.05),实验组患者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第二年和第三年的复诊率差异有显著性( =0.13,P>0.05; =10.75,P<0.01; =22.26,P<0.01),实验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复诊的就诊时间三年均有增长趋势,但实验组复诊时间增长幅度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就诊时间三年均有显著性差异,(t=81.33,P<0.01; t =80.25, P<0.01;t =83.84, P<0.01)。结论:延伸性护理可以提高乳腺癌患者的满意度,可以提高患者复诊率,可以缩短患者复诊时的就诊时间。 【关键词】乳腺癌;延伸性护理;个案管理 乳腺癌(breast cancer)是指乳腺导管上皮细胞在各种致癌因素的作用下细胞失去正常特性而出现异常增生现象,以致超过自我修复限度而发生癌变的疾病,临床上以乳腺肿块为主要临床表现。乳腺癌是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据统计乳腺癌在我国女性所患癌症疾病患者中居首位,而且每年以3%―6%的速度增长,且发病率开始趋于年轻化。传统观念认为,对患者的护理只限于住院患者,出院后就终止了护理服务。研究[1]对新疆自治区7所医院的护理人员及患者的调查显示,有33.3%的护理人员认为患者出院意味着护理服务的结束,40.5%的患者出院时没有获得相应的指导,说明国内部分地区属于护理常规的出院指导尚未真正落实。事实上,虽然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大部分健康问题都得到解决,但很多患者在回家后仍不同程度的出现健康问题,因此出院后的患者仍有很高的健康照护需求[2]。延伸性护理是整体护理的一部分及出院护理的延伸,使出院患者能在住院治疗后的恢复期中得到持续的卫生保健,从而促进患者的康复,减少因病情恶化出现再住院的需求,增加卫生服务成本,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3,4]。个案护理管理(Case Management)的产生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期,美国政府为了解决医疗费用上涨的问题,通过推出个案管理方式,在有效降低医疗费用的同时亦保证了患者在整个医疗过程中得到必需的医疗服务。个案管理是一个充分合作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了评估、计划、执行、协调、监督和评价来选择医疗服务,以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通过多种交流和选择治疗条件而达到医疗服务高质量,收费又合理的结果。 对乳腺癌患者的个案管理中,采用延伸性护理,具用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对我院收治出院的60名乳腺癌患者建立个人档案进行延伸性护理管理,以期获得指导临床护理工作的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与抽样方法 以2009年5月31日为界,前后各随机抽取我科收治的乳腺癌患者30人,之前收治的患者30人设为对照组,之后收治的患者30人设为实验组,患者全部为女性,均为能清楚表达自己意愿的成年女性。 1.2 干预方法: 1.2.1 建立健康档案 在建立病案信息的同时,对实验组的30名患者建立个人档案进行个案管理,包括入院个人信息、手术记录、病理报告、免疫组化、化疗方案、置管记录、检查结果原件复印件记录、复查报告和出院电话随访记录,以及对乳腺癌患者出院后的各种需求满足情况的记录。 1.2.2 心理辅导 帮助患者正确认识治疗中发生的各种问题,缓解各种压力以提升患者延长生存的信心和积极性。 1.2.3 电话随访 每半年进行一次电话随访,提醒复查时间,鼓励患者树立与疾病斗争的信心。 1.2.4 信息咨询 护士随时帮助乳腺癌患者解决伤口问题、导管护理、门诊预约、报告查询、治疗副作用等方面的信息咨询。 1.3 数据收集 运用我院护理部根据患者对护理服务工作治疗的评价及个人对所获服务的期望设计的患者出院满意度调查问卷,分别对两组病人进行问卷调查。由负责此项工作的护士向病人讲明调查的目的,填写要求,统一发放和收回。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60人,最小年龄30岁,最大年龄75岁,平均年龄42.6±3.86岁,含其他合并症12例,转移2例,无死亡。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调查表60份,全部收回。有效问卷60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2.2 患者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患者22人对护理服务满意,满意率为73.3%,实验组患者28人对护理服务满意,满意率为93.3%,两组满意度差异有显著性( =4.32,P=0.038<0.05),实验者患者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 2.3 3年内患者复诊率比较 对照组患者随访期间的复诊人数第一年为25人,复诊率83.3%,第二年为17人,复诊率56.7%,第三年为12人,复诊率40.0%;实验组复诊率第一年26人,复诊率为86.7%,第二年为28人,复诊率93.3%,第三年为29人,复诊率96.7%.两组比较第一年复诊率相当,第二年和第三年的复诊率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结果见表1: 2.4 3年内患者复诊时间比较 对照组患者复诊时间呈渐长趋势,3年内复诊时间从120±4.21增加到150±5.66h,实验组复诊时间也呈增长趋势,但增长幅度低于对照组,3年内复诊时间从30±4.36h增加到35±4.94h,两组间就诊时间三年均有显著性差异,(t=81.33,P<0.01;t =80.25, P<0.01;t =83.84, P<0.01),结果见表2: 3讨论 目前,乳腺癌的治疗手段多种多样,化疗、生物治疗、放疗、康复心理治疗等非手术治疗手段与手术治疗结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乳腺癌病人的生存率,并延长了生存时间。然而这些治疗手段的结合,针对每个患者的个体是千差万别的,需要采用的治疗方案,在规范化的基础上也应该进行个体化的调整。个案管理是一种适应临床和市场需要,建立在掌握病人信息基础上的护理模式。 个案管理中对病人连续性保健护理的服务管理和运作是非常重要的部分“个案管理”是一种全新护理模式[5,6],由科护士长和其他个案管理护士一起为患者提供全程化的个案服务。从患者的基础体征来讲,各人身高、体重不一样;器官的功能、药物在体内所达到的血药浓度所需要的时间和代谢率甚至一些遗传的因素都不一样;治疗效果也不一样;从病理类型分析,有容易转移的,有容易复发的;所有这些因素决定治疗方法的差异性调整。而这些患者的个体信息,医生是很难通过短的问诊过程中得到充分了解的,需要护士长时间同患者的接触沟通中全面了解,即开展延伸性护理,并同医生进行及时的沟通。患者出院后的内分泌治疗都是在院外进行,个人档案的建立作为延伸性护理的手段之一,方便医生了解一段时间内患者的病情的变化,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服药剂量。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心理需要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并且每半年进行一次电话随访,提醒复查时间,鼓励患者树立与疾病斗争的信心,患者在一定程度上有心理满足感和被关爱感。通过个人档案的建立,了解患者出院后的复诊率、提高工作效率、患者满意率,为病患提供安全、有效、全程的最佳治疗护理措施,延长生命时间。个案管理护士会全程跟踪乳腺癌患者治疗的全过程,专家小组(科主任和患者原主管医师)对个案病例进行讨论,制定最佳的个体化治疗方案,监督患者的治疗是否按计划完成,并且是患者与医务人员之间沟通的桥梁。当患者确诊乳腺癌后,面对突然的巨大压力,各方面的因素影响,负面情绪需要发泄,此时护士会倾听并耐心开导;当患者对乳腺癌的治疗感到恐惧和焦虑时,护士会及时提供必要的治疗流程、疾病概况、康复问题等信息支持。患者不仅能从医生那里获得医学上关于乳腺癌疾病的治疗信息,还能从护士那里得到心理和营养等方面的知识支持;并能从病房的病友那里得到互助互爱、互相勉励方面的精神支持。同时护士可以随时帮助乳腺癌患者解决伤口问题、导管护理、门诊预约、报告查询、治疗副作用等方面的信息咨询,帮助患者正确认识治疗中发生的各种问题,缓解各种压力以提升患者延长生存的信心和积极性。 延伸性护理乳腺癌病人个案管理的全程治疗护理中,对提高患者满意度是行之有效的,可以达到护理工作的追求目标,更是现行创建优质护理病房服务的有效措施,但是,本次研究我们也发现在短期内各方面效果不明显,但延伸性护理在乳腺癌患者个案管理中具有长期效应,可以为医疗护理工作积累一定的临床资料值得推广使用。 4 结论 对乳腺癌患者实行个案管理是有效的;延伸性护理在个案管理中是行之有效的;延伸性护理可以提高乳腺癌患者的满意度,可以提高患者复诊率,可以缩短患者复诊时的就诊时间。 个案护理论文:肺结核大咯血急救护理个案一例 咯血是肺结核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根据咯血量,临床将咯血分为痰中带血,少量咯血(每天100ml,中等量咯血(每天100-500ml)和大量咯血(每天500ml 或者一次300ml)四类,临床上大咯血在肺结核咯血中的发生率为20%[1],若处置不当,是导致肺结核病窒息死亡的主要原因,我科近日发生结核病患者大咯血1例,经积极救治、有效护理,患者预后良好,现报道如下: 患者,张某,男性,36岁,因咳嗽、间断咯血1月于2013年5月2日以左下肺结核伴空洞收住我科。5月6日14:20,患者午睡后无明显诱因出现咯血,3分钟内咯血量约350ml。患者情绪紧张,呼吸急促,端坐位,面色苍白,全身细汗,口唇紫绀,P 132次/min,R 24次/min,Bp 82/56mmHg,医护人员立即予以急诊救治。患者左侧卧位,建立双静脉通道,其中一条为颈外静脉通道,0.9%NS 20ml加入垂体后叶素6U快速静脉推入,然后用生理盐水100ml加入12个单位垂体后叶素静脉维持;同时给与氧气2-3升/分[2,3],处理后患者咯血未得到明显改善。立即改患者平卧位,PENTX EB-1970K支气管镜从患者鼻腔进入,边进边吸引,镜下明确出血部位在左下肺叶背段,给予冰生理盐水50ml冲吸后,予以0.01%肾上腺素2ml病灶喷洒,止血效果欠佳,改在支气管镜下于左下叶置入波斯顿球囊扩张器5841,给与4个大气压约20分钟,逐渐松压后,未见活动性出血。缓慢退出球囊扩张器,支气管镜小心清除各支气管管腔部分血凝块后,镜下未见活动性出血,后缓慢退镜。整个过程35分钟, 由3名护士参加急救,协助患者调整体位,准备好床边电动吸引器,吸引管。安慰患者的同时,立刻建立静脉通道。氧气2-3升/分吸入[4];遵医嘱静脉给于垂体后叶素。同时严密观察有无咯血窒息先兆,随时做好窒息护理的准备;协助医生进行支气管镜镜下止血治疗,遵医嘱给与冰生理盐水、肾上腺素。同时准备好球囊扩张器,压力泵,配合好医生进行球囊扩张器的置入;抢救成功后,向患者及其家属给与饮食及绝对卧床宣教。 护理体会: 大咯血多危机患者生命,多数患者精神紧张、恐惧,抢救要做到争分夺秒,严格把握每一个抢救的时间节点,首先在科室要建立一套大咯血患者急救护理的工作路径,护理人员要熟练掌握其工作流程,要求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实践技能,掌握与急救医生的配合技巧[5],实践证明:严谨的工作态度、成熟的工作流程、高超的护理技能,默契的医护配合是提高大咯血抢救率的关键。 个案护理论文:浅析34例个案追踪法实现安全管理在急诊科护理中的应用 【摘 要】目的:探究34例个案追踪法实现安全管理在急诊科护理中的效果。方法:使用追踪法中的个案追踪法去实现安全管理在急诊科护理上的追踪检查,同时进行全面分析治疗、护理和服务当中的一切不安全因素,并且规划应急方案。结果:经过使用个案追踪法的评价与分析,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解决了问题,同时还明显地减少了急诊科护理的风险,病人的满意足也有所提高,也有利于拉近病人之间的关系。结论:个案追踪法是安全管理在急诊科护理上改进的开始点,提高急诊护理的质量,是确保病人的安全,同时也是保护患者的最佳方式。 【关键词】个案追踪法;安全管理;护理;应用 安全管理在是衡量护理服务的关键质量指标之一,同时也是现阶段护理管理的探究重点。一般的护理安全管理主要是指在整体的治疗护理过程当中,对于出现的种种焦躁问题实施了及时、科学与有效的措施,也减少了病者的伤害或者是不好的结果,其中主要包括了意外、错误以及偏误,做种实现了安全管理在护理上的效果。由于急诊科是医院的特殊窗口,是医院设置用来专门接待急危重患治疗的看护点,这样子的护例工作都伴有忙、急、易于感染以及多学科性的特征,有关护理的安全隐患大多数都是会穿插在整个抢救治疗的过程当中。所以为了要提高安全管理在急诊护理上的应用,本医院从2011年具开始采用个案追踪法,并且在急诊病患中实施治疗的全部过程进行了追踪检测,安全管理使用于急诊上仍然要保持时刻完善,因此获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将报告如下。 1 有关追踪法的实施措施 1.1成立追踪调查的小组 首先任用该科护士长作为小组的组长,和急诊科的其他护士人员建立追踪调查检测安全管理在护理上的检查小组,同时还要组员们学习追踪法的应用原理与基本原理中的知识,并且要熟悉掌握其中的步骤和内容。 1.2制定有关追踪的方案 该方案的主要内容是:确定所要追踪的对象;规划好追踪的路线,实施表格规划图,同时还要包括院内与院外的急救;确定检查的内容,并且要以中国医院颁布的十大患者安全作为基本目标;给小组成员安排任务,每位组员必须完成2例院内或者是院外急救的病人追踪检查;定期召开护理安全管理追踪小组的会议,并且进行研讨、汇报、分析整个追踪法在护理安全上存在的问题,快速做好防范措施以及改正。 1.3有关追踪的步骤 1.3.1实施有计划的追踪 首先确定追踪的目标,作为检查人员英爱使用随机抽样与有意向选择来相结合实施有效追踪,在文章中就已脑挫裂患者34例作为研究对象。其次就是追踪的项目,该项目就是使用科学的追踪法进行辅助追踪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的表现。再次就是追踪的方法,依据病人所接受的护理治疗方法来确定所需要的追踪路径,在这次的追踪过程中实行追踪的是急诊科的病患。 1.3.2具体的追踪内容 ①先收集有关病人的基本资料,其主要是包括:症状、病史、护理、体征与治疗。②调查清楚病人在急诊科治疗的整体护理步骤,也包括就诊的准确率,病人是否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就诊,同时还要保证在就诊的过程当中得到严格的护理治疗,作为护理人员要严谨执行整体的护理步骤,熟练急救的技能。对于病人能够使用准确的急救药物,在做护理报告上应该做到详细汇报。③应当熟悉掌握患者复诊的有关程序、病人的病情记录以及评估。对于治疗上需要的仪器应该实行严格监管检测,得出的最后结果要及时通知其病患的家属,并要给予精神上的鼓励与支持。④作为追踪的人员要在患者入院的两三天之内进行一次随访,缓解病人的压力。⑤及时追踪病房和急诊科两者的交接程序,主要体现在收住病房和急诊科运转的交流,同时还要注意调查病患的住院流程。 2 追中的结果 在追中的调查下发现急诊科的预检不够详细,分诊建立的制度不完善,也没有做到24小时的监护。不过经过了使用个案追踪法的评估与分析,很快就能够找到并且解决了问题,这样子的追踪法不仅仅是得到了很有的完善,还降低了急诊护理上的风险,也促使了安全管理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病人的满意度有所提升,病人与护理人员的管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3 讨论 使用个案追踪法的护理上的应用是能够创新管理的观念,在护理的过程上也得到了注重,同时也避免了护理质控检测上的形式工作;在检查的方法上提高了护理安全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同样经过检查追踪还可以找出管理上的很多不足。个案追踪法在这方面上还体现了人文理念,并且对于病人的治疗全部过程都实施了很好的质量改进,痛是也能够很好地提升护理的治疗,避免了护理上的风险,保证了病人得到优秀安全的治疗服务。 总的来说,个案追踪法的安全管理在护理上的应用对于整个急诊科都是有很大的益处的。 个案护理论文:应用个案护理关键点培训低年资护士的效果研究 【摘要】 目的:探讨个案护理关键点的三级护理查房模式对低年资护士培训的效果。方法:将本院120名低年资护士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按传统方式进行培训,试验组按个案护理关键点的三级护理查房模式进行培训。比较两组护士在专科技能考核合格率、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病情知晓率、患者满意率等方面的差异,评价两种培训模式的效果。结果:两组的专科技能考核合格率、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对病情八知道知晓率、患者满意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关键词】 个案护理; 关键点; 低年资护士; 护理培训 个案护理是针对临床实践中某个或某几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病例的个性现象进行研究和探讨,对特殊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或是一对一的护理方式,以探索疾病在医护工作中的个性特征和共性规律,也是对各专科住院HZ护理工作的经验总结。关键点是找出疾病的个性特征及共性规律总结出关键的护理要素,用于临床护理工作的培训与指导。 2010年卫生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要求在整体护理模式运行中责任护士深入病房,全面了解和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为患者提供从入院到出院的基础护理、病情观察、健康教育为一体的全程化优质护理服务[1]。要提供优质护理必须要有优质的护士,而低年资护士在病情观察、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护理技术操作能力等方面均达不到临床对优质护理的要求,且低年资护士在护士群体中所占比重较大,本院共有护士337名,其中低年资护士(工作年限≤5年)占全院护士的70%,短期内培训好低年资护士,对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护理安全及创优护理工作中至关重要。本项目拟采用通过个案护理关键点的三级护理查房模式对低年资护士进行培训,以达到尽快提高低年资护士的临床护理能力的目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7月-2012年6月年本院工作年限≤5年的低年资在职护士61人,作为对照组,选择2012年7月-2013年6月年本院工作年限≤5年的低年资在职护士59人作为试验组,临床低年资护士界定标准:多数研究者以工作年限5年为界,夏玲等[2]虽按不同护士学历层次对护士培训需求进行了调查,也以护龄≤5年为研究对象。两组护士均参加过护理部制定的为期1年的轮科计划,轮转过相同的科室,每个科室轮转2个月。两组护士的年龄、学历、轮转病区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两组人员均参加本院组织的岗前培训,为期1周,培训内容以本院制定的岗前培训教材为准。 1.2.1 试验组 入科后参加以个案护理关键点的三级护理查房模式的培训。(1)制定个案护理关键点的查房表格,各专科选出3~5名高年资护士,在专科护士及护士长领导下,列出本专业的常见病种,参考专业书籍,制定本专业的个案护理关键点,制定后交由护理部及科主任审核通过。个案护理关键点的主要内容为本专业常见病的病情观察要点,并发症、护理措施、常用药物观察、危急值,形成培训指导内容运用到培训中。(2)进行人员培训,培训个案护理关键点的护理查房模式。(3)实施三级查房制度,一级查房:低年资护士每班针对所管患者,对应个案护理关键点,逐一落实;二级查房:护理组长每日定时对应个案护理关键点,针对低年级护士所管患者进行护理查房,评价个案护理关键点落实符合率,并针对性进行即时指导;三级查房:护士长每日定时针对疑难病例、新入院、危重患者进行查房,评价个案护理关键点落实符合率,并针对患者病情进行即时指导。护士长每个月对查房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统计个案护理关键点落实符合率,对不符合部分组织护士进行培训,在下次查房中检查培训后护士执行情况。 1.2.2 对照组 入科后参加科室组织的业务学习、小讲课、操作演练等培训,根据各科制定的培训计划进行。 1.3 考核与评价指标 1.3.1 专科技能考核合格率 考核内容为各专科护理内容;考试形式:案例分析、理论考核、患者评估,操作技能考核等。考核时机每个月一次,总分100分,85分以上为合格。 1.3.2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例数 不良事件是指疾病医疗过程中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医疗异常事件[3]。本研究对两组低年资护士1年中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例数进行统计分析。 1.3.3 对病情八知道知晓率 病情八知道是指护士知道患者姓名、诊断、主要病情、心理状况、治疗、饮食、护理措施、潜在危险及预防措施。将以上内容采用问卷形式每月考核护士一次,每次考核时,在护士所管的患者中抽查3例患者的情况进行考核。如每个患者的八方面护士都能掌握,即为100%知晓。 1.3.4 患者满意率 是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认同程度,对服务满意的人数与接受服务的总人数的百分比。满意率的测定根据医院设定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进行,内容包括护士的护理技术水平、服务态度、帮助患者解决问题能力、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等方面。采用现场发放调查问卷,现场收回的方法,每个月发放一次,保证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比较用Pearson's Chi-squared test分析,以P 2 结果 试验组的专科技能考核合格率、对病情八知道知晓率、患者满意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年轻护士临床实践时间短,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在运用到实际工作时存在一定的转换困难,实际工作忙于执行医嘱和基础护理,缺乏对病情观察与分析问题的能力。而护士队伍的素质是保证护理质量和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关键,也是保证安全的必要条件[4-7]。 3.1 传统培训方法的不足 王日芳[8]研究表明,通过规范化培训、实施护士岗位轮转,使低年资护士掌握了多学科知识,通过授课与听课互动、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护士在理论与技能方面均有了明显提高,临床工作应用能力加强。但传统的培训方式通常是在护士下班后集中护士理论讲座,或进行操作演练。多采用讲授的方式进行,往往停留在书本理论知识方面、没有契合临床实际病例进行,护士所学知识不能很好的应用于临床,解决不了患者的实际问题。而且,培训时间往往是占用护士的休息时间,护士在完成临床工作的前提下还要参加科室内组织的培训,导致护士对培训热情不高,个别护士仅将培训当作日常任务,不认真对待[9]。传统的操作培训,绝大部分采用从示范、辅导到操作考核均在示教室完成,导致操作培训与临床实际工作脱节,培训内容无法应用到临床实际操作中去。操作前不做病情评估,或病情评估能力差,不能按照具体情况处理问题,导致护士的专业技能得不到提高。 3.2 个案护理关键点的三级护理查房模式 实行个案护理关键点的三级护理查房模式的培训,使护士在临床工作中有据可行,对每个患者该观察什么,该提供什么护理措施,非常清晰;个案护理关键点贯彻在护士的日常工作中,有利于培养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对病例的护理评估中,更准确的评估病情,有利护理措施的落实;突出以患者为中心,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护理组长级护士长及时落实三级查房,检查低年资护士护理患者的情况,对照个案护理关键点的查房表格,及时发现护理不足之处,从而起到一个前瞻性护理质控的作用,保障了护理的安全,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针对查房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对低年资护士给以业务指导与帮助,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护士的专业技能。查房时通过三个层级护士对患者病情的评估分析、措施落实、评价这条主线不断推进,明了各层级护士的职责,通过各级护理人员的参与、互动,以解决患者实际问题为中心,以经验传导为主体。在实践中学习,使得年轻护士得到了很好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机会,提升了低年资护士的专科护理水平,同时也对高年资护士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培养高年资护士的临床评判性思维,善于发现、总结、分析临床的各种现象。通过开展三级查房,使全体护士在病情掌握方面有了整体的提升[10]。 本研究表明,试验组护士在专科技能考试合格率、对病情八知道知晓率、患者满意率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护士,而在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说明实行以个案护理关键点的三级护理查房模式对低年资护士的培训,将日常工作贯穿与培训中,对短时间内提高低年资护士的专业能力确实可行,值得推广。 个案护理论文:一例产后出血的个案护理 【关键词】产后出血;护理 产后出血是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阴道流血量超过500ml者。产后出血包括胎儿娩出后至胎盘娩出前,胎盘娩出至产后2小时以及产后2小时及产后2小时至24小时3个时期,多发生在前两期。产后出血为产妇重要死亡原因之一,在我国目前居首位占分娩总数2%-3%。主要原因为宫缩乏力,临床表现为产道出血急而量多,或持续小量出血,重者可发生休克。同时可伴有头晕乏力、嗜睡、食欲不振、腹泻、浮肿、乳汁不通、脱发、畏寒等。产妇一旦发生产后出血,预后严重,休克较重持续时间较长者,即使获救,仍有可能发生严重的继发性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席汉综合征sheehansyndrome)后遗症,故应特别重视做好防治和护理工作。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30岁,已婚,即墨市环秀小韩村,孕40+6周,孕期在外院建卡,产前不定期检查5次,于2012年5月5日16:00,自述孕足月,下腹部不规律腹痛3小时步行入院。入院时情况:一般情况好,心肺听诊无异常,腹隆,肝脾触诊不明显,双下肢无浮肿,腱反射正常。产科检查:宫高38cm,腹围104cm.头先露,胎位LOA,已入盆,胎膜未破。胎心150次|分,胎心监护反应型。阴道检查宫口未开,宫颈容受70%。入院诊断:孕40+6周G1P0LOA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低流量吸氧,指导胎动计数,密切观察胎心胎动。5月6日行缩宫素引产,产程顺利,于15:10宫口开全,于16:40在会阴侧切下,顺娩一女婴,体重4100克,评10分。胎盘娩出后宫缩乏力,出血急、量多约1000ml,色鲜红,血压90|60mmhg,心率100次|分。急救护理予缩宫素静脉输注,输注红细胞4u,对症治疗,抗感染治疗后。两小时后子宫收缩良好,血压100|70mmhg,心率85次|分。转产后予预防感染、补血、对症治疗,泌乳量足,子宫复旧佳,恶露量少,色暗红,大小便正常,会阴切口愈合好,住院3天,痊愈出院。 2 护理措施 2.1应急护理 2.1.1协助医生执行止血措施。①宫缩乏力性出血 立即按摩子宫,同时注射宫缩剂以加强子宫收缩。胎盘若按摩止血效果不理想,及时配合医师做好必要的术前准备。②软产道裂伤 及时准确地修补缝合,若为阴道血肿,在补充血容量的同时,切开血肿,清除血块,缝合止血。③胎盘因素 根据不同情况处理,如胎盘剥离不全、滞留、粘连,可徒手剥离取出;胎盘部分残留,则需刮取胎盘组织,导尿后按摩宫底促使嵌顿的胎盘排出。④凝血功能障碍 若发现出血不凝,立即通知医生,同时抽血作凝血试验及配血备用。 2.1.2 协助产妇采取平卧位下肢略抬高,给氧气吸入,注意保暖、密切监测血压脉搏、呼吸、神志变化。观察皮肤、粘膜、嘴唇、指甲的颜色,四肢的温度及尿量,及早发现休克的早期征兆。 2.1.3建立良好的静脉通路(可采取周围静脉留置注射两路输液,必要时腔静脉插管),加快输液输血的速度,以维持足够的循环血量。 2.1.4留置尿管,保持尿管通畅,注意尿量及颜色。做好各种记录,特别是生命体征的变化 2.1.5 产妇休克恢复后,仍应加强护理,严密观察,防止再出血的发生,并加强营养,注意,改善产妇的一般状况。 2.1.6 生活护理 进食营养丰富,富含铁的食物,如瘦肉、动物内脏,进食易消化食物,少食多餐,保持会阴清洁、干燥。 2.2心理护理 提供产妇与家属的心理支持 医护人员应保持镇静的态度,工作要紧张有序,并给予同情和安慰,以增加安全感,适当地向病人及家属解释有关病情和实施处理的目的,针对产妇的具体情况,指导加强营养,增加活力,逐渐地促进康复,调整产后指导计划。 3 体会 产后出血对母婴危害甚大,因此建立三级妇幼保健网,妊娠期 ; 加强孕期保健,定期接受产前检查,详细询问妊娠分娩史、既往史、家族史, 及时识别并治疗高危妊娠,如贫血、妊高征等。正确估计胎儿大小、胎方位及骨盆情况。分娩期 ; 临产后,维持孕妇正常的营养及水电平衡,防止产程延长,必要时给镇静剂保证孕妇的休息。第二产程,严格无菌操作,指导孕妇正确使用腹压,适时作会阴侧切,胎肩娩出后立即肌注催产素以加强宫缩减少出血。胎盘娩出后注射缩宫素,进一步促进子宫收缩。第三产程,准确测量产后阴道出血量,在胎盘剥离征象出现后,及时协助胎盘娩出,仔细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仔细检查软产道,如有裂伤,及时缝合。产后; 产后2h内,产妇仍需留在产房接受监护,严密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宫缩、阴道流血及会阴伤口情况,督促产妇及时排空膀胱,以免影响宫缩;对高危孕产妇,应注意保持静脉通道,充分做好输血和急救准备。防治产后出血重在预防,这就要求助产人员认真学习业务知识,提高助产技术,能及时筛选出高危孕妇,要加强分娩期监护,以便能正确诊断及时处理,高危孕妇分娩时加强管理和监护。 个案护理论文:个案讨论方式在哀伤护理中的应用体会 【摘要】 目的 探讨个案讨论方式在哀伤护理中的应用体会。方法 以个案讨论方式来收集和分享各小组成员的单元病案信息和处理方式。结果 个案讨论方式介入对患者进行哀伤护理后,在医院的QA检查中病人相关的满意度提高。护理人员自身通过个案讨论方式在经验交流中可获得更多收获成长和心理支持。结论 个案讨论方式介入哀伤护理是一种全新理念的助人模式和学习方法,为哀伤对象提供帮助,为哀伤护理提供理论方法,哀伤小组成员自身也受益,提高满意度,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可以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护理中。 【关键词】 个案讨论方式;促进;哀伤护理 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可以致病,而疾病又反作用于人的心理状态[1]。面对疾病的威胁,病人要经过一个对疾病理解并接受治疗的复杂心理适应过程。护士通过为病人提供关于疾病和治疗信息,并且运用个案讨论方式的交流技巧,给病人以心理支持,可以促进病人对这一紧张状态的调整适应过程。 1 哀伤护理及个案讨论方式相关概述 1.1 哀伤护理是指专业护理人员以医学心理学的多种理论体系为指导,以良好的护患关系为桥梁,应用各种心理学技术,协助哀伤者(指遭遇失落或被夺取心爱的人或物者)在合理时间内引发正常的悲伤并健康的完成悲伤任务,以增进重新开始正常生活的能力,其终极目标是协助哀伤者处理因失落而引发的各种情绪困扰。[2] 1.2 个案 个案就是由某项目特定部分有关的信息的总和。 个案概念化-所谓个案概念化,指咨询员依据某种心理咨询理论对来访者的问题进行理论假设。个案讨论方式即以个案的形式对个案进行加工整理形成个案概念化,运用个体与个体之间或个体与群体之间进行讨论交流的方式。 2 资料与方法 2.1 对象 在特定时间场合产生的因失落而引发的各种情绪困扰的住院病人及其陪护家属及相关护理人员。 2.2 方法 制定具体工作方法及哀伤护理委员会工作月报表及哀伤护理学习包课程,以个案讨论方式进行定期学结,并对参与个案讨论前与讨论后进行满意度和认同度对比评价。 2.2.1 个案讨论方式收集资料 将全院各护理单元设立哀伤护理成员1名,定期学习相关知识,讨论疑难、复杂案例,分享、交流经验,以个案讨论方式收集相关资料提交于哀伤护理委员会,并传达来自委员会的信息于每一位成员。由成员介绍日常工作中遇到的、护理情绪不良病人及家属的具体案例,包括成功的和不成功的,然后由心理专科医生或心理专科护士针进行逐一地分析,并与成员们共同探讨,同时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实战演练,以求得针对不同案例、不同情景最合适的交流、解决方式。基于成员及全院护士的需求,病人的状况,分析、讨论下阶段的计划,做出书面的行动指南。开设一些哀伤护理相关的课程,邀请国内外知名的哀伤护理、心理专家授课。 2.2.2 委员会工作月报表内容 护理单元:XXX,哀伤护理成员:XXX1。①组织部门内哀伤护理活动几次,其中小讲课几次,案例讨论几次,解决了多少位情绪不良病人及家属的问题。②典型的案例;③需跟大家分享的经验;④不能解决的难题;⑤有何建议。 2.2.3 哀伤护理学习包 每位哀伤护理委员会成员都必须在新加人组织的一年内,完成由委员会提供的以下课程的学习,并完成至少1份相关的学习体会,学习包课程:哀伤护理;临终关怀;病人心理特点与护理;交流沟通技巧;同理性的关怀;病人抱怨的有效管理;愤怒病人的管理;与压力共存;哀伤护理相关科研选题及论文写作方法等。 3 结果 个案讨论方式为哀伤护理提供了一种组织和交流的平台,成为一种全新理念的助人模式和学习方法。陈佩仙等医疗工作者从哀伤护理在护理工作中应用中指出,从对照表及工作实践中可知,通过哀伤委员的心里指导后,患者提高了对病情的知晓度,从而对医疗工作的配合及对医疗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都有明显提高。参与哀伤小组的成员经过系统理论的学习及哀伤个案讨论方式的学习,对再次处理类似案例的经验值也明显提升,这在每年360度的同事间评价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4 体会 4.1 以个案讨论方式收集资料,让每个人体会着不同的感情体验和情感碰撞,体会着不同交流方式所带来的成效。每个人对哀伤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有的人从理智层面去分析,有的人从自身角度去体会,每个小细节都是富有意义的。我们述说经历时感觉伤痛,这是很自然很正常的表现,述说同时也是一个整理的过程,这个过程令我们的内在得到释放,对事实接受程度提高,会产生新的动力。 4.2 哀悼是一个痛苦整合的过程,痛苦之后要对其进行消化梳理。事情刚发生时让经历的人立即述说并不可取,我们要尊重他人,更多地陪伴他们。其实就如同妈妈对哭泣的孩子一样,拥抱等肢体语言就是无形的巨大支持。当经历哀伤的他们愿意并能够表达时,我们再做其他。 4.3 从临床案例中通过运用个案讨论方式整理出一些哀伤护理的思路和可供参考的方法:①满足对方的基本需要如递纸巾,温水等,传递关心和温暖。②当事人没有心情处理的问题,通过其他资源,协助处理,减轻负担。③与哀伤对象的家属结成联盟,从另一角度给予支持。④交流过程中多观察对方是否能接受,如感受到对方的抗拒情绪,则应该先把时间留给对方。交流过程中,我们有责任首先保证倾诉者的安全,包括环境安全。⑤患者出院后,也可根据情况对其本人和家属进行持续的关注,让他们感受到总有一条小路永远为他们通行着,由此带给他们希望。 4.4 哀伤护理是一项科学的、系统的、新颖的护理体系 丁焱、陈瑜等医疗工作者从临床角度对哀伤人群的心理护理提出了建议。个案讨论方式介入哀伤护理是一种全新理念的助人模式和学习方法,为哀伤对象提供帮助,为哀伤护理提供理论方法,哀伤小组成员自身也受益,提高满意度,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可以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护理中。
农业方面毕业论文:破除多方面制约因素 促进农业产业化蓬勃发展 目前,各地农业产业化经营呈现出组织数量增加,利益联结密切,经营形式多样,规模扩大,区域产业布局优化的特点,对发展农村经济的贡献进一步增大。但农业产业化发展仍存在一定制约因素,在工作中,应采取相应措施,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更大发展。 1.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 1.1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 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目前尚不健全。城乡之间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等存在明显差异,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困难,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生产要素流动困难,阻碍农业生产中的分工、协作,也使得农业生产的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难以实现,这些均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例如,由于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不统一,农户必须以土地作为基础的生活保障,以抵御各种风险。 1.2政府职能改革滞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主要是弥补市场的缺陷,促进市场机制功能的发挥。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些地方的政府部门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偏颇。例如,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征用土地,忽视农民利益;为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向企业施加压力,忽视企业权益,导致企业亏损等。造成政府部门行为偏颇的根源在于:近年来政府机构改革,使政府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许多地方政府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惯性,造成政府与企业、市场的分工不清,职能错位。 1.3农产品加工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 我国农业资源十分丰富,粮食、肉禽、蛋类、奶类、水果、蔬菜等总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但开发利用明显不足,农产品加工业整体发展水平低,生产加工产业链条短。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已经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一方面,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所占比重较低。另一方面,农产品加工新产品开发数量少。我国农产品专用程度和品质不能满足加工业的需求,并且整体消费水平有限,企业新产品研发的压力相对较小,这两大原因直接限制了我国农产品加工的质量和加工品种的开发。 1.4法律和法制环境还不够健全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完善的法律体系可以规范人和组织的行为,减少不确定性,形成稳定的预期和相应的秩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加入WTO后,更是如此。但是,我国当前存在着法制不完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农业产业化经营所要求的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无法形成。例如,在“公司+农户”模式中屡屡出现的诚信缺失,已严重阻碍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因此,要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快速发展,特别要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力度,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营造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通过法律服务,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法律的规范下进入良性循环轨道。同样,还要推进诚信制度建设,努力建设信用文化。 2.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有利条件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七大报告充分肯定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的巨大成效,明确提出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的新要求,发展现代农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已经迎来了新的难得机遇,未来几年的发展环境将非常良好。 2.1各级政府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持力度加大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国际发展经验表明,在这一关键时期,要防止出现贫富悬殊、城乡和地区差距拉大问题,否则会导致经济社会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出现动荡。基于对这一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审时度势地提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指出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基于此判断,并结合前几年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下降、农民收入徘徊不前、城乡差距不断拉大的现实,党中央又及时提出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并迅速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政策。在此背景下,各级政府部门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重视程度、支持力度均有大幅度的提高。 2.1.1各地、各部门更加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 党的十五大报告、十六大报告和十七大报告中都对发展和支持农业产业化提出明确要求。2004年以来,连续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要求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农业部从2006年起开始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地方各级政府也纷纷制定了“推进产业化,全面建小康”的发展思路,把推进产业化经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及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核心,放在经济发展全局中谋划和部署。 2.1.2各部门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扶持力度在不断加大 国家财政对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特别是对于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的种植养殖基地项目、农产品加工项目、储藏保鲜、产地批发市场等流通设施项目,以及与农户建立有利益联结机制的龙头企业等,进行了重点扶持和优先扶持。税收部门对于重点龙头企业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林产品初加工取得的所得,采取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的措施。 2.1.3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的手段更加灵活多样 “十五”期间,财政、税收、信贷等部门继续出台支持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和措施,支持手段除原有的税收优惠和财政支持外,还采用投资参股经营、有偿无偿结合、贷款贴息、信贷担保等多元化扶持方式。此外,在良好的政策环境下,农业产业化经营还吸引了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的参与,社会资本的广泛参与,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注入了新的活力。 2.2外资大规模进入农业领域 自加入WTO以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外资对我国农业领域的投入也呈现明显的增加态势。不仅越来越多的来自国际组织、外国政府的无偿援助和优惠贷款项目投向“三农”领域,而且还有很多跨国公司也大举进入农业领域,参与我国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外资在弥补国内资金不足,加快农业发展进程、消除农村贫困等方面均已发挥了显著作用。随着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我国整体投资环境必将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总体水平也将不断提高,农产品消费需求也会进一步增长,这些都势必使得农业利用外商投资继续呈现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农业领域也将成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新热点。 2.3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逐步形成,农产品生产基地逐步发展 为适应国际市场下的新形势,并达到促进新阶段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目标,合理有效的配置农业生产要素和资源,我国近年来加大了培育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的力度,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目前,小麦、玉米等13种优势农产品的41个优势生产区域初步形成。从全国范围来看,东部沿海地区形成了优势水产品、园艺产品产业带,一些中部地区形成了粮棉油等优质专用农产品产业带,一些西部地区形成了特色农产品产业带。此外,许多地方还以村为基础,逐步形成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名特优新产品,培育主导产业,创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和拳头产品。农产品优势布局的逐步形成,优势农产品进一步向优势产区集中,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的不断优化等,不仅激活了农村区域经济,促进了农民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在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逐步形成的同时,通过加快种植业的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畜牧业的适度规模养殖小区建设以及渔业的健康养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一大批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取得了巨大进展。这些基地在建设过程中,坚持生产功能与示范功能相结合,发挥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把先进的经营理念、生产技术等要素导入农业领域,大力推进了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加快了农业科技进步,提高了农业整体素质,拓展了农产品国内外市场的渠道。 2.4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 由于经营规模小、应对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农户在商品生产和经营中遇到很多困难,因此,组织起来共同面对市场风险成为市场经济体制下分散经营的农民的必然选择。其中,受到农民群众普遍欢迎的一种十分重要的组织形式,就是农民专业合作社。2006年10月31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进一步明确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法津地位,也规范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经营活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制定和颁布,是我国农民合作社事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牌,依法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农村经营体制,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并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3.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趋势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部分地区已进入创新提高阶段。总的趋势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正逐步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由点状发展向优势产业带集聚,由劳动密集型为主向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并重发展,由初级加工为主向精深加工延伸,由单一组织模式向多元化组织类型演进。 3.1农产品加工业水平大大提高,龙头企业集群逐步形成 随着国家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力度的加大,龙头企业发展能力将快速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比重明显增加,产业链条拓展,产业附加值明显提高,农产品加工率超过50%。在玉米加工制品、乳制品、肉类制品、果品,蔬菜等已具备一定基础的产业领域内将率先出现一批竞争力强和市场占有率高的龙头企业集群,形成大中小型龙头企业共同发展格局。随着广泛采用国际、国内先进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科技水平显著提高,龙头企业中将培育出一大批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名牌产品。 3.2产业化经营带动能力大大提升,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快速发展 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出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迅速发展,产业化经营利益联结机制和经营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农业生产的标准化、优质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形成一大批优质专用农产品生产基地,满足龙头企业加工需要,带动农户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将有更多的农户参与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中来,有力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3不同行业产业化水平不均衡的局面继续存在,外资在龙头企业中的比例将呈扩大趋势 由于不同的农产品自身特性及加工业条件、要求不同,农户、龙头企业在产业化组织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选择方面也有不同。畜牧业、园艺产品等领域产业化经营水平将继续快速发展,龙头企业和农户、基地联结更加紧密。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外资进入我国农产品和加工业的比例将进一步扩大。 农业方面毕业论文:购买农业机械应当注意的几个方面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土地的流转、国家购机补贴政策的实施,推动了农业机械的市场热情高涨。农业机械价值比较大,作业环境复杂,与农时结合非常紧密,作业质量直接影响作物生长,更是关系到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提醒农民朋友,购买农业机械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购买前,一、了解购机补贴的相关政策。购机补贴的政策虽然没有大的变化,但是有微调。每年省农机主管部门公布的目录里的补贴机型有删减、也有补充,不同机型的补贴标准有提高、也有降低。购买前,应向乡镇农机站、县区农机局咨询。二、确定拟购买机型及品牌。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土壤特点、农机作业要求、农机服务市场的行情等情况选定机型。 要选择国家正规企业生产的产品(最好是选择中国驰名商标),首先必须是经过有关部门认定和推荐的产品,比如获得农业部农业机械推广鉴定证、农机产品质量认证标志的产品,从而保证产品制造质量,防止上假冒伪劣产品的当。就此应当咨询当地的乡镇农机站、县区农机局、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维修点、接受农机作业服务的农户,把咨询得到信息进行综合整理,选定机型和几个品牌。 购买时,一、查验经销商的经营证照是否齐全,选择信誉度良好、具有销售资质,且有一定的销售历史、销售规模的商家进行购买。二、大胆侃价。有的经销商借机提高了销售价格,有的叫价时已经加价,总之有一定的还价空间。与多个经销商谈价,借机挤压价格水分。三、应向商家详细询问产品的使用范围、使用方法、注意事项、三包内容、联系方式等;四、对所购产品进行检查和试机。(一)要与销售者一起当面验货。检验所购产品是否具有产品合格证、使用说明书、“三包凭证”及有关技术文件;检查合格证上是否有产品出厂编号、检验章号、出厂日期等内容;合格证上出厂编号与产品铭牌上出厂是否一致;另外,还要检查使用说明书与所购产品型号是否一致等。这样可以保证货真价实,也避免日后“三包”时出现麻烦。产品“三包凭证”上内容较多,应包括产品名称、规格、型号、出厂编号;生产企业名称、地址、电话、邮政编码;修理者名称、地址、电话、邮政编码;整机“三包”有效期、主要部件三包有效期等;修理记录应包括送修时间、交货时间、产品故障、修理情况、退换货证明等内容。(二)检查所购产品所装随机工具、附件、备件与装箱单是否一致。(三)进行试运转。此间既要注意机具性能,又要观察外观质量。五、应向商家索要销售发票(税务部门统一监制),同时要按照装箱单清点随机工具、附件、备件。 购买后,一、认真阅读使用说明书,掌握正确维修保养使用农业机械的要领和安全事项,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操作。对于大型农机产品,应请生产企业技术人员进行安装调整和指导。二、积极参加生产企业和农机管理部门组织的技术培训,学习有关知识技能,提高技术水平,法律法规规定必须参加培训取得驾驶操作证件的机械如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农用运输车等,机手必须依法参加培训,考试合格后并取得相应证件后方可驾驶操作农业机械。这一方面是为了使机具正常使用,减少故障,保护机具和机手本人的安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障农机作业环境和周围人群的安全;这还是享受“三包”服务的必要条件之一。三、按照机具本身的性能进行正常作业,不要违反操作规程和管理法规,不要超载、超速、超喂入量、长时间超负荷作业,不要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忽视安全,否则出了故障甚至事故,不仅影响农事季节和经济收入,重者还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而且将失去获得企业免费“三包”服务的资格。四、必须对机具进行规定的保养检修和调整,对运转部位进行经常的润滑,及时清理更换三滤,定期更新润滑油、液压油;对转向器、制动器、液压部件等部位连接件进行检查紧固;针对不同的作业对象和环境对机具有关部件进行调整,以保证和发挥机具的最佳技术性能。这些工作都非常重要而且不属于“三包”服务的范围。五、不要擅自对机具进行改装,特别是使用说明书规定的不许自行调整拆卸的部位和明显有碍安全的改动,比如增加配套发动机的功率、改变动力传动比提高运转速度、加大装载量等都是不允许的,因为这样做破坏了机具在动力、稳定、强度等方面原有的合理性、协调性和安全性,极易导致事故发生,是严重的违法行为,由此发生的故障不仅不能“三包”,对其行为还应依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农业方面毕业论文:农业部从十个方面加强农业援疆工作 新疆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农牧业是新疆的优势产业,是惠及广大农牧民最直接的民生产业,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推动农牧业加快发展,不断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是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确保长治久安的重中之重。农业部高度重视农业援疆工作。2006年成立了农业部援疆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全国农业援疆工作座谈会,组织和动员全国农业系统的力量,针对新疆农牧业发展特点和需求,立足自身职能,发挥行业优势,全面落实各项帮扶措施,初步形成了资金、技术、干部、人才相结合的农业援疆工作格局,促进了新疆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初步统计,2006~2010年,农业部累计安排新疆及兵团各类中央农业基本建设和财政专项资金94.7亿多元,有力地促进了新疆农牧业发展基础条件的改善和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经过多年发展,新疆农牧业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按照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实现更快发展的条件具备、时机成熟。农业部积极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支持新疆农牧业发展工作,按照中央关于新疆农牧业发展的总体部署以及对口支援新疆工作的具体要求,依据新疆农牧业发展实际,立足农业部门职能,充分发挥农业系统行业优势,坚持“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当前与长远相结合,充分调动人力、物力、财力、智力等各方面力量,支持和帮助新疆不断强化农业基础,推动科技创新,转变发展方式,做大特色产业,加强市场开拓,增强发展能力,尽快走出一条具有新疆特色的现代农牧业跨越式发展道路。为此,农业部将重点从以下十个方面推进和加强农业援疆各项工作。 大力扶持粮棉生产。稳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争取中央财政加大对高产创建的支持,带动大面积粮食生产能力的提升。按照国家千亿斤粮食规划的统一部署,配合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继续加大对新疆粮食生产基地建设的支持。加大对设施农业生产技术的指导与服务,推动落实设施农业补助政策。加快在粮棉主产区建立各种类型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走出一条靠节水突破发展瓶颈、提升生产能力的集约化发展道路。 加强草原生态建设与保护,促进现代畜牧业发展。指导新疆核定游牧民户数,加强定居点草原保护建设,力争在“十二五”期间为所有居无定所的新疆游牧民群众建设定居房屋。进一步加强政策研究,指导新疆制定相关工作方案,争取早日启动草原生态保护奖励试点工作。指导和帮助新疆编制完成“十二五”退牧还草工程规划,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与衔接,争取扩大工程实施范围,提高中央投资标准,增加禁牧补贴额度,不断完善工程政策措施。切实加强人工饲草料地建设,为实行牲畜舍饲圈养、推进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奠定坚实物质基础。高度重视草原火灾和生物灾害工作。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转变渔业发展方式。指导编制“十二五”期间新疆渔业发展规划,充分挖掘新疆发展特色渔业的潜力。加大对新疆特色养殖品种良种工程和渔政基础设施等渔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推进新疆渔业由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的跨跃。扩大增殖放流规模,加强水生生物保护区建设,为加强新疆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提高农牧业机械化水平。继续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完善农机购置补贴制度。支持新疆粮食、棉花、特色林果业、设施农业等机械化加快发展,不断提高新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综合能力。继续实施《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规划(2009~2015年)》,支持新疆加快完善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新疆农机安全监理、农机推广鉴定等公益性设施建设规划指导力度,支持新疆依托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农机维修服务网络,提高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能力。 重视发挥兵团和农垦作用,示范带动现代农业发展。继续扶持开展粮棉油糖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活动,推动和深化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力争实现粮棉油糖高产创建示范片和果菜标准园创建示范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覆盖。与国家有关部门协调,争取将新疆地方国有农牧场危房改造纳入分年度投资计划,及早启动实施。 加强特色农牧产品加工,推进乡村特色旅游业发展。支持新疆加快培育一批优势产业突出、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建设一批经营特色化、发展产业化、管理规范化、产品品牌化、服务标准化的休闲农业示范点。帮助新疆举办各种类型休闲农业人才培训班,为新疆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加强对新疆休闲农业示范点、特色农业节会等宣传,扩大社会影响,培育特色休闲农业品牌。 重视技术培韧和人才培养,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强化工作指导,不断加强新疆农牧民教育培训工作。持续加大对新疆农牧民培训工作的投入力度,推动提高农牧民培训补助标准,完善培训内容,改进和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根据“十二五”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规划,拟新增青稞、糜子、荞麦、牦牛等体系综合试验站建设,并重点向新疆倾斜。 提高良种补贴标准,完善强农惠农政策体系。进一步加大与有关方面的沟通与衔接,尽快推动在目前10元/亩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小麦良种补贴标准。同时,根据新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继续完善农机具购置补贴、测土配方施肥、畜禽良种补贴、园艺作物及畜禽养殖标准化生产、基层农技推广改革与示范、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在内的强农惠农政策,推动新疆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 加强产销衔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继续推动新疆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鼓励开展现有批发市场升级改造,扩大辐射范围和吞吐能力。安排农产品促销财政专项资金,鼓励新疆特色农产品开拓国内外市场,培育展会品牌和农产品品牌。密切关注新疆农产品市场运行动态,帮助解决季节性、区域性、结构性鲜活农产品滞销、卖难问题。继续加大投入力度,支持新疆健全农产品质量的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加强条件装备建设。构筑现代农业支撑服务体系。高度重视新疆地区技术推广、农机服务、动植物疫病防控等体系建设,在确定各类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的产业布局及相关建设项目时,进一步加大对新疆地区倾斜力度。加快现有各类农牧业支持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实施进度,强化监督管理,确保各类体系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持续抓好农技推广、农机监理、卫生防疫、草原防火等支撑服务体系基层技术人员培训,积极拓展培训范围,丰富培训层次,加快培养一支能够提供高水平专业化服务的现代农牧服务业队伍。 由于历史、自然等多方面原因,新疆农牧业发展还存在基础设施薄弱、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农牧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等困难和问题。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不断加快新疆农牧业发展,是保障国家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举措,是实现新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有效途径,是加速形成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战略选择,也是确保新疆长治久安的迫切要求。 农业方面毕业论文:“物联网”在设施农业方面的应用 “物联网”的概念提出于1999年,其定义十分简单,就是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管理。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是互联网,不过用户端不仅局限于个人电脑,而是延伸到任何需要实时管理的物品和物品之间。 物联网之所以能够把“物”和互联网结合起来,其中RFID(电子标签)是最关键的技术,它可以快速读写、长期跟踪管理,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信息技术之一。虽然好多人对RFID还稍显陌生,但毫不夸张的说,RFID的未来推广将极大改变我们的生活。比如在公路收费站,如果采用了RFID技术,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即可完成鉴别收费,根本不需要每辆车排队交费;再比如在超市购物交费时,如果采用了RFID技术,推着满满的购物车,只要从收银台前过,即可完成所有的结算,完全省却了营业员一件一件物品扫描算账的工作。 物联网在现代农业领域的应用包括,如监视农作物灌溉情况,监测土壤空气变更、畜禽的环境状况以及大面积的地表检测,收集温度、湿度、风力、大气、降雨量等数据信息,测量有关土地的湿度、氮浓缩量和土壤pH值等,从而进行科学预测,帮助农民抗灾、减灾,科学种植,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特别是最近几年在设施农业中的运用卓有成效,目前位于加州Oxnard的草莓培育商Norcal Harvesting目前安装一套物联网系统,实时追踪植物的状况。系统还可以根据空气和土壤的状况,自动触发相关行为,如浇水或调节温度。这套系统由ClimateMinder开发,目的是帮助培育商更好地管理植物的生长情况,这套系统自公司2007年以来已被土耳其200多家温室和苗圃所采用。此外,系统还在土耳其鸡场、烟草存储厂和冷藏仓库使用。 尽管设施农业在我国已经取得成绩,但是相比发达国家仍存在很大差距,平均单位产量低于国外的30%,但单位产量成本大干国外的50%,由于不合理的使用农药,产品质量远低于国外发达国家水平。其落后的主要原因是资金缺乏、设施农业技术装备落后;没有获取专家指导的途径,大多沿袭传统的种植方法,生产管理粗放;设施的智能化水平低。 由物联网结合设施农业发展的需要,可以在两个层次上进行深入研究。 研制智能化监控、人工辅助管理温室,适应于一般经济条件的农户提高温室栽培管理水平。即对智能化实时监控及动态决策方案通过人工管理加以实施。其关键技术主要包括温室综合环境实量监控系统,各种温室作物智能化管理决策系统,系列传感器、计算机芯片与机电一体化系统。此种方式可以根据用户需求,随时进行处理,为设施农业综合生态信息自动监测、对环境进行自动控制和智能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模块采集温度传感器等信号,经由无线信号收发模块传输数据,实现对大棚温湿度的远程控制。 另一层面是研制智能化监控、自动化管理温室,适应于经济条件富裕的农户、设施农业企业以及示范展示,提高温室栽培管理水平。即对智能化实时监控及动态决策方案通过综合环境控制与电动执行器自动实施。其关键技术包括温室控制模式和计算机监控系统。其中,计算机监控系统采用由中心控制计算机、现场控制机、系列传感器、电动执行器和局总数字通讯网络等组成的分布式计算机监控系统,采用物联网技术,在温室生产中大量采用无线传感器管理、调控温度、湿度、光照、通风、二氧化碳补给,营养液供给及pH值、EC值等,使栽培条件达到最适宜水平,合理利用资源,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同时具有综合环境控制、肥水灌溉决策与控制、紧急状态处理和信息处理等功能。 物联网技术对干农业应用来说不是噱头而是机遇,物联网科技的发展也必将深刻影响现代农业的未来。农机企业要抓住物联网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做到早学习、早认识、早研究、早部署、早见效,积极探索物联网与现代农业应用结合点,确立研究及应用方向。 农业方面毕业论文:搞好农业审计需关注的几个方面 党的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提出构建和谐社会,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这是党中央从全局出发,为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农业审计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如何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审计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强化文明审计理念,是我们农业审计工作者思考的―个重要课题。 一、重点加强民生工程审计,推动建设社会和谐。审计工作必须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审计工作的基本着眼点,关注民生工程,坚持“揭露问题、规范管理、促进完善、提高效益”的工作方针,加大对民生工程专项资金的审计监督力度,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努力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在审计计划安排上,重点审计新农村建设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以及农业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树立“民本审计”理念,把保障和惠农等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资金审计作为重点,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确保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二、坚持依法审计,力争查深查透。1、做好审前准备工作。细致的审前调查,细化审计方案是提高审计效率的基础。一是要参考以前年度的审计资料,从中发现该单位的内部控制薄弱点,进而确定审计重点,以节省审计实施时间,提高审计效率。二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渠道,了解被审计单位行业情况及特点,分析被审计单位可能出现的问题,寻找审计的线索和突破口,有针对性地提出符合实际、操作性强的审计措施,使审计工作有的放矢,更有成效。三是利用计算机技术,采集被审计单位的有关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并对数据进行认真分析,以掌握被审计单位财务管理总体情况,搜索有价值的审计线索。四是利用“AO”系统,对被审计单位数据进行抽样,根据参数自动选取样本以制作审核表,再利用系统的评价功能对审核结果进行评价,以此推断出总体数据,为审计人员正式实施审计提供参考依据。做好这些工作,都离不开被审计单位的支持,工作过程中,要态度和蔼,说话得体,用语文明,不讲大话、粗话、过头话,不能态度生硬粗暴,要努力做到“用审计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用理解自己的理念去理解别人”。 2、以项目计划实施和资金流向为主线,突出审计重点。农业项目计划的立项、报批等由主管部门负责,资金的拨付则以财政为主线层层拨付。安排行业审计时,首先对主管部门进行审计调查,弄清全省专项资金项目计划的立项、审批、调整、下达情况,再到财政部门调查每个项目资金下拨是否与计划一致;然后,根据农业专项资金拨付的最终点在基层这―特点,要把审计用款单位和项目村、户,都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去检查,资金拨付到哪,审计到哪,资金用到哪,就查到哪。在审计的过程中,对于发现查出的违规违纪问题,要充分听取被审计对象的陈述意见,特别是对方的不同意见,要认真做好记录并进行核实,对于正确的要积极采纳,对于错误的要耐心解释反驳。俗话说理不辩不明,事不说不清。在交流的过程中,审计人员要有耐心,用―种和缓的、商榷的语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3、审计坚持三个结合。坚持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和农业专项资金审计相结合,农业专项资金审计时,充分考虑专项资金审计的范围、审计的内容、审计的组织方式和审计完成时间等,和预算执行情况审计衔接起来,实现合拍。通过预算执行情况审计,掌握专项资金总体情况,再检查具体使用单位和项目,上下联动,点面结合,既查出了深层次问题,又避免了重复进点。坚持审计和审计调查相结合。农业专项资金使用相对分散,可以说千家万户、千山万水,每一次的行业审计,要充分利用审计调查方法灵活、程序简便、工作效率高的特点,在一定的范围内展开调查,与人交流沟通了解情况时,要摆事实讲道理,以事服人,以理服人,让人心服口服。坚持账面审计和跟踪审计相结合。农业专项资金审计必须要深入,必须要实地看项目。如果仅仅停留在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就账论账,难以查出深层次的问题。我们的经验就是做到深入到项目建设单位实施现场、田间地头,深入到乡、村、户;退耕还林审计,我们上山下乡,和农民交谈,倾听农民的心声,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当大家知道贫困户生活艰难时,纷纷伸出热情之手,慷慨解囊捐款,他们备加感动,深情地说:“党好,政府好”。在工作中,应自觉遵守礼仪规范,时刻用礼仪规范约束自己,与被审计对象建立相互尊重、彼此信任、友好合作的协调关系,以便下一步更好的开展审计工作。 三、提高审计质量,注重审计成果的转化。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只有坚持依法审计,全面履行审计职责,才能有效的规范审计行为,防范审计风险,顺利完成审计任务,实现审计目标。在审计工作中必须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善于从实际出发,客观公正的认识和处理问题,对审计出来的问题,要有足够的证据来支持,在交换意见时,要认真倾听被审计单位的意见,提高使用法律法规的准确性,提高审计报告的质量;通过审计揭露问题、处理问题、促进被审计单位纠正违纪违规行为,管好用好农业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个良好的经济秩序。审计结束后,要把工作重点放在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反映问题的落实整改上,对审计发现的问题逐―进行检查,督促被审计单位落实审计意见、决定,促使部门改进有关管理措施,对未整改的问题说明原因、采取措施、限期整改,提升审计成果转化,才能真正达到既维护审计监督的严肃性,发挥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作用,又能帮助被审计单位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赢得被审计单位的赞誉,获得社会各界的好评。 四、进一步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提高依法审计能力,重点抓好审计干部”五种能力”的提高,即公正执法能力、宏观把握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要进一步抓好学习培训,力求使专业知识、审计技能齐头并进,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政策理论水平、审计技术方法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思考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要使文明审计的目标得以实现,必须切实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这是因为:要高质量的完成审计工作,就需要培养和造就―支高素质的审计队伍,而只有不断提高审计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才能促进审计质量的不断提升。为此,每个审计人员必须自觉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努力开阔视野,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宏观理论水平。其次作为审计工作者还必须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要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积极探索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和手段,从而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 农业方面毕业论文:农业工作方面远程教育的应用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农业科技的应用也在不断的适应着时展的需求,为了让农业工作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农业工作的效率与成绩,加强农业工作的宣传,普及农业科学知识,推广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因此,如何更好的、有效的、充分的利用远程教育对农业工作进行指导,充分的发挥远程教育的作用是我们目前应首要解决的问题。文章对农业工作中远程教育的应用做出了探讨。 关键词:农业工作;远程教育;必要性;注意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计算机远程应用在社会工作中的作用随之突出,尤其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我国农业工作与教育中,它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农业教育模式,极大的促进了农业教育工作在全国的展开与发展,使我国农业工作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1 农业工作中运用远程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是世界上的产粮大国,同时也是消费大国,粮食问题一直是我国的焦点问题,如何做好农业工作,普及农业工作的重要性、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一直是困扰我国农业工作者和农业发展的根本问题。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成熟,在农业工作中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远程教育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1.1 在农业工作中,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远程教育可以充分的推广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 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而我国大部分的耕地面积又都集中在东北、西北等经济发展水平较差的区域。因此,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农业远程教育可以使全国所有的基层农业工作者接受并掌握最新、最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可以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对农业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帮助,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推动先进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提高农业工作的效率,提高产量,增加农民朋友的收入,进一步缩小贫富差距。 1.2 在农业工作中,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远程教育可以进一步宣传和普及农业工作的重要性 农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只有充分的解决这一问题,人们才可能安定的生活,全身心的投入到社会工作的各个方面,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贡献自己的每一份力量,促使国家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如果我们不能很好的解决粮食问题,那么人们心中必然会恐慌,最终的结果是也只能是引起社会的混乱,加剧矛盾的产生与冲突,最后被不法分子所利用,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国家的繁荣发展。 1.3 在农业工作中,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远程教育可以有效的提高农村基层农业工作者的素质和专业能力 因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各地农村基层农业工作者的素质和专业能力各不相同,大部分农村基层农业工作者的素质与能力并不能很好的解决农业工作中需要面对的各种问题,无法宣传和普及农业工作的重要性,对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接受能力较弱,从而无法在根本上解决生产效率低、农业产粮低、农民收入低的“三低”问题。而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远程教育可以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从而真正的解决“三低”问题。 2 农业工作中运用远程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在农业工作中,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农业远程教育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2.1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远程教育,其中最需要注意的便是对教育资料的不断更新 因为网络教育易于教学资料的搜集、整理,通过网络进行教学资料的共享,利用网络与世界上最先进的农业教育机构建立联系,随时随地的将最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纳入到远程教育系统中,使远程教育的内容不断的更新,始终处于世界水平的前沿,从而让受教育者接受最新的成果与技能。 2.2 在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远程教育时,应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原则,这是远程教育的基本立足点 因为接受远程教育的农村基层农业工作者由于自身或客观的能力所限,致使他们所掌握的农业科学技术出现断层,不能很好的进行衔接。因此,在利用远程教育进行农业教学时应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进行讲解与教授,使他们对所学习的内容有着清晰的、系统的掌握,可以更好的利用这些知识开展工作。 2.3 在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远程教育时,当地的有关部门应给予积极的配合,以确保该项工作可以顺利的展开与完成,这是远程教育能否取得预期目标的基础 因为各地政府对农业工作或对远程教育的认识不同,难免会有“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发生和存在,这样严重影响了农业远程教育工作的成果,十分的不利于农业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和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为了杜绝这样的现象发生,国家必须严令要求各地政府必须积极配合农业远程教育工作,从而使这项工作可以顺利开展并取得理想中的成绩。 3 结语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农业远程教育,是我国农业工作中的大事,具有跨时代的意义,我们一定要重视远程教育的作用和意义,从根本上认识它、支持它、配合它,使我国农业工作再创高峰。 农业方面毕业论文:试论我国农业产业转移方面的相关问题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承接发达国家相关产业,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然而相比工业,在农业领域却罕有比较成功的产业转移的实例。文章简要分析了制约农业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并对农业产业转移的途径进行探索。 关键词:农业产业转移;产业结构调整;北粮南运;农业式微 产业转移是一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自发的行为,虽然在学界研究很广,但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说来产业转移是一国或地区为实现自身产业进步,在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某一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行为和过程。 关于产业转移国际国内都有比较深入的研究,早期可以追溯到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下的古典贸易理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随后提出比较优势理论,以及后期的赫克歇尔和俄林以生产要素比例和生产要素密度为出发点提出的要素禀赋学说。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国际产业转移的不断发生,此类研究也更加深入,如弗农教授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的雁形模式理论,小岛清教授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邓宁教授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等都对此做出了更深入的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承接了许多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为我国赢得了世界工厂的名声。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承接发达国家相关产业的转入密不可分。不过这些产业主要集中在工业和服务业,农业方面则较少涉及,这显然是有自身的一些原因,如农业对于地域、环境依赖性太强,迁移成本过高,而且我国农业仍然受到几千年来小农生产方式的困扰,生产率低下等。不过我国农业产业虽然没有大量出现如同工业部门间不断承接国外产业或者是国内产业从高梯度向低梯度地区的转移,但在比较发达的地区一些产业转移的现象在市场和政府综合作用下也时有发生。 一、农业产业转移实例 在宋元时期,我国粮食产销中心在江浙一带,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明清时期江浙农村转种棉花,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江浙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明代李釜源撰《地图综要》内卷中写到:“楚故泽国,耕稔甚饶。一岁再获柴桑,吴越多仰给焉。”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南方粮食产量较高,在1954年国家决定采用南粮北调的方法来解决北方特别是京津地区缺粮的状况。在此之后的将近20年里南粮北运一直是我国粮食流通领域的基本格局。到1984年以后,北方由于玉米、小麦良种的投入,极大地提高了产量,南粮北运的格局也逐渐转变为北粮南运,产粮中心也逐步由南方向北方转移(见表1)。本文用生产集中度(生产集中度是指某一地区某物品产量占全国该物品产量的比率)的概念来记录我国主要地区近20年来粮食产量的变化。由表1可以明显的看出,经济比较发达的华东和华南地区粮食比例有所的下降,而东北和华北则有一定的上升。 除了粮食以外,其实我国农业行业中不少产业也经历过产业转移的尝试。20世纪初期,珠江三角洲地区制糖业都相当发达,当地也种植了大量甘蔗,不过随着后来糖价的不断下滑,广东省制糖业出现大面积的亏损。在政府和财政的支持下,全省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甘蔗向粤西和粤北地区转移。“九五”时期,按照农业部的发展规划,毗邻广东的广西和云南地区开始大力推广甘蔗种植,而广东地区则逐步下降。几年内广西省已经成为国内白糖的主要生产基地,云南省制糖业也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 2000年初,国家《关于振兴丝绸行业的报告》开始实施“东桑西移”战略的调整方针。在这种背景下,广西抓住机遇在2000-2005年5年中蚕茧产量增长将近6倍。从2005年开始蚕茧产量上升到全国首位(见表2),以至于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蚕学会理事长向仲怀先生称其为“广西现象”。 二、农业产业转移的市场制约因素 农业方面发生的区域产业转移远远不止上文所举几例。但无论从规模或是程度上都远远无法和工业相提并论,农业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非常大,适合的光,热,土壤条件,水资源状况,天气因素都是必不可少。然而,除了这些固有的限制因素以外,还存在着其他方面的原因。 首先,产业转移初期需要一定的投入。在工业上大的跨国公司一般会担任这样的角色,除了本身的强大实力以外,拥有良好信用的公司很容易在资本市场融到相应的资金来保证产业转移的顺利进行,而转入地一般也有一些相应的优惠政策。而农业方面则缺乏这方面的角色。大规模的先期投入一般只能由政府部门来承担。但政府的财政是有限的,难以进行大规模,持续的投入。 其次,土地和劳动力的稀缺。和其他行业相比,农业无法脱离土地的制约。不少地区往往会出现产业争地的现象,广西省甘蔗和蚕桑就是一例。除了土地,劳动力也是重要的制约因素,我国农村劳动力外流打工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留守的一般是一些老人、妇女、儿童,他们显然不太适合较大的劳动强度,而雇工劳动的成本也比较高,在许多机械化程度不高或由于自然条件无法大规模机械化的地区劳动力成为主要新产业转入的主要制约因素。 再次,发生产业转移的原因在于一方面转出方可以通过产业转移降低成本,而转入方则可以借助产业转移的机遇提高收入,吸收生产技术,为后来居上准备。但在我国转入地一般经济发展程度较低,而农业现代化程度就更低了,一些相关产业的转入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在短期内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农业所处的弱势地位,转入地的也难以获得较高的利润,农业产业转移也难以本地区经济产生显著的影响。比如在20世纪90年代广东将甘蔗种植以及一部分制糖产业转移到广西,广西开始大面积种植甘蔗,但随着东桑西移工程的开始,蚕茧业利润较高,种桑养蚕又成为农民的首选目标。实际上,无论蚕茧还是甘蔗的利润都相当有限,不会对农民收入产生大的促进。想要继续发展需要的是产业链高端的继续引入,而这显然又会涉及到其他一系列问题。目前广西制糖产业虽然较为完善,但对农民收入促进不大。而蚕桑则主要集中在产业链底端,无论对人民收入还是政府财政贡献都相当有限。 其实,在农业中,绝大多数农业产品的需求都是缺乏弹性的,这意味着随着技术的发展、产量的提高,农民的收入实际上是下降的。所以农业的增长速度一般比较缓慢,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收入较低,而国家则不得不对农业产业给予一定的补贴。哈耶克指出,粮食生产力的提高连同需求的无弹性,这两者结合在一起便意味着,那些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如果想要维持他们的平均收入,他们的人数就必须减少。政策滞延了这种适应性调整,其结果将使问题更趋严重。 所以,农业式微已经成了一种必然的趋势,政府虽然会出于种种考虑对农业领域的给予一定的保护和补贴,但这不足以阻止这种趋势。特别是随着土地和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补贴的成本也越来越高。产业转移会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这种趋势,然而随着新产业的转入,不断发展,产量不断上升,又很容易发生诸如“谷贱伤农”的现象。 三、政府部门的独特作用 虽然有种种不利因素,但对于农业产业转移而言,国家和地方政府仍然应该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支持。我国毕竟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据了一个比较大的比率,对农民而言,产业转移可以增加收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对产业而言,一些农业产业转移并不仅仅涉及到农产品,发生转移的可能只是一条产业链的某个阶段,但它可以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从而有效地促进转入地区生产力的发展。对政府而言,产业转移可以提高当地的税收水平和生产力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对农业市场化和产业化都有促进作用。 政府在产业转移中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政府对产业区域布局提供了导向作用,政府通过相关的产业政策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引导农业资源向优势产业集中。政府的产业政策无论是对农户还是对相关企业都是一种明确的信号,引导相关资源和劳动力流向该产业。二是政府部门可以通过一系列财政,金融,税收上的优惠政策对某一产业加以倾斜,政府在宏观上的调整可以配合市场作用提高产业竞争力,政府对某项产业的专业投入,又可以促进该产业快速发展,提高经济效应。 除此之外,政府部门还扮演着另一个重要的角色。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在“循环的或积累的因果关系”原理中,指出由于回波效应(回波效应是指经济活动正在扩张的地点和地区将会从其他地区吸引净人口流入、资本流入和贸易活动,从而加快自身发展,并使其周边地区发展速度降低)总是先于和大于扩散效应(扩散效应是指所有位于经济扩张中心的周围地区,都会随着与扩张中心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改善等情况,从中心地区获得资本、人才等,并被刺激促进本地区的发展,逐步赶上中心地区),市场的力量通常倾向于增加而不是减少区域经济差异。因此他认为政府因该采取积极地干预政策来刺激增长及周围落后地区的发展,填补累积性因果循环所造成的经济差距。 四、结论与建议 一般说来,一个地区应该选择最具本地区优势的农产品加以重点发展,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并通过市场竞争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但是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方式、技术能力,人力资源等诸多条件的限制,特别是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发展较不平衡,还难以达到这样的水平,只有通过农业市场化和产业化的不断提高,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使资源得到有效配置,经济才能得以不断发展。而在这当中,显然产业转移是一个有效的途径。虽然我国目前农业产业大规模转移的例子不多,但农业产业在不同区域之间小规模的转移却十分常见。各地区应该对这类产业转移更加重视,利用已存在的产业梯度差异,根据各自比较优势和产业定位进行相关产业的转移,从而使区域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制。 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部门的介入是十分重要的。我国毕竟许多地方市场化程度不高,缺陷较多。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政府合理的运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即使在市场程度较高的地区,也需要政府部门有效的调控和监督,来应对不时出现的市场失灵问题。具体来说政府部门除了可以提供技术上的指导,财政税收上的优惠,还应当注意打破地区之间的壁垒,使产业能按照计划有序的转移,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此外,由于农业产业的特殊性,政府部门在引导产业发展上要发挥更大的作用,不能一味的扩大产量,而应当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对农民提供信息上的分析和指导,确定一个较为合理的区间,从而能够保证产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其中,左停为教授) 农业方面毕业论文:农业信息方面互联网的有效应用 摘要 :互联网在信息方面,具有信息容量大、传输速度快、没有时间地域限制等特点。农业信息的无疑也能和互联网有一个结合点。但如何将农业信息之于互联网的应用变得更加有效,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要想让互联网在农业信息方面有所建树,信息的主体和客体都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基础。而在信息方式上,也要做到因地制宜,可以根据效果选用一种或多种,重在效果。 关键词:农业 信息 互联网 有效应用 互联网以其迅速的传播方式和辐射型的传播范围在很多领域中应用在了信息上,而农业信息的无疑也能和互联网有一个结合点。目前信息方式越发多样化,除了利用传统的电视、广播、报刊等外,互联网络的引入是一大亮点。但如何将农业信息之于互联网的应用变得更加有效,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 、互联网信息的优势 互联网在信息方面,具有信息容量大、传输速度快、没有时间地域限制等特点。例如,河北省深州市辰时镇是远近闻名的“花生之乡”,花生种植面积达6万亩,年均产量1.8万吨。该镇现拥有花生加工企业36家,2000多个花生加工户,从业人员达8000多人,形成了花生购销、搓果、分拣、精选、深加工等一系列特色产业,成为辰时镇重要经济支柱。全镇几年来利用因特网联系的外商达几十家,仅新加坡就有十几家客户,每年网上外销花生产品都在2万吨以上,不但扩大了辰时花生的知名度,而且还带动了周围县的农民致富。 二、互联网信息的现状及问题 1基础设施落后:尽管近年来各地都加大了农业信息服务的基础建设,但毕竟互联网的普及是近几年的趋势,这一趋势辐射到农业领域的时间则更短,因此在网络信息方面,服务的整体水平还偏低,而且地区发展很不平衡。 2渠道利用率低:虽然互联网正走向千家万户,但是其综合信息汲取和传播功能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扔存在差距,农业信息尤甚。一些地方开始利用互联网传播信息。但是多数农村对互联网还很陌生,谈不上上网搜索相关的农业信息。受众没有习惯,一方的积极性自然不高。 3信息制度不健全:虽然国家和省级在农业信息方面制定了制度和规范,但不是很健全,尤其在标准和规范方面很滞后,对权威性以及时效性有影响。而粮食、棉花、油料等重要农产品的预测信息,一般要由各级政府领导层层把关,确定粮、棉、油产量等数字时往往考虑政绩、升迁等非科学因素,导致信息不科学、数据不准确、不规范,影响信息的准确性和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三、互联网如何有效应用于农业信息 1 加大宣传:要想互联网能够有效的在农业信息方面得到有效应用,首先要做到让大家养成上网浏览先关信息的习惯。在这方面,相关部门需要做好宣传工作,在电视报纸的传统媒体宣传当中将网络平台的浏览方式附加其中,这样能在有限的宣传成本之下达到最有效的宣传效果。而对于互联网即时丰富便捷的优势也要在宣传中有所体现。 在广泛进行媒体搭配宣传的同时,积极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消费水平也是宣传的一部分。相关部门要通过信息培训、信息项目示范区和典型示范户建设,引导农民更新观念,增强对信息的认知、接受与分析能力。同时,提高农民对信息的分辨能力,教会农民如何辨别假劣信息,引导农民有效地利用信息和正确地消费信息。 2 农业信息主客体关系明确:除了要让大家在了解相关农业信息时养成上网的习惯,在网络平台的建立和设计方面也要做好相关的服务。首先要明确信息这一过程中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服务定位,以此为理念来增强信息的可操作性。有效的解析信息主客体之间的服务定位,对于农村有效的、有针对性开展信息服务十分重要。而根据信息流动所具备的双向性,目前情况下农业信息的主客体基本上都具有双重属性,也就是说,政府部门、生产企业、批发市场、各类中介组织、种养人以及广大农户等在角色角度上说,既是信息的主体,又是客体。不过从一定意义上说,政府部门是主要的信息主体,广大农户是主要的信息客体。 作为信息主体,政府部门应在制订信息规划、出台优惠政策、规范行为上发挥主导作用。政府应积极支持农村发展信息中介组织,培育各种区域性的农民专业信息协会,将目前政府直接调控农户的职能转移给专业协会,政府则通过专业协会间接调控农户。 3 互联网信息平台的建立与设计:互联网信息在具有便捷迅速等优点的同时,其本身所具备的丰富信息量从一定程度上说也存在针对性弱的缺点,这对于信息汲取者来说反而显得不那么方便。而要解决这一问题,网络平台的设计最优化则成了信息主体需要特别考虑的。 一般来说,没有规律的将相关农业信息陈列在列表之中,浏览者在获取自己所需信息是所能采用的就是搜索方式,而这显然不是最好的服务方式,相关信息所涉及的关键词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根据时间、信息涉及区域、信息相关作物等类型来进行分类,将信息有条不紊的展现在网络信息平台上,对于者和受众来说都更加方便。 4 加强多渠道综合利用:在网络平台的认知度没有达到一定水平时,好高骛远的将诸多职能强加于网络之上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因噎废食。所以根据自身特点,配合传统媒体,搞好现代信息传播设施的建设和利用很重要,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体,实现互联网络与其它信息传播媒体的优势互补,并利用中介组织、农民之家、农村板报和喇叭广播等适于农村的信息渠道,搞好面向农户、企业和市场的信息服务,以最大程度地规避用户的生产经营风险。 而在信息方式上,也要做到因地制宜,可以根据效果选用一种或多种,重在效果。让不同媒体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这个过程中,网络平台的优势渐渐便能凸显。 四、农业信息主客体的责任 1农业信息的主体――政府及政府机构 相关只能部门在互联网应用到农业信息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首先,相关政府部门是农业信息的主体,如何能在网络平台建设和优化方面做好文章是必须的,只有信息得到及时准确的,互联网本身的优势才能体现。 而宣传和消费意识培训也是要做好的。当然做好这一切,在资金和政策方面的加大投入是不能少的,只有在充分保证基础建设的前提下,互联网的有效利用才有可能。 2 农业信息的客体――广大农户 作为农业信息的客体,广大农户在政府的引导和培训下,认识到互联网应用对于农业信息的好处是第一步。而之后要做的就是积极配合,将互联网优势在自己身上得到体现,主动通过互联网平台获取和有效信息,让客观优势变为主观收益。而在使用和感受互联网农业信息的过程中,广大农户作为客体,其意见和建议的反馈也很有价值,毕竟,他们是最终的使用者,他们对于互联网应用效果的评价是最有发言权也是最直接。他们的反馈意见能够帮助信息主体――政府及政府机构准确优化形式。 五、结语 总的来说,要想让互联网在农业信息方面有所建树,信息的主体和客体都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基础。而在主体的角度说,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如何加强农业信息方面的互联网有效应用,任重而道远。 农业方面毕业论文:关于对农业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改革方面的探讨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水利工程供水价格逐步成为水利工程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和重要保障,江苏是一个水利大省,盐城又是一个农业大市,促进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改革十分重要。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建立科学合理的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形成机制和管理体制,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节约用水,确立水利工程供水的商品属性,实现水利工程供水水费由行政事业性收费向经营性收费的转变。可见农业水价改革是通过价格杠杆以利益导向强化节水意识、实行节水灌溉的关键环节,是推动水利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合理调节国家、供水单位、农民三者利益关系的有益实践。 关键词:水利工程农业水利改革保障 一、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1.推进水价改革,实行统一分级管理 考虑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水利工程供水情况的千差万别,水价改革采取统一政策,分级定价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省、市、县三级的积极性:省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全省水利工程供水价格调整的原则、方案,平衡、指导和协调全省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并制定和调整省属及跨区市的水利工程、新建设计灌溉面积6667hm2以上的水利工程的供水价格;市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根据省定原则和方案,确定本地区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的实施办法,制定和调整市属及辖区内跨县区的水利工程、新建设计灌溉面积667hm2以上6667hm2以下的水利工程的供水价格;其余水利工程的供水价格由县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制定或调整。 2.实行分类定价,货币计价的计收方式 水利工程供水实行分类定价,根据用水户的不同性质分为农业用水价格、生活用水价格、水力发电用水价格和环境用水价格。农业供水取消实物计收,改为货币计价、货币结算的计收方式。 3.农业供水要逐步由按田亩收费向计量收费过渡 农业供水目前仍按田亩计收水费。应积极鼓励有条件的灌区向计量收费过渡。改革试点灌区要积极推广基本水价和计量水价相结合的两部制水价制度。 4.严格测算方法,科学确定价格 要严格按照水利部《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核算规范(试行)》(水财经[2007]470号)并结合各地水价现状,正确划分成本范围,合理分摊各种费用,强化财务管理,规范会计核算,严格控制人员编制。 二、农业水价改革,是水资源永续利用、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长期以来,农村仍然有一批年久老化水利工程设施在运行,水利供水工程漏损率一般在40%左右,水资源严重浪费加剧了水资源紧缺的矛盾,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敲响了警钟。通过水价改革,将农业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纳入商品价格范畴进行管理,按市场经济规律将农业用水商品化,可以极大地增强农民的节水意识,促使农民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节水,最大限度地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发挥现有水资源的作用和效益,减少水资源浪费,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永续利用。 三、农业水价改革, 是科学管水、计量收费的需要 通过水价改革,改农业用水按年亩平均收费为计量收费(按方收费),是科学管水的方向、前提和必要手段,是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实际步骤,是优化配置水资源的根本措施,只有适时进行水价改革,才能实现农业供水由粗放经营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管水。 四、农业水价改革,是科学用水、公平负担的需要 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制定,并根据供水成本、费用及市场供求变化情况适时调整, 实行按方计量收费,从根本上解决了农业用水上的“大锅饭”问题,使农民公正、公开、合理负担水费,增强了农民的节水观念,便于激发农民节水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农民的参与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农民科学用水水平。 五、农业水价改革,是促进水利工程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需要 按照“取之于民,用之于水”的方针,在提高水价的同时加大对农田水利和节水灌溉工程的资金投入,以加快灌区渠系和计量设施改造,逐步实现渠道衬砌和计量收费,是国家农业产业政策的重点支持项目。水价改革将改善供水行业和单位的财务状况及经济效益,有利于吸引各类资本投资,促进供水行业投资多元化。率先进行农业水价改革,为争取国家和上级有关部门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创造了机遇、提供了条件。只有率先完成农业水价改革,才能增强供水企业的自我积累和自我投入能力,才能更多地争取上级的扶持与支持,从而加大农田水利工程的投入力度,加快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步伐,从根本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六、农业水价改革,是合理调节三者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的需要 按照合理补偿和合理负担相统一的原则,在认真进行成本测算和充分考虑农民经济承受能力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水价改革,利用价格杠杆有效调节国家、供水单位、农民三者利益关系,是利用经济手段实现科学管水、用水的治本之策,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各方长远根本利益。 从国家的角度看,有利于形成正常的水价秩序,保护供用双方的合法权益,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建设节水型社会;有利于解决水利供水渠系上游大水漫灌与下游渴水的矛盾,减少因农民争水而造成的水事纠纷;有利于多元化筹措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资金,减轻各级政府财政压力,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迅速改变农业的弱质产业地位,稳步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步伐。从供水企业的角度看,有利于建立成本约束机制,促使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水费收缴率,解决水费收缴难的问题。通过扩大有效灌溉面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实现节水增效,增强企业自我管理、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维持企业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增强企业实力和为农民服务的能力,进而加大对农业的反哺力度,最终受益者是农民,从而实现水利经济的良性循环。如果不及时进行水价改革,企业长期低于成本运行,势必导致企业效益亏损,难以为继,更谈不上对水利工程的维修、更新和改造,以致于影响供水单位的正常供水,那么受害的不只是供水方,最终农民也是间接的受害者。 从农民的角度看,有利于节水减支,减轻农民负担。通过水价改革,按量计征水费,调动了农民节水的积极性,农民节约用水,非但不能增加农民的支出,还可通过减少浪费减少支出,减轻农民的直接负担;同时实行市场化运作后,供水单位作为水商品的经营主体,理应承担起水利工程改造和管护责任,将减少农民在水利工程上的投工投劳,减轻农民的间接负担;另外,水价改革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增加了有效灌溉面积,提高了农田灌溉的保障率,解决了末级渠系由于供水不足被迫打井和利用柴油机提水的问题,减轻了农民打井提水的额外隐性负担。 总之,农业水价改革符合各方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其必要性和可行性是显而易见的。 农业方面毕业论文:浅谈在农业方面如何节约利用水资源 摘要:随着水资源短缺形势的不断加剧和全球人口的逐渐增长,对于农业水资源的利用不仅要实现节约利用水资源的目标,更重要的是要在节约利用水资源的前提下,实现农业产出的最高效益。但是,当前我国水资源短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已经越来越严重了,已经逐渐成为限制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目前在我国农业方面,提出了发展水资源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 关键词:农业;节约利用;水资源 一、中国的水资源现状 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中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 据监测,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中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从我国的水资源现状可以看出,我国已步入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所以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在农业种植、灌溉方面一定要节约利用水资源,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农业可供利用的水资源现状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供给资源之一,是不可缺少、不能代替的独一无二的资源。对于我们来说人类来说,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就没有我们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我国现有人口近14亿,预计到2030年左右将达到16亿。解决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与社会不断发展中的头等大事。而且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实现粮食和其他主要农产品的基本自我供给,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所以水资源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利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本保障。 对于我国农业可供利用的水资源来说,中国农业用水供给的急剧减少对世界粮食安全构成越来越大的威胁。中国依靠水浇地生产十二亿人口所需粮食的百分之七十,但同时又日益抽取更多的农业用水来满足迅速发展的城市和工业用水的需要。随着河流的干涸和地下蓄水层的枯竭,日趋严重的缺水将急剧增加中国的粮食进口,从而导致世界粮食总进口超过可供给的总出口。目前我国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和工业用水需求而又不损害其农业和世界粮食安全。我国为农业灌溉提供足够用水的能力正在下降,主要证据包括中国所有北方地区的河流和灌溉用井正被抽干,而这种情形恰恰发生在世界粮食库存量接近有史以来的最低点的时候。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巨额贸易顺差的产生,中国有能力进口更多粮食来解决其缺水问题,因为她可以付高价购买粮食,但其它同样面临不断增大的粮食缺口的低收入国家却不能支付这么高的粮价,对世界上那十三亿每天消费不超过一美元的人口而言,更高的粮价可能会危及其生活。这一问题已变得与世界安全如此明显地联在一起。中国在未来的几十年间将有可能需要大规模地进口粮食。所以我国对于农业水资源的节约利用问题应亟待解决。 三、在农业方面如何节约利用水资源 (一)从思想上教育社会和我国农民,提高全民的节水意识 提高全民乃至社会对“水危机”的认识,“水危机”是人类活动过程中由于认识上的缺失所导致的对水资源的过度浪费使用,导致破坏了原有的自然平衡并引发区域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的结果。如江河湖泊的断流和干涸,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导致的产汇流条件的变化等。特别是农业的大量无节制灌溉对水资源的大量浪费,加剧了全球气候的不确定性变化,使部分区域特别是北方地区的气候变化导致水资源的急剧减少,甚至个别地区水资源枯竭严重影响了我国个别地区农业的产值的提高,从而影响我国农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提高农民对“水危机”的认识,控制我国农业对水资源的无节制的索取行为,用科学的方法有效利用自然资源-水资源,是实现我国农业对自然资源-水资源持续利用的根本途径。 (二)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促进农业节约水资源的利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农业方面先进灌水技术的推广步伐正在加快,但受一些主要农业种植地区经济因素的制约,在相当长的时间我国仍将以地面灌溉水为主要灌溉方式。所以,地面节水灌溉技术应是当前推广先进灌水技术的重点。其主要方法有: 1、加大农田间水流的流速以减少渗流; 2、实行灌溉的输配水的管道化,以减少用土渠输配水的沿程损失; 3、对现有灌溉输水渠道进行防渗改造,从而减少水资源的渗漏损失; 4、发展间歇灌溉技术,以增加灌水流速,减少水资源深层渗漏损失。 (三)加强农田间的土壤情况信息技术检测, 根据实地农田的信息检测报告,在必要时进行水资源的供给。以确保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另外还可以建立对农情信息监测网系统、灌溉用水的水情监测网信息系统、旱情及旱灾防治与对策的信息系统、农业可持续发展决策的支持系统等。从而达到节约水资源利用的效果。另外,在采用技术措施的同时,还要重视非技术措施,如完善农业的管理体制和技术研发服务体系,对农业水资源利用立法,有关部门对农业供水水价的合理调整等,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农业用水的管理水平,提高我国农作物的整体生产率。 农业方面毕业论文:GIS在农业方面应用的现状 摘 要:作为60年代迅速发展的一项地理科学技术,GIS在数据搜集、存储、管理、分析和应用方面的能力已经被广大学者和研究人员所认可。本文在概述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对GIS在农业方面的应用,如农业资源管理和动态监测、作物估产、土壤适宜性分析、精准农业以及在农业其他方面的应用进行了一些概述,说明地理信息系统在农业上的重要性。 关键词:GIS;RS;GPS;农业;应用 1 GIS概述 地理信息系统是20世纪6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地理科学技术,是分析和处理海量地理数据的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GIS的功能得到了极大的完善,它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的方法,对空间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正是由于其愈发强大的功能,使得它的应用前景和应用领域也变得原来越宽阔,如自然资源管理、生态学、水利、军事等等很多方面。 2 GIS在农业上的应用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而农业又是一个对资源和环境都比较依赖的产业,其复杂多变的特性往往令很多研究者无所适从,尤其是大量复杂的数据,令人望而生畏,传统的数据管理方法,如文件管理系统和人工管理系统都暴露了它们的局限性,这时地理信息系统的优势就凸现出来了,它所独有的数据分析技术和处理方法为农业的深入研究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后盾。 2.1 GIS在农业资源管理和动态监测上的应用 农业资源包括土壤肥沃性、气候因子等要素,地理信息系统对这些数据的处理方法主要采用遥感(RS)和GIS共同作用完成的,通过遥感来获得大面积的农作物和土壤状况的影像,利用GIS/RS强大的图形分析功能,可编绘出各种专题图,在对各种专题图进行叠加来进行分类和分析,从而人们就可以了解关于这些地方土壤的状况和作物生长情况,从而可以真实反映农业资源状况,为科学利用和管理农业资源提供强有力的决策依据,从而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2 GIS在作物估产方面的应用 RS多时像信息,可反映出作物生长的状况和长势,再用GIS对各种空间数据进行分析、识别作物类型、统计作物生长面积、研究和预测作物生长过程中土壤因子和气候因子的变化情况,构造出各种模型,再通过与上一年的产量相比较,为作物进行估产,此外还可以对土壤中含水量和害虫梁也可以进行分析,从而可实现对农田洪涝灾害、水污染等农业灾害进行预报,以便人们提前做出防范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可见GIS是农业实现自动化估产的重要平台。 2.3 GIS土壤适宜性方面的分析 土壤适宜性,顾名思义,就是分析土壤的健康状况以及可被利用的可能性的大小,主要是通过RS、GIS、GPS3S技术的结合,通过GPS可以快速而准确的获取所想要研究地区的土壤影像,再将RS与GIS进行综合,对采集来的数据进行建模和分析,从而可以获取和土壤有关的信息,如土壤病虫含量,矿物质含量,水含量,盐碱化程度等等,以便人们对土壤进行判断,是把它用于种植农作物还是用于工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避免了资源浪费,为实现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道路做下了铺垫,更重要的是为当下一个热门的话题-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环境问题也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一个好的 循环。 2.4 GIS在精准农业上的应用 精准农业是在GPS和GIS共同作用下的信息现代产业,3S技术可及时发现这些田间的差异性,根据优化经营目标,实现目标投入,实现田间资源的潜力的均衡利用。将3S集成系统装在农业机械上,实现农业的自动化,即机器灌溉,机器收割,机器除草,减轻农民的负担,避免了传统农业的劳累,这些现在都已经实现了,而且效果还不错。这种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必将会得到更加宽阔的普及。 2.5 在农业其他方面的应用 农业是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的产业,决定了其许多问题都与空间有关,正好GIS作为一个解决空间问题的有效工具,除了上述几个方面外,还在农业其它方面也有很广阔的应用,如评价机械施肥的效率、农业灌溉的空间预测、农业点污染源的模拟、农业气象服务、农业生态规划、农业生态旅游等方面。 由此可见,GIS在农业上的广阔应用已是必不避免的,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而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农业,就必须进行革新,3S的集成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将3S的优缺点互补,可为农业生产和决策者快速而准确的提供依据,现在的农业风险高,回报低,GIS技术可为农业生产的调控能力,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因地制宜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在这一点上,国外很多国家都已经从中尝到了甜头,加拿大,美国,欧盟等一些发达国家都已经将3S技术应用于资源调查、农作物分类、生产检测、产量预测、农业灾害检测和荒漠化防治等农业领域,加拿大在农田信息采集和服务方面充分应用了3S技术。我国和外国还是有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在农业领域,国外已经将技术运用在农业中,而我们却才刚刚起步,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前路艰难,还有待我们的共同努力。 3 结语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面对来自国外那么多强国的挑战,我们不能退缩,作为当代一个有志大学生,而我的专业又正好是GIS,我们应该将国家的繁荣富强也作为自己的责任,努力学习GIS知识,掌握专业技能,那样的话,可以预测中国的农业将会得到质的飞跃,必将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因此,研究GIS在农业上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农业方面毕业论文:农业部官员解读面向农民收费的九个方面 第一,关于农村用水收费的问题。严禁在国家规定的水价之外摊派或者搭车收取其他不合理费用。必须特别说明的是,农民使用本村集体水塘、水库的水,农民家庭生活和畜禽饮用的水,农业抗旱等临时应急取水,以及直接从江河、湖泊或者地下取用水资源从事农业生产并符合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农业生产用水限额的,不需要缴纳水资源费。 第二,关于农村用电价格的问题。对于生活用电,要落实城乡用电同网同价的政策。已实行城乡同价的地区,农村用电与城市用电执行同一价格标准。未实行城乡用电同价的地区,应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行城乡同价。在实施城乡用电同价前,省级价格主管部门要从严核定农村的用电价格,防止分摊不合理成本并挤入农村的电价。 第三,关于农村中小学教育收费的问题。严格执行国务院有关规定,在全国免除学杂费的基础上,从2008年春季开学起对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2009年免除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住宿费。目前,按规定可以收取作业本费,向自愿在校就餐的学生收取伙食费;一些地方存在征订教辅资料的情况,对于征订教辅资料,要坚持学生自愿的原则,并且不得突破“一教一辅”。严禁有关部门和单位对农民工子女学生乱收费。对学校教学和学生生活用电、用水、用气的价格,分别按居民规定的价格执行。严禁学校强制学生在校就餐并收取伙食费,严禁学校教师举办或与社会办学机构合作举办向学生收费的各种培训班、补习班、提高班等有偿培训。 第四,关于办理身份证收费的问题。公安机关对首次申领、换领第二代居民身份证的居民收取工本费每证20元,向遗失补领或损坏换领第二代居民身份证的居民收取工本费每证40元,向办理临时第二代居民身份证的居民收取工本费每证10元。除此之外,一律不得收取涉及二代居民身份证的快证费、加急费、照相费和邮寄费。 第五,关于农民建房收费的问题。农民利用集体土地新建、翻建自用住房时,国土资源部门可以收取土地证书工本费,普通证书每本5元,国家特制的证书每本20元。建设部门可以收取房屋所有权登记证书每本10元的工本费,其他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律取消。在办理建房手续时,严禁强制或变相强制建房人接受咨询、设计、评估、代办等服务并收取费用。 第六,婚姻登记收费的问题。婚姻登记管理机关在办理结婚登记过程中,只能收取结婚证书的工本费,精装本每对9元,简装本每对2元。离婚、解除夫妻关系证明书的收费标准按省级价格、财政部门的规定执行。严禁在办理婚姻登记过程中推介保险、搭售物品和收取押金、保证金,强行服务并收费等。 第七,关于殡葬服务收费的问题。对于遗体接运、存放、火化、骨灰寄存等基本服务,实行政府定价,明确相应的服务内容,合理制定收费标准,对其他非基本殡葬服务收费,要坚持自愿有偿的原则,严禁强制服务收费和不服务也收费的行为。 第八,关于有线电视收费的问题。严格执行国家发改委、国家广电总局的《有线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管理暂行办法》,强化成本监审、严格听证程序、合理制定或调整有线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标准,对农村有线电视用户的收费标准不得高于城市用户,同时要对低收入用户实行收费减免政策。 第九,关于农机服务收费的问题。对于农机服务要防止公益性服务项目变相向农民收费、经营性服务项目多收费乱收费的问题。(北京 孙中华) 农业方面毕业论文:农业保险在保障民生方面的作用评析 摘 要:农业保险是各国扶持农业发展的通行做法。它可代替直接补贴对农业实施合理有效的保护,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在“7·21”特大暴雨灾害善后工作中,农业保险为广大受灾农民提供了玉米、水稻受灾补偿,帮助受灾地区农民减少损失恢复生产,可谓是一项惠民利民的民生好政策。 关键词:农业保险;灾害补偿;三农问题 1.概论 1.1农业保险的内涵 农业保险,是指保险公司根据农业保险合同,对被保险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因保险标的遭受约定的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疫病或者疾病等事故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的保险活动。为了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许多国家都把农业保险作为政策性保险业务。 1.2农业保险的特点 一是地域性。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地形、降水、土质等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再加上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技术水平等社会条件也不用,从而使农业保险必须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承保条件。 二是季节性。由于农业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农业种植(养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因此在农业承保的过程中,需要对影响农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有正确的认识,明确各保险标的的自身特点。 三是连续性。动植物作为农业保险中的标的,有其自身的特点,既在种植(养殖)过程中是不能中断的,且互相影响和制约。所以,农业保险的经营者要考虑动植物生长的连续性,使农业保险业务稳步发展。 1.3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从2004年起,我国开始试行农业保险。2007年,实行国家财政拨款支持农业发展,每年拨出10亿元人民币进行专项补贴,并且通过地方财政配套,对六省区五大类粮食作物保险予以补贴,自此农业保险走上了迅猛发展的道路,仅2007年就实现保费收入51.8亿元人民币。2008年,国家扩大了农业保险试行范围,对油料、粮食、奶牛、生猪等领域加大了政策扶持。到2012年,农业保险已基本覆盖全国,保费补贴品种增加、补贴区域扩大、保障水平得以提高。 从近年来农业发展政策情况来看,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持续加大惠农支农力度,将作为我国今后一个时期内的长期国策,而农业保险作为惠农支农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2.农业保险的作用 2.1农业保险的作用 农业保险是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当今世界扶持农业发展的大多数做法就是发展农业保险,在世贸组织允许扶持的范围内,农业保险可以代替直接补贴,对农业的发展进行合理有效的保护,减小外来农产品的竞争压力,减少自然灾害的冲击,保障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 2.2农业保险7·21”特大暴雨灾害补偿中的作用 2012年7月21日,河北遭遇了特大暴雨灾害,平均降雨量164毫米,为61年以来最大。据央视报道灾害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22.87亿元。灾后,北京河北两地的农业保险承保公司紧急组成了查勘组,安排工作人员和农业专家在第一时间前往灾区进行评估。查勘组在地方政府配合下,一方面向参保农民介绍理赔手续,讲解查勘流程;另一方面综合使用无人机航拍、数据分析等手段,勘察农作物生长情况、受损程度和受灾面积,确定各地区实际灾情和损失程度,核定受灾农户的损失面积和损失金额,及时按照规定进行理赔。 3.农业保险目前在我国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3.1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已覆盖所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局面,但保险利润低、风险高、难赚钱,法律制度尚不完善,缺乏政策支持等问题仍旧存在。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保险公司缺乏主动性,由于政策性承保条款、费率等承保条件绝大部分由相关政府部门制定,保险公司不能够擅自更改,并且部分保险责任条款内容过于宽泛、费率水平较低,使得条款分界,费率厘定不能完全符合保险原理。 二是保险公司处在制度和现实的夹缝中,往往利润很少。在此次灾害补偿中就有这样的情况,1公顷玉米如减产九成可获赔3000元,如减产三成则仅赔60元。由于现场查勘难以做到绝对公平,遇上普遍受灾的情况,只能按上限赔付,加上虚报受灾面积等影响,保险公司基本无利可图。 3.2改进措施 一是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法律体系。尽快将农业保险纳入法制化轨道,明确农业保险的属性、政府支持方式、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的优惠政策,规范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的组织形式、经营原则、保险费率、承保范围、农业再保险办法等。 二是建立健全与农业保险相关的配套制度。具体包括:对农业保险经营主体信贷的扶持政策,允许其申请一定额度的低息或无息贷款;在税收上也要制定一系列扶持政策,有条件的减征或免征税费,确保其能够长期稳定的经营。 总而言之,我国农业保险仍然处在摸索阶段,需要结合现实同时借鉴先进国家的保险管理方法进行二度创造开发,破解农业保险利润低、难定责等难题。(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石油化工企业论文:石油化工企业废气污染治理与控制技术 摘要:石油化工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其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含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废气,影响大气环境质量。文章通过对某石油化工企业废气污染治理与控制技术措施进行研究,探讨解决类似企业废气处理的技术方案,减少其对提高环境空气的污染。 关键词:石油化工企业;废气;污染治理 石油化工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相关企业运营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含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废气,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造成影响[1,2]。因此,针对类似化工企业废气排放进行科学的治理,降低其对环境的危害是环境工作者关注的焦点[3,4]。本文针对某石油化工企业废气污染治理与控制技术措施进行研究,探讨废气处理的有效方案,从而实现为类似企业的废气污染治理提供思路和依据。江苏某石油化工企业长期专业从事液化石油气(碳四)加工企业的原料及下游产品的供应销售,现已形成年产9万吨异辛烷(烷基化油)产品生产规模。项目主要以异丁烷和丁烯(包括1-丁烯、异丁烯、反-2-丁烯、顺-2-丁烯)为原料,在浓硫酸的催化作用下,经烷基化反应等过程生成异辛烷(烷基化油)产品。其生产工艺包括水洗、脱水、脱轻烃、烷基化反应、闪蒸、产品精制(酸洗、碱洗、水洗)、异丁烷精馏、正丁烷精馏等流程。生产过程中产生废气中主要含有丙烯、丙烷、异丁烷、正丁烷、二甲醚等多种挥发性有机气体。各车间虽已配备了废气治理相关设施,但仍难以满足现行的大气污染排放标准,因此需要对企业废气排放进行进一步治理。 1企业废气处理现状 企业的废气主要来源于异辛烷生产车间、罐区、污水处理区等区域。针对每个区域废气特点,采用不同的废气治理方案及措施。异辛烷生产车间主要废气为不凝气,主要污染物为非甲烷总烃(包括丙烷、丙烯、异丁烷、正丁烷等)。针对不凝气的性质及其资源利用价值,对废气污染物治理方案及措施见图1:企业罐区主要由各种原料罐、中间产物罐、废水脱气罐、中和酸罐、中和碱罐、酸雾碱洗分液罐等组成。针对正常工况下各类储罐蒸发损耗造成的大气环境污染,企业采取使用浮顶罐、安装呼吸阀挡板、高温时采取水喷淋以及加强管理等有效措施,使罐区内物料蒸发的损耗降至最低,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当储罐发生故障,罐内的可燃气体通过风管输送至地面火炬焚烧处理。污水处理区在废水治理过程中,会有硫化氢等污染物产生,但企业目前对这部分无组织废气收集处理情况很差,存在没有加盖收集无组织废气、没有废气处理设施等问题。 2废气整治方案 通过对企业现有废气处理状况进行分析发现,企业对工艺有组织废气处理工艺合理、处理设施完备,废气能得到有效处理。但对无组织废气,尤其是污水处理区产生的硫化氢等废气处理措施并不完善,需要加以改善。结合企业污水处理区内无组织废气的现状,采取的改造措施包括:(1)对污水处理区厌氧池池顶、气浮装置应该加盖收集无组织废气,减少无组织排放量;(2)根据实际收集风量采用合适管径风管输送废气至处理装置中;(3)采用切实可行的处理工艺对其进行处理。由于污水处理区废气主要污染物为硫化氢等废气,采用其他处理工艺如生物过滤等易受到温度、pH值、设备占地面积、调试时间等限制而不适合采用。因此,针对废气特点,结合企业实际,采用活性炭吸附工艺进行处理。具体措施为在污水处理站厌氧池顶、气浮设备加盖密闭,臭气通过引风机使加盖密封空间形成负压,把密封空间内挥发出的臭气(硫化氢等)通过主风管进入活性碳吸附塔后,进行处理,处理后的废气通过15米高排气筒排放。通过对污水处理区废气处理设施的改善,污水处理区无组织硫化氢废气的排放浓度从初始的0.625mg/m3下降到0.27mg/m3,去除率达到56.8%,达到了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有效的改善了周边环境的空气质量。 3结束语 经过上述废气治理工程改造后,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污染大大减少,处理后废气能达标排放,对周边大气环境影响变小。在后续的生产管理过程中,企业需重视废气处理装置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工作,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指定专人负责监督和检查,确保设施的正常运转。同时,企业应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及时根据行业发展动向,优先采用环保型原辅材料、生产工艺和装备,当有新的清洁生产工艺出现,及时对项目进行技术改造,从源头控制污染废气的产生,减少废气污染物的排放。通过对企业生产流程废气污染治理和控制技术的改造,使得企业生产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本工程废气污染治理措施的采用能够对类似石油化工企业的废气治理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具有较好的应用意义。 作者:潘如彬 单位:洪泽县环保局 石油化工企业论文:石油化工企业自动化仪表现况分析 摘要:现代化智能仪表由于具有稳定性高、精确度高等优良性能,在石油化工行业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石油化工行业的现代化建设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本文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动化仪表的的现象进行简单分析,随后针对自动化仪表在石油化工企业的运用价值和现状进行介绍,目的是为石油化工企业推广自动化仪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石油化工;自动化;仪表;应用 一、检测执行仪表 1.1温度仪表。在石化企业日常加工声场中,需要对现场设备和管道进行严格的温度控制,通常情况下,石油化工企业的温度范围为-200℃到180℃,温度的测试主要采用的是接触式测试,其中最为常见的温度仪表多为双金属温度计和热电子[1]。对于现代的设备而言,需要对油罐平均温度进行测量,因此常常会石油价位特殊的热电阻,主要包括耐磨热电偶、表面热电偶以及防爆热电偶。1.2压力仪表。在石油化工生产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安全,其生产过程中压力需要控制在300Mpa以内,对于设备中压力传感器以及变送器的选择可以采用多种原理,目前在生产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高温介质、脉动介质、粘稠状、粉状、易结晶介质的压力测量等,其测量的精确度较高。目前,压力仪表分为液柱式、弹性式、活塞式三类[2]。1.3 液位仪表。在石油化工行业中,往往会采用的是液位测量的方法,在测量的过程中,其准确度往往和被测物料特性有直接的关系,实际生产中往往会采用浮力式的仪表,根据其原理不用,可以分为静电式、电接触式,电容式、超声波式、雷达式、重锤式、辐射式、激光式,磁致伸缩式、矩阵涡流式等,但目前在实际生产中均采用的是可读式仪表,如果在生产过程中为了追求更高的精度,则可以采用雷达式、磁致伸缩式、矩阵涡流式等,这些仪表在测量液位过程中,更多被石油化工企业采用。1.4流量仪表。上述温度、压力以及液位是常见的仪表,内容最为丰富的仪表为流量仪表,流量仪表的精确度在石油化工行业的加工生产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流量考核方面占据有重要地位,流量考核一直是秉承着稳定以及优化的原则。流量测量的原理是单位界面流体有效面截的流体的体积和温度及压力补偿的大小。流量的大小和管道的性质有直接关系。1.5分析仪器和在线过程分析仪。对于现代石油化工生产而言,分析仪器和在线分析仪是近些年自动化仪表的发展趋势,也是现代新科技的产物,其大量的科研投入做出了新的研究,从工艺原理角度分析,对温度、压力、液位、力量等工艺原理进行把握,从而实现了产品质量的保证。因此在整个加工环节中,对最初的原材料以及最终的质量进行控制至关重要。 二、关于对石油化工企业自动化仪表的现状分析 2.1常规控制。从目前组合仪表以及电动单元等仪表的变化来看,在石油化工恒压自动化仪表中主要存在连续控制、批量控制以及顺序控制等基本操作,其基本控制的策略没有随着自动化仪表的变化而变化,在设计中使用了单回路调节、比率调节和分程调节等基础调节设备,这样的模块能够保证功能和算法的把握,从而对组态能力和控制方案进行合理掌握。2.2先进控制和优化。基于现代计算机理论技术的发展,在自动化控制中实现了多种智能化的算法,并且以独立的DCS为基础,同时也可以配合多种软件包以及变量的动态模型识别技术,从而对软测量技术和测控与PID串级控制相结合方式等进行智能化计算。2.3人机界面。现代自动化仪表中,主要是以LED屏幕为主要显示,辅助采用的是显示仪表,人机界面已经成为了石油化工企业现代化的标志之一,采用摄像头界面,在DCS操作站的控制下,对工艺流程进行控制,能够发挥DCS和HMI的潜力,从而为企业生产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帮助。2.4安全仪表系统。在石油化工企业中,存在大量的易燃易爆装置,因而在安全和环保方面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为了保证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符合环保要求,采用DCS的设备进行全连锁保护,或者是在紧急状态下实现设置相分离,同时对火灾和可燃气体进行检测,对转动设备可压缩机组进行严格的实时监控。 三、结束语 在石油化工行业中,使用自动化仪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现代科技的理想,但是如何有效的对自动化仪表进行控制依然是人们非常关注问题,因此对自动化仪表的掌握需要做到精益求精,对故障及时进行排除,才能够为石油化工企业的现代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作者:任铁成 石油化工企业论文:石油化工企业应急演练探索 【摘要】石油化工企业在日常运营中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因此日常的应急演练是必不可少的,应急演练可以提高石油化工企业员工的危险意识,提升应对危险的能力,减少发生事故时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资产损失。石油化工企业管理人员应该明确应急演练的重要性,按照相关要求开展应急演练,提升应急救援设备的响应能力和应急处理水平,减少事故的发生概率和事故发生带来的损失。 【关键词】石油化工企业;应急演练;安全管理 石油化工行业是危险性比较高的行业,由于石油的易燃性以及开采中存在的一些危险,导致石油化工企业的事故频发,并且在发生事故时伤亡率很高,带来很多人员和物资的损失。因此,石油化工企业要积极采取措施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同时加强事故发生时的应急救援能力,降低事故带来的损失,应急演练就是一种很好的提升应急处理能力的方式,应急演练可以提升石油化工企业员工的危险意识,提高应急事故处理水平,减少事故带来的损失。 1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管理特点 1.1高危险性石油化工企业经营物品为石油和化工产品,这些产品属于易燃、易爆物品,在开采和生产的过程中,工作环境也经常是高温、高压的,因此产品更加容易出现失火或是爆炸的情况,导致严重的事故发生。1.2企业规模较大石油化工企业一般是国家大型企业,并且还在逐步由过去的几百万吨逐渐向千万吨发展,能量聚集越多,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就大,加之企业规模比较大,因此想要完全预防危险的发生存在较大难度,并且危险发生时带来的损失也就更加可观。1.3边生产边施工当前的石油化工企业在经营的过程还在经历着不断的改造,由于科技的发展,新技术、新设备的研发速度也在加快,因此石油化工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还在不断的进行设备的建设,边生产边施工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样的管理方式就导致了危险性的增加,安全管理方面的难度也就进一步增加了。1.4事故升级迅速石油化工企业一旦发生事故就会很难控制,石油等易燃物一旦燃烧,很难进行扑灭,化工产品的爆炸也会引发连环爆炸,在过程中不仅救援困难,事故还会不断升级,危及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在短时间内很难化险为夷。1.5当前技术无法避免事故目前的安全管理,不论是技术、工艺、设备还是管理水平还无法实现本质安全。所以安全生产事故也就很难完全避免,但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安全管理预防控制事故的发生,然后再通过加强应急管理来减少和降低事故的危害及损失。 2应急演练的作用 在石油化工企业中,当前的技术并不能避免事故的发生,因此只能采取对应的措施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和事故带来的损失,应急演练就是降低事故发生的最好方法。应急演练可以让石油化工企业的员工时刻意识到危险的存在,因此在工作的过程中会更加的谨慎,从而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同时经常组织应急演练,可以让工作人员掌握逃生技巧,锻炼逃生的速度,在发生事故时能第一时间逃离危险。同时也可以发现救援力量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弥补,避免真正的事故发生时因救援不利带来的损失。因此,加强石油化工企业的应急演练是十分必要的。 3应急演练有效性措施 石油化工企业的应急演练过程十分复杂,在演练前要将细节策划完整,根据不同的演练规模,制定不同的计划。演练之前要将注意事项向各部门员工介绍清楚,避免演练过程出现意外。应急演练的具体注意事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3.1严格按照策划方案进行应急演练策划方案是在演练之前根据演练的内容、规模,参与人员等各项因素进行制定的,其中包含了逃生方案、急救方案等多个方面,对演练的细节进行规划。在具体的演练中,参与应急演练的人员应该严格按照设计的方案进行演练,避免参与人员擅自行动。应急演练虽然不是真实的事故,但是对真实事故的模拟,如果参与人员认识不到演练的重要性,擅自行动,就可能会破坏整个演练,导致演练达不到效果,浪费了人力物力。3.2避免形式主义石油化工企业的应急演练,其目的是为了让员工熟练应对突发事故,减少事故发生带来的损失,关系到石油化工企业人员和财产安全问题。因此在演练中避免搞形式主义,参与演练的部门人员都应该认识到演练的重要性,认真学习演练注意事项,了解安全知识,避免在演练的过程中浑水摸鱼,只“演”不“练”。演练的策划人员要紧急下达命令,而不能事先给予通知,这样才能考察到安全工作的真实水平,否则就达不到检验和锻炼的目的。3.3策划要考虑实际情况在演练的过程中,由于企业的生产还处在正常状态下,与真实的事故现场存在一定的差别,为保证演练不能影响正常的生产和运转,因此演练的策划要充分考虑具体情况。例如哪些情况不能按照真实的来实施,哪些部门在哪些情况下不能参与演练等,都要提前进行设置,避免演练开始时现场发生混乱,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经营。3.4演练要高度模仿真实情况应急演练的甚至要与真实事故发生的场景高度相似,不能为了省事或是便捷而甚至与真实情况相悖的场景,这样不仅达不到应急演练的效果,还可能会误导参演人员,让工作人员按照错误的方式逃生和救援,导致事故发生时的损失扩大,与演练的目的相悖。3.5总结和追踪应急演练结束之后的总结和追踪是必不可少,应急演练除了锻炼企业人员处理应急事故的能力,更多的是发现安全管理中的问题,例如工作人员对于逃生知识的了解是否清楚,救援准备是否充分等等,因此在演练结束之后要进行相应的总结和追踪,升华演练效果。要及时总结演练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对于策划中出现的不足也要及时纠正,之后各部门根据演练中发现的问题对安全管理进行完善,提升事故处理水平。 4结语 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中存在很大的危险性,其中的原料多是易燃易爆物品,因此事故的发生频率较大,为了降低事故发生时带来的损失,石油化工企业应组织应急演练,提升工作人员应对事故的能力。石油化工企业的安全管理存在一定特点,其企业规模大,事故升级快,因此应急演练的策划方案要根据这些特点来制定。应急演练中要注意按照策划方案实施,避免形式主义等,让应急演练发挥最大作用,减少事故发生时带来的损失。 作者:李连强 单位:中国石油哈尔滨石化公司 石油化工企业论文:石油化工企业质量检验问题及对策 摘要:企业质量检测是质量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针对化验部门来说,对企业铲平进行质量检查化验和相关评判工作是他们工作的主要内容。本文融合实际情况,和我国现在国内石油化工企业的质量检测化验的实际情况来看,对其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并且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石油化工企业;质量检验 在我国,石油化工企业的存在比较有特点,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市场信息和市场的长期发展方向有着十分强烈的依靠。对石油化工企业进行全方位的质量把控是控制企业产品质量的主要方式。对企业的质量进行管理,主要就是对企业生产的产品进行全方位的监管,其中产品质量检测就是其中的关键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化验分析的基本方式为基础,能够获得企业产品的基本信息,从而掌握其变化发展的状况,为企业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提供可靠的保障,使影响企业发展的问题弱化到最小。 1现在石油化工企业质量检测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1.1质检态度不强硬 对于一些国营的石化企业而言,它们在绝大多数的时候都占有者很大的市场份额,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很容易得到银行的资金支持。所以在质量化验分析工作中,对其情况都能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但是,一些范围比较小、生产机械比较落后、资金匮乏的化工企业,在研究技术上比较落后、市场比较狭小、管理制度不完善,对现代化企业的管理制度都造成了重要的影响,从而使得该产品生产的技术、工艺不符合行业的相关准则,在市场竞争中也处于劣势地位,从而使得这些企业放弃了产品质量检查化验工作。 1.2内部责任划分不到位 就目前的国有企业发展形势而言,绝大多数的额国有企业在质检过程中没有十分明确的监管体系。虽然目前绝大多数的企业都拥有了自己的质检部门,但是在质检的过程中责任的划分不明确,致使相关的管理工作混乱。而质量检验部门是企业各部门工作的主要内容,部门工作的独特性就需要对质量监管进行不断的加强。 1.3质检化工分析工作和企业实际生产不相符合 上述提到的问题是目前绝大多数的石化企业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大多数的企业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在质检的过程中忽视掉了质检工作的核心,同时也忽视了自身的职责。针对于质检部门而言,其并不是为企业的效益发展而存在的一个部门。其实质是为了让企业的发展更加的有保障,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督查部门。因此,在日常的工作中其存在的目的是为了监督。针对石油化工企业来说,是起到了辅助的效用,但是实际上是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有序进行密切相关。 2针对石油化工企业质量检验分析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提供解决的方案 2.1健全质检制度、落实质检部门责任 质量检验的权威性、落实各部门各环节工作的知己职责,主要就是为了给企业质量检验化工分析工作构件一个良好的环境。所以,需要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人员加强思想的重视程度,对企业生产和质量检验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意识进行加强,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产品质量检验制度,和现代化社会相融合,构件一个专业的质量分析评判部门,从而有效的提升石油化工企业质量检验化工分析和决定的科学性、合理性。 2.2进行科学化管理 在企业内部构建人才培养制度,引入和培养具有良好素质好并且具备极强的专业能力的人才。此外,在质检的日常管理工作中,会涉及到各个部门的密切配合。并且在工作中还需要为检测人员提供较为专业的检验设备。然后还需要对并且对技术标准进行规范。以长效发展的市场角度去分析企业质监部门,还要保证企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把其作为一个专业的部门机构,通过这样的方式才可以保证工作管理的效率性,从而保证企业质检化验工作的顺利进行。 2.3强化石油化工质量检验人员的专业培养 科学技术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日常的质检工作中需要培养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而这也正是企业发展和壮大的核心所在。而对于专业的技术人员而言,技术人员的素质高低与石油化工企业产品的质检化验分析工作关系密切。所以为了保证质检工作的科学可靠,相关的企业需要构件一个具有专业化力量和综合能力较强的工作人员团队。所以单位部门,不安要加强质检人员的业务状况、技能素养的锻炼,还要掌握相关的专业能力,这样才可以把比较科学、合理的管理概念、技术方式融入到质检工作中,从而提升石油化工企业产品的高质量和高水准。 3结语 产品质量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力量。但就目前我国石化企业来说,因为石化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其先天的特短,所以我们必须要把企业产品质量的监管力度和控制力度逐步的加重。这就直接使得质检部门也慢慢的发展成为石化企业生产控制过程中的核心力量。本篇论文以目前我国石油化工企业在质检化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关的分析和探索,在文章中也找到了其中的主要矛盾,并且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对应的解决措施。所以整体来说,质量检验工作是石油化工企业质检部门对产品进行化验分析的重中之重,只有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和业务处理能力,才能保证企业产品和质量的稳步发展。而针对于目前的石化企业发展形势而言,他们亟需将质检工作标准化,将质检工作中的职权清晰的划分到每一处,使质检工作成为保证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作者:杨冉 单位:中海石油炼化有限责任公司惠州炼化分公司 石油化工企业论文:石油化工企业设备与施工质量管控 摘要:石油化工企业设备及其施工是石油化工工程建设的关键环节,对石油化工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首先对石油化工工程建设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石油化工企业设备的设计、采购、制造、施工、安装以及调试过程的质量管控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希望能够促进我国石油化工企业生产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石油化工;企业;设备;施工;质量管控;机制 石油是当前社会非常重要的能源,在军工、工业、航天等各种领域中获得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因此,石油化工企业的设备及施工质量将会直接影响着我国石油化工事业的整体水平与施工的质量。石油化工工程建设和其他行业不同,在设备施工过程一旦出现问题,就很有可能会对生产设备装置的运行产生较大影响,继而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使得工程利益降低,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1石油化工工程建设的主要特征 石油化工企业相关的生产设备及工艺具有易燃、易爆、高温、高压、有毒、深冷以及连续生产等突出的特征,而且在生产过程中的管路相对比较复杂,还具有较多的高空和立体交叉作业,在整个石油化工工程建设工程中都贯穿着复杂的工况,即使在其中发生了较小的偏差、错误以及瑕疵也有可能会引发较大的事故,再加上单体设备、装置通过工艺管道都相互贯通,很容易造成事故的蔓延,从而对石油化工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带来较大的影响,进而对人身、财产安全带来较大的威胁。 2石油化工企业设备及施工质量管控现状 当前,石油化工企业在设备及质量管控方面的问题主要存在于设备设计、采购、制造施工以及安装调试等过程中。首先,在设备设计阶段,虽然已经认识到了图纸的重要性,但是在设计和审核中仍然没有对其可行性、安全性以及经济性进行确认,从而为后续的施工安装带来问题;其次,设备以及施工材料的采购过程也是对装置、设备以及工程质量带来影响的关键环节,而该环节,采购职责划分不明,质量把关不严是主要的问题;第三,设备的制造与施工过程中是最为关键的部分,施工没有严格按照图纸,发现问题后遮遮掩掩等问题也时常发生。这些问题时常困扰着石化企业设备管理人员,给整个设备施工管控过程的监管带来难以想象的困难。 3石油化工企业设备及施工质量管控要点分析 3.1设备设计过程的质量管控 如要有效保障石油化工企业设备的质量,就需要首先从设计抓起,而做好设计的前提是提升图纸的质量,因而,在设计设备相关图纸时,需要反复确认在技术上的可行性、结构上的安全性以及经济上的合理性,在设计正式开始之前,还需要进行认证的策划和研究,深刻理解项目的识别。 3.2设备采购过程的质量管控 在设备采购过程中,首先就应对采购相关人员的职责进行明确划分,并且按照设计过程控制程序中规定的要求完成审批。而且,在采购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采购程序进行工作的展开。其中尤其要注意的是,在对采购技术文件进行编写时,应该详细对采购设备的技术质量要求,包括请购单、询价图、数据表、技术规格书、图纸/资料提交目录及提交时间表、检验试验项目表、检验要求等进行描述。同时,合同上规定的要求虽然是主要的参考因素,但是仍然不能忽视对经济合理性的考虑。 3.3设备制造施工的质量管控 在设备的制造、施工质量控制关键在于重点跟踪检查主要设备、关键部件、关键工序是否符合图纸及标准,设备制造及施工所需的原材料、外购件、和外协件等组成部件是否达标,加工制造的过程是否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它们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未来设备及工程的质量。于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应该科学合理地对工序质量控制点进行设置,并严格对检验、检测标准进行执行,如果在其中发现了问题就要及时停工,在整改之后才可以进行复工,而且在施工过程中要积极运用先进的技术与工艺,善于对传统的观念进行转变,尽量做到精益求精,打造优质工程。 3.4设备安装调试的质量管控 只有当设备成功安装调试之后,才能正式投入生产运行,因此,其安装以及施工质量对设备及生产装置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对于设备的调试工作来说,其主要内容是设备的测量和检查、静态和动态实验,冷态和热态实验,空载和有载实验,程序的调整和设备的运行状态,成套或者单机的试运行等。在对设备安装、调试进行影响的主要因素有方法、环境、材料和人员等等,在安装和调试过程中,需要在全过程中都要对这五个因素进行监控,从而保证设备的施工质量。 4结语 总之,做好石油化工企业设备及其施工对于石油化工企业的工程建设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本文中主要对石油化工企业设备的设计、采购、制造、施工、安装以及调试过程的质量管控进行了分析,笔者相信,随着未来我国石油化工设备材料、工艺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一定能够促进我国石油化工事业的飞速发展。 作者:葛品 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广西石化分公司 石油化工企业论文:石油化工企业设备运行管理研究 1石油化工企业生产的特征 石油化工企业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数目较多,属于各个国家的社会经济进步的前提保障,是各个国家的先导性产业,更是社会经济进步的根本支撑,比如,运输行业中需求的原材料与能源、服装行业的化学纤维衣料、机械制造行业的各类生产物料,均产自石化企业生产的产品中,石油化工企业和国民日常生产生活和紧密联系,为我国社会进步的根本要素,石化企业的重要特征为以下几方面。 1.1石化企业是高新知识密集型产业 各类石化原材料的加工提取均以各类高新技术作为基础,则对各类高科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较大,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工序过程相对复杂,科技水平要求高,通常以高温度、高压以及催化作用等高新技术为支撑。 1.2在设备内运行的介质相对繁杂 石化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复杂,原材料和产品物化性质不稳定,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及具有腐蚀性等危害性质。 1.3装备种类和规格型号及各种特殊指标繁多 石油化工生产阶段的装备种类和规格型号及各种特殊指标繁多,产品的生产环境相对严格,需科学合理配套及磨合,有利于石油化工企业的顺利运作。 1.4生产需要的设备繁多,生产成本较高 石油化工企业正常生产需要的设备繁多,生产成本较高,对企业生产操作人员的综合技能与水平设定的标准较严苛。 2确保石化企业设备运行可靠性需重视的内容 2.1生产设备运行可靠性和特殊的生产环境紧密联系 生产装置在部分有特殊要求的环境下,生产需重视和周围环境和谐一致,与此同时,还需要定期实行生产装置的维护工作,细致借鉴使用标准,防止操作出现问题。 2.2生产设备运行可靠性和设备运行周期关系紧密 石化企业需按照装置生产状况来决策设备检修周期,通常情况下,决定设备的安全平稳运行周期需遵守相关规范,符合科学性,生产设备运行管理可靠性和运行时间成反比,所以必需强化对运行时间的重视程度,规划科学的设备运行周期。 2.3重视生产设备的技术性能 按生产设备的技术性能指标,对生产设备分类,归纳分析技术性能,按不同使用功能分类管理,充分挖掘设备技术潜力、设计余量,提高设备出力率,依据石化设备相关规范和国家标准使用、管理设备,提高生产设备运行的可靠性。 3石化企业设备运行可靠性管理的方式手段 3.1石油化工企业设备平时的维护工作 生产设备平时的维护始终属于石油化工企业监管工作的关键,当前时期,石油化工企业为了实行切实的生产设备维护工作,往往在工作人员管理和生产设备工作状况记录等角度进行生产设备的维护,可是以目前企业管理标准方面为基础,以上的管理方式不符合生产设备平时管理的标准,所以,通常应用如下几方面研究石油化工设备日常维护的模式:①以生产设备日常维护为前提,更有效利用生产设备日常管理工作人员,依照装置设备设置状况和生产设备日常应用状况和基础生产标准,预测本月(本季度)石油化工设备运行负荷的上限和下限,且基于生产设备工况实行简要养护,生产周期结束之后,实行总体的检修维护工作。②依照该车间设备规格和特征,合理降低常规查核次数,依照历史生产设备故障问题,重视以往最常出现的设备故障方面,假如预定时限内未找到严重设备故障,则合理对生产设备实行全方位查核,确保找到未发现的设备问题。③以设备综合效率和完全有效生产率为目标,以全系统的预防维修为载体,对企业设备检修进行系统设计,以员工的行为规范为过程,构建员工管理标准化体系,提高员工素养,全体人员参与设备保养维修,步步深入,通过制定规范,执行规范,评估效果,不断改善来推进设备管理,提高企业装备管理水平的同时,也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3.2技术革新 依照石油化工企业生产特征不难发现,技术革新本质即深入完善生产设备的检测和维护措施,归纳目前时期多见的生产设备检测和维护措施,无损探伤和远程监控为较多见的设备故障检测模式,利用微机清楚反映生产设备内部状况,提供有关故障的真实材料给工作人员,针对石油化工企业来说,采用无损探伤和远程监控方式具备如下几方面好处:首先,无损探伤和远程监控方式不需要拆下设备机箱,且可以在生产设备工作阶段进行检测工作,实行石油化工企业设备生产最大化的特征;第二,无损探伤和远程监控方式可以应用到各种设备的检测中去,符合石油化工企业设备类型较多的特征,能够避免过渡检修或检修不足现象,减少企业维修花费,所以,石油化工企业需在实行技术改造阶段,切实提升无损探伤和远程监控方式的使用范畴。 3.3石化企业设备维修工作 ①生产设备维修措施。首先,设备预防性维修方式:该方式为对生产设备进行检查,找到故障隐患且实行维修,避免更严重的问题出现,应用较广泛的预防性维修方式通常有:生产设备内部清灰以及对其内部进行润滑等方式;其次,设备修复性维修方式:该方式通常是生产设备出现问题之后,为确保生产设备可以达到最优运行效果而实行的维修工作,应用较广泛的修复性维修方式通常有:将生产设备部件更新和生产设备经济性革新等方式。②设备维修方式的选用。由于生产设备发生问题都有预兆,所以,选用维修方式的时候,能利用预先测定、观测与记录等方式,实时检测设备的维修工作,通常情况下,存在规律却不明显的设备问题,主要依照设备工作年限,实行定期维修。若生产设备问题不显著,进行常规设备维修。针对一些偶然发生且存在发展期的设备问题,设备发生故障的可能性无法确定,却有发生故障的可能性,常规手段检测能够找到问题,因此可应用状态维修方式。针对一些方便维修的构件,采用事后维修模式,且维修关键点放到其它设备问题的修复上,针对偶然发生却不存在发展期的设备问题,由于不知其要出现问题,只能应用事后维修方式。针对关键装置,突发停机后果严重,需有备用设备,发生问题能第一时间进行切换,保证系统或装置整体运行平稳。 作者:高军 单位: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延安炼油厂 石油化工企业论文:提高石油化工企业设备运行管理措施 1石油化工企业中设备运行可靠性管理现状 石油化工企业设备运行可靠性与否与特定的生成条件关系密切,设备做到长久运行需要与特定的环境相协调,在不同的环境中对设备的运行情况也不尽相同。而我国当前对于石油化工企业设备运行管理方面较少考虑到与环境的适应性,成为在任何环境下重要设备可以正常启动,就成为判断其能够运转的条件。石油化工企业设备运行可靠性与否与设备维护、维修、保养关系密切,设备正常运转离不开后期的维护、保养和维修,做好设备的维护、保养和维修,能够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增加其工作效率,提高工作质量。当前石油化工企业设备运行可靠性管理对于后期的维护、维修、保养相关规章制度制定不够严密,执行不够精准。石油化工企业设备运行可靠性与否与规定的时间密不可分,企业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设备运行的时间进行规定,保证设备在运转过程中做到高效、高能、科学合理。但是很多企业在对设备可靠性管理中无法保证设备运转时间的科学合理性,或者因为生产的需要,而让设备加速、超长时间运转,对设备具有一定的损害。石油化工企业设备运行可靠性与否与设备性能关系密切,设备应当包括相关方面的技术性能的标准,符合国家各项规定指标的设备,才能投入到生产中,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但是一些企业因为要降低成本,对于设备的性能降低要求,造成设备在运行过程中故障频发,增加可靠性管理难度。 2提高石油化工企业设备运行可靠性管理的措施 2.1加强设备检测和维护,保证设备运行可靠性 设备在运行过程中,需要不断的维护维修,才能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因此加强设备的检测和维护,是石油化工企业设备运行可靠性的保证,也是其管理的重点。企业应当制定相应的检测、维护制度,将制度和责任落实到人,每个人都有其专项的负责范围,对于自己责任范围内的工作,要做到认真、严谨。对于设备的运行状态、存在的缺陷以及存在的隐患等情况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制定安全、合理、科学的维修和保养方式,保证设备运行的可靠性。 2.2提高设备使用效率 石油化工企业设备运行可靠性管理还要注意设备的使用情况,对于超常规、超范围、超时间的运行,管理人员要坚决予以制止,时刻关注设备的利用率,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使用时间规定。一般情况下,石油化工企业的运转为二十四小时不停歇运行,如果设备一样没有“休息”时间,则会对设备造成极大的损害,超负荷的运转只能缩短设备的使用寿命。管理人员要根据设备的性能,企业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设备交替使用的时间,让设备得到缓解和“停歇”的时间,以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2.3引进先进技术,综合治理考评 石油化工企业设备的运行可靠性与其性能有一定关系,企业在引进设备的时候要注意设备的性能情况,对于性能不过关的设备要坚决予以抵制,切不可因为成本考虑而忽略了对设备的严格要求。同时还要学习国内、国外的先进技术,对设备性能进行综合考量,从专业角度对设备的性能进行分析,从而保证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做好设备运行可靠性管理。 2.4加强人员培训 石油化工企业设备运行可靠性管理要做好人员的管理,对相关人员进行定期的、专业的培训,让工作人员切实理解和掌握设备的运行规范、使用技巧,维护人员还要具有专业的维护知识,保证设备的有效运转,保证设备的高效使用,保证设备的及时到位的维护和维修。 3结语 石油化工企业的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与前提条件,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具有重大的影响。我们必须做好企业的设备运行的可靠性管理,通过对新技术的研究,不断提高改进技术,不断提高设备运行能力,从而提高企业经营生产,增加企业理论,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作者:徐文莉 单位:大庆炼化公司聚合物一厂新项目筹备组 石油化工企业论文:石油化工企业环境保护策略探究 1环境保护监测 公司成立环境监测站,具体设在分析化验室,主要职责是:(1)参与制定并执行公司年度环境监测计划;(2)负责公司污染物产生、排放和变化情况的现场监督监测,参加环保现场监督检查;(3)负责建立和维护公司重点污染源动态管理档案和监测数据库;(4)编制环境质量报告;(5)参与企业环境污染事件调查监测,开展环境应急监测。在整个石油作业期间都要对有关环境参数实施监测,用于环境保护工作。由HSE部制定环境监测计划,由环境监测站依据国际检测规范,对以下环境要素监测:(1)空气质量;(2)地表水、地下水质量;(3)土壤和水底沉积物;(4)动植物种群,包括濒危物种;(5)考古和文化古迹以及宗教圣地研究,包括其他地理坐标或选矿地点;(6)动力使用;(7)废料有效利用;(8)噪声;(9)在污水管出口监测化学物质成分和地表水监测计划中规定的计量参数。环境监测计划应包含下列信息:(1)设施描述、尺寸和每个设施排放源数量,标明工作状态;(2)确定污染物取样地点和取样频率;(3)需要监测的参数;(4)进行石油作业期间用于减少排放体积和恢复吹洗气体的工艺和设备;(5)排放到大气中或通过火炬燃烧的燃烧物和有害物预计数量,吹洗分离器时井或管道的预计数量和从硫化氢获取硫的数量;(6)根据政府部门的合理要求,任何与监测空气质量有关的其他要求。 2环境保护教育 所有参与天然气项目的人员都应接受环境保护教育。公司和各承包商单位都应制订环境保护教育计划,计划应包含以下内容:(1)作业者保护环境的目的、任务和方法;(2)环境保护法律;(3)控制空气、水的质量,熟悉危险材料和废料的技术教育;(4)作业者环境保护计划教育;(5)作业者消除泄露计划教育;(6)进行环境调查、监测、取样、运输和分析时控制和保证工作质量的教育。作业者可吸收其他有关单位进行该种教育;(7)野外现场不准乱扔废弃物,乱倒废油、废液,禁止购买野生动物。 3环境应急计划 公司作业主管部门应编写涉及任何可能导致潜在泄露的活动的清除泄露计划。所有消除泄露计划应根据公司决定的合理要求每年重新审定和更新。所有消除泄露计划建议文本应包含下列信息:(1)合同区地图,标明附近居民点、特别生态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潜在的污染燃料、碳氢化合物、含石油废料和化学毒物的储存和排放地块位置,以及加油地点的位置;(2)用于消除泄露的设备清单、位置和总数、经培训过的负责消;除作业人员名单,及用于消除石油连续排放或短期泄露的措施、提交泄露报告的程序;(3)公司为确定在高风险地区或特别生态条件下消除泄露所需的时间、必要的员工数量和分布在作业者各个项目的设备举办的模拟演练;(4)使用分散剂的计划,标明可能使用的分散成分,对其在各种条件下有效性评价和毒性、化学成分和性质(如果有资料)的描述;(5)有关收集或排出装置,或防止石油泄漏到水表或地表的设备,包括用于收集的储藏罐,及限定范围内的材料和设备; 4危险废物控制 公司业务主管部门建立本主管业务使用的危险化学品台账,记录品名、数量、储存地点(在专门的地图上标出)、使用日期、数量、保管单位、保管负责人等信息。HSE部环保科建立公司危险化学品台账,专人负责,每月普查登记。公司或承包商应采取迅速措施限制和清理任何泄露,恢复泄露周围的环境。 4.1油品和化学材料的储存。储油罐周围应建设防渗池,保证能承受最大储油罐的内容物并防止石油泄漏扩散到与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水交汇的排出水中;在安全的场所保存要求照看的危险化学材料或对人有毒的材料(酸、去污剂等),并限制人员进入。在专门的地图上标出储存地点并登记所有化学材料总数。 4.2储存、运输和移除废料。公司业务主管部门应负责储存、运输和移除业务所辖的所有废料,包括但不限于石油、地层水、化学毒物、钻井溶液和水泥、污水及卫生用水和垃圾,避免给生命和人身健康、财产、地下淡水源、表面水源、自然资源、宗教圣地和文化古迹带来损失,或者避免威胁员工和居民安全。危险废物运输、移除要有危险废物转移单。 4.3排放工业废料。公司各业务主管部门和各承包商应采取措施防止因石油作业产生的废料排放到地表或水中,根据移除废料计划批准的排放除外。作业者应对排放的污水中物质集聚情况进行监测。 作者:高健 单位:江阴市环境保护局 石油化工企业论文:石油化工企业进行消防监督时问题探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开始重视对石油化工企业消防和监督的重视。传统的石油化工企业消防和监督管理体制往往不够完善,并且许多的小型石油化工企业工厂内的电气设备通常不防爆,各种易燃易爆的化学物品随意堆放,这都导致石油化工企业容易发生火灾等安全隐患。 1石油化工企业进行消防监督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1忽视对点火源和高温物的检查 在石油化工企业生产的过程中,高温物和点火源是最为常见的。它们大多是由摩擦或碰撞、静电反应以及绝热压缩等导致的,其中摩擦和碰撞通常表现在机械设备之间的转动、设备之间的摩擦等,这都容易引发火花,而引起静电反应的因素有许多,其中主要表现在液体喷射带电和液体输送带电等。针对这些容易引发火灾的现象,石油化工企业消防和监督管理部门往往忽视对其的检查。 1.2忽视对化学反应热或潜热的考虑 众所周知,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过程往往都是放热反应,而对其放出的热量又不能够及时进行释放和转移,这就容易导致火灾现象的发生。在石油化工企业生产的过程中,容易发生放热的现象主要有:一是在石油化工生产的过程中,由于加入过多的材料或者反应设备局部的温度过高,都容易影响化学反应的速度和现象,并且在反应的过程中产生过高的热量。二是在石油化工生产的过程中,低沸点的物质过多进入高温系统中,等到达到其沸点以上,物体形体容易发生变化,而形成蒸汽,容易发生气化超压爆炸的现象。 1.3忽视对危险性物质实施预防措施 在石油化工的生产过程中,危险性物品无所不在。从石油化工的原料到石油化工的生产,大部分的石油化工半成品、石油化工溶剂和催化剂等都是易燃易爆的产品,但是他们往往随意堆放,石油化工企业消防和监督部门完全忽视对危险性产品的管理。同时如果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的放空管位置选择不好,当石油化工物料放空的时候,容易喷洒到周围的高温设备上,也容易发生火灾。有时候一些材料的温度自燃点比较低,如果把它放置在高温设备的附近,也容易发生火灾。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石油化工液体,它们往往是一些易挥发易泄漏的液体。 1.4忽视对石油化工企业员工的指导 对石油化工企业消防和监督管理时,相关部门往往忽视对于员工的管理,导致员工在石油化工的生产过程中,频繁出错。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员工在石油化工生产的过程中对生产工艺所需的参数控制不当,往往在石油化工生产的过程中有许多的气体和材料,如果对其所需要的参数控制不当,容易导致火灾或者爆炸等现象的发生。其次是对石油化工生产车间的置换清扫处理不当,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需要诸多的材料,这些材料有些是不能够混合在一起的,员工如果在置换清扫的时候,处理不当也容易导致火灾等危险情况的发生。 2如何解决石油化工企业进行消防监督时出现的问题 2.1落实消防监督的安全职责 在石油化工生产的过程中,相关部门首先要落实消防监督安全职责,严格遵守各项消防法律法规,并且把这些法律法规落实到石油化工企业的消防和监督管理中。其次在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过程中,相关部门还要明确企业员工的岗位职责和安全职责,在石油化工生产的过程中,确保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的消防监督安全责任人,并且他们在具体的工作中能够正确履行消防安全职责,确保石油化工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2.2建立健全并贯彻好消防安全制度 在石油化工生产的过程中,做好消防监督管理工作,是企业长久发展的保障。石油化工企业要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消防安全教育,定期让员工进行消防演练,并且对工作人员进行防火巡查以及检查工作的培训,确保石油化工车间没有任何安全隐患。同时石油化工企业还要设置专门的消防值班室,以确保能够及时发现石油化工车间的危险状况。在石油化工生产车间还要经常准备各种消防设施和器材维护设备,以便随时处理紧急突发情况。除此之外,对石油化工企业的消防检查还可以通过设置奖罚制度,对及时发现安全隐患的员工给及积极的奖励,对于失职人员进行一定的惩罚,加强员工对安全隐患的重视程度。 3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对石油化工企业的消防和监督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其中有消防和监督工作人员的失职,也有石油化工企业在材料选取、设备维护以及生产车间不合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因此在今后的石油化工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要不断总结工作中的不足,并且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石油化工企业能够健康地发展下去。 作者:张瀚予 单位:石家庄市公安消防支队桥西消防大队 石油化工企业论文:石油化工企业强化值班管理措施 1值班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岗位责任制检查和日常检查发现,在值班管理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几方面问题: 1.1值班管理规定需要持续修订完善。规章制度需要结合企业发展实际定期修订,才能充分发挥其指导和规范作用。值班管理办法在制定的时候,满足当时集团公司的要求和公司实际。但随着集团公司新规定的出台、公司的发展以及管理思维的转变,部分内容条款已不适应公司当前的管理实际,岗位职责、业务流程、管理要求等方面亟待进一步完善。 1.2值班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主要表现为部分单位领导对值班工作的重要性和出现问题的后果认识不足,没有将值班管理纳入日常管理工作当中。在推进本单位值班工作上缺乏主动性、规划性和开拓性,在值班组织、制度制定、人员安排、检查考核上与公司要求还有差距。对本单位值班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没有及时、有效落实责任,大事小罚,小事不罚,不能充分调动值班人员的积极性。 1.3值班管理工作有待规范。部分值班人员责任意识不强,对公司值班管理的制度要求掌握不牢,对值班工作中应知应做的事情执行不力,工作中时常出现违反值班管理制度的行为。突出表现为值班报到不按时,延报、漏报、代报时有发生,部分单位甚至用生产调度报到代替总值班报到;个别值班人员不能坚守岗位,擅自离岗且不向总值班室报备;有的单位重要信息报告不及时,事件经过描述不清楚,关键环节把握不准确,无法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2强化值班管理工作措施 2.1完善值班管理制度。参照集团公司值班管理、要情报送等制度和公司有关规定,结合公司值班管理实际,在充分征求基层单位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持续修订完善《值班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值班类别、岗位职责、业务流程、管理要求等内容,规范值班行为,落实主体责任,细化检查标准,严格考核兑现,切实提高值班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2.2明确值班岗位工作职责。值班工作主要包括总值班、生产值班,以及公司所属生产厂和部分直属单位管理人员的夜间及节假日值班。公司总值班是行使或经授权代行公司行政管理职能,处理当班发生的有关事项,保障公司各项工作正常运转。公司生产值班是生产运行处、质量安全环保处和机动设备处人员在夜间及节假日值班期间,代行本部门管理职能,处理本专业系统的紧急突发事件,保障公司生产安全平稳。 2.2.1公司总值班主要职责:负责处理必须由公司协调解决的当班生产经营工作中发生的有关问题;负责处理急电、急报和上级机关的紧急通知事项,处理各单位的紧急请示事项;负责协调处理当班发生的安全事故和治安案件;负责值班期间来公司办事人员、来访人员的接待安排工作;处理其他应由总值班处理的事项;负责检查考核公司所属单位各级值班人员履职情况,提出值班管理要求。 2.2.2各单位厂级值班主要职责:负责代行本单位行政管理职能;负责值班期间本单位生产经营、安全环保总体工作协调;负责及时掌握本单位值班期间发生的突发性事件情况,并组织、协调人员处理和解决;负责突发事件汇报、重要信息的上传下达;岗位距离较远、较分散的车间可适当安排现场和电话抽查,检查结果要详细记入值班日志。 2.2.3各单位车间级值班主要职责:负责代行本装置(车间)行政管理职能;负责向厂级值班人员报告装置(车间)当班期间生产运行总体情况,保持与厂级值班的工作联系;负责协调处理当班期间生产、安全、环保等问题;负责车间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第一时间到达现场,逐级报告事件进展情况;负责监督、检查本车间当班人员履职情况,并做好值班工作记录;负责完成本单位安排的其他工作任务。 2.3加强和完善值班管理工作。公司总值班工作由总经理办公室负责,各单位值班工作由综合管理部门负责。公司各单位均建立健全了本单位值班工作制度,细化值班工作职责、值班工作原则、值班工作程序和值班人员工作守则,确保各级值班人员完成值班工作各项任务。 2.4规范值班队伍管理。切实加强值班值守力量,公司总值班长不得以科级干部和一般管理人员替代,因公务和其他特殊情况不能及时参加值班,可与本处室或其他处室副处级以上干部进行调换并及时通知公司总值班室。 2.5特殊时期升级值班管理。周密安排和部署节假日、全国“两会”、集团公司重要会议及其他特殊、敏感时期的值班工作,实行全方位升级管理。坚持领导带头值班,公司领导担任总值班长,部分副总师和机关部门领导参加值班,各二级单位和车间要安排两级班子成员在岗值班。各级领导干部应坚守属地,不得随意变更值班人员,如确需离开,要及时请示报告并报备,外出前妥善做好工作安排和交接,并在外出期间保持联络畅通。 2.6强化值班监督与检查。公司各单位均严格按照“谁值班谁处置,谁出问题谁负责”的原则,做好各级值班工作,做到不间断值班、无缝隙衔接、全过程受控,确保当班期间各项工作正常运行。公司总值班室不断加大值班工作检查、抽查力度,并对值班情况进行通报和考核。同时,各单位也相应加强本单位值班工作检查和监督力度,细化值班工作管理办法,督促所属车间、队、站切实做好值班值守工作,并做好值班检查记录。通过积极探索值班管理模式,辽阳石化企业管理水平得到明显提升,有力促进了千万吨“大炼油”项目、350万吨/年常减压装置改造、原油管道安全隐患治理、聚烯烃中试基地建设等重点工作的完成。随着值班管理在各单位中全面实施,强化值班工作的思维已深入人心,打造规范值班的标杆已广泛树立,值班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明显提升。可以说,通过探索完善值班管理工作方法,辽阳石化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和较好的成绩,为公司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竞争实力,建设以芳烃为特色的大型石化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石油化工企业探索值班管理模式,提供了有力的借鉴。 作者:李智宇 单位:中国石油辽阳石化公司 石油化工企业论文:石油化工企业中自动化控制探讨 1自动化控制在石油化工企业中的具体运用 1.1智能阀门定位器 阀门定位器的使用情况影响到产品生产的质量及安全性,为了保证石油化工装置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精度,首先要做的就是正确选择调节阀,随着自动化控制系统在石油化工企业中的应用,智能阀门定位器也得到了普及。智能阀门定位器中双向数字通讯减少了现场额外的布线,保护操作环境,提高了操作的安全性,实现了对整个过程的控制,同时还节省了硬件开支,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智能阀门调节器采用全密封结构,减少了外界环境对其造成的影响,有利于维持调节器的性能,延长使命寿命。此外,FIELDVUE阀门定位器和变送器可以通过HART通讯协议及时里了解现场信息。 1.2分散性控制系统 在石油化工企业中,分散性控制系统的应用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分散性控制系统在我国经历了长久的发展历程,已经形成规模较大的企业,目前的分散性控制系统具有独特的优势,比如智能控制的数字化发展、装置的兼容性等,并且不同型号的分散性控制系统还可以互相连接,组成一个规模较大的便捷网络管理控制系统。分散性控制系统在石油化工企业中的应用主要是在油品储运系统、化工生产装置等方面,极大地提高了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效率。然而,分散性控制系统仍然存在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分散性控制系统装置的利用率偏低,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且系统冗杂。 1.3火灾和气体检测系统 与传统的全球分销系统相比,火灾和气体检测系统不需要借助其他装置就可以实现对装置火灾和危险气体泄漏的检测、分析、预防和控制。火灾和其他检测系统作为一套可燃气体检测及火灾控制系统,适应了现代化工厂的HSE管理,满足了石油化工企业管理的需要。石油化工企业在生产产品的时候,其各个环节对于SIL等级的要求都比较高,因此,火灾和气体检测系统的组成件也必须具备相应的SIL等级国际认证才能投入使用。火灾和气体检测系统的各组成设备、附件分布在危险区域和非危险区域当中,各区域内的传感器具备检测功能,终端执行器则发挥执行功能。此外,在布置现场还会设置许多手动报警按钮,以便于及时险情并迅速做出报警反应。火灾和气体检测系统提供的主要功能有发现可燃气体、有毒气体、火焰和火灾,提供自动和手动灭火装置。同时,火灾和气体检测系统可以将火灾报警系统和气体探测系统归属到一起进行设计,与其他设备的联网可以构成一个消防安全网络。 2石油化工企业加强自动化控制运用的有效策略 2.1采用自适应控制模式和最优控制技术进行自动化生产 自适应控制和最优控制是自动化控制的两种模式,自适应控制指的是能够根据工作环境的情况而自动智能调节机器性能的反馈控制系统,从而使系统能够按照设定的标准以最佳的状态进行工作,而最优控制则是现代控制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适应控制和最优控制虽然有其缺陷,但仍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石油化工企业要采用自适应控制和最优控制技术进行自动化生产。石油化工企业可利用自动化控制设备来反馈企业的生产状况,从而根据反馈结果对企业生产的薄弱环节作出相应的调整,从而保证企业能够按照原定的生产计划正常运转。最优控制的基本理论是动态规划和最大原理,采用变分法的方式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严格对温度、压力等因素进行严格控制。 2.2全面提升企业自动化生产的综合控制能力 石油化工产业本身具有生产规模大的特点,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自动化技术等技术在石油化工生产中运用的效果较为突出。根据国内外的经验,石油化工企业要想确保自身正常运转,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石油生产的效率,必须要全面提高企业自动化生产的综合控制能力,要求石油化工企业充分借鉴技术优势,做到信息管理控制一体化,优化企业的生产结构,提高企业自动化生产的效率,保证企业生产环节的正常进行。 2.3以市场需求做为自动化生产的出发点 我国石油化工企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因此,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必须要结合市场现代化需求,符合现代化生产的发展规律。石油化工企业需将市场需求作为自动化生产的出发点,把握好市场的导向,生产出大量的石油化工产品,充分满足市场需求。同时,石油化工企业还要借鉴国内外的先进技术,更新自己的生产技术,做好应对生产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准备,防止出现资源浪费、技术落后的情况,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自动化控制系统在石油化工企业中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石油化工企业应当及时更新自动化控制技术,为自身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刘阳 单位:陕西省西安市西安石油大学 石油化工企业论文:石油化工企业节约用地分析 1总平面布置的防火间距 《石化防火规范》4.2.12条中表4.2.12石油化工厂总平面布置的防火间距,新建甲乙类工艺装置(或设施)距离厂区围墙(或用地边界线)间距为25m,与4.1.9条中表4.1.9中甲乙类装置距离相邻工厂(围墙或用地边界线)间距为50m相呼应,也可以理解为甲乙类装置的用地边界线距离相邻工厂的用地边界线为50m,在中间有围墙的情况下,双方各占去用地的25m作为安全间距。而在实际设计中尤其是前期的规划中,会遇到装置周边两侧是与工业园区的道路相邻,而工业园区的道路均有道路红线,红线宽度都超过60m,也就是装置围墙距离道路中心线30m,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将装置边界线定在离围墙25m以外的位置,则浪费掉了中间25m宽的空地。类似这种情况在《石化防火规范》表4.2.12中还有很多,如,可燃液体、液化烃储罐距离厂区围墙因储罐大小的不同间距在20~40m,是否需要按此执行,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当遇到围墙外已有厂外道路,而且道路红线已定,在确定没有再建设施可能的情况下,新建设施距离围墙的间距可适当缩小,只要能满足消防和管线铺设的需求即可。《石化防火规范》4.1.9的条文说明的第三款提到,只有当相邻工厂围墙内的规划与实施不可预见时,拟建石油化工企业与相邻工厂的防火间距算至围墙,如果相邻工厂内的设施已经建设或规划并批准,防火间距可算至相邻工厂围墙内已经建设或规划并批准的设施。因此,新建的石油化工企业围墙外已确定建设设施或已规划为道路红线范围,围墙内的设施距围墙的间距可适当减小,如果直接套用《石化防火规范》表4.2.12中的相关数据,势必造成土地的浪费。 2建(构)筑物平面布置的防火间距 《石化防火规范》5.4.3条中表5.4.3污水处理厂的设备、建(构)筑物平面布置的防火间距:污油罐、含油污水调节池、含可燃液体的隔油池、污水池等的间距为15m,本条是根据GB50058《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电力装置设计规范》规定。由此分析,发现污油罐、含油污水调节池与含可燃液体的隔油池、污水池等均为爆炸危险场所,属于同性质的构筑物,相互之间不存在爆炸影响的因素。经与《石化防火规范》编制组的专家咨询,污水处理场内有爆炸危险性的设施之间没有防火间距要求,有爆炸危险性的设施与无爆炸危险性的设施之间应为15m。因此,了解所建设施的性质对确定设施之间的安全间距尤为重要。 3可燃液体储罐组的布置 《石化防火规范》6.2.9条中可燃液体储罐组(丙类储罐除外)内的储罐不应超过2排,其主要是考虑储罐起火时便于扑救。如果超过2排,当中间1个储罐起火时,由于四周都是储罐,会给灭火操作和对相邻储罐的冷却保护带来困难。充分了解规范的意图,储罐的布置不影响消防,对改造的储罐组储罐可按图1、图2两个方案布置为3排。当然,这是在储罐组的改造中为了节约用地不得己而为之,如果是新建整个罐组则应尽量避免,因为,这种布置方式在新建储罐组时不一定能达到节省用地的目的。图1、图2是某化工厂现有的5000m3航煤罐组,早期已建成4座储罐,预留2座储罐的位置,罐组东、西、南3面均已有消防通道,北侧已限定了罐组的用地边界线,应甲方要求在此罐组增加20000m3的航煤容积。根据对《石化防火规范》中不允许乙类(航煤为乙A类)储罐超过2排布置的理解,图1、图2两种方案貌似已经是3排布置,但是,与《石化防火规范》并不矛盾。方案一在罐组中增加4座5000m3航煤罐;方案二在罐组中增加2座10000m3航煤罐。两个方案中储罐之间的间距均满足《石化防火规范》的要求,而且,无论从哪一侧都能满足消防操作和冷却储罐的要求。由于罐组占地面积较罐区用地边原防火堤大,按现有防火堤的高度计算罐组内的有效容积,两个方案均能满足《石化防火规范》中规定的有效容积不应小于罐组内1个最大储罐容积的规定。因此,两个方案均是可行的,并将此方案咨询了《石化防火规范》编制组的专家,得到了认同。由于甲方出于工艺操作的要求,最终选择了方案二。因为对《石化防火规范》条文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本次新增的20000m3航煤在原罐区新建,如果择地新建,势必造成工艺管线的拉长,其他公用工程也相应地会增加,而罐组北侧可增加3座5000m3储罐的位置就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4结语 在设计中对规范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石化防火规范》的适用面很广,某些条文难免存在局限性,当对规范条文的理解不确定时应随时向相关标准编制单位咨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正确理解规范条文的限制因素,才能在满足规范要求的基础上,尽可能节约土地资源,节省投资,同时,使得总体布局更合理、紧凑、美观。 作者:杨惜童 单位: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新疆设计分公司 石油化工企业论文:石油化工企业总图运输设计分析 1合理选择厂址 石油化工企业厂址选择要有综合性考虑,作为选择厂址最主要的技术工种人员,总图设计人员一定要本着节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总原则,合理进行厂址选择,做出合理的调研规划,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完成此项任务。可以说,选址工作非常复杂,同时也是一项技术性强的工作,在选择时要对未来职工生产生活、厂址当地民俗民风、整体工程成本造价、周围土地利用开发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对比分析,在多种方案中,确定一个风险最小,效益最佳的厂址,一般需要做如下考虑。 1.1综合考虑仔细研究 选址一定要不影响周围百姓生活,更不能无端增加动迁费用,加大预算成本,以尽量不占用耕地、菜地、果园、居民区为原则,优先选择周边荒地山坡进行厂址选取。要分析未来企业生产规模和产品特征,做到尽量紧凑布置、规整形状,把每一寸土地都充分利用好,避免出现不合理浪费现象。 1.2考虑站场规整形状 站场规整形状有利于厂区规划设计,使厂区实现紧凑合理的平面布置效果,全面提升土地面积利用率,最佳的形状为站场位置土地形状长宽比最好能在3:1左右,对那些空间狭长、不规则三角形、其他形状等不规则的场地,尽量不要选择,在进行厂区规划时,会出现许多死角,在总平面布置时,土地利用率降低,导致大面积边角土地得不到有效合理利用,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1.3保证站场面积足够大 经济快速发展,行业更新较快,特别是对石油需求量将会不断增大,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石油企业将会不断进行企业更新,厂区扩建也成为必然,在进行厂区选址时,需要重点考虑为今后扩建预留一定面积,以达到企业发展的需要。 2通过合理减少装置及单元节约用地 生产装置及其辅助设施在厂区需要占用60%以上的面积,这是石油化工企业生产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用地面积占用最大的一部分主体设施。(1)考虑生产社会协作。通过生产社会协作,完成生产的目标,有些环节不需要把设施建设进厂区,那么在进行厂区布置时,就要把利用社会协作条件的部分让出来,通过合理减少辅助设施单元数量,达到节约用地的目的。(2)加大生产装置的联合与系统单元组合。把生产装置进行综合设计,进行联合装置,能够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节约每一块土地。组合并不是随意组合,而是要根据生产实际,科学合理的联合排列。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如下:一是考虑到生产装置联合布置的高效能,就是在联合后,保证这些装置能够同开同停、同期检修,联合生产作业,这样做的目的是能够保证机械检修与维护,规避了生产和停工之间的矛盾;二是生产装置的联合一事实上要按照规范进行,不能随意组合,一定要满足不同生产工艺流程要求,可以把工艺过程相近、物料往返频繁的相关装置进行联合,以便减少工序,实现规模生产能力;三是要符合生产环保的要求,可以考虑把那些环境污染大,且短期内难以克服解决的进行联合布置,形成工艺流程相关联生产装置联合;四是应该考虑整体工程项目建设部署,在建设初期,就需要把机械设备进入现场,与施工同时进行,把相关设备进行同步施工;五是全面考虑运输需要,目的是能够方便材料和产品装车、运输。(3)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推动,使石油化工厂大多进行老厂区改造扩建,以此提高油品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尽量避免重新建设公用工程和辅助设施,可以充分利用原有资源,不但节约用地面积,还提高了企业的综合效益,节省大量资金。也就是说除了新建生产装置以外,就需要进行科学调研和规划,正确评估厂区水电汽风等公用工程、油品储运和其他辅助设施是否符合未来生产需要,如果符合需要,则就要充分依托原有设施,进行改建或扩建,而不能进行新建,既能满足生产需要,又合理利用了土地面积,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3减少工厂道路用地面积 厂区面积较大,道路是联系各个生产、供应单元的重要纽带,起到对材料和产品工程运输的重担,可以说,厂区道路设计是否合理,能够直接影响石油化工企业经济效益,一般道路设计时,要占据土地面积30%左右,在此基础上,就需要合理进行道路规划,在满足运输需求的前提下,通过减少道路用地面积,全面合理利用厂区土地,达到节约用地的目标。 3.1厂区道路的宽度应该合理 许多规划设计人员,为了追求高档现代,把厂区道路设计成大通道、大马路的形式,不考虑运输通告需求实际,一味的设计成整齐划一的样式,既增加了道路用地面积、加大了建设成本,又违背了工厂设计模式、浪费了大量资金。通常情况下,我们根据不同功能把厂区道路分为三类,即主干道、次干道、支道。厂区主干道一是能够满足厂内人流交通量巨大的需要;二是满足材料、产品运输需要。在进行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到这两点,根据厂区建设规模和实际情况来确定道路宽度。大中型工厂主干道宽度要控制到7~9米左右,小型炼油厂道路不得超过7米,满足需要的同时,节约土地资源。通往办公区和部分辅助区的主干道,可以借鉴城市道路样式进行科学设计,省略掉路肩设计环节,尽量减小道路宽度。厂区次干道的作用一般是用于检修、消防等,可以根据需要,将道路的宽度控制在满足消防车、检修车通行、错车的内,大、中型炼油厂次干道宽度控制到6~7米左右为最佳,小型炼油厂控制到4~6米左右。 3.2减少道路数量 根据不同单元组成和单元作用功能、性质、规模等,可以把厂区以不同使用功能情况,合理进行划分使用,多个区域的分割可以减少设施聚集,合理分配生产;增大街区面积,达到减少道路数量的目的,不同街区由道路进行分割,街区数量越少道路数量也就越少。 4管线综合设计 管线是石油化工厂运行的血管经脉,对总图设计时,一定要对各种管线综合布置,预留出与建筑物的位置。石油化工厂管道遍布整个厂区,管线布置影响着用地情况,要考虑管线路径、走向、敷设形式,管线综合布置时候,在确保管线之间、管线与建筑物之间的距离不影响安全的情况下,合理采用最小距离,走短、顺路径;集中管线采取多层共架同沟敷设,实现节约用地目的;站外埋地管线,集中布置,形成管廊带。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石油化工厂总图设计人员一定要牢记节约用地理念,在确保满足生产生活需要的前提下,规范设计、认真研究,通过生产实际深入分析规划,确保总图设计每一个阶段,都能充分把握土地资源资源情况,保证合理科学的利用土地。 作者:宋伟 单位:中油辽河工程有限公司 石油化工企业论文:雷电对石油化工企业危害研究 1雷电对石油化工企业的危害及其分析 1.1雷电过压力的传播分析 直接雷击和感应雷击是雷电危害的两种主要形式,也是雷电对石化企业主要的危害方式。直击雷过电压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地面物体直接被雷电击中,强大的电流经过该物体阻抗泄入大地,并在物体上产生较高的电压降。感应过电压的产生是因为雷云临近地面物体时,在地面物体上由于静电效应积聚大量的电荷,积聚在物体上的电荷在雷云放电后被释放产生的过电压。雷电点化工设备造成极大危害,使仪表设备或管路被直接击中,导致仪表失灵,进而对变送器的各种电子线路板造成严重的损害。此外,雷电流会流入仪表支架产生强大的感应磁场,从而对DCS等电子设备造成极大的危害。 1.2雷电产生的危害效应及其分析 雷电过压产生的危害效应主要有机械效应、热效应和电磁效应。机械效应是雷电电流产生的磁场,能够产生举得电动力,会对电路设备的支持部分造成机械损坏,且易造成人员伤害;热效应能够产生强大电流,其热量能够烧毁设备、熔断线路、引发爆炸和火灾;雷电产生的电磁效应其过电压能够击穿电子器件、电气绝缘、开关跳闸等。 2目前石化企业中防雷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2.1部分企业安全意识,安全生产不规范 绝缘薄弱点应该安装避雷器,而很多企业存在侥幸心理,一些领导对于自身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外部防雷体系和内部防雷体系,部分高的杆塔、带有拉线的设施和终端杆等缺少避雷针、避雷带等高架金属导体,用于保护建筑免受直接雷击的破坏。此外,还存在部分设备上所设置的避雷装置保护范围不能覆盖整个设备的现象。 2.2安全配置设施不规范 很多企业索然配备了安全装置,但安装或在使用过程中并不规范,没有很好的起到防雷作用。如接地引下线无断接卡、采用焊接方式且在地面上敷设几米长,这样既不利于检测且易造成雷电对人员的伤害。 2.3安全监测不能做到规范有序 一些企业配备安全设施后以对于安全监测过开始懈怠。雷电灾害重在防患于未然,如一些工厂的过滤器上的卡箍是孤立导体且过滤器经常出现堵塞现象,料仓粉尘粘壁厚度大于2mm,超过指标控制值,另外料仓内可燃气体浓度经常超过工艺设计指标值,这些问题都极易在雷电发生时发生爆炸。 3对石油化工企业防雷措施的建议 3.1加强安全管理意识,使安全管理实现规范 在石化企业的生产过程中,要执行严格的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理念,加强宣传工作,培养从业人员的安全理念。相关管理部门也要树立正确的安全管理观念,加强安全配需,对员工进行意识强化,提高其对自身岗位的认识程度。另外,安全的管理机制是保障安全管理顺利进行的关键,企业要建设一套合理、规范、科学的管理机制,严抓安全隐患和严格监督。 3.2加强雷电防护体系的建立 建立完善的外部和内部防护体系,加强控制室的雷电防护。建立建立包括接闪器和引下线以及接地体组成的外部防护体系和均压等电位连接电泳保护器构成的内部保护体系。针对控制室应该运用多种防护技术,如接地设备将雷电流引入地下,应用接闪和分流技术拦截直击雷,导电器的跨接实现均压以及屏蔽、合理布线等措施建立雷电防护体系[2]。 4结语 石油化工企业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极易造成雷电灾害,目前石化企业的防雷防工作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应该加强企业的安全管理和防雷技术的开发,使得防护体系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从而使得雷电对石化企业的危害降到最低。 作者:池景波 单位: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气象局 石油化工企业论文:石油化工企业经济发展论文 1.我国石油经济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 我国附近的一些国家以及中东的一些产油大国石化产能的迅速增加使很多国家都将我国作为了目标市场。亚太地区在石油化工产业的竞争力不断增加,在合成纤维、合成树脂以及合成胶方面的产能都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占据着世界第一位置。不过,亚太地区在资源拥有量及消费量上也存在严重失衡现象。世界上排名靠前的十位石油消费国中有六个在我国的周边,世界排名靠前的二十五个炼油国家里有八个在我国附近,还有聚乙烯生产量较高的十大国家中,也有五个在我国领土范围周边,这更使得亚太的石油化工行业对市场投资及资源的竞争激烈程度不断加剧。比如印度,这个国家的石油工业正处在快速发展之中,不断减小着亚洲的市场,也给中国造成了很大压力,使我国的石油化工对周围国家的出口难度进一步增加。最后,技术市场的竞争趋于激烈。随着世界科技水平的发展,信息技术及高端技术在石油化工中的应用也在不断深入,很多石油化工企业的发展都很迅猛。新一轮的战略部署及结构调整过后,国外很多大型的石油化工企业开采石油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一些新型技术和专利技术出现,在全球市场竞争之中形成了强力技术优势,这也给我国石油化工企业的发展造成了冲击。很多跨国公司占据了有利的技术优势后,在世界上的各类地区建设了生产装置,并通过对其他公司进行技术转让获得高额的转让费,这种技术垄断的方式也会对技术不成熟国家造成较大竞争压力。 2.促进我国石油经济发展的对策 2.1积极采取措施缓解资源及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发展与能源储量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因此必须要立足国内的实际情况,积极提高能源及资源实际利用率。第一,要坚持开发及节约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并将节约问题放在首位,对于节能减排的新技术,要做好开发与鼓励,一些高物耗及能耗的产品及设备要强制淘汰。第二,要注意制定一些专项规划。注重多个行业的节材、节水及节能工作,环保型汽车就是个很好的选择,节能省地的公共建筑和住宅也值得考虑。第三,应该注意发展循环经济。要注重从生产消耗、资源开采、社会消费以及废弃物利用等方面做好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循环利用。第四,加强对矿产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及时整顿开发秩序。第五,积极倡导能够节约能源的消费方式与生产方式,并努力在社会上建立节约之风。 2.2做好石油储备我们应从我国国情出发,明确石油战略储备基本原则,以便应对国际形势变化导致的意外事件。首先,应对我国战略石油的储备水平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依照我国社会的发展目标及国防、国民经济、工业等对石油的需求,再结合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前景,对我国石油应保持的战略储备量进行科学判断,从而随时为我国在国际石油交易过程中保持较大回旋余地,并防止石油价格波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其次,通过法律法规的作用加强国家对石油储备的管理力度。依据世界各国石油储备经验,法律法规是保障石油储备有序、安全、稳定的重要手段。因此,我国应积极出台并完善相应法律法规,以便做好管理工作,实现有法可依。最后,我国石油进口应采取多元化的战略。目前看来,中东地区属于全球石油主要供应产地。到二零二零年时,我国的进口原油中仍会有大概百分之四十五至五十来自于中东地区,这说明,我国对中东原油的依赖在短期内不会发生太大变化。所以,我国应对未来的石油战略做好充分安排与部署。并将其与我国目前和平外交的策略及独立自主的原则充分结合,更好地促进我国石油经济的发展。 2.3注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实可持续发展原则对我国石油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经济层面上,我国应采取能源的多元化战略,通过国际市场的贸易积极与世界各国加强合作,取长补短。比如,海湾地区的石油化工技术较为先进,领先于我国目前的水平。对此,就可以积极引进海湾国家的石油化工技术。还需要注意的是,能源的合作不应该只表现在传统的能源领域,还要注意新能源的拓展、开发与合作。其次,我国正面临主权基金海外投资备受质疑的局面,很多西方机构及国家都在筹备制定相关主权基金投资的限定规则。我国应带头建立不同国家主权基金定期对话机制,并举办一些学术研讨会,从而在石油贸易及其他方面获得一定话语权。最后,生态环境上,我国沙漠化问题正不断严重,不利于一些地区石油资源的开采,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增加能源需求。因此,要积极治理一些环境问题,注重科技研发的重要性。 3.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石油经济正面临着较为严峻的考验与挑战,如何在国际石油竞争中保持游刃有余的状态十分重要。因此,我们要坚持结构调整的中心地位,加强科技创新,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对海外的石油资源也要采取“走出去”战略,从而促进我国石油经济取得稳步发展。 作者;郭诚 韩旭 宋兴娜 韩自立 单位:渤海钻探钻采物资供应分公司 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泥浆技术服务分公司 渤海石油装备制造有限公司中成装备制造分公司 渤海钻探工程公司国际物资分公司
就业指导课论文: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模块化教学探索 摘要: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高职院校现行的就业指导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及社会的需求。因此,就业指导模块化教学应运而生,其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在分析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现状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提出模块化教学的组织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模块化教学;研究分析 一、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现状 1.教学内容大众化,知识更新慢 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必修公共课程之一,就业指导课是契合市场经济体制人才招聘需求,实现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双向选择的实践性课程,其涉及的内容繁多,包括就业形势、职业道德、职业心理、求职技巧、就业政策与流程、职业心理等。与一般意义上的就业指导不同,其是贯穿教育及择业全过程的课程教学,具有系统性与连贯性的特征。高职院校往往具有鲜明的行业与专业特色,而就业指导课程内容设置过于宽泛,难以与行I、市场发展实际相匹配,缺乏教学针对性,无法彰显专业特色。因此,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应不断补充丰富内容,以满足政策、形势的变化。 2.教学模式单一化,实效性不足 虽然早在几年前各大高职院校就相继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从重视度及实际效果来看并不理想。经费紧张、师资短缺,导致就业指导课程建设进程相对缓慢,其依然沿袭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理论讲授占比较大,考核形式单一、机械化。指导多是教师强制灌输,学生主动性不强,也缺乏基本的课堂互动。由于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课程教学实效性不足。 3.师资力量较薄弱,缺乏专业指导 目前高校在师资建设方面明显不足,多数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教师由其他教务工作人员担任,他们大多为院系思政辅导员、思政教师及行政人员,这部分人员要处理大量的日常事务,往往由于时间紧张,无法确保就业指导课按时、按质开展。这些人员没有经过专业教学培训,没有相应的专业背景及就业工作经验,也无法向学生提供真正有效的就业指导。流动性强,师资队伍不稳定,素质参差不齐,影响了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展。 4.教学对象个性强,缺乏自制力 随着高职院校招生人数的增加,高职院校的生源结构发生了明显的改变,95后甚至00后群体成为主要教学对象,其自主意识强,团队意识弱,个性更为张扬,不喜欢循规蹈矩,喜欢创新、尝试与突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智能手机、移动网络不断升级并迅速普及,在无形中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日益下降。 二、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内涵及坚持原则 模块化教学是当前教学背景及社会环境下有效的教学尝试。所谓“模块”,就是围绕特定主题或内容的教学活动组合。模块在内容及时间上自成一体,可以检测具有限定内容的教学单元。模块化教学就是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块,注重学生创新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出发点进行模块设计,在完成单一模块学习后,实现对应能力的提升。 就业指导模块化教学组织实施中坚持三大原则。第一,能力导向原则。高职院校更倾向于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课程讲解应坚持实用原则,在就业指导课模块化设计时应确保实用性,注重学生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升,凸显能力培养的价值。第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课基础普遍较差,但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潜质。就业指导课模块在设计时应将理论与实践结合,鼓励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锻炼其动手操作能力。第三,复合型原则。高职院校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因此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程在模块设计上应切合教学实际,综合专业及学生的特点,增设选修模块,关注学生兴趣,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三、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模块化教学的意义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模块化教学提升了课程本身的系统性与灵活性,也带动其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联。以往的就业指导课程单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对就业指导综合性及其与其他课程的有机联系缺乏关注,而模块化教学弥补了上述不足。此外,就业指导课模块化教学鼓励不同专业背景、不同身份的教学者参与进来,围绕既定教学主题,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并解决问题,实现学生视野的拓展,也带来教学质量的提升,让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落到实处。 四、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模块化教学的组织措施 1.加强师资建设,整合课程资源 师资力量充足是教学模块科学设计的前提。教师团队应涵盖不同的身份背景,既要有就业工作教师,也要有思政辅导员;既要有心理教师,也要有专业科研教学带头人。教师团队背景越丰富,就业指导就越系统,就越有利于模块内容的更新与补充。在就业指导课模块设计中,应从设计者自身专业及工作经验出发,奠定模块教学的基础。此外,高职院校应加大对就业指导课程的投入力度,加强对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为就业指导课模块化教学提供雄厚的人才与资源基础。 2.完善教学内容,契合行业发展 高职院校的教学出发点与落脚点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行业的精英。高职院校鲜明的行业特点决定其就业指导课必须兼具行业专业特色。在模块设计时,应做好对行业特点及特色的考虑,统筹职业起步与发展、未来职业前景等多个方面,以期更好地契合行业发展。此外,在设计模块教学内容时,除了常规的就业政策法规、就业技巧,还要涵盖自我认知的引导、价值观的培养、职业生涯规划等多个方面。就业指导课程不单是就业指导,也承担了通识教育的职责,因此必须不断创新模块教学的形式,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 3.研究学生特点,创新教学模式 自主招生政策导致高职院校生源质量参差不齐。而95后群体普遍家庭条件优越,自我意识强烈,也普遍具有懒散的特征,因此其就业关注度不高,对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不重视。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在模块设计时应根据学生特点创新教学模式,如虚拟情境教学、慕课教学、远程教学、实践教学等都可以在就业指导课程中进行尝试。具体来说,教师可以运用案例教学或情境模拟教学开展教学,实现学生的共同参与以及学生间的互动学习,发挥学生的智慧,从而使学生在情绪上得到感染。比如教师在讲授面试技巧礼仪时,可以要求学生以小品的形式完成学习,借助表演来活跃气氛,并使学生熟练掌握相关教学内容,认识到道德修养及文明礼仪在求职中的重要性。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其充分了解企业,做好择业准备,进而制订科学化的生涯规划。在教学期间,教师应重视就业指导教学,做到个性化指导。比如当学生存在不良心理时,教师要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更加自觉地接受指导,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此外,由于就业指导课程时数相对较少,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化教学或讲座等形式,就择业观及就业形势等内容进行分析,开展就业政策宣讲,弥补课时的不足。 五、结语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关乎社会稳定,其也是衡量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指标之一。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模块化教学可提升就业指导教学的实效性,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找准人生定位。因此,在今后模块化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应创新思路和教学方式,真正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就业指导课论文:浅谈创业辅导在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当中的作用 摘要: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使各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进一步的增长。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是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大学生就业选择、职业规划、创业发展等都具有关键性的影响。特别是就业指导课程中创业辅导工作的开展,能够使学生充分地了解到目前的就业政策与形式,掌握必要的求职技巧,优化就业观念,在根本上提升就业竞争力。高职大学生通过创业辅导能够更好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本文对创业辅导在高职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中的作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创业辅导;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课 高职大学生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对未来自身从事的工作进行的全面评估,使资金能够根据设定好的目标努力前进。在高职院校中设置的就业指导课创业辅导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设置好职业生涯规划,实现人生价值。新时期高职院校更加重视就业指导课程中创业辅导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作用与影响意义。 一、创业辅导在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中应用必要性 创业辅导能够帮助学生实现个人与组织的有效结合,有助于今后学生在企业中开展相关工作。高职大学生要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指导,根据主客观条件对今后从事的工作进行测定,并且分析出可能出现的问题,总结出自身的兴趣爱好,权衡自身的能力再结合实际情况确定职业奋斗的目标。在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中通过创业辅导为学生实现职业目标做好相应的安排。创业辅导要发挥出就业指导的全方位影响作用,保证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够与个性相结合,符合市场的变化情况。开展创业辅导在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意义明显,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的同时督促其为了实现目标而努力。创业辅导将会丰富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了解职业的发展状况。大学要能够正确的认识创业辅导的引导作用,特别是在职业生涯整体规划的过程中为实现终极理想勇于拼搏。高院校有必要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这样学生就会综合进行职业规划判断,使学生能够明白适合自身的工作类型,并且为今后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高职大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职业生涯规划 一些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后就会处于彻底的放松状态,对一切事物都存在着新鲜感。这样的长久发展将会造成自身的学习模糊,不利于今后工作的开展。学生在进入到高校之后就要能够树立正确的职业规划意识,能够将自身的心态放平和,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与方式,规定合理的学习任务。在日常学习中注重培养综合素质,在社团活动中提升组织协调能力,增强团队合作精神,这样能够积累到一定的职业经验。在经过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就会形成独立气质,这种个性能够适应不同的社会职业的要求。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会实现自身价值,创业辅导也能够为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进行个性化划分,并且高职大学生通过就业指导课程能够更好地实现职业生涯规划。创业辅导具有目标确定性、操作性、激励性等特点,会对高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量化评估,这样高职大学生也能够更好地控制不确定因素。 三、创业辅导对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的影响 1.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高职大学生在谈到就业的时候更多的会表现出迷茫,不知道今后自己会从事什么样的职业。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的是社会需求的技术型人才,这是高职院校的教学优势。但是大学生并没有认识到自身所具备的优点。针对这种情况,利用创业辅导对高职大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职业规划培训,发挥就业指导课程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准确地认识自身的人生价值。创业辅导具有良好的职业规划能力,能够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高职大学生通过创业辅导会增强团队沟通能力与创新精神,并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岗位中。有利于明确自身的性格特点、综合爱好等,以便于日后选择到合适的工作,并且能够为以后规划出积极的发展道路。 2.确立理想的职业发展目标。当前就业压力较大,形势较为严峻。学生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获取到满足的工作成为自身与高职院校共同关注的问题。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除了自身的影响之外,还需要高职院校的引导影响。高职院校通过就业指导课程中创业辅导根据职业规划理论对学生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这样能够更好地完善学生的职业规划,使学生的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并且能够保证学生顺利地进入到工作状态中。利用职业规划知识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选择合适的工作岗位。另外,将职业规划知识放置在客观工作中,这样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满意程度将会持续提升,使其在今后发展中能够愉快工作。 四、完善就业指导课中创业辅导措施 1.构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展不能够只针对即将毕业的学生,还需要对非毕业学生提供帮助。使学生能够尽早地了解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将创业辅导贯穿到整体就业指导课程中,并且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确立发展的目标。逐渐完善职业指导体系,使学生能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在注重理论知识强化的同时增强基本技能。保证学生都能够对未来希望从事的职业有着一个具体的全面了解。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为学生讲解就业政策、方针宣传以及就业技巧等,这样学生能够对就业心理进行调整,更好地面对未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科学的测评体系。创业辅导能够为学生提供科学的测评,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这样才能够准确地进行职业设计。学生通过创业辅导做好职业定位,并且根据发展目标进行职业的选择。科学的测评体系在就业指导课程开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要适当地借鉴国外先进的测评方法,同时再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够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测评体系,在帮助学生正视自身缺点的同时,找出存在的优势。 五、结束语 合理地创业辅导是高职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推动力,同时也是就业指导课程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每一个完成高职学业的大学生需要面临的问题。创业辅导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将会为实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进行有效地选择。因此,高职院校要强化创业辅导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影响,利用创业辅导丰富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展,使创业辅导能够全面地贯穿到高职大学生的整体学习过程中。实现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全程化创业辅导,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高职大学生在面对就业等方面问题的时候,需要端正态度,做好工作前的充分准确,并且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取到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信息。不能够放弃其他学习方式或者途径,要能够在不同的场合推销自身,并利用就业指导课程学习到的知识丰富自己。创业辅导能够帮助学生根据个性进行职业规划选择,指导高职大学生如何能够找到符合自身情况的工作。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使大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从而激发内在动力。在高职就业指导课程中要强化对大学生的创业辅导,这样能够使大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进行职业发展学习。 就业指导课论文: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师职业化能力的塑造 [摘 要]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的职业化要求一直得不到落实,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部分就业指导课教师的硬性条件不能达标;二是职业化对任课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面对目前我国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呈现出的非职业化现状,积极开展就业指导课教师的职业化塑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高校可以从职业能力、职业结果、职业品牌三个层次进行就业指导课教师职业化的塑造。 [关键词]就业指导课教师;职业化能力;塑造 2012年11月22-23日,我国首届中国高级职业指导师年会在烟台召开。在会上,就业促进会会长张小建着重比较了我国和美国的就业指导工作,最后指出,“我国职业指导人员队伍数量和专业化程度普遍不高”。这一结论总体上指出了我国目前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呈现出整体数量不足、专业素质较低的非职业化现状,也对我国就业指导课教师的职业化塑造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一、就业指导课教师职业化塑造的必要性 (一)教师状态 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的职业化要求一直得不到落实,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部分就业指导课教师的硬性条件不能达标,甚至是参差不齐;二是职业化对任课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基本上所有的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师都受教于普通教育,不能适应强调技能、突出应用的职业化教育。 以山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其每年需要将近20位教师,就业指导教研室的专职教师只有4位,而在所有的任课教师中,只有3位拥有高级职业指导师的资格,有5位教师具有创业导师的资格。其中也有一些教师在教学中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对教学投入不足,教学效果不理想,使就业指导课流于形式。 (二)课堂状态 现在的大学生普遍认为只有专业课才重要,只要把专业课学好,最终找个好工作就可以了。再加上有的就业指导课教师还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导致学生上课看小说、玩手机、睡觉等现象频现。 (三)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师转型的误区 第一,部分高校的领导认为就业指导课可有可o,导致就业指导仍实行讲座或大班教学形式,课时少,教学任务完不成,不能充分发挥就业指导课的指导与培养的作用。 第二,还有相当数量的就业指导课教师自身不积极要求职业化转型,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不重视教学效果和学习实用性,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了。 二、就业指导课教师职业化塑造的意义 (一)教师的职业化激发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有过职业经历的教师本身就具有职业丰富性,在课堂教学中他们可以灵活运用自己丰富的经验,从另一个视野讲授知识,从另一个层面培养学生,这样的讲授会更生动有效。比如职业兴趣这一内容,除了讲授必要的理论知识,教师还可以把自身或身边的实际经历做成案例,与学生一起分享,这些有血有肉的实际经历会让学生更加重视兴趣的挖掘与探索,讲授也会更有说服力。 (二)教师的职业化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每一个大学生在校期间都会对自己的职业未来充满希望与激情,同时也对未来的职场充满了好奇与疑问,这是一个很好的引导契机。职业化教师可以利用自己丰富的职业知识和职场经历去启发、打开学生的思路,采取模拟职场情景或实地考察等实践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使他们尽快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树立终身学习的职业理念。 三、就业指导课教师职业化塑造的内容与途径 职业指导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化素养如下图所示: 以此为依据,有人把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师的职业化构架分成了以下三个部分:职业能力、职业结果、职业品牌,呈金字塔形式排列,如下图所示: 根据这个构架图,笔者认为,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师从自身进行职业化塑造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掌握专业知识,提升就业指导课教师的职业能力 1.就业指导基础知识包括就业指导的本质、就业指导的原则与方法、职业及职业分类、职业发展相关理论等知识,主要帮助择业者了解社会不同职业的岗位内容、岗位知识、岗位能力要求等。 2.生涯规划与设计知识包括个体差异与生涯发展的理论知识、与职业规划有关的信息和技术知识、职业发展各阶段的特点、职业技巧、方法、心态等知识,帮助择业者全面、理性地认识自我,实现人职匹配,完成择业任务。 3.就业政策法规知识就是要系统、全面地把握就业方针、政策,了解社会、行业对不同专业毕业生需求的基本形势,熟悉有关的劳动人事制度等,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流程和手续的相关指导。 4.就业指导教师最好具备一定的心理和心理咨询的知识,尤其是在求职中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和咨询,消除其心理压力,进而使其确立积极、合理的择业目标。 这些专业知识的再学习,需要教师主动购置相关专业书籍,进行专业提升;还可以通过教育进修、短期培训、自学等形式,拓展视野;利用网络,进行“充电”、“补钙”,更新教育理念。 (二)提升专业能力,形成就业指导课教师的职业结果 职业结果具体包括: 1.沟通与协调技能,是指就业指导课教师能够有效传达各种信息,通过沟通与协调,调整处理好各方面、各层次的关系与矛盾。此外,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摆正心态,实现良性就业。 2.预测与分析技能,是指就业指导教师必须要具备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前提是拥有大量的知识储备。首先,教师要随时随地收集各类人才需求信息,其次,要及时、详细地对各类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最后在第一时间向毕业生。 3.职业生涯规划与咨询技能,是指就业指导课教师一方面对低年级的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普及与讲授,辅导他们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另一方面,帮助即将毕业的学生开展职业咨询,协助他们找准职业锚,做好求职定位。 4.调查研究能力,是指就业指导教师要深入企业进行调研,详细收集各类人才需求信息和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并对毕业生的状况和就业市场进行深入的整理与分析,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加以讲授和训练。 就业指导课教师要获得职业化能力的发展,就要在做和学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与反思,逐步提升教学效果,同时充分挖掘日常教育生活中所包含的研究素材,形成自身的教学理论,养成研究的学术自觉。 (三)培养专业情意,打造就业指导课教师的职业品牌 指导课教师的职业品牌具体是指培养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情意,包括主动、责任心以及服务意识等三方面。 1.就业指导课教师专业情意中的首要内容就是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要求就业指导课教师不能仅限于讲好课,也要主动走出校园,与社会、用人单位主动沟通、宣传,大力拓展实习和就业单位,详细介绍本校毕业生的特长和优势,积极推销,打出品牌。 2.就业指导课教师要有责任心,必须明确自己所履行的职责,对学生和自己的本职工作都充满热忱之心,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责任心;同时敢于给学生具体的建议,勇于承担责任,积极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3.就业指导课师应该主动转变理念,转换角色,树立强烈的服务意识。在“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下,不仅要给予学生必要的职业知识,更要为毕业生、用人单位和高校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做到诚心诚意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的全方位服务。 综上所述,就业指导课教师只有经过职业化的塑造过程,才会获得教学技能提升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有效强化就业指导课教师职业化能力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和有效的指导。 就业指导课论文: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建设探索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强调了问题的严重性,同时指出了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具体的建设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学生就业水平是高职院校教育的主要目的,就业指导课是为学生就业提供指导的主要课程,其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及其对于当前就业形势的了解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就业水平。就目前的情况看,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均存在问题,对此,提出具体的解决策略很有必要。 一、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的开设是提高学生就业水平的主要途径,如何提高课程质量一直是高职院校关注的重点问题。但就目前来看,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质量都相对较低,导致上述问题存在的原因与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不足存在联系。 1.师资数量问题 师资数量得不到保证是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随着社会对新一代受教育水平重视程度的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数量也在显著提高,受其影响,原有的就业指导课教师数量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当前学生数量增长的要求,因此导致高职学生就业水平低。为解决这一问题,扩大师资队伍十分必要。 2.指导专业化问题 院校的专业指导课教师整体素质往往较低,一部分教师甚至并不具备就业指导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也不具备相应的实践能力,这是导致学生就业率低的主要原因。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师指导专业化水平低与其来源存在联系,调查显示,该部分教师来源十分复杂,辅导员以及其他专业课的教师均参与了就业指导。因此,为提高指导专业化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必须解决教师的来源问题。 3.培训资金问题 师资队伍的建设必须通过培训实现,而培训则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保证。受种种因素影响,高职院校并不具备足够的资金组织就业指导教师进行培训。因此,教师素质的提升通常存在限制,他们在就业指导课中,无法给学生更好的意见,无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这是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建设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加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建设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水平,同时也能够为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提供基础性的保证。首先,良好的教师队伍建设效果能够使教师整体素质得到有效提高,因此,教师也就能够就就业问题给予学生更加专业的指导,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也会更加清晰。其次,学生就业水平的显著提高会提升高职院校的信誉与形象,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这对于其规模的扩大以及竞争力的增强都能够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建设策略 1.扩大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 为解决师资数量不足的问题,需要扩大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根据教育部的要求,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师数量与毕业学生数量之间的比例要达到1:500,即平均每500个学生便要有一个教师对其进行就业指导。高职院校应严格遵守上述要求,多渠道招聘教师,扩大教师队伍。 2.提高教师指导专业化水平 为提高教师指导专业化水平,必须严格控制教师来源,与此同时保证其专业化程度。就目前我国的教育体系来看,并不存在以就业指导为专业的教育,也没有以培养该类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的机构,这便增加了教师指导专业化水平提高的难度。对此,国家一定要认识到就业指导对于高职院校的重要性,教育部要将解决这一问题作为工作重点,以增加该类型人才的数量。当前高职院校应做的是尽可能从社会学以及心理学专业入手选择教师,提高专业化水平。 3.加大培资金投入 加强对就业指导教师培训资金的投入很有必要。培训内容应以教育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等为主,加深教师对就业问题的理解。与此同时,还应为教师提供足够的资金开展社会以及市场就业情况调查,以此为基础,使教师能够全面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提高就业指导水平。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提高学生就业水平,保证学校长远发展的基础。鉴于当前存在的师资数量不足、就业指导专业化程度低以及培训资金短缺的问题,高职院校必须在坚持教育部要求的基础上,从社会学以及心理学等专业选拔一批专业素质相对较高的教师,对其进行培训,以最大程度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水平。 就业指导课论文: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改新模式初探 【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近期内无法攻克的世界难题之一,高校毕业生一毕业就失业的情况屡见不鲜。根据国家相关部门统计显示201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到历史新高765万人,预计2017年高校毕业生约700万人左右,加上海归、往届没及时就业的毕业生预计2017年有1000+万大学生同时竞争,所以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竞争更加激烈。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毕业生自身的前途未来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所以它将牵动着整个社会的目光。高校作为输送人才的重要阵地,务必以就业指导课入手从长计议竭尽全力帮助高校毕业生理想就业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字】高校 大学生 就业 指导 教改 新模式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课程实施现状 国务院办公厅2009年发出通知,通知指出各高校必须把就业指导课程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作为必修课统筹安排。但由于各高校对该门课程的重要性即是该门课对学生实际就业的指导意义认识不足,高校在开设该门课程时没有兼顾到对大学生整个大学阶段连续性的就业指导,有些高校选择在学生一年级、二年级时开设就业指导课,有些高校选择在学生三年级、四年级时开设就业指导课,这种非持续性的就业指导导致教学内容无法系统化、实效性不强。而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中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仅仅只当这门课是拿“两证”的必须条件,这种理论脱离实际的做法直接导致学完了就业指导课学生依然没能树立正确的就业目标、没有理性的择业观念、没有应有的择业技巧等能帮助其顺利理想就业的基本素质。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改革的必要性 1.目前高校设置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有不合理之处 很多高校没有配备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从事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工作,部分高校就业指导课教由团总支书记、辅导员担任,这一做法不能顺应不断变化的就业环境对高校学生带来的巨大挑战,要在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让高校毕业生游刃有余地理想就业必须要有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进行专业的指导和培训;另外很多高校是以大班、甚至是混专业编班进行就业指导课的传授,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不同个体的就业指导需求,也忽视了专业特点所应具备的专业就业需求;还有就业指导课也没有实践教学环节,所以应该考虑将实践教学环节如给学生提供模拟面试场景,并根据模拟面试情况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个别就业指导等实践教学环节纳入课程教学计划中。 2.学生对该门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考试制度一直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所以学生经历过紧张的高考之后期待在大学能有放松的机会,于是对就业指导课的重要性产生了认识上的偏差,如果该门课程仅开设在低年级,他们更是觉得该门课与自己无关所以学习上敷衍了事。部分毕业生在参加面试时两手空空、对招聘单位所提出的考题束手无策的情况时有发生,所以在学生的整个大学阶段,强调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性是很有必要的。 3.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的必须条件 在当前激烈的竞争形势下,要将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完美展现给用人单位,必须具备较强的职业竞争能力,职业竞争能力的培养必须落实到平时的教学环节中去,从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择业标准、应聘技巧、理性分析自己的优劣势、准确给自己定位、模拟面试场景、组织学生参加高年级学生的招聘会等方面都应该下功夫有意识地培养才能让他们毕业之后能接受社会挑战,突显自我,展现自我,立足于社会。因此,高校必须通过教改新模式,进一步实施科学施教,因材施教,通过系统地教育矫正大学生的就业观、让学生牢固掌握就业求职的方法与技巧、从而提升个人职业竞争能力。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改的具体措施 1.提高就业指导课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改新模式的推行,离不开雄厚的师资力量。所以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就业指导课教师务必要做到对就业形势把握精准、对学生的优劣势分析到位、有系统的就业知识、经常走出去参加就业知识培训与研讨、科学预测人才市场所面临的各种变化、对具体的学科领域有很深刻的研究而不是照本宣科、敷衍了事让就业指导课失去了应有的指导作用。 2.成立职业规划专家小组: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仅靠就业指导课教师在课堂上的传授很难让学生在严峻的形势下找到理想的工作,所以高校应该成立以专业老师为带头人的大学生职业规划专家小组等专业团队定期对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对大学生分阶段进行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跟踪职业生涯规划的落实情况。 3.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仅靠在课堂上讲解就业形势的严峻是无法让学生真实感受到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所以就业指导课教师需要定期组织学生实地考察,观摩正规的招聘现场,让他们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就业竞争压力,同时引导他们考察之后根据自己的亲身感受制定阶段性的学习计划并逐步落实,同时将具体落实情况作为就业指导课成绩的一个评分模块等以此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岗位所需要的技能便于他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及时调整学习计划,让警钟长鸣才能给学生们上进的动力。 就业指导课论文: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潜在危机的思考 【摘要】随着国家对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几乎所有高等院校都响应国家号召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这一课程。但是这一大的背景下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潜在危机。大部分学校轻视就业指导课程、就业指导教师素质低下、教学方式陈旧、学生也不能正确认识开设就业指导课的意义。这些因素导致了对学生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达不到预期目标,教学效率低下。本文重点思考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几点潜在危机,并给予解决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 危机 解决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潜在危机主要是有学校、教师、学生等几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具体来说:教师水平低下,知识储备不足,教学方法陈旧、学校缺乏财力人力的投入,忽视就业指导教育、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重要性认识不够,学习态度不端正等。下面进行逐一分析。 一、教师素水平低下,知识储备不足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因素。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也不例外。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中涉及心理学、管理学、法律、礼仪等许多综合知识,这一特点要求授课教师具备较高素质的综合知识储备。但是,现实中,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大都是学校为了完成规定任务请的“临时工”,他们缺乏教学和实践经验、缺乏教学技巧、甚至不能准确及时的反馈给学生就业信息,使学生看不清就业形势,造成学生的盲目性,给学生就业造成消极后果。这就要求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丰富自己的相关知识储备,创新教学方法,不断努力学习增加自己的实践经验,了解最新的社会就业信息,关注最新的就业动态,进一步实现自身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相信教师质量水平提高以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质量也会进一步提高。 二、教学方法陈旧 一些学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仍是大班集体授课和讲座的形式进行,教师集中几节课时间,把课本理论知识满堂灌给学生,不关注学生是否能够消化吸收。这样不仅没有针对性,眉毛胡子一把抓,达不到理想的就业教育效果,还会让学生面对枯燥无味的纯理论知识灌输失去兴趣,产生厌学情绪。此种情况急需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其中,实践证明目前效果最明显的是体验式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模式正是符合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实践性特点,把课堂理论知识通过,情景再现、案例调查和分析、以及亲身实践等途径与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体验”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另外就是组织学生参加社团活动以及联系企业单位来学校开展现场招聘活动,让同学们亲身感受并参与到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就业过程中去。总之,运用这些新颖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给原先枯燥无味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营造出活跃的学习氛围,还可以使就业指导更加轻松容易的进行下去,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三、学校轻视就业指导课 时至今日,许多学校还是意识不到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对学生们产生的重要影响和意义。大部分学校存在着就业指导课开设时间滞后、开设课时不足、教师的数量不足和水平不高等问题,更别说创造机会组织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实践活动了。学校不愿意浪费人力物力在这些“没什么用处”的课程之上。最终导致一些大学生无法及时有效的去了解社会的就业信息和状况,与就业实践脱节,最终导致他们毕业之后就业水平和质量低下、这也是现阶段毕业生就业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这就要求学校摒弃传统的就业指导教学观念、转变以前轻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态度,加大资金和人力投入,着力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新知识储备的新型就业指导课程授课教师。此外还要增加就业指导课的课时,从刚入学的新生开始就要开设基础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而后的大二、大三、大四依情况增加就业指导课程内容的深度。使他们尽早接触就业知识,并不断深入的了解就业、就职的一些相关事项,为以后就职打下坚实的基础。还有,学校还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比如:邀请本地知名的企业家和成功人士到学校进行座谈给学生们传授他们的成功经验,向学生介绍一些求职就业技巧、学校与企业合作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开展就业实习等。这样通过这些转变和努力就可以营造出积极良好的就业指导教育大环境。 四、学生对就业指导课不重视 由于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认识的片面性以及学校的投入不足,一些学生认为,大学就是学习专业知识、考研究生、考各种证书的,像大学生就业指导这种公共课程只是修个学分,走走形式,并没有什么实际的用途。再加上学校的忽视、就业指导教师自身能力局限以及教学方法枯燥乏味,有些同学甚至认为上就业指导课就是浪费时间,而干脆选择逃课。这种态度是完全错误的。殊不知,随着高校生源的不断扩招,近年来大学生的毕业数量一直不断上升,学生们的就业压力也不断增大。如果不重视就业指导课、不去通过课程和教师接触就业信息,我们就无法掌握就业状况,使自身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所以,作为大学生,要改变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学习态度,充分利用课堂知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来不断提升自己的就业入职水平。课下主动搜集材料,了解当今的就业环境和状况。让就业指导课程发挥出最大的功效。 五、结语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对大学生以后的就业和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潜在的问题,这就要求学校、教师、学生各司其职:学校加大就业指导课的投入力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更新知识储备,创新教学观念,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教学质量、学生转变学习态度,用积极主动的心态去学学生就业指导课,使它发挥出更大的作用。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存在的这些潜在危机一定都可以迎刃而解! 就业指导课论文:高校就业指导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 【摘要】本文深入分析了就业指导课教学的现存问题,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希望能为当前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就业指导课;问题;解决对策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和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指导已成为新形势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是大学生准备工作、选择职业、获得就业岗位、适应就业岗位和转换社会角色的一门重要课程。开设就业指导课的目的在于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指导和服务,然而,当前就业指导课实际的授课效果与其要求相差甚远。因此,如何开展好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成为高校亟待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一、高校就业指导课存在的问题 1.对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不够重视。目前,国内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但很少有高校会像国外高校那样将就业指导课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部分高校将就业指导课片面地理解为只为毕业生分析就业形势、政策,提供就业信息和介绍就业方法,求职技巧可以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学习和积累,没有必要开设系统的就业指导课程。 2.教学内容老化,教学形式单一。在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时,部分高校仅限于通过灌输式课堂教学向学生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介绍就业信息,缺乏职业能力测试、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教育、择业心理教育和社会实践,内容老化,缺乏新意,学生很难实际体验到就业形势的紧迫感和就业指导的重要性,教学形式的单一导致学生不能主动参与到课程中,指导效果可想而知。 3.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够,教师安排不合理。目前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教师由院系副书记、辅导员兼任。他们虽然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由于工作性质和自身专业所限,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和专业培训,对就业指导课程的专业性和系统性把握不足,很难保证教学效果。教师安排方面,一些高校在就业指导的两个授课阶段安排不同教师授课,一方面,不同教师教学侧重点不同,有时会造成同一个知识点被不同教师反复强调的局面,占用课时,浪费教学资源。另一方面,频繁更换就业指导教师,难以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全面的、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不利于学生发展。 4.缺乏个性化就业指导。对于即将踏人社会的毕业生,由于他们在心理方面和职业规划方面存在许多疑惑和不适,这时就需要一种将职业生涯与心理状态分析有机结合起来的个性化指导,然而当前的高校由于课程安排时间短,师资缺乏,一般是几百人左右、不同专业的学生上课,授课内容主要是就业技巧指导。由于各专业的同学在一起上课,缺乏针对性,效果不佳,而且大家都不能清楚地了解自己应该怎样做。 5.创业教育缺乏。现有的就业指导课大多在告诉学生“怎样找到一份好工作”,而较少指导学生“如何为自己、为他人创造一个工作岗位”。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倡导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有较大的政策倾斜和扶持力度。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引入创业教育,这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很有帮助。 二、高校就业指导课解决问题的对策 1.充分认识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性,做好课程建设和课程评价与管理必须充分认识到就业指导课的开设是适应就业新形势的需要,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技能,有助于大学生的发展与成才。应以发展的理念认识就业指导课的特点和意义,以系统的方法规范就业指导课的内容体系,以创新的思维设计就业指导课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制定明确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考核标准,指定与当前就业形势相适应的教材。建立适应本门课程教学的评估指标体系,为教学改革和评价提供客观依据。 2.实现教学方式多元化,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教学方法,尝试引入“体验式”教学,做到教学内容具有生动性、教学方法具有引导性、教学过程具有互动性。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大赛、“职来职往”等活动,鼓励学生在活动中检验知识,在实干中锻炼能力。充分发挥校外课堂的作用,利用假期社会实践的机会,要求学生进行社会调研,走访企业职工,了解企业的管理及生产模式,对员工的要求,薪酬标准等等问题,回校递交调研报告,分享心得体会。邀请本校校友回校做就业、择业、创业事迹报告,给毕业生讲解正确理解人生价值,畅谈理想与现实、经验与教训,通过现身说法。宣传在基层做出突出贡献的高校毕业生的典型事迹,给在校学生以现实的借鉴和启迪。 3.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实现教学方式多元化,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必须严把教师遴选关。选择一批综合素质高、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担任就业指导老师;为教师提供交流和学习平台,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职业指导师培训和考试、校企合作洽谈会,担任社会实践和创业大赛的指导老师,开阔自身眼界,提升业务素养。 4.结合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高校普遍实施的群体性指导涵盖面过宽,往往忽视了个体的差异,没有针对性,而个性化就业指导则是为毕业生量身定做的个人职业规划,可以大大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成功率。在进行个性化指导时,可针对学生试行个人职业规划,实现一对一互动,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特点,为每个学生建立一套独特的职业规划方案。指导过程中的互动,要求充分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正面引导,让学生通过自我认识、自我剖析来寻求个人核心价值,详细分析个人的职业兴趣、性格及优势。通过一对一的个性化就业指导,可帮助学生建立切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观念,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生活目标,并为实现此目标而不懈努力。 5.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指导课的一项重要内容重视创业教育,首先要转变创业教育观念。一方面,要明确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未来能够成功的“创业型”人才,而不是仅仅能够赢利的人。另一方面,要面向所有学生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把创业教育作为促使大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助推器。其次要善用社会资本。形成学校、政府、社会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体系,多方发掘有利于学生创业的社会就业指导机构、用人单位、校友资源等社会资本,构建良好创业氛围,创造优化的创业环境。最后要形成长效机制。对于已经毕业,正在创业或创业成功的毕业生,要跟踪访谈,总结成案例,作为正在接受创业教育的学生的生动教材。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是一门意义深远的实用课程,只有不断地完善课程体系,规范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把其列入教学计划,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地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顺利就业提供服务。 就业指导课论文:创新与改革高校就业指导课 适应大数据时代就业的必然要求 【摘 要】大数据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需要,但目前的就业现实却是数据人才紧缺。为培训需具备数据思维、意识与技能的数据人才,高校应从创新与改革就业指导课上下功夫,注重学生思维的训练,注重数据意识和安全意识引导,强调数据技能的培养。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就业 一、大数据:时代的新潮流 随着互联网、计算机、智能手机等广泛使用,各类信息数据飞速增长,人类已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时代――大数据时代。从硅谷到北京,从科学研究到医疗机构,从银行到军事,各个领域在演绎着大数据时代的故事。数据以信息为载体,在社会与经济发展过程不断彰显其地位。个人、企业和政府掌愈发意识到其重要性,越来越多的人想通过数据分析获得知识、商机和社会服务的能力。对此,有人形象的将大数据比喻成新世纪的石油与矿产,挖掘其背后的价值,以此来做市场预测、科学决策、提高服务水平。欧盟委员尼丽・克洛斯就表明大数据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和燃料,可以创造机遇改造社会,是使服务更加个性化和透明高效的重要工具。麦肯锡研究院在《大数据:下一个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前沿》就指出,“数据是新时期的基础生活资料与市场要素,重要程度不亚于物质资产和人力资本,大数据将成为企业提高生产力和竞争力的主要方式与关键要素。奥巴马政府更是将大数据战略提升为国家战略。 何为大数据?大数据,又称海量数据、巨量数据,指的是所涉及的数据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截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信息。具有量大、种类繁多、流动速度快和价值密度低四个显著特点。它是一个概念,更是一种趋势。 二、现实:数据人才的或缺 大数据正以惊人的速度席卷则各行各业。一方面其带来了无限的商机,另一方面,不能回避的问题便是,大数据人才需求与现实中的不平衡。大数据与互联网的出现一样,不仅是信息技术领域的一场革命,它将在全球范围内启动透明政府、引领社会变革、加速企业创新。 但这一切均需大数据人才去启动和实现。据2011年美国麦肯锡公司报道,到2018年美国数据人才短缺将达到190万。埃森哲公司调查在美国、中国、英国等六个国家,也发现数据人才的需求空缺很大。而中国的专家也预测,近些年中国将形成巨大的数据人才缺口。还有一些科学与专家表明,大数据将促使新的职业出现,并带来新的职业。 什么是大数据人才?他们需要哪些技能?大数据人才必备的素质是大数据思维与大数据能力。思维是一切行动的先导,在大数据对人才的需要,“大数据时代的预言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思维转变过来数据就能被巧妙的用来激发新产品与新服务。在大数据时代,思维决定了政府、企业和个人的深度。树立大数据思维应对信息爆炸的要求。大数据思维应该囊括创新性、批判性和全面性思维。 1.大数据思维。 创新思维。创新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在大数据的舞台上,越来越多的问题要通过大数据解决。而迈入大数据之门的首要,便是树立创新思维。因数据处在时刻变化中,信息处于时刻更替中,需要时刻提出新问题、时刻解决新问题。需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去思考、分析、推理、判断,而这一切需通过创新思维才能实现。 批判性思维。大数据的世界里,到处都是信息与数据。纷繁多样,优劣参杂,需用判性思维来清洗。一方面,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正确识别和利用有效信息。另一方面,要允许不准确,错误的数据不是一文不值,可能会有新的领域与发现。 2.大数据意识。 数据信息安全意识。大数据的快速发展,如一柄双刃剑,在提供巨大机遇的同时,也严重威胁着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个人隐私。数据时代,每个人都是数据的制造者、数据的传递者、数据的获取者。数据信息门槛低、传播面广使得各种不良信息的混入,将给个人和社会公众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需具有信息安全意识,在保护好自身信息的同时,不随意传播信息。 3.大数据技能。 挖掘、整理、分析能力。大数据的真实价值就像漂浮在海洋中的冰山,第一眼只能望见冰山的一角,绝大部分都隐藏在冰山之下。有效挖掘、分析与整理预测这些数据让数据发声,让有价值的数据挖掘出来,利用他人眼中无意义的数据,才是题中之义。 团队合和沟通作能力。现代社会信息量大,各类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工作,单靠一个人的能力是无法掌握与挖掘其内在价值。需要团队一起合力完成,在良好的沟通与团队建立的基础上分工协作,完成庞大的数据分析和管理工作任务。 全面发展能力。数据所带来的变化是巨幅度的,对就业人员的要求也有相应的变化。由重知识的深度到前调知识的广度,行家、专家的光芒将随数据统计分析而减弱。更多需求是有交叉背景学科知识能力,能分析数据,有专业技能。 三、创新与改革:适应大数据的必然选择 大数据已是一种必然的浪潮,高校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培养时展的人才乃为其根本使命。就业指导课程与就业直接接轨。对其进行改革与创新,是适应大数据的必要要求。 1.注重思维训练。 目前的就业课程存在教学内容陈旧,授课形式枯燥等问题。以教师为中心,注重单方面技能的传授 ,忽视了思维训练的重要性。丰富的海量数据人才需要势必需要打破这样的格局。为此,高校的就业课程应以思维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在课堂与第二课堂不断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2.注重数据意识和安全意识引导。 数据始终是大数据的核心与关键,高校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分析、利用、挖掘数据应是大学教育,尤其是大学就业教育应该强调和注重的能力。在就业课堂上,教师应把现实需求生动的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有数据意识,能在认识上知道数据的意义与价值。同时也能意识到数据管理不善可能带来的危害。如一些数据信息门槛低、传播面广可能给个人,社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因而,有必要培养学生对数字和信息安全的敏感性,将数据意识融入就业课程,进一步影响与融入其专业教育,从而全方位的帮助学生就业。 3.强调数据技能培养。 技能数据技能的培养需要课堂,但更需要走出课堂。在有限的就业课堂中要开发与培养学生以分析、挖掘和利用数据能力、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全面发展能力为主的数据技能,高校与教师共同需要探讨的问题。从学校层面上来说,应加强校企合作,注重实践教育环节,多方面组织学生参观企业、实习、现场观摩、邀请职场专家讲座等直观途径近距离接触与感受就业氛围与职场风云。就业指导老师则可从就业实战经验、组织模拟应聘、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给予学生指导。 就业指导课论文:浅谈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摘 要: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不断推进,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攀升,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校的就业指导课显得尤为重要。就业指导课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还能够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奉献精神。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主要问题;对策 一、就业指导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就业指导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大部分高校教学中只注重文化课程教育,成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研究办公室的学校更是少之又少。许多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由刚毕业任教的老师负责。这些老师没有教学经验,对社会就业形势的分析不够透彻,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学校没有对该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考核,也是教师对教学工作敷衍了事的一个重要原因。 2.教学形式单一枯燥 很多大学开设就业指导课只针对即将毕业的高校毕业生,教学形式比较单一,教学内容也缺乏创新。简历设计、面试谈判技巧、筛选有效的招聘信息等内容往往成为就业指导课的核心授课内容,而且大部分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安排在大学生即将面临就业时进行,课程开设仓促,教学设计准备不够,学生很多疑问得不到解决,这使很多学生对就业产生恐惧心理。高校教学就业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就业指导课的重要性,创新教学形式,帮助学生对自己职业生涯进行规划,提高学生就业的自信心。 3.教师专业性有待加强 随着高校扩招的进行,师资力量匮乏的状况也逐步显现。为解决这种现状,学校不得不“赶鸭子上架”,让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老师也去承担教育教学工作,或者从别的学校外聘一些学科教授或专业讲师来弥补本校的教师队伍上的不足。这样一来,教师队伍的专业性不够强大,教学工作质量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要想把教学质量提上去,就必须加强教师的专业性建设。 二、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质量的措施 1.准确认识就业指导课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对学生来说关系到自己的人生规划和职业选择,关系到自己的发展前景;对社会来说,就业指导课是贯彻实施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对高校来说,是实现人才培养计划,为社会输送所需人才的必要措施。就业指导课关系到学生个人前景、学校和国家的发展,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对其进行准确定位,对就业指导课形成统一认识,不断规范课程教学,使就业指导课的作用得到更大发挥。 2.创新教学模式 在国家提倡的全员创新政策的感召下,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模式应该随社会的发展而改变。以学生的需求为重点,以用人单位及社会的需求为准绳,不断加强和完善教学的形式,丰富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就业指导课的指导作用。高校就业指导教师要善于收集社会有用信息,结合学生需求,指导课堂教学,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就业的指导。 3.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针对教师队伍专业水平不高的问题,第一,要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对社会问题的分析能力;第二,要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相关人士担任就业指导教师,这样使就业指导课更具有针对性;第三,鼓励现有就业指导教师参加职业培训,对学习成绩优异者要加以奖励;第四,通过举办教学研讨或知识竞赛活动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真正发挥就业指导的作用。 在当今社会,就业难成为社会普遍的问题,各高校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显得十分必要。就业指导课开设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和自我发展的定位。但是不少高校的就业指导课仍然存在突出问题,这就要求各高校师生高度重视,着眼现状,剖析原因,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拓宽就业思路。这样,学生才能迅速适应社会发展,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理性定位,努力实现人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就业指导课论文:如何给高职学生上好就业指导课 近年来,各个高职院校为了更好地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纷纷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由于开设课程时间短、缺少经验和专职人员等原因,各个学校普遍存在不太重视就业指导课程、没有固定的指定教材,也没有专业化的就业指导课教师等问题,使得就业指导课的效果差强人意。笔者在此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就如何给高职学生上好就业指导课提出观点和建议。 一、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学校不太重视就业指导课 一些高职院校从学校领导、教师到学生,对就业指导课都不是很重视。不少教师认为就业指导课可有可无,就业指导课是学校就业部门的事情。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的兴趣不高,认为对自己的就业没有太大帮助。其原因主要是学校一般在学生进行毕业实习前开设此门课程,并且课时较短,没有起到就业指导的作用。 2.没有固定的就业指导课程教材 现在高职院校将就业指导课设置为选修课,教务处没有组织相关教师编写就业指定教材,致使该门课程的任课教师没有教材标准,对学生的授课五花八门,没有形成统一的教材体系和标准的教学体系。 3. 没有专业化的就业指导课教师 由于大多学校不太重视就业指导课的建设,没有指定教材,学校没有专业化的就业指导课教师,上就业指导课的教师来自哪个部门的都有,有教语文的、有教专业课程的、还有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 二、如何上好就业指导课 1. 学校编写标准就业指导课程教材 基于以上存在的问题,有关部门应组织开展统一的职业指导教材编写工作。各个学校也可组织相关教师根据各院校的专业情况,有针对性地编写指定教材。 2. 提高学生上就业指导课的兴趣 笔者主张将心理学原理尤其是心理测评工具更多地引入课程中,让学生不止是对自己的兴趣、能力、价值观、人格有初步的认识,更应借助心理学的帮助对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进行深入细致的认知。所以,担任就业指导课的教师,应参加心理学方面学习和培训。 同时,就业指导课和其他基础课或专业课一样,教师要利用各种教学工具和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上课兴趣,让学生从课程中学到知识,指导自己的就业生涯。 3.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 要想提高学校的就业质量,必须加大教学投入,建设一支高素质、重实践教学、专业性强的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可以外派教师培训,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让每名毕业生受益。 4.增加就业指导课教学时间 对就业指导课,从学校层面就必须重视起来。就业指导课是贯穿整个大学期间的课程,学校要从大一开始,每年开设一定课时的就业指导课,并且将就业指导课设置为必修课程。这样学生才会好好上课,起到就业指导的作用。 就业指导课还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其领域还大有开拓的空间,我们要继续努力,不断发展和完善这门课程,使之成为能解决就业难题、帮助毕业生就业、为国为民分忧的有效“法宝”。 (作者单位:北京卫生职业学院) 就业指导课论文: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体验式教学模式探究 摘 要:基于目前就业新形态,培养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成为了就业指导科的重要目的,但是高校就业指导课一直存在着“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指导”这样的教学模式,导致了就业指导课程的效果不明显。本文主要分析了高校就业指导课的教学现状,并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了如何实现体验式教学,以此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就业指导课;社会调查 引 言 21世纪,是一个社会结构、经济体制、思想观观不断变化的时代,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也使得大学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人们不再感性焦虑,反而更加理性,而社会媒体也从大学生就业数量的关注点转化成就业质量,用人单位也更加倾向于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而不是单纯的学历与学校品牌。因此,高校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以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其中一个主要的途径,积极正确引导学生就业观,提高学生的职业认知,加强他们的就业能力,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一、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现状 《就业指导课》是国内绝大部分高校都必须开设的课程,而且大多采用讲授为主,小组讨论或少量案例分析为辅。不过,学生就业辅导是一个动态实施的过程,不仅仅要传授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技能与工作态度、观念等等。如果仅仅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那么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就相对削弱,学生的相关的技能、能力也体现不出来。所以,一定要将传统的授课模式进行改变,充分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题,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把社会实践与课程理论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提升就业率。因此,体验式教学运用于《就业指导课》中显得尤为重要。 二、体验式教学在就业指导课程中的具体运用 (1)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能够使得学生提前熟悉求职面试的过程,切身感受到求职过程中的行为、心态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模拟招聘会的模式进行角色扮演。首先,将教室布置成一个“小型招聘现场”,分别设有宣讲去、应聘区、筛选区与候聘区,并且设计与专业相关5~6个虚拟职位,让学生根据兴趣进行分组,每组固定设有5名招聘人员(包括面试、讨论、筛选),其余均为应聘者。在模拟招聘的过程中,招聘组要对学生进行宣讲,即介绍公司的企业文化、情况、岗位要求、工作待遇、工作内容与招聘的流程,而应聘组则需要在现场递交简历,招聘组在简单的简历审核后会挑选符合要求的学生进行面试,面试就是双方交流,达成协议的过程。其余应聘者也可在候聘区仔细观察,并对照自己的真实情况进行调整。角色扮演结束之后,教师要对学生们进行一个全面中肯的总结,深度分析不同角色在现场应聘中正确的做法是怎样,加深学生的感知与理解。有时候为了能够加强扮演的真实性,教师可请一些企业的人事主管到教室现场进行指导。这样不仅仅能够锻炼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还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其随机应变的能力。 (2)无领导小组讨论 无领导小组讨论是当今众多企业在人员招聘中使用频繁的招聘方式,它主要是设定一个场景,通过集体面试的形式,观察应聘者在相同的环境下,如何应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怎样展现自身的人格魅力。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也市场应用与课堂教学中,是为了让学生产生身临现场感受面试的压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展现学生自身真实的领导能力。怎样在课堂上有效运用无领导小组讨论这种教学方式呢?首先,对学生进行分组,6-10人分成一个小组,给予每个学生不同的角色,但是他们的地位是相互平等的;接着,教师向学生提出案例,例如现实面试中经常使用的例子“假如你是一家企业的管理者,在《西游记》师徒四人中选择一名作为你的助理,你会选择谁呢?又是为什么呢?”然后,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各自发表意见;最后在讨论时间结束后,由小组中的一名学生提出一个他们认为最行之有效的方案。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参与任何的讨论,只要是细心观察每位学生的表现,通过评价表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进行评分,最终对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进行评定,确认录用的人选。 (3)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就是为了能够让学生提前了解社会,明白社会的实际需求,这样在应聘的过程中才能做到“知己知彼”。因此,教师讲授就业信息与社会需求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让他们通过调查,了解目前社会的人才需求。例如,围绕“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选聘与社会需求的要求,以当地相关的物流企业作为调查范围,让学生自由组合成调查小组,魅族5~6人,并选出相关负责的小组长,确定小组的调查企业、调查方案、调查方式,再确定小组内各个成员的分工。调查结束之后,每个小组要根据调查的情况提交岗位需求调查报告,并且要制作PPT进行汇报。社会调查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岗位供需情况的认识,知道岗位要求与自身的差距,也加强了学生对就业信息的筛选能力与信息的搜集能力,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 就业指导课论文:微课技术在《就业指导》课程中的实际应用和思考 摘 要: 近几年来,微课成了一个热门名词,可以说微课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和学生的学习模式和特点。如何将微课技术与具体的课程有机结合,如何让微课技术在课程教学中发挥最大实效,是一项课题,也是一个难题,本文重点分析了微课技术在《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并提出了理性思考。 关键词: 微课 就业指导 应用 理性思考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全民教育、优质教育、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近几年来,开放、共享和多元化的教育资源已经成为全世界所争相发展的首选目标,特别是资源形态开始出现碎片化和微型化特征,各种“微”教学实践在国内国外如火如荼地铺开。可以说,微课教学集中体现了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价值追求,顺应了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 1.微课的发展过程 微课程的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英国的一分钟演讲和美国的60秒课程,其后,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首先提出“微课程”的概念,在亚洲,新加坡于1998年开始实施MicroLESSONS研究项目,其目标是旨在培训教师构建微型课程,项目建设特点在于,课程时长控制在45分钟之内,教学目标高度集中,进行教学情境、资源和活动的创设。此后,英国教师电视频道中每个节目视频的时长为15分钟,此举得到了广大教师的普遍认可;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戴维・彭罗斯教授开发出的“一分钟的微视频”通过把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更加紧密结合起来,期望通过“知识脉冲”从而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知识体验。 目前在国内提到“微课”和“微课程”,就不得不提到两个典范,一是“可汗学院”,二是国内的“佛山微课”,可以说,二者是国内外微课发展之集大成者。为了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自由,佛山市率先在全国启动了首届中小学新课程优秀微课征集评选活动,广大教师对活动表现出极大热情和兴趣。这次活动的作品是在原有的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加工而成,时长控制在六七分钟左右,内容精辟、集中,往往是直接切中要点。但是,这一届的微课征集评选活动中所征选的作品还无法反映微课的真正实质所在,更像是网络公开课的浓缩版本。 能够真正体现微课本来面目和其魅力之所在的是可汗学院的微课作品,可汗学院的负责人是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出于辅导远房亲戚的目的,使用简单的教学工具,录制长度约为四五分钟的视频,在视频分享网站分享之后,受到全球不同肤色、种族、国家的学习者的欢迎。随后,可汗成立了非营利性的教育组织――可汗学院,微课视频涉及的学科包括数学、金融、物理、化学等,可汗学院的成功模式在于运用由易到难的进阶方式把微课程串联起来,同时采用练习的模式巩固知识点。可以说,当今微课的盛行,正是受到可汗学院微课模式的启发和影响,教师能够使用简单有效的教学工具,通过简短精辟的教学视频,与全世界分享自我的教学内容乃至教学理念。 从微课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微课特点都是一致的,即内容简单,一般只讲授一到两个知识点;脉络结构清晰,切入主题快速准确;结尾快捷有力。微课注重的是所讲授内容的深度而不是广度,对学生和教师也都提出了一定要求。 2.微课在《就业指导》课程中的应用 2.1微课技术在《就业指导》课程中运用的现实基础 高等职业教育越来越趋向于以学生为本位的发展方向,教育的方法、手段也越来越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与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 2.1.1微课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改革目标相吻合 《就业指导》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课程,它真切反映出关乎学生个人职业发展和就业理论的方向性和原则性。当前,《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教师普遍感受到的难题是,课程内容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教学的手段比较单一,教师大多还是采用灌输、讲授为主的授课模式,大部分时间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缺乏主动学习和灵活交流的空间;特别是传统的讲授方式难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学生难以提高学习兴趣,就更加不用说学习能力的提高了;此外教学资源非常简单,甚至是匮乏,无法满足学生对日渐增长的丰富的学习资源的需求。所有的这些,再一以贯之地采用传统教学法显然不能很好地解决。 当人们反复讨论现代教育皎月改革的方法、途径的时候,凝结为一点,我们可以发现,改革的目标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问题,既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素质,更要有比较全面的人文素养。《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改革应该立足于把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更加应该思考该如何获得学生对课程的认可度,所以,将信息化手段和技术引入课程当中,不断丰富课程建设资源,不断完善和优化学习的环境,帮助学生形成更加广泛的思考范围和空间,而微课正好完全符合这一要求。 2.1.2微课与学生认知规律及学习模式相一致 我们已经步入一个“微”时代,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等已经渗入人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2012年,拥有6亿用户的新郎微博最快时实现了每秒钟发送3万2千条信息,随后出现的微信凭借其强大的后台支撑功能打败微博,一跃成为目前使用量最大的信息资讯平台。人们为什么喜欢带有“微”特征的事物?只能说日益加快的社会节奏让人们不得不选择更加方便、简捷、容易获取的资源,以满足他们对碎片化学习的需求。 身处在大学校园中的学生面临的问题和社会中人们关心的问题如出一辙,学校也是一个小型社会,绝大部分的学生已经不像过去那样,仅仅只剩下“学习”这一项任务了,他们更多关心的是自身的生存、发展问题。即便生存和发展中包含了学习,却又不只是学习那么简单,他们希望在课堂学习之余,能够用各种信息平台或者是资讯工具获得自己迫切需要的学习资源,抑或利用业余时间及时补充和巩固旧有知识,因此,微课的出现,也算得上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 就业指导课论文:浅谈永安职专《就业指导》课开发和研究的几点探索 【摘 要】《就业指导》课的舞台不仅仅是一尺讲台,它有更广阔的空间,我们可以邀请优秀的企业、企业家以及永安职专优秀毕业生到这个讲台现场指导,将他们先进的思想、理念传达给学生,指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的就业形势,这远比在课堂上说教要来得更有实际意义。 【关键词】就业指导课;招聘会;问卷调查;校本教材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近期,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也指出:“职业教育必须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而不能简单办成升学教育”。可见,以就业为导向已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育部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指出:“学校要在职业指导工作中全面渗透德育内容,加强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加强就业服务,提高就业服务的水平和质量。”但与此同时,我们的中职生却存在着缺乏理想和信念、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心理素质不高、抗压能力差、逆反心理较重,自我约束能力课,缺乏专业兴趣,不关心就业前景等等现状,怎么改变?经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和摸索,我认为开发和研究《就业指导》课,把它作为德育校本课程进行推广势在必行。 2014年12月我申报了《中职德育校本课程--课的开发和研究》课题,于2015年3月中旬起在全校范围内进行研究和实验,概括和总结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和做法,与各位同仁交流、探讨: 一、 开展关于就业指导方面的理论学习,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 “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就业指导》课不仅对学生来说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对老师来说也是如此。课题组成员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要想上好课,自己得有深厚的就业指导方面的理论功底。所以,自开题以来,我们课题组组织了三次理论学习,分别是就业形势的学习和当前世界流行的三种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学习以及关于听课评课理论学习,特别是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提出的“职业兴趣理论”、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MBTI理论和美国施恩教授提出的职业锚理论,这三大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提出的新观点、新思维拓宽了大家的视野,丰富了大家的理论知识,提高了大家的理论素养,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功底。 二、 将“校企合作”的形式运用到《就业指导》课的教学中 《就业指导》课的舞台不仅仅是一尺讲台,它有更广阔的空间,我们可以 邀请优秀的企业、企业家以及永安职专优秀毕业生到这个讲台现场指导,将他们先进的思想、理念传达给学生,指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的就业形势,这远比在课堂上说教要来得更有实际意义。 2015年5月14日,招就处和课题组共同邀请永安职专优秀毕业生代表――“养蜂人”聂书宁到永安职专艺体馆一楼会议室为母校学生作青年创业事迹报告会和讲座。聂书宁现在是永安市埔岭青年养蜂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永安市政协委员。2011年荣获“三明青年五四奖章”、福建省首届企业创业大赛第四名、三明第二名、三明市就业创业优秀个人。2014年荣获福建五四奖章,福建省首届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第二名。 聂书宁讲述了他多年辛勤的创业史,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着,一步一步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始终坚持着适应市场和适合自己的市场信念,与时俱进,用自己的创业故事与经历,带动影响着其他年轻人去拼搏和创业。会场上他与学生互动,并回答学生提出的一些就业方向问题,并耐心进行指导。精彩的报告为学生的就业指明了方向,增加了学生的就业和创业信心。 三、 配合招就处组织2015年永安职专招聘会 “实践出真知”,一堂《就业指导》课学到的知识、经验、技巧远远没有开一场招聘会学到的东西多,2015年6月13日我们课题组配合招就处组织了2015年毕业生招聘会,我们也把实验班的学生带到招聘会上,让他们与各用人单位见面,现场咨询企业招聘的岗位,现场感受就业的氛围,从而对“什么是就业”有个真正的认识。 这次招聘会有二、三十家企业加入,主要有重汽、燕江国际大酒店、厦门好利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福建恒安集团、厦门海上花园酒店等企业,参加完招聘会,许多学生反映现在中职生的就业前景很广,“工作不难找,好工作难找”,所以得有一技之长。看来,一场招聘会所取得的实际效果是一堂《就业指导》课所无法比拟的。 四、 做好《就业指导》课的问卷调查工作 开发和研究一门课程,一定要注重科学性。在开设《就业指导》课前,一定要了解学生在就业方面的一些认知程度以及对开设这门课的看法、见解、建议,掌握第一手资料,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就业指导》课的问卷调查工作。具体做法如下: 1.确立实验班级:13学前大专班、13建筑1班、13建筑2班、13汽检1班、13汽检2班、14计算机、14旅游、15春招班。 2.设计调查问卷:我们将《就业指导》课调查问卷分为两个部分:个人信息 部分和就业指导部分,设计了18个问题,覆盖面广,可以比较全面地考查学生在就业指导方面的知识,从而为我们进行《就业指导》课的开发和研究提供比较可靠的依据。 3.写好调查报告 问卷调查完,就要对调查情况进行分析、数据统计、总结,写好调查报告,为下一阶段的授课、编写校本教材打下基础。 五、 编写统一、具有地方特色的《就业指导》课校本教材 以往学校也有开设一些类似《就业指导》课的课程,但大家做得很零散,也没有统一的教材,都是各用各的,所以编写出统一的《就业指导》课校本教材是我们这次课题研究的最后目标和最终成果。具体做法: 1.立足学校、本地实际,精选典型、生动的案例、材料,尤其要收集永安职专优秀毕业生的事例。 2.《就业指导》课校本教材应具有本校特色、永安特色,符合职校生特点。 3.注重收集永安当地有实力的企业、企业家以及世界各国著名企业家的案例、材料,丰富教材内容。 4.教材中的就业指导方面的理论应通俗、易懂,但又具有逻辑性。 5.初步规划、设计好《就业指导》课校本教材的具体内容: (1)中职生就业形势与相关政策。 ①中职生就业形势。 ②中职生就业政策。 (2)职业与行业。 ①职业与行业关系。 ②正确认识行业。 (3)正确认识企业。 ①认识并融入企业文化 (分析企业文化的魅力 遵守企业现场工作纪律。 ②选择适合自己的企业。 (4)中职生就业准备。 ①中职生就业前知识准备。 ②中职生就业前能力准备。 ③学会设计简历。 ④树立健康的就业心理。 (5)求职面试技巧。 ①关注就业信息。 ②注重职业形象。 ③掌握面试技巧。 ④学会推销自己。 (6)开启成功路。 ①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②学会团结协作。 ③提升职场能力。 6.注重收集、整理课题实施中的过程性资料。 (1)全面、详细地收集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学习材料、学习笔记、学习心得、教学课例、教学反思。 (2)认真收集实验教师授课的录像、教案、课件并加以整理。 (3)认真收集课题组成员的获奖证书、研究成果。 以上是我们课题组在开发和研究德育校本课程――《就业指导》课的六点做法和探索,就业指导是职校生走向社会的桥梁,是职校生走向未来的通行证,为了让职校生拥有更美好的明天,实现更多人就业,我们课题组的每一位老师都要努力学习就业指导方面的科学理论,提高理论素养,正像朱熹在《观书有感》所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就业指导课论文:慕课背景下就业指导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摘要:文章阐述了就业指导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内涵与意义,分析了当前就业指导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与困境及慕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提出就业指导教师应兼容并包,与时俱进,终身学习,勇于创新,积极借力、学习、利用慕课,全面提升自我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品质。 关键词:慕课;就业指导教师;专业化发展;路径 慕课带来一场教育的革命。新形势下,就业指导教师如何抓住时代的发展机遇,积极借力、学习、利用慕课,不断更新、优化专业知识,反思提升教学技巧,练就独特教学智慧,从而全面提升自我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品质,这是当前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 一、就业指导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内涵与意义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是教育的基石,教师专业水平直接影响到所培养的学生的知、情、意、行,直接影响到学校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一切教学改革的成败,以至于教育界公认教师专业发展在教育改革中举足轻重。何谓教师专业发展,就业指导教师专业发展有着怎样的重大意义? 1.教师专业化发展内涵辨析。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丰富充实。毛伟霞等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指培养个人知识、技能、专长以及作为教师的一切特点的任何活动,包括自学反思以及正式的课程学习。可见,这一定义涉猎内容颇广,但主要包含了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1]。车军从教育学、法规政策、行动研究三个维度对教师专业化进行了阐述。从教育学看,教师专业化应熟谙“教什么,如何教”,“育什么,如何育”;从法规政策看,提出应有规范系统的教师聘任、进修等政策;从行动研究看,教师应注重知识更新与重构、情感策略的管理和行为规范的修炼[2]。可见,他的这三个维度不仅涉及了教师课上课下所应具备的组织教学的全部技能,而且还涵盖了政策制度。在此基础上,他指出教师专业性的内容包括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专业知识指学科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等。专业能力指来自教学实践的能力和经验。专业品质包括职业道德,也包括敬业精神、服务意识、开放心态和创新意识等[2]。车军的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为就业指导教师自我职业生涯的规划与专业化发展绘制了明晰的路线图。 2.就业指导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大意义。早在1993年我国颁布的《教师法》中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就得到了法律的规定。教师是专业性较强的一种职业,随着知识的更新、科技的发展,其职业的专业性属性势必产生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动力。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发展将有力地促使教师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的提高,是就业指导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直至达到优质教学的源泉,是确定就业指导教师在教学中的专业身份与地位的前提。利好专业化发展政策势必唤起就业指导教师内在生命价值,影响就业指导教育水平的效果,关系到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的建设前景。质量高、专业性强的就业指导将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与职业素养,为其认知、开启幸福职业,掌握、经营自我美好人生叩开理论认知与实践探索之门。 二、慕课带给就业指导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慕课集全球名校名师、以海量信息华丽诞生,慕课平台正以开放、免费、大规模、足不出户在线学习揭开名校、名师的面纱,展示名校名师的风采,传播名校名师名课的理念、知识。慕课改变了传统授课方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慕课对就业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要求。就业指导教师应把握时代的脉搏,把慕课平台当作跨学科、跨校、跨国、跨地区的国际教研室,加快慕课时代自我专业发展的步伐。主要从三个方面应对慕课的机遇与挑战。 1.专业化水平有待提升。无论在专业知识、还是在专业能力上,就业指导教师都面临着慕课的冲击。就业指导教师应首先作为一个学习者,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熟悉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提升现代信息素养。其次就业指导教师要从专业教学的角度观摩慕课视频、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技术及策略理论。最后就业指导教师要从实践的角度参与制作慕课,对照反思,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得到提升。 2.职业化观念有待加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教师的专业品质,其敬业精神、服务意识、开放心态和创新意识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源泉。纵观慕课名师课程,以及目前我国举办的首届微课竞赛视频,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教师有着较强的敬业精神、开放心态及创新意识。就业指导教师只有自身首先形成职业化观念,才能找准专业化发展的方向。 3.专家化魅力有待形成。魅力散发无穷力量,吸引他人追随寻访。慕课时代,在学生轻易获得海量就业指导相关知识、教学视频音像的情况下,就业指导教师地位何在,作用何在?笔者认为,就业指导教师急需形成专家化的魅力。也就是说,在学生淹没在海量信息中无所适从的时候为其进行专业化的引导,在学生获取新知却依然茫然的时候给予他专家化的智慧启迪,在学生陷入职业规划及就业实践的现实困境中,给予其职业化的个性化帮助。 三、慕课时代就业指导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兼容并包,与时俱进,终身学习,勇于创新,是慕课时代对就业指导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就业指导教师应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方面不断提升,达到较高的境界,积极借力、学习、利用慕课,不断更新、优化专业知识,反思提升自我的教学技巧,通过科研,反哺专业后续发展,练就独特教学智慧,促使专业技能精益求精。 1.与时俱进,勤奋好学,不断更新优化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慕课时代,就业指导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终身学习者。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自己拥有一桶水,而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这一桶水应来自更广阔的江河湖海之精华。慕课平台资源丰富,视频短小精练,汇集名家名课,就业指导教师应善于学习慕课优质的教学资源,把慕课平台当作自己获取新知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注册学习相关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乃至审美学等广博的知识,为就业指导课堂教学的厚积薄发奠定基础。笔者了解到,除国外慕课平台,中国自有慕课平台如学堂在线、好大学在线、爱课程、超星慕课、果壳网、智慧树、C20慕课联盟等近十几个,在这些慕课平台上涉及《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面试技巧》、《创业实务》等相关内容的课程其质量非常高,不同的讲授者以独特的理论视角进行精彩亮剑,如清华大学金蕾莅博士开设了《职业探索与大学准备》,北京大学庄明科老师开设了《职业素养提升》,南京大学顾雪英教授开设了《就业创业课》,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观点的碰撞启发创造力,观点的融合促发新飞跃。就业指导教师应抓住这一契机,不断优化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 2.善于观摩,勇于实践,反思提升自我教学技巧,练就独特教学智慧。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萧枫在《教师的一生修炼》中把教师的专业成长分为适应期、成长期、成熟期、高原期、超越期。适应期,教师面临如何融入环境。成长期,教师面临如何磨砺与提高教学能力与水平。成熟期,教师面临如何继续前进。高原期,教师对自我教学能力进行评估与调整。超越期,教师对自我进行超越[3]。对于就业指导教师来说,应理性认识自己的专业发展阶段,有的放矢,规划发展。同时运用诸如观摩反思、协作研讨、同侪互训、培训、示范教学、经验分享、课题研究等策略,促进自我的专业成长[4]。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达,即经验+反思=成长。教师的反思其本质是教学理解与教学实践的对话,是教学现实与教学理想的沟通。反思是教师教学专业知识和能力发展的根本的机制[5]。就业指导教师可以通过博客等分享讨论教学心得体会及教学视频,促进自己的教学改进;通过名师的示范作用,模仿迁移知识与技能,形成自己新的知识结构与技能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实践,聚百家之优点,练就自己独特的教学智慧。 3.笔墨勤耕,持续科研,反哺专业后续发展。科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源泉,是促使教师课堂教学知识延伸的根本,科研的深入开展是教师获取新知、拓展新视野、创新理念的有效途径,促使教师由经验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6]。慕课无论在教育理念,还是在教学方式、课堂呈现技术等方面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就业指导教师要紧跟新知识、新技能的发展,不断加强专业理论与教育科研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躬身力行的加强对新媒体教育技术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深度研究,才能在理解运用这些新生事物上游刃有余,松弛有度,才能凸显个人特色、变革创新。发展是永恒的,时代在发展,教师的角色与专业化内涵也在发展。就业指导教师应作为一个研究者,用智慧的头脑去发现、迁移、创新先进的知识,使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不断得到升华,融入大海的宽阔,或激起时代的千层浪,为自己的专业发展找到永不枯竭的源泉。 就业指导课论文:民办高校就业指导课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的分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然而社会上能提供的工作机会并没有大幅度地增长,因此大学生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家长、学校、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高校就业指导课的开设是为了给毕业生的就业提供必要的指引,然而,高校就业指导课普遍存在问题。本文以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为例,探讨民办高校就业指导课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民办高校;就业指导;问题;对策 曾几何时,大学生找工作时有着“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优越感,可如今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社会上能提供的工作机会并没有大幅度地增长,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受到了严峻考验。此外,高校就业指导课存在的问题是影响大学生有效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以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为例,其就业指导课在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水平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探讨解决这些问题并不断完善就业指导课,有助于提高该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以及就业质量。 一、民办高校就业指导课存在的问题 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是国家教育部认可的民办高校之一,其就业指导课存在的问题,大多都是民办高校就业指导课的普遍性问题。 (一)课程安排缺乏有效性 大学生的就业理念、就业认识等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是该校的就业指导课只对大三的学生开设一个学期,其他学期根本没有涉及这门课,也没有与之相类似的课程。对于一个大三的学生来说,因为大一大二没有这门课,离毕业找工作尚有一段时间,因此对这门课的认知程度并不高;此外,该课程的上课时间都是安排在晚上,学生很容易将这样一门必修课误当成是选修课,重视程度不够高。此外,就业指导课程安排的课时很少,分单双周上课,换言之,该校学生在四年的大学中就业指导课只上8节课。课时少,很多就业知识没有系统讲解,有些是蜻蜓点水,有些却从未提及,这样的课程安排并没有多大的指引性、有效性。 (二)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性 该校的就业指导课的参考课件的内容过于陈旧,很多知识点已被时代的发展远远抛离,授课老师没有集体备课,只是按照自己的见解、自己的经验去安排课堂的教学内容,因此导致教学的内容因师而异:有些侧重于就业形势的分析、有些侧重于就业政策的列举、有些侧重于如何求职、如何投递简历等,教学内容严重缺乏理论性、实用性、创新性等,导致未能达到指引学生对职业生涯系统地规划的效果,这不仅影响了学生对自身就业的定位与选择,也不利于大学生人生目标的设立。据个人了解,就业指导课应该是属于一门综合性课程,它涉及的领域是比较广的,包括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教学的内容应该是多样性的,但是在现实的操作中,该校的就业指导课的内容却只是单纯地等同于就业形势以及就业政策的分析,难易做到与时俱进。 (三)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该校的就业指导课主要采用的是单一的传统型“填鸭式”的灌输方法,现状以及理论的分析过多,缺乏对本校的特殊就业案例的分析,更缺乏必要的师生课堂互动、情景模拟等,这直接导致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在下面自娱自乐。由于该校教务处明令规定:上课期间,不能播放超过15分钟的视频。受这种特殊规定的影响,就业指导课难以借助相关的求职节目给予学生适当的案例分析,因为无论是“职来职往”还是“非你莫属”这些求职视频,单单播放一个求职者就不止15分钟,更不要说还需要对比两个以上求职者的情况,所以这种视频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就直接在课堂上消失了。 (四)师资水平不够专业 该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主要是由专职辅导员以及学校的各部门的行政人员担任,严重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绝大部分的专职辅导员以及行政人员根本未接触过就业领域的工作,他们在校所修的专业跟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压根没有任何的关联。换言之,该校的就业指导课完全是由外行人员授课,他们既不熟悉就业政策,也不了解用人单位的招聘情况,更把握不住社会人才需求的趋势。有一些长期担任就业指导课的老师虽然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但是依然缺乏一些系统的培训,加之,该校的辅导员流动性较大,担任就业指导课的很多都是新人职的教职员。这些因素直接导致就业指导课难以保障应有的效果。 二、改进民办高校就业指导课的策略 (一)改变就业指导课的课程安排 就业指导课程应该列入到必修课程的行列中,给予必修课程应有的待遇,不能把该课程安排在晚上。学生经过一天的学习,身心疲惫,可能很难在晚上集中精力听课。课程的时间安排直接影响到学生听课的质量,所以就业指导课程应该尽量安排在白天上课。不但有助于提高上课的质量,而且让学生感觉到这课程是应该重视。该课程不应该只是安排大三的时候上课,应该贯穿大学学习的全过程,只有经过四年系统的学习才能给毕业生找工作提供一定的引导。 (二)拓宽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拓宽有赖于课时的增加,所以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应该贯穿于大学整个过程,可以采取专题授课的方式,由浅入深地对各年级进行分步教学,不能仅局限于就业形势以及就业政策的分析。比如:对大学一年级的学生重点讲述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让他们规划在校四年的短期目标、毕业后职业选择的中期目标以及职业的长期目标,重点引导学生在校期间不但要专心学好本专业知识,涉及其他领域的常识性知识,更要提高自身为人处世的能力;对大学二年级的学生,重点分析一下现今社会就业形势的变化以及探讨一下社会上人才需求的类别,引领学生及早做好准备,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对大学三年级的学生,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定位,正确地认识自己,调节好就业的心态,避免到时走进“高不成低不就”的误区;对大学四年级的毕业生,要讲述就业的政策法规,教会学生设计个人简历,讲述面试礼仪,提高面试技巧,引导学生正确的求职心态,此外,给予学生一定的创业知识指导。 (三)转变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方法 就业指导课是一门应用型课程,单纯的就业形势的列举以及理论的分析,是远远达不到该课程的开设效果。笔者认为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方法可以多样性,以案例分析、师生互动、情景模拟为主,“填鸭式”的理论输入为辅。比如:尽量用本校毕业生找工作的典型例子作为教学案例,与学生一起探讨这些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哪些是值得借鉴,哪些是需要改进,通过对比分析,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到相应的知识,也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即使是理论的讲解,授课老师也需要跟学生作必要的互动。此外,可以组织安排学生进行情景模拟:面试的情景模拟,简历书写的展示会等,真正让学生能够达到“做中学”的课程效果。因学院教务处的规定,无法安排学生在课堂上观看有针对性的视频,授课老师可引导学生课后观看指定的求职视频,比如:职来职往、非你莫属等等,布置相应的问题,每次课前让学生对视频里求职者的表现各抒己见。 (四)提高就业指导课的师资教学水平 就业指导课的授课教师最好是涉及过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专业的知识,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点。就业指导中心应该定期地组织所有的授课老师进行集体备课,让授课水平高的老师辅助一下水平较低的老师,必要时组织一下集体听课,让教学经验不足的老师从中学习,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互相听课的过程其实是互相学习的最好的方式之一。学院如果有足够的资金支持的话,可以组织就业指导课的授课教师进行校外学习,试图汲取外校就业指导课的授课方法等。 三、结论 就业指导课不是一门理论课程,而是一门实用型课程,是毕业生就业前一次系统的就业指导。就业指导课在高校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它为毕业生今后的人生规划起了无可比拟的作用。作为就业课的授课老师,要在教学中积极探讨科学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效果,让就业指导课在民办高校中真正发挥其作用。
