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当前,经济发展逐渐步入快车道,合理开展采矿工程可以适应经济不断发展的现状。从现实情况来看,以往的采矿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实需求,因此必须要对采矿的技术进行创新,只有如此才可以提高采矿工作的具体水平,节约资源,完善工程流程,保证施工安全。据此,分析了相关问题,希望能为采矿工程的持续进步提供参考。 关键词: 采矿工程;采矿技术;施工安全 0引言 在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社会发展对各类资源的需求都与日俱增,从这一角度来看,采矿工程的开采效率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所以必须要通过采矿技术创新的方式来不断提升开采能力,完成自动化控制,达到资源开采的基本目标。目前国内出现了很多采矿技术,并经过了现实的考验,保证了开采操作的安全。但是,部分负责采矿工程的部门仅仅重视开采效率却忽视了安全问题,导致采矿工程事故时有发生,严重引起了人民群众的不满。据此,本文分析了采矿工程中的采矿技术与施工安全问题,具备一定程度上的现实意义。 1采矿工程中常用的采矿技术 对采矿工程中的常用技术进行明确十分必要,只有了解现有的采矿技术才能够更好的保证采矿工程的安全。在多种不同的采矿技术中,有三种技术具有较强代表性,分别为深层井采矿技术、露天采矿技术以及缓倾斜开采技术。 1.1深层井采矿技术的应用 从深层井采矿技术的角度来看,采矿工程中往往会遇到煤矿周围有大量岩石的情况,这也增加了采矿的具体难度,很多采矿技术人员都认为岩石较多的环境会导致采矿工作较为棘手,这也就需要应用深层井采矿技术。对于一些资源相对丰富的区域,一旦发现煤矿周围有很多岩石影响了抗压力,就必须要对深层井技术进行合理应用,这一技术可以降低外界条件对采矿工作的具体影响,保证采矿的具体效率。另外,在采矿过程中如果影响到地热资源,会带来较为严重的后果,因此对深层井采矿技术的应用必须要重视这一问题,排除一切消极因素,为技术的应用创造良好条件,尽可能的提高资源开采的效率[1]。 1.2露天开采技术的应用 在对露天开采技术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必须要满足技术的应用条件。实际上露天的开采作业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空间,由于不会受到地势的具体限制,因此露天开采技术的应用相对广泛,难度较低。在以往的情况下,煤矿开采都需要遵循从上到下的基本原则,对不同的设备进行应用。但是露天开采对采矿的安全性具有较高的要求,为了可以持续的提升采矿效率,避免煤矿资源受到较大损失,就应积极的利用设备,提升设备安全性能,为采矿工程的合理开展奠定坚实基础[2]。 1.3缓倾斜开采技术的应用 对于缓倾斜开采技术的应用来说,煤矿开采作业中相关技术人员必须要结合矿产的具体情况来应用采矿技术。在前期调研的过程中,技术人员应积极获取矿产煤层厚度的基本信息,在开展实践工作时,就可以应用相关的机器设备来对巷道进行开挖。巷道开挖是采矿工程中的重要步骤,要求对机器设备进行应用,虽然开挖巷道需要应用的机器设备在体积方面基本具备合理性,但是其功率相对较大,如何降低功率应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在利用缓倾斜开采技术的过程中,必须要避免矿产破损的情况发生,保证安全性[3]。尤其是对于厚煤层来说,面对这一基本的条件,相关人员可以使用一次性的采矿技术,避免基本结构出现裂开的情况,加强支架结构的基本强度,提高结构硬度,降低岩层变形的发生几率。 2采矿工程中的施工安全保障措施 2.1结合开采现场情况完成安全防护设计 在采矿工程中,为了确保施工安全,就必须要积极的开展安全防护设计工作。安全防护设计具有前提条件,要求相关工作人员了解开采现场的具体情况,不能仅仅重视效益却忽略安全,而是需要做到开采效率与安全并重,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对生产能力进行提高。相关技术人员需要充分了解采矿地区的地理环境,完成对现场的具体勘察,通过勘察可以制定具备科学性的方案,提升可操作性。调查的结果能为安全防护设计提供依据,相关人员必须要提前做好应急分析,对可能存在着的危害进行深入研究,尤其是对于往往会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应有针对性的做好预防工作。除此之外,对于煤炭采空区相关人员应合理对其进行重视。很多单位仅仅重视生产效率,对煤矿采空区存在着忽视的情况,导致煤矿采空区出现积水,影响了煤炭生产的具体进度。为了解决该问题,应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积极的分析,完成对事故的预防。在日常工作中,相关单位需要对技术人员的意识进行培养,让技术人员可以掌握危急时刻逃生的办法,尽最大努力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 2.2对采矿安全管理制度进行完善 无论是对于哪个行业来说,在开展工作前都必须要对相关制度进行完善,只有具备科学的制度才能够对具体的工作行为进行指导,这一点对于采矿工程来说也不例外。采矿该工作十分危险,如果缺乏完善的采矿安全制度,很可能导致在发生问题时无法高效率的对其进行解决,只有提升制度的执行力才能在安全的基础上提高生产效率。为了能够真正的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结合采矿工程的基本现状,制定科学的制度,落实基本的安全生产行为,结合不同采矿技术的使用情况对采矿过程中的流程进行规范,提升具体的操作能力,引导采矿人员安全化的进行生产。在具体的责任意识方面,有必要积极的对其进行强化。由于采矿的工程中涉及到较多的部门,这些部门的工作能力参差不齐,如果能够加强配合,就可以形成合力趋势,如果不能对各个部门进行协调,那么在采矿工程的开展过程中各个部门就只能各自为战,容易引发问题。所以,主管部门必须要将各个部门融合到一起,积极的落实责任制度,以生产目标为基础,对安全监管队伍进行建设,一旦发现问题应及时对其进行处理,争取提升所有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在完善制度的过程中,还需要关注技术应用的问题。对新技术进行引入,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完善基本制度规范,组织工作人员对行业知识进行学习,加强对技术的不断创新。 2.3对安全职责进行落实 对安全职责进行落实十分重要,因为只有落实安全职责才能够引起所有工作人员的重视,让其树立安全意识。采矿工程最需要注意的就是安全问题,其次才是生产效率的问题。尤其是在进行井下开采时,相关人员必须要进行调查,对危害进行排除,对于危险性相对较大的区域,相关人员应对安全隐患问题进行合理排查,从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有效对问题进行应对,并以最短的时间来制定基本方案。安全责任的控制可以间接的减少损失,落实安全职责能够让工作人员更加努力,同时更加科学地对多种不同的采矿技术进行应用,降低采矿工程中的事故发生几率。 3结语 综上所述,采矿工程的开采效率和质量采矿行业的发展情况,必须要通过采矿技术创新的方式来不断提升开采能力,完成自动化控制,达到资源开采的基本目标。相关技术人员需要充分了解采矿地区的地理环境,完成对现场的具体勘察,通过勘察可以制定具备科学性的方案,为安全防护设计提供依据。此外,对于危险性相对较大的区域,相关人员应对安全隐患问题进行合理排查,高效率的对问题进行解决。 参考文献 [1]赵志营.采矿工程中的采矿技术与施工安全分析[J].内蒙古煤炭经济,2021(8):127-128. [2]张楠.采矿工程的采矿技术与施工安全的研究分析[J].当代化工研究,2021(8):21-22. [3]吴博.采矿工程中的采矿技术与施工安全探讨[J].当代化工研究,2021(8):66-67. 作者:王宁 单位:山西华阳集团新能股份有限公司二矿
1引言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及国家提出的“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各大高校纷纷加入互联网信息化建设的大军。近年来,教育信息化已经从数字校园迈向了智慧校园,这使得师生越来越信赖和离不开互联网,利用校园网进行资源交流与共享,享受着互联网带来的便捷。但是,现在高校信息化处于建设的初期,缺乏对网络和信息安全建设的考虑,导致目前高校网络和信息安全建设滞后于信息化建设。当前,网络安全与信息化也被提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的出台以及互联网安全形势的日益严峻,党中央对教育领域网络安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加上国际网络安全大事不断,在2017年,勒索病毒席卷全球,中国很多操作系统遭受感染,高校校园网用户首当其冲,大量实验室数据和毕业生数据涉及被锁定和加密。部分高校的应用系统和数据库文件被加密后,无法正常工作,影响巨大。保障校园网络安全,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已成为各高校所必须面对的命题。 2校园网现状 2.1互联网资产不断增加 随着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思维方式在教育领域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一些学校所属二级单位、高校教师希望建立属于自己的网站和信息系统用来教学、科研和管理。近五年,中国农业大学网站数量翻三倍,其中自建自管的网站/系统占网站总数六成。随着自管自建信息系统和网站的不断增多,其安全隐患大大增加。 2.2网络攻击事件增多 网站数量的增加加速了学校信息化过程,由于学校教学资源、科研数据和学生数据信息价值的提高,信息最主要的载体---网络、计算机就成为攻击的主要对象。破坏事件增多,对网站信息系统的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软件、Web应用、DNS系统等可能存在的漏洞采用“黑客”手段侵入互联网站,更改网页、窃取信息,破坏了互联网和使用的计算机。很多针对网站的篡改和后门攻击等网络安全威胁都是由网站信息系统所存在的安全漏洞诱发的。来自安全牛网站的“2017年教育行业网络安全报告”显示,重点高校面对的威胁相对严重,42%机构遭受总计166,977次DDOS拒绝服务供给,其中重点高校成为了黑客的主要目标。 2.3垃圾邮件与日俱增 垃圾邮件躲在暗处,利用互联网上的各种安全漏洞和反垃圾邮件的力量进行斗争向校园邮箱投递小广告和其他无价值的信息,造成师生邮箱源被占用。垃圾邮件的泛滥,降低了师生工作效率,导致很多师生失去了对电子邮件的信任,有部分师生减少了对校园电子邮件的使用,这不仅对学校以前网络投入的浪费,且有损学校形象。还有利用专门群发工具,学校邮件账号经常被黑客盗用成为垃圾中转站,造成学校邮件服务器IP地址被反垃圾邮件组织列入黑名单,IP信誉度严重降低,导致发往校外邮件被拒收,严重影响了师生的日常学习工作。 2.4安全漏洞层出不穷 安全漏洞主要指操作系统或者组件存在严重的安全缺陷,一旦遭受病毒或者黑客利用,可能导致信息泄漏等风险。根据安全牛网站报告发现,93%的重点高校存在安全漏洞,其中最为普遍的为CVE安全漏洞,这些漏洞—旦被利用,可能会造成严重的信息泄露或者系统中断。根据360网站卫士数据显示,从漏洞数量来看,云监测平台扫描检测的网站中,教育行业是存在漏洞最多的三个行业之首。在补天平台中,教育行业是人工收录漏洞最多的是三个行业之一。从漏洞修复情况来看,教育培训也是漏洞修复率最高的三个行业之一,83.3%的教育行业网站进行了修复。 3校园网改善 对策 3.1制定规章制度 学校互联网资产数量增加,其安全隐患也随之增加。信息安全管理之道“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因此,高校信息安全的管理是根本,并靠新的技术手段来实现。一般而言,高校信息安全管理重在平时建设,在重大活动时期确保万无一失。平时建设主要包含管理体系建设、规章制度、应急预案、系统分级、等保等,在重大活动时期只开关键业务。中国农业大学网络中心已制定和规范学校网站/信息系统的管理制度、密码口令管理制度、应急响应制度以及人员管理制度,制定了操作手册,有效地落实了岗位安全责任制。在使用信息系统/网站过程中,进行自管、自查、自评,使安全运维常态化,有效的开展学校互联网资产管理业务。2018年,中国农业大学重新修订和实施《中国农业大学网络域名管理办法》,明确了校内和校外的域名管理责任及责任处理,保障了我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有序开展,保护了网络用户合法权益。 3.2增加信息安全防范意识 在高校信息化应用加快向业务环节渗透过程中,我们发现高校网站管理员“重应用、轻管理”,极少管理员能认识到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相对性和动态性。网站管理员能够认识到网络与信息安全的重要意义,却不懂得如何防范,有的管理员还认为信息安全是学校技术部门的事。网络安全是一件永远在路上的工作。当发生信息安全事件时,网站管理员应及时补救事件造成的危害,将信息安全事件的损失和危害降到最低,因此,这就要求高校网站管理员掌握网络安全知识和技能,同时,对网络硬件和操作系统都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和掌握。随着网络知识和技术的不断更新,网站管理员也需要有强烈求知欲、自学能力、和判断能力以应对潜在的网络隐患。中国农业大学要求各二级单位网站管理员应具有处理和解决网站/系统存在安全漏洞的能力、对系统安全潜在风险有足够的判断力、具有更强的责任心、更加地重视网络安全,主动承担网站/系统安全防护工作,主动对信息系统及基础设施进行隐患排查,保障学校信息安全。师生应培养较强的信息安全防范意识.熟悉学校在信息安全方面的规定和要求,比如师生个人邮箱密码一定用强的、不轻信他人、关注学校的宣传等。保护个人隐私、不轻易泄露自己的信息,对冒充“老师”身份具有识别能力,掌握各种防骗知识。为此,中国农业大学在校园内发放宣传资料,利用校园网络、广播、宣传栏、知识竞赛等多渠道多种形式介绍网络安全知识,培育师生的安全意识和文明网络素养。在2018年,中国农业大学启动了“校园软件正版化”项目,为我校师生和各单位提供微软正版操作系统和办公系统使用许可,让师生安装可靠的杀毒软件,确保安全软件的安全性;同期,开展了网络安全宣传周,举办网络安全知识宣讲活动,为师生科普网络信息安全知识,引导师生增强网络安全意识,提高师生网络安全防护技能。 3.3网络安全技术产品保障 解决网络安全问题,需要清楚网络中存在的隐患和漏洞。仅仅依靠网络管理员的经验寻找安全漏洞是不够的。计算机漏洞和病毒的威胁,决定了安全问题不是一劳永逸的。只有降低网络隐患,有效利用安全技术和安全产品来保障系统与网站的安全。无论在平常还是重大活动时期,网站系统都是关键点,需要定期检测。中国农业大学采用Web应用漏洞扫描一年多次对全校网站/系统进行漏洞扫描,帮助各个网站管理员了解信息系统/网站的安全状况。根据扫描结果,对网站/系统安全问题严重的单位下发整改函并提供漏扫报告。要求中危漏洞以上的必须处理,低危和信息漏洞虽然没有中高危漏洞严重,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也会达到高危漏洞的危害程度,因此也要求处理。使用漏洞扫描系统,加强了安全隐患的排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除此之外,中国农业大学要求在网站上线前必须通过漏扫才可对外放开。 3.4事件监测 《国家安全法》第25条明确规定:“实现网络和信息核心技术、关键基础设施和重要领域信息系统及数据的安全可控”,明确要求保护关键基础设施和重要领域信息系统。《网络安全法》明确规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既是我国网络安全严峻形势的迫切需要,也是切实贯彻《国家安全法》的必然要求。中国农业大学在关键基础设施和重要领域信息系统及数据方面建立管理运维平台,能够对学校有形资产如交换机、路由器、服务器、存储、无线APP等和无形资产如IP地址、域名、网站系统、数据库系统等进行统一的专门的管理,方便相关数据统计。监控平台可以对关键基础设施和重要领域信息系统的实时运行状态进行监控,对状态异常的资产及时跟进处理。除此之外,中国农业大学拥有网站安全综合管理平台,可以利用资产识别系统和备案管理系统,通过网站和系统的自学习来摸清中国农业大学域名及网站哪些在提供服务、哪些存在异常、哪些没有备案等,通过信息系统/网站备案对网站进行安全监测,能够保证一旦被黑客攻击,找到所有者或维护人,减少应急前期响应时间。同时,利用网络爬虫对指定的网站/系统、主题持续监测,对存在大量的不再使用却未注销的网站和一些“僵尸网站”进行清理。对暗链、敏感词、恶意篡改等网页进行旁路阻断,辅助网站的安全监控和态势分析。 3.5多种监测,避免邮件黑名单 电子邮箱作为学校进行国内外事务,教学科研交流的基本途径之一,其安全性、稳定性将对学校的教学科研等活动有着比较重要的影响。电子邮件在提升沟通效率的同时,许多计算机病毒、不良信息通过电子邮件肆意扩散,也给校园网络信息安全造成了重大威胁。中国农业大学非常重视电子邮件系统,并将其作为重点工作对象来抓。为保障邮件系统的安全、平稳运行,一年多次对邮件系统的安全性、运行情况及性能进行全面的巡检。通过下面几种手段保护邮件系统安全:(1)定期监测弱密码用户,并对这些账户立即通知修改密码,防止用户信息泄露。(2)反垃圾策略:定期对发送垃圾邮件账户进行清理,对其账户进行锁定,防止别人利用发送垃圾账户发送邮件炸弹,同时通过在黑名单中添加其发送垃圾邮件IP地址、邮件域名的方法防止其再次投递垃圾邮件;设置过滤规则,拒收超过一定规模的信件,对一些垃圾邮件常用字生成垃圾邮件垃圾拦截策略,对特定垃圾邮件进行拦截。(3)及时邮件安全相关公告,警惕“诈骗邮件”、防范“钓鱼邮件”,减少师生遭受恶意勒索邮件攻击,避免重要文件信息被恶意加密。目前,我校邮件系统收发正常,特别是海外邮件接收和发送顺畅。垃圾邮件问题得到明显改善,现在安全平稳运行,也为邮件系统日常管理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4结束语 高校信息化的到来使得校园网络成为学校重要的现代化基础设施。校园网络的发展也随之带来了相关的安全隐患。怎样才能将校园网络在安全稳定的环境里运行,通过增强网络安全意识,了解校园网存在的安全隐患,时刻关注新的管理技术与安全防御技术等,各个高校都在摸索寻求自己的最佳处理方式。本文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提供了新思路,供各大高校参考,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教育研究论文:图书馆思政教育功能研究 一、书籍报刊资源是宣传理论的工具 现代高校图书馆是知识与读者间的桥梁,在高校的教育体系中,除课堂教学能够灌输给学生正确思想,进行德育教育外,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图书馆所汇集的书籍和报刊始终是较好的学习宣传工具。当代大学生个性突出,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他们拒绝强行灌输,单一的传统座谈会,主题班会以及谈话教育,有可能造成其反感和厌倦,书籍报刊则能够避开硬性灌输的弊端,调动起阅读者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阅读者主动接受书中内容,受到教育和启发,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物质基础。例如,马列主义读物、党政机关公开发行的书籍、带有强烈爱国主义色彩的丛书、优秀哲学法律类典藏等都能够帮助学生抓住党中央最核心的政治体系,吸收最先进的理论内容,体会最深层的进步观念。又如,思想政治类期刊杂志凝聚了广大学者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包含了最具价值的思想精华,可以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接受到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树立起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识。再如,具有时效性的报纸读物,可以将国家主张、时事政治通过媒体加工转递给阅读者,使学生在对时事的阅读中,知晓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绩,了解国家和世界的大事小情,透过新闻报道事件,寻求真理,建立真知。 二、网络资源平台是获取信息的阵地 互联网是科技发展、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大众传媒领域的革命性成果,借助电子技术这个平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完全在一个平等信任的前提下进行互动,真正实现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方心与心的沟通,因此逐渐受到大学生的青睐。网络技术在为高校建设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对高校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的高等教育,脱离了网络化教学便不能够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高校学生对书籍资料查阅的大量需求也督促着高校图书馆建立起网络阅读体系,以便为读者提供更为方便、快捷的阅读服务。现代高校图书馆所保留的海量纸质材料固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而网上数据库作为学生获取资料的又一阵地,也为把握学生思想脉络,了解学生关注点提供了重要保障。在图书网络平台上,读者可以随心所欲地点击自己想要获取的资源,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目,下载重要的文献材料,读者还可以借助网络对一些资源进行共享和评价,这些都在无形中使思想政治教育者收集到学生普遍关注和感兴趣的内容。通过阅读统计,分析学生的阅读心理,能够为思想教育提供信息反馈,便于从中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窥探某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不止如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借助网络宣传高效的特点,随时在网上最新的思想政治材料,利用新书推荐环节,向读者广泛宣传思政类图书、报刊,引导广大学生阅读健康、积极的文献,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在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肃静舒适氛围是净化心灵的场所 当代大学生接受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经过了爱国主义和自主创新精神的熏陶,基本形成了积极、乐观、健康的精神风貌。但是,在信息高速传播的今天,受到外界消极环境的影响,加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入侵,也使得一些学生形成了功利倾向,心理脆弱,缺乏责任意识,冷漠自私等思想问题,这些问题急需得到高校教育的充分认识并予以解决。现代高校图书馆与其他高校教育资源相比具有宁静安逸的特点,可以说得上是高校学生学习思考、休闲娱乐的最佳场所,很多学生的课余生活都是选择在图书馆度过,那么,通过高校图书馆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引导可称之为一个“好点子”。很多学生表示,进入图书阅览室,会被整齐的书架和浩瀚的书海所震撼,进入到电子阅览室,会被丰富的现代化信息资源所包围,进入到读者服务部,会被高素质的馆员服务所感动。高校图书馆高雅的环境和文明的服务氛围,相比于课堂,多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气氛,使学生能适当的调试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逐渐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素质。图书馆内安静的环境使走进的人们不再发出噪音,都能自觉地为他人着想,主动遵守规则,克服了自私的不良心理,学会了互相体谅、关怀他人的美德。同时,肃静舒适的氛围能给予学生静下心思考的空间,在舒适的氛围里,学生畅游在广博的知识海洋中,可以逐步形成崇高的理想,树立良好的思想素质,养成优良的学风,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长此下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会得到极大地提升。 四、主题交流活动是传播知识的载体 现代高校图书馆在建筑规模和用途上存在着多样性,除常规的阅览室、读书园地、自习室外,多数高校图书馆还会设置会议室、报告厅、展厅等基础设施,这些设施配备也是评估图书馆建设成果的一项重要指标。利用会议室、报告厅等场地可以开展读书活动、时事讲座、报告会、主题演讲、宣传展览等丰富的课外实践内容,帮助学生提升思想品德和政治素养。读书活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载体为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做出了极大贡献,利用读书活动可以将一些重要的优秀的文献介绍推荐给学生,组织学生共同学习理论着作,能够帮助学生对思想政治方面的着作进行品读和鉴赏,在研究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和分析鉴赏能力,净化思想 ,摒弃糟粕。邀请专家进行时事讲座或召开主题报告会和演讲,可以将最新的时事热点和感动事迹带进校园,以专家视角进行问题审视,用最生动的语言表达传递党的方针政策,用最真挚的情感讲述社会主义推崇的行为,能够起到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正面引导,树立使命感和责任心的效果。利用图书馆展厅开展简报、绘画、书法展览,可以使欣赏者增强审美意识,修身养性,提高对外界不良因素的免疫力,从中受到思想政治方面的启发,以达到使学生充分认识自我、欣赏他人、赞美世界的目的。 五、资料借阅保护是培养诚信的途径 诚信是加深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诚信观念也是当代大学生必需的思想品德之一,对于求知欲望强烈、思维活跃、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够成熟的大学生而言,开展诚信教育尤为迫切。图书馆是搜集、整理、保存、传播和组织社会文献信息资源的科学、教育、文化机构,每个社会成员都有使用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接受图书馆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权利。鉴于图书馆的图书报刊材料的公共性,图书馆对馆藏资源的借阅归还都制订了详尽有效的规则,以保证资源的长期使用,使得珍贵文献得以长久流传。现在不少大学生还存在着不良的借阅嗜好,有的学生会在书籍上圈圈画画,甚至撕页裁剪;也有学生对图书任意抽拿,乱摆乱放;还有学生拖延借阅时间,想尽办法将书目据为己有。这些行为都会影响到公共资源发挥作用,阻碍到图书馆的发展。因此,图书馆必须采取正规化,合理化管理来帮助阅读者建立诚信品质。现在,多数高校图书馆会在流通阅览室安置电子报警器,针对重点文献进行保护,防止读者的不良行为。现代高校图书馆还采取了押金和安装摄像头的方式,以保证绝版文献的准时完好归还。对图书的严格保护从某种意义上能够约束阅读者的借阅行为,对肆意破坏、盗用窃取、不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做法进行有效管制,使阅读者从点滴做起,养成诚信习惯,最终成为国之栋梁。现代高校图书馆是大学宝贵的资源阵地,在高等院校教育、科研中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作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核心机构,高校图书馆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也有着特殊意义。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激烈的背景下,现代高校图书馆有责任购置高价值的书籍,做好学生读书的引导工作,营造舒适优雅的阅读环境,提供体贴到位的阅读服务,并有义务承担起培养爱读书、会读书的思想政治素养过关的优秀人才,利用自身优势,配合高校其他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出其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不可取代的功能。 教育研究论文:近二十年中国教育与就业关系研究的述评 摘 要:近二十年来中国教育与就业关系研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研究者们对教育在解决社会就业问题、提高个人就业收入中的作用,以及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等问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和教育实践的发展,中国教育与就业关系发生了某些转变,研究者们也面临着一些亟需解决的课题。 关键词:教育;就业;中国;述评;展望 教育与人们就业的关系一直是教育经济学学科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内,由于强凋“以阶级斗争为纲”,教育的属性被定为属于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教育的职能被定为“为阶级斗争服务”,中国教育与劳动就业关系的研究基本停滞。再加上当时在劳动就业制度方面实行计划体制下的“统包统配”,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就业问题”,因而也就没有研究教育与就业关系的现实要求。改革开放后的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特别是思想的开放,为中国学者开展教育与劳动就业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有利的环境,也取得了相当的研究成果,先后出版的一些教育经济学着作和教材,出现了专门探讨教育与就业关系的章节。而且中国学者们随着历史发展阶段的不同和经济体制的转变,自觉不自觉地对教育与劳动就业关系的问题进行工了不同程度的考察和理性思考。本文旨在梳理近二十年中国教育与就业关系的研究,并对此一研究进行展望。 一、20世纪80年代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学者冲破思想的禁锢,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国国情,并借鉴西方经济学(特别是人力资本理论)的理论研究成果,开始对教育与劳动就业关系问题展开研究,初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从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角度探讨教育的经济价值及其对社会就业的作用。首先,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教育学界开展了关于教育本质的讨论。在这次大讨论中,不少学者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探讨了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认为教育对生产力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而这种推动作用得以发挥的中介,就是教育能够生产劳动力,即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性质和形态,增强劳动者适应和改变社会的能力,充分肯定了教育的经济价值,及其对人们劳动就业的重要而积极的影响。其次,厉以宁教授从社会就业问题的表现形式,讨论了教育在解决一般就业问题、结构性就业问题和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中的积极作用。第三,靳希斌教授等学者借鉴西方人力资本理论和劳动经济学的观点,分析了教育与劳动力供求的关系,认为教育培养训练出来的熟练劳动力必须与经济发展所需的人力质量和结构相吻合,教育供求必须与劳动力的供求相协调,否则就会出现结构性就业问题。因而教育结构必须要与社会产业结构,以及由此而决定的社会就业结构相适应。 20世纪80年代关于教育与就业关系的这种探讨与研究,对于冲破“教育是上层建筑”的教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正是人们看到了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及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巨大贡献,教育事业才成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环节,各级各类教育才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在这一时期,中国劳动就业制度改革尚处于萌芽阶段,同时教育供给也严重不足,大中专毕业生仍然沿袭“统包统配”的就业模式,使得教育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十分明确,即个人接受了什么样的教育,大致就会有相应什么样的职业岗位。实践如此,理论自然也就集中在肯定和阐述教育对就业的积极影响方面。 二、20世纪90年代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在解决社会就业问题、提高个人工作收入中的作用不断显现出来。中国教育与就业关系问题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首先,中国学者进一步探讨了教育在解决一般性就业问题、结构性就业问题和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中的积极作用,认为教育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教育可以改善劳动力供给结构、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教育可以改变劳动观念、促进就业问题解决等。有的学者还对教育产业自身的发展对社会就业的拉动作用予以了重视,研究发现教育规模的扩大一方面延缓了各级毕业生的就业,起到了蓄水池的作用,另一方面还会直接或间接地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其次,中国学者还研究分析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教育如何通过改革发展来充分发挥这一作用,认为要改变传统的劳动就业观念,学校应当根据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变化,自觉调整人才培养计划,调整专业结构,增强学校办学、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以适应社会经济结构对劳动力结构的需求,从而更有利于社会就业问题的解决。第三,中国学者运用西方教育经济学关于教育收益率的计算方法,对—中国各级教育的收益状祝进行了估计和解释,为教育对人们就业收入的贡献提供了实证的依据。研究者们发现中国教育收益率在20世纪90年代经历了显着增长的过程:根据抽样数据估算,1988、1995、2000年中国城镇职工教育明瑟收益率分别为3.8%、5,7%、8.53%,教育对就业收入的影响已经大大超过工作年限的影响,教育明瑟收益率虽然仍低于但也基本接近国际平均水平。 这一时期的研究对于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与就业关系的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对于明确中国学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方向起着重要的先导作用。当然,这一时期的研究仍然设有摆脱单方面地从教育功能的角度来探讨教育与就业关系的束缚。教育发展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但就业问题本身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就业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仅仅考虑到教育在其中的作用,而不考察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教育对就业的作用机制,这对于教育与就业关系的认识是不够全面的。 三、近期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各级各类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居民的受教育水平,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原有的教育供给严重不足、劳动力低质量供给的局面。但与此同时,大学毕业生失业人数开始增加,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也开始受到普遍关注。这在中国应该说还是新生的现象。中国研究者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解释,至目前,这些解释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一是教育过度。1976年美国哈佛大学学者弗里曼把美国自70年代初以来的教育收益率下降、“许多受过教育的青年工人难于找到学以致用的工作”等现象的原因归结为教育过度,即教育的供给超过了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并从供求双方的变化来解释这一现象的发生。中国学者研究发现中国现阶段也存在着教育过度现象,如赖德胜教授认为教育过度在中国表观为四个方面:一是很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二是 被迫上学,即有相当大比例的考生报考研究生是出于一种无奈,是不得已而为之;三是高能低就,即现在的高文凭者只能干以前低文凭者就能胜任的活计;四是高文凭者多有受挫感,人们把接受教育看成一种投资,是为了在将来获得理想的回报,但现实却是,毕业后工作并不能如人所愿,所干活计不是自己感兴趣的,工资比预期的低,领导似乎也并不特别重视。 二是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赖德胜教授认为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劳动力市场被分割为城乡劳动力市场、国有单位和非国有单位劳动力市场。实际上,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现象还表现为不同行业间同工不同酬和相同行业不同地区间同工不同酬的差别。被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预期和最终去向。以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为例,高等教育的招生是面向全国的,而本科、硕士和博士毕业生的去向却是非全国性的。这突出表现在很多大学毕业生来自农村,但他们却把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当作工作的首选之地,很少回农村工作,来自城镇的大学毕业生自然想留在城市工作,这就导致大学毕业生的供给大大地超过城市对他们的需求,而在农村则是恰好相反,这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根本原因。 三是教育供给结构与劳动力需求结构不一致。一项调查研究发现,目前中国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三个明显的问题:一是各个不同学科和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中的处境不同,有的学科专业的毕业生能够比较顺利地获得工作,有的则感到压力很大;二是高层次和高学历毕业生挤占本科和专科层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状况;三是高等学校毕业生本身的综合素质不高,知识面比较狭窄。这三个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与教育的供给结构有关,即教育供给结构与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需求结构不相适应的问题。因此,不少学者认为解决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根本的途径在于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加强学校教育的专业和学科调整,并调整现有的教育结构,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的需要。 四是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落后。持这种观点的理由是:虽然说中国近几年高等教育规模突飞猛进,但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从业人员中,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年,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5%左右,而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仅占4.7%。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15%,仅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起步阶段,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因而不少人认为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属于“伪问题”,表面的人才过剩只是相对过剩。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就业观念落后,在于毕业生的不良择业行为。在城市工作岗位增长逐步放缓的情况下,大学毕业生择业时希望能够找到劳动环境舒适、工资待遇优厚、上班时间合适、离家距离较近的城市工作,拒绝接受条件较差的单位和岗位,更不愿意到亟需人才的广大农村去工作,结果出现了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失业与自愿性失业并存的局面。 在探讨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过程中,研究者还对影响毕业生就业的若干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如行业因素、学历因素、就业成本因素等。显而易见,上述解读中国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四种观点,其实际内容存在着一定的交叉,在此我们存而不论。这些观点都在一定程度上合理地解释了中国教育发展和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主张和对策,对于进一步思考教育与就业关系问题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并已走出了单纯考察教育对就业肯定而积极作用的圈圈。 不过这些观点主要是集中考察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是从普遍性出发,对毕业生就业的总体现象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解释,但又无法据此解释教育与就业关系的个体现象。同样是在被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并不是每一个毕业生都存在就业困难。这几种解释各自都可以找到一些具体事例来印证,但都难以在整体上对教育与就业关系的种种矛盾现象自圆其说。对于“为什么是这样”的问题,其说服力也还是显得不足。 同时,上述有些观点既不合理也不合情。改善教育供给结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既是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我们也应当看到,试图通过改善教育供给结构,使之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结构相一致,达到解决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不仅与教育培养周期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存在时差的事实不符,而且教育供给若纯粹按劳动力市场的供求信息来决定,那将是不可想象的事。又如,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人们确实需要转变就业观念,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竞争就业的需要。但如果把接受教育看成是一种投资,毕业生就总会对就业有一定的预期,希望找到一个“划算”的职业岗位。当然,毕业生的就业预期确实存在过高现象,有不合理的成分。但这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毕业生择业观念滞后问题。作为研究,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追问:毕业生的就业预期又是如何形成的?就业预期居高不减的原因又是什么?到底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如果说是主观原因,那么经济学中“理性经济人”的假定就不成立,即俗话说的“不懂事”;如果说是客观原因,毕业生就业预期过高就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要求毕业生改变就业观念就是没有道理的。同时,在中国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明显并将长期存在的情况下,要求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到广大中小城市和乡村去就业,也有不合情之处。 四、研究展望 近二十年来中国学者关于教育与就业关系的研究,对诸多问题都进行了不同程度地回答和解释。这些研究对于充分认识现代社会中教育与就业的密切联系、肯定教育对劳动就业的价值、确立教育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优先地位、指明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近期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在关照中国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现实问题的同时,也推动了中国教育与就业关系的研究进一步借鉴西方研究成果,并向更深层次发展。 目前中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对社会经济发展和满足居民教育需求,无疑是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的,但对接受了教育的个人来说,则因此而减弱了因受教育而获得的“比较优势”,即接受教育的人越多,受教育者在劳动力市场上的“排他性”就越差。也正因为如此,中国教育与就业的关系已发生了某种微妙的转变,实践的发展也赋予了它新的含义与内容,给中国的研究者们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首先,教育与就业关系的不确定性。在现实的教育与就业关系中,接受相同教育的不同个体的就业处境往往并不相同;个体选择接受某一阶段的教育,其结果也有多种可能,至少有可能获得,比较满意的工作岗位,也有可能相反。这意味着教育对人们的就业仍有积极的影响,但也存在不确定性的一面,并且在教育规模扩展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这种不确定性的形成有着内在根源。教育与就业关系的不确定性在过去由于其程度与范围较小而可以忽略不计,目前却已成为不能回避的问题。如果在理论上不能认识到教育与人们就业之间存在不确定性的一面,传输给人们的仍然是教育对人们将来就业收益的积极而确定性的影响,一方面就会使得人们更加盲目追求教育;另一方面也容易使人们形成对教育与个人就业关系的不合理预期,最终毕业生就业困难现象势必愈演愈烈。在理论上认识清楚教育对人们将来就业收益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以及这种不确定性的形成,及其可能的程度与范围,才能帮助人们合理地进行教育选择和决策,并形成合理的教育与就业关系的预期。 其次,教育对个人就业产生影响的机制及约束条件。已有的研究大都是对已经发生的教育与个人就业之间 的关系,进行经验观察、概率统计和静态分析,而没能在动态上指出教育影响和作用于人们就业的方式和机制,又可能受到哪些条件约束。教育可以提高个人的劳动能力,从而增加了对新的就业机会的适应性和在工作中发挥专门才能的可能性;教育可以提高个人的纪律性,加强对工作和社会的责任感,从而促进受教育者参加经济活动井做好工作的积极性。但在“资本雇佣劳动”的现实条件下,劳动能力与劳动纪律性的提高,并不必然导致就业机会的增加。在工作场合,决定个人收入的因素当中,教育的作用在不断提高,但显然还要受到其他诸多因素的制约,甚至一些细小的因素决定了教育对个人就业影响效果的性质。 第三,教育规模扩展与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关系。大量的毕业生失业显然对社会稳定和教育自身的健康稳定发展都是有着极大危害的。因而教育发展与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关系问题值得重视:中国目前的毕业生就业困难,在多大的程度上是由于教育规模扩展所造成的?影响毕业生就业的诸多因素中,哪些是教育规模扩展之外的因素?如劳动力市场制度性分割、经济快速发展所必然导致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哪些是可以通过改革而避免的?与教育规模扩展因素相比较,哪些因素影响更为显着?教育规模扩展应有什么样的节奏,才能保证教育与就业之间的协调?同时还需要正视这样一些问题:中国社会对大学毕业生失业的承受力有多大?在追求教育规模扩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率、效益的同时,还有多少空间来关照不能顺利就业的毕业生? 第四,毕业生就业困难对相关问题的意义。教育与就业的关系是教育经济学学科所关心的核心问题之一。如果毕业生就业困难将日益严重且长期存在,那么教育经济学学科所关注的一些问题,如教育成本分担、学生贷款资助制度、教育供给与需求等,就值得进一步探讨,比如,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势必影响了中国当前的教育供求矛盾变化。在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以前,教育供求矛盾的突出表现是教育入学机会严重缺乏,当时人们最关心的是“能不能上大学?”但目前毕业生就业困难,表现在不同大学、不同学科门类的毕业生身上程度不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与学校的办学质量、社会地位直接相关,也和毕业生所学专业类型直接相关。出于规避“毕业即失业”现象发生的需要,人们现在更关心“能不能上好大学?能不能上好专业?”教育供求矛盾不再是数量上的矛盾,而是质量上和结构上的矛盾。数量上的矛盾可以通过增加教育机会的供给来缓解。教育供求质量上和结构上的矛盾如何协调?不可能把所有的大学都办成世界一流大学,也做不到让所有的学生都学习所谓的“好专业”,因而通过增加供给是不可行的。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机制来缓解教育供求质量上和结构上的矛盾? 此外,中国毕业生就业状况评价指标体系、中国教育与职业匹配程度的估计与解释、中国毕业生就业率高低与工作收入状况的影响因素等问题也是亟需中国研究者们回答的。 教育研究论文:新课题—奥林匹克生物教育研究 国际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InternationalBiologi-cal Olympiad,简称IBO),是五项国际中学生学科竞赛之一,自1990年在捷克举办首届以来,每年都要举办一次,参赛国逐年增多,影响也日益扩大。我国已组队参加了连续三届IBO奖牌的角逐,共取得了4枚金牌、6枚银牌、1枚铜牌和1项银海豚奖的优异成绩,在生物学界引起了日益广泛的重视。同时,IBO也带动了国内各级生物奥赛的开展,它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中学生物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认为,提出“奥林匹克生物教育”这一概念并就此进行研究大有必要。 1.国际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回顾 IBO是为有志于生物科学的中学生设立的,实践证明其目的主要有三:一是学生通过创造性地解答有关生物学问题,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和发展生物学能力;二是促进有志于生物学的各国中学生的接触与交往;三是增进不同国家青年之间的友谊,以利于国家之间的了解与合作。同时,各国通过竞赛和交流实现基础生物教育的共同提高。 (1)IBO的产生 捷克从60年代中期就开始举办全国性的生物学竞赛,波兰和前苏联也较早地在国内举办较大规模的生物学竞赛。1987年上述三国外加保加利亚和东德共同发起组织IBO,并在捷克的布拉格举行了第一届协调员会议,会议决定第一届IBO于1990年7月在捷克举行。1988年,五发起国共同制定了竞赛规章。1989年,五发起国加上比利时、罗马尼亚、匈牙利在捷克的巴诺举行了第二次协调员会议,讨论通过了IBO规章,并决定在布拉格成立一个IBO协调中心,负责收集一切有关IBO的资料和信息,收集参赛国最近使用的教科书和教学大纲,协助举办国协调和邀请其他国家的观察员等。这样,第一届IBO在捷克奥罗莫斯市如期顺利举行,有6个国家参赛,另有7个国家派出了观察员。 (2)历届情况 按规定,每个国家只能有一个队参赛记成绩,每队选手最多4名。金、银、铜奖牌数分别按参赛人数的10%、20%、30%设置,获奖面大,故各国尤为重视金牌的角逐。 其中有2个队8名选手只参赛不记成绩 (3)IBO试题 1991年12月召开的第五次协调员会议(布拉格)通过了《国际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纲要》,对IBO考试范围和命题要求作出了明确规定。在理论部分,生物学概念是适用于一个类群中大多数生物的那些概念,个别事实、例外或关于某地特有生物的知识不在考试之列,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科学工作能力和应用生物学知识的能力;单纯记忆的内容应尽可能少,最多不超过总分的25%;试题覆盖面要广,一般应包括细胞生物学(25%)、植物解剖与生理(15%)、动物解剖及生理(15%)、动物行为学(5%)、遗传与进化(15%)、生态学(15%)、生物系统学(10%)7个部分。在实验部分,要求考生掌握的基本技能有:观察、测量、分类、联系、计算、数据的组织整理与表达、预测与设计、推论、提出假设、限定实验操作、变量的确认与控制、实验(从设计到得出结论),此外还列出了分光光度计等7种设备及离析和压片等30项技术与方法,要求了解其基本要点,并在有必要指导时加以运用。 从历届试题看,总的来说是既注重测知学生的基本生物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力图考察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理论试题覆盖面广(一般涉及考纲中的6个方面)、难度大(有的题目P 0.30)、高认知层次试题比重较大。与前几届相比,后几届IBO加大了实验试题的份量,不仅在分值上与理论试题持平,而且在难度上大于理论试题,反映了各国生物教育家们对生物实验的高度重视。同时,举办国也力图通过试题来反映本国生物教育的特点和水平,因而各届试题又各有其特色,历届奖牌的归属情况也正好反映了这一点。 2.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在中国 1991年,经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植物学会推荐,国家教委、科协派遣北京大学生物学系副教授马莱龄作为观察员参加了第二届IBO,这是我国参与IBO的开始。第二年,北大生物学系教授吴相钰又成为第三届IBO的中国观察员。在对连续两届IBO组织情况有了基本了解之后,1993年我国组织2名领队、4名选手的代表队参与了第四届IBO奖牌的角逐,结果首战告捷,取得了一金三银、团体总分第一的佳绩。与此同时,以陈章良教授为系主任的北大生物学系制定了重奖生物学“奥星”的措施:无条件接纳4名获奖选手进入生物学系生化专业学习,金牌得主获得1万元奖学金,并在4年本科学习期间享受每月200元的生活费,银牌得主也可获得相应一半的奖学金和生活费。 到目前,我国已连续组队参加了三届IBO,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第六届IBO中国队只有3名选手参赛,华中师大一附中的黄静同学赛前10天因病退出)。 *周雁同学同时还获得理论竞赛单项第二名——银海豚奖 上述观察员和领队回国后分别撰文介绍IBO盛况,再加上李岚清副总理两次接见代表队成员,IBO在我国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注意和重视,从而带动了国内各级生物学科竞赛的开展。 为了引导更多的青少年学习生物学和迎接每年一次的IBO,在中国科协的领导和国家教委的关怀下,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植物学会联合举办了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从1992年开始每年一次,为第二年参加IBO的国家集训队选拔人才。目前已连续举办了四届。 从历届一等奖的分属情况看,竞赛是非常激烈的,前两届都是北京队一马当先,第四届却是湖南队异军突起,黑龙江队则连续四届金榜题名。从试题看,难度逐届加大,理论试题逐步与IBO纲要接近,实验部分比例也逐渐加大。此外,中国生物学教学研究会报《生物报》也多次举办了全国性的中学生生物学知识竞赛。 与此同时,省、地、县和学校一级的生物学科竞赛也不同程度地开展起来。在这方面,北京市动得最早,成绩也最大。他们于1989年12月率先成立了“奥林匹克生物学校”,先后举办了十多次市级竞赛,培养了刘岳毅、徐兴、王晓婷、薛华丹等一批优秀选手,为国家作出了贡献。此外,黑龙江省、河北省、湖北省、上海市等至少18个省市自治区举办过较大规模的生物学科竞赛。 由于IBO诞生较晚,加上我国生物学科的“副课”地位,目前国内举办各级生物学竞赛并不太多,其影响力仍不及物理和化 学,更不用说数学了。最近国家教委对中学学科竞赛作出了一些新规定,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委员会根据我国生物学竞赛活动发展情况也制定了《中学生生物学竞赛章程》(讨论稿),这必将使我国的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进一步走上健康、科学的发展轨道。 3.加强对我国奥林匹克生物教育的研究 借鉴“奥林匹克数学”一说,笔者不妨也提出“奥林匹克生物学”这一概念。同奥林匹克数学一样,奥林匹克生物学不是大学生物学,其内容没有超出中学或中学生所能接受的范围;也不是中学生物学,其内容又高于我国现行的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有许多大学生物学的背景,突出了现代生物学的思想和方法。从IBO纲要和历届试题可以明显地说明这一点,我国的“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也说明了这一点(如1995年举办的第四届试题中中学知识与大学知识之比约为7:5)。同时,奥林匹克生物学是一种活的、动态的生物学,不像生物学教材更新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随着时间的发展,今后的IBO试题内容必将与以前的有较明显的不同,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题目的难度上将有显著变化,因为现代生物学的发展比数学、物理、化学等的发展要快得多。奥林匹克生物学将中学与现代生物学联系起来,将新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学,必将促进中学生物教学的革新。 从一定意义上讲,我国IBO代表队频传捷报和国内各级生物学竞赛的重新开展,似一缕春风,给因高考科目调整而跌入低谷的我国中学生物教育带来了一线生机。同时,IBO又将我国的基础生物教育推上了国际交流的舞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正如第四届银牌得主徐兴在回答《中国青年报》记者提问时说的:“我们得了第一,但我们并没有获得完全的胜利”,通过对比,他深切地体会到中国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落后。 那么,IBO给我国的中学生物教育和奥林匹克生物教育带来了哪些启示和思考呢? (1)突出生物学能力、思想和方法 IBO试题侧重于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属纯记忆性的知识较少;但我国中学生物教学实际上仍是重知识、轻智能。中学生物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要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生物学工作者,不是要教给学生过量的具体的生物学知识;而是要以较少的具体知识来发展学生的智能,尤其是处于信息时代的今天,更应注重培养学生选择信息、理解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没必要也不可能让学生去记忆那么多的具体的生物学知识。 (2)实验教学是我国的一个薄弱环节 我国IBO选手的理论部分成绩比较好,但实验部分成绩较差,正如刘恩山副领队分析的那样,在实验教学的目的、方法、内容和考核方面,我国存在一定落差。如我国的实验教学把主要任务放在训练学生如何循规蹈矩地操作,忽视了学生掌握这些技能后去干什么用。在实验方法上主要采用验证性实验,即使新启用的义务教育教材改进了实验内容的编排体系,但实际教学中仍很少采用探索性实验。在内容上,由于采用分科型教材,生物学实验中很少涉及利用物理、化学的方法进行定量测定、数据处理等内容。 (3)我国生物学课外活动的开展不如国外普遍 我们总习惯于将课外活动当作课堂教学的补充形式,这种观点在国外早已过时了。生物学课外活动是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的基础,也是生物学课程的一个重要部分,应成为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实际应变能力的场所。虽然我国新的义务教育生物教学大纲已明确地将活动课列入课程的范围,但要真正实施仍需要一个过程,要避免流于形式。国外十分重视对课外活动的指导和管理,如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学校和指导教师都要按照课外活动的目的和要求制定活动计划,校长亲自对课外活动进行督导。 (4)将竞赛生物学与基础生物学结合起来,以“塔座保塔尖” 奥林匹克生物教育不是正规教育,而是一种高层次的基础生物教育的补充形式,它必须以大面积提高中学生物教育质量为基础。奥林匹克生物学与中学生物学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切不可对立起来。中学生物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并在此基础上为拔尖学生脱颖而出创造条件,这是由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有人认为,我国生物学“奥星”的辉煌战绩充分说明我国中学生物教育质量是高的。值得回味的是,几乎是第四届中国代表队在国际奥赛上荣夺第一名佳绩的同时,北京市却传出了生物会考6000人不及格的消息。1991年中科院生物学部《关于加强我国中学生物教育问题》咨询组提交的一份报告,对我国中学生物教育现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权威性的调研分析,表明我国中学生物教育仍比较落后。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加强基础生物学教学,如果丢掉了“塔座”,“塔尖”还保得住吗? (5)借鉴其他学科的经验和成果,加快我国奥林匹克生物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 数、理、化等学科竞赛在我国开展较早,国际上也都分别举办了几十届,国内也是赛事频繁,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这些学科都有一批专家学者专门从事奥林匹克教育的研究,在理论上也取得很多成果。生物学科在这方面才刚刚起步,面临着许许多多的问题需要研究。诸如生物学特长生的研究与选拔,教练员队伍的建设与素质的提高,奥林匹克生物学课程和教材的建设,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的研究,奥林匹克生物学试题的编制,生物学竞赛的组织、管理与评价。所以必须从其他学科吸取已有的经验和成果,以加快奥林匹克生物教育的科学化。 总之,奥林匹克生物教育作为一种能力竞赛教育,其意义不仅仅是要拿几块金牌或几个名次,而是要引导我国的青少年热爱生物学、学习生物学,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生物科学技术领域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热点,奥林匹克生物教育的研究大有可为。本文权作引玉之砖,希望有更多的专家和中学教师投身于这一新的领域。 教育研究论文: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分析的策略研究 据有关部门估算,我国目前农民外出务工人口已逾1.2亿,且呈持续增长的趋势。经过深入调查了解,我县2011年小学72 238人中留守儿童就有20 474人,占小学在校生的28.3%,初中39 356人中留守儿童就有16 261人,占初中在校生的41.3%。现笔者根据我县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乃至行为、心理等方面现状,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 一、我县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分析 (一)缺乏家庭教育,学习成绩不佳 留守儿童大部分自控能力差,对自己不能严格要求。同时,监护人多数因文化素质较低或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辅导孩子学习,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据教师们反映,留守和非留守儿童在完成家庭作业方面有明显差别。非留守儿童的作业完成得比较及时、认真,而留守儿童的作业经常拖欠,甚至还会出现抄袭、不写的情况。此外,经过抽样调查我县29所中学的辍学率及学习成绩显示,留守儿童辍学率约为5%,在学留守儿童46%成绩较差,42%成绩中等偏下,仅有12%成绩较好以上。 (二)缺乏家庭关爱,性格发育不健康 留守儿童正处在生理发育、心理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但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及监护人无暇顾及他们的这些变化。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缺少家庭的温暖、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导致许多留守儿童的心理不能健康发展。据我们对全县36 735名留守儿童调查发现,有24.6%的孩子出现不同程度的顽皮任性,有些甚至出现心理问题:内向孤僻、自卑多疑、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三)缺乏有力的监管,不良行为多 监护人往往只管留守儿童的吃住问题,忽视其他方面的监管,致使一部分留守儿童抵制不住社会上的诱惑,出现了厌学、逃课、迷恋网吧、玩游戏等现象,有些甚至与社会上的不良青年混在一起,逐渐染上赌博、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恶习。 (四)安全意识差,人身安全缺乏保障 由于缺乏父母的教育和管理,多数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判断能力较低,不能对人身安全方面的隐患和危险因素作出准确的判断,对诸如交通意外、溺水等突发性灾难的应变自救能力差。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因留守儿童存在而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越来越突出和严重,我们必须尽快着手解决。笔者通过对横县留守儿童现状的分析,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提出一些对策,旨在给当地政府、学校和教师提供参考,使其以后更好地开展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 (一)政府要认真重视,加大投入,有的放矢抓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当地党委和政府要把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来抓,除了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还要重视依法维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净化社会环境,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尤其是加大对公共娱乐场所的管理、整治(如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别让这些不良社会环境影响到留守儿童。 一是有关部门要加大对社会闲散人员的管理、教育和监督,严打、抓管各个帮派,共同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积极和健康向上的良好环境,让留守儿童共享同一片蓝天。 二是政府要大力支持创办寄宿制学校,建立健全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教育部门要引导学校坚持树立“教学相长,和谐共进,全力创办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思想,以“留守快乐,寄宿温馨”为目标,把留守儿童都集中在学校住宿。同时,应给学校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尤其是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使学校能针对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例如,针对留守儿童自卑、怯懦的心理,组织学校开展“确立一位心中崇拜的英雄人物,确立一条激励、奋进的人生格言,练就一项受益终生的生存技能,培养一种愉悦身心的业余爱好,参与一次提升素养的实践活动”的社会活动;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和情感问题,开设留守儿童活动室,开通热线电话,让缺少亲情的留守儿童有机会通过电话与父母倾心交流。另外,还要建立健全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实行“学校主管、家长学校搭桥,社会参与、家庭配合”的管理体制,为留守儿童提供系统、全面的服务。教育部门要帮助学校通过梳理留守儿童的情况,制订行之有效的计划。例如,除了让学校利用校会、班会、校刊、班刊,与监护人、班主任签订责任书,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健康教育、生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促进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的开展之外,在具体的班级活动中,还要让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也联动起来,深入留守儿童家庭进行家访,摸清留守儿童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有什么愿望等,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学会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难题。这样留守儿童才能得到帮助,让自己也坚强起来,学会做学习和生活的主人。 (二)学校教育应主动承担起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极其重要,强化学校教育能在一定程 度上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 一是加强多方合作,齐抓共管,建立社会监护体系。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全社会都应该关注的大事,学校应积极争取和动员社会各方参与,不断强化留守儿童教育监护体系,努力构建覆盖到边、监护到底的社会监护网络。 二是搭建平台,构筑校园关爱网络。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学校除了传授知识外,还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例如,发挥学校、班级大集体的资源优势,以争当文明学生活动为载体,组织非留守儿童与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开展“一帮一”结对子活动,让他们成为学习上、生活上的知心朋友,营造浓厚的关爱氛围。学校还可动员班主任成为留守儿童的“爸妈”,对重点留守儿童实行结对子帮扶,全程跟踪教育,通过为他们洗衣服、拉家常、改作业、解难题、聊生活等,让他们感受家的亲情和温暖。另外,各校还可根据本校条件建立教师关爱留守儿童的机制,动员教职工参与到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动中。例如,在学校内选拔优秀的青年教师帮扶留守儿童,并明确帮扶的内容(主要是义务参与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和学习跟踪,义务承担留守儿童突发性事件的辅助性处理,义务参与学校组织的关爱留守儿童的相关活动)。 三是建立档案,强化留守儿童自我管理能力。每年新学期开始,学校应要求班主任对留守儿童登记造册,将其家庭情况、学习情况、纪律情况以及其他表现记入档案,明确留守儿童的问题根源,以便“对症下药”,解决问题。学校要加强对留守儿童潜力生的管理、教育和转化。首先是明确对象,对症下药。哪一个是留守儿童潜力生?存在哪些问题?引起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教师要深入调查了解,建立潜力生档案,并组织教师进行对口帮教,对潜力生进行心理疏导,为潜力生消除障碍。其次,对问题严重、屡教不改的留守[!]儿童,建立定期汇报制度,要求其按规定时间到学校政教处汇报每天的学习情况和存在问题,督促其改正缺点的时间。最后,学校还可通过多表扬、多鼓励的办法,挖掘留守儿童的优点或创造机会让他们做出成绩,促进留守儿童培养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促使他们的行为习惯有所改变,在心理素质、安全意识、自控能力和学习成绩方面也能有一定的提高。 (三)应多方协助家长做好家庭教育工作 家庭教育是最直接也最容易出效果的,所以留守儿童的父母必须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与学校、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使留守儿童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由于家庭教育十分重要,所以社会各方也要配合留守儿童家庭抓好家庭教育工作。 一是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营造留守儿童安全上学的良好环境。针对留守儿童可能会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学校要与辖区公安机关、社区、村委会、家庭等联动,给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安全的上学环境。如学校可通过家长会向家长传达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重视安全教育问题,通过国旗下的讲话、校园广播、板报、演讲、安全演练等手段,加强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其次,明确监护人承担保护学生安全上学的重要职责。另外,学校教师、公安人员、社区人员、村委会人员还要密切配合,共同承担起与监护人沟通的责任,让监护人重视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此外,学校还可以利用每学期开一次家长会的时机让家长代表作打工感言,使学生理解父母的辛劳,或让留守儿童一周打一次电话给父母,或召开留守儿童主题班会等,以此让孩子明白父母外出务工是为了生活,为了家庭,为了儿女,从而使留守儿童理解父母、遵守纪律、好好学习,感恩父母,报效社会。学校还可以组织开展亲子活动,如要求留守儿童的父母每周给孩子打一个电话,每月给孩子写一封信,每季度与孩子的班主任联系一次,每年至少回家一次看望自己的孩子等,让留守儿童得到爱的浇灌。 二是加强引导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留守儿童的父母应在满足孩子物质条件的前提下,关注他们的成长与发展。我们建议家长在外出务工前,首先要慎重考虑合适理想的委托监护人。其次是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各方面加以关心,如多打电话给委托监护人、孩子及教师,询问孩子的学习、生活等情况,切实关心孩子的行为养成和学习情况。 三是创新工作方式,强化家庭教育指导。学校应利用各种社会力量,坚持办好家长学校,通过家长学校来延伸学校教育。如应尽可能把家长学校办到每个自然村,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家长进行指导:首先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实行送教上门,让他们在家中就能接受如何教育孩子的教育指导。其次,利用节假日或春节与清明节家长回家的时机,举办留守儿童家长培训班,介绍留守儿童在校基本情况,向家长讲解家庭教育的方法。再次,学校或社区定期与外出打工的家长联系沟通,指导他们正确开展家庭教育,建议他们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倾听子女的心声,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肯定孩子的学习成绩,使留守儿童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总之,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社会问题,并不是某个人或单个部门的事情。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成长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会能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大家自发自觉地关爱、帮助、支持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多方位、多角度地采取相应措施,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才能使留守儿童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 教育研究论文:思政教育困境与对策研究 一、文化帝国主义的实践方式 (一)文化帝国主义的控制方式 如上文所述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文化帝国主义是伴随着西方军事帝国主义、政治帝国主义而产生的一种新型帝国主义相比较而言文化帝国主义的侵略手段更为高明和隐蔽。一般说来文化帝国主义的控制方式表现为:第一利用先进的信息传播网络大肆宣扬其价值观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二战结束以后美国一直推行其“和平演变”的外交战略在推动全球化进程的同时利用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形式来积极谋求对第三世界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控制权美国着名的参议员富布赖特曾经指出单纯的军事力量和外交活动已经不能适应当今世界的形势了在美国的对外政策中必须通过向其他国家灌输其价值观来对他国产生影响而且他认为这种影响比军事、政治手段更为有效。基于此美国政府开始以人权、民主为幌子,以援助、投资为手段依托其发达的信息传播网络在世界范围内开始意识形态的渗透。据资料显示通过有选择、有针对性地信息美联社、合众社、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5时代周刊6、5华盛顿邮报6等报刊媒体已经牢牢地控制了国际新闻的启们通过大量的文字、图片并译为多国语言和文字来介绍、宣扬、美化其价值观念、历史文化、生活方式或者选择对它有利的新闻来播报给世界各国,给人们带来了极强的视觉、听觉冲击,已经成为了对外宣传和文化扩张强有力的武器。“美国政府的海外喉舌)-美国之音.电台规在使用包括英语在内的52种语言播音,每周播放时间超过12””小时,以此宣传美国的对外政策和介绍美国的社会文化,-帮助.各国人[!]民-正确理解.美国的价值观。 美国政府增设的-自由亚洲电台.于1996年3月正式开播庄要针对中国大陆、缅甸、柬埔寨、老挝、北朝鲜以及越南的听众美国设立的自由电台和自由欧洲电台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开展政治宣传和文化渗透加速了这些国家的剧变”、月。同时依托其强大的人才、资金优势,美国还紧紧控制了被誉为-第四媒体.的因特网的操作系统和信息。目前扩-美国文化占据了全球网上信息资源的9”%”[1],以自身发达的信息传播网络为依托美国成功地将其文化价值观念、意识形态输出到别国肆意扩散宣扬自己的价值观。第二利用发达的文化产业大规模生产文化产品进行大众文化的殖民和扩张。“在全球化的诸种体现形式中几乎没有什么像国际品牌、大众文化偶像和工业品以及卫星向各大洲成千上万的人现场直播重大事件那样如此直观覆盖面广并且渗透力强。全球化最大众化的象征包括可口可乐、麦当娜和CNN(美国有线新闻网络)新闻”团文化全球化的显着特征就在于大众文化的兴起。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依托先进的生产力并加之成熟的市场化运作美国大规模地生产和复制承载其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的文化产品从而成功地扩散了其文化价值观。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正是这种大规模的文化生产使得普通民众失去了反抗性、辨识力和创造力变成了一群文化笨蛋甘于接受文化精英的统治,“从根本上看,虽然消费者认为文化工业可以满足他的一切需要但是从另外的方面看消费者认为他被满足的这些需求都是社会预先规定的他永远只是被规定的需求的消费者,只是文化工业的对象”[3]。文化工业通过标准化的生产出一种虚幻的、受操纵的消费品为标志的文化是被统治阶级甘心被统治扩-革命的倾向不论在何时羞涩地露出一定的苗头来都将被一种大体上类似于财富、冒险、热情似火的爱、权力以及肉欲主义一样的愿望)梦想式的虚假满足所平息和遏止”四,以这种方式美国成功在大众文化领域实现了扩张:世界的各个角落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随处都有青年人穿着牛仔裤渴着可口可乐吃着肯德基、麦当劳追逐着好莱坞影片和明星。 (二)理论侵蚀 文化帝国主义的实质是西方优越论和西方中心论。1989年美国国务院政策计划司副司长、原兰德公司分析家弗朗西斯#福山在5国民利益6季刊夏季号发表了题为5历史的终结6的文章,以纪念冷战结束并提出了所谓的“历史终结论,.。其主要观点认为2”世纪以来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想在与专制主义的残余、布尔什维克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现代马克思主义的斗争中相继取得了胜利尤其是冷战的结束更表明了西方自由民主思想的胜利六类社会的发展永远都只是这一思想的发展和演变六类已经走入在经济领域获得立体声系统和政治领域享有民主的大同社会。在此基础之上福山进一步指出所级问题随着资本与工人之间矛盾的解决已不再是西方国家的主要问题洪产主义对于西方的吸引力比一战以来的任何时候都要低。在东方旧本人吸收了西方的资本主义并用自己的方式改变了其形态使得西方自由民主思想得以传播而中国已经开始通过改革来昭告世人,它已不再成为典范劣联的解体标志着共产主义制度已经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自由主义已经完全取代了斯大林主义。伴随着解体而失去可信度和影响力的极权政治和随着西方劳资矛盾解决而失去吸引力的共产主义都不可能再具备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 今后挑战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只有宗教信仰和民族主义两种但是它们都不足以对西方的自由民主构成威胁。这一理论表达了作为冷战胜利者的西方对于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取得胜利的乐观态度赋予了资本主义的生命力,为西方国家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的输出披上了一层合法的外衣为其文化渗透和扩张奠定了理论基石。紧接着胎佛大学着名政治学家萨缪尔#p.亨廷顿于1993年在美国5外交季刊6夏季号发表了题为5文明的冲突6的文章他指出未来世界大战的根源在于各种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文明的冲突决定了世界的秩序。这一观点的提出在国际学术界引起巨大争议。同年亨廷顿在5外交6杂志第5期发表了5不是文明是什么一冷战后世界的范式6他进一步阐述了“文明冲突论”提出了冷战结束之后如何“指导和理解世界政治主要发展变化”的“文明范式”。在亨廷顿看来扩-文化上的”冲突在冷战结束以后取代了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未来的世界格局将由,即西方文明、儒家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斯拉夫一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和非洲文明等八种文明所决定这些不同文明间的地理分界线上将爆发重大冲突。由于不同文明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差异,由此引发了人们的冲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泄界范围内不同体系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这种交流在强化人类文明意识的同 时也使得从属于不同体系的文化差异日益突出和强化。伴随全球社会的发展进程六们在脱离传统地域束缚的同时也削弱了其自身对民族国家的认同。 因此为了缩小两者之间的空隙六们选择了“宗教复兴”作为其联合的基础。加之区域经济组织的建立为了弥补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异文化和宗教成为了合作的基础。基于以上分析亨廷顿认为文明的冲突将发生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在宏观层面为了自身的经济政治等利益不同文明的国家通过宣扬自身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而斗争在微观层面不同文明的种族为了领土的殖民扩张而产生争和冲突。在亨廷顿看来二令战结束以后对西方的反抗已经由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尤其是儒家与伊斯兰文明的结盟所取代而并非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这也就意味着在多极化的世界发展格局中西方国家未来的、潜在的主要敌人是伊斯兰国家和中国。故而他认为在西方文明内部应该有结盟特别是欧洲和北美之间要进一步合作,将西方文明覆盖到东欧和拉美各国融为一体。另外一方面在儒教与伊斯兰国家两者之间要积极寻找机会并利用其文明间的差异制造冲突制止其扩张和合作。(本文来自于《经济研究导刊》杂志。《经济研究导刊》杂志简介详见.) 二、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各种媒体与职工的工作、学习、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现在职工从工作学习到生活娱乐处处都有电脑网络、社会新闻媒体、文学艺术、音像图书以及影视等现代传播手段。它们在方便职工的学习,丰富职工的文化生活拓展工会的思想政治工作空间的同时,不良文化也借助其力量快速传播起来。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西化分化的图谋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其中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利用多种渠道对中国进行渗透,妄图占领我们的文化思想阵地。西方物欲横流的消费文化很少给人以心灵陶冶更多的则是直接感官的刺激使人庸俗、浅薄、甚至腐化、堕落。如果任凭这种文化的恶性泛滥必将导致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腐蚀整个社会肌体池将遏制我们工会思想政治工作的健康发展。建立在经济全球化基础上的文化全球化有力地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交融与互通。但由于经济实力的不同西方国家借助经济力量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推行以享乐主义、消费主义为主要特征的强势文化并把文化传播作为一种政治手段,向中国输出西方的宗教信仰、文化风俗和价值观念大肆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妄图动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企图改变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一代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接受西方的一套文化价值观念。“文化全球化就是非西方文化被西方文化同质化与一体化的过程”的论断并非危言耸听。可以说这是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新表现。在以经济力量为支撑的文化力量的比对中,中国无疑处在相对弱势的地位,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危机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显性问题。“言必称希腊,.的现象以新的形态、新的内容在社会上流行西方的价值标准俨然成了衡量中国社会发展和人生选择的标准。特别是党内腐败和部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弱化朋显暴露出一部分党员、党员干部受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影响而丢弃了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淡化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社会福社放松了党性修养对全社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和渗透起到了反方向的“表率”作用。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社会现实探刻地警醒着我们,,@想政治教育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存在着乏力与不足。 三、对策 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河以从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加强培训提高职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等方面着手。要加强理论学习启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特别要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增强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始终坚持自觉接受党的领导提高服从服务大局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政治敏锐性,提高准确把握形势的能力和洞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强化时代意识、责任意识、法治意识加强现代经济、科技、管理、法律等方面的学习熟悉信息化时代工会工作的特点与规律主动转换角色扩展新知识面掌握新的业务技能努力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提高能力要靠学习更要在实践中去锻炼拓展工作思路和视野积累经验努力提高推进科学发展、协调利益关系、解决复杂问题、开展群众工作、维护企业稳定等本领,以真才实学担负起新时代工会工作的崇高职责。在中国大众媒体尤其是电视台从业人员中要抓好思想政治工作首先必须要让广大新闻从业人员认识到重视思想理论的重要性。对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具有发挥理论教育意义很重要的影响力作用。在媒体的具体运作中河以通过强化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来抓好思想政治工作。如通过对新闻媒体人的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通过对当代的最新理论学习,帮助新闻从业人员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树立面对一些强权的不畏惧气节面对诱惑的时候不被腐蚀坚持崇高信仰呈现铮铮风骨,为中国现阶段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保驾护航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正能量作用。 教育研究论文: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研究 第一章前言 1.1问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广泛,在高等学校发展的内在要求推动和政府实行的政策等外在要求的挤压下,便产生了独立学院。独立学院最主要的性质是依赖于母体办学。其母体是公办的高等学校。随着1999年高等学校扩招,独立学院逐渐形成了规模,现如今,全国的独立学院己经有300多家,独立学院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阵地之一。 就当今的发展形势来看,独立学院是高等学校办学模式的创新。是扩大高等教育生源的一个很有效的办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恒久性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对其健康的发展也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独立学院对党的建设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着重加强和改善。由于独立学院成立的时间短,其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着问题,面临着挑战。在经济化的新时期,要把独立学院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放在最主要的位置。 所以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现实工作中必须探索构建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和方式,根据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其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上一层楼,这止是我撰写此次论文的初衷。 1.2研究的意义及其价值 1.2. 1本选题的理论研究价值 关于独立学院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在我国虽有不少期刊论文,但普遍比较零散。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对当前的研究现状加以梳理,吸取有益的经验,发现问题及现有研究的不足,努力使之系统完整,丰富独立学院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更好地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提升独立学院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体水平。 1.2. 2本选题的现实研究意义 在一所高等学校内,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必须要实行的。随着经济的发展,思想政治在当今的需求越来越明显,要把对大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放在第一位,切实培养学生的高素养,保持学校与社会一致和谐发展。到目前为止很多学院的学生对思想政治不了解,这不仅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口标的实现,同时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对独立学院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目标实现也相差甚远。所以本文主要意义是讲述如何建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内容。 1.3研究现状 国外的研究现状,国外没有“思想政治教育”一词,对于国外的高校学生来说,学校没有明确规定学生需要上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课程。实际上,国外高校也非常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比如在美国,很多的高等学校都开设的有通识课,这门课主要是为了通过人文科课程、历史科课程、公民科课程以及宗教的影响等等,开展对大学生的心理方面的辅导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价值、人生价值、道德观念、思想观念等等方面的教育。其主要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公民。 国内研究现状表明,在我国的高校中,有一大部分的学校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由于独立学院诞生的时间相对来说比较晚,所以我国内部的很多学者对独立学校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背景研究的很少,在期刊上搜索到的关于国内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料也非常的少,基本上微乎其微。由于独立学院在教学的模式上、授课理念上以及其自身生源的特殊背景等方面有着和其他大学不一样的特点,有别于一般的公办院校,因此对独立学院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研究出一条与自身的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合的途径。 在百度里面中国期刊数据库搜索关于“独立学院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词,其结果显示有关于此关键字的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共有六千六百八十四篇,在维普中搜索关于“独立学院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论文一个有八十四篇,其中有关于“独立学院大学生政治教育”的论文一共有三十一篇,有关于“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有九篇。这些数据都说明了我国现阶段对独立学院学生的思想政治方面的研究比较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版一部正规的专着。 当前的学术界只有很少的零散性的关于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观点,有些是研究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前状况的,还有一些是研究对独立学院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所在意义的,也有些是从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所产生问题的方面进行研究的,但是更多的是从产生问题的原因、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对策等方面来论述应该怎么样加强对独立学院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里面的观点有很多种,但是普遍的观点都认为独立学院产生的时间比较短,而且办学的机制、办学的前提等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又因为独立学院的学生其本身存在很大的特殊性,所以对独立学院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很大的耐力,其教育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1.4研究的方法 1.4.1文献法 一般来说,课题的研究都建立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本文的研究主要是采用文献法,因为前人的研究一般是当前一段时期的状况,我们可以根据前人的状况对当今的状况进行推理。另外还可以借鉴其中的有用的信息,对自己的文章进行归类整理。 1.4. 2调查法 为了更好的证明研究结果的正确性,我们往往采用一定的方法去验证结果的正确,这就产生了调查法。要进行实地的调查,需要提前准备很多的需用物品,同时还要提前规划好路线。对某一地方进行调查要先在网络上查好此地的风俗习惯及具体位置。另外在进行调查法的同时,我们一般会把实地分析法参与进去。在调查的同时对问题进行实地的分析这使调查研究更加全面,内容更为可靠和充实。 1.4. 3比较分析法 根据实际的状况对独立学院的校情、学生的特点、以及独立学院办学的理念等等和其他的公办学校的校情、办学理念、学生特点等等进行比较,得出独立学院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点,抓住优点进行合理的发展收获更好的教育效果。 1.5相关概念界定 1.5.1独立学院 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 教育研究论文:对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的应用研究 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当前初中化学教学的现状,寓创新意识于初中化学教学之中,把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每个初中化学教师必须探讨的问题,也是现代教学的需要。下面就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几点做法。 一、构建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营造创新环境 传统的师生关系严重摧残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要营造宽松的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去学习。在这个环境中,不是你讲我听的简单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打断教师的讲话,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话、观点提出异议,允许学生相互讨论。这样的氛围,有利于消除学生上课时拘谨的场面,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勇于提出问题,苛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二、结合教材,培养创新能力 在一切的创造发明活动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基础,而创新能力是核心。广博的科学知识、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创新的实践能力等形成创新能力。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创新能力。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一是要有意识让学生联想。如讲到NH3、CH4实验室制法时,根据所用药品及反应条件让学生思考选择用以前学过的哪一套实验装置。二是鼓励学生猜想、幻想、异想天开。如讲到氮气的结构和性质时,假设N2不存在NN,N2变得活泼,世界将会变成怎样?对于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要加以肯定,并加鼓励。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灵感等,其主要体现在灵活性。在教学中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学会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如AlCl3溶液滴入NaOH溶液中和NaOH溶液滴入AlCl2溶液中的现象是否相同,学生往往按常规的思维考虑是一样的,但实际上存在一个过量的问题,产生的现象是完全不一样的。再如Na投入CuSO4溶液中,学生通常会考虑的是金属与盐的置换反应,而忽略了Na是非常活泼的金属,它首先与水反应,所以得不到金属铜,而是生成Cu(OH)2蓝色沉淀。 3.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周密精确的观察是一切科学实验、科学新发现的基础。实践能力是将创意付之实现的精心设计和勇于实践的能力的总和,是创意和创新的桥梁。培养实验观察能力,要加强和补充课堂演示实验,最好是增加学生实验,要求学生从实验观察、实验操作不同视角去仔细观察,善于发现共同现象和不同现象,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三、在课外活动中实施创新教育 当前,课外活动在中学教育中非常活跃,成为学校教育的另一条重要渠道,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1.在课外活动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知识基础 随着现代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量惊人增加,新的化学知识不断出现,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如果学生还是仅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不能掌握时代脉搏,跟上时代的步伐,也就很难成为创新性人才。而化学课外活动,它不受教学大纲和教材的限制,时间也较机动,可使学生及时获得新知识,新信息,学习到课内学不到的东西,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用知识全副武装自己,逐步形成丰富的知识结构,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2.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探索的精神,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青少年精力充沛,求知欲旺盛,常常不满足于对知识结果的了解,而对知识获得过程表现出极大的探索欲望,同时,学生还不满足于老师演示实验,自己观看实验,或几个人一起做的分组实验,总想自己过过瘾,亲自动手,独立操作实验,探索知识的奥秘,验证知识或实验的结果。教师组织他们参加课外活动,就可以真正满足学生探索的愿望,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为创新奠基,向创新冲刺。 3.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和热情 创新教育必须使课堂的创造性教学与课外的创造性活动结合起来,形成合力。教师要通过经常性的化学专题讲座、化学课外书籍阅读、化学习题研究、化学竞赛辅导、化学晚会、办化学知识黑板报、化学课外实验、化学参观等活动,使学生明白化学在人类社会中的重大作用,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培养学生进行创造的兴趣。 4.引导学生将所学化学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创新 在课外活动中,引导学生将所学化学知识用于实践,搞一些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小实验,是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创新的重要方式。在活动中,教师要启发学生多问“为什么”,要有目的地培养他们科学的思维方法及科学精神,指导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掌握创新的手段和创新过程中的基本技能,使学生学会在实践中进行创新活动的方法。 总之,创新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创造充满创新活力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思维发展能受益终身。同时让教师的劳动闪现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这是每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和努力实践的。 教育研究论文:手术室护理教育的研究进展 一、选择合适的带教老师 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不仅传播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护生的医德医风。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所以在护理带教时护理操作严格要求正规化,标准化,程序化,不能带有不规范的习惯性操作。科室还要定期组织带教老师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以讲课的形式了解国内外护理新动态,掌握护理新知识,新技术;定期开展教学经验交流座谈会,将带教经验进行交流,相互学习,剔除一些较为难以接受的而吸取各自带教方法中的精华来进一步提高带教老师的带教能力。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带教方法 带教方法是提高手术室护生教学素质的重点,目前护生教学形式多种多样,关键是如何灵活运用,使得带教和护生都受益。刚刚走出校门的护生,虽然进行了医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但缺乏系统的专业技能培训,因此与临床实践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由于不了解医院的规章制度,工作程序,不熟悉医院环境,特别是手术室专业性强,技能操作多,要求高,绝大多数护生进入手术室后感到学非所用,茫然不知所措,加上器械设备多,无菌技术要求严,许多护生望而生畏,一言一行唯恐不当,因此压力非常大。 1集中授课 内容包括护生入科岗前培训,介绍手术室的工作制度、手术室的操作规程并打印成册,观看视频资料,要求学生熟记,熟悉并掌握,以尽快了解手术室的工作;介绍手术室环境,包括手术室的布局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的划分以及行走路径和工作程序。强调无菌概念,如更衣换鞋,戴口罩帽子进手术室以及手术常用铺巾、铺单的折叠和术中传递方式、手术包的准备与常规缝针、缝线的型号及用途;手术后如何脱手术衣以及无菌手套;介绍手术间的常用设备如多功能手术床、电刀、电动吸引、显微镜、升降器械托盘等的清洁、保养维修和消毒方法。及时复习手术室洗手操作规范、洗手护士以及巡回护士规章制度等。 2跟班带教 首先跟随器械班护士学习,熟悉常用手术器械的名称、保养和消毒,掌握常用敷料等物品的准备、制作和各种消毒的方法和使用,无菌物品的存放与拿取原则,无菌持物钳的使用,模拟进行穿脱手术衣、戴无菌手套、无菌包的开包使用和手术刀片的装卸以及器械的传递,掌握消毒液的使用与配备。然后进行临床手术带教,先行台下配合,再台上跟班实习。嘱咐多练习术前刷手、穿手术衣及戴无菌手套,术中的穿针引线等。下班后并且及时补齐跟班实习时的重点做好记录适当复习,为日后的上台洗手打下基础。 3护理教学查房 由护士长与带教老师出席,针对当天配合的手术病例,通过让护生介绍病情参与术前讨论。讨论前1d要求主持护理查房的护生要复习相关护理知识、查阅相关文献和病理资料;熟悉患者的相关信息以及评估患者的临床现状。在采集资料后对患者的心理进行分析,提出相关护理问题,手术中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通过提问、讨论的方式,来掌握基础知识、手术内容、相关护理知识及健康教育,以丰富学生的临床知识。 三、仪器的使用与防护 1正确掌握使用方法 护理人员使用前认真阅读使用说明,对相关特殊贵重仪器要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培训,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操作并在记录本上登记使用及检查情况。如有损坏操作者应按照维修费用进行相应的赔偿。真正做到手术室管理制度化、作业程序化、人人有责,操作有记录。 2加强性能监控 手术室大量器械使用率较高。应根据不同设备进行不同方式的日常维护。对器械活动部件进行检查,看是否有零件的损坏,是否保持备用状态,适时用润滑油擦拭。麻醉机、血压计、监护仪及抢救设备如除颤仪要定时进行检查要处于备用状态。对器械状态存在疑惑要及时排除隐患,部件损坏则要及时维修更换。 四、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 徐燕娇等将100名护生分为两组,分别进行情景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带教研究,采用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发现情景教学法可明显提高教学质量,激发护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学习兴趣。方静等将48名护生分为个性化带教组和常规带教组分别进行教学,结果发现,个性化带教组明显优于常规带教组,个性化带教方法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效果的提高。董丽等则对对照组24名实专护生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实验组24名实专护生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结果实验组明显好于对照组,她们认为互动式教学法能重视护生和老师的平衡发展,体现了人性化的教学理念。因材施教是指对不同学历者采取不同的带教方式,可以在学历高的一批同学中试行新的带教方式,如多让这些同学进行一些操作的实习然后总结试行下来的结果。与护生一起探讨新方式的利弊,询问意见以制订新的更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计划。 五、实习护生的心理分期 1实习初期 护生初到手术室,由于对手术室的环境与工作流程感到陌生,且作为实习生在进入手术室这个特殊的科室之前尚未接触到很多实际情况。所以对一些急诊危重患者或是自带各种导管如引流管、氧气导管还有一些抢救器械、药物的患者感到焦虑与害怕,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带教应及时发现问题,调整学生焦虑的心态。 2实习后期 此阶段护生对手术室环境已经熟悉,工作模式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适应。对于手术室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已经掌握,没有了初期对于手术室的神秘感。并且带教最初的严带期已经过去,学生对于带教的畏惧等已经相对于之前有所下降。这一阶段的学生没有之前这么拘谨,可以学到很多相关知识。然而心理上的放松、对于自己能力的自满并错误的认为护士的工作简单轻松就会容易造成差错。所以这一时期是临床事故的易发时期。在这一阶段带教应适时调整学生的心理,教导他们养成不懂善问的良好习惯,切记不能带着疑问上台洗手。 六、小结 为提高手术室护生的临床带教质量,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专科操作技能和知识 综合运用能力,这样可使手术室的护理配合得到系统的培训,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并感受学以致用的乐趣,同时促进带教老师的不断学习,达到双赢的效果,这对提高手术室的教学质量和培养护生临床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研究论文:应用性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科技基础、以“知识经济”为经济特征及倡导学习化社会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种“后现代教育”的教育模式随之出现了,它展示了与现代教育迥然不同的教育理念,其实质可以归结为“全民终身”(强调教育的全面性和基础性)、“终身教育”(强调终身学习)、“主体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个性、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及“通识教育”(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等。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后工业社会的全球时代背景下,应用性教育应满足后现代主义对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 后现代主义教育观的主要内容 1.后现代主义的教育目的观。现代性教育目的往往是为了培养优势文化的支持者,强调教育的文化中立性,以此推演出一套教育民主和平等的理念。后现代主义教育学者对“现代性”教育目的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推崇差异性、偶然性和文化多元主义。绿色教育突出人的个性化培养,培养的是具有反思和批判精神,具有可持续发展观的创新人才。 2.后现代主义的课程观。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后现代主义教育学者对包括要素主义、结构主义、永恒主义和以“泰勒”原理为核心的传统课程观进行了系统的批判和反思,以新的理论视野和价值观理解课程的本质,构建新的课程体系。课程目标取向的“多元化”转变。在应用性教育中,课程目标在由“普遍性目标”向“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转变。“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观察的行为形式陈述的课程目标,它指明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发生的行为变化。但在解决“及时发现、珍惜存在于学习者身上的各种潜能,并把它们开发出来”时,“行为目标”却显得力不从心。“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它强调学习者、教师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正是在这种交互作用中,不断产生出课程目标。“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习者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 3.后现代主义的教学法。现代主义所遵循的传统教学法具有两大特征:“以教师为中心”或者“以学生为中心”。后现代主义教学法则把对对话看作是个体认识自我与世界的重要途径。在现代范式中,一般认为在对对话之外先验地存在着具有权威的真理和知识,对话者通过谈话一步步向真理逼近,最后以获得真知作为对话的终结。后现代意义上的对话则具有开放性和启发性。理解和反思是后现代对话的重要特征。从最广泛的意义讲,后现代教学法指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将自己的生活置于更为全面的文化背景中去解读。 4.后现代主义的师生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后现代主义关注较多的问题。在教育中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师生关系。后现代主义者对师生关系的探讨具有独特的见解。是合作对话、平等民主和互惠式关系,而非单一的先知与后知,控制与被控制、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应用性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缺失 1.应用性教育过多地关注了社会的需要,忽视了人自身成长的需要。由于应用性教育主要关注如何满足地方区域发展的需要,主要培养适应社会经济、文化、服务等领域下的一线的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因此,忽视了教育在培养个人自觉地具备批判、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忽视建构自我生命成长的意义,从而也不利于具有独立个性、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2.课程体系建设重视普遍性目标和行为性目标,忽略了表现性目标和生成性目标的培养。课程体系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目前应用性教育的课程体系大致均采用了普遍性目标与行为性目标的课程目标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但确导致所培养的人才缺少批判精神、社会责任感等优秀品质。这方面品质的培养,无疑需要表现性目标和生成性目标的建立与培养。 3.应用性教育的教学法仍停留在传统教学法的层面,教师中心现象仍大量存在,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人才的培养。理解和反思是目前人才培养中最需要关注的内容。也是教学法最应关注的核心内容。目前,应用性教育的教学法主要仍旧停留在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方面,目的是如何适应社会的需求,而在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反思方面,略显不足。教师权威化,对抹煞、压抑学生的创造性,同样不利于绿色教育的实施,而这却是培养创新人才最需要关注的部分。 4.应用性教育的师生关系仍处于权威性控制而非民主平等的人性对话层面。由于应用性教育受普通高等教育影响比较深,且其师资来源绝大部分为普通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因此在师生关系上自然而然地表现为权威性控制,而非民主平等的人性对话层面。而这不利于学生反思和批判精神的培养。 以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为指导,推进应用性教育可持续发展 1.树立培养具有反思和批判精神,具有可持续发展,突出个性化培养的后现代主义教育观。高等教育的关键不在于制定和实施让大学生达到什么样的规则化标准,主要是让大学生在与各类大学教育情境(课堂、社区、讲座、社团、实践等)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使自己的思想领域和知识结构发生自我转换,自觉地具备批判精神和反思意识,建构自我生命成长的意义,从而成为具有独立个性、社会化了的人。针对目前人才培养规格的某些缺失,在后现代主义教育观指导下,制定具有自身教育类型特点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目前建设应用性教育的首要任务。 2.建立有利于培养突出绿色教育的应用性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绿色教育突出培养具有反思意识和批判精神的人才,因此在课程体系上应进一步优化。除专业教育的课程外,继续强化通识类课程,比如诗歌、音乐、历史、文学、哲学等人文科学课程,进一 步加强和设置关于人的生存和发展更有意义的知识课程。哈尔滨工业大学叶平教授设计了既适合文科,也适合理科、工科的大学的课程体系结构:主干课程(必修)+辅助课程(选修)+隐性课程,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在实践中所采用就是这种课程体系;也有高校采用“主干课程+隐性课程”的课程体系,如上海交通大学、东北大学、广州大学等。应用型大学可以借鉴研究型大学的有益的做法。 3.转变传统教学法,建立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课程实施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师。影响教师教学效果因素,一方面在于教学法的运用,另一方面在于师生关系的处理。绿色教育本质上要培养学生的批判与反思精神,突出人的个性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而教学法与师生关系对实施绿色教育同样至关重要。高校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的,灵活运用自主学习法、基于资源的学习法、项目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选择与选用,为学生创造自由发挥的条件,把学生看作是研究性学习的能动者,让其自己做出判断和选择。同时教师要坚持理解、宽容,以消解课堂里的“中心”和“霸权”,在师生的平等互动中让话语权适当回归学生。在此教师已不是知识的唯一信息源,师生关系从教师的单向传授转向了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与合作。这和当今世界多元化的价值观、人性观、世界日趋多极化是一致的,也与绿色教育对人才的要求一致。 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下的应用性教育并不是完全排斥现代教育,不过是对现代性的缺失予以批判和反思。在高等教育领域,从培养具有批判精神和反思意识的创新人才的目标看,改革是必要的,这也是实施应用性教育的实质。以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为指导,实施应用性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体思维,只有这样,才能既发挥应用型大学在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其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的大学功能。 教育研究论文:谈基础教育研究中的儿童 基础教育研究与教育教学实际相脱离是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顽疾,相关部门也为此做出过很多的努力。比如,为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课改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倡导基础教育“坚持能力为重”,也是要求“把学生放到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师生平等对话,推崇学生的探究性学习。[6]国务院总理也曾作出批示,强调儿童的自我教育,强调儿童的学习就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儿童应该根据自身和本校情况,进行教育研究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实践。总的说来,儿童作为学习的主体、教育教学的直接对象和教育研究成果的直接体现者,应该更能直接有效地参与教育研究中来,以弥补基础教育研究脱离了实际的不足,更好地促进儿童的良好发展。 一、基础教育研究中儿童参与的可行性 1、儿童研究意识的发展使其主观有意愿参与基础教育研究。随着基础教育阶段儿童在教育教学中主体地位的确定,儿童对自己所接受的教育、本校的教师,甚至整个教育界越来越形成一种应然的看法。最常见的是对本校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比如学校应该进行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减少对校规校纪的过分强调,增加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或者是某门课程教师题海战术应要弱化等等。这就是当今儿童基础教育问题研究意识的强烈体现。另外,儿童还期望自己的想法得以表达,并得到实施,期望自己所接受的教育以一种更贴合实际的方式进行。而现代社会知识信息的高度共享化给儿童提供了各种诉求利益和解决问题的渠道。因而,儿童教育研究意识指儿童研究主体对自己所能涉及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现象及其相关问题形成应然看法,并有将此种看法付诸实践,经过不断观察、体验、分析、总结,使所研究问题得以解决的欲望和决心。在儿童的教育研究意识已经萌发的条件下,对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进行提倡和宣传,不仅能满足儿童参与教育教学研究的诉求,更好地激发儿童参与的兴趣,也能引起学校和相关部门的重视,为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提供给更多的渠道,为儿童开展研究提供更多的条件和帮助。 2、儿童研究能力的发展使其参与基础教育研究具有现实操作性。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的能力包括儿童主体在基础教育研究过程中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心理素质。首先,基础教育研究所需能力应与研究的方向和性质相一致。儿童所参与的基础教育研究是没有特定范式的,具有与“反思型学习”类似的反思性特点,所以不像正统的教育研究那么严格和系统化。儿童教育研究的这些特点决定其所需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要求不高。其次,具备教育研究兴趣并主动参与教育研究的儿童,一般来说,是有较为出色的理解能力和心理抗压能力,只要接受相关的培训,就能掌握研究所需的知识和能力。最后,儿童参与到基础教育研究,应得到校方和其团队的协助。因此,不管是从事研究,应对研究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还是面对研究的最终结果,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都具有现实可操作性。 二、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的内涵 (一)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的概念界定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是指儿童作为基础教育研究主体之一,在一定的团队支持下,融汇先进教育理念并立足于自己的学习,通过对本校教育教学现象或学校管理现象进行持续不断的观察、体验、分析和总结,以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和促进儿童良好发展的研究活动。值得指出的是,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并不是训练儿童成为专业的教育研究者,掌握全方位的教育科学研究理论,使其研究活动成为强制性任务和毕生目标;而是在不影响儿童正统学习和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情况下,鼓励有一定教育研究能力和兴趣的儿童参与到本校研究甚至整个教育领域的研究中来。比如针对学习生活中碰到的困惑、问题和所关注到的一些教育教学现象和学校管理现象,开展自我研究或校本研究。当然,限于儿童的知识水平、研究能力和心理成熟程度,学校或相关部门应当为这些儿童研究者适当地开展教育研究培训,普及教育研究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甚至让感兴趣的教师、学校管理者或专业教育研究者也参与其中,适时适当地给予指导,以便儿童教育研究的有效开展。 (二)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的内涵解说首先,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是在本校内进行,是在不影响儿童扮演学生角色的前提下从事的研究。基础教育阶段,儿童的本职是学习,其参与基础教育研究是在学有余力的前提下进行的。而且在处理教育研究和学习的关系上,必须做到以学习为本,为了学习而研究,在研究中始终贯穿学习。这样才能使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达到促进儿童学习和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其次,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必须综合儿童这一特殊研究主体的视角和教育观。基础教育研究中的儿童具有双重特殊身份,学习者和研究者。由此决定了儿童这一研究主体的视角是特殊的,既从研究者的角度出发,又会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出发来看待自己从事的研究。而且,传统意义上的教育观,是教育专家、学者对教育教学现象高屋建瓴的概括,难免有脱离实际或失之偏颇之嫌。因此,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必须综合儿童的视角和教育观,研究儿童的学习,研究课程教学,研究教职工怎样服务于教学,探究教学过程的最优化等等。另外,在研究过程中,除了要融汇先进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作为研究的基础支点,儿童还要有独立的思考空间,注意不断扩大思考的广度、深度和关联程度,[2]努力提高自己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使自己的思想、人格和愿望渗透到研究过程中去。最后,儿童进行基础教育研究的方式,是要进行持续不断地观察、体验、分析和总结。不管是儿童群体的学习生活,还是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甚至其他教育教学相关的现象,儿童研究者都是身处其中。这是儿童教育研究者的优势所在--很好地具备了质性研究1的条件。 三、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 能解决教育研究与实际相脱离问题的特性分析在基础教育过程中,儿童参与教 育教学的程度决定了其对知识的量和质的获取程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儿童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教学各要素中起主导作用。[7]因此,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能解决传统教育研究与实际相脱离的问题。 (一)儿童在校生活的长期性决定其把握所研究问题的全面性有研究发现,儿童只作为教育研究的对象,而得出的研究结论不能很好地应用于实际,[8]因为这样的研究成果缺乏实用性和全面性。而儿童作为研究主体参与到基础教育研究中来,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因为儿童大部分时间在学校中度过,对教育教学现象和学校管理现象都非常了解。比如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应用问题,很多学校相继编排了各色各样的本校教材,但是广大师生家长却很担忧本校教材的质量。对于儿童来说,他们更是自始至终都身处其中,耳闻目见各方面的言论。因此,可以将此作为所研究问题。而且对于采用何种研究方法,从哪些渠道可获得相关信息等,有更为全面的把握。在研究过程中,也知道如何应对所碰到的困难和挫折。另外,儿童在校生活的长期性也为其及时地跟进所研究问题提供了便利,从而更为全面地控制教育研究沿着正确方向进行。 (二)儿童参与学校生活的深入性决定其研究的深刻性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活动、学校管理活动等,都是围绕儿童的学习和发展而展开,因而,儿童参与和感受的程度是其他基础教育研究主体所不能及的。显而易见,如果能挖掘到儿童内心对于教学方式方法的需求,学校或教师在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的努力上更易于成功。而且儿童作为基础教育研究主体,是在田野式状态下进行的研究,极易获取第一手资料和最真实的信息。[9]相对于一般调研员找受众学生谈话或观察受众学生的反应等方式获得的信息反馈,儿童更易于从周围同学的言行举止得到相关反馈,而且获得的反馈信息也更为全面深刻。因此,儿童参与教育教学研究,是极具深刻性和针对性的。另外,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更容易扩大研究成果产生的影响。 (三)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的双重角色决定其研究的科学性首先,基础教育阶段的儿童,天职是学习,社会赋予的特定身份是学生。而当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时,其特殊身份就是教育研究者,一名深入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员。这双重角色有利于儿童将教育研究和教育教学实际联系起来,使教育研究成果能应用于实际,使学习和研究共生互补、相互促进。其次,参与基础教育研究中的儿童,既是教育研究的主体,也是研究的客体。这种双重角色有利于儿童全面考虑研究主体和客体双方面的立场和需要,使教育研究沿合情合理的轨道有效开展。因此,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不仅让教育研究活动容易开展,又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儿童研究教育的科学性。另外,参照卢因的行动研究理论,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者是一种应用型研究,是把特定的教育问题作为研究侧重点。例如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应用,儿童一方面作为校本教材的主要使用者,他心中有“消费者”对校本教材的理想构图,希望校本教材包含现有教材所不具备的内容,或者删除了现有教材里被儿童视为“老、大、难”问题的内容。另一方面又作为研究员,以一种理性的思维角度对待校本教材内容,最终在两者之间做出妥善的协调。 所以,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的是“应该怎样”和“如何做”等事实判断和价值取向的实际问题。[9]这种研究的实际性和目的性使得儿童研究教育过程中必然采取目标管理的方式层层递进进行,所以极具科学性。 教育研究论文:关于农村学校美术教育实施成果研究 在国家提倡素质教育以来,我们农村学校也开始转变观念,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发展,美术教育也渐渐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努力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审美能力及创新能力是我们的责任,那么如何来实施美术教育呢? 一、巧用教材,让学生均衡发展 在我们农村学校,没有美术教具,怎么办呢? 我们有其他各科教材,那么我们就充分利用这些教材来教学。在我们的语文、数学等教材里都有很多与美术有关的内容,精美的教材设计和每一课都有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每一课都有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精美的插图。这些插图,是为了通过直观感受来提高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兴趣的,我们正好利用这些插图学习美术知识,这无疑也是一个提高美术学习兴趣的好机会。当然在美术教学中,更需要人文学科的理论基础、语言修养和广泛的社会知识。美术课主要以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作品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两者存在着互补性。这正好体现了美术新课标中学科之间的整合,而且在上课时,利用课文插图结合课文文字内容进行讲解,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语文课本中的《桃花源记》这一课,配备的插图非常美。书中有一整张纸画了一幅桃花图,几棵正在盛开桃花的桃树,背景云雾缭绕……我首先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然后又引导他们感受了图画的美。这样我就增加了美术的内容,在这幅画面中为什么把桃花画得这么美呢?画面中树和云是怎么画的? 运用了哪些色彩? 这样用有什么好处? 如果要你画桃花树你会怎么画? 等等。这样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灵活地运用学科知识进行探究性的美术活动,形成综合学习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掌握运用语言、文字和图形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 二、农村教育,就地取材 在教学工具缺乏的情况下,通常因为没有美术器材而很难开展美术教学,觉得这样上美术课根本没办法上。但是我还是从实际出发,在绘画教学中主要以铅笔、圆珠笔为工具,适当增加线描画的内容。 例如,在上手工课时要用到的一些材料,有些学生买不起,我就倡导学生收集一些香烟壳或一次性水杯等废弃物,有的时候学生没有,我就拿报纸、矿泉水瓶、果奶瓶等充当,通过引导教学,简单地示范,拓展学生思维,学生就有的卷、有的折……作出了很多不同形状的手工作品,而且效果非常好。这样既让孩子爱上美术课,也为环保做了贡献。谁说农村的孩子不聪明,只是我们没有正确引导而已。 三、改变学生的角色,变被动为主动 每一位老师都会这样说,在新课标理念下要改变学生的角色,变被动为主动,但是真正要做到是不容易的。以前在我们的教学中,我就发现学生的学习非常被动,他们认为学习只要每天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就行了,不管懂不懂。美术课就更不用说了。如何改变这样的习惯,让学生爱上美术课、主动学习呢? 1. 创设教学情境 当然老师是创设情境的主导者和调节控制者,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对美术内容尽快了解,产生学习欲望。例如,在教学《鸟语花香》一课时,为了使学生了解学习中国画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我先让他们参观整个校园。再设置一个活跃的游戏,上课前让他们绕着校园走一圈,边走边观察校园,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习,使学生明白生活与环境的关系,动静结合,丰富学生的感官,增强兴趣,为画出丰富的画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热爱学校、热爱自然的情感。 2. 让学生探究学习 探究过程是一个学生自我钻研知识的过程,农村的学生一般不懂自主学习,更不要说钻研了。因此,教师就要精心设计所提出的问题,让学生的个性在探究中得以充分的发展,在老师的点拨指导下,思维由浅入深,最终解决问题,并有新的发现和启示,提高学生独立取得知识的本领。 3. 引导学生表现发挥 这一环节既是学生主体性实践和认识活动阶段,也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深化。我们在指导时,一方面要让每个学生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又要顾及不同层次学生的表现状况,有针对性地辅导,使学生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特别强调进行合理的夸张,使他们的作品更具有欣赏性。 在学习生活中,我们要让学生知道美是无处不在的,我们无时无刻都能享受到美、感受到美的魅力,这样学生对美术学习有了一定的兴趣,在美术课中不再是“我没东西可画、我没有材料无法做……”在农村教学中,改革教学方法,把学习策略让给学生自己掌握,能促进学生独创性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对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渠道的综合训练,使学生的独创性思维进一步升华,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教育研究论文:对员工教育工作者岗位培训方式研究 职工教育工作者要全面掌握本系统、本单位职工的文化程度和技术状况,对各个层次的职工文化及技术素质进行全面的统计,并对统计情况与实际工作的需要进行对比分析,明确工作重点,分层次开展各种培训,发展“层次性”教育。规划今后的工作,使全员素质都能够得到有效提高。要关心和了解国内外相关行业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要关心和了解国内外相关行业的职工教育动态及发展趋势。预测本单位、本部门在未来几年里的人力需求状况,人才层次结构。具体来说,应能够预测高新知识和技术在行业管理中运用的前景;预测职工教育的内容、方法和发展方向,从而为领导的决策提供必要的资料,促进科技兴航战略的实施。职教工作者要具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即把教育的内容、过程、体会、成果等用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并能达到思路清晰、文理通顺的要求。 职教工作者应该具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充分了解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党对职业教育工作的各项要求。坚定不移的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牢固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增强明辨大是大非的能力,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甘为本系统本单位的发展当好铺路石。 职工教育工作者岗位培训的三种类型 1.资格培训。即按照岗位规范要求取得上岗、在岗、任职、晋升资格的培训。 2.适应性培训。即围绕管理现代化、科技进步、设备更新、提高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需要进行的各种应急的短期专项培训。如推行新的管理办法、引进新设备、推广新工艺、实行新法规、应用科技新成果等需要进行短期的专项培训,都属于适应性培训。而职教工作者,要当好先生,先要当好学生,因而也有适应性的岗位培训。 3.提高培训。对象是已基本胜任岗位工作并具有进一步提高的条件和要求的在岗人员。目标是培养不同岗位上的专门家和改革者。职教管理干部尤其是对职教老师有提高的岗位培训任务,促使他们从文化型到技术型,理论型到技能型转变。而这种“提高培训”,不仅可以完善在岗位人员结构、推动岗位工作向前发展,而且可以激发在岗位人员的学习要求,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在岗成才。 员工教育工作者岗位培训的方式方法 1.自我教育,自我培养。自我教育.自我培养是职工教育工作者提高自身素质的主要途径。它体现了你是否真正热爱职工教育事业,体现了你对职工教育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它可以使职工教育工作者的“知识之树”常青,从而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肩负起职工教育的重任。 注重理论学习。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理论,不断加强政治理论修养,提高自身的政治觉悟和政策水平,锻炼和培养敏锐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把握正确方向和顺应瞬息万变的形势,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了解相关知识。要了解与本行业工作密切相关的业务知识。具体而言,就是要广泛阅读关于航道建设、经济管理、行政执法及文明创建等方面的知识,从而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搭起一座相互沟通的知识桥梁。还要了解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各种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在航道建设和管理中的运用,了解当前航务管理工作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以利于有的放矢的进行各种适应性培训和各种继续教育。加强道德修养。对于教育者来说,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身边的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工作作风直接影响教育工作的效果。正人务先正己,人师当须楷模。希望引导别人走正确的道路,激发别人对真善美的渴求,使别人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有效的发挥,那么教育者就应当首先发展和完臻优秀的品质。所以,教育工作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爱岗敬业,正道直行,不断加强道德修养,做一个品德高尚,有道德良心的人。只有这样.工作才能得到广大群众的信赖和支持.并取得成效。提高信息素质。在当今时代,不断增强自身信息素质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重大问题。所谓信息素质,就是对信息进行筛选、鉴别、使用和消化的能力。信息素质的高低,决定了主体学习知识、改造自我能力的强弱,影响到职工教育工作能否积极有效的开展。因而,信息素质的提高是当前职工教育工作与时俱进的一项重要内容。 2.开办脱产短期岗位培训班。对于专业性较强,难以自学的课程采取开办脱产短期岗位培训班的办法,归口进行或委托专业职大和院校进行;对一般干部,也可由师资较强的大中型企业组织进行,如培训“现场培训员”,在企业进行就能更好地结合实际。这种脱产培训,由于时间集中,干扰少,因而效果好。 3.开办函授或面授的半脱产的岗位培训班。这种培训的好处在半脱产的情况下以自学为主,而面授多在几天之内,不致影响工作。如学“职工教育学”、“职教心理学”、“职教管理学”、“中外职教史”可采取这种方式。 4.四个“三结合”措施。培训的具体方法上可以采取四个“三结合”:自我教育、业余培训和脱产培训三结合。在统一 计划的要求下,采取以在职自学为主,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辅导,集中一段时间脱产培训的方法。聘请有关大专院校教师在厂主讲必修课,请本厂或外厂有专长和有实际经验的兼职教师主讲专题课,厂领导针对学员学习提出的重大方针政策或日常工作中难解的问题进行专题讲座的三结合。这种三结合可以互为补充、专兼结合,不仅能提高教育质量,同时因请教师进厂有利于解决工学矛盾。教师教学,学员研讨,个人自学三结合。这种三结合方式,特别是学员开展研讨,能进一步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员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理论与实际,管理与生产,干部与工人三结合。对职教部门的“现场培训管理员”采取这种方法尤为重要。 结语 总之,职教工作者的岗位培训,方式方法是灵活多样的,不论采何种方式方法,都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学习出发,从学以致用出发,搞好本行业本企业的职教管理干部的岗位培训。(本文作者:李青翠 单位:青海油田公司生活服务公司) 教育研究论文:生存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我校为一所公办的民工子弟初中,学生大多来自全国各地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山区,随着生存地域、生存环境的突然变迁,面对各种危机和困境,多数民工子弟不懂得如何自我保护。“有生命的存在而后有教育”,出于对生命的呵护,我们决意要为学生补上“学会生存”这一课。我校申报了省级课题《民工子弟初中生存教育的实践研究》,学校成立了生存教育总课题组,“以课题促德育,以德育保安全”,全面深入地开展生存教育,并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开展生存教育的做法 1、编印《生存教育三字经》 为了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教育的实效性,我校针对安全教育的方方面面,编印了《生存教育三字经》,学生人手一册。 《生存教育三字经》包含:防溺水与自救、饮用水安全、用电安全、防火与逃生、防煤气中毒、预防传染病、骑单车安全、行走及乘车安全、食品安全、饮食卫生安全、集体活动安全、课间活动安全、参加集会安全、体育活动安全、游戏安全、受伤自救、实验安全、社交安全、网络安全、防黄赌毒、地震逃生、防台风、防房屋倒塌、防泥石流、防雷电、防冰雹、防洪水、使用灭火器等总共30则,基本包含了涉及学校安全的各个方面。生存教育三字经琅琅上口,通俗押韵,简短易记。 2、每天安全教育“5+1” (1)、“5”即 每天课前5分钟诵读、诵唱《生存教育三字经》。 在每天第一节课前5分钟进行诵读、诵唱《生存教育三字经》。举行《生存教育三字经》手抄报比赛,举行《生存教育三字经》全校诵读、诵唱比赛。通过学校校训通平台,把《生存教育三字经》每周一则发送给家长,并在家长会上开展生存教育三字经知识竞赛,提高家长的生存意识。 (2)、“1”即 每天放学前最后1分钟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很枯燥,变变形式很重要”,我校长期坚持每天放学前最后1分钟安全教育,并对最后一分钟安全教育的形式进行了创新,把每天放学前最后1分钟安全教育与放学铃声结合起来进行,把单一的放学铃声改成了《生存教育三字经》安全教育铃声,且结合各时期安全教育的重点,变换铃声内容,学校易于教育,学生易于接受。 3、开设生存教育课。 每班每周固定开设了一节生存教育课,分生命意识教育、自我保护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体育生存教育四个方面,每1-2节课上一个专题,分6个学期学完。从防火与逃生、防溺水与自救、防触电与自救、防煤气中毒与自救、预防食物中毒、预防传染病、预防体育运动伤害、防蛇咬与自救、化解同学间矛盾、健康交往、挫折耐受力、家乡文化与本地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自卑心理的克服等等方面,对民工子弟进行生存意识和自救技能教育,生存教育课注重实践性和普及性,要求每位学生都能掌握,“一个都不能少”,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救能力。生存教育课成了我校最受学生欢迎的课之一。 4、开展丰富多彩的生存教育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生存教育活动,先后开展了“学会生存、珍爱生命”演讲比赛、手抄报比赛、黑板报和征文比赛。举行法制讲座、交通安全讲座、传染病预防讲座、食品卫生讲座。开展“学会生存、珍爱生命”主题班会公开课。组织学生观看安全教育电影、录像等,学习生存知识,增强学生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5、开展逃生演练。 每年开展两次固定逃生演练,分别是“5.12”防震逃生演练;“11.9”火灾逃生演练。平时,通过生存教育课,教学生掌握逃生的最佳时机和方法,提高学生逃生的意识和能力,做到迅速、冷静、有序、安全地逃生。现在,只要49秒,我校全校学生就可安全有序疏散到操场。 6、开展生存教育进家庭活动 针对民工家长生存意识淡薄的情况,我校积极开展生存教育进家庭活动,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生存教育,通过校训通平台,每周一则《生存教育三字经》短信告家长。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通过学生带动家长。举行家长生存教育知识竞赛,提高民工家长的生存意识。 二、开展生存教育的成效 我校开展的生存教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今年3月份,浙江日报、浙江教育报、浙江电视台、__广播电台等20家省、市、县各级媒体先后作了深入的报道。今年以来,副省长先后两次对我校开展的生存教育作了批示,要求在全省研究推广。5月23日,副厅长在台州调研安全工作时高度赞扬了我校开展的生存教育,并要求在全省推广我校开展生存教育的优秀经验。今年3月1日,在__市安全与综治会议上,我校作为全市唯一的一所基层中小学作了生存教育典型发言,受到与会领导的一致好评,市教育局 局长、副局长多次表扬了我校开展的生存教育。今年*月26日,全县生存教育现场会在我校召开,共有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教育局中层以上领导140余人参加,江飞局长在会上高度评价了我校开展的生存教育。玉环县教育局颁发玉教__号文件《__县教育局关于深入推广生存教育的实施意见》,要求在全县推广我校开展生存教育的优秀经验。 我校自开展生存教育以来,学生生存意识明显增强,生存能力显著提高,学校校园平安,未发生安全责任事故,得到社会好评。2013年7月,《民工子弟初中生存教育》在中央综治委与教育部联合举办的全国“平安校园建设优秀成果”评选中,获全省中小学第一名,并上报教育部参加全国评选。__年,我校先后被评为县德育先进学校、县德育创新学校、县文明单位、县平安校园等多种荣誉称号。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学校开展的扎实有效的生存教育。 教育研究论文:传媒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和模式创新研究 随着高校教学信息化意识的不断加强,基于WEB2.0技术环境,以网络课程、网络辅助课程、多媒体课件以及专题学习网站等项目为支撑的课程信息化目前已经步入尝试性操作阶段。诸多专业的必修课程和选修的特色课程均纷纷上马信息化建设,虽然成果的层次高下不一,但是基于信息化资源的教学对传统教学模式提出的挑战是引人注目的,新型的教学模式的建构及其应用前景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通过教育信息化,探求基于WEB2.0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教学运行和管理机制及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从而推进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新闻教育质量提升势在必行。《广播电视学》作为新闻传播类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出较有特色建设思路,即突破了传统教学资源平面性、章节一维性,用开发组构专题的方式实现了对教学资源的重组,并在WEB2.0技术环境支持共享底层资源前提下,借用了本专业其他课程的信息化成果,甚至通过拓展工具,实现了跨学科资源整合,建构了基于信息化资源的专题性教学模式,经教学实践检验,该模式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可行性,同时也在新闻教育中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一、基于WEB2.0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 所谓WEB2.0,具体的说,从模式上是由用户读信息向写信息的改变,从基本结构上是由网页向用户工具的演变,从工具上是由浏览器向各类阅读器等内容发展,运行机制上则是由客户服务器向Web服务器的转变。具有交互性、开放性、去中心化、个性化和社会化的特征。基于WEB2.0的教学,创设了双赢的师生观和知识观,构建了多元的思维模式,注重师生的合作与交流,鼓励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创造性,并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所谓资源,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能创造物质与精神财富的各种客观存在形态或存在物。在教学活动中,特别是基于信息化资源的专题性教学模式中,资源是指支持教与学活动的,能实现一定教学目标的各种客观存在形态。通常包括实物资源(如网络媒体、教学器材和教具等)、人力资源(如教师、学习伙伴、教辅及教学管理人员等)和信息化环境资源(如电子教材、电子教案及相关文档、电子阅览室、Internet、Intranet、虚拟实验室、虚拟小组、虚拟课堂和信息工具等)。教学资源是一个系统,包括人、材料、工具、设施和活动五大要素。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就是要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理念和手段,充分调动包括教师、学习伙伴、教辅及教学管理人员等在内的人力资源的能动性,有效利用包括媒体、器材、材料、工具和设施等在内的实物资源,合理规划和建设信息资源,创设良好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并为了有效地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对资源进行包括信息质量、信息广度与深度、信息资源的稳定性与连续性等在内的全方位的评价。 《广播电视学》是新闻传播类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以广播电视媒介本体性质和广播电视节目的采访制作及现代广播电视的发展现状主线,综合应用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符号学等各方面的知识,旨在探索和揭示广播电视信息传播及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本课程融广播电视理论与实务于一体,其内容!结构中包括广播电视史论、广播电视实务以及广播电视事业经营管理等,除了传授广播电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使学生加深对广播电视的基本理论、实际应用、媒介生态、社会功效及广播电视业的改革发展前景有一个较全面深入的理解外,还要培养学生学习和研究广播电视的正确观点和方法。根据课程基本属性和WEB2.0的技术优势,本课程将传统的平面的教学内容经过重新规划、组织,在WEB2.0中建设了适合专业教学的信息化资源环境,具体内容包括“最新通知”、“课程信息”、“教师简介”、“教学大纲”、“授课教案”、“课程实践”、“自测练习”、“资源拓展”、“广电论坛”、“在线交流”、“课程工具”等内容。 二、基于内容重组的教学专题开发 专题是该教学模式中的核心概念,是指整合了教学目标的,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的教学任务。专题的覆盖面很广,关键在于为教学所需要,同时学生感兴趣。专题可以分解为若干个问题来解决,问题又可以进一步具体化为可操作的任务。 内容重组就是对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重组、整合、打包。以内容重组为基础和特色开发的专题是专题性教学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所有活动都是围绕着基于内容重组专题开发而展开,教学专题的开发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专题开发可以参照以下几个基本理念: (1)要由师生共同开发。在教师主导下,在尊重学科专业课程教学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师生共同商榷,确定教学专题。 (2)要设计好问题。在既定的情境中,有一个以上方面制定不明确,问题描述不是很清楚或定义不明确,或者在问题陈述中不包括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是为劣沟问题。劣构问题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实践能力等。 (3)要有综合性。以多学科知识为基础,使学生将在各学科各专业选修到的知识综合起来,用以解决现实的问题。因为现实世界中的问题求解过程本来就是综合性的。 (4)要有挑战性。即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能力一般稍高于学生已有的智力和非智力水平。挑战性专题有助于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5)要有整体目标。专题应当是整合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情感水平。 (6)要加强实践性。关注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照上述几点原则,《广播电视学》教学内容由原来的章节内容经过重组,开发了“媒体特性与传播理论”、“节目系统与事业管理”、“节目生产与节目经营”、“界面人物与职业道 德”、“广播电视受众调查”、“实验教学与业务实践”等六个专题,并为学生创设了一些劣构性问题,包括:社会性问题,如个人健康(酗酒、吸毒等)、暴力犯罪(少年犯罪、恐怖主义等)、社会平等(贫困、性别)、社会机制(家庭、教育)和社会公德(道德、个人品质);校园生活问题,如专业学习(志向、方法)、业余生活(爱好、综合发展)、师生关系(种类与评价)、衣食住行(消费观)、毕业设计(就业、升造)等。并要求主题单一,尽量一事一议;内容充实,要对所选问题做深入调研,收集素材;并以充分的事实为依据,进行深入分析,有数据、有讨论,有结论。 三、探究性教学环境建构 所谓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在这里是指通过浏览网络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知的结论,什么是需要进一步求解的问题,并通过虚拟环境(虚拟社区、虚拟课堂、虚拟小组协作等)交互过程,制定调查研究计划,并实施问题解决过程。在急于信息化的专题性教学过程中,探究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关键,它能够保持学生旺盛的兴趣力和能动性,有助于专题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为了更好地实现专题教学,需要建设良好的探究环境。探究环境主要由资源、情境、工具和支持等部分组成。为满足特定的教学情境需要,这四个组成部分可以任意组合,从而构成多种特定的、灵活变化的探究学习环境。 1.资源 包括实物资源(如网络媒体、教学器材和教具等)、人力资源(如教师、学习伙伴、教辅及教学管理人员等)和信息化环境资源(如电子教材、电子教案及相关文档、电子阅览室、Internet、Intranet、虚拟实验室、虚拟小组、虚拟课堂和信息工具等)。前文已经做过较详细地阐述,这里不再赘述。 2.情境 情境是指促进学习者理解水平发展的环境,包括真实的和虚拟的情境。情境的形式可以分为三种: (1)指导式。外部人员(教师和教辅人员)创建一个调用信息资源的虚拟地址,为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协助学生制定学习策略,为学生提供与资源相互作用的路径,帮促学生发展学习活动,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2)生成式。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确定目标,然后根据问题需要确定在哪里查询资源,并对查到的资源进行价值评估。当然,学生在自主能动地问题解决过程中,不排除可以根据需要寻求外部的帮助。 (3)磋商式。这种情境是对指导式情境和生成式情境的有效综合,问题求解中学生和通过虚拟环境建立良好的学习伙伴或问题解决的合作联盟,目的在于寻求更加行之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另外,问题驱动是专题性教学的一种主要的方式,所以,问题情境在探究学习环境中也非常重要。探究性教学环境所关注的问题类型一般有简单问答(Question)、案例(Case)分析、难题(Problem)解决、项目(Project)攻关等。问题情境也同样可以通过上述三种情境形式完成创设。 3.工具 工具能够帮助学生查找、获取和处理资源,帮助学生解释和评价资源的用途,并以具体的方法组织并表述理解。在以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环境中,工具主要包括搜索工具、处理工具和交流工具。 (1)搜索工具。在信息化教学资源环境中,工具主要指具有专业搜索能力的搜索服务,包括系统平台内部搜索和互联网络搜索,搜索的直接结果应包括信息及其元信息。所谓元信息,即关于信息的信息,具体包括题名(Title)、创建者(Creator)、其他责任者(Contributor)、出版者(Publisher)、主题(Subject)、说明(Description)、日期(Date)、类型(Resource Type)、格式(Format)、标识符(Identifier)、来源(Source)、语种(Language)、关联(Relation)、覆盖范围(Coverage)、权限(Rights)等,不同类信息资源的元信息又有所不同。搜索工具要为学生提供广泛的资源链接,以便学生方便快捷地文秘站:获取信息资源支持。 (2)处理工具。对多种媒体信息的加工与处理,帮助教师和学生组织、综合和生成信息,包括文字处理工具、图形图像处理工具、数据管理工具、网络信息界面整合工具、Spider组织工具等,对这些工具的有效利用,能够让教师和学生不断地建构知识,修正并呈现对知识的理解。 (3)交流工具。可以使学生利用文本、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和同步或异步方式共享各自的观点。E-mail和BBS等异步交流工具,使参与者能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而聊天室等同步交流工具能进一步实时协调合作方的学习活动。交流工具还可以帮助提高面对面交流和远程课堂的效果,为建立学习共同体创建更多的机会。 4.支持 支持活动很宽泛,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支持的机制主要包括教师对概念的描述和解析,对路径的指导和选择,多策略的定制和应用等,也包括学习共同体(如协作小组)提供的过程支持。 基于WEB2.0成熟的技术基础,创设《广播电视学》包括资源、情境、工具和支持在内的探究性教学环境是非常容易的。“最新通知”提供了关于学科专业课程的最新进展和专业教学的最新要求等方面的动态资讯,“课程信息”是专题性教学所要依附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框架,“教师简介”提供了专题教学所需要的指导教师的相关信息,便于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有目的的寻求教师的帮助,“教学大纲”和“授课教案”作为教学的基本文档,为学生探究学习提供了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也提供了探究学习的路径参考,“课程实践”是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提供了专题实践的参考原型,便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从别人的实践成果和教师提供的实践建议中获得间接经验,“自测练习”为学生探究提供了问题空间,有助于学生通过问题解答领会概念的意义,“资源拓展”旨在打通学科、专业和课程壁垒,将有益于本课程专题教学的资源进行整合,为学生探究提供综合性辅助,“广电论坛”、“在线交流”和“课程工具”均不同程度地以工具的方式为教与学提供支持。 四、基于信息化资源的专题性教学模式设计 1.基于信息化资源的专题性教学 基于信息化资源的专题性教学是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要围绕一个专题,通过充分发掘和利用各种不同信息资源,并遵循学科研究与实践的一般规范和步骤而进行的一系列探究活动,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知识探究、专业创新等能力,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和信息素养。基于信息化资源的专题性教学的基本特征是: (1)提倡对多种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利用。 (2)信息化资源并不能直接用来解决专题所生成的真实的问题,学生必须先将资源进行加工处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再利用知识来解决问题。 (3)要通过教学专题聚集资源,为专题教学整合有用资源,资源要服务于专题教学。 (4)突破学科本位,根据需要综合利用各门相关学科的相关内容,在孤岛似的学科知识之间架起融合的桥梁,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知识的能力和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5)将大专题裂变为多个问 题,通过问题研究明确任务,再通过任务分析明确问题解决思路和方案。解决真实问题,容易使学生积极投身学习过程,获得一种成就感,从而使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6)强调帮促探究和协作探究,让学生在问题求解的过程中学会综合利用知识、内化知识、积极动手、动脑,使学生真正愿意学,学会如何学。 (7)提倡行动研究,注重过程评价,要求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完善探究过程。 2.教学模式设计 基于信息化资源的专题性教学是以资源建设为基础,以专题开发为前提,以活动探究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并从多维角度评价整个教学过程,模式图如下: 《广播电视学》课程在WEB2.0中实现了专题性教学设计,把传统的章节教学内容体系重组为专题内容,虽然各个专题内容的关联度不强,但是彼此都是探究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知识资源和概念支持,都为每一个专题的求解创设了特定的情境。该模式描述的是每一个专题教学的过程:在拥有了完备的资源、情境、支持和工具的探究环境中,专题教学从选题开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拟定选题,并根据一定的组织原则建立学习小组,小组对选题进行讨论,把拟定的选题进行任务分解,以任务驱动问题解决;明确任务以后,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有针对性地搜集资料,辨别资料,评价资料的效用和价值,然后根据对资源的掌握情况进行任务落实,各成员各负其责,在操作中落实任务,并将各自的任务成果进行整合,整合后对成果进行评价、修改,再将修改完善的成果形式提交给班级交流展评,教师在展评中作出中肯的、科学的评价意见,提供各小组学生参考;学生根据交流展评的结果,进行集体反思讨论,整理反思意见,连同作品一起作为小组专题教学的成果。在专题探究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协作能力和反思能力。
财务报告分析论文:市场状态决定财务报告的发展方向分析论文 摘要随着客观环境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财务报告使用者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财务报告已越来越无法满足财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本文借鉴国际国内研究成果,论述了财务报告体系的发展趋势,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使会计披露能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财务报告;会计环境;发展趋势 国务院2000年颁布的《企业财务报告条例》指出,财务会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文件。分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财务报告,由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根据2006年2月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30号》,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股东权益)变动表、附注等。 在西方,财务信息的披露经过了以账本披露为主体(12世纪到15世纪)、以财务报表披露为主体(15世纪到20世纪)和以财务报告披露为主体(20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今)的三个时期,财务报告的产生及每一次发展变化无一不是会计环境变化的结果。当经济、法律、社会文化、政治、科学技术以及自然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同时也对财务报告的实质内容及形式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他们对财务报告的影响或早或晚、或多或少,使得财务报告不断发展变化。以更好地适应财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一、会计环境的含义和内容 财务报告在现实应用中的缺陷是它不能够满足环境的变化。会计环境是指会计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各项条件的综合。它包括存在于会计主体内的会计内环境和存在于会计主体外的会计外环境。生产实践中与会计相关的内容称为会计外环境,而会计实践则称为会计内环境,会计环境是会计内环境与会计外环境的有机结合。内环境决定了会计本质、职能、程序和方法;外环境决定了会计目标、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影响会计的程序和方法。 二、现行财务报告存在的局限性 现行财务报告披露偏重于财务信息的披露,对非财务信息的披露不足。 由于企业间竞争的加剧,诸如产品销售渠道、市场份额、用户满意程度、新产品开发和服务、企业经营业务、资产范围与内容、主要竞争对手及企业发展目标、企业管理当局的分析评价、有关股东和主要管理人员的信息、企业管理能力、职员结构及主要职员素质等非财务信息显得越发重要。非财务信息不仅是企业管理者有关政府部门了解企业并加强对企业管理所需要的信息,也是投资人、债权人等其他利害相关者分析企业未来发展前景所必需的信息。缺少了这部分信息,他们对企业未来的盈利分析必然会受到影响,也就难以达到财务报告真实公允反映财务状况的目标,从而无法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作出全面揭示,所以企业应该将相关的非财务信息作为我国财务报告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现行财务报告偏重于反映企业历史经营活动的财务信息。而对未来经济活动的披露不足,缺乏前瞻性财务信息对经营业务风险性和不确定性的反映。现行的财务报告主要提供以历史成本为主的财务信息,缺少有关企业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风险与报酬机会以及种种不确定性的财务信息的披露。缺少能够对决策有用的、体现企业现在及未来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的预测性信息的披露。这使得现行财务报告无法反映企业未来的经营成果及财务状况。由于顾及和判断的客观存在,“不确定性”充斥着整个会计处理过程。 现行财务报告很少涉及社会责任方面的内容,不能全面反映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忽视了企业与周围自身环境方面的信息。只侧重于反映企业自身的经营业绩。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兼顾经济的增长与社会责任的承担。要求企业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要对因自身原因造成的资源损耗、人员消耗、土地利用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进行核算和计量。并对这些信息予以披露。而这样导致的管制成本足以影响企业日后长远的经营业绩。甚至导致企业破产,所以,企业财务报告中应加入经济责任观念。从会计角度来讲。较为系统地研究作为“可持续发展”问题核心之一的自然资源形成、开发、运用、存储、保护和再生产的经济效益核算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三、财务报告的发展趋势 会计环境的变化导致财务报告使用者的需求变化。而财务报告的目标就是要满足财务报告使用者的财务信息需求。会计环境的变化诱致了新的会计信息需求,在这一需求的拉动下,会计披露得以发展。因此会计披露发展的动因在于不断满足会计环境变化所导致的对会计信息的需求。 扩大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内容和范围。增加对知识产权、人力资源、自创商誉等无形资产的财务信息的披露,使财务报告由解释有形资产为主向解释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并重转变。从现有的情况看。无形资产在企业持续经营中的地位至少在目前还没有重要到可以完全取代有形资产的地步。因此,会计系统在解释无形资产的同时不能忽视有形资产的计量显得十分必要。鉴于当前各方面条件尚未成熟。为解决信息使用者的燃眉之急,可以借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准则委员会(1ASC)在金融工具问题上的做法:首先着重解决相关信息披露问题,暂时绕过确认与计量问题,待时机成熟之后再研究确认与计量的实务操作。在未解决之前,可以遵循充分揭示原则,即凡是为达到公正表达企业经济事项所必需的信息,均应完整提供。使用户易于理解。 适当增加财务报表附注的信息量,提高非财务信息披露的质量及数量。现行财务报告仅仅对财务定量信息予以揭示,不能够完全分析出给企业长期价值创造带来影响的具体因素。现行财务报告体系自财务报告中揭示了大量包括定性信息在内的非财务信息,但并不是说财务会计报告披露了这些非财务信息,这只是借助非财务信息来辅助说明和解释财务信息。帮助信息使用者更准确地理解与运用财务信息,从而提升财务信息的价值。未来的会计应在拓展财务信息的深度与广度上下功夫,为增加财务信息的价值服务。 加强披露财务预测信息。可以增加预测性财务报告,使财务报告由解释事后信息为主向解释事后信息与前瞻性信息并重转变。现行财务报告模式下的财务报表基本上是一张历史数据记录的汇总表,是一种向后看的会计报表。预测性财务报告是建立在对未来经济条件和行为方案进行假设的基础上。反映企业下一年度或未来期间的主要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变动的报表。目前我国只要求上市公司在招股说明书和上市公告中公布盈利预测信息。另外,编制预测财务报告也只是企业内部管理的一种需要,预测信息虽然缺乏可靠的保证,但它毕竟能克服历史信息的不足,提供有助于经济决策的会计信息,以增加使用者决策和评价的相关性,应当成为信息披露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以借鉴西方许多企业编制并对外公布的“预测财务报告”,它采用与传统财务报告相问的报表形式。这种做法无论从编制角度。还是从使用角度来讲都有极大的好处,特别是便于对比,从而进行差异分析,充分发挥预测性财务信息的作用。超级秘书网 可以增加衍生金融工具财务报告以解决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及报告问题。金融工具创新对财务报告的结构和编制方法都有一定的影响。衍生金融工具不符合传统会计理论中的资产、负债的定义,传统财务报告揭示的是历史成本信息,衍生金融工具大多只是一种合约,他只产生相应的权利和义务,而交易尚未发生,因而无历史成本可循。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可以采用表内与表外披露相结合的方式。在表内,可以揭示在产生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中所交纳的保证金和支付期权费金额,合同的金额。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在报告日的公允价值,并且在每个报告日有,必要用报告日的公允价值对其进行重新计量。附表在衍生金融工具的财务报表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在报告日因衍生金融交易而持有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企业,编制一张“衍生金融工具明细表”对于财务报表使用者了解衍生金融交易的情况及进行风险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加强现金流量信息的披露,可以改年报为月报,使财务报表的项目、结构进一步国际化;推广全球化战略财务报告,加强现行财务报告的会计信息国际可比性;在财务报表结构安排上将核心业务与非核心业务分开反映,提供最能反映企业经营趋势的信息等等,以加强会计决策的有用性。更好地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服务。 财务报告分析论文:虚假财务报告分析 摘要:虚假财务报告的审查实际上是审计的一种特殊审计程序与方法。审查过程中所运用的具体方法也于一般的审计方法相类似,查询法,审阅法,核对法,调解法,盘存法,估计法,分析法等,只是在使用过程中侧重点不同,效果不同,因为他们服务的目标不同,下面主要针对虚假财务报告审计的特殊性,来探讨一些笔者认为重要的审查方法。 一、深入了解客户经营现状,发现舞弊征兆 任何企业在虚假财务报告之前总是有些迹象或征兆的,在审计职业界通常将这些征兆称为“红旗”或“警讯”,原国际六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普华永道国际公司列举了比较重要的几方面,提醒审计人员注意,主要包括:资金短缺已影响营运周转;融资能力(包括借款和增资)下降,资金来源只能靠盈余;发展中或竞争中企业对资金有大量的需求;现有借款和和流动比率,额外借款和偿还时间的规定缺乏弹性;为维持现有的债务需要,必须获得额外的担保品;主要客户经济困难,造成坏账的可能性加大;成本增长超过收入的增长,或者受到严重市场竞争威胁;订单减少,生产压缩,预示着未来收入的下降;盈余的质量下降,不合理的变更会计政策;夕阳工业濒临倒闭的企业;对单一或少数产品,对客户或交易过分依赖;管理阶层或主管有被严格要求达成预算目标的倾向;管理阶层或主管有前科纪录,或者没有正当的理由更换审计师。 以上这些迹象都是可以通过分析发现的,一旦发现这些情况,即应予以关注,另外,在我国,如果上市公司的资本运作和关联交易频繁,业绩和股价波动异常,或者是新上市的公司,其财务报告虚假的可能性就很大。 我国通过大量的统计研究,也总结出了极有可能采取造假的公司的特征。主要形式有:前两年连续亏损,今年经营业绩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的公司;前两年平均净资产报酬率达到10%,今年行业不景气的公司;资本运作和关联交易频繁的上市公司;业绩和股价波动厉害的上市公司;全行业亏损或行业过度竞争的上市公司。 二、执行分析性程序 一个健康、真实的企业,经过一年的融资,投资和经营活动,从年初的状态转换为年末状态,各项财务指标之间总是存在着一系列的平衡。年初的资金加上本期融资所增加的额外资金与本期的投资活动相匹配,本期的投资加上年初的资产总是与本期的经营活动相适应,按照财务学的观点,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之间存在钩稽关系,如果这种惯常的钩稽,均衡关系被打破。大量研究证实,分析性程序是一种应用十分广泛而且极为有效的审计方法,尤其在发现和检查财务报告舞弊方面的作用相当明显。 任何严重的财务报告舞弊,都可能使企业的财务结构出现异常的状态。归纳起来,虚假财务报告通常具有以下八个主要特征: 1.报表的主要项目及前后各期发生异常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主要项目金额会由于经营业务的影响而在不同会计期间发生变动。真实的财务报告主要项目金额的变动一般表现为有规律的正常变动,而且上市公司能就变动原因做出合理的解释,而虚假财务报告项目金额变动较大,且对这种异常变动上市公司很难做出合理的解释。2.报表反映的主要财务指标严重不合理 上市公司的主要财务指标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投资报酬率、存货周转率、每股收益率等。在审计中应根据所审计的财务报告计算出主要财务指标并判断其合理性,判断其是否合理的标准包括经验数据、上年同期数据、历史最好水平、同行业平均水平等。如果计算出的财务指标与上述指标存在较大差异,这表明财务报告存在问题。 3.会计报表反映的会计利润与现金流量表反映的现金流量严重不平衡 某些上市公司为达到粉饰经营业绩的目的,往往采用资产装潢、股权置换、内部关联交易、债务重组、非货币交易等手段,增加账面利润。由于上述措施一般不会增加公司的现金流入,反而可能会因利润的增加多交所得税而增加现金的流出,结果必然导致财务报告反映的会计利润与现金流量表反映的现金流量出现严重的不平衡。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就表明该上市公司存在对财务报告进行造假的可能。 4.非经常性损益占利润总额的比重较大 一些上市公司在经营业绩滑坡的情况下,往往利用资产置换、股权置换、内部关联交易、债务重组、非货币交易等手段、来增加非经常性利润。以此来粉饰财务报告,审计人员在审计财务报告时,若发现非经营性损益占利润总额的比重较大,就该注意该报表的真实性。 5.不良资产数额较大,资产质量低下 由于虚构收入等原因,上市公司账面会有许多不良资产。如子公司亏损或业绩平平,在建工程一直挂在帐上。一些租赁、承包、托管的背后往往是这个子公司或分公司根本就不存在,如投资是否存在,是否应该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6.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差距过大 若一家上市公司的应缴税金数额特别大,则欠税很可能是虚构的,其造假手法就是虚开发票。根据会计公式计算的应缴税金期末余额,与公司的实际期末欠缴税额相比较,若两者相差较大,则公司造假确定无疑,反之,其收入和利润都可能是虚构的。需要说明的是,只要税法允许,上市公司对财务会计实行不同的会计政策是合理的,但是,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之间的关系在一定时期内要保持连续性,除非税务准则发生显著的变化。 7.期后事项异常,出现经常性的第四季度调整 期后事项包括资产负债表日至审计报告日,以及审计报告日至会计报表公布日这两个时间段所有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的事项。事实上公司往往在资产负债表日前后调整损益,美化财务状况。 综上所述,虚假财务报告不仅严重制约了企业的正常发展,而且也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而虚假财务报告产生有着深刻的经济根源和社会根源,要有效的防范其产生,需要社会各界加强会计法规和会计法律制度的建设,从根本上杜绝虚假财务报告的产生的根源,为企业,国家的和谐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财务报告分析论文:财务报告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分析 摘要: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我们有许多原有的经济制度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的财务报告会计信息的披露就存在这样的问题。本文就财务报告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进行一定的研究,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完善我国的会计信息披露的体系,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经济;会计信息;披露 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也是重要体现,而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的会计信息披露是企业经济情况的直观表现,对于经济决策者的决策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它也是企业对于自身发展的参考衡量指标,所以这些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为我们所重视。 一、财务报告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一)对无形资产的披露不全面 随着我国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企业的发展的影响因素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一个企业的固定资产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它并不仅仅包括金钱,物资等有形的财产,也包括知识产权,发明创造等无形的财产。并且这些在一个企业的资产评价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知识为代表的的无形资产更能直观的评价一个企业的地位和社会影响力,也更能判断企业的未来经济走向。而在财务报告会计信息披露中,往往依据传统的信息披露的原则,而忽视无形资产这一点。这就导致了财务报告会计信息披露的不全面,不能满足投资者,债权者以及企业管理者决策的需要。 (二)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不全面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企业必须要承担和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这也是现代化的市场经济对企业发展的必然影响。一个企业的发展必然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免不了其他企业和行政执法部门的互相影响。在资源的使用上,企业对于资源的获取途径和对资源的使用率以及生产方式对社会的影响是不同的。另外企业的生产免不了会对社会环境造成或大或小的影响,这些都属于企业的社会责任,应该体现在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中。但事实上有不少企业忽略了这一点,并没有将社会责任纳入到会计信息的核算中,主要注重经济利益而忽略了对社会责任的重视,是会计信息的核算不够完善。 (三)信息的披露缺少时效性 信息具有一定的时效性,财务报告的会计信息也是如此。市场的形式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可以说经济市场受多种因素的调控,所以他每时每刻都处于动态的变化中。这种情况下,经济市场的一点小的波动,都会影响企业经济管理人员的决策。但现在一般的财务会计信息报告是采取定期报告的形式,而缺少实时的披露,这就不能满足决策者对于信息时效性的要求,不能满足决策的需要。 二、强化财务报告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 (一)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加大监管力度 在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在依法治国的国家,要想保证一项工作很好的进行,必须有一定的法律规定进行约束。对于财务报表会计信息披露也是如此,要想加强对其工作的控制,必须完善相关的法规,这是工作顺利完成的重要保证。合理的对财务会计信息披露进行管理,加强相关立法,加大惩罚力度,对企业管理者和会计进行相应的法制教育,让他们认识到财务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意义。另外有关部门也要加大监管力度,定期和不定期的对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工作进行一定的检查,并且制定一系列的惩治标准,对其工作可以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 (二)加强对无形资产和社会责任的披露 对于无形资产核算的忽略,我们应该从企业内部入手,加大对无形资产方面的重视。具体可以增设相应的科室,聘用专门的人员,对无形资产进行评估与鉴定,建立无形资产核算的体系。其次,对于社会责任的披露的忽略主要是在体现在企业对于环境的影响,这可以用法律规定来约束,企业的管理者也应该认识到这一点,承担起应该承担的责任。可以说企业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对于企业生产中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企业必须付一定的责任,这也从某种角度体现了社会的公平。 (三)提高创新能力,使会计信息披露成多元化发展 目前,我国财务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对于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进行改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告别以往单调的信息,编制全面完整的专用信息报告表,其中的项目必须多样,以满足不同需求者的需要,可以使决策者从多方面了解会计信息的情况。这就要求企业对于经济市场的情况足够了解,需要有专门的经济市场分析人员配合会计的工作。企业管理者一定要以发展的眼光来对待会计信息的披露,防止鼠目寸光,过分关注眼前利益而使财务信息失真。而新的会计信息披露中也应该反映出对于会计信息时效性的要求。首先在报告的周期上,我们可以适当的进行缩减,在信息的方式上,我们可以在传统的基础上增加更多的表格,图像等,使决策者可以对信息有更直观的了解。另外在信息的传送方式上我们最好采用网络传送的方式,这样可以减少一定的时间,实现信息的时效性。 三、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当前财务报告会计信息披露存在这些的问题,对其进行改革势在必行。但具体的改革也是小的改革措施汇集起来的,所以在现阶段,我们还是应该积极探索新的方式,对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小问题进行优化和创新。是我国的会计信息披露朝着准确,完整,直观的方向发展,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作者:张艳 单位:大庆市农业投资有限公司 财务报告分析论文:企业财务报告信息特征分析 当前,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加快,社会网络的普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推广,社会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且整个经济发展局势也同传统比较,也呈现出更新的特点,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也迫使企业开始寻求新的利益增长模式,寻求新的发展机遇。而企业财务管理作为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企业的发展与利益获取。故笔者从财务报告入手,就其性质、信息特征与改进措施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一、企业财务报告性质及其信息特征分析 从技术层面来讲,财务报告同工程技术一样,均属于一门技术方法,本身具有内在一致性与系统性,能够同人们可察的客观现实达到一定吻合,且不受个人或某集团控制,它的生成与呈报过程均需遵循相应的程度方法,有着一定客观性与规律性。而从经济层面来讲,财务报告做提供的相关经济信息,是可以体现并调整人与人间的相互利益关系的,也就是说,财务报告上所显示的信息最终会对利益关系人利益分配格局造成影响,进而影响到使用者决策[1]。具体表现在:(1)揭露了企业整体财务信息。在财务报告中,其信息最大特点就是可揭示企业整体财务状况,客观反映企业在财务方面存在着的问题,并提出对应的改革措施。特别是对于企业领导者来讲,财务报告信息有着不可比拟的重要性,足以影响到企业的所有财务活动,可实现对那些不必要财务信息的有效控制与管理;(2)可实现对企业未来成本和效益评估预算。在财务报告中,其信息对未来成本和效益预算的重要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其信息将直接影响到企业下一次财务活动的展开,为此,在财务报告中,管理者必须对企业未来成本和效益进行预算。但是,也需注意到,若想要获得完全正确的未来成本预算,肯定是不可能的,故财务报告信息必须具备一定科学性;(3)最大限度迎合企业发展需求。因财务报告必须在付出最小代价,且不影响企业最根本利益的基础上,最大限度迎合企业发展需求,为此,财务报告中的信息必须具备一定科学性与真实性,管理员必须借助各种形式来收集、整理企业财务信息,进而编制出更加专业化、科学化的财务报告,以迎合企业需求结构体系。 二、企业财务报告改进发展措施分析 从上述叙述可知,财务报告对企业的发展、领导者决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后,从众多企业实际情况来看,因收到各方面因素影响,其财务报告并没有发挥出其真正的作用,仍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报告记录侧重于近期效益,未从长远效益进行考虑;较多受到法律形式影响,而相对忽视了其实质;类似于信用资产担保、诉讼待决等信息并未纳入财务报告中,使得报告信息有失完整性与真实性;缺少对无形资产的记录,报告结构形式不可理等[2]。为此,新时期,为充分发挥出财务报告的作用,就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其加以改进。第一,逐步改进财务报告设计原则。(1)改进目标设计。即逐步强化企业财务报告内各报表之间的联系,把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形成的资金流量、利润与资产负债等信息,在单独列表的基础上构建相互间的联系,并将各报表间所具有的显著相关性信息标出,便于决策者查看;按照一定关联性与层次性充分分解报告中有着不同功能的资产、负债与现金流量、收入等信息,并在报告中弹性表示企业偿付债务与所掌握的投资能力信息;全面披露企业财务所有信息,便于报告使用者全面评估企业情况;(2)改进内容设计。诸如筹资、利润与投资、利润等信息都需在企业财务报告中体现,而且以上5种主要内容的各种会计、管理与经营等信息均需详细显示在报表中,以便于使用者更好的评估;(3)改进模式设计。结合目标与内容设计改进情况,就可把报告中相关主要报表间的项目,制成一个统一模式,从而更加清晰明了的反映出各报表中各项目间的关系与联系,并实现各报表间的互相补充说明,让企业财务报告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第二,增加现金流量信息,注重分部报告。就企业而言,其偿债能力、财务实力与变现能力、应力大小等信息在现金流量中的反映,不仅有着较高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而且也极易被使用者关注。但是当前所采用的年度报表形式的现金量表,并不能很好的做到这一点,故可将年度报表改为月度报表进行审核,革新考核制度,如盈利额中现金流量比、营业额比重等,理论联系实践,确保报告信息的实用性[3]。同时,还需重视对中期财务报告的编制,确保报告及时性;狠抓分部报告,就股份有限公司关键信息的披露加以整合梳理,以便于使用者能够第一时间发现有用信息。从某种意义上说,分部报告信息及时公正的披露,是缓解我国现实信息披露不足的一个有效手段。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财务报告虽然为现代企业领导人做出正确决策提供了有利的参考与依据,但伴随新时期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其不足也日渐突出。基于此,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企业财务报告的性质及其信息的特点,进而总结出其财务报告存在问题,并具体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与时俱进,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 作者:江姗 财务报告分析论文:财务报告分析目标分类论文 摘要:财务分析指标是以简明的形式,以数据为语言,来传达财务信息并说明财务活动情况和结果。在此建立的财务指标与国家考核企业工作规定的财务指标是不同的。涉及到企业财务活动较广的范围,包含的指标数目多,而国家规定的考核指标则是抓住重点,有选择地规定一些指标,分为外部分析指标体系及内部分析指标体系。 关键词:财务分析指标;内部分析指标体系;外部分析指标体系。 企业财务分析的内容包括:a.外部分析内容。企业偿债能力分析;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企业资产运用效率分析;社会贡献能力分析;企业综合实力分析。b.内部分析内容。除以上外部分析内容外,还包括:企业筹资分析;企业投资分析。 另外,内部分析内容还应有:企业经营预算执行情况分析;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形成原因分析。 c.专题分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将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企业和外部信息使用者可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特定的目标选取特定的资料及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专题分析。 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分析、资本资产结构优化分析等。d.关于财务分析与相关学科关系的探讨。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我国财会学界学科体系的改革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由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财务会计之争深入到各二级学科,这是理论发展的必然。学科的分分合合是由于环境的变迁,历史的发展而致,是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进入20世纪到90年代,财会论坛上就有财务分析要独立成科的微弱声音,到了现在,对此论题的讨论越来越热烈,且似乎已达成共识,即由于市场机制、竞争机制的逐步完善,财务分析必须独立出来。那么,独立的财务分析学科在财会学众多学科中地位如何,包括哪些内容,与其原附着的学科关系如何?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减法问题,而是一个漫长的选择和甄别的过程。 1内部分析指标体系。 内部指标体系的设置,主要是为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可根据企业所在行业的特点和管理的特殊需要灵活设置,其内容相当广泛。 一般说来,可从筹资、投资等方面设置。 1.1企业筹资分析。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经营所需资金需靠企业自己来筹集,这样,筹资分析便成为企业财务分析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筹资分析中,首先要分析企业的资金需要量,其次分析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和获利能力;再次分析企业的资金成本和筹资风险;最后确定一个合理的筹资方案并与资金供应者进行协商,使企业筹资活动顺利进行。可设置筹资结构比率、资金成本率等指标。 1.2企业投资分析。 企业对投资活动首先应进行可行性分析,为投资决策提供依据,这是投资分析的重点;其次应对投资活动进行事中分析,以控制投资规模,提高投资效益;最后对投资活动进行事后分析,以考核投资效果、评价投资业绩,为改善企业今后的投资决策提供依据。企业在投资分析时一般需考虑货币时间价值、投资的风险价值、资金成本和现金流量等财务因素。在投资阶段为考察投资方案的可行,可设置内含报酬率,为考察投资的收益可设置投资报酬率、投资回收期等指标。 2外部分析指标体系。 2.1企业偿债能力。 分析企业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还其债务的能力,通过对它的分析,能揭示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按债务偿还期限的长短,又将其分为短期偿债能力与长期偿债能力。 2.1.1短期偿债能力,是指一个企业以流动资产支付流动负债的能力。设置该指标对外部信息需要者非常重要。对于企业来讲,该指标也至关重要,短期偿债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企业营运资金的大小以及资产变现速度的高低。 另外,可动用的银行贷款指标,准备很快变现的长期资产、偿债能力的声誉、未作记录的或有负债、担保责任引起的负债、未决诉讼等对它也有影响。短期偿债能力通常设置以下指标:流动比率;速动或酸性测验比率;现金比率。 2.1.2长期偿债能力,是指企业以资产或劳务支付长期债务的能力。对长期偿债能力进行分析是因为企业的利润与其有紧密的联系,分析长期偿债能力时不能不重视企业的获利能力,这是因为企业的现金流入量最终取决于能够获得的利润,现金流出量最终取决于必须付出的成本。此外,债务与资本的比例也是极其重要的。影响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因素很多,除资产、负债、股东权益外。还有长期租赁、担保责任、或有项目等因素。长期偿债能力指标有:已获利息倍数;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有形净值债务率。 2.2企业资产运用效率分析。 资产运用效率是指对企业总资产或部分资产的运用效率和周转情况所作的分析。企业经管的目的在于有效运用各项资产获得最大的利润。利润主要来源于营业收入,企业必须凭借资产、运用资产才能取得营业收入。资产周转速度越快,表示其运用效率越高,利润越大。企业运用各项资产有无过量投资?有无因设备短缺而导致生产不足?有无因资产闲置而导致利润降低?凡此各种问题,皆为企业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相关人士所关切。通过分析资产运用效率,则可以评价企业营业收入与各项营运资产是否保持合理关系,考察企业运用各项资产效率的高低。资产运用效率指标有:存货周转率;应收帐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公务员之家 2.3盈利能力分析。 盈利能力分析是指对企业盈利能力和盈利分配情况所作的分析。它是企业财务结构和经营绩效的综合表现。企业经营之目的,在于使企业盈利且使其经营与规模不断成长与发展。 各方信息使用者无不对企业盈利程度寄与莫大的关切。投资者关心企业赚取利润的多少并重视对利润的分析,是因为他们的投资报酬是从中支付的,如果是股票上市公司,企业盈列增加还能使股票市价上升,从而使投资者获得资本收益。对于债权人来讲,利润是企业偿债能力的重要来源。政府有关部门关心的则是微观和宏观的经济效益以及各种税费上交的可靠性。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讲,可通过对盈利能力的分析,来评价判断企业的经营成果,分析变化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企业获利水平。它是管理者经营业绩和管理效能的集中表现。对于职工来讲,则是丰厚报酬及资金的来源,并可保证工作的稳定。它也是集体福利设施的不断完善的重要保障。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指标可从一般企业及股票上市公司两方面制定。一般企业盈利能力指标有: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资产总额利润率;资本金利润率;权益利润率。股票上市公司除上述指标外,还可借助以下指标:每股盈余;每股股利;市盈率;股东权益报酬率;股利支付率;留存盈利比率。 2.4社会贡献能力分析。 社会贡献能力是从国家或社会的角度衡量企业对国家或社会的贡献水平。企业的目标是追求最大的利润。但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企业,单纯的片面的追求企业个体的经济效益是不行的,还必须包括对社会的贡献。对盈利企业可用实现利税来衡量,但对一些主要体现为社会效益的企业讲,则无法适用。故为此设计的社会贡献率、社会积累率可兼顾反映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对国家、社会的贡献情况。 2.5综合财务能力分析。 综合财务能力分析是根据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总体变化的性质、趋势进行的分析。 前述指标多从一个侧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必须把它们综合在一起,进行系统分析。其指标有杜邦模型中的权益报酬率和计分综合分析法的实际得分值。 财务报告分析论文:分析性程序检查虚假财务报告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深入了解客户经营现状,发现舞弊征兆;执行分析性程序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任何企业在虚假财务报告之前总是有些迹象或征兆的、年初的资金加上本期融资所增加的额外资金与本期的投资活动相匹配、任何严重的财务报告舞弊,都可能使企业的财务结构出现异常的状态、报表的主要项目及前后各期发生异常、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主要项目金额会由于经营业务的影响而在不同会计期间发生变动、报表反映的主要财务指标严重不合理、会计报表反映的会计利润与现金流量表反映的现金流量严重不平衡、非经常性损益占利润总额的比重较大、不良资产数额较大,资产质量低下、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差距过大、期后事项异常,出现经常性的第四季度调整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虚假财务报告的审查实际上是审计的一种特殊审计程序与方法。审查过程中所运用的具体方法也于一般的审计方法相类似,查询法,审阅法,核对法,调解法,盘存法,估计法,分析法等,只是在使用过程中侧重点不同,效果不同,因为他们服务的目标不同,下面主要针对虚假财务报告审计的特殊性,来探讨一些笔者认为重要的审查方法。 一、深入了解客户经营现状,发现舞弊征兆 任何企业在虚假财务报告之前总是有些迹象或征兆的,在审计职业界通常将这些征兆称为“红旗”或“警讯”,原国际六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普华永道国际公司列举了比较重要的几方面,提醒审计人员注意,主要包括:资金短缺已影响营运周转;融资能力(包括借款和增资)下降,资金来源只能靠盈余;发展中或竞争中企业对资金有大量的需求;现有借款和和流动比率,额外借款和偿还时间的规定缺乏弹性;为维持现有的债务需要,必须获得额外的担保品;主要客户经济困难,造成坏账的可能性加大;成本增长超过收入的增长,或者受到严重市场竞争威胁;订单减少,生产压缩,预示着未来收入的下降;盈余的质量下降,不合理的变更会计政策;夕阳工业濒临倒闭的企业;对单一或少数产品,对客户或交易过分依赖;管理阶层或主管有被严格要求达成预算目标的倾向;管理阶层或主管有前科纪录,或者没有正当的理由更换审计师。 以上这些迹象都是可以通过分析发现的,一旦发现这些情况,即应予以关注,另外,在我国,如果上市公司的资本运作和关联交易频繁,业绩和股价波动异常,或者是新上市的公司,其财务报告虚假的可能性就很大。 我国通过大量的统计研究,也总结出了极有可能采取造假的公司的特征。主要形式有:前两年连续亏损,今年经营业绩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的公司;前两年平均净资产报酬率达到10%,今年行业不景气的公司;资本运作和关联交易频繁的上市公司;业绩和股价波动厉害的上市公司;全行业亏损或行业过度竞争的上市公司。 二、执行分析性程序 一个健康、真实的企业,经过一年的融资,投资和经营活动,从年初的状态转换为年末状态,各项财务指标之间总是存在着一系列的平衡。年初的资金加上本期融资所增加的额外资金与本期的投资活动相匹配,本期的投资加上年初的资产总是与本期的经营活动相适应,按照财务学的观点,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之间存在钩稽关系,如果这种惯常的钩稽,均衡关系被打破。大量研究证实,分析性程序是一种应用十分广泛而且极为有效的审计方法,尤其在发现和检查财务报告舞弊方面的作用相当明显。 任何严重的财务报告舞弊,都可能使企业的财务结构出现异常的状态。归纳起来,虚假财务报告通常具有以下八个主要特征: 1.报表的主要项目及前后各期发生异常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主要项目金额会由于经营业务的影响而在不同会计期间发生变动。真实的财务报告主要项目金额的变动一般表现为有规律的正常变动,而且上市公司能就变动原因做出合理的解释,而虚假财务报告项目金额变动较大,且对这种异常变动上市公司很难做出合理的解释。 2.报表反映的主要财务指标严重不合理 上市公司的主要财务指标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投资报酬率、存货周转率、每股收益率等。在审计中应根据所审计的财务报告计算出主要财务指标并判断其合理性,判断其是否合理的标准包括经验数据、上年同期数据、历史最好水平、同行业平均水平等。如果计算出的财务指标与上述指标存在较大差异,这表明财务报告存在问题。 3.会计报表反映的会计利润与现金流量表反映的现金流量严重不平衡 某些上市公司为达到粉饰经营业绩的目的,往往采用资产装潢、股权置换、内部关联交易、债务重组、非货币交易等手段,增加账面利润。由于上述措施一般不会增加公司的现金流入,反而可能会因利润的增加多交所得税而增加现金的流出,结果必然导致财务报告反映的会计利润与现金流量表反映的现金流量出现严重的不平衡。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就表明该上市公司存在对财务报告进行造假的可能。 4.非经常性损益占利润总额的比重较大 一些上市公司在经营业绩滑坡的情况下,往往利用资产置换、股权置换、内部关联交易、债务重组、非货币交易等手段、来增加非经常性利润。以此来粉饰财务报告,审计人员在审计财务报告时,若发现非经营性损益占利润总额的比重较大,就该注意该报表的真实性。 5.不良资产数额较大,资产质量低下 由于虚构收入等原因,上市公司账面会有许多不良资产。如子公司亏损或业绩平平,在建工程一直挂在帐上。一些租赁、承包、托管的背后往往是这个子公司或分公司根本就不存在,如投资是否存在,是否应该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6.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差距过大 若一家上市公司的应缴税金数额特别大,则欠税很可能是虚构的,其造假手法就是虚开发票。根据会计公式计算的应缴税金期末余额,与公司的实际期末欠缴税额相比较,若两者相差较大,则公司造假确定无疑,反之,其收入和利润都可能是虚构的。需要说明的是,只要税法允许,上市公司对财务会计实行不同的会计政策是合理的,但是,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之间的关系在一定时期内要保持连续性,除非税务准则发生显著的变化。 7.期后事项异常,出现经常性的第四季度调整 期后事项包括资产负债表日至审计报告日,以及审计报告日至会计报表公布日这两个时间段所有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的事项。事实上公司往往在资产负债表日前后调整损益,美化财务状况。 综上所述,虚假财务报告不仅严重制约了企业的正常发展,而且也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而虚假财务报告产生有着深刻的经济根源和社会根源,要有效的防范其产生,需要社会各界加强会计法规和会计法律制度的建设,从根本上杜绝虚假财务报告的产生的根源,为企业,国家的和谐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财务报告分析论文:鉴国外发达国家经验分析我国上市企业财务报告舞弊论文 [摘要]财务报告舞弊是一个具有300多年历史,并一直令会计界头痛的问题。如何对财务报告舞弊行为进行有效治理,这不仅是理论研究者和会计实务人员探讨的课题,更是广大财务报告使用者共同关注的焦点。有鉴于此,本文运用财务报告舞弊的相关理论,在对财务报告舞弊的典型案例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就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和上市公司外部监督体系的构建这两大层面,对防治企业财务报告舞弊进行了有益的社会思考。 [关键词]财务报告舞弊典型案例研究分析 一、国内外财务报告舞弊的典型案例及其分析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财务报告舞弊事件频发,这种不法经济行为掩盖了企业财务的真相,导致投资者决策错误并使资本市场陷入困境。为更好地理解财务报告舞弊的相关理论,本文拟对国内外财务报告舞弊的典型案例进行实证分析。 1.美国安然财务报告舞弊案及其分析 (1)安然财务报告舞弊案概述 美国典型的财务报告舞弊案,当首推美国能源巨头安然公司在20世纪初的轰然陨落。安然公司营运的天然气与石油曾占全美市场的20%,经营业务覆盖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美元,并因此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能源交易商,位居《财富》杂志“美国500强”第七位,成为华尔街财务分析师力荐的蓝筹股。 然而,随着安然公司在2001年10月16日第三季度亏损6.18亿美元及其在1997年到2000年间由关联交易共虚报了5.52亿的盈利这一系列内幕消息的公布,安然股东财富瞬间蒸发,流通市值由颠峰的680亿美元跌至不足2亿美元,下跌了99.92%。安然大厦的崩塌给全球证券市场、注册会计师行业的震撼,不亚于“9·11”事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2)安然财务报告舞弊案的综合分析 ①安然财务报告舞弊手法主要是以虚假手段高估资产、高估利润、隐瞒负债。首先,安然公司设立了大约3000家关联企业来进行“对倒”交易,这样做的目的既可以使公司进行大量的表外融资,以提高信用等级;又可以虚构交易规模,编造会计利润。其次,安然策划不具经济实质的对冲交易以掩盖投资损失;空挂应收票据以虚增资产和股东权益。2001年11月,安然公司在向美国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提交的重新编制的1997年至2001年第二季度的财务报告中,就公开承认该期间曾高估利润5.9亿美元,隐瞒负债6.28亿美元。 ②按照财务报告舞弊动因的理论分析,安然舞弊案的发生囊括了四因素理论中的所有因素。 首先,安然的管理层具备贪婪和需求的两大要素。安然的管理层想把安然构建成为美国、乃至世界的第一大公司,为实现这一目标,安然实施了“从美国到印度、从能源管道到宽带网络”的疯狂扩张政策。但这种盲目扩张并未成功,当关管理层无法实现许诺的发展速度时,就开始寻求“第二条道路”——人工增长法,即通过秘密交易和“创造性”的会计方法来粉饰业绩,以便继续博取投资者的青睐。而另一方面,为了保住自己的分红,安然管理层毫无羞耻感地“盗取”公司员工和广大投资者的财富。这样,亏空黑洞越来越大,在承认了12亿美元的虚假利润后,安然又挣扎了大约六个星期,终于宣告破产。 其次,安然的保密措施在为其财务报告的舞弊行为提供契机的同时,也能有效地防止外人揭穿和披露舞弊行为的可能。就连为安然欢呼的人也承认:没有人能搞得清安然的钱到底是怎么挣的!其原因在于安然一方面以“防范竞争对手”为由,以商业秘密名义把收入或利润的细节保护起来;而另一方面他们提供的财务数据又通常过于繁琐和混乱不清,连为标准普尔公司这样的债务评级公司负责财务分析的专业人员,都无法弄清这些数据的来由。不管是极力推荐安然的卖方分析师,还是想证明安然不值得投资的买方分析师,都无法打开安然这只黑盒。” 2.中国德隆财务报告舞弊案及其分析 (1)德隆财务报告舞弊案概述 1986年乌鲁木齐市新产品技术开发部和天山商贸公司先后成立,从事彩相冲扩、服装批发、食品加工、计算机销售等业务,这也是德隆的前身。1992年新疆德隆实业公司注册成立,注册资本人民币800万元;并成立新疆德隆房地产公司,开始进入娱乐、餐饮和房地产投资领域。1994年新疆德隆农牧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注册资本人民币1亿元,在新疆进行农牧业开发。1995年新疆德隆国际实业总公司成立,注册资本人民币2亿元;设立北美联络处,拓展国外业务。1996年受让新疆屯河法人股,组建新疆屯河集团。1997年受让沈阳合金法人股,进入家用户外维护设备、电动工具制造领域;受让湘火炬法人股,进入汽车零部件制造领域。1998年新疆德隆国际实业总公司改制为新疆德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并成立中国民族旅行有限公司,进入旅游业。1999年成立了北京喜洋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和北京国武体育交流有限责任公司,进入文体产业。2000年在上海浦东注册成立德隆国际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人民币2亿元,控股新疆德隆集团和新疆屯河集团;同年8月,更名为德隆国际战略投资有限公司;同年10月,注册资本增至5亿元人民币。2001年成立德隆国际战略投资有限公司党委。2002年德隆大厦落成并投入使用。 可见,德隆的发展历程非常神速,然而在2004年4月14日,对于风光的德隆来说是个黑色的日子,德隆系旗下的“三驾马车”:湘火炬、新疆屯河、合金投资第一次集体“跌停”。这不仅反映了市场对德隆的信心丧失,也增加了市场流传的德隆资金链断裂的真实性。德隆王朝的瓦解在2004年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 (2)德隆财务报告舞弊案的综合分析 ①德隆财务报告舞弊的主要手法是通过财务报表造假、关联担保和关联交易等方式骗取银行巨额贷款、挪用上市公司现金。a.财务报表造假。德隆财技高明是大家公认的,只需在一夜之间弄来几亿到上市公司账上去,或者更简单的方法,只需通过关联的金融机构(如南昌市商业银行,昆明市商业银行)出示一下存单。b.关联担保和关联交易。从当前上市公告的数据来看,合金投资为苏州太湖担保贷款9959万元,为星浩特担保4500万元的贷款,为苏州美瑞担保1.38亿元的贷款,然而,苏州太湖委托德恒证券理财8000万,星浩特委托德恒证券理财6400万,苏州美瑞委托恒信证券国债投资7000万元,除了与美资合作的苏州美瑞外,委托德隆旗下金融机构理财的数目都大致与担保借贷的数目相同。在这一过程中,银行的2亿多资金就合法的成了德隆炒股的资金。 ②德隆财务报告舞弊的动因主要有激进目标和盲目扩张与业绩的失衡、上市保壳、圈钱谋私利等。首先,从目标定位来看,德隆与前述发达国家的两个案例相似,其一直遵循着的理念是产业整合做成行业老大,而且只涉足传统产业。从德隆发展及扩张的过程中,企业战略政策过于激进,上市公司激进的目标在无法实现时必然会成为上市公司操纵财务报告、粉饰财务指标的导火索。其次,为上市保壳,进而圈钱谋私利,粉饰财务指标、操纵会计信息就成为了德隆的重要事务。 二、防治财务报告舞弊的对策办法 从上述发达国家与我国的两个典型案例可以看出,美国安然案属于在资本和金融市场高度发达、各项机制相对健全国家的典型案例,其舞弊手法是高明而隐蔽的;而我国的德隆舞弊案则属于高技术含量的舞弊犯罪,其舞弊手法除了造假外,还广泛运用了关联企业和关联担保、关联交易等复杂方式。但无论是哪一类型,也无论其手法高明与否,都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和外部监督体系的不完备密切相关。因此,防治财务报告舞弊的良方,无疑当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和外部监督体系的构建这两方面来共同思考。 1.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 (1)加强对大股东的控制 虽然我国正在推行的股权分置改革能够有效的解决流通股和非流通股所带来的弊端,但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大股东“一股独大”的状况在短期内不可能很快就得以解决,即使在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大股东问题仍会存在。为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大股东权力行使,避免出现通过财务报告舞弊而牟利的现象发生。一般来说,对大股东控制可以采用以下两种途径进行: ①权力制衡。由于大股东控制的根源在于大股东对公司具有控制权,那么解决这个问题的直接方法就是分散公司的控制权,使股东的股权结构类似,形成相互制衡的机制。比如股改后进行国有股减持,当然这一办法比较直接,需要充分的研究。考虑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现状,作为过度的办法,也可以建立中小股东表决权的信托制度。因为当前我国大量的中小股东由于势单力薄,加上受业务素质和技术条件等的限制很难做出有影响的决策,因此往往只有名义上的发言权,使得股东大会被大股东所操纵,对董事会的监督作用也无从实现。而表决权信托制度可以将为数众多的中小股东的表决权集中起来,使他们作为个人在股东大会原本微弱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的声音变的有分量,从而达到影响公司决策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大股东及其管理层的投机行为。 ②对大股东的行为进行控制。当前我国证券监管部门对大股东及其管理层的行为也采取了一些控制措施,比如证监会和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在2003年8月联合了56号文件对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行为进行了限制。但这方面的规定太少而且层次有限,还没有调动起广大中小股东维权的积极性。因此一方面证监会及其有关部门针对上市公司普遍存在且较典型的侵犯相关利益者的大股东和管理层行为进行明令禁止,对违反者给以严肃处罚外;另一方面对其他一些存在但不普遍的大股东及其管理层侵权行为应有关通告予以明示。 (2)进一步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当前我国上市公司虽然引进了独立董事制度,但独立董事的作用并未得到有效发挥,为使独立董事发挥应有的作用,应该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①完善独立董事的选聘机制。目前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独立性不强,与其选聘机制有关,因此可考虑:在股改完成后及国有股减持前,可以由大股东提出独立董事候选人名单,但在股东大会表决时,提名的大股东应该回避;在股票全流通及国有股减持后,可以借鉴外国经验由专门委员会提出独立董事候选人,再由股东大会表决通过。 ②建立有效的独立董事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独立董事的积极性。有效的独立董事激励约束机制应在公司治理的基础上,将权力、责任和利益有机结合,建立有效的报酬机制和声誉机制。具体而言,即:一方面,应对独立董事的报酬实行固定报酬加延期支付部分,支付主体应改为证监会或独立董事协会,并由支付主体向上市公司收取管理费,这样既提升了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又由于延期支付收益与独立董事工作的业绩密切相关,促使独立董事更加关注公司的长远利益。另一方面,还应注重独立董事的声誉机制的建设,通过对独立董事的工作业绩及时予以披露和宣传,从精神上满足独立董事的需要更能有效激励独立董事。 (3)加强和改进监事会在公司中的地位和作用 由于诸多因素,监事会并没在公司的治理结构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需完善监事会组织结构,增强监事会的独立性。进行监事会人员构成改造,改变监事会成员的产生办法,降低大股东或控股股东代表在监事会上的席位,增加其他相关利益者代表在监事会中的席位,同时监事候选人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监督能力,使监事会的作用得到真正的发挥。 2.构建上市公司外部监督体系 (1)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是各方博弈的结果,为了达成一致,留有较多的选择空间,这也为财务报告舞弊埋下了伏笔。公司管理当局往往会利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漏洞进行舞弊,所以加强对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自身建设,建立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和制度就成了当务之急。 ①将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作为调整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基本原则。众所周知,可靠性和相关性是会计信息的两个重要的质量特征,这两个质量特征到底谁应该居于主体地位还一直存在争议。但正如我国著名会计学者葛家澎所指出的:我们绝不能反对相关性的重要性,会计信息应当具有相关性,但相关性要有可靠性来落实。如果相关的信息不可靠,等于不相关。强调相关性不能牺牲可靠性,不可靠的信息只能误导使用者。特别是就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比较严重,如果过分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则可能加重财务报告舞弊,因此,当前应该以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为重。 ②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制定,使之更加严谨。首先,尽量使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具有可操作性和客观性,减少会计准则中的模糊性语言和概念,减少准则中可供选择的会计政策,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范围;其次,在制定新的会计准则时,应做好调查研究,不要照搬国外现成经验,使制定的会计准则符合中国实际。 ③建立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评估制度。美国在1997年公开对已经颁布并生效的会计准则进行了评估,因此,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中国也应该建立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评估制度,建议财政部相关部门会同各方面专家尽早制订出我国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评估制度,定期对已颁布生效的准则和制度进行评估。对那些已经不适应现实情况质量较低的准则和制度应重点关注,集中有关的人力物力优先修订。 (2)完善政府监管 ①进行监管政策的市场化改革,消除诱发财务报告舞弊的政策因素。在比较成熟的证券市场中,企业上市与退市取决于股票市场的供求关系,企业的发展前景和盈利能力,投资者偏好等因素,政府更多的是充当服务与裁判角色,维护交易的诚信、公平、公正、公开。 ②加大对舞弊公司的处罚力度。公司的会计行为是受自身利益和外部环境约束的综合结果,如果违规的会计行为没有受到处罚,公司在利益驱使下就会倾向于选择违规行为;若加大对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惩罚力度,就能产生威慑作用。 ③理顺监管体制,提高监管人员素质。当前能对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监管的机关有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财政部和审计署等,虽然各部门间经常进行沟通和协调,但还是存在“政出多门”的现象,因此有必要理顺监管体制。同时证券监管机构也要加强监管队伍建设,增加监管专业人员,提高监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使其能够及时发现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存在的舞弊问题。 (3)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 注册会计师对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起到质量把关的作用,在目前的制度安排下,其出具的审计报告是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直接评判。因此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上市公司向证券市场上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如若注册会计师未尽到应有的职业勤勉,就很难保证上市公司提供会计信息的质量。为此必须加强对注册会计师及其行业的监管,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 财务报告分析论文:我国政府财务报告策略分析 近年来,我国财政体制发生了较大变化,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财政部门开始循序渐进的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在公共财政体制下,要保证财政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和财政管理的公开、公正、透明,考察部门预算的合理性及其执行效果,考察政府采购成本的公允性,对财政资金的使用实施有效的监控等,都需要相应的政府会计信息作支撑。与此同时,政府出于向纳税人、国债购买者和投资者等政府资金的提供者提供有用信息的需要(如纳税人对于政府资产管理的关注,国债购买者和投资者对于政府债务结构和偿债能力的关注等),出于监控财政资金的使用和加强政府自身资产和负债管理的需要,我国有必要建立相应的政府会计核算标准和财务报告制度。 政府绩效评价制度的建设离不开政府财务报告的改进 随着我国新一届政府开始推行问责制和公共财政体制要求对财政资金的使用进行追踪问效,我国财政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都在逐步建立起政府的绩效评价体系,以对政府部门及官员进行有效的制约和监督。 在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政府绩效评价标准的设计固然重要,但是为政府绩效评价提供数据的政府会计信息和其他有关信息则更加重要。从这个角度讲,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离不开政府会计的改革和政府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比如,如果要评价财政项目的有效性,就必须依赖于政府会计提供有关项目成本的信息和由项目所形成资产的信息如果要评价某一政府或者部门的工作业绩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就需要依赖于政府财务报告中所包括的营运绩效表和资产负债表所提供的有关收入、费用、资产、负债信息等。 改进政府财务报告是加强社会监督的需要 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对于政府财务状况、运营绩效和现金流量信息也日益关注,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知情权,从而对政府无形中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社会监督网。政府要提高自身的透明度,解脱其公共受托责任,满足社会监督的需要,也必须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政府会计标准和政府财务报告制度。 结束语 政府财务报告是政府会计的“产品”,它向社会公众提供有助于分析和评价政府的受托业绩及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财务信息,信息使用者可以据此做出相关决策。政府财务报告在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架起一座重要的信息沟通桥梁,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迄今为止,我国尚未实行政府财务报告制度,政府财务信息只是散见于政府预算执行情况报告或称政府财政报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以及政府工作报告等政府报告中。我国在政府财务报告的构建方面,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因此,对于政府财务报告的研究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财务报告分析论文:企业财务报告分析论文 一、现行企业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 会计一般原则中的客观性,要求“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但在市场需求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企业财务报告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其披露的会计信息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正在逐步失去其相关性。 (一)财务报告信息含量不够完整 首先,完整性缺乏是现行财务会计模式的固有弊病。以交易为基础的现行财务会计模式势必会对某些与交易无联系但却十分重要的期间价值变化不反映。可能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导致企业对经营业绩的反映和控制难以令人满意。例如企业经营过程之中造就的竞争优势,因为不与企业的交易活动直接相关,因此在财务报表上得不到反映,但是这类事项或情况却对企业日后的经营业绩意义深远。 其次,现行财务报告的不完整性还在于它实际上是一种通用格式的报表,它提供给不同使用者以相同的会计信息,并将不同企业的财务报表予以程式化。然而,随着新环境下财务分析职业的兴起,市场和会计信息使用者正在呼唤通用格式财务报表以外的、有利于特殊信息需要的“专用”财务报表。且由于使用者的目的和方法不同、被估价的资产不同、报告公司的环境不同、使用者的信息偏好不同,所以使用者具有不同的信息需求。而程式化的通用格式的报表,实在难以满足上述需求。 再次,现行财务报告的核心是企业的有形资产,而对企业内生的人力资源状况和各种软资产如商誉、知识产权、企业文化等未能得到真实而公允的反映,一些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也在财务报告中长期被忽视。在知识经济时代,这些软资产才是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和市场价值的动力所在,其重要性日益凸现。据统计,1995年美国很多企业的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例高达60%,特别是根据1997年中国品牌价值报告,世界第一品牌可口可乐的品牌价值高达479.78亿美元,中国第一品牌红塔山的品牌价值也达353亿元人民币。由此可见,在一些高技术企业和大型企业中,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重及所起的作用已不容忽视。然而传统的财务报告对此却无法充分反映,以至于导致当今类似英特尔、微软之类的股票上市后,其市场价值通常比账面价值要高出3—8倍,从而不能有效满足信息使用者基于无形资产的决策需求。 (二)财务报告信息反映不够准确 不可否认,在会计确认和会计计量中,估计和判断客观存在,“不确定性”贯穿着整个会计处理过程。事实上,只要现行财务会计模式确认以权责发生制为主,那么财务会计处理过程之中的估计和判断就不可避免。例如,坏账准备的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年限和残值确定,无形资产经济寿命认定,职工退休金和递延所得税等。这些都会影响到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再有,在会计处理过程中,不可掩盖地存在以下几种现象: 1重法律形式而轻经济实质。要使会计资料反映如实,那就必须根据其经济实质,而不是依据法律形式进行反映和核算。因此,当经济实质和法律形式发生背离时,会计核算应根据经济实质进行会计处理。尽管现代财务会计模式中不乏“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运用的典型例子,但不可否认的是“法律形式”取代“经济实质”在会计处理中很有市场。例如,按现行财务会计理论,资产被定义为未来的经济利益,但是,究竟有多少资产是按照现值去计量?有多少历史成本属性对资产计量的结果与经济事实相符?再如,在进行有退款权的产品销售处理时,会计人员往往在交易发生时就完全确认为收入,但经济事实却是与该商品相联系的风险并未完全转移或排除。 2重成本而轻价值。成本、价格和价值是经济学中的三个重要概念,但具体到会计核算,要真正理解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却并不容易。譬如,对特定的会计主体而言,若以一定价格购进一台固定资产,当固定资产安装完毕并投入使用后,原来支付的价格就体现为固定资产成本的一部分,在会计学之中,这时价格就转化为成本。成本在很大程度上仅仅代表资产的存量特征,价值则代表了资产的流量特征,现行财务会计模式重成本轻价值的原因主要是考虑到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的可靠性。近些年来会计学者提倡重价值却是站在提高财务报告信息的相关性立场或角度上的。因此,现行财务报告重成本轻价值是不适宜的。 3重利润核算而轻现金流量。现行财务报告力争体现资产负债观,而非收入费用观,但在财务报告中却并末始终如一地贯彻这一思想。例如:过分注重盈利的核算;过分强求收入、费用的配比而忽视资产计价;过分注意最终的利润数据。而对代表企业实际支付能力的现金流量状况长期忽视。但是,会计信息使用者所关心的是企业现金流入、流出的时间,金额以及概率分布的信息。因为这些信息有助于评估企业支付股利的能力、偿债能力,并通过分析企业盈利数字和现金净流量的差异来调整投资策略。 (三)财务报告信息披露不够及时 1重定期报告轻实时披露。信息的最大特点在于时效性。随着竞争的加剧;科技的进步和金融工具的日新月异,经济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企业的经营类型和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会随时转换。会计信息使用者要求会计能够提供“实时”信息。为了向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管理者提供企业的经营情况,现行财务报告采取了定期报告的制度。然而,现行财务报告的披露无法达到会计信息质量的及时性要求,披露的周期、时限过长,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过时的信息往往无助于决策甚至有害于决策。英国巴林银行倒闭一案就是最好例证。因此,满足用户信息需求,提供更短期间的财务报告就成为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共同心愿。 2重历史经济活动记录而轻对未来经济活动的及时预测。现行财务报告模式下的财务报表基本上是一张历史会计数据的汇总表。会计要素的定义应该包含现在和未来这两个时间点的交易和事项,事实却并非如此。在经济环境变化不显著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反映企业过去经营结果财务报告及其因果联系去推测企业的未来,但在经济环境剧烈变化的条件下,不可能直接用过去的财务报告去及时推测企业未来,这就导致财务报告的相关性大大降低。 (四)财务报告项目结构不甚合理财务报表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损益表上: 第一、损益表中未列出销货退回、折让和折扣。而销货退回、折让金额的多少可以反映客户对企业商品质量、规格的满意情况。由于未列出它们,管理者不能从表中了解客户对企业商品的评价。未列出销售折扣额,管理者就难以知道企业为扩大销售和减少坏账风险所用经营策略的实施情况。第二、未将非常损益与正常损益分开。非常损益是指非管理当局所能控制的损益项目,其性质特殊、具有偶发性,表内的营业外收支包含较广,非常损益仅仅是其中一部分。由于未将非常损益与正常损益分开,这就使人们对企业财务成果难以分清哪些是经营决策的结果,哪些不是企业所能控制情况下非经常发生的结果。从而不利对企业绩效进行正确评价和对现金流量作出正确预测。第三、缺乏极为重要的每股盈余项目。第四、将投资收益单列一项缺乏一定逻辑性。 此外,附注内容简单粗糙,财务情况说明书形式单一,缺失重要信息披露等等,也是现行企业财务报告中存在的问题。 2、解决现行企业财务报告存在问题的对策 社会经济环境和会计信息使用需求的变化是推动会计发展的两大动力。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为企业内外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已摆在重要位置。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更好地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服务,对现行企业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已势在必行。笔者认为,现行企业财务报告的改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扩展信息披露范围,适当增加报表附注内容。 按照财务报告的充分揭示原则,凡是为达到公正表达企业经济事项所必要的信息均应完整提供,并使用户易于理解,亦即财务报告应揭示所有对用户的理解及决策有用的重要信息。因此应在现行财务报告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适当扩展信息披露的内容。不仅要有财务信息,还要披露非财务信息;不仅要有定量信息,还要披露定性信息;不仅要有确定的信息,还要披露不确定的信息;不仅要有历史信息,还要披露预测信息;不仅要有整体信息,还要披露分部信息。因此,财务报告的内容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第一、要增加对衍生金融工具所产生的收益和风险信息的揭示,将金融衍生工具纳入表内,充分披露它的价值变动、报酬与风险的转移、潜在风险以及对财务报表的影响,以配合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 第二、要注重知识资本、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等软资产信息的披露。 第三、要重视对企业未来价值预测信息的披露。在保持有用历史信息的同时,要披露企业未来价值趋势,诸如企业投资、产品市场占有率、材料成本升降、新产品开发、上市公司提供每股收益的预测数据等。 第四、要重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方面信息的披露。如因环境因素而产生的或有负债、治理污染的成本以及其他环境风险损失等影响企业发展的相关信息。 第五、要求上市公司披露股东权益稀释方面的信息。否则公司经营者易通过权益交换方式来降低利息费用,虚增企业利润,可能诱导投资者作出有损经济利益的决策。 第六、增加财务报表附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现行财务报告仍停留在以报表为主要内容的阶段。而发达国家会计报表附注长度几乎是报表本身的5倍,因而适当增加报表附注,增加有用信息的披露,是符合国际会计惯例的,也是充分体现会计信息全面性、相关性的有效手段。 (二)制定相应会计准则,创新会计确认、计量标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活动越来越复杂。会计确认和计量必须创新,才能解决内容复杂,而纳入报告进行确认、计量有困难的难题。一是会计确认的范围要扩大,确认的标准要更新。二是计量属性须重新解释。要从广义上理解货币量度,不以货币量度为限,鼓励使用其他量度,作为货币量度的补充。例如:衡量一个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发展前景,可以用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度量:(1)市场占有率可用百分比来量化;(2)顾客满意度可用“很满意”、“满意”、“不满意”等概念量化;(3)企业风险可用概率来量化。可见,会计在计量问题上若不跳出货币度量的框框,就很难在确认和披露上有所改进。三是要适当拓展计量标准的范围。由单一计价模式向多元计价模式转变,由历史成本计量向现行价值计量转变,同时要考虑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来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解决诸如自创商誉等项目如何确认和计量的问题。 (三)缩短报告时间间隔,提高财务报告的及时性 当前,企业面临的现实是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衍生工具不断涌现,经营活动的不确定性日益显著,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期大大缩短。而现行企业财务报告在时效上不能很好地满足报表使用者的需要。因此,首先必须建立一套能提供实时信息的财务报告制度。一方面,定期报告仍要存在,作为财务成果分配的依据;另一方面,编制实时报告作为有效决策的依据。为保证财务报告信息的及时性,我国中期财务报告可借鉴西方国家的一些做法,在时间上采用季报编制形式,在内容上要重点突出,避免“小而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会计数据能通过计算机进行实时的处理与反映,会计人员账务处理一完成,计算机就可以自动生成报表。这就大大缩短了报告输出的时间间隔。其次,必须建立和完善实时财务报告系统。通过互联网企业会计信息已经成为企业与用户沟通的重要手段。网络会计使会计信息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得到了大大拓宽,减少了会计信息产生、传播与利用的时间间隔。我们可要求需要外送财务报告的企业在规定的时间内进入实时财务报告系统,这样不仅给使用者获取企业财务报告更加方便、快捷,而且可以遏制一家企业两套帐甚至多套帐的做法。再有,职能部门可将查处的虚假财务报告问题在网站上公布,能以最快的速度将问题揭露,使会计信息的用户早做防范。 (四)调整财务报表结构,改进财务业绩报表 第一,调整财务报表结构。我们应该继承现行财务报告模式下的核心部分———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应将这三张报表结构进行调整,将披露的会计信息划分为核心信息和非核心信息两部分。企业的核心业务,是指正常的或经常的交易或事项。例如,正常或经常性的经营活动以及经常性的非经营利得或损失。而非核心业务是针对于具体的企业来说是非典型的经济业务或偶发性的交易或事项。当然,核心业务和非核心业务的划分是相对的,也是因企业而不同的。将企业的经营业务划分为核心业务和非核心业务,可以力保集中资源向使用者提供最能够反映企业经营趋势的会计信息。 第二,改进财务业绩报表。在改进财务业绩报告时,可以充分借鉴英国、美国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两张财务业绩报表的观点,即在保留现行利润表的前提下,增加一张与之同等重要的全面收益表,来更有组织地列示那些已经得到确认但直接在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中进行报告的末实现利得项目。这种处理方法有以下优点:一是可以保留使用者熟悉的利润表格式,避免因报告全面收益使现行实务发生太大的改变;二是增加了末实现利得项目对使用者的透明度,有助于提高财务报表的可理解性和公司间报表的可比性;三是全面收益表根据现行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加工而成,编制成本可降至最低。在我国推行全面收益表,不仅必要,而且可能,这是因为: 首先,在现阶段推行全面收益表,对于规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进而促使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都十分必要。 其次,推行全面收益表有助于解决我国已经出现和未来可能出现的会计难题。我国目前已有不少利得项目绕过利润表直接进入资产负债中所有者权益部分,如外币折算差额、资产评估增值、债务重组利得等。随着我国金融业务的发展,政府部门也在抓紧制定衍生金融工具准则,如果以公允价值作为衍生工具的计量属性,那么就必须解决公允价值变动的确认和报告问题。可行的解决办法还是在现行财务体系中增加全面收益表。 再次,推行全面收益表还是会计国际化的需要。我国已经加入WTO,根据现有WTO协定中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条款,在“合理、客观、公正”的前提下,我国将逐步开放国内会计市场。另外,国内有些企业不断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市筹资,他们也要求缩小与国际惯例之间的现实差异,降低公司的筹资成本。 总而言之,现行企业财务报告在新经济条件下受到了诸多冲击,必须改革,但改革中我们一定要坚持效益大于成本的原则,一定要考虑财务会计自身的理论与方法,一定要在会计准则的规范内进行。只有这样,现行企业财务报告的改革才能达到预期目标。 财务报告分析论文:政府财务报告分析论文 1、我国现行政府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 我国迄今还没有一份能够集中、全面、完整、系统地反映政府财务受托责任的政府财务报告。政府财务报告不能向公众和监督部门提供更多的政府会计信息,难以集中、全面、完整、系统地考核和评价政府财务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全面解除财务受托责任。尤其是作为反映国家财政情况全貌的预算报告和决算报告,内容量往往只够占用一两个报纸版面。我国现行的政府财务报告信息披露制度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政府财务报告内容比较分散 我国的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中均规定了相应的一套会计报表,但各会计报表自成体系、分别编报,没有一套能完整集中地反映各级政府的资产、负债和净资产全貌的合并会计报表,使人民代表大会等政府财务报告的主要使用者难以全面、系统地考核和评价政府财务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与此同时,政府也难以向人民代表大会等政府财务报告的主要使用者全面解除财务受托责任。 2.政府财务报告的内容不够完整,披露的信息过于简单 现行财务报告只能反映预算收支执行情况,它只是政府会计的一个侧面,而不能充分反映整个政府和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一些资产产权股权、债权、债务的情况没有核算或者核算得比较粗略,即使是收支情况也未能与预算项目协调配合,难以充分反映预算收支的执行结果。 2、改进我国政府财务报告的必要性 1.改进政府财务报告是政府职能转换的需要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历程,实际上也是我国政府职能逐步转换的过程。新一届政府提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纲领和建立透明政府、绩效政府的目标。政府职能的转换,体现着以下基本精神: (1)强调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政府受人民之托,用人民的资金,来管理国家各项事务包括各项国有资产和财政性资金,向人民提供公共服务。 (2)政府应当为人民当好家,理好财,政府应当接受人民的监督和评价,其中包括对国有资产管理、债务管理和财政性资金管理的监督和评价。 (3)在市场力量逐步增强、法制建设逐步完善和政府职能逐步转换的情况下,人民与政府之间需要真正建构起委托与受托之间的关系,政府负有公共受托责任。 (4)政府的功能将逐步向服务型、管理型、绩效型转换。毫无疑问,实现上述政府职能的转换,建立一个完善的政府信息系统是十分必要的,在整个政府信息系统中,政府会计信息是政府信息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政府职能转换、提高政府透明度的重要一环。政府财务报告关注整个政府的资产负债状况和运营绩效,可以完整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运营情况和现金流量,有助于解脱政府公共受托责任,满足人民群众等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要。因此,政府职能的转换要求政府财务报告的改进。 2.改进政府财务报告是公共财政改革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我国财政体制发生了较大变化,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财政部门开始循序渐进的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在公共财政体制下,要保证财政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和财政管理的公开、公正、透明,考察部门预算的合理性及其执行效果,考察政府采购成本的公允性,对财政资金的使用实施有效的监控等,都需要相应的政府会计信息作支撑。与此同时,政府出于向纳税人、国债购买者和投资者等政府资金的提供者提供有用信息的需要(如纳税人对于政府资产管理的关注,国债购买者和投资者对于政府债务结构和偿债能力的关注等),出于监控财政资金的使用和加强政府自身资产和负债管理的需要,我国有必要建立相应的政府会计核算标准和财务报告制度。 3.政府绩效评价制度的建设离不开政府财务报告的改进 随着我国新一届政府开始推行问责制和公共财政体制要求对财政资金的使用进行追踪问效,我国财政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都在逐步建立起政府的绩效评价体系,以对政府部门及官员进行有效的制约和监督。 在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政府绩效评价标准的设计固然重要,但是为政府绩效评价提供数据的政府会计信息和其他有关信息则更加重要。从这个角度讲,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离不开政府会计的改革和政府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比如,如果要评价财政项目的有效性,就必须依赖于政府会计提供有关项目成本的信息和由项目所形成资产的信息如果要评价某一政府或者部门的工作业绩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就需要依赖于政府财务报告中所包括的营运绩效表和资产负债表所提供的有关收入、费用、资产、负债信息等。 4.改进政府财务报告是加强社会监督的需要 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对于政府财务状况、运营绩效和现金流量信息也日益关注,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知情权,从而对政府无形中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社会监督网。政府要提高自身的透明度,解脱其公共受托责任,满足社会监督的需要,也必须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政府会计标准和政府财务报告制度。 3、结束语 政府财务报告是政府会计的“产品”,它向社会公众提供有助于分析和评价政府的受托业绩及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财务信息,信息使用者可以据此做出相关决策。政府财务报告在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架起一座重要的信息沟通桥梁,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迄今为止,我国尚未实行政府财务报告制度,政府财务信息只是散见于政府预算执行情况报告或称政府财政报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以及政府工作报告等政府报告中。我国在政府财务报告的构建方面,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因此,对于政府财务报告的研究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财务报告分析论文:政府财务报告分析论文 一、我国现行政府财务报告在披露内容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现行的政府财务报告主要由财政总预算会计报表、行政单位会计报表、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三大报体系组成。财政总预算会计报表主要由资产负债表、预算执行情况表、预算执行情况说明书及其附表等报表组成;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主要由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支出明细表、基本数字表和报表说明书等报表组成。这一政府财务报告体系是在1998年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后开始实施的,与当时的形势是相适应的,但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组织,这样一套政府财务报告在披露内容上的弊端越来越暴露出来。我认为我国现行的政府财务报告在披露内容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没有全面、完整地反映政府承担的债务情况 反映政府所承担的债务情况的财务报告主要是资产负债表。 目前,我国财政总预算会计的资产负债表反映一级政府承担的债务情况的项目主要有三个:“借入款”项目反映的是按法定程序由中央政府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数额举借的国内和国外债务,以及地方政府根据国家法律和国务院特别规定举借的债务;“与上级往来”项目反映的是在预算执行期间本级财政对上级财政形成的债务;“暂存款”项目反映的是在预算执行期间财政对预算单位形成的债务。这样看来,目前政府财务报告披露的政府债务范围过窄,没有披露政府的隐性债务。长期以来,我国着重强调政府财务报告是为政府的预算管理服务的,因而一些与政府的预算收支没有直接关系的重要债务信息被忽视或遗漏,如政府欠发工资、社会保障支出缺口、政府承担的各种借款、国债的未来还本信息负担、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坏账等,因为它们都不涉及当前的预算支出,对于这些情况,不仅社会公众难以进行监督,财政部门也缺乏准确的了解。 (二)没有真实地反映政府的运营成本和运营绩效 长期以来,我国的预算会计主要以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的核算基础,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教育等事业单位会计都不进行成本核算,对内不计算成本,对外也不报告成本,因而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编制的政府财务报告所披露的信息不能帮助使用者评判政府的运营成本,特别是有关的服务成本,如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高等学校教育成本,目前就众说纷纭,社会公众很难从政府财务报告中得到权威的评判信息。除了没有如实地反映政府的运营成本外,现行的政府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也没有如实地反映政府的投入产出情况,不能准确地反映政府的运营绩效和受托责任,如政府对国有资产所有权和收益权的管理这一重要的信息并没有一个完整披露,这和当前我国强调的公共绩效管理理念有较大的差距,不利于公共绩效管理的开展与政府受托责任的强化。 (三)不能如实地提供国库现金管理方面的信息 从2001年起,我国开始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目前,这一改革在全国已基本完成。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后,所有财政性资金的收支活动都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导致国库现金大大增加,但现行的政府财务报告既没有提供现金流量表,国库对外也没有公布“国库现金日报表”及“国库现金月报表”,这就没有如实地披露政府国库现金管理方面的信息,如国库现金的流入、流出及结存情况,政府对国库现金余额采取了何种运营方式,取得了怎样的运营绩效,制定了什么样的风险控制机制等,社会公众知之甚少。 (四)资产负债表的项目设置不科学 我国政府财务报告中有关报表的项目设置不科学的内容很多,这里笔者重点谈谈资产负债表的项目设置问题。现行预算会计制度规定,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按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这一会计等式设计资产负债表,其结构为左边为资产部类,包括资产和支出两大类项目,右边为负债部类,包括负债、净资产和收入三大类项目,因而在资产负债表的项目设置上,既设置了资产、负债、净资产三类项目,又增加了收入和支出两类项目,这样的项目设置显然不科学。从国外政府会计的资产负债表和我国企业会计的资产负债表来看,其项目设置均不涉及收入和支出两类项目,因此,我国政府财务报告中的资产负债表在项目设置上既不符合国际惯例,也没有与我国企业会计接轨,同时还与收入支出表中的项目造成毫无意义的重复。 (五)没有包含审计报告,降低了政府财务报告的可信度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的财政支出信息不很透明,预算如何编制、如何执行,财政资金如何使用,产生了什么效益,社会公众对这些不十分了解,尽管每年三月份财政部部长代表政府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所作的国家预决算草案的报告向社会公布,但报告过于笼统,缺乏必要的审计监督,不仅社会公众看不懂,专业人士也不一定明白。另外,某些政府部门长期大量违规使用资金,国家审计署近几年每年都审计出高达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违规资金,如2005年审计署审计长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2004年度审计工作报告时,披露了中央部门违规资金高达90亿元。对社会公众而言,不包含审计报告,政府财务报告的可信度就大大降低。 二、我国政府财务报告披露内容的改进 我国政府财务报告披露内容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导致我国政府财务报告同其他各国政府财务报告不具有可比性,不能全面、完整系统地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运营业绩及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借鉴西方国家成熟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我国政府财务报告的披露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全面、系统地披露政府的债务 我国政府的债务目前主要包括我国政府向外国政府及国际金融机构借入的债务,国债的未来还本付息负担,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坏账,社会保障支出缺口,政府担保的各种借款等。这些债务有些已按收付实现制的确认条件,在会计上得到确认,并已在政府财务报告中予以披露,如我国政府向外国政府及国际金融机构借入的债务,而更多的隐性债务在会计上没有得到确认,在政府财务报告中也没有予以披露,如国债的未来还本付息负担,政府担保的各种借款等。从国际经验来看,一些市场经济国家能够在政府财务报告中全面、系统地披露政府所有的债务信息。我国政府财务报告也应改进对政府债务信息的披露,对于符合权责发生制基础下负债的确认条件和计量标准的政府债务,财政总预算会计应按权责发生制的要求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并在资产负债表中有关项目予以披露;对于不符合具体的负债确认条件和计量标准,无法量化的政府隐性债务,应在政府财务报告附注中披露相关信息,以全面、系统地披露政府所有的债务信息。 (二)增加政府运营表、资本性支出表、产出与业绩分析表等报表 从2000年以来,我国逐步开展了财政资金绩效考评工作,但目前的绩效考评主要是为了提高预算管理水平,是为预算管理服务的,如在预算管理中引入了绩效预算的思想,对行政单位、事业单位的项目支出建立了一套较完善的绩效考评制度。但目前我国政府财务报告明显示滞后于财政绩效管理改革,不能真实地提供政府的运营成本和运营绩效这方面的信息,鉴于这种情况,笔者建议借鉴外国的经验,在政府财务报告中增加政府运营表、资本性支出表、产出与业绩分析表等报表,将现行的政府财务报告转变为顺应公共绩效管理潮流的,以披露国家预算执行信息为重点,并能全面地反映政府整体财务状况、运营成本和运营绩效的综合性财务报告。 (三)增加现金流量表 目前,我国学术界正在进行预算会计改革有关问题的探讨,在政府财务报告中是否增加现金流量表意见不一。但笔者认为,我国政府财务报告应增加现金流量表,原因主要有二:第一,在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后,国库现金的流入、流出数量及余额大大增加了,为了加强对国库现金的监督管理,政府财务报告必须全面、真实地披露国库现金流入、流出信息及政府对国库现金余额的运营信息。 第二,随着我国政府履行的受托责任越来越广泛,内、外部信息使用者对于政府财务报告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政府财政年度的现金流量情况是他们进行分析评价和作出各种决策必不可少的信息,特别是今后我国预算会计的核算基础由收付实现制度变为权责发生制后,这方面的信息更为重要。 (四)资产负债的项目列示 资产负债表应是反映政府某一时点静态财务状况的报表,而我国现行的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的资产负债表都列示了收入和支出项目,这就说明现行的资产负债表是反映某一会计期间动态财务状况的报表,因此,有必要删去资产负债表中的收入、支出项目,改为按资产=负债+净资产的会计等式设计新的资产负债表,仅列示资产、负债、净资产三类项目。建议在财政总预算会计的资产负债表中,在资产类项目下增加列示政府投资资产、对内贷款、对外贷款等项目,以全面反映一级政府所拥有的资产;在负债类项目下不增加列示国内债务、国外债务、借入转贷资金等项目,以全面反映一级政府所承担的债务;在净资产类项目下增加政府投资基金、政府贷款基金等项目,以全面反映一级政府所拥有的资资产。 (五)在政府财务报告中增加审计报告 政府财务报告必须接受客观、公正的审计,只有在此基础上对政府财务报告进行分析才具有现实意义。从理论上讲,政府行政当局编制政府财务报告、社会公众、立法机构等使用政府财务报告,由于使用政府财务报告的立场与提供政府财务报告的立场不一致,政府行政当局提供的政府财务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就会受到使用者的怀虑,这就要求政府审计机关或其他社会审计机构以其公正、中立的身份通过对政府财务报告进行审计,提供客观、公正的鉴证报告,使政府财务报告取信于使用者,以解除其受托责任。因此,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在政府财务报告中增加审计报告,借以保证政府财务报告披露内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摘要政府财务报告是政府部门及其附属机构向国家权力机关、决策机构、资源提供者、社会公众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真实、可靠、有用财务信息的书面文件。我国现行的政府财务报告在其披露内容上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的基本要求,存在许多问题,迫切需要改进。 关键词政府财务报告问题改进 政府财务报告是政府部门及其附属机构向国家权力机关、决策机构、资源提供者、社会公众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真实、可靠、有用财务信息的书面文件。从内容上来说,政府财务报告所披露的信息必须全面、真实、可靠、透明,能够充分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运营绩效及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使政府财务报告既能够为国家权力机关、政府决策机构宏观决策服务,又能够为政府管理服务,同时还能够充分满足社会公众对政府财务报告的信息需求。目前,美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都在不断地丰富、完善政府财务报告的披露内容,而我国现行的政府财务报告从其披露内容上来看不仅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相差甚远,而且也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的基本要求,存在许多问题,迫切需要改进。 财务报告分析论文:财务报告研究分析论文 [摘要]财务报告舞弊是一个具有300多年历史,并一直令会计界头痛的问题。如何对财务报告舞弊行为进行有效治理,这不仅是理论研究者和会计实务人员探讨的课题,更是广大财务报告使用者共同关注的焦点。有鉴于此,本文运用财务报告舞弊的相关理论,在对财务报告舞弊的典型案例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就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和上市公司外部监督体系的构建这两大层面,对防治企业财务报告舞弊进行了有益的社会思考。 [关键词]财务报告舞弊典型案例研究分析 一、国内外财务报告舞弊的典型案例及其分析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财务报告舞弊事件频发,这种不法经济行为掩盖了企业财务的真相,导致投资者决策错误并使资本市场陷入困境。为更好地理解财务报告舞弊的相关理论,本文拟对国内外财务报告舞弊的典型案例进行实证分析。 1.美国安然财务报告舞弊案及其分析 (1)安然财务报告舞弊案概述 美国典型的财务报告舞弊案,当首推美国能源巨头安然公司在20世纪初的轰然陨落。安然公司营运的天然气与石油曾占全美市场的20%,经营业务覆盖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美元,并因此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能源交易商,位居《财富》杂志“美国500强”第七位,成为华尔街财务分析师力荐的蓝筹股。 然而,随着安然公司在2001年10月16日第三季度亏损6.18亿美元及其在1997年到2000年间由关联交易共虚报了5.52亿的盈利这一系列内幕消息的公布,安然股东财富瞬间蒸发,流通市值由颠峰的680亿美元跌至不足2亿美元,下跌了99.92%。安然大厦的崩塌给全球证券市场、注册会计师行业的震撼,不亚于“9·11”事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2)安然财务报告舞弊案的综合分析 ①安然财务报告舞弊手法主要是以虚假手段高估资产、高估利润、隐瞒负债。首先,安然公司设立了大约3000家关联企业来进行“对倒”交易,这样做的目的既可以使公司进行大量的表外融资,以提高信用等级;又可以虚构交易规模,编造会计利润。其次,安然策划不具经济实质的对冲交易以掩盖投资损失;空挂应收票据以虚增资产和股东权益。2001年11月,安然公司在向美国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提交的重新编制的1997年至2001年第二季度的财务报告中,就公开承认该期间曾高估利润5.9亿美元,隐瞒负债6.28亿美元。 ②按照财务报告舞弊动因的理论分析,安然舞弊案的发生囊括了四因素理论中的所有因素。 首先,安然的管理层具备贪婪和需求的两大要素。安然的管理层想把安然构建成为美国、乃至世界的第一大公司,为实现这一目标,安然实施了“从美国到印度、从能源管道到宽带网络”的疯狂扩张政策。但这种盲目扩张并未成功,当关管理层无法实现许诺的发展速度时,就开始寻求“第二条道路”——人工增长法,即通过秘密交易和“创造性”的会计方法来粉饰业绩,以便继续博取投资者的青睐。而另一方面,为了保住自己的分红,安然管理层毫无羞耻感地“盗取”公司员工和广大投资者的财富。这样,亏空黑洞越来越大,在承认了12亿美元的虚假利润后,安然又挣扎了大约六个星期,终于宣告破产。 其次,安然的保密措施在为其财务报告的舞弊行为提供契机的同时,也能有效地防止外人揭穿和披露舞弊行为的可能。就连为安然欢呼的人也承认:没有人能搞得清安然的钱到底是怎么挣的!其原因在于安然一方面以“防范竞争对手”为由,以商业秘密名义把收入或利润的细节保护起来;而另一方面他们提供的财务数据又通常过于繁琐和混乱不清,连为标准普尔公司这样的债务评级公司负责财务分析的专业人员,都无法弄清这些数据的来由。不管是极力推荐安然的卖方分析师,还是想证明安然不值得投资的买方分析师,都无法打开安然这只黑盒。” 2.中国德隆财务报告舞弊案及其分析 (1)德隆财务报告舞弊案概述 1986年乌鲁木齐市新产品技术开发部和天山商贸公司先后成立,从事彩相冲扩、服装批发、食品加工、计算机销售等业务,这也是德隆的前身。1992年新疆德隆实业公司注册成立,注册资本人民币800万元;并成立新疆德隆房地产公司,开始进入娱乐、餐饮和房地产投资领域。1994年新疆德隆农牧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注册资本人民币1亿元,在新疆进行农牧业开发。1995年新疆德隆国际实业总公司成立,注册资本人民币2亿元;设立北美联络处,拓展国外业务。1996年受让新疆屯河法人股,组建新疆屯河集团。1997年受让沈阳合金法人股,进入家用户外维护设备、电动工具制造领域;受让湘火炬法人股,进入汽车零部件制造领域。1998年新疆德隆国际实业总公司改制为新疆德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并成立中国民族旅行有限公司,进入旅游业。1999年成立了北京喜洋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和北京国武体育交流有限责任公司,进入文体产业。2000年在上海浦东注册成立德隆国际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人民币2亿元,控股新疆德隆集团和新疆屯河集团;同年8月,更名为德隆国际战略投资有限公司;同年10月,注册资本增至5亿元人民币。2001年成立德隆国际战略投资有限公司党委。2002年德隆大厦落成并投入使用。 可见,德隆的发展历程非常神速,然而在2004年4月14日,对于风光的德隆来说是个黑色的日子,德隆系旗下的“三驾马车”:湘火炬、新疆屯河、合金投资第一次集体“跌停”。这不仅反映了市场对德隆的信心丧失,也增加了市场流传的德隆资金链断裂的真实性。德隆王朝的瓦解在2004年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 (2)德隆财务报告舞弊案的综合分析 ①德隆财务报告舞弊的主要手法是通过财务报表造假、关联担保和关联交易等方式骗取银行巨额贷款、挪用上市公司现金。a.财务报表造假。德隆财技高明是大家公认的,只需在一夜之间弄来几亿到上市公司账上去,或者更简单的方法,只需通过关联的金融机构(如南昌市商业银行,昆明市商业银行)出示一下存单。b.关联担保和关联交易。从当前上市公告的数据来看,合金投资为苏州太湖担保贷款9959万元,为星浩特担保4500万元的贷款,为苏州美瑞担保1.38亿元的贷款,然而,苏州太湖委托德恒证券理财8000万,星浩特委托德恒证券理财6400万,苏州美瑞委托恒信证券国债投资7000万元,除了与美资合作的苏州美瑞外,委托德隆旗下金融机构理财的数目都大致与担保借贷的数目相同。在这一过程中,银行的2亿多资金就合法的成了德隆炒股的资金。 ②德隆财务报告舞弊的动因主要有激进目标和盲目扩张与业绩的失衡、上市保壳、圈钱谋私利等。首先,从目标定位来看,德隆与前述发达国家的两个案例相似,其一直遵循着的理念是产业整合做成行业老大,而且只涉足传统产业。从德隆发展及扩张的过程中,企业战略政策过于激进,上市公司激进的目标在无法实现时必然会成为上市公司操纵财务报告、粉饰财务指标的导火索。其次,为上市保壳,进而圈钱谋私利,粉饰财务指标、操纵会计信息就成为了德隆的重要事务。 二、防治财务报告舞弊的对策办法 从上述发达国家与我国的两个典型案例可以看出,美国安然案属于在资本和金融市场高度发达、各项机制相对健全国家的典型案例,其舞弊手法是高明而隐蔽的;而我国的德隆舞弊案则属于高技术含量的舞弊犯罪,其舞弊手法除了造假外,还广泛运用了关联企业和关联担保、关联交易等复杂方式。但无论是哪一类型,也无论其手法高明与否,都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和外部监督体系的不完备密切相关。因此,防治财务报告舞弊的良方,无疑当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和外部监督体系的构建这两方面来共同思考。 1.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 (1)加强对大股东的控制 虽然我国正在推行的股权分置改革能够有效的解决流通股和非流通股所带来的弊端,但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大股东“一股独大”的状况在短期内不可能很快就得以解决,即使在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大股东问题仍会存在。为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大股东权力行使,避免出现通过财务报告舞弊而牟利的现象发生。一般来说,对大股东控制可以采用以下两种途径进行: ①权力制衡。由于大股东控制的根源在于大股东对公司具有控制权,那么解决这个问题的直接方法就是分散公司的控制权,使股东的股权结构类似,形成相互制衡的机制。比如股改后进行国有股减持,当然这一办法比较直接,需要充分的研究。考虑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现状,作为过度的办法,也可以建立中小股东表决权的信托制度。因为当前我国大量的中小股东由于势单力薄,加上受业务素质和技术条件等的限制很难做出有影响的决策,因此往往只有名义上的发言权,使得股东大会被大股东所操纵,对董事会的监督作用也无从实现。而表决权信托制度可以将为数众多的中小股东的表决权集中起来,使他们作为个人在股东大会原本微弱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的声音变的有分量,从而达到影响公司决策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大股东及其管理层的投机行为。 ②对大股东的行为进行控制。当前我国证券监管部门对大股东及其管理层的行为也采取了一些控制措施,比如证监会和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在2003年8月联合了56号文件对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行为进行了限制。但这方面的规定太少而且层次有限,还没有调动起广大中小股东维权的积极性。因此一方面证监会及其有关部门针对上市公司普遍存在且较典型的侵犯相关利益者的大股东和管理层行为进行明令禁止,对违反者给以严肃处罚外;另一方面对其他一些存在但不普遍的大股东及其管理层侵权行为应有关通告予以明示。 (2)进一步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当前我国上市公司虽然引进了独立董事制度,但独立董事的作用并未得到有效发挥,为使独立董事发挥应有的作用,应该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①完善独立董事的选聘机制。目前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独立性不强,与其选聘机制有关,因此可考虑:在股改完成后及国有股减持前,可以由大股东提出独立董事候选人名单,但在股东大会表决时,提名的大股东应该回避;在股票全流通及国有股减持后,可以借鉴外国经验由专门委员会提出独立董事候选人,再由股东大会表决通过。 ②建立有效的独立董事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独立董事的积极性。有效的独立董事激励约束机制应在公司治理的基础上,将权力、责任和利益有机结合,建立有效的报酬机制和声誉机制。具体而言,即:一方面,应对独立董事的报酬实行固定报酬加延期支付部分,支付主体应改为证监会或独立董事协会,并由支付主体向上市公司收取管理费,这样既提升了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又由于延期支付收益与独立董事工作的业绩密切相关,促使独立董事更加关注公司的长远利益。另一方面,还应注重独立董事的声誉机制的建设,通过对独立董事的工作业绩及时予以披露和宣传,从精神上满足独立董事的需要更能有效激励独立董事。 (3)加强和改进监事会在公司中的地位和作用 由于诸多因素,监事会并没在公司的治理结构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需完善监事会组织结构,增强监事会的独立性。进行监事会人员构成改造,改变监事会成员的产生办法,降低大股东或控股股东代表在监事会上的席位,增加其他相关利益者代表在监事会中的席位,同时监事候选人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监督能力,使监事会的作用得到真正的发挥。 2.构建上市公司外部监督体系 (1)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是各方博弈的结果,为了达成一致,留有较多的选择空间,这也为财务报告舞弊埋下了伏笔。公司管理当局往往会利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漏洞进行舞弊,所以加强对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自身建设,建立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和制度就成了当务之急。 ①将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作为调整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基本原则。众所周知,可靠性和相关性是会计信息的两个重要的质量特征,这两个质量特征到底谁应该居于主体地位还一直存在争议。但正如我国著名会计学者葛家澎所指出的:我们绝不能反对相关性的重要性,会计信息应当具有相关性,但相关性要有可靠性来落实。如果相关的信息不可靠,等于不相关。强调相关性不能牺牲可靠性,不可靠的信息只能误导使用者。特别是就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比较严重,如果过分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则可能加重财务报告舞弊,因此,当前应该以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为重。 ②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制定,使之更加严谨。首先,尽量使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具有可操作性和客观性,减少会计准则中的模糊性语言和概念,减少准则中可供选择的会计政策,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范围;其次,在制定新的会计准则时,应做好调查研究,不要照搬国外现成经验,使制定的会计准则符合中国实际。 ③建立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评估制度。美国在1997年公开对已经颁布并生效的会计准则进行了评估,因此,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中国也应该建立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评估制度,建议财政部相关部门会同各方面专家尽早制订出我国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评估制度,定期对已颁布生效的准则和制度进行评估。对那些已经不适应现实情况质量较低的准则和制度应重点关注,集中有关的人力物力优先修订。 (2)完善政府监管 ①进行监管政策的市场化改革,消除诱发财务报告舞弊的政策因素。在比较成熟的证券市场中,企业上市与退市取决于股票市场的供求关系,企业的发展前景和盈利能力,投资者偏好等因素,政府更多的是充当服务与裁判角色,维护交易的诚信、公平、公正、公开。 ②加大对舞弊公司的处罚力度。公司的会计行为是受自身利益和外部环境约束的综合结果,如果违规的会计行为没有受到处罚,公司在利益驱使下就会倾向于选择违规行为;若加大对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惩罚力度,就能产生威慑作用。 ③理顺监管体制,提高监管人员素质。当前能对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监管的机关有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财政部和审计署等,虽然各部门间经常进行沟通和协调,但还是存在“政出多门”的现象,因此有必要理顺监管体制。同时证券监管机构也要加强监管队伍建设,增加监管专业人员,提高监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使其能够及时发现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存在的舞弊问题。 (3)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 注册会计师对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起到质量把关的作用,在目前的制度安排下,其出具的审计报告是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直接评判。因此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上市公司向证券市场上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如若注册会计师未尽到应有的职业勤勉,就很难保证上市公司提供会计信息的质量。为此必须加强对注册会计师及其行业的监管,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 财务报告分析论文:财务报告及注意事项分析论文 财务报告,也称财务会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文件。财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状况说明书,其中,会计报表是财务报告的主体和核心,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其相关附表。公司财务报告的功能在于以货币形式提供关于企业经济资源、义务以及影响它们经济活动的连续记录。这些项目及其任何变化按照编制报表日公认的财务会计准则加以确认和计量。财务报告的目的是提供关于企业及时、相关、可靠的量化的财务信息。 财务报告关系到高级管理者所关注的许多问题,如公司战略、与股东的关系、公司股价、股利政策及资本结构。由于信息不对称,财务报告使用者很难获得公司全面、准确的内部信息,获得信息的手段和渠道比较缺乏,分析公司财务报告就成为较佳的信息获取手段。 一、注意阅读审计报告 公布公司的财务报告通常会附有一份由审计人员出具的审计报告。审计报告是专业的注册会计师根据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在完成预定的审计程序以后出具的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告表示意见的书面文件。它是对整个财务报告质量高低的总体评价,一般有四种类型: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拒绝发表审计意见。这四种意见中,后三种属于不利意见,注册会计师将对其提出不利意见的决定作出必要的说明。与财务报表一起的审计报告必须与报表一起阅读。分析财务报告时,应当特别注意这些不利意见,尽量剔除引发这些不利意见的错误根源所造成的影响,以期获得客观、真实的会计信息。 二、会计政策选择分析 财务会计和披露决策反映了许多基本惯例或概念,它们或多或少地被接受并用于指导选择适当的会计政策。在实务中,会计惯例多是功利主义的,它们之所以被接受源于它们有助于涉及会计数据的决策。会计政策的选择形式上表现为企业会计过程的一种技术规范,但其本质却是经济和政治利益的博弈和制度的安排。公司经理人员被允许作出许多与会计有关的职业判断,因为他们最了解公司的经营和财务情况。公司管理层的财务决策对财务报告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包括影响财务报表数据、分析人员对数据的理解、会计规则的选择、科目调整、格式选择和计量判断等。 财务报告分析的目的就是对交易和事项加以确认、评价公司会计数据反映经济现实的程度以及执行会计政策的正确性。分析公司运用会计政策灵活性的性质和程度,确定是否调整财务报告的会计数据,以消除由于采用了不恰当的会计方法而造成的扭曲。 一般来说,分析一个单位选择会计政策、估计的程序是:1.辨明关键的会计政策;2.评价会计灵活性;3.评价会计战略;4.评价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5.辨明潜在亏损;6.消除会计扭曲。 三、全面分析财务报告 财务报告的主体和核心是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股东权益变动表及其相关附表。表与表之间都有紧密的联系,单独分析某个报表是不可能对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发展趋势了解全面的。因此,将报表与报表分裂开来分析是得不到全面、可靠的信息的,甚至会得出错误的结论。正确地分析应是全面和系统的,如在分析销售收入时,单看利润表上的销售收入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因为有些收入可能是通过赊销方式取得的,并不是所有在利润表中的收入都已变成“真金白银”,这时分析销售收入就要结合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账款项目、现金流量表中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栏目中的数字进行分析,如果结合会计报表附注中的有关情况说明则更佳。在分析财务报告时寻找报告中的关键数字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分析报告时的重要技巧,不可轻视和忽略。一拿到报告就从头到尾、逐字逐句地阅读和分析是不明智的,这样做没有方向,没有重点,前看后忘,得到的信息只能是片面和零乱的。一般来说,拿到报告后,先审阅如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利润、现金流量等几个反映总体方面的关键性的数字,对企业的经营规模、经济效益、财务状况有一个大体的印象。然后再根据自己的需求进一步分析,如债权人更关心收益质量和资产的安全性,而投资人则更关心成长性方面的数据。将上述数字与本企业上年指标相比,与同行业平均水平相比等,寻找其中正常的或可能异常的迹象,便于在具体分析时能够把握大局,抓住重点,使具体分析更具针对性,提高分析效率,增强分析的准确性。在作财务报告分析时,一定要重视对报表附注的分析,因为许多在报表中未能反映的信息往往通过附注予以披露,如公司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账户余额详细说明、表外负债及风险、或有负债等信息。在分析会计数字之前必须先阅读附注。 四、合理运用财务比率分析 财务比率是解释财务报表的一种基本分析工具,它通过一些数学方法把财务报表中的某些项目联系起来。财务比率是对财务报告信息进行重新组织的结果。比率分析旨在评价公司当前和过去的业绩,并判断其业绩是否能够保持。财务比率分析应根据公司和公司所属行业的特点进行具体分析,从中找到一些对分析公司及其所属行业有用的线索。包括:将公司与同一行业内的比率对比;将公司在各个年度或各个会计期间的比率对比。财务比率分为四类:一是流动性比率;二是偿债能力比率;三是资金管理能力比率;四是盈利能力比率。就具体目的而言,不同财务比率的作用大小是不一样的。在开始分析时,应就自己分析的目的来选择相应的比率类型,然后计算那些最能达到目的的比率。在分析时,要将一定时段内的某一比率与标准进行对比,深入分析它们之间的主要差异和原因,最好从多角度来对多种比率进行比较,加深对财务报表的理解。 但要注意,财务比率分析有很大的局限性,这是因为:一是财务数据可能会受到管理层的重大影响。二是比率分析只反映数量性的信息,对诸如管理层道德观、能力等质量性因素未考虑。三是因为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不同,公司间比率的比较可能有误导性。四是孤立的一项比率没有太大意义。五是根据财务报表计算出来的比率反映的是公司过去的情况。所以,运用财务比率分析时,不要被其误导,只有灵活使用,才能使之成为一种有用的分析工具。 五、重视收益质量与成长率分析 在为一个公司的股票进行定价时,投资者一般会通过研究公司财务报表所反映的收益水平和收益变动情况,结合公司目前和未来经济价值创造能力来作出评价,这项研究和评价称之为收益质量分析。收益质量分析着重进行两项评价:一是公司收益质量的绝对水平;二是公司收益质量的相对变化。绝对收益质量评价影响到公司的价格收益倍数;收益质量变化体现了公司经济价值的正面或负面的变动,这个变动是由营业环境或财务环境的变化或者前景变化引起的。 通常收益质量评价可以做如下解释:高质量收益指标较好地反映了公司目前的状况和未来前景,同时表明管理层对公司经济现状的评价较为客观;反之,低质量收益指标表明管理层可能夸大了公司真实的经济价值,对公司状况进行了粉饰,或者表明管理层没有客观地反映公司目前的状况和未来前景。收益质量上升表明管理层的决策越来越客观地反映了公司环境,同时也表明了公司增加经济价值不是依赖于降低收益的质量,而是提高了创造能力;反之,收益质量下降表明相对于过去,公司目前状况和前景正在恶化,管理层通过降低收益质量来增加收益,企图向外界传达比公司实际状态要好的经济状态信息。可见,收益质量分析突出了公司目前和未来的替换价值创造,因而可称之为实质性分析。 要分析收益质量应特别注意识别“会计红旗”。会计红旗表示公司收益下降或对收益不利的影响因素,如审计报告有异常的言词;公布日期比正常的日期晚;应收账款的增长与过去的经验不一致等等。“会计红旗”可能暗示,公司特征正在发生变化,公司的会计数据具有潜在误导性,或者在分析报表过程中需要格外注意。 成长率分析对公司的定价具有重要的意义。公司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销售收入、收益及股利的预期成长率。一般来说,成长特点和成长分析主要包括三个步骤:1.对成长率的各个变量进行数量计量;2.说明各种成长来源,包括成长来源的数量性分析,也包括质量性分析,重点是各种来源之间的相互关系、公司经营特点和财务特点、研究会计期间的外部环境及其变化趋势;3.预测未来的成长水平和预测分析可能的财务效率和经营成果。 无论是收益质量分析或成长率分析,都要着重对现金流量表进行仔细地分析。分析现金流量表,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很有价值的信息,可以看出资产和负债之间关系的变化,特别是收益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之间的关系,是收益质量分析非常有价值的信息。如虽然收益增加了,但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减少了,这表明收益增长可能是通过非经营活动取得的;股利低于收益但高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这意味着目前的股利水平可能是不可持续的。 六、参考其他重要的信息 财务报告分析,顾名思义,就是对报告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再加工。如果单纯地就报告而分析报告,其产生的信息所发挥的作用仍然有限。因为企业的经营状况要受到整个国民经济、各个行业部门和企业自身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分析报告时就必须在有关报告信息的基础上,参考其他重要的信息再展开分析。一般情况下,需要参考的信息有: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国家有关的法令和政策,行业主要经济指标、行业技术进步的变化,企业的经营观点、企业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主要领导者的资历、整个劳动者队伍的素质等。 财务报告是财务信息的传递手段和表达方式。财务信息是以货币形式的数据资料为主,结合其他资料,表明资金运动状况及其特征的经济信息。公司财务报告既可以披露真实的管理业绩,也可以披露虚假业绩。公司在决定如何报告其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时,是有一定的选择空间的。公司的利润随报告方式不同而有所不同。那些能运用公司财务报告辨别真实和虚假业绩的报告使用者在作出各种决策时,具有很大的优势。 财务报告分析论文:财务报告分析论文 著名的会计史学家迈克尔·查特菲尔德曾说过:"会计的发展是反映性的……会计主要是应一定时期的商业需要而发展的,并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与技术飞跃发展的新时代,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作为立足企业、面向市场的一个重要的经济信息系统,当然也要迎接并适应经济和市场的变革而不断改变自己的内容和表述形式。现在的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最初只是财务报表)原是工业经济社会发展到20世纪30年代才在传统的会计与报表的基础上形成的。在资本市场产生并成熟之后,财务报告对市场所起的财务信息传递,帮助投资人进行投资决策和促进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的作用,是很独特的,也是不可替代的。但是,今天人类已跨进新经济社会,财务报告在许多方面已经滞后于整个经济环境的要求。因此,对其进行重大的改进及发展势在必行。 一、财务报告过去的发展与变化回顾 (一)财务报告理论上的发展与变化回顾 1、关于计量。财务报表是以传统会计的三个特征为支柱的。那就是:记录按复式簿记系统;确认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计量采用历史成本属性。因此,人们把传统的财务会计分别称为复式簿记会计、权责发生制(即应计制)会计和历史成本会计。在财务会计的上述三个特征中,对会计信息特别是盈利信息最有影响作用的,是确认和计量。传统财务报表受到的冲击最早也是针对计量。所以,报表的使用者莫不关注计量。随着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美国出现的通货膨胀以及90年代以后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在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之外,先后创造了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清算)净值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正如FASB(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所说:"当前,在财务报表中报告的各种项目,是用不同属性来计量的。这要由项目的性质和计量属性的相关性与可靠性来定。"因此,到目前为止,我们对财务报告中的计量可以看到下列变化:由早期以历史成本为主(甚至占完全统治地位)到几种计量属性同时并用,再到当前倾向于采用公允价值。这种种变化明显地说明,计量属性的采用决定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即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各种不同计量属性所带来的不同经济后果及其应用的不同前景。 2、关于确认。早期财务报表的确认仅研究收入的决定和费用的分配。在股份企业出现以前,往往采用收付实现制来确认收入和费用。那时确认的唯一标准是看有无现金流入(收入)和流出(费用)。后来,由于出现委托和关系,为了正确反映和评估在某一期间的受托责任,就产生并广泛运用了权责发生制。然而权责发生制仍然是针对收入的实现和费用的发生来说的。它提出了确认收入和确认费用的新标准。这个新标准不再是看有无现金收付,而是看权利与责任是否发生。为了实现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又形成了应计、递延、分配和摊销等四个特殊的会计程序。权责发生制使财务会计处理和报表的编制较前复杂,当然所获得的收益数据也较前更为相关与可靠。人们主要关注收入和费用确认的另一解说是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左右,财务报表中的收益表被普遍认可为第一报表。财务报表使用者所共同关心的主要信息是一家公司的收益(盈利)。收益是怎样决定的呢?从收益表的构成可以看到:通过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决定收益。这就是流行于当年的收入/费用观。然而收益也还可以由净资产(不包括业主权益的变动)的期末与期初的余额对比来求得。后一决定收益的方法称为资产/负债观,因为这可不依赖收入与费用而单独对资产、负债和?姓呷ㄒ嬷苯咏腥啡稀H舾葑什赫郏ㄔ鸱⑸凭筒荒芄钩扇坎莆癖ū硪氐娜啡匣S谑荈ASB发展了会计确认的理论。在1984年12月发表的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在企业财务报表中的确认和计量"中第一次提出确认的完整定义,确认的四项基本标准(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与可靠性),并根据确认是"将某一项目作为报表要素正式记入或列入某一企业财务报表的过程"的定义,而把确认的过程分为"初始确认"、"后续确认"和"终止确认"三种类型。FASB第5号概念公告关于会计确认的见解如同它强调现值技术的运用和大力提倡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一样,为把各种创新经济业务(典型的是衍生金融工具,可确认而尚未实现的有关收入项目等)在表内予以确认、计量或者在表外进行披露开辟了一条重要的新思路。由此可见,财务报告理论与实践的这一发展,不是凭空而来。它们同样是竞争技术与全球化等环境因素发生作用的结果。 3、关于报告。早期的财务报表,是直接根据日常记录所编成的。报表的内容就是表内的项目。项目只不过是会计科目的重新分类、汇总和排列。后来由于经济业务日趋复杂,表内陈述的内容基本上属于会计上的术语而不易为广大投资人所理解。为了提高报表的易懂性和可使用性,于是增加了表外附注和附表,这一部分的出现,同证券监管机构(如美国的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对上市公司的报表提出补充的披露要求也是分不开的。虽然表内和表外的区分,人们已习见为常,但多数人并不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区别和不同的作用。在这个问题上,FASB于1978年发表的第1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提供了一个非常明确而又富有创造性的见解:当前实务中的财务报表应当称为财务报告;财务报告=财务报表+其他财务报告。财务报表需要由注册会计师审计,而其他财务报告则可以请企业以外的会计师或专家审阅,有的甚至可以既不审计,也不审阅。在讲到财务报表和附注的关系时,FASB的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则反复强调:在财务报表表内表述是确认;用附注(包括表内旁注,表外底注)、其他附表、其他报告手段进行表述,不是确认,而是披露。这样,附注和其他财务报告披露的内容、形式和是否量化表述就获得了更大的自由空间。 (二)财务报告及其种类的发展与变化回顾 财务报表和其他财务报告表内确认和表外披露两种表述形式共同构成今天的财务报告,乃是财务报告经历了60多年的一个重要的发展历程。再从报告和报告的种类看也产生了很多重要变化: 第一,报表的种类不断增加。 早期的基本财务报表只有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两种。20世纪60年代中期增加了财务状况变动表,到1987年被现金流量表所取代(SFAS财务会计准则公告》95),成为第三财务报表。1997年,美国又发表"报告财务业绩"的第133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提出:企业可增加"全面收益表"作为第四财务报表,(在此以前,英国已在ASB(《会计准则公报》的第3号财务报告准则中提出"全部已实现利得和损失表"作为第四报表)。 第二,财务报告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改进。 1、从覆盖面看,原先的财务报告只反映一个主体的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或现金流量的变化。后来,由于出现控股企业,控股企业除编制本身的财务报表外,还要编制覆盖整个控股企业集团的合并财务报表。同时,一个企业由于规模很大,分部很多,又要求对具有不同机遇和风险的地区和业务分部编制分部财务报告。合并报表和分部报告都能向投资人补充提供对决策更有用的信息。 2、从时间间隔看,传统的财务报告是一年报告一次,属于年度报告。为了提高报告的及时性,后来,在年报之外,又陆续增加了半年报、季报、月报等统称为"中期报告"的财务报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将来信息的报告将越来越快,时间间隔越来越短,现在实际上已开始在网上实时信息。 3、从内容上看,第四报表较好弥补了传统报表违反漏计损益原则的缺陷。长期以来,西方会计界对编制收益表都声称坚持"满计损益观"而不是建立在当期经营业绩基础上,但实际上对可赚得却未实现的收入,往往绕过收益表,而把它们列示于资产负债表中的所有者权益部分。这种做法,实际上压低了企业当期所确认的全部损益,违反了满计损益的原则。第四财务报表即全面收益表,所报告的企业财务业绩包括了所有已确认的损益(不论是否实现)。这种业绩报告,才真正体现以满计损益为基础的收益表。 二、对现行财务报告的批评 尽管企业的财务报告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在改进,并根据使用者日益增长的需要作了若干创新。但迄今为止,使用者对财务报告的局限性是很不满意的。有人则对财务报告的有用性似乎在加速地降低而表示担忧,早在1975年,英国ASSC(会计准则筹划委员会)发表的"公司报告"和1991年英国ICAEW(英格兰和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和ICAC(国际会计合作委员会)联合发表的"财务报告的未来模型",就先后相当深刻、全面地揭示了现行财务报告的缺点。1994年美国AICPA(美国执业会计师协会)在"改进企业报告--面向报告用户"中也指出了现行财务报告的不足。概括各家的看法,特别是针对新经济的要求,财务报告有待改进的方面主要是: 第一,由于环境的加速变化,要求企业披露更多的、面向未来经营发展的关键性信息。但是,现行财务报告模式在确认方面有苛刻的要求,对于计量,也主要限于货币量度。这样就使许多能反映企业未来前景、对使用者非常有用的信息被排除在财务报表甚至财务报告之外。这些信息大部分属于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广义无形资产,如一家企业的员工、客户、知识基础和该企业的声誉。 第二,由于交易、事项、情况要得到会计的确认,从而在财务报表内表述,有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它们必须是已经完成,至少是已经发生的。每一项符合确认要求的报表要素,在它们的定义中都明确规定属于过去的交易、事项所带来的结果。这样,整个财务报表的信息--这是财务报告中的核心信息,必然面向过去,而不可能面向未来。 第三,尽管各种计量属性同时并存,实际上,在财务报告中,是成本而不是价值反映着现代企业的经济活动,可是使用者(特别是投资人)却更关注企业价值的创造和增加。资本市场的股价涨落,反映的也是企业价值的变化。而现在,财务会计与财务报告无法直接计量和表现企业的价值,它们只能用盈利和现金流量两个会计信息间接地作为替代变量。 三、对现行财务报告的改进 当前人们面临的经济环境已经大大不同于以往。关于这一点,FASB在2001年关于"改进企业报告--对增进自愿披露洞察"这一研究报告中进行了描述。该报告分析了可能正在改变企业环境的关键作用力量。从经济因素上具有全球化、所有权分散、竞争、着眼于财富的创造、企业资产构成的变化等特点。与此同时,今天的财务报告使用者也会产生新的信息需求,主要是: 1、应当突破传统的财务报告模式,需要在财务报表之内对确认和计量方面有所创新,使之可确认更多的有用信息; 2、应当提供不一定用货币量度,但却非常有用的信息,为此要改进和扩大信息披露; 3、整个财务报告在维持有用的历史信息的同时,要更多地披露预测信息,特别是关系一个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的关键信息; 4、成本信息固然是可关与相关的,但企业价值的创造与变化的信息、可能更为有用。 面对竞争、高新技术和全球化的三股力量汇合的挑战,适应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信息提出的新需求。笔者认为在对现行财务报告模式加以改进时,一定要解决好继续和发展的问题。要改进现行财务报告模式中与会计环境不相适宜的部分。总的来说,对现行财务报告模式的改进应是一种扬弃;具体来看可以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1、改革现行财务报告模式,并不意味着对之完全否定,相反,在GAAP没有改变之前,构成财务报告核心的应还是财务报表,我们应该继承现行财务报告模式下的核心部分--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即它们必须符合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与可靠性等四项标准。并将它列为财务报告的第一部分,但是建议将这三张报表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分为核心信息和非核心信息两个部分。对于核心会计信息,应该更加注意其计量的可靠性;而对于非核心的会计信息,则可以相对地采取可靠性不如历史成本的计量属性,如公允价值等。尤其应该注意在财务报表中披露能够表明投资报酬、财务弹性和变现能力的会计信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借鉴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的做法,在损益表的下端附加披露全部已确认的利得和损失。 2、对财务报告中可采用的计量属性不以货币量度为限,并进行广义解释。这一点,其实并未动摇财务会计的基本假设--以货币为计量基础的假设。因为货币仍然是财务报告特别是其中的财务报表的基本量度。只是,应当同意,甚至应当鼓励同时使用其他量度,作为货币量度的补充。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总有可以量化的属性。问题仅在于量化的精确程度有所不同。现代企业具有如此复杂的经济活动,会计在计量问题上若不跳出货币度量的框框,恐怕很难在确认和披露上有所前进。 3、要充分发挥披露在财务报告中的作用。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应注意披露各种表外融资方式的特征和风险。在财务报表的补充资料之中,披露企业物价变动的会计信息;另外,可以适当披露采用"区间"或"范围"估计数量报表项目的有关信息,借以消除报表项目貌似确定而对会计信息使用者产生的误导。 4、在其他财务报告中,着重披露企业经营活动的主要特征、经营活动重大的不确定性--存在的显著风险和报酬机会、企业的相对竞争优势和关于企业"软资产"(如人力资源)以及评估的商誉的信息,并尽可能披露关于竞争对手或同行业其余相关企业的信息。 5、尽可能及时提供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必要时可以缩短财务报告提供的周期,如采用季度财务报告或适当发表临时财务报告,简化年度财务报告等。 6、对操作衍生金融工具的企业,应该单独予以披露并进行核算。 7、若存在着多个企业分部,应尽量按照行业分部或地区分部编制或提供分部报告。 8、鼓励企业进行适当的自愿披露,包括披露一些有一定依据的预测性、前瞻性会计信息和管理当局的意图等。 9、鼓励企业披露关于履行社会责任和关于企业增值的会计信息,并根据具体条件酌情采用在财务报表附注中进行叙述性披露、在现有财务报表中添加某些项目或单独披露如社会收益表、增值表等形式。 10、要尽量注意"效益 成本"这个普遍的约束条件,在信息披露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在保护商业秘密和提供及时、有用的信息之间进行权衡,要尽量避免会计信息披露过载现象。要根据会计环境、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变化,兼顾财务会计的固有特征,并作适当的调整。 财务报告分析论文:虚假财务报告概念分析论文 摘要:从世界上第一例上市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告曝光至今,企业寻求其治理措施在理论和实务方面做了诸多努力,然而这一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经济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和会计信息的复杂性决定了上市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告问题是未来财务会计面临的首要难题。上市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告200多年的治理历史证明,财务报告真实和虚假是动态的,杜绝虚假财务报告的产生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对上市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告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会计理论研究者责无旁贷,任重道远。 关键词: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治理 一、虚假财务报告的概念界定 现代资本市场实质上是一个信息市场,根据委托理论和信号传递理论,上市公司存在自愿性披露信息的动因。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主要有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年度报告、中期报告和临时报告。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信息使用者根据企业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进行相应决策,会计也藉此达到决策有用性的目的。要使会计信息具有决策有用性的价值,就必须使会计信息具备相关性和可靠性,这就要求财务报告的揭示应符合三个标准:适当、公正和充分。我国新修订的《会计法》要求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完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制定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规定企业对外财务报表必须具备“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存在性”四个基本质量特征,并把“可靠性”作为四项质量要求的核心。在现实中,可靠性集中体现在“真实反映”。 虚假财务报告是指未能遵循财务报告准则,无意识或有意识地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歪曲地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做出不实陈述的财务报告,其后果必然导致信息使用者做出错误的决策,使会计在经济生活中应有的功能失效,进而危及到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和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弱化各项改革措施政策效果,甚至动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整个基础。从虚假财务报告的内容看,有财务数据虚假的财务报告和非财务数据虚假的财务报告。财务数据虚假的财务报告包括虚计资产、少列负债、虚增利润、少扣费用等;非财务数据虚假财务报告指对非财务数据进行虚假陈述,如对关联方关系的虚假陈述等,这类虚假陈述同样可以使企业达到造假的目的。从虚假财务报告形成的性质看,有错误型虚假财务报告和舞弊型虚假财务报告。错误型虚假财务报告是指无意识地对企业经营活动状况进行了虚假陈述,在主观上并不愿意使财务报告歪曲地反映企业经营状况,主要由会计人员素质较低引起的错误;舞弊型财务报告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的经济目的而有意识地偏离会计准则和其他会计法规对企业经营活动状况进行虚假陈述的财务报告,是一种利益集团或个人为了经济利益或政治利益而进行的一种有意作为。本文讨论的虚假财务报告指的是舞弊型虚假财务报告。 二、上市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历史考察 会计自从诞生起,作为一种由企业内部向外部传递经济信号的媒介,其对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差异导向决定了其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现代公司制度建立以后,会计信息这种具有经济后果的特性日益凸现,诱发了具有决定会计信息生成和披露能力的主体按有利于实现其特定目的的方向生成和披露会计信息,从而导致上市公司操纵财务报告种种行为的发生。 虚假财务报告与现代公司制的建立和发展相伴而行,历史上每一次上市公司严重的虚假财务报告现象出现以后都会带来会计信息治理的改进,然而每一次改进无一例外地未能从根本上改善虚假财务报告泛滥的状况,200多年来上市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现象依旧,造假的程度有愈演愈烈之势,造假的空间和参与范围更加广泛,上市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告问题已经演变成为一个历史性痼疾。随着上市公司在我国市场经济中作用的提升,挖掘上市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历史根源,明确其艰巨性对公司治理和健康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作为早期股份公司发展迅速的英国,自然成为了虚假财务报告的发源地。1720年英国“南海公司”破产案掀起了人们对虚假财务报告不良后果的重视。“南海公司”破产案孕育了世界第一位民间审计师的诞生,同时政府部门意识到了虚假会计信息的恶劣影响,于同年颁布了《泡沫公司取缔法》,并沿用了百余年。然而,该法案只是通过简单地禁止设立股份公司来保持资本市场的稳定,以及保护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不受损害,却严重地影响了英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这显然是一种因噎废食的做法。 19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以及大量股份公司倒闭,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市场的完整性和稳定性。1844年英国议会颁布了《股份公司法》,明确了董事登记账簿义务,以及监事对董事会计记录的审查权力。但由于早期的审计技术不熟练,缺乏专业的审计人员,审计范围仅囿于审查全部支出是否编制了相应的支出凭证、资产负债表是否与总账余额相吻合等事项,这种简单朴素的会计信息形式的审计在当时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难以遏制虚假财务报告现象的发生。 到了20世纪,由于世界经济的中心由英国转移到美国,虚假财务报告这一经济顽疾在美国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1929年至1933年美国证券市场大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归因于当时上市公司会计实务的混乱,缺乏正确可靠的财务报告。美国政府在1933年和1934年分别出台了《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明确了设立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作为会计与审计实务的管理和监督机构,以及上市公司具有法定审计义务,然而,这也同样没能阻止上市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告案件的发生。 近五十年,世界各国由于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引发的案件仍然比比皆是。19世纪60年生的大陆自动售货机公司案,80年生的国际商业信贷银行倒闭案,90年代巴林银行理森舞弊案以及近年发生的朗讯、山登、安然、施乐、世通、环球电信、施贵宝等国际知名巨头企业的上市公司舞弊案,引发了新一轮的会计信任危机。为挽回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美国进行了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的广泛调查和研究,开始了对会计更严格的监管,制定了《萨班斯法案》(Sarbanes-OxleyAct),并以此为依据重塑会计信息的监管模式。其改革成效如何,尚需时间检验。 我国新兴的资本市场从开始就饱受虚假财务报告的困扰。1992年深圳原野公司案揭开了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序幕,随后相继发生了北京“中诚”(1993)、海南“中水”(1994)、海南“琼民源”(1998)、成都“红光实业”(1998)、四川“东方锅炉”(1999)等上市公司恶性财务舞弊案件。2000年“郑百文”、“黎明股份”、“猴王股份”案件的余震还尚未完全消失,2001年爆发的“麦科特”、“银广夏”、“蓝田股份”风暴更是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推向顶峰。针对上市公司造假现状,尽管证券监管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件并没有因此而停止。2004年作为中小企业板首批上市企业之一的“江苏琼花”,上市仅10个交易日即爆出中小企业板首例财务丑闻。该公司上市前隐瞒了三笔金额合计为3555万元的国债投资,而这三笔投资的合作方均为当时的问题公司。2006年初,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财务舞弊研究中心(snaiFFRC)披露了以“科龙电器”为首的2005年度上市公司十大财务舞弊公司排行榜。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问题的不断曝光,会计信息造假性质之恶劣,使得我国股票市场自2000年后持续低迷,股价严重缩水,广大投资者损失惨重。在中国证券市场短短十几年中,尽管公司治理结构不断优化,监管制度和监管措施不断完善,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寄生”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挽救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信心,寻求上市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成因、根治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现象是我国会计理论、会计实务以及监管界面临的迫切而现实的问题。 三、上市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国际视角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在2002年公布的一份资料显示,仅2002年第一季度就出现了64家会计和财务报告案子,比2001年全年的数量还多。根据美国《商业周刊》的统计,从1995年到2001年重新进行申报的公司从每年50家增加到超过150家,共有772家公司公开承认数字有重大错误,不得不重新申报。其中2001年11月的全球能源巨头“安然公司”破产案及随后出现的“世界通讯公司”案件等一系列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件震惊了整个世界资本市场。然而上述案件只是美国证券市场财务报告舞弊案的“冰山一角”,美国这些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案的曝光又改写了一个会计监管时代,新的包括《萨班斯法案》在内以加大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造假惩治力度保护投资者利益为主要特征的监管措施陆续出台,对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问题具有一定震慑作用。 欧洲资本市场也面临着同样的困扰。2003年2月24日,仅次于美国沃尔玛和法国家乐福的世界第三大零售商荷兰皇家阿霍尔德(Ahold)公司爆出震动全球的“假账丑闻”。阿霍尔德丑闻的发生,让投资者对欧洲上市公司的诚心度和欧洲公司及财务监管机制的有效性产生了怀疑,并使欧洲在目前的会计标准之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在世界其他地方也可随处找到虚假财务报告的影子。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问题,不是中国特有的问题,而是一个国际性难题,并已成为制约资本市场发展的瓶颈,世界经验发展的绊脚石,应引起全球会计界和审计界高度关注和研究。 四、上市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未来趋势 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作为近代工业社会发展以来全球普遍面临的一个难题,迄今还未能找到有效治理虚假财务报告的良剂。可以预见,该难题仍将是困扰未来全球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财务会计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和核心问题。如果仅仅认为会计认知的有限和会计监管的缺失,恐怕难以找到治理虚假财务报告的路径。会计信息的复杂性决定了虚假财务报告治理的艰巨性。会计信息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会计信息生成过程的复杂性、信息披露的复杂性、信息监管的复杂性。(一)会计计量的复杂性 会计的学科属性决定了无论是会计理论还是会计实务,假设、估计、判断是会计不可逾越的鸿沟,因此主观取向与会计计量结果密不可分,在多种理念交织情形下的会计信息难以简单的以“是非”或“对错”衡量。会计计量的复杂性表现在:第一,会计规范自身的弹性不可避免。准则和制度中会计政策的选择以及会计估计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professionaljudgment)。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国际会计准则“可比性改进项目”,直至20世纪90年代后期推行的“高质量会计准则”等等,旨在削弱对会计实务的人为判断取舍,提高会计方法程序的可比性和会计信息的可信性。但对同一经济业务采用唯一的会计政策还只是理想。因为,一方面一些不同的会计政策有其各自理论依据,在理论上的争议澄清之前“统一”只是梦想;另一方面是会计政策具有经济后果,政策的选择将导致信息相关使用者决策的差异,信息相关使用者对有助于维持和改善自身效用的会计政策具有偏好,其结果是找到一种让所有各方都接受和满意的会计政策是不现实的。会计估计更为复杂,在经济业务不断创新的今天,会计计价中对现在和将来预期的不确定性程度加强,计量中的估价问题是一个长期内难以解决的国际难题。第二,会计准则和制度运用中的复杂性。主要表现为动机效应和能力效应。如前所述,由于会计信息具有经济后果,准则和制度中自身的弹性扩大了其在运用中的选择空间。就不同的会计主体而言,对同一经济业务出于不同动机可能会做出不同的会计处理选择,对不同的经济业务出于特定动机也可能会有相同的会计处理选择。基于动机对会计处理的选择违背了会计“如实反映”的要求,对会计方法的滥用从某种程度上就是制造虚假会计信息;能力效应是指会计人员准确地运用相关会计准则和制度的能力。一方面会计人员受其自身专业素质水平的影响,对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和会计政策的理解、运用可能会产生偏差;另一方面机械性误差是客观存在的。 (二)财务报告能否有效地传递给信息使用者 会计信息的提供者拥有信息优势,在披露中占有主动地位。财务报告包含的会计信息的信号传递作用使公司在财务报告中有自愿或主动披露好消息而隐藏或推迟披露坏消息的动机。从信息使用者看,信息使用者要将对其有用的会计信息从财务报告中甄别出来,还要对财务报告会计信息的可信性做出判断。信息使用者要在信息的加工成本与期望在信息中获取的收益进行权衡,成本与收益显然取决于使用者对会计系统的熟识程度、特定的信息使用目的,以及信息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从披露监管者看,披露监管者的监管对象为数量众多的公司,对每一个公司的财务报告做出虚假与否以及程度如何的判断是不现实的,而且信息披露监管者同样是会计信息的外部人士。然而,在监管内容、监管与惩罚力度方面同样面临来自信息使用者(投资人、债权人、政府部门等)以及信息提供者之间的压力。会计信息披露的复杂性后果就是广大的信息使用者难以以合理的成本从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区分出会计信息的良莠,即哪些会计信息是虚假的,而哪些会计信息是可以信赖的。尤其在不完善的资本市场,市场秩序的混乱使得信息使用者无法对财务报告的可信性做出有效评价并且监管制度对虚假财务报告的威慑与惩罚力不足时,财务报告提供者可以从虚假财务报告中获取额外收益,而且在道德约束弱化的情况下,“劣币驱逐良币”虚假财务报告充斥资本市场的现象随处可见。 (三)独立审计的复杂性 会计信息生产和披露的复杂性使得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寄希望于能较多接触和了解内部信息的会计信息验证者——独立审计人员。然而会计信息鉴证中的复杂性决定了其职能发挥的不确定性。首先,审计师赖以工作的标准——独立审计准则如同会计准则一样存在弹性,准则制定机构的独立性受到会计职业界、政府部门、社会公众、公司或企业的挑战,审计准则本身也难以提供一个非对即错的绝对标准;其次,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也在社会期望和自身价值取向中协调,审计质量高低是法律风险和利益激励权衡的结果;最后,审计人员的执业能力如审计人员对会计准则、审计准则的理解,专业判断能力、职业敏感与洞察力等对审计质量,进而披露的财务报告质量产生重要影响。从现代审计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不论在详细审计、制度基础审计阶段,还是风险导向审计阶段,查错防弊始终是审计的基本职责。然而时至今日,审计师似乎并没有完全履行好这一基本职责。 会计信息的复杂性致使财务报告游离于“真实”和“虚假”之间,而财务报告的“逼真”程度最终取决于会计信息的利益相关主体的较量与均衡。在会计市场上,公司的差异性以及动态发展性决定了这种博弈的结果是:部分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真实,而部分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是虚假的;财务报告真实和虚假是动态的,杜绝虚假财务报告的产生的研究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 五、上市公司提供财务报告的框架与启示 对上市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成因和治理措施进行系统、深入研究,降低上市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比率和程度,寻求根治上市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途径,会计理论研究责无旁贷,且需要持之以恒。 通过对上市公司造假的历史、国际视角的分析可以看出,上市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告是一个历史性难题,是一个国际性难题,也是财务会计未来面临的首要难题,实现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根本好转任重道远。尽管每一次上市公司虚假财务事件的爆发,都会带来理论界新一轮的研究探讨,引起监管界新一轮监管制度的出台,然而,两百多年的历史已经证明,上市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现象有增无减,造假的原因及手段并没有什么质的变化。这一事实提醒着理论工作者,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长期、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认为,找准治理的切入点,构建治理框架,进行深入、系统研究是解决问题的有益思路。