档案管理系统论文:信息时代电子档案管理系统构建分析 在信息时代迅速发展的今天,办公的主要工具已经由纸质转变成电子计算机,电子文档正是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随着时间的推移,档案的数量越来越多,对于档案的管理就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信息化的管理能够为档案的管理带来方便,人们对电子化管理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1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介绍 中国传统的档案管理是采用纸质档案进行管理,在信息时代不断发展的今天,电子档案管理从西方走进了中国。因此,中国的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市场前景要参照西方发达国家的现状。同时,西方的电子档案管理能够成为电子档案管理在中国推广的借鉴。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为企事业单位的档案现代化管理,提供了完整的解决方案,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不但可以自成系统,为用户提供完整的电子档案管理和网络查询功能,也可以与本单位的OA办公自动化和DPM设计过程管理,或者与MIS信息管理系统相结合,形成更加完善的现代化信息管理网络。电子档案管理系统能够为办公带来方便。电子档案资料的用户能够通过系统对档案进行创建资料、保存档案、控制文件、存储和流转,除了能够运用电子设备对纸质档案内容进行电子转化之外,还能将生成电子档案进行修改、分类归档、审核等,并且对电子档案资料进行实时监控。电子档案的生成、存取、使用都是通过电子计算机这个媒介完成的,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对电子档案的管理轻而易举地就可以完成。 2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优点 2.1电子档案管理系统提高了工作效率 电子档案管理系统走进人们的工作中不是偶然的,有它的原因所在。一方面,电子档案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高效率的工作形式是现在的社会走向。信息技术给人们对档案的整理节约了时间。另一方面,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出现减轻了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2.2电子档案的便利性 在传统的档案里,常常出现资料缺失的情况,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就要把装订好的文档资料拆开,然后把缺失的资料补充进去,再重新装订成册,这样严重增加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使工作效率大幅度降低。然而电子文档出现这种情况只需要利用查找功能找到遗漏的信息位置,然后在遗漏的位置建立文件夹,把遗漏的资料增加进去保存就可以了,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人力,给管理工作人员减轻了工作量。 3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构建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3.1保密性是电子档案系统建设的前提 电子档案是利用网络系统对电子文档进行管理保存,网络的特点之一是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即使相距很远,依然可以通过网络直接获取数据,实现数据通信,而电子档案作为国家单位重要的数据,需要很强的保密性。由于网络的普及,很多不是国家单位的工作人员常常采取不正当的手段窃取或更改档案信息,这样会导致重要信息流失,档案失去了保密性,这将为档案管理工作带来安全隐患。网络的开放性是无法改变的,保密性也是电子档案管理的要求,怎样才能在保持网络开放性的前提下不失电子档案的保密性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3.2保证电子档案信息的权威性 电子档案的内容都是极其重要的,其中很多内容都涉及国家机密或个人隐私,因此,电子档案的保存必须要建立在保障内容准确性和有效性的基础上。科学地将电子档案进行管理,权威性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4怎样才能做好电子档案管理系统 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建立统一的管理标准,建立健全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对电子档案做好统一规划和管理。除此之外,要加强对电子档案管理的监管,设立相关部门执行监管的职能,每一个工作环节需要在监管下执行。同时,还要对需要存档的电子信息的真实性进行确定其真实性,从而提高信息的有效性。 4.1电子档案应该严格控制的方面 电子文件可以通过不同的格式在不同的载体上运行,也可以通过某些软件把格式进行相互转换,然后电子计算机的复制粘贴功能能够把它的内容完全一样地呈现,这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人们对电子档案的使用,这样的操作能够保证电子文档的真实性,但是却无法确认原来的文档格式。虽然如此,计算机的强大功能能够对电子档案等资料进行保护。电子文档的格式可以轻易地通过计算机转换,并且电子档案被转换成另外一种格式后完全看不出被改动过,因此一旦被转换或修改,最原始的资料就化为乌有。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在转换或改动文档之前,要在系统保存一份未被改动的原始文件资料,对其进行备份,这样能确保文档资料的准确性。 4.2跟上时代脚步,建立新的档案管理队伍 在信息化时代,档案管理人员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对电子计算机的学习,培养专业化的电子档案资料管理的人员。从一个角度上来说,要引进先进的电子计算机的专业技术,通过不断的学习电子计算机的知识,培养高素质、拥有高度的责任感的档案管理人员。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说,专业的培训对现有的电子档案管理人员来说是十分有必要的,尤其是电子计算机技术。随着电子档案系统的不断完善,高要求是电子档案工作人员应该追求的目标,现代化档案管理的关键性因素主要包括电子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以及他们对电子计算机知识的补充和更新速度,后者是最主要的因素。所以,电子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要跟上时代的脚步,优化专业结构,转变传统单一的档案管理方法。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结构合理,顺应信息时代的电子档案管理的队伍是十分必要的。 5结语 在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中,我国还处在初级阶段,要不断地对电子档案管理系统进行完善。在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的同时,电子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还要不断加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学习,对电子档案的管理还要结合我国自身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国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 作者:赵庆鹏 单位:黑龙江泰来县克利镇政府 档案管理系统论文: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现代化研究 1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现代化的概念 电子档案管理的方式需要借助多项电子设备,还需要应用先进的电子技术,其是现代化的物化表现,也是衡量电子档案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电子档案管理系统想要更好的发展,必须做好规划,要保证档案管理细节的合理性,还要在不同的管理环节应用不同的设备与技术,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随着社会的发展,档案资料的数量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丰富,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使用电子档案管理的方法,可以更好对档案进行分类,也可以实现对档案的长期保存,相关技术人员要不断的优化管理方式,保证电子档案存储的完整性与安全性。现代化的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对管理方法也进行了优化,由于该系统主要依托于现代化的电子设备,所以,传统的档案管理方法无法适应现代化管理的要求,管理人员一定要具有创新的精神、开放的心态,引进专业的技术与理论,完善管理机制,使管理制度不断的推陈出新,探索出新的管理之路。档案管理网络化是电子档案管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计算机的应用、网络化的发展是信息时代档案管理标志。现代化的电子档案管理系统,提高了档案管理的网络化水平,逐步建设和完善了档案部门内部的局域网,还构建了区域性的、全国性的档案工作信息网。 2我国电子档案管理的现状 目前在我国,档案管理工作已经开始广泛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再加上电子档案与文件越来越多,更的促使了电子档案管理工作的快速发展。从整体来看,我国的电子档案管理着三个特点。即过于依赖计算机,存储系统存在分离性以及电子档案管理的不稳定性等。首先,过于依赖计算机在指目前我国的电子档案信息资源大都是以计算机为主要的存储介质与管理手段,也就是说电子档案是要借助于计算机才能实现有效管理的,而并非用传统的纸质介质进行管理使用。若没有计算机,电子信息就无法保存、管理以及应用。为此,当前我国的电子档案管理工作是必须要依靠计算机才能进行的。其次,电子档案在保存的过程中是以某些有规律的数字编码来实现的,当要使用电子档案时,还必须要借助计算机来进行档案信息的还原与显示。这样以来,就使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与结构是存在分离现象的。第三,电子档案是借助于计算机才实现有效管理的,并通过网络来传递信息,实现资源共享。而由于计算机与网络系统自身的不稳定性,使得电子档案在生成、存储、共享的过程中,容易受到网络病毒侵害,或者因为计算机自身硬件问题导致信息丢失。这些都给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带来了很大的不稳定性。除此之外,目前我国的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在运行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例如对传统纸质档案管理工作的摒弃,只是大力发展电子档案,而忽视了传统纸质档案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再者,电子档案管理的安全性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在拷贝或存储电子档案时不能做到有效安全防范,对于一些重要的资料文件来讲,这是非常不安全的。因此我们要不断的改进,促使其更好的实现现代化发展。 3实现电子档案管理系统 现代化发展的措施我国对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研究时间并不长,由于起步较晚,所以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而且管理工作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为了实现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现代化发展,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工作中的问题进行改善以及妥善的解决。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经验,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3.1加强电子档案的分类管理 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电子档案信息的数量越来越多,内容也越来越广泛,为了使档案资料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必须做好档案分类工作,分类必须按照一定的要求,还要制定出统一规章制度,要以提高使用者方便性为原则,还要保证电子档案利用的安全性,尤其是一些保密文件,一定要加强管理与约束,防止信息泄露问题的发生。另外,管理人员还要对特别重要的档案文件进行备份处理,以免其丢失而造成较大损失。 3.2提高电子档案网络系统的安全性 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不但借助了多项电子设备,还利用了网络传播技术,网络传播的速度比较快,实现了电子档案的共享,但是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并不高,档案管理部门一定要做好权限管理工作,还要健全监督机制,避免不法分子窃取保密档案现象的发生。档案管理部门的领导者要加强网络安全建设,极大资金的投入,还要引进安全防盗技术,定期对计算机杀毒软件进行更新与维护,防止病毒的侵入。另外,管理人员还要建立完善的制度,加大内部监管力度,加强对员工的管理,做好内部控制工作。 3.3加强电子档案管理人才的培养 要加强管理人员对电子档案管理专门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培养。要探索出适合自己实际的管理体系,要做到与市场的结合。还要做好岗前培训,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结合,培养档案管理人员的竞争意识,加强其相关法律法规的认识,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结束语社会在不断的发展,科技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进入21世纪后,人类迎来了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档案管理对推动社会发展进程有着积极影响,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形成了电子形式的档案管理的模式,这种方式实现了档案保存的长期性与完整性,还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在电子档案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应用多种电子设备与技术,提高了档案管理的安全性,也使得电子档案管理系统越来越完善。我国当前电子档案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解决,才能真正提升电子档案管理的水平。 作者:马冬雪 单位:佳木斯技师学院 档案管理系统论文:探求企业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 一、现在大多数的电力企业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现在,电力企业对档案进行管理的重视程度不断地加深,虽然在档案管理上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由于历史遗留、人的意识技术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电力企业的档案管理并不能完全达到企业长足发展的需要。 (一)大多数人对于档案管理重视程度不够 电力企业的领导干部及各专业管理人员,特别是企业的档案管理的员工,对于企业档案的认识不够,观念落后,对于档案管理投入的资金和精力都不够,这样直接导致了档案管理的设施不够用,技术手段都比较落后。大多数的电力企业对于档案管理投入的人手比较少,意识淡薄,这样也会对档案管理的员工观念造成一定的影响,会觉得这个工作不重要,档案的管理是可有可无的。在这种心态下对档案进行管理,档案的质量很难得到真正的提高。 (二)大多数电力企业在进行档案管理的时候都没有安排专门负责的人员 现在大多数的电力企业在进行档案的管理的时候随意性比较强,没有安排专门负责的人员,这样直接导致了档案保管归档的时候不统一,资料也很难及时的保存下来。由于随意性较强专业度不够,很多根本没有价值的资料被长期的保存,增加了企业档案管理的成本。此外由于没有专门的负责人员,在对档案进行查看的时候,提取档案的记录也很难被记载下来,容易造成档案的遗失。 (三)档案管理的时候存在满足不了安全要求的现象 满足不了安全的要求,便比较容易出现各种安全的隐患,在此处主要是下面几方面的问题:首先,由于不够重视,有的电力企业的档案室比较潮湿,档案可能会出现发霉的现象,很难保持档案的完整;其次有些电力企业的档案室在阳光直射的地方,长期的暴晒也很难保持档案的完整;再次,有些电力企业的档案室依然在使用玻璃的门窗安全系数比较低。 (四)电力企业在进行档案管理的时候 信息化程度不够并且发展速度缓慢现如今,虽然一些企业对档案进行了信息化的管理,但是发展速度和信息化的程度远远达不到企业长足发展的需要。首先,电力企业在进行档案管理的时候并没有十分完善的制度;其次,虽然一些企业有信息化的设备,但是对设备进行利用却不够,信息录入比较少;再次,电力企业在对档案进行管理的时候,管理人才不够专业,大多数是“半路出家”。这些因素对于电力企业档案的信息化程度加深都是十分不利的。 二、提高电力企业的档案管理方面工作质量的方法 (一)必须根据时代的发展,提高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程度 在现代社会,电力事业的发展速度是十分迅速的,这对于档案信息的要求也不断地增加,想要跟上电力企业的发展脚步就必须对档案工作进行科学化的管理,发挥电力企业自身的优势,引进先进的设备,做好档案的归档和分卷工作,方便档案的统计,不断地更新观念,对档案管理中不足的地方进行改进,尽快的实现信息化的管理。 (二)必须从实际出发在根本上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水平和意识 电力企业必须加强并提高对档案的重视程度,狠抓档案管理工作,制定适合新时期档案管理工作需要的新制度,聘用专业的人才对档案进行管理,实行档案管理专人负责的办法,对自身严格要求,并更新观念,通过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提高服务意识,提高业务能力。别处,加强各方沟通联络,除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外,更主要的是靠档案工作者自身协调能力的发挥,通过工作达到各部门档案管理的统一,更好的进行档案管理工作,促进档案工作的整体水平就会有大幅度提高。 (三)在档案管理的时候必须提高对效益的重视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档案工作不过是管理档案,一般情况下想到的也多是技术方面的问题。为了档案工作的长远发展,不仅仅需要技术还要注重创收的工作,必须注重基础性的工作,只有本职的工作做好了,才能够做好创收工作。在协调组织的领导下,选用统一的高质量应用软件,建立建设单位档案馆网络化协调机构,开发高质量的应用软件,集中人力和资金开发馆藏资源,建设单位建立标准化的数据库和大型文献数据库以及多媒体数据库,实现有偿资源共享。 (四)必须消除档案管理的安全隐患 想要消除安全隐患在进行档案管理的时候,电力企业必须舍得投入资金,做好防火防潮防虫的举措。对于那些意义重大的特别重要的档案必须进行着重的保护,保证档案的完整。电力企业在进行档案管理的时候,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更新落后的观念,建立符合企业需要的管理制度,立足企业的长远发展。 四、结语 电力企业在进行档案的管理的加强、促进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时候,必须立足企业的长期发展。一个企业的档案管理是长远而又艰巨的工作,制定合理的档案管理制度,从实际出发认真的做好电力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童庆宇单位:中国能源建设集团云南省火电建设公司 档案管理系统论文:探求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系统策画 一、高职院校学生档案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 (一)系统调查 1.现在许多学校基本还是依靠文本这一类纸质介质来处理相关信息,不仅工作效率不高,对于档案的管理也不科学。 2.系统的维护功能不强,可以通过增加一些适当的项目来弥补。 3.数据比较容易丢失,安全性还不高。 4.各个部门之间的交流相对较少,这样对于开展工作是不利的。综上所述,可以通过建立起完善的学生档案管理系统使得学校的档案管理更加科学化,提高工作效率,便于以后查找数据,提高档案系统的安全性,一个完善的数据管理系统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二)系统可行性分析 1.技术可行性。就现在的情况来看,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可以说每个学校都有计算机,这就为设计这个系统提供了很好的硬件环境。在建立了校园网之后,校园网在学校的基本场所都有所覆盖,比如,教学楼、图书馆、学生宿舍、教职工宿舍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信息通道。同时,其他部门的一些系统也在不断建立起来,比如说教务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等,在这一系列的系统建立之后,也在一些方面为设计档案管理系统提供了或多或少的帮助。 2.用户可行性。在应用该系统之后就可以在极大的程度上提高工作效率,一旦数据输入到网络数据库之后就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也可以快捷的完成查询工作,这样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保证了工作的准确性。与此同时,工作人员也都可以熟练的应用计算机技术,在使用新的系统之后,他们也可以比较迅速的进入工作状态,开始新的工作。在使用新的系统之后,学生可以更加便利的查询相关数据,在操作方面也更加简单,只需要按照页面的提示,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功能,就可以查找到需要的数据,而至于系统的结构以及运行也不是使用者将会关心的事情。对于管理者来说,该系统的操作也并不复杂,管理者只需要将需要的数据录入到系统中,在平时负责一些简单的管理工作即可。而这些功能都是可以再以后的操作过程中实现的,也就是说,该系统在使用可行性方面上不存在问题。 3.经济可行性。在使用这种新的学生档案管理系统之后,不仅仅可以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并且还可以极大的节约人力物力,节约资源,在加快处理学生信息之后,对于学校的教学质量也将会有极大的提升。 (三)功能需求 学生档案管理系统主要就是为了实现高效科学管理学生档案的目的,该系统还可以对学生的个人信息、课程信息以及试卷情况等等这一系列的信息进行整理和维护。学生在这个系统的帮助下也可以随意地浏览所需的资料,并且还支持下载以及打印功能,这对于学生来说无疑会有很大的帮助。而系统管理员对于班级、成绩、学生、教师、毕业设计选课、试卷、公告及留言信息等等可以进行统一管理。 (四)性能需求 在设计系统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全面,不仅需要考虑到现在系统的“标准性、安全性、兼容性、高效性、保密性、可维护性”,更加需要为以后系统的升级考虑,同时还需要注意系统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使用,所以系统还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功能即全面性、可靠性、安全性、兼容性、高效性、可维护性。 二、高职院校学生档案管理系统设计的关键技术和工具 (一)ASP技术 在这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社会大众对于信息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同时Web页面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增强了Web站点的功能性,供给大众使用的功能也在增多。从HTML、ClientScript到CGI,再由JAVA到ActiveX,Web页面设计一直在受到冲击,微软公司对之前的设计作分析讨论,从新出发,设想Web页面设计的真正目的,最后,设计出了Ac-tiveServerPages(ASP)来替代CGI(Com-monGatewayInterface,通用网关接口)的技术。 (二)ODBC技术 ODBC(开放数据库互连,OpenDat-aBaseConnectivity)是Microsoft公司开发的一套开放的数据库系统的应用程序接口规范,这样一来的话就可以更好的规范该软件可以使用的环境,在ODBC操作技术的开发进程中,最常使用到的就是ODBC接口、SQL语言,至于另外的一些操作的话可以借助数据库的一些相关驱动来帮助实现。这样一来的话就使得应用程序有着更加全面的功能。 (三)B/S模式 B/S模式已经采用了新型的MIS系统的平台模式,以WEB技术为模板共同完成对于系统的任务。B/S模式的客户端对于客户端的简化工作有着很大的帮助,不但可以免除许多的硬盘存储的问题,还可以保证整个网络系统的灵活性和简便性。B/S使得传统的MIS的功能有所扩大,其中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网上信息的工作,可以大大的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减少了人力和物力,提高了经济效应。 (四)SQLServer2005 SQLServer2005具备两种重要的特性,一方面能够以强大的数据库服务器进行有效地工作,另一方面,数据库引擎也可以用于本地的存储独立数据库中,进行数据的快捷运行和提高工作效率。 三、高职院校学生档案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 (一)系统模块设计 1.系统管理模块 系统管理模块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系统登录设计、用户账户管理、系统权限设置和系统维护功能。 2.学生信息模块 学校对学生资料都需要进行详细的登记,而这些重要的资料也是以后学生参加各项活动的基础,一定需要进行定时的维护。主要信息有学生的专业、学号等等。 3.学生成绩模块 在每个学期期末的时候都会将学生的成绩录入到系统中,以便于学生查找自己的成绩,对于考试没有提高的学生来说也可以尽早做好准备,报名参加补考,而老师要做的就是将成绩汇总到教务科。 4.公共管理模块 在这个模块中主要有留言管理、通告管理等等。如系统功能模块图1: (二)系统数据流程图 数据流图由以下元素组成:数据流(DataFlow),处理(Process),数据存储以及数据源。数据流(DataFlow):为有名称以及流向的数据,一般通过箭头表示。处理(Process):对已有的数据进行相关的处理,表示方式为矩形。输入的数据将指向已有的数据,输出的数据则指向相反的位置。数据存储:以文件方式或者通过数据库存储方式保存的数据,主要的表示方式也是借助于箭头。数据源以及数据终点:主要的作用就是为了表示数据的去向,在一般状况下只在起点或者在终点出现,它还可以被叫做外部实体。该系统数据流图如图2: (三)系统E-R图 数据库概念概念结构设计要建立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之上,然后设计出可以满足客户需要的实体,这样也可以为接下来的逻辑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所谓的E-R模型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建立实体之间的联系。在需求分析之后,便需要对不同的实体进行相关的考察,然后才能够发现其中所存在的联系。这样一来的话就能够的出实体之间是以1:N,M:N,或者是1:1。在此之后还需要进行一项工作,就是需要考察一个实体,两个实体,或者是多个实体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E-R图为实体-联系图,可以用来表示实体型的属性以及联系。这也是用来描述显示世界的概念模型。在E-R图中表示方法如下所示实体型:可以通过矩形来表示,在矩形内输入的实体名;属性:用椭圆表示,要将实体连接起来的话就需要用到属性。联系:用菱形来表示,可以在菱形内输入联系名,并且还可以和实体连接起来。与此同时在旁边标明联系的类型(1:1,1:n或m:n)。“学生档案管理系统”的全局ER模式:见学生档案管理系统的全局E-R图3 (四)数据库设计 在充分完成对学生管理系统的分析以及对数据流图、E-R图的研究之后就可以得出数据库的相关数据项以及相关数据结构。学生信息表见下表1:在该表中主要涉及到的有以下一些数据:学号、姓名、民族出生日期、家庭情况、入校成绩、进入学校的政治面貌、实际住址、相关专业、邮政编码等等类似的信息。不仅如此还需要收集学生家长的相关信息,其中就包括:父母亲的工作岗位、父母亲的具体职位、父母亲的文化程度、父母亲的具体联系方式。表名称标识:student 四、高职院校学生档案管理系统的实现 (一)系统管理模块的实现 (1)系统的登录设计 在登录设计的过程中,一般分为两个小的模块,分为管理者登录以及学生登录两种。管理者想要进入系统中的话,在登录界面需要先选择登录用户的类型,然后按照具体要求输入正确的用户名以及密码之后就可以进入系统。 (2)用户账户管理 系统的管理员一般可以凭借对用户的管理实现对新用户的注册,或者是删除等等相关操作。 (3)权限管理功能实现 在单击界面菜单之后,通过“用户管理- 权限管理”就可以进入权限管理界面,根据界面的提示先需要输入用户编号,之后可以借助界面中间的两个向左向右键,帮助选择权限,最后在操作基本完成之后只需要点击“确定”键即可完成全部操作。 (二)学生信息模块的实现 对于学生信息窗体来说,其功能就是可以对学生的信息进行一定的操作。只需要点击录入按钮,然后于光标所在地添加需要的信息。 (三)学生成绩管理模块的实现 学生成绩管理模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考试课程信息的设置,考试成绩查询,考试成绩录入及考试成绩的统计汇总等等。需要查询成绩的是时候可以通过进入系统的“成绩管理”然后点击“学生成绩查询”菜单项,然后就会出现一个对话框,我们可以依照需要查询的范围,输入需要的信息,就可以查询到所需要的成绩了。 (四)公告管理模块的实现 公告管理模块的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把最新的通知通过最快捷的方式传输给大家,这里使用到的工具有新闻编辑器。操作流程也并不复杂,只要管理员添加了公告信息,用户就可以很快看到。无论是老师或是管理员都可以对学生的留言进行恢复,但是不可以随意删除。高职院校档案管理系统可取代手工传递工作,可以代替人工进行许多繁杂的劳动,减少人工开支,节省资金,并且可大大提高信息量的取得,缩短信息处理周期,提高学生信息的利用率,为学校的工作效率带来了一个质的飞跃,还可以使敏感文档更加安全等等。 作者:王文惠江铃洪浩单位:九江职业技术学院 档案管理系统论文:电子政务档案管理系统安全研究 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作为电子政务系统中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发挥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它既要维护归档文件的原始性,也要保障所移交档案的可读性,这一定位决定了它具有不同于其他信息系统的安全需求。电子档案管理系统接收归档文件后,集中化的档案资源存量及其利用权限都有所改变,需要对具有复杂来源的档案进行真实性和长期性管理。面对归档、移交的流程需求,如何在异构环境中维持并兼顾档案安全与档案管理的连续性,是本刊连载电子政务系统中档案安全保障的基本问题。因此,只着眼于一般意义上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来探讨电子档案的安全保障问题,显然缺乏针对性。应该结合档案工作实际和管理流程,面向保管和利用,明晰安全需求,提出切实可行的安全保障措施。 1电子档案安全保障的主要内容 1.1电子档案安全保障的范畴 信息安全理论体系为电子档案安全保障搭建了技术视角的基本框架,但从实践情况看来,现有的安全保障体系还需与档案管理流程深度结合,否则,电子档案安全保障的特有需求容易被模糊和忽略。综观目前电子档案安全保障的相关研究,较为流行的观点是将电子档案安全目标归纳为保障信息的真实性、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1-2]以及可追究性、不可否认性、可控性[3]等。从根本上而言,在信息安全的大背景下,上述目标往往是共性的要求。不仅是档案管理系统,所有业务系统如办公自动化系统、人事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都以维护上述属性作为基本的安全保障目标。从流程上看,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具有特殊的管理定位与职责权限,除基础性安全保障以外,它还具有不同于其他业务系统的安全需求,这些特殊的专业性需求是档案界应予关注的重点。因此,我们认为,除了要关注共性要求之外,更关键的是要结合档案管理的特点和需求来探讨电子档案的安全保障问题。应当根据电子档案管理过程中的不同职能,有所侧重地明晰安全需求,赋予电子档案安全保障更加具体的内涵。在纸质档案管理中,一般将安全管理分为实体安全与信息安全。但由于档案信息内容与纸质载体相对稳定合一,档案实体安全实际表现为档案载体安全,二者在实践中几乎是等同的;信息安全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载体安全。因此,对于纸质档案而言,安全保障通常以档案载体安全管理为主,载体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档案的信息安全。电子档案信息内容与物理载体的可分离性,导致档案信息安全的管理需求较之以往有所不同,档案实体安全也不再等同于物理载体安全。对于电子档案安全管理而言,可以更为明确地区分出信息安全、实体安全和载体安全三个层面。其中,信息安全主要针对电子档案的信息内容而言,指电子档案内容不被泄露或违规扩散;实体安全主要指电子档案实体(包括电子档案及其元数据、凭证信息等)不被丢失、删改、损坏而导致不可读、不可用;载体安全则主要指电子档案存储载体和软硬件系统等运行环境稳定、存续,不被盗取、破坏,可以支持电子档案存储和读取。载体安全是实体安全和信息安全的基础前提,如果载体遭到破坏,也意味着档案实体会遭到损坏,信息安全则更无从谈起;但仅仅保障载体安全,并不等同于档案实体和信息内容得到妥善管理。比如,在电子档案管理系统运行良好的情况下,也会因人为误操作而删除电子档案,导致电子档案实体丢失;又或是在电子档案实体未遭损坏的情况下,档案信息内容被非法访问和拷贝,导致电子档案信息内容泄漏。因此,信息安全以实体安全为前提,实体安全又以载体安全为前提,电子档案管理应对三个层面的安全都予以重视。具体而言,无论是纸质档案还是电子档案管理,档案部门对于档案载体安全的管理主要都是通过制定保存管理策略来弥补技术本身固有的局限。因为载体的寿命在客观上是由技术发展的程度决定的,档案部门无法决定文件形成部门选用何种载体存储文件,档案部门的主要责任在于文件归档后为其提供稳定、防磁的库房环境,做好防盗、防损工作,并结合长期保存需求,选择适宜的载体与技术实施复制迁移。对于电子档案的信息安全与实体安全而言,其保障管理需求则有所不同。在信息安全方面,由于数字化信息内容易于复制和传播,对电子档案信息内容的利用控制不再依赖于载体安全来实现,相对于纸质条件而言具有更加独立的安全要求,因此需要在档案利用过程中加以控制。在实体安全方面,在档案保管过程中是对电子档案实体的真实性和长期可读性进行管理;在档案利用过程中则是维护电子档案原件的实体安全。据此,基于档案管理流程与需求的视角,我们将以档案保管和利用两个档案管理流程中的不同阶段为框架,将电子政务系统中的档案安全保障置于这一框架中,结合档案管理理论与实际的要求,对电子档案安全保障的管理策略与技术措施进行梳理与分析。 1.2理论层面的关注 电子档案安全保障实践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依赖于理论研究发挥更好的指导作用。从电子档案安全保障的影响因素看,首先,技术状况对电子档案安全具有很大影响,例如软硬件漏洞、病毒风险、黑客攻击、设备与系统风险等都会造成电子档案信息的损坏与丢失。其次,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共同影响着电子档案的安全,例如保管场所的条件、天灾人祸等因素。再次,一些管理问题如管理规范缺失、管理权限混乱、管理人员疏漏等都危及着电子档案的安全。[4]由于电子档案安全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电子档案安全保障需立足全方位进行规划与统筹。对此,许多学者提出从实体安全、软件安全、信息内容安全以及网络安全等多方面着手,[5]提倡通过建立安全保障体系来保障电子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完整性和可用性。[6-9]具体而言,包括对技术、管理与法规三方面进行完善。在技术方面,主要提倡自主研发管理系统,对归档电子档案采取杀毒、加密、隔离、备份等技术性保障措施;在管理方面,强调增强管理人员安全意识,完善管理与监督机制,加强专业人员培养等;在法规方面,要求从法律层面明确电子档案的凭证性,不断完善法规标准,以实现电子档案安全管理规范化。一些学者将整个安全体系分为应用层、系统层、网络层、物理层、管理层,根据不同层的安全需求提供管理与技术保障,以构建多层次的安全保障体系。[10]以信息安全的共性规律为基础,在应用于不同领域的安全保障体系之间,同一层次大体上都采取相同的安全保障措施。对于档案安全而言,还需进一步与实际需求紧密结合,才能构建与档案管理相契合的安全保障体系。除此之外,另一种视角是通过风险管理完善电子档案的安全保障。[11-12]信息的风险管理强调对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管理,包括完整的风险管理过程:风险管理计划的制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监控,从不同方面采取相应措施以应对可能发生的风险。从宏观上看,目前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的电子政务建设水平参差不齐,远未达到一体化、平均化的建设效果,具体的风险评估与管理需要因地制宜地规划和实施。从微观上看,基于风险管理的电子档案安全保障要求构建一个体系化的实施方案,风险的多样性和动态性也要求档案人员更加全面地掌握广泛的管理、技术、法规知识,总体的实现要求较高。因此,要达到理想的实践效果,还需结合实际进一步研究。主要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和风险管理视角出发的现有电子档案安全保障研究及其成果,已经在事实上为进一步深化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档案信息化实际情况,有必要从档案管理的视角出发,立足于档案管理流程以及档案部门的职责与实际要求,对电子档案安全保障需求进行梳理与分析,总结档案部门在安全管理中应予关注、亟待解决的基本问题,如档案部门应该如何透过档案安全保障需求选用适当技术,现有技术策略的实施依据和目的,以及档案安全管理策略与技术之间的关系等。 1.3实践工作的需求 档案管理具有自身的业务特点,除基础性的信息、系统与网络安全保障外,电子档案安全保障具有不同于其他电子政务业务系统的安全需求。第一,电子档案管理系统所存储的档案信息数据来源于其他业务系统,并要在规定时间、按照一定要求向档案馆移交,档案资源数据在异构系统间传递、交接,如何维持电子档案安全保障的连续性,同时满足档案管理的业务需要,是档案保管安全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第二,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中存储的数据相对集中而复杂,就档案利用而言,归档前,文件形成部门对文件具有完整的处理和利用权限;归档后,文件转化为档案,其管理权限则归档案部门所有,由档案部门管理档案利用权限,业务部门之间通过档案部门相互共享档案。这些变化相应地对利用权限的管理提出更多要求,如何确保电子档案实体安全和档案规范利用,是电子档案利用安全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可见,以信息安全保障的一般要求来指导电子档案安全保障的实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面向档案实践工作的需要,应当思考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与其他信息管理系统在安全保障上的区别,结合档案部门的管理职责与管理流程,提炼安全保障的核心目标以及相对而言更加突出的安全需求。 (1)档案保管安全的核心要求 本文所指的“档案保管”具有较为宽泛的内涵,主要指电子文件归档后、电子档案移交前对档案进行维护性保管的过程。电子档案的真实性与长期可读性是电子档案保管阶段安全保障最核心的要求,安全保护的根本目标是防止电子档案失真、失效、丢失、缺损、不可读。电子档案的真实性有两层涵义:一是电子文件的形成过程可靠,即形成过程被认可,具体要求包括发文与收文双方的合法身份得到确认,行文正当,并在可靠的文件系统中形成与传递;二是电子档案内容、背景和结构信息真实,具体要求包括上述三要素得到固化,并在传输、保管、迁移过程中继续保持原有的固化形式,信息完整,信息不被篡改。[13]从上述两个层面看,虽然文件阶段的真实性本刊连载不由档案部门决定,但档案真实性的维护却是档案部门的重要责任。电子档案的真实性程度来源于多项要求的叠加,满足要求项越多,其真实性程度就越高,即被认为具有更高的凭证性价值,以及更高的司法可采性。因此,我们认为,维护档案的真实性是电子档案保管过程中安全保障的一项根本目标。长期可读包括长期性与可读性两个方面:长期性意味着电子档案实体在长久的时间内不被损坏、丢失;可读性意味着电子档案信息内容在长久的时间内都可以被读取和解析。长期性与可读性应该统一为一体的保管要求,单一的长期性或可读性都无法满足档案管理与利用的需要。与传统档案管理相一致,长期可读性也与载体安全有着密切关系,物理载体的安全情况影响着电子档案的长期可读。电子档案长期可读性的其他影响因素还包括归档文件的格式和自然因素等,这些因素主要体现在档案保管工作中。电子档案管理系统肩负着将档案移交至档案馆的责任,因此,对于电子档案保管而言,保障电子档案长期可读是面向档案永久保存与未来利用的根本要求。 (2)档案利用安全的核心要求 电子档案利用过程中的安全保障,关键在于防止实体损害和越权利用,原件维护和利用控制是档案利用过程中的核心安全保障需求。在纸质档案管理中,为了防止损坏原件,在某种情况下会通过提供复制件的方式满足档案利用需要。对于电子档案管理而言,出于对电子档案实体的维护,同样可以采取副本利用的安全措施。所不同的是,基于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档案副本存储与利用面临更为复杂的情况。因为纸质档案的副本主要以复印件或缩微方式形成,副本利用对原件管理几乎不造成影响;而基于副本利用的电子档案安全保障则与电子档案原件管理模式具有密切关系。因此,电子档案原件维护是利用过程中安全保障的关键问题之一。电子档案利用需要通过权限控制来保障信息内容安全。在电子档案管理中,档案管理者与利用者之间增加了电子档案管理系统这一中间平台,使得档案利用权限必须通过系统平台加以控制和管理,这是电子档案利用与纸质档案利用的不同。除此之外,在电子政务环境下,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存储的档案资源集中而复杂,档案利用权限的管理问题更为突出,需要与传统利用审批制度相结合,从技术和管理上规范电子档案利用,这是电子档案利用与其他信息资源利用的不同。因此,电子档案的利用控制是档案利用安全保障的重要目标。我们认为,档案工作强调连贯性和流程性,安全保障的措施也具有连续性,然而某些安全保障要点在特定的管理环节中会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因此,我们提炼出重要的安全需求与根本的安全目标,并放置于档案保管和利用的流程背景下进行分析,旨在更好地结合档案管理实际进行探讨。 2电子档案保管阶段的安全保障 电子政务系统中的电子档案保管承接自业务系统的电子文件归档,并承担向档案馆移交的责任。这一阶段的安全保障以维护档案的真实性、长期可读性为核心目标,档案保管需采取专业性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手段,防止电子档案受损、失真、不可读,保障电子档案与归档时的状态一致。 2.1建立凭证信息,维护真实性 在归档环节,为保障管理权限交接和管理责任明晰,档案部门需对接收到的电子档案进行真实性确认;在后续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部门则需对文件归档时的真实性进行维护。[14-15]根据InterPARES的研究成果,档案部门保障电子档案真实性具有两层含义:一是能够证明电子档案归档时的可靠性得以维护,即档案来源身份与原始状态可证;二是能够证明电子档案保管链的完整性,即保管过程可追溯、可审计。[16-17]在理论层面,电子档案真实性的内涵实际包含了档案要素完整和档案内容可靠的要求;在实践层面,这种真实性则表现为电子档案具有凭证性作用。针对电子档案的真实性保障与真实性认定,档案界已经开展了多方面的探索。按照实施对象与保障目标的不同,目前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中主要的档案真实性保障策略可以归纳为三类: (1)使用数字签名、时间戳技术。这是信息安全保障中普遍使用的技术手段,是针对电子档案内容和来源(即档案实体)的真实性保障措施,其目的是确保电子档案内容无损、未篡改、非伪造。其基本原理都是利用了哈希(Hash)算法、数字摘要技术和非对称加密技术,通过第三方认证,用以确认电子档案状态如初、来源可信。本质上而言,时间戳是数字签名技术的另一种应用形式,可以证明某份数字文件在某一时间起就已存在。二者都满足我国《电子签名法》对于原件属性的要求,具有司法层面的可靠性。在技术上,二者都基于数字摘要对电子档案的真实性进行验证,但实现机制各有特点:基于PKI(公钥基础设施)体系的数字签名技术由档案形成者采用私钥加密自行签名,验证者向第三方认证机构(由国家授权的CA认证机构)求证;[18]可信时间戳技术则由第三方机构(国家授时中心建设的时间戳服务机构)采用私钥加密签名,包含时间戳的生成日期和时间,用户自行验证。[19]然而,数字签名技术被认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数字证书的有效期、私钥的安全性等问题使其难以满足电子档案管理的需求。[20]加入时间戳的数字签名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数字证书的有效性问题,使得电子档案在数字签名失效后仍具备原件属性。[21]对于电子档案真实性保障而言,它们在技术上通过加密算法来发挥作用,在机制上依赖于电子档案应用主体对第三方机构的信任,主要应用于电子档案真实性认定,属于确认性措施,并不能对电子档案受损、失真防范于未然。 (2)建立电子档案元数据管理机制。一般认为,完善的元数据记录有利于追溯电子档案的管理过程,从而确保档案管理过程的规范性。元数据管理机制旨在通过全面记录电子档案全生命周期来固化管理过程,形成连续、完整、可证的档案保管链,是针对档案管理过程采取的保障措施。电子档案元数据管理的核心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分类管理,即根据电子档案元数据的收集过程及其是否可变,区分静态元数据和动态元数据。[22]其中静态元数据指反映电子档案自然属性、来源与信息内容的元数据,一经著录不得更改;动态元数据指电子档案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元数据,随着管理过程的推进不断新增或更新。针对动态元数据,应该进行动态管理或实施跟踪。[23-24]二是元数据封装,根据电子档案元数据的分类,电子档案及其元数据的封装方式可以采取不同策略,既可以按照电子档案生命周期进行多次封装,每次封装纳入不同的元数据;[25]也可以只封装与电子档案真实性有关的元数据。[26] (3)构建复合型电子档案身份标识。综合上述基础技术与策略,档案界提出利用非对称加密算法为电子档案构建唯一的凭证性身份标识。相较而言,构建复合型的电子档案身份标识是一种综合的真实性安全保障策略,基本涵盖了电子档案实体与管理过程的保障需求。这一策略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特定的语义算法,抽取电子档案的来源性元数据(“有效元数据集”)进行计算,生成电子档案的凭证性编码,并与相应的元数据集、来源单位及其数字签名共同构成一个电子档案凭证(“电子档案身份证”),通过凭证库管理机制实现电子档案身份的验证。[27]凭证信息可以在电子文件归档时就生成,便于在后续的保管与利用过程中进行验证,并为档案移交奠定基础。本质上,构建电子档案身份标识是综合了数字签名技术、语义算法、元数据管理等手段的复合型策略,其实现机理与数字摘要技术相似,并且因纳入凭证库管理机制而更加具有可靠性。然而,电子档案凭证信息本身的长期保存仍然是有待解决的问题。[28]综上,在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中,电子档案真实性的保障措施主要针对档案实体和管理过程两个方面制定,这与档案部门对真实性保障的两个职责相对应,即确保档案来源身份与原始状态可证,以及保管过程可追溯、可审计。在保障策略方面,前者离不开基于PKI体系的数字签名技术及其实现原理,后者则离不开元数据管理。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从业务系统接收电子档案,来自业务部门的数字签名与原生元数据都必须受到保护和一定程度的固化,从而明确电子文件归档前后的状态与责任。在档案保管过程中,通过对数字签名、元数据与档案本体的封装与再签名,集成并关联电子档案的凭证要素,建立起连续可溯的档案保管链。从管理层面上看,现有的电子档案真实性保障策略强调档案保管过程与责任主体密切关联,并纳入第三方机构来巩固这种保管责任的可溯性与可靠性;从技术层面上看,现有策略实质上将电子档案“中心化”,即强调采用多种方法形成电子档案的附属性、凭证性信息,利用凭证信息支撑电子档案的真实性,并通过比对凭证信息来证明电子档案真实可靠。因此,在电子政务系统环境下,电子档案真实性保障的关键在于凭证信息的管理与维护。 2.2完善档案封装,确保长期可读 保障电子档案长期可读是一项连续性的工作,从电子文件归档开始便要对其采取措施。对于电子档案管理系统而言,保障电子档案长期可读的主要任务是对电子档案实体进行一定的处理,使之满足长期可读的格式和存储要求,维持电子档案的可读性,防止其丢失、失效,这是提供档案服务利用、向档案馆移交和延续至永久保存的前提。OAIS模型是目前电子档案长期保存普遍使用的基本策略,它所描述的功能模型、信息对象与信息包结构模型、本刊连载信息包转换过程、迁移模型都是现有长期保管策略的主要依据。具体而言,保障电子档案长期可读是要确保电子档案在长期甚至永久的保管时间内可以被读取,并可以被理解。目前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中主要的档案长期可读保障策略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类: (1)格式管理。格式管理是针对电子档案实体数据的一种基础性保障策略,通过对电子档案进行标准化、可持续的管理,防止电子档案因保管环境的变化而受损,导致无法读取、无法理解。一般认为,长期保存格式应当具有开放性、标准性和稳定性;[29]在实践层面,行业标准《DA/T47-2009版式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需求》更加具体地明确了长期保存格式应当满足的11点要求,包括格式开放、不绑定软硬件、文件自包含、格式自描述、显示一致性、持续可解释、稳健、可转换、利于存储、支持技术认证机制和易于利用。[30]围绕电子档案的长期保存格式,主要的保障策略包括格式注册和格式转换。格式注册主要是记录电子档案格式的描述信息和软硬件要求等,以便于对电子档案进行解析和恢复。[31]格式转换则是将电子文件或电子档案统一转换成有利于长期保存的标准格式,[32]这种转换包含两种情况:一是电子文件归档时的格式固化,如将文件固化为PDF版式文件;二是电子档案信息包的格式转换,如OAIS模型下提交信息包转换为归档信息包。对于电子档案管理系统而言,格式转换往往通过标准规范、统一接口或专门的格式转换平台实现。 (2)基于封装包的数字迁移。这是针对电子档案实体数据及其运行环境的保障策略,目的是使电子档案够稳定地应对长期保管中可能面临的环境条件变化。一方面,采用开放性描述语言对电子档案及其元数据进行描述和封装可以保障电子档案信息内容在长时间内稳定、可解析。OAIS模型认为,要达到信息长期保存的目的,必须要存储比数字对象内容更多的其他信息要素(元数据等),[33]因此,电子档案应该以封装信息包的形式保管和提供利用。《DA/T48-2009基于XML的电子文件封装规范》中规定的基于XML的VEO结构封装包能够满足资源自包含、自描述、自证明的长期保存要求,[34]是目前普遍应用于电子政务环境中的档案保管策略。另一方面,数字迁移是指在必要的情况下将电子档案从某一软硬件环境向另一种软硬件环境转移的过程。OAIS模型中的数字迁移是基于电子档案封装包进行的,包括更新(refreshment)、复制(replication)、重新封装(repackaging)、转化(trans-formation)4种具体方式,其中后两者会改变比特序列,前两者则不会,后两者还可能涉及电子档案存储格式转换。[35]“迁移是对付技术过时的最佳良策,它应是数字资料完成定期转换的一系列有组织的工作,包括维护数字对象的真实性、用户的再检索、显示与其他利用的能力。”实践也表明,迁移是目前维护电子档案长期可读的最佳方法。[36]对于电子政务系统中的档案保管而言,电子档案长期可读性的保障措施主要针对电子档案实体和运行保存环境两个方面制定。从现有的相关保障策略看,一方面,电子档案的存储格式和存储形式必须满足开放性、不依赖软硬件环境、可解析等要求;另一方面,对电子档案存储软硬件环境和平台的管理也是必须的,这种管理主要体现在为电子档案选择稳定性高、依赖性低的保管载体和运行环境,并在必要时候开展基于档案封装包的迁移,这与纸质条件下为纸质档案构建安全保管环境的做法相同。在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中,现有的电子档案长期可读性保障措施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在管理层面强调电子档案数据结构与信息描述的标准化,维持对保存环境较低的依赖性,并要求保存环境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二是在技术层面,其基本理念是将电子档案及其元数据要素“解构重组”,从而形成易于解析的电子档案封装包,并通过适当的转移维持档案的保存与运行条件。因此,在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中,档案长期可读性保障的关键在于解决电子档案及其元数据集成封装与拆封解析的稳定性、独立性(即不依赖软硬件环境)。 2.3电子档案保管阶段的安全保障要点 对于电子政务系统中的档案保管而言,真实性与长期可读性是安全保障的双重目标,针对二者的策略也应该相互支撑,形成协同一致、自成一体的档案安全保管方案。然而,目前所采取的保障措施和提倡的保障策略难以很好地兼顾真实性和长期可读的双重要求,甚至在具体策略之间具有目前未能解决的矛盾,导致电子档案保管的安全保障工作难以高效开展。电子档案真实性与长期保存面对电子档案实体、凭证信息和档案保管过程记录三类对象。后两者相对于档案实体而言都属于冗余信息。电子档案实体本身的长期可读可以通过格式管理、规范化封装以及数字迁移得到较好解决,而凭证信息和保管过程记录则增加了长期保存策略实施的复杂性。对于上述三类对象,是否应当实施统一的对象化管理,以及如何进行管理是解决电子档案“长期真实性”保障需要考虑的问题。从目前主要的真实性和长期可读性保障策略看,较为突出的矛盾有以下两点: (1)凭证信息的应用与长期保存之间的矛盾 无论是数字签名、时间戳还是电子档案身份标识,这些措施中所使用的技术背后都有较为复杂的实现机制,离不开第三方机构提供的信任认证。由于这些技术的应用本不是以长期保存为目标,因此并不能保证具备长期生效的能力。具体而言,电子档案真实性的根本在于信任,档案保管的长期性则要求维持这种信任。在真实性方面,现有策略中,电子档案真实性保障的关键依赖于凭证信息;在长期可读方面,最为理想的策略则要求档案信息数据不依赖于特定的软硬件,能够做到自我解析。然而问题在于,目前凭证信息的外部验证机制难以达到长期保存对于电子档案信息数据“独立性”的要求,因而难以做到长期保存和长期有效。一方面,在目前普遍应用的基于PKI体系的数字签名技术中,离不开以数字证书为基础的公钥信任,而数字证书具有时效性,数字证书过期失效意味着数字签名无法被认证。尽管增加使用时间戳可以证明数字签名在证书过期之前是有效的,弥补了数字证书时效性的局限,同时可以证明电子档案未被篡改。但数字签名和时间戳的应用是零散性的,即每一个责任主体在执行一项重要行为后,如在归档、鉴定、处置、移交等环节,可能都需要使用数字签名和时间戳。因此,在电子档案的保管过程中,为了明确责任主体和形成完整保管链,可能会形成多个数字签名与时间戳,电子档案会具有多个形成于不同主体和不同时间的凭证信息。如何对多套凭证信息进行管理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电子档案身份标识的特点在于,标识作为凭证信息具有唯一性,可用于电子档案原始内容的反复验证,并主要通过元数据分类管理来实现保管过程的记录。[37]但电子档案身份标识的长期保存以及管理性元数据的封装问题仍然有待进一步解决。 (2)元数据更新与档案封装之间的矛盾 在电子档案管理过程中,为了确保档案保管链完整,管理性的动态元数据需要被不断添加到电子档案元数据中,而电子档案长期可读的策略主张将电子档案及其元数据进行封装。因此,如果需要对电子档案元数据进行整体封装,元数据更新会使得档案信息包面临反复封装。协调电子档案真实性与长期可读性的保障需求,需要进一步完善元数据管理与封装方案。实际上,电子档案长期可读所要求的可解析性主要是针对档案内容和自然属性元数据而言的。从微观层面上看,目前的电子档案元数据项目纷繁复杂,实践中并非所有元数据都具有长期保存的必要性。因此,一方面,对电子档案元数据进行区别分类是必要的,应该明确不同元数据对于真实性管理和长期可读的作用,据此优化电子档案的信息封装方式与长期保存方法。另一方面,还应进一步完善电子档案的封装方式,在元数据管理的基础上,寻求满足元数据更新需求的封装方法,兼顾基于元数据的真实性管理和基于封装的长期保存要求。在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中,电子档案保管阶段主要存在真实性与长期可读性保障需求难以协调的问题,导致电子档案的安全保障仍然面临许多内在的漏洞和风险。要真正实现电子档案的“长期真实性”保管,应进一步明确电子档案实体、凭证信息和保管过程元数据三类对象的保存与应用需求,兼顾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移交的现实需要,完善保管阶段的安全保障策略。 3电子档案利用阶段的安全保障 电子档案复制传递的高保真性、信息与载体的可分离性等特点,在给档案管理者和利用者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存在容易泄密、复制、扩散和损坏等安全隐患。因此,在电子档案提供利用的过程中,既要保护档案原件不受损坏,也要控制档案信息的利用范围,防止泄密。 3.1副本利用,保障实体安全 在纸质条件下,对于一个档案室而言,要形成一套完整的、同质载体的纸质档案副本,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这样做意味着要建立一个与已有室藏规模相当的库房,并且需要投入大量时间进行复制,时间、管理与经费的投入几乎都是翻倍的。但对于电子档案管理系统而言,形成一套完整的电子档案副本则相对容易许多。《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等法规标准中都要求,区别于封存保管的电子档案,应拷贝形成一套电子档案专门提供查阅利用。考虑到业务部门对电子档案的经常性利用多以查阅信息解决问题为主要目的,相对而言对其凭证性要求并不突出,为了避免电子档案原件在利用过程中遭到损坏或篡改,可以抽取电子档案内容信息形成电子档案副本以供查询和利用。电子档案副本的内容与电子档案完全一致,可以满足业务部门一般的信息利用需求。[38]在生成电子档案副本以供利用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方式。第一种是在归档时,系统自动抽取电子档案内容信息形成一份电子档案副本并加以保管,在查询与利用时直接调取电子档案副本。采用这种方式,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中可以建立单独的利用数据库,用以存放所有电子档案副本,电子档案原件及其元数据则打包封存于保存数据库中,两个数据库分开管理。在进行档案编研、提供利用等活动时只需调取利用数据库中的档案副本,有利于维护档案实体安全。电子档案被移交到档案馆之后,电子档案副本仍然可以保留在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中,以备提供日常利用。第二种是在利用者发出档案利用请求时,系统根据请求自动抽取相应的电子档案生成副本后提供利用,利用结束之后,电子档案副本被自动清除,这种方式被称为根据利用需求“动态打包”。这种方式可以大大节省系统的存储空间,节省存储成本,但对系统性能要求较高。综合而言,第一种方式要求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具有较大的存储空间,但对于当下还未真正与数字档案馆实现互联互通的电子档案管理系统而言,可以相对完整地保留本单位形成的档案信息资源,为前端业务部门的档案利用提供便利。在真正实现了数字档案室与数字档案馆互联互通的情况下,电子档案移交到数字档案馆后,前端业务部门利用电子档案时可以直接从数字档案馆获取,此时数字档案室也无需再保留已移交的电子档案副本了,这将极大地节省数字档案室的系统存储空间与成本,大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3.2三权分立,保障信息安全 针对电子档案的利用,要求电子档案能够在档案管理系统中安全运行和流转,保证合法用户的合理使用以及禁止非法用户的访问,使电子档案信息免遭破坏、更改或非法拷贝等。[39]要实现利用过程的安全保障,就要确保访问合法、利用合理、全程记录。具体而言,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划分访问与利用权限,通过访问控制技术避免权限扩散;[40]二是控制利用行为,通过文件保护技术、版权保护技术等控制用户对电子档案内容的非法篡改、传播、伪造、侵权等不合理利用行为;[41]三是对电子档案利用全过程实行跟踪记录,利用审计跟踪技术进行全程监控,提供事后对非法行为的追溯回查。[42]这三点要求实质上对应了利用系统中的三个角色———系统管理员、安全管理员和安全审计员。依据国家保密标准BMB20-2007《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分级保护管理规范》的有关规定,电子档案利用系统应该配备系统管理员、安全管理员和安全审计员三类安全保密管理人员,分别负责系统运行、安全管理和安全审计工作。三类人员之间相互独立、相互制约,实现三权分立,以保障电子档案利用系统的安全。[43](1)系统管理员系统管理员负责对访问利用的角色和用户进行设置。具体而言,系统管理员根据本单位情况,设置相应的用户角色,指定其功能权限,即为不同的利用者创建不同的利用账号。利用者根据所分配的账号登录电子档案利用系统进行查询与利用。(2)安全管理员安全管理员负责对角色和用户进行授权,将角色权限与数据对象关联起来,并进行数据的备份。具体而言,即根据用户角色的权限,配置其所能操作的相应数据对象。当利用者发起查询与利用操作时,系统自动根据利用者的身份及其所匹配的权限级别返回结果,不在利用者的权限范围内的信息内容则不予显示。同时,可以利用数字水印、网页控件技术等,对电子档案的浏览权限、打印权限、下载权限等分别进行严格的控制,[44]做到定点———只能在某台机器上打开,定人———只能由某个用户使用自己的口令打开,定时———只能在固定的时间段内打开,定次———只能打开固定的次数。同时,还可以实行防复制、防下载、防打印等。[45](3)安全审计员安全审计员负责全程审计跟踪电子档案利用过程。具体而言,一是对系统管理员和安全管理员的行为进行审计跟踪,确认系统管理员和安全管理员的操作行为合法、合规;二是对安全管理活动的相关信息进行识别、记录、存储和分析,记录、存储用户的利用行为,并对恶意攻击行为进行识别和处理,及时发现和阻止各种来自外部的非法入侵行为以及内部用户的非授权活动。档案利用系统中三类管理员与利用流程的对应关系如图1所示。 3.3全程记录,维护元数据完整 ISO23081-2中指出,档案管理元数据必须具备:(1)档案本身的元数据;(2)业务规则或政策及授权元数据;(3)责任者元数据;(4)业务活动或过程元数据;(5)档案管理过程元数据;(6)有关元数据的元数据。[46]凡是用来描述电子档案管理的元数据,没有全部覆盖以上范围者,对于电子档案管理的描述是欠缺完整的。[47]在副本利用方式下,电子档案副本的形成、利用和管理是档案利用过程元数据积累的主要来源,尽管这些元数据围绕电子档案副本而形成,但却是电子档案利用过程的重要记录,应该与电子档案原件关联,作为电子档案利用情况的全程记录。具体而言,一方面,在生成电子档案副本的过程中,涉及责任主体和复制过程的相关信息十分重要,需要被保存下来,具体包括:档案复制的日期及责任人,从生成者那里获得的档案与由保管者产生的拷贝之间的关系,复制过程对其形式内容、可存取性及使用的影响等。另一方面,在副本的利用与管理过程中,所积累的元数据和档案管理过程的元数据一起,共同组成电子档案管理系统(档案室)阶段的管理过程元数据。也就是说,业务部门在利用档案副本时会积累各种利用信息,档案部门在管理档案副本时也会积累各种保管信息,针对档案副本形成的这些记录需要被妥善保管,作为电子档案利用与副本管理的元数据。这部分元数据主要包括利用权限、密级划分、利用对象、利用时间、利用频率等信息,它们以动态元数据的形式积累,反映了电子档案的利用情况,可以为后续电子档案的管理与利用提供依据。除此之外,电子档案副本管理中产生的利用日志元数据,与电子档案管理过程中产生的管理日志元数据一样,[48]都是电子档案“从其生成时就已遭受的各种变化的信息”,[49]应该得到妥善保管。在电子档案移交给档案馆时,副本管理的利用日志元数据可以与电子档案封装包关联,提供给档案馆以作参考,辅助管理。 3.4电子档案利用阶段的安全保障要点 在电子档案利用的过程中,应该保护档案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并确保涉密档案信息不受侵害。[50]具体到电子档案的管理中,其核心要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1)保护电子档案实体与信息安全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作为档案流动的“中部枢纽”,确保所接收的档案完整、真实、可用是基本的业务要求,有此基础,才能为前端业务部门提供真实有效的档案信息资源,并为后端档案馆输送真实、完整的档案。因此,在提供利用的过程中,仍然应该把确保电子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安全性作为第一要务。这就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保证电子档案实体安全,使其不被破坏、不被丢失;二是保证电子档案信息安全,使其不被越权利用、不被违规扩散。同时,通过全程审计跟踪记录用户的利用行为、系统管理员的操作行为,作为工作查证的依据,以供事后审核。目前在具体的操作中,提供电子档案副本利用,可以确保电子档案的实体安全。在档案信息安全方面,则可以通过利用系统三权分立监管档案利用行为,从授权登录、利用过程到全程审计对用户的利用行为进行监控;结合使用身份认证、审计跟踪、文件保护、数字水印等技术,可以防止档案信息的越权利用;还需根据利用者的利用请求与权限情况,只将权限范围内允许的档案信息打包传输到终端予以显示,并严格监控其利用行为。(2)保存完整的元数据加拿大律师肯•萨斯认为:“电子档案成为证据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记录或存储电子档案的系统的完整性,二是电子档案的真实性,三是电子档案是在通常的、正常的业务过程中产生、处理和保存的。”[51]简单地说,就是要注重系统、电子档案、形成过程这三个要素。[52]在电子档案提供利用的过程中,保存利用过程中的元数据,记录电子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者、利用时间、利用频率等具体的利用过程信息,一方面可以对电子档案信息安全进行跟踪记录,以备查考;另一方面也能够为移交进馆之后的电子档案管理活动提供参考依据。在电子档案提供利用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参考纸质档案利用的安全保障对策:一是副本利用,纸质档案利用在不要求凭证性的情况下会提供复制件以满足一般的信息利用需求;在电子档案利用中,则可以抽取电子档案的内容信息形成电子档案副本以供查询和利用,维护电子档案原件实体。二是完整的元数据记录,纸质档案利用中使用档案利用登记表用以记录档案的利用情况;在电子档案利用中,则需要对电子档案副本的利用过程进行全程审计跟踪,并保存利用过程的元数据。除此之外,与纸质档案管理所不同的一点在于,在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中,需要以安全管理的三权分立为基础来实现电子档案的利用控制,设置系统管理员、安全管理员和安全审计员三类角色,对其安全管理权限进行互相制约,以保证从用户授权登录、查询利用和全程监督审查的整个利用过程都处于可控范围内,防止对档案信息资源的越权获取、越权使用。 4电子档案管理全流程的支撑性安全保障 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离不开面向档案管理全流程的支撑性安全保障措施,用以巩固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安全管理。贯穿于档案管理全流程的支撑性安全保障措施主要包括四性检验和档案备份,二者与保管和利用中的阶段性保障策略相辅相成,在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中共同保障电子档案安全可控。 4.1四性检验,实现档案质量跟踪 确保电子档案真实、完整、可用、安全是电子档案管理的核心要求。《电子文件管理暂行办法》和《电子档案移交与接收办法》分别要求,在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移交时,应对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真实性(也称“准确性”)、完整性、可用性、安全性进行检测,这四点要求统称为电子档案“四性”。就其实质内容而言,实践中的四性检验等同于档案管理理论上的技术鉴定,贯穿于档案管理全流程。四性检验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控制档案质量,在归档、移交等工作中,以及在需要对电子档案进行迁移、格式转换或传输的情况下,都意味着存储状态、存储系统和管理环境将发生变化,对档案进行四性检验可以使档案接收方或新的保管环境掌握档案质量情况,对于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档案,可以及时采取措施保障档案安全可控,避免档案质量的进一步损害;二是明晰交接责任,归档和移交都意味着档案管理责任主体将发生变化,规范化的四性检验可以避免缺损档案处理中的主体模糊,有利于明确处置职责,及时维护档案安全。对于电子政务系统中的档案管理而言,贯穿管理全程的四性检验实质上是以动态的形式保障电子档案安全。具体来说,真实性检验要求档案目录信息、内容信息及相关数据信息准确,及数据包规范;完整性检验要求数量和数据两个方面的完整;可用性检验要求数据、内容可读,以及软硬件环境满足长期保存需求;安全性检验则要求档案安全标识规范,并要进行病毒检测、漏洞筛查等。四性检验在电子档案整个生命周期中具有不同的应用需求,在不同情况下,四性检验的侧重点也有所区别。在具体操作中,可以根据管理主体和保管环境是否变化,通过检验功能组配,选择必要的检验项目,达到情境化、高效率的检验效果。在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中,主要的四性检验节点有三个,分别是文件归档、档案保管与档案移交。在文件归档和档案移交阶段,因管理主体和保管环境都将发生变化,要对电子档案进行全面的四性检验。在档案保管过程中,一方面,应着重开展周期性的真实性、可用性检验,防止档案被更改、不可读;另一方面,在档案利用、档案迁移等情况下,则应该着重开展完整性、安全性检验,防止档案缺损或感染病毒。四性检验具有零散性的特点,在档案管理全流程中,应该根据具体环节中档案内容、档案载体、系统环境、管理主体变化情况,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检验内容,并及时执行检验。四性检验也具有系统性的特点,在档案管理全流程中,不同环节的四性检验具有不同的侧重点,与不同阶段的档案管理工作需求相契合,可以对电子档案全生命周期的质量控制进行全程保障。 4.2档案备份,提供档案全程保障 数据备份是信息安全保障重要的支撑性措施,在检验性、确认性安全措施的基础上,数据备份可及时、有效地弥补数据缺损、数据失真和数据丢失等漏洞,甚至在面临自然灾害、系统故障等情况时,也可以通过备份数据的恢复重建信息资源。在传统档案管理中,异质、异地备份是档案安全保障的重要措施,对电子政务系统中的档案管理而言同样如此。所不同的是,电子档案备份不再仅以支持灾难预案为目的,而更加突出档案保管、档案利用等环节的安全需求,以为电子档案管理全流程“护航”为目的。电子档案备份应伴随电子档案全生命周期而存在,与数字迁移、副本利用、四性检验等措施相结合,构建更为稳固的电子档案安全保障。电子档案备份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战略规划方面,《2006-2020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关于建设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要求中明确应重视备份建设;2009年全国档案工作会议以及2009年、2010年全国局馆长会议都强调档案安全备份的重要性,提出对电子档案实行异质、异地备份。在法规标准方面,《电子文件管理暂行办法》、《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18894-2002)、《CAD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归档与档案管理要求》(GB/T17678.1-1999),都明确电子档案管理应建立备份,要求电子档案实行三套保管,一套封存保管,一套提供利用,一套异地保存。目前,以电子档案安全保管为目的的备份主要采取异质、异地备份相结合的策略;以电子档案安全利用为目的,则主要采取异质备份策略。电子档案异地备份的实施策略与传统条件下大体相同。对于电子档案异质备份而言,从备份介质上看,包括磁盘阵列、磁带机、光盘、硬盘等多种设备,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加以选择。然而,最为理想的做法是,对于适宜长期保存的载体,应对电子档案进行同质、异地备份,这将更有利于电子档案保真。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中的档案备份与档案馆备份措施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明确。 在传统纸质档案管理中,档案备份并不是机关档案室的主要工作内容,备份工作主要由档案馆承担。在电子档案管理中,由于电子档案具有数字化信息的不稳定性特点,出于基本的信息安全考量,在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中也需要对电子档案进行备份。与传统纸质档案管理相比,电子档案的备份工作应该提前到归档后的档案保管阶段,并且备份应随电子档案一同移交至档案馆。在档案室与档案馆之间,电子档案的备份工作应该具有连续性。首先,电子档案管理系统需要进行档案备份,这是计算机网络与信息系统管理条件下的基本要求,同时国家《数字档案室建设指南》中也作了明确建议,因此电子档案管理系统进行电子档案备份是电子档案管理的基础性需要。其次,在实际工作中,一些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在向档案馆进行电子档案移交时,往往是异质多载体、多套移交,在本质上已经实现了电子档案及其备份的同时移交。再次,通过调研得知,对于档案馆而言,馆藏电子档案的数量往往是数百T级别甚至更大,完全由档案馆承担从无至有的电子档案备份,其工作量是巨大的,进行一次省级综合档案馆馆藏的完全备份有时需要一个月甚至更久。因此,基于高效率、集约化以及安全保障管理的综合考量,我们认为,应当在电子文件归档后,对电子档案进行备份,并在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内,实行科学的备份机制;在向档案馆移交电子档案时,一并移交经过周期性维护的备份档案,以及备份管理的日志记录等。这不仅有利于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开展规范化的备份管理,在电子档案交接后,也有利于档案馆对备份档案开展连续性管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备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档案馆的工作效率。电子档案的四性检验与档案备份对于电子档案管理全流程的安全保障具有支撑性作用。保管与利用阶段的安全保障措施侧重对电子档案进行阶段性的直接保护和监管,而支撑性的安全保障措施则贯穿于电子档案管理全程,提供面向全流程的保障。四性检验作为综合性的检测措施,可以实现档案质量的跟踪,并为管理结点与交接环节提供基础而必要的安全保障;档案备份则可以切实起到电子档案的安全保障作用,尤其在发现档案数据缺损或丢失时,完善的备份恢复机制是目前保障档案实体安全的最佳对策。 5结语 研究档案信息安全保障问题,是解决电子档案“保得住”的关键,是开展档案资源整合与利用、联通与共享、移交与长期保存等后续工作的重要前提。电子档案管理的安全保障应该在信息安全的基础上,结合档案管理的流程特点与业务需求,提炼安全保障的关键要点,寻求更加契合档案管理实际的安全保障对策。本文以电子政务系统中的档案保管与利用为框架,分别对这两个阶段以及电子档案管理全流程的支撑性安全保障策略与要点进行了梳理和分析。电子档案的安全保障应当具有连贯性,并与管理流程紧密结合。综合而言,电子档案保管阶段应关注凭证信息的长期保存以及档案封装方式,协调真实性与长期可读性的保障要求;电子档案利用阶段应关注电子档案的副本利用及其元数据的管理;对于电子档案管理全流程而言,则应关注四性检验的实施方案,以及电子档案管理系统进行电子档案备份及其移交的模式与方法。虽然不同的电子档案管理系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安全保障策略,但基于共性的档案管理流程,梳理共性的安全保障需求与要点,可以充实档案安全保障的实际内容,从而更好地有的放矢,根据实际需求选用适宜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完善电子档案系统中的档案管理安全保障。 作者:陈永生 苏焕宁 杨茜茜 侯衡 单位: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大数据研究院 / 档案科学技术研究院 档案管理系统论文:档案管理系统晶体模型构建研究 1引言 知识与信息正经历着由稀缺到爆炸的过程,知识管理的方式与模式也日益多样化,但是无论采用哪一种管理方式,知识管理都要以信息和数据为前提,因此存储信息和知识的档案库和档案管理系统便成为了知识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利用好档案管理系统、协调好知识管理与档案管理的关系,是知识管理成功实施的重要保障[1]。企业知识管理的核心就是有效管理企业的知识资产,打造一个学习创新的环境,而当今企业大多设立独立的研发中心,成为“产学研”相结合的科研基地,这些机构拥有庞大的科技情报与档案资源,并且在每一道生产和研发工序中均具备有价值的信息、经验等知识产生的条件,能否有效完整收集这一系列知识,增进科研知识的积累,是知识组织、知识评价以及知识服务的重要基础[2]。企业的知识只有紧紧围绕业务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置于场景中的档案、知识才能更好地为企业提供信息支持。 2基于晶体模型的场景式知识管理模式概述 知识管理自提出以来,不少学者和企业管理者就知识管理如何实践,进行怎样具体的操作模式等提出了诸多想法,1999年哈佛大学教授Hansen和Nohria在研究了大量美国企业知识管理实践的基础上根据行业类型及采取的技术含量将企业的知识管理模式分为编码管理模式(Codificationmode)和人物化管理模式(Personalizationmode)[3]。这两种模式被奉为知识管理实践的经典模式,但是这两种模式都只能顾及一个方面,前者注重技术,后者注重内容,虽然二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就,但是仍有相对的局限。笔者结合自身企业的实践过程,引入了化学中的晶体模型,总结出了一套场景式的知识管理模式。 2.1构建理念 企业的业务沟通与知识管理等诸多活动都可以细分为每个人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具体讲就是某个人在某一时间和地点,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经验、素养、人脉等知识处理某一具体事情的过程。我们将这种针对具体业务应用的“因时因地,因人因事”的知识管理方式称之为场景式知识管理(Scenario-basedKnowledgeManagement)。在天时、地利、人和、事件的情境中,将知识融入到业务的每个环节,通过知识和业务的“化学反应”促进业务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进一步实现知识的再创造。在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知识、工具和方法的集合犹如一颗颗璀璨的知识晶格(KnowledgeLattice),每个知识晶格相互关联,彼此相通,从而形成类似于晶体模型的知识体系(见图1,图2)。通过对该知识体系的管理达到业务发展和知识螺旋创造的双赢效果。笔者将这种知识管理模式称为基于晶体模型的场景式知识管理模式。在这个水晶体中,若每个晶格都能够做到自我反应、自我管理、自我学习及自我适应,整个组织必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战斗力。知识的晶格将散落分布在各个业务中,与业务紧密契合。 2.2构建体系 基于晶体模式的场景式知识管理模式的建设目的在于形成企业2.0知识协同及决策支持系统KDS大平台,要将各个应用系统的操作界面通过知识门户平台进行整合,统一设计,统一实现。使操作界面清晰、美观、干净、直观、前后操作连贯。其中以数据获取和数据整合为核心,通过对各类现有应用系统中信息和数据资源的全面、有机整合来为综合业务提供协同服务。具体而言,从企业自身和企业对外两个角度出发,包含企业自身发展层面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HRS)、资源规划管理系统(ERP)和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LM)为轴线,企业对外层面则以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为轴线,形成平面轴的业务体系主体架构,另外在这个轴面上将企业具体的模块融合在一起,包含情报管理、创意管理、实践社区等等晶格模块。 3基于晶体模型的场景式知识管理 模式下的档案管理系统构建如前所述,基于晶体模型的场景式知识管理模式下的档案管理系统是业务原始记录的管理平台,是一个完整的“晶格”,也是在知识管理模式下的一个独立板块,其中包含有文书档案库、会计档案库、人力资源档案库、图书资料库、竞争情报库以及科技档案库。而科技档案库是档案管理系统板块中的重点和主要构成要素,也是档案管理系统构建中的主要支撑。科研院所的科技档案资源,是在生产、研发过程中形成的科技档案材料,如何集中有效管理便于迅速转化为知识的科技档案材料,是知识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4]。因此,从构建档案管理系统入手,逐步融入到知识管理的层次,是管理科技档案资源、发挥科技档案效用的初衷。 3.1建设理念 科技档案的管理必须要科学化、标准化,以满足不断发展的信息化需求,必须按照“归档齐全完整,整理规范有序,保管集中安全,提供利用快捷准确”的原则和要求,对于科技档案资源要积极推动科技档案管理向电子化管理转型,并致力于建设、推广、完善研究院科技档案管理信息系统。档案管理系统的建设内容主要应为基础设施、档案管理系统平台、数据库、标准规范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和运行管理机制六大内容。通过从硬件到软件的建设,实现档案工作管理规范化、资源数字化、服务网络化,建成一批满足科研、生产、经营、管理及发展需要的档案管理系统,最终建立覆盖全业务、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档案管理系统集群。同时,在确保档案管理系统运行稳定的同时,建立档案门类齐全、多种载体类型,集档案信息资源的收、管、整、用多功能于一体的网络平台,不仅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利用与共享,而且科学、标准、规范管理各种类型的电子文件,并保证其原始、真实、完整和长期可读的属性。 3.2目标需求 3.2.1构建档案信息库,确保数据实时存取。我们拟建的目标档案资源库应包含载体形式为文字、视频、图形、图像的电子文件,不仅涵盖已归档的档案信息资源,而且进一步扩大到现行电子文件、实时科技资料等,既集成各业务系统电子数据,又整合电子文件及电子档案数据,安全保管档案资源的同时,形成以档案信息为核心内容的企业综合信息资源库,有效满足每一位用户对各类信息资源的需求。建成后的档案管理系统应将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整合成一组前后相继的文件管理工作流程,实现文件及其元数据信息的自动捕获和归档。通过与企业的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ERP等系统建立接口,完成科研数据和管理数据的实时动态管理,保证记录信息的即时性、准确性、一致性和共享性,实现无缝连接、数据共享。 3.2.2实现档案系统的数字化管理,确保信息安全。构建档案管理系统,通过运用专业档案管理软件,对进馆的各类信息按不同要求分类排序、价值鉴定、数据校验、目录生成、数据统计、自动标引、信息组织、打印输出等有序整合,形成一个有序完整的信息空间,实现档案信息的系统管理。同时,还要结合身份认证、传输加密、访问控制等技术,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运行与有效利用,实现档案存储环境的智能化管理、档案人员的动态管理、图纸复制任务的调度管理,把档案管理人员从繁重的日常琐碎事务的中解脱出来,大幅度提高档案管理效率与水平。建成后的档案管理系统必须达到网络和系统运行安全、信息安全和物理安全的要求,各单位可理清其电子文件及电子档案的源头,全面掌握本单位数字资源分布的情况,在物理和技术方面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保证数字信息资源的安全与保密。 3.2.3推动档案信息的有效查询利用,开发新知识。档案管理系统的服务方式应以用户为中心,兼具多种查询途径、强大的检索能力、友好的用户界面以及完善的借阅和调用控制功能。利用者可通过网络与档案室建立联系,在授权范围内不受地理位置和时间限制,实现有效远程访问查询。此外,档案管理系统的建设还为知识管理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系统部件和信息基础平台。在档案管理系统现有数字档案库基础上构建知识管理平台、建设知识库,使知识的形成、共享、传递得以实现。 3.3系统功能 3.3.1档案综合管理。档案管理系统须基于OAIS模型,具备“收集、管理、存储、利用”等功能,通过数据接口、数字化加工等技术完成档案元数据的采集,通过文件管理、档案整编、档案管理、动态管理、资料管理模块收集、整理、存储各类结构化和非结构的数据信息,通过系统维护设置库结构及人员权限,并支持用户登录档案门户入口和检索利用平台进行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通常来讲,管理应用系统是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关键,管理应用系统主要应具备协同工作平台、档案业务管理、接口管理和系统维护功能,具体包括:档案整编、档案管理、数字化加工、多媒体管理等,其中的档案管理板块可以对使用单位的档案进行电子化的管理,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增强利用效果,减轻管理负担,降低管理成本。通过该子系统可以实现档案信息的收集、检索、统计、鉴定与销毁、编研等工作。 3.3.2检索利用平台。为保障档案资源能够更广泛地得到利用,以B/S方式实现档案数据的网上检索利用。档案管理系统提供统一的检索利用平台,用于实现多种方式的检索,用户通过客户端的浏览器即可访问知识门户平台或者直接进入档案管理系统入口,在网上查询检索权限访问范围内的档案目录数据、浏览电子全文,并根据需要进行查阅、借阅、下载等相关利用。检索功能主要包含:智能检索、卡片检索、高级检索、全文浏览、全文检索、利用申请和利用管理等。 3.3.3系统外接和维护。针对已经实施的各类软件应用系统进行数据整合,提供灵活的动态数据集成接口,可以与企业的OA、PLM、ERP等其它软件业务系统进行动态连接,对企业其它软件业务系统中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归档和利用管理,从而实现档案资源集成,达到信息共存、资源共享、综合利用的目的。系统的接口应用WebService和XML技术来实现,保证异构系统和平台的数据交换,WebSer-vice双方通过标准的SOAP协议来进行交换请求和响应。事先双方共同制定出交换的XML数据的内容和格式,即共同遵守的规范;另外,编制Shema文件进行交换数据的格式验证,确保数据的规范性。比如,PLM接口存在的意义和目标,就是协助并完成数据从PLM系统归档到档案管理系统的过程。通过PLM接口,PLM中管理的相关产品数据和电子文件再正式发放,可以归档时,能够实时归档到档案管理系统的科技档案库中来,然后档案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对相关信息进行修改、添加,进行后续的归档、利用、等档案管理操作,避免数据的重复录入,实现数据的继承与共享。又如,在企业门户的办公桌面、OA系统的待办事宜或其他业务系统的待办模块中,展现个人相关的档案借阅情况、图书借阅情况、审批待办等,方便用户及时了解个人的借阅情况,待办事项等。用户在门户、OA系统或其他业务系统中点击时,可以直接进入档案管理系统的相应处理页面。 4晶体模型的场景式知识管理模式下构建档案管理系统的成效分析 4.1集群效应 在知识管理的模式下构建档案管理系统,无疑比普通的档案信息库的单独建设要更能集中发挥档案资源的集群效应,更能增强信息的广泛性与适用性。由于在该场景式知识管理模式下,各个资源库被视为相互关联的“晶格”,即每一个资源库均代表了一个独立的维度,但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知识“晶体”,因此,这样的系统架构满足了同种事物在一起产生有利作用的集群效应,能够使得档案信息与图书信息、产品生命周期信息、竞争情报信息等发生良性互动,更好地发挥科技档案的情报价值。 4.2价值最大化 将档案管理系统构建置于知识管理模式下,又与其他资源库建立关联,是加强信息横向联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信息时代的发展使得知识和信息总量剧增,任何一个信息部门都不可能将所有知识和信息全部加以收集、整理、加工、保存和利用,而且不同的信息资源不可能按照统一的模式收整管理。因此,这一体系也充分适应了打破档案、图书等各自为政局面的现实要求,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实行一体化管理,充分发挥整体优势。因此,对于档案部门乃至文献信息中心都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在资源共享的过程中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利用档案管理软件,依托系统内部局域网,实现档案信息的共享,实现档案价值最大化地利用。 4.3“死”档“活”用 通常来讲,档案归入档案部门后,会存储于系统和库房中,如此一来,相当数量的档案资料会变为“死”档。即便是有利用和调取,也只是针对所需档案。在知识管理中的档案系统的构建则在这一方面弥补了档案与相关情报、图书、业务资料相互配合支持发挥效用的空白。 作者:郭敏1,2 张黎3 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2.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知识管理中心 3. 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 档案管理系统论文:省级测量标志档案管理系统设计 测量标志是国民经济建设、科学研究、国防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是一切测绘工作的起算依据[1]。无论是旧城改造,还是新区开发,都需要测量标志提供的平面位置和高程作为定位基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迅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大规模基础设施的建设,测量标志受到较为严重的损毁或破坏。为此,全国各省陆续开展了测量标志全面普查工作。为配合此项工作,实现测量标志信息化管理,对下一步的测量标志维修、保护、使用和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与支持,有必要建立功能完善的测量标志档案管理系统。 一、系统建设目标与思路 以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为支撑,可视化技术为手段,综合利用计算机、GIS、数据库等技术,建立完整的测量标志档案库,开发测量标志录入、动态普查登记、审核、监管、查询统计等功能,方便各级行政测绘管理部门快速、及时、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辖区内测量标志成果信息,实现测量标志全生命周期的动态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管理。具体包括: (一)建立各等级GPS点、三角点、水准点等测量标志档案库,使其能够有效适应测量标志成果全生命周期管理中各环节信息的动态更新,为测量标志的维护与管理提供可靠的、现势性的数据支持。 (二)实现系统在省、市、县三级测绘管理机构的全覆盖和权限分配,实现上级部门对下级部门的监管,开发数据浏览、查询、数据更新录入等基本功能。 (三)实现将多种统计方法相结合的统计分析功能,为各级测绘行政管理部门提供辅助决策支持。 二、系统设计 (一)架构设计 系统采用三层架构:基础设施层、数据存储层和应用服务层[2]。数据存储层是核心,存储测量标志各类档案实体文件、元数据等资料以及空间索引、基础地理数据等空间定位信息,空间数据与非空间数据分别通过ARCSDE和自定义开发的数据接口与应用程序进行通信。应用服务层通过NetFramework和ArcEngine开发C/S模式的桌面应用,实现测绘档案标志档案的信息化管理,通过Flex和ArcGISServer技术开发B/S模式的web应用,实现测绘标志档案的网络化应用。 (二)数据组织 从内容上组织,测量标志档案库包含测量标志空间数据库和非空间数据库。空间数据库指基础地理信息库和空间索引库,具体有省级1:50万行政区划(含省域、市域、区县、乡镇)、分幅、地貌、水系、交通、地名等数据以及各等级GPS点、三角点、水准点的空间位置信息;非空间数据库指测量标志档案实体数据和元数据库,既存储测量标志点从立点、巡查、维修、迁建、破坏、损毁等全生命周期各个环节的信息,如立点时间、立点人、每次巡查记录和资料、维修记录、迁建记录、保管信息、破坏情况等,也存储标志点在系统中的操作日志记录,比如操作人、操作时间、执行的具体操作等。空间数据库的存储与管理借助于ESRI公司开发的空间数据库引擎ArcSDE,运用ArcCatalog管理工具将数据导入到ArcSDE数据库中。属性数据库管理工具则采用Oracle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由Oracle统一对各类数据进行高效地管理,从而保证其可以紧密结合Windows操作系统平台发挥最高的性能和优势[3]。空间数据库和非空间数据库独立分布存放,彼此之间通过关键字相关联,为测量标志信息的存储和管理提供空间及属性信息服务。从逻辑结构上组织,划分成现势库、临时库和历史库。它们是测量标志成果在不同阶段的逻辑形态,可相互转化。例如,现势库中存储的某标志点档案信息,一旦该标志点被损毁,其信息将转存至历史库;通过校核前的标志点更新信息将先暂存于临时库,通过校核后才转存至现势库成为档案信息。 (三)功能设计 系统包括测量标志录入、动态巡查和更新模块,地图浏览模块,测量标志查询模块,测量标志普查监管模块,数据检核模块,统计分析模块,数据库管理与维护模块以及系统管理模块。 1.测量标志录入、动态巡查和更新模块 该模块主要是为了支持测量标志点的日常维护,以适应测量标志成果的增加、巡查、维护、迁建等管理事项。主要包括测量标志空间点位的更新和属性信息的更新。 (1)标志点空间点位更新包括增加、删除、修改标志点点位等功能,用户可通过手工方式将测量标志点位信息录入系统,还可通过PDA等移动设备实时将标志点点位坐标传至系统服务器。 (2)标志点属性信息更新为了保证数据的现势性,对新增和属性信息有变动的标志点都需要更新其属性信息。用户可通过手工方式将测量标志的属性信息,如定期巡查、维护、迁建、委托保管等信息登记录入系统,也可通过PDA等移动设备实时将巡查的照片、记录等信息传递至服务器。 2.地图浏览模块 具有放大、缩小、漫游、全图、图层控制、地图打印等基本功能,可对控制点的属性标注、显示符号和颜色进行设置。 3.测量标志查询模块 可查询用户管辖范围内的标志点数量、标志点的基本情况以及巡查、保存、维修、迁建等信息。借助系统的查询功能,用户只需轻点鼠标,就能查看到某标志点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产生的各种信息和系统用户曾对其进行过的任何操作,彻底解决了测量标志查询难问题。系统提供空间查询和属性查询两种方式。空间查询是以GIS可视化展现形式,加载本辖区内基础底图和测量标志点,并默认按普查情况及保存信息对点进行标识,工作人员无需其他操作就能大致了解辖区内标志点是否普查和保存完好情况。可提供点、框、圆、坐标、行政区、图幅、属性字段等多种空间查询方式来查询标志点的属性信息。根据用户的查询条件,查找数据库中满足条件的标志点,并将结果分布情况以高亮形式显示在地图上;双击标志点图标,查询该点的属性信息。目录查询是以目录形式列出辖区内的标志点信息,单击可查看详细信息,并实现与图形进行交互。 4.数据检核模块 提供整库抽样检核和数据更新检核两大功能。其中,整库抽样核检主要针对本次测量标志普查成果库,是为了确保普查原始资料的准确性;数据更新检核主要是对测量标志动态更新信息的检核,即数据从临时库转移到现势库需进行的检核。整库抽样核检是通过系统过滤排查出逻辑一致性矛盾大、调查资料变动显著等的相关测量标志调查资料,以便利用这些资料再去实地进行有针对性地检核,提高检查效率。数据更新检核将自动校核和人工审核相结合。自动化检核首先对资料是否齐全、文件名称和数据记录格式是否符合规定、要素填写是否完整、附件质量是否符合要求等方面进行检查,其次,将新旧数据进行对比检查,一般在肯定新数据的基础上,再从逻辑上、数据标准化、数据精度指标方面进行甄别,找出最合理最准确的数据,提示操作人员选择采用。通过自动化检核的数据,会暂存于系统临时库中,提交给审核人员进行审核;人工审核是指拥有审核权限的管理员登录后,可浏览待审核的标志点信息,审核通过的记录,将更新至现势库。审核不通过的记录,不会更新至现势库,并通知相关人员。 5.测量标志普查监管模块 省市级测绘管理机构可对辖区内的测量标志动态更新情况(如定期巡查、维护、迁建等信息)进行监督管理,用户登陆系统后,可查询未及时更新信息的控制点,并对没有及时更新的单位或个人进行催办。在系统中可通过通知提醒、邮件、短信等方式进行催办。 6.统计分析模块 指对测量标志成果的分布、破坏、增加、变迁、普查和利用频率等情况进行统计,例如统计标志点数量、破坏情况、维护情况、巡查情况、迁建情况、标石类型、标石构造、地类、土地权属等。可以按行政区域进行统计,也可根据标志点的属性字段按条件进行统计,并实现各种统计结果多种形式的输出打印,为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持。 7.数据库管理与维护模块 主要指对数据库中数据表进行添加、删除、修改;对各类测量标志成果数据进行入库、修改、删除、批量导入导出;查看与管理系统日志,对数据进行备份与恢复;维护系统数据字典等。 8.系统管理模块 对用户进行分级管理,实现对不同级别的用户的权限分配,由系统管理者根据角色分配相应权限,以确定用户所享有信息的大小和信息的类别。本文基于测量标志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思路,采用B/S与C/S相结合的模式建立了测量标志档案管理系统,实现了标志点从立点、维护、迁建、破坏、损毁等各个环节的信息化管理,为测量标志动态管理和长效更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作者:滕洁 单位:广东省国土资源档案馆 档案管理系统论文:测绘档案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0引言 测绘档案资料是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科学研究的重要资料,广泛应用于政府决策、国土资源调查、资源勘探开发、道路交通建设、城市规划、旅游、气象等各个领域。传统以手工为主的档案管理工作费时、费力,查询和统计利用速度慢准确率低,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测绘档案管理也向着数字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建立辽宁省测绘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基于GIS技术,数据库技术,实现测绘档案的信息化管理,为社会提供及时、准确、可靠、有效的测绘信息。 1测绘档案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测绘档案管理系统主要用于测绘科技档案文件的接收、组卷、编辑、查询、统计、借阅、归还、销毁、整理、维护与利用等工作。本系统为C/S模式下数据库管理系统,各功能模块都建立在数据管理的基础上的,所有各模块连接、交互都是通过数据库表结构之间的关键字或索引数据建立链接。采用MicrosoftSQLServer建立属性数据库,ARCSDE建立空间数据库。根据测绘档案具有地理属性的特点,经过分析处理,基于ArcGIS软件,利用GIS技术将测绘档案属性信息与空间信息相挂接,实现测绘档案按图形空间定位检索和管理,实现测绘档案的信息化、网络化、标准化管理。本系统设计了数据采集、档案管理和系统维护三个子系统。 1)数据采集子系统。主要包括:数据录入、数据备份、档案添加、修改、浏览、查询、等功能。数据采集即档案数据的入库,设计实现逐个录入和批量录入的功能。主要是指对地图元数据信息的录入,通过界面化操作地图元数据,实现元数据的录入、修改、删除、增加和保存。并提供批量数据导入导出功能,提高数据录入的效率。 2)档案管理子系统。主要包括:档案的接收、借阅、归还、销毁、查询、统计等功能。同时实现对借阅、归还、接收、销毁等清单的编辑功能包括(录入、浏览、查询、修改)。 3)系统维护子系统。系统维护子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功能: (1)日志管理。为了保证系统安全,将任何一个用户从登录系统,到修改、删除资料的所有操作都记录在日志文件中,系统管理员可随时查阅和清除日志数据,方便日常的管理工作。 (2)用户管理。测绘档案资料的保密工作非常重要。通过对不同的用户允许进入不同的操作系统界面,实现对测绘科技档案数据的安全管理。 2辽宁省测绘档案管理系统数据库的建立 根据以上的分析,辽宁省测绘档案类型的复杂繁多,建立辽宁省测绘档案管理系统数据库包括两个数据库,一个是测绘元数据库,用来存储所有档案数据,当数据采集与录入时调用此数据库;一个是档案管理数据库,用于存储档案管理过程中的借阅、归还等记录、清单,在档案管理子系统中调用此数据库。首先在MicrosoftSQLServer数据库中建立相应的档案数据表和业务管理表。然后在下编程实现系统需要的各种功能。 3结论 本系统采用GIS技术,实现测绘档案图形化管理,为社会提供及时、准确、可靠、有效的测绘信息,提高测绘档案管理的人性化、信息化和专业化水平,实现测绘档案的科学管理。 作者:商云霞 单位: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档案管理系统论文:高职院校教学档案管理系统研究 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职业院校在教学活动中所形成和积累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载体的教学档案材料越来越多。在大数据信息化时代,这些教学档案对于改善教学管理、提升人才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必须进行规范化管理,全面提升其利用率。因此,很有必要加强教学档案管理项目的研究,包括制定教学档案归类标准、档案工作管理规范、建立信息化的教学档案管理系统等。 关键词:教学档案;分类标准;管理系统 一、教学档案研究的现状 目前,不少高职院校的教学档案管理尚未按教育信息化要求形成完整的机制,如没有配备专职的档案管理人员、兼职人员一般都未受过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档案管理制度也不健全、管理流程与教育信息化要求不匹配等。档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教学档案数量大、内容多,其作用不受重视,档案管理投入也少,对档案管理工作持得过且过态度,更谈不上创新;部分工作人员认为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轻松简单,不需要专业知识,致使教学档案管理质量和效率难以突破。二是档案基础工作不规范。需要归档的材料没有及时归档,造成了在评估和重点项目申报中材料的缺失;收集的材料类别混杂,没有及时装盒整理;相当一部分档案材料散存个人手中,造成档案收集不全,归档材料质量不高等。三是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需要文件的时候乱翻乱抽,借阅、转阅不登记,借走后不妥善保管,用后不归还,造成重要文件的流失。四是在档案管理方面应用信息化技术少,与信息发展形势不匹配,档案管理效率差。 二、教学档案管理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三种研究方法:一是调查法。通过同类高职院校中档案管理的相关经验和做法,收集到更多有关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办法,寻找本课题实施的理论依据以及可以借鉴的优秀经验;二是比较研究法。将现代化的档案管理与传统的档案管理方法相比较,找出两者的优缺点,将两者优点相互结合。三是个案研究法。以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教务处档案为实例进行试点。 三、教学档案管理系统研究的结论与对策 (1)建立了教学档案分类标准:DA/T22——2000规则同样适应于高职院校教学档案的管理,并能在配套制度环境中发挥作用,能够为教学档案管理提供有效规范。可以建立与DA/T22——2000规则相适应的教学档案分类标准。通过建立的教学档案实体分类目录,按照《归档文件整理规则规范》建立相适应的编号,以教务处的档案为案例,以“件”的实体分类,即将归档文件按其来源、时间、内容和形式等方面的异同,分成若干层次和类别,构成有机体的过程。对归档文件进行合理的分类,要体现出文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教学类档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便于系统的提供利用,而且对排列、编目后续工作的开展,以及文件柜、文件架的管理有着重要意义。结合我院实际工作以及机构设置的特点,参照《归档文件整理规则》中关于归档文件分类的要求,制定我院归档文件分类方案。采用年度—机构(问题)—保管期限三种分类法,并可以组合成许多种复式分类法。一级类目的标识,采用类目名称主词和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如“JX”即“jiaoxue”(教学)的简称。档号模式规定为“年度号+分类号+案卷号”。如2014年教学综合性第1号卷的档案为2016-JX11-001,分类号(类目)的设置学院文件数量的多少可分为一级、二级或三级类目。2016-JX01-1~N(保管期限为“永久”时从“1”~“N”件排列流水件号)(2)建立教学档案管理制度:通过建立档案分类标准来规范教学档案管理,必须有配套的制度,需依据档案相关法律法规,研制学院的档案管理工作规范框架。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大家对档案不够重视,很多的档案规章都不是很熟悉,档案意识的加强,需要全院的各个部门都引起重视,我们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国家教育委员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等档案法规,并结合学院档案工作实际,形成《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档案工作规范体系》,为加强学院的档案工作,充分发挥各类档案的作用,更好地为学院教学、科研及其他各项工作服务。对于档案管理的收集、整理、编目、保管、鉴定、统计和编研提供利用等业务环节有以下相应的制度《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档案管理实施办法》《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档案实体分类方案》《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各类档案工作规范》《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综合档案室工作职责》《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档案材料保管期限规定》等制度,组成档案工作规范体系。通过学习档案规章和学院档案工作规范,对加强全院职工档案归档意识,促进档案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起到重要作用,进而提高学院档案管理水平,更好地发挥档案资源的社会、经济效益。(3)提出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开发方案:采集.NET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研究档案管理系统,结合DA/T22——2000规则,通过建立的档案实体分类标准,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档案管理质量和效率,能极大地提升学院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档案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档案管理系统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基础上,把分散在不同载体、不同位置的信息资源,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以高度有序的综合档案信息资源为处理核心,实现档案的网络查询、借阅、归还、催还,对档案查询和利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使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的管理更加容易,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系统的管理员能够对录入的信息要求准确、完全;对录入的数据随时作更新修改,管理员能够得到最新的信息;为系统管理员和一般用户设置建立完善的权限和身份级别,一般用户不能对信息进行添加、删除。加快检索速度,促进档案的规范化和正规化,对做好学院档案信息化工作,对档案的整理、鉴定、保管、编目、检索、编辑、研究、统计与利用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总而言之,随着高职院校的发展,根据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发现原来确定的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已不能适应当前教学改革发展,给当前的档案建设工作造成了困扰。因此,本课题主要研究的是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的教学档案与DA/T22——2000规则相适应的教学档案管理系统研究,为教学档案的规范管理和教学档案管理系统的分类提供了依据,适应当前人才培养的需求,对教学档案分类进行研究,以适应档案现代化管理发展的需要。 档案管理系统论文:谈电子公文档案管理系统的安全机制 摘要: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信息资源越来越多,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项信息资源就是电子公文档案,如何有效的保证信息资源的安全性关键在于建立健全公文电子档案的安全管理系统,如今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电脑手机基本已经普及,而且相比于纸质档案电子档案更有着占地空间小,容易保存的有点,不仅节省了资源还易于管理,在一些档案管理部门中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以及管理系统还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慢慢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子管理档案最终会取代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模式,而相应的电子公文档案的安全管理系统也应该得到重视。 关键词:电子公文档案;管理系统;安全机制;研究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电子公文档案的管理系统也在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不仅是不断提高的信息水平,在网络化以及智能化方面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而且电子公文档案正在向着公开化的方向发展着。这时,我们必须重视这些信息资源的安全管理,如果仅仅依靠电子公文档案本身的管理系统并不能很好的保证安全性,即使管理系统本身有着一定的安全性,也一定会出现安全问题。甚至一些恶意的组织和个人会对电子公文档案管理系统以及信息资源造成极大的损害,所以我们应该重视电子公文档案管理系统的安全研究,探索出稳定有效的安全机制。 一、加强安全管理的概念 首先应该具有安全管理的意识,熟悉了解安全管理的概念。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网络的广泛应用,电子公文档案的管理系统所面临着的安全隐患也越来越多。为了让电子公文档案管理系统安全有效的工作,有关部门一定要重视管理系统安全机制的研究,对管理人员进一步加强安全管理的概念。安全管理应该是电子公文档案管理系统持续稳定运行的关键,有关部门的领导人员应该首先重视起来管理系统的安全问题,保证管理系统安全有效的运行。对电子公文档案管理进行明确的分工,安排相应的安全管理人员,并且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工作意识,树立安全理念,将工作中的安全性问题放到第一位,这样才能树立起牢固的安全观念,领导与工作人员相互提醒相互扶持,要第一时间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安全性问题。 二、完善安全管理体系 要想保证电子公文档案管理系统的安全性应该具有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形成安全管理的网络,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对于一个公司或单位而言,相关的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主要负责电子公文档案的安全管理系统,但是要想加强电子公文档案管理系统的安全性,却有着许许多多的问题,所以必须完善管理体系,对涉及到电子公文档案的部门都应该纳入安全管理体系之中,可以建立一个电子公文档案的安全管理系统部门,相关部门的领导人都应该加入这个部门来提高协同性,这样不仅可以形成强大的管理网络,还可以增强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有效的避免安全问题的发生,总而言之完善安全管理体系,需要完成各个方面的安全管理工作,多个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使相关的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管理技术和安全管理制度具有更加密切的联系,避免安全管理漏洞的出现,保证安全管理的有效性。 三、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一般来说档案都有着比较重要的信息保存,所以对安全性和保密性有着较高的要求。我国也有着对公文档案进行保护的法律法规。在公文档案中有一部分年代久远或是有特殊意义的档案是纸质保存的,具有较高的机密性,所以会有相关的管理人员对这些档案进行保存处理,同样的由于计算机的进步也有着相当一部分的公文档案是由电子形式保存的,这些文件同样具有保密性的特点,但是一些恶意的不法分子或组织会利用计算机技术对这些文件进行破坏或是盗窃,为了防止这些问题的出现,所以相关部门必须提高管理系统的安全性,建立健全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对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安全管理工作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工作意识,加强锻炼工作人员的安全管理技能,对一些特别重要的文件安排专人管理,可以有效的加强安全性。 四、加强电子公文档案的物理安全 电子公文档案的保存相比纸质档案有着许多的优点,例如占地少,易于保存,但是电子公文档案的保存也需要有关部门的注意,这是其安全管理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电子公文档案的物理安全包括存储工具,通讯设备等的安全,要保证保存电子公文档案的电子设备能够不受到人为损害或是自然灾害的破坏。建立起有效的物理保护设施,切实有效的保护电子公文档案的物理安全。电子公文档案的物理存储设备现在主要分为三种,分别为磁盘保存,光盘保存和电子设备保存。其中光盘的存储时间最长,不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不会受到电磁波等干扰,存储时间达到50年以上,一般用于长期储存,而磁盘与电子设备的保存因为保存的时间较短,受到电源等因素的制约所以多用于临时储存。不同的存储介质在实际的存储过程中起到不同的作用,有关部门根据电子档案的需求有效的利用物理存储设施也可以有效的提高公文电子档案的安全性,为了使电子公文档案管理系统更加安全有效稳定的运行应该制定相应的物理安全措施,这样不仅可以增加电子公文档案的安全性,还能够减少其受到人为因素破坏的几率,保证了相关电子设备的安全性。电子公文档案的物理安全是电子公文档案的安全的基础与前提,有效的物理安全措施不仅仅增加了电子公文档案的安全性,对于其保存的便利性与长久的保存也有很大的优点。 五、结束语 随着科技不断地进步与发展,公文档案的保存越来越趋向于电子化,电子公文档案与纸质档案相比有着极大的优点,电子公文档案的应用不仅推进了电子政务的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信息化的发展,但是随之而来的还有安全性问题,一些非法分子靠窃取资料来赚取财富,所以相关的管理人员应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树立起安全管理的概念,不断地提高自己安全管理的技术与方法,创新安全管理的办法。 作者:孙巍 档案管理系统论文:电子公文档案管理系统安全机制探索 摘要: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作为信息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公文档案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尽管电子公文档案已被诸多领域应用,但由于电子公文的特殊特点,易使自身产生安全隐患,因而未取得良好的效果。本文将重点论述如何加强电子公文档案的管理。 关键词:电子公文档案;管理系统;安全机制探究 一、引言 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电子公文档案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努力提升电子公文档案的网络化与智能化,更需注重其安全性。为此电子公文档案管理部门必须加强对其的安全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为管理系统的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二、强化安全管理理念的运行 众所周知,理念具有先导性作用。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安全隐患问题层出不穷,因此使得电子公文档案管理也出现较多的安全隐患,进而使得电子公文档案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对于电子公文档案管理部门的领导而言必须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对电子公文档案的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机制,安排专业的人员进行管理。同时加强对部门人员的培训工作,增强其管理专业知识,始终在脑海中形成安全管理的理念,只有如此才能确保电子公文档案得到安全的管理。 三、制定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 安全的管理制度可有效的为电子公文档案的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只有确保电子公文档案在规范的环境下运行,才能有效的加强对电子公文档案的管理。为进行上述的工作,电子公文档案管理部门人员必须按照相关的安全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制度,同时确保管理人员严格按照管理制度开展工作,使工作流程完全处于安全管理制度的监督之下。例如,对于管理人员而言,必须对管理人员的使用权限加以确定,切勿随意登记电子公文档案管理系统,避免出现人为因素。除此之外,还需加强对物理隔离模式的应用,严格执行身份认证制度,禁止管理人员以外的人员进入电子公文档案管理系统,同时还必须加强对制度执行力的监督,避免是安全管理制度有名无实。 四、加强安全管理系统的建设 对于电子公文档案的管理而言,只有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才能真正实现对其的安全管理。关于某个单位,其电子公文档案管理系统需要由管理部门与管理人员组成,而安全管理体系则必须将单位中的所有部门进行整合,全部纳入到安全管理体系中,以避免出现安全管理漏洞。除此之外,还必须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工作与技术的协调性,避免使安全管理出现“空白点”,以此来真正发挥安全管理体系的作用。 五、加强数据库的安全建设 所谓的数据库安全建设即是指避免使数据库中的数据遭到非法的入侵与非法下载及使用。目前较为成熟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为非关系全文检索数据库Trip。其安全机制分为不同的层面,对于数据库的访问在数据库级、记录级、字段级三个层面予以授权,对用户的访问权限与访问内容进行控制。当数据库被破坏时,可根据相应的日志文件对原因进行查找,并进行恢复,同时还可对数据库进行备份,便于相关管理人员的使用。此数据库拥有四级用户权限,即系统管理员、文件管理员、用户管理员与一般用户(如图1所示的用户权限图)。系统管理员拥有最高的系统管理权限,只有通过系统管理员才可以有效的生成文件管理员与用户管理员,以实现对电子公文档案的有效管理,若未经过系统管理员的授权,则任何人不可以进入电子公文档案的管理系统,使电子公文档案始终处于安全的运行管理之下。 六、加强应用程序安全的管理 应用程序安全通常被视为电子公文档案管理系统的安全核心,只有从源头上杜绝安全隐患的出现,才能有效的确保电子公文档案系统的安全运行。电子公文档案管理单位可使用共同的电子公文档案管理系统,然而必须注意的是不同的部门需要建立不同的数据库,并建立严格的使用权限。为确保系统的安全,管理部门必须不定期的对数据库资料进行备份并进行归档处理。一旦归档,数据库资料将完全被写入不可擦除的光盘中,使其真正成为不可被删除的档案,为日后管理人员的查看提供便利,最为重要的是避免了数据库资料的丢失。除此之外,为确保系统的安全运行,电子公文档案管理部门还必须采用安全设计技术。系统可自动的记录用户对于系统的任何操作并形成日志文件,使系统管理员可以及时的发现系统存在的安全隐患。 七、拓展安全管理的内容 若想加强电子公文档案的管理,除做好日常的管理工作外,还必须对安全管理内容进行拓展,以此为加强电子公文档案管理系统的安全运行提供额外的保障。为实现上述目标,安全管理部门必须加大进行物理安全管理、技术安全管理与软件安全管理的工作,只有如此才能确保安全管理更为全面的开展工作。为此必须发挥协调机制的作用,各部门各司其职并加强沟通,对于安全隐患及时的发现并排除,尤其是在数据安全方面,管理者需要在U盘、光盘与云存储中同时进行备份,实现“三管齐下”。 八、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子公文档案管理是档案管理的重要内容,与纸质档案共同构成了档案管理体系,虽然我国已进行范围较广的电子公文档案管理应用,然而对于其中存在问题也不容忽视,只有加强全方位的安全管理,才能有效确保电子公文档案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 作者:赵彦君 档案管理系统论文:电子档案管理系统设计分析 【摘要】与传统纸质档案管理模式相比,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具有便于查询、维护简单、界面友好、功能齐全等优点,能有效提高档案管理效率,是未来档案管理软件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则基于Web技术探讨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及应用。 【关键词】Web技术;电子档案;管理系统;设计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得以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它采用高效的信息处理、提炼等优势运用至档案管理中,让人们更容易使用档案信息,从而顺应时展趋势。针对上述情况,本次研究提出设计Web的电子档案管理系统。该系统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对档案进行管理,档案管理人员能够快速查询、检索、修改、归档等操作,大大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 1.电子档案管理系统框架设计 本次设计的电子档案管理系统是在WEB技术基础上上,WEB技术能为信息安全提供重要保障,进而减少系统信息安全方面的开支。考虑到公司日常档案管理流程及需求,在参考类似档案管理系统设计后,设计出本系统系统具体架构,见图1。 2.电子档案管理系统模块设计 2.1登录模块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用户主要为管理员和用户,用户在系统上注册成功后,凭借用户名称和密码登录系统。在登录界面用户需要选择自己的身份,系统依据用户身份在相对应的数据表内查询用户账户、密码是否存在,只有正确无误的用户名和密码才能进入系统。用户身份检验是确保系统安全、保障系统稳定性的关键,用户身份检验能有效预防非法授权用户使用与入侵,进而维护合法用户的权益。用户登录系统界面见图2。2.2数据录入模块档案管理员可利用数据录入模块,编辑、修改各类档案数据并实现档案文本与各类电子档案原件之间的挂接。数据录入流程见图3。用户在进行案卷、问卷录入过程中,系统能够提供添加、编辑、排序、删除等操作,可任意复制某个记录。修改操作后可重新替代原始档案,确保用户在检索查询操作时,直接浏览经过修改的新文件。同时,详细记录修改信息及旧档案,便于用户时刻掌握档案修改情况。除此以外,电子文件批量挂接功能能把用户已经录入的档案记录及电子档案原件依据设定的规则自动对应,便于查询用户在检索条目时浏览电子原件。2.3设置权限模块电子档案管理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帮助计算机网络用户可依据需要随机在本机上完成检索、查询、下载各类档案资料。必须注意,档案具有保密性的特点,设置权限模块促使管理员不仅能保障有权用户有效利用档案,也可适当限制用户对部分档案的使用权限,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可靠性。档案管理员通过对网络对每位及各部门档案权限等进行设置,并细化至某个案卷或者文件的权限,为用户赋予临时权限。权限设置完成后,档案管理员除临时赋予权限外,日常无需开展繁琐的检索、归还等工作,用户在网络上即可实现档案查询、浏览等操作。其流程见图4。2.4查询检索模块电子档案管理最主要的作用是在网上对档案实施检索,在用户权限允许范围内,直接在浏览上查询所需的档案原文,也支持下载至本地机器上便于用户使用。检索查询模块为用户提供检索、浏览、下载等多种功能,用户根据分类、案卷、主题词语等进行检索,也可利用对用户来说更为直观的卡片完成检索。除此以外,管理人员可对用户库、日志库实施组合检索,并根据需要打印检索信息,操作流程见图4。查询检索模块支持多种检索方法,其中,组合检索过程中用户可依据项目、文件信息中的字段进行不同条件的组合,达到条件表达式检索的效果。卡片检索方法把项目、文件的录入界面展现出来,用户会将其了解的信息填入相对应字段中,即能查到满足条件的档案。2.5统计报表模块统计是对电子档案库内各类档案的工程项目库、文件库及案卷库中的字段实施自定义统计,并输出相应报表。该模块可提供修改、删除、复制统计项、数据转换等功能,在此基础上打印相应的信息,执行步骤如图6所示。2.6设计合理的数据库设计数据库就是在特定应用环境中,构造合理的数据库逻辑模式及物理结构,以此创建数据库及应用系统,确保其能有效地保存、管理数据,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数据库设计在系统开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是整个系统的核心。设计数据库时,要依据需求、逻辑结构、物理结构等进行。在此基础上,笔者对公司电子档案管理系统进行设计。系统依托Web的计算方法,使用浏览器操作便捷性更强,客户端无需安装专用软件,整个系统的管理维护操作更加简单、快捷。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中主要包含档案表、档案归还表、借阅表等,其中,档案借阅表包含编号、日期、机构、经手人等信息,具体见表1。 3.结语 本文以Web技术为研究视角,深入分析用户对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需求,基于web技术详细设计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架构及各功能模块,以期为各部门更好地管理档案做出重要的贡献。 档案管理系统论文:档案管理系统软件优势及功能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传统形式的档案管理模式被档案电子数字化管理模式所取代。档案数字化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档案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绝大多数档案管理人员已经熟练应用各种办公程序来进行档案的信息化处理过程。但单个的办公程序很难满足所有档案管理工作,并且因为每个档案管理人员的操作方式以及对办公程序的熟悉程度不同,就很容易造成同样的档案信息却因格式、文字等方面细微的差异而不能完全得到上下级档案管理部门的接收与认同,如此便会造成档案移交接收工作效率大大降低,甚至是出现无法归档等诸多问题。 【关键词】档案管理;系统软件;优势及功能 为了使档案管理人员应用一种软件就可以全面地将档案工作处理得当,一些计算机软件开发公司遵循国家档案局的《归档文件整理规则》,为档案管理行业研发了专业系统软件,以便统一管理、维护和保障档案的完整与安全,方便查找、利用等原则,具备高效、准确、简单、实用的特点。档案管理系统软件是集档案采集、档案管理、档案利用于一体的综合管理软件。 一、专业性档案管理系统软件具备诸多优势 (一)提高工作效率。档案管理系统软件的发明,逐步替代了传统单一的档案归档模式,不用像以前过多编辑档案的条目及内容,完全可以在系统软件的提示下一步一步进行建档、归档等工作。一旦发现错误档案信息,可直接在系统中进行更改,省去了传统档案管理模式下的重新编辑、打印等环节,节省了时间和资源;如发现漏输的档案信息,可直接插入补充,简单易行,省去了对其他办公软件因不熟悉而造成的失误,使用者也可以随时随地查阅档案数据,直接进行关键字等方式搜索,一搜即可,不再需要查找翻阅等,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档案相关文件输出时也采用了统一的电子格式,兼容于大多数电脑系统,方便打印和传阅。在上报归档信息工作方面,可将系统软件处理的结果直接加密上传到上级管理部门,节省了人力和时间。(二)能够更好地开发档案内容信息。应用一般的办公软件只能够实现单个文件的编辑,还需要另附档案的扫描文件,这样既浪费时间,也浪费资源。而档案管理系统软件,可以在对档案的基础信息编辑之后,添加此档案的扫描电子图片,这样就做到了一点开目录文件就可以同时采集到此文件的电子图片,方便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查阅以及上报等档案工作。档案管理系统软件还可以对相关的档案文件进行相关性编辑,这样就可以轻松地通过检索工具对各种有关的电子文件进行查找,使用者可以更好地对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了解,使档案内容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档案管理系统软件还包括数据的传送、接收、备份、恢复等功能,方便快捷,此外还具有用户管理、日志功能、事务提醒等。(三)更好地实现档案保密功能。一般的办公软件只能设置简单的密码,极容易造成泄密,而档案管理系统软件可以通过设置权限管理进行管理员、查阅人等角色分工工作,可以设置人员的查阅权限等,这样就起到保密的效果。在查档人进行查档时,系统可自行记录,形成查询日志,对数据传输、用户访问、内容打印等操作进行了安全设计,以保证档案的使用安全。档案管理系统软件还配备了电子锁,这样便可以锁、机分离,即使别人打开了档案管理人员的电脑,也无法打开档案管理系统软件。 二、档案管理系统软件的优势之多数不胜数,而各种档案管理系统软件的功能大同小异 (一)收文登记。文书人员收到公文后,将文件信息输入系统,便可打印收文登记簿和收文批阅承办笺等;收文序号由系统自动生成编号,并打印在收文登记簿和收文批阅承办笺的右下角,形成检索,便于文件去向的掌握;输入的信息数据可提交到软件系统数据库中保存,方便以后查询及入档时调取;如果收文登记簿或批阅承办笺不慎受损或遗失,可从系统中调出对应数据进行补充打印。(二)发文登记。可以各个部门一个总号或多个号;软件系统可以按年度自动对发文进行编号;发文登记之后,可打印发文登记簿,发文登记簿既可以自动衔接上次结束时的行数或指定起始行数打印,也可以分期分批统一打印;登记时内容在备选项中进行选择即可,如“主送”“抄送”“标题”等;发文档案数据同样可以到系统的数据库中进行调取。(三)组建档卷。可依据本单位具体工作职能,选择适合的档案分类方案。如“年度—机构(问题)—保管期限”分类法、“保管期限—年度—机构(问题)”分类法、“年度—保管期限—机构(问题)”分类法等;档案文件进行输入时,对于收文和发文,只需搜索相应序号,即可调出将相应文件;会议记录、领导讲话及其他文件手工输入即可;档号为系统自动产生,档号格式可以自定义输入。(四)公文查询。可对档案管理系统软件中的各项数据进行查询;可指定一个或多个匹配条件进行搜索查询;可打印出所查询到的档案内容,由系统自动记录查询、打印记录。尽管档案管理系统软件的功能强大,优势明显,但仍然需要档案管理人员合理应用,谨慎行事,方能让档案管理系统软件更好地为档案管理工作服务。 作者:唐建一 单位:四平市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 档案管理系统论文:流程管理在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应用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子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电子档案应运而生,并且极大提高了档案管理的质量与效率,有效节省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在电子文件大量产生和使用的形势下,其安全性、真实性、完整性和可读性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在分析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的基础上,阐述流程管理在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关键词】电子档案管理系统;流程管理;应用 在社会各个领域中,档案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系统工作。在传统档案管理中,一般都是采用纸质档案与人工管理这两种方式。随着现代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电子档案大量使用与其复杂性也同时增加,以往的档案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实的需求。由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大量的电子文件的产生使用、流转、归档、保管、移交等等,于是,在电子档案管理系统设计中,流程管理得到了普遍重视与应用,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问题。在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安全性问题。档案信息安全性指得就是信息载体安全性与传输安全性。电子档案载体主要为光盘、磁盘、磁带等,其种类多且较为复杂,由于电子文件的生成、流转与利用都会受到硬软件和网络等构成的技术系统及数字环境的制约,这使得电子文件数字信息难以维持永久存取,导致电子文件性能不稳定,容易出现失真的情况。同时对环境湿度、温度、防磁等条件的要求也非常高,容易被破坏,导致载体不安全。而传输安全性主要为网络安全性,网络黑客与计算机病毒是影响传输安全的主要因素。此外,电子文件非常容易被篡改,并且毫无痕迹,导致数字信息失真。二是电子文件的可识读性问题。与传统纸质档案不同,电子档案载体是依赖系统,借助计算机来完成操作利用,因此不能从载体外表去判定正常与否,极易受整个系统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储存信息无法识读,因此影响了档案的有效利用。 (二)措施。针对电子档案管理系统问题而言,主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网络安全建设。在查阅利用档案的过程中,设置通过验证用户信息、输入调阅口令等权限限制访问与阅读,按照国家相关网络安全定级规定对档案馆(室)的数字档案信息利用平台进行安全保护,并对局域网、政务网、互联网进行物理隔离,以此提高档案数据库的安全性。同时,安装较为先进的防火墙、防毒杀毒软件等,以此避免计算机黑客、病毒的恶意攻击入侵,确保档案信息安全。二是强调档案备份。档案部门应对重要档案及电子文件实行异地和异质备份,确保电子文件的长期可读和档案信息资源的绝对安全,异地备份应选择地理距离相距300公里以上,不属于同一江河流域、同一电网、同一地震带地方为宜;异质备份应做好静电复印、翻拍、数字化、缩微、仿真复制等工作,以确保档案信息资源安全。在登记备份的要求上应实行三套式,以满足保存、备份和日常使用。 二、流程管理在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一)流程管理概念。美国管理学家MichaelHammer指出:流程就是将一个或者多个输入转变成对用户有价值的输出活动;而达文波特教授认为:流程就是一系列结构化的可测量活动的集合,并且为特定市场或者与用户提供特定输出。由此可以看出,两人均认为:流程是以用户(人)为导向(本),并且在输出过程中重视体现用户(人)价值。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流程主要包括六个要素:输入资源、活动、结构、输出结果、用户、价值。 (二)流程管理应用。在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规划与建设实施引入流程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即工程庞大、环节众多、复杂、涉及面广。所以,在设计与实施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时候,一定要重视流程管理的运用。首先,在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建设中,应以改善传统档案馆业务流程为新导向。在建设数字档案馆的时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收集电子文件与档案资源的数字信息、传统档案的数字化处理、整合与开发利用档案数字资源。一般而言,电子档案管理系统担负着管理任务,需要在建设过程中强化以档案需求者的利用为核心理念,以此保证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有序建设。不管是数字信息收集,数字化处理,还是资源整合利用,都是围绕档案利用者的实际需求进行,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原则,强化档案利用者需求的导向作用。新的需求导向必然会冲击传统档案管理的业务流程,对原有工作职责与形式提出更全面、更高的要求。所以,需要合理调整原有业务流程,对工作流程中的业务关系加以梳理,以此实现和改进档案管理业务流程的目标,规范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其次,流程管理可以显著降低建设风险,减少建设成本。 在建设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同时,应严格遵照有关国家规范标准进行档案资源数字化与信息资源安全储存,以此实现流程管理控制与电子档案价值鉴定的有效性,否则就会出现电子档案失真、系统安全等风险,影响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作用的发挥。除此之外,在建设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时候,实行前端控制,通过流程管理的引入,使每个业务环节的管理成为不可或缺的统一程序,并且尽量减少管理流程环节,提高管理效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建设成本。基于流程管理理论,对电子档案管理系统模型予以设计。在设计模型中,首先收集与选择要纳入管理序列的档案种类、范围、内容、归档时间等信息,并录入系统,自动根据归档日期予以分析,对信息是否需要归档、保管多长时间等予以初步确定;之后由档案管理科室牵头,组建专家鉴定小组,鉴定信息来源,确定不可公布或有限制的文件、档案,列出清单予以报备审批。在审核通过之后,编制数字化档案;然后对档案予以检索设置,并且充分考虑其访问权限设置;最后,重视档案的存储与更新,并且进行合理的备份,确保档案的安全、准确,提高档案利用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电子档案的产生与日益增加,为档案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并且随着电子档案的应用与推广,有效提高了档案管理的效率与利用率。为此,在建设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时候,为了确保系统的安全、有效,一定要重视流程管理的应用,从而充分发挥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作用。 作者:朱建兴 单位: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个别教育论文:浅析班主任对学生的个别教育 在一个班集体中,学生存在差异是不可避免的,那么班主任应该如何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呢?笔者认为,应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分类进行教育。 一、对优秀生的教育 对优秀生应抓好两方面的工作。首先,要经常提醒他们在日常的学习与集体生活中多和别人相处,去发现别人的长处,让他们通过比较,真正体会到自己并不是什么都名列前茅,也有不如他人的地方,需要进一步提高,让他们自我能体会到“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其次,要注意把握表扬与批评的分寸,必需的表扬是不可缺的,这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不可过于渲染;同时对他们的缺点也要适当地指出,不能被他们所戴的“光环”迷惑,不能“纵容”他们。 二、对一般学生的教育 教育一般学生要抓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1)调动一般学生的积极性。这类学生往往具有性格沉稳、表现一般的特点。他们通常处在不为别人特别关注的境地,好事坏事似乎都不沾边。其实他们隐藏着丰富的创造性,可能因为教师的漠视等原因,使他们的创造性难以展示出来。如果班主任能够有效地加以引导,便能够促进一大批学生更快更好地成长。调动一般学生的积极性,首先要求班主任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产生较强烈的表现欲望。其次,要安排适当的活动、角色地位,让他们在丰富的实际活动中施展才能。(2)促使一般学生向先进方面转化。一般学生在班级中各方面处于中等水平,班主任要讲究教育艺术,通过积极的教育引导促进他们向先进方向转化。如果教育方法不当,或者他们稍稍松懈,便有可能落入后进生的队伍。班主任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互助小组活动,让一般学生在优秀生的带动下,在与后进生的比较中获得进步的推动力量。也可利用一般学生的长处,安排他们做些适宜的班务工作,激发他们向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对后进生的教育 对后进生的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对后进生用正确的观念去引导。后进生是相对于班级中的优秀生而言的,他们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也在不断变化发展着。随着教育作用的增强和后进生主观努力的提高,后进生是能够取得进步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后进生也不例外,他们身上也有长处,也有值得其他人学习的地方,只要班主任能够比较客观地看待他们,不歧视他们,能够细心观察,就一定能在他们身上找到某种发展潜能,对于后进生也要从爱护和扶持的角度加以引导。鉴于后进生在发展过程中遭遇的曲折和挫伤,班主任要对他们满腔热诚,耐心细致,真正使他们感受到教师无私和崇高的爱。(2)对后进生教育方法要科学。从心理学角度看,后进生的形成大多在于基本心理需要未能得到满足。所以,班主任要学会从情感入手转化他们。首先,班主任要对后进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持之以恒,在师生心灵深处疏通情感交流的渠道。其次,班主任要学会“爱”后进生,只要严中有爱,严爱相融,才能使后进生严格要求自己,持续进步。(3)对于后进生的教育,还应注意采用以增强后进自尊心为出发点的转化方法。为了塑造或者改变后进生的行为,应争取使他们把行为归因于自己的选择,而不要归因于外部的力量。因为只有人去适应环境,而不是环境适应人。只有当学习较差的学生发现和发展了自己的才能,从实践中认识到自己在某一方面可以做得比别人好,至少可以同别人一样,才会真正树立自信、自尊等积极的自我意识,并把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智慧、能力和积极情感迁移到其他学习任务中去,从而促进全面素质的提高。为此,班主任首先要维护学生的自尊心,防止后进生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做法。其次,要营造适当的教育环境,科学地运用奖励诱导后进生在转化过程中发挥自主性。(4)对后进生的转化过程,班主任要采用逐步帮助他们改正错误的方法,一点一点地提出要求,先在班级总目标的基础上,让他们制定小目标,然后落实,再制定更远的目标,再落实。在目标落实过程中,有进步给予表扬,重犯错误就耐心帮助,使他们增强改正错误的勇气和信心。目标从小到大,从低到高,逐步提高要求。这样循环往返,循序渐进,使他们不断进步。在评价他们时,看基础、看发展、看整体,该肯定时充分肯定,缺点多的要从正面教育,并及时指出努力的方向。 个别教育论文:浅谈班主任工作中的个别教育 班主任对学生的个别教育既包括对优秀生的培养工作,也包括对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和对中等生的教育工作。 一、做好优秀生的培养工作。优秀生一般是指那些品学兼优,或在某一方面有突出表现或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在班级中,因为优秀生的存在,可以使全班学生学有榜样,带动和鼓舞同学们共同前进。但在优秀生身上亦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因为学生本身优秀。得到来自学校、班级、家庭和社会上的表扬多批评少,使用多教育少,家长更溺爱孩子,时间一长易导致学生养成骄傲自满、目空一切、娇气十足、受挫能力差等不良习性。因此,作为班主任既要对他们的优点和长处予以充分肯定,又要指出其不足之处,提出严格要求,并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其更快地进步,成为班内学生学习的楷模。 我班一个女生,聪明、漂亮、学习成绩突出、家庭富裕,但她自视清高,看不起比她穷的同学,同学关系紧张。针对这种情况,我经常单独和她谈心,耐心地对她进行教育,使她懂得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集体,将来要想很好地适应社会就要从小学会与人相处。每个人的出身不同,家庭条件也不一定相同,但是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长处,都有值得其他同学学习的地方。家庭条件贫穷的学生有时更知道好好学习,更懂得家长的艰辛,更会体谅、关心他人,心地更善良。为人更真诚。同学之间应学会尊重他人,学习他人的长处,真诚地与人交往。为了使她尽快放下架子,转变态度,除联系家长共同教育外,我还组织了许多活动,如才艺表演、小组竞赛等活动,让她从活动中看到同学的闪光点,从活动中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通过活动和说服教育,提高了她的认识,转变了交往的态度,同学关系融洽了,同学也更喜欢与她交往,共同探讨问题了,自然更成为全班学生效仿的好榜样。 二、做好“后进生”的思想转化工作。“后进生”是指那些在遵守纪律、团结同学、尊敬老师、学习成绩等方面暂时落后的学生。后进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或者思想道德不良,往往在家里得不到温暖,受到家长的严厉斥责、谩骂和惩罚;在学校受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笑、讽刺和挖苦。这些致使他们产生一种特殊心理――对老师和同学心存戒备和敌意。在这种心理状态下,教育是很难奏效的。为了使他们解除思想顾虑,摆脱消极的态度定势。班主任要用深情换真情,厚爱暖心灵,真心实意地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信任后进生,使他们从实际感受中相信班主任的诚意,把班主任当作知心人。当他们愿意与班主任推心置腹地谈心里话、吐露真实思想时,这是他们突破心理障碍、发生思想转变的重要契机,也是班主任辛勤工作赢得后进生信任的重要时机。班主任一定要抓住这种时机,从爱护关心出发,采取以心换心,用温暖的心灵去医治他们长期造成的心灵创伤。去年我班有一个叫张涛的学生,个大、皮肤很白、很胖,成绩不好不说,他有一个让老师和同学都担心与畏惧的动作:见到比他矮的学生,他就会忍不住伸出手箍别人的脖子,同学畏惧他不敢大声叫嚷,他却在大笑,一脸得意和满足的表情,他没有意识到危险性。我知道此事后,就利用课前、下课和放学的时间留意、观察他。发现他有这样的行为后,我没有立即批评他,而是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无所谓地说;“好玩呗!”天哪!这么危险的动作他竟认为是好玩,我心里不禁直打冷战。我耐心地问他好玩在哪。他说这样做很刺激。我寻根问底,最后才知道原因。他在家很受宠,有一个哥哥。比他大八岁。在家基本都是哥哥管他,因为爸妈很溺爱他,只有哥哥知道怎样教育他,所以他很畏惧哥哥。犯错时,哥哥会狠狠地揍他,他受气后,就到学校找同学撒火。我了解情况后就让他换位思考,这样做对不对。对他进行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使他对自己的行为很后悔,也表态要改。但坏习惯一旦养成不是一次就能改过来的。为此,我基本上是每半天都要问问他管好自己的手没有,如果管住了手,没动别的同学,我就立即表扬他。反复两周后,就没再听说他又箍别人。为了鼓励他,我让他担任劳动班长,工作完成得很出色,成绩也在慢慢提高。 三、做好中等生的教育工作。中等生是指班级中在各方面表现都处于一般水平、中间状态的学生。他们处在变化和发展中,很容易受两头的“自然”影响而向两头转化。因此,班主任仍然需要腾出一定时间抓中间层次的学生。他们思想情绪不稳定,要鼓励他们上进,并促使其向先进层次发展,及时帮助他们去克服各种困难和解决问题,使他们尽快解除困惑,振奋精神,奋勇前进,防止他们消沉下去而向后进生转化。要在各种班级活动中,给中等生创造条件。让他们在班集体中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树立他们的信心,使他们不断上进,跨进优秀生的行列。当有些中等生问题较多时,班主任还得千方百计“拉”他一把,防止他向下坡滑去。 总之,班主任工作是一项繁琐、艰巨的工作,它需要班主任的智慧和英明管理。但只要我们能做到因人而异,因势利导,抓好个别教育,就一定能出色胜任班主任工作。 个别教育论文: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个别教育的推进策略 摘要:个别教育是注重个性发展的广义上的教育;他不仅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而且是一种教育思想和信念。实施个别教育的前提是教师对学生个性发展特点的全面、深入了解。个别教育的对象包括全体学生,宗旨在于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能和发展个性。 关键词:现代教育观;个别教育;推进策略;高中美术课堂教学 现代教育关注人的精神、个性和感受,在崇尚个性发展,以人为本的新时代,教育的目的和功能是帮助学生个人的潜力得到更大的发展。现代教育更大限度地发挥其宽容性: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平台,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人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 美术教育是培养人的素质,开发人的潜能的最有效手段,它独特的优势,就是可以发展学生的艺术个性,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然而,纵观当前高中美术教学,学生的艺术个性和创造潜能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主要表现在教学过分强调统一:忽视学生的个体需求和个性差异,忽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个性化研究,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艺术个性和创新潜能。高中美术教学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大部分教学时间集中在课堂上,因此,笔者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进行了个别教学的实施策略研究,使学生的美术学习成为一个动态的充满灵气的个性活动,每个学生都是作为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参与学习过程的始终。 遵循个别教育的充分性原则、平等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实施以下推进策略: 1鼓励成功策略 由于先天和后天因素的影响,每个学生的基础都是不相同的,每一个学生的智能也是各不相同的,"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发展和成功的潜能,因而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最有效方法就在于鼓励每一个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在学习中的每一步都应视为是成功的。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我是最好的"观念,引导学生不断走向成功。 1.1目标性的培养: 对于学生而言,学业成就代表了他所有的人生成就,也就是说,在他的学习过程中,常以完成每一个短期的学习目标为阶梯,努力调动内外因素,循序渐进,逐步达到以优秀为视点的中长期成就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学生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会有新奇,也会有迷茫,有兴奋,也有颓废,多变性伴随着学生的学习。教师的作用就是帮助他确定学习目标和成就目标。 ①确定一节课的成就目标。 每一次美术学习过程就是完成一个学习目标的过程,所以,教师要在每一次作业之前或之中向学生传递目标信息,以便他能把握和理解学习目标和任务,这有利于培养他积极的心理感觉。使学生明确了任务,产生了表现欲望,为达到目标作了预期的心理明示,推动了目标的完成。②确定一个单元的成就目标。 成就目标以短期的学习目标为基础,所以,在某个阶段之前也要向学生明示目标。在高一学生校园景物写生中,由第一次的小心翼翼到后来的大胆体验,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体验了成功的欢乐,由此,走向了良性循环,肯定自我。③确定一个学期的成就目标。 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中对绘画模块的成就标准中要求学生通过"绘画"模块的学习,能够:积极参与绘画造型活动,灵活地运用材料,选择适合自己的绘画语言和相关技法,创作一件以上的绘画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于是,这学期在第一节绘画课上就明确目标,要求学生成就大师之梦:每位学生一学期出一件自己满意并珍藏的作品,出一件在学校展出或参加各级比赛的作品;每个班要求在学校橱窗进行一次个性画展,并通过自评互评他评等方式评出最佳个性画展班集体。④确定长期的成就目标。 美术教育为社会培养有美术感知能力的高素质的社会人是基础教育的一个目标,也是主流目标;美术教育的目标还包括培养立志美术的专门人才。高成就动机的坚忍不拔、努力攀登、追求卓越的精神,对高一学生绘画技能的提高起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经过几个单元的绘画技能训练,部分学生对绘画的兴趣更深厚,更广泛,明确了一定的绘画技能的掌握是高素质社会人群的必备素质。在教学中已有部分学生对教师明确了自己的专业方向,对自己及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自信心的培养: 自信心是相信自己成功,成才的心理素质,是对自身能力的科学估价。高成就动机与强自信心成正比关系发展。高一学生由于长时间以美术鉴赏为主的学习,重欣赏而轻技能,比初中时更"眼高手低"了,因此在绘画技能课上表现及不自信。①通过美术作业评价培养绘画自信心;②从行为角度培养绘画自信心。 2情感沟通策略 师生间建立一种更密切和谐的新颖关系,有利于个别教学的有效实施。"亲其师"然后能"信其道",随着沟通的加深,情感的交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然而然地调动起来。美术鉴赏提倡对话,通过"情境化"学习的情感沟通,相互交流,相互争辩和讨论,在合作与对话中实现审美能力的建构。 2.1与教师引导之间的对话: 与教师引导之间的对话可以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美术课堂教学中来。 2.2与同伴观点之间的对话: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创造机会,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表达,允许、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审美见解,形成审美经验有许多的缄默性,给予更多与同伴观点碰撞、对话的机会,在思维冲突中建构理解,在吸纳相左观点中完善理解。 2.3与生活情境之间的对话: 生活经验审美活动的原动力,学生的审美经验形成是建立在学生生活层面上的,我们不能要求学生发表超越他们生活的所谓高深的观点和言论。而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又是不同的,欣赏依赖他们的生活,从生活出发,去寻求对艺术作品的解读与理解,他们在各自层面上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这意味着他们对艺术作品的解读与理解也存在着个别的差异。 教育最本质的含义是"人"的教育,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培养学生学习的和创造的兴趣,奠定学生终身学习的心理及情感基础。个别教育已经把美术课堂变得活跃起来,从前的被动学习者已经从不爱学习美术变为了喜欢学美术、主动学美术,这种变化的背后体现着个别教育的成功性和必要性,它已经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思想正逐步被大家所接受。个别教育既能帮助教师更好的开展教学;又能帮助学生解决在美术课上因个性差异所带来的问题。个别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正逐步被大家接受,它将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 个别教育论文:班主任工作之个别教育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不遵守纪律的学生,特别是作为班主任更是经常遇到一些违纪的学生,对于这些违纪学生的教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学生犯了错误,如果班主任不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不但不能使学生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反而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如学生犯了错误,班主任当着全班的面点名批评,很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其无精打采、一蹶不振,破罐子破摔;或者是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故意跟班主任对着干…等等。所以,班主任在处理日常违纪学生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做到"因材施教",最好采用个别教育的形式,因为个别教育不但可以洞悉学生的内心世界,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而且还可以收到教育、教学的反馈信息,班上的其他情况,及时把握本班的班风、学风情况,以便随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搞好教育工作。我觉得要做好个别教育,主要要做好以下几点: 1.充分了解、认识学生是做好个别教育的前提 班主任在接到一个新的班级的时候,首先应该通过查阅学生档案,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家庭情况;并在家长会时与其家长多沟通,课余时通过其他学生侧面来了解学生;在教学工作中要经常与班主任多交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纪律表现、生活习惯…等等学生的详细情况。不管是通校生还是住校生,要利用课余时间常到学生当中去,利用课余时间个别辅导的机会经常与学生交谈,融洽师生关系,借机掌握每个学生的行为、学习情况及思想动向,为做好个别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平等对待学生是做好个别教育的条件 班主任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的时候,绝不能偏心,不管是成绩好的学生还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都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绝不姑息迁就,该批评教育的一定要批评教育。如果班主任做不到这点,学生与老师之间就会产生隔膜,学生不愿意信任老师,不愿意与老师沟通。学生即使犯了错,班主任也要平等的对待他们,尊重他们,学生违纪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在个别教育的时候,不要不容分说的就批评他,要问清情况,分析出学生犯错的根本原因,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要做到有的放矢。一谓的批评教育只会使问题更难以处理,有的学生会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任你班主任怎样说,他都以沉默对之。这样不但不能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也找不到学生犯错的根本原因,容易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给以后的教育工作埋下隐患。 3.理解学生是做好个别教育的关键 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真正故意违纪的学生那是很少的,由于初中学生的年龄较小,心理还不够成熟,自控能力不强,学生在学校期间经常不由自主的会违反一些纪律,所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因此老师要对违纪的学生要能够理解,不要过多的自责,要从心灵深处去分析学生犯错的原因,教育他们说:"人不犯错那是不可能的,但要知错能改,奈善莫大焉。"对于那些经常违纪的学生,班主任要通过个别教育,指出他们的问题所在,要让他们管住自己,加强对他们的行为习惯的培养,强调纪律观念,加强对他们日常行为的规范教育,让他们在校期间尽量少犯、甚至不犯错误,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个别教育论文:自闭症儿童个别教育个案研究报告 摘 要:本文运用个案研究的方法,对个案所在的机构教师进行深度访谈,并结合观察个案,了解个案现有发展水平,针对个案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根据其特殊需要设计一日教学活动的个别教育计划。此次研究发现:个别教育训练对特殊儿童的发展有积极作用,最好是将一日活动和经常教学活动相结合,在一段时间内训练和巩固同一内容,另外,机构的个别教育还需要和家庭教育相结合,效果才会更好。 关键词:自闭症 个别教育 个案研究 自闭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代表性疾病,有沟通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行为等特征。个别教育是一种根据儿童的特殊需求设计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方案或课程,在进行显性课程时,也注意潜在的训练内容,针对学生的问题做较细致的指导。可以在有效的时间里发挥最大的效果。 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1.1 个人信息 姓名:郭涛宇 性别:男 年龄:6岁 所在机构:绥化市初阳自闭症康复中心 所在班级:启智四班 残疾类别:自闭症 残疾程度:中度 其他残疾:无 个案为全托,个案父母不定时的来机构看孩子,但时间间隔较长。周一到周五上课,周六和周日合班,但不上课。 1.2 生理神经状况 (1)视觉:视力正常,但因身患自闭症,在与人交往时和对方无目光交流。 (2)听觉:听力正常,但由于注意力不集中,在与个案说话前,必须大声喊个案的名字,才能引起个案注意。 (3)智力:智力正常。 (4)四肢运动不协调,精细运动发展缓慢。 (5)主动言语少,模仿能力强。 1.3 现有发展水平 (1)言语表达。 言语理解:对老师或他人简单的指令,能理解并作出正确的反应,对于稍复杂的指令或话语,需要给与辅助,个案才能理解;语言表达:因主动语言少,个案语言表达存在严重的障碍,如有需要时仅能用1~2个词来表达需求,说话声小而无力。 (2)生活自理:个案基本可以生活自理。 (3)认知水平:有较好的视觉分辨、视觉反应和触觉反应能力,听觉反应能力较差。 (4)肢体运动:大运动能力较好,精细运动相对比发展较差,平衡能力较差。 (5)社会交往:有与他人交往的意愿,但不会用语言表达,不能与对方目光对视。 2 个案研究方法 利用周末的时间,对个案的班主任进行访谈了解个案的情况,另外还对个案进行一个月的观察,收集并整理与个案相关的信息,对个案进行深入的了解。 3 研究过程及结果 3.1 机构领导对个别教育的需求与建议 在收集个案信息时,机构领给与了大力支持,机构领导希望此次个案研究可以取得明显效果,为推广个案研究方法起到示范作用。 3.2 机构班主任对个别教育的需求和建议 机构班主任希望个别教育能发展个案的语言表发能力,个案的主动语言增多,可以进行简单的交流,需要时机构班主任会给与帮助。 3.3 个案对个别教育的需求 (1)自我认识。 (2)主动语言训练。 (3)人际交往能力训练。 (4)情感交往训练。 3.4 个别教育的一日活动表(见表1) 因个案周末不上课,所以设计一日活动,虽然是周六和周日两天,但课程内内容是一样的,在此称为一日活动,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一日活动。 3.5 个别教育的实施 (1)自我意识训练。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对自己和他人关系的认识,对自己和社会的认识。自闭儿童缺乏自我意识,并且把自己封闭在一个自我满足的世界中,对外界的事情及变化漠不关心,要想改善个案的自我封闭状态,认识到自己和他人及社会的关系,就要加强个案的自我意识。在认知课上,问个案:你的鼻子在哪里?这是你的书吗?通过让个案对自己及他人的五官指认和物品的所属问题来训练个案的自我意识。我还会让个案帮助我取物品或将食物分给指定的同学,让个案理解自己和他人是不同的,但他们之间是有关系的。 (2)主动言语训练。 语言是人沟通的工具,也是一种特殊的载体,通过这个载体可以向他人传送很多信息。自闭症存在语言障碍,不仅是因为发声器官有障碍,他们根本不理解言语的真正含义,缺少语言的动机,因此不光教他们说话,更要教他们理解和正确运用语言。个案也存在此障碍,在认知课上,问个案:这个水果是什么?想吃吗?从生理需要入手对个案进行提问,鼓励个案说:这是××或我想吃××,若个案说出,就给予食物强化。在感统课上,问个案你想玩滑板吗?或者你想玩什么?个案说:想或不想,此时要引导他说:想玩滑板或者我想玩××,经训练个案就会主动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表扬他并满足他的要求。在主动语言训练的环节,要为个案创设情景,塑造个案主动说话,由词到句,循序渐进的进行,并注意使用强化。 (3)人际交往能力训练。 生活离不开与人打交道。要想更好地适应生活和社会,就必须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由于缺乏主动语言,人际交往也就成为另一难题,其实儿童的交流从没出生就已存在。由于自闭症儿童把自己封闭起来,对外界漠不关心,就失去了与人交流的动机,人际交往也就受到了阻碍。因此,在生活课上,要创设多种场景,让个案有不同的体会,从而掌握人际交往的规则和技巧,不断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例如主题超市购物,首先将超市购物流程进行任务分解,并分别配上分解图片以便个案理解,第一环节:讲解告诉个案:老师要去超市购物,你愿意帮我吗?如果他说:愿意。就说:可是怎么去超市购物?然后根据图片讲解超市购物的各步骤及所要准备的东西。第二环节:模拟演练当个案对购物流程基本掌握时,就在教室模拟一个小型超市,让个案独立进行购物,适当给与提示。第三环节:真实演练带个案去机构附近的超市,为了消除个案的恐惧心理,先陪同个案购物,顺利进行后再让个案独立进行购物,个案独立购物成功后给与强化。每周一个主题,让个案了解不同环境及在不同环境下如何与人交往合作。因为“交往是寻求的需要,合作是解决困难的需要,交往合作是生存的需要”。 (4)情感交往训练。 个案存在严重的情感障碍,情绪常表现过分冷漠或激动,波动大,缺乏情感及情感交流,因此在音乐课上,选择舒缓的音乐或歌曲,缓解个案紧张的情绪,有助于控制情绪。同时,在音乐课上,放一些小动物的动画片,从而让个案了解这个动物,然后拿一个片中动物的玩偶,让个案抚摸玩偶并说:喜欢,不仅如此,还要指导个案关注他人的情绪变化,如小明跌倒哭了,我会告诉个案:小明摔疼了所以哭了,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几天后,个案摔倒了也哭着说:疼。可以看到这种通过观察他人的情绪变化,对个案的情感发展也是有帮助的。 (5)具体实施及效果。 只周末时间进行训练,有的训练内容是所设计课程本身,有的训练内容则渗透到课程中。经三个月的训练,个案的自我意识有所增强,主动语言增多,有人际交往的意识,情感也得到了发展。 (6)反弹与原因分析。 在训练的过程中,个案经常会遗忘上周训练的内容,经提示能想起部分内容,主要是因为机构课程与我所训练的内容无相交的地方,所以产生了反弹现象。 4 建议 此个案研究达到了预期目标,但要想取得更大的效果还需更多人的努力,不仅是机构,更是家庭和社会,因为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而社会则是人生存的环境。而在现实生活中,更多的父母选择离婚甚至将孩子丢弃来逃避现实,社会的排斥等。这一切都深深地影响着孩子,耽误了孩子的“成长”。 4.1 对家长的建议 作为特殊儿童的父母要接受现实,调整心态,多了解相关的知识及训练方法,用行动诠释爱,父母可以到机构陪孩子,不仅可以增长知识,也有利于了解孩子的训练和学习情况等。 4.2 对机构的建议 康复机构应落实机构宗旨,确保每一个特殊儿童都能得到相应训练和康复,定期进行评估,因为详细的评估是训练的依据,再设计合适的教育计划,选择针对性强,有效性强的训练方法。机构不仅要训练特殊儿童,还要对特殊儿童家长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不仅让家长了解孩子的病因,还要懂得训练方法,将每天的训练内容告诉家长,白天老师教,回家家长练,无论是在机构还是在家里父母都可以帮助孩子进行训练,助于家庭支持的建立。 4.3 对社会的建议 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因此,社会不仅要给与家庭和机构各方面支持,更要大力选宣传特殊教育事业,发挥社会的作用,提高社会对弱势全体的接纳度,特殊事业关系着全社会,每个人都应该尽一份力。不断完善社会支持体系,使特殊儿童能在一个平等和谐的环境下成长。 个别教育论文:两手抓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 努力提高班主任工作实效 班级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集体的基层组织。班主任不但是实施教育工作的引领者,也是班级各项事务的管理者和组织者,更是联系各科教师与学生的桥梁与纽带,是实现家长与学生沟通交流的媒介。本文结合个人多年小学班主任工作实践,在此从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两方面谈几点认识: 一、加强集体教育,提高学生思想品德 1、开展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的教育。明确的学习目的和端正的学习态度是学生学好功课的重要保证。班主任要使小学生懂得今天的学习与以后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挑战之间的关系。同时,班主任还要教育学生遵守学校制度,按时到校上课,认真听讲、遵守课堂纪律,按时完成作业。在此基础上,通过组织班级开展学习纪律检查、评比,树立学习纪律好典型,使学生学有目标,在实践中逐渐形成遵守纪律的习惯。 2、创立良好的学习环境。有经验的班主任都非常重视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每学期(或学年) 开学之初,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想品德、学习等方面的实际,组织学生布置教室、在教室内墙壁上张贴有教育意义的宣传画、名人画像或格言名句。平时,要保持室内的清洁、安静,适于学生学习。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虽然培养小学生的兴趣是各科教师共同的责任,但班主任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习活动,如参观、访问、课外阅读、书法绘画、朗诵、科技小制作、智力竞赛等,在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班主任在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要特别注意吸收那些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后进生参加活动,让他们从活动中增强求知欲望。 4、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班主任帮助小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一般通过指导学生上课时如何听课,如何提高听课效果,具体可以通过组织班会、墙报、展览、座谈会等方式,交流“应该怎样学习”的经验,推广好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互相帮助学习,提高学习能力。 二、抓好个别教育,提升学生整体素质 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辅相成,不可偏废。一个班集体就像是一个大家庭,班主任教师就像是学生的家长,虽然班主任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组织和班集体上,但由于学生在思想品德、智力、性格等方面存在差异,只靠对集体的教育去影响学生个人还不够,因此班主任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个别教育。 1、做好优秀典型的培养工作。优秀生典型可以使全班学生有榜样,带动和鼓舞同学们共同前进。为此,班主任要全面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善于选择那些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或在某一方面发展比较突出的学生做重点培养对象。对他们的优点和长处予以充分肯定,又要严格要求,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并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其更快地进步,将其中特别优秀的学生在班内树为典型。 2、做好后进生的思想转化工作。品德、学习相对较差的学生虽然人数少,但对班级的成长仍具有一定的破坏性。因此,班主任要特别注意他们的特点和产生问题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后进生的思想转化工作。针对经常犯错误、自卑心理强、与班主任在情感上有一定距离的学生,班主任要从感情上接近他们,给他们以关怀和爱护,从而使他们感到老师可亲可近,愿意接受老师的帮助。班主任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积极因素,长善救失,激励上进。对学习品行均落后的学生,除了加强对他们进行品德教育外,要采取措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求知欲,利用课外时间给他们补课,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帮助提高学习成绩,增强他们学好功课的信心。班主任对后进生在前进过程中出现反复时,要以最大的耐心,冷静地帮助他们分析原因,鼓励他们继续进步。 3、作好中等生的教育工作。中等生虽然多数优点、缺点不大明显,但他们身上多潜藏着许多积极因素,也希望得到老师的重视和信赖,想要表现自己。因此,班主任要主动地去了解、关心他们,根据他们普遍存在着要求进步的心理特点,创造良好的契机,调动众多的中等生的积极因素,增强他们进步的信心,推动他们不断进步,同时也将成为班级体的一支积极力量,推进班级体的发展。 4、作好偶发事件中的个别教育。小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都比较差,在他们中经常会有违反课堂纪律、骂人、打人、丢失东西、损坏公物等事件发生。正确处理偶发事件,不论对维护班级纪律,提高全班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促使班级舆论的进一步形成,还是对教育犯有错误的学生都是十分重要的。班主任在处理偶发事件时,要注意把握好三点:⑴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沉着冷静;⑵要调查研究,弄出事情真相;⑶要因势利导,进行正面教育。 总之,班主任工作是艰巨的,这个角色担负着一个班学生的全面教育管理工作,对班级学生各方面的情况都比较了解,能够针对班级情况和每一个学生的实际进行经常而直接的教育和引导、细致而具体的帮助和培养,对学生的影响也超过一般教师。班主任的工作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班的精神面貌,深刻地影响着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班主任老师要创新工作思路,努力提高工作水平,培养一个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班集体,让全班每一个学生都能茁壮成长。 个别教育论文:做好个别教育 提高班级整体素质 摘要:任何一个班集体中总有一些特殊的学生,他们中有的思想品质较差,有的胆小怕事,有的胆大妄为,目无尊长,有的喜说乱动,有的性情孤僻。对待这样的学生,班主任首先要做到一视同仁,遇到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对待,抓住问题关键,对症下药。“九零”后的学生是个性一族,做好这些学生的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个别教育,将有助于提高班级整体素质。 关键词:对症下药;信任;兴趣 人们经常说:“九零”后的学生太有个性。而做好这些学生的教育,特别是个别学生的教育,更是我们班主任工作的重点。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思想品德、世界观的形成只有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才能实现,因而即使是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在思想品德及其他方面的表现是各不相同的。班主任作为全班学生的组织者、教育者、管理者,就更有责任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个别教育。任何一个班集体中总有一些特殊的学生,他们中有的思想品质较差,有的胆小怕事,有的胆大妄为,目无尊长,有的喜说乱动,有的性情孤僻。对待这样的学生,班主任首先要做到一视同仁,遇到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对待,抓住问题关键,对症下药。 班中一来自农村的女生,因母亲过早去世,有些早熟,虽然住校,但平时并不太与同班同学沟通。我在了解了她的家庭情况后对她的关心不自觉地多了一些。前不久,我发现她与我班一男生走得过近,因男生的父母离异,两个孩子间的情感也由彼此同情转为互相关心。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之间的情感悄然发生着变化。我私下与他俩分别交流,劝说他们正确处理好两人的关系,他们答应得都挺好,但离开教室后,两个人的情感依旧偷偷地发展着。看着小女生忽上忽下的成绩,目睹着两个孩子的变化,心里真是很焦急,但又不能操之太急,生怕两个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会因此逆反,克制不住自己而做出不该做的事情,只好暗地里关注着两个人的行为变化。 有一天早晨,女生因感冒到我办公室来请假,我对她说:“老师陪你去医务室看看。”她却告诉我说她爸爸给她联系了一位大夫,让她去打吊针。看着孩子当时的状况,估计她上课没办法专心听讲,所以我一边询问孩子情况,一边迅速地给她开好了出门条,当孩子拿着出门条向办公室门口走去时,我看着孩子瘦弱的身影,不由自主地叫了她一声,孩子回过头来诧异地看着我,我快速地走到孩子身边,把她拉到走廊里,搂住她,在她的耳边轻轻地说:“孩子,你长大了,遇到自己处理不了的事情时,来找老师,把老师当做你的妈妈、阿姨,记住老师永远是你的避风港。”孩子突然抱紧我,将脸靠在我的肩头轻声地哭了起来。想想这孩子离开妈妈的怀抱那么久,不知多渴望这样一个拥抱,我也紧紧地搂住孩子,让孩子趴在我的肩头尽情地哭泣……后来我发现她变了许多,性格开朗了许多,上课听讲也认真了,教室里又多了一个阳光的孩子。原来让人头痛的问题竟然如此简单地解决了,虽然她还在与那个男孩交往着,但我相信,她会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细想一下,教育无小事,点点滴滴皆是情。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们总是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可以处理许多事情了,所以当我们用成人的身份跟他们说话时,他们会用极其叛逆的方式来表达不满情绪。但事实上,当真的遇到事情时,他们的内心是脆弱的,他们需要师长在某些方面给予指点,当我们以朋友的身份、用成人的经验与之交流时,会与他们达成一种默契,取得他们的信任,此时的交流与沟通就变得易如反掌了。 其次,班主任在进行个别教育时,尤其要注意那些后进生,这些学生一般思想品德、学习、生活习惯都不如一般水平的学生,通常思想较落后,不尊重师长,经常违反课堂纪律,上课不安心听讲,作业马虎、潦草,有时干脆不交;说谎、抽烟、欺侮小同学,打架,小偷小摸。这些学生,虽然使老师大感头痛,但他们本身并不是一无是处,也有自己的闪光点,班主任在对他们进行教育时,要弄清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教育他们,积极帮助他们发现自身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使他们逐步听懂、会听,会做作业,成绩能够追上,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一但有所进步时,利用不同的形式进行表扬,让大家同他们共享成功的喜悦,使他们体会到集体的温暖,回到集体的怀抱。 班中有一学生学习不太好,但人缘不错,喜欢跳街舞,平时在班里总会时不时地跳两下。有一次下操,我跟他说:“你这么爱跳舞,要不把咱们班喜欢跳舞的同学组织起来,弄个兴趣小组如何?”没想到这孩子不相信似地反问我:“老师,你别拿我开玩笑。”我认真地对他说:“老师说的是真的,你考虑考虑。”第二天,这个学生来得特别早,一看见我就冲到我跟前对我说:“老师,我考虑好了,咱们班就组建个舞蹈小组,您看怎么样?”我看着孩子焦急而又盼望的神情,点了点头,学生高兴得笑了。下了早读,我把他叫到一边告诉他,成立兴趣小组可以,但要有个规章制度,不能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同时不能影响学习,这样才行。学生高兴地说:“老师,您放心,我这两天就写一份申请,将有关的制度制定好,我保证上课一定用心听讲。”过了几天,这孩子果然起草了一份计划书,还征得了学校团委的支持,在科技楼找到一间教室做活动室,看到学生们如此认真的态度,我很欣慰,每周五自习课时,我就让他们去活动室活动,当然学生们也很守时,总是按时返回教室,上课认真听讲的学生也多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当他们对事情感兴趣时,他们就会自觉自愿地遵守规章制度,无需老师的百般唠叼,习惯成自然,相信他们会有所收获。 面对我们的学生,给他们一张笑脸,关心爱护他们,海纳百川,是教育者应拥有的素质;发扬他们的优势,时常赞美他们,字字珠玑,是一种至高的境界。只要我们认真地读,细细地品,一定会在“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时候,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只要我们愿意去做,总会有办法,只要我们努力去做,自然就会乐在其中。 个别教育论文:有效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关注个别教育 【摘 要】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不仅是学生的学习内容,而且也是学生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应用于其他科目内容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同时新课程标准还要求我们关注全体学生,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和提高,体现“以人为本”理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信息技术 个体差异 个别教学 一、信息技术学习中,关注个别教学的重要依据。 学生的个体差异、智力因素、思维能力以及学习态度等原因,信息技术学科同其他学科一样,也存在着不少的个别差异。学生学习没兴趣,基础比较差,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差,失去学习信心,在行为习惯和学习方法有明显差异。 家庭因素:虽然现在计算机越来越普及,但少数家庭还没有计算机,学校所学知识无法在家里得到巩固与发展,学生也没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计算机,学生的上机操作仅限于学校的每周一节课。其次家长对于信息技术学科不重视,认为信息技术学科只是副课,对学生将来的升学没有任何影响,学好学坏无所谓。某些家长认为学生只会用计算机玩游戏和看电影,不能加以正确的引导,限制或拒绝学生使用计算机。 学校因素:某些学校设备投入不足,无法保证一人一机;学校主课教师不重视信息技术学科,经常“照顾”主课学生留在办公室进行辅导功课,使这些学生无法学习信息技术知识。 内部因素:某些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自控能力差,进入机房就千方百计的想着玩游戏,自己做自己的事情,随意讲话,上课不认真听讲;某些学生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有畏难情绪,生怕操作错误被老师说,被同学笑话,不敢大胆的上机尝试操作;还有部分学生性情懒惰,依赖心理很强,老师、同学怎么做,只会机械的模仿,不肯多加尝试与探索,限制了其思维和动手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关注信息技术,树立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学生就是使他们成为可教育的人。如果学生自暴自弃,缺乏学习动机,失去了自尊和自信心。他认为教育学生首先要帮助学生找回自信,呼唤他们沉睡的思维。培养学生需要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需要教师付出相当多的精力。 (一) 调动积极性,帮助树立学习的信心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学习的内驱力,兴趣是学习的有效切入点。 信息技术学科是每个学生都喜欢的一门学科,学生从第一次接触到计算机就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更应该保护和保持好学生的这种学习兴趣。课堂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设计与教学有关的游戏,让学生始终保持热情的学习状态。同时,课堂上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学生好的表现要及时的表扬,哪怕是输入一个汉字,画出一个圆形,学生最需要的就是教师的激励,成功的体验。见到操作一直错误的学生,教师应该多些耐心、多些爱心、多些鼓励,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当学生得到教师及时中肯的评价,就会感到自己被赏识重视,就会愉快积极,增强自信心。 (二) 注重培养信息技术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自我控制能力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它是个人对自身的心理和行为的主动掌握,是个体自觉地选择目标,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表现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通过强化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也是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突破口。 教师在课堂上应不断以目光、表情、手势以及声音的变化,或者作必要的停顿来提醒学生,或者把学生安排在离老师较近的座位,使其感到自己始终置于老师的关注之下,从而自觉控制自己的行为,注意力始终保持在课堂上。通过长时间的强化,提高了个体学生的自控能力,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使其跟上课堂节奏,掌握所学知识。 (三) 尊重个体差异,进行分层教学 根据不同学生的智力水平、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化归能力以及志趣特长等进行“个别化”教学的尝试,兼顾学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分层教学,基本上消除了学生“陪读”的现象,承认差异,因材施教,不但让学生在学科上得到培养和发展,同时让学生达到起码的合格水平,腾出时间和精力,扬长避短,发展自己的特长。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可望又可及的奋斗目标,又可以使学生逐渐达到爱学,乐学的境界。 例如:在教四年级《制作演示文稿》时,我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初级目标:能根据视觉效果选择合适的幻灯片版式,并正确插入和编辑文本;对中级的学生而言,可掌握学生目标以外,熟练掌握图片插入,更改图片的大小和位置,并鼓励学生达到精益求精。高级目标:在初级中级目标都达到的情况下,我要求学生修改色彩搭配、位置协调等,同时还要掌握好“叠放次序”调整;并尝试声音视频的插入。通过这三个目标的落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整堂课下来,各层次的学生掌握的都相当不错,整个课堂效果很好。 (四)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效开展进行个别辅导 每周一节课的时间,对于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你无法保证学生每节课的内容都可以消化,每节课的操作任务都可以完成。因此,教师可以开放机房,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接触到计算机,完成课上未完成的任务。教师对于学生的操作应该耐心的指导,帮助学生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还可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 对学生的开展有效的教学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职责。只要教师对学生怀着真诚的爱,充分尊重信任学生,善于发掘学生的闪光点,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就能找到启迪学生心灵的金钥匙,使他们不断进步,成为健康、蓬勃发展的一代新人。 作者简介:顾枫男出生年月1979。籍贯:常州,职称:小学高级教师,学历:本科,在常州市翠竹新村小学工作,在信息技术、教科研方面成绩突出,撰写的论文在教育教学类刊物中发表。 个别教育论文: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如何做好个别教育、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工作 【摘要】文章探讨在中等职业学校工作班主任应重视个别教育、 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工作的重要性,熟悉个别教育、了解和研究学生包括的内容、方法及注意事项。最后例举了一个了解和研究学生成功事例。 【关键词】个别教育 方法及注意事项 成功事例 一、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个别与集体教育相辅相成,个别好的典范可带好全班,个别差的也会腐蚀和干扰集体,故班主任要因人施教。品学兼优的优秀学生重点培养提高,要求要更高、更严,目标要更高。中间学生中的大部分班主任给予适当帮助、教育也可成为优秀学生,至少能保持良好水平,但少部分如受到冷落,就可能滑入后进生。后进生的转化是个别教育工作花力气较多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开展工作:第一、与他们进行感情上的交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后进生在很多场合均受到冷落、歧视,这也是他们后进的主要原因。当我们用真诚感化他们,使他们愿意交谈,谈真实思想。班主任再向他们提出适当要求,后进生就后将之视为对自己的爱护,帮助和交往而产生感激。这样就找到了教育的突破口。第二,掌握心理特点,调动积极因素:后进生做出成绩,受到表扬和奖励对他们是一种最好的回报,而他们又犯错误,心里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懊悔,有一定程度的改错念头,当这种希望火花得到应有尊重和扶植后,他们矛盾的心理就会向好的方向转化;第三,培养学习兴趣,对学习无兴趣是后进生后进的重要原因,耐心地对他们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就业形势对学生知识要求的教育,从而端正态度,有学习愿望。另外也要让其坚信自己的能力,使他们充满希望。班主任应与任课老师联系,为他们补课赶上进度。或安排“1+1”的优秀生带后进生的帮教活动。当他们体验成功喜悦后,学习兴趣自然就成了。第四,正确对待后进生的反复,后进生反复为正常现象,但这种反复往往有一定积极因素,应寻找原因,有针对性,细致地连续转化,不要妄下“屡教不改”断语。 二、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工作的重要性 了解和研究学生是班主任正确组织班级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职校学生大都处于成长期,他们有一定共性,但由于社会、家庭等的影响,他们的个性各有差异,而且一个班内学生间也是相互影响的集体,它的健全程度反过来又影响每个学生,班主任只有熟悉每个学生和集体情况,才能定出切实可行的班主任工作计划,有针对性的教育好学生,如不这样,仅凭主观判断或照章办事是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的。 三、了解和研究学生包括的内容 了解和研究学生包括个人和集体两方面,个人又包括思想品德、学习情况、健康情况、兴趣、性格、成长经历及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在了解个人基础上再了解集体,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能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 四、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了解和研究学生,主要可通过一看二谈的方法,一看是指研究书面材料和观察了解,新生入校前主要是通过研究入学登记表,体检表,成绩单等,任教过程中积累的资料是最真实反映学生情况的,但也要注意用全面发展眼光看问题,重视现在表现,切勿抓住过去缺点不放。观察就要求班主任应深入学生学习、实习、班、团劳动活动及日常生活中,在共同活动中,了解学生学习态度、知识质量、智力水平、语言表达能力、意志品质、兴趣及与集体与同学间关系。二谈包括谈话与查访,谈话既可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也可了解学生,在谈话前班主任应考虑好谈话目的、中心内容、方式、时间、地点等,谈时态度要诚恳、和蔼,身份要平等等,消除戒备心理,创造良好气氛,并注意谈话艺术,不能直接的可间接,还要注意将谈话与学生平时对照,勿轻信一面之辞,轻下结论,同时谈话时给予一定教育,提出一定要求。查访与被了解学生有关的人,将了解和研究后的情况分析,及采取措施,按人头作班主任工作日记,为进一步教育提供依据。 五、了解和研究学生成功事例 这方面我接触的最典型例子是:1996年我任教数控2班班主任,该班有一个唐姓女生,入学前,我通过查阅入学登记表了解到,该生12岁时父母离异后随母,但因其母工作地与家相距近百公里,故一月在家只有几天,入校后再经观察及与本人、班上与其要好同学谈话后知道,该生思想品德较好,学习一般,身体健康,兴趣爱好不太广泛,性格具有两面性,适当引导可表现外向性,任其发展则表现内向性,同时她独立能力强,作风正,关心集体,有一定组织能力,曾担任高中所在班级团支部书记,对待该生我采取了:由我推荐班级团支部大会讨论通过让她担任团支部书记,全面负责班级团的工作;在班、团干部培训时加强对她的培养,提出高要求;在她第一次与班上某男同学有交往过密发展适当时候,我知道近期我及班集体对她关心相对缺少,在一次晚自习后与她边走边谈中,我给她讲了张玫玫的悲剧,她静静地听完这起起源于市九中但发生在近三年后的真实故事后对我说:“老师,我理解您的意思,同时也知道该怎么去做,请您放心”。她确实处理得很好;当她在一学期后出现反复与另一家庭经济条件好但人品较差的低年级男生相处过密时,因此时她对自己有一定正确评价了,我仅告知不要瞧不起自己她就把将失足的脚收回来了。 个别教育论文:语文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 摘要:个别教育,是指语文老师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的针对学生个体所进行的学习或思想行为乃至个性心理的辅导行为,它与集体教育相辅相成,除了语文教师个别教育,还应包括校内校外的诸多相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参与。以形成多方联动的态势。 关键词:个别教育;因材施教;自信心;兴趣 所谓个别教育,是指语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的针对学生个体所进行的学习或思想行为以至于个性心理的辅导行为,它与整体教育相辅相成,其独特性主要表现在,通过教育个别学生提高教育。收到以点带面的效果。由于家庭背景,生活环境及周边文化氛围的差异等,集体中的成员都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他们在品德心理素质、基础知识以及学习方法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特征,在语文教学中就呈现出不同特点,学习上也有优有劣,基于此,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还要善于从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教,使全体学生在各自基础上都得到新的进步,班级大集体才能健康地成长。 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时,要分层展开,既要重视优秀生的培养教育,也要重视中间状态学生的“促进教育”,更要注意潜力生的转化教育工作。决不可“一刀切”。即只注重优秀生,只抓中间生,忽视甚至干脆放弃对潜力生的培养与教育。更不应该抓两头,去中间。针对三种学生在学习、心理及思想等方面的特点,应该分析各自特点,区别对待。 一、优秀生 优秀生在班级所占比例虽然不大,但他们是班级的排头兵,又是班级的骨干力量。这部分学生积极向上,尊师守纪,成绩优良,是班级的积极分子,是老师的左膀右臂,但由于他们的特殊“地位”:面对的是鲜花和掌声,环绕着荣誉的光环。在个体上往往表现为自尊心强,容易产生自满的情绪,不太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为保持和追求优良成绩,有时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责任意识较差,不愿承担语文学习和参加集体活动等。语文教师也容易因他们的优点而以偏概全,放松对他们进行教育,对他们的缺点甚至姑息迁就,这样,只能导致优秀生走向学习上的强者,思想上的唯我,自私,狭隘,因此,语文教师在对待这部分学生的态度上,应该对他们提出更严格的要求,教育和引导他们正确对待优点和不足,在方式上,突出表扬,但决不能放纵他们细微的缺点和不足,做到褒贬分明,以提高他们的自律意识,使其健康成长。 二、中等学生 作为班级的中间力量,他们占班级人数的大多数,无论在学习,纪律,品德等方面,都是班级的脊梁,他们的精神面貌,直接影响语文学习,这部分学生主要表现在:身上有积极因素,有发展潜能,但由于他们所处的地位,他们既不起带头作用,又对班级工作很少有负面影响,所以,常常被老师和同学们忽略,他们的心理状态更为复杂,往往表现为缺乏自信心,思想顾虑多,他们的缺点也不易暴露,若得不到老师的引导,就会滋长,后患无穷。而在学习方面,语文教师又往往抓两头,去中间,觉得中间生对班级影响不大,只要抓住优差学生就可以了,因此,在语文学习中,语文教师应克服这样一种错误教育倾向,即只注意对 “双差生”的教育,而忽视对大多数中等生的教育,要特别注意了解中等生的思想动向,掌握他们的思想,抓住矛盾的焦点,促使他们力争上游,不断进取,争当优秀生。对学习、思想、纪律等方面存在缺点的中等生要注意及时发现并给予正确的引导。避免他们滑入差生的行列。 三、潜力生 是指在学习,纪律以及其他方面表现相对较差的学生。这一群体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虽然在班级所占比例不大,但他们特殊的“身份”,以及影响力要比优等生大得多,他们在学习上基础差,兴趣低下,课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老师和同学又总是给以“白眼”,最终产生对学习由自卑到放弃,进而影响纪律和品德,从而产生破罐破摔的念头。从影响力上,又表现为能量大,范围广,破坏性强,很容易形成消极因素,严重影响语文学习的开展。针对潜力生的特殊情况,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1)分析原因,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作为语文教师,要树立差生不是天生的,而是由于不良风气、家庭和教育的失误,以及他们自身的因素造成的。具体分析原因,并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找出症结,对症下药,取得成效。潜力生存在着许多的矛盾,因如基础差或成绩不理想就遭到老师和同学的歧视,由此产生自卑心理,其实他们有着更强的自尊心,但往往得不到尊重,有要求进步却又意志薄弱等,因此,语文教师在教育时,应该帮助他们消除自卑心理,主动和他们进行思想沟通,找出他们的闪光点,鼓起他们学习的勇气,扬起理想的风帆,去迎接挑战,同时,对于他们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也应该一分为二地进行分析。总之,对待他们,必须看到潜在的积极因素,看到其中的进步苗头,找出他们的闪光点,克服缺点,完成转化过程。(2)多给真诚的呵护,特别是精神的鼓励。潜力生尽管有许多缺点,错误,但他们毕竟是正在成长中的孩子,要看到他们本质和主流是好的。因此,语文教师要象对待优秀生那样热爱他们,尊重信任他们,坚信他们能够改正错误,不断前进。有阳光的地方就能见到彩虹,在方式上,语文教师要更加关怀,体贴他们,真心帮助他们,教育他们,使其感到温暖,受到鼓舞,激起他们的上进心,去克服不良行为,取得进步。(3)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潜力生许多是“双差生”。他们往往思想品德差,学习差,对学习不感兴趣,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厌恶学习。因此,要加强思想教育,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明确目的,扫除障碍,增强学习信心,使他们扬起理想的风帆,勇敢的面对人生。(4)要有耐心。教育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曲折过程,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人,在潜力生的转化过程中,出现反复是一种正常现象。因此,语文教师要正确对待转化过程中的反复,以高度的耐心和毅力,不厌其烦,坚持不懈。对出现反复的学生要尊重信任,坚信他们能够进步,在教育过程中,运用教育机智,做好教育工作。 个别教育论文:个别教育情境下师生情感互动方式探讨 〔关键词〕师生互动;情感互动;个别教育 大量的师生互动研究着眼于课堂教学情境下的师生互动,研究结论越来越清晰地揭示了课堂教学过程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教育情境下的师生互动也同样应该引起重视。教师除了承担“授业”的重任,还肩负“传道”的职责,教师要向学生传输社会文化价值规范,帮助学生养成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方式。教育目标可以通过面向学生整体的集体教育,也可以通过面向学生个体的个别教育实现。当个别学生出现认知或行为偏差时,教师通常会采用个别教育的方式。在个别教育情境下,教育行为通常由教师发起,所以教育过程经常会呈现为教师主动施加教育行为,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事实上,成功的教育行为应该表现为教师关注学生感受,师生间进行积极互动的过程。 一、师生互动的内涵 互动即人际间的相互作用。“师生互动是师生双方在教育活动中相互交流影响的一种不断作用的状态”[1]。个别教育中,师生互动发生在教师和学生个体之间。教师首先向学生传递信息,学生接收到信息后产生反馈,教师采集反馈信息并再次向学生释放,如此往返,形成互动。传统观念把教育行为看做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位于主体位置,处于主动状态,学生位于客体位置,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所以教育常常演变成教师高高在上的说教。如果教师只满足于自己单方的表达需求,完全忽视甚至禁止学生对于教师的教育行为有所反馈,教育有可能会成为教师的一厢情愿,即使教师用情很深,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只有师生不断交流,相互作用,教育才具有生命力,受益的不仅只有学生,教师在互动中的收获意义更加重大。师生互动对教师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接近学生内心 单方说教,缺乏互动的教育易使教师误把学生的沉默当做对教育的接受。其实,学生的沉默可能是阻抗的表现。学生不予以任何回应的教育是教师的独角戏,学生给予反馈相比沉默不语为教师提供了接近学生内心的机会。较之那些回避教师的学生,与教师互动的学生更易于与教师沟通,接受教师观点,受到教师影响。 2.发现教育契机 症结隐藏在问题的背后,辨清症结并非易事。学生的不当行为很容易被教师识别,但其发生原因往往很隐蔽,如果不能厘清根源,教育可能徒劳失效。学生的反馈可以帮助教师发现教育契机,一旦展开互动,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语言及非语言表达中获得丰富信息,有助于查找问题根源,调动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原本的难题会在有效的互动中寻找到解决的途径。 3.校正教育策略 教师为使自己的教育行为达到预期效果,通常会在教育之前设计教育方案,但在教育行为发生之前,教师并不一定能掌握足够的信息,所以和学生互动之前形成的教育策略并不一定完善。只有不断互动,才能了解细节,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才能完善教育策略,使教育行为有的放矢,产生良好效果。 4.检验教育效果 教育是否有效,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愿,而取决于学生对教育行为的客观反馈。学生是否接受教师教育,是否有改变自己认知和行为的愿望,其愿望的强度如何,可能性有多大,均能在学生的语言及非语言表达中反应出来。如果漠视或者禁止学生反馈教育感受,教师很可能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产生错误认知,把无效的教育当做有效的教育。 基于此,个别教育情境下师生间的互动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成长的契机,教育要强调让学生有所反馈,不要只做沉默的接受者。 二、情感互动是师生互动的重要内容 有学者指出,“大多数被教师认定为不可忍受的行为都属于社会(交)而不是学术的范围,因为这些行为都涉及情感强度”[2]。与学生互动不良,尤其是教育过程中遭遇学生阻抗成为教师压力的重要来源,使教师的职业信心受到挫伤。所谓“经师易做,人师难为”,正是指相对于传授知识而言,塑造人的价值观是一项更加任重道远的工作。尽管人们对于师生互动的课题存有不少分歧,但基本认同情感在师生互动中占有重要地位[3]。卢家楣教授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关系中存在一条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的情感回路[4]。在个别教育情境下,师生间同样存在情感回路。教师对学生进行的个别教育常以改变学生不恰当的认知、矫正学生偏差行为为目的。教师了解学生的认知状况,接受来自学生的认知信息,表达自己的认知,检验学生对教师认知的接纳状况,评价学生的认知转变状况,如此便形成了一个认知回路,产生认知互动。教师往往意识不到在教育过程中,伴随认知互动的同时师生间还有一条情感互动的回路。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教育过程中的情感互动比认知互动更为重要,“情感居于师生互动内容的中心位置”,情感互动决定学生认知改变的程度,对于教育的成败起决定性作用。 三、情感互动方式 人有正性情感体验与负性情感体验。正性的情感体验即愉悦的感受,如满意、快乐、自豪、骄傲、兴趣、欣赏、信任、理解等;负性的情感体验即不愉悦的感受,如悲伤、忧愁、愤怒、恐惧、焦虑、悔恨、内疚、惭愧、羞耻等。师生间的情感互动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相互影响反馈的动态过程。师生间的情感互动方式包括: 1.积极情感对积极情感 有学者认为,师生情感的性质具有同质性。一方表达的正性情感使另一方产生正性的情感体验,一方表达的负性情感使另一方产生负性情感体验[2]。“一个人的行为会因为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而得以巩固”[4]。教育实践中,教师如果能够对学生良好的表现充分表达欣赏、赞美等正性情感,会引起学生快乐、自豪等愉悦的体验,这种体验会巩固学生的积极行为,教师的积极情感成为对学生积极行为的有效的强化物。 2.积极情感对消极情感 教育实践中我们也发现,教师的正性情感并非只能引起学生的积极体验,也可以引起学生的消极体验,比如面对一个有偷窃行为的学生,教师没有表达愤怒,而是耐心了解其动机,对其错误行为表示理解,诚恳表达愿意帮助学生的愿望。教师这些正性的情感表达会引起学生的自责、内疚,“一个人的行为也会因为受到消极的情感体验而获得改变”[4],这种指向自身的消极情感促使学生认识错误,产生改正错误的愿望,继而使行为产生正性变化。因此,教师的积极情感表达并非只能针对学生的积极行为,它可以改变学生的消极行为,使其向正性发展。恰当激发学生内心的消极情感是有效的教育手段。 3.消极情感对积极情感 多数研究强调教师在师生情感互动中应呈现积极情感。“积极的情感具有动力、诱导和迁移的功能,教师良好的情感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功能”[5]。教师的负性情感确实可能会引起学生消极的情感体验,但是如果师生间一向有亲密的充满情感的关系,学生尊敬教师并能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爱,尽管犯错误时受到教师严厉批评,他们也不会生气,反而会反思自己的错误,进而按照教师的期望积极改正错误以期获得教师的积极情感。 4.消极情感对消极情感 教师需要有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能以恰当的情感和学生互动。教师在压力状态下如果失去对自己情绪管理的能力,将会不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负性情绪,比如学生出现严重的错误行为,或者教师的辛勤教育没有出现预期效果,教师会出现愤怒、失望、焦虑等负性情绪,如果不能很好地管理这些情绪,教师会借教育的名义把这些消极情绪发泄到学生身上,它所引起的消极情感不但不会使学生的行为产生正性变化,反而可能挫伤学生自尊,破坏师生关系,导致教育失败。所以在运用消极情感时,要慎重考虑它的使用方法及效果,不能把它演变成教师发泄负性情绪的途径。 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学生的理解、支持,教师应重视与学生交往过程中的情感互动方式,重视情感互动的教育功能,研究情感互动的策略,使情感互动成为教育的有效手段。 (作者单位:上海市宝山职业技术学校,上海,200433) 个别教育论文:“特殊”幼儿的个别教育探讨 摘 要: 孩子的禀赋品性各不相同,有调皮的、有娇气任性的、有孤弱寡闻的、有智力超常的等,要使他们充分发展,教师必须以发现“美”的目光去捕捉、欣赏他们的闪光点。 关键词: 幼儿教育 个别教育 因材施教 孩子对老师往往很崇拜、尊敬和信赖,而老师应该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身边的所有孩子。“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样,孩子的禀赋品性也各不相同,要使他们充分发展,教师应针对不同“个性”的孩子采用的“特别”的教育方法。 一、调皮的孩子 调皮的孩子一般精力旺盛,活动量比较大,注意力较不集中,自制力差,霸道,但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特强,常常向老师家长提问题,自尊心比较强,批评他时会顶撞大人。 1.帮他找点“活”干。 其实,调皮的孩子并不是不听话,而是比同龄人对外界更好奇,就连擦桌子、摆脱鞋都会认为是件好玩的事。因此,可以多给调皮的孩子找些“活”干,使他们因此认真地做一件事且变得更聪明、伶俐。例如:我们班的涵涵小朋友,他是园里调皮得出了名的孩子,非常好动,一刻也坐不住。当其他的孩子都在准备角色游戏环境的布置时,他在活动室里到处“溜达”。于是,我对涵涵说:“涵涵,听说你对泉州十八景挺了解的,是吗?”只见,他瞪大了双眼好奇地看着我使劲地点点头。“你看,那有一个‘旅游团’,他们是来参观咱们泉州的,你当他们的小导游,为他们……”“好,我会帮他们好好地介绍的。”就这样,我还没说完,他就答应了。一次游戏活动下来,涵涵像变了个人似的,非常认真地为“游客们”服务,一刻也没有离开“工作岗位”,“游客们”满意极了。 2.多给他们一点爱心。 调皮的孩子更需要老师、小伙伴的关心和爱。也许,有时他们只是想通过捣乱来引起老师的关注,从而获得老师的爱。爱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对于调皮的孩子,教师不应该吝啬自己的表扬和微笑,要通过多种形式,向他们表示我们是爱他的。即使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关心的话语、几下亲切的抚摸,也会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爱。 二、娇气任性的孩子 如今的孩子无一不是家长关爱备至的“小公主”、“小皇帝”,他们的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具有复杂性、多变性和不稳定性,很难与同伴友好合作、分享、协商,他们往往随心所欲,很难作出利他(如关心、谦让、助人、同情等)的行为。对于这些娇气任性的孩子可以用以下一些方法来教育。 1.不为所动法。 当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以至于哭闹、撒娇时,千万不要急着去哄他,去抱他,可以先让他把所有的“本事”都使出来,让他明白耍“小脾气”是不管用的。 2.磨炼法。 老师应该为孩子提供更多的独立探索、磨炼的机会和空间,尽量减少对孩子的百般呵护,以便孩子在磨炼中自己克服困难,锻炼意志,增强独立的意识,从而学会并懂得关心、爱护、帮助别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激将法。 利用孩子的自尊心和好胜心强的特点,机智地“将”他一军,这样他就会认真地完成原本不会认真做的事。记得有一次楠楠拿着故事书吵着要我给她讲故事,而当时我又放不下手头的工作,于是打开故事书指着上面的一只小动物对她说:“老师认识一个小朋友可厉害了,她会画各种小动物而且画得非常的可爱!你行吗?”“我当然行,要不我画给你看。”就这样,她乖乖地被我“骗”去画画了。 三、孤弱寡言的孩子 造成孩子内向、孤僻性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环境与家庭教育的影响。比如父母过于限制孩子的活动,使孩子缺乏一定的交往能力;父母过于娇宠孩子,事事包办代替,使孩子丧失锻炼的机会;或者父母过于严厉,孩子整日战战兢兢。那么,对这类孩子该如何帮助教育呢? 1.提供单独表现的机会,帮助孩子找到自信。 性格内向的孩子比较胆小,不敢表现自己。教学中,我们应该逐步提供机会让他们单独展示,让他们找回自信。小凯就是这样的一个“傻瓜”孩子,平日少言寡语,吃饭很慢、很少,上课从不回答问题。在小伙伴的眼里,他是一个没有朋友的“孤雁”。这样的一个孩子,令我十分头疼,但我还是没有放弃他。首先从吃饭入手,吃饭慢,让他提前吃;吃得少,就盛少点,自然而然地就成了班里吃饭“快”的孩子。为此,他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小红花。受到鼓励的他在一次“数学”活动——“5”的相邻数中,胆怯地举手了。看到他举手,我马上请他回答。可是这么一叫却惹急了班里的那些“积极分子”,他们嚷了起来:“不用叫他,他什么都不会,让我来!让我来!”我用眼神示意他们安静,面带微笑地对小凯说:“小凯,老师相信你是最棒的,用大点的声音告诉大家答案,好吗?”“4和6。”顿时,活动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渐渐地小凯不那么沉默了,开始尝试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了,吃饭的速度也在我和保育员的帮助下迅速了,身边的小伙伴也多了。看到他一点点的变化,我很高兴。 2.进行赏识教育,多给幼儿积极、公正和肯定的评价。 教师的评价在幼儿期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教师如果对幼儿进行适时、适当的评价,提出努力的方向,就能很好地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因此,老师应该从积极的评价入手,慎用横向比较,采用个人掌握标准的评价方法,针对幼儿是否达到特定的标准,如“和昨天比,你今天吃饭很快”、“你能够和别的小朋友分享你的玩具,真是不错”等。通过这种评价,教师告诉幼儿具体的评价标准和期望,使幼儿明白自己为什么得到表扬或者批评,自己的哪些做法是好的,哪些是要纠正的,对将来的某些行为做出一定的预测和控制。 以上是我对“特殊”幼儿个别教育的一些见解,现在提倡因材施教,教师每时每刻都应该留心观察每个孩子的每一个细小变化,这样才能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应把母亲般的爱撒给每一个孩子,让孩子的心灵苗圃阳光明媚,让孩子茁壮成长。 个别教育论文:浅谈班级管理中的“个别教育” 班主任是学生的领导者、教育者,担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班主任对学生一般教育,可分为“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作为班主任要善于利用“个别教育”促进“集体教育”,在培养优秀生和转化后进生的基础上,搞好班级管理,培养良好的班集体。在此,我就如何开展“个别教育”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通常,人们惯用分数来衡量一个学生的优劣,但分数往往掩盖了优秀生的缺点、弱点,也埋没着后进生的优点、长处。我们班主任要善于从分数的背后有的放矢地开展个别教育,使学生健康成长。 1 优秀生的培养教育 优秀生一般是指学习成绩优异、听话守纪的学生。作为班主任,决不能停留在这个水平上去认识优秀学生,要随时发现、防止和消除优秀生可能有的、甚至已存在的缺点和弱点,及时做好引导教育工作。 1.1 帮助优秀生改正自负行为。 优秀生由于在学习上、表现上出类拔萃,常常得到老师的表扬、家长的宠爱、同学的羡慕,容易产生优越感,出现自负心理。为了防止他们出现这种情况,我经常利用班会、团员活动的机会,组织讨论,如“满招损,谦受益”等古训,或找他们个别谈心,告诉他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只有不断学习别人的长处,力补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断进步,使自己更优秀。 1.2 引导优秀生走出受挫打击。 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发育期,心理还不够成熟,接受挫折能力普遍较差,优秀生更为突出。因此,班主任在工作中应关注这个问题,及时帮助、引导他们建立健康心理,避免挫折给优秀生带来消极情绪。我班的黄兰同学,学习成绩优异、勤奋,在一次单元考试中因作文走题,成绩考得不够理想。只见她在试卷发下后的几天都闷闷不乐。看到这种情况,我马上把她叫到办公室,跟她分析这次失败的原因,指出一次考砸了并不代表她不行,鼓励她只要在今后的学习中笑对胜败,不为分数而活,走向生活,快乐学习,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经过几次的谈心疏导,她走出了受挫阴影,重新快乐地学习。 1.3 教育优秀生克服嫉妒心理。 因为优秀生在班上经常得到老师的夸奖,他们的潜意识里总觉得自己就是最棒的。往往听到老师赞扬其他同学,就嫉妒他人。例如陈威同学,是一班之长,在一次劳动课上,我发现他拖地时毫无章法,就让他向旁边的那位女生学习拖地,我话音刚落,就听见他小声地嘀咕:“会拖地,有什么了不起!她能和我比学习吗?”听到他的话,我知道他心理已不平衡,于是把他拉到一边,首先指出他思想认识的错误,然后告诉他一个人除了学习,更应有一定的生活能力和一颗博大的胸怀。通过我和风细雨般的循循善诱,他认识到了错误,对学习、对生活都充满热情,嫉妒心理也渐渐消失,生活能力不断增强。 2 后进生的教育 后进生一般是指那些品德不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他们通常有一种复杂的病态自尊心——平时表现使人觉得他们似乎没有自尊心,实际上却有极强自尊心。因此,作为班主任在教育这类学生时,关键要从尊重后进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入手,去关爱和帮助他们,达到教育目的。 2.1 用诚心维护自尊。 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教育后进生时,只有用自己真诚,才能溶化他们思想上的坚冰,达到教育的目的。我教过的陈珊同学,人长得很漂亮,但经常与男同学鸿雁传情,无心学习,成绩较差。我发现后,步把她叫到我的房间,先肯定她对英俊的男生有好感是每个青春期女生的正常表现,然后指出她在读书时期过分投入这种事情的错误。最后与她讨论、交流、如何交朋友。在整个谈话的过程中,她感受到我的真诚,走出房间时她红着脸对我说:“老师,谢谢你!我一定会改的!”事后,我又多次找她谈心,肯定她的进步!现在,她学习认真多了,书信也越来越少了,成绩也有了较大提高。 2.2 用耐心巩固教育效果。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过:“后进生有上进心,也能上进,但上进的过程充满反复。要反复抓,抓反复。”此话一点不假,我班的陈清同学,一年来找他谈话教育十几次,每次都是改了这个又犯下另一个错误。上个月,他又一次犯错误,那次我一叫他,他就不好意思地说:“老师,我对不起你,我真的不会再犯错了,再给我一次机会吧!”听了他的话,我顺势鼓励他说:“你能这样想,这样说,老师相信你,但一定要说到做到哟!”经过近一年耐心细致地引导教育,他变了,变得尊师守纪了。 总之,无论是优秀生还是后进生的教育,都要求我们用爱心感染他们,用真诚去关心他们,用耐心去引导他们,用爱为学生的成长撑起一片辽阔的天空。这样才能创设良好的班集体,才能培养造就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好学生。 个别教育论文:走进孩子的内心 有效开展个别教育 强强是班里较特殊的孩子。他性格内向,沉默寡言,显得孤独,从不主动与同伴、老师说话。与同龄孩子比各种能力差很多。楼梯走不稳,吃饭穿衣成问题,更别说画画做手工了;自控能力也较弱,不懂得遵守规则,上课经常自顾自地走开,总是做出一些与众不同的行为。他没有朋友,碰到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就发脾气,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是大灰狼!” 【实录一】: 晨间区域活动时间,强强在老师的带领下坐在冉冉旁边,没等一会儿,冉冉就哭了起来,我连忙走过去问:“为什么哭啊?”冉冉委屈地说:“强强不玩游戏,总是抱着我,还拉我的辫子。”我安慰了冉冉,对强强说:“你是不是很喜欢冉冉?那就和她一起好好地玩,你拼一块,我拼一块,不会就问冉冉怎拼,不要抱着她,这样就不能玩游戏了,而且还会弄疼冉冉,知道吗?”于是我手把手地教他进行拼图。刚等我走开,冉冉又叫了,强强又抱着她,把冉冉吓到了。我批评了强强,他低着头一动也不动,突然冒出一句:“我是大灰狼!” 【实录二】: 正在上语言活动《小蛋壳》,我提出问题:“小鸡宝宝离开了蛋壳,小蛋壳想去找谁做它的新家?”小朋友有的说蚂蚁、有的说蜗牛、有的说毛毛虫……正当大家回答热烈时,强强突然大声叫着说:“大灰狼!”先是震得全班一愣,随后引来哄堂大笑。我示意小朋友们安静,然后问强强:“为什么找大灰狼?”小朋友也纷纷反驳说:“大灰狼很凶狠,小蛋壳不会找它。”“大灰狼太大,小蛋壳太小。”……“强强,你来说说你的理由。”他振振有词大声地说:“我是大灰狼!”边说还边做大灰狼的动作,根本就陶醉在他的世界里,小朋友们的情绪也被他搞乱了。 【实录三】: 户外自由活动时间,瑶瑶、嘉嘉等几个女孩子正拿着玩具嬉笑着飞跑,原来后面跟着强强正在追。追不上,强强停下来,气喘吁吁地握着拳头在空中使劲敲,还用力地跺着脚,“嗯!我是大灰狼!嗯!我是大灰狼!……”满脸通红地发起倔脾气。我马上走过去,问:“强强,怎么了?”他不说话,我握住他的拳头让他安静下来,“不要着急,怎么了?告诉老师,老师帮助你。”他还是不说话,我蹲下来把他抱在怀里,安慰他说:“有什么事情要说出来,这样别人才会知道,才能帮助你,这样吧,我来猜猜发生什么事了,如果我猜对了,你就点点头,猜错就摇摇头,好吗?”他点点头。“是不是你想和瑶瑶她们一起玩,可是她们不和你玩,你找不到朋友,很生气?”他又点点头。强强的两次点头,深深触动了我,我把他抱的更紧,说:“你是大灰狼,小朋友们当然怕被你追到了,没关系,我们不做大灰狼,老师和你一起玩。”我找来一个皮球,和他玩抛接球的游戏,故意做出一些滑稽的动作,终于把他逗笑了。后来我又宣告说:“孩子们快过来呀,强强不做大灰狼了,我们一起玩吧!”我站在强强后面,教他抛球接球的方法,因为有了老师的参与,越来越多的孩子聚集过来一起玩,强强玩得很开心。 一、个案分析 针对他的表现,我们对强强进行了一次家访,与他父母亲一起分析孩子的行为,找出原因,对症下药。 1.保护过度,没有自信。孩子是2005年8月份出生的,相对同班的孩子年龄偏小,加之父母年龄较大,得到这个孩子不容易,所以对这个孩子更是溺爱有加。父母工作忙,大部分时间由奶奶照顾,奶奶的宗旨就是让孩子在家吃饱、穿暖,不磕着碰着,一心一意保护着宝贝独苗,孩子在家就是小皇帝,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造成生活自理能力极差。到了幼儿园,完全脱离家人,他就无法适应,什么事情都不会做、不敢做,与同伴的差距就越来越大,从而产生不自信心理。 2.缺少交往、不懂相处。奶奶很少带孩子到小区里走动,入园前社会交往能力也几乎为零。看到幼儿园里那么多小朋友,有一种害怕心理,无所适从,从而采用躲避方法,生怕被同伴弄疼,这也是一种潜意识的自我保护。或者他想和同伴一起玩时,却不知道怎么和同伴相处、交往,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所以只能用一些直接的行为动作,如抱、追、拉等。 3.性格内向、缺乏勇气。当孩子与外界交往受到阻碍或挫折时,本能的反应就是:停止,而由于性格的内向、胆小,无法冲破内心的屏障,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不敢去尝试,无法进入周围世界时,对周围的事物就变得逐渐淡漠,慢慢地大脑“停止”的信号就转变为“后退”,后退到自己一个人的世界中。 4.渴望关爱、方法消极。孩子常说“我是大灰狼”,在他心中大灰狼不是同伴们认为的反面角色,而是很厉害的形象,小动物都怕他,如果他是大灰狼,小动物们就会听他的。从另一个的角度看,在孩子单纯的心灵中出现了极度的渴望,渴望与同伴一起游戏,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这种渴望让他失去了判断,也因为他能力较弱,缺少自信和勇气,不懂交往相处的方法,就只会用一些消极的方法。 二、教育措施 对于这样一个内心极度渴望关爱和友爱的孩子来说,老师的空洞说教,常规的启发引导都是不起作用的,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心病需要心药医,要先打开孩子的心门,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给孩子的心田注入甘露,用爱去滋润他。 1.用目光给予心灵温暖的阳光。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最有效的显露个体内心世界的途径。性格孤僻的孩子,内心非常敏感,他们时时刻刻都在追寻着教师的目光,希望从教师的目光中寻找到教师对自己的态度。他们虽然表面上对周围的一切显得漠不关心,其实脆弱的内心比谁都在乎自己在教师心目中的形象里,从他们的眼神。我们更是可以发现他们纯真的心灵里有着对孤独的恐惧和被关注的渴望。 2.用微笑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微笑是最美的语言,是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微笑是一缕柔和的灯光,温暖别人,照亮自己;微笑是一曲无声流淌的音乐,能调节紧张的气氛。英国诗人雪莱说过:“微笑,实在是仁爱的象征、快乐的源泉、亲近别人的媒介。有了笑,人类的感情就沟通了。”孩子需要微笑的教师,尤其是那些性格孤僻的孩子,他们因害怕被拒绝而远离人群,因缺乏自信而畏首畏尾,对他们而言,教师的微笑胜过任何华丽的语言,在教师慈爱的笑容里会获得理解、宽容和信任,在教师微笑的语言里更多几分惬意和阳光。 3.用表扬树立心灵自信的勇气。俗话说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说明人都喜欢受到表扬和鼓励。尤其是孩子,表扬和鼓励会使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更加健康地成长;而批评打击的一句话,会让孩子变得畏缩犹豫,甚至一蹶不振。因为“好孩子”都是表扬出来的,而“坏孩子”都是批评出来的。 4.用交流消除心灵潜在的消极。性格特殊的孩子,他们表面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往往不是真正的内心,他们不善表达,潜在着消极的心态。而谈心,就是一碗很好的滋养心灵的“鸡汤”,是一种双向交流的活动。老师教育孩子的实质是师生两颗心愉快地碰撞,实现情感的交流、融洽、升华。 三、教育反思 为什么孩子任性不听话,不接受大人讲的道理,往往因为大人不懂“小人”心,如果老师蹲下来从孩子的立场,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用孩子的心感受生活,孩子的心才能和我们相通。我们一旦读懂了孩子的心,在管教孩子的时候就会多一些顺利,少一些失误。 每个孩子都是一块玉,一块未经雕琢没有成型的玉。在他幼小的时候,如果我们能正确地引导,加上有效地教育,那么他就会闪闪发光。我们老师更要以爱、以耐心来关注幼儿,走进孩子的内心,了解他们的内心,尊重他们的个性,以一颗宽容的心来对待孩子。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只要我们坚持,每个孩子都是璀璨的明珠。 个别教育论文: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如何做好个别教育、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工作 【摘要】文章探讨在中等职业学校工作班主任应重视个别教育、 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工作的重要性,熟悉个别教育、了解和研究学生包括的内容、方法及注意事项。最后例举了一个了解和研究学生成功事例。 【关键词】个别教育 方法及注意事项 成功事例 一、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个别与集体教育相辅相成,个别好的典范可带好全班,个别差的也会腐蚀和干扰集体,故班主任要因人施教。品学兼优的优秀学生重点培养提高,要求要更高、更严,目标要更高。中间学生中的大部分班主任给予适当帮助、教育也可成为优秀学生,至少能保持良好水平,但少部分如受到冷落,就可能滑入后进生。后进生的转化是个别教育工作花力气较多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开展工作:第一、与他们进行感情上的交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后进生在很多场合均受到冷落、歧视,这也是他们后进的主要原因。当我们用真诚感化他们,使他们愿意交谈,谈真实思想。班主任再向他们提出适当要求,后进生就后将之视为对自己的爱护,帮助和交往而产生感激。这样就找到了教育的突破口。第二,掌握心理特点,调动积极因素:后进生做出成绩,受到表扬和奖励对他们是一种最好的回报,而他们又犯错误,心里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懊悔,有一定程度的改错念头,当这种希望火花得到应有尊重和扶植后,他们矛盾的心理就会向好的方向转化;第三,培养学习兴趣,对学习无兴趣是后进生后进的重要原因,耐心地对他们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就业形势对学生知识要求的教育,从而端正态度,有学习愿望。另外也要让其坚信自己的能力,使他们充满希望。班主任应与任课老师联系,为他们补课赶上进度。或安排“1+1”的优秀生带后进生的帮教活动。当他们体验成功喜悦后,学习兴趣自然就成了。第四,正确对待后进生的反复,后进生反复为正常现象,但这种反复往往有一定积极因素,应寻找原因,有针对性,细致地连续转化,不要妄下“屡教不改”断语。 二、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工作的重要性 了解和研究学生是班主任正确组织班级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职校学生大都处于成长期,他们有一定共性,但由于社会、家庭等的影响,他们的个性各有差异,而且一个班内学生间也是相互影响的集体,它的健全程度反过来又影响每个学生,班主任只有熟悉每个学生和集体情况,才能定出切实可行的班主任工作计划,有针对性的教育好学生,如不这样,仅凭主观判断或照章办事是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的。 三、了解和研究学生包括的内容 了解和研究学生包括个人和集体两方面,个人又包括思想品德、学习情况、健康情况、兴趣、性格、成长经历及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在了解个人基础上再了解集体,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能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 四、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了解和研究学生,主要可通过一看二谈的方法,一看是指研究书面材料和观察了解,新生入校前主要是通过研究入学登记表,体检表,成绩单等,任教过程中积累的资料是最真实反映学生情况的,但也要注意用全面发展眼光看问题,重视现在表现,切勿抓住过去缺点不放。观察就要求班主任应深入学生学习、实习、班、团劳动活动及日常生活中,在共同活动中,了解学生学习态度、知识质量、智力水平、语言表达能力、意志品质、兴趣及与集体与同学间关系。二谈包括谈话与查访,谈话既可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也可了解学生,在谈话前班主任应考虑好谈话目的、中心内容、方式、时间、地点等,谈时态度要诚恳、和蔼,身份要平等等,消除戒备心理,创造良好气氛,并注意谈话艺术,不能直接的可间接,还要注意将谈话与学生平时对照,勿轻信一面之辞,轻下结论,同时谈话时给予一定教育,提出一定要求。查访与被了解学生有关的人,将了解和研究后的情况分析,及采取措施,按人头作班主任工作日记,为进一步教育提供依据。 五、了解和研究学生成功事例 这方面我接触的最典型例子是:1996年我任教数控2班班主任,该班有一个唐姓女生,入学前,我通过查阅入学登记表了解到,该生12岁时父母离异后随母,但因其母工作地与家相距近百公里,故一月在家只有几天,入校后再经观察及与本人、班上与其要好同学谈话后知道,该生思想品德较好,学习一般,身体健康,兴趣爱好不太广泛,性格具有两面性,适当引导可表现外向性,任其发展则表现内向 性,同时她独立能力强,作风正,关心集体,有一定组织能力,曾担任高中所在班级团支部书记,对待该生我采取了:由我推荐班级团支部大会讨论通过让她担任团支部书记,全面负责班级团的工作;在班、团干部培训时加强对她的培养,提出高要求;在她第一次与班上某男同学有交往过密发展适当时候,我知道近期我及班集体对她关心相对缺少,在一次晚自习后与她边走边谈中,我给她讲了张玫玫的悲剧,她静静地听完这起起源于市九中但发生在近三年后的真实故事后对我说:“老师,我理解您的意思,同时也知道该怎么去做,请您放心”。她确实处理得很好;当她在一学期后出现反复与另一家庭经济条件好但人品较差的低年级男生相处过密时,因此时她对自己有一定正确评价了,我仅告知不要瞧不起自己她就把将失足的脚收回来了。
小学美术优秀论文:现代教育理念下小学美术教学策略 摘要:教育现代化在教育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并不是社会现代化之外的东西,而是社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在教育现代化的框架下,以信息化来推动教育体系的结构重组、流程再造、和思想变革,才能实现教育的创新发展。塑造孩子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的认知方式,尝试大胆地实践并与他人交流分享。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信息技术;综合实践 当前教育正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教育观念的改变,这为现今美术课堂中带来一缕春风。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与创新的教与学方式的实现创造了新契机。也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综合发展奠下夯实的基础,为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健康发展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1美术与信息技术整合,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系列竞相开放的局面,“让学生得到最大发展”的新理念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在美术教学上,它更是一道最具特色的风景线。 1.1巧造氛围,激活兴趣 德国教育学家、教育家赫尔巴曾经说过:“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我运用多媒体巧妙创设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国画课时,我利用媒体教学将国画的表现手法与诗情画意结合,诵读古诗、欣赏优秀名家作品,感受“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的意境,提高学生内在的美术涵养。整个教学过程文图并举,声情并茂,视听结合,渲染了气氛,创造出了原诗的意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为课堂教学带来生机和活力。 1.2设疑解惑,突破难点 在美术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产生一定的限制,作画时经常会茫然无措,不知从何下笔。我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紧扣画题词句,重点设疑,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学习,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如:《童眼看世界》一课,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观察大千世界中美好的景物,我搜集了一些大自然中的美景,通过eLearning交互平台,让学生如同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将自己眼中所有的美好事物都一一展现。通过情景绘画示范的微课,学生在平板上一个个独特见解的讨论,课堂教学异彩纷呈,井然有序。 2开展美术综合实践课,促进学生综合素质 “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全面发展,提倡差异发展,鼓励共同发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自我发展的能力。 2.1扭转学习方式,侧重自主学习 现在美术教材渐渐地融合人文、自然、生活等领域,但作为授课的老师,可能因为本身专业特性与思维方式的制约因素,在讲授时,比较侧重于绘画技能的训练。从而忽视了教材所传递的一种信息,哪就是它除了教育功能外还有社会作用。在美术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课,对于教师们来说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它因整合了不同学科的内容,所以在课程结构上更加丰富,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也要求灵活多变,重视教学过程中评价多样性、合理性,这对传统教学提出了挑战。当我们教师面对这一新生事物时,必须树立素质教育观、学生自主观、能力和应用观,这也正是新课改所倡导的。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让学生从过去被动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主动学习,乐于探究,积极参与实践体验,不断完善自我。 2.2倡导综合探索,培养学生审美观 美国费德门教授的欣赏程序提出了叙述、形式分析、解释、评价四个环节,它从浅层的叙述到中层的作品分析,再到解释与评价深层的拓展,让学生从作品中分享个人的情感。结合这四个环节的指引,我在上《民间玩具》(欣赏、评述)一课时,展开探究步骤如下:(1)学生只需认真看我提供的玩具与视频、图片资料。(2)从玩具的形状、结构、色彩三方面来分析地看,并简述各自的观点和看法,提出问题,在小组内分析、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小组长作笔记。(3)小组长汇报各组的独特见解,并提出本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对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探讨。(4)师生共同对民间玩具进行欣赏和评价,小组内再次谈体会,把个人的见解和集体的智慧融合起来,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把握民间玩具传递出的文化信息。通过以上四个环节的尝试,不单培养了学生审美观,还提高了观察力、分析能力及与人交流思想能力。 3注重运用美术的语言,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我们常说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孩子们在寓教于乐中快乐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我们应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逐步体悟美术学习的特质,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1展现美术学科的特性,学会美术语言 美术的语言其实就是引导学生用形状、线条、色彩、纹理等因素来分析作品,它们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巧妙组合,创造出绚丽多姿、千变万化的视觉形象,表达丰富复杂的客观物象与思想情感。教学中鉴赏优秀的美术作品,让学生找一找作品中有哪些构成因素,并鼓励学生在作业中发挥自己的个性,大胆运用这些构成因素进行表现,允许学生的差异性。 3.2置身美术作品的情境,丰富美术语言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因此在美术教学时不能停留在单纯的技能技巧的欣赏层面,而要把美术作品放到一定的文化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从中体会美术表现语言的丰富性。我在欣赏课中有时让学生口头作欣赏讨论,有时根据具体情况要求学生写成小短文,然后大家交流,从中尝到乐趣。 3.3灵活运用美术语言,彰显自主性 在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对美术表现语言进行创新运用,让学生挥洒灵感,展示个性。我鼓励学生对曾经描绘过的对象进行再创造。比如可以让学生改变视角重新表现,可以运用放大、简化、变形、变色等手段,对已经描绘过的对象或画面进行处理,从而获得全新的视觉效果,综上所述,在现代教育理念下小学美术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遵循学生的特点,真正实现审美、认识、教育三者并举的功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与全面化的协调发展,使得美术这门艺术课程更具生命活力与艺术魅力。 小学美术优秀论文: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个性教学分析 【摘要】小学美术作为素质教育的基础,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重要意义。教师通过个性化的美术教学来挖掘学生的艺术潜能,美术本身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利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并借助多功能辅助工具,可以塑造出梦幻而又美丽的画面,让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充满期待和无限想象,加大了学生的积极性。本文通对小学美术教育的分析,提出了一些个性化教学的方法,对培养学生学习美术兴趣、发挥创新思想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美术;美术教育;个性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美术学科成为了小学教育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美术教学成为了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和创新潜能的必备学科之一。通过个性化教学使学生全面化发展,为以后的成长打好基础。某位学者曾说过“多一把尺子,就会多一批人才”。因此教师通过特色教学,扩展知识的广度、深度,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想,促使学生全能发展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1.小学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固定思维模式 起初学习美术,学生的美术天赋各有不同,几乎所有同学对美术概念的认知度和思想范围都不在一个方向上,而教师的审美观基本接近(教学标准)。按照固定的一个标准来评判学生的作业,从而抹杀了有些学生开启新思想的信心,以此扩大了学生“思维局限性”的范围。例如,教师给一个半成品圆,让学生自己组合完成任务,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完成了作业,但是分数却出乎意料,有现实规模的,得到表扬,而一些学生通过科幻想象等完成的作业,有教师的不认可、有学生的嘲笑各方面的因素,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让这些学生创新思想没有得到施展,在以后的学习规模中形成了固定思维模式。从而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没有任何意义。 1.2学生缺乏主动性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对于塑造美术框架、构思模块、如何绘画等各方面的知识,学生都很欠缺,因此他们没有对美术的学习表现出强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都喜欢美的事物,然而学生却没有发现美术真正的“美”,从而没有调动他们的主动性,来更好的激发他们的发挥空间。 1.3师生缺乏交流 美术教学模式的单一,比如,没有组织学生户外写真,只是在课堂上根据一个标本自由发挥,学生不能衍生物品特征(实物接触),不能更好的发挥想象力。最重要的是学生与教师之间没有更多的交流互动,教师没有从思想、心理各方面去重视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因此教师不能很好地掌握学生的喜好特点,无法引导学生的发挥能力。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学生无法提高事物的审美观,也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 2.小学美术个性化教学的有效措施 2.1激发学生创造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任何人,只要是感兴趣的事物,都会对它产生好奇,对它进行研究、分析。对于学科也一样,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就会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每个美术教师都希望学生在学习期间全身心投入到课程中,由于有些同学没有美术天赋,从而放弃美术的学习,不能说美术与以后生涯毫无关系,但它现在至少可以减轻学习压力,让小学生有一个梦幻完整的童年。从而加强了学生的认知度,对学生的审美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让学生用美的眼光来欣赏美术课程,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小学生的眼里世界是五彩缤纷的,他们的思想单纯,而在此时就是大胆引导他们学习美术知识、大胆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使学生对美术概念有了新的认识,从另外角度去发现美术的有趣。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2.2建立个性化施展舞台 在美术教育的最前端,开设一个话题让学生自由发挥施展个性,给学生一个艺术舞台,来施展他们的魅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拿起手中的画笔,给他们一个自由空间尽情发挥,中途学生有不足的或者无法继续完成的,老师给予耐心的教导,与学生多多交流与沟通,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不论学生作业完成的好与不好,老师应对学生给予奖励和鼓励,让每个学生对作业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让学生对绘画信心十足,来培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3组织室外活动 一般的教学活动都在教室,但对于美术课而言,它内容的延伸性与扩展度较广,需要借助一定的工具和外景配合,才能体现美术的生动与活力。对于小学生来说,好动就是他们的一大特点,或许加入一些户外活动,可能会让学生全神贯注投入到学习中。教师通过组织室外活动(尤其是夏天),不仅使学生对审美有了定位,而且使学生的视野范围更加开阔,对美的认知度有了提升。才能让学生的想象力超常发挥,有些画面还能让学生的灵感突现,激发美术的创新潜能,完成与众不同的美术作业,对美术课程有新的认识,能从全方位描述事物特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结语 在小学教育中,美术作为一门基础课程,要让学生全力投入学习,应从学生的思想抓起,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扩大学生的想象空间,来体现美术的真正意义。利用一些个性化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提升一个层次。让学生在成长的路上发现和探索美术的奥秘。 作者:钱智慧 单位:宝应县开发区国际学校 小学美术优秀论文:小学美术教育的特点和方法 【摘要】小学美术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的好坏对学生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在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情操以及大自然的感知能力,进而可以有效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笔者针对当前小学美术教育的特点进行剖析,然后在提出一些建议性的教学方法,供读者参考,以便我国小学美术教育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艺术感受;教学特点;教学方法 对于小学美术教学来讲,是通过色彩和图形的感知而进行的教学,利用生动形象的美术画面,可以有效的激起小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小学美术教育特点视角出发,美术课程教育应当在认知发展规律基础之上进行开展,进而有效的提高小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以便小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美术教育的特点 对于九年义务教育来讲,是小学生心理和生理逐步完善的特殊阶段,对于这个特殊时期的教育工作来讲,它对小学生今后的思维发展和认知能力都有着很大影响。小学美术教育是从小学生的注意力、想象力、观察力等不同方面来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心理完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审美教育的全面参透。 对于小学生来讲,无论是审美能力的培养,还是审美意识的形成,都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学的核心内容。就目前小学美术课程教学来讲,它的审美教育特点尤为突出,进而有效的促进了小学生审美观念的发展。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小学美术教育又体现出一个重要特点,即综合学科教育的特点,将美术教育与其它形式的艺术教育进行有效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生的艺术视野。 (二)教学内容趋于生活化。 对于小学美术教育来讲,其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主要是物质原料,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相应的教学辅助工具来展现相关事物的空间和面积,以便增强学生对美术的认知,因此,将教学与现实生活进行有机的结合成为当前美术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从现实生活中获得较多的启发后,可以促使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发现美、感受美、理解美等,并在不同形式上赋予美更多意义,进而影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发展。 (三)满足不同阶段学生的心里特点。 对于小学生来讲,特别是较低年级的学生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在探索和求知的趋势下,他们可以有效的挖掘出身边事物的隐藏特点,小学生嘛毕竟没有太多的社会经验,一时之间很难分辨真实和虚幻,无法全神灌注的进行对事物的分辨。而高年级的学生,由于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积累很容易跳出当前学习规律的束缚,将探索和求知的空间进一步升华,以满足他们对艺术审美的需求。如此以来,小学美术教育不得不满足小学生的阶段性这一心里特点。 二、小学美术教育过程中的有效教学方法 (一)创造科学合理的教学情景。 对于小学美术教育来讲,对于专业师资队伍的培训,不能是单纯的局限在专业知识的培训上,还要加强艺术学科综合知识的培养,进而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形成全方位的艺术关联,将舞蹈、音乐、文学等不同的学科,通入到模式教育过程中,可以有效的促进小学生对美术课程的理解。如此以来,这就给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美术老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的、有针对性创建科学合理的教学情景,并不断引导小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审美意识和创造意识的展现。通过现实生活和美术教学的有机融合,不仅为老师创造出良好的教学情景,还有效的提高了美术课程教学的质量。 (二)将课堂内容和课外内容进行有机的融合。 对于小学美术教学来讲,一般情况下是先进行理论讲解,然后在进行实践操作(画图),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待进一步改进。至于怎么改进,主要是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例如,在学生还没有完全掌握课本知识的情况下,老师可以采取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同步进行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当学生完全掌握课本知识时,老师可以采取先实践,在图形完成之后,根据图形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将实践内容和理论内容进行有机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小学生的思维空间。此外,外出写生对于美术教学来讲,不但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观察力,还丰富了小学生的想象力。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应用到美术课堂。 对于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来讲,在小学美术课堂已被广泛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但是如何开展多媒体教学还需要进行掂量思考。例如,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给学生播放一些优秀美术儿童作品,或者是利用网络教学指导来进一步提高小学生对画面的整体感知。 (四)尊重小学生的个性发展。 对于小学生来讲,个性发展与心理差异有着必然的联系,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要引起教育者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关于个性发展的重视尤为重要。对于传统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来讲,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将小学生的绘画能力扼杀在摇篮里,进而降低了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此可见,小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其学习的积极性,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结束语 对于小学美术教学来讲,是在基础教育过程中学生认知社会的有效途径,有效的促进了小学生身心发展。从小学生这个特殊的心理阶段发展来看,不同的时期心理阶段有着不同的认知,所以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这一特点设计出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进而从全方位展现美术教学的知识结构。 作者:王明升 小学美术优秀论文: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摘要:小学美术是对小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课程,不仅能够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还有利于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小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采用多种有效策略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小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促进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美术;美术课堂;小学生;创造力 小学美术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是对小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渠道,也是培养小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关键,为小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传统的小学美术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很多人都认为小学美术是很容易学的,只要跟着美术教材的示范进行描绘即可,美术教师不必懂太多的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还有一些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中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只注重小学生的课堂秩序和教学目标是否完成,忽视对小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也间接地使小学生仍然处于“涂鸦阶段”。因此,如何发挥引导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小学生的创造力,就成为小学美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造兴趣 小学美术教师要善于创设具有童趣和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充分展示美术课程的特点和优势,让小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到更多的美术知识,从而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兴趣,促进他们积极地参与到美术课堂。同时,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小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进行思考和探究,找到学习美术的乐趣。在创设情境时,小学美术教师需要遵循以下几点:首先,必须要尊重小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小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让小学生可以在公平公正的美术课堂中学习和成长。其次,必须要积极开展师生互动交流,与小学生做朋友,让小学生可以打开心扉,跟随美术教师学习美术知识。最后,必须要鼓励小学生进行提问和反思,找到自己在美术绘画中的不足之处,从而积极进行改进,让小学生能够真正地融入到美术课堂。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小学生拥有了创造兴趣,才能够发挥创新能力,创作出一幅幅优秀的美术作品,逐渐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 二、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锻炼审美意识 小学美术教师应该充分掌握每个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实际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美术教学,锻炼小学生的审美意识,活跃美术课堂氛围,提高小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儿童绘画有着很多共性的地方,比如绘画较为夸张,喜欢鲜明的色彩;主观性强烈,不受绘画对象的限制。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根据小学生的个性特点来制定教学方案,规范小学生的绘画习惯,让小学生在绘画中提高审美能力。比如,在教小学生画太阳时,我先给小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各种造型的太阳范画,并给小学生讲解怎样能把太阳画出个性和趣味。可以把太阳拟人化,变成发着光的慈祥老人,也可以变成美丽的小姑娘等。我还告诉学生可以从四季的特点来画太阳:春天的太阳光芒是枝条,夏天的太阳光芒是火焰,秋天的太阳光芒是果实,冬天的太阳光芒是糖葫芦等。这种以各式各样的图案化的形式来表现太阳,更加符合小学生的认知,也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欣赏美术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在美术教学中,小学美术教师要经常开展美术作品欣赏课,让小学生欣赏一些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的美术作品,从而形成独特的审美感受,增强自己绘画的信心和决心,并且提高创作才能。同时,在欣赏美术作品时,还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创作灵感,鼓励小学生对美术作品提出自己的看法,在班级中开展交流活动。而且,小学美术教师还可以带领小学生到博物馆或者美术展览馆去参观,接触到更多的优秀美术作品,增强自己的美术素养。值得注意的是,小学美术教师在选择美术欣赏作品时要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贴近小学生实际水平的作品,避免选择过于抽象的艺术作品,防止对小学生的思维造成困扰。比如可以欣赏齐白石的群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在美术作品欣赏过程中,小学美术教师要善于引导小学生读名画、赏名画,从而拓宽小学生的视野,陶冶小学生的情操,提升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 四、勇于实践创新,提高对美术喜爱程度 小学生的社会经验少,实践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小学美术教师要经常开展美术实践活动,教授小学生的美术绘画技巧,提高小学生对美术的喜爱程度。通过美术实践,不仅能够巩固小学生的美术理论知识,还能够增强小学生的操作能力,让小学生找到学习美术的方向。小学美术教师必须要坚信每个小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并都具备不同的潜质。教师还要面向全体小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促进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比如讲冀教版小学美术《化装舞会》时,这节课的教学相比以前做头饰和面具等更具有人性化,而且增加了服装和背景的设计,让小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我鼓励小学生自己去选择服装、设计海报和背景,并且让小学生自主选择化装舞会的音乐等。我则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指导和帮助。最后全班在一起进行联欢、表演。表演完后,可以互相谈谈体会和感受。通过这次化装舞会,可以引导小学生大胆地表现自己,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五、运用多媒体技术,增强美术活动情趣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给小学美术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小学美术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增强小学生的美术活动情趣,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拓宽小学生的美术知识面,鼓励小学生进行探究。比如在讲冀教版小学美术《我们的节日》一课时,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灵活运用已有知识完成小组设定的目标,认识美术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发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中体验愉悦与成功感,在创作中体验想象的大胆与自由。在教学时我首先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给小学生展示了一组与节日有关的图片,让小学生欣赏节日的盛况。然后,我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主题:“我们是怎样庆祝六一儿童节的?”让小学生分组讨论庆祝节日的方法,最终每个小组选择一名小学生进行总结发言。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小学美术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小学生也更加喜爱美术课,可以发挥创造力去设计各种各样的活动道具。 作者:任正伟 单位:河北省迁安市五重安乡小关完全小学 小学美术优秀论文:中日小学美术教育的异同分析 摘要:日本与我国在文化,历史,经济各方面可谓是同宗同源。这在两国的美术教育上体现的尤为突出。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善于接受并学习外来文化的国家,日本美术教育也是如此,不断的吸收外来美术教育理念,结合自身的教育方法进行充分的融汇贯通。在现阶段,中国的美术教育正处在一个发展并进步的阶段,如何在与其他国家美术教育进行全方面对比的之后,对自身进行改良并创新,这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中日两国小学美术教育进行比较,本文将分别从两国小学美术教育的指导思想、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内容进行分析,比较异同,最后从中得到有利于对我国今后的美术教育得到发展的启示,进行研究。 关键词:日本;小学美术;教育 一、中日小学美术教育的指导思想之比较 我国美术教育的指导思想颁布的大纲明确指出:“美术课是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它对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培养有理想、道德、文化、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应对这样的指导思想,开展美术课程,就应该为我国的基础教育教学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美术学科与其它学科是相互关联的,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审美能力等人格的综合素养,对其它学科以及生活有积极的帮助。在当代教育中,我国与其它发达国家同样的意识到开展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尤其在小学低年级阶段,进行小学美术教育更是必不可少的。小学美术教育在日本,称为小学图画手工课,也称之为造型教育、美术教育或造型美术教育。日本教育部门认为,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中,更应该把重点放在体验创造性表现的喜悦中,并应该与其它学科相应的统合整理起来,发挥其特殊的作用。而在日本文部省的相关指导资料中明确地阐述了日本学校教育的这一基本指导方针。与我国美术教育意义一样,日本的小学美术也是培养审美感知、感情、情操的教育学科。两国均认为美术教育与其它学科存在相应的联系,开展美术教育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有助于其它学科的开展。 二、中日小学美术教育的课程目标比较 根据我国的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我国美术美术课程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根据总目标的设定的要求,我国的美术教育要求学生在参与美术教学活动,通过美术语言和美术教学的表达方式及方法,再运用各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创作,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同时了解我们的文化生活,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学生在美术学习的活动过程中,形成独特的视野,丰富触觉和审美经验,从而形成独特的审美意识,培养人格的健全,为社会培养全方位的人才。日本文部省关于图画手工课的指导目标是“通过表现以及鉴赏活动,在培养造型性创作的基础的同时,体验到表现的喜悦、培养丰富多彩的情操。”在这样的总目标中,日本美术教育注重培育儿童主体创造的丰富性,而这个总目标也是日本美术教育所要依赖的深厚的基石。日本小学图画手工课教育的特殊之处在于关注所有学生的欲望和他们的兴趣个性,而非表现技能效果的高低,使学生们在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创新乐趣的同时,培养审美能力,健全个体人格的发展。然而,中日两国所设定总目的都关注学生的创造力与主体性,但在不同的年级的具体教学中又还有一定的差别。在具体教学实施中,中日两个都将小学美术课程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划分为分为低、中、高的年级阶段。在每个不同的阶段中,两国均设定了不一样的具体教学目标。在低年级的具体教学目标中,两国都重视儿童的天性是无拘无束的,在课程的教材、材料工具上都重视丰富性与多元化,让学生们可以体验到美术色彩造型活动的乐趣。我国在实施的美术教育,倡导能在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在这个阶段,两国虽然都比较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通过游戏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日本更是把之称为造型游戏,把游戏活动作为学习的目的。与小学低年级不同,在中、高年级阶段,我国则会注重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培养与知识的获得,例如在教学活动中,我国的教师会根据教学进行教学重点难点进行分析,确定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进行学习掌握,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与技能的基础上,再进行创造性的培养,陶冶学生的情操,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日本文部省制定的学习指导纲领对比,对中、高年级的具体教学目标有一定的差别,如,中年级“着重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和(用不同)表达方法表现的能力,使之能运用绘画和立体表现观察到的想象的事物”。高年级则需要加深理解深度,练习规定的主题构思,并要求从实用与审美的角度,能够运用绘画和雕塑的技巧表现等等。日本在此分阶段的目标中,比我国更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审美的态度与意识的同时,仍非常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 三、中日小学美术课程设置内容之比较 我国的美术课程与其它学科,如:政治、语文、数学等单纯以本学科的知识构建的课程学习不同,而是根据美术学习活动的方式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所谓的“造型•表现”是指倡导学生的自由发挥,创新表现,丰富自己的情感和认识。“设计•应用”主要是指在学习领域中的设计和工艺方面的学习内容,在此学习活动中不但要求形成自我的创意意识,还要求关注学习活动的目标与功能。“欣赏•评述”领域中则注重学生通过欣赏美术作品,结合感受,表达自己的情感,要求学生能够根据知识构建,形成审美心理情感。“综合•探索”是当代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综合性学习是指在此学习领域中把“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几个学习领域,美术跟其它学科领域,以及社会功能等相关的方面综合而来的学习活动,在这个学习领域中它注重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的发展。根据我国义务教育将美术课程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划分的学习阶段,与四个学习领域设计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相结合,根据不同阶段学生是身心特点、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课程学习教学。例如:在低年级的“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我国的美术教师会鼓励学生们尝试运用不同的材料工具展示造型表现的活动,在游戏中体验美术的欢快式教学的乐趣,我国在低年级以游戏方式教学为主,而到了中、高年级则注重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培养与知识的获得是相应的。与我国美术学习活动的划分方式不同,日本小学的图画手工课则分为“表现”和“鉴赏”两个部分。在日本的美术教育中,将绘画与制作称为“表现”,而观察则称为“鉴赏”。日本的美术教育课程内容中,日本在小学阶段是以“表现”学习领域为中心,“鉴赏”则是伴随着“表现”学习领域进行的。与我国类似的是日本美术课程根据小学各年级的具体实际情况,将学生分为低、中、高三个年级,并从整体上进行了循序渐进的安排。同样的是日本在低年级把造型活动与游戏结合起来,把“造型游戏”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也以此为指导内容。而到了中、高年级,日本教育也低年级的指导内容的基础上,发展“绘画表现”的具体内容,同样也重视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然而,日本的教育会根据学生自身、学生与学校的实际情况而把握指导内容,进而制定一年的指导计划。这样它会考虑到每个阶段学生的不同身心特点,学校、教师、教材与实际实践教学,充分把握每个学生的个性和能力,正确选择题材再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美术表现学校的喜悦。在这一点日本比我国做的更好的是,他们更注重学生如何能在学校中体验到真正的学习乐趣,不论哪个学习阶段,用实践教学得到证实。这虽然也是我国的美术教学活动所追求的,并在新课改中所倡导的,与日本相比,我们在理论方面做得同样很出色,但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我们需做更好的努力。 四、中日小学美术教育之比较对我国现小学美术教育的启示 我国与日本虽然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而两国的教育制度有一定的差别,但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两个小学美术教育的一些方面的比较,为促进我国美术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我们可以“取之精华,去之糟粕”。下面,在通过中日两国的小学美术教育之比较的基础上提出几点启示。 1、更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 虽然不同年级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思维判断能力,在低年级通过游戏方式让学生体验教学,那么在高年级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要着急的灌输学生相应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我们更应该根据学生的潜能与兴趣特点,挖掘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实际能力。美术之所以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是它所具有开放性、创造性性质的学科课程,画苹果时,苹果不一定都是圆的,花儿不一定都是红的,避免公式化、概念化教育,更关注于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其创新能力。 2、更注重学生实际与教材,做好教学设计 我国现代的小学美术教育越来越偏重于知识的传授,然后对于小学生,我们不应该如此。在日本,教育学者们普通认为,美术教育之所以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与好的课堂授课方式是有很大程度的关联的。 3、更加强吸收国外的优秀学习经验 通过与日本小学美术的比较,分析两国小学美术教育的异同,我们能更明显的看出我国小学美术教育的优势与缺陷。我们现在都在追求全方位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闭关锁国并不利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教育也是如此。因此在教育中,我们更应该加强与国外的教育文化教育,分享成功的教学经验,并有选择性的进行引用和学习。 五、结束语 美术教育教学是完成美育的重要途径。其中美术这种学科的育人功能相比于其他的学科尤为突显。通美术教育既可以激发人的美感想象,又可以开发大脑的创造性思维。通过美术教育,尤其是初级的美术教育可以使学生培养开阔的眼界以及自己的世界观,从而来培养自身的情操,完成从想象到创造的发展过程产生的质变。将中国美术教育与国外美术教育进行对比,可以直观的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和自身拥有的优势,既能“取之精华,去之糟粕”,又可以增强自己的责任感。总之,与国外的美术教育进行比较分析,最终是为了我国教育事业能得到新的发展。 作者:陈少博 小学美术优秀论文:中日小学美术教育比较分析 摘要:日本与我国在文化,历史,经济各方面可谓是同宗同源。这在两国的美术教育上体现的尤为突出。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善于接受并学习外来文化的国家,日本美术教育也是如此,不断的吸收外来美术教育理念,结合自身的教育方法进行充分的融汇贯通。在现阶段,中国的美术教育正处在一个发展并进步的阶段,如何在与其他国家美术教育进行全方面对比的之后,对自身进行改良并创新,这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中日两国小学美术教育进行比较,本文将分别从两国小学美术教育的指导思想、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内容进行分析,比较异同,最后从中得到有利于对我国今后的美术教育得到发展的启示,进行研究。 关键词:日本;小学美术;教育 一、中日小学美术教育的指导思想之比较 我国美术教育的指导思想颁布的大纲明确指出:“美术课是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它对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培养有理想、道德、文化、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应对这样的指导思想,开展美术课程,就应该为我国的基础教育教学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美术学科与其它学科是相互关联的,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审美能力等人格的综合素养,对其它学科以及生活有积极的帮助。在当代教育中,我国与其它发达国家同样的意识到开展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尤其在小学低年级阶段,进行小学美术教育更是必不可少的。小学美术教育在日本,称为小学图画手工课,也称之为造型教育、美术教育或造型美术教育。日本教育部门认为,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中,更应该把重点放在体验创造性表现的喜悦中,并应该与其它学科相应的统合整理起来,发挥其特殊的作用。而在日本文部省的相关指导资料中明确地阐述了日本学校教育的这一基本指导方针。与我国美术教育意义一样,日本的小学美术也是培养审美感知、感情、情操的教育学科。两国均认为美术教育与其它学科存在相应的联系,开展美术教育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有助于其它学科的开展。 二、中日小学美术教育的课程目标比较 根据我国的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我国美术美术课程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根据总目标的设定的要求,我国的美术教育要求学生在参与美术教学活动,通过美术语言和美术教学的表达方式及方法,再运用各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创作,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同时了解我们的文化生活,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学生在美术学习的活动过程中,形成独特的视野,丰富触觉和审美经验,从而形成独特的审美意识,培养人格的健全,为社会培养全方位的人才。日本文部省关于图画手工课的指导目标是“通过表现以及鉴赏活动,在培养造型性创作的基础的同时,体验到表现的喜悦、培养丰富多彩的情操。”在这样的总目标中,日本美术教育注重培育儿童主体创造的丰富性,而这个总目标也是日本美术教育所要依赖的深厚的基石。日本小学图画手工课教育的特殊之处在于关注所有学生的欲望和他们的兴趣个性,而非表现技能效果的高低,使学生们在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创新乐趣的同时,培养审美能力,健全个体人格的发展。然而,中日两国所设定总目的都关注学生的创造力与主体性,但在不同的年级的具体教学中又还有一定的差别。在具体教学实施中,中日两个都将小学美术课程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划分为分为低、中、高的年级阶段。在每个不同的阶段中,两国均设定了不一样的具体教学目标。在低年级的具体教学目标中,两国都重视儿童的天性是无拘无束的,在课程的教材、材料工具上都重视丰富性与多元化,让学生们可以体验到美术色彩造型活动的乐趣。我国在实施的美术教育,倡导能在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在这个阶段,两国虽然都比较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通过游戏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日本更是把之称为造型游戏,把游戏活动作为学习的目的。与小学低年级不同,在中、高年级阶段,我国则会注重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培养与知识的获得,例如在教学活动中,我国的教师会根据教学进行教学重点难点进行分析,确定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进行学习掌握,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与技能的基础上,再进行创造性的培养,陶冶学生的情操,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日本文部省制定的学习指导纲领对比,对中、高年级的具体教学目标有一定的差别,如,中年级“着重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和(用不同)表达方法表现的能力,使之能运用绘画和立体表现观察到的想象的事物”。高年级则需要加深理解深度,练习规定的主题构思,并要求从实用与审美的角度,能够运用绘画和雕塑的技巧表现等等。日本在此分阶段的目标中,比我国更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审美的态度与意识的同时,仍非常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 三、中日小学美术课程设置内容之比较 我国的美术课程与其它学科,如:政治、语文、数学等单纯以本学科的知识构建的课程学习不同,而是根据美术学习活动的方式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所谓的“造型•表现”是指倡导学生的自由发挥,创新表现,丰富自己的情感和认识。“设计•应用”主要是指在学习领域中的设计和工艺方面的学习内容,在此学习活动中不但要求形成自我的创意意识,还要求关注学习活动的目标与功能。“欣赏•评述”领域中则注重学生通过欣赏美术作品,结合感受,表达自己的情感,要求学生能够根据知识构建,形成审美心理情感。“综合•探索”是当代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综合性学习是指在此学习领域中把“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几个学习领域,美术跟其它学科领域,以及社会功能等相关的方面综合而来的学习活动,在这个学习领域中它注重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的发展。根据我国义务教育将美术课程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划分的学习阶段,与四个学习领域设计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相结合,根据不同阶段学生是身心特点、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课程学习教学。例如:在低年级的“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我国的美术教师会鼓励学生们尝试运用不同的材料工具展示造型表现的活动,在游戏中体验美术的欢快式教学的乐趣,我国在低年级以游戏方式教学为主,而到了中、高年级则注重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培养与知识的获得是相应的。与我国美术学习活动的划分方式不同,日本小学的图画手工课则分为“表现”和“鉴赏”两个部分。在日本的美术教育中,将绘画与制作称为“表现”,而观察则称为“鉴赏”。日本的美术教育课程内容中,日本在小学阶段是以“表现”学习领域为中心,“鉴赏”则是伴随着“表现”学习领域进行的。与我国类似的是日本美术课程根据小学各年级的具体实际情况,将学生分为低、中、高三个年级,并从整体上进行了循序渐进的安排。同样的是日本在低年级把造型活动与游戏结合起来,把“造型游戏”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也以此为指导内容。而到了中、高年级,日本教育也低年级的指导内容的基础上,发展“绘画表现”的具体内容,同样也重视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然而,日本的教育会根据学生自身、学生与学校的实际情况而把握指导内容,进而制定一年的指导计划。这样它会考虑到每个阶段学生的不同身心特点,学校、教师、教材与实际实践教学,充分把握每个学生的个性和能力,正确选择题材再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美术表现学校的喜悦。在这一点日本比我国做的更好的是,他们更注重学生如何能在学校中体验到真正的学习乐趣,不论哪个学习阶段,用实践教学得到证实。这虽然也是我国的美术教学活动所追求的,并在新课改中所倡导的,与日本相比,我们在理论方面做得同样很出色,但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我们需做更好的努力。 四、中日小学美术教育之比较对我国现小学美术教育的启示 我国与日本虽然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而两国的教育制度有一定的差别,但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两个小学美术教育的一些方面的比较,为促进我国美术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我们可以“取之精华,去之糟粕”。下面,在通过中日两国的小学美术教育之比较的基础上提出几点启示。 1、更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 虽然不同年级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思维判断能力,在低年级通过游戏方式让学生体验教学,那么在高年级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要着急的灌输学生相应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我们更应该根据学生的潜能与兴趣特点,挖掘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实际能力。美术之所以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是它所具有开放性、创造性性质的学科课程,画苹果时,苹果不一定都是圆的,花儿不一定都是红的,避免公式化、概念化教育,更关注于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其创新能力。 2、更注重学生实际与教材,做好教学设计 我国现代的小学美术教育越来越偏重于知识的传授,然后对于小学生,我们不应该如此。在日本,教育学者们普通认为,美术教育之所以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与好的课堂授课方式是有很大程度的关联的。 3、更加强吸收国外的优秀学习经验 通过与日本小学美术的比较,分析两国小学美术教育的异同,我们能更明显的看出我国小学美术教育的优势与缺陷。我们现在都在追求全方位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闭关锁国并不利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教育也是如此。因此在教育中,我们更应该加强与国外的教育文化教育,分享成功的教学经验,并有选择性的进行引用和学习。 五、结束语 美术教育教学是完成美育的重要途径。其中美术这种学科的育人功能相比于其他的学科尤为突显。通美术教育既可以激发人的美感想象,又可以开发大脑的创造性思维。通过美术教育,尤其是初级的美术教育可以使学生培养开阔的眼界以及自己的世界观,从而来培养自身的情操,完成从想象到创造的发展过程产生的质变。将中国美术教育与国外美术教育进行对比,可以直观的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和自身拥有的优势,既能“取之精华,去之糟粕”,又可以增强自己的责任感。总之,与国外的美术教育进行比较分析,最终是为了我国教育事业能得到新的发展。 作者:陈少博 小学美术优秀论文:农村小学美术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 摘要:小组合作在美术教学中起到积极的作用,是当前教学中新兴的一种教育模式,能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课堂氛围的提升。美术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课程,小组合作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审美观念和探索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应用小组合作的美术课堂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美术课堂;小组合作;教学理念 随着农村人们生活水平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对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美术教育作为对小学生进行美育的关键课程,在教学中受到的重视也逐渐增大。在美术课堂上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地提高,还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小组合作学习是指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然后通过小组内或者小组间比赛等形式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对于美术的教学需要美术教师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落实新课改后的规定,给小学生带来全新的美术课堂。在现实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小学生对美术课不重视、上课不认真听讲、安排的作业不能及时完成等情况,给美术教学带来严重的影响,这种情况的产生是由于美术教师教学方式落后、教学思路模糊、教学理念不明确导致的。小组合作在农村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较广,由于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相对较差,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丰富美术教学内容,但是在实际分组合作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一些事项。首先,美术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和学习习惯,做到分组搭配合理,学生水平不会相差太大,人员搭配合理才会发挥小组的最大作用。其次,对小组成员分工要合理,具有明确的目标,每人负责一项内容,有管理者,有策划者,小组内成员互相制约和帮助,做到不浪费资源。最后,小组合作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要经常性地更换小组,增强学生的新鲜感,也有利于班集体的发展和建设。总之,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美术教师要进行充分的验证和准备,争取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将对小组合作学习在农村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研究。 一、通过美术基础知识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小学生画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要从一笔一划开始,如果绘画基础打不好,那么小学生就不会在美术上有更高的造诣。有的美术教师认为只有幼儿园里才会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其实这样的思想是完全错误的,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具有发展性和创新性的教学方式,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小学生建立合作学习机制,为学生形成合作意识做好铺垫。美术教学不能忽视基础,无论是颜色的搭配,线条的挑选,还是冷暖色的调节都要教给学生技巧,引导学生完成美术基础学习。比如,在教小学生用橡皮泥创作作品时,由于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会给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进行集体创作,小学生在集体中会发挥聪明才智,通过讨论产生更好的创作思路。小学生对于美术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很多学生认为美术学不学都行,反正自己也不想以后成为画家,其实学生这种思想是错误的,学习美术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抓住重点教学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美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都是小学生比较头疼的地方,美术教师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小学生绘画技巧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绘画当中。在学习美术过程中,当学生提出一般性的问题时,我会让其他同学回答,合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当学生提出比较难理解的问题时,我会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因为集体的力量大,最后教师再给学生做出正确的解析。学生的互助合作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时期具有创新理念的体现。美术课要多给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机会,因为优秀的美术作品是人们智慧的结晶,可以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刺激学生的视觉,让学生对美术产生兴趣。农村的学生得不到太多的美术锻炼机会,条件相对城里较差,很多学生的美术水平不高,更加需要美术教师多给予引导和支持。小组合作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运用,因为它具有简单、便捷、高效等特点,小学生也特别喜欢小组合作,因为他们认为分组以后思维更加活跃,摆脱单一枯燥的学习氛围。 三、循序渐进的激发学生合作互助的学习习惯 合作互助学习为小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沟通平台,学生喜欢分成小组以后的学习方式,这样可以让他们得到发挥个性和锻炼能力的机会。对小学生的教导要注重方法,要循序渐进,给农村小学生广阔的发展空间,将小学生的潜力和天赋充分挖掘出来,为学生将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努力。学生要想在美术方面有新的突破,就要学会倾听,学会分享。美术课较多的时间都是在绘画,由于农村小学生的爱好不同、水平不同,所以对美术知识的掌握速度也不同,美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差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逐步培养小学生的能力。比如在手工制作课上,为了让小学生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我会对学生进行分小组学习,手工课是最能体会到分小组学习的,如果能够恰当地进行分组,就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制作效率。如果分组不当,就会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安排小组合作要有目的性,不能随意地进行分组,分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四、组织美术课外活动,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由于美术教学的课时量有限,小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的拓展,所以美术教师要经常组织美术课外活动。作为对美术课堂的延伸,美术课外活动极大地激励小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丰富多彩的美术实践活动使小学生实现从初步的认知到动手实践,为学生的美术基本功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户外或者操场上写生,在写生的时候根据小学生的水平进行分组,最终每个小组选出一幅最佳的作品,与其他小组的作品进行对比,选出最具有创新性的作品,经过一学期的训练,学生会基本掌握写生的正确方法。通过在美术课外活动中锻炼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会大大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吸引学生的绘画兴趣。可以成立美术课外兴趣小组,定期组织绘画比赛或者其他竞赛,发挥学生的优势。学校也可以组织更多的课外活动,比如美术作品展或者美术讲座等,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美术学习中,将中华民族的优秀艺术传承下去。 综上所述,小组合作学习在美术教学中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班级风气。同时,小组合作学习在培养农村小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方面也具有优势,很多农村小学生希望得到平等的待遇,他们非常珍惜得到的来之不易的锻炼机会。美术课堂让学生分小组学习顺应了新课程标准的规定,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美术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学习专业技巧知识,创新教学理念,将美术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促进美术教学繁荣发展。 作者:陈杰 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区教育局 小学美术优秀论文:比较中日小学美术教育 摘要:日本与我国在文化,历史,经济各方面可谓是同宗同源。这在两国的美术教育上体现的尤为突出。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善于接受并学习外来文化的国家,日本美术教育也是如此,不断的吸收外来美术教育理念,结合自身的教育方法进行充分的融汇贯通。在现阶段,中国的美术教育正处在一个发展并进步的阶段,如何在与其他国家美术教育进行全方面对比的之后,对自身进行改良并创新,这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中日两国小学美术教育进行比较,本文将分别从两国小学美术教育的指导思想、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内容进行分析,比较异同,最后从中得到有利于对我国今后的美术教育得到发展的启示,进行研究。 关键词:日本;小学美术;教育 一、中日小学美术教育的指导思想之比较 我国美术教育的指导思想颁布的大纲明确指出:“美术课是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它对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培养有理想、道德、文化、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应对这样的指导思想,开展美术课程,就应该为我国的基础教育教学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美术学科与其它学科是相互关联的,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审美能力等人格的综合素养,对其它学科以及生活有积极的帮助。在当代教育中,我国与其它发达国家同样的意识到开展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尤其在小学低年级阶段,进行小学美术教育更是必不可少的。小学美术教育在日本,称为小学图画手工课,也称之为造型教育、美术教育或造型美术教育。日本教育部门认为,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中,更应该把重点放在体验创造性表现的喜悦中,并应该与其它学科相应的统合整理起来,发挥其特殊的作用。而在日本文部省的相关指导资料中明确地阐述了日本学校教育的这一基本指导方针。与我国美术教育意义一样,日本的小学美术也是培养审美感知、感情、情操的教育学科。两国均认为美术教育与其它学科存在相应的联系,开展美术教育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有助于其它学科的开展。 二、中日小学美术教育的课程目标比较 根据我国的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我国美术美术课程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根据总目标的设定的要求,我国的美术教育要求学生在参与美术教学活动,通过美术语言和美术教学的表达方式及方法,再运用各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创作,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同时了解我们的文化生活,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学生在美术学习的活动过程中,形成独特的视野,丰富触觉和审美经验,从而形成独特的审美意识,培养人格的健全,为社会培养全方位的人才。日本文部省关于图画手工课的指导目标是“通过表现以及鉴赏活动,在培养造型性创作的基础的同时,体验到表现的喜悦、培养丰富多彩的情操。”在这样的总目标中,日本美术教育注重培育儿童主体创造的丰富性,而这个总目标也是日本美术教育所要依赖的深厚的基石。日本小学图画手工课教育的特殊之处在于关注所有学生的欲望和他们的兴趣个性,而非表现技能效果的高低,使学生们在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创新乐趣的同时,培养审美能力,健全个体人格的发展。然而,中日两国所设定总目的都关注学生的创造力与主体性,但在不同的年级的具体教学中又还有一定的差别。在具体教学实施中,中日两个都将小学美术课程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划分为分为低、中、高的年级阶段。在每个不同的阶段中,两国均设定了不一样的具体教学目标。在低年级的具体教学目标中,两国都重视儿童的天性是无拘无束的,在课程的教材、材料工具上都重视丰富性与多元化,让学生们可以体验到美术色彩造型活动的乐趣。我国在实施的美术教育,倡导能在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在这个阶段,两国虽然都比较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通过游戏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日本更是把之称为造型游戏,把游戏活动作为学习的目的。与小学低年级不同,在中、高年级阶段,我国则会注重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培养与知识的获得,例如在教学活动中,我国的教师会根据教学进行教学重点难点进行分析,确定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进行学习掌握,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与技能的基础上,再进行创造性的培养,陶冶学生的情操,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日本文部省制定的学习指导纲领对比,对中、高年级的具体教学目标有一定的差别,如,中年级“着重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和(用不同)表达方法表现的能力,使之能运用绘画和立体表现观察到的想象的事物”。高年级则需要加深理解深度,练习规定的主题构思,并要求从实用与审美的角度,能够运用绘画和雕塑的技巧表现等等。日本在此分阶段的目标中,比我国更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审美的态度与意识的同时,仍非常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 三、中日小学美术课程设置内容之比较 我国的美术课程与其它学科,如:政治、语文、数学等单纯以本学科的知识构建的课程学习不同,而是根据美术学习活动的方式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所谓的“造型•表现”是指倡导学生的自由发挥,创新表现,丰富自己的情感和认识。“设计•应用”主要是指在学习领域中的设计和工艺方面的学习内容,在此学习活动中不但要求形成自我的创意意识,还要求关注学习活动的目标与功能。“欣赏•评述”领域中则注重学生通过欣赏美术作品,结合感受,表达自己的情感,要求学生能够根据知识构建,形成审美心理情感。“综合•探索”是当代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综合性学习是指在此学习领域中把“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几个学习领域,美术跟其它学科领域,以及社会功能等相关的方面综合而来的学习活动,在这个学习领域中它注重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的发展。根据我国义务教育将美术课程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划分的学习阶段,与四个学习领域设计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相结合,根据不同阶段学生是身心特点、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课程学习教学。例如:在低年级的“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我国的美术教师会鼓励学生们尝试运用不同的材料工具展示造型表现的活动,在游戏中体验美术的欢快式教学的乐趣,我国在低年级以游戏方式教学为主,而到了中、高年级则注重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培养与知识的获得是相应的。与我国美术学习活动的划分方式不同,日本小学的图画手工课则分为“表现”和“鉴赏”两个部分。在日本的美术教育中,将绘画与制作称为“表现”,而观察则称为“鉴赏”。日本的美术教育课程内容中,日本在小学阶段是以“表现”学习领域为中心,“鉴赏”则是伴随着“表现”学习领域进行的。与我国类似的是日本美术课程根据小学各年级的具体实际情况,将学生分为低、中、高三个年级,并从整体上进行了循序渐进的安排。同样的是日本在低年级把造型活动与游戏结合起来,把“造型游戏”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也以此为指导内容。而到了中、高年级,日本教育也低年级的指导内容的基础上,发展“绘画表现”的具体内容,同样也重视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然而,日本的教育会根据学生自身、学生与学校的实际情况而把握指导内容,进而制定一年的指导计划。这样它会考虑到每个阶段学生的不同身心特点,学校、教师、教材与实际实践教学,充分把握每个学生的个性和能力,正确选择题材再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美术表现学校的喜悦。在这一点日本比我国做的更好的是,他们更注重学生如何能在学校中体验到真正的学习乐趣,不论哪个学习阶段,用实践教学得到证实。这虽然也是我国的美术教学活动所追求的,并在新课改中所倡导的,与日本相比,我们在理论方面做得同样很出色,但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我们需做更好的努力。 四、中日小学美术教育之比较对我国现小学美术教育的启示 我国与日本虽然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而两国的教育制度有一定的差别,但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两个小学美术教育的一些方面的比较,为促进我国美术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我们可以“取之精华,去之糟粕”。下面,在通过中日两国的小学美术教育之比较的基础上提出几点启示。 1、更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 虽然不同年级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思维判断能力,在低年级通过游戏方式让学生体验教学,那么在高年级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要着急的灌输学生相应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我们更应该根据学生的潜能与兴趣特点,挖掘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实际能力。美术之所以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是它所具有开放性、创造性性质的学科课程,画苹果时,苹果不一定都是圆的,花儿不一定都是红的,避免公式化、概念化教育,更关注于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其创新能力。 2、更注重学生实际与教材,做好教学设计 我国现代的小学美术教育越来越偏重于知识的传授,然后对于小学生,我们不应该如此。在日本,教育学者们普通认为,美术教育之所以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与好的课堂授课方式是有很大程度的关联的。 3、更加强吸收国外的优秀学习经验 通过与日本小学美术的比较,分析两国小学美术教育的异同,我们能更明显的看出我国小学美术教育的优势与缺陷。我们现在都在追求全方位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闭关锁国并不利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教育也是如此。因此在教育中,我们更应该加强与国外的教育文化教育,分享成功的教学经验,并有选择性的进行引用和学习。 五、结束语 美术教育教学是完成美育的重要途径。其中美术这种学科的育人功能相比于其他的学科尤为突显。通美术教育既可以激发人的美感想象,又可以开发大脑的创造性思维。通过美术教育,尤其是初级的美术教育可以使学生培养开阔的眼界以及自己的世界观,从而来培养自身的情操,完成从想象到创造的发展过程产生的质变。将中国美术教育与国外美术教育进行对比,可以直观的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和自身拥有的优势,既能“取之精华,去之糟粕”,又可以增强自己的责任感。总之,与国外的美术教育进行比较分析,最终是为了我国教育事业能得到新的发展。 作者:陈少博 小学美术优秀论文:优化小学美术课堂教学 摘要:小学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逐步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如今的小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各门功课都要兼顾,所以优化美术课堂教学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针对目前小学美术课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本人认为: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优化应从内在优化和外在优化两方面着手,从而诱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习效率,使整个小学美术课堂保持新颖、独特、富有创造性的氛围,让学校能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优化 1引言 诸多的科目中,美术课能发挥儿童的想象力,进行自由的表达。剪剪贴贴、涂涂画画,大概是所有小朋友的天性,因此,上美术课时,小朋友的热情都很高,很喜欢动手做一些手工,或是用彩色的笔描绘自己所观察到的世界。可以说,美术课是很有趣味、很科学的一门课,它能开发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对逻辑思维能力和智力两方面的发展都有很好的作用。我认为,小学阶段的美术课非常重要。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小学美术课在其所有课程中,始终处于被忽略的角色,被认为是副课,没有太大的意义,恰是因为这种习惯和偏见,小学美术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之相应的教师主体素质的培养也没有跟上,导致了目前小学美术教育的尴尬现状。近些年,小学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逐步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但真正要把小学美术课上好,仍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和完善。笔者对于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不足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在这篇文章中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主要从外在和内在这两个方面谈如何优化小学美术课堂教学。 2外在的优化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外在的优化就如同计算机的硬件优化,显而易见,是对外在的辅助条件进行改善。小学美术课堂外在的优化主要体现在教具和教学环境两方面。 2.1教具的优化:笔、纸、泥塑等美术材料的运用 在本人所实习的小学,学校发给学生的是一个普通的图画本,学生的美术课基本是围绕这个图画本去实现。如果学生一个学期都在图画本上进行绘画,美术课堂就失去了新颖性、创造性、多样性,久而久之学生丧失对美术的兴趣。由沃尔特等人对200名学生的调查发现,对学业不感兴趣是导致他们学习成绩不佳的最主要原因。同时,兴趣是除努力之外促使学习优异的第二重要原因。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不稳定,比较笼统模糊,易对学习过程的形式感兴趣并从中得到满足,任何新颖的、形象的、具体的事物都会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因此,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应注意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教学内容生动活泼以及教具的新颖具体,可见教具的重要性。比如,在美术课上,绘画用的笔除了普通的铅笔还可以用碳笔、木炭条、彩铅(普通和水溶性的)、油画棒和彩笔等,纸除了普通的纸还可以用卡纸、刮画纸、刮沙纸、水彩纸等。小学美术课上可以适当地采用这些材料丰富教学。这需要学校和家长双方面的支持:一方面,教师需从正规美术院校或学前教育毕业,或有相关的学习培训经历,具备一定的教学素质,这个在文后展开讨论;另一方面,也需要提高家长对美育的认识,才能在美术材料方面支持孩子。 2.2教学环境的改善 何谓教学环境?从狭义的角度看,即从学校教学工作的角度看,教学环境主要指学校教学活动的场所,各种管理、认识水平、教学设施、艺术氛围、人文精神、师生关系等。 2.2.1专门的美术教室 自从国家教委批改《农村普通中小学建设标准》的通知后,很多学校重新修建,学生们拥有了宽敞的教室,教室的数量也有所增多,大多学校都配备了专门的美术教室,从而改善了美术课堂的教学环境。 2.2.2营造布置美术教学氛围 在我所实习的小学,美术课一般排在上午的最后一节或是下午的第一二节。学生一天中学习最有效的时间都在上与考试有关的科目,神经是紧张的,小学美术课对学生的升学、成绩的影响微乎其微,学生要运用强大的意志力迫使自己努力学习美术的可能性不大,除非是那些天生对美术就有着极大兴趣的学生。所以,当我们去接触学生时,首先要想怎样才能让美术课吸引他们,在学生的心目中保持美术的一席之地,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具体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和发展起来的,在特定的条件下,美术教学环境中的各种因素都可能成为影响学生学习美术的诱因。如何吸引他们呢?可采用多种方法,如:墙上可以贴学生、教师的优秀作品,各种不同的材料做成的作品,名人名画的复制品等。课桌可以分成组摆放,让学生面对面来完成作品,使学生不感到拘谨,同时也加强了同学之间的合作互动,使班集体更加团结协作。 3内在的优化 课堂教学的内在优化就如同计算机的软件优化,是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进行优化。 3.1教师能力的提高 3.1.1专业的美术教师 在我实习的学校没有专业的美术教师,都是由一些其他科目的老师兼任。语文、数学等其他科目的老师与美术老师的思维能力、想法、教学方法不一样,导致学生的获得也不一样。最重要的是其他科目的老师通常用“快、静、齐”来衡量课堂教学氛围,用学生的听话来代替学习中的主动和活跃。而对于美术教学的实际情况有碍于学习的进步和人在学习中的实际需要。还有就是美术这一门学科包含一定的知识和技巧能力,其他科目的老师没有经过系统化的学习,对色彩、构图等没有一定的了解,对艺术这一领域没有一定的眼界,必然不能更好地完成美术教育。实习的时候,一位英语专业的教师兼任的小学美术,这位教师一般不做示范,照着教学参考书完成课堂教学,对作品完成的形式没有创新,简单的色彩平涂使美术作品失去创造性和新颖性。在期中或期末考试之前,美术课直接上与考试有关的科目,导致美术书上的内容没有讲完,抑制了学生美术知识的获得。因此,应该是美术专业毕业、具有美术素养的老师从事美术教学,这样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美育,更好地上好美术课,使学生从中得到愉悦的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1.2培训学习少儿美术教育 学校教育以考试成绩作为教学成败的标准,教材内容不能随意改变,教师一直依赖教科书和参考书,从而约束了教师创作性的发挥。新课程突出了教材内容的综合性和弹性力度,为教学留有更多可支配的余地,为教师潜能的发挥开拓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开发,采用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例如,在一些课程中,教科书中介绍的作业形式只有简单的一种,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开发,采取多种作业形式,使学生对课堂感兴趣。有些课程由于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无法正常进行,需要教师对课程进行调整。如何培养教师的这种能力,学校应不定期地组织教师进行外出培训,学习更为创新的少儿美术知识和技法,开拓眼界,运用到教学上。我国大教育家孔子说过:“抑为学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而已矣。”他的学生子贡解释他的话说:“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其意思是说,孔子的“学不厌”“教不倦”,体现了优秀教师仁与智两种至高无上的品德,接受新的知识从而做到严谨治学。这对刚踏入小学的美术教师尤为重要,美术教育方面的经验少,仅仅依赖教科书和参考书是不行的,这就需要教师不定期地通过进修学习等渠道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这样才能给学生带来新颖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 3.2教学方法的优化 为了避免小学美术课堂的枯燥,教师应根据儿童的特点,用新颖实用的教学方法来授课。 3.2.1竞争机制 儿童争强好胜,教师根据这一点可引进竞争机制。小学美术课一个星期只有一两节,美术工具很难保证所有人都携带齐全。教师可将班内的人分成几组,每个组都有组长,提示组员携带工具。采取奖惩的方法,携带齐全的发小红旗之类的以授表扬,以图示的方法在全班公布。从小的方面讲,使个人与个人之间形成竞争的机制。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学生们喜欢的小礼物在学生面前展示。制作独特的表扬卡,以获得三张表扬卡兑换一个小礼物为标准,使获得小礼物成为学生的动力,发放表扬卡也有利于课堂秩序的维持。 3.2.2利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拓展思维 儿童喜欢形象思维,教师利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进行直观教学对学生完成优秀作品有辅助作用。有的学生平时观察得少,见得少,脑海里的形象少,创造力较弱,所以,在讲授每一课时多准备有关教学的图片,至少展示两件实例作为参考。范例的使用越得当,学生作品的完成效果越好。范例能够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避免他们对范例盲目模仿。同时,对实例进行探索分析,从而吸取优秀的元素来完成自己的作品。 3.2.3延伸户外观察实践 在课堂上让学生画一些小动物或花草,有的学生会呆那儿不知怎么画或只是一种形态没有变化。在生活中观察得少,见得少,脑海里没有更多的形象,画不出来很正常。对学生多进行户外写生课,观察事物的形象、色彩,也有助于学生的创作。创作建立在写生的基础上,具有实物形态的美术作品允许创作者对其进行构思改进、回溯和延伸,更加客观地加以考虑并且有意识地对其进行调整。因此,可以根据上课的需要,在不同的季节针对所规定的课题带孩子多去户外写生,锻炼孩子的观察力和记忆力。 3.3教师素质的提高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要理解培养人才的重要性,不断提高自己对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的认识;要以优秀教师为榜样,学习他们在岗位上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教育观念上树立创新,现代化的教育观念,在培养目标上改变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观念,向以培养能力为主的观念转变,特别要培养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能力。 4结语 总之,美术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久发展中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使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受到局限,影响素质的全面发展。在素质教育及新课改的要求下,教育部、学校、教师应从内外两方面着手,优化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使小学美术教育上升到一个新台阶,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作者:申淑妍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小学美术优秀论文:新课标小学美术教学策略 摘要:随着我国的经济不断飞速发展,学生教育也越来越被家长所重视。因此,现代化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美术教学的理念也在不断的革新与发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创造力的表现,激发小学生美术学习潜在的兴趣与爆发力。因此,本文为了提高小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对新课标下的小学美术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美术;方法;教学 引言 新课改革下的小学美术课程中,教师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创造力,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提高教学效率和课堂效果。而以往的美术教学模式一般都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听或者是老师画学生看,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可以让学生掌握美术方法,但是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教学方法呆板无趣,会导致学生对美术失去兴趣。因此,为了提高小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提出了以下几点的教学方法并进行了探究。 1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要懂得创设教学情境,借助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尤其是小学生好奇心比较重,对新奇的事物都会想要去了解它。因此,老师可以根据课堂上要学习的内容为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情境。比如,老师在小学一年级上册《会动的小纸人》这堂教学课程中,可以自己先剪一些小纸人表演一个节目,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将班上学生分成若干组,要求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想象力来创新小纸人的形象,选出几个学生和老师一起当评委,给每个小组打分数,营造出一个比赛现场的模式,激起学生的好胜心[1]。在这种教学情境下,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还能提高教学效率和课堂效果。同时,老师在设计情境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循循渐进,由未知到已知和抽象到直观。并且要有针对性的设计,让课堂的教学知识与教学情境相结合,更重要的是在设计情境教学时要注重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和之间的矛盾。 2设置教学游戏,活跃课堂气氛 在小学美术新课改革下就一直提倡要寓教于乐,要在教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在美术教学课上可以将一些小游戏融入到教学的过程中,比如,老师在小学一年级下册《小挂饰》这堂教学课程中,老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游戏结合起来,在课堂前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然后准备一些小的挂饰,每样都根据几个小组来分发相同的数量。这时候让学生打开课本,在老师分发下去的小饰品中找出与课文中相视的图片。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组学生找出的速度快和准确。通过这样的小游戏,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对小挂饰产生浓厚的兴趣[2]。老师在这个游戏过后可以趁着学生兴趣较高的情况下,教学生一些简单的小挂饰制作和绘画的技巧。 3鼓励学生,增强学习自信心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尤其是处于成长阶段的小学生,老师的表扬与肯定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加上每个学生的成长背景和个性以及智力发展水平不同,对老师的一些批评都有不同的承受力。因此对一些美术艺术潜力不够画画水平差的学生,老师要多给予鼓励。比如,老师在布置一次课堂画画作业时,一些学生画画速度慢或者是画的不够好,导致完不成课堂作业。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自身心理就很紧张和不安,生怕老师会责骂自己,学习的积极性被打击。所以老师在这个时候就可以给予学生一些力量,也许只是一个浅浅的微笑或者是一个激励的眼神以及一句“没关系,你还是很棒的”这样简单的动作和语句,就能安抚学生害怕和不安的心理,从而对美术学习充满兴趣[3]。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老师在教授学生绘画技巧的时候,还要让学生学习在生活中发现美和欣赏美,并且记录下来,这样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造诣。 4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想象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想象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己主动思考,在艺术创造中自由发挥,想什么就大胆画出来,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把想象与现实结合,还能高于现实。比如,教师老师在小学一年级下册《汉字中的象形文字》这堂教学课程中,教师可以先学生介绍中国汉字演变的发展,将古代的一些经典故事与汉字发展史进行有效结合,打开学生的想象思路,提高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中国汉字的博大进深。只有让学生充分的了解汉字中的象形文字的含义,才能画出学生心目的“想象文字”,发挥学生的想象力[4]。同时,在教学过程有很多学生在画画时都会受到限制,所以老师在这个时候要适当的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并且支持学生。 5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标下的小学美术教学方法有很多种,首先就是创设教学情境,借助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其次就是提倡寓教于乐,要在教过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以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就是鼓励学生,增强学习自信心,尤其是对一些美术艺术潜力不够画画水平差的学生,老师要多给予鼓励。最后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想象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己主动思考等。 作者:顾太有 单位:吉林省大安市实验小学校 小学美术优秀论文: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思考 摘要: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让审美能力的培养成为各个学科的教育目标。美术学科,具有艺术性与审美性,学生的美术能力,直接影响着个人审美能力。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今天,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思想也在变化。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活动的创新,已经成为其发展的必然方向。丰富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创意,给小学生提供完全不同的美术课堂体验,才能促进美术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 关键词:小学美术;创新教学;活动;策略;思路 前言 小学美术课堂创新教学,需要教师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在长期的小学美术教学中,小学美术教学一直利用黑板、粉笔进行教学,让小学生吸收课本上的美术知识。传统的教学,很难调动小学生的美术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小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用创新的教学方式实施美术教学,让小学美术课堂变得与众不同,才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提高教学效率。 1创设具有创意的小学美术课堂氛围 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活动的创意,需要教师给小学生营造一个相对轻松的学习环境。小学生的创新潜能是无限的,要将小学生的创新潜能激发出来,教师要给予小学生积极的引导,用轻松的课堂氛围使小学生找到创新的勇气。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并不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从传统的教学思想中走出来,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教学活动中最大程度上调动小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放下教学权威的架子,多与小学生进行交流,帮助小学生消除上课恐惧感,积极交流,能够促进小学生思维的活跃。比如在讲《瓢虫的花衣裳》时,如果教师一板一眼地进行教学,让小学生画一只瓢虫,那小学生的画出的东西可能是一模一样的。积极与小学生讨论,用开放性的问题组织小学生畅所欲言,能够促进创意课堂氛围的形成。用“如果你是一名设计时,给瓢虫设计一身美丽的花衣裳,你想要设计什么样的衣裳呢?”这样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小学生去思考,提出自己个性化的看法,会让每一位小学生都成为独具特色的设计师。肯定小学生异想天开的想法,并引导他们落实,能够让小学生自身成为创意课堂的打造者。 2组织具有创意的小学美术教学内容 传统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内容,往往来自于美术课本。只重视课本美术内容的讲解,会让小学美术教学受限于课本内容,也会让小学生感觉美术学习太枯燥,没有美术学习的兴趣。在教育技术不断更新的今天,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媒体去寻找更多的课外美术教学内容。利用信息化的内容,开展丰富多样的美术学习活动,促进小学生的开放化,并提高美术学习兴趣。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无论是美术作品的创作还是欣赏,都需要利用视觉去完成。因此,美术教学内容具有直观性与形象性,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给小学生提供更为震撼的视觉体验,有利于美术教学创意化发展。在多媒体的支持下,让小学生利用视觉去欣赏美术作品,找到创作的灵感,有利于传统教学问题的解决。比如在讲《太空里的植物》时,如果教师一直用语言去描述,或者结合课本内容讲解,并不能让学生理解太空里植物的真正意义。教师可以用多媒体给小学生播放一段有关于太空植物科学类视频,让学生理解太空植物的特点。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将自己最喜欢的植物带到了太空,画出它发生变化后的样子。在多媒体支持下,小学美术课堂的创意性大大提高,小学生也更乐于参与。 3引入具有创意的小学美术操作活动 多元化的美术操作活动,是促进小学生发挥个人美术学习潜力的重要方法。让小学生在美术课堂中找到自己的个人价值,发现自己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发挥。每一位小学生都具有不同的思维特点,对于同一美术主题有着不同的理解,擅长运用不同的绘画技巧。一些小学生喜欢用线条绘画,一些小学生则乐于用色彩涂鸦。根据小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去开发全新的教学活动,促进小学生发挥想象力,自由选择材料与工具,有利于美术课堂创意性的提高。像在引导小学生画自己的家乡时,教师可以给小学生准备粉笔、水彩笔、水粉、铅笔、黑板、宣纸、打印纸等不同的工具,让小学生自主去选择。小学生对工具的个性化选择,会催生多种绘画操作活动,直接推动课堂教学的创意化。 4实施具有创意的小学美术教学评价 教师的教学评价是否具有创意性,直接影响着小学生的创意美术学习积极性。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每一个人的审美标准是不同的,创作能力也是不同的。美,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与完整的定义。因此,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去肯定小学生各种各样的想法,只要小学生积极去创作,积极去思考,就要鼓励他们去完成。宽容地对待小学生,才能让美术教学创意无限。像在做“巧用瓶盖”的活动时,一些小学生用瓶盖粘成了一个小帽子,一些小学生将其做成了一副眼镜,还有学生用瓶盖做了一条腰带。小学生的想法无限,创意无限,如果教师批评学生“胡来”,无意抹杀了小学生的美术学习积极性。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夸赞学生的创意,才能推动美术课堂的创意化发展。 5结语 综上所述,构建创意性的小学美术课堂,需要教师先改变自己的教学思想,通过个人教学行为的积极化,来推动小学美术课堂的创意发展。用轻松的学习活动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引入新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培养学生的审美思维,才能让小学美术教学突破限制。让小学生成为美术课堂中天马行空的主体,才能实现创意化教学的目标。 作者:白杨 单位:吉林省四平市铁东区六马路小学 小学美术优秀论文: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思考 摘要:美术教育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存在教学观念落后、师资队伍薄弱、教学设施不完善、美术教育资源不丰富等问题,应该深化农村小学美术教育改革,从转变美术教育观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美术教学条件、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等方面推动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发展。 关键词:农村;小学美术;发展 对策小学美术教育属于小学生教育的必须课程,在培养小学生绘画能力、创新力及审美情趣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农村小学,有些学校尚未高度重视艺术教育,由于班级较少,教师忙于数学、语文等课程教学而忽视了美术课。但是,对于农村小学生而言,在客观上是喜欢美术的,是希望学会美术课程的,提升自己的绘图能力的。因此,应该将农村小学艺术教育给予重视起来,要千方百计真正落实小学美术课程教学及教育,从而推动农村小学生全面发展。笔者近年来对农村小学美术教育进行了研究,认为要发展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必须了解当前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查找应对策略,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农村小学美术教育。 1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 1.1教学观念比较落后: 有部分农村地区,因为信息比较闭塞,基础教学设施简陋等原因,导致小学美术教育观念比较落后,许多小学教师没有意识到实施美术教育的价值及重要意义,仅认为美术课就是画画,就是一门选修课程,可学可不学。因此,美术课程的教学时间被语文、数学等课程所挤占。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也就消极应对美术课程,没有投入比较多的时间去学习。这样就不能让学生系统性地学习到美术知识,不能让学生有效掌握美术知识,不能激发出美术教育在培养小学生的创新力及动手能力的作用,从而阻碍了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 1.2师资队伍薄弱: 虽然在一些农村小学,开设了美术课程,但是专职从事美术教学的教师比较缺乏,许多美术教师均是语文及数学等任课教师兼职担任。由此可见,农村美术教育的师资队伍比较弱,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训练,没有专业的、扎实的美术基础知识,所以兼职教师上的美术课程教学质量就比较低,不能给学生传授一些示范性强的专业知识,学生只会简单的临摹,全凭自己的想象力进行涂画,难以有效地提升小学生的美术鉴赏及欣赏力。 1.3美术教学设施不够完善: 因为农村地区的经济条件受到限制,在农村小学办学方面投入的经费严重不足,致使小学美术教学设施不够完善,比如教具不足、美术教室不够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阻碍了农村小学美术教学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与城市小学生比较,农村小学更是缺乏幻灯机与投影仪等现代多媒体技术设备,所以难以采用多媒体技术对小学生开展美术教学,影响了农村小学美术教学效果的提升。 1.4美术教育资源不够丰富: 我们知道,和语文与数学等小学基础课程比较,小学美术教学往往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及丰富的教育资源。在一些农村小学中,美术教育资源只是局限在美术教材当中的附图、插图,还有美术教师在课中所展示的一些教学挂图,难以让农村小学生享受及利用到美术馆、博物馆与画廊等各种丰富的美术教育资源,更是难以让小学生欣赏到一些大画家的佳作。所以,农村小学美术教学的资源不够丰富,比较欠缺。 2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发展的对策思考 2.1积极转变美术教育观念: 当前,我们大力倡导质教育,而实施素质教育离不开加强小学美术教育。为此,我们应该积极转变美术教育观念,优化农村小学美术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不能封闭式教学,而是应该开放式教学。笔者认为,一方面,农村小学、小学任课教师、学生家长一定要在思想观念上,端正学习美术的观念,要意识到学习美术的重要性,应该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好美术课程,积极参与美术课程的教学。另一方面,农村小学美术教也应该积极改变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在课堂中进行满堂灌,应该善于利用新的教学方法,破解教学瓶颈,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要善于抓住学生之兴趣点,积极营造出一种愉快、轻松与和谐之课堂教学氛围,千方百计调动出农村小学生积极学习美术课程的主动性及积极性,不断提高小学生的美术学习素养及审美能力。 2.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要不断推动农村小学美术教学质量的提高,必须要有一支思想素质过硬,专业知识强的专任美术教师。农村小学既可以引进一些专业美术教师,也可以对现有的美术教师加强培养,提高其专业技能,提升其专业素养,可通过短期培训、继续教育等方式给予培养。只有大力提高农村小学美术教学水平,提高小学美术教学质量才有保障。 2.3改善农村小学美术教学条件: 目前,有些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水平比较低,对农村小学美术教学的各种经费投入不够,致使小学美术教育基础设施比较差。为此,农村小学应该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尤其是美术教学条件。可以通过自筹方式,也可以争取政府财政支持,力争能够在小学美术教学事业上投入更多的办学、教学经费,从而提升教学条件及改善教学环境。农村小学还应该适当增添用于小学美术教学的教具及多媒体教学设备,尽量给学生提供一些多媒体影像资料、丰富的美术素材,给予更多的写生场地,为学生搭建多交流、多沟通之平台,这样才能更好地陶冶小学生之美术情操,大力引导及提升其审美能力。 2.4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小学美术教师要结合农村的教学资源、教学状况,因地制宜,做到因材施教,有效整合农村小学美术教学资源,努力做好农村小学美术各项教育工作。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户外,描写人物、描绘风景,这样也可以培养小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进而提高其审美能力。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农村地区本身得天独厚之自然风光,科学运用石子、树叶与树枝等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来贴画造型搞艺术创作。与此同时,有条件的农村小学,也可以与城市小学建立起小学美术资源共享,引入先进的、各种有效的小学美术课程资源进行教学。 综上所述,农村小学美术教学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多方查找存在的问题,进而多方发力、仔细研究应对策略,这样才可以提高农村小学美术教育质量。 作者:张丽丽 单位:山东省蓬莱市北沟镇徐家集完全小学 小学美术优秀论文:小学美术教学对学生完美人格塑造研究 摘要:美术教学对学生人格的的塑造具有积极的意义,在美术课上,不但要提升学生的美术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完美的人格。本文分析了小学美术教育的作用,提出了美术教学与学生人格塑造的关系,建议加强美术教学,塑造学生完美人格。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完美人格;塑造 美术教育也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人格的教育。长期以来,中小学的美术教育主要是对知识和技能进行传授,却忽视了美术教育中对人格的塑造,教师要把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人格放在重要位置,这也对美术教育起到了约束作用。所以,要完善学生的人格素质,发挥美术教育的功能。小学美术课上加强技能训练与基本素质提高,有利于个性品质与思想情操的发展,对小学生人格的塑造起到了推动作用,有利于符合社会发展的德才兼备人才的培养,这也是现代美术教育的结果。 一、美术教育的作用 1、美术教育有利于学生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从小学生开始,让学生接触到高水平的美术作品,有利于学生的审美能力的提高。实际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有些教师担心大师的美术作品过于高深,怕小学生看不明白,不能接受画中的意思。事实并非如此,大多数学生面对大师的作品时,他们会有些不同的想法,曾有人所说:孩子具备天生艺术家的才能,他们具备与大师直接对话的能力。这点我是深信不疑的。我曾让小学生欣赏过《米罗》。课堂上,他们欣赏完米罗的几幅名作,学生受到了启发,在我的引导下,能够较好地思考、理解并解释画的内容。同时,他们能用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说出了画家所要要表达的意思。通过讨论、解释作品,来引导学生们体验、思考,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与情趣。但是,单一的美术欣赏活动,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无益的。我国著名美术教育家尹少淳曾说过:纵向深入会使横向关注更直接,只有较深地学习一个学习内容,才会对与之相关的作品加以关注,才会对定风格以及艺术家的相关内容加以关注,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2、美术教育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成长 创造力为人类所特有,而想象力是创造力发展的重要因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我们会所想象力比作创造力的翅膀,让学生乘着它飞向创造力的宝库。受传统教育影响,许多美术教师只是单纯地灌输知识,而学生也只是简单地接受知识。不但要激发学生们的创新精神,还要打破这一纯粹的接受式的教学。在美术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教学的情境,创造有利于学生了解与观察周围环境的条件,让学生的眼界拓宽。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提出过:一切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与兴趣相关。兴趣有利于人们积极地认识事物或者关心某种活动。心理学家提出: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有利于观察力的培养,有利于记忆力的增强,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学习劲头足,心情更愉悦,在个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方面有促进作用。结合小学生这一特殊的心理特点与兴趣特点,美术教师还要结合自己的言行,对教学的过程进行设计,选择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加强美术教学,塑造学生完美人格 1、挖掘教材,以德育人 新课程背景下的美术课,不仅肩负着美育的重要责任,还担负着德育的重要任务。美术课主要是对美术教学与德育的有机渗透,坚持“学画画先学做人,要做人首先要立德。”为在美术课上成功实施德育教育,教师还要深入研究教材内容,挖掘教育的内涵,在教材中自主地寻找德育素材。比如:在欣赏课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欣赏教材所提供的相关美术作品,并且收集一些工艺美术图片,通过多媒体进行播放,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中国工艺美术作品之魅力。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适时地对外国的工艺美术作品加以选择,让学生在古今中外的作品中学会比较与鉴别,把欣赏活动搞好、搞实。使学生的美术鉴赏力得以培养,使小学生更加热爱祖国,更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另外,在小学美术教材中,大多数的作品都蕴含着某种特定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利用这些内容对学生相关的爱国、爱家、爱美思想加以培养,培养小学生为有德少年。 2、提高绘画能力,陶冶学生情操 在美术基础教学中,老师最常用到的是临摹与写生。在临摹中,学生懂得并掌握了线条的组织,对造型的塑造,对色彩的调绘,对构图的平衡,进而对每幅作品的艺术美有了深切的体会。美术中的视觉元素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具有积极影响,情感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特性。学校的情感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的,它具有理智性与与正确的价值评价,将其结合在一起具有高水平的情感教育作用。现在的心理学感受到具有高尚情操的学生可以实现自觉地学习,他们的学习也更刻苦,他们追求真理,他们的身心也是健全的,他们具有最完美的人格。我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观察,让他们到校园中画风景和建筑;到市场中画场景和人物;画自己的老师与同学。这种课程设计主要是促使让学生关注身边的事、物,从而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也让他们更加热爱生活。 3、开展美术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当今的社会非常丰富,个体间也存在着差异,尊重与保护人的个性是非常有必要的。保护个性主要是保护社会的丰富性,丰富而自由的个性有助于丰富创造力的的发展。美术教学中对自由性有所提倡,在评价标准的多样性与课程设置的创新性都有所设计。美术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发展了学生的直觉想象,对学生的思维及表达交流有着重要的作用。美术促进了学生对不同于其他的非人文学科的探索,促使学生理解主客观的事物,丰富学生的文化修养,是对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 作者:方晓丽 单位: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海滨第二小学 小学美术优秀论文: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进行审美引导研究 美是无处不在的,美术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的重要手段。小学美术教学过程就是一个让学生了解美、发现美、品味美,使学生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欲望,从而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的一个重要过程。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美术教学的特点,将美潜移默化地渗透在学生的潜意识中,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一、利用美术教学,让学生了解美 美术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小学美术教师,我们不可能要求学生一下就能够成为世界知名的大画家。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我们就是学生了解美丽的使者,应当引导学生去寻找美、了解美。美是什么?这个概念涵盖了太多的内容。作为小学美术教师,我们要通过我们的教学过程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丑恶的。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要利用美术教学的特点,让学生品味大自然中的、生活中的美好。我们要利用各种教学方式,让学生能看到美丽的东西:我们寻找美丽的山水图片,让他们了解高山流水的美丽;我们寻找著名的景观影像,让他们了解人类建筑的美丽;我们带着他们走向大自然,让他们观察风云变幻,让他们观察花草树木让他们用画笔记录住这些美丽,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过程中,真正地了解美。 二、通过美术教学,让学生发现美 美丽无处不在,我们要教会学生发现无处不在的美,即使一件丑陋的事物,通过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也有可能发现美丽的一面。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教会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事物,静止的、运动的,让学生在细致的观察中去发现它们在不同角度的不同形态。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将一些立体图形通过不同的角度进行放置,让学生们在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让他们发现相同的物体在不同角度摆放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美,并让他们在观察的过程中讲述各种美丽的不同,让他们能够在生活中、学习中去发现美。 三、通过美术教学,让学生品味美 美术教学是小学生开发智力、培养空间想象能力的重要教育方式。在学生智力开发过程中,色彩艳丽的图片,让人震撼的美丽影像,会给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在学生欣赏这些美丽的过程中,小学美术教育工作者应当让学生能够品味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不深,如何让他们能够品味美呢?对美的品味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是一个思想发展变化的过程,是一种心灵体会,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也能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小学美术教育过程中,我们应当尝试让学生去品味美,让他们在看到美好的事物后将看到的东西说出来,并引导他们在自己的绘画过程中进行运用,让他们能够感觉到原来自己也能够创造美。 四、通过美术教学,让学生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小学美术教学应当让学生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欲望,只有有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欲望,才能让学生去追求美,产生追求美的潜意识,让他们在未来的生活过程中追求美好事物。美术教学在很多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是很短暂的,很多学生在后期的学习中会放弃美术学习。但是,作为小学美术工作者,我们要在短暂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欲望。我们可以利用各种媒体让学生去观赏美好的事物,拍摄精美的纪录片,品鉴商场里精美的物品,欣赏优美深邃的自然景观让他们在行走的过程中去追求美。 五、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 审美是人类欣赏美和创造美的实践过程,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我们不仅仅是画者,同时也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美术教学中,我们既要让学生感知自然美,也要让学生感知心灵美。我们首先应当为学生提供那些大艺术家的画作图片让其欣赏,看那些大艺术家们是怎样用画笔体现美的,并在学生欣赏的同时为他们讲述那些大艺术家的成名之路,让他们能够发现那些艺术家持之以恒的心灵美;其次应当为学生提供众多自然景观的资料,让他们去观赏大自然的美,能够去体会大自然,促使他们去了解自然景观所在地的人文文化;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用画笔去展现自己所看到的美,通过大艺术家、众多自然景观体现出来的美来促进学生们对美的深层次体会,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 作者:宋光宇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第一小学 小学美术优秀论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美术教学 摘要:美术学科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美术教学能扩大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对学生潜力的挖掘,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新课改美术教学多元化发展 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可以丰富学生的艺术感,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美术教育也要与时俱进,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依据人性化的教学策略,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从而使他们的作品富有个性,并真正掌握美术学习的精髓,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教师角色的转换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不再是一个主导者,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发展。1.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一直都是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知识的传授,师生交流的方式是单向的,忽略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缺乏师生互动的交流沟通。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勇于打破宁静的课堂,让学生走向讲台,并进行课堂延伸,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美术素材,和学生一起观察和讨论。在课堂上实现多向交流方式,建立融洽、互动共生的师生关系。2.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在新课改下,教育要面向全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研究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因材施教,找到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策略。在我们的美术课程中,要通过多种教学方式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争取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二、全面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在新课改大环境下,我们应培养热爱生活、乐于进取、善于创造、为全面推进社会发展而努力奋斗的新时期综合人才。要想落实这一目标,首先应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令孩子深入接触大自然,到大自然中去写生,通过大胆想象把对大自然的情感通过绘画展现出来。活泼好动是孩子们的天性,如果能让学生走出教室,到自然中去创造,他们就会兴趣盎然,眉开眼笑,对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都充满好奇,因而会主动用笔描绘,把自己内心的感受和体会描绘出来,从而提高他们的绘画技巧。同时,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接轨,让学生认识到美术在生活中是实用的。比如,教师在教给学生剪雪花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把剪好的雪花制作成自己喜欢的贺卡,然后送给同学、老师、父母;还可以让学生把五颜六色的雪花装扮教室,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在报头设计课程中,开展小组竞赛活动,并从中选择具有创意的板报作品进行展览,这样学生制作认真、主动,作品形式丰富多彩,内容新颖,极富创造性。不但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把学到的美术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锻炼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 三、营造宽松的氛围,开展合作性学习,提升教学效率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如,在教学想象画“遨游太空”时,老师让学生伸出双手,模仿驾驶飞船。在音乐声中,同学们慢慢闭上眼睛,跟随老师的描述升入太空中。在这其中,自然地引发学生的想象力,这时候老师让学生想象眼前浮现什么情景,有的学生看到了外星人,有的学生和外星人对话,还有的学生已经到外星人家里做客等等。学生自由想象,大胆描绘着自己的神奇世界,尽情地体验这太空奇遇。在美术课堂上,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了轻松的氛围,促进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针对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打破固定的座位,把不同能力,不同兴趣的学生安排在一起,给他们创设分工合作的机会。让两个学生共同完成一个作品,让喜欢画画的学生带动不喜欢画画的学生,在画画的过程中,让他们自主分工。通过同伴间的相互合作,提高他们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增进彼此间的交流。可以看出,学生在讨论分工合作的时候非常有激情,无形中提高了不喜欢画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采用多媒体教学来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教学中得到普及,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能向小学生展示丰富的视频资料,大大满足新课改下教学多样化的需求。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呈现了独特的画面,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受到同学们的欢迎。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并且节省了很多工具和材料。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水平。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操作能力,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不被这个时代淘汰。 五、激发学生兴趣,主动学 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效率有着很大的影响。一节枯燥单调的美术课,很难让学生拥有学习的动力。在这样的课堂上,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远远不如让他们自己探究获得的知识更加有效和牢固。因此,兴趣是最大的学习动力。只有让学生对美术学习产生兴趣,学生才会积极地吸收美术知识和技能,并愉快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让他们保持其新颖性,引发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上课的时候,老师可以讲故事,还可以提出一个能引起学生好奇心的问题,营造一个愉快、宽松的学习氛围,提起他们的兴趣,为高效课堂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在绘画的时候,老师还可以放一些轻音乐,让学生热情高涨地完成作业。兴趣的激发能成为学生绘画的动力,同时也是他们自信的源泉,成为作品创造力的阶梯。总而言之,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的教学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效率,这需要广大美术教师用心去感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尝试,不断总结新经验,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上自主学习,乐于学习。只要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学过程中,一定会培养出一大批合格的美术人才。 作者:王珊 单位:徐州市特殊教育学校
教育教学小论文:信息化视域下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论文 一、信息化视域下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缘由 (一)当前远程开放教育的现状提出了改革的紧迫性 1.开放教育学生的生源及学习动机决定需要采取多种教学模式 开放教育的教学对象是成人,学生来源一般可分为三类:一是高考落榜的普通高中毕业生,这类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整体水平不高。二是从中专、技校、职业高中进入高等学校的学生。三是部分过早进入社会的工作人员。这些学生参加开放教育的学习,动机各有不同。总的来说,其学习动机有以下三点:一是为了获得晋职升级的文凭。二是为了找工作而备一块“敲门砖”。三是继续深造,为工作的需要而来“充电”。由于这些学生的来源不同,有些学生本身就是社会工作人员,因工作的原因不能保证完全按照学校的要求到校进行系统学习,因此教学模式要结合成人特点和需要进行,必须打破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 2.开放教育的开放性要求教学模式多样化 开放教育是相对于封闭教育而言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与人才培养模式。开放教育的本质是人人享有终身接受教育的权利,它具有面向社会、面向人人的特点。参加开放教育学习的学生对课程选择有一定的自主权,在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方式和学习进度等方面可由学生根据需要决定。开放教育的这种特性要求采用多种教学形式。 (二)信息传播途径的多元性给予了开放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可行性 传统的四大信息传播媒介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已经渐渐退居二线,现在的人们尤其是年青一代更喜欢通过网络、手机等工具获取所需信息。随着网络、手机的普及,人们可以并且正在选择通过电子媒介的途径获取信息,这样,参加开放教育的在校学生可以不用到学校参加教师的面授辅导便可以了解相应的课程知识信息。 (三)开放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将推动成人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教学模式的改革是现代远程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在这个信息化时代中,传统的成人教育教学模式已不能很完善地解决成人学习者工学矛盾的问题,此时也需要为学生学习提供一种更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成人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四)科学技术的发展给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带来了可行性 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人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接收信息知识,2013年上半年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呈上升趋势,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资料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数量达到6.18亿,互联网普及率已达到45.8%。[1]移动网络建设和宽带普及等行动让人们对互联网的使用频率变得越来越高。网络作为现代传播速度最快的一种信息传递方式,以其形式多样化和功能全面化深受大家的喜爱。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可以冲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既符合时代特征又符合学生学习环境和学习心理的新的教学模式。 二、信息化视域下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基本内涵 这里的信息化视域是指基于信息传播途径的多样化形势下,以网络条件为基点,发现新的教学信息传播方式以及教学信息的传授关系,主要研究在当今网络化、信息化环境下,开放教育的教育媒介、教学手段应该随之多样化的问题。 (一)信息化视域下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 构建应遵循的原则可行性原则。指信息化视域下的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要从实际出发,模式构建过程中应遵循客观规律,要做到符合现代成人学生的学习习惯,能满足学生学习方式多样性需求。实用性原则。指这种模式的构建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充分运用,一方面是教学工具的使用,学生能通过这些途径学习知识;另一方面是教学内容的设计,学生通过模式学习能学有所获。教学性原则。主要是指该模式的设计要能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效果,教师通过该模式的使用能授予学生科学知识。 (二)信息化视域下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 1.通过互联网建立网络虚拟教室进行学习 全国电大开设的课程基本上都开设了网络虚拟教室,里面的内容包括课程说明、教学大纲、教师介绍、实施方案、教学辅导、电子教案、作业与复习、参考资料等内容。基本涵盖了本门课程的所有知识点,另外参考资料中还有诸多学习辅助资料。只要是通网络的地方,学生都可以随时打开课程网页浏览资料进行学习,这种学习形式有利于方便上网的同学。尽管目前互联网的使用还只是在发达地区居民和易转化人群中较为普遍,但是下一阶段中国互联网的普及将转向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以及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居民,这样,即使是偏远地区的学生也将有望通过电脑学习。 2.通过观看高清视频进行学习 高清视频学习形式主要是通过电视的视频点播功能来进行学习。学校通过与广播电视台的联合合作将授课教师事先录制好的课程内容作为电视节目,学生通过视频点播参与学习。在一些暂时还没有接通网络的农村偏远地区,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学生,他们有学习的需求,但由于工作、交通、网络等原因不能参加面授、网络学习,对这类学生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3.通过手机进行学习 目前智能手机的功能变得越来越强大,手机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综合平台而不只是一种单纯的通信工具,它融入了沟通交流、信息搜索、游戏娱乐、社会交往等各类互联网服务,能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据统计,2013年上半年,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比率达总人数81.0%,手机已成为了我国网民的第一大上网终端,如何利用这种工具作为学生学习的平台,是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一大重要契机。区别与全日制普通高校的学习形式,开放教育的面授时间并非贯穿整个学期,其中还有多种形式的辅助学习,手机学习主要是通过手机的接收信息的功能进行提醒学习,利用移动平台将学生学习的注意事项传送给学生,此外,也可以将每次学习的重点难点内容做简单归纳,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 4.微课学习 微课是指在短时间内讲解一个碎片化主题的一种微视频,微课时间较短,一般为5—10分钟,形式多样,可以是直播型、影视型、动画型以及场景模拟等。直接型主要是主讲教师就某一主题进行讲解;影视型可以以纪录片的形式讲述一个主题,有图文、有讲解;动画型则是通知卡通漫画的形式讲述一个内容;场景模拟则类似情景剧通过人物的表演说明一个问题。微课短小,一节课只说明一个主题,学生可以用简短的时间就了解书本的一个知识点。微课的作用为“解惑”而非“授业”,它以网络在线为依托,主要用于不受时空限制的片断辅导,但不能代替课堂的新知识教学。 三、信息化视域下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构建的策略思考 1.通过浏览网上资源进行全面学习 以贵州电大开放教育的课程为例,网上学习方式之一是从贵州电大主页进入课程网页中浏览学习资源,比如贵州电大《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网上学习资源就有教学文件(主要有教学大纲、实施方案、课程说明、教师介绍)以及教学辅导、电子教案、作业与复习、IP课件、直播课堂、参考资料等资源,学生通过浏览这些资源可以对该门课程有个基本了解,并进行学习;网上学习方式之二是教师、学员之间的交流讨论,通过登录贵州电大在线,进入教学活动讨论区,就可以参加相关的教与学,师与生之间、同学与同学之间就学习方面内容进行的互动交流和讨论。 2.通过点播电视学习资源进行重难点学习 学校可以通过与广电网合作将事先录制好的教师视频放到点播台,以电视节目的形式向学生提供有关课程重难点的视频资源,学员通过有线电视点播,可以通过课程视频资源的方式进行学习。 3.通过移动网络平台进行知识点学习 移动网络学习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主要发挥手机短信温馨提醒功能。为督促学生学习,在进行网上讨论、平时作业、新的课程学习时,以手机短信形式,温馨地提醒学生。二是电话答疑功能。学员在学习时遇到问题,可通过电话咨询或留言寻求解答,课程责任教师将为学员提供方便、快捷的学习支持服务。三是观看微课。学员可以观看相关课程的微课内容进行片断学习,对个别知识点进行拓展学习或深入了解。信息化视域下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主要是在充分利用科技的前提下,为不能参加面授辅导课的同学提供一个更广泛的学习途径,但由于学生在选择这种学习方式时不能直接与教师面对面进行直接交流,所以也存在沟通方面的障碍,同时,在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全面依托电子手段开展学习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传统的面授课在成人教育中仍然有存在的必要性。但是,随着当今科技水平的迅速发展以及网络的普及化,基于信息化视域下的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必将成为社会发展之必然。 作者:申小芳 单位:贵州广播电视大学 教育教学小论文:高中化学环境教育教学论文 一、关于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 环境教育内容亦渗透于教材栏目中.人教版高中化学的教材的教学栏目主要包括课堂、课后思考题、习作题和实践题这几部分,其中与环境相关的问题不少,比如“实践活动”、“思考与交流”等.案例分析如,在教材必修2中以“回收废旧钢铁,铝制品在节约能源、保护环境、降低成本等方面的意义”为主题进行调查访问.如果要成功地完成这项任务,基本的化学知识必不可少,学生必须要了解随意丢弃废旧钢铁、铝制品对环境产生哪些后果.如此,学生才可发现回收这些废弃品对环境的益处. 二、促进环境教育教学的对策与方法 1.提问式引导,兴趣教学 化学是一门相当有魅力的学科.化学与生活联系密切,生活中的很多物质都与化学分不开.比如食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备的调味料,再好的食材缺少食盐尝起来也不会美味.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含量大概为99%.在日常生活中,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或多或少都会将一些信息传递给学生.因此,学生就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化学知识,学习时对未知的知识就更感兴趣,不会排斥进行学习.这就对教师发挥引导者的角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教师要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了解未知的知识.引导的方式可借助提问展开.案例分析教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观察过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时的颜色?(问题一)学生1:红色学生2:黄色教师:那有谁了解木炭在氧气的条件下燃烧时的颜色,哪一种呢?(问题二)学生们:不知道(大部分摇头),学生3:白色(回答的学生可能从其他的途径获得了解,如科普知识节目)这两个问题,前者就是取材于现实生活,学生有机会观察到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的颜色;至于后者,学生如果不借助专门的实验是观察不到的.毕竟纯氧气的条件日常生活中不存在.教师利用问题一作铺垫,再引入问题二,进而讲解有关碳、一氧化碳以及二氧化碳的相关知识.在讲述完学科知识后,插入这几种化学物质以及化学气体对环境作用的知识,由浅入深进行讲解.这样的讲课方式,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学生易于接受. 2.实验教学法 实验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不仅有助于化学学科知识的学习,也有利于环保意识的培养.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要求严密性.所以在化学课程的教授中,教师必须对课程实验予以高度的重视.教师在给学生讲授了理论知识以及实验如何操作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耳闻不如目见,学生在经过动手操作后,对所学的知识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案例分析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家庭小实验活动.利用一些废弃物品改造成为微型的实验仪器.如,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透明塑料瓶、塑料管加以消毒处理,制作成微型实验仪器,比如微型酒精灯,微型水槽等. 3.开展实践活动促进教学 开展诸如社会调查、专题讲座这类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其中,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化学,生活环境与化学的关系以及启发学生思考应该对环境的保护采取何种态度、何种措施.实践活动的开展,辅助化学课堂教学,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大自然,开阔思维,促进学习能力的提升,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案例分析开展以“调查学校周边的水环境是否存在污染问题以及从学生的角度提出解决措施”为主题的社会调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考查,眼见为实,用自己的眼睛记录真实,并搜集资料,仔细整理归类,将第一手的环保资料握在手中.如此这样,学生就更能认识到环境保护与自身距离并不遥远,也能将理论知识派上用场,并且课堂教学活动也比较充实、丰满. 三、结语 环境教育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占有重要的比重,且如今的生态与环境亟待保护,教师与学生都应当引起重视.笔者认为,教师可在教材设置的基础上,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环境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使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增强,从身边做起,为环境保护增一分力. 作者:赵杰 单位:江苏省启东市东南中学 教育教学小论文:课改指导下环境教育教学论文 一、新课改背景下的环境教育工作现状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环境教育作为一门重要的科目正式被纳入中学课程,并颁布了关于环境教育的相关文件,如《中小学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和《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等,为开展环境教育课程工作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新课改的新理念与环境教育也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例如,地理新课标中将“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进而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作为重要理念之一,不断对学生强调。而物理新课标中则重点强调科学技术对环境的帮助,如何通过物理知识改善社会环境,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思想。环境教育不仅仅被渗透到中学的各个科目中,还被作为一个独立的课程在中学教育中实施,可见环境教育的地位明显升高了。 二、新课改指导下实施环境教育的措施分析 1.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 学生作为教育的核心部分,是进行教育活动中的根源所在,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力量,应在教育工作中以学生为中心,尽最大限度来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新课改的内容中提到在中学的环境教育过程中,要将学生作为教育中心,从理论出发,结合现实生活,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发展,对教育教学过程要引起高度的重视,通过掌握学生的现状,制订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案,端正学生的环境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环保活动,让学生能够从身边的小事中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通过让中学生正确认识环保的价值,提高其对环境的情感,进而能够自愿地投入到环保教育的氛围中。而学校和教师要为学生进行环保活动提供机会,通过文艺汇演宣传、植树节、戒烟日等主题活动,为学生积极打造保护环境教育活动的平台,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进而起到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 2.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按照新课改的指导要求,对环境教育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结合国内外不同的环境观念和学术观点,选择具有实际意义和典型性的环境案例,提高环境教育课程的趣味性,进而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意识。在环境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的传授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在心中对环境知识有个系统的认识,为环保工作打下基础。另外,传统的教学手段较为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要结合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引进以多媒体为主的教学手段,通过声音、动画、视频等动态效果,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化,并且,通过网络资源共享的途径,可以拓宽环境教育的知识面,及时掌握当前的环境信息。 3.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 俗话说,理论来源于实践,最终也要到实践中去检验,环境教育也是如此。环境教育的课题是因为环境问题日趋严重而被提出的,而环境教育成效是否良好,也要看环境是否能够得到改善来检验。仅仅依靠传统的考试检测学生的环境教育理论知识来检验学习成果是不科学的做法。以笔试为主的检验途径,使学生的环境教育成果对真正提高环境保护措施形同虚设。新课改中,关于评价方式中提到,教学评价不能仅限于文化知识水平,还要联系相关的知识领域,在环境教育评价中,教师要将学生的学习过程表现和学习成绩相结合,将学生参与环保活动的程度与环保意识相结合,总之,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环境教育的实践性,重视学生的参与程度,正确认识评价体系在环境教育中的作用,教师也要对自身作出正确评价,及时反思教学,总结教学经验,不受主观思想的影响,能够公开、公正、公平的记录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的真实事件。 三、结语 环保工作是一项长远的事业,需要我们的共同付出才能实现环保目标。我们每个人应从点滴做起,为环保工作出一份力。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现在所要做的就是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学生能够树立环保意识,通过多元化的环保教育方式,让学生从内心重视环保工作。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可以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让我们的地球母亲更加美丽,更加充满生机活力。 作者:王兆明 单位: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姜山镇绕岭中学 教育教学小论文:基于成人学习者的远程教育教学论文 一、远程教育学习者分析 1.学习目的明确 儿童青少年时期的学习是为了系统地掌握人类迄今为止所创造的各种科学文化知识,而成人的学习是寻求某一专业领域的发展或某一具体问题的解决,学以致用是他们学习的主要目的。参加远程学多数的是在职成人,他们的学习从属于工作,他们不可能像青少年学习者投入自己全部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他们的学习必须具有较强针对性,在远程学习中成人往往选择与其目前或未来将要从事的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学习内容,其他与自身发展无关的内容则无暇顾及。同时,明确的目的性会使成人对学习产生兴趣、热忱和紧迫感,使之具有持久的学习动力。 2.具有自我导向学习能力 自我导向学习一词最早是由塔富(Tough)提出的,并将其定义为由学习者负起计划和引导学习活动进行的自我教学。可见能够进行自我导向学习的学习者应具有独自计划、进行和评价学习活动的能力。成人远程学习者正是如此,他们虽然是为了解决工作、生活实际问题或是获得学历文凭,但在学习过程中,成人学习者并非盲目按部就班地学习远程教育机构提供的内容,他们会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调整学习进度,并进行合理的自我评价,体现出自我导向的学习特征。 3.具有丰富的个人经验 美国成人教育学家林德曼(E•linderman)受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影响,他认为在成人教育中,“最有价值的资源是学习者的经验”、“经验是成人学习者的最有效的课本”。人们对新知识的感知和理解往往受已有知识经验的影响。成人学习者一般都经过一段时间工作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大量的工作、生活经验,他们的理解力正是建立在实践经验基础之上的。尤其是,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面对新知识的学习,学习者将更加依赖其过去的经验。成人所具有的丰富独特的经验反映在学习上,一方面可以成为学习的助力,另一方面可以成为学习的阻力。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习,具体而有成效。但经验有时也会形成一些不良的习惯、偏见或先入为主的观点,妨碍成人接受新的观念或采用另一种思维方式。 4.流质智力减退和晶质智力增强 卡提而(R.B.Cattel)1963年提出的流质与晶质智力学说发现人类智力包括两种性质相反、互相补充的智力因素,分别为流质智力和晶质智力。流质智力反映天生的能力,与后天的知识经验无关,晶质智力则反映由经验和教育获得的知识。此两种智力交互运用、相互补充,而直接关系成人的学习活动。根据研究结果,流质智力在青少年期达到高峰,成年期后逐渐下降。而晶质智力则从儿童期逐渐增长至成年期,若不断增进知识和从事教育活动,晶质智力将持续成长。成年期由于流质智力逐渐减退,而晶质智力逐渐增长,故成人的记忆力慢慢衰减,逻辑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却日益增强,学习能力仍然相当稳定。 5.学习时间零散、不固定 远程学习者以在职工作的人员为主。与儿童青少年学习者每天除了必要的休息和有限的娱乐时间外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读书学习不同,成人学习者只能在工作和必要的家务活动之余,以有限的休息时间学习,因而学习时间不固定。远程教育打破了传统学校教育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学习,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这点也是成人学习者选择远程教育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基于学习者的远程教学设计 远程教学设计即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是运用教学设计的一般原理,结合远程成人学习者学习的特点,对教学目标、环境、资源、情境、评价等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就是通过学习目标分析、学习资源设计、学习环境和情境创设等帮助学习者完成知识意义建构。 (一)远程教学设计基本原则 传统的教学设计较多地以教师教学为基本原则,远程教育以支持学习者学习为基本点,显然传统的教学设计原则将限制学习者建构知识意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此,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情境认知理论,本文提出了关于远程教学设计的四条基本原则:主动性原则、情境性原则、个别化原则和社会性原则。 1.主动性原则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它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知识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因此,在远程教学设计各个环节中,如何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让学习者主动去建构是教学设计应遵循的首要原则。 2.情境性原则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即情境中发生的,不同情境中的学习是不同的。学习者要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情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因此,在远程教育中应尽量充分利用各种多媒体手段、虚拟现实技术为学习者创设出尽量真实的学习情境,为学习者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让学习者在自主探索中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个别性原则 参加远程教育的学习者个人情况参差不齐,照搬班级授课制中整齐划一的教学方式肯定行不通。斯金纳在其程序教学中强调自定步调原则,鼓励每个学生以最适合自己的速度进行学习。个别性原则就是针对学习者的差异性和自定步调原则提出的以个体特点为出发点、以个性发展为目标、以适应需要为原则、以自主学习为主要活动方式。在个别化教学中,学习者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进度、学习时间等。 4.社会性原则 社会学家指出,人类的存在并不是以一个独立的个人作基础,而是以双向理解的交往为起点的。知识、真理是在人与人的交往和沟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共识。远程教育中师生处于准永久性分离状态,学习者以个人经验为背景的独自学习只能建构起对知识片面的理解。因此,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对话,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沟通,将有助于学习者全面建构对知识意义的理解。 (二)远程教学设计具体内容 教学设计具体内容一般包括教学目标分析、学习环境创设、学习资源提供、学习情境创设、学习评价等。通过对远程教学设计原则、成人学习者学习特征分析,笔者应用系统化观点,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对远程教学的指导,提出了远程教学设计的具体内容。 1.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学习内容的选择和组织紧密地联系着。成人学习者具有自我导向学习能力,他们学习具有较强目的性,他们十分清楚自己希望通过学习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因此,在远程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制定时,要重视成人学习者的作用。应尽量多与他们交换意见,让他们参与教学目标的制定。远程教学设计者可以通过网络、电话等手段对课程学习者进行调查,了解他们想通过学习达到什么目标,并在制定目标时将他们的意见融合进去。由于成人学习者的学习起点、学习目的各不相同,教学目标设计应体现个别化,不能一刀切。让每个成人学习者都能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 2.学习环境设计 在远程教学环境设计方面到目前为止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媒体设计阶段,利用媒体开发了大量音频、视频教材以及计算机课件;第二阶段是过程设计阶段,重点强调对教与学的重新整合,资源的重新整合,及对学习过程的管理、监控与评价;第三阶段即现阶段是学习环境设计阶段,以专业学习网站建设为主,强调对学习环境、资源环境的设计。这三个阶段分别从点到线再到面体现了远程教学环境设计的逐步发展与完善。但只停留在面上的设计是不够的,应该为学习者提供一个立体化的远程学习氛围。对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创设良好的协作学习环境。建立协作学习小组,配备辅导教师。利用网络留言本、学习论坛、聊天室、公告板、电子邮件等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协作学习环境,辅导老师引导学习者就学习内容展开讨论和对话,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中,建构对知识意义的理解。二是提供全天候的学习顾问。成人学习者学习时间零散、不固定。当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学习或技术上的困难时,很可能得不到及时的帮助,他们会感觉“孤立无援”,丧失学习信心。全天候的学习顾问正是为解决这一问题设置的。学习者无论何时提出问题他们都会立即给予回应,消除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孤立感。三是加强学习策略指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协作学习、学习顾问的引导,使学习者逐步掌握远程学习策略,并能用远程学习策略在网络环境中自主探索、学习,为自己开拓更广阔、更深层次的学习环境,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3.学习资源设计 远程教育是以学习者的自主探索学习活动为中心,是一种基于资源的学习。这就必然要求远程教育机构为学习者提供配套的学习资源。远程教育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可以迅速及时地提供教学内容和学习资源,并能通过超链接将互联网上与其相关的学习资源囊括其中。远程教育学习资源的丰富性和获取资源方式的便利性是传统课堂教学不可比拟的。学习资源包括网络课件、网络课程、专题学习网站等。网络课件主要解决学生对具体知识点的学习要求,形式灵活多样,开发周期短。网络课程用于整门课程的教学,包括了学习内容、作业、测试等完整的教学过程。专题学习网站是针对某一个专题的学习和研讨。此外,在设计远程学习资源时,除了考虑到不同类型学习资源的应用范围外,还应充分考虑到成人学习者的特点以及各种媒体手段在学习资源中的作用。首先,提供与学习内容高度相关的学习资源。成人学习时间短暂,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学习,高效率是必需的。因此,学习资源的提供应尽量与学习内容相关,学习资源丰富但不杂乱,具有顺序性、条理性,让学习者顺着提供的学习资源就能全面掌握与课程相关的内容。其次,善于选择合适的媒体呈现教学内容。远程学习资源有文字的、图片的、音频的、视频的等等,恰当地运用各种媒体会使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运用图文结合的形式清晰地阐明教学内容,运用音频实现语音教学,运用视频进行网上授课、展现复杂的动态过程。还有运用不同的媒体形式表现同样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风格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最后,提供良好的导航系统。成功的远程教学应具有良好有效的学习导航系统,避免学习者因为学习资源的丰富性而迷失方向、偏离学习目标、降低学习效率。如:设计网络课程导航图,在导航图中清晰标明课程各知识点、章节及它们的关系,学习者可以直接从导航图中通过超链接选择并转入要学习的内容。在网页左侧记录下学习者访问过的内容,并给予超链接,以便学习者随时可以返回前面访问过的内容。 4.学习评价设计 对于强调以学为中心的远程教学来说,无论评价方式还是评价内容的选择都应围绕全面真实反映学习者学习情况这一中心任务。远程学习评价有三种方式: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每种评价方式都不能偏废。在成人进入远程学习时应进行诊断性评价,了解学习者已有的知识、能力状况,以便制定出适合学习者自身步调的学习目标、计划。诊断性评价可以是一些问卷调查表,其难度应较低。否则,容易挫伤学习者积极性,使他们退出学习。情境性原则侧重与认知过程与知识迁移,形成性评价应贯穿整个学习过程,通过作业、测验、作品展示等进行。总结性评价是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结束后给予的总的考察,一般以考试为主。利用程序设计技术为学习者建立电子档案,详细记录通过各种评价方式得出的结果。教师和学习者根据记录的数据和资料,随时了解远程教学中学习者学习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改进教学活动。评价内容不只局限于学习者知识掌握程度,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的能力等都应成为评价的主要内容。学习者的自我评价是远程教育中学习者对自身的学习方法使用、效果等进行反思和评价。教师和其他学习者通过学习论坛、留言本、电子信箱等网络交互工具进行的评价也很重要,可以是学习者全面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以及与别人的差距。 作者:庞利 单位:广州广播电视大学 教育教学小论文:网络教学模式下远程教育教学论文 1教学模式的概念及分类 教学模式的分类方式很多,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按照教学理论不同将教学模式归纳为4种基本类型,信息加工模式、个性化学习模式、社会化学习模式和行为模式;有人按照教学结构和教学活动特征可以分为“指导—接受”模式、“自学—辅导”模式、“探索—发现”模式、“示范—模仿”模式;有人按照学生习得知识的方式是主动建构还是教师传授分为“替代性教学模式”、“指导性教学模式”、“生成性教学模式”。 2远程教育教学模式 远程教育教学模式,除了具备一般教育教学模式具有的特征以外,更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支持辅导为主的教学理念,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方便灵活的教学组织、多种类型终端等。远程教育的教学模式也有很多专家学者进行了分类研究,丁兴富教授基于媒体教学模式和远程学习模式两个角度对远程教育系统进行了分类,其中媒体教学模式按照媒体技术发展划分为函授教学、多种媒体教学、电子远程教学;远程学习模式则按照学习环境和组织形式划分为个体化学习模式和集体学习模式。余胜泉博士提出5种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讲授、协作、探讨、个别辅导、讨论。董艳、黄荣怀按照教学过程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学生学习过程管理的主动性,将常见的教学模式归类划分,以个体学习为主的自学辅导型、掌握学习型、案例学习型、问题教学型、探索学习型;以集体学习为主的异步讲授和同步讲授型模式;以小组学习为主的协作学习型和讨论型学习模式。基于以上分类,本文从教学组织对象是集体、小组和个人维度看,将远程教育教学模式分为集体讲授型模式、小组协作学习型模式、个体自主学习型模式,再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差异从不同维度进行再归类。 3教学模式对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启示 远程教育中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学环境和资源的基础和支持作用,以及环境和资源支持下教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稳定关系和教学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网络教学平台属于教学环境中的一类,需要支撑教学模式中的其它要素,以保证教学过程顺利开展。教学实施过程、教学互动、教学评价、学习支持服务是教学模式的核心要素,也是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中的重要环节。 3.1教学实施过程 (1)集体讲授型模式。 以集体学习为主的讲授型模式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衍化而来,以教师为主导,是最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一。根据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时间是否同步还可以划分为异步讲授和同步讲授类型,其教学过程为呈现教学资料、运用教学策略组织教学、获取运用新知识、评价反馈。讲授型教学模式对平台功能的需求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①支持各类资源的展示、下载、搜索,学生这可以在平台页面直接查看图片、课件、视频等资源,也可以下载、搜索所需资源。②提供师生交互工具,以便于学习者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同学或教师交流。③评价工具,对学习者的学习做出及时的评价,评价主要以测验为主。 (2)小组协作学习模式。 协作学习是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最大化个人和他人习得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协作学习的模式也可以包含竞争、辩论、讨论、合作、问题解决和角色扮演等。协作学习的教学过程是:确定主题和学习目标一成员设计—小组协作完成任务—展示任务成果-总结性评价。目前常见的网络教学平台对协作学习模式的支持比较薄弱,需要进一步进行探讨升级。①分组功能,按照一定规则或随机对学生进行分组。②小组活动形式,教学平台需要提供多种类型的工具来支持。如辩论、讨论可能用到的BBS、即时聊天室,作为小组展示平台的博客、wiki等工具。③小组学习的评价功能,小组作品的展示评比环节,小组之间的评分、小组内部的评分。 (3)个体自主学习模式。 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者自主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网络学习适用的以个体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可以归为三大类:自学辅导型、程序化学习模式、“情境化”学习模式,此处的“情境学习模式”与情境教学中的“情境”不同,主要是指教师在课程引入阶段采用不同的策略而创设的学习情境,可以是案例引入、问题引入等方式。 3.2教学互动 网络教学中交互主体包括是教师、学习者、教学资源,交互目标就是实现三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开展协作学习以及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步骤的控制和管理。网络教学平台要为学习者提供3个方面的功能,一是为学习者提供所要学习的学习内容,支持学习资源的查看、下载、搜索,为学习者提供更符合用户操作习惯,更清晰的导航。二是辅助学习者实现对学习步骤和学习进度的控制和管理,三是为学习者创建良好的交流协作环境,促进学习者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合作。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中交互功能已基本实现技术手段,,需要的是结合目前新的教学理念和技术发展,对交互工具和手段进行丰富,如各类聚合功能、信息表达分享工具等。 3.3教学评价与反馈 远程教育中的教学评价相对于传统教育中的教学评价有其独特的特点:①注重过程性评价,强调对网络教学过程进行的全面监控。②评价对象广泛,形式多样。资源利用情况、活动参与情况都可以作为评价组成部分,评价形式也可以包含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③评价周期短,反馈及时。基于远程教育中评价的这些特征或者说是需求,网络教学平台功能需要在几个方面进行升级改造:①学生学习过程数据的全面采集,如学生交互程度、资源利用情况、活动参与、作业等各个方面的信息,为评价提供充足的依据。②引入评价工具、丰富评价手段。电子档案袋可以全面系统的保存学生数据,评价量规可以为科学评价提供支持,学习者自评和互评功能则丰富了评价形式。③及时、可视化的评价反馈信息。及时反馈学习者各类信息,提供提醒和预警功能,帮助学习者及时了解和查询自我学习情况。评价结果图形化呈现学生的学习状况,可以帮助学习者更清晰的了解到自我学习状况,安排好学习进度。 3.4学习支持服务 学习支持服务是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辅助要素,也是远程开放教育成功的基础,是对网络教育教学过程进行有效指导、管理和监控的根本保障。 (1)导学,从网络教学平台整体来看,首先帮助学习者熟悉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掌握自学、参加网上教学活动、作业、实践的一般方法。帮学习者按照自身基础制定学习计划及合理安排学习进程。 (2)助学,为学生提供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采用多种方式为学生自主学习过程遇到的困难提供及时、有效帮助。建设和完善远程沟通渠道,为学生提供及时和个性化服务。 (3)促学,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进行及时有效的激励和督促,并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控和评价。利用平台的监测和统计功能统计分析学生网上学习、提交专业等情况,并及时反馈给学生。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需要整合不同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模式的各要素,只有充分了解和掌握需求,进行综合的分析考虑,才能打造出适应不同类型教学模式的平台。 4网络教学平台的新发展 学习理念的革新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丰富了远程教育教学模式,同时也驱动了网络教学平台的进步和发展。 4.1新的教学理念 (1)关联主义。 关联主义学习理论是网络互联时代具有影响力的学习理论之一。关联主义认为,知识的联通较之知识的内容更为重要。知识可存在于学习者之外的社会和工具中,随时为学习者使用,而不必依靠记忆。个体的认知活动离不开社会和工具这两个维度,而网络正具备了社会性和工具性这两个维度的统一。因此,关联主义的各项原理都是建立在联通的各个知识网络之上,特别强调知识的开放性和网络性,关注各个知识节点的沟通。网络教学平台可以通过各类社会性交互软件以及一些个性化的教学工具为学习者的知识提供链接,使得学习者可以方便的获取知识以及获得知识链接。 (2)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译自“FlippedClass-room”或“InvertedClassroom”,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重新建构学习者学习流程,课前观看老师提供视频和在线辅导,课堂上与教师和同学互动交流,讨论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给予有效的辅导并组织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帮助学习者更深度的学习。视频是翻转课堂的必备资源,视频技术的进步也为翻转课堂实施提供了更好的支持,目前视频不仅仅提供针对特定知识点的视频讲解而且增加了即时测试反馈功能,提高了学生与学习对象的交互性,便于学生自主掌握学习的进度和效果。 4.2学习分析技术 NMC的《地平线报告(高教版)》在2012和2013年都提到学习分析技术,它是对学生生成的海量数据的解释和分析,以评估学生的学术进展,预测未来的表现,并发现潜在的问题。“学习分析技术”被预测为是一种将在未来的4-5年被广泛应用的技术,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学习技术系统在教育领域普及趋势相关。网络教学平台中收集和存储了大量以学习者行为数据,通过数据统计分析、数据挖掘,可以分析学习者的行为模式,提供学习者的学习报告,进一步为学习者推荐学习轨迹,开展适应性学习、自我导向学习。教师也可获得有关学生的学习绩效、学习过程以及学习环境的信息,从而为进一步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5结语 网络教学平台是各类教学模式的支撑环境,全面分析和掌握教学模式功能需求,可以完善平台功能,更好的满足远程教育中教与学的需求。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学习理念的变革,为推动教学平台设计理念、体系结构、功能进步指引了新的方向。 作者:李文娟 单位:上海开放大学课程资源中心 教育教学小论文:我国幼儿园科学教育教学论文 一、增加幼儿教育的真实可感性 教具是科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如图片、模型、玩具、自制教具、录音,光盘等,其中实物是最能让幼儿有真实感受的教具,在“电池”教学活动中,幼儿们对电池的作用不是很清楚,通过让幼儿玩玩具、装电池,幼儿知道有的电动玩具动了,可以玩了,就知道电池有什么作用,然而这还不够,当有的电池放到电动玩具里面还是不能动,这是为什么呢?孩子们产生了疑问,这时教师的引导下,幼儿真正的学习过程就开始了,幼儿在试试、做做、玩玩中认识科学现象,获得科学知识。通过真实物品的看、摸、尝等,不但能提高他们的好奇心,从而调动课堂气氛,定能使他们记忆深刻,对所写内容吸收得更加迅速和牢固。 二、提升幼儿的学习兴趣 孩子们天生爱探索,对许多事物感兴趣,教师要开发和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帮助孩子探究的感兴趣的问题。例如“认识沉浮现象”,,物体的沉浮是幼儿感兴趣的话题,什么东西会沉在水里?什么东西会浮在水面?教师为幼儿准备了不同的材料,有塑料、木块、铁块、石头等材料,让幼儿自己去摆弄,利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幼儿观察到铁块等东西在水里会沉下去,木块等东西在水里会浮起来,有的幼儿还想办法把铁块、橡皮泥、木块等沉下去的东西也浮起来,幼儿在对比中发现有的东西沉在水里,有的东西浮在水面的现象,并由此感受到水的浮力。通过有效的引导和帮助,幼儿对“沉浮”的知识有了较系统的全面了解。在探索过程中理解、解释科学现象和概念,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所以作为教师,让幼儿以感兴趣的方式使用玩教具和学科学,能维持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快乐的游戏和学习。 三、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和想象力 提高玩教具的有效性,能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幼儿在玩中学,玩中乐。幼儿具有天生的好奇心,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着惊奇,不仅喜欢触摸、摆弄、操作,还会提出种种问题,表现出他们渴望认识周围世界和学习科学的需要。中班进行的科学教育活动——《认识指纹》,这个内容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是很新颖的,指纹细密、不易观察,但是如果教师教师讲解的过于精确和仔细,反而使孩子觉得难以理解,反而失去兴趣,教学效果也不好。于是笔者就从一个用一个广告中指纹的爱心图案展示给学生,然后带着学生用手指按上印泥来画画,让孩子们从手指画画的过程中去辨别指纹的不同。同时通过指纹认识的过程,孩子很有兴趣的用指纹拼出了许多的图案,这个过程不仅是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发挥想象力的创造力的过程。 四、激发幼儿探求科学的求知欲 幼儿生性好奇、对整个世界充满了求知的欲望,喜欢探索,例如孩子们对“恐龙世界”很好奇,渴望得知有关恐龙的故事,作为幼儿教师,笔者通过一些图书、图片、录像、恐龙玩具等活动,让孩子们自己讲述关于恐龙的一些故事和常识,帮助他们探索的恐龙世界的知识,让孩子们了解恐龙的有关知识,告诉他们恐龙生活的时代和环境。鼓励孩子们提问、探索,让孩子们在讨论中寻求答案,鼓励他们积极思考,这样有利于促进探索能力的发展、求知欲的培养。对于恐龙的分类、习性、恐龙的灭亡,孩子们都有非常强烈的探求欲望。在这利用教具教学的过程中,幼儿们获得了愉快的情绪情感体验,这种情绪情感,又强化了幼儿进一步求知的动机。 五、结语 在科学教育中使用教具,让科学活动生活化,让他们发现和感受到周围世界的神奇,通过感受周围世界中可以获得直接经验的教具,能使幼儿感受和体验到所探究和学习的内容对自己和同伴的意义,会使体验和领悟到科学就在身边,有利于培养幼儿真正的内在的探究动机,使幼儿保持永久强烈的好奇心,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获得真正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在课堂上,适当的有效的运用实物教具,会让教师和幼儿都受益匪浅。 教育教学小论文:幼儿园语言教育教学论文 一、根据语言环境选择教具 在语言课堂中使用教具真正目的,是为幼儿提供可专心操作的事物对象,提供语言意义和事物之间的必然的联系,例如在理解“轻”与“重”的概念时,展示大象的图片理解“重”的含义,展示羽毛的图片理解学习“轻”,也可让幼儿在教室的玩具中挑选物品描述“轻”与“重”。这些可操作学具,能够刺激幼儿,引起幼儿的注意,帮助幼儿成长,促进学习语言的进程。像排图造句、看图编故事等环节,就是让幼儿可以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拼摆,观察,渐渐对语言的学习产生兴趣,结合实物积累词汇以增进感性认识,进而带领幼儿进入专心学语言的历程,课程是为幼儿服务的,教具是为课程服务的,在讲课过程中,教师要借助于语言、动作、表情来配合使用教具,使教具和自己的讲解融合,以达到预想的效果和学习目标。。 二、利用教具创设语言环境 语言的重要作用是交流,所以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是关键,特别是鼓励幼儿在实际生活中主动表达、主动交流的意识是十分必要的。在语言课堂中,教具的选择从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出发、从教学内容的情况出发,从教师自身的水平出发、选择对幼儿交流活动更加有效的教具。让幼儿们参与语言角环境当中来,引发幼儿的情意冲动,教师用热枕的、亲切的话语和幼儿进行交谈,引导幼儿主动表达,鼓励他们用语言描述,鼓励小朋友之间互相沟通,讲讲自己的所见所闻,教师通过教具创设一个将活动内容中的经验与幼儿生活经验相结合起来的机会,幼儿们就会特别激动,在不停地和伙伴交流,幼儿不仅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而且还为扩展想象和语言表达打下了基础。 三、利用教具培养语言能力 在新的教育形式下,结合幼儿生活经验开展相应的活动是所目前倡导的一种教育模式,围绕生活设计真实的学习环境,使幼儿在真实的情景中展开学习任务,并使他们带着真实的任务进行学习,通过教具创设的活动情境,能激发他们主动参与活动与思维的“内驱力”,激发幼儿的求知兴趣,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教具使用的根本目的。在一些童话故事的学习和描述中,利用教具来创设童话的故事情境,为孩子们扮演故事劫色制作一些相应的教具,有利于孩子语言能力的激发,例如《龟兔赛跑》《小红帽》中通过动物面具,引导孩子进行故事表演,教师复述旁白,幼儿表演对话,将故事中情节地展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依据自己的深刻感受和以往的生活体验,形象地再现和刻画了作品人物。幼儿一般都能在无拘无束、大胆创造中完成对作品的复述。 四、利用教具激发语言交流 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幼儿在与老师、同伴的交流中,实现语言词汇的丰富、语言运用的恰当和准确,并且在交流中培养语言表达的兴趣和能力,有效的利用教具,充分挖掘幼儿周围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可以让幼儿们消除彼此之间的陌生感和距离感,搭建交流的平台和桥梁,把语言学习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为幼儿提供多层次、趣味性和多样化的材料,吸引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来。例如:在幼儿的语言描述能力中,可以通过教具搭建一个生活化的空间,让幼儿们在活动空间里面自己动手,自由活动,进行角色扮演,充分发挥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幼儿语言交往的积极性。教具的有效使用可以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轻松、和谐、愉快的交流空间。 五、结语 总之,要让教具在教学中发挥作用,充分发挥教具在语言教学中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对教学需要和幼儿的特点作深入细致的研究,只有从教学上出发,着手于教学方法上的创新,配置以相应的教具才能使学生更好的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与快乐。 教育教学小论文:幼儿学前教育教学论文 一、故事性教学 在幼儿教育教学阶段,除了游戏幼儿感兴趣意外,就是故事。故事的生动性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带动幼儿跟随故事的发展开展想象思维,感悟相关道理。鉴于这种实际,故事教学成为学前教育中较为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即:结合教学内容和幼儿的喜好,以故事的形式来渗透相关知识,借以让幼儿在品等、互动的环境中实现发展和提升自我技能和素养。笔者借鉴多个幼儿教师故事教学法,在选择故事时注意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选择对比性较强的故事角色来引导幼儿辨别是非,从而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如: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做值日生”时,笔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小太阳幼儿园中有这样两个小朋友,其中一个叫小明一个叫小雨,叫小明的小朋友每天都主动的擦桌子、收拾玩具、给小花浇水,自己洗袜子,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学校总是受表扬,被当作榜样,而小雨每天除了玩什么也不关心,桌子上都厚厚的一层土,玩具满地都是,植物也都干死了,这时候桌子、玩具、植物都开口要求老师不想跟着小雨,想去找小明,从此小雨成为了一个人,孤零零的。如果是你,你愿意做小明还是小雨呢?通过这样强烈角色对比的故事,能够让幼儿了解到什么行为是正确的,进而在潜意识中形成一定良好的行为态度和意识。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带动了计算机辅助教学成为教师常用的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多媒体的技术,即:图形、文字、声音、视频、动画集一体的现实来吸引教学对象的注意力,进而产生一定的探究兴趣。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单一、枯燥,以灵活、多变的特点备受教师们的喜爱。幼儿本身年龄较小,对于动画有着强烈的需求,计算机技术能够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展示,将生活情境再现出来等等,有效的吸引了幼儿的喜爱,同时,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够将知识更直接、直观的让幼儿认知和了解。因此,计算机辅助教学也成为新背景下学前教育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之一。 如:幼儿数学知识“会变的圆圆”,运用计算机技术能够将圆圆便成为其他各种图形,更直接的展示圆与其他图形之间的关系,笔者在教这节课时,首先,以多媒体播放圆变化的动态过程;其次,引导学生根据动画动手制作圆并根据动画中演示的变化过程来进行实践,感悟其中的内在联系。这样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增强了对知识的运用实践能力。 三、总结 总之,幼儿学前教育教学质量如何直接影响着幼儿未来的发展和学习态度。幼儿教师鉴于这种认知,结合新课改要求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创新幼儿教育教学,借以来确保学前教育教学的有效持续发展。 作者:赖颖琨 单位::广州市越秀区瑞兴纸行幼儿园 教育教学小论文: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论文 一、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现状 1.教师素养参差不齐 师资队伍是影响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提升的重要因素,受高校领导轻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因素影响,公共艺术教师在学校中地位不高,影响了师资队伍建设,师生配备比例严重失调,教师学历低、兼职现象较为普遍。这些因素影响了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研究开展,教师简单地运用艺术院校教学教材,缺乏教研能力,教学手段简单,缺乏艺术,更谈不上课程资源的开发。 2.教学设施严重滞后 教育教学设施是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硬件保障,不少高校教育观念落后,只重视专业课程建设与投入,公共艺术教学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设备简单,教学器材种类与数量不足;部分高校配备了一定量的教育教学设施,但不能随着形势的需要及时更新教育教学设施。公共艺术教学设备的不足与滞后性严重束缚了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提升。 二、提升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策略 1.转变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理念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提升首先取决于教育者的教育教学理念。普通高校领导要积极转变办学理念,深刻领会高校素质教育的内涵,提高对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意义的认识,要清醒认识到公共艺术教育教学不仅是高校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它也是高校日常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校领导层到教师要高度重视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学校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普通高校要对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目标准确定位,将之与艺术院校艺术教学区别开来。我们要认识到,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不同于艺术类院校的艺术教育,公共艺术教育不是为了培养艺术类专业人才,而是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受到艺术熏陶,在艺术学习过程中不断完善人格。 2.建立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 专业教师队伍是实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必要条件,我们要按照国家要求配齐配足教师,尤其要保障专职教师的数量。公共艺术教育实践性很强,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难度,只有建立起一支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才能保障教学的有效实施。 3.完善公共艺术教学设施 公共艺术教学设施是推进公共艺术教学的硬件保障,我们要根据公共艺术教学要求建立起配套的电教教室、教育资源库,配置好必备的教学器材等,确保教学的正常进行。公共艺术教学要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要借助一定的电教设备,营造良好的艺术教学气氛,从多个角度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公共艺术教学效果;此外,公共艺术教学实践活动必须要借助专业实践场所才能有效实施教学,高校要确保实践场所建设资金,满足公共艺术教学所需硬件。 4.创新公共艺术教育方法 教育教学方法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要积极推动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不断创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方法。如实施情境教学法、媒体辅助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开辟第二课堂等。情境教学法借助公共艺术发展历史与故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了解艺术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可借助现代教学媒体辅助教学,多方面刺激学生感官,加深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理解;积极开展艺术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艺术活动,也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地区艺术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身艺术素养,同时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等;要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尤其是利用新媒体,如微信、博客、QQ等,发挥现代信息交流平台交互性强、交流自由等优势,“从教学互动上来看,新媒体最大的特征是能够进行实时互动。”积极推进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 作者:吴映春 单位:乐山师范学院 教育教学小论文:高职教育教学论文 1教师队伍的质量 教师的责任担当非常重要,一个教师如果能力超群而没有起码的责任心和担当意识,那么对于他所承担的教学任务是十分不利的。以高职院校为例,由于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不及本科院校,学生素质和基础参差不齐,这样的培养对象和环境很容易消磨教师的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甚至产生厌烦情绪,久而久之,教师的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就会下滑,因此,对于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质量有其特定的内涵,不仅要具备较高的理论和学识,要具有所承担课程的实践经历和经验,还要具备教书育人的道德素养、责任担当。 2教学管理质量 教师重要,教学管理同样重要,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益。在高等院校的教学中,在师资力量差不多的情况下,教学管理水平是决定性因素。而教学管理又存在自下而上各个环节的管理。 2.1教研室教学管理。以高职院校教研室这个最基层的管理单元为例,规范科学的管理非常重要。关系到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有的教研室由于管理到位,符合专业建设的实际,人才培养质量达到了预定目标,而管理不到位的教研室还有不少,主要问题是:专业建设方向不明确,课程定位不合理,人才培养脱离社会实际和市场需要。 2.2系部教学管理质量。在教研室之上的就是系部教学管理,这一层面的管理决定了该系的办学质量,关系到各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因此,系主任的管理能力尤为关键。有的高职院校的系部建设和人才培养之所以优良,是因为系部管理精良,教师的奖惩制度合理,职工的激励机制有效,教研室主任配备得力,系主任办学理念可行。而有的系部则比较糟糕,教学氛围不浓,教师积极性不高,教研室主任不懂专业,专业建设与社会现实脱节。系主任不管不抓教学,而忙于应付其他行政事务。 2.3学院教学管理质量。高校教学质量管理职能部门是教务处,该部门肩负一个高职院校整体人才培养、专业布局和建设、课程布局和设置;肩负着整个教学计划的落实和教学任务的实施与质量监督;也肩负教师的教学考核、学生到课率管理制度。一个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好坏,教务处事关重大。 3实训质量管理 高职院校的实训是职业教育很重要的内容,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促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必由之路。在高职院校当过教师的人都明白,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实训其实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4就业质量 一般来说,所谓就业质量即所培养的学生与就业单位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工作稳定,本人安心。就业质量反映了一个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包括专业设置合理与否,办学是否与劳动市场对接,毕业生是否受欢迎等等。就业质量高,学校口碑自然会好,社会形象也好,学生家长当然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来读书。据了解,湖南某高职院校,毕业生几乎全部在高铁运输业就业,形成了招生和就业两旺的态势。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都很高。需要说明的是,就业率不等于就业质量,有的学校在计算就业率时往往按所有就业单位作整体计算,就业率很高,达到了95%以上,其实许多学生对自己暂时的就业单位很不满意,随时准备跳槽,而且不断换单位。有的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的少数毕业生毕业后一时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无奈之下迫于生计只好做临时性的工作作为过渡,没有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这些过渡性单位严格说不能算学生已经就业。有的学生毕业后想搞自己的专业,却找不到合适的岗位,只能做一个推销员或其他“大才小用”的工作。据调查,目前,不少高职院校都是在片面追求就业率而忽略就业质量,整体就业质量不高,毕业生真正找到合适岗位的人不到40%,相当一部分是边工作边找更好的工作,不安于现状,却迟迟难以如愿。这种状况折射出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并不符合社会的实际需要,没有与行业分布和变化较好地接轨,过时的专业和课程还大量存在,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技能不能适应社会产业和行业的变化。 5行政管理质量 行政管理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行政管理质量决定了一个高职院校各职能部门功能的正常发挥,其管理水平关系到学校基础设施、安全、治安、卫生条件、后勤保障、校园环境、校园文化等等方面的好坏,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基础设施方面主要指学校水、电、路、教学设施、住宿条件等。有的学校的后勤保障较差,经常停水停电,校园道路凹凸难行,食堂饭难吃菜难咽;有的学校治安状况不佳,盗窃现象时有发生,学生深受其害;有的学校卫生条件不好,教室、寝室的垃圾随处可见;有的学校校园环境较差,绿化少,更没有景观。如此这些,对于教书育人也是不利的。俗话说环境造就人,美的环境可以让学生潜移默化,可以熏陶学生的灵魂,促使学生心理的健康发育,乐观向上。而丰富的校园文化本身就是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营养,这种文化的熏陶甚至比学专业知识更重要,可以激励学生,鼓舞学生、引导学生、塑造美好的人格。 6结束语 行政管理的服务质量也很重要。在校学生常常去借书、交费、领书、借球,还要吃饭、洗澡、锻炼、查成绩等,要和图书馆、后勤、教务、财务、体育等部门打交道,服务质量怎么样他们都感受得到。老师和蔼的态度、高效的办事效率都让他们印象深刻;老师亲切的话语、真诚的关怀都令他们难忘。可遗憾的是,有的高职院校的服务意识较差,对学生的态度冷淡,敷衍了事,不能为学生及时解决问题,常常让学生失望。透过这些服务的窗口,学生感受到不是积极、健康、温馨的正能量。有的高职院校的同学有这样的心理变化轨迹,就是大一满怀希望,大二开始后悔失望,大三感到无奈。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刚进学校时,对学校有憧憬和期待,对专业有信心,可学着学着并非当初学校介绍的那样好,就产生了失望情绪。一转眼到了大三,已经不能重新选择,只能满腹无奈。 作者:单武雄 单位: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教学小论文:艺术教育教学论文 一、合理选用艺术教育教材 1.教材内容要丰富多彩。艺术专业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有的教材过于强调理论知识部分,实践内容较少,不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教材教学实践部分占比较重,理论知识基础较少,这样的教材对学生的引导是重实践轻理论。由此可见教材的内容是十分重要的。 2.教材要具有实用性。艺术是一种表现形式,我们艺术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更好地运用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思维,这就要求我们的教材必须具有实用性,与时俱进,让学生学后能运用自如。综上所述,我们要选择内容新颖与时代同步的教材,培养的人才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 二、改变陈旧单一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很多学校对艺术教育课重视程度不够,普遍存在着课时不足这一情况。由于课时非常有限,授课内容又较多,很多艺术教育教师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多讲些内容,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艺术教育知识而采用比较传统的”满堂灌”这一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满堂的讲解,学生满堂的听讲与记录,课堂气氛十分匆忙紧张。老师讲得累,学生学得累,课堂教学乏味无趣,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减退,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满堂灌”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必须改进“满堂灌”这种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陈旧单一的教学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要多发言,加强教学互动,趣味性教学,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艺术教育教师如果能很好地灵活运用这些教学方法,不仅会使枯燥乏味的教学生动化、趣味化,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此外,教师应尽量使用诙谐幽默,且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语言,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喜欢艺术教育课。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现代教育技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要想提高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传统的“以书讲书”“、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枯燥而乏味,久而久之就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艺术教育教学质量,所以在艺术教学中适当地改变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已势在必行。现在多媒体和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力量,开辟了一片新天地。艺术教育教学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现代教育技术。在艺术教学中,教师除了制作教学课件、搜集下载教学资料和共享教学资源外,在课堂上还可以播放一些跟教材内容相关的短片、艺术教育电影、动画片等。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享受的同时,已经忘记了自己是在学习,反而觉得很有趣、很轻松、很愉快。学生渐渐的对艺术教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为今后的艺术教育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多媒体和现代教育技术引进艺术教育课堂,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四、提高艺术教育专业教师的素质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到指导作用,尤其是艺术专业教师,其综合素质影响着课堂的有效性。现在艺术教育专业的老师偏年轻化,有的老师刚刚走出校门,没有教学经验,教学语言生硬、无感染力,教学思维不够清晰;有的理论课老师照本宣科、考试前给学生划重点;有的实践课老师不能顾全大局、指导不够到位。面对以上问题,我们应注重提高艺术教育专业教师的整体素质,具体措施如下: 1.组织新教师听课。教学经验不仅仅要靠自己积累,还可以通过向有经验的前辈学习而获得。听课是一个比较好的学习方法,它不仅让新教师感官认识到前辈教学的整体情况,还能很好地理清自己的教学思路;不仅能够识记前辈的教学语言,更能提高自己语言的感染力。可见,听课是新教师综合素质提高的好办法。 2.组织艺术专业教师进行深化学习。好多艺术专业教师自步入大学的讲台,就很少有充电学习的机会。平时工作比较繁忙,课时上的安排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放假期间,其他专业的教师还有机会出去交流学习,艺术专业方面的交流学习相对较少。鉴于这种情况,校方应积极主动地给艺术专业教师联系交流学习的机会,以便教师能在假期这段闲暇的时间进行充电,从而提高艺术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 3.教师要从自身做起,提高其综合素质。为人师表,要勇于提高自己,不要仅仅局限于院校考核范畴之内,要积极汲取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丰富自己的思想,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学生、为教育事业做贡献,才能在专业领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总结 综上所述,艺术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艺术教育教师应从本校实际出发,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努力使艺术教育教学更上一层楼。以上是对艺术教育教学改革提出的几点建议,供广大艺术教育教师参考,希望大家多交流,共同努力为艺术教育事业做贡献。 作者:许茜 单位:西安欧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教育教学小论文:信息化建设下中职教育教学论文 一、信息化建设的目的 1.多媒体课件制作系统、多媒体课件管理系统 中职学生学习能动性较差,因此课堂教学内容要新颖一些、生动一些,怎么办?这就要求教师将死的内容做活,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完成教学任务,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利用课件管理系统可进行资源共享,减轻教师的重复性工作,利用节省的时间多研究学生心理,更有利于中职学校的发展。 2.多媒体视频点播系统 由于校园网里都有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教学片、职业生涯等影视音频素材,通过校园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一种实时、交互的学习环境。可以辅助传统的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 3.校园信息管理系统、校园信息系统等 建立校园信息管理系统,可方便快捷地查询师生相关信息,公开公平公正。相互促进,相互学习。可见,在信息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是离不开网络信息、信息技术、信息产业、教学产品的,有过程有产品,这才是信息化建设的全部内容。形成产教结合,以此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教育信息化的深远意义 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主要是发挥计算机辅助软件在教学课堂中的有效运用,提高教学水平,以便快速形成新的中职教学模式,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从而进一步推动中职教育教学的改革。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教学资源共享都为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 1.信息化建设中的硬环境 在信息化建设中离不开校园网络的构建、网络教室的建设等硬件设备,但在信息化建设的成败问题上,硬件设备、环境及投资额度都不是主要的,信息化建设的成败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如何应用及使用者的认识程度和教育理念。 2.教育信息化软件环境的应用 通过网络IP协议便可全校园进行相互通信、共享相关数据资源、查阅知名中职教育的学习资料,可以节省多少培训费用可想而知。教师可借鉴网络上的精品课、微课进行先进教学,并可配合生动的课件向学生传授知识点,为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真正达到老师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批、辅、改不再是纸上谈兵。教育信息化不应只追求资源的数据量和多媒体的形式,而应该尽可能地积累真正体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优化。 三、加强信息化教学产品设计,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信息化教学产品设计 中职教学的信息化教学产品设计是现代化教学的一种表现形式,以信息化技术为主要手段,更深层次上延伸的现代教学理念和现代教学方法的应用。信息化教学也正是一种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校企结合模式。比如平面设计Photoshop课程、网页设计、动画制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信息化教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强化与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训练。以就业为导向进行实际操作制作出教学产品,达到产教结合的目的。 2.信息化建设的弊端 中职教育教学条件与设施不断提高,信息化教学手段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但某些学科仅靠现代化教学模式的改变是不能达到教学效果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教师重视,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多重考虑整合课程内容。中职教学应避免盲目追求无纸化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堂上网等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在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在信息化教学上还不能缺少教师独特的组织教学内容的能力进行教学。充分发挥信息化教育技术的积极作用,在应用中不断创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学会收集、获取信息并有机地利用信息;再就是使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创新意识和主动学习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真正能够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主动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挖掘潜能。 四、信息化教学过程中的措施 随着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对多媒体教学的管理也就逐步规范化,以保证以多媒体使用提高教学效果为主的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盲目追求课件量,更应注重质的存在。信息化教学在课堂上的运用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一步改革的结果,近年来,中职教师通过参加省、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及精品课已基本适应了这一变化,但应针对不同的学科,笔者认为传统的教学手段有其特有的优势,不能完全放弃。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为宗旨。如数控专业,实习指导教师完全可将每次的实训内容进行视频录制,不需再另行制作课件。这样理论课教师上课时更会生动、准确地将抽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达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再如学前教育系的说、唱、跳这类课程,师生互动进行教学远比利用课件演示要好得多。学生静静地观看课件莫不如动起来,既启发学生的创作力又活跃课堂气氛。计算机课程更是如此,没有必要再制作复杂的课件进行讲授。学生人手一机,教师可直接通过网络课堂进行直接操作演示加直观,学生就会领会操作的目的,简洁、明了。 作者:崔淑英 单位:北票市职教中心 教育教学小论文:高校音乐教育教学论文 1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该系统主要是依托学校校园网进行运行,因为,为更好的满足学生对系统使用的需求,采用MVC模式,对系统整体进行构造,并结合B/S模式的思想,将系统进行分层。在该系统架构中,将其分为展示层、控制层、数据访问层等三个不同的层次。其中,展示层主要是由WebUILayer和WebServiceLayer两部分,并通过其中的JSP等语言来实现客户端和应用服务器的交互;控制层则是利用Spring等来完成对系统的逻辑业务的处理,并将客户端收到的相关功能请求通过调用数据层来进行处理,并将最终处理的结果通过交互的方式来展示出来,以此方便用户用户进行查看。而数据访问层则主要为更好的实现业务层和数据库的访问,并防止因数据的不一致而给数据的安全和完整带来一定的损害。 2系统数据库的设计 2.1数据库设计原则 数据库作为音乐辅助平台最为基础的数据来源,其系统运行的好坏,与数据的设计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因此,在进行数据库进行设计的时候,其必须遵循以下的设计原则和标准:第一,在命名上其必须要规范。而在系统的设计中,其命名的规范将直接关系到后期对系统维护和升级。因此,在对系统数据库进行设计的时候,其必须遵循严格的命名标准,并将其注解到所有的列信息。第二,在数据进行验证的时候,则按照数据库设计的相关规范作为依据,并在设计中以规范化和标准化对数据的结构进行设计,以此保障在系统进行运行的时候,数据的一致性。第三,对数据中出现的数据冗余以及数据范式的规范性等,都将对后期数据的检索的速度构成影响。因此在对不同的数据表格进行设计的时候,必须掌握好对数据表格设计的度,从而是系统能够达到快速的检索速度,并将少用户和系统交互的时间。第四,安全性。在对该系统进行设计的时候,严格进行身份认证方可实现对系统的登录,并根据不同的访问权限,对不同的功能进行操作,从而保障系统的安全性。第五,并发控制的原则。通过触发器以及存储过程等的使用,对表的同时操作进行严格控制,确保同时修改访问的控制,减少数据的不一致性,查询可不受此控制。 2.2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对数据库进行概念设计其主要的目的则是实现对已有的数据的抽象。而所谓的抽象则是根据现有的情况,对相关的概念、事物和人的关系进行的一种抽象的处理,并针对共同点特性进行提取的过程。而通过这种方式所抽取到的特性再进行一定的描述,从而形成一定的模型的结构。在该系统当中,我们选用SQLServer2008作为对数据库开发的工具,以此实现数据库中不同表格的连接。而根据上面的结构分析,并结合系统需求分析,将系统的数据库设计分为试题表、课件表、基本信息表、院系表、专业表、试题参数表、系统参数表、公告信息表、论坛讨论表等不同的表格。 3系统的开发环境 对该系统的开发,主要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入手:从硬件方面其服务器的要求则为应用服务器的CPU要求Intel奔腾2GHz以上,并且在实际操作中,将数据服务与应用服务进行分开的配置,同时每个服务器其内存的配置不得低于4G的容量。数据服务器则全部采用磁盘阵列形式自动增量,应用服务器空间不低于50G。而客户端的要求则是只需要安装IE浏览器,并且其版本在6.0及其以上即可实现用户和系统的交互。而从系统的软件方面入手,服务器的操作平台在WindowsServer2003或者为更高的操作版本。数据库则采用现阶段比较流行的SQLServer2008数据库。 4系统测试 对本系统的测试范围模块测试、整体测试和性能测试。其中模块测试则主要对其中的不同模块进行测试,并通过漏洞发现、判定表等方式来完成对模块的测试;整体测试则是将不同的功能模块进行集成,从而查看系统不同模块的兼容、数据交换等功能;性能测试对系统进行极限的测试,从而查看该系统的最大访问量等数据。通过对该系统的测试,该音乐辅助教学平台基本能满足广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并具备良好的稳定性和运行的效率。同时系统界面简洁,并且各种不同的错误提示完善,能很好的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学习的操作需要。综上可知,基于J2EE的音乐教学辅助管理系统能够很好的适应教师、学生及管理者对于音乐教学信息实时管理及学习的实际要求。 作者:钟梅 单位:榆林学院 教育教学小论文:高校历史教育教学论文 一、《百家讲坛》对高校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启发 高校历史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是研究的热点与实践难点。近年来,以讲述历史的方式,弘扬传播我国传统历史文化为目标与内容的央视节目《百家讲坛》,自开播以来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为高校历史教学改革提供了积极的启示。作为一所汇集各路精英教师(学者)的“开放式大学”及其“历史科目”,其“教育教学”成功之处在于: 1.合理的定位。以讲述我国著名的历史内容为载体,在专家、学者和广大百姓之间架起“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达到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2.注重名人效应。讲师们都是在学术界有着广泛影响力的“学术大腕”,通过《百家讲坛》,实现了日常普通老百姓聆听到他们讲座的心愿。 3.语言通俗易懂,表达幽默风趣,一改历史语言中艰涩难懂的术语、文言。 4.选题的“可讲性”,史文学类题材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和趣味性,同时也突出时代性。 5.多种电视手段的综合运用,讲座提纲制作成课件,演讲时投影演示,图、文、语、手势同步进行,立体感强。 电视节目和历史教育教学固然有区别,但在如何有效地传播历史文化的宗旨上却是一致的。因此,高校历史教育应借鉴《百家讲坛》的有效经验,找准历史教育的目标定位,从课程体系到治学态度、教学观念、教学方法进行积极的改革。一是要借鉴其合理定位,明确历史教育的目标。要明确区分非历史专业的历史教育和历史学专业教育课程的差异,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二是要借鉴其多元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尽量减少照本宣科,多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将教学内容、引用的材料、图片、文字、声音等通过多媒体设备传递给学生,让历史知识“活起来”。三是要借鉴其“一家之言、百家争鸣”,给学生创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现在高校的历史教学,限定性的结论太多,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少,固定的结论又让学生对历史产生逆反心理。倡导学术自由,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在允许范围内形成自己的观点。 二、构建立体化的教育教学方法,推动高校历史教育发展 1.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增强自主学习方式的运用。高校历史教育教学方法中,最容易忽视的是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开发。因此,要增强自主学习方式的运用,鼓励学生围绕教学难点与社会热点,从历史的角度进行思考分析,丰富自身的历史知识结构和逻辑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依据其性格、爱好、知识面等方面差异,自由组合、组建成不同的历史学习小组,注重自主学习与分组合作学习的高度联动。 2.利用网络技术,增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现代化的网络教育技术具有生动性、即时性等便捷性优点,这种手段在高校历史教育教学的运用,从多个角度、跨越时空提供声、像、文等信息的历史“再现”,让学生在课堂中也能领略到声音、图像带来的历史冲击力和历史厚重感,生动形象的图片和历史故事会镌刻在学生的脑海里,使他们的历史观、想象力、知识面同步得到提升。此外,以网络教育为依托,构建历史教育网站、论坛等互联网平台,也有利于学生自我探索。 3.结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拓展研究性教学方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虽然能让教师更好地传播知识,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动力未能真正调动起来也是不争的事实,导致大学生历史意识和表达能力不够。因此,要结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鼓励大学生在历史教学与历史体验中,进行研究型的学习。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开设“历史沙龙”、“寻根问底”、“以史为鉴知天下”等主题活动,让学生通过研究型的学习,带着问题、带着任务、带着思考去学习,进一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提高自身历文献阅读能力、质疑能力、论文写作能力。 4.重视与提升历史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要把实践教学纳入历史教育教学的体系中。通过修订教学大纲,增大实践课程。教学参观普遍地受到大学生的欢迎,教学参观可以是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古迹等,参观时安排必要的讲解,既能陶冶情操也增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避免流于形式。此外,还可以通过体验式教学,让学生模拟历史事件进行解说与扮演,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作者:刘兰荣 单位:潍坊学院幼教特教师范学院 教育教学小论文:艺术教育教学论文写作指导 一、引子——善阅读,强意识 在艺术教育教学论文的写作中,需要的是善于阅读,加强“问题意识”,这正如奏鸣曲式中的“引子”一样,为论文写作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胡适先生认为:“问题是一切知识的来源。”在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像胡先生说的那样,牢牢抓住“问题宝丹”,加强“问题意识”,形成不断反思的好品质,在实践和阅读中前行。首先是阅读。朱熹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就是沉浸其中智慧感悟的过程。可以说,“疑”与“无疑”,云泥之别。所以,我们的阅读,贵在触类旁通、融会贯通。在关注别人思路中打开自己的思路,学会思考问题。带着问题读,读出更多的问题,以达到学以致用的境地。其次是实践。实践是一线教师的优势,基于实践的思考才能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基于实践的思考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工作研究两不误。我们面对的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都有着不同的个性特点。因而,在艺术课堂中总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教师的教学设计、学生的问题回答、课堂的突发状况等。所以,我们要不断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运用教师课堂教学的智慧,不断改善课堂教学策略,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阅读、实践和思考,特别是基于阅读和实践基础上的有效思考,犹如“奏鸣曲式”中的“引子”,为论文写作铺就了一方基石。 二、呈示部——立选题、搭框架 “奏鸣曲式”中的“呈示部”是一首乐曲的精神所在。正如论文写作中的“定选题,搭框架”一样,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1.立选题 选题是论文写作的基础,是明确研究的目标和方向的问题。所以,第一点就是立选题,要命题准确,联系实际。合理、恰当的选题是通往成功驿站的第一步。在论文评比中,笔者经常看到音乐教师写的诸如《流行音乐之我见》《小学音乐教育之初探》等为标题的文章。我想:这样的选题如果展开来写的话,应该写成一本专著,而这对我们一线教师来说,实在是一件很不容易做到的事。那么,怎样确定选题呢?题目是点睛之笔,它凸现问题的价值,要用简明、精确的词语反映论文的观点。对于选题,笔者的做法是“小题大做”,题目力求新颖。一般来说,确定题目前先要确定关键词:关键词是文章的主心骨,凸显文章的主题思想,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限定了问题的外延,有了它,拟题就不会跑题、行文就不会言不由衷。一般每篇文章可选3—5个关键词。然后围绕关键词拟出题目,题目初定后,还要反复揣摩,如果自己是读者,是否能从题目中了解到该文的核心内容和主要观点,是否需要要用副标题进一步加以说明,因为题目往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浓缩。 2.搭框架 立好选题后,第二步就是搭框架了,要做到谋篇布局、胸有成竹。(1)构建提纲:提纲是作者用简洁的语言提炼出文章中的主要观点,是作者对全文的总设计。没有提纲,拿起笔就写,很容易出现“东一榔头西一棒”、“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混乱现象,导致写作失败。相反,如果科学合理地拟定了论文提纲,作者便能把材料组成一个中心明确、论证严密、详略得当的具有说服力的合理体系,形成一条明晰、畅达、连贯的写作思路,从而为下面的写作铺就通畅的大道。有了论文提纲之后,作者可以依纲逐段写作,贯通文脉。论文提纲包含中心论点、分论点、层次段落与所用的资料等内容。(2)把握局部:框架搭好后,我们还要把握局部,为每个论点寻找相应的理论依据,举出符合的实例以支撑论点;同时,要把握好相互间的逻辑联系是否得当,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是否和谐,每一环节内容是否丝丝入扣、配合默契,是否都能为主题服务。在立选题、搭框架的过程中,就好比“奏鸣曲式”的“呈示部”一样,脑海中会出现“主部”或“副部”,其调性关系或是对比并置的,或是对比冲突的,这时候就需要撰写者反复打腹稿、拟草稿,思考文章的题目和框架结构,在不断的对比冲突、否定与自我否定中完善题目,搭好框架。 三、展开部——充内容、善表达 如果说呈示部是一首乐曲的精神所在,那么展开部则是奏鸣曲式的中心部分,是呈示部的发展。在论文立好选题、搭好框架结构后,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撰写论文的主体内容了。“观点鲜明,论据充分”是撰写论文主体的必要条件。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我们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实例新颖:论文的实例从哪里来?笔者以为:要先从自身的课堂开始,强化问题意识,勤于反思,通过反思汇总成实例,哪怕是三言两语,只要有想法就及时做好积累,并由这些实例来提炼出自己对教学的感悟,进而以此来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艺术课堂的教学质量。这样的实例是不可复制的、鲜活的,它为论文的写作提供了一手素材。 2.表达充分:在行文中,要善于表达。引言作为论文的开头,提出文中要研究的问题,引导读者阅读和理解全文。正文为论文的核心部分,是回答怎样进行分析、研究的部分,应充分阐明论文的观点,用事实说话。本论最好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部分,部分之间要有逻辑关系,部分之间篇幅要大致均衡。结论为论文的总结,提出本文研究的主要论点,应注意条理性,要精练。参考文献是作者写作时所参考的文献署名,一般集中列表于文末。 3.语言贯通:写作时思维要清晰,语言要贯通。文字表达多用书面语而少用口头语,文章的段与段之间都要过渡、转承,才能文气贯通。写作中,教师往往会参考别人的文章,观点、论据的表述都要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重新进行语言组织,避免简单地照搬照抄。在“展开部”式的论文写作中,我们要以“呈式部”中的选题和框架为主,通过以上三个要点,不断地贯通思维、充分表达,来构建文章的主体内容,使论文在作者搭建的“主调”上出现,以取得再现部的调性统一。 四、再现部——细推敲、勤修改 再现部,顾名思义就是把呈示部变化地再现出来,使作品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使主题形象更加完美、突出。我们的艺术教育教学论文亦是如此,反复推敲,仔细斟酌,使文章更加完善、更具价值。首先,推敲文章题目和关键词。当初确定选题时的想法和如今论文初步写成后的思考,其体会、感受自然不同,选题立得住,才能使文章有生命力。其次,要修改文章的结构。通读文章,看论点、论据、论证三者关系是否处置得当、层次是否分明,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详略等各个环节是否合理紧凑,论点的顺序是否可以改变,段落间的关系是否需要调整。然后,再仔细斟酌文章的表达方式,仔细揣摩论点的阐述是否简洁,是否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文章要经过多次修改,直至满意为止。经过“再现部”式的重复与变化,文章在不断的推敲和修改中不断完善、日趋成熟。 五、尾声——重细节、多思考 “奏鸣曲式”的尾声不仅起到补充的作用,有时还扩大到第二个展开部的规模,成为整个奏鸣曲式的第四部分。在论文写作中,“重细节、多思考”的尾声不可小觑,这是完成一篇好文章的最后一个环节。我们要通过阅读,追踪音乐教学的学术刊物,认真了解刊物的投稿要求、行文风格、写作格式及规范,以保证在后续写作过程中有的放矢、胸有成竹。反复推敲文章中的每一个观点是否正确,每一个案例是否有新意,从而有效地提高写作质量。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只有注重细节,善于思考,才能如“奏鸣曲式”的尾声一样,拨动心弦,回味无穷。 六、总结 综上所述,一篇好的艺术教育教学论文正如一首经典的“奏鸣曲式”作品一样,需要走过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和尾声这五个征程。我们要把握好写作“良方”:多读、多想、多写、多改。通过不断实践、读得睿智、想得辩证、写得激情、改得理性,让我们笔下的论文如同美妙的“奏鸣曲式”一样,源自于心,激起共鸣。 作者:王欢 单位: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室内装潢论文:关于室内装潢软装饰与设计风格的几点思考 【摘要】在经济条件日益改善的情况下,人们对家居装修已不再追求豪华和照搬别家样式,而是开始追求更高的精神层面要求,人们对软装饰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了。文章将从室内装潢设计风格及软装饰等相关方面来进行研究。 【关键词】室内装潢;设计风格;软装饰 室内装潢软装饰设计的品质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逐渐成人人们关注的重点。室内装潢软装饰设计是针对房屋内部空间进行的环境设计,是为了满足人们追求室内环境美化的一种功能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实用艺术。它强调艺术性与科学性的结合,强调整体风格与局部装饰的协调统一,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人们可以通过装潢设计弥补建筑设计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缺陷,是对原设计的一种完善和优化,以达到最大的功能性和审美性为最终目的。 对于室内装潢设计,无论我们如何群求创新,寻求美,归根结底这些都是以人为基础,都是位人服务的,再美的设计,华而不实都只能是欣赏,而不能够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纳的,因为无论是在哪一个城市中生活,而最多的活动地都是室内,在长时间的工作或者生活的过程中,舒适、健康以及能够更好的服务于人,这些才是最重要的。 一、室内装潢设计中的软装饰 (一)“软装饰”的含义 软装饰是近年来的一个新名词,是相对于建筑本身的硬结构空间提出来的概念,也是建筑视觉空间的的延伸及发展。在室内装潢设计中,软装饰是指可以移动的、易于更换的饰物,其中包括窗帘、工艺品、书画、家具等。软装饰作为可以移动的装修,打破了传统装修行业的界定。软装饰设计也是目前新兴的设计行业,可以说是室内设计的细分。软装饰更可以根据居室空间的特点、主人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各自的经济情况,从整体上策划装饰设计方案。 二、软装饰在室内装潢设计中的具体作用 (一)软装饰在居室中的装饰作用 从现代室内设计中看,应该包括软装饰在内的综合室内环境设计,涉及到视觉环境和工程技术方面的问题,还有物理环境以及氛围、意境等心理环境和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内容。在设计上只有遵循着艺术规律,才能达到装饰美的目的。随着人们对时尚生活的追求,在发挥各种不同软装饰的作用而形成美感的同时,也要注意色泽、机理等。 (二)软装饰在居室的衬托作用 无论是作为室内家具的摆设,还是室内活动的人,都需要有相应的背景作为衬托。例如在客厅可以用羊毛毯、化纤毯等来烘托家具。在小的空间里,可以适当的在茶几下局部铺设,重点是突出体现客厅的主题,增加家庭气氛。 (三)软装饰在居室的系列性 系列变化是渐变、渐次、层次、退晕、统一、和谐、整体等形式法则的主要表现。各种软装饰都有它自身的系列性,窗帘和壁纸可以构成系列,靠垫和沙发可以构成系列,窗帘、床罩、枕垫也可以构成系列。 (四)软装饰在居室的调整作用,由于软装饰的随意性较大,又便于更换,同时又体现出了装饰风格及品味,利用这一独特的优势可以对室内许多不理想的方面进行及时的调整。如果房间不够明亮,可以用布质组织较为稀松、布纹具有几何图形的印花布做窗帘,也可以保持窗帘上的图案尽量和墙饰统一,让人的视野更开阔。在醒目的地方,可以采用颜色鲜亮的窗帘布幔、床罩,使其与地板和墙壁形成鲜明的对比,改变单调的感觉。 (五)软装饰在居室设计的整体性 软装饰由于要涉及到多种物品、多种材质,各种材质及物品之间的形状、色彩搭配都会成为让许多人头痛的问题。一些房子刚装修完以后很好看,但是业主一住进去,家具一摆,就面目全非了。有些房子的装修很一般,但是摆放完家居陈设品后,效果却出人意料地好。这种效果的产生就与“软装饰”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装修观念已经由重装修过渡到注重装饰、陈设,卧室软装饰也成了人们日益关心的话题。 三、软装饰的分类及运用 (一)字画 字画是室内软装饰的灵魂,也是主人思维深处的精灵,更是视觉的焦点。既然是视觉的焦点,为吸引人注意力,就需要个性鲜明的字画。我们在软装饰中尽可能的用最少的视觉语言,来表达出丰富的信息含量,从而使字画从正负形面积中跳跃出来,成为焦点。 (二)室内纺织品 室内纺织品也可以称为“布艺”,在成功的室内环境设计中一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布艺是软装饰中用的最多的一种元素,从窗帘、纱、幔、床上用品、壁挂等,布艺已经不是单纯的功能上的配合,更多的是调和室内装修中生硬的、冰冷的和呆板的墙面、家具和地板。不同的材质、图案、颜色的布艺所带来的是不同的视觉享受,起的效果也不尽相同。 (三)光与影 灯是室内装饰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在科技发达的今天,灯有了双重作用,一是用于居室空间的照明;另一个是用灯的造型装饰周围的环境。以光和影为主题,既可以营造一面墙的磅礴气势,也可营造一份温馨浪漫,还可以利用光与影来处理装修中的死角暗角,增强情趣。 (四)室内绿化 在日益喧嚣的都市中,现代人越来越崇尚自然因素。将自然因素有效的移植到室内,不仅能净化空气,还能使室内的环境变得生机勃勃。室内植物一般是双向的,一是室内空间对绿色植物的制约,选择不同的植物,从某种意义上看,是寄托一种情思,一种期望;另一种是选择什么样的植物适合室内温度和湿度生长。 三、常见室内装潢设计风格 (一)中式风格:带有典型中国传统特征的装饰装潢设计,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审美内涵。它是将具有代表中国特色的元素运用于室内装潢设计中,展现中国独有的庄重典雅、沉稳大气、精致华丽。中式风格的装饰装潢设计通常以深色为主;装饰材料以木质见多,运用雕刻、彩绘等手法加以修饰;讲究空间层次感,多以屏风等分割来创造空间;同时,多在装饰上采用中国特色的字画、盆景、工艺品等陈设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欧式风格:欧式风格是指具有欧洲特色的风格,以其奢华、大气而被现代很多人所喜爱。典型的欧式风格主要有巴洛克风格、地中海风格、北欧风格、美式风格和地中海风格等。在室内装潢设计中主要强调流畅的线条、多以阴角线、罗马柱、壁画、地毯、多彩织物等表现出豪华富丽的效果。 (三)个性风格:居室装潢中所要表现出的风格,实际上就是个性化装潢。整个设计制作具有的明显特征、个性、品位的特定居室装潢,在设计产生之前,主要是由使用者自己提出或设计师根据使用者的建议、要求或想法来确定的。风格的形态多种多样,如现代、后现代、古典、新古典、传统、中国式、欧陆式、自然式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经历了高速发展工业化生产之后,人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建了发达的当代文明。但是过量工业化的代价正瓦解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们正生活在一种庞大冷漠的工业世纪的人造环境中。室内装潢设计风格应该克服当前的弊病,重新认识和设计我们的室内环境。软装饰因其轻便、舒适的独特质感和相对便宜的价格,带给生活许多便利和美感,它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我们要借助软装饰使室内环境得到改善。在当前的室内装潢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软装饰的作用,让其体现出更大的功效。 室内装潢论文:室内装潢设计中传统文化的应用 【摘要】传统文化蕴含着人类智慧的结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追求也在不断提升,尤其是越来越注重精神层面的需求。家居环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心情,所以很多人对室内的装潢设计要求苛刻。室内装潢设计中应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合理布局,色彩搭配,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发挥好传统文化在室内装潢设计中的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室内装潢设计;应用 传统文化蕴含着人类智慧的结晶,中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我国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深深的扎根在中国人的思想和血液中,即使在当前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入的背景环境下,人们的日常生活仍然会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现代室内装潢设计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室内装潢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也深深的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思想的影响。笔者主要从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传统文化在室内装潢设计中的应用方面探讨传统文化的渗透。 1 传统文化与室内设计的关系分析 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还是中国室内装潢设计的发展中,两者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一直以来,室内装潢设计都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多室内设计师的设计灵感都来自传统文化的启发,室内设计也承载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因此,两者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 1.1 室内装潢设计属于文化范畴,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当前,室内装演设计具有多种设计风格,但是不管是什么样的设计风格,都是在整个社会文化背景下设计,因此必然会受到文化的影响。每一种室内设计风格都可以反映出当时社会时期的流行风气和社会潮流。同时,室内装潢设计本质上就属于一种文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当时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和追求。其次,设计主要是人的一种理念,而人的思想观念肯定会被传统文化而影响,因此,不管是什么样的设计理念,都会受到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自人类诞生开始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早已经潜移默化的渗透到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也会包括室内装潢设计。 1.2 传统文化对室内装潢设计的影响在形式上有所变化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室内装潢设计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很多现代室内装潢设计的时代感、现代感很强,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不管社会如何发展,室内装潢设计理念都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提炼出来的。因此,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对室内装潢设计的影响形式有所不同,但是并不代表室内装潢设计完全摆脱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2 传统文化的设计理念 传统文化设计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追求自然。在中国古代一直推崇“天人合一”的理念,人们也非常赞同这种思想,道法自然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2)追求大美。中国古代有一句老话――上善若水,就是指人世间的大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主张的设计理念主要是追求这种大爱中的美,实际上也就是朴素、简单、淡雅之美。(3)追求和谐。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儒家文化主张的中庸之道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和谐的理念。室内装潢设计中会通过合理安排空间、装饰材料等,尽量营造一种和谐、自然的环境。 3中国室内装潢设计中传统文化的具体应用 3.1 现代室内装潢设计中引用中国书画装饰艺术品 中国传统室内设计、建筑设计就是一种传统文化,中国现代室内装潢设计中常常会借鉴、引用传统建筑室内设计元素。一直以来,人们都非常喜欢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常常会利用这些高雅的书画装饰艺术品来装饰卧室、客厅,往往会增强整个室内空间的美感,为整个室 内环境增添艺术气息,陶冶人们的情操,愉悦人们的身心。 3.2 室内装潢设计中引用中国传统雕刻艺术 在我国现代室内装潢设计中,常常会应用到竹雕、木雕、砖雕、石雕等中国传统雕刻艺术,这些极具特色的雕刻工艺品往往会成为整个室内装潢设计的亮点。在比较宽敞的室内空间环境下,可以在客厅比较显眼的位置摆放一些石雕山水或者根雕山水;在比较狭小的室内空间环境下,可以放置一些凤凰、仙鹤、麒麟、猴子、鹿等动物雕刻或者牡丹、梅、兰、竹、菊等植物雕刻等。 3.3 室内陈设艺术中引用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室内陈设的风格体现出意境深厚、庄重典雅的特征,我国现代室内空间陈设中也很好的继承、保留了这种传统文化元素,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夙愿和追求,充分展现了中国民族文化内涵。现代室内装潢设计中引用传统室内陈设艺术,首先是为了增强室内空间的层次感,创造一个二次空间层次,从而烘托、映衬室内和谐、舒适的气氛,有利于调节环境的意境,协调室内空间的色彩搭配。比如,室内装潢设计中常常会运用青花瓷器,这些古色古香的瓷器不仅可以反映出户主的自身文化品位,瓷器上的图案也可以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 综上所述,在当前社会思想、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形势下,我们应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立足于我国传统的文化内涵,将其作为室内装潢设计的一种元素,将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元素相结合,设计出独具特色的室内装饰环境。 室内装潢论文:基于室内装潢在传统文化艺术中的表现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于精神方面的追求也越来越高。而房屋作为人们生活所在,对于室内装潢的要求也相对较高。目前的室内装潢在家具配套、色彩搭配等许多方面都深深受到了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影响,以下主要从传统文化艺术和室内装潢的内在联系、传统文化艺术在室内装潢当中的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传统文化艺术;室内装潢;实际应用 引言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所沉淀下来的宝贵财产,它在我国的发展当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进入了二十一世纪之后经济全球化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文化开始互相融合、互相影响,而我国的传统文化早已经在深深印刻在每个人的骨血当中,全球化并不能撼动传统文化对我国人民的影响。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见到传统文化的影子,对于室内装潢设计师而言,我国的传统文化更是他们进行设计的一个重要的灵感源泉。传统文化艺术对室内装潢的影响是深刻而无可替代的。 一、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对室内装潢的深刻影响 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一直都深刻的影响着室内装潢的发展,一方面传统文化作为室内装潢设计师的重要灵感源泉,为设计师们提供源源不断的设计灵感。另一方面,室内装潢作为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也有着其他载体所不具备的重要作用。无论是怎样的室内装潢风格,都是在整个社会文化背景之下进行的,这就意味着室内装潢设计必然会受到其影响。不同的社会阶段,室内装潢的风格也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而这些差异相对的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潮流、风气等特点。从本质上来说,室内装潢也是一种文化,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当时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和追求。此外,设计师在当时的文化大背景之下成长,思想也必定会受到当时文化的影响,设计师的思想观念进一步影响其设计理念,最终都将从其的设计作品――室内装潢当中体现出来。加之我国绵延几千年的历史,传统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早已经深入了各方各面,室内装潢设计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 (二)室内装潢和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各个民族,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开始互相融合、互相影响,包括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这些都决定了传统文化对室内装潢的影响形式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当下的室内装潢设计,展现了强烈的时代感和现代化特征,传统文化对它的影响变得更为内敛,也许并不浮于表面,但却始终的影响着室内装潢设计的发展。加之室内装潢设计理念是从传统文化当中提炼而来,这也决定了室内装潢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形式也许会有所转变,但二者之间依旧是不可割裂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传统文化在室内装潢设计理念当中的体现 传统文化在室内装潢设计当中的体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追求自然。古人一直十分推崇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要求室内装潢设计保持和谐、自然,注重人的感受,展现人性的一面。这样的理念早已经根深蒂固了,深深的影响着室内装潢设计的发展。第二,追求大美。上善若水,就是指人世间的大爱。而我国的传统文化所追求的也正是这种大爱中的美,要求室内装潢要简单、朴素,适当而恰当的装饰,拥有淡雅之美。第三,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当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对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对人们思想之上的影响尤为明显。在室内装潢设计之上主要体现为,儒家的中庸之道追求的是和谐,而装潢设计也要求展现这种和谐之美。这就要求在进行室内装潢设计之时,在空间布局、装饰等方面,都要尽量的保持和谐,追求一种自然之美。 三、传统文化在室内装潢当中的实际应用 (一)书画艺术的应用 我国传统的书画艺术一直广受大家的喜爱,人们喜欢欣赏书画,甚至于自己创作书画,而在现代的室内装潢当中也或多或少的应用到了书画艺术这一元素。人们对我国传统书画艺术的喜爱主要体现在,极大一部分人喜欢用传统书画装饰房屋,既能够提高室内装潢的整体艺术感,体现一种高雅之美,又能够展现房屋主人的文化修养,同时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书画艺术。而将传统书画当做一种重要的装饰品,将大大的增加房屋整体的美感,营造一种艺术氛围,使人的身心感到愉悦。 (二)雕刻艺术的应用 雕刻艺术也是人们十分喜爱的一种传统文化艺术,雕刻品也时常作为一种重要的装饰出现在室内装潢当中。我国传统的雕刻艺术由于所有材质、雕刻主题等方面的不同,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比如清雅的竹雕、贵气的玉雕等,这些作为装饰摆设在房间的合适位置,都将为整个房间增色不少,显得更为个性和艺术。对于空间不大的房间可以选择比较精致、小巧玲珑的雕刻品,比如四君子、牡丹等,或者摆设鹿、仙鹤等寓意好的动物雕刻。对于空间相对较大的房间,则可以选择较为大型、大气的雕刻作品,比如选择山水雕刻。 (三)陈设艺术的应用 我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是一种典雅之美,有浓厚的意境之美,尤其是在陈设之上更是注重意境,追求庄重而典雅的美。而室内装潢设计的陈设方面也很好的继承了这一特色,充分的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所独有的美。室内陈设一方面展现了主人的爱好和对美的追求,另一方面也代表着主人对生活的一种美好希冀以及追求。室内装潢设计之所以很好的继承了传统室内陈设艺术,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整个空间的层次感,创造一个二次空间层次,使得整个房间显得更为舒适、和谐,提高其整体意境,起到协调室内色彩搭配的作用。比如在室内陈设当中时常会用一些充满古典氛围的瓷器,比如青花瓷,这样的瓷器一方面体现了该房屋主人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品位,另一方面瓷器本身的图案也是一个重要的装饰。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对室内装潢设计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传统文化早已经成为了每个人不可磨灭的印记,因此传统文化对装潢设计师的影响是必然的,即使社会的飞速发展也改变不了传统文化对室内装潢的设计。此外,人们追求天人合一、上善若水和和谐之美的理念也深刻的影响着室内装潢。书画艺术、雕刻艺术在室内装潢当中的应用,也体现了传统文化和室内装潢密不可分的联系。(作者单位:南京金坝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室内装潢论文:室内装潢设计的技术与艺术手法分析 摘 要:室内装潢设计是在建筑内部实施环境设计,其以建筑空间为基础,综合应用技术、艺术手法创造独特的人工环境。好的装潢设计除能满足日常生活工作功能需求外,还具有生活艺术价值。本文在探讨了室内装潢设计的内涵之后,分别从技术与艺术两个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叙述。 关键词:室内装潢;设计技术;艺术手法 在进行室内装潢设计时,设计人员应当合理掌握用户现实需求,以功能原则为基础,满足用户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在复杂化的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思维理念,考虑到用户居室所处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进行科学规划设计。 一 室内装潢设计内涵 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理解室内装潢设计的内涵,第一是其理想追求,室内装潢设计以固定的建筑格局为载体,重点对建筑物的内部整体环境进行设计,它是用一定的技术与艺术手段对人工环境予以再创建,以满足用户身体与心理的双重需要。这样的需要使得设计出的产品要能突出空间系统化特征。第二是应当分清楚装潢设计同建筑设计之间的区别,先进行建筑设计,再进行装潢设计。第三是应当分清楚室内装饰同室内装潢的区别,室内装饰强调的是家具与陈设物品的装饰,室内装潢的定义则要大得多。 二 室内装潢设计技术要点 室内空间由项面、墙面、地面所共同围合形成,从而明确了空间的大小与格局的特征。进行室内装潢的追求是创造形成美观实用的人居环境。 (一)地面装潢 地面在用户的视野范围里是极为重要的部分,它同用户的接触时间最久、视距最近,并且处在动态变化过程中,属于室内装潢的主体部分之一。在设计时需要满足如下技术原则,第一是地面应当同整体环境保持一致、与墙面、顶棚相互协调配合,并与家具陈设相互衬托。第二是要注意地面图案的色彩与质地协调,地面图案可以强调自身的完整独立性,例如会议室的内聚式图案能够显现出会议的严肃性,在色彩构成上应当配合安静、集中精 力的客观效果;地面图案也可以强调韵律感及连续性,走道、门厅较常应用这种装潢办法;或者是强调图案自由性与抽象性,像书房等不规则布局的空间即是此种类型。第三是保持装潢同施工物理需要的一致性。地面装潢时应当注意地面物理结构,在追求图案效果的同时更应当注意到防潮、保温、防水、隔热等结构需求。地面应用到的装潢材料种类繁多,如木材、块材、塑料、水磨石、塑料、水泥等,设计时须和物理空间环境保持一致,避免出现重装饰而轻功能的弊病。 (二)墙面装潢 墙面装潢在设计时需要满足如下技术原则,第一是保持墙面的整体性,使其成为整个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能显得过于突兀。第二仍然是保持装潢同施工物理需要的一致性,墙面所占装潢施工面积是最大的,要求也相对严格,对于室内的防火、隔声、取暖等需求,会因室内格局的不同而存在差别,例如宾馆居室要求较高、单位食堂要求一般。墙面装饰方法种类繁多,大致包括如下几种,即:抹灰、贴面、涂刷、卷材。每种方法都会给墙面造成不同的物理影响,比如卷材装潢法中涉及到的材料,像塑料墙纸、玻璃纤维布、墙布、人工皮革等,物理特性都是不同的,应当根据施工规范严格选择,而非单纯追求美观。 (三)屋顶装潢 屋顶装潢在设计时需要满足如下技术原则,第一是注意总体环境效果,屋顶同墙面、地面相互统一。墙面装潢应当力求简单明快,符合上轻下重的空间效果要求。第二是注意屋顶装潢的安全性,根据不同居室的现实需要,合理设计平整型顶棚与凹凸型顶棚。如无必要,不能出现过多变化,那样既造成空间的凌乱,也不符合安全需求。 三 室内装潢设计艺术手法概述 (一)传统艺术手法 传统室内装潢设计艺术手法主要是指在居室安排、线形布置、色彩协调及家居陈设方面,绝大多数位置均是吸收传统艺术方法所进行,目的是彰显传统、服务大众。 (二)现代简约艺术手法 一百年前成立的包豪斯艺术学派提出了现代简约艺术手法的理念,此种艺术理念敢于突破旧传统、形成新设计,同时极为注意功能实用及空间分配的协调性,根据这个理念所形成的设计产品造型简明、复杂的装饰形式被去除,尊重材料自身性能及质地效果,尊重建筑结构特点,传统装饰人员难以接受的不对称构图被广泛应用。 (三)自然淡雅艺术手法 淡雅清新的自然艺术手法崇尚回归自然,这种设计理念同人们在高科技快节奏生活下向往自然的心理需求是一致的,因此装潢风格更加注重使用石材、天然织物等材料,客观上形成了淡雅清新的效果,同时室内环境更加舒畅、悠闲,富于生活韵味,还极为善于形成室内绿化空间搭配效果,以达到自然、高雅、简朴的生活氛围。 (四)混合式艺术手法 现代建筑设计与室内装潢强调协调一致,二者的发展趋势决定了它们共同享有设计多元化特征,进而呈现出了兼容并包的设计风格。此种设计风格更加追求现代化与实用化,并且尽可能吸收传统元素中的精华,在装潢的整个过程中体现出了显著的古今结合、中西结合倾向。 四 总结 现念下的室内装潢设计,要符合功能性、环保性、创新性、整体性等原则,并按照客户所提具体要求进行施工。装潢设计人员需要尽力提升自身职业素养,对设计方案进行不断创新,以满足客户日渐提高的艺术审美追求,让设计成果达到艺术化境界。 作者简介:孙杨高(1984-)男 重庆市 开县人,学士,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研究方向:美术学、装潢设计、三维动漫设计。 室内装潢论文:生态理念视阈下的室内装潢设计思路浅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越来越重视室内装潢设计,将生态设计理念融入到室内装潢设计中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本文基于以上内容,对生态理念影响下的室内装潢设计思路展开了深入的分析,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生态理念;室内装潢设计;思路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经济建设也在不断发展之中,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室内装潢设计的要求不断增加,室内装潢设计领域也开始为人们所重视,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室内装潢设计经过多年的发展,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也开始走上生态化和绿色化的道路。所以,生态理念已经开始在我国室内装潢设计中逐步扎根,受到了业界人士和相关人士的重视。生态设计重视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自然的手法对室内的色彩、格调进行设计,营造出一种安全的、清洁的设计理念。 一、生态设计理念分析 生态设计理念主要体现在生态、环保等方面,简单的说就是在设计过程中重视环境保护问题,现阶段各行各业已经在发展的过程中提出了对环境保护的要求,开始将对环保问题的重视搬到台面上来,生态设计理念将会成为未来室内装潢设计的主要发展方向,在进行室内装潢设计时,应该对人们的居住环境与生活环境进行不断的完善,这样一来建筑的观赏性也会相应发生改观。生态建筑可以使人们心理上对自然环境的追求得到满足,所以在室内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生态理念。在生态设计理念要求下应该充分重视自然与简约,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很好的体现出来。 二、现阶段室内装潢设计工作中面临的困境 室内装潢设计的领域非常广,同时也开始被更多的兴业人员所选择,巨大的市场需求油然而生。室内装潢设计首先需要针对房间的空间形象进行设计,使人的活动要求得到满足。在装修设计过程中应该针对房间的空间进行合理的组合与分割,调整房间的物理环境,为人们创造人体机能需要的舒适环境,但是目前的室内装潢设计中却暴露出了一些不足。 (一)设计风格很多,但是缺乏艺术性 现阶段在我国的装潢设计中,逐渐开始重视对装潢风格的选取,很多不同的装修风格被提起,人们可以多一些选择,找到更多适合自己的装修风格。但是在众多室内装潢设计风格中,对于风格的选择,户主往往会过多的依赖已有的设计,同时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也会对以往的设计进行模仿,缺乏对房间室内环境的考虑,同时对艺术观赏性的考虑也不够,这样一来,虽然设计风格很多,但是缺乏艺术性的装潢设计。从总体上来说,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因为设计理念不成熟导致的,也可能是设计人员创新能力不足导致的,此外,也可能是因为人们并不了解室内装潢设计导致的。 (二)装修材料缺乏健康性 近年来绿色生态材料更多被人们提及,但是在现阶段的室内装潢设计中,真的能够做到健康环保的装修材料其实并不多。在对装修材料进行选择的过程中,一般来说人们会对材料的价格和性能等因素进行对比,通常情况下环保材料会在这一对比的过程中被忽略掉,因为这些材料本身的价格是非常高的,加上市场环境不成熟等原因,使得人们在选择材料的过程中往往掩盖了对材料环保性能的需求,这主要是因为人们观念上的滞后导致的,此外,对装修材料健康性的缺乏对于人们常见的居住都是非常不利的,人们的身体健康会受到严重的损害,与现代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是不相符的,这种感觉传统设计理念应该得到及时的改变。 (三)设计观念受到老式空间布局的影响 在室内装潢过程中,空间设计与布局是非常重要的。室内装修的进行就是为了满足人们居住的要求,通过空间分割和空间组合满足人们生活与工作多方面的需要。因为受到了创痛装修思想的限制,人们在空间布局的过程中较多使用固定的思维,在空间组合上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加上一些地区还会受到封建迷信等思想的影响,在室内装修过程中讲究风水问题,因为受到上述因素的束缚,很难达到对空间的有效利用。近年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人们在空间方面的要求越来越多,希望有限的空间可以发挥出无限的性能,这是很多人在室内装潢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的,在空间的处理过程中将人性化的理念充分体现出来。 三、生态理念视阈下的室内装潢设计思路 人们在生活与工作环境选择时,对房屋户型、地理位置等因素越来越重视,现代人将室内设计和布局融入到个性化需求之中,重视美观实用性和艺术观赏性等多重理念,其中对生态理念的注重就是这些需求的总结与延伸,在生态理念影响下,室内装潢设计逐渐改变了以往的传统设计理念,迎来了崭新的设计思维与理念。 (一)积极运用新的科学技术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运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实用性与便利性等特征,这些科学技术手段应用到室内装潢设计中,对空间布局进行拓展,使室内空间环境结构变得更加合理,生态理念也在室内设计中得到了贯彻与落实。一些新型科学技术的应用使人们对室内环境的要求得到了满足,很多环保、绿色材质的材料被应用到室内设计中,这些材料是无公害的,可以使室内整体装修效果得到满足,对于室内装潢设计来说,生态理念在其中得到了很好的观察,正是因为生态理念在室内装潢设计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才对科技的创新产生了推动作用,室内装潢设计也迎来了崭新的发展局面。 (二)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生态理念关注个人所需,同时也关注人们个性化的体现,在室内装潢设计过程中,以人为本理念的运用是十分重要的,以人为本就是将人的需求放在社会发展的主要考虑因素中,为人们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这对生态链来说也是一种很好的践行途径。室内装潢设计结合人的起居和工作,将二者紧密结合在一起,对各居住成员的个性化需求进行充分考虑,根据不同成员的需求对设计进行改良和优化。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到室内设计的好坏并不是由复杂程度决定的,也不是由精致程度决定的,只要可以满足人们的生活所需,就不能说是一种失败的设计。 (三)从传统设计理念中突破出来 因为受到传统思维的局限,所以设计理念也容易受到阻碍,例如在进行室内环保设计时,人们往往喜欢在设计过程中引入一些绿色植物,但是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考虑到这些植物会带来的作用以及对整体设计风格的影响。在室内设计中对物理环境进行优化,不仅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重在将生态理念融入到某个设计环节中,不能局限在传统的设计案例中,应该在设计的过程中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创新,这样才能对人与环境和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处理的更好。 结语: 综上所述,室内装潢设计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行业,如果可以将生态理念融入到室内装潢设计中,人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更加舒适、便捷、安全。所以在未来的室内装潢设计中,我们应该将生态理念融入到室内装潢设计中,并且朝着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 室内装潢论文:关于室内装潢设计的几点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条件的极大提高,对现代室内装潢艺术水平和文化品位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室内空间设计师不仅要具有敏锐的时尚洞察力,还要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在室内装潢设计中把传统文化很好地融进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汲取传统文化营养,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的家居室内装饰环境。 但是在进行室内装潢设计的时候仍然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值得人们思考。文章根据实践阐述了室内装潢设计的基本原则、设计方法以及几种设计风格。 关键词;室内装潢设计 原则 方法 风格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于是室内装潢行业呈现了空前的繁荣状态。伴随着室内装潢设计的热门也会有何种各样的问题随之产生,如在对其本身内涵的不理解、设计原则把握不当、设计风格定位不准确甚至人们健康状况受到威胁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值得人们进行思考和探讨。 一、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室内装潢设计所产生的影响 儒家思想中的“中庸”思想要求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中正法则,即要求人们做事要把握适宜程度,不倾向任何一端。这种中庸思想在室内装潢设计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比如恰到好处的布局与装潢令人赏心悦目、精神愉悦、身心健康。 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道家主张清心寡欲的“无为”思想,这种“自然”“清静”“虚淡”的老庄思想,给室内装潢设计带来的效果就是:整个室内装潢要给人一种古雅质朴、品位高雅、谦和虚静的感觉。道家文化表现本性的自然,与自然合二为一。在现代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形式上,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达到一种虚实相间的意境美,改变了室内装潢设计中空间所表达的内涵。老子认为:“美在道,而道之本性在自然,即自然而然。”室内装潢构件彼此穿插交错,利用明窗将室外之景引入室内,强化了室内空间的流动感,开阔了视野,增加了室内意境虚实之美。道家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室内环境装潢布局设计要具有诗情画意的意境,营造出一种引虚为实的虚静之美的心境。佛教文化思想主张剔除过多的欲望,六根清净,超凡脱俗。佛家要求人要追求自由的人生,开发自身潜能、完善自我,以期达到人生最高的忘我境界。佛教禅宗思想对于我国室内装潢设计也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室内设计的简约之美就是佛家思想的体现,尤其现在家具的省略,明净清幽、简洁质朴的家居装潢环境营造出来的禅意,成为人们逃离世俗的归所。 二、艺术审美原则:室内环境是人们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场所,因此,营造良好的室内环境十分重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于追求艺术的热情也大大的提高,他们对于室内环境的艺术程度也提高,因此,在室内的装潢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们要综合的根据人们对室内的综合要求,包括居住、工作、学习、休闲等行为以及生活方式,在物质层面上满足人们对室内环境的使用和舒适度的要求的同时,努力的将其与人们的审美要求结合。 环保型原则:室内装潢需要运用大量的材料,如墙壁的涂料,地砖等,这些材料的使用往往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在室内装潢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们还应将环保型原则考虑在内。尊重自然、关注生态,在室内装潢设计中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对有毒和污染性较强的涂料的使用,正确处理因装潢造成的工业垃圾,最终达到室内环境与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达到统一的发展,让人与自然之间能够和谐健康的发展,这是室内装潢设计师们的责任。 创新性原则:室内的装潢设计时一门艺术,创新在这门艺术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创新是室内装潢设计动的灵魂。如果室内装潢设计没有创新,那么室内环境就会显得单调,没有活力。 三、室内设计的步骤 设计准备阶段的设计:准备阶段,主要是与任务说明相同,或者根据招标委托参加投标;清楚设计和开发期间的时间表,同时考虑到合作和协调的类型。具体的设计任务:分析室内设计任务,找出功能特点,总结设计规模,提出等级标准的性质使用要求,计算总成本,根据任务的性质来创造室内环境方案,创造文化和艺术风格所必要的气氛,并制定规范和准则,查阅必要的数据和资料,包括进行现场调查,以及熟悉并参考同一类型的设计实例。 方案设计阶段是在设计准备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收集,分析,应用相关的数据和信息,要考虑到思想观念,再进行初步设计,进而详细设计,对方案进行比较和分析,并完成设计任务。 施工设计阶段应对设计阶段建设添加必要的建设布局,如屋顶及其他室内立体图的建设布局,需要包括详细的节点结构、详细图纸及成本预算编制。 设计实施阶段设计,即项目建设阶段的实施阶段。室内工程施工前,设计师应向建设单位透露设计意图。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设计,必须掌握室内设计的各个阶段,充分注意设计、施工、材料、设备等各个方面。同时还必须协调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之间的关系,充分交流、沟通设计意图和,以实现工程设计的理想结果。 四、常见室内装潢设计风格 1、中式风格:带有典型中国传统特征的装饰装潢设计,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审美内涵。它是将具有代表中国特色的元素运用于室内装潢设计中,展现中国独有的庄重典雅、沉稳大气、精致华丽。中式风格的装饰装潢设计通常以深色为主;装饰材料以木质见多,运用雕刻、彩绘等手法加以修饰;讲究空间层次感,多以屏风等分割来创造空间;同时,多在装饰上采用中国特色的字画、盆景、工艺品等陈设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欧式风格:欧式风格是指具有欧洲特色的风格,以其奢华、大气而被现代很多人所喜爱。典型的欧式风格主要有巴洛克风格、地中海风格、北欧风格、美式风格和地中海风格等。在室内装潢设计中主要强调流畅的线条、多以阴角线、罗马柱、壁画、地毯、多彩织物等表现出豪华富丽的效果。 3、个性风格:居室装潢中所要表现出的风格,实际上就是个性化装潢。整个设计制作具有的明显特征、个性、品位的特定居室装潢,在设计产生之前,主要是由使用者自己提出或设计师根据使用者的建议、要求或想法来确定的。风格的形态多种多样,如现代、后现代、古典、新古典、传统、中国式、欧陆式、自然式等; 4、自然风格:自然风格倡导“回归自然”,推崇人们从快节奏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回归自然,获得一种心理和生理上的平衡。自然风格的室内装潢设计大量采用天然材料,多用原木色彩或者清新淡雅的色调表现出悠闲、舒畅的田园生活情趣,用最天然的自然气息来诠释一种独特的审美意味。 五、室内装潢中的色彩、风格搭配 色彩心理学指出,人的情绪和心理会受到不同颜色的影响。色彩能够通过视神经传递到大脑神经细胞,从而对人的智力发育产生影响。因此,在室内装潢设计中合理地运用色彩美学,通过色彩和风格的合理搭配,有利于改善居住条件,创造出符合人们需要的空间。要想达到预期的装饰效果,在进行装潢设计的时候要把握好色彩和预期风格的整体协调。同时色彩与照明也有很密切的关系,因为光源和照明方式都会带来色彩上很大的变化,大面积的光棚照明,光源自然均匀,像阳光下的花架,对室内的色彩影响不大。而日光灯色彩偏冷,筒灯、吊灯色彩则偏暖,它们的选用都要充分考虑与室内整体气氛的协调,要符合设计中的装潢装饰风格特点。 结束语 室内装潢设计是文明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要强调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要遵循六项基本原则,要考虑到优质环保的家居材料、良好的通风和采光、科学合理的布局、安全的防范设施等健康要求。在把握好装饰风格的基础上注重色彩和风格的合理搭配,创造出优质的家居环境。 室内装潢论文:探讨室内装潢设计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的提高,人们对所居住的环境也越来越重视,与此同时对室内装潢的要求也就逐渐增高,这一门类的艺术是对建筑物内部环境所进行的设计,基于建筑空间,利用艺术与技术等因素创造出一个人工的,能够满足人们对美的欣赏。当然这些都是位日常生活所需做积淀的,本文针对室内装潢设计的三方面进行讨论,阐述对室内装潢设计的基本原则,以及服务于人的科学理念。 在经济的发展迅速、人文的进步突飞猛进的今天,所居住的环境让人们越来越重视,室内装潢设计就是在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的产物,同时也呈现出了一片繁荣的景象。这一门类不单单是一种艺术,同时也是科学的。但任何一种“热门”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伴随着相应的问题,在设计的过程中,不能很好的把握原则,不能够很好的将风格定位精准,以及对设计本身内涵的不理解,甚至对人体本身健康的危害,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不但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同时也要满足在工作和劳动生活中的物质要求,遵循着室内装潢设计的原则。下面我们以以下的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分别为实用、美观、整体、创新、经济、环保等。 实用 对于室内装潢设计,无论我们如何群求创新,寻求美,归根结底这些都是以人为基础,都是位人服务的,再美的设计,华而不实都只能是欣赏,而不能够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纳的,因为无论是在哪一个城市中生活,而最多的活动地都是室内,在长时间的工作或者生活的过程中,舒适、健康以及能够更好的服务于人,这些才是最重要的。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对人们的情绪有着相当大的影响,能够带给人们轻松愉悦的情绪,这就无形当中加快工作的效率,反之处在于环境恶劣的地方就会使人情绪烦躁和压抑。这就要求设计师装潢设计的最初,首先就要考虑居住的人群,为什么样的人设计,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具体分析。 美观 在室内装潢设计以实用为前提下,我们保障了室内装潢设计带给人们的实用性,美观性以其从属地位服务于实用性。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设计都是摆设,而是真真切切能用到的,但是任何一个物体我们又要与美相结合,就是在精神领域有所追求的,除了居住的环境只是追求基本的居住功能,而是对居住的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在精神领域也有了艺术化的追求,使装潢设计真正成为实用和美观兼颐的艺术。 整体 所有的设计师都希望能将实用和美观相结合的同时,将自己的灵感融入其中进行创作,希望由此能有一个创新或者是突破,但是很多的设计师都会出现一个相同的问题,就是在每一处都展现了自己的设计才能,能未能分清主次,因此在众多的装潢材料中挑花了眼,失去了统一的风格,变得不够整体,从而看起来混乱,没有主题。在这里我们要特别重点提出的是实用与美的结合也可以整体有秩序。 创新 如果我们把室内的装潢设计看成一门艺术,那么任何的创新对于艺术而言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也就是说创新对于室内装潢设计而言也是至关重要的,不单单是能够体现出设计师的艺术修为,同时也能够更好的抓住客户的心,满足客户的需求,综合当前的技术,实现有意义的价值的创新。 经济 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更多的消费者在室内装修的过程中都会选择价格比较昂贵的材料,而更多的设计师看中了这群消费者,于是导致更多经济实力不强的用户负担加重,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记得,更多的时候我们要考虑到消费者的实际情况来做预算,保证消费者的需求和能够承受的经济范围以内进行设计方案,可以通过材料的选取甚至废物改造等方法去达到最好的效果。 环保 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意识的提高让更多的消费者在寻求更好的居住环境,除了美观和使用意外,更多的是注重环保,甲醛的含量,以及装修后室内的空气质量和空气的流通性,这些都大大的增加了设计的在设计过程中的难度,同时色调的把握也至关重要,温馨的色调能使消费者在室内心情得以舒展,特别是卧室的色调,好的色调能使人们在疲惫的工作后能容易入眠。注重环保的设计会从各个方面考虑到人们的需求,无论从材料,采光和色调方面都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结 综上所述,室内装潢设计是文明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在进行室内装潢设计的时,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室内装潢设计,同时强调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努力拓展自己的专业素养。 具体合格的,让室内的装潢设计达到最优化,要考虑到优质环保的家居材料、通风和采光、科学合理的布局、安全的防范设施等健康要求。对自己的设计进行最大的创新,满足当前人们对艺术的多层次的需求。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室内装潢论文:生态理念下的室内装潢设计探讨 摘 要:生态理念是以资源保护为核心的一种设计理念。人们开始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认识到生态环境对于人体健康以及社会长期发展的重要性。将天然材质、自然元素融入至装潢设计中,可以创造出自然、舒适的居室环境。 关键词:生态理念;室内装潢设计;优势;应用 装潢设计在多年的实践中,逐渐转向绿色化、生态化设计。在满足人们自然舒适的同时,又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趋势。因此,在我国室内设计中,生态理念正在逐步扎根,受到业界人士的高度重视。生态设计主要体现以人为本,尽量选择自然手法设计室内的格调、色彩与内饰,是一种清洁、安全、生态、新型的设计理念。 1、室内装潢设计内涵 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理解室内装潢设计的内涵,第一是其理想追求,室内装潢设计以固定的建筑格局为载体,重点对建筑物的内部整体环境进行设计,它是用一定的技术与艺术手段对人工环境予以再创建,以满足用户身体与心理的双重需要。这样的需要使得设计出的产品要能突出空间系统化特征。第二是应当分清楚装潢设计同建筑设计之间的区别,先进行建筑设计,再进行装潢设计。第三是应当分清楚室内装饰同室内装潢的区别,室内装饰强调的是家具与陈设物品的装饰,室内装潢的定义则要大得多。 2、传统设计和生态设计 传统的室内装潢设计,多食用塑料、防止、玻璃、化工、陶瓷等材料,耗能多,花费高,在使用后极易导致二次污染,是未来室内设计发展的重要课题。结合我国现在,传统室内装潢设计主要弊端: 2.1极严重的浪费现象。人们对于室内装潢设计,长期处于认识误区状态,认为装修即气派、豪华与另类,但这种美大多数是一种浮夸与奢华,违背了装饰的本质,打扰了自然发展规律。目前,我国提倡建设和谐社会,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传统设计明显无法满足该种需求。 2.2新房病现象。在传统设计所使用的材料中,多含有化学合成物质,例如放射物、氡类、甲醛等,可产生大量病菌,致使人中毒,许多新闻报道、研究实验均表明居室环境的安全性问题。 2.3前瞻性缺失。室内装潢设计属于一种艺术,站在发展性角度,进行艺术性设计,并非是盲目、随意设计。建筑的组成离不开室内装潢设计,主要以设计个性为基础,加强整体设计理念,通过物质材料与设计方法相结合,创建美观、舒适的居室环境,给人以韧性视觉美感,同时结合物性使用美感。生态设计在该种情况下催生,体现一种生态链价值,从色彩、风格、用料等方面反映自然,关照人类。室内装潢的生态设计主要有以下特点:(1)维持人身健康、环境可持续性。在生态设计中,尽可能防止使用物理、化学等有害因素污染环境,最大程度确保人身健康。(2)生态历练自然再现于人生活中。生态设计表现极为自然,使人处于自然中,接受人类、自然万物的共存、和谐理念。(3)使人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地热能、风能与太阳能属于可再生资源,保温隔热、绿色家具等材料属于环保型材料,满足人们个性需求、自由意识、安全健康的需求。 3、生态理念下的室内优化设计 3.1生态理念下室内设计的特点 生态设计在讨论设计用料风格色彩等原则的同时更加深刻的体现了人类在内的整个自然界的关照生态室内设计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1以人的健康为中心追求环保最大利益 生态型室内优化设计要求设计具有自然环保的功能即设计当中要尽可能减少化学物理等因素对于生活环境的污染 以满足人的为需求的目标尽可能实现节能最大化 3.1.2室内取暖保温是设计设计的一个重大课题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资源与能源通过室内有效设计尽可能减少热量的流失与散发最大可能的利用太阳能风能来满足人们的要求 3.1.3全面追求人性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在整体生态室内设计的过程中对于人的安全健康自由意识以及人性的要求至于首要满足目标而与此同时对于大自然保护也是生态设计的旨求生态室内设计实现的是人类友好性的设计这种设计努力追求人是自然界中的一员而并非人是万物的主宰的理念秉承 这样的理念设计中努力避免对于自然界的伤害 3.2室内优化设计的具体设计方法 3.2.1可以将室内的设计室外化 设计师设计师可以把大自然的元素引入室内使使用者在室内就能感觉到如同在大自然当中 3.2.2创造室内与室外开敞的流动空间 在设计中打开部分墙体打掉室内多余的墙体使室内外空间得到很好的沟通并减少墙体的占地面积获得更多的使用空间创造出开敞空间使用者可以获得更多阳光空气与景色 3.2.3强调自然材料的应用保留原有肌理 在室内中保留应用材料的原有肌理可以让居住者更好地感知自然例如在办公空间中常常可以看到裸露的水泥表面原始的木头纹理粗犷的金属焊接材质每一处朴实的细节都是设计师生态理念的真实流露 3.3以环保材料与家具为例谈室内设计 在实际设计中要尽量地节约材料多采用可再生材料和比较环保的原材料作为装修的主材加强人与自然的联系实现真正的生态化现在许多装饰材料都含有有毒物质这是生态理念以及生态设计所极力反对的为了实现防火防水等功能一些装饰材料加涂了化学制剂而这些化学材料使得装饰材料变得不那么安全可靠生态设计要求不使用具有放射性的建材一些材料具有挥发性通过一段时间的有害物质可以散失即使是这样的材料也要尽可能少的使用一些此外在家具选择方面要尽可能的选择木质玻璃制品的家具材料减少使用化学材料较高的人造革等产品在家具选择不追求奢华而是体现环保健康的主题这就要求我们广泛推动绿色环保技术无论是装饰建材还是家具通过绿色环保技术实现无毒性无放射性无污染性通过进一步增强人们对于美感的追求绿色材料由于比较少的使用难以再生的天然资源从而减少了对于环境的污染同时在使用过程中更富有安全性与科技性 3.4室内优化设计中的的保温隔热设计 建筑物的保温隔热一直是建筑设计关心和解决的主要问题现今通过太阳能利用绿化利用等一系列措施也可以有效实现保温隔热的效果 3.4.1保温设计 在建筑材料上要积极开发并且使用单位厚度热阻值高的材料例如挤塑聚丙乙烯板玻璃棉等建筑材料更好地保温防寒建筑物的门窗部分是保温的关键部位和薄弱环节因此在选择门窗部位的建筑材料玻璃种类时一定要格外注意此外在施工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减少门窗缝隙做好密封性 3.4.2隔热设计 夏季的隔热要采取绿化吸热自然通风建筑遮阳等多种措施综合隔热要根据夏季太阳照射情况科学合理设计建筑物的朝向使其有利于自然通风尽可能形成穿堂风形成通畅的自然通风系统 3.5室内优化设计中的的绿化设计 绿化设计不仅仅是简单的美化环境增强人们的审美感官享受还有着很强的实用意义植物在室内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杂质既起到了美化室内环境的作用又起到了净化室内空气的作用这类植物有绿萝散尾葵文殊兰变叶木酒瓶兰等还有很多种具有特殊功能的植被有杀菌消毒遮光避阳减弱噪音等等这些绿化植物集实用价值与观赏价值于一体真正体现了生态设计理念的要求和内在追求 结语 总而言之,室内装潢设计是人们生活的重要行业,在室内装潢设计中融入生态理念是十分必要的,生态理念下的室内装潢设计应该是不断运用创新科技的,牢牢把握以人为本的理念基础,使得室内装潢设计焕发出新的生机。 室内装潢论文:室内装潢设计的相关问题研究 摘要:在装饰行业中,以装潢设计为基础发展,优秀的室内装潢设计方案能够受到用户的欢迎,因此,装饰施工企业才能获得经济效益。对设计方案进行良好的设计,能够扩大用户的数量,使得装饰施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拥有立足之地。装潢设计工作在进行过程中也面临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对设计质量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为了能够促进装饰施工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对出现的问题一定要找到解决的措施。 关键词:室内装潢设计;绿色;墙面装饰;顶棚装饰;地面装饰 引言 在科技和网络快速发展的今天,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始于20 世纪80 年代末的中国室内装修普及得越来越快,装修的档次也越来越高,使用的材料种类也越来越多,如石材、板材、橡胶、涂料、油漆甚至沥青材料等。 一、建筑装潢的基本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对建筑的装潢设计需要遵循建筑物的整体性原则,即在进行装潢设计工作时,应该以建筑物整体空间的结构布局为基础,根据建筑物的整体性对其建筑内部的结构进行具体设计,实现建筑空间内部要素的组合与创新,从而增加建筑物的实用性和艺术性。 (二)、功能性原则 遵循功能性的原则是在进行建筑装潢的过程中,设计师首先需要考虑的因素,通过分析用户对建筑物功能的各种需求从建筑功能的角度对建筑物进行装潢设计。一方面在装潢过程中要了解建筑物用户对其建筑的物质需求,例如对桌椅、家电的具体摆放方式、位置以及屋内壁纸的选取方法上等。另一方面,需要满足用户对于建筑物的精神需求,例如通过对建筑物的整体环境进行优化,从而增加用户居住的舒适感等。 (三)、经济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是建筑物装潢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需要考虑的综合性原则。由于建筑物的建筑风格、建筑用料和建筑成本等条件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用户自身的经济条件也不尽相同,因此在进行建筑物装潢设计过程中,不仅要对同一用户的不同建筑物进行经济上的综合考虑,同时也需要设计不从层次的建筑物装潢方案从而满足经济条件不同的用户对多种建筑物装潢设计方案的需要。 二、装潢设计中绿色设计的意义 (一)、绿色设计是可持续发展建筑的需要 绿色设计是一种绿色文化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绿色设计在设计观念上发生了改变,但是,在进行平面设计中,绿色设计慢慢被健康设计取代。对于人们而言,建筑物的意义非同一般,其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一直都非常重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室内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前,人们只是对建筑的居住功能进行重视,因此,导致人们对建筑设计方面没有更多的要求。但是,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以后,对建筑的观赏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进行室内设计的时候,要做到设计更加合理,同时,避免出现视觉方面的污染情况,这样能够实现设计作品和人们需求相符合的情况。 (二)、绿色设计能够满足人们视觉环保的需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设计艺术也在不断进行发展,平面设计已经从二维设计逐渐向三维设计和多维空间设计,这样在视觉方面也满足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需求。利用先进的技术将设计效果进行展现,能够对传统的平面设计进行改变,同时,也能给室内设计带来一个全新的视觉感受,对设计实用性进行完善,这样在使用功能方面也能改善。 三、室内装潢设计中应该主要的问题 (一)、基面装饰 在室内装潢设计中,基面的装饰通常是指地面的装饰,在一般情况下,地面都是水泥面、木质面以及大理石面等。在地面设计中,其比较自由,但是要对一些特殊的地方进行防潮和防水处理,例如浴室和厨房。在地面设计中,图案要进行很好的选择,例如走廊和过道,要具有一定的引导性。在一些特殊的建筑物中,例如高校中的建筑物,对自习室和会议室的设计要更好的体现安静的元素,这样能够更好的体现建筑的特色。基面在人们的视域范围内,也是和人们接触较多的面,在室内装潢设计中经常是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在进行设计要对以下问题进行重视。 基面在设计中要和整体环境保持一致,同时,还要和整体环境相互协调,做到取长补短,对气氛也要进行衬托。从整体空间来看,基面和顶棚以及墙面装饰要协调,同时,和室内家具和陈设也要相互的衬托。对基面进行设计时要对图案、色彩以及质地等特征进行了解。通常情况下,地面的图案设计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对图案的整体性进行强调,例如在对会议室进行设计时,要对室内的环境进行更好的体现,同时,在色彩方面要体现会议的安静性质。第二种,对图案的连续性以及韵律感进行强调,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规律性,在对门厅或者是走道进行设计时,要更好的体现其导向性和规律性。 (二)、墙面装饰 墙面在装修设计中是很重要的,设计新颖美观的墙面会使人的心情愉悦,最常见的墙面是用漆刷的,但是用漆刷一般效果不是很好,有些人就会选择墙纸,墙纸能起到良好的装饰效果,还能改变空间的氛围,现在墙面砖也比较普遍,而且用途比较普遍,还能创造出不同的装饰效果,而且墙面的色彩也比较重要,主色调上,应该用非暖非冷的中间色,这样能满足不同人的色调感官,如果墙面上装饰有灯具或用其他发光体点缀时,也要注意色彩,根据不同的氛围,设计不同的灯光环境。室内视觉范围中,墙面和人视线垂直,处于最为明显地位,同时墙体是人们经常接触部位,所以墙面装饰对于室内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实际的装潢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整体性,进行墙面装饰时,要充分考虑与室内其他部位统一,要使墙面和整个空间成为统一整体。物理性,墙面在室内空间中面积较大,地位较主要,要求也较高,对于室内空间装隔声、保暖、防火等要求因其使用空间性质不同而有所差异,如宾馆客房,要求高一些,而一般单位食堂,要求低一些。艺术性,在室内空间里,墙面装饰效果,对渲染美化室内环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墙面形状、分划图案、质感和室内气氛有着密切关系,为创造室内空间艺术效果,墙面本身艺术性不可忽视。 (三)、选择绿色自然装饰材料 绿色植物在室内装修装饰应用已经具有很长的历史,是绿色装修的重要环节。室内绿化可以很好的陶冶屋主的情操,把大自然中的绿色植物引进到室内,能够很好的放松身心、维持心理健康。当前,绿色植物作为室内装饰材料,越来越受到公众的青睐,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最近几年,人们为了减少室内装饰材料可能造成的污染,美化室内环境,提高精神生活层次,就对室内植物装饰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人们越来越希望塑造出来的生活环境具备大自然情趣,让人们从生机勃勃的植物中驱除疲惫。所以,绿色植物在室内装修中的应用要比其他室内装饰材料更加广泛,是现代室内设计中的重要的发展方向,选择绿色植物作为室内装修材料已经成为现代室内装潢设计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公众选择新型装饰材料的趋势,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四)、注重环境意识的培养 大多数人每天约90%以上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所以,要提高装修环境质量意识,认真检测新装修的室内环境质量,出现污染问题要及时治理。遵循质朴、自然和健康的风格,装修完毕之后,最好把房子空置一段时间才能入住。还要重视室内环境的合理通风换气,这样才能接收新鲜的空气,对人体身体健康有利。一旦发现室内环境中存在异常的味道,或者在室内场所感觉到不舒适,就要留意检查是不是室内的环境污染问题,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结束语 室内装潢设计在发展过程中正在向着绿色设计方向发展,这样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同时,对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也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室内绿色设计是室内装潢设计的必然发展方向,而且,在不断发展过程中,绿色理念已经慢慢对人们的意识进行了改变。 室内装潢论文:试论室内装潢设计的基本原则及常见设计风格 摘要:室内装潢设计以一定的建筑空间为载体,考虑居室的整体风格和局部装饰,并运用相关的科学技术和艺术技巧对建筑物内部进行设计改造,从而创造一种人工环境,来满足用户在生活和工作中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室内装潢设计的最终目的在于发挥居室最大的功能性和审美性,要求设计出的产品彰显出建筑空间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室内装潢设计是在建筑设计之后进行的,对于建筑设计的一些不足和缺陷,室内装潢设计都可以去弥补并完善,从而达到优化建筑空间的目的。它运用科学技术和艺术手法有机结合的方式,来满足人们追求室内环境美化的要求。 关键词:室内装潢 设计原则 引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装潢装修行业迅猛发展,室内装潢的设计风格也越来越丰富多样,室内装潢设计师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职业。作为室内装潢设计人员,了解用户的设计意图和实际需要,遵循室内装潢设计的三大原则是首要条件,在这个基础上,增强设计技术和艺术涵养才能做出受欢迎的设计。 1试论室内装潢设计的常见风格 1.1现代简约风格。 为了适应当时的经济状况,设计师开始以简洁的表现形式来满足人们对空间环境那种感性的、本能的和理性的需求,这是当今国际社会流行的设计风格简洁明快的简约主义。主张技术与艺术互相统一,利用新材料新技术为主要表现手段,提倡精确、完美的艺术效果。现代简约风格的特点是由曲线和非对称线条构成。虽然简单,但却给人时尚大方的感觉,现代简约风格有节奏感、整齐、清洁,给人简单却又无比新意的感觉。适合追求简单、性格直率、生活节奏快的白领的生活需求。 1.2田园风格 高楼大厦以及工作的压力让我们觉得生活无比的累。恬淡的田园风格受到了大众的欢迎。回到家就感觉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让人觉得轻松舒适,田园风格的主要特点就是重在对自然的表现。田园风格倡导“回归自然”,美学上推崇“自然美”,认为只有崇尚自然、结合自然,才能在当今高科技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获取生理和心理的平衡。因此田园风格力求表现悠闲、舒畅、自然的田园生活情趣。在田园风格里,粗糙和破损是允许的,因为只有那样才更接近自然。田园风格的用料崇尚自然,砖、陶、木、石、藤、竹……越自然越好。在织物质地的选择上多采用棉、麻等天然制品,其质感正好与乡村风格不饰雕琢的追求相契合,有时也在墙面挂一幅毛织壁挂,表现的主题多为 乡村风景。不可遗漏的是,田园风格的居室还要通过绿化把居住空间变为“绿色空间”,如结合家具陈设等布置绿化,或者做重点装饰与边角装饰,还可沿窗布置,使植物融于居室,创造出自然、简朴、高雅的氛围。此时,邀三五好友,对月品茗,真有一番世外桃源的感觉。田园风格适合工作压力大需要解压的小资、白领、金领和向往自然的环保主义者。 1.3时尚混搭风格。 时尚混搭风格即设计风格一致,但形态、色彩、质感各异的家具;色彩不一样,但形态相似的家具;设计、制作工艺非常好的家具,一件就足以让空间熠熠生辉。在混搭中,反差的效果非常漂亮和艺术,但是要掌握好分寸,不然很容易凌乱。 2.室内装潢设计的几大基本原则 2.1室内装潢设计的功能性和经济性相统一 在对室内装潢进行设计的时候,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人们最基础的需求。因为在现代忙碌的城市生活中,人们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基本上都是在室内度过的,那么对室内的环境就会有很高的要求,他们需要有一个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才能够为工作和生活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可以说居住环境好坏对于人们的情绪会有很大的影响,一个好的居住环境,会给人们带去轻松愉悦的情绪,那么工作和生活中就会表现的比较突出和优秀,如果居住的环境让人感觉到压抑的话,那么就会使人们的情绪烦躁,对工作和生活都是十分不利的。那么设计师在对室内装潢进行设计的时候,就要充分的考虑到居住室内的人群构成特点,根据具体的情况来进行设计,注重人性化的设计理念,要充分的考虑的居住人群的需求。比如说在居住的环境中如果有小孩的话,那么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就要将室内比较低矮的建筑设计成圆形的,防止有菱角的地方对小孩产生伤害。如果室内居住着老人的话,考虑的老人的生活不便,要将卫生间或者是室内的地面设计成防滑的,避免老人摔倒。所以说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要充分的考虑到居住人群的特点,进行综合部署,有人性化的设计理念。 2.2室内装潢设计的整体性与艺术审美性相结合 室内装潢是一门相对比较独立的设计艺术,但总归要依附于建筑整体设计,设计必须要在建筑整体上进行,然后对建筑空间内的所有因素进行整合优化和再创造。现在很多设计人员希望将自己的意志和风格以及创新能力体现出来,往往忽视了建筑空间的完整性和建筑本身使用性的结合。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建筑空间方面,人们不再只追求单纯的物质层面的需要,更注重艺术层面的需求,所以,设计人员应该从整体方面设计,保证建筑空间内的实用性和舒适性,在这个基础上最大程度的将设计艺术和人们的视觉审美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室内装潢设计的整体性与艺术审美性的完美结合。 2.3室内装潢设计的创新性和环保性相融合 室内装潢设计是一门艺术,创新在这门艺术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创新是室内装潢设计的灵魂。创新使建筑内部的格调更有个性和活力,避免了单调与枯燥。这种创新需要将用户的设计意图和设计人员的设计技术与艺术追求相结合,然后通过技术创新将现有的建筑空间进行创新性的优化。同时,室内装潢设计的创新必须确保不能破坏自然生态,设计人员要尊重自然和关注环境,经过创新设计的室内环境要和自然生态和谐共存,实现人与自然的友好相处。 2.4 经济性原则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在住房选择和室内装潢方面也是如此,很多富有的用户在进行室内装潢时,选择的都是比较昂贵的装潢方式,装修公司的设计师们也着重于服务于这些用户,导致一些经济实力不强的用户负担加重。因此,把握室内设计的经济性原则也是十分重要的。设计师在进行室内装潢设计方案的设计时,要综合考虑客户的需求和经济承受能力,根据客户提供的要求设计出比较完美的方案。善于控制装潢的造价,在遵循室内装潢设计经济型这一原则的同时,为客户创造出使用、安全、美观的室内环境。装潢公司应根据当前现实社会的要求,设计不同经济层次的室内装潢设计方案,从而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达到室内装潢经济性原则的要求。 2.5环保型原则 环保型的设计理念不同于普通的设计,它要将自然化的因素充分的展现在室内,既要满足人们视觉上的享受,还要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有益,在舒适度上符合标准。设计理念的运用比如说,在阳台上摆放绿色的盆栽,这样不仅可以作为景观来欣赏,而且还可以净化空气。在室内涂料的运用上,尽量采用刺激性气体少的,颜色运用可以进行搭配,比如儿童房可以设计成卡通的模式,在卧室可以采用柔和的暖色,这样有利于睡眠而且可以制造浪漫温馨的氛围,在客厅就可以采用明快一些的颜色。如果是顶楼的话,还可以开辟出楼顶的花园,或者是天窗的运用,在采光上进行合理的设计。绿色装饰的设计不仅可以达到环保的作用,而且对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带来了很多的好处,可以给人们一个轻松愉悦的生活环境,在精神上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可以使工作了一天的人们在舒适的环境中得以放松。 室内装潢论文:论商业空间的室内装潢设计研究 [摘要]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日益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不断的提升,对生活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众在日常的商业空间中进行购物活动,也逐渐产生了视觉和心理感受等各方面的需求,而商业空间作为商业活动的载体,其室内设计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基于此,本文就针对商业空间的室内装潢设计进行一系列探索,希望可以为建筑装饰装潢设计人员提供一些借鉴经验,以促进商业空间室内设计向着多元化、美观化、综合化、便捷性方向发展。 [关键词]商业空间;室内;装潢设计;研究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的休闲时间也越来越多,休闲已成为都市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商业空间作为人们日常购物、休闲的重要场所,其室内装潢设计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人们的心情,因此,商业空间的室内装潢设计要在满足安全性、可靠性的前提下,更要契合人们的心理需求,因此,本文就从商业空间的构成论起,并结合装潢设计存在的问题,积极探析商业空间的室内装潢设计新对策,以供参考。 1.商业空间 1.1构成 人、物和空间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商业空间。空间是人类活动的场地,在场地中,人们可以进行信息的交流、精神的感受;物质提供了相应的使用功能,空间为物提供了放置的场地,集合的物也构成了新的空间。在以上关系中,人是活动的,并具主动性,空间、物是相对被动的;商业室内空间设计具有多元化、人性化、复杂化的特点。 1.2商业空间装潢设计存在的问题 1.2.1缺乏一定的艺术性 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我国商业空间的室内设计会涉及到美式、欧式设计风格,并融合中式、复古式的风格,虽然设计风格多样化,但在实际的设计中却缺乏艺术性,设计师进行室内装潢设计时,总会进行一些模仿,没有结合室内的实际环境进行综合考虑,不太注重对室内环境的观赏性设计,这种表现应该和国内的装潢设计人员的创新能力不够及理念不成熟所致;有时户主对于自身所需风格不了解,对空间的认识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专业性和大众对空间的理解是存在差距的,这也是造成设计时缺乏艺术性的原因。 1.2.2选用的材料 绿色环保材料经常被提起,但真正用于装潢的确不多,由于环保材料的价格较高等原因,使得应用甚少。目前,装饰的实用性大于人们对装饰材料环保性的需求,材料选择的不健康,会降低居住的标准,不利于人们身体健康,也不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 2.商业空间的室内装潢设计对策 2.1室内购物环境装潢设计 对于商业空间的室内装潢设计而言,为人们提供舒服、适宜的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适宜的室内环境能够有效吸引顾客,进而提高商家的经济效益。现阶段,无论你走进哪家商场,都会有一种温度适宜的感觉,冬天温暖,夏天凉爽,这是因为进行室内设计时,装置了空调,形成人工小气候,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极大的提升了商场的吸引力;为了方便大家,各个大城市中的商业空间设置的自动扶梯得到普及,相当一部分商店还设置了景观电梯,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室内环境,既解决了年老体弱者的登高不便,也增加了商店的吸引力;为了避免商业空间设计的层高过低,给人带来的压抑感,就要在改建的商业建筑中,将室内的层高进行合理的设计,使顾客在宽敞的空间里,轻松购物;在营业面积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设置一些坐具,像沙发等,种植一些绿色植物,或设置一些点缀装饰和建筑小品,为顾客提供休息、交流的场所,有效缓解顾客的疲劳。 2.2增加美化内部环境的设计 2.2.1中庭空间的设计 随着商业空间的设计,人们也开始重视商店中庭的魅力,对中庭进行设计也是吸引顾客的一种手段,中庭设计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人看人的需求,给人们一种融入集体的欢乐之感。 2.2.2大厅设计 现阶段,很多大中型商业建筑中,存在大中有小的设计方式,在不破坏大厅气势宏伟的前提下,沿外墙合理设计一些小屋,可陈列精品,也可经营个性商品。这样的设计方式,既能满足出租柜台的需要,还可针对不同销售单元采取特定的设计手段,增强商店的吸引力。 2.2.3营造自然环境 目前,我国的很多城市都出现了交通拥挤、人口密集及环境污染等问题,为了有效缓解这种状态,设计师们的设计趋向对自然环境的营造,凭借真假植物、动物造型、花卉、喷泉及一些天然的建筑材料等,在寸金之地上,塑造出充满自然气息的室内环境,满足人们的欣赏需求。 2.2.4精致的展示设计 商品是商业空间室内的主角,商品展示也是内部环境设计的重点内容,商品展示设计也具有一定的学问,展示是否得当,对于顾客能否关注商品具有一定的作用,对诱导顾客作出购买行动也具有一定的推动力;突出商品是设计的重要内容,就商业建筑而言,其界面可采用大手笔的设计方式,重点部位除外,其他位置处理的都比较简洁,可有效突出商品。 2.3店面装潢设计 2.3.1进行新奇设计 商店的设计就是为了吸引顾客的眼球,新奇永远是商业空间设计的重要准则,当然,店面设计也不例外。店面装潢设计应运用新颖的装饰材料,外观设计造型奇特,构思别具一格;材料环境要素是设计的关键一环,选择材料要慎重,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质感,像玻璃、钢丝是现代建筑材料的新宠,店面设计时,要注意运用新材料,采用镜面玻璃、不锈钢等新颖材料进行装修,经过相应的处理后,能充分展现材料的色彩和质感魅力,给顾客新鲜感,有利于吸引顾客。 2.3.2重视灯光设计的效果 光是可以表现出来的一种质感,设计时,要通过控制灯光,营造典雅、美丽、温馨、生动等不同的氛围,合理的控制光环境就能营造出商业空间的室内空间氛围,凭借光的特点,设计出不同造型、层次、色彩的主体气氛,给人们多姿的空间感受;商业街的夜市景观就是通过各种霓虹灯、广告灯箱、透明式橱窗等设施共同组成,将琳琅满目的商品展现在人们眼前;商业空间的灯光设计要满足人们视觉、美学等需要,在节约能源的前提下,将灯的功能和形式进行有机融合,通过光线的亮度、颜色等去平衡光的质量,避免阴影和炫光,给顾客营造舒适、温馨的购物环境。 2.3.3声环境要素的设计 声环境在商业空间设计中常常被忽视,但它的确是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在设计时,要解决噪音问题,科学处理噪音,设置隔音墙,减少室外噪音的进入,进隔声设施进行调整,结合现代的新材料,缓解噪音对人们的影响程度。 2.3.4整体效果 商业建筑的店面设计不仅是室内设计的内容,还涉及到建筑设计的要求,设计师进行设计时,不能局限于表层的处理,要结合商店所处环境,将商店前的广场、商店入口、绿化及建筑小品等进行综合考虑,增加商业建筑的整体魅力,通过整体的设计效果来吸引客源。 3.结语 商业空间室内装潢设计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它要求设计师不仅要具备成熟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还要综合建筑、设计、艺术、美学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并结合商业建筑的环境及人们的心理需求等进行科学的装潢设计,以满足各方面的需求,本文对商业空间室内装潢设计进行了探究,因此,室内装潢设计要综合材料、灯光、声音、人类感受等环境要素,并结合商品的展示等,进行合理的设计。 室内装潢论文:生态理念在室内装潢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住房的装潢设计方面,不仅需要美观舒适,还要符合绿色环保、生态化设计,将生态的理念融入到室内的装潢设计之中,特别是近几年,生态理念的室内装潢设计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关键词】生态理念;室内装潢设计;应用 一、引言 生态理念是指人类对于自然环境和包括小城镇在内的社会环境的生态保护和生态发展观念,涉及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为求发展,许多地方都以牺牲地方环境的代价以求得到经济的发展,许多地方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反过来又影响的地方的持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日益重视起生态环境的保护,并将生态的概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在我国室内装潢设计中,由于人们需求的转变,生态理念在室内装潢设计中的应用发展快速,受到业界人士的高度重视。生态设计主要体现以人为本,尽量将天然材质、自然元素融入到室内装潢设计中去,减少化学合成原料的使用,创造出一种自然、舒适的居住环境。 二、生态理念在室内装潢设计应用中遇到的问题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大量的楼盘开发推出,为室内装潢设计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使得室内装潢设计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也成为许多人们创业的一个主要选择。但在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1、绿色装修材料推广受阻 现在,绿色环保材料成为大家所共同追求的,但是在国内的装潢设计中,能够供设计师选择的天然环保型材料却不多,而且价格相对于传统的装饰材料往往显得很是昂贵,由于国内房价的快速飙涨,购房资金压力大增,大部分人们还需要进行银行贷款,资金的不足使得人们在装修选择材料时,经过价格对比,往往会抛弃常常提起的环保型材料,使得环保材料的行业发展速度受影响,无法快速的扩张替代传统装饰材料行业。装修材料的实用性盖过了人们对于装修材料环保性能的需求,而在室内装潢设计中,传统的装饰材料,很多都是化学合成物质,有许多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例如甲醛、放射物、氡类等,可致人中毒生病。网上经常会有许多新闻报道住进新房后中毒生病等消息,使得人们在装修过后经常会将房子空置一定的时间已使得装修材料的毒性进行挥发,这些材料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与生活质量,不符合现代人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这种传统的室内装潢设计面貌应该得到较大改变。 2、专业性装潢设计人员缺乏 由于装潢设计行业利润率高,发展速度过快,进入该行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许多装饰公司都是由之前的装修工人在积累一定的资本后组成的小装修公司,缺乏专业素养,在进行装修设计时,往往都是复制之前做过的案例,没有针对性的设计,缺乏创新,不能够将室内外环境进行结合,综合考虑,做出个性化设计,特别是现在对于环保生态的要求不断提高,如何利用有限的环保材料,做出具有艺术性的设计,使得整体设计既生态环保,又具有艺术观赏性,对于装潢设计师有很高的专业素养要求。 三、生态理念在室内装潢设计中的应用 生态设计是通过从装潢的用料、色彩、风格等多方面突出自然的特色,使得设计效果显得更贴近自然,使人居住起来感到舒适、惬意。生态的设计尽量避免了化学物品等因素对居住环境造成污染,最大可能的保障了居住者的身心健康,处处自然的设计最大限度的满足了人们目前贴近大自然的需求。 1、生态理念在空间布局上的利用 由于国内房价的不断飙涨,购房压力不断增大,许多购房者在买房时不得不降低了面积、区位等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利用好有限的空间设计出最优的户型布局与室内环境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现在的室内装潢设计融合了艺术观赏性与美观实用性等多重理念,突出了个性化的需求。在室内装潢设计中,通过对生态理念的实施,运用新科技、新材料,可以更好的进行空间的布局,使得室内的整体结构搭配合理,充分利用面积,使得空间可以进行多重利用,减少不必要的面积浪费等。 同时,通过对室内光线、温度、湿度、通风等因素综合设计,可使人获得舒适的生活环境。比如窗户玻璃使用新型的双层玻璃,冬天保暖,夏天隔热,降低能源的消耗;根据南北窗户、室内物品的有效摆放,设计自然通风,既舒适,又减少了夏季空调的使用,节能降耗;在光照好的地方可以多采用太阳能装置,利用清洁能源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既方便,又节约能源,降低日常生活费用。 2、生态理念在装潢材料上的应用 在室内装潢设计中,选用的材料对装修的最终效果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装修材料对人的健康与环境影响最大,现在的环保型建材大部分只是尽可能的达到国家环保标准的有限环保,尽管通过了国家相关环保机构的认证,但也只是环保性能和环保指标较高的材料。随着科技的发展,生态理念的渐入人心,绿色、环保、高效的新型材料被研发出来,这些新材料在材质上更加健康无害,需求量日趋上升,绿色家具材料、保温隔热材料等环保型材料,都是将人的安全健康、自由意识以及个性需求至于首要满足目标,天然的木材、石料和竹纤维等天然原料更受追捧。市场的大量需求反过来也推动了新产品的应用研发,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将生态理念深入人心,推动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3、各种绿色植物的合理利用 绿色植物从美观上来说,各种花草、景观树等都是源自自然,室内装饰上,通过不同植物与室内整体布置的色彩搭配,形态变换,错落有致,使之整体的空间色彩等显的更为的协调,消除了室内的单调感与生硬感,具有更强的空间表现力,让居住其中有种回归大自然的感受。从功能上来说,绿色植物能够净化室内空气,提高空气质量。在绿色植物的利用上,可以根据室内环境污染情况与污染程度进行有针对性的的选择,有的植物对某种有害物质的净化吸附效果比较强,如果在室内有针对性的选择和养殖,可以起到一定的辅助污染治理效果。一般室内环境污染在轻度污染、污染值超过国家标准1倍以下的环境,采用植物净化可以收到比较好的效果。也可以根据房间的不同功能选择和摆放植物,夜间植物呼吸作用旺盛,放出二氧化碳,卧室内摆放过多植物不利于夜间睡眠。电脑、电视等辐射较强的地方可以摆放一些热带沙漠植物,如仙人球、仙人掌等,可以大量吸收辐射。卫生间、书房、客厅、厨房装修材料不同污染物质也不同,可以选择不同净化功能的植物。也可以根据房间面积的大小选择和摆放植物,植物净化室内环境与植物的叶面表面积有直接关系,所以,植株的高低、冠径的大小、绿量的大小都会影响到净化效果。一般情况下,10平米左右的房间,1.5米高的植物放两盆比较合适。对于那些新装修的房子,各种装饰材料中的有毒气体残留较多,在屋内布置一些吊兰、绿萝、长春藤、虎尾兰、非洲菊等,可以强效吸收室内装饰材料中残留的甲醛、二甲苯等有害气体,净化我们的居住环境。通过对自己居住环境的实际情况,合理的选用各种绿色植物,既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又绿色环保,给居者创造出一个良好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 4、生态的采光设计 采光主要是由自然的太阳采光与人工的电器照明采光两种。太阳光源自自然,取之不竭,生态环保,既能照明,也能供热,通过装潢设计的合理安排,有效的进行太阳光采光,白天可以提供正常照明,也能为生活提供热能,现在的装潢设计往往会增大朝阳房间的门窗面积,增大采光面积,也能提高室温,降低冬季取暖电力消耗。在冬天时节,在阳台上晒着太阳、喝着热茶,一种多么惬意的享受。人工照明主要利用各种灯具,现在的灯具种类样式繁多,在装潢设计时,通过不同的灯光效果,营造出不同的环境氛围。现在的灯具主要应用的都是各种节能灯,通过新型的节能技术,降低了电能消耗,兼顾了节能环保与装饰之美。 四、结语 生态理念是社会发展的整体要求,也是人们目前的不断追求,通过将生态理念应用到室内装潢之中,可以给人们创造出一种更加绿色环保、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这还需要我们的装潢设计人员不断进行科技创新,打破传统思维,不断推出新型环保节能材料,做出各种优秀的装潢设计创作,使得室内装潢设计行业更好、更合理、更科学的发展,焕发出新的生机。 室内装潢论文:室内装潢设计的风格化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中国国际化进程的加剧,室内装潢设计越来越讲究其风格化。符合屋主独特的审美风格的室内装潢设计能够使屋主有一个愉悦的生活、休息环境,陶冶屋主的艺术情操,提高屋主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室内;装潢;设计;风格化 室内装潢设计是在建筑主体完工后进一步对建筑物内部的环境艺术设计,是环境艺术设计的一个分支。它以建筑内部空间为基础,运用艺术手段把不同的装饰材料和谐的组织在一起,制造的一种供人们居住休息的环境,为了充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物质生活的需求,室内装潢设计追求室内空间的功能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室内装潢设计是强调科学与艺术相结合,强调整体性、系统性特征的设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中国国际化进程的加剧,室内装潢设计越来越讲究其风格化。符合屋主独特的审美风格的室内装潢设计能够使屋主有一个愉悦的生活、休息环境,陶冶屋主的艺术情操,提高屋主的生活质量。 装修风格一:现代简约风格。世界大战后各国经济萧条,为了适应当时的经济状况,设计师开始以简洁的表现形式来满足人们对空间环境那种感性的、本能的和理性的需求,这是当今国际社会流行的设计风格――简洁明快的简约主义。现代简约主义风格起源于 1919 年成立的鲍豪斯(Bauhaus)学派,该学派处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强调突破旧传统,创造新建筑,重视功能和空间组织,注意发挥结构构成本身的形式美,造型简洁,反对多余装饰,崇尚合理的构成工艺,尊重材料的性能,讲究材料自身的质地和色彩的配置效果。90年代初期,开始融入室内设计领域。 这种设计理念一经推出就得到很多追求时尚的年轻的选择,尤其是时尚白领的一致推崇。现代简约风格的重要理念由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提出的:“少即是多(Less is more)。”但又绝不是简单得像白纸一张,让你觉得空洞无物,根本就没有设计。主张技术与艺术互相统一,利用新材料新技术为主要表现手段,提倡精确、完美的艺术效果。现代简约风格的特点是由曲线和非对称线条构成。虽然简单,但却给人时尚大方的感觉,现代简约风格有节奏感、整齐、清洁,给人简单却又无比新意的感觉。适合追求简单、性格直率、生活节奏快的白领的生活需求。 装修风格二:田园风格。困在钢筋混硬土的都市人们越来越追求田园的生活,周围的高楼大厦以及工作的压力让我们觉得生活无比的累。恬淡的田园风格受到了大众的欢迎。回到家就感觉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让人觉得轻松舒适,田园风格的主要特点就是重在对自然的表现。田园风格倡导“回归自然”,美学上推崇“自然美”,认为只有崇尚自然、结合自然,才能在当今高科技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获取生理和心理的平衡。因此田园风格力求表现悠闲、舒畅、自然的田园生活情趣。在田园风格里,粗糙和破损是允许的,因为只有那样才更接近自然。田园风格的用料崇尚自然,砖、陶、木、石、藤、竹……越自然越好。在织物质地的选择上多采用棉、麻等天然制品,其质感正好与乡村风格不饰雕琢的追求相契合,有时也在墙面挂一幅毛织壁挂,表现的主题多为 乡村风景。不可遗漏的是,田园风格的居室还要通过绿化把居住空间变为“绿色空间”,如结合家具陈设等布置绿化,或者做重点装饰与边角装饰,还可沿窗布置,使植物融于居室,创造出自然、简朴、高雅的氛围。此时,邀三五好友,对月品茗,真有一番世外桃源的感觉。田园风格适合工作压力大需要解压的小资、白领、金领和向往自然的环保主义者。 装修风格三:中式风格。中式风格大多都是以窗花、博古架、中式花格、顶棚梁柱等装饰为主。一般都以木结构为主,中式风格都会比较对称。另外会增加国画、字画、挂饰画等做墙面装饰,另外会增加些盆景以求和谐。中式风格一般都比较稳重,很成熟的风格。而现代中式风格只是局部的采用中式风格处理,大体的设计比较简洁。中式风格的设计,并非是完全意义上的复古,而是通过中式风格的特征,表达对清雅含蓄、端庄丰华的东方式精神境界的追求。对于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来说,其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了。 从装饰部分选材也比较广泛,搭配时尚,效果比古典中式风格清爽,比较适合中老年人的吹捧。 装修风格四:欧式古典风格。欧式风格泛指欧洲特有的风格。根据不同的时期常被分为:古典风格(古罗马风格、古希腊风格)、中世风格、文艺复兴风格、巴洛克风格、新古典主义风格、洛可可风格、简欧等。根据地域文化的不同则有:地中海风格,法国巴洛克风格,英国巴洛克风格,北欧风格,美式风格等。 虽然细分风格各有各的特点,但有些固有的特点和符号在欧式风格装修过程中都要注意:首先是在平面布局及立面造型上讲求对称,与中式风格一样,欧式风格也常用对称的方式来体现庄重和大气;其次,如壁炉、石膏线、拱形门窗、地面波打线及拼花等都是欧式固有的符号,只是在具体不同的细分风格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欧式古典风格的装修是很多高层人士的选择,因为这样的装修很符合他们大多数的品味,处处流露出尊贵典雅的气息。华丽的装饰,浓烈的色彩、精美的造型达到雍容华贵的装饰效果。符合自己的身份,也符合自己的地位,在装饰上也表达出自己的人生追求。 装修风格五:美式乡村风格。美式乡村风格恬淡质朴的浪漫。美式乡村风格,是美国西部乡村的生活方式演变到今日的一种形式,它在古典中带有一点随意,摒弃了过多的繁琐与奢华,兼具古典主义的优美造型与新古典主义的功能配备,既简洁明快,又温暖舒适。美式乡村风格非常重视生活的自然舒适性,充分显现出乡村的朴实风味。 装修风格六:日式风格。日式风格装修,享受清酒般悠然。日式风格空间造型极为简洁、家具陈设以茶几为中心,墙面上使用木质构件作方格几何形状与细方格木推拉门、窗相呼应,空间气氛朴素、文雅柔和。一般不多加繁琐的装饰,更重视实际的功能。 装修风格七:时尚混搭风格。混搭虽然与风格有关,但它更是一种实现个性化装修的手段,适用于任何风格,所以对装修而言,混搭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基本要求,准备装修的你一定要大胆提出自己的“混搭宣言”。 混搭宣言之规则 并不是简单地把各种风格的元素放在一起做加法,而是把它们有主有次地组合在一起,混搭得是否成功,关键看是否和谐,最简单的方法是确定家具的主风格,用配饰、家纺等来搭配。不管是“传统与现代”,还是“中西合璧”,都要以一种风格为主,靠局部的设计增添空间的层次。家具规则 混搭主要有三类方式,即设计风格一致,但形态、色彩、质感各异的家具;色彩不一样,但形态相似的家具;设计、制作工艺非常好的家具,一件就足以让空间熠熠生辉。中式与西式,古董与现代家具的搭配黄金比例是3∶7,因为中式和古董家具的造型和色泽十分抢眼,太多反而会杂乱无章。东南亚家具也适合用来混搭,原则是印尼家具适合与中式家具混搭;印度家具最适合欧式或者美式风格。材质规则 配的材质上,可采用的选择也十分多元,原则是金属、玻璃、瓷、毛皮等比较特殊的材质尽量作为点缀,木头、皮质、塑料等比较稳重的可以大面积使用。一般来说,木头是“万能”材质,任何色彩的、其他材质的都可与搭配,浅色皮质不适合与玻璃、金属搭配,毛皮也不适合与玻璃等透明材质搭配。用装饰进行混搭是最简单也最出效果的。不过装饰品切忌多、杂、乱,一个空间内,有3~4件就够了,不然就必须做个多宝 或者收纳柜来收藏它们了,那种堆砌的陈列方式只适合大房子,否则一不留神家里就会变成杂货铺,不美观也不方便使用。在混搭中,反差的效果非常漂亮和艺术,但是要掌握好分寸,不然很容易凌乱。 作者简介:俞东(1983―),男,河南信阳人,硕士,河南工程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学。 室内装潢论文:试论室内装潢设计的基本原则及常见设计风格 摘要:室内装潢设计是建筑物内部的环境设计,是在一定的建筑空间内,通过考虑并结合建筑物内所有存在的因素,运用技术和艺术因素制造的一种人工环境。它追求多种功能的完美结合,目的在于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室内装潢设计是科学技术与艺术手法的有机结合,强调整体性和系统性等特征,是人类社会的居住文化发展到一定文明高度的产物。本文主要阐述室内装潢设计的三大基本原则和常见的设计风格。 关键词:室内装潢设计;基本原则;设计风格 在进行室内装潢设计时,设计人员应该深刻了解并掌握用户的实际需求,以:功能性和经济性相统一、整体性与艺术审美性相结合、创新性和环保性相融合三大基本原则为基础,考虑建筑物所处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综合所有和居室有关的因素来进行设计,从而使自己的设计满足用户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 1.室内装潢设计的内涵阐释 室内装潢设计以一定的建筑空间为载体,考虑居室的整体风格和局部装饰,并运用相关的科学技术和艺术技巧对建筑物内部进行设计改造,从而创造一种人工环境,来满足用户在生活和工作中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室内装潢设计的最终目的在于发挥居室最大的功能性和审美性,要求设计出的产品彰显出建筑空间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室内装潢设计是在建筑设计之后进行的,对于建筑设计的一些不足和缺陷,室内装潢设计都可以去弥补并完善,从而达到优化建筑空间的目的。它运用科学技术和艺术手法有机结合的方式,来满足人们追求室内环境美化的要求。 2.室内装潢设计的三大基本原则 2.1室内装潢设计的功能性和经济性相统一 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室内度过的,因此,在室内装潢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要掌握好用户的需要,综合考虑用户的生理和心理状况,包括建筑物周边环境,人际交往等多项因素,把握功能性原则,贯彻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的设计理念,充分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同时,设计人员在进行装潢设计时还要充分考虑用户的经济承受能力,在遵循经济性的原则下,根据用户提供的要求,设计出比较完美的设计方案。装潢公司也应该根据当前社会的需求,提早设计出不同经济阶层的室内装潢方案,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2.2室内装潢设计的整体性与艺术审美性相结合 室内装潢是一门相对比较独立的设计艺术,但总归要依附于建筑整体设计,设计必须要在建筑整体上进行,然后对建筑空间内的所有因素进行整合优化和再创造。现在很多设计人员希望将自己的意志和风格以及创新能力体现出来,往往忽视了建筑空间的完整性和建筑本身使用性的结合。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建筑空间方面,人们不再只追求单纯的物质层面的需要,更注重艺术层面的需求,所以,设计人员应该从整体方面设计,保证建筑空间内的实用性和舒适性,在这个基础上最大程度的将设计艺术和人们的视觉审美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室内装潢设计的整体性与艺术审美性的完美结合。 2.3室内装潢设计的创新性和环保性相融合 室内装潢设计是一门艺术,创新在这门艺术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创新是室内装潢设计的灵魂。创新使建筑内部的格调更有个性和活力,避免了单调与枯燥。这种创新需要将用户的设计意图和设计人员的设计技术与艺术追求相结合,然后通过技术创新将现有的建筑空间进行创新性的优化。同时,室内装潢设计的创新必须确保不能破坏自然生态,设计人员要尊重自然和关注环境,经过创新设计的室内环境要和自然生态和谐共存,实现人与自然的友好相处。 3.室内装潢设计的常见设计风格 室内装潢的设计风格,一般是指设计人员在室内所表现的出来的创作个性和艺术个性,他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审美观念、素质层次、民族文化的总体需求和反映。室内装潢的设计风格多种多样,也取决自审美需求的多样化,这就要求设计人员要根据不同用户的不同审美来确定室内装潢设计的风格。常见的室内装潢设计风格有以下几种。 3.1传统大众型风格 传统大众型的室内装潢设计风格是目前人们采用最多的设计风格,其主要特点是设计特点循规蹈矩,彰显个性的成分少,相对比较单调。在室内布置、线形安排以及色调搭配上都延续了传统装潢的设计方式。很少有创新的成分,但是这种设计装修起来相对比较简单,高效,性价比较高。所以也受到很多工薪阶层的欢迎。 3.2自由设计风格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当前社会人们追求的不仅仅是物质,更是精神层面的享受。这种背景下,自由设计风格应运而生。这种设计风格的原则是根据用户自己的想法、喜好和艺术审美来进行室内设计。设计人员要和用户做好充分的沟通,透彻理解用户的设计意图,充分尊重用户的设计想法,并辅助用户把设计想法呈现到设计步骤中去。这种设计风格的目的在于,最大程度的满足用户对自己居室的设计自由。这样既使用户亲身投入到室内设计当中,亲身感受到室内设计的魅力,又能满足用户对自己居室自由设计的心理。这种设计风格极其实用,可变余地充分,伸缩空间很大。对于闲暇时间多,对艺术有着自己理解的用户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3.3自然风格 当今社会迅速发展,社会生活高科技化、快节奏化。在这种背景和趋势下,清新淡雅的自然风格应运而生。自然风格崇尚“回归自然”,目的在于在当今社会形势下运用结合自然的设计艺术使人们取得生理和心理的平衡。这种装饰风格注重采用天然的装饰材料,追求清新淡雅的效果,并设置和搭配室内的绿化空间,富有生活情趣,为室内创造出自然、高雅的生活空间和氛围。这种设计风格可以使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切实体会到自然的气息,具有缓解疲劳的作用。 3.4混合型风格 室内装潢设计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就是呈现多元化,出现了兼容并蓄的设计风格,这样的风格不仅追求现代化和实用化,追求当下流行元素。又在最大程度上结合传统元素,在整体设计上不失内涵。整体上体现古今中西一体化的倾向。这种设计风格迎合了现今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满足了人们涉猎新奇以及彰显个性的心理。 4.结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装潢装修行业迅猛发展,室内装潢的设计风格也越来越丰富多样,室内装潢设计师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职业。作为室内装潢设计人员,了解用户的设计意图和实际需要,遵循室内装潢设计的三大原则是首要条件,在这个基础上,增强设计技术和艺术涵养才能做出受欢迎的设计。 室内装潢论文:论传统文化在室内装潢设计中的渗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室内装潢设计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在繁重的工作压力下,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是大多数人的追求。室内设计是传统文化的承载体,在越来越注重精神享受的今天室内装潢的文化元素也越来越吸引人的眼球。本文将分析一下传统文化的设计思想并且研究传统文化元素在室内装潢设计中的渗透。 当今社会全球化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全球化也已经严重影响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因素在各种设计中的体现。在全球化的冲击下室内设计时的传统文化因素有被模糊的倾向,但是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这种文化的影响不是那么容易被消除的,他仍然潜意识地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室内装潢设计上也是如此,下面将分析传统文化对室内装潢设计的渗透。 传统文化与室内装潢设计的关系 不管是在室内装潢的发展历程还是在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两者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传统文化对设计的影响一直存在,传统文化是室内设计灵感来源,室内设计也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1.室内装潢设计是文化的范畴 室内装潢设计的风格千千万万,但是无论哪一种风格都要在整个社会文化的影响下进行,不可避免的受到文化的影响,而且,它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室内设计的风格体现当时的社会潮流和风气,体现人们一定的文化追求。 2.室内装潢设计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 设计首先是一种理念,这种理念是人的,而人必然是会受到文化的影响的,所以任何的设计理念必然会受到文化的影响。在文化中的传统文化是经历了无数的岁月的洗礼的,这种文化更是潜移默化的渗透到每一个设计理念之中。当今时代有些自认为前卫的设计大师声称完全抛弃传统文化进行全新的设计,这种说法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 3.传统文化影响室内装潢设计的形式有所改变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室内装潢设计的技术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万变不离其终,传统文化的回归反而更加的明显。当今时展变化的十分迅速,许多设计作品具有很强的时代感,这种现代气息在室内装潢设计中体现的也很明显。但是追根溯源现代设计理念的简单大方的理念也是从传统文化中提炼出来的。无论社会怎样的发展,无论人们承不承认,传统文化都会一直影响着室内装潢设计的理念,即使这种影响的表现形式不同,它也不会完全脱离这种影响。 传统文化的设计思想 既然在室内装潢设计中传统文化的影响无法消除,那究竟传统文化有着怎样的设计思想,下面就谈谈传统文化的设计思想: 1.追求自然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理念一直都在人们心中,这一点从古到今的建筑设计都有很好的体现,道法自然的思想是根深蒂固的。中国室内设计推崇的也是自然之美,那是追求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自由的呼吸的灵魂的享受。 2.追求大美 古代的上善若水,追求的就是那种无形的大爱,传统文化的设计理念追求的是这种大爱里的大美。所谓的大美指的是简单朴素之美,中国传统文化向来追求的是肃静淡雅之美,体现在室内装潢设计上就是充分利用空间设计创造淡雅、自然的的休憩空间,使有限的空间呈现无限的自然。 3.追求和谐 传统儒家文化追求的中庸之道体现和谐的理念,在室内装潢设计上,就是景色的互借,这本身是建筑园林中的一种思想,但是在室内装潢设计中同样适用。室内的空间是有限的,充分利用现有的材料,把整个室内空间当成小型的园林,这样就能打造一个室内的“苏州园林”。 4.追求相宜 相宜跟和谐的理念很相似,主要体现在因地制宜,也就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再好的设计如果与周围的设置一点都不相符,那么他也不会有任何的价值。相宜还有就是追求的简单自然,与上面讲的大美相似,也就是传统追求的恰到好处。 传统文化在室内装潢设计中的运用 1.室内装潢设计引用传统建筑和室内的设计元素 传统的建筑和室内的设计本身就是一种传统的文化。现代的室内装潢设计少不了对传统建筑室内设计的借鉴。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有着丰富的积累,现代室内装潢设计要结合一定的文化氛围用传统的文化元素来烘托室内的气氛。中国传统文化中可以用来体现装修风格的元素有:隔扇,壁挂、象棋、陶瓷还有传统的家具。利用这些传统的文化元素进行一定的设计,可以很好地创造一个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家居环境。除了这些传统文化的符号,还要结合一定的色调、内部结构的调整呈现出浑然一体的效果。设计出整体和谐的感觉,这样就会有一种自然舒适的居住环境。 2.可以借鉴传统的哲学思想 上文中说过传统文化对现代室内装潢设计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种潜移默化主要体现在对传统哲学思想的借鉴。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必然存在其存在的合理性。而且思想的影响是深远的,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加入中国传统的哲学理念,并不是说哪一点体现某一个传统哲学思想,而是一种整体理念的运用。一个好的设计理念能够达到很高层次的精神上的追求,这种好的理念能够让人产生共鸣,产生切身的感受。室内装潢设计师往往追求的就是这种精神上的至高境界,达到最佳的效果。 结 语 传统文化对室内装潢技术的渗透无处不在,这种影响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解释清楚的。现代室内装潢技术可以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结合,这样既能传承传统的文化,并且不会拘泥于传统,要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样才会有好的设计作品。 (作者单位:广东省电子商务高级技工学校)