浅谈市场营销策略:论电信企业市场营销策略 (山东威海市电信局)徐莅萍顾延良 [摘要]电信全球化与国际竞争的新趋势,给我国电信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根据我国电信企业行业特点与营销重点,提出全员营销、摒弃传统广告宣传方式、营建全新企业文化及拓宽范围,实行差别化经营等策略。 “所谓服务业这一行业根本不存在,只是各行业中服务成分所占的比重大小有所不同而已,每个人都在为他服务”。(TheoeloeLevitt语)显然,电信企业应属于服务成分较大的行业,笔者试从电信企业现状及服务业的特点入手,阐述电信企业的营销策略。 一、电信企业的正确定位 电信全球化与国际竞争的新趋势,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一些新的经营理念,竞争观念、手段和策略正以惊人的速度向国人走来,并日益深刻地影响着国内通信市场。 资产重组后的电信企业由于无线寻呼的剥离,邮政与电信的分营,移动公司的独立,实力受到了明显的削弱,经营范围与市场空间也随之相应变得狭窄。而在我们电信企业整体实力削弱的同时,我们的竞争对手无论从数量还是从实力,都不再是以前那样的弱小。我们对于通讯市场曾经有过的垄断时代已成为“昨日黄花”,电信市场不再有“巨无霸”的存在,代之而起的是诸侯割据群雄逐鹿。同时经历了这几年电信市场的长足发展,邮电通信能力和技术水平飞速提高,邮电通信不再是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部门。从总体上说,通信能力与市场需求相比已经不再是短缺。更为严重的是,在国内需求普遍疲软的情况下,WTO正一步步向我们走来,我们未来的竞争对手将比现在可怕上不只十倍百倍。 因而,在目前市场相对饱和的情况下,“加快发展,千方百计满足用户需要”,已经不应再成为我们电信企业的宣传口号和行动指南。面对日益壮大的竞争对手和相对狭小的空间,如果仅仅立足于用户需要的满足,我们将失去现有的市场。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市场营销才是企业的首要任务。这既是企业工作的起点,又是企业工作的终点。没有市场营销企业就无法生存。“先有市场后有产品”之所以成为近几年企业界流行的经营方针即缘于此。由此可见,市场营销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强化营销,发现需求,选择市场需求是企业的第一任务,是关系企业生存发展的大事。因而,我们当前的任务当是创造市场,制造需求,引导消费,唯如此,我们电信企业方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电信企业行业特点与营销重点 电信企业从属服务行业,因而我们必须从服务行业的特点出发,制定出符合行业特征的市场营销方案。“服务是一方能够向另一方提供的基本上是无形的任何功效或利益,并且不导致任何所有权的产生。它的生产可能与某种有形产品密切联系在一起,也可能毫无联系”。这就决定了电信企业具有如下行业特点: (一)不可触摸性 服务是无形的。与有形产品不同,服务在被购买以前是看不见、品味不到,摸不着、听不到或嗅不出的。而购买者为减少这种不可触摸性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他们必然会寻求服务质量的标志或证据。他们将从看到的地方、人员、设备、沟通资料、象征和价格等方面,作出服务质量的判断。 因此,服务提供者的任务是“经营证据”、“化无形为有形”。产品营销者受到的挑战是要求他们增加抽象观念,而服务营销者受到的挑战则是要求他们在其抽象供应上增加有形证据。 如果我们想使我们的企业看起来服务快速和有效,就要中以试用以下几种工具使这种定位策略有形化。 1、场所电信的有形环境必须暗示出快速和有效的服务。企业的外部和内部设计要做到整洁明快,对办公桌子的摆设和人行通道应进行认真设计规划,从外观上看,等持接持的顾客所排队伍不应过长,应有足够的坐位给正在办理业务的顾客。 2、人员全体工作人员应当是忙碌的。他们应当做到衣着得体统一,并佩戴统一标志如工牌,并在始终保持微笑服务的同时做到来有迎声,去有送语。 3、沟通资料沟通资料应能表明高效率,宣传小册子应做到印刷清晰,层次分明,图片也应经过认真选择。 4、象征即企业的标志,如电信的徽记。 5、价格各种服务价格要能始终保持简单明了。 (二)不可分离性 服务的生产与消费二者一般而方是同时进行的。这与有形物品的情况不同,后者是被制造出来的,先投入存储,随后销售,最后被消费。如果服务是由人提供的,那么这个人就是服务的一部分。因为当服务正在生产时顾客也在场,提供者和顾客相互作用,是服务营销的一个特征,提供者和顾客两者对服务的结果都有影响。 (三)可变性 服务具有极大的可变性。因为服务取决于由谁来提供以及在何时、何地提供。对服务质量的控制可采取两个步骤:第一步,投资于挑选优秀的工作人员并进行培训。对服务提供者进行培训,使其对顾客出现的各种情况都能做出适当反应,从而减少服务的可变性;第二步,通过顾客建议和投诉系统,顾客调查和对比购买,追踪了解顾客的满意情况。这样,质量较差的服务便可被察觉出来并得以更正。 (四)易消失性 服务不具有可贮藏性。不 可能事先生产出服务留待以后消费。它的生产过程本身就是消费的过程,因而极易消失。由于服务性企业具有以上特点,因而服务性企业如果只用传统的市场营销方法来经营势必困难。在服务性企业中,顾客面对着服务质量不太稳定和较多变化的服务者,服务结果不仅受服务提供者的影响,而且受“不公开的”生产过程的影响。因而服务性企业的营销不仅需要传统的市场营销,而且还要插入其他两种市场营销,即内部市场营销和交互作用的市场营销。 内部市场营销,意指服务公司必须对直接接待顾客的人员以及所有辅助服务人员进行培养和激励,使其通力合作,以便使顾客满意。市场营销部门可能做的最大贡献应是:“特别善于促使机构的其他部门每个人都实行市场营销。”(贝利语) 交互作用市场营销,意指感知的服务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买者和卖者之间交互工作用的质量。在产品营销中,产品质量与如何被取得的方式之间毫无联系,但是在服务营销中,服务质量则是同服务供应者混为一体的。顾客评价服务质量,不仅依据其技术质量,而且依据其职能质量。因此,专业人员必须掌握交互作用市场营销的技巧。 相对于传统营销而方,内部市场营销与交互作用的市场营销共同构成现代市场营销———全员营销。亦即市场营销的重点就是全员营销。 三、全员营销的营销策略 全员营销不仅包括营销手段的整体性,还包括营销主体的整体性及营销战略的整体性。传统的营销是以生产者为中心,以产品售出为目的,而现代营销是以顾客为中心,以顾客满意为目标,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如日本丰田公司的经理在推出凌志汽车时所说:“我们不应仅满足于顾客满意,我们的最终目的是使顾客愉悦”。 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这就要求我样牢固树立“企业以市场营销为核心,市场营销以顾客满意为核心”的观念,将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结构调整、生产管理、内部改革、资本运营等工作统一到服务和服从于市场这个中心上来,把搞好市场营销放在一切经营活动的第一位,以市场营销部门为中心,管理、生产、后勤部门以顾客满意为目标向市场营销部门提供服务。亦即搞好对外营销必须先搞好对内营销。某家旅游公司曾提出过这样的口号“员工第一、顾客第二”,其含义并非是不重视顾客,而是将员工列为第一的目的在于使企业员工满意,以崭新的面貌迎接顾客,从而实现顾客的满意。在树立“员工第一”思想的同时牢固树立“前一部门是后一部门的顾客”的思想,从而最大限度的激活内部市场营销。 全员营销的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每道工序、每个员工与顾客都处于同一个不可分割的价值链,每个员工的工作都与顾客密切相关,只不过越靠近顾客的对顾客的影响越大。作为电信企业仅局限于对外的窗口,更不能仅仅局限于营业厅,我们以前抓服务的重点放在营业厅,而忽视了对另一些主要的服务群体如机线人员的管理。对于电信企业而言,机线人员服务的好坏对我们企业经营的影响更为直观。而在我们以前的实际工作当中,只是狠抓营业员的服务,而忽视了机线人员的规范化服务,导致我们的机线人员不象是国有企业的员工,反倒象是农村的个体包工队,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的声誉。全员营销应注重这些重要环节,不允许出现任何细徽的漏洞。 全员营销的另一个前提是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这就要求我们的员工不仅要精通自己分管的业务,对于我们电信企业所有的业务都应有全面的了解。威海电信局曾经实行过“首问负责制”,意即每个员工在接听客户的电话,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时,不应回答“不知道”,而应负责到底,为客户咨询有关部门,给予客户满意的答复。这种做法虽然比以前有所进步,但弊端在于浪费了客户的时间,降低了客户的满意度。请设想一下,如果我们每一个员工对每个问题都能对答如流,对每项业务都能如数家珍,这对我们的企业发展将会起到多大的推动作用。因而,从一线员工到支撑系统员工,不但要有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的觉悟,还要有过硬的服务本领。加强全体员工的技能培训,使其不仅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全员营销还需要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提高服务的技术层次。体现服务水平的还有服务技术、服务手段。不仅包括服务手段的技术化,还包括通信能力的提高和通信手段的增多。借助高科技手段,实现服务层次的飞跃。如计算机的普及,使收费速度大大提高;联网收费,使客户体会网多面广的优势;产品的更新换代,满足不同层次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 由于全员营销具有上述特征,因而在实际操作中,与传统营销手段并用,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摒弃传统广告宣传,建设全新企业文化 服务性企业较之制造企业在营销方面有许多不足,根据美国乔治和迈尔克斯德尔的调查,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一般来说市场营销部门较少可能实行市场营销组合活动;(2)在提供服务区域较少可能进行市场营销分析;(3)很可能在内部处理自己的广告而不是求助于外部的广告社;(4)较少可能制定全面的销售计划;(5)较少可能制定和实施销售培训方案;(6)较少可能利用营销研究公司和营销顾问;(7)如用销售总额百分比表示用于市场营销上的费用,在这方面则有可能花费更少。 作为曾经是国家垄断经营的电信企业,其实际营销手段比以上的论述更差。作为“官商”,我们曾经信奉的教条是“皇帝女儿不愁嫁”,作为“瓶颈部门”,我们曾级“酒好不怕巷子深”,这些陈规陋习导致我们在向市场经济转向的同时,不可避免地留有尚未褪化完全的计划经济的胎记。我们很多电信企业的广告仅仅做在家门口,做在营业厅里,我们在电视电台报纸所做的也仅仅是干巴巴的条文广告。广告这一引导消费的手段居然堕落到“顾客须知”的地步,广告魅力在我们那种做了也白做的论调中消失殆尽。我们所做的广告仅仅向人们表明我们做过广告。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有些经营者发现了这些问题。虽然我们欠缺国际商业巨头的大手笔,但我们绝对不能丧失商海博激的信心和勇气。一些电信企业的经验很值得我们推广:如在不同时间,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实行了不同的广告宣传,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在我们所有广告宣传中,缺少最根本的主题———企业文化的宣传。 企业文化包括在长期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经营思想、管理方式、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它贯穿于企业发展道路、生产业务、经营管理以及职工思想政治、文化修养、业务技术素质的方方面面。高水平的质量服务文化,才能创出优质的服务,创优质服务又有力地推进企业的质量服务文化建设。众所周知,海尔公司在兼并红星电器厂时,仅派驻了几个管理人员,就使红星厂由亏损几千万的企业5个月内扭亏,他们凭借的是海尔品牌、海尔企业文化的灌输。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对于一个企业而方,无疑是企业魂。 因而我们在使用传统的广告营销手段的同时,应侧重于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宣传,学会利用各种媒体树立我们的形象。如我们可以对社会有影响的群体实行优惠政策,借以提高我们的知名度;积极参与公益活动,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这种投入与产出的比肯定会优于广告的效果。同时注重企业的文化建设,弘扬企业,创企业品牌,求名牌效益,力争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五、价格手 段,不可多用,不能滥用价格大战一直是企业界惯用的营销手续。曾几何时,价格成为我们企业的制胜法宝,推销产品的不二法门。仿佛祭起价格这个大旗,就可以战无不胜,所向披靡。但我们的消费者正一步步走向成熟,他们不再满足于小幅度的降价手段,最终结果导致价格战的恶性循环。近几年较为有名的是全国的彩电价格大战,造成全国彩电行业至少53亿的损失。“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彩电大战导致了今年上半年的彩管行业的全面停产,彩管行业只能用减少供应量祈求价格的回升。在我们通讯市场,同样是烽烟四起,价格战的最终结果是“鹬蚌相争,渔夫得利”,这里的渔夫并不是指由于降价而得到实惠的消费者,而是指国际上那些圆睁双眼,紧盯我们这块世界上最大的尚未开放的通讯市场的通讯业的巨头们。我们原本就不足以与之抗衡,我们本应该联手与之竞争,而我们采取的价格战无疑将自己的市场廉价出售给了他们。当然价格战并非一无是处,通过价格大战,可以做到优胜劣汰,导致市场资源的重新配置,并由此锻炼我们的企业抗风浪的能力。但是价格手段毕竟是双刃剑,此应不可多用,更不能滥用。而应该配合企业社会形象的树立,针对特殊群体采取价格攻势;同时价格不能一降再降,那样会使顾客有了等待心理,反而更糟。 六、拓宽经营范围,实行差别化服务 当价格战与铺天盖地的广告刺激不了消费时,我们应该拓宽经营范围,实行差别化管理。但是要想做到将我们的服务与竞争者的服务区别开来是件十分困难的事。经营范围的缩小,竞争对手的增多,使得价格竞争愈演愈烈,许多顾客对产品的要求不多,只要省钱就行。由此可见,只要顾客认为服务的差别不大,他们对提供关心程度便会小于对价格的关心。解决价格竞争的办法是发展差别供应和建立差别形象,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因为一个满意的顾客对价格的关心程度低于对提供服务者的关心程度,同时一个满意的顾客较为容易的接受开展的新业务,而且对我们电信企业的成本而言,发展一个新顾客远比吸引一个老顾客的费用高。因而我们电信企业应凭借自己的资源优势实行差别化服务管理。 这种差别化服务管理具有两层意思,其一为本企业与外企业的不同,使顾客能明确我们所提供的服务为别人所无法提供的。这一点可以配合企业的文化建设进行。其工作重点应侧重于经营范围的拓展,让我们的服务永远走在别人的前面。其二对不同的顾客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 经营范围的拓展,不仅包括外延的拓展,还包括内涵的拓展;不仅仅是量的增加,还包括质的提高。同时细分市场,做到有的放矢。比如对学生较为集中的地区,实行免费装机发售电话卡刺激消费;对于消费层次不高的人应教会他们使用程控电话的多项功能,如“呼叫等待”、“转移呼叫”等,提高通话率;对于消费层次较高的人应大力宣传“一线通”等先进业务;对于大用户(主要指那些群体数量少但业务量比重大的用户)建立大户室,设立大用户档案,甚至于采取青岛局的办法:为大用户设立“绿色通道”,特事特办,使大户业务稳中有升,同时推出新业务后率先向他演示,从而引导消费。 总之,在我们电信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中,要以现代营销观念为主,以传统营销观念为辅;以全员营销思想为主导,突出营销部门的地位;淡化广告宣传效应,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忽略价格杠杆功能,严格差别化服务管理;立足现有市场,创造消费需求;以先进的营销理念武装我们的头脑,使我们电信企业在未来的竞争中永立潮头,勇往直前。 浅谈市场营销策略:第五方物流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作者:江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刘学恒蒋毅一 内容摘要:本文从人才培训的角度阐述了第五方物流市场的现状,并采取了有针对性的4c+7p的营销组合策略,指出第五方物流市场的营销理念必须随着市场的发展而改进。 关键词:第五方物流市场培训营销 第五方物流的定义 关于“第五方物流”的提法目前还不多,还没能形成完整而系统的认识。有人认为它是从事物流人才培训的一方,也有人认为它应该是专门为其余四方提供信息支持的一方,是为供应链物流系统优化、供应链资本运作等提供全程物流解决方案服务的一方。笔者认为第五方物流应该指的是从事物流人才培训的一方,故本文将从此角度阐述第五方物流市场。 第五方物流市场需求分析 市场规模巨大 在世博、奥运两大盛会举办的带动下,我国物流产业将以每年30%的速度迅速增长。每年物流相关总支出约19000亿元,国内运输和物流费用超过20__亿元。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大,直接带来了社会对物流人才需求的急剧升温。根据有关研究机构预测,至20__年,我国需要进行专业培训和训练的各层次物流人员不低于654.5万。 就业压力巨大 无论是高校毕业生为谋求更好的职位,还是下岗人员实现再就业,都希望通过社会培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这个市场十分巨大。截至20__年9月,应届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仅为72.6。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另据新华社报道,截至20__年中期,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834万人,登记失业率为4.2。挤干登记失业率中的水分,仅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在20__年,全国城镇实际失业率就已经达到8.3。 传统学历教育体系的不足 一边是物流人才“一将难求”,一边是亟待就业人群如此之大。面对庞大的反差,传统的教育模式却无法及时和适当地给予以供给。 20__年高等院校招生目录中,教育部备案设立物流专业的高等院校仅有10所左右,虽然我国高等院校已经在进行第二批物流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但目前这批物流本科人才还未毕业,研究生层次的物流教育也刚开始不久。而且即使有一定的供给,也由于毕业生在校所学的实务课程与企业很难马上接轨,从而导致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第五方物流市场的发展现状分析 巨大的供需缺口直接引爆了第五方物流市场,形式各异的物流职业培训和短期培训如雨后春笋般纷纷破土而出。加之《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民办教育促进法》等中央政策法规的支持,更加速了第五方物流市场的快速发展,名目繁多的培训层出不穷。 国内市场竞争加剧 市场利润丰厚,准入门槛低,吸引了众多投资者。大大小小的机构纷纷开办物流培训班,并且大都对外宣称自己的认证是“最权威的”,使第五方物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培训机构纷纷使用送听课费、送赠品、赞助、折扣等方法吸引消费者,手段层出不穷。而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培训在实践环节方面的薄弱或缺位,致使大量国外培训机构进入,例如英国皇家物流与运输学会、美国运输与物流学会、加拿大采购管理协会等机构的物流认证已经陆续进入我国,并对我国培训机构发起了巨大的挑战。 消费者选择机会增多 纵观目前的第五方物流市场,笔者将其大致分为三类:国际性通用认证:代表有英国的ilt认证、美国的ctl认证、加拿大的cip认证等;全国性认证:代表有国家物流师认证、cplm认证、物流经理认证等;地方性认证:如上海、浙江等地的物流管理员证书等。名目繁多的认证,令消费者眼花缭乱。 培训效应参差不齐 目前我国第五方物流业刚刚起步,还未形成规范统一的市场,也无明确有效的机制,物流培训机构的稳定性和层次有很大差异,质量实难保证,鱼目混珠也在所难免。 缺乏合格的培训人才 随着第五方物流业的迅猛发展,合格的物流培训师也变得十分紧俏。目前我国极其缺乏本土的培训师,因此许多物流培训机构在师质方面难以保证,还有的不得不从境外聘请专职培训师,但是,由于他们对我国这个市场缺乏了解,直接影响了培训效果。 缺乏营销理念 第五方物流市场虽然红火,但培训机构普遍缺乏营销理念的指导。表现为缺乏长远规划,缺乏品牌意识,竞争手段单一等。很多物流培训机构在做市场推广、客户销售的时候,没有详细的营销计划,即便有营销理念指导,也多半是以传统的4p营销组合为理论基础,仅关注产品、价格、分销、促销。另外,还缺乏以顾客为核心的服务意识。 第五方物流市场的营销策略变革 第五方物流市场在发展、变化,这就需要培训机构的管理、经营者的经营理念,特别是营销理念也要随之改变。虽然传统的营销组合策略在很大程度上仍适用,但是不能很好的适应培训这种服务产品的特征,例如:无形性、差异性、不可分离性、不可存储性等。所以,对培训产品,一定要有更合适的营销策略。 7p营销组合的应用 在传统的4p的基础上,为适应培训等 服务业市场的需要,布恩斯(booms)和比特纳(bitner)两位学者将营销组合修改、扩充为7个因素,增加了3个p:人员(people)、有形展示(physicalevidence)和过程(proce),提出以7p组合作为服务业的营销理念。笔者拟重点对新增的3个p进行阐述: 人员(people)。第五方物流是以人为中心的产业,人就是服务的一部分,尤其是物流培训师,对培训的影响至关重大。同样的课程,不同培训师,效果可能有天壤之别,所以,一个培训机构必须选择高素质的培训师;此外,还必须重视其它员工的培训、激励和控制,没有满意的员工,就不会有满意的顾客。 有形展示(physicalevidence)。培训是无形的,消费者在接受培训之前,几乎无法感知各种物流培训的好坏。所以,为了减少不确定性,他们会努力寻求培训质量的标志或证据。这就要求培训机构要“化无形为有形”,目前流行的免费试听是很好的方式。著名的外语培训机构新东方在全国的巡回走场,也是这一理念的运用,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很值得借鉴。 过程(proce)。培训服务的生产与消费在时间具有上不可分离性。因此,要在培训过程中让学员满意,而不是事后进行补救。一方面,培训过程中培训师高超的授课技巧,在一定程度上能平息学员因其它问题造成的不满;另一方面,同一培训师,由于学员的反应不同,效果也可能差别巨大,所以,还应该重视学员与培训师的互动沟通。 4c服务理念的变革 与传统营销的4p相对应的,美国学者劳特朋(lauteborn)教授又从消费者角度出发,提出了4c理论,即消费者需求与欲望(coumerneedswants)、消费者愿意付出的成本(cost)、购买商品的便利(convenience)和沟通(communication)。4c理论的提出引起了营销传播界及工商界的极大反响,随之推广。今后第五方物流业者也应该越来越加强对消费者——培训学员的关注,加强以客户为核心的服务意识。 消费者的需求与欲望(coumerneedswants)。纵观现今第五方物流市场,由于受到物流培训师短缺及实践设施等条件的局限,在决定培训项目时,培训机构经常把自身的服务能力作为首要考虑的因素,绝大部分忽视了消费者。但是,随着大量优秀国外培训机构的进入和消费者选择机会的不断增多,这种模式越来越不能满足需要。这就要求培训机构应该真正重视消费者,尤其是在不同消费者的个性需要方面下功夫。不要只从自身能力考虑,而是要提供消费者真正想要的培训,对于能力不足的项目,也可以采取联合办学等方式。 消费者愿意付出的成本(cost)。现在很多培训机构定价往往根据不同的市场定位,依据品牌策略。但是,由于培训产品的无形性和巨大的差异性,消费者往往对价格分外关注,他们往往更多地考虑物流培训能够给自己带来多大的发展,以及在这个发展层面上的投资额是否合理。所以,我们更应该去了解消费者要满足其需求而所愿意付出的成本,甚至包括消费者的收入状况以及消费习惯。在一些有统一国家指导价格的物流培训项目上,也应该进行细线条的操作。 购买商品的便利(convenience)。第五方物流业由于发展时间不长,很多权威的物流培训通常在全国只有为数不多的培训点。而且由于很多培训都是在周末上课,日程安排具有不连续性,使得消费者望而却步。 因此,必须加快发展视频班、网上授课等远程培训方式或增加“外地班”等办学形式。另外,引起外地消费者流动的是有关培训产品的信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培训机构要提供给消费者尽可能多的购买方便,就是要使消费者更易于获得信息。因此,必须加强培训机构的信息化建设与宣传。 沟通(communication)。现今的第五方物流市场将进入品牌的战国时代,群雄并起,名目繁多的物流培训已不下数十种,而各机构的营销服务却如出一辙:1.(美)科特勒,海斯,布卢姆.专业服务营销[m].中信出版社,20__ 2.(美)泽丝曼尔,比特纳.服务营销[m].机械工业出版社,20__ 3.郭向阳,吴筱,张玉卓.第五方物流问题研究[j].经济论坛,20__ 4.卫军英.整合营销传播[m].浙江大学出版社,20__ 5.王少愚.物流与市场营销学[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__ 6.丁俊发.中国物流年鉴-20__版[m].中国社会出版社,20__送听课费、送赠品、折扣及承诺等,使消费者很难做出决定。这就要求培训机构要与消费者进行平等的双向沟通,弄清楚消费者需要什么。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消费者档案,加强培训的售后服务,不断地分析后继信息,分析消费者关心的热点,并积极进行市场回应。同时,这还可使消费者成为固定的品牌忠诚者,并最终成为品牌的传播者。 无论培训机构对市场如何认识,贯以何种营销理念,都没有先进落后之分,只有适合与不适合之别。笔者认为:第五方物流培训机构应该依靠4c来思考,依靠7p来行动。4c是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上看问题,决定了机构的未来;7p是站在机构的角度来看问题,把握着机构的现在。出发点不同,但思维都正确。所以,应该重视4c+7p的营销组合策略。 经济越发展,物流越重要,而第五方物流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必将成为物流业发展的新领域。 浅谈市场营销策略:论农产品市场营销策略 一、市场营销的含义 “市场营销”是个人和群体通过创造并同他人交换产品和价值以满足需求和欲望的一种社会和管理过程。市场营销决定应该生产什么产品,制定什么价格,在什么地方以及如何出售产品或做广告。 市场营销管理体系包括:分析机会,决定市场,市场进入决策,发展市场营销策略,实施市场营销活动。 农产品市场营销就是指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欲望而实现农产品潜在交换的活动过程。农产品营销是农产品生产者与经营者个人与群体,在农产品从农户到消费者流程中,实现个人和社会需求目标的各种产品创造和产品交易的一系列活动。农产品营销的主体是农产品生产和经营的个人和群体。农产品营销活动贯穿于农产品生产和流通、交易的全过程。农产品营销概念体现了一定的社会价值或社会属性,其最终目标是满足社会和人们的需求和欲望。 二、我国农产品市场的现状 1.农产品市场建设发展迅速。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不断发展,类别多,其中包括粮油市场,蔬菜市场,水产品市场,肉食禽蛋市场,干鲜果品市场,农产品市场,数目基本稳定,交易额稳步上升,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农产品交易市场在经历了十几年高速增长和规模扩张后,现正逐步实现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变之中,流通规模上台阶,市场硬件设施明显改善,商品档次日益提高,市场运行质量日趋看好。 2.农产品批发市场成为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覆盖了所有的大、中、小城市和农产品集中产区,基本形成了以城乡集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导的农产品营销渠道体系,构筑了贯通全国城乡的农产品流通大动脉。目前大、中、小城市消费的生鲜农产品80-90是通过批发市场提供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大力发展,对于搞活农产品流通、增加农民收入、满足城镇居民农产品消费需求发 挥着积极作用。 3.以配送、超市、大卖场等为主的现代流通方式发展势头迅猛。超市作为一种现代新型营销业态在近几年开始涉足农产品销售领域,成为农产品营销渠道体系里的新成员,与传统的集贸市场在零售终端展开了激烈竞争。传统农贸市场的“我独尊”的销售地位正倍受挤压。另一方面,南京、广州、武汉、上海等地政府也在大力推行“农改超”工程,打造高效安全的农产品营销网络,使之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4.农产品营销中介发展活跃,各种农产品购销主体:个体户、专业户、联合体不断发展壮大。依托这些活跃在城乡各地的农产品营销中介组织,使得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和大市场实现了对接,改变过去产销脱节的尴尬局面,有效地缓解了农产品卖难的问题。他们的出现带动了上游生产基地的发育壮大,带领农民走向市场,帮助农民致富,对地区农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农产品营销创新 (一)农产品市场经营观念的创新 农产品营销创新的先导为了实现诸如利润、销售增长率等目标,农产品经营者必须进行市场调研、产品开发与农产品储运、销售等一系列与市场有关的经营活动。在从事这些活动时,应当以什么样的理念为指南,应当如何处理企业、顾客、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就成为任何企业或生产经营者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就构成一个企业的市场经营观念,也称营销管理观或市场营销观。它是决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方向的指南,也是为经营者在组织和谋划企业的市场营销时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概括了企业的经营态度和思维方式,贯彻于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全过程之中。 (二)农产品营销战略与策略的创新(即营销组合的创新) 在传统的农产品运销观念指导下,农产品生产经营主要依靠农产品的储存与运输、推销与促销等手段来实现扩大销售。农产品市场营销观念则通过协调市场营销即围绕目标市场需求的变化,综合地运用各种营销战略与策略,并加以优化组合,不断创新,通过比竞争对手更加有效地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来实现企业增长和利润的实现。 第一,应该充分重视战略性营销,用好“市场探查”、“市场分割”、“市场优先”、“市场定位”等战略性4组合。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源于对农产品消费需求的深入探查和仔细研究,通过市场研究,寻找潜在需求,捕捉市场机会。根据一些细分变量来分割市场,进行比较、评价,选择其中一部分作为自己为之服务的目标市场,针对它的需求特点开发适宜的产品,制订合适的价格、渠道、促销策略,实现产品的既定目标。 第二,充分利用好“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等战术性“4组合。由于四大策略各自包含若干个具体策略,形成各自的亚组合。如产品策略中就包括诸如产品组合策略、新产品开发策略、包装策略、品牌策略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策略等。因此,高绩效的市场营销活动不仅在于这四大策略的灵活运用和不断创新,而且在于灵活运用和有效组合每一个亚策略,形成动态优化组合,协调一致为顾客需求服务。 第三,要积极应用“政治权利”和“公共关系”。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比较利益低下,资金紧张,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一般难以进行广泛的宣传和促销,往往要充分依靠“政治权利”和“公共关系”这两个策略。一方面,积极利用政府力量,获得宣传支持,引导百姓消费,扩大有效需求。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应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改善与社会各界的关系,树立良好的形象,获得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通过公共关系达到宣传促销目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可以利用报纸、电视台等大众媒体以及其他社会机构为农产品营销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四、农产品市场营销策略 ㈠农产品营销的新产品开发策略 农产品和任何事物一样,有着出生、成长、成熟以至衰亡的生命周期。因此,企业不能只顾经营现有的产品,而必须防患于蔚然,采取适当步骤和措施开发新产品。它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也是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主要任务。新产品开发过程一般包括新产品构想的形成、新产品构想的筛选、概念产品的形成与检验、经营分析、制出样品、市场试销、正式生产投放市场。新产品开发成功以后,还需上市成功,这意味着新产品被消费者采用并不断扩散。 新产品开发是从营销观念出发所采取的行动,因此首先必须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试销对路的产品。没有市场的产品,对企业而言再新也没有意义。消费者对奇形异彩农产品需求,使一个产品多种式样,成了新的消费动向,如乌骨鸡、七彩龟、黑小麦等农产品虽分别属鸡、龟、麦类,但因为其颜色特别,药用价值较高,不仅市场销路好,而且经济效益高。因此,新产品要有自己的特色适应和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新变化。 ㈡农产品营销价格策略 农产品价格的制定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政府定价,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对所出售的农产品价格没有决策权,如我国曾长期实行过的酿粮棉油国家统购统销价;另一类是农产品经营者定价,依据农产品质量、市场供求状况等因素决定其价格。农产品定价目标与程序以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对其产品是否具备定价权力为前提条件。在市场经济下,为了刺激顾客的消费行为,通 常要对基本价格作适当的调整。如价格折扣与折让,即实行让利。抓住顾客的心理进行促销定价。通常利用节假日和换季时节进行所谓的“大甩卖”、“优惠酬宾大减价”和“买一送一”活动,把部分产品按原价打折扣出售,以促进销售。 ㈢农产品营销品牌化策略 品牌是由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图案等要素组合而成的,用于体现某个销售者或某钟产品或服务的独特性,并使之与其他销售者的产品和服务相区别,借以促进销售的记号。品牌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并不仅仅表现在农产品的识别功能上,虽然农产品的质量性能和企业的市场信誉能够首先通过品牌传导给消费者,但品牌尤其是品牌的功能,更多的是它的市场影响力,是它带给消费者以信心,它在带给消费者物质享受的同时,还带给消费者一定的精神享受。品牌的这种特殊功能构成了品牌农产品所特有的市场竞争力。任何农产品加工企业都不能忽视品牌战略的重要性。创驰名品牌是解决农产品卖难和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品牌是高价格的基础,驰名品牌会给企业带来高额利润;品牌是产品竞争优势的基础,驰名品牌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品牌是吸引新消费者,留住老消费者的有利武器;品牌能够提高企业营销计划的执行效率;品牌是促进产品扩张,促进贸易的有力杠杆。 ⒈以名创牌。对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产品实行商标注册。创牌既是为了宣传,扩大影响,同时也是为了保护品牌。 ⒉以质创牌。严格按照质量标准生产、提高产品品位。 ⒊包装创牌。美化农产品外表。 随着现代流通方式的发展,农产品包装将成为必然趋势。现在发达国家的农产品是一流的产品,一流的包装,一流的价格。而我们国家的农产品则是一流的产品,三流的包装,三流的价格。新加坡进口的中国果菜与美国果菜包装有明显的差距,他们是印制精美的标准包装箱,而我们的则是蛇皮袋、麻袋之类的原始包装,价格差距可想而知。 ⒋加大创牌宣传力度,树立良好品牌形象 除了企业和农民自身的宣传,地方政府也要积极做好特色农产品的宣传,扩大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如我省砀山县财政出钱在中央电视台打广告,专门宣传“砀山酥梨”这一品牌,效果显著。 ⒌做好名牌保护工作 提高商标意识,提高品牌质量,注重品牌保护。龙头企业一方面应对自己的品牌进行商标注册,求得法律保护;另一方面应加强内部管理,提高产品信誉,提高产品质量,珍惜和维护品牌信誉。 ㈣农产品加工化策略 农产品加工是指以农业生产中植物性产品和动物性产品为原料,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处理,使其改变外观形态或内在属性的物理及化学过程;同时也是通过一定的管理技术处理,使其由初级产品转变为制成品,连接农业生产与居民消费的经营过程。目前,农产品中直接能够进入生活消费及工业生产的种类并不多,因此,农产品加工是不可或缺的产业。农产品加工作为农业产业的延伸和农产品价值增殖的必要过程,是每一个经济体不可缺少的环节。农产品通过加工增值的例子,比比皆是,农民投资办加工企业不仅获得了农产品的增值部分,同时也获得了加工的收入。80年代,江苏省兴化市不少乡镇的大葱卖不掉,烂在田里,倒进河里,造成河水污染。近几年,本地农民先后投资办起了十多家大葱加工厂,加工脱水葱、方便面调料出口到韩国和我国台湾等地,全市大葱面积由万把亩猛增到40多万亩,每年增收几千万元。可见,农产品的加工也在促进农产品市场的发展,我们不能忽视它。 ㈤农产品促销策略 农产品促销是指农业生产经营者运用各种方式方法,传递产品信息,帮助与说服顾客购买本企业的产品,或使顾客对企业产生好感和信任,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促进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从而有利于扩大农产品的销售。农产品促销有广告推广、人员推销、关系营销、营业推广四种形式。在进行农产品营销的时候要把促销策略灵活运用,与顾客建立长期关系,培养一批忠诚的顾客群。 ㈥农产品营销渠道策略 我国农产品流通业的现代化水平、管理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低,导致渠道效率较低,与市场经济成熟国家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损耗严重使蔬菜等农产品在流通过程由于缺乏有效的保鲜包装措施,容易腐烂变质,这使得农产品的采购量和实际销售量之间存在较大的缺口,据有关资料显示,蔬菜中毛菜到净菜一般有10-20的损耗,这也加大了农产品的成本。物流成本过高导致农产品价格抬高,势必影响农产品向外地市场的扩散。农产品是否能及时销售出去,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营销渠道是否畅通。营销渠道的畅通和高效可以有效保证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基本平衡,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使我国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平衡。因此,农产品营销渠道的选择策略,不仅要求保证产品及时到达目标市场,而且要求选择的销售渠道销售效率高,销售费用少,能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⒈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价值链有待延伸,走垂直一体化道路。一方面有助于寻找到新的利润点,开拓发展空间,快速做大做强。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减少渠道环节,通过内部关联交易降低流通成本,稳定并降低市场价格,有助于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对于保护生产者利益和消费者福利也有着积极意义。 2.改造升级原有的渠道组织,提高流通效率。主要是要对当前农产品流通的主要载体——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进行改造。批发市场在交易方式、管理模式、服务功能等方面要进行完善和发展,提高流通效率,扩大流通半径,使之满足地区间农产品大规模流通的需要。农贸市场则要继续推进超市化改造,改变过去农贸市场“脏、乱、差”和“食品安全无保障”的状况。 3.加强对渠道体系的梳理和调整,提高渠道绩效。政府相关部门采取各种措施对包括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加工、消费等各个环节在内的整体渠道链条进行梳理再造,消除农产品流通不畅的瓶颈制约,使得各个环节都能够畅顺高效运转,提高其整体运营效率。 4.发展国际化营销渠道,把国内的产品销售出去,解决国内农产品卖难现象,。同时采取网上销售、远程运输、窗口直销等现代营销手段,激活流通,拓展市场。 ㈦农产品包装策略 在现代商品社会,包装对商品流通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包装质量直接影响到商品能否以完美的状态传输到消费者手中,包装的设计和装潢水平直接影响到企业形象乃至商品本身的市场竞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原有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节奏不断加快。为适应这种变化,包装设计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更好地符合消费者的生理与心理需要,通过更人性化的包装设计让人们生活更舒适、更富有色彩。因此在农产品的包装上,我们要制定它的策略,因为选择不同的包装策略将得到不同的包装效果。 1.突出食品形象的包装策略 突出食品形象,是指在食品包装上通过多种表现方式突出该食品是什么、有什么功能、内部成分、结构如何等形象要素的表现方式。这一策略着重于展示食品的直观形象。 随着购买过程中自主选择空间的不断增大,新产品不断涌现,厂商很难将所有产品的全部信息都详细的向消费者介绍,这种包装策略通过在包装上再现产品品质、功用、色彩、美感等,有助于商品充分地传达自身信息,给选购者直观印象 ,真实可信,以产品本身的魅力吸引消费者,缩短选择的过程。 2.突出食品用途和使用方法的包装策略 突出食品用途和用法的策略是通过包装的文字、图形及其组合告诉消费者,该食品是什么样的产品,有什么特别之处,在哪种场合使用,如何使用最佳,使用后的效果是什么。 3.展示企业整体形象的包装策略 企业形象对产品营销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因此,很多企业从产品经营之初就注重企业形象的展示与美誉度的积淀。 4.突出食品特殊要素的包装策略 任何一种商品化的食品都有一定的特殊背景,如历史、地理背景,人文习俗背景,神话传说或自然景观背景等,包装设计中恰如其分地运用这些特殊要素,能有效地区别同类产品,同时使消费者将产品与背景进行有效链接,迅速建立概念。 ㈧农产品绿色化策略 农产品绿色化营销策略是随着严重的环境问题而产生的。所谓绿色营销是指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为实现经济利益、消费者需求和环境利益的统一,市场主体通过制造和发现市场机遇,采取相应的市场营销方式以满足市场需求的一种管理过程目前,各国民众日益重视食品安全,环保意识迅速增强,回归大自然、消费无公害的绿色食品已成为人类的共同向往。绿色农产品有利于增强人民体质,改善生存环境。当今世界,人们对绿色农产品越来越青睐。世纪之初,我国己全面启动“开辟绿色通道,培育绿色市场,倡导绿色消费”的“三绿工程”。我们要牢牢抓住这一机遇,奏响绿色主旋律,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畜和蛋品。我们要把握机遇,发展农产品的绿色营销。 1树立绿色营销观念, 不仅是营销部门,整个企业都应确立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绿色营销观念,从农产品营销战略的制定到具体实施过程中都应始终贯彻“绿色”理念。 2搜集绿色信息, 在营销过程中,企业要及时收集农产品的绿色市场信息,深入研究信息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发现和识别消费者“未满足的绿色需求”,结合企业的自身情况,制定和具体实施农产品绿色营销策略。 3制定绿色计划, 农产品绿色营销计划是企业开展农产品营销活动的依据和在营销过程中的环保努力方向。 4开发绿色资源, 在农产品绿色营销过程中,对于农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农业资源。 5生产绿色产品, 6应用绿色技术, 在农产品营销活动中,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研部门为依托,大力开发以农业资源永续利用和促进人类健康为核心的农产品开发、生产、加工、销售技术体系。 7产品包装绿色化, 农产品包装绿色化策略有节约和简化包装、摒除有毒包装、采用可降解包装、使用可重复使用的包装材料等。 8采用绿色标志, 在农产品的营销活动中,选择具有权威性的符合目标市场要求的绿色标志十分重要。 9制定绿色价格, 绿色价格意味着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是免费的,产品的价格需要反映环境资源的价格。由于绿色产品在环保方面增加了投入,因而成本一般高于普通产品成本,这样,在正常情况下,它的价格要高于非绿色产品价格。 10开发绿色促销 绿色促销包括绿色广告、绿色公关、绿色人员推销和营业推广。 11开辟绿色渠道 农产品绿色营销在其流通各个环节中必须保持其产品的“绿色”。 12弘扬绿色文化 13.引导绿色消费 14.实施绿色营销的监督 浅谈市场营销策略:现代国际贸易环境下的国际市场营销策略探究 曾经有一项数据统计,称中国每年衬衫的生产能力可以满足全世界人民一年12件衬衫的需求量,全球9成以上的衬衫均由中国制造,但是生产企业的利润率平均却仅有不到1成。事实就是我们在不断为全球的制造商品,却从未面向世界推销我们的商品。 我国着名市场营销策划专家——谭兆麟曾经说过:中国企业营销滞后的瓶颈,在于观念的落后、决策的失误、手段的盲目、队伍的低劣。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提高企业的营销水平,观念上的“突围”是突破国际市场营销障碍的前提,引进新的营销理念,树立全球化的营销视角,打造一流的营销团队,构筑高效的立体化营销网络,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打破我国只懂生产,不懂销售的尴尬局面。 一、国际贸易与国际市场营销的关系研究 (一)国际贸易与国际市场营销的异同 所谓国际贸易,即世界各个国家之间商品货物与劳务的交换。它由世界各国的对外贸易构成,是一定时期内世界贸易的总和。 国际市场营销是指跨国界进行的市场营销活动。它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不断推动着国际市场营销的产生、发展、活动范围的扩大,而随着国际市场营销的深入,也会反作用于国际贸易,使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他们之间的相同点在于:国际贸易与国际市场营销均是在两个或以上的不同国家进行的跨国界的活动,他们面临相同的国际环境,同以商品和劳务交换为前提条件,活动的最终目标均为国际市场上的客户,包括个人、组织与国家。 国际贸易与国际市场营销都是世界经济融合发展的产物,它们的存在与发展与经济的进步和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某些必然的联系,但是各自性质的特殊又决定了它们之间存在着区别。国际贸易与国际市场营销都围绕着国际市场这个核心来进行,但是国际贸易所涉及的范围比国际市场营销的范围要更广泛。国际市场营销更多的是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行为,而国际贸易不仅仅包括将产品销售到国外,而且还包括商品的进口。并且国际贸易的内容更为丰富,不仅包括一般的国际市场上进行销售的产品,还包括劳务交换等内容。 (二)国际贸易对国际市场营销的影响 国际市场营销是通过营销活动对尚未开发的市场做出的选择和决策,并针对其市场环境所做出的战略的制定,是以市场为中心、以获得收益为目的、以得到国际竞争优势为根本而进行的运作,而国际贸易主要指的是国家间的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为主的活动,而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深化,国际分工的出现,将世界的距离大大缩短,在这个过程中,各国的商品需要进入国际市场,并都希望在市场竞争的洪流中取胜,从而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而国际贸易的主体——企业,就必须树立国际营销的理念,根据各个国家的法律法规及其特点来有针对性的制定市场营销策略,利用国际贸易提供的平台来尽情发挥。故而反过来,国际市场营销也能加深一国的国际分工的深度,也会影响到一国的国际贸易,同时一国的国际市场营销水平也能充分反映一国的国际贸易发展程度。 二、国际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第一,社会文化环境。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包括人类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其他方面的能力和习惯的总和。它不仅体现出我们自己的行为,也体现出我们对他人行为的要求,包括文化的个性、文化的共性、文化的成分(物质文化、社会机构、宗教、审美学、语言)3个方面。文化渗透于营销活动的各个方面,国际营销者的活动又构成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市场营销成果的好坏深受文化的裁判。因此,要正确运用文化的差异性,确定当地文化的相关动机,确定行为模式的特征,确定有哪些文化价值观念与本产品有关,确定决策形式的特征,确定适应当地文化的促销方法,确定消费者认为适宜的销售机构。 第二,经济环境。一是经济发展阶段。一个国家所处的经济阶段不同,居民收人高低不同,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不同,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国际市场营销。以消费品市场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在市场营销方面强调产品款式、性能及特色,大量进行广告及销售推广活动,品质竞争高于价格竞争;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则偏重于产品的功能及实用性,其推广主要靠口头传播和介绍,价格因素比产品品质更重要。二是市场规模。企业在进入某国市场时,首先关心的是该国的市场规模,即可接受的商品及服务总量,或者市场拥有的购买力总量。一般来说,大多数产品及服务的市场规模都与人口和收入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认为是由人口和收入决定的。三是消费结构。开展国际市场营销,必须了解影响消费者储蓄的多种因素,以便分析、判断消费者需求、支出和消费水平的变化,包括收入水平、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因素、市场商品供给状况和消费偏好、储蓄动机差异等。 第三,政治法律环境。有时政治环境能够对营销活动产生直接影响,法律和规章则起到鼓励或限制企业营销活动的作用。企业首先是一个经济组织而非政治组织,但企业进行市场营销时,经常要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国际营销法律主要由国内法律、国际经济法律、东道国法律等构成。从事国际营销的企业要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打交道,采取适当方式公平合理地解决争端,这也是国际营销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三、国际贸易发展新趋势 (一)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既是一个经济蔓延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组织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相互影响,最终相互融合为统一整体,形成所谓的“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则在世界全球范围内建立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经济机制,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化战略。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国际市场成为向全球经济开放的大市场,各种资源、技术和资金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自由流通和优化配置。 (二)国际贸易交易方式网络化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国际贸易交易日益借助国际互 联网来完成,出现了所谓的网络贸易。网络贸易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如万维网、因特网等现代化电子方式所进行的贸易或商务活动,整个交易过程包括交易磋商、签约、货物交付、货款收付等大都在全球电信网络上进行。目前,网络贸易发展十分迅速。 信息技术给经济发展带来的一个显着冲击就是互联网的普及使得虚拟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接受并喜欢这种在虚拟市场进行交易的方式。网络虚拟市场在国际贸易中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能够有效的缓解和消除由于距离问题给交易带来的阻碍。网络虚拟市场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虚拟市场将在国际贸易交往中继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三)个性化的消费市场增加 个性化需求已经成为当前国际市场上的一大显着特征,经济的发展带来整个世界文明的进步,人们开始对消费有了新的想法,不再喜欢追逐随大流式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开始基于自身的需求对于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并且愿意为这种个性化的消费需求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财力,从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这种个性化需求市场将会继续呈现出上涨的趋势,企业是否有定位独特的个性化产品或者个性化的服务已经成为当前是否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标准。 (四)无形价值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性突出 在传统的市场竞争中,产品本身的质量通常是一个企业是否具备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可以通过单一的提升产品的质量来实现企业竞争力的增强。但是在当前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无形价值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企业的品牌形象、信誉等这些无形的价值已经成为企业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考虑因素。 四、现代国际贸易环境下的国际市场营销策略 (一)加强对国际市场的调研,制定具体营销方案 海尔公司有一句名言:“市场永远不变的规则就是市场永远在变”。国际营销与国内营销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市场营销环境的不同。环境的不同既给企业带来了国内营销没有的机遇,也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风险。这就需要企业加强对国际市场的调查,制定具体营销方案。 企业内部要设立专门的机构或专人负责,将其费用列入企业的成本。要将对国际市场的调查工作制度化、经常化。同时,市场调研内容要防止只注意对特定产品的微观调查,还要注重调查与公司业务有关的宏观环境因素。当然,微观调查的质量对于出口产品的业绩有着直接的联系,但是如果对出口产品市场的语言与文字、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家庭特点、风俗习惯等文化因素,对于出口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市场规模与结构、国民收入、人均购买力、通货膨胀率、银行、金融、保险等经济因素以及政治制度、政治的稳定性、民族情绪等相关因素心中无数,也就是说对直接与间接影响市场的宏观因素不了解,也很难打开市场,特别是长期地占领目标市场。 (二)调整企业产品策略,打造强势品牌 面对现代国际贸易新环境,企业应抓住机遇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摒弃以往出口产品中,低附加值、低价格、低质量的、低自主知识产权的四低特点,以实现迅速抢占产品市场,一举改变我国产品在世人中的印象。 1.市场细分和产品细分 在以往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我们总是希望有能力多占领市场份额从而形成多产品、无精品的尴尬局面,而就目前来看,企业应该将企业自身的产品和市场进行细分,总结出最能强势占领和巩固市场的产品,并逐渐缩减其他产品的生产能力,提高产品品质和附加值,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2.品牌战略 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需要多种因素的共同配合,但是归根到底,企业是否拥有创新能力和优势的品牌,依旧是企业能否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因素。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中,品牌战略已经成为企业提升自己竞争力的不二选择,品牌的巨大号召力能够最大程度地吸引消费群体,是企业扩大市场占有份额的一个常见选择。我国的企业在国际市场营销中,应该在坚持品牌战略的前提下,对相关细节工作进行改进和完善,例如产品的售后服务、产品的形象设计、产品的文化内涵等多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打造。 (三)规范网络贸易的发展,开拓对外国际市场 一方面,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网络贸易日益成为拓展海外的贸易的重要方式。然而,我国目前高级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员缺乏,网络基础设施滞后,企业界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网络贸易在未来经济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没有形成网络贸易的国内环境和市场,这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反差。因此,必须切实推行网络贸易的发展。另一方面,网络贸易是一种全新的商业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少新的问题,如交易的安全性、网络贸易的征免税、知识产权的保护、电子合同的有效性及纠纷的处理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直接影响到网络贸易的发展,而且由于网络贸易的发展速度很快,业务方式没有最终定型。在其发展过程中既有本身的新进展,又有与现有体制的冲突,这给规范网络贸易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必须对市场的发展保持高度的敏感,加强对网络贸易的研究,制订和完善相应的政策、标准、法律和法规,保证和规范网络贸易的健康发展,不断开拓对外国际市场
初中德育论文:初中德育教学转化与结合略谈 如今,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的教育观念不断更新,迫切要求进行德育教学的转化和结合,以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改革的要求,作为老师也要更加注重德育,通过德育培养他们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使广大初中生以后的学习拥有正确的思想指引,同时也利于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一、始终坚持德育思想理念 在初中教学中实现德育教学中的转化与结合,就必须始终坚持德育思想的课程设计理念和教学理念。在体育教学方面,学校可以加大资金投入,不仅要合理规划学校的体育场地,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各种体育资源,让学生在学校有限的体育场地达到更好地练习效果,同时还要加大对理论课的教育,要努力突出学生特色教育以及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在其他科目中始终坚持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始终保持充沛的学习精力,积极参与到实践课堂中来,能够主动向老师提出课堂上的质疑,同时提出自己独特的意见或建议,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努力树立健全的德育教学观念,完善现有的德育教学体系 要更好地在初中实现德育教学中的转化与结合,初中各科目教师就要做到在具体的各科目教学中,结合学生自身所具有的素质特性,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并进行合理规划,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学校应该树立起健全的德育教学观念,相应地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德育教学体系,使教学内容符合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符合时代对学生的要求,而且作为新时期的老师,应该格外重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努力做到让学生在实践当中掌握理论,进而不断提升他们的能力,促进他们思想的成熟。 三、努力加大教师队伍对德育教学转化与结合的熟悉程度 为了更好地在初中实现德育教学中的转化与结合,各初中学校就必须加大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使每个教师熟悉并掌握德育教学转化与结合,注重对教师的培养,不仅要加大对每个老师专业水平的培训力度,提高自己专业知识的水平,以更好地做到与时俱进,同时还要加大对其德育思想的培训和再教育,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爱生意识更好地转化为实际行动,可以更好地做到热爱自己学生,做到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准则。 四、老师要引导教学,进行正面鼓励,侧面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更好地在初中实现德育教学中的转化与结合,初中各科目教师始终要做到引导教学,进行正面鼓励,侧面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要努力解决学生的专项问题和对知识掌握程度问题,同时还要时刻注重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因为兴趣始终是人们进行学习的最好的记忆助手,促进学生自身个性的发展,促进学生自身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要提高文学知识,帮助学生陶冶情操,培养气质,塑造更好的形象,注重塑造学生的健美体态;努力做到在体育等艺术性教学中培养学生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 五、努力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 要更好地在初中实现德育教学中的转化与结合,初中各科目教师注重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通过具体的科目教学,促进对学生的全面教育和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发展性的原则,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给他们以无限的期望。在平时的德育教学中要注重发挥初中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逐步的学习过程中变得具有可接受性,以更好地加强他们的可塑造性,老师要注意外界的指导,增加他们的知识,多给予他们帮扶和关爱,以更好地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六、建立新型的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 为了要更好地在初中实现德育教学中的转化与结合,初中各科目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丢弃那种呆板说教的教学方法,积极主动地和学生建立起新型的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要做到让优秀的学生带领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更好的学习,而且老师要做到一视同仁,老师在课堂上努力带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具体的德育教学过程中要采用科学、民主的方法,以更好地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放下身价与学生进行谈话,努力走进每个学生的内心。在初中不断加强德育教学中的转化与结合,有利于实现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广大初中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广大初中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使广大初中生在学习中培养自己较好的自我约束能力,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作者:张彧 单位:甘肃省兰州市第四十九中学 初中德育论文:初中德育教育活动多样性分析 德育教育是初中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的素质教育,同时也是学生形成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理论基础,并且在教育事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社会对初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这主要因为初中阶段是学生思想、认识、心理、观念的萌芽时期,如果不能够进行良好的德育教育,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发展,同时现有的初中德育教学工作和教学观念相对滞后,德育活动单一陈旧,无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课上内容还是以说教和班会内容为主,缺乏时代感和创新性,引发了学生对德育教育的烦感,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初中德育教育的活动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从素质教育和教学效果入手,以此来改变学生对社会和环境的认识,发挥初中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促进社会道德体系的良性发展。本文从初中德育活动多元化的必要性出发,论述了初中德育教育工作的主要问题,并详细的分析了新时期下初中德育教育活动的多样性。 1初中德育活动多元化的必要性 初中德育教育活动应具备多元化的特性。现代社会发展对初中学生的认识及思想有着极强的冲击力,这与经济发展、舆论导向、价值观转变有着必然的联系,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多元化,思想道德的多元化以及人们的评判标准存在差异性,造成学生对道德理解的偏差,所以我们要从多元化的角度来考虑学生的德育教育问题,如果我们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还是以统一的标准来进行德育教育,那么德育教育将受到多元化信息的冲击,教学工作将很难开展。所以,适时的改变德育教育活动使其具备多样性的特点,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德育教育内容也要结合学生特点和社会环境分层次,分阶段、分内容的进行系统性教学,逐步的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并且利用多样性的教育活动来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优良品德对其他人或对社会的深远影响。德育教育活动的多样化是随社会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的,改革德育教育活动使其具备多样性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2初中德育教育工作的主要问题 2.1教师素质偏低 教师的素质偏低不是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偏低,而是教师自身的素质未能与新时期的发展保持一致。随着时代的发展,德育教师也应适时的调整自身素质,以满足时展的需要,然而有些德育教师年龄偏大,思想认识上没有与时展接轨,引发了知识结构与现实环境的差异,同时上课内容还局限于书本知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没有联系,无法向学生传递正确的德育信息。另外,有部分教师对德育知识掌握不足,不能解答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长此以往导致德育教学活动没有成效。 2.2重智轻德 初中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对基础课程知识的掌握上,而忽视了德育教育的教学目的。为了满足学校的升学率,对学生进行知识理论的单向传输,没有考虑到学生对德育教育的感受。课上内容没有新鲜感,不能与现实社会相关联,使学生丧失了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初中时期是学生养成自我思维的重要阶段,而过重的学习任务使学生无法真正的参与到德育活动中去,这样的教学状态很难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 2.3德育活动实效性差 初中的德育活动都只重形式,而忽略了实效。学校在开展各项活动时学生都是被动式的完成,如:共青团活动,很少有学生主动自愿的参加。另外,在初中阶段各班都有自己的班会制度,而班会都是以老师和领导宣讲为主,学生并没有从根本上参与到活动中去,有时学生也是为了应付班级组织的活动而已。德育活动的开展没有考虑到学生内心的想法,不能满足学生对德育教学内容的需求,而学校则把有利于学生德育发展的活动拒之门外,怕影响到学生的升学成绩,两者形成了矛盾,造成德育活动无法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3新时期下初中德育教育活动的多样性 3.1网络技术的应用 德育教育活动可以充分的利用网络技术来增强活动的直观性。初中学生对电脑的喜爱不用置疑,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网络技术来引导学生参与德育活动。教师可通过校园网平台的方式来进行德育信息的传递,这不但方便学生接受信息,还可以引导学生的思想,使得教师与学生能够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开设一些思想健康、寓教于乐、发人深省的课件或栏目,激发学生参与德育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参与到实践道德思想中去。另外,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抵制不良的网络信息和思想文化的腐蚀。 3.2德育教育活动的系统性 德育教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的教学过程,其必须具备系统性,初中的德育教育活动,应建立科学的评价方法和考核机制,以教师为责任人制定完善的教育活动和具体的管理措施,并严格的按着规章制度执行,及时的发展和处理问题,帮助学生完成德育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心理动向、行为习惯、性格特点,通过德育活动来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如:演讲、专题交流、特色班会等。教师也要建立学生的德育档案,并协调好社会、家庭、学校三个方面的德育教育关系,以增强德育活动的效果。 3.3提高德育活动的综合性 思想品德课是初中德育教育的基础课程,但学生不能只依靠一门课程来吸收德育学习的内容,所以笔者认为应将德育教育的内容扩充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更大的教育作用。因此,要改革德育在教学中的形式和方法,着力增强学生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延展性。如:语文课上,提出个人所写作文的出发点、认识、意义,掌握学生的思想并从中进行指导,促进学生思想品质的升华,使学生在思考中体验德育的真实性,强化道德行为的规范。 作者:黄志明 单位: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桃尧中学 初中德育论文:初中德育教学的困境突破探讨 一、初中德育教学的困境 (一)初中德育处于边缘地位 现阶段的初中德育教育在很多方面都没有达到一个硬性的指标。人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在学校德育系统内,确有一批德育工作者在践行使命,但真正倾注热情直接或间接参与德育活动的人数并不多。升学模式的教育实践使智育成为硬性指标,德育成为软指标,也使德育应有的地位得不到实际的肯定。以上的现象并不是夸大其实,而且在很多时候,情况甚至更加恶劣。由于初中德育工作长期得不到重视,在未来的工作当中,即便引起重视,也会经历一段非常艰苦的教育时期。为了在日后的德育工作当中,减少阻碍,现阶段必须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减少恶性影响。 (二)德育工作各链条不能协调一致 初中德育工作在现阶段的发展中,有很多的问题,不仅影响了其他工作的进行,甚至对初中的升学率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综合来看,初中德育工作现阶段的困境之一,就是工作当中的各个链条不能协调一致。多数情况是想起来哪个工作就进行哪个工作,有时候工作的时间不对,就开始设置硬性的规定,对学生的日常学习和教师的日常工作产生了非常大的负面作用。另一方面,学校和老师忽视了对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养成了很多不道德的习惯,等到教师与家长发现问题严重时再进行指正与教育,往往是低效的,甚至适得其反。从以上的阐述来看,在日后的德育工作当中,必须通过有效的方式方法,纠正目前链条不一致的问题,利用良性循环来解决德育的困境。 (三)德育课程与活动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对于初中生来说,正是好奇心非常强的年纪。这个阶段的学生对很多事情都有一种较强的求知欲,并且相对来说头脑灵活,对教师讲解的内容会在浅谈如何突破当前短时间内记忆和理解。但是,德育课程在现阶段的发展中,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几乎完全脱离。首先,教师讲解的德育工作基本上已经过时了,与学生的学习没有任何关系,并且对他们的日后发展,也没有太大的积极作用。其次,教师的德育工作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初中生拥有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果教师不能驾驭学生的思想,很有可能发生冲突和矛盾,并且影响日后的教学工作。日后的德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树立一个品学兼优的形象,同时在未来的发展中,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二、突破当前初中德育教学困境的措施 (一)初中德育教育不能跳“独舞” 从现有的教育情形来看,要想改善德育工作的困境,就必须让德育工作在多个环境当中进行渗透,让初中生接受多方面的教导。事实上,家庭对初中生的道德教育有着天然优势。从人的社会化过程来看,初中阶段是人的品德、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度过的。这个时期的孩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都非常强,所以也是父母对孩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佳时期。由此可见,德育工作的对策之一就是让家庭、学校共同努力,家长在这个时候一定要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避免自己的孩子受到一些不良思想的腐蚀。 (二)抓好社区初中生德育建设 在初中德育教学当中,很多的学校都忽略了社区的作用。在现阶段的工作当中,教师和家长要想加强德育建设,就需要利用社区这个大环境来辅助。第一,社区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校和家庭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社区工作人员与学生进行沟通,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树立正确的观念,同时可以减少学生的一些对不良事物的好奇心。第二,社区是学生活动的重要场所,通过组织德育活动,能够让学生在一个较为自由的环境当中受到教育,避免了课堂的束缚。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社区的作用还是非常积极的,并且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了较高的教育水平,今后可以进一步发挥社区的作用,提高德育教学水平,尽快摆脱困境。总结:本文对如何突破当前初中德育教学的困境进行了一定的阐述,从全局的角度来说,目前的初中德育教学工作虽然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是距离预期的目标仍然很遥远。部分地区的学校由于疏于管理,因此德育的困境非常严重。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人民的素质就代表着国家的素质,加强德育教育工作不仅仅是为了摆脱困境,更是为了保证我国拥有一个稳定的国际地位和良好的未来。相信在日后的不断努力以后,初中德育教学会有一个较大的提高,并且彻底摆脱困境。 作者:蔡小彬单位: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市良口中学 初中德育论文:初中德育教学的有效性 一、加强实践性教学,塑造学生良好的内在品质 在初中阶段的德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时时刻刻将实践教学放在教学工作的首要位置,这不仅符合德育教育这门学科的根本要求,同时也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良好内在品质的形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德育活动,为学生设定一定的德育活动主题,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活动之中,这样学生会在亲身尝试之中感受到德育活动的真实意义,并通过活动参与而得出一定的心得体会,这对于学生内在品质的形成极为关键。 二、充分尊重学生德育成长的主体性 德育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让学生拥有良好的道德素质,这些都是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而形成的内在感悟,是外在教学工作所不能强加干涉的领域,因此,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具有一定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尊重和信任学生,对学生的内心感受加以耐心的引导和时时的关注,用我们的教育热情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当学生的内在心灵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其对于德育的理解也会与以往大不一样,这个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回顾自己之前的内心感受,学生会通过自在心灵的变化而感受到自己的变化和提高,这样的过程对于学生德育素质提高的作用是非常持久的。 三、注重德育教育的内外整体性 德育教育最终的目标是要让学生在生活中成为道德素质优异的人才,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课堂教育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开展的德育教育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这样学生才会从根本上认识到德育教育的本质意义。总而言之,在初中阶段切实有效地开展德育教育对于学生的个人成长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未来的社会需要的不仅是拥有过硬文化基础或者是拥有某项特殊技能的人才,而是需要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而初中阶段开展的德育教育恰到好处地满足了社会发展对于学生发展所提出的要求。 作者:韩涛刘兆杰单位:山东省招远市辛庄初中 初中德育论文:初中德育课程有效性探索 一、初中德育教育存在问题之剖析 我国重视德育教育工作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党和国家都多次召开了关于德育教育的专题会议并且出台了大量重要文件并且广大的教师无论在教学上还是在科研上都付出了较大努力。但是,德育教育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本人在这里着重想与大家讨论的是:造成德育教学陷入如此栓桔的原因是什么?笔者认为存在以下原因:首先,课程地位理论上与实际上相差甚远。我国一直是提倡思想道德教育,国家也要求各类学校将德育教育与工作放在首要位置。但理论上的“德育首位”的说法在实践中却大打折扣。以我校为例,从任课教师数量、课时、工作量计算到职称评定上都受到了尽可能的压缩,目前在于为中考“让路.,;第二,教材更新滞后,不能与时俱进;第三,教学与实践环节脱节,使得德育教育成为空谈。 二、提高德育教育有效性之策略分析 1、授课内容与时俱进注重知识深度是基础 自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不仅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并且也引发了新的社会思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给人们生活水平带来极大提高的同时其负面效应也越来越凸显,高速的社会经济进步与思想道德建设的相对落后形成了鲜明对比,我们的德育教育内容并没有跟上时展的速度仍以守旧的思维去教导现在的学生,可见教学内容是多么的滞后。本人认为,想要改变初中德育教学死气沉沉的现象就要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入手。现代生活使得人们出现过分追求名238利而无视其道德前提与社会责任、性格暴躁及遇事不能冷静处理等诸多问题。因此,在内容的选择上除继续传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熏陶外还应教导学生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提高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同时,我们的德育教育要结合现代社会背景即网络技术时代的来临,增加利用网络进行知识犯罪、文化垃圾对抗等教学内容以体现德育教学与时俱进的特点。 2、授课方式多种多样注重课堂生动重要途径 初中德育授课方式相对传统枯燥是阻碍德育教学的另一重要问题。因此,德育教学方法应注重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从灌输式变为启发式、体验式的教学模式。本人认为德育教育并不是“教”出来的而是“体会”出来的,告诉学生“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不如告诉学生“自己如何去做”。根据初中生的成长特点,我有针对性的利用网络生动性的特质来进行道德宣传,PPT形式或者Flash动画的讲解形势有力的激发出学生的德育学习热情。另外,积极参与实践是德育教学的另一创新之路。通过社区服务活动、社会职位换位活动让学生体会到高尚道德与职业情操的珍贵,使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更加紧密。 3、注重“以情促教”加强情感交流是关键 对于初中德育教学来说,教师除了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外还应注重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我们知道,德育教育并不是一味的说教,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也只能弥补德育教育课堂枯燥、死板的问题而学生的思想问题还需教师的及时沟通了解,给予争取的指导。加强这种情感上的交流能令学生敞开心扉,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困惑与疑问,这才是德育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那就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心理与正确价值观。 4、内化校园德育教育小环境是保证 以上论述都是从德育课题这个角度讨论的,那么怎样建构校园德育大环境也是德育老师们应重点注意的问题。优化校内育人环境才能为德育教学与德育工作提供外部大环境的有力保障。因此,在校内德育文化建设方面笔者认为学校可以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加强绿化与美化校园的文化环境,抵制消极思想的腐蚀。 三、总结 初中德育教学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作为思想教育的最重要战线,初中德育教学既肩负着挑战也充满着机会,初中德育新课程标准是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等重要思想宣传的主要基地。正处于身心发展重要时期的初中阶段,德育课程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作者:虞佳佳单位:义乌市廿三里初中 初中德育论文:体育教育与初中德育研讨 第一,勤奋加技巧 体育是一门通过不断学生的不断的艰苦训练而提升的学科,无论是学生学习某种体育技能还是通过体育训练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这些过程都离不开学生的勤奋训练。如果说文化科目的学习是坐冷板凳,耐得住寂寞和诱惑,那么我们的体育训练就是吃得起苦,流的了汗水,熬得住疼。比如在学生的长跑训练中,我们现在的体质健康标准中都有800/1000米这个考核项目,学生在平时的训练之中,就要坚持不懈的跑步,在每天运动的两个小时中,大课间活动的过程中坚持跑步,体育课和体锻课在再坚持跑步,下午最后一节课再坚持阳光运动,再坚持跑步,每天跑步三次,如果是寄宿学校的话,学生早上起来出早操,也跑一次,这样坚持不懈的跑步,学生的800/1000米是没有任何问题的,甚至达到优秀都是有可能的,那么在学生已经勤奋训练的时候,作为教师要指导学生的技巧,比如呼吸的节奏,摆臂的幅度和频率,在整个800/1000米过程中是速度变化情况,等等,这些技巧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的体验,以提升学生运动的效果。而这些勤奋加技巧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体育训练的成绩和效果,同样也在引领着学生,在学生的生活、学习、发展之中,我们要想取得理想的成绩,我们都必须做到勤奋加技巧,在不断的体育教育过程中,不断的渗透这样勤奋加技巧的意识,让学生用汗水和智慧浇注胜利的花朵。 第二,温故加提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其实就是告诉我们,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温习,在温习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巩固了原来的知识与技能,也提升了学生对原先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深度,更能有新的收获,与之相反,我们如果一直停留在原先取得的成绩之中,我们而不去温习的话,我们的技能不但不会进步,反而会退步,这一点,在我们体育教学过程中,例子就有很多很多,比如,学生训练的引体向上运动,学生如果长期训练的话,学生一次性完成的个数会逐日增加,相反,如果不去温习训练的话,学生完成的个数则会越来越少。最后的能够坚持完成的数字连自己都不敢相信。这样的实例不仅发生在普通人身上,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在他作出巨大成就之后,特别是60岁以后,他不再追求新的科学领域,而是满足于原来取得的辉煌成就,直接导致他人生的后面几十年一无所获。与此,从体育技能中的长期训练才能提升,不能沉迷于以前的成绩之中,我们还要通过不断的温习努力来提升自己对原有成绩的超越。在我们学生学习生涯中,我们同样不能沉迷于原先取得的成绩,而要不断的反思自己所取得的成绩,努力超越这个成绩,使自己的学习成果更丰硕,学习能力更进一步。 第三,超越加梦想 在学生的成长道路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对无论是什么困难,学生都要学会超越,那最难超越的是什么呢,那就是超越自我。在我们的体育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帮助学生制定的个人学习目标不是达到某个特定的标准,而是努力激发学生去超越自己原来的目标,在自己的努力之下,积极主动和朋友、同学、师长交流自己在超越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再谈谈自己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如果挑战这些挫折的。而在不断的超越的过程中,学生会以自己原先的成绩为目标,以达到自己的最好成绩为底线,以超越这个最好成绩为目标,不断努力,不断超越。比如学生在训练中考考试项目50米跑时,很多学生一开始并不能达到优秀的成绩,而这个训练和提升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学生每次的奔跑只要超越原先0.01秒,那就是一个伟大的进步,每次进步后的反思和调整,分析自己进步之处和不足之中,成就后面的不断超越。这样,学生的成绩会越来越出色,最终能达到自己理想的成绩。而把这个教育引导学生训练体育技能的过程,通过体育教学,有意无声的渗透到我们的德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体会到,不仅仅是体育的技能训练过程中,要不断的超越自我,还要在我们的生活中、学习中、成长中,都要不断的超越自我,注重方法和技巧的积累,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任何学科的教育都不能以本学科的学习任务为目标,而是应该以学科知识和学科特色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和全面提升为半径,用教师精湛的专业知识和伟大的师德为学生画一个人生发展的圆,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发展和提升,我们要尽可能注重学生的方法教育,思想渗透,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 作者:宋嘉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六甲初级中学 初中德育论文: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渗透分析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推进,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改革脚步在一步一个脚印地不断向前,各个试点的教育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地更新,取得了良好的成果。由于我国地广人多的特点,教育改革的推进虽然进展良好、成绩斐然,但是这些成绩多取得于各个推行试点之中。九年义务教育改革要求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育作为“五育”之首,培养德育在政治教学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政治课程在初中教育教学阶段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课程。 关键词:初中政治;德育;教育教学;创新发展 一、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德育的意义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花朵,是国家未来的接班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无论从身体还是从思想方面都非常重要,初中政治教育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初中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步渗透德育是我国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要求,我们要顺应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德育,使其通过政治的熏陶,做对我国社会主义有用的接班人。现如今初中政治教学不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学生自身的德育,因此,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初中政治有时被人称为“小副科”,不受到学生和老师的重视,其实这是不对的,初中政治在学生的思想教育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初中阶段无论是从学生心理上还是从身体上来说都是发展的关键时期。初中政治教育在这个时期对初中学生的思想观念的影响是巨大的,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为日后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作为初中政治教师,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当中,要积极主动地将德育知识渗透到教育教学当中去,把它融入日常教学之中,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对德育的认识和运用。 二、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德育的有效策略分析 1.教师以身作则,对学生进行德育 众多的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进行以身作则和言传身教才是最直接的教育教学方式,也是最民主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模式,没有应试教育的“填鸭式”教学,学生完全不用担心教师的严厉苛责等。教师无形之中带动学生,使学生“心服口服”,给予学生最直观的教材体现,因此,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够重视自己的一言一行,提高自身的政治文化、思想觉悟以及德育素养等,从而为学生树立更好的榜样示范作用,以期培养学生在初中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德育。例如:在讲授人民币有关法律知识时,可以先问学生我们自己有没有破坏人民币的不好现象?让学生进行回答,我们在学期开始时,学校进行收费让我们在人民币上写上自己的姓名等。由此可见,榜样示范在学生心理的重要影响作用。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从自身做起,坚决杜绝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德育和熏陶,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爱护人民币是我国每一个公民的基本责任,爱护人民币人人有责。 2.合理设置情境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 教师要注重当今时代的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作为课堂导入和情境进行问题的创设,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信息知识储备量,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对初中政治课堂感兴趣。有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掌握的同时又紧扣当今时代的发展热点,使初中政治课程与当今时代相联系,从而有利于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此时,教师应该选择学生乐于接受的知识,如网络知识,现在大部分的学生都喜欢上网,玩网络游戏、聊天等,因此教师可以如何正确看待学生上网这个问题为情境导入,让学生说出自己对网络的看法,以此引发学生的讨论,我们该如何看待学生上网?如何规避网上存在的诱惑?让学生提出自己认为切实可行的办法,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从自身出发规范自己的言行,而且还能够通过这种情境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知识的传授。而后引导学生对如何正确上网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让学生明白上网的利弊,进行自我权衡,可以在不耽误学习的情况下合理上网等。最后,引发学生就上网问题进行深刻反思,在此过程中,为学生树立正确对待网络的态度。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获得沟通和交流的机会,还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看待上网的问题,给学生树立正确的德育和道德观念。综上所述,德育是初中政治教育教学中的重要课堂任务,也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思考如何更好地将德育渗透到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来,如何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理论知识相联系。因此,教师要本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德育,最终为我国社会主义培养有用的综合型人才。 作者:冯亚婷 单位:宁夏盐池县第三中学 初中德育论文:宿舍文化建设在初中德育工作的突破口 摘要:宿舍文化建设是初中校园文化建设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宿舍是中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在宿舍中学生的交流也很多,可以说宿舍是学生在学校共同的家,加强宿舍文化建设对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有不可估量的好处。新课标对中学校园的宿舍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把宿舍文化建设当作初中德育工作的突破口,就教师如何进行宿舍文化建设做出简要解析。 关键词:宿舍文化;德育;突破口 初中德育中的宿舍文化建设可以营造一个和谐的校园生活环境,让学生在温馨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初中德育中的宿舍文化建设可以使学生间的交流更频繁,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初中德育中的宿舍文化建设可以让学生更团结,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下面通过四个方面介绍一下教师如何在初中德育工作中进行宿舍文化建设。 一、完善宿舍制度管理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仅凭学生的自觉性,没有制度的约束,宿舍文化建设就不能顺利进行,容易造成宿舍秩序乱的情况。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在宿舍文化建设中加强宿舍制度管理,用合理的制度约束学生的行为,对宿舍的卫生、纪律、安全都设立完善的制度,并督促学生遵守制度,每个宿舍都设立宿舍长,辅助宿舍管理人员的工作,有什么问题宿舍管理人员可以直接和宿舍长沟通,让学生养成遵守制度的习惯。比如:卫生方面,规定学生每天早上都要安排值日生打扫宿舍,包括地面、玻璃、床铺的整洁,还要保证被子的整齐,经宿舍管理人员检查合格后方可;纪律方面,规定学生在休息时间不得大声喧哗、不得在楼道或者宿舍内走来走去影响其他学生休息;安全方面,规定学生不要在宿舍内使用功率大的电器,例如电水壶、吹风机,以防引起火灾。让学生遵守制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 二、提高自我约束能力 宿舍文化建设中仅有制度的约束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自我约束也很重要,制度不能规范学生行为的方方面面,总有约束不到的地方,有些学生抓制度的空子,在宿舍文化建设中浑水摸鱼,扰乱了宿舍的秩序。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在宿舍文化建设中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让学生更自觉地为宿舍文化建设出一份力。学生自我约束能力的提高要经过时间的积累,面对诱惑和懒惰时,学生要增强自制力,刚开始学生可能不好做到,但是学生有了自制的意识,对不好的事物每次都抵制,自我约束能力就会慢慢提高。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自我约束条款贴在宿舍的墙上,以便督促自己。例如“按时回宿舍,不要影响其他成员休息;不要在宿舍中洗衣服,影响宿舍环境;上网时间不可过长,对眼睛和身体健康都不好”,通过这些条款,学生会进行自我约束,从而对学生进行德育。 三、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俗话说:“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一半。”宿舍文化建设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学生没有良好习惯,就会影响宿舍中其他成员的生活质量,有些学生不爱洗脚、不爱洗衣服,宿舍中味道很难闻,降低了宿舍的品味。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在宿舍文化建设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不论是卫生习惯、生活习惯还是与人交流的习惯,都要注意培养,并让每个学生都融入宿舍这个小环境中,和宿舍成员相亲相爱,把宿舍成员当作家人一样对待,宿舍成员之间互相监督,有哪个成员的习惯不好指出来,并监督他改正,不要怕得罪人。比如:教师让学生以宿舍为单位表演情景剧,情景剧的主题是“宿舍———我们的家”,内容是在宿舍中如何培养好习惯,学生在情景剧中会展示穿着整齐、按时午睡、不影响其他人休息、物品摆放整齐、和舍友和谐相处等好习惯,从而在情景剧中对学生进行德育。 四、提高学生道德水平 宿舍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对初中生进行德育,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高低影响着他的学习和生活,是一个人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体现,学生必须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这样将来才能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在宿舍文化建设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让学生真正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不自私自利、不唯我独尊、不损人利己……学生现在为宿舍、为集体做出自己的贡献,将来也能为社会尽自己的微薄之力,道德水平就会渐渐得到提高。比如:教师可以评选宿舍文化建设标兵,当选宿舍中的成员要团结和谐、基本上不发生矛盾,同时这个宿舍的成员还要能时常帮助其他学生,为了其他学生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通过评选,学生会向这些好的宿舍学习,从而提高道德水平,对学生进行德育。以上内容通过四个方面阐述了教师如何把宿舍文化建设作为初中德育工作的突破口,这只是其中的几个方面,宿舍文化建设是需要随时完善的,教师在宿舍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一个和谐的宿舍氛围和干净整洁的宿舍环境,让学生在宿舍中快乐地学习和生活,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者:钟智峰 单位:广州市越秀区育才实验学校 初中德育论文:初中德育教育创新教学方法探析 摘要:初中学生的教育阶段正处于青春期,在这个阶段的德育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德育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能够通过培养学生品德美,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几个部分阐述初中德育教育的创新教学方法,阐述现今初中德育教育的情况和发展,同时指出如何通过创新型教学进行德育方面的教育。 关键词:德育教育;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教育的根本是教书育人,这其中的“育人”便是教授学生德育的发展。德育的教育是教育的本质追求,亦是教育的灵魂。随着经济不断地发展,教书育人不再注重应试教育而更多地是注重素质教育,为社会培育优秀的人才,为社会输送新鲜的血液。因此,重视德育教育是现阶段急需解决的一大问题。 一、现阶段初中德育教育情况 1.德育教育未能得到重视,弱化现象严重 现今中学学校都是开有德育教育的课程,由此用以指导学生的品德、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的情操。然而许多德育教育课程却又是不是受重视的,学生主体责任心不强更注重学习上的发展,在培育的过程中家庭德育教育的形式弱化,同时面临着社会环境给予的挑战。往往德育教育的弱化现象严重,过多的追求学习成绩而没有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2.德育工作的教育以灌输为主,缺少实际意义 在德育工作的进行当中过多地强调了学习的层面和简单的讲述状态。德育教育不光以灌输教育为主,要让学生参与到实际当中进行适当的体验,感受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怎样更好地运用良好地道德准则产生对社会的影响。 二、如何进行初中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创新 1.培养学生的整体政治、思想、道德的提升 道德教育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不能用强硬的态度进行道德指令和道德禁止,生硬的教学模式只会使学生产生更多地好奇心理趋势尝试犯错误。德育教育主要是运用道德事件的描述来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行为,由此规范学生的行为准则。初中阶段正值学生青少年期的发育阶段,应当运用倡议、激励的形式进行德育的教育,如树立目标,运用结果导向引导学生自发的遵守规则。要进行比喻形式的教育,考试不能作弊,要培养学生的诚信教育;要对老师尊敬不仅是尊师重道亦是长幼有序的教导;要爱护花草树木和公物,培养学生公德心的建立;要讲文明懂礼貌,待人接物要有一定修养,等等。通过整体的德育教,再进行面到点的细化育提升进行,激励着学生努力践行道德行为。要进行基本的道德规范,它包括行为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的建立。通过规则性引导,进行整体的培育。 2.注重课堂上的教学德育锻炼 初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德育的时候要运用一些方式、方法指引学生。首先,是进行内容的创新。可以通过讲述历史人物的传记举例子进行引导,在挖掘人物发展的状态下用德育的教育进行描述。比如,讲述《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该人物在故事描写中守护唐僧去西藏取经,许多细节表示出了尊师重道的一面。其次,要合理利用校内的资源进行德育教育的匹配,要联合各学科的老师进行德育教育的培育,在学习各科的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德育教育引导。再次,要充分的调动学校外部的资源进行互动,可以带领学生下社区、进农场,了解当地的生活状态更好地尊重社会每个工作岗位。进行户外的德育教育基地,多带领学生进入非课堂的地域进行德育的培养。最后,要根据初中学生的是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开展适用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学习课程,针对年龄的成长状态划分不同的德育培育课程,不仅要创新还要形成一定的特色。 3.通过组织团体活动进行德育教育的培育 初中阶段的学生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喜欢集体活动,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喜好进行团体活动组织,不仅能够形成初中学生的团队意识也能逐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情操。要在生活中加强对学生德育的主体状态,由此构建出以教师组织的团体活动体系。比如,进行户外的踢毽子活动,以分组的形式进行比拼,联动学生的运动状态培养其团队意识等。在德育教育本身,教师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通过教师自身的德育榜样引领学生组织团体活动,能够事半功倍。 4.与学生家长共同进行学生的德育教育 家庭教育的是教育的基础,加强家庭教育在德育生活化中的地位,同时借社会力量,参与德育教学。家庭德育教育的缺失能够严重影响学生,使得在成长过程中的难以辨别事物的真伪以及正确认识社会的过程。有些家长更注重学生学习成绩不在意学生除了学习以外的其他问题、有些家长甚至教导学生要以自我为中心处理问题。这样都是难以正确地认识道德的,更不用提学生成长以后担负的社会责任。因此,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的同时要多与家长进行沟通,要引导家长配合,进行良好地家庭教育,要多角度地感染家长的观念,使德育教育逐渐生态发展。比如,设立家长委员会,并进行工作职责的调配,将家庭德育教育纳入计划当中,教师要定时进行回访和督促。同时,可以拿出好的模范家庭德育教育进行宣讲,调动起家长级学生的积极性,正确促进学生在家庭中的德育教育发展。 5.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早已经是不再陌生了,面对现今的环境变化、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现今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而德育教育的主要战场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操并侧重于预防学生的德育偏差。因此,要打造一支精良的心理教育师资力量进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通过专业的教导进行德育教育的教学。 6.运用互联网资源进行正确的引导教育 现如今的互联网飞速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教师可以运用互联网资源进行德育教育的培育,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更多的内容,或者通过有教育意义的视频观看进行德育教育的指导。但要值得注意的是,选好教育的角度,同时屏蔽互联网中负面能量的干扰,正确引导学生学习。 三、在初中德育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1.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并重 初中学生大多处于叛逆期,在理论上的讲述中懵懂又好奇,往往会通过实践进行尝试,这期间不外乎有不成熟的表现。因此,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是不一样的,教师在教育学生建立道德的同时不要忽略将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相结合,在生活中探索道德的意义。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科学、积极的看待事物的发展,形成辩证的唯物主义观念;同时,树立正确的政治角度,走社会主义路线;并且通过实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锤炼意志,规范行为,陶冶情操。 2.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并举 人与人之间是存在一定的差异化的,德育教育也要遵循该原则,除了对整体学生进行全面的德育教育也要进行个体化的德育教育培养。德育教育的是要引导不同的个体产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观,通过对个体的生存状态及环境引导出适当的德育理念。讲德育要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重视学生的情操培养、教育培育、集体荣誉感等德育理念,通过整体带动个人的成长与发育,也要通过个别学生影响整体的德育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及素质教育的深入,对于学生德育教育的发展也具有一定挑战意义,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以及创新教育模式,才能够使学生在成长的阶段更好地展示自我,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因此,结合教育现状,改革初中阶段的德育教育,是时代前行的必然。通过不断优化和创新,提升素质教育持续发展。 作者:连伟繁 单位:山东省荣成市第二十四中学 初中德育论文:初中音乐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 摘要:音乐课程是一门包括声乐、器乐、歌唱、音乐鉴赏的教育课程,它有着不同的表现手段以及较强的感染力。音乐课程在初中学科中并不是重点学习科目,但是,初中是青少年培养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音乐课以期独特的优点发挥中重要作用,在培养学生的德育观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音乐教学的作用,对学生开展适当的思想道德教育。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德育教育;素质教育 一名音乐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要传授给学生们音乐知识和技能,掌握音乐技巧,还要在培养音乐感觉、识别以及鉴赏能力的基础上,通过音乐课程的特殊性,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其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健康的成长。 1在教师引导中渗透德育教育 教师的言行是一面镜子,学生的言行举止是否正确,都需要通过教师的指导或纠正及规范,使其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执行者,在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应该作为学生言行指导的引导人,教师的一言一行容易被学生模仿。初中时期是学生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教师们需要注意自身的言行,同时树立良好的形象,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文明的语言、优美的歌唱以及严谨的工作态度来引导和促进学生,让学生们潜移默化的被感染,培养良好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教师应内修品质、外修言行,从自身做起,提高修养,成为学生们的学习榜样,从而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1]。 2钻研教材,挖掘德育因素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围着教材进行。教材中有着丰富的德育内容,教师应立足教材,加深对教材的研究,进行合适的思想教育、审美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教育学生热爱家乡、爱学习、爱科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远大理想。2.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爱国情感是德育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初中德育教学的核心内容,初中音乐教材中有许多的作品都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音乐欣赏是通过欣赏古今中外的音乐作品,来陶冶学生的情绪,开阔视野,提高欣赏能力,尤其是对我国民歌以及民族音乐的欣赏,能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的情感[2]。2.2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精神音乐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唱歌,还要使学生的能够在音乐教学中体会到人生的多种情感,从而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观。通过让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和交流,并选择一首曲子作为班歌,要求学生不仅会唱,还要深入体会歌曲的意境,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人生路上的酸甜苦辣,在跌倒时能够勇敢的站起来,做生活的强者,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中所有的困境[3]。2.3音乐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音乐可以视为一种精神体操,优美动听的旋律可以帮助人们缓解精神和身体上的疲劳,从而起到愉悦精神的作用,使人们达到良好的休息状态。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耶里斯多德曾经说过,音乐艺术的社会作用在于净化人的感情,让人心旷神怡。王国维也曾经说过,音乐可以让人的精神得到满足,能以乐辅德。音乐教学对于不同性格的人可以进行不同的教育。例如,对于活泼好动的人,可以让其听比较安静、庄重的曲目,纠正其傲慢的性格;对于不好动的人,可以让其听比较轻松活泼的音乐,纠正其保守的性格;对于容易暴躁的人,可以让其听温柔和谐的曲目,纠正其粗鲁的特点;对于过度胆小的人,可以使其听激烈浑厚的曲目,纠正其遇事退缩不前的性格。可以说,音乐不仅可以帮助人们调节身心健康,还可以促进人养成良好的性格、情绪。这也是教师进行德育教工作的基础条件[4]。 3在欣赏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音乐欣赏教学主要通过聆听来感受音乐组品,使学生获得全身心的审美感受。音乐是一种艺术,它能够带给人们不同程度的愉悦感受,通过和声、银色、节奏等表演形式的组合下,成为审美体验的载体。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形象的音乐语言进行抽象的感受,从而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进一步提高音乐鉴赏能力[5]。例如,对《歌唱祖国》这首歌进行音乐鉴赏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讲解这首歌曲的北京、歌词曲调以及作者的生平事迹等,引导学生走入歌曲的意境,从而抓住歌曲的三部曲式结构。通过歌曲的欣赏教学,提高学生的祖国荣辱感,促进学生提高自身能力,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4在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任何时代教育中的永恒话题,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音乐课外活动丰富多样,是除了课堂外进行德育教学的最好选择。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合唱团、舞蹈团等,加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从而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敬老送温暖活动,慰问孤寡老人,并向他们展示才艺,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最后,还可以收集不同的德育教育歌曲,组织学生进行歌曲演唱和创作竞赛,让学生能够发挥出自己的能力,表达内心的美好精神,从而深化德育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开展。 5总结 优秀的人才需要具备的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音乐属于一门陶冶情操的艺术,在开展初中音乐教学时,还应该以音乐为基本手段,教师以身作则,不断的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在歌曲教学、歌曲鉴赏以及课外活动方面渗透德育教学,让学生们收到良好的德育教育,润物细无声的将德育教学渗透给学生,帮助他们养成高尚的情操、优秀的人格以及纯净的心灵,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 作者:卞坤霖 单位:无锡金桥双语实验学校 初中德育论文:初中英语教学中德育教育理念的贯彻 摘要:随着我国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不断提升,在每个学科的学习中都要适当的贯穿德育教育,尤其是英语这样的语言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可以帮助学生的学习态度的端正,帮助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人格素质的养成,同时在以后的成长和生活中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尤其是初中英语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德育教育;初中英语;渗透途径 由于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居多,很多家长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条件而忽视了对孩子的德育教育,对于他们更加放任自由,这样就造成了我国现在未成年犯罪率居高不下,同时校园暴力事件也是屡见不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不仅仅是家长在教育方面的缺少,学校也难逃责任,一味关心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却忽视了对学生德育方面的培养,这样就会导致学生的心理畸形,德育方面缺失严重,如果一个人在德育方面没有突出表现的话,那么即使有再强的知识水平也是徒劳。所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关注对学生的道德情操的培养,让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这样才能成为国家的全面的人才。本文主要对初中英语在德育方面的教育进行分析。 1.教学设计独具匠心 教师要想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要做好备课,还要保证在教学课程的设计上有自己的见解,别具一格。 1)紧扣教学内容。关于德育的教育应该与教学内容相联系,不能平白无故的出现一个关于德育的教育例子,让学生摸不到头脑,知识衔接不连贯。教师应该对课程中所出现的话题或者是对话内容找到相应的德育观点,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德育教育的展开。教学内容与德育的紧密结合是进行德育教学的关键,如果不能很好的切换,也是浪费了课堂上的时间,起到的效果甚微。 2)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要做到的就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可以自己投入到学习之中。对于初中生来说,这个时期的心理波动比较大,并且定性不强,特别容易被自己的兴趣所控制,这就为兴趣激发找到了对的机会,让学生可以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趣味点,避免了学习的空洞教学,让学生可以在兴趣中受到熏陶。 3)联系实际。英语学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投入到生活中,让自己学到的知识点在生活中不断发光发热。所以,可以把生活作为一本活的教科书,把英语知识与德育教育都融入到生活中,回归生活、指导生活,让生活受益。 2.通过课文教学,深化道德教育 初中的英语教材都是经过教育部门的专家精心收集编排的,每一篇文章及每一个对话不仅包含着非常多的知识点,很多在生活中都有一些反思。课本的本身就是英语学习的精华部分,把德育教育深入到英语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双方面了解更多,使英语水平与德育水平双面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德育教育融入到课文的理论与最后的实践中,让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所见、所感来理解英语课文与德育内容,这样把课文、德育、实践相结合,才能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指导,对学生来说也是道德观念的形成方式之一。例如,在针对各国的文化差异这一单元的课程学习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课题:whatdoyouthinkofthedifferencebetweeneveryone每个人都是有差异的,也就是每一个人不同差异才能产生同学之间相互不喜欢甚至出现了暴力事件,但是,通过学习可以看出,每个国家因为文化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生活习惯甚至性格特点,那么,我们身边的每个学生也会因为家庭的差异而变得不同。让学生可以自己思考这个问题,有助于改善对其他同学的观点与看法,和谐学生之间的关系,建立和谐、快乐的校园环境。 3.教学实践善用慧心 在课堂上应该抓住每一个能够进行德育教育的机会,然后让其发挥德育教育的良好效果。 1)要善于观察。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观察每一个细节,不能放过任何一句话甚至一个细小的行为,因为可能就是这样的细节可能就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最好机会,同时对学生的观察,还能发现学生在道德方面的具体情况,如果有问题需要及时改正,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德育指导,这样才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方式。 2)善于启发。在德育教育中,并不是要让学生强制记忆关于德育方面的知识点,还是要以启发为主,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是要掌握一定的启发技巧,观察学生的行为以及发生的事件,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然后进行讨论和总结,之后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德育结论,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事件得到启发,记忆更加深刻。 3)要精于变通。教学的最高境界不是让学生学会知识为主,也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可以根据学生的反映灵活的进行教学内容的重新设计,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进行改变。每个学生都会因为自己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情况有所不同,而教师在进行备课时只能是对大多数学生进行的备案,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反映及时变通,随时切换自己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4)有效引导。现在的学生已经自我意识非常强,在进行教育尤其是在进行德育教育时,不能与学生的思维发生正面冲突,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的思想转变,还会影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所以,教师应该善于引导,耐心劝说,让学生可以自己认识到不足之处,然后虚心接受教师的引导,做到心悦诚服。 作者:伯一 单位:重庆市开县文峰初级中学 初中德育论文: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学生学习环节中,教育者应有效地把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科学的思想教育融入教学中,从而发展学生个性,形成优秀品格,逐步让学生养成独立的创造能力,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素质教育提倡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在语文教学中,把德育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知道不仅是要学习语文,更重要的是应养成正确的人生导向。 【关键词】初中语文;德育教育;情感意志 德育教育是新课改的灵魂,关系到未来社会发展良性的基础,为有效达到学生的情商智商培养及创新技能的培养,学校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德育动态,努力开展德育教育空间,落实德育教育工作,有效增强工作力度,达到具有时代意义的教育,得以保障创新人才的发展。在新课改中,以九年义务教育制的安排方式,合理设置了分课课程和综合课程的架构,提出了课程内容的全面性,消除学科之间明显的界限性,并强调了要全面覆盖德育教育的渗透性。作为中学语文教育者,把德育思想渗透进语文教学的理念,在对学生进行教材教育的同时,还应根据学生的特性,利用教育心理学合理处理好学生当前的心理问题,指导出正解的人生导向,全面保障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合理发展。现以教学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渗透进教材中的经验,浅谈体会。 一、锻炼坚定的意志 教育者自己就要把教材中的各类人物的优秀品质进行吃透,再把这些优秀品质通过多模式的教学手段渗透到学生的教育中去,让学生学会锻炼意志。比如七年级第九课《我的信念》中描写了玛丽•居里对科学研究坚持不放弃精神;又如《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中描写徐霞客有自己的思想理念,不畏艰险,勇于实践,在祖国的大江南北的游旅中,得到了大量丰富的素材,从而创作了《徐霞客游记》。 二、陶冶积极的情感 人类的情感是突现出人类掌握地球的主宰因素,有良性的情感思维的人,必定会走向人生的成功,中学生的情感思维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时期,具备相当大的可塑性,教师应通过材料,以教育的手段来让学生从材料中得到体验和产生共鸣,让其在学习中受到影响。比如课文《生命•生命》中的三个事例就作出了对生命这个问题的探讨:一是对生命的尊重,利用仅有的生命让人生得到真实的意义;二是生命的时间性,无法预料性,让学生懂得抓住时间,发挥人生的意义;三是珍惜时间,无常的命运要学会承担。 三、练就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思想渗透不光是学生受到教育的环节,同时也是学生提高自我教育能力的作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育者应结合教材,把教学中的思想,传达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去进行自我调节。如有效控制情绪,塑造良好性格,增强承受压力的能力等等。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积极开展各种有益的集体活动,开展多模式的教育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更加有效的进行互动,让学生和教育者之间产生一种朋友模式发展,并且还能让教育在活动的环节中积极的发现问题所在,并且能很好有效的解决问题。比如,可以针对一部份学生比较突出的不良因素,集中在一起来开展针对性活动,比如“快乐学习,精彩人生”,“梅花香自古寒来”等主题表达作文竞赛,通过各项有竞技性的活动,让学生的自信和学习的主动都得到增强。又比如,可以以学生冷漠自私等心理特点,进行“班级故事”的创作活动,让学生自己在班级中寻找故事,让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以此活动让学生达到热情,友爱,团结,互助,让整个班级有一种团队精神的凝聚力。 五、教学中渗透谦虚上进教育 古代著名思想家韩愈曾经提出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加强阅读教育,是让学生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懂世界,才能更好的融入到当今社会大环境中去,初中学生各方面能力还未完全形成,还不能充分理解文章的真实含义,比如像庄子的《秋水》《两小儿辩日》这类古文,都需要教育者来给予正确的解释和引导,并让学生进行良性的思想扩展,要使学生明白文章的真实表达意图,让学生懂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只能通过学无止境,为达到人生最高山峰而努力。 六、开辟“三点一线”心理沟通渠道 初中生在写日记时,若没有真实的把自己所作所思所想反映到日记中去,像这种情况,在教育者教学的过程中,要通过教育者和学生的沟通,以及学生记录的真实日记进行“三点一线”的心理教育沟通模式,和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在针对批改学生的作业时,要和学生沟通不要为了作业而作业,要真实记录自己,以此,教育便可能从日记中看到学生的苦乐喜悲,了解和认识到学生可能发生和已经存在的不良心理现象的起因所在。并且,还能通过学生日记对其进行批注或直接与学生进行私下的聊天等方式和学生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实验证明,以学生,日记,老师,“三点一线”的模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和德育上的教育方法是良性而有效的。因此,制定规范正确的德育目标和操作规程,以加大德育教育工作的具体性,合理性,有针对的进行按部就班,计划,导向以及有效的德育教育工作开展;要在学习中玩耍,以中学生的特性来渗透德育教育工作,把这种理念贯输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教育者要充分利用现代的科学的教育学段,科学的教育方法,来提升德育教育工作的先进教育模式开展。综上所述,语文学科在每个人的一生都影响重大,说话、写作都依赖曾经学过的语文,当然也跟课外的阅读量有关,在成人世界中,语言和文字是表达交流最重要最基本的方式,一开口已经决定一个人给别人的印象,基础语文没学好,或者缺乏阅读的人往往表达都会很表面,语文学科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光有学识,没有德育教育的语文知识,那语文表达也会很苍白的,语文是骨骼,德育是灵魂,阅读是肌肉,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着重把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李本奎 单位:遵义市汇川区芝麻中学 初中德育论文:初中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探索 摘要:根据近几十年体育体能测试,当代中学生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学生的意志力、拼搏劲等非体能因素的观念不强,德育教育需要加强。文章从德育教育对初中体育教教师参与工作任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入手,从体育教师培训上更新教师教育理念到体育初中大课间体育活动两个方面讨论了如何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具体的初中体育教学活动中,以期提高学生体育技能的同时,加强德育。 关键词:初中体育 德育教育 教学渗透 当前,初中体育教学为了适应社会需求,提高中学生的身体素质,都在采取形式多样的途径和方式鼓励中学生积极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社会化服务以强化社会实践能力。强化德育教育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渗透意识,可以提高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程度,为深化体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和增强体育类专业服务社会的能力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德育教育在初中体育教师参与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德育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的重要工作的一部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提出:“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要高举德育教育的旗帜,积极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和祖国人心凝聚、团结统一的思想和精神。”中学生的心理开始慢慢走向成熟,这时候最容易受外界思想影响。对于体育教学工作而言,体育教师的德育工作需要在体育教学中随机渗透,并且非常有必要。因为体育教师除了在体育教学中讲授体育训练方法外,还在学校其他重要场合担任重要任务,比如,学校学生的集会、学校大课间活动、学校体育运动会等。为此,体育教师将德育教育渗透在这些非体育教学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德育教育在中学学校教育教学渗透的保障 德育教育是一个广泛的学习内容,学校需要结合开设课程及教师共同做好德育工作。学校对德育教育工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需要对德育工作开展提供保障。首先,对于体育教师而言,需要更新教育理念;其次,学校要抓住时机,结合体育大课间活动灌输德育理念。 1.加强培训,更新教育理念。 目前我国实行的师范类大学的顶岗支教工程,对于中学体育教师来说就是提升自己的很好机会。学校要积极鼓励体育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技能。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让体育教师认识到要立足课堂,充分挖掘体育地区的资源,从“以学生发展教育为本”的理念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育教育。体育教师要意识到学生的德育工作同其他学科的发展同等重要,它们构成一个完整和谐的个体素质。对于教师而言,体育教学仅是教师业务水平的一个衡量标准,然而教师对学生教育教学以外的德育教育也是不能忽视的一个方面,体育教师需要更新教育理念。 2.抓住时机,更新德育理念。 在中学学校中,学校的集会、大课间活动、学校体育运动会等各种大型学校活动中,学校需要向学生灌输德育教育内容。对于体育教师而言,在学校大型体育活动中,向全体学生讲述体育学习的目的与意义,可以正确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在初中学习紧张局面下,体育教师更要向学生传达科学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对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性。因为只有具备健康的身体才能有刻苦学习的资本,才能有拼搏向上的斗志,才能有长大为国家做贡献的可能。反过来,如果没有健康的体魄,如何谈远大的理想与抱负? 三、德育教育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渗透措施 进入中学学习,学生的学习任务往往繁重,很多学生受经济条件、社会舆论等外界因素和学习压力等的影响,无论在文化科学习还是在体育锻炼上,学习不刻苦,学习意志力不够,遇到困难总是逃避等。为此,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观念,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笔者为此提出相应的建议。 1.加强宣传教育。 体育教师的宣传教育一定要到位,让学生强化体育锻炼的意识。学生需要了解体育锻炼的价值,以实际行动参与到体育锻炼中。为此,教师要加强德育宣传教育,有机渗透德育意识,促进学生在体育课上和体育活动中的德育渗透工作。例如,在田径运动教学中的长跑项目,很多学生还没有开始跑心理就打退堂鼓,这就是学生畏惧的表现,为此,教师不妨给学生讲述中外运动员克服训练困难,排除各种杂念坚持训练最后在赛场上奋勇拼搏的故事。教师以运动员的训练故事宣传德育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措施。 2.优化锻炼环境。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多样化地开展体育锻炼及与社会联谊活动。此外,有条件的学校需要改善体育器材和设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还要倡导社会方面协作,经常性开展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的比赛,以期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并趁机进行德育渗透工作,完成德育渗透水到渠成。天气状况不佳,教师可以在教室内利用多媒体向学生讲述社会各界对体育事业的贡献。体育教师可以“就地取材,充分使用当地资源”向学生展示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万象更新、欣欣向荣的面貌,让学生多方面了解认识社会,多角度看待这个社会,感悟社会和谐环境。部分有条件的学校与社会各界进行体育运动交流时,诸如,社会团体与学校举行的公开排球赛、篮球赛等,对学生的礼仪教育也离不开体育教师的平时教育。 3.建立奖惩制度。 德育教育是随着学生的学习深入而改进的。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实践德育学习的理念,教师需要建立奖惩制度。体育教师不妨同班级班主任协商,把学生体育表现及其德育认知纳入学生个人的成长档案,鼓励学生多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对多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进行奖励,以增强学生的长期锻炼意识。另外,德育教育中的体育教学,教师更要让学生了解到体育教育的真正目的。为此,体育教师不妨举行体育知识与德育知识专题讲座,让学生能够前面了解,有条件的学校让学生每年定期举行体育常识与德育教育的板报设计、征文活动、知识竞赛等,让学生多方面了解体育锻炼与德育教育的关系。在正确价值观正在养成的中学阶段,德育教育一直是中学重要的工作之一。从体育教师所处的岗位来看,学校集会、学校课间操、大课间活动、运动会等重要场合离不开体育教师担负的角色岗位,学生的表现反映出学生的德育素质,侧面反映出体育教师的德育工作效果。 作者:郭彬 单位:福安市松罗中学 初中德育论文:初中语文教育中德育问题思考 良好的品德是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品质,品德教育,是现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学生来说,德育教育就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心中时刻有法制观念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用文明习惯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德育教育逐渐淡薄,各学科教学包括语文学科教学,都在追求成绩,以分评人,忽略了对中学生德育的培养,致使部分学生公德意识淡薄。因此,加强德育教育至关重要。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语文教育能使人思想健康,品德高尚,能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受到影响和熏陶。所以,要加强对语文教育和德育教育的重视,把德育贯穿在语文教学中。努力做好语文德育教育。那么,怎么才能做好语文德育教育呢? 一、充分认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现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而在当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忽略了品德教育,而一味地追求分数,追求考试成绩。这样重成绩轻德育的教育方法目前已经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影响极其恶劣。比如马加爵杀死同舍舍友案,因同学间的摩擦,最终让这个优秀的学生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上海复旦大学投毒案,因同学间的竞争,竟同时毁了两个优秀的大学生。现在社会上的一些攀比、不正当的竞争,都与德育缺失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德育教育不是一时或一阵子,好的德育教育会影响人的一生。 二、加强教师队伍的法制教育和品德教育 古人云“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不但要精通专业的文化知识,要有高尚的品质和强烈的法律意识。法律是人类活动的准绳,是一切活动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依法治国被摆在重要位置,对于教育系统来说,就是依法治校、依法执教,使教育教学活动有法可依、依法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知法、懂法,加强教师队伍的法制教育。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围绕着教与学进行的双边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单一的教学是单调的,这就需要我们注入感情,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教师在传授给学生道德知识时,自身一定要有较强的道德观念,一定要有牢固的德育知识。目前,违背法律和道德的事情时有发生,如个别教师猥亵幼女、个别教师体罚学生、个别教师侮辱学生、学生冒雨做操而领导伞下观看,等等。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引以为戒,切实加强法制教育和品德教育,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三、将德育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中 语文学科有其特殊性,需要不断的进行交流,这是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结合的基础。中学生正是年少轻狂、意气风发的时候,在心理上处于叛逆时期,对教师及家长的说服教育有着逆反心理,而语文教学中有着很多赞扬美好品德的文章。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文章感染学生、启发学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如记叙文,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内心的变化或坚定的信念;议论文可以根据特定的环境和话题让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教师进行引导和总结。广大语文教师要积极将德育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中。 四、教师的正确引导与学生的积极参与 在德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主体,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互联系、紧密结合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时间,让他们积极讨论,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思维,也能让学生在讨论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使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及时改正。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把学生带入到文章所描述的环境中,让学生亲自去体会、去感受。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积极融入到课堂中,受到启发和引导,会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 五、要长期坚持,精心设计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需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进行。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每个单元每篇文章都不相同,各有特色。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自然、遵守法律、讲道德的教育。教师在讲解课文前要精心设计,看看文中蕴含哪些德育方面的素材,怎样进行挖掘和引导等。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有很多渗透着德育因素的文章和内容,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知识,主动承担起德育教育的重任,引导学生把德育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高,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作者:赫敬香 单位:河北省巨鹿县实验中学 初中德育论文:德育工作之初中德育论文 一、努力学习同学的优点 三人行,必有我师,学生应学会取长补短,通过以前带后、中间互结的方式,让学生互动互助,教育学生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找到彼此的闪光点,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应树立学生中的楷模,号召学生去学习,通过互结对子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认识、审视自己言行的同时,也认识、审视了他人的言行,学生可以在对照和体验中不断成熟,人生观、审美观和价值观都得到完善。 二、制定适合班级情况的管理措施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教育学生是不能缺少相应的管制措施的。我在班级设立评价表,学生针对某些问题提出建议及相应的措施,针对学校提出的道德行为规范,建立自己班级的特色评价表,通过学生自评和互评、教师评、家长评等方式分出等级,及时反馈给家长,并记入档案。 三、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教师想让学生喜爱和敬佩,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不断进行学习充电,多与一些有经验的班主任交流,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借鉴好的方法,让自身的文化积淀厚重些,再加上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一定会得到学生更多尊重。教师以自身的魅力去影响学生,也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自身的示范作用去影响学生,必将事半功倍,用师德去教育学生,以良好的榜样引领学生成长,是每一名班主任教师必须做的。 四、教师应付出自己的爱心 一名优秀的教师要有“三心”,那就是爱心、耐心和恒心,其中最重要的是爱心,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应是无私的、公平的,无论学习成绩如何,无论是否遵守纪律,都应一视同仁。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真心付出情感,才能换来学生的共鸣。当教师看到学生的优点和成绩时,应该发自内心给予赞美和鼓励,当教师看到学生沮丧、失意时,应该由衷地给予安慰和帮助。教师只有真正爱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学生才会乐于接受教师的批评教育,教师才能达到教育目的。教育工作任重道远,教师一定要真正付出自己的爱心,学生才会真正感受到教师的爱,才会让教育工作中的一切小事变得简单而高尚。总之,学生的德育工作是琐碎而繁杂的,既不是一言一语能表述清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收到效果的,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平等友好地对待学生,真诚地关爱学生,德育工作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作者:郝春佳 单位:黑河市第三中学
农业科技论文:农业科技园区生态旅游模式探讨 摘要高科技农业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观赏性、可参与性,是一种极具开发价值和潜力的旅游资源。农科单位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其科技、人才、地缘、生态等优势,将高科技农业与旅游、教育、培训紧密结合起来,在转变观念、培训队伍、配套建设、狠抓管理、开拓市场、争取政府和行业支持等方面狠下苦功,大力发展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实践证明,利用农科基地办旅游是切实可行的,而且已成为投资省、风险少、见效快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同步协调发展。这种发展模式极具推广价值。 关键词农业科技园生态旅游模式 生态农业是遵循生态经济学规律进行经营和管理的集约化农业体系,其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经济、生态三个效益的统一。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生态旅游正日渐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而将二者融于一体、富含科技含量的高科技生态旅游农业则成为人们的抢手货,大有发展前途。 一、产生的动因与背景。 珠海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其前身为珠海县(后改市)农科所,成立于1963年,最初主要从事以水稻为主的农作物良种繁育,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建特区以后因城市发展需要,原在市区的1千多亩试验田被无偿征用,市府只在城乡结合部梅溪村划出247.9亩荒坡地,补偿10万元。珠海农科人发挥特区首创精神,积极发展以无土栽培、组织培养、转基因等生物工程为重要手段的高科技生态农业,主要从事蔬菜、禽畜、瓜果和花卉等科研、生产,开始了第二次艰苦创业。 经过数年的艰苦奋斗,基地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土栽培的“神话”,北瓜(新疆哈密瓜等)南移的奇迹,使珠海农科中心成为农业线的一面旗帜,对外开放的窗口。外国贵宾的参观访问,中央领导的亲临视察,兄弟省市的组团考察……成为我们搞旅游的外在诱因;而珠海被评为“旅游城”后,市旅游局亦在寻找新的旅游项目开发,特别是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他们亦把目光瞄准了梅溪科研基地。于是双方一拍即合,珠海市无土栽培旅游基地——“农科奇观”即告诞生。我们认识到农科单位如果不进一步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等、靠、要”的束缚,就没有发展前途。必须面向市场,走科研为主,多业并举,综合发展的道路。而农业高科技资源不但是生产资源,其形成的奇特的生态景观和本身具有的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观赏性、可参与性,实际上也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几年来成功的探索和实践亦证明了这一点。 二、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及项目的起动。 1、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珠海是座会议、会展、休闲度假的海滨旅游新城,处在珠三角城市群同时又是一国两制的交汇点,而珠海“农科奇观”位于城乡结合部,兼具城乡优势,背靠碧波荡漾的梅溪水库,环抱连绵起伏的凤凰山脉,位置适中,交通便利。 2、前景广阔的客源市场。珠海被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并拥有“环保模范城”、“优秀旅游城市”的称号,最近又被联合国授予“改善人类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因此吸引了大量的港澳台和周边地区的游客。98年“农科奇观”接待的国内外游客达20余万人次。此外,还有一个巨大的学生市场,作为珠海市学生农业科学教育实践基地,仅97年3月至98年接待学生就达6万多人,有不少幼儿园也组织小朋友来进行参观活动。珠海市有中小学生十几万,澳门也有十多万,香港则有百多万,邻近的广州、中山、深圳的学生市场更为广阔。目前已与港澳及广州、中山等地的教育部门达成了学生到“农科奇观”学农实践的意向。98年接待澳门学农学生4000多人,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3、别具一格的农业科技优势。现有各门类的科研人员70多人,建有无土栽培温室大棚65座,可种植四大类,100多个品种的瓜果、蔬菜和花卉。至今已获得35项国家、省、市科技成果,其中国家发明奖1项,国家专利2项,国家、省、市一等奖5项,特别是无土栽培项目,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都属国内先进水平。基地引种的是世界各地的名优品种主要是创造新、奇、特效果的观赏类作物,游客一年四季无论什么时候来,欣赏到的都是花的海洋、菜的世界、瓜果的天地,流连忘返。而高科技农业演示厅、传统农具展示厅、中心实验室、组织培养室、植物“克隆”工厂,都给游客带来意外的惊喜和收获。 4、独具特色的餐饮服务。游客在“农科奇观”不但可以看得入迷,玩得开心,还可以吃得惬意,满载而归。农科餐厅出品的菜肴原料都是基地自产的产品,以“回归自然、营养保健”的特色,赢得了广大游客的交口称赞,回头客大增。不少旅行社把我们的农科餐厅作为定点餐厅,慕名而来的食客更是络绎不绝。游客吃饱喝足,还可买上无污染、无公害的优质农产品带回家让亲朋好友分享。 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项目的起动是在科研基地现有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是对基地环境进行全方位、大规模的绿化、美化、净化;二是对科研实验设施及生产大棚进行适当改造,以适应观光旅游的需要;三是增建一些为旅游服务的配套设施如旅游餐厅、农产品展销厅、农具展示厅、农业高科技演示厅、双龙山庄等;四是穿插点缀一些可参与性强的休闲娱乐设施如烧烤场、野炊园、钓鱼走廊、农家作坊及车水抓鱼、点瓜种豆、装盆栽花、组培实验等项目;五是要培训一支相应的旅游服务和管理专业队伍;六是对科研基地进行适当的形象包装并适度对外进行推介。 三、营造优美舒适的生态环境,吸引大众走上生态之旅。 农业科研基地大多地处城乡结合部,兼具城乡特点和优势,山青水秀,空气清新。既有朴实美丽的自然景观,又有高科技农业生产的奇特的动植物群落生态景观。既有科研实验、科教培训设施,又有接待服务设施。整齐的生产大棚,整洁的组培工厂,典雅的接待大楼,那成林的果树,葱笼的茶园,墨绿的蔬菜,盛开的鲜花,以及珍 禽园地,青青草坪,营造了一派田园风光。所以,无论是旅游参观还是考察访问的客人都认为基地是闹市中的田园,繁华中有野趣,不是公园胜似公园的都市村庄。 农科基地内上千种、上万株植物吐泻着人体所需的新鲜氧气。这里鸟语花香,月朗风清,行云流水,安宁幽静。先后建起的“神奇的瓜果世界”、“农科之窗”、“荷塘观鱼”、“八卦田园”、“野菜园”、“水车阵”、“垂钓走廊”、“珍禽园”、“蝴蝶兰园”、“沙漠植物园”等一批集科研、环保、生产、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园林景观,吸引了大量境内外游客。正在开发的还有“百鸟园”、“蚕桑园”、“药用植物园”、“茶文化庄园”等生态旅游项目。 农科基地不但有农大毕业的专业讲解员导游,还将所有的花草树木、农作物挂上说明牌,标明品种、属性、原产地、功能、栽培要领及注意事项,游客每来一次,便受到一次深刻的生态环境教育。基地生产的农产品亦成为人们喜爱的无公害的绿色食品。 四、加强管理与营销,促进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 1、抓专业队伍建设。成立了旅游资源开发科,下辖导游部、餐饮部、客房部、产品展销部,并相应培训了导游接待、厨艺、服务、营销和园艺工程等旅游专业职工队伍;先后组织干部职工到国内外考察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情况,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并组团参加了96、97、98年香港国际旅游交易会和省旅游局举办的“旅游资源开发工作会议”、“’98广东人游广东嘉年华”、“江苏、淅江旅游推介会”等学习和促销活动,提高了旅游专业管理水平,拓展了客源市场。 2、抓接待设施配套。建起了环保停车场、接待楼、卡拉OK歌舞厅、旅游餐厅、农产品展销大厅和学生绿色营地、双龙山庄别墅等,大力开展旅游基地的绿化、美化工作,建凉亭6座,铺草坪2万多平方米,建大型花坛和天台花园多处,种果树3000多棵,其他绿化树1万余株,铺设双车道水泥环园路4.5公里,在排灌河道两岸砌花岗岩石雕护栏,安装新颖别致的行人道路灯,种植高大挺拨的大王椰,形成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3、抓科技旅游景点建设。在无土栽培65座大棚设施的基础上又相继建成了中心实验室、组培工厂、全光雾快速扦插育苗工厂、图书室、信息中心,以农业的高科技吸引游客。占地20__多亩的“农科奇观”拓展工程,也将在99年完成总体规划。 通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已初步开创了高科技农业旅游的品牌,中央、省市和港澳等地电视台、电台、报社等新闻单位竟相报道,大大地提高了基地的知名度。几年来,我们先后接待了78个国家首脑、专家的参观访问和4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接待了60多万国内外游客及8万多学农学生和各省市区兄弟单位考察团数万人。在旅游市场低迷的情况下,98年旅游收入305万元,比97年增长两倍多。现与港澳及周边城市80多家旅行社保持着良好的业务关系。我们还针对不同游客、不同需求对象适时推出“蜜瓜品赏团”、“龙眼荔枝团”、“学生套餐团”,学农欢乐一天游及二天游活动等促销措施,收效甚佳,得到了广大游客的欢迎和好评。 4、合理利用资源,狠抓节流增效。农科单位底子薄,资金有限,不可能一下子拿出几千万元去搞景点建设。只有在合理利用有限资源、提高高科技农业旅游项目开发的社会经济效益,加强内功的锻炼,实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等几方面作文章: 4.1转变观念,注重开发观赏实用型科研项目。科研和旅游管理人员应加强沟通,深入市场调查研究,开发人们喜爱的既具观赏价值,又有实用价值的科研项目,让游客既可观赏,又可品尝,亦可买下带走,如玩具南瓜系列、无土栽培的盆花等。此外,应不断更换作物品种,引进新、奇、特异的品种,同时不断变换栽培方式,如无土水培改无土基质栽培,基质也不断变换,如今有砂砾、珍珠岩、椰糠、锯末、石子等等20余种,使旅游吸引力越来越大,回头客愈来愈多,有的港澳游客甚至来了五、六次还想来。今年初,我们又开发了无土立体栽培项目,可节省土地25以上,提高产量50以上,且植株上、中、下错落有致,色彩斑斓缤纷,令人目不暇接。 4.2培训队伍,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形式进行职工培训。例如对专业讲解员采取请资深导游员现身说法,到旅游社跟团实习,参加全国导游员资格考试等方式,提高了其专业水平。又如餐饮部采取与市旅游职业学校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到餐厅实习,学校和学生找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餐饮部节省了人力费用,学生又学到了新的菜式和烹饪方法,经济、社会效益明显。此外,我们还坚持干部职工每周两天义务劳动制度,要求员工个个成为多面手。基地内的园林绿化、水电工程大多数为我们自己动手建设,既有农科特色,又节省了大量工程费用。游客爆满时,其他部门员工自觉到旅游部门当导游、售货员,端茶传菜,洗碗扫地,既保持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又节省了人工费开支。 4.3配套建设,不断推出新的旅游服务项目。我们刚开始开发旅游时,只有旅游接待部从事专业讲解导游服务,之后不断拓展新的业务领域,服务日趋配套。97年成立餐饮部,开设了农科餐厅和卡拉OK歌舞厅、烧烤场及钓鱼走廊。98年初成立产品销售部,开设了农产品商场、客房部,使基地逐步建成集吃住游乐于一体。服务配套成龙的综合性特色旅游景区。 4.4开拓市场,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中心原是以珠三角及港澳团队游客为主,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港澳团队客人有所下降。97年3月,我们成为珠海市学生农科教基地后,打开了学生这一个大市场。98年除拓展了澳门学生市场外,又通过学生带动了散客市场。今年上半年我们又开拓了会议团和培训班市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4.5狠抓管理,提高旅游环境和服务质量。首先建章立制,年初制订了2万余字的《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服务规范和质量标准,使权责利落实到人,奖罚兑现。其次是狠抓环境卫生管理,大面积绿化美化环境。以优美的环境和优质服务留住客人的心。再次是建立标准的公共信息图形标牌,建设标准的公共卫生间和凉亭、护栏、宣传栏,设立投诉电话和意见箱,让游客游得开心,玩得遂心,吃得顺心,住得舒心,购得称心,行得安心,杜绝了宰客现象,保持了生态旅游持续稳定发展。 实践证明,利用农科基地办旅游是切实可行的。它投资省,风险少,周期短,见效快,已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但一项事业要想取得成功,离不开党的 好政策,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行业管理。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一定的成绩,是因为得到了珠海市委、市政府和市农委,特别是市旅游局和旅游协会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同时,我们也得到了国家、省旅游局、省旅游协会的肯定和支持,在98年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检查验收时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基地是“珠海市最具发展潜力的旅游景区之一”,并将99生态旅游年珠海开年仪式放在我中心隆重举行。所有这些都推动了我中心旅游业的发展,而旅游业的创收又为科研加大了投入,形成良性循环,促进我中心科研等各项事业和发展。 五、今后的发展设想。“文秘站”版权所有 生态旅游农业,已登上大雅之堂,它将成为旅游业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传统农业生态旅游给人是自然纯朴的田园风光,而现代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带给人们的则是不可思议的神奇世界和无可抗拒的巨大诱感力和吸引力,因而则更具发展前景。难怪有不少港澳游客来了五六次还想来。与主题公园景观相比较,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则更富于创意与变化,一年四季均可推出新的旅游吸引物。 开展农科生态旅游可以实现社会、生态、经济三个效益的统一。通过社会各层人员的观光、旅游,可更好更广泛地普及良种良法等农业科技知识和生态环保知识,提高参观者的科技和环保意识以及发展“三高”农业的积极性。 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通过一系列农业高新科技,将农业生产及农产品加工以具有观赏价值的艺术风格充分体现出来。它不仅可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丰富人们的生活内容,更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因此,结合本地实际,建立资源、生态、旅游等为支柱的生态旅游农业产业体系,不但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更可以将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合理地统一起来,必将为本省乃至全国部分地区探索出一条现代农业综合协调发展的产业化道路。 我们拟将“农科奇观”建设成为既是农业高科技的研究、开发、示范、推广中心,又是珠海市的动植物园;既是现代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的风景区,又是学生农业科学教育的实践基地,力争三年内接待游客达到50-100万人次,旅游利润创收超过500万元,树立起珠海高科技生态旅游农业的品牌,创出珠海市旅游拳头产品,为特区二次创业,再造辉煌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农业科技论文:农业科技改革问题与措施 1.当前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 1.1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强大动力。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关键在科技。当前我国农业仍然是以小规模生产和松散型合作经营为主,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提升,但农产品科技含量普遍偏低,这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我国农业目前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过渡期。因此,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必须依靠科技创新,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以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的。 1.2农业科技创新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新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变化剧烈,灾害频发。近些年我国自然灾害也呈高发态势,加上我国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我国的水土流失、草场退化、农田污染等生态环境急速恶化。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障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是当务之急。解决这一难题,只有通过科学技术创新,通过科技创新对土壤、肥料、水分、光热资源等提供高效利用技术、耕地保护与替代技术、精确施用技术、重大农业生物灾害防控技术、生态农业与环境工程技术等,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村农业可持续生态体系。 2.农业科技创新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对创新存在思想认识偏差。我国现在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民族,科技创新在目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然而,人们对创新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人们往往认为科技创新是一种很神圣的、高不可攀的事情,认为科技创新只是科学家的事情,与自己没有关系,实则不然。从科技创新成果对经济社会的作用看,创新可以分为重大创新和一般创新。重大创新是对旧事物的破坏与颠覆,是新事物的创生,具有革命性,因此创新难度极高。一般创新是对旧事物的边际改善,具有改良性,创新难度相对低一些。所以,重大创新很难发生,一般创新更容易出现。从科技创新的实践来看,绝大多数创新都是一般创新,而重大创新,特别是那种能够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创新,是非常少的。所以,重大科学技术创新是一种“偶然”事件,而一般创新才是技术创新的常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技术创新并不仅仅是科学家的事情,人人都具有创新的可能性。 2.2人员的创新时间急剧减少。农业作为公益性、基础性的产业,本来应该得到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但众所周知的是,一直以来,政府对农业的科研投入就偏低,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没有在公共财政支出中得到应有体现。财政基本支出严重不足,保障不了农业科研人员研究和机构运转费用支出,项目稳定性支持比例也过低,科研人员忙于“揽活”。另外,项目主持人在申请课题、应付各类检查等方面,花费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据相关调查,近20年来,骨干科研人员直接从事科研的时间比以前减少了23%。我国科研人才疲于争项目、揽活干,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处于“创收大于创新”的尴尬境地。 2.3研管理机制不完善。目前,我国涉农科技职能部门,中央层面有农业部、林业部、财政部、水利部、全国供销总社、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教育部、商务部、民政部、环境保护部、国家粮食总局、中国气象局等十余个,在省区市也有各类农业科研机构,这种情况导致我国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机制不畅。一是国家部委、科研单位、项目实施组织(课题组)之间分工不明确。国家部委对科研项目进行过程性的具体管理,取代了科研单位、课题组的管理责任;科研单位对项目不能有效发挥其指导、监督和管理作用。二是科研项目多头管理,导致课题重复,资源浪费。农业研究课题来自多部委,缺乏统一协调,课题重复现象时有发生。有的课题组同时承担多个相关类似的课题,出现“一果多用”的现象。三是“节点式”经费管理不适应农业科研要求。财务部门没有考虑农业科研工作特点,而是按照工程技术经费的管理方式对农业科研进行“节点式”管理,结果经常出现经费拨付不及时,农业科研项目很难按照国家财政经费预算制度执行,或是经常出现年末“突击花钱”的现象。 2.4技研发缺乏“协同创新”平台。目前我国农业科研实行以课题制为主的管理方式,课题组多为“小团队”、“小作坊”,缺乏协同创新组织与平台,这不利于产生重大科研成果。科研团队内部,多数成员没有真正参与科研活动,研究任务实际上落在课题负责人一人肩上,科研多是单打独斗,难以发挥团队成员的协作效应,这种现象特别突出。这种以课题制为主的管理模式导致科研资源和力量分散,难以形成跨专业、综合性的协同创新团队与平台,引致科研效率偏低。 3.农业科技创新的相应对策 3.1想认识,树立“创新就是改变”的新理念。对于技术创新,必须提高对它的认识与理解,才能推进我国技术创新步伐。根据前文对创新的分析,可以认为,创新就是改变。因此,普通人也可以创新,当然也是科学技术创新的主体。因为从根本上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基于此,一是要加强宣传,让“创新就是改变”这一理念深入人心。二是要强化企业创新,特别是要提倡企业生产一线人员搞技术创新与发明。在注重高技术人才创新的同时,也不忽视基层人员的创新发明,这样才能使我国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3.2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强度。201 2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农业科技具有公共性、基础性和社会性,因此,国家必须稳步提高农业科技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要按照农业科技的性质定位建立财政投入体系:一是人员经费要按在职人员和离退休人员分类投入,将离退休人员经费单列,中央财政予以全额保障,然后逐步向社会保障过渡;在职人员财政投入要保证其工资待遇,并且其收入不低于同地域同类行业的平均收入水平;二是全额保障农业科研机构正常运转费用,并提高农业科技稳定投入的经费比例。同时,制订鼓励私人及企业投资农业科技的政策,大力吸引民间资本与外资进入农业技术创新领域,并充分发挥税收与金融对农业科研的大力支持。只有经费保障了,科研人员才能安心从事科技研发。 3.3制机制,统筹管理经费与立项。建立农业科技管理的宏观协调与会商制度,加强农业科技管理的统筹协调力度。根据农业科研活动的特性,建立科学合理的农业科研经费预决算和使用制度。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的质量管理与分类评价机制。特别是要完善国家科研课题制度:严格课题申报与结题,坚持以质取胜;在课题申请环节坚决杜绝人情关系,以课题所产生的经济或社会效益作为课题的结题依据,而不仅仅是看发了几篇文章。 3.4业科技协同创新机制建设。推进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发挥政府、大学、科研院所及企业等不同主体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协同创新作用,是时代的必然选择。一是加强中央层面科技管理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和各部门内部不同主体之间的沟通协调,就重大政策制定、经费预算、科研立项等方面建立畅通的沟通协调机制。二是继续推进农业科研机构分类改革,打造一支稳定的农业科研基地和研究团队。三是增强涉农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创建协同创新实体平台。 3.5业科研创新人才队伍。显然,当前我国农业科技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也不尽合理,创新性人才更是匮乏。要扭转这一不利局面,必须下大力气推进农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一是着力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努力抓好各类创新平台建设。二是强化人才引进工作,不惜花重金吸引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高端科研人才。三是建立人才激励机制。科研人才的收入应在完善工资分配激励的基础上,突出岗位绩效激励,真正按照科研人员的贡献取酬。同时,建立强的科研奖励制度,对于真正做科研的和好的科技成果要实行重奖。 农业科技论文:“精细农业”的实践与农业科技创新 21世纪,人类将逐步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迅速发展与普及的信息技术将推动人们在科学利用资源潜力,发展节本增效生产方式,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基于信息和知识的生产过程管理决策方面,突破许多传统的模式和观念,开拓出一批具有创新意义的技术体系,以支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实践当今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中,九十年代初以来在一些发达国家开展的“精细农业”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就是一种具有创新意义的技术思想,已经引起一些国家政府和科技决策部门的重视。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为此曾专门立项组织了一批多学科著名专家对有关发展研究进行了评估,研究报告经过由美国科学院,工程院和医学科学院院士组成的评估组进行审议后,于1997年发表了“Precision Agriculture in the 21st Century-Geospatial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in Crop Management” 研究专著,全面分析了美国农业面临的压力、信息技术为改善作物生产管理决策和改善经济效益提供的巨大潜力,阐明了“精细农业”技术体系研究的发展现状,面临的问题及其支持技术产业化开发研究的机遇。近两年来,我国科技界在研究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中,对国外这一技术体系的发展趋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新闻媒体陆续有了一些报导,有的单位已开展了有关研究和试验示范工程准备工作, 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联系开始活跃,国外有关产业界开始向我国推荐其技术产品,密切关注中国走向21世纪实现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中这一巨大的潜在技术市场。可以预言:“精细农业”技术体系的试验示范及其相关技术产品的开发研究,将在世纪之交成为推进我国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中的重要研究课题。信息技术革命为农业生产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在开拓新的前沿科技应用研究领域中,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起跑线拉近了距离,时间上的差距在缩小。在某些重要领域实现技术发展上的跨越,将是机遇性的挑战。主席1998.9在安徽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中指出:“现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把基因育种工程、电子信息互联网络、卫星地面定位系统等高新技术应用于农业。我们必需有紧迫感,尽快迎头赶上”。 “精细农业”技术体系是农学、农业工程、电子与信息科技,管理科学等多种学科知识的组装集成,其应用研究发展必将带动一批直接面向农业生产者服务的电子信息高新技术与工程装备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对推动我国基于知识和信息的传统农业现代化,具有深远的战略性意义。 “精细农业”,即国际上已趋于共识的“Precision Agriculture”或“Precision Farming”学术名词的中译。国内科技界及媒体报导中目前尚有各种不同的译法和对其内涵的理解。如译为“精准农业”、“精确农业”、“精细农业”等。 实际上,目前国外关于Precision Agriculture的研究,主要是集中于利用3S空间信息技术和作物生产管理决策支持技术(DSS)为基础的面向大田作物生产的精细农作技术,即基于信息和先进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农田“精耕细作”技术。因此,作者认为采用“精细农业”或“精细农作”译名来表达当前实践的这一技术思想的内涵可能更为确切。诚然,当今实践的“精细农作”技术思想,应该扩展到设施园艺、集约养殖、产品加工及农业系统的精细经营管理方面,而形成为完整的“精细农业”技术体系。“精细农业”技术是直接面向农业生产者服务的技术,这一技术体系的早期研究与实践,在发达国家始于八十年代初期从事作物栽培、土壤肥力、作物病虫草害管理的农学家在进行作物生长模拟模型、栽培管理、测土配方施肥与植保专家系统应用研究与实践中进一步揭示的农田内小区作物产量和生长环境条件的明显时空差异性,从而提出对作物栽培管理实施定位、按需变量投入,或称“处方农作”而发展起来的;在农业工程领域,自七十年代中期微电子技术迅速实用化而推动的农业机械装备的机电一体化、智能化监控技术,农田信息智能化采集与处理技术研究的发展,加上八十年代各发达国家对农业经营中必需兼顾农业生产力、资源、环境问题的广泛关切和有效利用农业投入、节约成本、提高农业利润、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减少环境后果的迫切需求,为“精细农业”技术体系的形成准备了条件。海湾战争后GPS技术的民用化,使得它在许多国民经济领域的应用研究获得迅速发展,也推动了“精细农业”技术体系的广泛实践。使得近20年来,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作物科学、农艺学、土壤学、植保科学、资源环境科学和智能化农业装备与田间信息采集技术、系统优化决策支持技术等,在GPS、GIS空间信息科技支持下组装集成起来,形成和完善了一个新的精细农作技术体系和开展了试验实践。迄今支持“精细农业”示范应用的基本技术手段已逐步研究开发出来,在示范应用中预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近五、六年来,已有数千计的研究成果,实验报告见诸于国际学术会议或学术刊物;每年都举办专题“国际精细农业学术研讨会”和有关装备技术产品展示会;在万维网上设置有多个专题网址,可以及时查询到有关研究发展信息;美、英、澳、加等国一些著名大学设立了“精细农业”研究中心,开设了有关博士、硕士研究方向及培训课程;日、韩等国近年来已加快开展研究工作,并得到了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的大力支持。国际上对这一技术体系的发展潜力及应用前景有了广泛的共识,将成为世纪之交发展农业高新技术应用研究的重要课题。 “精细农作”技术思想的核心,是获取农田小区作物产量和影响作物生长的环境因素(如土壤结构、地形、植物营养、含水量、病虫草害等)实际存在的空间和时间差异性信息,分析影响小区产量差异的原因,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有效的调控措施,区别对待,按需实施定位调控的“处方农作”。正是信息技术革命为这一技术思想的实践,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千百年来的作物生产,都是以地区或田块为基础,在区域或田块的尺度上,把耕地看作是具有作物均匀生长条件的对象进行管理,如利用统一的耕作、播种、灌溉、施肥、喷药等农艺措施,满足于获得区域、农场或田块的平均产量的认识水平,很少顾及对农田的盲目投入及过量施肥施药造成的生产成本增加和环境污染后果。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也是在区域尺度上进行品种选择、土肥监测,通过地区试验积累的适于当地的栽培管理措施向农户推荐使用。实际上,即使在同一农田内,地表上、下影响作物生长条件和产量的明显时空分布差异性,包括农田内作物病、虫、草害总是先以斑块形式在小区发生,再逐步按时空变化蔓延的特性,早已为人们所认识。几世纪前,农民把土地划分为小田块来耕作经营,正是受到对作物生长环境和产量空间变异的感性知识的影响。我国农民几千年来在小块土地上经过劳动密集的投入和积累的丰富生产管理经验而形成的“传统精耕细作”技术,也可以在小块农田内达到很好的经济产量,只是没有现代科学方法的定量研究和现代工程手段的支持来形成大规模的生产力。本世纪初期,科学家就研究报告过作物产量和田间土壤特性,如N、P、K、pH、SOM含量等在田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1929年,Illinois大学C.M. Lins ley和F.C.Bauer 发表文章劝告农户应绘制自己田区内的土壤酸度分布图和按小区需求使用石灰的建议。 之后,一直都有关于农田土壤和收获量空间变异性研究的报导。八十年代以来,关于在农田中实施土壤肥力、植保和作物生产定位管理(Site Specific Crop Management)的技术研究受到广泛的重视。世界著名厂商先后向市场提供了装有空间定位和产量传感器的现代谷物联合收获机,已可以在收获过程中自动采集以12-15m2为单元的小区产量与对应地理坐标位置的数据,并进一步通过模糊聚类分析软件自动生成农田内作物产量分布图。多年的试验实践表明,田区内小区平均产量的最大差异可以超过100%。由于作物生产还受到气候变异的影响,经连续多年对同一田区积累的数据表明,同一小区年际间的产量差异性也可能是十分明显的。田区内产量上述明显的时空分布差异性,显示了农田资源利用存在的巨大潜力。现代农学技术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定量获取这些影响作物生长因素及最终收成的空间差异性信息,实施基于知识和现代科技的分布式调控,达到田区内资源潜力的均衡利用和获取尽可能高的经济产量成为可能。图1是精细农作技术思想的示意图。其实施过程可描述为:带定位系统和产量传感器的联合收获机每秒自动采集田间定位及对应小区平均产量数据 通过计算机处理,生成作物产量分布图 根据田间地形、地貌、土壤肥力、墒情等参数的空间数据分布图,作物生长发育模拟模型,投入、产出模拟模型,作物管理专家知识库等建立作物管理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并在决策者的参与下生成作物管理处方图 根据处方图采用不同方法与手段或相应的处方农业机械按小区实施目标投入和精细农作管理。由图1可以看出,这一技术思想是通过多次循环的实践,来不断改善农田资源环境,积累知识,逐步达到作物生产管理精细化的过程。由于大田作物生产受到众多时空变化因素的影响,利用生产潜力的处方措施,还需要兼顾生产力、经济性、环境后果的优化目标,因此,其技术思想并不是单纯追求技术措施的“准确”。事实上,目前应用于获取小区产量数据的空间尺度为12-15 m2, 获取农田土壤信息的尺度大多还只可能精细到60 m左右。在实际操作上,对获取的空间信息还需要通过模糊聚类处理,生成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处方图来指导处方农作,因而还谈不到“精准”的操作。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农田土壤、作物苗情、病虫草害信息实时快速采集技术的突破,农业处方操作也将愈益精细化。上述精细农作技术体系在许多发达国家的试验和应用表明,可以显著提高耕地的生产潜力,节约良种、化肥农药和能源投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受到农户的欢迎。 “精细农作”是基于田间小区作物生长条件的空间差异性,为实现优化作物生产系统的目标而提出的。但工程支持技术的开发研究,对实现这一技术思想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农田信息采集与处方农作的空间定位,需依靠全球卫星差分定位系统(DGPS);地理空间信息管理和数据处理,需要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未来大量地理空间数据的更新,需要遥感技术(RS) 的支持;作物产量计量与小区产量图的生成需要能按秒记录收获机累计产量和对应地理坐标位置的智能型收获机械,以及计算机数据处理和产量图自动生成软件技术;田区空间变量信息的快速实时采集,需要研究基于新原理的传感技术与信号处理技术;按小区实施自动处方农作、调控目标投入需要变量处方农业机械;制定科学的农作处方需要农学知识和计算机作物管理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支持;作为一个能协调运作的智能化系统需要有高效的信息集成以及有关信息传输、标准化技术的研究等等。 迄今“精细农业”在发达国家也不过五、六年的应用试验历史,部分支持技术手段还不十分成熟,有待不断研究完善,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还比较薄弱。“精细农业”应用实践可根据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围绕提高生产、节本增效、保护环境的目标,采用不同的技术组装方式,逐步提高作物生产管理的科学化与精细化水平。其中,获取农田小区产量空间分布的差异性信息是实践“精细农作”的基础。有了小区产量分布图,农户既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分析小区产量差异的原因,选择经济适用的对策,在现实可行条件下采取适当措施实施调控;也可以根据技术经济发展的条件,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或智能化变量处方农业机械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调控。 “精细农业”研究的革命性的意义是提出了一种经营现代农业的新技术思想并付诸于实践,发展前景已在国际上具有广泛的共识。1998.1美国副总统戈尔第一次提出要建立以1米分辩率的“数字地球”的概念,在地理信息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它为认识世界科技进步对未来人类生存方式的影响提出了全新的观念。“精细农业”的实践将在下一世纪开发“数字地球”的实践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农业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历史过程中,全面实践这一新技术体系的路程还很遥远。但启动这一新技术的示范与实践研究,将有利与推动实现我国农业生产知识化与信息化进程,改变传统技术思想,追踪科技进步,有利于推动基于信息和知识的农用先进支持技术产品制造业、服务业的发展。在“精细农业”技术体系的实践中,也将可开发出一系列适用新技术产品。 为支持当前的“科技兴农”服务。在发展研究中,个人认为需要重视如下问题: 加强对国际有关发展信息和经验的研究,提出符合国情的发展战略。九十年代以来,国外许多单位已经积累了一大批示范试验数据与支持技术产品开发研究成果。可以采取引进技术思想与部分装备技术和自主创新相结合。找准切入点,注重其支持技术产品的国产化及产业化开发。“精细农作”的技术思想在国际科技界共识的基础上有其特定的涵义,即认识农田内小区产量和影响作物生长条件的空间差异性,实施定位处方农作。它是适应集约化、规模化程度高的作物生产系统可持续发展目标而提出的,在我国可先在规模化农场、部分大城市郊区和农业高新技术综合开发试验区,力求在农田小区的尺度上进行研究与实践。我国广大农村农田经营规模小,生产手段仍较落后,实现广域的现代农田精细经营尚需有较长的发展过程,有条件的地区可先以村片、农田的尺度上对精细农作的技术思想进行示范试验研究,并可着重结合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方式创新中,开拓出新的服务领域。这样,既可以使我国的研究实践与国际上的研究发展趋势相接轨,又可以探索形成具有国情特色、有利于在农村逐步推广先进的农作技术体系。 农业科技论文:农业科技中信息技术存在的实用性 1电子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机械中使用情况 1.1首先是需要充足的资金和设施的投入,还有就是需要更多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而且对于其中的专业要求也更为严格,这些因素就对电子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机械中的运用造成了很大的困扰阻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 1.2我国农业的发展情况与国外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因为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还是比较落后的,例如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缓慢,没有实践性的作用,技术生产也比较落后,对于我国的农业发展有很大的影响,阻碍了我国农业的生产效率。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不断调整政策来改变现在的形式,加强对农业的扶植力度,对于农业设备加强资金的投入,还是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付出和回报不相等,所以就会造成资金的大量投入,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还有,我国在农业机械化方面还缺乏专业性的人才,没有坚实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撑和没有专业性的人才进行帮助,使得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发展的运用不太理想。 2我国农业技术中运用电子信息技术的研究分析 2.1加强农业机械中的通信技术拖拉机是我国农业中最常见的使用工具,这也就要求其他的机器也要实现智能化的发展,当然还是需要统一的标准和良好的设计。就实际情况来看,在农业机械的设备中,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安装智能终端,利用光纤来连接其他的设备,所有的机器零件和电子零件都要和总线有准确的接口,这样才能保持数据的畅通和交换,能够第一时间拿到指令进行工作,完成数据和零件间的交换和传播,使得农业机械和电脑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对于彼此间的通信和交流有很大的帮助。 2.2农业机械中电子设施的技术支持现在的农业设备渐渐的向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特别是一些大型的拖拉机设备一般都装有电子产品,也就是有一个可以单独处理信息的电脑智能终端,通过不同的农业环境进行计算和设计,都有相应的标准接口。在国外的农业中在一些大型农业机械的操作和监控中都有电子装备技术的运用,每个零件都有独立处理信息的能力和控制单元,通过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指令的传输和农业作业的运行,还可以与外部保持联系,对于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判断和更新内容。 2.3加强机械和人之间的技术交流现在的农业器械在进行工作的时候,是需要人从一旁进行监控操作,原来的驾驶室里是用的仪表盘,现在换成了电子监控技术,而且原来是数字来表示的,现在是智能化的显示终端,技术上的不断进步,使得人和农业机械间的交流更加的深入,智能终端的主要界面是采用液晶显示屏,利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进行调控,也就是虚拟操作的方法,实施者可以根据需求的不同,进行不一样的选择,根据这些设备所反映出来的信息、图案和声音进行工作的调整和操作,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和很高的效率。 2.4对于机械进行调整和管理现在有的农业发达国家利用计算机和农业作业之间的机械,采用无线的信息化技术为传播媒介,进行数据的转换和传播,这种方式使得农场工作和管理有效的联系在一起,中心的那台计算机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每台机器的操作情况和数据情况,从而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此同时,在农场的计算机管理中还拥有大量的专业知识,建立相应的管理决策系统来对农场实行最佳的管理,通过计算机得出的数据资料,做出正确的决策,促进农场的进一步发展。当然无线通信也可以及时的发现问题,从而更快的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计算机所反映出来的数据,可以强化农场的管理,提高农场的生产效率,增加产量,实现农场的全面发展。 3总结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也是突飞猛进,尤其是在农业发展方面的应用,我国现在的国情是人口多、农业发展缓慢,因此急需要在现代的农业中加入科学的因素,让信息化融入到农业发展中去,实现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把电子信息技术运用到我国的农业机械中去是十分必要的,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有一定的作用。 农业科技论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强化措施 一、农业科研院所改革已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挑战 长期以来,农业科研院所在动植物新品种培育、重大病虫害防控、科学种养技术研究推广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我国成功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经过多年建设,我国农业科研院所建立起了涉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不同领域,纵贯中央、省、市不同层次的农业科技研发体系。通过科研体制改革,广大农业科研院所在优化学科布局、健全运行机制、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创新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国1000多个农业科研院所共有科技研发人员6.4万人,占全国农业科技研发人员总数的60%;育成的主要农作物品种数占国审品种总数的80%以上,占省审品种总数的70%以上。农业科研院所已成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在全国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不可替代的支撑力量。同时,与农业科技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相比,与国外先进农业科研院所的发展水平相比,我国农业科研院所改革和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既有长期以来普遍存在于我国科研领域的老问题,也有在新的发展阶段逐渐凸显的、在农业科研领域表现尤为突出的新问题。 一是科研机构布局和分工不尽合理。当前,我国农业科研机构以中央、省、市三级农业科研院所为主体,基本按行政区划设置,不能充分体现农业生态特点和农业区划要求。现有各级农业科研机构学科专业设置雷同,研究内容趋同,不同层次上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分工,“上下一般粗”问题突出。分属不同部门的农业科研力量条块之间缺乏紧密联系。 二是科研经费支持总量不足,结构问题尤为突出。农业科研院所普遍反映,随着近几年国家在农业科研方面投入的不断增加,科研院所“找打仗钱”的压力大为减轻,但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突出,已成为制约农业科研院所持续稳定发展的“瓶颈”。据对农业部部属三个研究院的调查,2009年在职人员经费实际支出为7.4297亿元,而财政拨款为2.6834亿元,仅为实际支出的36%。 三是现代农业科研院所管理体制尚未完全建立。一方面,由于相关管理体制改革的滞后,研究所的微观管理依然受到多方面的制约,政府对科研院所干预过多、科研院所自身行政化倾向等问题突出。另一方面,科研院所自身内部管理制度也不健全,以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为重点的人事制度改革、以体现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加强管理和提高效益为重点的科研管理制度改革尚未完全实现,科研院所管理还没有真正走上科学、规范的轨道。 四是部分农业科研院所在改革过程中定位不够准确。科研院所分类改革的初衷是把需要政府支持的公益类研究机构与应该面向市场开发的应用类研究机构分开,采取相应的支持和管理方式。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着简单的“一刀切”或者按比例来确定非营利科研院所数量的情况,一些拟转制农业科研院所因为定位不准,不仅没有能转型为现代农业科技企业,而且其基本发展能力和水平受到了较大影响。“十二五”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在“八连增”新的高起点上推进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着粮食需求刚性增长、农业生产成本刚性上升、水土资源和环境生态刚性约束的巨大压力和挑战,必须在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上找出路,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上做文章,在创新农业科研院所体制机制上求突破。要通过深化完善农业科研院所改革,激发农业科研院所发展的内生动力,发挥好农业科研院所在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中的骨干和主导作用,为现代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深化和完善农业科研院所改革的总体思路 2011年3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指明了农业科研院所改革的基本方向和工作要求。前不久,国务院专门组织开展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调研。深化完善农业科研院所改革,要按照中央的整体部署,在措施制定和方案设计上,坚持和把握以下三个要求: 一是坚持和把握中央改革政策的原则性。按照中央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坚持实事求是,以人为本,改革创新,把促进农业科技事业发展、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水平、满足广大农民科技需求作为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而不是简单地“减人、减机构”。加快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管办分离、事企分离,建立健全科研院所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以健全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转换用人机制,搞活用人制度。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符合科研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的收入分配制度,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落实医疗、失业、工伤保险政策,妥善解决离退休人员待遇,解决科研院所的后顾之忧。 二是坚持和把握科学研究工作的规律性。要遵从科学研究工作的一般规律和普遍要求,从科技创新的基本要素和保障条件入手,夯实科研院所的发展基础,增强科研院所的创新能力。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强化人才的主体作用,遵循人才成长规律,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调动农业科研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优化科研资源配置,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切实加强农业科研条件建设,按照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科研的上中下游,合理配置科研资源,确保农业科研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能够得到有效支持。鼓励联合协作,打破部门、区域、行业、单位和学科的界限,强化农业科研院所之间、科研院所与农业高校、科研院所与涉农企业、科研院所与推广体系的有效联动,推进大联合大协作,实现大突破大发展。 三是坚持和把握我国农业科研的特殊性。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农业科技工作服务“三农”,其科研成果惠及亿万农户,具有明显的“公共品”特性和社会公益性特征。同时,农业科研的对象是动植物、微生物及其环境,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地域性和风险性特点,投资回报率较低,社会投资相对不足。 特别是在当前条件下,企业还难以离开科研院所而独立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因此,一定要坚持和把握我国农业科研工作的特殊性,突出农业科研院所的公益性特征,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坚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把服务农业发展作为科技活动的出发点,把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作为科技成果的检验标准。 三、深化和完善农业科研院所改革的政策建议 深化完善农业科研院所改革,要从国家战略需求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出发,遵循农业科技发展规律,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农情,立足现代农业建设的科技需求,按照中央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通过剥离、整合、转制、转型等方式,分类指导、稳步推进、积极探索,努力为各类科研院所和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创造和积累有益经验。 一是科学分类、准确定位,进一步明确农业科研院所的公益性特征。对目前一些定位不准确的农业科研机构,要抓紧完善改革方案,进行科学调整。对于主要承担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以及重大技术集成与示范等公益性职能任务的研究所,要明确其公益性质,按公益机构管理和运行。对以公益性科研为主,同时兼有经营开发活动的研究所,要将其经营开发活动剥离出来,实行分类管理。对其承担的公益性职能任务,按公益机构管理和运行;对其剥离出的经营开发活动,要走企业化发展方向,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生产经营机构管理和运行。同时,要按照农业科技创新不同环节的特点,科学布局创新力量,进一步明确中央、省、市等不同层级农业科研机构的职能任务,形成既有分工、又互相协作的创新格局。 二是加大投入、完善政策,落实农业科研院所改革的配套措施。农业科研院所主要承担公益性科研任务,提供的是公共服务,政府公共财政是经费投入的责任主体。要针对目前农业科研投入总体不足的实际情况,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着力优化经费投入结构,尤其要大幅度增加科研院所的人员费用和基本公用经费,保障科研院所的正常运转;进一步加强科研单位条件能力和基础公共平台及野外科研设施、基地建设,保障运转经费,推进科技资源共建共享。要尽快落实农业科研院所改革的配套政策措施,完善离退休人员待遇政策,对改革前的离退休人员,无论是非营利科研机构,还是转制科研单位,按政策保障其离退休经费,同时加强离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障;加快推动农业科研院所进入地方社会保障体系,与地方社会保障对接。此外,要进一步加强对转制单位的政策扶持,在有关政策上给予倾斜和优惠,调动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的转制积极性。 三是创新机制、提高效率,建立健全现代科研院所的运行制度。按照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结合农业科研的特点,抓紧建立健全农业科研院所运行制度,形成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在决策机制上,完善院(所)长负责制,建立决策、咨询、监督工作机制,形成健全规范的议事和决策制度。在人员管理上,健全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形成中长期聘用和项目聘用相结合的灵活用人方式。在收入分配上,坚持按岗位和业绩的定酬原则,建立适合农业科研单位特点的收入分配办法,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在科技评价上,按照分类评价原则,根据不同类型农业科研院所的职能定位、科技活动的特点和科研人员的岗位职责,健全农业科技评价体系。在科研立项上,强化产业需求导向,发挥技术用户在立项论证和成果评价中的重要作用,实行择优稳定支持与公开公平竞争相结合,对基础性研究和重大关键技术研究中周期长的科研领域建立连续稳定支持机制。在成果转化上,健全知识产权制度,建立科技成果信息共享平台,试行科技成果定期制度,探索建立公益性科技成果社会共享、盈利性科技成果拍卖转让等运行模式。 农业科技论文:农业科技为生产实践服务探讨 农业科技只有为农业生产实践服务,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发挥建设现代农业的支撑保障作用。强化农业科技服务生产实践,要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抓住创新成果的适用性、推广方式的有效性和技术应用的主动性三个关键环节,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把科技人员引入生产第一线,把科学技术引入农村第一线,为现代农业提供持久强大的发展动力。 促进农业科技服务生产实践,要多出农业生产真正实用、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利益的自主创新成果。农业科技创新要紧扣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面向农业生产和农民实际需求,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带有全局性、前沿性、方向性的重大科技问题,深入开展综合研究和协同攻关。不断推动科研单位与成果应用主体之间建立起内在的有机联系,促进农业科技上中下游的紧密对接,解决科研与生产脱节的问题,使科研课题切实来源于实践、成果直接应用于生产。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集中力量创造出更多有用的科技成果,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千万家”,促进科技成果更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促进农业科技服务生产实践,要大力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水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既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环节,又是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国现行的农技推广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难以满足农民增收致富的需要。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存在机制不活、手段单一、投入不足、科技与生产脱节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农业科技成果就难以更好地转化和应用,农业科技就难以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我们必须加快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步伐,积极探索加快科技成果推广的新模式,加快适用科技成果组装配套和推广示范,大力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水平。 促进农业科技服务生产实践,要大力增强生产经营主体的技术吸纳能力。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最终要靠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提高他们理解、掌握、运用科技成果的能力。近几年来,我国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还比较低。特别是随着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农民队伍结构急剧变化,留在农村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农业劳动者素质呈现出结构性下降趋势。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素质,显得更为紧迫。要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健全培训体系,创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增加培训投入,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民接纳和应用农业技术的能力。 各级领导干部应心系农民,强化服务意识,带头深入农村,切实解决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实际问题。要树立贴近生产、贴近农民的良好风气,在政策、信息、技术等服务方面,在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创造良好条件,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要大力弘扬实事求是、脚踏实地、无私奉献的良好作风,力戒华而不实、急功近利的浮躁风气,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解决农村和农民的实际问题,为农业农村发展多办实事。 农业科技论文:农业科技英语的论文 一、农业科技英语的翻译难点 农业科技英语的这些特点给它的翻译带来了很多困难,导致译文含糊不清,甚至错误的现象很普遍。以前对其翻译的研究多停留在句子和术语的翻译上,认为只要把术语看懂了就能翻译准确,而没有去挖掘深层次的原因,从而使很多人认为农业科技英语的翻译是一件很头疼的工作。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译者的知识结构 在农业科技英语翻译过程中,最难的部分是科技术语,虽然术语在整个文献当中所占的比例通常只占5%—10%左右,但这些术语的翻译往往影响到整篇译文的质量。因此,对原文文献的理解可以帮助译者节省时间,避免语言含糊不清而导致误解。这就要求译者最好是既有良好的语言功底又有全面的专业知识,而这样的译者目前仍然比较短缺。因此在翻译时可能会出现下面的问题。例如,Environmental-friendlyagriculture被译成“对环境友好的农业”,而实际意义是“生态农业”。 (二)词汇多重含义 英语词汇的一个典型特征是多义词,从一个环境到另一个或上下文特定的术语,其含义各不相同。而很多词汇在农业科技英语的技术文本中的意义往往和普通词义有所不同。例如,“container”这个词通常使用的含义是“盒子,瓶子等,其中一些被保留,等等”,可译为“容器”,它在运输货物时则被翻译为“集装箱”,这就为翻译造成了困难。 (三)词汇空缺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语言反映了文化。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很多新鲜的词汇。很多具有很强的中国特色的词汇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一些表达独特的民族特色的中国词汇在其他语言无法找到其对应的单词。例如,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的“三农问题”。这些特征词都很难找到适宜英文单词。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这是很容易出现的词汇间隙,增加了农业科技英语翻译的难度。 二、农业科技英语的翻译技巧 农业科技英语主要关注的是描述一个过程或现象、澄清的原理,或传递信息。此外,非语言表达,如图形、符号和公式,往往用以弥补语言表达的不足。(张迎梅,2011)因此,根据农业科技英语的这些特点,提出以下翻译技巧。 (一)使用大量的被动句使用 被动语态是农业科技英语的写作传统。被动句通常比主动句更短,更简洁。因为科学家们对行动和事实更感兴趣而不是动作的发出者,动作的发出者大多数情况下被忽略。使用被动语态,确保实现更清晰的意义和更简洁的结构。采用被动语态倾向于传达客观的信息,而这种信息,可在开始的时候通过被动的方式引入。因此,基于汉英两种语言的不同,在翻译的时候通常可以采取几种方式。 1.保留原文中的被动语态的主语,把句子翻译成汉语的被动句,通常在句中有“被……”“给……”“由”等字样。例如:PeopleaffectedbyE.Colibacteriaoftensufferfromuncontrolledexpulsionofbodywastes.被肠病原性大肠杆菌病毒感染的人经常会腹泻不止。 2.把原句中被动语态的主语转换成宾语,把被动语态成主动语态,并转化为一个句子没有主语。例如:Differentformsoffoot-and-monthdiseasehavebeenidentifiedinAfrica,Asia,EuropeandSouthAmerica.在非洲、亚洲、欧洲和南美洲已经确定了不同种类的口蹄疫病毒。很显然,被动语态在表达客观事实的时候非常有用,因此,为了实现客观性,被动语态在农业科技英语文本当中被广泛使用。 (二)名词化 名词化是农业科技英语的特色之一。名词化即把形容词、动词等非名词性的词语转换为名词,但表达同样的意思。名词化后的词语既可以起到名词的作用,也可以表达原本谓语动词或者形容词要表达的内容,从而使表达更客观化;更重要的是,其名词化后可以在名词之前或之后进一步加入定语修饰成分,从而可以使表达的信息更饱满更丰富。因此在农业科技英语的文本中,名词化的现象广泛存在。作为一个名词短语包括多个单词的意思,翻译起来很复杂,不应该只停留在表面结构。例如:Polycultureisthedominantfarmingsysteminmanyareasoftropics.这个例子当中,polyculture这个词的解释,简洁明了。 (三)广泛使用 一般现在时与文学作品的语言不同,农业科技英语的文本通常是阐述科学发现、客观事实、原理或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等,这就不需要用多种时态来表达,而多用一般现在时。例如:Farmersalsofacethechallengeofkeepingtheirlandhealthy.这个例子当中,表达现在的事实和存在的问题用的是一般现在时,而要表达以前发生的事前则可以用一般过去时,不需要使用其他时态来描述。这样显得更客观不包含感情色彩。 三、结语 随着农业科技迅速发展和交流的增多,农业科技英语的翻译会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同时也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本文从农业科技英语的特点入手,分析了其特点,造成翻译困难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翻译技巧,希望对从事该领域的读者有所借鉴。但是这些对于解决农业科技英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希望越来越多的语言和科技工作者能够把语言和农业方面的知识结合起来,认真研究,以促进该领域的发展,从而服务于祖国和人民。 农业科技论文:重视农业科技 发展农村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过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面对目前的国内外形势,急切需要新的突破,今后农业可否通过科技革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组成的课题组对此进行了专题研究。 发展农业科技的十项战略对策 1.加大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农业科技体制。 既积极推进改革,又充分考虑农业科技地域性、周期性、公益性的特点。一是优化专业结构,使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的科技力量配置科学合理,当前的重点是加强产前,特别是产后的科技力量;二是优化布局,逐步改变农业科研机构按行政区划设置的格局,建立以生态类型区为基础的新型科研组织体系;三是扩大开放,更多的吸收国外有益的经验加强国际合作,吸引更多的高水平人才,引进资金和先进的设备、设施。 2.切实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 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作用,促进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多元化,推广形式的多样化,运行机制市场化。在改革的基础上,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下大力气把农民和企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逐步建立一支以政府为主导,农业科技工作者、农民、企业等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宏大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 3.围绕推进农村经济产业化,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针对农业产业化对技术的需求,筛选一批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适当引进进行组装配套,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并通过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重大成果推广计划、星火计划,大力推进农村的科技进步,积极引导东部乡镇企业上水平、上规模、出效益。 4.切实提高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能力。一是突出应用研究,努力解决严重制约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性、战略性技术难题;二是抓好基础研究与基础性工作,为农业科技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特别要抓好基因工程、光合作用机理、杂交优势机理和生物固氮等方面的工作;三是要加速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遥感技术、核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与产业化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形成一批农业高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四是要针对21世纪养活16亿人口对技术的需求,抓好超前研究与技术储备。 5.建立一个宏大的、高质量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幅度地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我国的人口多,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还很低,农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大。这一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拥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体系。 6.加速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新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应由研究开发、技术服务、科技管理和科技企业等部分组成。针对农业科技多头管理、重复和分散的现状,建立协调高效的农业科技管理体系;对农业科技机构进行分类重组,建立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机构。将农业研究开发机构分为技术开发类、科技服务类和基础公益类三大类,采取不同支持方式。技术开发类机构转变为科技企业或进入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主发展;科技服务类机构转变为企业或实行企业化管理;公益类农业科技工作由政府以项目和基地的形式给予支持。对农业技术服务体系进行改革,建立队伍多元化、运行市场化、形式多样化的服务体系。提高农业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民营农业科技企业,逐步形成国家、地方、企业、民营等多元化的农业科技体系,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择优支持,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基地,培养一批世界知名的农业科学家。 7.抓紧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体系。 通过信息体系的完善,使科研单位更迅速方便地了解农业生产实践对科技的需要,使生产经营单位更容易地了解和得到农业技术信息,促进科研面向生产、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8.抓紧建立农业标准体系。 尽快制定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在内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 9.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作为科研成果转化和农科教结合的突破口。 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按照实现农业区域布局合理化的要求,在中央政府统一规划和指导下,依靠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建立一批功能比较完善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10.增加科教兴农的投入。 要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各级政府、全社会对农业科技(文秘站:)的投入,特别要增加各级财政科技投入,中央和地方每年都要在基建拨款中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用于重点科研基地和重大科技工程的建设。到20世纪末,使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0.5%~0.7%以上;到2005年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 突出科教改革 重视三项任务 1.战略重点和布局 在科技项目发展上,不断总结成就,寻找差距,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对重要农业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进行攻关。 "十五"期间的重点和布局。"十五"农业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农业新阶段对科技的需求,在原有增产类技术的基础上,特别强调有关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参与国际竞争等方面对技术的需求。拟着重突出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对科技的需求,大力发展以大幅度提高单产和综合生产能力为主的增产技术。(2)针对我国农产品品质较差的现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品种结构,提高品质,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为核心的优质技术。采用自主开发、引进、消化、吸收、转化等多种途径,尽快改变我国目前的农产品质量不佳的状况。(3)针对提高农民收入、扩大内需的要求,发展以 加速农业产业化为目标的高效农业技术,着眼于资源高效利用,农产品附加值提高等方面,开发新技术,开拓新产业,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4)21世纪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将是国际农业竞争的热点,要针对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大力加强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并加速实用化、商品化、产业化,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企业集团。(5)充分考虑农业科技公益性强的特点,大力加强农业科技基础性建设工作,特别是农业、林业、水利、气象等部门的长期定位观测和基地建设,进一步强化动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等基础性工作。开展以农机、节水灌溉机具、肥料、农药、农膜为主的支农工业技术研究,为农村科技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支撑条件。(6)发展以生态建设和保护环境为主的林业科学技术。开展生态林业、防护林体系建设、森林资源综合利用等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推动荒漠化综合治理。(7)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以改善环境为主题的可持续农业科学技术体系。(8)针对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技术需求,发展区域性综合配套技术。充分发挥不同区域的优势,促进全国农业快速、持续、均衡发展。为提高西部大开发的起点,"实施农科教战略西进紧急行动"。 中远期战略重点。(1)充分利用生物的遗传潜力。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好的动植物新品种,重视资源与环境问题。(2)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3)保护和有效利用水资源。今后,应因地制宜地加强灌溉农业、节水农业、雨养农业和旱地农业的基础理论 研究和关键的配套技术研究。(4)食物安全、国人营养和健康。(5)提高科学种植与养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化,增加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御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动植物综合生产力。(6)改进农产品加工、储运技术,大力发展农产品保鲜、加工、储运、包装、销售和综合利用等技术,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技术保证,尤其要重视发展饲料工业和食品工业。(7)关注转基因动物和植物的研制和生产,使我国农业紧跟世界高科技先进水平。此外,工厂化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农业等也都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方向。(8)针对我国农业生产的管理水平的实际,利用信息社会即将到来的有利时机,把农业生产中的"软件"部分,特别是管理水平提升到应有的高度。 2."十五"期间体制改革问题 改革的指导思想。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以结构调整、机制转换、人才分流、制度创新为重点,从农业发展的需求和农业科技自身发展的特点出发,调整农业科技力量的布局,加快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制建立的步伐,以改革促进发展。 转制改革的方案设计框架。农业科研机构转制将按照分类指导,抓大放小,适当归并,促进发展的思路,积极有序地推进。 分类指导。目前对农口不同类型的科研院所,应根据其不同特点,进行院所定位,分类指导。对从事农业、林业、气象、水利水文资源、生态环境、大江大河治理,防灾减灾、节水灌溉以及重大工程技术等公益性研究及应用基础性研究的科研机构,按非营利性机构的机制进行运行和管理;对从事成果推广、技术咨询、信息服务、专业培训、分析测试、质量标准等的科研机构,要转变为实行企业化管理的农业科技服务机构或中介机构;对具备研究开发优势并形成自我发展能力或具备产业开发能力的科研机构,要转为科技性企业或进入企业。 抓大放小,适当归并。根据未来农业科技、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和目前科研单位专业结构分布情况,应在专业重组,结构调整的基础上,重点依托综合性科研机构,稳住一支高水平、精干的农业科研队伍。保留若干个研究院,按非营利机构运行,由中央管理;归并若干个科研单位,按非营利机构运行;若干个科研单位转为企业;若干个科研单位转为中介机构,实行企业化管理;若干个科研单位进行结构性调整并转化。 促进发展。通过改革,进一步促进科研院所的结构调整和机制转变,同时,配套进行人事制度、分配制度、财务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的改革和创新,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农业科技发展,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技产业化,有利于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的新型农业科技体制。 组建和完善国家、部、省(市)级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高科技园示范区、开发区、高科技集团等。近期将主要依托农口各部门的直属研究院所,联合有关院所、高校,通过组建国家级或地方级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高科技园示范区、高科技集团等科研机构,集聚农业最优秀科技人才,围绕关系农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进行联合攻关和技术创新,为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3.在科技的使用上进行革命性变革,重视发挥科技的综合作用,借助综合国力,深层次地改变农业生产的重大机制问题。 由传统的粮食开发机制转向大食物开发机制。由于我国食物资源的丰富多样和人口众多,通过科技的作用,使尚未被用作人类食物的资源成为人的食品以及创造出新的食品种类,其革命性变革的巨大作用将是不可估量的。 由传统的种植业二元结构机制转向三元结构机制。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转为"粮食作物--饲料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这是挖掘饲料潜力,增加我国优质饲料的重要途径。 由传统的耕地资源开发机制转向整个 国土资源开发机制。我国广大的丘陵山区、草地、海陆水面和滩涂都可发展各具特点的农业产业,特别是通过高新技术的运用,可以开发出人类未曾有过的农业产业,前途不可限量。 由传统的农产品简单加工机制转向多次增值的现代化农产品制造业机制。使农产品在农村多层次地利用,形成巨型的现代化产业。 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从以下九个方面的比较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国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农作物品种 我国拥有丰富的品种资源,但在种质资源研究利用的深度如抗性基因的发掘利用,野生种、边缘种优良特性的利用,利用生物技术保存种质资源和人工创造新种质等方面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资源鉴定和品种资源工作体系也不够完善。另外,在良种繁育体系与制度方面,不如发达国家规范化、科学化。 作物生理化研究,大部分研究仍停留在个体、器官或细胞水平上,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水平。 栽培技术 目前我国的耕作栽培技术体系仍停留在常规耕作技术与经验上,同国外开展的以计算机为主的规范化、定量化栽培比较,还有相当差距。在利用化学调节剂调控作物生长发育方面,有的专家认为与国外的差距有15-20年。 在土壤肥料方面,免耕与少耕理论风靡全球,而我国的土壤科学基础研究还很薄弱,施肥方法落后,世界先进国家的肥料利用率稳定在50%-70%,而我国只有30%-40%左右。 防止作物减产科技 据专家估计,我国植病生物技术研究,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至少相差15年以上。在昆虫行为机制、害虫与寄主植物关系、害虫与天敌间的生理、生化机制等方面的研究都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在农产品产后运输、贮藏、保鲜、加工设施和技术也有很大差距。据估计,北京因粮食储藏条件而导致虫蛀、霉烂和其他侵害损失的粮食总和达500万公斤。每年约有15%的生鲜果蔬损耗掉,直接经济损失达两亿多元。 植物生物技术 目前国外的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程度相当高,形成产业的产品主要有:细胞和组织培养产业,如花卉、草莓、荔枝等试管苗和脱毒苗;微生物农药,如苏芸金杆菌;生物技术农产品;兽医治疗药物和防治疫苗品;农用诊断试剂;家畜胚胎移植技术;单细胞蛋白;人工种子和胚芽等。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技术水平仍然较低,研究设备和手段,工业化生产还相当落后,生物产品商业化生产、产业化发展还不够。 畜牧业科技 目前我国畜牧业科技水平只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总体上落后10-15年。特别是在畜牧业基础学科研究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比较明显。有些研究还几乎是空白。 农田灌溉技术 瑞典、英国、奥地利、罗马尼亚、法国等国的喷灌面积均已超过80%,美国、俄罗斯约为40%,美国微灌面积到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达到总灌溉面积的3%,以色列灌溉面积中约2/3为微灌,1/3为喷灌。我国在地面灌溉方面,配套设施不够完善,无论在材质、性能、自动化程度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自动控制设备方面差距更大。 农业机械化技术 从大量生产的现有产品来看,机具性能、质量技术水平,只相当于20世纪60年代国际上的一般水平或5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亦即落后30-40年。 在应用方面,农业机械化程度,机耕率为80%,机播率为77%,机收率为70%,而发达国家则全面实现机械化。 农业信息技术 计算机进入我国农业领域仅有10多年的历史,但从世界范围看尚属起步阶段,同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比较仍存在着较大差距,应用中也存在不少问题。目前,农业计算机应用水平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 林业科学技术 我国现有的林业技术水平同林业发达国家相比,至少落后20多年。科学技术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1.2%;人工林林木每公顷蓄积只有33.3立方米,远远低于我国森林总蓄积每公顷平均83.6立方米的水平;全国有林地面积只占全部林业用地的50%,而美国为95%,瑞典为98%,日本为96%;我国的树木利用率很低,树林出材率只占全树的25%,而林业发达国家已从原来的全树利用发展到全林利用以至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利用;我国每公顷森林年均净生长量仅为2.7立方米,而德国是6立方米,芬兰是4立方米,美国和日本是3.1立方米。 全面启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紧迫性 1.适应世界农业科技革命的需要。 由于以育种技术和农业化学技术为主导的农业技术革命的带动,到20世纪中叶,农业得到高速的发展。相应地,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导致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及新材料、航空与航天、自动控制等现代技术的兴起,使农业面临启动一场新的科技革命,并将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这次新的农业技术革命将导致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再次振兴。 2.再次振兴农村经济的客观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生了两次革命性进展。第一次是农业家庭承包制的建立,理顺了农村的经济关系,是农业生产力巨大的全面释放,奇迹般地快速达到农业生产的成倍增长,为终止我国农产品长期短缺的历史创造了根本条件。第二次是乡镇企业的广泛兴起,使农村进行了历史性的产业大调整,农村工业占全国工业增幅的主要地位,开拓了农村劳动力的重要出路,把农民引向小康。这两次革命性进展,已各持续了一段时间。现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将以突出科技为特点。 3.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方针、道路一些基本问题的客观需要。 我们应着眼于以下几个在20世纪尚未解决好的基本问题: 缺乏可靠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科学技术还没有真正成为农业强有力的第一生产力,靠天吃饭的局面尚未很好消除,等等。 4.及时解决农业发展中面临现实矛盾的客观需要。 农产品质量差、农业效益低,是当前一个突出问题,它导致农民收入低,结构调整难。在"入世"之后,对农业的挑战更为激烈,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将越来越显露出来。在未来人口增长和需求多样化进程中,资源和市场的双重制约更加突出。乡镇企业技术推动的发展后劲不足。乡镇企业是农村非农产业转移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由于产品升级、布局调整等问题,使其发展面临转折时期,难度较大,减弱了农村经济实力,成为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 战略思路和目标 1.战略指导思路。要切实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根本方向,促进科技与经济和市场的有效结合。坚持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的有机衔接和有效配置,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既要加速常规技术的组装配套、大面积推广,又要力争使农业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培育一批高科技企业或集团;既要抓好农业增产技术,又要加速发展调整结构、提高效益、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技术;既要造就一批学术带头人、高级管理人才,又要培养一大批农业科技企业家,并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2.总体目标。 "十五"期间要把为调整农 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提供技术支撑作为核心任务。 到2005年,使我国农业科技关键领域科技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农业科技总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缩短五年,科技在农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业、气象业增长中的贡献率分别达到45%、35%、55%、55%和60%以上,农业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 到2020年,农业科技的基本任务是:满足食物安全的技术需求。为实现粮食总产达到六亿吨、肉类总产6500万吨,人均日摄入能量2500大卡、蛋白质75克、脂肪75克等目标,提供技术保障。 为农村经济安全提供技术支撑,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为实现农民人均收入达到8000元,人民生活水平基本达到小康提供技术与示范样板区,带动辐射面涉及全国范围。 为农村国土安全提供技术支撑。为科学使用农业资源,发展新兴产业,为基本控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提供技术与示范样板区并辐射全国。 农业科技论文:谈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建议 1存在问题 1.1传统农业规模化生产刚刚起步,小而散的分散经营现状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我国农业规模化生产程度还相对偏低,小而散的分散经营是当前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根据多年来的推广实践分析,一些规模化生产者和经营组织,具有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对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新模式等农业科技成果的接受能力强等特点,农业科技成果在他们之间往往容易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而一些小而散的农业生产者对农业科技成果的贡献率并不在乎,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接受能力不强。因此,小而散的分散经营现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1.2农业生产者接受能力和有效需求不足,没能真正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接受主体目前,从事传统农业的生产者以“3860”部队为主,由于年龄老化和文化程度不高的影响,加上几十年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习惯性经验,对新生事物往往有一种不信任感和排斥感,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接受能力和有效需求不足,没能真正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接受主体 1.3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相对不足,加剧了科技供需之间的矛盾政府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相对偏少;金融机构的农业贷款也只是个小头,而民间资本则由于没有很好的回报机制,投入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更是微乎其微。这种状况必然会使科技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无法有效形成投入产出增值再投入的有效机制。 2对策建议 2.1建立有效保障机制,加强农业实用技术的研发,解决“转什么”的问题当前面临的许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是科研人员无力解决、科研单位无法解决、基层农技推广层面也难以解决的,而政府有着无法替代的资源动员能力。政府要在宏观调控、完善制度、提供服务等方面建立有效保障机制,以多种方式示范、引导科技成果转化,同时要注意协调政府各部门、各计划之间的关系。鼓励科研院校强化农业实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使科研成果更贴近于农业实际生产。 2.2落实《农技推广法》,强化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解决“谁来转”的问题认真贯彻落实《农技推广法》,从人力、物力上真正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改变当前农技推广队伍技术力量严重不足的现状,切实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待遇,达到留得住人,用得着人,并制定有效机制,推进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社会力量参与农技推广,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链。 2.3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加强技术培训和示范、加大投入,积极探索新的推广模式,解决“怎么转”的问题 (1)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在农民自愿、有偿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发展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尤其是传统农业,培育新一代有知识的农业生产大户和经营主体,使农业生产向种养大户和能手集中。 (2)针对当前传统农业的分散生产现状,要采用参与式推广、农民田间学校等方式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业生产者和经营主体的素质,增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受体的接受能力。 (3)针对科技成果转化投入总量不足、产业化回报率不高等问题,政府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抓典型、搞示范;并利用市场机制,加快构建研发和转化的多元化投入融资体系,大力拓宽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渠道,鼓励社会资本、工商资本参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4)要积极探索产学研、院地合作等推广新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互动效应。形势在发展,环境在变化,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也应与时俱进,新的农技推广模式值得我们去探索。近年来,浙江湖州等地在探索“1+1+N”的院地合作推广模式,即1个科研院校专家(团队)+1个(组)本地专家+N个示范某地(种养大户或经营组织),实现成果、信息共享,技术共推、共同解决生产实际难题,促进农业生产水平提升。通过几年来的探索,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农业科技论文:谈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特点及形式 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导模式 纵观国内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实践,主要有政府主导型、市场机制主导型、科技教育主体型和中介组织带动型等转化模式。本文结合我国农业实际,重点对政府主导型和市场机制主导型转化模式进行实证研究。 1.1政府主导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政府主导型指以政府设置的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和技术推广机构为主体,其目标和服务对象较为广泛,具有政府主导、自成体系、自上而下和社会公益性等特征,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主导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没有中间环节,农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直接向需求方农民提供科技成果和先进的适用技术。 1.1.1科技+基地(试验区、示范区、辐射区)转化模式由国家科技部、农业部和财政部等组织,中国农业科学院主持,有关国家、部分省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参加的国家重大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支撑计划)。“六五”至“九五”期间,实施科技+基地转化模式,取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重大科研成果,经济社会效益十分显着。中低产田治理与区域农业综合发展研究。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国家将黄淮海平原、北方旱区等中低产田治理与区域农业开发列入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由国家计委、科技部、财政部和农业部等有关部门组织,有关国家级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主持,先后在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51个综合试区,开展科技攻关。3000多名科技人员经过近20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中北方旱区约占全国耕地面积38%的0.38亿hm2耕地,由土壤干旱贫瘠,生态环境脆弱,抗灾能力不强,产量低而不稳的状况,在“六五”时期列入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后,经中国农业科学院主持,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农林科学院、甘肃农业科学院以及宁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等共52个单位750人联合攻关,“七五”、“八五”10年中取得重要科技成果87项,推广适用技术198项,辐射面积644.6万hm2,增产粮食4536kg,取得经济社会效益44.2亿元。 1.1.2科、教、推三结合转化模式中国农业科学院有关研究所主持,相关国家、省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技术推广单位参加的国家“863”计划项目。“六五”至“十一五”期间,坚持实验室、试验场、试验基地三结合,取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并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转基因抗虫棉的研究。1991年转基因抗虫棉在国家“863”计划专项和农业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等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重要进展。1992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制出单Bt转基因抗虫棉。1995年,构建了双价抗虫(Bt+CpTI)基因,我国第二代抗虫棉的研究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2002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在选育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的基础上,又建成“棉花规模化转基因技术体系平台”,实现了棉花转基因规模化和工厂化,使得国产抗虫棉市场份额逐年上升,2002年为38%,2004年为60%,2007年为90%,2008年为93%,2010年则达97%以上。近10年来,利用国产抗虫基因培育出的转基因抗虫棉品种已达200多个。种植转基因抗虫棉使每年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大幅下降。棉农劳动强度和防治成本显着下降,棉田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国家级农业科研机构基因研制,科研、教学单位基因转化和新品种选育,推广单位推广,发挥各自优势,转化转基因抗虫棉成果,实现了国产转基因抗虫棉产业化经营,为棉花增产、棉农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 1.1.3科技+企业结合转化模式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是转制为科技型企业的科研机构,坚持立足产区、面向全国、服务“三农”。以特种经济动植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发掘、利用、保护珍贵、稀有、经济价值高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以家养、家植应用技术研究为主,深入开展应用基础和开发研究。“十一五”以来,共承担科研课题94项,取得获奖成果19项,专利21项,审定品种4个,新兽药证书4个,并通过组建的“吉林特研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等科技型企业,分别建立东丰梅花鹿高效养殖基地、北方毛皮动物高效养殖示范基地、北五味子规范化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基地、野山参繁衍护育示范基地等,仅研制并生产的毛皮动物疫苗,在吉林、河北、山东、辽宁、黑龙江等省推广应用,为水貂、蓝狐、银狐等饲养业保驾护航,每年可为产业减少损失5亿元以上。产品得到了行业认可,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 1.2市场机制主导的企业转化模式 农业企业为中心的转化模式是指涉农企业作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动力源,其农业科技成果由实验室、试验基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里指的涉农企业包括农业科研机构转制农业科技型企业、农业产业化中的龙头企业、与农业相关的跨国企业和外国公司等。它们的主要特征是科教企结合或组成企业联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优先选择可物化为新产品的高新技术,或者可建立稳定的优质原料供应基地的农产品生产技术。通过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使科技成果供需双方得以互动交流,同时,企业要利用社会资源向农民提供相关成果及技术服务,以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和附加值,发展壮大农业企业。 1.2.1企业+基地+农户三结合转化模式陕西华农园艺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贸易出口的农业科技型综合性企业,选择世界优质苹果产区陕西省富县作为苹果生产基地。生产符合安全食品 卫生标准的有机食品“绿冰苹果”。该公司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以世界苹果优生地———富县苹果为主,抓生产,搞经营。公司建有苹果交易市场、自动化储藏冷库、加工厂,配备选果线等设施;具有对外贸易经营权,果品加工厂和466.67hm2基地果园已被国家检验检疫局备案、登记,并予以编号,符合出口欧盟标准并得到各级部门的认可和社会各界的好评。公司2007年被评为全国苹果经营优秀企业。2008年国家扶贫开发办认定为第2批国家扶贫龙头企业。2008年实现苹果总产量23万t,优果率70%以上,产值5.5亿元,全县农民人均苹果纯收入将达到2560元,果区农民人均苹果纯收入3750元。 1.2.2企业科技一体化转化模式广东省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是以大规模产业化条件下优质肉鸡品种繁育、饲料营养和生物安全3项技术为突破口,逐步建立起以商业育种为龙头、饲料营养和饲养管理为核心、家禽生物安全为重点、养殖环境工程为保障的优质肉鸡产业化关键技术群。建立了完整的家禽繁育体系,在黄羽肉鸡育种中全面进行白痢和白血病净化,优质肉鸡商业育种育成优质肉鸡配套系3个,其中2个通过国家级审定,获得畜禽新品种证书;获得授权专利6项。开发并推广了RT-LAMP疫病快速检测方法,在国内首次建立了“公司+农户”大规模养殖模式下四级防疫技术管理体系,有效地控制了鸡病的发生和流行,家禽主要疾病监控与防治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公司的技术成果在广东、广西、福建、江苏、四川、重庆、河南、江西、湖北和湖南等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110多家温氏一体化养鸡公司得到了推广应用,建立了亚洲最大的优质肉鸡生产基地。2004~2009年共上市肉鸡12亿只,产值达180亿元,带动农户增收近20亿元,成功创建了一条优质肉鸡新配套系的选育与产业化的新路,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2.3中外农业企业合作转化模式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并利用他们的技术、资金、管理优势,依靠地方政府,与中方有关企业结合,转化与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如河北省冀岱棉种技术有限公司引进保铃抗虫棉种。20世纪90年代,黄河流域棉区棉铃虫特大虫害爆发并迅速向长江流域棉区蔓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棉农高浓度、高频次施用杀虫剂,加剧了生产成本和劳动强度,并频繁出现棉农中毒事件,影响了棉农植棉积极性,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到严重破坏。1996年11月,在河北省农业厅授权下,河北省种业集团公司和美国孟山都公司及岱字棉公司合资成立了河北省冀岱棉种技术有限公司。公司加工、销售美国保铃抗虫棉种,形成了覆盖河北省的种子经销网路,将保铃抗虫棉种带入了中国市场。棉农在使用保铃抗虫棉种后,种植成本降低了20%左右,安全性也有了显着提高,棉农又恢复了种植棉花的积极性,取得了很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此外,科研教育主体型和中介组织带动型转化模式也是农业科技成果的主要转化模式,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应予以重视。 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展望 未应用于生产的农业科技成果还只是潜在、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只有通过一定的途径或方法,将其注入到农业生产中,发挥其提高农业产出率和优质率等作用,才真正转变成为现实生产力。而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造成科技资源的浪费,因此研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有着重要意义。从发展来看,政府主导型转化模式仍然是主导转化模式。在我国经济转型时期,各级政府实施的科技计划都是指令性计划,具有一定权威性和较高的有效性,组织农业科研、教育、推广单位按照预定目标,自上而下的转化与推广科技成果,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的转化模式在成果转化与推广中有了新的快速发展,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还有科技教育主体型、中介组织带动型等多元化的转化模式,也是在新形势下,适应农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发挥各自优势,在转化与推广科技成果中发挥自身独特的作用,值得重视与提倡。总之,政府主导型、市场机制主导型、科研教育主体型和中介组织带动型转化模式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有效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模式。积极探索有效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进一步规范与管理,有利于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农业科技论文:关于农业科技培训的思考 1健全机制是开展农业科技培训的重要举措 农业科技培训是一项基础性、长效性工作。要建立科学的运行机制,重点围绕协调管理、资金投入、考核奖惩等环节,统筹安排、精心组织、扎实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确保农业科技培训工作稳步推进。 1.1健全管理机制 农业科技培训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工作。面向基层农技人员和广大农民的培训工作应重点抓好县、乡两级的培训。目前县级的农口部门基础较好,一般都有专门的培训机构,根据各自职能开展相应的培训工作。乡镇不平衡性较大,基础较差,有的乡镇甚至很少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工作。健全农业科技培训的管理机制,县级主要是完善提高,应重点抓好协调管理,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发挥更大的作用。从统一管理的角度,可建立由农口各业务主管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协调指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根据各地产业特点,挂靠在主要产业的主管部门,主要做好全县农业科技培训工作意见的制定和协调指导。县级重点抓好乡镇、村级农技人员以及达到一定规模的专业大户的培训。乡镇要打好基础,可建立由政府分管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牵头、农口各站所负责人参加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协调指导全乡镇的农业科技培训工作,主要抓好广大农民的培训教育工作。由于乡镇师资力量不足,县级要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强化对乡镇的指导和支持力度。农口各业务主管部门及培训机构的科技人员要积极参与到乡镇的农业科技培训/,!/工作中去,每年承担一定课时的授课任务,并常态化地坚持下去。 1.2健全投入机制 要认真落实国家对农业科技培训的各项扶持政策,对各种培训专项资金一定要确保落实到位,严禁挪作他用。有些地方,在农业科技推广上仍然是简单的层层行政推动,往往到“最后一公里”就推不下去了,效果甚微。县、乡两级要更新观念,切实改进工作方法,减少一般性的会议部署,把重心放到培训上,把资金投到培训上,农民真正地掌握了农业科技知识,不用“催收催种”,自然也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怎样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农业科技培训投入要有制度保障,不能仅靠哪一任领导重视就多投一点,这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不断增加投入的民生工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社会各方面都要重视农业科技培训工作,形成合力,积极给予培训设施、场地等物质上的帮助和资金上的大力支持。重视城乡统筹发展,积极提倡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县、乡财政要发挥主渠道的作用,将农业科技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经济发展逐年增加投入。各级农口业务主管部门及培训机构,要认真抓好农业科技培训项目的包装、立项、实施工作,对其他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也要安排一定的培训专项经费,通过农业项目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培训能力。 1.3健全激励机制 各级要制定农业科技培训的中长期计划、年度实施方案。要明确责任,建立考核制度,把农业科技培训纳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考核之中,纳入优质服务部门的考评之中。要建立督查制度,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同时,要建立奖惩制度,把农业科技培训工作业绩与农业科技人员的提拔使用、技术职务晋升、各种评优、继续教育等结合起来,发挥良好的导向作用。对农业科技人员参与培训工作,发放一定的补助费,充分调动其工作热情。加大典型培植力度,做好宣传发动工作,推动农业科技培训的深入开展。对农民参加培训学习,可以在种苗供应、农产品销售等农业专业化服务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对学习成绩优异的农民可以提供更高层次的学习培训机会,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不断创新是提高农业科技培训水平的重要保证 农业科技培训有其自身的特点,区域性、季节性、操作性都很强。提高农业科技培训水平离不开创新,需要立足各地的实际情况,以创新的思维、开拓的精神做好培训工作。培训内容要体现新技术的发展动向,培训方式既要实用有效、切合农村实际,也要跟上现代教育理念,积极运用先进的教育手段。 2.1贴近产业特点开展培训 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工作,要突出重点、抓出特色。在做好各项常规技术普及的基础上,要加强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当地产业特点,紧紧围绕传统产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推进培训工作的开展。一个地方的优势产业一般产业化程度和科技含量也较高,因此不但要抓好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培训,更要重视农产品深加工技术、营销技术的培训。要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紧密结合农业结构调整的进展进行培训,随着品种结构的变化,对配套技术的应用也必然提出相应的要求,农业科技培训的内容和方法也要不断充实、不断更新。 2.2鼓励专业大户现身说法 农民渴望致富,希望掌握更多的农业科学知识。各类专业大户实际上就是走在最前面的人,他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也是最有说服力、最有可信度的人。专业大户的示范带动是一笔宝贵的资源。在农业科技培训中,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现身说法作用。让不同类型的专业大户承担起“土专家”、“土教授”的角色,在乡镇农业科技培训班上为广大农民传经送宝。同时,专业大户的“三亩二分地”也是乡镇农业科技培训班最好的“实习 工厂”,乡镇、村要善于做好协调引导工作,让“农民学员”在“实习打工”中增强信心、取到真经、学到真本领。 2.3充分发挥现代传媒作用 在农业科技培训工作中,既要重视集中办班培训,也要发挥好报刊、广播等媒体,特别是数字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的作用,不断丰富培训形式,提高开放式培训效果。现在传媒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运用到培训中可使培训具有更大的覆盖面、更强的便捷性。虽然现在不少地方从事农业的农民年龄偏大,更愿意接受传统的教育培训方式,但年轻人总归是承载着农业的未来,年轻人的文化程度较之以前也有了一定的提高,接受能力较强,现代传媒的应用更符合青年人的特点。把年轻人的农业科技培训工作做扎实了,对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更具有长远的意义。 农业科技论文:加速农业科技进步缩小与国际农业差距 朱总理说:“入世后,我最担心的是农业。”入世后中国农业科技机遇和挑战并存。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与国际市场接轨,挑战将大于机遇。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中国农业科技要融于世界农业结构的大框架中,只有改变中国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实现从粗放向集约化经营转变,才能支持市场准入,加强出口竞争抵御国外农产品对国内农产品市场的冲击。相对而言,我国比发达国家的基础差,用于科技投入也较少,虽然20年来在国家对农业科技的重视下,农村的联产责任制解放了生产力,但依然对农业科技革命的认识、成果应用、转化与推广不够,例如信息不灵、品种不优、质量不高、市场不畅等等。近来还出现了低水平的农产品过剩,劳动力无出路等问题。 中国主要农产品尤其是有比较优势的水果、水产品、蔬菜产量曾在世界保持着领先地位,但由于受到土地资源的限制,人口的制约以及农业生产规模太小,劳动生产率低,农业科技信息、品种、质量、市场的滞后等影响,入世后将受到国外农产品的强力冲击。因此,为改变现实和迎对挑战,我们应尽快提出农业科技方面的应对措施,以解决我国农业入世出现的诸多问题。 中国农业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减少与国际农业的差距。加强农业科技进步首先要从观念上改变。制度上创新,从政策、管理上适应世贸组织规则的要求,设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科技发展政策。在推动国家农业科技进步中,除国家、省、地方农业科技院所挑大梁外,还需积极引进国际国内农业科技专家相结合的民间农业科研机构参与(最近台湾农业企业优立集团在昆山国家农业开发区投资2万亩土地,发起国内外农业专家组建农业科技研究所,这是一种新的机制)。利用粮食以外的畜牧水产品和包括苹果、梨在内水果的国际市场潜力,大力发展小杂粮(花生、芝麻、油料)、中草药和农副产品深加工技术;加强政府对农业科技服务、资金倾斜;加强各种农业科技机构的科学研究、病虫害防治培训、科技推广与咨询;加强对产业协会的组织、支持、补贴的力度。为调整农业生态环境,将“绿箱”政策用足用活,加强农业科技化、工业化、企业化、高效化和对农业保健食(药)品的科技示范和优先审批。其措施、建议如下: 1.农业科技需要重点培育优质高产高效农作物、果蔬、水产品新品种,特别需加强在生物育种转基因克隆、快繁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开发与应用。 2.加强农业科技信息化网络建设。随着农业信息产品、生态、高效的农业技术在网上,利用以上新技术在农业科技中的应用水平,建设人才多元化队伍,形成多样化的推广体系。 3.精准农业技术,建设和种形式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协会、创立品牌,规范品种,防治病早害,加工外销一条龙。 4.加强深加工农副产品技术的开发与利用。特别要加强农副产品超微细加工技术和产品的设备、技术开发与营销。 5.大力发展无公害与环境相容的农业科技,保证绿色、无公害与环境相容的动植物保护药品和重大病害防治技术的创新、研制、开发与应用。 6.加强绿色农业科技对农产品、水果、水产品、蔬菜、保鲜技术的研究,使之达到延时、延地、常年供应贮运、拉开上市差距、操作方便、增产增收。 7.实行节水农业,包括基因抗旱、抗寒、抗盐碱、抗风沙的研究、开发与应用。 8.农业科技的科技人员应具备为农业作贡献,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 希望我们在团结国内外农业科技精英,实现上述将推出的具体项目和措施的基础上,为中国农业科技应对入世挑战作贡献。 农业科技论文:农业科技型企业创新抉择 一、文献回顾及概念界定 (一)中道思维蕴含的决策思想 “中道”在东方文化中有明确记载和论述,有适度、合理、和谐的意思。中道强调考察矛盾的两个极端,倡导凡事要适可而止,努力追求整个系统的协调均衡、机动灵活和统一一致,强调要在坚守中正协同之道时注重权变,亦即要“执经达权”,采用灵活多变但又有延续性的策略,使之实行最新的形式变化。受中道思想的影响,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会以其作为决策的原则和标准。因此,可以在战略决策和方案选择的过程中得到较好体现。技术创新及其管理模式得到高层管理的关注,这正是本文以技术创新管理模式选择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的主要原因。中道思维是东方文化中个人与他人在互动过程中表现最为突出的一种思维方式,它不仅隐含了个人的自我感受,也隐含了他人所给予的外在要求,最重要的是此思维特质还包括了人际互动的情境网络。准确的说,它是在动态复杂的情境中,个体通过挖掘自身和外部需求,综合内外部环境各项因素(如相关利益者的感受等),力求找到措施方法来调和内外部落差,追求协调平衡状态的思维过程。中道思维以“保合太和”作为决策的终极目标,以“权变管理、人为为人、刚柔相济”为决策原则。大陆学者苏东水和台湾学者曾仕强对中道思维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将其引入管理学领域。本文借鉴他们的研究成果,将中道思维定义为企业高层管理者在企业的战略决策过程中,为达到“保合太和”的目标,依据“权变管理、人为为人、刚柔相济”的原则,整合企业所在的外在条件与其内在的各项需求,所采取的适当行为和方案的思维方式。 (二)农业科技型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模式研究 技术能力演化轨迹模式是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创新,该模式从本质上阐明了企业技术能力成长的基本过程。在农业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的选择上,不仅受到外部环境及企业内部因素的影响,还受到高层管理者决策思考思维的影响。中道思维的提出,不仅充实了决策理论,也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基于中道思维的技术创新管理决策是一种以技能为基础的决策模式,是基于经验及心理活动规律与认知的结果。在农业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的研究上,揭筱纹和徐彬通过对全国各地农业科技企业的研究,结合地域、行业及企业特征,对农业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提出了三个维度:外源协同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能力,勾勒出了技术创新能力的基本结构。基于技术创新能力的三种组合(弱能力组合、类型能力组合及综合能力组合),结合农业科技企业的特征和运作机制,提出了基础型、类能力组合型、战略规划型三种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如图1所示。弱能力组合对应基础型技术创新管理模式;类型能力组合对应类能力组合型技术创新管理模式;而综合能力组合对应战略规划型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基础型技术创新管理模式:企业内部重点考虑制定相关的制度,以制度为指导,规范完成企业的各项工作,提高工作的效率。企业外部依靠政府的正确引导,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管理服务体系,使中介服务机构参与提供农业科技企业的支撑性服务。该模式的特征为:自主创新能力弱,外源协同能力弱,成果转化能力弱。技术突破型管理模式:本身的技术能力强,需要借助其他的企业来合作开拓市场。该模式的特征为:自主创新能力强,外源协同能力弱,成果转化能力强。市场引导型管理模式:借助外源科研院所和大学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与资源的高效利用。该模式的特征为:自主创新能力弱,外源协同能力强,成果转化能力强。战略规划型技术创新管理模式:产品技术逐步进入成熟化,农业科技企业的产品以相同或相似的资源技术优势逐步进入市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以战略调整、战略的重新定位作为实施管理的主导方向。该模式的特征为:自主创新能力强,外源协同强,成果转化强。 二、中道思维下的决策模式分析 2004年,lisaSayegh,WilliamP.AnthonyandPamelaL,Perrwe在《危机下管理决策:情感在知觉决策中的作用》一文中指出,受制于可供决策时间及信息量的多收,决策者在这类资源相对稀少的情况下,更加倾向于依靠个人经验与习惯思维进行思考决断,而不是依靠传统的理性决策。本文借鉴其理论研究成果,提炼了中道思维下的管理决策模型(如图2所示),并对其中的决策过程进行延伸,分析了其决策过程。中道思维通过作用于决策者的经验(包括二手经验和直接经验),改变了其显性知识及认知模式,并影响决策效力和情感记忆能力,进而通过隐性知识作用信息收集与决策过程,情感反馈作用决策过程,显性知识与决策环境一起作用于信息收集的方式影响决策结果的达成。系统科学的决策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一)建立决策框架 建立相对系统的决策框架至少具有两方面的意义:有利于全面完整的把握决策方向并管控实施,进而实现既定目标;制订科学的决策框架,对于避免上述弊端也不可或缺。根据西蒙的现代决策理论,人的理性具有有限性,决策团队其认识和能力对于所面对的决策问题也存在一定的有限性。 (二)采集与分析信息 采集、分析与应用新兴的能力是现代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决策能力的重要衡量指标。这一步骤主要包括如下几个环节:选择信息的采集渠道与方式、获取并核实信息、对信息进行预处理、分析与检验信息。信息的充分、准确和实时是进行正确决策的前提与保证。其中信息的采集和分析方法的选择,以及与此相关的专门人才和技术处理系统的匹配与应用是这一步骤的关键要素。 (三)拟定并选择方案 可供选择方案的数量及方案的设计质量往往决定了决策方案的最优化程度。因而如何最大化的获取较多数目且质量较高的方案是高层管理者必须重点思考的问题之一,如充分交流和激发成员的创造性思维,依据某种评估准则从其可行性、可接受性与可靠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筛选。 (四)反馈与改进 一般情况下,高层管理者的决策通常是一次性的。但对方案的实施执行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和验收评估,可以极大地促进决策过程的优化,进而提升决策质量。特别是对于一些较为繁琐复杂的问题,通常要采取渐进式决策方式(“反馈-改进-反馈”的过程),从而形成更加有效和满意的最终方案。 三、中道思维对管理者决策过程的作用机制研究 (一)决策框架 通过对中道思维的决策模型及程序等研究总结,在对现有决策模式和战略决策过程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本文对基于中道思维的战略决策过程和模式进行提炼,提出了中道思维在技术创新管理模式中的选择框架。中道思维下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选择框架主要有三 个层次,这三个层次是以对决策结果与绩效的影响程度进行划分的。第一个层次是模式的基本决策过程,即图4中的最下一层。这个层次是中道思维决策的基础,象征“地”。第二个层次是高层领导团队,处于中间位置,是模式的核心和关键,对整个决策过程起关键作用。高层领导团队的决策是以第一层次的决策过程为基础,并受到更高层次的制约,象征“人”。第三个层次是保合太和,是中道思维决策的最高原则和最高决策目标,象征“天”。根据中道思想,农业科技企业要实现决策的最高目标“保合太和”,必须充分发挥“人”顶天立地的作用,通过人的不断努力,来确保战略决策过程的顺利进行。“保合太和”是一个理想目标,它的实现需要人的不断努力,一方面,决策者应努力提高自身的决策素质,另一方面应该遵循科学决策程序的基本规律。同时,与图1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框架图结合,找到适合自己的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决策过程是一个主观反映客观的动态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阶段都互相影响着,并时常产生反馈。因此,在上述中道思维下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选择框架中,决策过程的每一步骤都是相互联系、交错重叠的,在决策的时候,不能将决策的各个步骤截然分开,而且每一步都不可缺少。中道思维下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选择框架的决策过程,依旧沿用传统的决策程序,因此其决策过程与传统的战略决策模式没有很大区别。它的创新之处在于将中道思维的管理内涵做为战略决策的原则并以保合太和做为最高决策原则和最高管理目标,将中道思维的管理精髓运用到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选择的决策管理之中,即分析问题、制定决策和执行决策三个过程以中道思维的管理内涵为决策原则。归根结底,中道思维下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选择框架是从人性角度完善了传统的科学决策程序,将人性因素加入到企业的战略决策之中,因此其决策不单纯是理性和知识性的,也是智慧性和整体性的。 (二)决策程序 虽然众多学者对决策程序都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观点,然而这些不同的观点背后也有相似的地方。中道思维下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选择框架保留了传统决策模式的决策流程,吸收其简洁、易于决策主体理解和使用的优点,也肯定了原决策流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中道思维下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选择的决策要做到准确、及时、有效,同样必须遵循科学的决策程序。 第一阶段:发现问题,分析归纳。问题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是主客观矛盾的外在表现,决策问题是人们能清楚表达的问题。决策者素质的高低、决策思维的内容及其遵循的决策原则直接决定了能否及时准确的发现客观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理解认识、表达梳理。首先表现在对问题的认识上,同样的问题,决策素质高的人会发现,决策素质低的可能不会发现。同样,不同的决策思维方式也会造成对同一问题不同的认知结果。发现、分析、归纳、研究问题,开发出问题的实质,把它变为明确清晰能够表达的决策问题。在决策问题提出以后,还需提炼概括问题的本质,按照决策原则来制定决策目标。 第二阶段:综合研究,拟定方案。首先,评估可行性,即通过对人力、物力、资金、技术水平等因素的评估,全面深入的分析决策目标的约束因素,以此来判定检查目标是否现实、合理并能够实现。其次,评估必要性,亦即依据目标论证和评估有无拟定方案的必要性,明确可供选择的方案数目(两个及两个以上)。在方案能够达成目标的前提下,还需继续考证其是否具有替代条件,技术上是否可行,经济上是否合理,与企业是否相宜,与环境是否协调,是否还具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再次,进行方案设计,对于相对简单的决策,方案设计通过大脑想象或经验判断即可当场做出决策;对于繁琐复杂的决策,则要按照科学的决策程序逐步完成决策。最后,择优改进,亦即要对最优方案中的各项关系进行分析比较,实现方案的内部优化,使该方案在约束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能够取得相对满意的结果,有效达成既定目标。应该说明的是,对基于中道思维的战略决策方案形成,首先,保合太和是需要考虑的核心约束条件;其次,要以保合太和为核心,在企业信息、高层领导团队和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集成优化,以制定符合中道思维要求的战略决策方案。 第三阶段:审校方案,择优执行。中道思维下,决策者对方案的审校和择优就成了关键的步骤。它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点:要点一,严格检验已有方案是否符合科学和谐的准则,有无客观依据以及依据是否充分合理,筛选剔除不合科学原理和客观实际的方案。要点二,重新审定方案设计时的决策原则,再次检查确认,以免出现源头的错误,并为择优提供依据。要点三,重新审定目标,明确既定目标的可行性、现实性和必要性,并将其纳入方案抉择的考虑要素。要点四,综合考虑各项方案,比较利弊,做出决策决定。如有必要,还要进一步进行方案的小样本试验实证。但是,在考虑社会绩效、人性因素后,决策目标和决策的原则都有了新的变化,方案择优是相当复杂的,仅仅依靠现有的现代决策技术和决策理论是难以实现的,它还依赖于决策者的综合素质,对客观条件和组织条件的准确把握,有时还需要强调决策者的非理性因素。第四阶段:实施反馈,修正决策。当方案一旦被决策,就进入了执行实施阶段。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应及时科学的进行考评管控,并根据最新的信息,及时采取应变措施修正决策,尽可能的预先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果新的问题超出了应变措施的范围,则要进入新一轮决策,或者为重新决策,或者为追踪决策。 结束语 本文在对中道思维概念及其管理内涵的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将中道思维追求的目标“保合太和”及三大决策原则引入技术创新管理模式选择的决策过程。分析了中道思维对农业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的选择的影响机制,为技术创新管理模式选择的决策过程提供了新的理论、思路和方法。中道思维及其管理思想在企业实践特别是农业科技企业中的运用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真正将中道思维思想的精髓运用到企业实践中的属凤毛麟角,因此本文基于中道思维的战略决策模式是属于前瞻性的研究。本文对中道思维在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选择中决策作用机制研究视角尚不够开阔,从比较单一的视角进行挖掘,因而,该框架体系的应用性验证案例研究根基尚不够牢固。如何多角度、全方位的探究中道思维在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特别是在决策程序中的作用机制,将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农业科技论文:农业科技资源公共性研究 一、农业资源的稀缺性:凸显农业科技创新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作为农业大国的基础产业,担负着长期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任。土地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替代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源,其数量、质量和位置都直接制约农业生产。但自然界中土地的数量是有限的,是不可再生的。近些年,尽管严格落实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耕地保护制度,但随着我国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耕地资源出现“三少”,即人均耕地少,高质量的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并且减少趋势日趋加速,最终对农业生产用地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因此,未来农业的发展,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必须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路径,借助科技的力量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来突破农业资源的约束。 二、农业科技的社会性: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着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社会性,通常是指那些对人类整体运行发展有利的基本特征,如利他性、服从性等。农业科技的社会性是指农业科技和农业本身一样具有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社会功能。国家粮食安全是政府维护社会治安,保护社会稳定的基础,也是政府实现其社会职能的重要体现。多年来,粮食安全和增产增收一直是“三农”问题的焦点,从中央到地方始终将“米袋子”、“菜篮子”和“钱袋子”工程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尤其是“米袋子”实行省长负责制。由于各部门重视农业、支持农业,2011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八连增,产量创新高达到11 424亿斤。但2012年面临新挑战:从国内看,主要农产品供求矛盾突出。一方面,主要农产品的需求保持刚性增长。人口数量增长、农民进城务工增多、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带动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目前,全国粮、油、肉的年消费量分别达5.5亿吨、2 400万吨、8 000万吨左右,并以粮食每年250万吨、植物油100万吨、肉200万吨的速度继续增长。另一方面,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不足。农业作为一个特殊的生产部门,受气候条件、土地资源紧张的影响,波动大,稳产增产难度也大大增加。从国际看,国际市场无法保障我国粮食供给和粮食安全。一是世界主要粮食库存消费比屡创新低,粮食供给紧张状况难以缓解。二是世界主要产粮国强化了对粮食出口的政治干预。近年来,由于自然灾害影响,特别是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一些粮食主产国颁布了粮食出口禁令,给我国粮食供给造成一定负面影响。“无粮不稳”,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稳定农业,政府必须把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问题排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优先地位。 三、农业科技的公共性:财政承担主要责任 财政是政府施政的基本物质手段。农业科技的公共性决定财政承担主要责任,主要原因是:第一,农业科技具有非竞争性。农业生产的重要特征是利用生物有机体的自身繁殖功能进行的生产。那么,当此类技术被提供,并不会因为增加农业技术的使用而增加其他使用者的使用成本,从而很难为其提供者或拥有者带来收益。这就使得农业技术产生的利益与其高成本不对称。一项农业技术的研发,需要科研单位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并且研发活动存在着有可能失败的风险。因此,对于以盈利为目的企业、个人不愿意或没有能力提供此类技术。第二,农业技术具有非排他性。农业生产主要是在露天大田进行,一切生产过程和技术要领都是公开的,很难对农业技术进行保密,阻止农民相互学习利用新技术。即使有明确私人产权的专有性农业技术,也很难排他。如农业技术专利权,由于专利技术的大部分知识内容必须公开,这就为其他企业免费获取信息进行模仿提供机会。此外,农产品作为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但由于农产品需求缺乏弹性,容易产生“谷贱伤农”,使得部分农民认为采用新技术产品供应量增加自己收益反而可能降低,进而抑制他们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因此,财政必须承担主要责任,保障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四、农业科技支出管理创新 (一)重构分工明确的行政管理体系 我国农业科技组织设置和运行机制不尽完善,科研管理多元化,致使横向管理缺乏协调,纵向管理信息不畅,科技投入浪费严重。因此,应对现有管理资源进行整合,建立一套分工明确的行政管理体系,明确各自的事权,按照事权与财力统一的原则,划分财力,从而确保财政用于农业科技支出集中管理、使用。首先[:请记住我站域名/],打破现行单一按行政区划实施分级管理的模式,改按农业区域性特点和行政区划相结合划分农业生产区域。其次,农业部设立农业研究服务局,并在各个农业生产区域设置由其直接领导的科研服务机构,科研服务机构再根据本区特点下设不同数量和规模的试验站、示范点或研究所。侧重于基础研究,探索新知识或解决长期性、全国性重大战略问题。再次,设立农业部推广局,负责指导各省制定和执行推广计划,协调各省间的合作交流,不直接从事具体的农技推广工作。 (二)加大财政用于农业科技的支出 我国农业科技长期面临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1991—2006年农业科技支出占国家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比例一直低于1%(笔者根据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财政支出结构变化的客观要求,并与国际惯例 的收支分类标准具有可比性,2007年我国实行新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由于财政支农支出的统计口径尚未完全确定,2007—2009年只公布农林水事务支出总额,2010年全国公共财政支出决算表细化了农林水事务支出项目。在此,将2010年农业支出中的技术推广和技能培训占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比例视为原农业科技支出占国家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比例,根据财政部公布的2010年全国公共财政支出决算表有关数据计算,该占比为7.19%。比例虽有大大提高,但由于我国农业科技投入长期不足,缺口较大,在以后多年内财政应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支出。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因此,一方面,加大农业科技支出总量。税收收入作为财政经常性收入,2011年全国税收总收入完成89720.31亿元,比上年增加16 509.52亿元,同比增长22.6%。以此为标准,各级财政在确保持续加大用于“三农”支出前提下,重点加大农业科技支出,保障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另一方面,在总量逐年增加的基础上,合理分配资金,保障农业科技支出结构合理。农业科技支出主要用于研究开发、推广服务和教育培训三个方面。因此,结合当前农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兼顾研发、推广、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予以统筹安排。 (三)建设公共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多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建立产、学、研、推相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并取得一定成果,初步形成农业科技大联合、大协作的局面。但还存在许多缺陷,尤其是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我国的农业科研主要依靠院校和科研院所,通过立项得到财政资金的支持,项目经过评审就算完成了,后续的推广应用没有受到重视。“十一五”期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为41%,推广度仅有25%,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研究开发的最终目的是生产出更多有利于人类健康的农产品。因此,为了提高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度,财政应加大农业技术推广支出,建设公共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强化那些公益性的技术推广。目前急需利用现有推广资源,即各类农业院校,让他们成为农业科技推广的核心力量。各类农业院校教师身兼教学、研究和推广三任,既能把最新研究成果及时传播给农业生产者,又能在推广中进一步完善其研究成果,了解农民的需要并从中筛选新的研究课题,从而使教育、科研、推广相互促进、互相协调,大大提高整个系统的运作效率。可喜的是2009年5月27日农业部和教育部签署《关于合作共建中国农业大学等八所高校及开展相关工作的协议》,农业高校在技术推广等方面的优势与作用已引起有关部门的进一步重视。另据《中国青年报》2012年2月29日报道,科技部将联合教育部鼓励高校农科教授走出校园,“将论文写在大地上”,以保证农业技术的进一步推广。 (四)加强农业科技资金的监管,提高支出效益 随着财政对农业科技支出稳定增长机制的形成,做好监管工作,有利于促进农业科技资金的规范管理、高效使用。首先,科学立项。项目选择坚持突出重点与兼顾一般、社会效益优先与兼顾经济效益、专家评审与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原则,确保项目的可行性、科学性,杜绝重复立项。从源头上为提高农业科技资金的效益打好基础。其次,全程监管。由于农业科技成果研发的周期比较长,一般在10年左右。这就使得一些项目的资金被虚报冒领、截留挪用等违法违规现象出现,导致农业科技资金的支出效益低下。因此,对财政用于农业科技的资金使用实施全程动态监管,确保农业科技支出的高效利用。当立项资金投入后,从项目的研发、成果转化直至推广应用每个环节均规定各自监督的重点,确保实现其预订的目标。进入推广应用阶段,一定时期后对项目实施后评估,为后续管理提供经验或教训。 (五)完善相关法律,保证农业科技支出的稳定增长 发达国家农业财政政策目标及其措施,一般都是通过立法形式确定下来的,并且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不断修订。如美国、欧盟、日本等都依据政治、经济、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动而不断调整农业法,先后制定颁布了各个时期的农业法。在我国,1993年7月颁布并实行《农业法》,至今近20年,只有2002年予以修订一次。总体来看农业立法还很薄弱,更多的涉农规定是以文件、条例等形式,随意性强,缺乏稳定性、可操作性。对于农业科技,《农业法》第七章有8条相应内容,但针对农业科技投入的项目、金额、使用原则、资金来源等均没有规定。因此,我国应根据当前的政治、经济环境修订现行《农业法》,建立完备的农业法规体系。将具有战略意义的涉农规定内化为法律法规,针对农业科技支出,将各级政府支出职责、财政用于农业科技支出的项目、金额、使用原则、资金来源等纳入法律规范,用立法形式在制度源头上保持其稳定性。 (六)建立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体系 农业科技创新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建立农业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是理想状态。因此,在农业科技投入上,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应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支持农业科技的创新。比如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对有能力的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资支持农业科技发展的,视为公益性捐赠,允许在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农业科技论文:新型农业科技系统创建思路 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必要性 提升区域农科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通过把江西数量众多的农业科研单位简单的整合在一起并不一定能够形成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因为长期以来这些单位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与联合共享机制,研究力量相对分散,缺少统一规划和调控,制约了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和能力的提高。主要表现在:①现有科技体制层次不清、力量分散,创新效率有待提高;②受地域和行业局限,科研院所条块分割、重复研究,造成人、财、物浪费;③科研、开发与生产相互脱节,造成农业技术创新过程不畅,许多成果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④科研定位集中于产中阶段,而产前基础研究与产后加工环节科研力量薄弱。大力推进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则有望解决以上这些长期困扰江西农业发展的问题,从而提升区域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是促进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动力来源江西是农业大省,农业在江西的经济发展中依然占据着较大的比重,江西农业的发展对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和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此,推进江西农业现代化建设一直是江西省委省政府长期紧抓的一项重要工作。江西省政府的相关单位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推进江西农业现代化建设,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从整体来说,现阶段的江西农业现代化之路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推进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是促进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动力来源。 构建适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思路 今年中央一号明确了农业科技的基础性、公益性和社会性的地位,为农业科研事业单位改革指明了方向。目前,江西省有不少地方农科所尤其是农业厅下属农科所都是事业与企业混合体制,不利于科研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中央要求“加强市地级涉农科研机构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纳入省级科研机构直接管理”,地市(厅)科研院所首先应彻底改变小科研大农场的不良结构状况,将科研部分从大农场中剥离开来,按照公益性科研事业单位纳入到全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统一管理。各级主管部门应站在有利于全省科技资源有效整合、有利于提升区域农业科技综合竞争力、有利于全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全局高度,摒弃部门利益,加强资金投入,科学制订方案,切实推动江西省农业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工作。重点做好分类改革、优化整合现有的农业科研开发机构的工作。由于农业科技事业的公益性特征,农业科研机构的改革总体上宜实行非营利机构的运营管理方式。但对不同研究性质、类别和不同级别的研究所、学科、室(组)等,应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加大改革力度,进行结构性调整。对于农业基础性工作,应由政府根据工作重点、方向和实际需要,通过专项建设、基地建设、运行费补助和项目等形式给予长期支持和保障;在科研机构改革过程中,对于市(地)级农业科研机构,除少数具有明显学科优势、专业特色、区位特点的予以保留,进行整合、重组外,原则上应按自然区划、生态类型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设置,同一自然区划、生态类型区内各保留一个,并把主要力量放在农业科技成果的二级开发及技术引进、开发、服务与推广工作上。县级农业科研机构,除少数改建为区域农业研究开发中心的科研示范开发基地外,应与当地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合并,以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农业科研院所是我国农业科研的主力军,是构建国家农业创新体系的重要基础,在国家农业创新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通过市场引导和政府调控,调整现有农业科研机构,形成以省和市两级为重点的全省农业科研创新体系。省级层次科研机构要重点支持以省农业科学院为主体的农业科研机构群体;地方层次应根据农业发展需要,以及自然、经济区划,以市级农业科学研究所为重点,给以重点扶持,逐步发展成具有地方特色和区位优势的区域性农业研究中心。 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对策 完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江西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是:根据江西省“十二五”农业科技发展需求,建立江西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围绕着江西农业主导产业组建若干个创新团队,设置一批科研创新岗位和成果转化岗位,建设一批综合试验站。要完善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链为主线、以综合试验站为基点的新型农业科技资源组合模式。要以岗位设置和实施重大项目为手段,不断抓好创新团队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要加强与不同层次的农业科研院所与单位沟通与合作,积极深化改革,打破现有的体制障碍,通过以产业为导向的创新团队建设,整合科技资源,实现产业链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与推广的有机结合。要明确省级创新中心与地方农业科研机构之间的业务指导与管理关系,根据各地市所的现有优势,规划建设综合或专业试验站。各试验站归属于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管理,创新中心在各试验站设置科研创新岗位和成果转化岗位,明确责任任务,全面带动地市所的科技创新工作。科研单位的定位。地级市农业科研单位不可搞“小而全”式的“综合性”科研所,应分析自己的特点,通过科学客观的论证,集中才、财、物在一个或几个方面来突破和发展。 只有建立了自己的优势学科并在优势产业发展中发挥作用,才有竞争力。建设好江西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首先要扶持好各地市的优势学科建设,地市农科所应纳入全省农业科技创工作分工合作体系,根据各地市所现有的优势规划建设专业试验站和综合试验站。这样有利于整合农业科研资源,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项目重报,设施重建,机构重设,不会造成经费、人才、物资等资源浪费。农业科研机构的整合与区域分工。从架构和运作机制看,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一个涵盖农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高技术和实用性技术研究领域的复杂大系统。各区域、各部门农业科研机构优势互补、相互协作,有效促成农业科技迅速转化为生产力。而目前我省农业科研体系条块分割、低水平重复、学科专业过窄、缺乏计划和协作等现象还比较严重。因此,我省必须优化整合现有农业科研机构,加快建立新型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目标是形成布局合理、区域分工明确、优势资源互补一体化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3.1.3农业科技运行机制和体制的改革和创新。要打破传统的农业科技体制宏观管理条块分割、组织布局分散、研发层次重叠、管理效率低下,学科设置陈旧,研发方向与市场需求脱节,运行机制、分配机制、激励机制僵化落后的状况,要按照科技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对科技布局及机构设置优化配置。并建立新的运行机制,改变农业科技管理模式和内容。要推进灵活、公平竞争、蓬勃向上的运行机制建设,实行公开招标、竞争立项,人员自主结合、竞争上岗的办法,发挥每个农业科技岗位的作用。 保障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的经费农业科研的公益性特点,决定了政府是农业科研的投资主体。长期以来,江西省科研机构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对于多数地级市科研单位来说,获取科研经费渠道很少,农业科研单位发展举步维艰。所以,政府应加大创新资金的投入,强 化农业科研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政府对农业科研和推广的经费保障。应建立和完善年度预算拨款制度。依据国家的预算法规,国家农业创新体系的科研机构通过主管部门向国家财政报送“年度预算申请报告”,经审核批准后执行。国家农业创新体系的科研机构应向主管部门汇报工作,提交年度工作报告。对国家农业创新体系科研机构的基础研究、战略性研究和常规技术研究给予预算拨款支持,同时,鼓励国家农业创新体系科研机构通过合同方式,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接受企业社会的委托研究,并按规定使用和管理经费。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机制。江西省应建立长期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稳步增加对农业科研、农业技术推广、农民教育与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投入强度,使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增加和农业科研经费占国家总科研经费的比重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保证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优秀科研人员和优势科研团队得到稳定的支持。另一方面,引导、激励农业企业及其他社会投人,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拓宽融资渠道,形成多元高效的创新投入体系。应改革国家对农业科研项目的支持方式。将公益类农业科研涉及的基础性工作、重大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重大技术攻关和重要应用技术研究等课题,以合同的方式定向委托国家农业科研机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区域中心及试验站)承担;其余的应用性技术与产品开发研究等课题面向社会公开招标,提高农业科研管理和运行的总体效率。在增加政府投入的同时,还应进一步拓宽农业科研经费的来源,鼓励企业和社会对农业科技的投入。
网络营销策略研究论文:“互联网+”时代小微企业网络营销策略研究 摘要:小微企业无论在实体营销还是网络营销上,较大中型企业有一定的差距,“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小微企业的网络营销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从小微企业的定义着手,分析了“互联网+”时代的核心营销理念,并指出在“互联网+”时代核心营销理念背景下,小微企业应如何进行网络销售策略的调整。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小微企业网络营销策略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背景下,营销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存亡,无论是大中型企业还是小微企业,甚至是个体户,只有将自身的产品营销出去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就小微企业而言,竞争力明显弱于大中型企业,网络营销的出现为小微企业的营销带来了转机,但是由于受到自身意识以及资金、技术等问题的限制,小微企业的网络营销仍然明显滞后于大中型企业。随着“互联网+”战略的提出,使得小微企业的网络营销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为小微企业做大做强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各小微企业要充分把握住这一次机会,结合“互联网+”的核心营销理念,主动调整网络营销策略,为做大做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小微企业的定义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曾经指出小微企业主要是指微型企业、小型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家庭作坊式企业,在有的文件中也指出小微企业主要是指小型微型企业或者小型微利企业。2013年1月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中根据企业的行业类别员工总数、资产总额、销售利润等对小微企业进行了明确的划分。当前,我国的小微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的80%以上,解决了大量的社会就业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和政府部门的广泛关注,但是管理不规范、竞争力薄弱、营销技巧缺失、融资困难等问题依然成为制约小微企业发展的阻碍。 二、“互联网+”时代核心营销理念 (一)“互联网+”时代营销的核心是价值观营销。每个企业都有不同的价值定位,产品就是企业价值观的综合体现,营销方法则是企业价值观的实现系统,只有赢取众多志同道合的客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继续运作,这也是“互联网+”时代营销的基本逻辑。在传统的营销体系中,企业对于消费者的定位大多都是高消费、高学历以及高素质,而在“互联网+”时代,价值观则成为企业营销的关键,收入、学历及素质的高低并不会过多的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只要有鲜明的价值观就会有一批忠实的粉丝,消费者借钱也会购买产品,相反的如果没有鲜明的价值观,企业就不会有忠实的消费者粉丝,客户就不会喜欢企业背后的价值观,有钱也不会购买产品。因此在“互联网+”时代营销的核心就是价值观营销。 (二)“互联网+”时代营销的关键是消费者的信任。在“互联网+”时代,产品五花八门,宣传途径多种多样,品牌宣传效应越来越低,客户的忠诚度也越来越低,客户的信任和忠诚成为一种非常稀缺的资源,取得消费者信任的成本也越来越高。传统的网络营销中,免费大行其道,很多企业都以免费作为博取大家眼球的重要手段,但是在“互联网+”的新时代,仅靠吸引大家的注意力无法取得品牌建设的成功。品牌的成功关键还在于消费者的信任和信心,这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网络口碑和长远发展,取得消费者的信任之后消费者就会自然而然的成为品牌的代言者,为企业无偿进行宣传和推广。 三、“互联网+”时代小微企业的网络营销策略 (一)强化小微企业的网络营销意识。“互联网+”营销不是传统的营销,而是借助于现有的网络营销平台完全颠覆传统的价值需求和价值创造技术的营销方式。因此,小微企业要想在“互联网+”背景下要取得网络营销的成功,首要的就是要树立网络营销意识,离开网络营销,“互联网+”营销也不能成为现实。小微企业的管理层和工作人员要主动强化自身网络营销意识,要意识到网络营销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和机遇,要加大对网络推广和网站建设方面的投资,聘请专人优化网站,优化产品,这样做的效果往往好于广告投入效益。 (二)注重客户的维护与互动,提高产品的评价。在“互联网+”时代,取得客户的信任成为营销取得成功的关键,加强与客户的互动,主动维护与客户的关系,用事实说服客户,不断提高客户对于产品的评价成为重要的网络营销手段。因此,小微企业在网络营销的过程中,要充分借助互联网平台,定期与客户进行联系,主动回访客户或者回馈客户,取得客户的好感和信任。 (三)明确客户群体和价值定位,创新营销策略。小微企业要取得长远的发展,至关重要的就是要明确自身的价值定位,不能随波逐流,盲目追随市场。在网络营销上,小微企业要结合自身特色和价值定位进行网站建设和网络推广,在网站上要对企业的文化、价值理念、规模大小、成长历程等进行简述,对于企业的产品要以图片、文字、视频等信息进行描述和展示,要充分展现企业的营销理念和经营宗旨。 (四)创新网络营销方式,确保网络营销效果。很多小微企业片面地认为网络营销就是简单的优化搜索引擎,或者通过聊天软件与客户进行交流,没有意识到在“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营销还应该包括网络宣传、资源整合、网络调研等,不能适应“互联网+”时代对于网络营销的要求。因此,小微企业要不断创新营销方式,要充分借助互联网平台和信息技术优势,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博客、qq、邮箱、网站链接等方式,拓宽营销渠道和范围,保障网络营销的宣传和推广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结语 总之,在“互联网+”时代下,小微企业要主动调整网络营销策略,以鲜明的价值定位,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以及多样化的营销方式取得新时代网络营销革命的胜利。 作者:黄勤芳 单位: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网络营销策略研究论文:农产品(坚果)网络营销策略研究 1背景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农业大国。即使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农业发展所占据的位置也相当重要,早在距今一万年前原始农业就在我国出现并发展。陕西地形复杂,海拔高度、雨热资源和生态条件差异大,从北到南形成了10个明显的农业气候区;从东向西又形成了24个各具特色的种植业气候类型区。农作物种类、耕作栽培制度、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条件等各个方面都具有北方与南方以及南、北方过渡的中间类型特点和独特的资源优势。近年来农业发展一直处于落后状态,农民经济收入普遍过低。这主要缘于农民信息滞后,农民所得到的价格信息比市场晚于半月,这严重的影响了农民出售农产品所得到的收入;更导致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致使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选择外出打工以至于农业发展更加缓慢。在这个网络技术发达的时代,农产品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将运用各种网络营销手段将天然的绿色的农产品推广出去。并为当地的农民提供免费的网络运用辅导,让越来越多的农民不必走出家门就能发家致富;并且利用我们的网站与农民和消费者进行互动,让他们更加了解对方的需求。 2发展现状 据2014年陕西省林业厅数据显示,到今年底,陕西省核桃总面积将达到978万亩,新增80万亩;总产量20万吨,新增5万吨;产值40亿元,新增4亿元。核桃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国第二。中国我国坚果产品市场的发展由来已久,坚果以其特有的特点:易存储、易运输、营养价值高、老少皆宜等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意识的增强,坚果正是以其独有的特点,适应了人们的需求,经调研,整个行业目前处于每年增幅30%以上,而且增幅会越来越高。 3传统营销模式存在的问题 3.1传统营销模式的基本思想市场的需求而调节生产数量 在传统营销模式下,市场的需求才是导向,然而市场的需求和农户的信息处于一个不对称的状态,往往市场价格已经提高了,农户还在低价位的心理目标,反之,市场价位已经降低,需求饱和了,而农户还在想着高价位,导致一个结果,丰产不丰收,这种市场导向的结果就是我们所讲的“柠檬现象”,所以,需要一个很好的导向,那就是互联网。 3.2传统营销模式不能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 传统营销模式采用的是规模化生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个性化已经是整个市场的需求正在逐年增长,而传统营销已经不能满足这一需求,需要及时传达信息,而电子商务的发展,正好能够契合这一需求,及时交换信息,为个性化的需求提供了方便,“DIY”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 3.3传统营销模式中产品的供应范围有局限 传统的营销模式,需要业务员到处跑市场,跑到的地方就有可能有市场,没有跑到的可能就是一片空白,这就使得产品的供应范围有所局限,而互联网无处不在,可以将市场供应信息及时反馈,并且,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老少都能搜到信息,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因此,打破传统的营销模式,成为一个趋势。 4解决对策 针对陕西省农产品(坚果)行业销售出现的问题,我们将其与电子商务技术相结合并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应用网络营销的手段进行宣传和销售。 4.1市场分析 根据对干果类农产品的市场调查,我们发现人们网购时对干果类的需求所占的比例位于几大热销商品的第三位。人们购买这类产品时更注重于口味的好与坏,包装的方便与否;且相对与家庭食用量和多人食用量来说人们更倾向于个人食用量。而相对于商场、超市等的购买形式来说,网购的比例就较小。根据以上形式,我们将把重点放于对干果口味的选择,便利结实的包装袋上。可以将大部分包装成个人食用量的包装袋,便于人们的购买。相对于市场和超市,网购的比例小,这说明我们还存在着巨大的潜力市场等着我们去开发。这正说明,我们的项目前景广阔,如果发展起来对于干果市场以及整个农业发展来说都是一个大的成就。 4.2SWOT分析 4.2.1优势(strengths)分析 1)降低成本:干果的销售通过三个方面来降低成本;降低租用店面的租金,减少销售过程中的成本,降低企业管理的成本。2)便利:对顾客来说,通过网络,只要会用搜索引擎,就可以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对坚果厂商而言,不需要反复地上架补充坚果产品。3)高效率:干果网上销售不需要顾客去等待,只需要下单,不用管厂商怎么操作,坐等收货就可以,而且去掉了中间商,符合了现在的oTOo模式。顾客和厂商均受益。 4.2.2劣势(weaknesses)分析 竞争激烈,普及困难,产品附加值低。市场混乱,销售渠道不健全。品牌影响力不够。 4.2.3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 绿色产品的独有特点,营养价值高,易保存,包装精美等,更能激发客户购买需求。外资品牌在国内没有强劲的领导品牌,市场竞争机会大。 4.2.4威胁(threats)分析 由于国际经济比较低迷,欧洲共同体出现银根收紧、国债偿还等问题,各国政府紧缩开支与裁员等政策,其结果是市场对坚果的需求有所下降,而中国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在坚果方面增长尤其明显,也成为各国倾销的目标市场。中小加工企业如果对市场分析不透彻,盲目买货压货,加上销售渠道出现问题,就会造成资金的积压,资金链出现问题、融资出现问题,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这将是巨大的压力。销售绿色食品的店面过多很难脱颖而出。市场经验不丰富,需要积累经验。 5实践及营销 线上营销:1)淘宝店铺:我们将以淘宝店铺为主展开营销,设定系列产品(比如:以分包装的形式安排早中晚吃核桃的数量,让消费者按照系列的方式购买产品)。实行产品分类化处理,让消费者更方便的选择自己需要的产品。2)网站建设:我们是主推农产品的项目,所以我们的网站建设以农产品为主要元素。以产品展示为主要方式,将淘宝店铺的链接与网站上,如果有人选中我们的产品可以进入淘宝店铺随意选择。并设立一个页面,周边农民的农副产品帮助他们进行销售。3)论坛建设:建立一个与网站接轨的论坛,人们可以自由在论坛上发表他们的意见与建议。我们将及时处理人们留下的一切问题。论坛与网站一样在上面淘宝店铺的链接,让人们方便收藏店铺和进行购买,并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4)利用网上交流工具推广:利用微博、微信、QQ、等的网上交流平台进行推广。交流平台的特点就是人流大,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个特点宣传推广我们的网站、论坛。5)SEO搜索引擎优化:百度竞价、关键词排名、友情链接、让百度、谷歌等搜素引擎收录网站内容和信息。百度博客、百度贴吧、百度词条。 线下营销:1)校园宣传、展销活动:我们现阶段均为在校大学生,所有在校园做推广展销是方便快捷的方法,校园也有一定的消费市场。2)定期发放宣传单页,扫二维码送礼品等活动。 6总结 总之,坚果市场要发展,用传统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必须改革其现有的模式,利用互联网,加上微信、微博等方式进行营销,搭建网络平台,让厂家、顾客、农户三赢。 作者:齐蓉蓉 文小森 单位:西京学院 网络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新经济时代网络营销策略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分销渠道;网络营销;策略 【论文摘要】通过对传统分销渠道受到新经济挑战的分析,提出了新经济时代进行网络营销的必然性和策略。 引言 虽然有很多人不承认现在己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但无可否认,互联网己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改写了经济社会运行的部分规则,使得信息更加公开化,市场透明化程度更高,市场竞争也更加激烈。为了获取利润,企业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原有的市场定位、营销策略以及渠道建设。 1传统分销渠道受到新经济的挑战 传统的分销渠道,通常是以下的模式:厂家分销商……下级分销商……用户。但是近几年来由于许多新的营销模式的出现,尤其是戴尔公司直销模式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对传统渠道构成了严峻的挑战,渠道扁平化,尽可能地拉近与用户的距离受到愈来愈多企业的瞩目。在中国,经济基础薄弱,金融服务手段单一,人们的思想意识还比较保守,因此采用直销的方式对国内企业来说还不现实。但是,分销渠道扁平化,缩短供应链,降低成本,获取本已不丰厚的利润应是今后企业的共同追求。 1.1产品多样化的挑战 为抵御分销单一产品所面临的巨大市场风险,分销商们一般都经营多种产品,以求保证收益的稳定性。但是多样化的产品势必会分散分销商的精力,而终端市场的开拓很大程度上还必须依赖分销商的人、财、物力投入,分销产品的种类多,单一产品投入就少:投入少,销量就会萎缩,厂家的市场地位就动摇。 1.2“搬箱子”销售与客户需求满足之间的差异 所谓“搬箱子”是对当前分销商业务的形象写照,即分销商从厂家那里搬回“箱子”产品,然后通过销售把“箱子”转移给用户,这是简单的销售。随着人们消费心理的日益成熟,人们对产品本身以外的非产品部分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对产品的售后服务、产品的个性化和时尚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而分销商还停留在以往“搬箱子”的水平上,他所能提供的服务与顾客所想得到的服务之间就存在巨大的缺口。 1.3产品微利和企业回报降低的挑战 高利润行业会吸引行业外厂家进入并最终使行业利润率下降,达到社会平均利润水平,因而成熟的市场是微利的市场,过多的销售环节会摊薄利润,使企业的收益降低。 1.4对分销商的冲击 分销制在20世纪90年代前、中期风行全国,国外产品进入中国市场也采用该模式,寻找国内的销售渠道产品销售。跨国公司并非不想在中国建立一套自己的销售网络体系,按照自己的理念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而是地域广阔的中国使外企无法在短时间内建立一个完善的营销服务体系。但是,随着市场成熟度的提高、利润的降低,仅仅通过增加分销商数量、提高销售额已不能使得厂、商共荣,过高的销售成本已冲减了增加的利润。冗长的销售渠道使信息传递速度放慢,市场反馈迟钝,低级分销商无法跟上厂家的的步伐,无法及时、准确地了解产品的各种信息,不能配合厂家全国范围的促销活动;而厂家也无法快速对市场变化作出反应。实行渠道扁平化对分销商的最大冲击就是那些管理水平低、市场开拓能力差、人员职业素质低、信息收集和反应速度慢的分销商势必会被逐出市场。这样,一方面脱颖而出的分销商和厂家可以从削减渠道结构、减少销售环节、降低销售费用得到更多的利润分享;另一方面厂家也可从及时反馈的市场信息中确定下一步的营销策略。 2网络营销策略 2.1消费者策略 网络营销传播的出发点和终结点均是消费者导向的,这是整合营销传播的基本要求。主张“消费者想要的是什么”,而不是寻求“我们想要的消费者”,不仅应实实在在地体现到网络营销传播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而且应持续不断地贯穿于下一轮网络营销传播的始终。随着整合营销传播在网络营销中的运用,“消费者为王”已不再是一句空洞无物的口号。网络营销的重点不是争取消费者,而是保持并增强消费者群体。网络商业服务把消费者推上权利的宝座,给予消费者以从未有过的选择自由,同时也使得拥有消费者数量成为判断商家实力的标准。这个时候,消费者是无价之宝,是一个网站发展的主要基础和重要保证,谁拥有消费者,谁就拥有未来。 大量的事例表明,消费者的购买动机是飘忽不定的。如何抓住一“点”而过的消费者,需要制订积极互动的消费者策略。虽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且爱萝卜者随时会转变成爱白菜,但在这些飘忽不定的变幻之中,仍有一些规律可以遵循。一旦你掌握了他们的心理图像之后,消费者策略便有章可循、有的放矢。 2.2内容策略 作为一个品牌,是由内容和形式组成的。品牌本来是几个文字、几个符号、几个标志,这是形式。品牌的内容是提供的实在的服务、对消费者的承诺以及对消费者的忠诚反应。如新浪的名称起得响亮,浪就是IN—TERNET的海浪,新就是全新的海浪。新浪的标志以一堆黄色的诱惑再加上几个诱人的字体,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最关键的是新浪的品牌内容:最快的滚动新闻、最全的新闻、最快的更新速度、最简洁的栏目结构、最让人放心的服务承诺。品牌不是喊出来的,是做出来的,是每一个员工脚踏实地的结晶。 内容策略最富实质性的意义,在于它不仅是提升品牌形象的利器,也是品牌价值最有力的催生者。新经济发展到今天,不再是一顶漂亮的帽子,谁都可以拿来加冕,然后四处招摇。在今天的互联网业,“资本游戏”的做法已经有些过时,讲“传奇故事”的再也无法获得投资家们的青睐,把自己的企业贴上“e”标签越来越不重要,而且反倒显得有些俗不可耐,那么剩下的就是我们的“站主”该考虑如何去赚钱了。互联网要发展,不能老是停留在炒作网络概念的层面,既然“com”的标签乏术,那我们就应该考虑考虑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和营销模式了。也许贝索斯在客户市场上无限度地“跑马圈地”的模式有些好高骛远,因为互联网业拒绝“执著”,需要灵活的、面向市场变化能够作出快捷反应的商业模式。内容策略加上有效的商业模式和营销模式,是网络公司绝处逢生的有效规则。 2.3网站策略 企业可以利用不同的互联网站开展营销活动。目前互联网模式可分为三种:一是门户网络,像雅虎、搜狐、新浪网等,以媒体的方式出现,以新闻信息为主要内容,又可提供娱乐、聊天之所,这类网站收入的来源是提高访问率以获取网上广告,属于“眼球经济”。在中国的IT业发展过程中,这些网站扮演了拓荒者的角色。然而,从长远发展来看,门户网站是一种工具理性下的网站,本身并不具有超越工具层面的价值。随着中国网民的成熟和互联网业竞争的深入,门户网站必然会发生深层次的整合,那些规模较小的、缺乏特色的门户网站要么及早实现转型,要么被大的网站所收购甚至挤垮;而生存下来的,也会实现功能和结构上的多元化,这一趋势现在已经越来越明显。二是专业网站。理财网站、MTV网站、女性网站、生活城市网站竞相登台。大家在疯狂“圈地”之后,进入了“深挖井”阶段。从现实来看,专业网站不断增多,尽管其专业性必然导致大批普通客户的流失,但是必定“稳”住大量客户,从内容走向服务,从广播走向窄播。它们将选择一专多能的道路发展,除了“本职工作”做好之外,还将关注诸如新闻、软件之类的一般内容。可以预想,专业网站的数量和质量在不远的将来还会有极大的提高,而且会培育出自己固定的客户群体,用户的忠诚度和黏度也会增强。三是社区网站。从整个互联网与现实空间的相似性来看,未来最有前途的可能是日渐兴旺的社区类网站。国内比较出名的社区网站有网易、ChinaRen等。公务员之家 2.4差异化策略 网站的专业化是网站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经历了“人们想要看”的消费心态后,“人们看什么”的消费心态日渐成熟。面对各种各样的网民,其消费心理差异,尤其是网民队伍发展壮大以后,这种趋势更明显。面对这种竞争态势,科学地制定差异化营销策略是关键。其特征是使本网站的营销风格和动作套路与竞争者有所不同而形成差别化、排外性和独占性。 随着网民队伍的复杂性,专业化的趋势会往纵身发展。例如手机网站中,WAP网站就是一个趋势;在新闻网站中,和讯中金网以介绍财经新闻而著名;在情感网站中,失恋者同盟最厉害。网站也像普通商品一样,越来越多,多得让人眼花缭乱看不过来,专业性网站的特征是专,营销人员只有制造营销策略上的差异,才能保持自己的优势。 2.5企业模式策略 目前,网络企业的热门话题之一,就是“模式”,包括经营模式盈利模式和企业模式。努力寻找适合本企业发展的新模式,成为几乎所有网络企业的追求。过去,网站经常采用的企业模式有二:一是ICP,即互联网内容提供商,为消费者提供内容服务;二是ISP,即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为消费者提供接人服务。如今许多网络企业不再满足于采用这两种模式,为了拓展网络企业的发展范围,同时给投资者和股市提供有力的利润回报,开始探索新的互联网企业模式。于是,相继涌现出ESP模式和WSP模式。前者以焦点网和长江网为代表,号称电子商务服务提供者,即用电子商务服务改造传统产业,提供适合各类企业网络化的工具(长江网模式),或者自己不卖商品,帮助别的商家或者别的电子商务网站卖商品(焦点网模式),其主旨是在自己的网站上为别的电子商务网站服务,故亦称比较购物,就是将上百家、甚至成千上万家网上商店的东西陈列到自己的交易平台中,并进行分类,然后提供给消费者进行比较和选择。 2.6人性化策略 网络营销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人性化策略已成为加大一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的不容忽视的筹码。每个网络企业不仅应制订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整合营销战略和高科技应用技术,而且应以崭新的艺术思维去极力营造网络亲和。网络环境的新鲜气息,将会给消费者以全新的感觉,谁不想领略一下网络内容和形式的新奇?充满审美情趣的、注重人性的网页设计风格,会让消费者在艺术化的享受中感受现代网络的无穷魅力。仔细琢磨消费心理,揉进艺术和娱乐基因,尊重消费习惯的设计思想和内容,定会潜移默化地感染消费者,从而使弥漫在网络中的亲和力,成为提高网络竞争力的“黑马”。 网络营销策略研究论文:企业网络营销策略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从网络营销的概念和特点出发,分析了郑州市中小企业的网络营销现状,指出了郑州市中小企业发展网络营销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基本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网络营销问题;对策 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郑州市中小企业、民营经济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受到影响的行业主要为煤电铝、耐火、汽车、机械制造、食品、房地产、服装等行业。 在严峻的形势下,中小企业要积极探索新的生存和发展道路。网络时代的消费者具有新的消费需求特点,中小企业能否运用网络营销来满足人们新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模式对其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一、网络营销的定义、内涵 网络营销是指以企业网站为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以新的方式、方法和理念实施营销活动,更有效地促成个人和企业交易活动实现的新型营销模式。它是企业整体营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网络营销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1)网络是手段,营销是本质;(2)网络营销强调以消费者的需求为中心,更加重视售前、售中、售后各个环节,进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3)在网络环境中,消费者比在传统环境中更具主动性。因此,网络营销更加强调以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为目标,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 二、郑州市中小企业网络营销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郑州市中小企业的网络营销正在迅速发展,但其在人才、资金、技术、经营模式、管理理念上的局限,使得中小企业在网站建设和网络营销中仍面临许多问题。据河南工业大学电子商务研究所(科梦多网)在郑州市抽取的68家企业的有效调查问卷结果显示,中小企业在开展网络营销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网络营销意识不强。相当一部分企业仅仅把上网看作是赶时髦、追潮流。有近一半的已建网站的企业只认为建了网站就算是开展了网络营销了,而没有真正全面开展网络营销活动。网站成为企业的摆设,而没有成为企业营销的一种平台。 (二)网络营销的职能简单。目前郑州市大多数中小企业网络营销的职能较为简单,对网站功能要求相对较低。40%左右的中小企业,要求网站要有会员管理、即时通信等较复杂的功能;而另有30%的企业需要功能越全越好,希望能够实现电子商务、电子支付等;只要求达到展示产品及公司信息的只占30%左右。 (三)没有有效开展网站推广活动。网站推广决定着企业网站与用户之间的距离,然而目前郑州市中小企业在网站推广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1)一些中小企业没有网站推广的意识,企业网站做好后没有采取有效的推广手段,使得用户和潜在用户无法了解到该企业的网站,长期以来网站的访问量较低,网站的信息传播受限;(2)部分中小企业有网站推广的意识但不懂推广技术,企业网站建成后就向某些网络公司购买推广服务,企业为那些原本不需要花钱或花很少钱就可采用的推广手段支付了高额的费用,使企业蒙受了损失;(3)企业的网站推广手段单一、效果欠佳。 (四)忽视已建网站的升级问题。只有60%左右的中小企业能够根据技术的进步和经营水平的提高经常升级自身网站,另有40%的中小企业很少升级自身网站。其中有30%的中小企业认为没有必要升级网站;而有30%的企业是因为升级还需要再花费费用,40%的企业是因为自己不会升级或后台使用不方便。由于不升级网站,很多新的技术企业无法采用,营销效果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五)缺乏有效的网络营销绩效评价。目前中小企业对网络营销的绩效缺乏有效的评价,不清楚该测量哪些指标,这些指标代表什么意义,又该如何测量。有些开展BtoC的中小企业只把网上销售额作为评价网络营销效果的唯一指标,而忽视了其它指标;有些企业测量了很多指标,但缺少有效的评价手段,使得评价结果不符合客观实际。 (六)缺少网络营销专门人才。目前郑州市90%的中小企业缺少网络营销专门人才。当前企业开展网络营销工作主要有以下两种人才:一是计算机专业的人才,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但缺乏营销理念和管理者的思维,网站技术含量很高但脱离了营销的本质;二是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具备营销理念,但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非常欠缺,在网站推广和网站评价方面无能为力。 三、郑州市中小企业开展网络营销的对策 (一)更新营销观念,强化网络意识。企业领导要充分认识网络营销给中小企业发展带来的潜力,要把网络营销纳入企业总体营销战略之中。要加大对网络营销的投入,吸引网络营销的专业人才。不要把网站当成摆设,要把企业网站视为企业开展营销活动的新平台,把网络营销视为提高营销水平、缩小与大企业差距的利器。 (二)充分发挥网络营销职能。企业产品和企业信息的只是网络营销最基本的职能,也是最低层次的职能,中小企业应该把网站看作为企业在服务方面、市场调研方面、客户关系方面缩小与大企业差距的重要渠道,应充分发挥网络营销的职能,如:(1)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利用即时通信工具、论坛和e-mail等工具开展个性化的、及时准确的客户服务,并及时妥善处理客户的投诉或意见;(2)准确把握客户需求。利用网站和e-mail定期的对客户需求和满意度进行网上调研,及时掌握客户的需求情况,为企业经营策略提供参考依据;(3)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适时开展电子商务服务。公务员之家 (三)采取合理有效的网站推广策略。搜索引擎是上网用户寻找信息的主要途径,因此,企业应该做好搜索引擎营销,使企业网站的信息很容易被用户搜到,从而使用户熟悉、了解、喜欢企业的网站,将用户发展成为企业网站的忠实用户。所以,企业要做好以下几点:(1)搜索引擎优化。针对企业网页中的TITLE、META、ALT等关键部分进行精心优化,并且制作企业网站的sitemap,增加企业网页被搜索引擎抓取并在搜索结果排名靠前的机会;(2)向搜索引擎提交网站。向搜索引擎的索引库和编辑员提交网站地址会使企业更显主动,网站推广的效果也更快;(3)购买关键词广告。关键词广告是需要向搜索引擎付费的,但效果最直接。企业应对关键词的选择和点击费的设定以及其后对关键词和点击费的调整进行精确的分析,保证推广效果。企业还可采用其它免费网站推广手段,如:交换链接、病毒性营销等,与搜索引擎营销配合使用,从而达到理想的网站推广效果。 (四)重视企业网站升级。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是网络时代的三大技术,这三大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技术很快就会被运用到网站建设和网站运营中。中小企业应该抛弃网站建完就一劳永逸的观念,要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升级企业网站,以此为平台给用户提供稳定的、个性化的、高质量的服务。 (五)建立有效的网络营销绩效评价体系。网络营销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应按照系统性和实用性原则,设计一个完整的、易于中小企业测评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主要评价5个方面的绩效:网站推广绩效、网站设计绩效、网站内容绩效、网站服务绩效、营销绩效等。 (六)引进和培养网络营销专门人才。郑州市中小企业应进一步加大引进或培养网络营销人才的投入,只有拥有了既懂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又具有营销理念的专门的网络营销人才,企业的网站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结论 郑州市中小企业自身的局限使得其在开展网络营销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限制了中小企业网络营销功能的发挥。如果中小企业能够有针对性地采取上述对策,那么网络营销一定会帮助中小企业提升企业营销能力,进而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力。 网络营销策略研究论文:网络营销策略研究论文 摘要:目前,作为第五大媒体的国际互联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世界各国广泛、迅速地发展和普及,信息化的浪潮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互联网促使传统商业模式发生变化,厂商在互联网上实施新的服务方式,网络广告因此成为促使消费者接受新的服务方式的有效手段。与传统广告相比,网络广告具有众多的优越性,但同时由于种种原因而仍然有一些不可忽视又难以逾越的障碍。 关键词:网络营销,网络广告,互联网 网络广告一般是指在Internet上、传播的广告,它是Internet问世以来广告业务在计算机领域的新的拓展,也是Internet作为营销媒体最先被开发的营销技术。网络营销管理系统正是在最初的网络广告基础上建立起来的。Internet在美国问世之后,就引起了嗅觉灵敏的广告人的注意,自1999年10月14日,Wired杂志在其网络版首次网上广告以来,Internet就以其鲜明的特点成为广告媒体的新宠,成为与传统广告四大媒体(电视、广播、报纸、杂志)齐名的第五大媒体。面对蓬勃发展的“新经济”或“网络经济”,网络广告未来的发展空间远比传统媒体要大。如何开发网络资源,发展网络广告,充分挖掘其中的商业机会,这不仅是网络时代我国企业面临的新课题,而且对学术界的理论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网络广告的特点 1.网络广告的互动性。与传统广告媒体相比,互动性是网络广告最显著的优势。首先,网络广告可实现多种交流功能:消费者除了可以自由地查询信息外,还可以通过E-mail向该公司进一步咨询、订货,从而在单一媒体上实现了整个购买过程,这一点是传统媒体难以做到的。其次,网络广告趣味性强:网络广告的内容完全控制在浏览者手中,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目标按动屏幕上的按钮,连接并获得所需要的信息,浏览者成了广告的“主宰”,这成为吸引众多消费者的一个主要原因。最后,网络广告提高了目标顾客的选择性:与传统广告不同,网络广告的启动,需要目标群体的主动搜寻和连接,属于“软件广告”。而主动搜寻本公司广告的消费者往往带有更多的目的性,提高了广告的促销作用。 .消除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传统的大众媒介,包括报纸、电视等,往往局限于某一特定区域内的传播,要想把国内刊播的广告在国外,则涉及到经过政府批准,在当地寻找合适的广告人,洽谈并购买当地媒体等一系列复杂的工作。同时,广告刊播时间受购买时段或刊期限制,目标群体容易错过,并且广告信息难以保留,广告主不是不频繁地刊播广告以保证本公司的广告不被消费者遗忘。而网络则是以自由方式扩张的网状媒体,连通全球,只要目标群体的计算机连接到因特网上,公司的广告信息就可以到达,从而避免了当地政府、广告商和当地媒体等问题。同时,网上广告信息存储在广告主的服务器中,消费者可在一定时期内的任何时间里随时查询,广告主无须再为广告排期问题大伤脑筋。 与电话、电传之类的个体媒介相比,网络广告的沟通双方无须同时在通道两端固定的时间、空间出现,在时间上更自由。同时,由于个人的通信地址不是与某台计算机连接,而是与一个密码相连的网络使用权,可在任何一台联入因特网的计算机上使用,相当于一个随手携带的邮箱,不受地点的限制。 .网络广告具有较高的经济性。传统广告的投入成本非常高,其中广告媒体费用要占到总费用的近80%,他们空间有限且价格昂贵,不论购买空间多大,均按宣传的成本和时间计费,空间越大,广告篇幅越大,收费就越高。而网络广告的平均费仅为传统媒体的3%,并可以进行全球性传播。因此网络广告在价格上具有极强的竞争力。 4.网络广告效果的可测评性。运用传统媒体广告的营销效果是比较难以测试、评估的,我们无法准确测算有多少人接收到所的广告信息,更不可能统计出有多少人受广告的影响而做出购买决策,网络广告则可以通过受众回的E-mail直接了解到受众的反应,还可以通过设置服务器端的Log访问记录软件随时获得本网址的访问人数、访问过程、浏览的主要信息等记录,以随时监测广告投放的有效程度,从而及时调整营销策略。 5.网络广告的目标性、针对性强。传统广告的受众为大众人群,由于缺少目标性,只适合品牌的推广,而网络广告受众则具有高针对性。一份调查表明,网民年龄20~30岁之间的为75%,月收入1000元以上的占70%,学历在大专以上的占85%,从这些数据看,网民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极富购买潜力的群体。网络广告的受众基础好,可以根据这部分群体的特点,针对性高的广告如IT、通信等,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二、网络广告的局限 1.网络广告与生俱来的优势在于网络本身,但正是网络广告的载体局限了网络广告自身的发展。笔记本电脑昂贵的价格使得大多数人难以问津,普通电脑不菲的价格对于大多数老百姓来说还是一种奢侈品,这使得我国人均电脑拥有量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拥有电脑但未上网的用户又占大多数。我国互联网现有用户2000多万,虽然绝对数目不小,但仅相当于我国人口总数的1.5%,这意味着实际能看到网络广告的人数还很小,与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铺天盖地的影响相比,实在是势不均力不敌。不便携带的电脑与报纸、杂志相比,也有很大的劣势。很难想象一个坐在公共汽车上,不是看报纸、杂志上的广告或者大街上的路牌广告,而是打开电脑浏览屏幕上的互动广告,这些不利条件自然极大地影响了客户做网络广告的积极性。 2.网络广告的范围较狭窄。现在,我国网络广告的主要客户是IT行业、通信行业及一些国际知名的消费品品牌公司,且占绝大多数是外资和合资企业,如英特尔、IBM、摩托罗拉、诺基亚等。这些企业在网络上做广告的目的,并不是期望马上能够从网络广告中获取很多利润,而是瞄准了中国最有消费实力的群体,以期将来获得丰厚的利润回报。而国内的企业,甚至是国外知名大型企业都很少涉足网络广告,他们仍然把广告经费投放到其他媒体。 3.网络广告监管困难,缺乏相应的法律约束,发展盲目。有些网站虚假信息,欺骗消费者;有些网站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广告;有些特殊的广告未经有关部门审查等等。由于网络广告的形式太多,对于网络广告内容的真实性问题,即使设立专门机构也难以监管,并且目前我国的广告法规主要是针对大众传媒和户外广告而制定,网络广告尚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使得现在的网络广告无证经营、收费标准各行其是现象非常突出,各网站由于没有专业认证机构对其进行有效评估与检测,自报访问量,作假现象时有发生,导致了网络广告发展的无序和混乱状态。 4.网络广告创意水平普遍不高。全球互联网广告点击率有不断下降的趋势,我国国内1998年普通创意的广告点击率一般在2%~3%,而进入1999年,这种效果已难得一见,点击率低于1%的情况越来越普遍。网络广告创意水平不高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据统计,上网者在一个网络广告版面上所花的耐性和注意力不会超过5秒,为了在这短短5秒之内吸引目标消费者,广告创意人员绞尽脑汁。有些网络广告设计人员甚至设计出了“恶作剧式广告”(TrickBanner)。虽然大多数恶作剧式广告点选率都极高,超过10%,甚至高达20%~30%,但大多数访问者点击后的反应是难以容忍上当受骗之惑,对媒体和广告主产生极大的抵触情绪。可见,网上专业广告设计人才的缺乏,广告缺乏创意是网络广告发展的瓶颈。 三、开展网络广告的对策建议 1.加强网络人力资源的建设与培养。传统企业对网络优势还认识不足,我们有必要通过推进政府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社区信息化、家庭信息化来让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充分认识到网络优势所在,积极利用网络这一商务平台。国家应该鼓励教育部门向学生普及网络知识,在有条件的学校特别是一些大专院校经济、贸易、计算机等专业开设电子商务选修课程,甚至可以考虑开设电子商务专业、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2.改善政策与法律环境,加大网络广告监管力度。在这方面,美国的经验可以借鉴。1998年5月14日,几经修改的Internet免税法案在美国参议院商业委员会以41票对0票的优势通过,为美国本土企业铺平了电子商务的发展道路。美国的第三方认证系统的第三方服务软件除了可以监测到浏览率外,还可监测到违反国家规定的一些广告,如烟草、色情或暴力等。在我国,网络广告的管理已引起国家的重视,我国电子商务的各项政策、法律与法规及各种标准正在加紧制定当中。但还不够,因为网络广告监管工作的执行不能光靠政府部门,还需要政府、网络广告商和网站经营者的共同参与与积极配合。 3.加快我国网络技术的发展,努力拓宽网络广告的范围。我们要在扩建、完善现有以光缆为主体的基础传输网和推进基本电信普遍服务的同时,大力开发和利用当代最新通信与信息技术成果,加速建设一个覆盖全国的大容量、安全可靠的新一代公共信息网。一旦宽带技术在我国得以普及应用,制约网络发展的技术障碍得以消除,电子商务和网络广告的发展则将是不可估量的,网络广告的范围也将会由目前的IT、通信、汽车、酒店、地产等少数行业拓展到全社会的全体行业。 总之,网络广告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除了具备政府、法律以及技术等外部支持外,还必须具备健全的广告整合营销体系,能够提供丰富的咨询———企业形象———产品———电子商务解决方案,帮助企业进行网络活动和策划,产品、市场网络调查。网络广告未来的发展空间远比传统媒体要大,但是,在其局限性同样很明显的现在,对于网络广告的发展尚不能盲目乐观。 网络营销策略研究论文:企业网络营销策略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企业的营销环境呈现出了新的特点。为此,我国企业必须转变旧的营销观念,树立全新的营销理念,实施品牌营销策略、服务营销策略、绿色营销策略、形象营销策略和网络营销策略,不断学习国外企业营销管理的先进经验,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知识经济企业营销策略 【本文来源】:《经济师》2004年第1期 【本文作者】:金彦龙 一、我国企业必须实现营销理念的创新 1.由国内营销观念转向全球营销观念。随着市场国际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互联网联结着国内外市场,世界统一市场将会全面形成。企业面对的竞争对手也不仅仅是国内同行,而是具有丰富营销经验的跨国公司,许多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早已把全球市场置于自己的营销范围内,以一种全球营销观念来指导公司的营销活动。我国企业应该树立全球营销观,将视野由全国扩大到全球范围内,这样,企业才能实现真正的“全球营销战略”。 2.由规模营销观念转向个性化营销观念。过去的规模营销方式即厂家以单一的产品或服务来满足众多消费者的需求,但目前这种无差异营销方式已不能满足消费者与日俱增的多目标、多层次需求的愿望,取而代之的是个性化营销,即市场细分达到最小限度———“一对一营销”,针对每个消费者与众不同的个性化需求来实现高度的顾客满意。企业要赢得市场,就必须根据个别消费者的具体需求,设计和生产个别种类、型号、规格和性能的产品以满足个别消费者,才能拥有市场,谁能首先尽快采取“一对一”个性化营销策略,谁就能捷足先登世界市场。 3.从交易营销观念转向客户关系营销观念。传统经济的营销注重的是有利可图的直接交易,着眼于经营业绩与股东利益的高低;而新经济的营销则更强调重视客户的终身价值以及股东利益,强调通过较高的顾客满意度与客户保持率来维护与客户的长期紧密关系。企业要在竞争中取胜,不仅要改善服务环境和服务态度,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完善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向顾客提供“超值服务”,从而提高企业信誉,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4.从单向营销观念转向互动式营销观念。传统的市场营销是单向的,厂家通过媒体、广告、展览、产品目录等方式向消费者传递信息,消费者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网络化的实现,提供了营销者和消费者互动交流的机会。企业和营销者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互动性这一特点,推动互动市场营销,从而使营销者从产品构思、设计开始,直至生产、服务的全过程都体现以消费者为中心,使消费者也投入这一过程,这样,不仅符合消费者的需要,而且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5.树立高度重视科技、信息和智力的知识营销观念。随着物质生活的丰裕,消费者日益注重商品与服务中蕴涵的文化因素,同时要求商家与顾客间在技术结构、知识结构、习惯结构上建立稳固的高层次战略性的营销关系,从而使顾客成为产品的忠实消费者。 6.树立竞争优势理念。传统的营销活动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企业和顾客之间的关系上,因而容易忽视竞争对手。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仅仅满足顾客的需要和向顾客提供超值的服务是不够的,企业必须使自己强于竞争对手,必须注重研究企业和顾客及竞争对手之间的关系,善于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所以,企业应树立全新竞争观念。企业的竞争优势是企业的创新能力,是企业所具有的、独具特色的、能够更好地满足顾客需要的核心能力的创造,它体现在企业的整体营销活动之中。这种竞争优势是具有更先进的技术和知识水平的“和谐组合”的综合优势,而不只是单纯地包括技术优势、成本优势、管理优势、营销优势等某一个单一的方面,这一竞争优势更多地依赖于具有学习知识能力的人的创造性。 二、我国企业必须实现营销策略的创新 1.实施品牌营销策略。知识经济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价格战和广告战不是企业占领市场的最佳途径,最有效的做法就是打造自身的品牌,通过强势品牌取胜。首先,要设计好品牌名称。品牌名称设计得好,容易在消费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就容易打开市场销路,增强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其次,要保证品牌质量。质量是品牌的生命,是品牌创立与发展的根本保证。如果没有严格的质量管理作后盾,今天的名牌产品明天可能沦落为一般产品,甚至从市场上消失。因此,高品质是强势品牌的基础,也是品牌组合营销策略的第一要素。国际上的著名公司无一不是以其过硬的高质量称雄国际市场的。企业必须注重核心技术的创新,只有掌握了先进的产品与管理技术,才能使产品质量维持在高水平上,才能够保证企业战胜竞争对手,使产品品牌最终成为强势品牌。 2.实施服务营销策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购买商品,不只是追求一种实物性的满足,更是追求这些实物所包含的精神或文化。因此,21世纪的营销,应在优质产品的基础上,着眼优质服务,这是企业取胜的关键。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可采取以下做法:①实施CS战略,即顾客满意战略。其宗旨是把顾客需求作为公司开发产品的源头,在产品价格、分销、促销以及售后服务系统等方面以顾客为核心,最大限度地使顾客感到满意。21世纪的营销不仅要以优质的服务争取到直接顾客的称赞,而且要通过服务赢得“顾客的顾客”,依靠满意的服务质量影响更多的潜在顾客。实施CS战略,关键是以顾客需求为中心来设计公司的所有活动:第一,要站在顾客的立场去研究和设计产品,在技术创新阶段就尽可能融入顾客的因素,事先把顾客不满意的产品剔除,与其“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第二,不断完善产品服务体系,最大限度使顾客感到安全、放心和方便;第三,要十分重视顾客的意见,让用户参与决策;第四,把自己的顾客作为资源管理起来;第五,强化管理,提高内部服务质量。②树立超值服务理念,实施服务营销战略。超值服务就是用爱心、诚心和耐心向消费者提供超越其心理期待的、超越常规的全方位的服务。超值服务是贯穿科研、生产、销售全过程的,也就是说要“以顾客为导向”,向用户提供最满意的产品、最满意的服务。超值服务是由售前、售中和售后超值服务三个子系统构成的服务体系。售前超值服务就是要按严格的要求和规范做好售前培训、售前调研、售前准备和售前接触四大环节的工作。售中超值服务就是服务人员与客户或用户进行交际、沟通和洽谈的过程,主要包括操作规范、语言规范和姿势规范。售后超值服务主要实行一系列服务,如服务制度、用户沟通制度、员工服务规范、事前培训制度和奖励制度来实现。 3.实施持续营销策略。在生产力高速发展的今天,生态环境也随之恶化。人们渐渐意识到生态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因此,纷纷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知识经济下,企业必须适应新的环保形势,制定新的营销策略———绿色营销。这样,不但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有利,而且还为社会做出了贡献。首先,应建立绿色营销信息系统。企业应搜索绿色信息,包括绿色技术信息、绿色消费信息、绿色法规信息、绿色组织信息、绿色文化信息、绿色产品占有率、绿色价格等方面的信息。信息获得后应进行评估,以辨别信息的价值,然后将信息传递到合适的决策人员。其次,应制定绿色产品及服务战略。企业在制定绿色产品及服务战略时,应考虑绿色产品的种类、质量、产品设计、品牌名称、包装、保修、退货和服务等。企业可通过推行绿色产品设计,实行绿色包装与绿色标志,实现绿色产品组合,为消费者提供绿色服务。第三,企业在制定绿色产品的价格时,应该考虑企业用于环保方面的绿色成本,以及绿色产品能给消费者带来的绿色收益且能满足消费者求新求异、崇尚自然的心理,因而乐于接受价格偏高,但对环境有益、对健康有益的绿色产品。同时企业为了更好地吸引顾客,可以考虑在信用条件、付款期限上给予顾客一定的优惠条件。第四,选择绿色分销渠道,开展绿色促销活动。企业可以直接在市场上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销售自己的绿色产品,以建立企业绿色产品的知名度,树立企业绿色产品品牌。 4.实施形象营销策略。知识经济条件下,消费者购买商品的选择性明显增强,企业形象在消费者中的作用日渐突出,塑造个性化的企业形象,维护优良的企业形象,已成为国际、国内市场发展的大趋势。企业要追求综合利润的最大化,必须实施形象营销策略。企业形象的全面塑造,第一,要以产品形象为内涵,以企业形象为基础,对目标市场进行细分,准确定位,不断开发新产品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支柱,对企业形象塑造有重大影响。企业应对各营销组合要素的投资比例先后次序做出适当安排,对不同地区、不同市场和不同目标顾客,应有不同的营销策略。第二,要以服务形象为契机,通过独特的服务战略决策,使企业及产品的身价倍增,同时改善营销手段,增加产品与服务的文化内涵。第三,要以广告形象为工具,把企业形象的系统性、本质性、物质性及优势等特征有效地展示给公众,以争取良好的市场地位。第四,要以公共关系策略为手段,以企业文化为核心,为塑造企业形象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通过有效的传播沟通技巧,构建企业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气氛、最佳的社会舆论,以赢得社会各界的信任与合作。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沟通与消费者的情感,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5.实施网络营销策略。知识经济下,网络营销要求企业把考虑顾客需求和企业利润放在同等重要位置上。因而,企业应从顾客需求的角度出发,实施网络营销策略。首先,不急于制定产品策略,而以研究消费者的需求为中心。网络化时代消费者需求越来越个性化,只有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能较好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需求,消费者才会满意,才会重复购买企业的产品,才会渐渐建立忠诚购买的信念,才会使企业和顾客间的关系牢不可破。企业应先利用互联网了解不同的消费者对产品的看法以及自己的特殊要求,然后,根据这些不同的要求为顾客单独设计,量身定制,才能真正使顾客满意。其次,暂时把定价策略放到一边,研究消费者为满足其需求所要付出的成本。到了网络时代,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性进一步增强,企业在制定价格时,甚至在产品制造之前就要考虑顾客为购买产品愿意付出的成本。以顾客支付的成本作为出发点,确定相应的生产成本和商业成本。按照这种成本开发出来的产品和制订出来的产品价格,其市场风险最小。因而,网络营销下的定价模式不是成本定价模式而是满足需求定价的模式:消费者需求产品功能生产与商业成本市场可以接受的性能价格比。第三,抛开促销策略,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和交流。传统的促销策略的精髓是通过劝诱消费者、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来扩大产品的销售量,促销手段的功能性明显。在网络时代,企业只有真正“网”住网上冲浪者,才能让其最终成为企业的顾客,而一旦冲浪者相信企业,他将会长久地成为企业的忠诚顾客,这种忠诚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竞争的冲击。与消费者的沟通和交流就成为网络营销的核心。 面对营销环境的诸多新变化,我国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必须转变传统的营销观念,树立全新的营销理念,针对具体的环境变化,制定新的营销策略。把握市场,抓住顾客,才能以强大的竞争优势占领市场,使企业获得长足的发展。 网络营销策略研究论文: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网络营销策略研究 摘要:科技型中小企业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尤其在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方面。然而其市场营销的推进却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文章在分析科技型中小企业经营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网络营销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必要性,并就科技型中小企业网络营销策略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网络营销;企业经营 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科技型中小企业对提供较先进的产品和服务、推动技术进步、扩大就业和提高国家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贡献。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日益显著。在以大规模生产为特点的传统经济时代,大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力军,而在知识经济时代这种状况开始发生变化,大企业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会逐渐减弱,而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优势逐渐显露出来。在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地位和作用也将日益提高。有关资料表明,到目前为止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约为15余万家,承担着国内65%的专利发明、75%的技术创新和80%的新产品开发任务,在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创新、增加税收、扩大就业等方面中小科技企业已成为一种重要力量。我国现有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多处于初创时期,企业规模小,市场占有率低,竞争力弱,亟待通过长期稳定的发展,形成对国民经济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部分,带动高科技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本文试图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概念及经营特点入手,分析其开展网络营销的必要性和有效策略,以寻求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市场问题的方法。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界定 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各国使用不同的名称。在美国称之为“技术密集型新生企业”(New Technology-Based Firm)。在日本,把研发费用高于销售额3% 以上的中小企业称之为“风险企业”(Venture Business)。在韩国也把研发费用占销售额一定比例以上(对不同行业规定了不同的比例,一般在5%~6%之间)的企业、生产创意型产品的企业和以技术开发为主业的企业统称为“风险企业”。 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第二条规定“中小企业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指由科技人员创办,主要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以及科技成果产业化活动,实行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目前我国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界定的主要依据有:《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关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暂行规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和办法》、《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和办法》。这些规定和办法主要是从科技人员比重、R D经费比重、高科技产品比重以及经济效益等方面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界定,即职工人数在500人以下;大专以上学历占职工总数的比例在30%以上;R D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在10%以上;R D经费占总收入的比重大于3%;技术性收入与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总和占企业当年总收入的比例大于50%。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经营特点 尽管称谓各有不同但却有共同的内涵,如小规模资金、技术密集型、高成长和高风险为共同特点。