浅谈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与思考 [摘要]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对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分析了当前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和实践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并从实践教学课程、校企合作、师资队伍、软硬件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研究与思考。 [关键词]土木工程;实践教学;实践基地 生产实践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渠道,一直是土木工程专业高等教育培养中的关键性教学环节。实践基地作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实习的主要场所,其建设程度的优质与否直接关系着本科实践教学质量。因此,笔者通过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和实践基地建设展开一些探讨,以期为进一步提高本科实践教学质量提供参考建议。 1实践教学环节及实践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1.1实践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目前,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集中在生产实习(为期1个月)和毕业设计(为期3个月),实践教学较理论教学的时间很有限。同时,工程建设和设计实际通常存在时间长、时间紧的特点,因此,企业往往忽略了对学生实践教学内容的总体规划,现有什么内容就指导什么,哪里缺乏人手就往哪里安排,不能完全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另外,学生实践的时间短,加上需要熟悉适应的过程,尤其是在施工工地上实习存在大量不安定的因素,企业综合考虑后通常让学生待在办公室进行理论学习,进一步压缩了生产实践的时间。 1.2校企合作有待进一步实现双赢 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学校往往要求专业学院需要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校外实践基地,导致校方在选择合作对象建立实践基地时过于追求形式,而对后续建设规划则处于次要的地位,在此情况下,企业通常也将合作建设实践基地作为一项短线投资,并未把人才培养作为最终的目标。因此,通常会造成学校单方面推动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而企业处于半推半就的局面,学校没有利用好智力和技术资源优势为合作企业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企业则在没有收到持续的收益下缺乏继续推动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的动力。 1.3实践基地有待进一步稳定 从目前土木工程教学实践基地的实际运作来看,真正有效运行的不多,主要在于校企双方的目标不一致、权责不明确、管理不到位、沟通不及时等。一旦双方合作中出现一系列的困难,在不及时或难以解决的情况下,导致双方的合作热情逐渐降低,最终导致合作名存实亡。另外,现有生产实习环节原则上要求学生自主寻找实习单位,学生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并不一定会选择签署协议的实践基地实习,进一步影响了教学实践基地的稳定性。 2实践教学和实践基地建设的途径探讨 2.1完善课程体系,融入企业需求 (1)实践课时设置。 目前,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虽已形成大学四年完整的实践课程体系,但在课时安排上较理论课尚有一定的差距。可在充分调研学生意愿和具体可操作性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管理措施,利用寒暑假等适当延长相应实践课程的实习时间。提前规划和启动毕业设计,让学生在最后一个学期开始前有充裕的时间进行前期资料准备,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在实践基地实习。 (2)企业参与教学。 在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制定、教材编写和选用等方面多考虑企业的需求和建议,甚至在理论课堂教学中也可适当地加大企业的参与度。另外,开设由企业专家讲授的课程,邀请企业专家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土木工程实践方面的讲座,让企业真正全过程地参与本科教学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加大实践基地建设力度,更好地反哺实践教学。 2.2深化校企合作,共创双赢局面 (1)建立实践基地建设的新机制。 实践教学的质量关键在于教学效果。学校要勇于打破实践基地建设片面追求数量和质量的机制,将人才培养摆在更加根本的位置,突出实践教学效果,发挥学校智力和技术优势,并根据专业特点选择有较高社会责任感、有意愿也有能力培养人才的企业共同建设实践基地。 (2)增强企业建设实践基地的双赢意识。 企业要合理、清晰地规划未来发展目标,破除过度聚焦于在实践基地建设人、财、物等方面的付出。扩大视野,科学配置,将接受学生实习作为缓解用人紧张的重要措施,将实践基地建设作为宣传企业文化、树立企业形象的重要途径,将学校的智力和技术资源优势作为解决企业生产中实际问题的重要手段。 (3)加大校企双方师资交流力度。 土木工程专业教师,尤其一些青年教师通常是毕业后直接走向教师岗位,科研经验丰富,但缺乏一定的实际工程经验,而企业技术人员常年在工程一线,科研工作则相对滞后。校企双方可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借助实践基地安排青年教师入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积累工程经验,学校则通过设置相应的课程、科研项目等对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再培训。通过校企双方的人才交流,为实践基地建设建立坚实的师资保障。 2.3强化校企交流,稳定实践基地 (1)加强校企双方交流,完善实践基地管理。 学校要设立专门分管实践基地建设的人员,定期联系实践基地,加强校企双方关于实习计划、要求、岗位等信息的互动沟通,企业也要进行积极、合理地反馈。健全规范高效的运行管理体制,尤其是发挥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在实践基地建设、管理中的作用,及时解决合作中出现的问题。严格保证实践基地建设资金,定期表彰实践基地建设和管理的先进集体和个人。 (2)创新实践内容和文化,稳定实践基地建设。 企业要充分考虑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注重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进行新概念、新想法的尝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积极推动形成浓厚的创新实践文化氛围,举办各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创新实践活动,宣传创新实践成果,扩大实践基地的影响力,用实践项目和企业文化吸引更多学生进入实践基地实习,从而稳步推进实践基地建设。 3总结与展望 土木工程作为传统的工学类专业之一,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一直是专业教育的核心,尤其是随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更是将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升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因此,实践基地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场所,要从实践教学课程、校企合作交流、师资队伍等方面全方位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同时,随着土木工程行业内部竞争越来越全球化的趋势,如何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化的实践基地,进一步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将是今后培养高素质创新性土木工程人才的关键和方向。 作者:缪海锋 姜秀英 单位:浙江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 浅谈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问题与对策分析 摘要: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高校教学模式难以在短时间内发生转变,土木工程专业也不例外。我国高等教育处于发展阶段,对素质教育有了更为先进的认识,这对理工类专业的教学改革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土木工程专业属于理工类专业,在实践教学环节存在一些问题,若不及时予以解决,将造成严重的后果。本文首先阐述了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其次分析了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问题 与其他专业相比,土木工程专业更具实践性。实践教学,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极为重要。近年来,土木工程专业在实践教学环节存在各种问题,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值得关注的一点就是,必须采取措施对这些问题予以有针对性的解决,才能确保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一、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 土木工程专业集实践性、社会性及群体性为一体,其培养目标的要求更高,需要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前提下,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标准。为此,除了需要掌握土木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还需要通过工程师的基本训练,这样的人才才是社会需要的专业人士[1]。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具有以下作用:首先,通过实际操作检验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是否扎实,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其次,是学生接受专业新知识和掌握新技术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实践,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能力也会有所增长,以实践带动理论的学习。最后,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实践教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乐趣,自然就会深入学习,不断进行创新应用。因此,在土木工程专业中,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实践教学工作,是培养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比例失衡 由于实践性教学是基于理论课内容进行的,所以,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不会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于实践教学上,只会重视理论教学。而且,在研究型高校中,教师大多不是单纯地承担着教学任务,还需要开展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活动,使得教师很难有精力集中投入实践教学环节中[2],后果就是教师在完成理论教学任务后,对学生的各类实验和实习缺少及时专业的指导。除此之外,教学时间和教学条件等因素,也是导致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比例失衡的重要原因。实践教学需要充足的实验课学时和实验教学内容,才能确保由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实验顺利进行。而高校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对这一方面缺少重视。各类实习时间不充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实习是实践的重要环节,是否按照实习指导计划和考核方案进行非常关键,这对实践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二)缺少充足的实践教学环节经费 当前,一些院校存在实践教学环节经费不充足的现象。这些院校由于种种客观原因缺少软硬件设施,更缺少实践教学环节经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实验经费短缺;其二,实习经费短缺。由于实习和实验都是实践教学的基础环节,若不能有效保证其顺利进行,学生对实验设备和仪器的操作不能完全掌握,将影响课程目标的实现。一般而言,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对本科基本教学实验项目有明确的规定,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尤为重要。但若缺少资金投入,将难以实现这一要求。经费少还会造成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实习内容不全面的状况。对土木工程专业而言,在施工现场的实习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阶段。学生在实习阶段不仅要对部分施工工序、招标投标、组织管理和工程监理有所了解,而且在工程预决算和事故处理等方面也应该兼顾[3]。但缺少资金,就不能同时兼顾到这些。 (三)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缺乏自主创新性 根据土木工程的专业性要求,土木工程实习环节是在与课程配套的实验内容的基础上,增加地质、测量、认识、生产和毕业设计等方面的实习内容。这些实习环节多且不集中,没有考虑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性特征,内容也过于片面,不够规整。此外,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内容,不够充实和多元化。例如,一些毕业设计题目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但由于结构型式不够多样,造成房屋建筑设计对象主要以宾馆、教学楼、图书馆等为依据进行。房屋建筑设计对象的层次划分并不清晰,致使基础结构设计不能全面考虑复杂的基础型式的内容。针对桥梁工程课程设计,其并未对其他桥型的设计内容有所涉及,只是单纯地进行简支梁桥设计内容的学习。这样一来,对学生的设计计算能力会产生非常大的不利影响。针对各类实验与设计,一般会编制内容翔实的指导书,学生在进行相关实践时,不多加考虑,缺少创新性。另外,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相互抄袭也是阻碍学生提升创新能力和意识的因素之一。 (四)缺少有效的监督和考核管理 目前,在土木工程的实习组织形式下,教师的指导作用不能被凸显,实习质量的高低与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有密切的相关性。若学生的主动性相对较弱,影响的不只是实习质量,更会威胁到学生自身的人身安全。针对非集中实习的学生,学校在考虑经费后,难以确保对每个学生的实习进行全面的检查。这样一来,学校只能以学生返校后的实习成果为依据进行评价,忽视了监督最重要的过程管理环节[4]。另外,各高校在进行实习教学总结和管理时,对实习中出现的经验和问题总结不到位,特别是审查实习场地和执行管理制度方面。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高校未做好实习前的管理工作。 三、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树立新观念,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 针对实验教学中出现理论与实践比例不均衡的问题,发现有一部分原因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要想解决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让教师和学生的观念发生变化,主要目标有:第一,以创新性实验指导思想为基础,开展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第二,通过一切有效手段开展实验教学活动,以确保土木工程专业理论和实践同等重要。为此,不可忽略:首先,在教师待遇方面,专职实验教师和理论课教师待遇不能有较大的差距。其次,安排课程计划时,实验课时和理论课时需要分别安排,且在计算实验成绩学分时,不可混为一类。最后,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和科研活动。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和教师树立新观念,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 (二)增加实践教学经费,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为了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必须投入大量的实践教学经费。土木工程专业在实验教学中,实验设备和材料的使用量较大,若有充足的经费,将可以确保校内实验室场地建设和配置实验设备符合标准需求。此外,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也是实践教学最有效的途径。例如,吉林大学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建立了兴城实习基地。除了要确保校内实验室场地建设和配置实验设备符合标准需求及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外,学校也不能不重视与相关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5]。企业和生产单位能够为本专业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这对高校学生而言,是非常好的实践机会。通过切身参与,能有效避免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出现。 (三)创新实验教学内容 在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内容须进一步进行创新和拓展。由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涉及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科学研究、竞赛、毕业设计等环节,项目多,内容繁杂,所以必须在构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规划安排,以免不能从整体上确保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在普通教育课程上,对化学、物理和数学都有相应的实验安排。另外,在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论内容的基础上,增加实验,以免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的比例较低。在课程设计、实习和生产实习内容方面,要避免各环节内容出现不统一和不连贯的现象。同时,实践教学内容尽量不要脱离实际工程,学生才能以实践环节中认识的知识尽快地掌握新工艺和新方法。 (四)做好考核和生产实习教学总结工作 由于考核与教学质量有关联,所以须重视对待。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考核不仅要重视考核方式的选择,而且也不能忽略监督管理过程。针对考核重点,依据学生实践中的表现进行评判,评判标准以主动性和创新性为基准。若只主观地评价每个学生的实习成绩,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针对非集中实习的学生,要以标准的实践教学评估体系为衡量基准进行评估,否则,将难以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习态度和动手动脑能力。完成实习后,实习组全体教师要做好生产实习教学总结工作,针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免再犯。 四、结束语 在重视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还须进一步完善,才能提升教学水平。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如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比例失衡、缺少充足的实践教学环节经费、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缺乏自主创新性及缺少有效的监督和考核管理等问题,必须通过树立新观念,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增加实践教学经费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创新实验教学内容及做好考核和生产实习教学总结工作予以解决,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陈渊召 李振霞 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土木与交通学院 浅谈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工程案例教学在土木工程专业的应用 摘要:土木专业旨在培养道路、桥梁建筑、房屋建筑、地下建筑等各方面工程建筑领域从事设计、规划、研究、管理以及施工工作的技术型人才。在教学中除了注重培养和扩宽学生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外,还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工程案例教学是土木工程专业应用非常广泛的教学方式,对培养本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很好的作用。本文从工程案例教学的概念和优点,在土木工程专业中的应用展开讨论分析。 关键词:工程案例教学;土木工程专业;应用 前言 土木工程专业在建筑领域中属于重点的基础性学科,是为国家输送优秀的高级工程技术型人才的基地[1]。在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中,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的人才,因此老师在教学中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极为重要。工程案例教学是土木工程专业中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仍需要老师结合实际合理地应用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以下是对工程案例教学的概念和优点以及应用在土木工程专业中的一些分析。 1.工程案例教学的概念和优点 工程案例教学方式指的是授课老师以教学目标和内容为依据,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准备好有关的案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案例进行独立或小组合作等形式展开讨论分析,从中获取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同时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工程案例教学是将实际工作中的例子结合到课程的理论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很大的帮助[2]。通过工程案例教学与纯理论教学相结合,可以改变枯燥乏味的课堂形式,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案例的选取来自实际的生活中,切近学生的生活,在便于就地取材的同时还可以方便学生的理解。在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工程的实际施工情况,更加的了解本专业的相关技能要求,从而提高本专业学生的行业竞争能力。 2.工程案例教学在土木专业中的应用分析 2.1工程案例的选择要以小见大,由易到难 在本专业应用工程案例教学时应合理地选择案例,比如对于大一的新生而言,对本专业了解的程度不高,甚至非常的陌生,刚开始接触本专业需要一个缓冲适应的过程。因此授课老师在教学时要注意选取较为简单的案例,结合教材进行教学。比如在《土木工程和土木工程专业》这一课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土木工程的概念,了解本专业的具体内容、现状以及发展等各方面的概论知识。这时老师可以就学生身边熟悉的建筑工程作为案例,比如地铁的修建、城市已建成或者在建的一栋栋高楼、隧道建设、桥梁建造等均是土木工程所要学习的,学生对这些建筑也都比较熟悉,通过回忆和联想就会对本专业有了更深的认识。而随着课程进入到技术知识的教学时,老师可以取身边的例子或者国内外的经典案例与学生一起进行更加深刻的分析,比如城市高楼建设的结构、反震系统设计等等技术层面的知识。总之在土木工程中应用工程案例教学要合理、循序渐进,以小见大,由易入难。 2.2工程案例分析要结合教学大纲和进度 在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中应用工程案例教学还应该以教学大纲作为参照依据,结合课程的进度选取和分析案例[3]。这和前面案例的选择应注意的由易入难有些类似,但又有所不同,结合课程内容和课程进度需要老师把握好案例教学的度,不需要每个知识点都选取一个案例,这样会造成学生对案例认识的偏差,过分的关注案例本身而忽略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毕竟采取工程案例教学是为了使更好的的理解理论知识,并获得相关的实践知识,而不是用来替代专业理论的教学。同时进行工程案例分析时避免盲目的扩宽知识范围,比如在《材料的力学性质》的教学中,在分析工程案例时应着重从本节的知识点去分析探讨,而对于相关的建筑的构造要素、施工等方面的知识可以稍微提到但是不作为重点分析项目,等到学习该知识点的具体课程再进行深入的分析,这样就不会使学生抓不住重点、造成思维上的混乱等现象。总之老师在应用工程案例分析时要明确课程内容和教学的目的,把握好工程案例教学的度,通过案例学习而不是为了学习案例而进行教学。 2.3工程案例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 选择本专业的学生不一定是因为兴趣才报的志愿,可能是调剂或者其它原因,也有的学生原来带着浓烈的兴趣报考本专业,但是接触后觉得与想象中的有出入而失望,渐渐地失去兴趣等等。当学生对本专业兴趣不高甚至毫无兴趣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会很差,学习的效率不高,最终就达不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授课老师在工程案例教学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4]。可以通过选取典型的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如在讲到桥梁的内容时,可以选取武汉长江大桥经历过70多次甚至有一次是大桥的7号桥墩受到一艘载重万吨的游轮撞击,只留下擦痕并无其他的问题,其中的关键是该大桥采用了“裁牙齿”的世界领先工艺。学生在听到案例时会被大桥的坚固所震撼,被整个案例吸引,渐渐地就会对相关得知识产生好奇心和兴趣。另外还可以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采取小组合作、主题辩论等样化的形式进行,不仅活跃课堂的氛围,还可以多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兴趣。 3.结语 土木工程专业涵盖工程结构、土工、工程测量、土木工程材料等实验室,强调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动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均具备的复合型技术性人才。本着为国家输送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的理念和目标,在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中应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工程案例教学具有十分明显的优点,有利于人才培养的目标,而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工程案例教学时应注意案例的选取要以小见大、由易入难,工程案例的分析要结合教学大纲和进度,并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 作者:罗少云 赵会艳 单位: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 浅谈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思考 摘要:实践教学和实习能够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对知识理解的深度,特别是对于理工科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土木工程专业作为理工科最重要的专业之一,实践教学和实习是提高学生能力最好的方式。本文从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实习环节的制约因素入手,提出以下几点教学、实习模式改革的意见:实践教学改革方向为实践类型、指导方式;实习环节改革方向为实行教师讲解、集体参观、观看录像、教学模型展示等多种方法结合,最终的目的是掌握理论实践知识,做好毕业设计。 关键词:师范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 人才是为社会服务的,高等教育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同样要考虑到这一点。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知识和财富流动的加快,培养人才的目标和方向也有所转变。教育部下达的培养土木工程专业的目标是:“重基础、多方向”,即学校教育应该注重理论基础知识的传授,同时知识所涉及的范围要广,尽量能够让学生看到行业的全貌,对行业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样的教学模式和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有较大差距,企业希望学生不仅有理念,而且要很快上手,迅速地完成工作任务,获得企业效益。因此这就要求学校在注重理论的同时,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1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1.1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实践教学经费紧张所导致的实践教学设备的不足;②课程之间相互独立没有形成紧密的联系,传统的实践教学过多,跨学科的多角度实践研究,综合性强的课题少;③实践课程多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开放性探讨为辅,过分强调理论,动手操作性大大减弱;④教师以完成教学目的为主要任务,学生以完成教师要求为主要任务,实践的积极性不高。 1.2实践教学的问题思考 教育部下达最新关于土木工程专业的要求:即“夯实基础、工程设计和施工组织设计结合、全面提高实践能力”,这给学校的实践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挥空间。因此各个土木工程的实践教学纷纷兴起,形成“以实践和工厂操作为基础,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为主线,教学和各类学习为依托”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部分: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CAD软件应用以及毕业设计等。学生经历一系列的认识、实践、深化理解、解决问题的思想探索过程之后,就逐步掌握这一学科的主要矛盾,解决问题也会得心应手。实践教学的内容也有所改变,首先是实践类型的改变,实践类型有以下两个方面:课内教学内容实践和课外与专业相关的综合性、研究性、开发性、设计性的实践课题。教师给出学生课题的范围,让学生自主地估量自己的能力方向和职业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题;学生将所研究的课题列出一张清单,教师拿到清单以后会实时监督学生的完成状况,督促学生相关实践的完成。实践教学将多媒体教学和教师指导合为一体,教师根据课本的内容自主地开发实践课题,并把学生分为几组,分别进行不同内容的训练(包括实践构想、材料设计、调研、讨论等),共同完成一系列动手操作、数据整理,最后得出结论。 2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思考 2.1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土木工程专业实习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实习场地不足,学校和工地之间协调困难,实习效果差。学生的实地实习地点应该是工程项目的工地、办公场所和其他相关地点,工地负责人也应当为学生们讲解工地的实际运营情况、用到的相关专业知识和房地产公司的用人标准等。但由于各个建设工地以效益作为公司发展的第一理念,紧抓工程进度、成本、安全等,因此大多拒绝学生参加工地实习;同意学生参加工地实习的公司,也不会耐心为学生讲解生产要求和相关的专业实践,更不会让学生动手操作相关的技术。这样实习达到的效果就很差,学生从中学不到与专业有关的企业生产知识,也不熟悉相关的操作技能和流程,所以很多实习仅仅是表面的形式而已。②由于学校的培养模式“重基础、多方向”,所以教师讲授的与实习操作有关的内容就很少,学生参与实习的目标感就比较模糊,往往抓不住重点。③实习学生人数近几年在不断增多,大多的实习又集中在寒暑假期间,学生的管理也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因此学校采取分批次、小规模的实习方法。这样以来学生的流动性和自由性又变大,教师和专业的人员很难对他们进行统一的指导和教学。④学校高学历、高学位的青年教师实践教学经验不足。没有指定一套有实际效果的、操作性较强的、成熟的实践教学模式和业务考核方式等。 2.2实习环节的思考 土木工程专业的认识实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对土木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和课程要求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其次,要对道路、房屋、桥梁等土木工程所从事的行业有形象的感知和把握,主要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建立起理论和具体实践方面的联系,培养专业意识和操作能力,以及对自我的未来有一个清晰的定位、打算和就业方面的考虑。学校的生产实习也根据具体情况变为两部分:校内、实训基地实习,企业工地实习。认识实习在教师介绍、学生集体参观、观看录像、操作教学模型等形式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很多学生自己向施工企业、设计院等单位提出申请,之后进入其中了解他们的工作流程和需要的专业知识。 3结语 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问题,除了在具体实践教学中改变观念增加投入以外,还需要集合社会的各项资源,对高学历、高学位的青年教师进行实践教学能力的培训,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效教学体系。我们要以全新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制定完备的监督体系,对实践教学的各方面进行监管,促进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 作者:胡国辉 单位:江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浅谈土木工程专业教学: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外语教学探究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工程、信息、产业等领域面临极大的机遇与挑战,由此,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随之提高和发展。各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也必须适应这一国际化趋势。外语教育既是顺应国际化趋势的重要方面,也是满足我国科技、经济和文化发展中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的需要。专业外语课程的开设旨在培养学生能够利用外语这个工具,通过阅读去获取国外的与本专业有关的科技信息。土木工程专业外语即是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英语课。该门课程通过介绍结构、基础、桥梁、水利、环境几部分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状况,从中解释专业词汇、特殊语法和翻译技巧。课程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常见的专业词汇及其用法,锻炼其阅读及翻译外文文献及专业资料的能力。同时结合专业知识理解英文大意,把握目前国内外先进专业知识。然而,由于工科专业背景等多因素影响,导致专业外语教学效果平平。本文将结合专业外语的教学实践,分析当前土木工程专业外语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二、土木工程专业外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陈旧,课堂变阅读课或翻译课 由于专业外语课程的特殊性,其具有外语课的阅读翻译方面的要求,同时包含大量专业知识。往往这门课程由土木工程专业教师授课,通常的授课方式是依据专业英语教材,详细地或节选一些文章,逐字逐句进行中文翻译及讲解,或者先用汉语将相关知识讲解一遍再对着课文进行翻译。尽管讲解过程中会有提问或让学生自己翻译,再由教师总结点评,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只能授学生以“鱼”而不能授之以“渔”。学生始终不是课堂的主人,一节课结束后仅仅在书本上记下汉语解释,翻译水平没有提高,阅读及理解科技文献的能力更未得到锻炼。与“培养21世纪新型人才”这一高校培养人才目标想去甚远。 (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由于受社会等各方面因素的引导,学生将学习外语的主要精力放在大学四、六级英语考试上,甚至由于英语应试考级过多,对英语学习产生了厌倦情绪。同时,很多学生学习专业外语目的不明确,不能切实体会该门课程在日后文献阅读过程中的重要性,再加之往往工科专业外语教学模式陈旧,势必导致学生对专业外语学习缺乏主动性,在课堂上表现异常低调,不愿出声,埋头苦读,怕被教师看到,“怕发音、怕提问、怕翻译”的现象突出,教师只有用点名等方式强迫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这种师生互动方式效果不好,气氛非常沉闷,缺乏积极性。 (三)教材内容陈旧 与土木工程专业其他课程教材相比,专业外语教材建设较为落后。适用于高等教育的教材种类偏少且内容与现代先进土木领域水平相差较大,专业性与通用性不强,不能满足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就土木工程专业而言,随着社会需求和学科建设的发展,目前许多高校土木工程系下设有结构工程、桥梁工程、公路工程、岩土工程等多个专业,这些课程设置差异较大,而专业外语教材只有一本《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材单一,不能重点针对某一专业,只能一本教材内涉及多个土木领域,导致信息量过大,往往一学期下来所学内容只能涵盖教材的1/3~1/4章节。并且,专业外语教材大多选取外文报刊或文献,每篇阅读材料中包含专业词汇繁多,句子结构冗长、复杂且过于集中。长句、难句、重点、难点知识点分布不合理,因此,大部分学生对专业外语感到力不从心,望而生畏,甚至失去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三、工况专业外语教学的几点建议 针对上述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依据21世纪大学生的培养要求,结合近几年的授课想法与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改进教授方法,突出课堂教学特色 改革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全面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学方法的重点应是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专业外语教学强调培养学生阅读及翻译科技文献的能力,因此可以要求学生对文章预习并进行段落划分,归纳总结段意,表述中心思想,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大意及相关专业内容。同时,教师可针对整篇文章进行综述性讲解,并就文章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请学生来回答,这样能较好地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另外,针对文章中较难、较长的段落,可利用某一长句进行翻译技巧的讲解,要讲清、讲透,其余段落可让学生进行翻译。同时,在教学形式上,可合理运用多媒体,增加学习趣味性,多媒体课件视听结合、声像并茂、动静皆宜的特点可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比如,上课十分钟可让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观看美国《discovery》纪录片中关于建筑结构的讲述部分,在了解专业词汇的同时,可提高其听力能力,最终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的学习气氛。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可将学生进行分组,在回答问题及文章翻译过程中可设置分组讨论环节,小组派出代表进行回答,再由其他小组进行点评或补充,最终将各小组课堂表现成果计入平时成绩作为期末考核参考。这样能最大限度的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与课堂参与性,较好的达到专业外语的学习目的。 (二)注重专业词汇,强调学习重点,丰富教学内容 掌握专业词汇是进行专业外语学习的基础,所以专业词汇的讲授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专业词汇的词义较为专业,且词语构成存在规律及特点,在课堂中要注重这些特色,讲授相关词语的构成法,同时根据文章主体将相应词汇归纳总结,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同时,由于专业外语教材文章涵盖领域广泛,内容较多,若每篇文章由教师逐句、逐段详细讲解,会导致学生思路模糊,“芝麻西瓜一把抓”,最终收获甚微。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强调应掌握的重点内容,对重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比如长句的翻译技巧、与现代土木领域最先进的且应用广泛的土木知识相关的文章等进行重点讲解,其余部分将作为学生阅读材料由学生自行阅读、翻译及学习,教师概括性地讲解即可。最后,对于教师详细讲解的内容,尽量做到“信、达、雅”。“信”即忠实于教材,把原文意思准确地进行翻译并讲解出来;“达”,即在讲解过程中通顺流畅,组织好语言进行讲授,不能按照英语习惯表达,避免使得学生理解困难;“雅”,即课堂讲授避免照本宣科,讲授内容应高于教材,尤其针对专业内容,教师应联系实际讲解,以丰富教学内容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被动学习的现状。 四、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以及国际化新型人才的需求增加,工科院校必须加快专业外语教学体制的改革,充分调动和发挥专业外语教师的热情和激情,积极探索并改进高效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专业外语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专业外语教学质量,最终将培养学生阅读及翻译科技外文文献能力,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作者:刘潇 单位: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光通信技术论文:光通信技术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探讨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通信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的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工作、生活和学习的需求。尤其是光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长距离、大容量传输成为可能。基于这样的状况,本文对光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 光通信 光网络 全光通信 前言:光通信是以光导纤维(即光纤)为传输媒质,以光波作为载波的一种通信方式。光通信涉及的技术领域包括光器件、光传输、光信号处理、光交换技术、光网络技术以及光网络的融合技术等等。光通信正朝着高速率、大容量。长距离、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本文主要对光通信技术现今的发展状况,以及在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一、目前光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 1.1密集播分复用技术 密集波分复用技术简称DWDM,是光纤数据的一种传输技术,该种技术是利用激光的波长,按照比特位并行传输或字符串行传输方式在光纤内传送数据。DWDM是光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让IP协议、ATM和同步光纤网络、同步数字序列协议下承载的电子邮件、视频、多媒体、数据和语音等数据都通过统一的光纤层传输。在被开发后,基于其能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了光纤系统对于信息数据的传输量,而被广泛关注与应用。 1.2光纤接入网技术 光纤接入网,指的是在接入网过程中,利用光纤为核心的传输媒质,以此来实现用户数据信息传递的形式。光纤接入网并不是传统意义方面光纤传输系统,实际上是针对接入网环境中,所设计的较为特殊的光纤传输网络。光纤接入网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其一是网络覆盖范围一般较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需要中继器,基于众多用户的信息数据共享光纤,导致光功率及波长的配比,存在需要利用光纤放大器来进行功率补偿的状况。其二是满足各种宽带业务的传输,并且传输质量好、数据信息传递的可靠性较高。其三是光纤接入网所应用的范围较为广阔。其四是,该项技术投放使用的过程中投资成本大,在网络管理方面较为复杂,在远端供电方面较难。 1.3 EDFA技术 EDFA是掺铒光纤放大器的缩写,是对数据信号光放大的有源光器件。基于EDFA工作时的波长为1550nm,与光纤的较低损耗波段较为一致,并且该种技术研发至今比较成熟,在实际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掺铒光纤就是EDFA的核心元件,掺铒光纤主要将石英光纤当做基质材料,在其纤芯当中融入了相应比例稀土原素铒离子。在一定的泵浦光注入到掺铒光纤中时,铒离子从低能级直接被激发到高能级,基于铒离子在高能级时寿命较短,这就使得较快以非辐射跃迁的状态,直接到较高能级上,与此同时在该能级以及低能级间迅速形成粒子数反转形式的分布。EDFA的特点是体积相对较小、功耗损耗较低、使用便捷等。能够根据用户实际使用的情况,安装在不同的应用系统中。 二、光通信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2.1全光网络的发展 全光网络是指信号只在进出网络时才进行电和光,以及光和电的转换,在网络数据信息传输的过程中,将会以光的形式存在。因为在整个传输过程中没有电的处理,所以PDH、SDH、ATM等各种传送方式均可使用,提高了网络资源的利用率。全光网络在未来的发展中,实际的应用中数据会以更快的速度进行传输,因为数据信息仅是以光的形式进行编码。消除光电转换是全光网络技术的关键工作,将使数据信息传输速率要达到万亿位级。一个经常引用的统计数据说光纤具有25万亿到75万亿位/秒的理论容量,并把这个数据与其速率通常以百万位计的铜线来进行比较,进而体现其优势。所以,在未来的发展中实现全光网络将会是提高信息数据传输技术的有效途径。 2.2 WDM技术的发展 对于WDM技术的研发和研究发现,该项技术最大的优势基于是资金成本较低。WDM是光域上的一种复用技术,形成光层的网络既全光网,是光通讯当中相对较高的阶段。建立一个以WDM和光交叉连接为基础光网络层,实现用户终端到终端形式的全光网连接,利用纯粹的全光网来消除光电转换的阻碍,将是未来的趋势。这种技术仍是基于点到点的形式,但是点到点的WDM通信技术,是实现全光网通信最重要的一步,其应用和实践将对全光网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结论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光通信技术的应用较为广泛,从而使得网络通信中的信息与数字的传输能力大大的提升。随着光器件等关键技术的突破将加快全光网络技术的实现。 光通信技术论文:光通信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探索 摘 要:物联网技术与光通信技术的结合,对于现代信息发展具有 重大意义,也是技术发展的方向。文章通过认识光通信技术与物联网,透视物联网基本结构,探索两个技术融合的现实应用,分析光通信技术在物联网技术发展中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光通信技术;物联网;宽带;媒介 中国通信技术近些年发展十分迅速,尤其电子通信技术日渐发达,普遍在全国领域内使用。光通信技术也发展成熟。光通信技术作为以光波作为传输媒介的技术,具有传输频带宽、容纳信息量大、抵抗电磁干扰能力强等传播特征。因此在结构复杂。内容庞大的物联网当中得到很好的运用。物联网的概念自从提出之后,就被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在全球范围内翻起了以物联网为中心的经济与技术大潮。 1 基本概念 光通信技术,就是以光波作为传送信息媒介的通信方式。与无线电波通信技术相同,光通信技术也属于电磁波通信技术,然而光波频率比无线电波的要高,波长较短,因此传播时信息容量更大。光通信技术主要有两种方式:光纤与无线,表现出高度带动性、渗透性与创造性。在信号覆盖与传播上有着显著优点。目前中国光通信技术发展相对成熟,以廉价灵活的传输特点,被运用到诸多领域内。 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依照原定程序协议,将现实中任何物体与互联网连接,通过信息交换与通讯,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监控、管理物体的网络。物联网物体本身与网络无关,是人们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千万事物,在安装上传感器之后,与目前网络数据信息库链接,让人们直接去认识、管理这些事物。物联网的概念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是不断演变,与概念刚提出时有了很大改进,涵盖范畴日益丰富。物联网核心能力是运输可靠、感知全面以及处理职能化这三个方面。它可以将识别的物件信息,通过场景感知,将信息聚合一起进行无缝连接处理。 尚前,光通信技术在物联网结构中发挥着巨大功能。两者互相结合,在工业、环境、军事、医疗、保健等人们各种日常生活与商务生产领域体现出优越的实用价值,造福人类生活。物联网中光通信技术主要有:光纤传感、射频识别、WiFi等近距离无线光通信技术、还有GPRS、3G、4G 移动通信技术等长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科研工作者们已经开始着手将光通信技术引入互联网终端,实现远距离的互联网检测控制、维护管理与正常运营。 2 物联网的基本结构 物质结构决定其用途,物联网也如此。物联网的分层结构模型,决定其工作环节依照顺序进行,逐步实现每一项技术功能。现在,物联网科研者普遍将物联网结构分为三个层面: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每个层面的主要内容,见表1。 ①感知层,物联网最低层次组织,是物联网技术的基础层次,负责获取物体信息感知与获取。我们常见的硬件设施有摄像头、传感器网络、二维码标签和识读器、视频检测标识等。 ②网络层位于物联网技术的中间层次,连接感知层与应用层,完成数据信息的长距离运输与管理任务,直接地讲就是信息传播的桥梁,将感知层获取采集的数据信息,传送到终端应用层。其实现方式就是我们常见的各种通信网络,如GPRS、3G、4G 移动通信网络,蜂窝无线通信网络、有线通信等方式。 ③应用层,是物联网最上层,主要对数据进行运用,或者进行智能处理,将具体数据信息应用在行业当中。其表达方式就是终端显示器与数据库等,能够直接表现数据信息的平台。 物联网的基本结构决定了其对数据信息的感知、传输以及智能处理的功能。正是物联网职能、便捷的功能,决定其广泛的应用前景。 3 光通信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现状 3.1 物联网感知层的应用 光通信技术在物联网感知层上的应用,主要形式是光纤传感技术。在光导纤维与光纤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形势下,光纤传感技术也同步发展起来。它是以光为载体,光纤为煤质传输信息的崭新传感技术,属于光子技术领域。光纤传感技术基本工作原理,是光波在光纤中传播时,光波主要性质会随着外界环境变化而产生物理改变。将光纤传感技术与光纤通信技术结合一起,是构建网络化与矩阵化传感体系的发展方向。光纤宽带性的特点,可以将多种传感器集中使用在单个光纤中,对多个目标进行测量,因此在物联网感知层上可以表现明显优势。 光通信技术为互联网感知层信息采集提供更好的质量保证,连接起物理世界转向信息世界的关键环节。无线光通信技术,是光与无线通信技术的结合物,利用频率高波长短特征,其通信宽带是WiFi的104 倍,4G 移动通信的100倍。 光通信技术在在RFID系统中的运用。光传感与通信技术在RFID系统上,实现电子标签与读写器两者近距离无线通信,准确识别物体上的电子标签,读取其中的数据信息。目前,光传感技术主要读取无源电子标签,改变了传统无线信号射频短的不足,提高了RFID系统的感应能力。RFID读写器对于光通信技术应用,是与互联网网络层的接入当中,创建双向功能的网关设备,将其与RFID系统相互协作与融合起来,对物品信息进行实时共享。在实际应用中,利用光通信技术的RFID系统,很好延长读写器与网络层连接距离,将读写器直接变成职能终端,更方便地接入移动通信网络。另外就是,光通信技术可以感应多个电子标签,并能防止信息之间相互冲突,减少信息干扰,保证数据信息的安全。 光通信技术在无线传感网络中的运用。传统无线网络的传感器随机分布,处理单元与通信单元自行组织。这种不稳定结构只能完成近距离传感、通信,传输距离也比较短。融合光通信技术之后,可以进行长距离传输,距离可以达到100 m。 3.2 物联网网络层应用 互联网目前信息有线通信方式中,主要就是光纤通信。以光波为媒介的传送形式,光纤通信技术可以容纳更多信息量,实现快速传播不受干扰,还可以进行长距离传输。无论是传输速度距离,还是信息安全方面,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并且光通信技术建设便于铺设,可以进行现20 THz 的宽带接入,十分适合物联网大数据传输需求。 GPRS在我国已成熟运营几十年,网络可靠性高,基站覆盖范围广泛,适合物联网无处不在的网络要求,GPRS数据传输速率最高值为115 kbps。采用光通信技术的3G网络技术可以提供最高2 Mbps数据传输速率,为日益增强的物联网数据业务提供了支持和保障。而4G网络技术的性能更加优越,采用正交频分复与多端口输入输出技术,数据传输率高达201 Mbps,宽带是3G的十倍。光通信技术大大提高了物联网数据传输能力,大大优化了网络层结构。移动通信的安全机制,是以人与人之间通信基础,在物联网中进行应用时,大量的数据会造成网络堵塞,信息安全性降低。光通信技术创建了多个传入传出端口,签订物与物、物与人之间的安全协议,并可以根据通信需要与物联网特征增强安全机制。 移动通信网络是以光通信技术为核心,在人与人、物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可以实现任意时间与地点的信息交换与交流。目前,中国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移动通信网络。物联网以其作为网络层,可以更好整合社会中任意物品的信息,减少技术成本,并能保证高效的信息传输率,为开发移动物联网创造了优良的技术条件。 3.3 物联网无线终端应用 M2M设备中的光通信技术,可以满足许多数据请求,并自动包含其中的数据设备。将GPRS、3G、4G嵌入到M2M设备中,创建手机终端。这样就将手机打造成为通信、感知、信息处理的职能终端。光通信技术在将物联网终端塑造成移动通信终端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他它符合移动通信网络终端的管理方式,以人与人之间通信为基础,在安全协议与多端口通信信息处理上效果良好。 在工程建设中,工作人员通过将光传感技术嵌入到设备中,可以职能处理电网、桥梁、铁路、建筑等信息,然后再与物联网进行结合,将多种施工设备、机器与基础设施等物理系统进行合理整合。让施工的大小细节,在物联网中得到科学规划与配置,节约建设成本,管理生产生活。物联网变现出的职能化特征,与数据信通过光通信技术在云计算平台中自行处理是分不开的。 4 结 语 光通信技术在物联网中的运用,不仅仅是过去几年的发展形势,也是未来发展方向。据科学家统计计算,光纤传感器可以同时测量七十多个物理量,因此将其用在工程检测、犯罪侦查、防伪识别等方面仍然很大空间。在物联网规模集成化的发展形势下,光通信技术对数据信息集束处理能力能够得到更好的适用。人与人之间的通信,人对物的信息采集、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换等都可能将是光通信技术的用武之地。 光通信技术论文:无线光通信技术的应用 [摘 要]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通信技术也得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在过去的几年中,人们对传输速率的要求越来越高,使用高速率数据传输的用户数量每年都在递增,光纤通信因为能传输高速率的数据,成为广域通信网的骨干网络,如今在广域通信网中80%以上的信息是通过光纤传输的。 [关键词]无线光通信技术高速率数据传输系统构成 1 前言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通信技术也得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在过去的几年中,人们对传输速率的要求越来越高,使用高速率数据传输的用户数量每年都在递增,光纤通信因为能传输高速率的数据,成为广域通信网的骨干网络,如今在广域通信网中80%以上的信息是通过光纤传输的。但是从光纤骨干网到用户之间的"最后一英里",如果铺设光缆,不仅花费大而且耗时;许多无线通信技术可以解决"最后一英里"的问题,但是这些技术需要向无线电管理委员会申请频率执照,不仅要使用户支付大量的频率占用费,而且申请也要花费数月的时间。 2 无线光通信系统的构成 无线光通信系统是以大气作为传输媒质来进行光信号的传送的。只要在收发两个端机之间存在无遮挡的视距路径和足够的光发射功率,就可以进行通信。 一个无线光通信系统包括三个基本部分:发射机、信道和接收机。在点对点传输的情况下,每一端都设有光发射机和光接收机,可以实现全双工的通信。系统所用的基本技术是光电转换。光发射机的光源受到电信号的调制,通过作为天线的光学望远镜,将光信号通过大气信道传送到接收机望远镜;在接收机中,望远镜收集接收到光信号并将它聚焦在光电检测器中,光电检测器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由于大气空间对不同光波长信号的透过率有较大的差别,可以选用透过率较好的波段窗口。对基于FSO的系统来说,最常用的光学波长是近红外光谱中的850nm;还有一些基于FSO的系统使用1500nm的波长,可以支持更大的系统功率。 3 无线光通信系统的特点和优势 3.1 频带宽,速率高 从理论上讲,FSO的传输带宽与光纤通信的传输带宽相同,只 是光纤通信中的光信号在光纤介质中传输,而FSO的光信号在空气 介质中传输。FSO产品目前最高速率可达,最远可传送4km。 3.2 频谱资源丰富 与微波技术相比,FSO设备多采用红外光传输,有相当丰富的 频谱资源,不需要申请频率执照,也不需要交纳频率占用费,这是一般微波通信和无线通信无法比拟的。 3.3 适用任何通信协议 适用于任何环境,不依赖某种协议。现在通信网络常用的SDH、 ATM、以太网、快速以太网等都能通过,并可支持的传输速率,用于传输数据、声音和影像等各种信息。 3.4 架设灵活便捷 FSO可以直接架设在屋顶,以及在江河湖海上进行通信,可以完成地对空、空对空等多种光纤通信无法完成的通信任务,而且无需埋设光纤,可以在几小时内建立起通信链路,方便快捷,大大缩短了施工周期。 3.5 安全可靠 无线光通信的安全性是非常显著的,由于光通信具有非常好的方向性和非常窄的波束,因此窃听和人为干扰几乎是不可能的。 3.6 经济 光纤网络的成本通常很高,铺设过程耗时,而且投资不可撤回,而无线光通信技术可以在城域光网之外提供高带宽连接,而成本只有在地下埋设光缆的五分之一。 4 无线光通信系统存在的问题 FSO是一种视距宽带通信技术,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需要严格的视线传播,当通信设备安装在高楼的顶部时,在风力的作用下建筑物会发生摆动,这样便会影响激光器的对准。由于大楼结构中某些部分的热胀或轻微的地震等原因,有时也会导致发射机和接收机无法对准。 恶劣的天气情况,会对传播信号产生衰耗。空气中的散射粒子,会使光线在空间、时间和角度上产生偏差。大气中粒子还会吸收激光的能量,衰减信号的发射功率。 传输距离与信号质量的矛盾非常突出,传输距离越大,光束就会越宽,接收的光信号质量越差。 激光的安全问题必须考虑。发射功率必须限制在保证眼睛安全的功率范围内。 5 无线光通信发挥的应用范围 可以作为预防服务中断的光纤通信和微波通信的备份;可以应用于移动通信基站间的互连,无线基站数据回传;应用于近距离高速网的建设以及最后一英里接入;不宜布线或是布线成本高、施工难度大、经市政部门审批困难的地方;在军事设施或其他要害部门需要严格保密的场合;用于企业内部网互连和数据传输。 6 国内外研究现状 Canon主要产品有:CanobeamDT-50,速率从25Mbit/s到 622Mbit/s,可连接FastEthernnet、FDDI、ATM。特点是具有自动跟踪系统,调整探测器件的位置以检测激光束的光轴,所以不因建筑物的摆动而使传输中断。同时,镜头自动跟踪特性增加传输距离达2km。CanobeamIII:数据速率达到622Mbit/s,有不同的网络接口,如ATM、FDDI、FastEthernet,并可选择SNMP的TCP/IP。 桂林三十四所产品的主要性能参数有以下一些,传输速率:8Mbit/s,34Mbit/s,155Mbit/s;工作波长:850nm;通信距离:1~4km;光发射功率:小于40mW。 中科院成都光电技术研究所,开发的产品主要性能参数有传输速率:10Mbit/s;工作波长:850nm;通信距离:1~4km;发射功率:3~30mW。 深圳飞通有限公司开发出的样机,其速率有155Mbit/s、622Mbit/s以及几种,通信距离最远可达4km。 7 FSO研究的发展趋势 FSO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下面几个方面:针对大楼摆动的瞄准问题;大气中粒子对光线的散射、吸收问题;提高传输速率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传输的可靠性,所以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成为FSO的发展方向。 7.1 发射、接收的瞄准的研究 在大风中或因地震引起大楼的摆动,发射机发送的光信号对不准接收机,产生的误差大,甚至通信无法实现。目前的研究方向在于提高激光的瞄准,怎样利用非机械装置来实现精确的对准和快速瞄准;在接收机方面,散射光线也带有信息,接收散射光线越多,接收的信号能量越大,但同时接收的噪声也越大,所以尽量提高接收机接收信号总功率,又不能降低信噪比成为研究目标; 7.2 减小大气对通信的影响 在不同的环境中不同波长的光线会有不同的传播特性,这些不同的特性导致了在不同环境下,不同波长的光线会有不同的吸收窗口、不同的散射函数以及不同的折射率,需要寻求一种最优波长,在通信链路中找出波长与性能的最优组合。 7.3 传输速率的提高 FSO相对于其他接入设备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带宽。现在FSO产品的速率从2Mbit/s开始,形成多个系列,比较典型的有10Mbit/s、100Mbit/s、155Mbit/s、622Mbit/s。有的公司采用波分复用技术,速率可以达到、10Gbit/s。 综上所述,FSO的发展方向是解决大楼的抖动引起的对不准问题、大气微粒的散射问题、大气湍流影响通信问题,提高系统可靠性,在此基础上提高传输速率,使FSO发挥最大优势。 8 结束语 无线光通信已经成为现实,它是连接宽带网的一种快捷方法。文中详细地介绍了国内外目前对FSO的研究以及研究成果,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能得到解决,那么必能发挥FSO的最大潜能和优势。随着无线光通信技术的不断完善,它一定可以得到广泛的应用。 光通信技术论文:应用于飞行试验的无线光通信技术的探索及展望 【摘要】 本文主要针对应用于飞行试验中的无线光通信技术进行探索及未来发展展望。详细介绍机载无线光通信系统原理,对飞行试验中应用无线光通信系统的方案进行探讨,并对展望该技术在试飞测试领域发展方向。相比于传统的视距微波遥测技术,无线光通信技术以其突出的优势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在飞行试验领域应予以探索。 【关键字】 飞行试验 无线光通信 遥测 随着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各种新型号飞机的机载系统发展突飞猛进,这样对试飞测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测试参数和种类的增多直接导致数据量的膨胀,同时也对遥测系统形成考验。传统遥测链路使用的是视距微波通信技术,可靠的数据传输速率在几到几十兆比特每秒量级。显然,传统遥测链路所能承载的数据量和数据种类很有限,随着试飞需求的增加,这将成为未来遥测方案设计的瓶颈,尤其针对高清视频等高速率信号传输,带宽不足的问题会更为突显。 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旨在探索将无线光通信技术应用于飞行试验中。无线光通信技术以光波为载频传输信息,相比于微波技术传输容量大的多,远距离传输可达Gbps级,将会给飞行试验遥测提供极大的灵活性,并且还具有高度保密,无需频谱牌照等先天优势。 一、机载光通信技术 1.1 机载无线光通信技术应用案例 国外科学家很早之前就开始对机载光通信系统进行研究,并且做了丰富的试验。 1980年在美国新墨西哥白沙导弹靶场进行飞机与地面之间的激光通信试验,试验持续三个月,总计工作200小时,激光通信设备安装在USAF-KC-135飞机上,围绕地面站飞行,相距10~100km之间,完成了用窄光束进行激光光束捕获/跟踪,对准试验认证,实现下行1000Mbps,上行200kbps的信息传输。 1996年12月美国Thermo Trex公司在San Diego进行了飞机-地面站远距离的激光通信试验。机上的APT系统,粗跟踪万向支架水平可在±180°、垂直+10°~-90°范围内转动,信标光束散角为2mrad,信号光束散角为100urad。 1.2 机载无线光通信技术简介 机载光通信技术是以飞机为平台,进行空-地或空-天无线光通信。如图1.1为机载无线光通信系统上行通信原理框图。 地面站一般是可移动式车载光端机及处理系统,根据飞行计划在地面选取合适的区域驻扎。 信标光用来进行光端机之间的光束捕获,即粗跟踪,这项技术在大致方位(一般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系统引导到初始位置)扫描另一端光端机的信标光从而实现光束捕获,将接收到的光信号引导到定位探测器上进行精跟踪,最后调整收发端,使光束对准。 位置误差模块为位置探测器,可以探测出光信号光斑投射到其检测面的位置,根据既定规则得出的特定位置误差传送给计算机处理,进而控制粗跟踪系统和精跟踪系统进行方位矫正,实现光束对准。 二、飞行试验中应用无线光通信技术的探讨 2.1 飞行试验中的无线光通信技术 在飞行试验中应用无线光通信系统的基本结构如图2.1所示,采集器所采集到的全部或所有需实时监控的数据都可以和记录器输出的视频数据或总线数据合路后,经过电光调制,直接通过机载无线光通信系统光端机下发给地面站。地面站将接收到的光信号经过光电转换还原,解复用各路数据流以待后续处理分析。该系统还具有上行传输能力,可以远程控制整个试飞测试系统,实现遥控遥测能力。 因为无线光通信系统的传输速率很高,应对目前飞行试验遥测的强度绰绰有余,未来的飞机系统复杂,机载系统集成度以及交换信息量会越拉越大,再加上飞机航电系统的飞速发展,在未来飞行试验中有必要加大试飞实时监控的力度,无线光通信技术应由其发展的一席之地。 2.2 飞行试验中无线光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 飞行试验遥测系统引入无线光通信技术将有效缓解及应对未来遥测数据量的增加,后期此项技术还可以继续演进。 1)微波/无线光通信复合式遥测技术 微波与光波可分别应对不同的气候状况,若将微波技术与无线光通信技术结合使用,互为冗余,那么可靠性将极大的提高,确保遥测数据可靠下传。 2)全光无线光通信技术 本文介绍的无线光通信系统整体为电-光-电类型,这种架构为系统扩容的瓶颈。所以本系统一个演进方向为全光型无线光通信系统,光信号由光纤放大器放大后直接由光纤发射,通过光学天线的整形准直发射出去,接收端由光学天线直接将光束耦合进入光纤继续传输。这样,无线光通信即可称为真正的“虚拟光纤”,可协议透明的传输的光信号。并且波分复用技术,可以使系统容量成倍的增加,不同种类的信号可以调制到不同波长上同时传输。 三、总结 本文对无线光通信技术在飞行试验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展望。无线光通信技术以其突出的优势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在很多领域已经商用,在飞行试验领域尚无应用。今后,传统的遥测技术会成为空地下行数据传输的瓶颈,无线光通信技术不乏为一种备选方案。因为无线光通信系统受天气影响非常严重,所以目前应用受到一定限制,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它的前途是光明的。 光通信技术论文:光通信技术在电力通信系统中的应用与组网方案研究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力系统的发展成为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在电力通信系统中应用光通信技术能够有效促进国家的发展。电力通信系统在我国电网资源的调度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怎样才能够满足电力系统对通信系统的可靠性需求成为了当下最重要的问题。要知道,在电力通信网中,应用EPON技术能够降低成本,还能够提高网络的安全性。文章就电力通信网概述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通过研究光通信技术体制和组网方式,提出光通信技术在电力通信系统中的应用以及光通信技术在电力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关键点。 关键词:光通信技术;电力通信系统;组网方案 1 电力通信网概述以及其存在的问题 1.1电力通信网概述 电力系统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它集发电厂、变电站、输电、配电以及用电为一体。我国电网公司曾在2009年的时候公布了智能电网建设的计划,计划中说要到2020年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坚强智能电网,也就是说利用先进的测量设备,并且在可靠的通信信息平台支撑下,将电力系统与坚强的电网网架高度融合,实现经济高效、透明开放的现代化电网。电力通信网主要分为电力调度网和电力配电网两种,电力调度网是指35kV-500kV的电压,而电力配电网则是指110kV以下的电压。在电力调度网的层次划分上,通常将35kV-110kV的层面称为接入层,将220kV的层面称为汇聚层,将500kV层面的称为核心层,而在电力配电网的划分层次上,则是将35kV-110kV层面称为高压配电网,10kV层面称为中压配电网,220V和380V层面称为低压配电网。电力调度网主要负责传送各种调度指令,它在电力系统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电力配电网则是主站系统和各种配电终端的通信桥梁,在电力系统实现自动化控制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2 电力通信网存在的问题 1.2.1 电力调度网 从电力调度网的层次划分上,不难看出,其与电信运营商的层次划分大致相同,目前的电网中,有很多省份都在使用以前的MSTP设备组网,只有少数省份在使用DWDM设备组网,随着我国智能电网的不断发展,网络负荷越来越大,DWDM设备组网已经不能满足电力通信网的需要了,更何况是MSTP设备组网,所以迫切地需要各个层级的电力通信网升级。 1.2.2 电力配电网 长久以来,我国电网存在着“重发轻供不管用”的现象,这种思想严重影响着电力系统的发展。实际上,配电系统是电力接入系统,通常情况下,都是由10kV以下的电压构成的。由于我国配电网的覆盖面积很广,并且技术和手段也很多样,再加之,我国落后的“重发轻供不管用”思想,使得我国的配电设备自动化程度很差,而且还存在网架结构薄弱的现象,这些都影响了人民的生活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为此,要想实现智能化的建设目标,就要提高供电水平,让其向着自动化的方向发展,以此来实现配电系统的正常运行。 2 光通信技术体制和组网方式研究 2.1 光传送网 光网络速率是随着光传送网络的传输增多而提升的,图1是光传送网总体结构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光传送网正在朝着全光化的趋势发展。 [图1 光传送网总体结构图] 在光通信技术体制中,有MSTP、DWDM、ASON等光传送网,其中,MSTP、DWDM已经发展的非常成熟,但是ASON正在发展中,以下就是对ASON技术体制的具体分析: ASON网络是指在其指令下,完成光传送网链接和交换的网络,它主要是通过控制平面来实现资源的分配情况,进而实现智能化的网络。ASON是由ITU-T将智能光网络标准化的产物,实际上,它的发展与光网络是没有联系的,只是人们习惯将其和光网络联系在一起,如果非要将其联系在一起,只能说,ASON是智能光网络的分支,同时也是智能光网络的主流技术。ASON的技术优势在于它在自身的控制下完成光网络链接和自动交换。要知道,传统的传输网有两个层面,是网管层面和设备层面,但是ASON有三个层面,分别是网管层面、设备层面以及最重要的控制层面,它是通过控制层面来实施交换和传输的。这也是ASON网络的特点。 ASON控制平面的功能就是自动发现功能、信令功能和路由功能,ASON的协议有很多,主要是开放最短路径优先协议、链路管理协议以及基于流量工程的资源预留协议,这些协议可以统称为GMPLS协议,以下就是GMPLS各协议之间的关系,具体如图2: 图2 GMPLS协议之间的关系 2.2 光传送网组网方式 2000-2006年一直都在使用32波X2.5G的DWDM设备组网,在2006-2009年期间,采用的是80波X10G的DWDM设备组网,并逐渐向OTN过渡,而且设备也转向了ASON设备。 2.3 EPON组网方式 使用EPON技术的组网方式,如果是32个节点,那么在EPON技术中,光纤是在局端和分光器之间产生的,一共有32个光纤,那么就是32个分光器,也就是说需要33个光收发器。 EPON的组网优势有很多,比如,网络覆盖范围大、网络可靠性高,并且提供高宽带,而且具有简化网络层次的优势,EPON在光纤传输的过程中,不需要额外的电源,这样就能够使维护变得简单,只需对分光器和ONU进行维护即可。 3 光通信技术在电力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就目前光通信技术发展的情况来看,将其应用在电力通信系统中就是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光通信技术已经有了三次变革,这三次变革都加快了我国走向国际的步伐,就是从SDH技术-MSTP技术-ASON技术,现在的ASON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社会上了,ASON技术能够解决提供电路、传送电路等问题,同时还具有保护电路的作用,这些问题都是SDH技术和MSTP技术不能做到的,可见ASON光通信技术的重要性。可以说,光通信技术改善的同时,也给国家的用电量带来了挑战,国内用电量正在增加,电力工程所需的电缆量也在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电力网格格局的形成,并且,为光通信技术提供了物理载体,在此种环境下,人们对电力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只有光通信技术就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并形成较强的网络,增强我国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高效性,提高我国电力输送网的质量,因此,在未来电力通信系统中一定要应用光通信信息技术。 4 光通信技术在电力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关键点 4.1 组网方案的制定 现阶段,我国的光通信技术组网方案有两种,一种是在所组建的粗函数平面上开展网络创建工作,另一种是在现有的网络技术下,引进光通信技术,同时还要对网络传输工作进行改造,进而完成网络传递的工作。实际上,这两种组网方案都存在着不足,所以,在选择的时候一定要得当,这样才能保证光通信技术满足电力通信系统的性能需求,这就要求电力工作人员在进行选择的时候要从电力系统的实际情况出发,综合比较,挑选出有效的网络组建模式,以此来实现光通信技术在不同层次和构造上的需求。 4.2 业务规划分析 由于目前光通信技术的网络传输工作能够提供不同层次和性能上的服务,所以,工作人员在开展业务的时候应该制定效益最大的方案,在制定方案的时候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保证网络跳数出现的最少;第二,缩短业务与业务之间的距离;第三,对光通信技术的应用情况实时监督;第四,保证网络负载均衡,只有保证以上四点要求,才能使光通信技术良好地应用在电力通信系统中。 4.3 设备的选择 目前,我国光通信技术所涉及的设备还存在弊端,要想让光通信技术的优势充分地展现出来,就需要建设规范化的电力传输网,并且选择合理的设备,因此,电力工作人员在选择通信技术设备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保证设备具备有效的安全性,设备网络节点的槽位数量要多,这样才能落实电力系统的性能;第二,电力工作人员在挑选卡板的时候,要保证设备应用的卡板是热备份的;第三,要保证设备能够负荷低阶业务项目的基本要求;第四,应该选择多方向的线路,并且让其集中在多个业务卡板内,以此来提升光通信技术在电力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安全。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光通信技术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并且在人民生活方面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现在光通信技术在电力通信系统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电力工作人员要完善地处理,对业务规划进行透彻的分析,选择合理的设备,制定有效地组网方案,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网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降低电力企业的成本,才能够在电力通信系统甚至国家的发展中起到促进作用,进而促进国民经济不断增长。 光通信技术论文:电域正交频分复用与光纤通信技术相结合的光通信技术 【摘 要】所谓光通信,是指传输媒质为光波的通信方式。无线电波和光波共同属于电磁波,但是光波相比于无线电波波长短、频率高,由此光波具有通信容量大、传输频带宽、抗电磁干扰能力强的优点。光通信按照传输介质的不同分为有线光通信和无线光通信,按照光源特性的不同分为激光通信和和非激光通信。其中常用的光通信技术分为大气激光通信、光纤通信、蓝绿光通信、红外线通信、紫外线通信。光纤通信是一种有线通信,随着现代光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单一的通信技术基础上融合了二到三种其它的先进技术,本文主要阐述将电域正交频分复用与光纤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一种光通信技术。 【关键词】信息科学;光纤;光通信;光正交频分复用;通信技术 有人在上世纪30年代提出这样的观点:“总有一天光通信会取代有线和微波通信而成为通信主流”。随着现代通信技术飞速发展,光通信技术日益成熟,光通信的地位也日益凸显,甚至在欧美国家已达到战略地位。目前,光纤通信已经成为各种通信网的重要传输方式,其在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上也十分重要。以下将分别介绍电域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和光纤通信技术,以及在两者相结合的情况下产生的新一代光通信技术。 1.电域正交频分复用与光纤通信技术 光纤通信技术是有线光通信技术中最为普遍、最为重要的传输技术,具有应用广、传输快、使用便捷等优点;而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可以解决电磁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相互干扰的问题。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两种典型技术的概念、原理及其应用。 1.1电域正交频分复用技术 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xing),简称为OFDM,是多载波调制技术的一种。其基本原理是将主信道分为若干个并行的正交子信道,再通过傅立叶变换将高速的数据信号产生出一组并行的低速数据流,并且把低速数据流调制到每个子信道上传输,从而完成高速数据信号的传输。这个过程有一个突出的优点,即提高系统的频谱利用率,同时降低计算复杂性。正交频分复用技术的使用具有以下几个优势: (1)有效补偿光纤色散。根据现代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通信技术要求的提高,光通信正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大幅度提高单信道的传输速率,目前正趋近于100Gb/s;二是快速的网络动态调节能力。但是这两种要求是互相矛盾的,当单信道的传输速率达到100Gb/s的时候,传统光纤的色散补偿能力就变得昂贵和耗时。而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在电子领域内的应用就恰到好处的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在频域内的复数运算,利用此技术优良的计算性,从而方便的对光纤色散进行补偿。 (2)提升信道传输速率。2008-2009两年间,W.Shieh(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和S.Jansen分别进行了“107Gb/s信号在单模光纤传输1000km的实验(无光色散补偿和放大的情况下)”和“12*121.9Gb/s信号在单模光纤传输1000km的实验(采用偏正复用和正交通带调制技术)”.两人主导的科学实验打破了制约数字通信高速发展的瓶颈,从而有效的提升了光通信的整体传输速率。 (3)减少信号相互干扰。由于光通信是一种以光波为载体的通信方式,其信号在传输的过程中会受到电磁波的干扰,而通过正交频分复技术则可以采用一定的技术在接收端分离正交信号,从而减少各个子信道之间的互相干扰。其原理在于:在使用正交频分复用技术的传播过程中,将单通道高速信息数据流分配到若干低速速率的子信道中,这样子信道信号带宽就小于总信道带宽,每个子信道上的衰落就趋于平坦,干扰降低;采用此种技术还可以增加子信道符号周期,减少码间干扰。而且由于分离开的每个子信道仅占原来整个信道的很小一部分,相对将容易达到信道均衡。 1.2光纤通信技术 光纤通信就是指以光导纤维作为传输介质传输信号,从而实现信息传递的一种通信方式。光导纤维通信就是光纤通信的简称。光纤通信是光通信的一种,属于有线通信,也可以看成是以光导纤维作为传输介质的“有线”光通信。通常光纤通信系统并不是指一根单独的光纤,通常情况下的光纤系统都是由无数光纤组成的光缆。 光纤的组成主要包括三部分,内芯是几十微米或者几微米的纤芯;中间层是包层,光信号利用纤芯和包层的不同折射率实现在纤芯的内的全反射,也就是光信号的传输;外层是图层,其主要作用就是增加光纤的韧性从而对光纤起到保护作用。光纤通信是以光为载体、以光导纤维为传输介质,把信息从一端传输到另一端的技术方式。光纤通信技术可以大致分为光纤光缆技术、光交换技术传输技术、光有源器件、光无源器件以及光网络技术等。通过不同的技术手段可达到低损耗、低色散、大容量的数据信息传输。 2.现代技术相结合的光通信技术 传统光通信技术包括大气激光通信、光纤通信、蓝绿光通信、红外线通信和紫外线通信几种。为进一步推进光通信技术的发展,紧跟目前通信的发展趋势,符合用户对现代通信的要求,将电域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和光纤通信技术有机融合,从而利用两种技术的优点为用户提供服务。 对于光通信而言,结合正交频复用技术与光纤通信技术的优点,合理互补两种技术的缺点,能够实现光通信技术超高速度、超大容量、超长距离传输的效果,达到为用户群更快的传输数据、更多的输送内容、更远的服务用户的目的。 3.结语 经反复的实验论证,在光通信的传播过程中,利用电域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可以有效的实现光纤色散补偿、信道传输速率提升、减少信道干扰三大优势;采用光纤通信技术可以逐步实现在更广阔的光谱范围内,低损耗、低色散的传输,是传输容量能够成千倍级甚至万倍级的增长。通过两种技术的结合,产生现代化的电域正交频分复用与光纤通信技术相结合的光通信技术。 光通信技术论文:光通信技术课程虚拟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引入虚拟实验教学是缓解省属地方高等院校科研设备短缺的有效方法。本文以光通信技术课程为例,研究了虚拟实验课程开设的背景与意义,详细阐述了对应的课程内容与具体的实验室建设与实施方法。最后,依据所取得的成果评价了虚拟实验课程的效果,证实了该教学改革的可行性。 关键词:虚拟实验教学;光通信技术;教学改革 光通信技术是当今信息技术领域的前沿与支撑技术之一。2013年,国务院颁布“宽带中国”计划,进一步提升了光通信技术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简言之,光通信技术是光纤技术与通信技术的综合体,它具有高速、大容量的优点,但亦存在高成本、高复杂度和多学科交叉的特点。这成为该门课程实践教学开展的主要困难。而且,对于省属地方高等院校,同时面临生源基数大、实验教学经费短缺、设备更新缓慢等难题,使得该问题更加凸显。为缓解这一问题所带来的影响,基于专业光通信仿真软件,引入虚拟实验教学时必然趋势。 一、虚拟实验教学改革的背景与意义 作者所在的黑龙江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光通信技术》实验需为两个本科专业(光电子技术系和通信工程系)学生(约180人/年)提供课程资源。原有《光通信技术》包含“光纤低损耗熔接”“光纤纤芯分布测量”“光纤微弯损耗测量”“光时域分布反射测量”和“可视光通信传输系统演示”5个基础专业实验,仅能覆盖《光纤技术》和《光通信技术》两门专业必修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学生缺乏对“光电子器件”应用的认知。而且,光纤与光通信技术是本专业最重要的两个研究方向之一,是专业学生就业与求学的主要支撑技术。近10年来,光通信技术在“光传输”“光交换”“光接入”和“可见光电力线通信”等领域高速发展。然而,现有实验教学设备多购置于2001年,部分已陈旧、老化。与此同时,面临教学经费不足,设备台套数有限,仪器价格昂贵,由于普通高校扩招导致生源剧增的双重压力,对应的实验内容无法得到更新,课程讲授内容与实验教学脱节,学生学习兴趣低下。 图1 原有专业基础实验方案 与之相比,专业仿真软件具有价格低廉,覆盖领域广,专业性强,灵活性、操作性好等系列优点,可实现光放大器设计,光电转换器件测试,多光通信系统实时在线模拟等功能,与本专业光纤技术、光电器件与检测、光通信技术课程内容吻合。鉴于此,将虚拟实验与原有的专业实验相结合,以专业实验为基础,虚拟实验为进阶,二者相互补充、取长补短,将可有效缓解专业实验教学中所面临的困难。 二、虚拟实验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法 (一)方案设计与实验室建设 1.保留原有的“光纤低损耗熔接”“光纤纤芯分布测量”“光纤微弯损耗测量”作为基础实验,删除“光时域分布反射测量”和“可视光通信传输系统演示”两个实验,节省6学时的课程资源。 2.开设“光通信仿真设计”课程设计,以虚拟实验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于“光通信系统架构”“光纤放大器设计”“光电子器件工作特性”的掌握能力。课程设计采用机房集中教学模式,包含“光发射机/光接收机的实现”,“误码率与质量因子评价”“色散补偿特性测试”“光放大器性能优化”“格式生成与转换”五个模块,共计32学时。其中,讲授学时8学时,实验学时24学时,第一、二模块为必选,后三个模块至少任选其一。 3.将原有机房进行升级与改造,新购置计算机50台套,服务器1台套,投影教学设备1台套。更新原有网络布线与系统,实现教师与学生互动能力,提升学生间的交互学习能力,改善学生个人的实验学习平台环境。购置专业光通信仿真软件OptiSystem(12.0版)1套,可同时满足30人在线仿真需求。 图2 虚拟实验设计方案 (二)虚拟实验教学实施方法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该门课程对于光电子技术专业学生(年均60人)为必修课程,分成2个教学班级循环教学;对于通信工程专业学生为选修课程,根据以往统计,选修课程人员约60―80人,亦分成2个教学班级循环教学。除讲授8学时外,学生需在2周内完成24实验学时,教学资源采用开放模式提供,学生可自行安排学习时间,学时计算由智能管理系统完成。教学模式除课上教学、实验外,还包括师生在线交流与在线答疑。课程考试采用报告模式提交,3人一组,需分工明确,格式统一,数据与分析清楚有效。 图3 虚拟实验教学的实施与执行 三、效果与评价 对于通信工程专业,该门课程设置在第六学期,需学习前期的光纤基础实验。对于光电子技术专业,该门课程设置在第七学期。作为中间环节,他是专业实验的进阶,同时作为本科毕业设计的前期训练,起到承上启下作用。运行一年来,效果显著。主要体现在:(1)增加了实验教学资源,缓解了实验设备台套数少的困难,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实训能力;(2)完成了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完整对接,教学内容与深度得到进一步提升;(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教师的科学研究提供有效辅助。截至2014年12月,已有11名专业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团队中,并在光通信设计领域发表EI检索科研论文3篇,申报发明专利1项,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获批省级、校级创新创业课题2项。 四、结论 针对省属高等院校理工科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光通信技术”课程为例,引入了虚拟教学环节,有效弥补了原有专业基础实验教学在内容更新、基础设备受限等方面的不足。虚拟实验教学作为专业实验的进阶,可有效提升本科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成为二者间连接的纽带,承上启下。此外,虚拟实验教学还具有投入低、见效快的特点,它应作为一种重点的教学模式在今后的理工科实验教学课程中得到广泛推广。 光通信技术论文:光通信技术在宽带通信中的应用 摘要:光通信是一种以光波为传输媒质的通信方式。光波和无线电波同属电磁波,但光波的频率比无线电波的频率高,波长比无线电波的波长短。因此,光通信具有传输频带宽、通信容量大和抗电磁干扰能力强等优点。 关键词:光通信技术;宽带通信;应用 引言 光波按其波长长短,依次可分为红外线光、可见光和紫外线光。红外线光和紫外线光属不可见光,它们同可见光一样都可用来传输信息。光通信按光源特性可分为激光通信和非激光通信;按照传输媒介的不同,可分为有线光通信和无线光通信。常用的光通信有大气激光通信、光纤通信、蓝绿光通信、红外线通信和紫外线通信。 1.光纤通信技术 光纤通信是利用光作为信息载体、以光纤作为传输的通信方式。在光纤通信系统中,作为载波的光波频率比电波的频率高得多,而作为传输介质的光纤又比同轴电缆或导波管的损耗低得多,所以说光纤通信的容量要比微波通信大几十倍。光纤是用玻璃材料构造的,它是电气绝缘体,因而不需要担心接地回路,光纤之间的串绕非常小;光波在光纤中传输,不会因为光信号泄漏而担心传输的信息被人窃听;光纤的芯很细,由多芯组成光缆的直径也很小,所以用光缆作为传输信道,使传输系统所占空间小,解决了地下管道拥挤的问题。 光纤通信在技术功能构成上主要分为:(1)信号的发射;(2)信号的合波;(3)信号的传输和放大;(4)信号的分离;(5)信号的接收。 2.光纤通信技术发展的现状 2.1波分复用技术。波分复用技术可以充分利用单模光纤低损耗区带来的巨大带宽资源。根据每一信道光波的频率(或波长)不同,将光纤的低损耗窗口划分成若干个信道,把光波作为信号的载波,在发送端采用波分复用器(合波器),将不同规定波长的信号光载波合并起来送入一根光纤进行传输。在接收端,再由一波分复用器(分波器)将这些不同波长承载不同信号的光载波分开。由于不同波长的光载波信号可以看作互相独立(不考虑光纤非线性时),从而在一根光纤中可实现多路光信号的复用传输。 2.2光纤接入技术。光纤接入网是信息高速公路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信息传输的高速化,满足大众的需求,不仅要有宽带的主干传输网络,用户接入部分更是关键,光纤接入网是高速信息流进千家万户的关键技术。在光纤宽带接入中,由于光纤到达位置的不同,有FTTB、FTTC、FTTCab和FTTH等不同的应用,统称FTTx。FTTH(光纤到户)是光纤宽带接入的最终方式,它提供全光的接入,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光纤的宽带特性,为用户提供所需要的不受限制的带宽,充分满足宽带接入的需求。目前,国内的技术可以为用户提供FE或GE的带宽,对大中型企业用户来说,是比较理想的接入方式。 3.网络的宽带化和光纤通信 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光纤作为使用传输技术引进以来,其研究开发的历史一直走传输容量大和应用领域扩大的路。支撑互联网通信量爆炸性增加的是光纤预计今后将推进图像信息等高速信息流的配送服务和TV会议等丰富的双向多媒体通信等宽带服务的引入,网络的宽带化是必然的,其中,作为构建未来宽带遍布网络的技术,光纤和移动通信无疑是璀璨的双壁。综上所述,可以把光纤通信技术的研究开发动向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3.1传输介质的大容量化。大传输容量技术是极大限度地利用传输介质的能力,以提高传输效率的技术,是以往所有传输系统开发一贯专注的技术。从这方面讲,具有很大潜在传输频带的光纤的大容量化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大容量化是光放大波段的扩大,在波段中信道的高密度复用、信道传输速率的高速化、远距离传输技术。即光放大波段扩大是从初期1550nm波段附近的20-30nm,大了1450-1650nm的200nm,将近扩大一个数量级。这与波长信道高密度复用和频率利用率的提高相结合。可以进行超过100信道的波分复用传输。而且每个信道的传输速率也可用以往电子式时分复用,现在达到40Gbit/s。对于光领域的TDM(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技术,达到了数百吉比特每秒的高速率。为实现宽波段远距离超高速传输,必须实现全信道均匀传输特性,必须进行放大器、传输码、色散管理等技术及其综合技术的研究。 3.2网络化技术。随着WDM的引入,因链路的大容量化,而使链路容量超过节点处理能力,则出现电子瓶颈这一新问题。因此,关于网络的研究正在飞速发展。这项研究是将光分插复用器或光交叉连接引入节点内,不仅是链路,而且节点也光化,利用光级别的接通技术,要有效地构建性能价格比很高的网络。光子网络的技术基础是WDM技术。但WDM技术不仅仅是点对点链路技术,其最大特点是作为网络技术来使用[3]。 3.3使用光纤的接入系统宽带化的相关技术。目前的光接入系统有两种,一种是改造现有设备的经济上较为合算的系统;另一种是可以提供新服务项目的系统。 4.超宽带通信技术的应用 通过极窄的脉冲方法来进行无线信号发射和接受的特别技术就是广义上的超宽带技术。它具有抗干扰力强、低能耗低成本高速率且系统保密性高等优势,解决了传统无线通信技术上的不足。超宽带通信技术在军事活动、雷达测试、通信领域等方面得到广泛使用。 4.1超宽带技术在国内的应用 在我国,早在“十五”863计划中,就把超宽带无线通信兼容性技术和其核心技术共存作为无线通信创新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究内容,以此来加强国内对这方面的深入研究,眼前国内仅在雷达系统方面对超宽带系统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但还没形成规模性的研究。 4.2 超宽带技术在国外的应用 在国外,超宽带系统早就已经运用在军事和民用方面。美国早在1965年就确定了超宽带技术的基础,现如今,美国在军事方面的研究已经衍生到与之相关的机关团体和企业,美国国防部已经开发了包括战场窃听网络系统在内的几十种超宽带通信系统。民用方面,近年来,国外对此研究相对比较热门,主要因为它的优点在无线电通信方面有着很大的发挥潜力,超宽带系统在国外主要应用于雷达、个人家庭等通信网络和精准定位系统。国际对超宽带无线通信的研发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需求越来越深入。美国早在2002年初,就正式通过了超宽带技术应用于民间的方案,确定了包括车载雷达、成像和测量与通信等系统,并给出相应的规定。 4.3超宽带技术实际应用 超宽带无线通信组网是根据超宽带技术的特点建立的管理系统,由若干装甲车的超短波和超宽带电台组成的。为能更方便的适应现存的复杂电磁环境,同时更好的增强网络通信组网的可靠性,专家们把超宽带系统和装甲车机械化部队装备的VHF/UHF频段有效结合起来进行使用,加上其成本低功、率消耗低使得部队可以长久作战。基于超宽带技术的穿透能力,不仅可以研发穿地雷达,发现埋藏的地雷,保护地面的安全,并找出敌人地下工作室给予毁灭打击,同时也可以制成成像雷达,运用在装甲机械化得部队中,帮助炮击手射击隐藏敌人。随电磁环境的复杂化和信息量的剧增,抗干扰问题和部队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超宽带技术的使用就解决了这一问题。因为超宽带技术功率频谱密度低、信号频谱极宽,对方不知道精确的信号参数是很难恢复,具有很强的保密性,加之其抗干扰能力强,能在噪声中顺利传输,在超复杂的环境中也能正常传送,减少对方的侦查机率。超宽带技术不仅可以满足信息安全且保密,还可以实现装甲部队通信的抗干扰性,完全符合现代军事作战的要求。 5.结束语 现在光通信网络的容量虽然已经很大, 但还有许多应用能力在闲置, 今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作为经济发展先导的信息需求也必然不断增长,一定会超过现有网络能力, 推动通信网络的继续发展。因此, 光纤通信技术在应用需求的推动下, 一定不断会有新的发展。 光通信技术论文:电力通信系统中光通信技术应用管窥 摘 要:在我国,尤其是经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电力系统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电力系统中使用光通信技术已经成为电力通信技术发展的趋势。当今社会电力通信系统中的光通信技术已经的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以ASON为例,简单介绍了光通信技术的应用现状,发展前景和在在应用过程中值得注意的地方。 关键词:电力通信系统 光通信 ASON 应用 随着我国电力通信技术的发展,我国的电力系统已经和世界先进水平越来越近。我国的电力系统中光通信技术经过了三代的发展,第一代主要是大规模发展的SHD技术;第二代是以MSTP为代表的技术;第三代也就是现代较为典型的ASON技术。第一二代的光通信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至于第三代技术,虽然也应用了近十年但是仍然有很多值得注意的地方。 1 ASON通信技术在电力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前景 作为新一代的光通信技术的代表的ASON光通信技术是通过信令控制实现对用户发起的业务请求等内容的建立或者拆除,使交换和传送融为一体的新技术。ASON光通信技术是在第一二代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不仅仅继承了第一二代通信技术的优点,还可以解决电力通信系统中的快速提供电路、快速传输电路以及快速对电路进行恢复和保护这三个问题。随着社会平均用电量的不断增加,对于电力光缆的应用规模也在逐渐扩大,这种网络格局的形成为ASON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物理平台。除此之外,由于社会的发展对电网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要求在不断增加,使用ASON光通信技术已经成为电力通信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传统的SHD技术相比,ASON技术在快速布置等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并且可以给电力通信系统提供分布式的网络控制能力。并且,在电力通信系统中应用ASON技术可以提高电力光传输网的质量和性能。 2 以ASON为代表的第三代光通信技术的应用 ASON光通信技术的应用范围主要是骨干网和城域网。对于城域网来说,由于我国的城域网的业务量相对较大,对业务调度的动态性性要求比较高,再加上电力业务自身的特殊性,使得在局域网中率先应用ASON技术。城域网的特点就是电路调度频繁、对电路的开通时间等方面的要求较高并且数据业务是动态性变化的。鉴于这种特点,在城域网中就可以现在骨干层中应用ASON光通信技术,之后根据城域网的特点,进行逐渐的使用范围的延伸,最终实现在城域网中端到端的光电网络形式。在实际的电力通信系统当中应用ASON光通信技术构建城域网的例子相对较少,但是,随着电力业务逐渐向着专业化和复杂化发展的趋势以及对各种电力业务之间的关联和流通的要求的增加,这门光通信技术将逐渐投入应用。尤其是对于电力多媒体业务的应用方面,通过使用ASON光通信技术建立城域网既可以实现对业务和网络的保护又可以更好地实现对电力系统资源的保护。 3 在电力通信系统中应用ASON应注意的事项 应用ASON光通信技术已经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但是仍然值得考虑的就是在我国现阶段应用较为广泛的仍然还是第二代光通信技术。因而,在实现这种新旧技术之间的交替使用的过程中仍然有很多值得注意的地方,在应用这门技术之前首先要做好经济方面的评估,选择合适的交替方案,在实际应用时还应注意组网方案以及设备的选择和业务规划等方面的问题。 3.1 组网方案的选择 现阶段在选择ASON光通信技术中使用时的组网方案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方案是以现有的网络技术为主,在现有的网络技术的基础知识引进ASON的控制平台,并且通过对现有的传送网络的改进,利用现有的网络实现业务的传输;另一个方案是在现有的传送平面的基础之上重新进行网络建设。这两种不同的方案有着各自的优缺点,可以实现对ASON不同层面上功能的利用。因而,在实际的组网方案的选择过程中要根据自身建网的功能需要,选择合适的组网方式,之后如果对其他的功能还有需求的话可以在逐步增加。 3.2 设备的选择 在国内目前生产ASON相关设备的厂家主流有华为、中兴、烽火等,相对而言各有利弊。由于厂家较多,为了实现传输网的统一和完整,使得ASON的优势可以被充分发挥就要选择合适的设备。在进行设备选择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方面,网络节点的槽位数量多,总线带宽大并且具有良好的通用性的设备;第二方面,在选择卡板时要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但是主要的卡板都要使用热备份;第三方面,设备可以满足低阶业务交叉调度工作;第四方面,多个方向的线路应集中在多个业务卡板上,避免集中到一个卡板上容易造成的多方向业务中断的事故。 3.3 业务规划 由于ASON光通信网络技术可以提供不同等级的服务,因而在进行业务规划时要从业务保护的角度出发,选择合适的业务保护恢复策略。在进行路径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点,业务经过的距离最短;第二点,在距离相同的情况下,跳数最少;第三点,负载均衡。通过注意路径设计的要点保证业务的可靠性;第四点,对ASON的管理也是不容忽视的内容,在进行业务规划时要做好相关的网络管理工作,从而充分发挥ASON的作用。 4 结语 ASON光通信技术作为目前较为先进的光通信技术,对于大规模的电力通信系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现阶段的应用并不广泛,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完善,这门技术将成为构建电力通信网络的核心技术。 光通信技术论文:基于先进调制的高速可见光通信技术 摘要:基于发光二极管(LED)调制带宽限制了可见光通信(VLC)系统传输速率这一问题,从VLC系统的先进调制技术出发,探讨了类平衡-正交频分复用、无载波幅相调制和频域均衡单载波调制3种调制技术。对这3种调制技术原理和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验证了先进调制技术在提升VLC系统传输容量上的可行性。 关键词: 可见光通信;正交频分复用;无载波幅相调制;频域均衡单载波调制;类平衡探测 可见光发光二极管(LED)具有高亮度、高可靠性、能量损耗低和寿命长等许多优良的特性,可用于全色显示、交通信号指示和照明光源等,是公认的下一代绿色照明产品。此外,可见光LED还具有调制性能好、响应灵敏度高的优点,利用LED的这种特性,我们还可以将信号调制到LED所发出的可见光上进行传输。LED可以将照明与数据传输结合起来,促进了一种新型的无线通信技术,即可见光通信(VLC)技术的发展[1]。VLC利用的可见光波段是未受到管制的频谱,无需授权即可使用。与传统的射频无线通信技术相比,VLC具有如下优点[2-4]: (1)绿色通信,安全环保,没有射频电磁辐射,且LED发出的白光对于人眼安全。 (2)能够同时实现通信与照明。 (3)白光不可穿透墙壁等物体,因此可见光通信具有高度的保密性。 (4)可见光不受射频信号的电磁干扰,可以应用在电磁敏感环境中,如机舱、医院等。 (5)由于频谱无需授权即可使用,所以可见光通信应用灵活,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作为射频无线设备的有效备份。 目前,VLC得到了全球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5-13]。VLC技术已经取得迅猛发展,传输速率从最开始的几十兆比特每秒[5-6]到500 Mb/s[7]再到800 Mb/s[8],目前已经突破了吉比特每秒[9-10]。随着与VLC相关系统器件的开发,系统通信速率还会有更高的提升。 但是VLC技术通信速率的提高也存在着很多限制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挑战是LED有限的调制带宽。目前,普通商用白光LED的3 dB调制带宽都低于10 MHz,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VLC系统的传输速率。为突破调制带宽这一“瓶颈”,许多技术都被应用到VLC系统,如系统多维复用技术[11]、预均衡技术[12]、后均衡技术[13]等等,来提升VLC系统传输速率。采用先进调制技术,是克服可见光通信系统调制带宽限制,提升系统传输容量的有效方法。在VLC系统中,可以采用的先进调制技术包括类平衡探测-正交频分复用(OFDM)[14]、无载波幅相调制(CAP)[15]和频域均衡单载波调制技术(SC-FDE)[16]。本文从提升VLC系统传输容量出发,分析这3种先进调制技术的特点与实现方式,实现了高速VLC传输系统。通过对这3种调制技术原理和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验证了先进调制技术在提升VLC系统传输容量上的可行性。 1 类平衡探测-正交频分 复用技术 类平衡探测-正交频分复用技术(QBD-OFDM)结合类平衡探测编码技术和OFDM技术[14]。OFDM信号数据被分为多个数据块,每个数据块有两个符号的数据。在相同的数据块,第二个符号中的信号是和第一个符号中的信号在运算符号上是相反的。经过理论推导,发现二阶互调制失真、直流电流、可以完全消除,而且接收机的灵敏度可以提高3 dB,因此可以提高信噪比。 我们采用QBD-OFDM技术,实现了可达到2.1 Gb/s实际物理数据速率,并使传输距离达到2.5 m。图1为所提出的QBD-OFDM实验的原理。实验中,QBD-OFDM信号由任意波形发生器(AWG)产生,经过低通滤波(LPF)、电放大器(EA)和偏置树(Bias Tee)后调制到红绿蓝发光二极管(RGB-LED)不同颜色的芯片上。经过自由空间传输后,在接收端由棱镜聚光后,用滤光片将3个波长的光分开,最后采用雪崩光电二极管(APD)探测器接收。然后进行后端的均衡与解调算法处理。 结合波分复用(WDM)和类平衡探测子载波复用,很好地利用了多色LED的波分复用,提供了更多的传输信道。利用类平衡探测技术很好地避免了OFDM提供更多子载波时的峰均功率比(PAPR)限制,有效提升了多色LED传输速度,提高了系统误码率(BER)性能,同时增加了可见光通信的传输距离。图2给出QBD-OFDM技术和直接探测光正交频分复用(DDO-OFDM)技术的对比。两个子信道带宽为,Sub1:6.25~56.25 MHz,Sub2:56.25~106.25 MHz。每个子信道对应的调制阶数分别为,红光:256正交幅度调制(256QAM)和128正交幅度调制(128QAM),绿光:128QAM和64QAM,蓝光:128QAM和128QAM。因此,红光、绿光和蓝光的数据速率分别为750 Mb/s、650 Mb/s和700 Mb/s,总数据速率达到2.1 Gb/s,实验距离可以达到2.5 m。在距离为0.5 m时,红绿蓝3色对应的Sub1、Sub2两个子信道的BER提升为25.6 dB、31 dB、30.3 dB、25.8 dB、21.8 dB和19.3 dB。当可见光通信系统的通信距离增加时,系统误码率会增加,这是因为距离增加导致系统接收到的光信号减弱,系统信噪比降低,误码率增加。继续增加距离会使BER超过前向纠错码的门限,为使距离增加,就要使系统的传输速率降低。蓝光LED采用QBD-OFDM和DDO-OFDM的对应的Sub1、Sub2两个子信道的星座图如图2(d)的(i)、(ii)、(iii)和(iv)所示。 2 无载波幅相 调制技术 无载波幅度相位调制(CAP)是正交幅度调制的一个变种多阶编码调制技术,可以使用模拟或数字滤波器,实现灵活的子带划分和高阶调制,减少了计算的复杂性和系统结构,在数字用户线路有着广泛的应用。 无载波幅相调制信号可以表示如下: [st=at?fIt-bt?fQt] (1) 这里a(t)和b(t)是I路和Q路的原始比特序列经过编码和上采样之后的信号。[fIt=gtcos2πfct] 和[fQt=gtsin2πfct]是对应的整形滤波器的时域函数,它们形成一对希尔伯特变换对。 假设传输信道是理想的,在接收机端两个匹配滤波器的输出可以表示如下: 这里[mIt=fI-t] 和[mQt=fQ-t]是对应的匹配滤波器的脉冲响应。利用对应的匹配滤波器在接收端就可以解调出原始信号。 我们采用了无载波幅相调制技术,结合先进预均衡与后均衡算,后均衡算法采用改进级联多模算法(CMMA),实现了1.35 Gb/s可见光传输系统实验[15]。实验原理图和实验装置图如图3所示。 图4(a)到图4(c)为采用改进CMMA均衡算法所测得BER和距离的关系。实验中,每个波长上采用频分复用技术,将不同用户的信号分别调制到3个子载波上,每个子载波调制信号带宽为25 MHz,调制阶数为64QAM,因此每个子载波的传输速率为150 Mb/s,每个波长的传输速率为450 Mb/s。在发射和接收的距离为30 cm时,经过波分复用后该系统总的传输速率达到1.35 Gb/s。图4(d)对比了CMMA和改进CMMA的性能,改进CMMA性能要优于CMMA,尤其是在第3个子带更为明显。 3 频域均衡单载波调制技术 基于频域均衡的单载波调制技术(SC-FDE)是基于单载波的高频谱效率调制技术,该调制技术频谱效率和OFDM一致,复杂度一致。可见光通信系统是一个非线性非常严重的系统,OFDM存在PAPR的缺点,高PAPR对于可见光系统是一个非常大的缺点,而SC-FDE相比于OFDM具有一定优势,因为SC-FDE拥有更小的PAPR,其调制/解调原理如图5所示。SC-FDE调制技术和OFDM过程基本一致,但SC-FDE技术把IFFT变换从系统发射端移到了系统接收端。 采用SC-FDE技术,使用RGB-LED波分复用技术和高阶调制格式,并在频域采用预均衡和后均衡技术,可以在LED 3 dB带宽只有10 MHz的条件下取得3.25 Gb/s的速率[16]。如图6(a)所示。该速率是在发射和接收距离小于1 cm条件下测得,预均衡后的带宽为125 MHz,红光和绿光都采用512QAM,蓝光则采用256QAM。图6(b)、图6(c)和图6(d)分别为红绿蓝3色BER与距离的关系,并给出了每种颜色光有无预均衡的性能对比。 4 结束语 本文针对可见光通信系统的调制带宽低问题,采用先进调制方式,突破带宽限制,实现可见光通信系统大容量传输。本文分析了类平衡-正交频分复用、无载波幅相调制和频域均衡单载波调制技术。通过对这3种调制技术原理和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验证了先进调制技术在提升VLC系统传输容量上的可行性。因此,先进调制格式技术是实现高速VLC系统非常重要的途径。 光通信技术论文:LED可见光通信技术专利申请分析 【摘要】 2000年可见光通信的概念横空出世,其利用发光二级管(LED)作为光源,使LED照明的同时可以进行高速通信。本文对LED可见光通信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趋势及优势、专利申请产出国和申请人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 【关键词】 LED 可见光 通信 专利分析 技术综述 一、数据库的选择和检索 根据数据库收集的文献量及分布特点对中文和外文数据库进行选择,其中中文数据库选择CNABS 数据库,外文数据库选择VEN数据库。 CNABS 数据库收录了自1985 年至今在中国申请的全部专利文献,其中整合了所收集到的中国专利数据信息、中国专利英文文摘数据、外文数据库如DWPI 和SIPOABS 中收录的中国文献的信息,以及深加工数据库的信息,并且包含大量丰富的字段,便于检索和后期的技术分析。 VEN 数据库收集了自1927 年至今的约97个国家和组织的专利文献,其中整合了SIPOABS、DWPI中收录的信息,涵盖了两个主要国外数据产品的全部数据,扩大了数据范围,结合各库特有的加工特点数据数据项,以互补的形式提高了数据质量,使对外文文献的检索入口统一,简化多库、转库的检索操作,检索结果可关联出各单库文献内容,在保证查全、查准的同时兼顾文献阅读的便捷性。 考虑到本文所分析主题的特点,笔者采用了以关键词为主的检索方式,在专利库中使用的关键词为:可见光通信(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VLC);发光二级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检索时间截止到2014 年5 月29 日,排除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共获得287篇发明专利文献。 二、LED可见光通信专利技术的整体情况 2.1专利申请量趋势分析 下图1 为LED可见光通信技术全球专利申请趋势图。由图可见,检索到的LED可见光通信技术的专利最早出现在2004年,此后申请量有所上升,在2008年有所下降,原因可能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自2009年以后,申请量增长极为迅速,并在2012 年达到高峰;2013年的数据有所下降,主要原因可能是近两年申请的专利还有大量未公开。 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无线通信的技术,如射频通信等,LED可见光通信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随着无线频谱资源日趋紧张以及对节能降耗、绿色环保技术的逐渐重视,对该技术的研发将保持持续的热度,该领域的专利申请量也将继续保持稳步增长的状态。 2.2专利申请产出国和申请人分布 专利申请产出国一般是指一项技术的原创技术国,一般而言,一个国家拥有的原创技术越多,说明其在该技术领域的研发能力和技术实力越强。 通过对所检索到的专利文献产出国进行统计分析(如下图2 所示),排名靠前的国家依次为中国、日本和韩国,并且排名前三位的国家的申请量远远高于其他国家,显示出极高的开发研究活跃度。 进一步地,对在华申请人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如下图3 和图4 所示),约45% 的申请来自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申请量占约43%,剩余约12%的申请来自个人申请。 中国的企业申请人中,以深圳光启创新技术有限公司代表,其相关申请量为22 件,远高于韩国三星和日本东芝;另外值得引起注意的是,个人申请人郭丰亮,其相关申请量达13件;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申请量相对较少,其中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的申请量排名靠前。 光通信技术论文:光通信技术实验的教学模式与实践探讨 摘 要:阐述了省属高校光通信技术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我校通信技术专业实验教学实践情况,提出了创新式的教学模式-实践与仿真相结合模式和研究生参与实验教学管理等措施,新教学模式与实践措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光通信技术实验 教学模式 创新 引言 随着高校就业压力的逐渐攀升,各个高校均想通过提高实验实践教学质量来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与部属高校相比,省属高校的经费少、底子薄,实验教学条件、师资条件有限而往往导致实验教学质量不高。为了改变目前的现状,省属高校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来提高实验实践教学质量。比如湖北工业大学提出721人才培养模式,其中的1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性的具有很强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主要措施之一就是通过改变目前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模式来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本文结合我校光通信技术实验的实验教学经验,提出了创新式的教学模式-实践与仿真相结合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果。[1] 一、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校光通信技术实验的学时为24,每个实验约占2个学时,约开12个实验项目,即约有12套不同的实验设备,由于省属高校的经费少、底子薄,导致实验室没有配实验员,同一个实验项目的实验设备一般约为两套,这导致我们只能每班分成12组,每组3人,每组做不同的实验项目,这种做法的最大好处是节约仪器设备成本和教学成本,但指导教师一个人一堂课要兼顾12个不同的实验项目,导致实验指导教师的任务量很大而很难监管好学生。此外,没有正规的实验教材,这些因素导致部分学生心里上不重视实验。由于存在以上问题,实验课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较差,在就业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2] 二、新教学模式与实践探讨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下的教学模式和实践措施。 1.监管措施 由于以前教学存在监管难问题,本实验室提出研究生参与实验教学的新思路,得到了学院和校的认可,研究生指导费由学校以勤工俭学的方式支付研究生的劳务费。目前光通信技术实验室有两个本专业的研究生参与辅助实验教学。其任务主要是和老师一起检查学生的实验预习情况,监管实验过程和检查验收实验结果,这样每人每堂课全程负责4个实验。指导老师的任务量可大大减少,提高了监管力度,经过今年的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受到了学生的好评。 2.实践与仿真相结合模式 由于学生对理论理解不是很透彻,加上光学实验光路调整较难,大部分学生对实验现象缺乏了解,往往导致学生不知道要调出什么样的实验现象。针对这种情况,目前指导老师立项申请了光通信技术实验的Matlab Gui仿真的教研项目,并立项获批。仿真界面与实际实验一致,给出了实验现象。学生在做实验前可先看Matlab Gui仿真结果,知道自己要调出的实验现象到底是怎样的,同时,程序代码公开给学生学习,鼓励学生修改代码,做出更好的界面和实验效果,采取这个新的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增强学生做出实验的信心。此外,这种新模式也符合学校对创新的要求。[3] 3.实验教材的编写 由于缺正规的实验教材,部分学生会因为这个原因不重视实验课。针对这种情况,本实验室组织其他老师参与实验教材的编写,实验教材按基础实验必修实验排在前,选修实验排在后,创新实验排在最后。且根据理论课内容的先后顺序编写实验内容。目前,实验教材正在交付出版社出版,相信有正规的实验教材的出现会给实验教学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4] 三、结论 我校光通信技术实验室经过近10年的摸索,逐渐找到了一些好的教学经验。比如引进研究生参与实验教学的监管、实践与仿真相结合模式、编写教材等。这些新的教学模式和措施激发了学生对实验课学习的兴趣,同时监管得力也使得教学效果大大提升。 光通信技术论文:光通信技术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探讨 摘 要 光通信技术在现代电信网建设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不断改变着人们的通讯生活,它是世界新技术革命的重要标志,更是未来通讯必不可少的工具。本文对光通信技术现状进行概述,并探讨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光通信技术 现状 发展趋势 1 光通信技术现状 1.2 DWDM技术 宽带城域网的建目前正成为电信建设的热点。由于DWDM技术的巨大带宽以及传输数据的透明性,人们一直希望能把DWDM作为城域网中的传输平台。在长途传输时,由于DWDM采用了EDFA将光信号直接放大,节省了许多的电中继设备,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成本。再者由于电中继传输距离加长,对激光器的色散容限以及啁啾特性也提出了较高要求。这些技术的应用又提高了系统成本。尽管这些高性能的器件和部件价格不菲,但是由于广域网传输距离很长,DWDM系统中很多波长通道共用光纤和放大器,所以依然可大幅降低成本。 1.2 光纤宽带接入技术 在各种宽带接入技术中,光纤宽带接入的技术是最有潜力发展的。在光纤宽带接入时,因为光纤所到达的位置不同,有FTTB、FTTC、FTTCab、FTTH等不同的应用(统称FTTx)。在FTTx中,除了FTTH是光纤已经到达最终用户之外,另外几种光纤离最终和用户都还差一段距离,光信号终接后,还需要采用金属线或者无线接入的技术,才能达到最终接入。FTTH是光纤宽带接入最终方式,它可以提供全光的接入,因此它能充分利用光纤的宽带特性,为更多用户提供所需要不受限制的带宽,充分满足了宽带接入的需求。在FTTH应用中,主要采用点到点的P2P技术和点到多点的xPON技术,也可以称作是光纤有源接入技术和光纤无源接入技术。 1.3 走进电信基础网络的城域光以太网技术 光以太网技术在光城域网构建中最为主流技术之一,它使得以太网的优越性扩展到了城域网范围,并且也是具有很好的扩展性,它能非常方便地扩展用户的数量。达到提高光以太网的可运营、可管理能力,该技术一直是主要发展方向。为了提高以太网的可运营和可管理能力,人们通过附加各种技术对传统以太网进行改造,试图提高其智能化的程度,具体包括一下四点:利用MPLSoE、带宽控制等技术实现对以太网的控制和分等级的QoS,利用VLAN、策略路由、Web认证等技术增强以太网的安全性和可管理性;利用AAA等技术实现对以太网接人用户的计费和行为审计;将CDN技术、L4-L7交换技术应用于以太网交换设备中,提供面向用户的个性化网络服务。 2 光通信技术发展趋势 对光纤通信而言,超高速度、超大容量和超长距离传输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全光网络也是人们坚持不懈追求的梦想。 2.1 超大容量、超长距离传输技术 波分复用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光纤传输系统的传输容量,在未来跨海光传输系统中有广阔的前景应用。近年来波分复用系统发展也很迅速,目前1.6Tbit/的WDM系统已经大量商用,同时全光传输距离也在很快扩展。提高传输容量的另一种方法是采用 OTDM技术,与WDM通过增加单根光纤中传输的信道数来提高其传输容量不同,OTDM技术是通过提高单信道速率来达到提高传输容量的,它实现的单信道最高速率达640Gbit/s。 提高光通信系统的容量仅靠OTDM和WDM毕竟有限,所以能把多个OTDM信号进行波分复用, 传输容量也能大幅提高。偏振复用(PDM)技术可以明显减弱相邻信道的相互作用。由于归零(RZ)编码信号在超高速通信系统中占空很小,对色散管理分布的要求也会降低,且RZ编码方式对光纤非线性和偏振模色散(PMD)的适应能力较强,因此现在的超大容量WDM/OTDM通信系统大都采用了RZ编码传输方式。WDM/OTDM混合传输系统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基本上都包括在OTDM和WDM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中。 2.2 光孤子通信 光孤子是一种特殊的ps数量级的超短光脉冲, 由于在光纤的反常色散区,群速度色散和非线性效应相互平衡,经过光纤长距离传输后,速度和波形都保持不变。利用光孤子作为载体实现长距离无畸变的通信这就是光孤子通信,在零错误码的情况下信息的传递可以达到万里之遥。 光孤子技术的发展前景:在传输速度上是采用超长距离的高速通信,频域和时域的超短脉冲控制技术以及超短脉冲的产生和应用技术使现在行速率10~20Gbit/s提高到100Gbit/s以上;在增大传输距离方面采用减少ASE、再生技术、重定时和整形等,光学滤波使传输距离提高到100000km以上;在高性能EDFA方面是获得低噪声高输出EDFA。 2.3 全光网络 全光网将会成为未来的高速通信网。全光网是指网络中端到端用户节点之间的信号通道保持着光的形式,信号传输与交换也是全部采用光波技术,因为网络中不用光电转换器,也就允许存在各种不同的协议和编码形式,信息传输也就具有透明性。全光网的主要技术有光纤技术、SDH、光交换技术、OXC、光复用/去复用技术、无源光网技术、光纤放大器技术等。 2.3.1 全光网面临的挑战 (1)网络管理 。 除了基本的功能之外,核心光网络的网络管理应包括光层波长路由管理、端到端性能监控、保护与恢复、疏导和资源分配策略管理。 (2)互连和互操作。 目前ITU和光互连网论坛(OIF)正致力于互操作和互连的研究并且已取得一些进展。ITU的研究集中在开发光层内实现互操作的标准。然而OIF更多的是关注光层和网络其他层之间的互操作性,并能集中进行客户层和光层之间接口定义的开发。 (3)光性能监视和测试。 目前光层的性能监视和性能管理大部分还没有标准定义,但正在开发之中。 2.3.2 发展前景 通信网发展的目标是全光网,是由两个阶段完成。全光传送网为第一个阶段,即在点对点光纤传输系统中,全程不需要任何光电的转换。长距离传输完全靠光波沿光纤传播,称为发端与收端间点对点全光传输。完整的全光网为第二个阶段。在完成上述用户间全程光传送网以后,还有不少的信号处理、储存、交换以及多路复用/分用、进网/出网等功能都要由光子技术完成。完成端到瑞的光传输、交换和处理等功能,这是全光网发展的第二阶段,即完整的全光网。 光通信技术论文:浅谈无线光通信技术的发展 摘要:现如今,人们的生活伴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而日新月异,在光通信方面,人们对传输的速度的要求愈来愈高,高速率数据的使用量更是在大幅度的增加。正是由于光纤通讯的这一特点,使之成为了广域通信网中的中坚力量。在当今社会的广域通信网络中,约八成以上的信息是通过光纤通信来传递的。从这些信息来看,光纤通信百利而无一害。但是凡事有利必有弊,从光纤网络到用户之间的门户地区,假如架设光缆将产生巨大的浪费且费时费力。那该如何是好呢?笔者将通过无线光纤通信技术的实施来解决这个问题。 关键词:FSO技术;光纤;成本节约 光通信分为有限光通信和无线光通信两种,有线光通信即光纤通信,已经成为广域网,城域网的主要传输方式之一。无线光通信又称为自由空间光通信。(FSOfreespaceopticalcommunication)。FSO技术以激光为载体,用点对点或者点对多点的方式来实现连接。 一、无线光通信的简介。 光通信的出现其实比无线电通信还要早一些。波波夫发送与接收第一封无线电报是在1896年。但是已发明电话而著名的,家喻户晓的贝尔,在1876年发明电话之后,就想到了利用光来通电话的问题。1880年,他利用太阳光作为光源,用硒晶体(为一种链状自然金属单质矿物、三方晶系,空间群为93.21,晶体沿Z轴延长呈针状、柱状、灰色、条痕红色,解理平行三组完全,晶体易弯曲,具挠性。莫氏硬度2.25~3。密度4.8克/立方厘米,为硒化物的风化产物,由硒铅矿变来,常与褐铁矿共生。)作为光的接收器件,成功的完成了光电话的试验。而通话的最长距离已经达到了213米。在笔者看来,在贝尔毕生的发明中,光电话应该当之无愧为最伟大的发明。 无线光通信的系统组成可如图所示 如图可以看出,一个无线光通信系统包括三个基本的组成部分,发射机,信道和接收机。FSO系统的传播介质是大气,它是凭借大气进行光的信号传播。所以,只要在发射机和接收机之间存在足够的光发射功率,并且存在无遮挡的视距路径,就可以完成FSO的通信了。 对于一个无线光通信的系统来说,最经常使用的光学波长为近红外光谱―850nm,如若要支持更大的系统功率的话,也可以使用红外光谱―1500nm的波长。在FSO点对点的传输过程中,发射机和接收机的设置都是双向的,即每一端都可发射光信号和接受光信号。以便于实现双边通信。而FSO所采用基本技术则是光电的转换(photovoltaicconversion),光电转换过程的原理是光子将能量传递给电子使其运动从而形成电流。这一过程有两种解决途径,最常见的一种是使用以硅为主要材料的固体装置,另一种则是使用光敏染料分子来捕获光子的能量。染料分子吸收光子能量后将使半导体中的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空穴分离。 二、FSO系统的一些关键技术。 FSO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高功率激光光源技术,光收发天线和精密可靠的光束控制技术,大气信道的研究,高灵敏度的信号探测和处理技术,高精度的捕获、跟踪和瞄准(ATP)技术等。 高功率激光器的选择是FSO技术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激光器是用来产生激光信号,并形成光束射向空间。激光器的好坏直对通信质量及通信距离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对系统整体性能影响更大,因而对它的选择是一个重点。空间光通信的传输距离长,空间损耗大,因此激光器输出功率大,调制速率高是对光发射器的一个重要要求。 一般用于空间通信的激光器有三类,其中的.二氧化碳激光器。,输出功率最大( 10kw),输出波长有10.6m、9.6m,但缺点是体积较大,寿命较短,因为它只适合于卫星与地面间的通信而不适合FSO系统的运用。 快速、精确的捕获、跟踪和瞄准(ATP)技术,是保证实现空间远距离光通信的必要核心技术。该系统的组成包括两个部分:捕获(粗跟踪)系统。“它比较适合在较为宽广的范围内捕获目标,捕获范围约达±1°~±20°或更大。通常采用CCD阵列来实现,并常与带通光滤波器、信号实时处理的伺服执行机构共同完成粗跟踪,即目标的捕获。捕获的视场角为几mrad,灵敏度约为10pW,跟踪精度为几十mrad;”跟踪、瞄准(精跟踪)系统。该系统是在最终完成目标捕获后,对相应目标进行瞄准和实时跟踪。通常采用四象限红外探测器(QD)或Q-APD高灵敏度位置传感器来实现,并配以相应伺服控制系统。精跟踪要求视场角为几百ad,跟踪精度为几rad,跟踪灵敏度大约为几nW。 大气信道:对于大气对激光通信信号的干扰的分析比比较有局限性,目前仅存在于大气的吸收和散射等,很少涉及到大气湍流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比如闪烁、光束漂移、扩展以及大气色散等。其实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着接收端信号的信噪比,进而影响系统的误码率和通信距离、通信带宽。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在这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并合理提出以上问题的解决方案。例如,采用自适应光学技术就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研究方向。 三、FSO系统的优点与不足。 FSO系统是不需要向无线管理委员会申请频率执照的,所有比其他的技术都要便捷很多,而且该系统所使用的机型小巧,容易架设。能够很便捷的解决宽带接入的问题,不失为一种省钱省时省力的好方法。 1.FSO系统的频带很宽,速率很高。这是由于FSO系统的传输介质与其他的不同,它是以空气为传输介质的,所以所产生的阻碍会相对于光纤传输会更小,在相同的带宽之下,有着更大的优势。 2.FSO系统适合多种通信协议,在之前的通信系统中,一个普遍的比较麻烦的问题就是依赖与某种协议,但是FSO系统完全突破了这一限制,在现今通用的通信网络中,比如以太网,ATM等,都支持FSO的传输速率。 因此又节约了一大批的资源成本。 3.FSO系统的搭建相当方便,不论是在江河海滩上,还是办公大楼,屋顶上均能方便的架设,除了能实行地面架设以外,更不可思议的是可以直接进行空间架设。并且架设时间相当短,一般几个小时之内便可以完成,大大节约了人力资源成本。 4.FSO系统的安全性能高,由于该系统具有非常窄的波束以及良好的方向性,因此很难以被干扰或者窃听。同时,相对于价格昂贵的光纤网络来说,FSO系统的成本很低,大概只有光纤系统的百分之二十的成本。 此外,FSO系统在很多方面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运用,比如可以用于军事设施或者国家保密部门的内部系统,用于施工难度高,技术难度大的省市或者边远地区,还可以作为防止光纤通信服务以外中断的后备计划,以及用于公司内部,家庭内部的局域网的连接。 当然,任何的网络通信系统都是有自身的缺点和不足的,FSO作为一种通信技术,自然界对其影响还是很大的。因为激光对位置的精准度要求很高,如果由于大自然的风,雨,雷等原因而造成了激光发射器或者接收器位置的稍微偏离,便会影响光信号的对准与接收。除了恶劣的天气,空气质量也是影响其工作的因素之一,空气中的散射粒子同样的会使发出的光信号产生偏差,所以FSO系统对于空气质量也是有一定的要求的。 由于FSO系统多半是用于短距离的传输,因此长距离传输也就成为了它的弱点。这使得该系统的运用范围变得很窄。同时,由于是采用激光技术,对人体的安全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 中国的FSO技术引进时间比较晚,所以无线光技术到目前为止仍然处于研究起步的阶段,尚未投入到大规模的使用和生产。少数的几家公司率先实验制制作出了成品,但是也还没有投入到生产。究其主要的原因,还是对该技术存在着技术拿捏上的不足以及对其可靠性有所怀疑,因而不敢进行大规模的使用。但是,在笔者看来,无线光通信在国外已经有了良好的发展,说明其大规模的使用已经成为了必然的趋势。它的便捷性,快速性以及对成本的要求较低,使得其成为了不可代替的一种通信技术手段。笔者相信,经过广泛的研究和对突出问题的解决,FSO技术将在国内有着非常大的发展前景。(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
发展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下教师教学风格形成分析 一、内化入格阶段 本阶段是教学风格形成过程的初级阶段,也是决定教师能否“入格”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中,教学模仿是新教师的主要任务,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如果不经历模仿过程,那么独创风格就没有基础。教师要通过博采众长来为自己的教学风格奠基,要深入学习名师的教学语言、教学行为,揣摩名师的教学细节,借鉴名师“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组织教学的技巧以及板书技巧”,经过消化巩固,最终为我所用,这就是“入格”。当然,模仿借鉴不等于照搬,而是要化用其精髓。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此阶段的教师对教学中各种信息非常敏感,并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反思,对名师成功的经验加以抽象提炼,对自身失败的教训加以研析,然后将经验教训转化成有益信息并储存到大脑中,这就是内化。当年于漪从复旦大学教育系毕业后,到上海第二师范学校工作。先教历史,后又服从需要改教语文。此时的她对于语文学科教学很陌生,必须要入格。于是,她向语文教研组的同事们学习,学习他们的教学技巧,品味名师的细节处理艺术。到了晚上不仅对白天所学进行消化巩固,而且钻研、积累语文专业知识,进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可见,内化入格阶段是教师个性化教学经验的储备阶段,为教师“入格”提供了大量原材料。从外在来看,此期间教师的教学实践并没有表现出大变化,但其大脑内部却正在形成一个“信息加工厂”,对筛选出来的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然后存入“信息库”等待提取。而这个大脑中的信息库不是静态的、无序的,而是像一个“局域网”。“局域网”中有“服务器”,用来接收加工信息,并把整理好的信息分类储存到大脑中的相应位置,各类信息储存点之间以及它们与“服务器”之间都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如果该教师要提取信息,就通过“服务器”先从相应的信息储存点提取,然后再送入“加工厂”进行处理。在大脑中形成分类完备的、条理有序的“信息加工厂”,是新教师开始形成教学风格的关键所在。对于课堂教学突发事件,有的新教师能有条不紊地处理好,而有的新教师则会表现出手足无措的状况,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后者大脑中还没有形成“信息加工厂”,即使已经形成,其加工厂的工作情况也是无序的。因此,一个教师的大脑中如果没有建成完备有序的“信息加工厂”,那么他的信息内化就会不成功,也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而要形成完备有序的“信息加工厂”,新教师就必须不断发展个人思维能力,探索个人发展规律,明确个人发展目标,优化个人发展策略,这些正是内化入格得以进行的动力因素。 二、外显立格阶段 “立格”阶段,是形成具有个人特色教学风格的重要阶段。教师教学与艺术家创作一样,只要坚定专业发展之路,都会形成自己的风格。就教师个体而言,发展教学风格,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参照名师的教学风格,与哪一种风格相近,就向这一方面发展,同时要边学边思、学以致用,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融入自身的教学特长,从而确立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从发展心理学角度视之,当大脑中“信息加工厂”构建得较为完善,“信息库”中的信息积累到一定量时,内化过程所需的有意注意就会逐渐减少,信息加工并输出就渐渐变成一种自然的、自动化的过程。这时教师的主要注意便转移到了外显过程,也就是怎么根据已有资源并结合外界情境信息来解决教学中的新问题。外显立格阶段是在内化入格阶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个阶段中有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就是自主加工并合成新信息来驾驭自己的教学实践。如果没有外显过程,就算积累了再多的信息也是徒劳。许多学校有这样的教师:专业知识与教育教学知识的储存都很丰富,但教学效果一般,而且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原因就在于缺乏创造性地加工并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创造性地加工、整合已有资源和外来信息,并将其有效输出,是外显立格阶段的关键。教师只有以自己的方式创造性地加工、整合信息,并实施有效外显,循序渐进,才会逐渐确立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钱梦龙老师讲《孔乙己》,让学生写作文《一个布满笑声的悲剧》,这个作文题不仅彰显了教师创造性地加工、整合信息的能力,而且体现了钱梦龙以“练习”贯穿教学始终的教学风格。这正是他内隐的语文教学理念、教育智慧的有效外显,其通过组织学生通过自读练习来实现课堂目标的教学风格,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归因分析与判断能力。 三、创新破格阶段 教师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有的教师教学感情充沛,活力四射;有的则清新明静,朴实自然;有的教师轻言慢语,谆谆教诲;有的则严谨周密,条理井然。但是,如果就此因循守旧,不在提升自己教学风格的境界方面再作出努力,那么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心生倦怠,教学效果也会下降。因此,教师在保障自己教学风格整体稳定性的同时,还必须志存高远,时刻想着薄弱环节的弥补与局部的创新,以带动自身的教学风格不断完善,促使教学境界不断提升,从而走上不断“破格跃升”的专业发展之路。从发展心理学角度来看,在教学风格形成与完善过程中,如果内化向外化转化的过程达到了自动化程度,这种转化就会内隐。这时外化很自然地反映内化的旨意,而不需内化有意识的指引。而创新则是内化旨意输出后被学生悦纳的最直接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标志性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的基本规律大体上是一致的,不同的是一些具体问题的处理方式,而这恰恰就是创新的生长点,而教学风格正是在这些具体问题中得以体现。因此,教师必须重视思维创新与教学创新,积极发挥个人的创造力,做到能因时、因地灵活变通教学方法,创造独特的解决方案或个性化教学策略,从而完善自身的教学风格。如魏书生老师的创新生长点就表现在使用了一些“怪”的教法:引导学生画语文知识树,教学前和学生商定学习目标;留分层次语文作业;教师不出题考学生,却发动学生自主命题抽签考试;教给学生批改作文的方法,使之相互批改作文;班级治理则发挥班干部及全体同学的积极性,学生分头承包班级的工作。这些创新生长点使他的教学具有浓郁的“有效管理”的特色,彰显了其“善治”的教学风格。 四、无格之格阶段 无格之格是教师教学风格的最高境界,达到这一境界标志着教师已经成长为教学艺术家。此时其教学已经不拘一格、不限一法,臻于挥洒自如、炉火纯青的层次。著名的国画大师齐白石曾言:在艺术中,无法之法乃为至法。这句话对于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同样适用:无格之格乃为至格。在这一阶段,教师的教学无论从内容的处理到方法的选择,还是从过程的组织到语言的表达,各方面都驾轻就熟、自适自如。无格之格阶段就如同心理学理论中的“超我”。超我之所以崇高,就在于其个体是独立的、超出群的,而且是能完成对象关系的重大转变的。他能把握对象,更能自主审美、自主发展。超我来源于普遍,又超越普遍。他已经不受制于眼前的群体的羁绊,已经摆脱了小我的现实关系。他通过构建不断完善的教学风格更全面地认知了教学,认知了自身,认知了学生。他的存在就是最高层次的教学实践的存在,就是个体在超我阶段的游刃有余的存在。 五、结语 综上所述,教学风格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突出个人特色的教学理念、方法和技巧的综合存在,是教师的独特个性特征在教学中的全面发挥,是教师由教书匠向创新型、超我型教师跨越的桥梁,也是卓越教师必备的要素。一个教师在经历了内化入格、外显立格、创新破格以及无格之格这四个阶段之后,无论是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内在方面,还是在语言举止、风度形象等外在方面,都会彰显出其教学风格的独特风采。 作者:王克强 单位:江苏省江阴市暨阳中学 发展心理学论文:谈论发展心理学现实转变 1引言 早在几十年前,朱智贤教授(1979,1982)在其《儿童心理学》这部经典教材及其他著作中就指出:“我国儿童心理学是正在发展中的科学。我国儿童心理学工作者的总任务是:在儿童实际工作者和儿童理论工作者共同努力下,建立一个既能吸收、融合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实践经验和科学理论,又能有效地为我国各项儿童事业服务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儿童心理学。”在这段关于学科任务的纲领性论断中,突出强调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重要性,强调了儿童心理学为中国社会现实服务的应用性质。自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里,我国的儿童心理学或发展心理学事业不断繁荣,然而,离真正完成朱老所确定的任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特别忧心的是,当今发展心理学研究中一些不妥的观念和做法,可能会让这个学科偏离正确的道路。比如,学术研究日益“书斋化”而缺乏对社会现实的关照;研究问题日益“书本化”而少有生活气息;一些学者以“国际化”或“与国际接轨”的名义而无视中国的实际和本土轨道;在研究方法上过分追求“量化”而使研究近似数字游戏;很多研究貌似“精细化”而实则是“碎片化”。在这种背景下,要实现朱老所确立的学科任务或目标,我们认为当前尤其应该强调发展心理学的现实转向:中国的发展心理学必须面向中国的社会现实需求,面向各种实际问题的解决,加强应用研究和研究成果的应用。 2发展心理学现实转向的国际学科背景 儿童心理学自诞生至今已经跨越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其间在研究对象上实现了由单纯的儿童研究向毕生发展研究的转换,从而演变成为今天的发展心理学。当前国际上发展心理学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一是强调“以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研究;二是应用发展心理学的崛起。在过去二三十年里,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研究趋势日益明显。在儿童心理学诞生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关于心理发展的研究基本上囿于各个心理学流派的框架从各自方向分别向着学术高峰攀登,机能主义、精神分析、行为主义、皮亚杰学派等等,都曾各领风骚几十年。从上个世纪50年代直到80年代,研究者才开始意识到并试图整合不同学派的范式,这一时期突出的理论成果就是各个“新”学派的出现,如新精神分析、新皮亚杰学派等,然而,这种整合基本上还是心理学内部的整合。 最近这二三十年,整合的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心理学本身,开始了真正的跨学科整合,比如结合生物学、神经科学等学科研究心理发展的生理机制,将最早在物理学和生态学领域使用的动态系统方法整合到对儿童动作的研究中。对心理发展的跨学科研究,推动了“发展科学”的形成,这是以心理发展为研究对象的由诸多相关学科组成的学科群。可以这样说,在一百多年的学科历史中,心理的发展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儿童心理学时期(1882年到20世纪中期)、发展心理学时期(20世纪中期到80年代)、发展科学时期(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毫无疑问,发展心理学是发展科学的核心学科,但只把发展研究定义为“(发展)心理学”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学术发展趋势。所以,强调“发展科学”是当前的潮流。目前,各种以“发展科学”为题的刊物和大部头著作纷纷出现。 例如,国际上已经有多种著名的“发展科学”刊物,如1998年在美国创办的《发展科学》(DevelopmentalScience),2007年创办的《欧洲发展科学杂志》(EuropeanJournalofDevelopmentalScience),还有1978年由“国际行为发展学会”创办的《国际行为发展杂志》(Internation-alJournalofBehavioralDevelopment)也是发展科学方面的权威期刊。此外,以“发展科学”为题的著作更是不计其数。“发展科学”的研究特别强调跨学科整合,这种整合本质上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方法论整合:为了解决某个特定的研究问题,不同范式、不同的方法和技术被整合使用;或者,来自不同学科的研究者以各自的方法和方法论就共同关心的心理发展问题协同攻关。随着跨学科整合的深入,发展心理学已经从纯粹的心理学分支,演变成了庞大的“发展科学”,但无论方法上如何整合,都始终围绕着心理发展有关的问题开展研究,强调以多种方法的综合使用来解决问题。也就是说,“问题”是方法整合的目的,决定着整合的方向。出于整合的需要,当前很多发展心理学研究机构都突出强调了“跨学科性质”,或者重新组建跨学科的发展科学研究机构。如在美国,以北卡莱罗那大学为核心,集中杜克大学、北卡莱罗那州立大学等多所大学的学者,组建了强大的“发展科学研究中心”,目前该中心有100余名来自各种学科背景的发展科学家,在世界范围内有巨大的学术影响。 再如英国的伦敦大学学院的发展科学系,是一个独特的跨学科组织,由来自如下领域的发展科学家和临床学家组成:发展实验心理学、神经心理学、心理语言学、认知神经科学、发展病理心理学,其学科目标是推进关于人类发展的理解,并将发展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应用。由此可见,国际范围内本学科的基本趋势是:以发展心理学为核心,集中各相关学科专家开展“跨学科”的发展研究,强调研究为应用服务。这种跨学科的研究通常是“问题导向的”,这里的问题既包括比较纯粹的学术问题,比如如何刻画动作、认知演变的动态过程(如非线性演化、自组织临界性),也包括解决共同关心的社会现实问题,比如,在美国集中了心理学、教育学、数学、神经科学等不同学科的专家共同探讨美国儿童数学能力发展和教育问题(因为美国在这方面落后于很多国家)。总之,在发展科学领域,真正能推动跨学科整合研究的问题,必然是这个学科的基本理论问题或者是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社会现实的强大需求,推动了应用发展心理学,乃至应用发展科学在美国和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的兴起(Lerner,Fisher, Weinberg,1997;Shwalb,Na-kazawa, Shwalb,2005)。在美国,对“应用发展科学”(applieddevelopmentalscience)的内涵有一个基本的界定。所谓“应用”是指为个体、家庭、行动者和政策制定者直接提供有效建议;“发展”是指人类个体在毕生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系统性连续性的变化;“科学”是指通过一定的研究方法系统地收集可靠、客观的信息,这些收集的信息能够用来验证理论和应用的效度(张文新,陈光辉,林崇德,2009)。 这是当前对应用发展科学的一种较为权威的界定。目前这一学科领域已经有了专门的学术刊物,如1980年创办的《应用发展心理学杂志》(JournalofAppliedDevelopmentalPsychology),1997年创刊的《应用发展科学》(AppliedDevelopmentalScience)杂志。由此可见应用发展研究领域的繁荣之势。从最新版本的《儿童心理学手册》(2006年的英文版,可参考2009年的中译本)内容的增新,也可以反映出学界对应用发展研究的重视。自20世纪30年代起,美国每隔9至16年就修订一次《儿童心理学手册》(HandbookofChildPsychology)。该《手册》的第四版出版于1983年,第五版出版于1998年,而最新的第六版于2006年3月出版,如今该手册已经成为国际发展心理学界最权威的巨著。与1970年版相比,新近版本出现的明显变化之一就是大幅增加了应用发展心理学的内容,它涉及到三方面:第一,教育实践中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它包括(1)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2)早期阅读评估;(3)双语人、双文字人和双文化人的塑造;(4)数学思维与学习;(5)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6)空间思维教育;(7)品德教育;(8)学习环境。 发展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在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摘 要】发展心理学能够为我们呈现心理发展阶段的普遍特征,和个体发展的特殊规律。发展至今已经有超过百年的历史了。1957年开始慢慢取代了它的前身儿童心理学,在心理学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将发展心理学应用在教育中,能够让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通过了解发展心理学的发展历程探讨发展心理学在教学中的意义,分析发展心理学在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关键词】发展心理学;心理健康;全面发展 人的一生中有很多阶段,婴儿时期、青少年时期、老年时期等等,不同的时期人的心理状态展现出不同的状态和特点,而发展心理学就是研究各个时期心里特征的一门科学。讲发展心理学应用在教育中,能够让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调整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从而实现更好地教学效果。 一、发展心理学在儿童早期和小学教育中的意义 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有着不同的特点,教师需要根据学生不同发展时期的特点调整教学方法。以儿童早期和小学阶段为例,这一阶段是儿童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小学生的求知欲旺盛,注意力在稳定的增长,记忆力也在不断的发展。这一阶段教师要注意让学生更好的适应学校的集体生活,将学龄前教育和小学教育更好的衔接起来,注意培养学生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以及好的学习方法。此外近年来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年龄有提前的趋势,这就要求教师在这一阶段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这一时期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心理问题可能有,多动症、学校恐惧症、以及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症等等。教师掌握了学生在儿童早期和小学教育中的特点和问题才能对学生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 二、发展心理学在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1.发展心理学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学龄前教育是孩子培养学习兴趣,开始接触学习的重要阶段,而且也与儿童心理健康的发育密切相关。[1]但是在现阶段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很多幼儿教师不注重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只是向儿童灌输了大量的知识,让学生不仅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导致在上小学的时候无法快速的适应小学的学习。但是将发展心理学应用在学前教育中,对学生的智力进行更好的培养和发掘,规范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多动脑思考,同时在教学中渗透一些和小学一年级相关联的知识,例如简单的拼音字母和日常常用的生字,让学生认识数字,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知识,锻炼学生注意里的集中等等。让学生在学龄前就能够尽可能形成规范的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以便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小学的生活。 2.发展心理学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小学阶段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人格开始逐渐形成,但是这一阶段对于是非的判断能力还很薄弱,一旦没有接受好的教育和引导很容易误入歧途。[2]而且很多学生在刚刚开始上小学的时候会觉得小学和幼儿园的差距非常大,对于环境的忽然改变很容易感觉到不适应,很多教师在这一阶段没有重视学生的这种心理变化,导致学生出现上学恐惧,害怕老师,对学习产生厌倦等不良现象,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小学阶段教师如果能根据发展心理学,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制造宽松的课堂环境,用学生更容易接受的课堂形式,例如应用多媒体在教学中为学生多展示一些动画和图片,在教学中采用游戏的形式,对接受能力比较差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帮助和包容,让学生逐渐适应小学的课堂教学形式,尽早的将小学与幼儿园衔接起来 3.发展心理学在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教育体制的改革对教师学生和家长都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这也使得他们经常会觉得有一些不适,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应用发展心理学就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帮助学生和家长更好的理解教育改革的意义,减少对教育改革的误解和抵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发展心理W能够促进学生德育的发展,现阶段的学习中很少有学校开设专门的德育科目,但是德育对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利用发展心理学,教师可以将德育渗透到很多学科中去,根据学生学龄前和小学阶段的心里特点,采取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然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良好的德育熏陶,形成良好的品格。此外发展心理学还有助于素质教育更好的推动,让教师在教学中了解和发掘学生的特长,促进学生更全面的发展。 将发展心理学应用在教育中,有助于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状态采取更适宜的教育方法,从而更好地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更好的全面发展。发展心理学解释了人在各个时期发展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不同时期的特点,及时的调整相关的教学手段,尤其是学龄前和小学的学生很多方面发展都尚未成熟,需要教师给予足够的关心,无论是学习上的还是心理上的,他们需要教师的正确启发和引导。总之,发展心理学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顺应教育改革的发展。 发展心理学论文:儿童发展心理学探讨 摘要:儿童孤独感与同伴关系的研究是儿童发展心理学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孤独感是一种消极的,弥漫性的心理状态,儿童长期处于此状态会导致适应不良。国外对孤独的研究比较多,我国对孤独的研究最近十几年来发展比较快。综合国内外的研究资料发现:研究对象年龄跨度不平衡,针对老年人的研究比较多,对青少年和儿童的研究比较少。本研究便是以儿童为研究对象展开的。 关键词:同伴关系;友谊质量;社交自我知觉;孤独感 1研究目的 同伴关系在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和社会适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同伴关系都是儿童社会化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是每一位儿童青少年都无法回避的话题,对儿童青少年的社会化和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同伴关系的状况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适应产生重要影响。孤独是一种消极的、弥漫性的心理状态,儿童长期处于此状态会导致适应不良。在孤独感领域的研究中研究对象年龄跨度不平衡,针对老年人的研究比较多,对青少年和儿童的研究比较少,本研究的目的就在于研究儿童同伴关系与孤独感间的相关关系,最终为缓解儿童的心理适应问题提供理论基础,增加在孤独感研究领域中对儿童的探索和研究。 2研究设计 同伴关系作为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可以分为四个水平:个体特征水平、人际交互水平、双向关系水平和群体水平。 本研究选择了同伴关系水平中的双向关系水平和个体特征水平作为考察同伴关系的指标。友谊质量处于双向关系水平,反映的是个体与个体间的情感联系;社交自我知觉处于个体水平,是对自己社交状况的主观评价。 3研究过程 3.1 被试在湖北省枣阳市第一实验小学的四、五、六年级的各平行班级中分别随机选取一个班级,在每个班级中按照同学成绩的上、中、下水平,在各水平中随机选取11人,即每个班级抽取33人,每个年级选取一个班级,共99人。发放问卷99份,施测后得到有效问卷97份。其中四年级33人,五年级33人,六年级31人;男生48人,女生49人(见表1)。 3.2 研究工具 3.2.1 儿童孤独量表 Asher等1984年编制的专用于3-6年级学生的儿童孤独量表(Children's Loneliness Scale)。 3.2.2 儿童自我知觉量表 PCSC量表(The Perceived Competence Scale for Children)是Harter 1982年编制的儿童自我知觉问卷。 3.2.3 友谊质量问卷 采用《友谊质量问卷》(Friendship Quality Questionnaire)的简表,共l8个项目,原量表有40个项目 。 3.3 施测程序由经过培训的班主任老师做主试,采用团体施测的方式进行。施测时以班级为单位,由主试讲明要求,解释指导语,必要时给予个人指导以确保被试正确理解问卷。 3.4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利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4研究结果 4.1 儿童孤独感的整体分布儿童孤独感问卷每个项目按照五级计分,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数从1-5分,这样16个题目最高分为80分,最低分为16分,分数越高表明儿童的孤独感越强烈。本次调查结果见表2和图1。 由图1可见,较多的儿童集中在分数低的一端,即体验到较低孤独感的儿童比较多。按照Asher的分类方法,现将所得孤独分数标准化,据Z分数将儿童分为三类:高孤独型(Z 1),一般孤独型(-1≤Z≤1),低孤独型(Z2,表明儿童具有严重的孤独感。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体验到低孤独感型儿童占13.4%;一般孤独型儿童占73.2%;高孤独型儿童占13.4%;3%的小学儿童体验到严重的孤独感。此结果与Asher和我国学者邹泓调查结果相近。 4.2 儿童孤独感的性别、年级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儿童孤独感在性别上是否存在差异,研究结果(见表3)表明:儿童孤独感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t=0.66,p=0.511 0.05),也就是说,男女生之间孤独感体验差异不大。 研究结果(表4)显示,儿童孤独感不存在年级差异(F=1.403,P=0.251 0.05)。 4.3 友谊质量的整体分布《友谊质量问卷》共18个项目,评价与最好朋友的友谊质量,包括肯定与关心、帮助与指导、陪伴与娱乐、亲密袒露与交流、冲突解决策略、冲突与背叛这6个友谊维度,该量表为5点量表从完全不符到完全符合,分别记为1-5分,将冲突与背叛的项目反向记分后,再将l8个项目相加得到友谊质量总分,分数越高则友谊质量越好。本次调查结果见表5: 4.4 儿童友谊质量的性别和年级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儿童友谊质量及其六个维度在不同性别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见表6):在友谊质量的亲密与袒露维度上存在极其显著的性别差异,表现为女生的亲密与袒露程度要高于男生。男女生的友谊质量总分也差异显著,表现为女生的友谊质量要显著高于男生。在其他维度上男女生差异不显著。 采取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见表7),儿童友谊质量及其六个维度在不同年级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4.5 儿童自我知觉的性别和年级差异社交自我知觉是选用《儿童自我知觉量表》中的一个维度,该量表为4点量表,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记为1-4分,计算该维度所有项目的总分,得到儿童的社交自我知觉分。社交自我知觉分越高则社交自我知觉水平越高。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见表8)男女生社交自我知觉差异不显著(T=1.580,p=0.117 0.05)。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见表9)社交自我知觉的年级差异不显著(F=2.209,p=0.116 0.05)。 5结论 ①儿童的社交自我知觉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社交自我知觉较高的儿童体验到的孤独感较低。②积极友谊质量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消极友谊质量与孤独感存在显著正相关。儿童的友谊质量越高则其体验到的孤独感越低。③儿童社交自我知觉这一主观指标与孤独感的相关比友谊质量这一客观指标与孤独感的相关更显著。④社交自我知觉除了与友谊质量的消极维度(冲突背叛)不存在显著相关外,与其他所有变量间均存在显著相关,其中,和友谊质量的积极维度为显著正相关,而与孤独感则为显著负相关。⑤友谊质量的亲密袒露维度得分以及友谊质量得分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的亲密袒露程度和友谊质量显著高于男生。⑥儿童同伴关系与孤独感水平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处于稳定状态。 发展心理学论文:从发展心理学角度探究幼儿钢琴学习方法 【摘 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资料的研究分析,对现有理论的分析探讨以及笔者的亲身教学实践,提出了钢琴教学与发展心理学相融合,从发展心理学的视角探索儿童钢琴教学,对幼儿的心理特征以及影响幼儿音乐发展的心理因素进行分析,了解幼儿钢琴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发展心理学;幼儿;钢琴学习 一、绪论 钢琴是一门优雅的艺术,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抒发情感。要想学生学好钢琴,让钢琴成为他们感兴趣的一门学科,钢琴教学者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让孩子在身心愉悦的情况下学习钢琴。这就涉及到儿童的心理了,需要老师在正常教学课程的同时,要仔细观察每个孩子的表现,通过孩子的不同表现来探测儿童的心理,通过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与实际教学相融合来研究一套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心理的儿童钢琴教学法。从儿童心理的角度出发,用科学的方法通过启发和正确的引导来教授钢琴。让儿童在快乐的氛围中享受音乐带来的乐趣。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文研究对象为幼儿园3~7岁幼儿。通过借鉴和查阅国内外的相关资料和书籍,通过互联网的查找资料以及去图书馆翻阅图书,收集与本文有关的资料,整理并分析,对文献资料进行提炼与总结。通过调查研究儿童钢琴教学的实践,以及对每个年龄阶段儿童的观察,对儿童钢琴学习情况进行研究分析与总结,对钢琴教学现状的分析,应对儿童钢琴学习中的一些问题。 三、现代幼儿的心理简析 儿童发展心理学以儿童为研究对象,研究儿童各年龄阶段的发展特征,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相关的环境、遗传等因素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教育范围,着眼点在理解儿童的发展。因此研究要分析儿童的年龄特点,来制定适应儿童特点的、最大促进儿童心理发展教学手段,如抓住儿童的关键期与敏感期。 (一)幼儿的心理特征 幼儿期是指3岁至7岁的儿童时期。在这一时期幼儿的注意力更集中于新鲜、有具体形象的事物上,比较擅长于具体形象记忆,对事物的外观特征有着更为直观的记忆,但大部分的记忆还是以无意识记忆为主,要想记忆服从一定的目标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且不擅长逻辑记忆,记忆的持久性及精准性相对较差。幼儿在此时的思维模式还主要是具体的形式思维,自我中心主义。同时幼儿在幼儿期词汇量会发生明显增加,是一生中增加速度最快的时期,幼儿在进行言语表达的同时会伴有丰富的面部表情和动作。 (二)影响幼儿音乐发展的因素 从幼儿音乐心理特点的角度来看幼儿音乐心理发展,影响幼儿音乐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遗传 就一般而言,父母从事音乐艺术方面工作的,由于遗传因素的影响,其子女的音乐素质也大都相对较好,例如,在大音乐家巴赫的家族中,300多年时间竟然出现了360名音乐家纵观音乐史我们不难发现遗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音乐心理的发展,但是也要与后天的培养相结合。 2.家庭环境 幼儿从出生开始最先接触最常接触的人就是家长。在钢琴教育中,家长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和观念,因此家庭环境会对幼儿的钢琴学习和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幼儿在学习钢琴时,会非常希望得到家长的鼓励和表扬,而家长的鼓励和陪伴也会增强幼儿的学习热情,为孩子创造一个具有动力的学习环境。 3.教育 幼儿时期幼儿的音乐心理就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这样就为之后的音乐教育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所以说幼儿时期是音乐学习教育的最佳时期,同时教育也会对幼儿的心理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比如有的幼儿有良好的音高、节奏感和一定的音乐创造能力,在学习中常常体现在视唱音高准,练耳能力强,音乐表现与理解佳等。这类幼儿通过专业的训练,往往能获得更好的音乐能力。 四、幼儿钢琴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对幼儿园3~7岁幼儿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幼儿钢琴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匮乏等,针对调查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对问题进行剖析,对幼儿的心理特征以及影响幼儿音乐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了解幼儿钢琴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 (一)教育观念的落后 现代幼儿家长对于钢琴学习往往存在趋利观念,考级思想严重,要引导幼儿家长正确认识和看待钢琴的考级问题。在幼儿钢琴学习问题上,很多的家长都是希望孩子能过钢琴几级,试图通过这个来证明自己的决策的正确性和孩子的优秀。其实这样的想法是有一定的弊端的,是教育观念落后的一种思想。 (二)教学方法匮乏 在当前的钢琴教学中,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大部分是以钢琴教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看老师讲课,听老师演奏,并不知道其中包含的意义,一味的在模仿老师弹琴。只是这样一直重复上课,幼儿对于钢琴学习的热情就是渐渐被磨灭,越来越不感兴趣,慢慢的就会产生逆反心理,越来越不愿意练琴,产生厌学情绪,不想再上课学习钢琴。 五、提高幼儿钢琴学习的方法对策 (一)培养幼儿学习钢琴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注重培养学生对每门课程积极的学习态度,才有助于培养学习兴趣。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还要按照学习计划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以此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些幼儿在学习钢琴时,或多或少的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会容易被外部的新鲜事物所吸引,所以在对教材的选择上要选择色彩鲜艳的、有图画的教材,这样就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其集中到学习上,同时也要选择曲调旋律欢快、幼儿喜欢的钢琴曲进行演奏和教学,使幼儿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去,课后可以对幼儿进行鼓励,设置鼓励卡片,从而增加幼儿学习钢琴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钢琴教师要善于表扬和鼓励学生,使其在学习和表演的过程中能够实现自我,树立自信心,体会到钢琴带来的快乐。 (二)注重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儿童音乐教育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在音乐教育中,钢琴的演奏技术是教学的重中之中,但同时培养儿童的音乐鉴赏和音乐理解能力,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培养能力也成为现代钢琴教育的主流趋势。 心理学上认为,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发展智力的核心。在音乐学习中,可以充分调动一个人的所有感官去感受音乐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然后将音乐作品在此基础上演绎出来。音乐作品的演绎需要演奏者充分的了解感受音乐作品的每一个音符,即使是相同的旋律,经过每个人的了解感受,也会演奏出不同的效果。 (三)家长在幼儿学习钢琴中的重要作用 在幼儿学习钢琴的初始启蒙阶段,幼儿的年纪还尚小,理解能力和意志力都相对比较薄弱,因此十分需要家长的陪同。钢琴教师在幼儿钢琴教学中的作用十分重要,但是钢琴教师却不可能天天陪着幼儿进行钢琴的学习,这时候家长的作用就十分重要了,家长天天和孩子在一起,这样家长的陪伴就对孩子的学习教育有很大的影响。儿童的惰性很强,如果家长不勤快的话,很少有儿童愿意自己去练琴的。所以在日常的练习中家长要起到协助和提醒的作用,家长要有正确的态度来引领儿童练琴。 发展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在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摘 要: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在各个年龄时期心理发展特点规律的科学,是国际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当前,在我国的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过程中,发展心理学的运用,可以更好地帮助教师提升自身的职业化水平,促进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 发展心理学 学前教育 中小学教育 教学应用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在各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包括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等重要时期。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在各个年龄时期的心理特点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差异。在教育领域,发展心理学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各个年龄层次不同的心理特点,从而更好地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在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对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和了解,可以更好地提升教师的职业化水平,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为国家的教育体制改革奠定基础。 一、发展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发展心理学主要在于揭示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方向性和顺序性及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发展心理学的前身是儿童心理学,至今已有130余年的历史。19世纪后半期,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发表《儿童心理》一书,可以认为是儿童心理学的早期经典著作;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儿童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涌现出一批研究儿童心理学的先驱者,并在研究领域各学派呈现相争的局面;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文章的标题,可以认为发展心理学在心理学中的地位从此更明确。发展心理学历经多年的研究和发展,已经开始趋于成熟,在社会各个科学领域和教学领域备受关注。 二、发展心理学在儿童早期和中小学教育中的意义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给经济社会的良性健康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尤其是犯罪年龄越发呈现低龄化的态势,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在儿童早期和中小学教育的过程中重视心理学教育,可以更好地实现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目标和期望,有效地防止青少年犯罪,促进我国新一代学生思想道德品德和心理健康。在教育改革领域,发展心理学的应用,可以促进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完善,实现教育体制沿着素质教育的方向不断健康发展。 三、发展心理学在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发展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是极其广泛的。在儿童时期和青少年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成型,发展心理学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儿童的心理,从而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1.发展心理学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学前教育作为幼儿成长过程中的早期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直接关系到幼儿的健康发展。一直以来,我国幼儿教育过程中,很多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落后。尤其是在当前的一些私立幼儿园,打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旗帜,在幼儿园大力实施小学化的教育,忽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个体差异性,所实施的教育缺乏个体性和差异性,使得幼儿过早地接受一些小学化的应试教育。发展心理学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了解幼儿的喜好和个性特点,从而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幼儿的心理教育、人际关系、创新能力等的培养和塑造,达到幼儿健康成长的目的。 2.发展心理学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心理发展上已经有了自己的主张和见解,只是在社会的大环境之下,中小学生对于一些善恶还不能进行明确的划分,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出现一些选择上的偏差。尤其是在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下,中小学生在面对学习上的压力、社会上的压力等方面,容易出现不健康的心理。此外,对于一些特殊家庭的孩子,如离异家庭的孩子、独生子女家庭和一些留守儿童等,更需要在心理上给予特殊的照顾和抚慰,以消除不良情绪,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发展心理学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纠正学生的不良情绪,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并且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 3.发展心理学在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近年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发展得如火如荼。教育体制的改革,总会伴随部分教师、家长和学生的不适应,严重者会导致一些抵抗情绪和偏激情绪的产生。在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发展心理学的应用,可以更好地消除教师和家长及学生的不良情绪,帮助他们纠正应试教育理念上的偏差,更好地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总结起来,发展心理学在教学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可以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发展心理学可以应用于德育教育的领域。德育教育是当前我国学校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教育,也是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重点关注的教育。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其次,发展心理学可以更好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发展心理学在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可以使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这和新课程改革主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发展心理学对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为树立学生积极的心态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可以说:发展心理学可以更好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总而言之,作为一门研究个体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学科,发展心理学在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具有很多积极的意义。尤其是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发展心理学的应用,可以更好地推动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为教师在中小学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也可以帮助我国的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发展心理学论文:来自发展心理学和社会神经科学的证据 摘 要 “心理理论”指个体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愿望、信念、意图等心理状态并据此推测他人行为的能力。心理理论在发展心理学和社会神经科学两个领域中都是研究热点。伴随着心理学发展的多样化,在目前的心理理论的研究中,发展心理学家和社会神经科学家应该增加彼此间的交流。当前,关于心理理论发展的解释理论主要包括模块论、模拟论、理论论和执行阐释,每一个理论都得到了社会神经科学研究的支持和质疑。在心理理论的神经机制证据方面,有四个问题构成了挑战。在未来,应该考察心理理论相关大脑区域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考察训练或遗传对心理理论能力及其大脑区域的影响;还应该采用经颅磁刺激去检验与模拟化、概念进步和执行功能相关的大脑区域。 关键词 心理理论;模块论;模拟论;理论论;执行阐释 1 引言 “心理理论”,也称心智化,它是指个体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愿望、信念、意图等心理状态并据此推测他人行为的能力(王益文, 林崇德, 2004)。发展心理学和社会神经科学都非常注重心理理论研究,然而两者考察了该社会认知能力的不同方面。发展心理学家侧重于心理理论是怎样获得的,而社会神经科学家更注重心理理论激活的大脑区域。心理理论的神经影像研究已经关注到与心理理论有关的神经区域的差别,并且区分了不同群体的心理理论加工过程和系统,然而,它还没有明确的与发展理论联系起来。两个领域虽有明确的联系,但是他们并没有被整合在一起。本文的目标是试图通过整合发展神经影像方法来推进心理理论的发展。我们将介绍与心理理论的理论解释有关的神经影像证据,以使该领域更加概念化、理论化和方法论化。 2 模拟论 2.1 发展心理学的定义 模拟论认为理解他人的行为和心态是通过自我心理内的模型完成的(Gordon, 2013)。该理论认为在推理他人的心理过程时,知觉者可以利用他们自我心理状态及相关情境下自己的经验来解释他人的相似心理。个体在利用模拟论理解他人心理时只需要想象着他们正在体验他人具有的内在心理状态。模拟论可以合理解释心理理论的发展轨迹,即从早期的错误信念理解到后期要求更复杂的模拟心理理论任务(Bradford, Jentzsch, Gomez, 2015)。 2.2 验证标准 模拟论认为使用自我投射是心理理论的基础,即需要展现想象力(Lillard Kavanaugh, 2014)。研究发现,听力正常家庭聋童心理理论发展滞后可能就与其缺乏模拟能力有关(郝坚, 苏彦捷, 2015)。在模拟论中,儿童的经历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心理理论的神经网络应该变得更有效率和更具自动化。理论上来说,模拟进程应该会被神经影像学技术研究证明,一个与自我相似的、他人的心理理论任务激活了特定的神经网络。 2.3 社会神经科学的证据 将自我投射到他人的模拟加工的神经网络系统主要包括皮质中线结构。皮质中线结构可能支持评价性模拟,因为该结构被发现参与到对自我和他人的意图、控制性和评价性思维的加工中(Uddin,Iacoboni, Lange, Keenan, 2007)。该结构的激活可以作为模拟加工的象征。比如,Saxe(2006)发现,成人在进行自我反思任务和信念推理任务时激活了皮质中线结构如内侧前额叶皮层和内侧楔前叶。 更为重要的是,研究揭示皮质中线结构不仅仅参与加工他人的心理状态,更参与对自我和他人的评价加工活动(Pfeifer, Masten, Borofsky, Dapretto, Fuligni, Lieberman, 2009)。研究发现个体在评价自己和别人时似乎激活了大脑的相似区域。另一项研究显示内侧前额叶皮层的后部在区分自我和他人的观点中发挥着重要作用(Schurwek, Schecklmann, angguth, Dohnel, Sodian, Sommer, 2014)。还有研究发现,相比不相似的人,个体更倾向于将自我的心理投射到与自己相似的个体(Schurz, Kronbichler, Weissengruber, Surtees, Samson, Perner, 2015)。与这些研究结果相一致,内侧前额叶皮层的两个区域,尤其是它的腹部和背部,在成人思考相似或者不相似个体时,激活程度是不同的:在思考与自己相似的个体时,腹侧的内侧前额叶皮层反应更灵敏;在对与自己不相似个体进行判断时,背侧的内侧前额叶皮层反应更加灵敏(Mitchell, Macrae, Banaji, 2006)。一项元分析也证明了上面的结论,该分析揭示心理理论在内侧前额叶皮层有个空间梯度,自我相关判断与腹内侧前额叶皮层活动相关,而其他相关的判断与背内侧前额叶皮层活动相关(Denny, Kober, Wager, Ochsner, 2012)。总体来说,在思考相似和不相似个体的品质或者心理状态时,激活了内侧前额叶皮层的不同区域,该结论显示有些特定脑区在反思自己和模仿相似的其他人心理状态时起作用,而有的脑区可能对不相似的其他人作出判断的加工形成支持。 到目前为止,结果显示皮质中线结构在模拟中起作用,尤其是成年人推理不相似的他人时激活了背内侧前额叶皮层。与成人不同的是,儿童在自我推理时激活了腹侧和背内侧前额叶皮层。在皮质中线结构激活上的变化可能显示了成年人对于模仿和推理其他相似或者不相似的人有了特定的加工过程,而儿童的大脑可能在这个方面没有专门化。另外,并没有确切证据证明,皮质中线结构在童年时期心理理论的获得方面起了作用。尽管成人的研究已经显示,当评价相似或者不相似的他人时,内侧前额叶皮层中背侧/腹侧具有特殊化作用,但是对儿童时期的相关研究是很少的。有研究比较了9到10岁的儿童和成人对于自己和熟悉个体、虚构个体的评价,研究显示内侧前额叶皮层的活跃度随着个体的不断成长而改变(Pfeifer, Lieberman, Dapretto, 2007)。 镜像神经元的发现支持模拟理论。关于模拟论已经有了很多发现,但是只有少部分研究指出镜像神经元是模拟所需的要素(Rotenberg, Petrocchi, Lecciso, Matchetti, 2015)。根据新经验主义,概念一般被认为包括模拟,在这个意义上它是建立在感知、动机以及其他系统上的。这里的术语“模拟”指的不是参与者模拟目标的经验,而是感觉、动机、情感和内省的激活。 儿童内侧前额叶皮层的背侧和腹侧在加工相似/不相似他人心理状态时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是否像成人一样也呈现特殊化?这需要未来的研究加以证实。另外,最新的研究指出镜像神经元是模拟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在加工他人心理状态时,镜像神经元系统与皮质中线结构具有怎样的联系?二者对心理状态加工的作用是否具有特异性?这也需要进行深入地考察。众多研究表明知觉者只在合理使用自我心理状态作为他人参照的心理理论加工过程中才会选择性的使用自我参考策略。与此相比,当个体认为自我与他人不相似时,他们会拒绝将自我的心理体验投射到他人身上。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个体怎样对与自我不相似的个体的心理状态进行推理?也就是说,当投射不适合时,个体采用什么样的认知加工?这个问题对社会认知的研究者来说仍是一个未解决的挑战。 3 模块论 3.1 发展心理学的定义 模块论认为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建构基于个体先天的大脑结构和模块。模块化理论假设心理理论的发展得益于先天神经结构中的心理状态的推理机制。在心理理论方面Leslie等提出了著名的模块机制,他们提出的中心理论认为婴儿在出生第二年,先天的心理理论模块开始工作,在儿童后期,抑制选择加工促进了与年龄有关的心理理论能力,该加工过程渐渐可以控制心理理论任务的执行要求(Leslie, Friedman, German, 2004)。 3.2 验证标准 领域特殊性、快速的加工、限制性的输出、专门的神经结构和障碍特征模式是模块论的典型特征。基于这些严格的标准,Leslie的模块论可能是所有心理理论中最有说服力的。因为模块论的发展成熟,可以被清楚地检测,神经影像学证据十分有利于对这个理论进行验证。首先,如果一个特定的大脑区域或者是大脑区域结构,无论何时只要个体参与心理理论推理都可以被持续激活,这样就可以支持模块化的观点。第二,这种活动模式不仅在早期发展时期而且在整个生命过程中都会出现。神经网络的激活是随着经验调整的,但相同的神经区域应始终参与发展过程中的所有方面。第三,为满足专用神经结构的标准,心理理论加工激活的神经网络需要具有特定的选择性。如果负责心理状态推理的神经系统不具有选择性,或者只是在童年或者成年期加工心理状态时才有选择性,那就会挑战模块化体系。最后,如果Leslie提出的抑制加工是正确的,那么在幼儿园期间,心理理论的发展应该和与抑制加工有关的神经区域联系起来,而不是只与心理理论有关的神经区域相联系。 3.3 社会神经科学证据 与模块化解释相一致的是,尽管心理理论神经网络的组成在各研究中有所不同,但一个成人心理状态推理的神经网络已经确立。与心理理论加工密切相关的最典型脑区包括皮质中线结构(该脑区包括内侧前额叶皮层,前扣带皮层,和内侧后顶叶皮质)、后扣带回、楔前叶以及两侧的颞顶联合区(王益文, 刘岩, 高艳霞, 陈晶, 张文新, 林崇德, 2008; 王益文, 黄亮, 张振, 宋娟, 白丽英, 2014; Schurz,Radua, Aichhorn, Richlan, Perner, 2014; Young,DodellFeder, D., Saxe, 2010a)。 颞顶联合区是心理理论模块的强大支持者,它选择性地为心理状态信息进行反应(Saxe et al., 2009)。而皮质中线结构还支持像整合和预测的能力(Spreng Grady, 2010),所以其对心理理论加工不具有反应的选择性,因而该脑区结构不符合心理理论模块的标准。 早期的神经影像学研究发现,两侧的颞顶联合区在成人的心理状态推理中都被激活(Saxe Kanwisher, 2003; Saxe Powell, 2006)。适当的比较条件是颞顶联合区和心理理论模块论关系解决的关键。如,Saxe和Powell(2006)发现与阅读故事主人公非心理状态如身体感受或身体特征相比,个体在阅读故事主人公的想法时显著激活了双侧颞顶联合区和后扣带回。 最近几年,对成人心理理论的研究支持以下观点:颞顶联合区尤其是右侧的颞顶联合区,对心理状态推理具有选择性,它可能是心理理论模块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研究采用经颅磁刺激(TMS)发现,破坏了右侧颞顶联合区功能后,被试解读心理状态信息时表现得困难(Young, Camprodon, Hauser, PascualLeone, Saxe, 2010b)。Dohnel(2012)也发现右侧颞顶联合区在成人的正确或者错误信念推理中都被激活。 如前面所阐述的,颞顶联合区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应该具有相似的选择性。已有的证据并不十分支持模块化。尽管8到12岁的儿童在二级错误信念推理的心理理论故事中比推理非心理理论故事更强的激活了双侧颞顶联合区 (Kobayashi,Glover, Temple, 2007),然而更小的儿童的颞顶联合区脑区没有表现出这种选择性。例如,研究发现与社会推理相比,6到11岁的儿童右侧颞顶联合区对于个体的心理或者身体表现出了同样的激活,而更大儿童的右侧颞顶联合区对心理状态信息表现出了更强的激活(Hollebrandse, Hout, Hendriks, 2014)。与之有关的是, Gweon,Dodell, Bedny和Saxe (2013)发现5到11岁的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两侧颞顶联合区对于心理状态信息的选择性不断增加。总的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该脑区对于心理状态信息的选择性也在增加。该发展轨迹对于当前的模块论提出了挑战,模块论认为心理理论模块的选择性在生命早期就表现出来了。 此外,即使是在成人时期,与心理理论推理不相关的任务好像也激活了颞顶联合区,这再次违反了特定性标准。Sabbagh(2011)提出右侧颞顶联合区可能是心理理论和其他任务的共享脑区。比如,在注意适应(Mitchell, 2008)、集中注意(Geng Vossel, 2013)、目标检测(Kubit Jack, 2014)和运动的抑制反应中(Rothmayr,Sodian, Hajak, Dohnel, Meinhardt, Sommer,2010),右侧颞顶联合区都被激活。然而,右侧颞顶联合区的特定区域对于心理理论加工具有特定的选择性。比如,Rothmayr(2010)发现右侧颞顶联合区的背侧参与注意调整,而腹侧可能专属于信念归因。对于双侧颞顶联合区角色研究结果的不一致性和颞顶联合区在心理理论加工中作用的不明确,可能是因为fMRI数据具有不同的分辨率,更高的分辨率可以解释更具体的或差异性的激活。 综上所述,Leslie的模块化理论认为婴儿在出生第二年,先天的心理理论模块就开始工作,在儿童后期,抑制选择加工促进了与年龄有关的心理理论能力。伴随着认知神经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可以探测2岁的幼儿心理理论加工的脑机制,揭示心理理论加工的先天模块。同时,抑制加工在儿童期心理理论加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发挥作用的关键期目前还不清楚,还需要未来研究进一步确定。最后,颞顶联合区或者颞顶联合区的一部分在推理心理状态中的作用是否具有选择性仍然是不明确的。 4 理论论 4.1 发展心理学的定义 理论论假定关于心理的知识存在于特定领域的理论中,基本观念的变化带动了儿童心理状态理解的发展(Gopnik Wellman, 2012; 郑玉玮, 王益文, 2014)。该理论表明,抽象理论的有关内容是从形成心理概念体系的社会中一点点收集起来的。因此,个体可能学习一系列他人工作的“原型”以及整合他人的“社会语法”来解释他人的心理状态。儿童的经验在概念形成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Lillard Kavanaugh, 2014)。 4.2 验证标准 在心理理论的研究通常显示理论论对现有的发展数据提供了最好的解释,尤其是解释儿童评估由简单到复杂心理状态的一系列加工过程(Carlson, Moses, 2001)。大量研究证明,伴随着儿童经验的增长,其理解心理状态的概念也在不断进步(Lohmann Tomasello, 2003)。理论论可以被以下证据所支持:(a)支持领域特殊性概念结构的神经结构或者神经网络的证据;(b)与概念的变化有关的,同时与年龄也相联系的神经变化的证据。理论论的主要预测是:由经验导致的概念的变化促进了心理理论的发展,但是因为当前对概念的变化是怎样反映到大脑中的问题还不清楚,所以理论论可能在神经影像学方面遇到了最大的挑战。 4.3 社会神经科学的证据 模块论的大部分证据与领域特殊性结构有关。比如,证据显示颞顶联合区由其支持心理理论,这与理论论和模块论观点都一致。而且,颞顶联合区对心理理论表现出的选择性对模块论提出了质疑,但没有影响理论论,因为选择性的增加可能反映了随着年龄增长的观念的转变。另外,虽然大脑区域缺乏选择性对模块论提出了质疑,但是它是不反对理论论的,因为对于是否同一神经系统能够被不同目的所激活的观点,它是中立的。 颞顶联合区可能与观念的变化在心理理论发展中的作用密切相关。比如,目前的成人研究显示颞顶联合区可能在个体区分内部的、当前的自我观点与外部的、他人的观点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Corbetta, Patel, Shulman, 2008)。另外,由疾病或者电流刺激中断颞顶联合区的活动导致个体对身体和环境产生幻觉、误解等表现,再一次显示颞顶联合区在内部和外部表征中起作用(Lenggenhager,Tadi, Metzinger, Blanke,2007)。如果颞顶联合区确实参与更新个体的内部期望与外部现实,那么就可以提出一个合理的假设:该脑区在概念理解中发挥着作用。因为儿童必须整合他们外部环境和内部心理状态的信息进而更新他们的假设。与该假说有关的证据是目前使用负荷调整范式的研究(Sabbagh, 2011; Sabbagh,Hopkins, Benson, Flanagan,2010),该范式要求个体根据自己的预测举起一个意外重量的物体。负荷调整任务测量了儿童是怎样根据与最初假说相冲突的证据而有效调整了他们关于物体重量的概念的。一项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发现,右侧颞顶联合区参与了负荷调整任务,这表明右侧颞顶联合区参与更新原来的假设并形成更精确假设的加工过程(Jenmalm,Schmitz, Forssberg, Ehrsson,2006),这与一个个体根据理论论更新心理理论假说相似。与理论论相一致的是,Sabbagh发现3到4岁儿童的心理理论推理水平与其负荷调整的能力相关,因为在心理理论和负荷调整中都需要根据经历改变原有的概念结构。另外,在休息状态时,儿童颞顶联合区的α波与心理理论推理和负荷调整都有关,这表明与概念变化有关的神经发展可能促进个体在这两个任务上的表现(Sabbagh, 2011)。 有研究使用注视时间范式发现,15个月大的幼儿可以通过非言语错误信念任务。随着年龄的增长,年长的儿童才可以通过二阶错误信念这一更复杂的推理(Ruffman, 2014)。研究发现7岁的小孩可以通过口头错误信念推理任务,但是却无法通过一个同样复杂的低言语任务(Hollebrandse, Hout, Hendriks, 2014)。这一发现表明言语支持关于信念的显式推理,它可能通过促进认知的发展来增强对别人信念的理解。另一项研究发现,语言的复杂性能够调节8~10岁儿童在心理理论任务中的成功性(Wang et al., 2016)。还有研究发现,伴随着认知资源和言语的发展,青少年的心理理论能力相比学前儿童有了很大的进步(Im-Bolter, Agostino, Owens-Jsffray, 2016)。这表明,后期言语的习得和认知能力的发展促进了心理理论的推理能力,而后期言语中包含了很多理论,也许正是这些理论的获得发挥了作用。 一个对心理理论的理论变化进行进一步考察的方法是去验证心理理论的相关脑区结构如皮质中线结构、镜像神经元系统和颞顶联合区等是否可以随着心理理论的进步而出现发展性变化。也许在儿童早期阶段发生变化的神经系统就是在概念变化中发挥作用的系统。只有少数研究关注心理理论概念的变化在神经层面的表现,研究者从考察概念和神经变化关系来进行研究。其中一个研究热点为内隐和外显记忆的不同神经机制。Schott(2005)发现内隐记忆激活了前额叶、梭状回和纹状体区域,而外显记忆激活后扣带回、楔前叶和顶下小叶。这个研究可能与理论论有关,因为婴儿期和儿童早期不成熟的心智化被认为是一个内隐的心理理论,而学龄前儿童的错误信念这一更具言语形式的心理理论可能代表外显的心理理论(Low Perner, 2012; Thoermer,Sodian, Vuori, Perst, Kristen, 2012; Wang, Low, Jing, Qinghua, 2012)。内隐和外显心理理论的加工可能依靠部分独立的脑结构,就像内隐和外显记忆加工那样。另外,可能发生从内隐到外显心理理论的变化,因为心理状态概念的理解是不断进步的。与这种可能性相一致的是,Wellman(2008)的研究表明,与学前期儿童一样,婴儿对于意图行为的注意可以预测他们的心理理论能力,这显示了从内隐到外显理解的一种联系。 总体来说,尽管目前的研究开始关注理论论,但是关于心理理论的理论变化的神经证据还是很少(Sabbagh, 2011)。目前,只有少数研究关注心理理论概念的变化在神经层面的表现,今后还需要大量研究揭示该问题,阐释个体概念发展的关键期与心理理论能力发展的关系。未来还需要进一步考察内隐和外显心理理论的神经机制,揭示二者神经机制的差异。另外,神经体系的发展应该与心理理论任务中的行为表现有关。这种类型的理想化研究需要采取纵向研究,从那些还不具备相关的心理理论概念儿童开始,直到他们通过过渡期获得心理理论概念。 5 执行阐释 5.1 发展心理学的定义 执行阐释假定儿童推理心理状态的困难至少部分源于为了产生一个不同观点而抑制自我观点的挑战,或者将有关的观点保持在工作记忆中存在困难(Carlson,Claxton, Moses, 2015)。该理论假定在学龄前阶段,执行功能的发展对于心理理论的变化做出了重大贡献(郭筱琳,任萍,马凤玲,徐芬, 2016)。关于执行功能在心理理论推理中的作用有两个观点:第一个观点表明执行功能能够满足心理理论的需要,即使是在缺少其他加工过程的情况下执行功能也能支持心理理论推理。另外一个观点表明执行功能不能满足心理理论,它需要依靠别的认知加工的支持,尽管如此它对于心理理论还是重要的。 5.2 验证标准 执行阐释被大量的研究所支持,这些研究在控制了年龄、言语能力和其他混淆变量后证明了执行功能和心理理论之间存在高相关(苏彦捷, 于晶, 2015; Devine Hughes, 2013)。就执行功能与心理理论推理的关系而言,支持执行功能的大脑区域应该也参与心理理论任务。另外,如果在心理理论推理中,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激活的大脑区域是接近的或者结构、功能上是有关系的,那么这样的证据也会支持执行理论。理论上,神经影像证据应该在执行功能和心理理论激活神经结构的连通性方面提供信息,这方面的信息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很容易检测出。 另外,我们还需要关注一个特别的执行功能:抑制控制。因为以下几个原因:(1)在学龄前阶段,抑制控制已经被作为心理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关键过程(Carlson,Moses, Claxton, 2004);(2)成人的行为和神经心理研究显示,在某些心理理论评估中,抑制起到了必要但不充分的作用(Fanning, Bell, Fiszdon, 2012)。 5.3 社会神经科学的证据 第一方面的相关证据来自于与抑制任务相比较,个体在心理理论任务上的神经活跃度。比如,Van der Meer(2011)研究揭示高抑制的错误信念任务和停止信号抑制任务都激活双侧额下回,这体现了相同的神经控制机制。另外,Rothmayr(2010)发现抑制控制和错误信念推理任务激活了一些相似的神经区域,如额内侧的右上部、右颞中回、双侧额中回和双侧颞顶联合区。然而,对执行功能能够满足心理理论这一观点提出挑战的是,Rothmayr也发现抑制控制和错误信念任务激活了一些不同的神经区域,如中央前回左上部、额上回的左下部和中部、左侧颞中回、左侧颞顶联合区、楔前叶和两侧丘脑。 第二方面的证据是通过比较评估心理状态的神经基础和评估了解非心理的表现来提供严格的控制。Saxe和Kanwisher(2003)发现相比较于错误照片的故事,错误信念故事更强地激活了成人的双侧颞顶联合区。这表明,心理理论激活的神经区域超过了抑制激活的脑区,错误信念和错误照片条件都要求相同的抑制控制,他们只是在心智化方面有区别。进一步支持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之间的神经机制差别的是一个研究显示了右侧颞顶联合区是与错误信念有着特殊联系的,反之错误符号推理则激活了左侧颞顶联合区(Perner, Aichhorn, Kronbichler, Staffen, Ladurner, 2006)。在该研究中,错误信念和错误符号推理被设计为在抑制上的需求相同,右侧颞顶联合区支持错误信念推理,显示了执行功能是满足不了心理状态推理的。 第三方面的证据试图通过操纵信念任务本身来揭示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之间共同和独特的神经基础。比如,Van der Meer(2011)的研究比较了两种早期的错误信念,一个要求在不了解物品位置的情况下进行错误信念推理(低抑制条件),一个要求在了解物品位置的条件下的错误信念推理(高抑制条件)。与低抑制条件相比,高抑制条件的信念推理更强地激活了与认知控制或冲突操纵有关的脑区,如双侧额下回、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和脑岛。相似的是,Hartwright(2012)考察了真实信念和错误信念加工机制。他们发现成人的心理理论神经网络(比如双侧颞顶联合区)的活跃度可以调节,执行控制区域(比如腹侧前额叶皮层)也是如此。这些发现证明执行功能对于错误信念推理是必要的,但对于正确信念推理不是必要的,从而支持执行控制的不同神经区域可能在不同心理理论推理中被激活。 如果先前讨论的理论解释是正确的,那么执行功能在儿童期心理理论获得方面扮演着什么角色呢?这方面的证据很有限。只有一个神经影像研究验证了童年时期执行功能和心理理论之间的关系。Sabbagh(2009)验证了学龄前儿童心理理论和静息时的α波(6-9 Hz)之间的关系。α波是一个EEG波形,它被认为反映了大脑发展过程中功能性、领域一般化和成熟的变化。不论个体年龄以及在执行功能任务中的表现如何,个体在休息状态下的背内侧前额叶皮层和颞顶联合区的α波与错误信念理解的α波不同。这个结果表明在早期发展中执行功能是不能满足心理理论的。然而在生命发展的早期或者在整个生命过程中,执行功能是否是心理理论的必需条件,是否促进了心理理论能力,是否是心理理论的表达形式,这些仍然是悬而未决的问题。 总体来说,一些神经证据支持心理理论发展中的执行理论。然而,虽然在支持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的区域之间有重叠部分,但是这些区域在心理理论概念获得中发挥的作用还是不清楚。与行为发现一致的是,神经方面证据显示执行功能是满足不了心理理论的,但执行功能可能对于某些心理理论推理是必要的。 6 未来的挑战和研究展望 6.1 挑战 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对于理解心理理论的神经机制有重要的作用。上述讨论的每一个理论都有一些神经证据支持,同时每个也都会被质疑。也就是说,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考察这些理论。目前,在心理理论获得的各种理论的神经证据方面,至少有四个挑战。 第一个挑战就是需要更好的心理理论的理论,以便神经影像研究可以更好区分它们而不是简单地积累支持它们的证据。一部分问题在众多理论之间也不是完全互相排斥的。比如,没有观点认为模拟化理论或者理论论不含几个模块基础,以便为模拟论和理论论提供更多灵活的机制。另外,执行功能的发展可能在促进更准确的模拟和更复杂的理论建设方面起了作用。然而,因为这些理论在这些点上太模糊,所以很难评估一个证据支持一个理论而不支持其他理论。只有等到更好的理论来明确表达这些,否则相关方面的神经证据是不可能完全辨别它们的。 第二个挑战是心理理论获得机制在神经水平上很难充分地表达。比如,概念的变化,这个理论论的核心机制,是一个非常抽象的问题,在行为和神经水平方面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同样,模拟化是很难去定义的,因为有许多方法去接近另外一个个体的心理。此外,模拟化还存在许多问题,如自动化/内隐或意识/外显的程度,这种差别直接关系到模拟是如何被测量出。相比之下,模块论在解释和量化神经选择性的进展方面,提供了一个关于复杂的神经过程怎样被测量和如何用来检验一个理论的范例(Saxe, 2010)。如果可以在大脑活动的差异以及神经结构选择性方面来量化概念变化或者是模拟化,那么就可以更好地获取证据支持或反驳这两个理论。 第三个挑战是心理理论文献中采用任务的异质性。尽管大多数心理理论关注认知心理理论任务而不是情感方面,但是心理理论范例差别很大。至少研究之间的一些分歧和不一致可以被不同任务结构和任务要求以及不同的概念内容来解释。因此,这些神经成像研究的意义对于心理理论获得理论并不是简单的。同样的挑战来自研究中被试年龄和神经影像学的方法和分析的不纯一性。 最后一个挑战是心理理论神经影像研究主要是针对成人在线心理理论加工的研究,只有一小部分研究考察了心理理论在发展过程中是怎样获得的。成人研究在理解心理理论的神经层面是重要的,但直到对神经系统怎样支持心理理论的发展轨迹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才能对不同的心理理论获得理论假说进行强有力地验证。考察概念变化神经机制的研究应该对儿童进行深入地研究,所考察的儿童应该是处在获得心理理论相关概念的过渡期,也可以操纵他们向获得成功概念过渡。幸运的是,技术和方法已经进步到可以对很小的儿童进行考察,尽管会有少量数据的丢失,但是这为我们最后揭示心理理论获得机制提供了机会(Cantlon,Brannon, Carter, Pelphrey, 2006; Gaffrey, Luby, Belden, Hirshberg, Volsch, Barch,2011; Raschle, Zuk, Gaab, 2012)。成功地对年幼儿童进行神经影像研究并不是没有挑战。例如,相比心理理论的行为测量,如错误信念任务只需要很少的试次,但是神经影像学研究需要对这些试次进行高度的重复。所以让孩子保持专注和多样的任务是必要的,但是并不容易。 6.2 未来发展方向 在此提出发展方向以便帮助阐明心理理论获得的神经基础。首先,神经区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与社会认知发展有关。例如,Mills(2012)发现心理理论区域如皮质中线结构和颞顶联合区的灰质和皮质厚度从童年到成年早期不断减少,这些区域的表面积在早期或者青春期前达到顶峰,在25岁之前减少。这些结构性的变化可能影响心理理论功能的发展。从功能性来说,从青少年到成年人,内侧前额叶皮层在心理理论任务中的激活程度逐渐降低(Gunther Moor, Macks, Güroglu, Rombouts, Van der Molen, Crone,2012)。另外,研究还发现支持心理理论的脑区由前部向后部转移(Blakemore, 2012; Gunther Moor et al., 2012)。然而,很少有研究同时考察心理理论相关大脑区域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也很少有研究考察年幼儿童心理理论的神经网络。该研究领域下一步应该着重研究以上问题。 第二,伴随心理理论的发展,神经系统也会发生变化,对这种变化的训练或遗传研究应该极大地增加到研究中。比如,执行功能、模拟化或者心理理论推理本身的训练对心理理论脑区的影响是什么?这可能是区分不同理论的最有希望的途径,就像理论预测的,不同类型的训练将是有效的,而且会对上述讨论的心理理论脑区产生独特的神经变化。用神经影像技术去验证心理理论训练对自闭症个体的神经结构影响的研究早已经开始(Bolte, Hubl, FeineisMatthews, Prvulovic, Dierks, Poustka,2006)。在实践方面,了解心理理论的发展过程和神经区域会提高训练计划和干预水平。例如,儿童的模拟化或执行能力可以被训练以提高心理理论,然而,如果神经证据表明早期发展模块负责心理理论推理,那么训练儿童上述能力可能是徒劳的。 最后,用TMS去检验与模拟化、概念进步和执行功能相关的大脑区域,这可能会阐明这些加工在心理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破坏心理理论关键脑区可能会导致不成熟的行为表现,使成人在一些心理理论任务中的表现像儿童,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负责早期心理理论发展的神经区域。另外,研究暂时破坏与某种心理理论类型加工有关的神经区域可能表明这些加工是否独立工作或者同时对心理理论作出贡献。例如,破坏了右侧颞顶联合区可能会导致较差的心理理论性能,但是有其他神经区域如内侧前额叶皮层或颞上沟可以独立于右侧颞顶联合区而影响个体的心理理论表现吗?换句话说,没有颞顶联合区,个体在心理理论任务中可以成功吗? 发展心理学论文:幼儿发展心理学视角下农村幼儿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 【摘要】随着心理学在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认可,幼儿发展心理学也逐渐被运用到幼儿教育中。但是在农村地区由于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家长和各界往往忽视幼儿的科学发展,本论文重点研究了幼儿发展心理学视角下农村幼儿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幼儿教育 心理学 农村 一、幼儿发展心理学和幼儿教育 幼儿发展心理学是研究0-6、7岁幼儿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幼儿发展心理学包括幼儿知觉的发展、认知的发展、语言的发展、智力的发展、情绪的发展等。幼儿教育只有顺应了幼儿心理的发展才能促进其生长,并为以后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不然,则反之。 二、幼儿发展心理学视角下农村幼儿教育的主要问题 (一)家庭幼儿教育问题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深刻影响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然而,在我国农村地区,家庭幼儿教育却千疮百孔。其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孩子父母大多知识比较匮乏,缺乏科学育儿的常识,在他们的意识里,通常幼儿机构就是像小学一样让孩子接受数学、语文、社会等知识,所以孩子放学后通常会问孩子今天学到了什么,如果孩子的答案是唐诗宋词或者是数学(1、2、3・・・・・・)那么家长通常是满意的,否则,家长则会抱怨幼儿机构。但是从幼儿发展心理学讲,这一阶段的孩子只要是在游戏的活动中学习,幼儿教育活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并且家长的这一“拔苗助长的观念”阻碍了农村幼儿教育机构的发展,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 第二,农村中很多家长都抱着一种“找个人带孩子”的心态把孩子送入到幼儿园中接受幼儿教育,在家长这种心态下必然忽视对幼儿教育质量的监督。家长是促进幼儿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缺少了家长和幼教机构的互动和交流,幼教机构就会失去发展的一个翅膀。家长的这种做法和态度最终会阻碍幼儿的科学、健康发展。 第三,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和娱乐设施比较匮乏,因此在孩子的幼儿时期,许多家长一面带着孩子一面进行打麻将、赌博等不良行为,家庭中不良的物理环境严重影响了幼儿的认知发展和以后的学业成绩。以噪音为例,派克(R.D.Parke,1980)认为儿童居住地方噪音的多少,无论是来自家庭内部的还是外部的,儿童既无法控制它又无法回避它,往往与儿童早期的认知发展和以后的学业成绩呈负相关。根据Wachs(1976)报告,家庭环境的规律性与幼儿认知的发展呈正相关,很多发展不良的幼儿的家庭环境往往以无规律性和不可预测性为特征,然而这种家庭环境的无规律性和不可预测性在我国的农村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 第四,幼儿在与父母的交流和互动中才能更好的认知和发展,但是我国农村地区的幼儿和家长存在很多的沟通问题,我国传统封建观念的存在,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观念根深蒂固的存在在人们心中,父母总是以一副“家长”的姿态来对待自己的子女,认为家长让孩子做什么孩子就要做什么,导致幼儿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很少;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存在严重的外出打工现象,甚至有的家长两三年都见不到孩子一面。 (二)幼儿教育机构问题 幼儿教育机构是幼儿教育的承载主体,幼儿教育机构设置的科学合理,是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关键,但是在我国农村地区,幼儿教育机构的问题却非常突出:第一,农村幼儿园存在的隐患多。一方面是私利问题,2013年的一项统计显示:在我国农村地区,95%以上的幼儿机构都是民办和私立的。这些私立的幼儿教育机构基本上都以盈利为目的而完全不顾幼儿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校车问题,2014年山东省幼儿园的幼儿校车事故又一次引起了社会和政府的广泛关注,许多幼儿园由于缺乏资金,不按政府要求采购校车,存在着严重的超载等问题。 第二,幼儿课程设置不合理。游戏是幼儿学习及发展情绪、认知与社会能力的主要方式,游戏使幼儿有机会了解世界,在群体中与人互动,表达与控制情绪,发展想象力。维果茨基认为,对于幼儿来讲有游戏才有发展。幼儿过早的拿笔写字还很有可能导致手、背畸形等生理疾病。 第三,教学条件不规范,教室条件简陋。在农村地区,有很多幼儿教育机构是无证经营,她们利用自己家的庭院甚至危房来对幼儿进行教育,可供幼儿娱乐的设施极少,有些幼儿娱乐设施是自制的,没有安全保障。 第四,教师配备不合理。合理的配备的幼儿园每班幼儿人数为宝宝班25人,中班30人,大班35人,学前幼儿班不得超过40人。一个班必须3个老师。一个主班,一个配班,一个保育员。但是在农村地区一般一个班级一个老师,人数一般在50人左右。 第五,幼儿教师问题。很多农村幼儿教师都是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教育。据江西省教委师范幼儿园评估小组通过调查的4个县(市)16所村(镇)学前班和幼儿园发现:教师学历大专文化程度占2.3%,中师文化程度占46.8%,幼师文化程度占14.0%,职高幼师文化程度的占9%,高中文化程度占11.6%,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4.7%,其它占11.6%,真正幼师毕业的只占14.0%,即使包括职高幼师毕业的教员,也只占23%。 (三)政府方面的问题 政府在农村幼儿教育整个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农村幼儿教育的科学发展,政府的努力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现阶段政府存在着很多问题。 第一,农村幼儿教育缺乏法律规范的制约。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政治和法律制度还很不完善,西方很多国家的法律明确规定孩子在幼儿期间父母必须在一个星期内接送孩子至少三天,如果不这样做孩子的父母将会得到起诉。我国农村很多幼儿的家长“抛弃”孩子外出打工,严重影响了农村幼儿的心理健康,很多幼儿出现了抑郁等心理问题,长此以往,幼儿在他们长大以后很有可能会引起很多社会问题。 第二,当地政府缺乏对农村幼儿教育的监督。当前农村的幼儿机构可以说是“遍地开花”,大部分农村的幼儿机构是民办的、极其不规范。很多的农村幼儿园都是私立的,没有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消防安全证等等一系列合法的证件;甚至有很多幼儿园使用的是危房。 发展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视角下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过程 【摘 要】 从发展心理学视角探究教师的教学风格,可以发现一个教师在经历了内化入格、外显立格、创新破格以及无格之格这四个阶段之后,无论是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内在方面,还是在语言举止、风度形象等外在方面,其都会彰显出自身教学风格的独特风采。 【关 键 词】 发展心理学;教学风格;形成路径 【作者简介】 王克强,南京大学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美国芝加哥大学、凯尔文大学访问学者。现任教于江苏省江阴市暨阳中学。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探究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过程,可以揭示教师心理发展规律对于其教学风格形成的显著影响,从而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全新的路径。 风格,是对人的品性和品行的全面评价。它呈现出独树一帜的特点,并且总是通过其特有标志的外显来展示自身的内在特性。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具有个性实践特征的,不同风格的教师可以使同一课程的教学状况在实现相同教学目的的情况下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分析其原因,除了因教师的专业水平、工作能力不尽相同带来的教学效果差异之外,基本上就是具有突出个性化特征的教学风格的差异。不同的教学风格展现的是不同的教学艺术。而教学艺术是教师遵循教学规律,运用语言、教材和其他媒介物去创设教学意境,同时灵活运用教法实现教学目标的综合能力。 可以说,教学风格是教师创造个性化教学艺术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求索、实践和创新的结果。从发展心理学视角出发,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大体呈现出四个基本阶段:内化入格、外显立格、创新破格以及无格之格。这四个阶段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得以实现的必由路径。那么,这四个阶段是如何具体演进的呢?本文将就这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内化入格阶段 本阶段是教学风格形成过程的初级阶段,也是决定教师能否“入格”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中,教学模仿是新教师的主要任务,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如果不经历模仿过程,那么独创风格就没有基础。教师要通过博采众长来为自己的教学风格奠基,要深入学习名师的教学语言、教学行为,揣摩名师的教学细节,借鉴名师“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组织教学的技巧以及板书技巧”,经过消化巩固,最终为我所用,这就是“入格”。当然,模仿借鉴不等于照搬,而是要化用其精髓。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此阶段的教师对教学中各种信息非常敏感,并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反思,对名师成功的经验加以抽象提炼,对自身失败的教训加以研析,然后将经验教训转化成有益信息并储存到大脑中,这就是内化。 当年于漪从复旦大学教育系毕业后,到上海第二师范学校工作。先教历史,后又服从需要改教语文。此时的她对于语文学科教学很陌生,必须要入格。于是,她向语文教研组的同事们学习,学习他们的教学技巧,品味名师的细节处理艺术。到了晚上不仅对白天所学进行消化巩固,而且钻研、积累语文专业知识,进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 可见,内化入格阶段是教师个性化教学经验的储备阶段,为教师“入格”提供了大量原材料。从外在来看,此期间教师的教学实践并没有表现出大变化,但其大脑内部却正在形成一个“信息加工厂”,对筛选出来的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然后存入“信息库”等待提取。而这个大脑中的信息库不是静态的、无序的,而是像一个“局域网”。“局域网”中有“服务器”,用来接收加工信息,并把整理好的信息分类储存到大脑中的相应位置,各类信息储存点之间以及它们与“服务器”之间都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如果该教师要提取信息,就通过“服务器”先从相应的信息储存点提取,然后再送入“加工厂”进行处理。在大脑中形成分类完备的、条理有序的“信息加工厂”,是新教师开始形成教学风格的关键所在。对于课堂教学突发事件,有的新教师能有条不紊地处理好,而有的新教师则会表现出手足无措的状况,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后者大脑中还没有形成“信息加工厂”,即使已经形成,其加工厂的工作情况也是无序的。因此,一个教师的大脑中如果没有建成完备有序的“信息加工厂”,那么他的信息内化就会不成功,也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而要形成完备有序的“信息加工厂”,新教师就必须不断发展个人思维能力,探索个人发展规律,明确个人发展目标,优化个人发展策略,这些正是内化入格得以进行的动力因素。 二、外显立格阶段 “立格”阶段,是形成具有个人特色教学风格的重要阶段。教师教学与艺术家创作一样,只要坚定专业发展之路,都会形成自己的风格。就教师个体而言,发展教学风格,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参照名师的教学风格,与哪一种风格相近,就向这一方面发展,同时要边学边思、学以致用,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融入自身的教学特长,从而确立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视之,当大脑中“信息加工厂”构建得较为完善,“信息库”中的信息积累到一定量时,内化过程所需的有意注意就会逐渐减少,信息加工并输出就渐渐变成一种自然的、自动化的过程。这时教师的主要注意便转移到了外显过程,也就是怎么根据已有资源并结合外界情境信息来解决教学中的新问题。 外显立格阶段是在内化入格阶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个阶段中有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就是自主加工并合成新信息来驾驭自己的教学实践。如果没有外显过程,就算积累了再多的信息也是徒劳。许多学校有这样的教师:专业知识与教育教学知识的储存都很丰富,但教学效果一般,而且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原因就在于缺乏创造性地加工并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创造性地加工、整合已有资源和外来信息,并将其有效输出,是外显立格阶段的关键。教师只有以自己的方式创造性地加工、整合信息,并实施有效外显,循序渐进,才会逐渐确立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 钱梦龙老师讲《孔乙己》,让学生写作文《一个布满笑声的悲剧》,这个作文题不仅彰显了教师创造性地加工、整合信息的能力,而且体现了钱梦龙以“练习”贯穿教学始终的教学风格。这正是他内隐的语文教学理念、教育智慧的有效外显,其通过组织学生通过自读练习来实现课堂目标的教学风格,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归因分析与判断能力。 三、创新破格阶段 教师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有的教师教学感情充沛,活力四射;有的则清新明静,朴实自然;有的教师轻言慢语,谆谆教诲;有的则严谨周密,条理井然。但是,如果就此因循守旧,不在提升自己教学风格的境界方面再作出努力,那么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心生倦怠,教学效果也会下降。因此,教师在保障自己教学风格整体稳定性的同时,还必须志存高远,时刻想着薄弱环节的弥补与局部的创新,以带动自身的教学风格不断完善,促使教学境界不断提升,从而走上不断“破格跃升”的专业发展之路。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来看,在教学风格形成与完善过程中,如果内化向外化转化的过程达到了自动化程度,这种转化就会内隐。这时外化很自然地反映内化的旨意,而不需内化有意识的指引。而创新则是内化旨意输出后被学生悦纳的最直接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标志性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的基本规律大体上是一致的,不同的是一些具体问题的处理方式,而这恰恰就是创新的生长点,而教学风格正是在这些具体问题中得以体现。因此,教师必须重视思维创新与教学创新,积极发挥个人的创造力,做到能因时、因地灵活变通教学方法,创造独特的解决方案或个性化教学策略,从而完善自身的教学风格。 如魏书生老师的创新生长点就表现在使用了一些“怪”的教法:引导学生画语文知识树,教学前和学生商定学习目标;留分层次语文作业;教师不出题考学生,却发动学生自主命题抽签考试;教给学生批改作文的方法,使之相互批改作文;班级治理则发挥班干部及全体同学的积极性,学生分头承包班级的工作。这些创新生长点使他的教学具有浓郁的“有效管理”的特色,彰显了其“善治”的教学风格。 四、无格之格阶段 无格之格是教师教学风格的最高境界,达到这一境界标志着教师已经成长为教学艺术家。此时其教学已经不拘一格、不限一法,臻于挥洒自如、炉火纯青的层次。著名的国画大师齐白石曾言:在艺术中,无法之法乃为至法。这句话对于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同样适用:无格之格乃为至格。在这一阶段,教师的教学无论从内容的处理到方法的选择,还是从过程的组织到语言的表达,各方面都驾轻就熟、自适自如。 无格之格阶段就如同心理学理论中的“超我”。超我之所以崇高,就在于其个体是独立的、超出群的,而且是能完成对象关系的重大转变的。他能把握对象,更能自主审美、自主发展。超我来源于普遍,又超越普遍。他已经不受制于眼前的群体的羁绊,已经摆脱了小我的现实关系。他通过构建不断完善的教学风格更全面地认知了教学,认知了自身,认知了学生。他的存在就是最高层次的教学实践的存在,就是个体在超我阶段的游刃有余的存在。 综上所述,教学风格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突出个人特色的教学理念、方法和技巧的综合存在,是教师的独特个性特征在教学中的全面发挥,是教师由教书匠向创新型、超我型教师跨越的桥梁,也是卓越教师必备的要素。一个教师在经历了内化入格、外显立格、创新破格以及无格之格这四个阶段之后,无论是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内在方面,还是在语言举止、风度形象等外在方面,都会彰显出其教学风格的独特风采。 发展心理学论文:《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改革 [摘要]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需要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需要在实践中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基于这样的认识,《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在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和教学评价方面进行变革。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 实践能力培养 课程改革 学前教育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在我国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教育改革背景下,研究如何实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对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学术型大学重视学科发展,强调知识的发现与创新,其发展核心是科研,应用技术型大学淡化学科,强化专业,强调课程发展,其发展的核心是教学。2014年6月22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未来高等职业教育要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还指出: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重要的环节就是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建立适应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相关概念的界定 目前,对于实践能力的概念并无统一界定,国内外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本文认为实践能力是指个体所具有的处理问题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品质,它一般由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构成。一般实践能力泛指处理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通常包括表达能力、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专业实践能力是指运用专业知识解决专业领域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经过专业训练能够从事某种专业工作所需要的专门能力。[1] 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是第二个需要明确的问题。实践能力的核心是解决问题,它需要两个必备的条件,即知识和实践。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所说:“实践能力是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即将思想及分析结果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实施的智力,实践性智力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2]”这说明,实践能力的培养一要重视知识的学习,实践能力是建立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的,是第一位的;二是重视知识的转化。在理论学习之后,如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需要通过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在真实情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来实现能力的获得;三是实践能力是后天习得的。通过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实践体验、反思总结,再如此循环反复、逐步提升而获得的。 对于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探讨,学者们也是看法不一。目前,关于幼儿园教师实践能力最权威的解释来自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明确了幼儿园教师的七项专业能力,即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力、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能力、激励与评价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和反思与发展能力。然而,需要明确的两点:一是这七项专业能力有些是在职前教育中培养的,有些则需要在职后工作中发展。二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职前的培养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需要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健全职业课程体系,不可能依靠某一门课程去完成。但是某一门课程可以在某个领域、某个合适的时机培养学生的某些实践能力。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改革思路 基于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等相关问题的认识,以及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认识,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改革如下: (一)明确《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依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对合格幼儿园教师要求,科学制定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各课程在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它在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之间起着一种中介作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能够为学前教育学生提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一般特点和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等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同时运用相关知识观察、分析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解决学前教育中有关儿童心理与行为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科学研究意识。 (二)改革《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目标 围绕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基本理论,以及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特征的基本知识。 (2)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术。 2.能力目标 (1)运用学前儿童发展理论解决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关问题能力。 (2)运用观察、实验、测验、社会调查等方法,培养探索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能力及创新教育能力。 (3)针对保教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不断进行反思、探索和研究的能力。 3.素质目标 (1)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信任幼儿,树立科学的儿童发展观、教育观。 (三)重构教学内容,增大应用性知识的比重 依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和幼儿园实际工作的需要,调整《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 1.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在传统的教学中存在基础理论偏难、实验数据过多、知识点零散和琐碎等问题。依据幼儿园实际工作需要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精简基础理论,增加更多幼儿园和家庭教育中的案例,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学内容进行提炼和整合,使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具体包括: (1)学前儿童心理学总论,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学前教育领域热点课题。 (2)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和教养措施,主要分三个年龄段说明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0―1岁、1―3岁、3―6岁,然后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及行为问题的解决。 (3)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包括学前儿童感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和言语的发展规律及特征。 (4)学前儿童情感及社会性发展,包括学前儿童情绪情感、意志、社会性的发展规律及特征。 (5)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包括学前儿童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发展与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规律及特征。 2.课程的重点、难点 (1)课程的重点 第一,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和教养措施;第二,学前儿童认知、情感、社会性和个性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第三,学生形成科学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 (2)课程难点 第一,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第二,运用儿童心理学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运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初步的科研意识和能力;第四,培养一定的反思与发展能力。 (四)探索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首先在于,把理论知识讲精、讲透,关键在于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实际问题的能力只能在实践中形成。 1.主要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以讲授基本概念、理论知识为主,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规律,树立科学的儿童发展观、教育观,为形成学生实践能力奠定理论基础。讲授法应贯穿整门课程的始终。 (2)合作探究学习法。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合做针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及规律,通过课堂讨论、自主学习等形式,让学生交流、讨论,阐明自己的观点,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理解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认知结构,形成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验实训法。以训练学生的实践操作为主,结合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包括课堂小实验、课堂演示、观摩录像、发现学前儿童心理的特点及规律。 (4)图表、照片及作品分析法。该法辅助课堂讲授、实验实训以及课堂讨论法,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和理解儿童心理的发展性、动态性和主观能动性。 (5)案例分析法。该法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常见方法,也是形成学前实践能力的主要方法,应用在教学中,教师提供自编教学案例和幼儿园真实案例,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实践能力,提供案例分析材料既有文字性案例,也有影视媒体展示典型影片。 (6)全程教育实践。课程的学习不仅仅局限课堂教学,还应把课堂引入幼儿园和早教机构中,让学生对学前儿童形成感性认识,学会观察、了解儿童,解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为将来学生的职业生涯做准备。因此,在课程教学中,针对不同阶段的教育实践内容与要求,安排见习、实习,撰写观察报告、教学反思等。 2.主要教育手段:黑板+现代手段 当前,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和信息资源的查询者;教师不仅仅是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支持学生的主动探索,为学生提供相关的信息资源。[3]因此,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把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录像和网络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电子信息资源库,建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文字信息资源库、声像信息资源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建立健全评价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方式 建立健全评价考核制度,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注重考核学生的学习结果,又注重考核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注重考核学生个人独立思考、独立表现,又注重小组合作;既注重实践训练,又注重价值体验。笔试题型新颖,注重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查。总评=平时考核(40%)+期末考试(60%)的评价方式。平时考核包括考勤、书面作业(观察报告、调查报告)、实践训练(小组案例谈论、小组学生演示);期末考试指笔试测试,包括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 发展心理学论文: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剖析手风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摘 要】手风琴作为一种常见的键盘乐器,具有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从手风琴教学现状来看,要提高教学质量,势必要立足于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需要。本文主要从我国手风琴的教学现状开始分析,并立足于心理学的角度,剖析当前手风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发展心理学;剖析;手风琴教学;问题 一、手风琴教学现状分析 作为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乐器,手风琴在我国具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在音乐专业团队和专业院校,中小学等各界里面,手风琴都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它也是我校的重点专业课程之一。现阶段,在手风琴教学中,一大批的专业和业余手风琴师资队伍,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使得手风琴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精湛。 并不是说手风琴的教学模式已经发展得十分完善,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手风琴教学过程并没有真正的做到以人为本,没有从学生心理发展需要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的进行教学研究和执行教学计划。大部分的手风琴教师在演奏技巧和音乐理论的基础上,过多的强调对学生手型和指法,而且偏执于难度大篇幅长的名曲,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心理感受。我校的学生,很多还处在青春期,性格较为叛逆,通过片面的方法理论进行教学,很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而在教学方法上,不管是对作业量的分配,还是师生之间的沟通,都存在着很多需要优化处理的地方,学生难以形成快乐感和成就感,从而难以形成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因此,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要加强现代手风琴教学质量,非常有必要,教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掌握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需求,并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方案的调整,形成系统性的手风琴教学模式。 二、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剖析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庄严提出:“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从手风琴教学的现状来看,手风琴教学中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学生们在学习的初期兴趣比较浓厚,且有强烈的表现欲,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和技术难度的提高,兴趣逐渐减少,甚至开始放弃。 这是现代手风琴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实性的问题,根据我校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剖析发现,放弃学习的往往是那些音乐天赋比较好并被看好的学生,因此,学生失败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有可能是教学方法的失误造成的,由于急功近利,没有站在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理发育基础上进行分析,过多的追求教学成绩,从而造成了教学上的失败。因此,因材施教必须在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实行。 1.初期阶段,学生的主要问题是基础不够牢固 在手风琴的初期学习阶段,儿童对于音乐处于敏感期,也是学琴的初始阶段,感知能力与发展能力都比较好,但是此年龄阶段的儿童认知能力还具有局限性,精力难以有效集中,所以更加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 在教学初期,手风琴的教学目标是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演奏姿势,例如、双脚呈八字摆放、腰部挺直、眼睛平视、身体略微前倾、手指的每一个关节要站好、肩、肘、腕、手都处于放松状态等。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的个体情况是有差异的,对相同的知识点有些同学掌握得好一些,而有些同学还需要继续努力,按照教学计划,没有时间等到所有同学的进度,在学生姿势还没有掌握好的情况下,就进行后期的教学内容,导致学生没有掌握练琴姿势,而在演奏的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且长期难以纠正,使得学习效果不高。 另外,违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导致学生的兴趣减少。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学生阶段的精力集中时间大约在三十分钟左右,但是教学过程中违背学生心理发展的自然规律,学生的兴趣就大幅度减弱。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也是如此,由于长期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形成的少数民族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少数民族学生有着自己区别于汉族学生的一些特点。 他们特别看重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少数民族学生长期生活的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决定了他们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心理特征、精神生活、思想文化水平、宗教信仰及不同的学习方式方法。 学生的学习习惯也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问题,很多学生在初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练琴的时候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加上学生活泼爱动的特点,容易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 2.中期阶段,学生的主要问题是学习缺乏规划性 中期阶段的学生一般来说已经形成了较为科学的练琴基础,进行进一步的手风琴学习,需要系统性的学习计划和规划,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才能保障学生的学习效率, 首先,要主要学生学习过程的注意力不集中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强调学生带着耳朵上课,通过仔细听取教学内容,并仔细听取自己的琴音,从而保障学习的正确性。如果在此阶段没有形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学生就很难演绎完美的手风琴音乐。 其次,要注意学生学习过程的目标性问题。在学习过程,教师一定要注意不能让学生盲目的去练琴,而要讲究练琴的效率,建立练习目标,带着问题去学习,从而一步一步的解决问题,实现学习目标。 最后,学生开始形成价值观,应注意团体归属感的问题。通过加入多声部的训练,让学生体验多声部音乐作品的魅力,并且锻炼学生的抗干扰能力,增强其音乐定力,并且形成稳定的团体协作意识。 3.后期阶段,要注意学生即兴伴奏的问题 在手风琴学习的后期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发育已经日趋成熟,并且记忆容量逐渐增大,自我意识增强,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不会盲从于教师。在手风琴的学习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音乐自控力,所以演奏的难度要求也逐渐提高。 当前的手风琴功能都是独奏与合奏,更多的情况下是伴奏,因此需要培养学生即兴伴奏的能力,也就是在没有任何伴奏乐谱的情况下,能够根据旋律进行伴奏,并遵循由浅入深的基本原则。此阶段的学生心理不断成熟,乐理知识积累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的选择歌曲进行指法训练,再让老师对作品的左手和弦,乐句和风箱的关系,乐曲风格,演奏特点等方面进行点评和处理。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手风琴的教学必须要遵循学生的发展心理特征需要,根据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方案的调整,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手风琴的学习效率。另外,我校的少数民族学生较多,音乐天赋较好,我们要把这些实际情况与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才能更好的培养手风琴人才。 发展心理学论文:音乐视阈下的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初探 【摘 要】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目前国际上非常重视的心理学分支,儿童关于音乐方面的发展在发展心理学中占据着重要的部分。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一门以实证研究方法为主的研究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对于音乐艺术这种高度感性化的人类活动来说,实证研究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对这一领域中的许多心理问题的研究,多年来,始终处于单凭个人的经验总结与思辨的层次上。 【关键词】音乐;儿童;心理学 0-1岁:在艺术感知发展方面的特征是感官原动性,即感知能力与艺术感知能力还没有分化,艺术品的呈现只是作为一般的刺激物,只是起到促进儿童一般感知能力发展的作用,儿童还不能把艺术品当做审美对象。这一阶段所有的艺术偏爱都是由“本能性”的感觉特征决定的。 1-2岁:艺术感知方面,儿童沉浸在符号媒介中,形成符号系统。在音乐学习中具体表现为:学习非句法的音乐样式,学习与经验情境相联系的音调,学习基本的节奏技能。节奏知觉能力与身体动作制作能力方面,试图使身体动作与听到的歌曲合拍的努力 2-3岁:对符号的探究与扩大,在音乐学习中具体表现为:灵活的歌唱,进行演奏的实验,能掌握音乐主题。 3-4岁:如果此时开始学习某种乐器,可以培养绝对音高感。(指人们具有对声音的实际音高的感受能力)审美形式感形成,在音乐学习中具体表现为:掌握音乐形式样式的一些特质。音乐旋律知觉方面,能辨认八度及八度以上距离的音是有明显的“空间差异”的。对节拍进行知觉与身体动作反应的能力方面,可以根据歌词做固定位置的身体打击,也可以做一些走路的移动动作,合拍地走圆形队列。对节奏进行知觉与制作的能力方面,可以通过大量的身体动作表演、打击乐演奏表演获得稳定的节拍感。音色知觉方面,幼儿能辨别音乐中有鲜明对比度的人声和乐器声。力度知觉与制作能力方面,幼儿已经有比较声音强弱的能力了,能自如的辨别说、喊、悄悄话与唱的区别,并且能够用嗓音去表达这些区别。速度知觉与制作能力方面,幼儿能用简单的身体动作合中速、稍快、中速偏慢的音乐。 4-5岁:能辨认五度及五度以上的音是有明显“空间差异”的。旋律轮廓线辨别方面,能够辨别级进的上行、下行旋律轮廓线,已经能够辨认跳进旋律轮廓线,但只是轮廓线而不能准确辨别音程,所以唱歌时音程跳度是不稳定的。节奏知觉能力与身体动作制作能力方面,能成功地模仿打出2-4个音符组成的简单节奏型。用身体动作合拍方面,可以扩展到包括更复杂活动的圆圈队列的活动,如弯腰、转向、改变队列方向和同伴一起行走等,也可以走出像螺旋形那样更复杂的队列。节奏感发展状态方面,幼儿通过快与慢的配合理解节拍,通过歌谣朗诵理解节奏型。音色知觉方面,幼儿能更好地辨别不同的人声与乐器声。力度知觉与制作能力方面,幼儿能辨别歌曲、讲话、打击乐中的强弱,并且能够用歌曲、打击乐演奏等制作方法去表达强弱。速度知觉与制作能力方面,幼儿可以分辨渐快、渐慢,并能调节身体动作去合速度。 5-6岁:在音乐旋律知觉方面,能辨认三度距离的音是有明显“空间差异”的,另外已经能够从前奏、间奏中轻松地辨别熟悉的歌曲。节奏知觉能力与身体动作制作能力方面,大多能准确的模仿3-4个音符组成的节奏型。对节拍进行知觉与身体动作反应的能力方面,能够表演有情节的、多角色扮演的游戏,做占据更大空间更复杂的动作,可以走出两个圆圈的圆形队列。对节奏进行知觉与制作的能力方面,幼儿已经能够理解歌曲的节奏型,能独立完成快慢节拍的变换,能理解节奏的主题、动机。音色知觉方面,幼儿能很好地识别不同的声音和人声。力度知觉与制作能力方面,幼儿已经能辨别并理解强弱的所有变换关系。速度知觉与制作能力方面,幼儿能辨别与理解快慢的所有变换关系。 6-7岁:明白有调性的音乐比不成调的音的堆砌好听。在音乐感知方面,脱离了对事物、人物的“直接知识”,可以借助符号间接地理解事物、人物了。从音乐学习的角度来看,儿童对音乐作品的主题感兴趣,而对音乐的风格、音乐个性不加注意。 7-8岁:有鉴赏和谐音和不和谐音的能力;音乐旋律知觉方面,儿童在实验情境下已经能够分辨全音、半音的音高差别,辨音功能在这个时期已经成熟。 8-9岁:在唱歌和演奏乐器时,节奏感比以前有明显的提高。获得基本的音乐经验的儿童能根据对音乐形式样式的确认进行比较自如的音乐制作活动,并在音乐制作活动中具有来自内在的兴趣或具有感受音乐中情绪情感的敏感性。 9-10岁:节奏、旋律的记忆有了改善,逐步具有韵律感;能够感知两声部的旋律。 10-11岁:建立和声概念,对音乐的优美的特征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感知和判断能力 12-18岁:欣赏、认识和情感的反应能力均逐步提高。 以上得出的特征总结是根据实证研究方法得到的概率性的参考,并不能代表每个个体。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参考儿童的音乐发展特征,更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发展情况以及音乐表达形式的运用,把这些综合起来制定完善的科学的教学方法。要达到最终的最有效的音乐教学方法,我们还需要更为深入的研究。 音乐视阈下的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对儿童的音乐教育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儿童的各种音乐活动都是受其不同年龄的心理因素所支配的,对儿童音乐心理的研究,对提高与发展孩子们的音乐活动水平具有重大意义。研究这门学科可以对儿童音乐教育工作提供心理理论的指导,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观念,了解不同年龄的儿童音乐心理特点和规律,科学地进行音乐教学,还可帮助教师总结儿童音乐教育经验,提高音乐教学自觉性与水平。 我认为音乐教育必须有一个坚实的发展心理学基础。音乐教育所涉及的目标应该打破仅仅是音乐技能的培训,还需要包括对于音乐的认知,情感表达,精神运动构成,并对这些目标进行心理程序的评估。心理理论和心理技术在制定、评估音乐教学方法上起到中心的作用,在音乐治疗的理论与实践中心理理论、技术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应该使我们调查“正式”和“直观”的音乐技巧,例如:在各种年龄层次教授何种构成技能。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认知、社会和发展影响的量度不能完全与音乐教育的需要孤立起来,发展心理学开始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根据经验主义的研究,这就是神秘和复杂的艺术行为需要学习的,艺术所需的复杂的理论与实证水平要比任何其他领域所需要的都要高。儿童的音乐发展在发展心理学中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大量的潜在未知领域,我们还需要大量的工作要做。 发展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摘要】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所以教育对于国家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小学是个体开始系统接受教育、心智德能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但事实上,如今的小学教育并没有将发展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应用其中,反而是进行古板,生硬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只进行单一维度的量化,对考试成绩相当看重。但是当代小学教育是需要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对已有教学体系进行实践和应用。将符合孩子生理及心理发展的规律的教学模式应用于教育中才是正确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教育;发展心理学;教学模式 试想,如果一个只以成绩为唯一标准,忽视学生天性和创造性的教育的是多么的可怕。但是,当今小学教育体系却是一个类似于制造考试机器的程序,将学生的天性禁锢,将学生的其他才能忽略。这样违反孩子心理生理发展的模式必须要有所更改。 一、小学儿童学习综述 (一)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 由于幼儿阶段的主要活动是游戏,小学阶段的主要活动是学习;幼儿阶段主要是功用性定义或具体形象的描述,小学阶段逐渐发展为本质的定义。所以学生从幼儿园进入到小学需要一定的适应期。比如主导活动的转换,幼儿将开始系统的接受教育,取代原来的游戏活动。家长方面,需要在过渡期亲自辅导孩子的学习,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设定孩子的学习目标,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引导孩子认识主要活动已经成为了学习。让孩子有准备的面对学习任务。老师方面,不应该过于强调纪律性的培养而忽视儿童个体的差异,更不能保证对不同的个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要关注学生言语、创造力、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发展,不要强求孩子的听课认真程度,因为此时孩子的生理水平还不能有高度,长时间的注意,老师应该耐心的引导孩子适应新的环境。 (二)低年级小学生的学习适应 繁重而枯燥的学习任务往往让低年级学生望而却步,他们会怀念幼儿时期以游戏为主导活动的那段时光。所以老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目的,是提炼人类的知识宝藏,为未来发展及更复杂的学习任务做准备,需要打好基础。老师应当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习过程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所以学习方法尤为重要。学习策略受制于学生本人,他干预学习环节,提高认识技能,调控学习方式,直接或间接的额影响主题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一些研究发现,学优生的学习策略比学困生更有效,对问题的解决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所以在低年级就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策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老师还应当鼓励学生学习,培养其学习动机。儿童的学习动机直接影响儿童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研究发现,小学儿童,外部动机占主导地位。老师应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促使其学习动机从外部动机到内部动机转化,调动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学习效率。老师应当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儿童自觉的地去学习。值得一提的是,在外语越来越重要的今天,在合适的时期引导孩子学习外语将会极大减小他们在以后学习外语的难度。有研究认为,十岁以前是外语学习的关键期,如在此关键时期给予个体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儿童语言心理发展的理论观点中的机能主义认为儿童习得语言首要动机在于交流观点和为人理解。所以儿童语言习得以后,老师要给他(她)们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其应用,鼓励与他人交流。此外,老师还应尽量多组织一些亲子活动或愉悦的情景活动,这不仅是儿童快乐的来源之一,而且也是培养他(她)们学习语言兴趣的一种重要手段。语言发展是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理论的核心。他认为儿童使用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对儿童认知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 关注儿童的学习障碍,在如今如此功利,急切的填鸭式教育当中,如果一个孩子本身就患有学习障碍,而老师给予积极的关心,那么,对于这个孩子日后的发展将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老师应该耐心的指导和关心这些同学,让他们知道自己并不比别人差。1.3中等年级的发展关注 一般将学生思维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一、二年级为一个阶段,三、四年级为一个阶段,四、五年级之间有一个思维发展的加速期。所以,老师应当关注中等年级的思维发展。老师应该在这个阶段加大关注,增加关心,让孩子顺利发展。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应当鼓励为主,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三)高年级 高年级学生思维发展已经较为完善,思维结构趋于完整。但是高年级学生面临升学压力,应试教育下,中小学教育长期以来以考试分数为导向,过分强调成绩在儿童、青少年发展中的作用。很多家长评价孩子发展好坏的唯一标准即是考试成绩的高低,长期忽视其他方面的培养和发展应该从生命毕生的角度来看待孩子的发展,从而能够更加全面的实现对孩子的培养。 综上所诉,当今小学教育,并没有注重结合幼儿发展做出教学指导,而是将教学重心放在应试教育上,忽视孩子的个性发展。所以,老师应当结合科学理论,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 发展心理学论文:基于学生研究能力提升的《发展心理学》课程改革 摘要:《发展心理学》课程是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方向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我们对《发展心理学》课程进行了四方面的改革以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1)教学内容上选取了有效的课程体系,增加了文献阅读,加强了理论知识和实践的结合,从而训练学生的基础研究能力;(2)实验教学开设了以年龄为主线,兼顾研究方法多样化训练的实验内容;(3)考试内容以题库形式自由选取,考核方式多样化;(4)教学手段符合九零后学生的年龄特征,增加了影像资料,优化多媒体课件和建立了网络沟通平台。 关键词:发展心理学 课程改革 研究能力 《发展心理学》课程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这门课程是心理学二级学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方向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也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或从事其他专业学习的基础,如教育心理学、心理咨询等。《发展心理学》课程体系的改革,有助于培养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高素质的研究性人才,有利于该学科方向的发展。 《发展心理学》在心理学中是一门具有较长历史的分支,科学儿童心理学(早期发展心理学的主要内容)诞生于19世纪后叶,发展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众多理论与研究成果。随着描述性研究成果的越来越丰富,目前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对重要的心理发展过程、发展原因及内在机制的考察。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不断地改进,研究手段也日益多样化,例如,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有机结合,跨学科多层面研究与跨文化研究的广泛开展,纵向追踪研究的不断深入等等,不断地丰富与加深我们对个体心理发展的认识。总之,发展心理学这门分支学科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众多的理论以及极为丰富的研究成果,然而如何选择《发展心理学》课程的主题,如何把理论与丰富的研究成果进行整合,如何把经典的发展心理学实验研究与现代的研究热点结合起来,如何通过实践让学生加深对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认识并提高相关的研究能力等问题将是《发展心理学》课程改革要考虑的主要方面。 我们期望通过《发展心理学》课程改革,学生不仅能够获得与个体发展相关的知识,特别是最近发展趋势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应用,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研究能力的提高。基于以上目标,我们对发展心理学课程进行了四个方面的改革。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促进学生提升研究能力 我们选取了有效的课程体系,增加了文献阅读,加强了理论知识和实践的结合,从而训练学生的基础研究能力。 首先,我们进行了课程体系的评估与改革,《发展心理学》课程体系目前主要有两种:一是按年龄阶段描述各年龄阶段个体各种心理活动的发展变化;二是按心理活动的发展(如感知觉、记忆、思维的发展变化等)以主题形式展开。两种课程体系方式各有利弊,我们对此各进行了两年的授课尝试,即前两年进行以心理活动发展主题为体系的授课方式,后两年采用以年龄发展为体系的方式开展课程,每一年授课结束后,请教师和学生评价这类课程体系对于掌握该课程的内容及研究能力提升是否有帮助,最后,我们发现,以年龄发展体系按照课程的进度开展,在每个年龄段的心理发展内容按照相同的方式展开,并且每讲到下一个年龄段的心理发展,会总结前面年龄段该内容的发展特点,这样的授课方式对于学生掌握该课程更有效。 其次,加强了发展心理学的文献阅读,将最新的发展心理学进展的内容加入教学拓展中。教师在每章授课开始之前,布置该章需要中英文文献阅读的主题,请学生在该章结束之前完成1~2篇文献提要,这一训练帮助学生提早开始进行文献阅读训练,这是研究能力的基础。 第三,教学中加强了发展心理学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结合。林崇德(2009)提出中国的发展心理学必须面向中国的社会现实需求,面向各种实际问题的解决,加强应用研究和研究成果的应用。我们从两个角度在这方面进行了改革尝试,一方面,是理论知识与自身实践应用结合,如在讲授发展心理学理论这章时,要求学生选取童年印象深刻故事通过精神分析理论进行自我剖析,或者选取一首最喜欢的歌曲,用社会文化历史的角度去分析自我成长;在讲授幼儿期心理发展时,要求学生回忆童年曾经经历过的游戏,反思这些游戏给个人带来影响,等等;另一方面,是运用所学知识对热点话题进行分析,如婴儿颜色知觉发展的敏感期会影响其发生对眼和斜眼等不良视力现象的发生,如何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消除幼儿园教师的虐童对幼儿心理发展产生的影响,等等;这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方式,一方面提升了课程的有趣性,另一方面促进了学生对发展心理学知识的掌握。 二、基于研究实践的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完善 发展心理学实验是心理学学科基础实践课程之一。借鉴桑标(2011)对心理系本科生研究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成果,通过改革实践教学,给予学生进行研究实践的机会,通过展示或激励,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我们期望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有重复经典研究,掌握基本研究方法,独立完成一项研究的机会,通过答辩或优先开始进行毕业设计等方式激励学生投入实验的热情。 我们开设的实验内容以年龄为主线,兼顾研究方法多样化训练,分为四个必做的实验主题: (一)观察技能训练,主要以幼儿同伴冲突的真实研究录像为实验材料,训练学生掌握观察法这一基本的发展实验方法,要求学生实践观察编码,观察记录和对观察数据的分析,并完成研究报告;此外,由于观察设备的电子化,而市场上缺乏简易方便的适合儿童观察记录设备,因此,我们对学生进行了观察仪器安装操作技能训练,学生能够快速简单的安装儿童观察记录设备。 (二)幼儿对因果关系和可逆关系推理的发展,以验证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儿童进行的守恒实验,了解儿童是否真正掌握了守恒,以及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皮亚杰的理论,锻炼学生的幼儿实验技能,掌握访谈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技能。 (三)小学生同伴关系特点的发展,以小学生为实验对象,通过群体问卷的方式,调查三到五年级小学生的同伴关系发展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小学生阶段的社会化发展,以及锻炼学生对小学生的实验技能,掌握调查法,以及问卷处理和分析的方法,同时学生须针对所得调查结果中不良同伴地位儿童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干预方案。 (四)大学生心理特点的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学生自选与大学生心理发展有关的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自行设计研究方案,实施研究,汇报研究结果,这训练了学生独立完成一项研究的能力。 所有的发展心理学实验均要求学生最后提供一份APA格式的研究报告,最后一次独立研究,要求学生进行论文答辩,得到优秀的同学可以以此作为毕业设计题目,优先进行毕业设计,或者教师帮助学生一起。 三、考试内容和方式改革以及试题库的建设 考试内容与方式的改革主要体现在:(1)考试内容不仅包含一些重要的理论知识,更多的将侧重于这些理论知识的运用上,以尽量避免学生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模式;(2)试卷的题型将多样化,涉及填空、选择、简单问题解决以及对理论或研究问题的论述等方面;(3)除了试卷形式的考试外,实验报告与研究综述、课堂讨论与结果呈现等将成为考试内容的组成部分。 通过多年的逐渐积累,我们已经形成电子化《发展心理学》试题库,其题型将涉及填空、选择、简单问题解决以及理论或研究问题的论述四个方面,该题库将在项目完成后的几年逐渐完善,最后形成可以随机产生的试题库。 四、教学手段的改进 教学手段的改革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90后的学生喜欢直观的视频资料,我们通过剪辑或拍摄的方法,制作了一些心理发展的影像资料;优化了教学课件的呈现方式,使学生更有利于系统的逻辑的简缩式的构建知识框架;建立了与学生交流的网络平台,通过QQ群和论坛的方式,与学生进行课程的相关沟通和互动,促进课堂教学。
公立医院经济管理篇1 一、公立医院财务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1.落实卫生健康经济管理队伍建设新要求 医院财务人员承担着预算、财务、收费、资产管理、价格管理等工作,是卫生健康经济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现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卫生计生经济管理队伍建设方案(20142020年)》,提出了在深化医改时期经济管理队伍建设重要且紧迫;2020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了《卫生健康经济管理队伍建设方案(20212025年)》,肯定了上一阶段卫生健康系统经济管理队伍在人员总量、整体结构、业务素质上的进步,同时提出要进一步夯实经济管理人员专业基础,为服务健康中国提供智力支持。 2.适应会计改革与发展职能转型新需求 会计职能实现了从传统的算账、记账、核账、报账向价值管理、资本运营、战略决策辅助等职能持续转型升级,会计人才素质明显提升,人员队伍结构持续向好,为行业改革与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2021年11月出台《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将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客观需要,会计人员素质得到全面提升环配廉列入十四五时期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总体目标。要求转变观念、加速转型、创新管理,助推会计工作运用新技术、融入新时代,持续提升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建立分层次和分类学的能力框架体系,创新培养方式,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更好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财政管理工作全局。 3.发挥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管理新效能 公立医院改革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但在取消药品耗材加成、医保支付制度改革等影响下,经济运行压力加大,良性运营面临挑战。2021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公立医院要实现提质增效、精细化管理和注重人才技术要素的三个转向。为实现高质量发展,不仅要加强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还需要建设职业化医院管理团队,打造结构合理、持续发展高水平人才梯队。现阶段公立医院专业化和复合型的经济管理人才仍然短缺,财务与业务管理脱节、运营成本高、医疗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等问题依然存在。因此,公立医院财务队伍亟需创新人才建设机制,培养有现代医院管理理念及能力,且具备国际视野的管理人才,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管理新效能。 二、公立医院财务队伍建设实践 A医院为国家级大型三甲综合性医院,目前包括各院区在内财务人员超200人,财务队伍规模较大。近十多年来财务人员学历构成逐渐优化,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74%,硕士占比约17%。因A医院为大学附属医院,受人员编制和晋升制度影响,职称晋升要求高、耗时长,目前医院财务部门中级及以上职称占比15%,高级职称仅1人。为了优化财务人员业务素养、管理意识、综合协调等能力,建立财务部门多层次、全方位的经济管理人才队伍,A医院针对财务队伍建设做出如下实践探索。 1.制定人才队伍建设方案 2020年底,顺应公立医疗机构经济管理年活动要求,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五年方案的指引下,A医院财务部门制定了《财务人才队伍建设方案》。方案围绕医院建设目标和财务部门管理目标,设定了财务人才建设的工作目标为完善培训机制、培养青年骨干、突出实践应用。人才建设主要任务包括实施财务人员基本能力提升计划、大力推进业务骨干梯队发展计划,通过多种方式做好青年骨干管理使用,根据近期需求和长远战略需要,做好人才梯队建设。建设方案明确了财务人才队伍建设指导和管理的负责人为财务部门负责人,人才队伍日常管理工作及科室培训工作由财务部门内部各科室承担,同时指定专门的科室和人员负责部门层级财务培训工作组织实施与管理。 2.建立骨干人才档案库 (1)青年人才构成分析。A医院以具有高学历和部门优秀员工为主力军,建立青年骨干人才基本档案库,2021年首批纳入人才库的青年骨干共33人,通过问卷形式进行了人才摸底调查,A医院财务青年骨干人才库平均年龄为32岁;36%政治面貌为中共党员;学历均为本科及以上,其中52%为硕士研究生;58%最高学历专业为会计,18%经济或金融专业,27%为其他管理学专业;在资格证书方面,45%通过会计职称考试,1人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2人通过ACCA考试;在业务专长方面,均具备岗位相关业务专长,如物价、收费、医保、账务处理、预算管理、成本管理、资产管理、绩效管理等;大部分人掌握经济指标分析、财务分析、运营分析、数据统计分析能力,能应用管理工具,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 (2)培训意向调研分析。A医院针对拟开展的财务培训调查了青年骨干培训意向,在政策形势与财经法规方面,关注医保政策改革、三级公立医院考核、医院行业发展、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财税政策;在专业知识拓展方面,重点提出了绩效管理、成本管理、物价与收费、运营、内部控制等学习需求;在综合能力提升方面,希望能加强沟通能力、管理统筹能力、财务转型、报表分析、公文及报告撰写等;同时,建议培训以案例分析、理论与实操结合等形式开展。 3.完善多层级培训机制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方案要求,要全面实施基本能力提升计划,即面向领导干部、骨干人才、全体经济管理人员,提升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覆盖财务、审计、价格、资产、绩效管理领域。A医院就财务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全面覆盖与突出重点为原则,建立财务人员常态化培训机制,组织财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支持财务人员参加医院管理类培训、行业学会或管理部门培训;制订青年骨干培训计划,由财务部门负责人、科室负责人轮流担任讲师,课程涵盖各类财务制度解读、财务重点工作、绩效与运营分析等,同时邀请专家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授课。2021年A医院财务部门为青年骨干人才建设开展了如下方面的培训主题。 (1)财经制度方面。梳理了国家与医院层面财务管理制度框架,对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实施办法、公立医院成本核算规范、医院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等制度进行详细讲解。 (2)内控与监督方面。为了提升财务人员内控意识,就巡视和巡察中的财务工作重点,医院支出审批权限、医用耗材的医院物价准入等进行了课程设计。 (3)运营与绩效管理方面。结合医疗形式和政策热点,着重介绍了试点公立医院DRG实践,DIP/DRG精细化运营管理与绩效管理,病种分值付费下的医院绩效管理,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运营效率指标解读及分析,医院经济运行现状分析,基于DIP模拟入组的病种分析等。 (4)科研能力建设方面。为了提升医院财务人员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同时也为岗位聘用、职称晋升积累业绩,邀请院外专家进行财经类课题设计与论文撰写、基于问题导向和目标牵引的研究型管理策略等培训。 (5)财务人员心理健康方面。对财务人员开展压力与情绪管理互动式讲座培训,引导财务人员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理念,培养心理调适能力,帮助其健康、快乐地学习工作。 4.人才分组形成管理融合 通过近一年的人才培养,2022年A医院财务部门青年骨干人才增加至48人,为了进一步提升青年骨干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除了定期以培训形式进行知识输入之外,人才培养转向重点突出能力输出。经综合考虑个人专业、岗位、业务专长、发展方向等因素,将青年骨干人才分为4个小组进行培养管理。针对组员构成注重各科室青年骨干均衡分布,业务专长互补,以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提升综合能力的目的。定期开展管理沙龙、交流研讨、心得分享等活动,逐步提高财务队伍人才的协作能力。 5.强化人才考核应用 A医院定期对财务人才的培养情况进行调查评估,其中青年骨干人才的培训情况、出勤率、学习和工作表现、培养期的科研业绩等作为年度考核、岗位聘用等重要参考。A医院对财务青年骨干2021年度业绩成果设计了如下业绩考核指标。 (1)政治素养过硬。政治面貌提升情况:递交入党申请书、转为入党积极分子、转为发展对象、预备党员、预备转正。 (2)具备专业基础及岗位胜任能力。学历提升情况:取得学位/学历证书;获得其他学位/学历入学资格;能力提升:通过职称考试、专业技术考试;职称晋升:职称申报、通过职称晋升;其他工作业绩:完善制度、优化流程、提升服务。 (3)综合素质优良。业务交流:在院外、院内、处室内部授课、汇报情况;参加学术团体情况;人才发展:参加国家级或省级交流项目、入选国家级或医院级别人才计划;荣誉奖励:获得国家级、省级、校级、院级、处室级别奖励。 (4)科研能力提升。学术研究:论文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发表、主持或参与科研课题研究。 6.财务人才队伍建设成效 (1)立足岗位提升专业技能。青年骨干人才立足岗位在本职工作中发挥专长,从完善制度、优化流程出发,承担所在科室制度建设、分析报告、专项检查等工作,对服务提升、财务信息系统优化提出改进建议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多名青年骨干在院内外进行授课或汇报,担任国家或省级审核专家。多人通过职称考试、专业技能考试。 (2)项目管理促进综合发展。充分发挥青年骨干力量,鼓励青年骨干人才承担项目管理工作,包括科室内部及跨科室的项目,在项目管理中提升组织规划、沟通协调、管理工具应用等能力。选拔输送多名国家级经济管理领军人才,自青年骨干培养启动以来,2人列入医院级人才计划,2人参加国家级交流项目,多人获得医院级奖励,等等。 (3)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在学术论文发表、科研课题研究方面取得较大突破,以课题研究组形式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紧扣政策、结合实际,兼顾实用性和有效性,鼓励青年骨干承担或参与相关学会、协会的科研项目,近两年财务部门申报科研课题十余项,形成良好的研究氛围。 三、公立医院进一步加强财务队伍人才建设的建议 财务队伍作为经济管理队伍的重要支撑,人才建设需要重点予以关注,落实公立医院人才培养主体责任,推进财务队伍人才建设。 1.持续推进财务转型在公立医院改革和高质量发展导向下,医院管理者要思考如何变革医院发展模式,财务队伍也面临着如何抢抓机遇,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管理需求,持续推进转型升级的现实问题。既要保障财务会计的基础性服务和监督功能,也要以大财务观将财务工作提升到医院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进行布局和谋划。医院财务应结合医改要求和会计改革导向,扎实基础、创新管理,从收支管理转向价值管理,从记账职能转向增值职能,从日常理财转向战略理财,从财务监督转向风险控制,从报表分析转向业绩管理。 2.重视财务队伍分层培养公立医院要重视财务队伍人才建设,做好育才、引才、用才工作,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财务人才队伍。提升高层管理人员战略决策和领导能力,提升财务部门负责人能力,做好业务骨干梯队建设,做好全体财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特别要重视财务队伍中青年骨干人才培养,通过多种方式做好青年骨干的管理使用,除了日常岗位工作中传帮带,建议公立医院财务部门定期开展专题培训和交流研讨,为人才储备后备军,助力构建标准化、科学化、精益化、服务型的财务运营体系。 3.多元融合促进协同发展公立医院财务队伍要向复合型、专业化的高素质人才发展,人才建设需要推进两个融合,一是通过不同岗位、科室、职能部门相互协作,补齐短板和弱项,实现职能部门之间的管理交叉融合;二是医院核心业务与经济活动之间的业财融合,强化业务流程管控和监督,促进预算、成本、绩效、内控管理与医、教、研、防等活动协同高效发展,实现提质增效和价值创造目标。 4.构建研究型财务管理团队研究型团队对人才培养起着重要作用,面对当前卫生健康经济管理领域突出问题和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需求,公立医院应构建研究型财务管理团队。以贴近实践应用和服务改革发展为导向,在实践工作中及时总结凝练,兼顾医疗行业发展前沿和卫生经济理论研究。公立医院可以采取项目组、课题组等形式积极开展研讨交流和学术研究,一方面有助于提升财务人员个人的科研能力和素养,为职称晋升等积累学术成果;另一方面能有效增强财务队伍的协作能力,助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陈晓双 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公立医院经济管理篇2 公立医院资产的管理是医院日常管理中的一部分,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却总容易被忽略,是医院管理制度中的一项需要提高管理关注度的内容。公立医院的资产范围与管理工作是需要被重视,主要的因为目前的医院资产管理工作存在很多问题,从工作的协调、运行分析、审计等都出现了很多需要重新规范和解决的问题。所以,医院资产管理工作中需要进行制度的完善、提升部门的能动性、对资产财务方面统一管理,增加资产效益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一、公立医院资产管理现状分析 医院的资产管理与医院的发展与业务方面的壮大有着一定的关系。医院想要扩大规模,就要重视资产管理工作,让资产效益的提升,保障医院工作的有序进行,带动公立医院的发展。公立医院的资产多样性特点需要充分的发挥出来,这是医院发展过程中需要做到、做好的工作内容。公立医院通过经济方面的业务往来和各种事件事项的发展,形成了医院资产,由院方进行管理和控制,在需要的时候可以进行使用,并作为可以为医院增效的经济方面的资源来使用。以公立医院资产的流动性来细分的话,包括流动性资产和非流动性资产。流动性是指包含现金、存款、投资、和医疗费有关的一系列收款及材料类的资产。非流动性的是指医院的设备、建筑、书籍、工程,还有一些无形资产等。所以,在公立医院资产管理方面需要加强和完善,这是在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同时也是对于医院财务制度方面进行推进和升级,让医院的管理制度能够真正起到作用,提高医院的效益。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对于公立医院的意义重大,资产管理结构的明确性也是医院财务制度是否做到位的具体体现。这是按照的要求来进行深化公立医院管理制度,完善管理系统,对公立医院资产管理进行必要的重视,并根据院内的情况做好工作的开展与实施。保护好国有资产不受损失是公立医院资产管理的基本义务。保证国有资产能实现效益上的增长,是需要公立医院在资产管理方面需要做的努力。公立医院作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如果做的好,就可以对我国的医疗事业的发展带来正面的影响。国有资产的安全,更是公立医院的责任,在对资产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严格做好每一个环节的细节,从资产购进开始的全过程都要严格把关并合理使用,不让国有资产流失,这是需要公立医院亟待解决的事。事业单位的内部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公立医院更要做好健康运行的保障工作。在完善资产管理工作中,要对资产管理进行分类管理,内部的管理制度需不断的进行完善。公立医院的所有资产都需要进行内部强化管控,定期进行盘点,对于资产管理相关岗位人员,要进行系统的培训,要严格按照职责去工作。 二、公立医院资产管理路径 (一)完善医院资产管理制度 我国现阶段公立医院的业务量逐渐增加,医院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这对医院来说在资产管理工作中就需要更加规范化地管理。公立医院在扩大规模的同时,会购进大量的医疗设备和器材,以及各种类形的资产进入,这期间要做好资产统计,并对整体的流程进行监督与管理。细节上要做到每个环节都进行记录,并及时进行资产的信息化统计工作。对于原公立医院资产管理制度中没有涉及的部分,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及时的制度补充,分类分项进行制度的完善,以保证在未来的资产管理工作中,能够根据制度进行资产管理工作,这是保障公立医院资产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环节。因为公立医院资产的结构复杂且多样,在资产统计与整个资产管理过程中会需要极强的耐心,按资产管理制度进行有效管理,虽然工作中会有一些难度,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管理风险的关键点,但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就会对公立医院的工作效率有所制约,所以要及时的、迫切解决工作中随时发生的新问题。对于公立医院的资产管理中存在的制度不完善和各科室协调性差等原因,需要根据国家规定进行科学的合理规划与监督管理。对医院资产范围进行清点与分类整理,并对不同的资产类别建立相应的资产管理制度,并进行有效的分工与执行。医院的资产占比需要进行科学的统计,不可忽视。医院在资产管理过程中,需要涉及很多部门进行配合工作,管理流程时间长也是其中的一个特点。资产管理工作需要一些方法,这些往往在管理制度中不会提到,因为制度是管理工作的指南,但人是资产管理工作的执行者,所以在进行管理工作时,如果遇到与各部门的沟通出现问题,就应该首先找出问题出在哪里,然后与相关的部门负责人进行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每个环节都要进行疏通,这样才不会在后续的工作中产生问题堆积的情况。在资产管理过程中如果遇到协调上的问题,在沟通时要首先找到自身方面的问题,然后再根据其他部门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结合资产管理制度的要求,整理出一套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进行尝试。如果还是没能有效解决,就需要适当的改进工作方法,以达成工作目标。过程虽然会有些曲折,但这是资产管理工作中的一部分,也是完善资产管理制度中的一个新的尝试,这样才能保证资产管理的有效落实,才能让资产管理制度更加具有实效性。 (二)加强审批程序的监管机制 公立医院资产管理制度是资产管理工作的基础。在医院的日常工作中,需要严格按照管理制度来执行,对于固定资产进行分类管理,普通设备、无形资产交由信息科进行管理。房屋建筑类及相关设备归后勤中心管理。专用仪器类归设备科进行管理。图书资料类归图书信息部门进行管理。资产的归属要清晰并且要进行各级分管负责制,指定负责人进行专门管理与维护,在这期间要加强监管机制。医院审计部门是与医院资产管理工作有直接关系的。对于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加强就是对医院资产管理的负责。内部审计工作的作用要落实到实处,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对公立医院内部的资产管理工作进行严格的审核,以防止出现管理上的漏洞。公立医院的审核部门需要健康的发展,这也需要医院对其加以重视。鼓励审核部门进行审计制度的修订与完善,并做到有效落实,是对医院资产负责的态度。审核部门在执行资产审核时,要从源头开始,进行全线审核,要按国家标准程序来操作执行。公立医院对常规的审批程序要加强监管,医院资产管理方面的经济活动要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要对相关人员进行法制观念的培训与指导。对于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行为要进行揭露,这样才能维护好医院的形象与口碑,推动医院健康发展。医院内部的审批部门要进行定期的系统内部评审,提升管理意识,加强管理效率。审批部门要使医院的产权、责任、管理等方面清晰化与明确化。在审批程序中找到薄弱环节,找出问题的关键点,提出合理化建议,并进行完善与优化。审批程序的执行,对于医院内部的科学化管理与控制起到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是一种相互制约的有效机制。审批部门要通过履行严格的程序来自我促进,自我完善,结合医院内部的实际情况进行工作的实施,增强医院的综合实力,带动效益的增长,提升公立医院资产管理的工作新高度。 (三)提升会计人员职业素养 会计工作是公立医院中最为重要的管理工作,也是非常具体又复杂的工作。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可以提升医院财务管理水平,加速医院经济健康发展。医院会计人员通常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从理论到实践都需要符合医院会计岗位的要求与标准。对于医院财务工作的特殊性要充分了解,不断积累工作经验,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合格的会计人员还要懂得国家的经济形势,及时学习国家财政与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对医院的运作模式和资产管理情况充分掌握。医院的财务管理职能是综合性的,所以对于会计人员的要求也相对会较高,在具体工作过程中,需要接受职能的转变。会计人员的专业化在财务分析与经营决策中也要体现出来,对于计算机的使用是会计人员技能中的基础。在从事会计工作之初,就应该充分学习国家针对会计人员设立的职业道德规范,并进行严格的遵守,这样才能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才能对所在的医院负责。在会计工作中,职业素养主要体现在个人品质和行事作风上。不论在任何时候,会计人员都要保持诚信的品质,不做假、不隐瞒、老实做人、重信用、讲原则,遵守保密制度。行事作风上要客观、公正、不受诱惑、敢于担当、自律廉洁。医院的会计人员要能处理本职工作内的相关事物,有问题需及时与上级领导进行沟通,保持良好的工作心态。对于相对琐碎和复杂的工作内容,要有充足的心理准备,要知道自己所在岗位对于医院是非常重要,这样就更加有使命感和荣誉感。会计管理者同样也需要具备较高的管理素质,这对于医院的资金管控帮助很大。会计管理者对医院的成本控制、成本核算、资金使用、绩效考核等方面的工作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这是增强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涉及医院财务方面的工作内容还包括医院外部的财务关系的处理,需要会计人员进行协调与维护。医院的财务工作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化、系统化的提升,会计人员的组织协调力也要进行强化。在医院会计人员的工作过程中,要进行定期的专业知识的培训,开展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强化法律意识,合理的规避财务风险。在会计岗位中进行财务管理者的培养,对于医院的有关财务问题能够充分的掌握并通过专业的管理知识与能力做好财务工作。 (四)实现医院资产管理信息化 医院资产管理信息化是保障医院资产管理有序运营的必要措施。通过资产管理系统的应用设计、网络设置等的有效规划和配置,来实现医院资产管理信息化。资产管理中包含的信息量很大,这需要相关人员进行系统化的收集与分类整理,同时要注意资产信息的实时更新,提高收集过程中的有效性,避免重复劳动。医院资产管理与医院信息中心要进行系统的连接,对于医院资产要做好明确的分类与归档。资产管理信息化对于医院资产管理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不仅可以实现资产管理透明化,还可以对现有资产进行存在时间、使用效率、转化效益、归属部门等进行快捷查询,这大大节省了管理上的时间成本,也增强了资产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更新、及时调整,提高医院资产的使用率和转化率,增加医院的经济收入。公立医院的固定资产中,会存在医疗设备的闲置情况,在原有的医院资产管理制度中由于没有实现信息化管理,所以部门在采购时无法及时获取有效的设备信息,会出现购买的新设备与资产中的设备功能近似的情况。也会有一些购进设备因无人可以操作使用而长期处于闲置状态的情况。所以实现医院资产信息化,对于医院资产管理方面是非常实用的。医院的闲置设备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单独设立一个目录,这样可以方便医院内的人员进行及时的查看,可以实现国有资产的有效转化,让设备为医院带来更多的效益。将闲置设备目录公开进行再配置,不仅可以减轻医院资产管理的负担,也是一个可以为医院创收的新方式。医院资产管理信息化是实现精细化管理的手段,将分散的信息能过计算机进行重组,实现资产的标准配置,动态核算,资产调配过程与医院各环节进进实时对接,盘活闲置资产、优化组合、实现资产价值。在资产管理信息化过程中,要进行思路的调整,要结合计算机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模式的优化。在工作安排上,要明确目标,根据具体工作内容安排相应的工作人员进行每个环节的具体操作。管理上要实行统一化管理,与医院信息中心进行系统上的连接。各层级的部门要积极配合资产管理信息化的工作,财务部门要在经费上做好盘查与清点。医院资产信息化过程中要做好严格的审核,对于资产的归属、价值、来源、状态进行详细的记录。医院资产管理通过信息化的过程可以实现智能管理的目标,这对医院的发展非常有利,同时也是推进医院资产管理工作实现数据化的有利证明。 三、结束语 公立医院资产管理是医院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规范化、系统化、信息化的形式对于医院现有资产实行有效管理,在公立医院经济管理方面推动了医院发展速度。公立医院资产管理的透明化,对于医院的国有资产使用率起到了提升的作用,同时也增强了医院资产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公立医院资产管理人员通过系统化的岗位培训,可以充分了解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改正,按照完善后的资产管理制度进行分工合作,明确工作范围,对于资产的合理配置也会有更加清晰的工作思路,这对于医院资产的管理的效率提升非常有利。 作者:潘云龙 单位:中山市南朗医院 中山市人民医院南朗分院 公立医院经济管理篇3 一、研究背景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与推进,医改已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药品耗材零加成、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薪酬制度改革、推进分级诊疗机制等政策叠加,以及新冠疫情冲击等使公立医院面临越来越大的生存压力和运营挑战,表现在:业务量、业务收入下降,运营成本持续上升,医院亏损情况呈继续扩大的趋势。公立医院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超过60%,是医院开展医疗活动的重要手段,是医院运营过程中的重要载体。近年来PET-CT、手术机器人等大型医疗设备的引进和临床应用,使医疗技术水平获得极大提升、造福广大群众的同时,高昂的投入成本亦使医院必须关注实际运行成本以及投入产出的综合效益情况。固定资产的运营管理已成为新医改背景下医院运营的重要核心内容之一。 二、固定资产运营管理的主要风险 (一)组织架构不科学,缺乏统一领导 医院的固定资产按资产属性分,主要包括房屋、医疗设备、计算机设备、家具等,具有种类繁多、规模庞大、地点分散的特点。大部分医院维持资产分散管理的模式,即不同类型固定资产分别由各不同归口资产管理部门管理。由于公立医院的管理层级设置以及条块状管理的特点,通常各个资产管理部门的分管领导也不相同,决策上各有侧重。由于多头管理、各自为政,各个资产管理部门对于日常管理的重视程度以及政策的把握和认识存在较大差异,一定程度上使固定资产整体的运营管理水平提升受到了限制。 (二)家底不清不实,产生资产流失风险 固定资产管理基础仍较薄弱,账实不符的情况依然较严重。造成账实不符的主要原因有:第一,部分资产形成年代较远,管理人员交替频繁,形成无法说清的历史遗留问题;第二,固定资产清查盘点工作需要投入的人力和时间成本较高,盘点技术手段有限,极易流于形式;第三,信息化程度不高,资产卡片与实物在初始确认时对应的数据信息不精细,在后续使用过程中又缺乏联动机制,导致卡片与实物本身未能形成准确的对应关系。 (三)内部控制不严,缺乏全过程的动态管理 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不严或疏于监管,运营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可能存在内控风险:如固定资产采购过程不规范导致廉政风险;部分医疗机构在设备购置前,缺乏充分论证,配置高端大型设备,投入使用后实际患者需求少,设备利用率低,导致设备闲置;购置后不注重规范使用或使用不当,导致设备故障频发,造成设备加速老化,导致设备实际有效使用率低下。 三、应对策略 (一)构建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组织架构模式 1.资产管理决策机构资产管理委员会作为组织领导医院资产管理工作的决策机构,由党委书记直接负责,其他院领导组成。资产管理委员会主要制定资产管理目标、审议通过相关制度和方案,听取采购论证以及管理绩效分析,提出决策意见。 2.资产管理工作机构资产管理工作机构是在资产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由设备、总务、信息、财务等部门组成,按各自归口管理的固定资产类别,组织实施采购验收、维修保养、库存管理、档案管理、报废鉴定、绩效评价等具体工作;组织资产管理单元开展相关培训,监督、评价资产管理单元的管理情况,及时向资产管理委员会报告。 3.资产管理单元所有使用资产的科室都是资产管理单元。资产管理单元负责申请、管理、使用医院固定资产。每个资产管理单元设置一名资产管理员,能够随时参加相关培训,并负责向全科传达,增强全员参与资产管理的意识;主动配合盘点清查,及时反馈资产管理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优化意见。 4.监督部门包括审计部门和纪检部门,负责监督、指导医院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工作;向资产管理工作委员会报告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监督情况。(如图所示) (二)全生命周期的制度建设和流程再造 结合固定资产的特点,对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进行制度建设和流程再造:涵盖需求论证、招标采购、验收入库、维修维保、报废处置、清查盘点和绩效评价七个阶段的全过程。 1.七个阶段的流程再造 (1)需求论证。各科室根据以前年度收支情况以及自身业务需要编制预算并报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批。针对金额大、专业性强、使用周期长的资产,其投资决策将大幅占用医院资金资源,医院应从适用性、必要性、可行性、效益性四个维度着手进行可行性论证,为形成科学合理的购置决策提供依据。(2)招标采购。结合内部控制的要求,明确资产采购部门的职责,加强采购人员素质培养,完善资产采购制度,优化资产请领流程,严格资产采购准入制度,从源头保证医院资产及时、顺利地服务于医院日常运营。 (3)验收入库。资产到达医院后,及时组织资产多方验收工作,需要安装调试的资产,对安装调试以及操作人员受训情况进行记录,确保资产的质量性能、使用环境、技术参数均能满足请领科室的工作需要。 (4)维修维保。制订医院资产保养计划,以预防性维修保养为主,加强日常设备巡查以及质控工作,保障医疗设备正常运行。资产维修后应进行维修验收,保证资产性能达标。建立资产应急预案机制,及时调配应急资产,加强意外事件下医护人员应急处置能力。 (5)报废处置。处置管理制度应明确固定资产的处置范围、规范固定资产的处置流程、明确处置权限。资产处置应经技术鉴定部门进行评估是否符合报废条件,按审批权限报批通过后,同时进行账务处理,及时上缴残值收入。 (6)常态化盘点。由资产管理办公室组织牵头定期组织资产盘点工作,制定盘点方案。盘点过程是了解和掌握资产实际使用情况的重要手段,通过查看资产使用状态,寻找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如闲置、不当操作、资产丢失等,形成资产盘点报告,持续改进资产管理体系。 (7)绩效评价。医院通过引入无形资产软件开展设备的效益分析,通过初步建立设备绩效评价模块,设定指标,按照规范的程序对设备进行管理和绩效分析,优化资产调配,解决资产盲目配置,为医院运营效率提高明确方向。 2.信息化建设与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相结合通过全生命周期各环节的控制要求和规则,设计固定资产预算申购、采购、合同、验收、入库、付款、报废流程,明确各项业务涉及的岗位:预算管理岗位、采购岗位、仓管岗位、使用人员、财产会计岗位等的角色分工和职责,根据职责设置权限嵌入信息系统,系统权限各自独立、系统流程环环相扣。通过建立统一的资产管理信息平台,各项业务的经办、审批、反馈情况均留有轨迹,借助信息化手段加强岗位牵制,提高业务办理的效率和透明度,强化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四、重点环节的管控由于固定资产运营管理涉及的环节和流程较多,重点就运营过程中的风险管控关键点展开深入研究,包括设备效益评估、采购风险管控以及精益的实物管理。 (一)设备效益评估 1.立项论证阶段的效益评价 (1)对医疗设备购置进行事前项目论证、考察设备投入时应综合考虑以下两点:第一,设备自身的价值;第二,购置后设备达到预计可使用状态所需的相关投入。尤其是引进大型医疗设备时应结合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空间要求、周边医疗环境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在购置之前需要对设备配套软件、零配件以及医院可提供的安装使用环境和设施条件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和掌握。 (2)设备购置可行性论证产出情况时,充分调研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水平以及居民经济负担能力;第二,该医疗设备运行提供诊疗等服务过程中产生的收费价格;第三,相关医保政策。拟采购设备的诊疗项目收费行为必须符合物价收费规定;在国家财政补助不到位、医保负担比例低的背景下,高昂的医疗费用超出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将导致就医患者数量有限,设备的实际服务量远低于设备实际运转可承载的服务量,造成设备闲置浪费。 2.运行阶段的效益评价 (1)充分调研了解科室设备的运营现状,做好摸底调查:第一,了解和掌握科室人员构成情况、排班情况;第二,了解科室现有设备的使用情况。掌握每一类型、每一台设备的检查适应症、诊疗原理、治疗效果、诊疗流程、每人次的平均检查时间、收费状况、每班次最大检查人次、预约排队的情况以及设备的维修方式及费用。 (2)运用财务指标对现有设备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评价。以设备的年服务量为基础,计算分析设备的现金流入、现金流出以及现金净流量、投资回收期等指标。上述指标以每人次收费价格、日服务量、年服务天数、设备年折旧额、年维保费、科室人员工资等为基础进行综合计算,分析设备的经济效益情况。医院可结合上述两点调研的结果,综合分析设备的运营情况,究竟是给医院增加了效益还是增加了成本,做出科学的分析评价,据此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二)实施采购风险管控 1.强化采购管理内部控制医院应按照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的原则,细化采购管理相关岗位的职责、分工及权限。固定资产采购管理不相容岗位包括:请购与审批、询价与确定供应商、招标文件准备与复核、合同的订立与审查、采购与验收、验收与保管、采购与支付等。上述岗位应避免由同一人单独担任,或通过设置审核岗位以及一定范围的轮岗制度,防止出现舞弊风险。 2.规范选择采购方式医院应当在政府采购法、招标投标法等相关制度框架内制定医院的采购管理办法,明确采购组织形式以及采购方式的选择。对于政府采购规定可以由医院自行采购的固定资产,应按照内部控制的要求规范采购流程。对于采购方式(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单一来源等)的确定,应在法律法规的框架下结合项目特点选择适合的采购方式。采购经办部门不得将应当以公开招标方式采购的固定资产化整为零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规避公开招标采购;内部审计部门应对采购方式的合法性、合规性进行审查。 3.把好招标文件的编制关招标文件对设备的技术参数、关键性能、售后服务等提出了比较具体的要求,体现了医院对拟采购设备的需求以及对供应商的要求,是供应商参与投标的依据,也是评标的重要依据。因此招标文件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招标采购过程的公平性。为确保招标采购工作的公开、公正、公平,招标文件中不得存在品牌、型号等有明显市场倾向性的表述,使各个厂家之间形成充分的竞争,通过竞争确保医院能够购置到性价比较高的先进医疗设备。 (三)现代科技助力实物管理 固定资产的基础管理要求账、卡、物一致,“卡”实际就是标签管理,标签与实物相对应,账与标签相对应,资产账上的数据实际就是标签信息的数据集合,因此固定资产标签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RFID射频识别是一种自动识别技术,它可以通过射频信号识别目标对象并收集数据,是一种以信息化为载体的管理模式。RFID技术应用于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给医疗设备配备电子标签,第一,可以提升医院固定资产盘点与清查工作的精确度和效率,保证账物相符,为固定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创造条件;第二,利用RFID技术进行资产跟踪、定位,节省寻找设备的时间,及时响应,改进资产利用率;第三,对设备每次维护、维修、巡检进行相应记录,既实现了数据的自动采集及分析,又可以预防由于不确定原因造成的设备信息丢失。通过RFID技术实现对设备信息数据的动态掌握,有利于为实现医院资产的优化配置提供准确的数据。 五、总结 公立医院的固定资产精益化管理,以实现运营管理的质量、效率、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必须建立高效的管理架构及人员组织,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以科学高效的方法改进、规范流程,在扎实做好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各项基础工作的前提下重点解决医疗设备投入前期以及运行阶段的效益分析、采购风险控制、实物管理等帮助医院优化资源配置、有效控制成本。各流程依托信息系统建立各环节畅通的数据通道,并确保信息的安全性、准确性、一致性,推动运营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以应对医院生存与发展面临的各种挑战。 参考文献: [1]杨玥,黄宇,张永勤.北京天坛医院精益化运营管理改革实践[J].中国医院,2020,24(07):71-73. [2]汪丹梅,唐晓东,等.大型公立医院固定资产全面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卫生资源,2017,20(03):222-225. [3]刘彦茜.公立医院固定资产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思考[J].卫生经济研究,2020,37(08):58-61. [4]韩斌斌.公立医院固定资产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思考[J].中国医院,2015,19(09):58-60. [5]葛轶敏,刘明秀.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23(19):10-11. [6]张亚辉,王肖.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总会计师,2020(10):154-155. [7]苏泽凤,罗爱华.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研究——以A中医院为例[J].会计之友,2016(09):113-117. [8]杨玮琛.基于RFID技术的医院资产管理系统的研究[J].现代信息科技,2019,3(19):185-187. 作者:谢密密 单位:福建省立医院
本科人力资源论文:应用型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模式探析 [关键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模式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管理类专业下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中的二级学科,是一门系统研究人力资源招募、甄选、培训和开发、绩效评价、薪酬管理等工作的客观规律与具体实践的科学。这一专业主要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及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必须围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基本技能要求来确定培养规格与培养方式。如果不去深入研究岗位技能规范,不把专业岗位技能规范作为专业学生技能培养的基本依据,不顾专业人才需求变化,就体现不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的特点,高等教育服务的质量也经不起市场检验。最终结果就是导致生源不足和毕业生就业困难。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针对市场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以市场为导向,以需定产。 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就业前景持续看好 据调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职企业分布于金融保险业(30%)、信息产业(13.3%)、咨询服务业(16.7%)、快速消费品(16.7%);电子技术(6.7%)、制药与生物工程(6.7%)、耐用消费品(轻工、家电、服装、纺织)10%。可见,招聘企业主要集中于金融保险业、咨询服务业、快速消费品行业等热门和具发展潜力的行业,而传统产业如医疗设备、耐用消费品、电子技术、制药、生物工程等,依然没有能够表现出对人才的较大需求,这些行业人才已较为饱和,人才需求也相应不多。调查认为,在未来1到2年内,这一基本格局将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企业招聘职位需求则包括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销售、咨询员、审计员、培训生等。其中人力资源管理的职位需求占82.5%,市场销售的职位需求占7.5%,咨询员的职位需求占5%,审计员的职位需求占2.5%,培训生职位需求占2.5%。可见人力资源的求职中更多地与本专业对口,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人力资源专业学生主要以自己所学专业为求职的主要选择,企业也比较注重专业对口。 二、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人才培养的现状 由于现代企业制变的建立,很多没有专业知识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已无法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社会对专业性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日益旺盛。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很多高校纷纷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但很多企业反映,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缺乏实践能力,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需求。经过综合考察得知,造成这种后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结构不合理。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市场定位比较宽泛,针对性不强,没有突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独特性。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较少设置针对性的专业培养和实际操作技能方面的课程,导致学生动手能力不强。 2.教师缺乏经验。虽然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任课教师大多学历较高,但真正具有人力资源管理经验的较少,除一小部分是从劳动经济学或原劳动人事管理专业毕业的以外,绝大部分是近几年才从其他专业转过来的,理论知识不扎实,又缺乏实践经验,因而很难培养出适应市场发展所需要的专业人才。 3.专业教学模式不成熟。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模式还是传统的照本宣科,从“书本”到“书本”,从“课堂”到“课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法单一,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专业教育的效果和水平。也没能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导致学生学习的效果不够理想。 4.实践教学能力弱。由于受经费等条件的限制,国内很多高校尚未建立人力资源管理综合技能实训室。大多数毕业生连人才测评软件、人力资源管理软件都没见过,更不清楚如何开展招聘面试、薪酬与考评等工作。另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实习有很多需要到企业去完成.许多高校校外实训基地开发不够。使得学生实践、实习环节少,制约了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现状原因分析 1.企业的需求与高校的培养目标没有达成一致,存在不同程度的缺位和错位现象。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说到底是对毕业生未来职业角色的设定问题。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培养目标的设定存在两方面问题:首先,在培养指标方面尚不能与企业达成共识。企业最希望学生具备的能力往往为学校和学生所忽视,比如企业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工作责任感、组织纪律和解决冲突等能力.而学校则较为重视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培养。其次,学校往往认为学生的专业知识要专而深。企业虽然也重视专业知识,但只要具备一般性知识即可,企业需要既懂专业又懂计算机和组织沟通能力的多面手。 2.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结构不合理。目前大多数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的设置上仍坚持职能分化路线,按企业实际存在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或工作设置课程,试图为毕业生提供一份解决今后工作中可能的各种任务所需的方案菜单。但是,人力资源管理在任何一个企业,首先都是一种理念,其最重要的职能都是制订、调整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并将其制度化。这就要求综合分析和对问题系统把握的能力,仅有各项具体的操作技能是远远不够的。 3.实践教学环节存在问题。(1)课程设置方面:一般学校的课程设置大部分以理论课为主干,而把实践课当成理论课的附属;实践的重心不在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只是加深有关理论课的理解和掌握。(2)高校对实践教学人员也不够重视,学校的人事制度也把实验技术人员定义为“教辅”人员,不具有教师资格,导致许多优秀教师不愿意专门从事实践教学工作而是转到理论教学中,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不稳定致使实践教学队伍师资匮乏。 四、建议与对策 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应本着“以学生为本,重基础,抓实践,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为指导深化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以及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 1.首先要确定合适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需要与学校的实际情况相适应。可以设定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和个性化。 2.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结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如何设置,还应视学校的具体情况而定,可以增加专业类课程,调整课时分配,同时注重应用性和综合性能力的培养。可以结合实际调整原有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比例。同时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应针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综合性岗位工作流程来设计能力模块。 3.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实验室,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在实践环节设计中,适当提高课时量,增加内容。除了适量安排学生到实际岗位进行顶岗实习。学校可以让学生对企业的运行进行模拟,比如建立人力资源实验室和企业模拟实验室。让学生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流程进行模拟实验。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多了解企业的实际运行,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将自己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加以运用实践。 4.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完善校内“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机制,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通过合作办学,让专业课教师到企业中,能更好地在实践中掌握企业劳动的组织过程并了解和掌握技术生产过程,从而掌握专业技能。 总之,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需要结合企业岗位来设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模式,加强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只有这样,我们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才能培养出适销对路的高端人才。 本科人力资源论文: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摘 要】新建本科院校一般都是由专科学校升格或独立学院转设成立的,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等往往不能满足本科院校发展的需求。本文认为促进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新建本科院校在新形势下自我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高校是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地,也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场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教师人力资源”这一特殊资源的认识更加清晰、明确:对教师人力资源的开发、配置、利用可以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能够保障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和良性循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一批新建本科院校应运而生,这些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是通过“专升本”或独立学院转设而成立的。新建本科院校的前身大多是各地比较知名的专科或独立学院,有一定的师资积累,但由于各学校具体情况各异,教师队伍各异,需要在合并或转设初期进行整合。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师人力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和调控,从而充分发挥教师积极性,充分挖掘教学潜能,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成效,进而达成教育目标。 一、新建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1)专任教师数量不足。根据教育部教学水平评估指标,生师比不超过18:1为合格标准。经过近几年的扩招,很多新建本科院校生师比都在20:1以上,很难达到合格标准。这种状况就直接导致现有的教师主要精力都在授课上,很难抽出时间充电,提升自身素质,直接影响了这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2)教师职称、学历、年龄结构不尽合理。本科院校的教学和科研需要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合理的结构可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工作各方面能力处于最佳状态,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其教育功能。对新建本科院校而言,虽然较专科教师队伍结构有提升,但与学校发展和国家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尤为紧缺的是适应本科教学的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此外,教师队伍的职称、学历、年龄结构也往往不尽合理。(3)教师教学与科研水平参差不齐,整体水平较低。本科和专科院校的区别不仅仅在学历层次上。一般专科院校教师只具有本科学历,从事的是基础教学工作,科研水平不高,升本后对教师的专业素养、科研水平要求有较大提高,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己。 二、新建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一)转变理念,尊重差异 教师是高校教育教学、科研的主体,因此,能否充分挖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其在具体工作中的创造性就成为高校是否能跨越发展的关键。而教师积极性的发挥直接取决于学校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以及其对待教师的态度。传统的人事管理中,对教师管理“以事为中心”,忽略了教师的个体需求和个性发挥,因此,很难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更不可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了。新建本科院校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走出这个困境。要转变管理理念,树立在思想上尊重教师个性发展,在行动上支持教师发展的理念。在管理过程中针对每个教师不同的认知特征和价值取向,采取不同管理方法和模式,满足教师个性化的需求。 (二)高层次人才的合理引进 1.制定可行的教师人力资源规划。新建本科院校要站在战略发展的高度,结合自身实际,充分考虑学校专业学科建设规划和实际需求,制定出符合学校发展的、科学合理的教师队伍发展规划。首先,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分析学校内部教师人力资源的状况,特别是其数量、质量和结构状况,对照学校发展需求,制定学科发展规划;其次,按照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的不同要求,制定学校短、中、长期教师人力资源建设规划,规范、完善教师岗位和职责范围,明确教师需求的数量、专业和学历层次;最后,根据教师需求计划和发展规划,有计划、分阶段的进行教师招聘,并同步进行培训和现有队伍的整合、调整,使教师队伍在数量和质量上能够满足学校跨越发展的需要。 2.大力引进各类专业人才。引进新教师可以为教师队伍快速补充血液,是优化教师队伍较快捷方式。通过高学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可在短期内快速改善教师队伍的学历和年龄结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教师的职称结构,也能够带动校内人才的流动和成长,使教师队伍在结构上更趋合理。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出发,新建本科院校引进教师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做好工作分析,完善职位说明书。工作分析是教师资源的获取、激励、开发和诊断等职能的前提和基础。第二,要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考察。应聘者的基本功和作为教师应该具备的个人素质是必察项目,此外,还须考查其持续发展的能力。第三,注意调整校内的教师编制及构成,确定合理的师生比。譬如可采取校内固定、流动编制相结合,专、兼职教师共聘结合,学校教师、社会各机构专业人才双向兼职的策略。这样不但可以优化学校的人力资源配置,和社会实现资源共享;而且通过交叉兼职,互换交流,可以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实现学校“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努力。 3.教师人才的科学培养与开发。第一要提高教师的素质,优化师资结构。可以实施教师的继续教育工程,同时严格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加大经费投入,为优化教师结构提供基础保障。第二要强化教师在职培训,提高现有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和业务水平。督促教师更新教育教学思想,提高理论水平;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变革思维方式;全面素质的提升,包括提升教师的科研素养等。第三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选拔培养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队伍。采取“优惠政策、条件优先、重点扶持、跟踪培养”的方针,始终坚持学科建设的中心地位,通过专业结构调整,教师素质优化等措施重点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4.优化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环境。(1)要努力加强学术环境建设。不断创造条件确立学术在学校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2)要努力完善制度环境。第一,建立健全激励制度,激发教师积极性。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讲,调动人的积极性是其最主要的目的,也是提高管理效率、效益的关键环节。对新建本科院校而言,激励的基本任务就是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其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因此,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建立一套持续有效的激励机制就尤为重要。第二,改革完善考核制度,搭建科学考核平台。教师的绩效直接影响学校的发展。通过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教师绩效考核,一方面可以肯定教师成绩,使其扬长避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可增强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充分调动起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一要结合教师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根据不同层次教师的工作方式、工作内容制定分类的、分层次的绩效考核办法,满足不同层次的教师发展需求;二要结合岗位管理要求和岗位职责需求,按照不同层次教师的考核标准,制定严谨的考核程序和考核细则,公平、公正、公开的严格考核;三要把考核的结果与教师职称的评定、工资晋升以及津贴的发放结合起来,使考核结果能够真正发挥作用。在对教师进行考核时,应遵循“全面考核,多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即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相结合,定性定量相结合,职务与职责相结合,自评互评相结合。第三,改革完善分配制度,充分体现学校自身特点。新建本科院校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水平,结合教师队伍的特点,按照国家相关的工资政策,制定以一线教师为主体,符合学校特点的内部分配办法。办法的制定和实施要充分体现绩效优先、兼顾公平、强化岗位、增量拉开的原则,形成“高标准保证高待遇,高待遇促进高标准”的良性分配循环。(3)营造良好的生活和人文环境。新建本科院校要高度重视校园的自然、人文环境营造,处处有能体现高校教风、学风的文化氛围,为教师创造优良的治学和生活条件,利于教师能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也利于学校跨越式发展能量的释放。 本科人力资源论文:西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学改革探析 摘要:贵州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于2012年进入本科专业预警名单,这对该专业的发展既形成挑战也是进一步完善的机遇。西部高校由于等方面原因,导致该专业师资力量薄弱、培养目标不明晰、课程体系设置不舍理等问题。本文以贵州M高校为例,主要剖析人力资源专业本科教学面临的各种困境,从而探索解决对策。 关键词:西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发展现状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从“劳动经济学”专业发展而来,1992年国家教委决定将“劳动人事管理”专业更名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1998年才真正进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独立发展的时期,1999年全国只有37所高校开设该专业,2000年增至61所。通过多年的发展该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量能在各类企业、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社区组织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如今该专业由于开设院校太多、高校扩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等问题导致该专业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状况令人堪忧。比如在西部地区,贵州省2012年启动普通高校本科专业预警退出机制,该专业被列入预警名单。基于此,高校必须进一步明晰学校定位、培养目标、办学思路,以适应社会需求,推进专业良性发展。 贵州M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该校2006年新增本科专业,现有在校生228人。在教学方面,为了提高学生实践水平,学校和教研室积极与校外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或调查,并且提交实习或调查报告,使学生掌握调查问卷设计、制作、分析的技术;注重人力资源管理相关技能训练诸如公务员面试模拟训练、写作能力训练、模拟招聘和培训、模拟绩效评估等,根据学生就业选择的特点,进行专门的辅导,培养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领悟到相关专业知识,达到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要求。为更好适应专业教学工作的需要,优化了师资队伍结构,保证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充分供给,鼓励支持青年教师求学深造,并针对科研能力的提升问题开展相关培训。在课程体系设计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学生主要设置了三大课程模块,公共课、专业课、选修课。其中专业课主要围绕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开设,注重实践与理论的有机结合,选修课主要开设一些注重扩宽学生知识面和动手能力的综合素质课程。近三年以来,学生考上初级、中级会计执业资格证、人力资源管理师、教师资格证等五十多人次,2010届毕业生人数为43人,就业率为98.04%;2011届毕业生人数为39人,就业率为94.87%,考研率为5.1%;2012届毕业生人数为46人,就业率为93.48%,实现了较高的就业率。 二、M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困境 (一)专业发展支撑条件不足 1、基础支撑条件 随着人力资源管理学科校企合作项目和实践教学的加强,教学经费的需求也随之增加,然而M高校现行教学经费已经不能满足其需要,需要及时增加教学经费的投入。M高校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较低为落后,学校办学经费有限,在人才引进方面较为困难。目前,贵州省高校人力资源专业的教师。大部分具有较高的学历和较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到理论,缺乏在公共部门、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经验,加之教学任务重,学历职称压力大,缺乏实践锻炼的时间、机会与动力,实际经验不足,动手能力不强,M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研室专职教师14人,年龄大多集中于29-34岁,其中有2人为在读博士,实际在岗教师只有12人,数量相对不足,导致教师整体教学任务重,再加上经费不足等原因,该专业教师除了到外校攻读博士学位,从2006年至今很少有外出学习机会。由此可见,该专业教师队伍年龄结构过于年轻化,教学及工作经验不足,且尚未形成有效的科研团队,总体上还需要进一步强化针对青年教师在教学与科研方面的培训与开发。 2、专业教学存在问题 第一,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不合理。2012级教学计划中公共基础课程共计1026学时,占整个学分比例为30.97%,专业基础及专业必修课共1566学时,占49.43%,专业选修课共180学时,占5.68%,素质教育课90学时,占2.84%,实践环节包括社会调查、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占9.09%。从所占学分比例来看,公共基础课所占比例过大,在专业课程中只有人力资源会计、培训与开发、招聘录用与配置管理信息系统设置实践教学环节,而且在1746学时的专业课程中只有32学时。 第二,缺乏实践教学。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面临学校外联系实习单位难度加大,实习经费少及时间短、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在教学计划中的社会实践方面,要求学生在大二暑假进行假期实习,要求学生第二学期到学校报道时上交带有实习单位公章的实习鉴定及一份实习报告,但部分学生不愿实习而出现弄虚作假行为。另一次则为大四毕业实习,这一次实习不少同学已将其作为工作试用阶段,态度积极且认真,可已到用人单位要求学生具备实践能力的时刻。 第三,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工具方面,虽然引入了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但是没有体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的功能,而只是对传统工具的简单替代。在教学形式方面,主要表现为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讲授方式。考核方面,课程考核中选修课程一般采用开卷考试或课程论文等形式,而非选修课程则一律采用期末闭卷考核形式。成绩构成为平时成绩占30%(包括日常学习中教师对考勤、提问、作业完成情况等的评价),期末成绩占70%(专业课程体现为期末考试卷面分数)。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形式也比较简单,以开展就业专题讲座、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为主。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积极提升办学条件 首先,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上,企业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平台,通过在企业人力资源相关部门实践,亲身体验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工作,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知识,锻炼实际操作的能力。因此,必须进一步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并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机会。但是,尽管如此不少学生在暑假实习和毕业实习时难以找到对口的实习部门和岗位,或在对口的岗位却学不到相应的知识,这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非常不利的。针对上述现状,应加大人力资源模拟实验室建设的力度为学生提供校内实践场所,使学生能在“模拟”的环境下掌握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技能,学会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借此机会对企业实际运作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与企业信息化的认识,为毕业后成功地走上社会参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打下基础。此外,专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支撑,针对M高校教师队伍现状,必须通过各种渠道吸收和培训具有高学历、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态度严谨的教师队伍,以保证能够实现“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完善教学体系,全面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及人文素养 1、优化课程体系设计 课程体系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从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基本手段与措施。基于目前的M高校的教学计划,可在当前课程设置基础上,可增设诸如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热点、研究前沿等具有一定时效性、前瞻性的提升专业职业能力的相关课程以及计算机高级应用等适用性广泛的一般职业能力的相关课程,以有力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同时,针对M高校缺乏实践教学这一问题,尤其应注重科学合理地设计符合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针对现有教学计划应适当增加专业课程及素质拓展课程比重,尤其应该注重在专业课程中增加实践环节,将诸如绩效管理、薪酬管理、招聘与培训、工作分析、人力资源会计等实践性较强课程设置为实训课程,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学生综合性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加快本专业相关课程选修化的道路,积极开设员工心理帮助、管理沟通、组织文化、战略管理等选修课程,为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课堂之外,积极聘请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专家学者或者大型企业人力资源方面的主管等到学院开设专题讲座,拓展学生视野,更好地理解人力资源管理所需各项技能。此外,可参照英国的Sandwich Course安排,对现有的固定学制进行改革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大学生延长大学修读时间,鼓励大学生勤工助学、半工半读,甚至工作一定时间以后继续修读学业。 2、丰富教学方法,注重学习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首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将进入企业,可在大一就安排学生集体到实习基础或工厂当中进行参观,让学生对企业有一个大概的认识,以更好地引入相关的课程;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可引入专业培训机构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的形式,通过小组讨论、专题汇报、情景模拟等方式开展参与式教学,并且可以针对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方法,如《组织行为学》运用角色扮演、《人力资源会计》运用模拟实验、《薪酬管理》运用社会调查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因为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而主动地学习,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而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提高;其次,在就业能力培养方面可在传统方式基础之上引入一些新的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方式,如就业心理辅导、职业适应性辅导、职业测评、体验式培训。再次,通过实习基地的建设,根据学生专业培养目标及学生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实习,并分配教师对学生进行详细的训练和指导,以保证实习目标的实现。 3、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必须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实践能力,而非部分同学在期末考试中表现出的优秀记忆能力。因此,可适当降低传统的笔试在整体评价中的比重,同时,针对传统的考核方式一些专业课程可根据教学目的大胆地尝试新的考核方式,如《工作分析》可采用将学生分组的基础上,以团队协作方式对某一具体职位采用人员导向性的工作分析系统(PAQ、JEM、TTAS)或工作导向性的工作分析系统(FJA、TIA、CIT)等进行职位分析,并最终形成职位说明书,相对于传统的试卷考核方式能够更有效地让学生加深对本门课程的理解及对所学知识的运用。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无论采用任何考核方式,一定要注重学生对诚信。 本科人力资源论文: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劳动关系课程教改探索 摘要 文章从当前普通高等院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培养服务地方的应用型人才目标出发,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分别从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了“劳动关系”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以适应新形势下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关键词 地方本科院校 应用型人才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劳动关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普通本科院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对自身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的规格越来越清晰,培养服务地方的应用型人才已成为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的一致选择。基于培养服务地方的应用型人才这样的定位,就要求在人才的培养模式上要处理好学科体系与实际需要、就业市场的关系。①这反映在教学上不仅要注重理论基础知识的讲授,而且也要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就业特点,注重应用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 劳动关系是研究劳动关系的基本理论、制度模式和运行规律,是一门涉及管理学、社会心理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交叉学科,目前在很多本科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劳动关系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公共事务管理专业和劳动经济学专业等经管类专业均有开设。该课程属性决定了劳动关系课程教学活动不仅要重视劳动关系的基本理论和原理知识的讲授,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协调处理劳动关系的实践能力。就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来讲,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由于人才培养定位不同,因此对于劳动关系课程的教学目标及教学要求应该是不同的。比如劳动关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劳动关系管理师”,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应用型人力资源管理工程师”,基于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同,劳动关系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以及教学内容范围应该就有差异性。但是,从目前我国一些开设劳动关系课程的普通高等院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来看,受制于传统教学模式和师资力量的学科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劳动关系课程的教学中,其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的制定与其他专业雷同,教学内容难以体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对这一课程的特定需求,在这种背景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不能真实有效地落实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就难以实现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因此,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引下,东莞理工学院的教学团队从2007年开始对劳动关系课程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分别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劳动关系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以适应新形势下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需要。 1 修订教学大纲,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制订课程教学目标 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由于该专业培养的是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各项工作的应用型人力资源管理“工程师”,其专业技能之一是具备劳动关系协调和处理能力,②且这种能力应该是体现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流程和实务操作中。结合当前人力资源管理的环境,人力资源管理者就必须了解和掌握相关的劳动法律法规,根据这一情况,将劳动关系的课程教学目标确定为“力求使学生能够掌握劳动关系管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尤其是加强对我国(国家、广东省和东莞市三个层次)现行的劳动法律、法规的认识和理解,并使其初步具有运用自己掌握的管理方法以及相关劳动法律知识观察、分析、处理有关人力资源管理中劳动关系问题的能力。” 2 重新编排教学内容,突出应用性特征 在新的课程教学目标指导下,为了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目标,将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编排,将劳动关系课程内容划分为“理论篇” 和“实务篇”。其中,理论篇主要包括劳动关系导论、劳动关系理论和劳动关系主体角色等内容,目的是让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当前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关系的基本制度和一般规律;实务篇按则按照人力资源管理的流程来设置,包括招聘录用管理、劳动合同管理、集体合同管理、薪酬福利管理、绩效管理、培训和保密制度、离职管理、特殊员工关系管理、劳动争议处理和非标准劳动关系管理。这种教学内容的安排可让学生们清晰地认识到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体现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中。 由于受课时的限制,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理论篇与实务篇的学时分配为1:4,同时在实务篇内容的教学中,强调以劳动法律法规为基石,以企业的用工流程为主线,从劳动相关法律法规视角讲授人力资源管理的招聘、薪酬、绩效、培训、离职等各个环节如何规范合理用工,以减少和防范劳动纠纷的发生或顺利地处理劳动争议,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发展。针对学校学生生源地和就业地主要集中在广东省内尤其以珠三角和东莞市为主的特点,在实务篇内容的教学中无论是劳动相关法律法规的讲解与运用还是案例的选用侧重以广东省和东莞市为主。 3 改革教学方法,强化应用能力的培养 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和核心集中在“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基本问题上,要全面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除了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积极改革外,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一大关键。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在教学中将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或记”的课堂灌输教学方法改为“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和实践体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实施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案例分析。案例教学是本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是教师根据每个知识点来设计案例,案例的选择尽量选择广东省尤其是东莞市的企业实例,这样既可降低学生的距离感,又可以让学生对本土的劳动关系状况有真实的了解;其次,在案例分析过程中以学生为主导,教师起引导和指导作用。如在招聘录用管理中选择“广东东莞诺基亚乙肝歧视案——2007年十大劳动纠纷案例”作为教学案例后,先让学生讨论分析这起纠纷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给用工单位的招聘管理的启示是什么?然后老师再对学生的讨论发言及案例分析结果作出点评和总结。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情景模拟。案例教学固然可以强化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理解,但由于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学生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分析问题的,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制约,而情景模拟则通过为学生创设现实活动中的情景,进行仿真实践,来弥补学生社会实践的不足。在劳动关系的课程教学中,情景模拟主要用于招聘广告的设计、劳动合同的订立和劳动争议的处理中。 第三,实践体验。在实践体验这个环节中,主要采取了“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更为真切地了解、体会和认识社会。 “请进来”是指在教学中邀请本地企业、工会、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和律师事务所等组织中的相关资深从业人士,来学校根据自身的工作实践开展专题讲座或学术报告,以此给学生创造与实战专家直接对话和交流的机会,以加深对劳动关系实践的理解,开阔视野,活跃思维。 “走出去”是指学生到校外进行劳动关系相关的体验性认知活动和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调查研究。第一,要求每位学生到当地的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企业至少收集一个劳动纠纷案例并进行整理分析;第二,组织学生到人才市场的招聘现场、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和企业进行参观学习;第三,进行专题调研,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关系相关专题调查,并撰写专题报告。如先后组织了以“《劳动合同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以东莞市为例”、“《劳动合同法》背景下高校后勤劳动用工的若干思考——以东莞理工学院为例”、“工会在劳动关系协调中的作用——以东莞市为例”、“金融危机对东莞市外资企业劳动关系的影响及对策”、“东莞市劳动争议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以东莞市2010年重大劳动争议案件为例”和“集体谈判在协调劳动关系中的作用——由东莞市新生代农民工劳资群体性事件引发的思考”等多方面的专题调查与研究,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调研,不仅强化了学生对劳动关系实践的认识,而且锻炼了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毕竟劳动关系课程开设的时间较短,在实践中还有许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无论是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或是课程考核评价方式都值得教学人员去探究,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切实培养出大量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优秀人才。 本科人力资源论文: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培养体系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有关规定,我国高校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需要培养两种人才:一是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研究型人才,二是在各部门从事经济管理实际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嘉兴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2000年经教育厅批准设置的本科专业;2000年成为浙江省唯一的人力资源管理本科自学考试主考院校;2003年确定为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2007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厅重点建设专业验收,成为浙江省重点专业。本专业围绕学校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办学定位,一直致力于学生技能培养方面的改革,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也显现出一些问题。 (一)嘉兴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培养体系现状 嘉兴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培养体系主要是从学生基础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实践能力三个方面入手,已经构建了比较科学合理的专业技能培养体系,近几年来,以专业技能培养体系为指导,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1.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基础技能为目标的基础技能培养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本专业开设了基础课实验实训,主要包括计算机基本训练和外语基本训练等项目,以全面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 2.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为目标的专业技能培养 结合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工作能力的要求,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特点,为提高学生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本专业采取实验实训、经管基本技能训练、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等多种形式,要求学生毕业论文写作必须和毕业实习工作相结合,加强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的培养。 3.以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 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管理综合能力,适应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更高要求,本专业利用各种渠道,充分利用第二课堂,采取让学生积极参与ERP沙盘操作、社会实践、企业实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走进企业,全面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际,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二)嘉兴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培养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几年的实施探索,总体感觉本专业技能培养体系在体系架构上是好的,但在专业实验体系的构建上还显得比较混乱,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主要表现为: 1.技能培养体系总体良好,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有待提高 本专业技能培养体系经过这几年的实施证明,技能培养体系总体良好,符合我校培养目标和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要求。但由于社会不断发展,企业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企业对本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本专业的技能培养体系,在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上还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体系架构,在课程实验、专业实验教学模块及实验教学方法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由于实验教学体系上存在较多问题,影响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并最终对本专业技能培养体系的实施效果产生了一定影响。 2.实验教学实施过程中面临较多问题,需要逐步解决 技能培养体系构建以后,由于实验教学体系还没有构建,本专业实验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实验教学层次不分明,实验教学内容缺乏一体化的整合,实验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实验项目之间的脱节现象,大多实验教学基本上是在固定的场所模拟进行,不能将企业的实际情况反馈到高校,就不能保证实验环境、实验内容等不断更新与完善,不能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也就不可能达到理想的实验效果。 3.实验教学多在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进行,经管实验中心优越的实验室没有充分利用 近几年来,本专业实验教学大多在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进行,但我校经管实验中心成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以来,实验室建设有了很大提高,相关的实验室有人力资源实验室、人力资源沙盘实验室、ERP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ERP沙盘实验室等一系列的实验室,这些优越的实验室条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直接影响专业实验教学效果。 (三)嘉兴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培养体系改革思路 1.改革理念 本着“明确思路、创新理念、塑造亮点、创建示范、加强规范、保证常规”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构建思路,坚持一要充分利用我校经管实验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这一优越的实验条件,用足用好现有的实验室资源;二要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市场需求和我校学生现实状况出发,对以往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项目实施加强与改进相结合,在探索两者契合点的基础上力争构建系统性、科学性和具有可操作性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特点及我校经管实验中心的实验条件来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图1: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图 2.改革具体思路 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主线,以现有技能培养体系为基础,充分利用经管实验中心优越的实验条件,以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为主线,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以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综合操作实务等企业人力资源工作内容设计专业实验教学模块;采取模拟型实验教学、案例教学、行动学习法及探究型实验教学等多种实验教学方;加快校内团队素质拓展实践基地建设,使其成为学生校内实践的重要基地;加强与拓宽校企合作联合人才培养基地,全面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全面实施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体系,为实现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3.改革预期成果 为实现学校“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结合学校实际和市场需求情况,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进行改革研究,这是顺应我校全面推行教学改革、实现“做强经管”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从总体来说,改革将达到如下预期成果: (1)优化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真正适合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特点的实验教学体系并全面实施。 (2)全面提高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各项素质,使本专业培养的学生能真正成为适合市场需要的有用之才。 (3)全面提高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的各项素质,使本专业教师能够成为既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一定教学能力,更有一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技能的“双师型”教师。 本科人力资源论文:浅议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本科课程设置 摘要:本文讨论了二本院校HRM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教学改革中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问题,对HRM本科课程设置给出了若干具体建议。 关键词:地方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设置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人力资源管理在国内的热度不断走高,主要原因有二: 1、从劳动力市场需求方面看,由于我国人口红利窗口逐渐结束、劳动法律逐渐严格、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等多方面原因推动,我国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整体上有所增加,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上扬。 2、高校重视度增加,特别是一些管理类专业的转型压力使得设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高校迅速增加。何凌怡、姚芸芸注意到,工商管理专业的宽泛性已成为该专业学生就业难的一大原因,已经被列入教育部控制专业名单。很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考虑转型,人力资源管理是很多工商管理专业转型选择之一。 根据EOL网站数据,1999年全国37所高校开设HRM本科专业,2009年已增至288所(未考虑独立学院、高职高专、自考)。本文拟对西部地区某老牌二本院校(1999年之前即开始举办本科的高校)HRM专业课程设置问题进行一些讨论。 二、二本院校HRM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1、劳动力市场正确定位原则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二本院校人才培养规格介于研究型大学与高职高专之间即所谓应用型本科,因此二本院校HRM专业第一、首位、最主要目的不是培养学者、也不是培养企业家,而是主要培养劳动力市场中的中级劳动力,具体即中小企业、政府从事人事行政工作的基层与中层管理人员。 当然,这并不是完全否定出现二本院校中少数优秀学生进入大型企业、政府部门担任要职的可能性。如何为少数学生设计充分成长的灵活培养机制,并非本文主题,本文讨论的是如何在HRM专业针对多数学生设计课程的问题。 2、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理论课程与应用课程平衡 我国传统文化一直存在“重学轻术”的偏见,特别是在现有高等教育管理制度下,强调学术与理论研究的研究型大学占有更多的办学资源,因此地方高校普遍存在升格冲动,一些地方本科院校管理层缺乏自知之明,偏离地方本科院校应有的地方性、大众性的办学特征,热衷于把学校办成研究型大学,培养市场需要数量较少的高端劳动力,学校定位虚高,结果是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劳动力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早在30多年前原剑桥大学校长阿什比(Eric Assby)就指出“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英]阿什比.滕大春译.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21世纪的科技发展深度与广度将大大超越19、20世纪,高等教育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 体现在传统学术与职业关系上,一大趋势是越来越多高校学术性和职业性的界限日渐模糊、融合,单一的学术价值取向正在逐渐软化。实际上,即使长期坚持通识教育、博雅教育、古典教育的美国文理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近十五年来也开始减少通识教育课程,增加职业性课程。 社会需要学术研究人才数量远少于职业人才,今天绝大多数高校的绝大多数毕业生并非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职业工作,不能刻舟求剑地将100多年古典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与今天大学就业去向相提并论。因此,二本院校HRM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应避免高等教育小众化时期的学科化、学术化、理论化特征,适当突出人才培养的非学术就业基本取向,建议理论与应用、学术与职业课时数量按照5:5或者4:6比例考虑。 3、尽可能采用国内外权威标准 课程设置与课程教学大纲充分参考国家、公司大学、行业协会等制定的标准。地方高校多数专业的资金、科研实力有限,教学管理与教师的视野相对局限,在课程设置上与其自行摸索,重复前人走过的弯路,不如采取拿来主义态度、一步到位。 以创业管理课程为例,如果由教师自行设计大纲,由于个人力量有限,课程设计质量难免受限,实际上创业管理课程早已存在权威大纲,直接采用或者稍加调整即可,比如国际劳工组织开发SYB、KAB等多种教材(2007年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成为国际劳工组织KAB教育广西首所试点院校)等。 4、毕业生短期就业与长期发展的兼顾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已不再是传统的终结性教育,高等教育必须增加基础性、通用性、复合性教学内容。主张二本院校教学活动应该主要集中于多数社会职业所需知识技能,并非完全否定培养学生学术能力的必要性。 职业技能解决的是短期、当前的就业生存需要,而学术能力解决的是长期、未来的职业发展需要,两者完全可以而且应该互补、结合起来。实现互补的基本思路是: (1)开设培养学生变换职业所必需、迁移性很强、学生难以独立或者毕业后难以抽出足够成块时间学习与练习的知识与技能之课程,比如汉语、英语、研究方法论、定量分析、编程知识与技能是人类社会绝大多数工作都需要的。 (2)开设一定比例人文课程。 三、二本院校HRM专业课程设置的具体建议 本科专业课程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理论课、实验课等。本文不给出详细课程计划,HRM典型模块所对应的专业课程设计由于其自明性也不涉及(比如人力资源管理的招聘、培训、薪酬、考核等4大典型模块都需要单独开设一门课),而只讨论基础、专业课程设置,不讨论课时。对于两课、英语等教育部规定的课程也不做讨论。 1、跨工作、跨领域知识与技能课程模块 具体包括母语、外语、研究方法论、定量分析、计算机应用尤其是编程能力是从事各项工作都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可迁移性非常强,具备合格的上述课程训练,那么可以快速自学与理解新知识与技能,理应突出课程设置。 实际上,这早已是欧美一流高校的普遍做法。哈佛把定量推理(Quantitative Reasoning)列入11个核心课程领域之一。耶鲁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等都把写作、外语、定量推理并列三大必修(Distributional Requirements)课程。 国内有少数高校如华中科大开设《中国语文》选修课,该课程32个学时、2学分,考试为闭卷考试(称《中国语文水平达标测试》),学生未达标不得获学位。二本地方院校可以考虑引入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课程。 研究方法论课程能够培养学生如何凝练问题、搜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流利表达等跨领域能力,正是如此欧美高校本科阶段普遍都开设了研究方法课程。长期以来国内地方本科院校普遍没有在本科阶段开设研究方法论课程,这是一个重大失误。 定量分析模块有5门子课程: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基础、应用统计(含计量经济学)、管理建模。压缩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部分课时,增加应用统计、管理建模课时(有些二本院校经济管理类本科微积分课时甚至达到160多课时之多)。定量分析教学全面引入相关软件如Matlab、SAS或者国产DPS统计软件等。数学实验课时比例要足够,可以要求学生自带笔记本电脑在教室中实时练习,大大降低对实验室资源的要求。 2、计算机运用课程 该课程内容主要包括:①HRM专业软件;②企业管理软件(如ERP);③办公软件高级应用(根据工作需要,进行一般难度的office软件二次开发编程);④某种计算机编程语言。 目前很多二本院校管理专业都开设C语言课程,这是对C语言典型应用领域缺乏了解的结果。C语言典型应用于基础软件开发(如操作系统)、嵌入式、工业开发,缺乏内存垃圾回收机制,编程难度较高。管理类本科生并非理工科领域的专业编程人员,学习编程主要应用于网站建设与办公软件二次开发,因此管理类专业本科不宜开设C语言,应选择其他更适合非理工科学生的编程语言。 建议以“全国信息技术高级人才水平考试”取代计算机等级考试。前者考试内容更贴近实用,后者考试内容相对僵化滞后,仍然考试VB语言就是最好例子(VB、Foxpro正逐渐淡出编程领域)。 建议目前普遍开设的“计算机文化”课程不以讲授形式开设,因为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诸如Office文字处理等)日益平民化,无需专门集中授课,学生按照教学视频或教材自学、集中考试考核即可。 3、经济学课程 目前国内高校均开设以新古典经济学为理论框架的西方经济学课程。但是,新古典经济学存在不少缺陷,假设脱离现实、过度数学化、对现实解释与预测能力不足,被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批评为“黑板经济学”。本科生学习了西方经济学课程,却不具备理解与分析现实经济运行的情况普遍。 近年来出现了“将新古典经济学从大学课堂赶出去”的国际经济学改革运动。当然,由于新古典经济学在欧美大学长期占据主流,一代又一代教师都是接受新古典经济学教育,挑战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很难系统进入教材、教师与教室,因此新古典经济学仍然一枝独秀。 建议开设现实性更强的国民经济管理课程(类似课程名称还有政府经济学、宏观经济管理、国民经济学等),有利于学生理解现实经济现象与经济政策,更有益于其实际工作。对于考研需要,在第三学年开设西方经济学课程供考研学生选修即可。 4、其余建议设置课程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交叉学科,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是“杂家”,最主要是4个学科即心理学、法律、经济学、会计。建议开设以下课程:心理学、心理咨询、企业经营法律、人事法务(单列)、财务报表分析(含会计基础)、管理信息系统、市场营销、战略管理、公司治理、商务策划与项目管理、管理诊断与咨询、生产质量控制与管理、采购管理、工业工程或者人类工效学、创业管理、商业情报(Competitive Intelligence)检索与分析课程(日本高校普遍开设经营情报课,美国成立全国竞争情报协会SCIP)、全球社会文化常识、金融与投资、行政实务、体系审核等课程。 此外,考虑毕业生去政府工作就业管道,应开设若干政府人事与行政方面课程,如中外人事制度、社会保障、保险学、财政学等。 5、灵活确定课程开设方式 对于一些文字性较强、课程难度不大的课程,完全没有必要由教师集中讲授课程,比如中外人事制度、商务礼仪、全球社会经济与文化、计算机文化等课程。 可以采用教师给出学习要求、具体详细的阅读材料与阅读书目清单,由学生个人或者小组自学,最后采用集中考试、口头报告、课程论文等方式考核。 本科人力资源论文:从高校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前景 【摘 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作为当前热门学科,该专业学生就业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同时由于我国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发展的不完善,也存在着巨大挑战。作为高校,社会的机遇和挑战要求我们从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去增强同学就业的水平和机会。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就业;机遇;挑战;原因及对策 人力资源是当前热门学科之一,而我们现在所说的人力资源并不是过去简单的人事工作,如今招聘、培训、考核、企业文化等等都是其涵盖的内容。社会各个层面对人力资源的重视也是前所未有的,特别是人力资源方面的人才,更令一些企业求贤若渴。人力资源专业人才需求存在很大缺口,可以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非常广阔,但不是都能进我们以前概念的“好”单位(如事业单位、知名企业等),或者直接就可以做管理岗位。 一、当今高校医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 当今高校医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或者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医药方向)主要是由医药类学校开设,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培养的目标一般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医药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合格毕业生应该掌握扎实的医药人力资源管理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医药人力资源管理基本技能的训练,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具备医药人力资源的测评、招聘、配置、培训与发展、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等医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实际操作技能。 结合培养目标所设的主要课程有:管理学基础、人力资源管理、宏微观经济学、心理测量与人力资源测评、组织理论、雇佣与培训、薪酬管理、工作分析、管理心理学、现代医药企业管理、普通心理学、统计学原理、公司财务管理、劳动法规、英语、计算机等。而设定的就业方向:可在企事业单位和相关政府部门,特别是医药生产和流通企业、医院等部门从事人力资源的管理、调配、培训等相关工作。 二、当今医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工作的机遇与挑战 1.当今医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就业机遇 从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大范围上来说,我们知道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领域,前途十分广阔。在国外许多企业资源计划(EPR)软件系统中,人力资源(HR)是非常独立的一块。在企业实施ERP过程中,HR部分都是由专门的HR顾问负责。我国的人力资源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人才十分稀缺,据调查显示,很多企业做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大多都是行政出身,进来许多高校也开设了人力资源专业,但是这些毕业生的质量和市场的需求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反映为人才资源队伍的国际化水准不高,国际通用型人才十分紧缺。在中国加入WTO的背景下,国内的人才资源队伍素质,不仅急需在总体上大力提升,而且要实现三大战略性转变:由再现型素质向开拓创新型素质转化;由内向型素质向外向型、国际通用型素质转化;由单一型素质向复合型素质转化。据权威机构调查,国内现在需要中高级人力资源专业人才的量为600多万,主要集中在大中型城市:其中北京缺40万,上海缺60万,广州缺50万以上,武汉也在30万人左右。对于其中的细分医药人力资源管理也不例外。 由于市场巨大缺口,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工资也在节节攀升,据调查,大集团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薪水一般月薪数在1万至1.5万元或高达1.8至2万元(一般在1.5万元上下浮动);薪酬经理、招聘经理等大抵在6千元一1.2万元之间(一般在8千元上下浮动),在这样的工资标准中人力资源管理师的薪资水准一般在1.2万元左右浮动,最高不超过1.5万元,最低不低于8千元。高薪使人力资源管理师成为许多人眼中极具吸引力的热门职业。从前段时间风靡一时由徐静蕾执导的励志电影《杜拉拉升职记》可见一斑。 2.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面临挑战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由西方传入中国后,迅速得到传播和认同,由传统的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的热潮近年来逐渐升温。然而,由于对人力资源管理还缺乏系统的、科学的认识,很多企业还存在许多观念误区: (1)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职责属于行政管理范围错误。实质上这仍局限于传统的人事管理,而不是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核心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激励员工,使企业内最有潜力的资源--人力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并服务于企业增值的目标。因此,凡与调动员工积极性,并充分发挥员工对企业价值有关的职能,都应包含在一个完整的人力资源系统中。这个系统大到宏观层面,如远景、战略(与人是否配合,是否能够产生激励),小到微观操作层面,如招聘技巧、绩效测评,其间还有企业组织、职位设计、企业文化等中观层面。行政管理职能基本上是微观层面的,只是大人力资源系统中的一小部分。 (2)人力资源工作基本处于企业内部,对企业经营业绩没有直接贡献错误。许多企业认为人力资源部门在企业中处于辅助位置,而生产部门、营销部门、财务部门才是企业创造价值的来源。生产目标、成本目标、利润目标,都必须在承担这些职责的人的有效工作下才能最好地完成。一个好的市场推广活动也许在短时期内可以显著增加企业利润,但若缺乏一支高素质的营销队伍,长期稳定的市场拓展是无法想象的。所以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使企业目前的业绩得以保持,更重要的是推动企业长期稳定地成长。 (3)人力资源管理只是人力资源部门的职责错误。对人力资源管理缺乏系统的理解,是造成这一误解的原因。实现对全体员工的价值开发是人力资源工作的目的,这不仅包括基层员工,而且包括中级甚至高级管理层。只要员工存在之处,人力资源管理就应该延伸,整个企业实际上是一个大人力资源系统。许多跨国公司提倡这样的观念:所有部门经理都应是人力资源经理,因为他们对下属负有招聘、考评、开发、激励等职责。人力资源工作要想切实有效,没有各职能部门的执行、配合是不可能实现的。 以上观念误区的一个共同根源是忽视了人力资源管理贯穿企业各部门的系统性。那么,专职的人力资源部门应该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对企业整个人力资源系统作出规划;提请高层管理者重视人力资源工作的价值;说服各部门主管认真履行人力资源管理职责;对各部门的人力资源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服务(如专业化的技术系统);注重对企业员工,尤其是职业经理层的培养。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就业前景,发展趋势:由于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转变(职能的转变又是大的经济发展环境要求的),就要求人力资源从业者不能仅局限于人事手续的管理技能,更关键的是要把目光聚焦到企业战略的整体把握和有效执行上来。从参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制定到战略的分解、监督执行,从企业文化重塑与再造,学习型组织建设、综合绩效管理、企业经理人的培养机制的建立、人力资源价值分析、人力资源会计制度、人力资源审计等一系列事关企业发展与命运的重大职责都将成为人力资源工作者新的职责。这些变化要求人力资源工作者重新审视自己的定位和角色并提高自己的从业技能。 三、如何从课程设置引导人力资源本科毕业生的就业 1.我校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就业分布及其原因 由目前市场上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需求的数量和就业的远大前景,我们可以预见本专业学生毕业生的就业从理论上来说应该是不成问题的。然而实施情况并不尽然。根据我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调查情况显示,本专业学生初次就业率达到100%,然而专业对口的就业率较低,从就业分布来看:医药代表占36%;人事专业占20%;办公室文员占16%;咨询顾问占6%;自主创业占4%;入伍占4%;考研占4%,其他占10%。因此可见,班级的大部分的同学主要还是从事于与医药营销相关的职业,人事岗位的比率只占第2位。造成同学们应聘人力资源管理岗位不能如愿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力资源管理职业看似入门较低,可实际上,这一职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很高,盲目追逐导致职业生涯错位是很可怕的。确立职业发展方向一定要知己知彼,一厢情愿追求职业目标不可取。“某管理培训中心有关负责人认为,人力资源工作者的职业性格应该是感知型和沟通型,善于协调、组织、演讲,是一个很好的聆听者和艺术的沟通者,同时又是严谨的政策制定实施者。” (2)由于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竞争性、效益性,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的单一型知识结构或技能结构,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必须是复合型的。而我国的人力资源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人才十分稀缺,据调查显示,很多都是干行政出身的,最近几年有高校开设了人力资源专业,但是这些毕业生和市场的需要还有很大的差距。其反映为人才资源队伍的国际化水准不高,国际通用型人才十分紧缺。 (3)从应聘情况看,医药营销岗位的门槛要更低一些,没有太多的专业限制,而且招聘人员需求量较大,同学在此列求职中往往是一投即中。而部分医药代表的成功也刺激了同学的专业“转向”。 2.加强课程设置合理性,提高同学就业质量 为了促进同学们的全面发展及在求职过程中占有优势,找到满意的就业岗位,在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发挥优势,我们必须在同学的课程设置上加以培养和引导。 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除了发挥专业优势,牢固学好经济类和管理类相关课程,更要发挥我们学校优势,增加相关医药类课程,使得我院的医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在应聘岗位时,除了一般的企业、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医药类的企事业单位也是他们可以选择对象。而这就要求同学们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医药类的专业背景,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占有优势。 3.课程以外的证书式教育增加了就业的砝码 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加入WTO的背景下,中国人才资源队伍的素质,不仅急需在总体上大力提升,而且要实现三大战略性转变:由再现型素质向开拓创新型素质转化;由内向型素质向外向型、国际通用型素质转化;由单一型素质向复合型素质转化。大学本科毕业生要想在毕业时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除了专业知识成绩过硬,普遍的英语计算机知识之外,还应该根据专业特点进行职业资格考试,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便是人力资源管理师。 随着外部坏境的不断变化,就业形势也在不断的变化当中,当今的大学生应该根据本身和外部就业市场的具体情况,制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充分利用自身和学校等周边的有利条件,多方位的寻找就业途径,审时度势,不断进行自我完备,迎接挑战。 本科人力资源论文: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多样化教学方法设计与实施 摘要: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通过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配合以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能使课程本身更具吸引力、趣味性和创新性,从而使学生对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本文以云南大学工商管理系为例,介绍了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多样化教学方法的设计与具体实施技巧。 关键词:本科 人力资源管理 多样化教学 方法设计 实施 1 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施多样化教学方法的意义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大学本科教育已由精英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本科的办学方向、培养目标都要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化素质为目标,以社会需求指导教学工作的开展,提高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就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结构是多维度的,大学本科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提高需要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教师必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学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时数是有限的,但该门课程的内容是丰富而精深的,在学生学习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老师起到的作用是进行学习目的、学习观念、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引导和指导,学生学习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成效依赖于其课前、课中、课后学习行为的日积月累。在大学教育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通过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云南大学教学理念中提出的“教为不教”的效果。 2 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多样化教学方法设计 云南大学工商管理系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总时数为54学时,一般安排1个学期,笔者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讲授时数一般占该课程教学总时数的2/3,互动过程及学生参与项目占1/3。一般每个学期安排1~2次哈佛案例研讨活动,2~3次的管理游戏练习,1~2次较长(一般40分钟左右)教学视频案例的观看与讨论;20~30次的简短视频案例学习;1~2次课后实践练习;1次企业参观考察。为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互动活动,配合该门课程的教学,笔者对每个学生在各项互动环节的表现都及时进行记录并公布,作为该门课程平时成绩和期中成绩评分的直接依据。 3 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多样化教学方法实施 3.1 哈佛案例研讨教学法 哈佛案例研讨教学法的具体做法是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6~8人,每组选出1名组长、1名副组长来负责组织与管理本组案例研讨活动,将哈佛案例提前2~3周发给每位同学,要求每位同学先详细阅读案例,思考案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由各组召开案例研讨会,研讨会要求小组每位成员都参加并发表自己的观点,研讨会后组长要安排好每位成员的工作任务,如查资料、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做幻灯片、负责讲解等,研讨会要求全程录像,以利于检查监督;最后,要求每个小组提交案例分析报告文本,并要求每个小组至少派3~4名代表在课堂上进行20分钟的案例分析演讲,介绍本组案例分析报告的关键内容。这种教学方法提供机会让每个同学都参与进来,同时发现、挖掘、重视学习者的个性,引导学习者个性健康发展。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增强学生的角色意识和责任感,实现了互动教学,有效减少了“搭便车”现象的发生。 3.2 视频案例观看与研讨法 笔者在备课阶段会精心准备一些与教学内容高度相关的视频案例,较长的教学视频案例一般需播放40分钟左右,这些案例有《中国式变革》、《聘用这位新员工吗》、《老板密码》、《光明:新帅新政》和《UPS情景规划》等,这些视频的共同点是:紧扣教学内容,背景资料介绍充分,问题明确。在讲到相应理论部分时,笔者播放这些案例请学生观看后,再根据学生落座情况,按就近原则将学生分成4~6组,根据案例内容提出讨论问题,请各组进行讨论,然后选出1~2名代表发言。为了避免出现“先发言的小组将各种观点全部提出,后发言的小组只能重复前面发言人的观点”的情况,我们规定每个小组最多只能讲3点,待各小组都发言完毕后,如果有哪个小组还需要补充的,我们也适当给予机会。视频案例观看与研讨法具有生动、直观、学生参与度高、学后印象深刻等突出特点。此外,笔者还准备了一些简短的视频教学资料,如《投名状中的员工激励》、《知识管理幽默案例》、《海尔员工激励》、《情景面谈法》、《什么样的软件工程师最适合企业》、《CPI上工资条》和《央企经济增加值考核》等,这些案例在课堂教学中灵活穿插,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有效降低学习疲劳感。 3.3 情景模拟教学法 情景模拟教学法是创设接近工作实际的场景,由学生在这种场景中分别模拟不同的角色,教师在一旁进行辅导的一种虚拟实践性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讲究趣味性,突出操作性,注重实效性,具有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特点。笔者一般在讲授人员招聘内容时,会根据课程进度来安排学生模拟整个招聘流程或面试过程。模拟整个招聘流程所需时间较长,不宜安排课堂时间进行,我们会给学生提供背景资料,包括招聘企业和招聘岗位情况,要求学生在课后分组完成,模拟过程要求全程录像,模拟结束后各小组向教师提交模拟过程录像,并将关键部分在课堂上公开播放,同学们就模拟过程还可以互相交流、提问,教师进行现场点评。这样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训和互相学习的平台,使学生掌握如何制定招聘计划,如何准备招聘过程中所需的各种资料,如何布置招聘会场和招聘摊位,如何筛选个人简历,如何根据岗位要求对求职者进行笔试、面试以及测评考核等各个方面的实务。模拟面试过程所需时间较短,可以安排随堂进行,如讲到“行为面谈”面试方法时,首先由教师进行理论上的讲解,由于理论相对比较抽象,不能保证所有学生都能理解并灵活运用;随后我们会给学生布置一个小练习,如“某公司需要招聘一名销售经理,该公司对销售经理的要求是‘具备很强的说服他人的技能’,请主考官运用行为面谈法来考察应聘者的说服他人技能水平如何。模拟角色分配:主考官――公司CEO;被试――公司销售经理应聘者。”学生思考5分钟后,请自愿者两两一组分批上台模拟,一般来说,第一组模拟效果较差,教师可以对他们进行辅导,通过辅导,同学们对这种方法会有一个直观的了解,随后学生边模拟教师边辅导,经过三~四组的模拟后,同学们就可以深刻理解和掌握这种方法。 3.4 课后实践练习教学法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管理人才,使其在实践中能够灵活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方法,为企业解决相应管理问题。课后实践练习教学法在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课后实践练习教学法,就是教师给学生布置实践性很强的课后练习,这些练习往往模拟或取自某个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请学生思考、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和操作对策。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曾为学生布置了如下一些课后实践练习题:“以一家你较为熟悉的公司为例,为该公司制定一份未来5年的人力资源计划,内容包括该公司的战略目标,如何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来达到战略目标……”,“给学生提供一份由岗位任职者填写好的岗位分析问卷,请学生撰写一份该岗位的岗位说明书”,“给学生提供必要的企业背景资料和若干岗位的岗位说明书,请学生根据该企业岗位价值评价的目的编制岗位价值评价表并对这些岗位进行价值评价”,“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请企业领导介绍企业情况和企业面临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企业内部管理文献,请学生为该企业面临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撰写一份诊断咨询报告”等等。课后实践练习教学法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有效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实作能力,通过练习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该门课程的实际价值,从而坚定决心,努力学好该门课程。 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我们还适时邀请人力资源专家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者为学生开展专题讲座,拓展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动态和实践的了解,引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思考问题。此外,我们也穿插采用管理游戏练习教学法。通过这套多样化教学方法的运用,我们发现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极高,课堂学习氛围很好,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教学相当满意。 本科人力资源论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 摘 要:本文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院校的类型特点、功能定位、层次定位、学科水平、规模定位和特色定位,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体系构建的设想;结合我院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设中的探索和尝试,总结了一些经验和做法,希望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实践能力提高有所帮助。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 教学型高校层次多、类型多、面广量大,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力量,对学生的培养模式不同于基础深厚的研究型或学术型大学,人才培养及课程体系建设应突出理论性、应用性、实践性和操作性。 一、人力资源管理本科实践教学中的现状分析 1.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特色不明显 一般都是根据开设人力资源专业高校的原有基础,设立相关的实践教学活动,如工科背景的院校设立一些工科的实践实习、大管理类一般设立管理类的实践实习,没有形成具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特色的实践性教学。 2.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少 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实习有很多需要到工厂、企业去完成,实际操作起来较为困难;另外由于受经费、教师及其他条件的限制,许多高校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使得学生实践、实习环节少,学时数少。 3.实践教学系统性不强 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设立都是依托各学校原有的学科、专业的背景各异,在人才培养上只重视办学的基本规范和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并没有形成符合学校定位与特色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也没有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不同层次的要求。加之培养过程的存在局限、教学设施的不完整,导致人力资源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实践性教学系统性不强。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构建 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实践性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高独立思考和实际操作能力,正确地掌握专业技能技巧,完善其智能结构,使之成为适应专业工作需要的应用型技术和管理人才。 1.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构建原则 教学内容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实现,根据应用型本科教学的特点,应将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根据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即考虑社会需求和学生的整体素质、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比例,做到强化技能、增强能力,提升职业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实际工作能力。按照“重在素质、面向应用、系统发展”的建设思路,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重在素质”就是加强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教育,使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同时引导学生根据职业意向和自身特点,从根本上提高专业素质;“面向应用”就是面向企事业单位实际需求,面向学生职业生涯设计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应用性能力的培养:“系统发展”就是综合应用素质教育、个性教育和自主教育、全过程教育等现代教育思想,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全面协调地发展。 2.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体系构建 本科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应突出高层次的个性特征与功能,必须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专业实践教学应该包涵教学的整个过程,具体主要由以下几个模块组成:社会实践模块、专业实习模块、课堂实践教学、专业技能训练模块和实验教学等。 (1)社会实践模块。包括军事训练与理论教育、本专业有影响的知名的理论与实践的专家讲座、各类社会实践(包括社会调查、社会体验、思想政治教育)等。 (2)专业实践实习模块。一般包括专题讨论(学年论文)、教学实习以及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 以上两条是教育部规定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内容,一般学校在教学计划中已做安排。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理论性、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相对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所需的能力来说,单凭以上两条实践教学要求是不够的,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专业特点及社会的需求。 (3)课堂实践教学模块。课堂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课堂讨论、模拟操作、教学观摩、课堂辩论和课堂演讲等。在所有专业课程中都应根据课程特点确定课堂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形式。 (4)实验教学模块。将本专业相关学科的演示性、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整合为一套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如综合反映人力资源管理全流程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人力资源测评系统;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实验流程等。 (5)专业技能训练模块。教学实习应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全流程内容,但根据学生未来的择业方向和目标,可以有所侧重。一般包括:工作分析、人才招聘、绩效考核、员工培训、薪酬设计等技能的训练与培养。 另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中,还应将素质教育贯穿始终。采取多种措施,利用各种机会和手段将素质教育融入实践教学。 三、我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 我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根据应用型本科教学的特点,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构建“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为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管理,我院构建了较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教学计划主要包括了以下内容: (1)第一学期安排了军事训练与理论教育,专业思想的培养教育:第二、四、六学期分别安排了暑期社会实践。专业思想的培养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过程,采用校内外专家讲座、学生专题讨论等形式,使学生明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及要求。根据学院的总体安排,常年不间断地聘请有影响、知名度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家、人力资源经理等介绍他们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现实问题,使学生及早了解专业的发展趋势及未来的职业要求,并要求学生在校参加相关的讲座不低于8场次。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实地从事一项调查研究或管理实践活动。在具体社会实践中我们根据专业的特点,由学生自主确定调查题目,报学院审核批准,并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指导学生根据题目开展调查活动,进行暑期社会实践,写出调查报告(或体会)。 (2)第六学期安排了学年论文,第八学期安排了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实习要求学生写实习小结报告,记录实习内容和实习收获;教师对实习单位进行定期回访,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毕业论文抓好选题、指导和答辩三个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所有专业课程中都根据课程特点在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中具体安排了实践教学,而 且保证具体学时要求:一般理论性课程的课堂实践教学时数占课程总学时的10%以上;应用性课程的课堂实践教学时数占课程总学时的15%以上。 (4)实验教学模块:依托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实验室,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教学中实际应用操作,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依托人力资源测评实验室,在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测评、人力资源管理、职业生涯管理等课程中实验教学都得到了很好的开展;依托已建设的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实验室,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建构知识和技能,在劳动关系管理、员工培训、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中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5)在第五、六、七学期,分别专门安排2周的时间用于专业技能训练。第五学期实习是“工作分析与招聘”,内容为某一岗位的工作分析,根据工作分析结果,形成职位说明和任职要求,并以此为据,进行模拟招聘,选拔出特定岗位的人选;第六学期是“绩效考评”,结合岗位分析的结果,对岗位和职工的绩效考评制度进行细致的资料收集,并进行诊断考评制度的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可以改进的方面,并提出对此制度进行修补和改进的意见和设想;第七学期是“薪酬设计”,总结某一具体的企业薪资福利设计的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诊断企业的薪酬福利弊病,使学生积累有效薪酬福利和奖励政策的设计技巧及日常应用管理方法。 2.实践教学中多样化的尝试 作为未来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加强自身对人、人性、文化的认识与感悟,形成与激发相关认识及具备相关能力,十分重要。在教学及管理活动中可以开展许多工作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我院在实践教学中也进行了一些尝试。 (1)实践教学中应用“协作学习”方法 协作学习就是在实践教学中运用小组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共同活动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在协作学习过程中,个人在必要时要借助组内成员的帮助与支持,同时要求学习者之间关系融洽,态度真诚,共同担负学习任务。通过这一方式让学生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学会与他人相处和共事的正确态度和有效方法,加深了对人的认识;在学习活动中,还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和客观对待别人,有利于培养专业必备的基本素质,对他们的个人专业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就是在基础教育中全面提高学生身体、心理、文化品德的质量水平,促使其完整素质结构形成的教育,其中又以人文素质教育为基础。人文素质包括对人的语言文字修养、文学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文明礼仪修养的培养。在教学中,我院主要通过一系列实践教学活动加以培养和引导。 ①利用课余时间为二、三年级的学生开设影评课程,通过对教师精心挑选的电影背景、内容与手法的分析,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人性的复杂性与文化的多元性,为学生进行专业学习提供了丰厚的人文底蕴,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亦有一定的帮助。 ②在学习型组织、管理思想史等课程中还强化了我国古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经典文献的阅读。如对《弟子规》、《增广贤文》、《老子》第八十一章等都作为相关课程的课外补充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写出阅读的感想并进行课内外交流,增加学生对我国传统伦理道德及文明礼仪的修养,以适应本专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 (3)强化基本技能和素质训练 ①在教学时加强了表达技能的训练。在“管理沟通”、“员工培训”中安排了相关的培训,锻炼学生做到口齿清晰、态度从容、言辞得体、说话目的明确、中心突出、简明扼要、有条不紊、富有逻辑性。 ②在学习之余,让学生积极组织社团活动或与教师一起参与对社团组织的活动的指导,让学生在接近现实的模拟环境中运用并强化专业知识和技能。如组织或指导每年一期的全院校园模拟招聘活动,学生既可以在活动中表现自己的专业能力,又让学生了解完成一项真实的工作是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协作。 ③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人力资源测试手段和方法后,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安排下,对全院的毕业生进行相关测试,并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为毕业生进行职业定位与职业发展提供咨询。通过这一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又培养学生了良好的职业自豪感;同时由于咨询工作的严肃性和长期性,使学生在工作中养成了良好的敬业精神。 本科人力资源论文:地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性教学探索 摘要:实践性教学已越来越受到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的重视,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如何在教学中实施实践性教学,本文以东莞理工学院为例,阐述了地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性教学的一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地方性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性教学 所谓实践性教学环节就是为配合理论教学,加强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强化对学生专业训练和锻炼实践能力而设置的教学环节。我们之所以要突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把它培育为本专业的特色,是基于如下的思考:第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需要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紧密结合,这一专业本身的特点就决定了我们的专业建设必须重视实践性教学;第二,满足大学生就业市场的需求,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现在大部分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是:除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外,更需具备一定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动手能力。第三,东莞是我国制造业名城,其拥有各种不同类型的企业达数十万家,仅外资企业就有一万六千多家,东莞丰厚的社会资源为我们实施实践性教学提供了可能;第四,实践性教学是我们专业建设的薄弱环节,过去我们重视不够。如何利用好东莞的资源,努力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多年来,我们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现已形成雏形,地方特色已逐渐凸显,我们的这些尝试和探索已得到评估专家的肯定。 一、在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凸显实践性教学 为了使实践性教学能够成为本专业的办学特色,在对其他兄弟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办本科专业的指导思想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东莞的经济和社会的状况,结合我院本专业的实际情况,我们确定了本专业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具有创新特色的名牌地方院校的办学理念:以人力资源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为根本,紧密围绕东莞地方经济建设,积极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应用研究和服务;充分利用东莞丰厚的社会经济资源,不断探索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及多元培养的途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立足东莞,面向珠三角,为东莞以涉外(包括外向型和外资)为主体的工商企业和地方企事业单位及政府机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经济、法律、管理等方面专业知识,受过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与技能专业训练,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胜任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 通过在专业指导思想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凸显实践性教学,使我们强化实践性教学有依据,使实践性教学以相当于教学的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 我们通过在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增加实践性课程的比重,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实践性教学课时,来贯彻我们的办本科专业的指导思想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骨干课的设置中,实践性课程的比重基本占2/3,在每一门实践性课程的教学计划中按照一个学分二个课时的比例,增加实践性教学课时,使实践性教学固定下来。由于实践性教学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而言,对任课教师的要求较高,如果在教学计划中不加以体现,就会使之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会不愿做,我们之所以这样做,目的是要使实践性教学能够制度化、规范化。 二、践行具有东莞地方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式 在多年的专业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东莞企业众多而且大多数企业愿意与学校合作的优势,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充分利用企业和社会的资源。目前具有东莞地方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模式已初现端倪。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模式基本由课堂教学和课后教学组成。 1、课堂教学广泛使用案例教学的方法,积极使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参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 我们认为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应该从课堂教学方法开始,要改变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广泛使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结合东莞实际,重视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案例中存在的问题,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改变过去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在重视课堂的案例教学的同时,更重视通过各种方法和渠道,使学生学以致用,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案例教学中,我们鼓励教师充分利用东莞丰厚的社会资源,深入东莞企业,自编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使用东莞企业的案例,用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情来教育学生,使学生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强的特点,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性教学的积极性。 2、课后采用如下几种实践方式 (1)邀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理或专家讲座。我们认为邀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理或专家到学院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专题讲座是实践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讲座经理或专家能够把他们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告诉给学生,使学生能够不出校门就能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真实情况。由于东莞拥有很多的外资和民营企业,尤其是港资和台资企业,因此,我们每年都要邀请一些著名的港资和台资及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部经理或公司的总经理到学院就企业的员工招聘、员工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专题讲座,这一形式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 (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调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某些专业主干课程,如员工招聘管理、员工培训管理、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资关系管理等,在老师教授本门课的同时,我们还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到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的调查,并撰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调查报告,然后举办调查报告答辩会。学生可以自选企业也可老师指定企业进行实地调查,企业的类型不限,但需要有一定的规模。通过这种形式,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实际状况,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参观企业。我们除邀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理和专家到学校讲座以外,我们还在本专业的一年级,组织学生深入到企业进行参观访问,并邀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理给他们现身说法,使学生能够在学习本专业的专业主干课之前能够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际情况及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知识是如何在企业实际管理中应用有一大概地了解,从而对自己今后的专业学习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避免学生学习的盲目性。 (4)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大赛。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才能,我们指导学生成立了人力资源开发协会,使协会成为学生学习交流及能力锻炼的平台。通过协会 组织一些活动,其中比较有特色的是我们每一年都要举办两届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大赛,现在已经成为一个传统。大赛分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大赛和人力资源管理技能大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大赛就是让学生深入企业实际,撰写人力资源管理案例;人力资源管理技能包括工作岗位分析、企业员工招聘方案设计、企业员工培训体系设计、企业员工绩效考核制度设计、企业员工薪酬制度设计等方面,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认为这种形式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5)实验室模拟实习。通过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我们购买了一些人力资源管理的软件,通过实验室模拟实习使学生能够熟悉和掌握一些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技能,如绩效考核、薪酬管理、人员测评。除此以外,我们还进行了一些模拟训练,如人员招聘模拟、无领导小组、文件筐等。虽然实验室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模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情况,但是它与企业的真实情况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我们只是把它作为一种实践性教学的辅助性手段,我们认为东莞的企业是我们一个大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验室,我们要充分利用我们得天独厚的社会资源。 (6)企业实习。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比较长的时间深入企业,了解并熟悉企业人力管理活动,本专业学生培养计划中,安排有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两个实践环节,专业实习安排在三年级下学期进行,包括暑假的时间总共有11个星期,学生可以通过专业实习来反思自己在学校学习的知识状况,对自己作一个评估。毕业实习安排在4年级下学期进行,学生可以在企业实习过程中,根据企业的实际撰写自己的毕业论文。除此以外,我们还鼓励学生利用其他假期时间,积极到企业进行短期的实习活动。根据东莞企业众多的特点,我们要求学生一年至少要深入一家企业进行短期实习,以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状况,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7)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关键性一环,我们认为毕业论文是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自己实践能力的一种好途径,因此,我们从学生的选题开始就要求学生一定要联系东莞的实际来写,要小题大做,学生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深入企业搞调查。 三、精心建设校外实习基地 我们认为具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是本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保证,通过几年的努力,根据需要我们按照“产、学、研”相结合的原则分别在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建立了六个人力资源管理实习基地,并且按照:(1)每年都能接受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实习;(2)实习基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理或专家能够到学院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开设讲座并逐渐成为本专业的兼职教师;(3)实习基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理或专家能够与本专业教师一起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4)实习基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能够与本专业的教师共同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工作;(5)企业需要时,本专业优先推荐、企业优先接纳本专业的毕业生来等要求来建设这些基地。通过几年的努力,我们与实习基地之间基本形成了一种双赢的局面。 四、采取各种措施,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 实施实践性教学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为了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我们积极鼓励教师:(1))深入企业,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和服务,收集和撰写东莞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案例;(2)参加各种人力资源开发协会,以建立广泛的社会关系,为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与教学搭建平台;(3)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在企业兼职,理论联系实际,提升教师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参加全国人力资源管理师的考试,鼓励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 总之,我们认为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是实现本科专业培养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虽然经过多年的探索,本科专业具有地方特色的实践性教学已初步凸显,但要形成鲜明的特色还任重道远,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本科人力资源论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探析 【摘要】 毕业论文(设计)是高等院校毕业生提交的一份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际价值的文章或设计。它是大学生完成学业的标志性作业,是对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和检阅,也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基本能力的一份综合答卷。本科毕业论文环节的教学是综合性的教学过程,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水准,更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因此,在教学改革中绝不能忽视这一环节。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毕业论文 设计 改革分析 在中国,目前很多企业还处于经验管理模式下,对人的管理仍然是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近几年来,中国企业正逐渐从以事为中心的管理向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转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如何把人作为一种活的资源加以利用与开发,如何能真正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任务,也是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首要职责。但是,随之而来带来一系列问题,如不了解人力资源为什么重要,不知道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应该做些什么,不懂得如何去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等。这些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是缺乏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因此,社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空前增长。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相继在很多高校设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具备人力资源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方法,具有分析和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能胜任人力资源管理以及教学和科研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更多是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因而在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是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是提高本科生综合实践能力的一个主要环节。 一、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必要性 毕业论文(设计)是高等院校毕业生提交的一份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际价值的文章或设计。它是大学生完成学业的标志性作业,是对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和检阅,也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基本能力的一份综合答卷。本科毕业论文环节的教学是综合性的教学过程,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水准,更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因此,在教学改革中绝不能忽视这一环节。 1.是检验学生在校学习成果的重要措施。大学生在校期间进行的都是单门学科的考试,或是一些课程实践、实验等,虽然这些都是对大学生在校学习成果的检验,但是毕业论文(设计)则是对大学所有课程学习和大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的一个全面的检验。毕业论文的完成需要运用所学专业的各种知识,而且只有具有一定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做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设计)。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新型的学科,而且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的学习成果,更需要系统地检验。而且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人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要具备一定的说、写、收集信息等实践操作能力,对于这些能力的检验更加不是能只通过考试就能检验出来的。因此,通过毕业论文(设计)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检验是一条很好的途径。 2.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教学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专业考核的重要环节。大四学年基本上是毕业实习和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占了整个大学期间近四分之一的时间,这个环节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正是因为有毕业论文(设计)这个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环节的存在,能引导和激励大学前三年的教学任务的完成,提高前三年的教学质量是顺利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前提。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很多高校都是一个新设的专业,对于此专业的教学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还处在摸索的过程,因此教学质量还有待大大提高,而毕业论文(设计)不仅能提高本环节的教学质量,也能促进其他环节教学质量的提高。 3.是培养学生科研实践能力的重要方法。毕业论文(设计)是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使他们初步掌握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大学生毕业后,不论从事何种工作,都必须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写作能力。毕业论文(设计)虽然不能全面地反映出一个人的才华,也不一定能对社会直接带来巨大的效益,对专业产生开拓性的影响。但它总是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一个人的能力与才华,向社会展示自身的价值。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就要学会搞调查研究,学会起草各种人力资源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工作计划、总结、报告等,为此就要学会收集和整理材料,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将其结果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而且还要学会构建人力资源管理各基本职能的管理模型,因此毕业论文(设计)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为以后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我校和其他一些高校近几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情况来看,作为重要教学环节的毕业论文(设计)形式仅仅是限制在论文的范畴,基本上不考虑设计,从而导致学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脱节;选题基本上为约束性选题,这种方法既不符合创新人才的培养原则,也偏离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结果是,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又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激情,从而敷衍了事,无法达到毕业论文(设计)这一重要教学环节的预期效果。 1.形式单一。作为本科毕业检验的重要形式,近几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绝大部分是以毕业论文作为单一的形式,基本上不考虑设计,从而导致学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脱节。虽然毕业设计是理工科学生毕业检验的主要形式,但是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分支,其实践性特强,而且对人的管理本来就是就是非常复杂的事情,人力资源管理很多职能模型的建立都不是仅仅通过一篇毕业论文就能完成的。因此,毕业论文这种单一的形式限制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教学环节质量的提高。 2.选题不当。由于应届毕业生工作经验的缺乏,加上有些学生毕业实习工作的不到位,导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在选题时,很多都理论性过强,题目过大过宽,不能很好地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很多学校都是由指导老师限制选题,学生不能很好地与自己的毕业实习联系起来,这样就限制了学生在选题时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3.与教学脱节。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同时也是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而且是更生动、更切实、更深入的专业知识的学习。首先毕业论文撰写和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把学过的专业知识运用于实际,在理论和实际结合过程中进一步消化、加深和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并把所学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在搜集材料、调查研究、接触实际的过程中,既可以印证学过的书本知识,又可以学到许多课堂和书本里学不到的活生生的新知识。但是现在很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论文撰写和毕业设计过程中,不能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毕业论文(设计)环节与前面三年的学习过程脱节,结果是既不能巩固知识,又不能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4.不能指导工作实践。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管理学科,纯粹的空洞的理论说教,对于企业管理的实践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现在很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要不就是一些空洞的理论的摘抄,要不就是一些企业管理现象的罗列,不能用来指导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实践。 5.管理不合理。因为现在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很大,加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一个比较新的专业,所以,很多学校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管理工作相当松懈。对于整个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很少过问,只关注最后的论文或设计。而对于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查阅资料、初稿撰写、修改等环节基本无人过问。管理不善也是导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6.评审制度不健全。对于毕业论文(设计)的评审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到目前为止,基本上没有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特色的评审标准和评审程序,一般都是照搬其他专业的一些方法和程序,根本不能客观、真实地评价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三、解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问题的对策 1.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并重。要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特色,改变过去只注重毕业论文的撰写,忽视毕业设计的做法,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尤其是是要加强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真正把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设计出能指导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模型。 2.指导贯穿于教学中。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虽然是大四学年的教学工作,但是要通过改革现行教学体系来提高本科生论文质量,首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毕业论文写作的前提。其次,提高整个教学质量,学生打好了理论基础,才能顺利地完成毕业论文。再次,毕业论文(设计)水平的提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要把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工作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只有平时加强锻炼,才不会到时临阵磨枪。 3.规范管理。对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改革应从提前安排毕业论文选题、毕业论文答辩方式等方面进行,要以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为先导,深化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改革,有效科学地规范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力求做到毕业论文命题多样化、毕业论文研究知识化、毕业论文价值化、毕业论文答辩系列化,加强对于毕业论文(设计)的管理工作。 4.加强评审。除了采用传统的毕业论文答辩的方式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进行评审外,应该结合其他多种方式全面评审,而且对于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应该采用不同的评审方式。要进一步规范评审的的程序,严格评审的各个环节,把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最后一关。 本科人力资源论文:本科生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组织及效果提升策略探讨 摘要:案例教学由于其本身的优点而被广泛使用,但是对于本科生来说,案例教学又必须要考虑一些实际情况和现实约束;探讨了在一些现实条件的约束下,对本科生讲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且部分学时采用案例教学时,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及为了提升教学效果可以采取的方法和策略,毫无疑问,这对于更好地提升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有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教学效果;提升策略 一、本科生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及案例教学的特点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一门既有理论性,同时实践性又很强的管理类课程,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工作分析和评价、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与考核、薪酬与福利管理、劳动关系管理、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在对本科生具体讲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过程中,适当地引进和使用案例教学方法,往往能够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实践证明,案例教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践性、开放性和互动性,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较为成功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向学生提供一个模拟管理实践的情景,把实际管理中的问题通过案例的形式带到课堂上,把学生置于问题、约束和矛盾之中,让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背景、材料、数据之后,按照要求找出解决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进行管理决策。通过案例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更好地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工具和方法,同时也增强了学生搜集、整理和加工信息以及相互合作和沟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虽然案例教学有诸多好处,但是在对本科生讲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时候,我们往往必须要考虑以下实际情况:(1)学时的约束。一般来讲,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只有48个学时,在这短短的48个学时中,还要讲授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所以案例分析的课时就不可能太多,当然,也不能太少,否则的话,没有办法具体展开,更不能形成完整的案例体系。(2)学生实践经验的缺乏和教师实践经验的局限。对于本科生来说,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足够的职业经验、感悟和实践认知,所以也往往会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而且,目前在中国高校担任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工作的教师以高校应届硕士和博士毕业生为主,教师本人也很少具备管理实践经验,尽管很多教师通过调研、咨询、科研、甚至亲身体验经历的方式对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实务工作有较多的认知、理解和感悟,但由于人力资源管理的部分内容如绩效管理、员工开发和培训等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行业特点,所以整体上来讲,教师的经验也往往是缺乏的。(3)案例库建设和案例制作水平和数量有限,对于有些985或211高校来说,很多商学院或管理学院对案例建设非常重视,投入较大,而且往往设置了案例中心,专门负责案例库建设和案例制作。但是对于我们这些二本、三本和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来说,往往不具备这个案例教学条件,能够供教学使用的较为成熟的完整的案例尤其是大案例、整套案例、本土案例是非常少的。(4)没有专门的案例讨论室。具有MBA学位授予权的学校在对本科生上案例课的时候可以共享MBA或EMBA的案例讨论教室,但是很少有学校专门为本科生建设案例课教室,尤其是二流、三流高校更是如此。(5)其他教学条件和设施的限制或不足。案例教学需要具有较好的甚至高档的用以满足教学的设备、设施和条件,如数量足够的电脑或笔记本、方便的上网条件或无线上网、丰富的图书文献资料、一定的调研费用或其他费用支出等,而这些对于本科生教学来讲,也可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 上述的困难和约束不能成为不对本科生进行案例教学的理由,因为案例教学所具备的优点已经被实践所证明,案例教学能够更加贴近管理实际,更加生动活泼,易于被学生所接受,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能够更加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当然,考虑到本科生的特点,案例教学形式可以有两种,一种是穿插在理论教学过重中的短小精悍的小案例,这种形式的案例教学可以多一些;另外一种是大案例,一般要通过专门的案例课来组织教学。 二、本科生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大案例教学的组织过程 案例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但离不开教师的精心选择、设计和策划。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在一定的程序和步骤下,明确问题,搜集和阅读、理解相关资料和信息,并且在一定的情景和约束下,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弥补实践教学的缺乏,让学生在启发下和互动中,通过研讨完成教学过程。众所周知,过程是结果的保证,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组织过程,就很难有一个满意的效果。所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也应该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要求学生按部就班完成案例教学。 在组织学生上大案例课的时候可以将教学过程分为课前和课堂两个阶段;课前阶段的主要工作是:首先给学生分组,一般可以根据案例任务的复杂程度和任务量大小将一个班级(约30人)分为2~3组,在上课前让学生根据界定的问题,阅读和熟悉案例背景资料,当案例是真实的情况下甚至可以自己去搜集资料和信息,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理解管理问题所面临的环境和约束,并通过小组分工、合作和讨论的方式,形成方案,撰写汇报提纲和决策研究报告。课堂阶段的主要工作是:让每一个小组的代表使用PowerPoint演示稿进行汇报,汇报时间一般在10~15分钟,汇报的主要内容为决策结果或具体解决方案,以及所依据的原因和理由,当然,所使用的背景资料、数据、工具和方法可以不是汇报的重点。 在具体组织大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应该更加注意: 1.精心选择和设计案例。对本科生进行案例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教学条件的实际情况,精心的选择案例,精心的组织教学过程,切实保证教学效果。 选择合适的案例是做好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的首要环节。一般而言,适用的案例应是教师自己能把握的、易为学生所接受的、同时也是质量上乘的案例。由于大案例的教学组织相对来讲难度大,耗费时间多,尤其是扩招以来普遍采用大班授课方式,使得一个大案例的教学很难在2个学时内完成,而且,对于有些人力资源管理模块的内容,也没有必要选择配套大案例进行教学。在选择和设计大案例的时候,应遵循少而精的原则,前后案例最好能够针对某一个企业的进行有一定深度的彻底的一体化的研究,即前面的案例可以是分析和研究某一企业的工作岗位,后面的案例可以就这些工作岗位进行绩效管理和考核研究、薪酬福利体系研究等。 2.阅读案例、综合分析。这是一个基础环节,是学生熟悉案例、理解消化案例所提供信息的过程,是调动以往相关知识和经验进行独立思考的过程。在这个环节,重点是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案例提供的情节内容和相关的背景资料,当然也允许和鼓励学生自己搜集一些补充资料和信息,要求学生掌握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背景因素,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对人力资源管理产生影响的。在这个环节,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分析、判断、归纳和推理等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制定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方案,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 3.小组讨论、形成共识。分组内进行分工、合作和讨论,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环节。在小组讨论过程中,组内成员各抒己见,充分表达各自的想法和意见。每个学生因为个人价值观、偏爱或对人力资源管理等问题认识的不同,可能会产生多种不同的看法,所以通过讨论可以相互启发,取长补短,集思广益,最终达成共识并形成案例分析报告。在讨论的过程中,也强化了学生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合作意识、集体意识。 4.全班交流、分享成果。全班交流是案例课堂教学的高潮,是形成教学结果的重要环节,是个人分析和小组讨论都无法体验和收获的。首先,案例分析小组代表走上讲台,对本小组的案例分析结果进行陈述,并接受和回答其他小组成员的提问和质疑。意见和观点不同的同学可以相互争论,学生的思维不断碰撞,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专注程度很高,常常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这样的体验式教学对学生而言是非常难得,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来思考同一问题的思维,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总结归纳、深化提高。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角色扮演非常重要。教师要对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进行归纳、总结,但关键的是把握总结的分寸,阐述原因和理由,评析学生每一种观点或结论,以鼓励为主,也承认和尊重存在的缺陷。 教师的总结还应该留给学生进一步思考的余地,引导学生反思从案例教学的内容和过程中,感悟到了什么,得到哪些有价值的启示,是否通过案例学习启发和掌握了处理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以及如何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加以应用,以实现学生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的改变和提高。 6.实施方案、强化技能。总结归纳的过程还不是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过程的结束,最后的阶段是模拟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方案,强化人力资源管理技能训练,更是对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技能运用的内化过程。一般来讲,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后,案例学习就基本结束了。但是,因为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用性、政策性,学习它是为了使用它,如何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方案仍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在案例背景下,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技能的训练,使学生们在技能训练中强化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更深刻地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人力资源管理技能训练要以案例为背景,符合案例中解决方案的要求。其主要方法有:工作说明书的制定、模拟面试、人才测评、公文写作、会议管理、考核谈话、工作访谈、薪酬设计、管理沟通等,关键是要求学生能够按照案例中的某个人物角色来完成这些人力资源管理任务。这样,案例教学就和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密切的结合在一起,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 三、提升案例教学效果的方法和措施探讨 除了精心策划和组织实施案例教学过程外,在案例本土化、教师对案例的深度研究或参与案例制作、教学方法创新、加强和完善对学生的考核等方面如果进一步加强,对于保障案例教学的效果也是有帮助的。 1.案例本土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很多案例来自国外企业的实践,经常是一些跨国公司如摩托罗拉、麦当劳、肯德基、通用电气、IBM、微软、沃尔玛等此类公司的案例。然而我们都知道,对于人的管理一定是基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条件的,只有本土真实的案例才能反映出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才能够使得案例教学工作对于分析解决中国企业的实际问题更具有针对性。 2.教师负责或参与案例的选择和制作。仅仅实现案例本土化还是不够的,最理想的案例应该是任课教师亲自或参与选择、设计和制作的。如果教师参与了制作案例的过程,就会有切身的感受,对某组织会有整体的把握,也会了解很多无法在案例中表达的信息,而这些策毫无疑问对于理解和把握管理决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只有教师对案例中的组织了解的足够多,才能从更准确的把握决策的背景、环境和条件,而这些仅仅通过阅读案例有的时候是不够的。 3.教师要争取更多的机会接触一线人力资源管理实务。教师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至少应该有一桶水。案例和实践教学也是一样的,要求教师应该尽可能的利用一切调研、实习、咨询、科研项目等机会多到企业走一走,看一看,多了解实际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做的怎么样,成效如何,存在什么问题,如何进行改进和完善等等一系列问题。只有教师接触了更多的实务,有了更多的感悟和思考,在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讲授时,才能给学生讲的更加深入浅出,讲的既有理论水平,又紧密结合实际操作。 4.教学方法应更加科学。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意地创造一种自由讨论的气氛,借助于提示、提问、反问、引起争论等方式使学生各抒己见,将讨论引向深入。案例教学本身就是启发式、互动式的典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组织者、引导者、咨询人和监控人,最重要的工作是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以及更深入的思考,学生才是整个学习和教学过程的中心和主体。 5.学生的参与和配合。案例教学需要学生在课下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比如阅读案例资料、搜集信息、小组讨论、撰写报告、制作汇报提纲等,而且这些任务需要学生以小组团队的方式完成,所以在组织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端正态度,认真对待,并且能够真正将自己置身于案例所描述的背景和环境中,往往是案例教学是否能够组织成功的关键因素。 6.改进对学生的考核和考试。为了让学生能够有一个端正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积极性,案例教学过程中应该切实加强对学生的考勤和考核,调整或改进学生成绩评定方法,例如下表的考核方式。 本科人力资源论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的个体差异与相关分析 [摘 要]通过问卷调查研究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工作流动、求职过程和对大学生涯的评价,并对各个方面进行了个体差异分析,发现不同的本科毕业生存在显著差异。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工作评价与工作流动原因、对大学生涯的评价与工作评价均显著相关。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就业;个体差异 1 就业现状 (1)岗位与薪酬。岗位方面,目前绝大多数毕业生为普通员工,处于中高级管理层面的毕业生为少数。主要是因为毕业时间在1~5年之内,而HRM岗位属于行政岗位,一般需要晋级的年限至少为2~3年。毕业生的平均薪酬为4.9万/年,而处于这个水平之上和处于这个水平之下的百分比接近经典的2∶8,运用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薪酬水平上,就是20%毕业生处于“富人”级别工资,80%的毕业生处于“大众”级别工资。职位等级与年级存在显著差异,正如上文所述,职位很大程度上与工作年限相挂钩,因而,越早毕业的年级职位总体水平越高;薪酬水平在性别、年级上均有显著差异。男生在薪酬水平上处于优势,一方面男生本来在这个行业属于少数,物以稀为贵,另一方面,虽然行政类工作女性较多,但是高级行政类主管以男性居多,因而男性的薪酬水平相对较高。薪酬水平之所以在年级上有很大差异,与职位差异相类似,随工作年限增加,尤其是最初3年,会随转正、定岗、调薪等环节,使得薪酬水平上升。 (2)工作满意度与工作压力。从表1中描述统计的详细数据中发现,2008、2009届毕业生工作喜欢度和薪酬满意度相对较高,工作满意度应该也较高,事实上是2008、2009届的工作满意度均值小于5届总均值,究其原因,可能为对于早毕业的同学而言,薪酬等有所提高,纵向看比较满意,但是横向相比有差距,又由于自己工作了几年,进展不大,从而对现有工作处于不太满意和一般满意之间。这满足了Rachel A Rosenfeld“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员工也可能越来越觉得报酬与他或她的资源不匹配”的论断。 2 工作流动 毕业生中将近一半同学没有转换过工作,1/4的同学只转换过一次工作,平均流动次数为1.9,流动率较低。访谈中,大部分毕业生表示,一旦有相对稳定和匹配工作,一般情况下至少会工作2~3年以积累经验,而且人力资源管理作为行政类工作本身稳定性较高。 (1)工作流动原因的个体差异。毕业生工作流动最主要原因为职位前景不满意、待遇不够高和寻求更好机会。此外想积累其他方面的工作经验、工作性质不符、家庭因素、公司前景不满、想尝试自主创业和工作厌倦是影响毕业生流动的次主要因素,由此可以看出,毕业生工作转换过程中考虑的不仅仅是个人职业发展,也考虑了企业的发展前景以及家庭因素。 在所有的工作流动原因中,家庭因素在性别上有显著差异,分析具体数据可得在工作流动中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受家庭因素影响,很可能是因为男生在家庭中是支柱角色,因而具有更大的金钱、地位等压力,如果在职的岗位不能很好地释放他所面临的压力,那么很可能通过转换工作获得他所期望的薪酬和社会地位的工作。另外寻求更好机会、工作压力太大、工作厌倦和对公司前景不满意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 (2)工作流动原因与工作状况评价的相关性分析。 自主创业与员工工作喜欢度、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三个方面的评价显著正相关,与“对HRM前途的认识”异常显著正相关。可能的原因是,自主创业会承担一定的风险,精力投入较大,对于一般人而言,具有较满意的工作不太会选择自主创业。 工作待遇与工作满意度、工作压力、工作投入度存在显著相关看,与工作喜欢度、薪酬满意度和“对HRM的发展前途认识”存在异常显著正相关。薪酬水平对薪酬满意度具有最直接的影响,一旦薪酬水平低,薪酬满意度必然会随之降低,此外,薪酬水平的高低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他工作状况评价。 职位前景与工作满意和工作投入存在显著正相关,与薪酬满意度、工作压力及HRM发展前途存在异常显著正相关。这说明薪酬满意度、工作压力以及“对HRM发展前途的认识”很大程度上与对职位前景的认识相关。毕业生在工作满意度高,工作投入大,薪酬满意度高,工作压力大的工作状态下,已拥有一定的权利和地位,从而对于该职位的前景比较满意,更加不会因为此原因离职。 3 求职过程 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普遍表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比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就业要容易一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也充分拓宽信息渠道,挖掘就业途径,促成自己的就业。在求职过程中,最大的困扰因素首先是实践能力不足、综合素质不高和缺乏社会关系,其次为缺乏需求信息、对社会缺少了解和企业了解不足,并且这些困扰因素在不同的毕业生身上的影响有显著差异。 社会了解方面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年级越低,对社会了解不足,在求职过程中略显稚嫩,从而影响其求职。职业素养方面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明显比女生所受影响大,对于在校生,普遍认为女生总体综合素质高于男生,其中也包括职业素养,女生总体情商高于男生,在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上均高于男生,因而对于男生而言这方面欠缺,成为求职困扰因素。性别歧视方面,女生在求职过程中比男生更加容易遭受性别歧视,但总体数据看,歧视程度不高。专业不对口方面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但各年级均值参差不齐,没有明显的递增递减趋势。学校就业服务方面在性别、年级和政治面貌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缺乏社会关系方面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分析具体数据,各个年级没有呈现一定的规律,这有可能是因为各年级踏入社会的不同,也就是进入职场的时间造成的交际圈效应存在一定的浮动性,先增加,后减小。 4 大学生涯评价 对于大学生涯的评价中,兴趣得到很好发展和强化了综合素质两个方面,在性别、年级和政治面貌上均没有存在显著的差异,而在结交有影响的朋友、学到有用新知识、认识有影响的老师、获得锻炼提升能力和找到适合自己专业五个方面在性别、年级和政治面貌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大学生涯评价与工作喜欢存在异常显著正相关,大学生涯的收获对工作喜欢度产生较大的影响,较大的可能的因为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收获颇多,大学的较大收获培养了良好的综合素质,在此优势下,发生连锁反应,较高的综合素质,寻求较好工作,较好工作具有相当满意的薪酬,同时具有较高的工作职级。本着在其位,谋其职的思想,愈加积极地投入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工作压力,从而整个大学生涯评价对工作状况评价产生显著的相关性。 5 调查研究总结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作为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专业,目前社会需求量较大,浙江理工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上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状况良好。但无论是就业现状、工作流动、求职过程,还是对大学生涯的评价方面均存在个体差异。而且学生对大学生涯的评价直接影响其毕业后对工作的评价,而对工作的评价又与工作流动密切相关。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对本科生的培养中,应该通过教师的引导、实践能力的强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方面着手进行教学模式和培养方式的改革,进一步提升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力和工作胜任力。 本科人力资源论文: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一、国内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趋势分析 1.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数量和质量大幅度提高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各类组织已经越来越重视人才的作用,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与此同时,如何吸引人才、培育人才、留住人才和用好人才等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也受到了高度的重视,使得所有组织将目光聚焦于人力资源管理。相当一部分组织或企业致力于为企业选拔和培训兼具创新思维、丰富知识和实战经验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的数量和质量较20年前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具有系统化、职业化、规范化的特点 所谓系统化,是指各类组织,尤其是各类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理论知识的要求,即要求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人员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掌握人才招聘、人员培训、绩效管理、员工激励、薪酬管理、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劳动关系管理的理论知识及其他相关领域(如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的研究成果,具备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从业素质和能力。 所谓职业化,是指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人员要具有职业资格,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 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具有特定的知识范围、从业标准、行为准则、职业规范。通过国家的有关任职资格考试,加强和规范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所谓规范化,就是指人力资源管理要改变过去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要求从业人员运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绳,掌握工作的实践性和艺术性,为组织或企业搭建一个和谐的人力资源管理环境。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本科专业办学优劣势分析 1.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本科专业办学优势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多地处二、三线城市,主要以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其人才培养目标,努力将地域条件变成人才培养的资源,在办学中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强”。这种定位既与老牌、名牌大学产生错位,又满足了地方和基层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其差异性办学定位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主要体现在专业定位差异、课程设置差异、实践教学体系的差异等方面。 此外,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双师型特点明显。由于许多新建本科院校都是由过去的高职高专合并升本的,教师实践经验较为丰富,许多教师一直与地方企业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这种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有利于教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本科专业办学劣势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办学条件、办学经验、教学资源等方面较老牌、名牌大学有一定差距,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成果虽然可以支撑教学工作,但前沿理论和代表性学术成果较少,这需要这些院校在发展中注意逐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的基本思路 1. 在人才培养上,主要面向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 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如人力资源规划、职务分析、员工招聘与培训、薪酬设计、绩效考核、劳动关系管理等,帮助企业摆脱目前的传统人事管理状态;培养学生成为领导者和变革推动着,帮助企业建立和形成良好的组织文化氛围,使其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提高人力资源的效益。 2. 在专业设置上以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来设置专业课程群 人力资源管理人才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底蕴,对人力资源管理了如指掌,而且需要通晓市场营销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各方面的知识;要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经验,能在工作中运用经验准确做出判断。 3. 在学科体系设计上,充分体现交叉复合学科特征 要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组织协调以及领导的基本能力;熟悉与人力资源管理有关的方针、政策及法规;了解本学科理论前沿与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等。 4. 厚基础、宽口径 人力资源管理属于管理学范畴,从人才成长、发展的阶段性考虑,应在拓宽专业口径,加强管理学、经济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再考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特色问题。另外从人才的社会适应性考虑,较宽的专业背景有助于毕业生的就业与进一步深造。同时,兼顾课程设置不应该偏重于宏观管理层面,而应该着重于企业管理中的特定职能。 5. 培养学生从业素质 敬业、守信、主动、规范、服务,具有沟通能力、领导能力、谈判能力,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的基本职业修养,也是从业的基本要求。 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的构建 1.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理论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理论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体现以下特点: 第一,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学时、学分比例分配合理。 第二,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学时、学分比例分配合理。 第三,全学程贯穿学生的素质培养与专业技能培养。 2.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第一,首先要明确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原则。地方本科院校必须将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这是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由于地方性本科院校其人才培养主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因此,其学生就业面向基层,面向生产和管理的第一线,因此除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外,还要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贯穿学生大学四年学习的全过程。 第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体现以下几个特征:课程实践教学部分与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的有机结合、专业技能实践与综合技能实践的有机结合、校内实验与校外实践的有机结合。因此,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包括这样几个部分: (1)课堂实践教学模块。主要包括:案例分析、课堂讨论、模拟操作等,所有理论课程教学中都应该包括一定比例的实践教学内容,便于学生理解、消化所学知识。 (2)独立设置的实践教学模块。主要包括:以培养专项技能为主的实践课程,如模拟招聘、职务分析、绩效管理等专业模块,此外还包括以综合能力培养的综合实训课程,以及借助于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软件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全程模拟训练、人力资源测评系统、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此外,学年论文、教学实习以及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都应纳入课程体系。 (3)社会实践模块。主要包括学生的认知实习、校外专家的学术讲座、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等环节,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特点。
社会管理论文: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现状调研报告 社会管理创新是当前政法综治部门的重点工作之一,是摆在实务界和理论界面前的热门课题,社会管理工作能否紧跟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及时有效地进行调整加强与创新发展,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大局与“赶超进位、跨越发展”战略目标的胜利实现。由于社会管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紧万象,涉及面广,现结合部门工作实际择其重点开展调研,并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经验做法及其成效 1、信息化建设,人性化关怀,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高效优质 ,石城县公安局牵头组织在全县范围内深入开展租赁房屋和暂住人口集中清理专项行动,按照“村不漏街,街不漏户,户不漏人”的工作要求,共清理出租房屋1964户,清理暂住人员2529名,并全部完成了基本信息采取集与电脑建档工作,到目前为止,已有3297名外来流动人口的动态信息在电脑系统登记备案,并实现了暂住人员信息与在逃人员信息互动对比,“以房管人”和“以信息化管理人”工作模式初见成效。以来,在全县28家旅馆安装建设治安管理信息系统并与公安部门信息平台联网,通过入住人口身份信息查验,抓获网上逃犯12名,有效提高了办案效率和流动人口社会治安防范能力。在流动人口服务方面,石城县教育行政部门以人为本出台新规,规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可凭用工单位证明免借读费进城就读,并可平等享受升学政策,较好地解决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困难,为外来务工人员积极参与创业发展创造了宽松环境。 2、无缝对接,分类帮教,刑释解教人员顺利融入社会重新做人 三年来,石城县共接收刑满释放和解除劳动教养人员共162人,在接到这些人员释放回籍的通知书后,县安置帮教工作机构立即根据其思想表现和家庭状况分级分类帮教安置,结对帮扶,实施包教育、包管理、包转化的“三包”工作措施,积极帮助释放回籍人员顺利回归社会和就业创业,帮教安置率达到了98%,重新犯罪率为零。大部分释放回籍人员重新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没有再次危害社会,有的在帮扶教育下甚至变身为产业发业带头人,如石城县木兰乡籍刑释解教人员温昌礼,回归原籍后,筹集资金兴办养猪场,目前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养殖大户。 3、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开展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社会治安环境进一步优化 自起,石城县不惜重金保平安,在省、市首开先河在农村大力加强“小技防”建设,并把它列入新农村建设发展总体规划,对安装高科技治安联防报警装置的农户家庭给予经济补贴,到目前为止,全县已有100余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近4000农户安装治安联防报警器。全县开通乡镇视频监控系统,在城区进出口处建设了3个高清晰图像抓拍治安卡口。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的技防建设也得到大力加强,特别是在1000人以上的学校全部安装了校园视频监控系统,临圩镇的中小学也大部分在校门口安装了视频探并头接入乡镇视频监控系统,治安防范能力明显提高。从起,石城县采取主动出击的方式对莲花万景城商贸娱乐区、白莲城农贸市场、琴江镇商贸城、东城新车站四个社会治安重点地区开展了长期的治安整治,整治成效显著,曾一次性查获收缴各类赌博游戏机41台,同时处予8家游戏室业主拘留10日、罚款3000元的严厉处罚,治安秩序明显好转。据统计,通过开展集中整治,治安重点地区的刑事案件已由的38起下降为的11起,下降了71%,治安案件则由的52起下降为的18起,下降为66%,治安环境明显好转。 4、压缩整合,强化管理,网吧监督管理水平大幅提升 网吧违规接纳未成年人和网络游戏沉迷等问题一直是广大群众十分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石城县通过创新管理理念、更新管理模式,以压缩整合城区网吧为突破口,率先在全市范围内压减网吧数量,规范经营管理。一是提高准入门槛,压减网吧数量,把城区13家网吧压减整合为6家,压减幅度达54%,量的减少带来了质的飞跃,改变了网吧过多过滥难管理的局面。二是开展网吧业主及从业人员法制道德教育,增强了经营者守法意识。三是在县城网吧全部安装远程适时监控系统,加强了网吧远程监管能力。四是经常组织多个部门联合开展专项整治和日常巡察,依法从严、从重、从快查处网吧违法违规经营行为。五是对网吧实行星级管理,推动了网吧经营活动争先创优。网吧违规经营现象得到有效遏止,特别是违规接纳未成年人现象明显减少,共发现查处6起,今年以来仅发现查处1起。社会各界对此反映明显好转,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加强网吧管理”提案为零。 5、建管并用,疏堵结合,有效障了保政务信息安全和网民诉求权力 石城县保障政务信息安全主要是通过建设使用电子政务网的途径来实现的,政务网始建于,分为内网和外网,出于信息安全考虑,内外两网实行物理隔离。内网用于传输机要文书(含国家机密),访问受到了严格控制,只有特定领导和指定工作人员才有访问权限。外网则对各级 公务员和一般网民开放,具有通用访问权限。到目前为止,全县已有95个县直部门单位和10个乡镇接入了政务信息网,上与省市直接,形成了省、市、县、乡四级政务网络结构。由于政务网采用了严格的安全标准和技术手段,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如党政机关电子公文传输系统和政务电子邮件系统功能既能有效实现各级政府之间、同级政府部门之间信息互通和信息共享,又能有效保障政务信息安全传输,避免发生泄密事件。同时,依托政务网建立起来的视频会议系统,仅今年上半年就召开视频会议42场,接待参会人员1200多人次,节约赴省、市开会成本达30万元,四年来共计节约会务开支200余万元,有效提高了办公效益,降低了办公成本。政务网还在建设开通了石城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并以此为核心,构建了涵盖部门单位和商业企业等各类网站53个,并设立“政府信息公开、网上办事、网上信访、视频新闻”等栏目,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政务信息、商业信息与合理表达诉求的平台。网上信访在共计答复网民留言342条,加强了政民沟通,减轻了信访压力。另外,石城县在各部门单位安排专兼职信息员负责在网上论坛和重要网站探索有关石城县的重大信息和动态舆情,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妥善处理,避免由此带来的消极反应和不良后果。二、社会管理工作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方面。流动人口管理是当前社会治安管理的难点问题,服务措施也不尽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流动人口主要分布在工矿企业、旅店、娱乐场所和居民出租房屋,流动性强、变化快,底数难以掌握。二是大部乡镇和部门单位及接纳流入人口的企业、场所和个人对流动人口管理支持不够,配合不力,造成清查困难,信息变换不及时。三是流动人口正在日益成为的高发群体,违法犯罪现象时有发生,但案件侦破难度较大。四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就读仍有不便,城区三所小学在加收借读费的情况下仍然全部爆满,每班人均基本达到了70—80人,容纳能力达到极限,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近入学已非常困难,只好挤往较为偏远的郊区学校。 2、特殊人群的帮教管理方面。一是大部分刑释解教人员生产生活非常困难,缺乏职业技术专长,又普遍遭受社会歧视,就业再就业非常艰难,容易产生悲观失望或报复社会情绪,重新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二是在校“留守孩”大量存在,特别是在农村,因得不到父母的关心爱护与教育监管,很容易流落社会变身社会闲散青少年,甚至沦为青少年违法犯罪分子。三是精神病人、流浪乞讨人员大量存在,近期石城县公安局等部门在学校周边就排查出9名高危精神病人(其中丰山4人、屏山2人、高田1人、大由1人、珠坑1人),特殊人群的安全隐患问题不容忽视。 3、社会治安防范方面。治安薄弱地区仍然较多,防控能力有待提升。一是校园及周边治安防范状况亟待改变。近期调查发现,全县大部分学校没有专职专业的安保人员,难以有效防范意外突发治安事故;部分处在县乡道的学校没有交通警示牌和缓冲带,存在道路交通安全隐患;部分校园周边存在社会青年敲诈、抢劫学生现象;私立幼儿园还存在校车超员超载现象。二是城区四个治安重点地区(莲花万景城商贸娱乐区、白莲城农贸市场、琴江镇商贸城、东城新车站)整治成果主要来自临时突击整治,缺乏长期有效地管控机制,各种治安案件时有发生,治安纠纷、民事纠纷仍然居高不下。三是城区视频监控探头分布太少,仅分布于主要交通路口,而且老化损坏现象严重,监控效果不甚理想,还有众多治安重点部位和治安状况复杂地区处于视频监控盲区。 4、网吧监管方面。一是个别网吧制度不够健全,甚至没有按规定悬挂“禁止未成年人入内”警示牌和举报电话,群众反映网吧接纳未成年人的情况还时有发生。二是乡镇网吧均未安装远程实时监控系统,监管基本上处于“真空”状态。三是行政执法力量薄弱,文化稽队人员少,且未能做到专职专用,对网吧经营情况疏于监管,疲于应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常巡查管理和案件调查处理工作效率。四是部分网民利用网吧制作、下载、复制、、传播淫秽色情和暴力恐怖游戏等有害信息,污染了网络环境。五是市场上缺乏适合未成年人,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的绿色健康网吧,学校和家长引导青少年学生合理科学地利用现代互联网学习、生活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 5、政务信息安全保障与网络舆情处置方面。一是政务网延伸困难。各部门单位接入政务网需要一次性投入20年光纤使用费用1万元,加上部分单位和领导对政务网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政务网的建设速度。目前,仍有部分单位来接入政务信息网。二是政务信息存在安全隐患。部分单位虽然已经接入政务网,但管理不规范,有的电脑使用政务信息网络,有的电脑则为节约成本(接政务网每台40元/月,电信、移动网一台费用可上多台电脑),通过电信、移动宽带网络上网,出现政务网与电信、移动网混合使用现象。部分单位由于未接入政务网,单纯通过无任何隔离措施的开放式互联网(电信、移动等运营商网络)与外界沟通。此外,工作人员在使用移动储存设备(如u盘)时,有内外网互插滥用现象,存在病毒传播和信息泄密隐患。三是网上信访办理效率偏低。共收到网民留言1301条,答复342条,答复率仅26.29%,且部分答复未接照规定办理期限予以答复,较大程度上挫伤了网民通过网络信访的积极性,损害了部门单位形象,增加信访部门现场信访接待量。四是重大网络舆情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机制尚不完善,还没有专门研究制定应对重大网络舆情和突发事件的相关工作预案。 三、创新社会管理的建议与对策 1、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方面。一是要加强部门和区域合作,推进流动人口管理综合治理。按照“政府领导、综治牵 头、公安为主、各方参与、综合治理”的方针,把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列入各部门单位目标管理责任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的重要内容并抓好落实,特别是要建立起以社区为依托的流动人口管理平台,形成抓流动人口治安管理的整体合力。二是要按照“谁出租、谁负责”、“谁经营、谁负责”、“谁用工、谁负责”的原则,层层签订治安管理责任状,明确管理职责,落实管理责任,做到人来登记,人走注销,实时申报。三是对流动人口管和租赁房屋实行分类分层次管理。对身份清楚、有固定生活来源、固定居住场所的纳入常住人口管理;对无固定收入、无固定职业、无固定居住处所的,有违法犯罪嫌疑的或有前科劣迹的重点控制对象纳入重点人口管理,并掌握其身份、特征、交往人员、经济来源等情况。在租赁房屋管理中,房主是重点人口的,承租的流动人口有违法犯罪嫌疑的,出租房屋作为公共场所以及在治安状况复杂地段的,将其列入重点管理,其它的作一般管理。四是所有经营性旅馆必须全部安装治安管理信息系统,并与公安部门信息平台联网,以便对在逃人员进行信息对比。五是公安部门要与计划生育、工商、税务、民政、房管、建设、医疗卫生部门就有关流动人口办证方面的信息实现资源共享,实现“以证管人”,提升管理效率。六是要通过政府筹资或招商引资的方式合理规划新办学校或扩大城区现有办学规模,缓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难问题。2、特殊人群的帮教管理方面。一是要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的思想教育,帮助刑释解教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要研究制定刑释解教人员失业、就业援助办法,将其列为再就业重点扶持对象,由政府部门出资提供免费劳动技能培训,提供创业发展小额担保贷款,出台从事个体工商经营或种养殖业给予工商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对特别困难的刑释解教人员还应当考虑给予临时困难救济或由民政部门为其办理低保,确保刑释解教人员思想稳定、有事做、有饭吃,以求最大限度减少刑释解教人员重新犯罪。二是要对在校“留守孩”进行全面调查摸底,组织学校老师定期做好“留守孩”家访,组织机关党员干部开展“留守孩”结对帮扶活动,招募社会志愿者通过各种方式共同关爱“留守孩”,帮助他们解决思想上的问题和学习、生活上的困难。要在学校普遍设立专门电话或网络视频通话平台,加强学校老师和“留守孩”与家长之间的沟通联系,让学生家长随时了解自己小孩在学校和家里的学习生活与思想情况,让“留守孩”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感受到父母亲的关爱。要从政法干警、法律工作者或退休老干部中招聘法制副校长配备到每一个学校,并定期到学校开展法制道德教育,增强“留守孩”法制意识,避免“留守孩”参与社会人员的违法犯罪活动。三是公安部门要对有肇事肇祸倾向的精神病人全部强制性进行收治管理,对分布在社会上的精神病人要落实派出所民警、社区街道干部、患者家属“三位一体”的管控责任,民政部门要做好街头流浪乞讨人员的收容遣送工作,防止特殊人群意外伤害正常社会群体。 3、社会治安防范方面。一是要针对当前外省校园凶杀案件频发的特殊情况,迅速开展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集中整治。要求各学校设立专职专业安保人员,规模较大的学校要设立保卫科并配备相应的安保力量。要严格完善学校卫门制度,实行准入登记,坚决防止外来人员随意进入校园。二是要在学校路口全部设置交通警示牌和缓冲带,严厉查处校车超员超载现象,杜绝发生学生交通事故。三是要把城区学校及幼儿园一并列入重点治安地区,并在合适位置设置治安岗亭固定执勤,实现集中整治与平时防范相结合,确保上述地区治安平稳。四是要借助城区视频监控改造升级的机会,充分考虑在重点治安地区及重点要害部门和重点要害部位规划建设视频监控点,提升社会治安整体防控水平。 4、网吧监管分面。一是要继续巩固网吧压缩整治成果,进一步健全网吧管理制度,及时受理群众举报,严厉查处网吧接纳未成年人上网案件。严格执行对累计2次接纳未成年人的网吧依法责令停业整顿不少于15天并处罚款,第3次接纳未成年人的网吧依法吊销《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的规定,提升网吧服务管理水平和行业形象。二是要在乡镇网吧全面建设远程实时监控系统,同时优化城区网吧远程实时监控系统,杜绝监控系统视频盲区,增强网吧技防能力。三是要加强文化稽查队伍建设,适度增加人员编制和行政执法器械装备,并确保人员专职专用,监督管理正常高效。四是要经常组织公安、工商、教育、电信等部门开展集中整治,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开展视察活动,把网吧经营管理状况置于公众监督之下。五是要积极做好网吧实名制上网的新型软件推行工作,采取有效技术管制措施有效防止和依法严厉打击利用网吧制作、下载、、传播淫秽色情和暴力恐怖游戏等违法行为,净化网络环境。六是要开展诚信网吧建设,逐步实施绿色网吧工程。在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探讨建设绿色安全健康的学生网吧,与学生家长一道共同引导孩子科学合理地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娱乐,营造青少年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网络生活。 5、政务信息安全保障与网络舆情处置方面。一是着力提高部门单位和领导干部的政务信息 保密意识,严格开展党政部门单位网络使用情况专项检查整改,规范网络及移动储存设备的管理使用,确保党政部门单位全部通过政务网络接入互联网。二是石城县信息中心要按照计算机网络安全工作要求,定期对网络连接、政务网终的使用情况进行巡查,切实有效地做好计算机网络与安全防范工作,确保政务网络安全运行。三是信访部门要加大网上信访案件的交办督办工作力度,并把办理情况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列入年终目标管理考评,与各部门单位评先评优紧密挂钩,改变一些部门单位对网上信访不重视和推诿扯皮现象,挽回网民信心和政府形象。四是要加大网络舆情搜索力度,主动回应社会关注,正确引导网上舆情,及时删除、阻碍有害信息,有效维护网上秩序。五是要加紧研究制定与新闻媒体沟通机制、政法维稳宣传舆论工作联席会议工作制度、网上重要舆情监测研判机制、重大网络事件快速反应机制和网上舆论引导机制等,积极主动应对网络突发事件,严防别有用心或不明真相的人利用网络媒体恶意炒作、推波助澜,坚决防止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社会管理论文:城市社会管理创新调研报告范文 为了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健康发展,就必须切实致力于相关法规范和制度的完善,用法规范和制度来规范引导和促进保障社会管理及社会管理创新,形成解决问题和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重点在于解决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特殊人群帮教管理、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网络虚拟社会建设管理、社会组织管理服务等问题。各级政法机关依法推进其本职工作,便是为社会管理创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并且其中有些职能本身就是直接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一我市家族企业众多 家族企业是一种范围极广、种类繁多、应用普遍的企业组织形式,即便是在现代企业制度比较成熟的美国,90%以上的企业仍然属于家族企业。家族企业不仅在欧美大陆十分普遍,而且在亚洲各国也非常盛行。改革开放后,民营经济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主流,家族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这主要源于家族企业的固有优势,比如集权决策效率高、亲情内聚力强、反应速度快、执行力强、心理契约成本低、恩威并用效果好、家长示范效应强、经营文化传承性好等。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家族企业仍存在着产权关系不清晰、管理制度不规范、治理结构不到位等严重缺陷。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我国家族企业面临的最为迫切的问题就是管理创新。管理创新是家族企业弥补上述缺陷的基本选择。根据国内外家族企业的成功经验,我根据我市家族企业的管理创新有以下几种路径可供选择。 随着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家族企业的竞争优势将从低成本竞争向差异型竞争转变,增长方式从数量扩张型向集约型转变,发展模式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产权结构由一元化转变为多元化,管理模式将克服家族的束缚走向规范化和科学化,经营领域也逐步走向国际化。概言之,我国家族企业必将走向专业化、规范化和国际化。因此,我市家族企业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经营战略的调整。可以说,经营战略的调整好坏决定着企业的未来成败。比如,方太从“点火枪大王”转型为“抽油烟机大王”,吉利从多元贸易转向中低挡轿车,太太药业从保健品行业进入药品行业,这些都是成功转型的典范;大力拓展海外市场,同样为公司赢得了更大的业务增长空间;我市的轴承产业也是非常强壮。 家族企业制度创新主要包括资本社会化、管理专业化、公司治理结构规范化。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有效利用制度安排的互补性,选择一种降低成本的机制,控制风险。这样既能保证经营管理层拥有足够的经营权,使企业能够在瞬息万变的市场活动中及时把握商机,又不致使出资人失去对财产的最终控制,双方各得其所,但关键是如何在出资人和经理人之间找到一种平衡机制。 家族企业要克服家长制的弊端,从人格化的社会网络交易转向非人格化的制度?交易,推进制度创新。首先,要加大产权制度的改革力度,有效地融合社会资本,实现资本的社会化;其次,要借鉴国外大企业的管理经验,实行专业化管理,正确对待职业经理人,激励和发挥他们的才干;第三,要积极规范治理结构,引进现代管理理念和专业管理技术。 传统家族企业的治理结构与现代市场经济体系具有尖锐的矛盾。家族企业治理结构不是建立在商业原则的基础上,其组织行为不是依据市场原则,而是依据?理规范;维系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不是利益关系,而是个人之间的情感和血缘关系。在这种治理结构下,就容易形成“家长”的实际管理素质与现代管理者角色需求的矛盾。因此,家族企业要在坚持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前提下,结合家族企业的实际情况,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这是家庭企业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 二社会管理方式方法的创新与价值分析 社会管理创新的突破口或曰启动点,往往是社会管理方式方法的创新,亦即社会管理手段创新。从社会管理的规律性来看,社会管理整体机制和制度的创新必须以充分全面而客观准确地掌握社会建设以及社会成员的具体状况为基础和前提,而社会管理方式方法的创新对相关要素的要求则相对要宽松得多。当然,从实效性的角度来看,社会管理手段创新同样须依托于信息化管理技术和机制的支撑。要避免“行政方法不能用、经济方法不好用、法律方法不会用、思想教育不顶用”的尴尬,必须依托于明确规定了各方主体的职能任务、权利义务和职责的法规范。唯有在法规范和制度支撑下,才能使社会管理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社会事务的管理。 在目前阶段,社会管理方式与方法创新即是完善社会管理手段,实现由单一的行政手段向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教育等手段转变。社会管理机制制度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制度创新,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所在,是各类创新的支撑和保障。无论是社会建设、社会管理,还是社会管理创新,都必须有法规范作支撑、制度作保障。因此,为了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健康发展,确保社会管理创新的实效性和持续性,就必须切实致力于相关法规范和制度的完善,解决好权、责、利的统一问题,用法规范和制度来规范引导和促进保障社会管理及社会管理创新,切实做到有法可依,依法管理和服务,依良法善治,形成解决问题和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 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变革是完善和发展社会管理的基石。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 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这是社会管理机制制度创新的指导原则——要形成并健全四种主体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的新的社会管理格局;要注重对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健全完善;要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力。所有这一切,都要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有利于建立一种能够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新型社会管理体制。管理主体创新是社会管理机制制度创新的关键。社会管理机制制度的创新,要求对各类主体的职能范围作出明确界定,并按各自职能来分别设计管理机制,构筑相应的法规范和制度。在多元主体的社会管理格局中探索一种持续的互动运行模式,更需要坚实的机制制度作为支撑。 需要强调的是,社会管理创新强调从新的社会管理观念、方法乃至机制制度的研究开拓到实际机制或者制度化运用,不应忽略既有的社会管理资源和手段。社会管理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善治”,即达成兼顾各方面利益基础上的公共利益最大化。所以,无论是推动参与型乃至自治型社会管理的理念拓展,还是探索社区矫治和特殊人群帮教的新机制,都应当以社会管理的秩序价值与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根本目标。 三、社会管理创新的内容与路径 管理内容创新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必须创新管理内容,厘清管理领域,强化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有效调处社会矛盾,维护各方各类群体的正当权益。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社会管理体系建设,增强社会管理合力 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组织以及各相关主体之间的关系,明确各方主体在社会管理中的定位。强调党和政府在社会建设中的中心位置,强调政府公共财政的更多投入,同时要健全和完善社会自治、自律和自我发展的新机制,充分发挥各种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在社会管理上的主体性及其对政府社会管理的监督制约作用。 建构和实施以权利为导向的社会政策体系,尊重和保障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加强社会服务体制建设,提升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消除社会排斥,推动社会融合。 加强民生制度建设,确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民生社会管理发展新机制。改善和保障民生问题不仅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必然要求,而且是政府行政必须优先实现的基本职能,也是需要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问题。政府既要承担起直接提供各类服务的职责,又要善于借助其所掌握的权力、权威和信息、资源,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使其参与解决民生问题。 健全社会风险评估机制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高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并形成维护社会长期稳定和有效处理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社会稳定机制。在群体性事件等危机处理中,要善于做到“情绪疏导”和“情绪管理”,以贴近的感情疏导民情,化解危机,尽量避免机械、简单地运用“物质满足”或者“物质诱导”的方式。 增强全社会参与社会管理的活力,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的运行机制。要建立不同社会主体之间平等、民主的社会合作机制,倡导参与型行政理念,形成兼顾各方各类利益、维护全体人民的发展利益与环境生态利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管理机制,努力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二)社会管理创新须重点解决的问题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体系,既要全面展开工作,又要抓住源头性、根本性和基础性问题,重点在于解决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特殊人群帮教管理、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网络虚拟社会建设管理、社会组织管理服务等问题。 推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创新,要公平对待,切实保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从就业、居住、就医、子女教育等基本民生入手,不断创新统一有效管理新机制,结合城镇化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实现城乡一体化和服务全覆盖的人口互动管理模式,疏堵有机结合,使流动人口能够全面参与并真正融入当地社会生活,变流动为活力,从根本上解决流动人口不稳定和不和谐等问题。 推进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创新,要建立健全对服刑在教人员、刑满释放解教人员、社会闲散人员特别是青少年以及吸毒人员等高危人群的常态化帮教管控机制,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推动教育改造与安置帮教工作双延伸。对特殊人群的帮教管理,要有措施、有方法、有体系,应在有利于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促进他们的发展上下功夫,尤其是应当致力于建构和完善帮助其更好地融入社会的机制制度,从根本上化解社会矛盾。 推进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的创新,要将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地区的治理和城乡规划、地区改造相结合,在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活环境的基础上,健全基层组织、延伸公共服务,切实处理好整治、服务、管理和发展的相互关系;要对小旅馆、娱乐、洗浴场所等实行耐心指导、重点防控、过程监管,完善长效机制,突出指导服务理念。 推进虚拟社会建设管理创新,要提高对互联网的认识,注重研究互联网的内在规律和规则,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加强互联网的建设与有效管理,特别是要认真研究和充分利用法律手段,依法保证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既要把网络舆情作为听民声、察民意的重要渠道,又要高度重视和评估舆情影响,主动回应社会关切,有效地制定互联网管理建设政策,正确引导网上舆论,维护网上秩序,营造有利于社会稳定的舆论环境。 推进社会组织管理服务创新,要致力于对社会组织的研究,承认社会组织在国家发展与建设中尤其是社会管理创新中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并按照社会组织发展规律施以有效监管,健全和完善相关法规范。 (三)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选择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首要的是搞好制度建设,完善社会管理的一系列政策和法规范,建立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特别重要的是要完善参与型及自治型治理结构,重视对优秀的管理者、优秀的专业人员和优秀的社会组织的培养和培育,通过对社会管理领域进行过程引导和规范,实现政府对创新活动和创新行为的有意识引导、调控和激励,形成卓有成效的社会管理创新生态机制。 社会管理创新要确立正确方向和科学路径,要促进社会活力而不是要限制社会活力,要对利益调整进行结构性改革,强调要尊重不同的价值观念,倡导不同的行为模式,倾听不同的利益诉求,重视沟通与协调。社会管理创新要对利益调整进行结构性改革,同时要尽可能地兼顾各方各类利益。但是,强调兼顾各方各类利益绝不是不能损害任何利益,绝不意味着不能采取任何强制性手段。问题的关键在于改革中的利益调整要着眼于整个社会发展进步,要引入行政过程论,对各方各类利益进行综合的全面衡量,依法作出科学合理的裁量判断。 社会管理创新是一种具有高度自主性的创造性活动,依赖于不同思想、意见和利益诉求的相互交流和撞击,依赖于开放性、自由交流、容忍不同观点的环境,更依赖于相关各方全方位参与管理、决策或者提出合理化建议。这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规律性特征,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要予以最大限度的尊重。 四、政法机关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职能发挥 社会管理创新主要涉及到行政机关、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的关系问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政法机关没有什么用武之地。相反,各级政法机关依法推进其本职工作,便是为 社会管理创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并且其中有些职能本身就是直接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无论是法院依法判决、裁定,还是检察院的依法抗诉监督,对于社会管理创新机制制度的形成和不断完善,提高其制度化、法制化乃至法治化的水平,都具有重要的规范、促进和监督制约作用。而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把推进三项重点工作作为民心工程、实事工程、保障工程来抓,有助于推动政法工作全面发展进步。 “人民检察院通过检察活动,教育公民忠于社会主义国家,自觉地遵守宪法和法律,积极同违法行为作斗争”。检察机关要进一步强化法律监督,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主动服务第一要务,不断提高执法办案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各项检察职能,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通过执法办案来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司法公正,理顺群众情绪,维护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执法办案是履行一切检察职能的本源和归宿,也是检察机关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性工作。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当代社会管理的创新始终要求加强法治建设,唯有以法治理念为指导,以法制体系、法治程序和规范为支撑,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才能真正实现最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 我市人民检察院深刻领会三项重点工作的精神实质,积极探索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的方式方法和工作机制,从社会稳定大局出发,突出工作重点,延展服务领域,采取得力措施突出抓好社会管理创新,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更好地发挥了检察机关的职能作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 (一)是加强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增强党员干部的法制意识 发挥检察职能作用,更加注重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努力实现从查办案件向预防犯罪延伸,从事后预防向事前预防延伸,从个案预防向制度和机制建设延伸,深化预防宣传、警示教育、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等工作。去年以来,该院结合办案实际,向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报送专题调查报告4篇,发出《检察建议书》26份,对遏制和减少各类犯罪,加强社会管理起到积极推进作用。该院以预防先行,在工程建设领域开展以摸底调查、预防动员、建立重点岗位人员预防档案、以案释法、帮助整章建制、开展警示教育、组织学法竞赛等内容的预防工作,有力地增强了工程建设领域干部职工预防犯罪意识,提高了建筑行业社会管理创新水平,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二)是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高对特殊群体的管理服务水平 落实检察环节上的各项综合治理措施,积极参与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和平安创建活动,结合检察职能,拓展管理和服务渠道。把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被宣告适用缓刑和适用假释、暂予监外执行人员等在社会执行刑罚的服刑人员的监督管理和服务纳入社会管理的重点来抓,配合有关部门加强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帮助刑释解教人员妥善安置、融入社会;积极探索适应社区矫正特点的检察方式,加强对社区矫正各执法环节的法律监督。去年以来,通过协商办法,解决了10名劳教、劳改释放人员就业出路,并协助用工单位与其签订用工合同,落实了帮教措施。健全完善社区矫治机制,在对特殊人员管理服务的同时,建立和健全了《社区矫治工作实施办法》,使社会管理服务工作做到有规可守,有章可循。 (三)是加大查办社会管理领域职务犯罪力度,净化社会管理环境 不断加大对社会管理领域职务犯罪的查处力度,把查办涉及社会管理领域的职务犯罪作为服务社会管理、服务大局稳定的中心工作来抓。去年以来,集中力量先后在教育系统、政法系统、经济管理领域等查办了管理领域涉嫌职务犯罪案件10余起,涉农职务犯罪案件8件,其中在教育系统查办和经济管理系统查办的职务犯罪案件,案值大、影响广,社会效果好,有力地促进和加强了社会管理领域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 (四)是加强青少年违法犯罪人群管理,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 结合办案,经常性开展青少年违法犯罪问卷调查活动,掌握其违法犯罪规律。针对部分青少年违法犯罪与网络毒害有关的实际,与公安、文化等相关部门开展多次清理校园周围网吧、录像厅活动。参与制定市政府关于出台加强文化娱乐场所管理规范,净化了社会文化环境,减少了不良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青少年违法犯罪率较以前呈下降趋势。围绕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开展“担任法制副校长”、“法制进校园”、“送法进课堂”活动。去年以来,共建立联系点27个,举办中小学生法制讲座28场次,深受广大师生、家长和社会好评,有效地减少预防了青少年违法犯罪发生。 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深刻调整,社会生活多样、多元、多变的特征日益凸显。我国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共同发展的局面基本形成;城乡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升,城镇人口从.亿增加到.亿;社会阶层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在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新的社会阶层;社会组织形态发生了新的变化,已有%以上的城镇从业人员在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工作。 “单位”管理是以往中国社会管理的一大特点,许多制度和政策都和“单位”有关,要通过“单位”实施。现在发展市场经济,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越来越多的人由“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以计划经济体制和过去那种权力构架为基础的社会整合功能削弱,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和方法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结构的 变化。当前,我国已进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我国改革发展面临的社会背景和社会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改革内容来看,我们需要推进的主要是一些涉及面宽、利益调整层次深、配套性强、风险比较大的改革,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难度加大。从改革动力来看,改革初期,人心思变和较低的社会预期激发着人民群众的改革热情,社会的动力与政府的牵引力紧密结合,推动着改革快速推进。随着改革不断深化,人们对改革发展的社会预期普遍提高,对改革发展成果的分享要求明显增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对社会管理工作提出的新挑战、新要求,我们必须科学判断、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科学判断、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转变社会管理理念,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完善社会管理法律法规,提高依法管理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切实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工作,才能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保持社会安定有序,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五创新管理理念,整合社会资源 社会管理也叫社会公共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社会公共组织为了适应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和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对涉及公众利益的各种公共事务,通过制定必要的制度和公共政策来实施的有效管理。社会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完善社会功能,促进社会系统的协调发展,构建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形成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秩序相协调的社会秩序。对社会管理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其一是以政府为主体,对有关社会事务进行规范和制约;其二是以社会为中心,即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依据一定的规章制度和道德约束,规范和制约自身的行为。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是一项涉及层面广、触及问题多、解决难度大的社会工作,需要社会各界同心协力、齐抓共管。十六届届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 (一)坚持以人为本,创新社会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社会管理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在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必须把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好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解决好就业、就学、就医、社会保障、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正从根本上减少和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从源头上减少因利益冲突引发的社会矛盾;必须实现成果共享,使构成我们社会的各个阶层,参与社会发展的不同群体,都能够实现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共同发展,使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必须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借助各种社会力量,培育发展各类社会组织,最大程度地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必须着力减少社会发展的成本,通过制定和实施科学有效的社会政策,维护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公正,努力降低社会发展的成本,在更高层次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加快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职能 在新的社会管理格局中,政府要切实担负起社会管理的职能,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机构设置,在继续抓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扩大公共财政对社会发展和社会事业的投入,把人力、物力、财力等公共资源更多地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倾斜,把工作着力点更多地放在解决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上。要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注重向公共服务薄弱的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要不断改进公共服务方式,简化办事程序,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创新管理制度,为群众和基层提供方便快捷优质服务。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行使职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善于运用法律手段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既不能失职不作为,又不能越权乱作为。按照《决定》“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的要求,支持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改变政府以往介入市场过多的″越位″和在提供社会公共服务方面的″缺位″现象,顺应全球社会公共管理新趋势,加快传统的“经济管理为主”向现代的“社会管理为主”转变。 (三)积极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 社区是城乡居民生活的基层单位,是政府社会管理与社区自治组织、民间组织自我管理的结合点,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当前,我国社区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创新社区管理,构建和谐社区,要从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入手,积极探索新的社区发展和管理模式,健全社区管理组织体系,建立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企业在社区建设中的伙伴关系,把一部分政府可以不直接承担和企事业单位剥离的社会职能、服务职能交由社区承担。发挥驻区单位、社区民间组织、物业管理机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努力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有效衔接、政府依法行政和居民依法自治良性互动。大力推进社区服务的产业化、市场化、规模化、多元化,完善社区就业,社区保障、社区救助、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社区体育、社区安全等各项公共服务;积极开展面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社会贫困户、优抚对象等困难群体和特殊对象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服务,强化社区服务保障功能,探索建立以服务群众为重点的网络化的社会管理机制,把为民服务的工作渗透到社区各个领域。农村社区建设则要把构建社区救助体系作为一项基本任务,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大力发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发展各类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帮助农民增加收入。要加强城乡社区自治组织自身的能力建设,通过提高居(村)民的自治程度,培养民主素质,提高社会责任感,合作精神和自我管理能力,使城乡居民自治组织成为协调民众利益、化解民众矛盾、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有效载体。 (四)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吸纳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 社会管理体制创新,要有利于调动市场和社会组织的参与力量;有利于实现公共资源、公共信息整合共享;有利于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三者间的良性互动。只有科学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探索多元化的社会治理机制,才能有效解决目前复杂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实现加强社会管理和降低社会管理成本的目的。因此,创新社会管理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社会组织、市民等多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政府调控、社会组织和市民协同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机制。要大力培育、发展各种社会组织、中介组织,包括 律师、公证、会计、审计、资产评估等机构和行业协会、学会、商会、基金会等社会团体,引导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城市社会管理。同时,要边“放水”边“筑堤”,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完善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的政策,发挥各类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有助于政府与社会形成良性互动。针对目前社会组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需要进一步创新管理体制:一是降低准入的门槛,因地制宜的确定准入条件,不搞“一刀切”。二是逐步实现社会组织与政府的彻底“脱钩”。政府过多或不适当的干预,往往会削弱社会组织的自治性,同时也不利于社会组织自身能力的发展。三是引导社会组织进行公开、透明化的运作,促进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严格行业自律,规范从业行为,承担社会责任,提高自律性和诚信度,增强透明度和公信力。四是加强立法,通过法律的手段,明确社会组织的法律地位、工作范围、经费来源、管理手段、管理程序等。依法管理和监督各类社会组织,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六社会管理创新的对人们的影响和启示 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切实履行好维护稳定的第一责任;抓住改善民生这一影响社会稳定的根本问题,解决好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更新管理理念、改变管理方式,创新管理措施,实现由防范、控制型管理向人性化、服务型管理转变。 要深入开展社会矛盾化解,着力构建“大调解”工作体制机制,积极组织领导干部接访、下访,认真落实社会风险 要深入推进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努力在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问题上实现评估制度,进一步筑牢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基础。要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基层综治机构等基层基础建设,满腔热忱地支持和帮助基层干部开展工作,确保基层工作有人抓、事情有人办、群众有依靠、稳定有保证。