但笔者想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市场视角来分析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经营特点: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明确的目标市场 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其产品销售目标与技术服务对象目标很明确,往往就是一个特定的区域,而很多时候这个目标区域专业性很强,进入这个区域具有专业明确、技术排他以及需要开拓等特点。企业的产品一旦进入了市场,都会保持一个相对的稳定期,利润来源比较稳定。但是在市场开拓上,中小企业要与大企业或者成熟企业竞争,通常都是通过技术创新来取胜,也就是在现有技术的提高上作文章,而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使用需要特定客户有一个理解认识并最终接受的过程。很多初创型企业就是解决不好新产品开拓问题,而出现了掌握先进技术而得不到快速发展的问题。 (二)产品或服务的高科技化 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业务范围上看,主要是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等,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需要技术的支持,有较高科技含量。例如:移动传真机具有携带方便,移动性强的特点,它技术稳定可靠、体积小巧,可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移动办公商务旅行、公安侦破、消防救灾、抢险救援、新闻采访等行业和部门。由于该产品的体积变化和工作环境的变化,就需要有更加高端的技术作为支持,否则产品价值就无法实现。高科技化也带来了产品生命周期变短,新技术出现频率快,如IT领域的“莫尔定律”就是最好的说明。 (三)市场的高成长性与高风险性并存 科技型中小企业与传统中小企业相比,由于技术领先、知识产权保护、特许经营等因素,企业有明显的市场优势,这就为企业快速发展、超常速成长提供了一定的机会;另一方面,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在技术、市场、财务、管理、环境等方面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这就导致企业经营的高风险性。 (四)高回报 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发生产的是高科技产品,它的附加价值大,经济效益好。 (五)创新管理 由于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的核心是脑力劳动密集型的研发活动和信息加工业务,其产出和创新过程有相当不确定性,所以,科技型企业的内部管理弹性很大,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其绩效评价、激励制度等与传统企业有很大不同。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网络营销的必要性 鉴于上述的经营的特点,而企业领导层通常有较高的本专业素质,但缺乏一定的经营能力和经验。企业初创时期,在将专有技术产业化的过程中,往往面临着产品的市场面较窄、市场销售能力不足、融资困难等问题,不易迅速形成大规模的生产销售能力,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借助外界的帮助。笔者认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网络营销是非常必要的。网络营销利用了网络手段与技术,面向特殊的网上市场环境,可以使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价值交换更便利、更充分、更有效率。网络营销的实质是客户需求管理,利用Internet对交换前、交换中、交换各环节,跟踪并满足客户需求。 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而言,积极开展网络营销,能进一步明晰自己的定位、明确竞争优势、降低运作成本、实现即时服务和全程服务等。 (一)网络营销能使科技型中小企业定位更加明晰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经营领域是提供高科技产品或技术开发、咨询等服务,服务对象的行为特征体现在关注知识、技术和信息等几个方面。这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服务对象可能表现为个体的消费者,也有可能是组织,无论什么类型的市场,其行为特征中一般都会表现出对网络的积极响应。即他们会经常利用网络来获取知识、信息,网络已经成为他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顾客中相当一部分是网络用户,这就使得科技型中小企业积极开展网络营销活动十分必要,也是其必然的营销战略选择。企业可以利用网络营销网站及其它形式,进行市场需求分析与调研、展示企业产品或服务、创建并维护企业形象等。从而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在顾客和网络用户心目中的独特形象和位置,实现企业差异化定位。 (二)网络营销能使科技型中小企业降低成本,实现全程营销的目标 不论是传统营销管理强调的4Ps组合,还是现代营销管理所追求的4Cs,都需要遵循一个前提,这就是企业必须实行全程营销,即应该从产品的设计阶段就开始充分考虑消费者的需求和意愿。尤其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全过程营销的实现是企业满足消费者需求,实现理想销售的必由之路。但要真正实现全程营销的思想,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则需付出高昂的成本。这使得原本资金和资源相形见绌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无力承担。因此,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而言,要达到这一目标很难。但在网络环境中,这种状况将会有较大的改观,企业可以通过E-mail、BBS、在线商店等方式,以极低成本在营销的全过程中对顾客进行全过程的调查,与他们进行在线或离线交流。正是有了这种良好的沟通方式,使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成为可能。利用网络,顾客可参与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从而获得真正喜爱的、符合自己个性的产品和服务。这种良好的双向互动性从根本上提高了顾客的满意度,更重要的是它能使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决策有的放矢。 (三)网络营销能拓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国际国内市场 互联网上没有时间和空间限制,是一个开放式的大市场,网络营销能大大降低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新兴企业进入市场的初始成本,消除了企业竞争的无形壁垒。企业无需庞大的商业体系,无需巨大的广告费用和销售人员,就可以加入到全球国际大市场中参与市场竞争,接触这个市场中广大的客户,这样使得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以获得更多新的市场机会。网上客户关心的不是企业的规模大小,而是该企业给他们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只要产品或服务具有竞争力,企业都可以通过其网站使世界各个角落的买家了解其产品,就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找到买主。位于广东省偏远山区的长荣竹木公司,通过自建网站开拓国际市场,其竹木工艺制品几乎全部出口,其中有 2 家法国客户每年从该公司进口大量竹木制品,通过网络保持了7年的贸易关系,但至今买卖双方却从未见过面。由此可见,如果该企业有绝对的优势,无论企业大小,客户都会选择其产品或服务。 (四)网络营销能充分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的优势 从总体上看,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很多的优势,比如政企关系明确、优胜劣汰机制明显,由于规模比较小,对客户的凝聚力和对客户的关注力要比大企业强,以客户为中心的思想比较突出,在内部沟通和运作上都比较透明,决策机制灵活,没有大企业那么多官僚气息,对市场需求变化反应快,市场适应能力强,创新机制好,创新效率高等。网络营销则更能把这种优势进一步发挥,首先,网络营销能扬长避短,为顾客提供长期的个性化的服务,增强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其次,网络营销能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价格、产量和机制等方面的优势:再次,网络营销是企业树立企业形象,提升客户服务水平的良好手段,使得中小企业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最后,网络营销是中小企业最好的交互的市场调研与顾客服务平台。 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网络营销策略 积极开展网络营销活动,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摆脱目前的困境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科技型中小企业应根据自身的营销战略和企业目标,合理的进行网络营销策略选择: (一)网络定制营销策略 科技型中小企业因为其自身的特点,往往不具备现成的标准化产品。其最大的市场是接受客户的委托,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其最终的产品往往是面向广大的生产制造企业,只有少数是面向最终的消费者,并且其产品往往是非标准化的,但产品之间的关联度非常高。科技型企业的这一特点,也正是其创新开发的优势。完全根据用户的要求来完成生产,根据市场营销理论,这可以看作是企业划分细分市场的极端化,即将每个用户个体看作为一个细分的市场,实际上是让用户参与了完全符合自已需要的产品的制造过程。因此制定营销战略可以说是面向市场、面向用户的具体化表现,是以用户为中心的营销方式。对一些较为成熟的技术或产品,也可以在销售条件方面进行非标准化的定制营销,让用户在付款方式、技术服务、培训计划等营销组合中进行选择。 (二)网络客户服务营销策略 网络客户服务是指通过在线使用各种网络工具与客户建立一对一的关系提供个性化的服务。随着经济的转型,从工业经济转向网络经济,服务在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升,服务也成为许多企业的重要竞争和盈利的手段。科技型中小企业网络客户服务是企业围绕客户满意需求提供的功效礼仪,其本质是让客户满意,客户是否满意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网络营销服务质量的最终标准,也是唯一标准。网络客户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产品或服务信息、需要企业帮助解决的问题、了解全过程信息等。科技型中小企业网络客户服务可以利用网络服务工具FAQ向客户提供有关产品、公司情况等信息;运用E-mail、E-talking等工具与客户进行互动交流;通过BBS、Newsgroup等收集客户的需求信息。科技型中小企业展开网络客户服务,减少了服务的不确定性、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性、提高了服务的层次、增强了服务的主动性、降低了企业的服务成本和客户的成本,从而优化了企业价值链和客户价值链。 (三)网络关系营销策略 关系营销是指企业与客户、企业员工、供应商等建立一种长期、信任、互惠的关系,而要做到这一点,企业必须向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良好的服务以及适当的价格,从而与客户建立和保持一种长期的经济和社会的关系。争取最初的客户和创造交易是很重要的,但维护和巩固已有的关系更重要。关系营销不同于交易营销,首先,交易营销关注一次性交易,而关系营销关注如何保持客户;其次,交易营销较少强调客户服务,而关系营销高度重视客户服务并通过客户服务来提高满意度,培育客户忠诚;再次,交易营销只有少量承诺,而关系营销则有充分承诺;最后,交易营销不注重与客户长期联系,而关系营销的核心就在于发展与客户的长期、稳定的关系。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经营特点决定了其营销应该是关系营销。网络营销可以促进关系营销。互联网是一种有效的双向沟通工具,使企业与客户、企业与相关组织实现低成本的沟通和交流,是企业与客户建立长期关系的有效保障,也是企业与供应商、合作者、科研机构及政府等建立良好关系的有效途径。 (四)网络整合营销策略 整合营销是指营销组织在营销目标指导和营销环境约束下,将营销理念、战略、策略和组织能够系统化动态组合,通过有机统一整体的营销活动实现组织目标的营销方式。整合营销是一种营销观念的创新,并以综合价值分析为判定基础,也是一种复杂的深层次的系统营销,网络营销本身就是整合营销。互联网在市场营销中,可以将4Ps(产品/服务、价格、分销、促销)结合发挥重要作用。利用互联网络传统的4Ps 营销组合可以更好地与以客户为中心的4Cs(顾客、成本、方便、沟通)相结合。 总之,科技型中小企业利用网络进行营销,有利于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开拓市场、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提升企业竞争能力,而在进行网络营销时,也应该根据自身的业务及服务对象等选择适合本企业的策略。 作者简介:彭光辉(1970-),湖北武汉人,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与市场营销。 网络营销策略研究论文: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中小贸易企业网络营销策略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快,对我国中小贸易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实施有效的网络营销策略成为全球化背景下中小贸易企业取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目前我国中小贸易企业在网络营销方面还存在诸多的问题,本文在对其进行有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全面完善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中小贸易企业网络营销策略,进而提升其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水平。 关键词:全球化;中小贸易企业;网络营销;策略 1.引言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参与国际竞争,为中小贸易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市场空间,而随着全球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通过借助现代化的信息科技实施网络营销成为中小贸易企业取得全球竞争优势的关键。全球化背景下中小贸易企业实施网络营销具有重要的必然性,传统营销策略难以适应企业全球化发展的要求、是中小贸易企业取得全球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是我国市场经济改革和全球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结果、是中小贸易企业转变发展理念应用现代科技信息的重要选择。但是,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在实施网络营销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缺乏网络营销的基本理念和认识、对现代网络信息科技的应用程度较低、缺乏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与支持、缺乏专业化的网络营销人才等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小贸易企业网络营销策略的有效性。因此,必须要对其进行有效的分析,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全面提升其网络营销的有效性,全面提升我国中小贸易企业的全球竞争优势。 2.全球化下中小贸易企业网络营销的必要性 2.1 传统营销策略难以适应企业全球化发展的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贸易企业在市场营销过程中都是针对国内市场的需求采取传统的营销策略,其对市场发展趋势的判断能力较差,且难以对产品进行全面的展示,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及行为的分析不足,其市场占有率提升能力较差。忽视对现代信息科技的应用。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传统营销模式的弊端不断显现,使得中小企业的市场拓展受到诸多层面的阻碍。而网络营销通过借助现代化的信息科技,使得中小贸易企业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施新型的营销策略,可以最大程度上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 2.2 是中小贸易企业取得全球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 我国中小贸易企业的整体规模较小,发展实力有限,在全球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并不明显,受到大型企业以及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较为严重。而互联网营销可以使得中小贸易企业在全球市场发展过程中提升对市场变动的分析和应变能力,能够及时调整自身的经营策略,使得中小贸易企业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由被动转向主动,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充分借助自身的发展优势顺应全球市场的变动,对目标市场进行有效的细分,降低营销成本并提升营销效果。因此,实施网络营销成为我国中小贸易企业取得全球竞争优势的关键性选择。 2.3 是我国市场经济改革和全球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结果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不断要求和鼓励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主动参与到全球市场竞争中,以谋求进一步的发展。而在这一过程中,要求中小贸易企业着眼于全球化的发展,不断变革其营销策略。受到我国市场经济改革和全球化发展浪潮的影响,中小贸易企业必须要全面审视其传统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以自身发展为基础,不断借助现代化的信息科技,全面优化营销策略,更快地渗透到全球市场中,以充分满足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相关要求,同时也是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结果。 2.4 是中小贸易企业转变发展理念应用现代科技信息的重要选择 转变发展理念是中小贸易企业在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发展的重要区别之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使得中小贸易企业传统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思维弊端不断显现,受到现代科技信息的冲击,传统的营销策略已经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而积极采取和实施网络营销成为中小贸易企业在全球化背景下转变发展理念的重要突破口,有助于其在各项发展战略过程中更好地顺应全球市场的变动。同时,这也是现代科技信息发展的重要结果,是目前我国中小贸易企业在全球市场中实现自身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选择。 3.全球化下中小Q易企业网络营销的主要问题 3.1 缺乏网络营销的基本理念和认识 从目前我国中小贸易企业的网络营销来看,缺乏基本的理念与认识。其一,中小贸易企业的管理者整体素质较低,其对网络营销的认识不足,在现实工作中过于强调生产工作,受到传统营销思维的影响,其对网络营销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误区,对其重视程度较低,因此限制了中小贸易企业网络营销的发展。其二,大部分中小贸易企业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处于被动地位,主要是被动地接收订单进行定向生产,而难以主动对市场进行开发和拓展,因此使得中小贸易企业没有动力转变营销理念,也不注重学习和借鉴其他企业网络营销的相关理念和方法,现有的营销策略难以满足中小贸易企业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需求。 3.2 对现代网络信息科技的应用程度较低 随着中小贸易企业在全球市场的不断发展,原有的营销策略已经难以满足其发展的需要,甚至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而在现有的网络营销中,中小贸易企业还缺乏对现代网络信息科技的应用,难以借助互联网信息对市场发展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在市场发展趋势预测方面缺乏大数据的支持,而主要依赖于主观的判断,使其现有网络营销难以发挥互联网等信息科技所具有的优势。同时,很多中小贸易企业在网络营销过程中主要是通过人员推销等方式,使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市场推广进程显得十分缓慢,难以借助互联网+等实现线上营销,因此降低了其网络营销的有效性。 3.3 缺乏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与支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小贸易企业在网络营销过程中如果单纯依赖自身的力量则难以提升其整体效果。当前,我国中小贸易企业在网络营销过程中还缺乏企业间的相互合作与支持,一方面,很多中小贸易企业在拓展全球市场的过程中竞争态势过于激化,相互之间的合作力度较小,难以在网络营销方面形成合力,进而使其网络营销的整体成本较高,难以取得规模效益。另一方面,大部分中小贸易企业在实施网络营销的过程中还缺乏与专业化的网络信息公司合作,因此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持,使其在实施网络营销的过程中面临很多的困难。 3.4 缺乏专业化的网络营销人才 与传统营销模式不同,网络营销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因此对专业化人才的要求较高。当前,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小贸易企业在实施网络营销的过程中还缺乏专业化的网络营销人才。其一,大部分中小贸易企业不注重对现有营销人才的培养,其网络营销的认识不足,对网络营销相关技能和方法的账务不足,难以在实际工作中全面推动中小贸易企业网络营销的实施,使得中小贸易企业在网络营销过程中缺乏人才的保障。其二,由于中小贸易企业的利润水平较低,出于成本方面的考虑,其不愿意通过完善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等从外部引进专业化的网络营销人才,外部的先进知识和技能难以流入中小贸易企业,因此限制了其在全球市场中的发展。 4.全球化下中小贸易企业网络营销的策略 4.1 强化网络营销的基本理念和认识 随着全球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市场竞争态势不断加剧,对我国中小贸易企业的发展提出了重要的要求。其必须要全面强化网络营销的基本理念和认识,一方面,要对中小贸易企业管理者进行网络营销方面的培训和宣传,使其充分认识到网络营销的重要性,促使其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不断推进中小贸易企业在全球化背景下网络营销策略的实施,将其视为中小贸易企业全球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提升其营销的效果。另一方面,要充分学习和借鉴其他企业在全球市场竞争中的网络营销策略,根据中小贸易企业自身的发展实际对其进行该机和优化,以进一步提升对网络营销的认识和理解,进而可以通过先进的理念和认识来有效提升中小贸易企业网络营销的有效性。 4.2 强化对网络信息科技的应用程度 网络营销的发展离不开现代信息科技的支撑,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网络科技对外贸企业的发展不断产生深刻的影响,使得中小贸易企业在网络营销的过程中要强化信息科技的应用。其一,要摒弃传统的营销方法和手段,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市场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效预测未来市场需求的变动,在此基础上指导中小贸易企业实施更为有效的网络营销策略,提升其产品在全球市场中的占有率。其二,要根据全球市场的变动和科技信息的发展创新中小贸易企业的网络营销方法,定期对其网络营销策略进行审视,以科技信息的发展未导向,不断优化中小贸易企业的网络营销策略,提升网络科技对中小贸易企业网络营销的支撑作用,全面提升其网络营销的效率,为其奠定技术层面的保障。 4.3 加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与支持 随着全球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中小贸易企业要想借助网络营销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必须要充分加强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与支持。一方面,要加强与同行业企业的合作,形成网络营销联盟,提升规模效益,全面降低中小贸易企业在全球市场发展过程中网络营销的成本,提升其网络营销的效益,提升在国际市场发展过程中对各项信息的共享能力,进一步拓展中小贸易企业在全球中的市场空间,为其发展创造更多的机遇,全面促进中小贸易企业的全球化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与网络科技信息类企业的合作力度,使其为中小贸易企业在全球市场中的网络营销策略提供必要的信息技术支持,降低其网络营销的成本,通过签订相互合作的协议等措施形成与信息科技企业之间的共赢式发展。 4.4 培养和引进专业化的网络营销人才 如前所述,中小企业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的网络营销需要具有专业化的人才作为保障,因此必须要不断培养和引进专业化的网络营销人才。一方面,要对现有的营销人员进行关于网络营销方面的培训,使其转变传统的营销理念和方法,充分掌握网络营销的相关方法和技能,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不断提升对网络营销的实践能力,为全球化背景下中小贸易企业的网络营销提供专业化的人才保障。另一方面,要着眼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重视人才的推动,通过完善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比如完善用人机制、激励机制、绩效考核机制等措施,从外部引进先进的网络营销人才,使其在中小贸易企业的全球化发展过程中担任要职,为中小贸易企业的网络营销奠定强有力的人才库。 总结 全面完善中小企业的网络营销策略是提升其在全球化背景下提升自身竞争实力的关键举措。从目前我国中小贸易企业在全球化背景下网络营销的现状来看,其存在的问题还较多。从本文的研究来看,应该从强化网络营销的基本理念和认识、强化对网络信息科技的应用程度、加强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与支持、培养和引进专业化的网络营销人才等方面出发,全面提升中小企业贸易企业在全球化背景下网络营销策略的有效性,全面拓展中小贸易企业的全球市场空间,更好地发挥中小贸易企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 网络营销策略研究论文:生鲜电商时代“潘苹果”品牌网络营销策略研究 [摘 要] 从2012年生鲜电商时代开始,潘苹果品牌的诞生已经不是偶然。从该品牌的网络营销现状进行了SWOT分析,提出了网络营销策略建议,并对品牌发展给出了具体的规划。 [关键词] 生鲜电商;网络营销;潘苹果 一、引言 (一)生鲜电商时代这片蓝海:电子商务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是在电商网络上销售生鲜,曾经是人们认为不太容易实现的难题,先进也很快等待卖家和物流共同发展,如今已经从一片蓝海开始出现竞争,大有变成红海的势头。 在2012年之前的电商论调中,人们认为生鲜食物由于受到储运的限制,损耗和库存比较难控制,食品安全和标准仍然是无法信任的难题,所以没有更多的人涉足这片市场。2012年作为生鲜电商元年,市场出现了这样几大特点。 第一:用户网上购物已经熟悉并精通,习惯已经被培养,一号店的逛商超,糯米拉手团的餐饮娱乐,酒仙网的酒类电商,人们第一时间会想到任何东西都可以在网上满足需求,对于生鲜的购买已经不是悬念。第二:物流业的发展今非昔比,无论是速度还是储存保险方面都积累了相当的经验,第三方冷链的实现与成熟,竞争导致物流价格的降低,这给生鲜电商提供了空间。第三:农业在我国是一个一直是小规模多环节的运作方式,联想进农业已经迈出第一步,食品安全保障的农产品是整个市场正在期待的产品。 在这种势头下,产品品牌化标准化才能更适应目前的生鲜市场,大佬做电商,大佬卖水果接踵而至,名人名果的故事也是这个时期特有的,依次出现的褚橙,柳桃,潘苹果,随之而来的任小米,都是名人与特色农产品相结合的结果。将后还会有更多的企业进入生鲜电商领域,进入生鲜电商时代品牌的网络营销策划是一个亟待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二)潘苹果品牌出现的过程:甘肃天水因四季分明被誉为“陇上江南”,这里土层深厚,昼夜温差大,能生长出色泽鲜艳,香味浓郁,糖分足的花牛苹果。果型为高桩五棱果,近似蛇果,比蛇果的果酸含量低,比蛇果的甜度要高,因此更为美味。因长期以国产蛇果的身份出现,市场中对花牛苹果的认可度不高,商超中也很少出现,本地的苹果依靠外贸出口小型果占一定的份额,为了推广本地苹果天水市政府和果农一起做了很多努力,从给送的苹果,08年奥运专供,开专营店,过苹果节等,政府也尝试去北上广进行展会推进。 最终确定走产业化品牌化的路子,天水于2010年10月成立了花牛产业集团,有29户果品营销企业、4户果品基地种植企业、5户果品加工服务企业、7个科研和相关单位共同参与的果品营销龙头企业。 品牌化的探索走到今天生鲜电商时代,2013年在花牛镇挂职的北大选调生马雍颖书记召集各方商议通过电子商务推进品 牌化运作,潘石屹作为苹果之乡的地产大亨也非常热心帮助家乡父老力推本地果品。于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多方沟通有了结果,2013年11月27日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正式为家乡甘肃天水苹果的公益代言人,从此天水苹果将以“潘苹果”亮相各地。,潘石屹不但为家乡苹果无偿代言,还为天水花牛苹果集团免费提供了在银河SOHO的商铺,圣诞节的平安果已经是潘苹果主打。潘苹果定位为有机无公害的果品,花牛集团受赠商铺,集团在银河soho成立了运营部门,借助本来生活网通过媒体优势先推进售卖,建立了第一个品牌专业销售平台。潘总亲力亲为帮助苹果进入了卜蜂莲花超市,从此为苹果品牌打开了线上线下同步推广的新篇章。 二、潘苹果品牌网络营销的现状分析及网络营销战略选择 (一)潘苹果品牌网络营销现状SWOT分析 (二)潘苹果品牌的网络营销战略的选择 针对以上分析因为在网络营销层面该品牌有了机会但是做的有很多不足之处,内部的弱点妨碍着它利用这些外部机会。 确定OW策略为主要品牌战略,这一战略包括了构建全面系统的网络营销体系运营规划,其中重点策略包括了利用政府推介,做好同步网络媒体营销和事件网络营销推广策划,对已有平台进行优化营销提升并拓宽其他平台,对营销运营的人才进行培养储备,探索适合自身品牌的网络营销方案。 三、实施这一战略的具体网络营销策略建议 (一)网络营销体系运规划 图1:潘苹果网络营销体系运营规划 (二)网络营销推广 网络营销推广的六个方面建议是从微博营销,网络口碑管理,媒体整合营销,新闻稿软文撰写,话题事件炒作展开。 从2013年10月的潘石屹代言开始,作为话题事件,自然的网络传播流量已经很明显,但是作为企业方和政府方仍然缺乏有准备的有策划的网络营销的推广。潘总免费代言并邀请了熟识名人,自己还拍摄了家乡的短片,推动了媒体效应,但是作为政府和企业应该一起将这一事件推向高潮。从微博传播的图文的版本的种类和本来生活进行宣传销售后的口碑营销可以看出,仍然需要专业并有预算有投入的持续推进。 应该就这一事件广泛调动媒体和报道,目前网络媒体的的角度和口径还是比较单一角度,没有将这一事件更丰富持续的通过更为透彻的宣传名人的思乡之情,显然邀请或专业撰写软文去挖掘名人情感等方面需要真正重视起来。线上媒体时代人们认为推广电商品牌是需要烧钱,但是个人口碑传播是四两拨千斤的办法。线下媒体也应有推动,2014年1月在离天水不远的宝鸡的商超中,笔者调查到售价在每斤12元的花牛苹果,人们不知道为什么贵,也鲜有人购买,如果人们看到海报的说明呢,人们了解这个代言的故事呢,媒体整合时代不可忽视任何一篇文章和一段文字的。 (三)优化平台并拓宽渠道 1.集团建立最早的是花牛网实现功能化,该站定位在本地的农产品交易平台,应该发挥出该网站的资源集成和调动的作用做为集团内部和本地资源集成的果品信息平台。 2.合作平台深入丰富。第一个推出名人水果的本来生活网,这个团队以媒体资源运作为优势,最初的销售成功是他们销售了第一批全部的潘苹果的礼盒。但是这个平台也不能满足各类消费者的需求,而且通过媒体运作的渠道还是比较窄,该站今年也在天猫同步上线了天猫商城店,有了新的入口。对于这个熟悉的平台应该拓宽合作共同商议怎样在旺季推出更多的产品的类别来试水市场。除了本来生活之外也可以尝试在多个平台同步推进在顺丰优选、我买网、甫田网、沱沱工社、优菜网、多利农庄、正大天地、易果网、依谷网等多个电商平台的同步推进,但这需要标准化的运作模式和多方的谈判。 3.主站优化。是这里重点要强调的,2013年11月注册上线的,该站上线后,在网络品牌定位明确,界面和内容基本填充,但是该站在上线三个月的时间内没有更新太多的内容,目前百度评分是0,该站的销售记录几乎为0,如因此对此平台进行流量的引入和转化的优化。 图2:潘苹果主站在站长工具的评分 具体的网络营销优化主要是对搜索引擎优化的具体建议:包括根据品牌定位对目标客户进行行为分析,使得每个内容页更加适合用户使用,内容页使用的关键词可以选花牛苹果,潘苹果,天水苹果等,目前百度对“潘苹果”这个词的热度不够还做不到引流,充分说明在网络各个内容页上的密度不足。关键词的位置的安排应该更利于百度蜘蛛的抓取,与各大电商平台建立链接系统,集团在建立站点之处仍然未能全面考虑优化因素。这是很重要的问题,在竞争激烈的生鲜电商大潮中,优化已经是策划执行的主题。 4.自建网店和商城平台。自有平台对于果品的供应商而言仍然不能算是成熟的网络渠道,因为果品的季节性,在4月到10月期间几乎没有产品可以供应,所以需要再销售旺季将渠道最大打开,更多的开拓其他渠道,目前潘苹果的商城及网店销售仍然还在起步阶段。 除了行业网站中国林果信息网等批发类的站点必须及时之外,需要搭建第三方直销平台,自建直销平台进行广泛销售,在淘宝网的销售流量的引入是一个闭环,淘宝的用户数已经超过5亿,这里是生鲜发源的卖场,所以必须尽快在淘宝推出商城店铺,打造潘苹果品牌店铺。 图3:2011-2012生鲜水果在各类电商平台的市场份额变化 四、解决与品牌对应的其他问题 网络销售的口碑来自于产品,要使得生鲜电商变成一个成熟的盈利模式从种植标准化到供应链的效率控制都是有很严格的要求的。 (一)注重反馈和信息的及时处理 进行网络营销,在网络上销售信息的不对称性会进一步减小,网络树立的品牌人们对体验的反馈速度很快,一旦有问题就会出现蝴蝶效应,一损俱损因而需要建立信息搜集反馈的渠道,尤其是专业的售后渠道,因为如本来生活网第三方平台上的购买是单向无咨询的。所以如何知道客户怎样想这是网络品牌必须要面对的。 (二)培养招募适合本地化运作的人员 潘苹果的电商团队已经成立,但是目前的问题仍然是缺乏专业的团队,在电商运营和网络营销等方面缺少人员,招募和培养的工作应该是一个长久大计,生鲜电商赚钱需要规模化,在短时间内还是一个问号,所以如何长线的规划业务和团队组建是需要提前确定的。 总结:在生鲜电商时代做网络生鲜品牌,名人名果的模式会引发一时的讨论和关注,但更多的还是按照网络营销的思路去设计整个模式,建立一套从运营,营销到供应链的完整体系,农业是一个长线的产业,需要长久的规划,网络是瞬息万变的市场,在这里需要更多的创新和脚踏实地的面对竞争。 网络营销策略研究论文:速卖通店铺网络营销策略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互联网普及和经济贸易的大发展,出现了有代表性的外贸电商平台――全球速卖通。新营销概念的引入,网络营销慢慢代替了传统营销的观点。同时,网络营销具有较为强大的创新性,能实现很多传统营销模式不可的达到的效果,这也是本研究的价值所在。本文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分析全球速卖通的概r和特点;第二部分以义乌臾亿贸易为例,分析目前中小型企业在外贸的网络营销平台上的现状及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问题;第三部分是根据企业目前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网络营销的发展空间很大,企业应该发展自身特色的网络营销模式。 【关键词】网络营销;速卖通;义乌臾亿贸易 0 引言 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相关的国际性贸易平台也在不断发展。全球速卖通是阿里巴巴集团面向全球市场打造的网上交易平台。就像淘宝一样,把宝贝编辑成在线的信息,通过速卖通平台,将信息到海外。其发货流程与国内的相类似,通过国际快递,将商品运输到客户手上。为更多的中国中小型企业踏出国门的贸易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1 全球速卖通的现状分析 1.1 全球速卖通 速卖通全称是全球速卖通,它是阿里巴巴集团面向全球贸易市场建立的网上交易平台。全球速卖通平台于 2009 年 9 月 9 日正式上线,7年多的不断发展,现在已是全球最大的跨境电商交易平台之一[1]。越来越多的中国中小型企业通过速卖通平台上将中国制造送出国门。全球贸易在不断的扩大,让全球的经济的到高效的发展。 就目前来说,遇到贸易纠纷速卖通更倾向与客户的利益。对于企业而言,信誉、好评率是比较重要的。一般来说好评率低于75%的店铺已经可以关门大吉。 1.2 全球速卖通店铺 1.2.1 注册店铺流程 首先进入全球速卖通,点击入住商户,写注册信息,设置密码、验证手机号码等然后再进行验证自己的注册名邮箱,接着再进行支付宝实名认证,绑定自己的支付宝登录自己的支付宝帐号,提交支付宝实名认证。最后需要进行手持身份证照片的认证上传填写完剩下的相关信息,提交审核。等待审核通过就完成开店。 1.2.2 店铺经营 速卖通平台上大多数是用国际旺旺进行文字信息的交流。信息的核心就在于准确性、真是性。交易的成功离不开交易双方对信息的合理把握。如果信息的真实性不能保障,那么势必也会影响其成功性[2]。 下载国际旺旺后,注册帐号然后点击认证,认证完就可以经营自己的速卖通店铺。 1.2.3 店铺运营 店铺要的就是要能畅销的商品,有好的产品以后就需要进行市场行情的分析,好不好做,能不能做,利润的多少都需要考虑。针对商品需要找出对应的关键词。物流也是重要的一部分。一般企业会选择中国邮政发送货物。还有一部分是通过线下EU宝以及平邮渠道发送货物,时效一般在10-20天内。 2 义乌臾亿贸易简述及网络营销问题分析 2.1 义乌臾亿贸易的简述 臾亿贸易成立于2009,主要经营的是饰品。包括耳环、耳钉、项链、手链、手环、戒指、钥匙扣等。公司目前共有15名员,设有仓储部,还有营销部、策划部、技术部。仓储负责的是日常的发货、入库、出库、仓库的商品管理,每月有一次盘点。策划部主要负责活动的策划工作,包括活动详细计划、海报设计、活动总结、各个部门任务分配等各方面,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技术部负责软件支持、摄影、上传图片、与策划部沟通等。 2.2 义乌臾亿贸易速卖通商城营销存在的问题 2.2.1 品牌缺失易发生产权问题 就目前而言,外贸出口的多数产品都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中小企业已有 5000 万余家,但拥有自己独立品牌的企业却为数不多,大部分企业都是进行代加工处理。据义乌市工商局统计,2012年义乌企业在速卖通等外贸商务平台开展外贸的企业达12.2余家,交易火热的企业超1万家[3]。在这么多的企业竞争下很容易发生商品纠纷的问题。所以现在的企业要虽然有众多商品,有自己知识产权却很少。当企业面临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已经束手无策了。要保证企业产权的情况下又要防止盗用,就要企业产权能够的得到政府的车持和保护。 2.2.2 网络营销策略水平不高 目前企业对网络营销的模式和策略都缺乏系统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形成一种适合当今国际通行的贸易规则和中国国情的网络营销模式和策略。大多数企业还是只能适用传统市场营销策略。企业不能体现网络营销的策略性,那么它的功能、成效就不尽人意[4]。然而很多企业要的网络营销策略都差不多,因此不完善的营销策略就会导致的客户对待每一家企业的感觉都是一样的,没有新鲜感。企业在网络营销产品选择策略上要充分考虑消费者的需求,不是商家要出售什么给消费者,而是消费者在平台上买到什么。今后流行、畅消什么样的商品,企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网络营销策略[5]。 2.2.3 信任问题 无论是网上交易还是传统商业活动,信任无疑是商业活动持续发展的基础。由于网上交易过程中的信息不准确,跨地区等因素,造成很多交易不的成功。网上购买只能看到商品信息,无法体验到真实的商品,顾客的信任度会大大打了折扣,这也给网络营销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企业需要投入相应的人力来维护好客户与企业的信任度,这对企业来说是个非常庞大人力资源的投入。所以大多数企业会选择通过自动回复来补充人力投入的不足。通过设置关键词来自动回复客户的问题,为客户提供需求信息,以此来来维护客户的忠诚度。但是有的时候没有办法做到客户的问题,必定会伤害到客户的交易热度,进而影响到客户与企业之间的信任度。 3 义乌臾亿贸易速卖通商城营销问题对策和发展趋势研究 3.1 义乌臾亿贸易速卖通商城营销问题对策 3.1.1 研发自主品牌 企业首要的就是企业的实力,其次是品牌意识。树立好的企业品牌和品牌影响力,才能够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在国际市场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因此,企业要不断提升各方面能力和服务水平,提高产品的质量,选取较为有效的营销模式,及时应市场的发展的趋势,不断调整企业的发展方向。品牌已然成为一个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的关键,这已经影响到一个企业要能否长久发展。所以中国的中小型企业必须要把品牌建设放在第一位。在此基础上,规划品牌推广,制定一套高效并且适应当前中国中小企业环境的方案来引导企业创建自主品牌[6]。 3.1.2 B2C电子商务模式下企业营销策略的改进 出口企业产品质量的升级,质量总体水平不断的上升,造就了一个比较乐观的发展环境。但是生产低质量产品企业的大量进入,势必会影响到企业产品质量总体水平,与其他企业差距就不断的扩大。因此这样的企业的产品质量升级、外贸交易的稳定性、交易的范围会劣于其他企业[7]。 客户最想要产品信息中质量占据了很重要的部分。正好义乌臾亿贸易也是一个比较注重产品质量的公司,加上现在着重于对供货商产品的检测,让客户能觉得这是一家重视产品质量的企业。不管是公司的产品售前服务还是产品售后服务,都会让客户感觉满意。但是目前的大部分外贸企业对质量重视远远不够,企业本身的产品也很多。所以为了更好的有利于公司发展,实现质量的改进,义乌臾亿贸易决定采用外包加工的方式,所有的原材料、技术都由公司提供,只要将原材料给外包加工企业,派人进行质量把关。相信不久义乌臾亿贸易的产品质量会领先于同行业的其他公司。 3.1.3 建立网上信任 义乌臾亿贸易的团队把握每天的交易信息,通过产品、服务、质量等方面与现有的客户建立起相对较好的信任度,实现共赢,促进贸易的正常化发展。因此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合理可行的电子商务发展战略,建立完备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及时处理客户遇到的问题,提高企业声誉。企业需要完善企业网络信息的安全性,使得网上交易中的信任问题提供较好的技术支持[8]。 义乌臾亿贸易的中的专业团队把握每天数量有限的友好问候环节,对于忠诚的客户会经常发消息留言问候,并且推送新出的产品信息限制,通过图片、文字等丰富的内容的形式,使客户增加对企业品牌的信任和对产品的好感。 3.2 义乌臾亿贸易网络营销发展趋势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民数量的激增,网络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网络营销也凭借其诸多优点正在逐渐成为最重要、最有效的营销方式。而在中国,虽然选择“网络营销”的人很少,但仅仅在这选择了网络营销的少部分中,都有多半的公司、个人因为网络营销的所带来的强大魅力,得以暂露头角、赢得商机。随着网络通信技术和电子商务理论的不断发展与成熟,电子商务模式也在迅猛的发展。突破了传统商务在时间、地域上的限制,电子商务的方便、快捷、安全可靠等特点为网络营销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9]。 义乌臾亿贸易本着为客户提供最好的产品、便捷的物流、健全的售后服务的原则,运用多种不同的网络营销方式发展公司,赢取更多的利益。这足以证明网络营销所带来的巨大商机和竞争优势。抓住了这次机遇,就会有质的飞跃。相信臾亿贸易在今后的发展中能创造更大辉煌。 4 总结 目前来说,网络营销是二十一世纪最有代表性的一种低成本、高回报的营销模式。以互联网为核心,网络用户为中心,市场需求导向,利用各种网络去实现企业营销目的一系列行为。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功能也越来越强大,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未来的互联网应用必将成为主流。而外贸交易可以p松通过网络完成交易。销售本就是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只要找对了好的模式并且实现起来足够方便,那么它就能创造价值。那么网络营销就可以为每一个用户去体验不一样的生活。现在的互联网和网络营销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它们的发展在未来又将无限被放大。 网络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淘宝网网络营销策略研究 【摘要】随着信息化发展,网络营销的优势已经突显,它拓展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企业可以将互联网作为一种网络营销手段,从信息管理角度使企业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的交流和利用,从而不再受经济规模大小的制约。但是,由于企业自身条件的限制,存在着网络营销意识不强、网络营销手段选择不当、网络营销策略水平不高等问题,使得网络营销的优势未能发挥出来。 【关键词】营销策略 网络营销 淘宝网 淘宝网在电子商务方面已经做的相当的成功,以阿里巴巴为根基的淘宝网深入研究中国消费者,通过对中国交易市场的深刻了解,培养消费者的交易习惯,建立了成熟的C2C电子商务市场,为消费者提供便利,也为无数的买家和卖家提供了在线交易的机会,为其他电子商务企业提供了借鉴。淘宝网的飞速发展,无疑是互联网企业发展的一个奇迹。 1.网络营销的特点和优势 媒体展现形式,突破了传统的展现形式,比以往的任何一种营销展示模式都丰富,可以是文字、声音、视频、等。成本相对非常低,网络营销的成本和传统的媒体形式相比成本可以说是低廉了很多,可以让企业以最少的成本去投入到营销当中,节省资源!互联网的用户群体可以说是目前最大的活跃群体,并且涵盖了多个层面和深度,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都离不开互联网。互动交互的多样性,网络营销突破了传统营销的单方宣传模式,可以允许用户直接参与进来。极大的丰富了用户的主管感受和体验性。网络营销最大的优势就是从不中断,任何时间只要你想都可以开展营销,用户任何时间都有机会参与到您的营销当中。目标用户群精准定位,网络营销中您可以结合自身的用户群制定更为精准的营销对象,让你的受众缩小到更为精准的群体。效果与数据的可监控性,可以有多种方式非常精准的了解到您的营销效果。周期快变更较易,网络营销的周期可以自由定制,并且可以更具市场反馈快速修正方案进行下一轮的营销行动。网络营销作为当前最为热门的营销模式已经占据了营销市场的半壁江山。尽快加入这个市场紧跟时代趋势才能站稳市场,稳步提升! 2.网络营销的方式 网络营销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比较常用的有微博营销、SNS营销(社会性网络服务营销)、RSS营销(网络电子杂志营销)、网络软文营销、搜索引擎营销、即时通讯营销、病毒式营销、BBS营销(论坛营销)、网络图片营销、博客营销、聊天群组营销、网络知识性营销、网络口碑营销、网络邮件营销、网络视频营销等等。 3.网络营销对企业的影响和作用 能够使企业及时地获取网络上的信息,研究并采用具有竞争优势的营销策略。互联网上的信息是透明开放且瞬息万变的,这种透明性使得企业的发展环境发生了变化,传统营销环境下,营销市场的竞争并不是开放透明的,相互竞争的企业亦或是客户想要知道某个企业的产品信息、价格信息等是非常难的。但是在现在的互联网时代,客户或者是企业的竞争对手只要是想了解就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或者官方APP查到。 4.网络营销的社会环境 网络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淘宝网的发展,而淘宝网的快速发展又为大众创业提供了平台,这是突破传统的方式。网上开店创业简单易懂,而且花费低,省去了租赁店铺和雇佣员工的费用,所以很多人都开始投身于网购市场进行发展。但是随着各种各样的网络购物网站的出现,淘宝网面临的竞争压力也是越来越大,从而不得不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在这种竞争的状态下由于网络法律法规并不完善、网络本身所具有一定的弊端,淘宝网也难免会不进入恶性竞争。 5.淘宝网的网络营销实践 5.1企业网站。在现在所有的流行的网络营销工具中,企业网站是最基本的一个,对企业来时也是最重要的。企业网站是其他许多网络营销方法的基础。淘宝网以其网站为交易平台,通过用企业网站来传递各种交易信息,并且能够灵活地向用户展示产品说明的文字、图片等。 5.2电子邮件。电子邮件不仅是个人交流工具,同时与企业经营活动关系密切,因此也成为行之有效的网络营销工具,在企业的网络营销中具有极重要的作用。淘宝主要利用电子邮件进行在线市场调查、产品服务推广和在线顾客服务。在淘宝网站公布的联系方式中,电子邮件都是必填的一项,通过邮件进行顾客服务,不仅节约了顾客服务成本,在增进顾客关系、提高顾客服务质量、增加顾客忠诚度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5.3网络广告。淘宝网的广告可谓是随处可见,传统的杂志广告、报纸广告和电视广告淘宝都有运用。在现在这个网络发达的时代,淘宝网的网络广告也是运用的极好的。通过网络广告,网上购物者可以快速的得知产品信息,或者是优惠促销活动。网络广告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图片、文字、视频、音频等。淘宝网的网络广告所产生的效果是非常有效的。 6.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消费在逐步成为信息时代重要的消费形式,淘宝网面临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为了能够更好的立足于电子商务发展的浪潮中,网络推广已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的一种重要手段,而且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 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合理的网络营销策略,对于提高企业网络销售适应能力,拓展营销空间都是特别重要的。 本文通过对淘宝网网络营销策略相关方面的简要的分析,介绍了基于淘宝平台网络营销的方法,讨论了淘宝网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随着淘宝网的管理的优化和营销策略的调整,相信以后会取得更好的发展。 网络营销策略研究论文: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小企业网络营销策略创新研究 [摘 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开始接触移动互联网营销。基于阐述移动互联网营销的内涵与特征,对移动互联网营销形式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小企业网络营销策略创新对策建议:加强对移动互联网营销的认知,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移动互联网营销人才,根据消费者需求开展个性化精准营销。 [关键词]中小企业;移动互联网营销;创新 一、引言 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已经进入全民时代,据国内移动数据服务商QuestMobile的《2015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研究报告》显示[1],截至2015年12月,我国在网活跃移动智能设备数量达到8.99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移动互联网对其生活、工作的重要性,人们每时每刻都在移动互联网上获取信息,包括社交、娱乐、旅游、学习、工作等。如此庞大的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和市场份额,成为了中小企业必争之地,移动互联网营销将成为中小企业推广的重要渠道,据《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季度监测报告》数据显示[1],在开展过互联网营销的企业中,35.5%的企业通过移动互联网进行了营销推广,中小企业的网络营销需要与时俱进,积极推广和应用移动互联网营销模式。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市场环境,给中小企业网络营销带来了新机遇,那么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给中小企业网络营销带来哪些新的机遇?现有移动互联网营销有哪些模式?在未来的发展中网络营销策略有哪些创新对策?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中小企业更好地开展移动互联网营销,进一步助推中小企业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更好地转型电子商务。 二、移动互联网营销的定义与特征 (一)定义 国内针对移动互联网营销的研究已有很多,但对于移动互联网营销的定义还未达成共识,百度百科指出移动互联网营销是借助彩信、二维码、WAP、手机应用等方式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开展的一种营销形式,这种营销方式具有灵活性强、精准性高、互动性强等特点[2];MBA智库百科指出移动互联网营销就是指使用手机、掌上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移动通信设备与无线上网技术结合所构成的一个互联网营销体系,并提供全方位、标准化、一站式的企业移动商务服务的全新营销策略[3];北京邮电大学徐树华博士认为移动互联网营销是指面向移动终端(手机、平板电脑等)用户,在移动终端上利用移动通信设备与无线上网技术结合构成的一个互联网营销体系,直接向目标受众定向和精确地传递个性化即时信息,通过与消费者的信息互动达到市场营销目标的一种行为[4]。 参考以上定义,本文提出一个参考性的定义:移动互联网营销(Mobile Internet Marketing)是指通过各种移动终端,利用各种移动网络和互联网技术向目标用户精准传递个性化信息和服务,及时与用户进行有效互动,达到口碑营销的目标,最终形成一个良性闭环的移动营销体系。 (二)特征 相对于传统互联网营销,移动互联网营销具备了更为灵活、更为精准、更为及时、更为个性化的特点,中小企业可以根据市场供需及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移动互联网营销策略,以便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信息和商务服务。 1.传播更为广泛 移动互联网营销主要是通过移动终端设备进行传播,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每一个人就是一个传播中心。中小企业可以将产品和服务信息推送给消费者,而每一个消费者又可以将企业推送的信息和自己的使用心得分享在其个人社交网络上,从而实F多次传播,达到裂变传播效应。 2.内容更为精准 由于移动互联网技术可以更好地采集用户的行为特征、偏好、地理位置等信息,因此,移动互联网营销可以更好、更精准、更有针对性地将中小企业的产品信息和服务推送给与之匹配度比较高的目标用户群体。如基于位置的服务营销(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商家可以利用这一技术,轻松找到身边的目标客户,对其进行营销活动或广告的精准推送,消费者也可以利用这一技术快速搜索商家,找到与之需求相匹配的产品和服务。 3.互动更为及时 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可以利用各种零碎的时间在移动终端设备上进行购物、娱乐、了解产品信息、看新闻等,短则1分钟,长则半小时,移动互联网有效地弥补了时间碎片化所带来的时间空隙。正是因为人们使用移动终端设备不再受场景、时间等方面的限制,使得中小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性增强,互动更为及时,有利于中小企业取得更有效的传播效果。 4.模式更为新颖 随着移动互联网新技术的不断更新,移动互联网营销模式也是越来越新颖和多样化,如游戏互动、集赞等营销模式,一方面是由于消费者对营销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消费者更多地希望在娱乐、学习中接受中小企业产品和服务信息,而不希望单方向地被动传播和接受;另一方面由于社交媒体的普及和人们消费意识的改变,使得中小企业不得不改变以往的营销模式。 5.营销成本更低 这里所指的营销成本主要指物质成本,移动互联网时代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传播中心,为传播提供了一个低成本的渠道。传统互联网时代,中小企业需要花巨资去推广其产品和服务信息,效果却不一定理想,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只要中小企业的营销内容有创意,网民觉得有价值或有趣,就会帮助企业免费裂变式传播。 三、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小企业网络营销形式及存在的问题 (一)移动互联网营销形式 全球领先的移动互联网第三方数据挖掘和整合营销机构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在其的《2015年中国移动营销价值与趋势报告》中指出,短彩、彩信逐渐退出移动互联网营销舞台,APP广告发展迅猛。面对移动互联时代下消费者存在的巨而细的移动消费行为,市场已形成一套全面覆盖、分工明确的全移动互联网营销布局。主要包括移动广告营销、移动购物营销及移动社会化媒体营销三大类[7]. (二)中小企业移动互联网营销存在的问题 1.对移动互联网营销理解存在误区 目前,大部分中小企业对移动互联网营销的理解还不够全面和深入,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误区:一是认为移动互联网营销就是换了一种营销渠道,即利用手机等移动终端去开展营销活动,营销的内容、方法等都与传统网络营销一样,没有认识到网络营销本质已经发生了改变,由传统的单向推送模式转变为双向互动模式;二是认为移动互联网营销就是利用微信等社交APP去加粉丝,粉丝越多说明移动互联网营销效果越好,没有认识到移动互联网营销是一个系统复杂的体系,涉及到团队搭建、平台搭建、内容策划、精准推送、粉丝维护、价值传递和效果评价等一系列模块。 2.缺乏移动互联网营销专业人才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中小企业对移动互联网营销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虽然看好移动互联网营销的价值,但由于对移动互联网营销理解的片面,中小企业不愿投入过多的人力、财力来运营移动互联网营销。这就导致参与中小企业移动互联网营销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主要由传统营销人员和刚毕业的大学生组成,甚至是兼职做移动互联网营销工作,这些非专业人员在营销管理理念上缺乏正确认识,对市场定位、消费者心理并不能很好把握,无法向消费者提供精准的营销服务,造成移动互联网营销效果不理想。 3.移动互联网营销精准度不够 移动互联网精准营销的时代已经来临,但由于缺乏专业的移动互联网营销人才,中小企业在其营销过程中,一方面并没有对用户进行深入的了解,而是采用传统网络营销方式进行大范围的宣传和传播,但有些区域的用户对产品和服务并没有需求,这就导致了人力和物力的浪费;另一方面通过某种方式(领取奖品、参加活动等)让用户成为其社交平台的粉丝,认为粉丝数量越多,意味着营销活动越成功,但是这些粉丝都是出于当时的利益而产生的,绝大部分都不是精准客户,在未来的营销活动中,他们的粉丝价值不会得到发挥。 四、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小企业网络营销策略创新对策建议 (一)加强对移动互联网营销的认知 为了更好地应用移动互联网营销,中小企业有必要加深对移动互联网营销内涵、理论、方法等知识的学习、理解和认知。政府应对中小企业进行移动互联网营销相关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加大对中小企业移动互联网营销培训的支持力度,吸引更多的中小企业参与到移动互联网营销阵营中来;中小企业自身应积极主动地去参加政府组织的一些移动互联网营销会议、论坛、培训等活动。 (二)校企合作培养移动互联网营销人才 中小企业要想在移动互联网营销道路上走得更远,就必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高校是输送人才的地方,因此中小企业可以与高校联合培养移动互联网营销人才,两者之间建立一种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一方面高校可以在网络营销相关课程中加入中小企业产品和服务信息,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对中小企业情况、业务等有所了解;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选派骨干员工来校授课,让学生在掌握理论基础上进行实践。这种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移动互联网营销实践能力,提高了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为企业储备了一批移动互联网营销专业人才,学生在校期间就通过实际项目为企业开展移动互联网营销,加强了中小企业移动互联网营销人才队伍的建设。 (三)根据消费者需求开展个性化精准营销 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多种社交APP与众多用户建立关系,在网络营销过程中,由于每个消费者的兴趣和需求是不同的,因此中小企业不能盲目地开展移动互联网网络营销,而是应该首先对消费者的兴趣、需求进行深入分析,挖掘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数据,对消费者进行归类,然后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产品和服务对不同类别的消费者进行推送,还要定时对消费者的兴趣、需求进行及时跟踪和更新,形成一个移动互联网营销闭环w系,确保精准营销质量。 网络营销策略研究论文:小微企业网络营销策略研究 摘 要:小微企业是当前我国经济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于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强有力支撑。随着我国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营销模式已经成为企业成长的关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小微企业必须要利用好网络营销,更加快速便捷的提供产品服务,进而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本文从小微企业和网络营销的相关理论出发,分析了当前小微企业在网络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几点改善措施,以期能够为小微企业的发展建言献策。 关键词:小微企业;网络营销;互联网 随着我国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已然成为当前重要的营销方式。当前我国网络普及率已达到50%以上,加之智能手机逐步替代传统功能手机,网络营销市场前景广阔。电子商务与第三方物流领域的飞速发展,从根本上降低了商品流通与交易成本,减轻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压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网络营销模式的出现与发展,对降低小微企业竞争压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微企业完全可以借助网络营销模式获得更大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小微企业根据自身生产经营类型,有针对性的分析研究适合自身发展的网络营销策略,是每一个企业管理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小微企业概述 1.小微企业定义。当前学术界并未有统一的小微企业定义或标准,不同类型国家针对小微企业有着不同的划分方式。通常情况下,小微企业的定性是从企业资产总额、员工人数及销售额三个方面来确定的。我国在2013年针对小微企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将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式作坊等统称为小微企业。 2.小微企业短板。相较于大型企业而言,小微企业在管理体系、人才配置和经营资金等较多方面存在着一定差距,这也直接导致其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着更大的压力。据权威部门统计,我国有几千万中小型企业,然而实现信息化建设,在生产经营中采用网络营销模式的比例不足10%。正是由于缺乏信息化建设,致使很多小微企业依然实行传统经营模式,在市场竞争中无法与大型企业相比较,严重制约其发展。此外,小微企业在人才配置上也存在着不足之处。缺乏专业的财会人员,管理体系建设不完善。很多业务在开展过程中无法准确把握市场动向,进而节约生产成本,降低经营风险。现如今,我国政府已经在很多政策上给予小微企业强有力的支持,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将成为该类型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更好地利用好信息化平台,结合网络营销模式的优势,快速成长为市场中的重要角色,需要企业管理者和理论研究人员深入分析。 二、网络营销概述 从理论上来讲,网络营销是基于现代营销理论发展而成的,借助于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实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目标。就网络营销的定义,学术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营销是指企业利用计算机和通信网络开展的具体经营活动;狭义的网络营销是指国际性的互联网营销。 从市场营销的角度出发,网络营销可以看作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营销方式,这种方式能够更加直接的将产品展现在客户面前,让顾客更为直观的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产品,进而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范围和效益。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网络营销并不是简单地网络推广,它是一个营销手段,并不是最终的营销目的。任何一种营销模式都不能孤立的存在,需要结合企业经营实际和市场环境而变通。 相较于传统营销模式而言,网络营销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以互联网为基础,利用计算机和智能设备实现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实时便捷链接,一方面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另一方面方便顾客选购所需产品。互联是基础,经营是目的。 2.网络营销更加突出人的作用,任何一种营销模式均需要人的参与,强调人在网络营销中的重要性。以人为出发点,以顾客为核心,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关系网络。 3.网络营销模式是一种系统性的发展模式,通过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逐步形成产品生产、产品规划、产品运营管理体系,不局限于一种营销方式或者某个具体的网络平台。 现阶段,网络营销模式的种类如下图所示: 虽然近些年在世界经济不景气,国内市场发展受限的前提下,小微企业借助其经营方式灵活,现代物流便捷等方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从整体上来看,小微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网络营销等方面与大型企业存在着一定差距。此外,小微企业更侧重于实用销售导向更为明确的网络推广方式,譬如即时聊天工具、有明确指引的搜索引擎等,这种固定式的网络营销显然无法适应当前的市场竞争形势。 三、小微企业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 1.网络营销的意识不足。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网络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小微企业利用互联网开展产品市场调研,新产品推广等活动。虽然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给小微企业的市场拓展提供了一些帮助,但网络营销毕竟是一种新型的营销模式,很多企业还不敢完全依靠其拓展业务。企业发展不能局限于实体市场经营,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市场的变化,用敏锐的眼光发现更有利于自身经营规模壮大的切入点。网络营销是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是在现代营销理论的基础上运营而生的,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不断提升,更多的人习惯于利用网络选择并选购产品,网络营销必定是企业在未来市场竞争中不可忽略的一方面,不重视网络营销的作用,势必会影响小微企业市场竞争力。 2.网络营销方式相对较为单一。虽然一些小微企业注意到网络营销模式的优势,尝试在业务拓展过程中结合网络营销理论,但现阶段更多的是通过即时聊天工具、网络平台等形式定向推送给顾客相应产品。而网络营销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使用一些互联网工具卖产品,其本质是要在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结合网络营销理论开展具体的活动。 3.网络营销机制不健全。小微企业利用互联网工具经营产品,从表面上看与实体经营类似,但由于对网络营销理论的认知度不高,即使已经在网络上开店、或者利用网络推广产品,仍然没有得到客观的经营效果。相反,定向的向客户推送产品广告信息,会引起顾客的不适。现阶段很多小微企业缺乏专业的网络营销人才,无法针对企业产品开发出适合产品的网络营销方式,并及时根据分析营销效果。这些弊端均会导致小微企业无法切实有效的得到网络营销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4.网络营销缺乏真实有效的评价。网络营销评价指标的确定是检验小微企业网络营销效果的关键,然而当前很多小微企业仅仅将销售量作为评价标准,忽略了网络营销体系中的其他因素。评价的根本就是能够真实有效的反映小微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进而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有价值的经营信息。 四、小微企业网络营销策略研究 1.培养优秀的网络营销队伍。小微企业网络营销模式的构建需要人才支持,为了能够帮助企业获得更多更好的网络营销效果,需要企业有专业的人才,熟悉网络营销理论,能够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对产品实施网络营销。小微企业管理者要重视企业自身人才队伍建设,投入更多的资金对网络营销员工进行培训,帮助他们去完善企业网络经营平台,促进小微企业的发展。 2.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重视网络营销。自互联网逐渐普及之后,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网络营销概念,同样也有越来越多的顾客开始习惯网购。但毕竟网络营销在我国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很多理论基础不够完善,以至于企业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难以找寻到适合自身的切入点。未来我国小微企业在网络营销体系建设过程中,首先要重视利用互联网拓展业务范围,准确定位其产品在市场中的位置和目标客户群体,从而提高产品销售成功率,降低销售成本。其次,利用互联网创造属于公司的产品品牌,并快速占有市场,打造属于自身的销售空间。第三,构建企业互联网信息平台,将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有机结合起来,让顾客更加便捷的在此平台上寻找所需要的产品,找到更适合的产品,进而提升企业产品客户粘度,获得长期可靠的经营效益。 3.重视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互动性。小微企业相较于大型企业市场竞争力较为薄弱,想要在市场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必须要与客户之间形成互动。通过网络营销深度挖掘潜在客户,并准确抓住客户的购买趋向。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居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改善。顾客在注重产品质量的同事,更加重视产品服务。现阶段,很多小微企业通过互联网手段提升自身产品的知名度,但毕竟产品销售后,如何让顾客能够再次购买才是关键。网络营销模式为企业与顾客之间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沟通方式,便于顾客更加详细的了解产品内容,企业更好地为顾客服务。企业与顾客之间互动性的提升,能够帮助企业提升自身认知度,提高顾客对企业的好感,从而发展更多的潜在顾客。 网络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营销策略创新研究 摘要: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计算机、互联网、通信等技术的日益成熟,新媒体时代也就应运而生。新媒体时代不仅信息的传播更加快速,也在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企业的营销策略也随之而变,基于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营销策略也受到企业重视。网络营销给传统的营销模式注入了新活力,给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如何在新媒体时代进行网络营销策略的创新是企业等思考的问题。本文将对于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营销创新进行探讨,希望对于网络营销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网络营销策略;创新研究 新媒体相对于传统的四大媒体被称作第五媒体,传播媒介的不同可以将新媒体分为互联网的新媒体、数字广播新媒体、无线网的新媒体。新媒体的发展同时又推动了互联网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网络营销的产生给企业营销带来了活力,企业不断进行网络营销的创新才能适应时代潮流,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占领市场。 一、网络营销给企业带来的积极影响 随着社会时展,企业的营销模式也随之改变。如今已是进入到了新媒体时代,网络营销模式是现在最有效的营销方式,网络营销能给企业带来以下几方面的益处: (一)网络营销能使企业降低成本 传统的企业营销中间环节非常多,信息等不对等,导致企业的营运成本过高。基于互联网的B2B、B2C的电子商务模式减少了中间的流通环节,营运成本大大减少。而网络营销在广告宣传方面也比传统宣传模式的成本低,受众反而更广。企业通过电子商务采购,既节约了时间又使得成本方面更低。 (二)网络营销使得企业竞争力提高 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来提高企业竞争力是企业发展的出路,而满足顾客的需求是企业的目标,网络营销就是以顾客需求为主,着重差异化营销。网络营销与传统的市场营销提供更多的选择,企业通过网络了解顾客需求,根据不同的需求制定不同的营销。而顾客在消费的同时不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售后服务也能得到更好的保障。 二、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营销策略创新 进入新媒体时代的今天,传统营销模式适应不了时代的发展,网络营销不仅使得企业成本降低,也提高了企业竞争力,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目前很多企业通过网络营销迅速抓住了机遇,实现企业发展目标,但只有不断进行创新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营销模式创新 第一,微信营销。微信自开始以来,用户的数量呈直线增长,而它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平台。微信营销通过用户自己使用情况再做,相当于直销模式,使得企业与消费者获得双赢。企业进行微信营销的网络营销策略,利用最少的投入,达到最大的影响效果。 第二,搜索营销。搜索引擎不仅是让用户搜索信息,同时也是企业的广告,在西方发达国家,搜索营销是网络营销最主要的部分,尤其在美国占有42%。搜索营销通过搜索引擎使得网民在这么的搜索信息中获得企业信息,让企业网站流量增加。搜索引擎的发展越来越细致化,要想达到好的营销效果,就应将企业网站建设、产品推广等各方实行统一配合。 第三,视频营销。视频营销相对于电视广告具有更明显的效果,它不仅让顾客了解产品性能等,还使得顾客与企业进行双向沟通,顾客在分享视频时,也在间接给企业进行宣传,而且顾客还可以参与网络视频的创作。视频营销比传统营销具有更加多元化,也更灵活。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网民数量不断增加,电视受众在不断减少,而电视广告的费用却居高不下。 网络营销策略进行创新应实行新的营销模式,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并将这几种营销模式相结合,例如现在很多化妆品企业实行微信营销或者直接实行B2C电子商务模式,减少中间流通环节,从而真正达到双赢。 (二)价格策略创新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信息更加公开透明化,企业在产品定价上不能一味实行低价策略。在网络营销策略中实行统一的定价策略,这样即保护了企业产品,又不会造成价格的混乱。在价格策略创新中还可以进行反拍卖定价及品牌定价,引导消费者更理性的消费。 (三)营销渠道策略创新 传统营销实行的是分销渠道,例如省、市级等,还有批发、零售环节,中间的分销渠道杂乱而且多,不仅增加了企业成本,消费者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与金钱。而营销的渠道减少了中间环节,甚至直接从企业到消费者手上。网络营销渠道策略创新需要从量的方面着手,其一,渠道的运行机制整体优化,使得渠道的运行效果得到提高;其二,实行合作,合作达到双赢已经是现在的普遍现象,行业间的渠道合作,让资源得到最好的配置。 (四)促销策略创新 促销是企业营销的关键,促销策略包括广告策略、销售策略等。促销策略的创新首先是广告创新,网络营销广告方式特别多,现在很多企业利用网络推手利用某些事件或者话题进行广告,让顾客参与到讨论当中,在无意识中进行宣传。其次是产品的展销,网络营销中可以利用互联网的共享性在网上进行展销会或者推广会,通过一系列的促销活动,让消费者成为企业的忠实客户。售后服务是营销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网络营销促销策略创新中应更加重视这一块,及时为客户解答或者解决问题。 结束语 近几年我国互联网飞速发展,电子商务也在日益成熟,但还存在问题,需要不断改进。网络营销无疑已经是现在新媒体时代重要的营销手段,电子商务对传统市场的冲击也非常大,企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获得市场,就必须与时俱进,进行网络营销策略创新。网络营销能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实行网络营销策略创新应从营销模式、价格策略、营销渠道、促销策略几方面进行。 网络营销策略研究论文:宜昌市家居企业网络营销策略研究 摘要:随着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出台,推动创新创业已经成为改革的重中之重。在这样的形势下,“双创”浪潮涌动,改革风帆劲扬,越来越多以高新技术产品开发为特点的中小企业开始借助于互联网来开展经营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面临大量亟待解决的经营管理及市场营销问题。我市家居企业的网络营销处于起步阶段,同样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困难。 关键词:家居企业;网络营销;互联网;O2O模式 网络成为当今社会不可缺少的信息链,而网络营销作为市场竞争的利器,作为互联网最重要的商业模式,也成了不可忽视的营销手段。本文通过对宜昌市家居企业的经营现状及网络营销的实施状况的分析,理清互联网的发展对我市家居企业经营方式的冲击和影响,提出实现网络营销策略优化与创新的思路与建议。 一、宜昌市家居企业实施网络营销策略存在的主要问题 1.商业模式发展不成熟:我市家居企业电商起步晚,到目前为止,商业模式处在探索阶段。对于家居行业电子商务的探索,有多种模式,但任何一种模式都没有取得完美的成效,目前行业内大家普遍认同的是O2O模式,但是这个模式具体怎么做,例如线上线下怎么定位、如何整合、如何形成完整的O2O良性循环等,目前还是行业内普遍探索的问题。 2.单一的网络营销方式:在实践中,要么单纯把网络营销理解为网络买卖,要么认为网络营销就是网上广告,或者认为网络营销就是借助一些网络平台相关的供求信息,更有人把网络营销仅仅作为一种便宜的通讯方式等,这些错误认识的结果就是导致网络营销方式单一。 3.缺乏目的性的设计网站:网站登录的速度很慢,直接影响了客户的访问积极性,但是企业却不知情。同时,简单的信息,客户需求的重要信息没有,这当然对企业营销活动起不到实质性的帮助。不维护和更新的信息,也不及时回复客户的留言、电子邮件,这样,使网站访问者越来越少,开展网络营销的积极性就会越来越低。 4.缺乏完善的售后服务:售后服务主要体现在物流运输、配送、安装、维修以及退换货。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服务都会直接影响最终的用户体验,各个环节的优化及升级也是一个持续而又长期的过程。 二、家居企业开展网络营销的必要性 1.80后主导消费模式将改变网络品牌传统宣传途径 现在的80后已经成为家居地产市场的主要购买力,这是一群很少看电视、报纸的受众客户,是伴随着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新人类,也是一群追求个性、健康和时尚的知识性消费者。对于这群网络搜索智商高的80后来说,他们更看重网络评价和身边的朋友推荐。 2.网络成为家居消费第一媒体 网络的强大力量是显而易见的,速度快、效率高、最方便是互联网所公认的优势。高学历、高收入的80后是家居类网站的主要用户,无论是家居装修、购买家具、家居用品,他们都是消费的主力。作为一个年轻而购买力强大的客户群体,他们熟悉网络环境,能从互联网了解一切信息。一个企业,如果能够做到在网络上知名度高,树立品牌形象良好,那么无疑就赢得了这支消费大军的信任。 3.家居电商行业与其他电商行业相比具有其独特的特点 家居建材商品比服装鞋帽、图书音像等产品对售后服务的要求高、标准化程度低及物流成本高等特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家居商品电商化的进程,随着电商进程的加深及网络销售商品种类的不断扩充,家居电商开始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但是与其他种类产品电商相比较,家居电商仍然呈现出了重体验、重服务、本地化三大特点。 4.流量、产品和服务是家居电商行业核心竞争要素 家居电商行业的发展是离不开流量作为支撑,但是与线上的电商网站不同,由于家居线下体验非常重要,所以客户一般很少在线上直接成交订单,这是需要吸引用户到线下体验后再进行购买。所以,在这个过程中,用户体验及服务是影响客户进行最终购买决策的重要因素。 三、家居企业网络营销的策略实施 消费者购买家居不再只寻求基本的物质需求和使用目的等功能需求,其消费意识趋于成熟与理性,讲究品位与舒适,追求品牌、个性化等精神需求。家居市场将越做越大,市场细分将越来越小,对于营销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行业渠道商及网络品牌推广商的经营压力越来越大。本文认为, 家居企业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强化和改进。 1.网络营销在家居企业渠道策略中的定位。网络营销日益成熟,那么,网络营销在家居企业营销中该如何定位?这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广告宣传,来提升产品的品牌影响力,以促进家居销售作为网络营销的目的,那么,该定位主要针对的目标顾客群有熟悉家居企业某品牌的消费者和对家居安装非常了解或者对安装感兴趣的消费者,这一般是比较年轻的消费者,也是网络的主要使用人群。 2.产品策略。家居企业进行产品的设计要从产品的整体概念着手,具体来讲,要做好两个工作:一是产品的设计定位;二是产品包装里要附带详细的安装说明书。这就要求生产出来的产品价格相对来说是中等偏下的,还要方便运输、安装简单,整体安装图纸要非常清晰,安装配件的说明要简单明了。 3.企业网站应完善相关内容。网站无时无刻不在工作,通过企业的网站,客户可以跨越时空了解企业。企业网站不仅仅是展示企业形象的平台,更是企业扩展销售不可忽略的营销方式。站点应包含全面的产品信息、视频信息、顾客常见问题的解答、在线问题解答、顾客对产品的评价资料、顾客意见收集邮箱。 4.促销策略。好的网络广告不仅要考虑受众的需求,表现出企业产品会给客户带来什么样的利益,同时又要考虑投放网络广告的站点要与家居产品具有相关性。团购销售模式是在推广时采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大量的采购订单,消费者会得到一定的价格折扣,而企业也因为一次性销售的量很大,购销双方都从中得到实惠。 5.构建完善的销售服务体系。现在网上购物的技术问题已基本解决,比如网上的信用问题、支付体系问题等,最主要的问题是后台的问题,包括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这些后台的问题是需要大力研究和解决的。
大学素质论文:论大学图书馆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的构建 论文关键词 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 信息素质教育 大学图书馆 论文摘要 从总体构架、用户层次、功能模块、技术支持、资源数据库5个方面介绍信息素质教育平台的构成及功用,分析其有用性,以解决当前信息素质教育领域存在的数字化程度不高、缺乏合作交流等问题。证明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是大学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理想选择。 新世纪,信息素质受到国内外的广泛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将信息素质教育的普及作为其职责的重要组成部分,致力于培养用户在职业生涯和个人生活中评价、选择、利用信息的技巧和能力。国际图书馆协会和学会联合会(IFLA)在最新公布的《国际图联战略计划2006-2009年》中提出:要大力推进阅读、信息素质和终身学习,并将作为融入信息社会的关键。同样,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制定并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要求,至2020年,公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高技术司公布的《“十一五”信息化专项规划研究:我国信息化的总体走向》预测信息技术、信息资源的广泛应用将日益受到社会广泛重视,公民的信息素质将普遍提高。 信息时代对信息素质如此关注,必然对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提出更高要求。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将传统知识体系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在融合中发展创新能力,提高大学生信息素质。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可实现个性化、交互式教学,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满足社会发展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 大学图书馆建立的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以大学图书馆拥有和存取的各种信息资源为基础,整合大学图书馆的各种信息服务,将学校重点学科的科研资源、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集合到一起,针对大学图书馆各类用户提供不同层次的服务。该平台主要建构于大学图书馆的网络服务平台之上,在图书馆网站提供人口链接。平台设置的目的不是将用户培养成图书馆专家,而是让其有效地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提高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成为能自由运用信息的人。在线信息素质教育是大学图书馆教育职能的回归和体现,可以彰显图书馆的核心价值。 1 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的总体构架 笔者设计的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以下简称平台)主要包括五大部分:首先是平台的建构基础,即网络,可通过大学图书馆网站提供平台的入口链接;其次是底层的资源数据库,其中包含了课程资源、标准资源、免费学术资源、信息技能培训资源等4种资源类型。技术支持主要采用J2EE技术,设置了前言、选择信息源、检索技巧、获取信息、信息评价和检索规划等6个功能模块,根据用户权限,提供分层次的教学内容。用户层是平台的界面层,用户通过用户名和密码进行身份验证,进入功能模块学习,同时还包括用户个人信息管理和个性化定制等功能。图1为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总体构架: 2 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用户层次设计 大学图书馆开展在线信息素质教育,主要目标群体为学生、教师,也可以用于馆员信息素质的培养。总而言之,该平台的用户群体应该包括学生、教师、馆员、科研人员、校外用户等不同层次。 2.1 本科生 平台主要提供信息素质通识教育,如本科生文献检索课,同时利用FAQ等形式提供信息检索的基础知识和图书馆服务和利用方面的教育;针对本科生以接受专业基础教育为主的学习状态,提供相关课件和教参资料的下载等。 2.2 研究生 考虑到研究生已经涉足较深的专业领域,且需要综合的学科指南和信息素养,平台从学习和科研相结合的角度安排教育内容,提供著名的检索数据库如SCI、EI,评价工具JCR及三大检索工具的使用技巧,如何进行开题查新、科技论文的撰写及投稿指南等内容。同时平台链接学科馆员的参考咨询服务和综合性的培训讲座,使研究生用户能够接受更专业的学科导航服务。 2.3 教师 针对教师用户,平台提供教研支持。教师主要是利用平台接受教学工作的在线培训,如学习利用统一标准制作课件,保持风格统一,这也便于课件资源的整合共享;接受远程教学系统的使用培训,借鉴优秀课程的教学示范,从而改进教学方式,改善教学效果等。 2.4 科研人员 科研人员属于教师和研究生相交的用户群体,既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用户层次进行教学,也可以在教师和研究生教育中提供链接,进行深度的科研能力培养。对于该层次的用户,平台主要从资源查找、获取及研究动态通告等方面开展。既要教会科研人员从何处检索到所需资源,更要告知其如何获得该资源,还可以提供科技查新、代查代检等图书馆服务的链接。对于网络上免费的学术资源,还应该提供链接及服务,其主要目的是全面提高科研人员的信息能力。 2.5 图书馆员 图书馆员既是平台的建立者,又是平台的使用者。馆员可以利用平台接受职业道德培养、图情基础知识学习、图书馆各类资源使用、计算机操作技能培训、各类应用系统培训、拓展及综合知识等方面的教育,维护平台及图书馆的正常运作。 2.6 校外用户 对于校外用户,平台主要提供基本的信息素质教育,进行信息意识、信息道德等基础教育,对图书馆各项服务进行介绍等。 3 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的功能模块 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的功能模块由前言声明、选择信息源、检索技巧、获取信息、评价信息、检索计划等6大功能模块组成。其中,选择信息源、检索技巧、获取信息、评价信息为核心模块。在具体模块中,又配有测验、小结等形式以增强教育效果。图2为在线信息信息素质教育平台功能模块构成: 3.1 前言声明 该模块主要是对平台基本情况进行介绍,包括信息素质教育概况、平台模块浏览和使用技巧举例等。该模块还提醒用户树立综合使用的观念,善于利用平台的辅助工具,实现辅助学习的效果。 3.2 选择信息源 选择信息源模块主要从资源分布方面,介绍不同信息的获取来源,尤其侧重网络信息资源的分布。该模块以信息的来源作为分类标准,在每一类的介绍中,以列举重要站点的方式,提供更为细致的说明。同时,该模块可提供案例分析和在线测试,便于用户自查。在线测试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依据相关标准规定,将题目分为简单、一般、复杂三个层次,并于其后附有详细解答以及相关知识介绍。最后以总结的形式,概括本部分内容的学习要点。 通过该模块学习,用户可以了解各类型信息源并可根据需要进行选择,掌握图书馆信息源的特性、类型与作用,了解网络信息源的特点,鉴别互联网与图书馆电子资源等。 3.3 检索技巧 该模块给用户一个体验不同的检索工具、选择恰当的关键词、制定合适的检索策略,进行信息检索的机会。主要提供图书馆数据库、搜索引擎、学科信息门户和网络导航等4种用户常用检索工具的介绍。在“试用”中,用户可以利用平台提供的两个实时参照浏览器窗口,进行不同检索工具的使用对比。该模块还介绍利用布尔逻辑语言进行检索式选择,检索策略制定的步骤和方法,提供在线测试,并通过“注意事项”等方式,对检索策略进行总结。 利用该模块,用户可以了解如何根据不同的检索要求,选择合适的检索工具及恰当的检索词,并进行有效地组配;灵活地变换检索策略,以获得相对满意的检索结果;学会主题词检索和关键词检索的方法;学会在网上查找信息;鉴别从搜索引擎获得的信息。 3.4 获取信息 该模块的重点是全文获取,即用户如何通过掌握的文献线索,获取文章全文。首先介绍文献的著录格式和相关标准等知识,便于用户准确识别文献类型和出版信息;其次,教会用户掌握信息资源的查找方法,获知这些文献在图书馆或其它地方是否有收藏,在网络上是否存在,以及如何找到所需文献;此外还介绍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帮助用户获得自己无法取得的文献。 通过该模块的学习,用户可以学会辨别要查找的文献类型,知道在何处可以找到需要的文献,如何查找图书馆的纸本文献及电子资源,如何查找网络资源等。 3.5 评价信息 该模块侧重用户评价选择信息资源方面的培训,使用户学习如何评价信息、正确利用信息以及进行有效信息交流。该模块提供对不同类型资源的评价步骤,如如何评价图书资源、网络资源,如何进行网址分析等,同时还附有在线测试。 学习该模块,用户可了解到信息评价的一般标准;利用这些标准对查找到的信息资源进行评价;学会合理使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正确引用有参考价值的信息、避免侵犯知识产权。 3.6 检索计划 该模块是对前五个模块学习的归纳总结。通过网络检索到合适的信息资源,就必须运用检索技巧,制定合适的检索策略。当然,网络并不是获取信息资源的唯一途径,用户要根据所需信息资源的类型,利用信息资源评价知识,选择值得信任的站点和信息,最终实现提高个人信息素质的目的。 4 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的技术实现 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主要是利用J2EE技术,通过J2EE的应用服务器(WebLogic Server),将用户的请求进行分析,再利用JDBS到资源数据库中调用需要的资源。 J2EE是一整套技术的总称,包括建立应用系统的各个方面,J2EE使用多层的分布式应用模型,分别为客户层、Web层、业务层(EJB层)及企业信息系统层(EIS),其支撑平台由一整套服务(Services)、应用程序接口(API)和协议构成。这一整套技术的层次划分与笔者设计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的构建层次非常吻合,可以实现用户与平台良好交互。 4.1 技术实现流程 平台用户无需专门的客户应用程序,只需安装浏览器即可。平台用户在向服务器端发出请求时,首先是调用JSP页面,由于不同的用户请求的页面不同,可以由WebLogic Server的配置文件来指定。然后,由服务器端的Servlet引擎负责解释执行,调用相应的EJB,通过WebLogic Server最后访问到平台资源库。最后,由Servlet引擎将结果返回给JSP网页,通过HTTP协议将最后结果以HTML的形式返回给用户,以JavaAp-plet方式加载到HTML页面上,通过现有的IE浏览器解释运行即可。在设计后台数据库时,系统采用SQL Server 2000数据库管理软件,通过JDBC访问数据库。硬件平台采用的是DELL服务器,通过WebLogic配置文件将编写好的JSP、Servlets以及各种EJB部署到服务器上,使其与数据库相连。具体实现流程如图3所示。 4.2 实现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的几个关键技术 4.2.1 JSP技术与Servlet引擎 JSP是一种动态网页生成技术,用以帮助Web开发人员创建动态网页。JSP页面由HTML代码和嵌入其中的Java代码组成,最终代码以Servlet形式存在并执行。Servlet是一种动态加载的模块,JSP在执行以前先被编译成字节码,字节码由Servlet引擎所管理的Java虚拟机解释执行,所有的JSP文件都转变为Servlet来运行。JSP技术与Servlet引擎协调配合,将用户请求的分析和结果以HTML页面返回给客户端的浏览器。 4.2.2 JDBC技术 JDBC以统一方式对各种各样的数据库进行存取,不需要客户端数据库驱动程序,而是使用网络上的中间服务器,为开发人员隐藏了不同数据库的不同特性。另外,由于JDBC建立在Java基础上,因此还提供了数据库存取的平台独立性。 5 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的资源构成设计 信息资源是平台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提供各项教育服务的基础。大学图书馆在线信息素质教育资源,以图书馆馆藏资源、免费存取资源、重点学科的科研资源、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和图书馆各种服务为基础,其构成可以从资源的类型和资源的格式两方面进行划分。 5.1 信息资源的类型 5.1.1 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主要是指平台提供的一系列培训课程,包括文献检索课程、专题讲座课程、学科专业教学课程、国家精品课程、在线教学课程等内容。平台主要提供各种课程的简介、教学大纲、课件下载、作业测试、教学网站链接、电子教科书等,方便用户进行相关课程的学习,同时也为教师提供可资参考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资源。 5.1.2 标准资源 平台还提供信息素质教育相关标准和规范。有课程设计标准,如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 文献检索与利用 课的意见》;信息资源评价标准,如评价网络资源的标准,包括作者、主办者、日期、网站内容是否被引用等方面;信息素质能力标准,如美国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我国的《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等标准体系;以及知识产权等法规政策等内容。 5.1.3 免费学术资源 平台提供的资源大多是在网络上可以免费获取及使用的。免费学术资源包括开放存取资源、全文数据库资源、学术搜索引擎、学科信息门户等类型。其中OA期刊、学科库资源、机构库资源均属于开放存取资源,可以链接专门从事OA资源注册及收集的组织和学会。同时,学科信息门户中存在大量免费学术资源,如CALIS的重点学科导航库,这对提高用户的信息素质,拓展知识面将大有裨益。平台可以依附图书馆员的信息组织能力,提供免费资源网络导航、免费参考网站、免费检索工具等内容,拓宽用户获得免费信息资源的途径。 5.1.4 信息技能培训资源 信息技能培训资源主要包括信息查找、获取、评价等相关能力和技巧的培训,包括各类型数据库培训资源、文献传递方法、信息检索技巧、信息评价标准、图书馆服务指南等内容。平台将数据库商提供的培训课件和检索指南、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的方法及规范、图书馆的各项服务及利用指南提供给用户,不仅拓宽资源获取的途径,还方便用户到馆获得直接、便捷的服务。 5.2 信息资源的载体类型 平台利用网络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其资源类型丰富多样。除了传统的文本类型如WORD文档、PPT文档等形式,还包括各种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源类型,如Window Media、Quick Time、Flash等,用多媒体的方式演示信息检索步骤,进行案例教学,调动了用户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更好实现地信息素质教育的目的。 大学素质论文:浅论新形势下大学生安全素质培育路径探究 论文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安全事件频发,引起社会普遍关注。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面临国际形势复杂变化及国内社会转型的双重挑战,加强新形势下大学生安全教育刻不容缓。安全教育要取得实效,就必须对大学生常见的安全事故进行梳理,探究事件背后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和切入点,并从社会、学校、家庭及大学生自身寻找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而提出大学生安全素质培育的路径。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安全素质;综合教育观 近年来,大学生安全事故频发,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教育、公安、消防等部门为此付出了巨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纵观大学生安全事故不难看出,有些事故是难以防范的,但更多的是可以通过人为干预而避免的。为此,笔者对近几年大学生常见的安全事件进行梳理,并对其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探究大学生安全素质培养的有效路径。 一、大学生常见的安全事故 1.出行安全事故 大学生是个活跃的群体,同时具有一定的经济独立能力和自我生活能力,有相对宽松的时间,具有更多的冒险精神和追梦遐想,这些都促成了大学生的旅游热,如春游、秋游、毕业游、自驾游等。在旅游期间,很多大学生因麻痹大意或缺乏安全常识发生了安全事故,甚至因此失去了年轻的生命,令人扼腕叹息。如2012年4月发生在苏州太湖的快艇事故,3名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及1名华东政法大学研究生溺亡。乘坐快艇的大学生都没有穿救生衣,在某种程度上延迟了救援的黄金时间,这种在旅行中溺水死亡的事故时有发生。近几年,户外运动爱好者在野外探险时遇险的新闻并不鲜见,如2011年10名复旦大学学生擅自进入黄山未开发区域探险,在风景区迷路,救援过程动用大量的公安、消防力量,大学生探险合理性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争议。当前,悄然兴起的大学生自驾游应值得关注,或驾驶自家车辆,或租借车辆,这种新的出行方式虽然给大学生带来了新鲜感,但自驾游过程中也潜在诸多危险因素,很多大学生估计不足,也有不少学生为此而丧命。 2.因心理问题引发的伤害事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各种社会问题凸显,大学生不得不面对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等多重压力。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也面临着学习、生活、情感、交际、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他们的心理健康受到极大的挑战。事实上,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呈现高发趋势。因心理问题导致的伤害事件也在社会上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如1991年的卢刚事件、2002年的刘海洋事件、2004年的马加爵事件、2008年的中国政法大学弑师事件、2010年的药家鑫杀人事件等,每一个事件都触动着社会的神经,大学生作为心理危机高发的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值得关注。 3.网络安全事件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13亿,手机网民数达3.56亿。而网民中相当一部分是在校大学生。网络作为快捷的信息传播媒体,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然而,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色情、暴力、邪教内容的网站泛滥,这些信息对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中的大学生来说,危害相当大。正是由于网络影响的深刻性及广泛性,使得网络安全问题成为大学生安全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上的不法分子利用大学生社会经验缺乏,防范心理弱的特点,借助网络进行诈骗、抢劫等,同时,大学生因网络交友不慎引起的安全事件时有发生,被抢劫、杀害的不在少数;网瘾也是严重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一大杀手,轻者被休学、退学或直接开除,重者则因此而失去生命,如台湾桃园一名23岁男子,包机连续打了23个小时“魔兽世界”线上游戏后暴毙。大学生的网络安全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4.寝室火灾事件 寝室是大学生业余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大学生非常密集的场所,一旦发生火灾,后果将不堪设想。为此,各高校都加大了宿舍管理力度,从规章制度、日常管理、防火宣传等诸多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收效甚微,违规现象依然大量存在,如乱接电线,熄灯后借用卫生间等公共区域电源;使用劣质插座、台灯;为寻求方便,在床上使用电脑,并长时间在无人的情况下开着电脑下载电影;使用小功率的电热杯等。诸如此现象都隐藏着严重的火灾隐患,如上海商学院一女生宿舍违规使用“热得快”引燃了堆放的杂物,致使4名学生身亡。南京一学生公寓楼某宿舍私拉插座,导致电器短路引发火灾等,一件件鲜活的案例给人们敲响了警钟,但悲剧却仍在发生。 二、大学生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分析 不难看到,血的教训并没有阻止一个个悲剧的发生,从理论上讲,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高素质群体和精英群体具有较高的认知水平和能力,但在现实的具体行为选择上往往出现偏差,面对不规范、冒险的、存在潜在安全隐患的行为,他们却选择了去尝试,选择了去冒险,选择了去违背,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实效性应成为高校重点关注的课题。 1.大学生安全意识淡薄 大学生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安全意识淡薄应该是大学生安全事故频发的根源,虽然学校进行了一系列的安全教育,但教育并没有取得实效,最重要的原因是校园安全文化没有形成,大学生的安全素质没有得到有效培养。当然,安全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当一件事情形成一种习惯性行为的时候,就很难改变,这种习惯性行为有好的习惯,也包括坏的习惯,到了大学这个阶段,往往习惯已经形成,再加上很多时候安全教育并不是贯穿大学教育始终的,往往是出现大学生安全事故就重视,就加强教育,这种运动式的安全教育是很难取得实效的。对于大学生而言,安全意识至关重要,没有安全意识,就没有相应的安全防范,发生安全事件也会在情理之中。 2.学校安全教育不到位 大学生安全工作很容易被忽略,也往往会出现学生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就大为重视,日常工作中就逐步淡化的局面,在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上跟学校的其他工作相比,仍然处于边缘化的境地。孰知,安全素质在所有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中居于首位,但现实教育中,学校人才培养更注重的是德智体美劳的教育,这一教育理念也影响了大学生安全教育在学校中的地位。学校安全教育是大学生获取安全知识、提高安全防范等安全素养的重要教育主体,很多学校也非常重视,但从实际安全教育落实来看,更多的是形式大于内容,安全手册、安全宣传栏等在宣传上到位,但遗憾的是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没有进一步跟踪教育的效果,在我们走访的部分高校中,很多学生将学校发放的安全教育资料束之高阁,对寝室楼内、校园宣传栏等安全教育内容也是视而不见,这种安全教育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安全意识问题、安全素养问题。还有的高校没有开设安全教育课,虽然也有消防演习,但往往形式大于内容,学生没有真正掌握逃生知识;还有很大一部分高校并没有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生命至上的理念没有形成。从目前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来看,还有很大的空间,与形成安全教育的长效机制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工作还不够到位,教育形式上不够灵活,落实的力度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3.社会负面影响愈加凸显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城乡差距、贫富差距、贪污腐败、就业难、看病贵、上学难、房价贵等诸多社会问题对大学生思想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作为大学生,正值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极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一方面,有些大学生表现的非常浮躁,对社会失去信心,对大学学习失去兴趣,表现出急功近利,注重现实与眼前利益的行为,这极易被社会上的不法分子利用,如有的大学生陷进传销的泥潭,有的为了蝇头小利走上犯罪的道路等;另一方面,大学生易于接受社会上出现的新事物,但其社会经验却不足,如对网络负面影响的危害性,大学生应该心知肚明,但总有一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流连于色情、暴力等非法网站而走上不归路;还有很多大学生受社会上的“驴友”影响,乐于探险、喜欢自驾游,明知自己不具备探险的经验或物资准备不全,但仍然轻率的去尝试,却往往会为此而丢失性命。 三、大学生安全素质培育路径 现实告诉我们,大学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这不仅是国家人才的损失,也给其所在的家庭造成终生的痛苦,其危害之大,影响之广,给学校、社会、家庭都敲响了警钟。为此,大学生安全素质培育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遏制大学生安全事故频发的问题。 1.弘扬和建设大学安全文化 古人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在其从事生活、生产实践的一切领域内,为了保障人类身心健康安全并使其能安全、舒适、高效地从事一切活动而创造了安全文化。安全文化就是安全理念、安全意识以及在其指导下的各项行为的总称。大学的安全文化是人类安全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建设的基础。 弘扬和建设大学安全文化是大学生安全素质提升的前提和基础。 从大学生个人层面上看,安全文化起着塑造大学生安全人格,实现社会化的功能。纵观各种事故,其发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大学生的安全人格没有养成,而安全人格的养成,要依赖大学的安全文化建设,安全人格的塑造就是安全人的塑造,它是人的完善与全面发展的基础部分,是当代大学安全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 从学校层面上看,大学安全文化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起着目标、规范、意见和行动整合的作用。大学文化主要传授的是对安全的思维、认识和态度,帮助大学生树立安全的哲理、价值观、行为和道德规范;掌握安全科学的知识、技术、手段和方法;学习现代安全管理办法,建立与当前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安全工作机制,宣传安全伦理道德、安全行为科学、安全法制观点,从带有强制性的“要你安全”的方法,变为“我要安全”的行动。 从整个社会层面上看,大学安全文化起着社会整合和社会导进的作用。大学的安全文化建设应融入全民安全文化建设中,整合社会上更多的资源发展大学生安全文化,形成社会上关注大学生安全的舆论氛围,形成合力和正确的工作导向,推动大学社会文化建设,提升大学生安全素质教育水平。 大学安全文化建设是提高大学生安全素质的最根本、最深刻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安全文化建设,以文化教育的手段和途径启发、教育、影响和造就具有安全人格的大学生;在安全文化建设中,通过改变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思维方法,进而规范大学生的行为,树立安全文明的道德风尚,确立正确的安全人生观和安全价值观,达到提高大学生安全素质的目的。诚然,大学生在学校是被教育者,将来他们又会是安全文化的教育者、引导者和传承者,在提高全民安全文化素质中将发挥重要的带动作用。 2.构建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体系 安全教育课程建设是大学生安全素质培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安全教育的必然要求。然而,就目前的安全教育课程建设及进课堂的情况来看,形势并不乐观,很大一部分学校对安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对安全教育形势认识不足,导致安全教育课开课不足,有的学校用讲座、参观或演习替代安全教育课,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在当前大学生事故频发的严峻形势下,高校应构建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体系,形成安全教育进课堂的长效机制。 (1)开设独立的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当前,有的高校已经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法律基础”、“思想道德修养”等人文素质类课程,但涉及防火、防盗、防诈骗、自救知识等内容的安全教育课程及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多数高校还没有开设,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安全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大学生并没有系统的接受过涉及大学生生活安全的教育内容,为此,高校应将安全教育列入学校教学计划,并定为大学的必修课。 (2)组建专业化的安全教育教师队伍。任何一门课程建设都需要一支专业化的教学、研究队伍。安全教育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课程体系,首先,要成立安全教育教研室,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其次,要配备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及丰富工作经验的教师,安全教育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社会上诈骗手法不断翻新,大学生悄然兴起的“自驾游”等,这些新的问题潜在的安全隐患及应对策略必须经过课堂教育即时传授给学生,这种即时性教育能够大大缓解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还要加强安全教育的研究工作,以研究促进工作的开展,比如安全教育实施后,安全教育效果的评估,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变化,安全教育的教学方法等等。最后,整合安全教育资源,将所有涉及学生安全的课程、相关部门人员进行整合,构建大学生安全教育体系。将“法律基础”、“心理健康教育”、“思想道德修养”等课程也纳入到大的安全教育课程体系。除了担任课程教学的教师,也可吸收辅导员、安保人员等一线工作教师,这样就构建了既有理论教学又有实践教学的大学生安全教育体系。 (3)选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有了专业的组织机构和教师队伍,还应运用专业的教学方法。安全教育不仅仅是安全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安全的重要性、辨别是非的能力及学会突发事件的应对,要达到这一教学要求,必须采取知识传授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案例教学中,除了讲解典型的安全事故案例并进行深入地分析外,还要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引导他们深入的思考,辅助以必要的消防安全展览、交通事故展览等,从安全意识、安全思维、安全技能等多层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3.注重和强化综合安全观教育 当前国际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形势非常严峻,敌对势力利用“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等不友善的论调加紧对我国的思想渗透;国内社会结构深刻变动、阶层分化明显、社会矛盾冲突凸显。如何教育大学生抵御西方腐朽落后思想文化的侵袭,坚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难题。 大学生安全教育除了身心的安全,更重要的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综合安全观。综合安全观是指用全局的、联系的、系统的思维,来思考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以及科技、生态、粮食、能源等一系列安全问题,通过科学统筹,运用多种手段,发挥整体合力,实现国家的总体安全。综合安全观教育要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范畴,深入把握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在多元文化思潮的交融交锋中,教会他们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当前社会热点和国际动态等现实问题,并树立正确的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国家的生存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激发出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创造热情和活力,在行动上自觉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真正成为党和国家需要的合格人才。 大学素质论文:试析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与学校体育活动重要性的研究 [论文摘要]当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有了显著变化,所以高校在开展素质教育活动中必须及时准确地把握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素质教育。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各素质有着紧密联系,因而学校应正确处理好它与各素质之间的关系,摆正体育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论文关键词]体育教育 综合素质 社会适应能力 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类社会发展愈加迅速,社会竞争也日趋激烈,社会的发展需要综合素质人才。作为当代大学生,只有在具备了良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拥有了全面综合素质以及良好社会适应能力,才可能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找到自身的立足之本。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高校扩招力度的不断加大,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加严峻。纵观各种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伴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待业学生人数也相应上升,2008、2009两年学生就业率甚至不足七成,尤其是在剔除了读研和单位试用人数后。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更是令人担忧。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当前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人类社会的知识储备迅速增长,新的学科不断出现。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用人单位对人才专业化的需求也愈发迫切。社会分工的专业化与交叉综合并存,新职业、新岗位不断涌现,各职业所涵盖的知识技能的范围不断扩大,与此同时,每一种职业的内容也不断更新。这所有变化都要求学生在具备良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拥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不仅需要具有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道德健康,而且还需要具备较强的社交能力、工作能力,能在社会生活中对包括职业角色、家庭角色等人际关系角色转换上进行良好适应。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综合素质不高、社会适应能力差的缺点,这也是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全面提高人才质量,是当前素质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而体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强健学生身体,还能全方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21世纪教育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中提出,21世纪的教育拥有四根支柱,即学会求知( Learning to know)、学会生存(earning to be)、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与人相处(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体育教育正是以其特有的功能和手段贯彻了素质教育的精髓,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一、体育活动与综合素质的关系 (一)积极的体育活动情感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 人的品德是在持续特定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相对稳定且具有自我约束作用的社会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在这其中,既有政治素质、道德素质这种主要由外因影响的准则,又有思想素质、个性心理素质等自身影响占主导的规范。在积极的情感支配下进行体育活动,既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学生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下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稳定的心理状态,形成高尚的体育道德品质,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树立高尚的责任感,形成关心他人,爱护集体的良好道德观。同时,积极的活动情感能帮助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以及平静的心态。保证学生在乐观稳定、积极向上的情绪下学习生活。 (二)积极的活动情感能够帮助学生发展自身才智 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与最终目标。个人的才智是其智能和才华的综合体现,包含智力素质、科学素质和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中,知识总量不断增加,社会科技水平迅速发展,对生产者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参与体育活动就是一种个性的展示,因为运动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过程。谁能想到一个没有积极体育活动情感的人却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因此,通过体育活动强化情感教育,可以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从而帮助学生达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积极的体育活动情感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身体素质 现代社会对学生身体素质健全的评定有了新的标准,健全的身体素质需包括运动机能素质、抵抗疾病素质和心理适应素质。据有关调查表明,当前近30%的学生在生理、心理、人格适应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因此,通过强化学生积极的体育活动情感,可以帮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以此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从而提高学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完备的健康意识。我们可以看到,强化学生积极的体育活动情感过程,也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过程。 二、体育活动在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上的作用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个人为与环境取得和谐的关系而产生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它是个体与各种环境因素连续而不断改变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体育竞技活动当中所具有的种种心理活动,如自我控制、自我超越、自我调节,以及强烈的情绪体验和直接的互动关系,因此,体育活动在促进个体充分发挥自己潜能,主动解决情境中面临的问题,改变环境使之适合自身需要等方面具有独特作用。 (一)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交往,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体育课与其他科目不一样,因为体育课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与活动远远比其他科目多,它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在体育运动以及各种体育竞赛中,由于人员之间交往频繁,这不仅增进了友谊、促进了交往,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融入集体、接触社会。体育活动不但能增加人与人之间接触和交往的机会,缩短相互之间的距离,同时还能帮助师生更好地沟通,促进人际交往关系的和谐发展。 (二)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体验社会角色 在个体社会化的进程中,游戏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学生在游戏中个体角色的不同扮演,参与者同时体验了各种角色的义务、责任、技能与心理。个体从事体育活动,特别是从事集体性的体育活动,需要个体与他人通力合作,并且以各自不同的角色,达到协调配合的目的,此种经历对于个体体验社会角色,促进个体融入社会,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体育活动,很多时候正是以游戏的方式,使学生学会适应不同的规则、环境,体验不同角色,从而得以继续发展。 (三)体育竞赛有助于培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能力 人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受各种挫折,耐受挫折也是一个个体对自身心理调适的过程,个人只有具备了抵抗挫折的能力后才可能拥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体育比赛具有其鲜明的竞争特征,有竞争就会有胜利和失败,对于失败的一方来说,这种体验就是一种挫折体验锻炼过程。学生在体育竞赛中总会经历这样或那样的失败,这种情景引发的挫折感,对学生是一种心理的磨炼。个体承受挫折并通过自我调整重建信心的过程是一种心理调适的过程,这种自我调节、重建信心的过程就是个体提高自身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 (四)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自我控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体育课堂中,教师一方面要对学生的行为起控制作用;另一方面,种种教学要求和规范对学生也有具体的掌控要求。学生在课堂中既要通过自我控制服从于教师的组织,还要服从课堂纪律以及相关的行为规范。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控制与自控是同时存在的,教学中控制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服从,学生的自控是对这种要求正面的回应。无论是对教师的要求还是对课堂纪律、行为规范的限制,学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自控能力,就是学生逐步实现自我调整,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与此同时,体育活动中的竞争行为也在不断发生,随着竞争目的、参与者群体大小、参与者年龄性别特点的改变,竞争行为也会有相应改变。学生如果想在竞争中获胜,就要学会遵守规则并与同伴相互配合,通过协调合作来解决问题,养成团队合作的能力。 由此可知,体育活动对于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是由体育活动的社会特性所决定的。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体育活动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学校需重视体育教育作用,提升体育教育地位,这也是当前高校教育急需重视的问题。 大学素质论文:关于就业市场化对公安院校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影响 [论文摘要]在大学生就业实行市场化的新体制下,公安院校毕业生就业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办学体制不变的前提下,在人才培养上应更新观念,大力改革旧有的模式,树立新的以培养学生的政治法律素养、警务技能素养、心理素养、公共关系素养等职业素养为主的培养模式。 [论文关键词]就业市场化;公安院校;职业素养培养 本文所指市场化,是指采用竞争的方式来配置资源。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在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环节,出现了市场化。这是宏观整体上的情况。站在公安行业的局部来看,公安院校毕业生以前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现在由于体制的转变,在就业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2004年,公安机关改革了从公安院校毕业生和复转军人中进人的传统方式,开始从地方大学中招收民警。总的趋势是实行市场化。就业市场化这样一个导向会对公安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应如何应对?这些问题现实地摆在了公安教育工作者面前。 一、就业市场化对公安教育的冲击 就业市场化是指就业主体全部进入人才市场,由市场配置人才就业。各类人才均要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遵循人才市场的规律。大学生就业市场化不但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客观要求,也是人们的一种主观追求。运用市场机制配置人才,是实现人职匹配、人职和谐的最佳途径和有效方式,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原则的最好体现。 我国的公安教育起步晚,发展时问不长,与其他院校的发展相比还很不成熟。2000年后,公安机关用人机制转变,用人单位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学在警校只是人警的一个资历,并非是人警的充分条件。这种情况将长期存在。公安院校毕业生面临失业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大增。从公安院校近些年的情况看,就业层次向下延伸也成为就业市场化相应的必然趋势。包括公安部直属本科院校,绝大部分公安院校毕业生都直接下到基层,从基层开始干起。有的地方连择业都成了问题,往届的毕业生连呆两年都分不下去。有的警校被迫暂停招生。充分说明学校作为人才的培养单位,必须与市场需求合拍。由于人事制度改革,凡进必考,不管公安院校毕业生还是非公安院校毕业生,都有资格报考公安机关,而公安机关除能接收公安院校的毕业生外,也可以接收地方院校的毕业生。公安机关有选择进人的权利,学生也有选择单位的权利。可以到沿海找工作,也可以回家乡找工作。公安院校学生就业制度的灵活性增加了,学生得到就业的自由,但同时挑战性也增加了,要承担择不上业的风险。公安院校毕业生还存在一个特殊的问题,由于行业办学,专业口径狭窄,出了本系统之外,还有一个对其他行业的适应性问题。从就业情况来看,公安教育与公安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着脱节的地方。 二、就业市场化要求公安院校加强警察职业素养的培养 面对就业市场化的现状,公安教育的核心应是培养警察的职业素养。原来的公安教育偏向于学历教育,过于强调通识教育,对公安职业教育的特色强调不够。原先公安教育的理念仅强调政治方向,把公安的职能局限于刀把子,过于强调政治教育,不强调专业教育。所以我们要提倡在公安教育中强调职业化发展的思想,大力培养学生的警察职业素养。有的从警校毕业的学生到了实战岗位,很快就崇信:“传统经验是个宝,技能可有也可少”,重实体,轻程序,破案第一,质量第二,安全意识薄弱。这说明学校在警察职业素养培养方面存在着薄弱环节。技能战术是人民警察必备并区别于其他国家公务员的独特能力和特殊技能,是公安民警职业能力的重要体现。过去强调专政模式下的法律工具主义,重打击、轻保护,重实体、轻程序的现象比较突出。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期公安工作的重心应转移到服务于经济建设大局中来,转移到服务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上来。我们在公安教育中要加强警察职业素养的培养。面对日益发展的就业市场化形势,要完成好公安机关的三大政治社会责任,公安教育不转变观念,不加强警察职业素养的培养将难以承担警察人才培养的重任。 三、如何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 就业市场化要求我们的警察素质教育要做出相应的调整,需要我们培养出的毕业生具有符合时代要求的警察职业素养,能够基本满足或完全满足公安机关用人的需要。为增加培养针对性,可以将警察职业素养内涵界定为政治法律素养、警务技能素养、心理素养、公共关系素养四个方面,研究其发展路径对症下药。加强学生的警察职业素养培养,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是政治法律素养方面。公安院校大学生具备政治法律素养是由公安机关的性质决定的。公安机关是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专政机关中不可缺少的部件,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工具之一,是具有武装性质的国家行政机关。公安机关不同于一般的行政机关,政治法律素养要求特别高。公安院校一般遵循“政治建警,政治建校”的建校方针,在政治标准、政治修养、政治觉悟等方面比其他普通高等院校要求更多、更高,它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和政治敏锐性,在任何时候思想政治上都必须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性。公安机关是执法机关,是重要的政法部门,法律素质的高低是衡量公安院校学生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之一。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是公安院校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是警务技能素养方面。从职业素养培养的过程来看,应明确各个主体的任务。首先,从教学者看,警察职业训练的教官是公安系统内工作娴熟的业务骨干或富有工作经验的警官。他是训练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及工作经验的传递者。其次,从学习者看,既要注重提高他们思考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要强化正确的战术动作与意识,让他们形成符合战术要求的本能反应。另外,从用人单位看,业务单位可及早介入学历教育,凭借院校教学时间比较固定,选材面比较宽等优势,把攀登、狙击、抓捕等一些专业性较强的项目引入院校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训练。在学生警务技能培训的内容安排上,要根据不同警种、不同岗位的工作特点和职责要求,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制定可行性强的训练计划,考虑练习强度,遵循适度超前原则。要坚持质量建警,坚持干什么、学什么,贴近实战,战训结合,学以致用,注重实效,从警察执法、执勤必须遵守的程序和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抓起,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育训练,全面提高公安队伍的执法水平和整体素质。 三是心理素养方面。面对社会压力加大的现实,面对警察需要承受比一般行业更高的心理压力的现实,应加强心理素养的培养。警察健康心理的标准主要是:智力正常,情绪稳定,遇事冷静,意志顽强,性格良好,胸襟宽广。可以结合警察健康心理标准,引导学生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可重点训练三个方面:(一)职业心理意识的训练。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启发、疏导等,使学生对警察职业产生客观正确的认识、观念和态度,不断强化其职业自尊感、价值感,形成牢固的职业意识,为将来进入从警生涯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二)职业心理能力训练。职业心理能力指警察在职务活动中需要具备的心理能力,这些能力关系到警察在工作过程中能否能顺利、出色地完成任务和进行有效的自我保护。(三)职业心理品质的训练。情绪调控、性格养成、团队精神、交往态度、意志修养等训练都属此范畴。良好的心理品质有助于人民警察活动效率的提高、警民关系的优化以及职业形象的塑造。 四是公共关系素养方面。公共关系素养培养呼应了现代警察工作趋向“社区警务”的要求。社区警务是一种警务理念。这种理念鼓励通过采用问题解决策略和建立社区与警察之间的伙伴关系来分析犯罪恐惧感和社会混乱的成因并减少这种恐惧感和改善社会秩序。社区警务要求警察具有较高的公共关系素养。随着城市化的深入发展和警察基本职能的转化,警务管理越来越走向社区化。与社区警务理念相适应的对警员素质要求是:既能独立执法,也能通过良好的公共关系来预防犯罪。在培养过程中需要注重社会学、法律与应用社会心理学知识的培训。让学生掌握与不特定社会阶层和成员沟通的技巧,应把握的法律界限和伴随人际交往的心理活动规律。增加人文教育、警德教育、新闻宣传方法、形象定位等方面的课程,并设计相应的情境训练,以增强学生的相关素质。通过这些培训,使学生逐渐具有从事警察职业所需要的公共关系能力,为承担专家型、服务型、公仆型的警察角色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学素质论文:试析隐形课程下大学音乐素质教育课程的开发 论文摘要:素质教育一直是大学教育的重心,音乐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文章从隐性课程开发的角度,分析了隐性课程对于音乐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提出实践中开展音乐素质教育的建议。 论文关键词:隐性课程 大学阶段 音乐素质教育 课程体系包括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也叫显在课程、正规课程,指的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传授的学科,即课表中有课程规定的一部分教学活动;隐性课程又类同隐蔽课程(hidden curriculum)、潜在课程(laten curriculum)、非正规课程(informal curriculum)、未研究的课程(unstudied curriculum)、未预期的课程(unanticipated curriculum)等,指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无意识地获得的经验、价值观、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也可以说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隐性课程具有非预期性、潜在性、多样性、不易觉察性。我国出版的《教育大辞典》对其下的定义是: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与“显性课程”相对。 一、隐形课程的发生及实施中应把握的要点 两种课程类型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与特点,其中隐性课程的特点主要有:1.影响具有弥散性、普遍性和持久性。2.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3.是学术性与非学术性的统一。4.是有意识性与无意识性的辩证统一。5.是非预期性与可预期性的统一。6.隐性课程存在于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中。 基于隐性课程的特点,要求在隐性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注意四点:1.能够广泛地深入学生中间。2.控制一定要是积极向上的活动。3.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保持目标一致。4.具有优化育人环境及氛围的作用。 音乐素质教育是大素质教育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文类课程的重点内容,也是通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作为一种特殊存在,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音乐学习的特性彰显隐性课程的需要 (一)德育功能。德育自古以来是音乐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早在孔子时期,就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思想,把审美和伦理道德联系在一起。孔子还说“移风易俗,莫过于善”,音乐借助有组织的音响运动,表达思想感情、净化学生的心灵,于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准。因此,在素质教育中,音乐是塑造学生灵魂的有力手段。数百年来,德育一直是音乐教育的目标之一。音乐使人向往美好的事物,丰富美好的思想。如慷慨激越、催人奋进的《义勇军进行曲》,鼓舞斗志,唤起民众,其铿锵有力的节奏,激励一代代热血青年走上革命道路。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心灵,塑造健全的人格,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自豪感,发扬祖国优秀灿烂的文化。 (二)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如今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课题,音乐是时空的艺术、想象的艺术,想象恰是创新思维的源泉。科学家贝弗里奇说过,“音乐有助于直觉……在感情上音乐带给的快感,近似于创造思维活动带给人的快感,而适当的音乐能帮助造成适合于创造性思维的情绪。”爱因斯坦甚至说,“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音乐要求同样的思维过程。”音乐能激发人的无穷思维和丰富想象力。学习乐器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手、脑、眼、耳并用,能开发儿童的大脑,使头脑聪慧,形象思维的发展对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以及想象力、创造力有明显提高。长期受到音乐启迪的学生,能在桎梏的思路中解脱出来,重新获得强大的创造力,从而思维敏捷,精力更集中。生理学家认为音乐对促进大脑左右半球均衡发育合理运用,有明显的协调作用。 (三)建立多元文化观。人类社会是文化多样性的社会,我们应培养学生了解多元文化、尊重多元文化,学会从多元化的角度来看待和分析问题,建立起国际文化交流的良好沟通。也就是说学生不仅要了解中国文化传统,还要了解外国优秀文化的精髓,在这种双向互动中促进学生们思想和谐向上成长。 三、音乐素质教育中隐形课程开发的条件 音乐教育的任务不是通过课堂教学能够达成的,是需要慢慢深入学生的生活,与其融合,进而形成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因此,关注隐性课程的开发,尤其需要关注音乐素质教育。如何从大学教育中开展起来,笔者认为有以下五点。 (一)校方应当提供良好的环境。良好的环境包括硬件和软件条件,硬件主要是修建美术室、舞蹈室、钢琴室、音乐室等公共设施,为学生提供开展活动的场所;软件主要是建立良好的音乐氛围,鼓励学生们创新和开展活动。 (二)鼓励学生发展音乐社团活动。如创办吉他协会、合唱团、大学生管弦乐队、音乐小报等。这些活动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也容易使学生形成积极、乐观、活泼的性格,带着舒畅的心情投入学习,学习效果更为明显。 (三)定期举办艺术节及大型节日活动。鼓励学生参加艺术节,尤其是自发排演节目。充分利用大型节日或纪念日,通过义演、大型舞蹈助兴等方式把人文的理念和爱国热忱融入进去,加强道德实践,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举办音乐文化讲座。定期或不定期举办音乐素质文化讲座,尤其是名家的讲座。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与众多人文社科专家面对面的机会,聆听名家的声音,引发对社会的思考,感受学校浓厚而独特的“大学”气息。 (五)多渠道提供知识途径。包括:1.丰富的图书馆资料。面对新时代渴求知识和全面发展的校园学子, 图书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校图书馆是学校文献资料的中心,在现代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图书馆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场所,对于音乐素质教育也尤为重要。因此,图书馆应该保证音乐资料的相对充足。2.校园网上资源。在网络日益发展的今天,校园网页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之一,保证学生能查到所需的知识是校园知识系统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部分。 隐性课程是一个很难把握的定义,学术界对此也有很多的歧义,根源主要是隐性课程的不确定性和不可计划性。沃伦斯将隐性课程的研究归纳为三个层次:1.师生互动、教师结构、教育制度的组织模式等学校教育的结构;2.价值的学习、社会化、阶级结构的维持等作用于学校的进程;3.从课程实施的偶然的、无意识的副产品到包含在教育里的历史的社会的功能中的各种结果的种种“意图性”或“隐蔽性”。这意味着隐性课程的研究从潜移默化变为强调有意图的安排。因此,在实际教学实施中,要把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大方向衔接起来,进而组成协调的课程体系。 大学素质论文:试论新时期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索 论文摘要:坚持育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使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高校的根本培养目标。近年来,许昌学院坚持“一条主线、双向渗透”(即以素质教育为主线,教学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相互渗透)的指导方针,以十大类素质拓展主题活动为渠道,以大学生社团为主要载体,以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培养重点,以“六个一要求”为促进手段,以考评认证为动力杠杆,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 论文关键词:素质拓展;素质教育;大学生 坚持育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使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校的根本培养目标。近年来,许昌学院把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努力培养学生成人成才作为根本任务,经过坚持不懈的实践探索,初步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做法。 一、主要渠道——“十大类素质拓展”主题活动 1.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理论殿堂”活动 宗旨是加强以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核心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其阵地和形式,一是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二是党委成立一支理论报告团面向全校学生,每年持续开展大型系列专题讲座,同时积极聘请校外的专家学者开展讲座和报告;三是利用党校、团校、各院系马列主义学习小组和理论社团等阵地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四是充分发挥校园网、校报、广播、宣传栏等舆论阵地的宣传教育作用,以多种形式构建起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殿堂。 2.以培养思想品质、锻炼思维能力为主旨的“思想列车”活动 宗旨是加强学生的思想观念、思想方法、思维方式、思维能力的培养锻炼,重在培养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活动形式灵活多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精神,借鉴电视传媒中对话、讲座、论坛、论辩、恳谈等互动交流的形式,针对他们共同关心的热点话题、心理困惑、思想矛盾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问题,展开讨论和研究,互相启发、互相教育,达到锻炼思维能力、提高思想品质的目的。在举行这类活动时,要加强组织和引导,发挥好教师和骨干学生的正面导向作用,使学生们的思维像列车一样沿着正确的轨道驶向远方。 3.以心理健康为内容的“心理驿站”活动 宗旨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疾病的防治,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主要开展的工作:一是进行普遍的心理测试,建立心理档案,研究和把握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二是一年一度举行心理健康活动周活动;三是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和专题讲座,并利用校报、广播、校园网、宣传栏等阵地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四是开展团体咨询、个别咨询、朋辈咨询;五是组织相关学生社团,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4.以拓宽知识视野为宗旨的“知识公园”活动 目的是发展学生兴趣爱好,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主要形式是大力发展学生社团和各种兴趣小组,把正式课堂之外的广阔时空变成一个求知学习的大公园,如各种读书会、兴趣小组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等等,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和学术氛围。 5.以锻炼实践技能为目的的“技能擂台”活动 宗旨是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使他们成为合格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锻炼的方式力求做到丰富多彩,增强活动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找到锻炼才能的舞台,如通过才艺展示、科技创造、演讲、征文、论辩、书画、歌舞、社交、谈判等各种专项技能的比赛等方式推动技能锻炼。 6.以人文素质教育为内容的“文化快餐”讲座 宗旨是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和审美素养教育。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开设人文教育讲座,像脍炙人口的精美快餐一样,为学生提供精神食粮和审美佳肴,从而不断增强他们的人文底蕴、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7.以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为目的的“实践天地”活动 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主要形式:一是利用寒暑假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二是平时的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专业实践活动等;三是学生会成立若干专门委员会参与学校有关管理工作和教育工作;四是劳动课和勤工助学活动;五是职业设计、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等。通过这些活动或工作,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增强自立自强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 8.以活跃校园生活、提高审美素养为宗旨的“文体乐园”活动 目的是通过平时各种各样的文艺体育活动愉悦学生身心,活跃校园生活,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艺术才能。主要形式:一是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和体育运动会;二是每周末由各院系轮流承办“快乐周末”综艺活动;三是文体类学生社团平时开展的各种文艺体育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身心素质的提高。 9.以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目的的“网络世界”活动 宗旨是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建设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我们开办了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立德网”、“先锋网”和校园文化主题网站“荷花网”,结合青年学生的特点有效开展各种网上交流、网上教育活动,同时加强网络管理,确保网络安全,努力减小其负面作用。 10.以增强师生思想感情相互沟通为目的的“心灵桥梁”活动 宗旨是沟通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及时发现和解决各种思想问题,做好深入细致的日常性思想工作,化解各种矛盾,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主要形式是通过广泛的谈心、交流、座谈等,建立真诚、和谐、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和健全人格。 二、重要载体——大学生社团 大学生社团是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自愿结合成立的群众组织,它有着最广泛、最深厚的群众基础,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效形式。大力发展学生社团,是有效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手段;加强社团建设,开展社团活动,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措施,有利于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和校园文化、大学精神的培育。 许昌学院党委高度重视社团建设,建立健全了各级组织和管理制度,设立了社团文化节,制定了达标升级的考评办法和激励措施,根据考核结果每年评定出注册合格社团、先进社团、优秀社团和明星社团四个层次等级,通过这些措施有力推动了社团建设。目前,全校共有注册学生社团76个,分为思想政治教育类、学术科技类、文化艺术类、身心锻炼类、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类等类型,注册会员12500余人次,社团内部刊物有18种。一些社团已取得比较显著的成绩,如发明协会已取得几项发明专利,他们的成绩被《中国知识产权报》在一版作了重点报道,并被中央电视台“异想天开”栏目先后两次录制播放了4期专题节目。 三、工作重点——培养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高等教育是学生接受学校系统教育的最后阶段,大学生处在社会化的关键阶段。他们已经具备了较全面的知识基础,专业开始定向,职业理想也基本形成。在这个阶段中,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应成为教育教学的重点。要组织和引导广大学生主动参与各种实际技能和社会实践的锻炼,主动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并及早为将来打算从事的职业做准备。特别是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方式,打破陈旧的从众型思维、权威型思维、经验型思维、书本型思维、封闭型思维等思维枷锁,学会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发散思维、质疑思维、互动思维、横向思维、求异思维等创新思维的方式和方法,把大脑激活,把潜能充分挖掘出来,不断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敢于大胆创造、大胆实践,把死的知识变成活的能力,做好踏入社会应对挑战的准备。 四、促进手段——“六个一要求” 我们对全体学生提出了“六个一要求”,作为推动素质拓展的重要手段。 1.写好一本素质拓展证书 其实质是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参与到“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活动中来,人人有证书,人人有活动,人人证书上有内容、有成绩,把《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作为学生毕业的必要证件,从而引起学生对素质拓展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参与。 2.发展一项兴趣专长 每个学生都要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找到自身的优势,培养自己的兴趣,发展自己的专长,锻炼自己的能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个性、有特长、敢创新、能创造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3.参加一个学生社团 大力倡导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号召广大学生根据自身求知练能的成才需求选择参加适合自己的学生社团,从中磨练思想意志,增长知识才干,提高实践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4.献一份爱心 围绕构建和谐自我、构建和谐校园、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目标,对学生深入进行中华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教育,进行“和谐”教育,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弘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广大学生关心社会、关爱人生,学会合群和合作。为此,大力号召青年学生广泛参与面向社会的志愿服务活动,面向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面向弱势群体的扶弱救助行动等,以实际行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关心集体、奉献爱心。 5.读一本好书 大力倡导读书求知的风气,着力培养大学的学术氛围和良好学风。通过开展主题读书会、热门好书聚焦书友会、研讨会、演讲会、报告会、心得交流会等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互相启发,互相促进,达到一人读书,多人受益的效果。 6.提一条好建议 为强化学生的主人公责任感,鼓励创新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学生主动关注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勤观察、多思考,积极主动地向学校、院部、班级、支部、社团等提出改进和创新工作的意见、建议、信息和好的活动方案,集中广大学生的智慧共同推动大学生素质教育。 五、运行机制——党委科学规划,多部门联动,项目化操作 党委把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作为统揽大学生课外业余学习教育活动的龙头工程切实抓好,2003年校党委印发了《许昌学院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意见》,明确了实施计划的指导思想,结合许昌学院实际,确定了许昌学院实施计划的基本内容和工作举措,成立了由校党委副书记为组长,主抓教学、学生工作的副院长为副组长,党委宣传部、团委、学工部、教务处、招生就业处为成员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在校团委设立办公室暨大学生素质拓展认证中心,各院(部)组建院(部)级的素质拓展领导小组,党政一把手亲自指导本单位的素质拓展工作,建立并完善了由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团总支书记、政治辅导员、班主任参加的院(部)级素质拓展认证中心,有效保证素质拓展工作的有序开展。进一步完善了《许昌学院〈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实施办法》、《社团管理办法》、《社团成立及活动规程》等相关制度,初步形成了一整套制度体系,有效保证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顺利实施。 近年来,校党委又指导团委专门制订了旨在推动工作探索和实施的《关于开展“十大类素质拓展活动品牌创建”活动实施方案》,以品牌创建为抓手,采取项目化操作的方式,以一个年度为周期,校团委从宣传发动、材料申报、评审立项、组织实施、过程考核和总结表彰六个实施步骤逐个把关,各院部按照方向性、实效性、创新性、系统性、长效性的创建标准,申报并经校团委立项组织实施了30余项设计新颖、内容丰富的“品牌创建”活动。各项活动紧紧围绕育人目标和学生成才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了一批体现院部工作特色,具有一定代表性、启发性、示范性的优秀特色品牌项目。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三思在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论坛、经济与管理学院的“赢在大学”创业计划大赛、城市与环境学院的核心竞争力训练营系列活动,等等活动,这些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活动,有效满足了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需要,有力推动了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有效实施。 多年来,许昌学院坚持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做法,受到了广大学生的由衷赞赏和积极拥护,有力促进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锻炼提高。这方面的工作措施和经验,也得到了上级部门和有关方面的充分肯定。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的《高教领导参考》、河南省教育厅主办的《河南教育信息》都曾进行专题报道和推广。 大学素质论文:浅析合唱艺术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价值功能 论文关键词:合唱艺术 大学生 素质培养 价值功能 论文摘要:合唱是集体的声乐表演艺术。通过对音乐美的感受、理解、表现、鉴赏和创造,使其陶冶人的情操,把思想升华到崇高的境界,从而使其具有完美的品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合唱艺术是一种理想的美育载体,是审美教育、情感教育最具操作性的艺术形式。在素质培养中,合唱艺术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团结协作精神、审美情趣、创造力等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应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不同层次和类别的教育在素质培养方面具体目标各不相同,素质教育内容也有所不同。高等教育属于定向的专门教育阶段,主要培养高层次的专门人才,其素质教育有着自身的构成和特点。《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根据高等教育的特点,探讨合唱艺术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1] 合唱是一门融合旋律美、节奏美、复调美、和声美,高度综合的一门声乐表演艺术。在我国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合唱活动是最主要的形式之一,因为此项活动群众面广,影响力大,吸引性强,是纪律性、组织性和艺术性要求甚高的一项团体活动,对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艺术修养,增强集体主义、团队精神及其调和个性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合唱艺术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灵魂。同志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这一指导思想将贯穿高校素质教育的始终。合唱艺术是一种情感艺术。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合唱是最擅长于抒发情感、最能拨动人心弦的艺术形式。它所有表达的情感,或庄严肃穆,或热烈兴奋、或悲痛激奋,或缠绵细腻,或如泣如诉,都是最直接、最真切、最深刻的。音乐家李斯特在《论柏辽兹与舒曼》中指出,音乐是不借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感情的火焰;它是从口吸入的空气,它是生命的血管中流淌的血液。这种音乐的特质决定了音乐可以将人的审美情感内化为道德情感。 合唱作为用人声来表现音乐作品的声乐表现形式,在较大型、较完整的合唱作品中,还可以包括除歌剧以外的所有声乐演唱形式。所以,无论是从创作的技巧手段,还是从表现的复杂程度,都可以说是声乐表演中最高级的形式。然而,它又是一种非常便于实施、易于接受、极具魅力的群众性音乐活动。歌唱的乐器就是每个人的噪子,既不需要花钱去购买,又可以“随身携带”;人数可多可少,场地可大可小;又因为合唱是声乐艺术,用人声来表达音乐情感会比乐器更直接、更细腻,更容易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再加上绝大部分合唱都有歌词,所以更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如冼星海的一部集中体现着我国民族的伟大精神、体现着中国民族的情感、意志和力量、幻想与追求的不朽合唱作品《黄河大合唱》,诞生已经近七十年了,但今天仍然激起人们对神州大地锦绣河山、对古老中华民族强烈的爱,对残暴的侵略者的无比仇恨,进而使亿万人民保卫祖国、捍卫民族尊严、献身于祖国建设的决心更加牢固。《黄河大合唱》成为一种具有倔强生命力的中华民族永恒的、澎湃不息的心声,更能感召、激发广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使他们更强烈感受到以黄河船夫为代表的中国劳动人民勤劳勇敢的品性和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坚定的反抗侵略者的英雄气慨和奋斗精神,更能体会到中华的优秀儿女为民族的解放流血奋战的场景;一部《长征组歌》是一支壮丽的革命史诗,是一曲宏大的英雄赞歌,所表现出的长征精神给予我们的是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无伴奏合唱《故乡的亲人》,在多声部的合唱中,在领唱及各声部此起彼伏的演唱中,歌者和听众均沉浸在深切地怀念故乡、怀念祖国、怀念亲人的感情中。全场静悄悄地,针掉落地上或一声叹息好似都会干扰这美妙的音乐和怀念的深情;一曲《在希望的田野上》,领唱亲切、柔和,歌颂和向往未来的声音飘在欢跃、和谐、波浪起伏般的各声部和声之上,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运动着的图画;再如描写中华各民族秀丽风光、民俗风情的曲目,如《阿拉木罕》、《牧歌》、《赶圩归来啊哩哩》、《青春舞曲》,等等,都能让学生更加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多娇,结出的音乐之花又是如此瑰丽辉煌,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大学生在欣赏或演唱这些优秀的合唱作品时,会因激情的旋律、生动的歌词而深深感动,通过体验合唱再次升华跳动的心灵,撞击出音符瑰丽的火花。爱国主义教育寓予合唱艺术这种底蕴丰厚的艺术活动形式之中,把理想信念教育潜移默化地传导给学生,可以完善学生的思想品格。 二、合唱过程体现团结协作精神 在当今多元化的经济和文化领域中,尤其在中国目前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的情况下,合作精神与集体意识显得格外重要。从小处讲合作精神是人们社会工作的需要;而大言之,合作精神是民族凝聚力的体现。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使人快乐,更培养了一代新人的合作理念。合唱团是集体的声乐艺术,它要求高度的和谐、统一,追求整体效应。教学中能否抓住“和谐”、“统一”、“整体”这6个字,是挖掘合唱团团结协作功能的关键。“和谐”要求发音要“轻、柔、美、亮、高”,不可发出杂音,因此,就要培养学生高度听从指挥,集中精力;“统一”是一切行动听指挥,各种动作及发音技术等要做到高度统一,才可能使合唱队灵巧而有表现力;“整体”就是要有集体观念,无论是姿势、服装、动作、发音及面部表情都应同集体融为一体。因此,评价一个合唱队的优劣,绝不能只关注一个人或一个声部的突出,而要看合唱队的各声部的整体音色、感情表达、精神状态是否统一平衡。这里强调的是每个合唱队员都要有“声部平衡”这个意识,用耳朵去“听着唱”。自己所在声部强了,就有意识地减弱自己的音量,反之增加音量。在声部平衡的基础上展现合唱整体统一协调的美,如同“打出去”的是一个握紧的拳头,而不是张开的手掌。例如,根据德国作曲家舒曼的钢琴曲改编的无词无伴奏合唱曲《梦幻曲》就极具情感的表现力,需要每位合唱队员始终倾听合唱的整体音响效果,随时调整此声部的音准、力度、音色,在各声部平衡统一的前提下,才能表现出作品的轻、重、刚、柔的自然韵味和含蓄、朦胧的审美意境。此外,很多合唱作品内容本身就能产生集体主义意识。像德国伟大的作曲家贝多芬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几乎在两耳失聪的情况下,还创作出了不朽之作《第九交响曲》,也被称为《合唱交响曲》。贝多芬的生活十分艰辛,长期处于贫病交加之中,但他却有着常人所没有的那种博大的胸怀,他希望世界和平、人类和平,他在这部交响乐作品中大胆加入了合唱,开创了交响乐带合唱的历史先河。其中那首气势恢宏的合唱作品《欢乐颂》,真正唱响了人类的和平心声,传达出全人类的集体意志。大量带有集体主义精神的合唱作品内容,能给合唱队员以集体主义感受,合唱队员从中也能得到集体主义的情感体验。可见,大学生通过长期的合唱训练,可以逐渐增强合作意识,把“小我”放入团体的“大我”之中,将来步人社会,就能成为一名既有独立精神又有合作意识的新型人才。 三、合唱作品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高尚的健康的情感是人的精神完美的重要条件和标志。合唱艺术对培养和丰富人的高尚情操具有独特的作用。好的合唱作品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能使人团结、和谐向上,能净化人的灵魂,陶冶情操,能使表演者心心相印,声声相和。这种感染力内在地作用于人的情感,引起共鸣、激动和联想。她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接受思想道德情操、精神品质和意识观念,从而达到完美崇高的思想境界。合唱艺术不是枯燥乏味的抽象说服,而是通过具体的艺术形象来达到意识效果,就象春夜里的细雨在无声无息中滋润着大地万物。例如:学生在演唱《黄河大合唱》时,就会被其雄壮而变化的曲调以及富于情感的词句震撼着心灵,从而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一位学生在周记上写道:“我仿佛看到黄河一泻千里、浩浩荡荡的雄姿,看到船夫们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形,心情为之震撼,热血为之沸腾,心中掀起了波澜。”在音乐形象上,《保卫黄河》以一种有趣的轮唱形式,使学生体验到一种奇妙的、必须与人合作的、竞赛式的歌曲,那轮唱时此起彼伏的歌声,与音乐形象的结合,表现出革命力量的不断发展壮大,像千军万马势不可挡,像黄河滚滚洪流把侵略者淹没在人民的之中,富有艺术效果,新鲜有趣,学生边听边感受,之后进行模仿,从不得要领到逐渐配合自如,从中领略了轮唱的奇妙,体会了音乐的神奇。[2]而内蒙古民歌《牧歌》以它轻柔、飘逸的四部和声,描绘了一幅蓝天、白云、草原、羊群的动人画卷,纯净优雅的和声,让学生产生无尽的遐想,沉醉于其中,仿佛自己融入到了真实的境界中。此外,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及作曲家的生平事迹,也能激发情感体验。因为,每部作品都是一个时代的产物,都在不同程度上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比如冼星海的《在太行山上》,既歌颂了太行山人民筑起铜墙铁壁、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壮观情景,又刻画了太行山上的游击健儿在高山密林深处打击敌人的威武形象,塑造了太行山上抗日军民对胜利满怀信心、朝气蓬勃的形象。在讲解创作背景时,可以让学生了解词作者桂涛声写的《创作札记》:“《在太行山上》1938年写成后,在汉口抗战纪念宣传周歌咏大会上由张曙、林路、赵启海等人唱出,听众大声喝彩,要再唱。此后又传遍全国,太行山上的游击队以它为队歌,老百姓、小孩子都会唱,到处听到‘敌人到哪里进攻,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的句子!”学生了解后,马上会涌现一种表现和创作的欲望。而在讲述作曲家冼星海的生平事迹时,可以把他在《我学习音乐的经过》中写的话讲给学生听:“一个《黄河大合唱》的成功不算什么,我还要加倍努力,把自己的精力、自己的心血贡献给伟大的中华民族。我惭愧的是自己写得还不够好,我还要写,写到我最后呼吸停止。”朴实的一段话表现了作曲家对人生执着的追求、坚定的信心和谦虚的态度。这些好的品德都是学生应该学习的。在演唱他的音乐作品时,学生通过体验音乐再次升华跳动的心灵,撞击出一束束音符的火花。这种丰富的情感通过演唱者传达给欣赏者,双方必然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合唱将这种情感和兴趣作为最好的老师,作为审美活动入门的向导。在实施合唱教育中,以各种音乐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以美来吸引,从感情人手,以情动人,以美育人。此外,激发学生的情感火花,打开他们的心灵之窗,使之在情绪的进发之中享受美感,发挥陶冶性情的作用。 四、合唱艺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学校教育的宗旨是将有血有肉的“自然的人”塑造成具有创造力和身心健康的“社会的人”。事实证明,自由的创造力是完美人格的重要体现,创新精神是人才的重要标准。李政道先生曾这样分析: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系的。对艺术的美学鉴赏和对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随后的感受、升华与情感又是分不开的。试想,没有情感的因素和促进,智慧是不能够开创新的道路的,而没有智慧的情感也是不能够达到完美的意境的。所以,科学和艺术分不开,两者都在寻求真理的普遍性。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辨别人才真伪的分水岭。大学生通晓和熟悉艺术,能使其思维更加敏锐,视野更加开阔,并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获得不竭的创造冲动。合唱艺术是激发一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艺术。主要以多声部的人声演唱和群体配合为特征,凝聚了集体的智慧和情感。合唱队员在演唱过程中不仅是表演者,亦是欣赏者。只有当其全身心融人到合唱之中时,才能领略到和声的魅力,得到艺术的陶冶和情感的的升华。所以,为了编制纯美的人声音响世界,合唱队员必须细心体会合唱的作品意境,并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力,创造出感人的人声艺术。比如,在指挥演唱王立平的《大海啊,故乡》这部作品时,就要启发学生对童年、故乡的回忆和对大海的联想,在演唱过程中用人声力度的变化塑造出一浪推一浪的大海浪涌的形象,用深情的和声背景衬托对阔别的大海故乡恋恋不舍的意境。在这艺术的二度创作过程中,激发和强化大学生的审美知觉和想象力。艺术惯用的思维方式是形象思维,即善于用形象表达概念与哲理,其最大的特点是具有思维的“扩张性”。它利用联想、想象和直觉等手段,由集中到扩散,不受约束地打通思路,使不同领域的知识、科学自由地相联系,创造出新的理论和事物。合唱艺术的“形象”是非可视性的,更具有模糊可变、广阔伸展的品质,这正好可以弥补抽象思维的不足,打破常规,富于创新。H.G.威尔斯在《历史纲要》中阐述:人类历史越来越成为教育与灾难的竞赛。人类的教育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巨大考验,文化的发展、人类的进步需要人类具有更大的创造力,而一个民族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与该民族的人才艺术素养是成正比的。可以这样说,合唱艺术正是人类团体性原创精神的表现形式之一。 总之,合唱艺术通过音乐的特性不仅使学生获得听觉上的愉悦,而且能产生一种精神力量。这种力量以情感和意志方式表现出来,它直接参与人的生理、心理、文化思想等,对学生良好道德情操的形成、审美体验和审美能力的提高有明显的作用。以合唱这种极富感染力的音乐形式进行审美教育,使学生在自由和谐状态下发展,成为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其意义不言而喻,它的作用是任何艺术形式都不能代替的。 大学素质论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探究 论文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 人文素质 素质教育 论文摘要: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适应社会全面发展和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而具有教育导向、开发创造、自我教育功能的高校校园文化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方面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拟从高校校园文化内涵、总体特征入手,分析校园文化建设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的功能及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不适应时展的问题,并进一步探讨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协调发展的思路。 引言 具有教育导向功能、开发创造功能、自我教育功能的高校校园文化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的重要环境。网络时代,随着信息的急剧扩散,迅速增大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主流文化与通俗文化在校园的碰撞,校园文化已经越来越成为影响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因素。如何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更好地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已成为高校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校园文化内涵及其特征 高校校园文化是指一种群体文化,而这种群体文化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其特征具体表现为:第一,互动性。校园文化是学校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这里教师的作用,学校领导的作用,即教师的教授作用是关键。领导者的办学理念、办学意识和行为对师生员工的影响不可低估,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是巨大的。第二,渗透性。校园文化,象温暖的春风一样,漂散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渗透在教师、学生、员工的观念、言行、举止之中,渗透在他们的教学、科研、读书、做事的态度和情感中。第三,传承性。校风、教风、学风、学术传统、思维方式的形成,不是一代人,而是几代人或数代人自觉不自觉地缔造的,而且代代相传,相沿成习。任何一种校园文化,一经形成之后,必然传承下去,不因时代、社会制度不同而消失,只是会有不同程度的损益。 二、高校校园文化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的功能 1.约束功能。一切文化对其主体都具有约束支配功能,校园文化也不例外。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制度文化对其主体的约束和精神文化对其主体的行为习惯的规范和支配上,此外还有道德约束和舆论约束等。一方面,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维护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促使学生养成文明的举止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学校的独特节日、典礼、仪式等,以学校群体价值观和群体行为规范的方式熏染着学生。 2.校园文化具有导向功能。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情感熏陶、意志磨练和人格塑造,起着环境育人的作用。在校的师生员工在优秀的校园文化氛围中,自觉不自觉地受其熏陶、影响和激励,逐步升华和完善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这正是我们常说的“风以化人”。 3.校园文化具有自我教育功能。校园文化中,学生既是参与者和受教育者,又是创造者和教育者,一旦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校园精神文化之中,就会保持其相对稳定性,持久地对大学生产生巨大的作用,并通过学生的自觉行为不断地得到强化。 4.激励功能。校园文化对其载体无时无刻不发挥其影响,特别是对校园文化的主体——学生的影响作用就更大,全面教育的功能表现得最为鲜明、最为突出,校园文化对其主体——在校大学生的影响教育是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着,并且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政治意识、思想观念、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心理健康等几个方面。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内部的精神环境,引导着人才的塑造。优良的校园文化有一种催人奋进的积极作用。对崇高理想的执著追求,对祖国对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可以激发每个学生高昂的学习热情,并内化为一种自我向上的动力。 三、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与校外力量的交流。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参与人员主要是校内人员,包括学生、学工干部以及极少数的专业教师,而缺乏校外人员的参与。校外人员包括是企事业单位以及政府工作人员,他们实际上也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校园文化活动把目光主要集中在校园内,而极少关注现实社会,与社会脱节,最终导致校园文化成为“空中楼阁”。 2.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与前瞻性。目前,大学校园文化虽然丰富多彩,但主要偏重于娱乐、体育及各种社团活动,这些活动虽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近期效果明显,但缺乏长期规划,使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与前瞻性,从而削弱了校园文化的整体育人功能。 3.忽视专业教师的作用。长期以来,大家一谈起校园文化,就认为是学生处、团委、学生会等学生工作机构和学生的事情,与教师没有多少关系。但实际上,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教师,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教师的人格和文化涵养直接影响所培养学生的质量,他们的整体凝聚力对校园文化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的现状看,教师的校园文化生活极为贫乏,一学期难得有两次活动,教师之间的交流也很少,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限于名目繁多的各种具体活动,而把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和管理育人等潜在的教育活动排斥在外;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中,除学生参与外,主要是学生工作队伍的教师参与,而专业教师与其他行政人员很少参与,与学生的交流也很有限。 4.专业知识所涉不多。在对上海一所财经类院校近一年的调查结果中,校园文化活动内容的比例为:文体活动占30%、青年志愿者活动占18%、社会实践活动占25%、讲座报告占20%、学生其它活动占7%等。调查显示: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大部分是娱乐项目,与专业知识有关联的活动少,绝大部分学生集中在文娱体育、人文素质、社会服务实践等活动上,即使是学生科技活动,主要是学工队伍的策划,缺乏专业教师的积极参与,所策划的活动专业知识的含量不高,从而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的简单化和低层次化。 四、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 1.校园文化建设贯彻“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即要坚持以育人为根本宗旨。要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资源优势,开展多形式、高品位、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教学不能只重视学科专业的系统性,而忽视了人的完整性以及健全人性、人格的培养,要做到教书和育人的有机结合。要从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出发,让学生自己设计适合自己的一些校园文化活动,这些活动要追求小型化、多样化、经常化,充分满足学生不同层次和种类的需要。这样,通过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学生既能增长知识,又能陶冶情操;既能丰富校园生活,又能达到育人的目的,让他们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和谐发展。 2.建设高层次的校园文化。如前所述,缘于当前校园文化与专业知识相连甚微及其它方面原因,导致尽管各高校都在积极提倡并加大力度建设,但结果是表面上轰轰烈烈,实质上却收效甚微。加之当前各种传媒的活跃,学生接触信息越来越广泛,活动层次较低的校园活动既起不到导向作用,也不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现其总体功能。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超越低层次的以娱乐性为主导的校园文化建设,以科研、学术为中心内容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出高层次的校园文化。 3.提高专业教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校园文化建设要转型,要建设以科研、学术为中心内容的高层次的校园文化,必须做到教师主动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结合专业知识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开展富于创新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政策上对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专业教师给与支持和鼓励,如可通过减少课时等举措切实吸纳广大专业教师投入到校园文化建设这项需要全员参与的活动中来。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向学术领域演进发展,其结构和内容将发生重大变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自由参与活动,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加深专业知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促使具有强烈求知欲望的学风的形成,又可以促进教学改革,带动科研,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内在的保证。 4.顺应时展,建设更加开放的校园文化。“开放”是校园文化的应有之义,当前很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处于“闭门造车”的局面,而相反地,现代大学教育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和创新型人才,这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思维,因此“闭塞”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目标的,必须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吸引社会各界力量加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如以往的校友是一个很好的资源,吸收校友、企业以及政府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推动校园文化与社会的广泛接触,达到校园文化建设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目标。 2l世纪呼唤人才,时代也呼唤素质教育。作为高等院校,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开展,为我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合格人才。 大学素质论文:浅谈工科大学应重视人文素质教育 论文关键词:工科大学 人文素质 重要性 论文摘要:本文就口前部分工科大学重专业教育轻人文素质教育问题,提出在工科大学生中进行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就如何提l高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当今时代,是一个急速发展和急剧变革的时代,是科技转化越来越快的时代。这个时代要求人才必须具备广博、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具备一定的道德修养和政治素质,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有高度的民族自尊心和社会责任感、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具备动脑、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技术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职业变换的频率越来越大,一职多能的人才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社会对人才的素质的要求也逐渐由单一性向复合性,单向型向综合型人才转变、当今人才市场的竟争主要是人的综合素质的竟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企业的生存不仅取决于员工的知识层次,更取决于员工的事业心、责任感、认识态度等非智力因素、)一个优秀的毕业十不但要具备学术活动的能力,还必须具备基本人文素质和道德准则。 当前,在工科院校的一部分学生中,除专业知识外,基础文化素质较差。一篇应用文写下来,格式不正确,许多语句不通顺、错字连篇、文体不整、相关知识缺乏,对音乐、美术、戏剧、艺术、古典文学这此人类共同的精神遗产知之甚少,曾有人对某理工科院校某班调查有57%的学生没有看过四大古典文学名著。有的甚至对祖国的历史、发展史及优秀道德传统一知半解;少数学生缺乏理想与追求,学习无目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理素质差,在各种挫折面前无能为力,马加爵事件是最好的例证;在生活中少数学生公众意识差,在课桌、墙壁上乱刻乱问,公众场所大吼大叫,上课迟到、早退、泰然不觉羞愧,甚至在课堂上打手机;在宿舍里唯我独尊,不能与舍友友好相处、)这此现象的存在说明正是由于缺乏丰富的人文底蕴,深厚的理论素养、高尚的人格追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那么造成工科大学生某此同学人文素质缺失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要原因是一些中学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人文教育,这此中学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只看学习成绩,不重视理想、信念教育,学生整天理在考卷中、试题里,从而造成一些学生对一些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精神遗产几乎没有接触,对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的书籍更是不闻不问。 第二是家庭及社会环境的影响,特别是有的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业,学习一好百好,而太不注重对孩子进行如何做人的教育,不允许孩子接触与考试无关的书籍,限制参与与单纯学业无关的活动、 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改善,但随着西方新技术的引入,一些西方的不良习气侵入我国,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持正确态度,人生观和价值观或多或少发生扭曲。 第一是我们国家高等学校工科专业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数量少、学时少,运用达不到教育的目的。据有关资料显示,美国各大学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一般占总学分的13%-25%,如麻省理工学院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有:美国研究、人类学、考古学、创作学、西方传统、外语、历史、艺术史、语言史、文学、音乐、析学、政治科学、观赏艺术等十几个大类,100多门课程,学生必须从中选择8门课程,共72学分,占总学分的20%、我们国家高等学校工科专业人文教育环节薄弱,又没有其他方面的硬性措施加以弥补。 笔者认为,对于大学生既成的事实,再去追究中、小学的责任已无意义,但在中、小学中应引起重视,具体在大学中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来改善、 第一、加大宜传力度,提高教师队伍全面素质,做好正面教育。 作为大学的各级机构人员,首先要身体力行,用自己的行为、语言做好宜传工作,通过宜传提高大学生对人文素质的认识。某综合大学曾推出“微笑服务”,我想我们工科大学也应该推行类似的“文明服务”,在我们的校园创建文明、和谐的环境,让每一位大学生感受大家庭的温暖。同时,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大力宜传文明行为,表扬好人好事,揭露批评不文明行为,在校园中形成“讲文明、懂礼貌、有道德”的新风尚。 第二、加强第一课堂人文选修课的学习。 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在加深拓宽学生知识面,有选择、有目的地开设系列人文课程,并将文理有机结合,加深文理的相互渗透。同时教师加强个人修养,使课程生动、形象、富于活力,而不要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产生逆反心理。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人文选修课是提高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中国传统文化才是需要融入自身素质的最宝贵的东西。 第一、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 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校团委、学生会及各院(系)会举办一定的文艺体育活动及讲座。然而由于课程压力及其他(诸如漠不关心的态度)原因,参加活动人数总不尽人意,更不用谈质量、为此,我们要积极引导同学们投身于校园文化活动,同时提高活动的有效性、)把同学从宿舍、网吧、影厅、剧院中拉出来,使学生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内化作用,从而深刻影响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及行为规范。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塑造大学生完美的人格,陶冶大学生高尚的情操。 优秀的大学应该是全社会的思想库、人才库和人文主义教育基地、人文缺乏,我们面对的将是一个价值失范、理想萎缩、人格有缺陷的未来。如今大学校园里人文教育已经薄弱,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大学生不仅应具有较强的业务素质,还要有较深厚的人文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文理结合,成为适应社会的综合创新的复合人才。 大学素质论文:工科大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探讨 人类已处于世纪之交,全世界都在思索如何紧紧跟上21世纪的历史步伐。无疑,新的世纪将是人类全面实现社会现代化的辉煌岁月,而教育将在其中发挥特殊的作用。党中央、国务院对即将迎来新纪元的中国高等教育表示了极大的关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为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也是教育自身发展到今天提出的必然课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至少有五方面的含义:第一,过去推进素质教育主要在中小学,现在延伸到各级各类学校。第二,素质教育从学校行为变为全党全社会行为,变为政府行为。第三,素质教育推进方式从经验交流推广上升到科学化、法制化轨道,不是规范化单一模式,而是用法制保障,形成多样化模式。第四,区域实验变为全国全面推进。第五,从单项改革转入完整系统全方位推进,从教育思想、发展、结构、体系、体制等方面构成一个整体。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要求更高、更全面。在要求具有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的同时,更加强调培养的人才具有高度的对社会、对事业的责任感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丰富宽广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开阔的视野;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坚强的意志力,接受挑战和应变能力,学会适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体格和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以华中理工大学为代表的全国50所素质教育试点院校,侧重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这种方法已不能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策。本文就高等工科院校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谈些看法。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 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的讲话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创新的意义对国家民族如此,对高等教育亦如此。有史以来,无论是科学进展、技术发展、经营管理、军事战略和战术等无不依赖于技术创新。尤其现代的社会,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兴旺,乃至企业的兴衰,无不取决于对科学技术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及其创造性的开拓和应用。社会的进步,经济与科技的发展,无疑是社会成员发挥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结果。我国高等院校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十分重视知识传授、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但是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还没有提到应有的高度,也没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步骤。21世纪的高等工程教育不能停留在技能训练中低层次上,应该向高层次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上发展。智能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具有经常性、稳定性等特点,它包括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方面的能力。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是开发智能和创造力的核心,因此,教育学生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论,学会思考,是培养和发展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是基于两个原因:第一,在过去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薄弱环节。原因是多方面的,加上我们对全面发展的曲解,把全面发展等同于平均发展,用“一刀切”的模式培养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带来不利影响。第二,培养创新的高质量人才,是高科技、知识经济时代的呼唤。当今的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展开,社会财富日益向拥有知识和科技的优势国家和地区聚集,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上占优势,谁就在发展上占主导。时代呼唤具有创新性的人才脱颖而出。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生命线。大学如何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如何实现知识的创新以及培养创新人才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教育存在“两强两弱”特点。所谓“强”,即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应试能力也比较强;所谓“两弱”,就是存在着忽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现象。目前我国大学中单一的思维模式训练,是造成大学生缺乏创造力的主要原因,表现是只重视包括演绎、归纳和推理等形式的聚合性思维的培养,忽视了以形象思维为基础的发散性思维训练。在创新活动中,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两者是辩证统一的,缺一不可。对主体个性的忽视也是造成创新障碍的重要因素。正如有的学者所言,要培养创造思维,就要培养与创新思维有关的个性特征,这主要包括求知欲、独立性、灵活性、观察力、坚韧性等等人格品质。 在知识经济社会,创新能力是对劳动者的根本要求。但长期以来,我国创新教育薄弱,人才的创新意识差,创造力不够。原因主要有三条:一是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创新的知识基础。特征是技术上狭窄(专业口径过窄)和狭于技术,缺乏经济管理知识,缺乏人文修养;二是创新思维训练不足。对于理论教学,老师习惯于满堂灌,不采用启发式教学,不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在实践教学中,实验内容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缺乏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从工程设计训练来看,常常把设计理解为翻手册套公式,画工程图,而不是把设计理解成人类创造未来的主动思维和创造行为;三是评价制度陈旧。主要源于封建社会应试教育的影响。因此迫切需要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建立新的评价制度。 二、重视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竞争意识 “获得工程师的基础训练”是高等工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工程意识是各类工程师的重要素质之一,过去多有忽视,现在迫切需要加强。 所谓工程意识,是与工程技术密切相关的国情意识、社会意识、法律意识、科学意识、经济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生态环境意识及审美意识的总称。工程意识源于工程实践。培养大学生的工程意识,就是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使他们初步接受工程意识的熏陶,运用工程意识的思想和方法处理工程决策、工程实施和工程技术问题。有些院校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案例教学法、环境影响法、参加工程实践和社会实践等,值得总结推广和充实。高等工科院校的教学管理还要逐步完善竞争激励机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这是新形势对高等工程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高等工程教育合作和参与的途径,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工程教育不只是高等学校的事,必须有工业和社会的参与,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和工业主管部门要积极通过在方针、政策法规、层次结构和质量评估等方面,发挥引导和宏观调控作用。院校内部,“合作和参与”的途径在于提倡多学科、跨学科协同,打破院系界限,改变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互相隔裂的局面。转换教学观念,改革教育方法,提倡启发式教育,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精神,努力养成未来工程师的自学能力,善于互相学习,善于协同,鼓励奉献、创新精神。许多中外杰出工程师在科技史和艺术史上是无名英雄。但他们的创新业绩和奉献精神是不可磨灭的。要让学生学习前辈工程师创造未来世界的精神,理解工业创新的社会价值和意义,担负起振兴中国经济和发展工程技术的光荣责任。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造就一支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师,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引导教师开展教育科研至关重要。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同样道理,一个好教师,就有一群好学生。需要唤醒教师的灵魂意识,重塑教师的专业形象。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首先要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其次着重培养正确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教学观。 作为高校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教学生做人,给学生以科学的思维和方法,这就离不开良好的人文科学知识的底蕴和素养。中外科技发展的历史表明,许多杰出的科学家之所以独具慧眼,作出重大的科学发明与创造,与他们博学多才,有广博的人文知识和兴趣是分不开的。青年教师,尤其是理工科院校的青年教师,也应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知识素养,才可能产生独到的科学思想与方法,才能在教学、科研中获得新的启迪,加快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社会科学教师也应具备相应的自然科学知识,提高业务素质。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科学的教育思想,一种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需要的教育理论体系,一种教育价值取向,一种理想教育模式,要使它落实到学校,体现在学生身上,离不开教师。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成败。因此,要从实际出发,做好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加大师资培训力度,优化教师队伍管理,使教师的专业水平、健全人格、综合素质、技术素质与探究意识有效提高。 四、处理好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同时,要求废除考试制度的呼声也渐渐抬头,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倾向。提倡素质教育不是废除考试,恰恰相反,而是要改革考试制度中不合理的部分,使它更趋于合理。事实上,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并非完全对立,也有统一的一面。为了通过考试,考生必须认真学习,具备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高分者一般就比低分者强。高分低能和考试成绩差而素质良好的学生毕竟是极少数。期间,就是抓住建国后17年高等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而废除了高考和大学的考试评估体系,所产生的恶果至今记忆犹新。如果大学生不进行严格的考试,必将导致教育水准的下降。因此,考试制度是适应中国国情的评估办法,在无法找出更好的办法之前,决不可轻言废止。目前的改革应侧重命题方面,使考试能够更好地检测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如何将素质培养与应试更好地协调统一,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关键在于教育者如何考试和学习者如何应试,以及考试的内容是否能够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在命题方面,建立能够充分体现学生创新意识、素质和能力的评估内容,引导师生进行创新型的教与学。应少问是什么,多问为什么、如何理解。清华大学在考试中大量地增加了试卷的主观题,减少客观题,目的正在于鼓励学生大量涉猎参考资料,培养分析综合能力、创新能力。 大学素质论文:浅谈计算机教育与现代大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研究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教育 现代信息技术 能力素质 论文摘要:现代信息时代,要求当代大学生必须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具备充分的信息素质,以及能为时代服务的现代技术能力。当前,如何利用计算机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是一个重大的课题。本文着力于现代计算机技术的重要作用,分析计算机教育在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过程中发挥的推动作用,以及如何更好的利用计算机教育培养现代大学生能力素质。 一、计算机教育的重要性 信息时代是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具有特定的时代性标签。计算机教育能够为大学生培养较好的信息素质,提高其综合能力。信息素质是指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和信息源,获取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技能,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质也就是培养大学生认识和搜索信息的能力,并且能够及时的进行评估和有效利用。当前时代,信息已经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利用计算机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提高信息素质,是对传统文化的延伸和拓展,也是对新型文化的创新。培养大学生的能力素质,总的来说是要培养其具有利用计算机获取一切有用的信息并加以利用的能力。包括其对信息的敏感度,对信息的识别和获取,对信息的分析和判断,对信息的评估和利用。是一种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的能力培养,对现代有特点的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计算机教育在大学生能力素质培养中的意义 (一)计算机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性大学生的基本途径 现代知识经济时代,科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延伸和发展,产生了高度的分化和综合集成效应。但是不管是细化计算机技术核算综合计算机能力都是现代大学生所需要具备的能力素质,都是进行科学创新所必不可少的条件和基础。创新性的大学生是指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当代大学生,对当前教育的发展和大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这其中创新思维是基础,创新意识是动力,只有在结合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基础上才能较好的培养其综合能力素质。而现代的计算机教育在创新思维的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都有无可取代的地位。对于大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计算机教育也具有推动作用,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大学生自身的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重视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不仅仅是通过教师的教授进行知识的获取,而是通过大学生自己一定的自身时间和利用计算机,从而自主的发展探索信息知识,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多功能性和广泛性,进行探索式和发现式的教育方式。所以说,在计算机教育中,能够较好的提升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其创新思维转变为创新能力,而现代的计算机技术也成为大学生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 (二)计算机技术能够培养具学生的国际化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世界的距离越来越短,全球化的趋势加强,国际化成为普遍性的发展状态,所以当前大学生的教育势必要在国际化的趋势下进行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国际化教育也成为现代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起来的实实在在的教育实践,对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具有突破性的推动。 国际化能力主要是指大学生具有世界的阳光,能够在激烈的世界竞争中凭借出色的技术技能和创新知识,获取突破性的发展,树立起成为具有国际化综合能力的新型人才目标。一般来说:国际化人才素质的要求是,要有国际化意识、胸怀,掌握国际一流的先进知识,通晓国际经济“游戏规则”,具备跨文化操作能力和世界眼光,在视野能力等方面都具有国际化水准。而要达到这些素质的前提条件,必须具备有较强的获取信息的能力。因此,信息素质是大学生成为国际化人才的必要素质。而信息素质主要是通过现代计算机教育进行培养,通过计算机教育,树立学生的全局观念和自己动手的能力。 (三)计算机教育能够培养现代大学生的科研素质 计算机教育本身建立在一个较高的科研基础上,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而提高利用计算机搜集信息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为将来大学生的科研综合素质奠定基础。“据美国科学基金委员会、凯斯学院研究基金会以及日本国家统计局的初步统计,一个科研人员在一个研究项目中,用在查找和阅读情报资料的时间要占完成该研究课题时间的50.9%,而计划思考时间占7.7%,实践和研究时间占32.1%,编写研究报告的时间9.3%。由此可见,查找和阅读信息资料的重要性,若不搜集国内外研究进展资料,往往出现重复研究的现象,更谈不上科研效率了。”因此,利用计算机能力是提高大学生科研素质的基础,是培养未来高技术人才的工具。 三、如何利用计算机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 现代大学生,无论是刚进入校园还是即将走出社会,都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能力,这是先进科学时代的基本需求,也是其能力提升的重要表现。大学生要成为某个方面的专业人才,除了需要及时听取教师的知识灌输还需要加强自身对只是的求索,利用计算机或者网络获取自身需要的信息,加以利用,充实自己的学习,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那么,在信息计算时代,如何利用计算机教育来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利用计算机教育培养大学生获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信息检索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发展起来的,通过培养学生独立制定的学校策略,并且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中按部就班的完成既定任务,对当代重要的信息进行检索和分析。其中开展文献检索课程,加强大学生分析和综合信息的能力是必要的,也是当前信息技能教育的主要表现形式,符合时代的潮流,符合国家教委的文件精神规定。而且开始文献检索课程有利于使学生更方便的了解当前实际,了解各专业的发展情况,从而更好的选择自己发展的方向,培养各种自我分析的能力。在计算机教育课程中,学生能够学会常用的检索工具和参考方法,掌握必要的网络信息技术,获取一定的现代信息。并且,现代大学文献检索的内容需要定位在当前大学生的培养实际上,吧文献检索课程教学与大学生的各阶段的专业学习结合起来,利用大学生较强的接受能力和综合能力,就爱你培养其基本的信息意识,并传授其对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和研究的方式方法。加强培养大学生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接受和利用能力。进而提高综合素质。 (二)充分发挥学计算机教育课程中的数据库作用,进行专门性的信息指导和讲座 如何利用充分的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是每个高校都应当积极思索并采取相应措施的时代性课题。当然,在教育的课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大学校园的充沛的现代设施和丰富的师资力量,以及发挥图书馆的信息积聚中心的作用。 首先,利用图书馆的信息集散中心作用,加强大学生对信息的掌握程度。在现代教育过程中,图书馆作为专门的信息集散地,具备搜集、存储、传播和利用信息的功能,也是现代大学生进行计算机教育的主要培养中心,利用图书馆的电子图书室以及强大的信息库,提高大学生对信息的分析能力。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每年进行新生的分批指导和就教育,树立学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思想理念,并且,使学生能够充分的利用计算机,亲身实践,从实践中获取知识。 其次,加大计算机设备,拓展学生的实践空间。计算机教育本身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自主要求,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务必要要在一定的动手操作之后,加强能力的培养,强化实践感知。加大技术设备,不仅仅体现在计算机本身,同时还有现代信息库的建立,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建立必要的服务信箱,及时了解当前学生的需求,按需分配,加强信息的利用率。 最后,利用优秀的师资力量,进行专门的讲座和培训。强大师资是当前大学生进行计算机教育的根本前提,也是保证其提升能力素质的根本保障。教师本身应当具备一定的素质和较高的技能水平,并能通过一定的培训方式和讲座,使学生能够通过听觉和视觉同时加强技能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其能够在较快的时间内获取相应的知识,提高综合能力素质。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计算机教育是加强大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必经途径,也是培养其综合能力的根本保障,因此,需要不断加强当代大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努力建设成为具有时代需求性的新型人才。 大学素质论文:论自律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当前,我国长期重视的应试教育正逐步向素质教育转变,一些高等院校也纷纷成立了学生素质教育机构,这无疑对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今后他们走出校门,适应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素质教育中除了有高素质的教师和学生的积极配合外,重视大学生自律是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笔者就这一问题作一探讨。 一、自律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一般理论及意义 大学生的自律,是指大学生自觉地对生理需要、心理活动、思维活动、行为举止进行自我约束、自我调节、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过程中,通过多种实际形式规范自己的言行,最终强化主体意识,提高社会化程度的组织行为方式和教育管理途径。大学生自律是客观存在的,一直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表现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但由于实际的自律活动常常处于教育者视野之外和难以受到教育者的过程控制,因而容易被教育者有意或无意地忽视。那么,自律有何优点,它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怎样?对于自我意识逐渐成熟的大学生来说,一方面,加强自律有利于完善自我,有利于调动和发挥自我潜能、有利于创造和实现自我社会价值。更为重要的是,自律既能培养一种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又能培养一种克己奉公的牺牲精神,这是大学生迎接未来挑战和适应社会需要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另一方面,自律是一种有效的素质教育形式。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既离不开他律,也离不开自律,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自律优于他律之处,在于它避免产生他律中常见的逆反情绪和心理对抗,充分实现了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高度统一,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主体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自律的过程也是一个体现自我尊严和显示自我价值的过程,能够得到他人的肯定和尊重。良好的自律行为植根于人的自信心、进取心、社会责任感和对一般社会规范体系的认同,它有很强的方向性和生命力。所以,搞好大学生自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搞好大学生自律有利于素质的全面提高 (1)大学生自律能较好地解决学校环境卫生问题,从而优化了育人环境。大学生自律参加劳动和管理,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文明卫生意识,有利于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大有裨益。例如:原来我校所有学生宿舍、教室公共卫生均是聘请临时工打扫,由于人少清扫面积大,临时工报酬又比较低,卫生清扫的质量始终不高。加之学生又不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致使学生宿舍区的卫生一直成为老大难问题。1995年学校实行了学生公益劳动周制度与学生宿舍卫生监督相结合的办法以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及有效监督和自我教育,使学生宿舍卫生、绿化面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一个干净、整齐、卫生、文明的教室、宿舍区正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学校的育人环境进一步得到优化。 (2)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既有利于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也有利干学生素质的提高。动员大学生参与管理,成立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简称自管会),把自管会成员分成纪律检查组、卫生组、宣传组、生活服务组。工作中统一协调有分有合,除让学生参加学生宿舍的卫生、作息时间、早操检查以及校园环境卫生的打扫和学生宿舍的天蝇灭蚊、配合校卫生科为学生送大锅药等生活服务的具体的活动外,自管会还进行学生文明卫生宿舍评比活动,宿舍门饰窗花比赛活动,学生宿舍的违纪、违规现象明显减少,一些乱倒剩饭、乱丢馒头等的浪费现象有了明显的改观,学生爱护公物、讲究卫生、助人为乐、文明礼貌等良好校风已逐渐形成,从而促进了学校梢神文明建设。 (3)重视社会实践活动,是对大学生自我教育、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是学校联系社会的一条纽带,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接受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由知到行的必经之路,它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掌握国情、了解社会、增长才千,为走上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组织大学生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校内外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及用自己耳闻目睹或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典型事例来促使自我认识、自我教育与自我提高。通过社会实践,把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三、注意加强对大学生自律的引导 (1)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自我意识对自伐发展的巨大能动作用,决定了发展中的大学生不会无视自我,相反,随着其独立意识、自主息识的增强,必然会更为关注自我评价,更为追求自我完善。可见要提高大学生的自律能力,首先就要教育大学生更深入、更准确地认识自己,要对“现实的我”和“理想的我”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和正确的判断,找到两者的差跪,并付出努力使“现实的我”向“理想的我”靠拢、在这个过程中,自律获得强大的动力并得以保持正确的方向,所以,正确认识自己尤为重要 (2)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自律作为人的一种行为表现,它与人的个性品质相关。在个性品质中,尤以责任心和意志力对自律水平的影响较大。产生自律行为的动机之一是价值判断,也就是对“我应当怎么做”和“我必须如何做”的判断性认识,这与人的责任心有关。但自律过程中又常常伴随着克服惰性、散漫、自由化倾向等人性的弱点,这需要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因此,培养锻炼大学生,使之具有社会责任感、工作责任心、勇于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力,是引导大学生加强自律的必要工作,也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3)指导大学生开展自律活动。大学生集体自律活动的广泛开展,反映了大学生对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要求和愿望。具备自律意识和自律能力,既是大学生社团活动对每一个参加者提出的条件和要求,又是社团活动要达到的目的之一。对大学生集体自律活动,教育者既不能代办,也不能放任自流,而应当给以适当的组织和正确的引导。但应注意的是,在学生社团组织中不应建立过分严格的隶属关系,应该采取管而不死,放而不乱,同时,应指导学生形成一种民主、平等、信任、进取的群体风气,使学生受其感染,于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 (4)重视他律,促进自律。他律与自律相辅相成的。他律最终要有自律的参与才能实现,加强他律无疑给自律提出了要求并创造了条件。在大学生教育管理服务中,必要的约束是不可缺少的,例如:学校制定的大学生行为规范、规章制度、奖励措施等,将有力地促进大学生自律。实际上,大学生抑制不良行为的自控力量,与他对不良行为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的认识,以及这种不良行为被揭露的可能性的判断有着密切的关系。可见将他律最大限度地转化为自律,除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外,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严格的规范和实施严格的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大学素质论文:浅析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研究 论文关键词:传统文化 高校思想道德建设 高校学生工作 论文摘要:在和谐社会建设的新时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和精髓融入到高校学生工作中进行研究,发现加强学生的荣辱观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提升其使命感、时代感、责任感是非常必要的。研究和梳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注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的衔接,以期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推动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促进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科学发展。 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文化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是民族自立的重要标志。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明历史绵延五千年的产物,从未中断,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对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中尚德、尚德育、尚德风的传统,使道德教育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居于显著的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教育的根本。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儒学,按照儒家文化,个人是道德的,由道德的个人组成的社会也是道德的;不仅个人要服从道德,国家也要服从道德。所以,儒家处事的根本原则就是道德考虑高于并优先于功利考虑。早在孔子之前,鲁国大夫叔孙豹就提出以"修德 "作为君子的最高追求:"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直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三不朽"(《左传· 襄公二卜四年 》) 所以尊道贵德的基本精神,就是突出人格尊严,以德性作为人与禽兽区别的根本,"内圣外王"的根本要求也就是要 "有德"。 《大学》 篇更是把"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作为个人的社会与政治理想,而"修身"是基点,也是以德性为先,以求知学文为后的中国儒学传统。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的文明成果,包含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个人只要按照修身的原则和方法,自强不息,进德修业,发挥出自身的潜能,就一定会锻造成理想人格。任何民族的发展都不能离开传统文化,学校教育更应植根于富有底蕴的传统文化之中,以培养出具有民族特质的人才。因此,当代高等教育应坚持把促进社会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校园教育的核心。 通过以上回顾看出,在优秀传统文化和高校德育工作方面,研究的重点无外乎这几个方面:首先,我国传统文化中既有精髓又有糟粕,当今高校思想道德建设需要汲取优秀的道德资源,积极主动地推动高校德育建设的和谐发展。其次,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一些负面思想,成为当前我国德育建设面临的挑战 要使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引领大学生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思想。最后,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意见。 对于高校德育工作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用之不竭的重要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说, 大学生德育教育能否真正发挥自己的优势,"其关键环节在于能否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使其在自身内容的建构上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品位和文化精神,以保持与整个社会文化发展的目标相一致"。中国传统文化有价值的部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积极的影响。 可以看出,在优秀传统文化和高校德育工作方面,大多数学者研究的重点无外乎这几个方面:首先,都认为我国传统文化中既有精髓又有糟粕,当今高校思想道德建设需要汲取优秀的道德资源,积极主动地推动高校德育建设的和谐发展。其次,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一些负面思想,成为当前我国德育建设面临的挑战。要使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引领大学生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思想。最后,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意见。诚然,整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使其发挥出应有的育人功能。但是,优秀传统文化更需要与我国当今所弘扬的主旋律相匹配,需要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相协调,需要与我国文化建设相统一,才能使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传承,才能更好的开展高校思想道德建设,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但是,他们的研究缺少从社会学、心理学、人文学等学科的角度分析当今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更缺乏从这些学科的角度提出相应的措施。他们只是浅显的描述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并且大致的甚至是严重的描述了大学生存在的一些负面思想,缺少理论支持,论述显得比较空洞。另外,他们提出的建议也缺少制度的保障,实施起来比较困难。缺乏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单一的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实施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机制,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会比较小,更与学校的初衷相背。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引起了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许多重大变动,特别是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大学生整体上来看,他们的思想是积极、健康、向上的,绝大多数大学生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地对待个人利益,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但是,西方价值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其一些负面影响着正在成长的大学生。主要表现在:大学生理想追求淡化,强调个人本位,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核心;道德观念淡薄,强调个体行为的随意性,对道德、纪律的蔑视却被看作是"有个性";贪图安逸享乐,追求生活的新潮化和高档化,缺乏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精神;诚信缺失等等。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要求培养具有深厚学识的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培养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能遵守社会运行秩序、明礼诚信、服务于社会的人才。因此,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更高境界的理想、信念与责任感;帮助他们学会关心、学会共处、学会同情;帮助他们树立"诚信"、"公平、正义、宽容"的理念等一系列时代所需要的道德,是21世纪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趋势。 学者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道德素养的研究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无一例外的都认识到优秀文化对大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具有重大的作用。只是,绝大部分只是简要的描述,而没有具体可行的措施。虽然有些学者提出了要改。革课程设计 、增加古典文化经典学习的力度、引导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一些经典的人文科学知识等措施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此外,有些学者从建立规章制度,增强法律制约,建立高校诚信测评机制视角出发,要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树立教育及教育者的诚信形象,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创新诚信教育方法。但是他们无疑都忽视了现今我国高等教育培养、教育学生的固有模式,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的实施面临诸多困境,此外,大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的良性互动,只从学校的角度去实施,难度较大,效果较差。 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文化背景。在我国社会的转型期,制定使大学生容易接受的、有制度保障、的和激励机制的措施,充分合理科学的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我们需要继续探讨的课题。 大学素质论文:论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系列概念辨析 论文摘要:文化素质教育是我国高校正在不断推进的一项教育改革工程,其核心是人文素质教育。十余年来,中国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受理论贫困、师资欠缺和相关概念理解不清等因素的影响,致使大学人文素质教育面临着严峻挑战。本文主要就影响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相关系列概念进行辨析,以便更好地推进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群设计与建设。 论文关键词:人文学科 人文教育 博雅教育 通识教育 概念辨析 自1998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教高【1998】2号)文件颁布以来,中国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究其原因既有指导理论上的贫困,又有学科专业化和社会职业专门化的冲击,还有缺乏一支优秀的人文素质教育教师队伍。此外,对相关概念理解不清,也影响了教育目标的实现。为此,有必要对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博雅教育、自由教育、全人教育、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与课程群、人文课程与通识课程等一系列相关概念进行辨析,以便更准确地进行课程群设计与建设,推进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工作。 一.“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 (一)“人文学科” “人文”一词,在我国古典文献中,较早出现于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易·贲卦·彖传》中:“(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很显然,这里的“人文”是指人伦社会规律。“人文”与“化成天下”联用,凸显了“以文教化”之思想。我们今天之所以特别强调“人文”以及“人文文化”,主要是为了匡正科技文化之局限性而言的。 人文学科(美国叫人文科学)源出于拉丁文humanities,意即人性、教养,在欧洲15世纪就开始使用这一名词,其含义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人文学科是指对拉丁文、希腊文、古典文学的研究。广义的人文学科一般指对社会现象和文学艺术的研究,包括哲学、经济学、史学、法学、文艺学、伦理学、语言学等。英国《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人文学科”的解释:是指那些既非自然科学也非社会科学的学科的总和。从上述解释可以看出,欧洲的人文学科是包含了一部分社会科学内容的(如法学、经济学),而美国的人文科学则主要是指文、史、哲、艺等学科,法学与经济学则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对于人文学科内容的界定,中国官方与民间学术界也有区别,中国官方习惯称“社会科学”或“哲学社会科学”,很少称“人文学科”或“人文社会科学”,人文学科附属于社会科学之中,这种学科分类法在学理上是有一定问题的。而在民间学术界则比较认同美国的学科分类法,把人类知识体系一分为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习惯称“人文学科”或“人文社会科学”。 (二)自然科学 它是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研究自然界物质的各种类型、状态、属性及运动形式,其任务是揭示自然界发生的现象和过程的实质,把握这些现象与过程的规律性,以便为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合理而有目的地利用规律开辟各种可能的途径。自近代以来,科学在给人类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同步呈现。基于此,反思与规范科技发展,就成为当今一项世界性课题,为达目的,一度被冷落了的人文学科又被重新提出来,并成为了前沿问题。 (三)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的比较 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语言特征、论据来源和社会职能等五个方面。在研究对象上,人文学科是以人的生存和人与世界的感受价值关系为基本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人的精神世界,“主要是回答‘人应该怎样’的问题,引导人们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去追求人的美化。它是一种评价性和体验性的学问”。自然科学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它主要关注自然界各种物质的属性、状态及其运动规律,它是一种工具性的学问。在研究方法上,人文学科主要以想象、直觉、思辨、体验等个体性、独特性、创造性的感觉和表达为基本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受到人的主观情感和人生经验的影响,具有主观性。自然科学则以数学、实验、实证和逻辑推理为主要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尽量避免人的主观影响,具有客观性。在语言特征方面,人文学科偏重评价,自然科学偏重描述。在证据来源方面,人文学科主要关心经验中的“是什么”和“为什么”,蕴含“应该怎样去做”的意义;自然科学则主要关心因果关系,强调合理性的逻辑。在社会职能方面,人文学科没有直接的功利性,其主要功能在于发展人性、提升人格。自然科学则通过技术中介去实现效益,有强烈的功利性。 二.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 理想的教育应该是以全部人类文化知识为基础的教育,它包含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两个方面,彼此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成教育的一体两面关系。 (一)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文、史、哲、艺等)通过知识传授与环境熏陶的方式,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和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更加强调“全面发展”、“通才教育”与“文雅教育”,是一种区别于专业教育的非专业、整体性优化教育,实质是人性的教育,主要途径是文学文化名著经典的研读,核心教育目标是人文精神与人文素质的养成。 (二)科学教育 科学教育的目的重在培养人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任务在于揭示和把握自然界各种现象及其规律,为人们合理利用这些规律开辟各种可能途径。科学教育的特征是“教学内容学科化”、 “教学方法心理化”、“教育制度职业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教育目的功利化与唯知识化”。 (三)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比较 在教学理想上:人文教育重人格塑造,培养完人;科学教育重培养科学家。在教育目标上:人文教育重发展素质,追求开发潜能、传递文化与增进和谐;科学教育重知识传授,追求传授科学知识、培养科学能力与养成科学品质。在教育内容上:人文教育内容人文学科化;科学教育内容自然科学化。在教育方法上:人文教育重名著研读、榜样激励、对话讨论与环境陶冶;科学教育重观察、实验与问题探究。在教育手段上,人文教育注重良好人际关系和情感氛围的营造;科学教育注重物质条件的建设。在教育主体上,人文教育要求教师热情、感性、有主见;科学教育要求教师冷静、理性、保持中立。 三.博雅教育(自由教育)、全人教育(全面和谐发展教育)、通识教育、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 博雅教育(自由教育)、全人教育(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通识教育等概念是同一层面、意义比较相近的一组教育观念或教育思想,可分别对应于专业教育,并与专业教育一起构成完整的教育。 (一)“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也叫“文雅教育”或“自由教育”,来源于古希腊。古希腊人把人分为自由人和奴隶两种,并认为自由人有责任从事博雅学科的实践,应该能够进行逻辑思考、理性阅读和生动演讲,否则,他就不可能是个自由人,如果一个奴隶能够具备自由人的品质,他就可以得到自由。亚里斯多德曾经把博雅教育看成是与职业教育相对立的教育观念,他认为博雅教育为自由而设立,不应当有适应性和职业性,教育目的不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培养能够自由地对新的变化的境遇独立做出正确判断的人——绅士。 (二)“全人教育”与“全面和谐发展教育” 1.“全人教育”是日本著名教育家小原国芳依据柏拉图的“和谐就是善”和裴斯泰洛齐的“和谐发展教育”等教育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长期的教育实践经验,于20世纪中期在日本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是指培养“完美和谐的人”的教育、“全人格”人的教育或“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全人教育思想由学问、道德、艺术、宗教、身体和生活六个方面的内容组成,学问求真,道德求善,艺术求美,宗教求“圣”,身体求健,生活求富。这六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全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多方面和谐发展的人,其途径就是实施上述六个方面的教育。小原国芳的“全人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研究通识教育有重要意义。 2.“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依据马克思列宁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结合自己长期的教育实践经验,于20世纪中期在前苏联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培养“个性全面发展”的人,其途径就是要坚持德、智、体、美、劳等诸育的协调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把对学生进行“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过程,看成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系统由外部教育环境、校内教育结构、师生集体关系三个部分组成。学校、社会、自然、家庭构成外部教育环境,校内教育结构是“三维系统工程”的基础,德、智、体、美、劳等五育的科学实施,是校内教育结构的核心。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重视大自然的教育,要把利用自然、保护自然、改造自然作为强有力的教育手段。苏霍姆林斯基的关注环境、关注人自身的和谐发展、注重人文知识对人成长的意义,对我们今天推行的文化素质教育或通识教育有重要意义,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思想对我国教育曾经产生过深远影响。 (三)“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由亚里斯多德的自由教育思想发展而来,是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项本土化创新。它主要相对于专业知识教育(special education)而言,是高等教育中人人必须接受的非职业与非专业性的共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保证学生拥有健全的知识结构而采取的措施,其观念是强调文理知识整合和智慧教育,其内容是一种广泛、非专业性、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能力、态度和价值的教育,核心是文理教育,目的是引导学生从狭隘的学科中走出来,为学生将来的学习打下广博而坚实的基础,把学生培养成健全的个人和负责任的公民。开设核心课程、以经典名著研读为中心、小班化教学是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最普遍、最基本、最有效的形式。 大学通识教育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两次“通识教育运动”。第一次通识教育运动以耶鲁大学的《1828年耶鲁报告》为标志。报告认为:大学教育的目的有两个,那就是智力开发和知识传授,但前者比后者更重要;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情趣爱好、判断力和想象力,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共同学科”的学习,对学生从事任何职业都是必需的,职业科目不应该在大学存在;古代优秀文化遗产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与重要手段;经典科目的学习,是奠定学生正确情趣的基础,也是从事各项职业的最好准备;博雅教育与职业(专业)教育并不完全对立,但教育必须以博雅教育为先导和基础,反对过早专业化;要求以经典和基础科目来训练学生心智,反对课程杂乱无章。第二次通识教育运动以哈佛大学1945年发表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哈佛红皮书》)报告为标志,显示了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理论体系的基本成熟。红皮书认为: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完整而有教养的人;这种人才应该具备“四种能力”,即有效的思考能力、清晰的沟通能力、恰当的判断能力、分辨价值的认知能力;“四种能力”的培养,必须依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大领域的全面知识。红皮书还认为,为了应对现代社会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群体之间的高度分化现象,以实现彼此沟通与达成社会共识,必须提供一种“共同教育”,这种教育的基础乃在于对西方文明传统和美国历史的共同体认,这种“共同教育”将使大学生毕业后无论涉足哪个行业、哪个领域都能够因为有“共同教育”背景而现实有效沟通。 (四)素质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开展的以面向全体学生(主要是针对中小学学生)、以提升国民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特征的一场教育改革运动。素质教育理论的提出主要是回应基础教育领域“应试教育”愈演愈烈,严重危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这一社会现实问题。素质教育理论从根本上否定了以知识传授为重点、以升学考试为目的教育模式,重新调整教育思路,重新确立人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把教育的重点从以知识为重点转移到以学生全面发展和实现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它是一项具有战略性的教育改革运动。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注重为未来生活打好基础,强调自我学习、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知识和能力,努力使学生掌握具有继续学习、继续生存、继续工作的本领。 2.文化素质教育是对应于西方通识教育的概念,是基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逻辑和实际,并结合外国经验而进行的本土化创新。它主要发端于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素质教育,如果以官方文件为标志,我国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始于1998年,比素质教育要晚十多年时间。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不仅涉及课堂教学与课程体系,还涉及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主张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史、哲、艺等人文学科知识的教育,同时也加强对文科学生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人文素质教育,其核心是强调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引导大学生学会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好人。 3.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比较 中国内地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与美国及中国港澳台地区实施的通识教育属于同一层面的概念,有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一定的区别,其一,就产生的背景来讲,美国大学通识教育主要是针对西方高等教育越来越专业化、大学生知识结构越来越专门化的现实情况而提出的;我国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是针对高等教育专业化与职业化、大学生知识结构越来越窄、人文素养不高的现实情况而提出的。其二,就发展历史来讲,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承接古希腊和欧洲的博雅教育传统而来,提出和实施已有了近100年的历史,有较为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完整成熟的课程体系;中国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实践,至今不到20年历史,其教育理念和课程体系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其三,就概念内涵来看,通识教育比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要窄一些,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都通过完整的课程体系去实现,此外,文化素质教育还强调要进行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美国通识教育没有强调的。其四,就教育目标和实现途径来看,两者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培养高素质人才和负责任的公民,但达成这一目标的教育内容、途径、方法与手段却不尽相同。 (五)专业教育(special education)。东西方的古代教育都不是专业教育,专业教育是近代西方工业革命与大机器生产的结果。我国的专业教育主要是学习西方教育的产物,尤其是上个世纪50年代,学习前苏联教育模式以后,我国的教育进一步专业化,为当时国家建设,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但随着专业教育的发展,其弊端也不断表现出来。由于学科关系的断裂,造成了人才知识结构的不健全,进而影响到人才的心理健康发展,其结果是我们所培养的人才大多是有“才”无“人”的半成品,这极不符合“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人文教育加以匡正。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比较。关于两者的关系,《红皮书》做了这样的解释:1.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同为人的生活的两个方面,是平起平坐与平分秋色的关系,两者彼此关联,不可分离。通识教育意在培养视野宽广、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健全、具有综合知识和综合眼光的公民;专业教育则更主要是给人以“本领”,意在培养学生将来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的技能与能力。2.专业主义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离心力,更需要通识教育提供一种协调与平衡的力量。教育的作用应该在于提供广泛的批判意识,使学生成为既掌握某种特定的职业或技艺、同时又掌握作为自由人和公民的普遍技艺的专家。专业教育主要关注与操作活动有关的知识,其作用在于扩增新的知识领域并推动技术的进一步应用。 (六)“课程”与“课程群”、“人文课程”与“通识课程” 1.课程与课程群 课程。现代学者认为,课程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课程是指一门学科。现代课程类型有很多,如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核心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等。 课程群(简称课群)。是为完善同一施教对象的认知结构,而将本专业或跨专业培养方案中若干门在知识、方法与问题等方面有逻辑关系的课程加以整合而成的课程体系。课程群组建有几个基本特性:在组建规模上,是若干门课程,一般不得少于3门、多于6门,少于3门,难以成群,多于6门,则系统过于庞大,协调性差,不利于统筹规划、设计与管理;在课程性质上,是从属于某个学科,也可以是跨学科,彼此具有关联、渗透或互补之关系;在建设目标上,是要优化教育资源,以获得整体教育效果;在建设方法上,要对原有课程进行重新规划、整体设计、创新构建新课程体系;在建设层次上,课程群是与课程(微观层面)和课程体系(宏观层面)相对应的处于中观层面的课程体系。 2.人文课程与通识课程 人文课程是指以发展学生人性、完善学生人格、实现学生人生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如文学、语言学、哲学、美学、艺术学、历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其职能是精神引领、意义探寻和价值实现。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都是完整的和谐人教育的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通识课程,也叫通识教育课程。在大学教育中,它是与专业课程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泛指专业课程以外的所有课程。通识性、综合性、多样性、民族性与国际性是通识课程的基本特点,但通识性是通识课程的本质属性。通识课程的类型,有显性通识课程与隐性通识课程、必修通识课程与选修通识课程、正式通识课程与非正式通识课程、基础技能类通识课程与核心通识课程之分。正式通识课程又可分为核心通识课程与基础技能类通识课程。核心通识课程是指基础技能类课程以外的那些通识课程,其目的是为了提升人文素质、完善人格、平衡知识结构,培养高素质人才和负责任的公民,核心通识教育是高校通识教育的核心与重点。核心通识课程内容必须包括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文化研究四大类的通识课程。 3.人文课程与通识课程比较 人文课程与通识课程是同一类型课程层面的两种不同概念。共同点都是指非专业性与非职业性教育课程。但也有一定的区别:人文课程这一提法主要是在中国,在西方国家以及我国港澳台地区,主要叫通识课程。但随着世界通识教育的发展,为了与西方接轨,我国大多数高校现在都通行通识教育这一提法,其课程也习惯称为通识课程。人文课程的内涵比通识课程的内涵要窄,人文课程内容重点指向人文学科文、史、哲、艺等学科的内容。而通识课程的内容则指向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与技术三大领域,既通过核心通识课程,实现大学生“精神成人”,也关注大学生职业发展所需要的普适性技能与能力的培养。 大学素质论文:论应用型大学学生素质养成教育研究 [论文摘要]应用型大学学生普遍存在着道德素质、智能素质较低,心理素质较差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须对学生实施素质养成教育。在素质养成教育中,应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发挥学生骨干的表率作用和教师的行为示范作用,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等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素养。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应用型大学;素质养成教育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使高等教育的类型由单一走向多样。一部分高校专门承担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任务,重在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很快可以胜任基层工作的需要,从而促使应用型大学应运而生。应用型大学如何进行以素质培养为目标的养成教育,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关注。 一、应用型大学学生存在的问题 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应用型大学的学生生源发生了重要变化,有些学生表现得不尽如人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道德素质水平滞后于智力发展水平。主要表现在学生组织纪律性较差,认为学校的规章制度多余,不能自觉地遵守。如在教学区抽烟、说脏话,在宿舍内打牌、使用违规电器等;尊师重教意识薄弱,上课说话、玩手机,不认真听讲、记笔记,上课随便出入,见到老师不主动问好,课间不主动擦黑板,抄袭作业或者随便应付;遇事急于推卸责任,不管对错,总要找出好多理由替自己辩解;不懂得感恩父母、感恩他人、感恩社会,与父母缺乏交流,不主动帮助他人,认为自己得到的东西是理所当然的;诚信缺失最典型的是考试作弊。这些都说明应用型大学中有部分学生的个人修养和社会公德水平滞后于他们的智力水平。 2.智能素质有待提高,创新能力不强。有些学生既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他们对学习没兴趣,学习纪律涣散,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认真做;他们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上缺乏主动Jl生,缺乏刻苦钻研精神,认为课程能及格就行;他们创新能力低,学习不认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差,对学校组织的大学生赛事,多数学生持观望、等待态度,认为知识的创新离自己很遥远。 3.心理素质较差,自立、自强能力较弱,缺乏超越自我的信心。应用型大学部分学生由于无独立生活经历,心理表现不成熟,经受不起挫折,在困难面前彷徨、失落,不能勇敢的面对;缺乏有效地与人沟通的能力,人际关系处理不好,经常怨天尤人;一遇挫折,就会萎靡不振、丧失斗志,缺乏持之以恒的韧劲,没有勇气正视现实,有些人精神抑郁,个别的甚至走上轻生之路。 二、应用型大学部分学生素质不高的原因 1.源于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在中学阶段,学校普遍追求升学率,把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只片面要求学生的成绩,而不是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从家庭影响看,目前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所有事情都由父母包办,做事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在调节与他人、集体的关系上,往往只考虑自身的利益,而置他人的利益于不顾,甚至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惜损害他人的利益,集体观念和团结合作意识淡漠。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较少受到挫折,习惯于家长和老师为他们安排好一切,对自己该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却并没有足够的认识,把家庭、学校和社会提供给他们的一切视作理所当然,认为家长就应该供他们生活、上学,学校应该给他们提供优质的服务,社会应该给他们提供宽松舒适的环境,而很少去思考自己作为家庭、学校、社会的一员,应该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做点什么。 2.源于学生自身的原因。一方面,当他们走进大学校门时,高中时期的奋斗目标已成为现实,加之大学的学习方式、学习环境与中学相比发生了显著变化,而课程与高中相比又轻松了很多,一部分学生一下子感觉自由了,解放了,甚至突然感到无所适从,产生了观望、彷徨、无助的心理,于是感觉生活很无聊,找不到努力的方向,学习失去了目标。另一方面,部分学生中学期间学习基础就差,没有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到了大学,课堂信息量大增,由于他们本身接受能力比较弱,再加上自主学习能力差,学习成绩提高不上去,从而影响了自身的发展。 3.学生心理素质脆弱的影响。由于家庭的溺爱,不注意锻炼学生的自理能力,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他们一旦离开了长期依赖的家庭,生活、学习没了目标,加之他们不善于和同学、老师沟通,不会处理各方面遇到的矛盾,遇到困难和挫折就容易产生自卑、焦虑等消极情绪,自我缺乏有效的心理疏导和调适能力。此外,社会压力较大,学生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自己又无法改变现实,只能消极地对待事物,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就会造成一定的心理问题。 三、应用型大学应抓好对学生的素质养成教育 针对应用型大学学生存在的问题及造成问题的原因,必须对学生实施素质养成教育。素质养成教育是学生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立足人才素质培养目标,结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从教育和管理两个角度出发,通过制定管理措施、强化行为训练等各种手段,引导大学生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养成良好的、符合社会需要的行为和习惯。素质养成教育是一种长期的、点滴人微的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对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智能素质、心理素质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养成教育会把强制性行为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意义重大。在实施素质养成教育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严格的学生管理是素质养成教育的保障。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管理,是对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重要保证。在大学生入学之初,必须向学生宣讲与校园生活密切相关的各项管理规定,利用制度制约、纪律监督和相应的奖惩措施对学生产生一种外界约束。管理不仅仅是为了使学校有一个正常的教育秩序、生活秩序和工作秩序,保证育人工作的正常进行,更重要的是通过管理对学生进行行为训练,以促进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文明道德习惯。有时候学生会有侥幸心理,但学生管理者必须坚持用严明的纪律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对学生形成一种威慑力量,让他们自觉地遵守各项管理规定。久而久之,便会将这种被动遵守形成一种自觉的习惯。 2.素质养成教育要注重发挥学生骨干的表率和引导作用。大学生良好的素质养成,最终要靠大学生的自觉和自律,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作用。学生骨干多是由思想进步、成绩优秀的学生产生,他们优良的品德和先进的事迹,很容易成为校园生活中同学效仿的榜样,他们往往对身边的同学更具有带动作用。 在对学生骨干的培养方面,对不同年级要分别采取不同的做法。对一年级骨干学生要注重养成意识的培养,要求他们率先垂范,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带头创建优良学风,并抓好每个学期的学生骨干培训。对二年级骨干学生要进行养成意识的强化教育,要求他对学校的学风建设不仅要履行,而且要主动思考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带动更多的同学,达到最好的效果。对三年级骨干学生要进行主动服务的培训,对学校的制度和学风建设的精神,让他们去传达,执行的方式由他们商量并请示后执行;对结果要进行成败分析,总结经验,改进提高。对四年级的骨干学生要提出传帮带的要求,直接将适合于应用型大学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传授给低年级的学生,加强素质养成的宣传和引导作用。久而久之,学生骨干的工作能力得到提升,校园学生的学习和精神风貌会得到改善。 3.素质养成教育必须注重示范教育。大学期间是一个人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定位主要来自于学校、社会和家庭的熏陶。而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教师的学术水平、治学态度、思想品德和言行举止等都对学生发挥着深刻的、直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要研究应用型大学学生特点,带头履行制度要求,维护良好的师德形象,课堂上对学生严格要求,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寻求适合应用型大学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良好的课堂养成教育,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4.注重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科技竞赛活动。应用型大学从内涵上延伸高等职业教育理念,为此要借鉴高职的办学经验,提升培养层次,把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作为核心理。因此要广泛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科技竞赛,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应用专业知识的实践中思考和探索,培养创新思维,学会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素质养成教育的建议 素质养成教育在短期内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但是贵在坚持,必须形成一种长效机制,保证素质养成教育的持续性。 1.成立学生自律组织,在检查学生自律行为的过程中,形成一套学生自己的行之有效的素质养成方法。学生的“日常生活制度”,只靠辅导员或班主任来监督,会让学生产生逆反情绪,使学生感到压迫感。如果让学生自发地成立自律组织,用榜样的力量和自己的方式与同学沟通,学生会比较容易接受,自觉地形成一种习惯。 2.通过组织校园文明知识竞赛、校纪校规知识竞赛、首都公民文明公约等竞赛活动,让学生知晓作为大学生、作为社会人的行为规范。如果只是组织学习文明礼仪知识,学生的印象会不深刻,但是如果组织文明礼仪知识竞赛,学生会逐句逐条的分析,加深记忆,而且竞赛的良好成绩会激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履行文明礼仪,率先表现出大学生良好的文明素质。 3.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展览、聆听道德模范人物先进事迹、组织文明礼仪讲座等活动,让学生在身心熏陶中树立榜样形象,从而在13常生活中自觉践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文明素质教育和励志教育,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有机会参观展览、聆听先进事迹和文明礼仪讲座,勉励其继承发扬模范人物的光荣传统。 4.组织学生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过程中获得认同,从而获得快乐、获得满足,进而激励他们更好地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社会人所承担的责任。社会实践可以形式多样,但是关键要教育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用心去体验,更多的站在别人的立场去考虑问题,体验服务他人的快乐,同时感觉自己给别人带来的快乐,从而体验到作为一个社会人的满足,进而更好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
责任教育论文:环保局强化责任教育整改措施 一、总体要求 各支部和广大党员一定要充分认识做好整改提高阶段工作的重要性,要紧紧围绕党组织和党员存在的突出问题、影响改革发展稳定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在“着力解决、认真解决、切实解决”上下功夫,以饱满的政治热情,良好的精神状态,求真务实的作风,扎实搞好集中整改,确保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实实在在效果,真正成为群众满意工程,以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效促进环保工作。 二、时间安排和方法步骤 整改提高阶段的工作安排一个月时间。分为三个环节: (一)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方向(5月23日至5月30) 1、分别制定整改措施和整改方案。党员、领导干部、领导班子和党支部要结合在分析评议阶段中征求到的意见和各自存在的突出问题,分别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和整改方案。 2、整改方案的有关要求。党员在制定个人的整改措施中,要突出如何加强党员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如何加强组织纪律性、在本职岗位上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党员领导干部的整改措施要体现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提高领导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以及提高处理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等方面。党支部在制定整改方案中,重点要体现如何健全组织生活,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和监督,提高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等方面。领导班子要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的要求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找出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差距研究制定整改方案。整改方案要符合实际,针对性强,便于操作。既要明确长远规划,也要提出阶段性要求;既要有明确目标,又要有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和办法,既要有整改措施,又要把整改责任落实到每一个部门(单位)和责任人。每个单位(支部)都要形成整改任务分解表。 3、整改措施和方案的审核备案。党员个人的整改措施由所在支部审核;各单位的整改方案由分管领导审核,报局先进性教育办公室备案;各支部的整改方案报机关党委备案;局党组的整改方案经市委督导把关后,报市委先进性教育办公室备案。 (二)强化整改责任,认真进行整改(5月31日至6月6日) 1、把握整改的基本要求。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要采取定期检查、逐条解决、定期公布的办法,狠抓整改措施的落实。 领导班子在落实整改中,对具备整改条件的问题,要马上整改;对于群众反映强烈、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要限期整改;对那些应该解决但由于受客观条件限制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向群众说明情况,采取措施逐步解决。 2、认真进行整改。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要在前两阶段边学边改、边议边改的基础上,继续做好改进作风、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工作,切实把保持先进性的具体要求与履行岗位职责结合起来,在各自的岗位上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努力在坚定理想信念、提高素质上见实效,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见实效,在统筹兼顾、协调利益、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建设和谐社会上见实效,在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为群众谋利益、解难题上见实效,在勤政、廉政方面见实效。 3、实行整改责任制。领导班子和党支部的整改措施,要实行整改责任制,即由整改措施的责任人负责对每项整改措施进行“责任”落实,对没有极特殊原因,使整改措施没有按时、按计划完成的,要追究有关“责任人”或责任部门(单位)的责任。 (三)公布整改情况,接受群众监督(6月7日至6月14日) 1、公布整改情况的范围。局党组的整改方案、整改措施和整改结果在全局干部职工范围内进行公布;支部的整改方案、整改措施和整改结果在支部范围内进行公布;党员个人的整改方案、整改措施和整改结果在所科室和支部范围内进行公布。 2、通报整改措施的落实。整改提高阶段基本结束后,各单位要召开一次专题组织生活会,向广大党员和群众通报本单位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整改情况和成果,肯定成绩,找出差距,进一步搞好整改。 3、接受群众评价。整个先进性教育活动基本结束前,将对各单位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情况进行群众满意度测评。各支部要及时把广大党员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激发出的热情和干劲引导到立足本职,做好各项工作上来。要把整改与做好当前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真正把开展先进性教育作为促进改革发展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动力和重要契机。 (四)巩固教育成果,建立长效机制(6月14日后) 1、深化主题实践活动。各支部要紧密联系各自教育活动的实践,着眼于做大做强环保系统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活动,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涵,切实把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落实到实处。 2、表彰和宣传先进典型。各单位要注意总结先进典型的事迹,大力弘扬、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和表扬,使全系统进一步形成比先进、学先进、赶先进、争先进的浓厚氛围。 3、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整个先进性教育活动基本结束后,各单位要注意把集中教育活动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及时用制度固定下来,形成让广大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1、加强组织领导。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要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投入足够的精力抓好整改提高工作。各支部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防止出现松懈情绪。要超前谋划好巩固提高阶段的有关工作,并注意对整个先进性教育活动进行总结。 2、加强工作指导。局先进性教育办公室要及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认真研究解决,保证整改提高阶段工作健康开展。党员领导干部要在这一阶段,继续深入到先进性教育活动联系点上去,指导工作,督促落实。 3、加强督导检查。局督导组要把握好整改提高阶段各个环节的工作要求,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各单位整改提高阶段的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和具体指导。 4、加强舆论宣传。各单位要充分运用报刊、简报、网络等媒体,宣传整改工作取得的成效和集中教育活动取得的成果,大力宣传集中教育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充分展示广大党员干部的良好精神风貌。 责任教育论文:高中生道德知识教育和道德责任教育结合 一、理性分析 要解决高中学生道德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必须把道德知识教育与道德责任教育有机结合,这主要基于以下三点考虑:第一、从当前高中学生特点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和召开师生座谈会等了解到他们在道德知识与道德行为上有明显的差异性。学生中道德的价值取向是健康向上的,道德的是非标准是清楚的,但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上不统一。如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需大力提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这一问题。持肯定态度的占80.6%,?而在现实生活中能够主动做到为他人服务的却很少,更谈不上“全心全意”。根据高中学生道德状况的这种特点,我们如果仍从道德知识教育上去寻找解决的方法,其结果将是徒劳的。因为他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需大力捉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认同的,问题在于谁去提倡,从学生角度讲,很少有人愿把自己结合进去,总习惯地认为这是对他人讲的。因此在加强道德教育小必须要强化道德责任教育,使他们真正感到全社会提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前提条件首先是我为他人服务,而不是他人为我服务。 第二、从道德的基础来分析,道德的基础乃是利益问题。整个社会为什么都要强调道德规范其实质就要解决不同主体的利益矛盾,并使其协调发展。马克思曾提出“对于各个人来说,出发点总是他们自己”。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追求个人利益的现象尤为突出。市场经济是指通过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运行形式,利益是其杠杆,市场经济的运行以社会成员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地位为前提。以每个利益主体对自身利益的关注与追求为动力机制。市场经济的这种利益主体意识不可能不影响到高中学生,调查中“当集体刊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你最容易接受的观点”有62.3%的高中学生选择了“公私兼顾”,而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绝大部分同学选择的是“先公后私”,甚至于“大公无私”,从这一点也可以充分说明利益主体意识对高中学生的影响。当然,追求正当合理的个人利益是社会主义社会所提倡和保护的,它无疑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动力,然而整个社会除正当的个人利益外还有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这种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是个人利益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又是其发展的条件。从根本意义上讲是一致的。但两者属于不同的利益主体,发生矛盾也是不可避免的。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不能兼顾的时候、能否牺牲个人利益来服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对待这个问题并不是嘴上说说而已,而是需要作出行为的抉择。前一价段全社会开展学习宣传徐虎活动,这时高中学生确实也有很大的触动。但也发现在学习徐虎活动中高中学生的普遍心态是可敬而不可学。他们十分钦佩徐虎,认为他是当前的沽雷锋,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事,确实很了不起。他们普遍认为,作为先进的典型人物的宣传是必要的,但要自己学习徐虎则没有必要,甚至有个别学生认为像徐虎这种人是“傻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关键的问题还在于没有抓住道德责任教育,徐虎的精神实质上是一种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在宣传学习徐虎的同时关键要抓住自己怎么来学习徐虎。以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为重,这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原则,从原来个体主体利益的“利我”转变为社会主体利益的“利民”、“利国”,这是一种道德的升华,而在这种道德升华的过程中,道德责任教育起着关键的作用。学生们只有在确立了道德责任感的前提下,才会把个人利益融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之中,才会无条件地服从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 第三、从道德教育的目标来分析,道德教育的目标不能理解为权限于道德认识的提高,而应放在良好的道德习惯的培养上,这种道德习惯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据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并使其成为一贯的、稳定的、自觉的行动。这种道德习惯的主要特点不是时时事事都要考虑再三才能作出行为抉择,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习以为常的符合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行动。要使高中学生道德素质达到这样一种道德习惯的境界,必须经过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行为训练三个环节,而这三个环节的了解和巩固都离不开道德责任作为载体,没有道德责任作载体,道德认识不可能内化,道德情感也不可能持久,道德习惯根本不可能养成。就拿劳动观讲,调查中63.7%的高中学生认为劳动最光荣,但现实生活中,通过调查和平时与学生接触过程中发现,目前90%以上的高中学生在家不会主动从事家务劳动,在学校里对公益劳动的主动性很差,他们往往以学习负担重,学习时间紧为借口来推辞劳动。与此相反,本市某所中学一位高三学生王某,父母均在外地工作。她独自一人在上海生活,除了紧张的学习外,每天还要从事自己的家务劳动,生活自理,她不仅把自己家安排得干净整洁、井井有条,而且在班级里也非常乐意帮助同学,积极参加各种公益劳动。今年被学校作为优秀生推荐进入重点高校,毕业前夕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前后两例为什么会有如此明显的差别,我们作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发现,关键在于有没有责任感,前者是好推则推,依赖性很强,并没有把劳动作为自己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后者就不一样,她认为劳动是自己应该做的事,自己不劳动就无法生活,每天从事家务劳动是自己整个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做家务是自己的一种责任。由此可见,在对高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中加强道德责任教育是个关键问题,它是达到良好道德习惯的载体。 二、对策思考 第一,教材本身要体现道德教育的内容。上海《全日制高级中学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标准》(草案)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课是中学的一门主要学科,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常识和社会主义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课程。”最近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苦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第三部分对努力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作了全面的论述,其中还特别提到中学政治课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教育。道德教育是高中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政治教师的教学是以教材为依据,但目前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课教材涉及到道德教育内容太少。高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意识的增加、思维方式的变化,其对道德的认识明显不同于初中学生。从高中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来讲,有加强道德教育之必要。 当然这种道德教育不是初中道德教育的简单重复,而是根据高中学生心理特点,在道德教育的范围上有所拓宽,在内容上有所深化,在层次上有所提高,并体现初高中思想政治课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一贯性。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不仅要有体现道德教育的内容,而且尽可能使其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这种网络不是像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材那样单独成册,而应该是把道德教育内容渗透在现有教材的知识体系中,现有教材内容要体现道德教育内容。 这个道德教育知识网络我们可以从点、线、面、网四个方面构建。作为点、教材是由若干课文组成,课文又有若干知识点组成,在这些知识点上凡是与道德有关的内容,要尽可能体现道德教育的内容。当然,这种体现应是一种有机的结合,而不是生搬硬套“贴标签”。这样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中道德教育内容就有了立足点。作为一个年级整册教材必然有一条线,由于“点”的落实,那么从年级角度讲,一册教材在道德教育方面就会形成一条线。各年级教材编写中都能体现道德教育一条线,那么从整个高中阶段三个年级的思想政治课在道德教育方面就会形成一个面。这里只涉及到必修课,根据市教委课程教材改革精神,课程设置要有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个板块,如果能在高中阶段开设《中外道德比较》、《传统美德鉴赏》、《伦理道德分析》等选修课和根据当前社会某些热点问题开设一些活动课,那么我们高中阶段思想政治课在道德教育方面就会形成了一张网。 这对加强高中学生道德教育,特别是道德责任教育是十分有益的。 第二,教法上要有利于加强对高中学生道德责任教育。前面讲的教材内容要体现道德教育这只是“硬件”,“硬件”需要通过“软件”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教学上这个“软件”就是教法。教师应通过自身的努力,在教法上下功夫,从而提高道德责任教育的实效性。 (一)教师要有意认地挖掘教材中道德教育内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不可能像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材那样,专门有一册讲道德,高中的思想政治课教材现在很少有道德教育内容,即使今后教材修改后增加了这方面内容。它也不可能把道德的内容独立成册,而是在现有的教材内容基础上渗透道德教育内容。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要去挖掘道德教育内容,把原来的潜在的知识通过教师的努力,使其成为现实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责任教育关键是转变教育观念,由原来的大目标高起点转为大目标低起点。一提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我们教师立即会很习惯地反映出要加强对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教育等。当然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是完全必要的。但我们还必须看到,集体主义教育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核心,这种基本原则和核心我们可以把它看成道德教行的目标,但目标与具体道德教育过程应该讲还是有区别的。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指出:我们现在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应当在全社会认真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 同时要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以广泛性要求来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再提出先进性要求,使教育体现它的层次性。教师教育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身边的具体小事做起,要求持之以恒,从平凡的不起眼的小事中见精神,这样的道德教育就比较容易操作。由于目标明确,起点较低,容易被学生接受,这样学生的道德水准提高速度也就比较快。从我们社会上树立的像雷锋、徐虎、公举东、段德彰等先进榜样看,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从一件件很平凡很具体的小事中反映出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 (三)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责任教育时还必须处理好两对关系。首先要处理好道德知识与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关系。对高中学生来讲光有道德知识的灌输不可能使其产生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教师只有在思想政治课上通过对学生的道德责任教育,才能使他们把道德知识不断内化为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其次要处理好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习惯的关系。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而道德责任教育是实现由道德情感、道德意志转化为道德行为的重要环节。正因为如此,政治教师要依靠教导处、团队、学生会、班主任等,努力为学生搭建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舞台,通过道德责任教育使原有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外化为道德行为习惯。 第三,教学的评估和考核要如实反映学生的道德状况,要有利于学生道德责任感的增强。目前高中阶段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评估和考核工作主要针对学生的应试能力,准的考分高谁就好,实际上我们教师心里很清楚,一个学生政治成绩的高低与其道德水准并不能划等号。道德品质好的不等于政治考分高,反之亦然。 为了使政治课教学评估工作和考核方法有利于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我们建议采用结构评定等第制方法。这种方法要遵循三个原则:(一)知识能力评估与觉悟评估相结合的原则。这里所讲的觉悟不能理解为只停留在时道德知识的认同上,而应该反映在对已认同的道德知识、通过道德责任使道德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得到落实。也就是我们常讲的知与行的统一。 (二)课内评估与课外评估相结合的原则。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一个显著的区别在于它首先是一门思想教育课,它是一门具有很明显的德育功能的课程。正因为如此,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课的考核不能只局限于思想政治课的课内考核,而应该与学校教导处、团队、学生会、班级的各项主题教育活动结合,这种课外的各项主题教育活动为道德的知与行的统一提供了活动的舞台。 (三)终结性评估与过程性评估相结合的原则。道德责任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养成本身需要有一个过程,只有在这个道德习惯养成过程中通过过程性评估,对学生所作出的道德行为给予必要的评价,促使其不断调整自己的道德行为,这样才能最终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终结性评估与过程性评估相结合在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上会产生激励机制。这样才会从根本上改变思想政治课成绩好等于道德品质好的状况,更有效地体现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有利于促进高中学生的道德素质的提高。 责任教育论文:北津学院学生社会责任教育质量的现状 [摘要]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着力重视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及其质量,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敢于担当的综合性人才。文章结合社会责任、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概述,对北津学院学生社会责任教育质量现状进行考察,并针对性地提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质量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教育 什么是责任?人们对责任的理解通常有两种理解:一是指社会道德责任;二是工作后果或强制性义务。大学生作为引领整个社会变革和发展的中坚力量,其社会责任质量状况直接影响着伟大“中国梦”的进程,关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顺利贯彻,影响到社会道德风尚的方向。 1社会责任及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概述 社会责任是指某一个体或组织为达到某一目的而对社会应负的责任,也是人民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对其他社会成员的生存发展承担不可推卸的使命感。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是以大学生群体为对象、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引导大学生对自身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的行为为目的,最终达到其满足社会需求的具有高度责任品质的教育活动。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应以“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责任意识与责任担当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2北津学院学生社会责任教育质量现状调查 当前“95后”大学生整体上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意识,但不乏诸如厌逃学、舞弊、沉迷网络、“传销”甚至有其他涉案行为等缺乏社会责任的行为现象,这必须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与关注。为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社会责任现状,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理论层次与教育质量,现对湖南商学院北津学院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网络问卷240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调查对象中,大一学生占19.82%,大二学生占32.75%,大三学生占28.16%,大四学生占19.27%。以下是有关本次问卷调查情况的分析,希望对北津学院学生社会责任教育质量的提高有所借鉴。(1)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同分析。在回答“上大学主要目标是什么”问题时,同学们普遍认为毕业后找到一份好工作和学习好专业文化知识、提高自己,以便更好地服务社会。调查问卷中54.16%的学生都愿意积极参加国家急需重大活动志愿者或支援灾区志愿者;当问到“如果您在街上遇见老人摔倒或有人主动请求帮忙,您会怎么做?”时,53.92%的同学看情况而定,23.39%的同学积极上前帮助,13.48%的同学认为社会险恶,可能是骗子,小心上当,走为上策。从大学生责任感现状可以看出当代“95后”大学生有社会责任感但比较盲目;从对国家和民族利益重大事件关注度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国家和民族利益面前,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较强,关注度较高。(2)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践行分析。在回答大学生应不应该积极践行社会责任问题时,76.35%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是国家的高素质人才,应该积极践行社会责任,3.19%的学生认为就业压力太大不应该践行社会责任,10.07%的学生表示不太明确;67.73%的学生表示成才、捍卫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社会公德等属于当代大学生应该践行的社会责任;14.76%表示类似“公交车上主动让座、义务献血、捐款”等行为属于当代大学生应该践行的社会责任。(3)学生对社会责任教育的认可分析。社会责任教育对学生树立科学的“三观”及自我全面发展都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46.34%的学生认为当代大学生完全可以培养成有责任的公民,课堂教育是学生目前接受教育的主要方式,61%左右的学生认为课堂教育和一些活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调查的200名学生对象中,普遍学生认为接受社会责任教育有利于自身发展并且对学校、社会组织的相关社会责任教育活动也各自持有自己的看法在其他问题方面:有效问卷中显示有128人愿好好学习,争做国家栋梁体现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56人愿乐于助人,帮助有困难的人体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这说明广大学生非常愿意提高社会责任感,为社会发展和国家伟大复兴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通过以上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现状调查,我们认为有以下四个问题。第一,利益至上的市场经济消极效应对青年学生社会责任感冲击较大。在被调查对象中,28.87%的学生对正能量表示不关注或无所谓。什么是正能量?近两年来,人们将“为国家、社会和他人利益勇于牺牲自我的精神”亲切地称之为“正能量”。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在竞争中推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又以优胜劣汰拉大人们的利益差距。在现实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部分人的思想行为变得更具功利性。大学生们在享受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乐趣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利益至上的非主流市场经济消极效应的冲击。尤其是在道德领域突出的问题比较严重,正能量无法及时手递手传递,社会责任教育工作开展也日趋艰难,这对青年学生社会责任感冲击也愈加强烈。第二,学校传统社会责任教育方式导致社会责任教育停滞不前。在被调查的200人当中,有97人通过听别人谈论了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容,77人通过看新闻报纸了解,26人通过听课偶尔听到,这说明主动关注了解社会责任教育的情况的学生较少。目前学校针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教育活动主要集中于课堂附加教育。而国外,很多大学为此开设专门的相关课程(如《美国公民学》)和设置服务机构,已成为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要途径。与国外相比,我校社会责任教育内容只有在《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等课程有所涉及,无系统的教材和较好的课外辅导材料,只有文件性资料;学校社团和学生部门组织的相关社会实践活动相对缺少社会责任专题,社团活动形式缺少创新与吸引力,大学生社会责任教学氛围不够浓厚,而专门开设社会责任教育课程或设立服务机构更是举步维艰。第三,不良家庭环境淡化了社会责任教育意识与行动。“环境塑造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家庭环境;不良的家庭环境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教育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比如:单亲家庭造成学生的心理缺陷、不和谐家庭给学生成长留下阴影、不良家教家风对学生行为的恶劣影响等,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对象90%的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当中大部分从小养尊处优,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了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忽略了其社会价值的实现。身处残缺家庭和不和谐家庭中的学生无法获得细致的关爱和温情,缺乏亲情的呵护。因而总有一种不如别人幸福的自卑感导致不愿与外界交流。甚至有些单亲学生对家没有留恋,觉得外面的世界比家里更“自由”、更“精彩”,整日浪迹网吧、打架斗殴,沾染不良习气,从而产生对道德规范的错误认识,甚至对社会充满敌意,谈何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对其他社会成员的生存发展承担社会责任呢?第四,大学生自身消极因素影响社会责任教育质量的提高。调查对象中,有43.65%的学生觉得个人自身消极因素是影响社会责任教育的一个关键因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大学生社会责任存在问题与学生自身因素与主观价值参照偏差是密不可分的。进入大学后,有些学生开始疲倦,长期为之艰苦奋斗的核心目标失去意义,学习目标受到了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价值取向开始由集体主义向个人主义转化,以“自我”为中心利益评判标准笼罩全身。因而,学生自身消极因素与日俱增最终成为了社会责任教育的拦路虎。 3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质量的对策思考 (1)坚持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核心地位,剔除市场经济消极效应。经济与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可以优化市场经济的氛围。曾说“新常态”下的教育要把培养懂担当、精神独立和社会责任感强的公民作为终极目标。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必然成为教育发展“新常态”的重要部分。高校可以围绕“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开讲座或公开课,用文本、图片、音频、动画等教学资源宣传中华传统文化。我们相信,在中华传统文化滋润和民族的传统精神教育引导下,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质量提高指日可待。(2)创新课堂教育教学方式,增加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课堂教学是最基本、最重要、最稳定的教育活动,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最亲切、最熟悉、最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将课堂教学与当前热点的社会事件,采用开放式、合作式、案例式等方式相结合,让同学们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培养社会责任意识。比如,在“印度非法侵犯我国领土”事件发生时,很多在印华侨回国和国内有关印度的产品销量大大下降。老师可以将此事件的政治和经济的双方面性引入课堂,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开拓学生思维,培养社会责任意识。另如在会计课程教学中,就如何正确、合法记账等问题进行课堂讨论,能够使学生明确会计工作者的基本操守和职业道德,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业务能力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意识。(3)构建“三位一体”教育共同体,优化家庭教育。“三位一体教育”又称“互联网+教育”,是指以家庭为基础、学校为主体、互联网为平台的教育网络体系,它的最终目的是结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来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曾说过:“家庭教育要把美好的道德观念从小就传递给孩子,要在家庭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家庭成员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可见良好的家教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如此重要。因此,学校作为大学生责任教育的主体,鼓励辅导员通过创立微信家长群,加强与家长联系;利用微博公众号推送与提高社会责任感相关的资料,完美地把家庭、学校以及对学生责任教育所有有利的因素都联合在起来、互通有无,共同优化家庭教育,为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教育质量,搭建好交流平台。(4)加强价值观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道德情操。人生价值观支配着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活动,决定着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发展方向。大学生入学时,学校可以组织观看具有重要意义节目来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提高社会责任感。如组织统一观看《将改革进行到底》《法治中国》和《开学第一课》等节目。从个人体会上来说,这些政论片和综艺节目可以使学生充分利用社会发展规律,积极进行自我价值观教育,可帮助学生积极摆脱消极因素、产生自我激励、自我鞭策的高尚情操,激励学生把自己塑造成有责任、有担当和敢为人先的优秀青年。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是引导大学生了解社会现状、摸索社会发展和建立良好学习目标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增强服务社会意识、消除自身消极因素,将含有“真理性”的社会责任理论升华为自我责任意识,进而再促进自觉的社会责任行为的形成,实现学生对社会责任理论由“知”到“行”的转化。如湖南商学院近年开展的“雷锋月”“爱护老人日”“精准扶贫”、服务社区和暑期“三下乡”等活动,吸引了数千名学生参与,同学门共同在享受社会活动带来乐趣的同时,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与质量潜移默化地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作者:刘胜辉 陈拓 单位:湖南商学院会计学院 责任教育论文:高职学生责任教育研究 摘要:“追求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高度融合”是未来高职教育服务经济新常态的一大重要着力点,责任教育是培养学生优秀职业素质的重要载体。新形势下,已走出“产学融合、校企合作”成功模式的高职院校应从校企文化融合角度寻找加强学生责任教育的有效路径,通过责任教育为企业培养金牌员工。本文重点围绕高职学生责任教育命题,阐述了责任教育的内涵与范畴,提出爱国、敬业、诚信、友爱四方面责任是校企协同育人的主要内容。同时,本文立足于校企文化融合视角,从顶层机制建设、精神文化融合、物质文化融合、制度文化融合、行为文化融合等五个方面,提出加强学生责任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新常态;校企合作;校企文化融合;责任教育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减速不减势、提质又增效的新常态“,质量”一词成为各行各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词。在新常态的牵引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行业企业加快增质提升,必然牵动新生产核心要素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系统性改革。中国经济迈上中高端,人才供给首先要实现中高端。面对“新常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定力在哪里?总理在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职业教育大有可为,也应当大有作为”“、要走校企结合、产结融合、突出实战和应用的办学路子”“、要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不仅要围绕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社会公共服务要求和扶贫攻坚需要,培养大批怀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而且要让受教育者牢固树立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让千千万万拥有较强动手能力和服务能力的人才进入劳动大军,使‘中国制造’更多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2015年,教育部制定和印发了《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和《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两个文件,专门强调“要将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相融合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提出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职业精神养成的独特作用,推进优秀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从总理的讲话和近年来密集出台的国家新政来看“,优质”“、精品”源于校企双方为劳动者共同培养的负责任的职业精神,未来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已不仅是“操作型”技能人才,而是更加注重具有良好职业精神、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追求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高度融合”是未来高职教育服务经济新常态的一大重要着力点。从文化育人的角度看,加强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已成为高职办学的重要使命。如何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关键要看市场最需要怎样的企业,企业最需要学生什么样的素质。在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人们的需要层次从基本的“生存”递升到“生活”及“生命”的更高层面,人们更加关注“社会责任”与“职业责任”。可以说,重视责任与否决定了一个企业的未来。因此,新形势下加强责任教育尤为重要。 1新常态下加强高职责任教育的价值 1.1培养学生优秀的职业素质 责任教育与学生职业素质养成密不可分。责任心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综合体现,是一种心灵的内化、一种心灵的自觉和勇于担当的精神[1]。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表现,也是指为完成工作任务、胜任岗位资格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综合素质,是从事专门工作的人自身所必须具备的条件,通常可表现为从业者的职业道德、职业个性、职业能力、职业文化等[2]。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是从他律走向自律、从教化抽象到内省的过程。而责任既是品质,也是职业素质养成的载体,是促进学生从“学校人”变为“社会人”“、职业人”的内驱力。美国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职业培训专家和多家著名跨国公司的咨询顾问沃尔特•米勒考察了诸多成功人士以后发现,决定他们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不是智商、领导力、沟通技巧、组织能力、控制能力等,而是责任——是一种努力行动、使事情的结果变得更积极的心理“。每一个人在工作中都应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准位置,对自己的工作内容、工作范围和工作形式有了相当的了解,自然就会明白自己在这个位置上的责任是什么了,并且也会明白自己所逃避责任的后果是什么。”沃尔特•米勒在《这是我的错》一书中指出,成功的职业工作者始终坚持以责任为主导,他们的优秀职业素养离不开责任认知、责任践行到责任内化的过程。放眼德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这些职教强国除了本身具备职业教育的先进模式和有效经验之外,更重要的是劳动者身上严谨、认真、负责的精神,甚至是这些“刻板的职业素养”成就了精品制造的高质量。 1.2构建校企共同的愿景与理念 现实中学校的办学理念与企业的价值追求总是存在差异。学校追求“教育本位”,带有理想主义色彩,而企业追求“利润本位”,为生存而谋。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价值不对等导致校企合作难深入、难持久,往往出现高职院校对职业教育“一头热”,企业则偏冷的现象。要有效解决这些困境,除了大力推进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建设外,也要重视最根本的两个主体——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价值融合与利益统一。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到来,学校和企业更加重视人的发展、人的价值输出与贡献。责任,成为让两者耦合的良好纽带。对于学校发展与企业经营而言,责任都是十分重要的价值信条,企业最需要忠诚、敬业、做事有办法的员工,学校则最希望建成负责、尽责、让人民满意的学校。加强责任教育,从内部看有利于培养优质的学生,从外部看则打破了校企之间的认同障碍,打通了价值互通的渠道,构建起“以人为中心,以质量为导向,以法治为准绳,实现双方创新协同发展”的共同愿景与理念。 2高职责任教育的内涵与范畴 高职责任教育包含的内容较广,分法不一。笔者认为,高职责任教育应与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结合起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衔接起来。高职责任主要包含学校的价值使命责任、依法办学责任和人才培养责任,反映了面向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范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是我们党对新时期国家、社会、公民应当遵循的价值原则和道德规范的全面概括,也包括三个层面。从内涵与机理分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价值使命责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同质相吸;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是坚持依法办学,其依法办学责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同频共振;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己任,其培养学生爱国、爱岗、爱社会、爱人民的宗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凝为一体。因此,加强高职责任教育本质上即是高职院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两者内涵一致,范畴相当。从面向学生个体的责任教育而言,高职责任教育应包含四方面:一是爱国责任,体现为学生是否具有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二是敬业责任,体现为学生对企业是否忠诚、爱岗、对企业和自己负责等;三是诚信责任,体现为学生在社会活动中是否做人诚实、遵守信诺等;四是友爱责任,体现为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是否友善待人、懂得感恩等。爱国、敬业、诚信、友爱责任既是高职院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的精华要素,也是企业文化的内核与灵魂。加强学生四方面的责任教育,有利于校企文化互相融合,协同育人。 3校企双方共同推动学生责任教育的方法探索 责任教育是项系统工程,校企之间需要拧成一股绳,在共同的价值与利益追求上推进育人工作。文化融合是个重要的平台与手段。所谓校企文化融合,是指通过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互渗透创设一种凸显职业教育特色的教育情境,使其包含的课程体系与教育方式更加关注企业岗位需求和学生技能的提高的价值取向。从校企文化融合的视角分析,高职学生责任教育可以从顶层机制建设和精神、物质、制度、行为文化融合等方面进行设计与实践。 3.1前提——创新校企协同育人的顶层机制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色,也是职业教育不断实践与成功的模式。然而,当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并不高,关键原因在于一部分校企合作并未给企业带来长远的人才红利。如传统的“2+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因为缺少对学生需求调研及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在培养合作末期显现出“学生对岗位认同感低”“、留不住学生”等问题,这无疑将削弱校企合作的稳固性。要让企业主动参与责任育人工作,需要从体制机制创新角度入手,加强校企协同育人的优越性设计,实现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相融合。德国“双元制”“、现代学徒制”是深化产教合作、校企协同育人的典型范本。这种模式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其十分强调发挥企业的办学主体作用,进行了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等顶层路径设计,建立了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机制、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衔接机制等。推进责任教育,基础前提是创新校企协同育人的顶层机制,把产教融合作为基本理念贯穿到新时期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层面,发挥企业人才培养重要主体作用,从而形成双向育人的合力。如苏州建雄职业技术学院以“定岗双元”为依托,使校企联合育人换发新动力。在每年高考录取新生报到后,企业在学院选人、学生选岗,学院与企业、企业与学生签订三方定岗培养协议,使学生一入学就形成“学生兼学徒”的双身份意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凸显“学校+企业”的双主体地位,为学校和企业共同推进以责任为核心的价值观教育提供先天性的机制条件。 3.2核心——推动精神文化融合 推进责任教育,校企之间促进精神文化融合是核心。因上文在剖析责任的内涵与范畴时论述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爱国、敬业、诚信、友爱等品质是校企文化的共通点,故可以从这四个角度设计融合的路径与方法。如下表所示,高职院校精神文化在培育、提炼和形成过程中,应当吸收优秀企业文化培养“职业人”的责任要素,把企业崇尚的团队精神、质量意识、诚信理念等融入到校风、学风、教风中去,企业文化在渗入校园文化中,也应尊重高校育人的基本属性。秉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扬博爱、慈善的人道主义精神。校企双方只有互相取其精华,才能实现责任教育的价值驱动。 3.3环境——推动物质文化融合 有效的教育离不开环境的润化与熏陶,加强责任教育同时需要校企双方推进物质层面的融合,在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环境空间里营造想负责、能负责、敢负责的文化氛围。如围绕爱国责任主题,除了结合时代主题营造的爱国主义氛围外,还可以结合学校的优秀校友、典型人物等,打造“中国梦,我的梦”主题故事墙、校友林等,增强文化的可及性与感染力;围绕敬业责任,在校企共建的生产实训基地、技术服务和产品开发中心、技能工作室、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等体现职业工作特色的场所充分融入质量、安全、创新、执行等文化元素;围绕诚信责任,倡导学生建立无人看守诚信小店,在校园、企业定点布置随手借、随手还的“责任伞”,引导学生在无人监督的环境中自觉养成诚信意识;围绕友善责任,积极营造志愿服务和礼仪文化环境,在学生社区、食堂、工作室等职业素质日常养成基地,主动宣传感恩、奉献、互助、进步的精神。 3.4保障——推动制度文化融合 制度是施行价值理念的保障。校企之间在坚守依法治校、依法治企的基础上,需要互相吸收各自制度管理的优势,取长补短,融合推进。学校可以借鉴把优秀的企业文化管理制度引入校园管理中,引入企业ISO9000质量体系、员工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实行责任与奖学金、学分挂钩制度。如安徽省教育厅出台《关于深化高校教学改革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意见》,要求各高校要将社会责任教育培养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毕业要求中明确社会责任方面的规定,设立相应的学分,制定学分认定办法。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在学生文明寝室建设中引入“6s管理模式”,增强责任教育的日常养成。企业作为学生教育的“另一元”,也应吸纳教育管理的特点与优势,注重因材施教,遵循学生的成长个性,主动融入学校的分类培养、分层教学及育人的相关制度,把制度的刚性和教育的柔性结合起来。 3.5载体——推动行为文化融合 职业行为是责任教育的载体,践行责任理念需要校企双方围绕“学生”这个本质对象进行行为文化融合。校企双方可以通过“活动”为纽带促进双方行为文化融合。如高职院校举办“明责讲堂”,以“明责激励人生”为主题,邀请企业名家、创业星秀、职场达人、能工巧匠等行业里负责、敬业、乐业的人物为学生讲述人生故事,传递责任精神,打通“懵懂的在校学生”与“负责的职业人”之间的模范学习桥梁。又如学校以“磨炼学生精品、质量意识”为目的,组织精品团日活动评比活动、优良学风标兵班集体评选、以班级为单位的模拟分公司形象PK赛、创业创新创效大赛等,帮助学生融入团队、追求卓越。再如校企双方共同设计大学生职场训练营,以“生存挑战”、“职场磨炼”的方式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在活动教育中实现从“要我负责”到“我要负责”的转变等。学生的责任教育只有在校企文化融合背景下才能发挥最大价值,许多高职院校也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如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与金融机构建立银领学院,实行“职业化教育、员工化管理”的学生管理机制,建立校企通用的学生礼仪规范;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发起深圳大学生“创交会”,在创业教育中塑造学生精神;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与罗蒙电商合作,开发基于“双十一”平台的《网络营销实战演练》课程,学生在“双十一”期间由实践指导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指导,在客服工作中培养敬业、诚信、以客户为中心为责任素养。由上所述,校企文化融合使责任教育更能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各高职院校还要针对各自实际与特点,推动校企之间在体制机制设计、精神、物质、制度、行为文化等各方面的融合,以培育负责任的“职业人”为目标,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为未来的“中国制造”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保障。 作者:金挺 叶海玲 单位: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教育论文:传统文化对责任教育的影响 1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的表现以及原因 1.1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乏 1.1.2重个人价值,轻社会价值 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和成就欲望以及自我责任感极强,他们正视并积极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但是,事实上,大部分大学生极其重视自我价值,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在社会价值多元化的影响下,全然不考虑社会价值,从学校拿到一纸毕业证书就转战校外竞争激烈的现实社会,在利益多元化的作用下,大学生们在追求梦想的目标和行为方式上都喜欢走捷径,追求实惠,只重结果,不重过程,追求物质利益和个人利益多余精神和集体利益。很多同学毕业后首选是大城市,首选待遇好的企业,而不考虑西部地区,不考虑落后地区的情况也是广泛存在的。他们宁愿在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蜗居,做“蚁族”,去追求自我价值,也不愿回到家乡进行家乡建设,或者到更需要他们的地方去为社会做贡献。 1.1.3重自我责任,轻社会责任 大部分学生认为,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只有通过个人的奋斗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部分大学生为了个人利益的需要而专攻几门课程,而置其它课程于不顾。在学习中,大部分人带着一颗功利的心去学习,有利的课程就学,不能带来利益的课程就不学,是否学习完全就是凭借自己对这门课程的简单判断。大学校园里经常听到“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的说法,去学习自己认为有用的课程,但是却没有意识到学习的东西不是全部为自己的,从而忽视社会责任。 1.1.4自私,冷漠,缺乏正义感 虽然大多数大学生有比较健康的社会道德观念,但近年来在不同的高校中都存在着学生的各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严重的乃至对同伴、亲友、恩人的生命漠然视之。大学生道德缺失的事件也不少,前段时间的“我爸是李刚”和药家鑫事件说明当今大学生的道德现状不容乐观。在校园里,大家为了自己能有更好的环境听课和自习,用书本抢座占座等情况屡出不穷。这些行为都是仅仅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为自己的利益而为的。对物不珍惜,对人不感激,对事不尽力,对己不克制。自私、冷漠、缺乏正义感,是大学生缺乏责任感的表现。 1.2当代大学生责任缺失的原因分析 造成大学生责任缺失,有以下原因,首先是不良的社会风气,“有钱能使鬼推磨”这类金钱万能的观念和社会上各种高官的贪污腐败现象,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形成有着腐蚀的作用,产生不利影响;高校重专业、轻道德培养也是导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当前很多大学生责任感状况不尽如人意,与家庭责任感教育的空缺也是不无关系的;大学生自身缺乏对“修养”的深刻认识则是形成其责任感缺失的关键因素。 2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责任教育中的价值 2.1传统文化促进大学生积极构建社会理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不少思想家教育家对其都有精辟的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首要价值和精髓就是和谐,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全过程都被它链接而起并指向一个大同的社会理想。百家争鸣以后,中国逐渐形成了儒家和道家两大学派。它们追求人与社会和谐的观点对大学生构建社会理想上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2传统文化激发大学生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创造社会价值 部分大学生缺乏对责任感的追求,弃它于不顾,利益面前,不分善恶,在自己的行为准则中,没有“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谏言对自己进行规范。传统文化强调自我的成长与完善,要求人对事对物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推动着中国的历史不断进步,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责任教育,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创造社会价值。当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他们不会再只是强调个人利益,缺乏为集体利益牺牲的精神,对于不关自己的事情,不再回避、冷漠,漠不关心。肩负起自我责任不断鞭策自己,也肩负起社会责任创造社会价值。 2.3培养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价值观 儒家文化的价值观可以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古代儒家学者以仁为己任,主动的承担起治理国家和服务社会的责任,大学生们在这种价值观的熏陶下,更加具有使命感,为构建和谐社会尽心尽力。道家文化的价值观可以总结为“道法自然,逍遥齐物”,提倡人们应该自觉遵守规则和运动变化的规律以达到自由的境界。此价值观能使自身的悟性提升,获得充实体验,同时也使他人或他物获得完全的自由。中国传统文化中佛教的价值观可以概括为“慈悲为怀,普度众生”,怀有慈悲之心,就是在自己的心田里把所有的众生形象度化得干干净净,对别人的痛苦能感同身受。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天下为公,先义后利;仁义正直,耻辱自知;诚信为本,言行一致;贵和尚中,和谐大同等谏言都是来自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些集多样性和丰富性为一体的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组成部分,为今天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文化资源,对培养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传统文化还拓展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让大学生学思并重、慎独自律、省察克治并进行道德践履。 3结束语 传统文化教育既对良好的校园道德环境形成有着本质上的作用,又对当今大学生的责任教育有着引导的作用;它既为大学生进行道德实践提供了参照,又明确地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确立了方向。因此,在大学生责任教育中充分利用传统文化对于良好道德品质的强调,对大学生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基本人文精神是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的。 作者:杨阳单位:西安思源学院思政部 责任教育论文:传统文化对责任教育的影响 1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的表现以及原因 1.1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乏 1.1.2重个人价值,轻社会价值 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和成就欲望以及自我责任感极强,他们正视并积极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但是,事实上,大部分大学生极其重视自我价值,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在社会价值多元化的影响下,全然不考虑社会价值,从学校拿到一纸毕业证书就转战校外竞争激烈的现实社会,在利益多元化的作用下,大学生们在追求梦想的目标和行为方式上都喜欢走捷径,追求实惠,只重结果,不重过程,追求物质利益和个人利益多余精神和集体利益。很多同学毕业后首选是大城市,首选待遇好的企业,而不考虑西部地区,不考虑落后地区的情况也是广泛存在的。他们宁愿在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蜗居,做“蚁族”,去追求自我价值,也不愿回到家乡进行家乡建设,或者到更需要他们的地方去为社会做贡献。 1.1.3重自我责任,轻社会责任 大部分学生认为,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只有通过个人的奋斗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部分大学生为了个人利益的需要而专攻几门课程,而置其它课程于不顾。在学习中,大部分人带着一颗功利的心去学习,有利的课程就学,不能带来利益的课程就不学,是否学习完全就是凭借自己对这门课程的简单判断。大学校园里经常听到“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的说法,去学习自己认为有用的课程,但是却没有意识到学习的东西不是全部为自己的,从而忽视社会责任。 1.1.4自私,冷漠,缺乏正义感 虽然大多数大学生有比较健康的社会道德观念,但近年来在不同的高校中都存在着学生的各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严重的乃至对同伴、亲友、恩人的生命漠然视之。大学生道德缺失的事件也不少,前段时间的“我爸是李刚”和药家鑫事件说明当今大学生的道德现状不容乐观。在校园里,大家为了自己能有更好的环境听课和自习,用书本抢座占座等情况屡出不穷。这些行为都是仅仅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为自己的利益而为的。对物不珍惜,对人不感激,对事不尽力,对己不克制。自私、冷漠、缺乏正义感,是大学生缺乏责任感的表现。 1.2当代大学生责任缺失的原因分析 造成大学生责任缺失,有以下原因,首先是不良的社会风气,“有钱能使鬼推磨”这类金钱万能的观念和社会上各种高官的贪污腐败现象,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形成有着腐蚀的作用,产生不利影响;高校重专业、轻道德培养也是导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当前很多大学生责任感状况不尽如人意,与家庭责任感教育的空缺也是不无关系的;大学生自身缺乏对“修养”的深刻认识则是形成其责任感缺失的关键因素。 2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责任教育中的价值 2.1传统文化促进大学生积极构建社会理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不少思想家教育家对其都有精辟的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首要价值和精髓就是和谐,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全过程都被它链接而起并指向一个大同的社会理想。百家争鸣以后,中国逐渐形成了儒家和道家两大学派。它们追求人与社会和谐的观点对大学生构建社会理想上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2传统文化激发大学生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创造社会价值 部分大学生缺乏对责任感的追求,弃它于不顾,利益面前,不分善恶,在自己的行为准则中,没有“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谏言对自己进行规范。传统文化强调自我的成长与完善,要求人对事对物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推动着中国的历史不断进步,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责任教育,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创造社会价值。当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他们不会再只是强调个人利益,缺乏为集体利益牺牲的精神,对于不关自己的事情,不再回避、冷漠,漠不关心。肩负起自我责任不断鞭策自己,也肩负起社会责任创造社会价值。 2.3培养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价值观 儒家文化的价值观可以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古代儒家学者以仁为己任,主动的承担起治理国家和服务社会的责任,大学生们在这种价值观的熏陶下,更加具有使命感,为构建和谐社会尽心尽力。道家文化的价值观可以总结为“道法自然,逍遥齐物”,提倡人们应该自觉遵守规则和运动变化的规律以达到自由的境界。此价值观能使自身的悟性提升,获得充实体验,同时也使他人或他物获得完全的自由。中国传统文化中佛教的价值观可以概括为“慈悲为怀,普度众生”,怀有慈悲之心,就是在自己的心田里把所有的众生形象度化得干干净净,对别人的痛苦能感同身受。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天下为公,先义后利;仁义正直,耻辱自知;诚信为本,言行一致;贵和尚中,和谐大同等谏言都是来自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些集多样性和丰富性为一体的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组成部分,为今天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文化资源,对培养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传统文化还拓展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让大学生学思并重、慎独自律、省察克治并进行道德践履。 3结束语 传统文化教育既对良好的校园道德环境形成有着本质上的作用,又对当今大学生的责任教育有着引导的作用;它既为大学生进行道德实践提供了参照,又明确地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确立了方向。因此,在大学生责任教育中充分利用传统文化对于良好道德品质的强调,对大学生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基本人文精神是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的。 作者:杨阳单位:西安思源学院思政部 责任教育论文:艺术教育中责任教育的思考 人活在世上,既是自然人,又是社会人,所以既要依存于社会,又要对社会负责。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仁人是对社会负责的典范。元朝的文天祥、清代的林则徐、近代的孙中山,当代就更是不胜枚举。数不胜数的英雄模范人物,他们是最有担当的社会人。 艺术教育具有极好的渗透性,是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教育的良载体。通过学画,文天祥、林则徐等名人的画像,欣赏孙中山先生的画册,及参观博物馆,用相机拍摄抗日联军战斗史展览中的杨靖宇林海中的战斗形象照片,了解齐白石拒不给日本占领者作画的举动,让学生在这无数有担当的人物映照下,强化自身的责任意识,完成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目的。我们还走进社区,与社区的合唱团一起学唱《扶起你》,让学生体会建设和谐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互爱、互助扶持的责任,是每个社会人应尽的义务。只有在社会中尽职尽责,才是一个合格的公民。在社区的活动中体会亲民、服务于民的思想感情与责任意识。 对社会、对别人负责是高尚的情操,对自己负责是对社会、对别人负责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对自己负责的人,才是一个具有健全心灵的好人。音乐使人心灵得到净化,使人行为变得优雅、完美,这种人格形象塑造是音乐、艺术、教育的特有功能。只有深爱自己的祖国,又对祖国负责的强烈责任感,才使聂耳的田汉创造出《义勇军进行曲》那样震撼人心魄的乐曲。那铿锵的歌词,高亢激越的旋律,唤起国人抗击侵略者,拯救中华民族的责任感和自信心。而今天这意义深远的乐曲又成为我们建设现代化强国、振兴中华、实现强国梦的最强音。起来、前进,催人奋进,鼓舞中华儿女勇敢前行。每当升旗时响起《义勇军进行曲》,每位学生、每位老师无不振奋、激动。健全的人格,美好的心灵在乐曲中升华。学校的艺术教育就要紧紧抓住塑造人心灵而展开。 为达此目的,我们设计了艺术欣赏课,在这个单元里,梵高、毕加索、徐悲鸿、丁聪、李斯特、斯特劳斯、阿炳等,艺术欣赏给学生带来心灵上的感受、感知和共鸣。艺术家、艺术作品具有特别积极、美好的力量。高尚、仁爱的内容,使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与艺术家及他们的优秀作品产生共鸣,净化他们渐为世俗所侵蚀的灵魂。 我们特别选择许多中国音乐作品来欣赏,因为中国音乐跟传统的美学精神紧密相连,上善唯美,喜欢虚静空灵的意境,追求情与景的交融。注重情韵的表达,旷达幽深、空灵中庸,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二泉映月》、《十面埋伏》、《阳春白雪》、《春江花月夜》、《黄河大合唱》、《东方红史诗》等乐曲和大合唱欣赏,学生显出前所未有的新面貌,行为规范了,举止文雅了,待人有礼貌了,对人对己都有责任感了。因此,我们认为艺术欣赏课是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的最好途径。 作者:马振远单位:吉林省长春市东安小学 责任教育论文:救助站责任教育剖析材料 通过这次责任主题教育活动,我认识到自己要切实认真地抓紧抓好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扎实搞好各项工作,牢固树立服务意识,认真履行职责,开拓创新,积极进取,深入工作一线,切实做好各项工作。 政治思想意识不够强,学习不够系统、深入。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作为一名党员,要时刻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政治敏感性,要与时俱进,及时学习党的新理论,了解党的新政策,在工作中指导自己的工作,才能更好的履行自己的职责。 过去,我一直认为,工作只不过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只要认真完成自己的份内事,然后心安理得地拿自己那份薪水,何来责任、使命?但通过的学习,改变了我对工作、责任、使命、能力、价值的一些观念和看法,使我懂得:工作意味着责任,工作需要忠诚,工作要做到更好。 工作意味着责任。没有做不好的工作,只有不负责任的人。无论做什么工作,敢于承担责任的人,就会出色地完成任务。就会发挥自己的价值;反之,不能承担起自己责任的人,就会懈怠自己的责任,就可能给别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给别人带来生命的威胁。就救助管理站而言,从求助人员来站求助到工作人员对求助人员的甄别,从巡查引导到护送返乡均需要高度的责任心、责任感。每一个职位的规定的工作的工作内容就是一份责任,你做了这份工作,就应该担负起这份责任,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感意味着有信、有条、有条理、有上进心、可依赖、爱思考、追求成功,能够自率。而在工作中责任感的具体表现,就是对他人的理解和支持以及对工作认真和积极的态度。责任感不是与生俱来的东西,它需要个人对单位的忠诚和热爱,更需要个人的自觉习惯意识去维护,这样才能形成真正的责任行为。从这个意义来看,我们每个人,无论在那个岗位,都要看重自己的工作,进而增强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一个对自己的工作有高度责任感的人,会花更多的时间去寻找更多机会和可能性,更值得信任。同时,他因此得到更多人的信赖,更多地把握了掌控自己命运的机会和能力。一个对工作负责的人,更是对自己命运负责的人。从这个角度来看,工作是为自己做的。 责任胜于能力。在现实生活以及工作中,责任经常被忽视,人们总是片面地强调能力。一个工作人员能力强是件好事,但是,如果他不愿意付出,他就不能为所在单位创造更多效益。而一个愿意为事业全身心付出的工作人员,即使能力稍逊一筹,也能够创造出最大的价值来。工作必须具备责任,责任在先,能力在后,责任是人生中的一种使命。事实上,只有那些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才有可能被赋予更多的使命,才有资格获得更大的荣誉。一个人能胜任自己的工作,取决于他的责任与能力,责任推动能力,而能力并不能代表责任,责任决定工作,决定成果,因此,责任胜于能力。当然,责任胜于能力,并不是对能力的否定。一个只有责任感而无能力的人,是无用之人。而责任需要用业绩来证明,业绩是靠能力去创造的。 责任体现忠诚。忠诚是一种职业的责任感,是一种对职业的忠诚,是对从事职业的敬业精神。一旦养成对事业的忠诚和责任感,我们即使面对逆境,也会鼓足勇气;面对诱惑,也会不为所动。会克服艰难险阻,执著勇敢,发挥潜能,奔向成功并乐在其中。是单位养育了我们,给了我们成长的空间,也给了我们成功的机遇。当我们对单位怀感恩之心,对单位的忠诚将变成自觉的行动。对单位、职业的忠诚,也将唤醒我们的责任感、自信心,激发人格的力量。我们会因为要担负的责任而变得更加勇敢和坚强,会调动起所有的潜能,发挥自己的能力。 责任不允许寻找借口。借口与责任心有关。一个有高度责任心的人,是从来不找借口的。即使工作遇到困难,他努力寻找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是认定了目标后的百折不挠。而一个缺乏责任心的人,考虑更多的是“尽力就可心安”,而对于完不成任务,因为找到了自以为合情合理的借口,可以向领导交差,就放弃了追求成功的努力。 责任教育论文:深究对小学生的责任教育 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每个家庭的孩子少了,我们的日子也逐渐富裕了,父母陪读、上学接送、不让孩子做家务活……部分家长的过分“包办”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小学生责任感的缺失。这些学生主要表现为自私自利,骄傲自满,为我独尊。事实上,小孩子也有他应该承担的责任。在家里他是家庭一员,在学校他是一名学生,在社会上他是一个小公民,不同的角色赋予了孩子不同的责任。孩子责任感的培养须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在这方面,家长要做到——该放手就放手。社会是一个大家庭,也是一个大染缸,它不仅有真、善、美、而且还有假、恶、丑,学生的成长不可能脱离这个环境。小学生的模仿力强,周围人、身边事都能直接影响到他们能否健康成长。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明确指出;“培养学生一种认真的责任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教育手段。”现实生活也急需要增强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美国的西点军校还将“责任”二字作校训。如果把社会比喻成一座大厦,那么每个公民的责任感就是这座大厦的基石,有了责任感,人们才会去关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有了责任感,才会时刻准备着伸出一双援助之手;有了责任感,才会将个人融入到社会的海洋中,充分发挥个人的才干,为国效力。 《品德与社会》课程纲要明确指出对学生责任教育的主题思想是: 1、体验不同场合下的角色变化,观察思考不同的角色应有的不同社会表现和应承担的不同责任; 2、增强责任意识,知道自己对自己、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 3、体验承担某项任务,感受认真履行职责并完成任务后的愉悦; 4、知道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认真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维护集体荣誉是作为集体一员应尽的责任,愿意承担和认真完成集体的任务。 概刮地说,小学生的责任教育应包刮; (1)对自己负责人 A、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B、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C、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2)对他人负责 (3)对集体、对社会负责 对自己负责,就是要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也就是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自己不会做的事情要学着做,因为一个独立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的幼儿是不可能有责任感的,可以说,责任感始于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对于孩子犯错,除了改变家长和老师的教育观念外,有时对孩子可采取一些强化措施,让孩子为过错付出一定的辛苦。这可以通过班会、队会进行。如;低年级举行整理书包比赛。要让孩子懂得学习是他的责任,学习不是为父母、为他人,是为他自己。从小要养成阅读、讲述、观察、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独立作业、独立收拾文具、学具等的习惯。还可以通过学校班队主题活动,如;“让书香浸润校园让经典?B润童年”等主题,创建书香校园活动。 对他人负责,就是不影响别人,不侵犯他人。会保护自己,不做危险的事等等。这可以通过开展班队的“文明之星伴我同行”评比活动进行。 对集体、对社会负责。包刮维护集体的荣誉,为集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不损坏公共物品,不影响公共卫生等等。如;值日生劳动、随机地一些集体劳动等。老师要让孩子明白,班级中的任何一员都有为集体做事的职责和义务。还可以通过班队主题活动,如“弘扬我老区,以我所能尽责任”精神,开展“我是一名小记者”、“我是一名小导游”、“当国旗升起时”等活动增强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 总之责任心作为一种重要的人格品质,它有助于促进小学生良好品质的发展,有助于小学生独立性的增强,有助于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和学习水平的提高,对他们各方面的发展,对其将来的事业成功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他们肩负着建设祖国明天的责任;孩子是我们的希望,他们肩扛着振兴华夏的责任;孩子是未来社会的轴心,他们背负着“保卫祖国、稳定社会”的责任;孩子是未来家庭的中流砥柱,他们背负着“赡养老人、抚育后代”的责任……如果我们不注重从小培养学生较强的责任心,他们将来怎能胜任这些职责?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抓住时机,循循善诱,使我们的学生真正做到“好习惯,早养成,终受益”。责任意识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家长科学而又耐心地培养。学校应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尝试通过各种途径与方法培养学生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习惯,在这一教育过程中,从小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应是小学德育的一项系统工程;他应当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并具有由浅与深,步步递进的教育层次;明确的行为目标、具体细致的训练方法,且通过持之以恒的教育培养,才能真正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习惯。但我们也看到,良好习惯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总会有反复,良好习惯的养成,离不开责任心的支撑。责任心以认识为前提,以情感为基础,靠意志来维持,通过行为来体现。一个人具有对己对人、对集体、对社会的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才可能稳定持久,进而形成受益终身的良好习惯。 责任教育论文:高中生道德知识与责任教育的关系论文 一、理性分析 要解决高中学生道德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必须把道德知识教育与道德责任教育有机结合,这主要基于以下三点考虑:第一、从当前高中学生特点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和召开师生座谈会等了解到他们在道德知识与道德行为上有明显的差异性。学生中道德的价值取向是健康向上的,道德的是非标准是清楚的,但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上不统一。如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需大力提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这一问题。持肯定态度的占80.6%,?而在现实生活中能够主动做到为他人服务的却很少,更谈不上“全心全意”。根据高中学生道德状况的这种特点,我们如果仍从道德知识教育上去寻找解决的方法,其结果将是徒劳的。因为他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需大力捉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认同的,问题在于谁去提倡,从学生角度讲,很少有人愿把自己结合进去,总习惯地认为这是对他人讲的。因此在加强道德教育小必须要强化道德责任教育,使他们真正感到全社会提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前提条件首先是我为他人服务,而不是他人为我服务。 第二、从道德的基础来分析,道德的基础乃是利益问题。整个社会为什么都要强调道德规范其实质就要解决不同主体的利益矛盾,并使其协调发展。马克思曾提出“对于各个人来说,出发点总是他们自己”。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追求个人利益的现象尤为突出。市场经济是指通过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运行形式,利益是其杠杆,市场经济的运行以社会成员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地位为前提。以每个利益主体对自身利益的关注与追求为动力机制。市场经济的这种利益主体意识不可能不影响到高中学生,调查中“当集体刊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你最容易接受的观点”有62.3%的高中学生选择了“公私兼顾”,而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绝大部分同学选择的是“先公后私”,甚至于“大公无私”,从这一点也可以充分说明利益主体意识对高中学生的影响。当然,追求正当合理的个人利益是社会主义社会所提倡和保护的,它无疑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动力,然而整个社会除正当的个人利益外还有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这种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是个人利益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又是其发展的条件。从根本意义上讲是一致的。但两者属于不同的利益主体,发生矛盾也是不可避免的。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不能兼顾的时候、能否牺牲个人利益来服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对待这个问题并不是嘴上说说而已,而是需要作出行为的抉择。前一价段全社会开展学习宣传徐虎活动,这时高中学生确实也有很大的触动。但也发现在学习徐虎活动中高中学生的普遍心态是可敬而不可学。他们十分钦佩徐虎,认为他是当前的沽雷锋,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事,确实很了不起。他们普遍认为,作为先进的典型人物的宣传是必要的,但要自己学习徐虎则没有必要,甚至有个别学生认为像徐虎这种人是“傻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关键的问题还在于没有抓住道德责任教育,徐虎的精神实质上是一种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在宣传学习徐虎的同时关键要抓住自己怎么来学习徐虎。以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为重,这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原则,从原来个体主体利益的“利我”转变为社会主体利益的“利民”、“利国”,这是一种道德的升华,而在这种道德升华的过程中,道德责任教育起着关键的作用。学生们只有在确立了道德责任感的前提下,才会把个人利益融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之中,才会无条件地服从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 第三、从道德教育的目标来分析,道德教育的目标不能理解为权限于道德认识的提高,而应放在良好的道德习惯的培养上,这种道德习惯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据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并使其成为一贯的、稳定的、自觉的行动。这种道德习惯的主要特点不是时时事事都要考虑再三才能作出行为抉择,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习以为常的符合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行动。要使高中学生道德素质达到这样一种道德习惯的境界,必须经过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行为训练三个环节,而这三个环节的了解和巩固都离不开道德责任作为载体,没有道德责任作载体,道德认识不可能内化,道德情感也不可能持久,道德习惯根本不可能养成。就拿劳动观讲,调查中63.7%的高中学生认为劳动最光荣,但现实生活中,通过调查和平时与学生接触过程中发现,目前90%以上的高中学生在家不会主动从事家务劳动,在学校里对公益劳动的主动性很差,他们往往以学习负担重,学习时间紧为借口来推辞劳动。与此相反,本市某所中学一位高三学生王某,父母均在外地工作。她独自一人在上海生活,除了紧张的学习外,每天还要从事自己的家务劳动,生活自理,她不仅把自己家安排得干净整洁、井井有条,而且在班级里也非常乐意帮助同学,积极参加各种公益劳动。今年被学校作为优秀生推荐进入重点高校,毕业前夕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前后两例为什么会有如此明显的差别,我们作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发现,关键在于有没有责任感,前者是好推则推,依赖性很强,并没有把劳动作为自己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后者就不一样,她认为劳动是自己应该做的事,自己不劳动就无法生活,每天从事家务劳动是自己整个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做家务是自己的一种责任。由此可见,在对高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中加强道德责任教育是个关键问题,它是达到良好道德习惯的载体。 二、对策思考 第一,教材本身要体现道德教育的内容。上海《全日制高级中学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标准》(草案)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课是中学的一门主要学科,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常识和社会主义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课程。”最近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苦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第三部分对努力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作了全面的论述,其中还特别提到中学政治课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教育。道德教育是高中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政治教师的教学是以教材为依据,但目前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课教材涉及到道德教育内容太少。高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意识的增加、思维方式的变化,其对道德的认识明显不同于初中学生。从高中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来讲,有加强道德教育之必要。 当然这种道德教育不是初中道德教育的简单重复,而是根据高中学生心理特点,在道德教育的范围上有所拓宽,在内容上有所深化,在层次上有所提高,并体现初高中思想政治课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一贯性。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不仅要有体现道德教育的内容,而且尽可能使其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这种网络不是像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材那样单独成册,而应该是把道德教育内容渗透在现有教材的知识体系中,现有教材内容要体现道德教育内容。 这个道德教育知识网络我们可以从点、线、面、网四个方面构建。作为点、教材是由若干课文组成,课文又有若干知识点组成,在这些知识点上凡是与道德有关的内容,要尽可能体现道德教育的内容。当然,这种体现应是一种有机的结合,而不是生搬硬套“贴标签”。这样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中道德教育内容就有了立足点。作为一个年级整册教材必然有一条线,由于“点”的落实,那么从年级角度讲,一册教材在道德教育方面就会形成一条线。各年级教材编写中都能体现道德教育一条线,那么从整个高中阶段三个年级的思想政治课在道德教育方面就会形成一个面。这里只涉及到必修课,根据市教委课程教材改革精神,课程设置要有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个板块,如果能在高中阶段开设《中外道德比较》、《传统美德鉴赏》、《伦理道德分析》等选修课和根据当前社会某些热点问题开设一些活动课,那么我们高中阶段思想政治课在道德教育方面就会形成了一张网。 这对加强高中学生道德教育,特别是道德责任教育是十分有益的。 第二,教法上要有利于加强对高中学生道德责任教育。前面讲的教材内容要体现道德教育这只是“硬件”,“硬件”需要通过“软件”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教学上这个“软件”就是教法。教师应通过自身的努力,在教法上下功夫,从而提高道德责任教育的实效性。 (一)教师要有意认地挖掘教材中道德教育内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不可能像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材那样,专门有一册讲道德,高中的思想政治课教材现在很少有道德教育内容,即使今后教材修改后增加了这方面内容。它也不可能把道德的内容独立成册,而是在现有的教材内容基础上渗透道德教育内容。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要去挖掘道德教育内容,把原来的潜在的知识通过教师的努力,使其成为现实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责任教育关键是转变教育观念,由原来的大目标高起点转为大目标低起点。一提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我们教师立即会很习惯地反映出要加强对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教育等。当然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是完全必要的。但我们还必须看到,集体主义教育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核心,这种基本原则和核心我们可以把它看成道德教行的目标,但目标与具体道德教育过程应该讲还是有区别的。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指出:我们现在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应当在全社会认真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 同时要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以广泛性要求来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再提出先进性要求,使教育体现它的层次性。教师教育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身边的具体小事做起,要求持之以恒,从平凡的不起眼的小事中见精神,这样的道德教育就比较容易操作。由于目标明确,起点较低,容易被学生接受,这样学生的道德水准提高速度也就比较快。从我们社会上树立的像雷锋、徐虎、公举东、段德彰等先进榜样看,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从一件件很平凡很具体的小事中反映出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 (三)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责任教育时还必须处理好两对关系。首先要处理好道德知识与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关系。对高中学生来讲光有道德知识的灌输不可能使其产生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教师只有在思想政治课上通过对学生的道德责任教育,才能使他们把道德知识不断内化为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其次要处理好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习惯的关系。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而道德责任教育是实现由道德情感、道德意志转化为道德行为的重要环节。正因为如此,政治教师要依靠教导处、团队、学生会、班主任等,努力为学生搭建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舞台,通过道德责任教育使原有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外化为道德行为习惯。 第三,教学的评估和考核要如实反映学生的道德状况,要有利于学生道德责任感的增强。目前高中阶段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评估和考核工作主要针对学生的应试能力,准的考分高谁就好,实际上我们教师心里很清楚,一个学生政治成绩的高低与其道德水准并不能划等号。道德品质好的不等于政治考分高,反之亦然。 为了使政治课教学评估工作和考核方法有利于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我们建议采用结构评定等第制方法。这种方法要遵循三个原则: (一)知识能力评估与觉悟评估相结合的原则。这里所讲的觉悟不能理解为只停留在时道德知识的认同上,而应该反映在对已认同的道德知识、通过道德责任使道德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得到落实。也就是我们常讲的知与行的统一。 (二)课内评估与课外评估相结合的原则。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一个显著的区别在于它首先是一门思想教育课,它是一门具有很明显的德育功能的课程。正因为如此,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课的考核不能只局限于思想政治课的课内考核,而应该与学校教导处、团队、学生会、班级的各项主题教育活动结合,这种课外的各项主题教育活动为道德的知与行的统一提供了活动的舞台。公务员之家 (三)终结性评估与过程性评估相结合的原则。道德责任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养成本身需要有一个过程,只有在这个道德习惯养成过程中通过过程性评估,对学生所作出的道德行为给予必要的评价,促使其不断调整自己的道德行为,这样才能最终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终结性评估与过程性评估相结合在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上会产生激励机制。这样才会从根本上改变思想政治课成绩好等于道德品质好的状况,更有效地体现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有利于促进高中学生的道德素质的提高。 责任教育论文:土地局责任教育活动剖析材料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学习情况;工作情况;不足之处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对区委、区政府的政治文件资料,我必精读细品,深入领会其精神,并能坚持对其中精彩部分做好笔记,以此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对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方面的书籍我收集甚多并能认真仔细阅读、利用闲暇时间勤看报刊杂志并坚持做笔记,对政治和工作方面的进行分类整理、我能坚持收集整理有关土地方面的书籍、资料、图片,建立了一个比较全面的“理论资料库”,为本部门今后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我在部门中是负责协调土地证的办理工作,对《土地法》、土地证办理流程、土地纠纷等方面能做到了然于胸、在部门中,我虽然年过半百,原来在区土地局工作了很多年,我一贯对分内工作精心干,分外的工作抢着干,我们项目办自成立之日起,对落户我区的几个大项目,我不分酷暑严寒,任劳任怨地为企业办理复杂的土地手续、由于工作忙,学习上存在不连贯性,不能精益求精,尤其在业务知识这一块更应该不断提高、项目服务的意识还有待加强,要克服工作中的自我满足情绪、土地手续应该说是比较烦琐的一项手续:地籍测量、地质勘探、土地评估、市局利用科、地籍科、规划科等部门的专业办理手续十分烦琐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近段时间,在我区掀起了“增强事业心责任感”主题教育活动的大热潮,我作为一名普通的党员干部,在这次主题学习活动中,我有如沐春风亦如赤足泡泉之感,从而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获益良多。现将我学习和工作的情况简单剖析如下: 一、学习情况 在实际工作中,我不断加强思想学习和业务学习,尤其注重个人思想品质、为人修养的提高,工作中要求真,生活上做真人。 1、对区委、区政府的政治文件资料,我必精读细品,深入领会其精神,并能坚持对其中精彩部分做好笔记,以此来指导自己的工作。 2、利用闲暇时间勤看报刊杂志并坚持做笔记,对政治和工作方面的进行分类整理。 3、对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方面的书籍我收集甚多并能认真仔细阅读。 4、我在部门中是负责协调土地证的办理工作,对《土地法》、土地证办理流程、土地纠纷等方面能做到了然于胸。对土地政策的不断发展与更新能尽快地适应并能灵活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从而很好地去服务项目业主。 5、我能坚持收集整理有关土地方面的书籍、资料、图片,建立了一个比较全面的“理论资料库”,为本部门今后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二、工作情况 在部门中,我虽然年过半百,原来在区土地局工作了很多年,我一贯对分内工作精心干,分外的工作抢着干,我们项目办自成立之日起,对落户我区的几个大项目,我不分酷暑严寒,任劳任怨地为企业办理复杂的土地手续。 1、上班时间从未迟到早退,坐班时间也从来没有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 2、有团队协作精神,对项目服务中涉及到的立项、环评、规划、三通一平、各类费用的上缴与返还等工作,也能积极主动地去配合做好。 3、Xx特钢、Xx汽车弹簧公司项目、Xx输送机械公司项目、Xx混凝土公司、XxXx纺织公司项目、Xx几个搬迁项目的土地手续都是我负责办理的,并都比预期的时间办理得快,由此赢得了企业业主的一致好评,但我从未受过这些企业半点好处,维护了政府的良好形象。 4、能及时为区领导提供地价、土地补偿、招拍挂、各项费用及预算等专业的数据,为领导及时作出决策提供了依据。 5、对企业项目在建设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土地问题和纠纷能积极主动地去协调解决。如:Xx搬迁企业——Xx工贸公司,该公司落户XxXx口,在办理规划时,错把市纺织公司的一块地划给了Xx,双方几乎处于了焦灼状态,我通过多方协调多方努力,最终圆满解决了双方的纠纷,市纺织品公司的土地手续在这次调处中也得到了合法手续,为这家企业办理了新的土地证、宗地图。现在Xx公司的土地手续有望近期办理完毕,为该企业成功地解决了一个大难题。 6、跟踪服务招商引资,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安排对招商引资项目全程跟踪管理,从市建委各部门的协调到施工现场的技术指导,充分发挥了个人的技术特长,项目建设中也少走了很多弯路。 7、认真搞好部门的团结,全力支持一把手的工作,配合做好自己份内事务:坚持做到不该问的不问,能不参与的尽量不参与,但工作积极主动,现在项目办的情况是人心齐、办事力、无矛盾、整个团队和气、和谐、和平共处。 三、不足之处 由于我们项目办面对的是市各职能局,各项手续错综复杂,故而工作中有了一些遗漏和不成熟的地方。 1、由于工作忙,学习上存在不连贯性,不能精益求精,尤其在业务知识这一块更应该不断提高。对新的土地政策还缺乏敏锐度。 2、土地手续应该说是比较烦琐的一项手续:地籍测量、地质勘探、土地评估、市局利用科、地籍科、规划科等部门的专业办理手续十分烦琐,,有时对这些部门跑的次数多了,就产生了一些焦躁情绪。 3、项目服务的意识还有待加强,要克服工作中的自我满足情绪。 4、本人今年55岁了,有时年纪大了在外面跑来跑去跟自己的年龄不相称,有种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感觉,诺大年纪在外向人说好话,求人办事心里总有一种不平衡感。 总而言之,我作为全区经济建设中的一分子,就应该多一份事业心、多一点责任心,只要认认真真做人,只要踏踏实实工作,我坚信道路是宽广的,前途是光明的,未来肯定是美好的。 责任教育论文:党员责任教育个人剖析材料 编者按: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作为一名党员,要时刻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政治敏感性,要与时俱进,及时学习党的新理论,了解党的新政策,在工作中指导自己的工作,才能更好的履行自己的职责。政治思想意识不够强,学习不够系统、深入。没有做不好的工作,只有不负责任的人。无论做什么工作,敢于承担责任的人,就会出色地完成任务。在现实生活以及工作中,责任经常被忽视,人们总是片面地强调能力。一个工作人员能力强是件好事,但是,如果他不愿意付出,他就不能为所在单位创造更多效益。忠诚是一种职业的责任感,是一种对职业的忠诚,是对从事职业的敬业精神。 通过这次责任主题教育活动,我认识到自己要切实认真地抓紧抓好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扎实搞好各项工作,牢固树立服务意识,认真履行职责,开拓创新,积极进取,深入工作一线,切实做好各项工作。 政治思想意识不够强,学习不够系统、深入。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作为一名党员,要时刻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政治敏感性,要与时俱进,及时学习党的新理论,了解党的新政策,在工作中指导自己的工作,才能更好的履行自己的职责。 过去,我一直认为,工作只不过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只要认真完成自己的份内事,然后心安理得地拿自己那份薪水,何来责任、使命?但通过的学习,改变了我对工作、责任、使命、能力、价值的一些观念和看法,使我懂得:工作意味着责任,工作需要忠诚,工作要做到更好。 工作意味着责任。没有做不好的工作,只有不负责任的人。无论做什么工作,敢于承担责任的人,就会出色地完成任务。就会发挥自己的价值;反之,不能承担起自己责任的人,就会懈怠自己的责任,就可能给别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给别人带来生命的威胁。就救助管理站而言,从求助人员来站求助到工作人员对求助人员的甄别,从巡查引导到护送返乡均需要高度的责任心、责任感。每一个职位的规定的工作的工作内容就是一份责任,你做了这份工作,就应该担负起这份责任,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感意味着有信、有条、有条理、有上进心、可依赖、爱思考、追求成功,能够自率。而在工作中责任感的具体表现,就是对他人的理解和支持以及对工作认真和积极的态度。责任感不是与生俱来的东西,它需要个人对单位的忠诚和热爱,更需要个人的自觉习惯意识去维护,这样才能形成真正的责任行为。从这个意义来看,我们每个人,无论在那个岗位,都要看重自己的工作,进而增强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一个对自己的工作有高度责任感的人,会花更多的时间去寻找更多机会和可能性,更值得信任。同时,他因此得到更多人的信赖,更多地把握了掌控自己命运的机会和能力。一个对工作负责的人,更是对自己命运负责的人。从这个角度来看,工作是为自己做的。 责任胜于能力。在现实生活以及工作中,责任经常被忽视,人们总是片面地强调能力。一个工作人员能力强是件好事,但是,如果他不愿意付出,他就不能为所在单位创造更多效益。而一个愿意为事业全身心付出的工作人员,即使能力稍逊一筹,也能够创造出最大的价值来。工作必须具备责任,责任在先,能力在后,责任是人生中的一种使命。事实上,只有那些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才有可能被赋予更多的使命,才有资格获得更大的荣誉。一个人能胜任自己的工作,取决于他的责任与能力,责任推动能力,而能力并不能代表责任,责任决定工作,决定成果,因此,责任胜于能力。当然,责任胜于能力,并不是对能力的否定。一个只有责任感而无能力的人,是无用之人。而责任需要用业绩来证明,业绩是靠能力去创造的。 责任体现忠诚。忠诚是一种职业的责任感,是一种对职业的忠诚,是对从事职业的敬业精神。一旦养成对事业的忠诚和责任感,我们即使面对逆境,也会鼓足勇气;面对诱惑,也会不为所动。会克服艰难险阻,执著勇敢,发挥潜能,奔向成功并乐在其中。是单位养育了我们,给了我们成长的空间,也给了我们成功的机遇。当我们对单位怀感恩之心,对单位的忠诚将变成自觉的行动。对单位、职业的忠诚,也将唤醒我们的责任感、自信心,激发人格的力量。我们会因为要担负的责任而变得更加勇敢和坚强,会调动起所有的潜能,发挥自己的能力。 责任不允许寻找借口。借口与责任心有关。一个有高度责任心的人,是从来不找借口的。即使工作遇到困难,他努力寻找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是认定了目标后的百折不挠。而一个缺乏责任心的人,考虑更多的是“尽力就可心安”,而对于完不成任务,因为找到了自以为合情合理的借口,可以向领导交差,就放弃了追求成功的努力。 责任教育论文:党员干部责任教育个人剖析材料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学习情况;工作情况;不足之处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对区委、区政府的政治文件资料,我必精读细品,深入领会其精神,并能坚持对其中精彩部分做好笔记,以此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对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方面的书籍我收集甚多并能认真仔细阅读、利用闲暇时间勤看报刊杂志并坚持做笔记,对政治和工作方面的进行分类整理、我在部门中是负责协调土地证的办理工作,对《土地法》、土地证办理流程、土地纠纷等方面能做到了然于胸、上班时间从未迟到早退,坐班时间也从来没有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有团队协作精神,对项目服务中涉及到的立项、环评、规划、三通一平、各类费用的上缴与返还等工作,也能积极主动地去配合做好、能及时为区领导提供地价、土地补偿、招拍挂、各项费用及预算等专业的数据,为领导及时作出决策提供了依据、跟踪服务招商引资,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安排对招商引资项目全程跟踪管理、认真搞好部门的团结,全力支持一把手的工作,配合做好自己份内事务、由于工作忙,学习上存在不连贯性,不能精益求精,尤其在业务知识这一块更应该不断提高。对新的土地政策还缺乏敏锐度、项目服务的意识还有待加强,要克服工作中的自我满足情绪、土地手续应该说是比较烦琐的一项手续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近段时间,在我区掀起了“增强事业心责任感”主题教育活动的大热潮,我作为一名普通的党员干部,在这次主题学习活动中,我有如沐春风亦如赤足泡泉之感,从而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获益良多。现将我学习和工作的情况简单剖析如下: 一、学习情况 在实际工作中,我不断加强思想学习和业务学习,尤其注重个人思想品质、为人修养的提高,工作中要求真,生活上做真人。 1、对区委、区政府的政治文件资料,我必精读细品,深入领会其精神,并能坚持对其中精彩部分做好笔记,以此来指导自己的工作。 2、利用闲暇时间勤看报刊杂志并坚持做笔记,对政治和工作方面的进行分类整理。 3、对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方面的书籍我收集甚多并能认真仔细阅读。 4、我在部门中是负责协调土地证的办理工作,对《土地法》、土地证办理流程、土地纠纷等方面能做到了然于胸。对土地政策的不断发展与更新能尽快地适应并能灵活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从而很好地去服务项目业主。 5、我能坚持收集整理有关土地方面的书籍、资料、图片,建立了一个比较全面的“理论资料库”,为本部门今后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二、工作情况 在部门中,我虽然年过半百,原来在区土地局工作了很多年,我一贯对分内工作精心干,分外的工作抢着干,我们项目办自成立之日起,对落户我区的几个大项目,我不分酷暑严寒,任劳任怨地为企业办理复杂的土地手续。 1、上班时间从未迟到早退,坐班时间也从来没有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 2、有团队协作精神,对项目服务中涉及到的立项、环评、规划、三通一平、各类费用的上缴与返还等工作,也能积极主动地去配合做好。 3、金洋特钢、湖北汽车弹簧公司项目、华威输送机械公司项目、东大洋混凝土公司、湖北凯富纺织公司项目、新冶钢几个搬迁项目的土地手续都是我负责办理的,并都比预期的时间办理得快,由此赢得了企业业主的一致好评,但我从未受过这些企业半点好处,维护了政府的良好形象。 4、能及时为区领导提供地价、土地补偿、招拍挂、各项费用及预算等专业的数据,为领导及时作出决策提供了依据。 5、对企业项目在建设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土地问题和纠纷能积极主动地去协调解决。如:新冶钢搬迁企业——鑫强工贸公司,该公司落户白塔岩开山塘口,在办理规划时,错把市纺织公司的一块地划给了鑫强,双方几乎处于了焦灼状态,我通过多方协调多方努力,最终圆满解决了双方的纠纷,市纺织品公司的土地手续在这次调处中也得到了合法手续,为这家企业办理了新的土地证、宗地图。现在鑫强公司的土地手续有望近期办理完毕,为该企业成功地解决了一个大难题。 6、跟踪服务招商引资,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安排对招商引资项目全程跟踪管理,从市建委各部门的协调到施工现场的技术指导,充分发挥了个人的技术特长,项目建设中也少走了很多弯路。 7、认真搞好部门的团结,全力支持一把手的工作,配合做好自己份内事务:坚持做到不该问的不问,能不参与的尽量不参与,但工作积极主动,现在项目办的情况是人心齐、办事力、无矛盾、整个团队和气、和谐、和平共处。 三、不足之处 由于我们项目办面对的是市各职能局,各项手续错综复杂,故而工作中有了一些遗漏和不成熟的地方。 1、由于工作忙,学习上存在不连贯性,不能精益求精,尤其在业务知识这一块更应该不断提高。对新的土地政策还缺乏敏锐度。 2、土地手续应该说是比较烦琐的一项手续:地籍测量、地质勘探、土地评估、市局利用科、地籍科、规划科等部门的专业办理手续十分烦琐,,有时对这些部门跑的次数多了,就产生了一些焦躁情绪。 3、项目服务的意识还有待加强,要克服工作中的自我满足情绪。 4、本人今年55岁了,有时年纪大了在外面跑来跑去跟自己的年龄不相称,有种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感觉,诺大年纪在外向人说好话,求人办事心里总有一种不平衡感。 总而言之,我作为全区经济建设中的一分子,就应该多一份事业心、多一点责任心,只要认认真真做人,只要踏踏实实工作,我坚信道路是宽广的,前途是光明的,未来肯定是美好的。