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努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公众参与”的工作格局,为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提供有力保障。 当前,我国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已经明显地集中到与人民群众基本民生问题密切相关的环节。这对各级党委和政府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决定》提出要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利益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抓住了利益关系,就抓住了事物的根本。必须始终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重点,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必须严格遵循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原则,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积极化解各种矛盾纠纷。改革方案的设计,应充分考虑社会的承受程度,妥善照顾各方面群众的关系;政策措施的调整,要广泛听取各方面群众的意见,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利益要求;大型项目的实施,事前必须认真进行科学论证,准确把握人民群众长远利益和现实利益的平衡点;公共资金的投向,必须首先用于解决低收入阶层特别是最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进一步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要通过各种途径、方法,将拟制定的社会政策向社会公开,使人民群众对于同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政策设计有着充分而广泛的民意表达,确保社会政策的有效性、合理性和科学性。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建立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更多采用调解方法,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维护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引导各阶层群众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要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培养社会公德和法制精神,使社会各阶层都能按照法律和政策,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自觉维护安定团结 我市的现阶段工作已近有很大的进步,一项任务不是一个国家总的领导就能解决的,是靠全民共同的努力合作下,团结的力量是无穷的。一切管理创新的关键在于观念创新。只有好的观念才能产生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观念是人的主观世界,而主观世界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因此,观念创新必须通过深入研究实践活动和由它们产生的成果——科学和文化知识,才可能提炼出新的看法,从而指导管理活动。因此,加强对实践活动的了解和加强学习是观念创新的关键。 社会管理论文:试析创新检察环节社会管理机制研究 论文摘要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亦是检察机关的重要职责。作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主体,基层检察院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中,应当在遵循原则的基础上,以检察工作为主线,通过打击与预防、教育与保护、法律监督、化解社会矛盾等途径,经过先期的调查研究,探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措施及管理机制,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 论文关键词 参与社会管理 检察机关 机制创新 一、社会管理创新背景 社会管理,是指党委和政府以及其他社会主体,运用法律、法规、政策、道德、价值等社会规范体系,直接或间接地对社会不同领域和各个环节进行服务、协调、组织、监控的过程和活动,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关,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是社会管理的唯一主体。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经济成分应运而生,社会结构也相应复杂,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引发的城乡结合部治安问题;民工潮的涌起产生的流动人口管理困难;支撑公众法律意识增强的司法资源等,仅靠行政手段协调诸如此类的多元化矛盾显得力不从心,政府作为社会管理的唯一主体,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新的社会管理问题和管理要求,诱致社会管理创新机制的萌生。从近年来社会管理模式变化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且有更加发挥其作用的趋势,如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是“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列出专题论证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因此,社会管理主体趋于多元化,社会管理结构趋于网络化,社会管理的创新应与时俱进,趋于时代化。 二、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意义和途径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2009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同志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明确了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包括检察机关在内的政法机关的三大职责任务之一。因此,作为检察机关,特别是基层检察院,应当深刻认识到检察机关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主体,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作用,促进社会管理水平提升,作为检察工作的重心之一。在党委领导下,检察机关与政府、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社会管理是正确履行检察机关工作职责的重要内容。 (一)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决定了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其目的是通过制定包括法律法规在内的社会规则,并通过行政、司法等执行手段,来实现建立在公平正义价值基础上的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检察机关的根本职责在于维护国家法律的正确实施,承担着打击刑事犯罪、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等任务,对推动法制健全和法治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应然主体。所以,法律监督的本身即是参与社会管理。 1.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法律地位支撑。我国宪法第129条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1条对我国检察机关的性质均作了明确规定,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具体理解为:我国检察机关是一个完整独立的机构体系,体系内部实行的是上级领导下级检察机关的体制;人民检察院与人民法院和人民政府同为国家机构中的一个独立系统,它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检察机关的这一法律地位,决定了其在维护国家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职能作用支撑。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4条规定:“人民检察院通过行使检察权,镇压一切叛国的、分裂国家的和其他反革命活动,打击反革命分子和其他犯罪分子,维护国家的统一,维护无产阶级专政制度,维护社会主义法律,维护社会秩序、生产秩序、工作秩序、教学科研秩序和人民群众生活秩序,保护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的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人民检察院通过检察活动,教育公民忠于社会主义祖国,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积极同违法行为作斗争。”从上述规定以及检察实践看,检察机关通过履行职能作用,在侦查、逮捕、公诉等环节,实现了国家法律的统一实施任务。从而提升了在社会管理中的监督水平。 3.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职业道德支撑。检察官职业道德是检察官在行使检察权、履行检察职能的过程中,或者从事与之相应的活动时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2009年9月3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一届检察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的《检察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试行)》对检察官的职业 道德概括为“忠诚、公正、清廉、文明”八个字。这八个字蕴含的意义重大,是对检察官在行使检察权时其职业道德高下的一个重要考量: 只有忠诚,才能不负党的重托,才能取信于民;只有公正,才能正确实施法律;只有清廉,才能杜绝司法不公;只有文明,才能提高公信力。良好的公信力为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社会保障,社会管理创新离不开这样一支高素质的检察队伍。 4.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社会政策支撑。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党从国家事业发展及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为出发点,而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进而明确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2009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同志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安排部署了全国政法机关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明确了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包括检察机关在内的政法机关的三大职责任务之一,从而把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检察机关不仅是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应然主体,也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推动力量。 (二)检察机关的执法办案工作实践,决定了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可行性社会管理创新的意义在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和谐社会的构建自然与公平正义的社会需求息息相关。所以维护公平和正义,不仅是当代国际司法活动的主旋律,也是检察机关的应有之责。作为法律监督机关,人民检察院通过对贪污贿赂和渎职侵权等职务犯罪活动依法进行侦查、对刑事犯罪提起公诉、对司法不公依法进行诉讼监督,从而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所以说,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是检察机关应担负起的职责,同时也完全有能力做好这项工作。 1.执法办案活动的开展,为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现实途径。检察机关通过履行侦查、批准逮捕、审查起诉、支持公诉等法律监督职能,有效调整社会关系,保护国家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在执法办案实践中,建立了相应的机制和制度,这些机制和制度对社会管理创新是一种经验借鉴。如在公诉权的行使中,“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这一相对不起诉的法律规定,其中所包含的刑事和解,既是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最好诠释,又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举措。在侦查权的行使中,检察建议的使用,也是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一种途径。 2.社会问题的明显增加,为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社会需求。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社会关系不断调整、各种利益冲突逐步显现的特殊而关键的时期,正如总书记在专题班上说指出的“我国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是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性特征的集中体现”。这些“阶段性特征”体现在阶层群体冲突增加、人口流动性问题、价值观的失衡等。如土地拆迁中的暴力争端、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治安、老人倒地扶不扶的争议,这些“阶段性特征”势必引发新的社会管理问题,迫切需要检察机关通过强化服务意识、延伸服务触角、履行监督职能来把这些问题解决好、落实好,从而解决当前社会矛盾、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 三、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工作原则及工作重点 (一)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应当坚持的原则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在找准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契合点的同时,应当坚持务实原则,才能为推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和谐社会的实现发挥作用。 1.以人为本。检察长在2011年7月16日召开的第十三次全国检察工作会议再次强调,检察机关应当坚持检察工作的人民性,更加关注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的庞大工程,必须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观念,努力使各项创新举措满足群众需求、符合群众愿望,维护群众权益、解决群众困难,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以说,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也是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落脚点。 2.注重可操作性。既然是创新,就是运用以前没有的手段、方式方法、机制等进行社会管理,那么,在采取一项新的管理形式前,必须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其可行性和科学性,形成社会管理创新机制、方式方法、手段的长效性。这样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才有生存、发展的根基,才能切实服务地区经济发展和服务当地群众。 3.选准立足点。社会管理的范围较广,各地区实际情况也不尽相同。所以,社会管理创新不可能按照一个模式来运行,检察机关在开展参与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必须结合本地区的社会管理问题实情,因地制宜,创新符合本地区实际的社会管理新形式。 (二)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工作重点检察机关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应当首先坚持立足本职的原则,必须紧紧围绕检察工作主题,不能偏离工作中心,刻意、片面追求在社会管理中取得创新成效。 1.从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保障人权角度,不断强化和提升法律监督能力,维护司法公正,弘扬正义。一是加大抗诉工作力度。要认真注意审罪轻判即依法应该判重刑甚至极刑的案件而从轻判处。如应该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案件判处死缓,应该依法判处无期徒刑以上刑罚的却判处无期以下徒刑。二是加大对刑事立案监督的力度。检察机关应该把刑事立案监督做为检察监督的一个重点,在不断加大监督工作力度的同时,要搞好有关检察立案监督工作的社会宣传,努力扩大案源渠道。 2.从大力查处国家公职人员职务犯罪,加强和改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维护执政党权威高度弘扬社会正义,维护社会稳定有序。在当今腐败现象还未有效遏制,重点单位、重点部门、重点岗位职务犯罪发案率较高的情况下,检察机关应该坚持“两个突出”,即突出大案要案的查处,突出重点部门重点案件的查处。在抓紧大案要案和重点部门案件查处的同时,积极探索开展和搞好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新路子,以各种形式加大反腐宣传,提高公民依法治国观念,以扎扎实实的查处职务犯罪的实际行动和丰硕成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厦添砖加瓦。 3.依法妥善处理好涉检、涉法上访案件,努力消除和化解社会矛盾,增强和改善党群、干群关系,实现社会稳定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稳定有序的社会,一个混乱秩序、动荡不已的社会,与和谐社会是格格不入的。检察机关应坚定地贯彻执行党中央社会建设的方针,结合检察职能和各地工作实际,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转型时期的各种社会矛盾。所以依法处理好属于检察机关管辖涉法上访和其他控告申诉案件,是当前检察机关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和谐环境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随之产生的社会问题也日益复杂,作为检察机关,从其职能看,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途径,重点在于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特殊人群帮教管理、职务犯罪预防、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贯彻、社会矛盾的化解等。 1.创新未成年人社会管理机制。未成年人是检察工作的重点人群之一,探索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新途径、新方法,是检察机关紧密结合检察工作实际,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工作内容之 一。 2.加大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当前,我国还处于职务犯罪高发期,单纯的惩治已经不能有效杜绝职务犯罪,只有惩防并举、标本兼治,才能彻底铲除滋生职务犯罪的土壤。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是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法律职能,也是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3.促进特殊人群受益社会管理创新。推行社区矫正工作,是充分运用社会机制,整合社会资源,加强对缓刑、管制、剥夺政治权利、假释及监外执行等各类对象管理和改造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检察机关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 4.注重化解社会矛盾。认真落实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依法对轻微犯罪从宽处理,对当事人达成和解和轻微刑事案件宽缓处理。加强控告申诉工作,严格落实涉检 信访首办责任制,高度重视初信初访,切实加大工作力度,依法妥善解决群众合法合理诉求。 四、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机制完善 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并不是单纯地将法律触角向社会管理领域延伸,更要注重方式方法,正确处理与相关部门在相关环节产生的关系问题,从而建立起科学有效的管理创新机制。 (一)联动机制检察机关在行使职权时,必然与相应机关发生联系,如行使侦查权与监察机关、社会管理领域等行政机关的配合;行使监督权与侦查机关、审判机关、监管机关的沟通协作。这种程序性权力与实体性权力的联动与衔接,是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之一。 1.侦查权的行使。通过依法查处国家公职人员在社会管理活动中的职务犯罪案件,促进社会管理部门和国家工作人员正确履行管理职责,同时,坚持“惩防并举,预防为先”的方针,加强惩防职务犯罪,规范社会管理权力运行。 2.公诉权的行使。因追诉漏罪、重大疑难案件的提前介入而引发的与公安机关的公诉与侦查关系;为维护被告人的正当权益而引发的与律师的控辩关系;为了提高诉讼效率,对轻微的刑事案件等适用简易程序而引发的与审判机关的控审关系。 (二)延伸机制法律监督权具有规范性、程序性和有限性的特性。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则应在正确行使检察权的前提下,对行政权力的行为加强协调与监督。 1.检调对接。2011年7月26日最高人民检察院颁布《关于开展检调对接试点工作的意见》,从意见中可知,“检调对接”是指为更好地化解社会矛盾,检察机关对于受理的民事申诉案件、轻微刑事案件,可以委托人民调解组织先行调解,根据调解情况再依法作出处理决定,共同促进当事人和解息诉。它是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相结合的社会矛盾纠纷综合性调解机制,是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创新。 2.行刑对接。司法实践中,工商、税务、药监等行政执法机关有案不移送、以罚代刑的现象颇多,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启动行刑对接,不仅是检察机关立案监督工作的新亮点,也是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一种途径。如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使检察机关及时掌握行政执法机关查处假冒伪劣产品、食品安全监管等情况,对受到行政处罚后构成犯罪的再给予刑事制裁,震慑不法分子,促进市场管理。 (三)创新机制当前,社会管理领域存在不少隐患,检察机关理应对社会管理协作、漏洞和缺失衔接、群众诉求和矛盾的协作处理、民事行政诉讼监督等方式进行探索和创新。 1.公益诉讼。市场经济的发展,引发经济体制的变化,随之而来产生的环境污染、国有资产流失、侵害消费者权益等违法行为日益增多。对于这种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不特定多数人利益的违法行为的处理方式,导致公益诉讼应运而生。检察机关参与公益诉讼,为公民民主权利的行使提供了新的法律途径,使公民监督国家公共事务管理的权利得到了司法保障。 2.民事、行政检察权的扩展。民行检察监督是检察诉讼监督中比较有特色的检察业务,对于维护司法公正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检察机关在行使民事行政检察权时,应当在内容、形式、效力上不断发展和完善。如建立申诉审查机制,依法保障当事人的申诉权利;建立民事裁判执行监督机制,依法保障当事人的胜诉权利;建立执行案件的审查机制,依法保障当事人的救助权利。 社会管理论文:社会矛盾分析与社会管理 关于社会矛盾及其原因的判断和分析,是做好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前提。不同的认识和判断,直接影响政治的发展走向和政策的制定。因此,探讨当前社会矛盾的特点及其成因,对于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对当前社会矛盾分类的新认识 人是社会存在及其矛盾产生的最终根源和根本出发点。以人为基点,我国社会矛盾主要可分为三大类:一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二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三是人的身心之间的矛盾。以人为本,把社会矛盾划分为三类矛盾具有学理性和现实性。在学理性上,社会是人与人关系的总和。人的存在是社会存在的根本。没有人,也就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谈不上社会和社会矛盾;自然是人的存在的基础。它为人提供时间和空间、物质与能量、寄托和陶冶;人又是身心合一的产物。身心之间是否和谐、统一,对于社会矛盾的产生与解决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的身心之间的矛盾分类符合我国传统文化精神和时代性。从现实性上,一方面,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的身心之间的矛盾,基本涵盖了我国社会矛盾的各个方面。另一方面,具有很强的个体关怀性。以往的矛盾分类,关注的是整体的人,个人所涉及的社会矛盾很难直接体现出来。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的身心之间的矛盾,更突显了对个人的关怀。这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趋势。因此,以人为本的社会矛盾分类,有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在以人为本的社会矛盾分类框架下,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的身心之间的矛盾还需要深化,这也为社会矛盾分析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的身心之间的矛盾中,人与自然的矛盾既是当前一种主要的社会矛盾,也是其他两种矛盾产生的背景。因为,衣食住行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人须臾不能与自然分离。人与人、人的身心之间的矛盾是在人与自然的交往过程中展开的。从人类社会起源上讲,人是在自然界中寻求生存的过程中才形成一定的群体和生活方式的。不同的群体与生活方式,是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地理特征、资源禀赋等密不可分的。不同的自然状况对于种族和民族性格和精神的塑造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应于人的三种历史性矛盾,并结合中国当前的社会发展阶段,中国社会矛盾需要进一步的总结和归纳。一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为既得利益群体与非既得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例如官与民、民与民、官与官之间的矛盾。比如贵州瓮安事件,主要是官与民、官与官的矛盾;云南孟连事件,起因是民与民之间的矛盾,但是因为官方偏袒和支持了矛盾的一方,就转化为官民之间的矛盾了;湖北石首事件起因是民与民之间的矛盾,但是由于官民之间长期缺乏信任,最终转化成为官民之间的冲突。再比如,富与贫之间的矛盾。这是指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利益发展不均衡,形成的不同社会群体。二是,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依靠人口红利、资源薄利、出口盈利等,取得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但是,也带来了一些严重的问题。如人口老化、生态恶化、资源枯竭化等,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三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这类矛盾体现为民族、宗教、文化等与现实的矛盾与冲突。信仰的缺失,精神的迷茫折射成现实生活的百无聊赖。现实中激烈的竞争、快捷的生活节奏使人们无暇顾及理想;生命的短暂与转瞬即逝的机遇,使人们迫于急功近利,追求瞬间即是永恒,放弃终极关怀。有人说,现代社会的人不要走得太快了,否则,心灵跟不上,被远远地甩在后面。 正是由于存在着上面三种主要的社会矛盾,社会才出现了仇官、仇富的现象,才导致了大量的群体性事件和个人极端事件,才致使社会陷入普遍的焦虑之中。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已经成为改革攻坚阶段的难点。 二、当前社会矛盾成因的理论分析 对于当前社会矛盾成因的分析,主要存在三种理论:一是发展不平衡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主要分析理论。发展不平衡理论基于事物运动中的不平衡的世界观,立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社会基本矛盾和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发展不平衡理论认为,中国社会矛盾的出现是由于经济发展对外与对内的依存度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等。当代中国应从发展不平衡中的薄弱环节入手,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以统筹城乡、区域、人与自然一体发展为重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而实现历史性的飞跃。二是转型理论。转型理论是现代化 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该理论认为我国正处于转型期,即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甚至向后工业社会转变;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由封闭、半封闭状态向开放状态转变,等等。归根结底,当前我国正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四个深刻: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 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它是对我国社会转型现状的经典概括,也是转型理论的一个重要应用。三是全球化理论。该理论主要分析了导致我国社会矛盾的一些客观因素,其中主要原因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与国际化的加速发展。这些宏观层面的变化为社会矛盾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但也同时表明,并非所有的社会冲突都具有政治性。理解这些客观因素,才能比较全面地把握我国社会矛盾的根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综合上述理论分析,我国社会现状就像一个搅拌机,把各种时代的现实、思想、利益、制度搅拌在一起,不停碰撞、融合。不妨把这样状况的社会,概括为混合型社会。混合型社会是当前我国社会矛盾产生的土壤,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先进与落后并存。这既包括思想和制度,也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比如,在思想方面,我们既有社会主义思想,也有集权专制主义思想。既有男女平等的思想,也有男女不平等的思想。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方面,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以及后工业社会并存,工业化、信息化与传统农业、手工业并存,公有制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并存。在现实状况上,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东部、中部、西部也不同。即使是同一个地区也有发达、半发达和落后的不同。 2.传统与现代交织。过去,我们一直在批判、否定传统。在批判传统、否定传统的同时,我们也丢掉了不少好的东西。比如,在孝敬父母、尊老爱幼、诚信、和谐等方面。同时,我们又接受了许多现代的理念,比如,自由、民主、公正、法治、人权、效率等等。传统的观念与现代的理念发生冲突与断裂,导致人们价值分歧、信仰缺失、关系冷漠和精神家园的荒芜。我们既不能没有传统,传统是社会的重心,没有传统也就没有了根基;也不能没有现代,现代是社会的走向,没有现代也就没有了发展。如何使传统与现代不发生冲突与断裂,走向融合,这是我们 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3.先富与后富并立。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的发展思路是分两步走,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先富带动后富,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第一步比较快地实现了。但是,第二步怎么走却遇到了困惑。现在的情况是,社会两极分化严重,先富与后富群体关系紧张,仇富、仇贫的事件不断加剧社会矛盾。按照以往的经济发展方式,经济越发展,贫富差距反而会进一步扩大。我们现在面临着先富如何带动后富的问题,面临着如果先富不能带动后富,那么先富还有没有必要继续先富的问题。怎么解决先富带动后富、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也是我们攻坚的一个难题。 三、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的若干建议 根据上述对我国社会矛盾及其成因分析,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需要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离不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可以有效带动社会管理。因此,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的一个契机,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步骤,也是我们和谐地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一是经济发展要与民生结合起来。经济发展与民生建设要互动起来,互相促进。民生建设要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民生有许多方面,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国民经济每增长一点,就业规模和就业质量也随之增长,不能停留在原地不动。二是经济发展要与财富分配增长结合起来。民富,才能国强。我们只有把民生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才能真正拉动内需,才能获得持久的发展动力和资源,才能实现经济和民生的共同发展。三是经济发展要与人的发展结合起来。经济发展最终应该归结到人们“是什么”和“做什么”,应该看做是人们权利扩展的过程,也是人的发展的过程。人是发展的主体,发展要依靠人的发展,也要为了人的发展。经济发展要与人的发展和谐地统一起来。若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要从教育和就业入手,提高和增进人的素质和能力,给人一个施展自己才能的环境,使人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才智。四是经济发展要与自然的爱护结合起来。大自然是人类的根,只有真正的爱护自然,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 道路,人类才能可持续发展。 2.社会管理制度建设。制度的先进与落后,决定了人的生活状况。制度建设,既可以使社会分化,也可以使社会整合;既可以使社会对抗,也可以使社会和谐。每个人都受到制度的激励和约束。要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就要不断提升制度的和谐实效。针对目前的情况,我们需要建立一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社 会管理制度:一是公正的分配制度。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分配收入不公正。城乡、地区和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不合理。建立公正的分配制度,可以保护民生。二是民主政治制度。权力集中容易滋生官僚与腐败。这会影响到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和基础,关系到我们党的自身建设和形象。建设民主政治制度,可以有效防止官僚与腐败,有利于长治久安,可以赢得民心。三是社会资源配置重心下移制度。当前,社会基层环节薄弱,地方力量有限。基层是面对广大群众的窗口和平台。同时,基层和地方干部工作环境艰苦和复杂。所以,社会资源配置的重心要下移,加强基层政权、组织的巩固和培养。在人财物上,给予基层大力支持。事权与财权相匹配。大力选拔基层和地方的优秀干部。社会资源配置重心下移制度,可以有效地保障民利。 3.精神家园建设。从个人角度讲,心态平和,行为才能平和。从社会角度说,人心稳定,社会才能稳定。因此,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不能忽视良好的社会心态建设。我们要培育一种具有中国特色,又有时代气息的和谐精神。当前,人们的精神需求空前高涨。精神家园建设事关人与人、人与自然、人的身心和谐。一方面,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另一方面,还要吸收借鉴传统、宗教、民族等有益思想成果和精神。比如,在处理利益得失、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等方面,各个民族与宗教都有许多宝贵的思想和精神。从某种意义上,人最终面对的需求并不总是物质利益,而是永恒、价值和生活的尊严。通过精神家园的建设,可以使人生有意义、生活有幸福、身心有和谐。 4.加强干部素质能力建设。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的成效,关键在党。党的领导力、执行力的关键又在于领导干部。我们面对的问题和任务同改革初期相比更加具有复杂性和挑战性,完成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这一任务,需要广大领导干部在思想观念和工作的方式方法上有一个较大的转变。一是领导干部要有与加强创新社会管理要求相适应的观念。第一是有全局观念。不是从单项工作或局部出发,而是从全局的稳定出发来看问题;第二是有整合的观念。各级领导干部能够站在社会各个群体合理要求的立场上,站在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社会资源的角度,来进行社会各个方面的整合;第三是有调适的观念。在认识并且尊重社会合理差异的基础之上,协调各个方面的关系,推进多样化的社会稳定;第四是有服务的观念。党委和政府不只是对社会进行领导和管理,而且要针对社会各个群体日益复杂化、多样化的要求,进行深入细致的服务,以促进社会的稳定。二是领导干部要有系统思考和综合把握的能力。在全面深入地推进改革开放的时候,领导干部处理的事情要比以往复杂得多。这就更加需要领导干部具有高度复杂的思维和把握能力,对问题有全面系统的思考,避免非此即彼的思维,防止简单地突出一个问题,忽略和漠视其他问题。在面对一个问题时,应该能够超越具体的问题,进行战略的综合把握,从而使决策在总体上达到最优,而不是只追求单项最优。三是要有以人为本、细致规范的群众工作方式。当前,社会群体多样化同人们需求的多样化交织在一起,使得社会问题高度复杂化。面对这样新的社会需求和问题,过去延续多年的行之有效的某些工作方式方法,需要加以改革和完善。在新的条件下,要高度重视理顺多种社会群体的人心,化解交织在一起的各种社会矛盾。因此,各级领导要以为人民服务为出发点,在工作的方式方法上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在处理涉及多方面利益关系问题时,更加注重民主协商,广泛征求意见,把工作做深做细,实现精细化服务。同时,行政机关还应该加强自我约束,注重依法行政,树立良好的受社会信任和尊重的形象 社会管理论文:人大创新社会管理重要作用 古人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形象地说明广大人民群众中间蕴藏着无穷的能量。当前,各地在“十二五”发展过程中要实现在更高起点上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宏伟目标,关键要靠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因此,做好这一时期的群众工作比以往任何时期都重要、都紧迫。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其职能和作用决定了在加强群众工作、创新社会管理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需要人大根据自身的定位和特点,充分认识和发挥在创新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三者的有机统一,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加快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一、坚持科学发展,夯实社会管理的经济基础 加快发展是最大的群众工作,是解决一切矛盾和问题的基础。目前,在加强群众工作、社会管理方面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存在很多不利的因素,要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发展,而且要科学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人大应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一时代主题,将科学发展贯穿于职能工作的全过程,积极主动地融入、呼应和服务于经济建设、生态建设和社会管理建设的主战场。一是围绕科学发展选择议题。突出科学发展主题,贯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围绕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突出问题,着重在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保障改善民生进程等方面,依法准确适度选择议题。二是围绕科学发展监督大事。要坚持综合运用多种监督方式,把工作监督与法律监督、首次监督与跟踪监督、常规性监督与刚性监督结合起来,及时发现一些带普遍性、倾向性的矛盾和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督促和支持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措施和办法,使人大监督在推动党委决策部署落实、促进“一府两院”重点工作中彰显作为、体现价值,促进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社会进步的良性互动。 二、坚持关注民生,夯实社会管理的群众基础 如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已成为加强群众工作、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人大作为最高权力机关和民意代表机关,不仅要责无旁贷,而且要发挥作用。一是依法维护民利。要加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围绕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就业难、看病难、上学难等问题,积极开展视察和执法检查。在搞好决策和监督大事的同时,充分利用职能优势,通过对政府为民要办的实事、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落实、残疾人保障法实施等开展视察和执法检查活动,使监督内容更加贴近民生,使人大监督工作取得更多实实在在的效果。二是扩大基层民主。人大工作的源泉和活力来自人民群众。人大工作的实践说明,人大工作最大的优势在于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人大常委会要把加强同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联系作为开展好人大工作的基本要求,除坚持好人大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制度外,通过加强代表小组基础建设,开展常委会主任、副主任联系代表组、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代表、代表进社区联系选民活动,畅通民意诉求和民情反映渠道,加强人大常委会与代表和人民群众的联系。要依法督促基层民主建设,完善村民代表会议、社区议事会议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权利,充分激发广大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强化信访工作。信访工作是体察社情民意的窗口,是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渠道,也是人大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职能作用的一项具体工作。作为权力机关、监督机关、民意机关的人大常委会,在加强群众工作、创新社会管理中,必须把办理群众信访工作作为执政为民、服务大局的实事,出实招,求实效,加大信访突出问题的化解力度,加强综合协调和跟踪督办,通过坚持和完善常委会主任、副主任公开接访、案件转处督办、限期办结、情况通报等做法,畅通群众表达诉求渠道,努力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坚持公平正义,夯实社会管理的法制基础 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加强群众工作、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保障。一是构筑公平正义载体。人大要切实加大监督力度,督促和支持“一府两院”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审务公开和检务公开,督促“一府两院”公开办事政策、办事程序和办事结果,依法保障和落实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为人民群众参与经济、政治、社会等活动提供公平的机制、环境、和机会。二是促动政府职能转变。要强化对政府具体行政行为和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督促和支持政府加快职能转变,完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要加强对规范性文件的审查监督,坚持主动审查和被动审查相结合的审查机制,认真受理和审查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公民对规范性文件的审查建议或要求,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依法纠正,维护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三是维护司法公平正义。要支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督促司法机关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落实执法责任制、错案责任追究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健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行为,为维护法律的尊严、公民的权利和社会的公平,提供有力的 司法保障和良好的法制环境。(编辑:华华) 社会管理论文:农村社会管理创新促进农村社会管理水平提高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检察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任务。我省检察机关通过把法律监督的触角延伸到广大农村,加强涉农检察工作,推动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发挥了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强基固本的保障性作用。 当前我国农村社会管理存在的不足 1、乡镇党政组织的治理方式不适应。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形成了“乡政村治”治理模式,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乡政村治”的治理模式存在“断层”。一方面乡镇党政组织管理与村民自治组织之间的“断层”,乡镇以上是行政管理,村以下是民主自治、自我管理,两者之间缺乏有效衔接;另一方面村委会与村民小组(经济社)“断层”,集体所有的土地、山林、水塘等财产基本上掌握在村民小组(经济社)手中,是农村真正的经济实体,一些村民小组组长(经济社社长)任意处置集体资产,乡镇组织和村委会无法有效管理监督。二是乡镇党政组织的管理职能弱化,把精力主要放在上级考核的各个项目中,税费改革、农业税取消后,乡镇财政收入来源进一步削减,提供公共管理和服务的能力下降。三是乡镇党政组织的治理手段单一,习惯于行政手段和经济处罚的方式,对村干部和农民群众常常“失灵”,不能有效应对农村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2.对村级自治组织的监督制约机制不完善。村级自治组织是社会管理组织体系中最基层的神经末梢,党和国家对农村的各项事务管理都通过村级自治组织来完成,因而,村级自治组织掌握一定的公权力,实现村民的公共利益和保护公共资源都有赖于村级自治组织,但是,对村级自治组织的监督十分薄弱。一是乡镇无法有效监督村级自治组织。在“乡政村治”治理模式下,乡镇政府与村委会的关系在理论上由领导关系转变为指导关系。在实践中,乡镇政府为了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采取各种方式将行政责任进一步向下延伸,乡镇政府与村委会或成为利益共同体,或对立冲突。二是村民对村级自治组织的监督流于形式。村民对村干部的监督主要通过召开村民大会、行使选举权和罢免权来实现。然而,召开村民大会的权力掌握在村委会手中,是否召开村民大会由村委会说了算,少数村委会设法拖延或者干脆不召集村民会议。三是村党支部对村级自治组织监督效果不佳。村党支部是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按照《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规定,村党支部“负责村、组干部和村办企业管理人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村委会组织法》也在原则上确认了村党支部在农村治理中的“领导核心”地位,但都缺乏可操作性的具体规定,却明确地把决策权赋予村民会议及其代表会议;把管理权赋予村委会;把对村委干部的任用权赋予全村选民,对村委干部的罢免权赋予村民会议;村党支部实际上没有获得任何制度内的公共权力,事实上被排除在农村管理监督结构之外。 3.乡镇一级政权组织体系缺少法律监督机构。我国现行乡镇一级政权由乡镇党政机关和上一级部门的派驻站所组成。乡镇党政机关由乡镇党委、人大、政府组成,还设有乡镇纪委、人民武装部和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政法机构包括人民法庭、公安派出所、 司法所。在这一组织架构中,唯独缺少检察机构。专司法律监督职责机构的缺失使农村社会管理体系中的监督制约机制成为薄弱环节。检察机关参与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和途径 同志指出:“社会管理创新,同样离不开法律监督工作。”矛盾纠纷并不只是产生于经济发展,也来自于社会管理制度的不足、缺位、失灵。按照现代管理理论,一个完备的社会管理体系是由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危机预警机制、社会决策机制、社会监督制约机制、社会保障机制等组成的系统,监督是社会管理的重要职能。我国的监督体系是一个对权力进行全方位监督制约的有机统一体,包括党的监督、人大监督、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行政监察监督、派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等。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专门监督,具有其他监督形式不可比拟的优势,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检察长也在多个场合强调指出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性。我省检察机关结合农村实际,基层检察工作重心下移、检力下沉,把法律监督的触角延伸到广大农村,在156个乡镇、59个农场设置36个派驻乡镇检察室,积极参与农村社会管理创新,促进农村社会管理水平提高,为维护农村和谐稳定,保护农民群众权益,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做了有益的探索。 1.准确把握职能定位。派驻乡镇检察室以执法为民、服务“三农”为宗旨,主要任务为: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及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开展调查研究,对辖区内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向党委、政府和有关单位提出治理对策建议;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举报、控告、申诉,接受犯罪嫌疑人自首,发现、收集职务犯罪线索和其他涉检信息,经检察长批准对职务犯罪线索进行初查;开展涉农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对人民法庭、公安派出所、司法所等执法活动开展法律监督;深入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协助开展民事督促起诉等工作。 2.主动当好基层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派驻乡镇检察室围绕影响农村和谐稳定的深层次问题,开展法律监督调查和巡回检察,做到了“四个掌握”、“六项延伸”:掌握维稳基本情况及社情民意;掌握社会治安突出问题;掌握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掌握特殊人群和流动人口的情况动态。延伸控告申诉检察职能,畅通农民群众诉求渠道;延伸检察监督协调职能,及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延伸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职能,切实维护农民群众权益;延伸各类诉讼监督职能,促进基层政法队伍公正廉洁执法;延伸民事检察职能,开展民事督促起诉工作;延伸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职能, 当好党委政府参谋助手。通过对社会治安动态、变化趋势及治理对策的分析研判,提出整治改进的检察建议和调查报告,为各级党委政府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提供决策依据和法律支持。 3.积极探索涉农检察工作运行模式。通过在派驻乡镇定点、在周边乡镇设立工作站、聘请联络员等措施,形成了“派驻乡镇检察室+检察工作站+检察工作联络员”和“定点+巡回”的涉农检察工作运行模式,为农民群众提供了及时便捷的法律服务。 4.及时发现协助查办涉农职务犯罪。通过惩治侵害农民合法权益的职务犯罪,保证各项支农惠农资金落实到位,使农民群众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实惠,真切地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由衷地拥护党和政府。 5.强化对基层司法和行政执法活动的法律监督。关口前移,积极开展对人民法庭、公安派出所、司法所等执法活动的监督,督促基层组织依法履职。 6.大力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深入开展法制教育宣传,教育引导农民依法有序表达诉求,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帮助建立“两监督、三公开”制度,即纪检监察监督和法律监督,村级财务公开、支农惠农资金标准和发放程序公开、土地征用承包情况公开,提高了村民自治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能力,民主与法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以监督促管理,推动农村社会管理水平提高 派驻乡镇检察室健全完善了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了方式和手段,提升了农村社会管理的合力作用和整体效能。 1.促进了农村社会管理模式的健全完善。派驻乡镇检察室通过督促、监督乡镇政权、村民自治组织权力运行过程,督促各自正确履职,确保权力依法行使。弥合了“乡政”与“村治”的断层,加强了基层政权和自治组织建设。 2.拓展了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实践证明,检察机关在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创新进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如拓展农民诉求表达渠道,完善农村社会预警机制;监督保障村民自治组织依法运行;及时化解矛盾纠纷,保护农民群众权益;及时发现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依据等,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社会管理创新。 3.增强了基层政法队伍公正廉洁执法。派驻乡镇检察室依法监督人民法庭、公安派出所、司法所等执法活动,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同时,将检察工作置于人民群众的直接监督下,强化了自身公正廉洁执法。 4.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社会管理制度。派驻乡镇检察室的设置,使乡镇一级政权组织体系得以完善,加强了对基层组织及其行使权力的法律监督,促进了农村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社会管理论文:基层干部队伍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如何进行适应性变革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在创新社会管理方面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加快形成科学的社会管理体制、公共服务体系、社会组织体制、社会管理机制。 当前,就全国整体形势而言,在基层管理队伍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习惯于控制、管制,为公众服务意识淡薄;习惯于机械服从,对社会的要求不敏感、回应不积极;习惯于旧的方法手段,缺乏解决问题的新思路;逃避执行、被动执行、盲目执行、机械执行现象严重,错误理解改革创新,工作缺乏连续性,造成资源浪费严重等等问题。 因此,以公务员为基础,以科级干部为引领,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勇于创新、善于实践、执行力强,想干事、能干事、不出事的高素质基层干部队伍,是当前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 夯实理论基础,使基层干部理论素质由单一向全面转变。缺乏现代社会发展的知识和理论,是一些基层干部的突出现象。在中央作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战略部署后,一些地区试图把社会管理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议程中,但苦于理论和经验缺乏,不知从何处入手。为此,要大力加强基层干部队伍理论培训,用现代科学理念充实丰富基层干部队伍,使基层干部队伍理论素质由过去的单一思维,简单思维、旧时代思维向全面思维转变,既要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透彻了解科学执政、依法执政等科学理念,更要适应新事物、了解新世界、紧跟时代节奏,乐于接受、及时接受新生事物,适应并善于运用现代社会的微博、微信、网络论坛等新兴媒介,做到在突发事件中牢固把握主动权,在日常行政中面对复杂事态应变自如。 提升工作效率,使基层干部工作理念由管理向服务转变。传统的社会管理观念简单认为,把社会管住、不出乱子就可以了。随着时代的发展,要求社会管理增加社会活力、营造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因此,新形势下要求基层干部在工作理念上有根本的转变,从几千年来固定的“管理”模式,转变为现代社会的“服务”模式。具体说来,就是“用心”,充分认识到密切联系群众的极端重要性,关心群众疾苦,维护群众合法利益,以服务群众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情”,真情与群众交流,真诚接受群众依法监督,主动融入群众当中;“用力”,融群众工作与民生工作于一炉,主动、全面、踏实服务群众,用高效率、高水准的服务赢得基层百姓的支持;“用智”,在积极听取采纳群众合理建议的基础上,想方设法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卓有成效地解民忧、帮民富。 增强业务素质,使基层干部业务水平由一元向多元转变。社会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通盘考虑、各司其职、多方共进。过去,中国的社会管理基本上等同于行政管理,基本上是政府在唱独角戏,长期的管理优势使不少基层干部热衷于提高“威信”,只注重行政管理能力的提高,忽视了综合业务学习,在新形势下面对新问题往往手足无措。为此,要加强基层干部综合业务培训,在坚定正确的执政理念的同时,着力提高科学执政能力,加强法律意识、法制观念,积极涉猎经济学、管理学、公共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领导科学、领导艺术、政治智慧、历史镜鉴等方面的知识。此外,最重要的是,大力培育创新能力,敢于开拓,突破旧的管制式观念束缚,以科学的思维方式,创造性实施基层社会管理、社会服务,将现代科技设施和手段娴熟地运用于日常的行政管理与社会服务中。 发掘创新潜力,使基层干部创新热情由被动向主动转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最后的执行者是基层干部。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根深蒂固的“行政级别”概念,加之各级部门在评估基层工作时,把是否严格执行上级政策部署作为重要依据,基层干部被动接受上级指示较多,看上去好像“执行力强”,其实,由于主动创新的空间比较小,基层干部在社会管理中创新力往往比较弱,属于被动作为,执行的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在社会激烈变革的新时期,社会形势社会关系错综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为此,要努力激发基层干部创新热情,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新方式、新办法、新手段,尤其是各级基层政府,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项目,更应该以项目为抓手,千方百计解决各类项目中遇到的问题,在创新思维的基础上,整体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的工作水平。 优化领导效能,使基层干部领导方法由简单向综合转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牢固树立依法管理的理念,善于综合运用经济调节、行政管理、道德约束、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手段,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减少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这就要求基层干部优化领导效能,在领导方法上由简单向综合转变。基层领导干部知识化、复合型程度越高,其社会管理熟练程度也越高,其团结队伍、带领队伍、指挥队伍的能力就越强,总体来说他的领导效能就越高,对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泰民安的积极作用也就越明显。为此,要注重学习力和执行力的提升,掌握更多实践性知识、理论性知识,通过学习解决思想认识和工作策略问题,不断提高工作执行力;此外,要注重团体训练,在日常工作中注重培养默契、形成互助,提质增效,尤其是基层领导干部要树立行政成本意识,从人、财、物方面科学调度,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 社会管理论文:司法行政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经验交流 各级党委、政府倡导社会管理创新,是形势变化的要求,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也是当前司法行政部门树立形象、提升地位、推动发展的重要途径。司法行政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应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着眼。 一、分析情况、找准定位 创新社会管理,中央提出了八个方面的加强和完善。初步一看,与司法行政职能都有关;但仔细一分析,都不够紧密。客观地讲,司法行政部门长期以来,由于职能所限,宏观指导多,直接操作少;务虚的多,务实的少;幕后的多,前台的少。县局机关实际所承担的社会管理任务并不重。这几年,在市局的关心指导下,通过学习兄弟县区经验,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重心下沉,窗口前移,使得专业队伍有了增强,阵地有了扩大,业务有了拓展。特别是在法律援助中心、法律服务中心、专业性调委会建设、特殊人群的管控以及基层司法所建设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为实现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平台,打下了基础。司法行政部门所承担的职能告诉我们,只要努力创造条件,完善自我、抓住关键,就会在社会管理创新这一大局中,具有更大的作为。如果抓得住契机,自身发展也会加速度;抓不住,不进则退。因此,围绕社会管理创新,应该成为司法行政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围绕大局,发挥职能 司法行政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首先要围绕大局,发挥好三项职能。一是发挥社会管理职能。扎实做好社区矫正、安置帮教这两种保障性管理职能,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抗因素,最直接地维护社会和谐,为社会管理活动创造稳定的发展环境。二是发挥社会服务职能。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基层法律服务、法制宣传等法律服务工作是司法行政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能,能够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以个案的公正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能够协调市场主体平衡利益关系,以法律手段规范经济行为和社会秩序。三是发挥社会矛盾的预防职能。通过矛盾纠纷排查和调解,防止矛盾纠纷的发生;公证制度介入民事、商事和经济活动,是一项重要的预防性法律制度。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为政府担当法律顾问,有效降低政府决策风险、行政执行风险,这些工作发挥着独特的预防功能。 三、整合力量,重点突破 社会管理创新的内容广泛,其中包括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服务、社会矛盾的排查化解、特殊人群的帮扶管控、网络信息的监督管理等等。司法行政该从什么地方入手?我们认为,应充分利用点多面广,松散型队伍大而且都直接面向基层群众的优势,着重在距离群众最近和管理难度最大的地方下功夫,来整合力量,重点在以下四个方面有所作为: 1.抓基层一线,配强社会管理的主导力量。一是司法所队伍。认真贯彻市两办文件精神,每个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3-5名政法专项编制的队伍,成为基层政府实施维稳、化解矛盾的最重要的中坚力量。现在要做的是:完成直派所的建设,着重向基层倾斜人财物,积极争取直派所的财政补助政策。二是局机关专业队伍。特别是直接面向群众的援助中心、服务中心、矫正办的建设要加强。这三个机构是我们与公检法、维稳信访、工青妇合作配合的重要平台。法律援助中心和法律服务中心成立以后,已经成为直接引导群众合理诉求、依法维权的重要渠道。去年,我们共接待信访咨询1900多人次,办理援助案件495件,按法律程序平稳化解了大量的矛盾纠纷。虽然我们的工作繁了、压力大了,但通过平台建设,也还有很多文章可做。 2.联合部门,广泛发动社会各类资源,完善大调解体系。目前,大调解体系还不够完善,也不够重视。最近,中央16部委发出了《推进大调解工作指导意见》。关键一条,解决力量分散问题,如何来形成合力机制。一是力争在更高层面上重视和加强大调解体系建设,建议再次下发指导意见。二是在现有专业性调委会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合作,扩大领域,可以依托各部门,也可依托行业协会来组建,这既是我们的指导范围,也应成为对应主管部门的责任。三是主动利用社会力量来化解,从政策上鼓励支持。动员热心于调解工作的社会人士、老干部、老教师、老法律服务工作者参与到人民调解工作中来,致力于“大调解”格局的建设。如我县钟管老娘舅工作站,其中有8位老书记参加,他们以热情的态度、积极的服务、优秀的业务水平深得人心。 3.抓两新社会组织,发挥知识型中介机构资源优势。作为司法行政部门,着重要加强律师队伍建设与管理。一是组织管理提升。加强律师事务所党建、工青妇等组织建设,努力实现全覆盖。二是社会管理延伸。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延伸到两新组织,进一步发挥律师的专业优势。三是规范服务体系。律师为政府、企业、村、社区已经承担了许多服务性工作,下一步要在进一步深化服务内涵的基础上,政府要明确鼓励和支持。 4.加大投资力度,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最近省厅专题召开了信息化工作会议,是考虑长远发展的重要会议。全国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做的最好的是__,不仅政法机构互通,而且一直延伸到律师事务所和司法所。一个部门职能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技术装备。司法行政机关在案件办理、矫正对象依法监管、律师公证监管等还主要靠手工操作,容易造成信息不灵、监管不力、效率低下。建立健全政法维稳系统相互联结的数字管理系统势在必行。因此,必须引起重视,把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 作为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一环,开创数字管理新局面。 社会管理论文:乡镇司法所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调研 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政法机关的“三项重点”工作之一。作为司法行政机关,特别是基层司法所,如何立足职能, 创新工作,有效参与社会管理,深化为民服务,成为当前乡镇司法所急需研究破解的重大课题。本文根据乡镇司法所在社会管理中的职能作用,分析存在问题与不足,对今后如何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中发挥作用谈几点粗浅的思考。 一、乡镇司法所在推进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 1、乡镇司法所承担着社会矛盾排查和化解的职能。人民调解工作是基层司法行政职能之一,处于“大调解”体系中的基础地位,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遍布城乡的人民调解组织,通过及时、有效地对矛盾纠纷进行调解,使双方当事人在自愿的前提下接受并履行调解协议,既能有效防止矛盾纠纷的进一步扩大和升级,又能兼顾双方的利益,避免“反目成仇”,实现长期和睦相处。因此,我镇狠抓调解组织网络化、调解员专业化、运行机制常态化建设,不断健全完善人民调解三级网络建设。截止目前,全镇共建立各级各类调委会11个,发展人民调解员队伍192人。狠抓人民调解规范化建设,上半年对乡镇人民调解员组织培训100余人次,培训率达50%以上。在全镇各调委会普遍建立了排查、调处、回访、归档等规范工作制度。在“社会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专项活动中进一步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力度,通过排查全面掌握了各类矛盾纠纷情况并及时进行了化解。到目前为止,全镇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251件,调处成功247件,调解成功率达97%。 2、乡镇司法所承担着对“特殊人群”教育改造的职能。“特殊人群”是指社区服刑人员及刑满释放人员。抓好对这两类人员的教育改造,有利于合理地配置行刑资源,提高对罪犯的教育改造质量,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据此,我镇狠抓管理信息系统、制度体系等建设。一是健全工作网络。水磨镇党委、政府牵头建立了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工作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并配齐专门工作人员。二是规范工作机制。建立了社区服刑人员接收、管理、考核、奖惩、解除矫正各环节工作制度,统一文书格式,使社区矫正工作规范化、常态化。三是强化信息管理,积极推进社区矫正手机定位监控和刑释解教人员的信息核查。截止目前,全镇累计接收社区矫正人员25人,正在接收矫正18人,已解除7人。其中正在接收矫正的有缓刑12人、假释1人、暂予监外执行、剥夺政治权利4人。犯故意伤害罪11人,故意杀人罪1人,收买被拐卖的妇女罪1人,抢劫罪2人,盗窃罪2人,交通肇事罪1人,全部纳入监管范围。 3、乡镇司法所承担着普法依法治理的职责。 抓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对于营造社会管理创新的法治环境,对于健全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体系,形成相应法律规范和制度约束机制,提高社会管理法治化水平,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我们积极开展法律九进活动,创新形式,大力宣传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一是做好“六五”普法规划的启动实施工作。组织召开了“六五”普法座谈会,深入开展普法工作调研;二是以法制进校园、法制赶场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普法宣传。今年3月23日,我镇邀请县司法局的康戈华律师来到水磨一贯制学校,通过典型的案例向学生宣传了未成年人保护法;6月25日,又利用铁厂赶集日向过往群众发放禁毒宣传资料。三是继续深入开展“依法治镇”创建活动,确定了铁厂村、水磨村等2个 “民主法治示范村”。 4、乡镇司法所承担着民众诉求表达和权益保障的责任。 随着老百姓的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提高,表达民意的维权意识也在普遍加强。乡镇司法所通过加强诉求表达和权益保障机制建设,从而把社会管理置于坚实的群众基础之上。比如在乡镇大小会议上开展法制宣传,既能够促进基层政府和领导干部进一步树立法治观念、服务理念和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主动听取群众意见和呼声,进一步融洽干群关系,理顺群众情绪,减少决策盲目性和行政随意性,从政策源头维护人民群众的权益,进一步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又如通过农村民主法治建设的深入推进,能够加快农村民主法治建设的进程,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确保基层社会稳定。再如以无利害关系“第三方”身份行使矛盾纠纷的调处,把群众利益诉求的表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的轨道。还有通过法律援助途径,使公民平等地获取司法资源解决公民平等的权利、合理的诉求因经济困难而不能实现的问题从而为困难群众、特殊群体合法权益获得平等的司法保障,提供最为有效的手段和途径。 5、司法所是基层政府公共安全和应急处置机制中的重要力量。 矛盾频发和社会积怨,必将导致群体性事件,危及社会公共安全。乡镇司法所的许多职能,对于化解矛盾积怨是大有作为的,比如加 强社区矫正和归正人员安置帮教工作,能够消除他们仇恨社会、对抗社会的心理,是我们为社会大局和稳定作出的特殊贡献。与此同时,司法所开展的法律服务工作,具有对基层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矛盾有着事先预防的功能,并将其纳入法律渠道,依法规范有序地进行解决。此外,通过整合各种信息反映渠道,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大排查机制,增强信息预测功能,构筑起向党委政府反映社情民意的综合平台,为党委政府处理社会矛盾提供可靠的依据,通过加强法制宣传、法律服务、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社区矫正等各种力量的协调与配合,推动与各相关部门建立社会治安联动联调联防工作机制,为有效处置突发性、群体性事件提供机制保障。 二、乡镇司法所在参与社会管理中显现的问题与不足 长期以来,乡镇司法所为促进一方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创建和谐平安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还存在着创新思想不强,财力人力不足等诸多问题。主要显现出:一是对人民调解工作系统指导不够,驾驭解决社会矛盾和谐群众关系的能力有待加强;二是对安置帮教,社区矫正特殊对象全面监管掌控到位不够,常态教育帮扶跟不上,形成管理缺失,存有社会稳定隐患,群众安全感不强;三是对法律援助重视关注不够,流于形式,离应援对象要求有差距;四是对基层基础治理招数不多,缺乏创造力,发动群众自主管理不够,依法治村工作仍需踏实开展;五是对自身规范化建设推进不快,职能作用受影响制约,功效发挥不佳,离群众的要求还远。 三、乡镇司法所工作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如何发挥作用的浅见 乡镇司法所机关,既是政法机关的组成部分,又是当地政府的职能部门,承担着法制宣传、法律服务、法律保障三大职能,与民生息息相关,渗透于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力量。在事关社会管理秩序、服务保障民生的矛盾调处、利益协调、诉求表达、权益保障、法律规范、制度约束、公共安全和应急处置机制建设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尤其对于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在“特殊人群”的管理和服务中发挥职能作用。 社区服刑人员和刑释解教人员是特殊人群的组成部分,加强对上述“两类人员”的管理与服务,是当前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任务之一。要监管与服务好这些人员,最大限度地减少他们再犯新罪和重新犯罪以及顺利回归社会,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据此,我认为除了呼吁国家加快相关立法步伐,将“两类人员”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外,还必须把握好以下关节:一要建立健全并落实社区服刑人员接收、管理、矫治、考核、奖惩、解矫等制度,尤其要做好因人施策、一人一策、科学矫治,提高矫正质量,促进社区矫正工作规范运行,减少乃至杜绝再犯新罪。二要加强社区矫正组织队伍建设,统一着装,并按10:1的比例配备社区矫正协理员。三要协调落实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和任务,重点加强对工作无着落、生活无接济以及有重新违法犯罪倾向的刑释解教人员的服务、帮教和协调安置以及管控工作,解决他们的生活必需,保障他们民生,诸如落户、住房、就业以及对符合低保条件的要尽力为他们办理低保等等。四要创新工作方法。在实行GPS手机跟踪定位的同时,确定多名生活在社区服刑人员周围的近亲属或邻居作为监控信息员,以方便、及时地了解他们的悔改表现及思想动向。 2、在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中发挥生力军作用。 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既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目标,又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基础。联系我镇的实际和乡镇司法所的工作职能,我认为今后要注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必须牢牢把握人民调解群众性和中立第三方的原则,最大限度地约束和减少行政色彩。二要进一步建立矛盾纠纷预警机制。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要及时梳理和归类,对那些群体性、疑难性以及有可能引发民转刑和有出现极端倾向的矛盾纠纷要在第一时间建立预警机制,迅速采取果断措施,做好早受理、早化解,切实把矛盾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三要创新民调解手段。根据中央提出的要更多使用调解的方法解决社会矛盾的要求,建立法律工作者诉讼先行调解机制,若当事人不愿意或调解不成时,才可进行诉讼程序。这样做的目的是依靠专业队伍,运用专业知识,采用专业化手段,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减少诉讼,促进社会和谐。 3、在服务和保障民生中发挥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社会管理的核心是善待民生,服务民生。司法所承担的职能与民生息息相关,涉及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尊严,因而乡镇司法所应当在服务和保障民生中发挥独特的专业优势和作用。结合我镇实际,拟重点抓好三项建设。首先要创新服务载体。重点加强镇法律服务所建设,主要抓好健全机构,充实人员,拓展服务内容和范围,提升服务人员的业务技能和服务水平,把法律服务所建设成为满足村民法律需求的“服务窗口”。与此同时,要扩大法律援助范围,完善受理、审批、指派、承办等各个环节的工作程序、要求和标准,不断提高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管理水平,着力提高法律援助质量,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4、在提高社会法治化水平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基层司法所承担着法制宣传的牵头协调和监督职能,在提高社会法治化水准方面负有重要责任。根据社会管理创新对法制宣传工作的要求看,我认为应当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健全学法用法考试制度。目前领导干部、公务员的学法用法考试制度已基本建立,运转正常,效果亦好。但对村委会、社等基层干部的学法用法考试正处于摸索阶段,因而要把这部分群体的学法用法考试提上议程,先行试点,逐步推开。三要建立农村法律顾问制度。试行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积极引导基层干部用法治的思维管理基层社会事务,用普治的方法处理基层社会问题。四是深化民主法治村创建。创建工作要讲究质量,尤其是要在建立健全创建工作的长效机制上下功夫,按照全面创建、分类指导、整体提高的方针,努力实现依法规范民主选举,切实保障群众的选举权;依法推进基层食务公开,切实保障群众的参与权;依法规范民主决策,确实保障群众的监督权的目标要求,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化的进程。让司法行政工作在创新社会管理的各个环节,都能得到体现和发挥应有的作用。(编辑:琛哥) 社会管理论文:分析发达地区农村社会管理中的四大挑战 在发达地区,农村社会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具有明显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征。这里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都走在全国前面,问题的暴露和化解也走在全国前面。所遇到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或者说是遇到的四大挑战。 一、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挑战 在发达地区,农村地区的县乡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迅速提高,但是民众的需求也在迅速提升,不仅本地居民的需求在提升,本地政府也被要求更多地兼顾到外来人口,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的不足逐渐凸显。在发达地区的农村,政府有限的公共服务能力与日趋复杂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一种基本的矛盾关系。 首先,服务对象的结构性增加。其一,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土地,变成了准市民,他们自主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弱化了,转而依赖政府提供各种社会保障和其他公共服务。其二,大量外来人口进入本地区,必将逐步要求本地政府提供与本地人对等的公共服务。 其次,政府职能的无限制扩展。在发达地区的农村或者快速城镇化区域,中国政府的“无限责任”特征表现得比较明显。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发达地区农民生产与生活的自给自足形态趋于瓦解,他们不得不越来越依靠政府来解决从生产到生活、从出生到丧葬的各种问题。政府职能的转变不只是来自于辖区内社会的变迁,也来自于上层国家的要求,普遍存在的“压力型政体”和维稳体制,对政府的有序运行形成了十分复杂的影响。特别是,当前对于社会稳定的要求很高,构成了对县乡政府执政能力的极大考验。 再次,上下级之间的权责利不清。基层政府负责人经常会感到工作的抓手不够,这可以理解为下级必须完成上级交办的各种任务,却未必获得了相应的保障条件。比如郊区基层政府有责任保持街道整洁,但是城管队伍的人事权和领导权却不属于乡镇政府,结果基层政府缺少维护市容的执法权,却必须为城管队伍发奖金或工资。其他像环保执法、安全监察、教育管理、农业部门,也可能面临类似的情况。 对于日趋复杂的社会系统和内生出来的各种需求,发达地区的县乡政府最常用的手段就是扩建机构和增加人手。可是它的行政级别和基本架构却没有相应改变,其人员编制受到很大的制约,结果就在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之外出现了大量的聘用人员和编外人员,动辄数以百计。在发达地区,一个乡镇的人员规模甚至可能相当于中西部地区一个县的人员规模,成为体型肥大的超级乡镇。 二、江南乡村土客融合的挑战 外来人口的大量流入是发达地区农村的普遍现象,它所带来的影响还在形成之中,尚难预料。表面看来,外来人口的涌入会带来基本生活保障和社会保障问题、劳资关系问题、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农民农问题、低端市场管理、社会治安问题,等等。在所有这些问题的背后,有一个基本的问题:到底如何推进外来人口与本地社会之间的融合?从某种进化史观来看,推进不同地域人口的文化融合是大势所趋,但其进度和方式仍然需要探讨。这其中有三个问题需要思考: 第一,土客融合问题关系到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的利益平衡。在邓小平所规划的“两个大局”的思想中,要求中西部首先要顾全大局,促进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然后东部地区也要顾全大局,帮助中西部发展。但是,当东部地区发展起来以后,如何实现利益平衡就成了一个问题。当大量的农民背井离乡到了东部发达地区以后,他们需要政府帮助提供各种基本的公共物品和社会保障,这种要求是逐步深化的,触及到如何实现社会融合这个问题的内核。比如教育问题,从政府解决幼儿入托,到2003年允许外地学生可以就地接受义务教育,进而在2012年提出了一个如何解决就地参加高考的问题。再比如社会保障的问题,从1997年开始为农民工办理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到2007年比照城市居民社会保障标准推行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制度。其中的基本逻辑是城乡二元体制的不断打破。问题是,在东西部发展尚不平衡的状态下,加速推动城乡二元体制的瓦解,将可能导致中西部人口的大规模迁移,这种趋势导致的复杂后果必须为决策者考虑在内。 第二,江南土客融合问题的特殊性与吴越文化的特殊性有关。外来人口与本地社会的融合问题或者说土客交融的问题,既有利益内涵,也有文化内涵。从文化上来说,南方的吴文化、越文化与中原文化和其他地区文化之间的融合问题是千百年来的老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这些文化之间的融合在近几十年尤其是近十几年来突然加速,它所导致的社会风险必须得到充分的估计。 第三,外来人口进入城市和进入农村的性质存在明显的差别。城市本来就是五方杂处的空间,它的包容性是由它的市场功能天然赋予的,市场必然要允许和欢迎八方来客。但农村却有着它天然的封闭性,一方面,农村存在农民集体,非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不得拥有土地甚至宅基地另一方面,农村是本地地方性传统文化的摇篮。我们不能说这些地方文化都应该消失,就像我们可以要求城镇的公务员在办公期间讲普通话,但不能要求村委会 主任在工作期间也必须讲普通话一样。此外,在江南地区的农村,还出现了本地人反过来害怕外地人的奇特现象,这种社会心态所潜藏的社会风险也是值得特别注意的。 三、低端市场管理的挑战 当前,社会分层不断结构化,不同阶层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趋于分化,在城市中出现了主要针对低阶层市民服务的低端市场。这个低端市场中有大量的外来人员、个体经营户和非法经营者,成为当前社会管理的一大难题。201 1年浙江湖州织里发生的外来机户抗费事件,就是这种管理困难的直观反映。 以东部某镇为例:在二轮延包以后,外来务农人员大量增加,目前有超过4000名外来务农的劳动力。同时,随着城镇的扩张,个体工商户的人数也迅速增加。目前,该镇有11000家左右的个体户,近千辆黑车,以及大量的流动摊贩。个体户中以本地人名义登记的在30%左右,但实际经营者中本地人比例不到10%。因此,对个体家庭经营者的管理势必遭遇特殊的社会风险。 第一,与进厂务工的人员不同,个体经营者在经营过程中直接面对基层管理者。在管理外来务工人员时,企业管理者其实担当了一个中介的角色,但在面对个体经营户时,本地管理者要直接面对经营户。在面对面的执法过程中,很容易发生情绪上的紧张。尤其是在管理外来经营户时,这个情况更值得重视,很多的外来经营户存在地域性或家族性的聚合,有的相互间还存在某种经济协作关系。 第二,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实现相对公平的难度比较大。在某镇11000家个体户中,在工商局登记的只有5600家,实际缴税的约2000家,不缴税的行为有合法的,也有不合法的。在打击黑车的过程中,总有部分人能够得到情报,逃脱打击。事实上,的确存在一些执法人员利用职务之便盘剥这些黑车司机,进而结成了利益共同体。 第三,相对工厂里的普通工人和本地的一般群众而言,外来个体经营者的。人际关系比较发达,个体经营者的年龄比较大,人情练达。比如笔者所了解的一个非法行医者,他是退伍军人,在部队做卫生员,退伍后到上海非法行医,他很会做人,待人热情,允许别人赊账,还送药给穷人。因此,当政府去取缔时,遇到群众的起哄,最后在警察的帮助下工作人员才安全地撤离了现场。 四、“农民农”现象的挑战 对应于“农民工”的提法,我们可以把到本地来务农的外来农民称为“农民农”,他们广泛地散布在发达地区尚未被征用或者虽被征用却暂未被开发的土地上。他们的收入比在老家务农高,生活远比农民工自由,而且,他们往往结伴而来,轻易地在当地重建了社会支持网络。越来越多的农民农选择在自己租来的地头搭建大棚居住,与本地农民的小楼相对而望。前者萎靡不振,后者生机勃勃。而且,这些外来农民农确有一种扎根当地、乐不思蜀的倾向。可以说,外来“农民农”对本地农民的更替压力,将可能形成一种生物和文化意义上的釜底抽薪,甚至动摇发达地区乡村的基本社会性质。 农民农问题的性质是:我们虽然有能力把本地农民变成市民,却无法把小生产都变成大生产,结果这个小生产的任务就由农民农来完成。 对这个判断还可以这样来解释: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过程中,看似必然带来农业现代化的契机,许多地方都发展了很多的农业企业来实施规模化经营,但是这种规模经营遇到两个基本问题。其一,到底多大规模才是适度规模?其二,企业的规模经营和家庭的规模经营相比较,是否具有优势?由于这两个问题都没有得到解答,所以,规模经营在发达地区的发展并不像想象得那么快。同时,本地农业劳动力又不断退出。结果,本地农业劳动力大量地被外地流动农民所替代。这些流动农民的经营方式往往采取了家庭经营方式,实现了家庭经营基础上的适度规模经营。当然,相比于大企业的规模来说,这些“农民农”家庭的经营规模依然是“小”的,还是小生产。 在此,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经济基础的变革也带来了社会文化更替的可能。 社会管理论文:对新闻媒体传播作用在社会管理工作创新的探索 当今社会,媒体对国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辐射日益加强,对人们思想、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影响日益深入。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是特定土地上人们的集合,而这个共同体、集合的粘合剂,就是新闻媒体。正是新闻媒体提供了监测环境、告知消息的工具,提供了人们彼此间交流意见的公共平台。社会生活空间的大小及其发展水平,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其信息传播的发展水平。口头传播与原始部落民主相适应,手抄文字、马车驿站与民族国家相适应,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与全球政治相适应。在网络环境下,消息弥漫于整个的社会空间,无孔不入,无处不在,它不仅影响到人们的精神生活,更影响到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的运行。社会管理的实质是对人的管理,必然涉及到管理者和人民两个基本要素,管理者要认识人民,理解人民的心声,人民也要了解管理者,审查管理者的资质。在这两者之间,其沟通、联系的主渠道,非新闻媒体不可。在当前这个媒介化时代,要创新社会管理,建设良好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离不开新闻媒体。 一、现代社会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等新特点 1、人口流动频繁。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成员的“单位”属性逐渐减弱,大量“单位人”转为“社会人”。户籍制度的改革使大批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进一步推动了农村人员流动。走南闯北,出现了单位用人、社会管理人的新形势。 2、人的价值取向多元化。改革开放,多种经济成份并存,跨体制的人员流动,带来了人们心理素质、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深刻变革。社会在主流价值之外,又有许多价值观出现。如自立、竞争、互动、风险、信用等价值观正在确立,还有一些不良的价值取向也凸显出来。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腐朽无耻、低级趣味等。人们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特征。 3、社会阶层多元化。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的不断推进,计划经济时期决定人们社会经济状态的政治性、制度性或行政性标准(如政治身份、户口身份和行政档案身份等)逐渐为一些新的因素所取代,职业分化、收入差距扩大和资产私有形式的出现促使社会阶层分化日益明晰。尽管目前社会阶层结构的演变还在持续,并未完全定型,但其基本的分化形态和规则正在形成。多年前,学术界提出了十大社会阶层的划分,原先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变成了十大阶层,获得了广泛的认同。 4、民主化进程加快,社会越来越公开透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 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日益增强。人民群众要求政府更加公开透明,在更广领域、更深层面上有序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参与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这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要求和具体体现。 上述社会变化,也形成许多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如利益问题,过去强调是整体利益, 现在开始重视个体利益,同时新的群体形成产生诸多群体利益。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群体之间难免产生利益冲突。如何协调群体的利益冲突,化解矛盾;如何进一步公开透明,让群众更多地参与到公共事务管理中来;如何引导人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建立起新的社会管理机制,这种新的社会管理机制也必须适应多元化、多样化社会的要求,遵循多元社会治理理念。既要有“硬”的手段,也要有“软”的手段。“软”的手段主要是通过某种形式影响人们的行为,指导或告诉人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以及应该怎么做等等。在这方面,新闻媒体显然有其独到的作用。 二、媒体在多元化社会管理中有其独特的作用 1、宣传功能。新闻与宣传都同属于传播范畴。宣传是一种传播活动,可以通过任何传媒进行。在社会主义国家,新闻媒体是宣传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还有法律法规等重要阵地。还能通过它的信息筛选和散布功能,直接影响百姓对社会的感受,由此直接影响老百姓对党和政府的认可程度。调查显示,现在 90%以上的群众都是通过新闻媒体了解党和政府的决定、实施的政策以及法律法规。如每年的全国“两会”、省“两会”,人们都是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渠道进行关注。新闻媒体在宣传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强。 2、引导和教育功能。我们目前所处的社会是信息社会。媒体成为我们获取信息和获取思想的重要来源,特别是对社会主流思想,对社会的价值观的选择,都起主导作用。人们世界观的形成,有家庭、学校的因素,但是更重要的是媒体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媒体传播信息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强烈的社会性、生动性、知识性、思想性,它往往通过真人真事、具体情节和潜移默化的方法来表现事实和思想,来对舆论进行引导,因此较容易为公众接受。 3、沟通协调功能。现代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媒体扮演着各方信息沟通平台的角色,在社会系统的运行中发挥着重要的信息枢纽作用。政府、市场、非政府组织与公众、社会各个方面都可以在媒体上进行沟通。这些年,政府部门通过媒体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事例多了起来,很好地发挥了媒体的沟通作用。 4、社会组织功能。新闻媒体通过对新闻信息的选择、解释与评论,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与策略,并呼吁社会共同关注某一事件或某一问题,从而把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某一事件或某一问题上,形成统一的行动。在这种情况下,新闻媒体就充当着一种社会组织者的角色。 5、舆论监督功能。舆论监督历来是新闻媒体的一项重要功能。舆论监督,既是实现民主监督的重要形式,也是反映百姓诉求的主要渠道之一。党和政府一直强调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在统一思想、修正错误、凝聚力量和促进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中的积极作用。 信息服务功能。新闻媒体不断向人们提供各种事件信息,如对于那些来自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威胁,新闻媒体能及时地向人们发出警告,让人们采取防御措施。此外,新闻媒体还提供有关人们生活环境的信息,如关于公共事业、经济状况等,这也是新闻媒体满足人们日常信息需要所具备的功能。 新闻媒体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力量,将发挥正确导向、聚合智慧、动员教育、沟通协调、上传下达、化解矛盾的重要作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一方面为媒体的新闻报道提供了一个全新空间与视角,另一方面也让媒体重新审视自己,完善做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调整思维,从而增强媒体与社会 的“互动性”与“粘合度”。责任与担当:媒体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核心价值所在新闻媒体在创新社会管理中担负着重要的职责,必须坚持职业伦理,弘扬专业精神,恪守社会责任。唯有严格要求自己,践行道德规范,善尽社会责任,大众传媒才能在创新社会管理的进程中,发挥建设性的作用。2011年发生的谣“盐”事件,给媒体如何参与社会管理留下了许多思考。2011年3月16日,全国不少地区出现“抢盐潮”,众多新闻媒体沉着冷静应对,在重要版面、时段、页面,第一时间及时准确地传达政府部署,积极稳妥地做好食盐供应新闻报道,满足群众的信息需求,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消除了民众对核辐射影响的疑虑,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营造了有利的舆论环境。 具有社会管理功能的新闻传播活动,是人类的一种有明确目的的社会活动。新闻传播社会管理功能的价值,就在于通过传播者与受传者的传递信息,沟通情况,交流经验,协调行为来达到管理的目的。因此,新闻传播活动从一开始,就暗含着对管理效果的设定。按照人们通常的说法,效果是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在资源投入量一定的情况下,产出越多,该转化过程的效果越好,在产出一定的前提下,投入越多,则其转化效果越差。新闻传播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行为,必然要耗费一定的资源才能产生一定的管理效果。而这一效果的产生,又是贯穿于新闻传播活动的全过程,始于传播之前,显现于传播之后,即总是受众在收受新闻传播之后才会表现出来的。由此,新闻传播社会管理功能的效果,可以被理解为新闻传播者(即管理者)在实施自己的管理行为所消耗的一定的资源与在此基础上所得到的新闻受众(即被管理者)接受信息传播后在感情、思想、态度和行为方面所发生变化收益的比较。 新闻媒体的社会功能与社会管理息息相关。结合我国当前社会的特点,发挥新闻媒体的功能作用以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进而促进社会公正、保持社会稳定,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这需要两方面的努力:一是媒体本身应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二是政府等管理部门要善于运用媒体,管理好社会。 由此可见,媒体参与社会管理,首先应该是建立在真实、可信的基础上。媒体必须在第一时间向公众提供事件的真相,并让公众获得充分的有效信息。谣言止于智者,公信源于诚意。这次谣“盐”事件发生后,新闻媒体及时、真实、准确、全面、客观地传播新闻事件真相,达到了很好的舆论引导效果。因此,媒体应强化社会责任,加强对公共信息的公开、公平、公正的报道,畅通人民群众的权利表达渠道,努力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引发的各种社会分歧。这样才能把好舆论引导的闸门,真正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有效应对社会风险,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总之,新闻媒体对社会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新闻媒体是传递信息的载体,这种传递的信息与人类事先储存的信息不同。传媒传递的信息更多地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最新变化有关,通常被人们称为新闻。无论世界发生何种事,如战争、疫情等,一旦经新闻媒体传播,这种信息就会对人们的社会生存和命运产生影响,一定会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这是一般的信息所不具备的。如在地震中遭破坏的日本福岛核电站的一系列经新闻媒体传递的信息,引起各国政府对核电站安全的高度重视。这就是新闻的力量。 社会管理论文:检察机关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角色要求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随之出现的刑事犯罪也居高不下,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发挥着自己独特的职能。本文通过对当前社会背景和检察机关定位的分析,总结出检察机关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方式和途径。 关键词检察机关社会管理创新 作者简介:张瑜,广州市花都区人民检察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有了飞速发展,与经济发展共同出现的还有日益增多的社会问题。一个社会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社会发展与社会治理不同步而导致的一种客观存在。针对我国存在的社会管理方面的问题,党中央高度重视,从2004年6月我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中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到2009年底将社会管理创新作为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所强调的“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的组成部分之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不仅是在技术层面的要求,更是在管理层面的要求,而一个社会管理的创新则要求把人当作社会中最重要、最活跃的第一资源,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协调,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在管理中的核心地位,侧重发挥个体的独立性和潜能,以激发其参与社会管理的主动性。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正是为了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掌握主动权,更好的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央从战略的高度提出了社会管理创新的工作部署。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既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治本之策,又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对于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社会管理创新提出的社会背景 1.社会人员流动性增加,社会分层较多,增加了社会管理的难度。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社会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结构同时也发生着深刻变化,人员流动性质增强,个人和社会组织之间的依存关系大大减弱。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到城市,为我国工业化的进程提供了劳动力资源的保障,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发展,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大量的流动人口也增加了城市的不稳定性。大量的人口聚集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许多的摩擦和冲动。所以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成为了社会管理中的难点,一些城中村、城乡结合部更是成为了社会治安乱点,一些特殊人群成为违法犯罪的主体。 2.互联网的发展,信息的传播不再依赖于传统的纸质媒体,对政府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的网民数量达到了四亿多人,上网已经成为了人们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许多的新闻和信息通过网络的方式传播,缩小了世界的距离,使地球真正成为了一个地球村。可是网络的弊端也渐渐体现出来,离开了政府的监管,容易出现假新闻,一传十,十传百,就会产生为谣言。网络为了有害信息的传播和不良舆论导向提供平台。 3.各地群体性事件频发,将简单的人民内部矛盾上升到激烈对抗的地步。我国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实际上是利益的冲突,绝大多数都是群众为了维护他们自身的合法利益,自发组织起来,通过集体行动,以唤起政府的关注,使得自身利益能得到政府的确认和保障。人民群众日益增强的权利意识和公民意识,而政府的社会管理明显滞后于社会的发展现状,重管理轻服务的思想根深蒂固,与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 二、检察机关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定位 1.检察机关是社会管理创新中重要的主体。“检察机关虽然不直接承担着管理社会的责任,但是检察机关却是社会秩序的守护者,是各种利益冲突和利益要求的平衡者,是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的代表者,有责任在加强社会管理方面进行研究创新,以主动应对社会管理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全面发挥检察职能作用”。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主要矛盾,最终的利益诉求都是要达到社会结构合理、利益分配公平、管理科学规范的效果,所以说社会管理创新的方向应在于不断加强法治建设的水平,只有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思想指导,以法治程序和规范为行动的支撑,才能真正推进社会管理的创新,实现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2.检察机关特别是基层检察院是社会管理创新实践的直接参与者。《刑事诉讼法》第6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必须依靠群众”。这就是专门机关与群众相结合的原则。检察机关在办理案件的时候,必须保证一切与案件有关或了解案情的公民有客观充分提供证据的条件;任何公民都可以控告、检举犯罪,控告人、检举人如果不愿公开自己的姓名,在侦查期间,应当为他保守秘密等等。基层检察院深入到人民群众中,了解群众的诉求,明确当地社会的主要矛盾,有利于正确的化解矛盾,维护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避免地方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3.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是解决当前社会矛盾、维护良好生活秩序的客观需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社会关系不断调整、各种利益冲突逐步显现的特殊而关键时期,如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违法征地、拆迁行为,食品安全问题等现象,背后都有一定的腐败问题。官员的奢侈腐化不仅败坏我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光辉形象,更深层次的会是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不满,影响干群关系,加大社会管理的难度。“我国检察机关通过行使职务犯罪侦查权对国家工作人员的腐败、渎职犯罪监督。检察机关对职务犯罪的侦查,具有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是否依法行使权力进行监督的性质,对司法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侦查,也是对诉讼活动进行监督的重要保障。” 4.从检察机关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检察机关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治理格局中的一条救济权利、保障安全、稳定秩序的制度通道,人们的各种权益和要求可以进入这条通道获得救济,各种冲突也可以通过法律的方式得到有效的解决。检察权随着社会秩序的生成和变迁已经不仅仅是通过具体案件的处理,使公民的权利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还原的内在机制,而是成为我国社会政治发展的重要主导性变量和动力资源,影响和决定着社会政治的实际进程和方式。 三、检察机关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途径和方式 1.检察机关应立足于自身基本职能,维护 好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的权威,坚持依法办案。我国检察机关自产生起即参照苏联的模式被赋予了法律监督职能。检察制度的产生和发挥作用,一方面,在刑事诉讼中监督警察的活动,以保障基本人权;另一方面,通过控审分离、不告不理等原则制约法官的审判,以维护司法公正和司法独立。正如林珏雄所说:“检察官之职责不单单在于刑事被告之追诉,并且也在于国家权力之双重控制。检察官作为法律守护人,既要保护被告于法官之擅断,也要保护其免于警察之肆意。”检察机关应当定位于用执法办案、依法监督来调整与社会管理不协调的行为,通过执法办案活动创制社会规则,规制社会活动,引领社会风尚,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也就是通过依法查处国家公职人员在社会管理活动中的贪污、受贿、渎职侵权的犯罪行为,促进社会对政风、行风的管理;通过履行批捕、起诉职能,依法打击侵害社会管理主体、妨碍社会管理活动的违法、犯罪行为,促进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通过强化诉讼法律监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诚信体系建立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2.检察机关应积极参与对重点地区的综合治理。随着大量的农村人口到城市务工,导致了城市流动人口增加,一些城乡结合部和城中村成为刑事案件多发地点,治安混乱。在为党和国家的大局服务中,检察机关应当利用自身优势,与当地的街道办等部门合作,加强对城中村等重点地区的排查整治。对排查出来的黑恶势力的犯罪案件,应当适时介入侦查,依法快捕快诉,准确、及时和有力的打击犯罪。同时,还应当密切的关注当地的社会治安动态,有针对性的提出消除隐患、强化管理、预防犯罪的检察建议,促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建设。 3.检察机关应当加强对特殊人群的帮教管理工作。近年来,检察院公诉的案件中,呈现了罪犯年轻化的趋势,很多罪犯都是九零后,人生并未真正的开始绽放光彩,就已经踏入了铁门。究其背后的原因,固然有他们自身的因素,可是更深层次的原因却是这个社会和家庭的因素,大部分的未成年罪犯都是由于家庭贫穷、父母外出打工等原因走上了犯罪的道理。基层检察院在参与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的过程中,应当多参加社区矫正工作,加强对社会闲散青年、服刑在教人员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等特殊人群的管控帮教,做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 4.检察机关应积极发挥法律救济途径的作用,防止地方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现阶段大部分的群体性事件都是基于群众的权益被侵害,却又无法通过正常的法律途径得到解决,从而只能通过游行示威、堵塞高速路、上访等形式得到关注。检察机关的民行部门应当积极主动的了解群众的需要,做好调解工作,引导群众将诉求通过正规的法律渠道解决,防止激化矛盾或者引发新的矛盾。
历史学论文:网络环境下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网络技术逐步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网络改变了世界的界限,其信息量大,时代性强,能进行历史现象的模拟和仿真,还能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加深了人与人之间交流与合作,为人类知识学习带来许多有益的帮助。这就迫使我们思考和急于解决以下一些实际问题:即学科教师如何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网络环境与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活动如何有效结合,才能促进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下面我谈几点看法。 一、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特征 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教学模式,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网络环境拓展了研究性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因此,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是一种网络环境下的探究性的教与学,它强调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同时鼓励在学习过程中交流与协作。与分科课程比较,网络环境下的历史研究性学习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自主性与网络环境的交互性。历史研究性学习是一项学生自愿选择或自愿结合参加的学习活动。在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具体选择与设计上,可以根据学生、学校的具体条件,灵活地选择活动项目。因为只有符合学生本人意愿和内在需要的活动,才能够产生巨大的内驱力,学生活动时才有更强烈地自愿性、迫切性和持久性。此外,学生还将参与活动的设计、准备、安排和组织,整个活动以学生自我活动为中心,学生在自学、自治、自理中克服各种挫折,经受各种考验,培养独立性、自觉性、创造性及各种能力,为以后走向社会独立从事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教师家长应尊重、照顾学生的兴趣特长和个人意愿,让它们自愿选择活动主题,使它们在活动中成为活动中心组织者。 2.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应用性和网络环境的生成性。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性、应用性是指:它要求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结合生活实际投身到社会、投身到自然的实践中去,灵活地运用文化课上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把“学与用”、“动脑与动手”等方面结合起来,使活动课真正做到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让学生在动手研究性学习中获得历史知识应用的真切体验,借助网络环境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可以使学生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取得新的收获,同时或多或少的会产生一些研究成果,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学会了利用网络技术开展研究性学习。这些研究性活动的目标和结果都不是预先设置的,随着研究活动的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和课题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这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生成性的集中体现。 3.研究性学习的灵活性、多样性和网络环境的广泛性。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表现为: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确定不是划一的,有较大的弹性。活动课程以培养兴趣、发展个性为目的,由于学生客观上存在着差异性,要求每个学生达到的目标是各不相同的,可以因人而异;根据具体的情况和参加的学生的意愿来确定,应该有很大的伸缩性;活动的时间,参加的人数自由度也很大,至于活动课程的组织形式更是多种多样。网络资源丰富,信息更新速度快,在教师有效的组织的前提下,网络环境可以为每个学生提供不同需要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他们几乎都可以在网络环境中在线点击或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学习资源,从而产生探究欲望和积极性。网络环境是一个开放性的环境,可以使学生尽早形成合作、资源共享。并且因为学习过程的参与,而使学习者获得尊重而产生成就感。 4.研究性学习活动环境、气氛的愉悦性和网络环境的趣味性。历史研究性学习应力求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主观要求进行活动设计。通常而言,趣味包括内容有趣、形式有趣、情境有趣、目标有趣、方法有趣。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安排新颖会引起学生好奇心,如果以分组竞赛的形式组织活动就能激发学生好胜心。若教师安排的活动结果有诱惑力,还能激励学生乐学,好学;同时为学生创设趣味盎然的活动环境,形成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造成宽松、活泼的学习氛围,学生在其中可以无拘束的参加活动,尽情地显露自己的才能,因而又起到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发展潜在的个性特长的作用。 二、网络环境下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1.网络环境下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从学科教学的角度,为学生提供互动性交流环境,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多感官协调参与,有效地培养学生主动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协同学习的团队精神,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自信心。因此,它不仅可以改变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与途径,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科学道德与科学素养,而且还能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会合作与分享,建立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意识和学习体验。有效借助网络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完善学生的智能结构,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2.有利于培养学生现代的科学素养。历史学科的教学目的归根到底就是让学生全面发展。发挥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和学科优势,有利于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因为社会访问、环境调查和项目设计不仅可以增长学生大量的学科内的科学知识和跨学科的相关知识,还可以锻炼体魄,增强劳动观念,培养坚忍不拔的毅力,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乐于助人的品质以及善于合作的态度。 3.有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现代公民生存的基本能力之一,网络环境与学科教学的有效结合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而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技能,了解信息技术对生活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让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的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的学习手段,为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打下必要的基础。 4.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的探究意识和能力。知识的获取固然重要,但掌握知识如何获得的过程却更为重要。为 此,利用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参加观察、收集、分析数据或资料的活动,经过思考提出问题,并寻求问题的解释。同时能对所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评价和分类,通过推断最后概括出结论。这样以网络环境及研究性学习活动为载体,通过情境、协商、对话、重组等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局域网的网络环境下,主动开展富有个性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成为学习的实践者和探究者,从而形成主动获取历史知识的意识,养成主动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的终身习惯和科学探究能力。 5.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当前历史教学忽视了应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历史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它可以通过让学生带着研究性的历史问题,通过网络收集和查询材料,并对研究性问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最后基于问题解决的方式,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历史综合实践能力一般包括观察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信息查询与选择能力等。通过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可以逐步实现以上能力的培养。 三、网络环境下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 (一)网络环境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直接体验和探究获得直接经验,其专题性、开放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角色是充当活动的组织者、情感的支持者、学习的参与者、信息的咨询者。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学生、信息与手段等各要素的关系与功能是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的另一种功能性结构模式,是一种理性化、理想化的建构主义学习模式。网络环境中教师从观念到实际操作都起到了质的变化。教师角色中“知识来源”的作用将部分由网络替代,即技术也可以承担部分的教师角色。信息资源获取机会的均等使得教师不再拥有控制知识的“专权”,而逐步向“伙伴与伙伴”关系转换。 从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制定和成果的、过程与结论的评价,每个环节都是基于网络环境进行的,课题的制定和学生研究课题的评价,要求教师具有较高信息技术的使用水平,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搜集要求教师具备通过网络和电子资料熟练查询和搜索的能力;指导学生进行交流和给学生提供支持材料需要教师有很强的文本编辑能力;协助学生进行课题成果的展示,以及利用学生网页发表学生研究成果要求教师具有一定图像处理能力和幻灯片制作能力和一定的构建网站能力。只有当教师能熟练地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并使之成为指导学生学习不可或缺的部分时,教师角色的定位才有可能科学而准确。因此,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教师不再是学习的主宰者,而是学习的帮助者;教师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而是更多的注重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帮助学生如何才能更快捷地搜索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如何使自己的知识成为更适用、更有效的结论并被别人接受和加以运用,以及如何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最优化的评价。 (二)网络环境下的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 通常网络环境下的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有以下几种: 1.“个体活动”型,即活动的过程仅仅是由学生个体独自进行自主探究和实践。比如完成某种项目设计,这种设计无论是独立任务的完成和作品的产生,还是项目设计中的某个部分的制作都主要靠自己的力量,虽然在整个设计过程中也要与人交往和沟通,(如向人请教、与人协商、查询资料等),但其所有的决定和判断都要求学生自己做出,任务和项目的设计要由学生个人完成; 2.“小组合作学习”型,是以4~6人小组为基本形式,个人与集体活动包含在小组活动之中。这种活动向学生提供了可以进行横向交流与多向沟通的网络环境。学生可以相互交流与合作,总结经验,共同提高。这种学习形式往往以“专题学习小组”或“专题研究与操作小组”的形态出现; 3.“沙龙”型,对于一些具有共同研究主题的个人或研究小组,常采取“沙龙“形式,以“头脑风暴”的方法,围绕主题进行研讨和交流,相互启发,形成共识,促进个人或各研究小组的研究进程。 历史学论文:简论历史学科能力的构成及培养 (江苏省丹阳中学 杨明) 历史学科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含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表述历史问题 的能力等一般能力,也包含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的特殊能 力。所有这些能力可归并为阅读理解、语言和文字表述、整理和归纳、分析与运用四大类。它们指向的目标各 有侧重,其培养训练的方式也不一样。 (一)阅读是获得新知识的重要途径 历史学科的阅读不同于一般语文课,它要求学生领会教科书的篇章结构、大小子目和内在联系,哪些是基 本史实,哪些是基本原理或观点。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通过感知,参与了观察、思维、想象分析、归纳、 综合等多种思维活动。教师在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时,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介绍阅读方法,要求学 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可把每个历史事件分成背景、经过和结果三个方面进行,从阅读中寻找答案。(2)指出阅读 内容中的重点与难点,讲解阅读过程中学生不够明确的概念。(3)设计一些旨在提高能力的问题,帮助他们通过 阅读去进行思维、分析、判断、提高阅读能力。(4)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单纯地按课本顺序看书,提高到从 各个角度看;从基本史实上升到概念,最终进行理论概括。阅读能力是各种能力形成的基础。学生阅读能力的 体现与提高是通过表达来进行的。 (二)日常的教学活动应贯穿表达能力的系统训练 历史学科的表达能力就是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将阅读与听讲后掌握的历史知识表述出来。表达的对象不同, 其表达的构成也不尽相同。例如历史人物情况的表达要结合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活动作出概括和评价;历史事件 的表达要概括其发展过程,尤其是发生的原因及带来的结果和影响。要通过表达达到再现或再认的目的,且向 表达的全面、快捷、正确方向努力。训练其表达能力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首先要强化学生主体意识。教师要 表现出耐心与热情,以营造课堂表达的良好环境和氛围。(2)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与练习。俄国民主主义教育家乌 申斯基指出“善于提出问题,并能逐渐增加答案的复杂性和难度,这是最主要和极其必要的教学技巧之一”。 教师所提问题必须具有思考性且有一定的思维层次,即通过历史基础知识的再现上升到概念推理,分析并作出 评述的思维过程。(3)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及时、准确地作出评议,这样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而 且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能正确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完整地理解和表述历史概念。表达能力是考试水平高 低的直接反映,表达能力的提高又依赖于对知识整理归纳的训练程度。 (三)整理归纳是历史学习中能力形成的重要一环 归纳整理就是要求学生按类别将分散的历史知识整理成板块或线索。通过整理,从中概括出历史发展的客 观规律和它所反映的实质内容。例如通过对中国封建社会历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措施的整理,可了解封建 社会产生、发展、强盛到衰亡的历史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1)整理归 类必须强调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完成,不使用现成答案,也不赞成抄袭资料,否则无益于学生能力的培养。(2 )整理的类别由教师列出提纲。归类方法可按大专题进行,以便系统把握历史知识。如中国古代史可分政治改革 、中央集权、赋税制度、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科技文化等专题作知识归类;中国近现代史可按屈辱史、抗争 史、探索史进行归类;世界近现代史按国别史、国际共运史等方面进行归类。归类方法也可按小专题进行,以 便从微观上系统掌握历史知识。如同一地区、同一时期发生的大事,同一目的知识等进行归类。教师应积极鼓 励学生自己进行分类整理,让学生举一反三,学会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整理归纳线索越多,对历史知识网络 熟悉的程度就越深,其能力也会同步提高,在知识的运用中就能驾轻就熟。对学生自己的归纳,教师要进行批 阅或指导,及时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3)整理归纳的最好形式是列提纲,或制图表。 (四)分析与运用是能力体现的关键 在培养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最困难的既不是阅读理解、背诵记忆,也不是整理归纳,而 是对材料的取舍和历史知识的运用。分析与运用是学生诸多能力是否能发挥出来的关键能力。历史学科的运用 能力可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精选有关历史知识,用准确简洁的语言,严谨的逻辑思维解答历史问题;第二 层次是在第一层次基础上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原理分析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并能得 出正确的结论;第三层次是把已掌握的历史知识与原理迁移到新材料、新情境中去解决新问题。运用能力的训 练和培养是一个艰苦而复杂的过程,为此需要做到这样几点:(1)教师精选精讲典型例题,并作深刻而全面的剖 析,寻找答题有关规律;(2)认真审题,精选与题目有关的素材;(3)结合政治课教学,讲清常用的哲学原理, 加深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4)结合课本加强马克思主义史学观的渗透,尤其要突出那些理论 性较强的章节和段落。如中国古代史上的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产生的影 响,正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原理最好的体现;(5)深层次挖掘教材,充分运用新材料 、创设新情境,增加这方面的训练。运用的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春风化雨,把它渗透到日常教学活 动中,靠平时的点滴积累,才会有最终的丰硕成果。 以上论述了能力培养的四个方面,其中阅读理解与整理归纳是基础,表达与运用是结果。历史学习能力的 培养除学生因素之外,教师还必须进一步钻研教学大纲和课本内容,加强业务学习,尤其是教学理论的进修,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这是教学能力培养能否成功的主要制约因素。 历史学论文:历史学中的爱国主义的浅议 【摘 要】爱国主义是人们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列宁曾说:“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是一个 历史 范畴,在社会 发展 的不同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历史教学中,要用唯物史观使学生了解和分析历史,把历史教学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 教育 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让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和中华民族对人类的卓越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只有对祖国悠久的历史传统有深刻的了解,才能产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崇敬之情,进而产生对创造祖国灿烂悠久的文明和 现代 经济 政治 生活文明的人民热爱尊敬之情。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下五千年,人才辈出,群星璀璨,在创造物质财富对人类文明做出卓越贡献的同时,还创造了不朽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不仅包括了 哲学 、社会 科学 、文学 艺术 、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成就,而且蕴含着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道德;不仅孕育了无数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教育家、军事家,而且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史迹、经典着作,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通过讲授大量丰富的史料,教育学生在祖国优秀的文化宝库中不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进而体验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及其对整个人类的卓越贡献,同时感受作为一个 中国 人的自豪。确立学生对祖国的自尊、自信、自强的进取心,学习继承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并使之发扬光大。 二、加强“以天下为己任”的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古人云:“人无志不立”,我国古代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回,为天下老百姓解除苦难的传说;越王勾践立志复国、尝胆雪耻;汉朝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班超投笔从戎,功在边疆的远大志趣,东晋时祖逖从“闻鸡起舞”,立志报效国家,成为收复中原的代表人物;南宋的岳飞从青少年起就有“精忠报国”之志,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众口皆碑的抗金将领而名垂史册。林则徐虎门销烟,谭嗣同甘为变法牺牲;孙中山敢于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张学良西安兵谏;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无私奉献;为人民谋幸福成为人民的大救星;总设计师邓小平高瞻远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通过运用英雄人物和革命老前辈的浴血奋战,出生入死,顽强斗争的生动史实,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它们的革命光荣传统,树立起振兴中华人人有责,为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祖国而献身的精神。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学习这些仁人志士、英雄伟人的高尚品德产生发奋图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三、充分发挥优秀人物的人格感染力,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和激励 一个没有英雄产生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有了英雄而不知道珍惜、爱戴的民族是一个更可悲的民族。厚重的历史,就是无价的资源,历史人物是民族的骄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历史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不断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和激励,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推动学生建塑和完善人格。如介绍司马迁、罗斯福身残志坚事迹,帮助学生养成矢志不移的顽强意志;介绍哥伦布、麦哲伦等人事迹,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品质;介绍邓小平、等革命家的光辉业绩,帮助学生树立笑对挫折、胸怀坦荡的意志品格。结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牺牲我一个,幸福后来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等咏志诗句的教学,通过秦桧、慈禧太后、等出卖国家民族利益而遗臭万年的知识教学,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历史学论文:与初中同学谈历史学习的方法 出于国情教育和提高国民素质的考虑,国家教委把历史学科列为中小学课程的必修课。然而,要想使同学们在浩如烟海的历史史实和抽象繁多的历史概念中吸取知识营养,得到思想启蒙,还必须讲究一定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关键是要把握好三个环节:记忆、理解和运用。这三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 首先,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过程、历史概念等知识的获取是通过记忆来完成的,这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如果没有对历史知识的牢固记忆,理解和运用就无从谈起。这里所说的记忆并不是简单、机械的死记硬背而是多角度、多层次、多情景的记忆。例如,初中历史第二册第十四课《五代辽宋夏金的社会经济》中提到:"从五代起,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逐渐超过北方。"对这句话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设问:一是何时我国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逐渐超过了北方?二是自五代起,我国南北方的农业发展水平发生了什么显着变化?三是我国经济重心是在何时南移的?这样就不仅可以掌握历史史实,而且可以举一反三,考试时才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其次,要正确理解已经掌握的各种历史现象。正确理解史实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如果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出现偏差,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思维结构、思维品质。这样也就不能正确的解决问题和得出新的结论。仍以《五代辽宋夏金的社会经济》为例,"繁华的城镇"的兴起和作用,是这节课同学们理解的难点。北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发展为城镇的兴起奠定了物质基础,农产品的种类和产量的增加需要扩大产品交换的市场,于是城镇应运而生。可见,城镇是商业(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城镇中的主要商品种类大多数是日常生活和劳动工具,随着城镇的发展,无地或破产农民逐渐脱离农业生产,转而从事手工业或经商,投入到工商业发展和商品经济发展的行列中。城镇的兴起又促进了工商业(商品经济)的发展。理解了老师对这段内容的分析,同学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商业(商品经济)的发展促成了城镇的兴起,而城镇的兴起又推动了工商业(商品经济)的发展。 再次,要正确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解决历史问题。只学不练达不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典型而精当的练习既能从多角度考察你的学习情况,又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对知识起到查缺补漏的作用,从而使你在记忆、理解的基础上做到前后知识的融会贯通。例如:列举与北宋、南宋同时并存的少数民族政权。做这道题目的思维结构是:首先分别弄清与北宋、南宋并存的少数民族政权有那些;然后再具体分析各政权的交替、传承和相互关系;最后得出正确答案:与两宋并存的少数民族政权有辽、西夏、大理、金、西辽、西州回鹘、黑汗王朝。这样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巩固了知识,又掌握了学法。 记忆、理解、运用,在这一循环过程中,历史不知不觉成为你的朋友,而历史成绩在扎实的基础上自然会得到提高。 历史学论文:中学历史学科反思性教学与实践 论文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反思性教学;实践 论文摘要:文章将反思性教学理论运用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之中,力图把中学历史学科反思性教学实践做一个完整的呈现,从而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反思性教学自产生之日起,无论是作为一种思潮,还是作为一种运动,都一路高歌,势不可挡。主要是因为它给当代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具体来说,反思性教学启发人们反思操作性教学的局限,不断探究教学中的新问题,在探索中把自己锻炼成学者型教师,从而改变凭经验教学或简单重复教学的现象。目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课程实践方式,为此“教师应超越常规教学中对课程内容的机械复制,积极对自身的课程与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反思性教学理论传入我国,无疑是为广大教师理解新课改提供了新的视角,这对他们创造性地实现新课程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近年来,笔者一直坚持将反思性教学理论运用于中学历史教学实践,现结合中学历史教材,就这一问题谈谈个人的体会,以求教于方家。 所谓中学历史学科反思性教学实践,就是在反思性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中学历史教学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借助对自己教学实践的行为研究,不断反思自我对历史教学内容,学生学习历史的规律,历史教学的方法、手段以及经验认识,以发展自我职业水平,努力提高教学实践合理性的活动过程。 一、教学实践前的反思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第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教师能否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前提。教师备课时,应对即将实施的教学目标、过程设计、采取措施、使用方法、时间安排等的合理性进行思考、预期和修正。例如:我在备《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Ⅱ)第4课]一课时,对课程标准进行了反思。课标的内容是“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按课标要求“资本主义萌芽”必须讲授,而人民版教材却没有相关内容,这是教材编者的疏漏,还是课标制定者的失误?究竟如何处理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才更合理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查阅了大量资料,结果发现大多数学者都否认中国存在所谓“资本主义萌芽”。著名历史学家萧功秦说:“实际上这种所谓萌芽的东西可能根本就长不大!在封建制度主张定于一尊,在这种‘求定息争、防争氓乱’为基本文化精神的社会里,哪怕长出来也是没有意义的。它总是会被扼杀掉,根本用不着西方势力动手。比如雇工制度,在宋朝就有了,可它永远是这个东西,几百年的时间里也没有长成资本主义的大树。因此,我认为称所谓‘资本主义萌芽’是一个误导的概念,改称为永远长不大的‘资本主义死胎’,可能更接近事实一些。”另一位学者任爽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说:“……我们在春秋战国时期,似乎已经可以依稀找到‘资本主义萌芽’,而在明清时期,似乎还可以发现大量的‘奴隶制’的残余。这些现象给我的感觉是,在中国,社会形态的演进似乎不可能被严格而明确地或者说是硬性地加以区分。因为人们可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现同样的因素,或者说相同的因素往往可以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长期延续”。从上述学者的论述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目前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已遭到了学术界普遍质疑。虽然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但不能因为有争议就一字不提,况且课标中也有明确的要求,因此教学中不讲不行,关键是如何讲的问题。如果讲得太深学生难以理解,若是给学生一个定论更有悖于科学性原则。鉴于上述情况,我在备课时一方面补充了有关资本主义萌芽的基本知识,同时也简单介绍了学术界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这样一来,既贯彻了课标要求,也弥补人民版教材的不足。 二、教学实践中的反思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对教学情境、进程、态度、内容、方法及时反思,以便验证教学设计是否合理,同时还要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调控。例如:我在讲授《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Ⅰ)专题二第1课《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主要介绍了1840~1900年西方列强侵华史实,第2课《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讲述的是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而其他版本的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都是将列强侵华史与中国军民抗争史同时介绍的。人民版之所以另辟蹊径,把中国人民的斗争史单独拉出来,专门设置一课,主要是为了进一步落实突出课程标准关于“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这一情感态度价值观主题。我在备课时基本沿袭了教材的这一思路,而没有把两课内容按时间顺序进行整合。在讲授第一课时,学生都能按时间顺序掌握列强侵华的重大事件。而在上第二课时,我却惊奇地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中法战争”(第1课中的内容)发生在“左宗棠收复新疆”(第2课中的内容)之前。产生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初中阶段历史教学没有到位,学生连最起码的时间概念都没有。怎么办?如果仍然按原来的教学设计授课,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当时我立即调整了教学进度,先给学生补习初中历史,等他们形成必要的时间概念后,再按原来的设计进行教学。虽然这一节课没有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但由于及时调控却使得课堂教学更趋合理。 三、教学实践后的反思 课后反思也是反思性历史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对实践结果的归因、总结评价、寻找差距,以便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指导现今、未来的教学活动。承前所述,上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课后,我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效果进行了反思:1.如何解决教学进度与课时不足的矛盾。高中历史课每周只有两节,如果在讲授新课过程中,还要补习初中的教学内容,肯定无法完成课标规定的教学任务。增加课时显然不可能,怎么办?能不能挖掘隐性课时呢?如果能设计一份预习提纲,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预习,事先解决上课时的“拦路虎”,到授课时的进度自然就加快了;同时,预习题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而且这也是反思性教学目的——两个“学会”的具体体现。这样看来,设计一份既科学又经济的预习提纲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经过一番思考,我设计了如下提纲:(1)按时间顺序列举列强侵华的事件及其后果?(2)针对列强入侵,中国军民进行了怎样的抗争?结果如何?(3)将列强侵华事件与中国军民的反抗斗争一一对应起来。(4)在课本中找出中国军民反抗斗争的典型事件。这份预习提纲能否奏效,还有待于下一节课的验证。 2.如何完成情感教育目标。我在授课过程中侧重史实讲解,忽视了情感渗透,这堂课本应该上得生动感人,结果却变成了简单史实的罗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首先查阅了有关情感教育的文章,其次还虚心向老教师请教,最后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拟定了如下措施:(1)采取情景式教学。激活学生情感世界,不是靠教师简单的灌输,而是要学生亲身体验。上课时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再现中国军民浴血奋战的感人场面,让学生从中体会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2)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教材选取的中国军民奋起抗争的事例都是具有其特有含义的。“三元里抗英”,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人民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左宗棠收复新疆”,颂扬了政府官兵为收复国家失地而作的积极努力;“黄海海战和反割台斗争”,表现了政府官兵、人民群众为维护国家主权,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义和团反帝运动”,则谱写了广大农民群众高举“反帝”大旗,与列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的壮丽诗篇。上课应选择典型事件,从“中华民族”的视野来讲授。面对着列强的入侵,无论政府官兵,还是民众百姓,尽管他们形式不同,手段不一,或自发,或有组织,但他们都是站在民族的立场上,为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而英勇抵抗外来侵略。(3)启发学生主动参与。情感教育自然离不开学生的全程参与,是被动接受还是主动参与,直接影响到情感教育的效果。在讲授中国军民抗争时,可启发学生进行讨论,谈谈各自的感想,让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体验中国人民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从而把本节课的情感教育推向高潮。我将教学反思后形成的改进方案用于另一个班级的教学。相比之下,这节课有了明显的进步,但又涌现出一些新的问题。由于部分学生预习不充分,再加上学生讨论持续时间过长,教学进度再次被延误。这些问题又将成为反思性教学新的起点,反思性教学就是在这种不断循环中推动教学日趋合理的。 历史学科就是让人通过认识过去来认识自我、反思自我、矫正自我、超越自我。历史虽然是过去的事,但研究历史、学习历史的都是现代的人,我们所教所学的历史,实际是今人对前人的理解学、解释学,由于社会的进步,时代的不同,人们对历史的解释与认识也就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历史都是现代史,历史教师应当自觉树立反思意识,与时俱进,引领学生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培养学生富有时代意义的历史思维。综上所述,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反思性教学必将成为中国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 历史学论文:试论历史学的性质—从史学与文学比较的角度 论文关键词:远程开放教育 教育质量 质量评价 质量控制 论文摘要:后现代主义中的叙述主义历史哲学混同历史写作与文学写作,对史学的自律性构成了挑战;其实,史学与文学无论在文本上还是逻样上都有重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同时蕴涵着历史学的性质问题,时此问题的回答是且只能是矛质的:历史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一、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学的挑战 为什么从后现代主义起笔?原因在于,20世纪后期以来,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学术和社会思潮,在文学与史学的关系上提出了一些新见解,推进了对历史理论、史学理论的研究,同时构成了对历史学独立性、自足性的挑战。后现代主义不是一个单一的流派,而是一种内部包含不同思想重心和价值取向的思想潮流。本文不想去涉及后现代主义的复杂背景及其内部主张,只是试图从一个特殊的批评视野,即史学与文学相比较的层面作出分析,尤其是从史学与文学各自的特异性分析,回应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学所提出的挑战。 大体说来,后现代主义的这一挑战主要通过20世纪中后期的叙述主义历史哲学显示出来。在对历史及史学的认识上,叙述主义历史哲学承认历史事件的存在,但由于他们认为这样的事实即使存在,对现在、对今人也没有什么意义,因而他们的主要关注点不是历史实在或“客体”,而是对“客体”的解释和叙述,认为历史的意义取决于对历史的解释,而历史解释不能不依托于历史叙事。总之,其目光聚焦于历史的书写,即历史叙事。 叙述主义的历史哲学以海登·怀特为代表,将叙事作为历史学思考的重心,认为历史学家不可能在叙述之外把握历史,而叙述中对结构形式的选择有不同的情节效果。值得肯定的是,怀特对历史叙事的探讨.面向和注重的是整个的文本,因而提出了一些理论创建与洞识。 问题在于,由于史学与文学都离不开“叙事”,怀特的思想立足于史学与文学都依托于“叙事”的基点,并无不当,但又站在文学的立场上分析和看待历史写作,把历史写作文学化了,由此提出了史学等于文学的极端性主张。客观上,怀特以其对历史叙事的自由性阐释,对历史与文学的融合作了有力的发挥。但在一定程度上,这不仅贬抑了历史学的科学性,弱化了历史实在与历史叙事之间的关联,而且混同了历史写作与文学写作。由此,构成了对史学的客观性、自律性的挑战。 然而,史学与文学的根本差异本来就不存在吗?还是现代学科与学术的演进导致了这种分野的消失?抑或分野虽然存在,但不再具有什么理论与实践意义呢?皆非也!在后现代话语流行的当下,史学与文学的差别依然存在。只是在时下,这种差别及意义被种种话语所遮蔽,以致于在人们的视野中湮没不彰,因此需要理清。 二、史学与文学:同中之异 在考察史学与文学时,往往首先要涉及历史与文学的关系。在马克思对社会结构的分类中,文学作为艺术门类,与神学、哲学、美学等一样,被列入了社会意识形态,并认为意识形态具有自由构造性。关于文学的自由构造性,韦勒克、沃伦有这样的说明:“小说、诗歌或戏剧中陈述的,从字面上都是不真实的,它们不是逻辑上的命题。” 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相当的意义上,尽管有自由构造性,文学也能反映历史。年鉴学派的开创者之一布洛赫曾发出断言:“在我们的艺术,在不朽的文学名著中,都激荡着历史的回声”。这就是说,历史“进人”了文学。由此,产生了“历史文学”这一特殊的文学类型。在反映现实上,历史文学的价值可能是难以估量的。恩格斯曾在一封信中说,他从《人间喜剧》中学到的东西甚至比他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李到的东西还要多。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恩格斯会认为巴尔扎克所叙述的表层故事为历史所实有,而应该是指巴尔扎克之作所象征的史实是真实的。顺着这一思路,可以认为,优秀的历史文学,其历史真实性往往高于普通的历史著作。 那么,以历史为对象的史学与文学是何种关系呢? 一方面,文学与史学共享一些相同的再现与表现手段。中国自古以来“文史不分家”的传统,表征着二者在历史上有不解之缘。如果把历史视为由权力支撑的“话语”,文本作为话语的产物,可以发现历史学与文学的一个相同点,就是它们都不免借助于人的想象。对于历史写作而言,想象对历史的建构未免就是不真实的。19世纪英国历史学家麦考莱在谈到如何写作历史时,尽管主张将“想象”限制在所发现的史料上,以免损害其真实性,但还是肯定了想象对历史写作的意义所在:“一个完美的历史学家必须具有足够的想象力,才能使他的叙述既生动又感人。后来,20世纪符号学的代表人物巴特对历史学中想象的强调更进一步了,指出:“历史的话语,不按内容只按结构来看,本质上是意识形态的产物,或更准确些说,是想象的产物。 对于文学写作而言,想象就显得更为重要,甚至于更为根本。在现代,基于符号学、信息学的观点及对文学本体的分析,有人认为写作是作者“内省的符号化过程,亦即指示自身的一种信息”。这种内省,更凸显了想象对写作的意义。 另一方面,遵循黑格尔不仅要认识事物“异中之同”,更要认识“同中之异”的要求,我们看到,尽管文学与史学共用一些基本的表现手段,但二者仍有原则性差别。它们都既可指向一种写作活动,也会产生一种活动的成果:文本,所以可从两个层面剖析这种差别。 首先,从写作看,史学与文学遵循的逻辑明显不同。历史写作是从“特殊”到“一般”。这种逻辑的含义在于:对历史中普遍的东西,所谓本质、规律等等原理性的知识,是在总结特殊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后才被发现的。按照现代历史解释学的观点,史家的思考角度、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等构成“前理解”的东西、背景性的东西,会对他认识历史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怀特把同一史实纳人不同的布局中,明显是受文学叙事模式的影响。但是,这些因素并不能称为这里所说的“一般”。这是因为,历史学家在对其处理的历史资料进行叙述之前.的确如怀特所认为的那样.必须在心中预先形成一种叙事情节和修辞结构,用这种结构去梳理组合纷繁复杂的事实,这就是所谓“诗性预构”。但是,“诗性预构”是一种写作中的行为,并不是历史中的基础事实,更非历史自身的本质与规律(“一般”)。 与史学不同,文学写作是从“一般”到“特殊”。即写作者先有一个普遍模式、一般观念,如某种善恶观念,爱情观念、人与自然观念等等,然后再随机地赋予一定文学形式,如诗歌、小说、戏剧等。它遵循的是从“一般”到“特殊”的逻辑。对文学写作而言,难点并不在于形成某种观念,因为一般人都可能随机产生某种观念,而在于为这种观念找到一种独特的形式,这就是文学的创造性问题。 其次,从文本看,二者的对象有所不同。即史学描述个别事件,文学描述一般事件。关于这一点,亚里斯多德的经典之语依然有效:“诗人的职责不在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是可能的事。诗人与历史家的差别不在诗人用韵文而历史家用散文……真正的差别在于历史家描述已发生的事,而诗人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史学面向“己经发生的事”,“已经发生的事”不能不是真实的“个别事件”,尽管事件的意义可以是多重的、甚至是变化的,但事件本身却不能虚构,所得出的蕴涵也受制于事件的制约。 文学,因为它属于艺术,具有各类艺术所共有的本质:象征。在具体特征上,文学是根据‘一类事实’来想象、虚构特殊事实。在深层意义上,这种特殊事实正是一般事件的“象征”,正是“象征”这一本质反映出文学描述的是“一般事件”。正因如此,文学甚至可以不拘泥于真实对象,即纯粹出自虚构。毕加索说:艺术不过就是说真话的谎言。因此,表层的虚构完全可以象征真实的现实与历史,艺术的谎言中包涵着真实。当亚里斯多德说“诗比历史更近于哲学”时,实际上已深刻地揭示了史学与文学的这种细微然而又相当重要的区别。顺便说明,在亚氏时代,还没有“文学”的概念,因而他所谓“诗学”实际是广义的文学。 例如,《史记》描述的是个别事件,其中的每一篇文本都有很强的艺术性,因此鲁迅赞之曰“无韵之《离骚》”。但从异质性看,《离骚》是文学,《史记》的“无韵”之说,道出了《史记》的弱文学性。金圣叹在比较了《史记》与《水浒》后说:《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这一表述,正是从创作的角度对历史和文学所作的区分。 因此,史学与文学的差别是客观存在的,借用钱钟书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史学与文学“不尽同而可相通”。差别的存在体现出它们各有不同的学科规范。英国当代历史哲学家沃尔什也坚持历史学的独特性和自身的规范,他在《历史哲学导论》中写道:“我们应该把历史学想象为一种特殊的游戏,如果我们要想好好的玩它,我们就必须按规则来玩。……真正的与假的相反历史学家是会承认某些客观规则的(尊重证据就是一个例子),那是他进行论证所必须遵守的,而且他就可以由于坚持这些规则而被人所识别。 三、史学的双孟品格 对史学与文学关系的分析,实际上也是在回答一个问题:史学是科学还是艺术?在盛行反本质主义、反基础主义、反中心主义的今天,这个似乎不成“问题”的问题常常被提出来。围绕着这一问题,人们提出了不同的回答。 其实,史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前者来源于历史客体的先在性、既定性、客观性,后者源自历史认识、历史写作的自由性、创造性,受制于史学主体的意识形态。从对客体的反映看,史学要以基本的历史事实为前提。卡尔在《历史是什么?》中曾说:“历史包括一个确定了的事实的主体。历史学家可以从文献、碑文等等获得事实,就像获得鱼贩案板上的鱼一样。历史学家搜集它们,把它们拿回家,按他们所喜欢的方式加以烹调,摆上餐桌。这种观点指明了历史学家对历史事实的加工,但并未否认历史事实的存在,在史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之间保持了一种张力。 正是基于史学的科学性立场,黑格尔认为历史学不外乎是“以外在形象反映概念自身发展过程的科学”。在具体表达上,历史学尤其是历史写作可以通过文学的一些手段获得表现,从而可以在历史文本与读者之间建立一种审美关系,但历史学并不能归结为文学。 峥世纪的马克思史学和20世纪年鉴学派也都认同一点:人们对历史可以进行科学的分析。由于年鉴学派对马克思史学有一定继承关系,我们不妨着重审视马克思的历史和史学的观念。尽管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歧见纷呈,但不可否认的是,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伟大的社会历史哲学。受18,19世纪实证主义思想的影响,马克思在多次场合下把历史看成一种科学。就研究对象看,马克思一生大部分精力用于探索资本的现象与规律,作为探索成果的《资本论》同时也是对资本的历史学分析,其科学性不仅为19世纪的历史事实,也为20世纪的历史事实所证实。史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因而其品格是矛盾的。由于这一矛盾性,沃尔什把史学比作数学函数。而从历史的角度看,史学这种矛盾的品格似乎是永恒的。优秀的史家在运用科学理性的同时又富有一种人文主义的情怀,将科学性与艺术性融人一体。后现代主义的一大问题在于:对史学的分析,更多地指向了史学的艺术维度和艺术品格,由此使历史与内在于历史的人的思维之间的分裂扩大化了。至于它对历史学之影响的利弊,我们不妨引用一位当代西方学者的一个看法,以供我们借鉴—当代史学史研究的权威学者伊格尔斯明确指出,虽然后现代主义有助于批判地审视启蒙运动的历史哲学,但如果而因此放弃理性主义,则会流向“野蛮主义”。 历史学论文:七年级历史学科工作总结 本学年,本人担任七年级历史三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经过一年时间的学习和摸索,我努力不断的超越自己。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更有计划,更有组织,更有步骤地开展。按照学校的各项要求,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年的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工作情况: 1、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课后反思,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2、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为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我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现在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历史课,就连以前极讨厌历史的学生都乐于上课了。 3、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学,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 4、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书店、到图书室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 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5、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 6、优化教学语言,运用多媒体教学。 (1)教学的语言,对学生的学习情绪有着直接的关系。用幽默、准确、精炼的语言神态进行引入、分析教材中的内容,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讲到国民党在抗战中起到“牵制”作用时,做了一个牵绳动作进行分析其中意义,学生一下子就能理解了。 (2)教学的媒体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手段,如小黑板、挂图、投影的运用,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二、学生情况: 1、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认真,能依时完成作业。 2、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有一大部分同学对历史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3、个别学生还没有完全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4、存在的不足是,学生的知识结构还不是很完整,对所学的知识系统还存在很多真空的部分。这些都有待以后改进。 三、教学的成绩与今后努力方向: 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本人时刻从现实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通过一学年的实践,本人基本能制定好复习计划,并能认真备好复习课,培养好尖子生,提高中等生,帮助差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对历史科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完成得较好,学生成绩普遍提高了。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力求学生成绩更上一台阶。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个别差生的辅导,相信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也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努力,努力 ,再努力! 历史学论文:高一历史学科教学计划范文 高一年级首次进入新课改,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理念上有待进一步更新,在教与学的方法上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在改革面前吸取上届经验,探索过程中少走弯路,这是摆在我们高一师生面前的重要问题。 二、本学科教学要求: 历史必修(一)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及重要人物,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等是该模块学习的基本内容,其中包含九个专题,即: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通过学习,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三、具体措施: 1、从开学初起,加紧新课程理念培训,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更新思想改进方法,以全新的教育教学思想投入新学期教学。学期初根据教研组计划安排,在第三周请参加省级新课程培训的张军老师对全备课组成员做一次讲座,以提高认识,借鉴外部经验和做法。此后不间断学习新课标,并逐一落实到教学之中。 2、继续严格执行集体备课制度。由于新教材的使用,大多数老师对教材内容和教法不太清楚,所以我们除按照学校的要求,每星期三晚办公时集中,由一位老师主讲,大家集体讨论,形成一致意见外,每周再增加一次集体讨论的机会,力争每一节课都形成统一学案和教案。同时积极提倡二次备课,老教师可以在教学案上直接备课,新青教师必须再二次备课新教案。争取统一进度,统一作业,把准教学基点,发挥个体特长,运用集体智慧,达到最佳效果。 3、坚持采用学案制度,要求每一份学案均能包含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延伸学习的基本内容,既要考虑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能反映能力的提高,既要有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引导,又能体现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每份学案均围绕下列几部分组成编写,不求全但求精:课标要求、资料卡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知识整合、学习延伸、同步检测、相关链接等,每一部分内容都要做到详实、有可操作性。 4、要坚持教学的“五认真”,扣紧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提高课堂45分钟效率。做好辅导工作。 5、作业安排是每一小节一份同步检测,一个专题一次课堂作业,请主讲老师编写。同步检测当堂反馈,课堂作业认真批改,认真讲评。 6、要科学地利用教具和自制教具,如地图、图片等,加强学生对课本内容理解的直观性。我们准备组织学生观看有关抗日战争的部分影片,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7、虚心学习,取长补短。积极开展相互听课活动,同组人坚持每周每人互听不少于一节,第学期听课不少于30节,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历史学论文:历史学科“三四五”课堂教学实施方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自主互助型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实施,今年,我们又响应潍坊市教科院、市教研室以及镇教管办的号召,积极开展了“三四五模式”课堂教学实验,我校历史教师的认真研讨、深入探索、具体实践,积极运用“三四五模式”进行课堂教学,为了更好的落实“三四五”这一课堂模式,现制定我校的课堂实施方案。 一. 认真学习课堂教学改革的相关理论,树立创新意识。 自从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校就积极组织骨干教师参加新课程培训,组织广大教师积极学习新课程理论,并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验工作。今年,潍坊市教科院倡导开展“三四五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实验,我校派骨干教师参加上级领导单位组织的业务培训,并将改革精神传达给广大一线教师,组织大家学习有关知识,深刻理解理论实质,并积极开展课堂教学实验,将理论付诸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提高。我们是具体分以下几个步骤来实施的: 一是培训骨干教师,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校利用暑假时间,历史组织骨干教师参加潍坊市教科院组织的骨干教师暑期培训,学习课堂教学改革的最新理论和先进经验,提高骨干教师的理论素养,观摩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对新型课堂教学的认识。 二是以骨干教师带动其他教师积极学习课堂教学改革理论,培训广大一线教师,以点带面,辐射一片,以骨干带动全体,使广大一线教师都理解最新课堂教学改革理论,充分认识到新课堂该怎么教,了解教师在新课堂中的正确定位,充分认识到自主互助型课堂的组织、管理和好处,为全面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做好充分准备。 三是积极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三四五课堂教学模式”,正确理解“三步、四环节、五课型”的具体内容和操作方法,科学规划课堂教学。为了更好的组织“三四五模式”课堂教学实验工作,我们还派骨干教师参加市教育局组织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进一步学习、理解改革精神和操作方法,观摩了实验课,加深了理解和认识,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实验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通过教研组研讨等形式,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开展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讨论,鼓励大家各抒己见,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培养学生自主互助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根本目的,鼓励大家大胆创新,创建新型课堂,进一步推动改革的深入和发展。专家们曾经说过,新课程改革首先是理念的更新。通过我们的不断学习和不断探索,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更新了,最新的课堂教学理论武装了我们的头脑,为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做好了思想准备工作。 二、扎实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要求教师把先进的教育理念通过课堂实践真正落实于教学行为,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更需要在课堂实践中反复磨练,才能见效。因此,学校把一切教学工作的落脚放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上。我们围绕“三四五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重点从三个方面开展了研究: 首先是教研组研讨。学期开始,我们就组织各个教研组长及骨干教师研究制定各学科教研计划,排定教研日程,积极做好了教研活动的准备工作。然后,按照教研日程安排,我们有计划的开展了各学科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活动。广大教师根据本校教育教学的具体实际,结合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实际,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各抒己见,分别陈述了自己的改革经验和具体做法、意见,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见解,具体讨论了“三四五模式”的实施方案,实验步骤,交流了各自对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的认识和理解,为我校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做好了思想准备,制定了实施方案,保证了“三四五课堂教学模式”课堂实验的切实开展。 其次是课堂教学观摩研讨。学校规定各教研组分别制定课堂观摩研讨计划,规定每个一线教师每学年讲授一堂高质量的公开课,教研组全体成员参加听课观摩,听课以后由教研组长组织教研组成员集体评课,为讲课教师指明优缺点,帮助改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大家交流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和见解,讨论改进教学的方法和措施,写出评课意见,做好评课记录。通过这种讲课、听课、评课的教学研讨办法,我校广大教师都得到了展示自己教育教学风采的机会,得到了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平台,在观摩中思考,在交流中提高,在学习中创新,在实践中发展,大大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实施和不断提高。 三是反思课堂教学。我校规定教师每上完一堂课都要写出这堂课的教学反思,就像每节课都要备课一样,把反思写进备课本,以教后记的形式反思这堂课的成功点和存在的不知及补救措施,以更好的上好下一堂课。教务处组织人员不定时抽查和定时检查教师的备课和教学反思,了解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导课堂教学改革的方法和掌握课堂教学的发展方向,以保障课堂教学效益的稳步提高。通过这种反思教学,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被及时发现并及时纠正,反思的过程也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的重新思考自我反省的过程,如何更好的上好这堂课,如何更好的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如何更大的提高这堂课的教学效益,如何更佳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更充分的发动学生自主互助学习,……反思,就是一种再认识,是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新思考和再次消化,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得到了深刻反省,势必会促进新的提高。 通过这三个方面的深入研究,思考,探索,我校的课堂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课堂教学效益不断提高,学生能力也随之不断提高。 三. 理论联系实际,落实三步四环节五课型。 “三四五教学模式”具体分为—— 三 步:课前预习、课中探究、课后练习;四环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有效训练;五课型:新授课、复习课、检测讲评课、习题课、实验探究课。我校在坚持自主、互助、探究的原则基础上,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并在师生之间推广新的导学案模式:在坚持以往优秀经验的基础上,把导学案与课堂教学实际相结合,分为课前预习案、课堂探究案、课后拓展案三大部分,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合作中预习、学习,在合作中竞争,把学习当成了一种乐趣,形成了你追我赶、竞相学习的局面。联系我校具体情况,创建“三四五”课堂教学新模式,充分挖掘了现有的课程资源,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在师生之间引起了强烈反响,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我校的课堂教学效益也有了较大提高。 我们依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结合我校具体实际落实“三四五课堂教学模式”,三步四环节五课型,创新研究,灵活实施,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 历史学论文:高一历史学科教学计划高一备课组范文 一、指导思想《以历史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以学生为主导,营造民主的、开放的学习环境,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二、学情分析1、初中和高中的教材编排体例不同,初中教材是通史体例,高中教材是专题体例,贯古今,关联中外,跨度大。但对相关历史知识要素叙述不详。两种不同的编排方式,对学生是严重的挑战,要求学生高质量、高标准掌握初中知识。 2、本届学生的历史基础薄弱。这一届新生是开卷考试进入高中的。初中时认为开卷考试翻书就可找到答案。因而很大一部分同学平时学习不努力、不扎实,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很难适应高中教材的学习。 3、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教学中既要让基础理论好的“吃饱”,又要让基础稍弱的同学有所获。 4、通过半年的学习,部分学生学习习惯有所好转,对历史学习有了一定的兴趣。 三、教学对策1、、树立团队意思,统一思想认识,统一进度,集体备课。共同确立重难点,探究解决的方法。 2、据课标,依托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 依据课标,制定科学、完善的课堂教学目标,这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提高教学效率的核心环节3、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逐步推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现代化。学生要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对学生学习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不断激励学生的学习,及时获取反馈信息,更好地改进教学。 5、 教师对高中三年教学的全部历史课程模块提前作出整体规划安排。36个课时一个模块,不要随意打破,在教学时序的安排上,要打破过去一统的恒定模式,更加灵活的特点。 6、 教师要对即将实施教学的某个历史课程模块进行整体的教学设计。教师过去那种面面俱到的教学方式已无法继续,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完成一个模块的教学,怎样进行一个模块的设计、一个单元的设计、甚至一个课时的设计、教师与学生活动课时分布、学生的作业类型等等,都必须提前设计好。 历史学论文:高一新课程历史学科教学计划 一、新课标理解: 1、新课标打破了传统的知识体系,教学内容不是按照学科知识体系编排的,而是采用模块的方式,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必修课和六个选修课。每个模块下又分为若干专题。从形式上看,模块和专题是各自独立的。设计这种体例的初衷是避免高中教学成为初中教学的再一次重复,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深入。但是,在现实中,政治、经济、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对于很多问题,只有历史的、多角度地观察,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教学过程的试题不可能局限于模块和专题来命制。而且,当前绝大多数省份高考采用的是文科综合的试卷,要求学科内和跨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因此,从教学过程的实际出发,需要对新课标的模块和专题加以整合,构建学科体系。 2、新课标中教学内容的表述比较简略,和以前的教学大纲相比,文字量偏少,而且只有学习要点,没有内容概述。一些专题的表述高度概括,使得其涵盖的基本知识点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新课标下,基本知识点的确定比较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一些方法对此加以缓解,并且这些方法也符合注重能力考察的要求。 3、新课标提出了一些新的课程目标,需要纳入教学过程目标。解读新课标就可以发现,与教学大纲和高考考试说明相比,新课标提出的课程目标中,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其中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并把它提高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并列。以前的教学过程主要是从学科本身的知识和能力考查出发来命题的,有时也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教学过程目标之一。显然,在新课标下,以往的教学过程目标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在确定教学过程目标时,应该把新课标提出的这些新的教学目标考虑进去:这些教学目标能不能转化为教学过程目标,如果能够转化,又应该如何转化。 二、新课程教材分析: 1、文明史的学科体系与传统的通史体系有相当大的区别。一是主线不同,文明史考察的是文明的演进,把人类文明的发展演变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以文明作为研究单位,从不同文明类型把握人类文明的多样化,并且把中国历史纳入到世界文明史之中。二是角度不同,重视至今仍然有重大影响的文明,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三是知识范围不同,把思想文化、社会生活有机地融入文明的演变之中。显然,解决新课标下学科知识体系问题,首先需要史学观念的更新。在这个基础上,用文明史的观点整合新课标的模块和专题,构建学科体系。教学过程应该依据这一体系来把握主干知识,确定命题的基本思路、立意和认识的提升。 2、目前中学历史教材实行一纲多本,已经有四家出版社出版了教材。这些教材虽然都是按照新课标编写的,采用的基本知识点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少地方大相径庭,基本知识点有相当大的差异。因此,不仅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不再是唯一的范本,而且其他出版社的教材也不可能起到这个作用。在进入试验区的省份,也是多种版本并存,同时使用几种教材。一纲多本、一省多本,使得教学过程不能依据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也不能依据本单位教学所用版本。因为如果平时的教学过程依然按照过去的方法从使用的教材,必然导致未来无法适应全国、全省甚至地区的统一考试。教学过程失去了以往所依赖的基本知识点出处。所有教材都是按照新课标编写的,因此教学过程中基本知识点的确定应该遵循新课标,而不是具体教材。新课标中教学内容的表述比较简略,和以前的教学大纲相比,文字量偏少,而且只有学习要点,没有内容概述。一些专题的 表述高度概括,使得其涵盖的基本知识点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三、学情与师资状况: 1、学生经历了初中新课程改革的教学,都对通史的情况有所了解。 2、高一历史备课组共4人,都有比较丰富的高中教学经验,备课组对通史教学都相对熟悉。个人业务素质相对较强,重点是做好教学理念的更新及新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的宏观指导。 四、教学教研计划措施及进度: 本学期我组将以学校及教务处计划为依据,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多进行备课组备课活动,加强新教材的研究和钻研,多交流,多学习,以期达到共同提高,促进同组教师专业养成,课堂注意讲究方法,以期望活跃学生的思维,提取学生读书的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也在这样的研讨中不断地改变教学观念,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最大限度地发挥备课组的战斗力以促进全体学生历史水平再上新台阶。主要计划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必须以初中基本知识为背景对高中历史模块进行新的整合,达到教学的优化设计,这就要求对初中历史进行必要的回顾,在这一基础上,构建合理的学科体系。 2、必须加大对材料题的全面考查,特别是加大对材料处理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阅读理解历史材料,对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整理,联系所学知识等内容,能够培养学生掌握从第一手资料出发、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研究历史的方法。 3、组织讨论会,辩论赛,让学生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进行具体的分析,提高辨证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 4、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热情,又能够让学生深入对现实社会的了解。 5、每次考试必需设计自选题,调整命题的思路,使纸笔测试这种传统的评价方式也能更好地反映课课程的理念,使更多的学生在传统的纸笔测试中也能体验到成功。 6、必修模块学分认定,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 历史学论文:浅谈如何培养历史学习兴趣 摘要: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之后,自然会学得比别人好。本文探讨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历史的气息、接受历史的熏陶、受到历史的洗礼,最终达到掌握历史知识,并将课本知识逐步内化为自身知识的目的。 关键词:历史学习;教学活动;激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要利用历史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文就在历史教学中如何结合学生的年龄及思维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教师的教学艺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建立学生学习历史的信心。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新课程要求改变以往简单的知识传授的课堂教学模式,强调一种师生情感交流的互动学习过程。因此友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形成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美国保罗韦地博士曾向九百多名学生进行调查,从中得出一个结论,学生最喜欢的是具有幽默感的老师。幽默能营造宽松、民主、和谐、快乐的教学气氛,点燃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畅所欲言。前苏联教育家斯维洛夫也认为:“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所以在课堂上,老师尽量多地用一些幽默的话语,让学生在开心一笑中消除学习的疲劳。对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不良表现,可以用幽默的语言指出,而不是大声训斥。教师在课堂上保持良好的情绪,时时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鼓励他们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学生就会在课堂上如沐春风,自然会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能激励学生积极思维的问题,以吸引学生。只有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自主参与了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才能体现。 二、创设探索的欲望,激发学习兴趣 欲望是一种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事物的心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巧设悬念,创设探索性情境,使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一种急于了解的心理,这样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使每节历史都在学生认真思考问题,积极、主动回答问题的氛围中度过,这样就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抛出一个问题:有人要重修圆明园,启发学生思考要不要重修圆明园,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后总结,使学生明白历史不再是遥远的,它也与现实紧密联系。又如在讲《西安事变》时,组织学生举行小型辩论会——“对是放还是杀?”学生通过辩论明白了道理,在辩论中提高了自身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又完成了历史知识的传授。在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中,获得了学习历史的乐趣。 三、营造氛围巧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创设出一个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感染力,有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改变学生心目中对历史课刻板无味、严肃枯燥的印象。如在讲《三国鼎立》时,可先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音乐声响起,学生立即被歌曲豪气十足的旋律以及歌曲所体现出来的英雄豪情所深深吸引,此时就歌词提问问题:“为什么‘浪花淘尽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歌词对我们有何启发?”此时无需多言,学生已能欣然接受。在讲《红军不怕远征难》时,可引用的诗词《长征》,先让学生朗读诗词,通过朗读再现情景,让学生从中感受长征的艰苦,诱发他们去想象,然后提出问题:“红军战胜困难的法宝是什么?”让学生去讨论、思考,最后得出结论:艰苦奋斗是战胜困难的法宝,培养学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再比如讲述《明清专制统治的加强》时,教师适时穿插一些小故事,给学生讲述“军机何时有”、“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等。听到这里,同学们的内心都感受到清朝君主专制统治的残暴。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 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历史的认识由于内心深刻的感受而不断丰富起来。 总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之舟,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历史教学的关键,生动活泼的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正确的动机,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更好地开发智力。 历史学论文:初中历史学科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摘要: 教育体系伴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逐渐的完善,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初中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连接者,所以初中的教育地位是至关重要的,国家要不断的重视初中教育的发展和完善。历史是初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历史的学习是学生必修的课程,它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初中教育;初中历史;自主学习;培养;学习能力; 一、引言 学习历史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它可以让传统的历史优秀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同时也可以保证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世界独一无二的文化体系,所以对学习历史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对于历史的学习有好多学生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同时也有好多的学生不喜欢学习历史,没有学习自主性,所以这些都成为阻碍初中历史学科学习的重要因素。关于初中历史学科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需要不断地去研究学习,得到正确的方法对策。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是至关重要的。制约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因素有很多,首先就是教师了,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角色,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知识的效果和水平。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通常会认为自己是课堂的主体,往往都是自己在讲台上不断的讲课,从来不顾及学生的感受,这样就把学生的摆在了被动的地位,所以大多数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并没有很高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学会角色对换,培养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可以实现学生对于历史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其次就是学生的学习环境,有了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学生才可以更好的学习,才可以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当学校创造出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氛围的时候,学生就会在这种优良的氛围熏陶之下开展自主的学习,所以在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之下才能顺利的培养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索课本知识 课本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是一个学生提高自己学习能力,拓展知识范围,提高自己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对课本的学习也是至关重要的。通过以往的教学经验总结,大多数学生都是在被动的学习课本上的知识,从来不会自己去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因此他们得到的知识都是被迫的学习,从来无法真正的应用到自己的身上。因此要想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课本上的内容,就应该从各个方面来出发,首先就是课本,课本的选择要有针对性,根据初中学生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历史课本的版本和内容,可以让学生喜欢上自己的历史课本,另外就是教师的影响,教师应改变让学生被动的去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这种传统教学思路,可以在课下和课上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预习,去自主的了解学即将进行的历史课程,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更好的掌握历史知识属于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挑战权威的能力 首先就是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是一个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重要方法,独立思考,一个学生可以针对某一个问题,通过自己开动脑筋来得到属于自己的答案,这样的结果是最真实的,同样这样的结果也是对学生最有益的,因为学生在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思考的时候,可以使他的思维更加灵活,使他更好的运用自己之前所学到的历史知识,从而把这些历史知识更好的为自己所用,所以学生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同时很好的提高了自己的学习水平,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除了学生要独立思考外还要学会和敢于质疑并挑战权威学术思想。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所以学生要用挑战权威的勇敢的精神去学习历史知识,历史里面有好多的理论知识,里面也有好多已经被专家等权威人士认证的历史结论,但是历史结论也就不一定全部就是正确的,所以学生要学会去质疑挑战权威,要有挑战权威的勇敢的精神。综上所述,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质疑、挑战权威的精神是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前提。 五、结束语 中国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重要的历史事件数不胜数,同样国外的历史也是非常悠久的,也有好多值得学习和研究的历史故事,所以对于历史方面的探索是众多优秀学生应该去发掘的事情,但是是否可以很好的学习国内外的各种历史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了,学习这些历史知识,学生的主动性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学习历史学科的时候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因为的教育现实情况和不同地区的教育水平差异,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是有很大的差异性的,甚至有些农村偏远地区根本没有设置历史学科,所以对于初中历史学科学习的自主能力的培养现在面临着众多的现实问题,依然需要专家学者对于这个问题进行探讨研究,总结并制定出正确的对策,以提高历史教学效果。 作者:姚丽华 单位:长春市第七十中学 历史学论文:历史学科创新教育浅谈 一、创造性地制订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及考纲的原则,尤其是要结合具体的学情,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目标出发,培养学生理解、分析、比较、评价历史现象等多种学科能力;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辩证地看待问题等历史学科基本素养。大胆地从“与教材内容完全一致”的老框架中跳出,创造性地制订适合学情的教学目标 二、创造性地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模式,创设多种方法引导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课堂讨论 即由教师提出一个争论性的议题,根据不同的观点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教师应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来确定讨论的结果。这种形式既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及口头表达能力。 2.课堂演讲 演讲内容可由教师指定或者学生自主选择,学生课前做好准备并轮流主讲。学生势必在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并整理成稿,这不仅会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写小论文 论题不宜过大,选材应客观。材料可以出自教材或者档案、报刊、杂志,也可以实地考察。材料应按论点分类,同时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学生应充分利用材料并结合所学为论点服务,同时做到语言流畅,条理清楚,逻辑性强。 4.观看影视作品或纪录片 由教师选择作品并组织学生观看,让学生先赏后析,先看后评。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将教学与影视艺术结合,学生会对历史问题和历史人物形成一个更加直观的感受,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及社会洞察力。 5.戏剧表演 戏剧表演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指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剧本编排,学生自行决定角色扮演者,自行导演,但要求剧本及表演能够反应正能量,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总结 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时代的需要,是大势所趋。历史教师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将学生培养成具有文化底蕴,且独立性、开放性、灵活性和逻辑性为一体的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更快更好地实现中国梦! 作者:尚薇 单位:辽宁省鞍山市第三中学 历史学论文:高中历史学科集体备课策略 一、深挖新课标大纲和考试说明 新大纲明确强调了当前高中历史学科教学过程中应当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宗旨,并且对高中历史学科的内涵进行了拓展;在此基础上还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学生能够运用唯物主义史观对观察、思考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同时对学生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从教学层面来讲,新大纲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全面突出基础知识、思想教育和基本技能之要求。从教学内容的层面来讲,新大纲反映出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及多元化的世界格局趋势,并且将世界经济集团化、全球化以及区域化等内容纳入新大纲之中。新大纲中对如何教学进行了明确和规定,以《考试说明》为例,其中规定了高考的内容、性质以及形式。就新大纲、《考试说明》而言,二者之间相互制约,并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对新大纲以及《考试说明》进行对比分析,深刻理解其外延和内涵,找出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且准确地把握其深度、广度。 二、研究现实学情,对教学目标进行准确定位 面对当前的高中生,老师在进行集体备课过程中,应当全面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其中主要包括学生基础、学习能力等,同时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规范状况,对教学起点进行定位,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确定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和要求。第一,教学目标的确定,应当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为基础,应当充分尊重和体现学生中心主义;第二,教学目标的设定,应当切合实际,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而非高不可及;第三,教学目标应当完整,包括认识、能力以及情感目标等,老师应全面挖掘教材的育人功能,并且在相关知识传授过程中,保证教学目标能够有效实现;第四,教学目标的设定,应当具有一定的检测性和实际可操作性。 三、宏观层面上要全局谋篇 高中历史集体备课过程中,应当对课标、教学任务和教材进行细致研究,并且要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所设定的目标、内容及实施建议进行研讨,从教学内容标准、要求以及建议和史论共享等四方面进行全局谋篇。其中,内容标准,即集体备课过程中对教学目标源头进行探究,具体把握各单元以及章节的教学内容标准;教学要求,即根据上述内容标准确定预期目标,研究老师的教学任务,以知识、能力目标为基础,兼顾教学过程和方法;教学建议,即对如何有效完成教学要求、课程目标实施,提出有价值、可行的参考建议。在此过程中,备课组成员可根据教学情况和特点,提出本单元或者章节的教学建议。在史论共享环节,老师可以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并且拓宽老师的历史教学和研究视野。 四、微观层面上的精雕细琢 在完成宏观层面的整体布局以后,集体备课组老师根据任教情况,对各个单元以及章节的教学进行细化,明确教学内容和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集体研讨,对不同学情下的各类学生需求进行总结和归纳,以新课标要求为教学方案细化的底线。针对不同类型的高中学校,比如省级、市级以及普通学校等,针对学校不同班级(实验、文理以及普通班等),分层确定教学目标。在处理高中历史学科教学内容过程中,应当以学生和老师的认知水平为基础,这主要是因为老师与学生的阅历是组织教材的重要部分,灵活增减、优化整合,设计适合的单元和章节知识,明确适合的教学流程,及时提出设计时所遇到的难点和问题,通过集体备课来解决。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应当从微观层面对教学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精雕细琢,这样才能使其更加丰富,才能增强其实际可操作性。 五、结语 总而言之,新课标要求高中历史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变,也呼唤任教老师能够实现专业化成长。在当前的教学形势下,老师的知识、技能多以行为方式呈现出来,所以老师应当自我反思、加强互助。由此可见,在当前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推行集体备课形式,这不仅可以提高任教老师的能力,而且可以有效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作者:刘琼 单位:重庆市云阳江口中学校
随着经济社会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企业追求超额利润,更加重视吸引人才、培育人才,关注人才的综合素质与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将是高职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的关键。2017年12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决策部署。高职院校如何基于产教融合视角,打破常规,去掉束缚,针对提升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目标实施教育教学改革,是当前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抓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于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然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以及互联网+的产生,怎样缩小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之间的差距。长期以来,高职院校还处在不断的摸索中,其课程体系尚未摆脱学科的框架,过度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未能有效地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核心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应打开思路,放开手脚,关注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努力探索一条基于产教融合的职业核心能力提升的培养路径。 1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现状 1.1教育思想未能与时俱进 20世纪80年代以来,职业教育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将学生的职业能力等同于核心能力来培养,重点教授学生的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有些专业教师不了解职业核心能力的概念,无疑制约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1.2核心能力培养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对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仅仅停留在表面,重视程度不够,而更多的是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缺少综合素质与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内容,认为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应属通识课程的范畴,专业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没有把教育学生在专业工作中以及终身发展中如何自主学习、履行责任、解决问题、与人合作、创新提高作为一项重要的核心能力来培养。 1.3能力评价体系不完善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能力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基本上是根据专业技能知识的成绩对学生进行考核评定,评价方式比较单一,这种评价体系得出的结果只能体现出学生专业技能方面的能力,并不能反映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核心能力,也就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1.4企业参与度不高,产教融合深度不够 现在很多高职院校都开展了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但是一方面由于政策支持不明确,校企合作方向模糊,校企双方未找到共赢点,导致企业参与热度不高,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另一方面大多数高职教师缺乏企业的工作实践,理论型授课方式较多,且自身对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认知不足,在实际培养学生的过程中缺乏企业一线专家、技术人员的参与指导,高职院校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存在很大难度。因此,目前围绕产教融合开展的职业教育更多的是停留在实训和顶岗实习阶段,没有把产教融合当作一个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来实施,导致学生的核心能力培养缺乏企业元素的真情实境。 2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路径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学生获得核心能力的重要环节,产教融合是较好的培养路径,使学生在企业工作实践中获得核心能力。只有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教学资源和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在各自领域的优势,将学校的传统课堂教学与企业生产现场教学融合,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渗透到专业教学中,才能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岗位要求之间无缝对接。如何促进企业参与产教融合项目,需要打破传统观念,在校企双方资源与利益上寻找到共赢点,提高企业参与办学的深度与广度,创新办学体制,推进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协同育人。 2.1围绕产教融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重视核心能力培养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据和载体,围绕产教融合构建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基于产教融合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依据确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一个基于产教融合的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应突出岗位核心能力的培养,校企双方人员联合开发相关的模块化课程。整合现有的课程体系,构建一个包含国家要求、公民准则、职业要求、人才类型等职业核心能力教育课程体系,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职业核心能力教育和培养。 2.2完善学生能力考核体系,突出核心能力考核 改革学生能力评价方式,强化核心能力考核。学生能力评价的方式方法会引导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学习方向和态度,考察核心能力会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通过平时教师的渐进式教育引导,特别要注重能力培养过程的考核并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促进学生在专业知识、技能能力、职业素养等综合方面自觉地加强职业核心能力的锻炼和培养。 2.3发挥企业主体担当作用,领衔高职教育改革 (一)解放思想、拓宽思路,积极主动引导企业以多种资金投入方式参与高等职业教育。例如企业购买服务,学校委托企业运营管理部分学院或系部,条件成熟的地区还可以探索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办学的路径。 (二)深化产教融合,鼓励企业与学校深度合作,参与学校专业建设的全过程,促进学校人才培养适应企业真实的岗位能力需求。鼓励学校依托企业设立产学研研究院,在企业设置实践基地与创新基地等,校企双方互派人员,推进面向企业实际工作场景。 2.4增强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增加核心能力教育内容 《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支持企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到学校任教,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产业教师(导师)特设岗位计划”。无论是从高职院校发展的角度出发,还是从人才培养目标的角度考虑,加强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是深化产教融合改革背景下社会和教育界共同的呼声,也是培养学生核心能力最有效的方法和必要条件。在高职院校专业教育的基础上,把企业教师丰富的专业技能、工作经验、职业素养等内容嵌入到学生的专业教育之中,将学生的技能教育和职业核心能力教育融合在一起,贯穿学生的整个高职教育过程中,强化职业技能锻炼,加强核心能力学习,增强学生对职业核心能力的理解和掌握,帮助学生确定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做好职业发展规划。 2.5深化产教融合发展,强化核心能力培养的实践应用 深化产教融合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养成良好工作态度的习惯,提供职业技能锻炼的机会。实践应用作为产教融合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重要载体和途径,能够为学生提供最贴近企业真实工作环境的机会,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效果更为明显。在产教融合中融入工匠精神协同育人,推进核心能力的实践教育过程中,渗透核心能力教育,并使其贯穿于学生职业能力培育的全过程,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核心能力的获取需要体验、训练和实践,三者相互促进,循序渐进。加强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要选择适合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任务活动,在教学时要结合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特点,采取混合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专业能力的同时,学会解决问题,具备信息素养和项目管理能力,能够积极主动的与他人沟通合作,有履行责任的意识及创新意识,多采用学生活动、集中研讨、案例教学等方法对学生进行训练,任务驱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多角度、多层次递进式提升职业核心能力。 3结语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职院校不仅要完成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育目标,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在深化产教融合政策的引领下,发展产教融合高职教育新模式,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把产教融合作为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主要途径,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融入到学生的日常教育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履行责任、解决问题、与人合作、创新提高的综合职业能力,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农业政策论文:农业政策下的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农业政策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农业政策制订与的主体是执政党或政府,既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也包括各级政府的涉农机关。由于农业政策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一直以来就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农业政策的不断调整改革,我国的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单是近三十多年来在农业政策改革的带动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就取得了喜人的成果,其中不同时期不同的农业政策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些政策虽然基本上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以家庭联产承包为核心的土地政策改革(1978-1984)。这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历史上一件开天辟地的事情,通过这次农业政策的调整,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改革之后,虽然土地所有权归集体,但是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保证了农民的土地支配权和对剩余产品的受益权,从根本上解放了农民,使其积极性大大提高,也因此在很多时期内中国解决了全国的温饱问题,堪称一个世界壮举。第二,以农产品流通和乡镇企业发展为核心的农村政策改革(1985-1997)。经过前一阶段的政策调整,我国的农业生产有了大幅提高,但是由于市场体制不够灵活,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收受到了一定影响,于是国家及时出台“购销同价”、“保量放价”等政策放开市场,促进农产品的流通,从而巩固加强了农业的基础地位。同时又出台产权改革、技术革新等政策加快乡镇企业改革,为整个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第三,以“粮食保护价”为代表的农产品价格支持制度(1998-2001)。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粮食价格波动相对较大,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国家于是出台了“粮食保护价”的农业补贴政策。这是我国第一个保护粮食生产者利益的农业政策,其初衷是好的,而且在初期一定程度上坚定了农民种粮的信心,但是由于实施过程中诸多问题的出现,它并没有从根本上实现农民增产增收的双重效益。第四,农业税的减免(2002至今)。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工业化进程不断加速,同时对农业的依赖性也更趋强烈。为了强化对工业的支撑,更是为了解决多年来农民增收缓慢的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税费改革政策,其中以“取消农业税、反哺农业”、“两减免三补贴”为典型代表,同时从国家预算层面加大了对农村的财政支出。这些政策及时地解决了农民增收问题,也保证了工业化的继续推进,但是从长远来看,它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第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的农业政策改革(2006至今)。随着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我国的农业政策由纯粹的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导向转变为农村社会全面发展的导向。这一阶段,国家除了深化农业增收和农民增收的政策改革外,还从教育、环境、医疗等多个方面出台政策促进农村经济的转型发展,虽然由于实施时间不长、效果不是多么显著,但是这无疑是一个好的开端。 二、农业政策影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机制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一系列农业政策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尽管有些政策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核心问题,但是大部分政策还是发挥了应有的作用。那么这些政策是如何发挥效应的呢?这就涉及到农业政策对农村经济的影响机制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农业政策对农村经济的引导。首先,农业政策可以有效引导投资流向,比如农业税取消以后,中央财政成了农村公共投资的主要来源,这样大批资金就直接流向农村的道路交通设施建设、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灾害防治工程建设等;其次,农业政策可以有效引导农村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另外,农业政策可以有效引导农村劳动力资源的配置。第二,农业政策对农村经济的调控。首先,农业政策可以调控农产品的供求关系,这既包括农产品的进出口政策,又包括国内供给政策;其次,农业政策可以调节价格,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政府的“农产品保护价”政策,我国粮食生产在1998年至2001年连续减产,很大程度上就在于粮食收购价格偏低,于是国家及时出台“粮食保护价”政策保证农民收益;另外,农业政策可以调节收入,比如我国2006年废除农业税以后,又先后出台了种粮直接补贴、农机购置补贴、良种补贴等政策,同时大兴水利建设,这些政策都直接或间接地提高了农民的收入。第三,农业政策对农村经济的激励。首先,农业政策从产权方面激励农村生产,比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明确了农民的主体地位,从而使农民很自觉地进行农业生产,而不再依靠以前的行政指令计划;其次,农业政策从需求方面激励农业生产,比如国家为了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经常合理运用保护价政策,这样即使是粮价下跌到接近或低于生产成本时,政府会通过粮食专属系统买进,从而保证需求关系的平衡;另外,农业政策从创新方面激励农业生产,这包括技术的创新和制度的创新,比如我国在实施“发展现代农业”政策以来,就通过生产经营模式、农业科技运用的创新大力发展集约型农业和生态化农业。 三、如何利用农业政策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政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而且是在特定机制下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这样以来,农村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从农业政策入手,尤其是从机制方面着手,寻求一套适合我国农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政策体系,从而有效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笔者认为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积极发挥农业政策的引导作用。农业政策引导的根本在于通过提高要素投入效率,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首先,加快深化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规范承包、租赁、转让、入股等土地流转形式,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有效集中,从而提高土地要素的利用率;其次,优化农业财政支出结构,通过具体的财务管理、财务监督等手段,使得农业财政支出增加的前提下,保证农村生产性支出、基本建设支出、农业科技开发等支出的效用最大化;另外,强化农村科普知识的教育工作,既要吸引青年学生回到农村创业,又要对现有的农业生产者进行有效培训,在实现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的基础上,通过科技提高各个要素的利用率。第二,积极发挥农业政策的调控作用。农业政策调控的根本在于站在农村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注重各个政策的整合统一,实现最大的政策合力,首先,通过户籍制度、工业反哺农业等政策的完善,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和谐的城乡统筹发展机制;其次,通过对建筑工业用地和农业用地使用的调控、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种植的调配、国家投入与社会投入的调配以及科技投入的调配,建立一种长效农业投入机制,促进农村经济的综合性发展;另外,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构建现代化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并结合传统的农产品营销模式,减少流通环节,实现农业生产成本最低化,构建一个高效低廉的农产品城乡流通网络。第三,积极发挥农业政策的激励作用。农业政策激励的根本在于保障农民没有后顾之忧的前提下,实现增产增收,首先,巩固强化农业补贴政策和农产品保护价政策,最好实现二者联动机制的构建,避免过大的浮动性,保证农民生产积极性的长效性;其次,建立完善的农业保险制度,从而降低农民因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引起的损失,这样农民从事生产就少了后顾之忧;另外,强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既要保证农民从事农业生产资金来源的广泛性,又要保证农民资金使用的规范性,从而激发农民扩大生产或增加投入的动力,尤其以更优惠的金融政策鼓励农民从事生态高附加值农业生产,使其在进行农业生产的同时,有助于自然生态的保护。 四、结语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核心原则,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导向,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我国的农业政策同样不例外。当前形势下,农业政策已经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还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因此在以后的农业政策制定中,我们要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心怀问题意识,更要兼具发展眼光,探索一套适合国情的农业政策体系,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孔玉生 谢沅辰 单位:江苏大学财经学院 农业政策论文:农业政策演变经济影响 本文作者:李岩 孙宝玉 单位:陕西教育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系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考虑到农业在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作用以及农业的天然弱质性,从建国开始,我国政府就开始实施国内农业支持政策,一方面通过对农业扶持,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为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积累。我国农业支持政策的选择与我国政府重要的战略决策以及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有关。为此,按照我国经济发展经历的主要转折,可以将我国的农业扶持政策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分别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以后、建立市场经济以后、加入WTO以来至今。通过对我国农业扶持政策的回顾和梳理,可以更清晰地反映我国农业政策的发展路径和规律,总结其经验和教训,为我国今后的农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思路和启示。 一、1949年建国——七十年代末: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萌芽阶段 解放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央政府一直把大力发展农业作为中央政府的主要目标,逐步发展互助合作组织和彻底进行,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因此农业恢复和发展较快,并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持。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以及“”时期,这一阶段的中央农业扶持政策的特点如下: 1.以农业信贷和财政支农为主要手段 虽然该阶段的中央政府财力有限,但是农业信贷余额和财政支农总额基本上是不断增长的。据统计,支援农村生产支持和财政安排的农业事业费从“一五”的37.23亿元增长到“五五”的345.73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从“一五”的2.9%提高到“五五”的6.6%。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从“一五”的40.91亿元增长到“五五”的238.03亿元,占国家计划内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比重从“一五”的7.10%提高到“五五”的10.5%。同期,农业信贷资金余额也从82.1亿元增长到616亿元。 2.其主要目标是以农支工,为工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解放后,我国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建设思路,为此,必须依靠农业剩余的转移来实施这一工业化战略。1953年政府实施了以低价收购和销售为主要特征的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通过“剪刀差”的方式为工业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1953-1978年间,农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积累了高达3376亿元的资金,平均每年达135亿元,这笔资金是1953-1978年间全民所有制各行业基本建设新增固定资产总数3680亿元的92%。从农业支持角度分析,该阶段的农业政策实质是以农支工。1980年与1949年相比,农业增长了2.8倍,而轻工业增长了25倍,重工业增长了98倍。 3.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性增长 解放后,农业发展是中央政府的工作重点,虽然国家的农业扶持力度不大,但依靠的强制“均平”机制,还是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农业发展的恢复性增长。粮食总产量和农业总产值虽有徘徊,但仍逐年增长。1949-1978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由11320万吨增加到30476.5万吨,年均增产660.5万吨,年递增3.4%。在此期间,粮食增长率超过了人口增长率,为18%城市人口的低水平工业化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通过逐步发展互助合作组织和彻底地进行,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政策为农产品的销售提供了基本保障,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农民的生产行为。 二、改革开放——九十年代初: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调整阶段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从原有重点优化发展重工业转变到产业协调平衡发展上来,重点是对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村制度进行改革。这一时期的农业扶持支持往往和农村改革是密切相关的,农业政策的主要特点如下: 1.放开农产品价格 在农业生产向商品经济的转化中,作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已经不再适应市场消费需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弊端日益明显。由于商品流通遇到阻碍、产量增加而质量不高、地区优势不能发挥以及生产布局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原因,极大地影响了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为此,政府采用放开农产品价格的政策,陆续通过减少统购的数额、范围,提高定购价格;除少数重要农产品,其余全部放开价格,由市场调节,让农民在市场交换中受益,维护了农民的切身利益,保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2.加快体制制度创新 除了继续加大财政支农和农业信贷外,政府开始重视通过体制建设和完善保护农民利益,保证农业和农村生产。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开始试点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该制度的确立克服了集体经济中长期存在的“吃大锅饭”的弊病,是推动近年来我国农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性支持政策,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制度性政策支持,极大释放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其经济社会意义远远超过了农业集体化和。 3.开始矫正剥夺农业的方式 1979年开始,国家开始矫正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为核心的农业政策。在部分农产品市场已经开放和农业生产连年增长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棉、油、粮等主要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并开始对农产品价格管理体制和流通体制进行改革,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农业的支持。虽然从1978年到1990年间里,我国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的绝对量仍呈不断增加的趋势,由1987年的261.2亿元增加到1990年的726.1亿元,但不论是工业品价格高于其价值的幅度还是农产品价格低于其价值的幅度,都呈逐步下降的趋势,因此其决定的“剪刀差”的幅度也由1978年的54.5%下降到1990年的25.2%。 4.投入农业的资金支持有限 虽然国家提高了对农业的资金支持规模,然而1978年以前的20多年时间里,农业基建投资平均占基建投资总额的11%,而1980年到1987年的7年时间里,则下降到5.3%,1988年更低,仅为2.9%。虽然从1989年以来,中央和地方对农业的投入比以前有所增长,还建立了农业发展基金,但实际上农业生产所需要的诸如柴油、化肥等也不充足,其真正投入的资金不到30%。农业资金的匮乏,加剧了农业的脆弱程度,阻碍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影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农民收入的提高。 三、1992年——2001年: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改革阶段#p#分页标题#e# 前一阶段,通过“剪刀差”,从农业中拿走了大量的“原始资本积累”,但这一阶段状况开始改善,农业从为国民经济“纳税”开始变为接受保护和扶持。90年代以后。这一阶段我国农业支持政策有如下特点: 1.以价格补贴为主要措施 这一阶段的农业扶持政策以价格补贴为主要形式,大部分用于降低支农服务的收费标准,降低农用生产资料的价格以及农产品购销环节的补贴。虽然这项政策反映了政府对农业和农民生产的保护,但是,价格补贴是给国有农产品流通部门,不是直接补贴给农民,导致农民收益有限,补贴收益大部分落入国有商业部门。据测算,国家每补贴1元,农民只能得到0.14元。 2.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国家通过自上而下的政策传递方式,将减轻农民负担作为保护农民利益和农民生产积极的首要目标。由于长期农业资金大量流向工业部门,导致农民利益受到剥夺,负担过重。90年代以来,农业资金非农化流失仍在继续。1991-1996年,通过赋税流失的农业资金为2750亿元,以农业信贷方式流失的农业资金为4177亿元。为了保证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国家开始强调减轻农民负担问题。一方面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另一方面,国家连续大幅度增加了农业投资。政府坚持多予少取的支持政策,赋予农民更多的实惠,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 四、加入WTO——至今: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完善阶段 长期以来,我国出台的农业政策涉及农业生产的,但是随着加入WTO,我国逐渐认识到: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问题不只是农业生产方面,还必须重视农村经济的综合发展和农民利益。这一阶段我国农业支持政策有如下特点: 1.财政支农的绝对数量增加迅速 中国财政支农的绝对数量呈现出迅速增加的趋势。财政支农总数从2001年的1456.73亿元上升到2009年的2900.87亿元,每年以13.76%的速度增长。这种支持水平的迅速上升,说明自从加入WTO之后,我国越来越重视利用国内支持的方式来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尤其是2004年,由于我国政府提出“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当年财政支农的增长速度达到了33.24%。 2.国内支持的结构有待完善 在微量标准之内,我国对于黄箱支持利用不充分。根据我国对WTO的承诺,我国的微量免除水平为8.5%。但是据统计,我国现在的微量支持水平只用2%左右。在WTO规则允许的12种绿箱政策措施中,我国只使用了6种,包括政府的一般服务支出、食物安全储备、国内食物援助、自然灾害救助、生态环境保护和地区发展援助,其余6种我国还未涉及。 3.将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主要政策目标 由于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环境不宽松、农村非农产业发展速度减缓,有的地方农民负担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等原因,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针对此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成了各级政府处于每年工作的中心位置,并制定了具体措施。其中包括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搞活农产品流通、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和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等。 五、未来“三农”政策走向 针对我国“三农”问题的现状,本文认为,我国“三农”政策将会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强化。具体包括:第一,加大粮食生产扶持力度。我国作为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粮食安全问题需要时刻注意,特别是在目前全球存在粮食危机的状况下,政府必将加大对粮食生产扶持,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增加农民种粮效益。第二,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农业。近几十年来,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老化严重、投入欠账太多。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继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进一步强化农业发展的基础。第三,建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效机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国政府正在努力建立一套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效机制。包括“三农”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农民就地拓展与外出转移相结合的就业创业机制;购销市场化和经营主体多元化的农产品流通机制;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监督管理机制,村民自治和乡镇政务公开的乡村治理机制等。 农业政策论文:农业政策性银行会计营运风险防控探析 从近几年的披露报告来看,很多出现问题的企业,大多是由于其资金出现了阻滞,无论是资金的来源问题还是调配等等各种,越来越凸显出会计营运在其中的重要性,当然其风险防控的探析是很有必要的。农业政策性银行主要是服务我国的农业,包括各类农产品,畜牧业等等,所以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为了保障我国的基础农业的健康运行,农业政策性银行应该做出调整,不应该为拓宽自身的业务而忽略了重要的会计营运中的风险防控,因为稍有不慎,就可能引起不能预料的后果,所以进行探析是很有必要的。 一、农业政策性银行会计营运风险防控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会计管理模式层级传递。 我们都知道,如果做一件事,需要传递很多层次,这样就会使效率下降,而且还不确保在传递过程中会出现传递内容是否全面的情况,所以在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的现在,很多企业会下放其权力。农业政策性银行由长期以来的,总行,省行,市分行,县支行的会计管理模式,就会使得在制定和实施相关的会计管理中存在着我们所说的,很多制定的政策和管理方案滞后的情况,同时也不方便对下面的支行进行相关的管理,例如下面哪个支行出现了会计营运方面的风险,要经过各级向上传达,而且也不排除在这个过程中,有些领导为了不被批评,而封闭消息的事件,这样小事可以封锁,但是一旦碰到大事件纸包不住火的情况下,被总行知道后,这时候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且是不一定能弥补的,这会给整个银行带来负面的影响,这种声誉风险是不可估量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就是多层级传递的坏处。 2.会计营运风险控制系统落后。 农业政策性银行的会计营运部一般是负责会计营运方面风险的防范,但是一般这些网点在配备中一般存在人员不足的情况,一个网点一个综合柜员要负责这个网点很多涉及的风险,这个是很难控制的。可能很多在柜台进行的交易还可以发现是否会存在可疑之类,但是如果自身通过其它方式例如电子银行之类进行的话,其风险就很难进行控制了,而且一旦出现这个综合柜员不是那么负责,或者对于风险防范的意识没有那么强的话,对于网点的损失是不能挽回的,这不能说是综合柜员没有尽到职责所在,人在很多时候会多少出些差错,不能避免人没有任何的差错,但是对于网点来说,这个差错是不能有的,不能出现的,那么这样的风险控制系统就是有待加强的。 3.事后监督系统落后。 所谓会计营运风险,并不是只有一个风险,它是涉及到会计营运方面的工作所一起组合出来的一个概念。农业政策性银行各项前台,后台都可能会出现会计营运的风险的,但是当前的时候监督系统没有给予一个归类,或者哪类业务容易出现什么类型的差错,在出现错误的时候,找到错误和解决错误是针对问题本身,但是作为一家银行的发展来说,从宏观总体来说,应该看到的是进行一个归集,但是现在其事后监督系统仍处在落后的阶段。 二、农业政策性银行会计营运风险防控途径和方法 1.减少会计营运风险管理层次。 针对农业政策性银行逐级传递,层级过多的问题,在会计应该管理中,应该缩减这其中的步骤,由总行统一制定会计营运管理目标,这样给予总行有更好的对下面支行和网点的控制能力,这样的措施一旦实施,效果是明显的,这中间层次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例如传达不到位,不完善,没有真正做到等等,就由总行直接知晓,不会使得下面各支行负责人之类有更大权力去掩盖住存在的问题,方便对会计营运风险的控制。 2.加大专业人员控制风险。 对于会计营运部来说,控制风险是核心,也是整个农业政策性银行的中心,所以不妨在这一块加大对综合柜员的使用情况,多设两名这样的综合柜员,让每个柜员都有固定的负责的项目,例如负责印章,负责单证,等等这类,让这样的使用更加规范,具体的权责也会是各项业务更加规范,出现差错的可能性也会大大降低。 3.设置预警风险系统。 其实很多风险发生之后,对其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会发现,其实在某些业务交易中已经存在有这样或那样成为风险的苗头,如果设置有一些提前的警示,就可能会在很大程度上已经预防了一类风险的发生。例如,有些进行大额交易的,或者大批进行大额交易的应该自动列为可疑的交易对象,还有通过内部的设置,有些错误会不会生成需要的东西,或者弹出来这个业务需要有怎样的资料才能完成,像这样给予只能的事前预警风险的防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使得会计营运中的风险减少。 4.建立健全的事后监督机制。 对于任何企业来说,如果没有一个监督的部门存在,那么就会乱套。农业政策性银行也不例外,其在操作处理的过程中如果要更好的规避风险,使得前台后台人员有风险的意识,认识到风险发生的严重性,就需要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事后监督部门来进行督导和指引。或者是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可以向事后监督部门进行反馈,让其给予一个正确的解决方法,也让整个业务发展进行得更加顺畅,不至于会出现所有人不知道该如何处理的问题。 5.建立会计运营风险评价和反馈系统。 这个农业政策性银行应该看到的,在进行了一系列的完善会计运营的过程中,不会说就不会出现风险了,而是尽一切可能来规避风险。所以,如果在进行了完善后还是出现了风险,不要否定说这些措施是不好的,只是需要完善和改进,在不断的摸索中使风险出现得越来越少。有一个对于会计营运风险的总体的评价和反馈,这样更有利于对找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更加完善解决的方法。 三、结语 会计营运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实实在在存在的,作为农业政策性银行在其不断发展的道路上,不能看到更好的发展就忽视了存在的风险,而是更应该来对会计营运风险进行防控,本来从其现状和问题出发,探究了对于农业政策性银行会计营运风险防控可能有用的一些途径和方法,希望对其发展是有益的。 作者:胡建军 单位:青岛科技大学 农业政策论文:中国农业政策发展与选择 一、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与农业政策回顾 19世纪四十年代到20世纪初,是全世界实现农业现代化,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渡时期,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现代农业的确立时期。在这个时期,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继全面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到了八十年代,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只是处于走向现代农业的起步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50多年的农业建设,我国农业现代化取得了很大成绩。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对农业现代化内涵的理解也在不断变化,按照对农业现代化内涵的理解,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开始现代农业建设的初期,处在学习苏联模式的时期,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是指实现“四化”:农业机械化、农业化学化、农业水利化、农业电气化。第二阶段是20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处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总结了过去的历史经验,思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有了发展,即实现“三化”:农业基本建设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和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第三阶段是20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我国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建立市场经济新体制,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有了明显的新发展,表现为要实现六个方面的现代化:农民生活消费现代化、农业经济结构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和农业资源环境现代化。其评价范围已经扩大到农民生活消费和农业资源环境,注意了吸收发达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我国的农业经济建设是以半封建的农村生产关系为起点的,它具有分散性、落后性、劳动生产率低等特点。中国革命的胜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建立起完全新型的农村生产关系。要使我国农业迅速进入现代农业的运行轨道,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三靠投入。而政策处于首要地位,回顾新中国农业发展史,每一个成就的取得都是正确政策引导的结果。鉴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变化和农业部门的表现,我国的农业政策已经从增加生产(尤其是谷物生产)转向了农业收入支持和环境关注。1990~2005年的我国农业政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97年以前以提高产量为重点,1998年以后则将重点转向了农业收入,并且加大了对环境的关注。经过两年的试点工作后,2004年在全国范围实施的粮食直接补贴政策是我国新农业政策的开始。 二、关于农业政策的探讨 政策总是根植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的。如果要分析一种农业政策,就必须对这个政策所在的具体社会政治经济环境进行深入了解。成功的农业政策必须与它所处的环境找到适当的平衡。这种平衡体现了综合意义上的要求,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就其内部联系的层次性而言,农业政策首先是直接受制于宏观经济发展战略,即政府的农业政策源于一定时期政府确定的宏观发展战略和政府对特别时期具体情况的判断,后者为农业政策的特殊取向或变化提供了解释,前者则体现了一种随处不在的常规性影响。换言之,政府的发展战略给农业政策进行了角色定位,它影响着农业的制度基础、运行机制和社会利益结构,从而为农业政策的选择划定了空间。这样一个高度的概括有一个很重要的现实条件,即农业发展尤其依赖于国家的宏观调控,不仅是对农业本身的调控,更重要的是对宏观经济政策环境的调控;实现农业发展目标和解决落在农民头上的经济困难,必须纠正农业和其他部门之间的不平衡关系,必须依靠农业以外的国民经济政策。农业政策从来都不是孤立的现象,除了与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和某种契合外,各项农业政策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并通过这种关系的运动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农业政策结构中,每一项具体政策都起着维持和平衡整个政策体系的功能的作用,当某项政策的性质发生变化时,其他各项政策以及整个政策体系都会受到压力并发生变化。换言之,一项政策安排的作用和效率极大地依赖于其他有关政策的存在。由于各种政策安排是彼此关联的,因而不参照体系中其他相关的政策安排,就无法估价某个特定政策安排的效率。很显然,政策单项可能是有利的,但如果与政策体系中其他政策安排不能相容,则最终也是不实用的。因此,成功的农业政策不仅要与特定的环境达到平衡,而且还必须达到政策体系在结构上的均衡和协调。具体而言,农业政策的整合过程或政策之间的实际契合过程应当满足以下三个原则:一是完整性原则。每项政策都存在着一定的适用范围,而且一项具体政策往往只能解决有限的问题或者有其特殊的针对性,因此需要政府尽可能找出政策制定对象的可能性空间,尽量弥补政策间的空隙,减少政策结构上的明显漏洞,为各种农业问题提供相应的政策控制或解决方法;二是协调性原则。由于各项政策蕴含着不同的损益信息,从而对资源配置构成了不同的影响;三是互补性原则。一种政策设置不仅生成特定范围的产物,而且还可能产生种种副产品,从而导致政策风险或效应偏差,因此需要政府制定配套的政策措施来化险和防偏,以阻止或控制负面后果的发生及其累积趋势。 三、我国农业政策的选择 在我国农业发展的政策选择中,有一点是必须把握住的,那就是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能否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将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要达到这三个目的,农业政策必须有利于全国统一农产品市场的建立、有助于农民融入市场和市场经济、有助于农民转向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生产、有助于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一)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市场。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市场具有以下意义:一是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市场是充分利用区域比较优势的关键;二是统一的农产品市场是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手段;三是统一农产品市场的建立可以使市场信号真正作用于农业。只有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市场,各个地区的农业才能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来布局。如果有一个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市场,中西部就能够从东部让出的市场中获益,形成东部拉动中西部农村发展的良性循环。如果国内市场分割,就会出现东部地区农业生产比较优势丧失以后,直接从国外进口农产品,和国际市场形成循环。如果中西部农村无法分享东部发展带来的好处,东、中、西部的差距就会不断扩大。 (二)培育和发展要素市场。要素市场的发展是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源泉。如果农业政策的制定仅仅孤立在农业范围内,就不会有大的突破,农业也不会有大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的含义不应当仅仅理解为把剩余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出来,应当理解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农民收入显著提高的一个必要条件在于创造新的非农就业机会;迅速降低农业人口是提高农民收入的必要途径。这项政策与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数量相结合是唯一的、无可替代的政策选择。只有持续的经济增长以及城乡之间更加合理的资源配置才能真正成功地稳定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政府的农业政策往往更倾向于对农产品价格的干预。事实上,从长远看,对资源及要素市场产生影响的农业政策对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业的发展更具重要意义。 (三)改革农村金融政策,为农业部门融资提供便利。从长远的观点看,要从农业变革中获得利益,就必须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让生产不具备比较优势农产品的农业生产者转向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但是,农业生产资金的获得是影响转型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即金融和信贷问题是影响农民生产和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必须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目前正在进行的改革,本质上是通过注入国家资金对现有体制进行维护和维持,并没有改变体制和机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农村金融改革的最终方向和出路应当是市场化。这包括两个方面:金融机构的多元化和存贷款利率的浮动化。农民在农业转型中,需要资金支持,在经营中更需要农业保险的保障。因而,改革我国农村金融政策,让信贷效率高的农业部门获得更多的信贷;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让风险性较高的农业获得生产经营的保障。 (四)实施农业发展比较优势战略,建立农业支持体系。建立农业支持体系,根据对我国农业市场化、国际化发展趋势的判断,以及对我国农业支持水平、农产品比较优势及其国际竞争力的系统评估,我国农业保持可持续发展应考虑选择比较优势战略————根据市场需求,依托地区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优质、高效农产品,按照比较优势原则确定农业的发展战略与方向。对于缺乏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战略调整的基点应在保证安全供给的条件下,适度减少生产;有效利用国际市场调剂供需缺口。对于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战略重点应是采取积极措施进一步发挥和实现比较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四、对农业进行适时的综合政策支持 我国应当建立一个促进农业发展的综合支持体系。农业政策综合支持体系对于推动农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立农业政策支持体系是根据对我国农业市场化、国际化发展趋势的判断以及对我国农业支持水平、农产品比较优势及其国际竞争力的系统评估而做出的结论。纵观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都适时地对农业进行了综合支持。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到了“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新阶段,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也要求为农业提供实质性的有力支持。农业支持政策应当形成一个体系,包括农业基础设施支持、农业生产支持、农业营销支持和农业收入支持四个子系统。 第一,农业基础设施支持体系是最重要的一个部分。这里的基础不单单是指硬件上的基础设施,它包括农村的道路、水利、通讯、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可以给农业生产和农业生产者的生活提供保障的各种软硬件建设。这一部分的经济效益是最不直接的,但是它所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却是最长远的,因而它是农业支持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提高农村居民的教育水平和质量,提高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的关键是国家要增加经费投入。农村教育的重要性有两点:首先,如果农民能得到像城镇居民那样的小学和初中教育,在他们得到的工作中,就会有更高的生产率,从而对经济增长做出更大贡献;其次,如果他们的教育背景和城里人类似,他们调整到城镇的生活也将更加容易,并且城镇人对他们的抵制也会减少。 第二,农业生产支持是农业支持体系中直接推动农业发展的部分。建立和完善国家对农业的信贷扶持,对农业贷款实行优惠利率政策,继续在资金、技术上优先支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商品基地建设,加强对农业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这里最重要的是农业技术研究的投入、农业保险的政策性支付和农业信贷的提供。 第三,农业营销支持是农业支持体系重视农业生产转化成经济效益的部分。价格支持显然是不能再使用了。况且,营销支持也不是价格支持这么简单,正如市场营销不是销售产品这么简单一样。这方面的措施应当包括以下方面:首先,市场的建设;其次,信息的提供。建立全国和全球性的农产品生产、消费、价格等市场信息系统,有重点地研究与我国农产品出口有竞争的国家农产品政策及供需平衡变动情况与对策,把开拓国际市场作为开拓市场的重点工作来抓;再次,政策的调整。有关农产品生产、市场和价格以及国际贸易的国家宏观调控机制、管理制度和政府职能都要有相应的调整;最后,合作社的组织。走农业合作化道路,建立地区以至全国性的分产品的农民协会组织(如农民大米协会、农民小麦协会、农民蔬菜协会、农民水果协会等),使千家万户的农民能同全国以至国际大市场联结起来。 第四,农业收入支持体系是农业支持体系中增加农业收入的重要一环。“三农”问题的核心就是农民的收入问题。单靠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增加农业产出是不能持续提高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民收入的关键在于减少农民的数量,减少农村劳动力,让剩余的农业劳动力转变成非农业劳动力。在解决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上,需要解决农民的户籍问题。 我国目前的情况仍然是按照户籍来享受社会福利的,从这一角度,农民的户籍是需要解决的。但是,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真正目的是让他们能在非农岗位上找到就业机会,而不仅仅是享受福利。因此,对农民的教育支持是这一工作中重要的环节。否则,即便有很好的就业机会,也由于知识和技能的欠缺而不能胜任,创造再多的就业机会也不能解决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问题。 农业政策论文:中国农业政策调整思路 一、农业政策调整的基本背景 2004年农业形势好是相对前几年粮食减产和农民增收缓慢来讲的;2004年农业政策针对性强是针对前几年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来讲的。对2004年的农业政策调整要有深入的理解,必须先对我国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所处的宏观环境有所了解。 (一)农民增收缓慢,城乡差距扩大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这几年,虽然农产品供给充裕,但农民增收非常困难。由于农产品供大于求、农产品价格连年下滑,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许多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1997—2003年的7年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年增长速度为4%,只相当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的一半左右。虽然国家“九五”和“十五”规划目标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率均为5%,但这7年中没有1年达到规划目标。从收入增长的绝对数来看,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622元,比1996年的1926元增加了696元,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从4838元增加到8472元,增加了3634元。城乡居民收入比值1996年为2.51:1,2003年扩大为3.23:1。农民增收缓慢、城乡差距扩大是农业政策调整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二)粮食产量下降,供求关系趋紧2003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4.9亿亩,是历史上最少的年份;总产量4307亿公斤,减至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人均粮食产量334•4公斤,降到198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从1996—1999年,我国粮食连续4年丰收,从2000—2003年,粮食连续4年减产,后4年平均产量与前4年相比,粮食产量下降500亿公斤以上。同时,粮食消费量逐年增加,粮食产需平衡的年度缺口逐年扩大。弥补粮食产需缺口主要靠挖库存。在粮食总量关系趋紧的同时,品种结构矛盾逐步暴露,特别是大米短缺的问题较为严重。粮食供求关系由供大于求向供求趋紧转变,主要标志是2003年10月份和2004年3月份粮食价格出现两次较大幅度上涨。2003年10月中旬后,国际市场大豆价格上涨引发国内粮食价格上升,主要是大豆、小麦及面粉价格明显上涨,涨幅达20%左右。2004年2月下旬到3月份,南方部分地区大米价格大幅上涨引发全国大米价格上升,带动粮食价格上涨。2004年3月中旬,与上年同期相比,3种主要粮食品种平均价格上涨50%左右,其中大米价格上涨60%~70%,小麦上涨40%以上,玉米上涨21%以上。粮食价格由长期持续低迷到连续出现上涨是粮食供求关系出现新变化的重要信号。 (三)生产要素流失,资源约束增强近几年我国农业和农村生产要素大量流失,给农业发展带来严重的“硬伤”。生产要素流失突出表现在耕地和资金两个方面。从1996—2003年,由于退耕还林、农业结构调整和非农建设占用等多种原因,全国耕地面积净减少1亿亩,平均每年减少1400多万亩。耕地减少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造成实质性的、不可逆的损害,使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矛盾更加突出。农村金融资源的配置偏离“三农”的倾向十分严重,农村资金大量通过金融机构流入城市。农村资金短缺、农民贷款难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 (四)农民权益受损,社会矛盾突出低价征用农民土地导致农民利益大量流失,而且征地补偿款拖欠严重。以土地换取发展资金,随意以低地价甚至“零地价”招商引资,严重侵害农民利益,引发诸多经济和社会矛盾。拖欠农民工工资极为普遍,仅建筑领域2003年底以前的拖欠工资就高达几百亿元。农民工的要求并不高,回家过年能够足额领到微薄的工资就心满意足。农民因征地问题的上访增多,农民工以极端方式讨要工资的事例增多,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五)投资规模膨胀,通胀压力较大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26.7%,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7.2%,为建国以来的最高水平。特别是钢铁、水泥、电解铝、汽车、纺织投资增长过快,投资规模过大,导致运力紧张,能源和部分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2003年国内生产资料市场销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8.1%,其中钢材价格上涨21.1%。在整个经济已经绷得很紧的情况下,农业特别是粮食供给和价格又发生大的问题,与煤电油运紧张、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交织在一起,出现“两碰头”,加剧了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矛盾,甚至影响稳定的大局。出于对这种局面的担心,政府加大了对农业政策的调整力度。 二、农业政策调整的主要内容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推进,对我国工业化发展已进入中期阶段认识的统一,政府已经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对农业政策逐步进行了调整。2004年中央发出1号文件和其他多个文件,农业政策调整的步伐明显加快,集中出台了一批新的带方向性的政策措施。 (一)“多予”政策(1)增加粮食生产投入。全国共从粮食风险基金中拿出116亿元对部分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在前两年对部分地区的大豆和小麦实行良种补贴的基础上,把良种补贴试点范围扩大到部分地区的水稻和玉米,中央财政安排粮食主产区的良种补贴资金28亿元。对部分地区农民购置大型农机具给予适当补贴,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共安排这方面的专项补贴资金4.7亿元。(2)增加农业基本建设投入。中央农业基本建设投资规模达到550亿元,农村“六小工程”的投入超过280亿元,农村扶贫开发投入达到122亿元,农业综合开发投入达到89亿元。正式启动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选择一部分有基础、有潜力的粮食大县和国有农场,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国家优质专用粮食基地。第一次明确了将土地出让金的部分纯收益用于农业土地开发,规定市、县将不低于土地出让平均纯收益的15%用于农业土地开发。(3)增加农村社会事业投入。坚持新增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启动西部地区农村教育“两基”攻坚计划,重点支持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和远程教育示范工程,对农村部分家庭困难的学生免费发放教科书。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支持部分地区乡镇卫生院建设,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建设。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支持。 (二)“少取”政策(1)少收农民的税。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农业税税率降低1个百分点、5年内在全国取消农业税。后来鉴于粮食生产形势的严峻,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国家决定加大减免农业税力度。在黑龙江、吉林两省进行全部免征农业税试点,在河北等11个粮食主产省(区)降低农业税税率3个百分点,其他地区降低1个百分点。一些沿海省份及其他地区有条件的县也自费进行了免征农业税的改革试点。全国减征免征农业税233亿元,取消农业特产税68亿元,农民由此减轻负担共计301亿元。中央财政新增转移支付216.6亿元,加上以前基数,用于农村税费改革的资金达到520多亿元。(2)少征农民的地。严格保护耕地,全面清理整顿开发区,严肃查处违法违规占用耕地案件,暂停半年审批农用地转非农建设用地,在全国开展基本农田保护大检查。对征用农村集体土地的补偿安置情况进行清理检查,特别是突破现行土地管理法的规定,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采取切实措施,使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依照现行法律规定支付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尚不能使被征地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不足以支付因征地而导致无地农民社会保障费用的,省级政府应当批准增加安置补助费;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达到法定上限,尚不足以使被征地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当地人民政府可以用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予以补贴。 (三)“放活”政策(1)放活粮食流通。在前几年放开主销区粮食购销市场和价格的基础上,进一步放开了主产区粮食购销市场和价格,实行购销市场化和经营主体多元化。粮食期货市场进一步发育,玉米和黄大豆2号期货品种正式上市。(2)放活农村金融。扩大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范围,减轻历史包袱,完善产权结构,健全内控机制,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着力增强农村信用社活力。鼓励农业银行等商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鼓励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和外资积极兴办直接为“三农”服务的多种所有制的金融组织。(3)放活农民就业。消除不利于农民进城务工的各种障碍,继续清理针对进城务工农民的歧视性政策和各项乱收费。重点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活动。研究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上学问题,一些城市已出台了具体的办法。为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增强其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开展对外出务工农民技能培训的“阳光工程”。 从2004年的实践来看,我国农业政策调整表现出3个基本特点:(1)对市场取向的改革更加坚定。面对2003年10月和2004年3月两轮粮价上涨,人们担心粮食流通市场化的进程会中断。但政府毅然出台酝酿已久的市场取向的新一轮粮食改革政策,在粮食流通市场化道路上迈出了最后一步。(2)对市场经济的驾驭能力明显提高。理性对待粮食回升,既没有过早平抑、扭曲市场信号,也没有向管制体制复归。这与1993年第四季度国内粮食市场出现波动以后当时政府所采取的应对策略形成明显反差。(3)对经济手段的运用更加娴熟。利用市场粮价的回升刺激农民增加生产投入。充分运用补贴等经济手段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特别是对水稻加大良种补贴力度。对重点粮食品种在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格,政府先后公布了早籼稻、中籼稻、晚籼稻和粳稻的最低收购价格,提前发出价格信号,引导农民发展水稻生产。 三、农业政策调整的走向 2004年虽然在农业政策调整上迈出了一大步,并且实际效果很好,但这并不表明农业政策调整已经完全到位。下一步还有很大的调整空间,总的走向是稳定、完善、强化。下一步农业政策调整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既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政府要与市场合理分工,市场解决起来更有效率的就由市场去解决,政府解决起来更有效率的就应当由政府来解决。比如2004年对化肥价格的管制效率就很差,是典型的政府越位。由于化肥的上游产品煤、电、油、运、气价格全面上涨,以及国际市场化肥价格上涨,控制国内化肥价格造成企业开工不足、化肥出口增加和进口减少,结果加剧了国内化肥供求失衡的矛盾。 (2)既不能只讲成本,又不能不讲成本。任何政策工具都是有成本的,对政策工具的选择必须进行成本效率分析,并且要完善政策成本的分担机制。有人认为2004年出台的补贴政策成本太高。实际上,据对一些县的典型调查,粮食直补的行政成本约为补贴总额的5%~10%。与国外农业补贴项目相比,我国的粮食直补项目是非常有效率的。问题在于,粮食直补项目中没有列支行政成本,而是完全由地方政府自行承担,这样地方政府就会感到成本很高。 (3)既不能照搬国外做法,又不能不理睬WTO规则。政策要符合我国国情,要与国际惯例接轨。2004年出台的政策中,既有与粮食生产挂钩、直接影响粮食生产和贸易的干预政策,又有不与即期生产挂钩、对生产和贸易没有直接影响的补贴政策,还有旨在促进结构调整的支持政策。对这些政策要进行准确定性,要注意8.5%的黄箱支持上限。 (4)既不能不保持连续性,又不能过分路径依赖。农业政策一经采行,无疑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但也要注意克服路径依赖,跳出现有思路,出台新的政策措施。目前各方面对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呼声很高。我国农业政策正处于十字路口,是步日本、韩国之后尘走向高补贴、高保护的不归之路,还是选择比较优势战略、建立高效率的农业产业体系,亟待作出理智抉择。按照以上考虑,笔者的政策主张是:“多予”方面应当更多地重视公共产品的供给,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少取”方面应当加快取消农业税的步伐,并更加重视农民土地财产权利的流失,彻底放弃靠剥夺农民利益积累城市建设资金的做法;“放活”方面应当进一步消除束缚农村发展的各种体制障碍,赋予农民全面发展的权利。 建议近期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大以下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 (1)加强中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长期以来中央只对大型水利工程投资,中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主要靠农民劳动积累和地方政府的少量补贴。鉴于目前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和基层对劳动力资源的行政动员能力降低,以及需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地方正是财政最困难的地方,中央财政应该逐步承担中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职责。 (2)加强适用农业技术的推广。农业技术的推广和扩散,一定程度上可以依靠市场的力量,但相当多的农业技术如果由市场进行推广则效率很低,必须由政府推广。对具有公共产品属性的农业技术活动,国家财政在经费上应予以保证。 (3)加强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防治。动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具有典型的公共产品属性,靠市场无法有效进行,国家必须承担这一职责。应重点加强畜禽主产区、优势生产区域和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尽快改善疫情诊断、监控、测报的设备和设施条件,全面提升以动物疫病免疫预防、应急反应和重点疫病控制为主的公共服务能力。 (4)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由于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拥有是不对称的,靠市场机制难以有效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政府应当加强农产品的检验检测、安全监测及质量认证体系建设,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这些才是政府应该干的事情。 农业政策论文:诠释大灾对农业政策保险的反省及启发 摘要:文章以明溪县为例,对大灾之后如何提高农业保险的灾害补偿功能、分散和降低农业风险、发挥社会稳定器作用进行了分析和反思,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大灾;农业保险;反思;启示 一、主要启示 第一,农业保险的灾害补偿功能和社会稳定器作用至关重要。农业保险是对农业生产在遇到自然灾害、疫病、意外事故等风险时遭受的损害进行补偿的一种保险服务,是分散和降低农业风险的重要途径之一。明溪县从2007年试点农业保险以来,按照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政府主导、财政扶持、市场运作、自愿参保为方针,以“三者兼顾、两低一保”为基础(即:兼顾投保人缴费能力、财政补贴能力、保险公司风险承受能力,实行低保额、低保费、保成本)的总体思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据统计,至2009年末全县农业保险共收入保费169.86万元,同比增长527.95%,理赔支出30.87万元,同比增长239.23%,尤其是2010年上半年因为出现大灾保险理赔数激增,共支出理赔款347.62万元,赔付率高达300.06%,为前三年理赔总额的8倍多,有力地支持了辖区农村抗灾防险工作,较好地发挥了社会稳定器作用。 第二,农业保险宣传不够,农民对农业保险认识不足,参保意识淡薄。近年来农业生产虽然体制改进了、技术进步了、产量提高了,但大都仍未摆脱“靠天吃饭”的现状,大部分农民对农业保险的意义和作用及保险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并没有认识到投保是转嫁农业风险、维护自身利益的有效途径。一是保险公司宣传力量不足,如明溪县人保财险公司目前仅有4名正式员工,营销员14人,保险队伍不足,难以深入千家万户开展农业保险业务宣传。二是农业保险本身点多、面广,业务量大,单户保险收入少的特点,使得营销队伍对营销农业保险积极性不高。三是与农户直接接触的乡镇等基层一级政府机构,由于不是农业保险的直接受益者,推广农业保险的热情不高,推动农业保险的方式方法流于形式、不注重效果,产生农户由于对农业保险理解不透、认识不足,认为合理范围内的灾害损失,基本可以承受,大范围的毁灭性灾害保险公司也赔不了,如果参保交了钱又没有发生灾害,反而增加了不必要的支出,宁愿抱着侥幸心理,祈望老天给一个好收成,甚至还有人错误地认为农业保险是向农民变相收费,加重了他们的负担,因此普遍保险意识淡薄,参保积极性不强,虽然开办以来农业保险有了很大发展,但与全辖保险总量相比,农业保险占比始终偏小。 第三,农业保险缺乏法律法规支持。农业保险属于政策性保险,要使它发挥应有的作用,就离不开相应的法律的支持,目前世界上各国的农业保险都有相应的法律保障,如美国,早在1934年就通过了《联邦农作物保险法》,日本有《牲畜保险法》,《农业保险法》等,法国有《农业互助保险法》,而我国至今还没有一部完整的法律法规明确对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予以支持,仅在《保险法》第150条规定“国家支持发展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保险事业,农业保险由法律、行政法规另行规定”,农业保险业务开展主要依靠上级有关部门的红头文件,诸多问题形成了法律真空,陷于无法可依的尴尬境地。 第四,险种设计不合理,种类少,经营成本高,风险可控性弱难以满足农业发展需求。在农业保险险种设计上,险种结构不合理,种类偏少。如明溪县是传统的农业县,种植作物主要以水稻、烟叶等为主,但农业保险只开办了水稻种植险而无烟叶种植险,一旦受灾,根本无法满足广大各类农作物种植户的需求,如上半年二大灾害明溪全县烟叶生产损失惨重,据相关部门统计,烟叶损失甚至已超过了水稻损失,但由于未开设烟叶种植险而使广大烟农未能参险只能自己承担全部损失。另外农业保险面向广大农村,承保、勘险、理赔等一系列工作都需要保险人员到场,手续烦琐,工作量大,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保险机构经营成本高,尤其是碰到突发的大灾,灾后查验灾情时间紧、任务重,查勘定损难度又大,单纯依靠本地保险人员根本无法满足理赔需求,抽调异地人员和车辆,势必增加经费开支。而且农业生产除受自然条件影响外,受市场环境和政策因素影响也较大,具有相当程度的风险不确定性,同时,还不排除农户信用和道德因素形成的风险。面对诸多客观存在的风险,在对被保险标的风险管理和控制上,保险公司缺乏必要的创新和手段,监督和防范风险能力相当有限。 第五,缺乏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但据了解目前全国尚无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农业保险试点之初就着手建立巨灾补偿准备金的,只有部分试点的省、区、市安排了诸如大灾基金的区域性风险基金,但与农业保险需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无论从规模上还是运作模式上都相去甚远,既无巨灾赔偿准备,也无分散风险的其他安排,巨灾风险只能由农业保险经营机构独立承担,若真的发生了大的自然灾害,理赔支出大大超出了保费收入,农业保险经营机构严重亏损,势必影响其工作积极性和持续经营能力,农业保险持续发展前景堪忧。 二、对策建议 第一,建立健全农业保险法律保障机制。农业险属于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政策性保险业务,迫切需要政府扶持,建议尽快修改《保险法》,增加对农业保险的有关条款规定,从法律上明确农业保险的定位、政府在农业保险中的作用和地位、对农险的扶持原则、对农险投保人利益的保护、对保险公司的保护等条款,条件成熟后再制定《农业保险法》,为农业保险提供法律保障,真正实现开展农业保险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第二,加大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知度。一是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保险宣传的主导作用。政府的宣传具有权威性、广泛性,农业保险又好又快地发展,需要政府出面通过新闻媒体等大张旗鼓地宣传,使更多农民了解党和政府支农惠农的农业保险补贴政策,提高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知度和参保的积极性。二是承保主体要主动担负起农业保险的推广职责,改善服务态度,通过柜台咨询、摆摊设点、上门推销等形式大力宣传业保险开办的目的、意义、风险责任、保险条款、定损标准以及参保的各项好处等等,以案说法,使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政府开办农业保险的重要意义,积极参保,促进降低农业经营风险,有效抵御自然灾害。第三,科学设计农业保险险种,满足农业发展需求。根据各地农业产业发展特点设计适合当地农业发展的保险险种,扩大承保范围,在承保标的、保险责任、保险费率等方面科学设计,尽可能满足农业多样化的保险需求,为农业发展保驾护航。对为专项产业发展提供原材料种植的农民,还可试办行业性或产业化保险组织,由保险机构对为专项产业发展提供原材料种植的农民提供专业化的保险支持,如建立“烟叶产业专项保险公司”等,以解决农民产业化发展的后顾之忧。 第四,加大财税补贴力度,提高保险机构开展农业保险的积极性。一是要坚决贯彻落实现有财政补贴政策,确保各项有关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足额、及时到位。二是要继续提高财政对农业保费的补贴力度,扩大财政补贴范围,对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主要农产品,要在现有基础上再适当提高补贴,对关系国计民生的主要农产品要实现财政补贴全覆盖。三是要对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亏损的保险公司,视其亏损程度给予必要的财政补贴。 第五,引进农业保险风险分散机制,建立巨灾风险基金和农业再保险机构。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和极强的破坏性,在短时间内会对保险公司和保险市场造成猛烈冲击,引起连锁理赔反应,甚至超出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必须引进农业保险风险分散机制,提高承保主体应对风险的能力,促进农业保险可持续性发展。一是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基金,对遭遇大灾、巨灾损失的农业保险公司提供一定程度的补偿,确保保险公司能及时开展农业保险理赔,参保农户能尽快获得农业保险赔付恢复生产。二是成立中国农业再保险公司,承担起国家农业再保险的职能,为各家从事农业保险的机构分散风险。 农业政策论文:简议农业政策性金融研究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中外农业政策性金融组织结构、制度、资金来源和运用、功能、市场环境和外部关系的比较,提出完善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体制、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灵活资金运用、完善其功能和理顺外部关系等对完善和发展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启示。 农业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食物和工业原料,它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农业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影响,投资期限长,盈利能力相对较低,因而一些农业生产经营项目难以得到商业性金融机构的支持。各国政府为了弥补金融市场的不足,普遍设立了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我国于1994年设立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简称农发行),专门从事农业政策性金融活动,但到目前为止,我国农发行的业务范围较窄,经营亏损严重,因此很有必要通过中外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比较分析,借鉴国外发展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经验,促进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完善和发展。 一、中外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比较 国外农业政策性金融各具特色,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美国、日本、法国、泰国和印度等国家的农业政策性金融,现就这些国家及我国的农业政策性金融进行比较分析。 1、组织结构比较 各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组织结构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种类型:第一类为单一结构,即只有一个金融机构,没有或只有很少的分支机构。这种结构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组织形式简单、灵活,但因为没有延伸到广大城乡地区的众多分支机构,难以从事农业政策性金融的零售业务,因而往往只从事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批发业务。这类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一般自己筹集资金,然后委托在广大农村地区设有分支机构的其它金融机构发放农业政策性贷款等业务。印度国家农业和农村开发银行属于此种类型。第二类为复合结构,即该类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有许多遍布全国的分支机构,可以直接从事一部分或全部农业政策性金融的贷款等零售业务。由于农业政策性金融贷款对象为国内的广大农业企业、农产品经营单位或普通农户,而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要在全国各地遍设分支机构成本太高,所以大部分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除直接贷款外,还把一部分业务委托其他金融机构办理。美国的农业信贷体系、日本的农林渔业金融公库、法国的农业信贷银行、泰国的农业和农业合作社银行和我国的农发行都属于复合结构类型。 2、制度和政策比较 从中外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实践活动来看,各国一般都有其相应的法规、制度来规范本国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活动,如美国的《农业信贷法》、日本的《农林渔业金融公库法》和中国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章程》等。美国、日本、泰国等国家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法规、制度和政策一般比较灵活,能够随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情况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如美国的农民家计局成立之初是为了应付农业危机,帮助新创业的农民以及低收入农民家庭建立农场维持家计等融通资金。随着美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家计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该局业务重点逐步转到支持农业生产,促进农村开发,配合政府农业政策的贯彻实施。日本农林渔业金融公库信贷资金的投向根据农产品市场的变化而变化,从20世纪60年代以前支持粮食生产,到60-70年代支持粮食、果树、蔬菜和畜产等多种生产经营建设的需要,发展到80年代以后,支持农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1994年农林渔业金融公库创立了“强化农业经营基础资金”,用于支持核心农户的发展。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也有一定的灵活性,能根据20世纪90年代后期粮食生产过剩的实际情况,从2000年开始退出部分品种粮食的保护价收购,减轻了财政负担,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 3、资金来源比较 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资金来源主要有借入政府资金、发行金融债券、借入其他金融机构资金、吸收存款和国外借款等。但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不同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有所差异。美国农业信贷系统资金主要来源于发行金融债券,日本农林渔业金融公库资金主要来源于邮政储蓄和邮政简易保险,金融改革后拟发行金融债券解决资金来源问题;法国农业信贷银行资金来源于吸收存款和借入金融市场资金;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银行的再贷款。 4、资金运用比较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类似美国的商品信贷公司,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行保护价政策和金融支持措施,但美国的保护价政策是和限耕政策配套实施的。当前,美、日、法、泰、印等国家农业政策性金融主要支持农业生产的多样化和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而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还主要是支持粮、棉、油等农产品的收购和配合执行粮食的保护价政策,在农业生产和服务领域的政策性金融支持比例还相当有限。 5、功能比较 农业政策性金融具有融资功能、弥补功能、扶持功能、倡导功能和服务功能这5项功能。从中外农业政策性金融活动的比较来看,美国、日本和泰国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功能比较完善,不仅具有融资、弥补、扶持和倡导功能,而且具有服务功能,即除了提供贷款外,还提供一些技术和信息服务,以确保所发放贷款的使用效益和效率。而我国的农业发展银行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扶持功能和弥补功能上,融资、倡导和服务功能尚未能较好发挥。6、市场环境比较 美国、法国、日本都是发达国家,金融市场发达,资金比较充裕,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上发行债券、拆借资金相对容易,比较容易筹集低成本资金从事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而泰国、印度和中国都是发展中国家,国内自有资金比较短缺,金融市场相对落后,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不容易筹集低成本资金从事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而且,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财政实力较弱,农业人口较多,不可能象美国、日本那样投入巨额财政资金扶持农业,因而客观上要求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必须切实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在实现农业扶持目标的同时实现保本微利的目标,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7、外部关系比较 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外部关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与政府的关系。美国、法国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与政府的关系较为松散,自主性较强;而日本、泰国、印度和中国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一般都或多或少受到财政的扶持,农业政策性金融活动中贴息贷款的贴息一般来源于财政。第二、与中央银行的关系。有些国家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受中央银行的领导或监管,如印度的国家农业和农村开发银行附属于印度储备银行(中央银行);有些国家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与中央银行发生借贷关系,如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第三、与其它金融机构的关系。一些国家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还向其它金融机构借入资金或者委托它们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第四、与农业生产经营者的关系。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除了与农业生产经营者发生借贷关系外,还向他们提供一些技术、信息服务等。 二、中外农业政策性金融比较对我国的启示 1、完善农业政策性金融的体制 美国、日本、泰国等国家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体制比较灵活,能根据农业生产和供求情况及时调整金融服务的范围和领域,很值得我国借鉴。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体制中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政策性太强以至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在经营管理上缺乏应有的灵活性,难以发挥农发行作为金融机构的功能,因而农业政策性金融的体制必须加以完善。具体措施如下:第一、要明确农发行的企业法人地位(企业管理经济的效率优于行政、事业单位)。农发行所有权属于国家,但法人财产权授权企业法人代表(总行行长)经营管理,总行行长然后再逐级授权给各分支行行长以适当的经营管理权限,政府财政部门对所委托的财政金融有一定的监督权限,但不得随意干预。第二、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由农发行统一管理比较合适。农业政策性金融与商业金融的职能定位和经营目标都不同,如果由同一个金融机构(如中国农业银行)管理,容易产生不协调问题。1998年5月,国务院为了更好地进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把农业开发和扶贫等贷款划给中国农业银行管理。这应该是权宜之计。一方面,中国农业银行作为一家商业银行,追求的目标是自身经济效益最大化,要求尽可能地提高资金的盈利能力。而农业开发贷款、扶贫贷款的目标是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最大化,贷款人一般要求能得到低息贷款的支持,这与中国农业银行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是相违背的。另一方面,把政策性业务划给中国农业银行经营,将引起其总资产盈利水平的降低,不利于其商业化经营和应付金融市场的竞争。因此,在粮食经营体制改革取得一定进展、农发行的经营管理水平有一定的提高,并能腾出部分人、财、物、力从事其它农业政策性金融活动时,还是应该把农业开发和扶贫贷款等政策性金融业务划归农发行统一管理,在农发行保本微利的经营目标下,将更有利于保证其对农业的扶持。但是,农发行的分支机构只设至县一级,农业政策性金融由其统一管理后,对一部分离农发行机构较远的乡、镇、村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可以由商业性或合作性金融机构,有利于提高信贷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而对于农发行机构所在的周边地区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由农发行机构自行办理。第三、农发行作为金融企业,应该归中国人民银行管理更有效率,更有利于中央银行的监管,更有利于督促农发行按保本微利的原则进行金融企业的经营管理。而国务院作为政府行政部门,并不适宜直接管理金融企业;财政部门作为财政金融(如贴息)的委托方,有监督权但也不适宜直接管理金融企业。 2、拓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资金来源 从国际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发展趋势来看,越来越多的国家农业政策性金融资金主要来源于金融市场上发行的债券,而我国农发行从1994年成立以来,资金80%以上都来源于向中央银行借款,到1999年底,长期债券余额只占总资产的5.98%。一方面资金期限短、成本高,另一方面给中央银行货币发行增加压力,因此很有必要拓宽筹资渠道,减少对中央银行再贷款的依赖,促进农业政策性金融功能的发挥。在筹资上,首先应该主要靠发行金融债券来筹集所需资金,其次应该多筹集一些成本较低的财政存款等。此外,政府应该不断充实农发行的资本金,降低其资金成本,扩大政策性金融的服务范围,提高其金融服务的能力。 3、随市场变化灵活调整农业政策性金融的资金运用 中国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与日本、泰国等国家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相比则显得不够灵活,主要还是支持粮、棉、油收购和一小部分的扶贫、开发贷款。近几年,中国农产品市场已经从粮食短缺市场发展为粮食生产过剩的市场,随着农业生产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单位面积的农产品产量还将不断上升,而且,从国际市场来看,美国、巴西等国家都有大面积的耕地休耕,国际市场粮食价格比国内市场还低,在世界相对和平的环境下,中国可以进口较多的粮食,而不会引起国际粮食价格太大的波动。从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提出了农业结构调整的发展策略,这是顺应农产品市场变化需要的明智抉择。2000年开始,国务院决定退出部分粮食品种的保护价收购政策。农发行除了继续支持其它粮食品种保护价收购资金的需求外,还支持粮食企业商业性收购资金的需求,但却没有支持农业结构调整的资金需求。因而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很有必要学习国外经验,随市场变化调整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的内容,在缩减粮食收购资金金融支持的同时转而支持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较大比例地提高对农业开发、生产、产业化服务等的贷款比重,对经济与生态能协调发展的农、林、渔业等一些获利能力较低的生产经营项目给予低息贷款的支持,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政策论文:国内外的农业政策发展分析 中国入世在即,随着世界农产品市场形势变化及我国与世贸组织成员就农产品市场开放谈判的进一步进行,我国必须及时有效地制定“十五”期间农业发展政策,积极应对入世冲击,加快农业发展。美国是我国最大的农业贸易伙伴之一,分析研究美国政府农业扶持政策,对我国“十五”期间农业政策制定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一、美国政府农业扶持政策发展状况分析 美国农业政策由来已久,早在南北战争期间,美国政府就制定了一系列农业发展政策,为满足不断增长的国内外需求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到了20世纪20~30年代,由于国内外市场收缩和严重的生产过剩,美国农业经历了空前严酷的危机。为了避免农业部门的全面崩溃,从1933年罗斯福政府开始推行“新政”农业政策,支持农产品价格和农业收入,到这些政策和技术进步使生产发展大大超过需求增长时,政府转而制定扩大内外需求的政策。所有这些政策的汇集,成为战后历届政府推行的联邦农业政策体系。该政策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发展农业生产、降低生产成本的政策。 1.发展农业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联邦政府向农业地区提供或资助发展交通运输、供电和通讯事业。20世纪30~60年代,政府累计农业投资88亿美元,使680万农户受益。 2.推动农业科研和技术普及。联邦政府通过各地建立起来的农业院校、农业试验站和农业技术推广站三级机构推动农业生产水平和生产率的持续提高。此外,农户还可以通过农业技术推广站获得有关市场、管理、气象、病虫害和技术方面的信息和指导。 3.提供农业信贷和农产品保险。农业信贷系统可以从政府获得低息贷款转而提供给农户。农产品信贷公司则为参加价格支持计划的农场主提供短期优惠贷款。农户信贷管理局的贷款则带有很大的补助性质,它向受灾地区提供利率很低的紧急贷款。1981年《农业法》把这种紧急贷款作为援助遭受自然灾害农户的主要方法,取代了70年代的直接补助。政府还为保险费用提供多至30%的补贴。 4.税收优惠。农户可以在收益多的年份提前支付开支,收益少的年份提前出售农产品,以少缴所得税。此外,农户还享有资产的“加速折旧”优惠。 5.补贴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政府资助水利设施的兴建和维修,提供价格低廉的农业用水。为保护土地,政府还出资修造递田,按等高线平整土地,施用石灰,等等。政府补贴的结果使农户在不增加农业生产要素的情况下,可以获得更多的收成。 (二)价格和收入支持政策。 1.价格支持。为防止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政府成立了农产品信贷公司,着手实施农业价格支持计划。支持计划主要包括“直接收购”和“无追索权贷款”两项。“直接收购”是指农产品信贷公司为了支持某些农产品价格,随时准备以最低保证价格(即支持价格)从市场上收购任何数量的剩余农产品。“无追索权贷款”是指农户以农产品为担保从农产品信贷公司获得贷款。在贷款期限内(多为一年之内),如果农产品的市场价格高于贷款,农户可以还本付息,重新得到他的农产品以投放市场;反之,在贷款到期时,则可以用担保的农产品来抵偿,而不必归还本息。政府通过价格支持政策,总可以让农户获得高于市场的售清价格(即长期均衡价格),获取利益。 2.限制生产。价格支持政策只是使剩余的农产品转入政府仓库,并不能根本解决生产过剩问题。为此,政府又出台了限制生产的三项政策:限耕、限售和休耕。限耕主要是限制农户生产某些农产品的最大面积。限售即“配额销售制”,每个农户的销售配额按历史销售情况决定,从而使有关产品的生产结构固定化,政府亦可以防止农户之间的恶性竞争。所有限耕和限售的规定农户都必须严格执行,否则要受到政府严厉处罚。休耕则是把限制生产与水土保持相结合,保持生态环境。 3.保证供应。为了满足20世纪70年代出口增长的需要,联邦政府担心“贷款率”(即支持价格)会限制美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于1973年制定了《农业和消费者保护法》,以便使价格支持和收入支持这两重目标分离开来。70年代中期,由于市场价格持续偏高,政府担心库存不足而引起价格剧烈波动,又于1977年出台了《食品和农业法》,建立起新的农产品信贷计划——“农场主储备”,以刺激农产品生产。 (三)扩大需求的政策。 1.扩大内需。由于“农场主储备”政策效应,农产品生产过剩,产品销售成为农户面临的首要任务。政府为保护农户利益,推出最庞大计划——“食品券计划”,即向低收入者发放只能购买食品的“食品券”、“学校免费午餐”等政策,以扩大农产品的国内需求。 2.扩大出口,限制进口。根据1954年的《480号公法》实行的“食品用于和平”计划,美国政府把减少农产品信贷公司的库存同开拓国外市场和推行对外政策结合在一起。向第三世界国家赠送剩余农产品,或者向那里低价销售,换取当地货币转作援助资金或美国驻那里的官方机构的开支。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粮食出口几乎有40%是通过《480号公法》进行的。为了维护国内农业集团利益,《480号公法》对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农业和经济产生了不良影响。从20世纪60~70年代,美国政府一直通过出口补贴来减少库存农产品,但由于受到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限制,该政策不可能大规模进行。80年代以来,为了迫使其他出口国(尤其是欧共体)减少出口补贴,美国政府开始采用“混合贷款”和特殊补贴的办法来扩大出口。所谓“混合贷款”就是把无息政府贷款同有政府担保(或无担保)的商业贷款“混合”提供给买主。仅在1981~1983年三年间该项贷款金额就由15亿美元增加到48.7亿美元。另外。农产品“目标价格”也起到出口补贴作用。通过“目标价格”压低市场价格,以刺激农产品出口,农户因价格下降所受的损失则可以从“差额支付”中得到补偿。据联合国统计数据,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对小麦的出口补贴率为5.4%,水稻为30%,烟草为23%。在进口方面,为了保护国内生产者,政府对某些农产品实行严格的进口配额限制,例如,规定每年进口的乳制品不得超过国内市场的2%。其他实行进口配额的农产品还有食糖、棉花和花生等。在牛肉贸易方面,美国政府要求主要对美出口国实行“自愿限制”,否则美国也将实施进口配额。 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世界农产品市场形势变化和欧美农业摩擦的双重影响下,美国政府更加注重制定和实施生态农业、科学技术、信贷支持、信息管理与服务等方面的农业支持政策。 首先,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政府早已意识到生态环境对农业发展的巨大作用,利用各种媒体向农户讲述改进土地使用方法,聘请水土保护工作人员为农民讲解新技术。此外政府还提供免费技术服务及改进土壤、改善环境的资金。例如,目前美国农业中广泛使用的农业生物技术,具有降低自然灾害发生率的功效,美国目前还具有耐除草剂、抗虫剂、杀虫剂等基因改性农作物。它们已占到全部农作物的67%。这些作物的开发极大地降低和取代了除草剂、抗虫剂、杀虫剂等化学品的使用,直接改善了生态环境。 其次,在科技信息支持方面,政府允许农户使用GPS,即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辅助生产。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是通过地面接收装置,接收卫星信号 ,来确定地面方位的设备。这项技术是美国在海湾战争中打击伊拉克时才运用于军事上的一项新技术,而目前在美国已有15%以上的农户将其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农户可以依据定位系统测得的有关土壤的技术数据对耕地“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施肥、浇水,大大提高了整片土地的生产率。目前以基因工程为核心和以全球定位系统为代表的高科技设备正在推动美国农业的高速发展。 再次,在信贷支持方面,美国政府对农业投入更加巨大。由于农业生产向现代化发展,农户已不可能完全依靠自身的资本来发展生产,加之农业生产风险大、利润低,私人金融机构一般不愿向农户提供贷款,因此,政府承担起农业信贷支持这一重任。目前美国农业资本投入中约有40%依靠信贷来解决,70%以上的农场每年需要借款来维持与扩大生产。政府成立了规模庞大的农业信贷体系,它包括12家联邦土地银行及地方联邦土地银行会(向农场提供不动产抵押贷款)、12家联邦中间信贷银行(向农场提供中、短期贷款)、12家生产信贷公司以及由他们组成的地方生产协会(向农场提供生产贷款)以及13家合作社银行(向合作社提供贷款)。此外,政府还推出出口信贷担保,即由“农产品信贷公司”负责实施各类出口信贷担保项目,使美国农业出口商和银行避免出口销售货款未能按期支付的风险。出口信贷担保,即在进口商未能付款的情况下,按美国出口货值的一定比例予以担保;设施和设备担保,即向进口商提供为销售农产品而设立的仓储、分拨、加工设施和设备等项目的信贷担保。 最后,在农业信息管理与服务方面,政府更是大力协助。农业部下设“经济研究所”、“农业合作局”、“食品安全和技术服务局”、“食品和农产品出口检验局”、“农产品贸易和销售信息中心”等部门,为农户提供有关市场信息、农产品政策、出口对象国贸易政策、环境、运输、检疫、卫生标准等多方面的信息,以帮助扩大生产与出口。此外,农业部下属的“美国促进出口办公室”还负责向出口的农户提供关于农产品出口促进计划安排、国外农产品市场的信息和资料,进行出口咨询和世界各国市场准入状况的分析,同时负责为农户出口牵线搭桥,使之与国外买主直接建立联系。 美国作为最大的农业现代化国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力发展农业高新技术,高度重视农业信息管理与服务,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等高科技被广泛应用于农业,有利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使美国农业正在发生一次新的革命性变化。我国与美国虽然国情不同,但美国农业扶持政策仍有许多我国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内容。 二、目前我国农业与发达国家存在的主要差距 随着我国入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业将融入国际市场激烈竞争中。这种竞争虽然表现在农产品价格上,但其核心却是农业生产条件和综合生产能力的竞争。改革开放使我国农业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无论在生产能力还是在发展水平上与欧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薄弱。 我国目前人均耕地面积仅1.2亩,尚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且耕地总体质量不高,一二类耕地仅占耕地总面积的21%,79%的耕地属于中低产地。不仅如此,耕地面积还因自然环境变化及人为因素正在逐年减少。每年因灾害废弃的土地在600万亩以上,每年干旱、半干旱地区沙化面积拓展达2460平方公里,相当于损失一个中等县的土地面积。水资源严重缺乏,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水平的l/4,是全球13个缺水国家之一。我国农业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极强,农民到现在还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状况。 (二)我国农产品结构单一,品质低。 我国农作物种植结构不合理,品种单一,品质不高,且更新换代周期较长。低质产品充斥市场,而优质产品供给不足。小麦以生产面筋含量不到30%的软麦为主,面筋度超过35%的硬质小麦仅占国内产量的20%左右。专用小麦品种较少,能与美国、加拿大硬质小麦相比的品种仅十余个,产量不足总产的8%,且价格高于国际市场30%。我国现有的二百多条专用小麦加工生产线所用小麦几乎全部依靠进口。玉米蛋白质含量、含油量、赖氨酸含量均低于美国,含水量高于美国2~3个百分点。油料的芥酸、硫代物含量均高于国际卫生组织的标准,很难走向国际市场。农产品的综合优质率仅占1596左右,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一些粮食品种质量过于低劣,不仅在国际上没有市场,在国内也找不到市场。 (三)农业生产方式落后。 美国等发达国家20世纪初就开始积极推进土地的规模经营,并实现了机械力对人力和畜力的替代,20世纪70年代实现了全面机械化,进入90年代后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广泛应用于农生产中,农业工人的装备水平已经接近或超过产业工人。而我国仍实行以农户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经营,农业机械虽有一定程度的推广和应用,但人力、畜力以及传统的耕作习惯和耕作方式仍占主导地位。据《国际统计年鉴1998》统计,我国平均每个经济活动人口占有耕地面积0.2公顷,仅占亚洲平均水平的31.5%,占世界平均水平的44.1%,占美国平均水平的0.7%;每千人拥有收割机1.4台,占亚洲平均水平的31.5%,占世界平均水平的8.8%,占美国平均水平的10.1%;每千人化肥施用量64.6吨,略高于亚洲平均水平,但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67.5%,占美国平均水平的1.2%。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虽逐年增加,但应用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不够,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份额只占27%一35%,较美国等发达国家低四十多个百分点。 (四)农业生产力水平落后,劳动生产效率低。 由于我国尚未普及机械化耕作方式,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农业生产效率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据世界粮农组织统计,按每个农业劳动力每年生产的实物计算,1994年我国为1194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71%,日本的33%,意大利的10%,美国的1.25%。可见,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与发达国家存在极大差距。 (五)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灾害发生频繁。 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越来越严重的问题。每年我国受灾害面积都在8亿亩左右(占全部农作物种植面积的1/3以上),灾害造成的粮食损失都在400亿公斤以上,经济损失每年都在600亿元以上。近两年灾害不断加重。1999年,中国气候继1998年度之后再度异常,沙尘暴发生频繁,且范围广;降水北少南多,大部分地区冬春连旱,夏季南涝北旱,秋季旱涝并存。北方地区降水出现了建国以来的最小值,江淮、黄淮、华北等地大部分地区夏旱严重。2000年旱情持续加重,全国大部分地区遭受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旱灾,加上调整种植结构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的因素,全国粮食减产450多亿公斤,减幅达10%以上。如受灾较重的河北省春季受旱面积560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5.9%;秋季粮食成灾1740万亩,占播种面积的76%;绝收553万亩,占播种面积的24.1%。由于干旱少雨,河流和地下水得不到及时补给,全省372座水库干涸(占全省水库总数的1/3),48412眼机井出水不足,765万人(占全省总人数的12%)和70万头大牲畜发生饮水困难。 以我国目前农业发展现状,很难应对人世冲击。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发展。但我国如不能在人世之前,及时有效制定农业发展扶持政策,必然会使我国农业发展承受更大压力,面临严峻挑战。分析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经验,尽快制定“十五”期间符合我国农业发展的政策是当务之急。 三、“十五”期间加快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一)政府应加大农业发展的资金投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美国为改善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每年都出资兴建维护大型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并通过休耕、限耕等措施改善土地品质。要实现农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政府必须投入大量资金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土壤条件,改良农作物品种。针对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水资源严重匮乏的现状,政府应出巨资兴建和维护水利设施,在干旱时期通过蓄水工程或人工降雨等方式为农户提供价格低廉的农业用水,解决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缺水困难。政府还应定期拨款改良土质。虽然我国农村实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农户拥有几十年的经营权。但对于土质的改良等生产要素的资金投入,政府仍然有责任负担部分投资费用,以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此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准确、快速的信息对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时,不仅要注重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而且要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各级政府可以有线电视网络为基础,尽快建立上下畅通、灵敏快捷的信息网络体系。同时,全面开发利用国内外信息资源。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加入因特网,加快以因特网为代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农业的步伐,让农民通过因特网充分利用社会信息资源,解决自己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推动农业发展。 (二)建立和完善农业生产风险防范与保险机制。 从美国等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通过实行农业保险制度,规避农业风险非常必要。农业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有助于减少农民突遇自然灾害的损失。这也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对农业支持保护的一项重要措施。政府应首先制定灾害救济制度。 对于非人为因素造成的自然灾害,政府应给予农民往年平均收成一定比例(如60%)的补贴,以便维持农民的正常生活及来年对生产的再投入。其次,政府可以推行多种灾害保险制度。每年由农户自愿申请参加多种灾害保险,农户缴纳一定费用给政府作为保费,如果本年度农业生产状况良好,政府不退费;如果本年度在生产过程中出现天灾人祸,则政府承担保险责任,偿还农户全部损失。此外,政府还可以对农业保险实行多种形式的补贴,使农业保险成为有别于一般商业保险的政策性保险。 (三)发展农业教育与科技进步。 近年来,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农业科技革命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和以全球定位系统为代表的高科技设备被运用于农业生产领域,使农业的自然再生产越来越多地受到人类的直接控制,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21世纪农业的竞争,说到底是农业科技尤其是高科技的竞争。为适应21世纪农业发展的要求,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大力推进农业技术创新步伐。改革目前我国农业科研与推广相脱节的体制和机制,积极创新,使教科农紧密结合。政府应专门拨出经费,形成农业教育、科研、科技推广三位一体的科技服务体系。各地区应设立至少一所农业技术学校(推广站),承担本地区农民的技术普及教育。技校还应承担起当地农业科研任务,把平时的科研成果及时用于当地的生产中,提高技术转化速度。此外,技校科技人员还应深入到田间地头,随时解决农民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通过三位一体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逐步提高我国农民的素质与技术水平。 农业政策论文:简述农业政策科技创新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由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正确的政策,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我国农业有了快速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基本实现食物自给有余。目前,我国的农业已经呈现出由依靠政策向依靠科技、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趋势。我们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改革、发展,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跃上新台阶。 当今世界,农业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农业对科技的需求也空前巨大。我国要在人均零点零六七公顷的耕地上解决十三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武装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解决我国农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将农业的发展从保证食物安全的单一目标转为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提高其效益的多重目标,在保证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同时,提高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都需要科学技术强有力的支持。 同志高瞻远瞩地指出“要进行一次农业科技革命”,为我国农业指明了发展方向。科技创新将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进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就一定能够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 十多年来,我国在依靠科技振兴农业、振兴农村经济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全国大部分的县(市)已开展“星火计划”,共实施了十万多个科技示范项目,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十五”计划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科教兴农,加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应用,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积极扶持农业科技产业的发展。在此期间,我国农业科技工作将围绕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效益、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国际竞争力,重点组织实施作物良种物质行动、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等“十大科技行动”;从农业的基础研究、农业高新技术、农业资源环境、农业基础生物学与生物高技术,到农业新材料、农业信息技术到区域农业综合开发,组织科技队伍着重解决上百项重大关键技术;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基地,国家级农业重点实验室、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科技园区和区域性农业研究开发中心;并培育一批农业科技企业,造就一支懂科技、善管理的科技型企业家队伍,建立队伍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培育农业技术市场,建立优质高效的农产品示范基地。 以科技创新推进农业发展,一方面需要以现代信息技术、科学技术装备、改造传统农业,并造就出一代能运用科学技术经营和管理农业的新农民;另一方面,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科技创新体系。通过创新机构、创新基地、创新机制、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的建设,建立起新型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一支宏大的、高效精干的、富于创新精神的农业科技队伍,使之更好地担负起科技支撑的重任,把农业发展不断推向新高度。 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以科技创新支持农业的发展,更需要做大量、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实际工作中,既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原则,又做到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加强领导,善于引导,通过典型示范和科学普及的方式,引导农民自愿地学科技、用科技。防止一哄而起、一窝蜂、一刀切,强迫农民用“科技”;杜绝一些人好大喜功,假科技之名,搞“面子工程”;更要防止某些人借科技以营私,败坏科技的名声。这样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我国的农业一定能够完成这个伟大的历史性的转变。 农业政策论文:国内外农业政策对比探讨 中国入世在即,随着世界农产品市场形势变化及我国与世贸组织成员就农产品市场开放谈判的进一步进行,我国必须及时有效地制定“十五”期间农业发展政策,积极应对入世冲击,加快农业发展。美国是我国最大的农业贸易伙伴之一,分析研究美国政府农业扶持政策,对我国“十五”期间农业政策制定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一、美国政府农业扶持政策发展状况分析 美国农业政策由来已久,早在南北战争期间,美国政府就制定了一系列农业发展政策,为满足不断增长的国内外需求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到了20世纪20~30年代,由于国内外市场收缩和严重的生产过剩,美国农业经历了空前严酷的危机。为了避免农业部门的全面崩溃,从1933年罗斯福政府开始推行“新政”农业政策,支持农产品价格和农业收入,到这些政策和技术进步使生产发展大大超过需求增长时,政府转而制定扩大内外需求的政策。所有这些政策的汇集,成为战后历届政府推行的联邦农业政策体系。该政策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发展农业生产、降低生产成本的政策。 1.发展农业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联邦政府向农业地区提供或资助发展交通运输、供电和通讯事业。20世纪30~60年代,政府累计农业投资88亿美元,使680万农户受益。 2.推动农业科研和技术普及。联邦政府通过各地建立起来的农业院校、农业试验站和农业技术推广站三级机构推动农业生产水平和生产率的持续提高。此外,农户还可以通过农业技术推广站获得有关市场、管理、气象、病虫害和技术方面的信息和指导。 3.提供农业信贷和农产品保险。农业信贷系统可以从政府获得低息贷款转而提供给农户。农产品信贷公司则为参加价格支持计划的农场主提供短期优惠贷款。农户信贷管理局的贷款则带有很大的补助性质,它向受灾地区提供利率很低的紧急贷款。1981年《农业法》把这种紧急贷款作为援助遭受自然灾害农户的主要方法,取代了70年代的直接补助。政府还为保险费用提供多至30%的补贴。 4.税收优惠。农户可以在收益多的年份提前支付开支,收益少的年份提前出售农产品,以少缴所得税。此外,农户还享有资产的“加速折旧”优惠。 5.补贴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政府资助水利设施的兴建和维修,提供价格低廉的农业用水。为保护土地,政府还出资修造递田,按等高线平整土地,施用石灰,等等。政府补贴的结果使农户在不增加农业生产要素的情况下,可以获得更多的收成。 (二)价格和收入支持政策。 1.价格支持。为防止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政府成立了农产品信贷公司,着手实施农业价格支持计划。支持计划主要包括“直接收购”和“无追索权贷款”两项。“直接收购”是指农产品信贷公司为了支持某些农产品价格,随时准备以最低保证价格(即支持价格)从市场上收购任何数量的剩余农产品。“无追索权贷款”是指农户以农产品为担保从农产品信贷公司获得贷款。在贷款期限内(多为一年之内),如果农产品的市场价格高于贷款,农户可以还本付息,重新得到他的农产品以投放市场;反之,在贷款到期时,则可以用担保的农产品来抵偿,而不必归还本息。政府通过价格支持政策,总可以让农户获得高于市场的售清价格(即长期均衡价格),获取利益。 2.限制生产。价格支持政策只是使剩余的农产品转入政府仓库,并不能根本解决生产过剩问题。为此,政府又出台了限制生产的三项政策:限耕、限售和休耕。限耕主要是限制农户生产某些农产品的最大面积。限售即“配额销售制”,每个农户的销售配额按历史销售情况决定,从而使有关产品的生产结构固定化,政府亦可以防止农户之间的恶性竞争。所有限耕和限售的规定农户都必须严格执行,否则要受到政府严厉处罚。休耕则是把限制生产与水土保持相结合,保持生态环境。 3.保证供应。为了满足20世纪70年代出口增长的需要,联邦政府担心“贷款率”(即支持价格)会限制美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于1973年制定了《农业和消费者保护法》,以便使价格支持和收入支持这两重目标分离开来。70年代中期,由于市场价格持续偏高,政府担心库存不足而引起价格剧烈波动,又于1977年出台了《食品和农业法》,建立起新的农产品信贷计划——“农场主储备”,以刺激农产品生产。 (三)扩大需求的政策。 1.扩大内需。由于“农场主储备”政策效应,农产品生产过剩,产品销售成为农户面临的首要任务。政府为保护农户利益,推出最庞大计划——“食品券计划”,即向低收入者发放只能购买食品的“食品券”、“学校免费午餐”等政策,以扩大农产品的国内需求。 2.扩大出口,限制进口。根据1954年的《480号公法》实行的“食品用于和平”计划,美国政府把减少农产品信贷公司的库存同开拓国外市场和推行对外政策结合在一起。向第三世界国家赠送剩余农产品,或者向那里低价销售,换取当地货币转作援助资金或美国驻那里的官方机构的开支。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粮食出口几乎有40%是通过《480号公法》进行的。为了维护国内农业集团利益,《480号公法》对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农业和经济产生了不良影响。从20世纪60~70年代,美国政府一直通过出口补贴来减少库存农产品,但由于受到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限制,该政策不可能大规模进行。80年代以来,为了迫使其他出口国(尤其是欧共体)减少出口补贴,美国政府开始采用“混合贷款”和特殊补贴的办法来扩大出口。所谓“混合贷款”就是把无息政府贷款同有政府担保(或无担保)的商业贷款“混合”提供给买主。仅在1981~1983年三年间该项贷款金额就由15亿美元增加到48.7亿美元。另外。农产品“目标价格”也起到出口补贴作用。通过“目标价格”压低市场价格,以刺激农产品出口,农户因价格下降所受的损失则可以从“差额支付”中得到补偿。据联合国统计数据,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对小麦的出口补贴率为5.4%,水稻为30%,烟草为23%。在进口方面,为了保护国内生产者,政府对某些农产品实行严格的进口配额限制,例如,规定每年进口的乳制品不得超过国内市场的2%。其他实行进口配额的农产品还有食糖、棉花和花生等。在牛肉贸易方面,美国政府要求主要对美出口国实行“自愿限制”,否则美国也将实施进口配额。 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世界农产品市场形势变化和欧美农业摩擦的双重影响下,美国政府更加注重制定和实施生态农业、科学技术、信贷支持、信息管理与服务等方面的农业支持政策。 首先,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政府早已意识到生态环境对农业发展的巨大作用,利用各种媒体向农户讲述改进土地使用方法,聘请水土保护工作人员为农民讲解新技术。此外政府还提供免费技术服务及改进土壤、改善环境的资金。例如,目前美国农业中广泛使用的农业生物技术,具有降低自然灾害发生率的功效,美国目前还具有耐除草剂、抗虫剂、杀虫剂等基因改性农作物。它们已占到全部农作物的67%。这些作物的开发极大地降低和取代了除草剂、抗虫剂、杀虫剂等化学品的使用,直接改善了生态环境。 其次,在科技信息支持方面,政府允许农户使用GPS,即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辅助生产。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是通过地面接收装置,接收卫星信号,来确定地面方位的设备。这项技术是美国在海湾战争中打击伊拉克时才运用于军事上的一项新技术,而目前在美国已有15%以上的农户将其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农户可以依据定位系统测得的有关土壤的技术数据对耕地“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施肥、浇水,大大提高了整片土地的生产率。目前以基因工程为核心和以全球定位系统为代表的高科技设备正在推动美国农业的高速发展。 再次,在信贷支持方面,美国政府对农业投入更加巨大。由于农业生产向现代化发展,农户已不可能完全依靠自身的资本来发展生产,加之农业生产风险大、利润低,私人金融机构一般不愿向农户提供贷款,因此,政府承担起农业信贷支持这一重任。目前美国农业资本投入中约有40%依靠信贷来解决,70%以上的农场每年需要借款来维持与扩大生产。政府成立了规模庞大的农业信贷体系,它包括12家联邦土地银行及地方联邦土地银行会(向农场提供不动产抵押贷款)、12家联邦中间信贷银行(向农场提供中、短期贷款)、12家生产信贷公司以及由他们组成的地方生产协会(向农场提供生产贷款)以及13家合作社银行(向合作社提供贷款)。此外,政府还推出出口信贷担保,即由“农产品信贷公司”负责实施各类出口信贷担保项目,使美国农业出口商和银行避免出口销售货款未能按期支付的风险。出口信贷担保,即在进口商未能付款的情况下,按美国出口货值的一定比例予以担保;设施和设备担保,即向进口商提供为销售农产品而设立的仓储、分拨、加工设施和设备等项目的信贷担保。 最后,在农业信息管理与服务方面,政府更是大力协助。农业部下设“经济研究所”、“农业合作局”、“食品安全和技术服务局”、“食品和农产品出口检验局”、“农产品贸易和销售信息中心”等部门,为农户提供有关市场信息、农产品政策、出口对象国贸易政策、环境、运输、检疫、卫生标准等多方面的信息,以帮助扩大生产与出口。此外,农业部下属的“美国促进出口办公室”还负责向出口的农户提供关于农产品出口促进计划安排、国外农产品市场的信息和资料,进行出口咨询和世界各国市场准入状况的分析,同时负责为农户出口牵线搭桥,使之与国外买主直接建立联系。 美国作为最大的农业现代化国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力发展农业高新技术,高度重视农业信息管理与服务,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等高科技被广泛应用于农业,有利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使美国农业正在发生一次新的革命性变化。我国与美国虽然国情不同,但美国农业扶持政策仍有许多我国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内容。 二、目前我国农业与发达国家存在的主要差距 随着我国入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业将融入国际市场激烈竞争中。这种竞争虽然表现在农产品价格上,但其核心却是农业生产条件和综合生产能力的竞争。改革开放使我国农业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无论在生产能力还是在发展水平上与欧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薄弱。 我国目前人均耕地面积仅1.2亩,尚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且耕地总体质量不高,一二类耕地仅占耕地总面积的21%,79%的耕地属于中低产地。不仅如此,耕地面积还因自然环境变化及人为因素正在逐年减少。每年因灾害废弃的土地在600万亩以上,每年干旱、半干旱地区沙化面积拓展达2460平方公里,相当于损失一个中等县的土地面积。水资源严重缺乏,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水平的l/4,是全球13个缺水国家之一。我国农业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极强,农民到现在还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状况。 (二)我国农产品结构单一,品质低。 我国农作物种植结构不合理,品种单一,品质不高,且更新换代周期较长。低质产品充斥市场,而优质产品供给不足。小麦以生产面筋含量不到30%的软麦为主,面筋度超过35%的硬质小麦仅占国内产量的20%左右。专用小麦品种较少,能与美国、加拿大硬质小麦相比的品种仅十余个,产量不足总产的8%,且价格高于国际市场30%。我国现有的二百多条专用小麦加工生产线所用小麦几乎全部依靠进口。玉米蛋白质含量、含油量、赖氨酸含量均低于美国,含水量高于美国2~3个百分点。油料的芥酸、硫代物含量均高于国际卫生组织的标准,很难走向国际市场。农产品的综合优质率仅占1596左右,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一些粮食品种质量过于低劣,不仅在国际上没有市场,在国内也找不到市场。 (三)农业生产方式落后。 美国等发达国家20世纪初就开始积极推进土地的规模经营,并实现了机械力对人力和畜力的替代,20世纪70年代实现了全面机械化,进入90年代后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广泛应用于农生产中,农业工人的装备水平已经接近或超过产业工人。而我国仍实行以农户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经营,农业机械虽有一定程度的推广和应用,但人力、畜力以及传统的耕作习惯和耕作方式仍占主导地位。据《国际统计年鉴1998》统计,我国平均每个经济活动人口占有耕地面积0.2公顷,仅占亚洲平均水平的31.5%,占世界平均水平的44.1%,占美国平均水平的0.7%;每千人拥有收割机1.4台,占亚洲平均水平的31.5%,占世界平均水平的8.8%,占美国平均水平的10.1%;每千人化肥施用量64.6吨,略高于亚洲平均水平,但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67.5%,占美国平均水平的1.2%。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虽逐年增加,但应用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不够,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份额只占27%一35%,较美国等发达国家低四十多个百分点。 (四)农业生产力水平落后,劳动生产效率低。 由于我国尚未普及机械化耕作方式,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农业生产效率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据世界粮农组织统计,按每个农业劳动力每年生产的实物计算,1994年我国为1194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71%,日本的33%,意大利的10%,美国的1.25%。可见,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与发达国家存在极大差距。 (五)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灾害发生频繁。 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越来越严重的问题。每年我国受灾害面积都在8亿亩左右(占全部农作物种植面积的1/3以上),灾害造成的粮食损失都在400亿公斤以上,经济损失每年都在600亿元以上。近两年灾害不断加重。1999年,中国气候继1998年度之后再度异常,沙尘暴发生频繁,且范围广;降水北少南多,大部分地区冬春连旱,夏季南涝北旱,秋季旱涝并存。北方地区降水出现了建国以来的最小值,江淮、黄淮、华北等地大部分地区夏旱严重。2000年旱情持续加重,全国大部分地区遭受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旱灾,加上调整种植结构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的因素,全国粮食减产450多亿公斤,减幅达10%以上。如受灾较重的河北省春季受旱面积560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5.9%;秋季粮食成灾1740万亩,占播种面积的76%;绝收553万亩,占播种面积的24.1%。由于干旱少雨,河流和地下水得不到及时补给,全省372座水库干涸(占全省水库总数的1/3),48412眼机井出水不足,765万人(占全省总人数的12%)和70万头大牲畜发生饮水困难。 以我国目前农业发展现状,很难应对人世冲击。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发展。但我国如不能在人世之前,及时有效制定农业发展扶持政策,必然会使我国农业发展承受更大压力,面临严峻挑战。分析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经验,尽快制定“十五”期间符合我国农业发展的政策是当务之急。 三、“十五”期间加快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一)政府应加大农业发展的资金投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美国为改善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每年都出资兴建维护大型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并通过休耕、限耕等措施改善土地品质。要实现农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政府必须投入大量资金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土壤条件,改良农作物品种。针对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水资源严重匮乏的现状,政府应出巨资兴建和维护水利设施,在干旱时期通过蓄水工程或人工降雨等方式为农户提供价格低廉的农业用水,解决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缺水困难。政府还应定期拨款改良土质。虽然我国农村实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农户拥有几十年的经营权。但对于土质的改良等生产要素的资金投入,政府仍然有责任负担部分投资费用,以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此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准确、快速的信息对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时,不仅要注重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而且要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各级政府可以有线电视网络为基础,尽快建立上下畅通、灵敏快捷的信息网络体系。同时,全面开发利用国内外信息资源。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加入因特网,加快以因特网为代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农业的步伐,让农民通过因特网充分利用社会信息资源,解决自己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推动农业发展。 (二)建立和完善农业生产风险防范与保险机制。 从美国等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通过实行农业保险制度,规避农业风险非常必要。农业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有助于减少农民突遇自然灾害的损失。这也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对农业支持保护的一项重要措施。政府应首先制定灾害救济制度。 对于非人为因素造成的自然灾害,政府应给予农民往年平均收成一定比例(如60%)的补贴,以便维持农民的正常生活及来年对生产的再投入。其次,政府可以推行多种灾害保险制度。每年由农户自愿申请参加多种灾害保险,农户缴纳一定费用给政府作为保费,如果本年度农业生产状况良好,政府不退费;如果本年度在生产过程中出现天灾人祸,则政府承担保险责任,偿还农户全部损失。此外,政府还可以对农业保险实行多种形式的补贴,使农业保险成为有别于一般商业保险的政策性保险。 (三)发展农业教育与科技进步。 近年来,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农业科技革命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和以全球定位系统为代表的高科技设备被运用于农业生产领域,使农业的自然再生产越来越多地受到人类的直接控制,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21世纪农业的竞争,说到底是农业科技尤其是高科技的竞争。为适应21世纪农业发展的要求,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大力推进农业技术创新步伐。改革目前我国农业科研与推广相脱节的体制和机制,积极创新,使教科农紧密结合。政府应专门拨出经费,形成农业教育、科研、科技推广三位一体的科技服务体系。各地区应设立至少一所农业技术学校(推广站),承担本地区农民的技术普及教育。技校还应承担起当地农业科研任务,把平时的科研成果及时用于当地的生产中,提高技术转化速度。此外,技校科技人员还应深入到田间地头,随时解决农民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通过三位一体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逐步提高我国农民的素质与技术水平。 农业政策论文:农业政策体制改革 一、美国政府农业扶持政策发展状况分析 (一)价格和收入支持政策。 1.价格支持。为防止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政府成立了农产品信贷公司,着手实施农业价格支持计划。支持计划主要包括“直接收购”和“无追索权贷款”两项。“直接收购”是指农产品信贷公司为了支持某些农产品价格,随时准备以最低保证价格(即支持价格)从市场上收购任何数量的剩余农产品。“无追索权贷款”是指农户以农产品为担保从农产品信贷公司获得贷款。在贷款期限内(多为一年之内),如果农产品的市场价格高于贷款,农户可以还本付息,重新得到他的农产品以投放市场;反之,在贷款到期时,则可以用担保的农产品来抵偿,而不必归还本息。政府通过价格支持政策,总可以让农户获得高于市场的售清价格(即长期均衡价格),获取利益。 2.限制生产。价格支持政策只是使剩余的农产品转入政府仓库,并不能根本解决生产过剩问题。为此,政府又出台了限制生产的三项政策:限耕、限售和休耕。限耕主要是限制农户生产某些农产品的最大面积。限售即“配额销售制”,每个农户的销售配额按历史销售情况决定,从而使有关产品的生产结构固定化,政府亦可以防止农户之间的恶性竞争。所有限耕和限售的规定农户都必须严格执行,否则要受到政府严厉处罚。休耕则是把限制生产与水土保持相结合,保持生态环境。 3.保证供应。为了满足20世纪70年代出口增长的需要,联邦政府担心“贷款率”(即支持价格)会限制美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于1973年制定了《农业和消费者保护法》,以便使价格支持和收入支持这两重目标分离开来。70年代中期,由于市场价格持续偏高,政府担心库存不足而引起价格剧烈波动,又于1977年出台了《食品和农业法》,建立起新的农产品信贷计划——“农场主储备”,以刺激农产品生产。 (二)发展农业生产、降低生产成本的政策。 1.发展农业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联邦政府向农业地区提供或资助发展交通运输、供电和通讯事业。20世纪30~60年代,政府累计农业投资88亿美元,使680万农户受益。 2.推动农业科研和技术普及。联邦政府通过各地建立起来的农业院校、农业试验站和农业技术推广站三级机构推动农业生产水平和生产率的持续提高。此外,农户还可以通过农业技术推广站获得有关市场、管理、气象、病虫害和技术方面的信息和指导。 3.提供农业信贷和农产品保险。农业信贷系统可以从政府获得低息贷款转而提供给农户。农产品信贷公司则为参加价格支持计划的农场主提供短期优惠贷款。农户信贷管理局的贷款则带有很大的补助性质,它向受灾地区提供利率很低的紧急贷款。1981年《农业法》把这种紧急贷款作为援助遭受自然灾害农户的主要方法,取代了70年代的直接补助。政府还为保险费用提供多至30%的补贴。 4.税收优惠。农户可以在收益多的年份提前支付开支,收益少的年份提前出售农产品,以少缴所得税。此外,农户还享有资产的“加速折旧”优惠。 5.补贴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政府资助水利设施的兴建和维修,提供价格低廉的农业用水。为保护土地,政府还出资修造递田,按等高线平整土地,施用石灰,等等。政府补贴的结果使农户在不增加农业生产要素的情况下,可以获得更多的收成。 (三)扩大需求的政策。 1.扩大内需。由于“农场主储备”政策效应,农产品生产过剩,产品销售成为农户面临的首要任务。政府为保护农户利益,推出最庞大计划——“食品券计划”,即向低收入者发放只能购买食品的“食品券”、“学校免费午餐”等政策,以扩大农产品的国内需求。 2.扩大出口,限制进口。根据1954年的《480号公法》实行的“食品用于和平”计划,美国政府把减少农产品信贷公司的库存同开拓国外市场和推行对外政策结合在一起。向第三世界国家赠送剩余农产品,或者向那里低价销售,换取当地货币转作援助资金或美国驻那里的官方机构的开支。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粮食出口几乎有40%是通过《480号公法》进行的。为了维护国内农业集团利益,《480号公法》对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农业和经济产生了不良影响。从20世纪60~70年代,美国政府一直通过出口补贴来减少库存农产品,但由于受到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限制,该政策不可能大规模进行。80年代以来,为了迫使其他出口国(尤其是欧共体)减少出口补贴,美国政府开始采用“混合贷款”和特殊补贴的办法来扩大出口。所谓“混合贷款”就是把无息政府贷款同有政府担保(或无担保)的商业贷款“混合”提供给买主。仅在1981~1983年三年间该项贷款金额就由15亿美元增加到48.7亿美元。另外。农产品“目标价格”也起到出口补贴作用。通过“目标价格”压低市场价格,以刺激农产品出口,农户因价格下降所受的损失则可以从“差额支付”中得到补偿。据联合国统计数据,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对小麦的出口补贴率为5.4%,水稻为30%,烟草为23%。在进口方面,为了保护国内生产者,政府对某些农产品实行严格的进口配额限制,例如,规定每年进口的乳制品不得超过国内市场的2%。其他实行进口配额的农产品还有食糖、棉花和花生等。在牛肉贸易方面,美国政府要求主要对美出口国实行“自愿限制”,否则美国也将实施进口配额。 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世界农产品市场形势变化和欧美农业摩擦的双重影响下,美国政府更加注重制定和实施生态农业、科学技术、信贷支持、信息管理与服务等方面的农业支持政策。 首先,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政府早已意识到生态环境对农业发展的巨大作用,利用各种媒体向农户讲述改进土地使用方法,聘请水土保护工作人员为农民讲解新技术。此外政府还提供免费技术服务及改进土壤、改善环境的资金。例如,目前美国农业中广泛使用的农业生物技术,具有降低自然灾害发生率的功效,美国目前还具有耐除草剂、抗虫剂、杀虫剂等基因改性农作物。它们已占到全部农作物的67%。这些作物的开发极大地降低和取代了除草剂、抗虫剂、杀虫剂等化学品的使用,直接改善了生态环境。 其次,在科技信息支持方面,政府允许农户使用GPS,即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辅助生产。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是通过地面接收装置,接收卫星信号,来确定地面方位的设备。这项技术是美国在海湾战争中打击伊拉克时才运用于军事上的一项新技术,而目前在美国已有15%以上的农户将其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农户可以依据定位系统测得的有关土壤的技术数据对耕地“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施肥、浇水,大大提高了整片土地的生产率。目前以基因工程为核心和以全球定位系统为代表的高科技设备正在推动美国农业的高速发展。 再次,在信贷支持方面,美国政府对农业投入更加巨大。由于农业生产向现代化发展,农户已不可能完全依靠自身的资本来发展生产,加之农业生产风险大、利润低,私人金融机构一般不愿向农户提供贷款,因此,政府承担起农业信贷支持这一重任。目前美国农业资本投入中约有40%依靠信贷来解决,70%以上的农场每年需要借款来维持与扩大生产。政府成立了规模庞大的农业信贷体系,它包括12家联邦土地银行及地方联邦土地银行会(向农场提供不动产抵押贷款)、12家联邦中间信贷银行(向农场提供中、短期贷款)、12家生产信贷公司以及由他们组成的地方生产协会(向农场提供生产贷款)以及13家合作社银行(向合作社提供贷款)。此外,政府还推出出口信贷担保,即由“农产品信贷公司”负责实施各类出口信贷担保项目,使美国农业出口商和银行避免出口销售货款未能按期支付的风险。出口信贷担保,即在进口商未能付款的情况下,按美国出口货值的一定比例予以担保;设施和设备担保,即向进口商提供为销售农产品而设立的仓储、分拨、加工设施和设备等项目的信贷担保。 最后,在农业信息管理与服务方面,政府更是大力协助。农业部下设“经济研究所”、“农业合作局”、“食品安全和技术服务局”、“食品和农产品出口检验局”、“农产品贸易和销售信息中心”等部门,为农户提供有关市场信息、农产品政策、出口对象国贸易政策、环境、运输、检疫、卫生标准等多方面的信息,以帮助扩大生产与出口。此外,农业部下属的“美国促进出口办公室”还负责向出口的农户提供关于农产品出口促进计划安排、国外农产品市场的信息和资料,进行出口咨询和世界各国市场准入状况的分析,同时负责为农户出口牵线搭桥,使之与国外买主直接建立联系。 美国作为最大的农业现代化国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力发展农业高新技术,高度重视农业信息管理与服务,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等高科技被广泛应用于农业,有利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使美国农业正在发生一次新的革命性变化。我国与美国虽然国情不同,但美国农业扶持政策仍有许多我国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内容。 二、目前我国农业与发达国家存在的主要差距 随着我国入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业将融入国际市场激烈竞争中。这种竞争虽然表现在农产品价格上,但其核心却是农业生产条件和综合生产能力的竞争。改革开放使我国农业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无论在生产能力还是在发展水平上与欧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薄弱。 我国目前人均耕地面积仅1.2亩,尚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且耕地总体质量不高,一二类耕地仅占耕地总面积的21%,79%的耕地属于中低产地。不仅如此,耕地面积还因自然环境变化及人为因素正在逐年减少。每年因灾害废弃的土地在600万亩以上,每年干旱、半干旱地区沙化面积拓展达2460平方公里,相当于损失一个中等县的土地面积。水资源严重缺乏,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水平的l/4,是全球13个缺水国家之一。我国农业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极强,农民到现在还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状况。 (二)我国农产品结构单一,品质低。 我国农作物种植结构不合理,品种单一,品质不高,且更新换代周期较长。低质产品充斥市场,而优质产品供给不足。小麦以生产面筋含量不到30%的软麦为主,面筋度超过35%的硬质小麦仅占国内产量的20%左右。专用小麦品种较少,能与美国、加拿大硬质小麦相比的品种仅十余个,产量不足总产的8%,且价格高于国际市场30%。我国现有的二百多条专用小麦加工生产线所用小麦几乎全部依靠进口。玉米蛋白质含量、含油量、赖氨酸含量均低于美国,含水量高于美国2~3个百分点。油料的芥酸、硫代物含量均高于国际卫生组织的标准,很难走向国际市场。农产品的综合优质率仅占1596左右,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一些粮食品种质量过于低劣,不仅在国际上没有市场,在国内也找不到市场。 (三)农业生产方式落后。 美国等发达国家20世纪初就开始积极推进土地的规模经营,并实现了机械力对人力和畜力的替代,20世纪70年代实现了全面机械化,进入90年代后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广泛应用于农生产中,农业工人的装备水平已经接近或超过产业工人。而我国仍实行以农户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经营,农业机械虽有一定程度的推广和应用,但人力、畜力以及传统的耕作习惯和耕作方式仍占主导地位。据《国际统计年鉴1998》统计,我国平均每个经济活动人口占有耕地面积0.2公顷,仅占亚洲平均水平的31.5%,占世界平均水平的44.1%,占美国平均水平的0.7%;每千人拥有收割机1.4台,占亚洲平均水平的31.5%,占世界平均水平的8.8%,占美国平均水平的10.1%;每千人化肥施用量64.6吨,略高于亚洲平均水平,但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67.5%,占美国平均水平的1.2%。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虽逐年增加,但应用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不够,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份额只占27%一35%,较美国等发达国家低四十多个百分点。 (四)农业生产力水平落后,劳动生产效率低。 由于我国尚未普及机械化耕作方式,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农业生产效率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据世界粮农组织统计,按每个农业劳动力每年生产的实物计算,1994年我国为1194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71%,日本的33%,意大利的10%,美国的1.25%。可见,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与发达国家存在极大差距。 (五)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灾害发生频繁。 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越来越严重的问题。每年我国受灾害面积都在8亿亩左右(占全部农作物种植面积的1/3以上),灾害造成的粮食损失都在400亿公斤以上,经济损失每年都在600亿元以上。近两年灾害不断加重。1999年,中国气候继1998年度之后再度异常,沙尘暴发生频繁,且范围广;降水北少南多,大部分地区冬春连旱,夏季南涝北旱,秋季旱涝并存。北方地区降水出现了建国以来的最小值,江淮、黄淮、华北等地大部分地区夏旱严重。2000年旱情持续加重,全国大部分地区遭受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旱灾,加上调整种植结构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的因素,全国粮食减产450多亿公斤,减幅达10%以上。如受灾较重的河北省春季受旱面积560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5.9%;秋季粮食成灾1740万亩,占播种面积的76%;绝收553万亩,占播种面积的24.1%。由于干旱少雨,河流和地下水得不到及时补给,全省372座水库干涸(占全省水库总数的1/3),48412眼机井出水不足,765万人(占全省总人数的12%)和70万头大牲畜发生饮水困难。 以我国目前农业发展现状,很难应对人世冲击。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发展。但我国如不能在人世之前,及时有效制定农业发展扶持政策,必然会使我国农业发展承受更大压力,面临严峻挑战。分析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经验,尽快制定“十五”期间符合我国农业发展的政策是当务之急。 三、“十五”期间加快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一)政府应加大农业发展的资金投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美国为改善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每年都出资兴建维护大型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并通过休耕、限耕等措施改善土地品质。要实现农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政府必须投入大量资金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土壤条件,改良农作物品种。针对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水资源严重匮乏的现状,政府应出巨资兴建和维护水利设施,在干旱时期通过蓄水工程或人工降雨等方式为农户提供价格低廉的农业用水,解决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缺水困难。政府还应定期拨款改良土质。虽然我国农村实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农户拥有几十年的经营权。但对于土质的改良等生产要素的资金投入,政府仍然有责任负担部分投资费用,以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此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准确、快速的信息对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时,不仅要注重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而且要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各级政府可以有线电视网络为基础,尽快建立上下畅通、灵敏快捷的信息网络体系。同时,全面开发利用国内外信息资源。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加入因特网,加快以因特网为代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农业的步伐,让农民通过因特网充分利用社会信息资源,解决自己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推动农业发展。 (二)建立和完善农业生产风险防范与保险机制。 从美国等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通过实行农业保险制度,规避农业风险非常必要。农业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有助于减少农民突遇自然灾害的损失。这也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对农业支持保护的一项重要措施。政府应首先制定灾害救济制度。 对于非人为因素造成的自然灾害,政府应给予农民往年平均收成一定比例(如60%)的补贴,以便维持农民的正常生活及来年对生产的再投入。其次,政府可以推行多种灾害保险制度。每年由农户自愿申请参加多种灾害保险,农户缴纳一定费用给政府作为保费,如果本年度农业生产状况良好,政府不退费;如果本年度在生产过程中出现天灾人祸,则政府承担保险责任,偿还农户全部损失。此外,政府还可以对农业保险实行多种形式的补贴,使农业保险成为有别于一般商业保险的政策性保险。 (三)发展农业教育与科技进步。 近年来,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农业科技革命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和以全球定位系统为代表的高科技设备被运用于农业生产领域,使农业的自然再生产越来越多地受到人类的直接控制,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21世纪农业的竞争,说到底是农业科技尤其是高科技的竞争。为适应21世纪农业发展的要求,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大力推进农业技术创新步伐。改革目前我国农业科研与推广相脱节的体制和机制,积极创新,使教科农紧密结合。政府应专门拨出经费,形成农业教育、科研、科技推广三位一体的科技服务体系。各地区应设立至少一所农业技术学校(推广站),承担本地区农民的技术普及教育。技校还应承担起当地农业科研任务,把平时的科研成果及时用于当地的生产中,提高技术转化速度。此外,技校科技人员还应深入到田间地头,随时解决农民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通过三位一体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逐步提高我国农民的素质与技术水平。 农业政策论文:农业政策发展 中国入世在即,随着世界农产品市场形势变化及我国与世贸组织成员就农产品市场开放谈判的进一步进行,我国必须及时有效地制定“十五”期间农业发展政策,积极应对入世冲击,加快农业发展。美国是我国最大的农业贸易伙伴之一,分析研究美国政府农业扶持政策,对我国“十五”期间农业政策制定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一、美国政府农业扶持政策发展状况分析 美国农业政策由来已久,早在南北战争期间,美国政府就制定了一系列农业发展政策,为满足不断增长的国内外需求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到了20世纪20~30年代,由于国内外市场收缩和严重的生产过剩,美国农业经历了空前严酷的危机。为了避免农业部门的全面崩溃,从1933年罗斯福政府开始推行“新政”农业政策,支持农产品价格和农业收入,到这些政策和技术进步使生产发展大大超过需求增长时,政府转而制定扩大内外需求的政策。所有这些政策的汇集,成为战后历届政府推行的联邦农业政策体系。该政策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发展农业生产、降低生产成本的政策。 1.发展农业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联邦政府向农业地区提供或资助发展交通运输、供电和通讯事业。20世纪30~60年代,政府累计农业投资88亿美元,使680万农户受益。 2.推动农业科研和技术普及。联邦政府通过各地建立起来的农业院校、农业试验站和农业技术推广站三级机构推动农业生产水平和生产率的持续提高。此外,农户还可以通过农业技术推广站获得有关市场、管理、气象、病虫害和技术方面的信息和指导。 3.提供农业信贷和农产品保险。农业信贷系统可以从政府获得低息贷款转而提供给农户。农产品信贷公司则为参加价格支持计划的农场主提供短期优惠贷款。农户信贷管理局的贷款则带有很大的补助性质,它向受灾地区提供利率很低的紧急贷款。1981年《农业法》把这种紧急贷款作为援助遭受自然灾害农户的主要方法,取代了70年代的直接补助。政府还为保险费用提供多至30%的补贴。 4.税收优惠。农户可以在收益多的年份提前支付开支,收益少的年份提前出售农产品,以少缴所得税。此外,农户还享有资产的“加速折旧”优惠。 5.补贴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政府资助水利设施的兴建和维修,提供价格低廉的农业用水。为保护土地,政府还出资修造递田,按等高线平整土地,施用石灰,等等。政府补贴的结果使农户在不增加农业生产要素的情况下,可以获得更多的收成。 (二)价格和收入支持政策。 1.价格支持。为防止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政府成立了农产品信贷公司,着手实施农业价格支持计划。支持计划主要包括“直接收购”和“无追索权贷款”两项。“直接收购”是指农产品信贷公司为了支持某些农产品价格,随时准备以最低保证价格(即支持价格)从市场上收购任何数量的剩余农产品。“无追索权贷款”是指农户以农产品为担保从农产品信贷公司获得贷款。在贷款期限内(多为一年之内),如果农产品的市场价格高于贷款,农户可以还本付息,重新得到他的农产品以投放市场;反之,在贷款到期时,则可以用担保的农产品来抵偿,而不必归还本息。政府通过价格支持政策,总可以让农户获得高于市场的售清价格(即长期均衡价格),获取利益。 2.限制生产。价格支持政策只是使剩余的农产品转入政府仓库,并不能根本解决生产过剩问题。为此,政府又出台了限制生产的三项政策:限耕、限售和休耕。限耕主要是限制农户生产某些农产品的最大面积。限售即“配额销售制”,每个农户的销售配额按历史销售情况决定,从而使有关产品的生产结构固定化,政府亦可以防止农户之间的恶性竞争。所有限耕和限售的规定农户都必须严格执行,否则要受到政府严厉处罚。休耕则是把限制生产与水土保持相结合,保持生态环境。 3.保证供应。为了满足20世纪70年代出口增长的需要,联邦政府担心“贷款率”(即支持价格)会限制美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于1973年制定了《农业和消费者保护法》,以便使价格支持和收入支持这两重目标分离开来。70年代中期,由于市场价格持续偏高,政府担心库存不足而引起价格剧烈波动,又于1977年出台了《食品和农业法》,建立起新的农产品信贷计划——“农场主储备”,以刺激农产品生产。 (三)扩大需求的政策。 1.扩大内需。由于“农场主储备”政策效应,农产品生产过剩,产品销售成为农户面临的首要任务。政府为保护农户利益,推出最庞大计划——“食品券计划”,即向低收入者发放只能购买食品的“食品券”、“学校免费午餐”等政策,以扩大农产品的国内需求。 2.扩大出口,限制进口。根据1954年的《480号公法》实行的“食品用于和平”计划,美国政府把减少农产品信贷公司的库存同开拓国外市场和推行对外政策结合在一起。向第三世界国家赠送剩余农产品,或者向那里低价销售,换取当地货币转作援助资金或美国驻那里的官方机构的开支。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粮食出口几乎有40%是通过《480号公法》进行的。为了维护国内农业集团利益,《480号公法》对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农业和经济产生了不良影响。从20世纪60~70年代,美国政府一直通过出口补贴来减少库存农产品,但由于受到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限制,该政策不可能大规模进行。80年代以来,为了迫使其他出口国(尤其是欧共体)减少出口补贴,美国政府开始采用“混合贷款”和特殊补贴的办法来扩大出口。所谓“混合贷款”就是把无息政府贷款同有政府担保(或无担保)的商业贷款“混合”提供给买主。仅在1981~1983年三年间该项贷款金额就由15亿美元增加到48.7亿美元。另外。农产品“目标价格”也起到出口补贴作用。通过“目标价格”压低市场价格,以刺激农产品出口,农户因价格下降所受的损失则可以从“差额支付”中得到补偿。据联合国统计数据,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对小麦的出口补贴率为5.4%,水稻为30%,烟草为23%。在进口方面,为了保护国内生产者,政府对某些农产品实行严格的进口配额限制,例如,规定每年进口的乳制品不得超过国内市场的2%。其他实行进口配额的农产品还有食糖、棉花和花生等。在牛肉贸易方面,美国政府要求主要对美出口国实行“自愿限制”,否则美国也将实施进口配额。 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世界农产品市场形势变化和欧美农业摩擦的双重影响下,美国政府更加注重制定和实施生态农业、科学技术、信贷支持、信息管理与服务等方面的农业支持政策。 首先,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政府早已意识到生态环境对农业发展的巨大作用,利用各种媒体向农户讲述改进土地使用方法,聘请水土保护工作人员为农民讲解新技术。此外政府还提供免费技术服务及改进土壤、改善环境的资金。例如,目前美国农业中广泛使用的农业生物技术,具有降低自然灾害发生率的功效,美国目前还具有耐除草剂、抗虫剂、杀虫剂等基因改性农作物。它们已占到全部农作物的67%。这些作物的开发极大地降低和取代了除草剂、抗虫剂、杀虫剂等化学品的使用,直接改善了生态环境。 其次,在科技信息支持方面,政府允许农户使用GPS,即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辅助生产。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是通过地面接收装置,接收卫星信号,来确定地面方位的设备。这项技术是美国在海湾战争中打击伊拉克时才运用于军事上的一项新技术,而目前在美国已有15%以上的农户将其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农户可以依据定位系统测得的有关土壤的技术数据对耕地“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施肥、浇水,大大提高了整片土地的生产率。目前以基因工程为核心和以全球定位系统为代表的高科技设备正在推动美国农业的高速发展。 再次,在信贷支持方面,美国政府对农业投入更加巨大。由于农业生产向现代化发展,农户已不可能完全依靠自身的资本来发展生产,加之农业生产风险大、利润低,私人金融机构一般不愿向农户提供贷款,因此,政府承担起农业信贷支持这一重任。目前美国农业资本投入中约有40%依靠信贷来解决,70%以上的农场每年需要借款来维持与扩大生产。政府成立了规模庞大的农业信贷体系,它包括12家联邦土地银行及地方联邦土地银行会(向农场提供不动产抵押贷款)、12家联邦中间信贷银行(向农场提供中、短期贷款)、12家生产信贷公司以及由他们组成的地方生产协会(向农场提供生产贷款)以及13家合作社银行(向合作社提供贷款)。此外,政府还推出出口信贷担保,即由“农产品信贷公司”负责实施各类出口信贷担保项目,使美国农业出口商和银行避免出口销售货款未能按期支付的风险。出口信贷担保,即在进口商未能付款的情况下,按美国出口货值的一定比例予以担保;设施和设备担保,即向进口商提供为销售农产品而设立的仓储、分拨、加工设施和设备等项目的信贷担保。 最后,在农业信息管理与服务方面,政府更是大力协助。农业部下设“经济研究所”、“农业合作局”、“食品安全和技术服务局”、“食品和农产品出口检验局”、“农产品贸易和销售信息中心”等部门,为农户提供有关市场信息、农产品政策、出口对象国贸易政策、环境、运输、检疫、卫生标准等多方面的信息,以帮助扩大生产与出口。此外,农业部下属的“美国促进出口办公室”还负责向出口的农户提供关于农产品出口促进计划安排、国外农产品市场的信息和资料,进行出口咨询和世界各国市场准入状况的分析,同时负责为农户出口牵线搭桥,使之与国外买主直接建立联系。 美国作为最大的农业现代化国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力发展农业高新技术,高度重视农业信息管理与服务,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等高科技被广泛应用于农业,有利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使美国农业正在发生一次新的革命性变化。我国与美国虽然国情不同,但美国农业扶持政策仍有许多我国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内容。 二、目前我国农业与发达国家存在的主要差距 随着我国入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业将融入国际市场激烈竞争中。这种竞争虽然表现在农产品价格上,但其核心却是农业生产条件和综合生产能力的竞争。改革开放使我国农业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无论在生产能力还是在发展水平上与欧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薄弱。 我国目前人均耕地面积仅1.2亩,尚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且耕地总体质量不高,一二类耕地仅占耕地总面积的21%,79%的耕地属于中低产地。不仅如此,耕地面积还因自然环境变化及人为因素正在逐年减少。每年因灾害废弃的土地在600万亩以上,每年干旱、半干旱地区沙化面积拓展达2460平方公里,相当于损失一个中等县的土地面积。水资源严重缺乏,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水平的l/4,是全球13个缺水国家之一。我国农业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极强,农民到现在还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状况。 (二)我国农产品结构单一,品质低。 我国农作物种植结构不合理,品种单一,品质不高,且更新换代周期较长。低质产品充斥市场,而优质产品供给不足。小麦以生产面筋含量不到30%的软麦为主,面筋度超过35%的硬质小麦仅占国内产量的20%左右。专用小麦品种较少,能与美国、加拿大硬质小麦相比的品种仅十余个,产量不足总产的8%,且价格高于国际市场30%。我国现有的二百多条专用小麦加工生产线所用小麦几乎全部依靠进口。玉米蛋白质含量、含油量、赖氨酸含量均低于美国,含水量高于美国2~3个百分点。油料的芥酸、硫代物含量均高于国际卫生组织的标准,很难走向国际市场。农产品的综合优质率仅占1596左右,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一些粮食品种质量过于低劣,不仅在国际上没有市场,在国内也找不到市场。 (三)农业生产方式落后。 美国等发达国家20世纪初就开始积极推进土地的规模经营,并实现了机械力对人力和畜力的替代,20世纪70年代实现了全面机械化,进入90年代后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广泛应用于农生产中,农业工人的装备水平已经接近或超过产业工人。而我国仍实行以农户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经营,农业机械虽有一定程度的推广和应用,但人力、畜力以及传统的耕作习惯和耕作方式仍占主导地位。据《国际统计年鉴1998》统计,我国平均每个经济活动人口占有耕地面积0.2公顷,仅占亚洲平均水平的31.5%,占世界平均水平的44.1%,占美国平均水平的0.7%;每千人拥有收割机1.4台,占亚洲平均水平的31.5%,占世界平均水平的8.8%,占美国平均水平的10.1%;每千人化肥施用量64.6吨,略高于亚洲平均水平,但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67.5%,占美国平均水平的1.2%。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虽逐年增加,但应用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不够,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份额只占27%一35%,较美国等发达国家低四十多个百分点。 (四)农业生产力水平落后,劳动生产效率低。 由于我国尚未普及机械化耕作方式,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农业生产效率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据世界粮农组织统计,按每个农业劳动力每年生产的实物计算,1994年我国为1194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71%,日本的33%,意大利的10%,美国的1.25%。可见,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与发达国家存在极大差距。 (五)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灾害发生频繁。 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越来越严重的问题。每年我国受灾害面积都在8亿亩左右(占全部农作物种植面积的1/3以上),灾害造成的粮食损失都在400亿公斤以上,经济损失每年都在600亿元以上。近两年灾害不断加重。1999年,中国气候继1998年度之后再度异常,沙尘暴发生频繁,且范围广;降水北少南多,大部分地区冬春连旱,夏季南涝北旱,秋季旱涝并存。北方地区降水出现了建国以来的最小值,江淮、黄淮、华北等地大部分地区夏旱严重。2000年旱情持续加重,全国大部分地区遭受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旱灾,加上调整种植结构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的因素,全国粮食减产450多亿公斤,减幅达10%以上。如受灾较重的河北省春季受旱面积560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5.9%;秋季粮食成灾1740万亩,占播种面积的76%;绝收553万亩,占播种面积的24.1%。由于干旱少雨,河流和地下水得不到及时补给,全省372座水库干涸(占全省水库总数的1/3),48412眼机井出水不足,765万人(占全省总人数的12%)和70万头大牲畜发生饮水困难。 以我国目前农业发展现状,很难应对人世冲击。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发展。但我国如不能在人世之前,及时有效制定农业发展扶持政策,必然会使我国农业发展承受更大压力,面临严峻挑战。分析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经验,尽快制定“十五”期间符合我国农业发展的政策是当务之急。 三、“十五”期间加快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一)政府应加大农业发展的资金投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美国为改善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每年都出资兴建维护大型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并通过休耕、限耕等措施改善土地品质。要实现农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政府必须投入大量资金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土壤条件,改良农作物品种。针对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水资源严重匮乏的现状,政府应出巨资兴建和维护水利设施,在干旱时期通过蓄水工程或人工降雨等方式为农户提供价格低廉的农业用水,解决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缺水困难。政府还应定期拨款改良土质。虽然我国农村实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农户拥有几十年的经营权。但对于土质的改良等生产要素的资金投入,政府仍然有责任负担部分投资费用,以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此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准确、快速的信息对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时,不仅要注重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而且要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各级政府可以有线电视网络为基础,尽快建立上下畅通、灵敏快捷的信息网络体系。同时,全面开发利用国内外信息资源。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加入因特网,加快以因特网为代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农业的步伐,让农民通过因特网充分利用社会信息资源,解决自己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推动农业发展。 (二)建立和完善农业生产风险防范与保险机制。 从美国等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通过实行农业保险制度,规避农业风险非常必要。农业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有助于减少农民突遇自然灾害的损失。这也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对农业支持保护的一项重要措施。政府应首先制定灾害救济制度。 对于非人为因素造成的自然灾害,政府应给予农民往年平均收成一定比例(如60%)的补贴,以便维持农民的正常生活及来年对生产的再投入。其次,政府可以推行多种灾害保险制度。每年由农户自愿申请参加多种灾害保险,农户缴纳一定费用给政府作为保费,如果本年度农业生产状况良好,政府不退费;如果本年度在生产过程中出现天灾人祸,则政府承担保险责任,偿还农户全部损失。此外,政府还可以对农业保险实行多种形式的补贴,使农业保险成为有别于一般商业保险的政策性保险。 (三)发展农业教育与科技进步。 近年来,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农业科技革命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和以全球定位系统为代表的高科技设备被运用于农业生产领域,使农业的自然再生产越来越多地受到人类的直接控制,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21世纪农业的竞争,说到底是农业科技尤其是高科技的竞争。为适应21世纪农业发展的要求,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大力推进农业技术创新步伐。改革目前我国农业科研与推广相脱节的体制和机制,积极创新,使教科农紧密结合。政府应专门拨出经费,形成农业教育、科研、科技推广三位一体的科技服务体系。各地区应设立至少一所农业技术学校(推广站),承担本地区农民的技术普及教育。技校还应承担起当地农业科研任务,把平时的科研成果及时用于当地的生产中,提高技术转化速度。此外,技校科技人员还应深入到田间地头,随时解决农民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通过三位一体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逐步提高我国农民的素质与技术水平。 农业政策论文:农业政策调整管理 对我国农业发展和农业政策演变而言,2004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年份。这一年,不仅粮食大幅度增产、农民收入增速明显提升,更重要的是,政府在宏观调控中对农业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和支持农业的政策措施,市场化和国际化背景下的我国农业政策框架的轮廓初步形成。对这一轮的农业政策调整进行深入分析,对下一步的农业政策走向进行探讨是十分必要的。 一、农业政策调整的基本背景 2004年农业形势好是相对前几年粮食减产和农民增收缓慢来讲的;2004年农业政策针对性强是针对前几年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来讲的。对2004年的农业政策调整要有深入的理解,必须先对我国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所处的宏观环境有所了解。 (一)农民增收缓慢,城乡差距扩大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这几年,虽然农产品供给充裕,但农民增收非常困难。由于农产品供大于求、农产品价格连年下滑,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许多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1997—2003年的7年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年增长速度为4%,只相当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的一半左右。虽然国家“九五”和“十五”规划目标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率均为5%,但这7年中没有1年达到规划目标。从收入增长的绝对数来看,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622元,比1996年的1926元增加了696元,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从4838元增加到8472元,增加了3634元。城乡居民收入比值1996年为2.51:1,2003年扩大为3.23:1。农民增收缓慢、城乡差距扩大是农业政策调整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二)粮食产量下降,供求关系趋紧2003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4.9亿亩,是历史上最少的年份;总产量4307亿公斤,减至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人均粮食产量334.4公斤,降到198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从1996—1999年,我国粮食连续4年丰收,从2000—2003年,粮食连续4年减产,后4年平均产量与前4年相比,粮食产量下降500亿公斤以上。同时,粮食消费量逐年增加,粮食产需平衡的年度缺口逐年扩大。弥补粮食产需缺口主要靠挖库存。在粮食总量关系趋紧的同时,品种结构矛盾逐步暴露,特别是大米短缺的问题较为严重。粮食供求关系由供大于求向供求趋紧转变,主要标志是2003年10月份和2004年3月份粮食价格出现两次较大幅度上涨。2003年10月中旬后,国际市场大豆价格上涨引发国内粮食价格上升,主要是大豆、小麦及面粉价格明显上涨,涨幅达20%左右。2004年2月下旬到3月份,南方部分地区大米价格大幅上涨引发全国大米价格上升,带动粮食价格上涨。2004年3月中旬,与上年同期相比,3种主要粮食品种平均价格上涨50%左右,其中大米价格上涨60%~70%,小麦上涨40%以上,玉米上涨21%以上。粮食价格由长期持续低迷到连续出现上涨是粮食供求关系出现新变化的重要信号。 (三)生产要素流失,资源约束增强近几年我国农业和农村生产要素大量流失,给农业发展带来严重的“硬伤”。生产要素流失突出表现在耕地和资金两个方面。从1996—2003年,由于退耕还林、农业结构调整和非农建设占用等多种原因,全国耕地面积净减少1亿亩,平均每年减少1400多万亩。耕地减少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造成实质性的、不可逆的损害,使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矛盾更加突出。农村金融资源的配置偏离“三农”的倾向十分严重,农村资金大量通过金融机构流入城市。农村资金短缺、农民贷款难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 (四)农民权益受损,社会矛盾突出低价征用农民土地导致农民利益大量流失,而且征地补偿款拖欠严重。以土地换取发展资金,随意以低地价甚至“零地价”招商引资,严重侵害农民利益,引发诸多经济和社会矛盾。拖欠农民工工资极为普遍,仅建筑领域2003年底以前的拖欠工资就高达几百亿元。农民工的要求并不高,回家过年能够足额领到微薄的工资就心满意足。农民因征地问题的上访增多,农民工以极端方式讨要工资的事例增多,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五)投资规模膨胀,通胀压力较大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26.7%,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7.2%,为建国以来的最高水平。特别是钢铁、水泥、电解铝、汽车、纺织投资增长过快,投资规模过大,导致运力紧张,能源和部分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2003年国内生产资料市场销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8.1%,其中钢材价格上涨21.1%。在整个经济已经绷得很紧的情况下,农业特别是粮食供给和价格又发生大的问题,与煤电油运紧张、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交织在一起,出现“两碰头”,加剧了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矛盾,甚至影响稳定的大局。出于对这种局面的担心,政府加大了对农业政策的调整力度。 二、农业政策调整的主要内容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推进,对我国工业化发展已进入中期阶段认识的统一,政府已经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对农业政策逐步进行了调整。2004年中央发出1号文件和其他多个文件,农业政策调整的步伐明显加快,集中出台了一批新的带方向性的政策措施。 (一)“多予”政策(1)增加粮食生产投入。全国共从粮食风险基金中拿出116亿元对部分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在前两年对部分地区的大豆和小麦实行良种补贴的基础上,把良种补贴试点范围扩大到部分地区的水稻和玉米,中央财政安排粮食主产区的良种补贴资金28亿元。对部分地区农民购置大型农机具给予适当补贴,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共安排这方面的专项补贴资金4.7亿元。(2)增加农业基本建设投入。中央农业基本建设投资规模达到550亿元,农村“六小工程”的投入超过280亿元,农村扶贫开发投入达到122亿元,农业综合开发投入达到89亿元。正式启动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选择一部分有基础、有潜力的粮食大县和国有农场,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国家优质专用粮食基地。第一次明确了将土地出让金的部分纯收益用于农业土地开发,规定市、县将不低于土地出让平均纯收益的15%用于农业土地开发。(3)增加农村社会事业投入。坚持新增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启动西部地区农村教育“两基”攻坚计划,重点支持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和远程教育示范工程,对农村部分家庭困难的学生免费发放教科书。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支持部分地区乡镇卫生院建设,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建设。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支持。 (二)“少取”政策(1)少收农民的税。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农业税税率降低1个百分点、5年内在全国取消农业税。后来鉴于粮食生产形势的严峻,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国家决定加大减免农业税力度。在黑龙江、吉林两省进行全部免征农业税试点,在河北等11个粮食主产省(区)降低农业税税率3个百分点,其他地区降低1个百分点。一些沿海省份及其他地区有条件的县也自费进行了免征农业税的改革试点。全国减征免征农业税233亿元,取消农业特产税68亿元,农民由此减轻负担共计301亿元。中央财政新增转移支付216.6亿元,加上以前基数,用于农村税费改革的资金达到520多亿元。(2)少征农民的地。严格保护耕地,全面清理整顿开发区,严肃查处违法违规占用耕地案件,暂停半年审批农用地转非农建设用地,在全国开展基本农田保护大检查。对征用农村集体土地的补偿安置情况进行清理检查,特别是突破现行土地管理法的规定,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采取切实措施,使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依照现行法律规定支付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尚不能使被征地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不足以支付因征地而导致无地农民社会保障费用的,省级政府应当批准增加安置补助费;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达到法定上限,尚不足以使被征地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当地人民政府可以用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予以补贴。 (三)“放活”政策(1)放活粮食流通。在前几年放开主销区粮食购销市场和价格的基础上,进一步放开了主产区粮食购销市场和价格,实行购销市场化和经营主体多元化。粮食期货市场进一步发育,玉米和黄大豆2号期货品种正式上市。(2)放活农村金融。扩大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范围,减轻历史包袱,完善产权结构,健全内控机制,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着力增强农村信用社活力。鼓励农业银行等商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鼓励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和外资积极兴办直接为“三农”服务的多种所有制的金融组织。(3)放活农民就业。消除不利于农民进城务工的各种障碍,继续清理针对进城务工农民的歧视性政策和各项乱收费。重点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活动。研究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上学问题,一些城市已出台了具体的办法。为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增强其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开展对外出务工农民技能培训的“阳光工程”。 从2004年的实践来看,我国农业政策调整表现出3个基本特点:(1)对市场取向的改革更加坚定。面对2003年10月和2004年3月两轮粮价上涨,人们担心粮食流通市场化的进程会中断。但政府毅然出台酝酿已久的市场取向的新一轮粮食改革政策,在粮食流通市场化道路上迈出了最后一步。(2)对市场经济的驾驭能力明显提高。理性对待粮食回升,既没有过早平抑、扭曲市场信号,也没有向管制体制复归。这与1993年第四季度国内粮食市场出现波动以后当时政府所采取的应对策略形成明显反差。(3)对经济手段的运用更加娴熟。利用市场粮价的回升刺激农民增加生产投入。充分运用补贴等经济手段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特别是对水稻加大良种补贴力度。对重点粮食品种在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格,政府先后公布了早籼稻、中籼稻、晚籼稻和粳稻的最低收购价格,提前发出价格信号,引导农民发展水稻生产。 三、农业政策调整的走向 2004年虽然在农业政策调整上迈出了一大步,并且实际效果很好,但这并不表明农业政策调整已经完全到位。下一步还有很大的调整空间,总的走向是稳定、完善、强化。下一步农业政策调整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既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政府要与市场合理分工,市场解决起来更有效率的就由市场去解决,政府解决起来更有效率的就应当由政府来解决。比如2004年对化肥价格的管制效率就很差,是典型的政府越位。由于化肥的上游产品煤、电、油、运、气价格全面上涨,以及国际市场化肥价格上涨,控制国内化肥价格造成企业开工不足、化肥出口增加和进口减少,结果加剧了国内化肥供求失衡的矛盾。(2)既不能只讲成本,又不能不讲成本。任何政策工具都是有成本的,对政策工具的选择必须进行成本效率分析,并且要完善政策成本的分担机制。有人认为2004年出台的补贴政策成本太高。实际上,据对一些县的典型调查,粮食直补的行政成本约为补贴总额的5%~10%。与国外农业补贴项目相比,我国的粮食直补项目是非常有效率的。问题在于,粮食直补项目中没有列支行政成本,而是完全由地方政府自行承担,这样地方政府就会感到成本很高。(3)既不能照搬国外做法,又不能不理睬WT0规则。政策要符合我国国情,要与国际惯例接轨。2004年出台的政策中,既有与粮食生产挂钩、直接影响粮食生产和贸易的干预政策,又有不与即期生产挂钩、对生产和贸易没有直接影响的补贴政策,还有旨在促进结构调整的支持政策。对这些政策要进行准确定性,要注意8.5%的黄箱支持上限。(4)既不能不保持连续性,又不能过分路径依赖。农业政策一经采行,无疑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但也要注意克服路径依赖,跳出现有思路,出台新的政策措施。目前各方面对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呼声很高。我国农业政策正处于十字路口,是步日本、韩国之后尘走向高补贴、高保护的不归之路,还是选择比较优势战略、建立高效率的农业产业体系,亟待作出理智抉择。 按照以上考虑,笔者的政策主张是:“多予”方面应当更多地重视公共产品的供给,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少取”方面应当加快取消农业税的步伐,并更加重视农民土地财产权利的流失,彻底放弃靠剥夺农民利益积累城市建设资金的做法;“放活”方面应当进一步消除束缚农村发展的各种体制障碍,赋予农民全面发展的权利。建议近期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大以下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1)加强中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长期以来中央只对大型水利工程投资,中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主要靠农民劳动积累和地方政府的少量补贴。鉴于目前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和基层对劳动力资源的行政动员能力降低,以及需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地方正是财政最困难的地方,中央财政应该逐步承担中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职责。(2)加强适用农业技术的推广。农业技术的推广和扩散,一定程度上可以依靠市场的力量,但相当多的农业技术如果由市场进行推广则效率很低,必须由政府推广。对具有公共产品属性的农业技术活动,国家财政在经费上应予以保证。(3)加强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防治。动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具有典型的公共产品属性,靠市场无法有效进行,国家必须承担这一职责。应重点加强畜禽主产区、优势生产区域和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尽快改善疫情诊断、监控、测报的设备和设施条件,全面提升以动物疫病免疫预防、应急反应和重点疫病控制为主的公共服务能力。(4)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由于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拥有是不对称的,靠市场机制难以有效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政府应当加强农产品的检验检测、安全监测及质量认证体系建设,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这些才是政府应该干的事情。 农业政策论文:国外农业政策管理 中国入世在即,随着世界农产品市场形势变化及我国与世贸组织成员就农产品市场开放谈判的进一步进行,我国必须及时有效地制定“十五”期间农业发展政策,积极应对入世冲击,加快农业发展。美国是我国最大的农业贸易伙伴之一,分析研究美国政府农业扶持政策,对我国“十五”期间农业政策制定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一、美国政府农业扶持政策发展状况分析 美国农业政策由来已久,早在南北战争期间,美国政府就制定了一系列农业发展政策,为满足不断增长的国内外需求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到了20世纪20~30年代,由于国内外市场收缩和严重的生产过剩,美国农业经历了空前严酷的危机。为了避免农业部门的全面崩溃,从1933年罗斯福政府开始推行“新政”农业政策,支持农产品价格和农业收入,到这些政策和技术进步使生产发展大大超过需求增长时,政府转而制定扩大内外需求的政策。所有这些政策的汇集,成为战后历届政府推行的联邦农业政策体系。该政策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发展农业生产、降低生产成本的政策。 1.发展农业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联邦政府向农业地区提供或资助发展交通运输、供电和通讯事业。20世纪30~60年代,政府累计农业投资88亿美元,使680万农户受益。 2.推动农业科研和技术普及。联邦政府通过各地建立起来的农业院校、农业试验站和农业技术推广站三级机构推动农业生产水平和生产率的持续提高。此外,农户还可以通过农业技术推广站获得有关市场、管理、气象、病虫害和技术方面的信息和指导。 3.提供农业信贷和农产品保险。农业信贷系统可以从政府获得低息贷款转而提供给农户。农产品信贷公司则为参加价格支持计划的农场主提供短期优惠贷款。农户信贷管理局的贷款则带有很大的补助性质,它向受灾地区提供利率很低的紧急贷款。1981年《农业法》把这种紧急贷款作为援助遭受自然灾害农户的主要方法,取代了70年代的直接补助。政府还为保险费用提供多至30%的补贴。 4.税收优惠。农户可以在收益多的年份提前支付开支,收益少的年份提前出售农产品,以少缴所得税。此外,农户还享有资产的“加速折旧”优惠。 5.补贴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政府资助水利设施的兴建和维修,提供价格低廉的农业用水。为保护土地,政府还出资修造递田,按等高线平整土地,施用石灰,等等。政府补贴的结果使农户在不增加农业生产要素的情况下,可以获得更多的收成。 (二)价格和收入支持政策。 1.价格支持。为防止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政府成立了农产品信贷公司,着手实施农业价格支持计划。支持计划主要包括“直接收购”和“无追索权贷款”两项。“直接收购”是指农产品信贷公司为了支持某些农产品价格,随时准备以最低保证价格(即支持价格)从市场上收购任何数量的剩余农产品。“无追索权贷款”是指农户以农产品为担保从农产品信贷公司获得贷款。在贷款期限内(多为一年之内),如果农产品的市场价格高于贷款,农户可以还本付息,重新得到他的农产品以投放市场;反之,在贷款到期时,则可以用担保的农产品来抵偿,而不必归还本息。政府通过价格支持政策,总可以让农户获得高于市场的售清价格(即长期均衡价格),获取利益。 2.限制生产。价格支持政策只是使剩余的农产品转入政府仓库,并不能根本解决生产过剩问题。为此,政府又出台了限制生产的三项政策:限耕、限售和休耕。限耕主要是限制农户生产某些农产品的最大面积。限售即“配额销售制”,每个农户的销售配额按历史销售情况决定,从而使有关产品的生产结构固定化,政府亦可以防止农户之间的恶性竞争。所有限耕和限售的规定农户都必须严格执行,否则要受到政府严厉处罚。休耕则是把限制生产与水土保持相结合,保持生态环境。 3.保证供应。为了满足20世纪70年代出口增长的需要,联邦政府担心“贷款率”(即支持价格)会限制美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于1973年制定了《农业和消费者保护法》,以便使价格支持和收入支持这两重目标分离开来。70年代中期,由于市场价格持续偏高,政府担心库存不足而引起价格剧烈波动,又于1977年出台了《食品和农业法》,建立起新的农产品信贷计划——“农场主储备”,以刺激农产品生产。 (三)扩大需求的政策。 1.扩大内需。由于“农场主储备”政策效应,农产品生产过剩,产品销售成为农户面临的首要任务。政府为保护农户利益,推出最庞大计划——“食品券计划”,即向低收入者发放只能购买食品的“食品券”、“学校免费午餐”等政策,以扩大农产品的国内需求。 2.扩大出口,限制进口。根据1954年的《480号公法》实行的“食品用于和平”计划,美国政府把减少农产品信贷公司的库存同开拓国外市场和推行对外政策结合在一起。向第三世界国家赠送剩余农产品,或者向那里低价销售,换取当地货币转作援助资金或美国驻那里的官方机构的开支。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粮食出口几乎有40%是通过《480号公法》进行的。为了维护国内农业集团利益,《480号公法》对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农业和经济产生了不良影响。从20世纪60~70年代,美国政府一直通过出口补贴来减少库存农产品,但由于受到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限制,该政策不可能大规模进行。80年代以来,为了迫使其他出口国(尤其是欧共体)减少出口补贴,美国政府开始采用“混合贷款”和特殊补贴的办法来扩大出口。所谓“混合贷款”就是把无息政府贷款同有政府担保(或无担保)的商业贷款“混合”提供给买主。仅在1981~1983年三年间该项贷款金额就由15亿美元增加到48.7亿美元。另外。农产品“目标价格”也起到出口补贴作用。通过“目标价格”压低市场价格,以刺激农产品出口,农户因价格下降所受的损失则可以从“差额支付”中得到补偿。据联合国统计数据,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对小麦的出口补贴率为5.4%,水稻为30%,烟草为23%。在进口方面,为了保护国内生产者,政府对某些农产品实行严格的进口配额限制,例如,规定每年进口的乳制品不得超过国内市场的2%。其他实行进口配额的农产品还有食糖、棉花和花生等。在牛肉贸易方面,美国政府要求主要对美出口国实行“自愿限制”,否则美国也将实施进口配额。 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世界农产品市场形势变化和欧美农业摩擦的双重影响下,美国政府更加注重制定和实施生态农业、科学技术、信贷支持、信息管理与服务等方面的农业支持政策。 首先,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政府早已意识到生态环境对农业发展的巨大作用,利用各种媒体向农户讲述改进土地使用方法,聘请水土保护工作人员为农民讲解新技术。此外政府还提供免费技术服务及改进土壤、改善环境的资金。例如,目前美国农业中广泛使用的农业生物技术,具有降低自然灾害发生率的功效,美国目前还具有耐除草剂、抗虫剂、杀虫剂等基因改性农作物。它们已占到全部农作物的67%。这些作物的开发极大地降低和取代了除草剂、抗虫剂、杀虫剂等化学品的使用,直接改善了生态环境。 其次,在科技信息支持方面,政府允许农户使用GPS,即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辅助生产。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是通过地面接收装置,接收卫星信号,来确定地面方位的设备。这项技术是美国在海湾战争中打击伊拉克时才运用于军事上的一项新技术,而目前在美国已有15%以上的农户将其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农户可以依据定位系统测得的有关土壤的技术数据对耕地“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施肥、浇水,大大提高了整片土地的生产率。目前以基因工程为核心和以全球定位系统为代表的高科技设备正在推动美国农业的高速发展。 再次,在信贷支持方面,美国政府对农业投入更加巨大。由于农业生产向现代化发展,农户已不可能完全依靠自身的资本来发展生产,加之农业生产风险大、利润低,私人金融机构一般不愿向农户提供贷款,因此,政府承担起农业信贷支持这一重任。目前美国农业资本投入中约有40%依靠信贷来解决,70%以上的农场每年需要借款来维持与扩大生产。政府成立了规模庞大的农业信贷体系,它包括12家联邦土地银行及地方联邦土地银行会(向农场提供不动产抵押贷款)、12家联邦中间信贷银行(向农场提供中、短期贷款)、12家生产信贷公司以及由他们组成的地方生产协会(向农场提供生产贷款)以及13家合作社银行(向合作社提供贷款)。此外,政府还推出出口信贷担保,即由“农产品信贷公司”负责实施各类出口信贷担保项目,使美国农业出口商和银行避免出口销售货款未能按期支付的风险。出口信贷担保,即在进口商未能付款的情况下,按美国出口货值的一定比例予以担保;设施和设备担保,即向进口商提供为销售农产品而设立的仓储、分拨、加工设施和设备等项目的信贷担保。 最后,在农业信息管理与服务方面,政府更是大力协助。农业部下设“经济研究所”、“农业合作局”、“食品安全和技术服务局”、“食品和农产品出口检验局”、“农产品贸易和销售信息中心”等部门,为农户提供有关市场信息、农产品政策、出口对象国贸易政策、环境、运输、检疫、卫生标准等多方面的信息,以帮助扩大生产与出口。此外,农业部下属的“美国促进出口办公室”还负责向出口的农户提供关于农产品出口促进计划安排、国外农产品市场的信息和资料,进行出口咨询和世界各国市场准入状况的分析,同时负责为农户出口牵线搭桥,使之与国外买主直接建立联系。 美国作为最大的农业现代化国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力发展农业高新技术,高度重视农业信息管理与服务,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等高科技被广泛应用于农业,有利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使美国农业正在发生一次新的革命性变化。我国与美国虽然国情不同,但美国农业扶持政策仍有许多我国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内容。 二、目前我国农业与发达国家存在的主要差距 随着我国入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业将融入国际市场激烈竞争中。这种竞争虽然表现在农产品价格上,但其核心却是农业生产条件和综合生产能力的竞争。改革开放使我国农业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无论在生产能力还是在发展水平上与欧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薄弱。 我国目前人均耕地面积仅1.2亩,尚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且耕地总体质量不高,一二类耕地仅占耕地总面积的21%,79%的耕地属于中低产地。不仅如此,耕地面积还因自然环境变化及人为因素正在逐年减少。每年因灾害废弃的土地在600万亩以上,每年干旱、半干旱地区沙化面积拓展达2460平方公里,相当于损失一个中等县的土地面积。水资源严重缺乏,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水平的l/4,是全球13个缺水国家之一。我国农业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极强,农民到现在还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状况。 (二)我国农产品结构单一,品质低。 我国农作物种植结构不合理,品种单一,品质不高,且更新换代周期较长。低质产品充斥市场,而优质产品供给不足。小麦以生产面筋含量不到30%的软麦为主,面筋度超过35%的硬质小麦仅占国内产量的20%左右。专用小麦品种较少,能与美国、加拿大硬质小麦相比的品种仅十余个,产量不足总产的8%,且价格高于国际市场30%。我国现有的二百多条专用小麦加工生产线所用小麦几乎全部依靠进口。玉米蛋白质含量、含油量、赖氨酸含量均低于美国,含水量高于美国2~3个百分点。油料的芥酸、硫代物含量均高于国际卫生组织的标准,很难走向国际市场。农产品的综合优质率仅占1596左右,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一些粮食品种质量过于低劣,不仅在国际上没有市场,在国内也找不到市场。 (三)农业生产方式落后。 美国等发达国家20世纪初就开始积极推进土地的规模经营,并实现了机械力对人力和畜力的替代,20世纪70年代实现了全面机械化,进入90年代后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广泛应用于农生产中,农业工人的装备水平已经接近或超过产业工人。而我国仍实行以农户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经营,农业机械虽有一定程度的推广和应用,但人力、畜力以及传统的耕作习惯和耕作方式仍占主导地位。据《国际统计年鉴1998》统计,我国平均每个经济活动人口占有耕地面积0.2公顷,仅占亚洲平均水平的31.5%,占世界平均水平的44.1%,占美国平均水平的0.7%;每千人拥有收割机1.4台,占亚洲平均水平的31.5%,占世界平均水平的8.8%,占美国平均水平的10.1%;每千人化肥施用量64.6吨,略高于亚洲平均水平,但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67.5%,占美国平均水平的1.2%。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虽逐年增加,但应用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不够,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份额只占27%一35%,较美国等发达国家低四十多个百分点。 (四)农业生产力水平落后,劳动生产效率低。 由于我国尚未普及机械化耕作方式,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农业生产效率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据世界粮农组织统计,按每个农业劳动力每年生产的实物计算,1994年我国为1194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71%,日本的33%,意大利的10%,美国的1.25%。可见,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与发达国家存在极大差距。 (五)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灾害发生频繁。 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越来越严重的问题。每年我国受灾害面积都在8亿亩左右(占全部农作物种植面积的1/3以上),灾害造成的粮食损失都在400亿公斤以上,经济损失每年都在600亿元以上。近两年灾害不断加重。1999年,中国气候继1998年度之后再度异常,沙尘暴发生频繁,且范围广;降水北少南多,大部分地区冬春连旱,夏季南涝北旱,秋季旱涝并存。北方地区降水出现了建国以来的最小值,江淮、黄淮、华北等地大部分地区夏旱严重。2000年旱情持续加重,全国大部分地区遭受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旱灾,加上调整种植结构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的因素,全国粮食减产450多亿公斤,减幅达10%以上。如受灾较重的河北省春季受旱面积560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5.9%;秋季粮食成灾1740万亩,占播种面积的76%;绝收553万亩,占播种面积的24.1%。由于干旱少雨,河流和地下水得不到及时补给,全省372座水库干涸(占全省水库总数的1/3),48412眼机井出水不足,765万人(占全省总人数的12%)和70万头大牲畜发生饮水困难。 以我国目前农业发展现状,很难应对人世冲击。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发展。但我国如不能在人世之前,及时有效制定农业发展扶持政策,必然会使我国农业发展承受更大压力,面临严峻挑战。分析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经验,尽快制定“十五”期间符合我国农业发展的政策是当务之急。 三、“十五”期间加快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一)政府应加大农业发展的资金投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美国为改善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每年都出资兴建维护大型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并通过休耕、限耕等措施改善土地品质。要实现农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政府必须投入大量资金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土壤条件,改良农作物品种。针对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水资源严重匮乏的现状,政府应出巨资兴建和维护水利设施,在干旱时期通过蓄水工程或人工降雨等方式为农户提供价格低廉的农业用水,解决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缺水困难。政府还应定期拨款改良土质。虽然我国农村实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农户拥有几十年的经营权。但对于土质的改良等生产要素的资金投入,政府仍然有责任负担部分投资费用,以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此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准确、快速的信息对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时,不仅要注重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而且要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各级政府可以有线电视网络为基础,尽快建立上下畅通、灵敏快捷的信息网络体系。同时,全面开发利用国内外信息资源。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加入因特网,加快以因特网为代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农业的步伐,让农民通过因特网充分利用社会信息资源,解决自己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推动农业发展。 (二)建立和完善农业生产风险防范与保险机制。 从美国等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通过实行农业保险制度,规避农业风险非常必要。农业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有助于减少农民突遇自然灾害的损失。这也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对农业支持保护的一项重要措施。政府应首先制定灾害救济制度。 对于非人为因素造成的自然灾害,政府应给予农民往年平均收成一定比例(如60%)的补贴,以便维持农民的正常生活及来年对生产的再投入。其次,政府可以推行多种灾害保险制度。每年由农户自愿申请参加多种灾害保险,农户缴纳一定费用给政府作为保费,如果本年度农业生产状况良好,政府不退费;如果本年度在生产过程中出现天灾人祸,则政府承担保险责任,偿还农户全部损失。此外,政府还可以对农业保险实行多种形式的补贴,使农业保险成为有别于一般商业保险的政策性保险。 (三)发展农业教育与科技进步。 近年来,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农业科技革命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和以全球定位系统为代表的高科技设备被运用于农业生产领域,使农业的自然再生产越来越多地受到人类的直接控制,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21世纪农业的竞争,说到底是农业科技尤其是高科技的竞争。为适应21世纪农业发展的要求,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大力推进农业技术创新步伐。改革目前我国农业科研与推广相脱节的体制和机制,积极创新,使教科农紧密结合。政府应专门拨出经费,形成农业教育、科研、科技推广三位一体的科技服务体系。各地区应设立至少一所农业技术学校(推广站),承担本地区农民的技术普及教育。技校还应承担起当地农业科研任务,把平时的科研成果及时用于当地的生产中,提高技术转化速度。此外,技校科技人员还应深入到田间地头,随时解决农民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通过三位一体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逐步提高我国农民的素质与技术水平。 农业政策论文:农业政策法规会讲话 这次会议是经局党组研究决定召开的,主要内容是:贯彻落实全省农业政策法规工作会议精神,研究我市下一阶段的农业政策法规工作。刚才,闫科长传达了省平顶山会议精神,各县都对前段工作进行了汇报,并就如何做好下步工作讲了很好的意见。尤其是灵宝市和湖滨区,转变观念,调整思路,加大执法力度,积极探索综合执法的新路子,取得了明显效果,他们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下面,我受局党组的委托讲几点意见: 一、转变观念,增强法制意识 当前,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在新的发展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依法治国方略的深入实施,加强农业法制工作,依法保护农业生产安全、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已成为农业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能。但由于认识不到位,农业部门没有真正把自己视为执法主体,有时甚至主动退让,遇到违法事件不积极去查处,往往是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去查处了我们才知道。而没有认识到不履行就是法律上的不作为,如同公安局不管社会治安,医院不给病人看病一样,农业部门不认真执法就是失职、渎职。新修订的《农业法》专门增加了“执法监督”一章,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规划、指导、管理、协调、监督、服务职能,依法行政,公正执法”。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农业执法是法律法规赋予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和权力,从保障和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提高对依法行政重要性的认识,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强化法律意识,增强依法行政的自觉性。要把农业执法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从过去主要抓生产转向抓市场、抓流通、抓执法、抓管理上,用法律手段规范和管理农业和农村各个领域的活动,保障农业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二、加强农业政策调研工作 政策调研是制定政策、法律、法规的基础性工作。农业政策法规系统作为政府的决策服务部门,肩负着深入调查研究,及时反映问题,提出政策建议的艰巨任务。去年,我市的农业政策调研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根据省农业厅的部署,市局拟定了22个调研题目,组织开展调查研究,并撰写调研报告32篇,为领导决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今明两年,我们要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着重关注、研究五个问题。一是农村小康社会建设与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由市局农经科牵头,调查农民收入情况,分析农村小康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和主要对策措施,提出有关政策建议。二是农业结构调整问题。由市局综合科牵头,调查了解农业结构调整现状和存在问题,系统总结各地实践经验,提出战略性调整的目标、任务以及有关操作性的政策措施。三是提高优势农产品竞争力问题。由市局区划办牵头,重点调研优势农产品生产潜力、科技发展水平和贸易状况,掌握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价格、贸易、进出口情况等,提出扩大优势农产品生产、出口的政策意见。四是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问题。由市局农业农村工作科牵头,对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如何落实政策,增强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和调动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等问题进行系统调查,提出具体政策措施。五是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由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牵头,调查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检验检测手段、产地和市场管理情况等,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对策。各县(市)区可以从中选择1—2问题进行调研,也可以结合本地实际,拟定其他调研题目,组织开展政策调研,每年每县至少提交1篇较高水平的调研报告。 三、加强农业法制体系建设 农业法制体系建设,尤其是综合执法,是我市农业法制工作的薄弱环节。在这次机构改革中,只有市农业局和灵宝农业局专门设立了政策法规科,湖滨区成立了执法办公室,其余4个县(市)均没有专门的政策法规机构,有的县甚至没有明确专人负责,直接影响了农业执法工作的开展。部、省农业政策法规工作会议上,都把开展综合执法作为今后农业法制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农业综合执法,对于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和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业法》第八十七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其职责范围内健全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执法,提高执法效率和水平”。国务院国办发[*2]17号文件《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规定》和国办发[*2]56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关于清理整顿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意见的通知》,明确要求建立相对集中的行政综合执法队伍。目前,全省已有7个省辖市农业局和40多个县成立了农业综合执法机构。省厅正在积极准备,力争明年经省编委批准成立省级农业综合执法机构,要求市、县农业部门,尤其是县级农业部门,要严格按照《农业法》的规定和国务院的要求,加大综合执法体系建设的力度。市局对农业综合执法工作非常重视,全省农业政策法规工作会议之后,立即召开党组会议,研究农业综合执法工作,并成立了市农业局综合执法大队,主要职责是:承担各项农业法律法规赋予的行政执法管理任务;依法管理全市种子、化肥、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主要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经营市场;负责全市农业转基因生物、绿色食品等农产品生产、经营市场的监督管理;依法查处各类违犯农业法律法规的案件。借鉴各地农业综合执法试点的经验,在县级实行大综合,即将法律法规赋予农业行政部门的职能全部集中起来,由综合执法机构统一行使。在市级实行部分综合,即将法律赋予农业行政部门职能中的处罚权集中起来,由市综合执法机构统一行使,专业机构仍承担部分行政职能(如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发放),逐步向大综合过渡。各县(市)区要按照省厅的部署,尽快成立综合执法机构,开展农业综合执法。并于8月底前拿出综合执法体系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报市局。 四、加大行政执法力度 近两年,市、县每年都组织农资市场联合打假行动,今年4月初,由农业局牵头,会同公安、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检查农资经营企业和经营户564家,整顿和规范市场74个,查处假冒伪劣农资14万公斤,收到了明显效果。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农业行政执法的深度和广度还很不够,一些地方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等违法行为仍然十分猖獗,尤其是中药材种子市场比较混乱,问题突出。今年6月30日晚,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报道卢氏县“广告骗人、药种坑人”的问题,引起国务院、农业部和省、市的高度重视。7月1日至10日,省农业厅和市农业局调查组对此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主要原因在于一些职能部门受利益驱动,对不具备条件的所谓信息户办理了有关证件,这些个体经营户既没有种子经营资格,也没有经营场所,靠邮寄、虚假信息,违法销售、邮购假劣种子。农药市场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灵宝市今年7月16日至19日连续出现三次毒鼠强中毒事件,在社会上造成极坏影响。为了治理和整顿市场秩序,今年下半年,我们要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尽快建立农资经营企业档案。各县(市)区要对辖区内的农资生产经营商户逐个进行摸底排查,查清农资生产经营企业生产经营范围、人员状况、场地情况、农资产品进货渠道等,登记造册,实行档案管理,及时掌握农资经营动态。二是开展农资市场执法检查。采取综合执法和分散执法相结合的办法,开展以种子、农药、化肥、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植物检疫、动物检疫、为重点的农资市场大检查,同时要向食用菌菌种管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农业转基因产品管理等方面延伸。在县级自查的基础上,市农业综合执法大队9月底进行抽查,对查处的违法案件在新闻媒体进行曝光。三是加强执法统计工作。根据部省要求,每季度和半年、全年上报一次打假情况统计表,每年上报一次执法统计数据,各县要确定一名统计人员,按照要求及时上报统计表。 五、加强农业法制宣传 今后一个阶段,要重点做好《农业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宣传普及工作,农业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法律规定,进一步增强依法决策、依法管理的自觉性。要采取送法下乡、现场咨询等形式,向广大农民群众深入宣传,确保农民了解、掌握法律规定的内容,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还要积极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向全社会广泛宣传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有关法律法规,使干部尤其是各级管理人员、执法人员及生产经营者对相关的法律法规有比较充分的认识,自觉做好学法、懂法、守法,进一步形成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民的社会意识。 六、加强执法监督 一是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执法监督机制,严格贯彻执法与经营公开、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收支两条线”的规定,增强执法的公正性。二是认真落实执法责任制度、公示制度、错案责任追究制度、重大行政处罚案件备案制度、执法文书档案管理制度和统计制度等,逐步使执法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三是要加强队伍建设,规范执法行为,严格执法程序。执法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执法人员的素质,要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出发,从认真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出发,切实加强队伍建设,加强监督管理。对执法人员实行考试录用制度和持证上岗制度,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工作,提高执法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强化依法行政的观念,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增强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做到严格执法、秉公执法、文明执法。明天举办农业法制培训班,培训内容包括农业法、标准化法、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产安全管理条例等,通知已经下发,希望各县(市)区认真对待,积极组织有关人员参加培训。为了加强执法监督,市里决定11月份在全市开展农业行政执法大检查,重点检查是否重视农业法制工作、法制机构和执法队伍是否健全,农资市场治理整顿是否到位,案件处理是否合法规范,监督制度是否完备。 总的来说,我们农业部门的责任重大,在农业政策法规工作中,一定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农业政策法规工作会议精神,切实转变作风,狠抓工作落实,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业执法主体地位,树立农业执法的良好形象,为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生态文化对林业科学的价值:探究发展生态林业经济科学化论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林业;创新;实践 【摘要】本文从建设的重要性、规划的科学性及效果的综合性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论述了林业生态省建设是林业系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创新实践。河南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谋划林业工作,为实现林业更高水平、快速度的发展,建设文明生态,加快中原崛起,及时决策规划建设林业生态省。 构筑中原崛起的生态屏障,增加生态产品的有效供给,增强林业碳汇能力,满足第一人口大省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的强劲需求,是河南省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加快中原崛起的一个关键问题。党的十七大之后,中共河南省委、省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率先作出了建设林业生态省的科学决策。 一、林业生态省建设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河南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林业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扎实开展林业工程建设,林业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林木资源不断增加,森林覆盖率明显提高。全省林业总产值增长速度高于河南省同期GDP的增幅,每年向社会提供木材1400多万立方米,大枣、板栗、苹果及茶叶等林产品生产在我国具有重要的影响。河南省实现了林业用地面积、有林地面积、活立木蓄积量、森林覆盖率的“四增长”,“缺林少绿”的现象已成历史,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是,河南林业对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与人民群众喝上清洁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工作生活的期盼相比,还存在薄弱环节。河南林业基础低,人口多,人均林木蓄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还有1100多万亩的宜林荒山荒地,4470万亩水土流失面积,802万亩平原区沙化土地。因此,必须站在新的起点上以全新的视觉,重新规划林业建设。 河南省地处中原,自然条件较好,南北植物并容,树种资源丰富,发展林业的优势和潜力较大。2007年,中共河南省委、省政府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站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高度,着力把科学发展观转化林业建设的正确思路、丰富内容、有效措施和实际效果,作出了建设林业生态省的科学决策,谋求林业更高水平、更快速度的发展,并通过林业减排作用拓展经济社会的发展空间,通过林业防护作用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二、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的科学性 河南省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林业发展的思路与方法,关键体现在坚持以人为本,着眼发展,集中民智,调查研究,并科学编制了《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作为今后5年全省林业发展的总蓝图和行动纲领,使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基本要求切实体现在规划的目标任务、建设工程等具体内容当中。 1、规划程序的规范性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组织专家编制《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采取以县为基本单元,经过了自下而上、科学计算、逐级汇总、平衡优化、专家论证等环节,形成了省、市、县三级规划体系。对涉及到的林业与粮食安全、节能减排等重大问题认真进行专题调查研究、科学咨询论证,并及时吸收农业、水利、国土、城建、环保等有关行业的科研成果和业务规范。河南省政府邀请国内知名院士专家进行了论证评审,给予了高度评价。评审委员会认为“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指导思想科学,建设目标明确,切合实际,处于国内同类工作的领先水平”。院士专家的论证评审意见,为省委、省政府的及时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2、目标设计的系统性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生态省建设的目标任务充分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一的基本要求。规划的目标任务既有总体目标又有具体目标,既有数量指标又有质量指标,既有造林规模又有效益价值。规划提出经过5年努力,巩固和完善高效益的农业生产生态防护体系,基本建成了城乡宜居的森林生态环境体系,初步建成了持续稳定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有林地面积达到546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1.84%,森林和湿地资源年固定二氧化碳能力达到8600万吨,林业年产值达到760亿元,林业资源综合效益价值达到5100亿元,使全省的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承载能力明显提高,初步建成林业生态省。到“十二五”末,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24%以上,林业年产值达到1000亿元,林业资源综合效益价值达到5700亿元。所有县(市)实现林业生态县,建成林业生态省。这些目标任务均经过集思广益,民主讨论,分析研究,科学计算,是科学可行的。 3、建设工程的合理性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用统筹兼顾的方法谋划生态省建设工程。在山区和平原区,统筹安排国家级工程与省级工程,统筹安排林业生态工程和林业产业工程,在突出宜林荒山荒地营造林木工程的同时兼顾城市林业生态建设和村镇绿化工程,在注重造林的同时兼顾森林抚育和低质低效林的改造。在规划继续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重点地区防护林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等5个国家重点林业工程的基础上,计划启动8个省级林业生态工程和4个省级林业产业工程。5个省级重点生态工程规划总任务5151万亩,包括山区生态体系建设工程、农田防护林体系扩建工程、防沙治沙工程、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工程、城市林业生态建设工程、村镇绿化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森林抚育和改造工程。4个省级林业产业工程规划总任务324万亩,包括用材林及工业原料林建设工程、经济林建设工程、园林绿化苗木花卉建设工程、森林生态旅游设施建设工程。这些工程相互衔接、合理布局,形成了涵盖全省的林业工程体系。 4、保障措施的操作性 把良好的发展设想、科学的目标任务、合理的建设内容等变为现实,有赖于可靠的保障措施。为保障《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的顺利实施,河南省政府文件明确提出了操作性强的保障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形成强有力的激励机制。规划执行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和上级政府监督,严格考核。二是加大政府投资,拓宽融资渠道,确立林业投资机制。文件规定省本级财政对规划建设的投资,按照一般预算支出2%的比例列入预算。省辖市、县(市、区)分别按1.8%、1%的比例列入同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三是制定检查办法,强化核查稽查,完善工程管理机制。河南省制定了《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重点工程检查验收办法》、《河南省林业重点工程营造林作业设计编制办法》、《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重点工程稽查办法》等,把投资安排与《规划》实施情况和验收结果直接挂钩。改下达项目同时下达资金为检查验收合格后拨付资金,改单一的工程核查为核查与稽查相结合的复合型抽查,改林木休眠期核查为林木生长期核查。 三、林业生态省建设效果的综合性 林业生态省建设是林业系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通过认真实施《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加强资源培育、保护管理等各环节的工作,落实责任,改革创新,贯彻科学发展观,现已取得林业生态省建设阶段性、综合性的显著效果。林业在推动科学发展、加快中原崛起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生态建设协调推进,改革创新实现新跨越 按照《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全面启动重点林业生态建设工程,把国家重点生态工程与省级重点生态工程统筹设计、协调推进、一起安排、一张图纸、一同督查。突出抓好山区生态体系、生态廊道网络、城市林业生态和村镇绿化等4个林业生态工程。坚持改革创新,实行全过程的“阳光林务”,对年度计划、投资标准、核查结果、奖励资金等一律在河南林业信息网公开。把林权制度改革作为林业生态省建设的突破口,与林业生态省建设同步研究部署、同步落实责任、同步组织实施。对纳入2008年、2009年林业生态省建设任务的新造林地,及时明晰产权,颁发林权证。经过核查和稽查,2008年全省共完成造林合格面积601万亩,是2007年的2.2倍。2009年全省共完成造林合格面积715万亩,创历史最高。两年来,森林经营进一步加强,共完成森林抚育和改造460万亩,提高了森林生态质量和综合效益。有52个县(市、区)达到林业生态县建设标准。全省森林覆盖率已经提高到20.16%,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加上灌木林、四旁树等林木资源,全省林木覆盖率达26.5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产业发展逆势而上,优化结构达到新水平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河南省立足区位优势、资源特点,着眼于实现林业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以市场为导向,逆势而上,优化结构,积极推进林纸林板一体化项目建设,重点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促进林业产业前伸后延,拉长产业链,加强管理和服务,增强林业企业的竞争力。近两年,每年完成以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30万多亩,全省速生丰产用材林和工业原料林已达800多万亩。新发展经济林16.5万亩,全省经济林面积达1330多万亩,年产量670万吨。大力发展的苗木花卉总面积达85万亩。2008年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527亿元,同比增长21%,高出河南省生产总值增长速度8个百分点。农民来自林业的人均收入达762元,比2007年增长9.64%,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提高到17.1%,在林业发展中得到了较大的实惠。2009年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突破600亿元。 3、生态文化异彩纷呈,丰富内涵彰显新魅力 依据河南省丰厚的文化资源和独具特色的森林景观,紧密联系河南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奋斗目标,把生态文化建设作为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加快建设生态文化设施。2008年、2009年,新批建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4处,完成了5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等活动;组织了以“健康的湿地,健康的人类”为主题的“世界湿地日”活动;以“繁荣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为重点的“爱鸟周”和以“倡导绿色生活,共建生态文明”为主题的“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等活动。牡丹已成为洛阳经济建设的友好使者,牡丹文化已经成为河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鄢陵县是闻名遐迩的花木大县,是“中国腊梅文化之乡”。国家林业局与河南省政府在鄢陵联合主办了中原花木交易博览会,参展客商650多家,参会客商2000多家,涉及全国20多个省(市、区)及美、日、韩、荷等国,既是我国中部地区最大的花木产业展示交流平台,也是国内外专家学者、花木经营管理者探讨生态文化、花木产业发展的高层论坛会。牡丹是中国传统名花之一,素有“花王”之称。洛阳牡丹花国色天香,雍容华贵,艳而不俗,柔而不媚,驰名中外。“洛阳牡丹花会”吸引八方来宾,以花为媒,文化交流,经贸合作,盛况空前,不仅是河南省确定的全省性重大节会,而且成为全国著名的地方节会之一。 生态文化对林业科学的价值:科学建设生态林业 维持地球环境生态平衡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问题也越发突出,生态林业的发展问题就是其中之一。过去,我国在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同时使得生态林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然而,不得不承认当前生态林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以及需要改善的现状。 关键词:生态林业;问题;应对策略 林木是地球上覆盖面较广的植被面积,对于维持地球的生态平衡起到重要的作用。经济发展初期,对林业资源的需求量大,大量的生态林木遭到砍伐,森林面积也在逐步的缩减。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逐步认识到保护生态林业资源的重要性。近些年来,生态林业的发展呈现出较好的态势,不仅林业面积有所扩展,对于生态环境的平衡也起到更显著的调节作用,不论是水土的涵养或是气候稳定的维持都得益于生态林业的积极作用。尽管生态林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效,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一些不得不改善的问题。笔者在本文中具体分析了生态林业发展面临的一些问题以及具体的应对策略。 1生态林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1部分生态林树种单一,结构不合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保护生态林业资源的重要性。政府有关部门对生态林业的维护与发展投入了更多的资金以及更大的支持力度。基于此,我国的林业面积相较于发展之初有了较大程度的扩展,然而由于早期缺乏对于林业的培植缺乏科学的研究,这使得部分人工发展的生态林存在种植树木单一,结构不合理的现状。这种状况导致了部分林业没有起到较好的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反而对当地的物种生存以及水分土壤的涵养等起到负面的影响。 1.2缺乏良好的管理体制 除了林木植物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外,生态林木的管理也缺乏完善有效的体系。有关部门对于生态林业的发展大多采用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在这样的管理模式影响下,生态林业发展过程中更容易出现各类问题,不仅林业不能得到有效的建设,同时还对当地的自然环境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由于不合理的管理方式,森林的培育与综合利用都受到了严重的忽视。 2生态林业发展的具体策略 2.1依靠科技发展生态林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发展战略同样适用于生态林的建设与发展。在过去的发展模式中,我国许多地区普遍采用传统粗放式的生态林建立与维护模式。在这样的方式下,生态林业的建设缺乏科学性,不仅难以达到预想的生态林业建设发展目标,还很有可能对原有的林木生长状况带来不利的影响,甚至可能对其他物种以及整个的生态系统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想要更好地建设生态林,首先要树立依靠科技发展生态林的第一理念,加大科研投入,建设生态林科研队伍,结合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环境,针对林木本身的品种、荒漠化的治理以及森称灾害的放置等生态目标制定出科学、有效以及精细化的培植目标与具体的培植方案,以此来指导生态林的建设。 2.2继续坚持退耕还林 生态林的覆盖面积大幅度的缩小是我国自经济快速发展以来遭遇到的一个较为严峻的问题。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经济林木遭到大面积的削减,一方面为了经济发展,大面积的森林遭到砍伐,砍伐的树木都被作为建筑材料或是其他经济发展消耗品,另一方面人口数量在这段时间大幅度增长,为解决粮食等问题,更多的林地被开发为耕种用地。这一状况直接导致了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的破坏,人们的生活环境恶化。基于此,为了缓解这一不利的生态状况,国家有关部门采用了退耕还林的策略来维护生态林的培育与发展。在今天,国家和地区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仍然要继续坚持退耕还林,一方面为了更好的促进农业集约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达到了保障正常生态林的覆盖面积。 2.3完善生态林发展的法制建设 想要更好地促进生态林的建设,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为了促进生态林建设的有效开展,国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立法,为建设工作提供有利的保障。法规建设也是一个需要不断完善的过程。首先,需要明晰生态林业立法的现状,结合生态林业发展的现状,对于相关的立法工作做出一个全面的评估,通过这样政府才能够更好的立足现状,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法律法规。其次,结合生态林现下的发展状况,政府应当尽快制定出亟需的相关法律法规,例如天然林的保护或是荒漠化的防治等。为了更好地促进生态林的建设,政府也应当加强林业建设执法维护队伍的建设,一方面可以更有效的促进林业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另一方面对于林业建设的规范化操作也能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 3结语 总而言之,完善生态林业的培育与建设不论是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还是生态环境的保护都起到重要的作用。为实现可持续的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充分认识到建设生态林业的重要性,加大资金建设投入,加大科研支持力度,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采用科学合理的策略和方法来完善生态林业的构建,这对未来社会的长远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生态文化对林业科学的价值:发展生态林业提倡科学造林的分析 摘 要:生态林业是一种新型的林业生产方式,它以生态学和经济学为理论指导,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在保护生态多样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向林业系统有计划、有目的地投入物质能量,从而提高林业系统生产力和能量转换率的一项系统工程。新时期下,大力开展生态林业建设对改善我国生态环境,强化森林资源管理,提高林业社会经济效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发展生态林业的意义和原则入手,对提倡科学造林的措施建议进行阐述。 关键词:生态林业 科学造林 可持续发展 1 发展生态林业的意义和原则 (1)发展生态林业的重要意义。 生态林业是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林业生产力和生态效益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生态林业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有利于改善我国生态环境。林业是我国重要的基础性产业,对稳步推进小康社会建设起着资源支撑作用。加快生态林业建设可以帮助农民增收,扩展就业范围,延伸产业价值链,为促进小康社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其二,有利于提高林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生态林业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林业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势必会成为社会经济新的增长点,以达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生态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协调发展的最终目标;其三,有利于践行低碳经济。森林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具备清洁、安全、可降解等优势,开展生态林业建设可以将这项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物质保障。 (2)生态林业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生态林业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认真遵循以下原则:其一,因地制宜。生态林业建设要遵循生态系统规律,根据当地生态环境特点合理规划生物种群,对林、渔、牧、农进行科学布局,保证生产结构以及林种树种的多样化发展;其二,优化组合。生态林业系统拥有丰富多样的物种,为了给生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应当对不同类型的物种进行优化组合,使物种间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其三,经济效益。生态林业建设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可承受能力,并在其可承受能力范围内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合理利用森林、环境、生物等各项林业资源,实现最小化投入、最大化产出;其四,综合发展。生态林业建设要根据环境资源的生态位原理和特异性,实现不同林种、树种的相互协调,力求构建复合型林业生产生态系统,建立由多种层次构成的林业经营结构。 2 发展生态林业,提倡科学造林的措施建议 (1)实施林业生态工程。 生态林业的发展离不开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重点应加大以下工程的实施力度:首先,搞好城市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根据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制定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目标,积极建设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生态防护林体系。其次,搞好农田防护林改扩建工程,根据农田生产要求,逐步提高绿化标准,通过增加乔灌混合林充分发挥农田防护林的作用,营造农林复合型生态系统。再次,搞好森林抚育工程。对于新造林地而言,必须加大抚育力度,提高新造林地中树种的成活率;对于中幼林而言,应实施科学规划、细心管理,保证林地具备良好的生产力;对于低效林而言,应加大力度改造生态区位重要的林区,力求达到公益林标准,使该林区具备完善的功能。同时,还应当对生态区位一般的林区实施集约化经营,提高商品林的产量和质量。 (2)制定科学的造林计划。 造林工程作为森林资源培植的重要实现路径,在工程建设初期,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造林计划,确保造林工程的有序实施,提高造林质量和成效。在造林工程实施过程中,要将造林计划作为主要依据,明确造林作业的重点和难点,强化造林工程的全过程管理。造林计划的制定要以深入勘察造林地地理位置和地质条件为前提,综合考虑当地经济状况以及当地树种生长习性,设计造林方案,并对造林方案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研究论证。 (3)科学规划造林结构。 在造林工程中,由于造林带林木产量、质量受林木树种分布的影响程度较大,所以必须对林木结构进行科学规划,使其满足造林要求。首先,在造林结构中分析不同树种选择与分布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严格遵循造林标准强化苗木培育,根据造林地的地质条件与经济发展状况,合理选择树种、林种。其次,在种植林木过程中,为促进苗木生长发育,应当合理安排不同林木树种的种植地点,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再次,在考虑光合作用的前提下,均匀配置不同种类的林木,为林木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提高林木自身生存能力。 (4)提高科学造林水平。 在生态林业建设中,必须将提高科学造林水平作为重要基础,摒弃快速成林的错误观念,通过实施合理选种、科学整地、优化树种配置等一些列措施,确保造林取得良好成效。林业部门要做好造林指导工作,根据林区不同的地理环境推广与此相适应的科学造林技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林业部门要推广使用高效、节水的先进造林技术,如容器苗造林技术、滴管造林技术等;在高山、高原的植被贫瘠地区,林业部门要做好封山育林工作,强化对乡土树木、灌木林和草本植物的保护。同时,科学造林还要根据当地植物群落的分布规律,对造林密度和树种配置进行统一规划,努力营造可以容纳多树种混交、针阔混交、乔灌混交的多层次复合型森林生态系统,不断提升造林的科技水平。此外,在造林过程中应积极引进良种壮苗,根据造林地的实际情况推广机械化作业,利用科学技术提高造林工作效率,从而促进我国森林覆盖率稳步增长。 3 结论 总而言之,科学造林是发展生态林业的前提和基础。生态林业建设要以科学造林为出发点,利用科学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为发展生态林业奠定基础。同时,林业部门要加大科学造林技术的推广力度,增加造林的科技含量,通过强化林木抚育管理,不断提高营造林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生态文化对林业科学的价值:做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 科学合理实施造林计划 摘 要:林业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重要的生态效益,也具备不可忽视的经济效益,发展林业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生态工程;林业;树种选择 山川秀美是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从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上来看,生态恶化源于毁林,生态改善始于兴林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提高造林质量,是改善生态环境的必由之路。林业生态工程是我国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而树种选择是影响林业生态工程造林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林业生态工程造林的重要意义 工程造林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长期以来,人类不断的毁林毁草开荒,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从而导致沙尘暴、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已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只有进行宜林荒山造林种草、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来增加植被覆盖率。 工程造林(特别是退耕还林)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改变不合理生产方式的有效途径;实施工程造林、加快植被恢复、扩大森林面积,不仅可以从根本上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现有土地生产力,而且可以集中财力、物力,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实行集约化经营;在造林过程中,国家投入的大量资金和物资,还有利于优化配置生产要素,促进种植业、养殖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从而进一步加快产业化进程,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工程造林是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工程造林后,随着林木的生长,农民可获得各种林木种子、木本粮油及各种干果、鲜果和牧草,同时可为后续的第二、三产业发展,特别是加工业的发展提供资源。 二、林业生态工程造林要重视树种的选择 (一) 要结合本地自然环境选择合适的树种 植物生长需要一定的气候带,树木能否成活、生长趋势好坏取决于其生存环境中的土壤酸碱度、水分、温度、湿度、光照等自然条件。乡土树种是自然优胜劣汰的结果,它指那些长期生长于某地,相比于其他树种对本地环境具有较强适应性的树种。优先选用乡土树种是造林学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体现。 (二)林业生态工程造林要选择水土保持树种 (1)根系发达,能笼络土壤。在表土疏松、侵蚀严重的地方采用根蘖性强的树种。 (2)树冠浓密,落叶丰富、易分解、具有改良土壤的性能。生长迅速,郁闭紧密以避免雨点直接冲击地表,能在林下形成良好的枯枝落叶层,从而保护土壤。 (3)水土保持林应能适应不同地形的特殊环境;护坡林要能耐干旱瘠薄,防风林抗风力要强,不易风倒、风折及枯梢。 (三) 林业生态工程造林必须坚持乔灌草结合 工程造林必须因地制宜,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水文和土地类型条件,进行科学规划,做到乔灌草合理配置、农林牧相互结合,并科学地确定林种、树种、草种比例。在干旱的荒山荒坡,要重点发展耐旱灌木,恢复原生植被。在水土流失严重且坡度为25°以上的陡坡地段及江河源头、湖库周围、石质山地等生态地位重要地区,要全部营造生态林。在确保地表植被完整、减少水土流失的前提下,可采取林果间作、林药间作等模式,做到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乔灌草结合。 (四)正确处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 坚持生态优先,在采取必要的水保措施的条件下,规划一定的经济林,选择经济林树种或兼用树种,并创新种植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林木的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盂县总结推广的林草间作、林药间作、林花间作、先密后疏、效益接力、林草牧一体化等配置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选择树种时,还可考虑依托林木资源的后续产业。 三、提高造林质量改善生态环境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工作要做好,除了树种选择,还要求林业部门树立责任心,制定科学、合理的绿化标准,制定林业绿化目标。 (一) 树立责任心,抓造林绿化质量 造林绿化是利国利民,荫及子孙,造福后代的公德事业。地球需要绿色,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绿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更需要绿色,其一,林业承担着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是林业建设的根本任务,要保证有林地面积增大于减、森林蓄积长大于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使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其二,广袤的森林是社会环境的生态支撑,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的生存质量、促进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必须加大造林绿化的工作力度。其三,只有加快造林绿化步伐,才能从根本上、源头上根治水土流失的危害,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 制定科学合理的造林绿化标准 把工程造林绿化标准高低、质量好坏作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生命线来抓,把坚持标准,严格把关,确保工程质量贯穿于造林绿化的全过程。造林绿化工作是一项投入大,见效慢的公益事业。一定要严把设计关,坚持设计高标准。造林作业设计是工程造林的前提,作业设计必须遵循统一规划、重点突出、集中治理、适地适树、多林种、多树种并重、针阔混交的原则。 (1)清理土壤,严把整地关,坚持整地高标准。确保造林质量,提高造林成活率,稳定绿化成荫。土壤是森林的主要生态因子,是植物扎根的地方,是林木生长发育的环境,它不仅供给林木生活所需的营养元素,同时也供给水分和空气,支持着树体。所以土壤对林木的生长发育有着巨大的作用。整地采用挖水平槽或鱼鳞坑的方式,严谨全面整地,破坏原生植被的做法,同时,整地要与封山禁牧等措施相配合,提高荒山植被覆盖度,保持水土流失。 (2)严把苗木关,坚持苗木高标准。苗木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工程造林成果,抓住了苗木质量关就等于抓住造林成活的前提。Ⅰ级苗高生产、地径生长、造林成活率和翌年保存率最高,在造林时为保证造林质量、强调选用优良的Ⅰ级苗非常必要的。 (3)严把植苗关,坚持植苗高标准。植苗好坏直接影响造林成活率,阔叶树坚持“挖大坑、放当中、多培土、浇足水、踩实成、不窝根、不透风”的实用技术,村屯、道路绿化人工植苗坚持横竖成行,斜上线。 (4)严把技术关,坚持科技高标准。林业生态工程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环境建设,也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一部分。要想做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除了树种选择非常关键外,各级相关部门也要做好本职工作,树立责任心,科学合理、有步骤有计划的实施造林计划。 生态文化对林业科学的价值:用加强生态建设的科学理念引领当代林业发展 摘要:为了加快林业发展,进一步明确林业发展思路,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必须加快生态建设,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笔者结合伊川县作为中西部地区丘陵地带的实际情况,对当地及周边林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阐明自己对新时期林业发展的观点。 关键词:生态建设;科学理念;当代林业;建设和发展 一 树立科学正确的指导思想 1. 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发展林业要立足于增加资源、改善生态,满足全社会在物质、文化、生理、心理、交往等方面对林业的需要。同时,在林业发展中注意解决包括农民在内的生产经营者的收人问题和合法权益,增加广大林业干部职工的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特别是解决贫困林场、森工企业和自然保护区贫困职工的脱贫以及基本设施建设问题,要让林业建设的主要依靠力量也步入小康社会建设的行列。 2.树立不侵害后代人的生存发展权的道德观。 当代人不能为了自己的发展,过度使用资源,造成资源枯竭,环境破坏,使后代人失去生存发展的基础。当代人在利用现有森林资源的同时,既要保护现有森林资源,又要不断发展新的森林资源,为后代人留下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以及良好的生态系统。 3.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纵观人类历史,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原始和谐,进入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征服自然,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地索取,对环境的破坏,如果任其扩大和加剧,将必然导致人类文明本身的衰落甚至人类自身的毁灭。为了人类的生存发展,必须抛弃人与自然的冲突模式而走向融合,去探寻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林业发展上,无论是造林、培育和采伐,都应当尊重自然规律。适地适树恢复森林植被,也是减少劳民伤财,求真务实的具体体现,这应当作为林业建设最起码的评价指标来实施。 二 推进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 林业不仅要满足社会对林产品的多样化需求,更要满足改善生态状况、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需要,生态需求已成为社会对林业的第一需求。我国林业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变革和转折期,正经历着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实现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推进这一战略的实施,在战略步骤上,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态需要和森林功能,划分生态功能区,采取不同的措施培育和保护不同功能的森林资源。在生产组织和技术措施上,应调整生产技术规程,使森林植被建设由注重取材的经营行为向森林生态系统经营转变,建设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提高生态建设的质量;同时,根据生物多样性森林的多种功能利用实际,加大科技研究和成果推广,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让经营者能够便利快捷地得到他们的技术指导,新技术开发研究能够引领林业发展各领域新的技术潮流;在生产关系上,应调整管理体制、投资经营政策等,明确新时期政府和市场在林业建设上不同的责任和义务,真正建立起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政府财政支持体系和市场调控体系,形成适应新时期林业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 要加大人工林培育,实现由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为主转变的战略目标,采取强制性措施保护天然林资源。笔者认为,应当对我国森林利用结构和发展模式进行重大调整,加大人工林培育,逐步实现由采伐利用人工林替代采伐利用天然林,解决木材供需平衡矛盾,真正保护好天然林。充分利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木材及林产品市场潜力大、农村富余劳力多、山地面积大、社会资金充裕的有利时机,通过政府宏观调控,结合市场选择,按照不同所有制经济承担的不同职能实施分类经营,鼓励私人部门发展高投入、高收获的工业原料林及其它林产品,用较少的局部的林地换取全局的生态效益。 三 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建立生态建设的机制 要培育生态服务市场,推动生态效益货币化、资本化。生产或消费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消耗,应当计入成本,予以折旧。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中应当包括环境成本,环境成本包括资源开采和获取的成本,环境损坏和恢复的成本,以及当代人占用后代人资源的“用户成本”。 要发展高效益的木材加工业,以加工业发展拉动森林培育,增加“经济人”的利益驱动。应以科学合理的采伐利用引导造林、营林业的发展。森林发达的国家往往是林业加工业发达的国家,如芬兰、瑞典、加拿大等。实践证明,造林和管护不与人们的经济利益追求相一致,消极的保护和被动的建设,往往是低效益甚至是负效应的。 四 要加强宏观调控,坚持政府的财政金融支持,强化依法组织管理 从建设投入上看,林业发展不仅需要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投资,也需要企业、单位、其它投资主体和广大人民群众踊跃参与投资投劳,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从建设工程管理和行为主体上看,需要中央和地方各级计划、财政、农业、水利、林业、国土、环保、司法、行政执法部门以及广大人民的通力合作和参与;从建设收益上看,生态的改善事关整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触及社会各界和全体公民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由于生态建设不仅是社会公益性基础工程,而且更是宏大的系统工程,具有投入高、规模大、周期长等特点。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态建设的公共物品属性、经济外部性和社会性,决定了需要政府加大宏观调控和依法组织管理,以保障生态建设。 笔者认为,政府应把以林业建设为重点的生态建设,纳入政府组织生产公共物品的范畴,将生态建设和林业行政管理以及执法经费纳入各级政府公共财政预算。对规模造林的大户以及带动营林业发展的制浆造纸业、人造板加工业、竹藤加工业等龙头企业,不分所有制,不分地区,不分内外商,加大政府贴息货款扶持,延长贷款期,扶持工业用材林的发展。 要进一步强化依法治理。我国人口多,经济欠发达地区面积大,人为破坏资源的因素多,生态建设任务重,难度大,没有强有力的政府行政机构采取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难以组织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因此,国家应当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生态建设的客观要求,建立政府主导、政策引导、宏观调控、市场运作的机制,调动全体公民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作机制。政府在生态建设中应当发挥重要的作用,以加快生态建设。转换国有森工企业经营体制,发挥国有林在生态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1引言 绿色施工已经成为现代建筑行业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有利于缓解高能耗、高污染产生的资源紧张和环境污染问题,加快企业改革升级,提高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 2绿色建筑与节能建筑内涵解析 绿色建筑是在全寿命周期内除了保证质量、安全、工期、成本等建设目标,还要实现四节一环保,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高效的生活空间,最大程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根据国家相关标准,绿色建筑可以分为三个等级,通过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分,分数越高,级别越高,建筑的绿色环保性越好。根据建筑节能水平,节能建筑又分为一般节能建筑、被动式节能建筑、零能耗建筑、产能型建筑,被动式节能建筑可以不依赖主动热源供给,通过被动收集来的热量就可以提供一个舒适的温度,零能耗建筑可以不消耗常规能源,通过可再生能源就可以维护建筑正常运转,产能型建筑产生的能量超过自身运行所需要的能量,在建筑低碳节能标准不断提高的背景下,节能建筑发展迅速,成为建筑节能的重要方向[1]。 3智慧节能建筑外墙保温层现场施工工艺 围护结构的传热损失是建筑耗能的重要原因,根据相关调查研究发现,围护结构传热损失约占总耗热量的75%,而在围护结构的传热损失中,外墙约占1/4,所以,外墙保温对于建筑节能而言至关重要,根据保温层位置不同,外墙保温构造可以分为单一保温外墙、外保温外墙、内保温外墙、夹芯保温外墙,其中以外墙外保温和外墙内保温为主,顾名思义,外墙外保温就是在墙面外侧做的保温层,根据保温材料不同,采取的施工工艺也各不相同,而外墙内保温是在外墙内侧做的保温层。相对而言,外墙外保温体系的保温效果更好,更有利于建筑主体结构保护和使用寿命的延长,但是对保温材料要求较高,需要应对复杂的外界条件,尤其是在建筑防火方面需要格外注意,外墙内保温施工更安全,不会对建筑原有外立面造成威胁,但外墙内保温体系不易大面积展开,存在许多保温薄弱部位,容易产生热桥,特别是在老旧小区保温改造时,影响室内装修,占用室内面积,存在诸多不便,所以现有节能建筑外墙保温层主要以外墙外保温体系为主,下面将针对几种典型外墙保温现场施工工艺展开探讨。 3.1挤塑板外墙保温层施工工艺 挤塑板即挤塑型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是经特殊工艺连续挤出发泡成型的材料,表面形成均匀平整的硬膜,具有轻质、不透气、不吸水、高抗压、不降解等特点,与EPS板相比,在同样厚度情况下,挤塑板的保温效果更好,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围护结构保温。施工前,要对保温材料质量进行检验,保证保温性能、燃烧性能等级能够符合规范要求,所有特殊工种人员必须持证上岗,然后采用相同材料和工艺制作样板件,经确认合格后才能大面积施工[2]。 3.1.1基层处理 做好基层处理工作,挤塑板铺贴对墙面平整度有一定的要求,墙表面凸起超过10mm的部分需要剔除掉,凹陷超过10mm的地方需要使用水泥砂浆抹平,严格检查阴阳角处的平整度、垂直度,经处理、验收合格后,才能进行下一步工作,在贴保温层前两天,反复用水将外墙表面润湿。 3.1.2挂线挂线、打点、做口、贴边 外墙外保温系统是由保温层、保护层、固定材料等构成的且适用于安装在外墙外表面的非承重保温墙体。节能建筑常用的外墙外保温系统有聚苯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胶粉聚苯颗粒保温复合型外墙外保温系统,聚苯板钢丝网架现浇混凝土外墙外保温系统、聚苯板现浇混凝土外墙外保温系统等。 3.1.3刷界面剂刷界面剂,贴挤塑板 配置专用聚合物砂浆,控制聚合物砂浆干料和水的比例,使用手提式电动搅拌器进行搅拌,搅拌时间大约控制在5min,保证稠度合适、搅拌均匀,为了保持聚合物砂浆的黏度,在拌合时不能添加其他材料和外加剂。使用专用聚合物砂浆贴挤塑板,通常采用梅花型点粘法,根据挤塑板尺寸规格,合理设置粘结点间距,粘结点抹好后,立刻将挤塑板贴到墙面上,并使用木抹子反复拍打挤压,使其粘贴牢固,表面平整,与垂直方向铁丝缝隙在1mm~2mm,查看线缝是否均匀。板与板之间的缝不要抹灰,应该挤紧,缝宽不能超过1.5mm,而且挤塑板对缝处高低差不能超过1.5mm,如果有超过的地方,可以使用砂纸打平,沿水平方向粘贴挤塑板,上下两排竖缝应错开1/2板长,最小不能低于30cm[3]。 3.1.4安装固定安装固定,清理整平 贴完挤塑板约20h后,可以安装锚固件,锚固件的数量要根据相关规范确定,且每块板不能少于一个锚固件。在屋檐口、阳角、门窗洞口四周等位置,应该适当加密,距离基层边缘不小于6cm,间距不超过30cm,锚固件在墙体基层的锚固深度不能低于25mm。在安装时,首先使用冲击钻钻孔,并将孔内的粉尘清理干净,然后砸入塑料膨胀塞,再用螺丝刀拧入自攻钢钉拧紧,严禁使用锤击的方法固定,最终自攻钉帽表面应该比挤塑板表面低0.5mm~1mm左右,固定完成后,对挤塑板表面进行清理整平,用砂纸打磨对缝不平处,并将浮灰、碎屑清理干净。3.1.5贴网格布贴网格布,抹面在窗口处,应该在窗台两个角的下边沿窗口对角线方向两边各增添一块约30cm的方形加强型布,防止沿窗口两个对角线方向产生八字形斜裂纹,压入网格布后再抹一层聚合物砂浆,厚度约为2mm~3mm,不能将网格布露出。 3.2矿物纤维喷涂保温层施工工艺 随着节能建筑外墙保温工程的不断发展,许多节能环保新材料被开发应用。矿物纤维喷涂保温材料具有保温、防火、吸声降噪三大功能,燃烧等级为A级,能够有效减少因保温材料失火导致的火灾事故。典型案有首都机场新航站楼、国家体育馆等。矿物纤维喷涂保温层以特殊处理的矿物棉为主要原料,配合水基胶粘剂,采用专门的喷涂设备施工,当喷覆在建筑基层表面时,能够形成一定厚度的连续无接缝喷涂层。相对于传统的板块保温体系,矿物纤维喷涂保温系统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同时解决多种功能性需求,从而减少重复施工,而且质量轻,附着力强,在任何建筑表面都体现出良好的适用性,尤其是在异型结构和复杂结构中,能够保持建筑原有造型,施工完成后,不会产生接缝,具有良好的密封性,有利于提升建筑综合节能效果[4]。 3.2.1做好施工准备工作 矿物纤维喷涂保温层施工需要严格控制施工条件,做好相应准备。将外墙面需要预先安装的管道、预埋件等设施安装处理到位,施工现场环境温度不能低于5°,在雨雪天气或5级以上大风天气也不得施工,同时要针对施工后可能出现的烈日暴晒和雨水冲沙做好防护措施,保证施工外架搭设牢固,符合安全验收标准,编制专项施工方案,把控技术交底质量,让技术人员施工人员能够熟练掌握施工工艺要求和有关技术要点,做好施工机具准备,合理组织流水施工,提高人与机具配合施工效率,做好材料准备,保证入场材料质量合格、资料齐全,能够满足现场施工要求。 3.2.2基层处理 清理外墙墙面浮灰,剔除主体表面挂浆胀模混凝土,堵塞施工洞线槽,如果是加气块墙体,要隔夜浇水湿润,对于不同材料交接部位,需要钉挂加强热镀锌钢丝网,在主体结构混凝土墙体表面喷刷界面剂,基层处理完成后,进行找平层施工,检查墙体抹灰面平整度、垂直度,弹出各种控制线,在门窗洞口、阴阳角处用水泥砂浆做护角,厚度与找平层相同,在找平层抹灰前隔夜浇水湿润,水泥砂浆总厚度控制在两公分,然后压实抹光,浇水养护,做好成品保护措施[5]。 3.2.3抹聚合物防水砂浆 按设计配比要求配置聚合物防水砂浆,并通过机械搅拌将其搅拌均匀,通常情况下,搅拌时间约为两分钟,分别进行聚合物砂浆抹灰基层和面层施工,每次基层抹灰厚度控制在2mm~3mm,面层砂浆厚度控制在4mm~5mm,压入网格布面层砂浆,保证各层抹灰紧密配合、连续进行,避免出现空鼓情况,严格控制网格布搭接宽度,通常不能低于10cm,基层砂浆和面层砂浆的总厚度不宜超过8mm。 3.2.4矿物纤维喷涂保温层施工 矿物纤维喷涂保温层施工主要流程包括基层处理、底涂层喷涂、保温层表面整形、面涂层等,同时还包括一些辅助工序。在喷涂时,需要调整给料装置和工作风压,保证纤维棉输出率合适,并保持均匀稳定,喷涂角度应该控制在60°~90°之间,这样可以获得较大的压实力,而且回弹最小,喷嘴应该在循环形范围内做迂回直线连续移动,保证喷涂连续均匀,严格按照正确的喷涂顺序进行,防止出现疏松或空洞现象,及时清除被喷面上的空洞和疏松矿物棉,便于后续的修补,每次喷涂工作停止后,都要仔细清洗喷嘴。在纤维固化前,使用压板进行压平整形处理,喷涂后的保温层应该保持干燥通风,在固化72h后,才能进行其他工序,及时清理喷涂施工现场,将回弹料装袋清除。DKGL硬质矿物纤维喷涂层施工与普通矿物纤维喷涂层施工基本相同,但需要在涂层厚度、原料配合比等方面加强控制。 3.2.5找平层和防护层施工 在矿物纤维喷涂层基本干燥后,开始找平层施工,采用分层作业的方法,每层抹灰厚度控制在1cm左右,时间间隔控制在24h,总抹灰厚度约为15mm,严格遵循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找平层中层抹灰厚度要与标准贴饼一致,中层抹灰4h-6h后开始面层抹灰。找平层施工完成5h~7h后,开始抗裂砂浆防护层施工,提前做好洒水湿润,抗裂砂浆必须均匀的涂抹在保温层表面,随即抹平压实,保证平整度满足要求,严格控制防护层厚度,第1层抹灰厚度不能超过4mm,总厚度不超过8mm,尽可能减少裂缝的产生,在抗裂砂浆防护层面层施工完成达到养护效果后,进行涂料饰面施工[6]。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充分介绍了节能建筑特点和要求,希望通过科学的组织管理和规范的技术应用,提高节能建筑外墙保温层施工效果,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稳定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尤华.分析房屋建筑外墙保温节能在施工中的质量控制[J].智能城市,2018,4(1):144-145. [2]谈福本.浅谈高层建筑外墙保温施工技术要点[J].房地产世界,2021(21):74-75+82. [3]刘志彬.浅谈建筑外墙保温技术及施工工艺的运用[J].河北企业,2017(8):203-204. [4]王继超.建筑外墙保温节能技术在建筑施工中应用[J].绿色环保建材,2020(9):58-59. [5]康体,陈江,郭林博,向长于.建筑外墙保温施工技术与施工措施[J].建筑技术开发,2020,47(19):44-45. [6]王国栋,王术亮.住宅建筑外墙保温的施工技术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19,4(13):55-56. 作者:刘雪梅 单位:中建二局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1高质量发展与价值创造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同时指出,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时代的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而“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高质量发展”不仅是新常态下新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且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过程。面临当前实体经济形势,积极推进价值创造、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助推企业踏上高质量发展征程、适应新时代新经济新常态,二者一脉相承。因此,在新时代新经济新常态下,构建价值创造型财务管理体系对制造企业来说已经亟不可待。 2构建价值创造型财务管理体系思路 2.1总体原则 以“战略引领、配置资源、控制风险、创造价值、服务支撑”为总体思路,以实事求是、系统管理和重点突破为原则,推进实施管理会计工具,优化配置财务资源,强化财务风险意识,提升财务价值创造能力和财务管控能力,逐步形成具有制造企业特色的财务管理文化。 2.2总体目标 以企业发展战略为引导,以优化财务资源配置为核心,创新财务内控管理和财务风险管理,构建以价值创造型财务管理体系,促进企业夯实基础管理、提升盈利能力,强化财务信息在管理决策中的支持保障作用。 2.3具体目标 以构建价值创造型财务管理体系为总体目标,逐步建立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成本管理模式、以业务活动为平台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以营运效益为导向的资产实时动态管理体系、以业务流程为导向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以资金过程控制为重点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 3价值创造型财务管理体系的建设路径 3.1建立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成本管理模式 以价值链为主线,以企业战略为主导,以精益成本管理为抓手,以技术研发、生产制造、企业物流等为重点,创新成本管理方式,将成本理念参透到企业的全价值链,对产生成本耗费的环节进行价值分析,逐步形成全员全过程的价值创造型成本管理模式。实施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以企业战略为导向,系统优化价值链,将成本管理的范围扩大到企业外部,综合考虑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业务活动及相互关系;强调部门间联合协作,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形成协同效应,降低内部运行成本以及外部成本,从而提升企业战略地位。实施价值链成本管理。以价值链理论为基础,在顾客满意度最大化的前提下,采用价值链分析方法深入分析经营过程所涉及到的活动动因,对设计、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进行全过程监控,优化经营过程中的价值链作业,制定合理的成本决策和竞争战略,加强有效作业,实现企业价值创造最大化目标。实施目标成本管理。以目标成本理念为基础,逐步建立“规划—目标—改善—升级—规划”的成本管理模式,结合目标利润、目标市场、成本水平等因素,选择实现目标产品价值的方法;合理优化研发、采购、生产、销售等价值链各业务环节,拓展产品成本改善空间,从而有效保障企业目标利润的实现。实施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以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建立研发人员对成熟产品设计成本的持续优化和改进工作机制。在质量优先的前提下,加大进口件的国产化力度,重点防止质量过剩和功能过剩;加强产品生命周期分析,为企业生产计划排产提供依据,降低产品物料库存风险。 3.2建立以业务活动为平台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以合理配置财务资源为目标,以预算管理为主线,通过价值流的管理、预算执行考核,进一步加强预算管理,优化预算流程控制,建立以业务活动为平台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提高企业财务资源利用效率。强化资金预算的编制执行。以合理配置财务资源为指导思想,通过与业务部门沟通交流、参考历史数据等方式,确定各个业务部门的资金预算;推进资金预算控制功能覆盖经营业务活动全过程,严格控制资金使用过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以及安全性,为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的保证。强化预算的监督与考核。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强化预算动态跟踪及过程控制工作;在预算执行考核时,探索研究建立以预算管理评价为主的企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并且突出预算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切实为提升公司盈利能力做出贡献。建立财务预测机制。拓展全面预算管理的外延,根据市场规模、生产负荷、研发能力、资金供给、人才队伍支撑能力等情况,测算各种生产经营方案的经济效益;将财务预测运用于财务报告,分析产品价值链在研发设计、物资采购、生产制造、销售与售后服务等业务环节中的增值性,实现以事后核算评价为主的财务报告向以事前预测、事中监督和事后核算评价相结合为主的财务报告转型,提供以财务预测为重点的财务报告,从而为管理决策者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3.3建立以营运效益为导向的资产实时动态管理体系 通过对存货、应收账款以及固定资产等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将营运资本降至低水平,强化财务与采购、生产、销售和信息处理等业务活动的配合,开展资产动态管理,分析营运资本的结构,构建以营运效益为导向的资产实时动态管理体系,研究制定符合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营运资本管理政策。建立存量资金配置机制,优化资金的投资方向。在不影响公司正常经营活动资金使用的前提下,以合法性、安全性和流动性为原则,建立存量资金增值机制,提升对存量资金运作的统筹规划能力,以实现存量资金运作效益最大化。建立流动资产分析机制,提升企业营运资本管理水平。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生产计划管理,进精益物流管理,改进与优化业务系统的安全库存与经济批量标准,定期对存货进行库存分析,降低物料的库存水平,减少存货与在制品的资金占用,防止存货出现超储积压与报废损失。建立投资项目决策评价与后评价机制,提升固定资产的投资回报,保证生产设备的有效作业。从工艺角度出发,分析对更新或新增设备利用率;从现金流角度,比较购置设备的现金流出量与不购置设备的现金流出量;分析更新或新增设备的预计负荷、精度等方面,综合考虑公司设备投资。 3.4建立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 以价值创造为导向,以财务信息系统为平台,以业务流程和资金流为主线,以可接受的风险水平为出发点,以控制环境、目标制定与预算编制、风险识别与应对、控制程序和方法、信息及沟通绩效评价与激励监控为主要内容,建立价值创造型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完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在严格执行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结合业务流程研究创新性的内部控制工作。针对重要的会计核算流程,建立合理的财务处理制度;针对具有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业务活动,建立内部牵连制度;针对资金收支的安全性,完善销售与收款内部控制制度、采购与付款内部控制制度、成本与费用内部控制制度。优化财务信息系统。强化财务核算系统、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资金监管系统等财务信息系统的会计内部控制,实时跟踪与监控在财务信息系统的业务单据,确保不同系统中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建立财务业务数据共享平台,采用移动互联网+(财务)模式,实现数据实时获取功能,使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为企业财务信息使用者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数据。强化业务内部控制管理。编制内部控制手册,采用内部控制抽象性、要素性的方法和程序将价值链各业务环节中的具体处理程序的规定转化为会计制度中具体可操作的方法与程序;建立内部控制评价机制,定期通过会议讨论、业务流程分析、财务报表分析等方法对产品价值链各个环节业务活动的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并参考专业机构的建议,对潜在风险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建立内部控制自我改进机制,定期分析潜在的风险,预先或及时调整内部控制制度,正确处理新增或过去未加控制的风险。 3.5建立以资金过程控制为重点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 以业务流程和资金使用过程为主线,以价值流各个业务环节为对象,以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为手段,以强化财务风险控制管理为内容,以提升全员财务风险意识为支撑,构建以资金过程控制为重点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编制现金流量预算,建立短期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借助全面预算管理,采用动态法编制现金预算,实现以利税预测为重点的财务预算向利税预测和资金预测并重的财务预算转型,判断企业是否可以持续;确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建立中长期财务风险预警系统,选取以盈利能力指标、经济效率、发展潜力为主、以偿债能力指标为辅的财务指标,判断企业是否可以持久。强化财务风险控制管理。以成本效益为原则,以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为要素,借助财务风险预警系统,采取风险降低、风险规避、风险分担、风险转移、风险承受等方法,开展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将工作范围覆盖至资金使用、坏账损失、存货积压、设备投资、税务筹划和经济合同签订等方面,降低财务风险、减少风险损失。强化全员财务风险意识。通过培训、宣传等方式,提升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知识以及财务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培养财务管理人员财务风险敏感性和职业判断能力,以便及时准确的估计和发现潜在的财务风险,并能对具体风险作出判断和提出解决方案;通过制定相关制度,要求决策管理部门和财务管理人员树立风险收益均衡意识,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并且将财务风险防范意识渗透于工作的各个环节;借助企业文化建设,将财务风险意识参透与企业文化中,使之成为全员认可的习惯。
浅谈工艺设计教育:传统工艺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传承及发展 摘 要:传统工艺美术支撑起本民族的整座艺术设计大厦,并且是使本民族艺术设计处于永恒发展中的重要元素。如何创建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继承和发展与现代艺术设计思想有机结合起来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已经成为推进我国艺术设计教育改革所面临的关键任务。 关键词:传统工艺;艺术设计;教育;传承发展 世界文化需求的多样性的和民族精神的坚韧性决定了未来的文化发展方向仍然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相融合的多元体系。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经过历史的洗涤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与西方工业发展相伴而来的生态危机及由此展开的对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思考,使得天人合一这一古老深刻的哲学思想重新登上现代文明发展的大舞台。同时,一些精华的传统工艺思想也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现代设计艺术的发展更是重要,展现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多样化,探讨造物意识的功能与审美,进一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器与道的关系。中国当代设计艺术必须顺应未来文化发展的潮流与方向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动态地进行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而设计师则更应该在本土传统文化的陶冶下,更好的继承和发展传统工艺。 1 中国当代设计艺术中传统文化的匮乏 从世界艺术发展史来看,文艺复兴标志着中西文化在世界文化领域的主导地位发生了转变,在此之后,欧洲各民族文化逐渐取代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东方文化的主导地位,开始对科学和艺术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在当代,西方思潮已强势占据正处于文化苏醒期的中国设计界,而一切设计以西方的构成法则和形式作为基础准则,使得本民族的设计艺术仅仅滞留在对西方设计模式的模仿,从而边缘化、陌生化本民族文化,对本民族文化精神的寄托和对设计的拓展的思考极度缺乏,从而最终阻碍本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在当前设计实践中,对传统文化的技术与器物进行借鉴,且多是直接袭用外观形状或纹样,而其深层的精神内涵难以得到挖掘和展现。 在当今高校设计教学中侧重于应试教育思想,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的文化教育比例严重偏低,甚至将其视作设计的全部;而中华文明史、艺术设计史等课程一般作为辅助课程,且授课中只是单纯对作品自身的成就进行探讨,没有从文化精神更深层含义上进行系统的研析,因此,与技法课相比较,艺术理论课程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就好像相比于文化的价值体系,技术体系显得更为“直接”与“实用”,传统的思维方式、意识形态、以及审美情感等之于作品显得毫无价值,这从本质上来讲是器与道关系的思想辩证。总而言之,没有精神内蕴的作品仅仅停留在物的外在状态,而具有文化内涵的物则是主观精神的外在表现,包涵着超越于物的文化价值。另一个原因,中国古今教育重心的巨大差异。中国几千年教育的核心是育人,而非谋生,《大学》作为儒学经典之一,开门见山第一章就明确了人格修养的全过程,即致知、格物、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古代,上至天子下到庶民,都是以修身为根本,将技能排在之后。然而在现下,由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变迁,一切都以生存为基础,现代的教育也多以培训谋生技能为主要目标,而设计行业也首先是谋生手段,“文化无用”说也由此产生。 2 传统工艺在艺术设计教育中传承发展对策 中国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从传统的工艺美术教育中脱离出来的,因此它与传统工艺美术有着密切复杂的关系。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欧美发达国家的教育方式和教学理念传播到中国,加之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人数暴增,各种新潮的设计观念、新科技、新媒体蓬勃发展,使传统工艺美术在翻天覆地的变化中逐渐边缘化和陌生化。热度消失后,人们开始进行反思,并认识到现代艺术教育并不是虚无飘渺的,尽管可以参照和借鉴西方的教学模式,但是本土文化才是我们的血脉和标志,才是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所在。最近以来,不少大学把陶艺课程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补充,并在学生中获得良好的反应。《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 年)》中明确指出:“艺术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艺术教育资源,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学习和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形式的现代化、多样化,扩展艺术教育的空间,提高艺术教学的质量。”因此,换个方位观之,当前的艺术设计教育制度为传统工艺美术的继承和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空间。 2.1 从精英教育到普及教育 当代的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变为普及教育。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制度的完善发展,需要普及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不应局限于高等艺术学院内,也不应局限在艺术设计专业内。随着我国教育的大力推进,特别是艺术设计教育的迅速发展为普及传统工艺美术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创造了更好更大的发展平台。在这个过程中,国民的艺术修养得到全面提高,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得到大大增强,极大地提升了对本名族传统工艺美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对工艺技艺的承继也起着关键性作用。 2.2 增加相关课程比重 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调查发现,在当前高校的课程设置中,与传统工艺美术有关的课程极为少见。对于教学方式陈旧、与现代设计教学理念不匹配的课程进行改革,增加具有中国审美形态和生活方式的选修课程,诸如剪纸、天然染织、陶艺等需要动手的传统工艺课程。笔者在最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以民间文化、设计、美术为标志的工艺美术课程,如今已有不少反战,不再是简单地模仿传统艺术形式,而是注意挖掘生活中的传统美术元素,将传统元素渗透到现代设计中。课程所传授内容不是停留在固定知识上,而是给人带来文化归属感。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设计灵感。另外课后同学将作品在公众场合进行展览,有利于在全校范围内宣传传统工艺美术。 2.3 专业主干课融入,从形式到内涵挖掘 日本著名传统文化设计大师原研哉在《设计中的设计》中曾经提到,“将已知事物陌生化,更是一种创造。”传统工艺美术包涵着丰富的工艺技法以及原生态艺术图形。这些图形和工艺技法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经验的积累,体现了人类本源的思维意识。它们为现在的设计者提供了本源的设计思维,有利于激发他们的设计灵感和创新意识。根据当前传统工艺美术相关课程与其他艺术设计课程相对分裂的状况,笔者认为应当将传统工艺美术的内容渗透到其他主干课程中。如可以在书籍设计课中对传统书籍装订方法加以应用;在字体设计课中关注文字的来源、笔画以及造字体系;在其他专业课程中对传统元素的内涵形态加以应用,通过内涵形态设计,教师和学生对于传统元素形态产生新的了解。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内涵形态设计教学。比如带领学生到香格里拉、丽江、大理进行考察,在民族图案考察和写生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不同民族的图案的颜色、形状差异及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思考,而不只是单一的临摹或拍摄。 3 结语 当前,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一方面希望摆脱西方的设计思想和教育模式的影响,从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模式,一方面又无法与西方的模式完全相分离,这种摇摆不定的状态还将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存在。面对这种态势,有效地解决渠道是将蕴涵着着丰富的中国文化精神的传统工艺美术课程和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体系有机结合起来。 浅谈工艺设计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在《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是高职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手段。作者多年从事《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一线教学工作,经验丰富,在课程教学上锐意改革,成功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课程教学中,从而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人才培养质量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动画;仿真资源 毋庸置疑,计算机的发明是人类的一大创举。当今社会,各行各业已经无法离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对高校教育特别是专业课程教学来说,更是如此。高职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非常需要以信息技术为主要依托的现代教育技术来助推教学,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贡献。《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是模具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教和学均存在一定困难。作者通过多年来的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在该课程的教学中成功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帮助学生理解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学生学习兴趣高昂,教学效果较为理想。 一、制作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的教学课件,使教学质量和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根据高职教学规律和高职学生认知特点,作者综合利用含冲压制件、冲压机床、冲压模具等在内的典型图片、深入相关企业拍摄的冲压工艺特色视频、精心制作的冲压原理教学动画以及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流程框图等资源,制作了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的电子课件。教学时,教师在电子课件的辅助下,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至于枯燥乏味,学生对重点知识、难点知识的理解更为轻松,从而使得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二、拍摄制作典型冲压工艺的生产视频,方便教学使用与资源共享 以教学需要和高职学生认知规律为出发点,深入相关企业录制冲压生产的典型加工视频,剪辑后,单个生产视频的播放时间控制在3分钟之内。冲压加工的相关动作是冲压设备在操作人员的掌控下重复循环进行的,一般单件冲压过程时间很短,故控制视频播放时间并不损害冲压加工的完整性,冲压加工的动作过程也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展现。当然,控制视频播放时间还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好处:第一方面,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占用的存储空间较少,存储、使用、共享都非常方便;第二方面,能够避免教师因播放冗长的教学视频而耽误教学进度和教学效率,同时又能够使用这些短而精的视频资源打破时空限制,开展“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的新型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穿梭中加强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第三方面,精短的视频资源可以保持学生高昂的学习情趣,避免倦怠厌烦情绪的出现。 三、拍摄、收集典型精美的冲压生产图片,方便课程教学与资源开发 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深入相关企业拍摄制作生产场景类、冲压产品类、冲压设备类、冲压模具类等典型图片资源,亦可通过网络等收集整理相关冲压加工的图片资源。生产图片取材于生产现场,能把冲压加工的相关情境固化下来,比教材上所提供的一些二维图片更为直观易懂。这些图片资料可以方便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进行展示,亦可为教学资源的二次开发提供素材,同时可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加深对抽象知识的理解。 四、开发制作生动形象的教学动画,辅助抽象内容的讲解与理解 必须认识到,图片资源和视频资源虽然直观,但其亦有短板存在,有些信息还是很难从图片和视频上直接获得,比如冲压原理、模具动作、加工过程等。这些抽象问题在教学时难以表述,即使是在生产现场教学,也难免有这类问题的困扰,往往授课教师累个半死,却收效甚微,学生不知所云。因而,开发助学助教动画就非常有必要。作者应用Flash等软件开发了一系列助学助教动画,使表述困难的问题以形象化、可视化、动态化的形式予以呈现,突破教学模型和生产加工的局限性,在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中均可使用。形象生动的教学动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效果,教师也可以从烦琐的表述和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可以节省部分教学成本。 五、开发冲压模具虚拟仿真资源,开展虚拟实训,弥补实训资源不足 在现场教学中,生产模具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材料,但在其废旧之前,不可能给学生提供装拆实训机会,又由于模具价格较高,也不可能有很多新模具供学生进行装拆实训,所以学生只能通过观察外形的方式来对模具进行大致了解,而对模具结构,特别是模具的具体部件的装配关系却不甚明了;而供拆卸用的少量废旧模具和教学模型,虽然可以让学生了解模具结构,但在模具动作演示方面却有所欠缺。为了突破教学模型和冲压模具的物理局限性,同时弥补实训资源不足的问题,开发了《冲压模具虚拟仿真资源》,开展虚拟实训,无疑是对生产实训的一种有益补充。该资源精选13套典型冲压模具,涵盖了冲孔模、落料模、弯曲模、拉伸模、成形模,以及复合模和级进模,以CAXA实体设计等三维软件造型开发并经Flash集成,每套模具均含虚拟装配、虚拟拆卸和虚拟动作,立体展现模具动作、模具拆卸、模具装配,与实际生产相比,具有较高的仿真性,是“虚拟”与“现实”的对接,可以辅助相关师生的教与学,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轻松学习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节省教育教学成本,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该资源于2011年7月份获得了“全国第三届教学仿真软件评奖”二等奖。 六、开发虚实互补的“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网络教学平台”,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 为了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进行持续改革更新,进一步整合优化教学资源,更加利于教和学,开发了虚实互补的“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网络教学平台”,使“虚拟”与“现实”成功对接,使教和学变得更为轻松有趣。该平台教学资源丰富,虚实结合,教学时“宜虚则虚,宜实则实,虚实互补,刚柔并济,相辅相成”。该平台可以单机使用,也可以在网络上共享,使用灵活方便。由于该平台特色突出,于2011年8月份获得“威海职业学院2011年度课件大赛”一等奖,于2011年10月份获得“第十一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高职组二等奖。 七、建设内容丰富、突破时空限制的课程网站,方便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 建设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网站。网站配有八大栏目作为助学助教资源:体系描述、课程设计、学习指南、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学习资源、教学评价及教学在线等,内容丰富多彩。通过网络共享,可满足高职院校教师课程开发与课程教学需要,可服务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学习、企业员工技术提升,亦可满足社会人员的继续教育需要。 作者根据自己多年教学经验,通过对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教学的不断改革,成功地将诸如电子课件、教学动画、虚拟仿真资源、网络教学平台等现代教育手段用于课程教学,取得了一系列成绩,教学效果显著。“冲压模具虚拟仿真资源”和“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网络教学平台”参与了全国性的比赛,已经授权在更大的范围内使用,扩大了受益面。现代教育手段在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教学中的成功应用,为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做出了贡献,也可以为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浅谈工艺设计教育:对传统手工艺产业与艺术设计教育互动现状的分析 摘要:传统手工艺是作坊式的师徒手把手地传承技艺的模式,它的核心就是将纯熟的手艺绝活保留下来。而高等教育是侧重创新研究模式,它是在否定基础上再肯定,寻求不断的变化和创新,两者的目标是相背离的。但是,它们也有互补性,传统手工艺目前面临的困境是缺乏创新,不能很好地和现代社会的审美和需求结合;艺术设计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是缺乏民族性,创新的根基不牢固,并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结合市场经济、企业的产业结构及对人才的需求来调整教学手段也是艺术设计高等教育在思索的问题。文中分析了两者各自存在的利弊问题,探讨了适宜双方发展的契合点、利于合作和发展的规划,以及如何产生良好的互动效应。 关键词:传统手工艺;艺术设计教育;创新;文化;消费市场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传统手工艺逐渐得到重视并恢复发展起来,但是某些种类的手工艺还是面临重重困难,无论从工艺手段、材质,还是应用价值等来看,都受到很多限制,如果只是作为一种传统手工艺的保留,它们需要社会力量甚至是相关部门的扶持,如果目前只是依靠自身发展,短期内很难振兴,需要重整发展之路,找到和现代社会需求的结合点,并适应现代审美、现代生活的新模式。传统手工艺注重手艺的传承,大部分是靠手工完成,其成本较高,在现代社会,比较难以适应大众需求,但也有部分高端或是特殊消费群体能接受,但类似需求的力量是有限的,不足以推动某一个传统手工艺行业的发展。对消费群体的科学细分将决定产业的出路,决定行业的存亡。 艺术设计高等教育也面临着很多挑战,艺术设计的核心就是不断创新。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的艺术设计教育理念随着一批海外学者的归来,而逐渐渗入了国内的艺术设计教学领域,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就是在这个时期提出和实施的。时隔十几年,国内这些高校仍然在继续改革和创新着,并在不断摸索适合本土的教学模式。 在通常观念里,传统手工艺产业很难和高等教育联系起来。传统手工艺是作坊式的师徒手把手地传承技艺的模式,它的核心就是将纯熟的手艺绝活保留下来。而高等教育是侧重创新研究模式,它是在否定基础上再肯定,寻求不断的变化和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讲,两者的目标是相背离的。但是,它们也有互补性,传统手工艺目前面临的困境是缺乏创新,不能很好地和现代社会的审美和需求结合;艺术设计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是缺乏民族性,创新的根基不牢固,并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结合市场经济、企业的产业结构及对人才的需求来调整教学手段也是艺术设计高等教育在思索的问题。正是基于以上存在的问题,两者可以找到发展的共通点,相互弥补,取长补短。 下面我们将结合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的教学实践来分析、探讨传统手工艺产业和艺术设计教育的互动现状: 以下是在当代手工艺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些情况:2009年10月,我和几个做专题研究的学生到江苏省连云港东海县对水晶手工艺产业进行考察。 首先,对东海县水晶城进行考察。东海县水晶城是东海水晶工艺品的集散地,也是全国水晶原料的集散地。在水晶城里大多是简单加工的水晶工艺品,有的水晶饰品是按份量销售, 基本没有设计,也谈不上什么附加值。当然水晶城里也不乏精品,但是按照水晶石材的档次和雕刻工艺的精美来区分的,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最高附加值的工艺品就是这两者完美结合出来的产物。但是就我们所见到的精品,还是以传统题材为主,它所面对的消费群体的数量正逐渐萎缩。 其次,对当地的水晶企业、作坊进行考察。通过对当地至善坊水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考察发现,目前他们在传统工艺的继承上做到了极致,比如他们雕刻的佛像非常活灵活现,神韵十足。有的水晶还有着非常漂亮的包含物,比如一些有色金属矿物质,会折射出美丽的光泽,挑选这一类材料雕刻成的佛像,几乎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的。在艺术品收藏领域中,这种传统工艺品有一定的优势,它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企业高层非常重视与高校间的交流,意识到传统手工艺行业都面临的种种问题和困难,比如大多数传统手工业没有发展的远景规划,目前遇到的瓶颈就是只能满足对传统工艺的一部分市场需求,也就是不断复制传统的东西,形式上没有创新,消费的群体也比较局限,并且当代设计理念相当缺乏等等。我们深入接触的这家企业在行业里有一定的先知先觉,他们已经开始在自我的定位上寻找新的突破口。 通过与至善坊水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交流我们有了以下第一手的资料信息: 一、规划企业发展战略 企业在成立至今的6年时间里,以前三年的时间充分融入行业, 在此基础之上实现企业规模扩大。 二、确定企业文化和理念 确定“我们的灵魂就是水晶,水晶就是我们的灵魂”的企业文化,提出“艺术化设计、产业化生产”的发展理念,坚持“不换思想就换人”的观点。 三、引进艺术设计专业人才促进企业发展 从08年引进第一批艺术设计专业设计师以来,企业在产品的质量、产品的销售、管理模式等方面发展迅速,成绩斐然。 通过至善坊水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个案分析,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和传统手工艺产业各自存在的利弊有以下几方面: 一、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优势: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具有系统性、开放性、交互性,对品牌意识及打造品牌的理念比较成熟 。 传统手工艺的优势:传统工艺美术行业拥有精湛的技艺,其产品在收藏市场上具备坚实的基础。 二、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弊端:由于传统文化和技艺等方面的“断代现象”,设计教育体系下的学生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方面存在欠缺,设计作品个性凸显风格前卫,由此导致设计产品与消费群体脱节。 传统手工艺的弊端:传统手工艺行业面临缺乏创新、品牌意识薄弱、市场分析缺乏科学性以及知识产权的保护措施的无力等诸多问题。 总的来讲,传统手工艺产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它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半自动化程度,特别是形态复杂的工艺品的加工大部分还是需要靠手工来完成,即使是使用机器,人工对机器操作的熟练程度也很难被电脑程序指挥下的机器完全替代。手工艺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很高,但是如果只停留在照搬和重复古人的东西,其价值也是低廉的。艺术设计高等教育在传统手工艺产业中发挥了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挖掘,与当代设计理念的融合以及对品牌的打造等方面的作用。 现代艺术设计高等教育和传统手工艺产业的结合需要找到适宜双方发展的契合点,看清以上分析的各自存在的问题和具备的优势,这样才利于制定出长远合作和发展的规划,产生良好的互动效应。因此我们还要逐步探索如何和企业产生联动,如何引导消费市场,以及如何增加现当代手工艺术品的附加值,这将是我们艺术设计学科将要继续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浅谈工艺设计教育:素质教育下“机械加工工艺设计”教学改革探索 摘 要: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工程,它涉及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实施素质教育对目前的高等院校的教学模式和内容都提出了新要求。要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现行的教学实施过程、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等各个环节都会产生新的、较大的变化。本文介绍了作者对在素质教学背景下,在改进制定和实施课程教学目的方面的一些新认识。本文提出,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精准地制定和把握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一个关键。课程的教学目的制定和实施应该以学生的培养目标的实现为核心。文中具体介绍了作者在“机械加工工艺设计”课程教学实践中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些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素质教育;机械加工工艺;教学改革 一、素质教育下“机械加工工艺”课程教学现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指出素质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转型应该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1-2]。这个转型应该是全方位的,它将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每一门课程中。但这其中,那些设计类的知识应用型的课程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专业素质的提高,具有更明显的作用,影响更大,它们应该走在向素质教育转型的前列。“机械加工工艺设计”课程就是这样一门课程。我国理工类高等教育的知识体系中,“机械加工工艺设计”课程是一门工科知识入门课程,它对学生的工科素质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也是工科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是培养学生机械结构、加工及设计方面的能力不可缺少的课程,同时它对后续的,与机械设计相关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根据我们调研所掌握的情况,目前国内一些设有工科专业的大学中,“机械加工工艺设计”的课程,在教材的选用、教学大纲的制定和教学内容的讲授上,与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3-4]。这其中的原因之一是我们贯彻的课程教学目的还不恰当,它还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制定的课程教学目的或是不明确,或是不恰当,或是在贯彻过程中我们没能精准地把握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内涵。本文就如何处理好这方面的问题谈一谈笔者的一些思考和教学实践。 二、素质教育下“机械加工工艺”课程教学改革路径 (一)“机械加工工艺”课程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是什么?教学目的是教学过程结束时所要达到的结果,或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它是教学领域里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的要求。它制约着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发展趋势和总方向,对整个教学活动起着统贯全局的作用[5-6]。制定合理的教学目的是其发挥好的、积极作用的前提条件。教学目的要实现自身的合理性,它需要在教学计划中有恰当的定位,它需要与教学客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协调一致,指导教学主体行动并转化为教学结果[7-8]。 对某一门大学课程来说,在课程教学结束时所要达到的结果,或者是预期结果,就是门课程的教学目的[9]。但课程的教学目的在制定时,不应该只考虑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特点而随意给出。就某一门课程来看,它的教学只是本科学生在整个大学培养过程中经历的一个小的教学环节。这一小的教学环节的内容应该服务于学生四年的总体培养目标的实现[10]。也就是说课程教学目的的制定是有总体条件约束的,这种约束应该源于学生的培养目标的要求,也就是说课程的教学目的也应依据学生的培养目标来制定[11],参见图1。 具体就“机械加工工艺设计”这门课程来看,它的课程教学目的的制定,应该依据工科学生在学生的培养目标中对其能力、素质要求来制定。在工科学生的培养目标中,机械设计方面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培养要求。“机械加工工艺设计”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机械设计能力方面的基础课程,也是不可缺少的必修课程。所以在制定“机械加工工艺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时,我们不应该仅仅依据该门课程在加工工艺方面的知识体系的内容和特点来制定,而应该充分考虑培养目标,按照学生在机械设计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要求来制定《机械加工工艺设计》课程教学目的。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就能够在选择教材方面,在课程的教学硬件条件建设方面,在选配合格的教师方面,做出合理的、恰当的选择,也就是说我们能够在课程的建设阶段找准方向,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在课程的教学讲授实施阶段,我们能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在教学讲授过程的要求上,在教学手段的应用上和教学效果的评估上给出正确指导,参见图2。 图2 教学要素对课程教学目的的支撑 合理地制定好、精实匕盐蘸每纬痰慕萄目的是搞好素质教育的关键。我们在具体的实际教学工作中,在确定课程教学目的的时候,通常的情况下,可能由于教学文件篇幅有限,不会在课程的教学目的中完整地复述学生的培养目标,以及培养目标与课程教学目的的关系,但这并不说明培养目标对课程的教学目的没有影响,不重要。实际上课程教学目的的核心内涵来自学生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的本质是服务于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在制定课程教学目的时,那种忽略培养目标的核心作用的做法是错误的。不依据培养目标而制定的课程教学目的和没有精准地理解课程教学目的的做法,都会导致课程的教学目的脱离或者偏离原有的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都会给课程的教学带来很多不良的结果。这会使教学内容的组织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会使教学过程变得机械、乏味,使教学过程变成简单的知识的堆积和灌输,这会使课程的教学起不到对学生工科素质培养的作用。在具体的“机械加工工艺设计”课程教学工程中,在制定、贯彻课程教学目的的时候,我们也是努力做到不忘初心,牢牢地把握课程教学目的制定所依据的本质基础,精准地把握课程教学目的的本质内涵。 在制定和把握课程教学目的过程中,常存在以下一些值得我们警惕的错误。第一个是以教材为中心。在教学中,我们常会错误地只注重传授教材上的知识点,偏重于让学生理解教材上的内容,而忽视了根据学生的培养目标,合理选择多种参考教材或其他的来自科研生产实际的教学素材。如果我们在制定课程教学目的时本着这样一个原则,实际上只能达到针对现有教材,“有什么就教什么”的教学效果。第二个是所制定的课程教学目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现有的能力和水平为标准,在教学中只是着力实现将教师现有的知识水平全部传授给学生。这样的做法并不能明确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要解决什么问题。课程学习和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被忽视了。实际的教学效果达不到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学效果只能是教师“会什么就教什么”。这样制定的课程教学目的往往看似合理,也容易实现,但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去看这种做法是十分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的,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自己所学专业整个知识体系之间的关系,也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门课程知识的重点或核心内容。第三个是以教学条件为中心。制定教学目的时,过分强调现有的教学硬件条件的约束和限制。过分强调现实的教学硬件条件对教学过程实施的约束,片面地引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说辞,但是实际上一门课程的初始开设有一个开课的准备和建设过程,而且课程教学运行过程中每年也还都有一定的课程建设的投入,这其中当然包括教学硬件条件的建设和投入。所以我们在制定课程教学目的的时候,不必太局限于现有的教学硬件条件。我们应该依据学生的培养目标,考虑到未来课程建设中教学硬件建设实现的可能性,适当超越现实的教学硬件条件的限制,去制定一个合理的课程教学目的,否则在制定课程教学目的的时候就很容易误入“能教什么,就教什么”中。这是一种课程建设懒惰和无所谓的表现。 上述的一些错误观念和做法在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中极易产生。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目的往往被错误地引导到获取文凭或资格证书上。这样一来,所制定的课程教学目的往往趋向于实现对学生的知识灌输,而学生则更专注于获取分数,而忽视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学生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获得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是为了运用课程的知识创造技术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我们认为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所制定的课程教学目的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出发点。我们要按照这样一个思路,制定“机械加工工艺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并将其贯彻落实于此,我们探索的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教学改革和新的探索或尝试就不会轻易跑偏,就不会轻易地犯上述的类似错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的教学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改进效果。 (二)“机械加工工艺”课程教学策略 在素质教学背景的课程教学目的的指导下,在“机械加工工艺设计”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们积极探索。在教学内容的组织、教材的选择、教师备课、自我学习自我提高和授课等环节落实这样的课程教学目的的要求。一是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积极补充来自机械加工生产一线实践的教学素材。为此我们专门深入哈尔滨现代化的国有工厂进行调研,取得第一手材料。二是在教材的选择上,注意选择与学生的培养目标相符的新的适用教材。新的特种加工,如数字式加工技术、3D打印等现代加工工艺,在老的教材上并没有体现。如果不及时将其更新或补入课上教学内容中则对学生工科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缺憾。三是教师的学习、自我提高要紧跟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课程教学目的的要求。现代的科学技术发展很快,在这方面我们主要是让教师不断地了解、学习和掌握新的机械加工技术工艺手段和其在零件加工中应用的工艺设计过程。四是在教师备课、授课环节有意识地介绍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及它与培养目标的有机关系。在以往的教学中容易犯的错误是,课程的教学目的只是教师自己掌握,不向学生们做介绍。一门课学下来学生们只被灌输了一些本门课程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与专业的整体知识体系有什么联系,与自己的培养目标有什么联系,学生们并不了解。这使得学过的课程知识成了零散的知识,难以长久记忆,难以在后续的应用环节中灵活运用,难以养成素质教育所希望的工作能力。在改进的教学实践中,在备课环节,授课教师除了备好课程知识点的内容之外,要认真地领会好课程的教学目的。在授课环节,在课程初始阶段我们有意思地向学生简要介绍本课的教学目的是什么,以及教学目的与学生培养目标的关系,使学生和教师一道能够对“机械加工工艺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有一个准确把握。在授课的过程中,围绕着正确的教学目的开展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对实现教学目的有用的知识点尽量地补充,对实现教学目的作用不大或无用的知识点,则进行省略或简述,以求得在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图3 课程教学目的教学指导作用 三、“机械加工工艺”教学改革效果分析 几年的“机械加工工艺设计”课程教学实践后,我们感觉到,在制定课程教学目的时,落实以素质教学为核心的主导思想,准确把握教学目的内涵,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首先,学生在学习中入门较快。教师准确地把握教学目的,在教学开始时将教学目的适当地传递给学生,这样学生的学习目标比较明确。学生对课程的知识结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对课程知识在能力培养中的作用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他们在学习中也会少走一些弯路。其次,学生对本课程自我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在明确了课程要学什么,学了以后有什么用,能解决什么问题的前提下,他们不仅在课堂上会更积极认真地学习,在课下,也会更主动地、更有意识地关注课程的相关内容,增强学生自我学习课程内容的热情。最后,促进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式教学,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明显提升。在教学中,准确地把握并贯彻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课程教学目的,同时将这一教学目的传递给学生,与学生达成共识,有助于学生知晓教学过程的基本路线图,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为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好的基础条件,这样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主动学习的意愿就更强了。 四、结论 课程教学目的的制定是课程建设的一个关键环节。课程教学目的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教学指导作用。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精准地制定和把握好课程教学目的的内涵,并将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是搞好素质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前提。制定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课程教学目的应该以学生需求为中心,以学生培养目标为依据,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我们在“机械加工工艺设计”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合理地制定课程教学目的的方法,并注重精准地把握课程教学目的的内涵,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绿色会计论文:绿色会计新理念探讨 摘要:简述绿色会计的概念,以及加强绿色会计核算、监督理念的重要性。重视发展绿色会计,健全会计核算系统的必要性。 关键词:绿色会计;会计核算;监督理念;发展;健全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作为现代会计人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正“一日不如一日”地在某些方面失去其相关性,那就更不用说作为会计信息最高质量要求的“决策有用性”了。其表现最突出,矛盾最尖锐的当属在传统或现行会计制度影响下,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对环境资源耗用程度反映的模糊,从而造成了发展与环境,经济与生态的恶性循环,导致企业发展经济的“欲速不达”,在进行经济事项时或在完成经济事项的后期,仍要为抑制这种循环的继续恶化而操劳。在这种恶劣情况下,西方蕴育而生了“绿色会计”,这是一门强调现代会计人在企业进行经济活动时,正确、及时、合理地对企业耗用环境资源的程度进行核算的科学。 1 绿色会计:也是一种财务信息系统 传统会计产生于工业时代,它强调对企业硬资产进行核算,而事实上,企业还存在或多或少的软资产(soft as-set)。环境资源是经济学意义上的稀缺资源,而它的稀缺性,使企业必须付出一定代价才能获得对它的使用权,所以环境资源也是经济学意义上的经济物品,会计对它的价值理应进行核算。而在长期的传统会计体制下,由于会计信息对经济行为的影响,从而导致如zeff在《“经济后果”学说的兴起》一文中断言:会计信息将影响企业、政府、工会、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决策行为,影响的决策行为将反过来又会损害其他相关方面的利益。绿色会计作为一门核算soft asset的会计学科,正是运用了会计这一独特方法,以会计人的责任心,试图启动一个好的“会计信息预警系统”,尽力“挽救”因此而“挣扎求存”的企业。所以我认为;绿色会计是一种核算企业社会资源成本的手段,它根据会计要求对企业拥有的环境(自然)资源进行适当的货币计量和重要性判断,并采用适当的会计方法记录企业因经济活动而对环境资源的消耗情况,是提供因不同程度的耗用(包括破坏性耗用)而需以资产形式追加补偿的财务信息,是一种财务信息系统。绿色会计所核算的社会资源成本,我以为可介定为产品成本的一部分,即。产品成本是产品经济成本和社会资源成本的总和。只不过,在社会资源成本的确认程序及方法上。是划分为收益性的,或是资本性的,还是有得研究的,这里不作细究。但不管如何划分,都是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上得以确认的。所以,例如企业在进行自然资源开发,支出的自然资源原始成本就应被附加定义上社会资源成本(惯例为:矿山的取得成本、勘探成本、开发成本的总和,称为自然资源原始成本)。从企业进行经济活动应付责任的角度上看,做这样的定义是有它的必要性的。 2 加强绿色会计核算、监督理念的必要性 把环境问题与会计理论结合起来研究,即是现代环境危机所迫,也是会计信息与决策者之间关系狭隘而造成的沟通失误所迫。从中引出的问题,已不单纯是会计问题,更多意义上的是一种社会问题。绿色会计强调企业对环境资源保护的责任,使企业站在社会的角度上,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承担起保护环境资源、合理开发和配置资源的责任,发挥会计核算、监督的职能。如果忽视绿色会计,甚至不认识绿色会计,就会使企业在出示财务报告时,无形中拒绝履行支付社会资源成本的义务,从而缺漏了对“环境资源负债(soft liabilities)”的报告。从这个意义上讲,绿色会计是报告软负债的会计学。这种负债是因企业对环境资源不同程度的耗用而需以转移或运用资产或放弃经济利益的形式的追加补偿,但过去的会计期间,会计并未计提或不能可靠计提,而企业必须现在承担起这种债务,它或是被现时清偿,或是在未来“加倍加息”清偿,最终导致企业经济资本的流出。但由于软负债清偿金额庞大,清偿期递延于较长的会计期间内,所以,拥有这种负债的企业当然不希望对它进行清偿,但企业为发展经济并获取或持续获取经济利益,是需要同时搞好环境保护的,因为,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不协调的阴影已使我们食了“苦果”,要解决环境问题,唯一的、最有效的方法是: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对环境资源的保护进行现时或补偿性的“巨额”投资。《2000年中国环境战略研究》中提到的环境治理投资方案,分高、中、低标准对治理目标进行定位:①高标准——环境保护总目标是环境污染基本得到解决;⑦中标准——总目标是环境质量有明显好转;③低标准——总目标是竭力使环境污染维持现状。三个标准中。资金投资分别占国民生产总值(gdp):2.4%,1.6%,1.0%。若分别达到预定总目标,那么,由于污染的削减,改善了环境质量,从中减少了经济损失,盈得环境效益,每年分别为1459亿元,1056.5亿元,814.1亿元。在西方国家,常用“费用一效益”分析法评估公共项目社会经济效果好坏,近年来,由于环境问题窘迫,所以也被作为评价一个国家环境资金投入的一般性项目。环境问题的“费用—效益”分析,是用效益—费用比值法衡量社会经济效果的,但以此同时,自然资源的损毁、生态环境的破坏,环境的恶化,是逐日加剧的,年“环境污染”的直接经济损失已达近千亿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75%,间接经济损失就更难估计了。“投入—产出”的失衡,迫使我国1999~2000年,环保投资将提高到占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1~1.5%,约为2200~3000亿元,力求环境压力有所缓解。这惊人的数字,耐人寻味。97年若按“标准”进行环保资金的投入,则分别投入1794.53亿元、1196.35亿元、747.72亿元,如此投入你我的经济可否能承受,不投入502.4亿元,我们又如何言对后人。会计人责无旁贷,应以自己的新理念,尽自己一份责任。绿色会计为现行会计增加了三个因素。环境—未来—公平。由此可见,三者的“联姻”,正是一种责任——确保把等量的“资本”传给下一代。历史和社会赋于“绿色”就是和谐、平等、共同进步,而绿色会计人正以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念疾呼地球人为子孙后代多着想,在认识并探求消耗“绿色”的同时,保护它的纯洁。我们尚无法完全确定环境资源作为一种soft asset货币计价的多少,但必须承认这个soft asset的消耗,若是肆无忌惮的,只会加速它的枯竭,最终危及的只能是我们。 3 重视发展绿色会计,健全会计核算系统 发展绿色会计,就要支持、鼓励企业自觉、主动地披露自身的环境信息,这是绿色会计能否正确地、迅速地发展的关键。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小组第15次工作会议(1998年2月11日~13日)指出:披露环境成本(社会资源成本)和环境负债(软负债)对于清晰反映或进一步解释报表项目是很重要的。……在判断重要性时,不仅要考虑金额,而且要考虑项目性质。……(环境)信息将帮助信息使用者判断企业未来现金流动性、时间及未来财务资源的承诺。而现行国民经济的核算体系,注重经济产值的增长速度,忽略资源基础和环境条件,重在求产值。使得产值上升是以资源的大量消耗为代价取得的,这样便出现了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空心化现象:一方面是国民生产总值的虚幻增加,另一方面是自然资源的持久减少、生态的破坏和环境的恶化,即经济增长的同时伴随着日益严重的资源基础不断削弱、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追其原因是自然资源产权模糊,资源无价论的错误影响等;追其责任是会计人对其监督核算的忽略或不可靠。所以,建立、健全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会计核算系统,发展为保护绿色资源的绿色会计,使现代会计人树立起绿色会计的新理念,让现代会计人承担起监督、核算资源消耗情况的新责任,这是“挽救”我们自己的有效举措。也是最终“完胜”绿色资源的最有效的办法。 绿色会计论文:绿色会计理论体系初探 绿色会计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出现,并在90年代得到快速发展。但在我国它还处于起步阶段,未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国内的专家学者对绿色会计理论体系的许多内容还存在诸多争议。本文拟对目前存在的各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观点和建议。 一、绿色会计的主体 绿色会计的主体问题实际上是绿色会计的定位问题,即如何理解绿色会计与现行财务会计的关系。关于这一点,有三种不同的理解:①绿色会计是一门与现行财务会计并立的独立学科。②绿色会计是现行财务会计的一个分支学科。③绿色会计是现行财务会计与环境科学等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由此,对绿色会计的主体就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是认为绿色会计的主体是政府,属于宏观层面;二是认为绿色会计的主体是企业,为微观概念;三是认为绿色会计的主体既涉及企业又涉及政府。绿色会计的特点决定了其主体不能仅限于企业,还应包括政府,即从宏观层次进行核算。 按核算内容的不同,可以将绿色会计主体划分为不同层次:从国家角度划分,称为宏观绿色会计主体;从区域的角度划分,称为中观绿色会计主体;以各个微观经济组织划分,称为微观绿色会计主体。这样就将会计主体置于环境系统中,从而将环境资源的价值消耗与补偿纳入绿色会计核算系统,体现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特定的国家或地区的划分规定了绿色会计主体与其他会计主体的空间界限,即绿色会计只核算本会计主体内部的环境事项以及本会计主体与其他会计主体之间相互联系的环境事项;同时考虑本会计主体内上、下代人的生存与发展,寻求不同代人之间的环境资源公平合理的分配。这体现出各个会计主体在同一时间、空间中共同占有地球的环境资源,共同对资源的使用与保护负责。 二、绿色会计的客体 绿色会计的客体(核算对象)的显著特点是增加了自然环境内容,特别重视环境科学与会计实务的结合。因此,绿色会计核算对象中必然包括自然环境,具体说来,是企业对环境资源的不断损耗和不断补偿的循环过程。环境资源损耗是指由于资源消耗失控、重大事故、“三废”排放等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损失,以及企业生产、储运、销售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超定额消耗。环境资源的补偿是指企业治理污染、改善环境,以及以排污费、罚款和赔偿等形式上缴国家或付给他人用以保护环境的支出。 南京大学的杨胜雄教授在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专题研讨会上表示,绿色会计的核算对象应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大类,并认为传统绿色会计的不足在于只关注自然环境的影响而忽略了人文环境,因此革新势在必行。 由于绿色会计与自然环境关系复杂,考虑到目前的绿色会计核算技术方法的可操作性,对于其核算对象主要有以下观点:①“三要素论”,认为绿色会计核算对象包括绿色资产、绿色负债、绿色成本。②“四要素论”,认为绿色会计核算对象包括绿色支出、绿色收益、绿色资产和绿色负债。③“六要素论”,认为绿色会计核算对象包括绿色资产、绿色负债、绿色权益、绿色收入、绿色费用和绿色利润。其中,绿色成本包括自然资源成本、自然资源损耗、环境保护支出等;绿色收入包括自然资源收入、环境污染收入、资源环境保护收入等;绿色收益包括资源环境收益、绿色利润等。 三、绿色会计的目标 有学者认为,绿色会计的目标应是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的需要,其内容应能够帮助环境资源使用者和管理者了解绿色资源的存量和流量,以及绿色资产、绿色资源的分布及可能产生的变化情况;了解绿色资源所能产生的效益以及实现效益的能力;了解环境投资总额、环境投资管理情况、环境投资产生的效益及绿色负债变动情况等。也有人提出,鉴于目前我国公民的整体环境意识比较低的情况,近期绿色报告的目标可定义为:向政府管理机构、当前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等环境利益关系人提供有关报告主体对其环境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和对于理智的投资、贷款以及其他决策有用的信息。 笔者认为,从使用者的角度看,绿色会计的目标应有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基本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目标协调。由于传统会计理论只强调提高经济效益的单一目标,不但导致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下降,也危及经济效益的未来可实现性。因此,绿色会计的基本目标不宜定义为单一目标,但它也不是多目标的简单相加,而是注重各个目标之间的交互作用,达到多目标协调。绿色会计的具体目标是充分披露有关的绿色会计信息,为各决策单位实施经济和环境决策提供帮助。绿色会计应披露的信息主要有:环境成本、环境负债,与环境负债和成本相关的特定会计政策,报表中确认的环境负债和成本的性质,与某一实体和其所在行业相关的环境问题的类型,等等。 四、绿色会计的假设 当前,争论最大的就是绿色会计假设。具有代表性的两种观点是: 1.会计主体假设、受托责任假设、环境价值假设和多元计量假设。会计主体假设认为,绿色会计应注重主体的行为特性,而非所有权特性。当企业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影响其他企业的正常经营或影响周围居民的健康状况时,显然仅将会计核算局限于会计主体本身所拥有的资产已不适宜,而应将这种由该会计主体的行为所产生的外部不经济性包含在绿色会计的核算对象之内。 受托责任假设认为,绿色会计的受托责任应不局限于“财产托付论”,而是适用“资源托付论”,即除了财产的保管和使用外,保护生态环境和治理环境污染也应成为绿色会计中受托责任关系的主要内容。绿色会计中的受托已不仅仅是受出资人之托,而是受整个社会之托,受托人有义务、有责任向负有直接和间接委托关系的委托人(包括社会的各个方面)充分披露其责任的执行情况。因此,受托责任具有双重性质,它包括以体现企业经济效益为主的经济责任和以体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为主的社会责任两个方面。 环境价值假设认为,虽然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绿色资源只有使用价值而没有因交换形成的价值和价格,它不属于传统会计核算范围,但要进行绿色会计核算,首先必须承认环境资源是有价值的。它虽不适用劳动价值理论,却适用边际价值理论。 多元计量假设认为,绿色会计核算内容既具有商品性而又不限于商品性,其中的很大一部分核算内容在计量上具有模糊特征,若仅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就不能客观地反映会计主体的环境状况。因此绿色会计的计量应是以货币计量为主,辅之以实物、与自然环境有关的指标,甚至是文字说明。绿色会计的计量可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计量的精确性与模糊性相兼容的办法。 2.可持续发展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可持续发展假设是指绿色会计核算以会计主体在自然资源不枯竭、生态资源不降级的基础上,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尽管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存在着许多的不确定性,但会计进行核算和监督的正常程序和方法都应当立足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绿色会计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货币计量假设认为,货币计量的优点是能为不同质量、数量的会计核算对象提供一个统一的量度标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价值计算。但由于受科学水平和认识水平的限制,要将实物量度转化为货币量度,有时其精确度难以保证。在这种情况下,用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共同反映绿色资源成为必要。多种计量反映能够互相补充,提供更加完整、准确的信息,满足各方面信息使用者的要求。此外,绿色会计主体内的绿色投资、绿色费用、部分绿色效益等仍然包含着劳动价值量,对于这部分绿色要素仍然可以按包含劳动价值量的货币进行计量。 五、绿色会计的报告 关于绿色会计报告,是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过程中的,目前也有两种主要观点: 1.“自然资源损耗+改善资源环境收益=环境保护支出”的观点。理论界有些学者认为,绿色会计的核算对象应包括:①自然资源损耗。主要包括环境污染损失和自然资源损耗,后者又由自然资源超耗成本和“自然资本”的消耗成本组成。②改善资源环境收益,即企业通过环保所得收益。包括利用“三废”收益、接受外单位对污染损失的赔偿和政府发放的环保资金等。③环境保护支出。用以反映企业在环保工作中所作的贡献,并设有一系列核算账户,如资产投资、业务费用、回收费用等。 与以上核算对象的内容相适应,该观点的支持者主张编制“绿色资源环境资产负债表”,资产方登记“自然资源损耗”(原因是自然资源的损耗会带来企业收益的增加)和“改善资源环境收益”;负债方登记“环境保护支出”。同时,该观点认为在合理的条件下,企业对社会资源和环境的贡献应等于其收益,即在绿色会计报表中资产等于负债,表明“社会资源资产总平衡,环境和资源得到最有效的保护”,也达到了绿色会计中的理想境界。若绿色会计报表中资产大于负债,说明企业行为对环境带来不利影响,政府应采取行政措施予以干涉,督促其增加环保支出;若资产小于负债,则表明企业重视环保,应得到政府的肯定和鼓励。 该观点从核算对象的内容出发,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核算账户,主张用“资产=负债”来编制资产负债表,寻求绿色会计所要实现的理想状态;通过比较资产、负债的大小,来确定企业在环保方面有无贡献、贡献有多大,从而利于政府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和奖惩。但是该观点也存在某些不足:①严格说来,绿色会计报表应是一组能全面反映企业资源和环境状况的报表,而上述观点仅仅提出了资产负债表的编制理想。②编制基础“自然资源损耗十改善资源环境收益:环境保护支出”,与传统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出入较大,令人费解。③在编制过程中,可以看出与损益表中部分项目重叠的倾向,易造成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混淆。鉴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该观点有可取之处,但从全面反映资源和环境状况方面考虑,也有欠妥的地方。 2.利用会计要素编制绿色会计报表。该观点认为,编制绿色会计报表的目的是反映资源和环境状况,其内容主要包括:①企业如何有效利用现有资源的预测。这是绿色预算应反映的内容。②企业是否有效利用了资源。资源总是稀缺的,预算只是初步规划了如何有效利用,但经过实际的生产经营后,资源利用状况究竟如何还有待于编制绿色资产负债表予以反映。③环境污染的治理与绿色成本的发生情况。企业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一定发生了相应的成本。成本项目有多种,需要编制绿色成本计算表来确认。④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治理污染、保护环境过程中发生了一定的成本和费用,相应地也会取得收益作为补偿。在提交的“绿色损益表”中,应对此进行客观、真实的反映。⑤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社会的影响。绿色会计的特征之一是计量单位的多元性,不仅可用货币计量,还可选择实物、百分数等进行辅助计量,甚至可以用文字进行叙述。企业的存在,一方面扩大了就业,取得了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对其社区、附近居民带来影响。完整的绿色会计报表对此也应有必要的披露。 