电子专业毕业论文: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摘 要】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已有十余年,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电子商务由初期零星局部借助于互联网开展的商务活动逐步向纵深化迈入,呈现出明显的普及化趋势,然而在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同时,却意外的出现了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本文拟对高校电子商务学生就业难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解决相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电子商务 人才培养 就业率 一、引言 2008年的中国网络购物市场发展非常迅速,交易规模突破千亿大关,达1281.8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82.5%,人均网购金额超1600元,比上一年增加582元。网络购物已经广泛渗透至网络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电子商务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一波一波崛起。电子商务人才的社会需求表现为数量的扩大化、层次的丰富化和节奏的紧迫化。目前我国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远远满足不了这种需要,电子商务专业就业前景十分广阔,然而市场上却出现了大量电子商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据新华社报道,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就业率仅为20%,这不得不引人深思: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该何去何从?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我们该如何去解决? 二、电子商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电子商务培养模式多样化 在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同时,一些高校开始开办电子商务专业。早期开办电子商务专业主要有三类方向:第一类是外贸方向,主要注重国际电子商务的教育和人才的培养。这一方向对学生的英语要求很高,一般主要在外贸领域就业。第二类是以计算机科学为代表的技术方向,培养的是偏技术的电子商务人才。第三类是以经济管理为基础的管理方向,培养的是偏管理的电子商务人才。目前,第一类较少,大部分是偏技术或偏管理的培养模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相当多的企业不知道招电子商务的学生究竟能做什么,因为培养模式的差异导致了结果的不确定性。所以他们干脆直接招收了外贸类专业、管理类专业、技术类专业毕业生,并把他们组织起来做电子商务。 2.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案贪大求全 电子商务是一个综合类专业,其竞争优势就在于学生的综合性能力。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做到培养综合类人才很困难,许多的学校给电子商务开设了大量的课程。一种比较典型的情况是:专业课程当中,一半为商务管理类课程,一般为商务技术类课程。这种课程体系的设计,表面上看起来非常的合理,而在实际中就是因为培养过程中没有重点,贪大求全,导致了电子商务的毕业生在社会上没有什么竞争力。因此电子商务本专科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不太受欢迎,就业率一直偏低。 3.高校电子商务教育严重落后于实际,教学资源跟不上实际需要 电子商务在中国的实际发展非常迅速,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而高校的电子商务教育严重落后于实际。高校从事电子商务教学一方面缺乏大量具有电子商务实践经验的教师,另一方面缺乏相应的实验设备和实习、实训基地,导致理论知识和应用脱节,教出来的学生眼高手低,与电子商务人才需求严重脱节。 4.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要求和高校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定位错位 目前中国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主要有两类:少数比较有实力的大中型企业和绝大多数的中小型企业。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素质、对高校电子商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电子商务毕业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必须是全面的、精通的,安置在哪一个节点都能发挥最大效用的,可是即使高校依据企业需求进行定位培养出合格的电子商务人才了,企业却又不敢用了,因为企业虽然很清楚岗位定的愈细、分工愈明确,带来的效益就会愈高,可是每个岗位只是发挥了这些高素质人才的很小一部分潜能,这是极大的资源浪费。 三、解决电子商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难的有效对策探讨 1.准确专业定位,明确培养目标 电子商务的成功运作需要各层次的人才,因此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是分层次的,根据市场的需求,电子商务人才层次可分为应用层、策划层和管理层。如果把电子商务三个层次的人才按金字塔结构排列,管理层是塔尖,策划层是塔身,应用层是塔基,高职院校培养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应该是塔基的应用层。这一层次的人才是推动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力量,对这一层次人才的培养是不容忽视,高职院校应根据市场需求,结合本校实际,在全面讲述电子商务相关知识的同时,把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目标细化为不同的方向,而不应该是一直以来所提倡的培养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博而全”的电子商务专业通才。 2.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体系 电子商务是一门交叉学科的综合性专业,根据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在理论课程的设置上要强调理论知识体系的宽度和广度,涉及面要覆盖所有“电子商务化岗位”,但不要求理论知识体系的深度和精度,只需能够满足实际需求,以“够用”为原则。在实践课程的设置上要以“小方向,重特色”为原则,把专业培养目标细化为网站建设、网络营销、网上贸易和物流管理等互为依托、前后衔接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生态链。电子商务实务的完成并非依赖一己之力,而是强调多方协作,因此,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当中也应始终贯彻这一思想,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应当能够满足电子商务专业高职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的需求,根据电子商务专业高职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他们找准自己在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生态链中的位置。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的主体,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高职院校师资力量建设大体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引进高新技术人才。多渠道引进掌握电子商务新技能、拥有电子商务新思想、关注并能准确判断电子商务发展新动向的高新技术人才。 (2)聘请行家到校任教。社会上不乏电子商务行业领军人物和电子商务业界践行代表,高职院校可以聘请他们到校任教或作为实践课指导老师,在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中,他们意见也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3)安排教师进修和交流。很多的组织和机构经常会举办一些电子商务专业或相关的培训和交流活动,高职院校应积极选派骨干教师参与,在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吸取先进经验、捕获有效信息,完善和修正本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短处和不足。 4.完善实训设施,抓实实训教学 (1)引进或自主开发电子商务模拟实验平台。目前市场上有部分比较成熟的、高仿真的电子商务模拟实验平台(比如德意数码、浙大科技等开发商推出的电子商务模拟实验系统),可以帮助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对电子商务的认识、提高电子商务的实训技能,高校可以通过对其考察评估后出资引进,有实力的高校也可以结合实际需求选择自主研发。 (2)带领学生参与具体项目设计,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任务分解成单个项目,由教师指导,带领学生学习团队或小组,进行“项目驱动式”或“体验式”教学。比如,在网络贸易教学中,可以把学生分解成网络营销组、贸易洽谈组、商品采购组、单证处理组、财务处理组、物流组、售后服务组,针对一笔订单,各小组各司其职,共同完成这笔业务,获得下一笔订单时各小组成员轮岗,采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既熟悉了这一教学环节的电子商务业务流程,又掌握了实践技能,教学效果非常好。 (3)与企业合作,建立电子商务实训基地或实训实验室,实现“工学结合”和“商学结合”。选择优秀的电子商务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共同建立实训教学项目,高职院校师生均可获益,比如淘宝公司推出的“淘宝创业实训基地”项目,高职院校只需很小的投入就可以建立起电子商务专业实验室,而且淘宝公司免费提供规范实用的师资培训、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和网络实训平台等资源,优秀学生还可以获得淘宝网实习、就业的机会。 (4)充分利用互联网络免费资源,让学生亲身体验真实商务流程。互联网络蕴含丰富的学习资源,而且成本极低甚至接近0成本,充分合理引导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利用这些资源也可以帮助他们掌握和提高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技能。比如淘宝网、拍拍网等还有其他的一些论坛和虚拟社区,不仅能作为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实训学习的平台,还可以作为他们自主创业的平台。 四、结束语 电子商务作为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相结合的表现形式,以技术创新推动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改造传统业务流程,促进生产经营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成为商务模式主导的趋势锐不可当,市场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与日俱增,高职院校作为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应当认真分析电子商务人才市场需求特征,结合高校自身专业特点,整合优势资源,借鉴先进经验,形成本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培养出适应电子商务行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专业人才。 电子专业毕业论文:浅谈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行业蓬勃发展,存在较大人才需求缺口,但电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却相对较低。文章以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采用问卷调查、跟踪回访等调研方式,分析“高需求低就业”这一问题的根源,从用人单位、学生、学校三方面着手提出对策,以期改善这一现状,完善学校培养方式,促进毕业生就业,满足企业需求。 关键词:高职院校 电子商务 就业率 近年来随着网购的兴起,电子商务这一概念正逐渐深入人心。它在改变消费者传统消费方式的同时,也为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力量。2010年电子商务金额超过4.3万亿元;2011年超过6万亿元。未来3年,我国电子商务投资市场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高潮。 为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2001年6月电子商务被批准作为目录外专业在全国高校中开设,目前全国已有306所高校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每年的本科毕业生多达3万人以上,高职类毕业生多达1万人以上,数量较大并仍在继续增长。 面对电子商务行业的迅猛发展,本应抢手的电商专业毕业生却遭遇了求职中的寒冬——近年来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仅为20%,远低于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47%的就业率。这一现状背后势必存在着更深层次的问题。 一、问题分析 (一)用人单位方面 1.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大多都注重应聘人员的工作经验,希望所招到的人员上岗即可操作,独立完成相关工作任务,弥补本单位的人才缺口。目前,工作经验成为了用人单位衡量求职人员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而这一项就是应届毕业生的软肋,于是当用人单位不肯妥协时,尽管招聘岗位专业对口,但高职类毕业生只能被拒在大门之外。 2.没有相应的入职培训,对员工的发展及职业生涯规划不关心。学生就业后,进入到工作岗位,尽管经过学校学习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与知识,但要尽快熟悉陌生的环境,还需要接受入职培训。而很多用人单位都忽略了这一点,往往只是将工作任务分配给新职员,由他们去想办法学习完成。这样会导致工作的低效,尤其是新职员操作不规范或错误而无人及时纠正时,必将给单位带来损失。另一方面,对于就职后的职员,单位不注重后续的培训,无法满足职员希望自我提升的需求,老职员看不到自己的未来,更无职业生涯可谈,容易产生跳槽的想法,这种情绪也会传递给新职员。 (二)学生方面 1.毕业生好高骛远,高不成低不就。应届毕业生在择业时,往往抱有过高的理想抱负,不愿意从最基层做起。还有些毕业生认为进过高校深造,毕业后至少要从“白领”做起,不甘心做工人,致使很多岗位从自己身边流失。另外,当今网购的盛行,例如淘宝网、阿里巴巴网等知名电子商务网站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斗志,有些学生毕业前就已经开始筹备开设自己的网店。但经过对某职业技术学院2007级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发现,过半数自主创业的学生,因为经营状况不好,最终选择放弃创业,到企业工作,积累经验。原因主要在于:缺乏经营经验,在刚起步时自己的想法还可以维持店铺经营,但随着竞争的不断激烈与业务量的增大,很多事务处理起来力不从心。 2.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动手能力差。一些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浮躁,对于安排的实训课程不能认真参加练习,错过了储备知识的时间,在求职过程中才发现欠缺得太多。 3.求职技巧不足,未做好从学生到职员的角色转换。多年的学习生活之后,尤其是在应试教育之下,学生更多习惯于被动反应,即无指令不思考不行动。工作时,常表现为领导吩咐一点就做一点,其他的不多想也不多做,让用人单位感觉在使用这样的人员的时候比较吃力,会产生不良评价。 (三)学校方面 1.缺乏配套电子商务软件、系统,学生无法进行电子商务的后台模拟训练。缺乏配套电子商务软件、系统,实训时只能领学生浏览各类型网站,通过浅浅的观察、注册用户、体验购买流程等总结其经营特点、营销理念,而不能进入后台操作,或建立自己的经营性网站进行实践操作,这样学生很难真正地了解到电子商务网站是如何运作的,中间会出现什么问题,如何应对,需要掌握哪些技能,使实训的意义大打折扣。 2.学生顶岗实习制度不够完善。我们往往只重视毕业生的实习,其实实习锻炼应该从大一开始进行。没有学校的统一要求,很多学生不会在校期间进行实习,当毕业时又因为没有任何工作经验,以至在面试中被用人单位拒之千里。或是因为从未以工作人员的身份接触过社会,不了解市场,不了解自己的专长,当抱着不切合实际的梦想走向社会时,处处碰壁。 3.教材理论化强,有些材料过于陈旧。有关电子商务的基本理论已经确立,但更新较慢。目前电子商务在我国发展迅速,成功或是失败的案例层出不穷,当应用于技能操作教学时,使用的教材很难顺应变化,及时更新。这容易使技能培训偏离实际需要,学生不了解当今电子商务企业的实务操作情况。 二、应对策略 (一)企业方面 加强与学校的合作沟通,举办一些校企联合的活动,增加用人单位与学生的接触,使其能够看到应届毕业生的优势,愿意接纳,增强其启用应届毕业生的信心。建议企业制定员工培训计划,使其得到全面的提高,增强员工忠诚度。 (二)学生方面 1.继续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内容。在学生就业前,对其进行商务礼仪、应用文书写、面试技巧等知识技能进行培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其更好更快地适应新工作、新环境。同时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放平心态,踏实求职,避免高不成低不就。 2.联系合作企业相关人员,召开专题讲座、报告会。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企业实务,帮助迷茫的学生,确立自己的求职意向;对于已经有求职意向的,可以进一步调整自己的择业目标。 3.正确引导学生创业,完善配套训练。学生有自主创业的想法值得鼓励,但不可盲目,应辅助相关配套训练。例如开展实战模拟、分组对抗等竞赛,用任务驱动、岗位设置的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不足,知道经营中的艰辛,理智对待创业。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够发现自己的专长与兴趣所在,调整自己的择业目标。 电子专业毕业论文: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就业冲突分析与社会就业要求研究 摘要:分析了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现状,并认真剖析了电子应用教学与就业冲突的原因,有针对性提出了课程设计要有时代特色、注重教师素质提高、模拟就业环境、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等对策。 关键词: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就业冲突现状;社会就业要求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是为学生毕业后能拥有在电子行业的就业技能而设立的,是学生进入社会从事电子行业工作的就业前培训,所以,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要以市场需要为导向,结合电子产业发展的实际,与时俱进,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案,确定合理的课程内容,才能将电子应用技术专业教育办好,办出特色,办出社会满意、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的专业,满足社会发展对电子技术人才的需要。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为电子应用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也为电子应用专业的学生就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但是,电子应用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供需反常 电子应用专业的学生就业出现了怪现象,一方面,企业无人可聘,另一方面,学生无业可就。大批的电子应用专业学生毕业之后难以谋得理想职业,即使找工作也往往只能干普通工,只能干一些低技术含量的工作,造成了巨大的电子技术应用人力资源的浪费,也阻碍了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健康发展。 学生适应岗位能力差 毕业生整体素质下降,因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入学分数过低,致使部分毕业生整体素质下降。各用人单位普遍反映: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文化理论知识不足,电子技术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接受的专业基本技能训练较少。所以,实际操作能力较弱,与实践对接慢,实际操作能力差,如看不懂电路图,不能熟练操作和使用常见电子仪器等。绝大多数电子应用专业的毕业生不符合用人单位、甚至不符合整个行业的要求,与实际脱节严重,导致应届毕业生上岗前必须进行岗前培训,因此,很多用人单位不愿意聘用新毕业的学生。 学生思想认识不到位、自身素质薄弱 学生就业观念落后,近几年虽然加大了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但一些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仍然居高不下,怕吃苦,眼高手低,很大一部分毕业生不具备较强的劳动观念和敬业精神,不能吃苦耐劳,缺乏与他人相处的协作能力,对生产管理制度的约束、流水线作业的节奏、上班制度、工作反复操作的单调、生产中的奖罚制度等的适应能力差,往往将企业所给的薪酬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根据自身的条件正确选择职业,以至迷失就业方向。 导致电子应用教学与就业冲突的主要原因 专业课程的设置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电子产业本身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然而,电子应用专业课程的设置却滞后,教育观念陈旧,沿用“旧中专”的培养模式组织教学,忽视技能实训,教学手段简单,专业场所建设投资严重不足,缺乏必需的实训设备,没有设置技能实训项目,学生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基础操作,达不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难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 专业课教师自身实践能力不强 很大一部分职校教师都是大学一毕业就直接进入学校从事教学工作的,虽然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但是缺乏具体的操作能力,本身与专业教学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没有能力指导学生实训。 重专业教育,轻德育 日常教学的重心偏于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教学,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诚信品质、守法意识、责任意识、团队精神、敬业精神、严谨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等方面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没能达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目标。 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就业要求的措施 电子应用专业的课程设计要有时代特色 电子应用专业的性质决定了要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要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岗位的需求,就必须使课程设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课程内容安排上详尽具体地体现当前社会实际的技术水平,要与时俱进,不仅要跟随经济形势,也要跟随政策形势,尽可能地对最迫切需要的技术做最有效的讲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以致用,突出时代特色。因此,应按照时代特点重新编排课程内容,在编排课程内容时要向用人单位了解、调查电子产业岗位对知识结构的实际要求,明确各方面知识所占的比例,精选专业必需的知识、技能,选择与电子专业核心要素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点,如条件许可也可以让行业、企业的专家直接参与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计划,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和评估标准,参与课程建设的全过程,使核心课程与就业方向性课程相辅相成,在课程内容上充分反映各生产企业专业技术方面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材料、新成果、新内容,使整个课程稳定而富有弹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性,同时,必须选择最新、最具当代技术特征的教材。 注重教师本身素质的提高,打造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 “打铁先要自身硬”,可以采取将教师派出去培训的“走出去”和邀请部分一线技术人员的“请进来”的方法,提高师资水平。一方面,可以安排在编电子应用专业课教师到电子产业生产第一线进行电子产业专业实践训练,特别是缺乏电子应用专业实践经验的新教师,必须在电子企业见习一年以上,其他教师则应每5年去电子企业轮训半年以上,或利用假期开展行业、专业社会调查,确保与时俱进。这样,才能使更多的教师真实地了解电子企业,了解电子产品开发和生产过程,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还可以请电子企业的人员到学校来,通过产学研合作,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聘请一定数量的来自电子企事业单位的有关专家、学者和行业权威、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可以改善高职教师结构,适应电子产业人才培养和电子专业变化的要求,使电子应用专业教学更贴近社会需求。 模拟就业环境,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要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培养模式,增强实践操作的实训力度,把握重点和重心,突出电子应用专业的应用技术。要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半工半读的办学机制,完善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具有鲜明电子技术应用特色的教学体系,营造校园与工厂“零距离”的教学环境。一是可以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训一体化教室,从专业建设的角度出发,改变现有教室和实训室单一功能的格局,整合教学资源,在普通教室里增加实训教学的功能,完善教室与实训室的一体化功能,把单一的理论教学的环境改造成具有多媒体等综合教育功能的平台。可在教室展开工作场景,把模拟的工作岗位搬进专业教育课堂,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感受生产实作的氛围,提升专业教学的效果。二是校内实训场所可以模拟企业生产车间标准进行建设,设立诸多实训岗位,编制生产工艺文件。学生在校内参加实训,模拟生产管理机制,要求身着工装,在生产工艺文件指导下进行操作。通过这些手段可增强学生对电子企业文化、电子企业管理的感性认识。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端正学生的就业观 一流的专业技术并不是走向成功道路的唯一条件,一流的职业道德水平才是电子应用技术人才必备的基本要素。电子应用专业教育应该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把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首先,要将职业道德教育等思想教育课列为必修课,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主渠道,要在平时教学中结合案例和职业道德教育宣传,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中。其次,学校要坚持按照“诚实、扎实、朴实、创新、活力、尊重”十二字方针开展就业教育,以就业与创业理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设计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要组织学生参观具体电子行业企业,参加简单的电子生产实践活动,了解电子行业各岗位的工作意义。通过思想道德教育,逐步培养学生具备吃苦耐劳、忠诚企业、讲究诚信、服从管理,团队合作的精神,使学生能够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就业观。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目标是为我国培养高素质的电子产业专业技能人才,为经济发展服务,为电子企业输送合格的高水平的电子产业高级工人。因此,在平时的电子技术应用教学中,要与时俱进,充分分析学生的就业现状、企业用工特点、社会发展需求等,究原因,找对策,并在电子应用教学上采取积极主动、行之有效的方法,推进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使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电子专业毕业论文: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毕业生市场需求 摘 要:本专业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电子整机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级专门人才。我们通过人才交流市场和电子行业调查了解到,许多招工单位急需招聘电子技术专业人才,而且主要需要生产一线的技能型、一专多能型人才。所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就业市场前景广阔。 关键词:课程改革; 技能要求 世界高科技竞争和突破正在创造着新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秩序,高新技术渗透到传统产业,引起传统产业的深刻变革,形成了许多融合机械类、电子类、电脑类、电力电子类等的新兴领域和新型产业,必然需要产品设备装配、维修、检测及管理的大量专业技术人员。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群主要为电子及相关企业生产线上的装配工、调试工、检测工、维修工以及一般的管理员工等。 基于以上事实,我们将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为: 本专业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电子整机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级专门人才。 一、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改革旧的课程体系,保证职业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必须抓好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使学生打好厚实的专业基础;加强职业技能的培养,突出专业技能;重视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是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的主要依据,同时,本专业在“贴近生产、贴近工艺、贴近装备”思想指导下,以电子产品设计、生产、安装、调试、检测及维护能力培养为核心,认真分析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针对中职教育的宗旨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社会岗位的需求,适时的调整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课程增强实用性、实践性,包含更多的现代技术和新技术应用。课程改革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是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的核心,是保证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的关键。电子技术专业的迅速发展,很多课程和教材已不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应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主线,构建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和运行机制。 专业课程的任务是向学生传授从业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培养他们爱岗敬业的职业品质、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专业课程应当按照相应的职业岗位(群)的知识、能力要求设置,突出其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内容的综合性——不受学科体系的约束;课程结构的整体性——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课程形式的灵活性——模块化,一体化;课程实现方式的多样性——显性与隐性课程的结合。 电子企业需要的大部分是生产一线上的装配工、调试工、检测工、维修工以及一般的管理员工等,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第二课堂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创新精神,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将学生课余时间吸引到学习和创造中来。为了使第二课堂活动在充分立足自身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开展,除了学生积极参与外,教师的主导作用必不可少。因此,我们将“课外活动兴趣小组”在业务上与电子技术教研室挂钩,并且在“教师岗位职责”中明确规定每位教师对学生的课外活动进行指导的工作量,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效果非常突出。 二、明确毕业生面对四个就业岗位群各自技能要求 1.电子产品营销岗位 要求熟悉电路基本理论,掌握电子元器件、材料、电子产品的主要技术指标和相关标准以及应用领域。 2.电子产品装配工岗位 要求熟悉电路基本理论,掌握常用电子元件的识别办法、技术参数和装配要求,掌握电子元件的安装工艺与焊接工艺,熟悉电子产品的装配工艺过程,掌握电子产品的调试技术,能熟练使用各种常用焊接工具与焊接材料,具有较强的PCB板图和元件装配图的识图能力以及编写装配工艺流程卡的能力,具有使用新的焊接设备与装配工艺的能力。 3.电子产品技术维修岗位 要求熟悉电路基本理论,掌握单片机的工作原理及应用技术,掌握常用电子元器件的技术参数和使用要求,并能熟练分析电子产品的工作原理,具备运用常用电子测量仪器去测量、分析与判断电路故障的能力,掌握元器件的替换与焊接技巧,掌握电子产品的运行操作能力与调试技巧,具备良好的电子产品维修技能。 4.电子产品一线生产、质量检验、调试、管理生产岗位 要求熟悉电路基本理论,掌握常用电子元器件的技术性能和装配要求,掌握电子产品的加工工艺和生产过程,具有较强的组织、沟通与协调能力,具有现代化的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较强的生产安排与调配能力,良好的自学能力以及主动适应现代化生产的管理要求。 大幅度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加大教学设施的投入,注重校内现代电子实训基地的建设。培养毕业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文化素养,尤其在吃苦耐劳、忠诚企业、讲究诚信、服从管理等方面要加强培养和教育,教育毕业生克服自卑心理和保守思想,勇敢地走出去,去创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电子专业毕业论文:关于提高微电子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管理水平的探讨 摘要:微电子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过程是实现本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阶段。因此,高学院校教师应提高提高微电子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管理水平。 关键词:微电子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管理水平 微电子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过程是实现本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阶段,是教学计划中十分重要的实践性环节。通过一个学期的毕业设计过程,同学们可以强化各门专业基础知识,得到从工程设计、实验技术、工程系统测试等多方面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结合实际综合运用所学到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的能力,而且还可以有效引导学生自我培养一种能进行综合分析、创新思维的独立工作的能力,以便为将来进一步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所以,怎样管理、指导学生完成好自己的毕业设计任务,确保质量,提高效果,是高等院校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微电子专业毕业设计环节的主要任务 微电子专业毕业设计的题目可以是直接来自微电子工程建设、研究项目的实际课题,也可以是有明确工程背景或实际意义的模拟课题。无论是哪种课题,都必须要求学生要以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态度认真对待自己的课题,圆满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任务。要以微电子工程的设计、施工、生产、科研任务为结合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工程实践技能,科学实验的水平和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使学生独立获得新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大的提高,并尽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的整体专业水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微电子专业毕业设计一般包含以下几个主要环节:制订详细的毕业设计的总体工作计划和各阶段计划;师生进行调查研究和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师生双向选择确定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完成与课题密切相关的中外文文献的阅读;对相关课题进行理论分析确定设计方案;设计方案的比较与优化选择;绘制电路图、完成设计方案的实验室试验并有条件地进行工程化实验;按学校制定的规范撰写好毕业设计论文并进行答辩。 二、微电子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毕业设计工作的思想准备不充分。要完成好毕业设计工作,知道老师和所指导的学生必须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设计前要求师生认真审阅毕业设计的任务书和指导书,学生要明确毕业设计的目的与要求,指导老师一起制定详细的毕业设计计划。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有些学生思想认识不足,认为毕业设计是对相关课程设计的扩充,因此,在不明确毕业设计的具体要求的情况下就匆匆着手设计,遇到问题时,经常依靠设计手册、资料来模仿设计。还有的学生很不认真,干脆不查资料,遇到问题仅凭自己的相象去解决问题;有的学生对设计缺乏系统考虑,没有全局观念。因此,这些学生的设计成果往往与专业教学要求差距较大,学生的收获也较小,毕业设计对他们没有达到专业练兵的目的。 2.缺乏深入研究精神与创新理念。微电子工程专业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专业,毕业设计的实质是一个分析、归纳、设计、具体实现的过程。而有些学生总是自己缺乏专业实践经验为由,设计前不对具体问题做详细分析、设计后对设计方案又不加以好好地论证,照搬书本或设计范例,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而设计方案的选择优化学生是可以发挥他们的创造性的,而在具体的电路调试和设备选型设计阶段,学生总是感觉无从下手。在电路调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现象学生也搞不清究竟问题出在哪里,找不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3.在优化方案设计中综合比较能力差。微电子工程的优化比较,主要反应在系统性能比较方面。有相当部分的学生,总是把握不住综合比较,以至于完全参考资料中成熟的方案进行设计,采用成熟的电路或工艺,或完全采用老师推荐的方案,缺乏自己的主见。 三、提高管理微电子专业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途径 1.引导学生选好题目,做好思想管理工作。毕业设计的首要任务是选择好课题,因为课题难易程度与大小直接影响整个毕业设计的安排与质量。选题应遵循以下原则:①满足专业教学的教学要求,选题应达到专业培养目标与教学大纲的要求。②要切合实际,选题要切合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与知识水平,题目不要太大或太小,难度要适中,要保证中等水平的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经过努力可以完成。③做好设计前的思想管理工作,让学生了解毕业设计的目的、任务、进度和基本要求,认识到完成好这一任务的重要性。学生不能对毕业设计敷衍了事,如果那样就是对自己的不负责,对自己的学业是极为不利的;组织学生对设计课题进行调研,加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开拓学生的设计思路,提高他们完成好毕业设计的兴趣;针对毕业生就业的焦虑情绪和时间的紧迫性,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做好思想准备;让指导老师对设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应预先向学生提出,使得学生在设计中尽量少犯错误。 2.认真管理、指导,鼓励创新。管理、指导毕业设计是一项繁重的工作,除了要求指导教师要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外,还要求他们讲究指导方法的管理。毕业设计中可以采用多种适应不同学生的指导方法,即教师对总体设计要求,可以一起指导,对于各个学生设计的部分,教师可以个别指导;对于共性的问题可以大家一起讨论,一起指导。在指导和检查过程中,要教师抓住学生的主要设计思路,把握好各个学生的设计大方向,让学生自始至终控制设计的主导方向,逐渐改变原来课程设计的习惯思维,使设计不断深入,不断提高。在设计过程中,要指导老师鼓励学生不断创新,在设计思路和实际调试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思维,在设计方案选择时,让学生大胆设计,只要主体方向没有问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进行设计,让方案的特色充分体现出来。在学生遇到实际调试问题时,指导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提示或有益引导,使学生能够找到排除疑难的方法。对于生产工艺的选择,多给学生关于实际生产中工艺流程、工艺指标方面的提示或引导,或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设计有选择地在实习单位多做有关生产工艺方面的了解与实地考察,让同学们更多地体会到好的生产工艺对提高生产质量有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3.综合比较、优化设计方案管理。一个好的毕业设计方案,一方面要求设计方案合理,另一方面要求能达到预定的性能指标。这就要求不仅要采用较低的成本而且还不能降低性能。因此,方案的选择与优化的管理是整个毕业设计比较关键的一个过程。首先要帮助学生建立微电子的技术评价体系,引导学生认识哪些因素是方案的主要关键技术,只有控制好关键技术,才能使设计方案在实施后能达到预定的性能指标。其次,还要引导学生不断了解微电子中原器件的价格体系,让学生明白设计一定要讲究成本,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获得更低的工程成本才能赢得更多的客户,这个设计理念一定要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就开始建立起来。 4.认真做好毕业设计的系统组织与管理。根据学校的教学安排,本科毕业设计工作主要是在本科的第八学期完成,但可以根据实际项目的需要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在第七学期开始开始毕业设计工作。整个毕业设计工作包括以下阶段:①毕业设计的选题:由教师根据自己从事研究的情况和实际项目的需要,拟定题目,学生根据题目选报指导教师,经过双向选择和协调,确定毕业设计的任务,明确要求和结题标准。②开题检查:由教研室组织,对全部学生的选题进行检查,保证学生的选题符合专业的要求,并能较好地完成;③中期检查:由教研室组织,对学生完成设计(论文)的情况进行检查,要求基本完成大部分设计工作,如设计报告或程序调试,拿出论文的大纲。对于中期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一方面给予适当的批评,另一方面,责成相应的师生尽快纠正自己的不足,抓紧完成预定的毕业设计,不能打折扣,而且在期末重点检查。④结题检查:由教研室组织,对学生的毕业设计工作进行检查,要求除论文外,毕业设计工作成果要以可见的形式反映出来。为了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加大结题检查的力度是很有必要的。有的学生没有设计成果或即使有设计图纸,但错误连篇,这样的学生不能给予结题,不能参加正常的答辩。⑤论文评阅:由教研室组织,集中全教研室的教师,按照学院规定的评阅标准对学生论文进行评阅,并给出评阅意见;⑥答辩:按照学校安排组织答辩。 在毕业设计进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要寻找就业机会影响了对毕业设计的精力投入,最后时间到了就马虎了事,这样势,必会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针对这一现象,学院出台了管理措施:一方面要求学生外出参加招聘会要请假,结束后就回到学校;另一方面尽量给学生多联系就业单位,让学生尽快找到满意的就业单位,这样,学生就可全身心地投入到毕业设计中。同时,指导老师也要多给学生有关就业的指导,正确处理好学业与即将就业的关系。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绝大部分同学多能做到找工作不影响毕业设计的进行,这就是毕业设计质量的有力保证。 电子专业毕业论文:高职电子类专业毕业专题研究浅析 摘要:文章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电子类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引出全新的毕业设计改革――毕业专题研究,阐述了对毕业专题研究学生分组、课题命题、过程步骤及专题流程等方面的看法与探讨。 关键词:高职;毕业设计;专题研究 一、高职电子类专业毕业设计的现状 1.毕业设计时间短、毕业课题不合理。一方面:时间短。在高职院校,第六学期一般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而毕业设计无疑只能安排在第五学期进行,在完成最后学期的课程学习与考试测试,留给毕业设计的时间也就大约5~7周,在这紧凑的时间内确定方案、试制样机、撰写论文和答辩,对于绝大多数的指导教师来说毕业设计已成为一种奢望,所以一般学生选课题完,指导教师都会督促学生查资料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没有奢求学生一定要做出实物。另一方面:毕业课题设置不合理:课题缺乏多样性,往往一个题目作几届,多年一贯制。同时存在着一个老师带多个学生,一个课题多名学生做,多达10人数,不可避免造成学生毕业论文存在内容严重雷同的现象,甚至有的学生直接拷贝上届学长的毕业论文,使毕业设计停留在形式上。 2.毕业设计资源紧张。当前随着高职教育的大规模扩招,而大部分院校教育资源并未按相应的比例增加,尤其是民办高职、中职升格院校尤为严重。毕业设计场地、电子制作调试设备等硬件条件不能满足一届数班电子专业毕业设计的要求。同时,在毕业设计中要时常用到电脑,而大多数学生没有电脑,一方面争着借同学电脑,而有电脑的同学也只是少数;再者,去网吧上机,没有office软件,相关毕业设计所需的软件更是没有;最后,在学校机房上机,大多数情况下是要跟全学院排队争电脑上机的,而且机房开放的时间是有限制的,正常教学时期是不开发的。然而这一切也只是停留在查找资料、撰写论文等文档处理层面,对实际电路制作、调试和试制样机等关键能力的锻炼并没有得到体现。 3.毕业设计重视度不够。一方面:时间上,毕业设计安排在第五学期,而后半学期大多数学生会积极寻找实习企业单位,为后续顶岗实习以至毕业就业作好准备。而找到实习企业的学生,大多数企业要求学生能马上留下来实习,作为试用期前的试用。而这样势必带来了学生无心认真对待毕业设计,一些学生原先从网络找到的相关材料,大量的使用“ctrl+c”“ctrl+v”复制到毕业论文中,对拷贝的内容不进行任何分析、消化和整理。另一方面:选题上,由于师生一对多的现象,且毕业设计课题的一贯性、雷同性,有的学生认为只要同课题组中别的同学能做出来,到最后把别人的拷贝一下总能混过去的。剽窃抄袭、急功近利的不正学风严重影响着高职毕业设计的效果,同时这些不认真对待和拷贝的同学在毕业口头答辩时一问三不知。这样的毕业设计完全偏离了毕业设计的培养目标。 二、毕业专题研究 电子类高职学生在就读二年级下学期时,就会开始进行为期一年的毕业专题研究,称之为毕业专题研究(专研)。专研是在部分教学课程尚未结束,正在实施教学的同时进行的,课余时间无疑成为学生专研的主要时间。毕业专题研究时间安排表参见表1。为期一年的毕业专题研究很显然可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用于毕业课题的方案确定、试制样机、撰写论文和答辩;同时对于有限的毕业设计资源亦可采取分时、分组的有效利用,避免争抢现象。毕业专题研究通过学生自行组队,自行寻找指导老师,自行选择想要研究的题目或领域。 1.毕业专题研究目标。毕业专题研究目标在于以专业理论为基础,通过制作、实验调试及检验等过程,了解电子产品开发、设计和制造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学以致用与独立设计的能力,毕业专题研究过程中大部分工作和问题由全组同学通力合作完成与解决,这是一次自我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突显团队合作的精神,而这期中指导老师则扮演协助、指导的角色。①培养学生信息资料查询综合处理的能力。②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团队精神。③培养学生应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收集的资料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④训练学生自我规划和质量控制的能力。⑤训练学生研究报告撰写与口头答辩的能力 2.毕业专题实施步骤。①选择专题课题。如何选取适当的题目对于学生来说是没有任何参照经验的,一般会出现学生特意加大课题涵盖范围,这样就可以收集到足够参考资料,但一旦着手去做,却变得无法集中到问题的关键上。故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找一个适当的课题,并提供先期参考资料、案例,同时要求学生应该结合自己已具备的知识,以符合实际为最终目的,仔细推敲。②收集参考资料。参考资料收集、筛选的工作量和耗时通常会被学生所低估,对于信息搜索渠道学生也仅限于图书馆、百度和GOOGLE等常规搜索,这就给课题顺利进行造成一定的困难。故指导教师在信息收集阶段一定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帮助和指导,如给予直接的资源、参考信息科技期刊和专业论坛访问等。③共同研究讨论。在进行课题分析、研究讨论及思维创意活动中,学生往往会迷失在所收集的参考资料里,因为他们发现分析、总结所收集的材料比专题需求还要复杂。这就需要专题研究团队的表现,小组成员必须相互激励,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此时教师需要指导学生组织材料、从旁观察并协助,让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学习合作与分工的技巧。④试制作和修正。经过专题研究团队的研究讨论,拟定实现课题的方法与步骤,并进行实际制作,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和困难则及时开展讨论并修正方案,以期趋于理想。⑤成果作品展示。成果包括简报资料、书面报告、考核的成效、上台报告及研究发现的结论等,不论以何种形式表现,皆是评价学生能力和参与程度的表现。 3.毕业专题实施流程(见图1)。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专题研究教学时,教师应先了解学生的背景,知道学生的能力和专长,和学生共同参与讨论主题的制订,并能提供资料收集的途经和方法,进而指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和维持学习兴趣,当学生面对挫折困难时,才能符合专题研究的教学需要,顺利完成整个专题研究的教学任务。毕业专题研究流程参见图1。 高职学校专题研究流程方面,大致包含以下项目:①学生S型分组。毕业专题研究学生分组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出现优秀的学生先抱团组成一对,而对于学习相对较落后的同学可能没有团队可以接纳,自身组团又存在信心缺失的现象。而在现实的企事业单位工作环境里,工作者是没有办法依自己喜好选择同事,故必须转变学生在社交活动环境下的团队经验,须在仿真的工作环境压力下组团。因此,毕业专题研究以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与写作能力两个重要向量分组,将学生S型常态分组,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一年的毕业专题研究这样的长时间人际互动来体会团队协作和沟通的重要性。②确定专题题目。在实际的职业工作中,工作内容极少有可能是依个人兴趣而作,多数为企业主管制定的。因此多数毕业专题课题应经由教师团队讨论后决定,按照问题导向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的原则,内容为真实或仿真情境中的问题,同时必须合乎毕业设计培养目标,并且具有延拓性,可以让多届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参与。③掌控与检查进度。在毕业专研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应经常地、定期地对进度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发现问题后,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通过定期的进度报告可以掌控专研进程,同时还在各组之间形成良性竞争的环境,有时借助他组的想法,可能会启发出更多的思路,从而产生重大的突破。 实践证明,毕业专题研究是每个学生走向社会,亲近职场的战前演练,是适应期的提前,对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提出的毕业专题研究,有效提高了我院电子类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希望有更多的同行共同参与和探讨,为提高高职毕业专题研究的质量,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而共同努力。 电子专业毕业论文:提高地方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若干举措 [摘要] 毕业设计是理工科大学生对四年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毕业设计的质量是学校教学质量的直接表现,理工科大学必须不断提高学生毕业设计质量。本文从地方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目的和课程特点出发,对毕业设计的选题、研究方法设计、实施过程的操作性,以及最终的答辩等方面进行讨论,提出一些提高地方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举措。 [关键词] 毕业设计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提高措施 地方高校 毕业设计是大学教育教学中一个比较关键的环节,如同铸剑师在宝剑成型后淬火这道工序,淬火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宝剑的品质,毕业设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培养质量。毕业设计的质量是毕业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直接反映,也是学生能力的外在表现,同时也是大学生体现自己实践技能的绝佳场所。理工科大学生在实施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对大学期间所学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全面总结运用的过程;更是一种深化学习,将书本知识升华的一个过程。根据教育主管部门规定大学毕业设计也是学校考核学生学习情况的最后一道关,是学生能否毕业和能否获得学位的最后认定依据。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说明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目的。细致分析,目的有三:第一,培养大学严谨地进行科学实验研究的态度,进行科学实验研究时一定要一丝不苟、严谨推理、认真负责;第二,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科学实践研究,大胆运用所学知识科学的进行实践设计与研究,勇于实践、勇于探索;第三,培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做到学有所用,在毕业设计中要善于运用所学之知识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施毕业设计中获得从事本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必须的专业能力。 本研究从毕业设计的选题、研究方法设计、实施过程的操作性以及最终的答辩等方面进行讨论,提出一些提高地方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举措。 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选题存在的问题及提高质量的举措 1.毕业设计选题存在的问题 第一,选题重视程度不够,随意性大。选题是进行科学研究的第一步,同时也是科学研究最为关键的一步,可以说好的选题是成功研究大门,选好了研究方向、确定了研究题目说明就进对了大门,经过科学的实施一般都能成功,因此,在进行科学研究是必须高度重视选题。通过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题目根本不符合本专业的基本教学要求,缺乏必要的论证,与大学生的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差距。在深入调查后发现,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个:其一,毕业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完全由自己确定,指导教师根本没有参与选题的指导和选题的论证,学生由于能力和经历等方面的不足造成了部分选题的不合适;其二,学校在毕业设计控制方面的政策缺失或不健全导致学生选题的不恰当。 第二,选题过大,可操作性不强。这类毕业设计的选题可以说是一类失败的选题,整体看来就是虎头蛇尾。由于大学毕业设计有时间限制,必须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规定的任务,否则即认定为失败,有的毕业设计大学生根本没有能力在完成毕业设计的时间内完成,导致毕业生在最后的毕业答辩中非常被动。因此,毕业设计选题要注意题目的宽度和深度,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完成既定的研究任务。 第三,选题重复率偏高,抄袭情况严重。计算机与网络的普及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便力的条件,加速了信息的流通与交流,有利于科学研究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一般研究者不愿自己动手进行创作、抄袭变得更为简单等等。通过调查发现同一学校的不同年级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题目会发生重题情况,不同院校间同一年级或不同年级间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也会发生重题现象,有些重题是无意的、有些重题却是有意的。有意或者无意的重题我们都应该尽量避免。 2.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举措 第一,分析专业特点,确定研究方向。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要求和学科特点来看,本专业毕业设计选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实施研究:其一,理论研究型;其二,电路设计型;其三,计算机科学等类型。 第二,立足专业,从实用角度出发。我们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研究最终是为人们生产生活服务的,因此我们必须立足这一点。选题尽量做到与实际相结合,使毕业设计尽可能形成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成果。鼓励我们的毕业生在毕业设计中将一些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于生产实际中。 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研究方法选择存在的问题及提高质量的举措 在进行科学研究时研究方法是获得成功的梯子,只有选对了研究方法,才能从爬上科学研究成功的大楼。所以,在进行科学研究时一定要合理选择研究方法,注意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更要灵活运用。对历届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学生的毕业设计研究后发现有两成的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只选择了一种主要的研究方法,这对于相对有一定研究难度的学位毕业设计不太合适,不能很好的解决研究中所遇到的全部问题。 笔者认为毕业生在完成毕业设计时应该根据研究的具体需要有针对性的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主要研究方法。对于研究背景与研究进展必须采用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对于研究的论证部分一般应该采用访谈法或者是调查法,对于研究的实质部分一般应该采用实验、数理统计、逻辑推理等方法。 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生答辩过程存在的问题及提高质量的举措 毕业设计答辩是毕业生展示自己研究成果的一种重要方法。对于即将走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毕业答辩是进行自我综合能力历练的绝佳机会,每一位大学毕业生都应该满怀信心的积极面对、认真细致地做好答辩准备。在调查中发现有些毕业设计做的非常好,但是设计者不能很好的表达出设计的主旨、关键环节、创新点等内容,这说明学生在平时缺乏这方面的训练。 四、结束语 全面提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具体措施应该从对毕业设计的选题、研究方法设计、实施过程的操作性以及最终的答辩等方面进行提高。学校教务部门还应该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积极落实必要的监控过程,从管理上规范毕业设计的操作程序。多管齐下,相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一定会有大幅度的提升。 电子专业毕业论文: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 摘 要: 中职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能否适应社会需要,得到企业认可,决定了中职学校的存在意义与发展的前景,而从用人单位给出的毕业生评价,是对这个问题最权威的解答。 关键词: 电子商务专业 用人单位 就业指导 为全面了解我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后的情况,提高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是为下一步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依据,我们开展了对2012、2013、2014届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我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满意度情况。 一、调查对象 1.我校2012、2013、2014届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 2.毕业生所在用人单位。 二、调查内容 1.毕业生所在用人单位基本情况。 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包括总体评价、具体评价,具体评价从四个方面评价: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文化基础,个人能力与素质,并分别以非常满意、较满意、不好说、不满意四个选项供用人单位选择。 3.用人单位对学校的建议与要求。 三、调查方式 主要是以向用人单位发放问卷调查表、电话访谈、座谈会的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50份,收回有效问卷47份。 四、调查结果分析 1.毕业生所在用人单位基本情况 根据调查结果(表1)可知,在被调查的毕业生当中,有29名在私营企业工作,占被调查人数的61.70%,而进入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则相对较少,外资企业的有两个,是意料之外。 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总体评价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与满意度,能反映我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是否能适应各用人单位的需要,会直接影响今后这些用人单位对我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接纳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总体评价为:20%非常满意、68.6%比较满意、11.4%不好说,不满意为0%,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我校电子商务毕业生总体上是比较满意的。 3.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具体评价 (1)职业道德,包括遵纪守法,诚信度,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吃苦耐劳等。 调查(表2)表明,在职业道德方面,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基本评价较高,较满意及以上达93.62%,不满意率为零,说明我校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方面教育还有卓有成效的。 (2)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包括专业相关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解决难题能力,等等。较满意和非常满意共达到85.10%,这从侧面证明我校课改的成果,通过强化基础训练,增加实践操作教学时间,进入企业实岗实习,较好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水平。 (3)文化基础,包括书面表达、计算机应用等,总体情况尚好,只是由于相当部分学生进校时文化基础较差,虽然在校期间加强了文化课的学习,文化课成绩有所提高,但与用人单位的要求还有一些差距。 (4)个人能力与素质,包括口头表达、团结协作、学习态度与能力、灵活应变、适应能力等。调查表明,我校的学生能力与素质方面总体良好,但调查中达不到用人单位满意要求的毕业生仍有21.28%,值得重视。 现在的用人单位不仅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而且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希望学生不仅要专业技能强,而且要善于表达,善于学习,能团结同事,有足够的创新意识与开拓能力,既能助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臂之力,又能得到锻炼,尽快成长为企业所需的栋梁之材。 五、启示与总结 通过本次调查,得出的结论是,我校电子商务毕业生的总体水平已经得到社会的认可,学生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但是同时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文化基础方面普遍较薄弱,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方面有待提高,这就要求采取相应措施,加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方面的教育水平,这样才能让学生毕业时更自信地面对社会的各种挑战。 1.加大文化基础课程的教育改革力度 必须针对学生的特点,探讨更能适应学生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变重知识传授为强调能力培养,让学生在校期间在文化基础方面有较大提高,满足企业要求。 2.加强综合素养与能力的教育与培养 学校今后要更注重人文精神方面的教育,重视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也就是说要更加重视使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 这就需要学校设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锻炼机会,开展各类活动,如社会服务、社会调查、课外科技活动,以及各类文娱、体育活动,融素质教育于活动之中,并注意与专业培养相结合。 3.加强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工作 学校应从入学开始就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职业意识,让学生逐渐深入了解所学专业与未来的职业方向,引导学生对自身专业与职业的认同感,让学生在毕业时对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岗位有较深认识,帮助学生尽快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职业定位。同时要对毕业生进行思想教育(含艰苦创业教育)、理想教育、形势教育,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心理咨询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 此外,学校应大力加强就业技巧指导,提高服务质量,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信息,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 电子专业毕业论文:基于能力本位的电子专业毕业设计改革 摘 要 毕业设计是电子类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职业能力课程,通过毕业设计,学生能够将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起来,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提高毕业设计的教学效果,本文提出了将能力本位教育理念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及其它的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毕业设计 能力本位教育 课程改革 1 毕业设计的意义 毕业设计是电子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职业能力课程,也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它主要是培养学生将所学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综合应用的能力以及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毕业设计课程质量的高低,也是衡量一个学校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所以,确实提高毕业设计的教学效果,对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① 2 电子专业毕业设计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电子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可知,高职院校电子专业的毕业设计一般安排在第五个学期中进行,时间大约是2~3个月。②毕业设计的基本流程主要是包括毕业设计的选题 、毕业设计的实施、毕业设计的答辩等三个主要环节。由于毕业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于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所以,毕业设计的指导老师一般都是担任学生们课程的电子专业的老师,也有小部分从企业聘请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作为指导老师。毕业设计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激发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提高电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建立适应新形势下的电子专业毕业设计模式,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为培养“零距离”上岗的复合技能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电子专业的毕业设计主要存在以下的主要问题: 2.1 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由于电子专业的毕业设计是要求运用以前所学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来设计小型电子产品,所以,对学生来说,是一次知识的复习、汇总和融合。但是,有部分学生,知识的储备不是很足,可能还有些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好,所以,在毕业设计的实施过程中就碰到了很大的困难。③ 另一方面,学生对于毕业设计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有部分学生在毕业设计实施的训练过程中还忙于出去找工作,体现在毕业设计的技能培训指导过程中经常以找工作为由请假甚至无故缺勤,造成实践过程不扎实,无法通过最后的技能考核,同时,也难以完成优秀的毕业设计成果。 2.2 指导老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一、指导老师设计出的选题存在题目过大、过小、陈旧等一系列的问题。选题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所以,毕业设计的选题必须符合电子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教学的基本要求。④第二、由于高职的大多数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都承担有大量的教学任务、科研任务等很多的工作任务,所以,用于指导毕业设计的时间偏少、精力不够,⑤这些都将直接影响毕业设计的教学效果和质量。第三、由于毕业设计的指导老师一般都为电子专业的任课教师,所以,老师们的理论经验是很丰富的,但是生产实践经验比较欠缺。 2.3 质量监控方面存在的问题 尽管在毕业设计的管理中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但是,学院、系部和教师之间的职责往往不够明确,尤其在毕业设计的质量监控环节上,通常是强调过程管理有余,实施目标管理不足,从而形成了毕业设计指导和考核由同一指导老师完成的模式,造成了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已经完成,但是,学生技能没有得到提高的局面,因此,制定切实有效的质量监控办法显得尤为重要。 3 改革的主要措施 (1)因材施教,把好选题关。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以及学习能力等的差异,在学生进行毕业设计选题时,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具体情况进行合适的调整。比如,学生在设计信号发生器时,对于能力强的学生就要求设计出方波、正弦波、三角波三种波形的信号发生器;但是,对于,学习基础稍微差一点的学生可以只要求设计出一种波形的信号发生器。这样,即解决了老师指导任务重的难题,又能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顺利地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 (2)把能力本位教育理念贯穿于毕业设计的过程始终,重点在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上。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理念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它是提倡以能力为基础的职业教育体系,以某一社会职业岗位的要求为目标取向,有助于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⑥在整个毕业设计的实施过程中,始终注重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电子专业的毕业设计过程实质就是一个设计和制作小型电子产品的过程。首先是电路原理图的设计,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电路分析和设计的仿真软件,如:Multism仿真软件。其次,是印制电路板的制作工艺和操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会参与进来,从画PCB原理图到最终制成PCB电路板,都是学生们自己独立操作完成,指导老师只是起到监督和指导的作用。在这个制板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和制作PCB电路板的工厂一样的工序和流程。根据我们出去顶岗实习的学生和毕业生回访的情况来看,只要是在学校里认真掌握了这个工艺流程的学生,出去工作后都能很快地适应这个相关岗位的工作,这才是真正意义上实现了“零距离”上岗。⑦最后,就是毕业论文的书写和答辩PPT的制作,指导老师都有统一的要求和指导,实际上,答辩时重点就是要学生们讲清楚,自己设计的小型电子产品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能够实现什么功能,自己在设计和制作的过程中碰到了什么问题,自己是怎样解决的,重点是突出学生独自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努力提高指导老师的业务水平,积极发挥“双师型”教师的优势。针对指导老师教学任务重,对学生指导时间偏少,精力不够等现象,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一是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校企合作企业的技术人员来担任毕业设计的指导老师;二是派遣本专业的老师到校企合作的单位进行挂职锻炼,来提高专业老师的实践工作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大大提高指导老师的业务水平,同时,也积极发挥了“双师型”教师的优势。 (4)提高对毕业设计的认识,规范过程监管。毕业设计是衡量学校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它对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所以,全校上下都要加强对毕业设计的认识,明白它的重要性,尤其是即将进行毕业设计的大三学生,首先要召开一次关于毕业设计的动员大会,跟学生们讲清楚进行毕业设计的重要意义。学校层面更要重视毕业设计在学生职业素养提升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加强过程监管,严格考核。⑧以专业为单位,成立毕业设计监管小组,对毕业设计的全过程进行具体的管理和质量监控,主要分为期初、期中和期末的监督和管理,每一次都有详细的记载,以此作为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最终考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参考依据。每年,系部都可以根据考核评出一些优秀的指导老师,并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此来激发老师们参与到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结语 毕业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学校、老师、学生、企业的相互努力和配合。只有每个环节都做好,才能做到让学生、家长、企业都满意。只要我们在毕业设计的实施过程中,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把好质量监管关,把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放在首位,就一定能够做好这项系统工作。 电子专业毕业论文:高职电子专业毕业设计课程的创新 摘要: 作为高职电子专业毕业设计课程的开始端的选题环节是促使毕业设计具有创新性的关键步骤之一。本文通过从课题的来源、课题的形式和选题流程的改革,将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了毕业设计过程中,为高职电子专业毕业设计课程的改革提出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高职;毕业设计;创新;选题 0 引言 随着高职院校办学思想、定位、目标的不断明确,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而毕业设计作为高职教育中最后一个且最主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更是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毕业设计环节的选题工作又是毕业设计进行的第一步,起着十分关键和重要的作用。本文即是从选题的角度,分析和探讨将创新能力培养与高职毕业设计相融合的方法。 1 现况分析 传统的高职电子专业毕业设计题目多采用××电路设计或是××系统设计,并且在任务书中给出明确的设计的功能要求和参数要求。其主要问题体现为: 1.1 这类课题建立在指导教师的思维框架下,学生完成过程中无需经过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阶段,即没有概念设计的步骤,也就缺少创新的机会。 1.2 这类课题往往与企业和市场相脱节,学生设计时通常不会考虑市场价值和技术的先进性。 1.3 学生将主要的精力放在明确的功能和参数的实现上,文献检索的范围很窄,基本不会涉及专利的查询。很难感受到企业岗位的需求。 1.4 容易出现类型单一,内容偏少的现象。 由于在毕业设计环节,这些问题的存在,常导致毕业设计流于形式缺乏内涵,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了。 2 选题工作的创新 作为毕业设计环节的第一步工作,选题是十分重要的。想要设计过程和内容创新,那么选题内容和方式必须首先适应创新能力的培养。 2.1 课题来源的创新 传统课题一般是由指导教师主观出题,有的来源于电子专业范畴中的一些经典实例;有的来源于指导教师自己承担的研究项目。学生仅仅是被动选择,因而,学生喜欢选择简单的课题或是指导较为宽松的老师的课题。若要改变这一现象,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①启发学生按照自己的专业和兴趣去寻找课题。拟定欲解决的问题和采用的方法,然后再与指导老师讨论研究具体内容和工作量,最后共同确定课题。由于课题来源于学生的兴趣,在确定课题之前学生对课题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学生选题的盲目性。同时还能激发学生探索和创新的热情。 ②深入企业寻找课题。指导教师带领学生深入企业,尤其是学生有意向工作的企业,了解企业产品和运作情况,到现场去发现问题,或是参与企业的技改项目,然后经过提炼后从中确定毕业设计的课题。这种课题来自于企业,并有可能帮助企业进行产品或流程上的创新。 ③从市场已有产品的缺陷中寻找课题。选择一些刚上市的新型电子产品,了解产品的主要缺陷,然后通过功能分析和原理分析,找到问题的症结,从中确定毕业设计的课题。这种课题可使学生有机会接触新技术、应用新技术,甚至在新技术的基础上再进行创新。 2.2 课题形式的创新 传统的课题表现形式比较单一,多数采用一个明确的课题名称,然后指定具体的功能要求和参数要求。这样一来,学生无需创新,只要完成具体的产品设计即可。所以课题形式也应有所改进才能把创新能力的要求真正纳入毕业设计中来。建议可采用以下形式: ①新产品的设计。以某些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背景,结合本专业的知识,解决该问题,设计一个新产品出来。此时,该课题只有客户对产品的需求信息,不给出确切的产品功能和参数指标。要求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先通过分析客户的需求确定产品功能,提出创新想法,完成新产品的概念设计。再根据成本、功能和参数特性筛选性价比高的可行性方案。然后再确定产品实现形式及具体参数范围。这种课题形式明确地提出了很高的创新的要求,给学生很宽的发挥空间。 ②企业技改或流程的优化。以企业技改或流程优化的任务书形式下达毕业设计的课题任务。将具体企业环境、企业要求和企业流程引入毕业设计环节中来。由于企业问题多种多样,即使是相同的问题,在不同企业中也会需要不同的方法解决。采用这类课题形式,不但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了解一些企业的运作流程,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灵活处理现场问题能力。 ③现有系统或产品的改进。提出现存某个电子产品的缺陷或是不足之处,要求学生进行改进或是提高其性能参数。这类课题形式,可以引导学生使用一些创新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学生从被完成任务的状态中,带入到主动求解问题的气氛里,激发学生创新的热情。因此也能产生水平较高的毕业设计作品。 2.3 课题确定流程的创新 传统课题确定是先由指导教师申报,再由分院或系部审核通过后下达给学生。课题公布后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才能对课题有所了解,然后再着手进行设计。整个过程,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因此,导致很多学生把毕业设计当作是负担,以应付的态度对待整个过程。 作为毕业设计环节的起始端的选题环节,如果能调整流程,让学生适当的参与确定课题,对调动学生积极性是很有帮助的。笔者认为,可尝试以下两种方式: ①毕业设计环节开始之前,鼓励学生主动联络负责指导毕业设计的各位专业教师,以选择适合自己风格的指导教师。然后再通过与指导教师的进一步沟通,来选择自己想要做的毕业设计课题。最后,再由指导教师将课题整理后申报至分院或系部审核。 ②将毕业设计环节和顶岗实习环节相结合。学生先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在实习过程中了解企业问题,然后把问题带回学校,与教师共同提炼出毕业设计课题。 总之,毕业选题环节开始之前,学生就应该参与,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这样,不但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而且还能根据学生个体特点来设计课题。毕业设计中将产生更多的创新亮点。 3 总结 毕业设计是高职教育创新性培养的重要途径。如何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应该是高职教育中长期努力的方向。选题工作作为毕业设计的第一步,将对后续工作有着关键的影响,尤其应该注意。笔者对此做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并取得有良好的效果。 电子专业毕业论文: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设计和创新型大学生的培养 摘 要: 毕业设计作为高等人才培养教学计划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创新型大学生培养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毕业设计选题、内容、指导模式和考核方式四个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及矛盾,并提出建立多元化的选题平台,采用“群体”指导模式和多阶段、多角度、多层次的考核方式以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毕业设计 创新型人才 电子信息类专业 当今,我国的经济正处于转型的一个重要阶段,迫切需要创新创业型人才。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成为教育的主题,是高校教师的首要任务。然而创新型人才需理论修养与实际动手能力兼备并同时具有创新性思维和创新性能力。但目前很多大学生都空有理论知识缺乏实践能力,知识应用死板,不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性能力。针对以上情况,有必要对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重新审视,构建一个新的教学、实践体系。毕业设计作为高等人才培养教学计划中的最后的一个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提高独立完成工作、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形式。同时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很多高校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下降,造成毕业设计成为走过场,并没有起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用。本文以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目前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并提出了如何在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中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矛盾 (一)毕业设计选题与社会发展脱节,与就业脱节。 毕业设计的选题是毕业设计的起始环节,选题是否符合专业培养目标,是否与社会发展一致,对毕业设计起着方向性的作用。科学的选题能够使学生具有足够的信心和动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使学生的毕业设计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但目前大多数院校在毕业设计选题方面都是由教师出题目,由学生选题。在教师层面,由于学生多教师少,教师在毕业设计方面指导工作量大,再加之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教师几乎没时间和精力花在毕业设计方面。所以很多教师都会选择重复的课题作为毕业设计的题目。电子信息类技术是当今社会发展最为迅速、日新月异的技术。因而重复的课题往往很多都已过时,与社会发展不相符[2],使毕业设计课题本身就失去创新性和实用性。还有部分教师直接将自己的科研带到毕业设计中,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课题本身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是毋庸置疑的,但若难度过大或是指导不当,会造成学生失去信心和动力,影响学生的发挥。在学生层面,由于毕业设计安排在第八学期,与就业时间重合,不少学生在就业压力的影响下,认为就业和考研才是大四时期最重要的任务,只要找到工作或是考上研究生,学校就不会因为学生毕业论文而影响毕业[4]。正是这种心态的影响造成学生对毕业设计的轻视,首先反映在选题上,不是因为兴趣或需要选择相应的题目,而是随意选题或是跟风选题,有些学生甚至于对所选题目一无所知。同时很多学生的毕业设计还存在课题与实习单位或是就业单位所从事的工作毫无关系,这也会导致学生消极地认为毕业设计无用。 (二)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当今社会是个变化莫测的社会、多元的社会,为了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的需求,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因而创新型人才成为当今社会人才需求的主流。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更是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创新型人才是能够打破常规,在原有理论知识和技巧的基础上,经过分析、归纳、实践,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突破、有所创造的高素质人才。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四个方面的素质,其中创新能力是创造型人才的核心素质,是创新的本质力量所在。因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是对人才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毕业设计是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相对独立地解决科学研究、企业产品制造等实际问题,最终得出创新性成果。在这个过程中必然能够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和开拓的创新精神,创造性地提出并分析问题,同时独立地解决问题,从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但目前很多高校的毕业设计都注重课程知识的运用,而忽视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对于实践应用方面发现并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及综合运用知识相互融合的技巧。而往往这方面的能力正是学生欠缺的、创新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加强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今后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三)指导模式和考核方式的固定化、单一化。 在多数高校的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依然采用一个教师定期指导几位学生的指导方式。教师由于教学和科研任务重,毕业设计的时间又太过集中,使教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不够。这样就出现了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对所指导的不同课题的学生都统一辅导,与学生的互动少,针对性不强,实现不了对学生的因材施教。这种固定的指导模式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不具有针对性,遏制学生创新思维的提高。 最后考核方式也会影响毕业设计能力培养的效果。目前多数高校考核方式都是以最后的答辩形式考核学生毕业设计的情况,对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表现并未列入考核。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对整个毕业设计的考核并不全面,同时也造成学生在某种程度上有应试心态,不注重过程只注重结果,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如何在毕业设计中体现创新型大学生培养的改革措施 (一)构建多元化选题平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为了实现因材施教,为每位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性,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毕业设计需构建一个多元化的选题平台[1]。我们可以将毕业设计选题分为四大类:应用性研究和设计、科学研究、创新创业设计及其他。它们的结构范围如下图所示。应用性研究和设计主要是由实践性比较强的项目组成,突出在实际中的应用,并与学生的实习或就业相结合,更激发学生探索的动力,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科学研究主要是教师科研项目的子项目组成,与教师目前所做的科研项目相挂钩,相对前瞻性和理论性比较强。这类题目由于不可预测性,教师和学生都不知道所采用的研究方向和方法是否正确,这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挑战。但这类题目更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出更具有创新性的观点和想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创业设计主要由大学生的创新项目、创业项目和竞赛项目所组成。创新团队和学科竞赛是高校推进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的载体,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性和实践能力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其他主要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社会调查结果自主设计选题和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社会发展的需要设计的题目组成。学生自主选题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需要学生通过社会调查自拟题目,并确保题目的可行性和实用性。教师可以鼓励基础好的学生采用此方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图 多元化的毕业设计选题系统 (二)采用“群体”指导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毕业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教学过程,教师的指导贯穿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从选题到调研、开题、设计、论文撰写最后答辩。考虑到教师教学和科研任务的繁重,对学生集中的毕业设计指导并不是很现实,再加上毕业设计的选题大多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校企合作,因而毕业设计的指导模式该变为“群体”指导[3]。由原先的单个教师指导多个学生毕业设计变为教师团队指导多个学生的毕业设计。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所碰到的不同专业的问题可以由所涉及的专业领域的教师指导。同时,教师团队和学生团队还可以定期举办交流会,交流经验,讨论毕业设计的内容和研究方法。通过交流,学生可以得到更多的不同专业领域的信息,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群体”模式的指导使教师从繁重的指导工作中解放出来,与其他教师一起分工协作。学生通过这样的指导能够接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拓展知识面,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锻炼,再加上定期的交流会通过相互交流讨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丰富考核方式,促进学生创新人格的建立。 毕业设计属于一个系统工程,历时长,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因此单由答辩情况考核毕业设计的优劣是不合理的。毕业设计的考核必须是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考核,并对毕业设计整个过程中的每个阶段按不同比例考核。考核方式越丰富,并在考核内容上强调创新性,就可以避免学生的急功近利,踏踏实实地做好毕业设计的每一步。同时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提出创造性的想法并付诸实践,从而通过毕业设计这一段较长时间的磨炼,塑造创新人格,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仍能持续创新,真正成为创新型人才。 三、结语 在当今21世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而对高等教育所培养的目标也越来越高。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成为了当今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毕业设计作为对大学生四年学习情况的全面检验,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尽管目前毕业设计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但很多高校都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改革,以发挥毕业设计在培养创新型大学生方面的作用。教学改革是一项长远而又艰巨的任务,只要扎扎实实地走好每一步,毕业设计方面的改革就一定会有丰硕的果实。 电子专业毕业论文:高校电子电气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思考 【摘 要】毕业设计是学生大学学习的最后一个阶段,对学生在知识融合、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文献查阅、论文撰写等方面具有很强的训练作用。针对电子电气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思考,提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及毕业设计的运行机制、选题创新、模式创新、过程监控等几个方面可以进行尝试的一些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本科生;电子电气;毕业设计;地方院校 毕业设计是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在毕业设计环节中,体现了教师科研与教学的统一,学生学习与工作训练的统一,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在此不再赘述。台州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是一所地方性高等院校,形成了“地方性、应用性、综合性、高教性”的办学定位。近年来,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成了各个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环节设计等方面进行了众多的教学改革。毕业设计环节的思考与改革同样也受到了各个学校的重视,各个学校都针对自身情况对毕业设计工作进行了不断的实践与探索。 1 现状分析 目前我校电子电气类专业毕业设计情况和大部分学校差不多,论文总体质量不是很高,而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在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部分毕业设计题目陈旧,与专业的发展不相符;学生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创新设计研发能力欠缺;文献查阅与综述水平不够;论文撰写能力不足。 毕业设计是人才培养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毕业设计环节运行机制、指导教师、学生三方面,其中运行机制是保障,指导教师和学生是主体。首先,在运行机制方面,虽然有具体的规章制度,但相对陈旧。比如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监控机制,运行中“监”都做得比较到位,但“控”就存在较大问题,针对指导教师和学生两大主体的一些评估和惩戒无法实质到位。其次,在指导教师方面,教学任务较重,人均指导毕业生8人以上,时间和精力无法满足毕业设计质量提升的要求。尤其是部分青年教师对如何提升毕业设计质量没有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对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缺乏研究。再次,从学生层面来讲,我校电子电气类专业学生的高考成绩大部分都比二本线稍高,生源情况不是很好。学习基础相对不太好,部分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较弱,特别是专业知识的学习更不主动。在毕业设计期间,忙于找工作,对毕业设计环节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与自己将要从事的工作相关性不大,对毕业设计抱着敷衍了事,只求通过的态度。 从分析中可以发现,提升本科毕业设计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运行机制、指导教师、学生甚至学生实习单位几个方面相互协调才能做好。下面从运行机制、选题创新、模式创新、过程监控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2 主要方法与措施 2.1 运行机制 学生的自主性激发是毕业设计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应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毕业设计管理运行机制,深入有效实施以提高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对毕业设计环节重要性的认识与理解,奖惩并行。比如加重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教学业绩考核绩点,进行相应的物质奖励,做好优秀毕业论文的选编工作,做好优秀毕业论文作品展览,为以后的学生提供较好的样板。 2.2 选题创新 严格选题审核过程,避免选题过难、过简单、要求过高。选题过程中应遵循真题真做原则,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兴趣自立课题。指导教师应充分调研提供的课题,结合地方产业人才需求,结合自身科研与地方产业的对接点,形成质量较高的选题。应做到学生与指导教师对课题的同步理解。 2.3 模式创新 积极开展毕业设计模式创新,传统毕业设计基本上在校内完成,目前各地产学研结合工作都有较大的进展。毕业设计同样可以与地方企业、科研单位、实习基地等相结合来开展,进一步拉近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的距离。既可以避免部分学生工作与毕业设计之间的矛盾,又可以弥补师资不足,还可以缩短学生工作的适应期。 2.4 过程监控 过程规章制度制定很容易,但是落实还是一个较大的问题。对毕业设计各个环节的监控都必须落到实处,这样才能有效保障毕业设计质量。针对这一环节,以指导教师和学生填写毕业论文指导手册的手段作为基本保障,确保指导教师精力和指导工作都能比较好地到位。针对阶段性的毕业设计工作,如选题、开题、文献综述、外文翻译、实物制作、论文撰写等环节,都设置了合理的评价体系,确保工作质量。在指导手册中,对记录内容进行合理设置,按指导内容、学生掌握情况、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等进行详细填写。过程监控应该说事无巨细,关键看落实。 3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系统地看待毕业设计环节 3.1 人才培养计划修订 做好毕业设计工作的基础在于对人才培养计划的严格贯彻与执行,我校电子电气类专业多次专门针对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进行了人才培养计划的修订。在培养计划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比重,开设面对工程应用的实训环节,如电子工程师、电气工程师实训等;开设各类培养实践动手能力的基础环节,如基本技能训练、各类课程设计;开设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性课程,如系统设计与开发等;加强实验课程中综合设计实验的比重。 3.2 早准备,早动手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人才培养的需要,按部就班地以传统方式进行授课也已经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何引导学生到真正的能力培养轨道上来成为当前教学的首要任务。在低年级引导学生参加学生专业社团,目前我校的电子科技协会已经初具规模,在这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通过高低年级学生在一个环境下学习,发挥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的影响作用。为专业社团配备良好的指导教师队伍,为学生开展课外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指导。搭建良好的适应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平台,目前专业创新基地已经做到全开放。鼓励低年级学生加入高年级学生的创新活动。这些将为毕业设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3 发挥科技活动的带动作用 针对学生的各类科技活动目前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需要,如省级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校级、院级的学生科研项目数量还不够多,但这些项目对于激发学生的科研自主性有非常好的作用,而且可以为毕业设计工作提供良好的训练准备。部分项目可以进一步挖掘,进一步深化,形成一个甚至多个良好的毕业设计课题。引导学生辅助教师科研,参加教师学术活动,对学生同样有很好的启蒙作用。 3.4 发挥竞赛的辐射能力 竞赛往往是优秀学生的舞台,但是竞赛工作的开展同样对毕业设计工作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各类竞赛需要各方面的学生,而且竞赛培训工作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有益的。扩大竞赛培训面,提高竞赛培训质量,争取获得更好的竞赛成绩都将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起非常好的推动作用。 4 结束语 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校期间最后一个关键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而且电子电气类专业是工程性极强的工科专业。积极探索提高电子电气毕业设计质量的新方法、新举措,对于提高本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只有通过系统的考量毕业设计环节,做好运行机制建设与落实,综合各个教学环节,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才能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 电子专业毕业论文: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引言:我国电子商务大发展对电子商务拔尖人才提出了迫切需求,为使高等学校在电商拔尖人才培养上发挥强大的支撑作用,在了解我国电商人才发展的现实需求基础上,明晰了人才培养的建设目标和思路,探究了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及相关教学资源的建设内容。通过完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评价体系,构建出一套模拟仿真与合作教育相结合的电子商务从业人才培养模式。 电子商务在我国工业、农业、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金融、旅游和城乡消费等各个领域的应用不断得到拓展,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已成为我国参与全球经济合作的必然选择 [1]。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稳步增长,经济总量持续扩大,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广阔的市场空间[2]。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对发展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更加强劲[3],我国电子商务人才需求进入了快速膨胀期。 一、电子商务人才现状 电子商务的繁荣迎来了电子商务行业就业的良好前景,电子商务行业已经成为高薪行业,目前从业人员月均收入水平已经超过传统行业整体水平。但是,我国电子商务从业人员人才缺口却在持续走高,据有关权威统计,电子商务本科专业就业率却低于总体平均水平,就业市场中形成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招聘难和求职难的两难局面。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在信息时代,人才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信息化步伐的加快,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 (一)人才需求层次 企业电子商务应用人才需求层次。企业开发电子商务,除了软硬件条件的具备外,重要的是知识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具体包括:企业电子商务管理人员,负责本单位电子商务系统的管理运作,需要掌握电子商务的基础知识、商贸知识、电子商务法规、电子商务案例分析与电子商务项目管理等知识[4]。电子商务实际操作人员,负责本单位电子商务活动的实际操作,需要掌握电子商务的基础知识、商贸知识、电子商务相关技术、电子商务技能和操作规范、操作标准等知识。 电子商务项目开发人才。在电子商务法规、市场,应用环境创建与完善的同时,电子商务的项目开发成为一个单位做好电子商务工作的关键。社会所需电子商务项目开发人才分为以下几类:电子商务分析人员,需掌握相关的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相关软硬件等知识;电子商务项目具体实施人员,要求掌握电子商务开发软件技术、网络编程技术等知识。 电子商务管理人才。主要是指政府、行政部门电子商务管理人员,应掌握电子商务的基本的法律、法规,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网络管理、行业认证及相关领域的管理等知识[5]。 电子商务教学科研人才。主要是指除大专院校、相关科研机构、企业中从事电子商务教学及科研工作的人才。他们要做到信息网络技术和商务理论互相融合,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实现很好结合,对电子商务某些问题和领域进行前瞻性研究并提出建议和意见。 (二)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根据市场需求和人才实际状况,目前我国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人才存在如下问题: 培养方向定位模糊。高校为能清晰地界定出所培养的电子商务人才将来的就业方向和就业岗位,提出的培养目标相对宽泛。 师资力量薄弱。现有高校师资大多数是从计算机、网络、管理、营销或其他专业调派,专业电子商务教师很少,其知识储备也大多来自电子商务书籍,不够系统,不够深入,不够实用。由于高校大多没有电子商务实战经验,使得有时教师在从事电子商务教学时显得勉为其难。 课程设置不完善。由于高校缺乏对电子商务在国际上领先应用,在中国企业实际应用状况的理解,课程设置的随意性很大,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现有的相关技术和商务方面的课程简单堆砌在一起,缺乏有机结合的系统性;二是强于书本而弱于实务,缺乏必要的案例教学和实务操作[6]。 教材缺乏规范性。目前,国内先后出版了电子商务的系列教材,分别由各相关高校根据自己学校的教学情况组织编写,内容差别很大,编写滞后于电子商务发展,也落后于教学内容更新。因此,各高校在教材选择上存在差异化。 教学内容缺乏实战训练。目前高校电子商务教学现状基本是教师以说为主,学生以听为主,而电子商务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无论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商务策划、项目实施都需要大量的动手训练。尽管近年高校都意识到这个问题,并推出了电子商务实验室系统,供学生模拟练习,但是这些软件仍然脱离于实际的商业环境,甚至有些已落后于现有的应用。另外,由于教师本身很少参与商务实际运作管理,课程的案例来源、案例讨论、创业指导、实习指导都受到了极大限制。 毕业生就业方向模糊。由于毕业生不能准确定位应聘的行业与职位,因此泛泛的简历不能吸引用人单位,有些毕业生往往失去面试的机会。另一方面,即使获得面试机会,由于不了解电子商务在各行各业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对于企业提供的职位缺乏工作方法、经验和热情,使他们很难应聘成功。 二、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人才培养模式 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建设目标和思路应立足于应用层面的电子商务人才;具备熟练知识技能的电子商务分析人才、电商项目设计及其实施人才、具备较高管理能力的电子商务管理人才,以及具有能够解决企业实际问题、有国际视野及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 (一)市场导向型培养模式 电子商务基于网络的交易服务、业务外包、信息技术外包服务等规模逐渐扩大,模式不断创新。市场的扩大、消费需求的多元化,造成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式与其他专业相比,更具有市场导向性 。 高校应该积极开展市场调研,与时俱进,充分了解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及时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社会需求变化,掌握人才需求情况、需求特点,使学生更具竞争优势[7]。因此,高等学校可以把电子商务师资合理配置,为企业提供专业的电子商务精英人才,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专业技术和电子商务实用型人才为重点,实行有计划、分领域、分层次为企业提供人才订制、筛选、储备、预就业和大学生实习为基础的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向规范化、科学化、项目化方向发展,对企业因需施教,对学生因材施教,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二)模拟仿真与合作教育相结合为手段 模拟仿真手段主要是设置一个具体的商务活动。要求讲授者和学习者对这种具体的商务情节环境做出反应和决策。模拟实质上就是角色扮演,这种角色扮演可以使学生感受不同角色的需求、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快速做出反应并承担相应后果,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仿真则利用商务模拟软件,提高学生在操作中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模拟实验中提高分析商务环境和解决商务问题的能力[8]。 笔者针对现今高校开展模拟仿真活动的学生满意度进行了问卷调查,下发问卷600份,调查对象为某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要求学生对目前学校开展的模拟仿真工作情况进行评分,5分为十分满意,4分为比较满意,3分为一般满意,2分为不太满意,1分为不满意。调研结果如表1: 由表可知,评分在3分以下(含3分)的人数百分比为77%。样本数量虽有限,但仍可说明开展模拟仿真活动是现今高校完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重要解决方案之一。 过去电商人才培养更多停留于“理论传授”的层面,与实操结合的课程不多。这其中最核心的原因在于,很多讲师仅仅是“背书派”,并非具有资深实操技能的专业人员。为推陈出新,一套“上午授课、下午实操”,邀请资深电商店主、卖家作为客座讲师的综合型培训模式,正在被一批电商教育者开发出炉。由此可以看出,电子商务从业人才培养需要学校和企业双方资源有效结合,即以合作教育为手段培养人才。通过合作教育,学校与企业加强了联系与沟通,人才培养更加联系企业需求实际,学生深入企业的生产经营以及技术开发的实践中,实现岗位对接,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使大学生能尽快适应社会,学以致用,企业也能招聘到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合作教育这种手段使高校和企业自主联合参与人才培养,充分整合了双方科技资源、教育资源和产业优势,集成各方力量,使科研、教育、生产等不同社会分工实现高度协同化,学校与企业共同为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双赢局面。 笔者针对现今高校开展合作教育活动的学生满意度进行了问卷调查,下发问卷600份,调查对象为某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要求学生对目前学校开展的合作教育工作情况进行评分,5分为十分满意,4分为比较满意,3分为一般满意,2分为不太满意,1分为不满意。调研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可知,评分在3分以下(含3分)的人数百分比为77.5%。样本数量虽有限,但仍可说明开展合作教育活动是现今高校完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另一重要解决方案。 (三)实现人才培养三种要求 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高素质商务人才,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实现人才培养的三种要求:教学与实践零距离、教师与学生零间隙、毕业与上岗零过度,即需要做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需要高校与企业合作设计课程,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实现课堂与公司合一,教学中注入企业文化、企业管理模式等内容,建立与企业相近的实训环境,达到教学与实践零距离;师资队伍实行双轨制,即学校骨干教师授课与企业导师指导双重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之间互相融合、借鉴、学习,教师也是学生,实现教师与学生零间隙。学生在校期间,具备了一定程度的职业素养、专业探索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学生毕业后能快速适应岗位需求,实现毕业与上岗零过度,并为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语 电子商务是网络化的新型经济活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已经成为各国增强经济竞争实力,赢得全球资源配置优势的有效手段。现阶段是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的战略机遇期。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 电子商务作为现代服务业中的重要产业,有“朝阳产业、绿色产业”之称,我国作为电子商务发展的新秀,市场潜力较大,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但是在国际电子商务活动所占份额并不理想,还有许多有待完善和开发的地方,特别是高层次管理人才急缺。面对如此紧迫的形势,高校、企业和政府应该协同努力,为人才的产生和发展提供各种条件、环境,建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与市场接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顺应时代要求,为全国电子商务行业发展、地方经济提升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就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电子专业毕业论文:高职电子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分析 摘 要:系统地了解高职电子类专业的就业情况,对高职电子类专业在校生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做好高职教育工作、使专业培养目标更加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2013年3~5月份,我们对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2013届电子类专业575名应届毕业生进行了调查,下面对就业概况、求职途径、专业对口度与企业性质、岗位与跳槽频率、待遇和工作区域分布进行分析。 关键词:就业现状;专业对口度;就业质量 一、调查描述与分析 1.总体概况 我院电子类专业2013届毕业生共575人,其中3.30%的学生参加专升本考试,1.73%的学生入伍,84.34%的学生已参加工作或就业实习,2.43%的学生正在考驾照或会计,6.95%的学生正在等待面试通知,还有1.21%的学生就业行为并不积极。本文重点考察的是学生实际工作的状况,不是讨论就业率的问题,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就业”(签署过教育部统一要求的“三方协议”)。实际上就业形式是多元化的,很多学生已经找到了工作,但用人单位没有独立的人事权,只能与他们签订临时就业协议或劳动合同。他们事实上已经实现了就业。 2.求职途径 在485人已就业的应届毕业生中,47.42%通过校园招聘获得就业岗位,30.52%通过亲朋好友等各种社会关系获得求职机会,17.11%通过校外招聘会,1.03%通过杂志、报纸获得就业岗位,3.91%通过校外招聘网站获得就业岗位。 3.专业对口度与企业性质 在就业的485人当中,68.04%是在IT/电子类行业中工作或者是从事跟IT/电子类相关的工作。在接收我院电子类专业的单位中,中小企业是主要力量,占86.39%,国有企业占2.89%,三资企业占5.15%,民办非企业占1.86%,事业单位/教育部门占3.71%。中小企业、国有企业、三资企业是毕业生的主要流向。 4.岗位现状与跳槽频率 在对我院电子类专业2013届已就业的485人毕业生的岗位分析中,28.25%IT电子技术类,30.52%销售类,21.44%生产类,9.48%行政文职类,3.92%后勤类,0.82%自主创业,5.57%其他。男生主要集中IT电子技术类、销售类和生产类,女生主要集中在销售类、生产类和行政文职类。IT电子技术类的岗位主要集中在仪器电器维护工程师、移动传输工程师、调测工程师等,技术开发类的比较少;从事的销售类岗位主要是集中在电器仪器手机以及移动增值业务等的销售;在生产类岗位中,有82人还在从事生产一线的工作,但有22人已经脱离生产一线,从事生产质检、维护、管理等工作。 另外,有118人更换过就业实习单位,其中有17人已经换过两份以上工作。跳槽是就业过程中的正常现象,通过跳槽可以从某种程度上提升自身价值,得到锻炼,但在仅仅半年的时间里,盲目频繁地跳槽不仅给企业带来损失,也给学院及学生本人带来不利影响。生产型企业招收普工时为中专生提供的收入要比大专生低,这样可以为企业节约成本,但他们招高职专科生的目的,就是为了储备适合做管理、有技术的人才。调查的数据也表明,生产类就业应届毕业生中,不到半年时间就有两成学生从生产一线上转岗到了生产质检、维护、管理等工作。可见只要有吃苦耐劳精神,心态稳定下来,最后会被安排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岗位上。 5.待遇现状 工资收入情况如下:6.39%在1000元以内,34.64%在1000~1500元之间,33.61%在1500~2000之间,22.06%在2000~3000元之间,3.30%在3000元以上。平均月薪为1610元,女生平均工资是1565元,男生平均工资是1633元。当然,目前已就业的应届毕业生尚未毕业,处于就业实习阶段,大部分领取的是实习、试用期工资,有个别学生还是以“零工资”换取工作经验的,他们能接受这样的收入,是一种理性的行为,用发展的眼光看,这有利于他们提早就业,适应社会,实现理想。 6.区域分布 我院电子类专业2013届毕业生从生源地的分布情况看,山东省内陆地区58.45%,济南12.72%,沿海地区10.59%,北京、广东、长三角2.59%,其他省份20.08%。从就业区域分布看,20.71%在山东省内陆地区,51.00%留济南,18.30%沿海地区,北京、广东、长三角的占6.91%,其他省份的占5.43%。山东的毕业生也许受传统观念等因素影响,选择就业地时比较保守,喜爱在“家门口”就业,首选省会济南,其次是沿海城市,然后是生源地。 二、结论与建议 我院实行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和面向市场的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符合当前的就业形势,电子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及专业对口度都比较乐观。但从整体就业趋势看,就业形势还是比较严峻的,就业质量有待提高。要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就必须要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首先,在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下,应促进企业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参与学校课程体系制订,使学校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能紧跟社会发展需要,使学生能及时补充具有时效性和实用性的知识技能。 其次,加强职业指导工作,完善就业服务工作。建立就业资源信息库,帮助学生了解就业状况;提供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及兴趣所在,引导学生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掌握与自己的职业方向相关的技能,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一些招聘会,让学生直接感受就业市场;帮助学生树立职业平等和劳动光荣的观念,引导学生转变观念,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求职技巧培训和就业信息,促进大学生尽早就业。 电子专业毕业论文:以实物制作优化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毕业设计初探 摘要:针对形象思维强于逻辑思维的高职类学生来说,在指导老师和企业工程技术员拟定的毕业设计课题的基础上,制作成实物来完成设计任务是优化毕业设计的一种实践教学的方法,也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扩大、深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有所用、学有所得、学有成效、学用结合的一种教学形式。它符合“基础理论够用、专业知识适用、职业技能有用”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较强的应用技术型人才的职业院校办学特点和职业技术教育理念。 关键词:实物制作;毕业设计;设置;课题;雏形 毕业设计是大学生在校期间一次系统、全面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设计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学会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工程技术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1]。高职院校面对的是形象思维强于逻辑思维的学生,培养的是“基础理论够用、专业知识适用、职业技能有用”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较强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怎样才能更好的让学生完成好这个环节的实践教学,汕尾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采取了简化理论研究和分析,以实物制作来优化毕业设计不足的实践教学方式。 一.以往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1.以往的毕业设计成为学校的难题 以往的毕业设计时间选择在最后一个学期(即第6学期),而在这个时间里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中度过,一部分学生一旦认为岗位适合自己就忙于工作急于表现自己,巩固岗位位置;而另一部分学生觉得岗位不适合自己则忙于在职场上竞争不断地选择新的岗位。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没有心思做毕业设计,也很少有时间查阅资料,定期向指导老师汇报毕业设计,更不用说定期回学校与指导老师见面沟通解决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因而难于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为了完成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中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设计,又不影响学生的毕业和就业,毕业设计只能流于形式,得过且过,走个过场而了事。因此,如何解决毕业设计与学生毕业、就业的矛盾就成为学校面临的一个难题。 2.以往的毕业设计成为学生的负担 高职院校的学生理论水平要求不高,重在实践。虽说他们在学校、企业的实践教学中得到一定的训练,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是在企业实习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毕业设计题目还是有很大困难的,即使是选择了题目,也会出现很多无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又得不到老师的及时指导,学生很无奈;或者有的学生选择了题目后,到网上摘录,将别人的设计改头换面成为自己的,出现了理论不通、知识混淆、逻辑不顺等问题;或者有的学生的毕业设计从理论上看起来没有什么问题,但元器件选择是否合适、工艺是否合理、能否成为实际电子产品,没有实物得不到证实。怎样才能找到合适的毕业设计课题,减轻毕业生的心理负担,是学生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 3.以往的毕业设计成为老师的心结 指导毕业设计是高校老师的职责和义务[2],但以往由于学生失控往往使指导老师大伤脑筋。一方面老师要考虑到学生的毕业率、就业率,另一方面还要注意毕业设计的科学系、规范性、严肃性,还要应付学生从企业带来的种类繁多的各式各类题目,又要完成指导学生毕业设计任务,于是多数老师名义上是指导者,实际上变成了学生毕业设计的参与者。因此,很多老师只要可能都不愿意接受指导毕业设计的任务,这就成了老师心理上的一结。 二.毕业设计设置思路 (一)毕业设计时间的设置 改变传统的毕业设计时间,将毕业设计启动时间提前到学生在校期间的第5学期中后段。学生在专业教师或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已拟定的若干个毕业设计课题方向中,根据个人的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毕业设计题目和指导老师,并在指导老师的系统指导下,查阅资料完成毕业设计的雏形。在最后一个学期的企业顶岗实习期间,根据所选题目要求,结合个人实际能力和企业实际生产情况,在指导老师和企业专业技术员的帮助下先制作成实物,再依据实物撰写出毕业设计报告书等相关材料,并进行毕业设计答辩。这样学生的毕业设计既有了理论根基,又有自己制作的活生生的实物,就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毕业设计。 (二)毕业设计题目的设置 毕业设计是整个在校学习环节的总结,是为毕业画上的最后一个句号,因此毕业设计是本专业的基本技能和岗位能力的汇总[3]。在设置毕业设计题目的时候以行动导向为新的理念,从实际出发确定毕业设计教学计划,由专业教师提出和拟定毕业设计课题方向,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 1.设置岗位能力提高型毕业设计课题 这种毕业设计课题是由在企业实际干过对企业比较了解、或以往带队实习过、或将要带队实习的老师和企业技术人员,根据本专业的实际岗位技能要求和职业能力要求,结合校企合作企业实际拟订的各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学校完成的一部分理论设计雏形的基础上,在实习企业进一步加工、整形,根据本企业实际出发制作成实物,并依据该实物完成毕业设计。如电子产品生产制造企业中的“电子产品质量检验文件”这种实物的制作或“电子产品生产管理文件”这种实物的制作等,再根据文件实物撰写出毕业设计报告书等设计材料,并进行毕业设计答辩。这类毕业设计题目比较适合由学校或系里统一安排在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实习的毕业生选择,由顶岗实习指导老师和企业工程技术员合作指导。 2.设置改造与创新新电路、新产品型毕业设计课题 这种毕业设计课题是由实践教学及实际动手能力比较强的专业教师拟订的各类题目。它是以革新为突破口,用现成、完整的实际电路或实际小电子产品为参考,在其中找出革新点进行改造。经改造的新电路以节能、省元件、加大功能、产生新功能、更加方便为扩展方向。组织指导老师引导学生在原电路或原产品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仿真等现代科学辅助工具,设计出新的、科学的、实用的、可行的新电路,并制作成实物或模拟实物。毕业生根据实物撰写出毕业设计报告书等设计材料,并进行毕业设计答辩。这样学生以自己制作的实物为行动导向去完成毕业设计,其目的性强、任务明确、有极高的热情和主动性。 3.设置大学生技能竞赛型毕业设计课题 这种毕业设计课题是由指导参加过各种类型大学生竞赛的老师拟订的各类题目。它是依据往年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大赛等比赛题目中提炼出来的。要求学生按比赛要求为基点,结合本专业的主要技能和能力,在完成实际比赛任务的基础上制作实物或完成实际比赛内容,再根据实物和实际比赛内容撰写出毕业设计报告书等设计材料,并进行毕业设计答辩。这类毕业设计题目比较适合曾参加过各种大学生竞赛的毕业生选择。 这样先设置形式多样的毕业设计题目方向,由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或爱好选择自己能力范围的具体题目和指导老师,将在毕业设计中不好解决的难题分散开来,学生的毕业设计就有方向、有目标,指导老师心里有数、指导到位。 三.毕业设计的组织和实施 毕业设计的组织管理工作是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工作的保障,我们按照毕业设计的准备工作、毕业设计题目选择、毕业设计中段检查、毕业设计的验收和公开答辩、毕业设计成绩评定等环节随时跟进管理。 第一,要做好充分合理的组织实施计划,安排行之有效的毕业设计工作日程,规范毕业设计报告书等材料的撰写格式标准,提出本届毕业设计的总体要求和毕业设计答辩方案。组织专业教师及企业技术人员拟订毕业设计课题,并对课题进行审核、筛选,进一步确定适合制作实物的毕业设计课题。第二,开设毕业设计课题宣讲报告课,让每位指导老师介绍拟定的课题要求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学生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及实习等实际情况自由的选择课题和指导老师。第三,学生选择好课题和指导老师后,接受指导老师下达的毕业设计任务,根据任务制订出自己的毕业设计进度表和任务书,在指导老师的引导下针对课题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调研、收集参考资料、查阅相关文献。在学生还未顶岗实习前完成毕业设计的雏形,然后学生带着实际问题到顶岗实习的企业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毕业设计。在这一阶段特别加强组织和检查工作,督促指导老师紧密跟踪学生,检查学生毕业设计准备是否充分、接收的任务是否明确、选题是否合适、学生设计工作量是否适当、是否适合学生他本人等。有问题及时解决和调整,做好指导服务工作,并采用指导老师碰头会、汇报会、阶段总结会等各种形式及时反馈毕业设计实际落实情况和毕业设计完成进度的实际情况。最后收集学生制作的实物、毕业设计报告书、毕业设计答辩PPT等,验收并进行公开答辩。其毕业设计成绩构成为:实物产品满分40分;毕业设计报告书满分40分;公开答辩成绩20分。 四.取得的成效 以实物制作优化毕业设计就是让学生在自己制作的实物基础上完成毕业设计。学生在制作实物过程中,哪怕是很小的实际产品,要经历各式各样的难题。他们要亲自动手制作,并解决出现的问题,就必须掌握所涉及到的专业知识。要成功制作具有革新的创新产品必须要对本产品的工作原理理解的非常透彻、设计的非常准确,同时具有熟练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这样做出来的毕业设计从理论到实践得到了充分的结合,使我们的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得、学有成效、学用结合,做到了“做中学、学中做”真正符合职业院校办学特点,突出了职业技术教育理念。 与以往的毕业设计比较,这样设置毕业设计,对于指导老师来说达到了心中有数,指导到位,得心应手,可指导出较高质量的毕业设计,打消了心里难题,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和经验积累,也为自己撰写论文、申请课题积累了素材,因而愿意接受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对于学生来讲毕业设计的任务明确,目标定位准确,可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选择题目完成毕业设计任务,打消了对毕业设计的神秘感和恐惧感,其毕业设计的积极主动性大大提高,能够完成较高质量的毕业设计。这样真正体现了以教师或工程技术员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职业教育理念。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及技能分析、解决专业范围内的一般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创新改造思想,掌握工程设计的一般程序、规范和方法[4]。通过这样的毕业设计学生进一步巩固、扩大、深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实现由一名学生向工程技术人员的过度,走向工作岗位、适应社会需要做好技术储备,为社会提供合格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 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有很大的不足。一是,更加紧密的与企业挂钩,更多的在企业实际工作岗位上提炼出相关职业能力和技能提高方面的题目,这就要求指导老师深入企业实际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相结合拟出更加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题目。二是提高电子产品技术改造的成分,技术革新和创新思维不是一是一招就能产生的,这就要求指导老师平日里多积累实用的小电子产品或实际实用的电子产品电路,建立创新改造思路,多在实际生活和企业中积累且提炼成题目。同时在平时的专业教学中不断地灌输和引导学生建立创新、改造、革新的改革新思想。
随着新课程改革逐步推进,教学理念也在不断优化。在当今社会,传统教育理念呈现出了很多问题,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素质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师必须重视创新实验教学,通过科学实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促使学生参与到科学实验中来,锻炼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将学生培养成为优秀的人才。 一、小学科学学科核心素养概述 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方面是适应社会发展,能够在社会中发光发热,做出贡献;另一方面是适应终生发展,能够不断学习、进步。核心素养主要强调的是自主、合作与创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需要将知识技能教学和情感态度教育等进行融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同时要具备一定的能力和良好的品格。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改进唯结果论的评价方式,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发现学生的优势,对学生展开有针对性的引导,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对于小学科学学科而言,其核心素养的培养体现在实验教学上。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实践性的课程,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该摒弃模仿式的实验教学方式,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究,让他们可以结合学习的理论知识,全神贯注地投入到科学实验中去。因此,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实验环境,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手脑结合,让他们能够以问题为导向,在探究中得出科学原理。科学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崇尚科学,学生能够认识到科学的重要性,以严谨的态度面对科学,可以应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其次是理性思维,学生应该尊重科学事实,具备求证意识。最后是乐于探究,学生需要树立自主探究精神,可以根据所学知识提出相应问题,然后进行假设、探究,利用所学知识验证科学原理。 二、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小学科学实验创新教学意义 核心素养理念强调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的提升与动手实践能力的增强,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科学实验创新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一,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虽然他们生活经验较少,但是也会具备一定的生活常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碰到感兴趣的问题就会根据已有的认知进行假设分析,主动进行实验探究。教师对实验教学的创新,会改变模范式或者带领式的实验教学形式,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实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探究能力。第二,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在新时期,科学素养变得非常重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目标。科学素养指的是要了解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科学的价值。科学实验教学恰恰是对学生这三个方面的培养。在开展科学实验前,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科学实验就是对科学知识进行验证的过程,也是学生掌握科学方法的关键。在总结科学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了解到科学知识的具体应用,认识到科学知识的价值。第三,有助于新课程改革政策的落实。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以及创新意识。科学实验能够促进学生这三个方面意识的形成。对于自主意识的形成,学生在实验中需要主动思考与探索,进行假设分析。对于合作意识的形成,因为科学实验一般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所以学生在小组中需要明确分工、团结协作。对于创新意识的形成,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不应该限制学生的思维,需要让学生结合自身认知形成自己的想法,然后去验证。 三、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小学科学实验创新教学策略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应该结合班级实际情况,进行实验教学的创新,可以从观念、内容、形式以及评价四个方面优化实验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具体如下。 (一)注重观念的转变 教师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就应该具备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和丰富的实践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教学设计质量的提升,让教学活动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所以,教师有必要结合时代的发展需求与学生的特征实时更新教育理念。首先,教师应该深入研究物理学科课程标准以及新课程改革政策,从相关的政策文件中分析出合适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同时,教师还需要充分掌握核心素养、建构理论等教育学知识,以此提升自身的专业性。其次,教师要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在传统的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为了提高实验效率,习惯于带领学生进行实验,即教师做一步实验,学生跟着做一步实验。这种方式的确可以让学生快速、准确地完成实验,但是却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之中,对于学生开展思维训练、自主实践等意义不大,这是对实验教学的忽视。因此,教师应该改变陈旧思想,给学生提供自主实验的空间,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最后,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在进行科学实验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问题,这时,教师不应该直接帮助学生解决,而是需要凭借对学生的了解,采用恰当的方式进行引导,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教师理念的转变是实验教学创新的基础,相关教师应该有所重视。 (二)注重内容的拓展 新时期的教育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进行相关知识的讲授外,还应该注重学习内容的拓展,让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教师在进行科学实验教学时,不应该局限于实验内容,可以进行跨学科拓展,如融入历史、地理以及文学知识等。例如,教师在进行《太阳的影子》实验教学之前,可以通过拓展历史知识进行导入,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古代的计时方法,如漏壶计时、日晷计时等,然后引出古人通过太阳的影子进行计时的知识。当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太阳影子和时间关系的探究实验,从而促进探究效果的优化。拓展教学内容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表现,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三)注重形式的创新 想要通过科学实验教学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教师还需要重视教学形式的创新,通过新颖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促使学生参与。第一,教师可以开展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当前较为流行并且能够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种教学方式,主要是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合作,完成对相关科学知识的探究任务。这种方式应用在实验教学中具有关键作用,可以显著提高学习的效率。对于学生而言,他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可以实现差异互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实验探究效果的优化,发挥小组带动作用,实现共同进步。例如,教师在进行《怎样加快溶解》实验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开展合作学习。首先,教师需要给学生布置合作学习任务以及提供实验的材料,给每个小组发放一定数量的冰糖,充足的冷水、热水,以及搅拌棒等,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加快溶解的方式。以一个小组为例,该小组共5人,其中3人进行实验,2人进行记录。3名实验学生分别用搅拌溶解、热水溶解、磨碎溶解等方式展开实验,最后得出将冰糖磨碎后再用热水溶解是最快的的结论。然后,学生再针对实验结果进行探讨,得出溶解速度与水的温度、颗粒大小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在促进课堂效率提升的同时,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其次,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音视频播放、课件呈现等,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学效果的优化。因此,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时也应该注重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例如,教师在进行《多变的纸》的实验教学时,涉及到了一些变化现象,如蜡烛熔化、易拉罐变形以及水结冰等,这些现象是难以在课堂中给学生展示的。因此,教师可以借助信息设备播放这些现象变化的过程,让学生可以对物体的形状和状态变化进行清晰的观察,从而总结出物体变化的规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实验教学,可以将课堂中难以直接呈现的内容以视频的方式展现出来。同时,对于一些实验细节,也可以通过信息设备进行放大或者循环播放,使学生充分理解。再次,教师可以引入游戏活动。游戏对于学生来讲,是一种可以有效集中注意力的方式。学生对游戏的喜爱可以使感官更加协调,提升理解和记忆等能力。因此,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可以结合实验内容融入游戏活动,让学生能够乐于参与科学实验。例如,教师在进行《鞋底花纹的启示》这一讲实验教学时,可以引入竞赛游戏。这一讲涉及到的科学知识是摩擦力,在完成探究摩擦力拉力的实验教学后,教师可以组织开展“摩擦力游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木块、砝码、毛巾等材料,进行木块拉动游戏的设计。学生设计完成后,教师用拉力计拉动各个小组的设计,测得摩擦力最大的小组获胜,并且给予获胜小组一定的奖励。通过这种设计游戏的方式,可以让强化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记忆。最后,教师可以利用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指的是教师根据实验内容,进行相关情境的创设。如果学生能够处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学习,会大大提升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实验教学。例如,教师在进行《植物的“身体”》这一实验教学时,可以带领学生到学校的劳动实践基地进行观察。这一讲中涉及到对植物各个部分的认识,如根、径、叶等。植物的不同组成部分在书中是以图片的方式呈现的,不利于学生细致观察。所以,教师应该将学生带到实践基地,进行植物各组成部分的讲解,让学生可以近距离观察,感受植物的气味等,这样能够让学生深入地了解植物的组成。 (四)注重评价的拓展 评价对于学生具有重要意义,科学的评价可以推动学生进步。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很多教师过于关注实验的结果,习惯从结果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是不全面的,会给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基于此,首先,教师应该拓展评价方式。在实验教学中,教师需要具备观察能力,关注学生实验的过程,给予学生科学的评价,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例如,教师在进行《土壤成分》的教学时,需要学生对土壤进行观察、分析,可能会使用到放大镜等工具。此时,教师可以对学生使用工具的过程进行及时评价,引导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放大镜等工具。对于实验中表现较好的学生,教师应该及时提出表扬,激励学生积极开展实验。其次,教师应该拓展评价主体。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进行评价的人员主要是教师,较为单一。实际上,学生和家长都可以成为评价的主体。第一,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评或者互评。例如,教师在进行《固体、液体的体积和质量》这一讲的实验教学时,在学生完成物理称量实验后,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称量方式进行自我评价,也可以让学生针对其他小组的称量方式进行相互评价。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反思能力的提升。第二,教师可以让家长参与到评价中来。在学生进行实验或者汇报实验结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录制小视频,发送到班级群中,让家长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实验情况,有助于其在家里对学生的辅导。最后,教师应该拓展评价内容。评价的语言应该是生动、丰富的,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温暖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理念下,教师必须不断地优化科学教学,开展最适合学生的教学。在进行科学实验教学时,教师应该更新教学理念,丰富实验内容。在教学评价上,也应该注重提升新颖性,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南,张珊珊,焦广萍,玄翰雪.大概念背景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设计与评价[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2(1):64. [2]高志勇.核心素养下小学科学实验创新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5):36. 作者:董立福 单位:山东省威海市高新区神道口小学
林业与生态论文:试论当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摘 要:本文简略分析了当代林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研究发展当代林业的有效办法,对大力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全力创造时兴中国有着重要并且深刻的含义。 关键词:林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 前言 当代林业进步迅速,然而有数据显示,林业发展是以生态文明的破坏为代价,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泄问题十分紧迫,生态文明的恶化越来越严重,故生态文明建设地位与效果日渐显露。时代的持续进步,民众的环保认识也跟着进步,生态文明建设慢慢被纳入国家工作的计划当中,变成了往后的重要研讨工作。 1 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关系 1.1 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在全体社会发展中发展林业起到的影响相当重要,林业建设可以有效防治自然灾害等问题,如:空气污染、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及洪涝灾害等,在维护湿地和森林资源方面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林业除了整治生态问题之外,还有构建及宣扬生态文明的职责。 1.2 生态文明是林业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及方针 实行林业建设的目的主要是加强植树造林的力度,普及植被的覆盖率,因而解决各种湿地锐化、沙地石漠化等生态问题, 而且恐怕存留损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灾害,充分表现林业在生物多样性维护、涵养水源、防风固沙、洁净空气、节能减排、调整气候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只能经过加强林业建设才可以实现社会生态文明的建设,推进人与自然的谐和发展。 1.3 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保证 生态文明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体系,加强林业建设不仅可以处理各种生态问题,还能为社会的发展供应各种物质资源。林业的各种材质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表现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普及民众的生活水准,例如平日生活中用到的桌椅、竹炭纤维衣物等的来源都是从林业生产材料得到的。 2 发展当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的对策提议 依照当代林业与生态文明高度紧密的关系,与当代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性,个人觉得发展当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应当采用以下的对策。 2.1 强化林业资源维护与管理 最近几年,在各级有关林业主管部门不断努力下,我国的森林资源维护管理持续强化,森林面积不断扩大,森林积蓄稳步提高,森林质量慢慢提高,为开展生态林业以及民生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可是,随着我国城市人口与工业迅速扩大,森林资源管理的诸多新情况、新问题慢慢显露出来。要是任由其问题持续发展必定严重影响林业 “双增”方针的实现,严重妨碍当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进度。充分认识维护发展森林资源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时兴中国的重要含义,稳当解决好经济发展和森林资源维护的关联,用力强化对森林资源维护管理工作的引导。严格按照林地维护利用规划审核建设项目林地的使用,掌控用地范畴,固守林地红线。要踏实推进地方人民政府森林提高指标年度审核评价事务,把森林资源数目增减、质量起落与维护管理当作目的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严苛审核,严苛赏罚,推进责任落实。要把维护发展森林资源当作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建设的重点工作,突出工作目标、简单强化管理,为生态文明建设付出新的贡献。 2.2 加强林业投入帮助力度 林业生态建设是全世界公益工作,所以,开展当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一定提高政府的投入和支持,保证生态工程所在地方财政配套资金落实到位,实在加强对林业部门的帮助力度,保证生态林业建设成功推进。 2.3 加速林业科技改进 科学技术日益渗出于经济开展与社会生活每个范畴,变成促使当代生产力进展的最生动的要素,而且归根结底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决定性能量。所以,发展当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科学进展,基本出路在于科技。加速林业科技改进,是建立生态林业与民生林业的重要支柱,是改变进展方法、促进林业产业进级、实现绿色提高的庞大动力,是强化林业变革、实现林业发展以及对民有利的有效办法。更进一步普及对林业科技改进重要性的意识,加强责任感和职责感,坚决推行通过科教的兴林策略。 3 结语 建设生态文明是执行落实科学进展观的新使命,经过将林业和生态文明相互融合的方法,能实现社会经济的连续性发展。随着世界文明的发展,生态文明在林业建设进程中的影响是决定性的,为生态文明建设物质的供应得到保证,在创新优良生态环境和经济开展中有着无法替换地位。 林业与生态论文:浅论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 摘 要: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环境的不断破坏,林业生产也受到了很大影响。森林在生态环境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林业生产的效益主要来源于森林,因此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是相辅相依的,既要发展林业还要保护生态环境,为我国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贡献力量。林业生产应该是在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开展的,比如进行合理采伐、分类经营、建立生态保护区、加强林业生产的体制改革等,通过这些方法和手段,既满足林业生产的需求又保护了生态环境的建设。 关键词:林业生产;生态环境 1 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现状 目前我国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仍然存在一些不和谐的问题。我国的森林总量达90多亿m3,植树造林是林业生产的主要效益来源,由于自然生态环境遭受破坏,虽然森林的面积在不断扩张,但森林的质量水平却不断降低,林业生产的资源在结构组成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每年因为荒漠化的原因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数十亿美元,荒漠化造成的土地丢失、河流阻塞等问题经常发生。 2 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不和谐的原因 我国仍处在发展阶段,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各种原材料的大量支持。目前我国对林木资源的生产利用技术相对落后,无法将林木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使得消耗大于生产,造成林业生产不良状况的出现。由于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使得土地资源越来越少,很多地区占用森林种植粮食,森林资源的面积不断减少,带来生态环境的恶化。此外人们不注重保护土壤,在耕作时造成土壤的破坏,对今后植被的恢复与利用也是非常不利的。 3 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 3.1 合理采伐保护生态环境 合理采伐树木保护森林生态系统,避免消耗大于生产的现象发生。在林业生产计划采伐生产时,不仅要考虑获得足够的木材还要综合考虑森林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及树木种类的搭配、森林的整体景观等多方面的因素。生态采伐计划的实施需要涉及到几个层面,首先林分层面需要综合考虑林木的物种、产量及品种的选择搭配,还要考虑生态环境物种的多样性、森林的景观等,只有将这些因素合理考虑才能进行合理的采伐。合理的采伐生产完成之后,要保证生态系统不被破坏,保证生态系统的结构合理,还能满足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景观水平层面上,在实施采伐时模拟自然的景观特征。还可以模仿自然界的干扰,比如模仿树木生长会遇到的自然现象,狂风、暴雨、自燃等情况,通过对树木进行这些外力的干扰从而促进树木的有力生长。对林木进行有目标有计划的人工助燃,可以减少林木的害虫、去除生长密集的物种。风可以为不同的物种提供生长的环境,由于物种大小的不同,风可以形成林隙为植物生长提供需要的环境,促进林木的快速生长。 3.2 合理经营保护森林资源 在林业生产中要保证生态环境的建设,既要保证经济效益做好林业生产的分类经营还要不断完善森林资源的建设。在保证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的前提下,根据区域划分,科学的管理控制好森林的分类经营。可以按照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对森林进行分类经营的管理方式,按照资源的自然属性进行区域的划分,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林业生产计划是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上的,制定出的计划体系是具有权威性的,这对森林资源管理起着重要的作用,保证了计划体系的有效实施,明确了任务目标。林业计划体系是将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既保证林业生产的顺利进行满足市场需求又保证了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加强种植与生产,对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我们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实现林业生产的计划体系,将计划落实到位,维护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4 结束语 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是同等重要的,在发展林业生产时不能忽略生态环境的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也要促进林业生产。要在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的大前提下推动林业生产,不断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资源的质量,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不断推动我国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林业与生态论文:农村林业产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从林业产业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入手,剖析当前农村林业产业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现状,明晰林业产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联系,并提出今后发展的应对策略,推动林业产业化进程,建设美好家园。 关键词:农村;林业;产业化;生态文明;建设 植被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球生态系统的调节起着重大作用,而林业产业化对整个农业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保护植被,发展林业关系到国民经济的长足发展。 1 农村林业产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 1.1 林业产业化的内涵 林业产业化作为林业发展的高效方式,以植被为基础,对森林资源进行规划布局、严格管理、专业生产和规模经营,充分利用现代企业的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多方面的一体化经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整个林业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行。 1.2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上议程,旨在保护自然环境,建设美丽和谐的新中国,为人民创造一个幸福的生活。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保护植被、保护动物、保护环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全球生态环境的改善做出贡献。 2 农村林业产业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现状 2.1 林业产业化发展受阻 相比于城市,农村的经济水平、设施建设和医疗水平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农民对“产业化”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因此,技术上的落后和观念上的落伍使林业产业化在农村的发展受到阻碍。 2.2 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农村的教育水平有限,农民的知识水平也不足,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较为薄弱,甚至一些农民还保留着“要想富多砍树”的落后思想,无规律、无节制地伐木,造成生态系统失衡。 2.3 林业产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留于形式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及目标在农村的落实情况没有引起政府的足够重视,把经济增长看作是第一指标,林业产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仅留于形式,而没有实质性的成果。 3 农村林业产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间的联系 3.1 林业产业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1)林业产业化将森林资源统一管理,可以治理乱砍滥伐的现象,同时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有利于农民树立环保意识,自觉保护植被资源。(2)林业产业化最终受益的还是农民,农民的收入增长,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就会积极拥护林业产业化的政策,有利于农民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得到民众的支持。 3.2 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农村林业产业化进程 (1)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生态环境的改善会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的涌进,为林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基本条件。(2)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有利于农民的身心健康,农民的身体好了、心情好了,才会把更多精力放到工作上,更好地促进林业的发展。 4 农村林业产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策略 4.1 引导农民树立正确观念,保护生态环境 农村教育水平低,使得农民对林业产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间的关系认识不足,要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引进人才,鼓励大学生下基层、当村官,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道德素养,树立生态环境保护观念。大力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培养农民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 4.2 改革林业生产方式,发展生态林业 把粗放式生产转变为集约化生产,提高资源利用率,形成完整的林业产业链,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科学有效地进行经营管理。结合当地生态环境因地制宜,设立防风固沙等生态工程,建设青山绿水的美好家园。 4.3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推进法制建设 无规矩不成方圆,加快完善各项法律法规,使林业产业化有法可依,遏制破坏环境的现象,严惩违法分子,警示民众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办事。通过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保护生物多样性。 4.4 不断创新,完善林业体系 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大胆创新,摸索出一条新型林业发展模式。同时,大力发展科技,建设林业科技园区,建立信息管理平台,利用大数据实现林业的系统性、科学性、有效性管理。 5 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林业发展步入新阶段,农村经济水平显著提高。走林业产业化之路,搞好生态文明建设,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未来一段时间内,农村林业发展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各级政府应积极应对挑战,推进林业产业化进程,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 林业与生态论文:生态林业建设与生态林业的发展前景 摘要:从我国的环境状况来看发展生态林业已经成为了非常必要的事情,因为现在的环境污染真的是非常的严重,也只有发展生态林业才能够达到对森林资源进行整合的目的,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的林业资源管理方法与手段已经无法达到一定的社会需求了,因为这难以保证森林资源与生态林业的全方面统一,因此,现在的林业建设要以提升生态效益为主要目的,且在此基础上形成经济水平的稳步提升。对林业的建设是对整个国家来说都非常重要的大事,一个没有生态林业建设的国家一定就缺少一个和谐的社会,因为林业资源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 关键词:生态林业;建设意义;发展前景 近几年的生态林业建设工作进行的如火如荼,因为我国的森林资源呈现出的状态是非常积极的,资源是逐渐增长着的,虽然如此,对森林资源的管理与控制工作却不尽如人意,存在真资源浪费等负面现象。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地域也非常的宽广,但在森林资源的分布上却不是非常合理,分布很不均匀,且随着大家对林业资源的疏忽对其进行的管理工作存在着各种问题,除了管理力度不合格之外管理的力度与水平也是非常有限的,存在局部破坏严重的问题,且有地区的林木砍伐是非常严重,这样的现实不得不让我们产生担忧之情,因为这是一种在自毁家园的行为。 1. 我国生态林业建设的现状 1.1面积扩展水平有待提高 现在我国的生态林业建设的重点还处于逐步扩大的境况,相关人员的建设意识比较薄弱,缺乏长远的眼光看待林业经济,所以造成目前生态林区建设面积不够,环境改善不足的情况。我国的很多生态林业建设的主要目的还是盈利,在林区的作用上的考虑并不到位,且对啦砍滥伐的行为没有加以控制与惩罚,依旧有很多地方的水土流失严重,对洪涝灾难的抵抗能力减弱甚至丧失,让保护林业资源的思想成为了一种大家熟知的口号。此外,生态林业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国家不健全的森林资源相关法律法规的影响,出现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与问题。在法律表现上依旧是那种一人为主体的状态,在森林资源出现状况时无法根据合理的法律给予正常的解释,产生很多漏洞,无法不依的现象无处不在。这都是目前生态林业建设所面临的问题,没有在责任、权利、利益三者之间处理好关系,让国家一级个人或者单位集体遭受到了不必要的损失。 1.2对生态林业管理的技术不专业 我国是一个林业经济发展出现问题比较多的国家,且随着技术的改进与学习在管理上的水平还是有所提高的。但在生态林业的管理水平上还是非常落后的,目前仍然没有一个符合实际需要的技术管理手段,在日常的林业资源的调查、计划、兼管、规划以及采伐的工作过程中都没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评价系统,致使这种管理方式对生态林业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作用,无法达到让信息得到共享的目的。因此,要提高林业管理手段的水平,要让管理工作更加稳健和高效,并结合全面的计划去进行有效的监测,达到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让林业资源得到高效率的利用。由于很多地区的林业管理缺乏具体科学的经营方案,且林业资源的使用会由于主观或者客观的原因有所限制,最终的结果就是森林的砍伐早已经超过其负荷,负增长的态势已经非常明显。 2. 生态林业带来的好处 2.1让林业效益更加显著 生态林业的建设重点就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并结合科技的力量去建设一种具有科技性质的林业体系,这样的林业发展是最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的。对于有实力的企业或者单位可以去尝试建立以数字化为基础的生态林业工程,以推动生态林业的经营进步并实现管理的规范化、精确化以及科学化,致力于对林业现代化的建设。此外,对生态林业的建设可以实现对林业科技进行改革的目的,用实践去检验相关科研结果,如果结果是一致的就可以把该结论应用到之后的林业管理工作当中去,可以起到科学管理的导引作用,进而去解决林业生产与科学研究体系具有差距的问题。在生态林业的管理过程中要注重对技术人员的培训与管理,以创造一个具有经济实力的组织,并达到为林业经济的发展做贡献的目的。 2.2可以更好的实现景观效益 在林业建设方面其生态价值与效益方面是大家关注的重点内容所在,且相关的专家已经就此问题进行了相当多的实践活动,找到了很多促进生态林业建设的方法与手段,在林业与农业结合的情况下,使用科学的方法可以实现生态林业的多样化经营,在开发利用资源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很多的经营模式,让林业工程更加具有社会效益与价值。此外,生态林业可以实现林木与矮草的巧妙结合、林木与药材的合理搭配、林木与家禽的顺利生长以及林木与蔬果的巧妙融合,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调整林业产业结构的作用,在增加收益的同时产生更加具有意义的生态效益,对实现林业的规模化做好的铺垫的准备,并且对果林的建设与速生物种的建设具有极其巨大的正面作用。 小结: 综上所述,我国的森林资源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真的是非常的巨大,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生活用水的质量,且会影响到社会的经济发展,一个协调统一的林业区域是非常值得建设的,其所产生的价值也是不可估量的。因此,我国的生态林业发展前景一定时非常广阔的,且会实现林业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让社会效益得到极大的改善。 林业与生态论文:协调林业发展诸多因素实现营林生产与生态良性循环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推进,促使社会各行各业都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随之而变。我国的林业发展,受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生产水平及管理水平一直处于低运作的层面,产出效率不高,仍然是以造林、采伐为主要经营模式。林业事业发展的市场化程度较低,特别是近些年人类活动的日益频繁,对环境破坏的程度越来越重。如何在大的环境下确保林业生态的相对稳定,同时又能促进营林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是每个林业工作者都要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主要针对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林业生产的可持发展问题及林业生态的稳定发展问题进行分析,为林业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林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生态 1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是个动态的概念,对于林业发展来讲,主要是指在经济、生态、社会等方面都要具备可持续性,每个环节的发展,都会为下个环节提供基础或保障,不会因为此环节的发展而成为下个环节的阻碍。经济方面:主要是指在林业发展过程中,具备可持续使用的资源、能源以及资金投入,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具备长期投入的能力,同时林业经营具备一定的效益产出,能够补充到后续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经济的有序循环;在生态方面:通过科学的营林生产,调整林业布局,达到林业生态的自我还原、修复、调节的能力大大提高,同时提高环境资源的承栽能力;在社会方面:协调各部门,通过林业生产的不断进行,使环境极大程度改善,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及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营林生产及林业生态的发展,并非孤立进行的,需要社会多方力量的参与,要通力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促进营林及生态的长足进步。营林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要依靠林业生态的良好发展,只有良好的生态,营林生产才可以正常进行,而营林生产的顺利开展,又能促进林业生态的良性化转变,二者之间是一种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通过科学的规划和合理的布局,进行有序的营林生产,才能确保营林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实行可持续发展,同时促进林业生态的改变,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又能促进营林生产的效益提高。两者只有相互实现了良性互动循环,才能从根本意义上获得可持续发展。 2 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营林生产及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自身要不断进行转变,发挥资源优势,创造经济效益。要借助当地的经济发展,在生产经营模式上进行转变,同时也要转变观念,不断优化林业生产布局,调整林业经济结构,协调经济、生态及社会三方面的利益,不断探索,改革优化,找到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发展之路。 2.1 调整林业产品结构 营林生产中,要不断结合市场需求,对林业产品的结构进行优化,认真学习先进的营林生产技术,特别是一些先进的营林生产管理理念和技术,在林木品种上进行调整,引进易培植、成活率高的具有较高经济价值,能满足市场需要的产品,以促进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2.2 加大林产品的开发力度 目前我国的林产品加工仍处在相对落后的层面,仅限于初级产品的加工阶段,许多林产品生产企业在林产品开发、加工方面缺乏开发力度,多以提供原材料为主。产品进入市场的方式相对单一,缺乏竞争力,同时也满足不了市场日益丰富的林产品需求,对林产品开发的落后,不仅造成资源浪费,同时竞争力也不足,经济效益不明显。在今后的发展中,林业企业要认真研究市场,加大开发力度,生产加工更高附加值的产品。 2.3 增加营林生产的附加值,加快特色林业的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自然的渴求日益增长,这给营林生产带来了巨大商机。林业企业要抓住这一机遇,在营林生产过程中注重林业附加值的开发,加快林下经济的发展步伐,大力发展林下种养殖业,开发特色的林业旅游资源,科学优化林木产品的配置,同时结合花卉园艺的培育,大力开发营林生产的旅游市场。在营林生产的同时,不但对环境做了美化,同时也进行了保护,提高了林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使林业生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时兼顾,协调发展。 2.4 提高林木产品科技含量,完善林业生产制度 营林生产及林业生态的发展都离不开科技进步,林业生产的发展必须要依靠科技,作为林业生产企业,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林业生产技术,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不断加大林业生产的科技投入力度,这样才能促进林业生产的科学发展。要加快林业生产的科技理论研究,结合当地的林业资源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用科学生产技术指导林业发展。同时要借助高科技手段培育新的林产品,以市场为先导,以科技为基础,不断培育具有较高市场经济价值以及综合生态效益的林产品,不断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加大林业法律法规的完善,认真落实林业法规,完善林业生产制度,健全林业生态的评价机制,协调好营林生产及林业生态多方的关系,促进林业生态双方的可持续发展。 3 结语 林业经济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林业的发展事关环境生态,必须要努力抓好。在林业的发展中,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发展林业经济时,一方面要搞好营林生产,另一方面还要兼顾林业生态,只有协调好二者的关系,通过优化林业产品结构,调整经济构成,不断加大林业生产的科技水平,进一步完善林业制度,才可以确保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走上健康发展的良性轨道,实现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宋晓艳,本科学历,镇赉县林业局,副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营林生产。 林业与生态论文:现代林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探析 摘要 2005年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的发展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之一――林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而我国林业当前的主要目标是向现代林业发展。阐述了现代林业与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探讨了现代林业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以期对我国林业的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现代林业;生态文明;生态保护 1 现代林业的基本内涵 现代林业的概念是近年才被提出的,它的内涵是以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以生态建设为核心,重点发展森林植被的水源涵养、净化空气等多种价值为目标,并依托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满足当前社会快速发展对生态及社会的各种需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林业越来越被世界各国家所重视。 林业对于国家层面来说不仅是非常重要的公益性事业,还是重要的基础产业,在国家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近年来西部大开发以及荒漠化治理过程中,现代林业被赋予了重要的地位,也是十八大以来,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中,现代林业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位置[1]。 2 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 生态文明指的是社会在发展的同时,人们积极地改善发展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形成人与自然、自然界的各因素之间的良性发展关系,从而建立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发展的关系。简单的说,生态文明就是要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保护生态,促进自然生态的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总结反思的结果,它是人类在物质和精神层面达到一定层次后产生的,是人类对于自然的理性认识,它提倡保护环境,保护各类不可再生资源,反对所有破坏环境、不利于自然发展的行为,提倡在社会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的建设,实现社会、经济、生态共同发展的可持续化目标。随着当前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越来越高,生态文明也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 3 现代林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3.1 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两者相互依存 林业在人们的生活中不但可以提供各种林业产品,还可以提升空气质量,保持水土,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通过各种森林树木也可以为人们提供生活品质及文化修养得到一定的提升。因此,可以说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生态建设方面,全国每年的造林绿化,对人们的生活环境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生态保护方面,全球现在正面临着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严重、动植物灭绝或数量减少、环境污染、温室效应等各类生态危机越来越严重,而林业在以上所有生态危机的改善上都起到了绝对的主体作用;在文化建设方面,林业为人们提升了林业产品、生态产品,人们还要积极地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对树立良好的林业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2]。 3.2 林业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良性发展 自从2005年总书记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之后,经过了10年的发展,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林业起到了先锋的作用,林业主要承担了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和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重要历史作用[3]。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主要从林业的以下4个方面进行了推进:一是在林业生态发展中加大教育力度,提高国民了解、重视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二是大力推进我国的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加强了生态保护和生态治理的力度。为此,国家林业部开展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建设等各大项林业工程。三是大力发展我国的林业产业,改变原有粗放式的林业产业生产方式,加快向现代林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四是大力发展我国的林业生态文化,弘扬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价值。 3.3 生态文明是当前我国林业的发展目标,是我国生态林业建设的最终目标 建设生态文明是2005年以来我国生态建设的目标,这对于林业来说,既是一个新的要求,也给林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从根本上说,建设生态文明是不断解放和林业生产力的过程,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用现代林业的技术和方法提高林业造林的质量和效益,保护森林,保持水土,从而提高我国的森林质量和生态文明水平,对于我国人与生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进程起到重要的作用[4]。 4 加快构建林业三大体系,努力建设生态文明 4.1 加快构建完善的森林生态体系 加快构建完善的森林生态体系最主要的工作是提升我国森林的质量和水平,重点建设和保护我国的森林、荒漠和湿地生态系统,要将森林主体打造成以森林生态为主、林草结合的生态林业系统[5]。 4.2 加快构建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林业产业发展在我国的第一产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加强产业建设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重大。因此,我国要转变原有的林业产业发展方式,向现代化、集约化的林业产业化方向发展,充分发挥当前我国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要尽最大努力鼓励发展绿色、无污染的林业产品,鼓励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促进我国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6]。 林业与生态论文:林业产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 摘 要:林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作为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建设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的历史重任,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负有重大的使命和光荣的任务。 关键词:林业产业化;生态文明;动因分析 森林是地球之肺,湿地是地球之肾,土地沙化是地球的癌症,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的免疫系统,这个形象的比喻,说明森林在维护地球生态平衡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纵观甘肃省各地,自然条件严酷,森林植被稀疏、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仍未有效遏制,生态问题仍是长期制约甘肃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造成这种局面的形成,除了自然条件恶劣外,另外原因有如下四个方面: 1、人们对森林认识上的不足。特别是农村,对原有森林不加以保护,任意砍伐树林,随意侵占林地。把生态的日益恶劣归罪于自然条件的严酷。 2、林业生态工程没有放到议事日程上来加以重视。一些生态工程也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上,或只作为地方官员的政绩来加以粉饰,或因资金的缺乏没有让生态工程进一步持续深入下去。 3、林权制度改革还有待于深入推行。因历史的原因,集体林权的所有制深入到基层还麻烦多多,制约了农民植树造林的积极性,无法实现林业分类经营走,转换经营的机制,增强发展的活力。 4、对大力发展林业生态产业。改革林业生产方式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我们要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加快林业发展和搞好生态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尽快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省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以大地增绿、农民增收为目标,进一步调整完善林业建设思路,明确发展目标、战略重点,落实推进措施,以加快发展、提高质量为重点,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保护与发展并重,质量与效益并举,加快推进现代林业建设,努力构建全省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不断提升林业功能,充分发挥林业效益,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良好的生态保障。由此,提出采取以下五个方面的措施: 1、要大力加强生态教育,通过各种形式提高全民族的生态道德素质。可以通过各种媒体,举办关注森林、森林论坛、森林城市建设等等活动。让全民都参与进来,提高他们爱林护林的认识,更要让他们投身于全民植树活动中去。 2、要大力实施林业生态工程,推进生态保护和治理,主要建立一些大的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大的生态工程。从全省的地理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点线面结合的方式,推进森林的覆盖面。 3、要大力深化林权制度改革,改革林业生产方式。要建立多元化的投入体系,拓展林业资金投入渠道,积极探索政府扶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业主投资兴林的路子,逐步建立起国家、集体、农民及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体系。把林业生态建设放在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去谋划,坚持“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方针,全面推进“绿色小康村”和“绿色小康户”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要不断发展壮大林业特色产业。造林绿化既要加快生态建设,又要充分发挥区域优势、自然优势,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步伐,尤其要扩大特色经济林建设规模,充分利用丰富的林下资源,加快中药材、山珍、干鲜果品以及地下矿藏的系列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加林业行业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收入。多争取林业外援项目的同时,进一步扩大林业对外开放,加大对外交流力度。 4、要大力弘扬创新生态文化、弘扬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价值。要积极探索全民义务植树新办法,建立健全造林绿化的长效机制,深入推进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把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变成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尽快在全省范围内掀起声势浩大的全民义务植树新高潮。 5、要大力推进法制建设,不断地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体系和法律体系。主要体现在推进依法治林进程,依法规范造林、管林、用林行为,把林业各项工作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要进一步完善各项森林灾害应急预案,强化森林灾害防控能力,不断提高发现、控制和处置突发性事件的应急能力。要加大依法治林力度,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保障森林资源安全,构建平安和谐林区。 如果上述5个方面的措施能够得到落实,那么多年后,应该会取得一些比较显著成效,可以预见的是: 一是生态体系建设会持续加强,全省森林资源会持续增长,生态功能不断增强 二是产业体系建设成效显著,林业产业发展势头很强劲 三是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会出现一个好的开局。生态文化建设的管理机构、基础设施建设都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生态文化产品也会不断日益丰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也会在不同层面、广泛深入地开展。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在人们心里也越来越得到强化 林业与生态论文:浅谈现代林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摘 要:现代林业由过去的树林的认识转变为向整个生态系统的转变,建立全新的林业生态系统理念,发展和谐林业,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逐步实现生态林业与现代人类的和谐共存,体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现代林业的基本特征包括:高效性、系统性和生态性。 关键词:现代林业;生态文明;发展;关系 生态的含义是指自然界的主体、要素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文明是指人们在生产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文化成果,是文化、物质、精神和制度等方面优秀成果的综合。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原则,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生态文明是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认为人是价值的中心,人的全面发展必定遵循自然和谐发展的规律。 一、现代林业向生态林业发展 我国现代林业发展相对来说比较缓慢,森林资源自然增长率与人类社会对林业的需求之间存在着矛盾。森林自然资源增长率满足不了现代林业对森林资源的需求。而当下现代林业建设是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单纯为了达到现代林业的需求,势必会造成生态林的破坏。生态林业与现代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必定会产生相互冲突。正确认识生态文明建设与现代林业建设的发展关系,有机协调,就会抓好林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冲突,这也是研究确定现阶段林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现代林业的发展建立在生态林业发展的基础之上,建设生态林业的方针是长远发展的需要,发展建设生态林也要服从于生态建设的大局。加强监管和引导林业产业的发展,加大林业的高端化、高科技投入,将林业产业发展对生态建设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生态文明建设,要用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视野,建立新的森林资源管理系统,建立提高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新的管理体系,调整资源结构模式,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森林资源的综合运用效益。生态系统化和理念是根本。利用生态理论系统发展生态林业,建立现代林业,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也是现代林业发展的必然过程。生态林业的重要地位已经不容置疑,应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来进一步推进林业生态工程的发展。 二、用建设现代林业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1.建设生态文明要遵循自然生态发展规律 建设生态文明,要建立在自然生态的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上。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协调和适应自然生态规律的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必然推进生态规律的能力提升。研究林业建设的发展战略问题,是适应发展生态林业的建设和发展的战略问题。探索生态合理性平台上的重大决策和重大项目,是建立在资源和环境和承载与恢复的范围之内的。合理解决森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也是增加经济总量的合理需求。从杜绝资源浪费和角度,杜绝资源耗竭和破坏环境的现象。建设生态文明要遵循自然生态发展的规律,保持生态文明和经济效益的和谐发展。 2.建设生态文明要节能降耗,完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 完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要探索新的森林资源管理模式。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创新技术,推广利用木材的利用率的项目,调整森林资源使用结构,提高森林木材的利用率。新设备会尽快取代落后的旧设备,对一些粗犷型设施要加大维护力度。新工艺需要的新设备的投资需要加大。这些都是建立在森林资源和生态林业资源的有机整合的情况下的。前提是森林自然资源与现代林业资源相结合,调整林业的产业和经济结构,逐步扩展林业的发展空间,形成多策并举的发展格局。努力实现现代林业的经济增长,现代林业的经济资源优势体现生态型发展。发展现代林业的同时推广特色林业、可再生林业和循环林业经济。提高林业资源的利用率。 构建生态文明的林业理念,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活动,推广森林文化活动和生态系统工程建设。提倡建立生态文明的道德观和消费观。提倡全民形成尊重自然、善待环境的好习惯。在全社会开展绿色教育,构建绿色经济,建设绿色家园,增强全社会的生态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提倡全民参与建设生态文明。 三、现代林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是相互促进的 1.现代林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都是以森林为基础的 从获得经济效益的角度上来看,需要大量的木材。从生态的角度上来看,需要庞大的森林覆盖率。所以生态林建设和经济林的需求势必要出现冲突。这个问题要找准平衡关系,现代林业建设要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同时也要实现特色经济林的创新发展。在建设现代林业,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注重生态效益的长远效益。实现现代林业与生态林业的统一协调发展,实现林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同步增长,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发展目标。 2.建设生态林,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 发展生态林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前提。发展现代林业的同时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这就是两者的关系。林业的生态化发展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生态效应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出来。而大量的木材运出,林业的经济效益凸显。而林业的生态效益需要假以时日,才能体现出来。大量的木材产出,林业的经济效益才能体现出来。如果只为了追求生态林建设就会抑制经济林发展。现代林业的正常运行就会受到影响。所以要平衡生态林和经济林的关系,找到平衡点,达到经济利益与生态林的同步发展。 3.建设现代林业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和谐发展的统一体 建设现代林业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都离不开森林。从获得经济效益的角度上来看,需要大量的木材。从生态的角度上来看,需要庞大的森林覆盖率。所以生态林建设和经济林的需求势必要出现冲突。这个问题要找准平衡关系,现代林业建设要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同时也要实现特色经济林的创新发展。在林业建设中,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注重生态效益的长远发展。建设现代林业和实现生态文明需要协同发展,共同建设成生态与自然的和谐平衡发展。 四、建设生态文明是推动现代林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1.森林生态系统是现代林业的资源储备 森林生态系统在自身的运作过程中,能源资源自身消耗减低,废弃物重新利用变为可利用资源,一部分资源是可以重新循环利用的。所以森林生态自然资源的重复使用成为常态。当前生态文明建设要重视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会影响森林资源。要正确应对气候的变化。森林生态系统可以提供陆上需要的碳资源。所以森林生态系统具备的再生性和可降解性,这一项能源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以视为另一项能源资源。 2.现代林业对生态文明建设起到决定性作用 现代林业建设的同时要保护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也是现代林业建设的资源储备库。现代林业对恢复生态系统担负着重要的任务。生态林业一直担负着保护地球的重要职责。生态林业担负着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改善和治理荒漠生态的职责。生态森林有森林、湿地,荒漠、草原。其中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发挥着决定性作用。科学研究证明,70%以上的森林和湿地起到了决定生态平衡的化学循环作用,对生物界与非生物界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守恒起着主导作用,对维护生态平衡系统起到调节作用。这样看来,现代林业必将是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工程。 3.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生态林业的追求目标 森林生态资源是建设生态文明的资源库,生态文明建设是现代林业的追求目标。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面临着林业发展和建设的挑战。建设生态林业的同时也是林业发展的机遇。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也是实现现代林业的发展过程。我们要利用现代林业的新科技对植树造林的质量和效益进行评估。利用新技术手段对森林、湿地、沙漠的生态系统进行维护。从而提高森林整体质量,提高系统生产力。建设生态文明是现代林业发展的前提。最终目的是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现代林业的基石,实现生态文明系统要保障生态林业的质量。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现代林业科技对植树造林的质量和效益进行维护。所以,对湿地、森林、沙漠等生态系统的建设和保护,就是提高森林的整体质量。 总而言之,现代生态林业的发展必将推进市场化、工业化、经济化的发展,结合我国林业资源的现状,合理调整林业经济架构,拓展现代林业的发展空间,形成多策并举的发展格局,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利用循环资源发展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 结语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前提下,建设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和建设现代林业要共同协调发展,保持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的相互并进。现代林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用现代科学技术为前提,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理念,在提高效益的同时发展生态林,最终建设成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 林业与生态论文:试论林业科技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摘 要]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我国将根据现代林业科技发展的特点和总体规划,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围绕生态环境效益的目标,全面推进现代林业科技事业以又好又快地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 [关键词] 林业科技 生态坏境 国家林业局的《林业科学和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表明,到2015年我国林业科技发展的贡献率将达到50%。其中突出创新、强化应用、升级产业、服务林改为林业科技发展的四大主题。坚持继承发展,注重长短期战略结合、坚持统筹兼顾,注重整体与区域协调、坚持需求导向,注重生态与产业科技相结合、坚持优化配置,注重科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自主创新,注重高新与实用技术相结合、坚持服务全局,注重自然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六个结合。在此基础上,国家进一步提出促进林业科技发展的任务以及发展林业科技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1 在林业规划基础上提出的促进林业科技发展的任务 一是将突破林业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作为重要任务。这要求扩大资源总量、提高产业效益、服务林权改革以达到增强生态服务功能的目标。 二是超前进行林业高新技术研究的产业化部署任务。围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瞄准高效分子育种及转基因技术研究、创制新型生物质材料与绿色化学品研究、生物反应器规模化合成林源活性物质技术研究、林业生物质能源多形态等高新技术研究、高性能纳米生物基新材料制备、生物质定向解聚与分子重组、以木质纤维为原料的第二代生物质能源产品开发研究以及探索林木光合作用调控等国际前沿技术的研究。 三是积极开展前瞻性的林业基础科学研究。以增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和林业原始创新能力为目标,展开林业应对气候变化、林业生物灾害防控、林木种质创新、森林资源培育和高效利用等方面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基础性的理论研究。 四是加强推广应用林业科技成果。以科技示范和技术服务为核心实施项目带动和政策引导,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林业科技创业活动以加强林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建设。 五是全面加快建设林业技术标准化的质量监督体系。深入贯彻林业标准战略并加强修订和实施完善的林业标准体系,加强林业检验检测机构和健全林业质量监督体系的建设,不断开展林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以全面提升我国林业标准化和质量监督的水平。 六是进一步建设好林业科技创新平台。着力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和研究实验平台以及科技信息共享平台和产业技术平台的建设,从而提升林业科技基础条件水平,不断完善提高林业自主创新能力。 七是不段完善林业科技发展的保障服务体系。加大林业植物新品种权和生物安全管理、生物遗传资源保护与管理以及林业认证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工作力度以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并推动林业产业发展,从而把握国际林业科技发展动态和新趋势。 八是进一步推进现代林业发展战略理论的研究。这要求必须不断前瞻世界林业发展的新趋势,系统化地开展林业发展战略理论和政策模式研究,进一步构建完备的林业发展理论导向、政策保障体系、以及决策支持体系,从而为维护国土生态安全、转变林业发展方式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保障。 2 林业科技发展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自然生态系统也遭到了重创,尤其以林业资源为主要代表。传统的林业产业化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促进现代化林业科技产业的发展成为二十一世纪以来的重大课题。林业作为生态文化的源泉需要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设道路,这需要通过不断革新的科学发展现代林业以摸索出一条适合的生态建设之路。因此,林业科技发展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林业科技发展是构建林业生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环节 当前社会的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建设目标之一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因此,促进生态环境建设是切实做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重要任务。森林生态系统作为我国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代表性产业必须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这就需要加强科技创新的生产力促进林业进一步革新,从而保障现代林业的生态发展之路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2 加强林业科技发展是保护生态环境的现代林业产业化的基础 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生态科技作为一种新型的科技发展方向在林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仿生科技的发展一直是我国近年来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并对于我国的科技进步有重大贡献意义。林业科技在提高资源的有效生产效率、丰富我国生态系统内的生物多样性,以及我国自然生态环境中排污减排事业方面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林业科技对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我国人民生活品质也具有重要的作用,这表现在纯天然无污染的农林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因此加强林业科技发展是保护生态环境的现代林业产业化的基础是贯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国家发展战略的表现。 2.3 加强林业科技发展对于低碳经济的推动性作用 低碳经济是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要求我们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应当注重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其中森林树木对于环境的保护以及低碳经济做出突出贡献。低碳经济是以科技为发展的原动力,林业科技的充分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现代林业的生态化建设之路,在保障发展低碳经济中具有无法估量的作用。 林业科学发展既然对于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那么重要,我们就应该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采取必要的措施大力发展林业科技,这要求从基本上提高林业科学工作者以及科研界的生态意识,只有意识到了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才能够在具体的科实践当中为生态环境的建设做出努力。大力发展林业科技要求我们不仅仅要提高受破坏林业的修复工作,还应该开发技术保护已有的林业产业资源进而促进全面的生态环境建设。要把握好林业生态建设中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平衡,林业科技的发展重心就不应该仅仅围绕着林业的经济效益进行建设,更应该注重生态效益方面的技术开发使得林业资源在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服务的同时积极促进我国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与生态论文:现代林业与生态经济林业理论的研究 [摘 要]我们的社会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的时代产物,走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必须繁荣生态文化。生态文化将是未来文化的主流,是全社会参与的一项重要工程,而林业在生态文化建设中具有主体地位和作用。本文结合了我国现代林业发展的历史考查, 对我国现代林业的发展方向作出了有益的探索。阐述了林业经济和生态林业发展的概念、意义、任务及其发展基础和目标。 [关键词]现代林业;生态经济林业;理论研究 一.生态经济林业的意义 生态经济林业是以生态学与经济学相结合,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观点为指导的新型林业发展模式。当人类的生产活动进入到森林的生态系统中后,森林的生态系统即与人类的经济系统紧密联系起来。人类的生产活动对森林生产力的过度开发导致了森林生态环境的破坏,森林生态环境的恶化引起水土流失、土地肥力下降、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地表植被被破坏之后,泥石流、洪涝和干旱等自然灾害发生率提高,对人类生产活动造成损失,形成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生态经济林业的发展模式即人类生产活动效益与森林生态效益并重,在开发利用森林生产力的同时维护生态平衡,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利关系。 二、我国林业与生态经济理论 1.近几年我国开始住意了生态效益,如何协调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已成为我国林业发展现代化的战略核心问题。生态经济学在我国并非纸上谈兵,在林业生产实践中已有所体现。根据我国国情与林情,摸素出,自己的林业发展道路,建立自己的林业生态经济理论与模式,对发展我国绿化事业,解决现在和将来出现的生态、经济中的一系列问题,是很有必要的。就目前来说,我国尚无完整、系统的林业生态经济理论。国外流行的几种理论及模式也都是各国国情的产物,各有优劣,我们可以研究、借鉴其中的有价值成份。在我国,一方面在理论界模索研究自己的理论模式,另一方面,在现实生产实践和现行政策、规程、规划中,实际上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体现和检验着现有几种主要生态经济理论。 2.我国林业生产中的“船迹”理论与木材培育理论在我们的林业发展战略规划和国家与各地的林业区划中,生态原则同经济指标往往相脱离。或者主要强调生态原则,或是着重注意经济指标。在这些区划、规划、决策中,提高生态效益只是用一大堆漂亮的语言支撑起来的海市屋楼,最终仍是具体的指出了如何提高经济效益。对于经济方面,有具体措施,反复推敲的目标数据,生态效益只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书面语言。很明显,只要拥有大片的森林,生态效益自然会产生。至于生态学原则,在追求大量木材生产的过程中,肯定是需要的。因此,在运用生态学理论解决林业科研和生产问题方面,我们做得更主动、更实际,而利用这些理论来寻求经济效益实现的途径方面,就要消极得多了。“随着森林产量提高、覆被率的增大,就能更充分地发挥生态效益”,这一大多文章的结论性语言,不是反映出某种“船迹理论”吗?在南方适生区,大力发展集约化程度较高的人工速生丰产林,在一些山区大量营造见效快的薪炭林,以解决群众烧柴问题,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营造和划分出水源涵养林;在风沙侵蚀严重地区种草种树,建立防护林带。这些实践活动,同木材培育理论的观点是类似的。可以肯定的结论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作用,凡有森林就有经济和生态双重效益,在一定社会经济水平下,产生相应的社会效益。由于人类对森林的不同功能的利用程度不同,经济和生态效益体现程度也出现差别。水源涵养林、防风固沙林偏重于生态效益的要求,但它也能提供相当的经济价值,如为提高生态效益、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进行抚育等经营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少量间伐材以及林下林副一知一产品,从而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样,木材培育部门经营的以生产木材为目的的人工速生丰产林,按木材培育理论,无需考虑其生态效益。实际上,要想使木材产量尽可能高,材质,尽可能好,则必须在集约经营条件下,使林分具有相当高的组成和结构质量。在这种林分生长过程中,将体现出相当可观的生态效益。 三.生态经济林业的发展原则 生态经济林业的发展,需要遵循如下六点原则:第一,发展经济效益兼顾经济效益,以生态效益为基础,可持续发展林业的经济效益;第二,人类生产发展协调环境保护,尊重自然规律,在林业的发展上采取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第三,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要目标,兼顾人与自然和谐全面的发展。在利用林业资源时,将保护与开发并重;第四,促进区域社会能源自给化、多元化,最终达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第五,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能动作用;第六,在高速度发展林业的前提下,坚持生态建设与林业发展的高效益。 四.对于加快森林生产力发展的意见 4.1 发展山区生态经济林业 中国西南林区占全国林区面积近半,并且林区土壤肥沃,十分适合作为建立林业产业实行点。在山区林业的发展中,应以林业为主,同时发展农牧渔业DD在山区种植经济果林,在林间植草以发展畜牧业或在林间种植人参、天麻等药材;在河谷地带利用其交通便利的优势条件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在平原地带则以农业为主,林业为辅,形成生态农业。在发展林业的同时,达到护山、治山和保护水土的目的。 4.2 加强林业产业建设,形成大生态产业 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现代新型林业产业,对全国林业发展科学布局。树立建立生态文明的理念,将生态建设向产业化发展,林业的产业建设生态化,注重效益更注重质量,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发展完整的产业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在引进投资时,应该同时引进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形成完整的加工产业链,丰富林产品种类,以此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形成繁荣的林业产品市场,提高资源整合率和资源再利用率,带动林农生产积极性。 4.3 调整林业经济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保护好现有自然林地,禁止采伐原始林地;其次要推行封山育林政策;再次要提升林业产品附加值,建立相关深加工生态工业,提高林业资源利用率。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最终建设林业经济快速发展,生态环境得以保护的新型生态经济林业。 结语 随着对林业本质认识的深入,林业生态文化就必然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因而,实现对林业本质认识上的升华是林业发展的必然, 这种升华又是一种生态文化向传统文化的发展性回归。以森林文化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林业生态文化体现了鲜明的符合国情和林情的文化特性。而传统林业的缺陷恰恰是生态文化理念的缺欠。弥补这一缺欠的是林业生态文化。国家林业局提出的三大体系, 即产业体系、生态体系与文化体系协调发展完全适应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也自然地成为我国现代林业发展的历史必然。 林业与生态论文:谈谈农村林业产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 [摘 要]在农业生产中,农村林业产业化占据重要地位,而林业又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主体工程,与生态文明紧密相关,也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因此,在农村进行林业产业化发展的同时,必须做好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生态文明的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本文分析了农村林业产业化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现状,两者的关系,并通过加强农村林业产业化从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应措施,改善农村林业产业化发展不足问题,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长足发展。 [关键词]农村;林业产业化;生态文明 1、引言 党的十八大正式将生态文明建设归入我国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有利于促进世界文明发展。林业发展有利于维护地球生态平衡,保持生态整体环境健康发展。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林业产业化经营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且与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关,在开展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林业产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而近些年的大开发、大改造使得大量的自然资源被消耗,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水资源污染、大气污染等环境恶化问题,使得环境承载力下降,生态平衡被打破,严重危害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健康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 2、农村林业产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关系 2.1 农村林业产业化含义 农村林业产业化是基于森林资源,通过市场的导向作用,科学化的林业布局下采取集约化生产模式,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并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即不仅有效地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且实现生态保护。林业产业化主要通过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和先进的技术方法,对森林资源进行保护、培育和利用,充分发挥林业的多种效益,使林业资源在之后的发展中得到持续经营,从而保持社会、环境、人口和资源之间的协调发展。 2.2 生态文明建设含义 生态,广义上指的是人与生物系统共同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空间,狭义上指的是人的生存和发展所处的自然环境。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保护环境并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建设内容包括增长森林覆盖率、保护湿地、保护野生动物等,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关系,避免对环境造成伤害,维持生态平衡的一系列措施。 2.3 发展现状 (1)对林业产业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农村对林业的重视程度不够,时有发生随意砍伐和侵占林地现象,使得林业覆盖率大幅下降,造成树木种类减少,生态环境恶化。当农村用地开发建设与林业产业化发展相矛盾时,往往选取开发建设而牺牲林业,进一步恶化了生态。 (2)生态文明建设浮于表面。一些生态文明建设工程还浮于表面,有的只是作为地方官员政绩,有的只是一种新鲜说法,有的却由于缺乏经验、资金等因素而阻碍了生态文明工程的进行,使得很多的工程建设演变为烂尾工程,不仅没有优化生态环境,反而加重了环境负担。 (3)林权制度改革缺乏深入基层。林权制度改革缺乏深入基层,阻碍了农村对林业产业化的积极性,无法实现林业分类经营,又制约了经营机制的转换,让林业产业化缺乏生机与活力。在之后的发展需要不断对林权制度进行改革,并深入到基层,让群众普及接受。 (4)林业生产方式改革存在问题。对农村林业产业化发展和林业生产方式改革存在问题,不利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落后的生产方式让农民对林业发展缺乏信心,也没有建设生态文明的责任感,科学发展观没有落实到每个农民的心理,林业生产与农民收益关联不大。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调整林业生产方式,明确发展战略和目标。 2.4 农村林业产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 林业产业化主要是对森林进行管理,而森林包括各种树木、植物、哺乳动物、鸟类、昆虫等,可以说90%的生态系统生物都在森林中,构成了生态系统的主体,可见森林在生态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对森林的发展也是对林业的发展,对林业的发展也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部份。农村在我国占据了大部分土地面积,林业产业化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也是实现林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发展方式,从而提高农民收入,促进生态健康发展。 3、加强农村林业产业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1)对人民进行生态教育,提高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 对人民进行生态教育,并增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并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鼓励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加速林业产业化发展。如采取电视播放、报纸展示、电台传播等形式,广泛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和作用进行宣传,提高生态文明意识普及率,从而形成人人参与建设生态文明,创建美好家园。定时全国性的举办关注森林活动,建设森林论坛让人们参与森林发展活动、森林建设活动等,鼓励全民参与,让人们提高森林保护意识,懂得爱林和护林,并鼓励全民植树,维持森林投入与产出平衡,共同建造和谐的生态家园。 (2)建设林业生态工程,加大力度保护和治理生态 建设林业生态工程,主要是建立天然防护林、防沙治沙、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等工程。从我国实际情况和需求出发,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和绿化面积,做好防风防沙,减少土地沙漠化面积,扩大绿地覆盖面,加大力度保护和治理生态,促进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在建设过程中,要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生态建设是一个长期建设过程,效果显示也需要时间,因此,投入过程要有耐心和信心,更加科学化的进行生态工程的建设。 (3)改革林权制度,改变林业生产方式 改革林权制度,建立的投入体系更加多元化,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重视全社会参与,增加林业产业化投资渠道,加大林业产业化效益路径,从而逐步建立由国家、集体、农民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的投入体系。地区林业生态建设应该进行总体布局,纵观当地经济政策和社会发展,坚持全民绿化,推进建设林业产业化建设,形成绿色健康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并在林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加大农民经济收入,开展林业特色产业,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发挥地区、地域优势,让农民更有热情去建设林业。特别是特色经济林的建设规模要不断扩大,不仅实现林中资源的利用率提高,而且能开发一系列的药材种植、果品等增加农民收入。 (4)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政策和法律体系 依法治林才能让林业产业化发展更加长久和完善,才能更好的构建林业生态体系,才能促进林业产业发展,才能改善生态环境和繁荣生态文化体系,而这需要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政策和法律体系。在之后的发展中,要根据法律、法规和政策,有条理的进行植树造林、管理林业和林业开发工作,并规范化和制度化各项林业工作。设置各项林业灾害应急预防策略,增强林业预防灾害能力,并有应急突发事件能力,同时加大治林力度,严厉打击一切破坏林业资源行为,保护林业资源,促进构建和谐生态。 4、结语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森林,生态文明建设也离不开森林,且随着不断的发展,森林与人们的生活、生存、生态的联系更加紧密。我国必须全面布局生态文明建设,这也是全世界要进行的建设活动。现如今,面对如此多的生态环境问题,我们必须加快林业产业化发展,保护自然,增强生态功能,共同建设良好的生态文明局面。 林业与生态论文: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兼顾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生态环境建设遇到了严峻的挑战。林业生产在生态环境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林业生产工作质量的好坏对于生态环境建设有重要影响。基于此,本文对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思路进行研究讨论,并分析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林业生产;生态环境;建设;思路 林业生产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人们生产活动提供重要的林木产品,同时它在环境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林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对于我国社会文明发展有重要意义,社会生活以及环境建设都离不开林业的发展,为此,本文对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进行分析。 1 目前林业生产中存在的基本问题 1.1 林业覆盖率下降 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对林木产品的需求量也在不断上升,这就导致了我国林业生产面积的覆盖率下降。近年来,根据林业局相关的调查结果显示,全国的森林资源覆盖率持续下降,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加大了对森林资源的砍伐数量,这样不仅影响林业的生产,同时也会对地球生态环境带来不良影响[1]。 1.2 林业生产方面存在的问题 现如今,林业部门为了满足环境要求,局部地区森林面积有所扩大,但是在森林质量方面却存在一定问题。植树造林是林业生产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气候条件以及地质条件等方面的原因,阻碍了森林资源的有效增长。气候条件不断恶化,给林业生产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造成森林退化比较严重,林业生产方面存在的问题不仅会引发环境问题,还会阻碍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 2 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之间的联系 2.1 林业能提高空气质量 在一些重工业基地大气污染比较严重,大气污染会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阻碍社会环境保护进程。不同的林业植物会对大气环境起到保护作用,减少大气污染物,有益人类健康。 2.2 林业能改善全球变暖问题 全球变暖主要是因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过高,进而产生温室效应,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林业可以减缓全球变暖的进程,森林资源可以贮存大量的二氧化碳。与此同时,林木在生长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对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吸收,改善空气质量,降低温室效应的危害,所以,林业与生态环境建设有密切关系。 2.3 林业能保持水土治理沙漠化 林业的生产可以从根本上预防和治理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在传统的林业生产过程中人们只注重林木的自身价值,对林木进行砍伐,这样就会导致土地荒漠化,因此,林业部门在生产的过程中要注重大环境建设,从根本上发挥林业生产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2]。 3 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 3.1 加大对植树造林的投入力度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发挥了作用。因此,在未来的林业生产中,林业部门要加大对植树造林的投入力度,林业部门可以开展一系列活动,增强社会公众对林业生产的认识,减少森林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林业部门要根据政府相关法律部门建立相应的林业管理制度,从而提升林业的生产质量水平,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有利保障。 3.2 城市工业园建设与园林建设相结合 城市工业园的发展目的是改善人们生活条件,如果把园林建设融入到其中,能够从根本上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在城市工业园建设过程中,林业部门在进行园林建设过程中,合理利用每一块土地,利用林业生产推进社会生态环境建设的进程。 3.3 要增强监督检查力度 在林业生产过程中,政府以及林业部门要增强对林业资源使用效率的监督检查力度,这样可以提高森林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促进林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林业部门在提升监督力度方面,可以和公安部门进行配合,制定相关的法律制度,对于破坏森林资源的不良行为给予处罚。林业生产部门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与当地相关机构进行协作做好交流工作,为林业生产工作制定出良好的管理制度,确保林业生产稳步发展,为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以及经济建设奠定有利条件[3]。 3.4 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林业生产发展 林业生产在促进我国人口、经济、社会、环境以及资源协调发展方面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林业产业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属于一种公益事业,所以在林业生产的过程中,林业的相关管理部门要提升自身素质,稳固林业产业在经济社会中的发展地位[4]。同时,要提高国民素质,呼吁人民群众保护林业生产,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比如,林业部门可以组织保护森林资源的相关活动,让人民群众参与其中,从自己身边小事做起,减少对一次性筷子的使用,这样不仅可以促进林业生产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建设。 4 结语 林业生产对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以及改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要重视对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为人们创造良好的绿色生活环境。 作者简介:薛海龙,大丰市草庙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林业生产;沈莉,大丰市草庙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林业生产。 林业与生态论文:浅谈山区林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 摘 要:在可持续发展深入人心的今天,人们对山区林业今后的发展越来越保持高度重视。湖北省五峰县是山区林业作为经济发展支柱的地方,五峰县当地山区林业在当地经济结构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为了适应经济新常态,今后工作中就必须要不断加强对其山区林业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保护的研究。本文将结合五峰县实际案例来重点探讨如何实现山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保护。 关键词:五峰县;山区林业;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 山区林业是一种重要产业,山区林业的发展对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过去由于受粗放式经营方式的影响,在山区林业开采运营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资源浪费、环境破坏、污染等问题。从今后的发展要求来看,只有不断改变这种情况,积极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够真正适应时展的要求。对于今后的工作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 1 五峰县山区林业现状 五峰地处鄂西南山区,东邻宜都、松滋;西接鹤峰、巴东;南连湖南石门;北毗长阳,辖5镇3乡,总人口21万人,农业人口18万人,五峰素有“八山半水一分半田”之称。全县林地面积19.88万hm2,占国土总面积的84%,其中集体林面积17.41万hm2。活立木蓄积668万m3,森林覆盖率80.86%,居全省之首。当前五峰县重点发展的林业产业主要是油茶、红花玉兰、五倍子,山桐子将是今后发展的重要产业。从当前五峰县山区林业发展现状并结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来看,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以下二个方面的问题是非常典型的: 1.1 结构不合理,管理体制不完善 当前山区林业的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就五峰县本身而言林业资源分布也不均匀。从当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资源补偿机制。林业的管理也没有能够实现责权分离。当前的实际情况仍然存在着条块分割,产销脱节的情况。在利用林业的时候往往是重采轻育,实际利用过程中往往是只索取,而不顾及森林的生态平衡。长期实行的单一产业结构对于今后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1.2 发展林业意识同可持续发展战略不相适应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五峰县的营林工作存在着急于求成的倾向,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森林环境建设以及发展后劲存在着严重不足。森林植株密度也不是非常合理,森林病虫灾害严重,经济效益差。当前发展林业的意识同林业地位不相适应是比较典型的一个问题,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是长期以来宣传教育工作不够深入引起的。对于这样的情况,今后就必须要进行研究。 2 多路径实现山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今后工作中应该从多个方面采取措施来促进山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五峰县山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传统的林业经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实际形势,今后的林业生产产前、产中以及产后这三个环节都应该整合成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各个环节之间应该相互连接、相互促进。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建立对于今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在这方面还存在着一定困难,没有界定补偿对象,还尚未确定资金来源是当前表现比较典型的问题,对于这二个问题在今后必须要进行一系列改革,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应该得到财政部门的有力支持,财政部门应该为其建立提供可能。逐步完善林业产权制度。完善林业产权制度是今后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不断明确所有权关系,才能够由所有者自由处置,只有这样才能够明确所有者个人劳动的代价以及同收益之间的关系。 3 加强对五峰县山区林业的生态保护 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还应该注重生态保护,在今后工作中应该进一步加强羌胡林业生态建设,增强五峰县的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实际工作中要能够积极争取国家提高林业生态建设项目标准。今后应该积极鼓励群众实施退耕还林工作,要把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还应该建立起护林员补助制度,对于护林员每人每月都应该进行补助。 还应该不断完善环境监管机构,逐步提升环境污染防治能力。今后为了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就应该建立起完善地环境监管机构,有这些机构来对五峰县山区林业进行有效监管,同时还要加强对环境监测站公共服务能力建设,通过这样的措施来保证该机构能够有效履行环境监管责任。在实际工作中还应该逐步探索市场化补偿方式,通过探索市场化的补偿方式更有助于其长期实施。今后要不断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强化林业生态建设,要通过各种措施来加强生态建设。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是五峰县山区林业今后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选择这样一种发展方式才能够适应实际要求,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今后要不断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作者简介:杨武松(1968-),男,土家族,湖北省五峰县人,毕业于湖北民族学院,现任林业局资源股副股长、工程师,研究方向:林业工程。 林业与生态论文:浅论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 摘 要: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做好林业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关键词:林业生产;环境保护;森林资源;生态建设 1 目前中国林业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中国林业现状 根据第六次(1999-2003年)全国森林资源清查资料显示,中国森林面积达到17491万公顷,比第五次(1994-1998年)全国森林资源增长10.0%;森林覆盖率为18.2%,增长1.7个百分点。2003至2006年全国共完成营造林面积2 901万公顷,年均完成725万公顷;2006年六大林业重点工程营造林面积320万公顷,占全部营造林面积的76.3%。 1.2 存在的问题 当中国林业从大规模的植树造林中受益时,天然林的破坏情况正在恶化,导致在森林面积总体扩大的情况下,森林质量下降。中国森林资源的结构性变化体现为成、过熟林的比例下降。森林退化的后果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与生物多样性的丧失。2006年全国累计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9749万公顷,1998年长江大洪水与松花江洪水的主要原因也是由于森林质量退化。此外,中国森林资源人均占有量很低,见表1。 1.2.1 荒漠化。中国是第三大荒漠化国家,现有荒漠化面积约153.3万km2,并以每年约2500 km2的速度发展。荒漠已对大约4亿人口造成威胁,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65亿美元,包括农作物和土地的丧失、公路和铁路的阻塞及埋没、灌溉坝和运河被淤泥堵塞等等。 1.2.2 洪涝和沙尘暴。洪涝灾害每年威胁着约1亿人的生活,也限制了主要河流流域的经济发展,每年由于沙尘暴的经济损失估计为45亿元。潜在损失估算表明,护牧林、沙漠恢复绿洲支持了畜牧业和果树,每年因此而增加的收入约200亿元。 1.3 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人类对直接利益的需求往往掩盖了保护资源所带来的长期利益;对直接利益的需求错误地将环境和林业生产割裂开,而人们一般选择短期利益。森林的急剧减少是造成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因为森林可以起到保持水土,净化空气,改善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等功能。在中国森林减少主要原因有: 1.3.1 林木生长量低。长期以来由于树木存在重采轻造,加上国家资金投人不足,大部分幼林没有进行抚育,致使林分质量差,林木生长率很低,见表2。 1.3.2 资源消耗量大。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发展快速时期,各种原材料需求量大,加上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没有按自然规律和林木生长特点办事,生产加工技术比较落后,不能充分利用各种林业资源,所以造成现在林业资源消耗量大于森林生产力的水平。据统计,中国森林在10年间锐减了23%,可伐蓄积量减少了50%,云南西双版纳的天然森林,自50年代以来,每年以约1.6万公顷的进度消失着。当时55%的原始森林覆盖面积现已减少了一半。 1.3.3 开垦林地。由于中国的人口增长速度快,土地资源有限,为了满足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中国开垦了大量的林地,特别是农民非法烧荒耕作,刀耕火种,造成了对森林的严重破坏。随着人口增长,所开垦林地的耕作强度和持续时间都增加了,加剧了林地土壤侵蚀,严重损害了森林植被再生和恢复能力。 1.4 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的解决措施 由于现阶段中国林业生产出现严重问题和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严峻形势。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与林业资源的过量开发有直接关系。 1.4.1 合理的生态采伐。生态采伐的原则是,采伐不影响或尽可能不影响森林生态系统,不造成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损伤。其采伐设计不仅考虑木材收获,而且要考虑维持天然林固有的生物多样性、树种组成和搭配、林相和森林景观及其功能等因素。这也正是这种理念与传统采伐方式的根本区别。 1.4.2 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的宗旨就在于管理和保护整个生物界和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大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使之可持续合理利用。保护森林资源,已成为实现自然保护宗旨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自然保护区则是世界各国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手段。中国的自然保护区发展很快,截至2003年,中国自然保护区已发展到1538处,总面积达到1.18亿公顷,占国土面积12.3%。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164处;全国拥有国际重要湿地20处,面积有303公顷。设立自然保护区,建立起一定的组织机构、管理队伍、管理规则和资金来源渠道,有利于防止人为干扰破坏和任意改变林分的经营方向,还有利于保护珍贵树种,特别是稀有种和濒危种。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对环境资源林建设,有很大推动作用。 1.4.3 对森林资源进行分类经营管理。以生态和社会需求为主,兼顾经济利用,对森林实行分类经营管理,分类发展。一是按生态、社会和经济利用的要求,将森林按区域进行分类经营和管理。区域的划分不是按行政区域,而是按资源的自然特征划分,更有利于提高资源的管理效率。二是林业计划体系应有权威性、持续性和有效性。林业的规划是建立在严格的法律制度上的,这是森林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特点,它保证了林业计划制定和实施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任务明确。三是林业计划体系将基本森林资源计划与重要林产品长期供求预测联系起来,作为林业发展的长期方向和制定林业政策的指南,这样的计划体系既突出生态建设,又强调了林产品生产的重要性,用材与生态利用兼顾,有利于引导林产品生产经营者,根据市场供求预测,组织森林培育和经营,使培育与生产不脱节。四是采取一系列措施保证林业计划的实施和目标的实现,使计划落到实处,并充分尊重生产经营者的权益。 1.4.4 加快国有林改革。第一,明确国有林的地位和作用。国有林的作用已向生态环境、游憩娱乐、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文化教育等多用途利用发展,其地位就是担负着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提供生态环境支持,同时,也承担着相当的木材生产任务;第二,改革国有林经营机制减员增效,提高国有林的经营效益;第三,增强国家对国有公益林的财政支持。中国的国有林承担着巨大的生态环境保护任务,没有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中国国有林森林生态防护功能将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应当增强国家对国有公益林的支持。 2 结论 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能清楚地认识到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是息息相关的,一方面我们要利用林业资源发展经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我们又要保护林业资源来维护生态平衡。为了改善生态环境,我们必须加强教育,加强环保、法律、经济方面的专业学习,培养技术管理人员,提高技术人才的比例,加强城市绿化,有计划植树造林,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使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与环境质量水平协调增长。 林业与生态论文:浅论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林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作为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建设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的历史重任,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负有重大的使命和光荣的任务。 关键词:林业产业 生态文明 森林是地球之肺,湿地是地球之肾,土地沙化是地球的癌症,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的免疫系统,这个形象的比喻,说明森林在维护地球生态平衡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林业不仅是我国一项基础产业,更是一项事关生态环境建设的公益事业。贵州是一个较为森林资源丰富的省份之一,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构筑了一道绿色生态的天然屏障。因此,进一步加快推进现代林业建设,着力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对全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引言 生态文明是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的新论述,是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后的一个新亮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为其中一项新的要求。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建设赋予了林业光荣而艰巨的重大使命。林业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关键和纽带,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在调节人与自然和谐中起到关键和纽带的作用,它不仅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大力推进现代林业发展,用现代林业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重中之重。 二、发展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 (一)林业的决定性作用 林业不仅肩负了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使命,还担任了保护和拯救生物多样性、改善和治理荒漠生态系统的职责。被誉为“地球之肺” 、“地球之肾” 、“地球的癌症” 和“地球的免疫系统” 的分别为森林、湿地、荒漠和草原,它们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4个子系统,发挥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的为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经科学研究表明,70%以上的森林和湿地参与了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对生物界与非生物界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维护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林业不管在当前还是在今后,都将是一项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要条件。 (二)林业的推动潜力 森林生态系统由于其自身在运行过程中完全符合了“三R”原则,即降低资源消耗的Reduce原则、重新利用废弃物并使之资源化的Recycle原则、重新建立再循环的Reuse原则。并且森林生态系统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仅具有可再生性,还具有可降解性。从再生性来看,森林在支持经济发展中,是一项用之不竭的能源资源,被称为第4大能源资源。 (三)林业的特殊任务 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就是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其中森林生态系统不仅为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其还是最经济的吸碳器。经科学研究表明,森林在光合作用下,其每生长11TI蓄积,就能将1.83t的二氧化碳吸收,同时释放1.62t的氧气。当前约有2.48万亿t碳储存于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其中在森林生系统中就有1.15万亿t。只有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才能维护全球气候安全。 (四)生态文明是林业生态建设追求的目标 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同时,不仅使林业建设和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也给林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全面实施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的过程也即建设现代林业的过程,为此,要用现代林业科技对植树造林的质量和效益进行全面支撑,对森林、湿地、沙漠等生态系统进行建设和保护,以此来提高森林整理质量和综合生产力水平,从而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基础,最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三、用现代林业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 (一)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促进林业持续发展。一是坚持采用生态文明思维,对林业建设与发展进行谋划。二是在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中树立生态生产力理念,以此人们协调、保护、适应自然和自觉遵循自然生态规律的能力有所提高。三是在生态合理性平台上对关系到林业建设发展的战略问题、重要决策以及重大项目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探索。四是在资源和环境可承载与可恢复范闸之内进行森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增加经济总量时杜绝单纯依靠资源投入来实现,避免出现耗竭资源、破坏环境的现象。要以自然生态规律为依据,以保持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 (二)培育生态文明观念。积极开展创建生态文明的活动,并组织开展对森林文化和生态文化工程的建设,通过各种媒体,举办关注森林、森林论坛、森林城市建设等各种形式提高全民族的生态道德素质,让全民都参与进来,提高他们爱林护林的认识,更要让他们投身于全民植树活动中去,逐渐形成尊重自然和善待环境的良好习惯,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三)实施林业生态工程。进一步建立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重大的生态工程,推进生态保护和治理。从全省的地理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点线面结合的方式,推进森林的覆盖面。 (四)深化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建立多元化的投入体系,拓展林业资金投入渠道,积极探索政府扶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业主投资兴林的路子,逐步建立起国家、集体、农民及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体系。把林业生态建设放在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去谋划,坚持“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方针,全面推进“绿色小康村”和“绿色小康户”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要不断发展壮大林业特色产业。 (五)弘扬创新生态文化。积极探索全民义务植树新办法,建立健全造林绿化的长效机制,深入推进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把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变成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尽快在全省范围内掀起声势浩大的全民义务植树新高潮。 (六)推进生态法制建设。加快依法治林进程,依法规范造林、管林、用林行为,把林业各项工作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要进一步完善各项森林灾害应急预案,强化森林灾害防控能力,不断提高发现、控制和处置突发性事件的应急能力。要加大依法治林力度,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保障森林资源安全,构建平安和谐林区。 总而言之,大力发展现代林业,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我们坚信,通过不断加强和发展现代林业,全省生态体系将会建设会持续加强,森林资源会持续增长,生态功能不断增强;产业体系建设成效显著,林业产业发展势头很强劲;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将会出现一个好的开局;生态文化建设的管理机构、基础设施建设都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生态文化产品也会不断日益丰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也会在不同层面、广泛深入地开展,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在人们心里也越来越得到强化。