绿色会计论文:探讨绿色会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内容摘要:实施绿色会计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本文从绿色会计的特点出发,探讨了企业实行绿色会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针对我国企业的现实提出了实施绿色会计应注意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绿色会计 现代企业 运用 绿色会计,又称环境会计,是将会计学和自然环境相结合,采用多元化的计量手段和属性,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并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业给社会资源造成的收益和损失进行确认、计量、揭示、分析,以便为决策者提供环境信息的会计理论和方法。 绿色会计与传统会计的差异 绿色会计是在环境资源恶化和批评传统会计的基础上产生的,其与传统会计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传统会计从人类经济活动的角度反映和监督企业的资本及其运动,按照权责发生制、历史成本等原则、采用复式记账的方法对发生的经济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但是企业的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在会计核算中没有反映。绿色会计则从生态环境和整个人类的活动出发,围绕以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的高效利用及耗费的补偿为中心,全面反映和监督企业的经济活动,从而有效解决传统会计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在传统会计中,只有存在财产所有权才有价格,才能在会计账表中得以反映。而如空气、海洋、臭氧层等对人类至关重要但无所有权的事物却不能成为会计核算的内容,企业对这些事物的使用和损害并不记入经营成本,这不仅使利润虚增,更为严重的是对以牺牲环境来取得目前利益的行为的一种鼓励。而绿色会计则充分强调环境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并赋以价值和价格,对其损耗予以补偿,从而使企业的责任向社会延伸,迫使企业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考虑,真正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会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绿色会计是会计学、环境科学、现代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相互结合,运用一定的方法,以货币单位、实物单位计量,或用文字表述的形式,反映、报告和考核企业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等成本价值,平衡人工资本和自然资本。 绿色会计的主要内容。绿色会计是在修正传统会计基础上产生的,全面监督反映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环境利益是绿色会计的重要内容。绿色会计的基本内容大体可分为三部分:自然资源消耗成本,环境污染成本,企业的资源利用率及产生的社会环境代价评估;同时,包括对国家经济发展宏观决策的评估。 绿色会计的核算对象。绿色会计核算对象,区别于传统会计的显著特点是增加了自然环境内容,特别重视环境科学与会计实务的结合。绿色会计中自然环境核算对象通常是指非人类创造的物质所构成的地理空间等。由于与自然环境关系复杂,考虑到目前的绿色会计核算技术方法的可操作性,其核算对象主要内容是:绿色成本包括自然资源成本、自然资源损耗、环境保护支出等。 绿色会计的核算方法。绿色会计核算对象自然环境是一种有价值的资源,它能够为人类社会的现在和未来提供多种服务,具有直接或间接价值,如水资源、土地等。如何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是绿色会计核算方法的难点。绿色会计的确认和计量是将涉及自然环境的经济业务也作为会计要素,经过辨认确定其数量价格,加以正式记录并入会计报表的过程。由于绿色会计计量自然环境资源价值有一定难度,笔者将价值计量公式简列如下: 现实使用价值=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 总用户价值=现实使用价值+未来使用价值 自然资产价值=总用户价值+存在使用价值 其中,间接使用价值、未来使用价值和存在使用价值又是自然资产价值计量中最复杂的内容,需要借助于价格替代法、支付意愿法、接受意愿法等方法计量。确实难以计量的环境污染,可用数学模型适当测算估计量化。 在我国实行绿色会计的思考 (一)实行绿色会计的基本原则 1.长期性和循序渐进的原则。绿色会计的实施,不仅涉及产品成本的市场价格的变更,更主要的是,它涉及市场规律的变动,甚至全球的商品流通准则和经济制度问题。因此,笔者建议首先成立一个由经济、环境、资源、会计管理、法律等多方面专家组成的机构,对绿色会计理论、自然资源成本、环境影响成本、企业行为规律、产品市场规律、价格体系变动、会计核算项目、法律体系变动等一系列有关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在此基础上,对部分产品或地区市场进行试点。如果可行,则应深入研究获得推广经验,再开展宣传,逐步使公众和市场接受,而后,开始研究立法或修改有关法律,调整会计教育和管理,以及审计制度。2.灵活性和边界起步的原则。由于绿色会计所核算的内容十分广泛,而且在不同的环境、地域和历史条件下会发生变化,应在确定原则的情况下,结合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对不同的产业、产品,不同的地点和时期选择核算内容和标准。也可以采取“双轨制”,一为现行的会计核算体系,二为探索性绿色会计核算体系。绿色会计核算的起始科目,应当从相对明确、简单和易于了解的内容入手,即所谓“边界推进原则”。而不能一开始就从模糊、无基础和多变的项目入手,如大气环流的风能成本、潮汐能等。此外,也可以采用分解综合的方法。如一片森林的价值成本,可以分解为气候、环境、地理、商业等多项价值,分别衡量,再给予不同的权重系数综合评估。 3.系统性和多赢的原则。绿色会计不仅包含经济问题、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也涵盖时间和空间的问题。因此,必须突出系统性原则。从理论到实践、从产品到市场、从企业到社会、从资源到环境、从国内到国际、从宣传到立法、从价格变动到公众生活等,都要系统研究。特别是环境与发展这一对矛盾,必须坚持双赢的原则。同时,还要保持产品流通秩序和社会的稳定。 4.强制性和三种行为结合的原则。推行一项新制度必须以法律为依据,具有一定约束强制性。一旦推行绿色会计制度,企业必须披露尽可能多的环境资源信息,政府部门必须对企业最低限度的披露作出明确的强制性规定。同时,绿色会计制度的顺利实行,必须以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有机结合为保障,缺一不可。 (二)组建绿色会计机构 为迎接21世纪世界经济格局和结构的变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应立即着手实施绿色会计的各项准备工作,当务之急是成立机构、研究理论、确定准则,开展试点工作。笔者建议由财政部牵头,中国会计学会、中国总会计师协会负责,尽快筹建中国绿色会计研究会,组织经济学家、环保专家及会计实务工作者密切配合,加大绿色会计理论研究及实施的力度。 (三)进行绿色会计试点工作 在我国实行绿色会计,要从实际出发,由简入繁、从易到难,先从明确的易于掌握的科目入手,即先选择个别产品在部分地区、部门试行。笔者建议绿色会计的实施先从绿色食品、用品入手,将环境资源用直接损益法计入成本,以不计算环境资源成本原始账为准,以绿色会计账做参考。在取得切实可行的经验后,再修正完善、逐步推行。 (四)对绿色会计宣传教育 建立实施绿色会计不仅是一个会计问题,同样是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内容复杂、对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因此,必须得到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为此笔者建议要加强环保意识教育,加强学校环保基础知识教育,在中小学增设环保常识课,在大中专学校增设绿色会计、审计专业课。应将绿色会计宣传、培训列到《全国环境初级教育行动纲要》中,加强在职会计人员的绿色会计培训工作,尽快筹办我国绿色会计刊物,以加大绿色会计实施宣传力度。 此外,笔者建议应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做到奖惩分明,用环保罚款筹集部分资金,建立绿色会计研究基金,用于奖励举报破坏、污染环境和研究绿色会计、治理污染等有功人员。 绿色会计论文:绿色会计核算研究综述 在传统的经济核算体系引导下,自然资源的毁损和环境破坏、生物多样性下降,从而导致人类有效生存空间的减少,这些本来是经济价值的巨大“亏空”或“损失”,却以经济增长形式体现在传统gdp中,歪曲了经济发展的本来面貌。随着在传统经济模式下的经济高速发展、人口数量的增加和物质消耗水平的提高,全球环境生产力难以为继,不能向人类提供无限的自然资源,环境承载力也无法消纳人类弃入的越来越多的废弃物。从环境经济学的观点来看,现有经济体系中环境因素得不到重视,都没有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包括自然资源的投入、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生存指数的降低)计算在内,因此所显示出来的经济效益不够准确和全面,而且极有可能是得不偿失的。为了从根本上缓解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绿色核算”应运而生。改变传统的gdp核算与会计核算体系,构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绿色核算体系是当前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必然产物。绿色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呼唤绿色会计核算,在中国实施绿色核算监督,是构建全方位环保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实行绿色核算监督,才能确保我国绿色环保战略的实施,才能更好地监督国家企事业的资源(能源)利用,才能将环境污染负荷及环境效益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较为全面的计人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 一、倡导绿色会计核算,建立全方位环保体系 中国要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急需绿色会计核算与绿色审计监督(简称绿色核算监督)。在中国实施绿色核算监督,是实行绿色循环经济的体系保障,是构建全方位环保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进行节能降耗的绿色核算,提高资源利用率,实施真实绿色财富的绿色审计监督,才能防止资源耗竭、环境污染,实现绿色gdp增长,才能确保我国循环经济核算战略的实施。绿色核算监督是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经济核算监督,是一种循环经济再生产和自然环境清洁生产有机结合的良性循环发展核算监督,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产物。绿色核算监督内涵广博,包括绿色统计、绿色gdp、绿色会计、绿色审计、绿色融资、绿色资本、绿色税收……等核算监督。绿色核算监督已成为现今国内外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主流。中国总会计师杂志社刘丽君社长在《肩负媒体职责倡导绿色核算》中指出,绿色gdp核算呼唤催生了我国绿色会计核算的发展,已在我国刮起了一股绿色会计风。《中国总会计师》杂志作为中国一级财会类杂志,肩负媒体的光荣职责,早在2003年创刊第一期就推出了关于绿色会计的文章,介绍我国绿色gdp核算和绿色会计核算理念;倡议媒体进一步加强对绿色gdp核算和绿色会计的宣传;普及绿色经济知识;报道绿色核算和绿色会计的学术成果;探索绿色核算和绿色会计的发展方略。为绿色核算和绿色会计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提升全社会对绿色gdp核算和绿色会计的认同,推动中国绿色会计事业的发展。 二、自然资本核算观 自然资本是认识环境和环境环保的一个新视角,环境是一种具有很大价值的资产,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然资本。将自然资本计价明确纳入资源环境与绿色核算体系中是绿色核算监督的重点与难点。把自然资本纳入资源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的观点,首先来自《中国21世纪议程》中的“自然资本”和环境是自然资本来源的观点。世界银行于1995年首次引用了“自然资本”概念,公布了“扩展的财富”指标,并以此作为衡量全球或区域发展的新指标。扩展的财富中包含了自然资本、生产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四大要素。而由资源、生命系统和生态系统构成的自然资本的涵义共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是自然界给人类提供的可供开发利用的各种自然资源;第二层是由动植物、微生物构成的生命系统;第三层是自然资源和生命系统构成的能够给人类和全部生命系统提供服务的生态系统。因此,自然资本核算观也就是概括了为支持生命系统的生态系统的总和的绿色核算观,也就说自然资本是有价值的,要把自然资本纳入资源环境经济核算观。 三、“零排放”绿色gdp核算法 现行的gdp核算体系只反映了经济活动的正面效应,没有考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的经济损失,因而无法真实地评价经济增长趋势及社会财富积累。该体系还助长了一些地区为追求gdp增长而破坏环境、过度使用自然资源的行为,并从根本上动摇了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基础。为克服传统gdp核算体系的缺陷,应对目前日益严峻的资源与环境挑战,利用全新的绿色gdp核算体系替代传统gdp核算体系已经逐步成为一种共识。在中科院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教授绿色gdp扣减核算法的基础上,环保专家钟定胜提出了运用“可持续、效用衡量、横向可比、数据采集”四大原则进行社会总效用衡量的“零排放”绿色gdp核算法,备受人们关注。该方法针对国民经济生产中每个可能造成环境生态损害的环节都采取了虚拟环境修复措施进行弥补,因此它核算的是净社会总效用的增加情况。由于引入了社会平均治理费用来计算虚拟环境修复部门的修复费用计量核算,因此,这个核算方法不仅操作上简便易行,而且数值核算上相当稳定,基本满足数据可获得性原则和横向可比性原则,同时它又能从整体上较为准确地反映全社会经济福利的真实产出状况,可称谓真实可信的“零排放”绿色gdp核算法。 四、宏观环境会计 宏观环境会计是以国家为核算主体,利用会计核算的原理与环境经济核算的结果,对一国经济活动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使用、消耗)进行货币(辅以实物)核算。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会计系耿建新教授与宏亮博士从宏观环境会计概念出发提出自然资源耗减估价方法进行案例分析,使入耳目一新。他们用自然资产的价值,使用未来净收入的现值估价的现值法、使用者成本补偿视同资源耗减的使用者成本法、自然资产的租金净价格法、推导出全新自然资源耗减的估价公式。把此公式运用于煤炭行业的上市公司“河南神火煤电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神火股份”)及石油天然所行业上市公司“辽河金马油田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辽河油田”),具体的资源耗减估价之中,这种对自然资源耗减估值方法的适用性与可行性进行探索性的实证研究在我国尚属首例。 五、森林资产会计核算 多年来森林资源的长期无偿使用乱砍滥伐造成森林锐减,生态失衡水土流失,物种减少洪水泛滥引人关注。实行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进行森林资产会计核算,是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是深化林业内部改革的必然趋势;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森林资产管理”的实质就是实行森林资产会计核算管理,是细化林业分类经营管理体制、理顺林业产权管理制度、适应中国“国情”的对森林实行的科学管理。四川省林业厅财务处退休干部陶仁川的《森林资产会计》观点鲜明务实,是对森林资产“公允价值”核算方法的重大突破,使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成为可能。“以讦估促进核算”的方法(即:市场价或公允价值核算),解决了森林绿色会计核算计量难题。其核心是以产权单位(即国有、非国有林业企事业)的森林资产,经首次评估确认其价值量(即清产核资),以后按森林的自然生长规律(即生长率)来计算增值额,该方法无论理论上、具体操作方法上都有了根本性突破。 六、绿色会计应用 随着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公司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不考虑自然资源的优化利用和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致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空气污染日趋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全球气候遭到改变,将直接危及整个人类社会生存。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必将引起了会计领域的一次绿色革命。通过对环境会计在公司环境管理中的应用分析,将环境活动纳入公司会计核算体系,在传统会计的基础上利用会计手段来计量、反映和控制社会环境资源,披露公司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公司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已成为大势所趋。南开大学环境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郝冀认为,绿色会计核算应用能达到此目的:实现环境投资核算可以帮助其降低经营成本,避免未来的环境负债,提升公司绿色产品商誉,增加企业绿色利润及社会环境效益。绿色会计应用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边缘学科,它所反映和控制的对象极其复杂,它的间接对象是环境资源的物流运动,即从环境资源的形成、获取,到环境资源的开发创新的整个过程;它的直接对象是环境资源的价值运动,即环境资源价值、环境资源的耗费、环境资源损失、环境资源成本、环境资源的经营开发收入、绿色收入和绿色利润等。 七、绿色核算研究倡议 “绿色”是生命之色,“绿色”是人类生命力的象征,“绿色”是21世纪信息知识经济时代的代表色,“绿色”以生态及环境的代名词深入人心,向一切旧传统经济观念发起了绿色文明挑战。为全面加强中国绿色核算与监督课题研究,特提出绿色核算研究倡议。 1.倡议在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专业委员学会的领导下成立“环境会计研究课题组”,率先组织热心于绿色核算与监督研究的专家学者,与环保专家密切合作,共同携手开创中国绿色核算研究新局面。 2.倡议树立绿色gdp科学发展观,积极为会计法及注册会计师法修改工作建言献策,建议增加绿色会计及绿色审计内容。 3.倡议开展中国绿色核算与监督信息电算化研究。为严格执行环境评价法,开展企业is014000环境认证、绿色会计核算、绿色审计监督工作服务,争做构建中国和谐社会的促进派。 4.开展企业环境报告披露制度研究。将争创资源低消耗、污染零排放的绿色企业的绿色核算调研列为首要研究课题; 5.上市公司要进行绿色审计,将环境审计报告书在报纸、网络等大众传媒公布,并向社会公开承诺本公司环境保护的目标和措施,以便于接受股民的社会监督。 6.争做构建和谐社会绿色宣传员,广泛宣传科学发展观、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和绿色核算知识,号召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从我做起,人人有责。 绿色会计论文:论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绿色会计的推行 【摘要】随着环境污染问题成为全球日益突出的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绿色会计变得与企业越来越相关。笔者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所面临的生态、资源、环境的严重破坏的深层原因,阐述在可持续发展条件下逐步推行绿色会计的必然性及推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应解决问题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绿色会计 一、绿色会计在我国逐步推行的社会背景及必然性 绿色会计从本质上看是环境科学与会计学科交叉渗透而形成的应用性学科,具体而言,它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以有关环保法规为依据,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计量、记录环境污染、环境防治、开发、利用的成本费用,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本影响的一门新兴会计分支。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在研究和实施绿色会计方面,已先走了一步。我国不论是在企业绿色会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都比发达国家晚走了一步,至今我国的大部分企业还处在千方百计地逃避环境治理责任或被动地承担环境保护责任的状态。但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国实施绿色会计具有特别紧迫的意义。这是因为,在当今全球我国是生态危机、资源危机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是生态学上的一个重灾区,有效遏制和缓解这个危机,关乎到我国的前途和命运。为此,中央早就把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确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继而又提出了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强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发达国家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并采取了措施。我国应借鉴其经验教训,政府一方面要利用自身的优势来保护资源和治理环境;另一方面要加紧环境和资源立法,约束企业、促进企业保护环境。 而传统的企业会计由于不考虑企业环境行为的影响,不反映企业的环境收益和环境损失,因而不能满足企业绿色经营的核算需要,由此建立与绿色经营相适应的会计核算模式和经营成果反映模式,将整个社会生产、交换、消费及生产主体给社会环境带来的经济后果都反映到会计核算中,建立有环境保护内容的“绿色会计”,全面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当代和未来会计学发展的一大趋势。 二、我国实行企业绿色会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绿色会计理论不成熟。尽管绿色会计有着光明的发展前途,但毕竟建立绿色会计,不仅是一个会计问题,也是一个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时至今日,绿色会计的假设、原则、核算对象、程序与方法、计量基础、成本范畴的确认、报告体系的构建等方面尚未形成共识,更谈不上绿色会计完整的理论与方法体系。有关绿色会计的探讨不能不说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尤其在我国更显力度不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绿色会计的基本前提和核算原则尚未形成。会计理论成熟的标志之一是具有规范的会计核算原则。财务会计的形成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已经有了一套得到广泛认可的会计核算基本前提,如对会计主体的规定,企业持续经营的假设,对会计分期的规定,对货币计量的要求等。此外,还规定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如客观性原则、相关性原则、谨慎性原则可比性原则等。这些基本前提和核算原则保证了财务会计核算的统一性。而绿色会计的理论研究,起步于绿色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到目前为止,这仍然是绿色会计理论研究的一个重点。至于绿色会计的基本前提和核算原则的确定,有的直接套用财务会计的基本前提和核算原则,或者是做一些小的调整。 (2)绿色会计的计量方法尚不完善。现有会计体系仅对能用货币计量的、能用价格确认和交换的生产要素进行核算,而对企业消耗的暂时未明确权属和价格的资源和环境则没有计入成本,从一定意义上讲,现有会计体系是鼓励以牺牲环境、透支未来区的当前利益、让少数人受益多数人受害的一种会计核算体系。现有的会计体系没有完全真实地反映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其计算得来的收益也是不够真实的。会计工作本身是不全面的,对会计信息使用者是不完整的,对社会也是不公平的。所以单纯的以市场交易价格为计量前提,不能满足绿色会计计量的需要。与财务会计相比,非货币计量方法当前还很不成熟,主要问题是计量单位多而且不统一,缺乏一致性和可比性。尽管有关专家学者不断进行研究和探索,提出了多种估价方法。但到目前为止,各种估价方法仍处于试验阶段,还没有一种方法得到充分肯定。 (3)绿色会计报告没有统一的标准。由于绿色会计的基本前提和核算原则尚未形成,以及绿色会计计量方法尚不完善,导致绿色会计报告难以形成统一的标准。目前,绿色会计尚未普遍实行,没有编制绿色会计报告的统一要求。环境信息披露基本上是企业的个体行为,具有很大随意性。 2、实行绿色会计的社会大环境还尚未形成。我国目前还尚未普遍推行绿色生产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许多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还不够强烈,甚至有些企业在利益的驱使下,恣意的损耗资源,破坏生态环境。再加之社会各方对企业披露环境信息的要求还不够迫切,致使企业披露环境信息的压力不够大。因此,企业还没有实行绿色会计的迫切要求。 3、未形成规范性的绿色会计的准则。我国企业还没有财务会计那样的强制性的信息披露的规定,致使大部分企业不会主动披露绿色会计信息,更不会主动披露对自己不利的环境信息。由此,在企业绿色会计的实践方面,还需要绿色会计理论和相应会计制度的出台。 三、构建我国绿色会计的几点建议 根据目前绿色会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情况,以及我国目前的具体情况,要求企业一下达到很高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是不现实的。因此,在我国推行绿色会计应采取积极谨慎的态度,一方面要尽早起步,在现有的条件下尽快开展绿色会计的实施工作;另一方面是分阶段逐步提高绿色会计的核算水平和会计报告的环境信息披露水平。 1、完善环境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充分发挥环境法规的效力。虽然我国一贯重视环境保护,从70年代末试行《环境保护法》至今已制定了一系列环保法规和政策体系。然而这些法律的覆盖面还不全面完整,各项实施细则也有待明确,可操作性不强。随着人口增长、技术进步以及经济的迅速发展,在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等方面会出现更多问题。因此,在政府立法中应体现“预防胜于治理”的原则,体现前瞻性。 2、建立绿色税收。从世界经济学界着手研究“绿色环保经济”问题开始,国家税收在一定程度上也赋予了新的职责。为了从根本上使自然资源、环境得到长远的保障,增加民众环保意识,建立“绿色”生态税收制度是我国当前绿色会计实施的基础。 我国对环境污染者不是征收环境税而是收取排污费。在税收差别和税收减免方面,虽然我国现行税制中已包含一些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税收优惠政策措施,但这些政策措施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建议在原税收基础上增开环境税,将其作为独立的税种,其法律地位与流转税、所得税等税种是等同的。在其下面还可以分为污染物税、环境能源税、环境资源税、环境关税。 3、加强社会和政府对绿色会计的监督。绿色会计主要是以企业为会计主体,核算企业对资源环境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往往不能全面、如实地进行披露。因此,加强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就尤为重要。 4、加强绿色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发达国家的绿色会计研究已有20多年历史,并在实践中有所尝试。我国的绿色会计理论研究可说是刚刚起步,而实践上是一片空白。因此为了尽快提高我国绿色会计的理论水平,促使绿色会计早日与实践相结合,应积极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大力加强绿色会计的理论研究,以指导实践工作。 绿色会计论文:绿色会计论文 【摘 要】本文简述了绿色会计产生的背景、研究的意义。并对绿色会计在我国推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作出了分析,同时提出了我国企业推行绿色会计的对策研究 【关键词】绿色会计 企业发展 可行性 对策 研究 一、绿色会计概述 (一)绿色会计产生背景分析 二战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自然资源长期处于被极度开采的状态。人口剧增致使需求增加、能源紧张、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资源接近枯竭,这不仅制约了经济发展,而且影响了人类与自然、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在环境资源恶化和批判传统会计基础上产生的绿色会计始于上世纪70年代早期,旨在为保护生态环境,研究生态环境的成本和价值、提供生态环境变化的会计信息。西方绿色会计理论中,以英国邓迪大学的格瑞?威尔士大学的霍金森、加拿大审计署的罗宾斯坦等人最具代表性,其核心是用会计来计量、反映和控制社会环境资源,目的在于改善整个社会的环境与资源问题。 (二)绿色会计研究的意义 1.绿色会计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 2.企业应确立“绿色经营”理念,绿色会计是绿色经营系统的组成部分。 3.企业应确立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双重受托责任,绿色会计系统可以确认和考评企业的社会和环境受托责任。 4.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修正传统gdp统计核算方法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企业的绿色会计核算则是宏观“绿色gdp”计算和核算的基础。 二、绿色会计在我国推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有关我国环境污染经济落后与贫穷是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主要根源,但依靠发展污染密集型产业和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不仅不能改善生态环境,反而加重了污染的程度,当经济增长到达一定阶段时,对环境资源的免费使用必然达到极限,我国的环境污染类型已十分严重,据世界银行测算,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每年仅空气和水污染的损失占gdp的比重就达8%以上。这说明,我国经济增长是以环境资源为代价的。 我国对环保的重视促进绿色会计的发展 1978年,小平同志提出中国应制定环境保护法;1982年,我国将“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写入《宪法》;1984年,中央将环保提到了“基本国策”的地位;1994年,我国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1997年,“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被写入《刑法》;2003年,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随之发展的绿色会计,最初的研究以理论为主,2002年启动具体实践,但相关的专业标准建设和完整的会计体系还处在完善中。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比较重视环境报告,政府管理机关是最主要的使用者,企业环境报告存在强制型和自愿型并存的局面,且以强制型居多。我国于2001年3月成立了“绿色会计委员会”、6月成立“绿色会计专业委员会”,为研究绿色会计理论与实务提供了平台,促使绿色会计的尽快建立。 (一)绿色会计在我国推行的必要性 1.我国目前环境资源现状的需要 目前我国环境资源东乏西富,资源配置与利用不均衡。绿色会计从资源、环境和生态的整体出发,要求企业对所拥有、使用的自然资源、对环境、资源的污染破坏及应履行的治理义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敦促企业转变“无偿使用”资源的错误观念,合理高效的利用资源。 2.建立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 社会环境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制度基础,自然环境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企业要实现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必须树立适应环境的观念。 3.企业适应全球竞争的必然结果 国际上要求企业将自然资源的损耗进行核算,计入损益,产品定价要考虑相关环境因素,绿色会计帮助企业顺应国际潮流,增强自身竞争力,更充分地参与国际竞争。 (二)绿色会计在我国推行的可行性 1.绿色会计是环境学等相关学科与会计学相互交叉渗透而形成的,这些相关学科在我国发展已经较成熟,能够适应绿色会计建立的需要。 2.我国会计的基础规范工作日渐完善、《企业会计准则》的全面推行,使绿色会计可以借鉴一些理论和方法,上市公司管理人员对环保观念的认同形成良好的试点工作基础。 3.相关法律的不断规范和完善、政府的监督和推动作用,形成我国推行绿色会计的外部政策性基础。 4.广大消费者环保意识的提高,对绿色会计的推行形成良好的监督。 5.企业认识到绿色会计推行带来产品国际竞争优势、吸引更多的投资、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等,会主动实施绿色会计,自愿披露绿色会计信息。 6.国际对绿色会计的不断推动,发达国家绿色会计实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我们更多的理论经验借鉴和实务学习案例。 三、绿色会计在我国企业推行的对策研究 (一)我国企业绿色会计推行的准备 虽然绿色会计在我国推行已经具备必要可行性,但还需要很多准备工作。 1.推行面临的主要困难 (1)从业人员知识结构不完善 目前我国会计人员仅对财务领域知识掌握良好,缺乏环境、生物等方面知识。 (2)计量标准需要时间统一 我国有关资源环境的法律法规不完善,虽然“三绿工程20”,实施显效,但环境资源方面的统一标准制定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3)对经济事项的反映难度增加 绿色会计计量除了用货币计量,还要对事项的原因、性质和预采取的措施、预计成本进行详细解释。 (4)税收方面的缺陷 ①没有专门环保税种,限制了税收对环境污染的调控和保护作用。 ②现有资源税,税档差距小,征税范围狭窄,不能明显调节资源的合理利用。 ③环保税收优惠单一,税收政策缺乏灵活性和有效性。 ④不同污染物间收费标准不平衡,采用单因子21收费,会使企业规避纳税。 ⑤征收方式不规范,排污费由环保部门征收,影响排污资金的使用效果。 2.推行绿色会计的前提条件 传统会计中的企业,往往只考虑企业的短期利益,对资源消耗无度。克服这一缺点,推行绿色会计,要以下列条件为前提: (1)提高全民素质,加强环保意识。 (2)企业制定长远发展战略,增强从投资改善环维护中取得效益的抗风险力。 (3)制订各种环境绩效衡量指标,完善、科学的绿色会计方法体系。 (4)健全环保法律法规建设,约束、规范人们的经济行为符合环境发展需要。 3.我国企业推行绿色会计应遵循的原则 以下是根据我国实际,推行中要坚持的原则: (1)长期性和循序渐进原则 推广实施绿色会计是长期性工作,坚持循序渐进,分阶段有步聚的进行。 (2)灵活性和边界推进原则 实施绿色会计,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灵活掌握,从简单的事项开始。 (3)系统性和双赢的原则 绿色会计面临解决的经济、环境和社会问题,形成一个系统,要实现经济繁荣与环境保护同步发展的双重目标。 (4)强制性和全方位监督原则 政府及相关部门须明确规定企业最低限度的披露,全社会进行联合监督。 (5)坚持成本效益原则 推行绿色会计应兼顾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尽量用少的成本获取较佳的效益。 (二)我国企业目前环境信息的披露 1.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感淡漠。美国杜邦公司有句名言:“尽量不要在地球上留下脚印”,以少用不可再生资源,将排放物减少到最低为企业发展理念。美国著名的星巴克咖啡宣称,只要是绿色咖啡,星巴克就愿意出高价购买。星巴克咖啡的ceo奥林。史密斯说:星巴克的最大成绩之一,就是说服顾客付3美元的高价买一杯“有社会责任的咖啡”。与之相比,我国多数企业对其社会责任漠视,只注重经济利益,因环保成本大,污染治理设施要么根本不建,要么不运转,不惜牺牲企业名誉换回短期经济利益。 2.我国企业对环境信息的披露缺陷。目前,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还局限于排污申报登记、通过媒体传递获得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信息、在产品包装上标出绿色产品标志等初级披露方式。即使基础较好的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披露的环境信息也不多,没有统一遵循的标准,环境信息披露少且不规范,环境报告目标过于狭隘、内容和方式缺乏可靠性、可比性和透明度,具体的环境信息、资源利用效率等状况则难以为公众所知。 3.环保实施中的成败启示。据湖南省永州市环保局科研所的数据资料显示,湖南省永州市环境污染治理显效,该市空气质量达国家一级标准,湘江上游水质明显改善。该市九条水泥公司通过安装净回收装置治理空气污染,使得工厂职工的肺病患病率大大降低以外,并且每天可回收水泥20吨,以此估算一年可收回投资,冷水滩造纸厂原每小时向湘江排放90吨废水,严重污染湘江水质,后投资水循环回收系统,可回收再用水80吨,并利用回收系统的煤渣制砖,大大地降低用水成本的同时还取得了煤渣再生利用收益,达到了环境、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与之相反,淮河治理污染不理想,其原因是周边的企业偷排污水,企业实施环保成本高、违法成本低是众多地区污染反弹的最大诱因。“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迹,90年代身心受害。”形象说明淮河的污染日益恶化,淮河流域的莲花味精集团2003年因偷排污水被罚款近1200多万元,据测算每偷排污水一天,就能省下近10万元的排污费。可以看出,环保措施如果能够有利的得到实施,对于企业来说是可以带来利益收入的,可以以推行绿色会计的实施为契机,改变我国企业的短视行为。 (三)推行绿色会计的对策研究 1.提高企业对环境资源保护自律意识 企业提高环保意识,自觉保护环境可以为绿色会计的实施创造良好主观环境。 2.创新为主,借鉴为辅借鉴 西方绿色会计理论方法和企业的成功案例,结合我国实际,加速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会计体系,早日与国际惯例接轨。 3.加速绿色会计准则和制度建立,规范绿色会计核算及报告形式 界定绿色会计核算对象,应包括如下的一些内容: (1)反映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对自然资源损耗: ①环境污染损失:性质如“三废”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损失,可按复原或避免成本法核算,而类似环保部门罚款的赔偿,可按历史成本法直接计价。 ②自然资源消耗:企业经营活动中的自然资源超额消耗,按历史成本计价。 (2)反映企业对环境所作的贡献,包括“三废”控制、补救和减少自然资源耗费等的各项支出,可以通过以下账户来进行核算: ①资本投资:与环保有关的工程设备等的购买或参与环保建设投资。 ②研究与开发费用:减少企业产品自然资源耗费和提高废物利用的投入。 ④环保行政与规划费用:维护环境资源的环保支出。 ⑤补救措施费用:企业生产破坏环境,对资源环境的补偿支出。 ⑥复原或回收费用:对资源的恢复和处理废物的支出。 (3)反映企业改善资源环境而获得的收益,主要包括: ①企业利用“三废”生产产品及因此获得减免税的收益。 ②环保方面业绩好的企业,获得国家对其发放的鼓励奖金。 ③企业通过改善环境,获得更多的投资、市场销售扩大和利润的提高。 ④企业实施环保措施后产生社会效益,增加企业的商誉。 (4)绿色会计的报告形式 披露信息的方式除单独对绿色环境要素考核,还有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及报表附注形式。 ①资产负债表中增加反映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的内容,来披露企业因生产耗用或损害自然资源负担的社会责任。 ②利润表将与环境有关的收益和损失纳入反映系统,计算得出绿色净利润。 ③现金流量表补充内容:按照企业经营、投资、筹资活动现金流量顺序进行,如购买环保产品产生的现金流量、支付给工人的环境污染补贴费、购买环保用固定资产如排污设备等产生的现金流量、创建绿色商标的耗用现金,保护环境所进行的筹资而产生的现金流量等。 4.形成合理的价格体系国家对资源使用应坚持有偿原则,给出明确的价格信号。 5.运用绿色会计理论进行投资估价绿色可行性报告可以帮助投资决策,避免重复性投资和造成环境污染投资。 6.进行企业试点,逐步推广选择受关注的环境问题在某些地区或行业作为试点内容,最后推广、普及。 7.加大绿色会计宣传教育的力度 保证绿色会计的实施,要加强环保意识教育,大学中增设绿色会计、审计专业课,加强在职会计人员的绿色会计培训工作,创办中国绿色会计刊物。 8.推行奖惩制度 严惩污染破坏环境行为,奖励实施绿色会计、治理污染的企业和人员。 9.加大绿色审计力度 环境审计可以促进企业更好的加强环保工作,改善保护环境,有效利用资源。 10.关于改革我国税制的思考 (1)国际经验对我国实行绿色税收政策的启示 欧盟许多国家实行绿色税收政策,对废气、废物排放征收环境税、对一般性废弃物和污染征收成本支付税。借鉴国际上环保税收政策,我国实行绿色税收应该做到: ①绿色税收政策不应加重纳税人的总体负担 执行绿色税制应保持纳税主体现有的总体税负基本不变,开征环境税时,降低企业其他税赋,将企业缴纳的环保方面的收费并入环境税中,避免重复征收。 ②新开征的环保税要达到税收的横向与纵向公平 本着“谁污染谁纳税”与“完全纳税原则”,保持新开征的税种与现有相关税种相互协调配合,形成绿色税收调控体系。 ③征收的环保税款要专款专用 财政部门编制专门的预算,审计部门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跟踪审计,确保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 (2)税制的具体构想 针对现在过度消费自然、低度消费人力的情况,可以增加对环境资源使用的课税,减少与劳动和资本有关的课税,调整现行税率税目,具体如下: ①扩大消费税的课征范围,包括用难以降解和无法回收利用的材料生产的产品、预期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各类包装物品、一次性使用的电池及对臭氧层造成破坏的氟利昂等产品。 ②适当提高汽油、柴油、鞭炮、焰火等污染性产品的税率。 ③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除土地、矿产、森林,要将草原、滩涂、地热、大气、水等纳入进来,调整税额,将对资源的利用的相关环境成本考虑进来。 ④征收一些与环境相关税目,如交通拥挤费、污水排放费、废弃物税、水污染税、空气污染税、燃油税和垃圾费等。 ⑤不违背wto原则的前提下,对有碍于环保的进口产品和设备采用高税率。 绿色会计论文:绿色会计浅探 摘 要:绿色会计作为会计学科的重要分支,在近十年来发展较快,我国也在近几年着手研究绿色会计。绿色会计要求我们把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综合考虑,这更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绿色会计;传统会计;环境资源 绿色会计(greenaccounting),也称为环境会计,是将环境科学、现代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传统的会计学相互结合,以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运用一定的方法,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形式,辅之以实物计量和文字表述,来反映、报告和考核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门新兴会计科学。 1 绿色会计产生的动因 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工业革命开始,日益先进的现代工业在为人类社会提供丰富物质产品的同时,也造成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人类社会发展所依赖的物质资源和生态环境,已呈现出日渐衰竭的征兆,从而使全球经济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被动摇。为解决这一矛盾,部分西方经济学家、环境学家、社会学家和生态学家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着手研究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1971年,比蒙斯(f.a.beams)在《会计学月刊》上发表了《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1973年,马林(j.t.mar lin)在《会计学月刊》第2期上发表了《污染的会计问题》,从此绿色会计的研究和发展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国家首脑会议通过了保护世界环境的四个纲领性文件,环境问题受到关注;1999年,联合国讨论通过了《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形成了系统完整的国际环境会计与报告指南。各国政府纷纷研究建立本国的环境会计体系,我国于2001年3月成立了“绿色会计委员会”,2001年6月,经财政部批准,中国会计学会成立了第七个专业委员会?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标志着我国绿色会计研究进入新阶段。 2 绿色会计与传统会计的差异 绿色会计是在传统会计的基础上,针对传统会计在核算过程中对环境问题的无能为力而产生的,其与传统会计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2.1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传统会计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和反映是不完整的,而绿色会计则弥补了其不足。从人类经济活动的角度反映和监督企业的资本及其运动,按照权责发生制、历史成本等原则、采用复式记账的方法对企业发生的经济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但是企业的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在会计核算中得不到反映,从这一角度来说,传统会计所反映的内容是不完全的。绿色会计则从生态环境和整个人类的活动出发,围绕以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的高效利用及耗费的补偿为中心,全面反映和监督企业的经济活动,从而有效解决传统会计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2.2 传统会计对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的计量存在缺陷,而绿色会计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完善。在传统会计中,只有存在财产所有权的东西才有价格,才能以货币进行计量,才能在企业的会计账表中得以反映。而如空气、海洋、臭氧层等对人类至关重要但无所有权的事物却不能成为传统会计核算的内容,企业对这些事物的使用和损害并不记入企业的经营成本,这不仅使企业的成本虚减,利润虚增,更为严重的是,这种“默许”无疑可以视为是对以牺牲环境来取得目前利益的行为的一种鼓励。而绿色会计则充分强调环境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是全人类所共同拥有的“财产”,必须赋之以价值和价格,并对其损耗予以补偿,从而使企业的责任向社会延伸,迫使企业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考虑,真正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绿色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披露 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和传统会计相比,绿色会计的确认和计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笔者认为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会计要素的变化 绿色会计是在传统会计的基础上,考虑了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会计,因此笔者认为在会计要素的划分上和传统会计保持一致,即应划分成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但在具体内容上应有所不同。例如在资产要素中,绿色会计应设置“环境资产”、“环境资产损耗准备”和“环境资产净值”;在负债要素中应设置“环境负债”,包括应付环境资源损耗费、应付环境资源保护费和应付环境污染治理费;在所有者权益要素中设置“环境资本”;在收入要素中设置“环境收入”,核算企业因采取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而由国家给予的补贴、奖金和税收减免,企业回收处理的“三废收入”,其他单位和个人交来的环境损害赔偿或罚款收入;在费用要素中设置“环境费用”,在利润要素中增加“环境利润”等等,用以核算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与环境相关的经济业务,这也是承认环境具有价值的必然结果。 3.2 会计假设和会计原则的变化 3.2.1 会计假设的变化。传统会计的会计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绿色会计的核算内容同传统会计相比存在较大差异,适当调整其会计假设分属必然,但不必另起炉灶,因此笔者认为绿色会计的基本前提可以确定为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多元计量。多元计量假设是指在绿色会计核算中,以货币计量为主,但考虑到环境因素的复杂性,很多时候不能以货币计量,因此应以实物、百分数或指数计量等作为辅助方式,在某些时候,还可以用图表和文字附注加以说明。 3.2.2 会计原则的变化。鉴于绿色会计核算内容及其假定的变化,其会计核算原则也应在继承和发展传统会计原则的同时,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原则,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政策性原则、社会性原则、强制性和自愿性相结合的原则。 政策性原则是指在绿色会计的核算中要充分体现国家的方针、政策,严格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和法规,正确处理企业利润和环境资源保护、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 社会性原则是指绿色会计要求企业必须站在社会的角度、站在对环境资源负责的角度,考虑企业的利益。社会对企业的评价必须舍弃当前单纯以企业的经营利润为标准的观念,代之以企业所创造的绿色利润。同时,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有利于国家的管理和宏观调控。 强制性和自愿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绿色会计核算体系中,政府相关部门或组织应对企业最低限度的环境资源信息披露做出明确的、强制性的规定,同时鼓励企业尽可能多的向社会公众和政府相关部门或组织提供环境资源信息。 3.3 绿色会计的计量和披露 绿色会计的计量是指将涉及环境资源的经济事项作为会计要素加以正式记录并列入会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但环境资源的价值在计量中存在一定难度。一般情况下,环境资源的价值计量可以采用直接市场法、替代性市场法和模糊数学法等,直接市场法又具体包括恢复费用法或重置成本法、防护费用法、市场价值或生产率法、人力资本法或收入损失法等。 绿色会计披露的会计信息是为了向有关各方提供准确有效的绿色信息,以满足决策者分析、决策的需要。它从总体上可分成两部分,一是在企业的会计报表及其附注中具体披露企业本期发生应记入本期损益的环境支出和与环境相关的资本性支出;二是在企业的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企业执行的环境政策、实施情况以及企业治理环境和保护环境的长期目标等。 绿色会计论文:加强绿色会计发展助力低碳经济发展 摘要:低碳 经济 发展 在后经济危机时代风起云涌。资源的紧张和环境污染的扩散,促使人们越来越关注资源环境问题。绿色 会计 作为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加强资源环境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日益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从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出发,深入剖析了绿色会计在我国实施实施中存在的制约问题和理论实务中不完善的地方,由此提出解决绿色会计实施问题的对策及建议,促使绿色会计在我国更快、更好的实施,以实现经济、社会、人与 自然 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低碳经济;绿色会计;绿色信息披露 低碳经济作为新的发展模式,不仅是实现全球减排目标的战略选择,也是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良方。气候变化和经济危机为 (二)树立绿色经营理念 企业 在经营活动中不可避免地发生这样那样的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 经济 行为。在追求价值最大化的情况下,只要企业的经济活动能够带来纯利润,只要这种经济行为的边际利润大于零,企业就会选择这种经济行为,甚至会扩大经济规模。但是企业在新的运营形式下,考虑了环境因素的影响,其成本结构必然发生了变化。在绿色成本核算要求下,企业必须为牺牲和维护环境付出代价。因此企业在进行经济决策时,就必须考虑这部分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对于企业的总成本(包括绿色成本)有一个综合的测算。在此基础上,企业的管理者才能决定是否扩大生产和生产的规模,以使企业的该种经济行为达到一种最优的环境污染水平。 (三)完善绿色信息披露 信息披露是绿色 会计 核算发挥重要影响的主要途径。要提高我国绿色会计的信息披露的质量,还要尽快大力 发展 和完善绿色会计的信息披露及报表。绿色会计报表的内容主要包括企业利用资源是否有效、环境污染的治理和环境成本的发生情况、环境损益形成情况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社会带来的影响等。绿色会计报表包括绿色资产负债表、绿色成本报表、环境影响报告表、环境排放表及环境政策报告。由于目前企业对绿色会计信息披露还处于认识和起步阶段,可以借鉴财务报告的模式,即在现行会计报表内增加与环境有关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指标进行单独披露。即单独设置“绿色资产”、“绿色负债”、“绿色权益”项目,分别列示在资产负债表及现金流量表项目中,再单独设置“绿色成本”和“绿色效益”项目,列示在利润表中。让报表使用者在了解企业财务业绩的同时,知晓该企业的环境状况。同时,企业还应在会计报告的附注中披露相关的环境信息,如企业的绿色会计政策治理措施企业的资源环境管理系统企业对环境的损害情况及处理措施企业采用的环境标准及其变化对数据的影响企业控制污染的措施及其效果企业对有害的环境影响结果进行保险,以及政府对此补助金的运用情况,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四)加大绿色会计的宣传和 教育 力度 实施绿色会计不仅是一个会计问题,同样是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对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既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效益,也不能为了保护环境而抛弃经济发展。要广泛开展可持续理论、绿色会计知识的普及教育,增强全民的环保意识,尤其是国家行政部门和企业的环保意识,以促使政府加强环保执法力度,促使企业认识环保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自觉建立并实行绿色会计核算体系。应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提高社会的环保意识教育,使绿色会计逐步被公众、企业和市场接受。 (五)完善绿色会计理论的研究 绿色会计实务操作存在的问题,反映出绿色会计理论的不成熟。绿色会计所依赖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的多元化,尤其在计量环节上没能突破,使得当前绿色会计缺乏与实务相结合的理论支点。如果政府或相关部门能结合当地引导会计理论界在绿色会计方面加大研究,成立绿色会计理论及应用专题课题组,认真研究得出相应成果,将会提高我国企业绿色会计理论水平,促进绿色会计理论与实务更好地结合。一方面,我国绿色会计理论研究与实践起步较晚,迫切需要积极参与国际间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政府或者相关部门如能在绿色会计理论研究方面加以适当地引导,加强环境、资源、生态经济与会计等多方面理论研究的合作,将会提高我国的绿色会计理论水平,促使绿色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相结合。 三、结论 通过发展绿色经济应对 金融 危机已成为全球共识,节能环保产业将成为撬动经济复苏的重要杠杆,但目前, 绿色会计论文:浅论循环经济中绿色会计的应用展望 论文关键词:循环经济绿色会计应用 论文摘要: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的经济转换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随着经济的发展,循环经济要求进一步完善绿色会计的理论与方法,引导和监督企业通过一定的社会经济活动保护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为企业的决策者们提供更加详细的绿色会计信息。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国提出要全面发展循环经济,并逐渐在全国范围形成了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热潮。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绿色会计变得越来越与之息息相关,其实际应用也相应有了更高的要求。笔者拟对现实条件下发展循环经济如何更好地应用绿色会计作一研究和展望。 一、发展循环经济为绿色会计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基础 总书记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规划,到2010年,中国将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2009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正式施行。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cyclic economy),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二)循环经济的基本目标 循环经济的 “3r”原则(reduce减量化、reuse再利用、recycle再循环)的排列是有科学顺序的。减量化——属于输入端,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再利用——属于过程,旨在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再循环——属于输出端,旨在把废弃物再次资源化以减少最终处理量。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拉长资源利用链条,减少废物排放,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尖锐冲突,从而获得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三赢目标。 总之,循环经济在发展理念上就是要改变重开发、轻节约,片面追求gdp增长;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扩张、轻内涵提高的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我国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客观上为进一步应用绿色会计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基础。 二、循环经济中绿色会计应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绿色会计的本质 绿色会计也称环境会计,是企业会计的一个新兴分支,是环境学科、社会学、会计学相互渗透融合产生的交叉性学科。它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等纳入企业的会计核算,从而使资源环境和社会效益通过会计核算清楚明了地反映出来,以便于评估企业的资源利用率和环境代价,从而有效引导企业走循环经济之路。 (二)循环经济中绿色会计应用的必要性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我国环境发展现状的需要。当前中国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相当严重:森林锐减、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等,如果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不注重资源的保护、合理利用与环境的治理,必将从根本上制约经济的发展。绿色会计能从资源、环境和生态的整体出发,要求企业对所拥有、使用的自然资源、对环境、资源的污染破坏及应履行的治理义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敦促企业转变“无偿使用”资源的错误观念,从而使企业的责任向社会延伸,迫使企业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考虑,合理高效的利用资源,使循环经济得到可能。 其次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传统的企业发展模式是高投入低产出,必然造成过度开发消耗资源;高污染低效益必然造成生态环境补偿能力严重滞后,这些都阻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从企业长远利益看,只有增大环保投入,重视绿色会计,才能始终保持竞争的优势。 最后是真实披露企业经营信息的需要。绿色会计通过核算企业的社会资源成本,能较准确地反映企业生产成本,准确地分析企业的财务风险,从而正确核算企业的经营成果,全面考核经营管理者的业绩。 (二)循环经济中绿色会计应用的可行性 1.我国已具备了实施绿色会计的法律环境。绿色会计对象的价值能够被准确计量是绿色会计得以存在的重要前提条件,而环境标准则是绿色会计计量的起点。近些年来,我国重视环境法制建设,我国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除《环境保护法》外,还包括《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渔业法》、《农业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等等。除此之外,我国还颁布了一系列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有关的政策、方案和计划。 2.我国已具备了实施绿色会计的社会环境。2001年1月中国会计学会成立了“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 中国会计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上,首都经贸大学教授提出建立我国的《环境会计制度》内容框架应着重对环境支出的界定和规范等建议。同时,我国政府代表也已经多次参加了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组的讨论,财政部会计司在答复联合国财务国际环境会计法律法规情况的调查时,也认为企业对为减少和防治污染及恢复环境而发生的成本费用、因污染而发生的费用损失、因污染而发生的社会成本进行披露是很重要的。另外,发达国家绿色会计实务的进一步发展,也为我国提供了更多的理论经验和实务案例。 3.我国已具备了实施绿色会计的主观环境。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迫于政府和市场竞争的压力以及自身发展的需要,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在财务报告中披露企业环境信息。日本朝日啤酒株式会社旗下的朝日啤酒集团自1997年开始每年发行《环境报告书》。随着循环经济理念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要想企业得到可持续发展、得到市场的认同、得到社会的认可,环境问题不容忽视更不容回避。 三、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绿色会计的应用展望 (一)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及信息披露制度 尽管在循环经济的大前提下,中国已制定并颁布了不少环境法律法规,但尚未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法制体系。鉴于此,应加强绿色会计的立法工作,将绿色会计纳入会计法,以法律形式确定绿色会计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将它付诸实施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同时应相应的会计制度,使绿色会计更具实践操作性。2008年5月1日起实施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强制规定:环保部门和污染企业向全社会公开重要环境信息,为公众参与污染减排工作提供平台。但是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由于缺乏统一的规范绿色会计核算对象及披露形式的准则,大多数企业不会主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或者即使披露了一些,也无相关标准去衡量其信息质量,不能取信于社会公众,反而影响披露效果。 (二)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建立绿色会计审计制度。目前中国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都没有设立环境审计组织,在《审计法》和其他审计法规以及审计规范中也未作环境审计的相应规定。当前首要的工作就是制订绿色会计审计法规,建立绿色会计审计制度。 加强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可以包括行政管理、监督和专项环境审计,也可将其作为考核社会责任、社会效益的主要方面。 (三)要建立健全绿色税收制度 绿色税收也称环境税收,是以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推进绿色生产和消费为目的,建立开征以保护环境的生态税收的“绿色”税制,从而保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早在1960年代,荷兰就把绿色税收引入了税制,是世界上最早开征垃圾税的国家之一,2006年荷兰绿色税收收入约占总税收收入的14%,占gdp的3.2%。瑞典也是世界上最早开征环境税的国家之一,主要是对能源及对其他与环境有关的物品的征税,它的绿色税收规模较大,约占其gdp的13%。在“中国财税论坛2005”会议上,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谢旭人透露,“十一五”期间的税制改革,将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制订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这意味着,在我国“绿色税收”已经提上了税制改革的议事日程。 (四)要加强宣传教育,进一步形成良好氛围。 实施绿色会计是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对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循环经济模式的形成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既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效益,也不能为了保护环境而抛弃经济发展。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了,绿色会计就容易被公众、企业和市场所接受。除此以外,还要加强企业领导、管理人员、会计人员的环保意识,加强环境及环境会计相关知识的培训,更新传统的知识结构,引导他们对绿色会计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并能够充分认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密切联系,建立健全适应本企业的环境管理系统。 总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循环经济概念的深入人心,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融入绿色会计的理念及方法,必然成为当代和未来会计发展的一大趋势。 绿色会计论文:知识经济对会计的影响—小议绿色会计在我国的建立 摘 要: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高消耗低发展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趋势,与之相适应的会计核算也应该发生转变。绿色会计以自然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区别于传统的会计核算,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今天,用绿色会计衡量国民生产总值和企业生产成本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真实的反映了环境因素给国家和企业带来的影响,促使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从长远来看,我国经济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必须采用绿色会计进行成本核算,虽然我国具备了实施绿色会计的一些条件,但是仍然存在着部分空白,为此要加快建立绿色会计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知识经济 绿色会计 会计核算 序言 知识经济浪潮下,各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了使人类经济能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既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使经济达到稳定增长,又不使社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使人类同自然资源统一协调、保持良好关系和最佳状态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不仅仅着眼于自然资源和谐利用的问题,更加强调在自然资源使用上的公平问题,这样就必须把会计主体视野扩大到主体同环境之间的关系,将整个社会生产消费和相应的社会生态环境都反映到会计模式中,来计量和揭示会计主体的活动给社会生态环境带来的经济后果。这样“绿色会计”就应运而生了。 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度增长是以自然资源的高消耗为代价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随着我国加入wto,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必须建立与世界经济接轨需要的绿色会计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参与国际竞争合作,为我国企业发展创造更好的融资环境。此时,绿色会计的建立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绿色会计相关定义解析 (一)绿色会计的定义与内涵 绿色会计,又称环境会计,是在环境资源恶化和修正传统会计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指以自然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它将会计学和自然环境相结合,采用多元化的计量手段和属性,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并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业给社会资源环境造成的收益和损失进行确认、计量、揭示、分析以协调企业与环境的关系,其目的在于改善社会资源环境,提高社会总体效益。出其内涵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绿色会计处理中,资源和环境具有“资本”性质,这种资本的价值在于能向人造资本转换,随着这一转换,它自身价值也在逐渐减少。因此,绿色会计要计量这两种资本的转换过程,并确定最佳的转换比率,以利于保护社会总资产的平衡。 2、绿色会计会计处理不仅包括与企业直接有关的信息、基金与物质商品,而且包括与企业有关的自然界各种物质资料、废弃物以及随后的处理。 3、绿色会计的创建需要企业财务管理增加绿色财务管理的评价指标,需要揭示企业对资源环境的责任,要求企业站在社会的角度,考评企业财务管理的业绩。 4、通过绿色审计,帮助企业采取措施保护环境,确保所有的环境政策符合要求,促使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逐步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二)绿色会计的本质 绿色会计是运用会计学、管理学、环境学、环境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生态学等学科体系中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采用多种计量手段和属性,对企业生产活动中所涉及的环境要素及其结果进行计量、记录、披露与评价的信息控制系统。 (三)绿色会计的目标 会计目标是建立和完善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石。总体说来绿色会计目标分主要有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 1、基本目标,绿色会计的基本目标是可持续发展。即在促使企业提高经济活动的经济效益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规律,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环境,努力提高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2、具体目标,绿色会计的具体目标是组织相应的会计核算,确认和计量会计在一定期间的环境经济效益和经济损失,尽可能为社会提供企业环境披露的有关信息。 (四)绿色会计核算的内容 绿色会计核算于传统的会计核算,它更强调自然资源的消耗和有偿使用,具体而言其核算内容主要有: 1、自然资源损耗 主要包括自然资源超耗成本和“自然资本”消耗成本。前者指企业在生产、储存、运输等环节中对自然资源超定额消耗的损失;后者指除人造资本以外的可用货币计量的自然资源。 2、环境污染损失 主要指由于资源消耗失控、重大事故、三废排放等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损失,如农田,渔塘及淡水、自然景观、工农业、居民生活区污染所造成的损失。其损失数据可根据赔偿费及罚款按历史成本原则计价,也可按避免或重置成本核算取得。 3、环境保护支出 反映企业对环境保护所作贡献,包括在“三废”处理、控制、补救和减少自然资源耗费,美化工作、生活环境的各项支出,具体可以通过以下账户来进行归结核算。①投入资本;②业务费用;③研究与开发费用;④环保行政与规划费用;⑤补救措施费用;⑥复原或回收费用。 4、环境保护收益 反映企业从环保中所获取的收益。通过对收益的核算,为企业决策者提供环保支出效益情况,从而鼓励与鞭策企业改善环保工作收益,它主要包括:企业利用“三废”生产的产品及对这些产品减免税收所得到的收益;企业的绿色产业计划对各项投资的吸引;消费者因乐意消费该企业的绿色产品而导致的利润上升,以及股票价格上升而带来的收益;企业实施环保措施后所带来的一系列无形资产、社会效益及政府奖励。 二、我国实施绿色会计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迫切需要在会计体系中建立绿色会计,披露环境信息,推动政府和企业将环境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决策,遏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一)我国建立绿色会计的必要性 1、建立绿色会计是我国环境现状提出的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口的增加,社会需求的膨胀,造成了自然资源被过度开采,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这从根本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往往过度开发和污染自然资源,从而加剧了我国资源与环境的恶劣形势。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恶化,从根本上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绿色会计则把维护生态平衡,优化生态环境以及解决其它资源生态问题当作自己反映和控制的对象。引导和监督企业通过一定的社会经济活动去保护资源,维护生态环境。 2、建立绿色会计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从企业发展内部环境而言,我国传统的企业发展模式是高投入低产出,即以原料、燃料的大量投入来推动产出。结果造成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过度消耗和过度污染,高污染、低效益必然造成生态环境补偿能力严重滞后,致使环境极度恶化,从而阻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企业与环境关来密切,社会环境的恶化直接影响到企业自身的发展,通过绿色会计核算,积极协调企业与环境资源的关系,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可使企业健康发展,从企业长远利益看,只有增大环保投入,重视绿色会计,通过绿色会计核算,积极协调企业与环境资源的关系,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才可使企业健康发展。绿色会计的构建有赖于企业环境和资源意识的提高。 从企业发展[论文之家外部环境而言,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对清新的生活环境要求日趋强烈,保持良好的环境已成为企业健康发展中函待解决的问题。企业应该为环境污染特别是由它自已导致的环境污染承担责任。如果企业为环境保护作出诸如治理污染、采用符合环保标准的新型设备、研制新型绿色产品,那么企业将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社会公众会把企业环境会计报告作为他们就一个企业的形象作出评判的依据之一,甚至会由此而影响他们的购买倾向,因此企业将过去的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变为追求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已是势在必行。 3、建立绿色会计是正确衡量国民生产总值和企业生产成本的需要。 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在衡量国民生产总值时,未将社会环境资源作为一种资产列入资产核算,从而使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不能如实反映经济发展速度,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不能如实反映经济发展速度,在某种程度上虚增国家富有程度,夸大人均收入和经济福利。在衡量企业成本时,传统会计只计算人造成本往往忽视不能计价的“自然资本”,使企业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获取“私利”,虚增其利润。对企业来说,由于未考虑生产给自然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社会带来的危害,事实上内部损耗减少了,但费用转嫁给了社会。而绿色会计通过核算企业的社会资源成本,在产品成本中加入环境资源成本,从而能较准确地核算国民生产总值和企业生产成本,促使企业挖掘内部潜力,降低生产成本,促使企业加快发明创造挖掘的步伐,使企业在少污染或不污染的情况下取得最大的产出,从而降低“自然成本”,维护社会资源环境。 4、建立绿色会计是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与世界经济接轨的需要。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尤其是经济发达国家,都提倡或要求其企业对外披露绿色会计信息。作为我国企业要和国际现代企业制度靠拢,那么就必须建立自已的绿色会计体系,并对外披露,这样有利于国外对我国企业的了解,更有利于国际间的经济合作。 具体而言: ①大量外资进人中国,要求我国建立绿色会计体系。由于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其国内的一些污染严重、破坏、掠夺自然资源的企业和生产项目通过对外投资方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把发展中国家当成其“污染避难所”,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环境剥削”。我国只有建立了自己的绿色会计体系,要求外资企业公开、披露其绿色会计信息,才能使我国免于发达国家的环境剥削。 ②建立绿色会计体系可以防止外资企业资本流失。绿色会计要求把企业利用的“环境资源成本”计人其产品成本,这样就可以正确地计算出外资企业所获得的利润。 ③建立绿色会计体系可以促进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我国企业到其他国家建立企业,应自觉地公开,披露其环境信息,只有这样才能使对外经济合作更持久,更具效益。 5、建立绿色会计体系是国家的宏观调控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和经济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并产生良好的效益要依赖良好的生态环境,但是由于经济活动效益与生态效益的联系在最初阶段却表现的与实际情况相反,所以让人们觉得似乎经济效益的取得是建立在生态环境被破坏的基础上是合乎情理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认识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但是,由于企业是一个理性的组织,追求的是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所以它很难将眼光放得长远,即使有一部分企业认识到这一点,由于生态建设和绿色会计持续运作模式单一,因此,靠一个或几个企业的努力,也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我国的绿色会计需要在国家的宏观调控、建立全国财政补偿机制的基础上实现。 6、建立绿色会计体系是我国会计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经济下会计不仅要为微观经济服务,而且要有助于宏观经济调控;不仅要考虑到企业自身的利益,而且要兼顾社会利益。绿色会计不仅只核算与企业直接有关的信息、资金与物质商品,而且对与企业有关的资源环境、废弃物以及与生态环境的关来等进行反映和控制。其所提供的信息不仅有经济性信息而且有社会性信息;不仅能为企业自身服务而且能为社会大众服务。它是一种微观自主、宏观顾及的“微观—一宏观共振型”的会计模式,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有助于会计改革和发展。 (二)我国建立绿色会计的可行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绿色会计的作用已经越来越明显,在我国实施绿色会计的条件也已逐渐成熟,具备了实施绿色会计的可能性。 1、我国实施绿色会计已具备了一定的会计环境 我国先后制定了《环境保护法》、《自然资源防治法》等一系列环保法律。除此之外,我国还颁布了一系列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有关的政策、方案和计划。总之,从会计环境的角度来说,这些法律、条例和政策已构成了绿色会计所需的法律规范环境,这表明绿色会计在我国的实施具备了一定的条件。 2、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为绿色会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总结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基础上,我国政府和企业已经意识到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生产力布局、改善生态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这些为我国绿色会计的建立和实施指出了方向。 3、市场经济的建立,为绿色会计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自然资源市场也开始逐步建立和健全。在自然资源市场上,国家或代表国家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是自然资源的所有者和提供者,勘察企业和开发利用企业作为需求方,购买自然资源的使用权,实现资源的有偿使用,并通过价格机制来进行调控。另外,随着企业对环境保护所负责任的社会化,企业要从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方面来考虑其经营决策和管理方法,通过加强对自然环境的核算来真正提高效益,这些都为绿色会计的实行创造了条件。 三、我国建立绿色会计的对策 建立绿色会计对于我国经济发展而言至关重要,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得以实施的重要保证,建立绿色会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建立绿色会计的规范标准 1、在《会计法》中增加绿色会计的内容 将绿色会计核算和监督列入会计法,以法律形式确定了它的地位和作用,也是将它付诸实践的最强有力的手段。自然环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资源,无论是自然人,还是法人,都有使用环境的权利和保护环境的义务。如果法律规定企业必须对受侵害的人群给予相应赔偿,那么该赔偿必然导致企业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这样,企业的环境行为后果就应该纳入会计核算系统,就能通过财务报告反映企业环境事项的合法性、真实性、公允性得到真实反映。为此应该进一步完善会计法、环境法规,使企业绿色会计内容纳入会计法,这是实施绿色会计根本法律保障,是将会计理论付诸实践的最强有力的手段。 2、完善会计准则。 将涉及环境的内容列入会计要素,成为绿色会计财务报告必须披露的内容,披露内容主要有:①环境问题类型企业关于环境保护的措施和方案;②企业自定的环境排放指标以及企业如何对待这些指标;③根据政府法律规定而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和按照政府要求达到的程度,环境保护措施对目前企业的资本支出和损益的影响以及对未来的影响;④环境经常性支出的数字,已资本化了的数字及摊销情况。另外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还可揭示环保措施对目前企业的资本支出和损益的影响以及对未来的影响,同时反映环境经常性支出的数字等内容。 此外还要增强信息披露透明度。确定并公布重污染行业及重污染企业名单,对重污染行业的环境信息披露提出重点要求。建立全国性的上市公司环境报告数据库,通过互联网公布企业的环境信息。 3、建立会计制度。 会计制度依据会计准则所规定的有关环境原则进行设计,使绿色会计具有可操作性,便于会计人员掌握。 (二) 提高企业环境和资源意识 环境会计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达到企业经济效益、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全面丰收。必须提高企业环境意识,使保护环境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为环境会计的实施创造良好的主客观环境。只有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像并加强对环境的有效保护,才能真正达到绿色会计的最终目标,从而使企业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需求的可持续发展之间协调一致 (三)完善社会责任的考核体系,加强监督 绿色会计主要是以企业为会计主体核算企业对社会资源环境的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往往不能全面、如实的进行揭示,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应加强监督,包括行政管理、监督和专项环境审计等方面的监督。由会计师事务所或国家审计机关进行的专项环境审计,强化对绿色会计的再监督。会计师事务所或国家审计机关应根据国家有关的环保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会计法规、制度和准则,对企业绿色会计信息的合理性、合法性、全面性及真实性进行审查与鉴定,以取信于社会公众,强化国家宏观调控,并促使企业加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工作。 (四)确立绿色考核和奖惩制度 推行一项新制度必须以法律为依据,使其具有一定的约束强制性。一旦推行绿色会计制度,政府部门必须明确、强制性规定企业对环境资源信息做出最低限度的披露,通过奖惩制度将企业的自觉性和政府的强制性结合起来。但目前由于与绿色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所以应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做到奖惩分明,用环保罚款筹集部分资金,建立绿色会计研究基金,用于奖励举报破坏、污染环境和研究绿色会计、治理污染等的有功人员,从而推动我国绿色会计早日实现。 (五)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 绿色会计是由会计学、环境学、生态经济学、可持续发展学等多门科学交叉渗透而成。复杂的、多元化的产权关系,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有全面、扎实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因此,必须不断提高企业财会人员素质,让企业财会人员充分了解绿色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交叉相关学科知识,从而使国家有关环境政策能够被严格执行,绿色会计实务工作能正确开展。 四、结束语 建立和实施绿色会计,不仅是一个会计问题,而且也是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内容复杂,为此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紧制定绿色会计的规范标准,完善绿色会计的外部环境,加强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建立一套可行的监督机制。建立绿色会计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绿色会计论文:浅析绿色会计 摘 要:绿色会计是近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会计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绿色会计的研究有助于拓宽我们的视野,要求我们把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整个社会效益结合起来,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绿色会计;理论构成;必要性 一、绿色会计的概念 绿色会计,也叫环境会计,是指以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换言之,是指主要以价值形式,对环境及其变化进行确认、计量、披露、分析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便为决策者提供环境信息的一种会计理论和方法。 二、绿色会计的理论构成 (一)绿色会计的目标 绿色会计的目标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基本目标,就是促使企业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规律,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努力提高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二是具体目标,就是组织相应的会计核算,确认和记录会计在一定期间的环境经济效益和经济损失,尽可能为社会提供企业环境披露的有关信息。 (二)绿色会计的核算对象 主要是指改善资源环境的投入与产出。投入一般包括研究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等科研活动的支出,对“三废”处理、控制、补救、减少自然资源耗费的支出等。产出一般包括从生态环境建设、环保治理中所取得的收益。 (三)会计假设和会计原则 在绿色会计中,会计假设和会计原则是起变化的。(1)会计假设的变化。绿色会计的核算内容同传统会计相比存在较大差异,因此笔者认为绿色会计的基本前提可以确定为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训分期和多元计量。(2)会计原则的变化。鉴于绿色会训核算内容及其假定的变化,其会训核算原则也应在继承和发展传统会计原则的同时,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原则。 (四)绿色会计的计量 1.人力资本法或收入损失法。环境质量脱离环境质量标准对人类健康有着多方面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为因劳动者发病率与死亡率变化而给生产直接带来的损失或收益(可用前述市场价值法加以估算),而且还表现为医疗费开支的变化等,该方法就是专门评估反映在人身健康上的环境价值的方法。为避免重复计算,人力资本法只计算因环境质量脱离环境标准而导致的医疗费开支的变化,以及因为劳动者生病或死亡的提前或推迟而导致的个人收入变化。 2.恢复费用法或重置成本法。在被评估环境质量低于环境标准要求时,假如无法治理环境污染,则只能用其它方式来恢复受到损害的环境,以便使环境质量达到环境标准的要求。将环境质量恢复到标准状况所需要的费用就是恢复费用一一重置成本。直接市场法是建立在充分的信息和明确的因果关系基础之上的,所以评估结果比较客观,但是,它不仅需要足够的实物量数据,而且需要足够的市场价格或影子价格数据。如果在因环境质量脱离环境标准而带来的损失或收益中,相当部分根本没有相应的市场,因而也就没有市场价格,或者其现有市场只能部分地反映环境质量脱离环境标准的结果,在此情况下,直接市场法的应用或者不可能,或者有很大的局限性。 三、在我国推行绿色会计的必要性 1.生态环境现状的客观要求。空气、水、土地及原始森林自然资源是全世界所有国家以及它们的子孙后代所共有的“特定资产”。这些“特定资产”应当被确切计量,赋予一定的价值。建立一种将环境因素考虑在内的新会计模式已势在必行。 2.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当今人们更加重视生活质量,社会环境已成为企业健康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从企业的长远发展看,如果企业考虑了环境对其自身发展的影晌,对自身发展的行为已作了规范,那么在将来便不会因环境成本费用大增而受到严重影响,从而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明显的优势。 3.正确衡量国民生产总值和企业成本的需要。按照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方法计算出的国民生产总值并未考虑环境因素,环境污染造成的破坏损失及环境收益也未能得到充分的反映。通过建立绿色会计,可以从宏观上增强全民忧患意识,正确衡量国民生产总值。
绿色发展论文:浅析可持续发展生态绿色建筑的设计 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对于建筑设计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这种思想理念的指引下不仅催生了各项新型技术的产生,也为建筑设计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方法与方向。这些都将帮助打造出更为环保节能,能够更好的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本文主要对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绿色建筑设计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绿色建筑;设计 引言 当今全球各国都在响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经济发展规律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资源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利用,保证人类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在当前资源能源消耗大、生态环境污染的形势下,全国各行各业都在进行节能减排和转型升级,建筑行业要更加重视生态建筑设计,加强生态建筑研究,重视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为减小建筑施工和运行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全面提升人们的生产生活空间做出贡献。 一、生态绿色建筑设计的类型 1、节地节能建筑 节地节能建筑是生态绿色建筑的一种典型,而这种建筑的设计初衷也是为了能尽可能的节省物质资源,并且实现物质材料的循环利用。节能节地建筑的展开形式十分多样,例如,可以对各类生活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将其作为建筑的材质,也可以透过相关技术展开对于太阳能等各类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这不仅能够为建筑提供安全的清洁能源,这也能够极大的降低建筑的建造成本。尤其是在各种资源被过度开发的今天,展开对于天然原生能源的利用毫无疑问是一种非常合适的补充,这也是打造节能节地能源的一种有效模式。 2、生物建筑 所谓生物建筑主要是从重建人和建筑间的关系出发而衍生的一种生态建筑。在这种视域下会将建筑视为一个生物有机体,而这种新型建筑通常又能够显现出一些杰出的优越性。首先,生物建筑重新审视了传统建筑的营造方法以及材料选用,会在此基础上做出大幅度改进与革新,更多的选用那些生态化的建造模式,例如给建筑物装配更好的采暖与通风设施,并且采用更多原生态建材等。其次,这类建筑通常能够很好的平衡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建筑和人之间的关系。建筑的意义得到了延伸,不仅是供人类居住或活动的内部空间,透过生物建筑能够更好的构建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 3、自维持建筑 自维持建筑主要是从能源供给角度出发所衍生的一类新型绿色建筑,这种建筑也非常符合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对于建筑提出的新的要求。自维持建筑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特征便是它能够完全独自供给建筑维系所需的能耗,不需要再从外界获取能源。而这种能耗的补给通常是来源于自然界,例如可以让建筑有效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从而切断外部的能源供给。同时,建筑体在整个运作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物也能够有效的得到循环利用。这将使得这类建筑形成一个独立而封闭的内部能源供给与循环系统,极大的降低了建筑能耗。 二、生态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 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现代人对生活区域和生产区域的环境要求也随之提高。因此,在生态建筑设计时,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生态建筑设计中要充分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体现出对人的关心,就需要充分考虑建筑物的室内设计、交通条件以及生态环境,以满足人们对建筑的多层次需求,从而为人们创造出更加清洁、舒适、环保、健康的空间。比如:根据建筑地的自然环境,建立宜人的绿化系统。 2、节能环保原则 节能环保是生态建筑的内在要求,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尽可能的选用可以循环利用或者可降解的材料,尽可能少的产生建筑垃圾,即便产生也不致于对环境产生危害;选用建材时还要考虑优先使用本地建材,减少运输过程中对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 3、经济性原则 生态建筑要符合经济性,指的是建筑施工中,尽可能选用一些新材料新技术,以降低施工成本,但更重要的强调建筑在建成后使用过程中要经济运行,对资源、能源的消耗要降至最低。在进行生态建筑施工过程中,牵涉到多个科学理论以及先进技术,并与建筑材料进行配合,确保生态建筑的高效运行、低耗运行以及节能运转,最大程度减小生态建筑在环境使用过程中的破坏程度,降低对自然的能源消耗,实现经济的优势运行。例如:根据生态学的设计理念,最大程度地采用自然的采光、通风方式。 4、因地制宜原则 科学的生态建筑设计方案,应该是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因此,在生态建筑设计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建筑周围的自然条件,重视环境、植被以及当地土地的特点,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在建筑风格上,应该与当地环境协调一致;在建筑能耗上,尽可能地结合当地的日照和风向特点,降低建筑在使用中对化石能源、资源的消耗。在绿化环节上,应该尽可能地引用当地物种,避免绿化过程中因植物无法适应新环境而产生资源浪费。 三、生态绿色建筑设计的现实考量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如何将人的需求、环境保护和建筑设计内容三者之间的矛盾合理的解决,是每个设计师都将面临的问题。 1、生态绿色建筑设计的意义 人类初期没有注意都自己的行动给大自然带来了什么样的破坏,直到近几十年来严重的水土流失、草原退化、环境污染和生物绝迹才给人来敲响了警钟。现在人类面临的问题是在这样的一个已经恶劣的环境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进行人类活动的时候避免破坏自然环境。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是相互矛盾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这二者就不能兼得,在世界各地存在着很多地域文化特征与大自然融合的建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优秀例子,为广大建筑设计师提供了思路。早在1980年,全球的环境保护组织就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由此可见,国际社会都希望保护好环境。 绿色发展论文: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发展及其制约因素分析 摘要 发展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加快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产品开发和利用,是时展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运营负面效应严重,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组织缺失及金融供给短缺,致使不能满足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的金融需求。因此,通过分析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发展现状及其制约因素,为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明确发展方向,对进一步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两型”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现实意义。 关键词 农产品物流;绿色物流;绿色金融;物流金融;制约因素 一 引言 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指金融机构(银行业)在面向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业的运营过程中,通过应用和开发各种绿色金融产品,为抑制现代农产品物流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实现对现代农产品物流环境净化及其物流资源最充分利用,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运动。21世纪是个“绿色”世纪,发展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开发农村品绿色物流金融产品,不仅提高了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发展的经济效益,而且提高了其发展的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它符合我国政府宏观产业政策,有利于我国农产品绿色化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进一步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两型”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经济,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 发展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是时展的必然选择 发展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加快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产品的开发和利用,是时展的必然选择。 (一)发展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自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公布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以来,经济、环境、社会的和谐发展成为各国追求的目标。1994年我国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与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确立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是贯彻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中国人民银行于1995年《关于贯彻信贷政策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各级金融部门对环境有影响的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发放固定资产贷款时,必须从信贷发放和管理上配合环保部门严格把关。“'97亚太国际物流会议”指出了物流业可持续发展是各行各业在21世纪需要加以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发展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使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定优势,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发展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是打破“绿色贸易壁垒”的需要 在国际市场上,我国的农产品经常遭遇绿色壁垒的限制。近年来,日本以我国蔬菜有28%抽检不合格为由,开展了对我国农产品检查强化月活动,过去只抽查6种农药,现在要查40多种,造成了我国农产品对日本出口的大幅度下降。据统计,2001年年底到2002年2月底,从大连海关出口的农产品遭退运达159万美元,2002年1至3月,青岛海关被退运的冻鸡产品为505.4吨;2002年一季度,天津海关被退回的农副产品清单共80票,总价值134万美元;内地水果在香港市场上的份额也由以前的占主导地位降至目前的10%。显而易见,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国际市场环境十分严峻,尤其农产品在绿色物流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均存在较大差距,为缩小并消除这些差距,其首要问题是农产品全面实施绿色物流战略,其战略实施有赖于金融支持。 (三)发展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是绿色农产品市场发展的需要 绿色农产品是21世纪人类的主导食品。大多城市居民和有文化的知识界人士,十分希望能吃到安全、无污染食品。据报道,98%的德国人、89%的美国人、84%的荷兰人在购物时,会考虑产品的环境标准和质量标准;85%的瑞典消费者愿意为环境清洁而支付较高的价格;80%的加拿大消费者宁愿多付10%的钱购买对环境有益的商品;77%的日本消费者只挑选符合环境要求的商品。据京津沪市场调查显示,79%~84%的消费者希望购买绿色食品。由此可见,绿色农产品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开发潜力巨大,为金融机构投资开发绿色农产品提供了获利契机。 (四)发展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是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两型”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近年来,国家和政府把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作为当前农村商品流通工作的重点。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加快发展农产品连锁、超市、配送经营,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城市农贸市场改建成超市,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到城市开办农产品超市,逐步把网络延伸到城市社区;尤其是党的“十七大”又明确提出了我们不但要建设生态文明,而且循环经济要形成规模,在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中,进一步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两型”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作为带动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只有通过各种金融手段,才能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三 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严重缺失分析 (一)目前农产品物流运营中的负面效应严重 现代农产品物流过程存在着巨大的“外部负效应”(spillovers)。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如废气污染、噪音污染、资源浪费、交通堵塞、废弃物增加等等,这些后果在一 定程度上违背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则。(1)农产品运输方面。农产品汽车运输的比重越来越大,尤其是汽车的长途运输,大量的汽车尾气排放以及汽车噪音等对环境污染比较严重。(2)农产品加工方面。对蔬菜缺乏必要的加工过程,大量毛菜直接进城销售。据资料显示,100吨毛菜可以产生20吨垃圾,毛菜进城到农贸市场上销售时,相关垃圾处理、环境保护和市容管理方面的费用,则存在着一个数量惊人的无效物流成本。(3)农产品流通方面。农产品物流过程中损耗大。一些容易腐烂变质的食品(如奶制品、海鲜等),70%的销售价格被用来补贴物流货损支出。农产品批发、贸易市场的卫生条件差,污染严重,极大地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运营中存在着严重的负面效应。 (二)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组织缺失 尽管我国早就实施了“物资银行”、“物流银行”、“供应链金融”等战略,但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组织存在着严重缺失。 (1)独立性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组织空缺。随着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商业银行为了抓住发展的商机,不断推出一系列物流金融产品,附带开设了物流金融服务业务,但这些业务都是面向大型的物流企业,而对中小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视而不顾,即使受理中小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的相关业务,也是附带的,难以满足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业发展的需求。(2)专业化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组织欠缺。虽然2003年广发行在全国最早推出了“物流银行”,为部分中小企业提供了有效解决物流企业融资与发展的渠道;2005年深发行实行了“供应链金融”战略,把客户、物流企业和银行融为一体,使数百家企业分享到了物流金融平台的融资便利与物流增值,但由于金融机构自身经营等因素的限制,供应链金融仅能为大型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服务业务,随着现代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服务业务,随着现代物流企业规模的扩张,难以满足现代物流业迅速发展的“融资、结算、风险分散”的需求,更难以满足我国规模甚大的中小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绿色物流金融业务。(3)农村金融机构目前也难以开展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业务。目前我国正规的农村金融机构如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以及非正规金融机构,因组织和制度的缺陷,已不能适应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的信贷,更不能满足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的金融需求。 (三)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供给短缺 在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发展过程中,金融供给存在着严重短缺。(1)农产品绿色运输方面。在农产品绿色物流选择汽车运输时,需要采用符合国家尾气排放标准和噪声排放标准的车辆,减少大气及交通噪声污染,还需尽量采用适宜绿色农产品保鲜运输的车辆,如密封保温车、密封冷冻车,保持车体内外清洁卫生、无污斑、无破损、无锈蚀,表面光滑易清洗,车内设有消毒设施,并有消毒记录。然而,在实现及时、安全、准确农产品绿色运输时,目前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支持系统却不能提供巨额资金。(2)农产品绿色仓储方面。绿色农产品为保证储藏质量,实现冷库储藏,进行气温和湿度控制,以保持其新鲜度,并加强绿色仓储期间的日常检查与防护措施,杜绝一切损害农产品质量的行为,同时要求绿色仓库布局合理,保证周围居民生活的环境质量,减少不必要的农产品绿色物流消耗。然而,目前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支持系统也缺乏巨额资金支持。(3)农产品绿色装卸搬运方面。农产品绿色装卸搬运是采取现代化的装卸搬运手段及措施,尽可能减少装卸搬运环节,消除无效搬运。作业次数增多不仅浪费了人力、物力,还增加了绿色农产品的损坏几率,难以消除搬运途中对绿色农产品的品质污染。然而,目前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支持系统却缺乏巨额资金支持。(4)农产品绿色包装方面。农产品绿色包装要轻量化,可回收、重复使用,可循环再生,低能耗、低成本。对农产品绿色包装材料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包装材料中不应含有毒性的元素、病菌、重金属,还要考虑选用的材料易于加工,在加工中无污染或少污染,采用可完全降解的绿色包装制品等。可是,在避免农产品绿色包装污染,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对环境的污染等方面,目前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支持系统不能提供巨额资金。(5)农产品绿色流通加工方面。绿色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为控制绿色加工场地、加工机械的卫生安全,在生产方式上,改农产品分散加工为专业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集中处理绿色农产品加工中产生的各种废料,并考虑加工副产品的可回收性和利用性,减少生产过程中废弃物料。但在这些方面,目前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支持系统却缺乏提供巨额资金支持。(6)农产品风险分散方面。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农产品分布面大,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农产品的季节性,以及市场供求信息不畅,都给农产品绿色物流带来很大的风险。在竞争加剧的绿色农产品市场下,农产品绿色物流风险除自然风险之外,还包括绿色农副产品的市场风险、农资质量风险和供应延误风险,储运公司绿色储藏风险、绿色运输风险等。然而目前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支持系统更缺乏巨额资金支持。 四 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供给短缺成因分析 我国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存在着严重供给短缺问题,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金融抑制,致使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供给短缺,具体原因可集中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国有商业银行支农弱化及农村金融组织制度欠全 为了防范风险和提高经营效益,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以及中国银行等四大国有银行机构撤并,大部分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日趋单一化。2004年,国有商业银行从农村流出资金估计达3000亿元,农业贷款仅占农业银行各项贷款余额的10%,致使国有商业金融支农弱化。农村信用社呆账包袱沉重,商业化经营倾向严重,大量资金流向收益率较高的城市或非农部门,真正需要贷款的农户和农业企业难以得到贷款。作为承担政策性任务的农发行,由于业务范围太窄,粮棉企业贷款没有还贷的激励和压力,容易产生较高比例的不良贷款,加上历年财政承担其资金负担,拨补资金不能按时到位,向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借款筹资成本上升,亏损十分严重,难以承担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的政策性金融重任。 (二)新生的“邮政储蓄银行”和“村镇银行”金融组织制度缺失 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领域存贷业务网点收缩后,邮政储蓄分流只储不贷,2007年以来,部分省市成立了“邮政储蓄银行”,为解决农村小额信贷问题谱写了新的篇章。“邮政储蓄银行”由于其自身组织制度的缺陷,还不能满足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的金融需求。我国政府调低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 机构准入门槛,全面开放农村金融市场,重视“乡村银行”、“村镇银行”建设,由于粗具规模的民间金融组织制度缺失,筹资和用资成本高,加之缺乏规范的运作机制,导致高利贷在农村盛行,引发局部金融风险。由此可见,新生的“邮政储蓄银行”和“村镇银行”金融组织制度缺失,难以满足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的需求。 (三)专项的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产品“土地银行”尚未开发和运用 “土地金融”制度是我国现代农村物流供应链金融新范式,农村“土地银行”欠开发和运用,已成为我国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支持的“瓶颈”。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目前农户和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贷款抵押难、担保难,分散风险机制不健全,且缺乏专门的担保基金或机构提供担保,致使农村大面积不动产的“僵土”没有盘活成为动产质押的“活土”,农户或农民“弃金为荒”,农村大量劳动力外流;加之农业保险萎缩,一遇到自然灾害,无力归还贷款,这就严重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贷款的积极性。因此,必须加强农村“土地金融”制度创新,努力开发和运用“土地银行”金融产品,实现现代农村土地资金流与农产品绿色物流的高效融合,不断拓展新型的农村“土地银行”为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供应链金融新模式。 五 结束语 在进一步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两型”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发展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加快我国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产品的开发和利用,是时展的必然选择。虽然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运营中的负面效应严重,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组织形式及其业务的开展存在着严重缺失,加之金融抑制,致使不能满足我国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的金融需求,但现代绿色农产品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开发潜力巨大。因此,为解决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供给短缺现状,必须发展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充分整合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运作模式,加强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组织形式创新,这是我国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及金融机构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 绿色发展论文:树立现代行政理念,大力发展绿色畜禽产品 关键词]:绿色畜禽产品课题理念[摘要]:大力提倡绿色畜禽产品,建立开发无疫病区域;绿色畜禽产品质量安全任重道远,已成为人们现代行政理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得到重视,绿色食品包括畜禽产品作为安全、优质、营养的食品日益受人追捧。食品危机如国难,中国人是食饭大过于天的民族,一向以民为生自许,然而,中国人的食饭权正受到来自各方假劣、毒害食品严重侵害。毒米、毒火腿、毒粉丝、劣菇劣菜,等。层出不穷,还有屡禁不绝的不合格的病害肉品危害着人民生命健康。因此,大力发展绿色畜禽产品应引起全社会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一、动物疫病的危害性已上升为影响社会稳定今年年初,东南亚地区首先暴发、进而波及我国的禽流感疫情给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较为严重的影响。过去,动物疫病主要危害动物健康,影响畜牧业生产,妨碍动物产品出口,制约了农民增收致富。随着人畜共患动物疫病的增加,动物疫病已经不仅仅限于危害动物健康、影响畜牧业生产、出口和增收,而且已经上升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大问题。各级政府必须把畜禽产品和依法行政,维护社会稳定统一起来,对“安全”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形成现代行政理念。二、畜禽产品质量安全任重道远饲养环节由于饲料成本增加,加上缺乏安全使用农业投入的意义,目前很多养殖户很少考虑原料的来源,谁便宜买谁的,对国家规定的有关标准执行不力,饲料和饲料添加剂质量没保障。一些不法分子甚至在畜禽饲养中添加违禁药物,如盐酸克伦特罗等药品,造成药物残留超标,引发多起恶性中毒事故,成为危害人民生命和健康的隐形杀手。去年,我国和世界部分地区发生的非典型肺炎和动物有着千丝万缕关系,它给人类造成严重威胁,甚至演变成为政治问题,这不能不让我们意识到,有毒有害畜禽产品,造成的危害是多么可怕。我国是一个畜牧业大国,畜产品总量占世界总量25左右,出口总量仅占世界总量1.5左右,畜禽疫病、药物残留有毒有害物质超标成为我国畜产品跨出国门所担负的最大障碍。因此,畜产品质量安全应引起全社会普遍关注,任务也是任重道远。三、发展绿色畜禽产品重要性发展绿色畜产品是解决畜禽产品安全的重要途径。绿色食品是指遵循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而绿色畜产品是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规定,畜禽少用或不用药物,坚持以预防为主,建立严格的生物安全体系,并在生产饲养兽药使用方面,严禁使用任何激素类兽药、饲料添加剂所生产的一类畜禽产品。要切实加强绿色食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工作,从改善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入手,在种植、养殖、加工过程中限制和禁止化学合成物及有毒有害生产资料,实施“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质量控制,确保绿色食品的质量信誉和市场品牌形象。目前许多地方开始积极引导和开发绿色产品批发市场、配送中心、专卖店和专柜等,畜禽产品从饲养—开宰—加工—流通—销售一条龙服务严格遵循标准,对于促进各地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农产品出口创汇发挥了积极作用。四、存在的问题1、目前市场上相继出现了禽流感,人们不敢食用鸡、鸭、鹅肉,最近又出现“毒奶粉”等一系列畜禽产品,人们谈“肉”色变,甚至不敢吃肉,这给有关执法部门敲起警鸣。为了老百姓的生命安全,改善内地的食品素质,维护我国畜禽产品出口创汇在国际上享有高的声望,各级政府亟待解决的紧急课题,保护和鼓励开发利用绿色畜禽产品应该成为现代行政执法的理念。2、影响“绿色畜禽产品”两个根本原因,一是道德堕落向钱看,二是徇私枉法。商机蒙蔽人心,利欲熏心。五、采取的对策1、首先从源头抓起,加强动检工作。对饲料严格查处有无“瘦肉精”,药物残留,对屠宰畜禽宰前宰后的检验,尤其对屠宰场的生猪和家禽的宰前、宰后检验,我区在这方面已做大量工作,从屠宰场生猪来源抓起,对无任何检疫证明的不准进场,家禽市场严格凭检疫证明进场。对活猪尿样另做检测,查看是否有瘦肉精成份,其内脏、肉品是否有病变。加大对各农贸市场、专卖店和营销批发市场的检查。今年上半年,监督检查共查处违章20起,不合格肉品350公斤,销毁50余头生猪。尽快对药物残留管理立法,依法行政,才能杜绝劣质污染的畜禽产品流入市场。2、开发绿色产品,提高畜禽产品质量。污染的动物畜禽产品,除过去熟悉的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外,现在常出现一些有毒、有害物质,如亚硝胺、药物残留、有害物质和真菌等。食用后可使人们致癌、畸形甚至影响遗传变异,因此,要建立一些完善的检测体系,通过制定标准和规范加以协调和服务,对畜禽产品实行全程质量控制。3、转变观念。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这促使行政部门不能停留在眼观,耳闻、没有实际行动的局面上,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维护群众利益,改变现有的局面。扶持绿色畜禽产品生产应该成为政府有所为的必然趋势。 绿色发展论文:树立绿色财政观促进财政持续发展 (一)“绿色财政”现强调科学发展。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的“绿色财政”所强调的科学发展应坚持这样几个原则: 一是坚持公平性原则。做大“蛋糕”是财政的首要责任,切好“蛋糕”也是财政的基本任务。无论是做大“蛋糕”,还是切好“蛋糕”,都要关注公平性问题,这里所说的公平性就是公民在占用财政资源、享用财政资源上的“时空公平”,也就是要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到每个人头上。这种公平性原则是一种新的公平观,强调建设一种公平环境,既是财政发展的目标,又是财政发展的条件。为实现这种公平性,一方面,注重横向间的公平。应注意中央财政的导向作用和调节作用,把解决部分地区财政困难当作重要问题对待;应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在不忽视东部地区发展优势,使优势资源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充分运用财政的杠杆作用注重缩小东西部差距;应把解决“三农”问题当中央财政的重中之重工作来抓,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村政权运转、公益事业发展充分享受公共财政的反哺;应加大财政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缩小收入差距。另一方面,注重纵向间的公平。要充分认识到不仅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公民享用的财政资源也是稀缺并需要休养生息的。因而作为理财者不能只图当代(甚或是一届政府)的发展或满足当代的需求而忽视后代(或下一届政府)对资源享用的权利,要始终恪守“发展经济、保证供给”的宗旨;决不能在财源建设上和税收征管上“竭泽而渔”、“杀鸡取卵”;要注重积蓄后劲,保持财源的健康、持续发展。二是坚持持续性原则。其核心就是财政发展不能超越资源、经济、社会、公民的承载能力。一方面,财政发展一旦以破坏财源基础为代价,财政发展本身也就存在难以持续的可能。因此,不能一味地追求GDP增长,要从单纯追求数量扩张转移到数量、质量、结构、效益相结合的提高。凡是追求一时财政收入提高而浪费了资源甚至伤了财源基础元气的,未来的财政都要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所以,要在涵养财源的同时注重财政收入质量和财政收入绩效。“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样才能保证财政收入的可持续。另一方面,在财政管理上要始终坚持量入为出和收支平衡的原则,不能超越财力可能无限度地扩大财政支出规模,更不能无视财政风险的存在,应掌握好债务规模,控制住隐性财政风险,并且注意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真正把钱用在刀刃上,尤其要采取严厉措施控制和处罚人员工资难以保证、公共事业难以维持、却不顾实际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种种违规、违纪行为。总之,保持财政发展的可持续性,首要的是强化经济对财政发展的承载能力,并以提高财政绩效为核心推进财政管理工作。三是坚持共同性原则。虽然各地区间与财政息息相关的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着很大差异,财政发展的目标步骤、措施也有所不同,但我国政权的统一性、国家财政的完整性、各级财政的依存性,决定着我国的财政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共同目标,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这就要求各级财政增强全局观念,为实现国家财政的可持续发展承担起共同的责任。中央财政在注重提高“两个比重”的同时,应科学安排转移支付资金,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地方财政在管好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同时,则应强调规范管理,不以损害中央财政利益为前提来维持地方财政的运转;发达地区财政在注重自身发展的同时,不仅应关注欠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财政发展问题,而且应时刻考虑到自身发展的行为对欠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是否有不利影响,欠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财政则要增强发展的主动性,不躺在靠救济的温床上。现阶段在我国坚持共同性的原则还应注意国家财政内部互惠共生关系的形成,追求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地方利益与中央利益、发达地区利益与落后地区利益的统一。四是坚持系统性原则。即把财政发展当作系统工程来推进,首先应改变就财政抓财政,算死账、管死钱的习惯,把注意力放在做大“蛋糕”上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上。其次应理清财政与经济、政治,财政发展与社会发展、人类发展,财政支撑与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等等的辩证关系,使财政发展处于更高的平台上向前推进。再次应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应注意先保什么,后保什么,尤其要注意为了“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拆了建、建了拆的瞎折腾。最后,应注意把握收入结构的合理和支出结构的合理,通过调整这两个结构促进财政绩效从根本上的提高。 (二)“绿色财政”现强调以人为本。人是推进经济发展、事业兴旺、社会繁荣、人类进步的主体和动力。财政只有重视人的生存与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很好地实现财政的职能,使财政有长足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从本质上讲,就是统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兼顾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经济以及经济与社会、经济与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关系。 首先,财政要高度重视人的生存权,着力解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集体企业困难职工、城市贫困居民、农村特困人口、离休退休职工的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问题。一方面,中央财政应加大对社会保障的资金投入比重,加大对落后地区社保资金的转移支付力度;另一方面,应加强县以下基本医疗体系和卫生防疫体系的建设,巩固和完善基层医疗资源的有效配置,解决农村医疗组织名存实亡的问题;同时,要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完善配套措施、加强监督管理,尤其要在农村大力推广和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合作医疗制度;此外,中央财政还应集中解决偏远地区交通,能源和饮水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解决社会稳定、政治安定的根本措施,财政部门要积极配合各级党委和政府把促进就业放在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其次,财政要平等对待人的教育权,逐步解决农村学生九年义务教育问题。财政必须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无论是校舍建设、还是教师工资都要由财政承担。公共品供给主体,对于欠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而言应该是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而且最终要实现教育优势资源的城乡共享;特 别是在学费管理上要按照城乡人均收入等比收缴,以减少城乡差别。 最后,财政要切实关注人的发展权,大力提高人力资本投入和科技、文化投入。财政必须在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科技、文化发展上有所作为。一是治穷治愚,发挥财政资金的保障和导向作用,逐步提高欠发达及落后地区人口素质。不仅要关注九年义务教育,还要加强各种职业培训及科技宣传,并注重营造一个和谐文明的良好环境,二是坚持科教兴国战略,通过财政贴息、财政补助等措施,吸引科技项目和科技人才。在欠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中逐步提高科技含量。三是加大对文化设施投入力度,使欠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文化设施能有一个明显的改善,一方面,靠硬件投入保证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推进;另一方面,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以吸引和留住人才。四是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活与工作环境,尤其要注重农村交通设施和通电通讯设施的建设。 (三)“绿色财政”理强调文明理财。建设“无污染、有后劲、可持续”的财政不仅仅需要理财者的行为规范、高效,还要求理财者在组织收入、安排支出、推进管理过程中始终处于理性的选择状态,并强化道德责任和伦理观念。 一是应注重决策的科学合理,尤其要注重规范决策是否合理、是否照顾到经济、社会、政治等方方面面;二是克服简单的“取”与“予”的观念和短暂的“收”与“支”的利用关系,使企业、财政、社会组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命运共同体”,使理财者和财政供养者在“和”的精神凝聚下,形成长久、牢固的合力;三是制止“掠夺式”的理财行为,不能出现“今天现任吃个饱,明天来者过不了”的不道德现象。四是不仅要尊重经济规律,还要尊敬自然规律,决不能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来换取财政收入的增长,给自然资源以足够的生息养育、更新和再生的机会。五是应本着“先吃饭,后建设”的原则安排支出,不能“饭都吃不饱甚至没饭吃饿着肚子”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这不仅仅是党性、原则、群众观点问题,是对人的不尊重、对人生存权的剥夺。六是建立新的评价体系,科学全面地评价财政工作的好与坏。不仅要评价财政收入的增长率,还要评价财政发展的理性化程度。一切发展都要依靠高度理性化的人,财政发展亦是如此。 (四)“绿色财政”观强调改革创新。从根本上说,“绿色财政”所要解决的是在持续性状态下需求的无限性和资源有限性这样一对基本矛盾。基于现实中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这一矛盾的尖锐化,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挖潜以求增收,如何控制以求节支,但是“好铁能碾几个钉”,挖潜也没有改变财源的有限性,控制更难于触及需求的无限性。因此,消极地挖潜和控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只是缓和了矛盾,推迟了时间,矛盾的积累最终还会以更激烈的方式爆发。所以,解决这,矛盾不在于挖潜和控制,而在于改革和创新。 构建公共财政框架,推进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收支两条线”管理、政府采购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在强化财政管理、缓解收支矛盾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这些改革更多的是立足于财政支出管理方面的改革。2003年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金人庆部长提出的今后一个时期财政工作的基本思路:“做大一个蛋糕、用活两大存量、推进三项改革、完善四项制度”,由始到终贯穿着改革创新精神。涉及到的具体工作有七项改革,即“推进三项改革”:加快推进税制改革、加快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加快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四项制度”: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公共卫生体制改革。这一思路充分体现了财政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贯彻好这一思路也必须以改革创新观念来抓落实: 一是观念上创新。这是实现财政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先导。欠发达地区及落后地区必须改变传统思维方式,树新的理财观念,即强调发展,以人为本、文明理财。二是制度上创新。要结合实际创造性地贯彻落实这一思路,力争使财政体制更科学,充分调动做大蛋糕的积极性,力争使预算管理制度更严格、细致,具有可操作性,力争使教育体制、公共卫生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改革走在前面。三是落实上创新。抓落实不能停留在老路子上,开个会,发个文,走过场,不管上面怎么说,下面该怎么办还怎么办。因此在抓落实上要有高效的落实方式、有科学的评价体系、有严厉的监督制度。 (五)“绿色财政”观强调忧患意识。1949年3月,从西柏坡前往北京“进京赶考”前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同志提出了“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要求,时至今天我们党还一直倡导“两个务必”,要求全党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建设“无污染、有后劲、可持续”的可持续发展财政尤其要贯彻“两个务必”的要求。 首先,建设可持续发展财政,必须下真功夫、苦功夫,讲实效、办实事。“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实现“无污染、有后劲、可持续”的目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相当艰巨的任务,需要坚持艰苦奋斗的思想,付出艰苦的努力。对此不能松劲,更不能坐而论道、坐享其成。 其次,财政部门尤其要反对铺张浪费、大手大脚,要始终坚持过紧日子。“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历史的经验告诫我们财政工作必须弘扬艰苦朴素、勤俭建国的精神,精打细算、量入而出。这种节俭意识具有修复性疗效,尽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还是能收到缓解矛盾、减轻压力的功效。因此,欠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财政部门要立足实际,扭转浮躁、超前的消费取向,克服“穷大量”的毛病,真正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第三,居安思危,正视和高度重视财政风险问题。当前就整体讲,我国的财政有应对财政风险的能力,但也不是说不存在财政风险,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财政风险构成极其复杂,有制度内风险、制度外风险,有预算内风险、预算外风险,还有显性风险、隐性风险。不管什么风险,最终都要由财政承担,不管哪里的风险,最后都要触及中央财政。因此,一方面,要高度重视这些风险,把财政风险管理纳入日程;另一方面,要采取积极措施,在控制不发生新的财政风险的同时,清理潜在的财政风险。“未雨绸缪”,把问题消化在萌芽之中,绝不能“居危如安”。 第四,加强廉政建设,关心群众疾苦。财政部门是为政府、为人民当家理财的,“打铁还需自身硬”。财政部门不仅要监督使用财政资金的部门和单位勤俭节约,更要注重自身的形象,廉洁自律,做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模范。财政干部还要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绿色发展论文:论我国企业发展绿色物流的意义和对策 摘要:基于物流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我国企业发展绿色物流既是企业应对竞争、开拓市场的需要,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我国企业发展绿色物流就要从绿色运输、绿色包装、绿色供应链管理、绿色流通加工和发展第三方物流五个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绿色物流;我国企业; 面对国内飞速度发展的物流行业,迫切要求规范行业,绿色物流应运而生. 一、绿色物流概念的提出 现代物流的飞速发展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运输车辆的燃油消耗所造成的空气污染,包装所带来的废弃物污染,运输和流通加工所带来的噪音污染、资源浪费、城市交通堵塞等。基于物流对环境造成的破坏, 绿色物流概念应运而生。所谓绿色物流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损害的同时,实现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其目标是将环境管理导入物流业的各个系统,加强物流业中保管、运输、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等各个作业环节的环境管理和监督,有效遏止物流发展造成的污染和能源浪费。具体说来,绿色物流的目标不同于一般的物流活动。一般的物流活动主要是为了实现物流企业的赢利、满足顾客需求、扩大市场占有率等,这些目标最终均是为了实现某一主体的经济利益。而绿色物流除追求上述经济利益目标之外, 还追求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这一既具经济属性又有社会属性的目标。 二、我国企业发展绿色物流的意义 1. 企业应对竞争的需要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倡大生产大市场大消费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现代物流的同时,创建我国的现代绿色物流,提倡高效节能、绿色环保,不仅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些传统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逐渐淡化,绿色壁垒逐渐兴起。尤其是我国加入WTO 后,物流行业在经过合理过渡期后,2005 年1 月1 日起已取消大部分外国股权限制,外国物流企业进入我国市场,势必给国内物流企业带来巨大冲击。我国企业加紧发展绿色物流,是应对未来挑战和在竞争中占得先机的重要机遇。 2. 企业开拓市场的需要目前,我国企业经营者和消费者对物流绿色经营消费理念非常淡薄。经营者展现给我们的是绿色产品、绿色标志、绿色营销和绿色服务,消费者追求的是绿色消费、绿色享用和绿色保障,而其中的绿色通道———物流环节,却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因此在发展物流的同时,要尽快提高认识,更新思想,把绿色物流作为世界全方位绿色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可以通过自身的绿色形象来达到市场开拓的目的。谁在这方面做得好,谁就能赢得顾客,谁就能把握市场先机。 3. 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社会经济发展必须同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相联系,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以保证社会实现良性循环。目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首先,我国的城市大气环境污染相当严重, 据73 个城市的调查,超过限额的城市已占70 %左右;其次, 目前我国水资源匮乏及水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全国有300 多个城市缺水,每年因供水不足影响工业产值1 200 亿元以上;再次,我国城市道路噪声14 年来居高不下,全国有47 % 的城市区域受到噪声的污染;复次,垃圾污染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问题,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城市每年的生活垃圾产量在1 亿吨以上。环境污染问题非常严重并已引起政府和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企业作为环境污染的主要制造者, 必须在环保方面承担起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就是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承担社会责任,将物流活动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发展协调起来,使物流活动有利于环境的良性循环。 三、我国企业发展绿色物流的对策 1. 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是解决我国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有效手段。实行绿色供应链管理,有利于企业减少或消除环境污染,给企业带来良好的声誉和绿色的品牌形象。绿色供应链管理采用全新的生态设计,既可节约能源和原材料,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成本,又可减少环境治理费用, 如排污费、废弃物处理成本等。企业应树立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观念,并将其作为企业文化渗透到企业的各个环节。 2. 开展绿色运输 (1) 采取多式联运方式。多式联运是指吸取铁路、汽车、船舶、飞机等基本运输方式的长处,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 实行多环节、多区段、多运输工具相互衔接进行商品运输的一种方式。这种运输方式以集装箱作为联结各种工具的通用媒介,起到促进复合直达运输的作用。为此,要求装载工具及包装尺寸都要做到标准化。全程采用集装箱等包装形式,既可以减少包装支出,降低运输过程中的货损、货差,提高货运质量,还可以实现一票到底,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 同时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设备的作用,选择最佳的运输路线组织合理化运输。 (2) 开展共同配送。共同配送是指为提高物流效率,在对某一地区的用户进行配送时,由多个配送企业联合在一起进行的配送。它是在配送中心的统一计划、统一调度下展开的,主要有两种运作形式:一是由一个配送企业对多家用户进行配送。即由一个配送企业综合某一地区内多个用户的要求,统筹安排配送时间、次数、路线和货物数量,全面进行配送。二是仅在送货环节上将多家用户待运送的货物混载于同一辆车上,然后按照用户的要求分别将货物运送到各个接货点,或者运送到多家用户联合设立的配送货物接收点上。这种配送有利于节省运力,提高运输车辆的货物满载率。因此,共同配送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员、物资、资金、时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取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同时,可以去除多余的交错运输,并取得缓解交通、保护环境等社会效益。 3. 采用绿色包装绿色包装就是符合环保要求的包装。它要求商品包装无害于生态平衡,无害于人类健康。具体而言,绿色包装泛指包装用料节省资源,尽量减少包装废弃物,用后利于回收再利用和再生成为其他有用之材,填埋时少占地而易于降解。实现绿色包装的途径如下: (1) 充分利用可回收容器。我国是发展中大国,虽然人均资源不足,但是废弃物利用率却很低,例如纸的回收率仅为15 %。为解决这一问题,在物流包装中应广泛采用可回收容器,可回收容器一直是物流系统的一部分。大多数可再利用的包装品为钢或塑料包装等,不过有一种趋势是,对于许多小物品及零件,也使用可回收保障材料运输于各厂之间以及仓库到零售商店之间。可回收包装的使用越来越普遍, 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均有一个完整的标记系统以控制容器的流传。 (2) 包装模数化。确定包装基础尺寸的标准,即包装模数化。包装模数标准确定以后,各种进入流通领域的产品便需要按模数规定的尺寸包装。模数化包装利于小包装的集合,利用集装箱及托盘装箱、装盘。包装模数如能和仓库设施、运输设施尺寸模数统一化,也利于运输和保管,从而实现物流系统的合理化。 (3) 包装大型化和集装化。这种途径有利于物流系统在装卸、搬迁、保管、运输等过程的机械化,加快这些环节的作业速度,有利于减少单位包装,节约包装材料和包装费用,有利于保护货体。 (4) 开发新的包装材料和包装器具。包装的发展趋势是包装物的高功能化,即用较少的材料实现多种包装功能。从我国的出口包装上看,存在的问题是材质差、衬垫不良、运输捆扎不合理、外观不清洁以及卫生标准不过关等。面对国际市场上的绿色包装要求,必须大力推进包装科技的开发。 4. 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是由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方式。发展第三方物流,由这些专门从事物流业务的企业为供方或需方提供物流服务,可以从更高的角度考虑物流合理化问题,简化配送环节,进行合理运输,有利于在更广的范围内对物流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配置,可以避免供需方自有物流带来的资金占用、运输效率低、配送环节繁琐、企业负担加重、城市污染加剧等问题。 5. 开展绿色流通加工绿色流通加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变消费者加工为专业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如饮食服务业对食品进行集中加工,以减少家庭分散烹调所带来的能源和空气污染。二是集中处理消费品加工中产生的边角废料,以减少消费者分散加工所造成的废弃物的污染。如流通部门对蔬菜集中加工,可减少居民分散加工所造成的垃圾丢放及相应的环境治理问题。 绿色发展论文:让绿色永存—谈可持续发展问题 摘要: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当今社会的焦点问题。无论是从全球范围,还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关键词:绿色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 “可持续发展”一词是在1980年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首次作为术语提出的。在此期间还提出了“可持续性”和“持续发展”等概念,“可持续性”是指社会系统、生态系统或任何其它不断发展中的系统继续正常运转到无限将来而不会由于耗尽关键资源而被迫衰弱的一种能力。其含义具有长时间内保护和养育的意思,常用来评价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和资源的影响,而“持续发展”意为连续若干年的发展,强调首先消除贫困,实现持续发展,而“可持续发展”概念应该是“可持续性”和“持续发展”的结合,既要考虑发展也要考虑环境、资源、社会等各方面保持一定水平。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归纳为:“建立极少产生废料和污染物的工艺或技术系统,在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以使环境资源不致减少的前提下,实现持续的经济发展和提高生活质量”。 20多年来,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之所以成为热点,其原因就是人类的发展由于陷入到片面性,依靠对自然界的掠夺和破坏环境来发展经济,而自然界对人类采取了报复,各种灾害不断发生,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破坏。人们不得不注意到,要创造舒适的生存条件,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求,就必须通晓环境的演变规律,认识环境的结构与功能,维护环境的生产能力,恢复能力和补偿能力,使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超过环境的容许极限,以满足人类的生态需要,这就需要合理调节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保护环境与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两个一而二、二而一的任务。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无论是从全球范围,还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人类文明都发展到了这样一个阶段,即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从动态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是由一定条件下的社会、经济、技术基础决定的。 大气污染、森林资源减少和覆盖率降低、荒漠化在扩展、水资源危机、环境恶化趋势等由于人类不适当的经济活动所形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反作用于人类社会而带来了许多灾难性的后果,降低了人类的生活质量,于是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就警示说,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20__年,中国气象局的科学家预估了未来气候变化,结果表明我国气候将继续变暖。根据预估,到2050年全国平均气温将上升2.2摄氏度,导致冰川消融、农作物旱灾、海平面上升等。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但是,我国仍是一个缺林少绿的国家,从天空到土地,从高山到河流,从城市到农村,困扰我国的生态问题不容忽视。 ——大气环境处于严重污染水平,尤其是城市空气污染严重。酸雨污染突出,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受酸雨影响。[1] ——固体废物和噪声污染日益突出,电子垃圾产生的高峰期已经来临。去年有关部门监测的401个城市中,21的道路交通噪声超标。352个城市中近一半区域环境噪声超标,有些城市属重度污染。[1] ——生物多样性锐减。全国共有濒危或接近濒危的高等植物4000至5000种,占我国高等植物总数的近20。同时,外来物种入侵加剧,导致原有生物群落衰亡。[1] 当然人类的一切行为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还有很多很多,接下来就拿我们人类生存所必需的水和土地来说,我国淡水人均占有量为20__立方米左右,是世界人均量的1/4,处在世界上13个最贫水国家之列,且分布极不平衡,大部分集中在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地区。而仅有的这点水资源,人们还不知道珍惜它,浪费和污染触目惊心。20__年度七大水系监测的752个重点断面中。1—ш类水质占29.5,N类水质占17.7,V类和劣V类水质占52.8。其污染由重到轻的顺序依次是:海河、辽河、淮河、黄河、松花江、长江和珠江。[2] 在20世纪最后10年里,国内发生了几件震撼国人的事情:1999年黄河断流13次,断流持续时间226天,最长一次断流河段704公里,创历史之最;继1996年特大洪水之后,1998年长江又一次发生特大洪水,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江洪水灾害造成损失最大的一次;淮河全流域性污染,“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90年代身心受害。”这首歌谣充分唱出了淮河儿女心中的隐痛。 耕地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源更是一种战略性资源。目前,我国人均耕地约0.10公顷,不足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50。[3]在全世界人口超过5000万的国家中排在倒数第二。然而,更为糟糕的是,全国水土流失的面积达到356万平方公里,每年土地退化、沙化面积仍在以30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继续扩展。沙尘暴越演越烈。20世纪的50年代,平均每年5次,60年代8次,70年代13次,80年代14次,90年代20次,而且范围更大,来势更猛,尤其是20__年席卷首都等地的那场沙尘暴,铺天盖地,昏天黑日,肆无忌惮,至今还让人心有余悸。[4]这一切一切,无不给国人敲响了一次次警钟。 我们面临的全球性和区域性环境问题还有: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横行、荒漠化、大气水源和固体废弃物污染、资源短缺等等,情形十分严峻,这一切都与人类的活动行为密切相关。有则寓言说:上帝完成创世任务返回天国前,问动物们还有什么要求,动物们异口同声地请求:“您老人家快把那个叫人的东西带走吧,否则我们后患无穷。”人类为动物界带来的悲惨命运,不幸被祖先所言中。而人类对大自然的疯狂掠取和自身的无节制繁殖,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使人类赖以生存的星球遍体鳞伤,难以承受生命之重。人类由万物之灵蜕化成万物之屠。长此以往,地球迟早会由美好家园变成荒凉死寂的宇宙墓穴。 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前提的工业文明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福音。但科学技术又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开辟了通向天堂之路,也可打开地狱之门。人类为了满足无限增长的物质欲求,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和物质利益的最大化,滥用科学技术向大自然疯狂掠夺和索取,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和自然资源的浪费。人类饮鸠止渴式的引发了大自然疯狂的报复,使人类生存与发展陷入了重重困境。在新世纪初,环境污染、生态恶化、资源枯竭、人口爆炸,物种快速灭绝等问题日趋严重,人和自然的关系有走向对抗和分裂的危险。拯救自然,拯救环境,拯救人类已成为全球迫在眉睫的、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 长期以来,不少人认为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因而出现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诸多问题。在一些开发和建设活动中,没有尊重客观规律,甚至违背自然规律,造成了难以弥补的环境后果。还有些地方未能全面落实中央确定的环境与发展 综合决策的要求,不少决策事先没有考虑环境因素,许多环境问题的防治主要依赖于末端,提高了防治成本。许多有识之士指出,环境问题已经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出路,也只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地球生命亿万年的演化史上,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是能凭借超凡的智慧和科学,上天入地,移山填海,无所不能,远远超越了体能的极限。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不愧为“万物之灵”。然而,当人类为自己能够改天换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而骄傲时,人类过于为自己成为地球上最美丽的精神花朵而自得,过于为自己征服自然的能力而自负,几乎忘记了自身存在的本源。 尽管人类在过去的岁月里忽视了自己的行为,许多行为与自然规律相悖,自己将自己推向尴尬的境地。而值得庆幸的是,人们终于在大自然的警告下猛醒过来,痛定思痛,开始检点自己的行为。经过认真思考,人们才意识到人类原来也可以换一种活法: 首先,提高人口质量是人类生存的关键。人口的高质量增长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和资源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终极因素。所以,高素质的人口是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 其次,环境治理与保护并重,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环境治理投资是执行基本国策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保证。 第三,大力发展科技教育。科技进步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对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污染治理和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社会进步有着重要作用。 第四,消除贫困。贫困和环境污染从来就是一对孪生兄弟。贫困会使人们产生一些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贫困也是环境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的重大障碍。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努力建设小康社会,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起来,是消除贫困的有效途径。 第五,公众参与。促进公众积极参与环境治理和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公众作为参加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体,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拌有重要的角色。 第六,协调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是一个极度复杂、时空尺度广阔、开放的“自然——经济——社会”系统工程。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经济社会发展致关重要。 总而言之,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必须实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有机统一。和谐则发展,不和谐则变异,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面对诸多生存危机,人类只有回归自然,才能走出困境。这就需要进一步开发人与自然更加自觉的和谐状态,重新认识和理解自然规律,重新反思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天人合一”的协调发展理念,在更高的科技水平上取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当今世界高度关注的议题之一。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系统认识,深刻揭示了工业繁荣背后的人与自然的冲突,对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等口号提出挑战。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和国际公约问世,标志着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全世界共识。 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不仅仅是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__年翻两番,更意味着生态文明的进步。 从资源、环境现状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来看,我国现在必须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这就需要摒弃传统观念,辩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转变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单纯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观念。 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对于新形势下生态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走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国家林业局局长周生贤说,林业正由过去单一的经济需求,逐步发展为提供永续利用的林产品、保护和改善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文化遗产、发展森林文化等多样化需求。“中国林业必须只争朝夕,超常规建设,走跨越式发展之路。”周生贤语重心长地说。 为此,国家实施了六大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以及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这是对林业生产力的重组和优化,覆盖了全国97以上的县。其投资之巨,范围之大,目标之高,都创下了当今世界生态建设之最,从而开出了我国生态建设的“航空母舰”。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生态建设的重点,将包括这些内容: ——围绕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强以西部地区生态治理为主的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为西部开发奠定良好的基础; ——围绕粮食安全,大力发展农田防护林,为商品粮基地和农业产业带配好优质防护林,发挥防护林在防灾减灾、保障农业稳产高产方面的作用,同时把退耕还林工程的结构性调整落实到位; ——围绕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编制东北地区林业生态建设规划,扩大天然林保护工程和“三北”防护林工程范围,加快东北国有森工企业改组改造步伐,为东北振兴做出贡献; ——围绕大江大湖治理和开发,调整生态建设规划,加大对大江大湖、大型水利工程区域森林植被建设力度; ——围绕全国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建设,加快发展城镇林业,为改善城镇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增加城镇就业容量发挥作用。 人类的消费需要,不仅包括物质需要和精神文化需要,还应包括生态需要。人类的未来取决于人类的素质,不仅包括价值观念,还包括人类的存在和发展的能力(即进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只有山川秀美的现代化,没有穷山恶水的现代化。因此,我们必须维护并尊重自己的环境。 绿色发展论文:对城市绿色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一、合肥市绿色经济发展概况 绿色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是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环保与健康需要而产生并表现出来的一种发展状态。绿色经济与传统产业经济的区别在于:传统产业经济是以破坏生态平衡、大量消耗能源与资源、损害人体健康为特征的经济,是一种损耗式经济;绿色经济则是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合理保护资源与能源、有益于人体健康为特征的经济,是一种平衡式经济。 历史表明,绿色经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之后新的经济结构,是更加效率、和谐、持续的增长方式,也是继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服务经济社会之后人类最高的社会形态,绿色经济、绿色新政、绿色社会是人类文明的全球共识和发展方向。 近年来,合肥市也将绿色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目标,并大力发展环保事业和生态建设,为绿色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十一五”末,合肥市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由“十五”末的60%提高到85%以上,巢湖西半湖及南淝河、十五里河、派河水质得到改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从37%提高到44.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从8.7平方米增加到12.2平方米,基本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农村生态和农民居住环境显着改善。(表1) 合肥市“十二五”规划中的生态环境发展目标提出,到2015年,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以上,巢湖西半湖水质明显改善;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99%以上;全市森林覆盖率超过20%,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6%以上;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达到310天。“规划”还指出,坚持生态环保优先,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转型发展的着力点,更加注重源头治理和长效机制建设,着力推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优化城市空间布局,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避免无序建设和低水平开发。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生态优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合肥市发展绿色经济的优势 (一)自然优势。区位优势明显,辖区面积广大,人力资源存量丰富。合肥地处沿海之腹地、内地之前沿,是全国重要的综合性交通枢纽城市,现已成为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正式成员。以合肥为圆心、半径500公里范围内,覆盖中国东、中部7省1市,近102万平方公里、5亿人口,是中国经济实力最强、发展活力最大的经济区域之一。作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交通和信息中心,合肥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核心城市之一,是合肥经济圈的中心城市,是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的龙头。全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11,408.48平方公里(其中巢湖水面面积769.5平方公里);全市常住人口746万,其中市区常住人口457万,流动人口127.9万。 (二)人文优势。生态发展基础坚实,科教优势突出。改革开放以来,合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和改善生态重大举措,加大了生态环境建设,该市生态环境保护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改善。全市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达9,085.5公顷,城市绿地率达到40.2%、绿化覆盖率达到4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5平方米,全年空气质量良好率超过300天。全市具有发展绿色经济的良好氛围。积极组织绿色文化宣传周、绿色产品推广等活动,并开展“绿色环保家庭”、“绿色文化社区”等专题行动,绿色理念广泛传播;党政机关发挥表率作用,形成全社会发展绿色经济的良好风尚。 作为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合肥自主创新能力较强,也是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具备发展绿色经济的科技基础。目前,合肥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家电、汽车、装备制造业生产基地,相继成为“中部地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城市”、“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还拥有“中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2011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等称号。 (三)政策优势。合肥市“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承载的良性互动,努力打造水清、天蓝、树绿、气爽的生态宜居城市。”在实践中,合肥市通过加强生态保护、发展循环经济两大政策落实绿色发展理念。 在生态保护方面:首先,实行基本生态空间控制。划分生态底线保有区、生态建设缓冲区和生态引导区,引导城镇建设与生态空间建设协调发展。制定地方性法规,严格保护生态底线保有区,禁止开发建设;加强生态建设缓冲区生态补偿和生态恢复,保证生态环境的稳定与改善;在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适度开发建设生态引导区,合理控制人口规模和建设强度;其次,建设功能完善的绿地生态系统。建设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实施道路绿化、河道绿化、公园游园建设、绿色长廊建设、成片造林等工程,建设黄山路、滨湖岸线等公园,构建城市森林生态网络,提高城市绿化水平。沟通城市水系,扩大河湖水面,加强城市景观水治理,保护环巢湖等生态湿地。继续 实施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工程,完善防护林体系建设。加强生态保护,防治有害生物入侵,增加生物的多样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滨湖新区城市生态建设示范区建设,积极创建文明生态村、生态乡镇和生态区县。积极引导市民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倡导绿色、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森林城市。 在循环经济方面:第一,建立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体系。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加强规划指导和政策支持,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建立企业为主、政府推动的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体系,提高循环经济技术支撑和创新能力。推进全国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完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和垃圾分类回收制度,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第二,全面推行清洁生产。鼓励企业使用消耗少、效率高、无污染、少污染的工艺、设备、能源和原材料,综合利用工业废弃物,最大限度实现物料的循环使用,减少废弃物最终排放量。合肥高新区不断提高招商引资门槛,将高污染、高能耗、低附加值的企业一律拒之门外,同时鼓励并扶持区内秸秆发电、污水处理、节能照明、新能源发电、空气检测等环保节能产业做大做强,对传统产业加大升级改造和节能减排力度。据统计,全国高新区平均万元GDP能耗0.44吨标准煤,而发展较好的合肥高新区平均万元GDP能耗仅有0.3吨左右,约低于全国高新区平均万元GDP能耗水平的30%;第三,推进重点园区建设。如加快肥东循环经济园建设,打造盐化工、油化工、煤化工等产业链整合发展的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建设科技型、生态型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工程;合肥高新区正努力打造一个占地1,454亩、总投资约为4亿美元的新能源产业基地。依托良好的科技研发和人力资源优势,吸引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聚光跟踪技术产业应用、太阳能照明设备、风力发电设备制造、热泵等新能源项目入驻,逐步形成光能、风能及节能技术应用为主的新能源产业集群。 三、合肥市绿色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虽然合肥市在推动绿色经济发展时采取了较为有效的举措,并取得了显着成绩,但合肥市绿色经济的发展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社会各阶层的绿色经济理念和观念有待更新。绿色经济的理念尚未完全确立,一些政府决策者对绿色经济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概念上,在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时,坚持单纯的经济主义,片面追求局部的经济效益和短期利益。不少企业经营者甚至认为绿色经济只是一种环保理念,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不能为企业带来任何经济效益,还会增加成本。大部分当地居民认为发展绿色经济是政府和企业的事情,与己无关。观念的落后,使得政府的绿色发展措施在落实过程中遇到了困境。 (二)管理体制及相关的政策法规有待改进。依据现行的管理体制,“绿色经济”往往由多方部门共同管理,许多职能分散在不同的委局办,不能形成合力,这给绿色经济的规划、协调、监管留下了空白地带,政府行为也缺乏资源整合、统一指挥。同时,辖区政府在制定绿色经济的规划时注重本地区的利益和短时期的利益,而忽视长期发展,造成绿色产业的重复建设或资源浪费。 合肥市在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等方面虽然已经具有相应的发展战略及制度安排,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技术管理,导致现有的绿色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及制度安排还不全面。各方政策主体过分关注环境保护、能源开发等方面,对于“绿色财政”、“绿色金融”、“绿色消费”等领域涉及较少,政绩考核、企业奖惩、公众引导机方面的机制建设相对滞后,影响了政策的系统性。 (三)政策参与主体单一和相关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绿色经济的发展需要多方广泛的参与,而我国大多数城市现行绿色经济政策的参与者主要是政府,合肥市也不例外,这将导致政府在这方面与企业、公民等社会各其他主体缺乏有效沟通与互动,进而影响绿色经济政策的有效性、针对性以及执行的效率。此外,目前合肥市在绿色经济研究和教育方面还比较落后,在高等院校中开设相关方面的专业课程的极少,专业社会管理人员也是凤毛麟角,企业层面的研究和投入更是微乎其微。资料表明,现阶段合肥市地区从事绿色经济的工作管理人员,大多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缺乏专业知识做指导,多由相关部门及政府工作人员承担。可见,绿色经济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四)绿色经济政策工具设计需要增强针对性。财政支出力度有待加强,绿色经济融资困难。一方面财政环保支出还远远不能满足治理环境的需要;另一方面绿色产业融资渠道狭窄,主要依赖国家政策性银行。政府通过政策性银行以专项贷款形式为国有企业或大型环保项目融资,商业银行往往因为绿色产业的投入高、风险大、收益不确定等原因,对环保项目信贷积极性不高,显然与国际经济金融机构采纳“赤道原则”的大趋势不符合。 政府“绿色采购”刚刚起步。根据《政府采购法》和《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以及2006年出台的《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和首批《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构成了我国政府绿色采购政策体系。但是,这些政策文件还缺乏对绿色采购的强制性规定和监督,而且采购目录中产品种类还不够广泛,占现有环保认证产品的比重太低,难以满足政府管理的实际需要。为此,合肥市可以在政府“绿色采购”方面出台因地制宜的针对性政策。 四、完善合肥市绿色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针对上述合肥市绿色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实情,借鉴绿色经济发展较为成功的城市的实践经验,提出合肥市发展绿色经济的如下建议: (一)更新思想观念,树立绿色意识。观念模糊对合肥市绿色经济发展产生的障碍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政府决策部门不了解,则难以制定出绿色经济整体发展策略。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充分认识到绿色经济所蕴含的道德价值和工具价值。就道德价值而言,绿色经济坚持以人为本,要求人类负担起环境责任,遵守生态伦理,使之成为政府和各类市场主体的内在约束。就工具价值而言,绿色经济代表着一种先进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选择的道路。绿色经济的发展能够带动整个经济发展并促进就业,所以政府应积极推动合肥绿色经济的发展,制定适合合肥市的发展规划,同时对绿色经济的具体发展方式定位,且应具备发展的前瞻性;另一方面应促进企业经营者和当地居民树立坚持绿色经济的经营消费理念。因此,从政府到企业,到每一个消费者都要更新观念,树立绿色意识,共同推进绿色经济化进程。 (二)优化管理体制,梳理政策法规。首先,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梳理现有 规章制度和各类环保标准,根据“绿色经济”发展趋势和国家政策,及时调整本地政策内容,保证制度时效性;清理“政策打架”现象,例如关于节能、新能源利用等方面的技术标准,往往涉及环保、住建、发改委、交通等多个部门,应由相关部门联合出台统一的规范和标准,而不能“政出多门”。其次,加强组织管理体系建设,在政府各主管部门间进行必要的职责分工,规范各辖区政府的关系,统一政策执行者的人事财权限,避免政府间利益博弈影响政策效果。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为绿色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氛围。再次,构建本地“绿色经济”法律体系,将制度设计固定化,发挥长效作用,避免政策反复。 (三)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充实多方参与政策架构。企业、公民、NGO等应成为“绿色经济”的重要主体。“绿色经济”的内在动力源自市场机制,市场参与者的充分竞争、优势互补将实现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经济效率,因此应形成一个全民参与的,政府、企业与第三部门互动的“绿色经济”参与模式。例如,台湾地区的第三部门为绿色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公共服务,2009年6月份台积电公司及其供应链厂商在台湾绿色生产力基金会的协助下,通过“供应链碳盘查辅导计划”,完成首例碳盘查。 (四)运用多种政策工具,提高绿色经济政策工具科学性。指出,解决环境问题必须要实现“历史性”转变,从“主要用行政方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合肥市政府应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开发和运用多种政策工具。 1、实施“绿色激励”,发挥财税激励作用。例如,扩大“排污费”征收范围,排污费的范围应从生产领域扩展到消费领域,比如对居民产生的污水、垃圾征收排污费;按照补偿治理成本的原则,提高排污费征收标准,严格规范企业排污行为。 2、加大“绿色投资”,保证绿色经济的资金支持。首先,加大政府财政对公益性经济活动的投入力度,可以通过预算拨款、专项资金等方式投资诸如兴建环保设施、新能源开发、节能减排、清洁技术开发、废弃物再利用等项目。其次,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建立统一的生态补偿机制,对水源地、欠发达、生态环境恶劣的地区和环保产业实施转移支付。例如,台湾地区《再生能源发展条例》设置的再生能源发展基金,该基金主要来源于向非可再生能源发电厂商收取费用,其本质就是高能耗企业对低能耗企业的转移支付。 3、探索“绿色采购”,发挥绿色消费示范作用。政府采购作为一项公共支出,不仅有利于刺激有关采购对象产业的发展,而且能够对社会消费起到示范效应,也有利于促进公共利益。建立推行绿色采购的配套措施,如制定绿色采购的强制性条款、统一规范绿色产品目录、设计绿色采购监督机制。在日本,国会颁布的《绿色采购法》规定,政府机关可以采用第三方认证体系或绿色产品信息系统作为绿色产品的参考依据。设计绿色采购政策,引入中介组织制定绿色采购标准,以此提高政府采购行为的合法性和透明度 绿色发展论文:全球绿色贸易壁垒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对策 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随着全球环保运动的高涨,国际贸易与环境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并由此催生出名为解决环境外部性问题,实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壁垒手段的环境贸易措施——绿色贸易壁垒。由于国际贸易中的环境贸易措施大多以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准、技术发展水平等为参照标准而制定,势必对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研究全球绿色贸易壁垒,以及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因应之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背景 随着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带来了诸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臭氧层被破坏、全球气候变暖、生态失衡等一系列世界性环境恶化问题,特别是涉及全球环境的臭氧层耗竭与生物多样性缺失,以及环境污染对食物链的危害等,使人类认识到环境污染、自然生态系统失衡,最终将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同时,由于环境所具有的外部性特点,使得某一地区的环境破坏产生的污染,可通过空气、河流、贸易以及人员的流动而造成地区性和全球性环境外部性问题。因此,自1970年代以来,全球聚焦环境生态保护,并演化为当代全球绿色浪潮,主要表现在: ——国际性组织高度重视。1950年代之前,涉及环境保护的国际公约才6个,目前已制定签署了180多个,其中20多个含有贸易条款。这些成就的获得,得力于联合国、联合国贸发会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GATT/WTO、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国际性组织的推动。联合国于1972年6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第一届环境大会,发表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从此拉开了全球环境合作的序幕。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有全世界178个国家的118位国家首脑和万余名政府官员参加。会议通过了《21世纪议程》、《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等重要文件。这次大会是人类发展史上有关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里程碑。GATT/WTO高度重视环境问题,在其《1994年关贸总协定》、《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农产品协议》、《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服务贸易总协定》等一系列文件中,均包含相应的环境政策。在WTO宗旨中,增加了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同时,在WTO组织结构内设立“贸易与环境委员会”,直属总理事会。许多国际环境公约对以往国际贸易中忽视的环境问题进行了规范,增加了贸易在内的制裁条款。 ——政府组织大力推动。生态政治化与政治生态化是推动政府组织重视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动力。在许多国家,特别在发达国家,生态环境问题不只是生态环境问题,而是政党政治问题。在选择政党特别是执政党时,选民往往以该党的生态理念、环保政策为重要考量标准。因而各国政党、政府或首脑日益重视环保问题,在执政中更加重视培育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这种背景之下,许多国家的政府积极推动环境立法,实施绿色技术,倡导绿色消费,制定绿色贸易壁垒。如美国、欧盟、日本等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包装、绿色运输、绿色贸易、绿色消费、废物绿色回收处理的法律法规。 ——民众环保意识提高(发达国家尤甚),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偏好“绿色”。同时,企业顺应民众“绿色”偏好,生产“绿色”产品。据有关机构调查,67%的荷兰人、77%的美国人、94%的加拿大人、82%的德国人以及多数日本人在购物时,会选择“绿色”产品。另据统计,1990年新产品中,只约有5%的“绿色”产品,到了1996年,这一比重上升到60%左右。 ——ISO14000系列标准的颁布、实施与推广。由于许多国家的环境管理标准是根据本国国情制定的,在跨境使用时常易引发纠纷与摩擦。这点在国际贸易领域体现尤甚。国际标准化组织为了统一全球环境管理标准,缓解、消除由此引发的纠纷与摩擦,1997年实施了国际统一的环境管理标准——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包含环境管理系统、环境考核、环境标志、环境行为评估、产品生命周期分析等广泛领域。全球环境管理标准的统一与实施,极大地推动了世界性环保运动的深化。目前,许多国家已经或正在着手将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 二、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表现类型 所谓绿色贸易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领域,进口国以保护环境、资源以及维护人类健康的名义,凭借其经济、科技优势,通过立法或制订严格的强制性、高标准的环境技术标准以及利用国际社会已制定的环境与经济、环境与贸易的国际性公约,对来自外国的产品或服务进行限制、制裁的手段和措施。绿色贸易壁垒本是协调环境与贸易两者关系的共生物,但其在国际贸易的实践中,却被某些发达国家所滥用,越来越发展成为取代关税壁垒而成为非关税壁垒的主要形式,并成为新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频频引发贸易纠纷与冲突。 由于绿色贸易壁垒具有名义合理、内容广泛、形式合法、方式隐蔽、手段灵活等组合特点,从而为发达国家借环保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提供了方便。实施以来,引发的双边或多边贸易冲突、贸易摩擦日益增多,越来越激化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环保-贸易问题利益上的矛盾。目前,绿色贸易壁垒在国际贸易理论和实务中,主要呈现以下7种类型: 1、绿色技术标准。绿色技术标准是各国根据本国经济技术发展的水平制定。由于发达国家经济发达、技术水平高、消费购买力强、市场容量大,其他国家都想把产品和服务打入发达国家市场,以谋求更多的贸易利益。而发达国家凭借其上述优势,在环保、人类健康的旗号下,通过国内立法或其控制的国际性、区域性组织立法,以限制国外产品或服务的输入。如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是由发达国家控制的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环保现状较难达到。虽然这套标准是一种自愿性的标准,但在国际贸易实务中,不符合这套系统标准的产品很难进入发达国家市场。 2、绿色环境标志(标签)。绿色环境标志是依据有关的环境法律和标准,由政府部门及其指定的认证机 构,按照严格的程序确认并颁发给厂商附印于产品及包装上的一种标志。这种标志向消费者证明该产品从研制、开发、生产、消费、回收处理的各个环节均符合环保要求,对环境或健康无害或危害极小。它是国际贸易中的“绿色通行证”。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在取得发达国家颁发的绿色环境标志的情况下,才能比较顺利地进入发达国家市场。1978年原西德率先实行环境标志制度,推出“篮色天使”的标签。随后,北欧四国、欧盟、加拿大、日本等推出了相应的绿色环境标签。 由于绿色环境标志是各国国内环境政策的产物,在国际贸易中容易构成潜在的贸易歧视和现实的贸易冲突。尤其当环境标志起到诱导消费者的选择,并影响出口产品的市场份额时,它就起到了贸易壁垒的作用。目前,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实施了环境标志制度。 3、绿色卫生检疫制度。GATT乌拉圭回合通过了《卫生与动植物卫生措施协议》,该协议规定了一整套有关卫生与动植物卫生检疫的国际标准。规定成员国人畜食物为免遭污染物、毒素、添加剂影响,确保人类健康免遭进口动植物携带疾病的伤害,有权采用相应的管制措施。但该协议同时要求各成员国政府做到提高透明度、非歧视、遵循科学原则,保证对贸易的限制不超过环保目标所需程度。明确规定各国在制定本国卫生与动植物卫生检疫标准时应以国际标准为基础。在实际操作中,发达国家往往将它用来控制外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产品入境的重要工具。 4、绿色包装制度。指规范商品包装(物)、包装材料要符合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易于回收使用或自然分解,不污染环境要求的有关包装方面的法律、规章。在发达国家,为推行绿色包装,各国纷纷制定相应的法律、规章,赋予“绿色包装”以强制约束力。例如,日本颁布并强制推行《回收条例》、《废弃物清除条件修正案》;德国颁布了《德国包装废弃物处理的法令》;英国包装材料重新使用的法令要求2000年前使包装废弃物的50-75%重新使用;美国规定了包装废弃物处理的减量、重复使用、再生、焚化、填埋5项优先顺序指标;丹麦要求所有进口的啤酒、矿泉水、软性饮料一律使用可再装的容器。一些国家为推行绿色包装,还利用税收优惠或处罚等经济手段鼓励回收使用再生包装材料。 5、绿色关税和市场准入。绿色关税是指进口国以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为由,对其认定的污染环境、危害健康的进口产品,除了课征正常进口关税外,再另外加征环境进口附加税。市场准入是指进口国以污染环境、危害人类健康以及违反有关国际环境公约或国内环境法律、规章而采用的限制外国产品进口的措施。1993年7月,德国颁布了第一个禁止在纺织品上使用20种偶氮染料等致癌化学品的法律。从1998年4月1日起在德国境内禁止出售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含违禁物质染料的纺织品。美国、欧盟也出台了禁止纺织品、服装进口中含有害物质的规定。1994年美国环保署规定,进口汽油中硫、苯等有害物质必须低于有关标准,否则禁止进口。 6、绿色补贴与反补贴。指一些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财税上补贴出口企业,或在出口产品成本中末包含环境与资源消耗成本(环境成本外部化),或在国际贸易中实行较低的环境标准,从而使产品价格明显低于进口国同类产品价格,影响进口国同类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招致进口国采取反绿色补贴措施。2001年初,美国就以绿色补贴为由,对来自巴西的人造橡胶鞋和来自加拿大的速冻猪肉提出了反补贴起诉。 7、绿色贸易制裁。指对违反国际环境保护、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保护公约等,而导致环境污染、野生动植物多样性缺失的行为,所采取的一种贸易制裁措施。如1994年,克林顿援引美国国内法《培利修正案》,以台湾使用犀牛角与虎骨等野生动物器官做中药材而认定其保护野生动物不力,违反了有关国际公约为由,对台湾农产品进行贸易制裁,限制台湾的鳄鱼皮、珊瑚等产品进口,造成约2500万美元的损失。 三、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一)对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 我国对外出口贸易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的缺陷。出口商品中劳动、资本密集产品比重高,大多技术含量、档次不高。虽然近年来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在我国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出口商品结构。但从具体出口产品类别分析,出口的机电产品大多是低附加值产品,供给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角多为在华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商品结构的现状,决定了我国对外出口贸易容易受到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和冲击。我国受绿色贸易壁垒影响和冲击的出口商品主要涉及农产品和食品、轻纺(服装)产品、医药产品、机电产品等类别。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地区法规中规定的食品中的农药残留量,陶瓷产品的含铅量,皮革的PCP残留量,机电产品、玩具的安全性指标,烟草中的有机氯含量,包装物的可回收性指标,汽车废气排放标准,纺织品、服装染料有害物质指标,保护臭氧层的受控物质等标准使中国的冻肉、茶叶、保鲜蔬菜、纺织品、服装、油漆、涂料、建筑材料、清洁用品,纸张、纸制品、电池与保护臭氧层的受控物质及其产品(如含氟里昂的空调、冰箱等)、机电产品、鞋类、橡胶制品等出口商品遭受较大的冲击。1989年中国出口日本的绿茶因农药残留量超标而被退货,蘑菇罐头因存在葡萄球菌肠毒素污染而被美国扣留。 (二)对出口市场的影响 自90年代以来,我国一直注意出口市场多元化的问题,也取得一定的成效。像2001年我国外贸出口总额比2000年增长6.8%,但对拉丁美洲却增长了14.6%,对非洲增长了19.1%。由于这两个区域总体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购买力不高,实际出口总值却不多。目前,我国出口重心仍然集中在欧美日等发达地域。2001年我国外贸出口总额2661.5亿美元,其中:出口美国524.8亿多美元,占出口总额20.4%;出口日本449.57亿美元,占16.9%;出口欧盟409亿美元,占15.37%。以上三者共18个国家就占我国外贸出口总额的52.67%。国家是全球环保意识最强、环保标准最高、环保执法最严,因而其绿色贸易壁垒种类最多,限制与惩罚性措施最严。仅欧盟1996年禁止进口的非绿色产品价值就达220亿美元,发展中国家占90%以上。因此,随着绿色贸易壁垒在国际贸易领域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而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优化非一朝一夕就可达到,中短期内必然对我国产品的出口市场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出口市场产生严峻的冲击,如不采取积极应对措施,我国在发达国家的出口市场份额就可能停滞不前甚至出现萎缩。像2001年我国家用陶瓷器皿、玩具、合成短纤与棉混纺机织物的出口即受绿色贸易壁垒影响,出口值分别比2000年下降22.1%、7.4%、10.6%。 (三)对出口贸易增长速度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出口贸易保持了近20年的两位数持续增长速度。1978-1996年,我国外贸出口以年增15%以上的速度增长。1997年以后,外贸出口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其原因除了出口基数、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冲击外,主要因素就是绿色贸易壁垒日益成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新的重要工具而被广泛应用。2001年,我国外贸出口总额增长6.8%。这个速度的取得,在一定程度上是靠在华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拉动,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尤其如此。不难预见,今后影响国际贸易的环境规则将日益增多。贸易与环境问题将是未来国际贸易谈判中最棘手的议题,在当前国际贸易游戏规则由富国制定的背景下,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贸易中环境条款的最大直接受害者将是不争的事实。我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已经深受绿色贸易壁垒之累,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期待我国出口贸易重现1978-1996年的辉煌是不现实的。 ( 四)对出口成本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涉及产品本身和出口贸易的各个环节,从产品研制开发、生产加工、包装、储藏运输到销售、废弃物回收处理等。由于我国出口商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较大,其竞争优势在于成本低、价格便宜。绿色贸易壁垒的实施,使出口商品的研制开发成本、生产成本、包装成本、流通成本、认证检验成本等开支提高。出口商品环境成本内部化(出口商品成本中包含环境成本),大幅度地提高了出口商品成本,换汇成本提高,改变了以往的贸易条件和比较竞争优势,影响了外贸出口的经济效益。仅以出口商品包装为例,我国出口商品包装与发达国家标准相差较大。从1998年开始,美国、加拿大、英国、欧盟单方面对我国出口商品的木质包装进行严格的检疫处理或实施新的苛刻的检疫标准,其中木质包装仅经过熏蒸处理这个环节,出口商品成本就将增加20%左右。 (五)对国际贸易关系的影响 1990年代中期以来,发达国家基于自身的利益,屡屡打着环保的旗号,采取单方面的贸易措施,限制外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产品的进口,频频引发双边或多边贸易摩擦与纠纷。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明显的。出口商品经常受到进口国特别是发达国家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的冲击。许多出口商品被销毁、退货、禁止进口,不仅使我国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引发我国与进口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与纠纷,严重的引发贸易战,对双边、多边贸易关系甚至外交关系产生消极影响。 但是在看到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负面影响的同时,也要看到其推动产业技术结构升级,保护环境实行可持续发展积极影响的一面。 四、我国外贸应对全球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首先,要认真组织对全球绿色贸易壁垒的研究。建议由外经贸部牵头,全面搜集、整理、分析全球绿色贸易壁垒,特别是我国主要出口市场绿色贸易壁垒的资料。在对国际环保公约、国际贸易协议条款的研究中,要充分挖掘某些公约、协议条款内针对发展中国家国情而附加的免受发达国家贸易歧视的保障条款(如给予发展中国家达到标准的过渡期、非歧视原则、补偿原则等),建立绿色贸易壁垒资料库,并与各省市外经贸厅连网,细化主要出口国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具体出口商品影响,提出相应对策。 其次,积极推广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和环境标志认证制度等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基础性工作。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和环境标志认证制度是我国出口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必须跨越的环境标准,也是我国出口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门票”。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而且从根本上推动我国环境整体水平上升。自1996年开始进行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的试点,到2000年4月通过认证的企业仅有263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比重很低。我国环境标志认证制度则从94年5月17日中国环境标志认证委员会成立之日起开始的。笔者认为,今后我国推广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和环境标志认证制度,重点应放在: (1)变等待为主动。宣传动员企业实施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和进行环境标志认证。(2)与国际接轨。我国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要与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接轨。我国环境标志中产品生产污染物的排放标准、产品质量标准、安全性能标准等应与国际接轨。(3)抓好我国环境标志的双边、多边国际互认。目前,环境标志产品还没有国际统一的标准,通过环境标志的双边、多边国际互认,可以增强我国环境标志认证的国际有效性,使我国通过认证的企业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 第三,完善法规,绿化外贸出口商品结构,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外贸发展模式。以国际标准为标准,调整和修改我国某些不合时宜的外贸政策法规、环保政策法规,使其适应国际市场绿色贸易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并充分体现我国要履行的国际环保公约的义务,综合考量贸易活动中环境影响、环境成本内部化等问题。外贸发展模式要从粗放型模式向集约型、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转变。要从环保标准、产品质量标准、安全性能标准来更新生产设备,改良工艺技术,强调污染预防、全过程的环境管理与控制,最大限度地改善产品设计、生产、使用、废弃回收对环境的影响和对消费者的危害。要用经济、行政、法律手段鼓励绿色产业、绿色产品的发展,促使企业以国际标准为标准,提高产品环保标准、质量标准、安全性能标准,绿化外贸出口商品结构。 第四,鼓励企业跨国直接投资,特别在发达国家直接投资。跨国直接投资,不仅可以在发达国家当地设立研发中心,利用当地人才,紧跟国际消费潮流,而且可以利用当地资金、原材料,节约运输等多项成本。更为重要的是,跨国直接投资-开办独资、合资生产企业,可以直接越过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这是对付新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最有效的办法之一。 第五,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应充分利用国际环保公约、国际贸易协议中,保护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免遭发达国家歧视的保障条款,与发达国家进行磋商、谈判,争取应该享有的权利。对发达国家违反非歧视原则,滥用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产品进行贸易歧视的行为,我国可以提出抗辩或采取合理的相应的报复行动。同时,加强与其它发展中国家的国家交流合作,在国际性条约制订、修改谈判中,共同坚持发展中国家的合法合理的要求,阻止发达国家的一切滥用环境贸易协议条款乱设绿色贸易壁垒,进行贸易保护主义的企图,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绿色发展论文:句容绿色化发展的实践与启示 十里青山半入城,绿染大地满眼春。 行走在句容城乡,无论是春城的休闲农场、天王的苗木基地,还是白兔的水果大棚、后白的健身绿道,放眼望去,映入眼帘的总是一片令人赏心悦目的绿。宝华林麓之美,茅山满目苍翠,更是名闻遐迩,令人流连。 句容自古即有“五山一水四分田”之称,处处望山见水,生态环境宜人。近年来,句容市始终坚持“生态立市”战略,不断拓展绿色内涵、做足绿色文章,在全国县级市中率先创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并通过“国家生态市”考核验收。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其绿色化发展的理念和实践值得探究和借鉴。 一、绿色化发展,先导动力在思维——树立生态理念,变环境优势为后发优势 句容地处茅山老区,历史上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基础较为薄弱。然而,发展速度相对较慢,也意味着对环境破坏较少。句容市委、市政府坚持把生态环境作为最大资源,把“守住绿水青山”作为发展底线,即使面对巨大的区域竞争压力,也始终秉持战略定力,坚持一条原则:加快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人们常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句容市委书记尹卫东看来,这句话至少包含三层涵义: 绿色发展最具永续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有注重生态保护,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才能实现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的良性循环,为句容的长远发展留下充足空间。句容市委、市政府自觉树立起以生态推动发展的理念,坚决摒弃以环境换取增长的做法,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零容忍”,使治污铁腕硬起来、生态关口紧起来。 绿色环境最具竞争力,“绿水青山”孕育“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可以带来“金山银山”,但“金山银山”却买不到“绿水青山”。如何把生态优势变为发展优势,句容市委、市政府提出,着力放大生态环境、资源空间、区位交通、特色产业等方面的叠加优势,让生态资源转变为生态资本、让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胜势,力求在新形势下走出一条以优质生态资源吸引高端产业、引领转型升级的发展路径。 绿色民生最具普惠性,“绿水青山”胜过“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呼吸上清新的空气、喝上洁净的水、吃上安全的食品,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最迫切的需求之一。顺应人民群众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活”、现在“求生态”的殷切期盼,句容市委、市政府大力开展“水净”“天蓝”“地绿”等民生环保行动,让句容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这些生态理念的潜移默化、深入人心,为句容绿色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和群众基础。 二、绿色化发展,基础支撑在产业——围绕转型主线,以优质资源换高端产业 针对丘陵地区地下资源少、产业基础差、环境容量小的突出矛盾,句容市坚持“低碳、生态、绿色”的产业定位,全面把握“农业原生态、工业可循环、服务业可持续”三位一体的发展导向,在产业发展中嵌入都市景观农业、乡村休闲观光、农旅结合体验等“绿色因子”,让生态资源进一步活化、显化、产业化,实现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立足品牌化,做强现代农业。按照“带好头、领好向”的更高定位,以工业思维谋划农业,以旅游理念开发农业,以市场导向发展农业,充分释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政策和品牌红利。一方面,加快实施百亩家庭农场、千亩现代农业园区、万亩高标准农田“百千万”工程;另一方面,深入拓展农业生态景观、休闲旅游、文化传承功能,把纯农业转变为生产、加工、流通、观光相融合的“六次产业”,实现“园区变景区、产品变礼品、农民变股民”,真正把农业这一基础产业、弱质产业做成富民产业、活力产业、有奔头的产业,重建农民对脚下土地的信心。同时,充分发挥“时代楷模”赵亚夫的优势和作用,加快推广“戴庄经验”,大力发展有机生态农业,让句容农业特色品牌家喻户晓,成为绿色消费的热点。 立足可循环,做优新型工业。将“为环境减负、为生态增值”贯穿于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坚持低碳升级、循环改造、绿色替代“三管齐下”,持续“挤出”高耗能GDP、“植入”更多绿色GDP。制定产业发展“负面清单”,抬高项目准入门槛,近年来共否决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项目10个,劝退不符合产业政策项目54个。即将上马的华电句容二期扩建项目,总投资约90亿元,其中环保投入就达25亿元,采用最先进的火力发电技术,并实施“近零排放”技术改造,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增容减污”,产生“1+1?1”的环保效益。目前,开发区正全力争创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下蜀镇也在积极争创省级循环经济产业园。同时利用南京丰富的科教资源,加快集聚科技、人才等各类创新要素,真正把句容的生态优势转变成研发优势、创新优势,增强科技创新引领和驱动绿色发展的活力。 立足原生态,发展休闲旅游。把休闲作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目标取向,进一步放大句容“离生态很近、离都市更近”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六园经济”(做南京乃至长三角的花园、果园、菜园、茶园、乐园、家园),突出抓好九龙山片区、赤山湖国家级湿地公园、后白国家农业公园等重点旅游板块的开发建设,科学布局“十大旅游基地”“十大农业观光园”等休闲旅游吸引体,努力打造一批“外部环境比城市宜人、居住设施比家中舒适”的度假场所。同时,组织好“十大旅游活动”,让句容旅游“串得成线、留得住人、赚得到钱”,实现从“活力产业”向“动力产业”转型,从服务业支柱产业向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迈进。 三、绿色化发展,关键环节在治理——坚持城乡统筹,建宜居城市展生态之美 近年来,句容以打造舒适宜居生态环境为引领,坚持把生态理念全面融入到城乡规划建设之中,实施一系列重大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着力构筑园林城市、宜居小镇、美丽乡村有机融合的空间框架轮廓。 优化生态空间。围绕产业“三集”发展目标,进一步优化调整生产力布局,明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适度开发、生态平衡四类区域,突出抓好规划管控、土地管理、产业准入和资金管理,使生产要素产生最科学的集聚效应。明确工业向临港工业集中区和开发区“两点集聚”;南部的乡镇原则上不布局工业项目,而是重点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和以休闲旅游为主的现代服务业。特别是抓住句容被列入国家“多规合一”试点的机遇,积极探索建立多规融合机制,实施差别化的财政、用地、产业等政策,引导各地合理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形成产业点状集聚和污染集中控制,用最少的资源做最好的自己。 打造美丽镇村。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不走“摊大饼”的老路,多下“蒸小笼”的功夫,使城乡建设成为财富创造和积累的过程,努力做到“多留遗产、少留遗憾”。推进宝华、后白、天王等重点中心镇和特色镇建设,提升国家生态镇建设水平,打造富有绿色格调、栖居尺度、复合功能的城乡结构单元;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高标准推进中心村、历史文化村的深化设计,打造一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完善基础设施。把环保设施纳入城市建设规划,高标准建成一批环境工程,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硬件基础。近年来,句容市累计投入6亿元,实施市区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7个镇级污水处理厂建设以及污水管网铺设,全市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全部达到一级A标准;累计铺设污水管网395公里,形成覆盖全市的污水收集系统,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4%。新建垃圾填埋场和多家垃圾中转站,建立城乡垃圾处理一体化的运行机制。 四、绿色化发展,根本保障在制度——加强机制创新,用考核导向促转型升级 绿色发展是一个调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维护、共同获益的过程,必须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保障。句容市把创新体制机制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生命线,建立和实行最严格的环保制度,用铁的纪律、铁的手腕守住一方绿水青山。 完善生态制度。把制度引领作为绿色化发展的先导工程,探索建立生态文明四大制度,即生态文明政绩考核制度、干部生态环境实绩公示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和惩治制度、生态有偿使用和补偿制度,切实夯实绿色发展的制度保障。 倡导“绿色生活”。大力引导和鼓励全社会形成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浓厚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把绿色化变成全市上下的共同愿景与自觉行动,在推动共建生态文明的同时,让人民群众尽享生态福利。建立环保诚信企业制度,及时宣传先进典型,曝光污染企业,让广大企业家认识到,惟有切实担负起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社会责任,才能永续发展、基业常青,从而在全社会形成“政府引领绿色发展、企业加快生态转型、公众践行低碳生活”的共建共享格局。 改进考核机制。对不同区域实施差别化考核,重点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的南部乡镇,考核重点在高效农业和旅游业指标,不过分追求GDP、工业等考核指标,切实激发绿色发展的热情,浓厚生态发展的氛围。特别是制定完善镇区联动招商激励机制,项目信息全市共享,南部乡镇有项目信息,就推介到开发区和临港工业区。这样既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南部的生态环境,也充分体现了各大板块的特色优势,有效促进了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 多年的坚守和探索,句容蓄积了巨大生态红利。今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城乡居民收入、亿元以上项目投资、服务业投资、技改投资等6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列镇江各辖市区第一,跻身全国中小城市发展潜力前三强。“争当全省绿色发展排头兵”,正在句容城乡大地上变为生动的实践。 绿色发展论文:绿色物流理论及其发展路径探析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恶化程度加深,作为经济活动的一部分,物流活动同样面临环境问题,需要从环境的角度对物流体系进行改进,形成绿色物流管理系统,就是21世纪的新的物流管理趋势。本文分析了绿色物流的三大理论基础,并从政府和企业的角度提出实施绿色物流管理的诸项措施。 关键词:绿色物流;绿色运输;绿色包装;绿色流通加工 绿色物流(Environmental logistics)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随着环境资源恶化程度的加深,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威胁越大,因此人们对环境的利用和环境的保护越来越重视,现代物流的发展必须优先考虑环境问题,需要从环境角度对物流体系进行改进,即需要形成一个环境共生型的物流管理系统。这种物流管理系统建立在维护全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基础上,改变原来发展与物流、消费生活与物流的单向作用关系,在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形成一种能促进经济与消费健康发展的物流系统,即向绿色物流转变。因此,现代绿色物流管理强调了全局和长远的利益,强调全方位对环境的关注,体现了企业绿色形象,是一种新的物流管理趋势。 一、绿色物流理论基础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过程构成威胁。1987年国际环境与开发委员会发表的《我们共有的未来》的研究报告提出,当代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有利于下一代环境的维护及其资源的持续利用,因此,为了实现长期、持续发展,就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来维护我们的自然环境。这种经济上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同样适用于物流管理活动。由于物流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消耗能源和资源,产生环境污染,因而为了实现长期、持续发展,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来维护自然环境。现代绿色物流管理正是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形成了物流与环境之间相辅相成的推动和制约关系,进而促进了现代物流的发展,达到环境与物流的共生。 (二)生态经济学理论 生态经济学是研究再生产过程中,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能量转化和价值增值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物流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它既包括物质循环利用、能量转化,又有价值转化与价值实现。因此,物流涉及经济与生态环境两大系统,理所当然地架起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联系的桥梁。而传统的物流管理没有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过多地强调了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环境效益,导致了社会整体效益的下降。经济效益主要涉及目前和局部利益,而环境效益则关系到宏观与长远利益。现代绿色物流的出现,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绿色物流以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为指导,以生态学为基础,对物流的经济行为、经济关系和规律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以谋求在生态平衡、经济合理、技术先进条件下的生态与环境的最佳结合以及协调发展。 (三)生态伦理学理论 生态伦理学迫使人们对物流过程中造成的环境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义务感。为了人类自身更健康和安全地生存与发展,为了千秋万代的切身利益,人类应自觉维护生态平衡。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人类对自然应尽的权利与义务。绿色物流正是从生态伦理学中得到了道义上的支持。 二、如何实施绿色物流管理 绿色物流管理作为当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无论政府有关部门还是企业界,都应强化物流管理,共同构筑绿色物流发展的框架。 (一)政府的绿色物流管理措施 1 对发生源的管理:主要是对物流过程中产生环境问题的来源进行管理。由于物流活动的日益增加以及配送服务的发展,引起在途运输的车辆增加,必然导致大汽污染加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对发生源进行控制:制定相应的环境法规,对废气排放量及车种进行限制;采取措施促进使用符合限制条件的车辆;普及使用低公害车辆;对车辆产生的噪音进行限制。我国自90年代末开始不断强化对污染源的控制,如北京市为治理大气污染两阶段治理目标,不仅对新生产的车辆制定了严格的排污标准,而且对在用车辆进行治理改造,在鼓励提高更新车辆的同时,采取限制行驶路线、增加车辆检测频次、按排污量收取排污费等措施,经过治理的车辆,污染物排放量大为降低。 2 对交通量的管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推动企业从自用车运输向营业用货车运输转化;促进企业选择合理的运输方式,发展共同配送;政府统筹物流中心的建设;建设现代化的物流管理信息网络等,从而最终实现物流效益化,特别是要提高中小企业的物流效率。通过这些措施来减少货流,有效地消除交错运输,缓解交通拥挤状况,提高货物运输效率。 3 对交通流的管理:政府投入相应的资金,建立都市中心部环状道路,制定有关道路停车管理规定;采取措施实现交通管制系统的现代化;开展道路与铁路的立体交叉发展。以减少交通堵塞,提高配送的效率,达到环保的目的。 推进绿色物流除了加强政府管理外,还应重视民间绿色物流的倡导,加强企业的绿色经营意识,发挥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从而形成一种自律型的物流管理体系。 (二)企业绿色物流管理措施 1 绿色运输管理 (1)开展共同配送:共同配送(Jointdistribu tion)指由多个企业联合组织实施的配送活动。几个中小型配送中心联合起来,分工合作对某一地区客户进行配送,它主要是指对某一地区的客户所需要物品数量较少而使用车辆不满载、配送车辆利用率不高等情况。共同配送可以分为以货主为主体的共同配送和以物流企业为主体的共同配送两种类型。从货主的角度来说,通过共同配送可以提高物流效率。如中小批发者,如果各自配送难以满足零售商多批次、小批量的配送要求。而采取共同配送,送货者可以实现少量配送,收货方可以进行统一验货,从而达到提高物流服务水平的目的;从物流企业角度来说,特别是一些中小物流企业,由于受资金、人才、管理等方面制约,运量少、效率低、使用车辆多、独自承揽业务,在物流合理化及效率上受限制。如果彼此合作,采用共同配送,则筹集资金、大宗货物,通过信息网络提高车辆使用率等问题均可得到较好的解决。因此,共同配送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员、物资、资金、时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取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同时,可以去除多余的交错运输,并取得缓解交通,保护环境等社会效益。 (2)采取复合一贯制运输方式:复合一贯制运输(Combinedtransportation)是指吸取铁路、汽车、船舶、飞机等基本运输方式的长处,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多环节、多区段、多运输工具相互衔接进行商品运输的一种方式。这种运输方式以集装箱作为连结各种工具的通用媒介,起到促进复合直达运输的作用。为此,要求装载工具及包装尺寸都要做到标准化。由于全程采用集装箱等包装形式,可以减少包装支出,降低运输过程中的货损、货差。复合一贯制运输方式的优势还表现在:它克服了单个运输方式固有的缺陷,从而在整体上保证了运输过程的最优化和效率化;另一方面,从物流渠道看,它有效地解决了由于地理、气候、基础设施建设等各种市场环境差异造成的商品在产销空间、时间上的分离,促进了产销之间紧密结合以及企业生产经营的有效运转。 (3)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Thirdpartylogistics)是由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方式。发展第三方物流,由这些专门从事物流业务的企业为供方或需方提供物流服务,可以从更高的角度、更广泛地考虑物流合理化问题,简化配送环节,进行合理运输,有利于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对物流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配置,可以避免自有物流带来的资金占用、运输效率低、配送环节繁琐、企业负担加重、城市污染加剧等问题。当一些大城市的车辆配送大为饱和时,专业物流企业的出现使得在大城市的运输车量减少,从而缓解了物流对城市环境污染的压力。除此之外,企业对各种运输工具还应采用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和环境的原料作动力,如使用液化气、太阳能作为城市运输工具的动力;或响应政府的号召,加快运输工具的更新换代。 2 绿色包装管理 绿色包装是指采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包装。绿色包装的途径主要有:促进生产部门采用尽量简化的、以及由可降解材料制成的包装;在流通过程中,应采取措施实现包装的合理化与现代化: (1)包装模数化:确定包装基础尺寸的标准,即包装模数化。包装模数标准确定以后,各种进入流通领域的产品便需要按模数规定的尺寸包装。模数化包装利于小包装的集合,利用集装箱及托盘装箱、装盘。包装模数如能和仓库设施、运输设施尺寸模数统一化,也利于运输和保管,从而实现物流系统的合理化。 (2)包装的大型化和集装化:有利于物流系统在装卸、搬迁、保管、运输等过程的机械化,加快这些环节的作业速度,有利于减少单位包装,节约包装材料和包装费用,有利于保护货体。如采用集装箱、集装袋、托盘等集装方式。 (3)包装多次、反复使用和废弃包装的处理:采用通用包装,不用专门安排回返使用;采用周转包装,可多次反复使用,如饮料、啤酒瓶等;梯级利用,一次使用后的包装物,用毕转化作它用或简单处理后转作它用;对废弃包装物经再生处理,转化为其他用途或制作新材料。 (4)开发新的包装材料和包装器具:发展趋势是,包装物的高功能化,用较少的材料实现多种包装功能。 3 绿色流通加工 流通加工(Distributionprocessing)指物品在从生产地到使用地过程中,根据需要施加包装、分割、计量、分拣、组装、价格贴付、标签贴付、商品检验等简单作业的总称。流通加工具有较强的生产性,也是流通部门对环境保护可以大有作为的领域。绿色流通加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措施:一是变消费者加工为专业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如饮食服务业对食品进行集中加工,以减少家庭分散烹调所带来的能源和空气污染;二是集中处理消费品加工中产生的边角废料,以减少消费者分散加工所造成的废弃物的污染,如流通部门对蔬菜集中加工,可减少居民分散加工垃圾丢放及相应的环境治理问题。 4 废弃物物流的管理 从环境的角度看,今后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结果必然导致大量废弃物的产生,尽管已经采取了许多措施加速废弃物的处理并控制废弃物物流,但从总体上看,大量废弃物的出现仍然对社会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导致废弃物处理的困难,而且会引发社会资源的枯竭以及自然资源的恶化。因此,21世纪的物流活动必须有利于有效利用资源和维护地球环境。 废弃物物流(Wastemateriallogistics)指将经济活动中失去原有的使用价值的物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收集、分类、加工、包装、搬运、储存,并分送到专门处理场所时形成的物品实体流动。废弃物物流的作用是,无视对象物的价值或对象物没有再利用价值,仅从环境保护出发,将其焚化化学处理或运到特定地点堆放、掩埋。降低废弃物物流,需要实现资源的再使用(回收处理后再使用)、再利用(处理后转化为新的原材料使用),为此应建立一个包括生产、流通、消费的废弃物回收利用系统。要达到上述目标,企业就不能只考虑自身的物流效率化,而是需要从整个产供销供应链的视野来组织物流,而且随着这种供应链管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必须考虑废弃物的循环物流。即管理型物流追求与交易对手共同实现效益化;供应链型物流追求从生产到消费流通全体的效益化;循环型物流应追求从生产到废弃物全过程效率化,这是21世纪绿色物流管理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绿色发展论文:发展绿色外贸是民族地区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途径 摘 要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湖北省民族地区作为经济贫困地区,尤其要采取各种措施实现小康。以湖北长阳自治县的高山蔬菜产业为例,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阐述了绿色外贸是湖北省民族地区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途径,并根据现阶段存在的障碍,提出了若干具体的经营策略。 关键词 绿色外贸 全面小康 高山蔬菜产业 1 发展绿色外贸是保持长阳高山蔬菜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1.1 理论上长阳高山蔬菜产业必须发展对外贸易 经济学理论认为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引擎”。蔬菜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而火烧坪的高山蔬菜生产拥有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丰饶的土地资源,这使得其完全具备了出口的比较成本优势。火烧坪乡已经实现了专业化蔬菜生产,通过向国内若干大中城市的销售,它已经初步享受到了比较优势的利益。但是,它还没有挖掘到其比较优势更大的潜在利益——出口利益。如果火烧坪能够大量出口高山蔬菜,则将给火烧坪乡、长阳县的经济带来新一轮的飞跃。 1.2 长阳高山蔬菜的对外出口不能停留在现阶段的初级水平上 根据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就长期的对外贸易而言,比较优势产品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不能够自动、自发地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蔬菜是典型的初级产品,现阶段,长阳火烧坪的高山蔬菜产业还停留在劳动密集型阶段,所生产的产品是资本、技术含量低的“大路货”。而且,目前全国许多地区纷纷效仿,建立众多高山蔬菜基地,国内市场份额因竞争激烈而大大缩小。同时,如果火烧坪的高山蔬菜产业继续停留在现阶段的技术、规模水平上,那么,只会出现“出口越多,收益越低”的局面,甚至不仅不能保持和扩大其比较优势,反而有可能变优势产业为劣势产业。 1.3 长阳高山蔬菜应发展绿色外贸 发展绿色外贸会给长阳高山蔬菜产业和长阳经济带来以下好处:首先,发展绿色外贸有助于扩大产品销售市场。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对无公害的绿色食品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其次,发展绿色外贸有助于调整产品结构。人类饮食结构的发展变化遵循的规律是温饱型——营养型——保健型——环保型。目前,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正处于保健型向环保型过渡的阶段,他们更加热衷于一些营养价值高的精细产品,而较少需要“大路货”,为满足国外市场的需要,就迫使火烧坪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同时,根据市场调查,也能及时掌握调整方向;再次,发展绿色外贸有助于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产品价格。由于运输技术的困难和国外市场的多样化产品需求,火烧坪必须开展蔬菜深加工。蔬菜深加工不但能减少浪费,还可以通过技术加工,提高蔬菜产品的营养价值,延长蔬菜产品的保鲜期限,使人们食用更方便、安全,甚至改善蔬菜产品的口感等等。所有这些都能使蔬菜的附加值成倍增长,另外,发展绿色外贸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农户收入和当地财政税收的收入。蔬菜加工的发展必然延长火烧坪高山蔬菜产业的产业链条,因而能够增加当地及附近地区的就业机会;最后,发展绿色外贸有助于保护环境,保证长阳经济持续和谐地发展。 2 长阳火烧坪高山蔬菜产业发展绿色贸易的障碍 2.1 产品自身的问题 首先,火烧坪高山蔬菜的产品结构尚待调整。一是蔬菜品种有待增加。火烧坪虽适应多种高山蔬菜的种植,但绝大部分农户主要的种植品种仍是“老三样”——球白、萝卜和大白菜。长此以往,会造成竞争激烈,利润空间下降;二是市场价值高的精细品种较少。主要是因为农户缺乏相关的技术,也不愿冒市场风险。但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会不断向保健、环保的高营养产品倾斜,因而会逐渐减少“大路货”的购买。 其次,火烧坪高山蔬菜深加工不够。火烧坪高山蔬菜如果要销往更远的国外市场,现有技术仍然难以使新鲜蔬菜直接面市,即使“强弩硬上弓”也会因运输成本急剧上升而使利润骤减,甚至无利可获。另外,由于全国高山蔬菜的蓬勃发展,火烧坪高山蔬菜已经出现了滞销的态势。 最后,火烧坪高山蔬菜还没有完成“品牌”到“名牌”的转化,现有质量标准离国际绿色标准甚远。“火烧坪”早在1995年就已经注册了商标,火烧坪球白菜也于1997年获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颁发的A级绿色食品使用证书。然而,目前火烧坪高山蔬菜仅停留在制订自己的无公害蔬菜生产质量标准上,尚未完全建立无公害蔬菜的质量检测体系,且更不提适用国际质量标准体系,不能与国际接轨的“品牌”永远也成为不了“名牌”。 2.2 国外市场准入门槛高,绿色壁垒成为绿色贸易的主要障碍 在蔬菜出口上,发达国家的市场准入要求很高。为保护本国农业生产者的利益,为保护国内消费者的利益,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欧盟等,利用卫生安全、质量认证、标签、包装、环境保护、计量单位等设置技术壁垒,来限制外国农产品进口。住在深山的农户文化素质不高、信息不畅通,没有十足的把握,他们不会轻易冒险;火烧坪乡,甚至长阳县都没有专门的外贸管理部门;长阳县唯一的外贸公司早已资不抵债,形同虚设;更没有既懂蔬菜又懂外贸的专业人才,于是高山蔬菜出口就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坎儿”。 2.3 当地政府不够重视 尽管当地政府在很多方面都做得不错,但是,至少在两个方面做得还不够,一是在高山蔬菜的深加工方面,当地政府应积极招商引资,发展蔬菜加工龙头企业,从而带动火烧坪高山蔬菜的深加工产业;二是在向国际市场销售方面,当地政府虽然有参与国际市场的远景设想,但行动上并未表现出重视。 3 火烧坪高山蔬菜产业发展绿色外贸的具体经营对策 3.1 发挥长阳县政府的战略指导作用 在市场经济下,自由竞争固然重要,但政府的宏观调节作用也不可忽视,尤其是对经济发展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当地政府应该重新审视国内、国外形势,为使火烧坪高山蔬菜产业更上一层楼,应立即将发展外贸,尤其是绿色外贸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 首先,进行机构调整。长阳县工业局应设置专门的外贸工作办公室,火烧坪乡政府设专人,负责外贸工作。 其次,研究国外蔬菜行业,包括国外市场需求、竞争对手状况、海关进口政策、税费缴纳程序,以及有关卫生检疫方面的标准等等。 第三,加大对高山蔬菜出口的资金扶持。根据世贸组织“微量允许”条款,实行出口补贴,设立结构调整基金,对农民购买农业投入品给予补贴,如农机具、化肥、农膜、农药、良种等;简化出口融资的审批手续,扩大出口融资金额,将出口退税额尽快落实到位;设立农业风险基金,减少开放带来的冲击,保护农民利益。 第四,加强对高山蔬菜产业的科技投入。由政府出面,到华中农业大学、农科院等科研院所聘请专家研究无公害有机肥料、蔬菜加工、长途贮运保鲜等新技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另外,要积极与贸易促进委员会等中介组织联系,参加广交会等各种展销会活动,以此作为向外推介的窗口。 3.2 将外贸公司重新运转起来,积极引进外贸人才 目前,长阳县有一家直属工业局的外贸公司。但是,经过调查,发现该外贸公司实际上处于瘫痪状态。截止2004年8月,公司累计债务500多万元。现在,该公司只剩下一层楼的3个办公室、3套桌椅,一个办公室主任守门,当务之急是要将外贸公司重新运转起来。 其一,资金方面。先要想办法处理掉以前的呆坏账,重建该公司良好的信用额度,处理呆坏账可以采取政府注资的方式,或债转股的方式等等。 其二,人才方面。要大量招聘外贸业务员,最好是具有土特产品经验、有客户基础的业务员,而家住长阳、外贸专业的应届毕业生也是不错的人选,这样的人既安心又有冲劲。 其三,信息方面。做外贸,信息犹为重要,一是供给信息,二是需求信息。因为公司地处高山蔬菜供给地,所以供给信息相对容易获取,可以实地调查,或通过电话联系。而需求信息由于交易双方相隔甚远,所以最常用的方式是上网查询、磋商,因而须配置电脑、宽带接入设备、传真机等硬件设备。 3.3 成立高山蔬菜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 依照国外的经验,可以尝试成立民间组织性质的长阳高山蔬菜行业协会。首先,行业协会是当地政府与农户及企业之间的沟通渠道。通过它,当地政府的政策、措施等官方信息可以迅速地传达到各农户和企业,同时,农户和企业的反映和需求也能及时地反馈给政府有关部门;其次,行业协会是联系长阳火烧坪和外界的桥梁,比如行业协会可以与中国贸促会、外省蔬菜基地、国内外检疫机构等积极联系,提供产品供需信息,组织交流学习;第三,行业协会有助于提高涉农企业的国际谈判能力和国际营销能力,如果一旦发生在国外遭到倾销控诉等情况,行业协会还能提供法律支持;第四,行业协会可对企业发起生产监管。另外,除了行业协会以外,还可以建立现代农业研究会、发展农村经纪人等等中介组织。 3.4 引进外资,发展蔬菜深加工的龙头企业 到目前为止,长阳县还是一个贫困县,财政资金无法充分供应经济发展。因而为进一步发展火烧坪高山蔬菜产业,有必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尤其是拥有先进的加工、贮运技术和国际市场的国外资本。 3.5 加强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长阳县政府创办的“长阳信息网”已经在试运营过程中了。通过这个网站,可以向农户和企业提供蔬菜供给、价格信息,了解国外市场蔬菜供给、需求及价格变动趋势的信息,应鼓励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农户购买电脑,并连接上互联网。 绿色发展论文:“绿色税收”与可持续发展 摘 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保护问题是变得越来越重要,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关注,以绿色税收为主要手段的环境政策措施,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加大。通过对绿色税收政策的理论依据的阐述,在分析我国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绿色税收制度、协调我国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关系的思路。 关键词 绿色税收 可持续发展 税收制度 如何使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这个问题从20世纪70年代起逐渐受到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普遍关注。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宏观经济政策手段之一的税收自然被用到了环境与生态的保护上,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欧洲一些发达国家逐渐开征了各种具有资源、环境和生态保护特征的税种,如资源税、汽油税、垃圾税、噪音税、水污染税、二氧化碳税等,这些税种统称为环保税收,或被形象地称为“绿色税收”。文章对“绿色税收”以及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探析。 1 “绿色税收”的理论基础及其内涵 自1920年英国经济学家提出环境外部性理论后,西方经济学家、环境管理学家对绿色税制理论的的研究已有80余年,形成了一些经典性理论。我国环境税收理论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而提出“绿色税收”概念是近几年的事,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发展模式。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来自全球178个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通过了《21世纪议程》、《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一系列文件,把发展与环境密切联系在一起,响亮地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并付诸全球行动。可持续发展也成为各国政府制定税收政策的重要指针之一,绿色税收被引入到许多国家的税收体系中。 所谓“绿色税收”是以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推进绿色生产和消费为目的,建立开征以保护环境的生态税收的“绿色”税制,从而保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绿色税收的理论基础是绿色理论。绿色理论是对绿色文明和文化的研究和总结,虽然目前尚未有权威的定义,但比较统一的观点是:可持续发展是绿色理论的研究基础。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含义是指资源应在不同的代际之间(当代人和后代人)进行平衡,它特别强调对地球有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强调环境作为人类生存条件和全球共同财富必须受到特别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与内涵相对应,绿色税收的理论也有不同的理解。狭义的绿色理论从科技的角度认识可持续发展,认为可持续发展应是废物排放量的减少或不排放。广义的绿色理论包含人与自然的共同进化思想,尊重自然的思想;当代与后代兼顾的伦理思想;效率与公平目标兼容的思想。可持续发展的效率与公平的要求,通过市场机制不可能完全解决,必须辅以非市场机制的手段,其中税收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这就必须以绿色税收制度取代现行的税制模式。如果说20世纪的税制是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的税制,那么21世纪的税制将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 2 我国可持续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在世界环保浪潮的推动下,我国环保立法、环保投资等等都有了很大发展,但在协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关系方面,我国环境政策、环境税收措施仍然滞后,尚未对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起到其应有的抑制作用。 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以量取胜、低价竞争,不考虑或很少考虑对资源、环境的影响,这种情况至今未得到彻底改变。由于环境成本在经济活动中往往被忽略不计,出口商品或劳务的价格、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不包含或不反映其全部环境成本,出现了盲目开发资源性产品出口,对外贸易的开展使环境更加恶化。近年来,我国出口了大量廉价的石油、矿产品、农产品和畜牧产品,造成了我国石油矿产资源不断减少、农田土壤质量普遍下降、草原退化等一系列严重后果。在引进外资中,置环境污染于不顾,注重引进外资的规模与速度,不注意或较少注意对环境的影响,比较强调经济效益,忽视环境效益。一些地方把吸引外资作为解决资金不足和增加就业的有效手段,不顾对周围环境的破坏。有些地方甚至把可投资于污染项目作为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在外商投资的产业导向上,也缺乏对污染密集型行业的明确限制,甚至对其中一些行业还有所鼓励,致使一些省市至今还在大力发展皮革、印染、化工、塑料等领域的合资的乡镇企业和小企业的管理疏漏。二是生态环境补偿费。目前征收的生态环境补偿费远不是环境生态价值的真正体现,其征收的标准只是生态环境破坏损失的费用和生态环境恢复的费用。三是排污收费。排污收费标准偏低;单一的浓度超标收费;排污收费的种类不全;对超标排放者征收超标排污费,与我国的《标准化法》中的规定不协调。 由于我国出口商品不包含或较少包含环境成本,因而价格低廉,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但其后果,一方面造成了国内环境的污染与生态的破坏、部分资源的紧缺。另一方面,也屡屡遭到国外对我国出口商品的反倾销指控,被征收进口附加税。环境状况的恶化,势必影响我国的工农业产品的质量,原优势产品的质与量也将在国际上失去竞争优势。控制污染及生态破坏,修复改善环境质量,已成为我国国际贸易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否则其影响将会阻碍我国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进而影响我国的国际地位。 3 建立绿色税收制度,协调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关系 3.1 国际经验对我国实行绿色税收政策的启示 欧盟许多国家实行的绿色税收政策,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一是对废气、废物排放征收环境税;二是改变税法鼓励方向,对污染行为征税;三是对一般性废弃物和污染征收成本支付税。借鉴国际上环保税收政策,我国的绿色税收政策应坚持以下原则: (1)绿色税收政策应以调控为主,聚财为辅,积极发挥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为了不加重纳税人的总体负担,新增的生态税将通过降低其他一些税的税负来加以抵消。西方国家在实现税制绿色化的过程中,非常注意保持微观经济主体现有的总体税负基本不变。比如在开征新的环境税的同时,降低企业的其他税收负担。我国实现税制绿色化应该建立在不加重企业负担的基础上,结合目前税费制度的改革,在开征生态税收之后,应及时将企业缴纳的大多数环保方面的收费(如排污收费、水资源费)并入生态税收中一并征收,以避免重复征收,加重纳税人负担。 (2)新开征的环保税要保持税收收入的中性。本着“谁污染谁纳税”与“完全纳税原则”,达到税收的横向与纵向公平,并且要使新开征的税种与现有相关税种相互协调配合,以期形成绿色税收调控体系。 (3)征收的环保税款要建立环保专项基金,严格实行专款专用制度。由财政部门编制专门的预算,由审计部门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跟踪审计,确保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 3.2 建立和完善我国绿色税收制度的建议 (1)调整和完善现行资源税。一是扩大征收范围,将目前资源税的征收对象扩大到矿藏资源和非矿藏资源,可增加水资源税,以解决我国日益突出的缺水问题。开征森林资源税和草场资源税,以避免和防止生态破坏行为,待条件成熟后,再对其他资源课征资源税,并逐步提高税率,对非再生性、稀缺性资源课以重税。二是完善计税方法,加大税档之间差距。为促进经济主体珍惜和节约资源,宜将现行资源税按应税资源产品销售量计税改为按实际产量计税,对一切开发、利用资源的企业和个人按其生产产品的实际数量从量课征。通过税收手段,加大税档差距,把资源开采和使用同企业和居民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以提高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三是鉴于土地课征的税种属于资源性质,为了使资源税制更加完善,可考虑将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并入资源税中,共同调控我国资源的合理开发,同时应扩大对土地征税的范围,并适当提高税率,严格减免措施,加强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耕地意识。 (2)开征新的环境税,建立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专门税种。一是借鉴国际经验,分期分批开征水污染税、大气污染税、污染源税、噪音税、生态补偿税等一系列专项新税种。在税基选择上,以污染物的排放量课税,一方面刺激企业改进治污技术,另一方面也不会妨碍企业自由选择防治污染方法。另外对应税包装物,可用企业的产量为税基。在税率设计上,不宜按“全成本”定价,防止税率过高而造成生产抑制,导致社会为过分清洁而付出过大代价,最适宜税率应等于最适资源配置下每单位污染物造成的边际污染成本,在实践中可采用弹性税率,根据环境整治的边际成本变化,合理调整税率,同时对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污染程度的企业实行差别税率,在征收管理方面宜作地方税,地方政府应将征收上来的税款进行专门保管,专门用于环保建设事业。二是开征环境污染税。目前,我国环境污染税缺位,治理污染的资金主要通过征收排污费筹集。在我国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环保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有必要改排污收费为征税,对排污企业课征污染税。 (3)完善现行保护环境的税收支出政策。一是减少不利于污染控制的税收支出。严禁或严格限制有毒、有害的化学品或可能对我国环境造成重大危害产品的进口,大幅提高上述有毒、有害产品的进口关税。二是鼓励企业开展环境领域里的科技研究与开发的税收支出。政府对防治污染的研究与开发应予以高度重视,政府除了直接给予研制、开发控制污染新技术的企业预算拨款外,还可以大量利用税收支出,以鼓励企业从事科研活动,从而增强治污税收支出的整体效应。三是刺激企业投资于治污设备的税收支出。近几十年来,各国政府运用投资税收抵免,加速折旧等税收支出措施,对防止污染的投资活动进行刺激。我国也应借鉴国际经验,对合格资产实行加速折旧制度。所谓合格资产,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使用的无污染或可能减少污染的机器设备。 绿色发展论文:江苏绿色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探讨 论文关键词:绿色经济 绿色制造 绿色装备制造业 论文摘要:指出了制造业在提供经济利益的同时,也成为了污染的主要源头,分析了江苏绿色装备制造业的政策环境,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1 引言 当前全球环境的恶化程度与日剧增,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制造业在将制造资源转变为产品的制造过程中,以及产品的使用和处理过程中,会同时产生废弃物,形成制造业对环境的主要污染源。由于制造业量大面广,因而对环境的总体影响很大。制造业一方面是创造人类财富的支柱产业,但同时又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如何使制造业尽可能少地产生环境污染是当前环境问题研究的主要方面,于是绿色制造的崭新概念应运而生。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装备制造业的绿色化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2 江苏装备制造业的现状 我国机械装备制造业的地区分布结构大致分6大块,包括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京津地区)、东北地区、华中地区和西南地区。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机械装备制造业总量最大、产品水平最高、经济效益最好的地区,正在成为国际机械装备制造业的中心之一。江苏机械装备制造业的经济总量已连续24年居全国前列。 进入“十一五”以来,江苏机械装备制造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2006~2009年的年均增速均高于20%以上的速度,高于江苏GDP的增长速度,江苏机械装备制造业无论是规模,还是产品的数量和档次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机械行业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14 135.92亿元,销售产值13 813.28亿元,成为江苏省第一个工业总产值和销售产值过万亿元的工业行业。2009年江苏机械装备工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工业总产值达到17 136.6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34%;工业销售产值16 774.9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49%,增长速度高出全国0.3%。 江苏省装备制造业总量规模很大,企业单位数、总资产和增加值总量均居全国第一,但仍然没有摆脱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不符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要发展绿色装备制造业就需要提高装备制造企业自身的技术能力,从技术节能、培育清洁能源产业、淘汰落后设备3方面推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 3 营造促进江苏绿色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3.1 强化产业政策引导,加快发展绿色装备制造业 制定和组织实施绿色装备制造业产业政策,引导绿色装备制造业发展方向。根据中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鼓励采用先进绿色技术、工艺和装备,限制、淘汰技术水平低、役龄超过一定期限、耗能高、污染严重的工艺装备。加快装备制造业结构调整,促进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培育具有系统设计、设备成套、工程施工、调试运行和管理一条龙服务的总承包公司,提供专业化配套服务。依托省设备成套局、省装备集团和拥有核心技术的骨干企业或科研院所,对重大装备项目实行技术总承包,承建重大成套设备工程,提高成套装备集成能力。实施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发展战略,实现绿色装备制造业规模化经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通过上市、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提高绿色装备制造业的规模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3.2 加大扶持力度,建立扶持绿色装备制造业发展基金 鉴于江苏省装备制造业的现状,省级财政应拿出一定资金,建立扶持绿色装备制造业发展基金。对重大绿色技术装备研发和引进消化项目,省有关部门要在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按照“突出重点,集中使用,效率优先”原则,主要用于支持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或在国内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生产前景好的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和重点项目的补贴;用于支持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研究开发资助及奖励基金;用于人才引进和培训,重点企业、引进重点人才的补贴,攻克重大科研成果人员的奖励。 3.3 实行积极的融资信贷政策 围绕绿色装备制造业发展重点,设立重大绿色技术改造贷款财政贴息专项资金,并以此来广泛吸引银行和社会资金投入绿色装备制造业。鼓励企业运用资本运营方式,采取股权置换、债转股、发行企业债券等形式,多渠道募集发展基金。对于国有企业债务负担,采取打捆缩水还债方法,由政府出面一并与银行共同协商解决。对出口绿色技术装备给予优惠贷款和贴息贷款。改善融资渠道。除关系国家安全和必须由国家垄断的领域外,其余领域都允许外资和民营资本进入,鼓励外资和民营资本参与绿色装备制造业战略调整。国有、集体工业企业及国有、集体企业控股并从事工业生产经营的股份制企业、联营企业的绿色技术研发费不受比例限制在管理费中据实列支,并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扣除。鼓励企业通过加速折旧,加快自筹资本积累,提高投融资能力。 3.4 深化税制改革,用税收杠杆振兴绿色装备制造业 (1)借鉴国外经验,适当开征环境保护税种,扩大绿色装备制造业的市场需求。可以开征垃圾税,促使企业更多地采用垃圾处理装备,比如垃圾发电装备、秸杆回收与利用装备等。垃圾税的开征,能够促使产生垃圾的企业更多地采用绿色装备,由此扩大了部分绿色装备的市场需求。还可以开征废气排放税、水污染税等,促使各类企业使用环保技术装备。 在开征这些环境保护税种的同时,各国政府也分别制定了一些有利于激励环境保护的优惠税收政策。比如,荷兰政府规定绿色投资免税。美国税制中有一系列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直接税收减免、投资税收抵免、加速折旧等税收优惠措施上。我国也可以采取类似的优惠税收政策,这些优惠税收政策的制定更能刺激各类企业使用绿色装备。 (2)完善税收优惠措施。除继续保留原有的减税免税和零税率等税收优惠形式外,还应针对不同优惠对象的具体情况,分别采取多种税收优惠形式。主要包括对于绿色装备制造企业要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适当地减免一部分增值税、所得税等相关税收。在增值税制度中增加对企业购置的用于消烟、除尘、污水处理等方面的环境保护设备、风力发电设备、太阳能发电设备等绿色装备允许抵扣进项增值税额的规定。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制度中增加对企业和个体经营者为治理污染而调整产品结构、改革工艺、改进生产设备发生的投资,给予税收抵免的规定。在企业所得税制度中增加对实行企业化管理的采用绿色装备的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场)实行加速折旧的规定。在关税中增加与绿色装备有关的附加条款。其课税对象可分为进口商品和出口商品两类。进口商品征税主要针对有严重污染或预期污染又难以治理的机械装备,要增加其税负;出口商品主要针对风力发电、环保装备、秸杆回收利用装备等绿色装备,要全额退税,甚至给予适当财政补贴。 3.5 实行土地使用优惠政策 土地供应年度计划和建设用地计划应适当优先安排绿色装备制造业项目用地,对绿色装备制造业大项目、绿色技术项目用地实行更为优先原则。建议政府每年从经营性土地出让金收入中,按适当的比例提取绿色装备制造业用地成本调节资金,并设立专户管理,专项用于各类绿色装备制造业企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调节、补贴绿色装备制造业项目用地地价。 3.6 加快建立绿色装备制造业公共服务和支撑体系 支持重点绿色装备制造业企业建立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充分发挥中介组织在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开展调查研究,搞好咨询服务,组织技术推广,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成立省绿色装备制造业专家咨询机构,聘请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对全省绿色装备工业重点项目进行评估、论证和指导,搞好绿色装备制造业战略研究,有关技术、市场、政策等方面的信息,为政府和企业决策提供服务。 3.7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发展绿色机械装备工业,人才是关键。针对现有机械制造业人才队伍的现状,应紧紧抓住“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三个主要环节,努力建设好高素质的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高技能制造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和调动现有机械装备制造业人才的积极性,鼓励企业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挖掘现有人才的潜力。进一步强化岗位技能培训,提高整体素质,建设一支绿色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工人队伍。尽快研究制定引进绿色机械装备制造业各类技术专才的政策措施,多形式、多渠道引进绿色装备制造业急需的人才与智力,特别是在引进绿色装备制造业急需的绿色产品技术研发人才,并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创业和生活环境。 绿色发展论文:简论中国绿色经济发展之法律 论文摘要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欧盟国家在自由贸易中特别注重环境保护,因此近年来出台的绿色技术法规和标准也越来越严格,对我国出口到欧盟的产品造成壁垒效应。本文探究应对欧盟对华的绿色贸易壁垒的法律应对措施,对我国绿色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关键词 绿色经济 绿色制度 法律支撑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时代的潮流,其产生的必然结果——贸易自由化,带来了许多经济的负外部性,尤为突出的便是对环境的破坏。在环境保护和保护本国产品的双重压力下,许多发达国家通过制定一系列复杂苛刻的环境保护制度和标准,限制他国产品进口的绿色贸易壁垒这一最新有效手段来保护本国贸易。绿色贸易壁垒作为国际贸易中新的技术壁垒的发展方向,将以其鲜明的时代性日益成为各国国际贸易的基本政策措施。为了更好地应对欧盟对我国的绿色贸易壁垒,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并且构建绿色经济制度。 一、背景介绍 “绿色经济”一词源自于英国环境学家皮尔斯于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图》一书。绿色经济以经济绿色化和绿色产业化为内涵,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重要特征,其范围广泛,包括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在内的高技术产业等,有利于转变我国经济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发展模式,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集约式发展和可持续增长。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外贸出口持续快速增长的背后,却潜伏者一个巨大的隐患——国际贸易壁垒。我国之所以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原因之一就是为了应对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对华的绿色贸易壁垒。 现在国外企业界,政府和社会组织甚至已经将绿色经济上升为“绿色革命”的高度了,世界主要国家都在争当“绿巨人”,世界三大经济体美国,欧盟,日本都已经将其视作是未来经济主引擎。面对如此境况,我国也必须大力发展盐绿色经济。 二、当前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法律法规现状 虽然从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随着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的成立,我国的环境立法发展十分迅速,但是,不可否认,我国在绿色经济立法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配合绿色经济发展的金融法律制度尚不完善,绿色金融业务风险较高而收益偏低,信息沟通机制有待完善,金融机构缺乏专业领域的技术识别能力等;二是缺少一部专门约束政府采购行为的环境法律,现行规定侧重追究企业违规责任,而对作为节能减排主要参与者的政府部门涉及甚少,采购监督制度有待完善;三是绿色消费的观念仍需继续深入人心,绿色消费缺乏法律制度保障和国家的金融、税收财政支持,需要建立可持续生产与绿色消费监督管理系统。 三、探讨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制度构建的法律支撑 (一)绿色金融制度 1.完善我国绿色银行制度的措施。政策性银行是由政府创立、参股或者保证,不以营利为目的,为实现国家的产业政策而从事金融活动的机构。政策性银行的产生和发展是国家干预、协调经济的产物,主要业务之一就是对企业进行环境友好评级,确立生态效率贷款制度,根据环境友好评级报告,分别使用四种贷款利率:优惠利率贷款、一般贷款、利率较高贷款和不予贷款。银行的工作人员在发放贷款时,应对放贷资金的用途负责,并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严格监督企业信贷资金使用过程,如果没有尽到此义务,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如果发现企业无视环境保护,随意投资的行为,应该通过提高利息率、要求提前还款等措施要求企业加以改进。在信贷发放上,利用金融杠杆,优先考虑符合信贷资格的环保企业的资金需求,对绿色产业给予更多支持,适当降低利息率、延长信贷年限等措施,对绿色产业和传统的污染耗能型产业加以区分,鼓励有意从事环保产业和技术开发的企业、个人进入这一新兴领域。 2.完善企业绿色债券发行制度。债券发行是指特定企业的债券行为,即环保企业发行绿色债券。2007年,欧洲投资银行发行了第一个“绿色债券”,随后由世界银行发行了类似的债券。2014年5月初,由浦发银行主承的10亿元中广核风电有限公司附加碳收益中期票据在银行间市场成功发行,利率5.65%。这标志着国内首单与节能减排紧密相关的绿色债券顺利推出,填补了国内与碳市场相关的直接融资产品的空白,充分体现了金融市场对发展国内绿色经济的支持。虽然国家还没有将环保企业债券的发行条件作为证券法中债券发行的特别条款予以规范,但是我们国家已经开始这条道路的探索。 3.完善绿色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建立以专门机关监督为主,全民监督为补充的环保监督体系。在绿色金融的监管立法中,作为商业银行的行政监管机构——中国银监会,可以赋予其对绿色银行的监管权限,明确银监会对违规贷款银行的处罚职责,相关惩罚措施包括罚款、暂停授信业务、停业整顿等。与环保部门联手建立环境监管信息共享体系,环保部门可以定期向银监会提供企业的环境信息,以便于银监会及时跟踪、检测企业的违法污染环境的行为,对银行信贷情况进行检查。同时,充分发挥群众的广泛性作用,对银行和企业进行监督,如若发现银行违规贷款或者企业破坏环境等行为,可以向当地的环境保护部门或者银监会举报,查证属实,给予举报人员一定的物质奖励,充分调动各阶层对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4.完善绿色金融法律责任制度。我国实行比较严格的金融管制措施,由于受计划经济思维的影响,我国现行的金融法律责任制度以刑事责任为主,民事责任为补充。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金融机构也逐步实行股份制改造,很多民营银行和外资银行相继成立或者进驻我国,如果继续沿袭计划经济的思维,对市场经济的完善和金融业的发展是不利的。无论是国有银行还是私有银行,终归要回归市场,再也不是行政机构的附庸。我们应把银行变为真正民事上的主体,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作为民事主体,其“私”的性质就决定了法律责任制度应当以民事责任为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为补充。 (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 1.完善供应商救济制度。我国的政府采购法规定了投诉质疑程序,但程序设置冗长,必须用尽行政救济后才可以提起行政诉讼,也就是说,供应商必须按照以下流程进行救济:向采购人提出询问——向采购人提出质疑——向同级政府采购监督部门提出投诉——提请行政复议或者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这意味着供应商要获得救济,必须经过多重环节,耗费大量的时间成本,即使获得救济,也无法弥补失去重要商业机会的损失。 对处于弱势地位的供应商而言,最希望的状况是救济程序及时、高效、便捷,尽快解决与采购人的纠纷,力图保住商业机会。质疑是采购人的自我审查,既不合理也不公平,如果将质疑前置程序取消,能够减少供应商寻求救济的成本和时间,不但便捷,而且有利于供应商维权。 2.完善政府绿色采购监督制度。目前政府绿色采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审批与监督职能不分,采管不分,监管的具体机构不明,职责不清,救济不力。这就大大降低了绿色采购制度的效力。一个部门身兼多重职能,自己审批计划,自己审核计划执行过程,还自己处理计划执行中的违法行为的怪现象。自己监管自己肯定不合适,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自己监管自己,常常无法公正行使监督管理职责,最终为权力寻租。 综上所述,我们应当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集中负责对政府采购的监督,做到审监职能分离,采管职能分离,形成权力分解、相互制衡、相互约束的工作机制。我国政府采购监督一向重事后监督,轻事前监督,等发现问题在挽救往往为时晚矣。在具体采购活动之前进行监管,可以减少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的盲目性,防患于未然。所以,必须加强事前监督,以便对采购各环节加强全方位监督。在审查采购计划时,不但要审查采购预算限额,还要审查采购要求是否合理,减少盲目采购、重复采购的问题。 (三)绿色消费制度 1.建立绿色消费的主体制度。绿色消费立法中的主体应当是为生活需要而购买的消费者,国外的有关立法中就规定了消费者的责任。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立法经验,如法国曾立法规定,1993年及以后的上市消费品,50%的包装物必须回收利用。同时,加强对废弃物资源化的研究与开发,任何废弃物都是另一种物质或者资源的异化形式,都具有再次利用的价值。 2.完善绿色消费税收法律制度。实施差别税率,提倡绿色消费。给绿色产品定价时要计算对其投入的高额环境成本,而非绿色产品因为没有高额的环境成本,定价往往比绿色产品低得多。此种价格差额使大部分消费者不能理性地形成环境保护的消费价值观,并且,大多消费者受自身经济能力的限制,使得价格较低的非绿色产品占据消费市场的主导地位。这就要求政府对绿色产品征收相对低的税率,对非绿色产品征收相对高的税率,减少绿色产品和非绿色产品的价格差额。 3.完善政府对绿色产品生产企业的财政补贴制度。为了鼓励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自觉地对资源高效率的循环利用和节约原材料,政府可以对那些较好控制环境污染的企业提供税收优惠政策或者资金支持。除此之外,还可以对那些重视环境保护的绿色产品生产企业提供一定的贷款担保。 绿色发展论文:绿色GDP与我国环境会计发展的现状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绿色GDP研究现状的介绍以及对当前我国环境会计理论发展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阐明了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下绿色GDP应用的科学意义,并对我国环境会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此外,本文通过对大量实证资料的分析给出了企业在实际核算中环境会计理念应用的出现的新特征,为将来的环境会计实施提供了必要资料。 【关键词】 绿色GDP 环境会计 现状分析 一、引言 人类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之类的负面影响 , 如何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是一个世纪难题。从宏观角度看,GDP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准客观上应该考虑环境因素;而从微观角度讲,企业作为社会生产的主要主体,其在进行会计核算披露时也应包括环境因素。只有从宏观和微观上都充分考虑到环境因素对国家社会的影响,才能更好的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鉴于此,本文在众多科研工作者研究的基础上对绿色GDP的目前的研究现状进行介绍,并对当前我国环境会计理论发展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二、绿色GDP的研究现状 国内生产总值(GDP)指在一定时期内经济中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GDP作为政府对国家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计量与诊断的一项重要指标,曾被经济学大师凯恩斯推崇有加,特别是在战后全球经济普遍复苏的背景下,GDP逐渐演化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是否真正进步的最重要的指标。然而, 20世纪60年代之后,随着全球性的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给人类带来空前的挑战,一些经济学家和有识之士已经开始意识到使用GDP来表达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增长与发展存在明显的缺陷。他们强烈呼吁改进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纠正以“GDP”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方式的缺陷。特别是1992年里约会议之后,可持续发展观被世界各国政府广泛认同,人们已经普遍意识到需要对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修正,力图从传统意义上所统计的GDP中扣除不属于真正财富积累的虚假部分,从而再现一个真实的、可行的、科学的指标,即“真实GDP”,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绿色GDP”,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区域的真实发展和进步,使其能更确切地说明增长与发展的数量表达和质量表达的对应关系。 从理论上来说,“绿色GDP”=(传统GDP)一(自然部分的虚数)一(人文部分的虚数)。从这一计算公式可以看出绿色GDP的先进之处:传统GDP只重视经济产值及其增长速度,而忽视资源基础和环境条件,造成人们单纯追求产值,相互攀比速度、不顾资源损耗及环境恶化,最终结果,导致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空心化现象,这是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GDP因为从GDP中扣除了环境方面的影响,因此能够更加准确地衡量一国财富的真实水平,对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国际上自提出绿色GDP概念以来,许多国家在研究绿色核算体系与核算方法,在绿色核算体系构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欧盟的少数国家已经初步建立了由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环境会计和绿色审计构成的绿色核算体系,拓展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功能。我国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决定把经济发展中的自然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资源耗减成本纳入国民经济的核算体系。国家统计局、国家环保总局正在进行绿色GDP的联合攻关;国家统计局、中国林业科学院、海南省统计局、林业局联合研究的“海南省森林资源与经济综合核算”这一区域性的绿色GDP核算体系的框架已经形成,并原则上通过评审;北京市“九五”期间也对绿色GDP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作为西南地区试点的重庆市,正在探索和实践绿色GDP核算方法;西部地区,以及其它一些省、市(如江苏、四川、山西、西安等地),也正在尝试将绿色GDP纳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考核体系之中。 但在实行绿色GDP核算的实践中,国内外都面临着诸多尚未解决的技术难题。例如,资源、环境的损耗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环境损耗的滞后性所带来的环境成本在时间和范围上难以准确界定的问题;资源环境如何纳入市场体系,即如何定价的问题;资源环境的产权明晰问题等等。目前,尚无一个国家政府正式公布绿色GDP数据。综上所述,国内外对绿色GDP的研究与应用都刚刚起步,基本处于研究和初步试验性的应用阶段。绿色GDP的实现任重而道远,诸多技术性的难题尚待研究与解决。 绿色GDP可以看作是一种完善的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指标。它的计算和体现需要会计这一“社会经济的总计量师”来发挥其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此同时,绿色GDP使传统意义上的会计受到巨大的挑战,这时环境会计便应运而生。环境会计的核心是用会计来计量、反映和控制环境资源,目的在于改善整个社会的环境与资源问题。其基本问题是自然资源的耗费应如何补偿,从而为整个国家的绿色GDP的核算提供数据资料。 三、我国环境会计发展的现状 我国对环境会计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最早是作为社会责任会计的一部分提出来的,但当时其在会计学界并不被重视。直到九十年代,随着我国政府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以及社会公众环境意识的进一步觉醒,环境会计研究也日益活跃起来。但相比于国外对环境会计的研究已向环境会计准则与制度等方面纵深发展,我国对环境会计研究基本上还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与定型的实践模式。 (一)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还很不完善。 我国现行用于指导企业会计和报告实务的法规主要是由财政部和中国证监会制定的,包括财政部的会计准则、财务通则、行业会计制度、财务制度以及中国证监会的公开发行股票公司执行的信息披露规则和准则。总体看来,这些法规、制度和相应的企业会计与报告实务对于环境问题基本上没有涉及。而在实务中,多数企业在环境会计的确认、计量方面混乱,对公布环境资料持低姿态,公布的环境资料不全面且可比性差。 (二)研究内容还缺乏系统性。 建立环境会计是一个系统工程, 环境会计理论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需要考虑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影响。从已经具有的成果看, 大多数论文只注重环境会计理论某一方面的研究, 而将环境会计理论作为一个系统和一个整体来研究而形成的成果较少。相当一部分学者在对环境会计进行研究时, 写一两文章后就再不探讨, 不能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或系统研究, 因而, 难有一定深度的力作问世。在研究方法上, 属于规范性研究的文章较多, 实证性研究的文章较少。 (三)研究成果尚欠实践指导性。 从目前有关环境会计的研究内容上看, 多数学者较为注重研究理论性较强的环境会计理论, 诸如环境会计的目标、对象、基本假设等, 而对转借和借鉴其他学科的技术方法应当如何运用于环境会计实践的操作性问题则缺乏具体的研究。此外, 有关环境会计制度规则方面的研究也显得比较薄弱, 使得环境会计的实践没有规范可循,阻碍了环境会计的开展。 (四)缺乏整体意识,尤其是会计界对宏观环境会计核算的研究还很少参与,不利于环境会计体系的建立。 目前会计界对环境会计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微观层面,将环境会计局限于企业环境会计,而忽略了宏观层面的环境会计;或者将宏观环境会计看作是统计学家的事,对宏观环境会计研究参与不足。这种研究现状的缺陷有两个方面:首先,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够全面;其次,没有认识到环境作为一项公共产品,对环境的有效控制需要一个宏观与微观衔接的核算体系,从而不利于在会计体系中实现宏观环境核算与微观环境核算的衔接。 (五)制度不完善,目前仍缺乏可操作性的会计准则。 尽管我国一些企业已经意识到了环境会计的重要性,也有披露环境信息的动机,但遗憾的是,环境会计研究还停留在学者们的书斋里,还未形成具备可操作性的会计准则,还不能满足实务工作的要求。 四、目前我国企业环境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企业作为重要的社会生产主体,是环境会计核算的主体。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相关企业在具体操作上仍存在较多问题。国内有学者对此进行了一些实证研究,得出一些结论。但不尽全面。本文通过大量资料研究,得出一些建设性结论。现总结如下: (一)企业对环境问题比较敏感。我国环境立法的不健全,而且在实际生产中地方局部发展与全局环境保护在利益上有冲突,造成了相关法律执行不严格。制度的不清晰,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因此企业对环境问题普遍比较敏感。 (二)企业设立相关环境会计科目少,并且对环境负债的估值偏低。企业对已发生的环境支出和环境收入,会计反映明显不足。以临时性或突发性环保支出为例,其实际发生率约为75 %,但企业实际单独立账率仅为 18 %。企业对构成环境负债的或有事项存在侥幸,因此对环境负债的估值偏低,会大大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 (三)企业在环境会计核算披露上不够规范,造成环境信息披露缺乏可比性和可靠性。这点与相关会计准则的不明确有关系。另外,有学者进行实证研究表明企业存在对规范环境信息报告的需求。 上述结论表明, 我国企业环境会计核算现状不利于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但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针对企业制定的环境保护法规的不断健全和环境标准的日益细致,以及企业在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方面的支出(即环境支出) 的支出,促使企业会主动的实行有关规定。可以推断,环境会计核算实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较大发展。 五、结束语 上世纪60年代以后,资源危机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挑战。世界各国纷纷考虑将自然资源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按照主体的不同,自然资源核算可分为宏观政府核算与微观企业核算。宏观政府对自然资源的核算,即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下,通过“绿色GDP”统计核算国民经济;微观企业对自然资源的核算即环境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业给社会资源环境造成的收益和损失进行确认、计量、揭示、分析,为决策者提供环境信息的活动。 在实行绿色GDP核算的实践中,国内外都面临着诸多尚未解决的技术难题。因此对于绿色GDP的研究,国内外都处于起步阶段。而在我国,作为社会微观主体的企业,对于环境会计的核算和披露也存在诸多问题。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下,无论在理论还是实务上,我们都应该充分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果以及国内外企业的实践经验,发展绿色GDP和环境会计,构建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