电力安装施工论文: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论文 1安装过程的影响因素 1.1人员素质 在对电力设备进行安装的过程中,主要有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他们是工程中的操作人员,他们的素质对施工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为了确保施工质量,应提升其素质。 1.2材料和设备 施工过程中需要的材料较多,比如水泥、电缆和钢管等,应依据施工设计图中的相关要求购买,确保材料的质量,并对供货厂家进行筛选。如果材料存在质量问题,会直接影响电力工程的整体质量。此外,施工机械和需要安装的各种电力设备的成本较高,在选购时一定要采用集中购买的方式,谨慎选购。施工机械设备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程的质量和进度。因此,要确保施工机械与电力施工相关要求相符。 1.3施工方法 施工方法是工程施工的重要手段之一。施工方案会对工程的进度、质量和投资等造成直接影响。因此,需要依据工程的实际状况,对技术、组织、管理和操作等加以分析,在综合考虑后制订施工方案,确保其具有经济性、合理性和可行性,从而提升工程质量、缩短工期和减少成本。在制订施工方案时,应对施工工艺进行设计,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编制时,将工程质量作为重要目的,并对其进行严格控制。 1.4施工环境 施工环境包括技术环境、管理环境、人文环境和劳动环境等。施工环境复杂多变,比如湿度、温度等都会影响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要结合工程特点和施工的具体条件,采取有效措施对各种环境影响因素进行控制。 2解决措施 2.1施工人员方面的措施 2.1.1提升质量意识 施工人员是工程施工的主体,从实际调查情况看,因施工人员的错误操作而导致的质量问题较多,因此,必须提升其质量意识,具体可从以下5方面入手: ①施工人员在工作中要将工程质量作为核心,即使因经济等条件不足也不能影响工程质量; ②施工人员要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尽可能地将质量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是因为出现质量问题后的维修和调整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③施工时,施工人员要将用户的基本需要作为核心,满足客户的要求;④施工人员不应凭借自己的主观判断评价设备的安装质量,要结合用户的反馈资料和相关数据判断,施工人员要有数据参照的相关意识;⑤施工人员要有全局意识,保证电力设备良好的整体质量。 2.1.2提升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 对于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而言,要具备专业能力,能有效执行质量规划、目标管理、施工组织和质量检查等工作;对于生产人员而言,要具备良好的技术技能、认真的工作态度,在工作中能按照质量标准和相关操作规程操作;对于服务人员而言,要将技术和生活服务工作做好,确保工作质量,从而间接保障工程施工质量。 2.2材料和设备方面的措施 材料和设备方面的措施包括以下2方面的内容: ①为了保证采购质量,应提升采购人员的素质。在电力设备安装工程中,采购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着材料和设备的质量。从当前情况看,由于受到金钱主义和拜金主义等的影响,很多采购员与供应商勾结,进而影响了设备质量。因此,要对采购人员进行严格筛选,采购人员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沟通能力,可依据电力系统的具体需求选择物美价廉的产品。此外,还要确保采购人员的道德素质和职业操守,要坚持“为企业和人们负责”的宗旨,采购质量良好的设备,避免以权谋私的现象发生。 ②保证货源信息的充足,做到货比三家。为了确保设备的供应和货源的通畅性,采购人员要对同类设备的各个厂家的信息进行对比,比如对采购价格与产品质量、规格等之间的对比,从而选择价格低且质量有保障的厂家。同时,因生产厂家与设备安装场所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所以,需要考虑交通运输条件。只有确保交通的便利性,才能节省运输的相关成本。从目前的情况看,电力设备市场中有很多产品,生产厂家的制造技术参差不齐,采购人员必须掌握设备的供应厂家的详细信息,并对同类产品做好对比,合理选择供应厂家,并压低价格。 2.3施工方法方面的措施 对于电力设备的相关安装工程而言,为了确保工程施工质量,一定要在施工方法方面实行有效的改善措施。施工企业一定要确保施工人员具有良好的技术水平,能及时提取施工中的相关信息,并有效利用施工设备,从而在施工的过程中科学利用检验技术和检测技术;施工人员要在以往知识和技术的基础上,在第一时间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工艺;在操作时,要依据施工工艺流程,顺利完成施工工序,现场的管理人员要对施工人员进行指导,对产品质量进行监督,对原来的工艺进行改进;做好考核工作,利用激励机制,确保各个岗位上的员工都能实现良好的组合,发挥自身的能力;施工企业要制订相关的管理制度,明确员工分工和工作职责,结合实际状况确定管理目标,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质量控制目标;企业一定要对自身的不足进行反思,汲取教训,发挥自身的优势;要构建管理监督体系并落实,建立监督考核组,包括施工企业中的管理层和技术人员,由监督考核组定期监督施工过程,确保工程施工的顺利开展。 2.4施工环境方面的措施 可对工程质量造成影响的环境因素较多,比如湿度、温度等,因此,要利用相应的解决措施对施工环境加以控制。在施工过程中,要对自然环境和文物做好保护措施,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因施工造成的污染。施工企业一定要对施工现场的相关管理制度进行完善,采取科学布置,确保施工现场标准化、规范化和秩序化,最终达到文明施工的效果。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电力设备的相关安装工程而言,具有复杂性和系统性,在施工过程中始终存在各种影响因素制约着工程质量。因此,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对各个影响因素进行严格控制,按照施工程序操作,依据建设规范对施工质量进行控制,以确保工程质量达标。 作者:苏志超单位: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东莞横沥供电分局 电力安装施工论文:10kV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技术初探 摘 要 电力系统中,变压器极为关键,能够使电力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电力系统稳定与否取决于变压器安装情况。开展具体工作时,应依据电力系统情况,使变压器安装正确,将电力系统性能发挥到最大。本文主要分析电力变压器性能及10kV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准备工作,对其安装施工技术进行全面论述,为人们提供优质电力服务。 关键词 10kV;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 作为电力系统主设备,变压器性能及作用不可忽视。当电力系统处于工作状态时,电能输送依托于电力变压器升、降压。端电压的高压输电通过升压变压器实现,以免输电线路电能损耗过大。电能到达用户端之前,以降压变压器为载体,使电压转变为低电压,供用户使用,为人们提供优质供电服务。其直接关系到电网能否安全、稳定运行。因而,应借助相关技术和方法,提高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质量,提升电网性能及稳定性。 1 电力变压器性能 首先,依托于升压变压器,升高发电机端电压。通过该种方式,控制输送电流,以免输电线路上产生过多能量损失。同时,在不增加导线截面的前提下,实施电能远距离传输。其次,采用降压变压器,将高压转化为低压,使其与用电设备使用要求吻合。输电线路的高电压也转变成了各等级电压,在各类用电负荷中,具备较强的适用性[ 1 ]。 2 10kV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准备工作 2.1 前期准备工作 1)开展10kV电力变压器安装工作时,需要将前期准备工作落实到位。该环节中,涉及到的相关内容及要素有施工图纸、各类施工手续、审批资料等。以此为依托,执行各项审核工作,为后续设备安装奠定良好的基础。 2)正式施工之前,项目负责人和一线施工人员应依据实际安装要求及背景,对变压器型号、性能、参数、结构、特点及相关技术措施等,具备清晰的认识和了解,确保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质量。 2.2 设备及材料 10kV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中,需要考量的设备种类和技术等很多。熟悉变压器型号,对其有所了解之后,施工初期,依据变压器型号,再次对设计要求具备清晰认识和了解,对各施工设备相关数据等进行全面掌握。施工设备选定过程中,应考量实际工程背景,确保该环节涉及到的相关设备都合格,而且能够满足电力变压器安装要求。电力设备选择过程中,需要采用正确的方法,对设备铭牌上的技术数据进行检查,全面掌握制造厂商、额定容量、额定电压和电流阻抗等各信息。工程实施初期,确保各施工材料齐全。施工材料的选择和应用需要依据具体项目而定。其中,电焊条、调和漆和防锈漆等材料属必需品。选定的电力施工材料,应确保质量合格[ 2 ]。 2.3 施工作业环境 10kV变压器安装分为室内型及户外型。室内10kV电力变压器安装质量受施工环境影响较大。施工中首先应确定变压器安装位置,对屋顶和墙壁做防水处理,墙壁或屋顶无渗漏情况。地面保持平整,基础设施符合变压器安装标准及要求。其次,参照设计施工图纸及要求,将预埋件清理干净,检测接地条件,并预留出孔洞。再次,房屋及防护栏杆、通风口等各类防护性设施质量达标,验收工作结束后,才能安装电力变压器。户外型变压器安装应首先检查现场环境满足变压器使用、安装、检修条件。最后检查电杆组立、变压器台横担、作业平台安装完成,各附件安装等符合设计要求及相关规范。 2.4 开箱检查变压器 10kV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初期,应由专业人员对变压器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开箱检查工作中,应注重以下3个方面内容: 1)开箱检查工作切忌盲目,必须参照相应的施工图纸和设备资料。确定变压器型号符合设计要求方能开箱。开箱后首先检查零部件、设备等无缺损情况,确保整体安装性能。 2)参考安装说明书,进行开箱检查,检查变压器本体的同时也要对检验合格书等进行查验,为每台设备配置铭牌,并登记,使后期施工检修更加简单。 3)依据具体规章制度,进行检查,以免变压器设备和零部件出现变形、损伤或裂缝情况,提高10kV电力变压器安装质量,实现预期施工目标。 3 10kV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技术 3.1 变压器台架 变压器台架安装工序很多,包括变压器、跌落式熔断器、熔断开关、避雷器和带电夹头安装等。其直接关系10kV电力变压器台架安装施工质量及效果。开展具体工作时,台架变压器安装过程极为讲究。通常情况下,最大容量在两杆之间,而最佳中心间距以2.5m为宜。兼顾倾斜度控制,以免其过大。 3.2 低压JP柜 低压JP柜作用是使电力系统更加稳定,保障用电安全。执行具体安装工作时,应对其进行科学应用。农村电网改造工作中,其性能尤佳。完成上述工作,能够保障电网时刻处于安全、稳定的运行状态。该工作实施中,应注重以下内容:正确安装变压器电缆,加强进出口防护,以免受外界干扰,出现短路情况;设备应有良好的绝缘性和防渗漏性,充分发挥其性能及价值;设备除却应有引线连接作用之外,也需在在具体工程实践中,将防水弯保留下来;实际安装工作中,开合闸动作应准确;对变压器JP支架柜最佳水平倾斜长度实施严格控制。 3.3 跌落式熔断器 10kV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中,跌落式熔断器属核心环节。将与之相对应的熔断器,安装在电力变压器高压I次侧,使电力系统更加安全、稳定。10kV电力变压器在该方面有要求。与地面垂直高度相比,高压侧熔断器应在4.5m以上,各相熔断器水平距离也应超过0.5m。执行具体操作时,需要让熔断器轴线和垂直线形成夹角,并依据实际情况,在合理范围内,对各相熔断器水平距离进行设定,以发挥熔断器价值,发生熔断现象之后迅速跌落,保证变压器安全。 3.4 接地装置 现如今,我国电网规模逐渐扩大,人们的用电需求也日益增加,对电力系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电力系统性质决定了其很容易遭受雷电灾害。当雷雨季节来临时,常会对电力设备和输电线路产生破坏。10kV电力变压器经常受雷电灾害影响。倘若变压器受到雷击,接地电阻超出原有限值,不能够及时将雷电强大电能导入到大地中,很容易损害电力设备。执行接地装置安装工作时,经常会因避雷器损坏或电压降过高,导致烧毁变压器,使电力系统也遭受严重损失。因而,接地装置安装过程中,应依据实际项目背景及安装要求,对接地电阻进行科学设定,确保其适用性,而且需要与相关规定吻合,从而保障供电安全及人身安全。 3.5 避雷器安装 电网系统中,避雷器属于主要设备。其主要作用是以免电网遭受雷电灾害,使其运行过程更加安全、稳定。其安装过程极为讲究,应在输电线路上,对其进行直接安装,另一端连接大地。以该种方式,在大地中导入雷电带来的高电压,以实现电力设备保护。安装避雷器能够避免变电器被烧毁或损坏。同时,将高压避雷器安装在高压熔断器和变压器之间,以免后期频繁维护或检修,实现10kV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目标,达到良好技术及工艺效果。 电力安装施工论文:浅探电力施工中的配线安装要点环节 【摘 要】对于电力施工来说,配线过程就是利用有效技术提升电缆使用率,其中配线安装的质量直接影响了工程质量与安全性。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对其技术要点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电力施工;配线安装;技术要点 0.前言 电力施工的环节比较多,且具有复杂性,为了保证施工质量与安全,需要对相关技术要点进行关注。配线安装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在施工时需要对其加以重视,确保安装质量。 1.概述 对于电力施工来说,其过程具有复杂性与系统性,在施工的具体过程之中,很多影响因素都会直接影响施工质量,需要在施工时控制其安装技术,提升施工质量。配线安装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的质量关系到电力网络稳定性与安全性,所以,需要对其加以重视。配线的这一过程就是结合科学原理,对电缆系统进行组合,使之成为一个网络整体,确保其经济性以及合理性与有效性,从而提升电缆利用率[1]。在对配线进行安装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安装阶段进行有效划分,将各个阶段的具体技术要点确定下来,对于其中的关键步骤技术要点进行控制,利用技术控制的方法提升安装质量,最终确保电力施工的良好质量。通过实践对施工技术管理以及控制经验加以丰富,以推动我国电力事业不断发展。 2.技术要点环节 (1)做好相关准备工作。第一,在穿线之前,需要利用清水以及清洗剂等清扫导线管道,防止里面杂物对导线造成污染,在穿线之前,需要封闭管口。第二,依据相关规定和要求,对穿线管中的线缆进行操作,对其颜色进行有效控制[2]。第三,在穿线的时候,管道之中不能存在导线接头。第四,遇到变形缝以及伸缩缝等部位,需要灵活处理,要为导线留出充足伸缩的余量。第五,在遇到接线盒以及开关盒还有插座盒等位置,需要在盒中预留出长度一定的导线,一般在15厘米左右。第六,对于交流回路一致的导线,需要穿到同一个管道中,不管在什么状况下,不能使导线明露出来,利用盖板对箱盒进行封闭,要对盖板螺丝进行紧固。 (2)做好导线连接工作。第一,关于涮锡缠绕。在这一过程中,首先要保证导线与缠头接触面积以及接触空间的充足,另外,还要保证机械强度与相关标准与要求相符,圈数要在5圈以上。其次,锡的饱满度要与相关标准相符,焊锡质量要有保障,它的表面不能有粗糙或不平的情况,在施工时需要防止夹渣以及虚连情况,保证焊锡的均匀性,也要防止接头部分出现杂物。再次,在涮锡以后马上缠导线,对于所有的部分,都需要利用绝缘层将绝缘工作做好,设置好绝缘层之后,利用黑胶布进行扎紧,保证绝缘效果。另外,在电路之中若是有大量软线与硬线连到了一块,那么需要在施工时进行规范操作,并应控制好施工环境。 第二,对导线进行科学连接。在开展导线套管工作时,一般采用的方式都是压接连接,也就是说,需要从两端的位置将导线插到套管中,在导线都达到了管道1/2的位置时,需要使用压接钳和压模做好压实工作,需要注意的是,其深度需要保证和套管尺寸对应。另外,利用平压的方式对导线和接线柱进行连接,在对单股导线进行连接的时候,需要结合螺丝大小对其开展煨弯操作,确保煨满圈,避免反圈压接,保证压接的牢固性,盘圈的开口要在2mm以内,一根接线柱上面要尽量接一根导线,数量不能超过一根。另外,利用插孔连接方式对导线和连接柱进行连接,结合相关设计以及规范,把导线插到接线插孔之中,对导线线芯要进行牢固压接,如果需要对多芯导线和连线孔进行连接,需要将涮锡拧紧之后插入,如果导线线芯比插孔一半还要小,则需要折回操作,之后再插到接线插孔之中。 第三,和电气设备之间进行连接。如果单股铜芯线的截面积小于10mm2,那么在和电气之间进行连接的时候需要利用缠绕式端子。对于多股铜芯线来说,若是其截面积在2.5mm2以内,那么在与电气进行连接时,首先需要把搪锡拧紧或者也可以对端子接续,完成之后再和端子连接。与此同时,若是其截面积在2.5mm2以上,那么除了需要端子连接,在铜鼻子的地方还需要做好搪锡工作,在对其和插接式端子连接以前,要在导线端部位置对搪锡进行压紧。 (3)对线路进行认真检查。对于配线安装来说,为了保证配电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必须要做好线路检查工作。一般情况下,利用绝缘遥测形式对配线安装线路加以检查。对低压照明以及变压线路来说,绝缘遥测基本上选择为500伏,欧姆表量程是1兆欧到500兆欧之间,要对其连接方式进行关注,确保其牢固程度。对于配线安装线路来说,其单位绝缘阻比的最小值为0.5兆欧。高压线路以及动力线路在进行绝缘遥测时,其单位绝缘电阻的最小值为1兆欧。在完成配线之后需要做好复检工作,从而保证线路施工质量。为了保证配线安装的良好质量,一定要对线路进行仔细检查,做好这项工作之后,还需要对穿线安装质量和安装深层次做好检验工作。 另外,需要对其他检验工作加以重视,比如,要对线槽敷设的情况进行检查,保证线槽和建筑表面紧贴,确保其牢固性,保持合理的布局,横平竖直,避免盖板出现翘角的状况,保证接口的整齐,对拐角以及转角还有转弯连接和丁字连接等进行严格操作,防止线槽的内部和外部出现污染状况。对支架以及吊架具体安装质量进行检查,对支架和掉价进行固定的时候可以利用膨胀螺栓,同时也能够利用万能卡具对线槽加以固定,要对支架和吊架进行合理布置,确保其牢固性以及平整性[3]。对线路保护工作进行检查,在穿过梁以及墙和楼板的时候,不能将线槽抹死于建筑上,线槽在和电气器具进行连接的时候要保证其严密性,防止出现外露,保证施工的良好质量。对配线安装工作进行检查,能够有效保证电路运行的良好质量,提升安装技术。 3.结语 总之,配线安装是提升电缆施工中的一个重要技术。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抓住各个安装过程,对安装的关键步骤做好技术控制工作,采用有效的技术手段,提升安装质量,最终确保电力施工的良好质量。 电力安装施工论文:电力安装中安全和节能施工技术要点 [摘 要]电力工程对促进经济的发展,保障人们日常生活的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电力工程由于其施工技术的特殊性,存在一些不完全因素及一些浪费现象。因此当前的电力安装工程要注重节能降耗措施的应用,并在电力安装过程中加强安全施工管理工作。 [关键词]电力安装;安全节能;技术要点 前言 在社会市场经济背景下,我国电力事业持续发展,在电力安装工作开展中,节能减耗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关键性环节之一,要注重节能供配电系统、节能设备等的优化利用,要将电力新技能技术工作落到实处,优化利用各种先进的电力技能技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节能减排,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1、电力安装中电力节能技术的应用 1.1 节能型供配电系统的使用 在使用节能型供配电系统中,相关人员要全方位分析该地区用电容量、供电距离、电网运行情况等,选择“科学、合理”的供电电压。具体来说,如果配电电压为6~10kV,10kV具有较好的技术经济指标,供电系统与有色金属损耗量较小,在选择高压配电电压的时候,相关人员要优先选择10kV。如果用户6kV设备比较多,容量又不小,技术经济指标较好,相关人员要优先选择6kV。如果用户偶尔会用到3kV的电动机,相关人员则要采用专用变压器进行供电,满足用户在用电方面的客观需求。 此外,在电网运行过程中,大部分电力负荷都属于感性负荷,比如变压器、电动机,这样在安装无功补偿设备之后,比如并联电容器,可以提供一定的无功功率,电网电源向感性负荷提供的无功功率,其在电网中的流动也会有所减少,降低了电网运行中的电能损耗,属于无功补偿,发挥着重要作用。所安装的无功补偿装置可以优化调整大系统中的电网电压,促使电网运行更加稳定,可以合理调整小系统中的三相不平衡电流,提高电网的运营效益。就变压器来说,在电力运行输送系统过程中,是其不可或缺的关键性组成要素,扮演着关键性角色。由于用户对电力的需求各不相同,电力输送电压方面也存在差异性,如果利用压器调节电压,将会增加电能损耗,必须客观分析变压器特点、性质,加以优化利用,降低其电能损耗。相关人员要优化利用电力节能技术,优化完善变压器设备性能,优优化设置变压器参数,借助变压器,合理调节电压,降低电能损耗,优化调整电力负载,合理调整其运行形式,加强变压器的管理,降低其功率损耗,在提高电能利用效率的基础上,顺利实现“节能、环保”的目标。 1.2 节能设备的使用 在应用电力节能技术过程中,相关人员要意识到应用节能设备的重要性,广泛利用变频器。近年来,高压变频调速技术飞速发展,逐渐被广泛应用到不同领域、行业中。就工矿企业来说,大动力设备应用较多,比如水泵、风机,常处于工频状态,需要巧妙利用闸阀动态控制风量与流量,而这会损耗大量的电能。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用变频器,调节变频,完善电机转速的基础上,优化调节对应的风量与流量,电能损耗也较低。在此基础上,相关人员要采用Y型高效电动机,其损耗降低率高达30%,效率提高率达到7%,有1~2年的投资回收期,甚至几个月,要注重节能型照明电器的使用,灯具、电光源、控光器件等照明电器产品要具有较高的效率、安全性等,使用寿命要长,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经济、安全”的工作、生活等环境,提高电能利用率。 1.3 电力安装中采取节能技术措施 首先,电力安装施工人员要精准定位电力设备,尽量在现场附近将其安装,且将降压变电站设置在接近负荷中心,并控制变电站的有效半径在 500 m 以内。其次,也可以依据安装现场实际情况设置多个变电站。如此就可以将电力运输距离有效缩短,从而使得运输中的电压损失得以减少,进而节约电能。再次,将供电线路的功率因数提高。可以通过提高变压器负载率或电动机负载率以及对供电线路予以合理布局,从而提高功率因数,实现电能节约。最后,电力安装施工人员要避免电源乱接等现象的发生,防止三相负载不平衡情况出现。因为中性点电位如果升高将会造成中性流量过高,从而使中性线的损失增大。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电力安装施工人员必须确保三相负荷均匀分配,使三相负载的平衡得以实现,进而使节能降耗目标实现。 1.4 改进配电线路水平 可以通过扩大电网中导线的截流水平提高线路水平。一般来说选择满足线路运行要求的最小截面导线界面可以节省投资费用。但是减小导线的界面降低了导线的截流水平,从而会导致线路能耗增加。因此选择合理截面大小的导线非常重要。选用大小比理论截面大小高一到两级的导线所节省的运行费用可以在很短时间内补偿建设中增加的投资费用。一般导线的使用寿命约为 10 年以上,因此在 10 年运行过程中节省的能耗费用与增加的投资费用相比就非常可观了。 另外可以推广应用架空绝缘导线。架空绝缘导线具有很大的优点,第一能够提高线路运行的可靠性,使用架空绝缘导线可以减少外力或其它原因引起的相间短路问题,从而减少了合杆作业时的停电次数,提高线路的整体可用性。第二,能够简化线路杆塔的结果,由于架空绝缘导线的特点,能够满足沿墙敷设的要求,因此可以大大节约线路材料,同时使建成的项目更加美观。最后,由于架空绝缘导线的线间距离非常小,线路电抗仅为普通导线的三分之一,因此可以大大减少导线的腐蚀从而延长线路使用寿命。 2、电力安装过程中的安全施工控制 2.1 提升电力安装施工安全管理意识 电力安装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安全施工,确保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这同时也是电力企业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因此,各个电力企业必须加大安全管理方面的投入,进一步将工作责任制予以落实,提高管理人员以及电力安装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可以说安全施工是电力企业实现成功经营的基础,因此电力企业必须构建一套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安全管理体系。 2.2 电力安装中安全施工技术控制要点 首先,在电力安装过程中,电力安装施工人员要对电力设备进行安全检查,并对其定期加以保养,避免因设备或电路老化而引发电力安全事故,防患于未然。其次,电力安装施工人员要依据施工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设备与线路,并结合施工环境情况,对安装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患措施。此外,在敷设线路的过程中,电力安装施工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先后顺序进行安装,以免为图省事而造成漏电。再次,在某些环节的安装过程中,比如,在对避雷针进行安装的时候,必须按安装避雷针标准程序进行安装。最后,当安装好电力设备后,必须先对电力设备进行调试,确保在投入使用后,电力设备不会出现安全事故。 3 结语 节能降耗与安全生产是当前进行的所有生产活动所必需的基础,随着群众日常生活对电力需求的日益增加,电力企业在开展电力安装项目的时候,一定要认真结合节能降耗与安全生产这些思想来开展具体安装施工,使得电力安装中的节能活动与安全活动更加完善,从而更好地促进电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电力安装施工论文:浅谈电力施工过程中配线安装的技术要点初探 摘 要:现阶段,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电网的建设逐渐成为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在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对于电气工程在施工方面的要求日渐提高,同时,配线的安装设计自始至终都在整个电力施工过程中的作用巨大,配线的过程中实际就是在相关技术的帮助下促进电缆使用效率显著提升的重要过程,安装技术的规范与否将直接影响电力施工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因此,强化对电力施工过程中配线安装的技术要点的初步探究十分有必要。 关键词:电力施工过程 配线安装 技术要点 初探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电力工程获得了更好的发展空间,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必然会面临一系列的施工环节,其复杂性可想而知。因此,为确保施工的安全性和质量的显著提高,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与严格的管理技术势在必行。同时,配线的安装自始至终都在整体电力施工过程中肩负着不可撼动的坚固地位,其安装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对电力工程本身的安全性、稳定性以及可靠性带来直接影响,故在电力施工过程中应该给予配线安装以高度重视,进而能够促进系统本身运行质量的显著提升,从而有助于帮助我国电力事业能够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蓬勃发展。 1 配线安装技术要点环节 1.1 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 (1)在正式进行穿线之前,需要在清水和清洗剂的帮助下对导线管道进行彻底的清洗,以此便能够将内容杂质物清理干净,有效地避免污染现象的发生,并且需要将管口进行科学有效的封闭。 (2)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要求,操作穿线管中存在的各种线缆,并且在此基础上严格、有效地控制线缆的颜色[1]。 (3)在进行穿线的过程中,是绝不允许管线中有导线接头存在的。 (4)灵活地处理那些将要出现变形和伸缩缝的位置,要为导线将充足的伸缩余量留出来。 (5)在接线盒、开关盒和插座盒等位置,预留长度在15 cm左右的导线。 (6)将交流回路一致的导线在同一个管道中插入,并且保证导线无论在什么样的一种情况下都不能将其裸露在外边,必须利用盖板封闭箱盒,紧固盖板的螺栓。 1.2 做好相关连接导线的工作 1.2.1 涮锡缠绕 在进行涮锡缠绕的过程中,应该极大地确保导线与缠头接触面积、空间的绝对充足,确保机械本身的强度能够达到相关标准的要求,缠绕的圈数不少于5圈;锡的饱满度要达到一定的规范要求,进而为锡的焊接提供重要的保障,保证锡平面的光滑,施工过程中需要对类似于虚连和夹渣的情况进行有效避免,以此促进焊锡本身均匀性的显著提高,有效地避免了接头部分杂物现象的出现[2];涮锡完成后,需要在最短的时间进行导线的缠绕,利用绝缘层对全部分进行绝缘处理,在将一定的绝缘层设置好之后,利用黑胶布进行扎紧和缠绕工作,以此来确保绝缘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如果电路中存在大量硬线和软线互相缠绕的现象,便需要在进行施工操作时确保操作的规范性,并且对周边的施工环境进行严格、有效的控制。 1.2.2 科学连接导线 导线套管工作在展开时,使用的方式多为压接连接,换言之就是将导线从套管的两端插入其中,将导线置于导管1/2位置处,压实工作则需要借助压接钳和压模的帮助,值得一提的是,导线在套管中的深度应该与套管尺寸的大小相适应[3]。同时,在连接导线和接线柱时需要借助平压的方式,在连接单股导线r需要将螺丝的大小有机地结合起来,之后在此基础上将煨弯操作充分地展开,以此来能够将圈数煨满,有效地防止反圈压接的情况出现,为压接的牢固性提供重要的保障,且盘圈的开口大都严格地控制在2 mm的范围内,在一根接线柱上要尽可能地只接入一根导线,对连接的数量进行严格控制。此外,在借助插孔的方式将导线和接线柱连接起来时,需要严格地按照相关的技术谁规范,在接线孔中插入一定的导线,并牢固地压接导线的线芯,若连接孔和导线芯的数量有很多,则事先就要将涮锡进行拧紧操作,然后再将其在插孔中插入进去,若导线线芯远远小于插孔的一般,则折回操作十分有必要,待操作完成后将其在插孔中插入。 1.2.3 连接好各种电气设备 若单股铜芯线的截面积在10 mm2以下,则需要在缠绕式端子的帮助下连接电气设备;若单股铜芯线的截面积在25 mm2以内,则事先需要拧紧搪锡或者将端子连接起来,待这项操作完成之后,再将其和端子连接起来;若单股铜芯线的截面积在25 mm2以上,除了将端子连接起来以外,还应该在铜鼻子的位置将搪锡的工作做好,并且在与插接式端子进行连接之前,需要对位于导线端位置的搪锡进行必要的压紧工作。 1.3 认真的检查各个线路 电力施工过程中配线安装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促进配电安全性、可靠性以及稳定性的实现,因此,需要认真地对各个线路进行详细且全面的检查。通常情况下,在绝缘遥测形式的帮助下检查各个配线的安装线路[4]。针对那些照明气压相对比较低和变压线路而言,基本上选择电压在500 V左右的绝缘遥测,欧姆的表里程大多在1~500 MΩ的范围内,通过密切的关注其连接的具体方式,可以为其本身的牢固程度提供科学的保障。基于配线安装线路而言,其单位最小的绝缘阻比大约为0.5 MΩ左右。在对电压相对高的线路和动力线路中,进行绝缘遥测的最小单位绝缘电阻值大约为1 MΩ。 2 电力施工过程中配线安装的检查 在完成相关的配线安装工作之后,便需要对整个电力施工过程中进行必要的检查与复检,进而确保整条线路的施工质量能够与相关的规范要求相符,检查时一定要做到认真仔细,之后就穿线的安装质量进行更加深层次的检验,高度重视其他方面的检验工作[5]。 例如:仔细地检查线槽敷设的具体情况,确保线槽能够紧密的贴合建筑的表面,使其异常牢固,进行合理的布局,横要平竖要直,以此便能够有效地防止盖板翘角情况的出现,确保接口的整齐性。同时,在丁字与转弯的连接处、拐角处、转角处等进行严格的操作,避免线槽内外部污染情况的出现[6]。另外,仔细检查支架和吊架的安装质量,在固定的过程中可以使用一定的膨胀螺栓和万能卡具,科学、合理地布置支架和吊架,使其牢固、可靠、稳定以及平整。在检查线路保护的过程中,尤其是穿梁、墙以及楼板时,一定要避免线槽在建筑上抹死情况的出现,在连接线槽和电气器具时能够确保严密性的实现,以此来有效避免外露现象的发生,促进施工质量的显著提升。 3 结语 总之,电力施工过程中配线安装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促进电缆施工质量的有效提升。在具体的安装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根据安装的规范要求和步骤进行施工,严格控制配线安装的技术,通过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促进安装质量的提升。 电力安装施工论文:电力施工中变压器和GIS设备安装调试技术分析 摘 要: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施工技术在整个电力工程中发挥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该文主要介绍了在电力施工过程中变压器以及GIS设备安装调试中的技术进行分析和研究,所以应该加强变压器以及GIS设备安装调试技术的分析和研究,进而提出以下内容。 关键词:电力施工 变压器 GIS设备 安装调试 技术 变压器是电力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设备,对系统的安全起着决定性作用。而GIS主要是将断路器、隔离开关、接地开关、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避雷器、母线、电缆终端、进出线套管等,经优化设计有机地组合成一个整体,在电力系统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所以应该加强变压器以及GIS设备安装调试技术的分析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 1 变压器的安装调试技术分析 1.1 变压器就位分析 在对变压器进行整体就位前,应该对其方位进行确认,满足高低压套管出线需求。在变压器就位后,要对进线方向以及相关的中心位置进行检查,达到所需要求。另外,轨道上安装的变压器要利用好止轮器,将变压器固定好,以避免出现滑位现象。变压器在对气体继电器一侧进行安装的过程中应该有1%~1.5%的上升高度。 1.2 器身吊罩检查或钻芯检查分析 一是变压器各个部位以及相关的运输支撑是否存在移动现象;二是螺栓是否紧固,有无采取防松措施;三是绝缘屏障是否完好等。在其内部排放完成后,就可对变压器实施吊装工作,首先把钟罩周围的螺丝拆下,然后系上绳索,与此同时还要检查起吊设备是否正常。其次,在起吊过程中避免罩壳和铁芯出现碰撞。为了避免起吊过程中无法控制重心,可先进行试吊,一般高度为50~100 mm之间,就可以对重心位置检查,只有正常后才可慢慢吊至枕木。当罩壳完全吊起后,检查人员着连体无扣工作服对支撑件、螺栓、绝缘屏障等附件进行检查。在变压器不能吊罩的情况下,进入钻芯检查,变压器在检查前应排净氮气,对变压器内部注入干燥的空气,人员着无扣连体工作服进入变压器,检查内容同上。 1.3 回罩注油分析 通过相关试验所得到的数据处于正常范围内,便可回扣钟罩。在回扣过程中也要保证重心的稳定性,避免油箱和芯部出现接触,可以运用定位棒保证穿装螺钉工作顺利实施。注油一般情况下都会在放油后的16 h内进行,以避免器身在空气中暴露的时间过长。 1.4 附件安装分析 在套管安装中,首先应该从套管内对引流线进行穿入;其次让套管能够缓慢地下落直到引线能穿出套管。对于引线而言,其底部应力锥接近套管时要保证应力锥不受外力。套管在固定后,要对引流线接头的固定销进行安装,套管末屏接地应良好。冷却装置安装时,首先把变压器本体上的阀关闭;其次对法兰临时封闭板进行移除,进一步吊起冷却器,将其套上相应的橡皮圈,再把上下连管法兰的螺栓拧紧。在安装净油器以及安全气道时,其内部应保持清洁。安装气体继电器和温度计前应检验合格,保证信号触点动作正确。 1.5 变压器调试分析 变压器安装完后、投运前的试验项目及结果是分析变压器从出厂、运输到安装质量的重要依据,对每个试验项目的结果结合起来分析,提高判断问题的准确性。 1.5.1 油中溶解气体分析 绝缘油裂解产生如H2、CH4、C2H4、CO等气体,当变压器内部气体成分或含水量超过规定时,应查明原因,及时分析,综合判断。 1.5.2 检查所有分接头电压比、极性或接线组别和绕组直流电阻测量 应检查变压器所有分接头的电压比,保证变压器绕组匝数比的正确性和是否存在匝间短路,检查接头连接和分接开关位置是否正确。分接头电压比应与制造厂铭牌数据相比无明显差别,且应符合电压比规律。单相变压器进行极性试验,三相变压器进行接线组别试验。绕组直流电阻测量可检查内部绕组接头的焊接质量,绕组有无匝间短路现象,检查电压分接开关接触是否良好,高压引出线有无断裂。测量应在各分接头的所有位置上进行。 1.5.3 测量绕组连同套管的介质损耗角正切值tanδ和直流泄露电流 测量绕组连同套管的介质损耗角正切值tanδ可以检查变压器受潮、绝缘老化、油质劣化、绝缘上有严重局部缺陷等情况。当变压器有绝缘缺陷时,tanδ会产生变化。对变压器绕组连同套管进行直流泄露电流试验可发现变压器绝缘整体受潮、部件表面脏污情况,以及贯穿性的集中缺陷。 1.5.4 绝缘电阻测试及交流耐压试验 变压器绕组连同套管的绝缘电阻测试能有效地检查出变压器绝缘问题,如:瓷件破裂、器身内有金属接地等缺陷。交流耐压试验是检验变压器绝缘强度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如:绕组主绝缘受潮或在运输过程中引起的绕组松动、油中含有杂质等缺陷。 2 GIS安装调试技术分析 2.1 GIS安装分析 在安装过程中应根据相关顺序对部件进行合理安装。GIS安装顺序为:地面轴线定位―间隔就位―模块之间的拼装―气室真空抽气―气室内充六氟化硫气体―二次电缆敷设―二次接线。 2.2 GIS调试分析 2.2.1 一次回路直流电阻试验分析 目的在于检查GIS内的相关导体在连接过程中的接头是否正确,不同部分的接触性是否良好,对额定d流的相关需求是否能够满足。一般运用直流降压法。为了减少测量误差,电压测量线应放在电流输出线的内侧,另外接线的位置应该正确,与导体接触应良好。 2.2.2 气室密封性检验和测量微含水量分析 气室密封性不仅和系统稳定运行有着密切联系,同时也会直接关系到工作人员安全,所以在安装工作结束后,要对每个气室关键部位进行严格检查,例如:接头密封性检查、法兰面接口检查以及气室阀门检查等。对于SF6而言,气体中存在部分微水含量,这不仅会对其纯度产生影响,也会对绝缘性能带来影响,所以应使用微水测试仪,检查每个气室SF6气体微水含量,充分保证其合格。 2.2.3 避雷器检查分析 GIS避雷器和普通避雷器在结构上存在比较大的差别。GIS中的避雷器通常密封在比较狭小的空间中,安装前,保证避雷器在整个运输中未出现损坏现象。如果安装一些具有震荡或撞击指示器的避雷器时,若指示器动作,避雷器必须返厂 ,在对GIS避雷器安装后,可使用母线高压试验对其检测。 2.2.4 接地检查和二次回路检查 接地检查主要是检查接地位置是否正确,接地是否良好,并且符合各项要求。保证二次回路接线正确,导线与端子连接牢固,具有较好的绝缘性。对于有接地点的二次回路,位置应正确,接地良好。不同的连锁以及闭锁之间的功能都能满足设计的相关要求。 3 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变压器、GIS设备能否稳定运行,不仅和日常的维护有关,同时与试运前的安装调试也密不可分。若在安装调试过程中留下隐患,将会导致运行中出现异常,严重的将导致安全事故,所以应加强变压器以及GIS安装调试技术和能力,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行。 电力安装施工论文:探讨电力施工中变压器的设备安装和调试技术应用研究 摘 要: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电力已经运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电力企业的地位越来越高。电力施工的核心环节就是变压器安装调试,变压器的能否正常工作取决于变压器安装时的工艺及调试质量。 关键词:电力企业;安装;电力变压器;调试 一、引言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电力已经运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电力企业的地位越来越高。那么电力企业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需要重点注意什么呢?在安装过程中需要重点注意变压器设备安装。本文介绍变压器安装,调试流程,以及注意事项。 二、施工过程中设备的介绍及相关概念 所谓变压器是一种静止的电气设备。它依据电磁感应的原理,将某一等级的交流电压和电流转换成同频率的另一等级电压和电流的设备。变压器按照用途分电力变压器,仪用变压器,整流变压器等,本文着重介绍电力变压器的安装调试流程。在安装之前,要进行电力变压器安装准备,变压器二次搬运。 (一)电力变压器安装准备 变压器在电力施工中具有重要作用,变压器的作用主要是调节电压或从高压转化成低压电。而变压器主要由器身,油箱,冷却装置,保护装置,出线装置组成,大型变压器一般是分体运输,到达现场后再有厂家技术人员指导拼装而成,这就要求我们现场施工人员熟悉设备,熟悉安装流程,需要施工人员核对设备及材料,一般设备及材料要求如下: 1、查验合格证和随设备技术文件,变压器的出厂试验报告。 2、按照设计要求查看变压器铭牌,检查各技术参数、附件是否与设计标准一致; 3、检查附件齐全,绝缘件无损伤、缺陷、裂纹等,充油部分不渗漏,充气高压设备气压指示正常,涂层完整; 4、型钢:各种规格型钢应符合设计要求,并无明显锈蚀; 5、螺栓:除地脚螺栓及防震装置螺栓外,均采用镀锌螺栓,并配相应的平垫圈和弹簧垫; 6、其它材料:蛇形管,耐油塑料管,电焊条,防锈漆,变压器油,均应符合设计要求,并有产品合格证。 (二)变压器二次搬运 电工,起重工作业配合进行二次搬运。采用吊链、汽车吊装,根据距离远近,采用滚杠、卷扬机、汽车运输,行车平稳,用钢丝绳固定,减少震动。 三、变压器安装过程 变压器安装过程包括固定变压器、注入液体、附件安装等。 (一)固定变压器 在设备安装之前,首先要进行固定。固定过程中要注意变压器的倾斜度以及变压器的线的走向及安装要求。考虑到各种变压器的设计不一样,需要根据实际需求确定固定变压器的方法。比如涉及到气体继电器的时候,需要使电压其倾斜,1%-1.5%的范围,如果变压器没有这么设计就需要在固定的时候自己注意倾斜。 试调以后就起吊,起吊只需要把定位棒改为绳索。起吊要保证重心稳,中心及其他部分正常。 下面_始检验,检验的时候要观察螺丝钉是否生锈,是否稳固,观察变压器是否产生了垃圾,对于不稳固的螺丝钉要重新稳固,对于垃圾要及时清理。还要检验绝缘措施是否还有保障,检验各个开关是否还能正常工作,总之,需要细心观察,仔细检验。 (二)注入液体 上面降到排除液体,那么检验完成以后需要注入液体,而且要有效率的进行检验,要在十几个小时内重新注入液体,来保证机身不与空气反映。另外操作过程中也要保证重心稳定。 (三)附件安装 附件安装包括电压切换装置、防潮呼吸器、气体继电器、温度计、变压器联线等。 四、变压器调试 变压器调试分为很多个部分,包括一次设备调试,二次设备调试,送电试运行等,一次设备调试在安装前后都有涉及,不一一列举,只列举主要试验所需项目: 1、测量绕组连同套管的绝缘电阻、吸收比或极化指数 2、测量线圈连同套管一起的直流电阻 3、检查所有分接头的变压比 4、测量与铁心绝缘的各紧固件(连接片可拆开者)及铁心(有外引接地线的)绝缘电阻 5、检查三相变压器的联结组标号和单相变压器引出线极性 6、测量绕组连同套管的介质损耗角正切值 tanδ 7、测量有载调压档位的直流电阻 8、测量线圈同套管一起的绝缘电阻 9、绕组变形试验 10、测量绕组连同套管的直流泄漏电流 11、线圈连同套管一起做交流耐压试验 12、绕组连同套管的长时感应电压试验带局部放电试验 13、检查相位 14 测量噪音 15、油箱中绝缘油的试验。 二次设备调试包括变压器保护调试,测量回路,刀闸控制回路,变压器本体CT回路检查,变压器的气体保护回路,测温回路,压力释放回路,油压速动回路,冷却回路,调压回路,消防系统等调试 送电试运行,变压器各项试验符合规范后,送电前应组织对变压器及其附属设备进行检查,检查变压器绝缘值符合规程规定,变压器第一次投入时,全压冲击合闸, 变压器第一次受电后,持续时间不应小于10分钟、无异常情况;依照规程应进行3-5次全压冲击合闸,并无异常情况,冲击过程中励磁涌流不应引起保护装置误动作;变压器带电后,检查油系统不应有渗油现象;变压器试运行要注意冲击电流、空载电流、一、二次电压、温度,并做好详细记录;变压器持续运行前,应核对相位;变压器空载运行24小时,无异常情况,方可投入负荷运行。 变压器调试每个部分都不能遗漏,每个部分都要通过检测,才能确保电力施工完全完成。 五、验收 变压器开始带电起,24h后无异常情况,应办理验收手续。验收时,应移交下列资料和文件: a)变更设计证明; b)产品说明书、试验报告牟、合格证及安装图纸等技术文件; c)安装检查及调整记录。 六、结论 电力施工的核心环节就是变压器安装调试,变压器的能否正常工作取决于变压器安装时的工艺及调试质量。电力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电力企业需要强化安全意识,严格按照设备的安装流程进行操作。在安装之前,要进行电力变压器安装准备,变压器二次搬运。变压器安装过程包括固定变压器、注入液体、附件安装等。变压器调试分为很多个部分,包括一次设备调试,二次设备调试,送电试运行等。调试完以后进行验收。 电力安装施工论文: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探讨 摘 要:要使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质量达到预期功能,就离不开对质量标准的控制。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质量受到材料设备、施工方式、施工环境和施工人员素质等多方面的影响,要做好质量控制,就必须在施工前期的准备、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控以及施工完成之后的工程验收等全过程把控,让施工过程与施工所用材料、设备都合乎质量标准,细化施工工序,让每一步都能有效控制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的质量。 关键词:电力设备;施工;质量控制 0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城市化和农村边远地区的现代化推进,包括电力设备在内的基础设施工程建设越来越多。电力工程属于持久性工程,设备安装是工程项目实体形成的主要过程。近年来,面对市场需求的加大以及质量要求的提高,各施工企业必须认清做好质量管控的重要性,发现影响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质量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做好质量控制工作,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不败之地,促进我国的电力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1 影响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 1.1 材料设备的影响 电力工程施工涉及到的材料很多,包括电缆、钢管、玻璃和水泥等。材料购买需按工程设计要求来采购,材料型号和质量都要确保合格,这就需要对供应厂家严格挑选,必须采购正规厂家的产品。电力工程所用设备包括施工机械设备和将要进行安装的电力设备。电力设备通常价格昂贵,需谨慎、集中购买[1]。电力工程施工所需材料和设备的质量必须符合规定要求,确保施工质量达到设计要求。 1.2 施工方式的影响 施工方式主要是指电力设备安装工程中的设计方案、施工流程和工程调试手段等,这些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工程施工的进度和工程质量。施工图纸必须按照施工地点和电力设备安装的实际需求来进行设计,从整体上考虑工程方案、施工进度、施工质量和施工成本等多方面的质量要求和经济效益。 1.3 施工环境的影响 工程施工都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电力设备安装工程也不例外。电力设备容易受到周边空气湿度、风力、温度和地形条件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包括对施工进度和设备运行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在施工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施工地点的实际环境,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再来制订施工方案。 1.4 施工人员素质的影响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会涉及到项目管理人员和工程施工技术人员等,他们是整个工程项目施工的操作者,其素质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因此,要控制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的质量,务必配备专业的高素质人员进行相关管理和技术施工工作。 2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 2.1 施工前的准备措施 (1)建立施工质量管理制度。在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开始之前,项目部门应当制订专门的施工人员的专业编制,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好预判,并制定好相应的解决措施,未雨绸缪的施工准备可以让工程顺利开工,不至于出现过多不可控的因素而影响到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的进度和质量。 (2)择优选择施工人员并对其进行专业培训。在人员配备上,要依据工程设计所需的技术标准,择优选择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施工人员。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岗前培训,增强质量控制意识,提高施工技术。要不断灌输质量第一、预防控制的思想,时刻把客户服务放在第一位。定期在技术上和思想上对施工人员进行专门培训,并积极鼓励施工技术创新,对于能够促进施工质量提升和工期速度提升的创新给予一定的奖励。 (3)对施工材料设备进行质量监控。施工企业要选派业务素质和道德水平兼优的人员进行施工材料和设备的采购,并针对工程要求进行专业培训。采购人员要对供货商要谨慎审查,包括材料和设备的生产许可、质量认证等指标的辨识,还要对市场信息进行深入研究,在多家对比之后选则信誉异、价格较低、质量过硬的供货商。施工单位要安排专门的材料和设备检验人员对样品进行科学检验,确保施工准备的材料和设备质量合乎设计要求[2]。 2.2 施工中的质量监管措施 (1)加强施工技术管理。施工技术直接影响项目工程的质量,务必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管理。施工企业要针对设备安装工程指定相应的施工操作规范章程,施工人员务必严格安规操作,不可麻木大意、偷工减料;要践行科学的技术管理制度的同时,对技术创新也要及时给与奖励,鼓励员工在施工过程中的技术创新。 (2)制定项目监管制度。要确保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质量,除了充足的物质准备和技术、思想方面的准备之外,还需要建立专门的监管部门,以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管。工程项目部可以在企业内部派选专业素质过硬的人员来担任监管人物,也可委托专业的监理公司来对工程施工进行监管。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任何违反设计要求的施工问题,要及时指出并做好整改,对于较为严重或具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要在整个施工队伍中做出相应的警示。 3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设计面非常繁杂,从设计规划、工程所用材料和设备选购及它们的利用效率、施工工艺的选择和施工方法的选择,都影响到整个工程质量。在施工过程中,材料设备的质量少有瑕疵或施工人员稍有懈怠,都会导致工程质量问题的产生。若在施工过程中不能做好质量管控,待项目竣工之后再来进行针对性检修,必将耗费非常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会对周边电网的运行造成影响,既不利于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也会影响社会和谐。正因如此,做好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电力安装施工论文:浅谈电力工程安装施工全过程成本控制的管理 摘 要:加强对电力工程安装施工全过程成本控制的管理的研究,有利于提高电力工程安装施工全过程成本控制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加强对电力工程安装施工全过程成本控制的管理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文章在分析全过程造价管理概念的基础上,阐述其在电力工程造 关键词:电力工程;施工;全过程;成本;控制;管理 在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中,将运营成本控制纳入全过程造价管理中,及时把运营成本变化反馈到管理决策中,避免在预算紧张的时候,出现建设单位故意压低建设成本的现象,致使工程后期运营维护成本大幅增加,使得电力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不断下降。在此过程中应用全过程造价管理,能够让决策人员、设计人员、技术人员从工程项目的全过程角度分析成本与造价问题,进而达到了工程项目全过程造价的最低值。 1 全过程造价管理概念 全过程造价管理主要就是从项目长远经济效益出发,对项目规划、设计、购置、制造、安装、运行、更新、维修直到报废的全过程予以充分考虑,是全过程造价最低的一种管理方法与理念。全过程造价管理作为一种新型工程造价管理模式,在20世纪70年代得到了大力推广,并且形成了一整套管理体系。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主要就是从项目生命周期角度出发,全面分析项目造价管理,在传统全程造价管理的基础上,加设项目运营、扩建、拆除等费用计算。针对电力工程项目寿命周期而言,主要是从功能寿命、经济寿命、物理寿命、法律寿命角度考虑。大部分电力工程造价管理就是对经济寿命的管控。全过程造价公式为:L=N+R,其中L表示全过程造价;N表示一次性投资费用,主要包括收购、咨询、勘察、设计、施工等筹建费用,以及借贷、利息等筹资费用;R表示经常发生费用,主要包括建筑使用期内的操作管理费用,设备与设施的维修、更换费用,功能使用费用等等。 2 全过程造价管理在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 2.1 投资阶段与设计阶段。一直以来,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工程建设前期的造价控制,将造价控制重点放在了施工阶段,导致工程造价管理相对被动,以致于无法合理、科学的落实造价管理工作。所以,要想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就要重视工程建设前期的造价管理。首先,进一步完善实施设计方案招标或者方案竞选。在电力工程建设中,通过设计招标活动的开展,可以有效促进竞争,选择适合的设计方案,进而确保设计的准确性、合理性、科学性与先进性;与此同时,开展设计招标活动,还可以促进项目建设投资有效控制工作的展开,极大的缩短了设计周期,减少了设计费用,借助设计招标评定出功能全面、技术先进、安全适用、结构合理、满足项目技能环保要求的设计方案,为电力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全面落实提供可靠依据。其次,实行限额设计。在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中,通过限额设计的实行,能够有效改进设计单位的管理工作,将整个项目按照设施部位或者功能差异分成若干的单元,之后根据限定额度对设计方案予以选择,最大限度的优化结构,提高设计水平,真正做到投资少、收益高。 2.2 增强工程全员造价意识。控制电力工程造价的任务不仅仅是相关造价人员的责任,还需要全体员工的积极配合。所以,为了能达到电力工程造价控制的目标,在电力建设施工的过程中,对相关的施工人员进行造价培训,能让全体员工都参与到电力工程造价中,提高他们控制造价的意识,进而保障施工技术和造价之间能更加科学和合理。另外,相关的造价人员应对自身进行进一步培训,提高基础理论知识,提高业务能力,进而保证造价控制能实事求是。 2.3 施工阶段。在电力工程项目建设中,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对整个工程的造价控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提高工程建设效益的关键所在,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在电力工程施工阶段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造价管理:一是,完善工程招投标工作。在编制工程项目招标文件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内容严谨、准确、完整,并且保证招标条件符合有关规定,贯彻落实公平、合理的原则;合理确定招标控制价,为工程造价控制提供标准;对评标制度与评标程序予以严格规定,并且严格按照规定展开工作;在中标之后签订合同的时候,需要确保合同条款细致、严谨,为施工的有序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强化甲供材料、设备投资管理。在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针对甲供材料与设备而言,一定要以大渠道供货为主,以市场自行采购为辅。在市场自行采购中,需要由主管工程的机关、工程指挥部一同参与,通过实际调研,选择物美价廉的产品;针对大型设备而言,可以采用招标的方式进行购买,在制定合同条款的时候,一定要明确产品质量等级与供求双方的责任与义务。在材料、设备进场的时候,进行质量检验,一旦发现质量问题,予以拒收,以此保证施工质量达到预期的标准。三是,重视设计变更管理。设立统一的设计变更管理机制,对设计变更签证审批程序予以严格控制,避免出现违规变更的情况。四是,做好工程审计。在电力工程建设中,一定要加强项目的全程审计,合理控制工程造价,以此实现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 2.4 造价信息动态系统的建立和完善。电力工程造价控制管理是否有效,起到决定作用就是造价信息动态系统是否全面。虽然我国已在大力发展相关技术,但在造价信息系统中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如系统中对造价管理相关的业务流程及表单尚未做到固化。所以,为了能真正控制电力工程造价,相关的造价人员必须要积极收集相关信息,如电网设备及材料等价格信息和相关收费标准。另外,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造价控制管理的水平,做好电力工程施工造价成本的分析工作,进而能为以后的工程造价提供可靠的数据。 2.5 电力工程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在进行电力工程施工时,必须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标准来施工,进而保证工程施工的顺利和安全;同时,还需要在施工过程中保证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另外,还需要对合同加强管理,承包工程的双方需要切实履行合同中各自的义务,对于可能造成工程造价提高的因素,应积极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加以解决。在签订合同时,应将各种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考虑进去,并且明确规定设计变更及索赔等相关问题,避免发生合同纠纷事件,从而影响最终的结算。由于我国各地政府之间的标准不统一,导致在进行征地时,其费用标准也不同,最终会造成电力工程建设项目在进行场地征用和清理时,其费用一直是居高不下,致使工程造价上涨,也为工程投资控制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为了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相关的电力企业应积极与政府沟通,并通过政府颁布的相关政策,从而在最大程度上缩小成本目标值和实际值之间的差异,进而可以达到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的目标。 3 结语 综上所述,全过程造价管理作为一种新型造价管理方法,主要就是在全程造价管理的基础上,运用先进价值理论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在电力工程建设中,全过程造价管理的逐步推广,将为电力事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并且有效提高了力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电力安装施工论文:10kV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技术探讨 摘要:变压器在电力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电力系统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电力设备。变压器的安装质量影响着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因此在电力系统建设的过程中对变压器的安装质量要有足够的重视。文章针对10kV电力变压器的安装施工技术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对变压器的安装施工技术有所完善,进而为电力系统的建设做出贡献。 关键词:10kV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技术;电力系统;电力设备;电能损耗 变压器能够减少电网能量的损耗,对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作用。电力变压器的重要作用还体现在电力系统运行的过程中,变压器的升、降压能够保证电能的安全、顺利的输送。升压变压器能够有效地减少输电线路上电能的损耗并完成高压输电。降压变压器能够在电能送达用户端之前调节适合用户使用的低电压,可以满足多种用户的需求。由此可以看出,电力变压器是保障电力系统运行安全性和稳定性的重要设施。所以为了电网的稳定运行,建设电力系统时应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不断完善电力变压器的安装施工技术,从而达到预期的质量要求。 1 电力变压器施工准备 准备好电力变压器的施工设计图纸,办理好施工手续,完成审批资料的审核,确认电力变压器的性能参数、规格型号等技术指标以及完成整体安装所需的必备条件。确认变压器的规格参数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施工过程所用的设备也要符合设计要求,产品检验必须合格才能使用。对设备的技术数据、制造商、额定参数等都需要明确掌握,根据这些信息选择适宜的施工材料,在对10kV电力变压器进行施工安装时,调和漆、防锈漆等材料必须出厂检验合格,这些是施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材料,材料的好坏也影响着施工质量。另外,变压室的墙壁和屋顶必须做好防水工作,若出现渗漏现象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地面需保持平整,有利于施工和美观。配套的一些基础设施也要严格按照施工设计和施工规范进行施工。 对预埋件和预留孔洞做相应的处理,对于通风口、栏杆等防护性设施进行完善等。变压器的开箱验收也是保证按照施工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组织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检查,确保变压器与设备资料无偏差并完全符合设计要求,主体设备及其零部件完好,有完整的权威机构出具的检验合格报告。以上这些条件是保证施工质量和施工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待以上事宜都准备完成后方可进行施工。 2 电力变压器施工注意事项 电力变压器台架的安装主要包括安装变压器、熔断器及熔断开关、避雷器等,安装过程中要对倾斜度严格进行控制。电力变压器低压综合配电柜是确保用电安全性和电力系统稳定性的设施,低压综合配电柜的容量要符合电力变压器的需求,在10kV电力变压器的安装施工中,应用比较广泛。低压综合配电柜在农村电网改造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安装低压综合配电柜时,要将诱发短路的因素降到最低,保证电缆连接准确,布放设置防水弯,保证良好的接地。 熔断器是电力系统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器件,在电力变压器的高压端以及低压端都需要安装熔断器,高压侧熔断器安装时对垂直高度和水平距离有一定的要求,需严格按照设计进行施工。 电力系统存在着受雷电灾害的风险,当电力变压器受到雷击时,雷电所产生的电能由于接地电阻过大不能及时地导入大地,极容易损坏电力系统设备。由于避雷器的损坏或者电压降较高容易导致变压器损毁,进而给电力系统造成一定的损失,所以在安装接地设施时要确保接地电阻符合设计要求。在避雷器的安装过程中,应一端连接大地,另一端与输电线路相连,保证电力系统遭受雷击时将高电压及时导入大地,减少或避免电力系统遭到破坏。在多种电压等级的电力系统中,10kV电力系统覆盖的供电面积比较大,线路比较长,变压器数量也比较多,直接对各种不同的用户供电。10kV电网主要以架空的方式布放线路,没有遮挡和避雷线,在雷雨季节容易遭受雷击损坏变压器,影响供电安全,因此防雷保护工作需要加强,通过降低接地电阻可以减小或避免雷击所造成的破坏。 电力变压器是比较贵重的电力系统元件,它影响着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因此需要安装继电保护装置保障电力变压器正常工作。随着电力行业的不断发展,电力系统的高效安全运行对人们的正常生活有直接的影响,电力变压器在电力系统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能够通过电压、传输功率、电流等转换满足供电要求。电网的不断发展进步对电力变压器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因此在电力变压器的选择和安装方面要引起重视。以往我们在选择电力变压器时缺少科学合理的分析,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造成严重的电能损失。电力变压器的容量选择应参考不同地区的实际需求和经济条件,合理地进行配置,容量太大或太小都会造成电能的损失,甚至使变压器损坏。 3 电力变压器施工技术规范 变压器应带有出厂标牌,标牌上应明确说明制造厂商、额定容量、额定电压、电流、阻抗等技术数据,与设计要求相符,附件及技术文件齐全。型钢应崭新无锈蚀并符合设计要求。镀锌螺栓需配备相应的平垫圈及弹簧垫。蛇皮管、电焊条、防锈漆、调和漆以及变压器油等施工材料均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带有产品质量合格证。搬运吊装机具的准备:汽车吊、吊镇、道木、钢丝绳等。安装机具的准备:台钻、砂轮、电焊机、气焊工具、电锤等。测试工具的准备:钢卷尺、钢板尺、水平尺、线坠、万用表等。施工资料的准备施工图及技术资料准备齐全。土建工程及变压器轨道完成施工,标高、尺寸、结构等均应符合设计要求。变压器本体外观及绝缘器件检查无损伤及变形,油箱封闭良好,无漏油、渗油现象。变压器二次搬运应由起重工配合完成,利用汽车吊吊装,用汽车运输时必须稳固固定,平稳行车减少震动。变压器吊装和搬运时,为避免使其损伤,应用木箱或纸箱将高低压瓷瓶保护起来。变压器就位后用道木搭设临时轨道,然后拉入室内合适的位置。变压器的安装应采取必要的抗地震措施,电压切换装置分接点连线应正确连接并且牢固,电压切换装置的传动机构应有足够的润滑油。布放变压器的一、二次联线、接地线、控制线时,不可使变压器套管直接承受应力,变压器工作零线应用绝缘导线并与中性点接地线分别敷设。变压器试运行前必须由质量监督部门进行全面检查,包括检查交接试验材料是否齐全,变压器本体及附件是否整洁无缺损,引线位置是否正确且接地良好,通风以及消防设施是否完备,指示标牌是否正确全面等,确认符合试运行条件后才可以投入运行。 电力变压器的施工安装应遵循国家相关规范,调试方法应符合相关标准。电力变压器的试验调整和检查结果,应符合相关施工规范的规定。变压器的安装应满足安装位置、注油量以及油号正确,油箱无渗漏,变压器轮牢固,防震设施可靠,变压器表面油漆完整且清洁等条件。变压器与线路应连接紧密,螺栓的锁紧装置完善,瓷套管不能受外力作用,接地装置稳固牢靠。变压器与附件连接的导线应有保护套管和接线盒,需固定牢靠。通向变压器的母线和支架应便于拆卸,利于检修工作的进行。变压器与附件外壳以及其他非带电金属部件应可靠接地,并符合相关接地要求。变压器门应设置门锁,非专业安装人员、非工作需要不得随便入内。变压器高低压瓷套管应采取防砸、防碰撞措施进行保护。变压器日常要保持清洁干净,避免油漆面有碰撞损伤。工作人员在变压器上方作业时,不得随意蹬踩变压器,应配带工具袋,防止工具和施工材料掉下砸坏、损伤变压器。在变压器上方进行电气焊作业时,需要对变压器进行全面的保护,防止焊渣掉落损伤设备。如果发现变压器有漏油、渗油的现象应及时处理,同时要避免油面太低,潮气的侵入会降低线圈的绝缘程度。 对于电力变压器安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的进行纠正和预防,否则会影响变压器的使用质量,如器件焊渣和锈迹没有清理干净,器身表面刷漆不均匀,防震装置安装不够牢固,零线和中性点接地线没有分开敷设等,应加强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严格按照施工工艺标准和施工设计进行施工,避免由于施工质量导致变压器工作异常,对电力系统造成不必要的损失。10kV变电站是电力系统的用户终端,分布比较广泛,数量也很多,每个变压器的负荷和运行状态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会使电力系统的电能损耗比较大,从而影响电力系统的经济性。随着电力行业的不断发展,变压器能否节能逐渐受人们所关注,目前一些新型的变压器在性能上有了较大的改变,另外适当地提高变压器的使用效率也可以减少电力系统的电能损耗。 4 结语 10kV电力变压器的安装对施工人员的专业性要求比较高,对施工过程是细节要全面把握,需要多项工作配合完成,因此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技术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工作素质有很重要的意义。在电力系统的建设中,10kV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质量影响着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合理的安装位置、标准的技术规范、良好的维修保养都是施工技术的体现,也有利于电力变压器在电力系统中发挥其稳定持久、高效可靠的作用,满足不同用户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作者简介:谢研(1986-),男,辽宁沈阳人,长春润德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中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现场电气及水暖工程。 电力安装施工论文: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问题探讨 摘 要:随着现代生活水平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电力设备的种类和数量均有所提升,对于设备安装的质量要求不断提升。对于不同的电力设备具有不同的安装规则和要求,安装施工中的质量管理问题关系着电力设备的使用情况。因此本文对电力设备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问题进行探讨,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质量管理问题。 关键词:电力设备安装;施工;质量管理 0 引言 电力系统对于人们生产以及生活的正常进行具有重要的作用,而随着生活水平和生产生活的发展,电力设备的使用愈加广泛和普及。电力设备的稳定运行对于电子系统的有效运行以及用户的用电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本文对其进行分析。 1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 1.1 施工人员的素质 电力设备安装中影响质量控制的因素有诸多,其中最为直接的影响因素就是施工人员的素质。施工人员主要包括两种,一是施工管理人员,二是施工技术人员,施工人员自身的知识水平、专业技术水平、职业道德等与施工质量控制具有重要的影响,有利于提高电力设备工程施工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 1.2 施工材料和设备的质量 电力设备安装设计的施工材料包括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等,具有种类繁杂、用量大的特点,每一种施工材料的有效利用和安装关系着整个施工工程的整体质量。电力设备包括施工过程中需要的机械设备以及需要进行安装的电力设备,其中机械设备作为电力设备安装中的辅助工具,其自身的使用性能、操作的特点以及生产工艺等都需要符合电力设备安装的技术要求。电力设备则直接关系着电力系统的整体质量,对于施工工程而言,如果电力设备质量不过关,则难以保证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无法保证生产和生活正常的供电需求。可以看出,施工材料和电力设备的质量对于施工工程的质量控制具有重要的影响。 1.3 施工方法 施工方法指的是在电力设备安装工程中对人财物的组织、对施工方案的设计以及调试手段等,施工方法贯穿施工中的整个过程,施工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施工项目的完成、质量的保证具有重要的作用。施工工程在施工方法的制定中,首先要从本次电力设备安装施工的要求和目标出发,对施工的各个方面进行考虑,不仅要考虑施工方法的适当性、技术科学性,还要做到经济合理,降低施工成本的同时保证施工质量。 1.4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技术环境以及管理环境等,自然环境主要体现在气候的变化上,例如温度、湿度等,人文环境、技术环境等也具有复杂变化性。因此在具体的安装施工中,对当地的环境因素进行考量,尽量减少外界因素对施工质量的影响。 2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管理的有效措施 2.1 施工准备管理 施工准备阶段是工程顺利进行的基础,在准备阶段的管理中,应该注重以下几点的完善: (1)完善质量管理制度。的各种质量问题进行提前预防,并指出相应预案,做好质量控制工作;(2)健全培训制度。首先,提升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在培训中注重让员工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提升服务意识和预防意识,以用户需求为中心,注重对施工问题的解决,提升施工工程的综合效益;另外,提升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加强对员工的技术培训,对施工出现的新工艺和新技术进行及时的普及,从而提升施工人员的工作质量;(3)保证施工材料和设备的质量。在对施工材料和电力设备进行选择中,要加强对生产厂家的调查,对供货厂家的社会信誉、资金力量以及产品的质量认可、价格进行调查,货比三家,选择适合电力设备工程施工要求的,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保证经济效益。并在购货后注重对使用情况的反馈和记录。 2.2 施工过程中的管理 施工过程是对施工设计进行实践的过程,施工过程的质量最终对整个工程的质量具有难以更改的影响。同时施工过程不仅要对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有效控制,还要对施工具体环节和进度进行控制等,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提升技术管理因素。提升技术管理水平,做好技术管理工作,首先应该推动技术革新,鼓励技术创新,促进对新技术的应用;另外,引进技术管理人才,或者提升现有技术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提高工作人员积极性,保证相关技术问题的有效解决。最后,按照施工管理的制度和标准,并根据施工工程的特点,制定高质量的实施计划;(2)建立和完善项目监理制度。为了更好的保证电力设备的安装质量,应该委托监理公司加强对工程施工全过程的监理。对工程的施工每个环节的施工质量、施工进度进行有效的监理,保证其符合国家规定、行业规定。对于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记录,立即通知施工单位,要求其整改。 2.3 竣工验收质量管理 竣工验收指的是电力设备工程施工的最后一个环节,关系着工程建设全面评价是否能够成功,也关系着工程能否顺利投入使用。在这个阶段应该加强对施工中资料的收集,保证有效的评价。并在验收中注重对施工问题的总结,为以后工程建设提供案例。 3 结束语 我国电力行业获得了迅速发展,同行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力不断加大,对电力设备安装的质量的要求有所提升。对于电力企业而言,要想保证竞争优势,就需要提升安装质量。注重对工程施工的影响因素的考虑,并注重在施工准备、施工过程中以及竣工验收各阶段的质量管理,从而保证电力设备安装质量。 作者简介:崔晓轩(1986-),男,辽宁锦州人,单位:中国能源建设集团东北电力第一工程公司,研究方向:锅炉本体设备安装及检修。 电力安装施工论文:电力工程安装与土建施工配合的施工技术 摘 要:随着当前科学技术水平的持续性提高,电力安装技术在建筑工程中发挥越发重要的作用,同时与土建施工之间存在互相影响的关系,影响到建筑工程整体质量。因此,本文对建筑工程土建施工与电力安装工程两者之间内部的关系进行探析,在此基础上,针对电力工程安装与土建施工配合的施工技术进行分析,分别从设计准备、主体结构施工,安装、装修不同阶段内的配合技术加以说明。 关键词:电力工程安装;土建施工;配合 0 前言 在城市化进程推进下,建筑行业得以长足发展,行业内技术水平得以持续提升,建筑施工效率不断提升。其中电力工程安装与土建工程是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两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互相影响与制约,这两个部分的技术水平将会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整体质量和施工效率。因此针对电力工程安装与土建施工配合的施工技术展开研究,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不仅有助于加速工程施工速度,确保工程质量,同时也有助于建筑行业内相关专业技术水平的进步与创新。 1 建筑工程土建施工与电力安装工程间的关联 建筑工程土建施工与电力安装工程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相对应电力安装工程而言,土建施工的显著特点在于具有自身特定的施工专业,属于相对独立的工程项目,因此在具体施工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区别,进行针对性施工处理。由于土建施工作为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以建筑结构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展开施工,对于所涉及到的电力工程安装相关项目分别作出考虑,包括电力设备安装位置的预估、机电安装、电缆线路设置等不同方面[1]。电缆安装工程与土建施工两者均为独立的专业技术,具有各自的特点,但与此同时,双方具有互相影响与制约的关系,因此必须对双方进行充分的考量,展开配合施工,进而为建筑工程的整体性提供保证。 2 电力工程安装与土建施工配合的施工技术 由于电力工程安装与土建施工两者时间存在十分显著的关联性,因此需要配合施工技术进行讨论,分别从设计准备、主体机构施工、安装、装修四个不同阶段作为切入点,对配合技术展开针对性的细化分析。 2.1 设计准备阶段配合施工技术 为确保建筑工程施工的完整性,在设计阶段中,负责电力工程安装与土建施工配合的双方人员应当进行沟通,探讨技术配合问题,并向对方提出自身所需要求,为工程的顺利展开做好充足准备。突降施工正式开始前,电力工程安装人员需要配合土建施工人员要求,就建筑施工图纸,共同作出探讨和审核,针对可能造成冲突的设计环节,及时通知对方,尽快作出整改,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引发两个项目之间的技术性矛盾。同时,电力工程安装人员必须对土建施工设计图纸有详细了解,熟知土建施工方式、进程等信息,尤其关注对电力工程安装产生影响的项目,防止在土建施工对电力工程安装造成不良影响。此外,土建施工正式开始之前,电力工程安装技术人员应当完成电力管路的预埋、配件等准备工作。 2.2 主体结构施工阶段配合施工技术 建筑工程主体结构施工阶段从土建施工期开始,要求电力工程安装技术人员按照土建混凝土浇筑的进程和施工进展,逐一实施相对应的电气设备预埋工作[2]。这一阶段内容主要包括如下方面。首先在土建结构模板完成搭建步骤后,重点把握防线工作,明确预埋安装位置、电气设备安装位置,按照建筑工程设计图纸的要求,对电气设备中的开关面板、灯盒、配电箱等电力装置预埋防线、预留孔洞处理。其次在土建施工张的底筋、沉梁铺设后,铺设电力相关管道通路,固定预埋件安装位置,包括穿梁线路、排水预埋线路等。第三,在土建施工中的封模开始前,需要对已经完成的施工步骤进行审核,及时整改补救存在质量问题的位置后,电力工程安装技术人员与土建施工人员交接。其中,土建施工技术人员应当对工程进行进一步审核,尤其是钢筋工程,防止钢筋出现外漏、生锈等问题,以免影响建筑工程安全性。检查确认无误后,土建施工人员可以展开混凝土浇灌等下阶段施工步骤。主体结构施工阶段时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内容复杂,技术难度性极高,需双方技术人员重点把控,密切配合。 2.3 安装阶段配合施工技术 土建施工人员务必严格遵守相关规定进行操作,对变电站接地网步骤进行监督。由于施工工艺与原材料均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为防止原材料出现变化,应当对其进行严密监控,确保电气安装以及接地电阻的安全性。在土建施工技术人员与电力安装工程安装人员的协同下,共同为电气设备、连接接地网工作提供技术条件保障。在此过程中,一旦发现有不满足双方共同需求的情况出现,应当及时整顿改造,充分发挥出监督作用。此外,对于电缆孔、电缆固定铁件的精准性,应当加强在电缆相关技术领域的控制力度,保证施工安全规范。 2.4 装修阶段配合施工技术 在建筑工程中,室内装修阶段同样对工程整体质量产生直接影响,要求电力工程安装与土建施工双方展开技术配合。由于内部装修对室内墙体所造成的影响范围最为广泛,为保证内饰层的完整性以及安全性,应当针对墙体破损的区域及时修补[3]。电力工程安装过程中,应当在土建施工墙体抹灰之前确定电气安装位置,及时查看预留孔的位置是否受到抹灰干扰,并在检测符合安全规范后,投入使用。同时室内涂料、喷浆等装修步骤结束后,实施电气设备安装时,需要保护土建施工成果,防止对墙体造成严重的损坏,并确保电气设备不受污染。 3 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涉及面积极为广泛,对于技术水平和质量的要求极高,在复杂的建筑工程内,土建施工、电力工程安装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土建施工与电力工程安装两者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互相影响作用。因此必须要从建筑工程施工的不同阶段入手,展开密切的技技术配合,提升建筑工程整体质量和效率。 电力安装施工论文: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及问题处理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力工程建设项目也在不断地增加,为人们提供更可靠的用电环境。其中电力变压器作为电力系统运行以及电力工程扩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保证电力变压器的安装施工质量,才能保证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 【关键词】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问题处理 前言 在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的过程中,涉及到的因素比较多,其中也存在很多不可预见因素,如果在施工中不注意,都可能会给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造成不利的影响,对此,必须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针对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中的安全问题以及质量问题进行有效处理,从而提高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的质量,促进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的有序进行。 一、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一)安全施工存在的问题 电力变压器在安装的过程中,应保证施工人员在安全的环境下施工,确保施工人员以及变压器设备的施工安全[1]。而且,安全施工是电力变压器安装的核心,应渗透到各个施工环节中以及各个设备的施工中。然而,就当前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施工人员安全意识较差,再加上为了节省安装时间,没有严格按照相关的施工操作进行施工,,使得电力变压器施工中存在潜在的安全风险,从而引发电力变压器施工安全事故。此外,电力变压器在施工完成检验的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加电试验,而在这个过程中,经常会因施工人员未能及时撤离现场危险区域而引发电力安全问题。 (二)质量施工存在的问题 电力变压器的安装施工质量主要从人力、物力等方面进行考虑,同时还应注重各个施工环节的规范性,这样才能保证电力变压器的安装施工质量[2]。电力变压器施工质量关乎到整个电力系统运行的质量,如,在对变电箱、变压器设备、储油柜施工中,应严格按照施工技术规范要求施工,而在实际的工作中却发现,电力变压器的细节性施工问题还未能有效地解决,从而导致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质量不达标,如果强行投入到电力系统运行中的话,势必会造成电力变压器的损坏甚至损毁,可见,在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中,需要重点注意施工的质量。 二、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问题的处理措施 (一)安全施工问题的处理措施 通过以上的分析了解到,当前电力变压器在安装施工的过程中,经常会因施工操作不当、安全意识薄弱等因素而引发电力变压器的安装施工安全问题,对此,必须做好安全处理措施[3]。首先,应保证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方案中各个流程的合理性。其次,在施工过程中,要求施工人员需严格按照相关的安全施工规范进行施工,而且,为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应在施工现场设置安全监督人员,对施工人员的施工过程进行全面的监督,安全监督人员应具备较强的安全意识,及时有效地发现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各项危险因素,切实有效地保证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的安全。再次,应全面提升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让施工人员了解施工安全的重要性,这样确保施工人员能够在施工中及时地发现施工安全风险,并对其展开针对性的处理措施,当然,这些安全风险因素,应及时进行上报,便于设计部门、施工部门、管理部门等相关负责人结合电力变压器安装的实际情况展开针对性的改进和调整,从而保证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的顺利进行。 (二)质量施工问题的处理措施 除了要重视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的安全之外,还应重视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的质量。当前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质量问题屡屡发生,不仅造成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资源浪费的问题,同时也影响到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对此,必须做好相关的质量施工问题处理工作[4]。首先,施工管理人员应详细了解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方案,尤其是施工方案中涉及到的各项施工设备、施工材料、施工环节以及施工技术等,通过熟练掌握各项施工技巧、知识才能有效地提高电力变压器施工的质量。其次,应建立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质量审核制度,针对施工质量不达标的问题,需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实施责任制管理,保证各个施工环节的质量,从而促进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的顺利进行。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变压器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保证变压器运行的安全性、稳定性,尤其是在电力变压器施工过程中,应切实做好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工作,为电力变压器的施工顺利投运做好充分的保障工作。通过本文对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以及问题处理的分析,作者主要对当前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中存在安全问题和质量问题进行剖析,同时也提出了相关问题的处理措施,以进一步提高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的质量。 电力安装施工论文:土建施工和电力工程安装配合施工的技术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土建施工与电力工程相互影响,在施工中需要相互配合才能确保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文章就从建筑工程土建施工与电力工程安装之间的关系分析入手,探讨土建施工与电力安装配合施工的重要性,并分析两者具体的配合技术,供有关人员参考借鉴。 关键词:土建施工;电力工程安装;配合施工;技术 土建施工项目、电力工程安装项目都是建筑工程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必不可少的建设项目,只有确保这两个项目施工的质量,才能保证整个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确保施工进度,为社会创造安全耐用的工程项目。土建施工与电力安装工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相互影响,必须相互配合施工,避免由于某一工种出现错误而造成不可挽回的安全事故以及施工质量问题,从而为建筑工程顺利实施提供有力的保障。 1 建筑工程土建施工与电力安装工程之间的联系 就土建施工本身的特点而言,土建施工在建筑工程项目中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工程项目,具有自身的施工专业,可以根据建筑工程具体要求具体实施。建筑工程中的电力工程是建筑施工中重要的项目之一,对电力工程的安装而言,其需要根据建筑结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施工,这就要求土建施工过程中需考虑电力工程安装相关问题,包括电缆埋设、电力设备安装位置预留、机电安装等等。总之,土建施工与电力工程安装都具有自身的专业技术特点,但同时两者之间又相互制约,需要相互配合施工,才能确保建筑工程整体施工质量。 2 建筑土建施工与电力安装相互配合的重要性 电力工程安装是建筑工程施工中不可缺少项目之一,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并且电力安装较为复杂,涉及到土木建设、建筑排水、电力设施等方面,如果施工过程忽略了其中任意一个环节,就会对其他的工种施工造成影响,也影响整体施工质量。有时这种不良影响在短时间没有明显的体现,但对于整个建筑工程施工来说,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如某建筑工程在土建施工过程中,只考虑到建筑土体建构协调性等问题,忽略了电力工程安装问题,导致建筑电力电缆敷设与土建工程发生矛盾,这一看似很小的问题导致土建施工返工,不仅延误了施工工期,还造成了巨大的直接经济损失。所以,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对土建施工与电力工程安装配合施工给予充分重视,确保建筑工程顺利实施,为施工质量、工期、成本控制等提供有力的保障。 3 实际案例分析 某现代化小区建设项目占地面积150亩,共有60栋建筑,包括52栋别墅、8栋20层住宅,总建筑面积88 000m2。小区绿化面积为45%,楼与楼之间有道路、草坪、停车位、小广场,中心位置还有两个人工湖。该小区是新城规划区的重点项目,对建设质量要求较高,尤其是土建和电气安装两大部分,是整个工程的关键。小区采用放射式供电方式,由配电网引来380/220 V三相四线电源,引至住宅首层总配电箱,再引至各用电点。接地系统采用TN-C-S系统,进户处零线重复接地,并设置有专用PE线,接地电阻在4 Ω以内。为取得较好的效果,将土建施工和电气安装技术相配合,严格按照标准操作,最终取得较好效果。 4 土建施工和电力工程安装配合施工技术应用 4.1 准备阶段 在建筑工程设计阶段,土建施工项目设计人员就应该与电力工程设计人员紧密的配合,电力工程设计人员应该向土建设计人员提出自身设计要求。在土建施工前,电力工程安装技术人员需要与土建施工技术人员及时展开沟通,协同起来对建筑施工图纸进行仔细的审核,避免电力工程安装与土建施工存在冲突,若存在冲突则应及时通知有关设计人员进行修正。另外,电力工程安装人员需要认真研究土建施工图纸,掌握土建施工进度、施工方式等,对于与电力工程安装具有联系的土建项目更需给予特别注意,保证土建施工方案不会对电力工程安装造成影响。另外,在土建施工前,电力工程安装人员需要做好相关电力管道的预埋、配件、预埋件等的准备工作。 4.2 主体结构施工阶段 建筑主体结构施工主要是土建施工开始阶段,电力工程安装施工人员需要根据土建混凝土浇筑进度以及土建施工进度,逐步开展相关电力预埋件的安装。具体电力工程预埋件安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在土建结构模板搭设完成后,关键施工在于放线,确定相关预埋件安装位置、电气设备安装位置,并根据电力工程设计图纸中开关面板、灯盒、配电箱、排水管道等位置展开放线,合理预留孔洞。②底筋以及沉梁铺设完成后,需要进行相关管道的铺设工作,并对预埋件安装位置进行适当的加固处理,另外,这个阶段还需要完成相关穿梁线路管道、排水预埋管道的铺设。③在封模前,应该对上诉两个阶段的工作进行仔细的检查,确保相关预埋件铺设质量,如果发现存在质量问题,需要及时的提出科学补救措施,实施补救后方能与土建施工单位进行施工交接。交接过程中,土建施工人员需要对工程进行全面的检查,特别对于钢筋工程等,避免其发生外漏、生锈等问题,只有确保工程质量合格后才能实施混凝土的浇筑。土建施工中人工孔桩照片,如图1所示。 4.3 电力工程安装阶段 在电力工程安装期间,土建施工需予以配合,在土建墙体防水施工前完成电气设备的安装,避免电力工程安装对墙体防水层造成损坏,避免建筑物发生渗漏问题。另外,对于穿墙电缆的铺设布局方面需确保其连续性、一次性,避免发生返工现象,如果土建施工存在返工现象,就会增加建筑防水工作的难度,所以在施工中,由土建施工人员在施工图纸上标明穿墙孔洞的位置,避免遗漏。 4.4 智能化电气施工 在进行智能化建筑电气施工前,要求电气施工单位对电气施工图纸进行熟悉,并对土建方面的图纸以及施工安排有所了解,将电气施工图纸与土建施工图纸认真对比,找出两方施工的交叉点,并与土建单位商量合作时间,以免出现问题或耽误建筑施工工期。换言之,应根据土建施工进度计划合理科学的安排电气施工进度。另外,在实际的电气施工中,常常会遇到界定强弱电的困扰,因此,在施工前就要对施工图纸进行仔细审查,找出问题所在,及时通知有关单位部门加以改正。对于图纸中相应要求,应及时完善接地措施。若需展开接地装置安装,应将之和底筋进行焊接,同时利用不同颜色加以标记,若条件允许,在施工中应对沟槽予以充分使用,优先完成接地干线工作。电梯工程属于建筑工程重要内容,施工前需确定电梯尺寸及相关设备的具体位置,而土建人员对于不同建筑物,应根据相应要求展开电梯设备、井道尺寸的设计工作。 5 结 语 建筑工程施工是一项涉及专业广、质量要求高的复杂工程,土建施工、电力安装施工都是建筑工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两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配合。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需要加强两工种之间的协调配合施工,这样才能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提供有力的保障,另外,加强两个工种之间的配合施工,有利于施工组织工作,对施工管理效率的提升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电力安装施工论文:电力安装施工的管理探讨 [摘 要]随着我国电力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力工程投入建设使用,但建设的同时也出现了激烈的市场竞争,这种竞争关系到这类公司的发展壮大以及是否能担当开拓电力市场扩大用电规模的主角。为了应对市场竞争,满足业主方的需求,需要提升其项目管理水平。 [关键词]电力安装;施工管理;问题 引言 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及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的不断推广使用,电力安装公司之间的竞争随之加剧,中国各行各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因此,保障电力安装工作的开发和安全性是极其重要的.电力企业加快管理创新,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已迫在眉睫。 1 施工前合同管理 施工单位在接到顾客的投标文件之后,根据客户要求并结合自己的主客观条件对合同进 行评审,核实工程量,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工程量变更及相关的成本费用的支出,施工方法,质量要求,机械设备的使用,材料供应,劳动力调配和工期目标等诸方面进行合理评价,正确合理地编制施工图预算。 2 电力安装施工项目管理 电力安装施工项目管理要求公司在进行每一个电力安装施工项目时都要适宜地配备劳动力、材料、设备、技术、资金,有针对性地对每一个项目进行协调、搭配并发挥作用。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以低成本完成工程项目。由于项目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这种协调、配备是应项目而生,不是单一的、重复的过程. 而是多变的具体过程。在施工项目管理中采用动态管理模式,对项目的各生产要素即人、机、料、法、环的配置与组合要不断地调整, 优化配置与组合, 使要素合理流动, 避免窝工与材料浪费,有效地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施工中合理地使用资金、材料、设备以及劳动力。 3 电力安装管理的作用 电力安装施工项目管理要求公司在进行每一个电力安装施工项目时都要适宜地配备劳动力、材料、设备、技术、资金,有针对性地对每一个项目进行协调、搭配并发挥作用。人力资源管理核心机制不适应市场发展。项目描述包括项目目标、工作范围以及项目完成技术等。每次,在具体施工前要检验电力施工中的设备及材料,确保所用设备材料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这样能够使得项目经理制度真正落到实处。而且企业必须赋予项目经理实现职责的许可权。况且,质量因素从决策阶段到建设完成的整个过程中都始终存在,因此在整个工程项目的建设中,工程项目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工程就必须谈质量,没有质量的工程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应根据电力安装工程特点和具体的施工条件,与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紧密结合,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严加控制。培训主要包括业务技能的培训、企业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的培训、团队技能的培训。再次,团队技能培训。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以低成本完成工程项目。 由于项目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这种协调、配备是应项目而生,不是单一的、重复的过程。而是多变的具体过程。在如今的社会中,社会在不断进步,而科技也在不断进度,因此,团队成员要不断地进行先进的培训,才能更好的适应其工作。 4 安装项目技术与管理 4.1项目技术 电力安装项目是在一定的技术要求和技术标准的严格控制下完成的,技术管理的作用不容忽视。技术管理包括技术人员、技术装备、技术规程、技术资料的管理。充分发挥公司技术水平,贯彻技术政策、研究技术规律,以技术保工程质量, 使技术与经济结合起来。 4.2项目技术管理 在具体安装施工中, 技术管理工作应注意的方面有: 技术基础工作; 技术标准、规程、制度; 施工技术工艺管理;技术试验、核定、检查:技术开发管理。如培训、革新、改造、建议, 同时进行技术经济分析与评价。安装施工技术负责人应管好几个环节:图纸学习与会审, 技术交底, 材料、设备、检验。项目质量检查与验收,技术资料管理,技术制度的制定, 施工组织方案,技术措施的编制等。 5 电力安装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偏差的大小以及偏差出现的地方不同对工期影响程度也不同,因此,在进行判断时,可以通过网络图中总时差和自由时差来进行。检查自检工作的组织和程序是否规范、考核内容深度和广度是否符合达标投产的要求,以及自检整改和生产运行情况。目前我国电力调试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的整体学历水平都比较高。在这种高素质技术人才集中的企业,扁平化的矩阵式项目组织结构是非常适应的。 资金收入方面,在时间上、数量上有总体意识,为资金筹措及安排资金使用提供依据。电力安装企业由于计划经济时代承担了太多的社会功能,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转轨,电力体制的改革,负担沉重的电力安装企业必须卸下包袱,轻装上阵。用听、看、闻、查等方法对机组运行状况进行判别,及时发现故障及隐患,力争将故障消灭在萌芽状态,减少事故损失。其关键组成部分包括项目简介或概览、如何组织项目的描述、用于项目的管理和技术过程,描写所要完成的工作的部分、进度信息和预算信息。在电力安装项目管理中,劳动力的管理尤其重要,因为劳动力掌握安装技术,运用工器具完成安装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通过各种形式对企业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调配和运用。 6 电力安装工程安全措施 严格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对进入项目部的所有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进一个教育―个,无论是老职工。还是新学员,都要进行安全考核.合格后方能发放本项目部上岗证进入工地施工。为增强安全监察人员的责任.坚持每周各专业的安全学习活动. 让职工深入学习安全管理规定及制度.学习事故案例.使每个职工始终牢记安全、保证安全,使施工组织顺利进行。对项目部组织的每月安全大检查及例行检查.查到的问题及事故隐患.不仅要对责任单位进行批评、通报,对专业安全监察人员也要追究责任.进行通报批评,严格执行安全“四不放过”原则,以增强安全监察人员日常的监察力度。 7 电力安装工程质量控制 在电气安装施工中.质量管理的重点是按图纸、施工及验收规范、施工方案施工,要严格执行质量标准,严格执行质量管理制度。严格按质量标准检查、监督。在施工进行过程中,发现图纸、施工方案中在施上方法及工艺上有问题要及时变更、调整。隐蔽工程、重大设备的吊芯检查等实行质检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施工人员现场共同检查会签。否则施工人员不得掩埋、遮盖。施工用的电工仪表及试验仪器要定期校验。保证其精确性。凡应校验、检验、试验、调试的电气装置均应经过电气试验,并提交试验报告。试验不合格者不得安装。 8 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工程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涉及范围较广、专业性较强并且周期也较长。在电力安装过程中节约能源也是非常必要的,新时代的发展趋势,要求各个行业都要能够与时俱进,在完善自我中提升价值和竞争力。电力,作为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的一个行业,更应该对运作中的每一个步骤进行完善。
新闻传播类论文:体育新闻传播特征 网络体育新闻传播的特点分析新闻内容更新快。新闻的最大特点和魅力在于及时性,且已成为新闻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新闻传播与新闻事件发生之间,时间的距离越小,新闻价值就越大,这是新闻传播的一个客观规律。而体育新闻的时效性则表现得更强烈,对于体育受众来说,一场比赛的结果,一个比分的输赢,都牵动着无数人的心。体育比赛始终充满悬念和变数的特点要求体育新闻的传播更加快捷迅速。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站对体育新闻的更新速度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网络的时效性有目共睹,传统媒体的出版周期可能是几天,而网络媒体的更新速度则是几分钟或几秒钟,速度之快,令人震撼,这恰好满足了体育新闻传播快捷迅速的要求,因此网络体育新闻与其他传媒相比,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新闻内容量大且保存期限长。互联网拥有强大的数据系统,信息承载量是传统媒体的无数倍。而传统纸质媒体的信息承载量受版面的影响,电视、广播则受时间和信息容量空间的影响。但网络媒体则没有这个限制,因为网络的超链接功能使它方便快捷地汇总信息和整合信息,它既能横向集纳最广泛的多元信息源,又能纵向保存历史信息,且在查找文献和资料时更为快捷。在一些重大体育事件产生或经过以后,网络媒体还能多方位多角度地回放赛事、分析赛事,最大程度上满足受众不同层次的信息需求。另外,网络媒体对于新闻信息的内容保存时间较长。体育赛事和新闻可以轰动一时,而传统媒体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受众只能在有限的时间获取新闻价值,而网络媒体像人的记忆一样将其储存起来,其先进科技的应用更可以长时间地保存,以供不时之需。互动方式———全民参与。互动性是网络的一个重要特征。网络传播的信息传输方式呈现“双向互动交流方式”,网络为受众与传者之间、受众与受众之间搭建了信息共享与思想交流的平台,这种交流不分时间、空间和诉求对象,只要具备一定条件,传受双方都可以进行自由交流与沟通。受众和传者的纵向互动,受众和受众之间的横向意见互动,把原本仅限于人际传播的交流放到了一个宽泛的媒介平台上进行,让每个受众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让网民参与形成互动已经成为各网站提高点击率和注意力的重要手段,其中表现最为抢眼的就是“网络论坛”BBS。另外,运动员博客的开设使受众对运动员的了解更加深入,通过留言,人们对运动员更多了一份关怀与鼓励,还让全民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提高了体育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加速了体育的发展。多媒体:全面调动视听。众所周知,报纸通过纸质媒体利用文字和图片传递新闻,广播以声音发送信息,电视则借助音频、视频信号来达到信息传播的目的,这些媒体大多采用单一的方式来传播体育新闻,而网络新闻却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于一身,成为高科技的多媒体,与这些传统媒体只采用一种或几种传播形式相比,互联网集纳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的表现形式,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新闻内容。而且,其功能强大,还可以将这些媒体组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传播手段,然后进行运用,满足不同阶段受众的需求。 高度的情感性。随着现在社会体育事业的飞速发展,体育新闻不再只是单纯地对体育赛事进行追踪报道,而是以人为核心,通过对赛况的报道,来宣扬一种迎难而上、不屈服不服输、奋力拼搏、团结进取的体育精神,是对国家、民族以及未来的一种情感寄托。网络体育新闻传播展现了对人的情感的尊重,揭示了新闻背后人的内心世界的那层神秘面纱。例如,在第28届奥运会期间,体总网专门针对我国每一位奥运冠军进行了网络独家报道。在报道中,我们可以跟随记者的镜头,走进运动员的生活中,了解他们平日里艰苦训练的经历,体验他们夺冠瞬间的欣慰和幸福,让受众与运动员一起为失败难过,为成功高兴。网络体育新闻发展策略分析加强深度报道,把握新闻中的“度”。什么是深度报道?它的定义是:“围绕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把新闻事件呈现在一种可以表现真正意义的脉络中的一种报道形式。”哥伦比亚新闻学院研究生教程谈到新闻报道的三个层次时称:第一层是事实性的直接报道;第二层是发掘表象背后实质的调查性报道;第三层是在事实和调查基础上做出的解释和分析报道,也称深度报道。要平凡中见深度,体育新闻深度作为一种新闻深加工产品,所选题材如果关涉名人,是热点、焦点,具有社会敏感性,那就容易引起读者关注。这类题材深入挖掘的空间较大,报道的价值和意义也较大,自然也就成为体育深度报道的首选。刘翔在北京奥运会上的退赛事件触动了社会的敏感神经,人民网就发表了一篇题为《谁懂刘翔之痛》的深度报道,全篇以“请放过刘翔吧”为主要切入话题,对刘翔的病情康复、心态、个人发展做了全面深刻的报道,文章一经刊出,引起很大反响,被各大门户网站转载。另外,突出体育报道的娱乐性是大势所趋,但它带来的弊端却不得不令人重视。在一些网络媒体的体育新闻娱乐化后,报道内容开始热衷于追逐和挖掘体育明星的秘史、艳闻。作为网络媒体的编辑,在日常工作中,如何正确理解与对待体育新闻娱乐化,把握好体育新闻娱乐化的度,是急需解决的新课题。不可否认,当今新闻竞争日益激烈,体育新闻也是如此,这给体育报道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体育新闻涉及体育明星的个人隐私等,其曝光需要把握好度,体育明星私生活的透明化可以让受众深入了解该明星背后的光环,从而更加喜欢体育明星。相对来说,如果把握不好“度”,会让受众产生反感,给媒体带来一定的影响。但是如果一味报道运动员、教练员及其相关人员的私生活,甚至是绯闻,以满足一部分人的偷窥欲,那就走向极端了。如雅典奥运会上,炒作诸如姚明“胡子”的长势、日本乒乓球运动员福原爱“暗恋”王励勤等“花边新闻”就显得很庸俗和无聊。这种“娱乐至上”的最终结果,恐怕就是“娱乐至死”。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媒体在选择新闻的判断中更倾向于市场的卖点,而不是原先新闻价值必须严守的社会责任感。体育报道突出娱乐性是大势所趋,但绝对不能把娱乐化和虚假新闻、恶性炒作混为一谈。 网络体育新闻要以人为本。在网络时代,由于网络技术的特点,使得体育新闻的资源很丰富,没有任何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在眼球经济的背景下,就更容易导致体育新闻人文关怀的缺失。体育运动的主体———人是体育新闻传播的对象,人是具有人性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生意义的,而新闻媒体“以人为本”理念的实质就是对人的关注、尊重,是对人的主体性的弘扬。因此,在报道角度和内容上,要改变过去体育新闻多以体育事件为中心的观念,将媒体视线向“人”身上转移。这样不仅可以丰富体育报道内容,开拓体育新闻的报道领域,同时还可以满足受众多元化的接受心理,更重要的是使人文精神回归到体育新闻中。从“人”的角度出发,关注一个体育事业参与者的生命,表现个人命运的成败与悲欢,表达对个人生命的感知和对生命与世界的领悟,把探讨运动变为探讨个体生命,使报道成为对生命的探索和追问,把“运动中的人”变为“人在运动”,使人成为体育运动的真正主角。在体育报道中要注重运动员作为普通人在运动中的真情实感,表现其自然的喜怒哀乐,使体育报道与受众的心理产生情感共鸣,这样的报道才会产生更好的传播效果。体育新闻具有明显的情感性,这也体现了传媒“以人为本”的追求。体育新闻是以人为核心的新闻,既然是以人为核心的报道,就应该充分展现对人的情感的尊重,对新闻背后人的内心世界的揭示。如果在体育新闻报道中“见物不见人”、“见事不见人”、“见人不见情”,从传播方式和态度来说,都有悖于媒体追求的“以人为本”。另外,还要打造网站新闻特色与接受传统新闻媒体获取新闻的受众比较,通过网络获取新闻的受众更注重网站新闻风格和新闻的质量。因为从我国国情来看,这类受众的文化水平相对较高。这种现状要求网络体育新闻编辑在新闻风格和质量方面当好把关人。对于同一个新闻事件,不同的媒体可能有不同的报道方式,我国的许多新闻网站,往往采用的是罗列式新 闻浏览方式,即将相关题材的报道归于一个专题中,让受众自己阅读,然后作出判断。这样的做法,看上去内容客观翔实,报道面宽泛,实际上却使新闻质量良莠不齐、杂乱无章。 《新民晚报》网络版的做法独树一帜,让人耳目一新。《新民晚报》的网络编辑新闻把关意识非常强,他们吸取了报纸新闻标题吸引人的特色,不仅在内容上求精,更在标题上下工夫,求新、求亮,从而使网络新闻标题打破了仅仅作为链接的功能,一下子使新闻标题的做法“跳”出了网络新闻的弊端,这种把关人意识值得在其他网站新闻编辑中借鉴,而网络体育新闻的创新更应如此。加强网络法律制度建设,规范管理。社会的健康发展需要强有力的法律基础,网络化的体育新闻市场也是一样的。网络体育新闻没有强调个人或者集体的约束,所以要依靠广泛教育引导和加强网络自律。首先,网络传播作为新生事物进入我们的社会,必然要给人们一个不断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理网络当然是最根本的保证。依法治理网络是体育新闻可以健康发展的前提,加强对网络使用者的宣传教育和引导,充分发挥网络自律的作用也同样不可忽视。只有当全体网络使用者正确认识了网络传播的作用和价值之后,才会自觉地抵制网络传播违法行为的发生。其次,要加强对网络传播行为的监管。针对网络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控制难的特点,要建立制度化的网络监控体系,完善市场监督管理体系,对于网络传播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严格管理体育新闻传播中的各个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力争将网络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不使其扩散,创建体育新闻发展的健康环境,保障体育新闻正常、顺利发展。最后,也是最根本的,是要针对网络传播的特点和网络时代新闻传播违法行为的特殊性,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结合体育新闻的传播特点,强制法律措施,保障网络传播健康发展。在保护体育新闻市场的同时,也保护广大受众的基本利益,提高新闻从业者的道德素质,网络传播中的体育新闻要严格把关,将和谐发展的思想潜移默化地传播到受众及国人的思维中,为建设和谐社会作出巨大的贡献。 结语 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体育新闻内容越来越丰富,技术手段也越来越发达,必将成为人们选择的一个重要新闻获取方式。但不可否认,网络体育新闻也存在一些缺点和问题,比如新闻的失实问题、娱乐过度问题,因此如何规范和引导网络体育新闻的发展方向,促进其健康发展,是我们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重要课题。毫无疑问,体育报道在追求轻松娱乐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其品位和深度,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新闻的精品意识。 新闻传播类论文:新闻传播学发展脉络的回顾和展望 一、初始期(1978年-1982年) 在历史变革下,新闻传播学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歇过,在早期刚成立的时代没有一本关于新闻传播学的学术专着。1976年,的结束对新闻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以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解放传统思想,构筑新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学术大繁荣的背景促进了新闻传播学的推广,极大了检验与验证了新闻传播在社会主义发展与变革中的重要作用,为新闻传播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外部环境和空间。 二、发展期(1983年-1988年) 80年代初期,党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十二届三中全会,并审议通过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宏图,提出了改革、发展、创新的重要举措。随着1989年的政治风波,全国上下进入了一个以新闻为视角和突破点的政治热潮,在这种发展环境下,新闻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缩影,舆论、媒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与推进,国家新闻总署对我国170余家报社进行了调查统计,发现目前多种经营的报社占到全国报刊总署的50%,说明新闻已经引领和走入了大家的生活,并成为时代进步与发展的重要传播途径。 三、上升期(1989年-1991年) 80年代末,咋在政治舆论与风波的背景下,部分新闻媒体工作出现了认识上的片面错误,导致社会舆论与传播的导向性偏离,促使党中央对新闻传播行业进行了整治。1989年各省市和自治区对新闻行业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先后出台了《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几个问题》和《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等重要方针政策,重点阐述了新闻工作的内容、本质、功能、作用等。各级政府领导也积极根据党中央和各省市的要求进行落实工作的安排,特别是对人民生产生活中遇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构思和布置,强调新闻传播行业要起到表率与模范的作用。198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压缩整顿报刊和出版社的通知》,并明确提出了要整改新闻行业的具体实施策略,对过滥的报刊和出版社严厉打击,并颁布相关措施,奖励各级各类新闻出版行业的先进单位。 四、巩固期(1992年-1996年) 在对新闻传播行业整治与重组后,随着邓小平同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南巡”讲话,新闻传播迎来了展现的开端,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主体的改革正在加大进一步力度。在1992年,召开的十四大中明确要求我国应根据现有体制对社会主义市场进行在组合,对新闻传播、教育学术等方面进行平稳过渡和发展,特别是要加强对新闻传播领域的导向安排和战略部署,从而提高新闻传播行业在国家发展中的重大战略地位。此外,国家根据转型后的社会主义经济整合了一部分报刊社和出版社。距不完全统计,《广州日报》、《华西都市报》等出版行业的日均发行量已在全国遥遥领先。非常适合我国在发展中的需要,随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下发了《关于书报刊音像出版单位成立集团问题的通知》,以文件的形式对接下来新闻传播的可持续化发展指引了方向。1996年,和中组部以《广州日报》等出版行业为代表进行了试点工作,采用网络化和实体化的方式,对外传输新闻信息,通过新的形式为我国现在新闻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繁荣期(1997年-至今) 1997年后,我国颁布了《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并在文学类基础上,下设了新闻传播学和传播学。从此,新闻传播学和传播学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体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对促进学科发展树立了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当前,新闻传播已得到国家的高度认可,是传播学交叉和呈现多元方式的重要环节,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起到了繁荣与发展的促进作用,为我国迈入21世纪与国际上的对接和联系指明了方向,成为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学科。 六、结论与建议 新闻传播学时传播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新闻传播学在我国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发展脉络可分为初始期、发展期、上升期、巩固期、繁荣期等。当前我国新闻传播正在迈向新的历史舞台,未来的发展会有更加广阔的天地。 新闻传播类论文:浅论媒体融合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媒体融合是新媒体时代媒体发展的最终结果,其对具体社会的舆论格局、媒体格局、文化与思想状况、使用信息的形式,甚至社会的运转方式,都具有重要影响。 一、媒体融合的发展现状 虽然我们还很难想象新一代媒体的详细模样,但是我们似乎已经看到了媒体融合的宏伟蓝图。媒体融合之后可把手机、电脑、电视机、收音机、报纸等媒体的特点与功能融为一体,借助无线传输技术,成为不久的将来人们阅读新闻信息的新终端。我国在媒体融合对新闻传播影响方面的研究比较落后,但是媒体融合的趋势已经出现端倪。详细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各类新媒体参与新闻传播,从各个门户网站到搜索引擎,融合的媒体利用以往媒体生产新闻的能力,集合新闻信息,在当前传播各类新闻中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手机在新闻传播及行政部门公共信息中的作用也备受关注,自媒体,例如微博、微信、MSN、QQ、BBS等媒体在传播新闻中的积极作用也不可轻视。 第三,传统媒体借助新媒体在传播新闻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将微博、微信、博客内容转发到传统媒体、网站与手机为受众提供了参与各类直播节目的机会、收集信息获得新闻线索、计算机协助报道新闻等。 第四,传统媒体借助网络途径与数字技术,衍生出了新兴媒体,比如网络电视、移动电视、网络广播、电子杂志、手机报、电子报等。可见,当新一代新闻接收终端随着媒体融合的出现,媒体新闻势必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融合新闻”也会成为新闻传播的主体。 二、媒体融合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媒体融合对新闻传播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信息主体、接收终端、组织形式、经营模式、产权结构几个方面详细分析媒体融合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作用。 (一)信息主体多元化 在网络传播与数字技术的共同推动下,一般公众享有了前所未有的参与传播新闻的能力,他们利用微博、微信、MSN、QQ、BBS、博客、手机、播客等工具,已经形成了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传播模式,可以随时表达观点、新闻,使得新闻信息的主体表现出多元化趋势。媒介融合速度不断加速,使得信息传播主体多元化趋势更加明显,并且接受者与传播者一体化是新闻传播的典型特征。依据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4年7月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4年6月,我国网民达6.32亿,较2013年底增加144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6.9%,较2013年底提升了1.1个百分点。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较2013年底增加2699万人。手机上网的网民比例为83.4%,相比2013年底上升了2.4个百分点。我国域名总数1915万个,网站总数273万个,我国网民的周上网时长达25.9小时,相比2013年增加0.9个小时。每天都有海量的微博、微信、短信、图像、图形、文本、音频、视频,庞大的信息源都可作为传统媒体利用与开发的对象。虽然信息的提供者主要为个人、企业、社会团体及政府等,但是承担与采集新闻信息的还是职业的新闻一线人员。专业的媒体在新闻信息传播中占据主要地位,但必须承认的是,新媒体已经在改变大众传媒格局,在世界区域内,很多“草根记者”在一些突发的、重大事件的现场多的最新消息一次次引起轰动效应。 (二)接收终端统一化 接收终端一体化,其实就是将接收终端进行融合,这一过程是建立在数字聚合技术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的,这里所说的终端融合是指设备终端的融合,也可称为3C融合,涵盖消费型电子产品、计算机、电信等。借助某种协议,可实现消费类电子产品、通信、计算机这些信息的互通互联与共享。比如,电视与电脑的有机融合,数码相机、MP3等影音设备和电视、电脑、手机的融合等。融合接收终端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消费者对新闻信息的一体化与多样化需求,当前单一形态的新闻内容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了,他们现在需要的新闻信息可能同时涵盖视频、音频、图像与文本等。在该要求下,新型的接收终端必须能够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并能将各种形式的新闻信息有机整合,最终展现到消费者跟前。接收终端的有机统一,从表层看就是硬件设备的融合,其实涵盖了三个内容:1.接收终端硬件的有机融合。2.构成了多种类型媒体信息的统一平台。3.以终端设备为载体的服务于内容的融合,及以在线虚拟终端为载体的服务于内容的融合。比如,部分牌子的MP3能大量下载歌曲,生产厂家可在音乐服务器上为客户提供下载服务。 (三)组织方式一体化 在媒体融合环境中,新闻传播的形式颠覆了以往媒体间的壁垒,有效整合全部媒体,实现统一规划,构建了一体化的组织形式。该组织形式其实就是打破了传统的行业管理与区域管理,借助各种媒体制造流程的控制与设计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机构重组,实现各种类型媒体的集体运作。融合与集中后的组织形式,借助各种媒体的介质特点,在新闻信息的传播中达到产品各异与资源共享,变竞争关系为合作关系,强强联手做好区域市场,落实聚能效应,扎实保护好媒体市场。比如,美国的媒介综合集团,在21世纪初斥资四千万美元,在佛州坦帕市建成了一栋传媒大楼,名叫“坦帕新闻中心”,把旗下的电视台、编辑部、坦帕论坛报、集团网站都汇聚在一起运营。组建了“新闻总编部”,全面管理三种媒体所生产的新闻报道,在新闻信息采集与编辑上倡导三种类题共同操作完成。我国在类似问题上较为落后,在组织形式上尚未实现一体化,但已启动了整合新闻生 产流程的实验。比如,某省日报报业集团就和当地的移动通讯等媒体合作,开发出《某省手机报》,推出了国内第一家数字报纸,和科技公司合作推出了“跨媒体与数字报刊出版系统”,实现数据库、光盘出版、数字报纸、传统报纸等产品的多元化出版及一体化生产工作。借助报刊与网络互动,颠覆了传播的行业与区域限制,创造了统一平台,大大提升了融合媒体的影响力。但是,由于我国媒体融合的研究较为落后,要想实现组织形式的一体化,还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 (四)经营方式综合化 媒体融合背景下的经营,是多个媒体的共同运作,特别是在新闻信息的与采集上,均是联合行动,该方式可大大降低设备、资金、人力上的投入,减少新闻加工的成本。并且,各种类型的媒体联合运营,可有效保护已经覆盖的媒体市场。和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传媒相比,媒体融合与之有着本质区别,该区别就是经营方式的综合化,这种本质区别为创新新闻传播方式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由于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一般民众都可借助发短信、写博客、写日志、发起个人对个人、多人对多人、个人对多人互联网聊天,从社会全局来看,该新闻传播形式已经从传统媒体占主导作用的单项式转变成了专业媒体发起和一般民众集体参与的互动式、分享式,使得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密切结合汇流与结合。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体的融合能力不断提高,与接受新闻的方法与手段也更加多样化,传播新闻信息将广泛借助多媒体形式,最后在新型终端上录、说、写、看、读、听等方法的自由组合与选择,新闻循环播展现出更为便捷、人性化、自由的特点。但是随着新闻传播方法和手段的日趋变化,对新闻传播信息的加工与整合的难度也更大,怎样精确定位内容、选择恰当表现形式、管理与控制传播流程等,将是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中必须思考的问题。 (五)产权结构多样化 当前手机、互联网、电视、广播、期刊、报纸等媒体的融合就成为媒体产权的融合。信息技术已经成功打破了媒介间的壁垒,使得相同内容呈现多市场、多渠道、多介质传播有了可能,为媒体的有效融合创造了条件。产权融合的多样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企业重组,而是展现了新媒体时代新的运营理念。传媒企业借助合并、收购等方式,进行产品整合、内容共创、内容重整、整体策划、组织重构,构建了产权结构多样化的大规模传媒集团,运营高效益大规模的媒体业务,落实一加一大于二的发展目标,为传媒企业带来高利润高效应,践行低成本运营。比如早在21世纪初期,美国与时代华纳在线合并,借助控股、参股等运营手段实现媒体产权的有机融合,构建了跨媒体产权的媒体航母。不但可以扬长避短,还可大幅降低重组成本,更有利于开展合作。但是,当前我国的传媒企业产权还没有正式进入市场,尚且归属于政府部门。我国自加入世贸组织后,出版分销与广告市场慢慢开放了部分市场,但产权还具有浓厚的政府气息,因此我国媒体产权在融合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目前主要集中在一些民营媒体中。在信息技术的促使下,媒体融合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在中国的民营媒体企业频繁并购与国外媒体产权高度集中的呼应下,我国的新媒体、网络、电视、光比、期刊、报纸利用集团化道路以实现扩大规模。同样在本世纪初期,我国的6大合并成立了当前的中国光比电视电影集团,是局台合一的经营模式,从该事件可以看出我国的传媒业在产权融合上又迈出了一大步。 总之,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媒体融合成为必然趋势,并在全球范围内快速蔓延。为满足消费者不断提高的信息需求,我国的媒体必须顺兴发展趋势迈出转型的脚步,这也是新媒体时代媒体经营的新理念。所以,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媒体融合对新闻传播的各种影响,坚持融合,在融合中革新,在革新中前进,不断推动新闻传播的法制化、多样化、民主化、真实化、客观化与实效性,使新闻传播能更好地为社会、市场及群众服务。 新闻传播类论文:受众心理对新闻传播效果的影响 一 、受众心理的作用 在当今日益发展的社会里,“传播研究最中心的战场还是在新闻学领域内”; “新闻事业已无可争议地成为信息交流中的主要途径,在传播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① 受众作为信息传播的接受者,他们分散且大量,随时变化,相互之间的关系复杂,那么又是如何对新闻传播效果产生影响的呢? 文字图像在特定接收部门的接收下,才能把具有特征的表面信号转化为相应的神经刺激,才能对新闻传播内容作出相应的反应,才可最终外化成言行。他的作用是隐形的,所以在很长的时间它成为了新闻宣传工作者认识上的一大盲点。 受众心理的意义渐渐凸显了出来。报道者渐渐认识到了解受众心理的必要性。发现以前只讲传播不讲效果的形式主义传播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了。便鼓励了当代的新闻报道者寻找更加科学的编辑撰写的方法。 二、受众心理对新闻传播效果的影响 (一)从受众的潜意识看 潜意识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受众从接受到信号的刺激,到转变成信息被人脑解读,其实就是人的意识和浅意识相互作用的结果。受众的接收行为比较随意,然而媒介宣传者意在吸引受众,从而引导受众形成符合传者意图的思想和行为,之间便形成了矛盾。所以新闻就是要千方百计的吸引受众,使受众从不清晰的潜意识状态上升到意识层面,这里的这个从潜意识到意识层面的转化,是在受众大脑中的有趣的过程。 一名美国的记者在采访民众于白宫前聚众抗议这一事件时,采集到了警察将他们拖入警车中的珍贵画面,然后把镜头摇向白宫上空的国旗,令受众产生思考,并且用自己的经验试图对此信息进行解读,产生了美国警察的行为究竟是否合适,是否不尊重人生来的权利的疑问。这便达到了传者的意图。所以新闻工作这应当做好“引导”这门艺术,使得作者可以更加准确的了解传者的意图。 (二)从受众的需求层次看 马斯洛所提出的闻名于世的需求层次理论即指人的需求呈阶梯宝塔状,首先是一般的吃喝需求的满足,然后是感觉自己不受威胁不危险的需求,然后是对爱和被爱的渴望,最后是实现人生价值的要求。② 受众在接受新闻的心理活动中会产生不同层次的心理,如有的人习惯关注看似抓人眼球的标题,如“明星绯闻”、“连环凶杀案”。而有的读者,会关注每天的天气还有物价。更有一部分受教育程度高的受众,习惯性的关注国内外重大的经济政治事件,以及和自己未来的发展以及职业方向有关的信息,还有国内外知名的学术调查与研究。分析目前最有名的世界着名的纸媒体,如《科学》、《洛杉矶时报》、《纽约时报》、《自然》。这些杂志和报纸主要内容包括人文社科领域以及自然科学领域的新发现和进展,是为了满足读者的求知欲望既自我实现欲望的。 (三)从受众的认知心理看 认知心理学这一科学主要研究方向为人类心理活动。当然大众传播活动中的传受者心理活动也属于认知心理学。受众的感官是通过不同的媒介信息起作用的,但是很多受众对于这些并不苛求。例如台湾的很多粗制滥造的电视剧,如《家有仙妻》,《阿郎》等虽然在道具、演技、后期制作上非常粗俗,但是由于情节设置十分吸引人,人物塑造个性十足一样可以吸引观众。 (四)从受众人格看 大多数受众具有优秀的人格特质。其中一部分受众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关注祖国在世界上的声誉,关注世界的战争和粮食问题,关心他人的精神和生活状况,关心下一代的教育,并且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感和实际行动。2010年4月20号的早晨,四川省雅安市发生了7.0级地震,随即各大新闻媒体网站报纸均迅速在第一时间报道了这一消息,引起了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积极反响。 受众人格对大众传播效果的影响还表现在另一方面。 埃里克森作把人格分为了若干阶段,各个阶段在成长过程里都有不同的心理矛盾以及特有的品质。《新闻袋袋裤》节目就是非常适合在校的小学初中学生看的新闻节目,《夕阳红》的目标受众是离退休人员,是新闻、生活、娱乐性节目。《新闻联播》是全国最知名,带有鲜明政府性和意识形态的新闻节目,它是针对全国各年龄段的受众的新闻节目 (五)从受众的选择记忆看 受众在接受到新闻的信息所刺激之后再一定时间内会形成印象,然后会产生短期的记忆,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恢复受众在受到新闻报道的刺激以后会先形成感觉记忆,只有在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了以后才可以形成短期记忆,如果在脑海里反复回忆复述就可以形成长期记忆。受众主动从信息流中选择了少量的信息并且记住了他们。 无论什么层次的受众对自己所感兴趣的方面都会更加的感兴趣,而且可以结合自己的所学,从自己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中去合理解读新的信息。选择性的记忆和现有的观点基本相同的信息。有意或无意的忽视重要但和自己原有观念不相符的新闻。这一活动在受众的潜意识中进行着,不受现有情绪的影响。如2000年巴西队和中国队在世界杯的赛场上相遇,在此之前中国绝大多数球迷都是巴西队的粉丝,可是一场比赛下来,所有人只记得住巴西队的犯规动作,忽视了他们的出色表现。这就是一个典型的选择记忆的例子。 (六)从受众的心理效应看 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受众心理过程的因素还有逆反心理和遵从心理。 在当今这个可以自由表达自己意志的环境中,人们渴望获得自由,对刻意的指挥,试图改变自己原有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的说教性新闻产生反抗,这就是逆反心理。这种反抗最直接的表现在了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如同在对典型人物进行描述的时候,这些人都是在一定的地区和领域具有可学习性的人物。有的是见义勇为的百姓,有的是脚踏实地的工人,有的是科技先锋与模范,有的是技术精湛的科学家,有的是勤工俭学照顾妈妈的学生。对报道人物的选择没有固定的标准,只要有净化心灵和学习的意义就可以。受众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对他们的无私奉献以及奋斗的过程产生质疑,觉得是媒体刻意夸大事实,对这些所谓的典型人物产生负面情绪。 遵从性心理表现为从众和随大流。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人,会要求自己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与环境保持高度一致。受众所在的群体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定、惯例,以及其他人大多数人的态度,会成为自己的行为依据。如同在60年代的时候,有一篇轰动一时的文章,叫做《伟大的战士》。其中所宣传的雷锋平凡而又伟大的精神,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形成全民效仿雷锋的局面。历经了三十年的变迁,雷锋精神早就成为 文化,保留在民族文化的历史长河当中。 三、提高新闻传播效果的具体方法 (一)从受众潜意识角度 作为新闻媒体,应该对社会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或走向进行前瞻性的预测。在新闻报道中应做好充分的估计与准备,并且深入把握各方受众的利益需求,积极改善民生,为政府决策提出舆论支持,科学地实施新闻传播策略,提高新闻的社会价值。做好“引导”这门艺术,促使受众通过潜意识的经验更好的理解新闻的内容。 (二)从受众的需求层次理论角度 新闻节目也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观念,尊重每一位受访者的个体差异,去准确的展现平凡小人物的真实生活需求,根据百姓的利益去选择热点焦点。积极宣传具有温情色彩的感人故事,传递互帮互助互爱的价值观念。满足受众爱和归属感的需求得满足,并且加强法制意识,保护被报道人的隐私权,使受众感觉到安全和尊重的需求。及时公开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始终保持公平公正才可以实现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束的平和安稳。不但要考虑受众的心理需要,而且要从政府的角度,充分思考类似矛盾对社会公众的影响。只有基层需求都满足了,受众才可能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从受众的认知心理角度 受众按男女、年龄大小、汉族还是少数民族、蓝白金领、中国还是外国、是否接受过高等教育、支持何政治派别分为很多类别。新闻媒体着重考虑两性间不同的思考方式,军事以及政治新闻应该突出男性的直接以及渴望刺激的特点,制作上更加大气,特效上更加酷炫。时尚以及休闲类新闻女性收视率比较高,在新闻的采集上应该更加符合女美、崇尚享受的生活方式等心理,制作上以轻松愉快的气氛为主。尊重受众不同的理解和接受新闻的习惯,充分考虑观众们内部的异同,使得他们在多种形式的新闻中均可以达到满足。 注重新闻传播的精心设计。借助电视网络等兼有图像、声音的传播手段,调动受众的视觉和听觉神经,并且内容要在吸引人的基础上严肃权威。尤其是当事件发生发展的原因不明的时候,社会主要的权威的新闻媒体,不应该有任何形式的主观臆断和下定论的行为,更不应该没有理由的猜测理由,然后不根据任何科学系统的调查以及询问就随意的杜撰事件的发展方向,防止报道失实矛盾升级。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提升受众的信息处理能力,提高受众的文化素养。促进媒体交流和接纳环境的形成,从而形成相互影响的人际交流群体,促进受众的新闻接受行为。 (四)从受众人格角度 大部分受众对社会现状及发展充满热情,应该重视这些人的热情,鼓励他们参加各种有利社会发展的活动,给予这些人格高尚者最大程度的支持和鼓励。他们主动吸取新知识,努力提高文化道德水平,传者因积极争取能行为同步,从而加速新闻事业的进步。 新闻的传播者要做的是对节目受众的年龄定位问题有更清楚的认识。而且针对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中老年人,离退休人员的新闻报道应该有区别对待 (五)从受众的选择记忆角度 新闻媒体从业者应该积极调动受众的感官,争取在吸引观众注意力的同时,使内容符合受众的需求,形成提取复述,使受众感兴趣并且记住,在人际关系之间形成有效传播。受众的根据自己的喜爱来观看新闻,这已经成为了人们的行为习惯。人是有感情有生命的个体,不是电脑。所以新闻从业者如果想改变受众的这一习惯,基本是不可能的,只能在了解这一情况之后,有计划的调整新闻报道方法。 (六)从受众的特殊心理角度 新闻从业者应该对特殊心理持积极的态度,对受众充分尊重。增加新闻的时效性,向大家描述最新出现的事实,在最开始的时候就向公众实时情况。时刻记得抓紧时间,保证新闻质量。新闻结构讲求清晰有序,强调新闻的逻辑性,以及分析性,公正性。坚决杜绝引发暴力事件,煽动叛逆情绪,干扰政策落实,影响优秀价值观念的行为发生。 保证遵从心理可以向积极的方向发展,新闻传播活动应该提高并充分利用受众的可信度,注意受众之间的个体心理特征和差异,重视在群体中地位较高、不易被影响,但是对别人却有领导作用的一部分人,实现新闻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四、结语 这篇文章通过对受众心理的多个因素,如受众的潜意识,受众的需求层次,受众的认知心理和人格,以及受众的选择注意和选择记忆,还有特殊心理等不同方面,具体的分析了心理活动在新闻传播效果过程中的作用。而且就这几个方面对新闻从业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解决方法,望予以重视。 新闻传播类论文:负面新闻信息传播的积极作用浅议 论文摘要:新闻报道必须坚持弘扬主旋律,但也应通过积极有效的传播使一些负面新闻信息发挥正面的作用。只要坚持新闻的党性原则,准确理解和切实把握新闻信息的负面性,就能够使一些负面的新闻信息传播成为国家政策和制度层面的一种完善,并通过有效的警示和激励发挥大众媒体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 论文关键词:新闻;负面新闻信息;信息传播 无论是正面信息还是负面信息,都是客观存在的。在信息媒体日益普及以及通讯手段日显便捷的条件下,如何正确看待和运用负面信息,并使其发挥正面的和积极的效应,这应引起各级政府、新闻媒体及社会公众的广泛重视。特别是通过由达赖集团一手策划的分裂祖国、阻扰奥运火炬传递的事件,对我们进一步加强对负面新闻信息的研究和引导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一、负面新闻信息的涵义及其表现 负面新闻信息作为信息的一种原始状态,就其本身的价值判断而言是负面的,比如地震、塌方、洪水等自然灾害;社会上种种违法乱纪和有悖于道德的行为,如贪污腐败、徇私枉法、坑蒙拐骗、色情暴力等丑恶现象;还有交通事故等人为的灾难。而“负面新闻”则通常是指经过人加工而成的新闻报道,实际上是指那些消极层面的新闻报道。在这种情况下,它—般有两种理解,即一种为报道的内容是负面的,产生的影响也是负面的;另一种则是报道的内容本身并不是负面的,但由于记者在认识上的偏颇或媒体操作上的不慎而未能加以客观真实的报道,以致产生消极的影响。 对负面新闻信息的概念,目前尚无专家学者给予固定的形诸文字的定义,单就其文字表述层面理解,负面的就是不好的、消极的或者反面的,负面新闻就是坏消息或反面消息。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所说的负面新闻常常是笼统的,有时候是指负面新闻信息,有时候则是指“负面新闻报道”。在进行学理研究时,对此有必要加以科学甄别。 负面新闻信息和负面新闻的主要区别,在于负面新闻信息是指一种处于原始状态的消极变动的事实,而负面新闻是指经过人所传播的新闻或是产生消极影响的新闻。就其在社会上的效应来看,负面新闻信息可从三个方面加以辨别。 首先,就是坏消息或者不好的消息;其次,是会影响到执政党和政府形象乃至威信的新闻信息,即在大众意义上的负面新闻;再次,是与国家现行的大政方针相违背、破坏社会安定团结大局的新闻信息。对负面新闻信息的传播,既可以产生消极的和负面的影响,也可以产生积极的和正面的影响,其关键在于如何去正确认识与有效运作,这也为我们对负面新闻信息传播进行正面引导的研究与操作提供了可能。 二、正确理解和把握新闻信息的负面性 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事物总有在矛盾中运动的两个方面。有负面则就有正面,负面新闻信息也当然是与正面新闻信息相对而存在的,但不能把负面新闻信息简单地等同于坏的和消极的新闻信息,这就需要我们对负面新闻信息加以正确的理解。到目前为止,国外媒体或学界对此没有进行过系统的研究,至少还没有专门的着作深入探讨这一问题,而只是局限于一些灾害新闻和犯罪新闻等的具体讨论之上,尚未形成在学理上的系统研究。据称日本有关于灾害新闻报道方面的专着,遗憾的是国内还没有翻译过来。从澳大利亚归来的新闻学博士张威教授在澳讲学多年,也谈到尚未见过这方面的有关专着。许多外国记者,他们虽然没有系统地研究和学习这方面的理论,但在关于战乱、饥荒、贫困、事故、自然灾害等事件的报道过程中,操作上往往自觉地应用了一些比较好的处理手法,其中一些好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也可从他们的报道实践中汲取一些相应的教训。 (一)准确把握负面新闻的“负面”性 国内外新闻界都有着一个不成文的惯例,即对负面新闻的报道通常被受到限制,其原因不外乎很多人均认可这样一个假设,就是负面新闻将会产生负面的效果,而大量地报道负面新闻更会使民众对这个政府或社会失去信心。在一个民智未开和闭目塞听的社会,这个假设也许能够成立,但在当今民主进程不断加快、电视和网络普及、社会开放、国内外交往日趋频繁的环境下,这样的假设是很难成立的。 在很多时候负面新闻并不负面,它却有着比正面新闻更为强大的正面影响力。从新闻传播学角度来看,一是新闻报道的效果首先要考虑到受众的接受心理,要看受众需要什么样的信息,而不能单单以传播者的角度一味地让受众被动接受。受众是具有心理辨别力和分析力的,并非是媒体说什么就会认同什么,他们会对媒体报道的内容加以分析,然后加以自己的判断。如果媒体刻意回避负面新闻信息,它在受众心目中的可信度必然将大打折扣,而一个没有可信度的新闻媒体,就算它传播多少好消息或正面的新闻信息,读者同样要对其不具信任度和亲和力,因而使媒体借以正面宣传达到正面效果的目的也将难以实现。长此以往,媒体在公众心目中的威信也将会荡然无存。二是过多的正面宣传易使大众产生“正面审美疲劳”,形成严重的逆反心理。这种逆反心理,只有在媒体依照新闻规律进行适度的负面报道回应时,才能加以冲淡或纠正。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即不管正面新闻是真是假,许多人先抱三分怀疑的态度,而激进点的人甚至一概否认,认为这是在唱赞歌、吹牛皮或拍马屁。当真实的正面新闻得不到受众的普遍认可时,这种正面宣传所取得的宣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三是具体到某条新闻,负面与否并不能准确地加以判定。笔者认为,在更多的情况下需要对其加以时间和空间限定,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准确的分析。 如针对社会下层极端贫困人口生活的报道,读者或观众当接收这一信息,他们的反应必然是多方面的。不同的读者会按自己的知识和经历而做出不同的反应,对之大部分人能够理解,因为任何社会都存在着贫穷,这不一定是谁的过错。有同情心的人甚至会采取积极的行动帮助贫困人口,这要比只是抽象地喊扶贫的效果要好得多。再如“矿难”一度也被当作负面新闻而加以限制,但解禁之后我们听到的并非骂声一片,反而促使整个社会形成一种关爱生命和注重安全的共识,意识到在能源开发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并积极支持政府采取强硬措施,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和改善矿工工作生活条件。 (二)负面新闻的价值判断应符合新闻准则 众所周知,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和及时,并不在乎其正面和负面,只要是真实的新闻就能得到受众的欢迎,没有受众在接受到新闻信息时先去判断它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大家所关心的只是新闻本身。而新闻若被套上正面或负面的枷锁,则必然会在某种程度上丧失其真实与及时。 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对新闻进行预先的价值判断而使新闻丧失真实和及时,这对新闻的真实性、及时性乃至对社会受众心理所带来的伤害,其实远比被判定为负面所带来的伤害要严重得多。在这一点上我们应做到两个方面:一是系统化,即用辩证的与多维的视野透视负面新闻信息传播对政治、伦理、法律和审美等方面将产生的影响;二是历史化,即对负面新闻信息进行一些历史的比较和梳理。负面新闻信息的传播并不是现在才有的,也不是只在某个地方才有的,这是一种古今皆存的普遍现象。如传说中神农氏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等,甲骨文上也有许多负面新闻信息的记载。问题的的关键在于如何辩证地认识这些新闻资源,并加以充分而有效地利用。 三、发挥负面新闻信息传播的积极作用 实践证明,只要坚持新闻的党性原则,辩证且准确地把握负面新闻信息的负面性,就能够使之传播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和正面的效应。 (一)负面新闻信息的正确传播能够促使国家政策的调整和制度的完善 负面新闻信息本身所反映的事实的好与坏、对它如何认识与表现、其传播的环境以及受众等方面的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它所传播的效果。1998年8月,我国长江流域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洪水尚未消退且灾情隐患犹存,举国上下正万众一心地投入到全力抗洪的特殊战斗之中。然而,地处长江上游四川省部分地区的许多原始森林却遭到了不法分子的乱砍乱伐,对此新华社记者采写了题为《长江上游仍在砍树》的新闻报道。消息披露之后全国上下一片哗然,各媒体及社会大众纷纷表示强烈谴责。国家领导人和有关部门也为此先后进行了重要批示和政策调整,时任总理朱镕基要求有关部门立即行动起来,严厉打击非法砍伐活动;时任副总理李岚清及四川省委书记谢世杰等分别就此予以批示;国家林业局还向全国长江上游天然林一株也不能砍伐的决定;国务院调查组也适时赶赴四川省视察并指导工作,并从9月1日起提前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就是这样的一篇报道,引起了我国在护林政策方面的重大调整。由此可以看出,一则负面新闻信息及时而有效的传播,能够引起全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并促使国家及有关部门加以政策上的适时调整,它对社会进步与文明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二)负面新闻信息的正确传播能够成为一种积极而有效的激励手段 一些负面新闻信息的适时传播,能够使人们在心理和认识上感到某种挑战,并产生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从而激励人们奋发应战并主动投身于解决所反映问题的实践中,进而进一步推动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在享受高度文明的同时也正在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如、恐怖活动、环境污染、人口膨胀等。这些现实的威胁都是媒体所关注的社会问题,并时时提醒着人们引起注意并加以解决。1999年10月12日,全世界的新闻媒体都广泛报道了届时世界人口超过60亿这样一个事实。这原本是一则喜庆的消息,然而各大媒体报道所注重的视点在于它向世界再次敲响了人口警钟,人口的急剧膨胀不仅加重了地球的负担,使地球资源的消耗加快,扩大了贫富之间的差距,而且它将严重地影响到人类文明的进程。媒体的这一报道,不仅没有使人们就此而感到悲观,而是令全世界进一步加深了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共识,并激发全球共同寻求合理使用资源、保护自然环境、消除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良策的热情。可见,只要媒体准确地把握负面新闻信息传播潜在的社会价值,其激励意义便是不言而喻的。 (三)负面新闻信息的正确传播能够成为媒体发挥自身舆论监督职能的有效形式 负面新闻信息的传播具有舆论监督的警戒功能,它能够通过对社会现实中消极污浊现象进行揭露和抨击,给社会和社会大众以一定的警醒与告诫,以抑制不良行为的扩张和蔓延,从而推动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在社会实践中存在的大量消极活动诸如腐败现象等,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见不得人、偷偷摸摸且不敢登大雅之堂而谋划于密室。媒体将其揭露出来告白于天下,就能掀起社会舆论广泛谴责的强势。 我国有党纪、国法、政纪等具有强制力和约束力的监督,但主要是追惩于后。加之一些人对信息所具有的控制加工或处理权,且本身又不甚注重监督,进而往往致使这些人违法乱纪且有恃无恐,但他们对新闻舆论监督心存余悸。新闻舆论监督虽然不具前几种监督手段的强制性,但也具有其自身无以比拟的优势。一是广泛性,社会各阶层、各组织和公民作为监督的对象,是媒体发挥舆论监督职能的主体;二是及时性,消极腐败现象被由媒体揭露出来,就能很快引起司法和行政部门的关注和介入;三是公开性,媒体曝光使丑行者原形毕露并声名狼藉。因此,新闻舆论监督不仅可以惩治于后,而且也可以防范于前,它具有其它监督所不能及的重要作用。如央视《焦点访谈》等媒体栏目所产生的监督效应是公众有目共睹的,朱镕基同志还曾为《焦点访谈》作“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改革尖兵,政府镜鉴”的题词及肯定。 (四)负面新闻信息的正确传播能够在国际关系中成为维护国家利益的有力盾牌 尽管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对外政策,不像它的国内政策那样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直接和深刻关注,但在维护国家利盖方面,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依然需要国内外民众的广泛支持。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是其对内政策的延续,它最终为维护国家安全和促进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外交关系的成功与否常常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众的利益,媒体对有利于本国利益的负面新闻信息加以正确的传播,就能使民众更为全面地了解国家意志,甚至将影响当事国双方的政策。 在科索沃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空军悍然用导弹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这一暴行震惊了全世界。我国新闻媒体对此迅速反应,及时报道了我国政府的严正声明和向美国政府提出的强烈抗议,并配以大量的事实报道、新闻分析和新闻评论,使广大中国民众清楚而全面地了解到事实真相以及我国政府的立场,从而给予我国政府以坚决的支持,并对美国政府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压力。尽管美方对此以“误炸”搪塞,但仍不得不承认这是影响中美关系的消极事件,美国政府和克林顿总统本人多次公开表示道歉,随后还进行了赔偿。从事件本身来看,这是对我国主权的公然挑衅,它也是一个明显的负面新闻信息,如果媒体报道偏颇就可能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消极后果。但是,媒体的正确报道使之成为维护国家主权、激发民众爱国热情以及全世界人民反对霸权主义和维护世界和平的正义呼声,从而有力地维护了我国的国家利益。 最近发生在拉萨的“3·14”打、砸、抢、烧事件以及后来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发生的“藏独”分子骚扰奥运火炬传递事件,属于典型的负面新闻信息。对这一事件的不同报道,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西方一些国家新闻媒体肢解事态甚至歪曲报道,对此不仅激起了国内民众和国外华人的强烈谴责,而且也引发了国际上一切富有正义、爱好和平国家及其人民对我国的声援和支持。而国内主要媒体在这一事件上全面、客观的报道,使人们更加清醒地看到了达赖集团长期假借民族宗教问题分裂祖国的本质,看清了西方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无知、偏见甚至仇视,也进一步看清了西方一些媒体及其国家所标榜的所谓“民主”、“自由”和“人权”,从而更加坚定了我国各族人民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对这一事件正确报道所产生的良好效应,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并总结其宝贵的经验。 总之,在信息化时代深入发展的今天,任何刻意掩盖负面新闻信息的做法无疑是掩耳盗铃,且最终使事态更加恶化并背离初衷。我国政府及新闻媒体在这一问题上的认识已经更趋理性且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因此,只要全面、客观地看待和运用负面新闻信息并加以正确引导,就能使其发挥正面的积极效应。 新闻传播类论文:浅论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四大转型趋势 为了适应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新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将呈现以下四大转型趋势:学科融合,大学需要优化内部的所有资源,通过学科的融合推动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媒体融合,如果一则新闻能够用30种不同的方式、以30种不同的技术形式来讲述,我们需要帮助学生理解新闻的本质,并使用最适合的媒体报道新闻;科技创新,高校应该成为新闻传播的创新引擎,而不是创新的跟随者,应加强针对新媒体环境的应用性研究,推动产学研一体化;理解生态,只要我们身处的媒介环境发生了变化,我们报道新闻的方式就没有理由不变,我们新闻教育的模式也没有理由不变。 关键词:新闻传播教育;新媒体;转型趋势; 2006年,也就是Twitter诞生的那一年,美国《时代周刊》将“你”(YOU)列为年度人物。在数码文化方兴未艾的今天,那些曾经被称为受众的人们变身成为信息生产的积极参与者。正如Bradshaw(2007)所言,我们所处的世界已经从一个公众必须依赖专业媒体获取信息的社会,变成一个“人们可以自己获取并且生产信息的社会”。《时代周刊》预言,为数众多的用户生产内容平台,如YouTube、MySpace、Wikipedia以及Twitter,“不仅会改变世界,而且还会改变世界变化的方式”(Grossman, 2006)。迅速变迁的媒体环境对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挑战。为了适应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新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将呈现四大转型趋势。这四大趋势概括起来就是:学科融合,媒体融合,科技创新和理解生态。在当前几近相同的技术环境里,这四个方面不仅是西方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的课题,也是中国新闻传播教育需要重点思考的发展方向。今天,我想围绕这四大趋势,立足于世界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前沿,并结合浙江大学的探索,谈谈想法。 一、学科融合 先说个案例。最近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似乎被推向了风口浪尖。他们也许是美国历史上第一家被校方“关闭”的新闻传播学院。当然,校方并不主张用“关闭”这个词,他们用的是“重组”。该校高层表示,现有的学院太小,太孤立,太受约束,以至于无法为学生提供他们所希望的新闻教育,也无法使教师从事他们所希望的教学和研究。在重组期间,新闻教育仍然以课程的形式继续,不过必须是双主修,或主修其他专业加辅修新闻专业。请注意,是辅修新闻专业。面对学院教师、学生和校友的质疑,校方强调此举将是提升该校新闻传播教育的一大契机,未来可能建立一所融合信息、传播、媒体和技术等多种相关学科和资源的新学院,并可望成为美国最好的。 科罗拉多大学或许只是个案,它有许多内因,如原来学院的内部管理比较混乱等等。但这一个案传递出一个重要的信号,就是面临每天都在改变的媒介环境,我们的新闻传播教育也需要改变。在这个媒介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而且人人都是媒介的时代,新闻(Journalism)和新闻工作者(Journalist)本身的概念受到挑战,需要大大拓展。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就是,新闻教育仅仅依靠新闻学院是否足够?科罗拉多大学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被重组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校方认为它没有很好地与其他学院合作,从而无法提供适应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因此,如何优化大学内部的所有资源,通过学科的融合推动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成为新闻传播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议题。 这一目标有不同的实现途径。科罗拉多大学是比较极端的一种。目前,浙江大学2+2的本科教育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新生进校都按人文或社科两大类划分,前两年打通培养,主要是通识教育,没有具体专业。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从第三年开始,学生进入自己确定的专业院系学习。用校方的话说,就是一种“宽专交”(拓宽基础、专业培养、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就弥补了原有单一化专业教育的不足。当然这一模式在新闻传播专业也面临一些问题。例如,大块的实习时间使得本来就被压缩的专业课程进一步压缩,导致学生感到在校受到的专业训练不足。进入专业较晚,也使学生难以找到专业感觉。头两年通识阶段选课太随性,有些课程感觉用处不大。总的来说,这种“宽专交”的培养理念是适合新环境下的新闻传播教育的,但具体模式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二、媒体融合 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政治学家普尔教授提出。他认为,媒体融合就是传统上需要依靠多种媒介技术来提供的内容和服务被整合在一种媒介之上,而这种媒介通常就是数字网络媒介(Pool, 1983)。同样来自MIT的媒介融合研究专家、比较媒介研究专业的创始人杰金斯教授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展开。他将媒介融合定义为三方面的整合:跨越多个媒介平台的内容流动,多种媒介产业之间的合作,以及媒介受众的主动信息获取行为(Jenkins,2006)。从这个意义上讲,媒介融合并不单纯是一种技术现象,而是包括技术、产业、文化和社会变迁等多种因素的复杂过程。 媒体融合的大潮同样席卷中国。不论是中国政府大力推动的三网融合进程,还是每个媒体内部争先恐后规划的全媒体蓝图,都体现了这一趋势。一线的新闻工作者,则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媒体融合的压力。从前,报社记者只会写文字稿就行了。但现在,越来越多的记者被要求在新闻现场同时以文字、照片、音频、视频的形式通过微博等方式新闻。一些记者为新技术带来的新可能而欢欣鼓舞,还有一些记者则更多地感到不知所措、力不从心。如埃里克?牛顿所言,“如果一则新闻能够用30种不同的方式、以30种不同的技术形式来讲述,我们需要理解新闻的本质,并使用最适合的媒体。(Newton, 2010)”这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挑战。 面对日趋融合的媒介环境,新闻传播教育如何培养未来的新闻工作者?传统新闻理论对于新闻现象的归纳和解释是否仍然准确?传统按媒体划分的采写编评课程是否还适应当前的融合新闻报道?如果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我们又该如何改变或重组现有的课程设置?目前,大多数高校选择的是增量改革的途径,即对现有课程进行修正的同时,增加一些新的课程。浙江大学也是如此。2011年上半年,浙大增设了《媒体融合》本科课程,我是主讲教师。在教师讲授相关理论和技能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调研国内外融合新闻报道的前沿案例,最后独立完成一项融合新闻报道任务。同学们在学习中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收获不少。但初次探索,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课时太少,未能与实验课结合,平 台不够完善等等。 三、科技创新 一直以来,新闻传播教育,包括研究,与业界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断层。理论研究保持独立性固然无可厚非,但如果应用研究也与业界脱离就值得反思了。在新闻传播学科,高校喊产学研一体化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但事实却是说的多,做的少。常见的情况是,业界在前面尝试,学界在后面观望。业界有了成绩,或出了问题,象征性地请学界来总结一下,仅此而已。结果就是,业界觉得无关痛痒,学界感到疲于应付。双方仍然未能找到一个有效的连接点。 要改变这种局面,高校应该成为新闻传播的创新引擎,而不是创新的跟随者。举两个例子。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刚刚建立了一个Reese Felts 数字新闻项目,旨在通过实验研究探索新闻传播的新形式。其中一个重要尝试是,建立一个由学生设计、开发、制作和运营的新闻网站(),然后利用这一平台试验各种不同的报道和叙事方式,通过对用户数据的实时监测和分析,测量不同方式的传播效果。一方面,网站为所有相关课程提供了实践基地,另一方面,网站实验研究的结果也可用于指导专业媒体的新闻实践。另一个例子是前面提到的科罗拉多大学,他们也建立了一个名为“数字媒体实验厨房”(Digital Media Test Kitchen)的实验室,从新闻技术、技巧和商业模式这三个方面进行创新研究。 中国大陆的新闻传播学院在这方面虽然整体上尚未起步,但也不乏开拓者。比如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新传媒系于2008年建成媒体融合未来实验室,并与多家媒体和IT企业开展了多种合作,初显“媒体硅谷”之势。浙江大学最近也利用学校投入巨资升级传媒学院实验室的契机,重点建设新媒体实验室,由认知研究实验室、数字影视与文化产业实验室、电子编辑与数字出版实验室组成。其中,认知研究实验室配备全球最先进的眼动仪和脑电仪,旨在利用认知科学的研究手段为新闻科技创新提供更加准确的数据支持。 四、理解生态 我们所处的世界已经不是原来的世界,我们所面对的人也不再是原来的人。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我们所处的媒介环境发生了深远的变化。不论是新闻传播教学还是研究,都必须时刻把握不断变换的媒介环境,方能与时俱进。理解媒介生态的关键是理解我们周围的人,理解那些我们曾经称之为“受众”的人们。新媒体环境下,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变化。例如思维方式上,新媒体的出现使人们具有更强的批判能力,不再认为传统的主流媒体是唯一的、甚至可信的信息来源,对新闻的理解也不再是单一的、静止的;行为方式上,Web2.0的出现使人们不再是消极的接受者和消费者,也成为主动的参与者和生产者。同时,人们的习惯也发生了变化。例如,浅层阅读逐渐取代了过去印刷媒体时代的深度阅读;多任务(multitasking)逐渐取代人们一个时间只做一件事情,等等。面对变化的环境和其中的人们,新闻传播教育不能熟视无睹。我们要通过各种手段,弄清楚现在的人们究竟喜欢什么样的新闻。以情感为例,传统的新闻报道不能掺杂新闻人的任何情感,记者编辑必须冷静客观地报道新闻。但研究表明,带有情感的新闻更容易受到人们的关注,也更容易被人们记住。记者不隐藏自己的情感倾向,反而会使读者更愿意相信。而且,在博客、微博这样的新平台上,带有个人感情的报道更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另一个相关的问题是人称。第三人称毫无疑问是新闻报道的叙事方式。但人们发现,用第一人称讲新闻,会使受众感到更有人情味,感到是在跟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媒介进行交流。当然,这些都需要更多的研究来帮我们进行决策。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只要我们身处的媒介环境发生变化,我们报道新闻的方式就没有理由不变,新闻教育的模式也没有理由不变。 新闻传播类论文:微博改变新闻事件的传播格局 微博时代,热点事件的发酵不再仅仅依靠传统的媒体和记者,话语权也不再只掌握在社会精英手中,每个人都有了自身的表达空间,并且利用新兴自媒体的圈子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响应者”。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日益普及,其交互性的特征已经影响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着我国社会的信息和舆论传播格局,传统媒体时代的旧有传播体系正在逐步瓦解。微博时代,热点事件的发酵不再仅仅依靠传统的媒体和记者,话语权也不再只掌握在社会精英手中,每个人都有了自身的表达空间,并且利用新兴自媒体的圈子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响应者”。在社会化媒体参与“追踪”与“围观”的过程中,新闻事件的各个传播环节都有了全方位的转变。 自媒体成事件传播源头 在互联网引爆的“大众麦克风”时代,微博上每一个人都可以便捷地与别人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情绪、观点的变化,这些内容就有可能成为新闻事件的起点。任何一个个体都可以在微博上设置议题,把自己了解、关心或者认为不正确的事件线索公诸于众,从而引发其他人的兴趣,进行再次传播,最终使得事件升级,成为热点。此外,在一些突发事件中,在场的微博用户也可以第一时间现场图片、消息,他们被称为“公民报道者”,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传统的记者,成为了很多事件公开的第一源头。 早在《2009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中》,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对当年77件影响力较大的热点事件进行分析表明,由网络爆料而引发公众关注的有23件,占总数的近30%。2010年后,随着微博等社会化媒体的发展,这一比例继续上升,2011年热点事件中,自媒体设置议程、影响话题走向的比重已经超过传统媒体,甚至互联网信息“倒灌”传统媒体的态势已经很明显,传统媒体往往从微博上寻找焦点,再进行二次挖掘和报道。2012年以来,陕西省安监局原局长杨达才、重庆市北碚区委原书记雷政富、山东省农业厅原副厅长单增德等“问题官员”被揭发并免职,无一例外不是在自媒体中率先发酵。 在社会化媒体大发展的背景下,很多传统媒体从业者也把微博作为披露事件的第一工具。如“毒胶囊事件”中,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赵普在加V认证的实名微博上率先爆料,“不要吃老酸奶(固体形态)和果冻”,这条微博转发近13万次,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打假行动。然而,赵普的微博引发了新闻界内部的严肃思考,对于食品、药品安全这样的大事,媒体人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审慎把关,其微博的言论如何自律和他律成为新的难题。据悉,人民日报社和中央电视台目前都已制定记者网络发言的守则。此外,《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网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等传统媒体也已经进驻微博,改变了传统媒体对网络热点迟钝和失语的状态,延伸了其舆论引导能力。 “微博直播”极大提高事件传播速度 2012年12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抵达深圳考察工作,作为就任总书记之后首次离京考察活动,他这次深圳之行的信息和照片最早和最多见于的不是传统的报纸、电视等媒体上,而是在微博上,很多深圳本地网友通过微博进行了“直播”。据不完全统计,微博中关于深圳之行的条数超过10万条,传播速度和信息量远超过传统媒体。 微博具备“快传播”与“私传播”的特性。“快传播”指微博省去了传统媒体的后期编辑、排版、制作、发行等周期,可以以电脑或手机联网等进行同步传播,后期加工时间趋近于零,这是最多每天出版一期的平面媒体无法达到的,有所提速的广电媒体也望尘莫及。2011年重大突发事件在事发当天发酵的超过半数,这恐怕只能依靠微博等社会化媒体。“私传播”是指新闻现场的所有亲历者无须以强大的公共传播途径为依托,也可以和专业记者一样具有优先传播权,那就是利用微博进行事件直播。 在2011年的“7·23”甬温线特大铁路交通事故中,微博就起到事件直播的作用。7月23日晚,摄影师“小刀”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在微博上直播着事件的发展;网友“Smm_苗”用手机微博发出最早的信息后又陆续发表了数条在事故现场的目击图文记录。还有其他众多网友发出的求助、寻人信息,汇集在一起,成为当晚最活跃的信息源。资深媒体人吕焕斌曾评价:“仅以此事件(温州动车事故)最初的6小时观察,以传统电视媒体对比微博这种新媒体来看,电视还是完败,无论是时效、更新速度、社会动员还是各种功能,新媒体打败了传统媒体,自媒体打败了公众媒体。” 此后,2011年9月27日上海地铁追尾事故,网友“安默然lucky”微博做了最早报道,当时在车厢最后面的网友“季法师”在微博发出了第一张现场图片;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网友和北京市各级官方微博一道,微博直播路况和救援信息。人人参与的“微博直播”极大提高突发事件传播速度,成为了公众快速了解信息的首选平台。 网状传播扩大事件传播范围 微博实现了新闻资讯的无障碍式传播,与其他媒体相比,微博传递信息更加自由,也更容易引发“连锁反应”,每个人的信息和观点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受众群体逐级扩散,通过网状的传播模式进行扩张。微博转发可以迅速为重大事件提供信息支持,网民信息共享,在很短的时间内可以将一条信息传遍网络世界。 2011年1月25日,一个名为“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微博账号悄然诞生,随之引发了一场全民解救被拐儿童的风暴。这一行动主要通过微博平台进行互动及传播,“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粉丝突破了20万,网民纷纷转发相关信息,其所 带来的社会影响得到几何级数的放大。虽然它的成功与传统媒体后期的跟进和政府相关部门的介入密不可分,但微博传播平台在此次行动中毋庸置疑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微博平台的发展,为热点事件或话题的传播带来了新模式与新方向。 作为社会公共事件,其最终目的在于积聚各方关注与力量,使影响力达到最大化,微博平台的多级传播使很多事件的覆盖面不断扩展。2011年以来,以微博平台为依托,越来越多的事件或话题为更多人知晓,涌现出如免费午餐、给孩子加个菜、大爱清尘、解救白血病女孩鲁若晴、加油小伊伊、西单奶奶、救助小传旺等一大批微博话题。在微博传播中,“简单”降低了参与门槛,“高效”则提升了参与热情。 话语“多元化”改变单一传播主体 在传统的传播渠道中,媒体和记者是传播的主体,他们通过自己掌握的大众媒介向公众提供各种信息,并且拥有较高的公信力,而普通民众只能作为“受众”接收信息。互联网时代,事件传播的轨迹日益多元化,信息的主体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在热点事件的议程设置和传播过程中,网络“意见领袖”和网络名人对舆论走向产生的影响日益显现。在微博时代,“意见领袖”和网络名人甚至比传统媒体更具有可信度,更容易成为热点事件中发声的主体。 以2012年8月湖南“永州唐慧案”为例,在事件传播、发酵的过程中,虽然主流媒体后期积极介入,但不再是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意见领袖”、网络名人的微博信息导致了事件的多点引爆、链式反应或拐点出现,产生了巨大作用,甚至引导了传统媒体的报道角度和尺度。 网上“意见领袖”粉丝众多,信息传播力强,在网络舆论场具有强大的议程设置能力。在唐慧案中呐喊的,有律师、记者、学者、作家、商人、官员等,“意见领袖”多由各行业专业知识丰富的精英人群组成,具有名人效应和“羊群效应”,他们的意见在热点事件的公众传播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不可忽视的作用。 新闻传播类论文:民间新闻传播崛起促使舆论引导策略转变 近些年来,在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引导上,当事方往往处处被动,疲于应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引导策略没能根据传播环境变化做出适当调整。民间新闻传播崛起并与大众传媒共荣互动,已经成为当下传播新变中最突出的特点之一。这强烈冲击着既往的舆论引导策略,迫使其做出必要调整。 民间新闻传播是人类固有的社会现象之一,是前印刷时代占主导地位的新闻传播方式。到了近代,印刷术在欧洲推广导致报刊产生,人类这才进入大众传媒时代。和民间新闻传播相比,报刊等大众传媒具有快速准确、无远弗届等诸多优点。传播技术的进步使大众传媒逐步占据了新闻传播的主导地位;民间新闻传播虽然还无时无地不在,却在大多数情况下已经对社会影响甚微。 建国后较长时间内,我国媒体环境上述特征在尤为明显。所以,既往的舆论引导对象主要是大众传媒;其价值取向是“堵”,即压制信息,正面引导;其具体措施是指通过阻断大众传媒和新闻源的接触来遏制信息传播。它和大众传媒主导下的传播环境是相适应的,因此,长期行之有效。 首先,受众主要是通过大众传媒知晓亲身经历以外的新闻的。这就意味着,新闻存在与否不是取决于发生与否,而是在于报道与否。不报道就等于不发生,当迫使大众传媒放弃报道时,新闻在受众端就被消失掉了。缺少了外界信息刺激,受众自然无从和遥远的新闻形成共鸣;事件则得以被控制在较小的传播范围内。这时的信息传播处于严格管控下的有序状态,这是有利于当事者进行处理的。当然,处理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其次,不管遏制实施的多么成功,总会有一定量的信息从新闻源溢出,经民间传播到受众那里。但民间新闻因其传播系统的孱弱消解了自身力量。这里的孱弱一是指传播速度迟缓,一是指信息流量微弱。民间新闻或是口耳相传,或是书信往来,等传递到遥远受众那里时,大多距离新闻发生已经相当长时间。又由于其信息流量较小,受众群体也处于相对孤立状态,这就进一步阻碍了新闻的再传播和聚合。所以,民间新闻多是明日黄花,是不会对事件产生较强干预力量的。 一切拜技术所赐,在被印刷及电子技术边缘化几个世纪之后,近十几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民间新闻传播重焕生机。博客、论坛、QQ、MSN等,尤其是微薄的出现,不但使民间新闻异常活跃,更让它重返传播中心舞台。大众传媒和民间新闻传播共生共荣的传播新格局已经形成。这就要求要具体分析新变化,进而调整舆论引导策略了。 首先,民间新闻传播速度和信息流量空前增强。在公共事件刚刚发生时,甚至超过了大众传媒,这从近些年来的报道中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几乎事件一发生,就有大量现场信息通过民间渠道得到传播。民间新闻传播之所以如此活跃,得益于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发达的网络技术培育了新闻源和受众之间强烈的双向沟通意愿。在新闻源那里,人们力图突破压制,主动信息:在受众那里,主动探寻新闻已经成为常态。同时,受众之间自发的新闻再传播和聚合能力也因传媒技术的发展而强大。因此,新闻总有途径传播,通过隔离传播源和大众传媒来阻断信息传播的方法将无法取得实效。而结果的无效将宣判策略的非法。 其次,既往的舆论引导策略导致大众传媒和民间新闻传播的恶性互动。其一,是迫使受众疏离大众传媒,亲近民间新闻。发达的传播技术已经打开了信息需求的欲望魔盒,当大众传媒不能提供足够新闻时,受众必将转向民间。这刺激民间新闻传播,使其更加活跃,却会进一步弱化大众传媒的权威。当大众传媒被边缘化的时候,民间新闻也将失去参照,其局限性则可能被受众忽视而接纳。民间新闻最大的诟病是其必然伴随大量流言。当因为没有参照而不能对其有所辨别时,真相的探寻将变得更加困难。其二,出于追寻新闻的本能,在无法接近新闻源的情况下,诸多大众传媒将选取民间新闻进行报道。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如果说前述问题只是让受众放松了对流言的警惕,这里则很可能使流言华丽转身,成为事实。流言一经大众传媒报道,就披上真实的套装了。接下来,民间新闻会将“被真实”化的流言再传播。这样,一个流言自证的循环就出现了。 显然,以“堵”为取向的舆论引导策略,最大的弊端不再于伤害了谁的“权利”,而在于它使信息传播陷入一片“混乱”。“混乱”对事件的处理百害而无一利。新的传播环境需要新的策略。新策略的终极目的是重建信息的有序传播!这就应该在承认民间新闻传播与大众传媒共生共荣这一现实的基础上,致力于于两者的良性互动;其价值取向是“疏”。所谓的“疏”是指积极主动向大众传媒开放新闻源。在介入报道的速度上,民间新闻往往领先于大众传媒。但由于民间新闻的自发性质,其权威性和可信性并不高。受众更需要相对专业、权威的信息。只要能得到翔实的新闻素材,客观公允报道,大众传媒自然会成为为民间新闻传播的引领者,两者的良性互动也会自发形成。反之,就可能转向恶性互动。 当然,民间新闻传播崛起不是舆论引导策略调整的唯一原因。政府管控媒体方式的悄然转变以及媒体市场取向等因素共同导致的媒体功能取向从以“正面引导”向“舆论监督,的变迁,受众公民意识的觉醒等同样是策略调整的时代背景。但有什么比媒体自身格局变迁的力量更大呢? 新闻传播类论文:论新闻媒体传播作用在社会管理工作创新 当今社会,媒体对国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辐射日益加强,对人们思想、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影响日益深入。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是特定土地上人们的集合,而这个共同体、集合的粘合剂,就是新闻媒体。正是新闻媒体提供了监测环境、告知消息的工具,提供了人们彼此间交流意见的公共平台。社会生活空间的大小及其发展水平,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其信息传播的发展水平。口头传播与原始部落民主相适应,手抄文字、马车驿站与民族国家相适应,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与全球政治相适应。在网络环境下,消息弥漫于整个的社会空间,无孔不入,无处不在,它不仅影响到人们的精神生活,更影响到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的运行。社会管理的实质是对人的管理,必然涉及到管理者和人民两个基本要素,管理者要认识人民,理解人民的心声,人民也要了解管理者,审查管理者的资质。在这两者之间,其沟通、联系的主渠道,非新闻媒体不可。在当前这个媒介化时代,要创新社会管理,建设良好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离不开新闻媒体。 一、现代社会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等新特点 1、人口流动频繁。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成员的“单位”属性逐渐减弱,大量“单位人”转为“社会人”。户籍制度的改革使大批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进一步推动了农村人员流动。走南闯北,出现了单位用人、社会管理人的新形势。 2、人的价值取向多元化。改革开放,多种经济成份并存,跨体制的人员流动,带来了人们心理素质、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深刻变革。社会在主流价值之外,又有许多价值观出现。如自立、竞争、互动、风险、信用等价值观正在确立,还有一些不良的价值取向也凸显出来。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腐朽无耻、低级趣味等。人们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特征。 3、社会阶层多元化。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的不断推进,计划经济时期决定人们社会经济状态的政治性、制度性或行政性标准(如政治身份、户口身份和行政档案身份等)逐渐为一些新的因素所取代,职业分化、收入差距扩大和资产私有形式的出现促使社会阶层分化日益明晰。尽管目前社会阶层结构的演变还在持续,并未完全定型,但其基本的分化形态和规则正在形成。多年前,学术界提出了十大社会阶层的划分,原先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变成了十大阶层,获得了广泛的认同。 4、民主化进程加快,社会越来越公开透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 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日益增强。人民群众要求政府更加公开透明,在更广领域、更深层面上有序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参与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这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要求和具体体现。 上述社会变化,也形成许多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如利益问题,过去强调是整体利益, 现在开始重视个体利益,同时新的群体形成产生诸多群体利益。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群体之间难免产生利益冲突。如何协调群体的利益冲突,化解矛盾;如何进一步公开透明,让群众更多地参与到公共事务管理中来;如何引导人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建立起新的社会管理机制,这种新的社会管理机制也必须适应多元化、多样化社会的要求,遵循多元社会治理理念。既要有“硬”的手段,也要有“软”的手段。“软”的手段主要是通过某种形式影响人们的行为,指导或告诉人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以及应该怎么做等等。在这方面,新闻媒体显然有其独到的作用。 二、媒体在多元化社会管理中有其独特的作用 1、宣传功能。新闻与宣传都同属于传播范畴。宣传是一种传播活动,可以通过任何传媒进行。在社会主义国家,新闻媒体是宣传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还有法律法规等重要阵地。还能通过它的信息筛选和散布功能,直接影响百姓对社会的感受,由此直接影响老百姓对党和政府的认可程度。调查显示,现在 90%以上的群众都是通过新闻媒体了解党和政府的决定、实施的政策以及法律法规。如每年的全国“两会”、省“两会”,人们都是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渠道进行关注。新闻媒体在宣传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强。 2、引导和教育功能。我们目前所处的社会是信息社会。媒体成为我们获取信息和获取思想的重要来源,特别是对社会主流思想,对社会的价值观的选择,都起主导作用。人们世界观的形成,有家庭、学校的因素,但是更重要的是媒体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媒体传播信息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强烈的社会性、生动性、知识性、思想性,它往往通过真人真事、具体情节和潜移默化的方法来表现事实和思想,来对舆论进行引导,因此较容易为公众接受。 3、沟通协调功能。现代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媒体扮演着各方信息沟通平台的角色,在社会系统的运行中发挥着重要的信息枢纽作用。政府、市场、非政府组织与公众、社会各个方面都可以在媒体上进行沟通。这些年,政府部门通过媒体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事例多了起来,很好地发挥了媒体的沟通作用。 4、社会组织功能。新闻媒体通过对新闻信息的选择、解释与评论,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与策略,并呼吁社会共同关注某一事件或某一问题,从而把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某一事件或某一问题上,形成统一的行动。在这种情况下,新闻媒体就充当着一种社会组织者的角色。 5、舆论监督功能。舆论监督历来是新闻媒体的一项重要功能。舆论监督,既是实现民主监督的重要形式,也是反映百姓诉求的主要渠道之一。党和政府一直强调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在统一思想、修正错误、凝聚力量和促进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中的积极作用。 信息服务功能。新闻媒体不断向人们提供各种事件信息,如对于那些来自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威胁,新闻媒体能及时地向人们发出警告,让人们采取防御措施。此外,新闻媒体还提供有关人们生活环境的信息,如关于公共事业、经济状况等,这也是新闻媒体满足人们日常信息需要所具备的功能。 新闻媒体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力量,将发挥正确导向、聚合智慧、动员教育、沟通协调、上传下达、化解矛盾的重要作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一方面为媒体的新闻报道提供了一个全新空间与视角,另一方面也让媒体重新审视自己,完善做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调整思维,从而增强媒体与社会 的“互动性”与“粘合度”。责任与担当:媒体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核心价值所在新闻媒体在创新社会管理中担负着重要的职责,必须坚持职业伦理,弘扬专业精神,恪守社会责任。唯有严格要求自己,践行道德规范,善尽社会责任,大众传媒才能在创新社会管理的进程中,发挥建设性的作用。2011年发生的谣“盐”事件,给媒体如何参与社会管理留下了许多思考。2011年3月16日,全国不少地区出现“抢盐潮”,众多新闻媒体沉着冷静应对,在重要版面、时段、页面,第一时间及时准确地传达政府部署,积极稳妥地做好食盐供应新闻报道,满足群众的信息需求,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消除了民众对核辐射影响的疑虑,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营造了有利的舆论环境。 具有社会管理功能的新闻传播活动,是人类的一种有明确目的的社会活动。新闻传播社会管理功能的价值,就在于通过传播者与受传者的传递信息,沟通情况,交流经验,协调行为来达到管理的目的。因此,新闻传播活动从一开始,就暗含着对管理效果的设定。按照人们通常的说法,效果是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在资源投入量一定的情况下,产出越多,该转化过程的效果越好,在产出一定的前提下,投入越多,则其转化效果越差。新闻传播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行为,必然要耗费一定的资源才能产生一定的管理效果。而这一效果的产生,又是贯穿于新闻传播活动的全过程,始于传播之前,显现于传播之后,即总是受众在收受新闻传播之后才会表现出来的。由此,新闻传播社会管理功能的效果,可以被理解为新闻传播者(即管理者)在实施自己的管理行为所消耗的一定的资源与在此基础上所得到的新闻受众(即被管理者)接受信息传播后在感情、思想、态度和行为方面所发生变化收益的比较。 新闻媒体的社会功能与社会管理息息相关。结合我国当前社会的特点,发挥新闻媒体的功能作用以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进而促进社会公正、保持社会稳定,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这需要两方面的努力:一是媒体本身应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二是政府等管理部门要善于运用媒体,管理好社会。 由此可见,媒体参与社会管理,首先应该是建立在真实、可信的基础上。媒体必须在第一时间向公众提供事件的真相,并让公众获得充分的有效信息。谣言止于智者,公信源于诚意。这次谣“盐”事件发生后,新闻媒体及时、真实、准确、全面、客观地传播新闻事件真相,达到了很好的舆论引导效果。因此,媒体应强化社会责任,加强对公共信息的公开、公平、公正的报道,畅通人民群众的权利表达渠道,努力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引发的各种社会分歧。这样才能把好舆论引导的闸门,真正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有效应对社会风险,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总之,新闻媒体对社会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新闻媒体是传递信息的载体,这种传递的信息与人类事先储存的信息不同。传媒传递的信息更多地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最新变化有关,通常被人们称为新闻。无论世界发生何种事,如战争、疫情等,一旦经新闻媒体传播,这种信息就会对人们的社会生存和命运产生影响,一定会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这是一般的信息所不具备的。如在地震中遭破坏的日本福岛核电站的一系列经新闻媒体传递的信息,引起各国政府对核电站安全的高度重视。这就是新闻的力量。 新闻传播类论文:论微博对负面新闻信息传播的性质 一、草根“麦克风”发出的自媒体时代强音 2012年9月15日,新浪微博用户主页右侧的热门话题榜中增设了一个新词条——“理国”,与之相关的微博成为继宜黄强拆案、7·23动车追尾事故等话题后的又一起传播速度极快且的热门话题。新浪微博的“热门话题榜”,是通过对影响力、转发及评论数等因素的整合评估形成的,数目庞大的草根用户往往在相关信息传播的选择上呈现聚合状态。一般地,一个热门话题,仅靠坐拥上万粉丝的加V用户自娱自乐其实不易形成,更需大量草根的互动传播作为助动。 事情是这样缘起的:由于中日钓鱼岛主权争端不断升级,西安等城市爆发大规模游行示威活动,后演变为打砸抢烧暴力犯罪事件,一时间微博上对此事件的实况报道大量涌现。新浪微博一位仅有300余粉丝的西安用户“@田维Paolo”于15日当天16︰37发出一条微博“刚接到我爸打来的电话,他告诉我西安玉祥门数十辆日系车被砸,局势失控,一位车主下车阻止爱车被砸,被一棍击中头部,生命垂危!!!!”这一新闻快报型微博因得到多名加V用户转发从而获得一定程度扩散。后“@田维Paolo”亲临现场拍摄实况照片,其中一张被砸日系车车主收拾残骸的图片被商界新媒体事业部财视网新闻中心主任“@SJ翔宇”转发,获得逾120条转发。 对于西安9·15事件,新浪微博上大量类似“@田维Paolo”草根用户皆转型为“战地记者”,躬亲现场直播暴力事件,他们在9·15事件期间制传的新闻报道数量远远超过媒体官微对相关事件的制传量,成为信息传播的主力军。这次草根网民向新闻记者的转型,佐证了“自媒体时代”的题中之义(根据百度百科):以个人传播为主的媒介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这种媒介基础凭借其交互性、自主性的特征,使得新闻自由度显着提高,传媒生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 微博传播新形态。在中国,自媒体的集中形式以及自媒体新闻产品的制传载体即为“微博”。微博一直没有权威而精准的定义,根据维基百科的释义,“微博又称微型博客,是一种允许用户及时更新简短文本(通常少于140字)并可以公开的微型博客形式。它允许任何人阅读或者只能由用户选择的群组阅读。”李开复则解释为,“微博就是每次不超过140个字的微型博客。”微博传播与传统媒体传播呈现出以下区别: 相对比之下,微博是唯一一种互动性与开放性兼强的媒体。 二、西安之“殇”——“9·15事件”背景介绍 2012年,中日钓鱼岛主权争端升级,以8月15日香港14名登岛保钓人士被日方逮捕事件最激烈地引发了中国民众对日本当局的仇恨。9月15日,西安众多爱国者于钟楼、小寨等地游行示威,表达主权诉求与仇日情绪。但游行者在拉横幅、喊口号之余,竟对日系车、日本产品专卖店等展开了打砸抢的大规模暴力犯罪行为。 日系车主李建利颅骨被打骨折是9·15事件中暴徒施暴的典型案例。媒体人江雪在《“九一五”:西安之痛》中写道:“那是在9月15日下午5点多,李建利开着自己家那辆白色卡罗拉经过环城西路……车到玉祥门和西门之间的路段,走不动了。这时,对面路中间来了一队游行的人……一个穿白色T恤的男子,跳了过来,举着手中的U型钢锁,向他头顶猛砸……这一击是致命的,导致颅脑开放性严重骨折。从医院的透视片子能清晰地看出,李建利的一块颅骨断裂凹了进去。在长达4个多小时的抢救手术中,医生取出了一大块和一小堆被砸碎的颅骨……” 打砸抢的暴力行为被认为已然异化了爱国主义朴素诉求的原始初衷。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学教授王天定于10月2日发微博说:“西安的9·15事件,呈现明显的组织化特征,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有人专门组织了一些烂仔肆意打砸抢,组织者与烂仔各有所求,前者是制造混乱,后者都是烂命一条,先拿三瓜俩枣,乱中还可乘机抢劫。所以,打击那些烂仔是必要的,但重点是要抓住那些组织者。”除了王天定等专家学者、江雪等媒体人对此事件的学理性解读和专业化报道外,其他网民亦积极表达观点。如网友“@不要让我吃香菜”在微博上发表评论说:“我大西安9·15那天的抗议活动显然已经成为不理国行为的典型了。”草根用户的积极关注与活跃表达促成了这起事件备受瞩目的效果。 三、关于“好事不出门 坏事传千里”的问卷调查及案例研究 (一)负面新闻信息释义 根据丁柏铨、陈相雨《“负面新闻”及相关概念辨析》一文的释义,西安“9·15事件”应属“负面新闻信息”。 该文称,“它(负面新闻信息)与负面新闻殊异。在语义表述上,负面新闻中的负面,将报道题材与报道效果相混杂;而负面新闻信息则明白无误地说明只是制作成新闻作品的事实带有负面性质。就此而言,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如果一定要使用负面新闻概念,那么就须特别说明究竟是报道题材属于负面,还是报道效果属于负面,以免产生歧义。负面新闻信息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发生的、不可抗拒的事实[1]。信息可以是事实,而事实具有原生质的特点,其本身不包含人们主观的价值判断。信息也可以既是事实又包含人们一定的价值判断。关涉自然灾害、犯罪等的新闻信息,无疑都属于负面信息。负面的新闻信息所表达的意思是明确的,根据新闻事实存在的状态就可以判断。[2]” 由此可知,9·15事件属于“负面新闻信息”。它广泛引起了民众的负面情绪,达到了破坏功能(如破坏西安的城市形象、市民间的和谐互信)、瓦解功能(如瓦解西安人的地域优越感、凝聚力、外地人来西安的旅游意向等)、腐蚀功能(如腐蚀了公民对于一部分人的信任度,使人产生道德倾斜),以及煽情功能(如煽动起一部分人的爱国热情、公民个体间的相互仇恨等),这皆符合丁柏铨、陈相雨在文中所谓的“事实携带的负面性质”。 (二)本地问卷调查分析 横向来讲,西安在9月1日至10月1日间发生了不少“正面新闻事件”。如:9月2日西安PM2.5数据达优极天标准;9月26日,陕西卫视改版仪式启动;9月29日,深圳直达西安的高铁开通;9月29日,西安市推出1亿元科技创业种子投资基金;10月1日,陕西省图书馆“换书市集”正式开张等。 纵向上讲,西安在近年亦不乏正面事件。最有名者如2010年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召开、曲江观光轻轨的竣工(2012年10月)等。相比于“9·15事件”在微博上的传播,上述新闻并未在微博上产生可以相提并论的轰动效果。为证明这一结论、了解获知“好事”与“坏事”各自的人数及其获知途径,我向100位非西安本地市民的游客发放了问卷,以期获得直观、可靠的数据。 问卷调查地点为西安市回民街、大唐通易坊、大雁塔北广场以及骡马市步行街等四地。问卷调查对象为在西安旅游或长期工作的外地户籍人口。问卷涵盖问题有三:(1)是否听说过西安“9·15打砸抢烧事件”?从何得知?(2)是否听说过西安曲江轻轨竣工事件?从何得知?(3)是否听说过西安世园会?从何得知?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1)有86人知道西安“915事件”,其中72人通过“微博”得 知;另14人中,有2人通过“电视”,12人通过“人人网”(人人网是与Facebook传播形态相似的自媒体)。(2)仅有16人听说过西安曲江轻轨竣工之事,其中6人通过“电视”得知,6人通过“微博”,其余4人未填写得知途径。(3)有57人听说过西安世园会,主要通过传统媒体和微博双向得知。 从问卷结果可知,86位“坏事”知晓者中有72位通过微博得知,占这部分样本总数的83.73%;而“好事”知晓者中,只有不到40%是通过微博获知,遑论好事的知晓者人数本身仅占总样本的16%。知道“坏事”者数量远超知道“好事”者数量,且“坏事”得知渠道主要是微博等自媒体。 由此我先预设一个假想:微博“偏爱”负面新闻信息。通过下面的媒介内容分析进一步对此证明。 (三)外地媒体报道分析 我选取《潇湘晨报》与《重庆时报》的官方微博作为研究样本,以期获得对该议程的佐证。 《潇湘晨报》与《重庆时报》均为综合性都市报,前者以长、株、潭为中心,面向湖南全省城镇发行,其官微则贴近“综合性”定位、涉及各地新闻。后者也以本地市民为受众群,新闻内容综合性强。选择这两份报纸的官微作为案例,主要出于以下考量:1.两者对西安来说均属“外地媒体”,更利于观察外地媒体对“9·15事件”的关注度,从而挖掘微博传播者甄选信息的标准;2.两份报纸均属综合性都市报,虽分别为湖南省新闻出版局,及重庆市总工会(投资体系为人民日报华闻控股华商报业)等行政机关主管,但不属“党报”范畴,其新闻在编辑和采写方面呈现多元化、宽口径、接地气特征,利于实务研究;3.两报官微均有大量粉丝,分别为177万和71万(截至到2013年2月上旬)。 首先研究《潇湘晨报》。在2012年9月1日至9月30日之间,《潇湘晨报》官微包含“西安”二字的微博共17条。其中:7条是关于“9·15事件”的报道,其中正面新闻信息1条(《西安青年李昭街头举牌:前方砸车 日系调头》,这条新闻属于以负面新闻信息为背景依托的正面新闻信息)、负面新闻信息6条。其余10条无关西安“9·15事件”的微博中,负面新闻信息2条(分别为《上万学生冒雨参加校庆 校方称学生强烈要求》以及《左右不分?患者右脚骨裂左脚被手术》);正面新闻信息5条,分别为《湖南妹子获2012年环球旅游小姐国际大赛中国赛区季军》(比赛在西安举办)、《国庆长沙-西安坐动车6小时搞定》、《西安酒店申请更名为“钓鱼岛酒店”获批》,以及《英国“活雷锋”卖家产来西安做慈善7年 给流浪汉发包子》。其余4篇为中性新闻信息,分别为《西安一小学让近3000学生躺在课桌上午睡》、《西安“造湖运动”:拟投百亿造28个湖》、《长颈鹿算什么,这是坐货车的“乔布斯”》,以及《长沙乘高铁到西安二等座票价592元》。 通过整理数据可知,《潇湘晨报》官方微博在2012年9月1日至30日的所有报道中,正面新闻信息、中性新闻信息、负面新闻信息的数量比例为5︰4︰8。负面新闻信息最多,占近一半。 再来看《重庆时报》。在2012年9月1日至9月30日之间,《重庆时报》官方微博包含“西安”二字的微博共8条。其中,正面新闻信息2条,分别为《正能量!"洋雷锋"卖家产去西安给流浪汉送饭7年》和《西安一酒店申请更名“钓鱼岛酒店”获批》;中性新闻信息2条,分别为《西安惊现坐货车“乔布斯” 被调侃视察iPhone5业务》和《大学生活宅在床上过?》;负面新闻信息3条,分别为《上万学生冒雨参加校庆 校方称系学生强烈要求》《西安公布保钓游行9名打砸者照片 敦促投案自首》,以及《患者右脚骨裂左脚被做手术 院长:这没啥事》。剩余一条《国庆你准备去哪里“看头”?》属《重庆时报》官微的#午间分享#栏目,是服务类信息。不属于硬新闻范畴。 通过整理数据我们可知,《重庆时报》官方微博在2012年9月1日至30日的所有报道中,正面新闻信息、中性新闻信息、负面新闻信息的比例为2︰2︰3。负面新闻信息最多。通过对《潇湘晨报》和《重庆时报》官方微博在同一时段对于西安的新闻报道正负面属性分析可知,负面新闻信息占到所有新闻中的最大比重。 (四)本地媒体报道分析 本地媒体,选取西部网(陕西新闻网)的官方网站与官方微博进行对比。西部网是在陕西省委、省政府领导下,由省委宣传部主管主办、陕西电视台承办的陕西新闻门户网站,是省级主要新闻媒体。 在2012年9月1日至9月30日之间,西部网官微中言及“9·15事件”的微博共5条,均为负面新闻信息:分别为《勿以爱国之名 行害民之事 》、《西安警方公布9名打砸者照片劝其投案自首》、《多家保险公司称被砸日系车主暂无法索赔》、《西安警方微博公布砸日系车砸穿颅骨嫌犯正面照》,以及《央视:西安被打日系车主维护财产属于正当防卫》。 新闻传播类论文:新闻传播学论文写作的规范化问题 摘 要 本文归纳了近年中国大陆新闻传播学硕士和博士论文中存在的九类问题,介绍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对于社会科学成果的一系列评估标准。作者认为,新闻传播学硕士和博士论文需要借鉴这一评估标准,以提高论文质量。中国大陆的大学新闻传播院系要求论文以发表在“核心期刊”上、获奖、来自较高的课题级别等等作为学术评价标准,是存在缺陷的,不能全面证明论文的价值。 关键词 学术论文 评估标准 近年中国大陆招收新闻传播学研究生的数量急遽增长,重点大学新闻传播学系招收硕士研究生的数量,已经与本科生相当;而研究生导师,即使破格提拔,增长也是有限的。初带研究生的生手导师较多,如何保障研究生的教学质量,特别是毕业论文的水平,已经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这里谈谈常见的论文写作中问题,以及评估论文学术水平的标准,交流一下,供同行们讨论。 新闻传播学硕士和博士论文中存在的九种问题 我近年评阅硕士和博士论文近百篇,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九种: 一,将论文写成教材或普及读物。虽然处于学习阶段,但硕士、博士论文无论如何属于学术论文一类。而现在一些论文,有的很像教材,将某一论证对象从定义、重要意义开始说起,方方面面都讲到,讲完了,文章也就结束了。有的很像普及读物,对某一别人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外国的),方方面面做了介绍,介绍完全了,文章也就结束了。有一篇关于探险报道的硕士论文初稿,从什么是探险、什么叫探险报道、探险和探险报道的历史开始写起,然后是详尽的关于探险报道的写作要领、注意事项,直至采访时要穿什么衣服等,全写到了,相当全面。写完了,文章结束。另一篇关于世界性通讯社的博士论文,叙述了各大通讯社的历史,只在各章最后有一数百字的段落“论证”几句,论文就算写完了。没有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发现,也没有研究的新视角。这样的论文每年所展比例不小,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二,将论文写成了工作经验总结或理论宣传文章。可能有的作者在读研前是做宣传工作的,或者担任领导干部的文字秘书,这种工作经历使得作者写的论文,文字流畅,话语是成套路的,诸如:在……形势下,在……领导下,为了……,以……为基础,以……为指针,做到打实几个重点……、突出几个……、落实几个……等等。读了文章,好象在喝白开水,除了有些词句漂亮外,实际上并没有提出新观点、新发现、新视角。例如有一篇关于舆论监督的论文,作者为了在第一章显示论证的理论性,三个小标题分别是:舆论监督是……生命、舆论监督是……旗帜、舆论监督是……保证。但是舆论监督本身到底是什么,反而没有说出来。因为作者真心诚意地以为,这就是“理论”论证,报纸上理论版确实尽是这类“理论文章”,有些还是级别较高的党政领导人的文章。有一篇论述某报纸论文,本来是可以写成学术论文的,但是作者陷到这个媒体里太深,进去出不来了,没有站在客观的立场用学术眼光来观察问题,当谈到这家媒体存在的意义时,小标题是“……的理论意义”,内容是党和国家主要领导分别为该单位的题词。作者误以为,高级领导人题词,就是“理论”。 这种情况与中国大陆的新闻工作一定程度上等同于宣传、商业公关与新闻报道混同有关,每年在论文中这种类型的所占比例也较大。除了学生的问题外,这与部分导师本身就在具体的新闻工作领导岗位,对于学术研究不够熟悉也有关。因此,需要强调区分学术研究论文与政治宣传、企业公关文章,有时它们都叫“理论”,但所指在本质上是不一样的。 三,论文中缺乏基本的学科基础理论知识。一些论文,分析太缺乏本学科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仍然在使用诸如“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要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中学时代学的大众哲学常识,来“分析”问题。不能说他们说的不对,但是实在没一点学术研究的味道。这种情况到了写论文的时候再纠正,已经晚了。这反映出研究生的学科基础理论教育较为薄弱。从入学就应加强学术理论思维的训练,将文科的基础知识打牢,真正懂得什么叫“研究”。 四,论文的理论前提不可靠或是错误的。这种情况一旦出现,即使行文、具体论证和结构不错,由于论文的立论不成立,全盘皆败。例如一篇论述古代文论对现作启示的论文,将韩非谈到“文章”如何的一段文字作为“纲”,展开来写。显然,作者误将引文中的“文章”的概念理解为现在的“文章”(先秦文献中的“文章”是“文采”之意)了。这个理论前提一错,后面再怎样写都没什么意义了。另一篇论文,阐述舆论学的发展历史,谈到18世纪西方第一部使用现代“舆论”概念的著作,根据别人的介绍,将作者对舆论的划分(“公意”与“众意”),抄写中误为“众意”与“民意”,没有再看原著,就论证起这两个抄错的概念含义如何不同。一开头就出现这种理解错误,后面的论述自然跟着错。 这与学术研究存在不同意见是两回事。不同学术争论是正常的,但是基本的事实,包括事实本身和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公认的原因,总要正确。理论前提起码能够自圆其说,也就是能够“成立”,不然就没有共同的讨论基础了。 五,把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作为理论依据。不少作者在讨论论文的基本概念时,并没有理论根据,常把字典、词典作为论据,试图证明什么。我们写的是学术论文,不是小学生学习一个字词时查字词典那种情形。为了理解一个概念,论述中可以涉及这个词汇的语法构成和意义解释,但这只是这个基本学术概念的技术性解释,读者将等待着关于这个概念的真正学术性阐述。然而,常常查了字词典后,关于基本概念的解释就算完成了。现在新闻传播学文章中常出现“××性”的概念,创造和使用很随意,缺少科学内涵,这是造成论文学术价值评价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六,不会写绪章。任何文章总要有一个开头,学位论文的开头通常要求有一篇绪章(叫序、序言、前言、绪论、绪章等等均可),这篇绪章的任务是交代自己的选题、论文的主攻方向、文献检索过程和情况(即前人这方面已经做了些什么)、自己的论文在哪些方面有所创新(或所有整理)、使用的研究方法、论文大致的结构,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关于论文的问题。但是现在不少论文的绪章,写什么的都有,或是感谢之类,或者是发表感想,像散文而不是论文。对绪章提出一定的规范要求,就是逼着作者必须考虑自己是否做了文献检索,论文是否提出了新观点。 七,忽视论文最后的“参考文献”。往往有这种情况:论文的“参考文献”没几篇,但是文章却提出了大胆的假设,说得头头是道。这是由于知道得太少,胆子越大的缘故。这样的论文中通常矛盾很多、别人(但是作者不知道)已经论述过的东西较多(但是往往有明显漏洞),可是作者自己感觉良好。 “参考文献”不是论文的形式主义的部分,而是论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可以考察作者在写作这篇文章时看了哪些东西,这些东西是否本学科的代表作,也可以从侧面考察学生的治学态度是否严谨。如果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没有开列出几篇东西,已开列的也不是代表作,而且编排没有规范,那么一定程度上可以判断,这篇论文的水平高不了。 八,非必需地引证和论述自己导师和可能评议论文的老师的论著。如果恰好论文涉及导师的研究领域,而且导师确实在这方面有独到的观点,学生引证是正常的。但是现在有一种不好的现象,即不少论文的选题与导师或其他相关老师的研究没有直接联系,或者他们的论著并不是学界的代表作,学生却千方百计要引上几段,有些引证的内容就是大白话,谁都会说,甚至连导师论著中的“俗话说……”都引上了。 关于非正常引证的动机是复杂的,F.索恩(Thorne)曾归纳了六种非正常引证的动机,情况如下:为阿谀某人引用;以自诩为目的引用;为相互吹捧而带有偏见的引用;为支持某一观点牵强的引用;为维护某一学术研究派别利益的不正常引用;因迫于某种压力的引用。[1] 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这类非正常引用不可能反映与研究对象的真实联系,最终影响论文分析结果的客观性,玷污学术研究 九,写作中缺少“假设论敌”的意识。于是,写作时只考虑有利于自己观点的一面,有意无意地回避不利于自己观点的材料。这很容易被别人抓住作者论证中的缺口。如果每论述一个问题,自己多想想,别人会就这个问题给我挑什么毛病,如果每一个问题在写作时都这样自我提问,文章就会论证得较“圆”,逼着自己治学严谨些。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社会科学成果评估体系” 鉴于以上存在的问题,我建议参照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些研究所采用“社会科学成果评估指标体系”[2],对学术论文进行较为科学的评估。若了解了其结构要素,我们在写作论文时就会有一种学术标准进行自我衡量,以保证论文至少像个论文,多少有些创造性。 社会科学成果评估体系是由一系列指标构成的。首先考察论文的规范性。这里的规范性,不仅指引证的规范,而是指研究者对研究资料的占有、分析深度、遵循学术引证规则这三方面的情况如何。是否充分占有资料,这本身就是论文的最大规范问题。不充分占有资料,特别是不占有最新的资料,无法保证观点的创造性,有些结论可能是许多年前就已经有的了;或者造成论文低水平的重复。这种情况下当然仍旧可以写上许多话,但这无论如何算不上有水平的论文。 这三方面的论文“规范”,从一开始就将那些不占有研究资料而拍拍脑子随意想出若干“××性”,或随意地从个别事例推出整体的文章,从学术论文中予以排除。资料的占有和分析,实质上是要求对前人的研究成果有所了解,或对现实有所了解,防止研究者因某些局限而忽略必要的事实,疏漏某些可能的逻辑关系。当然,这些关于论文的规范性考察,并不等于论文就具有科学性了,但是它会影响到论文结论的科学性;而且,规范的论文也能够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较为清晰的学术发展脉路。 第二,对论文的难度作出评估。假如第一关过了,可以认定算是学术论文了,那么马上就面临第二个问题,即这篇论文实际付出的精力有多大?一般地说,付出精力大的研究,其成果的质量也较高。这里的指标有两项,一是论文的规模,一是论文的复杂程度。 这里的“规模”,不是指参与人数的多少,而是指研究本身所要操作的概念、事实要素或实证研究中的变量等的多少。需要处理的因素越多,规模越大;反之越小。这是考察作者研究能力的一种指标,并非文章越长规模越大。有时一篇论文并不长,但是需要很多论据,必须论证得当,它的规模就属于较大一类。例如关于北京“新疆村”的研究论文,涉及人口、经营规模、材料来源、语言和文化生活、社会管理系统、雇佣关系、同胞关系、家庭、生育、宗教、民族政策、法治、饮食等等,必须处理这样多的因素。因此,可以认定该项研究的规模较大。 这里的“复杂程度”,不是指涉及面大(有些选题涉及面较宽,但是逻辑关系简单,分析起来并不困难),而是指需要处理的因素之间逻辑关系复杂。有些看起来不大的选题,如果其中要说明的各种关系较难把握,那么应当说其复杂程度较高。例如“我国的地下色情产业”这个社会学选题,它似乎算不上重大选题,但是真正研究起来,要处理的各种因素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关系越复杂,需要运用的知识量、知识深度、研究能力等的要求就越高。 第三,对论文的研究成份进行评估。一篇论文,不一定完全是研究性的,有些成份属于是在普及某些知识,或者仅仅提供了一些资料。根据智力对材料加工程度的差异,研究性质成份是指论文中提供了新的认识的那部分。 因此,需要先对论文的研究成份的多少下一个判定,这里提供了四种选择:25%、50%、75%、100%。看来还是简单了些,但重要的不是划分研究成份占多少的讨论,而是要在观念上学会区分研究、普及、资料这三种不同的成份,努力使自己的论文增大研究成份。一般地说,硕士论文如果有50%属于研究成份,可算是相当不错的了。这里需要说明:并非只要属于研究成份就好,同样属于研究成份的部分,水平高低差异很大,这里还要有其他的衡量标准。 第四,考察论文的科学性,即可靠性。这需要根据对论文研究性、普及性和资料性成份所作的划分,分别评估。如果确定成果全部或部分属于研究类,就要首先对成果研究部分的科学性进行评估。这里有五项标准。 1,基本理论依据或前提的可靠性。提出这一对论文的基本要求,在于经常存在这样的情况:论文中具体概念没有发现不成立,论据也颇有力,论证不能说不严密,方法也有效,但是由于理论前提不可靠,实际上一切皆不能成立。例如若有人提出“太阳黑子活动决定经济发展”的假设,这完全可以通过计量经济分析证明该假设成立,而且在统计学上确有明显性。但是这在经济学方法论上是完全错误的,错就错在没有可靠的理论前提。 2,概念使用的科学性(明确、严谨、有效)。概念是任何论文的基本单元,将概念的“明确、严谨、有效”要求联系在一起,是针对这样的情况:概念需要很好地反映特定事物的范围或本质,仅仅做到“明确”是不够的。有的很明确的概念,不具备处理、解释其定义范围内事实的能力,不能有效地说明结论。一些文章中常见的脱口而出的一连串“××性”,就属于这种情况。 3,论据(理论或事实)的可靠性和充分性。这里的“可靠、充分”是对论据说服力的衡量标准。“权威人士”的话,可以作为辅助的论据,但不宜单独作为论据,就在于它虽然通常是可靠的(这里是指真实),但不能作为“充分”的论据。 4,论证逻辑的严密性和完备性。这里实际上涉及两个标准,一是具体论证中要做到滴水不漏;一是论证的整体充分,没有空缺。 5,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这里的两个标准,前者是指所采用的方法是科学的。例如考证某一事物为历史上的第一,方法上就要保证是对全部资料进行了检索和分析,而不是只依据部分资料得出这样的结论;实证调查的推论,则不能超越原抽样的总体范围,否则便不可信。所谓“有效”,是指所采用的方法正好能够说明作者要证明的论点。显然,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不在于它是否复杂和新鲜,而在于能否有效地说明论点。 当然,并非每种研究成果都适用于这五项,前四项一般适用于理论型论文;实证型论文需要重点考察第五项,而前几项可能不全适用于对它的评估。 第五,对论文的价值进行评估。这里也包括五项标准。这是对该论文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判断,包括论文对学术发展的贡献程度----学术价值、论文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程度----社会价值。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同行专家组可以对论文的学术价值提出若干评估的衡量标准,但是社会价值是难以具体分解的,因为人文-社会科学论文不是“社会价值”需要的“主体”。因此,这里涉及学术价值的前四项较为具体,关于社会价值的后一项相对抽象。 1,问题提出或选题对学科发展的贡献。某个学科的学术发展,提出问题本身如果带有启示作用,常常有力地推动学科整体的发展。为什么说论文的选题很重要,原因也于此。 2,所提供的新事实、新知识对学科发展的贡献。这是针对某一类人文-社会科学的论文的,它们通过研究可以发现新事实或提供新知识,例如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国际关系等方面的论文。新闻传播学的论文中,有一部分也需要用这个标准衡量。 3,所获得的新认识新结论对学科发展的贡献。这是针对另一类论文的,它们主要在观念领域有所创新,提出一些新的观点,对世人和学科有启迪作用,例如哲学、文论、政治学、法学、方法论等方面的论文。新闻传播的论文中,有一部分需要使用这个标准。 4,所提供的分析角度或研究方法对学科建设的贡献。这是针对所有论文的。我们很难要求每篇论文都能提出新观点、新事实、新知识。但不少论文的研究视角较为新颖,或者研究方法与众不同,给人以启示,那么这类论文也应该肯定它对学术发展的贡献。 5,论文的社会价值。社会价值在这里的含义是:对论文所取得的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或作用的可能性作出综合判断。这只适用于纯应用性的论文。 一篇学术论文,如果在以上五项中有一项能够作出一些贡献,应该是很成功的了。因此,在衡量自己成果的价值时,要有自知之明,感觉在某一项可能作出些贡献,就努力在这方面下功夫,争取有所收获。全面追求“贡献”或追求很大的“贡献”,很可能结果是完全没有“贡献”。特别在自我感觉非常好时,更需要正视这五项衡量的标准。 第六,关于论文中普及性成份和资料类成份的评估条件。普及性知识和资料类成份,并非没有价值,但不应在学术论文中占主导,不然,就很难说是论文了。如果自己的论文中有普及性和资料类内容,也要尽可能使之可靠和严谨。下面是关于这两方面的评估标准: 对论文普及性成份科学性的评估条件:1,对原成果概括和转述的准确性。2,介绍阐释的清晰性。 对论文普及性成份的价值评估条件:1,对开拓学术视野的贡献。2,对解决某一具体学术问题的贡献。3,论文普及性成份的社会价值。 对论文资料类成份科学性的评估条件:1,所提供资料的可靠性。2,资料选取的必要性和充分性。3,资料处理的科学性。 对论文资料类成份价值评估的条件:1,对开拓学术视野的贡献。2,对满足学术研究需要的贡献。3,论文资料类成份的社会价值。 “核心期刊”发表、评奖、课题来源能否作为论文的衡量标准 现在中国大陆有新闻传播院系的大学,对教师的论文和硕士、博士论文的衡量标准中,发表在所谓“核心期刊”上,或者评委成员大多认为达到在这些期刊发表的水平,或者发表的东西获得了什么级别的奖,或者研究本身是某一级别的课题的一部分,会在论文的评价上给予特别看待。有的学校硬性要求论文必须发表在核心期刊上才能够作为毕业、晋升的条件。新闻媒体给予了报道,往往也会加重对论文评价。这些衡量标准,在现在中国的国情下,是不科学的,也没有国家法律法规的依据。 由于现有的国情,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文的新闻报道或评价,以及课题来源等不一定来自科学共同体(指本学科最具权威的专家组)的判断和决定;目前中国大陆的学术刊物是否“核心期刊”,并不是科学共同体公认的,它们的认定受到较多的非学术因素的制约;学术评奖中或多或少地存在非学术因素,某些有价值的论文,恰恰可能存在争议,而评奖通常给予了争议较小的;课题来源和级别只反映政府管理机构对社会科学的需求和导向,难以证明论文的学术价值;媒介的报道或评价不能反映论文的价值,因为记者的评价是非专业的。所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这一评估体系,暂时不采用这些间接指标。 学术同行引用频率本应当成为评价论文的重要标准,但鉴于目前中国大陆人文-社会科学界尚无社会科学引证系统(例如美国有《社会科学引证索引》),并且研究者尚未普遍遵循研究规范,现在暂时也没有将同行引证作为评估标准。 既然现在不少大学要求论文必须发表在“核心期刊”上、要求获奖、要求较高的课题级别和媒介报道等等评价要素,论文的作者很难不去追求。但在舆论上,我们需要做一些工作,至少在认识上要清楚,这些标准是存在缺陷的,不能全面证明论文的价值。 回过头来再看这一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估体系,也不是十全十美的。现有的评估指标体系可以解决一般情况下对论文的评估,效果是令人满意的。但这要以社会环境整体宽松、人们的心态较为正常为前提。如果只允许一种意见存在并且人们都一致赞同这样的做法,或者人们普遍地处于某种激昂和偏执的状态,再完美的评估方案也会评出十分荒谬的结果,因为可能会出现密尔(J.S.Mill)所说的“多数的暴虐”现象[3]。另外,为了保证这一评估体系的公正,需要评委的数量相对多些。如果委员人员太少,每个评委的权重就会过大,自然影响评估的公正性。 新闻传播类论文:从传播学角度看高校媒体新闻同质化现象 目前,媒体市场竞争激烈,无可避免地进入了同质化竞争时期。报业同质化现象表现在内容层次和报业运营层次两个层次。有学者认为,通常所指的报业同质化是针对报纸的内容方面来说的。而高校媒体既不属于政治性报纸,也不属于商业性报纸,它是否也存在着同质化现象? 从规模来看,仅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闻传播百科全书》中,就收录了239份高校校报的名录和简介。再加上电视和网络媒体,高校媒体规模甚大。然而,与大规模相对的是,高校媒体传播效果的有效性比较低。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但从传播内容来看,新闻同质化现象仍然是影响受众的一个重要原因。高校内的各种媒体,包括校园内的各种报纸、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体上的新闻内容往往相同或相似。借用报业同质化概念,高校媒体的同质化主要是指校园媒体中存在的新闻内容‘你有我有全都有’的局面,即指新闻的内容雷同。 有学者认为,报业同质化现象是报业竞争白热化的必然结果。报业趋同可以区分为良性趋同与恶性趋同两种类型。对于报业竞争而言,良性趋同具有积极意义。与此相反,恶性趋同则是消极性的。因为,恶性趋同是一种单向性的移植性模仿,没有提供什么值得学习借鉴的东西。笔者通过比较发现,对于高校媒体的同质化,各媒体之间在新闻题材、结构、内容上高度的相似甚至雷同,这种相似或雷同之间并没有表现出媒体自身的创新和进步,而往往是相互之间的简单抄袭,即恶性趋同。这种新闻的同质化现象使得受众容易对新闻产生厌烦,长此以往,校园媒体在受众群体中的影响减小,起不到其所应有的传播思想、引导舆论的作用。这种现象的存在,最直接的后果是导致受众对所传播内容的厌烦和抵触,阻碍了传播效果的实现。 现今媒体市场存在的同质化,多因媒体之间激烈的竞争。那么,在思想活跃、开放自由的大学校园内,高校媒体本应是百花齐放,为何会出现同质化现象?笔者认为,高校媒体新闻同质化现象不同于媒体市场同质化现象成因,高校媒体由于管理体制的特殊性,它们之间虽有竞争,但竞争并不是一种常态,也不存在你死我活的白热化竞争状态,高校媒体之间更多的是平安共存。可以说,恰恰是因为竞争的真空状态,致使媒体缺乏创新意识,并产生很强的惰性和相互之间的依赖性,从而导致同质化现象的产生。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校园媒体作为媒体角色的严重缺失 当代中国媒体身份的角色由以下几部分构成:1、政府“喉舌”。中国媒体的一项中心的使命就是充当党和政府的“喉舌”。“喉舌”不仅是党和政府长期以来对新闻媒体的明确要求,得到过新闻界和学术界的认同和肯定,也体现在具体的传播行为中。2、经营主体。市场经济要求中国媒体既要追求社会效益,也要追求经济效益;既是传播主体,也是经营主体;既是事业单位,也是企业机构。作为经营主体,它必须通过特殊的生产营销模式获利,并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3、全球媒介。媒介全球化是指媒介的一种超越地方性的各种活动和自我认知定位。4、社会公器。媒体作为一个信息和文化传播的中介,一直是以公正的“人民”代表的角色自居。5、传播角色。任何媒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一些基本的普遍意义上的功能性要求和角色扮演,它报道新闻被称为“社会哨兵”,它传递知识被称为“人民教师”,它揭露丑恶被喻为“社会医生”,它丰富生活,愉悦身心被比作“娱乐工厂”,等等。它们从不同层面丰富和充实了媒体身份的社会内涵。但是这些称呼并不具有真正社会学意义上的身份特征。它们的意义由“政府喉舌、市场主体、全球媒介、社会公器”等身份要素决定。ⅲ反观高校媒体,作为经营主体、全球媒介、社会公器的角色基本缺失。校园媒体虽然很大程度上行使着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功能,但由于未脱离计划体制,在整个报业追求市场化和差异化的同时,校园媒体仍然很大程度上扮演着党委喉舌的单一化的导向角色。就经营主体而言,虽然目前媒体市场进入战火硝烟的竞争时期,但高校校园的媒体却因经费来源的稳定性以及非营利性而置身于竞争之外。毫无竞争意识的校园媒体不用绞尽脑汁地挖掘独家新闻来吸引受众的眼球,也不用想方设法用独特和不同于其它媒体的新闻视角来进行报道,受众也不依赖于这些信息来做出决策,在这种情况下,新闻同质化在所难免。 二、传播过程中传播元素的缺失 所谓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既要有“传”,也要有“受”,即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互动。传播者把信息传播出去,需要受众的消费和反馈。同时,受众也是需要媒体的,需要从媒体了解信息,表达自己的心声,在媒体上获得一定的表达空间。但高校媒体显然是只考虑“传”而很少考虑“受”,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缺少互动,传播者甚至不了解受众需要什么样的信息消费需求。所传播的往往是传播者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或传统的模式进行的新闻报道,这样的新闻要么结构相同,要么人云亦云,容易造成同质化现象。 三、传播范围和传播对象的限制 一般而言,校园媒体的传播范围局限于校内,受众群体也多限于校园内的师生,在媒体的读者定位上,各媒体往往相同或差异不大。这直接导致校园媒体在传播内容上的趋同。校园媒体在内容上主要是校园新闻,即使是少量的综合新闻,也大都与校园和学生密切相关。因此,传播内容的限制,加上校园传媒工作者的专业素质问题,使校园媒体新闻呈现同质化现象。笔者从事高校的校报编辑工作,有幸能看到全国很多高校的校报,笔者发现,在不少高校,一条完全相同的新闻,在校报上出现、在校园网上出现、在校园内的一些报刊或简报上也出现,重复出现的频率比较高。 如何规避高校媒体新闻同质化? 一、引入竞争机制,斩断高校媒体产生同质化的经济根源。 高校媒体首先要转变思想,开拓“市场”,广开“粮路”,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学校和有关组织全额拨款是高校媒体的绝大部分经费来源,经费来源的唯一断ⅱ稳定性使高校媒体缺乏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更不愿意去挖掘自身的独特性。因此,作为高校媒体,避免新闻同质化首先要转变依赖于拨款、不求“市场”的思想,而树立广开“粮路”的思想,积极拓宽受众面,增加受众数量;多关注社会热点焦点,把新闻推向社会和企业。 同时,学校也应该建立起完善的评价体系,激励媒体不断创新,自动规避同质化。高校媒体普遍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做好做坏都一样,媒体怎能主动去挖掘独家新闻呢?因此,高校有必要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做得好的进行奖励,做得很不好的甚至可以惩罚,以此来激励媒体进行创新。 二、提高高校媒体从业人员的传播意识和专业素养 高校媒体普遍存在从业人员非专业人员的现象,由于培训力度不够,这些采编人员缺乏应有的传播意识和新闻专业素养。如何改观这一现实状况?首先,从业人员自身应提高认识,增强传播意识,掌握与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用扎实的政治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另外,学校也应采取一些措施提高媒体从业人员的素养,通过加大对采编者的培训力度,加强与其它高校媒体和社会媒体的交流与学习等方式来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三、树立质量意识和受众意识,在可读性和选读性上多下功夫。 新闻内容事实上可以分为三个基本的内容层面:一个是必读性的内容。二是可读性的内容。三是选读性的内容。就高校媒体而言,对于必读性内容,如总书记来学校等重大新闻并不强求它们表现出差异性,而主要是在可读性和选读性上多下功夫。 在可读性和选读性上下功夫,一些大型媒体在这方面比校园媒体做得出色。如针对一个硬新闻进行多角度解读,给受众提供开阔的视野;在同一主题下,把不同的新闻组合在一起,形成传播强势;引用华尔街日报体,在非事件性新闻或深度报道的开头采用故事性描述的写作技巧,通过讲述一个与新闻主题密切相关的人物故事,引出所要报道的新闻,以吸引受众,等等。高校媒体需开阔眼界,多向外界媒体学习,借鉴一些好的报道方式,为我所用。
人力资源管理分析论文: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分析论文 摘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后勤激励机制,是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本文在分析了当前高校后勤企业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与误区的基础上,认为建立激励机制必须遵循战略导向、公平、行业竞争性、利害关系、透明性和多通道等六个基本原则;并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在高校后勤企业中建立完善的科学的激励机制。 关键词:高校后勤人力资源薪酬激励 一、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与误区 1、激励机制不健全,薪酬结构不合理。 首先,是公平竞争的用人机制和有效的人力资源配置机制尚未建立,让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尚未真正形成;其次,是科学的绩效考评机制尚未建立。岗位业绩考核、能力评估等与员工切身利益相关的行为还停留在传统的定性评价阶段,且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现有的激励如评优、晋升、奖金福利分配等也缺乏量化指标。再次,是适合企业化运作的薪酬体系尚未构建。目前,在编后勤员工的档案工资仍然参照事业单位的年功序制,主要以工龄为考核条件,忽略员工能力和绩效因素,不与企业的实际效益挂钩。“老人”即事业在编员工不仅拥有铁饭碗、铁工资,还享受各种津贴、奖金以及各种劳保福利;而外聘员工虽然承担的工作有许多是重要的技术岗位和关键岗位,如厨师、水电维修、园林绿化养护、工程承建、生活指导师等,但他们的收入与在编员工的收入差距却很大,特别是外聘员工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都尚未完全解决,他们享受的待遇只是在编员工的部分奖金和福利。 2、福利型后勤观念根深蒂固,平均主义思想依然存在。 一方面,师生员工福利后勤观念根深蒂固。改革前,高校后勤实行福利型供给制、行政式的保障体制,师生一进校门,学校就包揽了吃、住、行、医、幼儿入托等一切服务,这些服务有的低收费,有的甚至不收费,如学生水电费就是免费供给,而现在改为有偿服务,后勤社会化改革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原先的福利后勤不见了,师生觉得改革吃亏了。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进程。另一方面后勤员工怀旧“大锅饭”的思想依然存在。在后勤社会化过程中,实行竞争上岗,工效挂钩,后勤职工利益获取方式由原来稳定、旱涝保收的分配方式变得不确定,个人的职称、职务、就医、住房、养老等福利都变得不稳定,“铁饭碗”被打破了,一些后勤员工把“后勤社会化”简单理解为后勤与学校完全脱钩,生存完全没有依靠。再加上部分高校领导、后勤负责人求稳怕乱、不作为思想依然存在。。这三种思想的存在阻碍了高校剥离后勤的进程,阻碍了逐步开放校内后勤服务市场的步伐,使平均主义思想的存在有了“温床”,因此后勤企业内部有效运行的激励机制就难以建立。 3、误认为“激励就是奖励,有激励制度就有效果”。 (1)激励不等于奖励。从完整意义上说,激励应包括激发和约束两层含义,奖励与惩罚是两种最基本的激励措施,是对立统一的。目前,国内许多企业也包括一些高校后勤企业的管理层简单地认为激励就是奖励,因此,在设计激励机制时往往只片面地考虑正面的奖励措施,而轻视或不考虑约束和惩罚措施。虽然有些企业也制定了一些约束与惩罚规定,但由于各种人情世故没有坚决执行而流于形式,结果淡化了激励的效果。企业制定的奖励政策可能会引发员工的各种行为方式,其中可能部分行为并非企业所希望的,对这些行为,企业必须辅以约束和惩罚措施;对希望产生的行为,企业应当用奖励进行强化。 (2)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不是孤立的,应当与企业的一系列相关体制相配合才能发挥作用。一些企业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在建立起激励制度后,员工不但没有受到激励,努力程度反而下降了。某企业推出年终奖金分配方案,本意是希望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最终却因为没有一套科学考核评价体系,导致实施过程中的平均主义,打击了贡献较大的员工的积极性。可见,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应当与企业其他一系列相关体制相配合才能发挥激励作用。其中,考核评价体系是有效激励的基础,有了准确、公平、客观的评价,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员工进行有效激励。 二、建立高校后勤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应遵循的原则 1、战略导向原则。高校后勤企业在制定自己的激励机制时应充分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企业要制定中长期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制定的激励机制应当成为企业实现其发展战略、拓展人力资源开发空间的重要杠杆。二是人力资源战略的实施,又离不开激励机制的支撑。从长远来看,企业还应当为那些对其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的核心员工,寻求一种更好的、更有效的激励措施,包括薪酬、奖金等形式,从而为企业发展吸纳、留住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以确保企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的实现。 2、公平原则。公平原则是运用得相当广泛的经济社会原则。在激励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公平原则,因为公平合理本身对员工也会构成一个强有力的激励因素。公平原则具有“先天性”,既是源头性原则,也是公理性原则。公平原则有诸多维度:它可分为程序公平和结果公平;内部公平与外部公平;横向公平与纵向公平。企业将尽可能依每个员工对其贡献大小,公平、公正地确定他们的薪酬,而不论其性别、年龄、身份及加入公司先后等方面的差异。 3、行业竞争性原则。企业欲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现在人们都认识到,较高的员工素质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可或缺的因素。如果企业希望自己有强劲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使其员工素质具有一定的竞争性。而这又需企业在激励政策(最重要的是薪酬的设计)方面有一定的竞争性。 4、利害相等原则。利害相等原则,又称补偿性原则。广义地说,员工的薪酬均是对员工体力和脑力劳动耗费的补偿。付出多少,获得多少,这就是利害相等。在实际运作中,付出与获得在量上不会正好相等,这就需要通过在激励方面的调节,使员工间的薪酬在总体上是协调的,从而有助于激励员工更多地奉献自己的心智。 5、透明性原则。不少私营企业在成长初始阶段对黑箱或灰箱操作的激励机制情有独钟。虽然这有一定的益处,但一旦泄漏黑箱操作,将对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产生明显不良后果。公司应当努力使每位员工清晰、前瞻性地了解其工作与激励间的因果关系;并能使其清晰、前瞻性地了解自己被激励后的攀升前景。 6、多通道原则。后勤公司应当从管理、业务、技术、经济事务等方面为员工提供激励攀升通道。但下列两类员工的激励不进入“通道”管理:其一,门卫、保洁工等各类员工,公司授权人力资源部门根据市场激励情况直接确定他们的薪酬。其二,特别的技术人员如食堂厨师长等,公司以个案谈判方式确定他们的薪酬。 三、建立高校后勤行之有效激励机制的对策 1、创新高校后勤薪酬制度,实行“岗位工资+绩效奖金”管理。高校后勤实体要敢于打破长期形成的传统体制下的薪酬制度,建立新制度,实行“岗位工资+绩效工资”管理。这种薪酬制度的优点,相当明显,具体如下: 岗位工资是公司首先将各生产作业岗位按技术含量、岗位责任、工作强度和工作环境四个方面因素,分别制定多个级别的系数,系数越大,工资标准越高,然后参照同行业工资标准和公司原有工资标准,制定出每个岗位工资标准。岗位工资实行一岗多薪,即同一岗位有多个级别和档次的工资标准,每个级别和档次之间拉开差距,使员工有升级加薪的空间。绩效奖金是在岗位工资以外,员工超额完成规定的岗位责任与任务,通过科学合理考核评价后获得的奖金。例如:高校食堂餐厅经理奖金是来自于完成一定的经营任务与目标后,并经过食品安全、卫生安全指标考核达标后,根据超额完成营业额量,量越高,绩效奖金就越多。绩效奖金是超过应达营业额时超过部分才有的。如果没有完成应达的规定任务时,岗位工资也相应减少。岗位工资同样与规定完成的任务挂钩。 “岗位工资+绩效奖金”制度是将员工的经济利益与规定的任务紧紧地连在一起,避免了人为影响。同一岗位员工因技能有所区别而岗位工资不一样,但在绩效奖金上却是一视同仁,这体现了激励性、公平性和公正性。 2、加强高校后勤激励机制内涵建设——建立以“三服务、两育人”为核心内容的三级考评体系。根据自身特点建立的高校后勤激励机制,以“三服务,两育人”为核心内容的三级考评体系是其基础。一级为个人总结,可以上网公布个人的业绩,自荐先进个人、优秀工作者;二级为各部门或中心互评,根据量化指标,相互考核,提出侯选先进个人、优秀工作者;三级为公司会议审核,讨论通过并公布获选名单;三级考评个人、部门、全体与公司决策层四者的结合,既体现了公开与普遍的原则,又体现了公平与民主的精神,从而达到有效激励的目的。建立三级考评体系具有以下优势:有利于全面了解所有员工的工作业绩,为普选和续聘岗位做好前期的铺垫;部门内部考核能更深入了解工作人员的工作和业绩状况;部门推荐先进、优秀工作者、候选人,避免了普选中的盲目性;由于整个评价、考核过程中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因此,能充分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1)精神层面的激励作用。“三服务、两育人”是每一位从事高校后勤工作的人员所应就具备的素质和追求的目标,并且是员工自我敬业精神的充分体现。因此,以“三服务、两育人”为核心内容,推选优秀、先进工作者,所起的作用首先是精神层面的激励作用。即通过评价考核这个外部因素和手段、方式的刺激,使员工产生荣誉感,从而引发和增强其内在驱动力。 (2)发挥管理效能作用。实际上,考评的内涵非常丰富、效用非常多、发挥管理效能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简言之,通过考评,评出优秀的,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其行为实际是一种工作激励。通过这种方法有效激发员工的工作潜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奋发努力完成组织的任务,最终实现组织的管理目标。 (3)评价和评估的作用。“三服务、两育人”的考评体系实际上是一种考与评相互结合的体系,以考核为基础,通过考核来得出评的结果,因此考与评是辩证统一的过程。一年一度的考评非常有作用,是公司实行全面聘任的基础,每个员工通过双面选择方式聘任到岗,到岗后每个员工均要履行该岗位的工作职责,并承担相应的工作任务。 (4)后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开发和合理配置的作用。三级考评是一个综合过程。公司领导层通过考评,全面了解公司工作人员状况,通过业绩看到每个员工综合素质的元素,诸如:工作态度、能力、创新精神、专业特长等等。这为公司领导层进行人力资源的再开发和人员优化提供了决策依据,为重组和再优化团队组织进而形成整体实力和优势打下了良好基础。 人力资源管理分析论文:对麦当劳的人力资源管理分析 摘要:麦当劳从1955年时伊利诺州的一个街坊餐厅,发展到目前在全球121个国家设立了超过三万间餐厅,每天接待的顾客超过4600万,一周就能卖出1亿份“欢乐套餐”的世界500强企业,并且半个世纪中一直保持赢利纪录,而它经营的就是炸薯条等简单快餐食品,不能不让人赞叹其高超的管理艺术。麦当劳在选用人才、激励培训员工等人力资源管理环节上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本文对麦当劳人力资源管理案例进行分析,希望国内一些连锁企业的管理者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可以借鉴。 一、导论 特许连锁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迅速发展,如美国近年来社会零售总额中有半数以上通过特许经营方式实现。本文研究目的在于提高人们对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重要性的认识,通过总结麦当劳的实践经验,希望能对国内特许连锁企业有一些借鉴意义。 二、麦当劳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 (一)务实的选才策略 1.重视情商能力、看轻智商文凭 麦当劳一贯坚持务实的选才策略,重视情感态度等情商而不重智商,重能力不重文凭,强调忠诚勤恳踏实等品格。公司创始人克洛克特别看重情感态度方面的因素,他看中那些对事业具有百折不回的精神,能够在工作中体现“努力、毅力、魄力”的人才。而对于高智商的人,他并不去刻意搜求,因为他确信,一般智力水平的人只要有意愿就能够胜任麦当劳的工作,而那些自视天才的人,很难踏实做事,流动性大,与麦当劳的忠诚原则背道而驰。 2.强调忠诚勤恳踏实等品格 克罗克认为,一次诚实的错误可以原谅,但不忠诚的行为永远无法宽恕,所以,他对那些勤恳踏实的员工特意栽培。麦当劳95%的管理人员要从员工做起,只有踏实的人才能走向高层管理岗位。前任董事长特纳是从连锁店经理一步一步提拔上来的,做到总经理时才35岁。特纳的特点就是吃苦耐劳,忠心耿耿、踏踏实实的为麦当劳效力,并且有灵活的经营头脑和高超的管理才能。他到总部工作后,仍然不忘深入基层去发现、解决问题,正是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了一套完整的、突出监督特色的麦当劳快餐连锁营运体系,为公司后来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元老之一的马丁诺夫人,创业时期废寝忘食,有好几个圣诞节都留在公司。会计主任为准备上市报表曾苦干10天10夜。现任董事长正是在打扫厕所时表现出了勤恳踏实的特点,才被培养提升到如今的职位。 (二)宽严并用的用人策略 麦当劳用人上,充分尊重员工个性,容纳甚至鼓励性格差异,表现出相当的宽容和人性化。比如,早期的索恩本是个内向、冷漠的人,与克罗克外向、热情的性格特点完全相反,但克罗克却能中用他。因为他们能在工作中形成互补,索恩本喜欢研究财务数据,克罗克则喜欢巡视连锁店,而索恩本认为与其浪费时间闲逛,不如呆在办公室里研究财务方法。克罗克是个极注重外表甚至有洁癖的人,但他对广告经理克莱恩的披肩长发却容忍着。但在关系到公司原则的问题时,麦当劳统一标准、严格执行,没有一点人情味。上至公司总经理、下至一线员工,谁如果滋生了惰性、傲性,便会被视为庸才,遭到毫不留情的解雇。 (三)独到的育人策略 在育人方面,麦当劳有两种主要做法:从培养良好的工作生活习惯入手,以德育人;另一种做法是管理者自修台阶。由于麦当劳的业务操作性强、细节多的特点,不能光靠空头说教,而必须靠行为习惯的养成才能保证行为的规范。创始人克罗克像一名严厉的老师一样,领着一班学生,身体力行的引导人们,他对原则非常执著,严格遵守生活信条,衣着整洁,崇尚节俭,即使成为亿万富翁后,仍然经常光顾廉价商店。他不但以这些原则要求自己,还用它来要求身边的人,有一次他与妻子、经理们一起乘飞机回家时,妻子顺手多用了几张餐巾纸,他就当这大家的面训斥她。他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利用这个机会教育大家。 (四)有效的激励约束策略走动管理 第一代领导人克罗克创造并大力推行了现在仍然风靡全球的管理方法—“走动管理”。作为麦当劳管理思想的核心之一,“走动管理”的出发点是:企业要使内部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合理配置,并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形象,就必须不仅仅制订行为准则,还要有意通过适当的监督来确保这些标准的实施。基本内容是:通过主管深入下去、经理下基层,体察民意,发现问题,沟通意见,解决问题,增强与部属及相关组织的团结,从而共创业绩。走动管理的独特风格经过几代经理人的推行,发挥了卓越的作用,为麦当劳的扩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首先,“走动管理”,通过经理的身体力行,激励带动下属。创始人克罗克在这方面堪称典范。每天清晨,克罗克都会开车来到芝加哥郊外的麦当劳餐厅,和餐厅员工一起整理店面,擦拭桌椅,有时还写下一些注意事项,提醒尚未露面的经理要注意抓好什么方面的管理。随后赶回芝加哥的公司上班。 其次,通过“走动管理”,能够发现问题,并能督导解决。第二代领导人特纳走动管理基层店的过程中,发现加盟连锁店良莠不齐,经过调查观察,制定了食物品质、餐厅清洁、营业速度等标准,最后提升为《营运手册》,使监督有了量化的标准。早期的卡罗斯通过基层走访,发现土豆和牛肉的质量参差不齐,开发了质量标准和识别办法。 另外,走动管理有利于改善企业高层和下属的关系,增加企业凝聚力。优秀的企业领导都懂得,必须经常到职位比自己低的员工中去,和他们打成一片,关心下属的工作、生活,从而密切交流沟通,消除隔阂,凝聚人心。克罗克在“走动管理”中和员工打成一片;现任董事长贝尔在做澳大利亚总负责人的时候,仍然站在柜台前,因此获得了人们的爱戴。 (五)完善的培训策略 1.丰富课程内容,连贯培训体系 麦当劳有著名的“汉堡包大学”,其实麦当劳的职外训练只是培训的一小部分,与之相配合的是更大量的在职训练。麦当劳实行系列分级培训体系,员工进入麦当劳的第一天就得开始接受培训。麦当劳的分级培训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直到大学的课程,越往高处专业化程度越高。所有课程以提升麦当劳的营运绩效为目标,并拥有始终如一的条理性。针对不同的培训级别,有不同的培训内容。 2.运用沟通手段,营造共享平台 麦当劳非常强调内部沟通,在内部员工交流上,不论是普通员工还是管理组成员,大家都是平等的,强调“沟通、协调和合作”。并且搭建多种沟通平台,以利于信息的交流和知识的共享。比如在门市内就有正式会议、临时座谈会、公告栏三种主要沟通方式。除了在绩效考核强调沟通外,训练辅导也注重多种沟通方式的运用。门市内放有服务员联络簿、经理联络簿、接待员联络簿、训练员联络簿等笔记本,员工可以把重点事项写下,借以传递信息、共享资源、促进合作。 3.利用工作伙伴,强化技能培训 麦当劳通常也会采用“工作伙伴”制度来节约培训成本,提高培训效率。将那些表现优秀、技能突出的员工选为训练员,和学习者结对训练。训练员将示范动作说清楚后,要求学员照着做,训练员和实习员在训练期间,举手投足都相互协调,连休息时两人都相处在一起。这是麦当劳提高其培训效果的有效方法。麦当劳的其他培训方法,比如训练工作检查表、课程培训承诺书等也都有其独到之处。 三、结论 多种人力资源管理手段紧密结合是麦当劳的特点。我们在分析的时候,发现有些方法很难归到某一类别,走动管理融合了激励、教育、督导、沟通,培训则结合人员的选拔、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我们国内的连锁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应该学习上述麦当劳人力资源管理的经验,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找出适合自己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人力资源管理分析论文:贸易发展农村人力资源管理分析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国际贸易模式变化和农村教育回报;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上升以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讲述,包括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贸易开放为从农业中解放出来的农村劳动力发展带来了契机、贸易扩大了不同劳动力之间的收入差距、人口迁徙入城务工子女受教育的影响则较复杂等,具体资料请见: 摘要:本文从国际贸易模式的变化出发,结合其对我国劳动力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了贸易与城乡收入差距变化之间的关系和由此带来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并就解决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贸易发展;人力资源;教育回报 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目共睹。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虽然在八十年代中期有所缩小,却在此后的20年中不断拉大。更应发人深思的是我国的贫困人口虽然从3亿下降到3千万,但其下降速度在进入21世纪以后愈加趋缓,甚至在2004年出现了脱贫人口返贫导致的贫困人口数目反弹的现象。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国的经济发展与其并存的问题都与迅速扩大并不断变化的国际贸易息息相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前,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南北”贸易,主要集中于传统的产业间贸易:发达国家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品(如汽车和机器设备)交换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如衣服和鞋类)。根据国际贸易理论中传统的Heckscher-Ohlin模型,这种贸易方式会使加入世界贸易体系的中国更集中生产密集使用其丰裕要素(劳动力,尤其是低技术劳动力)的产品,从而提高这些要素在国内的相对收入。但是,新型贸易方式“外包”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盛行,发达国家为避开关税、非关税贸易壁垒和运输成本,以及受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低价格劳动力、新兴市场和各种税收和其他政策优惠的吸引,将其制成品生产的部分工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由此引发了大量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进出口。中国优惠而稳定的政策,巨大的劳动力资源和市场对各国投资形成了巨大磁场。跨国公司的进入提高了对于我国劳动力资源的需求,如同传统贸易方式带来的结果一如既往地为保障和提高广大劳动者的收入做出了贡献。然而,跨国公司通常拥有领先于我国企业原有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因此他们的进入和“外包”的方式虽然带来了大量贸易,但同时也提高了劳动力市场上对我国高教育和高技术劳动力的需求,从而降低了我国广大低技术劳动力的相对收入和生活水平。 不难看出,日益扩大和不断变化的国际贸易与我国的“减贫”工作、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提高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那么贸易引发的收入增加和教育回报对提高农村人口教育会产生如何影响?贸易加速了农业人口转移到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进程,而这种迁徙在城镇和农村中同时带来了棘手的入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提高农村人口收入和长期发展又会带来怎样的机遇和挑战?下文将从分析贸易对农村教育回报的影响和我国农村和城镇教育的现状入手,分析经济发展和贸易模式变化对农村人口结构变化产生的影响,并尝试对提高农村人力资源提出政策建议。 一、国际贸易模式变化和农村教育回报 改革开放初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贸易开放为从农业中解放出来的农村劳动力发展带来了契机。他们纷纷进入城镇,由农民变为生产工人,在技术含量较低的生产过程中进行简单重复的工作,从而赚得比在农村农业生产更高的工资。然而,在过去的近二十年间,技术、制度和市场环境的变化把经济全球化推向一个新的台阶,“外包”盛行:同一产品的不同生产环节或工序被分割,并根据各环节所需禀赋特点分布到不同国家。在贸易方面,外包模式带来了中间品贸易快速增长,同时使南北贸易重新变得重要,而发展中国家更多地参与到机械、电子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环节中。这些环节在发达国家属于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但由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相对落后,跟随跨国企业进入发展中国家的这些生产环节在当地则相对成为技术密集型生产。更重要的是,由于生产技术在发达国家不断更新,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生产环节的技术水平也随之提高,因此对于跨国公司所在的发展中国家雇员的教育和技术水平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如同众多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在融入全球化的同时也成为了世界生产链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图1描述了十多年来中国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其中初级产品的比重从八十年代末接近40%下降到2004年的不到10%。在制成品贸易结构方面,从九十年代初开始,中国成为玩具和服装等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全球生产和出口基地。在最近的十多年间,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把许多高端的产品生产过程中密集运用劳动力资源的环节转移到了中国。典型的例子包括Dell把全亚洲市场的个人和商用电脑装配设立在厦门的生产基地,以及Nokia在苏州启动了旨在服务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欧洲和北美市场的全球第二个3G网络产品生产基地。技术密集产品中组装等劳动密集型工序的转移使中国进口大量的高技术含量中间品,同时由于成品服务于海外市场,中国成为组装加工后的成品或半成品的出口基地,由此出口品中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比例迅速增加。 分工和贸易结构变化对国内要素产生了收入分配效应。尽管从国家整体来看,分工深化和贸易扩张通常会提高各参与国的福利,但对于不同要素收入的影响却不尽相同。 首先,贸易提高了国内丰裕要素——劳动力的收入。在资本积累加速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贸易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近十年来电子加工产业等的迅速发展。出口部门从农业人口中吸收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由于在中国长期存在二元的经济结构,大量的闲置劳动力滞留在农村,所以提高劳动力要素收入更多地表现在贸易加速了农村劳动力向工业和服务业的转移。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5年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超过1.25亿人,比上年增长了6.4%,而以往各个年份的增长比例大多还高于这一数值。尽管缺乏精确的估计,但是从二十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结构来看,贸易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发挥着显著的作用。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贸易发展,从贸易模式来看加工贸易增长最快:《海关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加工贸易在贸易总额中所占比例从20世纪90年代起不断上升,并逐渐超过一般贸易。2004年加工贸易占贸易总额的比例达55.24%。从出口产品结构来看,劳动密集型产品一直占据着很高的比例①,而近十年迅速增长的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更多只是中国出口了其中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产出的中间品。因此,中国仍在对世界持续输出大量的劳动力,尤其是出自农村的剩余劳动力。 其次,贸易扩大了不同劳动力之间的收入差距。其一是制造业与农林牧渔业就业人员收入差距的迅速拉大(见图2)。由于农产品贸易WTO谈判进展缓慢,发达国家对农产品的实际保护仍然非常高,因此中国农民通过出口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获益相对较小。与此同时,对外贸易和外商投资加快了中国制造企业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的速度,而农业的技术进步却相当缓慢,部门间技术进步的差异扩大了就业人员的收入差距。其二,外包生产模式导致制造业中不同技能的劳动者之间收入差距扩大。Feenstra和Hanson从劳动市场需求变化角度论证了外包模式会扩大发展中国家不同技能劳动者的回报差距[1]。Acemoglu从技术进步角度阐明国际贸易会引发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偏向,使得只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有能力使用贸易和国际化生产带来的电脑等信息技术工具;由此,高技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更快,从而回报增加也就越快。[2] 通常,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跟技能高度正相关,因此贸易会扩大我国不同教育水平劳动力的收入差距。Zhang等的实证研究表明过去的十多年间中国劳动力市场上教育的回报不断增加。 贸易的分配效益带来了以下启示:提高教育是农村人口脱离贫困以及在长期中提高收入的关键因素。其一由于贸易扩大了制造业与农业间收入差距,农村家庭收入中来自打工工资的比例越来越高,而教育对于农村劳动力是否能从农业转移到制造业起着重要的影响。其二由于贸易提高教育回报,所以教育就成为影响打工者未来收入增加和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上升以及存在的问题 鉴于中国庞大的农村人口基数以及农村人口在城市化建设中角色转变的重要性,农村人口包括伴随父母来到城市中的学龄少年受教育问题将成为今后三十年中国教育事业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其影响不仅涉及到农村人口脱贫,同时也是中国经济持续增加和结构优化,以及诸多社会问题的得以解决或是缓和的保证。 中国农村人口的教育结构在过去十五年迅速提高。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提升是国家积极的教育政策以及国际贸易等因素带来的农村家庭收入提高等非政策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国际贸易主要通过以下两个途径影响农村人口教育:提高农村家庭收入从而为家庭教育投资奠定基础和加速农村人口流动到城镇中就业而获得更好的受教育机会。 收入提高对教育的影响相对比较简单:教育作为一种奢侈品,其收入弹性大于1。考虑到中国目前教育经费来源结构,收入提高对于农村家庭孩子接受教育有相当大的积极意义。尽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在一定意义上属于公共品,理应由政府来负担,但中国目前情况使政府财政支出尚不足覆盖义务教育开支。因此,教育花费对于农村家庭来说是一笔重大开支。《2005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研究报告》显示,教育花费占农村家庭收入的32.6%,而在城市和小城镇家庭中这一指数分别为25.9%和23.3%。因此,即使没有人口迁徙,贸易带来的农村家庭收入快速提高对于降低农村儿童辍学率以及帮助农村青少年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都有积极意义。 人口迁徙入城务工子女受教育的影响则较复杂。首先分析其积极方面:若把打工家庭分为举家外出和父母外出子女留守两类,迁徙入城家庭的孩子受到教育的平均数量和质量无疑高很多。城市学校软硬件设施都比农村高,当城市小学在三四年级就开始英语和计算机教育时,大部分农村孩子还只是从图片上见过电脑。同时,生活环境的改变,包括普通话推行、老师及同学传播的信息和思维习惯等,入城家庭的孩子会比一直生活在农村的孩子在后期更容易融入现代经济生活节奏中。最后,入城家庭及其子女自觉和自发受教育的意识会因为周围环境的影响在无形中提高:入城家庭能真切感受到知识差距带来的物质收入差距,而这种激励比在电视上看一百遍“知识就是力量”的公益广告更为真切。 尽管农村受教育在不断改善,但目前仍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首先是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和投入结构不合理:2004年我国用于教育的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为2.8%,远低于世界平均比例4.4%①;同时,经费支出中用于义务教育的比例太低,2001年此比例仅占全国教育经费的47%②,远低于包括诸如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该比例③;最后,经费在城乡之间的分配也有较大差异。 按照当前的体制安排,教育投入由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按比例分担,农村基础教育很大部分由县或乡镇政府负担费用。对于中西部落后地区的县政府本身财税收入较低,地方政府提高基础教育便必然遇到资金硬约束。加上教育投入的回报期长,地方政府对此的关注和积极性自然会远低于GDP、产业结构或是财税收入。因此,2001年农村税费改革以前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其实由农村家庭负担了很大比例。根据统计数据①,历年农村家庭直接负担的义务教育投入都超过了农村义务教育总投资的30%。由于农村家庭大多不止一个孩子,教育带给普通农村家庭的经济压力就愈发明显。 农村教育的第二个问题是地区间教育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的农村教育投入和成效要远高于中西部地区。根据各地区农村居民劳动力文化状况这一指标,2005年在东部大城市北京和上海的农村劳动力中大专以上比例超过了7%,其中北京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或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不到8%。而在最为落后的五个中西部省份贵州、云南、西藏、青海和宁夏,大专以上的比例无一超过0.6%,而小学或文盲的比例却都大于50%。 这种不平衡一方面来自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引发的家庭收入增长不等,进而对教育投资产生不均等影响;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分担机制加剧了地区间教育差距。1994年实行分税制后,中央财力明显加强,地方财政收入则相应被削弱。财政收入中,中央财政所占比例由1993年的22%上升至54.6%。而地方部分,省级财政占了总财政收入的30%左右,县财政只有10%左右。但教育经费的承担比例则刚好反过来,以2004年为例,中央级教育支出只占预算内教育拨款的7.43%,大部分由各地县政府来承担。这种财权和事权上的错位使农村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地县政府的财政收入,无疑经济发展较好的东部省份的财政收入从而教育投入要高得多。经济发展差异与教育不均衡互为因果,如果缺乏政策性的引导很难打破这一循环。 第三点是人口迁徙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尽管总体来说,目前城市中务工族子女受教育的条件相比农村有很大提高,但是该群体所需的平等受教育机会问题也不容忽视。城市公立学校对非本地户口儿童的收费歧视现象较为突出。以北京2005年为例,流动人口子女进公立小学和中学就读都需比当地儿童多缴纳两项费用:2000—5000元的一次性赞助费以及每学期大约600元的借读费。收入本就处于城市底层的入城打工者面临这样的经济压力使得相当大比例的务工族子女只能就读于打工子弟学校或将孩子留在家乡。打工子弟学校处于教育边缘,条件比公立学校差,并且从制度、资源和人员配置上都很不稳定。值得欣慰的是,这一情况在东部很多城市,尤其是工业聚集的地区得到了很大缓减。根据我们在广东顺德和江苏常州等地的走访了解,大部分工业聚集地都为职工开设几乎不收费的员工子女学校(集中在小学和学前教育)或是对职工子女上本地公立学校提供资助,很大程度上缓减外来子女上学给务工人员的经济压力。 除了举家外出户,还有很大比例的务工人员子女由于经济原因、户口制度以及各省份间教育考试制度的割裂而留在农村。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当年不能与父母外出同行的农村儿童比例高达56.17%,全国6—16岁的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已达到2000万人。对于这一群体,除了父母收入增加可以带来对教育投入的增加,贸易带来的更多是负面影响。首先,孩子在中小学甚至是学前阶段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大都由年纪较大、文化背景更差的爷爷奶奶或是亲戚朋友照顾,因此很难对这些孩子进行良好学习习惯和健康的性格和人生观的教育和培养。此外,家庭间长期缺乏亲子交流带来的社会问题也不可忽视。 三、结论和政策建议 国际贸易发展和全球经济融合是时代的趋势和特征,这一经济背景给中国农村发展带来了很多机遇和挑战:贸易发展加快了农村人口向制造业的转移,提高了转移人口的收入;同时,当代贸易模式提高了教育回报,考虑到教育水平同样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制造业的重要因素,因此农村教育问题成为农村人口收入提高和长期发展的关键。国际贸易是对农村人口受教育最重要的非政策影响因素之一,收入效应和人口迁徙效应提高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然而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在对贸易究竟如何影响农村孩子受教育,以及如何通过政策来减少其负面效应做出最终判断前,我们在农村人口受教育的现状基础上对发展趋势做出判断。首先,经济和贸易结构的发展会使得教育回报率上升,使教育成为农村人口长期减贫的关键。其次,由于政策对农业人口的一些倾斜,在短期内农业人口向外迁徙的速度会放缓。然而从长期来看,大比例的农村人口脱离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同时人口迁徙中举家迁徙的比例也会不断增加,子女跟随父母到城镇读书的比例随之增加。最后,随着新农村运动的开展,国家承诺在不久的将来完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的学杂费并改善农村教育环境,因此城市与农村教育的落差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小。 结合上述趋势判断,我们给出以下参考性的政策建议。从短期来看,重点在于从政策方面完善教育经费和收入的来源结构,加大中央财政对于农村尤其是落后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支持,保证义务教育在全国范围落实。然而从长远来看,农村人口分布相对分散,并且计划生育使得各地区学龄儿童的数目相对较少,因此农村学校的平均就读人数相比城市中的学校要少得多,而且还将继续减少。而教育投入存在较大的初始成本,在农村学校中每个人头上的花费会相对较大,按照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很难有财力把所有农村学校的教育水平提高到接近城市中教育的水平。可预期在未来的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城市中打工子女受教育会成为农村人口下一代教育问题的重点。尽管可能执行起来并不是那么的容易,但是就这一问题我们仍然提出两点建议:第一,减少乃至消除城市中学校对孩子上学收费等的户口歧视,公平对待所有的入学儿童,甚至可能对贫困家庭提供适当的教育补助。第二,政府提供补助性质的精神文化教育(比如社区活动等),丰富这些缺少关注的群体的精神生活。并且,这些公众教育中应该包括对家庭教育者也就是父母的教育意识培养。 人力资源管理分析论文:人力资源管理茶企培训管理分析 摘要:培训是企业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员工进行教育和训练,帮助员工改善工作态度、工作行为、知识、技术,从而提高员工和企业的绩效。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企业若想在变革的形势下获得持续的发展,其学习的速度必须大于或等于变化的速度,因此,培训管理对当今企业至关重要。本文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视角,首先分析培训的相关理论,其次分析茶企业经营现状,最后提出PDCA模式下的培训体系,为茶企业的培训管理提供策略与方案。 关键词:人力资源理论;培训管理;茶叶企业;经营理念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现代人越来越注重养生和健康,需求的不断增大促使茶叶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而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间最大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做好培训是企业留住人才和创造人才的关键一步。探索茶叶企业的培训管理模式有利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企业保持和培育更多的人力资本,提高员工和企业的绩效。 1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培训理论概述 探索人力资源管理下培训管理的方法与模式,首先,需要了解培训管理的相关理论。一般地,学者们将培训管理的理论划分为传统的培训管理理论和现代的培训管理理论,体现了定期培训工人,重视教育,能够提高生产效率的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的培训管理理论不断丰富。本文笔者重点探讨几种现代的培训管理理论,为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1.1人力资本理论 对于企业经营发展来说,人力资本与土地、资本等各种生产资料同样重要,对于人力的投资将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人力资本相较于物质资本,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人力资本具有存量形式。投资于人力资本将创造更大的价值,对工人进行教育和培训,传授新的知识和技能,不再是一种成本投入,而是一种有回报的投资。 1.2培训转化理论 在现代的培训管理理论中,培训转化理论对于培训方案的设计和培训效果的评估与维持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同因素理论认为只有当受训者在接受培训时与培训后的真实工作场景相似时,培训转化的效果最好,当受训者所处的环境、使用的材料、设备、完成的培训课程与真实的工作场景相似度高时,培训转化的限度最大。另一个重要的培训转化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的内容越直观,越有助于受训者的理解。受训者对知识的理解和培训的认同至关重要,只有受训者对培训高度认同,理解培训的内容才能保持培训效果的迁移和转化。 1.3学习型组织理论 建立学习型组织,在面对高度竞争与剧烈变化的外部环境时,组织应不断精简机构,探索出一个具有弹性的、灵活的、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学习型组织一是员工和管理者应具有共同的愿景,以此作为奋斗的目标。二是要重视团队的学习,提倡团队的共同进步。三是剔除旧思想和陈旧的制度。四是个人要有超越自我的信念,不断提高自身能力,迎接突如其来的挑战。五是全局思考。管理者和员工应看到问题的本质,而不被表象干扰。在学习型组织中,组织的知识储备与应用是快速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企业应重视内部培训与开发。 2茶企现状分析与培训需求分析 2.1茶企业发展现状 纵观我国茶企业经营现状,茶企业的基层员工以低学历为主,员工的流动性大,缺乏在茶叶行业发展的职业规划。长期从事层次较低且重复性高、劳动强度大的工作使基层员工缺乏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基层员工的服务态度和责任感较弱。而中层及高层员工大都步入中年,他们普遍缺乏管理专业知识,对外部市场的变化不敏感,内部经营理念落后。因此,针对这一现状,茶企业应明确培训管理的重要性和方向,在企业内部,高层管理者应授权并支持人力资源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对培训体系重新设计,建立能够应对内部压力和外部竞争的战略性培训管理模式。 2.2茶企业培训需求分析 茶企业的培训需求重点应兼顾组织发展的战略和绩效中存在的问题。培训的最终目标应与组织的发展战略一致,以此实现企业的愿景。培训需求应从行业性质、组织目标逐级分解,最后落实到部门、岗位和员工层面。人力资源部门和其他部门配合,通过调研,以问卷的形式收集员工的培训需求及各岗位的绩效考核状况,根据收集的问卷整理后,分析企业面临的问题,如员工态度差、出勤率低、专业知识缺乏、创新能力不足等,根据结果设计具体的培训计划。 3PDCA模式下茶企培训体系建构策略与实施 3.1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茶企培训规划 培训规划是指从企业的发展战略与培训需求出发,对企业培训过程前、培训过程中、培训过程后的安排和计划。具体来说,包括企业的培训对象人员安排、培训时间计划、培训资源应用、培训内容安排、培训方式选择、培训费用预算、培训成果考核等。设计茶企业的培训管理体系,首先应确定培训的类型,新员工的入职培训或是老员工的在岗培训。根据不同的类型,可以选择不同的师资,对于茶企业这一竞争激烈、人员流动率大的企业特点,应关注行业的发展动向。一般情况下,企业应积极培训内部的讲师,采用内部培训方式为主,外部培训方式为辅的培训模式。从而,避免过高的培训成本,防止培训后员工的离职。 3.2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茶企培训项目实施 当一个企业的培训规划设计完成后,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培训项目的实施,培训项目的实施对于整个培训管理的顺利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茶企来说,培训项目的实施也是不能轻视的。众所周知,一个完整的培训项目实施过程包括实施前、实施中和实施后三个过程。在培训项目实施前,需要进一步确认和核查培训课程的内容以及一些相关的培训地点的布置等,还要和培训师沟通培训课程的安排和设置,提前将一些培训的事项跟学员说清楚,便于培训的顺利开展。在培训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应急预案,以应对一些突发状况。应急预案的制定是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共同参与完成的,这样有利于方案制定的完整性。这两个过程完成后,并不是代表培训项目已经完成了。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也就是培训项目实施后,这一过程需要做的是安排培训项目的后续安排和工作。 3.3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茶企培训效果评估与反馈 对于培训管理,尤其是培训效果的评估和反馈,这一流程已经越来越受到管理者的重视,各个企业在这上面的投入也是越来越大。在当今的培训效果评估和反馈中,有很多的方法和方式。针对茶企这个行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再结合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趋势和潮流,在本篇文章中,主要采用柯氏四层次评估模型,对于这个模型,从事管理的人员应该都不陌生。对于反应层的评估,主要是对于参加培训管理的学员在培训完成后对于整个过程的反应,包括培训的内容、培训的安排、培训的讲师等。学习层指员工培训后学到的内容与掌握情况。行为层指员工在工作中是否运用培训的内容。结果层指员工的培训为企业带来的具体收益大小,可以通过员工流动率、净收益率等指标考察。 3.4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茶企培训机制建设 培训风险防范不仅要求企业做好培训过程中的防范,而且要求企业在培训后对员工离职行为进行防范。茶企业在市场中逐渐处于激烈的买方市场,员工在一家企业学到的知识与技术如果不加防范,很容易发生机密泄漏的危机,对企业的产品和营销带来冲击。特别是在培训管理中,高层管理者应高度重视培训风险管理,统筹规划,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与应对机制;中层管理者应安排好各职能部门与人员的工作,监督并实施整个风险防范体系;基层员工应树立风险意识与道德责任感,对于企业的机密做到不外传。具体而言,茶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和高层领导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培训风险管理。第一,制度防范。劳动者在进入公司时,茶企业应与员工建立合法的劳动关系,清晰地界定员工和企业各自的权利、义务。如果一方违约,应承担的赔偿责任。针对培训过程涉及到的茶叶制作与运营的相关内容,企业应与新员工签订培训合同,明确规定培训的内容、项目、费用,双方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及违约赔偿。针对一些涉密的岗位培训,还应签订保密协议,明确说明保密的期限,范围,内容,违约赔偿等条目。有些培训实施的内容只适用于本企业,因此,企业还应签订竞业限制协议,限制员工在本企业工作期间,不得私自兼职同类或类似行业。第二,与培训相关的激励机制。在茶企业中,设计培训体系应考虑将培训实施的结果与绩效考核、薪酬福利、职位晋升挂钩,这样不仅有利于调动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动力,而且有利于企业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整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模块,促进企业战略和目标的落地。第三,企业文化。茶企业具有独特的企业文化优势,茶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结合能够将员工在巨大的感召力下,树立和企业一致的价值观、目标和理想信念,在价值观的指引下,内化为具体的行动。茶企业可以倡导我国几千年来流传至今的优良传统,倡导员工精进、尚勤、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独特而有丰富内涵的企业文化可以使员工在培训时明确培训的意义,主动学习,提高自身的能力,追求自我的实现,同时为企业贡献更高价值。 4结语 培训管理的内涵丰富,对于处于转型期的茶企业而言,深入分析符合自身企业性质与发展方向的培训管理模式有利于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留住优秀的人才,为企业创造源源不断的价值和财富。同时,茶企业能够以人力资源管理的全新视角做好培训管理,可以摒弃传统人事管理的模式,帮助实现企业转型,创新经营管理方法,快速应对市场的变化,捕捉客户的需求,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作者:程传喜 单位: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就业创业指导中心 人力资源管理分析论文: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分析 摘要:文章以传统人事管理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比较为切入点,展开讨论。 关键词:传统人事管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比较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转变了经济发展的观念,以人为本,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如何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实现管理的方式的创新,提高管理质量,为社会提供服务,已经成为当下人们关注的问题之一。下文先介绍了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再分析了两者的异同。 一、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概述 1.传统人事管理 人们认为,学校人事部门招收新教职工,并把新教职工放到各自的岗位上,就是传统的人事管理。其主要工作是让每个教职工互相配合,达到预定的管理目标,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即单位各管理部门对所属的教职工进行管理。传统人事管理共包括三个步骤,这三个步骤为“进”、“管”、“出”,这几个管理步骤虽然把人作为管理的中心,但各项工作的进行仍以单位命令的要求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人”在单位中的职能和作用,为管理工作的进行增加了难度。 2.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现代人力资源的管理方式会为人力管理提供便利,下发的命令具有弹性,可以让学校的教职工有发挥的空间,提出自己的异议,让人力与物力之间的状态趋于平衡,提高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效率。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所有工作中,会突出教育培训和管理系统评估两项工作内容,教育培训是指教职工入职或学习新内容时,学校会组织集体培训与外出学习,管理系统评估则是把教职工的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收录到系统中,通过系统给出综合的评价。不管是这两项工作还是其他工作,都会坚持以人为本,把教职工作为学校发展的基础,让教职工把自己的价值最大化,变成一种资源。并且,这种人力管理方式会根据教职工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把他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合理分配,让其公平竞争。 二、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同点 二者的相同点分为两点,第一点是管理对象都是人、事,第二点是管理任务与目标的统一。 1.管理对象 不管学校运用哪种方式管理,管理的对象都是教职工与各项事务。首先,在“人”的管理上,会优化教职工的分配,让每位教职工在符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发挥自己的价值,调整教职工与教职工之间的关系。其次,对“事”的管理,则是明确校内各管理部门的职能,让各管理部门互相合作,营造一个和谐的内部环境。 2.管理任务与目标 管理任务是指,传统人事管理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演变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让两者有共同的管理任务,有明确的管理步骤与管理目标,也就是说,两者的管理任务与目标是相同的,可以完善学校的管理,促进学校发展。 三、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不同点 两者的不同分为三点,分别是管理思想、行为约束、创新管理等,会根据这三点的不同,建立一个新的人事管理模式。 1.管理思想 传统人事管理的管理思想是,会用强制性的手段管理教职工及各项事务,让其关注所在机构的发展,要求教职工按照统一的规定,完成各项工作,忽略了教职工的个性,教职工工作缺少弹性。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则是,注重教职工的思想,关注其思想变化,给以人性化的管理,以人为本,了解教职工真正的需求,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以教职工真正的需求为出发点,解决其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完善人力资源管理,让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出教职工的工作热情。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会制定弹性化的管理方法,不会硬性规定,注重教职工个性的发展,会积极引导教职工,让其具有组织机构共性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个性,让它既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也可以融入到组织机构中,互相配合,保证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2.行为约束 不管是哪种教职工管理方式,都会制定相应的内容约束教职工的行为,规范工作操作,实现教职工价值的最大化。传统人事管理会制定统一的行为规范,保持保守的观念和思想,让教职工按照组织机构规定的准则工作,履行自己的服务承诺,符合组织机构的利益。这种行为约束的方式虽然可以有效规范教职工的行为,但会限制教职工的开放性和创造性,人力资源的价值被削弱,影响学校人事管理方式的创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会制定具有开放性的约束内容,根据不同的岗位和工作内容,给出不同的行为约束,符合教职工工作的特点,具有人性化。这种管理方式虽然会约束教职工的行为,但不会限制其创造性的发挥,而是可以激发出教职工的潜能。并且,教职工的行为在符合组织机构规范的基础上,还留有向外拓展的空间,用不同的方式完成工作,创新工作方式与工作理念,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3.创新管理方式 通常情况下,当教职工的专业知识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形成知识优势后,需要改变原有的管理方式,实现创新,充分发挥专业知识的优势,提升其价值。创新管理是指让教职工利用自身的特长,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并且,无论是哪种管理方式,都非常注重管理方式的创新。传统人事管理因为自身管理上的不足,创新力度较小。它会组织机构教职工参与新设立的科研活动,根据其在活动的表现,给以奖励,并会给出教学研讨,让研讨活动顺利进行,而这种创新方式因为缺少系统的规划,存在很多漏洞。它是单一的激励方式,只可以满足教职工心理或生活上需求,不符合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缺少使用价值。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会根据每位教职工的特长,适当改变原有的管理方式,对教职工的工作实时监督,调整各方面之间的关系,让创新活动有序进行,使教职工全面发展。并且,组织机构会制定科学的管理体系,确定管理规划,充分挖掘教职工的潜能,让其以自己的优势为前提,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促进自身发展。 4.新型人力管理模式的建立 通过对上述三个不同点分析,要求学校综合两种管理方式各自具有的优势,建立新型人事管理模式。由于学校需要管理的人数较多,可以使用传统人事管理的方法,制定统一的管理标准,让学校的管理趋于统一,使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并组建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团队,优化管理。同时,还可以借助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具有的优势,对教职工有全面、客观的分析,根据教职工的特长,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管理策略,让每位教职工积极参与学校的建设,发挥自身的创造性,产生归属感,促进自身发展,提高自身的价值,加快学校的发展。新型人事管理模式的建立,让学校避免了传统人事管理的硬性要求,结合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势,为教职工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协调学校各项管理工作之间的关系,发现并完善自身管理体系中的不足,促进学校快速发展。总而言之,学校要客观分析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发现两者的相同,即管理对象、管理任务与目标,以及两者的不同,即管理思想、行为约束、创新管理方式,总结各自具有的优势,并根据不同点建立新型人力管理模式,把两者的优势融合。既不会让教职工接受硬性规定的管理,同时也可以发现教职工的特长,让教职工兼具组织机构的共性和个人的个性,给教职工正确的引导,让其全面发展,提高学校人事管理的水平,实现管理方式的创新. 作者:李巍 单位:沈阳音乐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分析论文:建筑设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分析 摘要:当下经济快速发展,建筑设计企业也在不断的寻求发展。如今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建筑设计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那么就必须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势。本文主要对建筑设计企业的人力资源的特点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不足之处做出了深刻的探讨,并提出了关于优化建筑设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具体措施。 关键词:建筑设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一、引言 在建筑设计企业中,人才资源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因为建筑设计企业产品的竞争力主要是来源于企业设计人员的创造力与设计理念;可以说优秀的设计人才是建筑设计企业的宝贵财富。然而,当前我国的建筑设计企业中存在比较多的问题,尤其是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显现出很多不足之处。要想真正增强建筑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获得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要去直面人力资源管理的不足之处,优化建筑设计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二、建筑设计企业人力资源的主要特点 建筑设计企业是属于知识密集型与智力密集型的服务行业,尤其注重人力资源的管理。只有深入了解建筑设计企业人力资源的主要特点,才能真正做好建筑设计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1.有比较强的自主意识。 在建筑设计企业中,由于工作的不确定性以及复杂性,设计技术人员从事的工作往往是富有创造性与探索性的。正是因为设计工作富有探索性、创造性,所以设计技术人员往往都不太愿意受到上级领导的程序化指示与控制,而是渴望工作时间灵活、工作场所自由以及工作环境气氛宽松等。简而言之,建筑设计企业的设计技术人员一般都特别渴望得到组织上的信任,并且在工作上强调自我尝试与自我引导。 2.强调个性化。 建筑设计企业的设计技术人员的需要层次是比较高的,他们比较重视自身价值的实现。况且他们本身往往受教育的程度比较高,一般都具有较高素质与学历,所以他们的自我人格、超我人格往往要比一般员工要高。建筑设计企业的设计技术人员一般都比较渴望挑战有难度的工作,有展示自我的强烈欲望。 3.有较高的流动性。 员工流动率往往是与人员素质成正比的,员工的素质越高就会有很多工作机会去选择,所以员工的流动率比较高。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建筑设计企业的人才竞争也不再局限于国内,很多国外的企业也加入了我国的人才竞争。 4.注重安全需要与生理需要。 建筑设计企业的设计技术员工,比较重视安全需要与生理需要。他们对工作环境、薪酬、工作合同等要求比较高。除此之外,他们也希望得到更多的学习机遇,能尽快提高自身的素质。 三、关于建筑设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1.管理层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没有与时俱进。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核心资源,然而很多建筑设计企业没有意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在当今建筑设计企业中的核心地位。还有,很多建筑设计企业的领导管理层没有一定的市场经济意识,简而言之就是,管理层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没有能够与时俱进,没有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来做出相应的改变。管理层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时候,往往会对员工与管理层进行统一的规划。然而现阶段的建筑设计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往往还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没有独立的高层次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部门。在很多建筑设计企业管理层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中,他们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仅仅就是去负责人员的调配、晋升、培训以及确定工资方案。而正因为管理层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没有与时俱进,所以在企业的绩效评价、员工方面、奖惩措施这些方面也没有得到完善。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建筑设计企业人力资源的效益,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比较缺乏优秀的管理人才。 在建筑设计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的选拔比较不科学。因为企业一般是从本企业中的优秀技术人员中选拔出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而这些人员往往不具备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也没有足够丰富的经验以及市场经济观念,这就大大拉低了建筑设计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总的来说就是当前很多建筑设计企业比较缺乏知识结构宽厚、学历层次高以及经验丰富的优秀人力资源管理人才。 3.激励、监督机制不健全。 建筑设计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要让人力资源为企业发挥其最大的效益。建筑设计企业的设计技术员工一般都具有较高的创造性与积极性,然而当下很多建筑设计企业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他们的激励与监督机制还停留在比较传统、单一的层面上,没有与市场接轨。这具体表现在,奖金与员工个人的绩效没有很大的关系,工资就只是按照国家的政策实施下个月发放,还有比较偏注重物质上的奖励,比较少涉及非物质上的激励。这样就比较难以去满足建筑设计企业需要层次比较高的优秀人才的需求了,从而造成激励与监督机制发挥的作用没有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 4.人力资源投资不足。 因为很多建筑设计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层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而在人力资源的投入方面比较不慷慨。或者是觉得人力资源具有很强的人员流动性,所以就不敢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投入。然而人力资源的投入不足就很容易造成企业的人才培养与人才使用上不协调,还有很多建筑设计企业甚至是没有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制度。 四、如何优化建筑设计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1.把人力资源管理规划纳入企业的发展战略中。 人力资源作为建筑设计企业的核心资源,所以企业的发展战略中是有必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建筑设计企业在制定规划企业的发展战略的时候,要根据具体市场经济情况以及业务战略等来对人力资源的规划做出科学合理的调整。随着市场竞争的愈演愈烈,人力资源的管理务必要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适应。 2.选拔、引进优秀的高素质人才,加大培训力度。 人力资源管理必然离不开对“人”的管理。而在建筑设计企业中,对设计技术员工的创造性、经验等方面要求比较高,所以在选拔人才的时候,要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以及应聘者的知识与技能的表现,来从工作动机、工作态度、价值取向等各方面来进行综合考量。还有,当选拔完人才后,要对他们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培训,并且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一个可靠、稳定、优秀的专业人才队伍。值得重视的是,企业还应该引进一些高素质复合型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要求同时具有多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有利于吸引国内外一些优秀人才来加盟,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当然,企业要坚持对内部员工进行有效的培训,要不断优化企业的人力资源的结构与配置。这样有利于每一位员工能够各司其职,充分发挥其在企业中的作用,从而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企业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3.建立健全激励、监督机制。 建筑设计企业是属于技术密集型与知识密集型的,所以建立健全激励、监督机制以利于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创造性与积极性,进而有利于实现建筑设计企业的战略目标。在建立健全企业的激励、监督机制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员工的不同层次的需求,尤其是在一些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后的高层次需求。还有,在激励、监督机制中,要注重公平、公开的原则。力求建立起物质激励与深层次的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与公平、公开的监督机制,这样有利于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增强员工工作的责任心。 五、结语 对于建筑设计企业来说,要真正的认识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首先要从观念上就要革新,尤其是企业管理层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要与时俱进。面对当下建筑设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不足之处,要敢于直面并解决。总而言之就是要把人力资源管理纳入企业的发展战略中,做到真正重视人力资源管理,还有就是要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投入,并建立健全相关的激励、监督机制。当然,还有选拔和引进优秀的高素质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为建筑设计企业发展创造更大的价值。 作者:苏玲燕 单位: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人力资源管理分析论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分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之间的竞争也逐渐激烈化。而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有一席之地,那么就必须要加强对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只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适当时展要求,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基于此,本文就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入手,分析了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这些问题的解决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措施 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发展中所占据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大。而要想使得企业人力资源更好地发挥其作用,那么就必须要加强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并加强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问题的研究,从而更好地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企业间竞争的不断激烈化,企业要想取得良好发展,那么就离不开人才这一企业发展的有效动力。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就是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将适应企业发展的各种人才集中在一起,通过统一的培训、合理的调整,以确保企业发展中对所需人才的运用。良好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可以更好地促进企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适应,更好地为企业选择优秀的人才,从而促进企业的快速平稳发展,更好地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从人力资源的特点来看,它有着很强的必然性与积累性,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来说,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人力资源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在企业人力资源发展中进行科学有效的长期投资,对人才进行长期积累,不断对企业各种人才潜能的激发与挖掘才能使其最大化地发挥能力,从而为企业的良好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也更加多样化,只有不断加强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才能更好地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人才,也因此,如何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以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发展,成为我们所要积极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要想使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得到发挥,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创新,那么就加强对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以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与提高。 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有待更新。 目前,在企业发展中虽然对人力资源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在实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还只是单纯地处于人事管理阶段,往往工作重点更加侧重于企业人事管理、福利安排、薪酬管理上,而对人力资源的开发还存在很大的欠缺,不能对企业人才的潜能进行最大化地激发,从而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另外,企业管理人员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能将提升员工相关工作知识与技能同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更不同说在工作中加强对企业人才的统一培训工作的开展,认为提升工作技能只是员工自己的事情。这种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 2.没有建立完善可行的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之间都形成了一个激烈的竞争,而竞争归根结底就是对人才的竞争,拥有了大量的人才,企业才可以得到更加有力的发展。人才是企业得到良好发展的基础,而要想得到更多的人才,那么就离不开一个可行的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为指引,但是,目前,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并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激励体制,员工的个人价值不能得到最大化、最直观的体现,从而使得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能得到提高,从而直接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影响。 3.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由于各种新兴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进入到企业中的时间较短,再加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观念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使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还存在很多问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还缺乏一定的服务意识与能力,对企业员工的管理与规划能力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因此,在要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在实际工作中就要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措施 1.加强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创新。 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要提升其管理水平,就要加强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创新。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创新工作中,要加强对以人为本理念的树立与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逐渐成为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调动对企业的发展与生存产生着直接的影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除了要做好传统的人事管理、福利安排等工作,还要加强对薪酬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更好地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另外,在企业资源管理工作中,在制定企业发展目标时,要将利用人才与开发人才进行有效地结合,对企业人才进行合理的规划,在企业人员配置上要人尽其能,更大化地激发企业员工的潜能,加强对企业员工各项工作技能的培训,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技术来源。总之,企业要想做大做强,那么就要加强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创新,使得在企业发展中将人才的力量最大化地发挥。 2.不断加强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健全与完善。 要想做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那么就要加强对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健全与完善。在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中,首先要加强对科学的人员考核体系的建立,更好地完善人力资源配置体制,促进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全面性建设。建立完善激励制度奖励,以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精神,满足他们的情感需要。最后,要不断加强对企业工资制度的改革,这也是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工资制度的改革,关系着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实现。对于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确立,它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工程,需要企业各级领导与部门的支持才能更好地实施完成。 3.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素质的提高,以确保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到位。 在企业发展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素质的高低,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不断加强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综合素质的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要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同时还要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从而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不断加强对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的研究与熟悉,将一些成熟、适用性强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引用到企业中来,并对这些管理理念与企业的发展实际进行结合创新,使得这些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更加适合企业的发展。另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加强企业文化对企业影响的认识,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加强对企业文化的建立。通过企业文化来增强企业员工之间的团结,企业文化的建立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从而更好地促进企业人力资源工作的发展。 四、结语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间的竞争逐渐激烈化,企业要想得到良好的发展,那么就必须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要留住人才以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而企业要想得到和留住人才,那么就必须要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加强对规范的人才管理流程的建立,要从战略高度上加强对企业人才培养与开发工作的重视。同时,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要与企业发展实际情况与我国国情进行结合,从而使得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在实践中得到深化与升华,进而使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可以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为企业效益最大化而努力。 作者:张静 单位:壳牌华北石油集团有限公司 人力资源管理分析论文:独立院校人事档案管理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分析 摘要:民办独立院校发展起步较晚,在办学条件及规模有限的情况下,更加重视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和生源,然而对人事档案管理方面的投入要少。作为一名在民办独立院校从事人事管理工作人员,并在日常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也发现它的重要性,如何有效的开展民办独立院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相结合,提升人事档案管理水平,来满足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及需要。想必也是目前同类院校不可忽视的一项重中之重任务之一。 关键词:民办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第一资源,而人事档案又是各类人才信息的缩影,是他们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最原始的记录。人事档案主要是包含学院内员工的个人基本信息、学历经历、工作经历、思想政治表现、才干绩能、主要奖惩等方面的综合性记录,能比较全面地记载并能反应教职员工德能勤绩的一个综合表现。并能供有关部门客观地了解和掌握学院员工的综合情况。它是民办独立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中聘用制人事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各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信息支柱。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占重要的基础作用,更是学院“识别人才、选拔人才、使用人才”的依据。科学有效的人事档案管理能促使人力资源管理的开发和利用。人事档案管理也只有适应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要求,才能为人力资源开发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一、民办独立院校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民办独立院校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 由于独立院校的发展主要是看生源和教学质量方面,从而对人事档案的管理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都不够,在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不够严格。校对档案管理人员专业性没有做严格的要求。在对人事档案管理人员没有专业限制,造成对人事档案需要装订的材料不齐全;也不是专人负责管理,由部门员工兼职管理人事档案,往往忽视对材料的收集和整理。 2.民办独立院校的档案管理室未达到标准化要求。 独立院校不能和公立院校相比,在校舍的投建和利用方面有限制要求,导致在对教职员工的人事档案管理极具简单,装订材料的档案盒选用质量不达标,放置档案的档案柜有限。 3.民办独立院校内部机制调整使人事档案管理复杂化。 在民办独立院校内常涉及到机构调整、部门重组、教职员工的学历晋升、调岗、跳槽等现象,导致民办独立院校人事档案管理的复杂化。加上这类院校档案管理水平残差不齐,及管理体制不够规范,故人事档案的完整性、失密和不真实、不安全等情况就凸现出来。 4.民办独立院校的档案管理未走向信息化建设。 对人事档案还采用手动填写纸质材料,根据学院的相关要求交相关纸质资料,再进行甄选、整理和储存;只能对教职员工的档案材料收集在基础阶段,关于后期跟进教职员工的进修、晋升等情况无法第一时间更新档案。以致于人事部门在提供给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资料信息不全面。不能及时有效达到人力资源信息共享。 二、优化民办独立院校人事档案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 民办独立院校人事档案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彼此关联,不可分离,且更应同步发展。只有优化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才可以极大的提高学院的人力资源管理,从而才能提升学院的教学、及科研整体水平。独立院校的人事部门通过人事档案提供的信息,这样可以发现与识别人才、培养和使用人才,使他们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人才潜力,学院做到科学用人,有效地防止不讲德才兼备条件,仅凭主观意识和带个人感情色彩选用和提拔干部。 1.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适合独立院校人事档案管理的制度。 将独立院校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必须很据学院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方向,制定出更加合理且合符实际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这样可以使管理更规范。在收集档案材料时候要根据情况实地分析,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制定有较独特的制度,如何系统的了解员工素质、奖励、惩罚等情况,让人事档案发挥出他的作用,更加重视档案的安全性。故这就要求人事档案内容的完整性、准确性,而且要及时更新内容,更要积极主动的去收集学院教职员工的相关资料。 2.增强独立院校人事档案内容的个性化,注重材料反映个人综合能力。 结合在现目前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普遍现象:人事档案里面材料的单一性、内容陈旧和空洞现象。我们应该在教职员工的人事档案上能更加注重收集反应个人的综合能力,每一位员工的年度考核表、突出贡献能力、职称考评材料、个人专利、业绩材料、诚信等方面的材料。这可以为人事档案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信息价值提供数据支持。 3.增强独立院校人事档案内容的动态信息及时更新、补充和定期对档案材料进行鉴定。 个人的人事档案不仅可以反映一个人的过去,而且还可以反映一个人的现况;从他们的档案内能了解学识、工作能力、思想政治态度等。作为人事部门的档案管理人员还要特别注意收集反应教职员工的综合能力材料,譬如包含劳动合同、继续教育证明、个人专利、奖惩情况、社保缴纳等方面。这样的人事档案才算是既包含了定性的结论,又包含了定量的描述,从而提高了人事档案的利用价值,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持和服务。 4.提高独立院校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在民办独立院校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我们应该借助于计算机技术这一现代化辅助手段,这也是改善其对人力资源开发作用的又有途径。各个学院发展规模越来越大,人事档案材料也就越积越多,传统的手工人事档案管理也逐渐不能紧跟时展需要,花费时间多,容易出错。只有借助计算机技术这一先进手段,将教职员工的信息录入,必要时候可以将纸质材料烧苗上传,将这些人事档案做成信息数据库,可以提高人事档案管理的检索效率和准确性,人力资源部门在这样的数据库中也能根据工作需要及时找到所需要的人才。从而针对这些优秀的人才制定不同的培训及激励计划,促进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和创造水平的整体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人事档案是记述和反应个人经历和能力的表现,再以单位收集和整理后保存,以备做为考察的文件材料,由此可见,人事档案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重之中部分,两者不可分开,相对于发展起步较晚的民办独立院校建立完善教职员工的人事档案资料也是鉴证学院历史发展的一个反面,当然更是反应教职员工自身成长历史的真实记载,为单位使用人力资源提供可靠和客观的信息参考标准。当然,也只有人事档案与人力资源管理有机结合,并同学院的其他改革同步进行,才能适应新形势,才能促进人力资源管理为学院科学发展、人才强效战略发挥该有的作用。 作者:张晓波 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银杏酒店管理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分析论文:人力资源管理中人事档案管理分析 [摘要]人事档案管理实际上属于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部分,对于已经进行收集的个人材料,不仅应该规范、细致地安排与归类,还要进行严格的筛选与校对,必须做到细致地分类、编码以及记录编排、装订。整理的过程中要用心,规范地核对与筛选,认真地研究,并且根据内容加以适度调整,及时将那些出现破损或者有内容缺失的档案资料进行规范与完善。 [关键词]人力资源;人事档案;作用;管理 一、人力资源和人事档案两者的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是与一定物力与人力有效进行结合,用最为合理的方式去安排调控、合理培训,能够使物力与人力实现协调一致,能做到唯才是用。人事档案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基本信息,人事档案管理能够直接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效率。 二、人事档案管理对人力资源管理会产生负面作用 人事管理方面的资料的准确性至关重要。一些人对于自己个人信息的完整性并不重视,由此或者出现信息偏差,或者出现基本资料失真的情况,内容可能前后不一,也可能对于年龄、工龄、党龄以及学历方面的信息并未确定,只为应付而填满。在现实生活中也出现过很多这样的现象:某些干部或者职员的工龄越填越大,年龄却越填越小,或者某些资料不够完整、细致,在进行资料考核的时候,普遍出现了只有优点却没有缺点的问题。现代化的档案管理工作,是在网络上建立一个完整规范的档案资料库,让人可以及时了解档案的动态,并及时更新信息。运用现代化的技术对档案进行分类规范与调整,使归档、查询、变更、存档等工作能够运用现代化技术来体现,在相关资料的查询方面有着系统性与高效性,改变了传统的只能够运用纸张与书本记录的方式。 三、人事档案管理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正面作用 人事档案记录了员工一生的个人经历及发展过程,企事业单位通过人事档案,能真正了解一位员工的过去,从而通过档案来衡量一名员工真正的发展潜力,进而有效避免人才被埋没。企事业单位还可以通过人事档案中的有效信息,最大限度地了解人才能否为自己的企业效力。人力资源对于企事业单位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日益明显。现阶段的人才流动非常频繁,促进了人才质量的提高。而随着政治体制的改革与深化,人事档案的社会化开发式管理模式将更加普及与通用。 四、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完善的人事档案管理 应该努力实现档案的搜集,保证查询工作的系统性。相关的管理人员的职责与工作分配等制度应该完善并且上墙细化,要严谨地按照相关制度和程序来完成管理工作。当有人需要查询或者查阅完整的档案资料,必须出示相关证件以及相关许可,缺少程序的人员,坚决不可以随意查找、翻阅档案。只有正规党员才有对相关档案材料翻阅的资格,如果查找的资料中有涉及本人的部分,亦不能进行查询,牵涉到与本人先关的亲属人员时候,查询行为也要被禁止。遵循“三不转”的基本工作要求。对于已经进行收集的个人材料,不仅应该规范细致地安排与归类,还要进行严格的筛选与校对,必须做到细致分类、编码以及记录编排,装订整版。整理的过程中要用心核对与筛选,认真研究,并且根据内容加以适当的分类和调整。及时将那些出现破损或者有内容缺失的档案资料进行规范与完善。保证装订的规整,文字要完整,不可以被遮挡,材料的内容不可以随便加以变动,要保证原版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达到对档案整理工作的终极目标,即为档案的完整、细致、分明,从而实现档案工作体系的完整化与规范化。人事档案管理人员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要拓宽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领域,提高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使档案管理人员能够很好地适应全新的档案管理方式。同时,我们要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更好地为人力资源管理和高层决策提供有效的服务。 五、人事档案管理对于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分析 人事档案检索工具要具备多种类、高功能、检索效率快的特点,要满足档案信息保存的需要。为了满足档案管理的与日剧增的需求,我们要建立档案数据库,并根据数据库的情况建立档案的检索目录。检索工具要设计得简单快捷、方便使用,这样才符合人事档案使用的习惯,符合档案内容资料和形式特征。在档案的管理方面工作,如果有领导的重视,将能够更好地进行档案的管理。在此基础之上,领导应该有针对性地对档案采取日益重视的方略,同时应该将档案的管理工作纳入领导干部的日常工作中,实行有领导负责制的档案管理。 作者:阚旭红 单位:镇赉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人力资源管理分析论文:医院人事档案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分析 【摘要】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医院认识档案管理也要不断的更新进步,在如今这信息爆炸的年代,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受到了挑战,出现了危机。传统人事档案管理的不足逐渐呈现出来,改进人事档案管理已经迫在眉睫。只有改进人事档案管理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才能使工作更为有效,才能更为有效的促进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 【关键词】人事档案;人力资源;制度化 人事档案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都是医院管理工作内容中的重要部分,在如今这信息爆炸的年代,人事档案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逐渐被呈现,而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只有改进人事档案管理,使其提高工作效率,加强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才能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下更好的生存、发展。 一、人事档案管理的意义 充分开放和利用人力资源信息是人事档案管理的基础。深度开发人事档案,可以提高档案的使用价值,例如共享人事信息,促进医院的经济发展。同时,积极开发人力资源信息是人事部门的职责,由封闭式管理转向开放式管理,快速收集人才信息并传递给用人科室,为医院管理工作服务[1]。 二、人事档案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一)不规范的人事档案 人事档案材料的审查出现漏洞及归档出现差异等都是医院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填写一些档案时内容太过简单,前后矛盾,不符合填写规则,而有些档案却因不及时归档、不规范存放造成了档案遗漏或损坏。 (二)基础设施落后 医院存放档案的库房是人事档案管理的重中之重,因为库房是存放档案的地方,所以为了档案安全,应该加强库房的建设,但在如今许多医院的档案库房缺乏防潮防火设备,且设施比较陈旧。在人事档案管理的日常工作中,主要依靠手工进行工作,缺乏电子化档案管理经验、技术,故而档案在经过多次的整理和装订后,很容易损坏。 (三)缺乏档案意识 卫生事业随着社会不断进步而不断改革,人才流动也随之频繁起来。很多医院工作人员对自己的人事档案并不关心,以至于有些重要的档案资源缺失也毫不知情,当人员流动时,因为原始档案的缺失,往往只能跑回原单位进行补办新档案。这样缺乏系统性的档案管理不仅不利于核实基本情况,还容易对档案真实性和可靠性产生质疑[2]。 三、人事档案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化 在管理人事档案时,要贯彻制度建设。在完善人事档案管理的同时,要对档案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加强监督,以便档案管理制度能够有效实施。在制度下,要坚持人人平等,建立制度的严肃形象。同时要分工明确、强调工作原则、建立工作规范,规范员工的工作,还要加强档案和其他部门的联系,促进档案管理制度化、程序化[3]。 (二)加强宣传,增强意识 医院要对员工积极宣传人事档案管理的意义,加强员工对档案法律法规的学习。医院的干部领导也需要学习相关知识,增强档案意识,注重档案管理,以便更好的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支持,从而促进人事档案管理纳入医院发展和管理的重要内容中去,不仅如此还要加强患者的档案意识,着重加强参与养老保险的人群,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事业单位的工作人数在增加,许多新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出,这使得参保人员急速增长,倘若参保人对自己的档案不够了解,不够注重,当自身档案出现遗失或损坏的情况,没有及时的进行补办,影响人事档案的正常管理。更有甚者,因对档案的不注重,对档案不理不问不办理,这都对将来养老保险的顺利进行起到了阻碍作用,以至于产生纠纷。故而加强对群众的档案意识也是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同时,档案管理人员的思想教育也要加强,以便提高相关人员的工作素质及专业化水平,从而维护档案的完整性。 (三)规范收集整理工作 人事档案管理的基础工作便是对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补充。人事档案内容较为广泛,包括人事部、科教部等许多部门。档案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该与这些部门经常联系,以便更好的收集档案,完备、完整、准确、明确是收集手续工作过程中需要严格执行的。同时要严格对档案进行审查,及时退回不符合要求的材料并要求限期纠正,而不属于归档范围的材料要退回相关部门。 四、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 首先,人力资源管理能促进医院的规范性与严谨性。人力资源部门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对人员进行管理和约束,当员工进入医院的那刻起,就要建立个人档案,并按需分配。医院各部门之间的管理受到工作人员的影响,医院的工作大多非常严谨,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必须掌握专业的知识及技术。在医院的工作中,规范医院基本操作是必须要做到的,人力资源管理因其细致性和指导性保障了医院基本操作的规范有序执行。其次,医院的体制改革受到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在如今的社会条件下,医院的管理方式是一种企业化的管理方式,因此,对人事的要求出现了不同,人力资源的整合便是企业化人事管理的表现。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进程,人力资源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最后,公共卫生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生存与发展,处于发展阶段的我国,迫切需要有个能实现公共卫生服务的完整系统。在我国,医疗水平还尚处于初级阶段,无法满足广大民众的医疗需求。人力资源管理能在基础上保证医疗水平的进步[4]。 五、人事档案管理与人力资源之间的关系 人事档案管理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工作效率,对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起着促进作用,更能使人力资源的预测更为科学与规范。同时,人事档案管理对人力资源管理也起着反作用,因为当档案材料出现失真及雷同时,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合理配置起着妨碍作用,会降低人力资源的发掘力度。同时当人事档案的整体性有损时,例如档案材料出现缺失与管理混乱等,便会使得人力资源的工作效率下降。落后的人事档案管理方法更会制约着人力资源的开发[5]。 六、人事档案管理的改进方法 (一)完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建立完善、合理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将会打破传统的工作习惯与要求,使得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达到新时代的工作要求,使得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二)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许多昔日的管理模式及对工作人员的要求都逐步被淘汰,因此,培训新型的人才,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是必然的。新型的人才更适应新型的管理模式,在新型的管理模式下新型的人才在工作上更有工作效率。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还能提高工作的质量。 (三)人事档案管理科学化、现代化时代在发展,档案材料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在不断增加。主要依靠手工操作的传统管理模式渐渐跟不上工作的需求,长时间的工作,较高的出错率等都已经成为工作的阻碍。因此建立一套新型的、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势在必行。 七、结束语 时代在高速发展,社会在快速进步,只有与时俱进,不断自我更新才能不被社会淘汰,因此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必须要进行大改革、大换血才能适应新的时代。建立新型的档案管理模式,培训新型人才都是必要的改革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抵御冲击、更好的适应新时代。 作者:黄凤洁 单位:广西民族医药研究院(广西壮医医院) 人力资源管理分析论文:经济学视角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分析 一、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欲望是人类的本性,每个人都有无穷的欲望,然而世界上的资源有限,无法满足人类所有欲望,这种资源稀缺性与无穷欲望之间的矛盾导致经济问题的产生。经济行为是一种选择行为,是人类选择如何利用稀缺性资源来生产、消费、和分配商品与劳务,以满足人类的欲望,而就在各种选择之间的互动,决定了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等问题。消费者在其有限所得下选择购买商品与服务,生产者在一定成本下选择购买生产要素,政府则选择不同的政策来提高国家所得水平。经济学就是研究人类如何在客观环境的限制下作出理性的选择。亚当•斯密(AdamSmith1776)认为“每个人考虑的都是自己的利益,为此必然付出努力尽可能使其产品具有最大的价值,其结果就像被一只无形之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由此而引导并对其所身处的产业及社会有所贡献”,即每个人都理性地为自己做最好的选择,其实就是对整体社会做出最有利的选择。市场是买卖双方对商品或服务进行交易的场所或空间,亦是各方使其经济选择得以实现的地方,在自由市场经济体系下,在无形之手的牵引下,个人的经济选择,各个利益相关者的互动与博奕形成了供求关系的均衡,从而达到最有效率的资源配置。经济学研究的范围包含微观及宏观等多方面,然而可用三个中心思想将其联系起来,即个人如何做出决策、人们如何相互交易、整体经济如何运行(Mankiw2003)。而其中关于个人如何做出决策与如何相互交易的原理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息息相关。市场经济的组成单位是个人,个人组成整体,个人有决策(即做出选择)的自由,个人做出决策的原理有四点:其一,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人们要在效率与平等之间作出权衡取舍。效率是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的最大利益,平等是指将这些资源的成果平均地分配给社会成员。其二,做出决策就要比较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的成本与利益,机会成本就是指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其三,理性的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去实现其目标,关注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边际变动),通过比较边际利益与边际成本来做出决策。其四,由于理性人是通过比较利益与成本来做出决策的,因此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制度及决策会影响激励、决定人们的行为,故可以制度来引导与约束人们的行为。人们如何相互交易构成了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变得更好,对个人及国家都如此,劳动分工让每个人及国家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通过交易,各方可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各种各样的物品及劳务。同时,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市场经济的基础是看不见的手在调节着每个人的经济活动,而这只手就是价格。此外,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因为市场经济也需要法治,且市场也有失灵,政府的作用就是补充市场机制之不足。 二、企业管理的内涵 企业一词,既有经济含义,又具法律含义,一般是指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要素所组成,以营利为目的,从事生产经营或服务性活动,具有一定法律主体资格的经济组织。因其独立的法律身份,使其能够签订具有约束力的合同,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这些合同,并以其自身名义做事,而与属于该组织的个人分离开来。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亦是经济繁荣的依托及基础。在不同时代的发展阶段及社会制度中,人们对管理有不同的观念。近现代的西方管理学者对于组织管理的重点各有不同的意见。FrederickW.Taylo(r1856—1915)认为管理就是确切地知道你要别人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HenriFayo(l1841—1925)认为管理是所有的人类组织都有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由五项要素组成: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HerbertA.Simon(1916—2001)认为管理就是制定决策。PeterF.Drucke(r1909—2005)认为管理是一种工作,它有自己的技巧、工具和方法;管理是一种器官,是赋予组织以生命的、能动的、动态的器官;管理是一门科学,一种系统化的并到处适用的知识;同时管理也是一种文化。StephenP.Robbins(1943—)认为管理是指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有效的过程。总而言之,“企业管理”是指企业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活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结合自身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以期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务求在有限资源下,达到最佳效益。由此可以看出,企业管理活动与经济学的原理是相关联的。 三、基于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企业外部市场机制是由价格变化指导生产及交换,以实现资源配置;而企业内部则基于对交易成本(如获取信息、交易谈判、达成合同等成本)的考虑而由企业主的决策替代了外部资源配置的作用,但这也同样实现了对资源的配置(Coase1937)。人类经济得以繁荣有赖于社会分工及市场机制,企业是社会分工的主要单位,要达到组织的目标、高营运效率及最佳的资源配置效果、降低交易成本,企业必须以命令替代个人的自由决策、以薪酬及激励机制调动内部人力资源。对于企业而言,雇员的努力、技能、知识、创造力及投入程度都至关重要,人力资本与人不能分离,要有效发挥人力资本,就必须有效地激励人、调动人的积极性,正如亚当•斯密所言,“每个人考虑的都是自己的利益”,因此要将员工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的长期发展联系在一起,设计并实施有效的政策以吸引及留住优秀的人才,帮助他们发挥潜能,促使他们利用知识及技能,并对他们进行激励和奖励,由此提高企业的营运效率。古典经济学认为就业及工资取决于供求条件,员工的雇用被视为生产投入,工资与其他要素价格一样,由市场决定,故工资水平波动剧烈,劳动力的流动亦频繁。然而现实并非如此,企业需要专业性人员,甚至要培训人才以配合某种特殊业务的操作,同新员工相比,受过训练的员工对企业的价值更大,因此雇佣关系并非单纯的市场供求或买卖交易,而是一种复杂的雇主(实物资本所有者)与雇员(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的长期关系,是建立在雇佣合同的基础上的。PaulMilgrom、JohnRoberts(2004)认为这样的合同一般并不很精确,具有隐性因素在内,一般赋予雇主重要的权力,而雇员同意在一定限度内,使用其脑力、体力并依据雇主规定的方法,从事及完成雇主所要求的任务,而雇主则承诺支付雇员的工资。雇佣合同的采用,避免了工资单纯由市场供求决定所产生的波动性,亦省却了双方就每一次工作关系而频繁订约的交易成本;雇主承担了雇员的收入风险,保证员工收入不会随机波动,雇员的当期收入以至预期未来收入得到稳定的保障,而雇主则获得决策权以防止道德风险,可以筹划及开展企业的长期发展计划。缔结雇佣合同对双方而言是双赢的,由此市场经济体系透过企业实现了物质资本及人力资本的结合。寻找有能力管理企业的人才并使他们肩负管理责任,是保证经济组织高效运作最重要的问题(FrankH.Knight1885—1972)。每个企业都存在内部劳动力市场,有不同的报酬、晋升规则及程序、控制及激励机制(经济及非经济的),为员工提供职位阶梯、内部晋升机会意味着职责的质变,权力及报酬的提升,意味着能分享组织的成果,由此激励员工长期努力工作以期望获得晋升;而长期雇佣具有一定的优势,稳定性及较高忠诚度能够提升员工的劳动生产率、弥补流动性的缺失,亦为雇主提供信息优势,特别在雇主对雇员的能力有更深的认识的基础上,提高职务分派效率,对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及盈利有正面贡献。然而企业内的报酬决策与外部市场力量存在某程度上的分离,如果从企业内部填补某级别空缺的成本过高,雇主可能更愿意从外部招聘。报酬及奖励有多种形式,例如时薪、月薪、计件工资、佣金、奖金。这些报酬及奖励可以是明示的,将报酬与个人劳动生产率或绩效标准联系在一起;也可以是隐性的,基于事先确定目标绩效以及测量绩效的困难性,特别是高层管理的工作性质难以量化,只能根据某一未明确、甚至是主观的标准而确定;还可以是当期给予、或展期支付的。不论其形式如何,报酬支付政策必须公平,能满足多样性的不同目标,吸引及留住组织需要的人才,并淘汰不理想或不需要的员工。报酬亦显示了组织所看重的及所厌恶的行为及态度,帮助雇员认清及决定在相互竞争的目标中如何分配时间和努力。通过报酬的激励,满足雇员对物质消费、平等或地位的需求,有助提升雇员体力及脑力的劳动生产率,引导雇员善用企业有限的资源,实现组织的目标,以最小的费用、投入,创造最大的回报、产出。企业管理者或经理人往往是企业的决策者,他们采取的许多重大决策,都将为企业带来一定程度的风险,然而其结果在一段时期内并不明显,经理人对其所作的这些选择所承担的责任往往是有限的,因为在结果显现前,他们已经离职,再不会对其过去所作的选择承担责任,因此企业有需要为这些风险作保险。一个有效的方法是递延经理人的激励报酬,例如以股票期权作为递延报酬,限制经理人离职一段时期后始能行使,由此鼓励经理人在进行决策时认真考虑企业的长期利益,并以其自身的利益(递延报酬)承担适当的决策、投资等风险。 四、结语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而人力资源是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市场经济、企业、人力资源是在同一线上、相互依存的。企业只有将员工个人的利益与企业的长期发展联系在一起,设计并实施有效的政策以吸引、激励及留住优秀的人才,才能让其发挥才能以提升企业的营运效率。同时,企业要善用社会的稀缺性资源及企业内部的有限资源,以满足个人、组织,以至于整体社会的欲望、需求。 作者:莫景昭 单位: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分析论文:组织支持人力资源管理分析 为了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企业通过纳入专业知识人高技能的人才、提高薪资水平等方法来实现这一目标。对于这些方法的开展实施,需要领导人员的大力配合,因此良好地组织支持是实现这些方法的基础。企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已逐步认识到员工绩效与企业的发展之间有重要的联系,切实提高员工的绩效水平才能够更好的促进企业绩效的发展,而员工绩效的提高需要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这对于员工绩效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人力资源管理措施和员工绩效这两个方面都需要组织支持作为基础保障,良好地组织支持对员工建立切实的目标有着促进作用,只有员工积极努力的工作才能够帮助企业的绩效迅速提升。因此企业要想更好的发展,组织支持是重中之重。 一、基于组织支持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研究 企业制定相关人力资源管理措施,对于企业中员工所注重的方面要进行合理的调查研究,结合我国本国的国情综合细致的分析研究,对于人文理念、教育知识、价值观等多方面进行了解,并合理地记录,制定管理措施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考虑到员工的感受,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措施人性化。人力资源管理措施,对于员工自我身心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在制定相关人力资源管理措施时,领导层要组织会议的召开,并着重讨论这一措施的制定。在管理措施制定之前,要对员工所期望的薪酬、福利、工作保障、员工家属关怀计划、员工职业发展规划、工作适应性、领导层和员工层平等、专业技能培训等这些方面着手进行调查并填写相关调查报告,调查人员要对其调查报告进行汇总整理,综合分析每项条例,并将报告数据上交领导层,通过细致的分析制定出相应的管理措施,在人力资源管理措施制定完成时,领导层要在全体员工面前公布其管理措施,并进行有效的监督。这样一种举措,就充分体现了组织支持的这一层面,员工就会充分感受到企业对于自我的重视程度,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为自我人生价值观的体现和目标的实现而积极努力。在这种优秀制度的规范下,企业集体和员工个人能够实现各自的价值,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员工在工作中所关注的问题是企业是否对其自身的发展受到重视、在企业中能否实现自我价值的升华。企业所带给员工的不仅是薪资待遇方面,更多的是要关注他们自身健康的发展,时刻关注员工的动向,让员工充分感受到企业在注视着他们的发展,不能让员工缺乏在组织中的自我存在感,这对于企业的发展极为不利,进而有可能直接导致企业的发展严重受到制约,经济效益也会逐步下降。合理有效地人力资源管理措施,是企业领导层所制定的,对于其执行力度更要有效落实,再实施这一措施的过程中,员工与领导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可以有效地进行监督管理,对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点要及时向上级部门反应,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执行其人力资源管理措施。企业也可以成立监督管理部门,加大管理力度,并在实行过程中进行奖惩措施,对于工作中严格执行相关工作条例的员工,进行一定的奖赏,并在会议上公开提出表扬;而对于工作中投机取巧、态度散漫的员工进行相应的惩罚,这样一来使得员工充分感受到组织的大力支持态度,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有助于改善企业的发展。 二、基于组织支持的员工绩效的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措施的执行力度,直接影响着员工的绩效水平。研究发现,绩效是人力资源管理措施的必然产物,这不仅仅是对于员工绩效而言,更是对于企业绩效而言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的有效执行,可以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对于绩效的产生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员工在工作中,最注重的就是自我价值的体现,因此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是帮助这一自我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通过有效地人力资源管理措施条例,员工所付出的努力能够被企业很好地注视到,进而得到工资待遇、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奖赏力度。因此,组织支持对于员工绩效的发展极为重要。一个好的企业必然会有好的绩效,企业绩效的形成与员工的绩效有直接关系,而员工绩效的产生与来自企业的组织支持密不可分。良好的组织支持才能够使得员工的工作得到充分的认可的,这样员工在工作中才能够更加有工作热情,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自我的潜能。员工绩效与企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只有员工绩效的逐步提升,才能促进企业自身的积极发展。因此,良好地人力资源管理措施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而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措施良好执行,需要来自企业的组织支持。有了组织支持作为企业员工基础,才能够让员工感受到来自企业内部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员工工作中才能够有极大的工作热情,才能充分发挥自我的潜能,为了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观而不断努力。组织支持有效的为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提供了最坚实的基础保障,员工在工作中势必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从而在赢得绩效的同时,更多的为自己带了福利待遇的提升,这样对于企业的发展也极为有利。 三、结论 企业能够快速有效地发展,来自于对人力资源管理措施和员工绩效有效地进行管理。而这两方面的发展都需要组织支持作为坚实的后盾,才能够使得相关工作合理有效地进行。良好地组织支持对于实现员工的自我价值有着很大帮助,对于企业的发展也是十分有利的。 作者:张璇 人力资源管理分析论文: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分析 现阶段,为了使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更为有效,更具科学性,我国也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规,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管理进行规范以及指导,且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管理上仍存在许多问题有待改进。 一、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以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一)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特点的分析 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控与一般人力资源管理有着较为相似的特点,但是,公共部门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在管理人力资源上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首先,对公共利益过分追求,但是公共部门是为社会公众服务的,绝不能存在私利现象,将公共利益作为最基本的价值取向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基础;其次,具有较浓的政治色彩,对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管理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同时也会涉及到调整以及分配公共权力、政治资源,因此,其同时也是一种政治行为;第三,管理层级也存在复杂性,在公共部门内的组织结构体系也较为复杂,在划分人事管理权限以及配置使用人力资源上也较为复杂;第四,在技校评估上难度较大,公共物品是公共部门所产出的,不具有竞争性以及排他性,也不需要利用市场的作用就可以实现直接消费,无法实现量化,因此对个人在其中的贡献份额也无法确定。 (二)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趋势的分析 1.对人本管理的分析。受到经济条件的影响,在组织生存以及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资源就是人力资源。将人作为管理的首要因素以及本质因素是人本管理的核心内容,并将人作为出发点以及着眼点,将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贯彻落实。 2.对制度建设加以完善。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需要将制度建设加以完善,以使公平因公正性得到保障。此外,还需做好创新工作,使公共部门的建设具有一定选择性,以符合时展的要求。 3.对网络管理加大重视力度。信息化社会的推动下,网络已经得到了普及,特别是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使人力得到了解放,不断提高了工作效率,也能够使管理成本得到节约。 二、现阶段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未形成先进且科学的管理观念 在公共部门,已经开始涉及并应用现代资源管理理念,但是在公共部门以及企业或者私人部门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以及组织目标,导致在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有较大的难度,许多先进管理理念无法充分的应用在公共部门中。现阶段,我国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将人作为完成组织目标的工具,对人的控制也较为重视,忽视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与现代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不符。 (二)缺乏规划机制的制约 人力资源规划也就是对管理目标进行组织,预先设计出未来一段时间内人力资源部门所做的工作。企业为了最大化的实现自身的利润,需要对工作进行透彻的分析,对职位说明书进行制定,并对员工的培训计划以及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制定,实施绩效工作制度,使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以及创造性得到激发,使人力资源管理能够促进企业的进步。而公共部门实现最大化公共利益,需要依靠稳定的组织机构以及员工行为的合法性等,使公共部门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更为困难,在公共部门中仍难以实现人力资源规划。 (三)尚未完善的培训体系 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今日,知识以及技术的更新也较快,在公共部门中,可以借助培训的方式,使公务人员的知识结构得以更新,对其工作能力的提升,公共部门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但在实际应用中,对于公共部门的培训中,许多都是例行的,或者只针对当前热门的政策方针,对业务技能的培训却相对较少,在培训目标以及培训计划的制定上,还缺乏长远的考虑,过于形式化,对考核结果过分重视,在培训过程中以及培训完成后,没有进行有效的跟踪处理,由此证明,对于人力资源的系统以及科学培训体系尚未完全完善。 (四)职位分类制度科学性不足 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上,组织基础就是职位。而职位分类就是将工作分析作为基础条件,将工作性质、繁简程度以及责任轻缓、资格条件作为基础,将由共同特色的职位划分在一起,将其作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分类的依据。但是,现阶段实施的职位分类制度还欠缺科学性,在对公务员系统进行分类时,仍然按照领导职务以及非领导职务的标准进行划分,在实际应用中,对工作也没有进行细致的分析,对职务的评价以及工作说明也没有进行有效重视,没有明确规定特定职位的要求以及条件。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干部,例如国家权力机关以及党群团体等部门,仍旧实施统一的管理制度。 (五)尚未健全的考核以及奖励方案 现阶段,在我国共单位间实施的绩效评估方式主要包括年终考核以及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两个方面的内容,但是针对此项工作的评估,仍存在较多不足,使考核的公正性以及真实性受到一定影响。 三、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措施 为了解决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各种缺陷,就需要做好深入研究,将改革的目标加以确认,以更好的适应时代变革的要求,将各种体制建设加以完善。 (一)将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加以创新 现阶段,我国还属于转型期间,对于公共部门来说,面临的挑战以及要求也会更多,例如需要获得更多的自主权力,管理幅度也需要增大,需要重视公共服务,对员工管理也要实现多样化。这就需要公共部门能够改变传统落后的思想观念,将新式管理理念应用到实际中。对公共部门以及市场、社会三者的关系进行明确,使公共产品以及公共服务能够得到更好的应用。同时,还应将公共部门的核心价值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进行应用,也就是公共性特点,以使公共利益的实现得到保障。 (二)对人力资源规划上也应该加大重视力度 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上,应该预测以及规划好人力资源的2015年第5期下旬刊(总第589期)时代Times需求、配置、培训以及使用等内容,使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以及前瞻性得以提升。所以,对于公共部门来说,需要适应时展的脚步,对人才需求情况以及组织结构进行预测,使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规划更具科学性以及合理性。与此同时,还应该结合于地方经济以及产业结构,使人力资源的管理效果更佳。首先,应该对当地人力资源现状以及发展趋势进行调查并做好分析,以此为基础,制定出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措施,使人才的引进以及开发能够更加计划性;其次,以公共部门的目标需要为基础,从制度上入手,使公共部门内部的人才流动以及更替得到更好的发展,对组织人员的职业发展进行规划,促进个人的成长,培养更为优秀的人才,使公共部门能够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更好的适应。 (三)将培训开发体系进行完善 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化管理最为根本的区别就在于人力资源的培训以及开发上,借助培训以及开发手段,能够使公务人员的知识结构、管理理念得以更新,使员工的工作能力得以提高,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素质也会随之提升,使现代科学知识能够运用到问题的解决中,为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在公共部门内部,还需营造较好的学习气氛,使工作人员的自身文化修养得以提升,知识存量得到扩展,在实际工作中,也能够将管理效率得到提高,使公共部门的管理水平以及服务质量得到有效改善。 (四)建立健全职位分类制度 对各个职位要素的规定都较为明确是职位分类制度的优势所在,但是其也存在一定不足,对职位描述的灵活性较为欠缺,对职位的要求过分的重视,而人的能动性以及创造力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现阶段的发展趋势就是,对工作描述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忽略了细节部分。对于国外的一些发达国家来说,其衡量职位的要素包括责任、技能、努力程度以及工作条件,其将公务员的职位总共分为8种,具有较高的通用性、公平性以及简单性特征,对于管理来说有效性较高,对于公务员来说,流动的机会较高。 四、结语 综合上述分析,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公共部门的行政效率有着直接关系,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加大管理力度,能够使行政效率的内在要求得到不断提高,符合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外在要求。现阶段,我国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正处于转型期,需要应对的困难较多,这就需要对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进行重视,对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进行吸收引进,从而使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能够更加完善。 作者:邹云强 单位:福州市人社局引进人才服务中心 人力资源管理分析论文:医院档案人力资源管理分析 1.医院档案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当前,医院档案管理以信息化管理模式为主,其具有数量多、种类齐全和分布广泛等特点,因此要求从事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不仅要对信息技术和知识全面掌握,还应该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以及较强的服务意思。然而由于种种历史原因,目前从事医院档案管理的人员不仅学历低,理论基础弱,而且年龄普遍偏大,其表现如下: 1.1档案管理意识弱,观念落后,对档案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重视 许多医院长久以来,对档案管理工作忽视,重藏轻用,观念落后,在很多人的意识当中,普遍认为档案管理就是保管档案资料,对档案工作人员要求不高,只要掌握基本的操作即可。因此,造成当前档案人才队伍建设的缓慢,其配置不够合理,难以引进高素质人才,加之缺乏对从事人员的业务培训,从而导致档案管理队伍不仅结构不合理,而且其人员素质良莠不齐,无法全面掌握专业理论和技能,根本满足不了现代化的档案管理的需求。 1.2医院综合档案室专职人员严重缺乏,部门兼职档案工作 人员经常轮换,档案工作热情不高当前,医院不仅要从事医疗工作,还兼有教学科研等任务,因此造成医院档案工作量日益加大,但从事档案管理的专职人员数量较少,通常为一到两人,只能满足日常的档案管理工作,而无法满足档案编研、开发利用信息等任务要求。此外,许多部门负责人对档案工作重视不够,不管是否适合档案管理的需要,随意指派兼职档案人员,且这些人员往往身兼数职,也经常被调换,因此造成档案管理队伍不稳定,其人员工作热情不高,从而使部门档案工作质量下降,无法保质保量地完成科室预立卷工作的开展,加之档案业务培训缺乏持续性,使得兼职人员的业务水平难以提高。 1.3缺乏适当的激励机制 与医院其他业务工作相比,档案工作往往被医院领导忽视,虽然其工作量较大,也较为繁琐,但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很多医院对档案工作和人员未建立适当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机制,从而使得部分优秀员工感到失落,在无法充分体现自身价值的情形下,往往消极怠工,不安心本职工作。 2.加强档案管理队伍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2.1树立科学的人才发展观、提高认识,创造良好的人才环境 树立科学的人才发展观,摒弃原有观念,只有充分认识档案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才能使医院的医疗、科研以及教学等各项工作更好地开展。因此,为适应新时期现代化档案管理的需要,必须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条件,提供更多的进修培训机会,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吸引优秀人才加入档案管理队伍,只有这样,才能稳定档案队伍,才能使其安心工作,才能建立出一支高素质的档案管理队伍。首先,表彰名誉,政治关爱。对从事档案工作的优秀员工,以“以人为本”为理念,不仅要加大培养人才力度,也要进行公开表彰,对医院档案队伍的管理和开发应高度重视,储备和培养档案管理人才,以实现医院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其次,精神鼓励,物质激励。让档案人才不仅享有发展空间,又有事业可做,以实现自身价值,感受成就,从而更为安心本职工作。第三,关心生活,尊重情感。在医院领导层面建立对口制度,应经常与档案人员进行思想交流,及时掌握其意见和心声,为其建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氛围,从而使档案人员更为安心工作,决心扎根医院的事业。 2.2档案人才结构应进一步优化,合理配置 医院档案人才队伍的建设,应从管理、技术、研究以及业务等四方面入手,以满足医院档案建设的现代化需求。目前,医院档案人才队伍普遍存在配置不合理、业务水平低、缺乏工作深度等问题,因此,医院领导应对档案工作加以重视,从现代化发展要求出发,紧紧围绕自身发展规划,充分考虑档案人员的年龄、性别以及专业理论素质和技能,制定长期人才培养机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档案、计算机以及信息等专业选拔人才,合理配置,以适应医院档案的长远发展需求。与此同时,各部门负责人也应充分考虑档案工作的性质,选拔合适的兼职人员,以保证其有精力做好本部门的档案工作以及档案管理的业务学习。 2.3重视医院档案人才培训工作,全面提升档案技术人员整体素养 应充分考虑医院从事档案管理专业技术人员的实际,根据其岗位和层次的不同,以现有人员培养为基础,加大发现和挖掘人才的力度,对档案人才培养进行规范化管理。医院档案工作的质量,关键在于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由此看来,提高其业务素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首要任务是做好档案员的培训,规范培训和教育制度,重视上岗培训工作,以及在岗继续教育:一方面,应全面了解本职工作的专业和理论知识,熟悉各个工作环节,掌握一定的工作技巧。为更好地服务医院,服务社会,还应熟悉国家制定和出台的各项有关档案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及时了解有关工作范围、职责以及标准的最新要求。另一方面,应具备一定的科学和历史素养,了解国内外档案管理的发展史,关注其最新动态,并及时运用于实践,以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另外,医院应根据工作需要和人才发展趋势,加强与上级和兄弟单位的交流,选拔人员外出考察进修、学术交流,并定期邀请专家到院讲学,进行业务指导和经验交流,建造浓厚的学术氛围,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提升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从而拓展医院档案业务工作,完善人才队伍的建设。 2.4建立和完善人才考核和奖励制度,加大人才开发利用力度,使医院档案人才队伍焕发生机 在医院管理工作中,应将档案工作纳入考核范围,结合岗位特点,根据专业性质,从实际出发,客观公正地对档案人员进行全面量化考核,及时准确地了解人才队伍的现状。要明确规定专业技术的各项量化指标,以业绩为基础,充分考虑品德、能力以及专业知识等各因素,建立和完善档案专业技术人才的考核制度,为档案专业技术人员晋升职称、选拔人才和竞聘上岗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提升档案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是做好档案工作的关键所在,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奖励制度。作为档案管理的部门负责人,不能回避档案人员的合理诉求,应从精神和物质方面,合理运用激励措施,通过集体和个人的评优评先活动,调动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以先进为榜样,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档案工作目标相结合,促进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升,从而使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得以全面提高。 作者:韦昌涛 单位:河池市第一人民医院 人力资源管理分析论文: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档案管理分析 【摘要】档案不仅是每一个企业的重要信息资源,更能够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当前情况下,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成效还不够好,存在各类问题。本文从不同企业类型方面着手,基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视角,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剖析,针对每一个问题提出相应的可行性解决方案,以期能够提升该项工作的开展效果,促进各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人事档案;人力资源;管理 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作为每一个企业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人事档案管理的问题。但是,现行制度下不论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还是公共管理部门,在人事档案管理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不同的企业受到单位类型不同影响产生的问题也不尽相同。本文将从不同的方向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一、人事档案在不同单位中的常见问题 (一)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在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中,人事档案主要存在的问题是:首先,内容单一不全面。人事档案一般是人事管理中长期形成并记载的,包括了员工个人及家庭的基本情况和信息,能够记录个人的特殊才能、工作表现、道德品行和主要经历等,通过所在单位集中保存以备后期查阅。人事档案中较为重要的内容就是个人才能和工作表现的内容,但是在很多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的人事档案中,往往缺失最重要的部分,只有简单的人员简历及自然情况。很多人事档案对人员的工作表现、个人特点、业绩情况等都没有详细的记录,无法从档案中看出个人特长和特点,这样的人事档案无法提供有效的信息,便不能成为单位后期选拔人才的依据。其次,人事档案的管理手段相对落后。在近些年现代化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事档案也有着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要求。但是很多单位现阶段对人事档案的管理仍然处在传统的管理方法中,档案收集和管理不当的问题时有发生,很多档案分散甚至丢失,对人事考察的整体性有严重的影响,这样的现状无疑降低了人力资源的使用效果,无法适应当前的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现状。(二)中小企业。一是人事档案真实性差。与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不同的是,中小企业的人事档案存在严重的失真性。尤其是近些年,随着科技的发展,档案造假更为便利,个人信息内容伪造等问题更为严重。假学历、假工作经验、假年龄、假身份等问题在中小企业的人事档案中频频出现。造成这种失真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是中小企业的人事档案管理人员不够重视档案管理工作,工作态度存在问题,对审查不够细致和严格。其二是人事档案管理人员普遍工作经验少,管理水平有限,对信息的真伪程度难以有效辨认,面对虚假信息没有有效的渠道进行鉴定或验证,只能够被动的接收和录入信息。这类虚假信息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仅影响员工评估工作,更给企业发展带来安全隐患。二是人事档案缺失。中小企业的人事档案缺失问题比较严重。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终身雇佣制在中小企业中很少施行,频繁的人员流动使得员工用工时限缩短,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加重的档案管理难度也使得档案缺失更易出现。部分企业受到能力限制甚至干脆不为员工建立人事档案。这一现状使得企业在用才、选才、识才方面存在安全隐患,亟待改善。(三)大型国有企业。一是人事档案时效性较差。受到我国国情的影响,我国的大型国有企业中,人事档案管理方式与事业单位类似,管理内容往往集中在对人员经历的记录,这些档案大都3-5年才整理一次,每次整理时不再审核档案中已有的材料,而每次新加入的东西仅仅局限于一些工资变动表格和绩效考核表格,材料程式化严重,能够反映人员现状的材料较少,难以为企业管理者提供足够有价值的信息。二是人事档案管理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我国的大多数国有企业普遍沿用了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方法,以纸质的方式存放和管理,依然没有形成数字化的管理模式。这些企业受到其自身特点影响,全国各地的分公司较多,人员岗位变动较多,很多人员需要跨城市调配,当人员离开所在城市后档案却仍然留在原城市,人档分离的问题给档案的查找和存放带来严重困扰,也浪费了很多财力物力。(四)外资企业。一是忽视人事档案管理。外资企业也是当前各类企业中的庞大分支,外资企业与其他企业不同,其对人员的考核往往更注重绩效,因此更多的关注人员招聘和培训,对人员的人事档案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仅存的档案大都以纸质为主,有些企业甚至没有纸质档案,直接将人员档案委托给有关机构保存。由此可见,外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忽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问题。二是轻视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外资企业当前还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尽管其对人才和人力资源比较重视,但是却对从事档案管理的人员没有足够的关注,在外资企业从事档案管理的人员大都职位和薪资较低,都是人力资源部门中最低层次的人员,在企业发生重组或重大变动时,会被最先裁减。因此,外资企业中从事人事档案管理的人员在不断减少,人员流动性对其工作积极性和整体工作水平产生了影响。 二、解决人事档案管理问题的策略 (一)改变观念,提高重视。从上文的分析中能够看出,各类企业中出现人事档案管理问题时,往往都是受到思想观念的影响,企业的领导者未能够重视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及工作是主要原因。如果能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提升到战略层面上,便可以通过人事档案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更加客观的依据,帮助管理者对员工能力、素质及特点进行更为综合的分析。(二)加强时效性和真实性。传统的人事档案普遍将重点放在对个人的历史记录上,每次整理档案的间隔时间较长,因此出现失真的可能性很大。现代档案管理应当彻底改变这一现状,缩短档案整理的时间间隔,不断增加个人近期情况和综合评定,合理拓展存档范围,将个人可公开的信息进行分类,存储并补充最新信息,确保档案得到及时的更新。同时,还应当尽可能保证档案内容的真实性,在进行档案录入时严格审核内容的可靠性,不能让档案形同虚设。(三)采取先进手段进行现代化管理。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陈旧的管理模式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产生着严重的影响,因此应当尽可能的采用最先进的科技手段,实现网络化、自动化和一体化,改变传统的纸质媒介人事档案,形成数据化的档案资料,在企业内部开发数据平台,形成资源共享。 三、结论 人事档案作为我国人才的重要信息来源,是整个社会公共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社会载体,对国家人才进行分门别类,是国家或企业知人善用、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人事档案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可靠的人才资源和信息,成为选拔人才和重用人才的依据,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带来动力。在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必须要转变观念,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把档案工作延伸到企业发展的最前沿,积极拓展服务职能,为人力资源开发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进而推动企业人力资源发展。 作者:姚勇 单位:菏泽市立医院
工匠的含义最早在16世纪被提出,在17世纪早期被广泛使用。工匠精神的传承也为我国的教育提供新的发展方向。播音主持专业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对其人才培养模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掌握工匠精神的深层次内涵,分析当前播音主持专业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是当前播音主持专业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的有效途径。 一、工匠精神内涵 工匠在古代是指依靠手艺赖以生存的人,“造物”是工匠精神的内在追求,随着历史进程的不断推进,工匠行业的工作模式和伦理关系也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工匠精神蕴含的深层次的意义很多,其中包括尊师重教的师道精神,教师的态度和学生自身都对学生的成绩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同样,精益求精的制造精神也是工匠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匠的制造不同于工厂化的生产,工匠在拥有娴熟技巧的基础上还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制造出精美的成品。传统的工匠是为了生存才会从事工匠工作,工匠精神在当代的意义还包括要具备创业精神,凭借自身的技艺追求财富和成就更高的事业。工匠的造物能力是衡量工匠水平的重要因素,工匠通过长时间从事相同的事业,会积累很多经验,工匠精神中重要的一点是能够总结自身的工作经验,并根据时代的发展,对技术进行改革,结合自身的智慧和灵感,推陈出新。工匠的技术工作是将隐形的技巧转化为显性的技术,工匠要从学徒时期开始学习多种技术,在实践中逐渐实现自己的特色,工匠精神对工匠提出的要求是将技术与实践相结合,发挥更高的水平。 二、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过于狭窄 各院校设置播音主持专业的目的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一部分培养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目的是使学校专业多样化,还有一部分专业的艺术院校培养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目的是为学校打开知名度。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应具备多种学科的知识,除了学习广播电视学、新闻学等专业课,还要在语言学、艺术审美学等方面有所涉猎,从而使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成为应用型人才,能够在电视台等传媒机构贡献自己的力量。但这样的教育目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播音主持专业的毕业生每年都在增多,但工作岗位的数量是不变的,以致很多学生无法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同时,很多播音主持专业对于思想教育和文化课教学开展较少,使学生的发展出现了不均衡状况。 2.专业课程设计单一 目前,开设播音主持专业的院校越来越多,各院校的播音主持专业的课程设置大部分参考了中国传媒大学的播音主持专业,主要开设普通话语音、播音与主持、演讲与口才等课程。但各学校的发展情况不同,学校的办学类型、办学规模都有一定的差异,因此,模仿其他学校开设课程的方式并不可取。随着时间的发展,各院校逐渐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有了自身的优势,传统的教学内容并不能完全适应当代的发展,使人才培养与时展出现偏差,致使播音主持专业的长远发展受到限制。 3.专业课程教材内容滞后 2002年,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的《实用播音教程》依然是各院校播音主持专业主要选用的教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该教材对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起重要作用。该教材总结了播音主持专业的多种训练方法和经典的教学内容。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教材中很多内容已经不符合当今播音主持的发展现状,虽然随着教材的版本更新,21世纪初的相关专业材料被纳入教材,但科技的发展和多媒体的更新速度,使得传媒业的发展发生很多变化,教材的内容应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否则对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种制约。 三、高校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1.确定培养目标,符合人才要求 随着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和自媒体的发展,广播电视传媒业一直处于变化中,这对播音主持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播音主持专业要求吐字清晰、感情饱满,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现代传媒业要求播音主持专业的人才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培养人才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多元化发展,打破就业体制,提高工匠精神威望。为学生开设文化课,并将文化课作为教学的重点,拓宽学生的发展方向,符合社会对于人才全面发展的要求。非专业的传媒院校可将播音主持专业与学校的其他专业结合,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2.调整课堂体系,明确学科定位 1998年,播音主持专业被认定为文学学科下的艺术类范畴,2004年,播音主持专业被定义为传媒类别中的广播影视类。从招生情况来看,一部分院校将播音主持专业归类于语言学专业,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科定位一直处于变化中,2007年,播音主持专业被正式归类于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专业,而院校之间广播电视语音专业的上一级科目也是不同的,也就间接造成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科定位不准确,播音主持专业应该是涉及很多类型知识的综合学科,而不应是处在某两门学科之间的边缘学科,高校应注重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全面发展,传承工匠精神,涉猎更广的知识面。 3.科学设置课程,把握行业发展 近些年传媒行业的涉及面越来越广,播音主持专业人才也逐渐有了更多的发展方向,播音主持专业与其他专业的融合,促进了传媒业多元化、多方向的发展。院校应结合当前传媒业的发展方向及院校实际的专业设置情况,对播音主持专业的课程进行重新设置。在保留专业必修基础课的基础上,还应开设一些灵活的科目,如“娱乐节目主持”“体育节目主持”等应用型课程,为学生提供多方面发展的平台,并安排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的发展跟上时展的潮流,使课程设置与时俱进,院校要把握专业课和通识课的比重,在提升学生专业课水平的同时,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水平、高素质人才。 4.开发实践教材,强化师资力量 播音主持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其专业知识的教学必须与电视广播事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职业资格认证教育,将工匠精神社会化、具体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实践环节。从教材方面来看,院校播音主持专业的教材应该具有实践性,在每节课后或每单元后都会设置相关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将教材中的知识应用在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同时,学校应定期组织学生进入传媒机构,了解播音主持专业的职业发展前景和工作环境,强化院校的师资力量,让专业的、有经验的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指导。 5.加大实践教学,创新教学方法 播音主持专业的人才培养机制需要逐渐更新,随着时代的发展也要逐渐拓宽其教学领域。当前,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开设了一些新课程,更加注重实践教学。院校可以通过建立校外教学实践点,引导学生将专业学习从课堂延伸至校外,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公众活动,锻炼学生的社交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同时,学校图书馆、礼堂、剧场等场所也可被充分利用,教师可引导学生拍摄节目、短片等,并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逐渐摸索新的教学方法。 四、结语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传统的工匠式制造逐渐被工厂化的制作替代,但工匠精神在当代依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人才培养目标过于狭窄、专业课程设计单一、专业课程教材内容滞后的问题。通过确定培养目标、调整课堂体系、科学设置课程、开发实践教材、加大实践教学等手段,使高校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符合人才要求、明确学科定位、把握行业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
通信工程导论论文:通信工程专业特色的软件综合实践课程规划 引言 我国通信行业在近些年发展迅速,特别是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互联网领域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比较快的行业。通信行业正在经历着“面向设备”到“面向服务”的转型,实现从传统基础网络运营商向现代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的转型。同时,通信设备的开发与维护正在从分散式走向集中式,通信行业运营商的运行维护管理方式与通信技术的组织化管理都向网络集中式管理发展。这就要求通信技术人员必须对整个通信基础网络有全面的了解,对设计的网络设备管理的软件开发有综合的实践能力。 通信行业发展趋势给大学通信专业的教学和实践课程带来了新的问题与挑战。当前通信行业的发展趋势也已经从硬件为主发展成了“软硬”结合,“硬件软件化”已经成为通信行业一个比较流行的行业术语,例如下一代网络中的“软交换”技术就是通过软件方式来实现原来交换机中本来由硬件实现的控制、接续和业务处理功能,这种转换大大降低了通信成本。通信软件的开发需求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出于降低成本,提高运行效率的目的,通信领域中很多以往通过硬件才能实现的功能现在正在向软件实现过渡。与硬件相比较,软件运行速度和效率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足,这更要求通信行业的软件开发人员要有扎实的软件知识基础。 根据近些年通信专业学生就业情况统计,从事通信软件开发相关工作的毕业生占到总人数的一半以上,并且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根据这一形势,通信专业软件综合实践课程的体系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从学生就业反馈的信息来看,学生通过单一的软件实习所获取的软件开发能力已经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 现有的教学体系中的软件综合实践课程一般设置在大学二年级暑期,在内容上只是c/c++和java面向对象课程体系的延伸。这种设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软件综合能力,但是对于整个大学四年来说缺乏连贯性,与其他通信工程专业课程出现了脱节。因此,为了使软件综合实践课程在通信专业课程设置中起到纽带的作用,并让通信专业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能在通信软件的实践环节有一个不间断的学习以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建设有通信专业特色的软件综合实践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一、软件综合实践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些年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越来越受重视,各个高校教学改革中都在加大实践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比例,但传统的教学理念仍然影响着实践教学的发展。这一点在通信专业的软件综合实践体系中较为明显。其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实践教学缺乏连贯性 从部分高校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调研情况来看,大多数高校中该专业软件实践课程都是从大学二年级暑期开始,在内容上多为c/c++和java面向对象等课程体系的延伸。在近一个月的软件综合实习课程后,许多学生已经开始对软件编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随后的大学三年级,通信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重点又集中在硬件处理。例如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这些专业课与二年级暑期的软件综合实践课程没有直接的关系。学生软件方面的兴趣没有得以延续,所具备的编程能力缺乏用武之地。而在三年级下学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与软件工程课程的实践环节中,学生对软件编程的兴趣已经逐渐淡化。这种软件实践环节连贯性的缺失最终导致学生缺乏用程序解决通信相关领域技术的能力。 (二)实践内容与通信行业发展脱节 近些年通信领域迅猛发展,通信技术更新换代频繁,比如物联网相关技术、下一代互联网协议等通信领域的新型技术在传统的实践环节中都没有涉及到。相比之下,旧的实践内容如综合业务数字网等相关技术都已经淘汰。如果实践内容仍然停留在旧的教学体系的水平上,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满足通信领域对通信人才的要求。 显然,旧的教学体系存在着诸多问题。在新的专业技术和教学理念发展的今天,通信专业的软件实践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良好的通信软件课程体系对于大学教育中通信专业学生软件综合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创新性课程体系建设 针对目前通信专业软件综合实践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套贯穿大学的前三年,由浅入深的实践体系。其教学改革的目标是让学生将所学软件相关课程与实践教学部分结合起来,带动相应的专业课程建设,并根据当前通信行业的需要设置实践课程内容,使通信专业本科生在就业前就能通过实践方面的课程具备一定的软件设计和编程能力,以便在走入工作岗位后能够迅速适应工作环境,将所学知识充分利用到工作中去。另一方面的教改重点是对课程设置做适当调整,使得软件方面的实践环节有连贯性。 大学第一年主要以基础课为主,为了使学生尽早为专业学习打下基础,原有的教学体系中设置了程序设计语言c/c++,但课堂上机仅32个学时。对于大部分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大一新生来说,32个学时的上机学时远远不够。因此,该课程体系将程序设计实习c/c++设置在大一暑期,学生可通过3周时间的暑期实习熟练掌握这门编程语言,为日后的java面向对象语言的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一部分作为软件综合实践课程体系的第一阶段,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对编程语言的认知程度,并且培养软件设计的兴趣。 大学二年级通信软件方向的专业课程包括面 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和计算机网络,这两门课程对通信专业的学生尤为重要,尤其是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近些年通信专业毕业生的一个主要的就业点。因此该课程规划在暑期实习中设置了两个方向的实习内容,一个是用c++实现ns2的网络模拟仿真技术,另外一个是java方向的网络模拟仿真和基于b/s模式程序设计。第一个方向的内容主要是一年级c语言实践课程的一个延伸,其目的是使学生对大一所学的c语言课程和计算机网络课程内容有一个实际应用的过程,同时也为大三的通信系统课程设计打下基础。因为c语言在计算机与通信硬件的信息交互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大部分底层的程序设计都是使用c语言来实现的。另一方面,java技术近几年在通信领域,尤其在一些嵌入式通信产品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嵌入式机顶盒。另外比较流行的手机操作系统android也是基于java语言。由于学生在一年级接触了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语言,再加上二年级开设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已经具备了java编程的能力,因此在大二暑期实习中的java方向的网络模拟仿真和基于b/s模式程序设计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知识深入实践的机会。这一阶段的软件综合实践体系主要目的是加深学生对通信软件设计的驾驭能力。 通信专业大学第三年开设的专业课较多,主要课程有通信原理,程控交换和数据库软件工程。学生在这些课程中都可以通过前两年所具备的软件设计能力完成课程的实践任务。在大三暑期软件综合实践中该课程规划安排了socket网络通信程序设计(java)和通信系统课程设计(c++)。这也是一个硬件和软件相结合的过程,使得学生对软件设计的应用更加具体化。这一阶段的软件综合实践体系主要目的是针对当前就业形式及用人单位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为大学第四年的毕业设计做准备。对于那些对软件感兴趣或是愿意将来从事通信软件设计工作的学生来说,这一阶段的实践课程将使他们的动手能力有质的提高。 综上所述,新的课程体系不再只针对某一个课程设置实践内容,而是将大学前三年所有软件相关的课程形成一个整体来建设,使通信软件的实践有连贯性。通过软件综合实践体系的建设不仅提高了学生程序设计的动手能力,并且带动了软件相关的其他课程建设。 三、结束语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通信专业学生的软件能力直接影响到通信行业的发展。因此,本科教学中应该更注重学生的软件实践能力的培养。良好的通信软件综合实践规划有助于将整个专业相关课程关联起来,使得对学生在通信方向的程序设计能力有一个连贯的学习过程,对通信软件设计的整体把握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通信工程导论论文: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的思考与实践 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动力,是国家持续发展的基石。大学的创新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只有不断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学生,才能为社会提供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自从国家提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始,创新能力的培养便是各个学校都在关心的话题。已有许多研究从创新的概念、创新的方法、创新在高校中的实践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得出许多有益的结论[1-5]。通信工程专业由于技术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快,更需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使学生在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作为一位通信专业教师,作者无力在创新的基础问题上进行分析,而是针对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这个具体方向,总结一下存在的问题,探讨改进的方法,并在教学中进行实践。 一、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通信工程行业发展迅速,各种新概念、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要求学校的教学内容和实验手段不断更新。同时也要求学生毕业后能不断跟踪新技术发展,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即具有创新性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基于此,各高校都积极探索一些新的方法和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目前仍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高校对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不够重视。由于开展创新教育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且没有体现在对学校、教师的考核体系中,往往是呼声高,行动缓。现有的教学方案和对学生的考核手段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进行彻底改革,课程教育仍然重结果而轻过程,重考试成绩而轻能力培养。对通信工程专业而言,即使是从传统的知识灌输过渡到动手能力培养都需要在设备和人力方面大量投入,更不用说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了。 2.许多创新的做法又在重复应试教育的老路。许多高校对通信专业学生创新教育采取的手段,一般是组织参加各级电子设计大赛、创新比赛等,追求的是获奖的等级和数量,涵盖面也只是学有余力的部分所谓的好学生,而非着眼于所有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又回归到以成绩论英雄的老路上去。这与我们历来过于功利的评价方法是一致的。这种成王败寇的实践方式,更着眼于眼前的收益,而非创新能力的积淀,与目前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并不十分相容,其对全体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益处还有待商榷。 3.对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非智力因素重视不够。在大学生的培养中,除智力因素外,自信、勤奋、热情、好奇心、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对一个人的能力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6]。其中,兴趣被认为是最为重要的,是创新能力的源泉。我国的学生从小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成长,一切服从于考试,兴趣、个性早就被消磨得差不多了。到了大学,如果仍注重用名次、获奖的方式来衡量学生的能力,而不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兴趣来启发、引导、培育其创新意识,创新教育就会沦为空谈。 4.大多数学生的能力离用人单位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一些通信企业诚恳地反映,目前通信专业的学生,知识落后,综合能力差,创新意识淡薄。一般需要1~2年的再培养才能逐渐达到企业的用人要求。而这一两年的实践培养本应该是在学校四年期间完成的。这说明我们在大学的教育中实践和能力的培养环节应该要大力加强。大学培养通信工程人才的目标就应该是合格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工程师,而不是仅仅会得高分的各种考试能手。 二、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探索 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现有方法外,应增加旨在全体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可以参与的、不以最后的成败为评判标准的培养环节,从少数精英式学生的培养,扩大到所有学生的参与。根据目前学生考试能力强、探索精神差的特点,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兴趣,创造轻松的环境,根据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其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随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与到探索性的实验和开发中。培养的目标定位于提高学生探索的精神、创新的能力,参加比赛并获奖只作为培养的自然结果。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应体现在毕业后用人单位的评价、学生自主创业的实践中。毕业后的学生应像法国高校毕业的工程师一样,除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应具备本行业宽广的工程实践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可以立即参与到各种技术开发中而不需要中间的环节。从近几年的创新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认识到,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营造宽容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目的,不以成败论英雄。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通信工程相关专业课程不断增加,学生学习任务越来越重。考虑创新能力的培养往往需要再次增加额外的许多工作,如再以最后的成绩、获奖等为目标,会使许多同学感到压力倍增,产生畏惧情绪。因此,如何营造宽容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帮助学生在现有基础上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创新的意识是至关重要的。 2.以兴趣引导学生的探索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兴趣是人最好的导师。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的潜能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丁肇中教授在山东大学访问期间,曾有学生问他成功的关键,丁教授的回答就只有两个字:兴趣。如果我们以学生的兴趣引导其探索精神,就可以最大程度激发其自身的创造意识,从而最大程度培养出学生的创造能力,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这方面有许多例子可以作证。乔布斯辍学后选修自己喜欢的书法课,造就了后来mac丰富多彩的字体和令人赏心悦目的字体间距。 3.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跨学科知识能力,拓宽知识面。从高中阶段即开始的文理分科教育,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大受影响。大学中的专业过于细分,学生对其他相关学科的了解也非常有限。如,普通学生无法完成一篇有条理的技术报告,对控制学科的相关内容了解也甚少。在贯穿四年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知识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具备一些基本的能力,如快速准确检索资料的能力,了解研究进展和获取相关技术支持的能力,撰写产品开发各阶段相关的规范文档的基本能力等。 4.努力提高学生的沟通协作和相互学习能力。传统的的教学方式一般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认真学习教科书就可以应付。但目标在于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创新教育却需要学生的相互沟通协作,并在团队协作中快速提升自身的水平,在讨论和相互学习中获得灵感。我们应该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的沟通协作和相互学习的平台,通过在自主学习中锻炼学生的积极动手能力,通过相互协作、批评、沟通、辩论等环节,深层次激发学生原始的创新意识和思想火花,逐步恢复学生在儿童时期就具有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5.培养一支能够指导学生的教师队伍。一支合格的指导教师队伍,是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一直以来,由于对教师的考核偏重于论文,许多教师,特别是新加入的年轻教师,比较专注于前沿的理论研究,对产品开发、系统设计等缺乏兴趣。前沿的理论研究尽管创新性极强,但和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有一定距离。在学生急需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开发能力方面,这些教师无法提供必要的协助。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大多数高校都是如此。所以,着力培养一支可以在学生的创新教育中作为坚实后盾的教师队伍是非常必要的。 三、创新能力培养实践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从两年前开始在我校通信专业尝试建立自由探索平台,为所有有兴趣的通信专业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帮助其在轻松和谐的实践中逐步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建立的自由探索平台是一个高水平的综合实验室,配置了各种高中低端测试设备和各种软硬件开发平台,配置了各种必要的工具、元器件,使学生在一个实验室中即可以完成种类繁多的各种设计。平台向所有通信专业学生开放,从一年级学生简单的小电子设计题目,到二三年级学生结合课程的设计,再到四年级比较高水平的、结合研究生培养的开发项目都可以支持。最为重要的是平台的管理模式。平台实行开放式管理,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写出申请报告,在指导教师组成的顾问团审核通过后即可进入平台。审核的标准是学生确实想利用平台达到提升自己能力的目的,并不以最后能成功地开发出什么样的系统或设备为标准,即使仅仅想熟悉某种开发系统的申请也会获得批准。要求学生定期写出规范的进展报告,只要是在利用平台提供的条件,就允许继续使用。参与到平台中来的学生定期组织讨论,互相交流取得的进展,遇到的问题,甚至有可能改变原来的团队组成,以期更好地完成原来的设想。当然,这些活动逐渐形成制度,主要由学生自己组织。为了支持学生的自由开发,组织了专门的由具有系统开发经验的教师组成的顾问团。顾问团平时并不干涉各研究小组的进展,以便鼓励学生的自由创新精神。到学生有需要时,却能够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范围极广。本文仅以通信工程专业为例讨论目前的问题,提出改进的一些方法,并实践一种具体的自由探索平台方案,希望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发展,摒弃以获奖加分为目的功利性激励政策,以提高全体学生的能力为目标。平台建立后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先后有几十个小组进入。尽管不以获奖为目标,却培育出了各个级别的许多奖项。其他的同学也都以兴趣为导向,培养了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当然这还仅是个开始,平台的运行机制、管理机制、资金来源等各个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我们希望在近期将这个平台完善,使之在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通信工程导论论文:通信工程之如何审核施工组织设计 当前,通信工程建设要求不断提高,施工安全控制要求不断完善。对施工单位的施工组织设计的审核,以达到对进度、质量、投资、安全的良好的事先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一、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的联系和区别 施工组织设计,是施工单位指导一个拟建工程进行的准备组织实施的基本的技术经济文件,是对拟建工程的施工准备工作和整个施工过程,在人、财、物、时间、空间、技术和组织方面做出的一个全面的计划安排。 施工方案,是对单位工程或分部工程中某一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的分析,是对施工实施过程中所耗用的劳动力、材料、机械费用以及工期等在合理组织的条件下通过技术经济分析,从中选择切实可行、最优的施工工艺和方法。 1、 两者之间的联系 (1)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施工组织设计是整体,施工方案是局部;施工方案是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脱离了施工组织设计的施工方案是没有任何指导意义的,是无法指导施工的。 (2)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施工方案的编制必须在施工组织设计的总体规划和全局部署下进行;施工方案始终是在施工组织设计的指导下进行编制和实施的。 2 、两者的区别 (1)编制目的不同:施工组织设计是对施工中的人力、物力的选用方法,时间与空间布置等各方面进行周密安排,根据各方面的要求来明确施工方案;施工方案是编制某一部分的具体施工工艺和方法,以保证质量要求和安全文明施工要求。 (2)编制的内容不同: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的对象是工程整体。它涉及工程施工各个方面的内容,包括项目机构的划分、施工方案的选择、施工顺序、优化配置和节约所使用的各生产要素等等;施工方案编制的对象通常是分部、分项工程。编制内容包括工程概念、施工中的难点重点、施工方法的选择和具体的施工方法等等。 (3)侧重点不同:施工组织设计侧重计划,施工方案侧重实施。 (4)出发点不同:施工组织设计是从项目决策管理层的角度出发,施工方案是从项目实施层的角度出发。 3、目前施工方案编制中存在的问题 现在,有些施工单位对施工方案并不重视,特别是中小型施工企业没有真正理解施工方案编制的重要性,所以在编制施工方案时没有结合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认真进行编制,以致施工方案在编制和实施过程中产生以下不足和问题。 二、监理单位如何审查审核施工组织设计 1、审核施工组织设计工作程序 (1)承包单位完成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及自审工作,填写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报审表,报送项目监理单位。 (2)总监理工程师在约定时间内,组织专业监理工程师审查,提出审查意见后,由总监理工程师审批。需要承包单位修改时,由总监理工程师签发书面的意见,退回承包单位修改后再报审。 (3)已审定的施工组织设计,由项目监理单位报送建设单位。 (4)承包单位应按审定的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组织施工。如需对其内容做较大变更,应在实施前将变更内容书面报送项目监理单位重新审定。 (5)对规模大、结构复杂的工程,项目监理单位应在审查施工组织设计后,报送监理单位技术负责人审查,其审查意见由总监理工程师签发。必要时与建设单位协商,组织有关专家会审。 (6)规模大、工艺复杂的工程、群体工程或分期出图的工程,经建设单位批准可分阶段报审施工组织设计;技术复杂或采用新技术的分部、分项工程,承包单位还应编制该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方案,报项目监理单位审查。 2、审查和审核施工组织设计的原则 施工组织设计应符合国家的技术政策,充分考虑承包合同规定的条件、施工现场条件及法规的要求,突出"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原则。 (1)全面性。施工组织设计应包含工程概况、施工组织系统与管理、施工方法、施工设备、施工进度计划、布置、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和文明施工的技术组织措施,以及施工现场周围环境的保护措施。 (2)可行性。施工组织设计各项主要内容的措施、计划、流水段的划分,各项作业是否符合实际,合理可行。 (3)针对性。承包单位是否了解并掌握了本工程的特点及难点,施工条件是否分析充分。工程质量保证体系是否健全有效,措施是否切实可行,限期工程的赶工措施是否可行。 (4)先进性。施工组织设计是否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杜绝采用落后、淘汰的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 (5)自主性。在满足合同和法规要求的前提下,对施工组织设计的审查,应尊重承包单位的自主技术决策和管理决策。 3、审核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 (1)质量方面 a、质量管理、技术管理和质量保证组织结构是否健全。专职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的资格证、上岗证是否齐全。 b、施工组织设计是否同《监理规范》中工程材料、构配件和设备的报验以及工序报验制度相结合。 c、审点应为施工方案的选择:施工顺序、主要分部工程的施工方法、施工机械的选择、工程施工的流水组织。 a、施工顺序是按照单位工程工期、施工工艺的要求,要与施工方法和施工机械相协调,满足质量、安全、环保的要求。 b、施工方法应着重整个单位工程施工的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方法。施工技术复杂或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及对工程质量起关键作用的分部工程要详细审查。 c、施工机械的选择是施工方法选择的中心环节。根据实际条件、工程特点审查主导工程的机械,其最适宜的类型和型号,既满足施工的要求,又要经济合理充分发挥施工机械的作用,提高机械使用率。 d、流水施工审查的主要参数:施工段、工作持续时间、流水节拍的划分,计算是否合理正确,还应同施工进度计划相结合审查。 (2)进度方面 a、进度安排是否符合工程项目建设总进度计划中总目标、分目标的要求,是否符合施工合同中开、竣工日期的规定;进度计划中的项目是否有遗漏,分期施工是否满足分批动用的需要;施工顺序的安排是否符合施工工艺的要求;劳动力、材料构配件、设备及施工机具、水电等生产要素的供应计划是否能保证施工进度计划的实现,供应是否均衡,需求高峰期是否有足够能力实现计划保障;总分包单位分别编制的各项单位工程施工进度计划之间是否相协调,专业分工与计划衔接是否明确合理,对业主负责提供的施工条件在施工进度计划中安排得是否明确合理。 b、进度计划应用时标网络计划,它既具有网络计划的优点,又具有横道计划直观易懂的优点,将时间参数直观表达出来,网络计划控制建设工程进度,可以弥补横道图的不足。 c、监理工程师对施工进度计划的审批,并不解除承包单位对施工进度计划的所有责任和义务,监理单位不能强制干预承包单位的进度安排。 (3)投资方面 根据工程建设任务书,建设工程费用定额及各建设单位有关工程建设相关取费标准的文件,在审查施工组织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a、审核施工单位施工组织计划、工期安排,工程工期力求达到使成本最低或收益最高。 b、审核施工方案,以确保建设项目的进度控制和投资控制。以保证施工方案中的劳动力消耗均衡,主要机械使用率做多方案比较,择最优方案; c、严格审核施工组织设计,要求施工单位合理安排人、财、物,按施工计划控制施工进度,提高工程质量,避免质量缺陷造成投资失控。 (4)安全方面 根据项目工程实际情况及时对《施工组织设计》中安全部分进行认真的审核,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a、施工单位内部安全培训、安全教育是否根据项目工程性质、情况进行全体参建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 b、是否有针对本期项目工程的安全培训、教育记录及会签。 c、安全培训、教育内容是否能体现项目工程实际情况。 d、施工单位安全检查制度是否有相关的安全检查制度;安全检查制度是否能满足项目工程实际要求。 e、施工单位人员资质,项目工程人员架构是否满足要求。 f、材料、工器具仪表、车辆是否合理,工器具仪表是否进行了有效检测,是否附有相应有效检测报告;工程使用车辆证件是否齐全、是否有效;材料是否符合设计要求,质量是否达到要求,是否附有相应有效检测报告;设计单位明确的施工危险部位和相应技术要求,是否制定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通信工程导论论文:通信工程施工阶段质量控制关键点 随着我国通信产业的迅猛发展,通信工程施工质量成为运营商及设备厂家越来越关注的重点,也是众多通信工程施工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重点内容。针对质量控制有很多的理论专著和方法,其中质量控制的统计方法更易于形成直观的统计数据量便于分析问题,保障质量控制的持续改进。对于通信工程质量控制中的施工阶段质量控制,形成科学的统计模型更加有利于直观地对质量实施管理控制,实现工程质量目标。本文为形成通信工程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统计采样对象数据,从实际工程施工阶段的技术交底、施工环境检查、工程货物管理、施工过程和施工阶段后期五个方面介绍便于形成统计对象的质量控制关键点。利于同业人员应用系统科学的质量控制理论和统计方法形成通信工程施工阶段质量分析数据,实现通信工程施工阶段质量控制模型,对企业科学提高施工质量提供分析依据。 1技术交底 技术交底完成是通信工程从设计转向实施的关键。工程设计文件是工程施工的指导文件。在通信工程开工前,由建设方组织设计人员、现场监理人员、设备厂商技术负责人进行全面的技术交底。按工程的复杂程度,可按照不同的专业组织项目施工的交底工作。通过专业的技术交底,实现现场的环境情况及各专业的配合情况校验工程设计文件的可行性及合理性。完成技术交底即确认前期项目设计阶段工作成果质量符合当前施工阶段的质量前提条件,为后期通信工程施工提供适用的指导文件。 2施工环境检查 施工环境不仅是工程现场技术交底内容之一,它还是制定工程施工计划的依据条件。通信工程施工环境检查关键点包括:现场环境是否同设计图纸上标注的尺寸匹配,机房结构承重是否符合设备安装要求,通信设备安装配套设施(条件)如工程现场装潢、电力、传输、空调、安全等是否符合施工要求,设备安装位置、走线路由设计是否符合安全、可行及美观等要求。 3工程货物管理 经过施工现场环境检查,在确认工程现场安全环境符合货物进场要求,配套设施具备工程开工条件后,即可协调安排工程货物进场。工程货物管理部分质量控制关键点在于:货物进场前的分拣及外包装完好检查,货物进场后清点及开箱验货,完成货物的保管责任的移交,货物现场放置应符合消防管理规定,符合通信设备堆放特性要求,符合安全保管管理要求,同时关注执行通信工程机房管理如施工工具进出登记管理制度、施工物料领用登记制度、工程余料移交登记制度等。 4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关键点 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关键点的分布在整个施工阶段最为紧密,层层紧扣、环环相接。质量控制管理要求施工人员从通信施工人员从进施工现场开始就要坚持一次把事情做对。如严格遵守工程现场施工管理制度,执行现场日清制度,出入登记制度等。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可以分成硬件质量控制和软件质量控制两部分。硬件质量控制的关键点包括:机架安装位置要严格遵循设计图纸,机架安装是要求与地绝缘,机架组件安装顺序要求符合施工规范要求,机架水平对齐误差不超过5mm、垂直偏差小于3mm,机架顶部加固符合设计文件要求,设备保护地线线径符合设计文件要求、防雷连接可靠,设备电源线布放符合施工规范,加电前严格执行绝缘和回路检测,机架内部组件安装、接地线符合产品规范要求,线缆下线及光纤布放按规范做好保护措施。设备内部线缆连接严格按照产品指导规范,线缆布放前逐条做好清晰的标注,线缆两端成端前环测确认线序,成端后环测成端质量。线缆路由如涉及隐蔽工程则更检查签字确认。设备加电严格按照审批流程申请、操作过程严格按照操作流程执行,加电操作前检查准备工具的绝缘性,加电完成后检查记录确认电力设备运行状态;软件质量控制关注的关键点则对于不同的通信设备有较大的区别。但总体上可以分为:本局调试、联网调试、测试验证。在本局调试同时需要按照设计文件完成设备资源分配规划,提交联调资源申请,测试验证方案等。本局调试需要关注设备软件版本及合同配套的授权信息获取准确,本局配置数据科学、合理,在本局调试过程中检查确认设备硬件设备开工正常,线缆连接准确可靠,设备系统补丁、安全软件、常用工具软件安装调测正常。联网调试阶段需要关注与对端互联对接参数严格按照规划协商结论,积极主动联系、协助对端对故障排查确认,及时汇报联调进展情况,争取资源推动联调进展。测试验证阶段部分有条件的项目可以和之前的本局调试和联调调试同步进行,同随工和技术责任人严格按照产品验收测试手册及业务规划配置要求进行测试并记录测试情况,涉及话单时更应该请计费中心验证确认话单信息准确、格式符合标准要求。 5施工阶段后期质量控制关键点 施工阶段后期质量控制的关键点有:工程现场的余料整理、移交并清点记录,工程备板备件的配置及质量符合合同配置,工程过程中检查、测试记录的整理收集,设备配置资料信息的核对确认并移交,工程竣工资料信息的收集整理和确认,对设备操作维护人员的相关技能培训,工程设备割接操作方案及应急预案的编制及技术审核等 6结语 本文总结了通信工程施工阶段质量控制关键点的描述,以方便通信工程建设单位及施工企业实现对工程质量监控点设置。利于同业人员应用科学的质量控制理论和统计方法形成通信工程施工阶段质量分析数据,形成适合企业的通信工程施工阶段质量控制模型。 通信工程导论论文:浅析通信工程中项目的管理与应用 1 设计院工作中面临的问题 某单位是一家拥有先进技术与设施的甲级设计院,上百名设计人员不仅可以从事工程设计和专业开发的研究,随着业务的不断拓展,尤其长期与运营商及通信工程公司合作,逐步设计并参与项目管理工作,也试着开始推行项目管理机制,由于长期受职能管理模式的影响,总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1.1 人员归属和部门职责分配不同使得人员无法方便地流动和灵活 使用,因而经常出现人员需求不均的矛盾,人员的忙闲程度大不同。 1.2 对项目按专业分工太细,无法按工作流程分割,造成信息交流困难,人员协作不畅,流程运作复杂。 1.3 工作量无法量化,靠经验估计,每个人的估计尺度差别很大,工时统计非常不准确,无法对成本进行核实。 1.4 不能有效分解工作流程, 工作难以落实到人, 经常出现相互推诿、互相扯皮的现象。 1.5 组织结构决定项日负责人(项目经理)其对部门负责,其对项目的管理缺乏足够的权力。 从设计院角度来看,其从事的众多业务都具有非常突出的“项目式”特点,项目管理理论以及众多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对于此类业务,较为实用的就是通过项目管理的方式进行组织生产,但是往往限于管理模式现状,很多设计院还是主要以项目为对象的职能化管理模式,虽然在一定层面操作上也采用了一定的项目管理的运作,但由于核心思想不是项目管理的思想,尝试仅仅处于初级阶段,在运作形式和内容上与项目管理的要求差距很大,也不完善,因此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生产效率。同时暴露了一系列上面说列的问题。因此寻求项目管理在设计院的落地成为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 2 设计院工作的项目管理特点体现 “项目”现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理解,它的内容宽泛,包罗万象,就像行业专家所说,“在当今社会中,一切都是项目,一切也将成为项目”。设计院的生产工作,就是有大大小小的项目所构成。项目的特点在设计院工作中具有一致性。 项目具有一次性和独特性的特点。项目有明确的开始和结间,当确定的目标达到后项目就会终止,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项目,每个项目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设计院的工作任务就是为工程提供工程设计产品,对于任何一个工程来讲,都具有特定的起始和截止时间,对于设计工作来讲,作为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首要环节,对起始和截止时间的要求会更高。基于工作对象的不同,每件设计产品均具有其独特性。 项目具有临时性的特点。项目都有确定的开始和结束。项目开始时组建项目团队,随着项开展,项目团队的成员和职能也随之发生变化。项目的临时性并不意味着项目持续的时间短,项目的生命期一般包括项目动、计划、执行、控制、收尾五个过程。 项目具有明确的目标。项目一旦确定,其目标就是明确的,项目的目标可以比较准确的出来。设计院的项目成果就是设计文件,在每个设计委托接受之时,就是项目目标的确定。项目的目标一般界定范围、时间、成本、质量等要素,其中项目的范围、时间和成本为项目的主要部分。 3 设计院工作开展项目管理工作的关键 设计院是人才汇集的地方,主要是以人为主经营管理模式,设计院人的观念和素质,直接影响着管理模式。目前设计院一般采用的是职能式管理,生产管理按专业部门进行精细化划分,与项目管理的要求不尽相同。因此如果实施项日管理,需要经过长期耐心的培训,让广大员工尤其管理层的项目管理思想的综合素质进行提高,否则关于项目管理观念很难接受。 设计进行项目管理运作,可以充分借助于信息化手段实现。高水平的管理需要高水平的技术支撑平台。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设计院实行项目管理带来革命性的影响。通过专业的项目管理软件,规范人员的项目管理动作,弥补项目管理知识和观念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强制行执行,才能有利于项目管理在设计院中的强力推行。 项目管理中蕴涵着的先进的管理思想,要求设计院进行一系列管理变革。设计院进行项目管理的推行,不仅需增加项目管理思想意识, 更应该改变管理体制和管理办法,以适应项目管理的要。单纯追求工具的完美和高标准的人员素质是做不好项目管理的,组织结构和管理 的变革是顺利实现项目管理的重中之重。 4 设计院开展项目管理的组织结构的变革 当前设计院的组织结构及工作特点 目前设计院都是按照职能管理设立管理部门,按照一定管理幅度划分相应管理层,以致形成典型金字塔式的管理组织结构和部门协作的工作模式。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4.1 组织结构呈现以金字塔形状, 基层由生产部门和各种职能部门 构成。生产部门按照相应专业进行划分,专业间具有明确的分工界面; 职能部门以工作性质进行划分,负责不同的职能管理。 4.2 组织成员对组织部门领导负责, 下级组织部门对上级管理者负 责,各部门负责人对总经理负责; 4.3 各部门共同提供产品与服务。由于项目涉及多专业配合,因此设计院的很多工作需要部门间进行协作, 容易形成部门间沟通障碍,尤其涉及责任认定时,容易造成扯皮情况发生。 5 项目管理下设计院的变革要求 项目管理的思想要想在设计院中落地开花,组织结构的改革势在 必行,可能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5.1 组织架构的改变将是设计院走向项目管理的必经之路。 归根结底,任何一个单位改革的最大阻力来源于人的阻力。人的阻力一定程度上受制于组织架构、制度以及大家普遍认可的现状。改变现状,就将改变很多人的利益,牵扯大家的工作分工、工作方式,在一定程度或者一定时间上让人无法接受或者理解。守旧的观念和原有的组织模式与项目管理的要求又存在比较大的矛盾冲突,因此,要想实现项目管理的顺利执行,寻求组织架构的改变,形成适应项目管理要求的管理模式成为必然。 5.2 机构的变革必须辅以管理制度、管理流程的改变。 机构的改变如果说改变的是人的观念的问题,那么管理制度管理流程的改变将是规范人的行为的问题。机构改变了,人的观念扭转了,如果不辅以良好的制度约束,流程规范,再好的模式也不能有效运转。 因此机构的改变,配合良好的制度流程管理是设计院迈向项目管理成 功的重中之重。 5.3 项目管理知识的培训也是成功实行项目管理转变的一部分。 经过多年的发展,项目管理已经成为一门学科,具备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对于长期沉浸于职能化管理的模式下的人来讲,理念与知识的冲突显而易见,企业进行良好的项目管理运转,在观念接受的前提下,进行系统的项目管理知识培训,让广大员工不仅接受项目管理,而是逐步进行学习项目管理,参与项目管理,进而实现项目管理。对企业来讲,实行项目管理体制,也就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企业的项目管理进程任务还是非常艰巨的,尤其是像通信设计院这种长期按专业职能划分的管理模式下,改革的任务非常重。在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认清改革的阻力,辨别矛盾根源,掌握好改变的方向, 注意改革的节奏,将管理改革和战略规划结合起来,将改革上升到一 定的高度,同事借助信息系统的力量,强化管理,促进改造。保持设计院上下频繁的沟通与信息反馈,在长期的、持续改善过程的逐步树立实施项目管理。 通信工程导论论文:论通信工程的成本控制分析 中国通信业的不断深化改革和市场的逐渐放开,在通信建设市场当中的竞争不断的得以加剧,然而通信企业工程所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严峻。在当今社会,通信工程在经济市场竞争当中如何有效的迎接挑战,适时的抓住机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处于不败之地?不仅需要保障通信工程项目质量和工期以及安全控制,而且对于企业自身的人力和财力以及物理都需要进行合理有效的利用进一步将通信工程成本进行有力的控制,从而能够在项目实施的过程当中获得最大化的利益,更好的为企业创造物质发展条件。根据通信工程自身的特点如何行之有效的进行成本控制,将成本风险进行最大化的减小是本文论述的主要观点,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针对通信工程项目成本做出深入而全面的探讨。 一、通信工程的成本控制内容 通信工程有效地进行成本控制,不仅能够有力的节省通信工程对于成本的整体投资,而且对于通信工程的整体管理质量也可以进一步的给予提高,然而在通信工程成本控制过程当中,笔者认为所需要进行控制的主要内容具有以下几点: (一)人工费用成本控制 通信工程参加人员需要支领的各种费用统一叫做人工费用成本,具体包括基本工资、额外奖金、福利津贴、劳动保障费用等。改进传统的根据通信工程预概算得出的人工定额单价。通信工程单项的人工费用,以人工定额单价为基础,整体考核通信工程单项人员的编制、工作时间、工资标准以及通信工程所在地的劳工费用行情,详细研究预算的人工费用同实际支付的人工费用之间存在的不同,使用科学的数据解析这个模式,并且要做到迅速更正不足,确定符合实际的成本控制目标,把这部分资金用在工程外人员的开销费用或者是工程重要工序的奖金。 (二)预测的设施材料费用成本 在通信工程材料费用成本控制中,主要是通过对相关材料、设施以及材料运费等各个方面的控制。在整个通信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材料费用占整个工程成本的三分之二,由此就需要相关人员在成本控制的过程中,将通信工程材料费用作为整个工程成本的重点分析对象。在预测设施材料费用的过程中,针对主要材料、补充材料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同时结合市场发展状况,对相应的价格、运费以及供货地进行实地考察。在通信工程成本控制的过程中,科学、合理的预测设施材料费用。与此同时,相关部门还应设立完善的采购管理制度,避免因材料问题直接影响着工程的整体质量及性能。 (三)施工及其的费用成本控制 在二十一世纪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各种新型机器也随之发展起来,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还直接改善了人们的生活。通信工程在日常施工的过程中,各种新机器陆续的投入,在提高施工质量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程的成本费用。而通信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基于其自身的复杂性,在机器操作的过程中,无法形成确切的工作模式,机器的折旧以及使用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影响。由此就需要相关人员在通信工程承包控制中,能够将机器的相关费用考虑进去,以便从根本上确保工程的成本控制质量。 二、通信工程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通信工程当中对于项目建设成本的有效控制,不仅和共层施工秩序有着相连的关系,而且与今后的使用质量也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在实际生活具体的施工当中,由于外在诸多因素的影响,对于通信工程的质量遇着直接的影响,笔者分析认为在诸多影响因素当中其主要有以下几个详细方面: (一)单位领导重视不够 通信工程在具体的施工过程当中,企业领导将重点多半是放在了整体工程质量方面,然而对于工程项目造价的管理,通常都认为是财务部门应当负责的事情,导致在很大程度上对于通信工程的造价管理没有给予过多的重视。而且,现今社会经济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给予这样的一个市场环境,对数企业的领导层人员对于工程的技术以及承接单位比较重视,然而在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上面没有达到统一的共识,直接导致企业出亏损的现象。 (二)工程成本预测 在通信工程成本控制的过程中,成本预测是指相关人员依据工程的规模、技术要求以及人工等各个方面,对所需开销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然而在实际预测中,财务人员只对工程施工中能够看得到的进行预测,对于一些未知因素很难进行把握,这样的预测结果,与实际成本投入存在很大的分歧,在工程施工中,极容易造成财务风险的产生。 (三)缺乏必要的成本分析 多数施工单位在通信工程施工的过程中,针对成本控制,通常是对工程的整体成本进行总结,很少对成本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在施工的过程中,一旦出现成本升降,则直接造成现实费用与预计成本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此外,施工单位的下一个通信工程中的成本预测,往往是以上一个工程预测为依据,一旦一个出现问题,则会直接影响着施工单位今后的管理与发展。 三、完善通信工程成本控制的途径 针对通信成本控制实施的进一步完善,不但可以有效的将工程成本进行降低,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对工程的整体管理进行全面完善,将工程质量进一步得以有力的全面提高。在其具体的完善过程环节当中,笔者认为主要可以针对以下几种途径进行具体实施: (一)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在21世纪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说到底就是对人才的竞争。通信工程企业在日常发展的过程中,基于通信工程自身具备的技术性,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计算机进行辅助,而施工企业要想从根本上控制工程的成本,就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而在其加强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途径: 首先,在通信企业日常发展的过程中,人力资源作为其管理中的核心部门,在负责企业日常营运的同时,还直接关系着企业今后的发展。由此就需要通信企业的相关负责人能够加强对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使其在形成的过程中,结合着自身企业的发展状况,结合计算机的相关数据,将各个部门的人员信息进行分析总结,为企业选拔优秀的人才。其次,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应加强对现场工人的指导,使其在工作的过程中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施工。最后,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制度,在提高员工工程效率的同时,还能提高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使其更好的投入到今后的工程中。 (二)严格控制采购流程 在严格控制采购流程中,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采购人员应结合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在采购的过程中坚持“货比三家”的采购模式,在考虑采购价钱的同时,还要结合着材料的质量,确保采购的材料“货真价实”。其次,采购工作进行时要遵循四个原则: 一是规划原则; 二是现势原则; 三是实用原则; 四是科学原则。采购通道的选取,要保证稳定供货关系的情况下将供货通道进行扩展。通信工程的机器设备要从符合国家规定要求的工厂选取,数量较大的材料采购要以超标采购的形式进行供货。最后,通信企业还应制定完善的采购制度,并将其落实在采购中的各个环节中,确保采购工作顺利的进行。与此同时,采购人员在采购材料的过程中,严禁“拿回扣”,“以次充好”的现象发生,一旦发现,必须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 (三)加强工程管理 加强工程管理,在保障工程质量的基础上,完善通信工程的成本控制。而在其加强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完善工程每个环节管理,使其在施工的过程中,严格按照制定的施工计划进行施工。其次,在施工的过程中,严禁相关人员为了赶工期盲目的增加人数。最后,针对各种施工机器的操作,相关部门应派遣专业的操作人员进行操作,避免违规操作出现机器损坏或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做好成本预测,加强前、中期成本控制 成本预测就是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对一定时期或一个成本项目的成本水平、成本目标进行测算、分析和预见。通过预测可以为企业降低成本,为选择最优计划方案提供科学依据。包括预测工、料、机费用;预测施工方案引起的费用变化;预测辅助工程费、大型临时设施费、小型临时设施费、工地转移费;预测成本失控的风险等。通过对上述几种主要费用的预侧,即可确定工、料、机及间接费的控制标准,也可确定必须在多长工期内完成该项目,才能完成管理费钓目标控制。所以说,成本预测是成本控制的基础。 强调项目的中间控制。即动态控制,因为施工准备阶段的成本控制只是为今后的成本控制作好准备,而竣工阶段的成本控制由于成本盈亏己基本定局,纠正的可能性和幅度都不大。将项目的总成本目标逐个细化,落实到施工班组,使成本管理自上而下形成良性循环,从而达到参与工程施工的部门、个人从第一道工序起就注重成本管理的目的。在施工过程中,项目部各部门、各班组在肩负成本控制责任的同时,享有成本控制的权利,对业绩定期检查和考评,实行有奖有罚。只有真正做好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控制,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四、关于控制通信工程成本控制与全面发展通信工程相协调的研究 (一)人员整体的调配成本问题与控制通信工程成本问题相结合 工程项目管理人员需要对机械设备和仪表正确合理地使用,并根据不同的工艺特点、测试方法、技术要求,选用合适的机械设备和仪表。正确使用、管理和保养好机械设备及仪表的校正。要健全“人机固定”制度、“操作证”制度、岗位责任制度、交接班制度、“技术保养”制度、“安全使用”制度、机械设备检查制度等,确保机械设备处于最佳状态。 (二)加强环境控制环保是现代生活中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 如果想要对于环境控制环保进行有效的加强控制,笔者认为想要解决这一点,工作人员必须要从基础着手进行。共组人员需要全力加大宣传力度,将人们的觉悟和认识进一步给予全方位的提高,在其思想意识当中将环保意识进一步加强。全国各地都有通信工程项目,各不相同的工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当中由于环境因素各不相同对于工程质量的影响也有着各方面的区别,在通信工程的建设过程当中很多工程项目的建设周期时间都比较长,而且还具有较大的流动性。所以,在具体的施工实践当中,需要根据工程技术环境和劳动环境以及工作环境等具体实际情况当中的条件和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影响工程质量的环境因素进行合理的控制。极为重要的是施工现场,应当建立文明施工和文明生产的环境,严格杜绝野蛮施工和违反相关规定的施工,对于施工器材需要保持堆放有序以及道路通畅,全面有效的确保工程质量,创造良好的安全施工环境。 (三)重视整体工程质量,树立企业的信誉转贴于通信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工作当中,对于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宣传力度需要进一步的给予全面加强,在全体工作人员的意识当中需要加强明确成本意识。利用成本控制管理当中的优越性对员工进行有效的引导,将其工作有效的贯穿于企业的各项工作内容当中,只有这样才能够将通信工程的成本进行更好更加全面的控制,对于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总结 总而言之,电信行业当中的主要核心是通信工程,对通信工程做好成本控制可以有效的促进电信行业的有序正常发展,而且与网络计算机的发展也有着紧密的直接的联系。所以,在通信工程具体的施工过程当中就需要相关部门将强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将整体工程质量进一步得以全面有效的提高,使得其能够更好的投入到今后的使用过程当中。 通信工程导论论文:试论通信工程监理工作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监理公司参与项目管理的这种方式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建设方都有强烈的意愿聘请监理公司,因为实现工程高质量完工,同时控制工程的建设进度与投资,从而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而建设监理公司恰好具备了这些优点。因此监理业务在工程建设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这些监理业务中,通信工程监理业务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制度和理论体系,同时通信工程的实际经验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整个监理队伍呈良好的发展趋势,取得的成果为我国通信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通信工程监理业务目前的发展状况 当前,我国绝大部分的通信行业监理公司承接的业务主要集中在工程的施工期内,并且他们主要监督是工程的质量问题,因此这就使监理业务提供的服务面缩小,而不能扩展到工程的每一个阶段中去。然而工程的决策阶段与实施阶段都是工程监理所要监督的过程,因此,工程项目的投资决策阶段有很多监理业务来让我们发挥自己的优势。而不是仅仅对通信行业设备安装工程或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评估做出一些评审意见和建议,所以,工程监理业务在工程建设投资决策阶段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通信监理业务未来发展方向 目前工程项目中的法人责任制有了进一步完善,对工程项目投资的效益也越来越被投资方所看重,工程建设管理体制的改革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因此,工程监理的业务将会在工程前期决策阶段内得到进一步的扩大与发展。所以,监理公司在以后的发展中要改变以前只以施工监理为主的模式,而要向工程的各个阶段,各个方位进行全面发展。从监理的发展方向来看,监理将代表业主对项目的决策、设计、施工等阶段进行全程管理,同时这也是通信工程监理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随着监理企业的工作从工程监理转向项目管理,它工作的范围也将有很大的扩展空间。工程的设计、质量监理、招标、采购、外部联络等施工过程等应该实现监理的全面管理,它们工作的重点各有不同,因此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如果监理进入项目管理中,不但可以使运营商从项目的日常管理中解脱出来,还可以使工程的效益得到提高,从而达到业主与运营商的双赢。所以工程监理企业必须加强自身建设,扩大服务范围,提高监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使其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大大提高,从而能更好的为业主服务为社会的发展添砖加瓦。而通信监理行业也应该顺应形势,不断完善体制建设和管理体系,培养自身人员的提高竞争意识服务理念,在发展中接受挑战,在挑战中不断壮大自己。 三、通信工程监理的模式 1. 传统监理模式 工程的设计和施工由不同单位来做是传统模式的主要内容。这种模式的程序是:首先业主委托工程师作出项目前期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然后对项目进行评估,接着再进行设计,等设计完成后,则通过招标来选择承包商,承包商与业主签订施工与设备供应合同,接下来承包商与分包商和供应商分别签订分包和材料合同,紧接着开始组织项目施工。在这些程序中工程监理只能负责施工阶段的质量和安全控制。 传统模式沿用时间长,管理方法为人们所熟悉,各项程序也已经发展成熟。但是项目由设计到招标再到建设所用的时间长,因此项目的总投资及工期会难以控制,这就导致开始投资大、管理费用高、管理工作复杂等问题,如果出现质量问题,有关人员就会互相推诿,给协调各方面工作造成很大困难。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急需建立一种专业机构模式来满足通信运营商的要求。从而使通信运营商得到高的效益。 2. pm监理模式 工程项目的监理企业与业主签订合同,并且按照合同约定,代表业主组织实施工程项目的全过程,这种模式称为 pm模式。因此,在项目决策阶段,监理工程师可为业主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在项目准备和实施阶段,招标、采购、施工、竣工验收以及试运行等方面都是监理工程师要为业主提供的服务。这种模式的优点是:(1)能使业主利用监理单位的经验缩短施工总工期;(2)能使项目的总成本降到最低;(3)工程的质量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因此,这种模式比较适用于大型复杂项目,业主管理能力薄弱时也适用此种模式。 3. pmc监理模式 工程监理企业与业主签订合同,在完成pm模式所有工作的同时,还应该完成项目工程的初步设计工作,管理风险与经济责任也要按照合同约定承担一部分,这就是所说的pmc模式。这就要求监理工程师对业主的服务工作要更细致。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通信建设的项目与规模越来越大,而在通信建设领域内,各个专业的的交叉点更是复杂,技术更新更是日新月异,因此,在通信工程建设时,业主更需要有丰富经验的专业监理工程师来给予帮助,从而在建设的可行性研究评估、勘察、设计与施工管理、后期移交等方面取得很有效的效果。使业主在项目建设中能取得很高的经济效益。 pmc模式具有以下优点:(1)缩短工期。监理公司在项目管理中可以使项目的部分工作阶段发包,这样可以使整个工程在最短的时间内以获得最大的效益。(2)节省投资。监理公司可以在工程还没发包之前,在市场中对将要用的材料、设备调研,根据调查材料与设备的市场情况,购买有可能涨价或短缺的材料、设备,这样就为业主节省投资。(3)协调管理,促进各方工作顺利完成。在通信建设领域内,设计单位负责设计,承包商负责施工,而通信监理公司的介入就是协调和管理这两个机构的工作。从投资前期到工程建设期,一直到工程竣工。如果在这期间,业主、设计单位、承包商之间因为某些因素发生争执,此时通信监理公司可以从中调和缓冲和调解,解决他们之间的矛盾,从而促使工程能够顺利的完成。所以,由于运营商面对的各色的工程承包商和设备供应厂商,鱼龙混杂,因此通信工程监理公司可以充分发挥其优点,使通信工程建设项目能够统一协调、减少存在的矛盾、缩短工期、降低成本、控制质量、提高效果。 虽然pm与pmc模式出现比较晚,但是相对传统的模式而言,它们代表了通信工程建设项目最新的发展趋势。因此,通信工程监理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以及社会需求来选择监理的模式。总而言之,业主的期望,市场的需求,外部的呼唤,监理企业内部的要求,都显示pm和pmc模式是符合我国工程建设监理制度要求的,所以,通信工程建设监理将沿着这些模式走出一条为业主全方位服务的新道路。从而使工程建设健康的向前发展。 四、结语 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实践,通信工程建设监理已经跻身通信工程建设领域,并且成为了它们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但成为了一个独立的行业,而且它还形成了自己的基本理论、业务对象、业务范围以及法律赋予它的义务与权利,同时随着与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慢慢接近,它最终会作为业主的代表来管理项目。 通信工程导论论文:未来智能通信工程系统化改造的趋势 有线通信模式基本上被无线通信所取代,通信运营商在建立基础设施阶段采取了各种高科技技术,这样方便了操作人员对通信设备的操控要求,并且实现了现代化通信系统的优化改造。但是,从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势来看,未来通信系统必将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系统所具有的功能及设备也更加复杂化。因此,深入研究通信工程智能化改造的趋势及发展方向是极为重要的工作。 一、通信工程系统化改造的主流趋势 改革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而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促进通信通常改造的根本动力。与传统通信系统相比,智能通信工程的建设难度更大,其在升级改造过程中运用到的科学技术极为复杂。正式由于这种复杂的改造过程,才让智能通信系统的功能得到最大发挥。从目前行业趋势的发展角度来看,通信工程系统化改造的趋势如下: 1、设备复杂化。通信工程引用的设备更加复杂,这说明智能通信模块的功能越来越多。除了常见的通信设备外,无线通信设备将成为未来通信的新型构成,高科技设备不仅信号传递性能强,在抵制外界因素干扰方面也有较强的性能。 2、操作自动化。用户在操作通信系统时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编制相应的程序代码输入到操作系统中,利用程序代码可以实现设备的自动化操作。操作自动化发展趋势提高了通信系统的运行效率,减小了人工操作面临的诸多困难。 3、功能多样化。智能通信功能的多样化表现在:一是系统自身具备的功能,如:对数据信息的自动收集及处理,对外界干扰因素的防御功能等;二是通信用户有更多的功能可以选择,如:语音、文件、数字、视频等不同的信号方式。 4、成本最低化。控制工程建设成本是节约国家资金的方式,尽管国家每年投入大量的资金支持通信工程建设,但企业应将项目成本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才能实现通信行业的快速发展,为用户提供更多的方便以满足信号传递的要求。 二、智能通信工程改造需注意的问题 鉴于智能化发展是未来通信工程建设的必然趋势,企业在制定工程改造方案时要注意多个方面的问题,以免工程改造后给用户带来诸多不利的影响,破坏了通信系统结构功能的正常发挥,影响了运营商正常的经济收入水平。从实际改造情况看,通信工程系统化改造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 1、技术问题。通信工程是一项技术性要求严格的项目改造活动,无论是设计人员或者技术人员在改造期间都要掌握技术运用情况,尽可能采用先进的通信科技服务于工程改造。如:灵活运用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通信技术等,建立多功能的数据传输模块。 2、系统问题。不仅要建立智能化通信系统,还要对系统功能的发挥创造有利的平台,这样才能满足未来用户对通信工程改造的运用要求。如:企业在制定工程改造方案期间,要对其配备相应的维护方案,特别是对通信系统常见的故障问题要及时处理。 3、安全问题。数据信息传输的安全性也是考虑的重点,近年来很多用户在传输信息时会出现窃取、盗用等问题。这不仅影响了用书传递信息的安全性,也会破坏整个通信系统运行的效率。因此,智能通信工程改造必须注重信息的安全传输,避免外界因素对信号传递的干扰。 三、基于红外通信技术的智能系统 目前,符合红外通信标准要求的个人数字数据助理设备、笔记本计算机和打印机已推向市场,然而红外通信技术的潜力将通过个人通信系统(pcs)和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网络的建立而充分显示出来。由于红外连接本身是数字式的,所以在笔记本计算机中不需要调制解调器。便携式pc机有一个任选的扩展插槽,可插入新式pcs数据卡。pcs数据卡配电话使用,建立和保持对无线pcs系统的连接;扩展电缆的红外端口使得在pcs电话系统和笔记本计算机之间容易实现无线通信。由于pcs、数字电话系统和笔记本计算机之间的连接是通过标准的红外端口实现的, 所以pcs数字电话系统可在任何一种pc机上使用,包括各种新潮笔记本计算机以及手持式计算机,以提供红外数据通信。 而且,由于该系统不要求在计算机中使用调制解调器,所以过去不可能维持高性能pc卡调制解调器运行所需电压的手持式计算机,现在也能以无线方式进行通信。红外通信标准的开发者还在设想在机场和饭店等地点使用步行传真机和打印机,在这些地方,掌上计算机用户可以利用这些外设而勿需电缆。银行的atm(柜员机) 也可以采用红外接口装置。预计在不久的将来,红外技术将在通信领域得到普遍应用,数字蜂窝电话、寻呼机、付费电话等都将采用红外技术。红外技术的推广意味着膝上计算机用户不用电缆连接的新潮即将到来。由于红外通信具有隐蔽性,保密性强,故国外军事通信机构历来重视这一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四、智能天线在无线通信中的应用 智能天线能用于很多种无线通信系统中,以提高系统性能。未来专用移动通信网将向公众移动通信网方向发展,或者说二者之间关系更加密切。还应注意:移动通信蜂窝小区正在向微型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站距将更小,分布也更广泛,波束跟踪也更需智能化、实时化,基站配置也将更灵活,智能天线的波束形成技术将在改善地面电波传播质量和降低成本上发挥重要作用。由于智能天线的使用,不论在专用移动通信系统,例如集群系统、无线本地环路,还是在公众蜂窝系统,一改控制信道的发射方式——由全小区(或全扇区或全无线区)范围内的辐射为跟踪性的极窄波束辐射,全区内同频可以多次复用,从而形成了智能无线区(智能小区、智能扇区)的新概念。因为智能天线具有跟踪功能的固有性,无需通信系统另设“定位功能”,从而使采用智能天线的移动通信系统、个人通信系统的越区切换产生了“智能切换”的又一个新概念。而且,智能天线的应用也降低了成本。目前国内在公众移动通信系统中虽然使用了性能优良的单极化全向天线antel bcd-87010、单极化定向天线antel rwa-87027、双极化天线dps60-16 rsx和先进的遥控电子倾角天线mtpa890-d4-rxy-z。 智能天线用于移动通信系统时,主要用于基站的发和收。应该承认,移动通信和个人通信应用智能天线的难度较大,其原因在于移动的多用户、电波传播的多路径等因素造成了信号动态捕获与跟踪的难度,所以移动通信和个人通信中智能天线应用较晚,而无线接入系统尤其是固定式无线接入系统却较早应用。智能天线工作于tdd双工方式的无线接入系统时,可以把上、下行链路的加权系数统一。但在上、下行频率不同时,即采用fdd双工方式时,则下行链路的加权系数在上行链路的加权系数基础上,还需作适当处理。智能天线有望用于移动市话,以改善其频率配置的难度和提高网络的容量,以及提高网络的抗干扰能力。 五、结论 总之,未来智能通信工程系统化改造要引进不同的科学技术,同时在通信设备上也要及时更新调整。对于智能通信工程中存在的问题,运营商也要及时制定处理策略加以控制,这样才能保证通信工程作用的最大发挥。 通信工程导论论文:应用型本科通信工程专业建设探讨 通信行业是一个技术更新快、发展迅速的行业,也是一个聚集和储备高新技术人才的地方,其不断增长的用人标准很难及时得到满足。很多高校学生接受着和现实行业发展存在差异的传统型教育,知识结构并没有根据新的形势进行相应地调整,也没有相应的实验实训环境,更得不到进入通信企业实习的机会,这些都造成了大量通信专业的学生发现自己所学的专业和行业不对口,同时企业又招不到合适的人才的现象。 目前本科院校主要采用的培养模式依然是“厚基础、宽口径”的教学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基本是研究型人才,这一套教学体系和指导思想对于“211”院校和一本等资深的老牌本科院校来讲是非常适合的,但是对于像长沙学院这样的新升本没多久的二本学校来讲却不太适合。学校的教学条件、师资条件和学生自身的条件都不能和名牌本科院校相比,如果依然走他人走过的老路,那么学生在市场竞争上一定处于劣势,而且在当今大量扩招、人才过剩的情形下,还会给学生的就业带来严重的问题。 相比于职业中专来讲,本科有自己的优势:学生素质好,培养时间长,基础扎实等,而且随着技术的发展,社会也要求技术人员对理论有着深刻的理解。通过调研,长沙学院通信工程专业在职业中专的培养模式和传统本科院校培养模式之间取长补短,找到一条自己的发展之路:在“厚基础、宽口径”的基础之上,进行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 一、应用型本科通信工程人才培养与定位 1.培养方案的形成 本科走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可供借鉴的经验不多,通过对湖南省高等院校的调研发现,目前的情况是大多数湖南省高等院校通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研究型人才,在此条件下长沙学院通过以下三个方法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培养方案。 (1)组织教师对周边地区的通信工程人才需求与就业要求进行详细而周密地调查,以产业技术为参数,勾画出就业能力—知识—技能—课程详细的内在关系图,努力构建特色鲜明的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2)去中兴、华为、思科等主流通信企业调研考察,了解这类企业的应用型岗位的用人要求,同时还对他们的渠道、服务商、运营商人才的培训体系做深入探讨,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中充分吸收他们的成熟思想,适当地加入企业现有的培训课程。 (3)学校从联通、电信等运营商,中兴、思科等设备制造商聘请专家为通信工程专业的专业委员,定期开展座谈探讨专业建设与发展,掌握行业前沿动态,及时根据行业发展对培养方案进行调整。 2.应用型本科通信工程人才培养定位 长沙学院是一所地方院校,本身定位于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其通信工程专业的定位就应该服务于学校的大方向,所以长沙学院应用型本科通信工程专业的定位是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即培养具有一定通信基础知识、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具有较强的通信实践能力和适应性;能从事生产第一线的通信设备制造、应用开发、工程设计、设备集成与安装、运行维护和管理工作;且具备解决通信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现场工程师。[2]专业的建设应该突出“应用”,既要遵循一般本科人才培养的规律,又要突出实践,强化应用,注意学生通信基础理论的培养和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相结合,把应用性环节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突出通信理论教学和通信实践应用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坚持通信工程科学教育和通信工程实践训练并重,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应用型通信工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 二、应用型本科通信工程专业建设 1.应用型本科通信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 对原本科院校和企业中现有的课程体系中的专业课程进行较大程度地修改,逐步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1)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以引入国内外知名企业的课程、教材、先进的教学方式为龙头,逐步对通信工程专业原有课程的教材、教学内容、方法、实验进行改造,从而达到培养应用型本科通信工程人才的要求。 (2)积极进行精品课程建设。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核心和重点,与企业合作建设具有多媒体学习、在线作业、在线考试及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等功能为一体的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全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争取在4年内有10%~15%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水平达到校级或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在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上,进一步体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复合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在培养好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适当地培养学生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其就业与职业竞争力,以及职业生涯中的自我发展、自我塑造能力。把课程建设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杠杆,通过课程建设更新观念、强化教学管理、提升师资水平。 (3)优化课程设置,加强课程群建设。根据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对现有的课程进一步优化改革。注重整体优化和系统整合,构筑宽厚基础和拓宽专业口径,强化和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明确各门课程和各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地位、要求,减少总学时、强化基础,突出主干课程和拓宽知识面;对课程进行整合与重组,构建课程模块,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减小不同课程中内容的重复,提高教学效率;发挥骨干教师在教学和课程群建设中的作用,建设好学科课程群、专业课课程群。 (4)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购买和制作多套多媒体教学课件,或通过校企合作渠道,免费“拿来”企业中知识更新快捷、内容通俗易懂、反映真实技术潮流发展的高质量企业电子课件,以内容置换形式积极加以使用,并通过免费在线考试平台,检查学生学习状况,实现教考分离和教材国际化。 2.应用型本科通信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3]在应用型本科提出之前,本科教学中的实验基本环节与实际应用环境相脱离,如通信工程专业课的实验基本是以实验箱的形式完成的,在这种教学形式下,学生能理解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但缺乏对整张通信网网络层次上的认识,这对培养他们参加工作后的实践动手能力没有任何好处。为了克服这些缺点,笔者在原有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吸收企业的经验并做了较大地改动。 (1)按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开设认识实习、综合实训、综合设计等集中实践环节,将集中实践从32周增加到40周,课内实验从过去的289学时增加到约480课时,累计实践教学环节达60周以上。此外,通过课外的开放性实验、各种行业竞赛和电子设计竞赛的培训,大部分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远远超过60周以上。 (2)对于通信原理、信号与系统、通信电路等专业基础课,依然采用传统的实验箱形式开展验证型实验,深化对基本理论的认识和掌握。在实验的过程中,可以逐步培养学生使用常规仪器(示波器、万用表、信号发生器、稳压电源)的基础技能,为学生以后进行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做好准备。 (3)引入商用通信设备构建专业实验室。学校在2008年通过思科公司的捐赠项目和采购建立了数据通信实验室,满足了数据通信、路由交换、网络安全等课程的专业实验实训要求;2009年通过与中兴公司校企合作建设了程控交换、光传输、移动通信的实验室,满足了现代交换原理、光传输、移动通信等课程的专业实验实训要求。 (4)针对已建设的数据通信、程控交换、光传输、移动通信的商用设备实验室,专业老师进行了深层次的开发:以数据通信设备为硬件基础配合web技术开发出一套远程实验系统,通过和网络中心的协调,学生可以在寝室、教室、家里等任何一个能接入网络的地点登陆实验室设备进行真实的实验,教师也可在课上讲解原理、协议、操作等知识时,同时登陆实验室进行现场操作验证,及时加深学生印象,最大程度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将光纤通信、程控交换、数据通信三个实验室互连互通成为一个整体,形成一套商用的全网通信系统,为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综合实验、综合实训、毕业实习等活动,提供一个非常完美环境,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利用仿真软件matlab、systemview和ns2开展一定的仿真实验,让学生在提高应用能力的同时具备科研能力,为他们考研和以后从事研究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三、结束语 构建应用型的本科培养方案,开展校企联合,改造课程体系和实验教学体系,使得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能在学校内以最短时间理解通信方面的知识,同时具有较好的实践动手能力。学校目前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越来越好,普遍获得用人单位的好评,说明应用型本科通信工程人才的培养方向是正确的。 通信工程导论论文:未来铁路通信工程系统化改造趋势分析 结合国外通信行业的发展状况,发达国家的铁路通信工程基本达到了自动化运行的水平,各种先进的高科技设备运用甚广。此外,国外积极设计系统化的通信方案,促进了铁路交通运营期间的信息传递活动,降低了列车人员及地面调度人员的运行交流。尽管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但未来效仿国外对通信工程实施系统化改造也是必然的趋势。 一、铁路工程改造期间存在的问题 铁路工程改造的难度极大,这是由于工程建设所涉及的面域广阔,后期改造运用到的设备种类繁多,要求铁路规划人员从多个角度考虑选址问题。设计单位在规划期间未能深入研究铁路的结构特点,导致工程选址方案与实际情况不相符。铁路通信工程选址过程存在的问题表现为: 1、标准方面。工程地址的选址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内容,既要符合铁路未来生产运输的要求,还应该注重周围生态环境的保护。实际改造活动中,设计人员偏重于铁路结构的优化调整,更多考虑的是铁路整体运行的便捷性。铁路通信工程在改造期间,通信设施的设置点不合图纸标准,如:基站、直放站等具体位置不明确,随意建设破坏了地面的原始环境。 2、线路方面。路径是铁路通信改造工程的主要内容,其包括站内、站外路径两方面。站内路径选址问题表现在空间区域的规划上,铁路内道路线条设计不合理,现有的地面空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如:铁路运输站点内容的线路规划不当。站外路径选址的弊端主要是工程位置与村庄、公路等相互交叉,这些都会影响到后期通信工程改造的顺利进行。 3、作业方面。根据我国铁路工程改造选址要求的规定,工程选址要符合:接近信号中心,进出线方便。设计单位在工程选址中没有考虑到日后施工的难度系数,所选的地址偏远且运输距离大。这种情况既影响了通信设备的安装设置,也减弱了铁路设备接收数据信号的灵敏度,不利于铁路通信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降低了列车人员的信号传递效率。 二、通信工程系统化改造的两大趋势 未来铁路通常工程实施全面改造升级,能够为铁路交通提供综合性的保障系统。借助于铁路通信平台,地面调度人员可及时掌握列车的行驶状态,及时检测到肯能发生的异常信号。随着高速度铁路改造项目的实施,通信系统对维护铁路交通安全的作用更加明显。为了适应这种发展趋势,铁路通信工程坚持系统化改造是不可避免的。系统化改造的两大趋势: 1、性能最优化。对铁路通信工程进行系统化改造的根本目的是保证通信传输的正常进行,只有通信工程的功能得到改善,才能满足系统化改造的要求。因而,性能最优化是通信改造的最基本原则。如:工程单位必须要确保通信系统在信号传输、定位监控、信息转换等方面功能有所改善,才能正式参与工程建设。 2、科技最高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先进的科学技术是通信工程改造的核心要素。只有把最先进的科技运用于通信工程改造,才能建立多功能、高效率、低投资的通信平台。科技最高并非要求铁路通信功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工程单位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条件,让通信科技运用到铁路改造中发挥作用。 三、无线接入网未来的发展趋势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信息化的进展,不仅要求铁路通信网具有更强的保障铁路安全运营的通信功能,以适应高速列车通信的需求,而且要以铁道部的全程全网的优势全力发展电信增值服务及经营与中国电信业务范围一样的电信业务,参与同中国电信的竞争,使旅客和网络覆盖区的广大用户方便地享受信息的服务。比如随时随地的提供铁路客货运输资讯信息、订购火车票等服务,在列车就能享受语音、传真、数据、视频、移动通信及internet等服务。不过,铁路现有的通信网络设施庞大而落后,这是目前该网络发展的最大障碍。 铁路通信网未来的发展趋势应该是向着与公用网相融合的方向,并达到与公用网的统一。从而使得用户无比是在运行中的列车上,还是在铁路网的覆盖区域均能够通过铁路通信网进行如同办公室一样方便的信息交流,如进行电话联络,宽带的数据通信和图像传输,接入internet等。而要满足这一要求,集群移动通信系统已经远远不够,gsm(r)和现行的cdma技术也不能达到这一要求。从现在的发展情况看,惟有第三代的cdma技术才可能担当起这一重任。因此,铁路通信网的无线接入部分今后的发展方向也必须是朝着第三代cdma的方向。 四、新型铁路传输技术的运用 随着铁路列车向高速化与准高速化方向的迈进,为保证有效的人机控制和提高运输效率,要求建立一个功能完善的、技术构成先进的铁路通信网。铁路通信工程系统化改造运用的传输技术包括: 1、sdh传输技术。sdh是取代pdh的新数字传输网体制,主要针对光纤传输,是在sonet的标准基础上形成的。它把信号固定在帧结构中,复用后以一定的速率在光纤上传送。sdh是在电路层上对信号进行复用和上下。当带着信号的光纤通odf(光纤分配架)进入adm 时,信号必须通过o/e转换和设备上的支路卡才能下成2mb/s的基本电信号,并经过通信电缆和ddf(数字配线架)接到用户接口或基站bts(基站收发信机)。 2、atm网络传输技术。atm是一种基于信元的交换和复用技术,即一种转换模式,在这一模式中信息被组织成信元。它采用固定长度的信元传输声音、数据和视频信号。每个信元有53个字节,开头的五个字节为信头,用以传输信元的地址和其他一些控制信息,后面的48个字节用以传输信息。利用标准长度的这种数据包,通过硬件实现数据转换,这比软件更快速、经济、便宜。同时,atm工作速度有很大的伸缩性,在光缆上可以超过2.5gbps。在网络传输中,为了使多个用户共享高速线路,通常采用时分复用方式。 3、mstp传输技术。mstp依托于sdh平台,可基于sdh多种线路速率实现,mpls包括l55mb/s、622mb/s、2.5gb/s和10gb/s等。一方面,mstp保留了sdh固有的交叉能力和传统的pdh业务接口与低速sdh业务接口,继续满足tdm业务的需求;另一方面,mstp提供atm 处理、以太网透传、以太网二层交换、rpr处理、处理等功能来满足对数据业务的汇聚、梳理和整合的需求。 4、rtk gps网络传输技术。随着gps无验潮测深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传统电台数据链的传输模式已不能满足长距离rtk作业的需要。而网络rtk技术则是利用网络来取代uhf电台进行数据传输,它传输距离远,信号稳定,抗干扰性强,已成为数据链传输的新宠。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是在gsm系统上发展出来的一种新的分组数据承载业务,gsm是一种使用拨号方式连接的电路交换数据传送方式。gprs利用现有通信网的设备,通过在gsm 网络上增加一些硬件和软件升级,形成一个新的网络逻辑实体。 五、结论 综上所言,通信系统是铁路工程建设的重点内容,目前工程项目在选址规划方面还存在不足,这直接影响了后期铁路通信系统功能的发挥。新时期铁路通信系统化改造方案已经制定,工程单位必须严格按照标准完善通信系统功能。 通信工程导论论文:传输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 前言 作为通信网的物理平台,传输网承载着各种各样的业务。只有传输网络得到良好的建设和发展才能保证通信网络实现更加灵活、更加安全、更加高效的服务。因此,传输网络的建设成为了当前各大运营商所关注的重点和焦点之处。这些年来,以ip为代表的宽带数据业务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用户量大量增加,导致了传统的sdh承载技术已经逐渐落后,渐渐地不能适应和满足当前用户的使用要求。 1在通信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的传输技术的特点 1.1传输产品的外型趋于小型化 小型化,是指传输产品的外型一般偏小。比如:当前的信号延伸类传输产品、光纤收发器等都已经能够做到只有巴掌那样的大小,有的甚至更小。同时,一些速率比较低的光传输的设备和以太网传输,不管是pdh或是sdh制式,基本上都已经实现了单板化。大多数传输产品的高度不会比2个u大。 传输产品外型的小型化一方面降低了制造商的材料成本,相应的运输费用也减少许多,从而给厂商提高传输产品的性价比提供了一定的成本空间。另外,从运营商的角度来看,由于部分产品可以直接在远端挂在建筑物的墙壁上进行使用并进行远端的监控,因此,扩容或者延伸站点可以不用增加机房建设,这便使得建设周期大大的缩短了,而且还大大降低了投资成本。 1.2传输产品的功能更加全面 传输产品的多功能是指实现了多个业务的传输。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传输产品把小型化当成研发的基础,已经能够将过去由不同的、独立的设备传送的信号以及实现的一些功能都集成到一台传输设备中。这样不仅提高了传输线路的利用率,同时也使占用的光缆芯数得到了有效的减少。传输产品的多功能化的几个突出优势: (1)以前有的设备只能单纯地用于信号的传送,而实现传输产品的多功能化后便同时具备了直接的接入功能。传输产品的多功能化一方面使设备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也使得传输设备具备了一些增值业务的实力。另一方面,使得过去一些比较分散和孤立的边际用户可以方便的接入网络,克服接入成本太高的问题。 (2)多功能化的传输设备融入了以太网的信号传送和业务的接入功能,运营商只要有经营的执照,而且具有传输的网络,就能够很方便地传送互联网的信号,还可以开展ip电话以及adsl宽带的接入业务。这两项业务都有着强大的市场潜力。传输产品的多功能化吸引了许多通信设备的制造商参与其中。当前,我国仍然以gsm为移动通信的主流。在通信的建设投资中,一方面要加强站点和设备的扩容,另一方面,还要着重拓展通信网络的覆盖区域和范围。因此,达到边际网的要求的基站是通信建设投资的重中之重。减少和消除通信信号的覆盖盲区,尽可能地实现无缝覆盖是网络边际建设站点的主要目的。而传输产品的多功能化则为保证建设质量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因此受到几大运营商的广泛喜爱。与此同时,在传输产品多功能化的影响和带动下,基站制造商也逐渐开拓了小型化和多功能化的道路。把基站建设得小巧和实用,一些设备只要挂装便可投入使用,免去了再建机房和铁塔的麻烦。 1.3一体机的广泛应用 目前,一体机的技术有两方面的应用:一方面,集成各种相同速率的单板机于一体,让多个设备同居于一框,方便进行管理和监控。另一方面,在供电方面,则实现了集中供电和分散供电2种方式。 当然,这些传输设备并不仅是进行简单的物理组合,而是通过一套完整的管理和监控的系统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另外,还可以在非常重要的路由上面进行备用系统的设置,这样就能及时地实施倒换的控制。sdh制式的传输设备能够将不同速率的传输和接口板卡混插于一框,其提供的速率是在2mbps和2.5gbps之间进行选择,而且必须根据使用的需要进行选择。一体机不仅能够任意的分插,也可以用分插的技术来分配电路。随着监控管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让局域环网和容量不大的本地环网的组建也逐渐变得更加方便。 当前,城域网、接入网、本地网等是国内传输产品的需求主流,这些市场能够吸收所有成熟的传输技术,并且非常鼓励新兴的技术和实用产品不断的研发和应用。一体机的产品可以给出一些传输资源比较优化的分配方案,许多技术更先进的一体机还能够预留出升级的方案。这样不仅使得建网的成本得到大大的降低,而且可以缩短以后升级和扩容时用于建设和改造的时间。这是由于,对可以预留升级的方案的部分一体机来说,只需要增加一些传输或接口插板,或者是通过将原来较低速率的插板换为速率较高的插板后,再进行系统软件的参数调配,便能实现扩容和升级。预留有升级方案的一体机甚至不需要厂家人员的到场参与,直接由运营商自己便能在现场完成。 通信工程导论论文:独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在就业市场激烈竞争的背景下,独立学院如何区别于学术型本科院校及技能型高职高专院校,构建特色鲜明的专业课程结构体系并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是摆在独立院校面前的重大课题[1]。我院通信专业自开办以来,结合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大力探索特色教学的途径与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取得了明显成绩。 1、课程结构体系改革 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修订各专业培养计划的原则意见》的精神,参照国际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标准[2],大胆借鉴和汲取国内外同类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经验,我们构建了符合学院实际、特色鲜明的基于“平台+模块”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结构体系。 “平台”包括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模块是指专业能力模块,通过“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学习,最终将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工程应用服务型人才。 通识教育平台主要包括传统的人文和社会科学基础课程,学科基础平台主要包括自然科学、电子及计算机基础课程,专业基础平台主要包括通信专业基础及专业必修课程,专业能力培养模块是为适应市场和就业的需求,在学习和掌握通信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着重于通信领域某一专业能力的培养,目前我院通信专业有射频技术和通信网络两个专业能力培养方向,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2、教学方式改革 2.1 理论与实验合一的教学方式 近年来,我们充分考虑专业课程的特点,积极探索理论与实验教学有机结合的教学方式。对于电子线路cad及仿真、c语言程序设计、eda技术及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采用理论与实验合一教学方式,即学生在实验室上课,主讲教师同时负责理论与实验教学,在同一课堂上主讲教师讲完某个理论知识点后,学生马上动手做相关实验,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改善了教学效果。 2.2 课件与黑板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积极采用电子教学手段,使教学效果不断走上新的台阶。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结合教学内容,利用ppt、matlab、flash等多种软件代替了原来大量的板书,将图、文、声、像等媒体表现方式有机结合,通过生动形象的演示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节省了教师和学生的时间,使教师可以集中精力传授教学内容。因为电子教案在课前已经放到教学辅助网站上,学生可以下载打印,所以节省了学生大量的记笔记的时间,课前可以根据教案复习,在课堂上可以专心听讲,提高听课效率。同时,我们认为,电子教案应该是为教学服务的,是教学手段的一个必要的补充,所以我们也没有完全抛弃黑板,教师有时可以在黑板上完成一些公式和例题的推导,在这些方面黑板教学有其独特的魅力。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促进教和学之间的交流。 3、教学模式改革 数字信号处理与现代通信原理两门课程实行了教学模式的改革,尤其是现代通信原理的教学模式改变很大:先对主要通信技术的知识结构进行简单讲解,然后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知识,完成相应的练习及验证性实验,并提交自学总结;最后有针对性地进行主要通信技术的详细讲解,完成综合性系统实验,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通过批改学生作业、答疑过程中反映的问题、平时和学生的交流来看,有目的要求地强迫学生预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力,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并且对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继续学习打下了良好基础。 4、考试方式改革 在考试方法改革中,主要思想是转变应试学习为研究性学习,转变注重考试结果为注重学习过程,转变计算能力为知识应用能力,并有利于优秀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施展和发挥[3]。目前,高频电子线路、现代通信原理、移动通信技术等工程应用很强的课程,均采用半开卷的考试方式。考试内容侧重学生综合能力及分析能力,淡化计算技巧,强调原理、概念与方法,即允许学生带一张a4纸进考场,学生可以在a4纸上归纳总结所有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实行半开卷考试,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归纳课程核心内容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学生从应试学习模式转为素质培养模式。 5、实验教学改革 实验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主要补充,它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具有重要地位。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实验教学改革是教学改革这一系统工程中的重要一环。为探索实验教学的新方式,通信电路实验室首先拿了一个实验进行开放完成的试点,通过收集学生意见及总结,目前,“信号与系统”?“高频电子线路” 、“现代通信原理”和“现代通信网络技术”等课程实验均采用开放式教学[4],以学生预习?自选时间和自主做实验为主,教师讲解示范为辅。为此,我们进一步完善了实验指导书,并且将示波器等重点仪器的使用方法印成卡片,每个实验位置放一份。学生做好预习才能准许进实验室,老师不讲解只辅导答疑和检查结果,学生基本都能完成实验内容。通过开放性的实验教学,促进和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开放性实验时间内,如果有学生完成规定的实验内容,则可以充分利用开放实验时间对相关课外内容进行学习,例如电子制作或进行其它科研项目等。通过推出一系列的实验自主学习模式后,近年来,我们通信专业学生在全国和广西区大学生电子制作竞赛中获得了较好的成绩,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有较大提高。 6、结束语 以上是我们通信专业这几年来的教学改革与探索,通过教学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力,提高了学生的独立获取知识和实践创新能力。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将不断学习更新教育理念,探索各种特色教学的途径与方法并不断积累经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通信专业应用服务型人才。 通信工程导论论文:通信工程设计阶段通信项目管理九大内容 【摘 要】本文就我国目前通信工程领域设计阶段管理的职能方向,阐述设计到的范围管理时间管理、费用管理、人力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采购管理、综合管理九大内容。 【关键词】项目管理;设计;时间;范围 1. 引言 通信工程设计项目管理是对通信工程每个周期各个阶段进行过程管理。会涉及到通信工程时间、范围、质量。沟通、人力资源、费用管理、采购和综合等九大职能领域的内容。 2. 通信工程设计范围管理 范围管理包含通信工程设计的范围何通信工程设计管理(服务)的范围两个方面。 (1)在通信工程设计的开发阶段,对通信工程的设计项目的范围进行描述、规划和确定,将通信运营上对项目和过程的需求(入进度/费用/质量等可度量的指标)形成书面文件(项目计划书或委托书),并经过通信运营商确认,这是通信设计阶段管理的依据。 (2)有了通信工程设计项目计划书,就可以很轻松的形成设计招标文件和设计任务书,这是设计招标的基础和设计单位的设计依据。 3. 时间管理 时间管理贯穿设计阶段的全过程。 (1)根据通信设计项目计划书中的时间目标和工作分解、约束条件、历史信息和经验假定作为依据,来确定提交最终成果而必须进行的具体活动清单。 (2)根据活动清单,分析各工作间的逻辑关系,并确定组织关系。考虑满足资源需求的能力、外部制约条件和活动历时设定后,进行工作排序,形成项目工作的列表。 (3)在通信工程设计列表的基础上,将日历为依据制定项目重大里程碑计划。 4. 费用管理 根据目前绝大数通信工程设计是由通信运营商自己操作筹资、融资和回报的情况,从完整意义上的费用管理应包括内部:团队的成本费用和外部:工程的建造费用、对非承包或非独立核算的团队来讲,费用管理的含义只指工程的费用。 (1)编制资源计划。在项目工作列表的基础上,屈辱定每项工作需要资源(人、设备、材料)的数量和质量。同时要考虑资源的后备情况和成本的费用。 (2)评估通信运营商的投资目标。在通信工程设计计划书中,描述了通信运营商对项目使用功能、建造水准和工程造价的目标。当通信工程设计项目计划书是通信运营商编写时,可用同类工程进行类比,分析该目标是否可行。可行的造价目标,时费用管理的依据;否则要进行调整。 (3)方案估算的分析、审核。根据方案设计文件和估算书,进行分析和审核。贵估算的依据、参数、过程和结论认可时,说明估算的结果符合运营商的造价目标。否则要运用价值工程理论进行经济分析,提出调整的建议,进行限额设计。 5. 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的含义包括通信工程设计质量和设计过程(服务)质量两个方面。通过控制过程质量来实现预期产品质量,是项目管理的原则。 (1)运营商的通信工程设计项目计划书所规定的范围、工程描述、使用功能、技术要求等产品质量为质量管理的目标和依据。如工程项目计划书不完整或缺乏时,则要于运营商和设计讨论确定拟建物的风格、标准、设计原则、设计规范和计算软件等,制定质量计划书。 (2)质量保证的重要措施是对项目过程的质量审核。在方案、扩充和施工图三个阶段中,以方案阶段尤其重要。要花充分的时间反复进行研究和磋商,以满足业主的需要和项目相关者(含各主管部门)的利益。项目管理者要组织与业主、设计和利益相关者的交流活动,并留有痕迹(批文或会议纪要)。 (3)在设计各阶段的质量审核中,对不符合强制性条文和设计标准的,要提出整改或优化意见。形成书面的咨询报告、专题报告和审查报告。必要时可向运营商或连同设计方进行交底。咨询意见由运营商决定是否采纳。整改意见必须由设计回复:同意修改在何处,如何改,不同意理由。 6. 人力资源管理 通信工程设计人力资源管理包括组织和团队建设两部分。 (1)在接受委托的起初,需架构和设计管理的组织形式,常用的有三种:职能式、项目式和矩阵式。根据工程的规模、性质和公司的资源储备而定。大型项目可采用项目式组织形式,一般小项目常采用矩阵式组主形式。 (2)确立工程组织结构图。以直观图形的方式展示工程的参与各方的报告关系和设计工程体内部的组织关系,并向运营商报告。 (3)设计阶段工程要经常组织学习活动,如双周例会、参观考察活动等。工程组织的学习式交流、总结、提高、互助的有效手段。总体知识和经验是设计人员有效工作的前提条件。 7. 沟通管理 沟通管理涉及设计团队内外两个方面。目前绝大多数工程与各主管部门的联系由运营商自己操作。 (1)工程设计环境中参与各方众多,参与人员的地位和角度不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在设计项目体内可能发生冲突、在涉及项目其他方之间也会发生冲突。 (2)工程设计过程内部的冲突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源的矛盾、各专业咨询意见的协调、咨询与审图之间的协调(当咨询与审图是两批人时、报酬分配的矛盾、工作质量和进度的矛盾。 (3)通信工程设计与运营商、设计勘察单位设计项目相关者的冲突主要表现在:个为赶季度而操作不规范、抢跑道的违章行为。如批文不齐就设计,图纸没出就开工。 设计单位对整改按的纠正措施不到位;为迎合运营商的过分要求在执行标准、规范中“打擦边球”违规;为赶出图纸进度而没道道应有的设计深度或质量缺陷。勘察单位的现场作业人员素质较低,操作不规范。 (4)沟通是防范冲突或化解冲突的有效手段。是理顺思路、提高工作效率、解决问题的必要途径,是保证设计顺利进展的润滑剂。 8. 采购管理 采购质量的品质决定通信设计质量、进度、成本,是设计执行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1)采购对象有设计单位、勘察单位、审图单位和智能系统、网架及主要设备的设计与分包。 (2)采购方式有招标采购(公开招标、邀请招标、协商招标)和非采购招标(询价采购、直接采购、定向采购)。 (3)制定采购规划:采购管理计划和工程说明。 (4)根据运营商的委托,设计项目管理实施采购可有组织、参与、配合等几种形式。介入的深度各不相同。 (5)合同管理。根据通信工程设计组织结构帮助运营商策划合同结构、设计总包和分包模式、采用的合同类型、参与合同谈判:合同履行中帮助运营商核定付款节点的完成实物工作量,控制变更要求,对合同的索赔提供第一手资料。 9. 风险管理 通信设计工程工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对时间、成本和质量控制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都可以被认为是风险。风险管理的目标在于以最少的成本实现最大的安全保障的效能。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监控、风险防范的过程来实现。 (1)运营商没有设计任务书,项目目标不确定,操作有很大的随意性,是最大的分险。对策是帮助运营商订立项目计划书,从而引出设计任务书,是减少该分险的最有效的措施。 (2)运营商有设计目标(时间、成本、质量),但不匹配、不可行是令一种风险。对策是对运营商的设计目标(时间、成本、质量)运用类比法进行分析、评价。帮助运营商正确定位,明确一个适合市场需求的,建造水准、使用功能。设备配置、时间、成本相匹配的设计目标。向运营商提交评价设计项目目标的可行性报告。 10. 结语 本文用职能领域项目管理八大模块,具体运用在通信工程设计阶段的项目管理上,为建立该方面的作业模式指出了步骤和方向。 通信工程导论论文:通信工程监理中网络图技术的应用 摘要:伴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我国通信工程项目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人们对于通信工程项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结合实际需求对通信工程进行严格的监管和督促,也成为了相关项目负责单位着重考量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网络图技术能为通信工程监理项目的常规化运行提供良好监管效果,有利于通信工程项目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从通信工程监理项目的内涵以及应用特征分析入手,对通信工程监理项目中应用网络图技术的必要性进行了简要分析,并集中阐释了网络图技术的应用路径,旨在为相关项目负责人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网络图技术;通信工程监理;特征;应用 一、通信工程监理项目概述 (一)通信工程监理项目内涵分析 通信工程监理项目中,主要是针对通信工程进行全程监管和集中控制,在监管项目开展时,要应用具体的监测和管理措施,不仅要对施工质量和技术监测项目进行系统化梳理和管控,也要通过相应标准和规范对项目的运行维度进行集中评定。在通信工程监理项目开展进程中,涉及工程项目监理的基本原则和质量管理要素,也要运行切实有效的质量管理办法,从而保证工程项目施工过程符合要求。另外,通信工程建立监理也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积极推进科学施工布局,要从根本上保证工程项目的施工安全,也要对工程项目运行维度进行科学化评估,从而确保通信工程监理过程的实效性。 (二)通信工程监理项目应用特征分析 在通信工程监理项目开展过程中,通信工程监理过程具有较为显著的特征,需要相关项目管理人员结合实际运行情况和管理结构进行深度分析。第一,通信工程监理工作的技术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正是基于通信工程项目的类别和项目较多,在实际通信工程建立和应用过程中,相应技术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相关项目管理人员要结合实际需求和运维体系的实际诉求,建立具有针对性的技术框架,在了解不同通信工程技术要点的基础上,对施工人员以及项目质量维护工作进行细化处理以及客观性的监督,以保证整体工程项目按照标准化流程有序进行,也为了提升整体管理机制和管理运维体系的实际效果奠定坚实基础。第二,通信工程监理项目管理范围较广,在通信工程监理机制建立和应用过程中,由于工程项目的范围较大,相应的监理工作范围也较为宽泛,相应的管控模型和管理层级结构也相对复杂,需要相关管理人员结合实际需求和项目运行维度进行系统化梳理。例如,中国联通公司推进4G工程的过程中,通信网络覆盖到我国各个省市地区的各个角落,相应的工程项目监理工作也要求较为广泛,工作范围的增大也就无形中增加了工程管理的难度[1]。第三,监理机制的系统性。在通信工程监理项目运行过程中,要结合实际需求和运维体系建立基本的建立制度,才能保证整体监理工作按照标准化流程有序进行。但是,我国对于通信工程监理项目的具体工作要求还没有设立相应的法律体系,整体通信工程监理项目需要工作人员按照企业自身的实际经验和工作施工技术进行细化处理以及自我约束,施工技术也在不断的探索。 二、通信工程监理项目中应用网络图技术的必要性 通信产业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通信工程监理项目也成为了各界关注的焦点,决定了通信产业发展的实效性。针对我国通信工程监理项目存在的问题,网络图技术应运而生,是对通信工程监理工作进行优化的新兴手段。在网络图技术应用过程中,能借助图解模型对项目作业情况、项目事件运行顺序以及项目运行路径进行集中分析,能从根本上提高通信工程监理项目的整体水平,并且利用网络图技术也能一定程度上提升整体项目监理运行的工作效率,从根本上保证通信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进步[2]。另外,在通信工程项目建立和运行过程中,监理过程要围绕工程项目的运行维度和管理层级结构,只有保证监理项目的规划详细且具有针对性,才能真正发挥监理效果。通信工程监理项目中应用网络图技术,不仅能对工程项目的发展进程进行直观描述,也能使得监管人员第一时间了解工程项目的整体运行情况和工程细节,从而进一步对工程项目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细化分析和处理,寻找相应的解决措施[3]。其一,网络图技术能直观的体现和表达通信工程项目监理流程,并且对相应的监理时间进行细化描述,从而根据实际施工情况和运行维度制定有效的决策,进一步掌控施工流程。其二,网络图技术应用过程中,能借助其运行模型掌握工程施工节点,并且辅助施工人员进行时间的二次分配,确保通信工程项目工作进程符合预期,在节省时间的同时减少资源的浪费[4]。 三、通信工程监理项目中应用网络图技术的路径分析 在通信工程监理项目中应用网络图技术,具有直观性特征,能对工程项目运行维度和基本运行效果进行集中的阐释和分析。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监理人员要在施工项目开始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确保工程项目有序开展。并且,相关技术人员要对网路图技术的运行框架和体系流程图进行细化分析和检查,针对相应问题和错误进行及时的修正,从而保证其能有效的辅助工程项目的开展和运行。只有保证网络图结构贴合工程项目的施工情况,才能在提高施工时间实效性以及施工进度完整性的同时,辅助施工项目按照标准化操作流程有序进行。值得一提的是,在通信工程监理项目中应用网络图技术,要对网络施工技术进行进一步优化,确保实施过程和监理要求之间的契合度,对施工环节进行有效处理,保证监管项目和网络图施工流程符合预期,避免施工项目中出现资源浪费的情况,提升施工效率的基础上,促进通信工程监理项目按照标准化流程有序开展[5]。 (一)通信工程监理项目中应用网络图技术实现工期优化 在通信工程监理项目中,应用网络图技术,能在优化工程项目工期的基础上,对通信产业的良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并且保证整体项目运维体系实现最优化运行机制。网络图技术应用于通信工程监理项目,能有效处理工程项目的运行体系。正是基于工程项目减少工期的基础,一定程度上减少工程项目的运行资金,确保工程项目的利益实现最大化。另外,在通信工程监理项目中,应用网络图技术能实现整体工程项目运行结构的便捷化升级。这就需要操作人员能熟练掌握网络图技术的应用规范和具体操作步骤,从而辅助工程项目的有序进行。技术应用过程中,管理人员要结合通信工程监理项目的具体流程和要求制定出合理化的施工计划,从而减少资金浪费以及缩短施工时间,进一步强化通信工程实施的具体应用流程,确保施工计划和施工效率的最优化,也为施工时间以及工程资金的有效管理奠定坚实基础。在通信工程监理项目中应用网络图技术,能在优化施工效率的基础上,确保通信工程按照标准化运行维度顺利完成[6]。因此,通信工程监理项目中应用网络图技术能最大化的减少施工工期,确保资源和时间管理的最优化,也为了整体工程项目效率升级奠定坚实基础。 (二)通信工程监理项目中应用网络图技术实现资源配置优化 在工程项目建立和运行过程中,监理人员借助网络图技术能对工程中涉及到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进行系统化管控,确保其能按照网络图技术制定必要的工程运行计划,实现整体资源的整合和优化,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资源的统筹化管控。利用网络图技术能有效减少多余资金的浪费,并且能提升工程资源的利用效率,保证整体运行机制和运行实效性之间的匹配度符合标准[7]。正是基于此,相关项目管理人员要结合工程项目的实际需求,进一步提升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从根本上提高通信工程监理项目的质量,更加有效的应用网络图技术,保证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协同管理,也为了资源以及工程项目运行机制的统筹管控奠定坚实基础。相关管理人员也要提高对网络图技术的重视程度,强化施工环节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针对实际问题采取必要措施,为通信工程监理项目的优化发展提供动力。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通信产业的优化发展与监理项目的质量息息相关,管理人员要结合实际情况优化应用网络图技术,大幅度提升项目运行效率,在节省资源的同时,优化监理项目的运行工期。只有积极落实网络图技术,才能实现通信工程项目综合质量效益的优化,一定程度上提高通信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者:马大伟 单位:公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通信工程导论论文:通信工程安全管理对策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基部,通信工程在国家、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信工程安全管理是整个通信工程发展的命脉。在通信工程管理过程中,优质的管理手段,能发挥高效的管理效率,率先完成通信类公司经营目标,最终提升公司发展效益。 关键词:通信工程;安全;管理;生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通信的安全也越来越重视,就目前状况来讲,通信安全管理是通信工程的重要环节,更是整个通信建设体系的重要保障。随着现代城市人口隐私观念的普及和企业信息安全要求的提高,通信运营商的安全管理压力在无形中被大大增加。虽经过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通信工程的安全管理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并且也形成了一定的通信工程安全管理体系,但是从实践来看,现有的通信工程安全管理体系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 一、安全管理的含义 通信工程安全管理主要针对通信工程建设中生产安全问题进行管理,主要就是活动的主体对生产安全进行监督管理,工程建设有关部门对生产活动中的安全进行监督管理。然而通信工程建设活动主体的安全管理则是:工程的设计部门生产安全的管理、工程的施工单位对生产安全的管理以及工程的监督部门对施工方的监督与检测等等。 二、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 (1)严格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部门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条例进行安全生产。加强现场的监督管理力度,将工程的安全放到首位,施工单位要按时按点的对施工现场进行监督检查。(2)施工方要有自己的安全生产模式,构建完善的安全责任管理制度,贯彻落实施工现场的防护措施。施工方要加强对施工人员安全生产的教育培训,认真编写施工方案和安全技术措施,严格要求施工程序。 三、通信工程项目安全施工特征 第一,通信工程施工的每个环节、每道工艺都至关重要,施工条件非常复杂,管理范围广泛。其次,在施工过程中,很多环节作业都是分散的,工程难度大、危险系数高,并且很多防御措施都难以实施。第二,现阶段,我们很多通信工程施工人员都是农民工,他们不仅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安全意识都比较薄弱,多数情况下,还违规作业,大大降低了施工安全系数,引发众多安全事故。第三,通信工程施工过程中,涉及安全管理工作的范围非常广泛、管理难度系数大、工程量大、工序繁杂且难度大、施工人员缺乏安全意识、施工过程中的违规作业等等问题,都大大提高了通信工程现场安全管理的难度。其中,涉及的管理工作多集中在施工设备的安全管理、施工技术工艺安全管理、施工人员违规操作管理等等方面,尽可能确保每道工序的操作都安全。 四、强化通信工程安全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完善的通信工程安全管理制度 由于不同通信工程性质等各方面都不同,因此,管理制度也会有所差异。相关部门应加强对通信工程施工现场的监督,同时,认真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致力于加强通信工程的安全。其次,必须提高所有施工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完善安全管理办法条例,让企业顺利开展安全生产管理。事先考虑工程施工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从而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安全岗位责任制,通信工程安全管理的好坏直接决定生产安全质量,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安全岗位责任制,提高所有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但是,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在日常工作中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有责任感、有担当的员工通常比较细心、注意细节,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防微杜渐,将安全事故扼杀在摇篮中。 (二)加强对所有施工人员的培训 在通信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整个工程的安全与质量。所以,必须重视人力因素,定期组织相关的培训,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技能培训,大力宣传安全生产意识,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提高他们对安全施工、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笔者认为,必须正视对员工培训的环节,切忌敷衍了事,走个过场,要坚持以施工人员为中心,牢记加强安全生产的使命,确保通信工程能顺利安全开展。 (三)建立健全施工现场应急方案 笔者认为,在开展通信工程施工工作之前,各部门必须组织召开相关会议,罗列施工现场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制定行之有效的应急措施。如,通信功能受阻、信号中断、现场活在,施工现场人员伤亡等等,都需要一套完善的安全应急方案。在制定这些应急方案时,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完整地保存消防设备、定期开展安全事故演练,那么,在遇到真实的事故时,能有效避免现场出现恐慌、慌乱的现象,能从容地、专业地进行救援,减少施工损失。 (四)着力提高施工材料与施工设备的质量 提高通信工程质量、延长通信工程寿命,是所有工程工作人员的使命。因此,必须加强通信工程的施工材料与施工设备的质量。首先,在施工材料方面,管理人员必须认真检查施工所需材料的性能、寿命,认真研究材料的参数、规格等数据,货比三家,检查施工材料的生产商是否正规、是否具备生产许可证、出厂合格证等相关材料。在正式施工前,对施工材料进行实验,确保施工材料与设备的参数、性能满足本次工程施工的需求。其次,在施工设备方面,根据工程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做充分的市场调研,认真分析管理施工设备的性能、规格、价格等参数,并储存好这些数据,确保这些参数都符合本次工程施工的需求。 五、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通信工程对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通信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在通信工程施工过程中,通信工程要加大宣传力度,制定有力的安全管理体系,将安全管理放在首位,建立合理的奖罚制度,从制度、应急预案、意识等多个方面综合发力,不断提高通信工程安全生产管理质量,有效地推动通信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
幼儿蒙氏教育论文:蒙氏教育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发 一、蒙台梭利和平教育课程 蒙台梭利的和平理念贯穿于她整个教育体系的全部学科教学中,她虽然并没创设独立的和平教育课程,但她的追随者根据其和平教育的理念,发展了比较系统和完整的和平教育课程。 (一)建设和平、民主、文明的环境 蒙氏和平教育是从环境开始的,通过成人对幼儿外在的和平、民主、文明的生活环境创设,来建立孩子的内心和平,与他人相互关怀、相互友爱、和平相处。这些幼年时期的经验,是孩子成人以后与他人、与社会、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基础,也是孩子和平教育的内在生命,帮助孩子从外在和平走向内在和平。 (二)了解生命的发展规律,珍爱生命,尊重生命 生命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还是教育的最高追求。生命教育不仅要让孩子了解生命发展的规律,教会孩子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更要启发孩子对完整生命的理解,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不仅要告诉孩子珍爱自身生命,还要帮助孩子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更要惠泽到一切有生命的物种,让所有的生命能和谐地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 (三)发展儿童情商,使儿童具备健全的人格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情商的价值,对一个人的成功、控制管理自身情绪、尊重理解他们,建立完善的人际关系等,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情商的发展始于婴幼儿时期,成型于儿童与青少年阶段,一个人情商的高低,与幼年时期的培养是分不开的。在情商培养的同时,完善健全的人格也是使儿童具有和平内心的不可忽视的课程。社会是由确立了个性而具有人格的个人组成的,国家社会形成的基础是全体国民的个人人格。蒙台梭利对今日教育忘却幼儿人格的形成的现象发出了警告,强调深入而有规律地开展和平教育,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是重要的课程。 (四)理解和尊重各种文化形式与自然规律 蒙台梭利认为,作为创造超自然世界工具的文化,是人类生存的根本,与人类一同诞生,统领人的精神世界。假如全球文化能通融发展,那么整个世界的和平就指日可待。让孩子从小接触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让文化的力量渗透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理解和尊重各种文化,保护传承各种文化,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同样是和平教育的必修课。 (五)提供非暴力形式解决冲突的技巧和经验 我们赞同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允许冲突与矛盾的存在,但我们需要做到尽量化解冲突,教育幼儿要宽容别人、理解别人,当发生冲突时,学会正确地解决冲突的方法。蒙台梭利在幼儿园的和平教育课程中提供了很多非暴力解决冲突的活动,如:和平桌、和平树、和平角、心情墙、心情卡等活动课程让幼儿学会用非暴力的形式解决遇到的冲突。 二、蒙氏和平教育对幼儿民族团结教育的启示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长期以来,各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与振兴做过巨大的贡献,特别是近百年来在抵御外敌的斗争中,发展成了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共同体。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少数民族发展的政策,进一步推进了少数民族各地区的发展繁荣。我国当前的民族关系主流是好的,但还存在着大量违背民族政策和挑起民族争斗的不法分子,他们正利用着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宗教问题从事着民族分裂活动。一个家庭不团结,可能亲人反目;一个民族不团结,可能一盘散沙;一个国家不团结,可能分崩离析。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社会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前提,处理好各民族间的关系,已成为我国和平教育中一个重要课题。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能否牢固树立民族团结意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关系到中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能否后继有人。但对孩子来说,光是嘴巴上的说教或者书本上的理论,不会让他们形成深刻的认识,蒙台梭利认为教师靠说教,让儿童死记道德准则及其应用不会使他们变为有道德的人,“我们迄今一直倚重的说教的问题才是重大的、名符其实的社会问题。”对儿童的教育需要的是具体的行为、形象的活动,贯彻在幼儿的一切生活中。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幼儿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时,能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一个尊重关爱的环境 蒙台梭利博士意识到,爱的精神存在于孩子的心中,每个人的内心都有爱的存在,应该把幼儿的生活环境建成一个相互尊重和相互关爱的环境。让幼儿懂得如何付出爱、学会关心、帮助他人、爱护尊重他人,懂得爱护环境、爱护动植物、爱护自己的物品、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让爱和与他们和平相处的种子在幼儿的心理生根发芽,那么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会学会尊重、学会关爱、学会合作、学会团结。 (二)了解各民族风情 在幼儿教育中,把我国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地理位置、人口分布等列入孩子的必修课程中,让孩子了解不同地域生活着不同民族,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建筑和游戏活动等。通过对各民族民俗民风的介绍,民族歌舞和各类游戏活动的学习,让幼儿真正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着非常多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我国的民族团结是差异基础上的团结,各民族虽然有不同的差异,但在国家的领导下共同生活、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繁荣。 (三)进行挫折教育 和平教育提倡爱,要适度地应用爱心、同情心等情感,要让他们经历一定的挫折教育,经历冲突体验,让他们知道失败、错误、困难是成长的一部分。让他们懂得如何去面对这一切。人生教育应该是贯穿始终的,这是教育应该起的作用,也是蒙台梭利一再倡导的教育方针。 (四)形成全民价值观 我国的多民族文化背景,要求孩子明白多文化、多民族、多信仰等问题会长期存在,这与我国的和平与发展,人民的稳定生活息息相关,也与战争、暴力等息息相关。和平教育是以价值观为本,通过同情包容,能降低民族偏见;通过客观公平,能加强沟通交流与理解;通过尊重与赞赏,能获得民族认同感,形成全民意识。 本文作者:李娟 单位: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幼儿蒙氏教育论文:蒙氏教育理念在幼儿教育品格养成中的运用 摘要:蒙台梭利教育(简称蒙氏教育)教育理念的核心是将儿童培养成身心健康的人,培养儿童积极向上的优良品格。通过有准备的教学环境发挥教师启发和引导作用协助孩子的自我发展,发挥儿童自身的巨大潜能和创造力,形成和培养孩子的健全品格,蒙氏教育的教学法精髓在于培养幼儿探索精神和自觉主动的学习精神,培养幼儿喜欢上学、热爱学习的态度。孩子在不断的自我重复操作蒙氏教具和参与运用蒙氏教学内容,懂得尊重别人、学会接受别人、学习如何分享自己从中得到了多方面的能力训练,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础从而创新和建构完善的品格。从小培养和养成良好的品格习惯,不仅是儿童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因此在幼儿园实施品格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蒙氏教育;幼儿教育;品格;思考 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3岁看小,7岁看老”,也就是说幼儿时期是养成行为习惯的最佳阶段,3岁--7岁这个阶段养成的品格会影响和跟随人的一生。《狼孩》的故事人尽皆知,当狼孩刚刚被人们发现的时候,不喜欢与人接触,喜欢用牙撕开吃生肉,走路和跑步时手脚并用,不会语言,只会像狼一样嚎叫,就是因为在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与狼生活养成了狼的生活习惯。为了帮助狼孩适应了人类生活,用了两年学会简单会话,用五、六年的时间学会走路,但跑的时候还会手脚并用,直到死也没像健全人一样说话,《狼孩》的故事告诉我们,幼儿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和健全心理及品格教育的重要。蒙氏教育以其以幼儿为中心利用预设教育环境教育为特色,培养孩子健全品格的教育方式和理念值得让我们借鉴和思考。 1.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理念 1.1蒙台梭利幼儿教育内容 蒙台梭利教学法是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玛丽亚•蒙台梭利女士(MariaMontessori)所提倡的教学方法,着重于培养孩子专注度、秩序感、独立能力和手眼协调等多方面能力。主要包括日常生活教育、数学教育、感官教育、语文教育、文化教育五个方面内容。通过日常生活教育对幼儿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加以训练,以培养其良好习性和独立自主的人格;通过触觉、嗅觉、视觉、味觉、听觉等感官教育结合感官教具培养孩子对感官的敏锐;数学教育通过由少至多量的比较然后引入加、减、乘、除等简单运算操作,从而介入四则的运算的数学基础;语文教学方面强调拼音、笔顺语言表达等母语教学,同时培养英语入门教育;文化教育方面在蒙氏教室配备了植物、动物、天文、地理、历史、地质等玩教具教孩子学习怎样照顾动植物、认识自然、了解环境和宇宙万物的奥秘。 1.2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的特点 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的特点是以儿童为主、注重完全人格的培养、顺应儿童自然成长的规律、提供充分的教具、不“教”的教育、把握敏感期的学习、教师居于协助启导的地位等特点。蒙台梭利幼儿教育强调以儿童为中心,专门为孩子打造一个可以让他们“独立自主”的“儿童世界”。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注重教师的启发式引导教学。在教学中提供充分的教具进行教室分区的环境情景教学,蒙氏教室是缩小版社会的雏形,孩子通过学习如何分享和学会知识技巧并懂得尊重别人、接受别人和如何领导别人。通过学习动作、感觉、语言、技能和道德发展等,使儿童形成一个身心统一、品行自律、心智平衡的独立人格。认为儿童具有无限的潜能,其生命的最终发展是走向独立,应着重培养孩子健全独立的品格。教学中通过具体的练习如五官感觉练习、生活基本能力练习、智能练习等方式来形成健全的人格基础。 2.对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理念培养幼儿人格的思考 2.1幼儿园和教师对幼儿形成健全品格的思考 幼儿园是是幼儿通过班级形式组成的“儿童之家”,幼儿园内教学布置按日常生活区、感官区、美术区、语言区、数学区、自然区、情景游戏区等不同功能组成的“区角教育”又仿佛儿童了解社会、认识世界的“儿童社会”通过创设了温馨舒适和优美和谐的“有准备的环境”让幼儿在自主、宽松的氛围中敢做、敢说、敢想,表现出较强的独立自理能力、独立学习能力、独立生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让幼儿通过自我校正和自我学习,体验探索的艰辛与成功的喜悦。孩子是老师的影子,要塑造幼儿的品格意识首先要塑造教师的品格意识和提高教师的品格素质,这样才能让儿童通过对良好品格教育的模仿最终形成内化。优秀的幼儿教师不仅有高尚的品格和广博的知识,还要善于去发现和创造,要不断的根据孩子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去发现和寻找适合孩子的教学设施和活动材料。积极为幼儿的成长创设良好教学环境,促进幼儿的优秀品格塑造和身心和谐优化发展。 2.2家庭教育和家园同步教育对幼儿健全品格的思考 幼儿不好的习惯和毛病往往是因为家庭成员对幼儿的溺爱和宠爱造成,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一些孩子在引起争执时经常会说“妈妈就是这样说的”、“爸爸也是这样做的”或者“老师告诉这样的做的”充分说明家长和老师行为、语言的导向作用。作为家长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和举止做到言传身教,对待孩子不要过度保护、溺爱娇纵和包办代替等行为。幼儿园在课上要求的衣、食、住、行等日常行为的优秀品格教育,幼儿会通过学校的蒙氏教育学习和体验回到家庭就会自觉地实践、模仿和情景再现。作为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的教学还要大胆而耐心地给孩子机会“自己做”,并成功地引导孩子“如何去做”。做到家园同步相得益彰,并鼓励幼儿让幼儿懂得沟通、交流、分享培养良好的习惯和优秀的品格。 作者:李景辉 单位: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存金沟乡中心园 幼儿蒙氏教育论文:幼儿数学蒙氏教育理念研究 在传统教育理念下,很多家长或者幼儿教师,对幼儿在幼儿园认识多少字、识多少数较为关心,但对幼儿思维能力却放任不管。而蒙氏教育理念下,在满足幼儿认知需求基础上,重视幼儿思维、心理等各方面发展。现阶段,我国幼儿教育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对蒙氏教育理念在幼儿数学思维能力培养中运用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1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幼儿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 1.1构建较为宽松的心理环境,消除幼儿对数学的恐惧 在幼儿数学教学过程中,为幼儿构建愉悦、宽松的学习与心理环境,保证幼儿不会受到外界的干扰,能够在自己兴趣支配下进行学习和操作。每个幼儿都是一个个体,个体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学习兴趣也不相同,其对于数学会表现出不同的看法。很多幼儿对数字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对数学的恐惧,在具体教学中应该因材施教,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幼儿适当的增加难度,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应该放慢学习进程。同时为学生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在数学学习中体验到快乐,同时尊重幼儿习惯,鼓励其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在兴趣面前才能做到全身心的投入,对提升幼儿数学思维很有帮助。 1.2丰富物质环境,激发幼儿数学兴趣 在幼儿园中都设置了教学活动室,幼儿园需要为幼儿准备丰富的操作材料,满足幼儿千奇百怪的思维。材料的种类要多,同时保证色彩的多样性,确保这些教学工具与幼儿的年龄相当,能够勾起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主动走向数学探究的世界中。 2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幼儿数学思维能力 2.1通过蒙氏教育操作材料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在幼儿教育中,常规的操作材料通常没有较大的差别,同时对这些材料的操作也通常是教师为了模仿或重复动作,操作材料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基本上就算完成任务,这对于幼儿探究能力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制约。相对来说,蒙氏数学教育理念对幼儿操作能力培养十分看中,要求幼儿对每个活动进行个别操作、分组才做以及机体操作等,幼儿具有充分的材料选择权,不仅符合幼儿认知规律,还能够提升幼儿的兴趣,锻炼幼儿打开思维空间。蒙氏教育数学教育材料都是利用十进制原理设计而来,根据十进制规律进行数的增减。同时,这些教具具有自动订正性特点,对提升操作效果很有帮助。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活动区,教师应该重视操作材料的投放,应该为幼儿提供创造的空间,锻炼幼儿的想象能力、概括能力等,促进其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 2.2通过数学游戏,帮助幼儿构建数学思维模式 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具有高度的逻辑性、抽象性以及概括性的特点,且传统的数学教学以集体教学为主,在幼儿数学教育过程中,往往会忽视幼儿能否接受或幼儿思维能力,采用重复灌输的方式,希望能够加深幼儿对数学知识的印象。其实不然,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导致幼儿厌学,对数学产生恐惧,无法形成数学思维模式。通过有效的游戏,能够为幼儿构建数学思维模式提供一条捷径。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兴趣,通过多元化的智力游戏,开发幼儿的数学思维。在蒙氏教育理念下,存在一套利用游戏激发幼儿兴趣的教材,给幼儿更多表现自我的机会与空间,在游戏的欢乐中,帮助幼儿构建数学思维方式,提升其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2.3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引导,帮助幼儿理解数学概念 数学是生活科学,在生活中处处包含着数学知识,同时蒙氏数学材料往往都是生活中相关的东西,与数学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有计划的引导幼儿,帮助其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例如,在进餐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餐具分发出去,通过分发餐具的过程,引导学生联系一一对应的数学关系;同时,在户外区域活动中,教师可以指导幼儿对自身位置进行观察,锻炼幼儿辨别方向的能力。从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出,在自然生活中包含了大量的数学现象,在幼儿无意识下就能够发生,教师通过有效的引导,能够让幼儿对这些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更加理解。当然,师在幼儿园再怎么进行引导也很难使幼儿理解那些抽象的数学概念。而当教师组织了适合幼儿水平的数学活动之后,就更需要家长在生活中为幼儿提供运用这些经验的机会了。因此,家长同样是幼儿学习数学的老师。教师还应该加强与幼儿家长的沟通,让家长给予其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指导家长对幼儿进行引导,逐渐提升幼儿的数学思维水平。值得注意的是,蒙氏教育在我国幼儿数学教育过程中的运用,并不能死板硬套,还应该根据我国幼儿的具体情况,对先进的理念、教具等进行借鉴,同时加强科研,完善我国现有教学模式,形成具有中国化的蒙氏教育体系,促进我国幼儿教育水平。 3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蒙氏教育理念在我国幼儿教育中的运用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够帮助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是一套优秀的幼儿教育法则。在幼儿教育过程中,通过对于蒙氏教育理念的借鉴,同时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不断的完善现有的幼儿教育模式,努力培养幼儿数学思维能力,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作者:黎晓敏 单位:达州职业技术学院 幼儿蒙氏教育论文:幼儿数学蒙氏教育理念论文 一、有准备环境在发展幼儿思维能力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一)为幼儿创造出相对宽松的心理环境,避免其在心理上对数学学习产生恐惧 所谓的宽松的心理环境其实是指愉快、自由的学习环境,幼儿可以不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按照自己的兴趣、愉快地进行自主选择和独立操作。因为幼儿个体在发展水平方面是存在着差异的,并且学习兴趣也存在着差异,因此,每个幼儿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就会表现出不同的需要。那么对于学习能力比较弱的一些幼儿可以适当降低学习难度以及放慢学习进程;对于学习能力比较强的一些幼儿则可以适当提高学习难度以及加快学习进程。给幼儿提供一种愉快、自由的数学学习环境能够让其在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欢乐,并激发其学习兴趣,避免其对数学学习产生恐惧或者是自卑心理。运用蒙氏教育理念可以为幼儿创造出安静和谐的环境,其对幼儿给予了充分的尊重,允许幼儿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幼儿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往往能够全身心投入其中,同时安静和谐的环境也有助于培养幼儿的专注力。那么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也可以得到提高。 (二)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物质环境,有效培养其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可以将丰富的且便于幼儿操作的材料放置在“蒙台梭利”的教学活动室中,以便对幼儿的发展需求形成满足,比如除法板、塞根法、彩色串珠、纺锤棒、数棒等,为幼儿提供这些操作材料主要是为了让他们熟悉数量以及在数的概念上获得真正的经验。几乎所有摆放在蒙氏数学区的教具都有助于幼儿的数学学习,并且和幼儿的身体发育情况以及年龄特点是相符的,因此,会对幼儿形成很大的吸引力。 二、操作活动可以培养幼儿数学思维能力 (一)利用蒙氏操作材料对幼儿数学学习的探究兴趣进行培养 幼儿在常规教学中所能接触的操作材料一般都没有什么区别,并且操作目的也一直停留于在教师讲解后进行模仿与重复上,只要结束教学活动,那么,操作材料就完成了其任务,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幼儿发展其探索能力,但是,蒙氏数学教育理念注重的是幼儿的操作,在蒙氏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幼儿需要对每个活动进行个别操作、分组操作以及集体演示操作,幼儿可以自主选择操作材料和操作方式,对于幼儿来说,这种方法不仅符合其学习特点,同时还能够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可以使幼儿在反复操作中培养主动探究的精神。蒙氏数学操作材料可以为幼儿提供丰富生动的想象空间。蒙氏的所有数学教具都是根据数学的十进制原理设计出来的,这种做法有助于让幼儿感受到怎样按十进制规律实现数的增减。此外,蒙氏数学教具还具有自我订正性这一特点,这种特点不仅可以提高幼儿操作材料的效果,还可以提高其操作材料的兴趣。蒙氏教学能够将高深的数学思想以及抽象的数学概念都融入于简单有趣的操作材料当中。这样一来,幼儿就能够在利用蒙氏数学纸面教具兴致勃勃的完成配套练习之后,对数学概念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理解,并有效形成生动形象的直观思维。当然,在对教学活动中操作进行重视的同时,还需要重视活动区中操作材料的投放,为幼儿的操作提供条件,为幼儿的想象创造空间,进而促使幼儿的概括水平和概括能力都得到有效的提高。 (二)在进行游戏时,培养幼儿主动构建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以及逻辑性,是比较枯燥的一门学科,并且数学教学大都是集体教学,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对幼儿的思维能力以及幼儿数学本身的特点形成忽视,一般会选择灌输和重复的教学方法,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对幼儿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形成抑制作用。游戏能够让数学变得有趣,并且,游戏也是幼儿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活动,所以,游戏对于幼儿学习数学来说,可以算得上是一种最佳途径。幼儿教师在进行实践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幼儿的兴趣为着眼点,选择形式多样的益智游戏来发展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蒙氏数学是一套利用游戏激发幼儿数学学习兴趣的教材。比如教师在教授数量大小时,就可以利用0的数字游戏让幼儿感受数的大小,特别是可以让幼儿对零的意义进行理解。幼儿在游戏中不仅能够获得数学知识,同时还有机会将自己的感受自由的表达出来,幼儿只有在使用了大量材料以及参与了大量活动的情况下才可以对数学概念进行掌握。 (三)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对数学概念进行理解 只要是生活中的东西都和蒙氏数学材料相关,数学同生活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比如,在日常进餐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将碗勺分发出去,幼儿在这种分发碗勺的过程中已经练习了数量的一一对应;在进行户外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幼儿观察自身所处的位置,这就已经练习了幼儿对方向的辨认。因为这些数学问题以及数学现象大多发生在自然状态下,所以它常常让幼儿在无意识下就感受到了数学,并且学习了数学。除此之外,幼儿所获得的数学教育如果没有家长的支持与参与,就是不完整的,家长也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启蒙教师。比如,家长可以带幼儿去逛他们喜欢的超市,在逛超市的过程中,幼儿不仅能够学会看价格标记,还能够学习到一些钱币的简单运算方法。 三、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以及家长在对幼儿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尽量利用蒙氏教育理念中一切有用的资源,并且,要将蒙氏教育理念中国化,因为,盲目照搬其教育理念难以与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相适应。那么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就一定要不断的学习并努力专研,促使蒙氏教育理念更好地服务于幼儿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者:张培赵红蕾梁羽单位: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白求恩医务士官学校 幼儿蒙氏教育论文:借鉴蒙氏教育理念培养幼儿数学思维能力 摘 要:幼儿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培养幼儿数学思维能力是幼儿教育中重要的内容。蒙氏教育理念在培养幼儿数学思维能力方面具有有力的条件,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理念。本文从创造优良准备环境、操作活动两个方面入手,分析了如何利用蒙氏教育理念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蒙氏教育理念 培养 幼儿 数学思维能力 在传统教育理念下,很多家长或者幼儿教师,对幼儿在幼儿园认识多少字、识多少数较为关心,但对幼儿思维能力却放任不管。而蒙氏教育理念下,在满足幼儿认知需求基础上,重视幼儿思维、心理等各方面发展。现阶段,我国幼儿教育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对蒙氏教育理念在幼儿数学思维能力培养中运用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1 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幼儿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 1.1 构建较为宽松的心理环境,消除幼儿对数学的恐惧 在幼儿数学教学过程中,为幼儿构建愉悦、宽松的学习与心理环境,保证幼儿不会受到外界的干扰,能够在自己兴趣支配下进行学习和操作。每个幼儿都是一个个体,个体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学习兴趣也不相同,其对于数学会表现出不同的看法。很多幼儿对数字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对数学的恐惧,在具体教学中应该因材施教,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幼儿适当的增加难度,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应该放慢学习进程。同时为学生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在数学学习中体验到快乐,同时尊重幼合肮撸鼓励其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在兴趣面前才能做到全身心的投入,对提升幼儿数学思维很有帮助。 1.2 丰富物质环境,激发幼儿数学兴趣 在幼儿园中都设置了教学活动室,幼儿园需要为幼儿准备丰富的操作材料,满足幼儿千奇百怪的思维。材料的种类要多,同时保证色彩的多样性,确保这些教学工具与幼儿的年龄相当,能够勾起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主动走向数学探究的世界中。 2 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幼儿数学思维能力 2.1 通过蒙氏教育操作材料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在幼儿教育中,常规的操作材料通常没有较大的差别,同时对这些材料的操作也通常是教师为了模仿或重复动作,操作材料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基本上就算完成任务,这对于幼儿探究能力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制约。相对来说,蒙氏数学教育理念对幼儿操作能力培养十分看中,要求幼儿对每个活动进行个别操作、分组才做以及机体操作等,幼儿具有充分的材料选择权,不仅符合幼儿认知规律,还能够提升幼儿的兴趣,锻炼幼儿打开思维空间。蒙氏教育数学教育材料都是利用十进制原理设计而来,根据十进制规律进行数的增减。同时,这些教具具有自动订正性特点,对提升操作效果很有帮助。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活动区,教师应该重视操作材料的投放,应该为幼儿提供创造的空间,锻炼幼儿的想象能力、概括能力等,促进其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 2.2 通过数学游戏,帮助幼儿构建数学思维模式 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具有高度的逻辑性、抽象性以及概括性的特点,且传统的数学教学以集体教学为主,在幼儿数学教育过程中,往往会忽视幼儿能否接受或幼儿思维能力,采用重复灌输的方式,希望能够加深幼儿对数学知识的印象。其实不然,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导致幼儿厌学,对数学产生恐惧,无法形成数学思维模式。通过有效的游戏,能够为幼儿构建数学思维模式提供一条捷径。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兴趣,通过多元化的智力游戏,开发幼儿的数学思维。在蒙氏教育理念下,存在一套利用游戏激发幼儿兴趣的教材,给幼儿更多表现自我的机会与空间,在游戏的欢乐中,帮助幼儿构建数学思维方式,提升其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2.3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引导,帮助幼儿理解数学概念 数学是生活科学,在生活中处处包含着数学知识,同时蒙氏数学材料往往都是生活中相关的东西,与数学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有计划的引导幼儿,帮助其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例如,在进餐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餐具分发出去,通过分发餐具的过程,引导学生联系一一对应的数学关系;同时,在户外区域活动中,教师可以指导幼儿对自身位置进行观察,锻炼幼儿辨别方向的能力。从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出,在自然生活中包含了大量的数学现象,在幼儿无意识下就能够发生,教师通过有效的引导,能够让幼儿对这些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更加理解。当然,师在幼儿园再怎么进行引导也很难使幼儿理解那些抽象的数学概念。而当教师组织了适合幼儿水平的数学活动之后,就更需要家长在生活中为幼儿提供运用这些经验的机会了。因此,家长同样是幼儿学习数学的老师。教师还应该加强与幼儿家长的沟通,让家长给予其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指导家长对幼儿进行引导,逐渐提升幼儿的数学思维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蒙氏教育在我国幼儿数学教育过程中的运用,并不能死板硬套,还应该根据我国幼儿的具体情况,对先进的理念、教具等进行借鉴,同时加强科研,完善我国现有教学模式,形成具有中国化的蒙氏教育体系,促进我国幼儿教育水平。 3 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蒙氏教育理念在我国幼儿教育中的运用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够帮助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是一套优秀的幼儿教育法则。在幼儿教育过程中,通过对于蒙氏教育理念的借鉴,同时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不断的完善现有的幼儿教育模式,努力培养幼儿数学思维能力,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幼儿蒙氏教育论文:学习蒙氏语言教育方法 创设幼儿语言发展的条件 摘要: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幼儿的语言学习与成人不同,我们可以将蒙特梭利教育理念与语言活动发展特点相结合,引导幼儿理解、运用日常语言,促进幼儿学习文字语言,并以此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 关键词:蒙特梭利;语言教育;语言发展条件;发展策略 语言是表达自我的主要工具,孩子有吸收周遭环境语言的本能,也需要和亲人沟通以满足他生理和情感方面的需求,如何激发幼儿的在语言方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是家长和幼儿教师所面临的一个问题。著名意大利幼儿教育学家蒙特梭利,她从实践中总结出崭新的、具有巨大教育魅力教学方法备受推崇,而她关于语言教育的理念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一、蒙特梭利语言教育理念及启发 蒙特梭利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能力。因此,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要尽早应该着手,引导和挖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成长过程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 蒙特梭利在著作中完整论述了语言教育的相关内容,包括语言概述,语言文字教育的意义、目的、特点、发展、方式等理念。而其中三点语言教育理念则更让人深受启发: 1、语言发展是有敏感期的,错过敏感期,就会阻碍语言的发展。(0~2岁――听的敏感期;6个月~3岁――说的敏感期;2~6岁――阅读、书写的敏感期)幼儿教师要适时、有计划、有目标地抓住婴幼儿语言发展的敏感期,以日常生活为途径,利用一切积极因素和机会,灵活、随机地引导幼儿的语言活动,使他们乐意运用语言进行交往,以帮助他们积累运用语言的技能,培养其听说能力以及交往技能。 2、语言的学习来自于听、看、模仿、练习、正确的辅导。蒙特梭利注重语音、语调、文字应用并进。语言机能结构复杂,感官的发展与语言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在学习中可通过感官训练与操作,获得实际的经验,逐步培养孩子听、说、写、读的能力与习惯。 3、提供丰富的语言学习环境,加强语言学习。幼儿语言的发展同成人学习方式不同,是在自然环境下学习的,如口语教育要从交谈身边的事物开始。要把孩子放在预备的环境中,要得到成人的帮助。 二、幼儿语言发展的条件解析 蒙特梭利认为,幼儿语言上的缺陷和不完善,一是由于先天原因造成的生理性缺陷;二是由于后天原因造成的功能性缺陷,即在幼儿的语言形成期,因为听不到正确的发音、完整的语言,或是由不好的(或错误的)发音习惯造成的言语缺陷。因此,幼儿语言发展的条件主要有两点:一是要有健全的大脑与言语器官;二是要有适宜的语言环境。 1、保持健全的大脑与言语器官是幼儿语言学习的基础。正常的生理结构为幼儿语言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人类完整的语言活动包括听、说、读、写四个部分。大脑皮层有主言中枢”。由此可见,完整的言语活动需要整个大脑的协调运作。它受整个大脑皮层机能的制约,并不是某个语言中枢能独立完成的。 2、提供有准备的语言环境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学习语言需要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因为字、词、句子都要与一定的语言情景结合在一起才有实际意义,若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死记字、词、句,即使记住了也是不会理解运用的。语言能力是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将幼儿放置在有准备的环境中,循序渐进地让幼儿学习语言,其发展效果是惊人的。这一个学习语言的特点正如蒙台梭利教育强调的:成人应为幼儿准备一个符合幼儿需要的真实环境,它能为幼儿身心发展所需提供活动与练习,并且像家一样充满爱、快乐与便利。 三、创设幼儿语言发展条件的策略 (一)充分锻炼幼儿大脑与言语器官,为幼儿语言学习打下物质基础。 蒙特梭利语言活动的重点是口语表达的能力,我们认为口语是所有其他语言表达形式的基础。透过语文图卡和分类卡、故事、新闻、谜语、童谣、手指谣、诗词,甚至延伸到其他工作区的活动范围,孩子有许多机会吸取正确的新词汇,这些丰富的词汇和表达自我的能力是蒙特梭利环境给予孩子在语言方面的第一把钥匙。 在奠定口语基础的同时,孩子由“声音的游戏”和“注音符号砂纸板”,认识语言的声音和符号,听力的提高对语言的学习至关重要,先有听后才有说;此后,孩子将用“拼音盒”开始拼字、造词,甚至写故事或其他的文字创作;而阅读能力随著孩子对文字的解析自然地发生了;孩子由日常生活区和感官区所磨练出的手眼协调和控制手肌肉,间接为他日后书写的能力建立稳固的基础。我们以孩子所显现的敏感期作指南,给予适时的工具和辅助,促进幼儿大脑言语器官的成熟,幼儿对语言文字的吸收及探索便会随之自然地发生。 (二)创设一个让孩子想说、敢说、爱说、有机会说的环境。 在蒙特梭利环境中,任何语言活动都和孩子周遭的生活及喜好息息相关,惟有透过对孩子有意义的学习情境才能产生共鸣,并且引发孩子自我表达的兴趣和动机。 1、创设丰富的生活场景。丰富的生活内容是幼儿语言学习的源泉。有效的语言学习并非一定需要正式的教学,在有意义的生活情景中使用语言也同样可以有效地学习语言。幼儿的语言学习就融合在日常生活中,它几乎无所不在,可能是在起床穿衣时、在餐桌上用餐时、在户外游戏时,在幼儿所经历的各种生活场景中。生活是语言学习的源泉,有了丰富的生活内容,才能有丰富多彩的语言。所以,我们要创设各式各样的生活场景,让孩子多看、多说。 2、提供标准、正确的语言示范。幼儿最初学习语言的方式是模仿,而其出生以后又是在成人的照料下成长起来的。幼儿生活的照顾者(家长、幼儿教师等)是其直接学习的“榜样”,幼儿语言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使用语言的质量。因此,成人在与幼儿对话时应注意:说话语速要慢,口型明确、语音清楚、准确,语调抑扬顿挫;坚持使用正确的词语和语法正确的句子与幼儿交流,不要用不准确的词来逗孩子,避免使用儿语。 3、创造自由交流的语言环境。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教师要重视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际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交谈,寓语言教育于一日生活(来园、进餐、睡觉、如厕、盥洗、饮水、散步、做操、户外游戏等)之中,在帮助幼儿建立生活常规的过程中,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自由是蒙台梭利环境中的重要因素,幼儿只有在自由的气氛中,才能将学习潜能发现出来。还要家园合作,举办大型户外活动带孩子多接触大自然和社区、多接触伙伴,如多去公园、游乐园、动植物园等地方举办活动,给孩子创造与伙伴们自由交往的环境。这样做可弥补幼儿交往经验的不足,有助于孩子人格和语言的发展。 除此之外在蒙特梭利语言教育中,还要侧重于培养幼儿乐观、自信的品质,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 幼儿蒙氏教育论文:初探如何将“蒙氏纪律”渗入幼儿常规教育 摘 要:幼儿园传统的常规教育是一种外在的纪律,教师借助着各种方式完成了对幼儿的管理与控制,注重常规的完善和训练,幼儿管得太多,控得太死,严重束缚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发展。而蒙台梭利的纪律是一种“内在的自律”,是在儿童充分的自由和自主活动中建立起来的纪律,也是建立在儿童积极、主动、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将蒙氏纪律通过一些有效的方式渗入到幼儿常规教育中,能够进一步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蒙氏 纪律 常规 幼儿 常规是社会的客观存在,处在一定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中的个体必然受到该社会和组织中为大多数人所认可的常规的制约。因此,在幼儿期逐步认识、理解和正确掌握这些常规,非常必要,而且相当重要。 幼儿园在开展常规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会把重心放在幼儿常规的完善和训练方面。利用常规来限制和控制幼儿的各种行为,以保证幼儿园一日活动的顺利开展和保障幼儿在园的活动安全。传统的常规教育把幼儿管得太多,控得太死,严重束缚了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发展。 本班开展了蒙氏教学活动以来,通过学习蒙氏的教育理念,我们知道了在蒙氏工作中,孩子有很大的自由空间。幼儿只要是在“不伤害环境,不伤害人”的前提下可以自由的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因此,通过吸收蒙氏的纪律观来指导我们班级的常规管理,给孩子们一个宽松、自由、民主的环境。 那么,如何将蒙氏纪律引入到日常常规中去,让孩子学会自己管理自己,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呢?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1 了解蒙氏纪律与传统常规的差别 1.1 传统常规教育的形式 在目前的幼儿园常规教育领域中,教师常利用儿歌、铃鼓、口令来完成对儿童身体及其动作的规范,或使用惩罚、命令、表扬、物质奖励等手段来使幼儿听话,完成对幼儿的管理与控制。幼儿教师把常规作为一种强制性的标准施加给幼儿。于是,常规教育便成了教师对幼儿严格控制的过程。幼儿一日生活中存在过多的限制和统一管理,集体活动时间远远多于个体自由活动的时间,造成孩子少有自主活动的机会,限制了幼儿的个体发展。教师的严厉让幼儿不得不屈从于各种常规管理之中,不敢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观点,影响孩子的性格形成。 1.2 蒙台梭利的纪律观 蒙台梭利的纪律是一种“内在的自律”。蒙台梭利认为:“只有当一个人具有充分的自由和自主活动的权利,他才能建立真正的纪律,而非强迫手段培养的外表纪律”。 可以说,我们的常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外表纪律。真正的纪律,不是靠训斥、棍棒、惩罚训练出来的。我们要将幼儿的需要作为我们教育的主体,让儿幼能在活动中理解纪律,进而接受、并逐步内化为集体规则,养成“内在纪律”,发自内心的愿意主动遵守,形成秩序感。 2 转换幼儿教师角色 传统常规教育中,幼儿教师一直充当着“管理者”和“指挥者”的角色,幼儿则只能是“服从者”和“执行者”。老师利用说教、命令、惩罚,把一大堆的条条框框强加给幼儿。其实很多时候孩子们并不明白“为什么老师要不让我们这样做?”“我到底哪里做错了?”在强制与压抑的环境下长期生活、学习,孩子绝不会展现他们的原来本性,抑制了孩子的个性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孩子。 作为幼儿教师,要懂得在教育过程中,真正占主导地位的是幼儿。要为幼儿提供全面发展的环境和机会。我们必须研究和了解他们的兴趣和需要,了解每一个幼儿发展的个性差异,要给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兴趣、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自由,给幼儿提供充分自由活动和自主活动的环境和机会。 3 创设可发展的环境 蒙台梭利十分重视环境,她说,“在我们学校中,环境教育儿童。”蒙氏纪律的形成,要重视环境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与作用。蒙台梭利看来,“纪律来自工作,因为只有在工作中,儿童的自我才得以自由发展,能力得以发挥”。在活动中儿童获得了自由工作的环境,他们的活动更加完善,从而产生良好的纪律。 如果把幼儿长时间固定在座位上无事可做,幼儿的发展没有得到满足,他们便会互相打闹,大声喧哗,来发泄自己内心的情绪,这时候的纪律就只能是靠教师的严厉控制。因此,教师要为幼儿提供适合他们节奏和步调的环境,服务于幼儿的发展需要,从而在活动中形成良好的纪律。比如,在各个活动区域中投入丰富的,多层次的活动材料,让不同能力和兴趣的幼儿都能充分地,自由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并在活动中得到轻松、自由的发展。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可以自由的运用他的技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精力,并按照自己内部发展的速度和节奏来行动时,他就会表现出遵守纪律,长时间注意力集中等优秀品质。 4 把纪律说出来 蒙台梭利认为,应当在自由的基础上培养纪律性。自由和纪律是统一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所谓自由不是孩子喜欢怎样就怎样,爱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要服从真理,做正确的事情。因此,一定要让幼儿在活动中理解纪律,由于理解而接受集体规则。所以,当我们让孩子去做一件事情时,要把应该遵守的纪律告诉他,而不是只是要求他怎样去做。比如,我们让孩子们去喝水时,就要把排队的纪律说给他们听,使他们懂得排队喝水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不会因为拥挤而受伤,或是把水洒出来。又比如进餐时,把进餐的纪律告诉幼儿,使他们理解进餐说话不卫生,还会容易引起食物误入气管。通过这样对纪律的解释,逐渐会使社会规则内化,使幼儿懂得遵守纪律的意义和价值,将会从心而为。比起教师时时处处的控制、强迫,内化秩序具有更持久的效力和深远的意义。 5 坚持教育的一贯性,统一性 在蒙氏活动中,也有很多相应的纪律需要幼儿遵守,比如“进教室前坐着脱换鞋子,并确定放入鞋柜内摆正。”“在教室要轻声慢步地走。”“坐椅子或离开椅子时,应先拉开或收起椅子再取物或置物。”等等。这些纪律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一种习 惯的养成,需要有效的环境和时间。 我们在蒙氏工作中,每一次老师演示完工作,都会重复一句话“从哪儿拿的,放回哪儿去。”刚开始,幼儿会忘记,没有归放到位,老师不会责备他,整理教具时老师会把教具放回去。接着每一次都这样做,幼儿就会慢慢记住并做得很好。最初,我们班上开展蒙氏教育时,幼儿在蒙氏教室能很好地遵守蒙氏纪律,而一旦离开了这里,他们就会完全按照之前的习惯进行,变得散乱,没有规矩。或者是在幼儿园养成的习惯,回到家里就会抛之脑后,任性妄为,随心所欲。这都是因为对幼儿的培养教育不一致,不统一造成的。 因此,同班级教师之间,幼儿园与家长要做到坚持一贯性、统一性的教育。教师与家长要做好沟通,开办家长学校,将蒙氏教育的理念传达给家长,与家长共同分享教育的观念和方式。一段时间后,定期走访幼儿家长,及时与家长反馈幼儿在园、在家的情况,根据幼儿的行为表现及时调整教育思路和方法,这样才能帮助幼儿逐渐形成良好的常规习惯。 蒙台梭利的强调的“纪律”是一种内在控制的纪律,而我们传统幼儿园常规教育更倾向外部控制纪律,外部纪律的维护更强调的是群体的利益,而忽略了幼儿的需要。因此,我们要在充分理解幼儿发展需要的基础上,通过上述一些方式把蒙氏纪律的新理念运用到我们幼儿园的常规教育中去,建立积极、主动、理解的新常规模式,为幼儿创造一个轻松、自由的发展空间。 幼儿蒙氏教育论文:如何在蒙氏教育中培养幼儿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摘 要:在数学教学领域中,有一个经典的教学方法,便是蒙氏教育,蒙氏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本着以儿童为中心,教师扮演协助者的角色,完全对孩子的人格进行培养为原则。蒙氏教育中的数学教育对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关键作用,通过幼儿对数的思维与运用,为将来的数学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关键词:蒙氏教育;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能力很强的学科,就目前的学习状况来 说,数学已成为一门令多数幼儿头疼的学科之一,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方法,幼儿在今后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会越来越吃力,所以,如何在蒙氏教育中培养幼儿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就显得很关键,以下就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了几点关于幼儿数学思维能力的方法,供大家借鉴。 一、营造轻松健康的学习氛围 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很重要,因此,幼儿在成长学习的过程中,他们所处的环境与他们的学习效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蒙氏教育中也强调,主张幼儿的学习环境不仅要与日常生活相联系,还需教师们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有趣的课堂游戏等等。将现实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实物拿到课堂,例如将颜色相同和形状相近的水果归集到一起,然后数数有多少相同,有多少不同,或者找出与幼儿兴趣有关的游戏,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比如“小木棒”游戏,在游戏中,幼儿可以自行将小木棒组拼成不同形状,然后让其他幼儿猜,拼小木棒的时候,幼儿就已经用到了数学概念,增强了思维的灵 敏性。 二、给幼儿属于自己的空间和自由 这里所说的自由,并非放纵,而是以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生活方式为前提。当代教育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每天沉浸在各种题海中,为了应试,他们不得不逼迫自己在各种题库中煎熬,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探索能力日渐减弱。所以,蒙氏教育中培养幼儿数学能力,并非以题为主,而是更多地让幼儿自己主动探索知识,例如,一张长方形的纸,你会将其变为哪些形状,没有时间的限制,没有固定的答案,让幼儿自己操作实现,从而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面对思维缜密的数学学科,怎样减轻幼儿和教育工作者的压 力,需要我们共同研讨和总结,通过蒙氏教育理论,我们不难发现,逻辑思维能力要从幼儿抓起,教师要多以儿童为中心,摒弃不良的教育模式,给幼儿自主发挥的空间,使他们的思维爆发出属于他们自己的美丽的火花。 幼儿蒙氏教育论文:谈蒙氏教育法在农村幼儿园的运用 一、当前我国农村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理念落后。长期以来,农村幼儿教育理念被定位在对幼儿的“保”安全、“保”成长上,“教”的内容也只是识字、学数等小学教学内容的延伸,忽视了对幼儿人格的尊重、个性的发展、习惯的培养。 2.师资力量薄弱。农村幼儿园保教人员不仅数量不够,而且还综合素质低,大多都没有接受过幼儿专业教育,缺乏必备的幼教专业知识、技能,再加上普通话水平达标率低,采用方言教学,这些问题都对正处于成长关键期的幼儿来说影响深远。 3.课程内容单一。农村幼儿园课程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教学内容以“读、写、算”为主,“放羊式”、“小学化”的问题长期严重存在,忽视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的培养,弱化了幼儿德、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 4.资金投入不足。在1990年至2010年的20年间,我国学前教育经费一直在全国教育经费总量的1.2%至1.3%之间徘徊,财政性学前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不到1.15%,远低于世界水平。财政资金投入的不足,致使农村优质幼教资源稀缺,乡镇幼儿园设施老化,教具短缺,培训不足。很多农村地区“无园上”、“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层出不穷。 二、蒙氏教育在农村幼儿园的运用 蒙氏教育是以科学的方法为根本的教育,它坚持的原则是以孩子为中心,通过对孩子的深入了解,尊重其人格尊严和成长的过程。农村留守儿童居多,在农村运用这种教育模式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个感觉亲切的生活学习环境,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1.转变教育理念。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幼儿观。农村幼儿园要按照蒙氏“以幼儿为中心”的核心育人理念,在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健康放在工作首位的同时,还要牢固树立尊重幼儿人格、关注幼儿差异、发挥幼儿个性和主体性,最大限度地发展幼儿的潜力,树立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科学幼儿观;其次,要树立先进的教育观。要按照蒙氏教育法尊重幼儿内在的需求,摒弃“小学化”教育倾向,培养幼儿适应未来的基本素质;再次,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以“不教的教育”作为教学指导思想,以丰富的教材教具作为教学手段,主张由日常生活训练着手,配合以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教育内容,让幼儿自发地主动学习,自己建构完善的人格。 2.外引内培,提升师资水平。蒙台梭利教育法在理念体系和操作方式上都与我国传统幼教教育法存在差异。农村地区可以一个学区派出一名园长或是业务骨干到专业培训机构参加蒙台梭利教育培训,通过系统学习,具体操作,全面引入蒙氏教育法,再在辖区内建立蒙台梭利示范幼儿园,对其他幼儿教师进行轮岗培训。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采取考核认证制,以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引导督促农村幼儿教师转变教育理念,提升专业素养,切实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水平。 3.因地制宜,丰富课程内容。课程是教育之本,是实现教育目标、体现教育内容的学科总和和进程安排。以日常生活教育、感官教育、数学教育、语言教育、科学文化教育为课程内容,利用农村幼儿具有对动植物的感性认识强、农村可以用来制作教具的材料更为丰富,室外可利用空间大等比较优势,在具体的课程设计上坚持课程以真实的经验与真实的事件为基础,给予幼儿动手操作、直接观察、复述表达的机会;还可提供直观教学材料,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灵活选择有教育价值的内容及时纳入课程;保障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重视幼儿的实际动手操作过程;将游戏作为实现课程目标的有效手段,让游戏成为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基本活动。 4.开源节流,改善硬件设施。近年来,公办农村幼儿园的校舍和设施都有了很大改观,项目资金投入有了持续保障,同时也适当提高了保育费标准,这些都为农村幼儿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现阶段在农村幼儿园的创办上,要做到开源节流。开源就是要拓展“输血”渠道,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和外界捐助。节流就是在勤俭办学理念的指引下,因地制宜,发挥农村优势,师生合作创造性地设计、制作教具。在提升资金利用率的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具制作水平和学生的参与意识、动手能力。 幼儿蒙氏教育论文:蒙氏教育理念在培养幼儿专注能力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儿的培育渐渐地得到了广大家长的重视,而培育幼儿又该从何做起呢?通过大量的研究表明,幼儿专注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并且不可缺少的环节,幼儿正处在一个智力发育的时期,培育幼儿的专注能力,有利于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并能为他们后期的学习和成就奠定基础,由此,蒙氏教育应运而生,它以其独到的理念,获得了教育界的认可,是一种适合幼儿早教的优良方法。 关键词:蒙氏教育理念;幼儿专注能力;应用 蒙氏指的是意大利首位女医学博士蒙特梭利,她是历史上杰出的幼儿教育专家,她的教育特点就是注重儿童的早期教育,通过对儿童的深入了解,从促进儿童身心发育的各个方面去教学,教学内容涵盖日常生活教育、感官教育、数学教育、语言教育、文化教育等,培养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幼儿自主学习为主,以教师从旁协助为辅,是适合现阶段中国幼儿教学的好方法。 幼儿专注能力是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种综合素质,专注能力高的幼儿,做事的效率就高,效率高从而就会对幼儿的自信力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就使得幼儿热爱学习,幼儿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就会对广阔的书海产生求知欲,这有利于孩子的后期发展。 1.秩序中萌发专注 蒙氏教育研究表明,在幼儿一到四岁这个阶段,正处于秩序的敏感期,在这段时期,幼儿极喜欢去区别各种各样的事物关系,而不是事物的本身,所以,我们要在这段时期内,努力去创造一个适合幼儿的学习环境。蒙氏教育认为"工作"是幼儿身心协调的活动。给他们安排好各种各样的工具,让他们在自己的区域内集中注意力的展开自己的工作,在他们区域的四周摆放好属于他们自己的小抽屉,放上一些小工具,在工作用到工具时自己有序的使用工具来完成工作,还要嘱咐他们要在用完后及时的放回这些小工具。而且还可以在他们工作的区域有意的安放一些装材料的瓷器、玻璃瓶,并且要告诉他们好好保管,不要弄坏这些物品,从而让他们养成一种仔细认真的态度,这样也有利于避免他们的漫不经心和毛毛躁躁的坏习惯,从而对一种事物专注认真。在培养幼儿专注能力的同时,教师在展示教具时,用一种最完美、不可再改进的步骤,来防止其他因素把幼儿的注意力分散,让他们集中精力的去完成自己选择的工作,这样也有助于对幼儿专注力的培养。 2.自主中孕育专注 蒙氏教育认为,只有幼儿自身才能让自己达到专注。由于幼儿的注意力经常容易转移,所以在安排幼儿"工作"时,允许他们自由的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这样可以让他们集中注意到自己选择的工具上,一门心思的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集中注意力在一件事物上。幼儿不像是我们成年人,他们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当他们做一件事成功以后,就会不厌们其烦的去重复做下去,当他们在这种重复中找到足够的自信后,他们就会再去关注其他的,所以,在他们的重复工作中,他们会投入注意力在工作上,在这个时候我们要引导,使他们在专心致志的工作状态下乐此不疲的工作。但是也不能让他们总是沉浸在这种重复的工作中,还需要老师的引导,让他们发现新的乐趣,使他们在重复的工作中延续他们的专注力。 3.活动中延续专注 蒙氏教育表明,活动中可以延续专注。各种有趣的活动可以开发幼儿的智力,然而有些可以在活动中把幼儿的专注力渐渐地提升。比如说在教育幼儿时的走线活动,给幼儿听着音乐,让他们和着音乐节拍,在事先设定好的步行线上,有秩序的走动,跟着音乐的节拍去完成动作,这样做不仅要求幼儿协调各种动作,并且还要保持身体的平衡,有效地促进了身体各个感官的平衡,这样会让他们自己进入一种专注的状态。除了这种方法,根据蒙氏教育的思想设计一种肃静活动 ,让幼儿在活动中静静地聆听周围的声音,去辨别各种声音,为了保证能听到各种声音,他们必须保持安静,为了保持安静,他们又要保证使自己不分心,集中精力去听,慢慢养成注意力集中的好习惯。 4.引导中发展专注 最主要的还是需要去引导,教师要扮演好角色,充分的去理解幼儿,尽量的多去观察他们,充分的信任、尊重幼儿的选择,在观察幼儿举动的同时要耐心的等待,让他们的内心充满想象,在一种自由的环境下去工作,尽量避免去打扰幼儿的发展。实践证明,幼儿专注力形成的快慢和教师关注幼儿次数的多少不成正比,并不是教师对幼儿关注的越多他们的专注力就会形成的越快,如果不循序渐进的去辅导,反而会对幼儿造成影响。教师在引导幼儿专注力养成的时候,要有时刻准备的态度,在将幼儿带入工作环境后,退至一侧,等待幼儿的召唤,教师去全面的查看幼儿的工作,但是不要打扰他们的工作,他们在工作时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要耐心的并且以尊重的态度去指导他们,这也为教师做出了一个要求,在教导幼儿时,要熟练掌握幼儿使用的教具,在幼儿遇到困难麻烦时,可以很快的帮他们解答疑难。 综上所述,我们领悟到幼儿的专注力的发展都是从日常生活教育开始的,我们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幼儿的行为举止,多多的去赞美他们,让他们自己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乐趣,在其中培育他们的专注力。在蒙氏教育理念中,最主要的还是要靠幼儿自己自主的找到专注力的方式方法,让幼儿在自主学习中,通过教师在一旁的辅助,慢慢找到通向专注力的道路。 蒙氏教育是一种适合现代中国幼儿教育的全新的模式,通过这种教育,可以更好地帮助中国的幼儿在专注力方面获得更好地发展,同样也可以借鉴蒙氏教育的理念,结合现代教育,在幼儿教学方面创造出一片新的天空,让幼儿在自主学习的同时把自身的专注力提升上去,在快乐的自主工作中,不知不觉的把专注力稳定下来。 幼儿蒙氏教育论文:运用蒙氏教育理论培养幼儿良好的区角常规 近段时间以来,我们发现班上有的幼儿在区角活动中表现出了不专心、情绪浮躁、持久性差,出现了一种学具没操作完就换另外一种学具、学具乱放的现象。刚开始,我们按照传统的常规训练方式引导幼儿,但收效甚微。后来,我们运用蒙氏教育理论创设有序的学习环境,在区角活动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对幼儿良好常规的养成有很大促进作用。 一、创设有序的环境,营造有序操作的良好氛围 蒙特梭利的秩序敏感期理论认为,人类的各种智慧与能力都是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断增长的。秩序是各种物品与环境的关系,即每一种物品在环境中应该处于什么位置。幼儿天生有一种对秩序的爱好和追求(即敏感性),因此,教师应根据幼儿特点创设有序的环境,使幼儿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积极投入,形成有序活动的良好习惯。 1.布置有规律、有秩序、允许儿童自主活动的环境 蒙氏教育理论对教室的布置是比较讲究的,主张活动室中每一件物品的摆设都应有固定的位置。根据我园房间小、幼儿人数多的情况,我们运用蒙氏教育理论,将操作性、合作性强的热闹区域和安静区域分隔开,以便减少幼儿活动时的互相干扰。 在材料投放方面,我们重视投放游戏性、趣味性、开放性强的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及需要自选。例如,生活区有喂小动物吃食物、夹乒乓球比赛、给娃娃穿鞋等所需的多种操作材料;语言区除了有幼儿看的图书,可供幼儿讲述故事的背景板和人物、动物指偶,故事拼图,还增加了一个有声玩具,可以让幼儿合作讲述、创编故事。 2.建立合理完善的活动区规则,使幼儿自觉形成有序的行为习惯 布置好活动区后,我们首先向幼儿介绍了各个区域,然后带领幼儿共同制定入区规则并张贴在区角明显的位置。如“商店”里的物品玩后要放回原处,图书看完后要放好……为了加强幼儿的自律意识,我们设计了各种进入区域的标志牌,让幼儿挂牌进区。为了让幼儿养成游戏后将物品放回原位的良好习惯,我们在柜子及活动材料上都贴上了相应的小图案,方便幼儿在活动结束时将材料有序地放回原位。同时,我们在区域内巧妙地根据地毯上的拼图做标志,提醒幼儿有序就座,避免了幼儿在活动中拥挤在一起、互相干扰。久而久之,幼儿不但在活动区中学会了遵守秩序,在日常生活中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通过自我控制游戏让幼儿养成有序安静的入区常规 成人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在我们专注地做某件事情之前,都会或多或少地做一些准备工作,既有生理上的准备,也有心理上的准备。例如,写论文之前会平心静气、排除干扰,以期达到写作思路的顺畅。蒙氏教育理论非常注意按幼儿的生理、心理曲线开展活动。走线活动和肃静练习就是蒙氏教育中让幼儿做好学习准备的铺垫活动,是蒙氏教育理论的特色之一。 为了让幼儿能以平静的心情进入活动区开展活动,在幼儿进区前,我们运用蒙氏教育理论的走线活动和肃静练习原理,设计了一些简短的小游戏,以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走线游戏――这是蒙特梭利为训练幼儿的专注、平衡等能力而专门设计的。走线游戏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主动地运用各种感官调控自己,以进入聚精会神的状态。为增加走线游戏的趣味性、游戏性,我们为幼儿提供了一些辅助材料,如让幼儿头顶玩具、端着盘子、手持装着珠子的汤匙、平举的胳膊上放着沙包……使幼儿的专注力在走线游戏中自然而然地生发出来,为幼儿进入区域后专心活动做好准备。 听听猜猜游戏――让幼儿闭上眼睛玩“听一听、猜一猜”的游戏。我们有意设置了一些有趣的声音,如心跳声、小溪的流水声、刮风声,让幼儿静静聆听,然后猜猜是什么声音。听听猜猜的过程,培养了幼儿的倾听习惯,锻炼了幼儿排除干扰的意志。 吹气娃娃游戏――让幼儿在优美轻柔的音乐中,模仿为吹气娃娃吹气的动作,做呼吸调整练习。慢吸慢呼、慢吸快呼、快吸快呼、快吸慢呼的腹式呼吸法,可以使幼儿通过对呼吸的调整达到对自己心境的控制。 实践表明,在做过各种自我控制的游戏后再进入活动区学习或玩游戏,幼儿往往比较能够集中注意力。 三、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巩固幼儿的良好常规 蒙特梭利认为,儿童的自觉性和自我认识是通过爱实现的。儿童自身具有发展的能力,有自我教育的方法。因此,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活动区活动,能够引导幼儿在自由与尊重中获得发展,形成良好的常规。在幼儿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尊重幼儿、相信幼儿、深入地了解幼儿;要做一名幼儿学习的观察者,细心观察每个幼儿的活动意图,揣测他们的思维方式,即使幼儿做错也不急于干预,而是给予幼儿思考的时间,让幼儿在操作中进行自我教育。当然,由于幼儿年龄小、自制力差、缺乏经验,正处于获得感知印象的阶段,在幼儿常规培养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方法,适时对幼儿进行引导和帮助。 1.语言提示 语言提示的方法因简捷、方便而经常被采用。教师在指导幼儿的过程中,要注意提示语的艺术性。提示语有时可以是直观的,即用正向言语代替负向言语,如告诉幼儿“不要吵”,不如告诉幼儿玩玩具时要安静,如果有问题可以小声交谈,不要影响其他小朋友。有时可采取带有启发性、建议性的语言。如表演区的幼儿因为争抢角色而发生纠纷时,教师可以启发幼儿进行协商,引导他们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动作暗示 教师在指导过程中,适当运用动作提醒幼儿,不仅可以减少幼儿的心理压力,也可以让幼儿在模仿中学习遵守常规。例如,当发现感官区的幼儿在操作粉红塔时经常将最小的积木乱扔,我悄悄来到了他们的身边,和他们一起操作,在拿取最小的积木时,我用双手将它捧在手心,然后再轻轻放下,显示了我对它的珍惜。我的举动影响了幼儿,在以后的操作中,再也没有出现幼儿乱扔积木的现象。 3.材料调整 当幼儿违反常规时,作为教师,我们都该首先想想,是什么原因让幼儿不去遵守规则,是幼儿忘记了,是幼儿的自制力不够,还是材料等其他因素干扰了幼儿?如结构区的幼儿在活动中持久性差,往往还没有拼出成型的作品就离开,玩具也被扔得乱七八糟。这时教师就要仔细考虑,是不是材料太小、太单调、操作性不强?继而对材料进行调整,增加一些性质不一、型号不一的材料,如易拉罐、纸盒等,并扩大结构区的场地。这样可以提高幼儿对结构区的兴趣,让他们改掉以往的不良操作习惯,形成良好的结构区活动常规。 4.行为评价 在幼儿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交流与评价,以促进幼儿巩固良好的常规。这时,教师的评价可以是表扬性的,如说“你把珠珠穿得真长”,表扬幼儿专心学习、有始有终地完成一项任务;可以是勉励性的,如说“你今天进步可真大,剪纸剪得太好了,下次剪纸如果记得把纸屑放进美工区的小纸篓里,那就更棒了”;可以是讨论性的,如通过讨论离开座位时为什么要把椅子推到桌子下面,让幼儿了解到,如果不这样做,很可能让别人走路时撞到椅子而受伤,而且教室里的活动空间会因此变得比较小……这样,幼儿除了有更强的参与感,还能真正了解常规的意义,自然而然地认同教室常规并自觉遵守。 幼儿蒙氏教育论文:蒙氏教育法对幼儿发散思维的影响 摘 要:蒙氏教育法是一种风靡全世界的幼儿教育理论方法,在我国也受到幼儿教育者的广泛认可与追捧。将蒙氏教育方法应用于幼儿教育,可以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散思维发育与培养。本文因此为主要线索,论述了蒙氏教育法对幼儿发散思维培养的影响。 关键词:蒙氏教育;幼儿教育;发散思维;创造力;孩子们 蒙氏教育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尤其在幼儿教育领域可谓是大名鼎鼎。蒙氏教育着重强调对幼儿思维发育、身心健全和创造力的培养,其根本诉求是帮助幼儿、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所以,研究蒙氏教育法对幼儿发育、学习的正面影响,极具现实意义。发散思维作为幼儿创造力的主要标志,历来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点培养方向。将蒙氏教育法与幼儿发散思维培养结合起来,很有现实价值。 一、蒙氏教育法的“人本位”和“人性化”特点决定了其对幼儿发散思维培养的促进作用 蒙氏教育法是意大利著名教育学家玛利亚・蒙台梭利创立的一张幼儿教育理论,涵盖了现今幼儿教育领域的大部分成果和内容,在世界幼儿教育范围内都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依据蒙台梭利的蒙氏教育创建的蒙氏教室则可以视为一个儿童的乐园和小世界,其间快乐无穷,因此深受儿童的欢迎和喜爱。同时,在开展幼儿教育的初始阶段,如何培养孩子们的发散思维,往往是幼儿教师和家长们较为关心的问题。所谓的发散思维,其实就是思维的扩张与辐射的状态,也可以看做思维能力的蓬勃发展与拓宽,其实是创造性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蒙氏教育法的基本理论架构其实包含着培养幼儿发散思维的内容,这些着重体现在蒙氏教育法的“人本位”和“人性化”特征中。 蒙氏教育的核心理论就是强调“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孩子的人格与天性”,这与发散思维的基础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幼儿教育的一切工作都应该以幼儿的实际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以孩子们是否通过教育活动取得了思维、能力的进步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发散思维是幼儿思维培养的一个重点,也是儿童天性的展现,这与儿童占据幼儿教育中心的理论不谋而合。利用蒙氏教育法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不但是可行的,而且能够突破传统幼儿教育模式的束缚,走出一条全新的路径。所以,总体来看,蒙氏教育法对幼儿发散思维的发育、培养都有着积极的正面促进作用。 二、蒙氏教育法的“独立性”和“完整性”特点可以推动幼儿发散思维的培育 幼儿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思维不断发育、提高和实践能力不断进步的过程,其中包含着“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两个关键要素。思维能力中,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和独立思维意识是幼儿教育的着重点所在。发散思维的培养其实是引导孩子们更好的思考问题。更广泛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更加灵活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这是对思维活跃度的锻炼。蒙氏教育法人为,儿童的个体应该符合“自由,独立,完整”的特点,即孩子们既要充分保持思维的灵活性、活跃度和专注度,同时也要具备集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这些其实都与发散思维密不可分。蒙氏教育法强调的“个性”与“群体”的兼顾,其实也正是培养发散思维的重要窗口。 所以,当幼儿能够独立的思考和表达的时候,其实就是思维体系独立的时候,这背后需要发散思维的支撑。发散思维为幼儿提供了开阔的视野、崭新的感官体验和独特的反应享受,这与蒙氏教育的精髓是一致的。独立的幼儿应该具备独立的思维能力,身心、意识和行为完整的幼儿,也就是健康快乐成长的典范。总体来看,蒙氏教育法为幼儿发散思维的培育开辟了一条新路,打开了一扇大门。 三、丰富的教材和教具为幼儿发散思维培养提供物质保证,形成实践式思维 在蒙氏教育的理论体系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即教材和教具的使用。蒙台梭利之所以如此重视教材和教具在幼儿教育阶段的作用,就是看准了幼儿的天性和需求。简言之,幼儿、儿童们大都活泼好动,喜欢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喜欢接触不同类型的知识,而丰富的教材和教具则可以满足孩子们的需求。回归到幼儿发散思维的问题,发散思维的培养同样需要教材和教具的辅助。这是因为,孩子们在学习丰富内容的教材的过程中,可以不断调动起思维和情绪,拓宽思维面,激发思维的活力,对发散思维的引导式很有好处的。教具是各种各样的教学器材、工具,孩子们在不断感官学习的过程中,透过与教具的接触,可以形成实践化的意识,这也为思维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所以,丰富的、充分的教材和教具是蒙氏教育的一个重要要求,也是培养幼儿发散思维的一个重要方法。对广大的幼儿教师来说,想方设法的提供更加充足的教材、课本,让孩子们更大的接触到教具,并形成思维意识和自觉体验,进而转化为发散思维能力。长此以往,幼儿们的思维能力会朝着纵深方向发展,思维的活跃度、拓展度也必然可以再上一个台阶。 总之,蒙氏教育法为新时期的幼儿教育提供了全新的路径和策略,也为幼儿发散思维的培养提供了新的空间,很值得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推广使用。 幼儿蒙氏教育论文:浅谈蒙氏教育中环境对幼儿的影响 人们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它是支持和影响人的活动的外部条件。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蒙台梭利也说过:环境就像人类的头部,影响着孩子的整体发展。并提出“儿童之家”的环境,应该是一个符合儿童需要的真实环境,是一个供给儿童身心发展所需的活动练习的环境,是一个充满爱、营养、快乐与便利的环境。这种环境对幼儿的影响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真实、美观的环境,有利于幼儿尽快适应新环境,促进幼儿积极参与活动 蒙台梭利的“环境适应”教育理论就指出人类的各种智能与体能都是为适应环境而增长。她一再强调:无论你的经济条件如何,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贵,它必须像一个“家”。我园近两年开设了蒙台梭利教学班,通过仔细观察我发现蒙台梭利教育的环境创设对幼儿的发展确实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首先,开放、有序的摆放玩教具不仅给了孩子一种美的享受,同时也给孩子一种秩序教育。其次,对班级人数的控制,使幼儿有更多的机会与老师进行积极、有效的互动、交流。对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及常规要求等方面也十分重视,老师为孩子们准备了杯子、碗、勺子、夹子、螺丝、瓶盖、吸管、花生、玉米、豆子等。这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美观、实用、对孩子有吸引力的生活设备和用具被搬到教室,幼儿感到亲切、自然,让孩子有主动去接近它的愿望,它还能丰富幼儿的生活印象,给孩子们营造了一个像家一样温馨的环境,使他们有了安全感。 如:有一个刚入园上普通班的孩子,一个星期都安定不下来,总是在哭。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带着他去蒙氏班,一到蒙氏班他就被这既陌生又熟悉的环境所吸引,轻轻地走到橱柜边玩了起来,竟然不哭了。进入蒙氏班后他很快适应了这里的新环境。与普通班相比,蒙氏班的孩子更容易适应新的环境。 二、自由的环境,有利于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 蒙氏教育没有课程表,教具的摆放也是自然、开放、有序。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提供不同区域的教材或教具,每个幼儿都可以自由选择教具、自由选择活动、自由进行人际交往、没有人为的比赛和奖励。幼儿独立地进行活动,自然的表现,在反复的摆弄中可以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从中意识到自己的力量。同时幼儿之间进行独立的无竞争的操作,可以提升幼儿的专注力。良好的活动秩序,能引导幼儿形成一定的行为规范。 如一名幼儿陶陶对“舀米的工作”专注了长达45分钟之久,老师观察到他每次舀的过程及以后的表现都不同。开始他用手检撒下的米粒,第一次舀完后他将盘子端起将撒落的米粒倒回容器中,第二次他的鼻涕流下来,他用带鼻涕的手去沾撒落的米粒并放回了容器中。正是因为给了孩子们自由的空间,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探索精神得以充分发挥。正是因为充分尊重儿童,让他们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孩子自发学习的欲望得以产生。 三、社会化环境,让幼儿学会商量、等待、思考,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 蒙氏教育在幼儿刚入园时就暗示幼儿有序地进行活动,活动时每种材料只有一个,让幼儿学会商量和等待,使幼儿知道遵守社会秩序,不争抢,养成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次,一个小朋友去玩“荡秋千”,可是己经有小朋友在玩了,他走过去和那个小朋友商量“给我玩一下,好吗?”那个小朋友摇摇头。“我只玩一会儿,行吗?”那个小朋友仍然摇摇头没有同意。最后,他说“我玩2分钟就让你玩”,他终于得到了这次玩的机会。在交往中他学会了尊重别人、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商量,这为孩子以后的社会交往积累了经验。 另外,其设计的“邮票游戏”“银行游戏”等一些社会化的游戏,以及丰富多彩的教具幼儿都十分喜欢,它不仅丰富了幼儿的数学知识,也让幼儿知道了做这些事的流程,不仅培养了幼儿认真做事的习惯,还为幼儿了解和进入社会奠定了基础。 还有她提出的混龄教学,对孩子的成长与发展有很大帮助。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生活在一起,使大孩子有了责任感,他们会主动帮助年龄较小的幼儿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指导他们操作、游戏。孩子们在朝夕相处的过程中相互相影响,他们的语言交往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做事的秩序性都会得到发展。同时,还学会了关心、照顾他人。 蒙氏教育环境不但优美而目温馨,给幼儿一个自由空间,让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有一定的范围和要求。孩子们在这里学会了关心别人,和别人分享自己的东西,学会了与他人合作,一切都是那么的温馨,充满家的温暖。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教学内容符合孩子的需要,让孩子的智能伴随生活经验一起生长,保有了孩子最大的学习弹性,使之成为蒙氏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最大受益者。 幼儿蒙氏教育论文:蒙氏教育提升幼儿的生活能力 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创立了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她发现了儿童成长的自然法则,主张由日常生活入手,配合良好的环境,让儿童自发性地主动学习,建构他们完善的人格。蒙台梭利教育的这些理念无不渗透着追求儿童真实、内在、可持续发展的质量观,这与现代幼儿素质教育的发展观念不谋而合。尤其是《纲要》中指出:儿童不仅要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更要有运用知识和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探索研究发现解决新问题、从而学会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幼儿教育应围绕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人生四大支柱而加以安排。蒙氏教育独特、真实、主动学习的教育方式正是这人生四大支柱的学习方式。 一、为孩子准备了适宜的环境,为培养生活能力打下基础。 蒙台梭利强调指出,给儿童准备一个适宜的环境,才能开创一个教育的新纪元。这种适宜的环境应该是一个自由发展的环境,更适应幼儿内在发展的需要,有助于幼儿创造自我和自我实现。 1,开放所有的物质空间环境 在蒙氏教室里,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为幼儿专门设置的,对幼儿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教师为幼儿准备了大量的符合幼儿成长发展需要的操作材料,这些材料放在易于取放的学具柜中,高度正适合于幼儿身高,无门遮挡的特点有利于从各个方向取放,为幼儿自主活动创造了首要的条件。以前只有存放在教师柜中的与儿童相关的剪刀、纸张、胶带、钉书机等材料,也统统放入幼儿可随时取用的学具柜中,孩子在自己的学习、生活、游戏过程中都可以自由取用。 2,创立自由的精神空间环境 从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人格、个性角度出发,蒙氏教室里为具有不同兴趣爱好、能力、水平的幼儿提供了分层次、分步骤的多结构材料,使每一种材料都能够以不同的速度来进行,适合幼儿许多能力的不同。比如生活区里的量杯操作一一由于量杯是大小不同的容积,可以分别练习倒大的固体、小的散状物、以及液体的水的动作,逐渐提高控制、协调能力。对于幼小的孩子可以练习倒的动作,而对于年龄较大或已具有倒的能力的幼儿可以利用该材料进行容量的比较工作,运用倒水的方式观察、发现不同容量之间的关系。在这样的环境空间内,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在不耽误其他人的情况下,花一些时间在自己感兴趣和自己力所能及的材料上,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从一项材料转换到另一项材料,不必等待他人来完成同一个进度。孩子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每一天的工作内容、方式、时间,这种自由、主动、灵活的活动环境与活动形式,使孩子获得了自我选择的权力,以全神贯注、积极投入的态度充分展现着自我教育的能力,得以自由地发展。 二、给幼儿把握生活的权利,掌握生活的基本技能。 1,幼儿拥有照顾自己的权利 帮助幼儿形成照顾自己的意识、能力,不仅是为他们今后的独立生活奠定基础,也是为在照顾自己的基础上照顾他人而准备。蒙氏教室中所有设备设施的设计,都为幼儿创设了自己照顾自己的条件。如班级中的幼儿生活、作品柜,可以让幼儿学习自己管理,练习衣物、学具分类分层摆放,掌握学习用具的整理、保管的方法,养成主动整理用品的习惯;小号的衣服架子可以让幼儿练习将脱下的衣服架在架子上挂好,培养自我服务能力i幼儿专用垃圾箱的使用把教师负责处理的教学垃圾调整为幼儿在自己的生活、学习中自觉收集垃圾、废物进行处理,养成了幼儿维护环境清洁的品行;专供幼儿使用的缝纫用品,引导幼儿学习缝扣子等等。完善的设施与设备,增强了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照顾自己的意识。 为了给幼儿自己照顾自己的机会,蒙氏教育要求将幼儿自己能做的事全部自己承担――自己独立添加饭菜,使他们掌握自己的进餐量,同时练习舀、铲等动作,发展肌肉动作的准确性与协调性:自己练习剪指甲;睡觉前自觉放下窗帘,起床时再主动拉开窗帘,自然有序地做事。 给予幼儿自己照顾自己的机会,不仅让幼儿学会了生活的技能,也逐渐养成了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整洁有序的生活方式。 2,保障孩子照顾环境的权利 蒙台梭利日常生活教育中包括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照顾环境的练习,包括打扫房间、养护花草、照顾小动物等。蒙氏班级采用幼儿定点、定员的方式维护班级环境,有的擦拭学具柜,有的洗勺子,有的给小动物喂食,每天必须按时将自己的任务完成,把责任区打扫干净。大年龄的孩子还会定期对幼儿园中的环境进行维护。这一系列的照顾环境的目的是通过维护环境的活动,让幼儿从居住、生活、学习环境的照顾开始,形成良好的维护环境的意识并逐渐扩展到对公共环境的爱护,对大自然的保护等更广泛、更深远的范畴。 三、提供尝试生活的机会,提高幼儿适应社会的能力。 蒙台梭利主张要为幼儿提供真实的材料,决不用虚假、模拟的玩具代替。在蒙氏班中,孩子们用真的茶具、茶叶练习沏茶,懂得了小心使用瓷器;用真的刀具小心地切真实的蔬菜、水果,练习削皮、切片、穿串,获得了食物制作的真实经验,学会了正确、安全地使用刀具;用真锁和钥匙掌握了开锁的方法;他们用夹子夹核桃,用打蛋器打泡泡,用刷子刷鞋,自己榨果汁、冲饮料,在真实的活动中获得的是真实的生活经验,而不是模拟的、脱离生活的想象中的经验。 规范社会行为练习也是蒙氏日常生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楼道内张贴箭头标识,引导幼儿遵守靠右行走的规则;鼓励孩子去办公室、资料室、厨房做事,学习敲门、关门及有礼貌的请求;教师带孩子乘车远足,引导幼儿学习乘车礼仪;带孩子去图书馆阅读,学会在公共场所不打扰大家;带孩子去超市购物感受与人交往等等。这一切活动,让孩子摆脱了枯燥的说教、讲解、练习,而是在真实的社会生活、在实际的情境中去真实地面对,从而使幼儿掌握社交礼仪,懂得与人交往的方式,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公德、懂礼貌、守秩序、尊重他人也获得他人尊重的合格的社会人。 因此,在幼儿发展的关键时期,蒙台梭利教育为幼儿准备好了适宜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孩子自主学习、独立操作,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发展他们独立的生活能力,完善他们的个性与人格,适应社会、适应环境,为幼儿的整个人生做好准备,其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电力施工安装论文: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论文 1安装过程的影响因素 1.1人员素质 在对电力设备进行安装的过程中,主要有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他们是工程中的操作人员,他们的素质对施工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为了确保施工质量,应提升其素质。 1.2材料和设备 施工过程中需要的材料较多,比如水泥、电缆和钢管等,应依据施工设计图中的相关要求购买,确保材料的质量,并对供货厂家进行筛选。如果材料存在质量问题,会直接影响电力工程的整体质量。此外,施工机械和需要安装的各种电力设备的成本较高,在选购时一定要采用集中购买的方式,谨慎选购。施工机械设备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程的质量和进度。因此,要确保施工机械与电力施工相关要求相符。 1.3施工方法 施工方法是工程施工的重要手段之一。施工方案会对工程的进度、质量和投资等造成直接影响。因此,需要依据工程的实际状况,对技术、组织、管理和操作等加以分析,在综合考虑后制订施工方案,确保其具有经济性、合理性和可行性,从而提升工程质量、缩短工期和减少成本。在制订施工方案时,应对施工工艺进行设计,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编制时,将工程质量作为重要目的,并对其进行严格控制。 1.4施工环境 施工环境包括技术环境、管理环境、人文环境和劳动环境等。施工环境复杂多变,比如湿度、温度等都会影响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要结合工程特点和施工的具体条件,采取有效措施对各种环境影响因素进行控制。 2解决措施 2.1施工人员方面的措施 2.1.1提升质量意识 施工人员是工程施工的主体,从实际调查情况看,因施工人员的错误操作而导致的质量问题较多,因此,必须提升其质量意识,具体可从以下5方面入手: ①施工人员在工作中要将工程质量作为核心,即使因经济等条件不足也不能影响工程质量; ②施工人员要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尽可能地将质量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是因为出现质量问题后的维修和调整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③施工时,施工人员要将用户的基本需要作为核心,满足客户的要求;④施工人员不应凭借自己的主观判断评价设备的安装质量,要结合用户的反馈资料和相关数据判断,施工人员要有数据参照的相关意识;⑤施工人员要有全局意识,保证电力设备良好的整体质量。 2.1.2提升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 对于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而言,要具备专业能力,能有效执行质量规划、目标管理、施工组织和质量检查等工作;对于生产人员而言,要具备良好的技术技能、认真的工作态度,在工作中能按照质量标准和相关操作规程操作;对于服务人员而言,要将技术和生活服务工作做好,确保工作质量,从而间接保障工程施工质量。 2.2材料和设备方面的措施 材料和设备方面的措施包括以下2方面的内容: ①为了保证采购质量,应提升采购人员的素质。在电力设备安装工程中,采购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着材料和设备的质量。从当前情况看,由于受到金钱主义和拜金主义等的影响,很多采购员与供应商勾结,进而影响了设备质量。因此,要对采购人员进行严格筛选,采购人员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沟通能力,可依据电力系统的具体需求选择物美价廉的产品。此外,还要确保采购人员的道德素质和职业操守,要坚持“为企业和人们负责”的宗旨,采购质量良好的设备,避免以权谋私的现象发生。 ②保证货源信息的充足,做到货比三家。为了确保设备的供应和货源的通畅性,采购人员要对同类设备的各个厂家的信息进行对比,比如对采购价格与产品质量、规格等之间的对比,从而选择价格低且质量有保障的厂家。同时,因生产厂家与设备安装场所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所以,需要考虑交通运输条件。只有确保交通的便利性,才能节省运输的相关成本。从目前的情况看,电力设备市场中有很多产品,生产厂家的制造技术参差不齐,采购人员必须掌握设备的供应厂家的详细信息,并对同类产品做好对比,合理选择供应厂家,并压低价格。 2.3施工方法方面的措施 对于电力设备的相关安装工程而言,为了确保工程施工质量,一定要在施工方法方面实行有效的改善措施。施工企业一定要确保施工人员具有良好的技术水平,能及时提取施工中的相关信息,并有效利用施工设备,从而在施工的过程中科学利用检验技术和检测技术;施工人员要在以往知识和技术的基础上,在第一时间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工艺;在操作时,要依据施工工艺流程,顺利完成施工工序,现场的管理人员要对施工人员进行指导,对产品质量进行监督,对原来的工艺进行改进;做好考核工作,利用激励机制,确保各个岗位上的员工都能实现良好的组合,发挥自身的能力;施工企业要制订相关的管理制度,明确员工分工和工作职责,结合实际状况确定管理目标,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质量控制目标;企业一定要对自身的不足进行反思,汲取教训,发挥自身的优势;要构建管理监督体系并落实,建立监督考核组,包括施工企业中的管理层和技术人员,由监督考核组定期监督施工过程,确保工程施工的顺利开展。 2.4施工环境方面的措施 可对工程质量造成影响的环境因素较多,比如湿度、温度等,因此,要利用相应的解决措施对施工环境加以控制。在施工过程中,要对自然环境和文物做好保护措施,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因施工造成的污染。施工企业一定要对施工现场的相关管理制度进行完善,采取科学布置,确保施工现场标准化、规范化和秩序化,最终达到文明施工的效果。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电力设备的相关安装工程而言,具有复杂性和系统性,在施工过程中始终存在各种影响因素制约着工程质量。因此,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对各个影响因素进行严格控制,按照施工程序操作,依据建设规范对施工质量进行控制,以确保工程质量达标。 作者:苏志超单位: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东莞横沥供电分局 电力施工安装论文:10kV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技术初探 摘 要 电力系统中,变压器极为关键,能够使电力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电力系统稳定与否取决于变压器安装情况。开展具体工作时,应依据电力系统情况,使变压器安装正确,将电力系统性能发挥到最大。本文主要分析电力变压器性能及10kV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准备工作,对其安装施工技术进行全面论述,为人们提供优质电力服务。 关键词 10kV;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 作为电力系统主设备,变压器性能及作用不可忽视。当电力系统处于工作状态时,电能输送依托于电力变压器升、降压。端电压的高压输电通过升压变压器实现,以免输电线路电能损耗过大。电能到达用户端之前,以降压变压器为载体,使电压转变为低电压,供用户使用,为人们提供优质供电服务。其直接关系到电网能否安全、稳定运行。因而,应借助相关技术和方法,提高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质量,提升电网性能及稳定性。 1 电力变压器性能 首先,依托于升压变压器,升高发电机端电压。通过该种方式,控制输送电流,以免输电线路上产生过多能量损失。同时,在不增加导线截面的前提下,实施电能远距离传输。其次,采用降压变压器,将高压转化为低压,使其与用电设备使用要求吻合。输电线路的高电压也转变成了各等级电压,在各类用电负荷中,具备较强的适用性[ 1 ]。 2 10kV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准备工作 2.1 前期准备工作 1)开展10kV电力变压器安装工作时,需要将前期准备工作落实到位。该环节中,涉及到的相关内容及要素有施工图纸、各类施工手续、审批资料等。以此为依托,执行各项审核工作,为后续设备安装奠定良好的基础。 2)正式施工之前,项目负责人和一线施工人员应依据实际安装要求及背景,对变压器型号、性能、参数、结构、特点及相关技术措施等,具备清晰的认识和了解,确保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质量。 2.2 设备及材料 10kV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中,需要考量的设备种类和技术等很多。熟悉变压器型号,对其有所了解之后,施工初期,依据变压器型号,再次对设计要求具备清晰认识和了解,对各施工设备相关数据等进行全面掌握。施工设备选定过程中,应考量实际工程背景,确保该环节涉及到的相关设备都合格,而且能够满足电力变压器安装要求。电力设备选择过程中,需要采用正确的方法,对设备铭牌上的技术数据进行检查,全面掌握制造厂商、额定容量、额定电压和电流阻抗等各信息。工程实施初期,确保各施工材料齐全。施工材料的选择和应用需要依据具体项目而定。其中,电焊条、调和漆和防锈漆等材料属必需品。选定的电力施工材料,应确保质量合格[ 2 ]。 2.3 施工作业环境 10kV变压器安装分为室内型及户外型。室内10kV电力变压器安装质量受施工环境影响较大。施工中首先应确定变压器安装位置,对屋顶和墙壁做防水处理,墙壁或屋顶无渗漏情况。地面保持平整,基础设施符合变压器安装标准及要求。其次,参照设计施工图纸及要求,将预埋件清理干净,检测接地条件,并预留出孔洞。再次,房屋及防护栏杆、通风口等各类防护性设施质量达标,验收工作结束后,才能安装电力变压器。户外型变压器安装应首先检查现场环境满足变压器使用、安装、检修条件。最后检查电杆组立、变压器台横担、作业平台安装完成,各附件安装等符合设计要求及相关规范。 2.4 开箱检查变压器 10kV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初期,应由专业人员对变压器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开箱检查工作中,应注重以下3个方面内容: 1)开箱检查工作切忌盲目,必须参照相应的施工图纸和设备资料。确定变压器型号符合设计要求方能开箱。开箱后首先检查零部件、设备等无缺损情况,确保整体安装性能。 2)参考安装说明书,进行开箱检查,检查变压器本体的同时也要对检验合格书等进行查验,为每台设备配置铭牌,并登记,使后期施工检修更加简单。 3)依据具体规章制度,进行检查,以免变压器设备和零部件出现变形、损伤或裂缝情况,提高10kV电力变压器安装质量,实现预期施工目标。 3 10kV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技术 3.1 变压器台架 变压器台架安装工序很多,包括变压器、跌落式熔断器、熔断开关、避雷器和带电夹头安装等。其直接关系10kV电力变压器台架安装施工质量及效果。开展具体工作时,台架变压器安装过程极为讲究。通常情况下,最大容量在两杆之间,而最佳中心间距以2.5m为宜。兼顾倾斜度控制,以免其过大。 3.2 低压JP柜 低压JP柜作用是使电力系统更加稳定,保障用电安全。执行具体安装工作时,应对其进行科学应用。农村电网改造工作中,其性能尤佳。完成上述工作,能够保障电网时刻处于安全、稳定的运行状态。该工作实施中,应注重以下内容:正确安装变压器电缆,加强进出口防护,以免受外界干扰,出现短路情况;设备应有良好的绝缘性和防渗漏性,充分发挥其性能及价值;设备除却应有引线连接作用之外,也需在在具体工程实践中,将防水弯保留下来;实际安装工作中,开合闸动作应准确;对变压器JP支架柜最佳水平倾斜长度实施严格控制。 3.3 跌落式熔断器 10kV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中,跌落式熔断器属核心环节。将与之相对应的熔断器,安装在电力变压器高压I次侧,使电力系统更加安全、稳定。10kV电力变压器在该方面有要求。与地面垂直高度相比,高压侧熔断器应在4.5m以上,各相熔断器水平距离也应超过0.5m。执行具体操作时,需要让熔断器轴线和垂直线形成夹角,并依据实际情况,在合理范围内,对各相熔断器水平距离进行设定,以发挥熔断器价值,发生熔断现象之后迅速跌落,保证变压器安全。 3.4 接地装置 现如今,我国电网规模逐渐扩大,人们的用电需求也日益增加,对电力系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电力系统性质决定了其很容易遭受雷电灾害。当雷雨季节来临时,常会对电力设备和输电线路产生破坏。10kV电力变压器经常受雷电灾害影响。倘若变压器受到雷击,接地电阻超出原有限值,不能够及时将雷电强大电能导入到大地中,很容易损害电力设备。执行接地装置安装工作时,经常会因避雷器损坏或电压降过高,导致烧毁变压器,使电力系统也遭受严重损失。因而,接地装置安装过程中,应依据实际项目背景及安装要求,对接地电阻进行科学设定,确保其适用性,而且需要与相关规定吻合,从而保障供电安全及人身安全。 3.5 避雷器安装 电网系统中,避雷器属于主要设备。其主要作用是以免电网遭受雷电灾害,使其运行过程更加安全、稳定。其安装过程极为讲究,应在输电线路上,对其进行直接安装,另一端连接大地。以该种方式,在大地中导入雷电带来的高电压,以实现电力设备保护。安装避雷器能够避免变电器被烧毁或损坏。同时,将高压避雷器安装在高压熔断器和变压器之间,以免后期频繁维护或检修,实现10kV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目标,达到良好技术及工艺效果。 电力施工安装论文:浅探电力施工中的配线安装要点环节 【摘 要】对于电力施工来说,配线过程就是利用有效技术提升电缆使用率,其中配线安装的质量直接影响了工程质量与安全性。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对其技术要点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电力施工;配线安装;技术要点 0.前言 电力施工的环节比较多,且具有复杂性,为了保证施工质量与安全,需要对相关技术要点进行关注。配线安装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在施工时需要对其加以重视,确保安装质量。 1.概述 对于电力施工来说,其过程具有复杂性与系统性,在施工的具体过程之中,很多影响因素都会直接影响施工质量,需要在施工时控制其安装技术,提升施工质量。配线安装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的质量关系到电力网络稳定性与安全性,所以,需要对其加以重视。配线的这一过程就是结合科学原理,对电缆系统进行组合,使之成为一个网络整体,确保其经济性以及合理性与有效性,从而提升电缆利用率[1]。在对配线进行安装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安装阶段进行有效划分,将各个阶段的具体技术要点确定下来,对于其中的关键步骤技术要点进行控制,利用技术控制的方法提升安装质量,最终确保电力施工的良好质量。通过实践对施工技术管理以及控制经验加以丰富,以推动我国电力事业不断发展。 2.技术要点环节 (1)做好相关准备工作。第一,在穿线之前,需要利用清水以及清洗剂等清扫导线管道,防止里面杂物对导线造成污染,在穿线之前,需要封闭管口。第二,依据相关规定和要求,对穿线管中的线缆进行操作,对其颜色进行有效控制[2]。第三,在穿线的时候,管道之中不能存在导线接头。第四,遇到变形缝以及伸缩缝等部位,需要灵活处理,要为导线留出充足伸缩的余量。第五,在遇到接线盒以及开关盒还有插座盒等位置,需要在盒中预留出长度一定的导线,一般在15厘米左右。第六,对于交流回路一致的导线,需要穿到同一个管道中,不管在什么状况下,不能使导线明露出来,利用盖板对箱盒进行封闭,要对盖板螺丝进行紧固。 (2)做好导线连接工作。第一,关于涮锡缠绕。在这一过程中,首先要保证导线与缠头接触面积以及接触空间的充足,另外,还要保证机械强度与相关标准与要求相符,圈数要在5圈以上。其次,锡的饱满度要与相关标准相符,焊锡质量要有保障,它的表面不能有粗糙或不平的情况,在施工时需要防止夹渣以及虚连情况,保证焊锡的均匀性,也要防止接头部分出现杂物。再次,在涮锡以后马上缠导线,对于所有的部分,都需要利用绝缘层将绝缘工作做好,设置好绝缘层之后,利用黑胶布进行扎紧,保证绝缘效果。另外,在电路之中若是有大量软线与硬线连到了一块,那么需要在施工时进行规范操作,并应控制好施工环境。 第二,对导线进行科学连接。在开展导线套管工作时,一般采用的方式都是压接连接,也就是说,需要从两端的位置将导线插到套管中,在导线都达到了管道1/2的位置时,需要使用压接钳和压模做好压实工作,需要注意的是,其深度需要保证和套管尺寸对应。另外,利用平压的方式对导线和接线柱进行连接,在对单股导线进行连接的时候,需要结合螺丝大小对其开展煨弯操作,确保煨满圈,避免反圈压接,保证压接的牢固性,盘圈的开口要在2mm以内,一根接线柱上面要尽量接一根导线,数量不能超过一根。另外,利用插孔连接方式对导线和连接柱进行连接,结合相关设计以及规范,把导线插到接线插孔之中,对导线线芯要进行牢固压接,如果需要对多芯导线和连线孔进行连接,需要将涮锡拧紧之后插入,如果导线线芯比插孔一半还要小,则需要折回操作,之后再插到接线插孔之中。 第三,和电气设备之间进行连接。如果单股铜芯线的截面积小于10mm2,那么在和电气之间进行连接的时候需要利用缠绕式端子。对于多股铜芯线来说,若是其截面积在2.5mm2以内,那么在与电气进行连接时,首先需要把搪锡拧紧或者也可以对端子接续,完成之后再和端子连接。与此同时,若是其截面积在2.5mm2以上,那么除了需要端子连接,在铜鼻子的地方还需要做好搪锡工作,在对其和插接式端子连接以前,要在导线端部位置对搪锡进行压紧。 (3)对线路进行认真检查。对于配线安装来说,为了保证配电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必须要做好线路检查工作。一般情况下,利用绝缘遥测形式对配线安装线路加以检查。对低压照明以及变压线路来说,绝缘遥测基本上选择为500伏,欧姆表量程是1兆欧到500兆欧之间,要对其连接方式进行关注,确保其牢固程度。对于配线安装线路来说,其单位绝缘阻比的最小值为0.5兆欧。高压线路以及动力线路在进行绝缘遥测时,其单位绝缘电阻的最小值为1兆欧。在完成配线之后需要做好复检工作,从而保证线路施工质量。为了保证配线安装的良好质量,一定要对线路进行仔细检查,做好这项工作之后,还需要对穿线安装质量和安装深层次做好检验工作。 另外,需要对其他检验工作加以重视,比如,要对线槽敷设的情况进行检查,保证线槽和建筑表面紧贴,确保其牢固性,保持合理的布局,横平竖直,避免盖板出现翘角的状况,保证接口的整齐,对拐角以及转角还有转弯连接和丁字连接等进行严格操作,防止线槽的内部和外部出现污染状况。对支架以及吊架具体安装质量进行检查,对支架和掉价进行固定的时候可以利用膨胀螺栓,同时也能够利用万能卡具对线槽加以固定,要对支架和吊架进行合理布置,确保其牢固性以及平整性[3]。对线路保护工作进行检查,在穿过梁以及墙和楼板的时候,不能将线槽抹死于建筑上,线槽在和电气器具进行连接的时候要保证其严密性,防止出现外露,保证施工的良好质量。对配线安装工作进行检查,能够有效保证电路运行的良好质量,提升安装技术。 3.结语 总之,配线安装是提升电缆施工中的一个重要技术。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抓住各个安装过程,对安装的关键步骤做好技术控制工作,采用有效的技术手段,提升安装质量,最终确保电力施工的良好质量。 电力施工安装论文:电力安装中安全和节能施工技术要点 [摘 要]电力工程对促进经济的发展,保障人们日常生活的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电力工程由于其施工技术的特殊性,存在一些不完全因素及一些浪费现象。因此当前的电力安装工程要注重节能降耗措施的应用,并在电力安装过程中加强安全施工管理工作。 [关键词]电力安装;安全节能;技术要点 前言 在社会市场经济背景下,我国电力事业持续发展,在电力安装工作开展中,节能减耗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关键性环节之一,要注重节能供配电系统、节能设备等的优化利用,要将电力新技能技术工作落到实处,优化利用各种先进的电力技能技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节能减排,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1、电力安装中电力节能技术的应用 1.1 节能型供配电系统的使用 在使用节能型供配电系统中,相关人员要全方位分析该地区用电容量、供电距离、电网运行情况等,选择“科学、合理”的供电电压。具体来说,如果配电电压为6~10kV,10kV具有较好的技术经济指标,供电系统与有色金属损耗量较小,在选择高压配电电压的时候,相关人员要优先选择10kV。如果用户6kV设备比较多,容量又不小,技术经济指标较好,相关人员要优先选择6kV。如果用户偶尔会用到3kV的电动机,相关人员则要采用专用变压器进行供电,满足用户在用电方面的客观需求。 此外,在电网运行过程中,大部分电力负荷都属于感性负荷,比如变压器、电动机,这样在安装无功补偿设备之后,比如并联电容器,可以提供一定的无功功率,电网电源向感性负荷提供的无功功率,其在电网中的流动也会有所减少,降低了电网运行中的电能损耗,属于无功补偿,发挥着重要作用。所安装的无功补偿装置可以优化调整大系统中的电网电压,促使电网运行更加稳定,可以合理调整小系统中的三相不平衡电流,提高电网的运营效益。就变压器来说,在电力运行输送系统过程中,是其不可或缺的关键性组成要素,扮演着关键性角色。由于用户对电力的需求各不相同,电力输送电压方面也存在差异性,如果利用压器调节电压,将会增加电能损耗,必须客观分析变压器特点、性质,加以优化利用,降低其电能损耗。相关人员要优化利用电力节能技术,优化完善变压器设备性能,优优化设置变压器参数,借助变压器,合理调节电压,降低电能损耗,优化调整电力负载,合理调整其运行形式,加强变压器的管理,降低其功率损耗,在提高电能利用效率的基础上,顺利实现“节能、环保”的目标。 1.2 节能设备的使用 在应用电力节能技术过程中,相关人员要意识到应用节能设备的重要性,广泛利用变频器。近年来,高压变频调速技术飞速发展,逐渐被广泛应用到不同领域、行业中。就工矿企业来说,大动力设备应用较多,比如水泵、风机,常处于工频状态,需要巧妙利用闸阀动态控制风量与流量,而这会损耗大量的电能。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用变频器,调节变频,完善电机转速的基础上,优化调节对应的风量与流量,电能损耗也较低。在此基础上,相关人员要采用Y型高效电动机,其损耗降低率高达30%,效率提高率达到7%,有1~2年的投资回收期,甚至几个月,要注重节能型照明电器的使用,灯具、电光源、控光器件等照明电器产品要具有较高的效率、安全性等,使用寿命要长,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经济、安全”的工作、生活等环境,提高电能利用率。 1.3 电力安装中采取节能技术措施 首先,电力安装施工人员要精准定位电力设备,尽量在现场附近将其安装,且将降压变电站设置在接近负荷中心,并控制变电站的有效半径在 500 m 以内。其次,也可以依据安装现场实际情况设置多个变电站。如此就可以将电力运输距离有效缩短,从而使得运输中的电压损失得以减少,进而节约电能。再次,将供电线路的功率因数提高。可以通过提高变压器负载率或电动机负载率以及对供电线路予以合理布局,从而提高功率因数,实现电能节约。最后,电力安装施工人员要避免电源乱接等现象的发生,防止三相负载不平衡情况出现。因为中性点电位如果升高将会造成中性流量过高,从而使中性线的损失增大。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电力安装施工人员必须确保三相负荷均匀分配,使三相负载的平衡得以实现,进而使节能降耗目标实现。 1.4 改进配电线路水平 可以通过扩大电网中导线的截流水平提高线路水平。一般来说选择满足线路运行要求的最小截面导线界面可以节省投资费用。但是减小导线的界面降低了导线的截流水平,从而会导致线路能耗增加。因此选择合理截面大小的导线非常重要。选用大小比理论截面大小高一到两级的导线所节省的运行费用可以在很短时间内补偿建设中增加的投资费用。一般导线的使用寿命约为 10 年以上,因此在 10 年运行过程中节省的能耗费用与增加的投资费用相比就非常可观了。 另外可以推广应用架空绝缘导线。架空绝缘导线具有很大的优点,第一能够提高线路运行的可靠性,使用架空绝缘导线可以减少外力或其它原因引起的相间短路问题,从而减少了合杆作业时的停电次数,提高线路的整体可用性。第二,能够简化线路杆塔的结果,由于架空绝缘导线的特点,能够满足沿墙敷设的要求,因此可以大大节约线路材料,同时使建成的项目更加美观。最后,由于架空绝缘导线的线间距离非常小,线路电抗仅为普通导线的三分之一,因此可以大大减少导线的腐蚀从而延长线路使用寿命。 2、电力安装过程中的安全施工控制 2.1 提升电力安装施工安全管理意识 电力安装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安全施工,确保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这同时也是电力企业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因此,各个电力企业必须加大安全管理方面的投入,进一步将工作责任制予以落实,提高管理人员以及电力安装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可以说安全施工是电力企业实现成功经营的基础,因此电力企业必须构建一套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安全管理体系。 2.2 电力安装中安全施工技术控制要点 首先,在电力安装过程中,电力安装施工人员要对电力设备进行安全检查,并对其定期加以保养,避免因设备或电路老化而引发电力安全事故,防患于未然。其次,电力安装施工人员要依据施工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设备与线路,并结合施工环境情况,对安装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患措施。此外,在敷设线路的过程中,电力安装施工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先后顺序进行安装,以免为图省事而造成漏电。再次,在某些环节的安装过程中,比如,在对避雷针进行安装的时候,必须按安装避雷针标准程序进行安装。最后,当安装好电力设备后,必须先对电力设备进行调试,确保在投入使用后,电力设备不会出现安全事故。 3 结语 节能降耗与安全生产是当前进行的所有生产活动所必需的基础,随着群众日常生活对电力需求的日益增加,电力企业在开展电力安装项目的时候,一定要认真结合节能降耗与安全生产这些思想来开展具体安装施工,使得电力安装中的节能活动与安全活动更加完善,从而更好地促进电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电力施工安装论文:浅谈电力施工过程中配线安装的技术要点初探 摘 要:现阶段,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电网的建设逐渐成为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在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对于电气工程在施工方面的要求日渐提高,同时,配线的安装设计自始至终都在整个电力施工过程中的作用巨大,配线的过程中实际就是在相关技术的帮助下促进电缆使用效率显著提升的重要过程,安装技术的规范与否将直接影响电力施工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因此,强化对电力施工过程中配线安装的技术要点的初步探究十分有必要。 关键词:电力施工过程 配线安装 技术要点 初探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电力工程获得了更好的发展空间,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必然会面临一系列的施工环节,其复杂性可想而知。因此,为确保施工的安全性和质量的显著提高,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与严格的管理技术势在必行。同时,配线的安装自始至终都在整体电力施工过程中肩负着不可撼动的坚固地位,其安装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对电力工程本身的安全性、稳定性以及可靠性带来直接影响,故在电力施工过程中应该给予配线安装以高度重视,进而能够促进系统本身运行质量的显著提升,从而有助于帮助我国电力事业能够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蓬勃发展。 1 配线安装技术要点环节 1.1 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 (1)在正式进行穿线之前,需要在清水和清洗剂的帮助下对导线管道进行彻底的清洗,以此便能够将内容杂质物清理干净,有效地避免污染现象的发生,并且需要将管口进行科学有效的封闭。 (2)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要求,操作穿线管中存在的各种线缆,并且在此基础上严格、有效地控制线缆的颜色[1]。 (3)在进行穿线的过程中,是绝不允许管线中有导线接头存在的。 (4)灵活地处理那些将要出现变形和伸缩缝的位置,要为导线将充足的伸缩余量留出来。 (5)在接线盒、开关盒和插座盒等位置,预留长度在15 cm左右的导线。 (6)将交流回路一致的导线在同一个管道中插入,并且保证导线无论在什么样的一种情况下都不能将其裸露在外边,必须利用盖板封闭箱盒,紧固盖板的螺栓。 1.2 做好相关连接导线的工作 1.2.1 涮锡缠绕 在进行涮锡缠绕的过程中,应该极大地确保导线与缠头接触面积、空间的绝对充足,确保机械本身的强度能够达到相关标准的要求,缠绕的圈数不少于5圈;锡的饱满度要达到一定的规范要求,进而为锡的焊接提供重要的保障,保证锡平面的光滑,施工过程中需要对类似于虚连和夹渣的情况进行有效避免,以此促进焊锡本身均匀性的显著提高,有效地避免了接头部分杂物现象的出现[2];涮锡完成后,需要在最短的时间进行导线的缠绕,利用绝缘层对全部分进行绝缘处理,在将一定的绝缘层设置好之后,利用黑胶布进行扎紧和缠绕工作,以此来确保绝缘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如果电路中存在大量硬线和软线互相缠绕的现象,便需要在进行施工操作时确保操作的规范性,并且对周边的施工环境进行严格、有效的控制。 1.2.2 科学连接导线 导线套管工作在展开时,使用的方式多为压接连接,换言之就是将导线从套管的两端插入其中,将导线置于导管1/2位置处,压实工作则需要借助压接钳和压模的帮助,值得一提的是,导线在套管中的深度应该与套管尺寸的大小相适应[3]。同时,在连接导线和接线柱时需要借助平压的方式,在连接单股导线r需要将螺丝的大小有机地结合起来,之后在此基础上将煨弯操作充分地展开,以此来能够将圈数煨满,有效地防止反圈压接的情况出现,为压接的牢固性提供重要的保障,且盘圈的开口大都严格地控制在2 mm的范围内,在一根接线柱上要尽可能地只接入一根导线,对连接的数量进行严格控制。此外,在借助插孔的方式将导线和接线柱连接起来时,需要严格地按照相关的技术谁规范,在接线孔中插入一定的导线,并牢固地压接导线的线芯,若连接孔和导线芯的数量有很多,则事先就要将涮锡进行拧紧操作,然后再将其在插孔中插入进去,若导线线芯远远小于插孔的一般,则折回操作十分有必要,待操作完成后将其在插孔中插入。 1.2.3 连接好各种电气设备 若单股铜芯线的截面积在10 mm2以下,则需要在缠绕式端子的帮助下连接电气设备;若单股铜芯线的截面积在25 mm2以内,则事先需要拧紧搪锡或者将端子连接起来,待这项操作完成之后,再将其和端子连接起来;若单股铜芯线的截面积在25 mm2以上,除了将端子连接起来以外,还应该在铜鼻子的位置将搪锡的工作做好,并且在与插接式端子进行连接之前,需要对位于导线端位置的搪锡进行必要的压紧工作。 1.3 认真的检查各个线路 电力施工过程中配线安装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促进配电安全性、可靠性以及稳定性的实现,因此,需要认真地对各个线路进行详细且全面的检查。通常情况下,在绝缘遥测形式的帮助下检查各个配线的安装线路[4]。针对那些照明气压相对比较低和变压线路而言,基本上选择电压在500 V左右的绝缘遥测,欧姆的表里程大多在1~500 MΩ的范围内,通过密切的关注其连接的具体方式,可以为其本身的牢固程度提供科学的保障。基于配线安装线路而言,其单位最小的绝缘阻比大约为0.5 MΩ左右。在对电压相对高的线路和动力线路中,进行绝缘遥测的最小单位绝缘电阻值大约为1 MΩ。 2 电力施工过程中配线安装的检查 在完成相关的配线安装工作之后,便需要对整个电力施工过程中进行必要的检查与复检,进而确保整条线路的施工质量能够与相关的规范要求相符,检查时一定要做到认真仔细,之后就穿线的安装质量进行更加深层次的检验,高度重视其他方面的检验工作[5]。 例如:仔细地检查线槽敷设的具体情况,确保线槽能够紧密的贴合建筑的表面,使其异常牢固,进行合理的布局,横要平竖要直,以此便能够有效地防止盖板翘角情况的出现,确保接口的整齐性。同时,在丁字与转弯的连接处、拐角处、转角处等进行严格的操作,避免线槽内外部污染情况的出现[6]。另外,仔细检查支架和吊架的安装质量,在固定的过程中可以使用一定的膨胀螺栓和万能卡具,科学、合理地布置支架和吊架,使其牢固、可靠、稳定以及平整。在检查线路保护的过程中,尤其是穿梁、墙以及楼板时,一定要避免线槽在建筑上抹死情况的出现,在连接线槽和电气器具时能够确保严密性的实现,以此来有效避免外露现象的发生,促进施工质量的显著提升。 3 结语 总之,电力施工过程中配线安装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促进电缆施工质量的有效提升。在具体的安装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根据安装的规范要求和步骤进行施工,严格控制配线安装的技术,通过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促进安装质量的提升。 电力施工安装论文:电力施工中变压器和GIS设备安装调试技术分析 摘 要: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施工技术在整个电力工程中发挥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该文主要介绍了在电力施工过程中变压器以及GIS设备安装调试中的技术进行分析和研究,所以应该加强变压器以及GIS设备安装调试技术的分析和研究,进而提出以下内容。 关键词:电力施工 变压器 GIS设备 安装调试 技术 变压器是电力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设备,对系统的安全起着决定性作用。而GIS主要是将断路器、隔离开关、接地开关、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避雷器、母线、电缆终端、进出线套管等,经优化设计有机地组合成一个整体,在电力系统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所以应该加强变压器以及GIS设备安装调试技术的分析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 1 变压器的安装调试技术分析 1.1 变压器就位分析 在对变压器进行整体就位前,应该对其方位进行确认,满足高低压套管出线需求。在变压器就位后,要对进线方向以及相关的中心位置进行检查,达到所需要求。另外,轨道上安装的变压器要利用好止轮器,将变压器固定好,以避免出现滑位现象。变压器在对气体继电器一侧进行安装的过程中应该有1%~1.5%的上升高度。 1.2 器身吊罩检查或钻芯检查分析 一是变压器各个部位以及相关的运输支撑是否存在移动现象;二是螺栓是否紧固,有无采取防松措施;三是绝缘屏障是否完好等。在其内部排放完成后,就可对变压器实施吊装工作,首先把钟罩周围的螺丝拆下,然后系上绳索,与此同时还要检查起吊设备是否正常。其次,在起吊过程中避免罩壳和铁芯出现碰撞。为了避免起吊过程中无法控制重心,可先进行试吊,一般高度为50~100 mm之间,就可以对重心位置检查,只有正常后才可慢慢吊至枕木。当罩壳完全吊起后,检查人员着连体无扣工作服对支撑件、螺栓、绝缘屏障等附件进行检查。在变压器不能吊罩的情况下,进入钻芯检查,变压器在检查前应排净氮气,对变压器内部注入干燥的空气,人员着无扣连体工作服进入变压器,检查内容同上。 1.3 回罩注油分析 通过相关试验所得到的数据处于正常范围内,便可回扣钟罩。在回扣过程中也要保证重心的稳定性,避免油箱和芯部出现接触,可以运用定位棒保证穿装螺钉工作顺利实施。注油一般情况下都会在放油后的16 h内进行,以避免器身在空气中暴露的时间过长。 1.4 附件安装分析 在套管安装中,首先应该从套管内对引流线进行穿入;其次让套管能够缓慢地下落直到引线能穿出套管。对于引线而言,其底部应力锥接近套管时要保证应力锥不受外力。套管在固定后,要对引流线接头的固定销进行安装,套管末屏接地应良好。冷却装置安装时,首先把变压器本体上的阀关闭;其次对法兰临时封闭板进行移除,进一步吊起冷却器,将其套上相应的橡皮圈,再把上下连管法兰的螺栓拧紧。在安装净油器以及安全气道时,其内部应保持清洁。安装气体继电器和温度计前应检验合格,保证信号触点动作正确。 1.5 变压器调试分析 变压器安装完后、投运前的试验项目及结果是分析变压器从出厂、运输到安装质量的重要依据,对每个试验项目的结果结合起来分析,提高判断问题的准确性。 1.5.1 油中溶解气体分析 绝缘油裂解产生如H2、CH4、C2H4、CO等气体,当变压器内部气体成分或含水量超过规定时,应查明原因,及时分析,综合判断。 1.5.2 检查所有分接头电压比、极性或接线组别和绕组直流电阻测量 应检查变压器所有分接头的电压比,保证变压器绕组匝数比的正确性和是否存在匝间短路,检查接头连接和分接开关位置是否正确。分接头电压比应与制造厂铭牌数据相比无明显差别,且应符合电压比规律。单相变压器进行极性试验,三相变压器进行接线组别试验。绕组直流电阻测量可检查内部绕组接头的焊接质量,绕组有无匝间短路现象,检查电压分接开关接触是否良好,高压引出线有无断裂。测量应在各分接头的所有位置上进行。 1.5.3 测量绕组连同套管的介质损耗角正切值tanδ和直流泄露电流 测量绕组连同套管的介质损耗角正切值tanδ可以检查变压器受潮、绝缘老化、油质劣化、绝缘上有严重局部缺陷等情况。当变压器有绝缘缺陷时,tanδ会产生变化。对变压器绕组连同套管进行直流泄露电流试验可发现变压器绝缘整体受潮、部件表面脏污情况,以及贯穿性的集中缺陷。 1.5.4 绝缘电阻测试及交流耐压试验 变压器绕组连同套管的绝缘电阻测试能有效地检查出变压器绝缘问题,如:瓷件破裂、器身内有金属接地等缺陷。交流耐压试验是检验变压器绝缘强度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如:绕组主绝缘受潮或在运输过程中引起的绕组松动、油中含有杂质等缺陷。 2 GIS安装调试技术分析 2.1 GIS安装分析 在安装过程中应根据相关顺序对部件进行合理安装。GIS安装顺序为:地面轴线定位―间隔就位―模块之间的拼装―气室真空抽气―气室内充六氟化硫气体―二次电缆敷设―二次接线。 2.2 GIS调试分析 2.2.1 一次回路直流电阻试验分析 目的在于检查GIS内的相关导体在连接过程中的接头是否正确,不同部分的接触性是否良好,对额定d流的相关需求是否能够满足。一般运用直流降压法。为了减少测量误差,电压测量线应放在电流输出线的内侧,另外接线的位置应该正确,与导体接触应良好。 2.2.2 气室密封性检验和测量微含水量分析 气室密封性不仅和系统稳定运行有着密切联系,同时也会直接关系到工作人员安全,所以在安装工作结束后,要对每个气室关键部位进行严格检查,例如:接头密封性检查、法兰面接口检查以及气室阀门检查等。对于SF6而言,气体中存在部分微水含量,这不仅会对其纯度产生影响,也会对绝缘性能带来影响,所以应使用微水测试仪,检查每个气室SF6气体微水含量,充分保证其合格。 2.2.3 避雷器检查分析 GIS避雷器和普通避雷器在结构上存在比较大的差别。GIS中的避雷器通常密封在比较狭小的空间中,安装前,保证避雷器在整个运输中未出现损坏现象。如果安装一些具有震荡或撞击指示器的避雷器时,若指示器动作,避雷器必须返厂 ,在对GIS避雷器安装后,可使用母线高压试验对其检测。 2.2.4 接地检查和二次回路检查 接地检查主要是检查接地位置是否正确,接地是否良好,并且符合各项要求。保证二次回路接线正确,导线与端子连接牢固,具有较好的绝缘性。对于有接地点的二次回路,位置应正确,接地良好。不同的连锁以及闭锁之间的功能都能满足设计的相关要求。 3 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变压器、GIS设备能否稳定运行,不仅和日常的维护有关,同时与试运前的安装调试也密不可分。若在安装调试过程中留下隐患,将会导致运行中出现异常,严重的将导致安全事故,所以应加强变压器以及GIS安装调试技术和能力,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行。 电力施工安装论文:探讨电力施工中变压器的设备安装和调试技术应用研究 摘 要: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电力已经运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电力企业的地位越来越高。电力施工的核心环节就是变压器安装调试,变压器的能否正常工作取决于变压器安装时的工艺及调试质量。 关键词:电力企业;安装;电力变压器;调试 一、引言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电力已经运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电力企业的地位越来越高。那么电力企业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需要重点注意什么呢?在安装过程中需要重点注意变压器设备安装。本文介绍变压器安装,调试流程,以及注意事项。 二、施工过程中设备的介绍及相关概念 所谓变压器是一种静止的电气设备。它依据电磁感应的原理,将某一等级的交流电压和电流转换成同频率的另一等级电压和电流的设备。变压器按照用途分电力变压器,仪用变压器,整流变压器等,本文着重介绍电力变压器的安装调试流程。在安装之前,要进行电力变压器安装准备,变压器二次搬运。 (一)电力变压器安装准备 变压器在电力施工中具有重要作用,变压器的作用主要是调节电压或从高压转化成低压电。而变压器主要由器身,油箱,冷却装置,保护装置,出线装置组成,大型变压器一般是分体运输,到达现场后再有厂家技术人员指导拼装而成,这就要求我们现场施工人员熟悉设备,熟悉安装流程,需要施工人员核对设备及材料,一般设备及材料要求如下: 1、查验合格证和随设备技术文件,变压器的出厂试验报告。 2、按照设计要求查看变压器铭牌,检查各技术参数、附件是否与设计标准一致; 3、检查附件齐全,绝缘件无损伤、缺陷、裂纹等,充油部分不渗漏,充气高压设备气压指示正常,涂层完整; 4、型钢:各种规格型钢应符合设计要求,并无明显锈蚀; 5、螺栓:除地脚螺栓及防震装置螺栓外,均采用镀锌螺栓,并配相应的平垫圈和弹簧垫; 6、其它材料:蛇形管,耐油塑料管,电焊条,防锈漆,变压器油,均应符合设计要求,并有产品合格证。 (二)变压器二次搬运 电工,起重工作业配合进行二次搬运。采用吊链、汽车吊装,根据距离远近,采用滚杠、卷扬机、汽车运输,行车平稳,用钢丝绳固定,减少震动。 三、变压器安装过程 变压器安装过程包括固定变压器、注入液体、附件安装等。 (一)固定变压器 在设备安装之前,首先要进行固定。固定过程中要注意变压器的倾斜度以及变压器的线的走向及安装要求。考虑到各种变压器的设计不一样,需要根据实际需求确定固定变压器的方法。比如涉及到气体继电器的时候,需要使电压其倾斜,1%-1.5%的范围,如果变压器没有这么设计就需要在固定的时候自己注意倾斜。 试调以后就起吊,起吊只需要把定位棒改为绳索。起吊要保证重心稳,中心及其他部分正常。 下面_始检验,检验的时候要观察螺丝钉是否生锈,是否稳固,观察变压器是否产生了垃圾,对于不稳固的螺丝钉要重新稳固,对于垃圾要及时清理。还要检验绝缘措施是否还有保障,检验各个开关是否还能正常工作,总之,需要细心观察,仔细检验。 (二)注入液体 上面降到排除液体,那么检验完成以后需要注入液体,而且要有效率的进行检验,要在十几个小时内重新注入液体,来保证机身不与空气反映。另外操作过程中也要保证重心稳定。 (三)附件安装 附件安装包括电压切换装置、防潮呼吸器、气体继电器、温度计、变压器联线等。 四、变压器调试 变压器调试分为很多个部分,包括一次设备调试,二次设备调试,送电试运行等,一次设备调试在安装前后都有涉及,不一一列举,只列举主要试验所需项目: 1、测量绕组连同套管的绝缘电阻、吸收比或极化指数 2、测量线圈连同套管一起的直流电阻 3、检查所有分接头的变压比 4、测量与铁心绝缘的各紧固件(连接片可拆开者)及铁心(有外引接地线的)绝缘电阻 5、检查三相变压器的联结组标号和单相变压器引出线极性 6、测量绕组连同套管的介质损耗角正切值 tanδ 7、测量有载调压档位的直流电阻 8、测量线圈同套管一起的绝缘电阻 9、绕组变形试验 10、测量绕组连同套管的直流泄漏电流 11、线圈连同套管一起做交流耐压试验 12、绕组连同套管的长时感应电压试验带局部放电试验 13、检查相位 14 测量噪音 15、油箱中绝缘油的试验。 二次设备调试包括变压器保护调试,测量回路,刀闸控制回路,变压器本体CT回路检查,变压器的气体保护回路,测温回路,压力释放回路,油压速动回路,冷却回路,调压回路,消防系统等调试 送电试运行,变压器各项试验符合规范后,送电前应组织对变压器及其附属设备进行检查,检查变压器绝缘值符合规程规定,变压器第一次投入时,全压冲击合闸, 变压器第一次受电后,持续时间不应小于10分钟、无异常情况;依照规程应进行3-5次全压冲击合闸,并无异常情况,冲击过程中励磁涌流不应引起保护装置误动作;变压器带电后,检查油系统不应有渗油现象;变压器试运行要注意冲击电流、空载电流、一、二次电压、温度,并做好详细记录;变压器持续运行前,应核对相位;变压器空载运行24小时,无异常情况,方可投入负荷运行。 变压器调试每个部分都不能遗漏,每个部分都要通过检测,才能确保电力施工完全完成。 五、验收 变压器开始带电起,24h后无异常情况,应办理验收手续。验收时,应移交下列资料和文件: a)变更设计证明; b)产品说明书、试验报告牟、合格证及安装图纸等技术文件; c)安装检查及调整记录。 六、结论 电力施工的核心环节就是变压器安装调试,变压器的能否正常工作取决于变压器安装时的工艺及调试质量。电力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电力企业需要强化安全意识,严格按照设备的安装流程进行操作。在安装之前,要进行电力变压器安装准备,变压器二次搬运。变压器安装过程包括固定变压器、注入液体、附件安装等。变压器调试分为很多个部分,包括一次设备调试,二次设备调试,送电试运行等。调试完以后进行验收。 电力施工安装论文: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探讨 摘 要:要使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质量达到预期功能,就离不开对质量标准的控制。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质量受到材料设备、施工方式、施工环境和施工人员素质等多方面的影响,要做好质量控制,就必须在施工前期的准备、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控以及施工完成之后的工程验收等全过程把控,让施工过程与施工所用材料、设备都合乎质量标准,细化施工工序,让每一步都能有效控制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的质量。 关键词:电力设备;施工;质量控制 0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城市化和农村边远地区的现代化推进,包括电力设备在内的基础设施工程建设越来越多。电力工程属于持久性工程,设备安装是工程项目实体形成的主要过程。近年来,面对市场需求的加大以及质量要求的提高,各施工企业必须认清做好质量管控的重要性,发现影响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质量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做好质量控制工作,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不败之地,促进我国的电力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1 影响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 1.1 材料设备的影响 电力工程施工涉及到的材料很多,包括电缆、钢管、玻璃和水泥等。材料购买需按工程设计要求来采购,材料型号和质量都要确保合格,这就需要对供应厂家严格挑选,必须采购正规厂家的产品。电力工程所用设备包括施工机械设备和将要进行安装的电力设备。电力设备通常价格昂贵,需谨慎、集中购买[1]。电力工程施工所需材料和设备的质量必须符合规定要求,确保施工质量达到设计要求。 1.2 施工方式的影响 施工方式主要是指电力设备安装工程中的设计方案、施工流程和工程调试手段等,这些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工程施工的进度和工程质量。施工图纸必须按照施工地点和电力设备安装的实际需求来进行设计,从整体上考虑工程方案、施工进度、施工质量和施工成本等多方面的质量要求和经济效益。 1.3 施工环境的影响 工程施工都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电力设备安装工程也不例外。电力设备容易受到周边空气湿度、风力、温度和地形条件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包括对施工进度和设备运行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在施工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施工地点的实际环境,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再来制订施工方案。 1.4 施工人员素质的影响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会涉及到项目管理人员和工程施工技术人员等,他们是整个工程项目施工的操作者,其素质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因此,要控制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的质量,务必配备专业的高素质人员进行相关管理和技术施工工作。 2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 2.1 施工前的准备措施 (1)建立施工质量管理制度。在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开始之前,项目部门应当制订专门的施工人员的专业编制,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好预判,并制定好相应的解决措施,未雨绸缪的施工准备可以让工程顺利开工,不至于出现过多不可控的因素而影响到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的进度和质量。 (2)择优选择施工人员并对其进行专业培训。在人员配备上,要依据工程设计所需的技术标准,择优选择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施工人员。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岗前培训,增强质量控制意识,提高施工技术。要不断灌输质量第一、预防控制的思想,时刻把客户服务放在第一位。定期在技术上和思想上对施工人员进行专门培训,并积极鼓励施工技术创新,对于能够促进施工质量提升和工期速度提升的创新给予一定的奖励。 (3)对施工材料设备进行质量监控。施工企业要选派业务素质和道德水平兼优的人员进行施工材料和设备的采购,并针对工程要求进行专业培训。采购人员要对供货商要谨慎审查,包括材料和设备的生产许可、质量认证等指标的辨识,还要对市场信息进行深入研究,在多家对比之后选则信誉异、价格较低、质量过硬的供货商。施工单位要安排专门的材料和设备检验人员对样品进行科学检验,确保施工准备的材料和设备质量合乎设计要求[2]。 2.2 施工中的质量监管措施 (1)加强施工技术管理。施工技术直接影响项目工程的质量,务必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管理。施工企业要针对设备安装工程指定相应的施工操作规范章程,施工人员务必严格安规操作,不可麻木大意、偷工减料;要践行科学的技术管理制度的同时,对技术创新也要及时给与奖励,鼓励员工在施工过程中的技术创新。 (2)制定项目监管制度。要确保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质量,除了充足的物质准备和技术、思想方面的准备之外,还需要建立专门的监管部门,以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管。工程项目部可以在企业内部派选专业素质过硬的人员来担任监管人物,也可委托专业的监理公司来对工程施工进行监管。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任何违反设计要求的施工问题,要及时指出并做好整改,对于较为严重或具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要在整个施工队伍中做出相应的警示。 3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设计面非常繁杂,从设计规划、工程所用材料和设备选购及它们的利用效率、施工工艺的选择和施工方法的选择,都影响到整个工程质量。在施工过程中,材料设备的质量少有瑕疵或施工人员稍有懈怠,都会导致工程质量问题的产生。若在施工过程中不能做好质量管控,待项目竣工之后再来进行针对性检修,必将耗费非常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会对周边电网的运行造成影响,既不利于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也会影响社会和谐。正因如此,做好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电力施工安装论文:浅谈电力工程安装施工全过程成本控制的管理 摘 要:加强对电力工程安装施工全过程成本控制的管理的研究,有利于提高电力工程安装施工全过程成本控制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加强对电力工程安装施工全过程成本控制的管理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文章在分析全过程造价管理概念的基础上,阐述其在电力工程造。 关键词:电力工程;施工;全过程;成本;控制;管理 在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中,将运营成本控制纳入全过程造价管理中,及时把运营成本变化反馈到管理决策中,避免在预算紧张的时候,出现建设单位故意压低建设成本的现象,致使工程后期运营维护成本大幅增加,使得电力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不断下降。在此过程中应用全过程造价管理,能够让决策人员、设计人员、技术人员从工程项目的全过程角度分析成本与造价问题,进而达到了工程项目全过程造价的最低值。 1 全过程造价管理概念 全过程造价管理主要就是从项目长远经济效益出发,对项目规划、设计、购置、制造、安装、运行、更新、维修直到报废的全过程予以充分考虑,是全过程造价最低的一种管理方法与理念。全过程造价管理作为一种新型工程造价管理模式,在20世纪70年代得到了大力推广,并且形成了一整套管理体系。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主要就是从项目生命周期角度出发,全面分析项目造价管理,在传统全程造价管理的基础上,加设项目运营、扩建、拆除等费用计算。针对电力工程项目寿命周期而言,主要是从功能寿命、经济寿命、物理寿命、法律寿命角度考虑。大部分电力工程造价管理就是对经济寿命的管控。全过程造价公式为:L=N+R,其中L表示全过程造价;N表示一次性投资费用,主要包括收购、咨询、勘察、设计、施工等筹建费用,以及借贷、利息等筹资费用;R表示经常发生费用,主要包括建筑使用期内的操作管理费用,设备与设施的维修、更换费用,功能使用费用等等。 2 全过程造价管理在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 2.1 投资阶段与设计阶段。一直以来,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工程建设前期的造价控制,将造价控制重点放在了施工阶段,导致工程造价管理相对被动,以致于无法合理、科学的落实造价管理工作。所以,要想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就要重视工程建设前期的造价管理。首先,进一步完善实施设计方案招标或者方案竞选。在电力工程建设中,通过设计招标活动的开展,可以有效促进竞争,选择适合的设计方案,进而确保设计的准确性、合理性、科学性与先进性;与此同时,开展设计招标活动,还可以促进项目建设投资有效控制工作的展开,极大的缩短了设计周期,减少了设计费用,借助设计招标评定出功能全面、技术先进、安全适用、结构合理、满足项目技能环保要求的设计方案,为电力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全面落实提供可靠依据。其次,实行限额设计。在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中,通过限额设计的实行,能够有效改进设计单位的管理工作,将整个项目按照设施部位或者功能差异分成若干的单元,之后根据限定额度对设计方案予以选择,最大限度的优化结构,提高设计水平,真正做到投资少、收益高。 2.2 增强工程全员造价意识。控制电力工程造价的任务不仅仅是相关造价人员的责任,还需要全体员工的积极配合。所以,为了能达到电力工程造价控制的目标,在电力建设施工的过程中,对相关的施工人员进行造价培训,能让全体员工都参与到电力工程造价中,提高他们控制造价的意识,进而保障施工技术和造价之间能更加科学和合理。另外,相关的造价人员应对自身进行进一步培训,提高基础理论知识,提高业务能力,进而保证造价控制能实事求是。 2.3 施工阶段。在电力工程项目建设中,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对整个工程的造价控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提高工程建设效益的关键所在,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在电力工程施工阶段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造价管理:一是,完善工程招投标工作。在编制工程项目招标文件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内容严谨、准确、完整,并且保证招标条件符合有关规定,贯彻落实公平、合理的原则;合理确定招标控制价,为工程造价控制提供标准;对评标制度与评标程序予以严格规定,并且严格按照规定展开工作;在中标之后签订合同的时候,需要确保合同条款细致、严谨,为施工的有序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强化甲供材料、设备投资管理。在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针对甲供材料与设备而言,一定要以大渠道供货为主,以市场自行采购为辅。在市场自行采购中,需要由主管工程的机关、工程指挥部一同参与,通过实际调研,选择物美价廉的产品;针对大型设备而言,可以采用招标的方式进行购买,在制定合同条款的时候,一定要明确产品质量等级与供求双方的责任与义务。在材料、设备进场的时候,进行质量检验,一旦发现质量问题,予以拒收,以此保证施工质量达到预期的标准。三是,重视设计变更管理。设立统一的设计变更管理机制,对设计变更签证审批程序予以严格控制,避免出现违规变更的情况。四是,做好工程审计。在电力工程建设中,一定要加强项目的全程审计,合理控制工程造价,以此实现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 2.4 造价信息动态系统的建立和完善。电力工程造价控制管理是否有效,起到决定作用就是造价信息动态系统是否全面。虽然我国已在大力发展相关技术,但在造价信息系统中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如系统中对造价管理相关的业务流程及表单尚未做到固化。所以,为了能真正控制电力工程造价,相关的造价人员必须要积极收集相关信息,如电网设备及材料等价格信息和相关收费标准。另外,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造价控制管理的水平,做好电力工程施工造价成本的分析工作,进而能为以后的工程造价提供可靠的数据。 2.5 电力工程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在进行电力工程施工时,必须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标准来施工,进而保证工程施工的顺利和安全;同时,还需要在施工过程中保证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另外,还需要对合同加强管理,承包工程的双方需要切实履行合同中各自的义务,对于可能造成工程造价提高的因素,应积极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加以解决。在签订合同时,应将各种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考虑进去,并且明确规定设计变更及索赔等相关问题,避免发生合同纠纷事件,从而影响最终的结算。由于我国各地政府之间的标准不统一,导致在进行征地时,其费用标准也不同,最终会造成电力工程建设项目在进行场地征用和清理时,其费用一直是居高不下,致使工程造价上涨,也为工程投资控制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为了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相关的电力企业应积极与政府沟通,并通过政府颁布的相关政策,从而在最大程度上缩小成本目标值和实际值之间的差异,进而可以达到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的目标。 3 结语 综上所述,全过程造价管理作为一种新型造价管理方法,主要就是在全程造价管理的基础上,运用先进价值理论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在电力工程建设中,全过程造价管理的逐步推广,将为电力事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并且有效提高了力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电力施工安装论文:10kV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技术探讨 摘要:变压器在电力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电力系统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电力设备。变压器的安装质量影响着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因此在电力系统建设的过程中对变压器的安装质量要有足够的重视。文章针对10kV电力变压器的安装施工技术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对变压器的安装施工技术有所完善,进而为电力系统的建设做出贡献。 关键词:10kV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技术;电力系统;电力设备;电能损耗 变压器能够减少电网能量的损耗,对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作用。电力变压器的重要作用还体现在电力系统运行的过程中,变压器的升、降压能够保证电能的安全、顺利的输送。升压变压器能够有效地减少输电线路上电能的损耗并完成高压输电。降压变压器能够在电能送达用户端之前调节适合用户使用的低电压,可以满足多种用户的需求。由此可以看出,电力变压器是保障电力系统运行安全性和稳定性的重要设施。所以为了电网的稳定运行,建设电力系统时应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不断完善电力变压器的安装施工技术,从而达到预期的质量要求。 1 电力变压器施工准备 准备好电力变压器的施工设计图纸,办理好施工手续,完成审批资料的审核,确认电力变压器的性能参数、规格型号等技术指标以及完成整体安装所需的必备条件。确认变压器的规格参数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施工过程所用的设备也要符合设计要求,产品检验必须合格才能使用。对设备的技术数据、制造商、额定参数等都需要明确掌握,根据这些信息选择适宜的施工材料,在对10kV电力变压器进行施工安装时,调和漆、防锈漆等材料必须出厂检验合格,这些是施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材料,材料的好坏也影响着施工质量。另外,变压室的墙壁和屋顶必须做好防水工作,若出现渗漏现象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地面需保持平整,有利于施工和美观。配套的一些基础设施也要严格按照施工设计和施工规范进行施工。 对预埋件和预留孔洞做相应的处理,对于通风口、栏杆等防护性设施进行完善等。变压器的开箱验收也是保证按照施工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组织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检查,确保变压器与设备资料无偏差并完全符合设计要求,主体设备及其零部件完好,有完整的权威机构出具的检验合格报告。以上这些条件是保证施工质量和施工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待以上事宜都准备完成后方可进行施工。 2 电力变压器施工注意事项 电力变压器台架的安装主要包括安装变压器、熔断器及熔断开关、避雷器等,安装过程中要对倾斜度严格进行控制。电力变压器低压综合配电柜是确保用电安全性和电力系统稳定性的设施,低压综合配电柜的容量要符合电力变压器的需求,在10kV电力变压器的安装施工中,应用比较广泛。低压综合配电柜在农村电网改造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安装低压综合配电柜时,要将诱发短路的因素降到最低,保证电缆连接准确,布放设置防水弯,保证良好的接地。 熔断器是电力系统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器件,在电力变压器的高压端以及低压端都需要安装熔断器,高压侧熔断器安装时对垂直高度和水平距离有一定的要求,需严格按照设计进行施工。 电力系统存在着受雷电灾害的风险,当电力变压器受到雷击时,雷电所产生的电能由于接地电阻过大不能及时地导入大地,极容易损坏电力系统设备。由于避雷器的损坏或者电压降较高容易导致变压器损毁,进而给电力系统造成一定的损失,所以在安装接地设施时要确保接地电阻符合设计要求。在避雷器的安装过程中,应一端连接大地,另一端与输电线路相连,保证电力系统遭受雷击时将高电压及时导入大地,减少或避免电力系统遭到破坏。在多种电压等级的电力系统中,10kV电力系统覆盖的供电面积比较大,线路比较长,变压器数量也比较多,直接对各种不同的用户供电。10kV电网主要以架空的方式布放线路,没有遮挡和避雷线,在雷雨季节容易遭受雷击损坏变压器,影响供电安全,因此防雷保护工作需要加强,通过降低接地电阻可以减小或避免雷击所造成的破坏。 电力变压器是比较贵重的电力系统元件,它影响着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因此需要安装继电保护装置保障电力变压器正常工作。随着电力行业的不断发展,电力系统的高效安全运行对人们的正常生活有直接的影响,电力变压器在电力系统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能够通过电压、传输功率、电流等转换满足供电要求。电网的不断发展进步对电力变压器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因此在电力变压器的选择和安装方面要引起重视。以往我们在选择电力变压器时缺少科学合理的分析,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造成严重的电能损失。电力变压器的容量选择应参考不同地区的实际需求和经济条件,合理地进行配置,容量太大或太小都会造成电能的损失,甚至使变压器损坏。 3 电力变压器施工技术规范 变压器应带有出厂标牌,标牌上应明确说明制造厂商、额定容量、额定电压、电流、阻抗等技术数据,与设计要求相符,附件及技术文件齐全。型钢应崭新无锈蚀并符合设计要求。镀锌螺栓需配备相应的平垫圈及弹簧垫。蛇皮管、电焊条、防锈漆、调和漆以及变压器油等施工材料均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带有产品质量合格证。搬运吊装机具的准备:汽车吊、吊镇、道木、钢丝绳等。安装机具的准备:台钻、砂轮、电焊机、气焊工具、电锤等。测试工具的准备:钢卷尺、钢板尺、水平尺、线坠、万用表等。施工资料的准备施工图及技术资料准备齐全。土建工程及变压器轨道完成施工,标高、尺寸、结构等均应符合设计要求。变压器本体外观及绝缘器件检查无损伤及变形,油箱封闭良好,无漏油、渗油现象。变压器二次搬运应由起重工配合完成,利用汽车吊吊装,用汽车运输时必须稳固固定,平稳行车减少震动。变压器吊装和搬运时,为避免使其损伤,应用木箱或纸箱将高低压瓷瓶保护起来。变压器就位后用道木搭设临时轨道,然后拉入室内合适的位置。变压器的安装应采取必要的抗地震措施,电压切换装置分接点连线应正确连接并且牢固,电压切换装置的传动机构应有足够的润滑油。布放变压器的一、二次联线、接地线、控制线时,不可使变压器套管直接承受应力,变压器工作零线应用绝缘导线并与中性点接地线分别敷设。变压器试运行前必须由质量监督部门进行全面检查,包括检查交接试验材料是否齐全,变压器本体及附件是否整洁无缺损,引线位置是否正确且接地良好,通风以及消防设施是否完备,指示标牌是否正确全面等,确认符合试运行条件后才可以投入运行。 电力变压器的施工安装应遵循国家相关规范,调试方法应符合相关标准。电力变压器的试验调整和检查结果,应符合相关施工规范的规定。变压器的安装应满足安装位置、注油量以及油号正确,油箱无渗漏,变压器轮牢固,防震设施可靠,变压器表面油漆完整且清洁等条件。变压器与线路应连接紧密,螺栓的锁紧装置完善,瓷套管不能受外力作用,接地装置稳固牢靠。变压器与附件连接的导线应有保护套管和接线盒,需固定牢靠。通向变压器的母线和支架应便于拆卸,利于检修工作的进行。变压器与附件外壳以及其他非带电金属部件应可靠接地,并符合相关接地要求。变压器门应设置门锁,非专业安装人员、非工作需要不得随便入内。变压器高低压瓷套管应采取防砸、防碰撞措施进行保护。变压器日常要保持清洁干净,避免油漆面有碰撞损伤。工作人员在变压器上方作业时,不得随意蹬踩变压器,应配带工具袋,防止工具和施工材料掉下砸坏、损伤变压器。在变压器上方进行电气焊作业时,需要对变压器进行全面的保护,防止焊渣掉落损伤设备。如果发现变压器有漏油、渗油的现象应及时处理,同时要避免油面太低,潮气的侵入会降低线圈的绝缘程度。 对于电力变压器安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的进行纠正和预防,否则会影响变压器的使用质量,如器件焊渣和锈迹没有清理干净,器身表面刷漆不均匀,防震装置安装不够牢固,零线和中性点接地线没有分开敷设等,应加强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严格按照施工工艺标准和施工设计进行施工,避免由于施工质量导致变压器工作异常,对电力系统造成不必要的损失。10kV变电站是电力系统的用户终端,分布比较广泛,数量也很多,每个变压器的负荷和运行状态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会使电力系统的电能损耗比较大,从而影响电力系统的经济性。随着电力行业的不断发展,变压器能否节能逐渐受人们所关注,目前一些新型的变压器在性能上有了较大的改变,另外适当地提高变压器的使用效率也可以减少电力系统的电能损耗。 4 结语 10kV电力变压器的安装对施工人员的专业性要求比较高,对施工过程是细节要全面把握,需要多项工作配合完成,因此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技术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工作素质有很重要的意义。在电力系统的建设中,10kV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质量影响着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合理的安装位置、标准的技术规范、良好的维修保养都是施工技术的体现,也有利于电力变压器在电力系统中发挥其稳定持久、高效可靠的作用,满足不同用户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电力施工安装论文: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问题探讨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东北电力第一工程公司,辽宁 铁岭 112000) 摘 要:随着现代生活水平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电力设备的种类和数量均有所提升,对于设备安装的质量要求不断提升。对于不同的电力设备具有不同的安装规则和要求,安装施工中的质量管理问题关系着电力设备的使用情况。因此本文对电力设备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问题进行探讨,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质量管理问题。 关键词:电力设备安装;施工;质量管理 0 引言 电力系统对于人们生产以及生活的正常进行具有重要的作用,而随着生活水平和生产生活的发展,电力设备的使用愈加广泛和普及。电力设备的稳定运行对于电子系统的有效运行以及用户的用电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本文对其进行分析。 1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 1.1 施工人员的素质 电力设备安装中影响质量控制的因素有诸多,其中最为直接的影响因素就是施工人员的素质。施工人员主要包括两种,一是施工管理人员,二是施工技术人员,施工人员自身的知识水平、专业技术水平、职业道德等与施工质量控制具有重要的影响,有利于提高电力设备工程施工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 1.2 施工材料和设备的质量 电力设备安装设计的施工材料包括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等,具有种类繁杂、用量大的特点,每一种施工材料的有效利用和安装关系着整个施工工程的整体质量。电力设备包括施工过程中需要的机械设备以及需要进行安装的电力设备,其中机械设备作为电力设备安装中的辅助工具,其自身的使用性能、操作的特点以及生产工艺等都需要符合电力设备安装的技术要求。电力设备则直接关系着电力系统的整体质量,对于施工工程而言,如果电力设备质量不过关,则难以保证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无法保证生产和生活正常的供电需求。可以看出,施工材料和电力设备的质量对于施工工程的质量控制具有重要的影响。 1.3 施工方法 施工方法指的是在电力设备安装工程中对人财物的组织、对施工方案的设计以及调试手段等,施工方法贯穿施工中的整个过程,施工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施工项目的完成、质量的保证具有重要的作用。施工工程在施工方法的制定中,首先要从本次电力设备安装施工的要求和目标出发,对施工的各个方面进行考虑,不仅要考虑施工方法的适当性、技术科学性,还要做到经济合理,降低施工成本的同时保证施工质量。 1.4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技术环境以及管理环境等,自然环境主要体现在气候的变化上,例如温度、湿度等,人文环境、技术环境等也具有复杂变化性。因此在具体的安装施工中,对当地的环境因素进行考量,尽量减少外界因素对施工质量的影响。 2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管理的有效措施 2.1 施工准备管理 施工准备阶段是工程顺利进行的基础,在准备阶段的管理中,应该注重以下几点的完善: (1)完善质量管理制度。的各种质量问题进行提前预防,并指出相应预案,做好质量控制工作;(2)健全培训制度。首先,提升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在培训中注重让员工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提升服务意识和预防意识,以用户需求为中心,注重对施工问题的解决,提升施工工程的综合效益;另外,提升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加强对员工的技术培训,对施工出现的新工艺和新技术进行及时的普及,从而提升施工人员的工作质量;(3)保证施工材料和设备的质量。在对施工材料和电力设备进行选择中,要加强对生产厂家的调查,对供货厂家的社会信誉、资金力量以及产品的质量认可、价格进行调查,货比三家,选择适合电力设备工程施工要求的,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保证经济效益。并在购货后注重对使用情况的反馈和记录。 2.2 施工过程中的管理 施工过程是对施工设计进行实践的过程,施工过程的质量最终对整个工程的质量具有难以更改的影响。同时施工过程不仅要对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有效控制,还要对施工具体环节和进度进行控制等,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提升技术管理因素。提升技术管理水平,做好技术管理工作,首先应该推动技术革新,鼓励技术创新,促进对新技术的应用;另外,引进技术管理人才,或者提升现有技术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提高工作人员积极性,保证相关技术问题的有效解决。最后,按照施工管理的制度和标准,并根据施工工程的特点,制定高质量的实施计划;(2)建立和完善项目监理制度。为了更好的保证电力设备的安装质量,应该委托监理公司加强对工程施工全过程的监理。对工程的施工每个环节的施工质量、施工进度进行有效的监理,保证其符合国家规定、行业规定。对于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记录,立即通知施工单位,要求其整改。 2.3 竣工验收质量管理 竣工验收指的是电力设备工程施工的最后一个环节,关系着工程建设全面评价是否能够成功,也关系着工程能否顺利投入使用。在这个阶段应该加强对施工中资料的收集,保证有效的评价。并在验收中注重对施工问题的总结,为以后工程建设提供案例。 3 结束语 我国电力行业获得了迅速发展,同行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力不断加大,对电力设备安装的质量的要求有所提升。对于电力企业而言,要想保证竞争优势,就需要提升安装质量。注重对工程施工的影响因素的考虑,并注重在施工准备、施工过程中以及竣工验收各阶段的质量管理,从而保证电力设备安装质量。 作者简介:崔晓轩(1986-),男,辽宁锦州人,单位:中国能源建设集团东北电力第一工程公司,研究方向:锅炉本体设备安装及检修。 电力施工安装论文:电力工程安装与土建施工配合的施工技术 摘 要:随着当前科学技术水平的持续性提高,电力安装技术在建筑工程中发挥越发重要的作用,同时与土建施工之间存在互相影响的关系,影响到建筑工程整体质量。因此,本文对建筑工程土建施工与电力安装工程两者之间内部的关系进行探析,在此基础上,针对电力工程安装与土建施工配合的施工技术进行分析,分别从设计准备、主体结构施工,安装、装修不同阶段内的配合技术加以说明。 关键词:电力工程安装;土建施工;配合 0 前言 在城市化进程推进下,建筑行业得以长足发展,行业内技术水平得以持续提升,建筑施工效率不断提升。其中电力工程安装与土建工程是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两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互相影响与制约,这两个部分的技术水平将会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整体质量和施工效率。因此针对电力工程安装与土建施工配合的施工技术展开研究,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不仅有助于加速工程施工速度,确保工程质量,同时也有助于建筑行业内相关专业技术水平的进步与创新。 1 建筑工程土建施工与电力安装工程间的关联 建筑工程土建施工与电力安装工程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相对应电力安装工程而言,土建施工的显著特点在于具有自身特定的施工专业,属于相对独立的工程项目,因此在具体施工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区别,进行针对性施工处理。由于土建施工作为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以建筑结构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展开施工,对于所涉及到的电力工程安装相关项目分别作出考虑,包括电力设备安装位置的预估、机电安装、电缆线路设置等不同方面[1]。电缆安装工程与土建施工两者均为独立的专业技术,具有各自的特点,但与此同时,双方具有互相影响与制约的关系,因此必须对双方进行充分的考量,展开配合施工,进而为建筑工程的整体性提供保证。 2 电力工程安装与土建施工配合的施工技术 由于电力工程安装与土建施工两者时间存在十分显著的关联性,因此需要配合施工技术进行讨论,分别从设计准备、主体机构施工、安装、装修四个不同阶段作为切入点,对配合技术展开针对性的细化分析。 2.1 设计准备阶段配合施工技术 为确保建筑工程施工的完整性,在设计阶段中,负责电力工程安装与土建施工配合的双方人员应当进行沟通,探讨技术配合问题,并向对方提出自身所需要求,为工程的顺利展开做好充足准备。突降施工正式开始前,电力工程安装人员需要配合土建施工人员要求,就建筑施工图纸,共同作出探讨和审核,针对可能造成冲突的设计环节,及时通知对方,尽快作出整改,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引发两个项目之间的技术性矛盾。同时,电力工程安装人员必须对土建施工设计图纸有详细了解,熟知土建施工方式、进程等信息,尤其关注对电力工程安装产生影响的项目,防止在土建施工对电力工程安装造成不良影响。此外,土建施工正式开始之前,电力工程安装技术人员应当完成电力管路的预埋、配件等准备工作。 2.2 主体结构施工阶段配合施工技术 建筑工程主体结构施工阶段从土建施工期开始,要求电力工程安装技术人员按照土建混凝土浇筑的进程和施工进展,逐一实施相对应的电气设备预埋工作[2]。这一阶段内容主要包括如下方面。首先在土建结构模板完成搭建步骤后,重点把握防线工作,明确预埋安装位置、电气设备安装位置,按照建筑工程设计图纸的要求,对电气设备中的开关面板、灯盒、配电箱等电力装置预埋防线、预留孔洞处理。其次在土建施工张的底筋、沉梁铺设后,铺设电力相关管道通路,固定预埋件安装位置,包括穿梁线路、排水预埋线路等。第三,在土建施工中的封模开始前,需要对已经完成的施工步骤进行审核,及时整改补救存在质量问题的位置后,电力工程安装技术人员与土建施工人员交接。其中,土建施工技术人员应当对工程进行进一步审核,尤其是钢筋工程,防止钢筋出现外漏、生锈等问题,以免影响建筑工程安全性。检查确认无误后,土建施工人员可以展开混凝土浇灌等下阶段施工步骤。主体结构施工阶段时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内容复杂,技术难度性极高,需双方技术人员重点把控,密切配合。 2.3 安装阶段配合施工技术 土建施工人员务必严格遵守相关规定进行操作,对变电站接地网步骤进行监督。由于施工工艺与原材料均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为防止原材料出现变化,应当对其进行严密监控,确保电气安装以及接地电阻的安全性。在土建施工技术人员与电力安装工程安装人员的协同下,共同为电气设备、连接接地网工作提供技术条件保障。在此过程中,一旦发现有不满足双方共同需求的情况出现,应当及时整顿改造,充分发挥出监督作用。此外,对于电缆孔、电缆固定铁件的精准性,应当加强在电缆相关技术领域的控制力度,保证施工安全规范。 2.4 装修阶段配合施工技术 在建筑工程中,室内装修阶段同样对工程整体质量产生直接影响,要求电力工程安装与土建施工双方展开技术配合。由于内部装修对室内墙体所造成的影响范围最为广泛,为保证内饰层的完整性以及安全性,应当针对墙体破损的区域及时修补[3]。电力工程安装过程中,应当在土建施工墙体抹灰之前确定电气安装位置,及时查看预留孔的位置是否受到抹灰干扰,并在检测符合安全规范后,投入使用。同时室内涂料、喷浆等装修步骤结束后,实施电气设备安装时,需要保护土建施工成果,防止对墙体造成严重的损坏,并确保电气设备不受污染。 3 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涉及面积极为广泛,对于技术水平和质量的要求极高,在复杂的建筑工程内,土建施工、电力工程安装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土建施工与电力工程安装两者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互相影响作用。因此必须要从建筑工程施工的不同阶段入手,展开密切的技技术配合,提升建筑工程整体质量和效率。 电力施工安装论文: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及问题处理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力工程建设项目也在不断地增加,为人们提供更可靠的用电环境。其中电力变压器作为电力系统运行以及电力工程扩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保证电力变压器的安装施工质量,才能保证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 【关键词】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问题处理 前言 在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的过程中,涉及到的因素比较多,其中也存在很多不可预见因素,如果在施工中不注意,都可能会给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造成不利的影响,对此,必须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针对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中的安全问题以及质量问题进行有效处理,从而提高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的质量,促进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的有序进行。 一、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一)安全施工存在的问题 电力变压器在安装的过程中,应保证施工人员在安全的环境下施工,确保施工人员以及变压器设备的施工安全[1]。而且,安全施工是电力变压器安装的核心,应渗透到各个施工环节中以及各个设备的施工中。然而,就当前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施工人员安全意识较差,再加上为了节省安装时间,没有严格按照相关的施工操作进行施工,,使得电力变压器施工中存在潜在的安全风险,从而引发电力变压器施工安全事故。此外,电力变压器在施工完成检验的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加电试验,而在这个过程中,经常会因施工人员未能及时撤离现场危险区域而引发电力安全问题。 (二)质量施工存在的问题 电力变压器的安装施工质量主要从人力、物力等方面进行考虑,同时还应注重各个施工环节的规范性,这样才能保证电力变压器的安装施工质量[2]。电力变压器施工质量关乎到整个电力系统运行的质量,如,在对变电箱、变压器设备、储油柜施工中,应严格按照施工技术规范要求施工,而在实际的工作中却发现,电力变压器的细节性施工问题还未能有效地解决,从而导致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质量不达标,如果强行投入到电力系统运行中的话,势必会造成电力变压器的损坏甚至损毁,可见,在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中,需要重点注意施工的质量。 二、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问题的处理措施 (一)安全施工问题的处理措施 通过以上的分析了解到,当前电力变压器在安装施工的过程中,经常会因施工操作不当、安全意识薄弱等因素而引发电力变压器的安装施工安全问题,对此,必须做好安全处理措施[3]。首先,应保证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方案中各个流程的合理性。其次,在施工过程中,要求施工人员需严格按照相关的安全施工规范进行施工,而且,为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应在施工现场设置安全监督人员,对施工人员的施工过程进行全面的监督,安全监督人员应具备较强的安全意识,及时有效地发现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各项危险因素,切实有效地保证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的安全。再次,应全面提升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让施工人员了解施工安全的重要性,这样确保施工人员能够在施工中及时地发现施工安全风险,并对其展开针对性的处理措施,当然,这些安全风险因素,应及时进行上报,便于设计部门、施工部门、管理部门等相关负责人结合电力变压器安装的实际情况展开针对性的改进和调整,从而保证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的顺利进行。 (二)质量施工问题的处理措施 除了要重视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的安全之外,还应重视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的质量。当前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质量问题屡屡发生,不仅造成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资源浪费的问题,同时也影响到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对此,必须做好相关的质量施工问题处理工作[4]。首先,施工管理人员应详细了解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方案,尤其是施工方案中涉及到的各项施工设备、施工材料、施工环节以及施工技术等,通过熟练掌握各项施工技巧、知识才能有效地提高电力变压器施工的质量。其次,应建立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质量审核制度,针对施工质量不达标的问题,需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实施责任制管理,保证各个施工环节的质量,从而促进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的顺利进行。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变压器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保证变压器运行的安全性、稳定性,尤其是在电力变压器施工过程中,应切实做好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工作,为电力变压器的施工顺利投运做好充分的保障工作。通过本文对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以及问题处理的分析,作者主要对当前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中存在安全问题和质量问题进行剖析,同时也提出了相关问题的处理措施,以进一步提高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的质量。 电力施工安装论文:土建施工和电力工程安装配合施工的技术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土建施工与电力工程相互影响,在施工中需要相互配合才能确保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文章就从建筑工程土建施工与电力工程安装之间的关系分析入手,探讨土建施工与电力安装配合施工的重要性,并分析两者具体的配合技术,供有关人员参考借鉴。 关键词:土建施工;电力工程安装;配合施工;技术 土建施工项目、电力工程安装项目都是建筑工程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必不可少的建设项目,只有确保这两个项目施工的质量,才能保证整个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确保施工进度,为社会创造安全耐用的工程项目。土建施工与电力安装工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相互影响,必须相互配合施工,避免由于某一工种出现错误而造成不可挽回的安全事故以及施工质量问题,从而为建筑工程顺利实施提供有力的保障。 1 建筑工程土建施工与电力安装工程之间的联系 就土建施工本身的特点而言,土建施工在建筑工程项目中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工程项目,具有自身的施工专业,可以根据建筑工程具体要求具体实施。建筑工程中的电力工程是建筑施工中重要的项目之一,对电力工程的安装而言,其需要根据建筑结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施工,这就要求土建施工过程中需考虑电力工程安装相关问题,包括电缆埋设、电力设备安装位置预留、机电安装等等。总之,土建施工与电力工程安装都具有自身的专业技术特点,但同时两者之间又相互制约,需要相互配合施工,才能确保建筑工程整体施工质量。 2 建筑土建施工与电力安装相互配合的重要性 电力工程安装是建筑工程施工中不可缺少项目之一,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并且电力安装较为复杂,涉及到土木建设、建筑排水、电力设施等方面,如果施工过程忽略了其中任意一个环节,就会对其他的工种施工造成影响,也影响整体施工质量。有时这种不良影响在短时间没有明显的体现,但对于整个建筑工程施工来说,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如某建筑工程在土建施工过程中,只考虑到建筑土体建构协调性等问题,忽略了电力工程安装问题,导致建筑电力电缆敷设与土建工程发生矛盾,这一看似很小的问题导致土建施工返工,不仅延误了施工工期,还造成了巨大的直接经济损失。所以,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对土建施工与电力工程安装配合施工给予充分重视,确保建筑工程顺利实施,为施工质量、工期、成本控制等提供有力的保障。 3 实际案例分析 某现代化小区建设项目占地面积150亩,共有60栋建筑,包括52栋别墅、8栋20层住宅,总建筑面积88 000m2。小区绿化面积为45%,楼与楼之间有道路、草坪、停车位、小广场,中心位置还有两个人工湖。该小区是新城规划区的重点项目,对建设质量要求较高,尤其是土建和电气安装两大部分,是整个工程的关键。小区采用放射式供电方式,由配电网引来380/220 V三相四线电源,引至住宅首层总配电箱,再引至各用电点。接地系统采用TN-C-S系统,进户处零线重复接地,并设置有专用PE线,接地电阻在4 Ω以内。为取得较好的效果,将土建施工和电气安装技术相配合,严格按照标准操作,最终取得较好效果。 4 土建施工和电力工程安装配合施工技术应用 4.1 准备阶段 在建筑工程设计阶段,土建施工项目设计人员就应该与电力工程设计人员紧密的配合,电力工程设计人员应该向土建设计人员提出自身设计要求。在土建施工前,电力工程安装技术人员需要与土建施工技术人员及时展开沟通,协同起来对建筑施工图纸进行仔细的审核,避免电力工程安装与土建施工存在冲突,若存在冲突则应及时通知有关设计人员进行修正。另外,电力工程安装人员需要认真研究土建施工图纸,掌握土建施工进度、施工方式等,对于与电力工程安装具有联系的土建项目更需给予特别注意,保证土建施工方案不会对电力工程安装造成影响。另外,在土建施工前,电力工程安装人员需要做好相关电力管道的预埋、配件、预埋件等的准备工作。 4.2 主体结构施工阶段 建筑主体结构施工主要是土建施工开始阶段,电力工程安装施工人员需要根据土建混凝土浇筑进度以及土建施工进度,逐步开展相关电力预埋件的安装。具体电力工程预埋件安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在土建结构模板搭设完成后,关键施工在于放线,确定相关预埋件安装位置、电气设备安装位置,并根据电力工程设计图纸中开关面板、灯盒、配电箱、排水管道等位置展开放线,合理预留孔洞。②底筋以及沉梁铺设完成后,需要进行相关管道的铺设工作,并对预埋件安装位置进行适当的加固处理,另外,这个阶段还需要完成相关穿梁线路管道、排水预埋管道的铺设。③在封模前,应该对上诉两个阶段的工作进行仔细的检查,确保相关预埋件铺设质量,如果发现存在质量问题,需要及时的提出科学补救措施,实施补救后方能与土建施工单位进行施工交接。交接过程中,土建施工人员需要对工程进行全面的检查,特别对于钢筋工程等,避免其发生外漏、生锈等问题,只有确保工程质量合格后才能实施混凝土的浇筑。土建施工中人工孔桩照片,如图1所示。 4.3 电力工程安装阶段 在电力工程安装期间,土建施工需予以配合,在土建墙体防水施工前完成电气设备的安装,避免电力工程安装对墙体防水层造成损坏,避免建筑物发生渗漏问题。另外,对于穿墙电缆的铺设布局方面需确保其连续性、一次性,避免发生返工现象,如果土建施工存在返工现象,就会增加建筑防水工作的难度,所以在施工中,由土建施工人员在施工图纸上标明穿墙孔洞的位置,避免遗漏。 4.4 智能化电气施工 在进行智能化建筑电气施工前,要求电气施工单位对电气施工图纸进行熟悉,并对土建方面的图纸以及施工安排有所了解,将电气施工图纸与土建施工图纸认真对比,找出两方施工的交叉点,并与土建单位商量合作时间,以免出现问题或耽误建筑施工工期。换言之,应根据土建施工进度计划合理科学的安排电气施工进度。另外,在实际的电气施工中,常常会遇到界定强弱电的困扰,因此,在施工前就要对施工图纸进行仔细审查,找出问题所在,及时通知有关单位部门加以改正。对于图纸中相应要求,应及时完善接地措施。若需展开接地装置安装,应将之和底筋进行焊接,同时利用不同颜色加以标记,若条件允许,在施工中应对沟槽予以充分使用,优先完成接地干线工作。电梯工程属于建筑工程重要内容,施工前需确定电梯尺寸及相关设备的具体位置,而土建人员对于不同建筑物,应根据相应要求展开电梯设备、井道尺寸的设计工作。 5 结 语 建筑工程施工是一项涉及专业广、质量要求高的复杂工程,土建施工、电力安装施工都是建筑工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两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配合。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需要加强两工种之间的协调配合施工,这样才能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提供有力的保障,另外,加强两个工种之间的配合施工,有利于施工组织工作,对施工管理效率的提升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电力施工安装论文:电力安装施工的管理探讨 [摘 要]随着我国电力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力工程投入建设使用,但建设的同时也出现了激烈的市场竞争,这种竞争关系到这类公司的发展壮大以及是否能担当开拓电力市场扩大用电规模的主角。为了应对市场竞争,满足业主方的需求,需要提升其项目管理水平。 [关键词]电力安装;施工管理;问题 引言 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及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的不断推广使用,电力安装公司之间的竞争随之加剧,中国各行各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因此,保障电力安装工作的开发和安全性是极其重要的.电力企业加快管理创新,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已迫在眉睫。 1 施工前合同管理 施工单位在接到顾客的投标文件之后,根据客户要求并结合自己的主客观条件对合同进 行评审,核实工程量,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工程量变更及相关的成本费用的支出,施工方法,质量要求,机械设备的使用,材料供应,劳动力调配和工期目标等诸方面进行合理评价,正确合理地编制施工图预算。 2 电力安装施工项目管理 电力安装施工项目管理要求公司在进行每一个电力安装施工项目时都要适宜地配备劳动力、材料、设备、技术、资金,有针对性地对每一个项目进行协调、搭配并发挥作用。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以低成本完成工程项目。由于项目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这种协调、配备是应项目而生,不是单一的、重复的过程. 而是多变的具体过程。在施工项目管理中采用动态管理模式,对项目的各生产要素即人、机、料、法、环的配置与组合要不断地调整, 优化配置与组合, 使要素合理流动, 避免窝工与材料浪费,有效地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施工中合理地使用资金、材料、设备以及劳动力。 3 电力安装管理的作用 电力安装施工项目管理要求公司在进行每一个电力安装施工项目时都要适宜地配备劳动力、材料、设备、技术、资金,有针对性地对每一个项目进行协调、搭配并发挥作用。人力资源管理核心机制不适应市场发展。项目描述包括项目目标、工作范围以及项目完成技术等。每次,在具体施工前要检验电力施工中的设备及材料,确保所用设备材料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这样能够使得项目经理制度真正落到实处。而且企业必须赋予项目经理实现职责的许可权。况且,质量因素从决策阶段到建设完成的整个过程中都始终存在,因此在整个工程项目的建设中,工程项目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工程就必须谈质量,没有质量的工程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应根据电力安装工程特点和具体的施工条件,与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紧密结合,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严加控制。培训主要包括业务技能的培训、企业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的培训、团队技能的培训。再次,团队技能培训。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以低成本完成工程项目。 由于项目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这种协调、配备是应项目而生,不是单一的、重复的过程。而是多变的具体过程。在如今的社会中,社会在不断进步,而科技也在不断进度,因此,团队成员要不断地进行先进的培训,才能更好的适应其工作。 4 安装项目技术与管理 4.1项目技术 电力安装项目是在一定的技术要求和技术标准的严格控制下完成的,技术管理的作用不容忽视。技术管理包括技术人员、技术装备、技术规程、技术资料的管理。充分发挥公司技术水平,贯彻技术政策、研究技术规律,以技术保工程质量, 使技术与经济结合起来。 4.2项目技术管理 在具体安装施工中, 技术管理工作应注意的方面有: 技术基础工作; 技术标准、规程、制度; 施工技术工艺管理;技术试验、核定、检查:技术开发管理。如培训、革新、改造、建议, 同时进行技术经济分析与评价。安装施工技术负责人应管好几个环节:图纸学习与会审, 技术交底, 材料、设备、检验。项目质量检查与验收,技术资料管理,技术制度的制定, 施工组织方案,技术措施的编制等。 5 电力安装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偏差的大小以及偏差出现的地方不同对工期影响程度也不同,因此,在进行判断时,可以通过网络图中总时差和自由时差来进行。检查自检工作的组织和程序是否规范、考核内容深度和广度是否符合达标投产的要求,以及自检整改和生产运行情况。目前我国电力调试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的整体学历水平都比较高。在这种高素质技术人才集中的企业,扁平化的矩阵式项目组织结构是非常适应的。 资金收入方面,在时间上、数量上有总体意识,为资金筹措及安排资金使用提供依据。电力安装企业由于计划经济时代承担了太多的社会功能,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转轨,电力体制的改革,负担沉重的电力安装企业必须卸下包袱,轻装上阵。用听、看、闻、查等方法对机组运行状况进行判别,及时发现故障及隐患,力争将故障消灭在萌芽状态,减少事故损失。其关键组成部分包括项目简介或概览、如何组织项目的描述、用于项目的管理和技术过程,描写所要完成的工作的部分、进度信息和预算信息。在电力安装项目管理中,劳动力的管理尤其重要,因为劳动力掌握安装技术,运用工器具完成安装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通过各种形式对企业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调配和运用。 6 电力安装工程安全措施 严格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对进入项目部的所有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进一个教育―个,无论是老职工。还是新学员,都要进行安全考核.合格后方能发放本项目部上岗证进入工地施工。为增强安全监察人员的责任.坚持每周各专业的安全学习活动. 让职工深入学习安全管理规定及制度.学习事故案例.使每个职工始终牢记安全、保证安全,使施工组织顺利进行。对项目部组织的每月安全大检查及例行检查.查到的问题及事故隐患.不仅要对责任单位进行批评、通报,对专业安全监察人员也要追究责任.进行通报批评,严格执行安全“四不放过”原则,以增强安全监察人员日常的监察力度。 7 电力安装工程质量控制 在电气安装施工中.质量管理的重点是按图纸、施工及验收规范、施工方案施工,要严格执行质量标准,严格执行质量管理制度。严格按质量标准检查、监督。在施工进行过程中,发现图纸、施工方案中在施上方法及工艺上有问题要及时变更、调整。隐蔽工程、重大设备的吊芯检查等实行质检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施工人员现场共同检查会签。否则施工人员不得掩埋、遮盖。施工用的电工仪表及试验仪器要定期校验。保证其精确性。凡应校验、检验、试验、调试的电气装置均应经过电气试验,并提交试验报告。试验不合格者不得安装。 8 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工程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涉及范围较广、专业性较强并且周期也较长。在电力安装过程中节约能源也是非常必要的,新时代的发展趋势,要求各个行业都要能够与时俱进,在完善自我中提升价值和竞争力。电力,作为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的一个行业,更应该对运作中的每一个步骤进行完善。
电力企业管理创新论文:谈电力企业管理创新 摘要:当前,电力企业将要而对世界经济一体化、国内经济工业化和农村迅速城镇化的环境。电力企业是社会发展的保证,是经济建设的基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电力企业,市场环境的变化对电力生产、电力需求、电力销售和电力建设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冲击。同时,电力工业的发展又是衡量一个国家电气化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些都意味着消费者的需求将不断增长,电力企业的竞争不断加剧。因此,创新电力企业现代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电力企业 管理 创新 0 引言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一些技术实力强、资金雄厚的跨国公司也参与到我国的市场竞争,市场放宽了准入条件和竞争领域,同时市场经济的效益准则也提醒我们,自然垄断行业无疑也会到挑战。 管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它是为达成预定目的而协调集体活动的过程。管理的目的可以是出于政治方面、经济方面及文化教育方面或出于综合性的考虑。管理领域影响最大的一个分支是企业管理,企业管理与其他管理一样,也必须要符合客观的规律,为了取得良好的效果而通过组织、计划、激励、协调控制等方式,施加于生产经营的活动。而所谓的电力企业管理,就是指结合电力企业的生产特点,同时遵守客观经济规律,实现电力企业供、产、销各环节的相互衔接,同时要给予生产经营活动以密切的配合,切实的实行组织、指挥、计划、控制与协调;社会对电力的需要得到满足,最终使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合理组织人、财、物等各生产要素,使之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1 管理创新的原则 1.1 管理创新工作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当代企业最宝贵的资源是人力资源,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创新就是当代企业的管理创新,爱惜人、尊重人、发挥人的潜力是每个企业管理者应该做到的,世界上任何一种物质资源都无法和人力资源所具有的创造性、可持续利用性相比拟,人力资源也是无法替代的。员工的忠诚度和献身精神应着力得到培育;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充分肯定员工的主体作用,员工的主体意识要得到尊重;员工的创新精神也要得到不断的激发;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也要构建起来;构筑一个给精英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 1.2 管理创新工作是一个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 社会分工在新形势下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变得愈来愈细,领导者在决策中的职能不仅仅是“拍板”,因为每个人经验、知识、技能和思维能力都是很有限的,企业领导者也是同样,他的职责却很重要,他是企业生产全过程的决策者、指挥者、组织者,职工的不满甚至严重的对立情绪会因领导者失误的决策或有失公正的处事而引发。必须发扬民主精神,企业每项新决策都要在集思广益、充分酝酿的基础上走群众路线,最终形成,这也是企业管理创新上要遵循的一个客观要求,使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得到保证。 1.3 让一切行为自觉地服务市场也是企业管理创新应坚持的原则 市场观念转变首先应该是服务思想的转变,市场经济最大程度上是服务经济,相应地管理创新中体现着服务思想的转变。在企业管理创新上,自身的管理方式、管理机制要考虑,要弄清楚应该怎么干、有什么样的措施、预期达到什么样的水平。顾客的要求要千方百计地去满足,特别是营销要紧密地联系生产,根据市场的需求,生产市场所需要的,有价值的产品。 2 电力企业创新管理的建议 世界科技进步的步伐突飞猛进,我国电力企业的现代管理手段还远远不能适应新的形势,电力工业将发生重大变革才能与发展相适应。结合多年来在电力企业的基层工作经验,提出以下的建议: 2.1 要将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来,开展管理创新工作 现在重要的工作是按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科学、规范的公司。电力企业改革的趋势是走向市场,我们应该引入竟争、打破垄断,同时电力企业也将面临较大范围的重组。 ①要按产权清晰、管理科学、政企分开、责权明确的原则进行;②既要有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同时也要发挥经营管理层的作用;要有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③管理体制和组织机构要适应市场的需求,公司不可刻意追求某一种形式,要与公司的规模相适应;④组织结构要向柔性化、网络化和扁平化发展,机构的规模要适度;⑤要根据各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研究,电力企业,特别是大型公司要对我国电力企业的管理体制进行研究,找出适合的体制。这也是管理的重大课题。 2.2 要想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战略管理创新就必须得到加强 要想使企业能稳步的发展,就必须加强战略管理,总体谋划企业的发展手段、目标和途径,使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得到提升,否则企业就会失去发展的方向,最终走向失败。在战略管理上电力企业还是弱项,目前还存在着许多的弊端,在实际工作落实中,好多地方需要改善。加强战略管理,一是要有科学的方法和决策程序;二是要加强调查研究,并注意调研的制度建设;三是关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四是有全局和长远的战略思想;五是有科学的实施保障措施;六是要进行整体的规划,突出重点,分步进行实施工作,最终达到全面推进的目标;七是要建立重大决策的责任制和相关管理制度。 2.3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生存之本,适者生存,落后了就会被淘汰。电力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也应在如下的七个方面来开展:①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管理制度要规范。②新技术要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③进行虚拟企业的研究工作并逐步的落实到应用。④要进行结构调整就必须加快技术改造的进程。⑤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要尊重知识并加强管理。⑥注重信息化的重要性、加强信息管理,使网络化建设不断发展。⑦尊重人才,培养人才。 2.4 日益增强的市场竟争要求电力企业必须加强成本的管理工作 企业经营管理的中心是财务管理,因为它渗透和贯穿于企业一切经济活动之中,是通过价值形态对企业资金运动的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加强财务管理是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电力企业公司化改组,创建一流管理电力公司的迫切需要,是电力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改革的中心内容。电力市场具有垄断性质。我国把电力企业也推向市场的改革中,加强营销管理,根据电力市场的特点应该转变观念,重视各类用电市场的研究与开拓,审视市场调查与预测,作好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并且要大力开展集资办电,引入竟争机制,多渠道集资办电的方针、积极推行多家、把电力市场搞活。 2.5 要持续关注市场,从而时营销管理创新工作得到加强 在改革过程中,电力企业必将走向市场。所以,要确实重视营销管理工作,并加强与研究营销管理。提高市场意识;建立用户满意度的测评方法和制度,在优质服务上下功夫;加强营销工作中的公关管理工作等等。 3 员工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要实施激励机制 有潜力的员工和骨干员工是应激励的重点客体。骨干员工是指具有组织需要和依赖的特殊知识和技能的员工,而有潜力员工则是指虽然职位层次较低,但个人素质良好,发展潜力较大的人。对人的管理是管理工作的本质,一个人无法完成的工作任务可以通过其他人的协助共同来完成,它是作为上级管理者应重点考虑的问题。所以,如何别员工按照自己设定的目标去很好的工作,是人员管理的重点。 提供给激励对象以心理满足的心理激励;帮助解决激励对象的个人或家庭与工作和生活方面有关的难题;激励对象得到具体的物质利益的物质激励;员工的个性差异要得到尊重、从心理激励方面来看,要允许员工参与不同的意见,并加以尊重、对员工的劳动成果要尊重,让员工在组织里找到自己成长和发展的空间,合理、科学设计员工的培训计划和职业规划,使员工能做自己喜欢和做得最好的事情。 要将员工的创造力和潜能充分的发掘出来,并加以利用,使其能更好的发展,从而使员工的工作热情得到提高,建立各种激励措施、以及相互配套的激励机制,工作中要将员工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培养起来。 我们必须花更多的精力研究企业的凝聚力,使企业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因为企业的竞争力离不开它,我们要使企业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更好地发挥。 4 结束语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采用什么样的管理模式才能不断提高,随着电力企业改革发展的不断推进,越来越成为电力企业应认真探究的问题,要重视比较分析、不断优化的原则;应整合企业的内部资源;应在创造管理心境、提升管理模式、激发员工的激情等方面加大力度,如果要能把这些工作做好,那电力企业的管理创新工作才能做好,也才能为电力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电力企业管理创新论文:从拉闸限电现象浅析电力企业管理创新 【摘要】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电力需求的增长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而建立电力市场的根本,在于形成一种新的运行和发展机制,优化配置电力资源,促进电力工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在对电力企业运作的探究中,以“拉闸限电”为研究案例,浅析其因果及影响,由此提出个人见解及思考,以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要求的标准来转变个人思想态度。 【关键词】电力企业 管理创新 市场 一、绪论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内容,了解电力企业的运作管理,有助于建立一种新的运行和发展机制,有利于在市场竞争环境中,电力企业伴随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电力企业运作管理的优化需要运作的标准和制度的保证,而系统化的标准可以把清晰的目标与战略更好的贯彻。 (一)电力企业运作管理的现状探究 电力营销及电力商品的特点: 1.无形性。 2.非储存性。 3.公用性。 电力企业营销理念创新要求: 1.树立全员营销观念。 2.全面理解满足客户需求。 3.满足客户对电力产品的全部需求。 4.树立长期利润观点。 (二)电力营销管理创新策略 管理创新是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重要途径,也是适应市场、改善服务,提高竞争力的必由之路。管理创新始于管理理念的创新,并通过制度创新和现代新技术应用来实现。 (三)电力营销的产品策略 1.从电源侧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对老化机组进行技术改造和更新,提高发电机组的出力效果,以电力需求侧管理思想为指导,提高设备完好率,降低发电成本。 (2)加强电源企业的科学管理,通过挖潜、减员、降耗、排障等一系列措施,降低电源企业的上网电价。 2.从电网侧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大力加强主干电网的建设与改造,降低供电损耗。(2)加快城乡电网改造,降低线损等,提高输电效果,减轻用户负担。(3)采用计算机网络管理,优化调度,合理分配电网流量流向,降低网损,实行电能量信息远程采集。 二、从“拉闸限电”现象,思考电力企业运作问题 (一)拉闸限电现象的原因 1.电力供应短暂超过需求,政府审批放缓,电力投资不足。 2.电煤供应与干旱少雨影响电力供应。 3.电力投资的长周期与电力规划、投资机制所限。 (二)电力供需形势分析 1.电力建设速度缓慢,电力供应短缺现象难以短期内反转。 2.持续的经济增长会对用电继续产生强大的需求。 (三)关于“拉闸限电”的运作与管理 建立节能社会运作、电力市场营销管理系统。 三、开拓电力市场的对策和措施 电力市场营销是电力生产全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即销售环节,是县级供电企业经济效益的主渠道。1.更新观念,积极培育市场竞争意识和市场营销意识。2.合理利用价格策略,扩大电力销售市场。3.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营销管理体制和机制。 四、对于电力企业运作管理的建议 (一)对于电力企业运作管理的政策建议 1.增加能源生产部门投资力度,多采煤、多采油、多发电,加强能源基地建设。 2.增加对能源研发的投入。 (二)对于电力企业运作管理的制度建议 1.对管理业务整合和职能调整进行认真的调查和论证。业务流程设计应做到职能设置科学,管理流程短,信息畅通;管理层的机构和岗位设置应做到精干高效、责权对应、授权充分。 2.对作业层进行整合。整合的原则是工艺相近,区域相邻,集散有度,有利管理。 3.提高员工素质。扁平化管理的内涵是减少管理层次、提高决策效率和执行力,因此一定要实行竞争上岗,保证关键岗位的人员素质。 4.规范公司结构,明确职责,规范运作,管理科学要求,进一步界定职责,逐步完善管理机制。 五、结论 市场经济的核心是建立交易机制,政府的中心任务是建立公平合理的交易原则和交易平台,并监督这一原则的公正实施。所制定的原则不仅要符合当事人双方的意愿,也要兼顾公众的共同的利益。要终结“拉闸限电”的“轮回”,就要将目前的行政审批体制彻底改变为交易方式。而电力企业的运作管理,其目的是为了系统管理让执行更有力。一定要遵循“二八”效率原则,即抓住20%的重点。清晰了重点环节和轻重缓急,有的放矢,执行效率才能更好的发挥出来。企业要系统的管理执行力,周全策划好执行力的每一个细节。战略的让自己独特,而执行是要使自己比别人做的更好。在充斥着拷贝、跟风等盲目行为的中国市场,拥有强大的执行力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作者简介:鄢盛(1967-),男,汉族,荆州供电公司,研究方向:供电系统可靠性以及电力市场分析。 电力企业管理创新论文:对当前电力企业管理创新的几点思索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这对于所有的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对于国家的电力企业同样如此。电力企业如何在自身的经营管理上迎合市场经济变化的需求并实现企业经营管理上的创新已成为当今企业内部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对策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市场中的各种类型的企业都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对于电力企业而言企业的经营管理成为当前解决企业诸多问题中的重中之重。面对着新的挑战,电力企业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够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已成为电力企业寻求发展的瓶颈,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以市场的变化与需求作为其目标价值导向,在此基础上重视对于企业管理形式的创新,不断与时俱进,实现企业管理模式的不断优化,通过企业各个环节的创新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如今电力企业在经营管理上的不足之处 (1)电力企业基础性的管理工作难以到位。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电力企业对于自身的经营管理就做出了一定的规划,明确提出了管理工作的重心即“三基工作”,涵盖了对于基层的管理、企业基础的管理以及企业的基本功训练等。这就使得我国的电力企业在自身的经营管理上都将工作重点落在了“三基工作”上,并且收到了良好的管理效果,大部分企业内部的管理基础得到了稳健发展。但是由于各个电力企业在其快速发展的时期在基础管理工作调整上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也就是说电力企业之间的管理基础是不同的,依旧有一部分的电力企业的管理基础并未夯实,甚至个别的电力企业至今没有相对完善健全的企业规章管理制度,从而导致企业在管理上并无标准化可言。没有一定的管理基础,要想实现企业管理的提升更是难上加难,无异于空中楼阁。 (2)企业内部管理理念亟待提高。同其他行业相比,电力行业有其自身的领域特色,由于电力企业都是由国家予以直接管控的,属于典型的计划性的企业,国家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绝对的垄断权,这就使得在电力企业的内部管理上普遍缺乏创新性及灵活性,管理模式陈旧,管理观念刻板,创新动力明显不足。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这种计划垄断型的管理理念显然不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很多电力企业内部尚未形成一种符合市场发展形势的管理机制如人才激励制度、竞争约束制度以及学习制度等等,具有滞后性,不利于电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3)缺乏完善的企业战略管理机制。笔者发现,我国为数众多的电力企业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影响,因此使得自身的经营管理缺乏灵活性与创新性。同时,对于一个大型的企业而言,要想实现长远的稳定发展,就应当制定迎合市场需求符合自身特点的战略管理策略,从大的方向上把握对于未来市场的发展。企业战略管理作为实现企业价值目标的关键因素,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企业未来的发展规划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我国的电力企业在战略管理上依旧处于起步的阶段,由于战略管理经验不足,使得很多电力企业对于战略管理的本质难以做到深刻理解,还有的电力企业将战略管理流行于一种口号或者是一个简单的目标,在其实践性与操作性上却难以真正实现。 二、关于电力企业实现管理创新的对策 (1)树立企业管理的创新理念。物质决定意识,而意识对于物质则起到了反作用。因此要想实现电力企业的管理创新,首先要实现观念或意识上的创新。对于电力企业而言,特别是中高层的管理者更应当对于企业内部的经营及管理树立科学的创新意识,实现管理理念上的创新。在对于企业的管理上应当切实做到与时俱进,以市场的需求为价值导向,树立正确的经营价值观,并且加强企业当前的管理同未来管理的有效链接。鉴于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总体趋势,电力企业在管理上也应当做到同国际接轨,树立国际化的管理理念,从而实现企业内部管理同国际大市场的灵活反应。另外,企业的内部管理应当力求开放性,即实现管理者思想的开放与管理体制的开放,对于外界的新事物以及新的管理理念予以不断吸收,结合企业发展现状,形成一种适合自身的管理理念。 (2)构建创新型的企业管理机制。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对于企业而言同样如此,电力企业的发展依旧离不开创新。因而,电力企业应当实现一系列创新管理的制度,如管理创新的责任制,从而通过创新型的制度的约束实现企业管理能力的不断发展。同时,在企业内部的管理者在形成创新型的管理理念的基础上,切实实现创新理念同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将创新性的理念通过具体的管理实践转化成为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创新活动实践。值得注意的是,创新活动的着手应当建立在一系列的基础性工作上的,如根据电力企业发展的实际制定与之相符的管理目标、组织以及规划、具体步骤等,并且将每一步真正落实到相关的负责人或是项目的责任团体。创新机制的建立要真正做到以市场为导向以及以人为本,即以企业的内部员工以及企业的目标客户为本,注重现代化的管理理论知识的培训与学习,重视企业对于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对于创新科技成果要予以奖励,从而形成企业管理的创新激励机制。 (3)实现电力企业的经营战略创新。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企业的经营战略直接同企业内部的发展现状以及外部的市场形势需求密切联系,是企业为实现自身生存与发展而制定的相应策略。电力企业同样应当制定企业管理发展的经营性战略,并且是一种创新性的经营战略。这就要求电力企业首先要对于同行业的全球性的电力企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依托科技的创新实现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电力企业要根据我国经济体制的特点,充分将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体制同市场无形的微观调控经济体制相结合,在熟悉企业内部生产力的前提下积极向外拓展核心业务,在市场经营上充分做到趋利避害,发挥自己优势,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创新型的经营战略,为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奠定战略基础,最终实现电力企业生产经营以及管理上的可持续发展。 (4)实现企业管理制度及财务管理的创新。电力企业要想实现经营管理上的创新就应当建立规范化的公司制度,可以依据产权清晰、政企分开以及权责明确科学管理的一系列要求在原有公司管理体系的基础之上对于企业的股东大会、监事会或是董事会以及各个层面的经理岗位等予以重新界定,明确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的岗位职责,真正做到各司其职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的协调运作。同时电力企业作为一项营利性质的企业应当对于自身的财务管理制度予以创新,传统的财务管理制度只是对于企业的生产服务,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当今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定应当由传统的生产经营领域向新形势下的资本经营领域转变,由传统的依托于财务会计实现向管理会计的转变以及由传统的会计电算化向现代化技术的管理信息系统转变。因此,对于电力企业而言,实现从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创新不仅能够简化工作流程,节约时间同时还能够有效提高办事效率,提升准确率,企业的财务管理得以创新也是整个企业内部管理创新得以实现的一大保障。 电力企业管理创新论文:浅谈电力企业管理创新 电力企业管理,是指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和电力企业生产特点,对电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使产、供、销各环节实现相互衔接密切配合;使人、财、物各因素得到合理组织,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满足社会对电力的需要。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力企业加快管理创新,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已显得迫在眉睫。 1.电力企业管理创新的原则 所谓企业的管理创新,就是不断地根据市场和社会化,重组人才、资本和科技要素,即创造满足市场需要,同时又达到自身的效益目标和社会整体目标实现的过程。管理创新的主要原则包括: 1.1管理创新应坚持以人为本。当代企业管理创新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创新,人力资源是当代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人力资源所具有的创造性和可持续利用性,是世界上任何一种物质资源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如何尊重人、爱惜人、发挥人的潜力,每个企业管理者必须做到以下五点:一要尊重员工的主体意识,充分肯定员工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二要着力培育员工的献身精神和忠诚度;三要不断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四要为精英人才构筑施展才华的舞台;五要构建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1.2管理创新应是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在新形势下,科技的迅猛发展,使社会分工愈来愈细,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其知识、经验、技能及思维能力等是有限的,领导者在决策中的职能不仅仅是“拍板”,而应该是决策全过程的组织者和指挥者,一旦发生重大决策失误或处事有失公正,将直接引发职工的不满甚至严重的对立情绪。这就对企业管理创新上作提出了一个客观要求,即每项新决策都必须走群众路线,发扬民主精神,在充分酝酿、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形成,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1.3管理创新应是企业的一切行为自觉地服务市场。21世纪的市场经济最大程度上是服务经济,相应地,市场观念转变首先是服务思想的转变,服务思想的转变体现在管理创新中。在企业管理创新上,要考虑自身管理机制怎样、管理方式如何,弄清楚应该怎么干、有什么措施、达到什么预期水平。特别是生产与营销要紧密地联系起来,市场需求什么,就生产什么,千方百计地满足顾客的要求。 2.电力企业创新管理的建议 当今,我们面对的是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世界科技进步的步伐突飞猛进,我国电力工业将发生重大变革,电力企业的现代管理手段还远远不能适应新的形势。依笔者在电力企业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提出以下五条建议: 2.1 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开展管理创新。 电力企业改革的趋势是打破垄断、引入竞争,走向市场。电力企业也将面临大范围的重组。因此,按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科学、规范的公司,显得尤为重要。(1)要按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进行;(2)研究适合我国电力企业的管理体制,特别是大型公司,是母子公司、总分公司、事业部制,还是其他形式,要根据各公司的实际情况而定,进行科学的研究。这也是管理界的重大课题;(3)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要科学化和规范化。既要发挥经营管理层的作用,也要有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4)组织结构要规模适度,向网络化、柔性化和扁平化发展;(5)公司的管理体制和组织机构要与公司的规模相适应,要适应市场的需求,不可刻意追求某一种形式。 2.2加强战略管理创新,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企业战略是企业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与能力的状况,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对企业的发展目标、途径和手段等的总体谋划。加强战略管理,可使企业稳步发展,否则就会失去方向,走向失败。电力企业在战略管理上还是弱项,还没有好的成果,实际上也不到位。加强战略管理,一是要加强调查研究,并注意调研的制度建设;二是要有科学的方法和决策程序;三是有全局和长远的战略思想;四是关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五是建立重大决策的责任制和相关管理制度;六是有科学的实施保障措施;七是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全面推进。 2.3市场竞争日益增强的要求,加强电力企业的成本管理 电力市场是垄断性的。根据电力市场的特点,电力企业在我国把企业推向市场的改革中,应该转变观念,加强营销管理,重视市场调查与预测,重视各类用电市场的研究与开拓,作好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另一方面要引入竞争机制,大力开展集资办电,积极推行多家、多渠道集资办电的方针,把电力市场搞活。 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中心,因为它是通过价值形态对企业资金运动的一项综合性的管理,渗透和贯穿于企业一切经济活动之中。加强财务管理是电力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改革的中心内容,是适应电力企业公司化改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建一流管理电力公司的迫切需要。 2.4关注市场,加强营销管理创新 目前,大多数电力企业还没有真正意义地走向市场。因此,电力营销管理的成果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成果的深度和广度上与其他行业都有很大的差距。从现代企业的营销看。对“顾客忠诚”,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等已经成为营销管理的发展趋势。电力企业在改革中,都将走向市场。因此,研究与加强营销管理已成为当务之急。一是要确实重视营销管理,加强研究,提高市场意识;二是学习借鉴他人的经营理念;三是在优质服务上下功夫,建立用户满意度的测评方法和制度;四是研究并建立新型的电力营销体系;五是加强公关管理,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六是加强市场和市场信息的研究与管理;七是注意培养电力品牌与形象等等。 综上所述,管理是一个有机开放的系统,也是生产力,管理作为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电力企业改革正向纵深方向发展,为了与市场经济环境相适应,必须逐步转变创新管理模式和方法,优化管理环境,探索适应电力企业发展的新的管理方式和方法。 电力企业管理创新论文:浅析电力企业管理创新 摘 要: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使得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这样就使得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电力供应过程中出现了需求不断增多的情况,同时随着人们观念的变化对供电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样就使得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使得电力企业的管理方面也要进行必要的变革。电力企业在管理方面一直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才能更好的促进电力企业的发展,电力企业在管理方面也要进行必要的创新。 关键词: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建议 经济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渐实现了全球化发展,这样就使得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得市场中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面临的问题是非常多的。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正在逐渐实现体制改革,同时在管理方面也在进行改变,这样对提高电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非常有帮助的。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管理创新是非常重要的,在管理方面电力企业要按照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企业发展中出现的自身特点进行管理,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更好的计划和控制。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产、供、销各个环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在进行管理的时候就要进行更加合理的管理,这样才能使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能更好的满足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对电能的需求。 1 电力企业管理特点 1.1 垄断性经营 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直是一个垄断性很强的企业,这主要是因为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直是限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家对能源供应进行控制,是为了更好的保证经济发展的安全性,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实现国家控制。电力企业在进行电能供应的时候,通常是在很多的地区使用相同的电网来进行供应,这样就使得电网在电能供应中出现了不可分割的情况,这样就使得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成了自然垄断的行业。 1.2 一元化领导 电力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同时也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政府在电力企业发展中影响是非常大的,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生产、销售和分配环节都是要进行严格控制的,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3 行政管理 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这样就使得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直是以国家行政机关的附属机构存在的,电力企业在组织机构、部门设置和人员配备方面一直是和行政部门相互对应的。电力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沿用计划经济的模式进行发展是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因此,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在逐渐实现体制改革,同时在管理方面也在进行创新。 2 国内电力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原则 2.1 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应坚持以人为本 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资源,对企业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人力资源是具有非常大的创造性的,同时可利用性也是非常高的,这样就使得人力资源的持续利用性也是非常长的。人力资源在企业的发展中是一种不能被替代的资源,作用也是非常大的。企业在管理方面进行创新,要以人为中心,要充分发挥人的潜力,同时要尊重人和爱惜人。对电力企业来说以人为本进行管理是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管理模式的一种方式,将人力资源管理上升到战略高度,这样就使得电力企业的管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2 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应发扬民主精神 经济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分工更加的细化,企业的领导人员在企业中并不是简单的执行决策职能,是企业决策中的组织者和指挥者,企业领导人员在进行企业决策的时候在知识、经验、技能方面都是要非常好的,但是很多的领导人员在进行决策的时候,通常是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样就使得企业在进行决策的时候,会出现一定的失误情况,同时也会在处事方面存在着有失公正的情况,这样会导致企业的员工出现不满的情况。企业在管理创新方面要满足客观要求,坚持群众路线,发扬民主精神,在进行企业决策的时候要集思广益,这样能够更好的保证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3 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应使企业行为自觉服务市场 市场经济的发展实质是一种服务经济,这样就是使得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转变服务思想,在企业管理创新过程中进行改变。企业进行管理创新是为了更好的实现企业的预期发展目标,使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在进行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对市场情况进行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市场的需求。 3 国内电力企业管理创新措施 管理创新既要体现时代的个性,又要结合国内电力企业的实际情况。因地、因时、因事制宜是企业管理创新工作必须坚持的原则。在电力企业的管理工作中,既要大胆地吸收和借鉴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又要从实际出发,体现个性和特色,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3.1 打破垄断局面、引入竞争机制 电力企业发展的趋势逐步是打破垄断,加强电力行业的市场化。在电力企业面临大范围重组的现状下,如何建立科学、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笔者建议按照产权清晰、债券明确、政企分开的原则予以改革,同时研究适合我国电力企业尤其是大型公有制企业的管理体制,这也是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 3.2 注重战略管理模式创新 电力企业都在制定和优化发展战略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保证战略发展目标实现,企业应在管理模式上力求创新和突破。 在管理模式创新方面,有的电力企业坚持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细化管理,同时推进公司股权多元化、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以精细化管理促进集团化运作和集约化发展。有的电力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深化企业改革、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创建节约型和创新型企业、促进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优化升级。 3.3 建立完善的业绩管理指标 电力体制改革给中国电力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诸多电力企业开始对高效性、安全可靠性、经济效益等综合业绩予以极大关注,良好的业绩管理体系可促使电力企业改善运营效率、提高经济收益,帮助电力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完善的业绩管理指标是帮助电力企业提升综合业绩、释放巨大价值潜力的金钥匙。建立企业的价值链,形成价值链,深入了解达到企业总体业绩目标的深层驱动因素。确定对业绩最具影响潜力的关键业绩指标和价值杠杆并落实到每个员工身上,使之能在企业的价值创造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确个人的努力与企业发展的密切关系。 3.4 加强营销管理创新和市场服务意识 目前,大多数电力企业还没有真正意义上地走向市场,电力企业营销管理的成果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深度和广度上,都与其他行业有很大的差距。从现代企业的营销观出发,电力企业在改革中将走向市场,对“顾客忠诚”并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已经成为电力营销管理的发展趋势。因此,研究与加强营销管理已成为当务之急。 4 结束语 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同时要加强企业管理,转变企业发展的模式和方法,这样可以更好的优化企业的环境,同时也能实现企业管理创新的全方位发展。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做到与时俱进,将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改变。 电力企业管理创新论文:电力企业管理创新问题研究 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使得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这样就使得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电力供应过程中出现了需求不断增多的情况,同时随着人们观念的变化对供电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样就使得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使得电力企业的管理方面也要进行必要的变革。电力企业在管理方面一直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才能更好的促进电力企业的发展,电力企业在管理方面也要进行必要的创新。 现今社会中,创新是一个国家和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电力企业要想实现快速稳步的发展就要不断的创新管理措施,使其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从而全面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站稳脚跟。但是现行的管理方式还有许多的弊端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就需要我们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对,以保证电力企业的良性运行。 一、国内电力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原则 第一,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应坚持以人为本。 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资源,对企业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人力资源是具有非常大的创造性的,同时可利用性也是非常高的,这样就使得人力资源的持续利用性也是非常长的。人力资源在企业的发展中是一种不能被替代的资源,作用也是非常大的。企业在管理方面进行创新,要以人为中心,要充分发挥人的潜力,同时要尊重人和爱惜人。对电力企业来说以人为本进行管理是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管理模式的一种方式,将人力资源管理上升到战略高度,这样就使得电力企业的管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第二,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应发扬民主精神。 经济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分工更加的细化,企业的领导人员在企业中并不是简单的执行决策职能,是企业决策中的组织者和指挥者,企业领导人员在进行企业决策的时候在知识、经验、技能方面都是要非常好的,但是很多的领导人员在进行决策的时候,通常是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样就使得企业在进行决策的时候,会出现一定的失误情况,同时也会在处事方面存在着有失公正的情况,这样会导致企业的员工出现不满的情况。企业在管理创新方面要满足客观要求,坚持群众路线,发扬民主精神,在进行企业决策的时候要集思广益,这样能够更好的保证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第三,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应使企业行为自觉服务市场。 市场经济的发展实质是一种服务经济,这样就是使得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转变服务思想,在企业管理创新过程中进行改变。企业进行管理创新是为了更好的实现企业的预期发展目标,使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在进行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对市场情况进行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市场的需求。 二、国内电力企业管理创新措施 管理创新既要体现时代的个性,又要结合国内电力企业的实际情况。因地、因时、因事制宜是企业管理创新工作必须坚持的原则。在电力企业的管理工作中,既要大胆地吸收和借鉴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又要从实际出发,体现个性和特色,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第一,打破垄断局面、引入竞争机制。 电力企业发展的趋势逐步是打破垄断,加强电力行业的市场化。在电力企业面临大范围重组的现状下,如何建立科学、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笔者建议按照产权清晰、债券明确、政企分开的原则予以改革,同时研究适合我国电力企业尤其是大型公有制企业的管理体制,这也是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 第二,注重战略管理模式创新。 电力企业都在制定和优化发展战略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保证战略发展目标实现,企业应在管理模式上力求创新和突破。 在管理模式创新方面,有的电力企业坚持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细化管理,同时推进公司股权多元化、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以精细化管理促进集团化运作和集约化发展。有的电力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深化企业改革、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创建节约型和创新型企业、促进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优化升级。 第三,建立完善的业绩管理指标。 电力体制改革给中国电力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诸多电力企业开始对高效性、安全可靠性、经济效益等综合业绩予以极大关注,良好的业绩管理体系可促使电力企业改善运营效率、提高经济收益,帮助电力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完善的业绩管理指标是帮助电力企业提升综合业绩、释放巨大价值潜力的金钥匙。建立企业的价值链,形成价值链,深入了解达到企业总体业绩目标的深层驱动因素。确定对业绩最具影响潜力的关键业绩指标和价值杠杆并落实到每个员工身上,使之能在企业的价值创造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确个人的努力与企业发展的密切关系。 第四,加强营销管理创新和市场服务意识。 目前,大多数电力企业还没有真正意义上地走向市场,电力企业营销管理的成果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深度和广度上,都与其他行业有很大的差距。从现代企业的营销观出发,电力企业在改革中将走向市场,对“顾客忠诚”并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已经成为电力营销管理的发展趋势。因此,研究与加强营销管理已成为当务之急。 三、结束语 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同时要加强企业管理,转变企业发展的模式和方法,这样可以更好的优化企业的环境,同时也能实现企业管理创新的全方位发展。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做到与时俱进,将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改变。 (作者单位:大同供电公司) 电力企业管理创新论文:谈电力企业管理创新 管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它是为达成预定目的而协调集体活动的过程。管理的目的可以是出于政治方面、经济方面及文化教育方面或出于综合性的考虑。管理领域影响最大的一个分支是企业管理,企业管理与其他管理一样,也必须要符合客观的规律,为了取得良好的效果而通过组织、计划、激励、协调控制等方式,施加于生产经营的活动。而所谓的电力企业管理,就是指结合电力企业的生产特点,同时遵守客观经济规律,实现电力企业供、产、销各环节的相互衔接,同时要给予生产经营活动以密切的配合,切实的实行组织、指挥、计划、控制与协调;社会对电力的需要得到满足,最终使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合理组织人、财、物等各生产要素,使之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1、管理创新的原则 1.1管理创新工作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当代企业最宝贵的资源是人力资源,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创新就是当代企业的管理创新,爱惜人、尊重人、发挥人的潜力是每个企业管理者应该做到的,世界上任何一种物质资源都无法和人力资源所具有的创造性、可持续利用性相比拟,人力资源也是无法替代的。员工的忠诚度和献身精神应着力得到培养;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充分肯定员工的主体作用,员工的主体意识要得到尊重;员工的创新精神也要得到不断的激发;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也要构建起来;构筑一个给精英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 1.2管理创新工作是一个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 社会分工在新形势下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变得愈来愈细,领导者在决策中的职能不仅仅是“拍板”,因为每个人经验、知识、技能和思维能力都是很有限的,企业领导者也是同样,他的职责却很重要,他是企业生产全过程的决策者、指挥者、组织者,职工的不满甚至严重的对立情绪会因领导者失误的决策或有失公正的处事而引发。必须发扬民主精神,企业每项新决策都要在集思广益、充分酝酿的基础上走群众路线,最终形成,这也是企业管理创新上要遵循的一个客观要求,使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得到保证。 1.3让一切行为自觉地服务市场也是企业管理创新应坚持的原则 市场观念转变首先应该是服务思想的转变,市场经济最大程度上是服务经济,相应地管理创新中体现着服务思想的转变。在企业管理创新上,自身的管理方式、管理机制要考虑,要弄清楚应该怎么干、有什么样的措施、预期达到什么样的水平。顾客的要求要千方百计地去满足,特别是营销要紧密地联系生产,根据市场的需求,生产市场所需要的,有价值的产品。 2、电力企业创新管理的建议 世界科技进步的步伐突飞猛进,我国电力企业的现代管理手段还远远不能适应新的形势,电力工业将发生重大变革才能与发展相适应。结合多年来在电力企业的基层工作经验,提出以下的建议: 2.1要将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来,开展管理创新工作 现在重要的工作是按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科学、规范的公司。电力企业改革的趋势是走向市场,我们应该引入竟争、打破垄断,同时电力企业也将面临较大范围的重组。 ①要按产权清晰、管理科学、政企分开、责权明确的原则进行;②既要有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同时也要发挥经营管理层的作用;要有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③管理体制和组织机构要适应市场的需求,公司不可刻意追求某一种形式,要与公司的规模相适应;④组织结构要向柔性化、网络化和扁平化发展,机构的规模要适度;⑤要根据各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研究,电力企业,特别是大型公司要对我国电力企业的管理体制进行研究,找出适合的体制。这也是管理的重大课题。 2.2要想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战略管理创新就必须得到加强 要想使企业能稳步的发展,就必须加强战略管理,总体谋划企业的发展手段、目标和途径,使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得到提升,否则企业就会失去发展的方向,最终走向失败。在战略管理上电力企业还是弱项,目前还存在着许多的弊端,在实际工作落实中,好多地方需要改善。加强战略管理,一是要有科学的方法和决策程序;二是要加强调查研究,并注意调研的制度建设;三是关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四是有全局和长远的战略思想;五是有科学的实施保障措施;六是要进行整体的规划,突出重点,分步进行实施工作,最终达到全面推进的目标;七是要建立重大决策的责任制和相关管理制度。 2.3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生存之本,适者生存,落后了就会被淘汰。电力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也应在如下的七个方面来开展:①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管理制度要规范。②新技术要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③进行虚拟企业的研究工作并逐步的落实到应用。④要进行结构调整就必须加快技术改造的进程。⑤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要尊重知识并加强管理。⑥注重信息化的重要性、加强信息管理,使网络化建设不断发展。⑦尊重人才,培养人才。 2.4要持续关注市场,从而使营销管理创新工作得到加强 在改革过程中,电力企业必将走向市场。所以,要确实重视营销管理工作,并加强与研究营销管理。提高市场意识;建立用户满意度的测评方法和制度,在优质服务上下功夫;加强营销工作中的公关管理工作等等。 3、员工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要实施激励机制 有潜力的员工和骨干员工是应激励的重点客体。骨干员工是指具有组织需要和依赖的特殊知识和技能的员工,而有潜力员工则是指虽然职位层次较低,但个人素质良好,发展潜力较大的人。对人的管理是管理工作的本质,一个人无法完成的工作任务可以通过其他人的协助共同来完成,它是作为上级管理者应重点考虑的问题。所以,如何让员工按照自己设定的目标去很好的工作,是人员管理的重点。 提供给激励对象以心理满足的心理激励;帮助解决激励对象的个人或家庭与工作和生活方面有关的难题;激励对象得到具体的物质利益的物质激励;员工的个性差异要得到尊重、从心理激励方面来看,要允许员工参与不同的意见,并加以尊重、对员工的劳动成果要尊重,让员工在组织里找到自己成长和发展的空间,合理、科学设计员工的培训计划和职业规划,使员工能做自己喜欢和做得最好的事情。 要将员工的创造力和潜能充分的发掘出来,并加以利用,使其能更好的发展,从而使员工的工作热情得到提高,建立各种激励措施、以及相互配套的激励机制,工作中要将员工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培养起来。 我们必须花更多的精力研究企业的凝聚力,使企业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因为企业的竞争力离不开它,我们要使企业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更好地发挥。 4、结束语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采用什么样的管理模式才能不断提高,随着电力企业改革发展的不断推进,越来越成为电力企业应认真探究的问题,要重视比较分析、不断优化的原则;应整合企业的内部资源;应在创造管理环境、提升管理模式、激发员工的激情等方面加大力度,如果能把这些工作做好,电力企业的管理创新工作就能做好,也才能为电力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电力企业管理创新论文: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基地的探索与研究 一、管理创新基地内涵 管理创新基地以“展示成果,弘扬正能量“和”创新活动,凝聚新成果“为两大功能,一方面,立标杆、树形象,充分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营造弘扬正形象的氛围;另一方面,重实践、见实效,始终关注传承创新的效果,带动员工共同创新实践。 二、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企业文化落地需要实践平台。近年来,电力企业“亮人”频现、“亮事”频出、“亮例”繁多,成果丰硕,文化建设工作初现成效。但企业文化成果展示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主题不明确、形式不统一、展示不突出,亟需一个全面、丰富、系统的实体展示平台,系列展示电力企业文化成果,将企业先进的管理方法、管理工具、管理案例、工作模板、工作样板、专利成果、QC成果、团队活动成果、劳模风采等内容进行系列展示,让电力企业形象在员工和社会中亮起来。 质量管理活动需要交流阵地。历年来,电力企业质量管理工作以明显的自主性、广泛的群众性、严密的科学性为特点,为企业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做出了积极地贡献。但是由于电力企业以基层班组为单位的质量管理活动小组众多,公司基层单位之间、车间之间工作场所分散,质量管理小组缺乏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亟需在公司建立一个质量管理工作横向交流的活动阵地,进行企业内部质量管理活动的学术研究、咨询诊断、经验交流等活动。 群众性创新活动需要组织引领。长期以来,受地域、环境和沟通交流的限制,一些员工创新发明的小窍门、小专利往往呈现“墙内开花墙内香”的现象,不少行之有效的创新成果难以普及,信息不对称导致职工之间重复创新的现象也时有发生,造成了大量的低效创新。同时,群众性创新活动作为电力企业的非主营业务、非重点工作,往往不能引起职工的足够的重视,甚至不被理解,被看做是“不务正业”,严重打击了职工创新的积极性。这种职工创新活动“单打独斗”、“闭门造车”的旧模式,迫切呼唤一个有组织、有平台、有交流、有互动的创新活动新模式。 4.员工成长成才需要团队建设。2012年,电力企业经历了“三集五大”机构重组、人员调整的蜕变。面对机构的升级、竞争的升级、人才的升级,越来越多的员工呼吁跨专业学习的机会,为未来职业生涯储备能量,越来越多的员工呼吁专业横向协同的机制,以便更快磨合适应新的岗位,畅通职业生涯发展通道。电力企业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当前“一专多能”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逐渐体现,呼吁跨专业的人才队伍建设。 员工心理健康需要体系服务。近年来,电力企业在员工心理健康服务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些成绩。然而,EAP(Employee Assistant Program)的概念自上世纪90年代经心理学家引入我国以来,直到2005年前后,才开始有一些大型企业尝试引入EAP服务,至今尚未形成适合我国企业的有效的EAP发展模式,就当前来说,电力企业的心理资本提升工程也仍处于初级阶段,距离服务的专业化和体系化仍有较大差距,亟待在摸索尝试的过程中,总结提炼经验,动态提升改进,逐渐形成具有电力企业文化特色,服务电力工作实际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三、具体实践与做法 一是高起点谋划,创建“五位一体”管理模式。为营造务求实效的氛围,引导员工全方位提升,管理创新基地一方面积极发挥展示功能,搭建最美力量展示平台,另一方面,更加注重实践应用的功能,搭建QC攻关、创新工作、团队实验、心理营养四个实践平台,以“美”的扩展、“能”的提高、“智”拓展、“思”的延伸和“心”的提升为理念,构建“五位一体”管理模式。 二是高水平运作,引领管理工作全面提升。开展最美力量传递活动。以“传递最美力量,弘扬中华美德”为主题,该基地对公司历年市级以上劳动模范,年度省公司及以上“三专名人”、“三晋好人”、“比武状元”的人物、事迹、成果进行陈列展示,充分展示公司优秀员工和优秀团队“诚信、责任、创新、奉献”的最美风采。同步建立与最美力量实体展示平台相呼应的内网展示台,滚动展播“最美员工”167名、优秀团队31个。开展质量管理常态活动。一年来,作为引领公司QC活动的平台阵地,该基地对公司80余个QC小组进行日常活动指导及成果总结,组织承办公司QC系列培训、“QC提升周”活动、组织公司QC成果会,对基层各单位申报的QC成果进行初选评价,并将优秀成果推荐至参加电力行业、市级、省级、国家级的成果。开展管理创新实践活动。2013年该基地成员共完成专利成果3项,完成群众性创新项目1项,完成1项科技项目1进入省公司2014年科技项目库。同时支撑公司管理创新工作申报管理创新成果27项,其中4项被列为重点项目,在省公司同业对标排名第一。开展跨专业团队学习。以团队实验室为基地,逐步建立经研所培养复合人才培养基地,一方面倡导“人人展特长,人人当老师”的培训理念,另一方面鼓励广大员工,打破专业壁垒,实现全员参与的跨专业团队学习,持续开展《太原电网基本情况》、《电缆沟验收相关工艺要求质量验评标准》、《设计制图》等专业团队学习17次,参培人次380余人次。开展心理资本提升活动。邀请心理咨询师,组织“心理开放日”,采取预约方式组织个人咨询3次、面询员工15人;组织心理沙盘演示1次;组织团队咨询2次,参与员工100余人。开展特期护航活动,组织中高考子女家长组织《中、高考专题心理减压辅导》活动,分别从知识普及、心理推敲、答疑解惑、虚拟感悟四个方面,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让家长们深深懂得只有先放下自己的压力,才能更有效的陪伴考前子女,更轻松的迎接考试。 四、实施效果 文化强企打造人才队伍新高地。公司管理创新基地积极发挥最美力量展示、最美力量传递的功能,唱响正声音、传递正能量,将“诚信、责任、奉献、创新”的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深入人心。目前,该基地已经成为公司最美力量对内、对外展示的窗口,成为公司对外企业文化交流学习的第一阵地;也成为公司青年员工入企的第一课,成为新近员工认知企业文化,融入企业文化的第一平台。 质量管理取得历史成绩新突破。管理创新基地经常性的培训辅导,提高了全员的质量管理意识,针对性的交流点评活动,提升了QC小组活动成果的质量,使得公司质量管理活动取得了新的突破。2013年,公司获得“山西省电力行业2013年度QC小组活动优秀企业”,同时公司“扬帆QC小组”获得2013年全国优秀QC小组,电力经济技术研究所综合业务室获得全国“信得过班组”荣誉称号,公司3个小组获得电力行业QC成果“一等奖”,4个小组获得电力行业QC成果“二等奖”,9个小组获得电力行业QC成果“三等奖”,1个班组获得电力行业“信得过班组”荣誉称号,3名同志获得个人荣誉。 创新成果激发企业发展新活力。管理创新基地的创建和应用,使得公司的群众性创新活动由个人行为上升到团队活动,由“不务正业”上升为企业大力支持,正向激励,使得以前由于时间、技术、经费供给不足而经常“夭折”和“难产”的好创意,有了肥沃的土壤生根发芽,直至开花结果。2011年以来,公司员工共完成国家级发明专利申报41项、实用新型专利申报101项,2013年,共申报国家级专利85项,目前仍在授权审批中。 团队学习搭建员工成长新通道。团队学习活动的开展,不仅进一步提升了员工的个人学习能力,更有效地激发了广大员工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意识;跨专业、跨岗位学习为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宝贵的知识积累,也为员工提高协同的能力,适应“三集五大”建设提供了保障。通过团队学习平台的搭建,公司涌现出一大批代表企业先进方向的个人和团队,青年走上讲台以“师读”的方式引领更多同龄人主动参与学习、热爱学习、崇尚学习,公司三名青年员工在省公司“2013年专兼职培训师竞赛”中获得团体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人文关怀缔造幸福企业新提升。在管理创新基地心理营养室平台建设基础上,公司心理资本提升工程逐渐固化成为体系,越来越多的员工借助心理营养室的专业仪器和“开放日”活动答疑解惑,心理压力得到缓解,越来越多的困难员工、离退休员工、艰苦岗位员工、特期员工感受到了来自企业的人文关怀。 电力企业管理创新论文:电力企业管理创新与竞争对策研究 电力营销及电力商品的特点 (1)无形性。电力商品看不见,摸不着,只能通过其他指标如电压、频率、波形,来表现。 (2)非储存性。一旦形成电力输出,便无法储存,电力商品的产、供、销必须依靠各级电力输送网络来完成,电网则成为电力输送的载体,电网的质量对电力商品的质量有重要作用。 (3)公用性。电力商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经济保障,出现供电故障会引起社会经济生活的不稳定,全社会的经济单位和社会成员都可以使用电力作为其能源。 电力企业营销理念创新要求 必须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指导思想,既考虑客户目前需求又考虑客户长远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这是使电网企业具备竞争力的关键工作之一。而由观念、组织、情报、策略和效率可见,考察一个电网企业的首要标准就是观念,即要求企业员工目标一致,上下同心,以满足客户需求为中心,建立高效、团结的服务团队。 全面理解满足客户需求 客户在消费电力时,不仅要求电能安全,电压稳定,而且要求有周到的服务和适当的价格等。经营者要考虑客户对电力产品的需求,实施整体产品策略。1.2.2.2 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 客户对电能产品的需求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是不断变化的。经营者要认识、研究、适应这种变化,提供客户需求的新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 客户需求各有特色的,需要进行有效的市场细分,了解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电力营销理念创新体现在利润的获取与评价方面。电网企业应在满足客户的需求之中获取预计的利润,把营销活动看成一个系统的整体过程。要满足客户的需求并达到长期利润最大的目标,既要考察短期利润目标,又要考察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投资收益率等指标;不仅要看到市场上存在的现实的消费者的需求,还要分析潜在的需求,以求得长期利润最大。 管理创新是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重要途径,也是适应市场、改善服务,提高竞争力的必由之路。管理创新始于管理理念的创新,并通过制度创新和现代新技术应用来实现。 创造可供消费者选择的用电环境 (1)利用3年-5年时间,针对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制定一套可供消费者自由选择的电价机制。 (2)改革营销业务的服务方式。在办理新装增容用电、交纳电费、查询用电、故障报修等项用电事宜时,提供多种可供消费者选择的服务方式和方法,满足消费者要求简便、快捷服务的意愿。 (3)逐步开放售电市场,让消费者最终有权选择供应商。 建立为市场营销服务的信息技术支持系统 信息技术支持系统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手段。2008年从国家电网公司层面,整体推行SGl86系统建设。建设SGl86营销服务系统,是为了加强管理,提高效率,改善服务,监督工作质量,同时为开放售电市场,支持市场公平交易,做好准备。 电力营销的产品策略 提高电力商品的质量,满足电力用户的需求 从电源侧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对老化机组进行技术改造和更新,提高发电机组的出力效果,以电力需求侧管理思想为指导,提高设备完好率,降低发电成本。 (2)加强电源企业的科学管理,通过挖潜、减员、降耗、排障等一系列措施,降低电源企业的上网电价。 从电网侧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大力加强主干电网的建设与改造,降低供电损耗。 (2)加快城乡电网改造,降低线损等,提高输电效果,减轻用户负担。 (3)采用计算机网络管理,优化调度,合理分配电网流量流向,降低网损,实行电能量信息远程采集。 引导创造电力商品的消费 (1)配合工业化进程,重点保证大的工业项目、新项目的电力供应,对用电大户,电源企业、电网企业共同配合,开展电力直供的试点工作。 (2)配合居民消费转型的变化,提高对城镇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的占有率。 (3)拓展城乡居民用电延伸服务,例如推出用电保险、培训等服务,增强用电安全感,引导电力消费。 2 纵观电力企业存在的主要挑战 由于电力企业的体制机制原因,行业缺乏相对的竞争机制,企业的知识创新动力不强,员工的危机意识、竞争意识相对薄弱,自主学习的意愿不强。因此,建立比较强有力的知识管理激励机制难度较大。知识管理将带来一定的工作习惯和工作流程上的变革,甚至增加一定的工作量,推进工作面临较大挑战。 部分核心知识特别是一些技能、经验知识,是员工个人发展的基石,员工对知识的完全共享存在一定顾忌。 知识管理平台要在原有的信息化基础上建设,与其他业务系统的对接工作量大,涉及部分流程改造、技术支持等工作,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 电力企业管理创新论文:电力企业管理创新的探讨 摘要: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不断发展,对电力的需求同样越来越迫切。管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它是协调集体活动以达成预定目标的过程。企业管理是管理领域影响最大的一个分支,如同其他管理一样,通过计划、组织、激励、协调、控制等施加于生产经营活动,使之符合客观规律,从而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电力;企业管理;创新 引言 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基石,也是企业发展永恒的主题。创新是将新的市场要素和生产条件进行新的组合,产生革新变化。管理创新则是创新一种新的更加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将整合的资源运用到管理中,达到目标和责任的全过程管理,也可以是新的具体资源整合及目标制定等方面的细节性管理。当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电力企业经过资产重组改制,在新时期面临着各种环境的变化。电力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必须依靠自身在组织体系、产品结构、市场拓展等方面进行创新,其中最为重要是管理创新。 一、企业的管理创新的几个主要原则 所谓企业的管理创新,就是不断地根据市场和社会变化,重组人才、资本和科技要素,经创造满足市场需要,同时达到自身的效益目标和社会整体目标实现的过程。管理创新的主要原则包括: 1、管理创新应坚持以人为本。当代企业管理创新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创新,人力资源是当代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人力资源所具有的创造性和可持续利用性,是世界上任何一种物质资源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 2、管理创新是一个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在新形势下,科技的迅猛发展,使社会分工愈来愈细,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其知识、经验、技能及思维能力等是很有限的,领导者在决策中的职能不仅仅是“拍板”,而应该是决策全过程的组织者和指挥者,一旦发生重大决策失误或处事有失公正,将直接引发职工的不满甚至严重的对立情绪。这就对企业管理创新工作提出了一个客观要求,即企业每项新决策都必须走群众路线,发扬民主精神,在充分酝酿、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形成,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3、管理创新就是要让企业一切行为自觉地服务市场。在企业管理创新上,要考虑自身管理机制怎样、管理方式如何,要弄清楚应该怎么干、有什么措施、达到什么预期水平。特别是生产与营销要紧密地联系起来,市场需求什么,就生产什么,千方百计地满足顾客的要求。 二、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 1、企业管理模式陈旧 由于长期处于垄断性经营,竞争压力较小,电力企业在思维观念上只注重安全生产,在企业管理上条块分割、信息较散。因此,在电力行业竞争机制逐步形成之下,电力企业需要提高竞争、服务、成本意识,树立品牌意识,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在激励机制、体制机制等管理上需要结合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进一步加强建设。 2、信息化建设管理滞后 随着电力产业高速发展,电力企业信息建设得到了关注。企业信息资源属于战略性资源,许多电力企业调整了信息化工作思路,开始注重一体化建设和信息资源的整合。但是受资金投入不足和企业管理制度缺失的影响,信息化建设缺乏总体规划,各系统之间缺乏联系,业务不能协同开展,信息不能共享,出现了重复建设、信息孤岛、系统不相容等问题。此外,企业内容信息系统的技术标准、信息编码不规范,企业内部系统不能协同等制约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电力企业有着独特的行业特性,信息化建设不能简单地照抄照搬[3]。应该设立相关信息管理部门,明确信息管理部门的机构职能和岗位职数,并将其作为企业的生产部门来看待,进行归口管理。 3、综合管理系统不能发挥作用 电力企业生产管理中的控制自动化系统、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目前都趋于完善,但是由于缺乏综合管理系统,各个生产管理中的系统处于分离状态,不能实现管控一体化,部分数据存在冗余和二意性,造成数据信息难以集成共享。电力企业应该做好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平台的开发和应用,将企业管理和生产运行的各个系统进行整合,将各项信息数据融合到信息平台上,实现企业综合管理目标。 三、电力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思路 1、树立现代管理理念 相对传统的管理方式,现代管理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由单纯追求公司利益最大化,转向通过社会利益最大化、客户价值最大化来实现长远发展和利益最大化;由粗放管理转向精细管理;由简单适应环境转向主动培育核心竞争能力;由重视有形资产转向更加重视无形资产;由物本管理转向人本管理等等新观念也越来越为管理者所重视。电力企业要关注现代管理理念的发展,并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形成具备行业特色和企业特征的管理模式。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电力企业改革的趋势是打破垄断、引入竞争、走向市场。因此,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科学、规范的公司,显得尤为重要。一是按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整齐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进行;二是各公司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研究,制定适应本企业的管理体制;三是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要科学化和规范化。既要发挥经营管理层的作用,也要有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四是组织机构要规范,向网络化、柔性化发展;五是公司的管理体制和组织机构要与公司的发展规模相适应,要适应市场变化和需求,不能刻意追求形式。 3、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生存之术,电力企业的技术创新包括开发和应用新技术。包括加快技术改造,进行结构调整;加强信息管理,注重信息化、网络化建设,重视知识管理等方面。 4、拓展营销管理 现代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重视营销管理,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已成为营销管理的发展趋势。而目前部分电力企业的营销管理与其他行业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因此,电力企业研究与加强营销管理已成为当务之急。首先,要重视营销管理,加强研究,提高市场意识;其次,要学习借鉴先进的经营理念,在优质服务上下功夫,建立用户满意度测评方法和制度;三是要加强市场信息研究与管理,培养电力企业良好的品牌形象,从而建立健全新型的电力营销体系。 5、重视人力资源管理 在现代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必要因素,决定了可持续企业发展的方向。但是,在电力企业中,因为历史的原因,人力资源管理还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必须依据市场的发展要求,做好人力资源的科学化管理,建立良好的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以合理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来做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同时,将员工的发展同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指导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加强知识培训,做到求才、充才、用才、留才。 6、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内容,是电力企业管理创新的重点课题之一。一个企业的文化,是企业不断积累而逐渐形成的,并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以适应企业和市场的变化。要加强企业软实力建设,制定和完善符合行业企业特点的企业文化建设规划,构建企业核心文化内涵,逐步普及、深化、规范企业文化建设,形成企业核心价值观。 结束语 电力企业管理,是指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和电力企业生产特点,对电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使产、供、销各环节,实现相互衔接,密切配合;使人、财、物各因素,得到合理组织,充分利用,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满足社会对电力的需要。 电力企业管理创新论文:电力企业管理创新问题之我见 摘要:近年来,由于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这对我国电力企业管理发展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所以,对于电力企业管理来说,创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本文主要对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工作重要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重点是对当前我国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存在的诸多问题加以详细阐述,并且又提出了一些创新电力企业管理的对策。希望对今后电力企业的发展产生一些积极影响。 关键词:电力企业;管理创新;重要性;问题;对策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电力企业所面临的各种环境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在此情况下,电力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步,那么就必须要电力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加以创新,例如:产品结构、组织体系、扩展市场等,但是,最重要的就是电力企业管理方面的创新。 二、增强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工作的重要性 在最近几十年,因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之后,便使国际力量很快涌入到中国国内。这不仅给我国电力企业发展带来更多机遇,而且又对电力企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想要使我国电力企业在今后发展中更加稳定前进,就要和国际市场相接轨,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步伐。所以,要学会利用知识经济更好的引导我国企业管理,为信息化建设搭建一座桥梁,不断引进新技术,这样一来,才可以更好的满足全球经济发展的要求。并且,当前我国电力企业整体发展水平偏低,管理创新深度缺乏,而想要使我国电力企业稳定、长期发展下去,必须要引入创新机制,不断挖掘出企业的创新能力,将企业的各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把创新运用到企业管理当中,为电力企业今后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 三、当前我国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存在的诸多问题 (一)基础管理工作不扎实 现如今,我国大多数电力企业都存在着基础管理工作不够扎实的情况,尽管已经有很多企业花费更大力气重点抓企业基础管理工作。然而,因企业在运营时缺少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这样一来,导致电力企业管理工作过于形式化,因此,造成基础管理工作不够扎实。 (二)电力企业领导对创新管理不够重视 在当今时代,我国电力企业要想抓住新的机遇,迎接新挑战,就必须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营管理与资源管理等有更进一步认识,这是今后电力企业发展、调动企业职工积极性、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主要内容。然而,由于我国大多数电力企业并没有制定出一套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因此,这必然会对我国电力企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三)创新管理观念和时展相互脱离 近年来,我国电力企业发展始终在垄断经济中发展,随着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电力企业的适应能力是非常差的,并且又在思想与观念等方面都未做出准确的转变,不能和市场经济发展相互接轨。然而,由于长时间垄断经济影响,从而导致我国电力企业竞争意识相对较弱,缺少创新能力,远远落后于当今时展。 (四)急需加强电力企业的文化建设 当前,我国电力企业大多数都存在一个普遍问题,即过分重视生产忽略文化建设,这样一来,难以建设和当前电力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相对应的企业文化,难以提高电力企业的竞争力。 四、关于创新电力企业管理的对策 (一)及时转变管理理念,选用合理的创新模式 现代管理理念与传统管理理念有很大的区别,现代管理理念要求从单纯追求更大利益向追求社会利益与客户利益最大化、实现企业长远发展着手,同时还要向精细化管理、提高核心竞争能力、重视无形资产配置,注重企业创新等,只有在不断学习过程中,才可以找出一条适合电力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 (二)大大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要想使电力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下去,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巨大动力。针对电力企业发展,只有创新电力技术,才可以确保电力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下去。同时,还要加快我国电力企业结构调整,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利用先进的技术加以管理,大量积累竞争经验,从而切实提高企业竞争力与创新能力。 (三)加快电力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不仅是企业凝聚力的一种具体表现,而且又是电力企业核心价值观的整体表现。想要使电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步,那么必须要不断完善自身企业,电力企业要加快文化建设,把企业文化价值观融入到日常行为管理工作中,从而使企业职工自觉遵守,将职工的发展和企业整体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样一来,使企业职工积极参与到企业创新工作当中,进而提高电力企业的竞争力。 (四)加快电力企业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电力企业发展的关键。为使我国电力企业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定地位,应该加快人力资源管理队伍建设,从而为企业培养一支具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与此同时,还要重视创新人才、高素质管理人才的培养,这样一来,才可以提高电力企业整体运营水平。此外,还要定期组织电力企业内部的职工参加技能培训工作,使他们更好的适应时展,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并且将此理念逐步渗入到各个工作环节当中,使企业与职工获得共同进步。 五、结束语 总体来说,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再加上,制度改革不断深入,电力企业必须要对自身管理体制加以创新,制定新的管理流程,不断提高企业管理创新能力,从而更好的迎接时展变化与挑战,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挖掘出企业的创新能力,将企业的各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把创新运用到企业管理当中,为电力企业今后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尽快使我国电力企业发展水平和国际发展水平相接轨。要学会利用知识经济更好的引导我国企业管理,为信息化建设搭建一座桥梁,不断引进新技术,这样才可以更能满足全球经济发展的要求。 电力企业管理创新论文:电力企业管理创新的探析 一、我国电力企业的管理创新工作现状 第一,我国电力企业的管理理念与新时代的要求相脱节。电力、煤炭等行业依然是我国市场经济中的垄断型行业,受到国家的掌控。面对灵活、多变的市场经济,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很难做出改变,无法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吻合,更没法与国际市场相结合。电力企业的管理已发生很大变化,特别是人、财、物集约化和三集五大以后,也引入了一些先进的管理方式,比如ERP的管控等,但是长期的垄断性地位决定了,他们的危机意识跟创新意识依然跟不上时代的脚步。 第二,我国电力企业对战略管理理念意识与国际化大公司的管理有一定差距。电力企业的管理和企业文化一直在做,特别是这几年的服务意识和安全文化是有目共睹的,相比其他垄断如水、气,国家电网公司是有巨大变化。比如,阿尔山供电站,在秉承“大统一”“小特色”的管理理念之下做出了重大的成效。但是从总体上说还是与国际化电力企业的管理有一定差距。 第三,我国绝大多数的电力企业,自身的基础管理工作不到位。由于电力行业的垄断性地位,他们还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制定更多合理的管理制度和规范化的操作流程,我国绝大多数的电力企业,自身的基础管理工作还不到位。很多严抓管理的电力企业,在实际工作也做得不到位,使得电力企业的企业管理流于形式。 第四,大多数的电力企业还需加强自身的企业文化。我国的大部分企业都很重视生产的建设,但是轻视了文化的建设。其实,在一个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文化的观念、精神文明的作用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力量。企业文化如果做得好,那么这个企业的员工就会有很高的向心力和企业凝聚力,他们的工作状态和工作积极性都是很高的。相反,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自己的企业文化,那么他永远不可能做大、做强。我国的电力企业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他们重视生产过程却忽视了企业文化的建设,从另一种角度来说他们的员工缺少真正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二、进一步加强对我国电力企业的管理创新的探析 第一,积极转变现行的企业管理思想,构建符合自己发展的新型管理模式。现代企业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越来越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电力企业的企业管理理念应该由过去的仅仅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转变为通过完成客户利益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来最终促进企业长远的发展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在管理方式上应该由过去的粗放型管理转向现在的精细型管理。在竞争方式上,由过去的适应大市场、大环境转变成现在的积极迎接市场的挑战,赢得机遇。在对企业资源的管理上,应该由过去单纯的重视有形资产的管理转向重视企业无形资产的管理,比如说企业的良好口碑和良好的信誉。只有在管理理念上进行创新,才能有管理行为方式上的创新。 第二,不断提高电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一个企业不断的进步和发展的源泉。对我国的电力企业来讲,不断的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是企业生存的硬道理。现阶段应该调整电力企业的产业化结构,引入管理信息化的意识,不断的完善现代企业管理的制度创新。进一步的重视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的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三,不断的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一个企业的文化建设是一个企业的凝聚力和创新力的外在体现,更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灵魂所在。电力企业要想不断的增强自己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必须在现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一个企业只有有了企业文化,他们的员工才会具有更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技术技能都投入到企业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去。我国的电力企业应该不断加强自身的企业文化建设,让这种精神和价值观融入到企业的生产中去、融入到企业的管理中去、融入到员工的日常行为规范中去,从而更好的将员工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结合起来,特别是人力资源的竞争永远在市场竞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第四,不断培育和建设专门的电力人才队伍。人才是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竞争的核心。要想加强电力企业的管理创新就必须大量的引进和培养专门的管理专业的人才和有经验的管理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打造一支专业化的、高水准的管理队伍。要进一步加强高级管理人才、创新型人才和高层次、高水平人员的培养计划,在整体上提高整个电力企业的员工的素质和水平。进一步的加强电力技术工人的技能水平和实际的操作能力,并且对他们进行定期的培训和岗位交流。将人才的发展大略提到企业的整体发展中来,在企业的生产和发展中贯彻“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结语: 综上所述,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我国的电力企业更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的同时,积极的迎接市场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在创新自身管理体制的同时创新企业的管理能力,来进一步的迎接市场带来的挑战,争取尽早的与国际市场接轨,保持持续、健康、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内江电业局) 电力企业管理创新论文:浅谈电力企业管理创新 摘要:电力企业加快管理创新,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已显得迫在眉睫。管理创新应该坚持以人为本、集思广益、服务市场。 关键词:电力企业 管理创新 核心竞争力 引言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和领域,一些资金雄厚、技术实力强的跨国公司将进入我国市场,市场经济的效益准则提醒我们,最少的竞争无疑会挑战自然垄断行业。 管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它是协调集体活动以达成预定目的的过程。其目的可以是政治的、经济的、文利教育的或综合性的。企业管理是管理领域影响最大的一个分支,但如同其他管理一样,通过计划、组织、激励、协调控制等施加于生产经营活动,使之符合客观规律,从而取得良好效果。电力企业管理,是指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和电力企业生产特点,对电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实行计划、红织、指挥、协调与控制,使产、供、销各环节,实现相互衔接密切配合;使人、财、物各因素,得到合理组织,充分利用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满足社会对电力的需要。 1.管理创新的原则 所谓企业的管理创新,就是不断地根据市场和社会化,重组人才、资本和科技要素,经创造满足市场需要,同时达到自身的效益目标和社会整体目标实现的过程。管理创新的主要原则包括: 1.1管理创新应坚持以人为本 当代企业管理创新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创新,人力资源是当代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人力资源所具有的创造性和可持续利用性,是世界上任何一种物质资源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如何尊重人、爱惜人、发挥人的潜力,每个企业管理者必须做到以下五点:一要尊重员工的主体意识,充分肯定员工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一要着力培育员工的献身精神和忠诚度;三要不断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四要为精英人才构筑施展才华的舞台;五要构建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1.2管理创新是一个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 在新形势下,科技的迅猛发展,使社会分上愈来愈细,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其知识、经验、技能及思维能力等是很有限的,领导者在决策中的职能不仅仅是“拍板”,而应该是决策全过程的组织者和指挥者,一旦发生重大决策失误或处事有失公正,将直接引发职上的不满甚至严重的对立情绪。这就对企业管理创新上作提出了一个客观要求,即企业每项新决策都必须走群众路线,发扬民主精神,在充分酝酿、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形成,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1.3管理创新就是要让企业一切行为自觉地服务市场 21世纪的市场经济最大程度上是服务经济,相应地,市场观念转变首先是服务思想的转变,服务思想的转变体现在管理创新中。在企业管理创新上,要考虑自身管理机制怎样、管理方式如何,要弄清楚应该怎么干、有什么措施、达到什么预期水平。特别是生产与营销要紧密地联系起来,市场需求什么,就生产什么,千方百计地满足顾客的要求。 2.管理创新要从组织结构创新入手 企业组织结构是指企业内部分工协作的基本形式或框架。从微观角度来说,管理创新首先要从企业组织结构创新人手。企业组织结构必须与企业内外部因素保持动态的平衡,由于各种内外部因素总是处于不断变动之中,企业只有及时发现组织结构产生的问题,并采取相应改进措施,实施组织结构的局部或整体调整,才能保持组织的高效运转、组织结构与企业经营战略、管理体制的变化、企业规模、环境变化等因素紧密关联,相互协调、相互制约。 组织结构的选择要讲究整体最优、讲究高效率、讲究调和、减少不必要的层次和摩擦。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如果部门多,则分工细,有利于专业化,有利于本部门人员的管理,有利于局部的优化。但从企业整体来看,部门多的同时,带来的是分散,造成的是部门间的协调难问题,增加的是管理成本。现代企业要求组织结构扁平快,既能对内对外做出迅速反应,又能使企业内部工作效率高,从这一意义上讲,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与变革正是企业不断适应外部生存环境与降低内部管理成木的过程。 电力企业在长期的运作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固有的模式,既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从工作程序到行为方式、管理方式、思维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成为某种内在一致的特定类型的状态。这是长期积淀的结果,也表明企业发展已达到某种稳定状态,这种模式在企业不少干部职工中已根深蒂固。要转变观念,首先要打破模式,进行革新,以机制、以制度来促进职工观念的转变。 3.要实施激励,员工力最是不可低估的 管理的本质就是管理人,是通过别人完成自己一个人无法完成的工作,因此,如何使别人心甘情愿、精神十足地按照自己设定的目标工作,是作为上级管理者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激励的客体是什么?重点放在骨干员工和有潜力的员工。所谓骨干员工是指具有组织需要和依赖的特殊知识和技能的员工;潜力员工虽然职位层次较低,但发展潜力较大,个人素质良好。 笔者认为,要充分发掘、利用和发展员工的创造力与潜能,提高其工作热情,培养其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就必须建立各种激励措施相配套、相互补充的激励机制。 激励措施大致有三类:即激励对象得到具体的物质利益的物质激励、帮助激励对象个人或家庭解决有关工作、生活方面的难题的服务激励、为激励对象提供心理满足和援助的心理激励。从心理激励来看,要尊重员工的个性差异、尊重员工的参与不同意见、尊重员工的劳动成果,科学、合理设计员工的培训计划和职业规划,让员工在组织里找到自己成长和发展的空间,做自己喜欢和做得最好的事情。 企业的竞争力离不开企业的凝聚力,在当前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必须卜大力气研究这一问题,把企业的积极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能立于不败之地。 4.结束语 随着电力企业改革发展的不断推进,电力企业需要采用什么样的经营战略、采用什么样的管理模式,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电力企业感到棘手,正在费尽探究的问题、笔者认为,管理要重视闭环原则,比较分析原则、不断优化原则;整合企业的内部资源。应当在提升企业的管理模式,创造严格管理的心境,激发员工的激情等方面多些功夫,如果做到这些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电力企业管理创新论文:电力企业管理创新的思考 摘要:电力企业加快管理创新,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已显得迫在眉睫。管理创新应该坚持以人为本、集思广益、服务市场。 关键词:电力企业; 管理创新; 核心竞争力 电力体质改革,给电力企业的运行机制、发展模式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建立一套适应企业的管理模式势在必行。企业的发展是各利益相关者的一致要求,企业能力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创造和谐企业又是时代的要求。随着电力体质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力企业加快管理创新,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已显得迫在眉睫。管理创新应该坚持以人为本、集思广益、服务市场。 管理创新的原则 所谓企业的管理创新,就是不断地根据市场和社会化,重组人才、资本和科技要素,即创造满足市场需要,同时又达到自身的效益目标和社会整体目标实现的过程。 管理创新的主要原则包括: 管理创新应坚持以人为本 。 当代企业管理创新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创新,人力资源是当代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人力资源所具有的创造性和可持续利用性,是世界上任何一种物质资源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如何尊重人、爱惜人、发挥人的潜力,每个企业管理者必须做到以下五点:一要尊重员工的主体意识,充分肯定员工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二要着力培育员工的献身精神和忠诚度;三要不断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四要为精英人才构筑施展才华的舞台;五要构建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2)管理创新是一个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 在新形势下,科技的迅猛发展,使社会分工愈来愈细,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其知识、经验、技能及思维能力等是有限的,领导者在决策中的职能不仅仅是“拍板”,而应该是决策全过程的组织者和指挥者,一旦发生重大决策失误或处事有失公正,将直接引发职工的不满甚至严重的对立情绪。这就对企业管理创新上作提出了一个客观要求,即企业每项新决策都必须走群众路线,发扬民主精神,在充分酝酿、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形成,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3)管理创新就是要让企业一切行为自觉地服务市场 。 21 世纪的市场经济最大程度上是服务经济,相应地,市场观念转变首先是服务思想的转变,服务思想的转变体现在管理创新中。在企业管理创新上,要考虑自身管理机制怎样、管理方式如何,要弄清楚应该怎么干、有什么措施、达到什么预期水平。特别是生产与营销要紧密地联系起来,市场需求什么,就生产什么,千方百计地满足顾客的要求。 2. 组织结构创新 企业组织结构是指企业内部分工协作的基本形式或框架。从微观角度来说,管理创新首先要从企业组织结构创新人手。企业组织结构必须与企业内外部因素保持动态的平衡,由于各种内外部因素总是处于不断变动之中,企业只有及时发现组织结构产生的问题,并采取相应改进措施,实施组织结构的局部或整体调整,才能保持组织的高效运转、组织结构与企业经营战略、管理体制的变化、企业规模、环境变化等因素紧密关联,相互协调、相互制约。 组织结构的选择要讲究整体最优、讲究高效率、讲究调和、减少不必要的层次和摩擦。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如果部门多,则分工细,有利于专业化,有利于本部门人员的管理,有利于局部的优化。但从企业整体来看,部门多的同时,带来的是分散,造成的是部门间的协调难问题,增加的是管理成本。现代企业要求组织结构扁平快,既能对内对外做出迅速反应,又能使企业内部工作效率高,从这一意义上讲,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与变革正是企业不断适应外部生存环境与降低内部管理成木的过程。 电力企业在长期的运作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固有的模式,既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从工作程序到行为方式、管理方式、思维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成为某种内在一致的特定类型的状态。这是长期积淀的结果,也表明企业发展已达到某种稳定状态,这种模式在企业不少干部职工中已根深蒂固。要转变观念,首先要打破模式,进行革新,以机制、以制度来促进职工观念的转变。 3. 激励员工引发潜能 管理的本质就是管理人,是通过别人完成自己一个人无法完成的工作,因此,如何使别人心甘情愿、精神十足地按照自己设定的目标工作,是作为上级管理者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激励的客体是什么? 重点放在骨干员工和有潜力的员工。所谓骨干员工是指具有组织需要和依赖的特殊知识和技能的员工;潜力员工虽然职位层次较低,但发展潜力较大,个人素质良好。要充分发掘、利用和发展员工的创造力与潜能,提高其工作热情,培养其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就必须建立各种与激励措施相配套、相互补充的激励机制。 激励措施大致有三类:即激励对象得到具体的物质利益的物质激励。帮助激励对象个人或家庭解决有关工作、生活方面的难题问题的服务激励;为激励对象提供心理满足和援助的心理激励。从心理激励来看,要尊重员工的个性差异、尊重员工的参与不同意见、尊重员工的劳动成果,科学、合理设计员工的培训计划和职业规划,让员工在组织里找到自己成长和发展的空间,做自己喜欢和做得最好的事情。 企业的竞争力离不开企业的凝聚力,在当前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必须下大力气研究这一问题,把企业的积极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能立于不败之地。 4. 结束语 随着电力企业改革发展的不断推进,电力企业需要采用什么样的经营战略和管理模式,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电力企业感到棘手,正在探究的问题。管理要重视闭环原则,比较分析原则、不断优化原则。整合企业的内部资源,应当在提升企业的管理模式,创造严格管理的心境,激发员工的激情等方面多下功夫,如果做到这些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金融会计论文:对我国金融会计标准国际化进程的评析 【摘要】2006年2月15日我国39项会计准则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在2006年底金融市场的全面对外开放之际,金融会计标准国际化也已是势不可挡。回顾我国金融会计标准的国际化进程,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制约金融会计标准国际化进程的因素。因此,应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从不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强化监管部门的监管和提高会计人员对交易和事项做出复杂判断和处理能力方面来弥补现实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会计标准国际化 衍生金融工具 公允价值 金融体制 国际资本市场发展越快,对会计标准国际化的要求就越高。目前,我国的金融企业正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一方面,随着到2006年底中国将全面开放银行业的入世承诺的临近,外资金融机构不断涌入国内,与我国金融企业争夺客户和市场份额;另一方面,我国金融企业也将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市场中,这就必然要求我国加快金融会计标准国际化的进程。 一、我国金融会计标准国际化的进程回顾 近20年来,我国在金融会计标准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规范体系,包括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在内的会计标准逐步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协调,这对于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促进经济快速稳定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法律层面上,1985年制定、1999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是统领整个会计业的基本法,它适用于包括金融企业在内的所有经济领域。 在《会计法》的规范下,金融会计标准体系又分为会计准则层次和会计制度层次。在准则层面上,在研究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基础上,财政部于1992年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1995年印发了《企业会计准则——银行基本业务》(征求意见稿),并于1997年后陆续颁布了若干项具体准则,明确了财务会计的概念框架和原则。 在制度层面上,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开始建立资本市场,对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证券市场的发展带动了会计制度的建设。财政部1992年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1998年修订为《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2000年修订为《企业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逐步完善和改革,对我国的资本市场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01年又颁布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它是专门规范金融企业会计核算方法和会计处理程序的具体规则,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但仅适用于上市和外商投资金融企业,自2002年1月1日起在上市的金融企业范围内实施。2005年财政部颁布《金融企业呆帐准备提取管理方法》,同时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还相继颁布了有关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制度规定。这些金融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及财务制度的陆续颁布实施,使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标准向国际惯例迅速靠拢。 尤其是从2005年以来,我国加快了金融会计标准国际化进程的步伐。财政部于2005年8月并拟于2006年1月1日起在上市和拟上市商业银行范围内实施的《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暂行规定(试行)》,吸收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金融工具:列示和披露》以及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将公允价值引入我国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中,在商业银行会计标准与国际惯例接轨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2005年9月,财政部又了《企业会计准则第××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号——金融资产转移》、《企业会计准则第××号——套期保值》、《企业会计准则第××号——金融工具列报和披露》四项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与国际惯例相比较,四项金融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的实质内容与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和第32号的规定大多是相同的,同时考虑了中国的国情。 2006年2月,财政部又正式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及38项具体准则,特别是其中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四项金融会计准则的,突破了传统会计理论对金融工具的束缚,弥补了我国在金融工具会计领域的空白,是我国金融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又一重要步骤。 二、我国金融会计标准国际化的成就 国际会计准则经过20多年的不断改进,已经成为比较成熟和完善的制度体系,其会计目标设计的科学性、会计确认方法的谨慎性、会计计量属性的公允性以及信息披露的透明性,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经过近些年的努力,特别是最新的四项金融会计准则的颁布,使我国金融会计标准体系在诸多重大问题的会计处理上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了接轨,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采用了公允价值的计量 以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是《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对国际会计准则的重要借鉴。运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一方面可以弥补历史成本计量存在的预测价值功能差、金融资产和负债持有损益等的反映不足等问题,可以使财务信息更加相关;另一方面,以公允价值计量衍生金融工具有利于其在表内反映,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也更加符合金融企业的风险管理,有助于报表使用者了解金融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因此,公允价值的计量极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有助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2、完善了金融资产及负债的结构体系 金融资产由主要按照流动性进行分类的体系向主要按照资产持有意愿分类体系转变。新的金融会计准则借鉴国际会计准则,调整了现行对金融资产采取长、短期分类核算的方法,将金融资产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更清晰地界定了不同资产类型的投资和收益,同时,也将负债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负债和其他金融负债。资产与负债分类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这种分类方法不仅能够充分反映金融企业持有金融工具的目的和意图,而且也有助于报表使用者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做出有效的判断。 3、扩大了资产减值的范围 新的金融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进行了重大改革,首先将资产减值准备的范围从单一的信贷资产扩大到承担风险和损失的全部资产,符合了会计谨慎性原则。其次,在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方法上,对金融资产减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交易性金融资产外,其余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发生的减值,应当将该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按照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规定。相对于五级分类法,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更加客观、公允,更符合会计信息对外披露的要求。 4、衍生金融工具由表外披露转变为纳入表内核算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的规定,“企业成为金融工具合同的一方时,应当确认为一项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对金融工具终止确认的条件是:“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转入方的,应当终止确认该金融资产。”根据这些规定,商业银行将衍生金融工具隐含的各种权利和合同义务确认为资产或负债进入表内核算,而不是仅在表外披露。这不仅使资产负债表提供的信息更加全面,而且规定在会计期末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衍生金融工具,反映衍生金融交易的潜在风险和盈亏,更加全面反映资产负债状况。 5、抑制了金融企业利用金融工具价值变动操纵利润的行为 新的金融会计准则要求几乎所有的金融工具都应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并按照金融工具持有目的的不同使用不同的计量属性。对交易性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所产生的利得或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对于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直接计入资本公积,从而遏制了金融企业利用金融工具价值变动操纵利润的行为。对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得转回的要求,也降低了利用减值准备转回操纵利润的可能性。《金融资产转移》对金融工具的终止确认加以限制,意味着金融企业可能提前确认的利得将会更少,操纵利润的空间进一步缩小。 三、我国金融会计标准国际化进程中的制约因素 尽管新的金融会计四项准则的规定大致与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内容相同,极大程度上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但是需要看到的是,在具体实施这些准则或者在推进金融会计标准国际化的进程中,还会存在一些的制约因素,突出表现在: 1、公允价值计量可能会增加会计信息的波动性 公允价值计量具有不确定性、变动性的特点,难以满足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质量要求。它要求金融企业在交易事项的市场价值发生变化时,及时将这些价值变动在报表中确认。因此,可以看到,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以公允价值计量,其价值不仅会随着公允价值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必然会带来资产负债率的波动。而且,由于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或权益,进而影响了权益的变动。另外,新的金融会计准则对金融资产减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交易性金融资产外,其余金融资产的减值均采用“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相对于“五级分类法”,也会导致资产的波动。 2、缺乏完善的金融体制的环境机制 国际会计准则主要是以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环境为基础制定的,而实行公允价值计量的前提条件是成熟的市场环境,在当前我国利率和汇率还未完全市场化,金融市场还不够活跃的大环境下,金融业对公允价值的确定缺乏必要的依据。衍生金融工具予以表内确认和计量,需要完善的风险管理政策和估值技术,当市场交易不活跃、缺乏市场价格时,确定公允价值的信息支持渠道不畅。外部会计环境的这种特点制约着金融企业对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程度,比如对于债券资产的核算,目前我国银行持有的外币债券还有一个比较活跃的国际市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可以有一个很好的市场报价依据,但人民币债券报价市场并不发达,许多债券品种可能需要采用模型来计量其公允价值,因此存在着模型风险。 3、缺乏能够较好地理解和运用新的金融会计准则的会计人才 会计人员具备对交易和事项确认、计量和报告做出复杂判断处理的能力,将是新的金融会计准则顺利实施的关键。新的金融会计准则很多规定非常复杂,大量业务需要会计人员进行专业判断,这增加金融会计准确、一致地进行业务核算的难度。目前会计人员缺乏已经成为制约金融会计发展的瓶颈之一,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一系列的新的会计准则和新制度不断出台,内容变化很快,使得会计人员难以及时了解掌握;另一方面,新的准则和制度的培训工作没有及时跟上,从而使得会计人员理论基础不扎实,对传统业务勉强应付,而对于创新业务则难以胜任。 4、《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的运用条件难以达到 《套期保值》对从事套期活动的会计处理作了明确规定,对其运用的先决条件——套期关系做出了严格要求。由于当前我国衍生金融工具品种较少,商业银行进行套期避险的水平有待提高,很难达到运用套期会计的条件,因此近期内套期会计对金融企业的会计信息影响不大。 四、几点建议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会计国际化已是大势所趋。为了加快我国金融会计国际化的进程,促进新的金融会计准则的顺利实施,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不断深化改革或加以改进。 1、不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形成充分竞争的资本市场环境,完善金融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加快金融企业股份制改造,完善治理结构,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消除在金融会计准则实施过程中的外部环境的限制性因素,为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提供良好的会计环境。 2、考虑公允价值会计涉及问题的复杂性 在当前市场环境还不够成熟的条件下,监管部门对金融企业进行引导显得尤为重要。有关部门应当制订公允价值会计的实施办法和新旧会计准则衔接的具体规定,指导金融企业建立起配套的风险管理政策和金融工具估值技术,从而推动金融企业逐步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 3、提高会计人员对交易、事项确认、计量和报告做出复杂判断处理的能力 随着对国际会计准则的逐步引入,可以聘请有经验的国外专家提供培训支持,使金融从业人员和监管人员熟悉和掌握国际会计准则,帮助我国金融机构完成向国际会计准则的过渡。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中国金融学会等,需要在这方面为金融企业创造相互交流不断提高的机会,开展广泛的培训,加强专业人员的后续教育。培养和建设一支理解和运用国际会计准则的会计队伍,并以此为契机推进会计教育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金融会计论文:金融会计诚信体系建立的有关思考 摘要:从2000年至今,世界金融市场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诚信危机,每一次危机都有公司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然而却还有公司不吸取教训,继续滑向失信的深渊,最终葬送了自己。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信用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原则,没有了信用,市场经济就无法进行,诚信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本文主要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分析了当今诚信缺失的原因,并根据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金融会计 诚信体系建立 思考 一、诚信缺失的现状 “中国现代会计之父”潘序伦先生曾经指出:“立信,乃会计之本;没有信用,也就没有会计”。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信用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原则,没有了信用,市场经济就无法进行。但是在现代市场,诚信却没有被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会计领域尤为明显,知名公司作假帐的丑闻不时传出。2009年,号称印度“安然”的萨亚特公司虚报现金和银行结余超过500亿卢比(约10亿美元),影响力之巨大不禁让人想起当年美国的诚信风波:2002年,从安然到世界通信、再到施乐,美国公司财务造假前仆后继,令投资者信心动摇。同一时期,诚信问题不仅困扰着美国资本市场,也同样困扰着中国资本市场,银广夏、蓝天股份等知名上市公司被揭露财务造假,一时间引起人们纷纷探索会计诚信体系缺失的原因及改进措施。风波平息后,中国金融界安静了许多,似乎诚信回归,一切正常。 然而今年3月8日,中国经营报的一篇题为《17亿!国内最大会计师事务所卷入造假丑闻》的报道又在金融界掀起了风波。报道称,从2002起,当爱建股份出现财务异常时,其财务报告审计机构上海立信选择了与公司“合作”遮掩事实,涉嫌参与掩饰财务近17亿元亏损。 二、探究原因,深层分析 爱建窝案后,人们又重新关注金融会计诚信体系缺失问题。笔者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上网搜集相关资料以及和业内相关人员的一些交谈,总结出以下4条。 1. 经济利益的驱动。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步发展,大家对资本市场的功能越来越认可。上市公司在公示财务报表时,总会尽一切可能展示好的成果来增强投资者信心以及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以期筹备到更多的资金。不仅如此,公司提供虚假信息可能会获得投资、政策倾斜、减少税金支出等经济好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公司出现财务异常时首先想到的就是与审计机构“合作”遮掩。审计机构愿意与公司“合作”,是因为目前审计机构还处于买方市场,为了能保证自己的机构长期运转下去,留住客源,一般会同公司妥协。所以,会计作假对双方对没有坏处,甚至可以说是“双赢”。正是这些复杂的利益关系构成了双方作假的内在动因,也是诚信缺失的根本原因。 2. 会计信息的不对称。会计不对称表现为企业管理当局拥有会计优势,掌握了不对外的内部信息,从而造成了会计在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分布。因为他们不直接接触公司的生产经营,只能通过公布的财务报表来了解公司的运营情况,根本没有办法做深入的了解,而且大多数投资者不具备会计的专业知识,无法辨别财务报表的可靠性。而且公布出来的财务报表经过了注册会计师的审核,普通投资者认为,注册会计师手中有比较详细和真实的数据做参考,又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能审核出公司出具的财务报表的真实与否,因此投资者都很信任注册会计师,信任由他们审核签字的财务报表。这就造成了公司和审核机构“只手遮天”的局面。 3. 失信成本低,法律对失信、犯罪的震慑作用弱。目前,监管部门主要依靠行政处罚手段打击上市公司与会计师事务所的造假行为,对直接责任人追究刑事责任的少之又少,民事赔偿更是微乎其微。因此,即使造假败露,所付出的代价也是极其有限的。目前我国对查出来的会计造假主要是“重经济处罚,轻行政、法律处罚;重内部处理,轻外部公开处理”。在这种情况下,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具体负责审计的会计师的顾虑会少很多,为避免麻烦,审计师大都会无保留意见。 4. 缺乏有效的内外部监管。内部监管因为人员缺乏、没有独立性等原因,没有起到实质作用。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由会计师事务所的会计师进行审计,审计完后并没有第三方进行认真负责的复查和审核,很难从根源上杜绝造假。我们现在需要的是第三只手来进行有效地监管。 5. 会计制度的局限性。一是会计原则本身为金融会计造假提供了操作空间。现代财务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为确认基本,从而发生了大量的应计、预提和待摊项目,会计信息制造者就能够通过操纵应计项目的确认时光来制造虚假业绩,另外主要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都为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想像的空间。二是会计准则的滞后性为金融会计造假提供了契机。跟着经济的飞速发铺,新的经济事项不断呈现,使原有的会计轨制、会计准则已不能完全适应需要,而新会计政策又不能及时制订及公布,这在客观上呈现了一个“合规”的造假时段。 三、建立金融会计诚信体系的几点建议 1. 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和内部监管,确保审计的独立性。问卷调查表的第9题为“您认为目前假账成为社会生活中的‘毒瘤’,主要原因是什么”,有75%的人选择“企业当头的要‘业绩’”。而在第10题“您认为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主体因素是”中,有60.58%的人选择“单位负责人”,仅有5.79%的人选择“一般会计人员”。在目前的经济社会中,单位负责人对会计人员的工作完全拥有着领导权和管理权。也就是说会计人员与单位负责人在地位上属从属关系。在这种从属关系下,会计人员所遵循的职业道德能否进行和所遵循的程度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单位负责人。如果单位负责人向会计人员施压,会计人员很难长时间保证会计信息的绝对真实。说到底,会计还是附属于公司的上下级部门而不是单独独立的审计部门,作为附属品而没有独立性,怎么能独善其身? 2. 建立多重有效、分工明确、相互协作的金融监管机构,加强政府监管。很多人都认为已经有工商、税务等监管部门,而且又都是政府部门,之间也有协作,为什么还要说“建立多重有效、分工明确、相互协作的金融监管机构,加强政府监管”?据笔者了解,税务部门的检查主要有四个方面:收入方面、成本方面、费用方面和缴税方面,而这些检查还是以公司的账本为依据,也就是说税务部门是从公司的成果上监督而不是过程方面。工商部门主要是查注册资本,就是看你有没有抽资行为,也不涉及做账。所以这里的“金融监管机构”不仅仅要以账本为依据,还要从多方面进行监管。 3. 引导司法介入,加大失信、犯罪惩罚力度。前面已经探讨过,对于造假行为,追究直接责任人刑事责任的少之又少,民事赔偿也是微乎其微,极其有限的造假代价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造假的层出不穷。如果加大惩罚力度,增强法律的震慑作用,不仅仅要增强对个人的处罚,更要加大对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处罚,甚至可以因此处罚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的直接负责人,从源头上减少造假的动机。 4. 补充完善职业道德规范,建立诚信档案,加强行业自律。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还在建设完善中,社会的一些不良风气会给会计人员带来或多或少的影响,在利益面前,在诱惑面前,会计人员是否能抵挡得住,是否能遵从职业道德,就要看会计人员自身。不论是普通会计人员还是注册会计师,这时候都要加强自律。所以我建议要加强职业道德规范,加强行业自律,从内部提升抵御力。同时对每一位会计人员包括注册会计师建立诚信档案,真实的记录每人的诚信情况,档案将随其一生,从外部给予会计人员自律的动力。 5. 全面推进社会的信用体系建设,为金融会计的诚信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根基。会计只是社会的一部分,全面推进社会的信用体系建设,提高全社会的信用水平,作为整体一部分的金融会计,在这个良好的土壤里才能健康、快速的发展。 金融会计论文: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其防范措施 摘要:目前金融业在整个经济领域的重要性日益显著,伴随亚洲金融危机等国际事件的发生,金融风险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分析了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并对其防范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资产负债组合;金融会计;风险防范 亚洲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也敲响了我国金融市场的警钟。从会计防范的角度来看,我国的金融机构业欠缺成熟的会计核算监管机制,不能完全达到自我调节灵活机动、问题反映客观公正、信息提供正确及时、对策处理果断有效的金融风险控制目标。我国金融风险的会计防范亟待加强。 一、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1.不完备的金融监管模式 客观的说,我国现阶段的金融监管模式尚不健全,不足以将金融机构风险控制在较低水平。一方面,地方政府出于各种考虑而对当地金融业采取的保护措施,影响了金融机构按市场规则公平竞争,甚至使得某些金融机构享有过多的“政策”优势。另一方面,金融宏观监管尚有真空地带,个别金融机构不遵守金融法规和制度为前提的竞争行为时有发生,却屡禁不止,更无从谈起防范风险的目标。除此之外,一些金融机构的自身内控措施有待加强,权利制约失衡、制度建设滞后,会计信息失真等情况依然存在,增大了发生金融风险的可能性。 2.激烈的市场竞争经济环境 现阶段我国的经济环境已经日新月异、飞速变化。在这个进程中,市场经济固有的缺陷也不断显现出来,由于社会平均利润率并未形成,大量的社会资金被金融机构的账面投资回报率吸引而涌入。在现有市场准入标准较低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情况,各地金融机构的增长突飞猛进。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给金融风险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有待提高的会计素质 从总体上看,我国金融机构会计人员的学识水平、专业技术和职业道德素质参差不齐。尤其是个别工作人员的学识水平、专业技术和职业道德等仍需加强和提高。从金融机构风险产生的原因看,人员素质因素不可忽视。实际上,许多风险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与会计人员的工作有关联。 4.需要改进的会计手段 这里所说的会计运作手段,一方面表现在如何优化会计核算的监督制度上,另一方面表现在如何改善和深化会计电算化的形运用上。现代金融服务业的发展,要求金融风险的会计防范,不能仅停留在单纯的账务信息记录和核算反映上面,还应该具备总结、分析、控制的能力。 二、金融会计风险防范措施 1.改进金融信息的会计披露程序 一方面,金融机构应尽量要求企业报送已经注册会计师出具审计报告的会计报表,并查验出具该项审计报告的会计师事务所的资质认定,杜绝企业虚假会计报表满天飞、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情况。金融机构在与有融资需求的企业接洽时,应要求其提供真实的当期现金流量表,同时金融机构应加大对现金流量相关指标和财务比率的考核,将其放到与企业利润指标和静态财务比率考核同等重要的工作上。 另一方面,为弥补会计报表项目设置较为粗糙的不足,监管部门可以考虑要求金融机构再单独编制一张能够反映备付金及备付金比率、逾期贷款平均余额及资本风险比率、逾期贷款及不良资产状况、短期及中长期贷款等内容的补充报表,在现有会计报表的基础上,更为集中、全面、真实地披露有关金融风险信息。 2.建立适应新要求的金融会计新体系 首先,要尽快整顿基础会计工作,完善会计核算体系,集中统一管理与分级授权相结合,全面加强会计工作秩序,积极治理“作假帐”现象,切实提高会计核算质量,及时提供全面、真实、相关、可靠的会计信息,提高金融机构经营管理的风险意识。 其次,规范会计管理体制,坚决杜绝所谓的“账外经营”情况。客观来讲,金融机构出现的许多风险与损失,多多少少都与账外经营有关。账外经营影响到金融会计职能的发挥,暴露出了相关管理不统一的问题。目前大多数金融机构都在尽快实现本机构内部统一的会计核算体制,有些金融机构成效斐然,有效地化解了部分金融会计风险。 3.建造强有力的的风险预警系统 这里所说的风险控制系统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事前、事中和事后。所谓的事前控制,主要指的是制定与考核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这套预警体系包括备付金比率等流动性风险指标的反映体系;资本充足率等资本不足风险指标的反映体系;逾期贷款率等资产风险指标的反映体系;利率风险率等金融市场风险的反映指标体系;以及资产盈利率等损益状况指标的反映体系。 所谓的事中监督,顾名思义指的是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的正常监控。这个监控应当是对金融风险实施动态监控的机制,由金融机构会计部门和金融机构其它职能部门一道建立,以确保金融机构经营运作正常,规避金融风险可能导致的损害,或者减少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 最后是事后监督,主要指的是通过检查分析原始凭证和会计账簿等财务基础资料,全面复审金融机构是否稳健经营,严格考核各职能部门金融风险控制责任指标的执行力度,及时提出各部门金融风险控制潜在问题的整改建议,力争将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 4.不断完备金融核算制度 不断完备金融核算制度,首先是秉承谨慎性原则,把呆坏账准备金的有关计提方法做动态规定,根据形势需要确定是否提高计提比例,或者扩大呆坏账准备金的计提范围,并将这一核算程序制度化。 现阶段情况下,可以优先考虑将呆坏账准备金按照贷款的风险程度计提,也就是金融机构财务会计人员按实际发生的每月贷款总额特定比例,先将“一般呆坏账准备金”全额计提;之后,依据预先确定的计提比例,按出现有问题的贷款进行综合分析后发生呆坏账可能性的评价状况,再计提“特别呆坏账准备金”。当上列两项准备金已经累积到一定的数额,基本可以填补截至当期的有问题贷款呆坏账的损失额度以后,金融机构财务会计人员可以不再计提“特别呆坏账准备金”。如果出现其他特殊情况,可以考虑进一步放宽呆坏账准备金计提的局限性,改革现行制度中一些过于苛刻的计提确认条件限制,以便使得业已实际发生的呆坏账能够切实有效地及时核销。 不断完备金融核算制度,还应该考虑建立相关制度,使得金融机构可以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的规则,将非金融资产与长期持有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更合理地做会计记录和报表反映。在每个会计期末,金融机构应当逐项比较单位流动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公允市价或可变现净值的差异,当这些资产的差异较大时,区分是否属于资产保值增值,如果不是资产保值增值的情况,就应根据相关制度对其账面价值作出合理调整,并将相关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处理。 5.打造切实可行的内控机制 打造切实可行的内控机制,首先是确定独立的财务体制。建议推广使用专用、安全、高效、稳健的财务会计核算软件,所有相关报表等会计资料应该由系统自动生成。减少会计人员编制和调整财务数据的可能性和任意度。 打造切实可行的内控机制,还要突出抓好重要风险环节的内部控制,尤其要抓好风险点的风险控制。建议根据各个金融机构的实际情况,不断论证,建立更加科学的金融机构信贷风险指标控制制度,不断健全现有的授信审查流程,加强内部授权和转授权的制约,严格规定信贷融资授信业务活动的信息披露制度,并及时检查,增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要针对金融机构不同风险控制点的特点,力图通过对金融风险的一系列防控措施,建立更加稳固的应对体系,对金融风险进行全面会计防范和有效内部控制。 6.贯彻落实责任会计的理念 贯彻落实责任会计的理念,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一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按照分散化原则将风险控制的化解途径多样化,尤其是强调分散责任的问题。当然,我们这里论述的分散责任,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逃避和模糊,而是要求以科学认真的精神、求真务实的态度建立合理、规范、有序的责任中心,或者说责任体系。具体到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就是要落实责任会计的理念,改变过去的“大锅饭”思想,将金融风险的防范压力真正逐层分解到每一位参与者身上,促使广大金融机构财务会计人员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变压力为工作动力,将金融风险的会计防范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金融风险可谓无处不在。金融会计贯穿于防范风险的全过程,是防范金融不可须臾或缺的屏障。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金融风险也与日俱增,做好会计风范,将对我国金融风险的治理产生深远影响。 金融会计论文:浅谈企业金融会计风险与防范 化解企业金融组织体系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同时各种事情在金融系统中经常的出现,使得人们将目光放到企业金融会计风险问题方面。金融会计风险被划分为两种,分别为表外会计处理风险和表内会计处理风险。所以,不一样的风险在企业金融会计风险所涉及的范围也不一样,这样就需要有相对应的解决和预防措施,只有解决好这一问题,才能是企业的发展更加顺利。 一、金融会计风险的涵义 (一)金融会计风险的定义 我们一般所说的风险是指在规定的时期和条件下,多种变化度和结果的可能发生率。如果只是在财务方面来分析,主要的风险就是一定时间内无法收到预期的盈利资金。而金融风险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企业金融会计风险,针对的是企业金融会计在工作时,因为人员素质、技术方法、组织管理及制度安排等因素,引起金融会计在预测上也会发生经济损失的风险,同样的也会造成财产、信誉及资金等的损失。 (二)企业金融会计风险的具体内容 1、会计核算风险 银行会计的主要工作就是完整、认真的对银行业务进行最快的核算。可是在企业中,会计的实际工作会有很多环节,那个方面出现问题都会导致整个局面失去控制,问题主要有:对账务进行检查核对不力,对复核监管不力,采取不当的核算方法而造成的资金被截留、贪污、盗窃、挪用、骗取,对凭证审查不严,没有健全的电脑制约机制及没有及时进行账务处理等。 2、会计结算风险 各种结算支付的工具和手段是由银行为客户服务的,以此来保证客户的资金转移给付功能能够在经济活动中实行。由于不完善、复杂的结算体系,在实际工作中的会计会导致由结算渠道和结算凭证的方式对结算资金进行侵吞、挪用及套取的风险发生,这种风险的特点是涉及金额较大和隐蔽多样性的特点。 3.会计监督风险 发生这一风险的原因主要是对企业金融会计监督的不谨慎,有些不合法或者不合理的行为没有得到很好的监管而发生风险。受这一风险影响最大的是我们国家的商业银行。 二、企业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 由于金融业的竞争相当激烈,一部分企业由于利益驱使,使用了某些不合法的方式进行恶性竞争,这些方式包括:低息放贷、高息揽储或者不按照会计的核算标准报出假的利润等,这种不合法的竞争方式,不但提高了企业的经营资金,同时也使“公正、公平、平等”这项竞争原则被打破,这就使金融会计风险自然而然的发生。 (二)内部管理模式的影响 这主要在两个方面表现出来:第一,会计信息引起的风险。由于不真实的会计信息,使金融资金被贪污、截留及盗窃的风险发生。会计信息的不真实会引起企业的经营活动不能制度化及科学化的进行,进而使企业的发展不能有序健康的进行。会计信息的不真实同样也会引起企业不能对自己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使资金的流向偏离正常的轨道,竞争力减弱,最终面临被淘汰的结局。第二,风险受内控制度的影响。引起金融风险增加的有企业的管理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足、有效的制约机制和会计监督缺失、对内控制度落实不达标及内控制度建设没有跟上业务发展的需要等方面。 (三)会计行为主体的影响 会计人员是会计行为的主体。发生金融会计风险的一个重要诱发因素是受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及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低,并且在一些企业中对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不足,导致没能及时更新会计人员的层次和知识结构。会计人员的素质不高的原因还有从业人员的不足。以上这些都是金融会计风险发生的诱因。 三、防范与化解企业金融会计风险的对策 (一)建立一个全面监督保障系统 这个系统其实包含了风险发生前、中、后三位的保障,在不同的企业中,根据风险发生的类别对其实物经营的动态监控、经营绩效的复查和抽查、原始票据的审核、预警指标的选取等多当面进行评定。这个系统不但要对静态的风险进行监管,而且也要对动态的风险进行预测,进而尽可能的降低和控制企业发生金融会计风险的概率。 (二)集中核算强化企业内控制度 每个企业一定要根据自己产业经营的规模和特点,对自身的内控制度进行科学定制,具有针对性的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对内控制度做出详细的实行准则,同时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应用。不仅如此,企业还要对岗位责任制进行强化管理,使相对应的约束机制得到补充,使所有位置的工作人员能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三)加强金融会计人员队伍建设 要从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两点采取措施。首先,要对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结合法制教育,运用各种途径和方法,能够把依法办事、爱岗敬业和守法意识融入到会计人员的心中。其次对会计人员的业务技术培训进行不断的补充,使金融会计人员的业务技能得到很好的提高。与此同时,还要为会计人员制定一套处罚和奖励制度,促使企业会计人员自动的把管理机制和业务工作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四、结语 现今提高企业金融会计风险意识,是我国企业改革的重中之重。所以,我们应该使企业金融会计的深度、广度和幅度得到明显的提高,使其内涵丰富,并为企业风险的解决和预防提供有用的方式方法。为了有效的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就要对企业的经营战略做出调整,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稳中有升,进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 金融会计论文:论网络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网络金融会计信息系统是指建立在网络环境基础上的会计信息系统网络环境,包括两部分:一是金融企业内部网络环境,即内网,通过组建金融企业内部网络结构实现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二是国际网络环境,即通过互联网使金融企业同外部进行信息交流与共享,基于互联网的会计信息系统,也可以说是基于内联网的会计信息系统,即金融企业的内联网和互联网连接,为金融企业内各部门之间,金融企业与客户、税务、审计等部门之间建立开放、分布、实时的双向多媒体信息交流环境创造了条件,也使金融企业会计与业务一体化处理和实时监管成为现实。 一、网络金融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主要表现 金融会计信息系统是一种特殊的信息系统,它除了一般信息系统的安全特征外,还具有自身的一些安全特点。金融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是指由于人为的或非人为的因素使金融会计信息系统保护安全的能力的减弱,从而产生系统的信息失真、失窃,使单位的财产遭受损失,系统的硬件、软件无法正常运行等结果发生的可能性。金融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金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开放性的网络金融会计环境下,存在信息失真的风险。尽管信息传递的无纸化可以有效避免一些由于人为原因而导致金融会计失真的现象,但仍不能排除电子凭证、电子账簿可能被随意修改而不留痕迹的行为。传统的依靠鉴章确保凭证有效性和明确经济责任的手段不复存在。由于缺乏有效的确认标识,信息接受方有理由怀疑所获取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同样,作为信息发送方,也有类似的担心,即传递的信息能否被接受方正确识别并下载。 (二)企业重要的数据泄密。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变得尤为重要,它已经成为企业的一项重要资本,甚至决定了企业的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成败,企业的财务数据属重大商业机密,在网络传递过程中,有可能被竞争对手非法截取,导致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保证财务数据的安全亦不容忽视。 (三)金融会计信息是否被篡改。金融会计信息在网上传递过程中,随时可能被网络黑客或竞争对手非法截取并恶意篡改,同时,病毒也会影响信息的安全性和真实性,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网络系统的安全性。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使企业在利用internet网寻找潜在贸易伙伴、完成网上交易的同时,也将自己暴露于风险之中。这些风险来自于:①泄密。未授权人员非法侵入企业信息系统,窃取企业的商业机密,从而侵吞企业财产或出卖商业机密换取钱财。②恶意攻击。网络黑客的蓄意破坏或者病毒的感染,将可能使整个系统陷于瘫痪。 二、当前网络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存在安全隐患 (一)金融会计信息安全组织管理体系不完善 目前,金融企业尚未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计算机安全管理组织体系,金融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在安全设计方面缺乏总体考虑和统一规划部署,各系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规划建设,技术要求不规范,技术标准各异,技术体制混乱。国家标准制定严重滞后,法律法规不能满足金融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需求,现行计算机安全法律法规不能为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提供完整配套的法律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法律漏洞、死角和非一致性。 (二)网络金融会计信息数据不安全 网络金融会计数据是记录在各种单、证、账、表原始记录或初步加工后的会计资料,它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和经营成果,对外具有较高的保密性,连接互连网后,会计数据能迅速传播,其安全性降低,风险因素大大增加,网络金融会计的信息工作平台是互联网,在其运作过程中,正确性、有效性会受到技术障碍的限制和网络与应用软件接口的限制,如网络软件选配不合适,网络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没有及时升级,或安全配置参数不规则,网络线路故障导致工作站瘫痪、操作失误等,系统间数据的大量流动还可能使金融企业机密数据无形中向外开放,数据通过线路传输,某个环节出现微小的干扰或差错,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互连网结构的会计信息系统,由于其分布式、开放性、远程实时处理的特点,系统的一致性、可控性降低,一旦出现故障,影响面更广,数据在国际线路上传输,数据的一致性保障更难,系统恢复处理的成本更高。 (三)网络金融信息泄露导致金融会计信息失真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己经成为金融企业的一项重要资本,甚至决定了金融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成败。而金融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准确是对金融会计信息处理的基本要求。由于金融会计信息是金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综合、全面的反映。金融会计信息的质量不仅仅关系到金融会计信息系统,还影响到金融企业管理的其他系统,目前利用高技术手段窃取金融企业机密是当今计算机犯罪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构成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安全风险的重要形式。 (四)金融会计信息系统的存在安全威胁 目前金融企业计算机已广泛联网,这是金融企业扩大业务范围,实现信息共享的必然结果。由于网络分布广,不容易集中管理,许多系统又是在存在安全漏洞与威胁的环境下工作的,不法分子可以在网上任意地点攻击,使金融企业不知不觉中被偷盗资金或泄露机密。金融企业经营的资金,不法分子作案得逞就能弄到金钱,因此其已成为犯罪分子攻击的主要目标,且作案手段繁多,方法越来越高明。 三、解决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安全问题的几点建议 为防范和解决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工作中的安全问题,确保会计工作在信息系统条件下安全、高效地开展,笔者特建议如下: (一)程序设计、开发阶段加强系统安全技术措施的运用。首先,要求业务部门谋划系统业务需求时,要充分考虑到诸多安全因素,对系统安全提出明确、具体的业务需求,一改过去重功能轻安全的做法;其次,在软件系统设计开发阶段,软件编辑人员应选用安全性能高的数据库、运用严密的编程语言开发软件,尽量减少程序上的安全“bug”;再次,在硬件选型时,要尽量采用安全性能高、运行质量好的设备,减少硬件安全隐患;四是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制定出金融系统软件开发规范和硬件选型标准,尤其明确安全规范。 (二)会计计算机系统应用阶段安全防范。 1 建议各银行对会计系统内计算机房建设情况进行一次安全大检查,对于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房、站、场地安全要求》的责令立即进行整改。 2 各家银行有必要对自家先投入使用的会计计算机系统进行一次自我分析,目的是发现和解决系统设计、开发阶段遗留的安全隐患,并在此基础上对旧版本软件进行换版升级。 3 加强计算机安全教育,提高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计算机安全意识。金融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防范措施最基本的还是人的因素。因此,需要尽更大的努力去提高人们对计算机安全的认识,尤其对会计系统安全的认识,各级教育部门和业务管理部门在这方面应做更多的教育工作。 4 将金融会计网络安全作为今后研究和防范的重点。目前金融计算机网络已走进我们身边,无论是集中结算体系的运转、电子联行通汇还是新兴的银行卡清算系统、网上银行和其他网上会计服务项目的开通,都离不开网络,而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安全也逐渐以网络的安全防范为重点,因为网络的安全直接关系到整个金融业的稳定,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经济的安全。我们认为目前列入会计网络安全工作议事日程的就是尽快制定出金融会计系统网络建设规范,并逐级成立管理机构,负责网络工程项目的安全性能验收和负责日常网络安全工作,如定期的安全检查,提出安全管理建议和修改网络规范的建议等。在今年3月召开的“全国银行系统第一届安全信息交流会”上,人民银行聘请包括多名院士在内的计算机安全专家作为人民银行计算机安全顾问的做法,值得基层银行借鉴。 (三)加快金融会计信息系统的制度和法规建设,改变制度和法规滞后信息系统发展的现状。我们认为,有关管理部门首先应认真分析目前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工作中存在诸多法规问题,要在征求有关计算机专家意见,并认真分析借鉴国外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对今后一定时期内可能出现的金融会计系统法规性问题做出预测,从而尽快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金融会计计算机安全规范和有关法规。其次,我们今后在利用计算机开发新的会计业务种类时,采取“试点一规范一推广”的模式制定金融会计领域的计算机安全规章,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制度的滞后现象。事实证明此种做法是成功的,比如我国积极吸取欧洲等国外银行在ic卡业务发展的经验教训,在ic卡试用初期,就由人民银行牵头有组织地搞ic卡应用规范和ic卡机具规范,并推动联合发展,为我国ic卡业务的安全、规范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再次,我们要善于根据我国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的不同阶段状况,及时完善和修改已有的会计信息系统法规。 总之,网络金融会计信息系统所面临的外部和内部侵害,使得我们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安全对策,以确保系统具有信息保密性、身份的确定性、不可否认性、不可篡改性、可验证性和可控制性。 金融会计论文:浅析金融会计案件的防范和对策 摘要:金融会计案件在金融企业中时有发生,严重妨碍了金融业务的正常进行,同时也影响了金融企业的发展。本文通过对金融会计案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为金融案件的防范和对策提出几点相关建议。 关键词:金融 会计案件 防范 对策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企业的作用越来越大,而金融会计案件的发生也越来越频繁。因此,如何使金融企业得到更好地发展,如何有效防范和控制金融会计案件成为当今金融业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就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金融企业的会计制度还存在着一些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金融会计案件的防范,笔者下面将针对这些不足,对金融会计案件的防范和对策进行具体阐述。 一、金融会计案件的产生原因 (一)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落后 随着金融业的快速发展,金融企业的会计制度已经相对落后,难以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现行的各项规章制度联系不够紧密,不能有效地进行相互支撑、制约和衔接,另外受一些财务制度的影响,导致金融会计制度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相应的控制作用,从而易引发金融会计案件。 以商业银行为例,其部分费用支出没有体现稳健经营原则,具体表现在: 1.应付利息计提方式及适用利率不明确。 2.表内应收利息核算期限长、核销难,利润虚增,要交纳营业税。 3.商业银行贷款呆账准备金按年末贷款余额的1%差额提取投资风险准备金率是1%,坏账准备金率3‰。可见,该比例偏低,不能够满足实际需要,加之过分严格的核销条件,影响了呆账的及时核销,从而增加一定的潜在风险,为金融会计案件的发生创设了有利的条件。 (二)金融企业内控机制不够完善 会计制度职能的发挥,不仅需要先进的会计制度,也需要完善的内控机制。内控机制是一种自律机制,如果金融企业没有一套比较完善的内控机制,就会引发金融企业的诸多问题,增加风险,从而不利于金融会计案件的防范。 另外,金融企业内业务人员众多,他们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也影响着金融会计案件的发生。而且,如果业务人员不熟悉相关的会计制度,相关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约束机制不健全,会引起会计信息失真。 二、金融会计案件的防范和对策 (一)建立起以风险为导向的经营管理机制 金融企业经营的主要业务是货币资金的运作,其资金密集且充裕的特点决定了金融企业的风险性。因此,金融企业应将风险管理做为企业经营管理机制的核心,建立客观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和制度,合理建立风险资产与资本的良性配置关系,控制经营风险、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企业内部要以风险管理为导向构架具体完备的风险管理制度,为会计制度的职能发挥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完善金融会计制度 1.改革应付利息相关政策 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改革商业银行现行的应付利息计提核算方法,使商业银行能对定期存款按合同利率逐笔计提应付利息;以负债形式筹集资金,不再计提应付利息,改为由利息支出科目直接列支。 2.调整商业银行呆坏账准备金相关政策 呆坏账准备金计提应采用按照贷款风险程度计提呆、坏账准备金;提高呆账准备金计提比例,金融风险资产不仅是呆账或坏账,还存在被确认的其它不良资产,因此为了有效控制和防范风险,可考虑结合贷款五级分类办法来计提特殊准备金;进一步扩大计提范围,计提呆坏账准备金的范围还应包括同样存在风险的透支、同业拆借、融资租赁和存放同业款项等;对银行实际的呆账核销额,允许银行税前扣除,不作纳税调整;逐渐放宽对呆账确认的条件限制和审批权限,进一步简化对呆账核销的手续。 3.增加表外业务相关政策 随着金融企业的不断发展,相应的金融业务进行了许多创新,商业银行所开展的表外业务逐渐增加。由于表外业务本身的一些特点,如自由性强、风险隐蔽,在会计处理中不计人资产负债表,而在会计报表中以附注的形式反映。 由此可见,表外业务的增加不容忽视,其隐蔽的风险也应引起金融企业的关注。因此,商业银行可以增设“表外业务情况表”,像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一样可以把具体的表外业务情况呈现出来,从而使表外业务中隐蔽的风险能够真实地反映出来,以便商业银行对金融风险的控制和防范。 (三)加强内控制度建设 内控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是有效防范金融会计案件的关键,也是相关对策中重点。 1.完善相关内控制度,如分级负责制度,使得财会人员责任分工明确,从而增强其责任感以及自我约束能力。同时,金融企业应合理分配员工,既要使整个管理体制不要过分冗杂,易于导致信息失真,又要使每个岗位都有专人负责,责任划分清晰,不给作案人员留有任何可乘之机。 2.金融企业各部门之间应互相监督,互相牵制。 3.加强对于金融企业各级领导的监督及其权利约束。作为领导,应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不应滥用职权谋取私利。另外,相关领导应提高对金融会计案件的重视程度,有效地加强内控,更好地防范金融会计案件的发生。 4.为有效打击相关业务人员的侥幸心理,金融企业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对违法违纪事件进行惩处,并适当加大处罚的力度。 5.内控建设的最终目的在于在我约束。因此,从事金融企业相关会计业务的人员应具备良好的法律法规意识以及较高的专业素质,同时金融企业还应定期地对其进行专业培训。 金融会计论文:有关金融会计的风险识别与防范 金融行业在现代经济中居于核心地位,金融行业的繁荣对促进国民经济腾飞起着积极作用。而金融会计则是金融企业对自身资金运动进行控制的一种手段,是金融企业开展一切金融活动的基础。因此防范和识别金融会计风险,无论是对金融企业自身还是对整个国民经济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金融会计风险的概论 在金融机构正常的运营管理活动中,由于会计人员错报、漏报会计信息,使得财务报告反映失实并导致信息使用者出现决策性失误,最终让金融机构遭受到了损失。这就是金融会计风险。 二、金融会计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金融会计风险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核算中存在风险 金融企业的运作与会计核算之间关联十分紧密。一旦发生金融风险,都会跟会计核算联系到一起。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空白凭证管理混乱;领发、使用、保管环节存在问题;“三分管三分用”的制度未能被严格执行;财务处理较为混乱;会计科目被滥用;一些重要会计事项在没有得到会计主管审批就开始执行;会计核算时,出现“一手清”的现象等。这些现象对金融会计来说,都存在在一定的威胁和风险。 (二)会计制度存在风险 目前,部分会计核算的标准和规定,存在着与现实工作情况不适应的情况。例如,我国部分巨额贷款中存在着严重的呆账现象,为金融行业带来了极高的风险。现今,我国部分国有银行已经出现了很多的呆账。银行如果还是按年底贷款余额比例来提取呆账准备金,那么相对于银行因贷款而遭受的巨额损失来说,其根本不具备任何意义,完全无法挽回损失。从国外一些银行倒闭的实例来看,不良贷款应该得到及时的处理。否则,银行以及其他类似的金融借贷机构将会蒙受巨额损失。 (三)会计人员存在风险 所有的会计活动,都需要会计人员来完成。如果会计人员自身业务素质有所欠缺或者职业道德修养不高,那么其在会计活动中,很可能出现人为的数据信息偏差或者违规的操作行为,并由此损害金融企业的资金财产。为金融企业带来风险。 (四)会计的监督职能存在风险 风险监督是会计的工作中另一项重要的职能。然而,在我国很多金融机构中,会计的监督职能已经被大幅弱化了。例如,有部分商业银行,在运营过程中只是一味地追求存款规模的不断扩大,却忽视了信贷的监督管理。这种做法无疑是弱化了会计的风险监督职能。为了金融机构带来了金融会计风险。 (五)支付结算时存在风险 随着我国经济活动的日益活跃,支付活动也在日益频繁。而支票等各类票据也慢慢成为了支付的主要手段。一方面,票据使用人可能对票据缺乏一定了解,使用方式不当;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进步,票据犯罪也在日益增长。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得金融会计在支付结算时面临各种风险。 三、金融会计风险的成因 (一)来自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原有的市场经济体制开始暴露出种种的弊端和缺陷。从账面上看,金融机构的投资回报率相当的高。因此,很多社会资源开始介入金融机构,各地的金融机构正在迅猛增长。然而目前,我国的市场准入机制还不够完善,社会平均利润率低于统一标准,部分地区的地方政府还在推行地方保护主义。因此,各地金融机构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违法违规的行为。金融会计风险因此而增大。 (二)会计的监督职能未能有效发挥 会计的监督职能,实质上就是对企业内部资金运动的监督。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能够为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并最终实现盈利提供有效保障。同时,它更能够在根本上保证是企业一切经济行为的合理性和和合法性。 (三)金融管理模式还亟待完善 一方面,我国的市场目前仍缺乏一系列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措施,市场的公平性得不到保证;另一方面,金融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不完善,监管力度不够。在会计岗位的设置上,岗位之间制约力度不够,违规违法操作现象屡禁不止。无论是从宏观上来看,即整体市场环境,还是从微观上来看,即企业内部控制和会计岗位的设置,我国的金融管理模式都存在着亟待完善的地方。 四、应对金融会计风险的措施 (一)健全金融企业会计的规章制度 我国目前还处于金融会计基础比较薄弱的阶段。因此,我们要注意健全会计法规体系,通过制度方式降低金融会计风险。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和讨论会计理论,然后就归纳、总结、引入我国的金融会计法规。让其适应我国的金融环境,降低金融会计风险。通过对金融会计法规体系的研究和完善,逐步制定出与《会计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提升相关法律法规的实用性和预见性,从而降低因理论或法规而出现的会计风险。通过健全金融企业会计的规章制度,规范会计人员的业务行为,可以有效地防范因会计人员个人违规行为而产生的金融会计风险。 (二)建立健全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制度 第一,会计内控观念需要重新认识。会计的内部控制应该由以前防人为偏差为主的旧观念转换到以现在的预防防金融风险为主的新观念上。会计的内部控制体系,应在全局观的指导下,逐步转变成一个项目制度与措施有机联结的整体。第二、财务人员应树立起信息安全观念,对因信息变化而导致的实质内容的变化作出密切关注。这样做对实现会计内部控制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第三、构建内控体系。管理层和操作层是会计内部控制体系的两个组成部分。通过两者之间的制约和平衡,可以逐步实现会计的内部控制职能。 (三)完善会计监督机制 会计的监督职能就是对会计的基本职能,进行内部和外部的监督。内部监督就是要金融机构建立健全其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内部控制,减少金融会计风险。而外部监督,则是要求建立一个严格的会计惩罚机制,例如使用新闻曝光,信用等级评定的方式,加强对违法违规机构的处罚力度。最大化惩罚机制的威慑力,可以有效遏制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显著降低金融会计风险。实际工作中,遇到重要的经济事项时,无论是决策还是执行都应该严格实行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对于会计资料,金融机构内部应定期进行内部审计。通过不断实践,金融机构要形成一套可行的有效的内控方法和措施,并通过规章制度使其规范化、系统化。完善会计监督机制,需要内部与外部共同努力,一方面企业内部要建立、规范企业内部控制的措施和方法,一方面要加强外部监督、实行严格的处罚机制。两方面共同下手,才能够有效减低金融会计风险。 五、结语 金融会计风险对金融行业健康稳定的发展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而金融行业的稳定与否又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所以对于金融会计风险,我们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不断完善我国关于金融企业会计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金融企业的内控制度,完善会计的监督职能,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金融企业降低和规避金融会计风险的有效手段。 金融会计论文:强化银行内控制度建设,切实防范金融会计风险 摘 要: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金融行业发展迅速,市场环境下的各种风险也随之而来,本文主要通过强化银行内控制度建设,防范和化解金融会计风险,为银行业务经营稳健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内控制度;金融会计;风险控制 从目前的情况看,银行业务经营发展迅猛,同业竞争充满激烈挑战,银行业管理制度相对严格,但为什么银行结算屡屡出现差错事故不能被及时发现和纠正?为什么违规违纪和内部案件时有发生?为什么部分基层银行经营成果不实?为什么银行结算资金屡屡被划转而未能有效堵截?就其原因是:银行会计相关内控制度存在隐患。据报载,某行一名会计联行员,利用负责保管报单及保管印章人员疏忽的机会,偷取报单,偷盖联行专用章,将银行资金转入其开立的假户头上据为己有,在8年间挪用贪污银行资金35笔,金额达341.5万元,其作案手法相当简单,但却暴露出银行在内部管理上的多处漏洞;印押证分管制度执行不严格, 联行往来对帐不及时、业务监督不力。还有,一些金融机构违反金融法规与会计制度,搞帐外经营,对其发生的存款、贷款、拆借等业务不通过合法的会计记账程序记账和登记,也不在会计报表和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给银行带来巨大的资金风险。某市一银行近期发现的一起帐外经营大案,涉及金额6.65亿元,至案发时止,仍有2.5亿元资金未偿还,其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危害极其巨大,而这些违规经营也往往首先从会计核算切入。以上事实说明,当前金融机构的会计内控现状的确存在着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 1.会计岗位设置不合理,岗位职责不明确。部分金融单位,为节约成本而缩减编制,导致职员过度兼岗。该做法使职工超负荷工作,有时会忽视操作质量,影响工作效率或损害到客户利益;另一方面,过度兼岗为个别人员违规、违法操作提供了方便,给银行造成了风险隐患。 2.制约机制不健全,监督约束不力。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要么业务处理完毕后,给银行内部犯罪可乘之机;要么对已经发生的犯罪案件,因没有及时开展监督检查,导致有的案件虽己发生但长时间发现不了,延误了案件的侦破时间,给国家资金造成重大损失。 3.金融电算化迅速发展,规章制度相对落后。目前,计算机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金融领域,但由于业务范围的迅速扩展,原有的制度,己不适应新的工作需要,部分新业务在制度上不明晰,使银行内控存在不安全的因素。 总之,金融会计结算是银行安全营运的关键一环,当前金融结算方面案件呈逐年上升,严峻的形势迫切要求我们对结算风险防范高度重视。因此,在深化金融改革的过程中,要把加强金融内控制度,建立健全内控机制作为防范金融会计风险的切入点。 所谓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就是在银行会计工作中,为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和防范会计风险,对金融岗位及工作人员所从事的业务活动进行风险控制、制度管理和相互制约,而建立系列的制度、措施、方法和程序,要做好风险防控,使银行内控工作卓有成效开展,具体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一、健全制度,加强监督,防范会计管理风险 制度和监督是会计内控制度的两个重要环节,如果制度不健全或存在漏洞,监督就会失去依据,监督就无从谈起;如果没有监督,制度就会形同虚设.失去监督的制度后果不堪设想。因此,防范会计管理风险,关键是要用制度控制,靠监督约束。 1.建立和完善会计管理制度。有效的会计内控制度是银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银行安全良好运行的基础。其制度的制定,既要适应银行经营运行的需要,如实反映银行资金的形成、占有、使用的经营过程和状况的真实性、效益性,又要遵循《会计法》的基本原则,如依法设置会计账簿,保证其真实、完整,防止授意、指使、强令或擅自伪造、变造、提供虚假而逃避风险行为的发生;既要建立一般会计内控制度,如钱帐印押证分管,日清月结,先借后贷、定期对帐、交叉复核制度等,防止业务技能不高、责任心不强、道德不佳而发生的风险,又要建立会计核算中的层层制约机制。 2.坚持会计内控机制。一是建立健全会计工作监督机制,设置会计检查督导和结算专管岗位,强化和规范会计检查监督活动,真正达到岗位制约、监督,保证经办的每笔业务都准确无误。二是建立有效的风险“三线”防范机制。一线岗位要建立起双人、双责、双职或人机相互复核监督的第一道监控防线。后台监督岗位要强化对前台业务的稽核监督,形成第二道监控防线。审计和会计管理部门对一些会计科目要予以高度重视,主要是往来款项的科目和暂付科目及一些临时性和过渡性的科目,及时对账查询,建立第三道监控防线。 3.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有了科学的制度,关键在于抓检查、抓落实,因为会计内控措施本身也需要监督。防范金融会计风险,贵在强化内控机制,强化制度执行。监督工作要突出重点,加大对制度执行者的检查力度,对未执行制度而出现差错事故的,要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发生重大事故或严重经济案件要上查一级,不但要追究直接责任人,还要追究监管人的责任,做到在责任面前人人自警,在制度面前无“好人”,使监督工作真正起到防范、把关、堵漏的作用。 二、搞好培训,提高素质,防范会计人员素质风险 人是企业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另一方面,任何风险的形成,都与人员有关,不是人的主动所为,就是人为疏忽造成。所以这项控制是会计内控的基础,只有对人员素质施以了严格的控制,对会计人员信任的基础才更扎实,信任的理由才更充分。 l.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爱岗敬业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在金融机构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不仅关系到能否正确贯彻金融法规,而且关系到银行的形象、威信乃至兴衰。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特别注意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要提高职业道德水平,重要的是要深刻认识会计职业的价值、岗位的重要、责任的重大,真正做到热爱会计工作,献身会计事业。会计人员是金融法规的执行者,只有自身模范守法、严于律己,才能维护金融法规的权威性。 2.加强对会计人员防诈骗形势的教育,增强其防诈骗意识。从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和科技发展水平看,金融诈骗犯罪的社会形势十分严峻,智能型诈骗犯罪尤其突出。一些诈骗分子利用高科计手段,甚至和银行的个别职员内外勾结作案,增加了临柜人员识假、防诈骗难度,防诈骗工作己成为金融系统的一项长期任务。各级行应加强对会计人员防诈骗形势教育,通过剖析案件、学习相关的法律和规章制度等,把防诈骗教育经常化、制度化。 3.开展上岗培训和岗位练兵。要根据业务发展和会计工作的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会计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加强新知识、新业务、新技术的学习,强化会计人员的金融风险意识,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三、落实责任,强化控制,防范会计操作环节风险 操作环节风险产生于内部会计人员的欺诈和越权行为,带有浓厚的个人行为色彩,因此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要充分考虑到业务过程中各个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将岗位责任制的原则运用到各项业务中去,岗位责任制的原则,要充分体现内部牵制,防止业务处理“一手清”、操作越权、工作失职、违法违纪行为等,给银行造成资金损失。特别是对金融机构的-些重要岗位及关键环节,必须设立严格的操作程序和控制步骤来避免和减少风险。 1.内控机制的完善与金融电子化改革同步。在传统的手工会计核算时期,双人临柜、换人复核、钱账分管、双线核对、账务核对等是内部控制机制的基本要点。进入电子化时期,会计数据的处理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内部控制的方式也由单纯的手工控制转为手工与计算机相结合。传统的控制制度,有的必须保留,如印章分管、账务核对;有的必须改革,如双人临柜、双线核算等。 2.金融电子化内控机制的重点强化。第一要结合金融电子化的特点,设计相应的岗位分工和牵制机制,如系统日间操作人员与日终操作人员分离、授权管理人员与业务操作人员分离、系统维护人员与业务操作人员分离、事后监督人员与业务录入人员分离等。第二要加强对输入环节的控制,使用计算机后,凭证到报表的全过程主要由系统自动完成,手工登账、核对的环节己不存在,因此,更要注意确保输入数据的准确性和合法性,重点是建立对重要事项、重大金额的输入实现换人复核、分级授权的制度。第三要加强对重要业务的控制,如对于贷款发放、商业汇票承兑和贴现、资金调拨、外汇买卖等业务,必须做到业务和会计分离,以起到相互牵制的作用。对于帐务调整、错账冲正等非常会计处理,必须专人负责、强制授权。 四、科技支持,构建屏障,防范金融技术手段风险 金融业是经营货币的特殊行业,对犯罪分子有巨大的诱惑力,因此,银行资金成为不法分子猎取的重要目标,其手段也向多样化、高科技和智能化发展,使银行会计结算业务的风险加大。面对以高科技手段对银行造成的风险,我们的防范也必须以技术防范为手段,杜绝风险的发生。 1.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会计人员的鉴别能力 当前商业银行的票证诈骗犯罪活动愈显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一定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一是尽快在防范金融票证诈骗工作中进行防伪技术和设备的开发研制工作,增强票据、银行卡等科技含量,可有重点、有选择地引进适当的鉴别仪器。二是杜绝客户凭证预留简单密码,采用ic卡办理结算等安全措施,防止冒用身份诈骗风险。三是对会计人员进行各种防伪鉴别知识的业务培训,提升会计人员的鉴别能力,提高防范水平。 2.构建新技术使用中的安全屏障 随着我国电子技术的蓬勃发展,计算机在银行业务中有广泛的应用,在给人们带来高效便捷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一定风险。当前银行计算机案件的主要特点是盗窃银行资金、篡改系统数据。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一是在开发新技术时,应将风险控制的重要内容设计到程序中去,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建立对会计的防范和规避风险机制,建立更加有效、更加安全可靠的核算体系,确保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根据岗位职责,对操作人员设置权限,建立有效制约手段,达到相互监督、相互制衡、相互控制目的;三是根据易产生风险的部位和管理盲点,尽快开发银行会计内控应用软件,设置内控网络体系,事先控制人为因素,体现计算机技术在金融内控体系中的监管作用。 综上所述, 通过规范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道德行为和操作手段等行为,防止在业务经营中出现会计管理风险、人员素质风险、操作环节风险和技术手段等风险,保证银行资金安全,确保银行业务经营真实合规,降低银行运营风险的同时,为我国现代经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金融会计论文:浅析我国金融会计风险的识别与防范 浅析我国金融会计风险的识别与防范 学术界将金融风险定义为: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在金融活动中对未来结果不确定性的暴露。而金融会计风险,是指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由于会计核算错误或会计信息提供失误而导致的决策失误,以及因为主客观条件恶化或其他情况,使金融机构的资金、财产、信誉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一、当前我国主要金融会计风险的识别 1.会计核算风险 金融会计的核算是对金融机构经济活动的确认、计算和报告的过程,是按照金融机构会计制度的要求和统一规范的操作程序真实、完整和及时地反映会计数据的活动。在银行会计核算中每天都要进行大量的现金收付、帐户管理、凭证出入库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存在着风险隐患,如果哪一个环节失控, 就会对银行整体运营产生不利影响。 2.会计监督风险 会计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是实施会计监督。而目前的金融业会计监督职能相对软弱。例如有一些金融机构在运营过程中只注重存贷规模,却忽视和放松会计监督。体现表现为:基本是行政花钱、会计记账,即事后核算,会计的监督和管理职能消弭于无形,对于某些盲目决策,超计划、超范围开支费用等违反经营纪律的行为无法起到有力的监督作用。 3.会计人员风险 会计人员是会计活动的主体。由于会计人员自身业务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或在执行会计制度过程中发生人为偏差、违规操作,使金融机构资金财产遭受损失也大有可能。如会计人员在办理结算业务过程中由于对票据防伪、防假识别能力不高,致使银行资金被诈骗、冒领;有的会计人员对支票折角核对存在认识误区,以为开户单位的经办人员都较固定、相互熟识,忽视或省略折角核对印鉴这一程序,致使潜在的会计风险成为现实;还有的会计人员违反会计职业道德,利用会计内控中的薄弱环节盗窃、挪用单位或客户资金,致使金融机构资产遭受损失。 4.会计信息失真风险 金融会计的基本职责就是要准确地进行会计核算,真实、完整地反映金融企业会计信息。客观上要求他们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操守行为,具有强烈的敬业意识和职业荣誉观。但是,在我们的金融企业,个别负责人为达到经营指标、捞取政治资本等目的,授意甚至逼迫会计人员作假账、出假数、对外提供虚假会计信息,造成会计失信行为。 二、当前我国主要金融会计风险的化解与防范建议 1.创建较为完善的金融风险监控体系 要建立独立的会计及核算体制:金融会计人员在业务上只接受会计主管的领导;积极推行统一的核算软件,实行账务集中核算,业务处理和会计处理相分离,会计信息报表应当由会计人员独立编制,任何人不得任意调整。这样才有利于防止和杜绝金融机构会计信息弄虚作假的情况,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控制人为调表而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 2.提高金融会计队伍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 (1)合理设置金融会计系统的准入制度。会计主管部门要与人事部门协调,对会计岗位人选进行全面的考察,从根源上消除风险隐患;要及时掌握会计人员的思想动态,发现不良苗头,要采取果断措施,防患于未然。 (2)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会计人员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并严格实施强制休假制度、强制轮岗制度、强制培训制度及执证上岗制度。尽量把素质好、业务精、讲政治、有正气的人员充实到金融会计岗位工作。 3.明确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概念,正确认识和理解银行会计控制职能 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是金融机构的一种自律行为,是金融机构为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和防范风险,对内部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从事的业务活动进行风险控制、制度管理、相互制约的方法和程序的总称。银行会计控制职能是金融监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规范金融机构经营行为、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关键,也是衡量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建立银行会计内控制度必须遵循“三双”(双人、双岗、双职)原则,健全会计制度,强化财务核算,加强成本控制,加强内部管理。同时,要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析、风险报告等措施,对会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有效控制。 4.营造良好的会计诚信环境 由政府牵头,通过道德约束、制度约束及法律约束的有机结合,提高金融机构负责人的诚信意识和法律意识。通过道德约束、制度约束及法律约束的有机结合,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充分发挥诚信示范作用,不断提高各金融机构负责人的诚信意识。通过出台法律,使金融机构负责人百分之百地承担强制会计造假的法律责任,这样负责人就轻意不会强迫会计对外提供虚假会计报告,就可以大大减轻金融会计人员工作中的压力,有助于会计诚信原则的自然回归。 金融会计论文:金融会计研究性教学模式思考 一、金融会计本科教学现状分析 金融工具尤其衍生金融工具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从国外的巴林银行、富士银行、雷曼兄弟等到国内的万国证券、中信泰富等,都曾因金融交易而出现巨额亏损,甚至倒闭。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低下,金融会计教育导向弱化是主要原因之一。会计准则和金融市场的发展要求金融会计教育必须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以培养能适应不断变化的金融环境的会计人才。然而目前金融会计的本科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 主要表现为: (一)“法规导向式”教学模式 审视我国金融会计教育现状,基本上仍然拘泥于“金融制度+会计制度+解释”的法规导向式教学模式,这与当前的金融自由化和会计改革环境极不相称。 (二)教材框架与应用型滞后,与实务脱节 金融会计教学内容大多以教材为主,而教材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很难及时随着有关金融市场的变化、金融产品的更新、会计法规、准则等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修改。如未考虑电子化对商业银行会计基本核算方法的影响,联行往来核算理论与实务脱节等,这就很难保证学生所学到的金融会计知识与实际工作的需要完全衔接。 (三)学生缺乏主动学习能力 传统的“知识传递型”教学方法下,教师大多数只是把“包装”、“封存”在课程计划和课本之中的知识原封不动地教给学生,学生不必独立思考与自主构建,只需接受、吸纳、牢记就行了。作业、考试也是封闭式的,有清晰准确的答案。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教学方法局限于灌输,不利于学生会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研究性教学模式在金融会计本科教学中的意义及构建思路 研究性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在独立的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过程中,吸收知识、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种教学方式。与“储蓄式教学”、“复制式教学”等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研究性教学具有教学的目的性与创新性,学生的主体性与主动性,学习的多样性和综合性,教学与研究、教师与学生的同一性等根本特征。 (一)研究性教学模式在金融会计本科教学中的意义 金融会计作为是一个实践性、逻辑性、综合性较强的专业方向,教学的目的是培养能适应金融行业的变化,具有创新精神的知识结构合理、专业过硬、懂国际惯例的应用型金融会计专门人才。这就要求金融会计教学应以金融学科体系为向导,充分发挥金融理论和金融实务研究以及教育在金融会计教育改革中的导向作用。应密切关注金融理论的最新发展,尤其是金融市场和金融工程的发展动态,在教学中着眼于金融理论和金融实务的讲解和分析,同时结合中外会计准则,让学生知悉和掌握金融会计的完整体系及其应用技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具体金融会计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理论的探讨和实践的训练,也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能仅局限于传统的课堂灌输的教学方式,必须采用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研究性教学方法。在金融会计教学过程中开展研究性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现代金融会计的内容和方法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大学不仅要学到知识,更要学会学习的方法,仅靠课堂讲授远远达不到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金融会计教学改革为研究性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会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在现代社会中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为其将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研究性教学模式在金融会计教学中的应用是当代会计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金融发展对学生能力的要求。 (二)研究性教学模式在金融会计本科教学中的构建思路 首先,在课程设置上,要深入研究社会对金融会计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以及金融行业、金融学科、会计学科发展的需求,积极开发反映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的新课程。要将金融行业与产业形成的新知识、新成果、新技术引入教学内容,着力减少课程间教学内容简单重复的问题。紧扣国内外金融行业业务发展动态,增加公允价值计量、理财等新方法新业务的内容。增加一定量的金融学科课程,如《投资学》、《金融市场学》、《国际结算》、《风险管理与控制》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研究金融理论和金融实务,提升学生的金融会计实践能力和分析能力。其次,在教学内容上,增加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如在现金章节可增加一些假币识别方法,在支付结算部分可增加问题票据案例及识别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实用性。再次,在教学方法上,研究性教学应从创设问题情境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激情,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还原科学思维活动,通过发现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情境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合作教学、案例教学、随机访问教学等形式,鼓励质疑批判和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最后,在教材的选用上,鉴于金融改革和会计改革的国际化趋势,应积极引进流行的金融和会计教科书,开拓学生视野,优化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对国内的金融和会计教材选择,应选用高质量的并不断再版更新的金融和会计教科书。 三、金融会计研究性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金融会计研究性实践教学应改变传统的按单门课程设置、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实验教学模式,构建“单项实验——课程实验——拓展实验——基地实践”的金融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一)单项实验 单项实验是针对教学中的某些重点、难点单独进行模块实验,目的是解决金融会计专业课学习中某一方面的实务操作问题。 这一层次的实验应根据专业课的进度、难易程度以及教学需要,有选择地进行, 并贯穿于整个金融会计学习过程中。如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 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银行汇票、银行本票、信用卡、信用证等有关票据的基本构成和申请、流转程序等。 (二)课程实验 课程实验是为了全面掌握某一门专业课而设置的系统实验,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的特点,一般在理论课结束后开设。课程实验的目的是训练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核算技能,通过课程实验,使学生熟悉金融会计循环系统,了解金融会计工作的特点和流转程序,理解金融会计信息生成原理及内涵,如银行会计课程实验、保险会计课程实验、证券会计课程实验、基金会计课程实验等。开展课程实验,可以利用模拟银行实验室,采用与现代商业银行业务一致的模拟银行软件,使用凭证和票据,全程仿真模拟操作银行的存贷款业务、储蓄业务、信用卡等业务,并针对银行会计的各个岗位分别学习培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拓展实验 可考虑以下几种方式: (1)金融erp实验。erp是“企业资源计划”,将金融企业搬进课堂是金融erp实验的灵魂,将金融企业erp管理搬入实验室,学生在学校期间就能到“真实的金融企业”工作,让学生将理论与实际更好的结合,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金融会计综合实验。综合实验是在主要专业课全部完成后,把相关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的一项实验,包括金融会计专业知识、财经法规知识和经济业务知识等。金融会计综合实验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与单项课程实验相比,它更系统,更有深度,内容更广泛。综合实验要充分考虑向核算内容之外拓展,其培养目标不只是核算技能的提高,而是注重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3)金融会计专业教学案例。针对金融会计实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结合实际工作中的典型成功或失败案例,编写系列《金融会计专业案例分析》。为了增强案例的可读性,在编写过程中,要突出网络和多媒体,特别是编辑相关声像视频,给学生创造身临其境的感觉,引导学生思考。 (四)基地实践 积极建立学生金融行业的实践基地,加强与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单位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学生社会实践实习教学基地,在用人单位考评的基础上,以实习促进就业,形成有相应特色的研究性教学实践模式。 (五)创新活动 大学生参与研究与创新活动是研究性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会计教学过程中应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外创新活动,注重金融行业的特殊需求,对知识结构的构造着重于金融学科的交叉,特别是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知识,投资理财、金融资本市场等学科知识的融合,关注金融会计与金融监管、金融会计与金融审计等方面的发展。教师在进行金融会计领域学术研究的同时,让学生做科研助手,直接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通过科研助手的锻炼,使学生有机会体验自身业务成长的过程,懂得探究学问的方法,学会数据采集方法和实验技术,培养初步的探索性研究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自主提出课题项目,包括研究性项目、创造性设计项目以及社会公众服务性项目等,借此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本科阶段得到创新性科学研究的锻炼,培养科研的能力和创新的兴趣。 (六)研究性教学的评价 学生学业评价和教师教学绩效评价是研究性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构成要实行多元化,要将各种形式的平时考查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按一定比例综合成为课程总成绩,特别重视与评价学生的研究与创新能力及其成果。每门课程考核评价方案应在开课时公开地告诉学生,甚至引导学生参与方案的制订过程,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评价,及时了解其在自我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取得的进展和成功,又能真实地知晓其不足,找到进一步努力的方向,使考核评价成为一个继续学习的过程,充分体现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对于教师教学绩效评价,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和教学方式应有不同的评价内容,实现评价指标的多样化。评价指标的构成既要有课程组织、信息传递、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激发兴趣等常规指标,又要有展示金融会计理论发展前沿、评介不同流派学术观点、引入自己的最新科研成果等指标。同时应加大学生对教师教学绩效评价的力度,由于金融会计课程教学的学术性特点和教学质量评价的潜在性、滞后性特点,又决定了仅靠学生评价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教学水平,需要开辟金融行业专家以及同行、领导参与评价,与学生评价一起按不同权重综合评分。 金融会计专业旨在培养植根金融土壤、服务金融事业的应用性金融会计人才,为了更好地实现培养目标,研究性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过程中,在培养能适应不断变化的金融环境的会计人才过程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金融会计论文:论金融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及其防范措施 论金融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及其防范措施 一、现行金融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 (一)核算虚假,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核算是银行会计的最基本职能,它是整个资金运用的真实反映。可以说,银行的一切业务活动都要通过会计信息反映出来。如果会计核算方法不当、核算程序不规范、核算质量不高或某个环节失控,就有可能出现风险。现实工作中,有的银行为维护自身利益,违反金融政策要求,在会计信息处理上大做文章,致使会计部门提供的信息资料不真实、不充分,真账假表、假账假表、任意调整收支科目等现象,掩盖了信贷资产的质量和风险,影响对银行经营状况的客观评价进而带来更大的风险。从会计工作的程序看,结算编制是最后的环节。在银行业中,结算风险最主要的表现是结算数据不实,尤其是利润反映不实。当然,这种情况的存在,有技术或制度上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因素。从人为因素看,不可忽略的问题是虚假性。如有的金融机构为了本单位或其他某种需要,要求会计部门在结算报表上做数字游戏。或虚增利润,或虚减利润,或搞账外账,想以此取得业绩考核名次或达到暗盈利的目的。结果导致自下而上会计信息失真。 (二)操作违规,加大结算风险 近年来,随着银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特别是电子化进程的加快,会计结算制度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为加强银行内部控制和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基层会计人员业务知识和风险防范意识的缺乏,不按规程操作越权办理业务的情况时有发生,人为加大了结算风险。 (三)职能软化,会计监督无力 会计监督是会计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通过会计监督可以促使本单位经营活动实现合理化、合法化。但是目前金融会计监督职能软弱,起不到会计监督作用,主要是受经营理念限制。对于只求存款数量、不讲存款结构、变相提高存款利率、盲目互相攀比、豪华装潢营业办公用房、费用开支增加等这些不合理或不合法的经营,会计部门一般无法起到有力的监督作用,而这种经营的亏损风险往往带有连锁反映。同时,在不正当利益的驱动下,发放绕规模贷款、违章拆借、账外投资、私设小金库、越权承兑、贴现银行汇票等违规情况屡禁不止,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会计核算监督检查不力,会计惩罚制度未跟上,从而变相助长了违规经营情况的蔓延,加大了经营风险。 (四)内控不严,会计人员约束不力 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银行会计人员素质不高,操作行为不规范,容易发生会计差错。二是个别会计人员内外勾结,肆意侵害银行利益,从而发生经济案件。三是会计岗位设置缺乏应有的互相制约和牵制。四是金融机构在会计核算方面的漏洞,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不严密,制度不完善,相互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 (五)竞争无序,财务成本加大 存款对于增强银行资金实力、奠定在同业竞争中的地位无疑是必需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存款既是立行之本,也是支出大户。不顾效益擅自或变相提高存款利率,盲目增设网点机构,草率开办各项新业务不计算资金成本,不搞盈亏临界点分析等非正常现象,加大了财务风险。同时筹集来的资金如果运用不充分,造成资金在银行内的积压和闲置,无效益资产的增加也会直接影响银行损益风险。 (六)制约失衡,加大经营风险 银行会计作为一项专业性强风险性大的行业,面对大量结算票据、现金资产,以至密押、印章、重要空白凭证、有价单证等,一旦发生工作疏漏造成资产的损失是巨大的。目前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将银行作为其猎击的主要目标,各类案件居高不下,手段花样层出不穷,无论是假汇票、利用信用卡恶意透支,还是贪污盗窃、索贿受贿,任何一个案件会或多或少涉及经营核算部门,一旦会计部门放松管制,降低核算水平,就会为犯罪分子客观上开了绿灯,加大了经营风险。 (七)反应滞后,误导决策风险 会计部门未能充分发挥会计管理职能,未能及时向领导层提供决策需要的信息,甚至未能通过核算分析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使得领导层决策失误,这是会计人员的失职。目前,会计部门普遍没有制定风险量化监测指标体系,参与决策职能形同虚设,无助于决策的科学化、周密化,一旦决策失误损失无法弥补。 二、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无序竞争 有市场就有竞争,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然而竞争分有序和无序之分。目前,不公平或恶意竞争在金融机构中经常发生。为了拉存款,擅自提高存款利率,为了留住大客户,就搞一些小手脚。这些违规操作的后果一方面扩大了成本,另一方面为犯罪提供了条件。现在有很多金融案件的发生都与违规操作有关,事实上,恶意竞争不仅埋下风险的种子,同时也为犯罪分子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在这方面教训是深刻的,也是惨重的。 (二)内控不严 目前,金融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对会计控制认识不充分、不深刻、不完整。一是以为内部控制就是整章建制,就是各种规章制度的汇总,忽视了内控是一种业务运行过程中环环相扣、监督制约的动态机制;二是以为内部控制是事后、审计或管理层的事,与会计无关或关系不大,对会计的职能作用没有充分认识;三是以为内部控制就是相互牵制,对内部控制方式、方法与手段没有整体认知;四是有关金融企业内控制度建设指导意见原则性较强,操作性不足;五是制度建设上存在滞后性。从总体来看,金融企业内控制度对新技术、新问题研究不充分,在会计制度中所体现的内控措施落后,如:电算化条件下如何防范风险,在“柜员制”劳动组合下如何实施有效控制尚缺乏制度规定。更有甚者,有些行是先开展业务后进行制度补救,这给金融业埋下了巨大隐患。会计制度应是操作规程设计的理论依据,操作规程应该是会计制度的具体化,同时又是会计制度得以实施的重要技术手段与保障。而目前的操作规程未对会计制度的执行形成刚性约束,必须按制度执行的硬性规定变成了凭良心凭习惯办事。由于技术保障措施的不得力,核算程序本身又留有违规操作的隐患,以至于核算过程中屡有违反会计制度的事件发生。 (三)违规操作 随着现代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金融法律法规日益完善。尽管如此,有的工作人员在具体工作中不按法律法规行事,不按规程操作,我行我素,想当然办事。有些金融机构从本身的经营成本角度考虑,导致会计人员配备不足,混岗、兼岗、存在业务处理“一手清”现象。 (四)忽视教育 从银行风险产生的原因看,人员素质不可忽视。金融会计是一个重要岗位,相对而言要求从事会计岗位的人员综合素质要高,品德要好,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总体上看,银行会计人员的学识水平、专业技术和职业道德等急需加强和提高。从现实情况看,金融机构对金融会计人员的教育特别是思想教育没有及时跟上,致使会计工作人员缺乏责任意识,对金融事业不负责、对领导不负责、对身边的同事不负责、对家人不负责、对自己不负责,个别同志在商品经济大潮中产生了非分之想,产生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由此引发案件。 三、防范金融会计风险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内控制度体系 有效的内部控制实际上是金融机构从决策实施到管理、监督的一个完善的运行机制。其中独立的会计及核算体制是其基本要求之一。会计制度的完善,有利于内控制约机制的充分发挥。金融会计人员业务上只接受会计主管领导,会计人员进行账务处理的唯一依据是有效的会计凭证。在加强会计业务制度体系建设时,要注意其全面性、规范性、适用性和协调性,即这一制度体系在会计业务中覆盖要宽广,操作要规范,不能脱离实际,并能有效与其他部门工作配合。一套完善的会计制度将有利于堵塞漏洞,有利于防止和杜绝银行“三假”的产生,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才能有效控制人为调表而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化解风险。 (二)强化会计监督职能 在会计监督中要强调独立、严格、及时、有效,尤其是重视会计业务的事前和事中监督,因为事后发现问题往往无法挽救。会计业务事前和事中监督,可以力求把风险消除在日常工作处理中,从而减少损失。同时,还要重视会计分析,建立预警机制。报表反映的是过去的经营状况,但了解过去不是报表使用者的最终目的,报表的真正使用价值是通过对报表的分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预测前景,帮助领导层了解过去、规范未来,才能在充分了解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面对未来的变化做好有针对性的反应,才能帮助银行建立会计风险预警机制,优化控制,提高规范决策能力,发挥会计职能作用。 (三)严格执行会计制度 认真严格执行会计制度是防范会计风险的最直接有效的措施。因为会计制度规定的制约机制是严密的,岗位设置是科学有效的,操作规程是规范合理的。这就要求会计工作人员在具体工作中要严格执行制度,认制度不认人,用制度规范人的行为。作为领导,一定要按规定配备会计人员。实践证明,主管领导经常性的检查可以有效控制会计人员的犯罪可能。同时,要对会计内控岗位人员定期轮换,杜绝案件发生。 (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在思想上要统一认识,高度重视会计工作在防范银行风险中的重要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关爱会计人员的成长,关心会计人员的生活,在物质待遇上适当向会计人员倾斜,在岗位设置、人员配置上给予支持,使他们安心工作。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对会计人员自我约束的意识和能力,使他们能够自觉遵守财经制度和执行有关的规章制度。同时,要以多种形式的培训和学习,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防范风险。 金融会计论文:金融会计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在我国经济日益呈现多元化趋势的情况下,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绝不能仅仅停留在信贷与支付的风险上,而要多方面、全方位看待金融风险。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金融会计风险就是金融风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其危害程度并不亚于信贷风险。因此,防范与化解金融会计风险是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金融会计及金融会计风险 金融会计是我国会计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按照会计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准确、完整、连续、综合的核算和监督,并对于金融机构财务信息进行衡量、加工和传送的特殊的专业会计。它应有助于信息的使用者在经营管理和其它经济活动中作出合理和有效的决策。 金融会计是金融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愈发展,会计愈重要。金融会计的重要性,要求其对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活动的核算监督及其所反映的财务信息必须绝对准确,符合客观实际。但是,金融会计也面临着复杂的外围环境和人为因素所带来的各种风险。所谓风险,可以根据人们的不同理解而多种多样,如风险为可测定的不确定性;风险是对特定情况下未来结果的客观疑虑;风险是损失出现的机会或概率等等。但是,目前最被人们接受的风险定义是“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因此,所谓金融会计风险,就是金融机构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会计核算错误或会计信息提供失误而导致的决策失误,以及因为主客观条件恶化或其他情况,使金融机构的资金、财产、信誉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二、金融会计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1.逐步建立适应商业化经营特点的管理型金融会计新体系。在防范与化解金融会计风险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切实运用现代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方法,对银行的业务经营,特别是对高风险经营的信贷业务,进行全过程的跟踪与监控,积极参与银行经营决策,逐步建立起能适应商业化经营特点的管理型金融会计新体系。首先,要尽快建立集中统一管理与分级授权核算相结合的会计核算体系,全面整顿会计工作秩序,加强会计的基础工作,积极治理假凭证、假账簿、假报表等“三假”现象,切实提高会计核算质量,为改善银行经营管理与防范金融风险,及时提供真实、可靠、全面、相关的会计信息。其次,要尽快实施统一的会计管理体制,杜绝违规经营、账外经营。目前我国银行业存在的许多风险与损失在很大程度上与违规经营和账外经营有关,这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了金融会计管理不统一的弊端,影响到会计职能的发挥,使得正常的会计信息难以及时获得,不仅不能及时发现问题,还容易掩盖问题,延误分散与化解风险的时机。因此,只有尽快实现金融机构内部统一的会计管理体制,才能有效地遏制违规和账外经营,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金融会计风险。 2.加强和改善金融会计的信息揭示与披露系统。离开了来自银行内部和外部及时、可靠、完整的会计信息,金融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就根本无从谈起。为此,对来自银行外部借款单位的会计信息应就其真实性、全面性和相关性提出相应要求。首先,考虑到目前我国企业虚假会计报表满天飞、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现实情况,银行在接受贷款申请时,应强制要求其报送经由注册会计师审计验证后的会计报表,并要求出具审计报告的会计师事务所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其次,银行在接受企业贷款申请时,应要求所有的贷款企业必须提供现金流量表,并应将原先着重对企业利润指标和静态财务比率的考核,转变为对现金流量指标以及与现金流量表有关的财务比率的考核上来。第三,鉴于我国企业编制与提供的会计报表过于简化、信息含量低的情况,银行在接受企业超过一定数额的贷款申请时,除要求企业报送主要会计报表以外,还应要求企业提供能详细披露其偿债能力的补充会计信息。 从银行内部来看,全面、客观地揭示银行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及时提供有关金融风险的会计信息,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加强和改善金融会计的信息揭示与披露系统。一是为弥补会计报表项目设置较为粗糙的不足,可以考虑要求银行在现有会计报表的基础上,再单独编制一张能够反映风险资产总额及资本充足率、逾期贷款平均余额及资本风险比率、备付金及备付金比率、贷款风险集中度、短期及中长期贷款、逾期贷款及不良资产状况等内容的补充报表,以便更为集中、全面、真实地披露有关金融风险信息。二是由于银行表外业务仅在业务状况表下以会计报表附注的形式予以反映,故银行表外业务具有自由度大、连续性弱、透明度差、风险性强等特点。因此,要恰当揭示表外业务所带来的各种风险,完善金融会计信息揭示制度和对表外业务风险防范的信息需要,可以考虑要求银行编制一张“表外业务情况表”,列示表外业务的经营情况,以全面反映表外业务的潜在风险。同时,银行应借助先进的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将每一个借款企业的情况,包括企业的会计报表及补充会计信息、担保抵押和信用度及开户状况等录入计算机,建立完整和连续的银行信贷信息数据库,从而实现银行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财务状况的完整、连续、动态的监控,以便及时发现企业异常,防止企业重复抵押、连环担保、多头贷款等不规范行为和高负债经营现象的发生,保证信贷资产的安全。 3.进一步改进金融会计制度,使之充分体现谨慎性会计原则。(1)改进呆账准备金计提方法,提高计提比例,扩大计提范围,简化核销审批手续。一是可以考虑采用能够按照贷款的风险程度计提呆账准备金,即将现行呆账准备金的计提方法改为每月按实际发生的贷款总额的一定比例(比如1%)全额计提“一般呆账准备金”;对出现有问题贷款,应立即按其发生呆账可能性的大小,依据预先确定的计提比例再计提“特别呆账准备金”。当这两项呆账准备金累积到一定的数额,足以完全化解所有有问题贷款可能发生的呆账损失风险以后,可不再计提呆账准备金。银行及金融机构按上述方法计提的呆账准备金应允许其在税前扣除。二是进一步放宽呆账准备金计提的范围,使计提呆账准备金的范围不能只局限于信用贷款,还应包括同样存在风险的透支、融资租赁和存放同业款等。三是放宽对呆账确认的条件限制,改革现行制度中一些过于苛刻的呆账确认规定,使许多实际发生的呆账能够及时核销,可考虑允许银行将超过一定期限的逾期贷款一律确认为呆账予以核销。此外,还应简化对呆账核销的审批程序,赋予银行一定的核销呆账的自主权。 (2)改进现行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按现行制度规定,银行坏账准备是按期末应收账款余额的3‰计提。此种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它无法反映不同期限和不同性质的应收利息的构成与发生坏账损失可能性的关系,使坏账损失的发生与坏账准备的提取不相协调。为此,可要求银行采用账龄分析法来计提坏账准备,并按应收账款账龄和性质的不同确定不同的计提坏账准备金的比例。另外,应强制要求银行从每年实现的净利润中,按一定比例提取风险准备基金,专项用于补偿各种风险损失。 (3)应允许银行对长期持有的金融资产与一些非金融资产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的规则计价。银行可在每个会计期末对诸如贵金属、抵押贷款、拆放资金、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等项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公允市价或可变现净值进行比较,当这些资产的公允市价或可变现净值跌至账面成本以下时,或有较为明显的证据表明银行所持有的资产可能蒙受损失时,应对其账面价值进行调整,并将公允市价与账面价值之差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4.着力构建全面有效的金融会计风险监督保障系统。金融会计风险的监督保障系统应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三个部分。事前监督,主要应包括对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制定与考核。即反映流动性风险指标体系,如备付金比率等;反映资本不足风险指标体系,如资本充足率等;反映资产风险指标体系,如逾期贷款率等;反映金融市场风险指标体系,如利率风险率等;反映损益状况指标体系,如资产盈利率等;反映贷款对象财务状况指标体系,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产销率、资产收益率等。事中监督,主要应包括对银行稳健经营的动态监控。银行的决策部门应将上述反映金融风险的一系列指标,作为需要考核的责任指标落实到各有关责任部门。会计部门要与其它职能部门一道建立起对金融风险实施动态监控的机制,随时将来自各方面反映金融风险的各项指标与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警戒值相对比,并及时向有关部门发出反馈信号,敦促并监督各有关部门及时采取修正措施,以确保银行经营始终遵循稳健与安全的原则,尽量避免与减少金融风险所带来的损害。此外,事中监督还应包括对银行业务规范和法规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以维护法规制度的统一性与严肃性,防止违规违法行为带来的风险损失。事后监督、主要应通过对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和各种报表的检查分析,对银行稳健经营的结果进行全面复审检查,考核各单位有关控制金融风险责任指标的执行情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与措施,以进一步防范金融风险。此外,在银行内部还应建立和健全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稽核制度,以便有效地在银行经营的各个工作环节上堵住金融风险的漏洞,形成防范金融会计风险的有效屏障。 5.努力实现从决策实施到管理监督的较为完善的金融风险监控机制。一要建立独立的会计及核算体制。金融会计人员在业务上只接受会计主管的领导,会计人员进行账务处理的惟一依据是有效的会计凭证。积极推行统一的核算软件,实行账务集中核算,业务处理和会计处理相分离的会计资产负债表、财务报表,由系统自动生成汇总上报。其他有关会计信息报表应当由会计人员独立编制,任何人不得任意调整。这样才有利于防止和杜绝银行“三假”的产生。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才能有效控制人为调表而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二要突出抓好内控机制中重要风险环节的控制,尤其要抓好风险点的风险控制。要遵循双人、双岗、双职的原则,健全会计制度,推行会计委派制,强化财务核算,加强成本控制,加强对会计流程、印押证机、联行清算、承兑汇票、内部往来、现金出纳和财务的管理,重塑会计“三铁”形象。同时,要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析、风险报告等措施,对会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有效控制。要建立合理的授权分类和担保业务的会计控制制度,健全和完善各种审批手续,严格各项程序,加强对内部授权和转授权的控制,严格担保行为,全面反映经济活动情况,及时提供业务活动中的重要信息,增强内部管理的时效性和针对性,防范潜在的金融会计风险。 6.积极推行责任会计和广泛运用会计电算化核算系统。推行责任会计是防范金融会计风险的有效手段,因为责任中心的划分符合风险控制的分散化原则,同时责、权、利在小范围内的充分结合也有助于及时发现存在问题,有助于解决问题。但是,责任中心所产生的大量凭证、报表如果没有计算机的协助,现有的会计人员无法在日常核算工作中兼顾责任会计工作。所以,要提供及时有效、全面、完整的会计信息,就必须建立现代化的电算化会计核算系统,而且金融会计的电算化系统要由业务数据处理系统向业务处理与管理型、决策型系统并重的系统发展,通过电算化会计核算系统的开发和运用,完善现有的金融会计管理核算体系,不断促进会计核算水平和会计核算质量的提高,努力实现防范与化解金融会计风险的技术进步。 金融会计论文:金融会计风险及其防范与化解 摘要:本文分析了金融风险的概念、种类,也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防范与化解金融会计风险的建议。 关键词:金融会计风险原因 建议 一、引言 近年来,在金融组织体系发展过程中,伴随着金融系统发生频繁的各类案件,人们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到金融会计风险问题上。在金融会计的业务工作中,金融风险是风险在其业务领域的一种表现。根据现行制度的安排,由于金融业务的会计处理方式的影响,金融会计风险也相应地分为表内会计处理风险与表外业务会计处理风险两种形式,因此,就在金融会计风险所涉及的业务范围内,体现出不同的风险表现形式和防范与化解的办法。只有加强对金融会计风险的防范与化解,才能促进金融业的健康发展。 一、金融会计风险概述 我们通常所谓的风险,一般是指的是具备一定条件,在一定的时期内,有可能发生的具有不确定性和客观性的各种结果与变动程度。而单纯从财务角度来说,其风险主要涉及到预期的报酬可能无法按时兑现。而金融会计风险作为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是指在金融会计业务过程中,由于制度安排以及组织管理、技术方法和人员素质等方面因素的作用,导致金融会计业务有可能产生的经济损失方面的风险,也就可能造成资金、财产、信誉等方面和损失,等等。其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组成: ⒈会计核算风险。及时对银行业务进行真实、完整地对核算是银行会计的主要的基础性工作。而在会计实务中,因会计核算的许多环节失控而带来的风险,集中体现在对凭证审查不严、没有及时进行账务处理时、对账务进行检查核对不力、对复核监管不力、没有健全的电脑制约机制以及采取了不当的核算方法而造成的资金被截留、挪用、骗取、贪污、盗窃等等一系列损失。 ⒉会计结算风险。结算业务通过银行向客户提供各种支付结算的手段与工具来实现经济活动中客户的货币给付转移服务。在会计实务中,因复杂恶化不健全的结算管理,所造成的结算资金被借助结算凭证和结算渠道而行套取、侵吞、挪用结算资金而产生的风险,具有隐蔽多样的手段和涉及较大的金额等特点。 ⒊ 会计监督风险。这一风险主要是因相对软弱的金融会计监督职能,没有对那些经营不合理或者不合法行为进行有效地监督而产生的风险。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影响很大的的因素,正是这一风险的存在所然。 二、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上述金融会计风险所产生的原因,主要基于如下几点: 1. 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在金融业的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之中,少数金融实体受利益的驱动的影响,通过一些不正当的手段进行恶意竞争,这些手段有:高息揽储、低息放贷,或违背会计核算原则虚增虚减利润等,这的违法手段不仅增大了金融机构的经营成本,也扰乱了“公平、公正、平等”的竞争基本原则,不可避免地产生金融会计风险。 2. 内部管理模式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会计信息导致的风险。会计信息不真实可靠的失真,将导致金融资金被截留、贪污以及盗窃的风险。而失真的会计信息将导致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的科学化、制度化无法实现,影响了金融业务的健康有序发展。失真的会计信息也导致金融机构无法对自身进行市场定位,误导资金的流向,影响其竞争力,导致其面临淘汰的命运。另一方面,内控制度导致的风险。由于金融实体的领导重视和认识程度不够、内控制度建设不能跟上业务发展的需要、有效的会计监督和制约机制缺乏、对内控制度落实不力等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金融风险的加剧。 3. 会计行为主体的影响。会计行为主体主要是会计人员,因其职业道德素质不高、受社会不良的思潮影响,这是产生金融会计风险的一个重要诱因;同时,现有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也不够,使会计人员的的知识结构和层次没有及时更新,用人机制的缺乏,使会计人员素质在低层次上停留,这都为金融会计风险埋下了伏笔。 三、防范与化解金融会计风险的建议 金融会计风险的防范和化解的主要途径就在于采取标本兼治和综合治理的有效措施: 1.建立金融会计风险的一个全面监督保障系统。这一系统实际是一个涵盖事前、事中和事后 “三位”的保障,在系统中,要依据不同的风险种类对其预警指标的选取、实物经营的动态监控、原始票据的审核、经营绩效的抽查和复查等方面的权重进行确定。这一系统不仅要监督保障对静态目标,也要预警动态事件,从而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减少金融会计风险损失的发生。 2. 以集中核算强化内控制度。各金融机构必须结合自身业务经营的特点和规模,科学地制定出自己的内控制度,要有针对性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制定出详细的内控制度的实施细则并能够在实践中付诸实施。同时,金融机构还应加强岗位责任制管理管理,完善的相应的约束机制,对不同岗位和不同人员要造成相互牵制和授权制约的格局。 3. 加强金融会计人员队伍建设。要从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两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方面,从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入手。采取多种手段和途径,让会计人员能够爱岗敬业,提高守法意识,能够依法办事;另一方面不断完善会计人员的业务技术培训机制。通过多种形式的业务技术培训,不断金融会计人员的业务技能。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一整套针对会计人员的激励和处罚制度,使金融会计人员自觉地将业务工作纳入有效的管理机制之中。 四、结束语 总之,当前我国金融改革的重点内容就是要增强金融会计风险意识。因此,我们必须不断采取有效的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措施,才能够有效地降低风险产生的几率,从而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金融会计论文:论金融会计国际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根据入世承诺,到2006年年底中国将全面开放银行业。而随着时间的临近,中国的商业银行也加快了改革的步伐。在国有商业银行中,中国建设银行已于2005年10月27日在香港证交所挂牌上市,中国银行也正积极筹备在香港上市,中国工商银行上市也将在今年年底前完成,中国农业银行正为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进行“热身”准备。在股份制商业银行中,交通银行已于2005年6月份率先在香港成功上市,深圳发展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这五家上市公司也正在积极寻求海外上市,中信银行、广东发展银行、光大银行、兴业银行、恒丰银行、浙商银行正在积极筹备在国内或在海外上市,与国际接轨已成为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随着银行业国际化的不断发展,我国金融会计的国际化也在积极推进,这将会对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质量和经营管理产生重要影响。 一、金融会计的国际化趋势 目前,中国银行业的会计业务遵循着三种不同的会计规范:《金融企业会计制度》(1993年版)、《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版)以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随着商业银行改革的不断推进,商业银行会计规范逐渐从1993年《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2001年《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转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1993年至2000年之间,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业务主要遵循1993年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至2003年,除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采用2001年《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外,其余银行仍然采用1993年《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4年,财务重组之后的中行和建行采用了2001年《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工行和农行仍然采用1993年《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股份制银行中,除了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和广发行之外,其他银行都采用了2001年《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从2005年起,我国商业银行的年报编制全面采用2001年《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同时,已经上市的五家银行还需要根据证监会的要求按照国际会计准则进行调整,但转换尚未涉及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和第32号的内容;在海外上市或拟上市的商业银行已经开始全面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年报。 2005年8月财政部了《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暂行规定(试行)》(以下简称《暂行规定》),该规定于2006年1月1日在上市和拟上市的商业银行范围内试行,标志着我国银行业在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方面率先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接轨。2005年9月,财政部又了《企业会计准则第××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号—金融资产转移》、《企业会计准则第××号—套期保值》、《企业会计准则第××号—金融工具列报和披露》四项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与国际惯例相比,四项金融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的实质内容与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和第32号的规定大多是相同的,同时充分考虑了中国的国情。《暂行规定》和金融会计四项准则征求意见稿的,突破了传统会计理论对衍生金融工具的束缚,弥补了我国在金融工具会计领域的空白,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迈出的重要一步,必将加速我国金融会计的国际化,对我国的银行业,特别是上市和拟上市银行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管理产生重要影响。 二、金融会计国际化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首先,金融会计国际化将改变传统的金融资产和负债分类方式,将金融资产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将负债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负债和其他金融负债,资产与负债分类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这种分类方法能够充分反映商业银行持有金融工具的目的和意图,有助于报表使用者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做出有效判断。 其次,资产负债表项目将更加丰富。根据《暂行规定》的要求,当且仅当成为金融工具合同的一方时,企业才可以在资产负债表上确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金融资产转移》对金融工具终止确认的条件是:金融资产所有权相关的风险和回报是否已经实质上发生转移,而且没有保留对金融资产的控制权。根据这些规定,商业银行应将衍生工具隐含的各种权利和合同义务确认为资产或负债,已经证券化的信贷资产以及其他不满足终止确认条件的金融资产和负债也要进入表内核算,资产负债表的内容将更加丰富,提供的信息将会更加全面。 再者,金融工具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部分,其价值随着公允价值的变化而变化。一方面金融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不断变动,另一方面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或权益,进而影响了权益的变动,因此在没有其他资产和负债变动的情况下,金融工具价值的波动必然会带来资产负债率的波动。同时《暂行规定》对上市和拟上市商业银行的金融资产减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交易性金融资产外,其余金融资产的减值均采用“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相对于“五级分类法”,会加剧资产的波动。 《套期保值》对从事套期活动的会计处理做了明确规定,对其运用的先决条件——套期关系作出了严格要求。由于目前我国衍生金融工具品种较少,商业银行进行套期避险的水平还有待提高,很难达到运用套期会计的条件,因此近期内套期会计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不会很大。 三、金融会计国际化对商业银行损益表的影响 (一)对商业银行经营损益的影响。 根据现行会计框架,金融工具经济价值的变动仅在其实际实现时确认为收益,导致银行可能仅仅为了增加会计利润而进行某项交易。而《暂行规定》要求几乎所有的金融工具都应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并按照金融工具持有目的不同使用不同的计量属性,对交易性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所产生的利得或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对于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直接计入资本公积,从而遏制了银行利用金融工具价值变动操纵利润的行为。对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得转回的要求,也降低了利用减值准备转回操纵利润的可能性。《金融资产转移》对金融工具的终止确认加以限制,意味着商业银行可能提前确认的利得将会更少,调控收益的空间进一步缩小。 (二)对商业银行损益表的影响。 金融会计的国际化也对传统的损益表披露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传统的损益表根据实现原则确认收益、成本、利得、损失,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使用,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表内确认必然会导致大量的未实现利得或损失的存在,因此以历史成本原则、实现原则、配比原则和稳健原则为特征的传统收益确定模式面临着巨大挑战。面对不断出现的问题,西方国家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如英国的会计准则委员会(asb),美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都在致力于财务业绩报表的改进,一张被称作“第四财务报表”的“全面收益表”正在形成。我国金融会计的发展,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表内确认和公允价值计量必将会促使我国损益表不断改进。 四、金融会计国际化对商业银行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一)公允价值的运用对商业银行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用公允价值计量衍生金融工具有利于其在表内反映,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也更符合目前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惯例和现代化管理风险技术,有助于财务报表使用者了解商业银行真实财务状况,更易于评价银行通过使用衍生工具进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公允价值的运用也会对商业银行会计信息产生负面影响。公允价值计量的不确定性、变动性和集合性,难以满足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质量要求。公允价值的任何变化都将反映在损益表中,使财务报告波动性上升,可能导致市场对银行经济价值的错误判断。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受到市场发展程度的制约,非市场化资产的价值确定严重依赖于银行所采用估价模型的科学性。更重要的是,假定各金融机构根据不同的假设采用不同的估价模型,其公允价值变动对损益账户的影响在不同银行之间可能相差悬殊,从而降低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对于外部独立审计来说,证实通过模型获得的公允价值是否可靠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二)减值准备方法的改变对商业银行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我国2001年《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中要求,信贷资产专项准备按照五级分类结果及时、足额计提,这更加符合银行监管的目标,即防范和化解银行业风险,保护存款人和其他客户的合法权益,促进银行业健康发展。而《暂行规定》对上市和拟上市商业银行的金融资产减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交易性金融资产外,其余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发生减值,应当将该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按照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确定。这不仅充分考虑到了债务人的财务状况、抵押品经营状况,而且还综合考虑了债务人所处行业发展前景、技术、市场、经济或法律环境和时间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相对于五级分类法,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更加客观、公允,更符合会计信息对外披露的要求。 五、金融会计的国际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 (一)促进商业银行不断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金融会计的国际化过程,不仅仅是一个会计处理规范转换的过程,更是一个银行内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过程涉及以下四个方面:风险识别机制、风险预警机制、风险决策机制、风险规避机制,是进行有效风险管理不可缺少的因素,与金融工具的计量、减值准备的计提、衍生金融工具套期保值会计、金融工具风险的披露等紧密相连。商业银行只有在风险管理体系完备、风险管理技术成熟的情况下,金融工具会计才能得到有效地运用。 (二)对商业银行监管资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金融会计的国际化影响了现行资本充足率的计算。根据现行《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资本充足率根据资本和风险加权资产计算。一方面,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频繁变化,增加了银行资本的波动性。另一方面,加权风险资产的计算主要包括表内业务的信用风险和表外业务的市场风险。而按照《暂行规定》的要求,表外业务中衍生金融工具部分将纳入表内反映,这必将影响到加权风险资产的计算。在资产证券化方面,《金融资产转移》规定,资产能否从表内转移到表外主要依据金融资产所有权相关的风险和回报是否已经实质上发生转移,而且没有保留对金融资产的控制权。 因此,如果已经证券化的信贷资产仍应在资产负债表内反映,商业银行就不可能通过资产证券化在资本监管方面得到优惠,从而提高了对商业银行监管资本的要求。因此,金融会计的国际化不仅影响到了商业银行会计信息质量,而且提高了对商业银行监管资本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降低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商业银行只有通过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和风险管理能力,提升盈利水平,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等方式不断提高监管资本的水平,才能达到监管当局对资本的要求,以抵御银行风险的发生。 金融会计论文: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其防范措施 摘要:目前金融业在整个经济领域的重要性日益显著,伴随亚洲金融危机等国际事件的发生,金融风险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分析了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并对其防范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资产负债组合;金融会计;风险防范 亚洲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也敲响了我国金融市场的警钟。从会计防范的角度来看,我国的金融机构业欠缺成熟的会计核算监管机制,不能完全达到自我调节灵活机动、问题反映客观公正、信息提供正确及时、对策处理果断有效的金融风险控制目标。我国金融风险的会计防范亟待加强。 一、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1.不完备的金融监管模式 客观的说,我国现阶段的金融监管模式尚不健全,不足以将金融机构风险控制在较低水平。一方面,地方政府出于各种考虑而对当地金融业采取的保护措施,影响了金融机构按市场规则公平竞争,甚至使得某些金融机构享有过多的“政策”优势。另一方面,金融宏观监管尚有真空地带,个别金融机构不遵守金融法规和制度为前提的竞争行为时有发生,却屡禁不止,更无从谈起防范风险的目标。除此之外,一些金融机构的自身内控措施有待加强,权利制约失衡、制度建设滞后,会计信息失真等情况依然存在,增大了发生金融风险的可能性。 2.激烈的市场竞争经济环境 现阶段我国的经济环境已经日新月异、飞速变化。在这个进程中,市场经济固有的缺陷也不断显现出来,由于社会平均利润率并未形成,大量的社会资金被金融机构的账面投资回报率吸引而涌入。在现有市场准入标准较低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情况,各地金融机构的增长突飞猛进。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给金融风险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有待提高的会计素质 从总体上看,我国金融机构会计人员的学识水平、专业技术和职业道德素质参差不齐。尤其是个别工作人员的学识水平、专业技术和职业道德等仍需加强和提高。从金融机构风险产生的原因看,人员素质因素不可忽视。实际上,许多风险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与会计人员的工作有关联。 4.需要改进的会计手段 这里所说的会计运作手段,一方面表现在如何优化会计核算的监督制度上,另一方面表现在如何改善和深化会计电算化的形运用上。现代金融服务业的发展,要求金融风险的会计防范,不能仅停留在单纯的账务信息记录和核算反映上面,还应该具备总结、分析、控制的能力。 二、金融会计风险防范措施 1.改进金融信息的会计披露程序 一方面,金融机构应尽量要求企业报送已经注册会计师出具审计报告的会计报表,并查验出具该项审计报告的会计师事务所的资质认定,杜绝企业虚假会计报表满天飞、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情况。金融机构在与有融资需求的企业接洽时,应要求其提供真实的当期现金流量表,同时金融机构应加大对现金流量相关指标和财务比率的考核,将其放到与企业利润指标和静态财务比率考核同等重要的工作上。 另一方面,为弥补会计报表项目设置较为粗糙的不足,监管部门可以考虑要求金融机构再单独编制一张能够反映备付金及备付金比率、逾期贷款平均余额及资本风险比率、逾期贷款及不良资产状况、短期及中长期贷款等内容的补充报表,在现有会计报表的基础上,更为集中、全面、真实地披露有关金融风险信息。 2.建立适应新要求的金融会计新体系 首先,要尽快整顿基础会计工作,完善会计核算体系,集中统一管理与分级授权相结合,全面加强会计工作秩序,积极治理“作假帐”现象,切实提高会计核算质量,及时提供全面、真实、相关、可靠的会计信息,提高金融机构经营管理的风险意识。 其次,规范会计管理体制,坚决杜绝所谓的“账外经营”情况。客观来讲,金融机构出现的许多风险与损失,多多少少都与账外经营有关。账外经营影响到金融会计职能的发挥,暴露出了相关管理不统一的问题。目前大多数金融机构都在尽快实现本机构内部统一的会计核算体制,有些金融机构成效斐然,有效地化解了部分金融会计风险。 3.建造强有力的的风险预警系统 这里所说的风险控制系统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事前、事中和事后。所谓的事前控制,主要指的是制定与考核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这套预警体系包括备付金比率等流动性风险指标的反映体系;资本充足率等资本不足风险指标的反映体系;逾期贷款率等资产风险指标的反映体系;利率风险率等金融市场风险的反映指标体系;以及资产盈利率等损益状况指标的反映体系。 所谓的事中监督,顾名思义指的是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的正常监控。这个监控应当是对金融风险实施动态监控的机制,由金融机构会计部门和金融机构其它职能部门一道建立,以确保金融机构经营运作正常,规避金融风险可能导致的损害,或者减少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 最后是事后监督,主要指的是通过检查分析原始凭证和会计账簿等财务基础资料,全面复审金融机构是否稳健经营,严格考核各职能部门金融风险控制责任指标的执行力度,及时提出各部门金融风险控制潜在问题的整改建议,力争将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 4.不断完备金融核算制度 不断完备金融核算制度,首先是秉承谨慎性原则,把呆坏账准备金的有关计提方法做动态规定,根据形势需要确定是否提高计提比例,或者扩大呆坏账准备金的计提范围,并将这一核算程序制度化。 现阶段情况下,可以优先考虑将呆坏账准备金按照贷款的风险程度计提,也就是金融机构财务会计人员按实际发生的每月贷款总额特定比例,先将“一般呆坏账准备金”全额计提;之后,依据预先确定的计提比例,按出现有问题的贷款进行综合分析后发生呆坏账可能性的评价状况,再计提“特别呆坏账准备金”。当上列两项准备金已经累积到一定的数额,基本可以填补截至当期的有问题贷款呆坏账的损失额度以后,金融机构财务会计人员可以不再计提“特别呆坏账准备金”。如果出现其他特殊情况,可以考虑进一步放宽呆坏账准备金计提的局限性,改革现行制度中一些过于苛刻的计提确认条件限制,以便使得业已实际发生的呆坏账能够切实有效地及时核销。 不断完备金融核算制度,还应该考虑建立相关制度,使得金融机构可以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的规则,将非金融资产与长期持有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更合理地做会计记录和报表反映。在每个会计期末,金融机构应当逐项比较单位流动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公允市价或可变现净值的差异,当这些资产的差异较大时,区分是否属于资产保值增值,如果不是资产保值增值的情况,就应根据相关制度对其账面价值作出合理调整,并将相关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处理。 5.打造切实可行的内控机制 打造切实可行的内控机制,首先是确定独立的财务体制。建议推广使用专用、安全、高效、稳健的财务会计核算软件,所有相关报表等会计资料应该由系统自动生成。减少会计人员编制和调整财务数据的可能性和任意度。 打造切实可行的内控机制,还要突出抓好重要风险环节的内部控制,尤其要抓好风险点的风险控制。建议根据各个金融机构的实际情况,不断论证,建立更加科学的金融机构信贷风险指标控制制度,不断健全现有的授信审查流程,加强内部授权和转授权的制约,严格规定信贷融资授信业务活动的信息披露制度,并及时检查,增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要针对金融机构不同风险控制点的特点,力图通过对金融风险的一系列防控措施,建立更加稳固的应对体系,对金融风险进行全面会计防范和有效内部控制。 6.贯彻落实责任会计的理念 贯彻落实责任会计的理念,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一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按照分散化原则将风险控制的化解途径多样化,尤其是强调分散责任的问题。当然,我们这里论述的分散责任,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逃避和模糊,而是要求以科学认真的精神、求真务实的态度建立合理、规范、有序的责任中心,或者说责任体系。具体到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就是要落实责任会计的理念,改变过去的“大锅饭”思想,将金融风险的防范压力真正逐层分解到每一位参与者身上,促使广大金融机构财务会计人员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变压力为工作动力,将金融风险的会计防范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金融风险可谓无处不在。金融会计贯穿于防范风险的全过程,是防范金融不可须臾或缺的屏障。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金融风险也与日俱增,做好会计风范,将对我国金融风险的治理产生深远影响。
高职体育教育篇1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教师开展体育课程教学,应该注意对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自主意识进行激发,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使得学生的课堂融入性明显提升,也有利于学生树立终身体育锻炼意识。我国新课程标准对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注重对学生体育学科学习自主性的培养。同时,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体育综合水平,保证所应用的教学方式与现阶段学生自身实际接受能力更加贴合。 一、现阶段高职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教师专业水平不高 现阶段,我国很多高职院校虽然已经开始逐渐意识到体育课程教学的重要性,但是整体来看,教师自身专业素质不符合教学要求的情况依然存在,也正是因为这种现象的存在使得体育教学效果受到严重影响。归根结底,很多高职院校在招聘体育教师的时候没有做到严格把控,很大一部分体育教师不具备体育专业资格。 (二)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不高 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不高,这与高职院校学习氛围较差有直接关系,一部分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容易出现意志消沉的现象。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娇生惯养,导致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较为薄弱,很多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兴趣不高。部分体育教师在进行课堂知识讲解的时候并没有尽职尽责,只是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活动,没有任何创新因素,这也使得学生感觉体育课程学习较为枯燥,很难融入课堂学习中。 二、高职体育教育中体验式教学方法应用的价值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兴趣 将体验式教学模式应用到体育教学中,可以使原本僵化、枯燥的课堂教学氛围有所转变,也使得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得到有效凸显。同时,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也使得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更加明确,使得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构更加合理。这样一来,也使得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负面情绪有所消除,从而更加主动融入体育课程学习中,使得课堂氛围更加民主化、平等化。 (二)提升了体育教育水平 当体验式教学方式在高职体育课程教学中应用之后,可以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使得体育知识的实践性得到凸显,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更高。教师可以通过体验式教学方法的应用来进一步规范学生动作组合能力以及动作细节掌控能力,进而促进学生体育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高职体育教育中体验式教学方法的应用策略分析 (一)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情境构建 对于高职体育课堂教学来说,在实际开展过程中,教师应该具有针对性地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这也是体验式教学方法的重要表现之一,通过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的体育学习主动性明显提升,获得更加真实的体育课程认知体验,从而提升体育教学的针对性。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体育课程教学的时候,应该注意对所创设的课堂教学情境进行不断完善,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情境的创设应该与现阶段学生体育综合素质、情感表达能力较为贴合,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发挥出理想效果。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亚洲杯以及世界杯等大型足球赛事,让学生对足球运动员的动作特点进行掌握,通过这种方式促使学生的足球学习意识得到激发。教师在引导学生观看足球赛事的时候,可以给学生进行讲解,主要是讲解球员的动作以及足球竞技比赛过程中的种种战术布局,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球赛的代入感,教学氛围也更加活跃,有助于多角度对学生足球运动综合素质进行提升。 (二)注意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想要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应该注意对教学目标进行明确,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加具有针对性。目前三维教学目标设定成为很多体育教师所热衷的教学方式,要保证目标设定的一致性以及协调性。高职体育教师在应用体验式教学法展开教学活动的时候,可以将其设计为以下几个阶段:目标制订阶段、课堂教学结构设计阶段以及教学方案实施阶段。通过对以上几个阶段的贯彻落实,可以使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以及知识目标等方面有较大的变化,有利于培养学生长久的体育课程学习意识。例如,教师在讲解田径运动动作要领的时候,应该引导学生对短跑以及长跑、接力跑等竞技运动的要领进行掌握,使学生理解每种田径运动的动作要领存在较大差别。短跑强调学生的爆发力;长跑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耐力;而接力赛不仅需要学生在爆发力以及耐力方面达到一个平衡点,还需要注意对各赛段的参与人员结构进行合理安排,从而使接力赛的成绩更加理想。 (三)对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观念进行扭转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要使得体育课程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教师应该注意对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创新优化,需要教师对学生现阶段的学习状态、学习能力以及兴趣爱好有深入了解。很多时候高职院校没有意识到体育课程教学的重要性,这也使得学生的体育综合素质没有得到有效提升。目前来看,新课程改革已经对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对传统的教育理念进行一定转变,做到因材施教,对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予以充分尊重。教师应该通过理论知识讲解的方式让学生意识到体育锻炼的必要性,从而使学生对体育课程产生新的认知,这样也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长期体育锻炼的习惯。教师应该意识到教育观念的扭转以及学生对体育课程观念的扭转都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教师应该有一定耐心,不断完善以及优化体育教育理念。 (四)注重突出职业导向 教师将体验式教学法应用到高职体育课程教学中,应该注意对职业导向进行突出,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对体育人才的培养以及发掘。体育属于高职院校的必修课程,教师在开展体育课程教学的时候应该意识到自身肩上的重要责任,应该积极培养知识复合型、思想开放型的体育人才,进一步突出职业导向,对学生进行体育技能教育的同时,要注意将其与学生现阶段的心理状态进行有机结合,这样也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从而增强学生迈向社会之后的社会竞争意识以及责任意识。因此,教师在高职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落实应用体验式教学法的时候,应该注意以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作为着力点,使体育课程教学的开展更具有针对性。例如,教师在对财务管理、会计审计等专业的学生进行体育课程教学的时候,应该注意对学生小肌肉群进行强化训练,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肌肉灵活程度以及敏捷性。可以尝试设定乒乓球以及羽毛球等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以及小臂肌肉群的体育运动项目,与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需求更加符合;而对于数控、汽车制造以及应用化工等专业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注意对其下肢协调性进行锻炼以及提升,可以为学生设定铅球、标枪以及引体向上等体育项目,从而实现对学生心理素质以及体态、腰腿力量的训练。 四、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对传统教学理念进行积极创新,积极认可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通过创建多种课堂情境的方式进一步提升学生体育课程参与热情。同时,教师还应该注意将其与学生自身的职业发展需求进行结合,为学生合理设定体育课堂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身体素质得到针对性提升,要注意对课程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从而进一步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使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道路更加宽阔。 作者:赵媛媛 单位: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体育教育篇2 新时代背景下,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极大的满足,国家和社会大众开始加强对身体健康的重视,如何提高群众身体健康水平成为学界重点关注的问题。基于此,考虑到高职院校学生身体素质强化的实际需求,高职院校在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并积极探索模块式教学改革措施,为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1模块式教学内涵 顾名思义,模块式教学就是对教学内容实施模块式处理,将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等划分为不同的模块,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进而按照不同模块教学需求设定相应的教学标准,构建完善的教学标准体系,形成整体化的教学模式,保障教学效果[1]。对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模块式教学来说,基于尊重学生学习主体性的要求,教师可以引入压缩课程的教学理念,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及工作岗位的需求对课程内容进行划分,构建以教学模块作为核心的多元一体教学互动体系,确保体育课程教学中不同的元素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能够在教学实践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在突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针对性和与学生发展契合度的同时,有效激发学生对不同模块体育教学项目的兴趣,引导学生逐步养成中心体育运动理念,为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坚实的保障。 2模块式教学的实施原则 在高职院校组织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想真正践行模块式教学理念,系统发挥出模块式教学的重要作用,首要工作是对模块式教学的基本组织实施原则加以明确,保障体育教学活动顺利组织开展。具体来说,在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教学中引入模块式教学,应该坚持以下几项原则。首先,针对性原则。针对性原则是模块式教学的重要特色,按照针对性教学理念能够结合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对模块进行划分,使岗位技能训练融入到体育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按照多模块对学生实施针对性指导和差异化教育,使学生能按照自身需求获取知识、强化身体素质,增强体育课程学习综合效果。其次,主体性原则。在组织开展模块式教学的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地位,真正按照新时代学生成长需要和职业发展需求对教学模块进行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自主权,确保学生的体育运动热情得到充分激发,促进终身体育运动意识得到有效培养[2]。最后,发展性原则。在开展模块式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学生职业技能的发展、身体健康水平的发展作为核心教学目标之一,并以此为基础对教学模块进行设计和规划,确保教学活动中更加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进而在体育课程教学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 3高职体育课程教学中模块式教学的导入策略 3.1基于模块式教学对体育课程进行设置和开发 按照模块式教学理念对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进行重新开发和设置,是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导入模块式教学的基础性工作,对教学活动的开展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要将模块式教学理念下体育课程的开发和设置作为前提条件,在这方面做出多元化的探索[3]。在具体结合课程情况对教学模块进行设计和开发的过程中,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要对开发要点加以明确,基于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疾病预防能力、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等对课程内容进行设计,并尝试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按照高职院校不同专业学生体育学习的特点对教学模块加以划分,进而确保教学模块能够与不同专业教学核心需求相适应,保障体育课程设置和开发工作的效果。结合当前高职院校不同专业中体育教学的需求与现实情况,可以尝试按照以下方案对体育课程教学模块进行设计,即按照高职院校不同专业学生培养方案可以将课程按照岗位职业技能情况和学生身体素质情况进行划分,形成不同的课程模块,如金融、人文、工商、软件等专业在模块划分方面应该重点关注体育课程教学中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培养情况,对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精神加以培养,训练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对于建筑、机械、汽车、机电等专业的学生一般要求学生具有强健的体魄、具备顽强的意志和乐观向上的风貌、具备开拓创新和团结协作工作能力[4]。以此为基础按照学生发展需求设置课程模块,可以基本划分为基础理论教学模块、疾病预防和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模块、特色体育运动训练模块等,并且特色体育运动训练模块可以按照办公型模块、站立型模块、运动型模块及流动交往型模块加以开发,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中组织开展模块式教学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使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能与新时代背景相适应,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3.2基于模块式教学调整和优化体育课程组织形式 按照模块式教学理念的要求,高职院校在开展体育课程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为了实现对模块式教学的顺利导入,应该遵循特定的教学程序,按照不同教学模块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和规划,对高职院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实施针对性教育和指导。首先,确定教学目标。将已经完成模块式设计的体育课程划分为不同的子模块,然后结合具体的模块对教学目标进行设计,为体育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指明方向。以休闲体育类模块教学的设计为例,在开展课程教学活动前可以将教学目标定位于强化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对学生实施协调性肌肉练习,促进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和终身运动理念的养成,保障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和柔韧性得到逐步强化[5]。其次,按照学生准备情况制定课程组织程序,并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强体育课程教学的规范性和计划性。在休闲类体育模块教学中,可以将轻杠铃练习、健美操练习、踏板操练习、乒乓球运动、羽毛球运动、走跑交替运动、健身走运动等作为重要内容,并结合不同类型运动的教学需求对教学组织形式进行规划,如在乒乓球运动训练中可以选择小组合作训练的方式、在健美操练习中可以选择集体音乐训练的方式,保障课程教学组织活动的综合效果[6]。最后,综合分析教学情况开展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体育教学的重要构成元素,在组织开展模块式教学的过程中,体育教师要综合分析学生在不同模块教学中的表现、学生的专业特点、学生自身身体素质情况、学生课堂表现等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并按照评价结果对模块式教学内容加以调整,充分利用教学评价反馈工作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活动,循序渐进提高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整体水平。 4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群众健康意识的强化,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明了方向。新时期高职院校在组织推进人才培养工作的过程中,要结合时代发展需求对体育课程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从多角度对学生实施积极有效的教育和指导,进而争取发挥体育课程教学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免疫力,使学生抵抗疾病的能力得到逐步提高,为我国健康强国目标的实现提供相应的教育支持。 作者:袁云华 单位: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体育教育篇3 当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将实际的教学重点放在了针对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及就业职业指导方面,思政教育没受到较多关注。因此,高职院校体育专业需要重点加强“课程思政”方面的教育。 一、高职院校体育专业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就业形势并不乐观,因此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针对学生的职业技能教学,着重培养实用型的人才,这容易导致忽视相关的思政课程的教学。高职院校由于院校自身性质的特殊性,重技能培养和相关专业课程的实际教学,对于体育及思政课程都没能够给予较多的关注与重视,这不完全符合“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实际上也不利于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素质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并不能很好地提升就业率。虽然教育部门将思政课程列为当代大学生的必修科目,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还是有部分高职院校并不能将此项要求贯彻落实,甚至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严重忽视思政课程以及体育课程的实际教学,思政课程在学生实际学习中逐渐地被边缘化。高职院校内部的思政教师也往往是在大合班课中进行思政课教学。这样的思政课程教学只是在机械地完成教育部下达的硬性任务,并不能从学生自身发展的角度,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巨大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都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更多的人开始触及“体育锻炼”的领域,开始关注体育锻炼与体育健身。在此过程中,一部分人看中了体育行业所带来的巨大利润,开始进入体育市场,出现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局面。由此,高职院校就需要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通过思政课来对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做出正确的引导与塑造,提高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防止学生在进入到社会参加工作之后被现阶段功利性以及竞争性较强的市场冲昏头脑,对我国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正确认识。高职院校有责任也有义务通过相关的思政课来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不可否认,高职院校内部的学生文化课基础薄弱,这部分学生自身本来就缺乏自信心,这就更需要高职院校教学中,在思想层面做出正确的引导。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好都处于容易激动、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青春期,青春期的学生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但是也很容易被一些不良风气以及不良思想所带偏。因此,高职院校需要通过实际的思政课程来引导学生确立成熟的、正确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对学习兴趣相对不大,高职院校的体育专业的教师就要实施“课程思政”的教学方式,也就是要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融入思政课程的相关内容。体育教师要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现阶段的实际性格特点与学习特点,对于体育教学与思政课程的融合进行巧妙的设计,引导学生较为容易地在进行体育学习的过程中接受相关的思政引导,引导学生树立起科学、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对于学生的就业也会有较大的帮助。 二、高职院校体育专业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1.部分教师的思政意识较为薄弱 对当前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之后,很容易发现当前许多教师的思政意识都较为薄弱,存在着相关素养以及水平都较为不足的问题。一些高职院校在进行体育专业教师的招聘时,重点要求其拥有一定程度的体育专业教学水平,并没有刻意要求其接受过较为系统且专业的思政教育培训,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得这部分体育专业教师对于思政课程的相关理论以及教学形式、教学技巧、教训内容等方面都较为陌生,同时也不会拥有较为丰富的实际教学经验与较为深厚的思政知识的实际储备。虽然各高职院校都纷纷在体育专业的实际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但是相关体育教师严重缺乏相关的思政课程的教学方法,甚至会有一部分体育专业的教师对高职院校内部的思政教育并不能做出较为正确的理解,认为高职院校在体育专业的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实施“课程思政”既是一件难度极高的事情,同时也是一件浪费时间、毫无意义的事情。体育专业教师的这种思想与理解也在很大程度上给高职院校内部思政教育的实际开展造成了较大的阻碍与困扰,这也是高职院校在体育专业教学过程中实施“课程思政”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的重要原因。 2.针对实际课程目标的设定还有待优化 在高职院校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针对体育专业的教学所设定的相关教学目标往往都会比较具体,这就使得高职院校体育专业的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忽视掉其中进行思政教学的部分,这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制约了思政教育的实际教学效果,也很难达到高职院校对于“课程思政”的实际期待。与此同时,体育专业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固化思维,影响了思政教育的实际开展。尤其是在进行教学总目标的设定过程中,高职院校内部的大部分体育专业的教师都没能切实地考虑到体育教学对学生的道德以及思想方面的培养,严重忽视了体育“道德育人”以及“思想育人”的实际教学效果,这也就成为了体育专业教师很难在制定教学总目标的过程中对于思政教育方向做出一定程度的设计及把控的重要原因。 3.课程思政在高职体育专业缺乏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在整个教学体系过程中的重要性丝毫不会逊色于教学的实际内容与过程,教学评价是保证相关课程能够达成相关教学效果的重要一环。但是,当前课程思政在高职院校没能制定出较为完整与创新的教学评价体系,就连体育专业的教师也没能制定出较为良好的针对团队、集体与个人的教学评价体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会严重阻碍“课程思政”这一教学实践的贯彻落实,还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体育教学以及思政教学的趣味性,进而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于体育学习以及思政课的学习都丧失掉积极性与热情,学生无法通过乐学、好学的形式来进行体育与思政课程的实际学习。除此之外,许多体育专业的教师在进行相关的评价内容以及评价标准的制定方面也有失偏颇,并且以较为传统与陈旧的目光来看待当前实行的“课程思政”,以十分陈旧的评价标准来进行相关的教学评价。在实际的评价过程中也不能提出一些针对性以及专业性较强的意见与建议,只是一直在围绕针对学生的体育技能考核以及相关的体制考核展开相应的评价,完全没有从学生的思政以及道德方面开展必要的考核。这都为当前“课程思政”的贯彻落实造成了非常严重的阻碍。 三、高职院校开展体育专业课程进行“课程思政”的有效措施 1.在实际体育专业的课程标准中添加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与标准 高职院校要想真正地将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地融合在体育专业的教学的大框架当中,就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教育理念以及相关的价值观的培养都充分地融入到体育专业教学的大框架当中,并且要针对体育专业各个阶段教学的不同性质与特点来融合不同方面以及不同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比如,在进行相关的体育竞赛的锻炼时,可以在锻炼的过程中增强针对学生拼搏精神以及体育精神的切实培养,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能够在学习体育专业相关课程的过程中通过正确地认识比赛的输赢来正确地认识生活中所经历的成功与失败,以一种正确、平和的心态来面对生活当中的成功与失败。除了相关的竞赛,体育专业的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参加一些大规模的体育赛事的讲解,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实际历程以及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现状、目前取得的成绩,进而帮助高职院校的学生树立起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2.高职院校的体育专业的教师要对与课程思政的实际教学内容做出合理的设计 在高职院校体育专业课中实施“课程思政”主要指在体育专业的专业课程当中融入一定程度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并不是要将体育专业课程改造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高职院校的体育专业的教师要想对于课程思政的实际教学内容做出较为合理的设计,首先就需要对体育课程的实际教学内容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教学内容做出较为深入的了解,并且要能够把握住体育教学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特殊问题。除此之外,体育专业的教师还需要在实际的体育课程教学时刻注意体育思想精神的普及,可以通过讲解有关体育人物或是体育项目的小故事来激发出高职院校学生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习这些优秀体育人物身上所具有的优秀品质。同时,体育专业的教师在开始正式的体育教学前还有向学生介绍清楚相关的体育规则,这样可以树立起学生的规则意识,在日常的学习以及生活中也能自觉地遵纪守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培养了学生自立自强的良好品质。 3.高职院校需要切实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敏感度 高职院校需要不断地提高学校内部教师的思想政治敏感度,只有做到如此才能够保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高职院校体育专业的教师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与修养,并且要不断地探索在体育专业的课程中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手段,并且准确地找到体育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 参考文献: [1]朱家雨.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J].灌篮,2020,(10):74-75,78. [2]解玺,孙增春.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科教文汇,2020,(34):172-173. [3]陶文超.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19):146-147. 作者:刘宇晶 赵宁 单位: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施工篇1 1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分析 为了能够使得配套施工能够安全有效的进行下去,在开挖与支护施工过程中,有必要去对基坑工程其他的相关工程进行配合,尽量的减少和排放土方工程存在的矛盾。除了对于机械等方面给予有效的使用之外,还要求其能够对于支护施工本身的合理性给予有效的确认,使其能够令施工的工艺的标准化程度获得快速提升,使得基坑支护施工本身的安全性获得保证,另其自身的使用寿命得到适当的延长。(1)深层搅拌与钢板桩支护。主要是运用水泥对其进行固化,施工之前还需要使用机械对其进行搅拌,使其能够令材料自身硬化的速度与硬化的效果得到保证,构成深基坑软土自身的一种合理的支护结构。(2)桩基支护与地下连续墙经常会被理解为属于钢筋混凝土管桩的一种支护形式。这种支护技术需要对桩之间所处的距离进行控制。(3)锚和内部支持。锚杆以及内支架是当前进行深基坑施工的重要结构,其自身的刚度大,并且变形能力相对较小,能够令基坑本身的的稳定性和使用的寿命获得保障。 2深基坑支护经常会出现的施工问题 2.1设计不合理 基坑的设计在进行设计的时候一般都会用到公式,但是使用公式的时候一般都是对相对简单的结构和浅基坑进行计算。其更加适合被用在对拐角比仅计算,但是其中的含水量与体积相对比较大的基坑。然后如果精度较低的话,那么就对实际的施工的效果造成影响。例如,会使得内摩擦角会变大,以及静态距离产生变化,使得支撑结构自身缺少足够的稳定性与安全性。总的来说,细长结构的深基坑支护其对于的稳定性上有着较高的要求。对于长宽相并不大的岩土工程,如果在设计上存在不合理情况,那么井壁就很可能产生位移,使得基坑进行开挖的空间太过狭窄,这对后期采取支护所获得的效果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2.2取样不完整 在对其进行施工的设计阶段,就需要对于基坑中所包含的土样和基坑中的石方进行取样并分析,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使得工程设计可以和实际施工情况保持吻合。可是在进行施工的时候,目前有很多施工单位或者施工队伍为了能够提升自身所获得的经济利益,使得施工的工期能够被压缩,在进行取样的过程中经常会动一些手脚,使得取样的范围缩小并且在取样的时候并不完善,这种情况使得取样分析变得缺少准确性,而其获得的分析的结构也无法为施工施工方案的确认提供帮助。 3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具体的优化对策 3.1对支护的施工设计给予优化 为岩土工程的深基坑制定支护方案,需要去对材料自身的用途和使用数量去进行非常严谨的计算。并且还需要对在需要进行装修工程里材料不仅能够保持充沛的同时也不会出现材料损耗的情况。首先需要挑选适宜的装卸以及适当的运输工具,需要尽可能的预防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对材料的二次搬运。进行施工的时候,要使得材料自身进行放置情况合理,及时依照施工的进度与材料当前的库存状况去进行材料的采购,合理去对施工现场的材料实际的使用计划给予有效的设计,并且将“就地取材”的建设思想作为节约目标,令深基坑施工设计中的多种管线路径以及预埋方案在保持合理有效的同时尽可能的做到节约资源,尽量令管线本身的路径最短,从而令材料节约的目标给予实现。 3.2对基坑开挖施工给予优化 针对岩土工程深基坑的施工,需要在对其进行支护后在进行自后的施工。这样做的目的是其在进行施工时,能够尽量的将深基坑暴露的时间缩短,令支护结构在施工快完成的时候能够获得比较理想的施工效果,并且,为了能够使得支护结构的施工质量有所提升,还可以在进行整体开挖时保证基坑施工的持续性。另外,深基坑开挖施工进行的过程中,其土方堆放以及运输的问题也是需要注意并且需要对其进行管理的。我国针对基坑开挖施工提出的规定中指出,进行开挖的土方需要与基坑保持至少2至3米的距离。施工人员还需要对这一安全距离给予科学并且合理的计算,同时还要对土方堆放高度进行有效控制,其他零点对基坑支护施工不产生影响。 3.3优化支持和排水建设 向下排水处理是岩土工程中深基坑施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特别是在水下建造项目时,会出现流沙和管道涌浪。在更严重的情况下,挡土墙上的土将会塌陷,这不仅会影响正常的支撑。同时,施工安全也将受到威胁。因此,在岩土工程深基坑的施工和施工中,应避免水下施工,积极完成排水,并进行相应的排水和排水处理。如果地下水超过地下水坑,必须立即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基坑底部干燥,同时改善施工环境。基坑底部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得到有效改善。同时,要确保深基坑的固结和基础结构的抗剪承载力。 3.4施工技术的有效性 必须在设计阶段对施工技术进行有效优化,选择合适的计算公式,以提高应用计算方法的准确性。在严格按照我国有关国家规定的基础上,优化传统设计理念,即从项目建设条件出发,选择最合适的设计方法。除了构建传统概念的真实信息反馈动态系统之外,施工设计还需要加强对结构变形的控制,计算和确定地面超载情况,合理变换平面效应和空间效应。另外,在设计过程中,还需要对影响因素进行详细研究,并提供有效的分析。总体上,要提高设计方案本身的有效性,并在施工过程中不断做出相应调整,以有效提高深基坑本身的施工效果。 4结论 深基坑支护施工是当前岩土工程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施工过程中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还需要一些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同时参考项目建设的具体特点,开展救灾若干方面的相关研究。他们致力于设计,施工和管理效果的可持续和有效管理。控制方法使其能够不断为提高我国项目施工质量提供有效帮助。 作者:张昊 单位:河北中核岩土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施工篇2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人类的生活生产方式趋于高端化,更加把注意力放在了构筑物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上。这也导致了岩土工程必须在社会的推动下发展,因为岩土工程出现在人们面前的形式大部分是地基,基坑是为了提供地下工程施工所挖的临时坑,但是受地质条件、周围环境、地下管线复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经常导致一些事故的发生,因此必须使用支护来保证施工的正常进行,确保日后建筑物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1了解深基坑支护的种类 构造越高的建筑,基坑的深度值必然与建筑物高度呈正相关,基坑的深度越大容易形成的事故又相应的增多。因此为了保证施工的安全性,就需要先保证支护结构的稳定性,根据不同的基坑深度、地质、环境与荷载情况采用不同的支护结构。常见的有四种:深层搅拌桩支护、排桩支护、地下连续墙支护、土钉墙支护。 2目前较多出现的深基坑支护问题 应用极为广泛的深基坑支护手段,通常会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一些问题,比较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2.1挖掘程度难以掌控 理论情况下,较深的基坑大多采取机械挖土方,剩余约50cm时再采用人工挖土方,最后进行支护作业,这样能够加大程度的减少误差。但是结合实际施工情况来看,我国缺少施工机械方面的人才,所以机械在没有很准确的操作下比较容易出现少挖或过度开挖的情况,还有基坑的坡度很难达到预期的要求,比较难以掌控操作技术含量[1]。由于有些基坑面积比较大,人工开挖所呈现的问题显而易见,难以平衡整个场地的平整度,对后期的施工还是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2.2设计及施工人员对于基坑支护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设计师在设计基坑中的施工都是特别理想化的,难以准确预估到地质条件所产生的影响。大部分建筑物都是在周边房屋众多的环境中施工,城市当中地下结构特别复杂,受各类管道线路、土层性质、人文因素的影响,所以导致支护结构的设计数值及图形都难以达到一个没有偏差的状态,故而很大程度的影响实际工程的施工。在设计并不是很完美的情况下,还有一些施工单位为了节省成本,不按照设计中的要求施工,使支护结构没有达到标准的质量,就将引起支护面开裂、支护强度不够造成的坍塌的问题[2]。这一问题意味着我国施工人员没有意识到深基坑支护质量的重要性。 2.3支护施工的复杂性难以协调整体工程 工程施工中应该尽量保证各个工艺的协调进行,理想中的状态应该是先开展土方开挖的施工,紧接着对支护结构进行施工。然而实际现场中,由于土方开挖操作性低,用时较短,很难在其后根据工期进行繁杂的支护结构施工。支护施工拥有工序复杂、操作技能要求高的特性,以我国目前的支护施工技术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一整套的工序,所以致使这道工艺严重影响了施工进度,造成工期延长、窝工等问题。 3加强支护结构施工的发展措施 3.1保证基坑施工的质量是前提 基坑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因素都可能导致施工故障甚至事故。施工单位应当按照施工程序,施工组织设计和相关技术规范进行严格组织施工,对应的作出一些具体的施工措施,而且要严格的对施工过程进行监管。例如,在土方开挖前先进行地质勘察,拍照及摄像留底一份开挖前的环境状况,应该对周边建筑物和地下设施等信息进行分析,特殊土地需要认真组织施工,分层开挖深度不宜过大[3]。如果土壤高程差太大或挖掘进度过快,土壤原始平衡状态变化容易,降低土体剪切强度,导致土体滑动迅速。这一问题会使监管难以顺利进行,故而加大了坍塌事故的发生机率。基坑支护施工的关键点是过程控制。一旦施工过程有一些问题,以后很难纠正和补救。 3.2完备支护施工技术研究系统 实践是验证事实的唯一标准,要想得出正确的理论必须践行大量的科学研究。但是在我国并不具备对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的系统研究。对于现有的支护方法,我国的理论知识水平都不能很好的将其功过进行评说[4]。目前我国拥有大量施工单位积累的支护施工资料,但是并没有对其有一个具体的研究说明,缺乏数据的支持,没有系统科学的分析,很难达到理论完整的目标,这是目前我国最为缺乏的。 4结束语 国家的发展必然造成各行业的发展,而深基坑支护施工的应用在整个建筑行业都起到了一个巨大的影响。随着中国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深基坑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这项技术的应用更加广泛,引起了广大人士的关注。为了保证整体施工质量,对于基坑支护的研究必不可少,具体对如何提高这项工艺所带来的社会效应展开讨论。深基坑支护技术对于人员的要求必须严苛,还需要对我国建设行业开展学习,深化这项施工的设计理念,加强对于支护施工的研究,才能够推动我国建设行业发展形成新高潮。 作者:王立刚 单位:唐山市新地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施工篇3 引言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各样的建筑物层出不穷和这些建筑建设中的不能忽视基坑开挖。虽然可以直接挖掘一些简单的基坑,但也有一些建筑地盘小,要求工程基坑的深度大,需要支持基坑工程技术来保护这些建筑。因此,基坑工程技术也得到充分的发展,从以前的井点降水与钢板桩的运作模式已经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在当前形势下,深基坑支护技术可以划分为以下:①让深基坑坑外压的土层系统,主要包含地下连续墙,深层水泥搅拌桩、钢筋混凝土桩、钻孔灌注桩和钢板桩;②深基坑坑支持系统用于固定和支持深基坑坑外壳,包括深基坑支护技术和相关的设备,主要包括结合钢支撑的钢筋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支撑、钢材、钢材管支撑;③用来减少坑水入渗深基坑渗水系统,其中主要包括锁钢板桩的深度、压密注浆、高压喷射灌浆桩、地下连续墙、深层水泥搅拌桩。 1深基坑支护结构方案在选择上的注意事项 在深基坑支护设计方案的选择上应当着重注意两方面内容。即深基坑支护结构类型以及选型时的注意要素:首先是深基坑支护结构类型。按照结构可分为:土钉墙、放坡、水泥、土墙、以及支档式结构。其中支档式结构又能进一步划分成支撑式结构、锚拉式结构和悬臂式结构等。其次是选型中的注意要素,这其中涉及几方面要点:(1)工程所涵盖的工期及经济特性等;(2)要考虑好施工位置的地质情况和环境气候等因素;(3)结合土质与周边环境。进行良好的支护结构设计;(4)充分考量好深基坑的尺寸与形状;(5)还应考虑到周边设施建筑物等对基坑的反作用力情况;(6)监测点的选取和设置;(7)基坑具体深度及其施工条件;(8)地下水源、管线分布情况等。 2优化选取深基坑支护方案 从基坑支护的作用不难看出。其支护结构不仅影响到工程施工的安全性。更会影响到周边环境和建筑物、以及施工土质的稳定性。因此。在进行基坑支护方案设计时。应当尽量确保其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在保证项目工程质量的基础上。还应尽量缩减投入成本,使基坑支护机构在确保稳定性和安全性之上。还要具有经济性。良好的基坑支护结构方案,能够对项目的开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更能够保障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在基坑支护方案的优化选择上,也应注意以下几点内容: 2.1从经济角度设计优化深基坑支护方案 在项目施工前。对所需施工场地进行土质勘测。以及对周边环境进行实际考察,以此来分析和判断出此位置将选用何种支护结构方案。同时,能够进一步确定出此位置进行基坑开挖和进行支护作业是否能够采取有效的经济节约措施。有时,在针对特殊土质条件及较为开阔的施工场地且周边并无其他临近设施和建筑物时,还可以考虑进行简单护面或者无支护的方案来解决基坑支护问题。当基坑开挖深度超过5m时,若采用传统的土方开挖、回填、外运等方式。则会增加施工成本。而若以喷锚网方式进行支护则会使边坡上段位置受力影响较大,从而影响支护效果。对此,可以采用联合支护方式进行施工作业。对基坑上段采用放坡、下段采用喷锚网。通过这种联合支护形式。能够很好的对基坑进行支护。 2.2从基坑深度来优化深基坑支护方案 在基坑支护中会涉及到悬臂桩的嵌固,且对其进行嵌固的深度通常要达到其高度的倍数,而由于悬臂桩在进行支护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弯矩的承载,且会出现侧向性位置移动,这将会对基坑周边的环境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对此。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考量好基坑位移所产生的敏感度。若存在悬臂桩支护方案与实际施工支护有出入时。则可使用联合支护方式达到支护效果。如在基坑上部采用喷锚支护,基坑下部采用排桩支护或直采用桩(锚杆支护形式进行基坑支护,这两种联合支护方式不仅能够解决悬臂桩无法达到的效果,更能有效减少施工资金的投入。此外,在支护施工过程中。还要对周边环境进行全面检测。确保安全后。方可进行支护方案的应用。 2.3深基坑支护的优化设计研究 设计方案的优化在深基坑支护中,由于施工难度大、时间长、条件差等不利因素。使得基坑工程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根据不同施工环境、地质条件、周边环境设施、以及气候因素等。基坑支护会出现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安全问题。因此,在基坑支护方案的设计上。要做综合性的考量。例如:基坑支护方案的设计,要对地下水源或管线分布位置进行明确勘测;要对周边环境及建筑物进行距离设定;对于支护结构及尺寸进行选择等。同时,要求设计人员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及能力,不仅要有基坑支护专业知识、建筑工程设计经验,还要具有良好的安全质量控制意识,时刻将安全与质量作为方案设计的首选,此外,对于可实施的支护方案要进行必要的对比和筛选,在确保施工安全与施工质量的原则上,综合考量施工的难易性和经济性。 2.4方案中设计参数的优化 对于嵌固深度的优化,基坑支护结构中桩体的嵌固程度对支护效果影响较大,若嵌固深度不足,则会影响基坑的稳定性。若嵌固深度过大,对于桩体材料的浪费也大大增加。会提高支护成本,所以,在进行嵌固深度设计时,不仅要根据土质的实际情况,既要保证安全性,又要尽量做到经济性。桩体的优化。桩体之间的距离决定着支护效果。过为稀疏的桩体排列,将会加大土体的受力,极易出现土体滑落,失去支护能力的现象,若桩体间距过于稠密。则会使土体无法发挥自身的作用。也会极大的增加投入成本。因此,在进行桩体排列设计时,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计算。调整好桩间距以便使桩体结合土体。发挥出更大的支护作用。 3结语 综上所述,经济的发展,高层建筑与地下工程的增多,使得岩土工程时基坑施工逐渐增多,基坑深度不断加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基坑支护的危险系数进一步提升为此,应当在基坑工程作业前,对基坑支护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设计。选取出切实可行的优化方案,唯有如此,才能使深基坑支护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得以保证,也唯有如此,才能促使工程项目的施工得以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严元.论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措施[J].城市建筑,2012,15:56. [2]熊小军.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技术的应用解析[J].低碳世界,2014,11:137~138. 作者:刘文成 芮永康 单位:江苏省核工业二七二地质大队
电气设计论文:住宅电气设计中的一些体会 摘要: 随着《住宅设计规范》的实施,和广大设计人员的不断努力,住宅供电系统日渐合理,供电容量充足,用电安全可靠。但每当一幢新楼交付使用,用户入住装修时,总能见到对原有电气设施改、拆,甚至干脆废弃不用,造成巨大的人力,财物浪费。 关键词: 住宅 电气设计 供电系统 随着《住宅设计规范》的实施,和广大设计人员的不断努力,住宅供电系统日渐合理,供电容量充足,用电安全可靠。但每当一幢新楼交付使用,用户入住装修时,总能见到对原有电气设施改、拆,甚至干脆废弃不用,造成巨大的人力,财物浪费。细加分析用户主要改变的是,供电末端设施的位置和数量,并非供电系统本身。 电气设施的布置要求,是由住宅的布局,现阶段室内布置的方式,以及拥有的家电数量决定的,当然也有地域、年龄、职业的差异。具体到室内某一部分是由其功能所决定的,下面就室内几大功能区常见布置,电气设施设计谈一些个人的体会: 一、卧室卧室是人休息的地方是室内最重要的场所。卧室的家具主要有:床、床头柜、衣柜等。电气设计包括:照明、电源插座和电话、电视插座,设计时应该注意的是:灯具应设在除去衣柜位置的中央,否则家具一就位灯位就显偏了;灯具宜采用组合式吸顶安装(由于室内净高一般在2.6以下)双联开关控制,供不同使用功能选用不同照度。 电源插座应避开衣柜和床头位置,在两则墙上安装,距地0.4米为宜。电话插座设于床与床头柜之间,电视插座设于相对的墙面上,与电源插座平行安装。卧室空间较小宜采用窗式空调,空调插座应设于避开衣柜一侧窗户旁墙面上高度宜为2米。 二、起居室起居室是家人聚集,招待客人的场所。主要家具包括:沙发,茶几,桌椅等。电气设计包括:照明,各种插座,室内配电箱等。 一般起居室两面为墙,一面为窗。电视一般布置在较短的一面墙中部,沙发依较长一面墙布置,电话机布置在沙发转角的小茶几上。这样电视插座就应设在较短一面墙中部,电话插座应在沙发转角茶几旁的墙上,电源插座也布置相应的位置即可,高度0.4米为宜。 起居室应采用组合式灯具,设计时应考虑采用多联开关,灯具宜设于沙发合围的中央上方。 起居室根据其面积大小可采用窗式或柜式空调,在外窗附近的某一墙面上设一组插座,底边距地2米,以便为窗式空调提供电源,并在此插座垂直下方距地0.4米处设一组插座,以备将来使用柜式空调。 户内配电箱可安装在入户门附近的墙上,此箱仅在检修或故障时使用,故可安装在较高位置,考虑到住宅层高级结构梁的影响,此箱底边距地2米暗装比较合适。 三、厨房厨房内的用电设备比较多有:微波炉,电饭煲,冰箱,抽油烟机等。因此在厨房内应布置足够多的电源插座。 新装修的厨房一般做一排厨柜和吊柜,厨柜高度约为0.7米,厚0.5米,吊柜在其上方底边距地为1.6米,厚度为0.3~0.4米。电源插座宜设在厨柜与吊柜之间的墙面上,距地高度宜为1.5米设两组以上。抽油烟机一般嵌于吊框内安装,其插座宜设于吊柜内侧墙上,高度2米左右为宜。冰箱插座宜设于厨房角部。 厨房灯具设于房间中央采用吊线罩灯,普通跷板开关门外控制。 四、卫生间卫生间的电气设计一般包括:顶灯、镜前壁灯、排气扇,近一段时间按摩浴缸,暖风机,浴霸等较大负荷设备也逐渐进入卫生间。 镜前壁灯设于洗面盆高度1.8米,顶灯设于卫生间中央采用防潮型吸顶安装,排气扇设于风道口旁高2-2.4米,在室外墙上设多联开关控制。在洗面盆旁侧墙上设带隔离变压器的剃须插座距地高度1.5米。一般卫生间不考虑按摩浴缸,当需设置时,建议其供电回路设置现场隔离开关,隔离开关可配小开关盒暗设于卫生间就近外墙上,安装时再引出接线。另外,热水器,排气扇不宜直接用插座供电,可用暗盆出线预留1米左右长的导线,在安装时接入电器;卫生间的取得设备容量一般为800~1500W,可将零线引入设于室外的开关盒内,供二次装修时明管敷线,引入吊顶供电,设计时考虑其负荷。若洗衣机也放在卫生间,采用防溅插座距地1.5米供电。 这里注意的是,卫生间特别是带有洗浴功能的卫生间,属潮湿地区它的用电安全非常重要,设计时要注意:开关是人常要触措的设备,而其内部断开的又是相线不宜设于室内;插座安装要严格遵守规范划定的区域供电要求。 总之,电气设计师应与建筑师相配合,并了解室内布置,装饰的现状与趋势,熟悉家电拥有现状,努力做到设计能用、够用、好用,使用户满意。 电气设计论文:体育场馆电气设计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大屏幕显示技术的发展,体育场馆的变配电系统、体育照明系统的智能化与常规的设计方式有着显著的不同。从各个系统出发,结合国际上先进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将体育场馆建设成既体现高科技含量、又完全满足实际需求的现代化体育场馆。 关键词:体育场馆 照明系统 智能化 奥运 2002年中国奥运组委会开始对体育场馆设计进行国际招标,根据奥申委在申办2008年奥运会时的承诺,要将2008年奥运会办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和绿色奥运,这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也符合全中国人民的心愿。如何规划设计奥运体育场馆,在体育场馆的设计中体现科技奥运的宗旨,这是2008年奥运会场馆建设中必须始终如一贯彻的基本方针。 近几年来,全国各省市为举办全国运动会、各省市运动会也投资兴建设体育场馆。但如何设计好体育场馆、如何将现代科技运用到体育场馆中来,使体育场馆的建设跟上时代科技进步的步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许多国家的体育场馆的建设逐渐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从过去的片面追求大规模向规模适中、功能多样、设备先进、安全舒适和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设备先进则充分体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体育场馆朝着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在注重这些高科技应用的基础上,充分体现着以人为本,使高科技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更加注重与环境的协调,充分体现节能与环保。2000年悉尼奥运会已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下就体育场馆设计中,有关电气设计谈谈自己的想法: 随着计算机技术、现代控制技术、通信网络技术的飞跃发展,在建筑领域出现了智能建筑,它具有非常鲜明的信息社会的时代特征,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需求,对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为人们提供了更为安全、舒适、方便、高效的工作与生活环境。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与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为智能建筑的发展提供了保障,智能建筑的建成,从另一方面来看,又起到了节约能源、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的目的。 上述技术的发展,也为我国建设智能化体育场馆,顺利举办奥运会提供了技术保障。 1 智能化变配电系统 现代体育场馆中的系统和设施,对供配电系统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有许多系统在运动会期间是绝对不允许出现供电故障。因此首先应对体育场馆的用电负荷进行分级,不同等级的用电负荷,其供配电系统是有所区别。除消防设备用电属于一级负荷之外,根据《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 50052-95 第2.0.1条 电力负荷应根据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及中断供电在政治、经济上所造成损失或影响的程度进行分级,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负荷下列情况之一时,应为一级负荷: 1.中断供电将造成人身伤亡时。 2.中断供电将在政治、经济上造成重大损失时。…… 3.中断供电将影响有重大政治、经济意义的用电单位的正常工作。例如:重要交通枢纽、重要通信枢纽、重要宾馆、大型体育场馆、经常用于国际活动的大量人员集中的公共场所等用电单位中的重要负荷。 第2.0.2条 一级负荷的供电电源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一级负荷应由两个电源供电;当一个电源发生故障时,另一个电源不应同时受到损坏。二、一级负荷中特别重要的负荷,除由两个电源供电外,尚应增设应急电源,并严禁将其它负荷接入应急供电系统。 在《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92负荷分级及供电要求中: 3.1.1.1 一级负荷 (1)中断供电将造成人身伤亡者。 (2)中断供电将造成重大政治影响者。 (3)中断供电将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者。 (4)中断供电将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者。 对于某些特等建筑,如重要的交通枢纽、重要的通信枢纽、国宾馆、国家级及承担重大国事活动的会堂、国家级大型体育中心,以及经常用于重要国际活动的大量人员集中的公共场所等的一级负荷,为特别重要负荷。 在该规范表3.1.2 常用重要电力负荷级别中,省、自治区、直辖市及以上体育馆、体育场中的计时记分用电子计算机系统电源、比赛厅(场)、主席台、贵宾室、接待室及广场照明,电声、广播及电视转播,新闻摄影电源均属一级负荷。并且对于计时记分用电子计算机系统电源为特别重要负荷。 3.1.3 一级负荷的电子计算机,其机房及已记录的媒体存放间的应急照明亦为一级负荷。 3.1.4 当在主体建筑中有一级负荷时,与其有关的主要通道照明为一级负荷。 因此,在进行体育场馆变配电系统设计时,应严格按照供电级别对用电负荷加以周密的考虑。并根据实际要求设置应急电源。 《体育建筑设计规范》送审稿10.3.1 体育建筑电力负荷应根据体育建筑的使用要求,区别对待,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甲级以上的体育设施电力负荷为一级,国家级大型体育中心为特别重要负荷; 2.以上系指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的比赛厅(场)、主席台、贵宾室、接待室、广场照明、计算机房、电话机房、广播机房、电台和电视转播、新闻摄影电源及紧急照明灯用电设备; 3.体育建筑的电气消防用电设备负荷等级应为该工程最高负荷等级; 4.一、二项中非比赛使用的电气设备及体育建筑使用要求为乙等的用电设备为二级。 体育场馆的变配电系统,除少数地区外,基本上都是10KV及以下的系统。目前多数还是采用传统的变配电系统,在这种系统中,所有高低压柜上配有大量的模拟指针仪表,柜内主回路的二次接线回路中,配有大量的继电器。高压侧以手动操作为主,低压侧则根据工程情况,实现部分自动(如联络开关),部分手动。这不仅给操作维护带来不便,而且对稍微复杂的控制实现起来也不方便,需增设一定数量的继电器等。一般来说,节点越多,出现的故障机率就越大。为了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在一些智能建筑中对变配电系统采用了以建筑设备自控系统的直接数字控制器(DDC)进行监测,随着断路器技术的发展,国内外一些厂家生产出了智能型断路器,从而进一步减少了在开关柜中安装CT等传感器,而且可以直接从这些断路器的接线端子上,根据需要引出相应的一些参数等。总之这些技术的发展,其目的就是朝着变配电系统的自动化方向发展。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这些系统中,无论是采用智能开关,还是采用建筑设备自控系统的直接数字控制器,系统仅仅是朝着智能化方向迈出了一步,对于真正的变配电系统智能化还有相当的差距。尤其是采用DDC控制器的系统,一般仅仅是对系统的几个参数进行监测,根本无法达到自动化的目的。这种系统所采集的信息不全,数量有限,大量的参数和数据、故障和故障记录采集不上来,而仅限于电压、电流、断路器的开关状态等。另外每家从事建筑设备自动控制的承包商所采用的控制器,除少数采用开放型技术和产品外,一般均是自己的通信协议,与其它厂家产品之间互操作性差,协议转换困难。而且对于承担这些系统的建筑设备自控系统的承包商,绝大多数时从事自动控制的人员,对于变配电系统的工艺了解不深,因而很难做出符合要求的系统。 近几年,国内外一些公司,对于智能化变配电系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开发研制出了一系列用于变配电系统自动化的产品和设备,这些产品均是基于现场总线技术。现场总线是自动控制领域中一种互连通信网络,它是实现现场设备数字化通信的一种现场层网络通信技术。它具有协议简单,并具备开放性,容错能力强,实时性好,安全、成本低、适于频繁交换等特点。采用现场总线技术,可以快速、简单、低成本实现变配电系统的自动化。智能化变配电系统一般由计算机、通信网络、智能化开关和控制设备组成。它是由通信网络将变配电系统中带有通信接口的开关和控制设备连接起来,并与计算机相连,由工作人员在计算机上进行智能化管理和操作,从而实现集中数据采集和处理,集中进行监控,真正达到变配电系统的遥测、遥调、遥控和遥信。 但目前国内外采用的现场总线有许多种,例如:MODBUS、PROFIBUS、FF、CANBUS、CONTROL NET、INCOM、LONWORKS、INTERBUS、ETHERNET等,国际上已出台了IEC61158所推荐的8种总线标准,但仍未建立起国际统一的标准。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自动化技术的提高,用户对变配电系统的可靠性和灵活性要求提高,在市场上将会出现多种类型的产品。这就造成了在一项工程中,可能会用到数种总线技术的产品。值得欣慰的是,针对这种多总线技术,现有大量的技术人员正从事于将多种总线技术用于一项工程的变配电系统的技术。采用通用型的现场总线、协议控制器,通过软硬件的方法,共同对现场总线协议进行处理,解决智能化变配电系统中多总线的兼容问题。 采用智能化变配电系统,对于系统的操作,可通过编制程序,对系统的各种操作进行预先设定,并以图形或表格的形式进行显示,非常直观、有效。对于信号的采集,一方面是信号的种类可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进行采集,尤其是一些直接关系到系统变化趋势的信息,系统能不断采集和分析,提前给出必要的提示或警告,便于系统安全可靠运行。智能化变配电系统可对每个回路上的断路器状态、柜内及母线温度、操作机构的机械性能、绝缘水平等进行检测,为系统运行的测量、保护、控制等提供必要的依据,并对发生故障的部分进行录波、故障记录,为故障分析提供可靠的数据。智能化变配电系统采用计算机技术、数据处理技术、控制技术、传感技术、通信网络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等,取代传统的二次回路,具有接线简单、性能可靠、易于维护的优点。尤其是对于具有数个变配电室的体育场馆而言,各变配电室的系统均具有通信接口,为实现变配电系统自动化和减少工作人员,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了保证。 智能型变配电系统的产品,目前国内外有许多厂家均有成熟、实用的技术和产品,这些产品为标准的模块化结构,采用微电子技术,集成度高、体积小、功能全、便于各种功能的集成。而且这些设备布线简单、易于维护,给用户带来方便。例如施耐德电气公司的Powerlogic系统采用Modbus,能专业化地满足电能管理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对电能成本、电能质量、供电连续性三方面,这正是我们对于体育场馆供电系统中重点需要考虑的问题。对于供电成本,主要方面是在于减少损耗,系统可以识别主要的耗电源、在内部进行成本分配,让用户对成本有更直观的了解,利用多站点集合的优势,在降低成本方面,可随时查看能源消耗模式,控制用电高峰。对于电能质量,该系统可以对供配电系统进行谐波分析,电压波动探测,扰动探测,中性线电流监控。例如配电系统中的谐波,他导致设备运行效率降低,缩短设备的使用寿命,加大了容量,增大了系统的损耗。严重时,将会导致一些设备运行不正常,尤其是对于体育场馆中的弱电系统的电子设备。在保证供电系统供电连续性方面,该系统可以帮助用户分析和控制配电系统,从而提高供电的可靠性。该系统通过一个图形互动界面,将收集到的测量数据集中起来,并将其格式化,它可以提前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从而避免设备出现故障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停电。当出现故障时,要迅速判断故障点以及故障原因往往是困难的,从而延误了及时恢复供电的可能性,而Powerlogic系统可以及时诊断出问题所在,给维护人员提供有效的信息,保证了即使出现故障,也比传统的供电系统能尽快消除故障,恢复供电。 2 场馆照明 现代的体育场馆建设,向规模适中、功能多样方向发展。因此,体育场馆的照明设计,往往不是仅仅考虑单一功能,而是要考虑多功能的应用。在一个城市,奥运会仅举办一次,但随着全民体育健身运动的兴起,这些场馆还要在漫长的时间内为人们提供各种服务。2000年悉尼奥运会、2002年韩、日世界杯有些场馆的照明,均是进行了综合功能考虑后而设计的,而且是利用现代科技,利用计算机进行照明控制,达到采用简单操作而实现不同功能和使用条件下的体育照明。 体育场馆的照明,根据不同体育竞赛的要求,对不同项目、功能的竞赛,有其照度值等各方面的要求,如水平照度和垂直照度、对观众和运动员的眩光指数、显色指数等。对于体育场地的照明方式,主要有四塔式、多塔式、光带式、混合式等,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对于场地的照明效果应满足不同功能的需求。而对于体育馆内的照明,其方式有满天星式、灯桥式、混合式等等。从智能照明的角度来看,不管体育场馆的何种照明,应本着有利于运动员技术水平的发挥,有利于裁判员的正确判断,有利于观众各方位的观看效果,有利于现代电视转播。照明一定要满足体育竞赛工艺的要求,并实现照明的现代化管理,节约能源,改变光空间,创造光变化,并应在设计中做到安装简便,适应性强,系统安全可靠。 长期以来,CIE的标准和我国的标准是指导我国体育照明基本的指导性文件,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不断提出更新的、更切合实际需求的实用性标准。这些标准通过实际工程被应用到体育场馆照明系统的实现过程当中。 值得提出的是,随着彩色电视技术的发展,HDTV(高清晰度数字电视)转播已正式进入了国际体育比赛(尤其是足球赛)的技术范畴。而CIE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相关的标准出台,在这种情况下,FIFA(国际足联)制定了《足球场照明推荐值》,并将HDTV转播所需的光环境正式纳入其中。按照这样的要求,赛场在主摄像机方向的垂直照度应在2000Lx以上。 目前国内新建体育场的照度水平,一般水平照度都至少在1600Lx以上,垂直照度则多在1400Lx以上。这样的要求对现有的彩电转播来讲是足够了,但还不能完全满足HDTV转播的要求。HDTV转播已成功地应用于悉尼奥运会和韩日世界杯足球赛,我国目前也在大力推广这一技术,在2008年奥运会上采用HDTV转播(与普通彩电转播并存)可以说是势在必行,因此对于我国的奥运赛场和其他一些大型的、常用于国际比赛的体育场来说,采用FIFA的《足球场照明推荐值》作为照度指标的标准是非常值得考虑的。 由于体育场馆的功能和结构特点不同,创造基本光环境的手段和方法有所不同。并不是所有体育场馆的光环境越亮越好,对于举办国际赛事可能性很小的一些体育场馆,照度水平设置在满足一般彩色电视转播这个层次上足够了,而对于经常举办国际赛事和大型活动的大型体育场馆,为满足HDTV转播的需要,而将照度水平设计很高,这主要不是考虑现场观众的感受,而更多地是考虑到广大电视观众的感受。所以照明系统在充分满足比赛和活动自身需要的同时,更多地是为电视转播系统提供最好的光环境。 场地照明灯具是体育照明系统的核心,选择是否恰当非常重要。如何在众多的、各具特色的专业产品中选择最适合自己需要的灯具,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灯具的光学性能、电气性能、使用寿命、可靠性以及性能价格比,是最基本的衡量指标。 一旦确定选用的灯具,照度计算是场地照明设计最基本、最直接、最有力的设计效果的依据。照度计算书包括所采用灯具的型号、数量、布置方式、投射角度、瞄准点以及最终的合成结果。通常体育场馆照明均分成多级,在照度计算时,应对各级照度度给出水平照度、垂直照度、对应的均匀度、眩光指数等一系列数据。当这些数据均满足上面提到的基本光环境的要求时,则认为该设计基本符合要求。照度计算除了用于确定照度值外,同时成为灯具安装调试的指导性文件。 在灯具布置时,应注意对于不同功能的场馆,其照明灯具的布置是有严格的规定,设计人员一定要清楚这些规定。有时对于多功能的体育场馆,为了满足不同功能情况下的使用,须分别设置一些灯具,以满足实际需求。 从计算书中得出的计算结果,仅仅是一种理想的情况。要获得真正实际效果,需要在现场经过反复的调试。照明设计与现场实际之间存在着互动的调整,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当现场条件不允许将所有环节都做到最完美时,需要设计人员做出决定。所以说,照明的计算和实施,不但要依靠高素质的设计人员,而且还必须要有专业的施工力量来支持。如飞利浦、松下、希优等专业公司,由此可以看出,这实际是对照明设计和产品提供商综合实力的全面考验。 对于大型的体育场照明,采用通常的“窄光束型”或更窄的“投光型”灯具,往往很难达到满意的整体光环境的效果。而以“窄光束型”或“投光型”灯具为主体,辅以其他配光的灯具(一般应为同种光源)的方式,则能获得令人满意的照明效果。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不但能保证场地大部分区域的光环境达到要求,而且对于个别特殊区域和观察角度,也能给出周到的关照,从而使体育场馆的整体光分布更趋于合理,照明效果更好。体育场馆的照明节能,首先是在满足基本功能要求的前提下进行节能。因此,需要在设计阶段,认真研究实际需求和选择高光效的灯具。一方面控制好眩光,另一方面尽最大努力减少光的溢散,合理决定分级照明的效果,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 体育场馆照明控制系统,作为整个工程照明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但要有效实现各级开关灯方案,而且还要具备安全保障功能。各级功率配比、与供配电设计的配合、防止频闪、控制界面的反馈等都是必须仔细考虑的问题。做到在控制台上可实现分组控制和集中控制,并具备声光报警功能。 智能控制是目前体育照明的一个发展方向。另一方面要提供一定程度的灵活组合的预留以针对特殊情况时调整。这种需求是采用传统控制方式所难以达到的。 智能照明从目前技术发展来看,主要采用分布式集散控制方式。它是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平台组成的系统,将复杂的系统设计分层次进行,各层负责其须承担的任务。层次之间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法,并提供层间接口的组合通道。以图形化界面监视整个照明系统的工作状态,包括各种控制器状态,供电回路状态。系统可对每个回路和各组灯具进行遥控,根据计算机程序的设定,分成多种场景,进行分门别类的控制。并根据各组灯具点燃时间进行统计,便于进行维护的提醒和管理,确保在竞赛过程种,各灯具始终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采用计算机进行体育场馆的照明控制,能够对整个照明系统的工作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对每个回路、每个灯具的状态、故障进行监视,并能方便地进行各种照明场景模式的变换和更改,便于日常工作管理,减轻工作强度,确保照明的效果。智能照明控制系统采用模块化结构,能对灯具起到全面的保护控制和状态参数检测,这是采用常规控制方式所不能达到的。它采用软启动和软关断技术,限制电网电压浪涌,提高了灯具的使用寿命。 体育场馆的照明,除满足各类功能性的竞赛照明外,还需要综合考虑场馆的观众席照明以及应急照明,这是在体育场馆照明设计中一项重要工作。体育场馆人员密集,观众的安全至关重要。绝对不能由于照明的失误,而引起观众的骚乱,出现不必要的、人为的事故。智能照明系统能对场馆中应急照明自启动,确保场地内的安全。 对于多功能的体育场馆,其照明系统的控制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采用智能控制系统,不仅能提升照明系统的控制功能,而且还可以很方便地与整个体育场馆建筑设备综合管理系统连接,向上层系统提供照明系统实时状态和历史资料信息,同时也可接收来自上层管理系统的场景模式照明控制指令,实现统一的、综合的管理和控制。 电气设计论文:民用建筑中电梯的电气设计 论文关键词:电梯;主开关;照明;插座;配线 论文摘要:电梯的电气控制设备由制造厂成套供应,电气控制设备的电源进线及控制和配电出线由安装单位配套。电气设计只需为下列用电设备提供电源、选配断路器和配电线路。 1 概述 电梯电气控制设备由制造厂成套供应,电气控制设备的电源进线及控制和配电出线由安装单位配套。电气设计只需为下列用电设备提供电源、选配断路器和配电线路。 电梯主电源;轿厢、机房和滑轮间的照明和通风;轿顶和底坑的电源插座;机房和滑轮间的电源插座;电梯井道的照明;报警装置。 2 配电设计 2.1电梯的负荷分级和供电要求,应与建筑的重要性和对电梯可靠性的要求相一致,并符合国家标准《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的规定。高层建筑和重要公建的电梯为二级,重要的为一级;一般载货电梯、医用电梯为三级,重要的为二级;多层住宅和普通公建的电梯为三级。高层建筑中的消防电梯,应符合国家标准《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 2.2电梯的供电,宜从变压器低压出口(或低压配电屏)处分开自成供电系统。 一级负荷电梯的供电电源应有两个电源,供电采用两个电源送至最末一级配电装置处,并自动切换,为一级负荷供电的回路应专用,不应接入其它级别的负荷; 二级负荷电梯的供电电源宜有两个电源(或两个回路),供电可采用两个回路送至最末一级配电装置处,并自动切换。当变电系统低压侧为单母线分段且母联断路器采用自动投入方式时,可采用线路可靠独立出线的单回路供电。亦可由应急母线或区域双电源自动互投配电装置出线的、可靠的单回路供电。 消防电梯的供电,应采用两个电源(或两个回路)送至最末一级配电装置处,并自动切换。 三级负荷电梯的供电,宜采用专用回路供电。 2.3 每台电梯应装设单独的隔离电器和保护装置,并设置在机房内便于操作和维修的地点,应能从机房入口处方便、迅速地接近。如果机房为几台电梯共用,各台电梯的隔离电器应易于识别。隔离电器应具有切断电梯正常使用情况下最大电流的能力但不应切断下列设备的供电:轿厢、机房和滑轮间的照明和通风;轿顶和底坑的电源插座;机房和滑轮间的电源插座; 电梯井道的照明;报警装置。 上述照明、通风装置和插座的电源,可以从电梯的主电源开关前取得,由机房内电源配电箱(柜)供电或单设照明配电箱,或另引照明供电回路并单设照明配电箱。 2.4 主开关选择 电梯电源设备的馈电开关宜采用低压断路器。低压断路器的额定电流应根据持续负荷电流和拖动电动机的起动电流来确定。过电流保护装置的负载-时间特性应设备负载-时间特性曲线相配合。 2.5 照明、通风装置和插座的供电回路,根据设备所在部位和工作特点划分,至少应分为两个供电回路并分别设置隔离电器和保护装置: 轿厢用电设备(照明、通风、插座和报警装置)供电回路和保护断路器(如同机房中有几台电梯驱动主机,每个轿厢均应设置一个),此断路器应设置在相应的主开关旁。 机房、井道和底坑用电设备(照明、通风和插座)供电回路和保护断路器,此断路器应设置在机房内,靠近其入口处。 3 电气照明、通风装置和插座设置及控制 3.1 电梯井道照明 封闭式电梯井道应设置永久性的电气照明,在维护修理期间,即使门全部关上,井道亦能被照亮。井道最高和最低点 0.5米以内,各装设一盏灯,中间最大每间隔7m设一盏灯,照度应不小于50lx,分别在机房和底坑设置一控制开关。 3.2 电梯机房照明和电源插座 机房应设有固定式电气照明,地板表面上照度应不小于 200lx。在机房内靠近入口(或几个入口)的适当高度处设有一个开关,以便进入时能控制机房照明。机房内应设置一个或多个电源插座。 3.3 轿厢照明和电源插座 轿厢应装备永久性的电气照明,控制装置上的照度应不小于 50lx,轿厢地面上的照度宜不小于50lx。如果照明是白炽灯,至少要有两只并联的灯泡。 要有可自动再充电的紧急电源,在正常照明电源被中断的情况下,它能至少供 1W灯泡用电1h。在正常照明电源一旦发生故障情况下,应自动接通照明电源。轿顶应设置一个或多个电源插座。 3.4 底坑插座 底坑距底 0.5m处应设置一个电源插座。插座需有防护措施和有一定的防水能力,宜至少达到 IP21。 4 线路敷设 4.1 线缆选择 选择电梯供电导线时,应按电动机铭牌电流及其相应的工作制确定,导线的连续工作载流量应不小于计算电流,线路较长时,还应校验其电压损失(直流电梯电源电压波动范围应不大于± 3%,交流电梯±5%)。 4.2配线选型 根据不同用途,配线可选用导线、硬电缆和软电缆,应有不同的保护方式和敷设方式. 5 防灾及报警装置 5.1消防电梯和平时兼作普通电梯的消防电梯,在撤离层靠近层门的候梯处增设消防专用开关及优先呼梯开关,供火灾时消防队员使用。 5.2为使乘客在需要时能有效地向轿厢外求援,应在轿厢内装设乘客易于识别和触及的报警装置。该装置应采用警铃,对讲系统,外部电话或类似形式的装置。 5.3超高层建筑和级别高的公建,在防灾控制中心宜设置电梯运行状态指示盘。 5.4消防电梯轿厢内应设消防专用固定电话,根据需要可以设闭路监视摄像机。 6 防雷等电位联结 二类防雷建筑物超过 45m和三类防雷建筑物超过60m的建筑,应采取防雷等电位连接措施,电梯导轨的底端和顶端分别与防雷装置连接(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和其它连接导体等)。 7 电梯机房、井道和轿厢中电器装置的间接接触保护 7.1低压配电系统零线和接地线应始终分开。 7.2整个电梯装置的金属件,应采取等电位联结措施。接地支线应分别接至接地干线接线柱上,不得互相连接后再接地。 在各个底坑和各机房均设置等电位连接端子盒,并与防雷装置连接。端子盒分别单独用接地线接至等电位联结端子板,以便于检查和维护。采用铜芯导体,芯线截面不得小于 6mm2,当兼用作防雷等电位联结时,采用铜芯导体,芯线截面不得小于16mm2。 轿厢接地线如利用电缆芯线时,不得少于两根,采用铜芯导体,每根芯线截面不得小于 2.5mm2。 7.3 电位连接、保护接地及电梯控制计算机工作接地与建筑内其它功能的接地共用接地装置。 8 参考图 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在符合国家标准的前提下,设计时可有多种组合方式,配电回路也可适当增减 电气设计论文:卫生间电气设计探讨 摘要:随着人们的居住水平提高,越来越多的电气进入卫生间,而由于在装璜中随意改动已有电气线路,忽视了电气整体安全,带来安全隐患,本文简要介绍卫生间电气安全方面问题。 关键词:电气设计 等电位联结 卫生间 今天,随着人们的住房面积不断扩大,生活质量逐步提高,卫生间承载的功能越来越多,各类电器进入了卫生间给用电安全带来了隐患。卫生间的电气设计要给予高度重视。以下是我的一些设计体会。 一、 电气设备、插座、开关布置 1. 顶灯、浴霸、排气扇都安装在吊顶内。吸顶灯应为防潮灯具。 2. 镜前灯设置与镜子上方,尽量不要使用金属外壳的灯具。 3. 镜下应设置电须刀、电吹风和烘手器等插座。 4. 电热水器插座、洗衣机插座应带开关和面板,安装高度为1.8米。 5. 卫生是潮湿环境,用湿手操作电源开关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电源开关可装在卫生间外面的门旁墙上。若装在卫生间内,应采用拉线开关或防水开关。 二、 线路敷设 1. 所有插座回路都应采用漏电保护开关 2. 卫生间的配管应为暗配,吊顶内则为明配。为达到双重绝缘,提高用电安全,保护管应该用塑料管。 3. 卫生间内应配置电话出线盒。 4. 浴霸的电源线应直接从住户配电箱内引来,用3根2.5mm2的铜芯导线。浴霸用一只开关控制普通照明,用一只或两只开关控制红外灯。 三、 等电位联结 局部等电位联结为用电安全所必需,它对建筑物防雷和电子信息设备的防雷以及其干扰也是必不可少的,而它的实施不过是几根用于联结的导线的连接,花费不多,维护管理也很简单,安全效果却十分明显,因此发达国家对诸如商业、科研等高层建筑物的每一楼层都做一次局部等电位联结,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局部等电位联结在一些电击危险特别大的场所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在浴室、游泳池等特别潮湿的场所内,人体皮肤完全湿透,人体阻抗大幅度下降,金属管道、结构等种种原因传导来的十几伏的不高的电压就可使人体通过大于心室纤维性颤动电 流阈值而电击致死。这种电气事故是不能靠装用漏电保护器、隔离变压器等保护电器来防范的,因为这种使人致死的电压是沿非电的金属管道传导的。唯一的防范措施是在此电击危险特别大的局部场所作局部等电位联结。这样做后,无论从哪一金属管道、结构或PE线导入了不正常电压,由于等电位联结的作用,该场所内所有导电部分的电位都同时升高到同一电位水平,不出现电位差,电击事故自然无由发生。电气人员必须理解这种场所的电气危险性和实施局部等电位联结的重要性,以有效维护人的生命安全。 GB50096—1999《住宅设计规范》6.5.2规定:住宅供电系统应采用TT、TN—c—s或TN—s接地制式,并进行总等电位联结;卫生间宜作局部等电位联结。 在规范的条文说明中对此条作如下说明:洗浴时人体皮肤潮湿,阻抗下降,沿金属管道传导来的较小电压即可引起电击伤亡事故,在卫生间内作“局部等电位联结”可使卫生间处于同一电位,防止出现危险的接触电压。人体触及带电体时会受到电击,电击电流的大小由接触电压和人体阻抗所决定。我国对安全电压作如下规定:在状况1(干燥或湿润的区域、干燥的皮肤、高电阻地面)下为50V;状况2(潮湿的区域、潮湿的皮肤、低电阻地面)下为24V;状况3指当人浸入水中时,皮肤电阻和水电阻可忽略不计,此时的安全电压IEC未作规定,但在编制说明中提出:“例如不超过12V”。在状况1或状况2下,人体触及电源的 N线是没有危险的.此时的N线和PE线之间的电压即使超过15V(通常可达10V左右)也没有危险。但在状况3的情况下,人触及N线也存在电击死亡的可能性。例如某电气设备的N线碰壳,此时该电气设备仍能正常工作,因此难以发现N线碰壳。若该电气设备的外壳与浴室水管相碰,人在浴缸内洗澡,浴缸的排水管处于地电位,进水管和N线的电位相同,两者的电位差远大于2.5V,甚至超过12V,此时人坐在浴缸里触及进水管,就有生命危险。如果把卫生间内所有金属体联成一体,就不存在电位差,从而避免电击的可能。 局部等电位联结的做法在图纸中是不画的,可参照建设部的97SD567“等电位联结安装”标准设计图册施工。具体做法如下:在卫生间内将各种金属管道、结构件(包括混凝土楼板中的钢筋)以及进入卫生间内的视线,用不小于4mm2的铜芯线,通过等电位联结端子箱互相连通。等电位联结导线在地板或墙内暗敷时要穿塑料管保护,其目的是更换导线方便。等电位联结范围内的金属管道等金属体与等电位联结箱内的端子排之间的电阻不应大于5。卫生间内的金属管道的连接处一般不需加跨接线,若发现导通不良时,应作跨接。当卫生间内的水管是塑料管或包塑金属管时,等电位跨接线可接在自来水龙头上;采用金属水管时,跨接线直接接在水管上。卫生间内的污水管因与进水管之间是不通的,因此污水管也要作等电位联结,可接在地漏的管子上。 四、 等电位联结设计安装中一些具体问题 (1)、现时有些管道系统以塑料管代替金属管,对这种管道作等电位联结时应如何处理。 作等电位联结的目的是防范人体同时触及带不同电位的可导电部分时可能发生的电击事故。塑料管不是可导电物质,它不传导电位,在作等电位联结时不需对它作联结,但对金属管道系统中的小段塑料管需作跨接。 (2)、金属管道的连接处裹有黄蘼或聚乙烯薄膜,要加跨接线否。 否。除自来水管的水表处需作跨接外,其他连接处不需跨接。因管道在作丝扣连接时,这些包裹材料的绝缘作用已被破坏,连接处仍然导电。但施工完毕后必须对管 道全长进行一次导通性的测试(详见后文),如发现某一连接处不导电或接触电阻过大,应在该处加作跨接线。 (3)、在一等电位联结系统内是否要对同一种管道重复作多次联结。 只要管道全长导电良好,对一种管道只需在干管上作一次联结,也可用一根联结线兼联相邻的不同管道。 (4)、如一建筑物有多回电源进线,是否每回进线都需作一次总等电位联结。 每回电源进线都需做各自的总等电位联结,所有总等电位联结系统之间必须就近互相联通,使全建筑物电气装置处于同一电位水平上。 (5) 总等电位的接地母排和局部等电位联结的等电位联结端子板之间要否连通。 因这两者间并非一配电系统内上级和下级配电箱之间的关系,等电位联结的作用只是使人体伸臂范围(2.5m)内所接触的电位相等或接近而已 (6)、浴室内本无PE线,其局部等电位联结是否需要与室外的PE线进行联结。 否。浴室内最忌出现不同电位,因不大的电位差就可能引起电击事故,而PE线可能因别处的故障而带电位,自浴室外引进无关的 PE线对防电击并无必要,反而引狼入室,增加一个引入不同电位的渠道。 (7)、 如何确认等电位联结的有效性 只要等电位联结的诸连接处电气上导通就可认为它是有效的。因它只传递电位而不传送电流,不存在连接处发热和增大电压降等问题。对它的连接处接触电阻的要求也不高,一个管道系统和其联结线的总电阻不大于3Ω即为合格。IEC标准对检测此管道电阻的要求是检测电源(交流或直流)的空载电压为4V至24V,检测电流不小于0.2A。现时已有符合此要求的检测联结线和PE线的导通性和阻抗值的仪器供应,其操作比较方便。也可在现场按图4组装来进行检测。检测前先用欧姆表测出接线的电阻值RW,然后如图示接通检测线路。检测时,先将开关S置于断开位置,记下电压表读数U1,然后闭合开关S,调节可变电阻器R使电流表显示大于0.2A的合适值,记下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U2和I以及可变电阻器的电阻值R,可得出如下关系式: U1=I(R+RW+RP)=U2+I(RW+RP), 略加推导可得将测得值代入此式即可获得该管道和其联结线的总电阻值 (8)中性线、PE线、PEN线、联结线性能上的区别何在。 中性线(Neutral Conductor)是回路的带电导体,它正常时通过单相电流、三相不平衡电流和某些谐波电流,这些电流引起的电压降使它正常对地可带几伏电压。 PE线(Protective Conductor)通常指一回路中用于设备接地的导线,但它不是回路的带电导体,除微量的泄漏电流外(三相回路中为三相泄漏电流的失量和)它正常不传送电流,只在设备发生接地故障时传送故障电流并带故障电压。 PEN线指兼有PE线和中性线作用的回路导线。 联结线(Bonding Conductor)不在回路内,不是回路导体,它基本上不传送电流(包括故障电流),只传导电位,使建筑物内可导电部分电位相等或接近。它不似PE线那样紧靠相线敷设,故障电流通过它返回电源的回路电抗远大于PE线,所以它虽然在电路上与PE线是并联的,但故障电流在其上的分流极小,因此它的截面比PE线小许多。 等电位联结也是“连接”(connection),但此连接有只传送电位不传送电流的特点和含义,IEC标准给它取名另一术语“bonding”,译为“联结”,以与一般的“连接”一词相区别。等电位联结线(equipotential bonding conductor)常简称联结线(bonding conductor)。 (9)、上述不同用途的导线对颜色标志有何要求。 IEC标准规定凡用于安全保护目的的各类导线,包括联结线、PE线、PEN线以及接地极的引入线,其全长一概以黄绿相间的颜色标志作为国际通用的颜色标志(PEN线需在导线的首端另加浅兰色标志),以便于这些线路的正确施工和管理。我国施工验收规范也按此作了同样规定。但我国有些施工人员贪图省事,不加区分, 往往采用同一颜色的导线,因此常常接错线路,招致许多不应有的事故。例如PE线和中性线常因颜色相同而接错,使PE线流过中性线的电流,导致带防火漏电保护的电源进线断路器一合闸即跳开,人们误以为是因正常泄漏电流过大而 拆除断路器,其后果是听任接地电弧火灾频频发生,这是我国成为电气火灾多发国家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我国等电位联结的实施尚在起步阶段,等电位联结用的金具,端子板尚无定型产品供应,建筑材料(如金属门、窗框)设备(如浴盆)和一些铸铁管也尚未配置等电位联结端子,给施工带来诸不便,也影响连接的美观,需在现场克服。希望有关制造商能抓住这一商机及时开发出满足等电位联结的各种标准产品。 电气设计论文:小康住宅的电气设计技术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对小康住宅电气设计技术提出的新概念与新要求。电气安全最受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包括防人身电击技术、防电气火灾技术、电涌防护技术、电气检修安全技术和保安技术等。介绍了 适合于住宅小区的安全可靠的配电系统。讨论了小康住宅智能化的发展方向,在对住宅信息化、智能 化和综合布线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方案。 关键词:住宅 电气安全 防人身电击 防电气火灾 电涌保护 智能建筑 综合布线系统 作为人类生存基本需求之一的住宅,已逐步从解困、安居型向小康型发展,实施文明居住。为此,对小康住宅的电气设计提出了新的概念。文明居住的内涵不仅仅只要求居住方便、舒适乃至华丽。现代化的文明居住区对过去没有实施,或者实施甚微的电气安全及住宅信息化、智能化提出了要求。因此,建筑电气设计内容必须更新、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高速发展,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居住要求也有新的变更和企求。 一、安全 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变化及家庭形式多样化,使得人们对安全保障的要求愈来愈烈。这种高度安全性的要求主要体现在防盗、防犯方面,这是最为直观的安全,也最为人们所重视及关注。然而,不为多数人知晓的电气安全更是与人们的生命财产密切相关的。 1、防人身电击技术 在自动切断供电的保护措施中,采用TN或TT接地制式对低压配电系统的安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也存在许多不足和缺陷。 漏电保护电器(RCD)作为实用的防电击措施之一,已为广大电气设计者、管理者及使用者所接受,并付诸实践。 RCD的应用大幅度地提高了安全用电水平,成为防触电事故的有效措施之一,然而,RCD在使用中也存在局限性。例如:RCD无法对因种种原因引起PE线(PEN线)电位升高进行检测。因为RCD所检测的仅只L1、L2、L3相线及N线导体中是否有剩余电流,而无法检测出具有保护功能 PE线是否带剩余电流。 RCD的这种不足是可以通过等电位联结保护措施来弥补的。1996年6月1日开始实 施的国际《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的第四章第四节明确规定,采用接地故障保护时,应实施总等电位联结。按规范规定,当采用低压断路器、熔断等保护电器实施自动切断供电时,应在建筑物内实施总等电位联结。等电位联结的目的不在于缩短保护电器的动作时间,而是降低接触电压值,某些情况下有可能将接触电压降到安全值以下。在正常条件下,安全电压值为50V。等电位联结有总等电位联结(又称主等电位联结)和局部等电位联结(又称辅助等电位联结)。 2、防电气火灾技术 近年来,电气火灾不断增加,已居火灾起因首位,电气设备或线路故障起火是十分常见的起火原因。 电气故障主要是带电导体之间的短路和带电导体与“地”之间的短路。这是所说的“地”是泛指与地有联系的设备外壳、金属管道及构架等外露可导电部分的短路,通常将前者称为短路,后者叫做接地故障。 接地故障虽也表现为短路形式,但它在短路电流值、故障后果和保护措施上与相间短路均不相同。 带电导体产、发生短路时,由于短路电流大,可令保护电器设备自动切断供电,防止电气火灾的发生。而接地故障却因短路电流小,特别是电弧性接地故障,无法令保护电器设备动作,它不仅能导致人身电击,也能引起电气火灾。通常电弧性接地故障起火的危险性及发生的几率大于一般的相间短路。 能引燃起火的电弧电流在500mA以上,IECTC64认为RCD是防范电气火灾的措施之一,但保护装置的IΔn 500mA。 在设计中,我们将防电气火灾的RCD保护设备设在进线处。在选择RCD的IΔn时,未选用其上限值,最佳的保护作用是IΔn 300mA。其动作时间为0.25S(据厂家提供的资料,跳闸时间误差为±20%,即t=0.25s时,跳闸区间为0.3~0.2s)。当电源总箱供电范围内任一处发生能引燃起火的接地故障时,进线处的RCD都能及时切断电源的,从而避免电气火灾的发生。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干线上和支线上的RCD之IΔn配合。一般来说,漏电开关的额定漏电不动作电流IΔn0为额定漏电动作电流IΔn的50%。多个分支线的额定漏电不动作电流之和ΣIΔn0如果大于干线上RCD的50%IΔn,就会使干线上的RCD误动作。 据有关资料介绍,在一些发达国家,要求建筑物电源总进线上设置IΔn≤500mA的RCD,否则,当地的供电公司不予供电。 3、电涌防护技术 为了保护建筑物免遭雷电袭击,设计了由避雷带(针、网)、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组成的外部防雷系统。 然而,雷电电涌可通过室外线路入侵建筑物内的设备,造成毁坏。同时建筑物内部投切过电压亦可造成设备的损伤,这些都是外部防雷系统无法保护的。 防止上述用电设备绝缘被击的主要措施是装设电涌防护器,如过电压保护器、放电间隙、避雷器等。当雷电电涌或内部过电压值大于电涌防护器的动作特性时,均能在瞬间使电涌防护器动作,并通过等电位装置,形成等电位。 也就是说,防范雷电电涌及过电压的措施,是在最短时间内(纳秒级)令其释入电路上产生的大量脉冲能量,通过等电位装置将其泄放至大地,从而降低设备各接口间的电位差,保护用电设备。 在电子时代的今天,住宅内设置的敏感电子设备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大,而这些设备的工作电压却在不断下降,因此它们受到电涌的袭击而损坏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其后果可能使整个系统运作中断,造成经济损失。 4、电气检修安全技术 住宅小区的低压配电系统,不论采用TN或TT制式,其PEN线或N线由于通过负荷电流、不平衡电流、三次谐波电流等等,令其带电位,对地呈现电压。正常工作时,这种电压视情况为几伏乃至十余伏。当然,不可能大过或等于安全电压50V。 如果正常工作时的PEN线或N线的对地电压等于或大于50V,那么设备端子电压则等于或小于120V,这种电压不能令设备正常运转的 ΔUPEN≥50V时设备不能工作然而,例如变配电所因某种原因发生故障,令PEN线或N线电位升高,此时,其对地电压大于安全电压,甚至高达百余伏,这种电压对设备及人体是十分危险的,并且会传至建筑物的进户处。 进户处的电源的总开关若为三级,检修是不会断开N线(请注意,PEN线是不能断开的),如果在N线电位升高时,人员正在检修或安装,由于没有电气隔离措施,这时危险电压会令检修人员发生触电伤亡事故。将电源的总开关选为四级,实施了电气隔离,即将所有带电导体断开,因而就避免上述事故的发生。 需要说明的是,PEN线是PE线与N线合二为一的线路,规范是严禁将其断开的。TN-C-S系统的PNE线在进户配电箱处分成N线及PE线,接入四极总开关的是三根相线及N线。对于TN-C系统而言,不允许装四极开关,在小区的配电系统中,不推荐使用TN-C系统。 在住户用的小配电箱中,进线开关多是选用微型断路器。目前市场上供应的合格MCR,其爬电距离、空气间隙等参数均能满足隔离电器的要求,因此常将其当作隔离电器使用,忽略了隔离电器对“明显断开点”的要求。 目前,某些断路器已有触头状态显示窗,即用红、绿两色分别表示触头是处于分于分断还是合闸的状态,应该说这种有明显断开点的断路器才是符合隔离电器的要求。 5、保安技术 对多层住宅而言,安全系统是进户处设置一道常锁的大门,住户只有使用钥匙方可进出。来访者则要通过设置在大门上的对讲盘和住户取得联系,方可进入。 对于高层住宅,是在入口的门厅处设置常锁大门,住户与来访者的进入程序同多层住宅,但增加了住户与高层管理人员间的对讲。 随着闭路电视技术引入对讲安全系统,住户对来访者的语言及容貌有准确的识别,从而提高了安全程度,这就是可视对讲安全系统。它是在前种系统的基础上增设了一个影像传输通道,在大门的对讲盘上装有摄像头,以观察来访者。 在设计中,可以将视频信号经调制后送入CATV或有线电视前端,住户可以打开电视机在专用频道上观察来访者的相貌,这种系统虽然投资较低,但有公开个人隐私之隙及诸多不便。 另一种则是视频信号直接通过专用同轴电缆送至住户装有显像管的对讲机。这种可视对讲系统是用微型电脑控制的,是目前较为先进的内线控制系统,它具有对讲、密码与开锁,与门卫、管理中心通话功能,还可配合其他周边设备实施可靠的家住安全保护。 用于家住安全保护的设备还有红外探测器、玻璃破碎探测器等,除了业主明确要求设计此类防盗保护设备外,在设计中,一般未设置。 二、安全可靠的配电系统 住宅小区的面积通常是几万平方米至十几万平方米,区内常设置一个或几个小区用低压变配电所(室)。 为节约面积,常将小区的低压变配电所设在住宅的首层、架空层或地下层,由于低压配电系统的工作接地与保护接地无法做到电气上分离且互不影响,所以低压变配电系统只能设计为TN-S式。不选择TN-C-S式的原因是因为PEN线中的工作电流会令PEN带电位,对地呈现电压,不利于安全,还有可能对一些敏感的家用电器产生干扰。 对于不设置变配电所的独立建筑物,其低压配电系统最好能采用TT接地制式。对于同一变压器供电的TN系统,不论是TN-S、TN-C或TN-C-S系统,其PE线或PREN线是连通的,当任一处发生接地故障时,故障电压会沿PE线或PEN传至其他未发生故障处,可能会引起新的电气故障,而TT系统的PE保护线是从各建筑物的接地装置引出的,彼此不会连通,因此某栋建筑物发生接地故障不会殃及其他建筑物,避免了TN系统“窜”电位的缺点。 小区各建筑物采用TT系统时,从低压配电所引出的线路为L1、L2、L3及N线四芯电缆,其配电线路接地故障保护动作特性是: RAIa ≤ 50V 式中 RA——外露可导电部分的接地电阻和PE线电阻(Ω) Ia——保证保护电器切断电路的动作电流(A) RA的值易为用户掌握,因而能较易地确定Ia的值。 以往较少采用TT系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在用电负荷趋大时,要满足RAIa≤50V,则RA应很低,而实际工程又很难满足低接地电阻的要求。自从优质的漏电保护设备问世后,这一难题得到解决,例如,在进户箱设置IΔn=300mA的漏电断路器作为过流保护和防电气火灾的电源开关,此时Ia=0.3A,则RA=50/0.3=166.7Ω,这种接地电阻的要求是极易满足的。 值得一提的是,小区内的小高层、高层建筑日渐增多,按消防规范要求,其内应设置加压风机、消防电梯等消防设备,此时仍选用漏电断路器是不合适的,应改设断路器及漏电继电器的组合。当发生接地故障时,引至小区监控中心的漏电继电器输出接点动作,发生故障报警,但不会令电源开关跳闸。 小区内也有设计TN(TN-S或TN-C-S)配电系统,这种系统的配电线路发生接地故障时,应满足: ZsIa≤V0 式中Zs——接地故障回路的阻抗(Ω) Ia——保证保护电器在规定的时间内自动切断故障回路的电流(A) V0——相线对地电压(V) 由于Zs较难确定,因此也难以正确整定Ia。 另外,由于PE(PEN)线是连通的,查找接地故障的原因、地点也比较难,这可能是许多供电公司不在公用电网中采用TN系统的原因之一。 一般来说,TN系统的保护灵敏度是能满足要求的,但发生电弧性接地故障时,其灵敏度就不能满足要求,因此也要求总电源开关具有漏电的保护功能。 三、合理的配电系统 按深圳供电局推荐,新开发小区一般住宅的安装容量为6kW/户,住户进户开关选32A或40A,其进户线截面不小于6mm2铜芯绝缘线,通常设计为BV-3×10mm2。室内的配线不小于2.5mm2。电度表选用与微机抄表系统接口的宽负荷表10(40)A。 在电子时代的今日,很难估计会出现什么新的家用电器产品,特别是厨房用电设备。为适应这种难以预料的发展,除了在厨房设置较以往多一些的插座外,其供电回路的容量也适当放大,可视住宅面积大小,其配电线路选为:BV-3×4mm2。 对于面积较大的高级住宅,其安装容量按家用电器的设置累计而成,通常大于10kW。单身公寓面积虽小,但“五脏俱全”,其用电量约为3~4kW/户。 在生活水平日渐提高的今日,提高用电可靠性、缩小停电范围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有些设计中,应给予厨房用电一个专用回路,其上设置IΔn=30mA的漏电断路器;客厅、餐厅及卧室用插座则由另一回路供电,其上亦设IΔn=30mA的漏电断路器;照明、空调用回路不设置RCD,原因是它们可视为固定安装设备(不含插头、床头灯等,)不会像电吹风、电熨斗这些时常要拔出插入的设备,使人们有发生间接接触触电事故的可能。如果照明、空调配电线路发生漏电,当漏电电流达到300mA时,则电流总开关跳闸,防止电气火灾发生的可能。 四、住宅智能化 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对智能建筑尚无统一的定义。一般来说,多认为智能建筑是在建筑平台上由三大系统构成,即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BA)、通信自动化系统(CA)及办公自动化系统(OA),也就是俗称的3A系统。 小康住宅智能化,令其在跨世纪以后的相当长一个时间段内能保持其技术先进性。 在构思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方案时,不拘泥不同的定义及各种提法,而是从智能建筑本质出发,充分考虑业主各种需求,以求小区智能化系统的设计结构上优秀、技术上先进,有扩展的可能,且经济合理。 住宅小区用户繁多,各用户对智能建筑功能的要求各不相同,着重点差异较大,对网络系统的需求、构架要求亦不相同,因此,在用户要求不明的情况下,不宜先行设计CA系统的网络机房及相关设备,避免给业主造成投资过大及浪费。 然而,为了不久的将来顺利实施CA、OA系统,现今合理设计综合布线系统是十分必要的。综合布线系统犹如人体内的神经系统,是实施CA、OA系统的基础条件。 通常是根据住宅小区的平面图及各住户对语音点、数据点设置的要求进行综合布线,并通过对管理区子系统的确定,以及主干光纤以及大对数电缆对各个管理区的连接,使住宅小区成为智能化、网络化的小区。 对一般的住户是设计两个语音点、一个数据点,大面积的住户还需酌情增加。在工作区内语音及数控点全部采用五类信息模块安装及采用五类线敷设,以达到高速信息的传输,并能够保证语音及数据点的通用性和互换性。 为了能使将来的数据系统达到100M以太网,因而采用光纤作为主干,选用六芯多模光纤。对于语音信息则采用大对数电缆进行连接。 每个管理区子系统配电室内设有配线架,利用跳线与设备进行连接。采用光纤连接盒进行主干光纤与各个管理区的设备进行连接。 小区设有中央监控中心,可以将机房设备间子系统的主设备设在监控中心内,其与每个管理区子系统间通过光纤及大对数电缆以星形拓补的方式进行连接,实现100Mb/s速率的传输,从而保证每个管理区的信息能在高的速率下进行工作。 新开发的住宅小区的建筑物日趋大型且多功能,服务项目也日渐增多,其使用的机电设备品种名目繁多,分布甚广,管理工作已非人力所能应付,因此采用自动控制技术及计算机技术已成为小区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肯定地说,用计算机技术对各类项目进行控制及管理已成为必然。这种管理方法及前述各类电气设计技术的实施将使建筑物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化建筑物。 住宅小区设计的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可以对小区的送排风及排烟系统、变配电系统、给排水系统、绿化喷灌系统、公共照明系统、住户紧急救助系统、保安巡逻系统、周边红外报警系统及停车场收费系统等进行有效的控制管理,可以对小区的设备进行可靠的操作控制,具有动态监视、监控、报警检测、表格管理及打印,历史数据存储等特点,即时、准确地得到设备运行、故障、维修信息,提高管理信息,提高小区设备易操作性,也提高经济及社会效益。 电气设计论文:关于建筑电气设计施工中与结构相关若干问题的讨论 摘要:本文针对建筑电气设计施工中与结构相关的若干问题进行讨论,提出设计施工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供设计、施工者借鉴。 关键词:建筑电气 结构 防雷 在工程设计中,很多设计师都存在这样一种认识:建筑电气专业所涉及到的管线管径小、数量少、敷设简单,以及防雷接地措施要求不高等,所以电气专业与结构专业的配合往往被忽视,其实不然。随着现代电子产业的发展和大规模智能化建筑的兴起,建筑电气设计中所涉及的各类管线将越来越多,对防雷、防电磁脉冲等保护措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作为设备设计中的一部分,建筑电气设计与其他专业特别是与结构专业之间的协调、配合应该得到相应的重视。基于这一点,本文将分几个方面对电气设计、施工中与结构相关的若干问题加以讨论。 一、利用建筑中的结构钢筋进行防雷与接地 在《建筑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中,多次提到在防雷设计时,应优先利用建筑本身的结构钢筋或钢结构等自然金属,作为防雷装置的一部分,使得在保证安全可靠性的前提下能兼顾经济性。因此,如何利用建筑物的金属导体是防雷设计中的重要问题。 1、屋面结构与接闪器 现代建筑艺术除了追求立面上丰富多彩的线条外,对建筑物顶部造型也力求变化。由于新颖的薄壳、双曲面网架等大量运用, 屋面已经不能再简单的分为平屋面和坡屋面, 这给防雷设计带来一定难度。在设计中除了应按《建筑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中附录二要求的在屋顶外沿和突出部位等易受雷击处设置避雷带外,直接将屋面结构钢筋作为避雷网的一部分也非常必要。 出于防水抗裂考虑,屋面结构一般采用现浇混凝土板,其钢筋由上部钢筋和下部钢筋组成,配筋较密,连接点较多,并且板钢筋均与梁钢筋绑扎连接形成通路。突出屋面的塔楼、楼梯间等也均通过钢筋混凝土柱或构造柱与下层结构相连。因此, 当利用建筑本身的钢筋作为接闪器时,在结构钢筋连接的关键部位如柱内钢筋与梁钢筋绑扎点处进行焊接,即可满足形成电气通路的要求,也就是GB50057-94第3.3.5条条文说明中指出的:“在雷电流流过的路径上,有一些并联的绑扎点时,就会是安全的”。该条文说明同时指出:“利用屋顶钢筋作为接闪器其前提是允许屋顶遭雷击时混凝土会有一些碎片脱开及一小块防水,保温层破坏”。这对屋面结构损害不大,不会影响到建筑物安全。 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是,突出屋面的金属物如金属架、广告牌、旗杆、太阳能热水器、冷水塔、航空障碍灯等,除了其尺寸应符合GB50057-94第4.4.1条及4.1.2条规定外,由于上述金属物通常通过膨胀螺栓固定在屋面板上,或固定于素混凝土基础上,故需通过可靠的电气连接使其形成电气通路。突出屋面的非金属物,按GB50057-94第3.3.2条规定应安装接闪器并与屋面防雷装置连接。 2、利用混凝土柱、墙主筋作为防雷引下线 不同结构形式的各类建筑中均设有一定数量的钢筋混凝土柱,如在砌体结构中设置的构造柱,在混凝土结构中设置的框架柱、剪力墙等,柱中钢筋直径按《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7.3.2条规定砖混结构中构造柱纵向钢筋最小为4φ12,在框架结构中框架柱配筋通常采用Φ14以上螺纹钢筋均可满足GB50057-94中第3.3.5及4.2.1条要求。柱中钢筋的连接形式通常采用绑扎连接、焊接和机械连接,按照《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9-92)规定,避雷引下线的连接为搭接焊接,搭接长度为圆钢直径的6倍,因此,不允许用螺纹钢代替圆钢作搭接钢筋。另外,作为引下线的主钢筋在土建中如果是采用对头碰焊的(在工程中常用的焊接形式有闪光对焊和电渣压力焊,均属于对头碰焊),应在碰焊处按规范补焊搭接圆钢。 3、利用基础地梁作为接地装置 建筑物地基的形式可分为无筋扩展基础、扩展基础、柱下条形基础、筏形、箱形基础、桩基础以及复合地基。按GB50057-94第3.2.4条、第3.3.5条、第3.4.3条、第4.4.3条规定,接地装置应在地面50cm以下,第4.3.5条还规定:防直击雷的人工接地体距建筑物出入口或人行道不应小于3m,当小于3m时水平接地体局部埋深不应小于1m或采取绝缘保护措施。建筑物基础埋深通常由基础自身高度、地面下预埋管线高度及防冻防腐蚀深度等因素决定,一般均大于0.5m。但是在如图1所示的砌体结构中,墙下条形基础由于建筑防水要求,基础圈梁通常设置于标高-0.060处,以代替防潮层, 因此不能作为接地装置。而柱下条形基础及筏形、箱形基础在基础底面设有肋梁,柱下独立基础及各种类型的桩基础均设有基础拉梁或承台梁,以上都可满足作为基础接地体装置的要求。 二、电气管线的预埋与结构布置 电气管线的敷设方式分明敷和暗敷两种。明敷是将管线安装于墙壁、顶棚的表面,对结构影响不大,而暗敷则完全不同。暗敷中,电气管线的预埋是建筑安装工程中的重要部分。电气预埋管线的特点是根数多,平面布置复杂,特别是在墙体中的垂直预埋管线和在楼板中的水平预埋管线由于削弱了结构构件截面,对结构构成一定影响,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加以讨论 1、垂直预埋管线在结构墙体中的敷设 当垂直预埋管线埋设于在钢筋混凝土柱或者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中时,敷设方法相对简单,仅需将线路套管改为钢管,并与结构钢筋绑扎固定,防止在浇筑振捣混凝土时偏位。由于电气管线直径较小,对混凝土墙、柱影响不大,可根据需要灵活布置。但是,当管线垂直埋设于砌体墙体中时,埋设方式相对复杂,这也是电气安装工程与土建工程矛盾较多的地方。结构墙体的形式主要有砌体结构中的承重墙及混凝土结构中的非承重填充墙,下面就这两种情况分开讨论 (1)在砌体结构承重墙上的埋设 砌体结构包括砖砌体、混凝土砌块砌体、石砌体等。首先,在砌体结构中不允许开设水平及斜向通槽,水平预埋管线通常埋设于每层圈梁中。埋入墙体的垂直预埋管以前均直接在墙体上剔槽敷设,但是这种做法会对结构墙体造成损伤,特别是当并列埋设的管线较多时,对整个墙段的承载能力都有影响。按《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中第6.2.14条“不应在截面长边小于500mm的承重墙体、独立柱内埋设管线;不宜在墙体中穿行暗线或预留、开凿沟槽,无法避免时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或按削弱后的截面验算墙体的承载力”。目前可行的方法是在砌筑砖墙时留下120深凹口,宽度可按并列管线数量采用一砖或半砖,待管线预埋后采用C20细石混凝土填实。 当采用空心砖或混凝土空心砌块时,也有一种方法是利用砌体中的孔洞埋设管线,按GB50003-2001中第6.2.14条注“对受力较小或未灌孔的砌块砌体,允许在墙体的竖向孔洞中设置管线”。但实际上常用的KP1型多孔砖孔径约20mm,DM1型多孔砖孔径约18mm,都较小,而且砌块较重,组砌时要求灰缝错开,故此方法施工不便。 当墙体为半砖墙时,按照规范,在半砖墙内不准暗敷管线,如不可避免,则采用局部加设混凝土构造柱的形式,将管线埋设于柱内。 (2)在混凝土结构填充墙上的预埋 混凝土结构中的填充墙仅承担墙体本身的自重,常用的有加气混凝土砌块、粉煤灰混凝土空心砌块等,此类材料的特点是强度低,自重轻,即使发生破坏对主体结构也无影响。因此,在填充墙上的预埋仅仅需要考虑抗裂、隔声等因素,在填充墙上开槽不宜超过墙体厚度的一半。 2. 水平预埋管线在结构楼板中的埋设 结构上楼盖主要有预制装配式楼盖、现浇混凝土楼盖以及无梁楼盖、肋形板楼盖、叠合板楼盖等,由于前两种形式较为常见,这里仅针预制装配式和现浇混凝土楼盖两种形式加以讨论。 (1)水平预埋管在预制装配式楼盖中的埋设 预制装配式楼盖包括预制双向预应力大楼板和预制预应力空心板,通常使用的是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虽然按板的受力钢筋种类分有冷拔低碳钢丝、冷轧带肋钢筋等区别,但板的截面形式及受力钢筋排布形式基本相同。在预制板楼盖中布置管线需要预先向结构专业了解预制板的布置方式使管线沿预制板中圆孔或板缝布置。需要注意的是,在圆孔中布置管线时,引出凿孔要避开板受力主筋位置。常见圆孔板的截面及受力主筋位置如图3所示。当管线沿板缝布置时,由于通常板缝宽度为20-30mm,预埋管线会导致灌缝难以密实,可与结构专业商量采取40-50mm板缝,在板缝中附加一根φ12钢筋加以解决。 (2)水平预埋管线在现浇混凝土楼盖中的埋设 随着混凝土材料变化和施工技术的进步,现浇混凝土楼盖成本逐步降低,施工工艺逐步简化,运用范围越来越广泛。电气管线在现浇板中的平面布置方式较为灵活,但应注意不宜将管线在现浇板内交叉,也不可并排布置,同时按《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电气部分第5.1.9条中指出:敷设在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内的电线管最大外径不宜超过板厚的1/3。这是由于现浇板的板厚一般为80-150mm,管线对混凝土截面的削弱比较大,而且通长的管线会在混凝土板内造成薄弱带,处理不慎就会引起混凝土板开裂,或留下工程隐患。 在现浇板中敷设的水平预埋管也应采取预防机械损伤措施,埋设于现浇板内的管线弯曲半径不小于管外径的10倍。 三、结束语 以上这些只是笔者在实际的设计、施工中的几点思考,希望能为广大读者提供参考借鉴之用。当然,在实际工程中,还有很多值得注意的地方。我们应该在完成本专业设计的同时,注意与其它专业的配合与协作。 电气设计论文:民用建筑中电梯的电气设计 论文关键词:电梯;主开关;照明;插座;配线 论文摘要:电梯的电气控制设备由制造厂成套供应,电气控制设备的电源进线及控制和配电出线由安装单位配套。电气设计只需为下列用电设备提供电源、选配断路器和配电线路。 1 概述 电梯电气控制设备由制造厂成套供应,电气控制设备的电源进线及控制和配电出线由安装单位配套。电气设计只需为下列用电设备提供电源、选配断路器和配电线路。 电梯主电源;轿厢、机房和滑轮间的照明和通风;轿顶和底坑的电源插座;机房和滑轮间的电源插座;电梯井道的照明;报警装置。 2 配电设计 2.1电梯的负荷分级和供电要求,应与建筑的重要性和对电梯可靠性的要求相一致,并符合国家标准《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的规定。高层建筑和重要公建的电梯为二级,重要的为一级;一般载货电梯、医用电梯为三级,重要的为二级;多层住宅和普通公建的电梯为三级。高层建筑中的消防电梯,应符合国家标准《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 2.2电梯的供电,宜从变压器低压出口(或低压配电屏)处分开自成供电系统。 一级负荷电梯的供电电源应有两个电源,供电采用两个电源送至最末一级配电装置处,并自动切换,为一级负荷供电的回路应专用,不应接入其它级别的负荷; 二级负荷电梯的供电电源宜有两个电源(或两个回路),供电可采用两个回路送至最末一级配电装置处,并自动切换。当变电系统低压侧为单母线分段且母联断路器采用自动投入方式时,可采用线路可靠独立出线的单回路供电。亦可由应急母线或区域双电源自动互投配电装置出线的、可靠的单回路供电。 消防电梯的供电,应采用两个电源(或两个回路)送至最末一级配电装置处,并自动切换。 三级负荷电梯的供电,宜采用专用回路供电。 2.3 每台电梯应装设单独的隔离电器和保护装置,并设置在机房内便于操作和维修的地点,应能从机房入口处方便、迅速地接近。如果机房为几台电梯共用,各台电梯的隔离电器应易于识别。隔离电器应具有切断电梯正常使用情况下最大电流的能力但不应切断下列设备的供电:轿厢、机房和滑轮间的照明和通风;轿顶和底坑的电源插座;机房和滑轮间的电源插座; 电梯井道的照明;报警装置。 上述照明、通风装置和插座的电源,可以从电梯的主电源开关前取得,由机房内电源配电箱(柜)供电或单设照明配电箱,或另引照明供电回路并单设照明配电箱。 2.4 主开关选择 电梯电源设备的馈电开关宜采用低压断路器。低压断路器的额定电流应根据持续负荷电流和拖动电动机的起动电流来确定。过电流保护装置的负载-时间特性应设备负载-时间特性曲线相配合。 2.5 照明、通风装置和插座的供电回路,根据设备所在部位和工作特点划分,至少应分为两个供电回路并分别设置隔离电器和保护装置: 轿厢用电设备(照明、通风、插座和报警装置)供电回路和保护断路器(如同机房中有几台电梯驱动主机,每个轿厢均应设置一个),此断路器应设置在相应的主开关旁。 机房、井道和底坑用电设备(照明、通风和插座)供电回路和保护断路器,此断路器应设置在机房内,靠近其入口处。 3 电气照明、通风装置和插座设置及控制 3.1 电梯井道照明 封闭式电梯井道应设置永久性的电气照明,在维护修理期间,即使门全部关上,井道亦能被照亮。井道最高和最低点 0.5米以内,各装设一盏灯,中间最大每间隔7m设一盏灯,照度应不小于50lx,分别在机房和底坑设置一控制开关。 3.2 电梯机房照明和电源插座 机房应设有固定式电气照明,地板表面上照度应不小于 200lx。在机房内靠近入口(或几个入口)的适当高度处设有一个开关,以便进入时能控制机房照明。机房内应设置一个或多个电源插座。 3.3 轿厢照明和电源插座 轿厢应装备永久性的电气照明,控制装置上的照度应不小于 50lx,轿厢地面上的照度宜不小于50lx。如果照明是白炽灯,至少要有两只并联的灯泡。 要有可自动再充电的紧急电源,在正常照明电源被中断的情况下,它能至少供 1W灯泡用电1h。在正常照明电源一旦发生故障情况下,应自动接通照明电源。轿顶应设置一个或多个电源插座。 3.4 底坑插座 底坑距底 0.5m处应设置一个电源插座。插座需有防护措施和有一定的防水能力,宜至少达到 IP21。 4 线路敷设 4.1 线缆选择 选择电梯供电导线时,应按电动机铭牌电流及其相应的工作制确定,导线的连续工作载流量应不小于计算电流,线路较长时,还应校验其电压损失(直流电梯电源电压波动范围应不大于± 3%,交流电梯±5%)。 4.2配线选型 根据不同用途,配线可选用导线、硬电缆和软电缆,应有不同的保护方式和敷设方式. 5 防灾及报警装置 5.1消防电梯和平时兼作普通电梯的消防电梯,在撤离层靠近层门的候梯处增设消防专用开关及优先呼梯开关,供火灾时消防队员使用。 5.2为使乘客在需要时能有效地向轿厢外求援,应在轿厢内装设乘客易于识别和触及的报警装置。该装置应采用警铃,对讲系统,外部电话或类似形式的装置。 5.3超高层建筑和级别高的公建,在防灾控制中心宜设置电梯运行状态指示盘。 5.4消防电梯轿厢内应设消防专用固定电话,根据需要可以设闭路监视摄像机。 6 防雷等电位联结 二类防雷建筑物超过 45m和三类防雷建筑物超过60m的建筑,应采取防雷等电位连接措施,电梯导轨的底端和顶端分别与防雷装置连接(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和其它连接导体等)。 7 电梯机房、井道和轿厢中电器装置的间接接触保护 7.1低压配电系统零线和接地线应始终分开。 7.2整个电梯装置的金属件,应采取等电位联结措施。接地支线应分别接至接地干线接线柱上,不得互相连接后再接地。 在各个底坑和各机房均设置等电位连接端子盒,并与防雷装置连接。端子盒分别单独用接地线接至等电位联结端子板,以便于检查和维护。采用铜芯导体,芯线截面不得小于 6mm2,当兼用作防雷等电位联结时,采用铜芯导体,芯线截面不得小于16mm2。 轿厢接地线如利用电缆芯线时,不得少于两根,采用铜芯导体,每根芯线截面不得小于 2.5mm2。 7.3 电位连接、保护接地及电梯控制计算机工作接地与建筑内其它功能的接地共用接地装置。 电气设计论文:建筑电气设计实习周记 建筑电气设计实习的进行能使学生通过实践磨练意志、发展个性、锻炼能力。下面是小编推荐给大家的建筑电气设计实习周记,希望能带给大家帮助。 建筑电气设计实习周记(一) 务做好生产实习的准备工作!首先了解了一下公司的基本情况以及经营范围,并且参观了公司。并且见到许多电源、变压器及互感器、电器成套装置、大开关电器、塑壳开关、控制仪表、线缆及敷设、用电设备等西多实际的东西。 现场指导教师先大致的向我介绍了一下这些电气设备及器件的功能等,说以后再慢慢学会去深入的了解它们和使用它们!指导老师说,让我在实习的这几天,多掌握电力系统的基本知识,电力负荷计算及无功功率补偿,三相短路分析、计算及效应,变配电所及其一次系统,电气设备的选择与校验,电力线路,供配电系统的继电保护,变电所二次回路及自动装置,电气安全、防雷和接地,电气照明,供配电系统的运行和管理等。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理论联系实际,以得到更加深入的学习! 建筑电气设计实习周记(二) 本周是实习的第一周,本周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认识去好哈的使用和了解电源,原以为,电源是个很简单的东西,就是提供电源嘛!但是远不是我想的那么简单。比如说,今天指导老师向我介绍了三项应急电源(EPS)。称为Emergency(紧急)Power(电力)Supply(供给),是当今重要建筑物中为了电力保障和消防安全而采用的一种应急电源。它主要由输入输出单元、充电模块、电池组、逆变器、监控器、输出切换装置等部分组成。其原理为:在市电正常时,由市电经过输出切换装置给重要负荷供电,同时充电器为蓄电池进行充电或浮充;当市电断电后或电压超出供电范围,控制器启动逆变器,同时输出切换装置将市电供电状态立即切换到逆变器供电,为负荷设备提供应急供电;当市电恢复时,应急电源将恢复为市电供电。 真的没想到,一个电源,竟然会有这么多知识在里面。 建筑电气设计实习周记(三) 本周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和认识变压器。 现场指导老师主要向我介绍了怎样判别电源变压器参数:电源变压器标称功率、电压、电流等参数的标记,日久会脱落或消失。有的市售变压器根本不标注任何参数。这给使用带来极大不便。下面介绍无标记电源变压器参数的判别方法,此方法对选购电源变压器也有参考价值。 1、从外形识别常用电源变压器的铁芯有E形和C形两种。E形铁芯变压器呈壳式结构(铁芯包裹线圈),采用D41、D42优质硅钢片作铁芯,应用广泛。C形铁芯变压器用冷轧硅钢带作铁芯,磁漏小,体积小,呈芯式结构(线圈包裹铁芯)。 2、从绕组引出端子数识别电源变压器常见的有两个绕组,即一个初级和一个次级绕组,因此有四个引出端。 3、从硅钢片的叠片方式识别E形电源变压器的硅钢片是交插入的,E片和I片间不留空气隙,整个铁芯严丝合缝。音频输入、输出变压器的E片和I片之间留有一定的空气隙,这是区别电源和音频变压器的最直观方法。至于C形变压器,一般都是电源变压器。 建筑电气设计实习周记(四) 本周我在之前已经初步了解的情况下,较为深入地学习了互感器的相关知识。 互感器(instrument transformer)是按比例变换电压或电流的设备。其功能主要是将高电压或大电流按比例变换成标准低电压(100V)或标准小电流(5A或10A,均指额定值),以便实现测量仪表、保护设备及自动控制设备的标准化、小型化。同时互感器还可用来隔开高电压系统,以保证人身和 设备的安全。按比例变换电压或电流的设备。互感器分为电压互感器和电流互感器两大类,其主要作用有:将一次系统的电压、电流信息准确地传递到二次侧相关设备;将一次系统的高电压、大电流变换为二次侧的低电压(标准值)、小电流(标准值),使测量、计量仪表和继电器等装置标准化、小型化,并降低了对二次设备的绝缘要求;将二次侧设备以及二次系统与一次系统高压设备在电气方面很好地隔离,从而保证了二次设备和人身的安全。 建筑电气设计实习周记(五) 有了前几周的工作经验,在本周所完成的工作比预期要好的多,所以接下来的工作就会轻松一些了。现在我工作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对自己的工作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本周是我实习以来第一次值夜班,带着我值夜班的是一个老师傅,技术特别精,人也特别的和蔼,对我也非常的照顾,因为晚上值夜班就师傅我们两个人,经过几个夜班的沟通,师傅不仅教我了不少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让我懂得更多的是在社会上也养才有立足之地,怎样才能在残酷的竞争中不被淘汰。夜班相对来说是比较轻松的。没有啥活,只是处理紧急的故障,必须得保持设备的正常运行,前两个夜班我非常的幸运,设备没有出现一个故障,后两个夜班活就比较多,比如摇测电机绝缘,处理一些设备无法正常启动,师傅教会了我不少图纸,一些简单的故障看着图纸也能处理了,通过值夜班让我学到了不少的技术,让我受益匪浅。 建筑电气设计实习周记(六) 在实习的过程中,自己学到了许多原先在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而且我也深深地体会到了学校与社会的不同,也触摸到了市场跳动的脉搏。如果说在象牙塔是看市场,还是比较感性的话,那么当你身临企业,直接接触到企业的生产与销售的话,就会变得理性很多。 因为在市场的竞争受市场竞争规则的约束,从采购、生产到销售都与市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何规避风险,如何开拓市场,如何保证企业的生存发展,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现实。于是理性的判断就显得重要了。在企业的实习过程中,我发现了自己看问题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方式也逐渐开拓,这与实践密不可分,在实践过程中,我又一次感受充实,感受成长。为自己和他人的工作创建一个和谐的氛围,又是那么的重要,于是也就更能体会在企业中人和万事兴的要义。 建筑电气设计实习周记(七) 在这过去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每时每刻都在告诫自己,我在公司里的表现不仅代表的是我个人的形象,还关乎着学校的声誉,所以我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我虚心向师傅们请教的态度得到了公司的认可。 回顾一个多月以来所经历的点点滴滴,发觉实习真的是一种经历,只有亲身体验过之后,才能切身体会到其中滋味。我知道了课本上学的知识都是最基本的知识,不管现实情况怎样变化,抓住了最基本的就能以不便应万变。通过实习,我学到了很多在大学生活里所学不到的知识。 比如,如何与同事,与领导相处。人际关系是刚踏入社会的大学生需要学习的重要一课,在实习时,我经常会留心周围的同事是如何相处的,也尽量虚心请教,与同事们相处,不但可以放松神经,也学了不少为人之道。 电气设计论文:对建筑电气设计中消防设计的探讨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行业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建筑的功能和工艺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电气设计的消防设计是建筑设计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因为建筑电气消防设计不仅关系着后期工程的可实施性和建筑资源的合理利用,而且决定着居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性,所以,在建筑电气设计中的消防设计必须依据相关规范,进行严谨的设计,满足相关工艺要求。本文首先阐明了建筑电气设计中消防设计的重要性,然后对对建筑电气设计中消防设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建筑 电气设计 消防设计 1引言 目前,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随着建筑功能性要求的日益提高,出现了如民用建筑、办公楼、公共建筑等不同类型的建筑,相应的建筑设计和施工工艺要求也越老越高。建筑电气设计中的消防设计可以说是建筑设计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现代的建筑是至关重要的一步,需要相关设计人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在建筑电气设计中,消防系统的设计要根据居住型建筑、办公型建筑以及公共建筑等不同建筑类型的消防系统的实用情况、安全要求、重要性和可能出现消防事故的几率等因素进行全面的考虑,并且要因地制宜,无论是对建筑电气的消防设计还是施工工艺都要严格要求,全面分析,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消防设计及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建筑电气的消防设计主要分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设计和消防配电的设计,电气消防设计依据的相关规定规范主要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等,是否严格的按照规范进行设计是消防设计是否合格的重要检验标准。建筑电气设计中的消防设计是否合理和完善直接决定着建筑发生消防事故时能否及时、有效、有序的进行解决,能否在最大程度上保证相关人员的生命及财产安全等,因此在对建筑电气设计中的消防设计进行探讨时,不仅要明确消防设计在建筑电气设计中的的重要性,而且要深入挖掘其中的问题,严格要求设计和施工过程,确保建筑消防系统的有效性和运作能力。 2为何要强化建筑电气设计中的消防设计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各个行业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其中,建筑行业的进步与发展是最为显著的,但是,随着城市的土地资源利用的局限性,建筑的用地需求却越来越大,所以,大部分建筑群如居住型建筑、办公型建筑以及公用建筑等都向着更高、更密集的形式发展。经济的发展同时带动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越来越注重建筑的装修。在人们的生活中家用电器逐渐增多,其中也不乏贵重电器如电脑、冰箱、空调以及一些空调及室外设备等,再加上建筑安装的广告牌、玻璃幕墙、相关的信号灯以及节日时悬挂的彩灯等,在加重建筑群用电负荷的同时由于这些装修材料以及装修方式的复杂多样性,致使建筑物的火灾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增大,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如果有火灾发生,火势难以被立刻控制,只是建筑高层的居民无法安全快速的疏散,不仅加大了消防人员援救的难度,而且为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如果是在火势严重,情况紧急时,消防人员难以仅凭自己的力量去进行援救工作,不止会耽误救援的最佳时机,导致人们生民财产的安全受到威胁,而且还会因为消防工作的延误和低效而造成难以估计的经济损失,甚至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安定和和谐。所以,建筑电气设计中消防设计作为构成建筑消防安全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建筑电气的消防系统设计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标准和规范,保证建筑物电气设计的消防设计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以及施工的准确性。还要建筑消防设计人员加强自身的消防设计的法律法规意识,明确建筑电气设计中消防设计的重要性,以及消防设计之于人民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3建筑电气设计中消防设计的要点与工艺要求 建筑电气的消防设计主要分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设计和消防配电的设计,电气消防设计依据的相关规定规范主要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等。 3.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设计 建筑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设计要严格按照《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等相关规范和标准。建筑电气的消防设计中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电源的设计与施工要严格根据一级供电负荷以及二级供电负荷的 工艺要求,安装两个以上(包括两个)的电源来供电,保证消防控制室可与其进行自动切换。一般建筑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以 ups 电源作为其crt 显示器与消防通讯设备的电源,同时还要安装直流电源作为备用电源。建筑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要在欠压和超压时有报警功能,并保证电源的标准性和规范性。 3.2消防配电系统的设计 建筑消防过程中要是可避免出现电源停止供电的现象,但是,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要保证启动相关的配电系统,使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令消防设备恢复正常的工作。通常情况下消防配电系统中应急发电装置的功率做大能达到供电负荷的一半,为保证电机组的持续正常工作,及时为消防系统供电,一般要采用分批启动消防设备的方式。与此同时,在建筑电气消防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在对不属于消防系统电源的断开时要使用低压断路器的分励脱扣器,然而,因为低压断路器的型号各异,同时其分励线圈在进行分励脱扣时所需提供的电流和框架电流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差异,所以需要通过在配电室的主配电箱上或是低压出线开关上实施消防系统电源的断开,如此一来,既能保证联动系统操作方便和电源的选择性断开,又保证了消防配电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3确定建筑的供电负荷 设计建筑消防系统的前提就是先确定建筑的供电负荷等级。建筑供电负荷等级的确定要严格根据《建筑防火设计规范》 等相关标准和规范。在等级确定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供电负荷的电源使用情况,对于一级供电负荷要有最少两个供电电源,如果其中一个电源出现供电故障,要保证另一个电源的供电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对于二级供电负荷主要是要保证供电的持续不断,当电力变压器发生故障或是供电线路出现故障时要使供电及时恢复。 4总结 总而言之,消防设计在建筑电气设计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设计工作,需要严格的设计规范和很高的工艺要求,还要相关的设计人员、施工人员具有很强的技术能力和全面的消防知识。建筑的消防设计直接关系着建筑的功能性的体现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可靠性,同时建筑电气设计中消防设计也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领域。 电气设计论文:浅谈住宅楼电气设计 摘 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 科学 技术的 发展 ,住宅楼电气的设计建设也应跟上时代的步伐。简述 现代 住宅楼电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住宅;电气设计;方向 随着我国社会 经济 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各类家用电器逐渐增多,特别是空调、大荧屏彩电等大功率电器进入普通家庭,使住宅设计由原来纯照明向多功能的方向发展。 1 住宅用电负荷的预测 住宅面积分为三类:小型住宅60m2以下,中型住宅60~100m2,大型住宅100m2以上。一般小型住宅照明用电负荷500w,娱乐用电(包括电视机、音响、电脑等)负荷950w,厨房用电(包括电饭煲、电热开水器等)负荷3500w,卫生间用电(洗衣机、排气扇)负荷1170w,空调用电负荷2250w,综合上述各类用电负荷共8370w,中型住宅乘1.3系数10881w,大型住宅乘2.6系数21762w。根据统计调查,一般住宅用电负荷的高峰期是夏天晚饭后的时间,这时用电负荷有:电视、电冰箱、电热开水器、消毒碗柜、电脑、空调,共有住宅用电负荷的40%,查设计手册得需要系数0.4~0.6,所以根据实际情况,我们设计时取0.4系数便可以,则小型住宅负荷 计算 取3.5kw,中型住宅负荷计算取4.5kw,大型住宅负荷计算取8.5kw即可。 2 住宅的电源与配电系统 一般住宅供电由小区变配电所引入,应采用三相四线(tn-c系统),经重复接地后进入单元总电表开关箱,改成三相五线制(tn-s系统)后再放射到各用户,配电箱中应有短路、过载、漏电保护,断路器应选用能同时切断相线——中性线的断路器。住宅用电负荷计量应采用一户一表制,建议将单元总开关及分户电能表集中设置以便管理。户内配电系统:随着家用电器的增多,为避免电气线路过载和降低谐波电压的影响,户内配电系统应采用多回路形式,至少应设照明回路、一般插座回路和空调回路,如实际需要也可将厨房和淋浴室设为单独回路。此外考虑到家庭办公和信息化的发展,还应增加一条专用回路。 3 导线及电器设备的选择 室内外导线及电器设备的选择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住宅用电的安全及经济效益,因而必须在工程设计中合理选用导线和有关电器设备。 3.1导线的选择 导线的选择主要是确定导线的型号和规格,其原则是既能保证配电的质量与安全又能节省材料,做到既经济又合理。其中导线型号应按使用工作电压及敷设环境来选择;导线的规格(导线截面)可按下列要求进行选择: (1)有足够的机械强度。为防止出现断线事故,导线必须有足够的机械强度,一般照明回路计算电流较小时(<10a),其导线都应按机械强度选择。 (2)能确保导线安全运行。选择导线时应保证其安全电流大于长期最大负载电流,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a.在选择进户线及干线截面时应留有适当余量; b.单相制中的中性线应与相线截面相同; c.三相四线制中的中性线载流量不应小于线路中的最大不平衡负荷电流。用于接中性线保护的中性线,其电导不应小于该线路相线电导的50%,气体放电灯的照明线路因受三次谐波电流的影响,其中性线截面应按最大一相电流选用。 (3)能确保电压质量。对于住宅建筑来说,电源引入端至负荷末端的线路电压损失不应大于2.5%,如线路电压损失值大于规定电压损失允许值,应加大导线截面以保证线路的电压质量。 总之,在选择导线时要考虑实际使用及未来发展需要,适当留有余量,减少电压损失,保证导线使用的安全可靠和经济有效。 3.2电器设备的选择 电器设备主要指电源配电箱、电表、控制开关、漏电保护开关及电源插座等。电器设备的选择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选用时应根据住宅的负荷情况、安装要求、使用环境、设备的工作电压和工作电流等合理选择电器设备的型号规格,注意设备的容量等级宁大勿小,但又要避免选得过大造成浪费,一般来说在计算工作电流的基础上选大一级即可。为确保其质量,应选用符合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标准和国内gb、jb有关行业标准,并具有产品质量认可证书的电器产品。总之,电器设备的选择尽可能做到安全可靠和经济合理。 4 防雷与接地 4.1防雷内容与措施 防雷内容一般可分为:防直击雷,防感应雷及防高电位入侵三个内容。就防直击雷而言,一般是在屋面易受雷击部位安装接闪器,然后通过引下线与接地电阻很小的接地装置可靠连接,安装时要注意屋面突出的金属部件与避雷针、带、网应全部可靠连接。目前一般利用屋面板钢筋作为避雷网,柱主钢筋作为引下线,基础钢筋作为接地装置,这是较为实用经济的作法。为了防止感应雷和高电位入侵的危害,可在电缆进出户处将绝缘子的铁脚支架可靠接地,同时安装避雷器或其它型式的过电压保护器。此外要强调进行等电位联结,也就是在设计施工中要把建筑物内、附近的所有金属物用电气的方法连接起来使整座建筑物空间成为一个良好的等电位体,这样能有效地降低建筑物内部和附近不同金属部件间的电位差,从而避免内部的设备被高电位反击和人被雷击的事故。 4.2安全接地的形式与要求 在住宅电气设计建设中为确保电器设备和人身安全务必做好用电系统的安全接地。目前我国的住宅配电系统方式一般有三种:tt、tn-c-s和tn-s系统,在进行设计施工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接地系统。以下着重谈谈住宅配电系统中的保护接地。 在中性点不接地的低压供电系统中,电气设备必须保护接地,接地电阻r≤4ω。在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低压供电系统中既可采用保护接地,也可采用保护接中性线。为确保接中性线保护系统的安全可靠,必须将中性线干线或支线的终端再次接地,这称为重复接地。重复接地有以下作用:增大流过线路保护装置的电流使其加速动作,从而减轻或避免事故的发生;设置重复接地后可降低漏电设备的对地电压,减少触电的危险程度。为确保接中性线保护的安全可靠,按规定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重复接地的接地电阻必须小于10ω;(2)保护接中性线的其电导不得小于线路中相线电导的一半;(3)在任何情况下,同一供电系统中不可一部分电气设备采用“保护接地”,另一部份采用“保护接中性线”;(4)用于接中性线保护的中性线不能安装带熔丝的开关或熔断器。 此外,随着家用电器的增多及智能化的 发展 ,应作好防静电接地和屏蔽接地工作。 5 消防系统 大型 现代 住宅中由于电气设备越多就越容易发生火灾,因此应安装完善的消防系统。大型现代住宅在电气消防方面应做到以下几点: (1)供电电源应采用两路方式,一路为市电电源,另一路为应急电源; (2)有应急照明系统; (3)应用手动响鸣火警警报系统,如可能,可加装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4)开关和导线应选用符合防火规范的开关和阻燃型的电线电缆。 6 智能化发展 在 科学 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随着微机自动检测及控制技术、 计算 机 网络 技术、通讯技术的发展,楼宇智能化的实现已成为可能。未来的住宅楼应有一个由检测单元、执行单元、数据采集单元、控制单元和微机组成的智能监控系统,由该系统对楼宇内的设备运行、电气故障、火灾、盗情等进行集中监控。再设置综合布线系统,将一定区域内的楼宇按星型拓朴结构建成小区局域网,进而所有局域网连接,同时与公安、消防、电讯、广播住宅管理等部门连网从而建成城市住宅管理信息网络,实现住宅的全天候、全方位监控和管理。 综上所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住宅楼电气的设计建设也应跟上时代的步伐。在保证安全可靠、 经济 实用的基础上引入高科技技术,使人们的生活更美好。 电气设计论文:工业建筑工程电气设计分析 摘要: 建筑工程的用途比较广泛,可以在不同的用途内进行使用,不同的用途就有不一样的使用功能,除了在主体强度等建筑因素当中体现,电气设计的不同还可以体现。所以,为了实现不同工业建筑工程的功能性质,还要对电气系统进行差异化设计。这是针对工业建筑而言的,来使工程的电气系统能够正常的使用,体现出它的功能用途。 关键词: 工业;建筑工程;电气设计 引言: 电气工程是工业建筑项目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要将工业建筑的电气设计与其他的电气设计区别开来的,我们要明白工业建筑电气设计的要求,明白在工业建筑当中的地位。下面就通过实际操作的工业建筑电气工程,分别可以从电气设计的过程、特点和工业建筑电气在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来进行阐述。 一、电气设计在工业建筑工程的流程的特点 电气设计一般的步骤:方案的设计、初步设计、深度设计、施工图设计,以上的流程是相对于普通的建筑工程而言的。工业建筑工程电气设计与普通的建筑设计流程是一模一样的,但是工业建筑工程电气设计需要注意在工业投产的需求。 1、工业建筑工程电气设计的设计方案 在方案的设计上必须要符合工业工艺生产的要求,必须在这个前提下确定设计的方向。因此,在这个阶段,我们首先要对工业建筑要求的电气设计方向进行确定,然后提出计划新建的工业工程所需要的电气系统的类别,在对计划新建的电气系统当中需要匹配的变压系统和配电系统、照明等级等系统。这就是与其他普通建筑的电气设计区别于开来的特点,在其他方面,我们要更多的考虑到工业建筑工程所需要的电源电压、照明等级等,其次需要对工业设备的负荷进行选择载体回路方式和选择匹配的导体。 2、工业建筑工程电气的初步设计 我们要对工业建筑工程进行大概的设计,就是我们所说的初步设计的大概含义。在初步设计阶段,要对工业建筑的电气进行专业化的设计,在设计当中必须包括工业建筑电气项目的进行设计的说明书、设计的图纸、主要电气设备明细和建筑电气计划书。这就好与普通的电气设计进行区分开来,设计的说明书当中还要明确的标注工业设备的用电分配,在设计的图纸中要进行明确的标注,因为设备的使用是工业建筑特点之一,所以还要针对设备要做好电气计划书 3、工业建筑工程电气的施工图设计 在电气工程中需要对施工进行设计,要对在电气施工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无法预计的问题,需要在工程中及时的进行修改,需要保障完工之后的成果与设计图上保持一致,避免维修时找不到问题的所在,因此我们还要对单独使用时出现的问题进行考虑,将施工方式结合起来,对设计图纸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改,在施工中能满足施工的要求,方便以后对施工进行维修和维护 二、工业建筑工程电气设计中常见的问题 在我们的电气设计当中,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设备和器件都没有安装的要求和明确的尺寸和数据参考。例如,在工业建筑电气设计中对配电箱的选择,需要设计人员在工业当中使用的配电箱与住宅的配电箱区别开来,避免造成配电箱功率的浪费。 1、设计的深度不够 设计深度对电气的设计尤其重要,设计的深度不够的话,会影响到电气的使用。如果工作人员在对电气设计时,没有进行仔细的进行设计的化,尤其是一些小的细节方面没有标注清楚,会造成工作人员在安装的时候不能按照图纸里面的设计进行安装,从而导致与设计图纸不符合,会对项目在电气工程当中的建设造成严重的影响,导致项目不能按照原来的计划进行。比如,按照规定在电力设计当中要对电气设备的型号、名称、规格参数及数量都要在设计中明确的标注出来,但是设计人员只有时忽略了在设计图中没有将规格、数量标注出来。在采购的时候,往往容易造成设备采购错误,在安装的时候容易出现错误。 2、相关专业的设计工作衔接不利 每个项目工程当中都设计到很多的专业,每个部门中都有相关专业的人员参与到工程项目当中,都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负责。在每一项工程当中专业的人员相较于就显的比较的多,而且在工作上进行相关联的工作就容易出现问题,不能进行密切的配合。例如,在建筑的设计当中,将避雷针等装置以钢筋作为载体作为建筑的一部分,所以在电气设计当中,都要在设计图纸上进行标注清楚。在设计当中要明确,将避雷针的设计属于电气设计的范围内,要在设计图纸上面标注清楚,在施工当中,施工的人员要按照图纸来进行施工,如果没有将避雷针与建筑的钢筋进行连接,而导致项目的返工。 3、将工业建筑设计与普通电气系统的区别 工业建筑设计与普通的电气系统是由很大的区别的。例如,在工业建筑当中一般采用的是低层的建筑,建筑的高度与其他的相比都比较的高,建筑面积较大,电力的负荷也比较大。在工业建筑当中会大规模的接触到动力设备配电线路、明敷设线路等问题,所以我们要将工业建筑的工程规模、消防等级和工艺流程的特点认识清楚,方便在设计中提供相应的依据。因此在工业建筑电气设计当中有很多问题需要注意的。 结语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对工业建筑工程的电气设计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了电气设计中的注意事项。 作者:张贵军 单位:瓦房店轴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电气设计论文:多功能建筑工程电气设计探讨 摘要: 对高层建筑中电气设计开展形式进行详细的探讨,促进管理计划更高效完成,减少电气系统运行使用发生故障的几率。 关键词: 高层建筑;多功能;电气设计 1供电系统的设计探讨 1.1负荷分级确定。 在对高层建筑的电气系统进行设计时,供电阶段要根据用电器的使用需求来进行,这样的环境中供电任务才能更高效进行。负荷等级划分可以参照设备的使用说明书来进行,与设备的运行使用需求量也有很大的关系。基于负荷分级基础上开展的电气设计更具有安全性,能够在基层更高效的落实应用。加强消防设施中有关于设备运行安全性的检验,对设备后续使用也有很大的帮助。 1.2供电电源的选择。 供电电源要满足高层建筑的整体使用需求,并且在现场也要进行运行安全性检验,计算总的荷载是否与系统运行功率保持一致。电源部分在设计时要安装继电保护装置,这样当用电系统的运行出现异常时会自动断开保护设备安全性。电源选择是设计的重点部分,也是后续电气设备安装的依据。 1.3应急电源的选择。 应急电源是高层建筑电气中消防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普通照明系统损坏后快速导通,设计标准要达到消防安全管理规定,使用独立与常规电源的发电设备,高层建筑投入使用后,常规电源故障会自动切换到应急电源,保障高层电气设备能够得到稳定的电能供应。导通时间要控制在10秒中以内,通常是以柴油为原料来发电的,日常静止断开时要定期对设备安全情况进行检验。应急电源安装位置的通风情况要达到标准,并远离依然物品。柴油发电机组设置在地下一层汽车库入口旁,通风方式为自然进风,机械排风。在柴油发电机房内设置储油间,其日用油箱储存量为1200L的燃油量。 1.4配电方案。 采用两路10kV市电电源(双重电源)作为常用电源,并满足当任何一路电源发生故障时,另一路电源仍能满足全部一级及二级负荷。自设柴油发电机组作为应急电源,在地下一层设置10/0.4kV变配电所。 1.5变压器容量和台数的确定。 变压器容量和台数要根据地区供电条件、负荷性质、用电容量和运行方式等条件综合确定,本工程选用包封线圈式干式变压器SCB10并带金属保护外壳。变压器容量为2×1000+2×800kVA,每台变压器的负载率大约为80%。 1.6供配电系统的运行方式。 低压系统的供电分为三大部分:主楼及地下室二级负荷由4#变压器供电;主楼及地下室一级负荷由3#变压器供电,1#、2#变压器给空调负荷供电;应急负荷由柴油发电机供电。 2低压配电和照明系统设计探讨 2.1低压配电系统。 配电系统的设计,采用组合的方法来进行,高层建筑电气系统供应方式比较复杂,结合不同楼层的实际方法来进行,低压系统的设计中稳压模块是很重要的。要保障所传输的电流处于恒定状态,并且不存在电流干扰。计算出电流产生到完成传输所需要的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并针对导通时间不合理的设备进行调查分析,探讨更有效的优化方法,提升设备运行使用安全性,以免设备使用期间出现不合理的现象。由于高层建筑内部较为复杂,一旦发生火灾在第一时间如果不能够出去,将直接导致内部人员的伤亡,所以为了避免在逃生过程中由于电源中断而造成的损伤,在公共区域设计醒目的疏散撤离标志是十分重要的,并且在设计中为了防止应急电路受楼梯垮塌受损,配置应急灯独立电源也是十分必要的。 2.2低压配电电缆。 电缆部分的设计安装,要考虑安全保护系统功能是否能够实现,绝缘层也要完整,一旦损坏绝缘与防火性能都会丧失,不利于电缆设备安全使用。所通过的电流一旦超出了安全范围,也很容易会引发火灾事故,因电缆温度升高而引起的,不利于使用安全,因此在电气系统中电缆设计与安装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在进行高层建筑物以及内部重要设施的防火处理过程中,应该采用阻燃低烟无卤交联乙烯绝缘电力电缆等相关的配电设备,并通过建立一种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对建筑的内部进行良好的保护,在进行消防设备的供电干线与分支干线的设计过程中应该采用一种矿物绝缘的电缆;只有保证相关线路的敷设保护措施达到了防火的要求,才能够采用有机绝缘耐火类的电脑,在进行应急照明配电主干线以及相关的分值低压电缆的敷设过程中一般应该采用一种有机绝缘的耐火电缆。在进行普通供电设备的低压供电电缆的选择过程中依旧应该选择一种无卤低烟阻燃的交联聚乙烯电缆。 2.3照明系统。 在照明系统的设计过程中一般安装的地点是非常的多的,最为主要的几个地点包括了变配电所、水房、值班室等相关的控制中枢部门以及一些具有大量人群聚集的地点。应急照明系统以及在发生事故过程中使用的疏散指示系统采用的全部都是双电源末端切换的一种控制方式,在疏散指示灯的内部为了提高其实际的应用价值,一般在里面都配备了镍镉电池。一旦在发生事故的过程中,正常的供电电源不能够为相关的设备继续供电,那么就必须使用设备内部的电源进行电力的供应,在备用照明以及疏散照明灯的系统设计过程中,一般对其使用的实践对进行了规定,在一般性质的平面疏散区域的内部大多数采用的供电实践都应该在三十分钟以上,在专用的消防区域一般的供电实践最长将会达到三个小时以上,一边消防工作、救援工作、逃生环节能够得到充足的时间。 3注重设计中接地形式的采用 高层建筑多功能建筑工程中对电器的接地设计也是十分重视的,在进行接地形式以及相关安全保护措施的安装过程中应该选用专业的电器设计安装人员进行实地的操作,虽然系统的选择是一项比较复杂的过程,但是工作人员只要在选择的过程中能够细致、谨慎的对当地的环境、用户的需求等相关的状况进行探查就可以制定合理的方案。通过以上分析,在进行建筑物内部供电的设计时,接地系统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他安装的成功与否直接与整个高层建筑物内部的供电可靠性、安全性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在建筑的内部由于大量的设备使用直流接地、交流工作,所以在进行安装保护的过程中还应该重视防雷接地的相关技术措施的应用。面对建筑内部由于安装了大型计算机、消防等相关的电子工作时而导致静电问题的发生,进而对内部电磁波的产生产生影响,导致精密仪器不能够正常的工作,所以在进行高层建筑内部电气接地设计的过程中,还应该充分的考虑防静电的技术措施以及相应的屏蔽接地的要求,然后采用屏蔽技术手段进行处理。 4做好电气设计中的防雷工作 对于大面积公共建筑这些属于二、三类的防雷建筑工程,综合分析该地区的气候状况,以一年为单位计算雷雨次数并预计建筑物念雷击次数,然后根据数据进行必要的防雷措施。只有采用科学有效地防雷措施才是建筑电力系统防雷工作的关键所在。因此在进行建筑物防雷设计时要严格按国内有关的电气设计规范对于一些民用建筑以及大型商业建筑的主要防雷措施进行细致分析以及对户外架空线路进行必要的防雷措施,并且建筑设计单位也要格外重视采取防雷改进措施的必要性,也只有建筑单位正确的实施了防雷技术,才能有效地确保防雷工作的可靠性。 作者:刘征 单位:黑龙江省创业农场建设科
市政给排水管道施工篇1 市政排水管道建设工程虽然施工工艺相对不太复杂,但是由于大多项目是在市区施工,环境复杂,既有的地下管线及电缆情况不明,在确保既有工程安全的前提下,还要考虑地上交通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施工难度增加,施工质量和工期往往无法保证。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对市政管道施工中的质量如何控制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根据市政管道施工的实际情况,可将施工的全过程分为管道铺设前的准备、管道铺设和施工场地恢复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关键工程是: 1.管道铺设前的准备 1.1道路的拆除与恢复城区管道施工时,将有一定数量的既有路面被破除。为保证施工安全和路基质量,施工时要求管道在道路上开挖时,根据施工图纸设计要求,计算出开口宽度,并用白漆标注出开挖线,用切割机将路面切断,表层的破碎沥青面层及路基渣层,由挖掘机开挖,路基稳定砂层合理堆放以备回用,余土由自卸车运至弃土场。管道施工完成后,沟槽回填质量将直接影响道路的质量和使用功能。该工程管顶上500mm内回填素土,采用电动轻夯机分层夯实,以外采用蛙式打夯机分层夯填,回填时每层虚铺土层控制在250mm以内。每层夯填完成时,专职实验人员采用核子密度仪测量其密实度,以保证压实率达到95%以上。根据原道路结构情况,进行道路恢复。 1.2地上、地下公用设施的保护管道沟槽开挖时,应根据地质土层情况及时采用支撑,以免造成滑坡、塌方。开挖边坡及支撑形式要交项目监理审查,得到认可后方能施工。在建筑物、构筑物基础及电线杆、灯杆附近开挖时应上报防止其下沉或变形的措施、加固工程计算书及图纸,并交项目监理审批。某些地段需要排水,以使开挖人员始终在干燥环境中工作。排水过程不得使地面产生过大的沉降,影响现场周围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公用设施的正常使用和安全。在建筑物、构筑物基础及电线杆、灯杆附近开挖,采用钢板桩加固。在高压线下开挖时,挖掘机要求不在电线正下方工作,必要时采用人工开挖。在公路边上开挖沟槽,在靠近公路一侧设立安全和警告标志,如护栏、路障及危险旗,在夜晚悬挂红灯。开挖过程中,遇有电缆、管道或其他构筑物时,及时与有关单位联系会同处理地下管线和各种构筑物,尽量临时迁移;如无法迁移,必须挖出使其外露,并采取吊、托等加固措施。 2.管道施工 2.1沟槽开挖与支护该项目中,土方的工作量占整个工程的很大比重,在安排上采用两台轮胎式挖掘机、一台75kW推土机配合开挖与人工开挖相结合,在需土方运输的地方配备两台自卸汽车。在开挖前逐一探明地下既有管道、电缆和其他构筑物的位置,将调查结果和处理方案送交业主和相关管理单位确认,以便进行相应的保护、迁移等措施,保证开挖工作持续进行。 2.2管道安装 2.2.1管材的选用和检查。管材及主要配件由选定的合格制造商提供,管材进场后,由施工方材料工程师对产品的质量进行验证。当外观检查不能确保管材的质量时,进行内、外压试验。进场的管子必须是经过专业实验室批量检验合格并取得检验合格报告的产品。 2.2.2下管。根据测放的中心线,用细绳控制好管道的一侧边线。采用8t轮胎式吊车下管,吊车沿沟槽开行至距沟边缘1m处,以避免沟壁坍塌,影响沟槽边坡的稳定。下管时用专用吊钩或柔性吊索,严禁用钢丝绳穿入管内起吊。同时有专人指挥,绑(套)管子应找好重心,平吊轻放,避免扰动基底管道相互碰撞。在施工现场狭窄不便机械下管的地段,采用人工压绳下管。有架空线路时,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管节下入沟槽时,避免与槽壁支撑及槽下的管道相互碰撞,严格控制水平与方向。管道的安装一定要符合质量要求:管道必须垫稳,管底坡度不得倒流水,缝宽应均匀,管道内不得有泥土、砖石、砂浆、木块等杂物;管座混凝土应捣实,与管壁紧密结合;管座回填粗砂应密实。 2.3管道闭水试验管道回填土前应采用闭水法进行严密性试验。 231闭水试验前的检查工作。检查管道及检查井外观质量合格;管道未还土且沟槽内无积水;全部预留孔洞均封堵且不漏水;管道两端堵板承载力经核算并大于水压力的合力;除预留进出水管外,其余封堵坚固不漏水。 2.3.2闭水试验的方法。排水管道作闭水试验,宜从上游往下游分段进行,上游段试验完毕,可往下游段倒水,以节约用水。试验管段应按井距分隔,带井试验,每3个井段由监理工程师任指定一段进行。试验段上游设计水头不超过管顶内壁时,试验水头从试验段上游管顶内壁2m计。试验段上游设计水头超过管顶内壁时,试验水头以试验段上游设计水头加2m计。当计算出的试验水头超过上游检查井井口时,试验水头以上游检查井井口高度为准。 3.施工场地恢复 3.1管沟回填管道安装完毕并经水压试验合格后,经项目经理批准后及时进行管沟回填。管道回填采用人工回填。检查井回填前先将盖板坐浆盖好,并通过测量保证标高准确后,井墙和井筒周围同时回填。管沟回填前清除槽内遗留的木板、草帘、砖头、钢材等杂物,且槽内不能积水。将所有回填土的含水量控制在其最佳含水量附近。还土时按基底排水方向由高至低分层进行,管腔两侧也同时进行。工程完工后,迅速好细地复原所有施工地面,使之恢复施工前的状态,达到监理认可的程度。并维护上述地面直至缺陷责任期结束。 3.2路面恢复 3.2.1沥青混合料摊铺。摊铺沥青混凝土前2h-3h,在水泥稳定砂基层上用汽车式沥青喷洒机浇洒透层沥青;在与路缘石、雨水口等其他构筑物侧面浇洒粘层油。粘层油采用液体慢凝1号或2号石油沥青或用60号石油沥青与汽油掺配而成。在路面接搓或与检查井、雨水口接触处应涂刷一层薄沥青。在铺筑过程中现场应设1人—2人来回检查,防止车辆、施工人员及其他机械碰撞支撑杆或钢丝。摊铺前将熨平板预热15min-20min,使其接缝处原路面的温度达65℃以上再新开始铺筑路段,应使高度为各层的厚度乘以各层的松铺系数,使熨平板与路面横坡一致,然后在全宽度范围内填5块木块,使熨平板放稳。当接着已铺好的沥青层铺筑时,应量出横缝处新铺路面的实际厚度,再乘以各层的松铺系数,确定在已铺路面上应垫的高度。再在全宽度范围内垫5块木块,使熨平板放稳。开始摊铺时,逐车检测混合料的温度,应不低于130℃。调整摊铺机的振夯频率及振幅,使摊铺后的沥青混合料具有80%以上的初始密度。 3.2.2沥青混凝土碾压。沥青混合料各层的碾压成型分为初压、复压、终压三个阶段。为避免碾压时混合料推挤产生壅包,碾压时应将驱动轮朝向摊铺机;碾压路线及方向不应突然改变;压路机起动、停止必须减速缓行。对压路机无法压实的死角、边缘、接头等,应采用小型振动压路机或手扶振动夯趁热压实。压路机折回不应处在同一横断面上。在当天碾压的尚未冷却的沥青混凝土面层上,不得停放压路机或其他车辆,并防止矿料、油料和杂物散落在沥青面层上。要对初压、复压、终压段落设置明显标志,便于驾驶员辨认。对松铺厚度、碾压顺序、碾压遍数、碾压速度及碾压温度应设专岗检查。压实完成12h后,方能允许施工车辆通行。 作者:王志刚 单位:平顶山市新城区管委会建设部 市政给排水管道施工篇2 市政排水管道建设工程虽然施工工艺相对不太复杂,但是由于大多项目是在市区施工,环境复杂,既有的地下管线及电缆情况不明,在确保既有工程安全的前提下,还要考虑地上交通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施工难度增加,施工质量和工期往往无法保证。结合工作经验,对市政管道施工中的质量如何控制谈一些看法。根据市政管道施工的实际情况,可将施工的全过程分为管道铺设前的准备、管道铺设和施工场地恢复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关键工程是: 1管道铺设前的准备 1.1道路的拆除与恢复 城区管道施工时,将有一定数量的既有路面被破除。为保证施工安全和路基质量,施工时要求管道在道路上开挖时,根据施工图纸设计要求,计算出开口宽度,并用白漆标注出开挖线,用切割机将路面切断,表层的破碎沥青面层及路基渣层,由挖掘机开挖,路基稳定砂层合理堆放以备回用,余土由自卸车运至弃土场。管道施工完成后,沟槽回填质量将直接影响道路的质量和使用功能。该工程管顶上500mm内回填素土,采用电动轻夯机分层夯实,以外采用蛙式打夯机分层夯填,回填时每层虚铺土层控制在250mm以内。每层夯填完成时,专职实验人员采用核子密度仪测量其密实度,以保证压实率达到95%以上。根据原道路结构情况,进行道路恢复。 1.2地上、地下公用设施的保护 管道沟槽开挖时,应根据地质土层情况及时采用支撑,以免造成滑坡、塌方。开挖边坡及支撑形式要交项目监理审查,得到认可后方能施工。在建筑物、构筑物基础及电线杆、灯杆附近开挖时应上报防止其下沉或变形的措施、加固工程计算书及图纸,并交项目监理审批。某些地段需要排水,以使开挖人员始终在干燥环境中工作。排水过程不得使地面产生过大的沉降,影响现场周围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公用设施的正常使用和安全。在建筑物、构筑物基础及电线杆、灯杆附近开挖,采用钢板桩加固。在高压线下开挖时,挖掘机要求不在电线正下方工作,必要时采用人工开挖。在公路边上开挖沟槽,在靠近公路一侧设立安全和警告标志,如护栏、路障及危险旗,在夜晚悬挂红灯。开挖过程中,遇有电缆、管道或其他构筑物时,及时与有关单位联系会同处理地下管线和各种构筑物,尽量临时迁移;如无法迁移,必须挖出使其外露,并采取吊、托等加固措施。 2管道施工 2.1沟槽开挖与支护 该项目中,土方的工作量占整个工程的很大比重,在安排上采用两台。耐轮胎式挖掘机、一台75kW推土机配合开挖与人工开挖相结合,在需土方运输的地方配备两台自卸汽车。在开挖前逐一探明地下既有管道、电缆和其他构筑物的位置,将调查结果和处理方案送交业主和相关管理单位确认,以便进行相应的保护、迁移等措施,保证开挖工作持续进行。 22管道安装 2.2.1管材的选用和检查 管材及主要配件由选定的合格制造商提供,管材进场后,由施工方材料工程师对产品的质量进行验证。当外观检查不能确保管材的质量时,进行内、外压试验。进场的管子必须是经过专业实验室批量检验合格并取得检验合格报告的产品。 2.2.2下管 根据测放的中心线,用细绳控制好管道的一侧边线。采用8t轮胎式吊车下管,吊车沿沟槽开行至距沟边缘1m处,以避免沟壁坍塌,影响沟槽边坡的稳定。下管时用专用吊钩或柔性吊索,严禁用钢丝绳穿入管内起吊。同时有专人指挥,绑(套)管子应找好重心,平吊轻放,避免扰动基底管道相互碰撞。在施工现场狭窄不便机械下管的地段,采用人工压绳下管。有架空线路时,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管节下入沟槽时,避免与槽壁支撑及槽下的管道相互碰撞,严格控制水平与方向。管道的安装一定要符合质量要求:管道必须垫稳,管底坡度不得倒流水,缝宽应均匀,管道内不得有泥土、砖石、砂浆、木块等杂物;管座混凝土应捣实,与管壁紧密结合;管座回填粗砂应密实。 2.3管道闭水试验 管道回填土前应采用闭水法进行严密性试验。 2.3.1闭水试验前的检查工作 检查管道及检查井外观质量合格;管道未还土且沟槽内无积水;全部预留孔洞均封堵且不漏水;管道两端堵板承载力经核算并大于水压力的合力;除预留进出水管外,其余封堵坚固不漏水。 2.3.2闭水试验的方法 排水管道作闭水试验,宜从上游往下游分段进行,上游段试验完毕,可往下游段倒水,以节约用水。试验管段应按井距分隔,带井试验,每3个井段由监理工程师任指定一段进行。试验段上游设计水头不超过管顶内壁时,试验水头从试验段上游管顶内壁2m计。试验段上游设计水头超过管顶内壁时,试验水头以试验段上游设计水头加2m计。当计算出的试验水头超过上游检查井井口时,试验水头以上游检查井井口高度为准。 3施工场地恢复 3.1管沟回填 管道安装完毕并经水压试验合格后,经项目经理批准后及时进行管沟回填。管道回填采用人工回填。检查井回填前先将盖板坐浆盖好,并通过测量保证标高准确后,井墙和井筒周围同时回填。管沟回填前清除槽内遗留的木板、草帘、砖头、钢材等杂物,且槽内不能积水。将所有回填土的含水量控制在其最佳含水量附近。还土时按基底排水方向由高至低分层进行,管腔两侧也同时进行。工程完工后,迅速仔细地复原所有施工地面,使之恢复施工前的状态,达到监理认可的程度。并维护上述地面直至缺陷责任期结束。 3.2路面恢复 3.2.1沥青混合料摊铺 摊铺沥青混凝土前2~3h,在水泥稳定砂基层上用汽车式沥青喷洒机浇洒透层沥青;在与路缘石、雨水口等其他构筑物侧面浇洒粘层油。粘层油采用液体慢凝1号或2号石油沥青或用60号石油沥青与汽油掺配而成。在路面接搓或与检查井、雨水口接触处应涂刷一层薄沥青。在铺筑过程中现场应设1~2人来回检查,防止车辆、施工人员及其他机械碰撞支撑杆或钢丝。摊铺前将熨平板预热15~20min,使其接缝处原路面的温度达65℃以上再新开始铺筑路段,应使高度为各层的厚度乘以各层的松铺系数,使熨平板与路面横坡一致,然后在全宽度范围内填5块木块,使熨平板放稳。当接着已铺好的沥青层铺筑时,应量出横缝处新铺路面的实际厚度,再乘以各层的松铺系数,确定在已铺路面上应垫的高度。再在全宽度范围内垫5块木块,使熨平板放稳。开始摊铺时,逐车检测混合料的温度,应不低于130℃。调整摊铺机的振夯频率及振幅,使摊铺后的沥青混合料具有80%以上的初始密度。 3.2.2沥青混凝土碾压 沥青混合料各层的碾压成型分为初压、复压、终压三个阶段。为避免碾压时混合料推挤产生壅包,碾压时应将驱动轮朝向摊铺机;碾压路线及方向不应突然改变;压路机起动、停止必须减速缓行。对压路机无法压实的死角、边缘、接头等,应采用小型振动压路机或手扶振动夯趁热压实。压路机折回不应处在同一横断面上。在当天碾压的尚未冷却的沥青混凝土面层上,不得停放压路机或其他车辆,并防止矿料、油料和杂物散落在沥青面层上。要对初压、复压、终压段落设置明显标志,便于驾驶员辨认。对松铺厚度、碾压顺序、碾压遍数、碾压速度及碾压温度应设专岗检查。压实完成12h后,方能允许施工车辆通行。 作者:谢宜平 盛小平 单位:金华市金东新城区建设指挥部 金华市市政设计院有限公司 市政给排水管道施工篇3 1市政给排水施工管理现存的问题 工程管理对于一个工程的进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问题的出现都是由于管理不善引起的。通常由于管理给市政给排水管道工程带来的问题有以下几种:管道位置偏移或积水、闭水试验不合格、回填土沉陷等问题,这些和市政给排水施工管理有着直接的因素。 1.1给排水施工单位质量管理问题 现在政府越来越注重城市基本设施建设,排水管道工程也随之发展起来,大部分企业也由原来的分包企业向着总包企业发展。但是问题也随之出现,总包企业往往不能够完全控制分包企业的施工质量,而且分包施工在施工现场的施工质量还不能完全保证,这样就会导致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例如:闭水试验不合格、管道位置偏移等问题。 1.2市场管理不规范 市政工程的业主很多都来自于政府或者主管部门,这样市政工程就和普通的工程有了很大区别,由于有些单位依据自身的权利不按照政府规定办事,忽视项目法人制、工程监理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等制度;甚至有的工程还没有签订正式施工合同、监理合同,工程就已经开工很久了。违背了先合同后开工的原则;有的工程要在检查时候才补办规划许可证、工程质量监督手续以及施工许可证。 2市政给排水管道施工质量控制的要点 2.1沟槽开挖与支护 因为排水管道大部分都是深埋地下,所以在市政施工中土方施工占了很高的施工比例,这时候大多采用轮胎式挖掘机、推土机配合开挖与人工开挖相结合,在需土方运输的地方配备一些自卸汽车。在开挖之前要做一些调查防止开挖地下有管道、电缆和其他构筑物的位置,将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审查得出解决方案,将解决方案送交业主和相关管理单位确认,以便进行相应的保护、迁移等措施,保证开挖工作持续进行。 2.2施工测量 因为管道大多铺设在地底所以管道工程变得很复杂,地下施工也决定了工程要有很高的技术要求,尤其是在测量精度上面。施工必须要有确定测量技术人员,精确的测量数据可以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所以技术人员要提高对自身的要求,确保每一个环节核实数据时测量数据的偏差比规定中允许偏差的精度,再提高50%,最好安排两位测量工程师一位专业测量施工的工程师进行初步测量,再由另外一个测量工程师进行复核。 2.3管基制作 在管沟开挖已经完成并技术人员已经验收合格之后,施工人员就可以按照图纸设计尺寸、标号以及中心线等要求进行管基施工。管基施工时,土质基底不能裸落太长时间,同时还应该考虑多方面因素例如:保养、混凝土远距离运输、气候等不利因素,混凝土可以提高一个强度等级或采取添加早强剂等措旌,等管基达到一定强度之后才下管。 2.4管材安装 随着排水管道工程的发展,我国开始注重排水管道安装过程中的技术要求并陆续出版一系列塑料埋地排水管道技术规程,规程详细制定了管材安装中的每一个环节对相应管道的设计和施工,包括管道施工的沟槽、基础、管道安装及连接、沟槽回填等都有明确要求,尤其沟槽回填土的密实度要求很高。只要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参考技术规程,在设计和施工遵循规章制度,将每一步做到位就一定能保证各种新型埋地排水管的正常使用。在管道投入使用之前要确保管道无裂缝和没有孔眼,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闭水试验中成功进行,为以后的使用确保了安全,如果管道出现了上述问题,那么就要向有关部门反映并将其修补或者调换。为保证闭水试验的成功,管材进入工地时要仔细检查有无裂缝和孔眼漏洞,若有上述问题,应及时调换管材或予以修补。下管前,既要仔细检查管基中心线、边线及井基等尺寸和高程是否符合图纸要求,又要检查井位置、井距、各种部位混凝土基础的强度等级、接口防渗砂浆的调配足否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安装两管结口处时,应及时处理因挤压造成的管内接口部位3cm的凸出接缝,否则会造成流水断面减少的现象,影响流速和排水的通畅,造成杂物的堆积和管道堵塞。每根管的安装都必须用拉草包法将挤出凸起的砂浆拉平。对D400mm以上的管材,可采用工人钻入管内的办法将接口挤出的砂浆抹平,将不严实的接缝部位填满砂浆,使其饱满不漏水,并清除管内杂物。 2.5砌检查井 在进行挖沟槽的同时,要对井中心桩进行检查,依井基圆圈尺寸挖好井基。等管材放稳之后再调节直管线管口。管材与井筒砌筑完之后,应该立即埋入闭水试验的弯管接头。井底高程、管底高程以及井盖高程的设计必须要按照图纸,这样就提高了工程的精确度,避免了通水时出现积水、漏水、倒流水的现象。 2.6管道闭水试验 在进行闭水实验前要进行一系列的检查工作,首先检查管道和井外观是否达到了标准,其次检查沟槽内是否积水;所有的预留孔洞都要封死而且保证不向外漏水,如果管道发生损坏出现裂缝,可采用细砂浆进行修补;如果出现渗水部位,可调制水泥浆把渗水部分修补。试验管段虑按井距分隔,带井试验,每3个井段由监理工程师任指定一段进行。试验段上游设计水头不超过管顶内壁时,试验水头从试验段上游管顶内壁2m计。试验段上游设计水头超过管项内壁时,试验水头以试验段上游设计水头加2m计。当计算出的试验水头超过上游检查井井口时,试验水头以上游检查井井口高度为准。闭水试验合格后,再进行傍管混凝土的回填。对闭水不合格的管段,则应采取补救措施或尽快返工。 2.7沟槽回填 在隐蔽工作验收合格后就可以进行最后一项沟槽回填工作。胸腔部分还土时,必须在两侧同时对称回填,如使用机械回填,则胸腔部分、管顶以上0.5m处及检查井周围应先用人工回填好后,方可用机械进行大面积回填。靠近建筑物旁及排水管顶面需铺设路面的淘槽,到填土时必须分层压实,不得回填淤泥、腐殖土及冻土。不同地点沟槽的回填压实度是有区别的,如果管道上方是车辆行驶的路面,那么回填压实度最少达90%以上,如果是在建筑物旁变那么沟槽回填压实度也需要达83%以上。 结语 排水管道工程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工程本身很复杂,需要涉及多个单位而且需要严格的技术要求和质量保障。所以在设计初期就应该采取科学方法来制定详细的计划,施工阶段中严格控制施工质量,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其实施工质量问题大多是由于管理不当造成的,所以要解决排水管道质量问题就要从管理中的细节出发,控制施工中的每一个环节,把责任落实到个人,强化监督等来提高质量。这样既可以节省政府开支又可以改善排水管道工程质量,对促进城市发展起到了良好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均昌,胡正平.市政工程给排水管道施工的质量控制[J].工程技术,2010,(10). [2]马晓颖,王小强.市政给排水工程施工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07). 作者:潘凌霄 单位:台州市黄岩区市政建设公司
土木建筑与施工管理探析:关于土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与施工管理的探析 【摘 要】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市场经济的完善发展,使得建筑行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要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仅要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更主要的还要提高施工技术、加强施工管理,使企业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本文对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以及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进行了探讨分析,旨在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 【关键词】土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施工管理 土木建筑工程建设中必须加强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运用土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保证工程的质量。为了能够有效保证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一定要结合建筑的实际特点,加强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严格规范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相关技术。以下就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与施工技术进行探讨分析,以供从业人员借鉴参考。 一、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 土木建筑工程中其施工技术应用的好坏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施工技术的应用不仅影响着整体工程的质量和使用性能,还对施工单位的市场声誉有巨大的影响。 1.1混凝土施工技术 在大片混凝土施工中,由于混凝土具有放热反应,如果所释放的热量大于混凝土所承受的拉力范围,就会造成混凝土大片出现裂缝的现象,从而对工程质量安全有直接的影响。为了有效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就必须对混凝土水化后的升温、混凝土浇筑块体内外温差及降温速度进行合理控制,从而防止出现混凝土裂缝。对此,在进行混凝土施工时,必须以工程的实际状况及相关的温度应力计算为依据来确定混凝土的施工方案。同时,再根据施工方案对相应的运输工具、捣实机器、浇筑设备及劳动力数量做好准备。此外,完成浇筑后,在混凝土初凝和终凝之间进行一次振捣,以便排除泌水,达到消除混凝土表面裂缝的目的。 1.2钢筋连接技术 土木建设工程由于工程内部钢筋连接达不到工程的规定要求,直接影响着建筑工程的质量及安全,甚至导致安全事故频发。对此,在土木建筑工程施工中,必须加强钢筋连接的规范要求,如焊接接头和机械接头的面积百分率应按照受拉区不宜进行控制。此外,随着施工技术的不断完善与创新,在钢筋连接的旋工中,一些新的施工工艺已经普遍运用于工程施工中,如直螺纹接头连接,在对其与钢筋进行连接时,套筒外露丝扣不应大于一个,同时在使用直螺纹连接时,必须对具体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及操作,达到施工过程的灵活作业,从而有效保障工程质量的安全。 1.3屋面施工技术 屋面的施工重点主要在于对屋面的防水。屋面施工的防水材料大多采用防水卷材,其主要有三种卷材组成,即沥青防水卷材、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和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这三种材料的共同点在于使用方便,并且结实耐用,同时在使用过程中,对人体不会有任何危害,具有一定的环境保护作用。在屋面施工技术上,必须重视屋面旖工的涂料,因为劣质的施工涂料含有大量的致癌物,所以在选择涂料的过程中,施工方一定要对涂料的质量进行严格检查和管理,选择生产性能优质的涂料,从而保障施工人员的生命健康及工程的质量安全。 1.4防水技术 在土木建筑工程施工中,工程防水主要是为了避免工程与水接触的部位发生渗漏,以及防止有害裂缝的产生,防水技术应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工程的整体使用,因此,必须加强防水意识,在施工中对防水设计加以完善。在实施屋面防水时,可以采用聚合物水泥基复合涂膜来进行施工,从而有效防止屋面漏水。同时,此涂料由于平均厚度较小,不仅在使用时比较安全、方便,而且对屋面的整体使用功能不会造成任何影响。此外,在外墙防水技术上,大多数施工单位都是选用加气混凝土砖墙来进行施工,在对其施工使用的过程中,需将钢丝网在一定的位置进行固定,之后将108胶水和水泥依照比例配置,并进行涂刷。 二、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 2.1严格对材料进行规范管理 施工用的工程原材料的规格、品种等各项技术特性,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抽查,不合格的不使用,钢筋、水泥、电焊条都要有出厂合格证、检验单与技术检定合格说明,没有接到产品质量证明文件和经验证不合格的材料,禁止发放和使用。材料使用前必须经过复验检验的物资应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复验,未经复验或复验不合格的材料禁止投入使用. 2.2强化施工的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是建筑施工的一项重点工作,必须时刻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建立健全的安全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明确各部门、班组的安全职责。各类专业岗位必须持证上岗,严格按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操作,在进行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浇筑时所搭设的支架及平台必须牢固可靠,保证施工现场的安全措施,建立的安全网、护栏等必须安全有效,并且不得擅自拆除或移动。 2.3对施工设备进行管理 先进的设备是在施工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同时也是辅助和评定施工技术管理的基础。工作效率和施工质量是施工队伍的生存之本,先进的设备可以有效的提高建筑工程施工中的质量和效率,从而减低了不必要的人力资源浪费,节省了施工生产成本。同时,必须加强对设备的运用,通过施工设备与施工技术配合来达到企业推陈出新的工艺手法,从而大大提高施工生产效率。 2.4加强施工组织管理 建立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在工程中建立工程质量领导责任制,制订奖惩分明的奖罚制度,对于施工过程中表现良好的人员进行奖励,对于施工过程中违规人员进行合理的惩罚。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强化质量意识,开展全员培训,加强施工管理,规范市场行为,并明确各级责任,从而确保优质工程。此外,施工企业应加强提高全体人员职业道德,创建文明施工的施工现场环境,打造质量优良的建筑工程. 2.5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 人作为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的主体对土木施工的质量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同时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又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专业技能强的综合性人才。因此,我们要定期的开展专业性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满足施工现场管理的要求,由此保证建筑企业良好的发展。同时在土木建筑工程施工中更多地运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这就对施工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首先要定期或者不定期对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人员进行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培训;其次是要采取措施强化对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基础管理,增强全体工作人员的责任感;三是要采取措施对全体职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与安全施工教育,逐渐地消除土木施工中潜在的问题与风险,提升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与水平。 三、结束语 建筑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必须科学合理地进行施工,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必须严格按照国家颁布实施的现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系列规范,进行施工全过程的策划、管理和实施。土木建筑工程对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对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及施工管理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土木建筑与施工管理探析:对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研究与探讨 摘要:土木工程建筑是满足人们生活要求的重要方面,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需要面对很多的问题,这就要求在施工中有专人对这一问题进行及时的管理 针对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当然,如同土木工程本身一样,施工中的管理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本文主要通过对土工程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论述,并针对性的制定一些措施和建议来提高土木工程施工管理的水平。 关键词:土木工程;施工管理;问题;建议;探讨 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管理问题不仅仅是针对施工的质量或者是效果的管理,还需要对施工安全、施工技术、施工环节等不同方面进行管理,形成一个全面性的、综合性的管理体系。随着我国对土木工程的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土木工程管理问题也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强化土木工程施工管理是有着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并且是土木工程得以发展和进步的保证。 一、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施工人员整体素质低,人力管理不合理 (1)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国的工程建设管理人员准入制度不完善,很多管理人员可以靠着关系或者是凭借某一个高层的喜好而进入工程地方管理,由于准入机制的不合理,不严格, 很多不懂管理,不知经济,不明财务甚至不懂技术的人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入工程项目的管理层,管理团队整体素质偏低,管理机构臃肿。 (2)对人员的管理缺乏科学性 在施工过程中,分工不明确,权责不清晰,对人员的管理和对工程的管理脱节严重,同时,对工程技术人员的奖惩、任免、选用等主要是由施工单位的人事部门为主,管理也比较随意。 2.土木工程施工中设备材料管理不合理,工程用料质量难以保证 (1)材料设备管理缺乏科学性 首先,材料采购环节,为了大力节省施工成本,各种质量低劣的工程物料严重影响到工程的质量。同时,采购环节暗箱操作严重,抽取提成,拿回扣等情况普遍。其次,材料堆放位置不合理,分类不科学,对各种物料进行存储时候没有严格安排进场时间,在材料管理存储过程中,各种材料发生潮湿,霉变,挥发,磨损情况严重。 (2)材料质检制度不够完善 首先,土木工程施工材材料质量检测方法落后。质量检测的手段和方法传统而简单,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严密性,很多区域的建筑材料质量检测机构依然是人工操作,手工填写表格,工序缺乏严密性,且繁琐,失误较大,甚至是人为的修改数据,使得各种数据统计资料缺乏一定的客观性。其次,土木工程施工材料的质量检测力度不够,检测结果缺乏真实性。对质量检测制度贯彻执行不力,检测标准不够严格,抽样不合理,材料质量安全隐患比较多。检测人员缺乏职业操守,因为私利而弄虚作假,材料检测的结果缺乏真实性。 3、施工操作不规范,质量难以达到质检标准 首先,在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人员的素质偏低,对各种各机械设备的操控不够熟练,手工操作比重比较大,失误比较多,因此,容易发生不规范操作,违章操作的现象。其次,同时,对各种施工标准和施工的规章制度理解不深入,贯彻落实的力度不够,缺乏系统科学的监督机制。最后,土木工程建设中,各种砂浆,混泥土,石灰浆等配比不合理。比如为额外利益在配置砂浆的时候不按照标准比例,经常偷工减料;在施工过程中,有的施工单位为了节约成本或者施工人员为了减少工作量,经常会擅自去掉其中几个规格的砂浆,对于搅拌用水缺乏检验检测,忽略了水质对于物料的影响, 这样给工程质量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4、安全管理没有得到重视 实施安全施工管理是保证施工正常进行的客观要求。但是,安全管理工作并没有得到重视。首先,土木工程建设中,缺乏健全科学的安全管理机制,安全管理方式落后,对国家的各种安全法律法规贯彻落实不到位同时,管理人员追去经济效益忽视对施工安全的控制,施工人员本身安全意识薄弱。都使得土木工程建设中,安全事故频繁。 二、土木工程施工管理的问题分析 从目前我国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来看,在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研究需要具有一定的全面性和综合性。无论是在施工合同的遵守、 施工成本的研究、 施工安全的保证、 施工质量的监管、施工过程的完善等, 各个方面都需要综合的进行协调,进行全面的研究。 1、现场管理问题 土木工程的施工现场管理是整个土木工程施工效果的重要体现,也是土木工程施工效果的重要保证。在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切实的做好现场的管理。在流程的调配上,要针对不同施工环节而进行合理的调配,避免因为调配不当而延误工期或者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和损失。合理的现场调配是施工过程是否流畅的基础,在人员调配上,要根据工种不同和施工需求不同进行合理的人员调配,使人员之间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保证施工人员的调配满足施工环节的需求;在资金的调配上更是要精准和细致,将现场资金的调动与施工计划相互吻合,保持一致,避免不必要的浪费等等。土木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包含着诸多的 内容,需要逐一的进行完善,更需要土木工程施工管理者进行协调。 2、责任管理问题 在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必须要严格的制定责任制度,尤其是在监管人与施工人之间, 要明确责权的划分, 即不能将责任单一的分配给监管人, 也不能单一的将责任分配给施工者, 需要形成两者之间的协调和统一,工程的肩负起属于自己的责任。由于每一个土木工程的施工环节不同,其自然会具有不同的施工特点,那么,在进行责任管理的过程中就需要结合施工环节的不同制定详尽的施工责任落实。在责任分配上要体现出责任的明细化和具体化,不能将责任粗略的进行归属,而需要将每个施工部分和环节都制定出具有直接责任和间接责任的责任负责人,并在责任分配的同时建立监督机制,将责任的落实与责任的监督结合起来, 共同作用于土木工程施工的全过程。责任管理问题可谓是土木工程施工各个方面有序进行的重要保证,更是土木工程施工中的重要管理问题。 3、成本管理问题 利润的最大化是企业经营的一个重要目标,但是利润的最大化并非是企业经营的唯一目标。作为土木工程施工的企业来说,企业需要在追求利益的同时保证各个方面的协调,以此作为成本管理的核心。在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成本管理需要引进先进成本管理和核算方式, 尤其是随着现代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更需要将现代化的技术和理念引进到成本管理中,对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成本进行动态的监管,并形成一种协调的模式。将动态管理与静态管理结合起来,保证施工顺利进行和施工质量的基础上降低施工成本。 4、设备管理问题 随着当前土木工程施工的领域的不断扩展,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需要土木工程给予支持,这就需要土木工程企业具有较为完善的施工设备,因此来保证施工环节的顺畅。但是仅仅引进先进的施工设备是不够的,还需要在施工现场对设备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协调,使施工设备能够发挥其优势。同时,在施工设备的安置上,也需要进行详细的规划和部署,尤其是在施工位置相对较小,或者是施工位置对于其他居民的生活影响较大的时候,更要将施工设备安置在一个相对较为合理的位置,这样,既可以保证施工的安全,也可以保证在不影响居民日常出行的基础上进行施工。最后,在施工设备的维护上要体现实时性,即发现施工设备存在安全隐患或者其他问题,就需要进行相应的检查,避免因为设备隐患而威胁到施工人员的安全,并延误施工的进行。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的设备管理是整个施工进行的基础环节,是不容不是的重要环节。 5、安全、质量管理问题 安全和质量管理是土木工程施工管理的关键环节,是对施工队伍人员安全负责的表现, 也是保证施工过程完整,施工效果可靠的重要保证。在施工过程中,要将安全和质量作为两个重要的问题来进行管理,并建立与之相符的监督体系。 三、关于加强土木工程管理的一些建议 1、加强工程施工全体人员的培养与学习工作,提高他们的责任心和专业水平 工程施工所涉及到各方面专业人才是众多的,但是决定他们作业水平高低的只有他们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两大方面。 因此, 加强工程施工中全体施工人员的培养与学习工作。也主要从专业技术培养和职业道德学习两个方面着手。具体的做法主要是定期的召开员工工作会议,对全体员工进行奖励激励。对于技术人员则进行定期的培训和自我交流习惯的培养。 2、建立专门的物料管理制度和监管机制,确保建筑用料的质量和安全 首先,国家应该规范建筑用料生产市场,从源头上确保建筑用料的质量。其次,施工企业单位做好建筑用料的采购工作和质量检测工作,坚决制止暗箱操作、回扣以及裙带关系造成的物料质量下降。最后,做好建筑用料的账务工作,将建筑用料的来源和去处弄得一清二白。对于物料的损毁、丢失以及质量下降进行明确的责任划分,从而确保建筑用料的安全。 3、制定工程建设的各项标准,在施工的过中严格按照标准实施 我国工程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参与工程管理的主体太多经常造成“你管我也管,你不管我也不管”现象的发生。比如说监理公司往往代表建设单位的利益,对于事前质量问题往往不予关注,而施工单位往往又对事后质量关心度不够。所以在工程建设的工程中制定严格的施工标准,并且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实施与检验,对控制工程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4、制定详细的施工计划书以及施工方案,从整体上对施工进行控制与管理 工程建设的过程,由于牵涉到的内容太多、跨期也比较长、不确定的因素太多,想要很好的实施施工计划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因此,在施工计划书指定的过程中除了参考工程的实际需要之外还应该考虑建设中的风险对于质量、造价和工期的影响。在施工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应该本着详尽、科学的基本原则。按照施工计划书和施工方案进行施工对于从整体上控制与管理工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结 本文主要通过对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论述,并针对性的制定一些加强性的措施来提高工程施工管理的质量。主要的目的是与同行业人士进行沟通与交流, 同时希望有更多的相关从业人员加入到这项工作的研究中来。一起为土木工程的发展与进步进行探索和不懈的努力。 土木建筑与施工管理探析:浅谈土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与施工管理 【摘要】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使得建筑行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要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就需要提高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更为重要的是要提高施工技术、加强施工管理,基于此,本文阐述了土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重要性,对土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与施工管理进行了论述分析,旨在提高土木建筑工程质量。 【关键词】土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重要性;施工管理 一、土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重要性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促进了土木建筑业的发展。为了提高土木建筑工程工程质量,在其施工过程中,建筑企业必须科学合理地进行施工,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必须严格按照国家颁布实施的现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系列规范,进行施工全过程的策划、管理和实施。随着土木建筑工程规模的扩大,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为了能够有效保证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一定要结合建筑的实际特点,严格规范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相关技术,同时加强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 二、土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分析 1、地基基础施工技术分析。基层施工是土木建筑工程的关键部分,关系到后续建设的稳定性。在施工前要对基层土壤情况做出全面调查,了解其松软程度。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的开展加固处理,可采用灌浆、回填等技术,若基层由沙土组成,具有很强的流动性,承载重力时存在大量不稳定因素。通常针对沙土基层以及垃圾较多的混合基层土壤采用换土回填的方式进行处理,简单的松软型不稳定基层经过夯实、灌注便可完成加固任务。基层施工要注意水平准度的测量与控制,局部出现凹凸可进行填充处理。 2、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分析。土木建筑工程的混凝土是由水泥、骨料以及一些外加剂经过振捣制作而成,材料强度可通过改变比例来控制。该类混合材料在搅拌过程中要对水分与温度进行严格控制,混凝土结构浇筑后需要在其表面铺设一层防护膜,帮助在养生阶段减少表层水分的蒸发,避免外部出现细小裂缝。混凝土结构在建筑中常作为承重部分出现,造价成本相对低廉且施工过程简单,但有害裂缝一直是困扰施工的首要因素。为避免这一危害情况的发生,在浇筑前要对温度进行检测,避免结构内外部产生明显的温差。拆模再次测量温度与湿度时,施工现场环境适中时可开展拆模工作。发现细微的裂缝要及时填补,避免湿气侵入后造成内部钢筋材料氧化。 3、钢结构施工技术分析。土木建筑工程的筋材料经过预制环节后可应用在承重结构中,以增强结构内部应力。钢结构施工前要对材料的规格进行核查,其长度与横截面积关系到承重性能,并根据结构需求对其弯度做出调整。裸露在外部的钢筋结构在施工前对表面进行防腐处理,并保障堆放环境清洁无污染。 4、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分析。土木建筑工程深基坑由于深度较大,挖掘过程中周边的土壤受到震动出现松动,很容易出现坍塌。支护结构的搭建是为了保护基坑周边不出现掉落,这种基层加固方式在多层以及高层建筑中最为常见。深基坑支护施工前首先要处理好地下水层的问题,避免发生回渗,影响结构稳定性,处理标准为基坑底部的1m以下。若工程规模较大,需要多台设备同时作业,则要将各机械设备之间的间隔控制在10m范围之外,避免相互造成影响。支护结构要具有挡土功能,可在基坑中埋设预制桩来实现支护目的。施工过程中要时刻注意边缘土壤的变化情况,挖掘出的废土堆放位置要尽量远离基坑,避免再次掉落。深基坑的支护结构要做到对称,以中心点为轴心,横向纵向进行测量,深度与宽度要做出一致。支护结构的修筑材料通常选用钢板与钢筋,地下层需要使用混凝土浆料浇筑加固,浇筑时间与量由技术人员进行掌控。 三、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 1、严格规范材料及施工设备的管理。土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抽查,不合格的不使用,钢筋、水泥、电焊条都要有出厂合格证、检验单与技术检定合格说明,没有接到产品质量证明文件和经验证不合格的材料,禁止发放和使用。材料使用前必须经过复验检验的物资应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复验,未经复验或复验不合格的材料禁止投入使用。并且土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先进设备是建筑施工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也是辅助和评定施工技术管理的基础。工作效率和施工质量是施工队伍的生存之本,先进的施工设备可以有效的提高建筑工程施工中的质量和效率,从而减低了不必要的人力资源浪费,节省了施工生产成本,提高了施工生产效率。 2、强化施工安全管理。施工安全管理是土木工程中的重点工作,需要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建立健全的安全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明确各部门、班组的安全职责。各类专业岗位必须持证上岗,严格按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操作,在进行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浇筑时所搭设的支架及平台必须牢固可靠,保证施工现场的安全措施,建立的安全网、护栏等必须安全有效,并且不得擅自拆除或移动。 3、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作为土木建筑工程施工主体的施工人员对土木施工的质量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同时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又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专业技能强的综合性人才。因此我们要定期的开展专业性的培训,满足施工现场管理的要求,由此保证建筑企业良好的发展。同时在土木建筑工程施工中更多地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这就对施工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首先要定期或者不定期对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人员进行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培训;其次是要采取措施强化对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基础管理,增强全体工作人员的责任感;三是要采取措施对全体职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与安全施工教育,逐渐地消除土木施工中潜在的问题与风险,提升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与水平。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土木建筑工程对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具有重要影响。并且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增长,当前建筑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的先机,就需要利用先进的施工技术来强化企业的实力与竞争力,同时加强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
中药治疗论文:简论推拿结合中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95例 关键词 颈椎间盘突出症 推拿疗法 中医药疗法 颈椎间盘突出症是在颈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的基础上,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逐渐形成的,是j临床较为常见的脊柱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治疗时间长、病后易反复的特点。笔者用推拿疗法结合中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9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95例患者中,男59例,女36例;年龄35~65岁,平均年龄49岁;病程7天~5年。主要症状:颈准酸胀,活动受限;臂部疼痛,上肢感觉异常,甚至下肢麻木,走路不稳以及头晕、心悸。经ct或mr检查均诊断为颈椎间盘突出症。 2 治疗方法 2.1 推拿疗法:①放松疗法:患者取坐位,术者站在患者背后用滚、揉手法按摩患者患侧颈椎部肌肉,从内向外,约10分钟,以起活血通脉、缓解疼痛的作用。然后用双手轻度推理突出部位棘突旁上下约10分钟,使肌肉尽量松弛。②拔伸疗法:患者取坐位,术者立于患者背后,一手托住患者下颌骨,另一手手乇住患者的枕骨,轻轻地向上提升患者的头颅,以后逐渐加重,以患者能忍受为度。每次约1分钟,反复:次。③扳压疗法:患者俯卧,胸部下垫枕头,头颈僻出床边。术者站或坐在患者头前,用肘部托住患者下颌,并用上臂、前臂及手紧贴患者头两侧,另一手指按压颈椎间盘突出的棘突旁,然后用托颌的肘及上臂、前臂紧抱颌下和颅底,向突出面相反的方向做扳推动作(由慢到快,力度由小到大),同时,按压辫突旁的拇指用力下压。这时可听到轻微的关节响声,说明手法成功。④牵引疗法:一般用颌枕带进行颈相牵引,颈部躯干纵轴前倾10°~30°,牵引重量为2~6kg,每日2~3次,每次20~30分钟。症状严重名应卧床牵引。推拿治疗10次为1个疗程。 2.2 中药内服:基本方:生黄芪、鸡血藤各20g,白芍15g,当归、川芎、海风藤、川断、炒牛蒡子、姜黄、乌梢蛇各10g,防风、羌活、砂仁、甘草、沉香各6g,北细辛5g,川桂枝3片,制草乌、制川乌、全蝎各3g。连服15剂为1个疗程。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5年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临床治愈:颈椎疼痛症状及体征消失,颈部活动自如;有效:颈椎疼痛症状和体征明显好转,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缓解;无效:颈椎疼痛症状和体征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本组95例患者经1个疗程治疗后,临床治愈46例,占48.42%;有效44例,占46.32%;无效5例,占5.26%。总有效率为94.74%。 4 典型病例 患者,男,47岁。自诉2年前开始颈肩酸痛,活动不利,上肢胀痛,下肢无力,走路不稳,有时伴头痛、眩晕。检查:发现第四、第五颈椎间隙右侧约2cm处有明显压痛,并向右上肢放射。mri诊断:颈椎退行性变,c4~5间隙变窄,椎间盘右后突出,颈椎曲线变直。治疗采用推拿疗法结合中药内服,治疗1个疗程后明显好转,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症状体征均消失。随访1年未复发。 5 体会 颈椎是脊椎活动程度最大的部分,易受外伤、劳损和风寒的刺激。中医学认为,本病是长期劳累、气血失和,或风寒内侵、阻滞经络,加之外界损伤所致。笔者采用一系列推拿手法,具有舒筋通络、活血止痛、行气散瘀的功效,可松解粘连,使椎间隙增宽,有利于突出的髓核回纳,从而解除对神经根和脊椎的压迫。中药基本方中黄芪、当归、白芍补益气血;川芎、姜黄、鸡血藤、沉香理气活血化瘀;乌梢蛇、全蝎、海风藤、川断与牛蒡子、防风、羌活、砂仁共同祛风除湿;细辛、川乌、草乌、桂枝散寒止痛,加甘草调和诸药。全方以益气养血、化瘀通络、祛风止痛为主,标本同治。推拿疗法配合中药内服,加强行气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功效,有利于神经纤维的修复和再生,改善颈脊部血液循环和营养状态,促进髓核中心水肿和炎症的吸收,缓解神经压迫症状,故临床疗效显著。 中药治疗论文:肱骨近端锁定钢板配合中药治疗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临床观察 作者:李钊,王跃辉,蔡桦,张志海 【摘要】 【目的】评价肱骨近端锁定钢板配合中药治疗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 对28例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配合中药治疗,根据neer骨折分类及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术后随访5~16个月,平均10?5个月,28例患者全部得到随访,按neer评分方法对术后肩关节功能评定:20例优,4例良,4例可,优良率为85?7%。【结论】肱骨近端锁定钢板配合中药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固定可靠,可提供早期功能锻炼,术后功能恢复满意,对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 肱骨近端锁定钢板;肱骨近端骨折;骨质疏松;内固定术 肱骨近端骨折是一种常见的肩部损伤,临床治疗中采用保守治疗就能达到较好临床效果,但对于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目前多主张手术治疗。因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给治疗带来了新的困难,且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时易发生骨折移位和内固定松动,对治疗效果影响较大。在2005年1月~2009年12月,我们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配合中药治疗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28例,获得较满意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病例来源于2005年1月~2009年12月间本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住院患者共28例,男12例,女16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54岁,平均67?6岁。按照neer骨折分类标准[1](ⅲ型和ⅳ型骨折属于粉碎性骨折):ⅲ型20例,ⅳ型8例;全部病例x线摄片或骨密度检查均提示有中度或重度骨质疏松改变。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其中高血压20例,糖尿病13例。全部病例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在伤后3~10 d内行手术治疗,平均时间6?4 d。术前所有患者均行肩关节ct重建术,以进一步明确骨折情况。 1?2手术方法术中采用臂丛阻滞,沙滩椅卧位,患肩略垫高,切口由三角肌与胸大肌间沟进入, 分开三角肌和胸大肌间隙,在三角肌内侧缘分离保护头静脉,三角肌拉向外侧,将肱二头肌短头腱和喙肱肌腱牵向内侧,显露肩胛下肌腱,在距肱骨小结节止点1cm处切断并注意保护其下缘的旋肱前动脉和腋神经。必要时作三角肌锁骨缘部分切断以增加显露,将头静脉连同少量三角肌束拉向内侧显露肱骨前外侧,骨折近端的组织尽量不要剥离,从而充分保护肱骨头的血运。牵引肱骨远端,肱骨头用大布巾钳或复位钳把持进行复位,并用克氏针临时固定。对于有骨缺损患者同时行异体骨或自体骨植骨。经c形臂x线透视或摄片检查,复位满意后,选择适当长度的锁定加压接骨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安置于肱骨大、小结节间沟后侧,接骨板高度不要超过大结节,近端高度宜低于肱骨大结节顶点5 mm左右。钢板下的骨膜不剥离,先用1枚3?5mm皮质骨螺钉将接骨板临时固定于肱骨干上,安装导向器向肱骨头固定锁定螺钉4枚,注意螺钉长度不应穿过关节面,然后用1把复位钳将肱骨干与钢板固定,取除临时固定螺钉,如果可能,用1枚普通加压螺钉常规行主骨折块间的自动加压,其余的钉孔置入自钻自攻螺钉。术毕c形臂x线透视下证实骨折复位佳,钢板位置良好,近端螺钉未进入关节面。被动活动肩关节运动正常,内固定可靠稳妥。如果有肩袖破裂或撕脱,可用不可吸收线将其缝合在缝合孔上。冲洗止血,放置引流条1根,逐层闭合切口。 1?3术后处理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3~5d,对症处理,积极治疗内科疾病和预防并发症。术后采用三角巾悬吊,术后第1天开始轻度被动功能锻炼,2周后开始增加被动锻炼,6周后x线证实骨痂出现,开始主动锻炼,可以加大前屈、外旋、内旋和内收锻炼,3个月后开始加强主动锻炼和力量锻炼[1]。所有患者在术后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原则,进行中医特色抗骨质疏松治疗方案,服用我院院内制剂骨康方(由淫羊藿15 g、补骨脂15 g、黄芪20 g、熟地15 g、白芍10 g、丹参10 g等组成),每日1剂,水煎服。 1?4功能评定标准肩关节功能恢复的评价采用neer评分方法[2],共计100分,其中疼痛35分,功能30分,活动20分,解剖10分。90~100分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可,70分以下为差。 2结果 本组患者随访5~16个月,平均10?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9?4周,本组病例术后均达到骨折解剖复位或近解剖复位,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未发生切口感染和肩关节僵硬,1例(ⅳ型)5个月后发生肱骨头坏死。28例患者全部得到随访,按neer评分方法对术后肩关节功能评定结果:28例患者中20例优,4例良,4例可,优良率为85?7%。 3讨论 3?1肱骨近端解剖特点及骨折分型 肱骨近端骨折是指包括肱骨外科颈在内及其以上部位的骨折。肱骨近端包括肱骨头、解剖颈、大结节、小结节及肱骨近侧干骺端组成。大小结节之间形成结节间沟。肱骨近端骨折常合并肱骨大小结节和肱骨头的骨折及肩关节囊、肩袖的损伤和肩关节脱位,肱骨近端骨折可损伤三角肌下滑囊,造成滑囊壁纤维增厚和粘连,从而可影响盂肱关节的活动。青壮年的肱骨近端骨折多见于遭受严重创伤所致,常表现为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伴盂肱关节脱位;年老患者因肱骨上端骨质疏松,常表现为骨缺损或粉碎性骨折。肱骨近端骨折分型较通用的为neer[2]的解剖学4型分型:ⅰ型为所有移位小于1cm,旋转成角在45°以内的骨折;ⅱ型为两部分骨折,包括大结节、解剖颈、外科颈骨折和伴肩关节脱位的撕脱骨折;ⅲ型为三部分骨折;ⅳ型为四部分骨折。我们根据neer对肱骨近端骨折的分型[3]将ⅲ、ⅳ型定位为粉碎性骨折。 3?2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占全身骨折的4%~5%,对粉碎性或移位明显的ⅲ、ⅳ型骨折通常需要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治疗方法较多,但各种手术方法互有优缺点。闭合式和开放式克氏针固定,由于固定松散,术后需辅以外固定,且易发生退针,从而导致治疗失败;骨折块间钢丝和克氏针张力带钢丝治疗,对肱骨近端粉碎的骨折是不适宜的,也较难维持复位和固定的效果;三叶形钢板和“t”形钢板,由于螺钉与钢板结构松散,易导致螺钉拔出,特别在老年人骨质疏松患者,更易形成内固定失效。对于肱骨近端ⅳ型骨折,肱骨头游离完全失去血供,易发生缺血坏死。许多学者认为应早期行肱骨头置换术,可防止骨不连及肱骨头坏死,其近期疗效好于以往常用的治疗方法。但也不能回避假体寿命、松动及周围骨折的问题。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是ao将加锁髓内钉技术和外固定架技术融入一个系统,用于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一种新的内固定装置——锁定式内固定支架,又称ao锁定加压接骨板。其与普通的t形、三叶形接骨板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螺钉与接骨板的角度固定,对骨折端产生了良好的稳定作用[4];(2)锁定接骨板改变了接骨板与骨骼间以摩擦力为基础的传统固定模式,使接骨板与骨面间压力降至最低,保护了骨膜和骨的血运;(3)接骨板与螺钉间无缝隙锁固式结合,使接骨板在使用时不需要严格预弯;(4)肱骨头固定螺钉向不同方向交叉设计,提高了内固定物抗拔出力,特别适合于老年人骨质疏松患者;(5)钉板间锁定还可防止螺钉退出和内固定松动;(6)接骨板上端有多个针孔,有利于关节囊及肩袖损伤的修复;(7)ao锁定加压接骨板材质是钛合金,其弹性模量接近骨质,因此应力遮挡非常小。 3?3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操作要点对于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术中过度的软组织剥离是造成肱骨头缺血性坏死和内固定失败的主要原因[5] ,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时,要注意运用微创观念。尽可能地少剥离周围组织及骨折片上的组织,且不需要切开关节囊,不用剥离骨膜,这可最大限度地保护骨折部位的血运。接骨板放置的位置要在肱骨大、小结节间沟后侧,具体定为肱骨大结节近侧止点头侧5 mm,结节间沟后缘远侧10 mm处。接骨板近端高度宜低于肱骨大结节顶点5 mm左右,以保证术后肩关节外展时不发生肩峰撞击[6]。对于有骨缺损患者行植骨是非常必要的,植骨可以填塞空腔、支撑骨折端并促进骨折修复,使骨折内固定更加牢固。 3?4中医特色抗骨质疏松治疗方案的应用骨质疏松是导致老年人肱骨粉碎性骨折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在治疗骨折的同时应针对骨质疏松进行治疗。本组病例采用具有中医特色的抗骨质疏松治疗方案,所用院内制剂骨康方经过多年实验及临床证实具有补肾壮骨、健脾益气、活血通络之功效,并能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有效增加骨密度,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愈合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锁定加压接骨板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一种全新概念的固定器械,既具有操作的简单性,也具有固定的坚固性;既具备普通钢板的一般特性,更具有现代生物学固定的优点。本法适应症广,尤其对老年人中度以上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具有其他任何一种内固定方法不可比拟的稳固性。且术后功能恢复较好,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在手术操作中微创理念的运用加上其固定的稳固性,可明显减少肱骨头坏死和骨折不愈合的发生。因此,肱骨近端锁定钢板配合中药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的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中药治疗论文:这些药,肝病患者应慎用/中药治疗肝病有优势 中国有句古训:是药三分毒。这话虽然概括得不够全面,但也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药物的两面性。 肝脏是人体的解毒器官,口服药物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进行转化、代谢。因此肝脏更容易受到药物毒性损害。如果肝脏患了病,用药就更需要慎重了。很多患有慢性肝病的患者虽经多年的休息治疗,却长期迁延不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乱服药所致肝脏损伤。 伤肝药物大“搜捕” 西药最为常见的伤肝药物有: ①抗生素类,如抗结核药物利福平、异烟肼等;大环内酯类药,如红霉素、螺旋霉素等。 ②解热镇痛药物:阿司匹林、保泰松等。 ③降糖药物:优降糖、拜糖平等。 ④心血管用药:异搏定、安搏律定等。 ⑤抗肿瘤药物:丝裂霉素、更生霉素、环磷酰胺等。 ⑥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奋乃静;抗抑郁药物阿米替林;抗癫痫药物丙戊酸钠;镇静药苯巴比妥等。 ⑦抗甲亢药物:他巴唑、甲亢平等。 除西药外,某些中药对肝脏也是有损害的,如: ①易导致急性肝炎的:如何首乌、老虎节、蜈蚣粉以及金不换、白屈菜等。 ②抗风湿中药:如雷公藤、昆明山海棠、苍耳子等,表现为中毒性肝坏死。 ③杀虫解毒药:如千里光、川楝子、贯众、及己(四块瓦)、藤黄等。 ④治疗皮肤病的中药:治疗银屑病的中药如克银丸、消银片、消银1号汤剂均有过肝损害病例报告。长期服用复方青黛丸也可引起药物性肝炎的发生。 ⑤软坚散结、化淤的中成药:用于治疗乳房肿块,甲状腺瘤或甲状腺肿,子宫肌瘤等肿块治疗的中成药均属于此类,可能引起肝损伤。相关药物有增生平、百消丹、华佗再造丸、大活络丹、疳积散。 ⑥柴胡制剂:包括小柴胡冲剂、柴胡口服液、柴胡滴丸等中成药。中医认为柴胡有劫肝阴的副作用,其机理可能与柴胡的原浆毒作用有关,一般不宜长期服用。含有柴胡的逍遥丸也有导致肝损伤的报道。 如何防止药物伤肝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哪些药物会严重损害肝功能。除了以上我们列举的药物以外,在服用药物之前,还应仔细阅读说明书,如该药对肝功能有损害,一般都会在说明书中注明。对于这些药品,慢性肝病患者应尽量少用或用其他药物代替。非用不可者,可短期或交替使用,定期检查肝功。联合用药时,需要考虑到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肝损害的叠加作用。 如果已经因为用药而发生肝损害,应该立即停用已知或可疑的药物,减少活动。同时尽快到医院就诊,最好把近期服用的药物带到医院,便于医生寻找病因。 中药治疗肝病有优势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现:1988年上海甲肝爆发时慢性乙肝重叠甲肝感染的病死率仅0.05%,而在美国,相同疾病的病死率达到11.7%,是中国的234倍!这一数据悬殊的对比充分说明:肝病的治疗优势在中国! 对于肝病治疗,国外多采用外源性的免疫物质进行免疫干预,这类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给肝脏带来了一定的损伤。这是因为肝脏是人体代谢的重要器官,所有药物都要在肝脏内分解代谢。一些毒副作用较大的西药,必然加重肝脏的负担,反而会损害肝脏。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且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免疫力提高了,自然能够缓解症状,抑制病毒。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很多中药能够增加人体的免疫作用,保护肝脏。 “古蔺肝苏”是我国第一个原产地域保护的中成药,以“疏”的概念来保护肝脏,防止肝纤维化,同时具有降酶、退黄、健脾的功效。如此好的功效得归功于它的原料——乌蒙山原始森林生长的珍贵药材“赶黄草”,赶黄草是苗族民间草药,在苗族民间有上千年的用药史,多年的用药史证明了它的高效和低毒。一位美国专家曾说:“治疗肝病的希望在中国,在中医药。”“古蔺肝苏”正是我国传统中医药贡献给人类健康的一笔财富。 中药治疗论文:内镜联合中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效果 【关键词】 内窥镜检查;中草药;外科手术;治疗结果 【摘要】 目的探讨内镜联合中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胆总管结石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内镜联合中药治疗42例(内镜组),采用手术治疗43例(手术组),对两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内镜组治疗效果满意,结石取排净率为97.62%,病人相关生理、生化指标较手术组恢复快,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内镜联合中药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重要手段。 胆总管结石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目前胆总管结石的治疗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传统的治疗方法,即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t”形管引流,这种方法需要全身麻醉,创伤大、并发症多,高危病人不能耐受。二是内镜下取石术,该手术简单、创伤小,成功率高,病人痛苦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尤其适用于老年和高危病人[1]。本文旨在探讨内镜联合中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6年9月—2009年11月,选取在我院治疗的胆总管结石病人85例。病人均出现反复右上腹疼痛,白细胞(wbc)高于正常值,肝功能不同程度损害,发热50例。所有病例在术前均经超声或ct等证实有胆总管结石。开腹行胆总管切开术者43例(手术组),男21例,女22例,年龄38~77岁,中位年龄55.0岁;其中胆囊切除术后继发胆总管结石6例,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16例,单纯胆总管结石21例。内镜下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联合中药治疗者42例(内镜组),男23例,女19例,年龄45~89岁,中位年龄60.4岁;其中胆囊切除术后继发胆总管结石13例,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4例,单纯胆总管结石25例。 1.2治疗方法 两组术前、术后均行血常规、肝肾功能、血c反应蛋白测定,监测生命体征,给予抗感染治疗。 1.2.1内镜组病人术前禁食6 h。术前咽部以利多卡因局麻,肌肉注射地西泮、哌替啶、山莨菪碱,术中监测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先行内镜(jf-160电子十二指肠镜,日本olmypus公司生产)逆行胆管造影(erc)检查,定位、定性诊断,然后行内镜下est,再用网蓝及气囊结合取出结石,如结石过大,则用机械网蓝碎石后取出,取出结石后再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证实胆总管结石是否取净,术后均放置鼻胆引流管(enbd)。术后禁食1 d,动态检查血常规、血淀粉酶,在内镜充分引流炎性胆汁、降低胆管压力基础上,结合中药辨证施治。湿热型:畏寒发热,右上腹疼痛、放射右肩部,恶心、呕吐、黄疸或便秘,右上腹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莫菲征(+),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数,体温38~40 ℃,wbc(10~20)×109/l。脓毒型:有湿热型表现且更重,或伴中毒性休克表现,舌红绛、苔黄燥,脉细数,体温≥39 ℃,wbc≥20×109/l(参照卫生部1992年颁发的病种质量控制标准)。治则清热解毒利湿,方剂用大柴胡汤加减:柴胡10 g,枳壳10 g,白芍30 g,虎杖30 g,郁金10 g,川楝子10 g,黄芩10 g,红花20 g,蒲公英30 g,金钱草40 g,鸡内金15 g,茵陈20 g,生甘草10 g,大黄15 g(后下)。 1.2.2手术组在全身麻醉下行胆总管切开取石及“t”形管引流术,如果是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在术中同时进行胆囊切除术。术后14 d行“t”形管造影,无残留结石拔除“t”形管,如有残留结石,术后6周行“t”形管窦道胆管镜取石。 2结果 2.1治疗效果 内镜组42例中一次取净结石37例(88.09%),2例多发大结石二次行内镜取净结石,1例合并胆总管末端狭窄过长中转手术,2例内镜取石后残留细小结石术后口服中药经鼻胆引流管造影显示排净,本组总取排净率为97.62%。手术组43例中41例(95.34%)手术中取净结石,2例术后2周行“t”形管造影发现有残留结石。内镜组平均住院时间、腹痛明显缓解或消失时间、体温降至正常时间均明显短于手术组(t=2.13~2.60,p 0.05)。见表1。表1两组各指标的比较 2.2并发症 内镜组31例est术后血淀粉酶不同程度升高,均不高于正常值3倍,均无腹痛加重、发热等胰腺炎症状,预防性应用抑酸药和生长抑素等3~5 d内血淀粉酶降至正常,1例乳头因活检创面少量出血经用止血药治愈,无肺炎、肺栓塞等并发症出现。手术组1例并发胆心综合征转科治疗,1例切口因脂肪液化延迟愈合,2例肺部感染经抗感染治疗治愈,并发症发生率为9.30%。 3讨论 3.1内镜在治疗胆总管结石中的作用 1974年,已有文献报道采用est治疗胆总管结石[2]。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国内外已广泛将其应用于临床,已部分取代了传统的开腹手术。本文结果显示,采用内镜联合中药方法取得了满意疗效,住院结石总取排净率达97.62%,相关生理生化指标恢复较手术组明显加快,住院周期大为缩短,且无严重并发症出现。我们体会内镜治疗应严格掌握适应证,操作准确、快速,尽量减少重复操作,不追求一次性取净,尤其是细小结石。术后enbd减少了胆管继发感染、胰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目前普遍接受的ercp后胰腺炎诊断标准是: ercp后病人持续24 h以上腹痛,伴血淀粉酶超过正常值3倍以上[2]。有研究表明,ercp插管次数少于5次,胰腺炎的发生率是3.3%;当多于20次时胰腺炎发生率可增加到14.0%[3]。张澍田等[1]认为, ercp不会加重胰腺炎,ercp能有效地诊断胆总管结石,并行est取出结石,解除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根本病因。neofoptolemos等[4]进行前瞻性研究显示,对胆囊未切除的胆总管结石病人行est较开腹手术危险性大。冯秋实等[5]认为,对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的病人,可先行est 取出胆总管结石再行腹腔镜胆囊切除。作者认为est解决了胆管末端出口狭窄梗阻的问题,使得各种胆石症手术出现残留结石并发症的概率大为降低,从而也减少了二次开腹手术的创伤。开腹手术需全身麻醉,创伤较大,手术本身的创伤和术中的出血,使机体处于一种缺血低氧的状态,造成炎细胞的大量激活、炎症递质的释放和氧自由基的产生等一系列应激反应,在临床上表现为体温升高、血常规异常等情况。病人术后恢复较慢,延长了住院时间,发生并发症的概率大大增加。本文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30%,我们认为对年龄较大或并发严重心脏病、糖尿病、肝肾衰竭等病人,即使合并胆囊结石,est仍然是一种较为安全的治疗选择。 3.2中药在内镜术后的作用 内镜术后在充分引流炎性胆汁、降低胆管压力基础上,结合中药辨证施治,可促进胆汁分泌、加快黄疸消退、改善肝功能。该病临床上一般以湿热型和脓毒型多见,起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壮热烦渴,呕吐频繁,尿少便结,脘腹胀满,疼痛拒按,烦躁不安,或神昏谵语,继之嗜睡昏迷,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洪大或弦数。治以清热解毒利湿,方以大柴胡汤加减。内镜术后禁食1 d后给药,对各项指标恢复有重要促进作用。中药在治疗胆总管结石过程中也可起到直接抑制、杀灭细菌的作用。钟勇等[6]对44例病人“t”形管中胆汁作细菌培养,阳性率为100%,这些细菌对多种抗生素有耐药性,但对大黄等中药较为敏感;体外抑菌试验显示,由生大黄、金钱草、菌陈组成的复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大黄、茵陈具有明显的利胆作用,可使胆汁大量分泌,其中大黄显效早,而茵陈显效晚,两者配伍可使利胆作用加强。几乎所有治疗胆管感染的中药复方都有促进胆汁分泌的作用,使胆流量增加,起到利胆排石功效。本文内镜组术后常规应用中药,可使大多细小、碎结石排除,从而减少内镜操作次数,减轻病人痛苦,缩短恢复时间。 中药治疗论文:股骨髁支撑钢板内固定配合中药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 【摘要】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股骨髁支撑钢板内固定配合中药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 方法:30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股骨髁支撑钢板内固定配合中药内服局部熏洗并加强功能锻炼的方法治疗,经随访 ,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按kolment功能评价标准优14例,良13例,可 2例,差1例,优良率为 90%。结论:采用股骨髁支撑钢板内固定配合中药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疗效可靠,功能恢复较好。 【关键词】 股骨骨折;骨折固定术,内;股骨髁支撑钢板;中草药 股骨远端的髁上及髁间骨折是临床常见的创伤,多由高能量损伤所致,复杂的粉碎性骨折多见,常累及关节面,复位困难且不容易维持,处理不当将严重影响膝关节功能的恢复[1,2]。2005年以来应用股骨髁支撑钢板配合中药治疗股骨远端骨折30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27~66岁,平均42岁。右侧17例,左侧13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6例,高处坠落伤6例,重物砸伤5例,摔伤3例。开放性骨折9例,闭合骨折性21例。骨折类型:根据ao分类方法,本组a3型9例,b2型7例,c1型8例,c2型4例,c3型2例。合并伤:髌骨骨折2例,前交叉韧带损伤2例,半月板损伤3例。本组全部采用股骨髁支撑钢板治疗。 1.2 治疗方法 1.2.1 术前准备 9例开放性骨折均行急诊手术。21例闭合性骨折的患者,伤后至接受手术治疗的时间为1周内;部分肿胀严重的先以石膏固定或行胫骨结节牵引,抬高患肢促进肿胀消退。术前常规摄患肢股骨中下段正侧位x线片,并根据需要行ct的三维重建或摄对侧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了解骨折块大小及移位情况,制定手术方案。 1.2.2 手术方法 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大腿下方放置垫腿软垫维护膝关节屈曲15~30度,开放性骨折常规清创,对外露骨端与游离骨块不要轻易回纳与丢弃,患者取仰卧位,取大腿下段外侧切口,向下延伸绕髌骨外侧至胫骨结节,于髌骨外缘纵行切开伸膝装置的外侧部,将髌骨翻向内侧,以充分暴露股骨下端及内外髁。在直视下对股骨髁行解剖复位,使关节面及髌股沟恢复平滑,髁间骨折复位后用克氏针临时固定。屈曲膝关节,复位髁上及股骨干下段骨折,c型臂x线机透视证实骨折对位对线满意后,植入股骨髁支撑钢板。对髁间、髁上及股骨干内侧皮质粉碎并缺损1期自体髂骨植骨。术后常规应用广谱抗生素5~ 7 d预防感染,切口负压引流管留置24~48 h后拔除。 1.2.3 中药内服 按照骨折3期辨证施治。早期治疗以活血化瘀、理气消肿止痛为原则,药用牛膝10 g、木瓜10 g、桃仁10 g、红花6 g、赤芍9 g、当归10 g、乳香6 g、没药6 g、三七粉3 g、玄胡10 g。肿剧者加茯苓20 g、赤豆30 g;瘀血积聚者加穿山甲6 g、地鳖虫7 g、血竭6 g;瘀血化热者加用生地10 g、丹皮9 g、生大黄9 g(后下) 。中后期治疗以舒筋通络、接骨续筋、补益肝肾为原则 ,酌用络石藤15 g、白芍9 g、伸筋草9 g、狗脊10 g、骨碎补12 g、炒杜仲12 g、防己10 g、地龙9 g、黄芪10 g、白术10 g、首乌10 g、当归9 g、枸杞10 g、熟地10 g、僵蚕6 g。中药每天1剂 ,水煎分2次服。 1.2.4 中药熏洗 术后切口愈合后辅以中药局部熏洗膝关节 ,药用伸筋草30 g、透骨草30 g、桃仁20 g、红花15 g、川牛膝15 g、川芎20 g、当归20 g、海桐皮30 g、骨碎补20 g、续断20 g、威灵仙15 g、络石藤 15 g、枳壳 10 g,水煎取汁盛于桶中,将患膝置于桶上熏蒸(可用布巾覆盖以减少热力散失),待药液变温不烫手后,用药液反复擦洗或浸洗患肢,同时行膝关节主动伸屈活动,每天2次,每次30 min。 1.2.5 功能锻炼 伤后即抬高患肢,行肌肉舒缩锻炼,通过肌肉舒缩活动,促进血液循环,以利消肿。一般不用石膏外固定,拔除引流管后即开始膝关节cpm被动功能锻炼,如行交叉韧带修补的,延迟2周再活动,运动强度的增加根据患者耐受程度而定。出院后患者需积极练习,主动运动,特别是股四头肌收缩和膝关节屈伸运动。术后4周可以鼓励患者扶拐不负重站立。根据骨折类型、手术复位固定的质量和临床x线随访结果来决定开始负重的时间,一般在术后14~16周开始练习负重行走。 2 结果 术后x线片显示,25例骨折达到解剖或接近解剖复位,5例钢板在股骨干与外髁交界处预弯弧度不够,致使钢板轻度内翻位固定。本组30例获9~12个月随访,平均10.5个月。所有病例均在6~9个月内达到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6.7个月。根据膝关节功能kolment[3]评定标准,本组优14例,良13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90%。 3 讨论 股骨远端骨折系指股骨下端15 cm以内的骨折。股骨远端是膝关节的主要组成部分,解剖形态复杂,松质骨多,骨皮质较薄,不利于骨折复位和固定,尤其是波及关节面的粉碎性骨折。股骨远端骨折多由直接暴力所致,粉碎性、不稳定性骨折多见,临床上多采用手术治疗[4,5]。手术的目的是使关节面骨折达到解剖复位,恢复骨折的轴向和旋转排列,股骨干和股骨髁的牢固固定,以及术后早期的功能锻炼[6,7]。 股骨髁支撑钢板分左、右型,抗弯、抗扭、抗剪力及抗旋转性能好。钢板远端近似三角形设计,变薄并有两个翼,呈95度弧形向外适应股骨远端外侧生理弧度,其上有6个孔,可钻入6枚松质骨螺钉,加强了内固定的稳定性,并且操作十分简便,可以满足髁部骨折不同方向内固定的要求。而髁上侧方钢板则为碎骨块提供轴向支持,恢复骨折端的完整性及连续性,为术后早期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可防止关节囊等软组织纤维化和挛缩,防止软骨细胞转变为纤维细胞,从而防止膝关节强直,并可增加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创口消肿,加速骨折愈合[8]。helfet[9]认为对于下列这两类骨折,股骨髁支持钢板是最为合适的内固定物。(1)对于近关节面的低位距关节面小于3 cm经髁骨折或内髁外髁粉碎骨折,由于远侧骨块太短小,角钢板和动力髁螺钉等不能有效地将骨块坚强固定。(2)冠状面或关节面严重粉碎骨折,以致不能插入髁螺钉固定。本组30例患者,行股骨髁支撑钢板固定后,均获得较好的稳定性。 中药在骨折的治疗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早期活血化瘀、理气消肿,促使瘀血消散,肿胀减退,以减少软组织张力,利于创口愈合及预防软组织坏死、感染;中后期舒筋活络,补益肝肾,利于缓解关节疼痛挛缩,促进骨折生长愈合。 股骨远端骨折易产生关节僵硬、创伤性关节炎等不良预后。祖国医学认为,骨伤或术后关节长期不适当外固定,伤肢关节不能活动则骨节失动,气血瘀滞,经脉闭阻,筋骨关节失去气血滋养,久之则肌萎筋缩,骨节凝滞粘连,关节僵硬,活动受限。本组通过术后切口愈合局部中药熏洗,当归、桃仁、红花、川芎活血化瘀消肿;伸筋草、透骨草、海桐皮舒筋活络、通利关节;骨碎补、续断强筋壮骨、通络,诸药煎汤外洗,药力从皮到肉,从筋到骨,层层渗透,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软化疤痕,防止软组织挛缩。通过关节的主动功能锻炼、关节面的磨造作用,增大其活动度。 国内外的骨科医生对股骨远端骨折都进行不同治疗方法的探讨,我院采用手术切开复位股骨髁支撑钢板内固定配合中药内服、局部熏洗并加强功能锻炼的方法治疗,疗效可靠,功能恢复较好。 中药治疗论文:浅议肾间质纤维化发病机理与中药治疗的研究 【关键词】 肾间质纤维化;转化生长因子;综述 1 发病机理 rif的发病机理包括:①致纤维化的细胞因子表达上调;②血管活性物质;③单核/巨噬细胞等炎症细胞的浸润;④上皮细胞间充质细胞转变(emt);⑤由于ecm降解酶系统受抑制而导致纤维化形成等。 1.1 致rif因子 1.1.1 转化生长因子(tgf-β) tgf-β是最关键的促rif生长因子,肾固有细胞及炎细胞皆可分泌。它可以自分泌方式作用于自身,又可以旁分泌方式作用于间质的成纤维细胞,促其增殖并产生大量ecm。缺血、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高糖、血栓素a2、低密度脂蛋白及氧化压力可刺激其分泌。tgf-β在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①增加ecm蛋白的合成,包括蛋白多糖、胶原ⅰ、ⅲ、ⅳ及fn、ln;②减少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表达及促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和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物(timp)的合成,减少ecm的降解;③增强细胞表面的ecm受体-整合素的表达,使细胞与基质黏附增强,促使ecm沉积;④刺激成纤维细胞增生,并有趋化作用。实验表明,tgf-β启动肾小管上皮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化(emt),从而最终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 [1]。 1.1.2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 ctgf是tgf-β的下游效应物质,ctgf在tgf-β诱导下,可由成纤维细胞等细胞合成分泌。它具有促有丝分裂、趋化细胞、诱导黏附、促进细胞增生和ecm合成等作用,并参与机体组织的创伤修复 [2]。 1.1.3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 mcp-1是特异性的单核/巨噬细胞趋化因子,在进行性的器官纤维化中起重要作用,并通过其同源受体ccr2调节rif的发生 [3]。欧阳春等 [4]建立rif动物模型,随大鼠病程进展,肾小管间质mcp-1表达增多,mcp-1可能通过介导巨噬细胞浸润参与rif。 1.1.4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tnf-α能促进巨噬细胞浸润至受损的肾间质,并诱导巨噬细胞的促纤维化因子释放增加,加剧肾间质的免疫炎症反应,引起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的沉积。李荟等 [5]研究肾小管和肿瘤坏死因子与肾间质纤维化的关系,结果发现损伤及再生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较正常时合成和分泌更多的tnf-α,它通过促进肾间质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而促进rif。 1.2 血管活性物质 1.2.1 血管紧张素ⅱ(angⅱ) angⅱ具有促生长效应,通过促进tgf-β、ct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等的释放来促进间质细胞等增生、ecm堆积,从而导致rif的发生发展。angⅱ也可促进多种前炎性细胞因子及其他多种细胞因子的表达,如核因子κb(nf-κb)、tnf-α、il-6、mcp-1等,进而对机体损伤修复、免疫调节及细胞分化等重要生理和病理过程具有广泛的调节效应。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的1型受体(at1r)拮抗剂可控制蛋白尿、细胞增殖、炎症细胞浸润等,从而减轻rif [6]。 1.2.2 内皮素-1(et-1) et-1的主要作用为缩血管,减少肾血流量,降低肾小球滤过率,上调tgf-β表达,放大间质炎症反应,刺激ecm合成,降低胶原酶活性。有研究发现et-1还可抑制系膜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的合成与活化,降低ecm降解,从而加重肾损伤,损伤及再生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较正常时合成和分泌更多的et-1,et-1通过etr的作用,促使肾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从而促进rif。 1.3 炎症细胞浸润 1.3.1 单核巨噬细胞 在肾间质纤维化早期,间质中有明显的单核巨噬细胞(mc / mp)聚集,肾小管上皮细胞通过表达mcp-1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在mc / mp浸润增生中起了重要的调控作用。肾小管变性与肾间质mc / mp的聚集高度相关,它通过分泌tgf-β、pdgf、il-1等细胞因子和促增殖因子直接促进固有的成纤维细胞增殖活化,促使ecm合成增多,抑制ecm降解,导致rif。 1.3.2 肥大细胞 在肾切除动物模型实验中发现,肥大细胞可通过促进tgf-β、il-8等多种细胞因子的表达诱导间质成纤维细胞增殖和ecm生成,从而促进rif的发生。 1.4 上皮细胞间充质细胞转变 已发现在rif过程中,肾小管基膜被破坏的同时常常伴有肾小管上皮细胞向肌纤维母细胞样细胞转分化,此种现象被称为“上皮细胞间充质细胞转变(emt)”,继之出现间质区ecm大量产生和沉积,导致间质区扩展加宽,肾小管萎缩,形成间质纤维化病损。 1.5 ecm降解酶系统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物(timp)与ecm成分关系密切。rif过程中,timp增加使mmps活性受限,ecm降解减少,mmps/timp失衡是rif进展的重要因素。缺氧、高糖等多种原因皆可引起mmps/timp的变化,导致ecm生成与降解失衡。另外,纤溶酶原激活物 / 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s / pais),pas及其抑制剂pais是介导纤溶与抗纤溶平衡并参与调节ecm代谢的关键酶系。 1.6 其他 研究表明,pdgf、表皮生长因子(egf)、nf-κb、il-1、il-10、蛋白尿、前列腺素等与rif也有密切关系。 2 中药治疗 2.1 单味药及其有效成分提取物的研究 临床研究已证实大黄、丹参、川芎、黄芪、桃仁、苦参、灯盏花、绞股蓝等对预防及拮抗rif有明显的作用,故不再一一阐述。 2.1.1 三七 苏白海等 [7]将单侧输尿管梗死(uuo)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手术组和三七总皂苷治疗组,结果手术组呈进行性rif,肾小管上皮细胞及间质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明显增加。治疗组rif减轻,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明显增加,α-sma表达明显减少,间质pcna、α-sma表达明显减少(p 0.05)。证明三七总皂苷通过阻断emt而抑制rif的进展。 2.1.2 红花 唐蓉等 [8]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手术对照组、手术未治疗组、红花提取液治疗组、依那普利治疗组。结果发现红花提取液治疗组、依那普利治疗组治疗后肾小球滤过率(gfr)有所恢复,与手术未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病理结果显示手术未治疗组和手术治疗组均可见灶性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组织增生,但前两者较重。ck-18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手术治疗组阳性染色的比值较对照组及手术治疗组高(p 0.05);测肾小管直径结果显示,红花及依那普利治疗组与手术治疗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fn表达分析结果显示,红花提取液治疗组、依那普利治疗组较手术对照组和手术未治疗组低(p 0.05);结果表明红花通过阻止rif,可延缓慢性肾脏疾病的进程。 2.1.3 冬虫夏草 闵亚丽等 [9]将rif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虫草治疗组,手术后第9 d处死各组大鼠,结果表明模型组tgf-β1、α-sma、ⅳ型胶原的表达及肾小管间质损伤指数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 0.01),而虫草治疗组明显低于模型组(p 0.01)。证明冬虫夏草可能通过下调tgf-β1,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转化为成肌纤维细胞,防治rif。 2.1.4 青蒿 米绪华等 [10]将雄性wistar大鼠8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uuo模型组、青蒿琥酯小剂量组、大剂量组和科素亚组,结果uuo模型组和各治疗组中,术后3 d肾间质即出现ctgf和α-sma表达,术后14 d表达最高;不同剂量青蒿琥酯组和科素亚组ctgf和α-sma表达均低于uuo模型组,且大剂量组疗效优于小剂量组,而与科索亚组相似。证明青蒿琥酯可以降低肾间质中ctgf和α-sma的表达。 2.1.5 银杏叶 李绍梅等 [11]将uuo大鼠分别给予银杏叶[300 mg/(kg·d)]、依那普利[10 mg/(kg·d)]、银杏叶联合依那普利治疗,结果银杏叶和依那普利均可抑制肾间质的α-sma、tgf-β1表达,减少胶原蛋白含量,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证明银杏叶和依那普利可通过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从而减轻uuo术后肾组织间质纤维化。 2.1.6 其他 甘草酸可使马兜铃酸刺激rtec分泌和释放 et-1、ang水平下降,从而发挥肾小管间质保护作用 [12];雷公藤对多种类型的肾衰竭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尿蛋白作用,可能通过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增多来阻抑rif进展 [13]。 2.2 中药复方的研究 2.2.1 肾衰泄浊汤(生黄芪、生大黄、丹参、生牡蛎等) 晏子友等 [14]采用uuo动物模型,术后7 d观察梗死肾组织病理改变,发现中药高剂量组和苯那普利组较模型组小鼠肾组织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蛋白表达增强,tgf-β1蛋白表达减弱,而i、ⅲ、ⅳ型胶原、fn生成减少,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hgf表达与tgf-β1表达呈明显负相关。证明肾衰泄浊汤可能是通过诱导hgf蛋白表达,抑制tgf-β1表达,抑制i、ⅲ、ⅳ型胶原及fn等ecm的过度沉积,加强肾保护作用,对抗rif。 2.2.2 温阳活血方(桃仁、红花、肉苁蓉、仙灵脾、牡丹皮等) 李均等[15]将uuo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uuo模型组、蒙诺治疗组、温阳活血方治疗组、肉苁蓉治疗组和桃仁治疗组。结果表明假手术组肾小管上皮细胞、肾间质细胞胞浆tgf-β1有较弱的表达,模型组呈强阳性表达,温阳活血方治疗组病理改变较模型组纤维化程度减轻,且tgf-β1的阳性表达较模型组显着减弱,β2微球蛋白(β2-mg)排出减少,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证明温阳活血方可能通过抑制tgf-β1的表达,从而减少β2-mg的排出,减轻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害,保护肾小管功能,减缓rif的进展。 2.2.3 芪红合剂(黄芪、红花、大黄、水蛭等) 张宏等 [16]采用uuo动物模型,以acei为阳性对照,结果芪红合剂能降低血尿素氮(bun)、肌酐(scr)水平,显着抑制pai-1、fn的表达,减轻rif程度。证明芪红合剂有早期防治rif的作用。 2.2.4 和络泄浊方(当归、川芎、赤芍、白术、制大黄等) 于俊生等 [17]用uuo造大鼠rif模型,术后5 w取术侧肾脏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大鼠ⅳ型胶原、fn及tgf-β1的表达。发现和络泄浊方可明显减轻纤维化时ⅳ型胶原、fn的沉积,下调tgf-β1的表达,改善肾小管间质的病理损伤。证明和络泄浊方可明显减少ecm的沉积,有显着的抗纤维化作用。 2.2.5 金蝉补肾汤(黄芪、山茱萸、黄精、蝉花、莪术等) 杜兰屏等 [18]以金蝉补肾汤为治疗组,以科素亚与中药保肾康为对照组治疗慢性间质性肾炎病例72例,两组患者均治疗前2 w开始低蛋白饮食,金蝉补肾汤治疗组用药前后比较,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下降(p 0.05),肌酐和尿素氮明显下降(p 0.01),尿渗透压明显提高(p 0.05),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明显升高(p 0.01);对照组用药前后比较,24 h尿蛋白定量显示下降明显(p 0.05),而血常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以尿β2-mg降低及6-酮-前列腺素f1α(6-k-pgf1α)升高尤其显着(p 0.05)。对照组以血、尿β2-mg降低及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抑制物(tpa / pai)升高尤其显着(p 0.01,p 0.001)。证明金蝉补肾汤通过保护肾间质微血管而减少肾小管间质慢性损伤,是延缓rif、治疗慢性间质性肾炎的有效方剂。 3 结 语 综上所述,肾小管损伤、炎细胞浸润是rif的早期启动因素,所以早期避免肾小管损伤因素,改善血流动力学,减少蛋白尿排泄,减轻炎细胞浸润,可延缓rif的进展。中医应在借鉴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找准切入点重点突破,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防治方面的优势。 中药治疗论文:中医中药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探讨中医中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均为首次诊断为三叉神经痛的患者,随机分为中医中药组60例,卡马西平组60例。结果:中医中药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与卡马西平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患病时间两组有明显差异。结论:中医中药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好,安全性高。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中医中药 卡马西平 三叉神经痛是指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出现阵发电击样剧烈疼痛,数秒至数分钟,间歇期无症状。疼痛可因口腔或颜面的任何刺激引起,以中老年多见,主要表现为在三叉神经分性布区域内,骤然发生闪电式的极为剧烈的患肢剧烈的疼痛,疼痛可自发,也可由轻微的刺激扳机点所引起[1],严重影响正常工作、生活和学习,属于中医痹病范畴。1989年1月~2009年12月以来,运用独活寄生汤加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6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989年1月~2009年12月以来,运用独活寄生汤加针灸治疗确诊为三叉神经痛的患者60例,其中男54例,女66例,年龄42~69岁。 治疗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为补肝肾、祛风湿、止痹痛。处方:独活50g,牛漆10g,秦艽20g,防风20g,细辛5g,桂心15g,寄生20g,熟杜仲20g,云苓15g,当归20g,白芍20g,生地20g,川芎15g,甘草10g。辨证加减:寒邪偏重而痛甚者,加附子10g,毛冬青50g;散寒止痛,顽痹日久不愈,加百花蛇20g,乌蛇20g,虫类搜风止痛。以上诸药加水1500ml,煎取300ml,分3次温服,每次服时兑入白酒10ml以增加药效,每日1剂,7剂为1个疗程,可服3个疗程,在此期间配合针灸治疗,针刺穴位(太阳、阳明、头维、丝竹空、下关、颊车、地仓、大迎、四白、迎香、听宫、承浆),每次留针15~30分钟,以巩固疗效。对照组60例,口服卡马西平片,每次0.2g,每日3次,用药3周。 疗效评定标准:①治愈:疼痛发作完全消失1年以上。②好转:发作频率减少和(或)发作时疼痛减轻。③未愈:症状未改善[2]。 结 果 床疗效: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结果见表1。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不良反应:治疗组未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头昏19例,出现嗜睡22例,胃肠功能障碍5例,皮疹、血尿2例,白细胞减少4例。 讨 论 三叉神经痛在临床上缠绵难愈,病情加重,病程延长,常规应用卡马西平片数周或数月。此药不良反应有头昏、嗜睡、共济失调,少数患者可有胃肠功能障碍,还可出现皮疹、血尿、白细胞或血小板明显减少等。就诊患者多为长期服用卡马西平片的患者。因此,及时有效地治疗三叉神经痛,减少不良反应成为首要责任。三叉神经痛,属于中医“痹证”中的筋痹范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肝气滞血瘀,肾阴虚伏火,肝肾不交,故肝肾不足,气血亏虚是其内在的病因,在肝肾功能失常不能的御外邪时,风寒湿邪才能侵袭经络、肌肉。由此可见,风寒湿邪是外因,内外因相互作用导致筋痹,“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笔者选用《急备千金要方》中的独活寄生汤治疗本病[2],本方容补肝肾、祛风湿、止痹痛药为一方,功专效宏,寄生、牛膝、杜仲补痛,兼祛风湿;当归、川芎、白芍养血,即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人参、茯苓、甘草补益脾气,即扶正祛邪;秦艽,防风,独活、细辛搜伏风,使之外出;桂心入血脉祛寒止痹痛。应用时,独活、牛膝剂量不足,而疗效平平,调整牛膝100g,独活50g剂量时,疗效显著。另外,二蛇(白花蛇、乌蛇)有抗风湿、止痛作用,辨证与辨病用药相结合的方法,经治后症状明显好转,疼痛消失。服药时,嘱其兑入白酒温服,在此期间配合针灸治疗,针刺穴位(太阳、阳明、头维、丝竹空、下关、颊车、地仓、大迎、四白、迎香、听宫、承浆),每次留针15~30分钟,以巩固疗效。 本研究结果表时,中医中药组总有效率与卡马西平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临床症状改善,两组比较无差异,中医中药组较卡马西平组患病时间长。中医中药不良反应较卡马西平少,安全性好。这为临床上三叉神经痛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笔者认为中医中药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卡马西平一样对三叉神经痛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无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推广。 中药治疗论文:腹针联合中药治疗夜尿频数临床观察 【关键词】 腹针;夜尿;频数;中药;治疗结果 夜尿频数是指夜间排尿在3次以上,大于4次者称为重度夜尿增多,为老年常见的下尿路症状之一。夜尿频数不仅影响睡眠,还增加老年患者心脑血管急症发生及外伤机率。对夜尿频数的治疗,目前西医药物治疗方法疗效欠佳。笔者采用腹针联合中药方法治疗夜尿频数,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3月至2008年4月我院中医科门诊及住院患者60例,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48~75岁;病程3~36个月。60例中,脑血管病合并糖尿病、前列腺增生16例;脑血管病合并前列腺增生12例;脑血管病合并高血压病、动脉硬化8例;2型糖尿病患者8例;单纯前列腺增生患者8例;冠心病患者4例;无任何疾病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采用盆底功能训练等常规及对症治疗并加服中药)与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腹针),每组30例,2组一般资料有均衡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根据原发病的不同分别采取相应常规治疗,要求患者规律作息,并嘱患者自主训练腹部和骨盆的肌肉收缩活动,增加骨盆底的压力和肌肉的复健,调整生活方式,转移注意力。在此基础上加服中药。自拟方:熟地黄24 g、山药12 g、山茱萸(微炒)9 g、益智仁12 g、乌药10 g、茯苓15 g、杜仲(姜汁炒)12 g、菟丝子(制)12 g。1剂/d,水煎日2次服,患者睡前2 h不再饮水。10 d为1疗程,疗程之间休息2~4 d。 1.2.2 治疗组: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腹针。①取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天枢、气穴、气旁、水分、水道、归来。②针刺方法:嘱患者平卧,暴露腹部。针刺前对准备针刺的部位从上而下地进行仔细的触压,检查确定无包块、触痛等阳性体征后,行常规消毒,用0.25 mm×40 mm毫针,避开毛孔、血管,对准穴位直刺,针刺得气后采用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手法。留针60 min起针。1次/d,10次1疗程。疗程之间休息2~4 d。③注意事项取穴要求准,深浅要求严格,治疗室保持温暖,患者术前排尿,以免刺伤膀胱,并避免过饱过饥,以防晕针。 1.3 观察指标 2组均治疗3个疗程,要求患者记录排尽小便上床入睡至次晨起床时的尿次、夜间尿量及进入睡眠时间。连续记录3 d,取平均值,分别于治疗前后各数据。 1.4 疗效标准[1] 痊愈:治疗后夜尿次数0~1次;显效:治疗后夜尿次数减少4次或减少50%;有效:治疗后夜尿次数减少2~3次或减少25%;无效:治疗后夜尿次数无变化或增多。总有效=痊愈+显效+有效。 1.5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4.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1)。见表1。表1 2组疗效比较 2.2 2组夜尿频数指标比较 2组治疗后尿次、夜间尿量和睡眠时间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表2 2组夜尿频数指标比较 2.3 典型病例 赵某,男,72岁,2007年1月15日因“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伴左下肢无力5年余”在我科住院治疗。伴夜尿频多,4~6次/夜。伴语言不利,时有头晕,乏力、气短,双下肢轻度浮肿。舌淡暗,苔薄白,脉沉细。既往有脑梗死病史5年余,高血压病史15年,糖尿病病史6年,前列腺增生病史4年。中医诊断为中风后遗症,西医诊断为脑梗死后遗症、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险组、前列腺增生。治疗方法如上,治疗10次后,患者夜尿次数明显减少至0~2次。 3 讨论 国际尿控协会(ics)将夜尿定义夜间不得不醒来排尿,不包括入睡前最后一次和早晨起床后第一次排尿,每晚排尿1次常被认为属于正常范围[2]。现代医学认为老年男性夜尿频多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导致夜尿频多的原因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可由慢性前列腺肥大、膀胱功能减退、内分泌功能紊乱、心血管系统及呼吸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所引发,夜尿频数多属功能异常病因不明,应积极诊断原发病,一旦确诊为夜间多尿症,除行为治疗外,还应联合药物进行治疗。目前,药物治疗主要有两种方面:限制饮水及抗胆碱能药等,但疗效欠佳,且有一定的不良反应[3]。 由于本病的症状和年龄增长有关,所以,夜尿症常被看作是衰老的表现之一,从而被老年人忽视而导致就诊减少。有夜尿症干扰的人,夜间睡眠常因起床排尿而中断,影响睡眠质量,可导致日间工作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身体免疫力降低等,引起工伤交通事故增多,跌倒和骨折的发生率增高[4]。祖国医学认为,人到40岁以后,肾气渐衰,膀胱失于温煦,不能正常气化,则水液失制,治疗基本原则是扶助元阳。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肾气由盛转衰,气化功能也随之减退,老年人尿频而量多,尿色清白,正是肾阳不足,气化失司的表现[5]。患者最怕长途旅行,亦不敢多饮水,同时会有畏寒、四肢寒冷、双膝酸软无力、腰脊无力等症状。夜尿太多亦会影响患者睡眠,令患者精神更加不振。故辨证施治宜补肾益阳,化气利水。 中医还认为中医认为肾为水火之脏,命门附于两肾,内寄真阴真阳,只宜固藏,不易泄露。《素问·灵兰秘典论篇》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阐明小便排出,依赖于膀胱的气化功能,而膀胱又与肾相表里,膀胱的气化功能又依赖于肾的蒸腾气化。年过四旬后肾气渐衰,肾气不足、命门火衰、膀胱功能失职,不能温煦、蒸腾气化,固摄无权,膀胱开合失度,出现尿频。由于夜间属阴,肾气不能温煦膀胱,故夜尿频多。而我们选用自拟中药方,方中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是六味地黄丸的三补,补上中下三焦;益智仁功能温暖下焦,收敛固方中涩治疗腹中冷痛,治肾虚遗尿;乌药性味辛,能理气温肾散寒,治疗膀胱虚冷;茯苓健脾利尿使尿液在清醒时间排出;杜仲、菟丝子补肾强腰;全方清补结合,补益肾阳。 腹针以运用局部穴位治疗全身疾病,我们选穴以补益肾阳,化气利水为主。薄智云[7]认为以神阙为中心的腹部不仅是一个已知的与全身气血运行相关的系统,而且是形成于胚胎时期的全身高级调控系统。这个系统是腹针的物质基础,是脏腑最集中、经脉最多、途径最短的部位,而腹针正是通过刺激腹部穴位、调节脏腑失衡来治疗全身疾病。 综上所述,腹针治病无明显不适针感,取穴较准,危险性小,其联合中药治疗夜尿频数具有疗效好、痛苦小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中药治疗论文:中药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临床观察 摘 要:目的:观察中药治疗外耳道真菌病的疗效。方法: 选择外耳道真菌病病人2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00例采用黄连滴耳液外耳道,对照组100例采用用4%硼酸酒精外涂外耳道。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痊愈80例,有效率为96.0%;对照组痊愈48例,总有效率79.5%,治疗组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中药黄连滴耳液具有良好的抗菌消炎作用,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黄连滴耳液;外耳炎;真菌;疗效 真菌性外耳道炎发病率较高,真菌易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生长和繁殖,在治疗上以局部用药为主。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时,应首先清除外耳道内的所有真菌痂皮及分泌物,尽量保持外耳道干燥,局部可搽敷或滴用外用药物[1]。我科门诊自2008年6月至2010年1月使用中药黄连滴耳液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10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治疗组100例均为门诊患者,共120耳。男42例、56耳;女58例、64耳。对照组100例110耳,其中男44例、52耳;女56例、58耳。年龄12-58岁,平均32.5岁;病程1周-8年。临床表现:均有外耳道瘙痒,外耳道时有流少量稀薄分泌物。另体检:外耳道可见有灰黄色或白色膜状物,呈粉状或丝状,或呈筒状或块状浓性分泌物,表面有白色菌苔,除去膜状物及分泌物。纳入标准[2] ①外耳道发痒,潮湿,偶尔夜间奇痒。③外耳道覆盖灰黑色物或灰白色粉末,有绒毛状真菌生长。②外耳道有渗液或红肿现象。所有患者均经真菌阳性培养和真菌镜检确诊。 1.2 治疗方法:先彻底清除外耳道内苔膜或筒块状物,治疗组用棉拭子将黄连滴耳液涂擦外耳道,每天1次,连用1周;对照组用棉拭子将4%硼酸酒精涂擦于外耳道,每天1次。连用l周。症状消失后继续使用一周,如无效不再进行,治疗期间不再用其他药物,保持外耳道干洁。治疗后3个月复诊,取外耳道物涂片染色检查阳性。 1.3 疗效评定标准[4] 痊愈:症状消失,耳道干净,无充血或糜烂,2次涂片阴性;显效:症状消失,耳道有轻度充血或糜烂,2次涂片阴性;好转:症状、体征较治疗前改善,但涂片阳性;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涂片阳性。痊愈与显效者为治疗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4.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两个疗程治疗,两组均有明显的治疗效果,统计结果如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治疗组痊愈80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96.0%,对照组痊愈4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79.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平均起效时间为2天,对照组组为ll天。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3 讨论 自然界中存在种类繁多的真菌,尤其在温度高、湿度大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孳生繁殖更快。一些真菌侵犯人的外耳道,在下列情况可为外耳道真菌病的致病因素[3-4]:正常人的外耳道处于略偏酸性的环境,如由于耳内进水或不适当地用药,改变了外耳道ph值,有利于真菌的孳生。游泳、挖耳等引起外耳道的炎症,中耳炎流出脓液的浸泡,外耳道分泌物的堆积和刺激,真菌得以孳生繁殖。全身性慢性疾病,机体抵抗力下降,或全身长期大剂量应用抗生素,都为真菌的孳生提供了条件。近年来抗生素的不正确使用和滥用,也增加了真菌感染的机会。外耳道真菌病常见的致病菌有酵母菌、念珠菌、芽生菌、曲霉菌、毛霉菌、放线菌、青霉菌等。来自cadis一组资料报道40例真菌性外耳道炎中,滑念珠菌占42.9% ,黑曲菌为35.7%,40%的人发病前用过抗生素。以局部治疗为主,清除外耳道内的污物,保持外耳道干燥。局部应用广谱抗真菌药物,待获得真菌培养结果后应尽快选用敏感的抗真菌药物,病情严重者要静脉给予治疗[5]。本研究显示,从表中可以看出,治疗组痊愈80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96.0%,对照组痊愈4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79.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p 0.05)。治疗组平均起效时间为2天,对照组组为ll天。传统的硼酸酒精疗法有明显的刺激性,使用时患者会有明显的灼痛、刺痛甚至剧痛等不良反应,降低了患者治疗的依从性,造成临床疗效减弱 。黄连滴耳液含有可破坏真菌的细胞膜,抑制真菌细胞膜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从而起到抗菌作用。其杀菌效力和杀菌谱与碘酒相当,其水溶液对细菌繁殖体芽孢、病毒、真菌及霉菌孢子都有很强的杀灭作用;对皮肤粘膜无刺激,腐蚀性低,为高效低毒广谱杀菌的新型消毒剂。治疗期间未发现不良反应。因此,黄连滴耳液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中药治疗论文:中药治疗霉菌性阴道炎 霉菌性阴道炎是妇科常见炎症, 由白念球菌引起中医称“阴痒”。祖国医学关于阴痒的发病包括了虫蚀、湿热、阴虚三方面。本病属肝肾阴虚、肝经湿热。我们用中药外用治疗了50 例霉菌性阴道炎, 治疗体会如下。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本组年龄20~ 52 (平均36) 岁, 均经临床及在分泌物中找到白念球菌孢子和假菌丝即可确诊。就诊前1 周内未用任何药物。临床特点: 外阴瘙痒、灼痛, 严重时坐卧不宁, 还可伴有尿频尿痛及性交痛, 阴道分泌物为白色稠厚呈凝乳或豆渣样。检查发现: 外阴小阴唇内侧及阴道附有白色膜状物, 擦除后露出红肿黏膜面, 急性期还可能见到糜烂及浅表溃疡。 1. 2 治疗方法 (1) 使用具有清热解毒、杀虫止痒作用的中药煎水, 熏洗外阴, 即可减轻症状, 又能抑制消灭念球菌。药物组成由: 百部30 g, 白藓皮30 g, 黄柏30 g, 苦参30 g, 蛇床子30 g, 冰片3 g, 煎煮取汁2 000m l, 乘热熏蒸外阴, 待药液偏凉后坐浴20~ 30m in, 2 次öd, 7 d 为一疗程。(2) 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对白色念球菌和其他浅部皮肤真菌以及淋病双球菌均有很强的抑杀作用: 药物组成由: 丁香12 g, 大黄30 g, 龙胆草20 g, 藿香30 g,黄莲15 g, 枯矾15 g, 薄荷15 g, 冰片1 g, 每日一剂, 水煎外洗浸泡外阴1~ 2 次, 每次20~ 30m in。(3) 蛇床子30 g, 生白部30 g,苦参30 g, 龙胆草20 g, 黄柏15 g, 地肤子15 g, 土槿皮15 g, 水煎洗日一次, 每日20~ 30m in 或研末撒于阴道或外阴, 1~ 2 次öd,5 次为一疗程。 1. 3 治疗标准 停药后症状消失, 白念球菌和假菌丝阴性者为痊愈。每月月经干净后复查一次白念球菌和假菌丝, 连续3 个月如果都为阴性, 为彻底治愈。症状减轻, 白念球菌和假菌丝仍阴性者为有效。症状与白念球菌和假菌丝检查无改变者为无效。 2 结果 本组彻底治愈46 例, 治愈率92%; 有效4 例, 有效率100%。 3 讨论 霉菌性阴道炎是育龄妇女常见的一种阴道炎症。病原体白念球菌除寄生阴道外还可寄生于人的口腔、肠道, 这三个部位的念球菌可互相自身传染。当局部环境条件适合时易发病, 此外, 少部分患者可通过性交直接传染或接触感染的衣物间接传染。中医学认为本病属祖国医学的阴痒带下病范畴, 有虚实之分, 虚者多因肝肾阴虚, 阴户失养, 生风化燥, 实者多因肝经湿热, 下渍阴部或感染病虫, 虫蚀阴中而发阴痒, 治疗原则以滋阴清热, 燥湿止痒为主[1 ]。方中苦参、黄柏、胆草、白藓皮、黄莲、大黄等药清热燥湿解毒。白部、地肤子蛇床子杀虫止痒。另: 注意夫妻双方同时用药收效更佳。 中药治疗论文:中药治疗压疮18例护理体会 【摘要】 目的:探讨中药治疗压疮、促进康复的效果。方法:用5种中药共研细末,涂于患处,配合精心细致的护理。结果:经过7~14天的观察,压疮患者创面明显减小,病情好转。结论:用中药配合精心护理,在促进压疮早日康复方面效果明显,适用于医院临床及在社区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 中药治疗 压疮 护理 压疮即压力性溃疡,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持续缺血缺氧,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1],它是许多疾病的临床并发症。一旦发生压疮,不但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减慢了疾病康复的进程,而且,如果治疗护理不正确,有的患者会因此继发感染而引起全身器官衰竭。因此,加强压疮患者的治疗与护理,对促进患者早日康复至关重要。 资料与方法 2004年2月~2009年2月收治发生压疮患者14例,其中男9例,女5例;年龄2~88岁;偏瘫患者2例,高位截瘫患者3例,脑外伤患者2例,下肢骨折患者2例,持续腰椎牵引3例,肿瘤晚期合并恶液质2例;压疮发生的部位:骶尾部7处,臀部2处,足外踝2处,肩胛部4处;压疮的分期,为2度瘀血红润期3例,3度浅度溃疡期11例。 治疗方法:压疮分泌物较多者,先用3%双氧水冲洗,并用生理盐水清洁创面,再用中药乳香10g,没药10g,蟾蜍5g,冰片3g,麝香0.5g。共研细末,取少量撒于患处,其余备用,每日2次。同时加强基础护理,促进康复。 加强管理:成立质控小组,组织科内护士学习压疮防治的相关知识,提高对预防压疮及 压疮基本护理知识的认识[2],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重视宣教工作:在患者住院期间,采用多样化宣教方法,如口头宣传、发放宣传资料等。普及压疮预防工作,鼓励患者及家属与医务人员积极配合,预防压疮的发生及康复护理。 加强压疮护理:定时评估患者的皮肤,确保得到及时精心的护理。对于易引起压疮的患者,更要严格交接班,实行三班轮流交接。在护理上,要做到床铺平整干燥,勤翻身、勤按摩、勤整理、勤更换、营养好。在骨突处,用滑石粉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局部可放置气圈、海绵垫、贴防压疮贴等。在喷洒中药粉时,局部要先用双氧水及生理盐水清创干静,以免影响疗效。喷洒中药粉时,注意要均匀,并注意观察疗效,有无不良反应。护理人员要加强巡视,密切护理。 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溃疡面基本痊愈,有肉芽组织生长,创面渗出减少,患者疼痛感明显减轻。②有效:溃疡面减小,局部异味减轻,渗出减少,疼痛减轻。③无效:局部无变化,创面渗出仍较多。 结 果 运用中药粉配合精心护理,经7~15天治疗后均显疗效。显效12例(85.7%),有效2例(14.3%),总有效率为100%。在治疗护理期间,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 讨 论 中药合用治疗压疮时,有明显消炎止痛、去腐生肌的作用。麝香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止痛;乳香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没药活血止痛,消肿生肌;冰片开窍醒神,清热止痛;蟾蜍清热止痛解毒。以上药物合用,比常规方法有显著优点,能使创面干燥,皮下硬结软化,有消炎、温通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增强细胞功能的作用,有利于组织的再生与修复。配合精心细致的护理,可缩短病程,应用安全,无不良反应,护理方便,值得在临床及社区中推广使用。 中药治疗论文:中药治疗消化性溃疡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由半夏、黄芩、黄连、干姜、人参、甘草、大枣组成,具有和胃降逆、开结除痞之功效。自2002年5月至2005年3月笔者以寒热平调为治则,对108例中医辩证属寒热错杂型消化性溃疡患者,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味进行治疗,疗效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均来自本院门诊病例,本组108例患者中,男69例,女39例;年龄21~65岁;病程5个月~10a;胃溃疡28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55例,复合性溃疡25例;溃疡面积最小者0.1cm×0.2cm,最大者0.5cm×0.6cm;有消化道出血史者55例。 1.2诊断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内科学》[1]中关于消化性溃疡的诊断标准,108例均经纤维胃镜或x线上消化道钡餐摄片确诊为消化性溃疡。 1.2.2中医辩证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关于寒热错杂型标准进行辩证。 1.2.2.1主证 ①心下痞硬;②胃脘胀痛;③恶心或(及)呕吐;④嗳气。 1.2.2.2兼证 热证包括:①口干或(及)口苦;②大便干结;③小便短赤;④反酸;⑤渴喜冷饮;⑥舌红苔黄,脉弦。寒证包括:①纳呆;②口淡不渴;③大便溏薄清稀;④四肢不温;⑤喜热食或热饮;⑥舌淡苔白,脉沉迟。 主证至少具备2项,兼证中寒证、热证至少各具备1项即可诊断本型。 2 治疗方法 加味半夏泻心汤由半夏9g,黄芩5g,黄连3g,干姜5g,蒲公英15g,茵陈9g,乌贼骨15g,白及9g,丹参9g,延胡索9g,人参9g,甘草3g,大枣3枚等组成。疼痛明显者加川楝子9g,木香6g;脘腹胀满者,加厚朴9g,或积实6g;嗳气明显者,加旋覆花9g,或代赭石15g;纳差不馨者,加焦三仙各9g;热象偏盛者,心下嘈杂,或心烦不得眠,加桅子5g,淡豆豉3g,泛酸多者,加吴茱萸4g,黄连3g;大便秘结不通者,加瓜蒌9g,麻子仁9g,甚者加制大黄5g;寒偏盛者,兼见胃脘胀闷,大便溏泄者,加砂仁6g;脾胃气虚者,加黄芪12g。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治疗30d为1个疗程,共治疗2~3个。 中药治疗论文:运用中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概况 【关键词】 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药;中医文献;综述 【摘要】 通过对2007年应用中药(包括中药内服、外敷治疗等)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文献研究,对目前中医方式治疗痛风性关节炎进行归纳总结,同时提出建议。 【关键词】 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药;中医文献;综述 在中医学的认识领域里没有痛风之名的记载,中医认为痛风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先天禀赋不足,脾肾功能失调,外邪痹阻于肢体、经络,使气血运行失畅所致,与遗传、体质、饮食、外感、环境、劳倦等因素有关。肝肾亏虚、脾失健运为本,风寒湿热、痰浊、瘀血闭阻经脉为标,属于本虚标实证。由于本病的不同阶段的临床表现各不相同,治疗上也辨证施治,使用不同的中医治法。笔者对2007年对痛风性关节炎的中药临床治疗文献综述如下。 1 中医内科成方治疗林永 自拟“慈茯萆苡汤”加味治疗痛风性关节炎52例。药物组成:山慈菇20g,土茯苓30g, 萆?30g,薏苡仁20g,威灵仙 15g,秦艽 15g,牛膝 15g,全蝎 3g,蜈蚣2条,甘草 5g。湿热盛加黄柏 15g,忍冬藤 30g;瘀血痛重者加乳香10g,没药10g;痰浊重者加半夏 15g,白芥子 10g;肝肾虚者加杜仲15g,桑寄生 15g。每日1剂早晚分服,1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治愈31例,好转 16例,无效 5例,总有效率90.14%。李军[2]用大医痛风片进行治疗痛风。其大医痛风片方药组成:生地、薏苡仁各 60g,山药、苍术、车前子、地肤子、葛根各30g,泽泻20g,炙甘草9g,生半夏、制南星各 45g,曲麦芽 15g。以3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治疗后治愈42例,显效20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到97.1%。汪德芬等[3]利用口服四妙勇安汤加味治疗痛风性关节炎。 方药组成:金银花、元参、山药、炒薏仁各30g,当归20g, 甘草、川芎各10g, 生地、川牛膝各 15g。随证加减: 疼痛剧烈者, 加鸡血藤、威灵仙各 15g 。每日1剂, 水煎服, 每日2 次, 2 周为1个疗程。结果33例中临床治愈 20 例, 显效 8 例, 有效 3 例, 无效 2 例, 总有效率为 93. 94%。马中夫[4]运用痛风灵汤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其药物组成:大黄、车前子、穿心莲、 山慈菇、百合、五苓散、徐长卿、丹皮、防己、独活、益母草、丹参、延胡索。经临床 185例验证,取得较好疗效,近期总有效率 97. 6%,远期总有效率 91. 2%。吕庆鸣[5]自拟利湿通络汤和除湿散结汤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其利湿通络汤方药组成:金银花藤20g,防己15g,木通 15g,木瓜15g,滑石20g,桑枝15g,地龙15g,赤小豆15g,蚕砂20g,桂枝20g,甘草10g。除湿散结汤方药组成:木通15g,滑石20g,防己15g,赤小豆20g,桑枝15g,地龙15g, 白芥子15g,制半夏15g,生牡蛎30g,浙贝母15g,穿山甲10g,甘草10g。其治疗的15例中痊愈13例,好转2例,无无效病例。何泽民[6]用降浊活血益肾汤治疗痛风,方药组成:车前子15g (包煎),金钱草20g,萆?10g,薏苡仁20g,泽泻10g,苍术10g,防己8g,怀牛膝15g,赤芍 12g,当归15g,牡丹皮10g,桂枝 10g,淮山药15g,土茯苓20g,山茱萸10g,木瓜12g。每日1剂,水煎2次,兑匀分早、晚饭后2次温服。通过临床观察降浊活血益肾汤联合西药治疗痛风有良好的协同效应,能够降低血尿酸和改善症状。黄建华等[7]临床使用秦蜂汤合消炎止痛膏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药物组成:秦皮12g,蜂房12g,蚕沙12g,威灵仙12g,山慈菇30g,黄柏10g,苍术12g,牛膝15g,木通9g,徐长卿15g,连翘15g,当归15g,桂枝6g。经临床100例验证,其治愈率为87.67%,具有良好的疗效。李寿山[8]药用黄芪、桂枝、赤白芍、丹参、炮附子、羌独活、甘草,拟名清痹汤来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在临床上取得良好的疗效。张爱国等[9]在临床上运用清络祛风汤合五虫祛风散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其清络祛风汤组成:生地 12~25g, 知母 10~20g, 丹皮10~15g, 金银花 15~30g, 连翘 12~20g, 山慈菇 12~18g, 苍术 15~20g, 虎杖 15~20g, 土茯苓 15~30g, 薏苡仁 30~50g, 独活15~20g, 炒白芥子10~15g, 车前子10~20g, 甘草梢6g, 鲜鸭蛋 3 个(带皮煎)。以绿豆汤加童尿适量煎药, 每日1剂, 水煎3次, 取汁400~500ml,分3 次(先食鸭蛋)空腹服, 连服 2 剂休息1天,共服6 剂。五虫祛风散药物组成为羚羊角粉 6g, 玳瑁、血竭、淡全蝎、炒僵蚕、炒地龙各12g, 蜈蚣10 条, 守宫7条, 熟大黄10g, 共研细粉, 装空心胶囊。上药分成10 份, 每日1 份, 每份分3 次于饭后1~2h服,上述治疗为1 个疗程, 连续治疗3 个疗程。服药期间停用其他药物。全部病例均经治疗 3 个疗程, 于停药3 个月后评定疗效: 显效61例(62. 9 %), 好转27例(27.8%), 无效9例(9.3%), 总有效率为90.7 %。时慧君[10]用痛风汤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其痛风汤ⅰ号药物组成为土茯苓 30~50g,蚕沙15~25g,忍冬藤20~30g,红花 5~10g,川牛膝12~15g,萆?12~15g,泽兰10~12g,赤芍10~15g,丹皮12~15g,延胡索12~20g,山慈菇15~20g,生苡仁20~30g,苍术10~12g,黄柏10~12g,威灵仙12~15g。痛风汤 ⅱ号药物组成为:土茯苓20~30g,蚕沙15g,怀牛膝 15g,萆?10~12g,炒苡米30g,白术12~15g,生黄芪 30g,防己15g,桑寄生15~25g,丹参15~18g,云苓15g,党参12~15g,炙甘草5g。经临床试验35例中有效率达到94.29%。张东芳、王高峰等[11]也自拟痛风汤对痛风性关节炎进行治疗,其药物组成:土茯苓40g,金钱草20g,车前子20g,威灵仙15g,萆?20g,山慈菇15g,延胡索15g。以上药水煎内服 每日1剂,分2次温服。通过9例患者的临床观察,其有效率为85%。武洪方等[12]自拟痛风饮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方药为自拟痛风饮。组成:茜草20g,泽兰20g,赤芍30g,双花30g,元参30g,两头尖20g,金果榄12g,大黄6g,黄柏15g,山慈菇12g,川牛膝15g,甘草10g,水煎服,每日1剂。同时用自制膏药外敷,中药内服、外敷 10天为1个疗程。结果其临床113例患者治疗2个疗程后临床治愈92例,有效1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 97.3 %。曾伟刚[13]自拟玉山痛风饮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方药:玉米须30g, 山慈菇20g, 羌活10g, 独活10g, 当归10g, 川芎10g, 茵陈15g, 苍术10g,黄柏10g, 川牛膝10g, 虎杖15g, 汉防己15g, 猪苓15g, 白茯苓15g, 青皮10g, 陈皮10g。每日1剂, 水煎服, 日服2次,临床治疗120例总有效率达93.1%。姜玉娟等[14]自拟中药方痛风乐对痛风性关节炎进行治疗,药用:柴胡、当归、枳壳、牛膝、桃仁、红花、地龙、钩藤、鸡血藤、杏仁、薏苡仁、蔻仁、土茯苓、滑石、泽泻。50例患者经治疗后显效 34 例(68%), 有效12例(24%),无效 4例(8%),总有效率92%。李慎贤等[15]运用加味四妙汤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其方药组成:黄柏10g,苍术15g, 薏苡仁30g, 川牛膝10g, 忍冬藤30g, 萆?15g, 木瓜20g, 秦皮20g, 泽泻10g, 当归10g。每天1剂,水煎两次, 早、晚分服。临床试验证明加味四妙汤能明显改善痛风性关节炎的症状、体征, 并降低ua和血脂水平,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有效方剂。邱联群等[16]在临床上用桂枝附子汤加减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其药物组成:桂枝、制附子(先煎)、麻黄、苍术、细辛、白芥子、胆南星、土茯苓、姜黄、?莶草。水煎,早晚服用。15天为1个疗程,治疗1~2个疗程。临床治愈11例,显效14例,有效6例,无效3例,其有效率达91.2%。 2 外用药物治疗张莹等 用清凉膏外敷治疗痛风性关节炎,30例患者按常规服用西药的基础上外敷清凉膏,其主要由黄连、大黄、当归、紫草、薄荷、麻油等中药制成。清凉膏外敷覆盖红肿组织, 并超过红肿部位 1cm, 均匀涂抹, 纱布包扎固定, 防止膏剂水分蒸发而降低疗效。24h 更换1次,连续使用5天。5天后统计总有效率达93.3%。 3 中医综合治疗周就荣 自拟消痹方配合金黄散治疗痛风性关节炎,自拟消痹方方药黄柏 10g,忍冬藤 15g,滑石15g(先煎),泽泻 12g,苍术12g,薏苡仁 15g,茯苓 15g,川萆? 15g,秦艽 10g,黄芪 12g,地骨皮 10g,防己 10g,桑枝 15g,泽兰 10g,怀牛膝 10g,甘草 10g。水煎内服,每天1剂,连服 3剂。金黄散药物组成为姜黄、大黄、天花粉、黄柏、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白芷、生天南星,上药为末,用凡士林适量调敷患处,每天1次,连用3天。临床观察80例,其中治愈 32例,占 40.00 %;好转 46例,占 57.50 %;无效 2例,占 2.50 %。总有效率为 97.50 %。潘红玲等[19]用刺血疗法加中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中药方剂为独活寄生汤合四妙丸化裁,药物组成:独活 15g,桑寄生 15g,秦艽 12g,防风 12g,当归 12g,赤白芍各 12g,川芎 9g,生地黄 15g,川牛膝 15g,茯苓 12g,苍术 15g,黄柏 15g,薏苡仁 30g。每日 1剂,水煎服,早晚各 1次,14剂为 1个疗程。同时配合刺血方法,令患者取卧位,将其关节,红肿疼痛处常规消毒,用梅花针重叩至皮肤出血,红肿处全部叩遍,立即加拔火罐(小关节处可用青霉素瓶去掉瓶底制成的小罐),用抽气法拔罐,等瘀血出净,取罐,用干棉球擦去瘀血。嘱患者刺血处当日不可见水,以免感染。每处每次宜拔出瘀血5~10ml为度,每周放血2次,4次为 1个疗程。临床观察治疗50例1个疗程后,有效率达到100%。李小宏等[20]使用针刺配合药物外敷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用新癀片(厦门中药厂生产),每次2~4 片(视部位大小而定),磨粉,加醋调和,以消毒棉签外涂于关节红肿部位,然后外敷一层约2mm 厚的南天仙子(南天仙子以水调和成糊),以消毒纱布包裹。每日换药1 次,10次为1个疗程。同时针刺患侧太溪、三阴交、阴陵泉、足三里、丰隆,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min,留针期间行针2次。每日1次,10 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有效率为96.4%。奚玉凤等[21]利用中药灌肠配合针刺来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灌肠用药:生大黄10g,石膏15g,毛冬青20g,苡仁10g,苍术10g,益母草20g,煎成150ml汤液,待凉后用一次性灌肠器及肛管保留灌肠1~1.5h,前5天每晚1次,后隔日1次,总计10次。其针刺方法为:双侧八风、三阴交、阴陵泉、血海、上巨虚、下巨虚、曲池、合谷,肿痛关节局部穴位2~4个。嘱患者仰卧,双膝下垫松软低枕,穴位常规消毒后,选用华佗牌 0.30mm×40mm一次性针灸针,快速进针,行捻转泻法,每隔 10min行针1次,留针 30min,快速出针,肿痛关节处穴位采用一次性针头刺络放血,然后用小火罐拔出所放血液,5min后取罐,再用消毒棉签擦净,如关节肿胀消退后则停止刺络放血, 1天各施针 1次,连续治疗 15天后观察疗效总有效率达到96.87%。李兰琼[22]用中药内服外洗同时配合针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其中中药治疗为四妙散加味。基本方: 苍术 20g, 黄柏15g, 苡仁30g, 川牛膝 30g, 桃仁 10g, 土茯苓 30g, 川萆30g, 生甘草5g。加减: 上肢关节疼痛病变加桑枝 20g, 羌活12g; 下肢关节疼痛病变加鸡血藤30g, 独活 15g。水煎, 1、2煎口服, 3煎外洗, 每天1次。其针灸治疗一般用于急性期, 以局部取穴为主: 肩痛取肩?、肩井、肩贞及压痛点; 腕痛取阳池、合谷、外关;肘痛取合谷、曲池; 膝痛取膝眼、阳陵泉; 踝痛取中封、昆仑、解溪等。每日1次, 泻法, 不留针。102例患者经治疗,最少者1天,最多者30天,总有效率为100%。4 讨论综合2007年的文献可见,在痛风病的治疗上,中医药的治疗是多方位、多角度的,并非单纯化的治疗。通过辨证施治,同时结合西医的对症疗法,使痛风病患者提高了生活质量,增强了治疗效果,可以说,中医药在痛风病的治疗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虽然中医方法可以不同程度地补充现代医学对痛风病的治疗,但很多治疗方法的疗效,可重复性都有待继续研究、论证。痛风病的治疗在根本上是减少发病,目前如何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以及如何减少急性发病的几率,如何界定痛风石的缩小,都是尚未攻克的难题。另外从目前的文献资料显示,对痛风的研究,中医辨证分型不规范,诊断及疗效评价标准不统一,这些都有待医学界人士继续探索,继续前行。愿中医人可以孜孜不倦的用中医的传统方法来造福于世人。
车间管理论文:卷包生产车间现场质量管理 1、前言 随着烟草加工工艺研究的逐步深入,现代卷烟生产企业更加注重卷烟加工工艺要求,这使得卷烟加工工艺要求在卷烟质量的中地位更加显著,为推进公司发展方式由“产量主导型”向“质量导向型”的转变,推动卷烟加工工艺不断向着特色加工、精细加工、智能加工的方向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强生产车间现场质量管理成。卷包车间建筑面积达2.7万平方米,是集卷、接、包、成型为一体的卷烟生产车间,生产控制和管理全面采用数据采集和MES制造执行系统,拥有各类生产设备67台套,其中卷包对接机组35台套(ZB45-ZJ17硬包机组21台套,ZB25-ZJ17机组9台套,B1-ZJ17机组5台套),KDF2成型机16组,咀棒发射机8组,装封箱机8组(其中有6组YP11A、2组YP12),年生产能力达到100万箱,员工760余人,是我公司主力生产车间之一,也是长江以北单体作业最大的卷烟生产车间。作为公司主力生产车间,一定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现场质量管理体系,现就如何做好现场质量管理做如下阐述。 2、现场质量管理 卷烟质量的现场管理可以从设备的在线检测,即设备的关键质量监测点,计量、检测仪器的管理,及工艺质检人员的检测三方面入手,通过完善检查激励机制,开展课题、加强培训等多种手段进一步提升现场管理的有效性。 2.1设备在线质量监测 设备的关键质量检测点是卷烟产品质量的根本保障,如PROTOS卷接机组的重量控制系统,缺盘纸检测,盘纸拼接检测及剔除,堆胶检测,漏气、空头、缺嘴检测等;GDX2包装机组的小盒成像检测,小盒开口检测,小透拉线检测,小透飞包检测,双包缺包检测,空头、缺支、缺铝箔撕口、缺内框纸检测,飞内框、内框纸接头、铝箔破损、小透飞包检测,条盒的拉线、缺包、缺条检测等等。管好产品加工质量首先就要保证这些在线检测仪器能够准确工作,因此必须加强在线检测仪器的管理。首先,使用部门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将所有的在线检测仪器建立台账,校验规程并进行管理校验、登记,填写相应记录并由本部门存档以备查阅,管理制度、校验规程汇总交管理部门备案,根据检定周期定期进行检验,检定标识要完好按规定粘贴。这样既保证了在线检测仪器的可靠性,也保证了检测结果的权威性。其次,在线检测仪器也是设备的一部分,将在线检测仪器列入设备点检计划。点检记录要有责任人,有检查标准,有结果记录,有复查人。发现异常及时向工艺人员反映,及时处理避免不合格品流向下一工序,并做好记录便于追溯。对于关键质量点的管控,我们制定了检验标准、检验方法并对机车操作人员、维修人员、工艺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对仪器完好的检验有标准可依。 2.2计量、检测仪器的管理 监视和测量装置分为A、B、C三类,国家规定的强制检定的监视和测量装置,即用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环境监视、医疗卫生方面的监视和测量装置,用于量值传递的标准计量器具,与工艺控制、质量检测等密切相关的计量器具为A类,例如温湿度测试仪、综合测试台标棒等。用于工艺控制、质量检测或其他检测且对计量数据有一定要求的计量器具划为B类,例如电子天平。苏巧张家口卷烟厂有限责任公司河北张家口075000作为对工艺质量有重大影响的A、B类测量装置,必须有检定计划、鉴定记录、鉴定证书、鉴定标识,按规定周期进行检定。有专门负责人保证装置及标识的完好,并由质检人员进行不定期抽查,将抽查结果与绩效挂钩。在现场管理中,计量、检测仪器的管理主要包括标识的检查、校验记录的检查、仪器的完好检查(包括点检记录、维修记录等)。 2.3工艺质量人员的自检管理 作为把控产品质量的关键岗位,首先从事该岗位的人员必须达到一定的要求,比如具备工艺质量专业知识,具备职业资格等级;其次工艺质量人员要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熟悉工作流程,掌握工作标准,出现问题有一定的分析、处理能力,并能与相关人员沟通,及时处理,保证产品质量。在现场管理中,首先质检人员要遵守最新标准的工艺规范,做好工艺规范额更新、作废记录,检查现场工艺规范的实时性,保证生产产品与工艺规范牌号一致;其次,关注生产现场的环境温湿度、异味,防止温湿度不达标或有异味影响卷烟吸味,从各方面保证产品满足工艺要求。除此之外,质检人员最重要的工作便是对产品物理指标的检验。由于是人工检测与设备检测相结合,在主观判断占主要地位时,一定要尽量消除人为因素的影响。通过加强理论知识及实际操作的学习,不断提升业务水平,制定详细完善可操作性强的工艺标准,同时加强职业操守教育,使现场检查更加规范、公平。在利用仪器检测时,首先要查看仪器校验记录,保证仪器的可靠性,其次要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方法,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检验结果保存完好便于今后查阅。在现场质量管理中,开展课题也称为提升现场质量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一直持续开展的QC课题、利用数据有效分析结合六西格玛工具开展的精益六西格玛课题以及精益质量课题,通过开展课题创新充分调动全员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参与管理的主人翁意识,集思广益真正为提升产品质量贡献了才智。但是专业质量管理人员要同群众QC小组活动相结合,同生产相结合,与质量攻关项目相结合,注重实效,注重成果,切不可一哄而起,一哄而散。三是在企业推行各种形式经济责任制过程中,应该把其内容列入考核中,定期组织发表成果,奖励先进单位及小组个人,同职工切身利益挂钩,才能持久有效地开展下去。 3、结论 近年来,我车间在现场管理各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提升,现场质量管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也是尤为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将不断研究行业发展趋势,借鉴成功经验,梳理现场质量管理现状,查找质量管理短板,结合公司信息化平台来提升现场质量管理水平。同时工艺质量管理队伍素质要进一步加强,从而不断强化工艺质量管控能力,推进公司更好更快发展。 作者:苏巧 单位:张家口卷烟厂有限责任公司 车间管理论文:电务检修车间信息管理论文 1信息管理模式 信息管理系统以网络为平台,以管理为导向,以技术为工具,建立一个软硬紧密结合的信息平台,以器材状态为主线,实行管理节点的闭环管理,来实现工作流程卡控、智能预警、台帐管理、用户管理、报表自定义、专家分析、报表计划、器材统计、数据查询、数据管理、测试数据查询等功能,各模块之间数据相互关联,充分体现过程式管理的规范性和ERP(企业资源计划)的管理思想。信息管理系统的关键节点为器材的出所节点、入所节点,站场管理的上道节点、下道节点,器材的条形码管理或标识标记管理,器材定点定位、对点对位的管理。信息管理系统是由业务数据管理系统及底层检测系统、专用工装工具及配套工艺设备系统组成,各子系统间各司其职,又相互关联,快捷方便的实现设备数据横向和纵向交叉管理功能,设计采用集成化、流程化的管理模式,融合轮修器材出入所管理,检修测试管理,器材运用现场管理,以及数据分析管理和报表管理等功能。 2信息管理目标 信号设备智能化测试:以系列模块化、智能化检测设备为基础,运用数据A/D和DSP技术,实现数据自动读取、自动存储,避免人眼读数,手工填写,确保数据完整准确。机控流程和技术标准:建立系统软件控制的检修作业流程与质量管理流程以及检修技术标准体系,能自动判断被测设备是否达标,实现技术参数的智能化验收,确保设备的检修质量。全过程质量控制预警:对设备获得“身份证”到报废过程中所有的流程都能得以自动管理和控制,能对设备备用量、库存量、轮修到期、寿命到期进行预警。数据资料自动查询和生成:实现各级管理统计报表的自动生成、上报和打印,减轻生产和管理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3信息系统功能 3.1数据管理功能 一是完成器材入所管理、条形码打印、轮修器材出所管理、入库管理、出库管理、查询、统计、工艺卡片/标签打印、到期报警/预警、器材统计等功能,并能生成检修计划。二是具有所内设备管理、现场设备管理、各年月检修计划、计划调整、器材统计、数据查询、数据卡片打印、数据报表打印、数据导入导出、器材到期报警、器材寿命报警等功能。 3.2流程管理功能 器材从入所/出所开始严格执行管理流程,所有器材均在计算机管理室的应用计算机上办理入所或出所手续,表明器材入所的状况或器材出所的位置,实现器材的对点对位、定点定位管理,形成段管器材的闭环管理。 3.3器材检测功能 能自动完成器材的入所测试/记录,器材的检前、检修、测试、验收、复验、抽验、入库/记录工作,对入所器材的状态、检前状态、检修人、验收人及测试数据自动生成记录、存储、上传。 3.4过程提示功能 检修模式按工位检修分为:检前、检修、验收、复验、抽验五个步骤,检修工艺由计算机程序预先设置或提示,检修人只需按程序的提示进行作业,如发生漏做或者不按检修工艺要求操作,程序的智能专家系统都将进行控制和调整及提示。实现检修工作零误差、出所器材零缺陷、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保障产品检修质量,实现检修作业流程化、标准化、管理规范化。 3.5计划管理功能 所有计划自动生成,生成的计划可按实际检修任务进行计划调整,从而使报表系统与实际检修任务紧密结合,实现检修计划自动生成和设备到期/预期报警自动生成。 4系统应用效果 电务检修车间信息管理系统提供了详细的决策管理数据依据,确保了电务管理的信息化,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保证了产品检修质量和管理水平。一是配合检测试验设备的功能、精度和系统化、标准化,实现了检修工作零误差,出所器材零缺陷,提高了轮修器材的出所质量。二是通过规范化器材出/入所管理,实现了现场运用器材管理定点定位,对点对位和全寿命管理。三是自动生成检修计划、到期/超期器材报警信息,实现了快速的数据收集共享管理,提供了完整的器材设备信息共享查询和管理。四是快速提供详细的决策管理数据和器材运用质量信息,建立了可追溯、可分析的质量闭环管理机制和条件。 作者:魏俊涛 车间管理论文:采掘车间绩效管理论文 1股权激励 1)员工所持股份主要由原始股和投资股2部分组成。员工所持的原始股份额由员工所在的岗位决定,由于不同岗位对出矿质量的影响程度不同,为各岗位配发的绩效基金原始股份额也不同。投资股由员工自行购买,允许员工在车间内部交易。员工所持投资股数不得超过个人原始股数的50%。 2)每月月初员工质量绩效股价恒为1。在本月内,每周员工持股股价随着员工所在工区的出矿质量优劣而浮动。工区出矿质量每超、欠出矿计划品位0.01g/t,该工区员工的绩效股价上、下浮动0.5百分点。员工绩效股价按周浮动,月底结算。若车间的整体出矿品位完成出色,车间将视情况适当上调单股股权价格。 3)工区出矿月平均品位超过计划品位0.5g/t时,车间将以增股的形式为工区参股者派发红利,增股数为个人原始股的2%,但累计不超过个人原始股的5%。股权增股当月兑现,且增股后的股权数自动滚入下月个人基金账户中。 4)若员工日常工作中受到矿部的奖励或考核,则员工的绩效股价根据奖惩金额数而上下浮动,浮动大小由员工的奖惩金额数和员工所持股权数决定。直接从事生产一线的员工、地测采技术人员和生产管理人员,若1年内出现3次违反矿部管理相关规定的情况,取消其投资股。 2系统设计 2.1系统技术方案 采掘车间出矿质量绩效管理系统基于UCML企业级应用框架开发平台研发,利用SQLServer2008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结构采用B/S(浏览器/服务器)结构,充分利用焦家金矿采掘车间现有的网络资源,基于HTML5在客户端能够实时地生成车间人员绩效股价走势图,动态地体现出员工绩效股价的变化,从而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促进采掘车间生产质量的提高。系统采用的UCML开发平台[4]基于.NET体系,可以直接转换为c#源码,网页应用系统开发全过程均可在该平台上实现。业务开发流程包括:业务的开发和整合、网页报表、工作流、多维分析、门户管理、移动开发和协同管理套件等。SQLServer2008是一个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功能非常完备,为商业智能管理和企业数据管理提供了高效、安全和可靠的平台,是一个端到端的、集成的、全面的数据信息解决方案。基于.NET平台的B/S架构模式包括表示层、业务层和数据层3层结构。表示层负责处理用户的输入和输出;业务层负责处理用户提交的请求并向用户返回处理结果;数据层负责实际的数据存储和检索。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HyperTextMark-upLanguage,HTML)在目前的网络中应用极为广泛,是网页文档的主要构成语言。基于HTML5在客户端生成图表具有实时更新、离线使用、跨平台使用等优点,绘制出的图表不仅动态美观,而且可以支持多种主流浏览器,实现电脑手机等多种方式的应用。 2.2系统结构设计 焦家金矿采掘车间出矿质量绩效管理系统主要由5个模块组成,包括:基础信息维护、股价/股权变动、生产数据录入、股价实时动态和每月分红结算。模块主要实现如下功能: 1)基础信息维护。主要用于存储和维护车间工区、工种信息和车间全体员工的实时持股信息。系统管理员通过该模块可以直接、综合地查看和管理车间全体员工的持股信息。 2)股价/股权变动。该模块记录和存储了车间员工的所有奖惩信息和投资股买卖信息,同时完成了奖惩/买卖记录的存储和个人股权股价信息实时更改。在车间员工受到矿部奖励或考核的情况下,实现了奖惩信息的存储和责任人绩效股价的实时更新。 3)生产数据录入。用于记录和管理车间各工区的月计划采矿量和月计划出矿品位,以及每月每周各工区的周实际采矿量和周实际出矿品位,实现了月实际采矿量、出矿品位随着周实际数据的录入而自动更新的功能。该模块生成的车间出矿数据汇总表包含了车间和各工区的所有出矿信息,并能实现自动统计分析功能。 4)股价实时动态。主要用于生成车间全体员工的每周股价信息和每日股价信息,同时在客户端自动更新生成近10日的车间/工区每日股价走势图,间接反映了各工区每周的出矿质量和工作绩效,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5)每月分红结算。在月末整体绩效考核时,该模块可自动生成车间全体员工的持股信息表,根据每个员工所拥有的股权价值来结算分红,实现了出矿质量股权制的绩效考核。 3系统应用及效果 焦家金矿采掘车间出矿质量绩效管理系统从2014年6月项目实施至2014年8月正式投入运行,至今应用效果良好。车间管理人员通过该系统可以对车间生产信息和员工的绩效考核进行综合地管理,生产信息等基础数据输入系统后,可以自动生成车间各工区员工的每日股价走势。股价走势图通过LED电子屏在车间内部每日更新展示,员工通过浏览LED屏上的股价走势变化即可了解本人所在工区及车间的生产质量波动。系统投入运行后,采掘车间的月平均出矿品位提升了1.8%,月平均生产效益显著提升。系统的实施促进了采掘车间生产质量的提高,减少了车间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隐患。近3个月来,采掘车间事故发生率为零,车间员工提高了生产质量意识,达到了降本增效的目的。采掘车间出矿质量绩效管理系统自运行以来,动态地体现了员工绩效股价的变化,对车间全体员工起到了有效的激励作用,达到了信息化管理、综合提高车间出矿质量和生产效率的目的。 1)健全和完善了采掘车间的激励-约束管理机制:采掘车间目前绩效考核制度按月实行,员工对生产质量与工作绩效的联系意识较淡薄,每月绩效考核制度对员工工作的激励作用也不是很明显。出矿质量股权激励绩效考核制度的实施,能够有效地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帮助采掘车间增强内部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利于车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长期稳固的发展。 2)生产数据的自动统计分析:以采集的车间每月计划生产数据和实际生产数据为前提,自动生成各种统计汇总表。汇总表按时间和所在单位(包括车间、工区、其他人员)进行划分,包括基础数据汇总表,工区月平均品位分析表,车间每周股价信息表,车间每日股价信息表等。系统综合的数据统计分析,使得管理人员能够及时、全方位地掌握车间的生产动态,极大地节省了数据分析的时间,为车间管理人员提供了全面可靠的决策依据。 3)车间/工区每日股价走势的自动更新:以系统采集的实时生产数据和员工奖惩记录为基础,系统能够在客户端自动精确地生成和更新车间/工区每日股价走势图。根据车间全体员工的持股信息,可以有效地帮助财务人员快速地完成每月的绩效考核和分红结算。员工通过浏览和对比车间/工区每日股价走势图,能够及时地了解和掌握车间各工区的出矿质量和生产绩效,从而激励员工从生产质量出发,为车间、矿部创造更多的效益。 作者:张凤芝 刘再涛 汪卫东 董金波 薛田喜 单位:山东黄金矿业( 莱州) 有限公司焦家金矿 车间管理论文:强化车间班组企业管理论文 一、如何进行班组建设 班组建设的重要性在企业的发展中是不容小觑的,因此,我们要特别看重班组的建设过程。班组的建设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组织建设。 虽然班组是企业中最小的组织,但是它的组织结构还是一应俱全的。第一,班组的成员设置。包括管理能力强且技术水平高的班组长,主要从事过程抽检和巡检工作的质量检验员,监管产品不良率、返工率及报废率的核算统计员,熟知设备的设备管理员,掌握收发材料的材料管理员,负责员工生活和纪律的生活卫生员。第二,生产的六大要素。包括人员、设备、材料、方法、环境和信息。 2.制度建设 无论组织的大小都需要相应的制度来制约。班组需要建立的制度有:晨间会议制度、交接班管理制度、安全生产制度、月初计划中控制末总结制度、经济责任制度等。 二、班组长的作用和使命 车间班组长处于“兵头将尾”的位置,是联系企业经营管理者与员工的桥梁和纽带。他的作用显得至关重要。 1.生产决策的执行人。企业生产决策关键的实施者是班组长,他是企业利益的最终实现者。班组长要做到毫无折扣地执行生产决策,认真落实企业决策人设定的生产目标以及采取的措施方案。 2.领导员工的联系人。班组长不只起到传达企业经营管理者决策的作用,也是员工的代表,把员工的建议、想法、需求及时反馈到企业经营管理者那里。 3.科学生产的组织人。班组长不仅是车间生产的劳动者,也是生产一线的直接组织者。他时刻加强技术知识的学习和生产操作技能的提高,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全能的人才,凭借自己全方位的素质和先进的科学的管理技能组织班组生产。 车间班组长在生产中的使命就是要组织和领导全班组员工充分地发挥全班组员工的生产积极性、技术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全面地了解和利用全方位信息,使班组生产安全地、有效地、均衡地进行,更好地完成上级制定的生产计划指标。详细地说,有四方面: 1.做到安全生产。“安全第一”是每个企业都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对于机械设备的安全性能班组长需要主动联系有关技术人员一起认真改进,并且监督员工按照相关操作规程工作,因为,员工的违规操作往往是造成生产事故的主要原因。 2.保证产品质量。市场的大小、企业的存亡都是取决于产品质量的好坏。车间班组长要领导员工依据标准生产,保证产品的质量,用高质量的产品来抢占市场。 3.提高生产效率。只有生产效率提高了,在一定的条件和时间下创造的利益才会增加。班组长要积极地挖掘员工的生产潜力,不断地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来进一步改良设备操作技术和生产管理流程,为生产质量更好地产品打下坚实的基础。 4.降低生产成本。企业产品价格的多少,能够体现其竞争力的大小。物美价廉的产品才是最受欢迎的产品。因此,我们企业想要提高竞争力和生命力,保障员工的报酬和福利等,就得在控制成本上下功夫。在这方面,班组长要首先确立节约成本的意识,领导员工在节约能源消耗、降低材料使用、节约人力成本上集思广益,争取降低生产成本,用最少的支出取得到最大的收获。 三、班组长设置的标准 班组长作为班组的“掌门人”,担任这个职位需要符合其设置的标准,这样才能帮助企业跻身于竞争激烈的市场之中。主要的设置标准有以下几点。 1、思想进步,积极向上。班组长是与员工接触最密切的领导,是对员工影响最大的管理者,他的思想道德倍受关注。因此,想要胜任班组长这个职位就需要时刻加强自己的政治修养,为班组成员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使得班组内部的政治氛围不断地积极向上。 2、勤于学习,技能精湛。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设备的不断更新,勤于学习、技能精湛是班组长必备的条件。想要成为班组长就需要紧跟着先进技术的脚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设备操作水平和技能掌握水平。这样才能成为班组成员的主心骨。 3、坚持原则,以理服人。想要保证班组工作的正常进行,按制度办事是前提。作为班组长要公私分明、有赏有罚。这样才能对员工树立威信,以理服人。 4、善于沟通,以情感人。班组长要及时的与班组员工沟通,化解不必要的麻烦,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关心组员,与大家成为真正的一家人。 5、推崇民主,平等待人。班组作为一个集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身为班组长不可以“一手遮天”。在班组内提倡民主,倾听来自组员的不同想法,平等的看待每一个人,使班组内人员和平共处。 四、如何做好班组长 班组长作为基层管理人员,地位特殊、作用重要、责任重大。因此要无时无刻地要求自己做得更好。 1、明确自己的权利与义务。班组长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得其必须要搞清楚自己的角色,从而更充分的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在工作中兢兢业业的下达决策者的立场及策略,对员工依照制度管理,并且代表员工向上级及时的反应基层的情况。这样,通过班组长的连接,企业才会生龙活虎的发展下去。 2、明确领导对自己的要求。班组长着实作为下级员工,要能机灵的领会领导的各项指示、了解领导的做事风格与习惯。采用正确的方法与领导及时的沟通,使领导更全面的了解自己的才能。这样,对领导作出正确的决策,引导班组任务的圆满完成有很大的好处。 3、明确下属对自己的期望。做为一个小领导,还是要注意自己管辖范围内员工对自己的期望,尽自己所能做一名好领导。最基本的要做到办事公道、体恤民情、思路清晰、指挥有序、严格管理、不吝赐教、赏罚分明。达到下属的期望值,得到尊重,使班组内工作越来越好进行。 五、班组长的管理、考核、培训 班组长的地位和作用在企业中是极其重要的,对班组长的管理、考核、培训便成为了企业中不可或缺的工作。 1、对班组长的管理。 班组长是企业的后备力量,需要企业规范的管理。首先要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使得管理的时候有所依据。制度要具体地说明担任班组长的设置条件、需要具备的素质、待遇的高低、奖罚的原则、自身的权利和义务等有关方面;其次要加强各方面的监督。班组长要在上级干部和管辖员工的监督下积极地做好自己的工作。企业可以设置举报箱和表扬箱来勉励班组长。最后要增加班组长的紧迫性。有工作能力的、业绩好的班组长可以继续担任。同时,不阻止其他优秀员工公平的竞争这个岗位。 2、对班组长的考核。 针对班组长的考核,首先要建立考核档案,使考核有条理进行;其次要制定完善的考核制度,使考核有明确的依据;最后要定期进行考核,并做好总结工作,这样的考核结果才能真正作为提拔、奖励的依据。 3、对班组长的培训。 班组长每年需要一到两次的集中培训。首先要根据企业的需要和培训方的条件制定培训课程;其次在培训内容上要做足工作,设定循序渐进的版块。比如分为自我素质与能力的管理、团队建设与拓展的管理、现场实务与生产的管理、工作交流等一系列课程内容的设置。 车间管理论文:车间零库存管理分析 1库存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库存管理的目的是在满足生产使用单位顾客服务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对企业的库存水平进行控制,力求尽可能降低库存水平,提高物流系统的效率,从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传统的库存概念认为库存是一种安全保障,是企业的资产;现代物流理论提出的及时管理方式(JIT)认为库存是浪费,对企业来说是负债,因此,要尽量实现零库存。当然,在实践中要实现绝对的零库存往往是不可能的,但是及时管理方式对物流管理具有重大意义,它强调及时地服务和过硬的品质,通过消除浪费使库存减少到尽可能低的水平。及时管理方式理论认为库存掩盖了企业存在的问题。打一个比方,就是“船与暗礁”的说法[1],把企业库存比作一个湖泊,湖泊底部的岩石就代表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如需求计划的不准确、不准确的预测、预算管理中的误差以及产品质量问题等。当库存水平很高时,即湖水很深时,船长在航行时并不担心会碰到这些岩石,可以说库存掩盖了企业中存在的问题。但是,一旦库存水平降到较低时,许多方面的问题就相对暴露出来,因此,企业管理者就必须要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统一思想认识,减少库存管理的负面作用,以满足企业生产经营建设需要。 2车间零库存管理工作开展的必要性 车间零库存管理的涵义是最大限度地降低车间库存物资占有量,减少流动资金占用,同时对生产过程中的在途物资实现“四公开”管理,即公开物资使用过程中的车间存放地点、具体的物资消耗品种和库存周转数量以及物资的动态库存使用消耗情况,并促使车间现场管理的规范。梅山矿业公司于1998年实现了仓储集中改革,对二级单位的仓库进行集中管理,贸易部仓库成为公司通用物资的集散中心。公司实现仓储集中改革后,在当时的工作条件下,有效地避免了库存物资的分散,减少了库存资金的占用,降低了仓储管理费用。但是,随着公司生产经营建设规模的扩大和生产工艺流程的改造,在采矿场、选矿厂和动能部等主体单位都取消了厂级库存后,生产车间为了方便生产急需,特别是为了应急抢修,再加上物资的生产需求计划与实际使用情况之间存在的误差,从而使少部分车间或多或少都储备有一定的车间库存。针对这种现状,推进开展车间的零库存管理工作具有以下几点必要性。 (1)适应低成本战略管理工作的要求随着现代库存管理概念的引进,推进零库存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库存,减少库存在生产过程中的闲置,势必要求推进车间的零库存管理,以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 (2)实现成本无虚耗管理的要求现代企业的成本管理,必须要实时反映企业的实际消耗,存在车间库存积压就可能导致成本不实,不能适应企业的管理要求。 (3)加强库存动态信息化管理的要求提出车间库存的“四公开”管理原则就是要通过加强机旁备件的信息化管理,即对车间在生产使用物资过程中的库存消耗情况加强过程管理,实时掌握物资在车间的使用情况,及时控制物资的消耗状况。 (4)完善现代物流管理工作流程的要求通过推进车间的零库存管理,有利于加强物资供应工作的计划管理,有利于直接掌握物资的实际需求计划情况,为以后制定物资消耗定额提供真实的依据,同时也适应企业推进低成本管理的需要。 3目前推进车间零库存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在加强库存管理上采取了多项措施,但是与公司提出的低成本管理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1)个别车间在推进零库存管理的力度上有待于加强。由于受历史遗留问题因素的影响,并考虑到预算管理工作的推进和实际需求状况的预测误差,存在着对“战备物资”的依恋,对发生的成本费用希望有一定的调剂余地,因此推进车间的零库存管理还有一定的畏难情绪。 (2)物资需求的基础管理工作有待于加强。随着公司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以及生产工艺流程的不断改进,在引进先进的设备后,尤其是要加强对各类基础台套设备的相关零配件的信息掌握,需要不断加强二级单位职能科室的基础管理作用,提高物资需求计划的准确性。 (3)车间库存的使用过程管理有待于加强。由于生产车间覆盖点较多,区域范围较广,库存到车间后的动态消耗管理需加强,要与目前运行的动态成本管理系统的库存信息进行共享,直接掌握库存到车间后实际使用的跟踪,要加强和控制物资消耗在生产使用中的过程管理。 4深入推进车间零库存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为进一步推进车间的零库存管理,提出以下建议和措施。 (1)彻底清查车间库存,重新核定机旁备件。要求对各单位现有的车间库存和机旁备件重新进行核查,由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现有的机旁备件进行认定,明确界定机旁备件的定义,分清修复件与一般备件的类别,对现有的一般机旁备件要纳入车间零库存进行管理,并采取有效措施来加强机旁备件的管理。 (2)实行现有车间库存的厂级集中管理,加强库存控制。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客观地对待清查出的车间库存,对现有的车间库存进行集中,由各厂级来集中控制管理,利于实现4个目标:有利于实现成本无虚耗管理,避免车间利用“蓄水池”进行成本调节;有利于避免通用物资在各车间的重复配置,减少库存的存贮数量,从而降低整体库存;有利于节省仓储库房的空间,降低仓储管理费用;同时有利于降低管理风险,推进企业的党风廉政建设。 (3)加强物资管理的基础职能,强化职能科室的作用发挥。随着车间零库存工作的推进,为保证生产建设的需要,必须要推进精细化管理,保证生产顺行,职能科室要加强对使用的备件和材料的需求计划的控制,适应生产工艺流程的不断改进,在引进先进的设备后,尤其是要建立对各类基础台套设备的相关零配件的需求台帐,并且加强与物资供应部门的信息沟通。 (4)完善厂级库存的信息化管理,发挥网络优势。各单位要将现有的车间库存和机旁备件全部建立计算机信息管理,充分利用网络系统的优势,开发机旁备件信息系统,形成库存的公开透明和信息化管理,并在技术上探讨与公司现有运行的动态成本管理信息系统接轨的可行性,有利于各级计划采购人员信息共享。实际上这是对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的功能的深化,保证在审批物资需求计划时,同步查询掌握二级单位的库存状况,同时利用信息系统建立在途物资库存入库及使用的过程管理,直至跟踪该备件材料的全过程消耗。 (5)有序推进厂级“零”库存管理,努力提高物流管理效率。现代物流管理工作的要求是各单位最终实现按“需”领料,真正实现各厂的零库存管理目标。但是要走到这一步,路程还很艰巨,需要各级物资管理人员不断增强业务本领,加强物资需求计划的准确性,贸易部还要不断完善库存管理模型,同时充分发挥物资配送工作的优势,包括实现24h配送工作,逐步实现厂级库存的“零”目标,有效实施物流效率最大化。 5结语 在推进低成本竞争战略工作中,公司应努力加强物资管理工作,充分发挥企业“第三利润源”的作用,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推进车间的零库存管理工作,促进成本无虚耗管理,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 车间管理论文:硫化矿车间人力资源管理优化策略 摘要:在矿山选厂一体化的改革大潮中,硫化矿车间正在积极的转变管理方式、优化管理结构,适应新模式、新体制,在这个过程中,要想尽快跟上改革的步伐,取得好的发展,就必须精简班组结构,合理配置管理人员、操作人员,做到人尽其职,物尽其用。本文主要探究了硫化矿车间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希望能促进硫化矿车间的发展。 关键词:硫化矿车间;人力资源;优化 硫化矿车间隶属大屯锡矿的一个以锡铜为主的选矿车间,受原屯选分公司“严、精、细、实、新”的精细两级管理模式的束缚,车间的管理模式纯属于单一的生产组织型和执行型,随着矿山选厂一体化改革的稳步推进及实施,车间管理模式也由原来的生产组织型向生产经营型逐步转变,车间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也随之改变,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摆在车间面前的关键问题,也暴露出车间人力资源管理的劣势。 一、车间人力资源中存在的问题 1.受原管理模式及观念的约束车间多年处理两级管理模式下的生产组织型,长期不参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管理者的想法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仍然停留在原来的看法上,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缺乏认识,实行管理方式单一,对管理上级有太多的依恋,缺少主观能动性,影响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不利于车间当前及经后的发展。2.受原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影响处于矿山选厂一体化改革实施的初期,管理人员的思想还停留在原制度束缚下生产组织型模式上,对车间职工关心的焦点、热点问题不能按一体化后的模式和机制上合理解决,导致职工怨言、心中生闷气。此种管理模式,不利于车间职工思想稳定;不利于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不利于车间生产经营目标的顺利完成。3.配套制度不够健全目前矿部制度正在修订中,部分制度还未健全,有的使用于矿山、有的使用于选厂,还未达到矿上选厂兼顾全面,车间经营考核办法、管理人员考核办法、激励机制等制度还处于生产组织型模式下,没有完全与新模式融合接轨。 二、对如何做好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 目前,车间在岗位设置、人员搭配、管理结构等方面尚有许多问题有待于解决,有待于优化,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人皆为岗所需,岗岗皆有人所任”,是车间急需解决的。为此,我们从以下几项工作进行探究:1.创新观念,确切落实车间做好大量宣传工作,利用排版会、车间会、微信平台等各种方式宣传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新模式,使广大职工加深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了解,理解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内涵和外延,引导职工转变思想,激发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在推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一定要按照矿部的大原则严格执行,维护职工的利益,维护好管理者的制动性。对已展开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逐步步入正轨,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完善服务手段,最终成为管理的各项工作的有益补充。2.分层次执行对车间实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应分层次执行,可以采取“新老办法”相互融合,已完善的管理制度稳步推行,不完善的制度按原有的管理制度执行,对新建立的制度采取车间定出原则,工段、班组拿出可行方案,车间、工段讨论修改,职工代表商议,修改完善,在广大职工认为可行时,方可下放实施。3.完善考核,规范制度以“矿部制度”为原则,结合原定制度及车间管理实际,职工关心的焦点、热点,修订各类制度,充分调动职工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规范制度,建立一个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相结合、业绩考核和过程考核相结合,适合车间自身特点同时又具有可操作性的科学合理的考核办法,以确保考核的公正、公平的有效激励机制,并逐步在全体职工中推行。4.分配制度的优化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激励与约束并重,奖励与奉献相统一的原则;坚持向苦、脏、累、险、贡献大、业绩突出者倾斜的原则;实行同岗同效同酬、薪绩挂钩、有效激励的原则;实行以岗位绩效工资分配为主,其他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薪酬分配的原则。在生产指标按“无基数动态考核”的基础上,对岗位工作再次用打分制进行量化细化,让有技术、能干、肯干的职工劳有所获,得到激励;让怕脏、怕苦、不愿干的职工得到鞭策。5.优化岗位设置科学合理设岗是一项重且难的工作,根据工艺流程、岗位作业的专业性特殊性,归口不同的工段、设立相应的班组,配置具备岗位专业技能的人员,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1)针对车间ⅠⅡ系统进矿标高三班制工作不饱满现状,车间认真计算进矿量,在确保满足生产情况下,大胆出击,将三班制配置45人的系统,改为两班制配置40人,精简5人,提高职工绩效系数,合理安排班间间隔时间。(2)针对车间ⅠⅡ系统重选标高原设砂矿、精选、泥矿三个班,一班三组,三个班配置3值班长、9正组长、9副组长,共21人,管理人员偏多的现状,经车间多方面调查了解,将砂矿、精选、泥矿三个组合并为重选组,一班配置1值班长、1正组长、2副组长,班组管理人员由21人精减至12人。(3)根据工艺流程的专业性归口管理,将ⅠⅡ系统进矿系统和4000吨粗碎系统,归统由进矿标高管理;将ⅠⅡ系统磨浮和4000吨磨浮,归统由磨浮标高管理;将ⅠⅡ系统重选和4000吨重选,归统由重选标高管理。综上所述,车间力资源管理工作必须要真正地走出车间,真正地走向矿山选厂一体化改革的深水区,不断地完善。随着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不断完善,必将推进车间人力资源的合理与高效,必将与车间各项工作融为一体。 车间管理论文:机械加工企业车间设备管理的必要性 【摘要】机械加工企业设备管理系统重要组成部分是车间设备管理,这对车间生产任务正常完成有直接影响。对设备的使用情况和维护以及运行细致化的管理有很大帮助,设备的使用效率可以有效提高,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出现故障的可能性,这是机械加工企业车间设备管理的主要目的,为了使设备的产能可以充分发挥,保证生产规划安排合理,让企业加工生产可以顺利运行,需要构建机械加工企业车间设备管理系统。本文就对机械加工企业车间设备管理系统构建的必要性进行研究,得出一些方法和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机械加工;设备管理;必要性研究 引言 为了能够对设备更好的维护以及技术改造,需要建立准确统一的设备档案。这样能够把设备数据保存下来,尤其是在设备维修过程当中很有意义,利用故障分析可以找到有效的防范措施,使维修的成本降低,效率得到十分明显的提高。最主要的是能够保证车间设备正常运行。面对车间生产管理的实际情况,完善设备管理体系,可以令设备高效运转,使发生故障的情况降低,以此达到节约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1机械加工企业简介 1.1生产过程 利用机械设备对工件性能或者是外形进行有效改变就是机械加工。在生产过程当中,需要把原材料或者是半成品制成产品。其中生产包括了原材料的保存和运输、产品装配与调试等内容[1]。而且当前生产内容相对比较广泛,在现代化企业当中会把生产过程当作是输入和输出的生产系统。 1.2加工工艺过程 机械加工工艺的制定要先确定工件,必须经过的工序是列出工序名称和工艺过程。这被称作工艺路线。工艺过程的总体布局是工艺路线,一般情况下选择表面加工方法,把表面的加工顺序进行确定。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工艺过程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 1.3工序 所谓工序便是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组成部分,主要指一个工人或者是一组工人在一个工作点对一个工件连续完成的过程。其中需要注意不能够改变加工对象、设备以及操作者,同时保证加工连续进行是工序的主要特点。 1.4机械加工企业发展相撞 现代机械加工技术发展很快,出现了很多机械加工技术,例如快速成型技术、微型机械加工技术、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这些技术对机械加工企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促进了机械加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车间设备管理系统构建 设备档案、设备故障与维护、设备检修和运行、设备数据统计以及计量器具管理便是车间设备管理,这些是构建车间设备管理系统最主要的内容[2]。车间设备管理系统的构建对机械加工企业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有非常深远的影响,笔者就对当前机械加工企业车间设备管理系统功能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2.1设备档案和维护 设备档案在一般情况下是指依照企业管理的要求以及车间设备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对应的档案。而车间设备的维护则是对车间日常情况的维护管理,主要有设备的检点管理、润滑管理、检查管理以及设备保养内容。①车间维护工人要进行点检,要依照设备点检的相关内容制定出点检表;②维修工要按照润滑的制度对设备定期润滑,并且要在润滑表上做好记录;③每一周都要对车间设备进行一次彻底检查,然后根据检查结果要做好记录。设备的生产和维护交接情况要做好,避免出现隐患的情况。 2.2设备故障和检修管理 在进行生产管理的过程当中,要及时发现设备出现故障和事故的情况,并且及时处理,故障发生的情况要通知到相关人员,之后要填写相关记录表。为了可以更好的了解出现事故的原因,应该对现场进行保护,不要破坏现场,以免检查不出来出现故障的原因。而设备的检修管理需要依照计划进行,在对设备检修开始前,应该组织好人员,还要做好备品备件供应,同时也要填写好检修记录表,检修完成之后,要对设备进行验收,并填好相关的验收表。 2.3设备运行和统计 依据设备运行状态和查询条件进行设置,对设备日常生产活动进行查询,给生产计划提供数据支持。而设备的统计主要是指对车间设备数据进行统计,这样形成的统计表可以为统计分析提供可靠、准确的数据。按照设备检修的记录情况能够得到季度或者是年度设备事故统计表。 2.4计量器具管理 计量器具管理包括台账管理和送检管理两方面内容,其中台账管理包括了建账和报废申请管理,而送检管理包括了送检计划以及送检记录表。 3必要性研究 3.1减少了出现故障的可能性 在机械加工企业车间设备当中,非常容易出现故障,不过车间设备管理系统可以有效减少出现故障的可能。在车间设备管理当中,工作的基本步骤大致有四点,具体内容如下:(1)车间设备出现故障时,可以快速发出故障警报,然后就会以最快的速度生成设备报警记录,依照报警信息的程度,迅速向相关管理人员上报。而且在车间相关人员要按照真实情况,填写故障记录表。相关人员要把表交给设备故障的负责人,让负责人签字。(2)设备管理人员在接到签字之后,做好记录,并且要按照故障的程度派遣相关人员进行检修。(3)要按照检修安排进行检修工作,而且也要填好设备检修记录表,在设备检修完成后,把表交给相关人员。(4)管理人员要依据维修的情况,安排工作的时间。车间设备管理系统构建可以有效减少机械加工企业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对机械加工企业发展有很大的帮助。而且这样可以有效的解决故障,使故障带来的损害减到最小,对机械加工企业发展非常有利。 3.2提高工作效率 车间设备管理系统和很多环节都有联系,例如,设备档案管理能够给车间管理的其他管理环节提供台账信息,维护和故障事故管理能够非常有效的给数据统计和运算提供相应的信息。把点检情况分析表给分析出来。还有就是在日常的生产过程当中,企业生产调度和计划管理可以提供车间设备的运行信息和其他相关的信息,这能够在出现故障时向相关人员提供故障的信息和设备检修的数据。而且还能够减少点检的时间,使工作效率有效的提高。根据实际的分析发现车间设备管理系统的实施使车间工作效率提升了30%。 3.3规范车间设备管理的使用 在机械加工企业车间设备管理当中,合理安排和规划是管理工作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规范车间设备管理对车间工作非常有益,就点检管理方面来讲,点检管理工作的流程大致是有生产组组长或则是相关的操作人员担任车间设备的点检员[3]。然后每个班的点检员要严格的按照车间设备的点检内容和标准以及周期进行点检,按照点检的结果,填写相应的点检表;之后,车间设备管理人员应该按照点检表上反应出来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最后,车间设备相关管理人员按时检查设备点检表,这样就能够有效的促进点检工作,对点检工作的问题起到协调的作用。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设备管理系统,那么机械加工企业车间工作就会杂乱无章,对车间正常工作产生较严重的影响。通过与设备管理系统实施之前进行对比,发现管理系统实施之后,点检规范程度提高了40%。综上所述,机械加工企业车间设备管理系统的构建非常重要,对企业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所以,一定要积极的构建车间设备管理系统。 4结束语 对车间设备管理起到重要保障作用的是机械加工企业车间设备管理系统设计与实施。在机械加工企业生产车间当中,设备管理系统的构建很有必要,所以,在机械加工企业车间应该构建设备管理系统,这样机械加工企业才可以有良好的技术保障,并且对企业的发展很有益处。总而言之,机械加工企业车间管理系统的构建符合时展的要求,推动了机械加工企业的发展。 作者:周熙 王泽军 单位: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 车间管理论文:车间设备管理研究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从远古的砖木起火,瓦特发明蒸汽机一路走来,时代的进步已经铸造了人类的文明。现在的生产可以说是想得到就能造的出来的时代,想要多少有多少。效率比起当年那是个想都想不到的时代了。而我们所考的就是机械化的生产。当这些机械给人们带来财富及效率时,人们也不忘记对设备车间设备管理、维护并让其性能保持在最佳状态。而这就有管理的准则在当中。今天就探讨如何对车间设备管理。 关键词:砖木起火;瓦特;效率;设备管理 企业如何做好数控机床的管理、使用、维修、改造等工作,技术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及社会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于是要求现代数控机床成为了一种高质量,高效率的设备。生产力发展进步的重要步骤是开发数控技术,所以企业要不断降低机床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 1机床安全操作管理 (1)工作前,穿好工作服,如扣好衣服,扎好袖口,女同学必须带上工作帽,将长发或辫子纳入帽内,不允许戴手套工作。(2) 在没有了解机床的各个性能时和没有在他人的指导下,不能自己开启机床。(3)在机床开启时要检查好机床的各个传动部件润滑情况是否完好,各个运动部件,保护装置是否完好及机床所在周围的环境安全是否得到了保障。(4) 装夹刀具及工作时必须停车,必须装夹牢固可靠。卡盘扳手夹紧工件后不要忘记取下,以免开车时飞出伤人。(5)车刀的刀尖应调节和工件轴心同一水平上,刀杆不应伸出刀架太长。(6)切削速度、背吃刀量、走刀量等应听从指导教师指导选择适当,不应任意加大。(7)机床开动后注意下列事项:1)不要用手去接触工作中的刀具、工件或其他运转部分,也不要将身体靠在机床上。2)切削中途欲停车,不准用开倒车来代替刹车;操作时不能随意离开机床。3)禁止在车床运行时测量工件的尺寸或进行探试机床、添加润滑液等。4)禁止用手去抓要切断的工件或用手清除切屑。5)工件完成后随手关闭机床电门,整理工具并做好机床和周围的清洁工作。 2安装夹具应注意的事项 在安装夹具前,必须选择好刀具夹具的设计,数控加工用刀具是由加工方法、切削量及其其它与加工有关的因素来确定,在设计与选择夹具时候,应该特别的注意要快速完成工件定位和它的加紧过程,减少它的辅助时间,此外,在所使用的夹具斗应该便于安装的,便于协调工件和机床坐标系的尺寸关系。安装夹具在机床上的位置和连接要正确,夹具的稳定性能尽可能大,夹具的轮廓尺寸要与机床的允许范围相适应。 3车床保养 日常保养内容和要求:3.1班前(1)擦净机床各部外露导轨及滑动面。(2)按规定润滑各部位,油质油量符合要求。(3)检查各手柄位置。(4)空车试运转几分钟,并检查轴套有无晃动现象。(5)安装时调整好齿轮间隙,并注入新油。3.2班后(1)将铁屑清扫干净。(2)擦净机床各部位。(3)部件归位。(4)认真填写交接班记录及其他记录。(5)定期保养的内容。 4机床润滑 机床的润滑是延长其使用寿命,降低损耗动力及减少其磨损,保障它的稳定性,安全性及它的长效型。机床并不是有油就能够润滑的,它的油粘度,所含的水量,对运转机构也有一定的磨损,因此应该检测好润滑度,配备良好的合理的润滑油。还有就是油量的多少也会影响其运转机构,加油太多,对运转机构的温度,不良的润滑都有其影响,如果长期的不加润滑油会造成其运转机构磨损更进快,使用寿命缩短。 5安全规程 5.1工作前做到 机床是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的设备,在工作前要检查机床的电器问题是否安全可靠,接地是否完好。在开机前还得检查机床的各个传动部润滑度是否完好,没有达到润滑要求的要及时添加润滑。周围是否有障碍物,对于有障碍物的要及时的清理干净,个人衣着要穿戴整齐,要带帽子,头发长的要把头发压在帽子里面,不能穿裙子、拖鞋、凉鞋上岗,在工作的时候要带手套,防止工件割手划伤,保证人身安全。 5.2工作中认真做到 (1)用手扳动卡盘来找正工件位置,不能高速找正工件位。(2)夹具应确保导套底面到工件顶面的距离。(3)尾座的套筒是不准超套筒直接二倍,同时还要必须锁紧。(4)出现超定位时,应立即取消超出的定位工件。(5)夹具定位底面尺寸应该大于夹具高度。(6)旋转夹具要在夹具适当位置可调整的平衡块。(7)车床的刀具不宜伸出过长,刀具的垫片要平整。(8)用光杠车削外圆,不能用丝杠代动溜板走刀。(9)在加工中不能用反车来制动它的主轴回转。(10)必须停止主轴后才能进行回转方向,不能突然改变其方向。 5.3工作完成后需做 打下开关停止机床,断开电源、气源,将操作的手柄,阀门,开关板到非工作的状态。清理机床上的铁屑,打扫机床周围的卫生,擦干净机床的导轨,传动部位及它的滑动部件,在清理过程中严禁使用带有铁屑的脏的棉纱擦机床,最后在班中发现机床出现问题的要及时跟下一个班次说明情况,并做好记录。车间设备管理,对设备的使用、保养、延长期使用寿命保持工作精度的一种必要体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制造技术的进步,对机床的加工业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所以要对设备管理工作精益求精。此外还得不断的学习知识,运用到平时的生产加工工作中去。依法做到安全生产,实现高效率生产,但是对管理中还存在的问题还应加以改善,车床的管理不仅在外面的管理,还需多了解它的各个部件、原理、所加工的零件进行了解,这样在管理方面就更加的娴熟。在未来数控机床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技术要求也是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不断的学习机床的先进问题,不断的更新技术,跟随数控机床的技术发展。 作者:姚秋丹 单位:广西华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车河选矿厂 车间管理论文:烟草公司生产车间6S现场管理研讨 摘要:现场是企业各项专业管理的落脚点和基础管理的集中地,企业要提高利润、提高管理水平,必须从现场管理入手。目前,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了现场管理的重要性,将目光重新聚焦于现场管理上。本文以S烟草公司生产车间作为研究对象,对S烟草公司生产现场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研究的切入点进行6S现场管理方案的设计。 关键词:现场管理;烟草公司;生产现场;6S 我国企业在现场管理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现场管理是企业生产管理中的一个关键问题,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生产效率、生产成本和生产质量。S烟草公司现场管理工作先从试点车间—制丝车间、卷包车间,开始推进,待方式方法成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后,再在全公司范围内推广。 一、S烟草公司生产车间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深入地对S烟草公司生产车间现场的分析之后,本文总结得出了S烟草公司生产车间现场管理存在的具体问题,并对问题形成的原因进行阐述,为后面的现场管理方案的设计提供基础。 1.现场管理意识薄弱。S烟草公司生产车间的现场管理人员主要是生产车间的班组长,其对现场管理的认识只是停留在对现场环境卫生的清扫与保持的层面上,认为现场管理只是现场的环境改善,其管理工作的开展主要是凭借经验管理。同时,生产操作人员只是听从车间班组长的指派与工作上的安排,没有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对现场管理提供改进意见。通过对卷包车间与制丝车间生产现场管理人员与操作人员的调查,了解到只有个别员工知道现场管理是针对人、机、料、法、环、信六大要素,对现场管理的内容认识不足,对现场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2.工具与物料摆放随意。工具及物料摆放未定位,人员的效率就难以提高,搬运工作量势必增加,生产效率势必受到影响,会造成工时及人员的浪费,同样也会加大物品管理的难度。如修理工修理设备过程中使用过的工具乱放,致使下次无法及时获得需要的工具,造成设备修理的时间相应延长,影响生产活动。修理组修理工具存放点的修理工具未定位,存在乱推放现象等。生产现场的保养用具没有定点的存放位置,操作人员随便找位置放置。 二、S烟草公司生产车间基于6S的现场管理方案设计 1.整理活动推进方案。S烟草公司生产车间现场经常会有一些残余物料、待返工品、报废品等滞留在生产现场,既占据了空间又妨碍生产,并且会造成浪费,如空间的浪费、工具柜、工具箱等的浪费。通过整理活动,可以有效防止上述浪费,提高生产效益。1.1生产现场全面检查。对生产车间现场进行大检查,包括看得到和看不到的。对于车间现场各个工位和设备的前后、通道左右、工具箱内外,以及车间的各个死角,都要彻底搜寻。1.2区分要物与不要物。对生产现场的现实摆放和停滞的各种物品进行分类,区分什么是现场需要的,什么是现场不需要的。对需要的物品调查使用频度,决定日常用量和放置的位置。 2.整顿活动推进方案。整顿是对整理之后留在生产车间现场的必需物品分门别类的放置,排列整齐,明确数量,并进行明确的标识。整顿的目的是让工作场所一目了然,保持整齐的工作环境,做到工作场地井然有序、有条不紊。消除找寻物品的时间和无用物品。整顿的结果是要使人、物、场所处于最佳结合状态,任何生产操作人员都能立刻获得所需要的物品。2.1落实整理工作。S烟草公司生产车间现场内只能放置必需且是最低限度的物品,不要的物品不进行整顿,直接清除掉。2.2确定放置场所。以划线的方式明确区分通道和作业区域。应充分考虑搬运的灵活性,切记随意置放。2.3选择放置方法。放置时应考虑物品的先进先出,利用货架立体放置,可提高收容率。同类物品集中放置,长条物品需横放,或者束紧竖放。2.4定置、标识管理。定置管理要做到定点、定量、定置。首先,要对生产车间进行现场诊断,由车间的技术人员并邀请操作工人共同完成定置图的设计工作,因为他们每天与生产现场打交道,最了解生产现场的情况。其次,划定定置区域,根据定置图在生产车间现场用不同的颜色划分定置区域。再次,做好标识工作。 3.清扫活动推进方案。清扫是扫除灰尘杂物、清除脏污异常,同时进行整理、整顿活动。通过彻底清扫、将将陈年污垢除去,创造一个整洁的工作场所。3.1划分清扫责任区域。对S烟草公司生产车间现场的区域,划分清扫责任区域,将每块区域的清扫任务都落实到人,并在相关区域的明显位置标识各区域的清扫责任岗位和清扫责任人员。3.2制定实施计划。首先,进行责任划分,决定由谁在何时对何区域实施清扫工作。其次,确定实施程度,具体清扫区域内的何部位,从何部位开始实施清扫,做到怎样的程度。最后,作好清扫保养工作的记录。3.3实施彻底清扫。在实施清扫时要对储物柜里面、设备的背面、平时不打开清扫的部位进行重点清扫,切实做到不留死角,彻底大清扫的要求。 4.清洁活动推进方案。将前面三个S——整理、整顿和清扫实施的做法制度化、规范化,并贯彻执行及维持结果,就是清洁的工作内容。4.1落实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就是要做到规范化,维持整理、整顿、清洁后的局面,使生产车间人员觉得整洁、卫生。一定要有明文规定,制定守则,告示全员,使大家知所依从,才能持之以恒。4.2制定考评办法与奖惩制度。S烟草公司首先将现场管理纳入岗位责任制,使每一名员工都有明确的岗位责任和工作标准。其次,严格地搞好检查、考核工作,将考核结果和每一名员工的绩效奖金挂钩。 5.素养活动推进方案。通过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等手段,提高全员的文明礼貌水平,引导S烟草公司生产车间现场员工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并遵守规则做事。开展6S容易,但长时间的维持必须依靠员工素养的提升。5.1制定员工素养要求。S烟草公司生产车间现场制定了员工日常素养要求。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认真而严格地按照标准进行作业。工作应保持良好的状态,按规定要求穿戴工作服、佩戴工作牌,着装整洁。工作服、帽干净无破损。5.2培养习惯。S烟草公司生产车间利用会议的形式向员工宣导解说素养要求,并要求员工身体力行。通过各车间的宣传机构加以宣导。向员工灌输遵守规章制度、工作纪律意识,有助于员工养成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 6.安全活动推进方案。S烟草公司生产车间现场通过制度与措施来提升安全管理水平,防止灾害发生,消除隐患、保障安全。首先,加强安全教育、安全技能培训。其次,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宣传防护措施。再次,坚持每周一次的安全日活动。最后,建立安全巡查制度。综上所述,实施6S现场管理以来S烟草公司对时间、空间、能源等方面进行合理利用,以发挥它们的最大效能,从而创造一个高效率的、物尽其用的工作现场,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使员工可以集中精力,认真干好本职工作。 作者:曹秀丽 单位: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车间管理论文:铸造车间产品质量管理研究 0引言 在当今社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下,企业为了在竞争中确保一席之地,就必须不断地加强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提高产品的整体质量水平,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生产车间是一个生产型企业赖以生存的中心所在,是企业在竞争力所在。因此,当代铸造车间,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落实好车间的产品质量管理工作,对于企业的生产发展,对于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当前铸造车间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产品设计漏洞或设计变更影响产品质量 设计是一个生产的基础和灵魂,从根本上确定着生产的质量。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设计能缩短项目生产周期、节省投资、提高质量。然而,某些产品的设计工艺没有正规的设计单位,某些铸造车间产品制作设计也跟不上产品制造的需求。更有甚者,设计深度不够,漏洞多,致使生产中需要变更设计,且变更处巨大,造成不必要的安全损失,更影响生产的质量,造成安全隐忧。 1.2产品制造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我国产品铸造车间从业人员众多,为了尽可能的节约人力成本,其中大量人员为农民工,他们参与铸造车间产品制作时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缺乏专业技能再加上生产现场管理混乱,某些从业人员为了自身利益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导致企业产品质量堪忧。 1.3生产流程不规范、岗位分工不明确 近年来,我国许多铸造车间在岗位分工的相关条文方面在逐步细化,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生产流程、人员的组织安排不合理就会使企业生产缺乏节奏性和比例性,增加企业生产风险,使得企业的整个生产陷入混乱状态,使企业生产计划控制力降低,企业缺陷暴露无遗。对生产流程岗位进行明确分工在车间安全生产管理中的重要性是最为突出的,企业在车间生产管理中如果人员杂乱、分工不明确、没有进行统一安排,或岗位进行分工、安排不合理都将导致安全生产管理的混乱,极易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甚至影响企业产品的质量。尤其是,在生产过程中,人员安排混乱造成的交叉作业现象,还可能造成安全事故。 1.4缺乏严格的质量监管制度 某些项目中没有完整的企业产品质量监管制度,在产品制造的整个过程中,没有详细化的监管流程,致使许多生产环节工作做的不到位。许多铸造车间,虽然设置了相应的监管部门,但是某些监管部门未能充分履行职能,发现问题却没有及时上报处理,致使问题不能有效的得到解决,影响产品的正常生产,最终影响产品的质量。 2加强铸造车间产品质量管理的措施 2.1完善产品的设计 通过对通过质量计划的编制,实现企业产品质量的预控,尽可能的保证生产在产品制造过程中拥有先进的技术、行之有效的产品制造方案、严密的管理、合理的经济保障,确保企业产品质量的的优化。质量计划的编制一般包括以下5个方面:(1)需要达到的企业产品质量的具体目标数据。(2)产品制造步骤和产品制造中各个过程的部署。(3)在产品制造不同阶段应该履行的职责和拥有的权限,以及对资源的优化和配置。(4)产品制造过程中不定时的、有效的实验、检验和测量。(5)保障产品制造环境安全的措施 2.2提高铸造车间人员的素质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也要对企业的员工进行定期的或不定期的员工技术培训,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加强员工专业技术和操作技术熟练度,提高员工安全生产技术水平、操作技能和工作能力,同时通过在培训中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竞赛,可以提高员工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同时,企业还要专门设置实际生产辅导人员,帮助企业员工尽快熟悉铸造车间生产工作的流程及操作步骤、操作注意事项等基本内容,针对生产的具体工作进行教育,提高安全操作技能。此外,企业还要加强生产技术水平的交流与沟通,使员工在沟通交流中,提升技术水平。 2.3对生产流程岗位进行明确分工 铸造车间要加强生产流程岗位的明确分工,保证生产的规范,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具体措施如下:首先,必须要把生产流程岗位分成几个层次,技术含量高的岗位为一个层次,有技术但技术含量不高的为一个层次,无技术的为一个层次,其次,要对员工的实际情况进行一个大概的了解,知道各个员工的生产技术高低,以便于把员工分到生产流水线的合适的工作岗位上去,做到合理任用人才。最后,按岗位所需并结合员工的实际情况,把员工合理地安排到生产的各个岗位上去,使每一个员工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这样的安排能够大大提高企业人员的利用率,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企业产品的整体质量水平。 2.4建立完善的质量监管 建立明确的质量监管理制度,对于现代化环境下的铸造车间的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建立明确的质量监理管管制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需要专门的人员针对本铸造车间的实际情况,把适用于本企业人员管理制度具体的方案制定出来,然后在本公司内自上而下的进行组织实施,同时,在公司的人员监管管理制度方案实施过程中,要对本公司的实施情况进行实时监督,以确保人员监管理制度可以有条不紊的执行下去。 3总结 总之,当代铸造车间加强质量管理工作,把质量管理融入到生产流程的各个环节中,对于规范生产,提高产品的质量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企业的未来发展过程中,铸造车间还要继续完善自身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不断实现管理体系的创新,从而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真正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作者:鲁志武 单位:太原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冶铸分公司 车间管理论文:精益生产车间现场管理探讨 一、精益生产之于车间现场管理的作用 精益生产的内涵是企业以客户需求为主导,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对企业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和合理使用,以最大限度地谋求企业经济效益的生产方式。企业车间的高效运转离不开有效的现场管理,精益生产在车间生产中的主要作用是现场改善,即对生产现场的人、机、料、法、环等生产要素管理的深化。现场改善的作用有: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降低企业成本。 二、精益生产视域的车间现场管理重点 5S管理是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的总称。在5S管理中,整理指对车间现场有用、无用物品的区分管理和清理,它可以方便作业,改善作业环境;整顿指将来物品进行定量、定位整顿;清扫指对工作场所的清理打扫,整顿和清扫的目的都是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干扰因素,提高设备和人力工作效率;清洁是指将整理、整顿、清扫实施的做法制度化、规范化,维持其成果;素养指员工工作中形成的安全、整洁、清洁等好习惯、好风尚。车间现场5S管理措施如下:首先,区分车间内的物品,做好车间内有用物品的计量工作,统计焊机、气动扳手、气钻等工装设备的数量和种类,将无用物品如废弃刀具、灯具、螺栓螺母等清理出车间。接下来,针对物品摆放混乱问题,管理者要进行车间定置管理。车间定置管理的内容有:根据生产实际绘制定置图及工位产品类型,明确产品的存放位置,如将短期不用物品清除出车间另行保管,将带有油脂的抹布、刀具残片等高危废弃物放入危废箱,将待检材料堆放整齐。通过物料位置调整、数量清减优化车间物料存放秩序,改善车间环境,优化设备布局。如果车间内工装检具积压严重,还要在车间内筹建工装检具库,由专人负责暂时不用的工装检具的收集、保养和维护工作。为了降低成本、提高工具利用率,管理人员除了做好工装检具的保管工作外,还要做好工具发放、回收登记。车间管理人员则要以提升工作效率为核心,给员工施加适当的压力,争取通过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促使员工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精益生产价值流改善。价值流指从原材料转变为产品并赋予其价值的全部活动。精益生产价值流改善就是借助于价值流图来分析企业增值和非增值活动,进而消灭浪费、降低成本。具体来说,企业管理者可通过物流、信息流的整体绘制,将车间管理划分成若干个含有多个单元功能的价值流,同时识别和明确那些用以监督价值流的指标如质量指标、成本指标、传输指标和安全指标(QCDS),由每个价值流的管理者对价值流的盈利能力负责;在此基础上,车间生产管理部门要重新设计车间生产流程,以减少生产浪费和非增值工作。车间价值流负责团队则要定期召开QCDS价值流指标汇报会,总结管理经验,讨论车间生产环节存在的问题,为公司决策提供参考依据,进而影响车间乃至企业生产标准、成本分摊、业务绩效变更。 对企业进行价值流图析,并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它即需要对企业价值流的各环节充分了解,更要能灵活应用IE/精益生产各改善手法,以便识别问题点,提出改善方向与改善方案;现状我国大部分制造企业还是在专业顾问的指导下完成价值流图析。如价值流中的增值活动,它是指直接为顾客创造价值的活动。在焊接车间所谓的增值活动主要是焊枪与工件之间火花冒起的短暂时刻,可能不到1秒钟,但为完成这焊接这短暂时刻的作业,可能需花费好几分钟去做非增值活动,如搬运、存储、修整等,这些活动对于客户来说并没产生价值,相反这些活动多了还可能会对客户产品价值产生一定的损坏;对于车辆制造的底盘车间主要是扣动气动扳螺栓真正转起的那短暂时刻。对于制造业的员工,你会发现,再不用苦于为寻找不到改善点而发愁,而是遍地都是待改善的浪费点,把这些浪费消除,减少企业的成本,把它转换成利润,这样,你在企业里待着就会有遍地是黄金的感觉。浪费的消除。企业生产中的浪费主要有七种,分别是生产过剩、库存、等待、搬运、过度加工、不良品和不必要的移动;另还需注意消除往往容易被忽视的两大浪费:未被使用的员工的创造力和管理的浪费。车间管理者要本着精益管理理念,严格执行生产责任制,禁止不良原材料、半成品流入后道工序,减少不良品产生的概率。其次,车间管理人员要通过精益改善优化物料供应系统,提高产线平衡率,减少生产等待浪费、搬运浪费、操作员动作浪费,提高生产效率。丰田汽车为什么效率那么高,很重要的就是他们有勇于暴露问题的精神和让问题浮出水面的手段,只有让问题显现化,才会引起大家的重视。简单的例子:如你设计的产品有质量问题,在制作过程中产生异常,且短时间内不能解决,车间可以把产品继续往下流到后面来处理;也可以整线停下来,等着你的处理。如果车间采用继续流转的处理方式,这时你也许会暂时感觉很庆幸,可以回办公室慢慢分析问题,再给出解决办法;但如果车间的处理方式选择了后者,整个车间的人就看着你给出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在后续的设计过程中你的会更加的谨慎、小心,你会去构思如何防止错误发生的办法,这样你的设计质量将会得到显著提升。车间采用停线或非停线的方式等待问题的处理,很大程度上可以判别管理者对异常问题的重视程度,有破例长期采用停线方式来等待问题处理的公司,其生产问题必定越来越少,产品质量必将会越来越好。丰田的安灯系统就是产生于这种“建立立即暂停制度以解决问题,从一开始就重视品质管理的文化”的生产原则 三、企业精益生产的车间现场管理建议 精益生产能否推行下去,与员工思想观念、企业管理制度尤其是绩效考核制度是否健全有着直接关联。因此,在精益生产管理中,企业要加强员工培训和教育,如借助于企业文化的方式宣传企业精益生产理念,有针对性地对全体员工进行精益生产方法培训,以提升员工认识和执行力,构建一个有利于精益生产的内部环境。其次,企业要尽快制定精益生产实施方案,在企业范围内推行标准化生产,定期召集技术、生产、物流、品管部门主管了解精益生产推进情况。与此同时,企业要尽快建立健全内部绩效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对员工表现、精益生产执行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夯实精益生产有效落实的基础。 作者:胡查辉 单位: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车间管理论文:汽车生产总装车间设备管理流程再造 1汽车生产总装车间设备管理流程现状 近些年来,我国一些汽车制造企业开始在总装车间引进信息化的设备管理,虽采用了多样化的开发方法和工具,但产生的结果却不明显。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缺乏创新精神,往往不会对其运营过程和管理组织进行研究,而是一味的照搬过去的模式,管理信息系统往往仅作为人工系统的代替品,埋没了信息系统管理的更高层次作用。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是目前我国大多汽车总装车间所采用的管理模式模式。这种模式下,管理机构和人员被划分为直线领导机构人员以及职能机构和人员,前者主要是指以命令统一为准则对各级进行指导的人员;后者是指以专业化为准则实际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员。直线领导机构人员和职能机构和人员主要区别体现在是否具有领导权。直线领导机构人员对于下级具有一定的指挥权,但其指挥权也具有一定的范围,并要对自己部门的一切事物负责。职能机构和人员不具有指挥权,在工作中往往是一个监督者、指导者的作用,对车间的业务进行指导、监督,但不能直接下达命令。这种直线—职能组织机构是一种金字塔结构,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分散维修。董事会或厂长处于金字塔的最顶端,其隶属部门主要就是设备动力处也称机动处,对企业设备进行宏观的综合管理,采取监督下级单位工作的方式来替代直接管理的方式。下级部门并不对设备动力部负责,而是接受其直属领导的命令,并对其负责,而设备动力部在这一过程仅仅发挥监督指导作用。工作组,负责各项工作的实际开展,位于金字塔的最底层。 2这种组织结构存在的主要弊端 (1)纵向层级设置过多,反应速度慢,信息的真实性很难保证。如设备出现故障需要处理,就会经过一个冗杂的处理程序。首先由车间的维修工人进行最初步的判断,若能维修就可以直接内部解决,但是维修工若处理不了就需要技术维修人员,技术维修人员首先要确定设备是否在保修期内,若在保修期内则直接联系厂家进行维修,若保修期已过就要判断维修等级,即是需要大修还是局部处理。但是我们不难发现,不论是大修还是局部处理都需要层层的审批核查,这样一来设备的维修周期将会被大大的加长,会严重影响企业的综合效益,甚至还会影响生产。总装车间是整个汽车生产的最后环节,设备的维修周期过长会严重的影响汽车向市场的投放,十分不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2)管理机构存在交叉重叠,机构和人员过多,由此带来管理费用过高的问题。以某公司的组装厂为例,员工的总数量为600人,其中装备科就有35人,其下设的4个总装车间,平均每个车间配备10人左右的维修工,3人左右的设备员,设备管理人员的比例已经达到了14.5%。(3)缺乏横向沟通,在此种模式的主导下,各个总装车间的独立性很强,联系很少,信息往往在纵向传播,缺乏横向的交流协作,一个个车间往往是一座信息孤岛。影响了信息的传播和交流,不利于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同时也不利于资源的共享,易导致资源的浪费。 3解决方法 由美国的MichaelHammer和JameChampy提出的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理念,在九十年代作为一种管理概念而达到全盛状态。它把业务流程作为改造的对象和中心,利用先进的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再思考和再设计,进而实现技术上的功能集成和管理上的职能集成,对原有的职能型组织结构进行改革(Function—Organization),创建出过程型组织结构(Process—OrientedOrganization),使企业改善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的问题。新的组织结构以作业流程的形式打破了过去僵化的金字塔组织结构,可以大大的提高生产效率以适应社会高效率、快节奏的趋势,为员工参与企业的决策管理提供机会,同时还可以实现横纵的多方沟通,灵活性和应变能力都大大加强。全新设计法和系统改造法是常见的两种BPR法,前者是对旧流程的一种完全否定,毫不保留的开始新的设计,而后者则是立足自身实际,对现有的流程进行分析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原有流程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但是经过实验的验证,全新设计法的失败率远高于系统改造法,因此人们主张将BPR活动与EXP系统进行有机结合,逐渐的实现过渡。BPR主张实现业务流程的整体最优化,EXP主张实现有效利用和管理企业资源。为了实现更好、更快、更省的目标,我们就必须对现有的流程进行重新的设计或完善。更好是指在生产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更快是指在生产的过程中使设备的维修和维护时间大大缩减;更省是指更高效的完成前两项目标,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降低成本。针对目前我国汽车生产总装车间存在的设备管理机制和流程的不足,以BPR思想为指导,本文提出了新的设备管理组织模式和业务流程。即取消车间的设备管理机构,剔除其设备管理职能。设备由动力部门统一管理,并增设设备监控中心、信息处理决策中心、工具配件仓库和维修保养中心等部门进行辅助,部门间虽分工明确,但联系仍十分紧密。其主要运作方式分为以下几个环节:首先设备监控中心要对各个总装车间的设备进行实时监控,一旦发现问题,必须马上告知信息处理决策中心;然后信息处理决策中心依据设备原始资料和监控中心的材料进行最初步的判断,如保养、修理或联系供应商保修等,并交由维修保养中心;最后维修保养中心按照计划进行实施。 4结语 如今设备管理开始呈现出现代化的趋势,即变得更加智能化、计算机化、网络化、全员化。目前的发展形势对于我国汽车制造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同时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设备管理流程重组为汽车制造企业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具有很强的社会经济价值,值得在我国的汽车制造企业中推广。 作者:周海辉 单位:沈阳华晨金杯汽车有限公司 车间管理论文:实训车间课堂管理论文 1理清工作过程,强化实训过程管理 一个实训车间有各种各样的流程,比如,实训教师进行实训教学的流程——备课、组织教学、入门指导、巡回指导、结束指导等;学生技能训练的流程——预习、操作准备、操作训练、操作结束等;某一实训课题的工艺流程等。如果这些流程效率低下,环节结构不合理,工艺调配不科学,就会人浮于事,官本主义盛行,就会极大地阻碍实训教学质量的提高和进步。因此,要找出各实训车间每一实训课题的核心流程,绘制高水平的流程图,找到制约实训发展的瓶颈,对流程进行有针对性的再造再设计。设计好新的实训教学流程后,要加强过程管理,使过程能力满足实训的设计要求,即实训大纲要求达到的操作技能要求,对不能满足要求的过程能力进行优化和改善。在这方面,浅谈如何提高实训车间课堂管理邓茂成(重庆教育管理学校)国内外有成功的经验:一是流程再造,二是流程再设计和优化,很值得我们在实训教学中借鉴。因此,为了在激烈的职业技术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加快职教学校实训教学流程再造是很有必要的。 2转化教师态度,实现教师积极管理 实训教学质量能否提高,车间实训设备否充分发挥,实训教师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实训教师以及实训车间领导,有没有领导力、执行力、决策力,是能否管好实训车间的分界线。一个优秀的实训车间领导,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是:远见卓识的眼力,影响团队的魅力,大胆开拓的魄力、快速行动的执行力,开诚布公的道德力。同时对于一个优秀的实训车间领导来说首先要知道为什么要做,做什么,在哪里做,什么时间,谁来做分工如何,以及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这样才能使各项实训教学工作落到实处。作为车间一名车间主要管理者,还要做到以下两点。1)真情管理。学生是实训车间的主体,教师要非常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要多去关心学生的工作状态等等,只有把学生的心安放好了之后,才可能保证实训有序的进行,在运用相关的管理制度时,不仅仅是重在严“管”上,更多的是体现在“理”上面,比如更多的是与学生交流、沟通,讲一些直白的道理等等,让他们更好去接受。 2)巡查管理。组员之间衔接的非常重要,一个组每个学生的工作内容可能不同,与之对应的技能要求也就不尽相同。教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多去现场监督、勤巡查,现场巡查切勿走马观花,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当问题出现的时候,首要的责任就是去消除实训异常,保证正常实训,减少时间和能耗的浪费,而不是一味指责、更不是斥责。其次,不要单一地强调巡查的次数,而是在现场巡查中,眼睛要不断地转、不断地发现异常,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出对策消除异常,保证全部的学生都能正常工作,学生才能信服、依赖你。 3紧跟市场变化,更新实训管理细节 当前职教的生存环境日益复杂,社会对职教的需求多样化、个性化,也相应地要求供应链管理越来越快捷化、低成本化、信息化、智能化。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学校培养技能人才的方向和目标也要变化,因而实训教学课题也应随之相应变化,为实现培养的目的,将实训结构、教学流程以及实训文化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善,以适应社会和企业的发展需要。加速实训车间内部变革管理,优化实训教学流程,重新整合实训资源,加快实训的信息化现代化的步伐,是实训成功的根本保证。总之,要通过变革管理,使实训教学反应速度、应对危机的能力有一个大的飞跃。 作者:邓茂成 单位:重庆教育管理学校
工业技术论文:国内汽车工业技术规范化建构 1、问题产生的背景 由于从多国引进产品基础,诸多跨国公司进入中国,使中国汽车工业面临严重的技术标准匹配、整合问题。繁杂的技术标准体系,严重影响了中国汽车工业的资源配置和中国大汽车生产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在内部优化资源配置,也严重影响了中国汽车工业零部件体系与中国汽车工业配套原材料工业体系的形成,以及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发展。 在汽车零部件领域,这一问题尤其突出。随着我国大汽车公司纷纷与跨国公司合资,我国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逐步分化成四个系统:遵循欧美技术标准的生产厂家;遵循日本技术标准的生产厂家;遵循韩国技术标准的生产厂家;基本遵循我国原油技术标准的生产厂家。四大系统受制于不同的技术标准体系,家具了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体系分割、分散的状况,汽车零部件企业之间难以实现战略联盟,严重限制了汽车零部件产业集聚和规模经济效应。整车生产企业也难以在本集团内实现零部件的规模生产,实现零部件的通用化、系列化生产。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使中国汽车工业虽然规模持续扩大,但是在许多整车、汽车零部件、原材料领域,仍然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优势;有些领域甚至由于批量小、标准混乱,不得不依靠进口;大汽车企业集团难以整合自己范围内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2、我国汽车工业标准的问题 2.1我国汽车工业大企业在技术标准方面的以来和跟随状态,加大了我国汽车企业对跨国公司的技术路径、制造工艺和零部件、原材料配套的以来。例如,在产品国产化方面就大大降低了我国汽车企业的话语权,汽车零部件认证要到跨国公司总部去,按照对方技术标准进行检测。因此,技术标准以来对我国汽车工业自主创新、开发新产品形成了多方面的束缚,使自主创新成本增加,创建自己的产品平台更加困难。 2.2我国汽车工业技术标准制定中,存在着多头管理、缺乏协调的问题。在我国政府中,参与汽车工业技术标准制定的部门有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国家环境环保总局、交通部、公安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乃至卫生部等部门。由于多头管理,导致技术标准出台缓慢,同一领域存在多个标准难以执行,修订技术标准之后,有些技术标准相互冲突,难以从行业发展的需要及时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问题。 2.3我国汽车工业技术标准在某些领域仍然存在空白。例如,在汽车电子零部件标准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空白。在汽车安全技术标准方面,目前欧洲汽车安全的概念已不仅是保护汽车乘员,2006年10月1日欧洲颁布“行人保护”标准,要求汽车设计过程中必须保护和汽车相撞的行人的安全。中国的汽车安全标准无疑落后很多。我国国内目前的安全法规甚至没有规定汽车必须安装安全气囊。政体而言,我国的碰撞安全标准和欧洲相比,还有一到两代的差距。 2.4我国汽车工业技术标准在执行中,由于受到地方政府保护有关企业,检测试验技术装备水平低、企业不认真执行、多头管理等原因的影响,往往难以得到严格的执行。技术标准对汽车工业本应起到的促进作用大打折扣,也未充分发挥其对落后生产力的淘汰作用。 2.5配套工业的技术标准之后于汽车工业的技术标准。汽车工业的配套工业在水平提高的速度上滞后于汽车工业,尤其反映在技术标准的滞后方面。例如,汽车工业用渗碳钢的技术标准仍然是20世纪50年代的,只有少数几家企业能够达到国外目前的技术标准,而且还存在较大的离散度。由于多来源引进技术,导致技术标准复杂、混乱,因而使配套工业面临由于品种杂、数量相对少、难以形成规模和体系困难等问题。 综上所述,我国汽车工业技术标准从整体上尚处于引进、接轨阶段,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标准体系尚需时日,因此,支撑我国汽车企业在国内市场的竞争优势,是今后十年的目标。目前欧美发达国家的技术标准足以对其汽车市场形成技术壁垒,阻止我国汽车产品的进入。但是,随着我国汽车产品水平和技术标准的提高,将逐步提高我国汽车产品在上述汽车市场的竞争力,也必将进入发达国家市场。 作者:杨嘉龙单位: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工业技术论文:生态工业技术形势的建构 作者:李江利单位:中共山西省委党校现代科技教研部 美国学者里夫金所著的《一种新的世界观》指出,技术创造出来的更多的是对人类有害的垃圾。巴里•康芒纳指出,自然环境恶化的根源在于现代技术的失控。美国学者弗•卡普拉在《转折点》中指出,现有的污染仅仅只是科技作用于自然的一些明显表现,许多尚未被人们所认识的作用带来的危险可能更大,技术正在毁灭我们的生态体系等。这些观点都是通过对技术引发的生态问题的反思,把批判的触角伸向了价值观念、政治制度、经济模式和行为方式,从而形成了对整个社会的全面批判。 技术的生态学批判的本质是与“全球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针对的是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是超越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是以普世价值原则为基础的,是一种关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革命性的批判。同时,也正是技术的生态化创新,为生态理论的发展和生态社会的建设开辟了道路,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1987年由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提出的。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举办了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明确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但是,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执行中必然会面临经济发展、技术条件、人类决策行为等因素的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只能从宏观上指导,还缺少很多微观层面技术系统的支撑。当人们将发展的希望寄予可持续发展时,就必然会联系到人们选择技术的态度,尤其是对于技术发展方向的选择。 在传统的价值观念中,人们认为,自然界是以人为中心的,人类可以通过技术的实现来满足自己的目标要求,“技术不仅可以使我们免于自然的暴戾,而且还能慷慨地授予我们更加富裕的生活。” 这些观念使得人们过分地依赖技术,从而也就带来了生产力水平的过分提高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关系的破坏。而技术创新的生态化正是辩证地看待技术与环境、经济与生态之间的关系,它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思想基础,对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弥补传统技术理论的生态缺陷,还可以促进人与自然系统的协调发展,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技术创新的生态化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时,落实生态化技术的载体便成了下一个要面临的课题。而生态工业园区作为生态工业学的一种具体的实践形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政府所选择。 建立生态工业园区的必要性 生态工业园的概念由美国的Lowe教授第一次明确提出,之后又有很多研究者重新定义了这个概念。较为统一的定义是:生态工业园是继工业园和高新技术园的第三代工业园,是目前工业园的最高级形态,是生态工业的重要实践形式。它是由自然、工业和社会构成的一个区域性系统,系统成员依据循环经济理论、产业生态学原理及清洁生产要求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通过成员之间的副产物和废物的交换、能量和废水的逐级利用、基础设施的共享来实现园区在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具有横向耦合性、纵向闭合性、区域整合性和结构柔性等优势,是区域层面循环经济的表现形式和具体实践。 其中,第一代的工业园区又称之为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这类企业技术含量较低,对环境的污染较为严重。第二代的高新技术园区主要是以应用高新技术的企业为主。目前我国城市工业园区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前两代。这是由于我国正处在工业转型发展的初级阶段,工业发展仍然是以传统产业为主,体现高新技术前沿的产业仍为少数。这就必然导致经济发展的模式仍然主要以线性的物质流动生产过程为主。这种发展模式伴随的必然是低效率、高污染、高耗能;带来的自然是环境和资源的不可持续性发展。 然而,生态工业园区的建立正好克服以上的缺点。它是以循环的物质流动生产过程为主。在这种生产模式下,各个生产过程的副产物和废物都能够进行充分的循环和交换,能量也有着梯级利用,同时还可以重新整合生产力要素,使园区内的资源达到最优化配置。不仅如此,园区内的企业还可以增强竞争优势:通过变废为宝、物质的循环利用等可以增大企业的成本优势;通过副产品的利用、资源的使用等可以增大企业的交易费用的优势;同时园区内的企业还可以实现资源集成的共享优势等。这样便实现了高产出、低排放、低收入的运行效果。在这种模式下也就极大地减少了人类对自然界的压力,最大化地缓解了人类面临的生态问题。 目前,我国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正处于初始阶段。截至2010年4月,我国已经批准建设的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共有30个,其中只有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等6个园区通过了环保部、商务部、科技部三部门组织的现场验收,被正式批准为我国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在这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过程中,技术问题是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所面临的最基础、最核心的问题之一。生态技术是生态工业的载体,脱离了生态技术,生态工业的实现便无从谈起。因此,生态技术在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反过来,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又会对技术生态化的实现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建立二者之间的关系,并深入讨论二者之间的关系,对技术生态化的实现和生态工业园区的良性运作都有重要的意义。 技术生态化实现与生态工业园建立的关系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技术的“生态化”已经不单单是指生态学层面下的生态化,而是指哲学层面下的一种生态化。这里的生态化从内涵的层面来讲,应该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协调、平衡相依、彼此促进、共同发展的状态和过程。从外延的角度理解,应该包括由多个元素构成的开放式的动态系统,这其中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人的生态化,而不单指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因此,技术生态化的实现过程应该是一个全面的生态化实现过程,其中应包括技术创新的生态化、技术生产的生态化以及技术成果的生态化。 技术创新的生态化较之于传统的技术创新应该是一种体系,是一种新型的创新体系。这样的“创新”需要建立在企业和经济社会的一个开放式的动态系统中,在技术创新的每个环节中引入生态的观念。这个生态的创新应该包括工艺的生态创新、产品的生态创新和资源的生态创新等。它是以生态保护为基础,在企业和经济社会的一个开放式的动态系统中,追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效益,从而使资源、环境的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系统之间尽可能地达到一种良性的循环,以确保企业、经济乃至于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工业园区的建立正是在企业和社会的开放式的动态系统中,要求在基础设施、资源等共享的基础上,实现园区内自然、企业和社会的区域循环经济。同时,生态工业园区内较为完善的生态技术服务体系可以为技术创新的生态化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生态工业园区内倡导的绿色意识以及生态工业园区自身所具有的示范功能、带动功能、产业集群等特点都为技术创新的生态化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生态工业园区是技术创新生态化实现的一个必然要求。 技术生产的生态化不仅包含技术层面的生态化,还应该包含管理层面的生态化。技术层面的生态化指的是在技术生产的过程中使用生态技术,实现环境污染和资源破环的最小化以及综合效益的最大化。管理层面的生态化指的是建立一种生态化的管理模式,使得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互协调。它的本质是将生态学的思想贯彻进入企业管理的过程中。管理层面的生态化不仅包括合理调整生态生产关系和经济生产关系、组织生态生产力和经济生产力,还包括使用生态的组织方式,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现有资源,从而使生态经济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协调。这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协调同样需要在开放式的动态系统中实现。系统、效率、相互协调等显然是描述生态工业园区的关键词。 生态工业园区要求建立完善的生态管理体制:在园区的层面要求建立统一的生态环境管理体系;在企业层面要求其自身实现生态管理;在产品层面要求其开发的产品减量化、再使用、可循环。从而使园区内的生产力要素实现有机的组合,使园区内生产关系和生产组织形式实现新的突破,进而达到生态经济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协调。因此,生态工业园区也是技术生产生态化实现的一个重要途径。 技术成果的生态化指的是技术生产的产品对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生态技术的使用可以降低其产品对自然、经济和社会的破环。然而,技术的异化是生态技术发展过程中同样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生态工业园区的建立可以尽可能地降低技术的异化所带来的负面效果。以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和废物为例,生态工业园区可以实现企业内和企业间的各种副产品和废物的交换,从而实现物质和能量的阶梯使用,达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如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它由六部分组成:甘蔗田、制糖厂、酒精厂、造纸厂、污水处理厂、肥料厂。其中包括甘蔗田制糖厂(甘蔗渣)造纸厂的生产链,制糖厂(糖蜜)酒精厂(废酒精)肥料厂,造纸厂污水处理厂(沉泥)肥料厂,肥料厂甘蔗田这四条生态链。它们之间相互耦合,又整体闭合,从而实现了生产过程中副产品和废物的充分利用以及物质和能量的阶梯使用,尽可能地实现了技术成果的生态化。因此,生态工业园区是技术成果生态化实现的一个重要途径。 总而言之,不论是技术创新、技术生产还是技术成果,都只有在一个开放式的动态系统中,才能够达到一种相互协调、平衡相依、彼此促进、共同发展的生态化状态。而生态工业园区便成为这种生态化实现的重要途径。然而,生态工业园区的建立又对生态技术的需求尤为凸显。我国生态技术的发展还仅仅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许多生态技术都还十分落后。这些都成为制约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的关键因素。积极地推进技术创新的生态化,对于生态工业园区的建立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要积极创新生态技术,加强与之相关的研究和应用。因此,建立生态工业园区是实现技术生态化的重要途径,而技术生态化的实现是建立生态工业园区的重要保障。 工业技术论文:加强改革工业技术建议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按照《省实施意见》确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围绕实现中部工业上水平、东部工业求突破,西部工业调结构,大力度、宽范围、多路径地开展技术改造工作,加大企业技术改造投入,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全面提升工业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促进工业实现转型升级跨越赶超。 (二)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全市工业完成技术改造投资亿元以上,年均增长以上,占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提高到以上。每年滚动实施市重点技术改造项目项以上,实现“四提高一优化”。 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以上,重点企业达到,拥有科技机构的比重达到。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由家、家增加到家、家以上。重要领域和重点行业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取得较大突破。 提高技术装备水平。重点企业技术装备普遍得到改造,居国内先进水平比重超过,其中国际先进水平的比重达到以上。 提高技术进步贡献率。全市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以上。中国驰名商标由项增加到项。工业增加值率由增加到。 提高节能减排水平。逐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十一五”末降低,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工业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均消减以上,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排放量均消减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以上。 优化产业结构。传统产业的技术层次和产品附加值明显提升,产业链条进一步完善,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由提高到,装备制造业占比由提高到。超百亿元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以上的比重达到以上。 二、工业企业技术改造重点 在省七个技术改造专项的基础上,增加小巨人培育专项。每年滚动实施项以上技术改造项目。其中:创新能力提高专项-项、“两化”深度融合专项-项、重点企业壮大专项-项、小巨人培育专项-项、产业聚集升级专项-项、产品结构优化专项-项、节能减排增效专项-项、安全生产提升专项-项。 医药:支持中药现代化、生物医药规模化、医疗器械国产化、药品生产质量保证体系化。改造升级现代中药产品,推进生物医药规模化生产,原料药升级改造,增加化学制药制剂品种,实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化升级改造。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关键技术、核心配件和材料国产化、规模化。支持医药物流业提升能力。建立完善生物制药、中成药、化学制药、医疗器械等产业链。 装备制造:支持矿山设备、轨道交通运输设备、汽车、通用飞机、工程机械、高效电机、纺织机械、粮食机械、农业机械等整机装备提质增效改造。提升关键配套件工艺技术水平及配套能力,扶持金刚石工具、泵业、阀门、风电组件、汽车零部件、专用设备、铁路电气化配件、核电等配套件加快发展。建立完善轨道交通、汽车、通用飞机、专用设备、金刚石工具等产业链。 石化: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发展高端石化产品,形成上、下游一体化的产业链。扩大原油综合加工能力,推进产品深加工。鼓励石化企业向园区搬迁改造。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推广资源综合利用和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延伸与完善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精细化工等产业链。 纺织:改造落后纺纱织造工艺设备,发展优质高档精梳纱、无接头纱和无梭布,发展新型纤维、新型面料。提高服装设计及产品质量水平。推进产业用纺织品扩能升级,增加品种。推进印染行业向园区集聚,提升高档纺织品、新型环保纤维面料染整加工水平。推进印染、化纤行业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完善高档纺织、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等产业链。 电子信息:支持信息通信、平板显示、半导体照明、新型电子元器件、电子材料、电子信息机电等行业提升创新能力、扩大产品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培育物联网技术、汽车电子、电力电子、光电产业、电子专用设备等行业,鼓励新技术的应用和新产品的产业化。延伸与完善信息通信、平板显示、半导体照明、物联网技术、软件与信息服务等产业链。 食品:扶持发展营养、安全、方便、功能化和多样化的产品。支持优势产品提质扩能。提升粮油加工、肉食加工、方便食品、饮料、乳制品等行业产品质量检测能力。加快应用新型清洁生产和综合利用技术,发展循环经济。延伸食品加工、果品饮料产业链。 建材:支持采用节能、环保技术装备改造升级水泥、陶瓷及玻璃生产线,淘汰落后窑炉生产工艺,推行清洁生产、余热回收,推广以纯低温余热发电为主体的建材工业窑炉余热利用技术。支持发展加工制品业,提高产品深加工程度,重点发展建筑构件、工程预制件等产品。鼓励玻璃深加工和优质高档浮法玻璃升级改造、节能降耗,支持发展特种玻璃、电子信息玻璃、太阳能光伏玻璃等。延伸玻璃深加工产业链。 轻工:支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和循环工艺建立资源循环链,提高节能减排水平,支持淘汰落后工艺和设备。增加特色新品种、提高产品档次。延伸皮革产业链。 节能环保:加快高效节能、节水技术及软件和装备、先进环保技术和装备产业发展,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扩大生产规模。加快推进节能服务业发展。积极推进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二次能源回收利用。推进再制造工艺、技术装备和循环经济技术发展。建立完善节能环保产业链。 新材料:大力发展面向装备制造的复合、纳米、智能等材料和高性能结构材料、功能材料,提升技术水平、扩大规模,加快新材料研发及成果转化步伐。延伸新材料产业链。 钢铁:推动重点企业落实《省实施意见》要求,同时支持开发高纯金属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表面技术材料等高新技术产品,推进行业整合重组及企业转型。发展优质高速工具钢。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常务副市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市工业企业技术改造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统筹协调推进全市技术改造工作。各县(市、区)政府也要建立相应机构,加强对技术改造工作的领导。 (二)完善管理体系。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研究制订《市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管理办法》,每年《重点产业技术改造投资导向目录》,明确当年技术改造投资重点,加强项目管理工作。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投资政策和行业准入条件,做好工业技术改造项目的核准、备案管理工作,严格项目节能评估审查,简化工业技术改造项目核准、备案手续。市统计局要建立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统计指标体系,完善市、县技术改造统计监测制度,强化投资动态监测分析和预测预警。 (三)加大财政支持。积极争取国家、省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支持。市级财政年设立亿元市级技术改造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技术改造项目的贷款贴息、奖励,根据财政收入增长情况逐年增加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有条件的县(市、区)也要安排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支持技术改造工作。省财政激励性返还省级工业聚集区的资金中,用于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技术改造支持资金向对标示范企业倾斜,对不开展对标行动的企业不予支持。市财政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研究制订《市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市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竣工验收管理办法》,加强监督检查和绩效考核,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实施技改项目绿色通道制度。市有关部门(环保、土地、规划、税务、海关、工信、发改等)要建立技术改造项目“绿色通道”,简化审批程序,加快审批速度,确保在规定时限内完成。对需经国家、省审批、核准、备案的项目,要加强与上级的沟通汇报,跟踪落实,争取项目尽快开工建设。 (五)健全决策机制。成立市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专家咨询委员会,为科学决策、项目实施提供咨询服务,加强对使用技改专项资金项目的咨询、论证、评估、绩效评价等,确保资金使用科学合理。 (六)实行目标考核。市政府对各县(市)区技术改造工作进行专项考核,建立技术改造投资目标责任制,分解下达年度投资目标。每年对县(市)区技术改造工作进行考核评价,考核结果纳入干部绩效考核,对前名县(市)区政府、家先进单位(企业)、名先进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工业技术论文:国防工业技术发展 论文关键词:国防工业民用工业技术发展军民兼容技术领域工业技术民用产品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普遍结合的主要途径和方式,提出了在普遍结合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认为普遍结合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是以军带民、以民养军、军民兼容、共同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国防建设的指导思想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开始了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结合的新的发展时期。十多年来,由于往重了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结合,不仅使国防工业技术成为民用工业技术发展的垂要力量,维功了整个工业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国防工业技术自身的完善和发展。 我国国防工业技术发)函均历史证明:什么时候注意了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结合,国防工业技术就能正常、有效地发展,其技术水平也能迅速提高;什么时候忽略了这种结合,国防工业技术就会处于一种畸形发展之巾,严重影响自身及弗个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因此,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普遍结合,,是我国国防工业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目前对于结合的主要途径和方式,结合的基木目标等还缺深入研究,木文试图对此进行初步探讨。 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普遍结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加快现有国防工业技术向民用工业领域的转移步伐,形成有效的技术转移机制 由于民期片面奉行“军工优先”的技术发展方针,我国的国防工业技术不论在实际水平还是发展速度,由于长远领先于民用工业技术。在国防工业技术领域已经形成了一支强大的技术研究队伍,具备了较先进的技术研究设备和较优越的技术开发条件,对于民用工业技术构成了较大的技术优势。因此,要真正实现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普遍结合,首先应当加快现有国防工业技术向民用工业技术领域的转移,推动民用工业技术及整个工业技术的发展。这是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普遍结合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这种转移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技术能力的转移。充分利用国防工业技术领域的设备、条件等因素发展民用工业和民用工业技术。 ①利用国防工业领域较强的技术能力,开辟民用工业和技术的一些新领域,提高整个工业技术的发展水平。 ②利用国防工业技术领域的技术能力,帮助民用工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和技术产品的更新换代。 ③利用国防工业技术领域的技术能力,特别是富裕的生产技术设备,直接开发或生产民用工业品。 (2)技术成果的转移。把国防工业技术研究领域中所取得的技术成果直接应用到民用工业部门,推动民用工业生产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一般来说,国厉工业技术成果(待别是一些尖端技术成果)都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在国防工业技术的发展中强调技术保密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如果为了保密而把国防工业技术局限在国防工业领域,限制其向民用工业部门的转移,就会使大量国防工业技术闲置,难以发挥其应有的社会经济效益,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因此,在国防工业技术的发展中,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国外的有关经验,建立来相应的解密制度,使国防工业技术研究成果在一定的保密期之后及时地向社会解密,使这些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设备和新材料迅速地被民用工业所采用,促进民用工业技术的发展。 (3)技术人才的转转。使国防工业技术领域的技术人才直接进入民用工业技术领域,从事民用产品和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2、充分利用民用工业技术发展国防工业和技术 在加速国防工业技术向民用工业和技术领域转移的同时,伐们还必须充分利用民用工业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来发展国防工业,弥补国防工业技术的不足。由于技术发展的相关性和互补性,不同领域的技术不仅可以相互促进,而且可以相互利用。在国防工业技术的发展中,也完全可以直接应用民用工业领域相关的研究成果,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研究和开发。这样,就能大量地节约科研经费,提高技术开发的效率,使国防工业技术的研究范围,把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于国防工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使国防工业真正成为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基地。3、在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相互转移和利用的基础上,实现两者的复台。 自80年代以米,世界的技术发展呈现出一种复合化的趋势,不同领域和部门的技术之间、传统技术与高新技术之间日益一体化,形成了一个多用普适技术群,它不仅使各个领域和部门的技术水平迅速提高,而且使传统技术具有了新的价值和功能。在国防工业技术的发展中,我们必须适应这一潮流,在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相互转移和相互利用的基础上,实现二者的复合,使国防工业部门和民用工业部门真正实现伎术共享。这种复合,应该是一种多层次的整体的复合。它包括. (1)机构的复合。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一除了各个技术领域的某些特定技术研究机构外,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研究机构之间的界限将逐渐被打破,实现一体化。 (2)功能的复合。不沦是国防工业技术的研究部门还是民用工业技术的研究部门,都将从单一功能型向多功能型转变。使之既能进行国防工业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也能进行相关的民用工业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实现功能的复合化。 (3)技术成果的复合。在机构和功能复合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国防工业技木与民川工业技术成果的一体化,使国防扣民用工业部门实行技术“共有”,为国防工业与民用工业的复合创造条件。 只有通过这种多层次的整体复合,才能不断少日石新的技术领域,获附新的技术手段,促进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共同女展,真正实现两者高层次地、普遍有玫地结合。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复合,既是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普遍结合的最注方式。 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普遍结合的根本目的无疑是:使国防工业技术既能跟上世界军事技术的友展步伐,满足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又能使之纳人整个工业技术的发展体系之中,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具体来说,通过国防工业技术的普遍结合,要达到以下三个基本目标: 1、“以军带民”。即利用国防工业技术领域开发的军事技术(尤其是军事高技术)带动民用工业和民用工业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开辟民用工业技术的新领域和民用工业的新产业。 目前,我国正加紧进行高.技术的研究和高技术产业的开发,利用国防工业技术发展高新技末产业,将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个基本途径,也是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普遍结合的一个基本目的。促进民用工业企业门技术改造和产品质量的提高。据统计,我国国防工业领域的所有成型技术已有将近一半在民用工业中推广应用,待别是一些过去长期处于保密状态的尖端军事技术也在近年陆续步入民用工业领域,这些技术汪民用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产品开发、产品质量提高中友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和促进了民用工业和技术的完善和发展。 2、“以民养军”。即通过向民用工业领域进行技术转让或直接开发民用产品等方式,实现国防工业技术的经济价值,获得进一步研究开发的资金,保证国防工业技术的正常发展。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来实现: (1)直接将国防工业技术有偿转让给民用工业领域,获得开发资金。近年来,我国每年向民用工业领域转让的国防工业技术成果有近万项,在促进民用工业和技术发展的同时,还获得了大量的研究和开发资金。据有关部门统计,技术转让已成为我国国防工业技术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 (2)利用国防工业及技术领域富裕的技术能力和生产能力开发和生产民用工业品,以获得必要的开发和生产资金。从1979年开始,随着国防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进一步结合,国院工业的各个部门都开始了民用工业品的大规模开发和生产。到1984年4月,国防工业的民品产值已接近其总产值的一半。 1985年,兵器工业部、航天工业部、核工业部这几个主要国防工业部门的直属企业的民品产值,已由1970年的18%上升到43%。到1990年,国防工业的民品产值已接近其总产值的80%。国防工业民品产值的提高,既为社会和国民生产提供了大量高质量的生活用品和生产设备,也为国防工业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观的资金。事实上,仅依靠国防工业技术领域自身的研究和开发是难以完全满足国防工业生产中不断增长的技术需要的。在国防工业的发展中,不仅需要大量国防工业技术作基础,也需要许多相关的民用工业技术作文撑。而要使民用工业技术能为国防工业所用,就必须通过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普遍结合,使两者相互协调相互补充。 3、“军民兼容”。即通过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普遍结合,使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实现一体化,达到兼容共享之目的 从目前我国国防工业技术发展的基本趋势来看,实现“军民兼容”是唯一可行的出路,国防工业生产的“军民兼容”必须以国防工业技术的优先发展为前提,通过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普遍结合来实现,这是我国国防工业能否真正完成“寓军于民、寓民于军”这一战略性转变的关键。 诚然,在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普遍结合中,会遇到不少新的困难和问题。但是,只要我们始终坚持这一正确的发展方向,就一定能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推动我国国防工业技术的正常发展。新晨: 工业技术论文:工业技术发展 论文关键词:国防工业民用工业技术发展军民兼容技术领域工业技术民用产品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普遍结合的主要途径和方式,提出了在普遍结合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认为普遍结合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是以军带民、以民养军、军民兼容、共同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国防建设的指导思想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开始了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结合的新的发展时期。十多年来,由于往重了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结合,不仅使国防工业技术成为民用工业技术发展的垂要力量,维功了整个工业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国防工业技术自身的完善和发展。 我国国防工业技术发)函均历史证明:什么时候注意了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结合,国防工业技术就能正常、有效地发展,其技术水平也能迅速提高;什么时候忽略了这种结合,国防工业技术就会处于一种畸形发展之巾,严重影响自身及弗个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因此,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普遍结合,,是我国国防工业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目前对于结合的主要途径和方式,结合的基木目标等还缺深入研究,木文试图对此进行初步探讨。 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普遍结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加快现有国防工业技术向民用工业领域的转移步伐,形成有效的技术转移机制。 由于民期片面奉行“军工优先”的技术发展方针,我国的国防工业技术不论在实际水平还是发展速度,由于长远领先于民用工业技术。在国防工业技术领域已经形成了一支强大的技术研究队伍,具备了较先进的技术研究设备和较优越的技术开发条件,对于民用工业技术构成了较大的技术优势。因此,要真正实现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普遍结合,首先应当加快现有国防工业技术向民用工业技术领域的转移,推动民用工业技术及整个工业技术的发展。这是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普遍结合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这种转移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技术能力的转移。充分利用国防工业技术领域的设备、条件等因素发展民用工业和民用工业技术。 ①利用国防工业领域较强的技术能力,开辟民用工业和技术的一些新领域,提高整个工业技术的发展水平。 ②利用国防工业技术领域的技术能力,帮助民用工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和技术产品的更新换代。 ③利用国防工业技术领域的技术能力,特别是富裕的生产技术设备,直接开发或生产民用工业品。 (2)技术成果的转移。把国防工业技术研究领域中所取得的技术成果直接应用到民用工业部门,推动民用工业生产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一般来说,国厉工业技术成果(待别是一些尖端技术成果)都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在国防工业技术的发展中强调技术保密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如果为了保密而把国防工业技术局限在国防工业领域,限制其向民用工业部门的转移,就会使大量国防工业技术闲置,难以发挥其应有的社会经济效益,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因此,在国防工业技术的发展中,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国外的有关经验,建立来相应的解密制度,使国防工业技术研究成果在一定的保密期之后及时地向社会解密,使这些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设备和新材料迅速地被民用工业所采用,促进民用工业技术的发展。 (3)技术人才的转转。使国防工业技术领域的技术人才直接进入民用工业技术领域,从事民用产品和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2、充分利用民用工业技术发展国防工业和技术。 在加速国防工业技术向民用工业和技术领域转移的同时,伐们还必须充分利用民用工业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来发展国防工业,弥补国防工业技术的不足。由于技术发展的相关性和互补性,不同领域的技术不仅可以相互促进,而且可以相互利用。在国防工业技术的发展中,也完全可以直接应用民用工业领域相关的研究成果,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研究和开发。这样,就能大量地节约科研经费,提高技术开发的效率,使国防工业技术的研究范围,把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于国防工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使国防工业真正成为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基地。3、在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相互转移和利用的基础上,实现两者的复台。 自80年代以米,世界的技术发展呈现出一种复合化的趋势,不同领域和部门的技术之间、传统技术与高新技术之间日益一体化,形成了一个多用普适技术群,它不仅使各个领域和部门的技术水平迅速提高,而且使传统技术具有了新的价值和功能。在国防工业技术的发展中,我们必须适应这一潮流,在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相互转移和相互利用的基础上,实现二者的复合,使国防工业部门和民用工业部门真正实现伎术共享。这种复合,应该是一种多层次的整体的复合。它包括. (1)机构的复合。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一除了各个技术领域的某些特定技术研究机构外,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研究机构之间的界限将逐渐被打破,实现一体化。 (2)功能的复合。不沦是国防工业技术的研究部门还是民用工业技术的研究部门,都将从单一功能型向多功能型转变。使之既能进行国防工业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也能进行相关的民用工业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实现功能的复合化。 (3)技术成果的复合。在机构和功能复合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国防工业技木与民川工业技术成果的一体化,使国防扣民用工业部门实行技术“共有”,为国防工业与民用工业的复合创造条件。 只有通过这种多层次的整体复合,才能不断少日石新的技术领域,获附新的技术手段,促进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共同女展,真正实现两者高层次地、普遍有玫地结合。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复合,既是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普遍结合的最注方式。 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普遍结合的根本目的无疑是:使国防工业技术既能跟上世界军事技术的友展步伐,满足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又能使之纳人整个工业技术的发展体系之中,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具体来说,通过国防工业技术的普遍结合,要达到以下三个基本目标: 1、“以军带民”。即利用国防工业技术领域开发的军事技术(尤其是军事高技术)带动民用工业和民用工业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开辟民用工业技术的新领域和民用工业的新产业。 目前,我国正加紧进行高.技术的研究和高技术产业的开发,利用国防工业技术发展高新技末产业,将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个基本途径,也是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普遍结合的一个基本目的。促进民用工业企业门技术改造和产品质量的提高。据统计,我国国防工业领域的所有成型技术已有将近一半在民用工业中推广应用,待别是一些过去长期处于保密状态的尖端军事技术也在近年陆续步入民用工业领域,这些技术汪民用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产品开发、产品质量提高中友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和促进了民用工业和技术的完善和发展。 2、“以民养军”。即通过向民用工业领域进行技术转让或直接开发民用产品等方式,实现国防工业技术的经济价值,获得进一步研究开发的资金,保证国防工业技术的正常发展。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来实现: (1)直接将国防工业技术有偿转让给民用工业领域,获得开发资金。近年来,我国每年向民用工业领域转让的国防工业技术成果有近万项,在促进民用工业和技术发展的同时,还获得了大量的研究和开发资金。据有关部门统计,技术转让已成为我国国防工业技术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 (2)利用国防工业及技术领域富裕的技术能力和生产能力开发和生产民用工业品,以获得必要的开发和生产资金。从1979年开始,随着国防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进一步结合,国院工业的各个部门都开始了民用工业品的大规模开发和生产。到1984年4月,国防工业的民品产值已接近其总产值的一半。 1985年,兵器工业部、航天工业部、核工业部这几个主要国防工业部门的直属企业的民品产值,已由1970年的18%上升到43%。到1990年,国防工业的民品产值已接近其总产值的80%。国防工业民品产值的提高,既为社会和国民生产提供了大量高质量的生活用品和生产设备,也为国防工业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观的资金。 事实上,仅依靠国防工业技术领域自身的研究和开发是难以完全满足国防工业生产中不断增长的技术需要的。在国防工业的发展中,不仅需要大量国防工业技术作基础,也需要许多相关的民用工业技术作文撑。而要使民用工业技术能为国防工业所用,就必须通过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普遍结合,使两者相互协调相互补充。 3、“军民兼容”。即通过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普遍结合,使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实现一体化,达到兼容共享之目的。 从目前我国国防工业技术发展的基本趋势来看,实现“军民兼容”是唯一可行的出路,国防工业生产的“军民兼容”必须以国防工业技术的优先发展为前提,通过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普遍结合来实现,这是我国国防工业能否真正完成“寓军于民、寓民于军”这一战略性转变的关键。 诚然,在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普遍结合中,会遇到不少新的困难和问题。但是,只要我们始终坚持这一正确的发展方向,就一定能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推动我国国防工业技术的正常发展。 工业技术论文:国防工业技术发展 论文关键词:国防工业民用工业技术发展军民兼容技术领域工业技术民用产品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普遍结合的主要途径和方式,提出了在普遍结合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认为普遍结合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是以军带民、以民养军、军民兼容、共同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国防建设的指导思想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开始了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结合的新的发展时期。十多年来,由于往重了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结合,不仅使国防工业技术成为民用工业技术发展的垂要力量,维功了整个工业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国防工业技术自身的完善和发展。 我国国防工业技术发)函均历史证明:什么时候注意了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结合,国防工业技术就能正常、有效地发展,其技术水平也能迅速提高;什么时候忽略了这种结合,国防工业技术就会处于一种畸形发展之巾,严重影响自身及弗个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因此,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普遍结合,,是我国国防工业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目前对于结合的主要途径和方式,结合的基木目标等还缺深入研究,木文试图对此进行初步探讨。 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普遍结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加快现有国防工业技术向民用工业领域的转移步伐,形成有效的技术转移机制。 由于民期片面奉行“军工优先”的技术发展方针,我国的国防工业技术不论在实际水平还是发展速度,由于长远领先于民用工业技术。在国防工业技术领域已经形成了一支强大的技术研究队伍,具备了较先进的技术研究设备和较优越的技术开发条件,对于民用工业技术构成了较大的技术优势。因此,要真正实现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普遍结合,首先应当加快现有国防工业技术向民用工业技术领域的转移,推动民用工业技术及整个工业技术的发展。这是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普遍结合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这种转移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技术能力的转移。充分利用国防工业技术领域的设备、条件等因素发展民用工业和民用工业技术。 ①利用国防工业领域较强的技术能力,开辟民用工业和技术的一些新领域,提高整个工业技术的发展水平。 ②利用国防工业技术领域的技术能力,帮助民用工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和技术产品的更新换代。 ③利用国防工业技术领域的技术能力,特别是富裕的生产技术设备,直接开发或生产民用工业品。 (2)技术成果的转移。把国防工业技术研究领域中所取得的技术成果直接应用到民用工业部门,推动民用工业生产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一般来说,国厉工业技术成果(待别是一些尖端技术成果)都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在国防工业技术的发展中强调技术保密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如果为了保密而把国防工业技术局限在国防工业领域,限制其向民用工业部门的转移,就会使大量国防工业技术闲置,难以发挥其应有的社会经济效益,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因此,在国防工业技术的发展中,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国外的有关经验,建立来相应的解密制度,使国防工业技术研究成果在一定的保密期之后及时地向社会解密,使这些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设备和新材料迅速地被民用工业所采用,促进民用工业技术的发展。 (3)技术人才的转转。使国防工业技术领域的技术人才直接进入民用工业技术领域,从事民用产品和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2、充分利用民用工业技术发展国防工业和技术。 在加速国防工业技术向民用工业和技术领域转移的同时,伐们还必须充分利用民用工业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来发展国防工业,弥补国防工业技术的不足。由于技术发展的相关性和互补性,不同领域的技术不仅可以相互促进,而且可以相互利用。在国防工业技术的发展中,也完全可以直接应用民用工业领域相关的研究成果,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研究和开发。这样,就能大量地节约科研经费,提高技术开发的效率,使国防工业技术的研究范围,把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于国防工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使国防工业真正成为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基地。3、在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相互转移和利用的基础上,实现两者的复台。 自80年代以米,世界的技术发展呈现出一种复合化的趋势,不同领域和部门的技术之间、传统技术与高新技术之间日益一体化,形成了一个多用普适技术群,它不仅使各个领域和部门的技术水平迅速提高,而且使传统技术具有了新的价值和功能。在国防工业技术的发展中,我们必须适应这一潮流,在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相互转移和相互利用的基础上,实现二者的复合,使国防工业部门和民用工业部门真正实现伎术共享。这种复合,应该是一种多层次的整体的复合。它包括. (1)机构的复合。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一除了各个技术领域的某些特定技术研究机构外,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研究机构之间的界限将逐渐被打破,实现一体化。 (2)功能的复合。不沦是国防工业技术的研究部门还是民用工业技术的研究部门,都将从单一功能型向多功能型转变。使之既能进行国防工业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也能进行相关的民用工业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实现功能的复合化。 (3)技术成果的复合。在机构和功能复合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国防工业技木与民川工业技术成果的一体化,使国防扣民用工业部门实行技术“共有”,为国防工业与民用工业的复合创造条件。 只有通过这种多层次的整体复合,才能不断少日石新的技术领域,获附新的技术手段,促进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共同女展,真正实现两者高层次地、普遍有玫地结合。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复合,既是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普遍结合的最注方式。 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普遍结合的根本目的无疑是:使国防工业技术既能跟上世界军事技术的友展步伐,满足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又能使之纳人整个工业技术的发展体系之中,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具体来说,通过国防工业技术的普遍结合,要达到以下三个基本目标: 1、“以军带民”。即利用国防工业技术领域开发的军事技术(尤其是军事高技术)带动民用工业和民用工业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开辟民用工业技术的新领域和民用工业的新产业。 目前,我国正加紧进行高.技术的研究和高技术产业的开发,利用国防工业技术发展高新技末产业,将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个基本途径,也是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普遍结合的一个基本目的。促进民用工业企业门技术改造和产品质量的提高。据统计,我国国防工业领域的所有成型技术已有将近一半在民用工业中推广应用,待别是一些过去长期处于保密状态的尖端军事技术也在近年陆续步入民用工业领域,这些技术汪民用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产品开发、产品质量提高中友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和促进了民用工业和技术的完善和发展。 2、“以民养军”。即通过向民用工业领域进行技术转让或直接开发民用产品等方式,实现国防工业技术的经济价值,获得进一步研究开发的资金,保证国防工业技术的正常发展。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来实现: (1)直接将国防工业技术有偿转让给民用工业领域,获得开发资金。近年来,我国每年向民用工业领域转让的国防工业技术成果有近万项,在促进民用工业和技术发展的同时,还获得了大量的研究和开发资金。据有关部门统计,技术转让已成为我国国防工业技术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 (2)利用国防工业及技术领域富裕的技术能力和生产能力开发和生产民用工业品,以获得必要的开发和生产资金。从1979年开始,随着国防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进一步结合,国院工业的各个部门都开始了民用工业品的大规模开发和生产。到1984年4月,国防工业的民品产值已接近其总产值的一半。 1985年,兵器工业部、航天工业部、核工业部这几个主要国防工业部门的直属企业的民品产值,已由1970年的18%上升到43%。到1990年,国防工业的民品产值已接近其总产值的80%。国防工业民品产值的提高,既为社会和国民生产提供了大量高质量的生活用品和生产设备,也为国防工业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观的资金。事实上,仅依靠国防工业技术领域自身的研究和开发是难以完全满足国防工业生产中不断增长的技术需要的。在国防工业的发展中,不仅需要大量国防工业技术作基础,也需要许多相关的民用工业技术作文撑。而要使民用工业技术能为国防工业所用,就必须通过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普遍结合,使两者相互协调相互补充。 3、“军民兼容”。即通过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普遍结合,使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实现一体化,达到兼容共享之目的。 从目前我国国防工业技术发展的基本趋势来看,实现“军民兼容”是唯一可行的出路,国防工业生产的“军民兼容”必须以国防工业技术的优先发展为前提,通过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普遍结合来实现,这是我国国防工业能否真正完成“寓军于民、寓民于军”这一战略性转变的关键。 诚然,在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普遍结合中,会遇到不少新的困难和问题。但是,只要我们始终坚持这一正确的发展方向,就一定能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推动我国国防工业技术的正常发展。 工业技术论文:机械工业技术政策 一、研究开发技术 1、机械产品现代设计技术 包括建立机械工程数据库;开发动态分析和动强度设计技术;CAD应用技术和局部集成的接口技术、网络技术及建库技术;并行工程技术、动态仿真技术、快速原型设计技术、工业设计技术、反求工程设计技术。 2、机械产品可靠性技术 重点开发可靠性工程管理技术、产品和系统可靠性设计技术、失效分析技术、可靠性实验评定、运行监测、故障诊断等技术。 3、热加工清洁生产技术 包括熔炼自动化、利用炉废气预热和除尘等铸造清洁生产技术;高效燃气无氧化加热、温锻塑性成形等锻造清洁生产技术;切割及焊接清洁生产技术;可控气氛多用炉、连续炉和真空热处理炉等热处理清洁生产技术;电镀、涂装等表面处理清洁技术。 4、精密成形技术 重点开发以实模精密成形、刚型、准刚型精密成形、高紧实度造型(芯)等精密铸造技术;精密模锻、辊锻、热轧、热挤压多向分模锻造、热镦锻等精密热塑性成形技术;冷温挤、冷挤、冷轧、超塑性等温成形、冷精整及复合成形等机械构件精密焊接与切割技术。 5、表面功能覆层技术 包括少无污染、高效、高性能的表面功能覆层技术与装备;重大工程装备表面功能覆层制备技术;高能束表面覆层制备及应用技术;新型复合表面处理技术;表面功能材料及涂层技术。 6、数控技术 重点开发开放式体系结构的新一代数控系统;车削中心、加工中心、数控磨床、数控锻压机床、电加工机床、数控重型机床等六类主机配套的数控系统。 7、工业过程自动化技术 研究开发工业过程自动化的管理控制集成技术;工业通讯网络和现场总线协议的开放式自动化系统。 8、工业机器人系统技术 开发点焊、弧焊、装配、搬运、喷漆五大类工业机器人的机械结构、传动机制、伺服驱动、传感控制及系统成套的设计和制造及工程应用技术。 9、机械制造柔性自动化基础技术 研究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柔性自动化技术、信息管理技术及自动化单元和部分集成控制技术,开发车间级自动化系统和FMC·P-FMS、FMS三个层次典型柔性加工设备。 10、面向中小企业的综合自动化技术 开发面向中小企业的综合自动化单元技术和系统;以GT原理为主线的车间级、单元级自动化成套技术;管理信息系统;产品设计与制造自动化系统;单元技术间的集成技术;质量控制技术。 11、传感器技术 研究开发力敏、磁敏、热敏、光敏、气敏、湿敏等类传感器、工程传感测量系统及基础共性技术。 12、自动测试技术 开发VXI总线、GPIB总线、RS485串行总线三类自动测试系统,VXI总线结构的电机、发动机、工业泵、印刷板产品自动测试系统;GPIB总线结构的环保自动测试系统;RS485串行总线结构的气象自动观测系统;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分析仪器和智能数字采集系统。 13、电力电子技术 研究开发新型高频、大中功率变频装置和电源、谐波抑制和无功补偿技术、新型IGBT器件生产技术,以及为重点工程配套的电力电子器件、电力半导体应用装置。 14、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 以高效超精密加工车床、CNC型超精密复合加工机床、超精密平面和外圆磨床为重点,开发超精加工技术及应用工程,带动开发出一批精密、超精密的基础功能元器件,如超精密主轴轴系、超精密的伺服进给系统、超精密的测量系统和误差自动补偿系统等。 15、高能束加工技术 开发光加工应用技术、千瓦级二维激光切割技术;激光加工机配套设备及元件;多维激光加工机及机器人;激光焊接工艺;大型复杂零件激光表面处理工艺和汽车发动机缸体激光热处理生产线。 16、高性能机械工程材料生产及应用技术 开发轴承、密封件、模具等机械基础件用新材料及应用技术;电力设备、石化设备等重大装备的自动化仪表材料和专用功能材料及应用技术;汽车工业用精细陶瓷、专用功能材料、工程塑料、新型复合材料及应用技术。 17、系统管理技术 重点研究开发精密生产技术、虚拟制造技术、企业级信息管理系统技术和设计、制造、质量、销售等方面的有限集成技术;资源管理信息库;并行工程技术、信息交换和接口通讯技术。 18、重大工程成套装备制造技术 重点开发国民经济重大工程成套装备的总体设计、大型构件加工、系统优化、参数匹配、在线监控、故障诊断、综合管理及系统可靠性等关键技术。 19、环境保护工程装备相关技术 重点研究开发烟气脱硫脱硝和除尘、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处理等成套设备和技术;电子辐射照氨法处理工艺;厌氧生物法处理模块化技术;柴油机电控燃油喷射技术。 20、节能节材技术 研究开发风机、泵、电焊机等量大面广产品的应用变频调速技术;发电设备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技术、超临界技术、循环流化床和加压流化床技术、抽水蓄能技术;余热余压利用技术;高效、节能和智能化的能源管理和控制技术。 二、产业化技术 1、典型数控机床计算机辅助工业造型设计技术 造型设计效果模糊综合评价系统、小型机与工作站计算机辅助造型系统、工作站及超级微机辅助工业造型设计系统软件。已在10多个企业应用,效果显著,在机床行业有重要推广价值。 2、加工中心加工系统动态稳定性分析和计算软件 适用于机床整体静动态特性预测和结构的软件包,包括八个功能程序段及相应的接口程序。已用于6个单位,效益良好,适宜在机床行业推广。 3、树脂砂铸造成套技术 包括连续式和间歇式混砂机系列及树脂砂再生设备。对提高铸件质量、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有重要意义。适用于质量要求高、批量大的铸铁件生产。 4、钢水净化技术 适合国情的钢水精炼及保证铸钢件内部纯净度的全套装备及工艺。已用于十几家企业,适用于核、火、水电及石油化工设备中的各种铸钢件生产。 5、典型精密锻造件生产线成套技术 根据企业提供的典型件和生产纲领,提供生产线交钥匙工程及单项技术、装备或软件。对节材、节约工时、节约投资、提高锻件精度有重要意义。已在4家企业使用。 6、先进模具选材、设计、制造成套技术 包括高性能模具材料及应用技术、模具的现代设计加工技术和模具的配套技术。已在4家企业使用。适用于汽车、摩托车、轻工、仪表等行业所需的各种模具制造。 7、热壁加氢反应器内壁、大型水轮机转轮及宽带极高速堆焊技术 包括热壁加氢反应器内壁、大型水轮机转轮的拼焊及耐气蚀堆焊和宽带极高速堆焊技术。在焊材及工艺方面有节约外汇的效果,已在3家企业示范,适用于加氢反应器、尿素合成塔、电钻锅炉等设备的内表面堆焊。 8、激光焊接及切割加工装备成套技术 包括激光器、激光焊接及切割成套技术。对提高焊接强度和质量有重要意义,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适用于刀具、工具等各种材质的薄板焊接。 9、氮基气氛保护加热淬火与微机控制系统 包括CNC系列变压吸附制氮机组、TC-89系列微机控制系统、保护加热淬火工艺技术。有节约投资、提高质量的功效。适用于多种碳钢、低合金钢的热处理,轴承、齿轮等零部件淬火、渗碳生产等。 10、可控气氛真空热处理成套技术 包括密封箱式多用炉生产线和连续可控热处理生产线、真空热处理设备和工艺成套技术。经5个厂试点效益显著。用于汽车齿轮、轴承和标准件、高合金钢、不锈钢、低合金结构钢、轴承钢的渗碳及淬火等工艺处理。 11、先进刀具、工具系统 用于车床和数控镗床、铣床和加工中心。经企业试用,对提高工效、节汇创汇有重要价值。适用于机械加工企业。 12、自泳涂料涂装生产线成套技术 自泳涂料是由活性高分子乳液、活性添加剂及颜料组成的新型水性涂料,与现用的电泳涂装工艺相比,具有工艺简单、稳定、节能、节材和省投资、涂层性能好等优点。可提供工艺设备设计、制造及调试交钥匙工程。用于汽车车身及家电部件的底漆涂装。 13、车间物流自动化、立体库及关键技术 车间物流自动化立体库的系统设计、成套设备、控制软件。适用于机械汽车大中型企业的物流管理,经多厂试用有节省占地和投资、工作效率高等优点。 14、可编程序控制系统成套工程技术 包括系统设计、成套设备和编程控制及监视软件,适用于机械、汽车制造业的控制系统,经多厂试用有节约投资、缩短维修时间之优点,经济效益显著。 15、普及型和经济型机床数控成套系统 包括以工业PC机为基础的总线模块化、开放型体系结构和以步进电机驱动的经济型数控系统,适用于机床配套及现役机床改造。经多家工厂试用效果明显。 16、超声波涡流在线自动探伤设备 将超声波探伤和涡流探伤技术相结合,组成成套机组,可同时检测内部和外表缺陷及几何尺寸,可用于机械零部件、管棒及锅炉制造厂检测,试用效果好。 17、企业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CAPMS 该系统吸收国外MRP-Ⅱ之精华,按职能部门、业务分工数据处理方法、等分为18个模块,集产、供、销、存、人、财、物管理为一体,各模块既可独立运行,又可集成,还可作CAD/CAM/CAPP信息集成通讯接口。适用于多品种、大小批量及单件生产或混合制造。经企业试点,对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有重要价值。 18、漆雾及废气净化成套技术及设备 包括成套技术与设备(3种净化装置),适用于机械设备喷漆,经厂家试用,涂漆雾效率高,符合劳动卫生标准和环境标准。 工业技术论文:原材料工业技术创新对策分析 一、原材料工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技术创新投入不足。2014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2.88%,而原材料工业研发投入强度均不到1%,其中石化只有0.28%。与发达国家特别是与一些著名跨国公司相比,我国原材料工业研发投入存在的差距明显。以石化产业为例,目前,世界石油化工公司的研究开发经费一般占其销售额的4%以上,有的高达10%。而我国即使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石化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也不超过1%。而且,我国原材料工业尚有75%以上的石油与石化企业、80%以上的化工企业、90%以上的建材和钢铁企业、85%以上的有色金属企业没有R&D活动。(二)技术创新效率低。2014年,我国原材料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参与R&D的科技人员59.42万人,占工业规模以上企业R&D人员总数的16.4%,而申请的专利数仅占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专利申请总数的10.3%;原材料工业规模以上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28581.83亿元,占总销售收入的10.4%,低于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同一指2017年11月中41标2.51个百分点;新产品出口2297.6亿元,占工业规模以上原材料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的7.91%,低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同一指标10.92个百分点。总的来看,原材料工业技术创新效率低于整个工业,更低于发达国家的产出效率。(三)原始技术创新能力弱,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我国原材料工业企业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现有技术不能完全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应用基础性研究和前瞻性研究薄弱,已开发的技术大多是跟踪创新,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领先的核心技术和主导系列产品,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原材料工业总体上尚未摆脱关键核心技术追随者的角色,原始创新较少,没有起到引领产业发展的作用。我国钢铁产业的自主创新大多属于模仿创新,尚未形成在世界钢铁界具有影响力的重大专有技术和产品优势;石化产业的大型生产装置仍需引进关键技术;建材产业中的高端设计、节能减排、智能化\自动化、产品品牌影响力等与国际领先水平相比还有明显差距,一些关键部件和材料还需要依赖进口。(四)研发资源分散,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缺少联手合作的平台。目前,我国原材料工业的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在隶属关系上事各有其主,且主要宗旨是为所在企业服务。加上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研发主体都需要保护知识产权,因此从体制上客观造成了资源的分割和机制的个性化。一些产业发展创新的关键技术靠单个单位单打独斗是难以完成的,从而导致了关键技术的大项目拿不动,只得面对现实,局限于现有技术层面的完善提高,结果导致重大的专项和真正带动产业发展的技术装备研发缺乏合力,难以形成协同创新效应。 二、推动原材料工业迈上中高端亟需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 要推动我国原材料工业从世界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低端迈上中高端,亟需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突破制约我国原材料工业转型升级、迈上中高端的关键核心技术缺乏和关键成套装备依赖于人的局面,大力提高我国原材料工业的低碳生产技术(如直接还原炼铁新工艺、新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高效、节能、节材综合技术、关键品种市场的工艺技术、高端成套装备生产和系统集成技术、面向全流程质量稳定控制的综合生产技术、信息化、智能化的绿色产业升级技术。具体到产业来说,应重点突破以下关键核心技术:石油石化产业: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和深海、极地等新领域勘探开发技术、高效定向催化、先进聚合工艺、材料新型加工和应用、催化气化、加氢气化等定向气化和新型煤气化技术的工程化技术、通用树脂高性能化产品技术、高端通用合成橡胶及高端通用合成纤维专用牌号及合成新技术、特种纤维高端产品及工程化关键技术、陶瓷纳滤膜材料工业技术、环保透明抗冲聚丙烯技术、双向拉伸聚乙烯产业化关键技术等。建材产业:大型节能粉磨技术与装备、支撑战略性产业发展的新材料技术、高性能绿色节能建材及其先进制造技术、非金属矿物材料开采及深加工技术、建材窑炉烟气脱硫脱硝除尘、煤洁净气化以及建材智能制造、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等。钢铁产业:复杂难选铁矿石预富集—悬浮焙烧—磁选技术、低碳炼铁技术、炼钢二次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先进钢铁全流程一体化组织控制技术、改进型热带无头轧制短流程工艺、装备及产品、薄带铸轧短流程工艺、装备与产品、无酸洗涂镀制备热轧涂层板技术、新一代钢包喷射冶金工艺、高品质连铸坯生产工艺与装备、热轧钢材组织性能控制技术、极限规格板材先进热处理装备及工艺技术、高精度冷轧板形控制技术与装备技术、先进连续退火与涂镀技术、真空制坯轧制复合板技术等。有色金属:一步炼铅和闪速炼铅成套工艺装备、锌冶炼清洁生产新装备、湿法(原子经济法)再生铅技术、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原地浸矿及氨氮无组织排放控制技术、短流程炼铜、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合金相图技术、深井高应力诱导破碎及矿山数字化技术、深海矿产资源开采技术、硅酸盐矿物分离科学、生物提取金属、熔盐电解直接提取稀有金属新技术、二硼化镁(MgB2)超导材的研究、高效能源材料成矿理论研究等。 三、提高原材料工业迈上中高端的技术支撑能力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协同创新,建立官产学研用战略联盟,提高原材料工业整体创新能力。技术创新是一个链条、一个网络,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到推广应用是一个“三级跳”,哪一个环节跳不好,就会出现木桶效应,让整个体系都运转不畅。当前,对原材料工业来说,要解决创新活动中存在的分散封闭、交叉重复等碎片化现象,避免创新中的“孤岛”现象。既要加强企业内部研发、设计、生产环节的协同,又要加强企业之间、科研院所和下游用户之间的协同,建立健全各主体、各方面、各环节有机互动的创新体系,形成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协同效应。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积极引导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与企业建立紧密联系,培育产学研用创新联盟,通过完善利益分享、风险分担等相关政策措施,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促进创新主体多元化发展;企业要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自觉加大产业技术创新投入,加强与有关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与有关科研院所建立联合共建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重视与下游用户的合作,联合相关下游用户共建产品研发应用中心或实验室,建立跨行业的“产—研—用”平台,使企业创新能够及时响应用户需求。科研院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研项目落地为标准,提高创新链对接产业链的能力。(二)科学统筹创新资源,加大产业技术创新投入。加大对原材料工业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以及行业认定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和监管力度,科学统筹科技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发挥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在各行业各领域共性技术研究方面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带动相关领域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通过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进一步加大对原材料工业具有全局性、带动性、影响面大的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布局和投入,推进原材料工业自主创新。(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引导有关单位重视和加强专利和标准化工作,结合国家经济发展、科技重大计划积极开展战略研究,培育和提升行业、企事业单位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和水平。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研究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应用的需求引导政策,鼓励社会资源参与产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四)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打造高质量的人才队伍。加快建立多层次的适合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人才支撑体系,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积极牵引大企业集团和科研单位与高校合作,共同打造一支与产业发展和创新需求相适应的、技术全面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为原材料工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资源保障。重视对在岗科技人员的培养,打造以科技领军人才为首的创新团队。鼓励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企业科技人才到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兼职。积极开展专业培训,支持人才的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以满足技术发展的需求。根据发展需要,积极引进海外人才,吸引产业发展所需的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 作者:周维富 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工业技术论文:煤炭工业技术经济的透析 本文作者:黄盛初工作单位:煤炭科技究所 各国煤炭储量分类方法和标准各不相同,因此各国煤炭储量级别意义不尽相同,储量数量差别较大。国外共同的趋势是把开采经济性放在首位,即以煤炭经济可采储量作为国际上煤炭储量比较的基础。世界能源委员会公布1994年末世界煤炭经济可采储量为10438.64亿t,美国位居第一,为2405.58亿t,中国位居第三,为1145亿t。由于管理体制不同,各国对矿井建设周期没有统一概念。在我国,矿井建设周期是指从立项开始到建成投产为止的时间。对井工矿而言,建井工期概念比较明确,有一定可比性。美国、澳大利亚和南非煤矿建井工期最短,一般为2年左右。井筒施工机械化程度 主要有两种计量指标,即原煤产量和商品煤产量。除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克兰和印度采用国内外煤炭工业技术经济指标分析井筒施工机械化是指在凿岩、装岩和提升等各工序中使用机械作业。目前钻爆法施工仍是各国并筒施工的主要方法。采用钻井法凿井技术则实现了井筒施工完全机械化。联邦德国井筒施工几乎全部采用机械化配套技术装备,而钻井法凿井所占比例也已达39.1%,居世界领先水平。 矿井井型指矿井年生产能力。随着现代开采技术的发展,矿井井型有增大趋势。我国50年代和60年代建设的矿井一般年生产能力为45万t或60万t,而近年建设投产的大柳塔矿井设计年生产能力为600万t。英国赛尔比联合矿设计年生产能力1000万t,是世界上最大的井工煤矿。德国鲁尔煤炭公司对老矿井实行改造和合并,合理集中生产,该公司所属14个煤矿平均年生产能力300万t以上。 煤矿开采方法分地下开采和露天开采两大类。美国、印度、俄罗斯和澳大利亚等国均以露天开采为主。这些国家的共同特点是煤层埋藏较浅,适合露天开采,同时采用现代化大型露天开采设备。1994年美国露天产量为6.17亿t,占总产量的“%。美国最大的煤炭公司皮博迪煤炭公司所属煤矿均为露天矿,年产量超过1亿t。而我国露天产量仅占总产量的3.2%。在地下煤矿中,主要采用房柱式采煤法和长壁采煤法。房柱式采煤法是最传统采煤技术,其应用范围在逐渐缩小,目前只有美国、印度和南非等仍然以房柱式开采为主。长壁综采是现代采煤技术,发展极其迅速。美国长壁综采起步较晚,目前综采工作面虽然只有80多个,但所采用的综采配套设备和生产管理均属最高水平,单产和效益也是世界最高的。了采煤机械化程度采煤机械化程度是指机械化采煤工作面的产量占采煤工作面总产量的百分比,是表示现代化采煤技术应用程度或者说手工作业减少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联邦德国西部、英国和美国采煤机械化程度均已达到100%。其中联邦德国西部和英国全部采用综采,而美国综采则只占36%。我国国有重点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为72%,综采占47%。如果将地方煤矿和乡镇煤矿考虑进去,则这两项指标将比上述数字低得多。8掘进机械化程度国内外反映掘进机械化程度的指标主要有两24个,即掘进装载机械化程度和综掘机械化程度。国内外关于掘进装载机械化程度概念和统计范围基本一致。只要掘进和装载工序采用机械作业,其进尺都可以计入,因此各国掘进装载机械化程度指标差别不是很大,例如俄罗斯和中国1994年掘进机械化程度分别为84%和72%。采用部分断面掘进机和全断面掘进机掘进称为综合机械化掘进,是现代化掘进技术发展的方向。目前各国研制的掘进机一般只适用于煤巷和半煤岩巷掘进,而岩巷掘进一般仍采用钻爆法掘进。综掘机械化程度更能反映掘进技术的先进。我国综掘机械化程度与先进国家相比差距很大。例如,1990年英国综掘机械化程度已达86%,1994年俄罗斯和中国该项指标分别只达到48%和n%。而且我国把使用掘进机、液压钻车和反井钻机掘进均计入综掘进尺。 随着国际上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环境的重视,煤炭洗选的重要性更为突出。原煤入洗比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市场对煤炭质量的要求。德国原煤入洗比已达到95%,而我国国有重点煤矿原煤入洗比为46%,全国平均为22%。10精煤质t在国际市场上,精煤质量主要是指灰分,精煤灰分反映了一个国家煤炭洗选深度和洗选技术水平。美国精煤质量最高,1995年炼焦煤和动力煤灰分分别为7%和17%。中国精煤质量较低,1995年炼焦煤和动力煤灰分分别为9.88%和22.43%。11选煤厂处理能力选煤厂处理能力是选煤厂处理原煤的数量,也称为选煤厂厂型。目前各国选煤厂厂型趋于大型化。1993年羌国共有270座选煤厂,平均小时处理能力达716t,最大选煤厂小时处理能力为3200t。而我国除有一座年处理能力1500万t特大型选煤厂外,大多数选煤厂年处理能力只有200万t左右。12百万吨死亡率联合国劳工组织公布各国煤矿安全状况的指标主要有百万吨死亡率和百万工时死亡率。中国、俄罗斯、乌克兰、印度和印度尼西亚主要采用百万吨死亡率指标,它表示每生产100万t煤所付出的生命代价。美国是世界上第二大产煤国,百万吨死亡率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1994年美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0.05,而同年中国国有重点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1.18。如果考虑到地方煤矿和乡镇煤矿事故,则我国煤矿安全状况在世界主要产煤国中是最差的。一般露天矿百万吨死亡率远远低于井工煤矿。美国皮博迪煤炭公司所属露天煤矿年产量达1亿t,没发生死亡事故。百万工时死亡率表示在工作时间里发生事故的频率,它反映作业地点安全状况,与百万吨死亡率指标相比更严格。美国、德国和澳大利亚等先进产煤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很低,他们主要采用百万工时死亡率指标,对煤矿安全状况进行更严格的控制。的原煤作基数外,多数国家以商品煤作基数。各国对煤矿人员统计范围存在一些差别。1995年南非、澳大利亚、俄罗斯和美国煤矿全员效率分别为283.3t/工、64t/工、48t/工和42t/工,而中国煤矿全员效率仅1.78t/工。13效率多数国家以人班效率(t/工)表示煤矿生产效率,即每人每班生产煤炭吨数。有的国家还用全员效率、露天效率和井工效率来表示 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哥伦比亚、南非和波兰等国对煤矿基本生产成本的定义为生产1t原煤的费用。它包括基本建设费用、生产费用、矿区使用费和税。我国煤矿生产成本不包括煤矿建设时期的基本建设费用和资源税。1989年澳大利亚和美国长壁开采矿井生产成本分别为25.34美元八和16.67美元八,露天矿生产成本分别为9.98美元八和6.08美元八。1995年中国煤矿生产成本为107.03元/t。美国、澳大利亚和中国劳动力成本在总成本构成中所占比重分别为47.5%、40.5%和30%,说明我国煤矿工人的工资标准较低。另一方面,我国劳动力成本是成本构成中的最高项,说明我国煤矿普遍存在用人多的情况。 工业技术论文:活性焦干法烟气脱硫工业技术研究 【摘 要】我国现在虽然国民经济发展快速,但是由于不控制污染物的外排甚至是不达标的污染物的排放,这样就严重造成空气质量的下降,所以我们要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其中硫化物是空气中的严重污染物,所以我们要加强对于硫化物排放量的控制,对于烟气中脱硫技术我国的现状还不容忽视,所以我们要加强对于烟气脱硫技术的研究,从而可以整体提高脱硫技术。本文针对活性焦干烟法技术的现状进行分析,然后研究如何提高活性焦干烟法技术对于脱硫的效果。 【关键词】活性焦;烟气脱硫;二氧化硫;水蒸气 我国之前对于污染空气的指标没有硬性的要求,导致现在空气污染严重。硫化物中尤其是二氧化硫的含量最多,不仅会对人们造成重要的危害,而且还会对空气产生影响,然后是造成酸雨会造成更大范围的污染。所以对于这方面我们国家也更加的重视,颁布几部法规进行约束企业的行为。在对于脱硫技术中,以活性焦干法最为有效,所以下文主要通过介绍我国活性焦干法的现状,进一步研究如何优化这一技术。 一、活性焦干法烟气脱硫技术现状 (一)活性焦干法的原理 这种方法主要是运用活性炭或者活性焦来吸附烟气中的硫化物,这样可以降低硫化物进入空气中的含量进一步提高空气的质量,其原理包括两方面,第一是通过把活性炭作为吸附剂将二氧化硫吸附进去,从而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的量,这是利用了活性炭的物理性质;第二是要利用活性炭的化学性质,把活性炭作为催化剂,加速二氧化硫、水以及氧气之间的化学作用,最后生成不会对空气质量造成危险的物质,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量。 (二)国内的活性焦干法脱硫工业技术的现状 我国用活性焦来吸附的方法来进行处理二氧化硫的工艺种类繁多,根据其工艺的中对二氧化硫的吸附装置的不同来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固定床工艺另一种则是移动床工艺;根据其活性焦的性质来分类可以分为水洗再生工艺以及加热再生工艺等分类方式。 (三)活性焦干法烟气脱硫技术存在的问题 第一,首先介绍一下这种方式的优点,活性炭是经过煤炭而提炼出的产物,这种活性焦有很多的好处,稳定性强,在各方面的指标都比活性炭的性质更好,有更强的耐压性,有更持久的抗持久能力等,最重要的是能够吸附更多的硫化物。第二,了解一下这种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一方面是虽然活性焦相比于活性炭来说吸附硫化物的量已经很多了,但是还是有一定的限制,所以我们就需要通过增大吸附装置来提高整体的吸附量,这样就增大了其体积,造成更大的耗能。另一方面就是上一方面说需要的量很大,所以成本就会提高,为了降低成本我们对于活性炭还需要进行解吸再生的方法来减少耗用量,这样投入的资本也不会小,还会造成活性焦的磨损。还有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就是我们没有能够完整的了解到活性焦的化学反应的具体情况,所以经过反应之后生成的气体我们也不确定,所以在这一方面我们还需要下功夫进行研究。 二、活性焦干法烟气脱硫的技术研究 (一)内外扩散对于活性焦吸附硫化物量的影响 上面讲到活性炭来吸附硫化物主要是通过两方面分为化学还有物理方面,经研究表明,是先发生物理反应之后进行化学反应,来进行对于硫化物的吸附程序。对于内外扩散对于活性焦吸附硫化物的量的影响表现为,第一,是内扩散对于活性焦吸附硫化物的量的影响,根据研究表明活性焦粒的粒径对于吸附量的影响是活性焦粒的粒径越大吸附的量也越大,但是有饱和的粒径,同时减小粒径也就较少的吸附量所以我们一般选择粒径在60目到80目之间的活性焦的粒径吸附效果最好。第二,外扩散对于活性焦吸附硫化物的影响,其实质是气体的流速对吸附硫化物的影响,其流速越大吸附的硫化物越多但是也同样存在饱和度,所以我们一般选取的是粒径在60目到80目之间的且气体的流速要大于2m/min。 (二)床层的温度对于其吸附量的影响 我们首先了解的是床层的温度对于活性焦的吸附量的影响是较大的,得出的结论是,随着床层的温度的提高,吸附的速度和吸附量都是逐渐降低的,这是由于在进行反应时是首先进行物理反应在进行化学反应,而物理反应是化学反应的前提,而温度的升高不利于物理反应的进行,所以化学反应也进行不了,这样相当于整体的效率都在减弱;另一方面的原因涉及到当时的水蒸气的浓度,这也是在温床温度升高中的一项现象,这样产生的三氧化硫和水蒸气结合就会生成硫酸,这样会堵塞空隙,降低其吸附能力。 (三)参与反应的物质的浓度对于吸附量的影响 物理反应不需要其他的物质参加,而化学反应需要其他物质一起参与才能发生,有氧气、二氧化硫以及水蒸气。第一是氧气的浓度对于其吸附量的影响。据了解可知活性焦的吸附能力会随着氧气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是也是会出现饱和的现象,当氧气的浓度到达一定的浓度后,再提高氧气的浓度也不会增加其吸附量,相反还会降低活性焦的吸附量,所以要注意氧气的量不要过多也不要过少,以免出现影响活性焦吸附的量的情况。第二,是考虑二氧化硫的浓度对于活性焦吸附量的影响。同样的道理也是二氧化硫的浓度提高会提高活性焦的吸附量,但是这方面没有饱和的程度提高的越多就会促进吸附量的增加。第三,水蒸气的情况和氧气类似,水蒸气的浓度对于活性焦的吸附量的影响是,在一定浓度之前是随着水蒸气的浓度提高活性焦的吸附量会随之提高,但是一旦超过这个点,随着水蒸气的继续提高就会使活性焦的吸附量降低,所以对于水蒸气的浓度一定要把握好否则就会出现副作用。 (四)活性焦脱硫效率的研究 可知在活性焦进行工作的刚开始期间,对于脱硫的效率也是很好的,但是随着时间的进行,活性焦的吸附量以及吸附能力都会下降,时间长了之后就会使其脱硫的效率降低,要换或者进行在加工才能进行之后的脱硫效果。 三、总结 总而言之,我们国家在活性焦干法烟气脱硫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要及时的改进,我们也要积极的研究其技术的改进提高的方法,我们从各个角度来阐述了活性焦干法的内容,可以提供对于活性焦干法烟气脱硫技术对于工业中实际应用。 工业技术论文:漫谈中国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的运行机制 中国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简称“工研院”)对新竹科技园区和台湾产业技术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有人形象地把工研院与创投业、新竹科技工业园区并列为台湾科技创新体系的“三驾马车” 工研院的功能定位 工研院是依法设置的产业技术应用研究机构,其职能是研究开发产业技术,向企业进行技术转移。20 世纪70 年代,台湾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迫切需要提高产业技术水平。为了将科研成果尽快转移给民间企业,提高科技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的成功率,促进产业技术升级,1973 年,台湾颁布了《工业技术研究院设置条例》,成立了“工业技术研究院”。 工研院有4个方面的主要任务: 1. 根据产业界的需求,从事共性技术、关键性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研究开发,以加速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增强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2. 遵循公正、公平、公开原则,采取多种方式向产业界推广研究成果和技术。 3. 落实政府的中小企业政策和措施,辅导中小企业技术升级。 4. 为地区培育产业技术人才。 工研院最初是由台湾经济部所属的3个研究院、所整合而成的,后来,又根据产业界和产业技术发展的需要,相继成立了一些专业院所。到目前为止,工研院共设有电子、光电、电脑与通讯、材料、机械、化工、能源与资源、生物医学等11 个研究所和中心,以及7个专门为企业提供信息技术、技术转移、会计资源、系统硅片技术及产业经济与信息的服务中心。 与一般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相比,工研院有两个明显特点。首先,工研院的研究开发重点是实用技术,而不是基础研究,其紧密围绕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市场化进行应用性研究开发,向企业提供技术转移和各项工业技术服务。其次,实现规模化研究开发,形成集聚效应。目前,工研院共有6281 位高素质的科研人才队伍,设有独立研发运作的专业研究所(中心), 以及专门为企业提供各种技术和信息的服务中心,形成了完整而高效的研究开发与服务体系。 工研院在台湾的技术研究开发、转移和产业技术升级中起到了领航作用,并为创投业培育和孵化出一大批具有高成长性和高增值潜力的科技项目。仅在1997 年~2001 年间,工研院共转移技术1522 项,受益企业2277 家次;合作研究开发957 项,合作企业1509 家次;委托研究3825 项,委托企业4459 家次;获得专利1998 案,共计3131 件;讲习和培训5589 场,共计353521 次;产业技术服务256804 项,服务企业127999 家次。 工研院的发展战略 为了带动产业技术发展,工研院始终贯彻三个基本战略: 1. 加强前瞻性技术研发。为了加速岛内产业技术的发展, 建立新型科技产业,工研院加强前瞻性及创新性技术研发,提供领导型技术,帮助企业摆脱技术追随者的弱势。 2. 强化产业服务。工研院主动发掘企业的技术需求,协助企业研究开发,并为其提供技术服务。具体措施是,通过知识产权授权、技术转让及各项工业技术服务,协助企业提升技术层次和产品附加值,增强竞争能力;开放实验室与建立创业育成中心,推动以创新技术为基础的投资。 3. 推动国际化。为了应用国际科技资源,工研院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加强前瞻性技术信息交流、引进科技专业人才、拓展国际合作研究开发领域;还通过举办科技展览,吸引国际创业投资等方式,帮助企业掌握和取得国际科技资源。 工研院的发展阶段 工研院的任务是帮助产业界提升竞争力,因此,必须根据产业界在每一阶段的竞争力特点而提供服务,工研院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1. 1979 年~1986 年,以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改进为主。在这个时期,工研院主要引进了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成立衍生公司,建立了台湾的半导体工业。如联华电子、台湾积体电路、台湾光罩等多家世界先进的集成电路制造公司都是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 2. 1987 年~1995 年,以规划新兴产业,与跨国公司建立策略联盟为主。这个时期,工研院与外国公司组建了液晶显示器企业联盟、台湾钢铁公司硅晶厂、关键零组件基地等。 3. 1996 年以来,以利用高技术创业投资促使产业转型及培育新兴产业为主。为了提高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和成功机会,工研院开放实验室,建立企业孵化中心,并成立了创投公司,进行高技术创业投资。 开放实验室的目的是与现存企业开展联合研究开发,提高企业的研发水平和工研院资源的利用效率。工研院不仅为企业提供研究场地与设备,还提供资金、商业计划援助、管理咨询和培训、技术支持、商业网络等服务。企业与工研院签订合作研究合同,利用工研院的设备和人员进行研究开发;工研院在合同期内按市场价格收取租金,没有初始投资和场地空间限制。成立企业孵化中心的目的是吸引企业家在创新技术的基础上,利用研究院的设施创办企业,生产新产品。1996 年以来,进驻孵化中心毕业的企业有67 家。 工研院的运行机制 工研院的基本运作模式是依法设院,政府支持,企业化自主经营管理,其运行机制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工研院是财团法人,其创办资金来自政府和社会的捐助,主要收入来源于合同研究开发和技术服务。在工研院开办初期,政府提供了充足而稳定的经费补贴,直到它能够收支平衡。1973 年~1983 年,政府的补贴约占工研院支出费用的60 %。但是,工研院在确定专业方向、研究活动以及经营策略上,具有自主管理和经营权。经过10 年的成功探索和运作,工研院通过“适时和适当”的商业方式向产业界积极推广科研成果,提供相关服务,可以在没有政府补贴的情况下实现收支平衡,略有节余。到1984 年,政府停止了补贴。 工研院的主要经费来源于研究开发项目经费和技术服务经费。1998 年以来,研究开发项目经费约占总经费的50% 以上,其余都是技术服务和技术转移收入。研究经费主要来自政府的科技项目和企业的合同研发经费,政府项目经费约占50% 。 工研院一家的力量是有限的,为了利用有限资源带动更多的企业,工研院与企业建立联盟,研发项目大都是与企业合作进行的。为了促进研究院与企业联合,政府资助工研院的研究项目经费一般不超过该项目预算支出的50%,其余通过与企业合作研究或转移技术收入解决。 2. 集中引进和研究开发技术,向产业界转移和扩散。工研院进行的大都是前瞻性和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开发成功以后再通过各种方式向企业转移。实际上,工研院承担了开发初期的技术风险和人才培养工作。比如,20 世纪70 年代中期,台湾把集成电路产业作为发展高科技产业的目标。1976 年,工研院选派了一批优秀人才赴美国RCA 公司学习半导体制造技术,以及半导体企业的厂务、会计、生产作业等一系列技术管理、经营、生产流程控制等。工研院利用从美国RCA 公司转移来的技术,建立了试验工厂,制造出电子表等产品所需的集成电路。这些技术随后被转移和扩散到企业中,促进了台湾集成电路制造业的形成和发展。在这一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项目中,政府资助的经费只是预算支出的50%,其余都靠对企业的服务合同和技术转让收入解决。 工研院不仅及时把消化了的成熟技术和人才转移到产业界,而且提供技术支持和跟踪服务。这种集中消化吸收引进技术(或研究开发)、转移扩散技术的做法,既加快了技术产业化的进程,减少了企业的风险,又解决了资金不足的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培育技术,孵化创新企业。工研院成立了孵化中心和投资公司,培育可以商业化的技术和创业企业,进入孵化中心的企业都是设立时间不超过18 个月的新企业,其技术必须是创新的或者在台湾处于先进水平,而且将对现存产业和企业起到重要影响或带动作用的。孵化期为3年,工研院提供场地和部分初始投资。场地面积不超过2000 平方米,租金标准在市场价格基础上折扣5%~25%;初始投资不超过8000 万新台币。进驻企业成功后,通常将一部分股权或捐赠作为对工研院的回报。 工研院孵化中心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进驻孵化中心的企业不仅可以使用工研院的办公室、实验室和试验设备,孵化中心还为进驻企业提供商业咨询、法律和信息服务,以及投资、技术服务、培训和行政管理等项支持。孵化中心还帮助企业从政府获得研究开发资助,并且由投资中心提供风险投资。 4、建立以转移和扩散技术为目标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工研院重视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建立了一套规范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工研院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以促进技术向企业转移和产业化为目标,在既尊重自己的知识产权,也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基础上,确定知识产权的归属和转移办法。 工研院的知识产权管理办法规定:①工研院员工的职务、发明、创造、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归工研院所有;②对于工研院员工利用工研院资源或经验形成的发明、创造、商业秘密等,工研院可以优先实施和使用;③工研院委托或接受委托,以及与他人合作研发技术时,其知识产权的归属依合同约定;④为实现工研院辅导企业或向企业转移技术的目的,无论是工研院拥有的产权,还是共享的知识产权,原则上工研院应有再授权的权利。 5、实行技术与人员向企业整体转移和人才流动机制。工研院在向企业转让技术成果或将成熟技术推向社会兴办企业时,往往是技术和人员(包括技术和产业化管理人员)整体向企业转移,流动率在12%-30%。在人员转移的同时,工研院不断从大学和留学人员中吸纳新人,增强活力。 工业技术论文:浅谈煤炭工业技术及其发展策略 摘要: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料,煤炭是一种资源,其开采具有危险性,属于高投资、高风险的行业。我国是一个产煤大国,中国的煤矿储藏也比较丰富,因此我国的煤矿开采技术将对世界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但是煤炭开采技术大多处于比较低端的模式,煤炭的生产能力与技术结构存在很大的冲突,而且存在较多的安全问题。我国应该通过优化煤炭产业结构、实现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充分保障煤炭资源的长期稳定供给,促进煤炭行业及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关键词:煤炭工业,生产技术,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安全生产 一、我国煤炭工业概况 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料,甚至可以说,煤炭工业的发展支撑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持续发展。建国以来,至今,煤炭在我国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比重都在50%以上,并且将在未来的数十年内保持较高的比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煤炭工业曾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煤炭产量持续大幅度增长,改革开放初期的全国原煤产量仅有6亿吨左右,而改革开放之后达到数十亿吨,并且在不断增长,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能源保障;第二,煤炭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这主要是由于大中型煤矿机械化水平逐年增高,逐步建成了一批国际领先、高产高效的大型煤炭矿井,建立了技术、设计、制造、培训于一体的技术保障体系;第三,煤炭产业结构合理调整,政策上实现了政企分开,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煤炭企业开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企业改革迈出了重大步伐。 煤炭行业主要有三方面的特征:首先,煤炭是一种资源,而且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因此煤矿产业的整体寿命取决于其所拥有的煤炭总储备量;其次,煤炭开采具有危险性,因此它是高危行业,纵观历史,煤矿是各个国家和地区工业部门中事故率、死亡率最高的一个行业,而我国目前大约九成以上煤矿的主要生产能力仍然是矿工开采,并且随着开采深度增加,影响安全生产因素愈来愈多;第三,煤炭是高投资、高风险的行业,由于煤矿的开采环节十分复杂,因此煤矿井的建设投资比较大,运营周期比较长,效益回报比较慢。 二、采煤工业技术概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煤矿开采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备受关注,而且始终作为矿山开采学科发展的主题。我国是一个产煤大国,中国的煤矿储藏也比较丰富,因此我国的煤矿开采技术将对世界产生重要的影响。 目前,在发展各种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现代采煤工艺的同时,我们应该继续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采煤工艺,在实践的基础上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采煤工艺理论及丰富的经验。开发煤矿高效集约化生产技术,建设生产高度集中、高可靠性的高产高效矿井开采技术,其主要目标在于提高采煤效率和经济效益。在这一背景条件下,我们将采煤技术研究的重点放在开发各种条件下的高效能、高可靠性的采煤装备和工艺,以及简单、高效、可靠的生产系统和开采程序的合理布置,逐步实现对生产过程的监控与科学管理。相应地,相关设备人员需要针对新的煤矿开采技术,设计开发相互配套的成套开采设备和设施,改进工艺和装备,最大程度地实现各种矿井煤层条件下的采煤机械化和自动化。 总之,煤炭属于一种初级产品,煤矿的效益向后续工业领域进行无限的传递和辐射,煤炭开采的价值和效益体现在后续产业和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三、当前我国采煤产业面临的主要挑战 我国煤炭资源储量丰富,但是煤炭开采技术大多处于比较低端的模式,煤炭的生产能力与技术结构存在很大的冲突,而且存在较多的安全问题。在此,笔者对当前我国煤炭产业面临的主要挑战进行总结: (一)煤炭资源储量及后续保障存在较大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煤炭资源比较丰富,而且煤炭的品种相对比较齐全,但是煤炭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因此我国的煤炭资源储备是有限的。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煤炭资源区域分布不均衡,基本上集中在山西、陕西和内蒙古等地区。当前我国资源破坏和浪费严重,煤矿平均资源回收率不足50%,个别小型矿井的资源回收率只有15%左右。而且,我国煤炭的可开采储备量较少,人均占有量较低,开采过程中存在比较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破坏现象,对生态环境以及水文资源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煤矿生产能力与技术结构之间存在不平衡的问题。 首先,我国的煤矿生产技术水平普遍较低,采煤工业的机械化程度不高,存在着装备差、效率低等缺点。第二,我国煤矿存在超能力生产的现象,煤矿的超强度和超能力生产虽然满足了国民经济的发展需求,但是同时造成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例如:缩短了煤矿开采年限,出现了煤矿安全生产事故。第三,煤矿行业结构与企业发展之间存在不平衡的问题:我国煤炭产业的集中程度不高,远低于世界主要产煤国家的平均水平;煤炭企业的负担过重,国有重点煤矿企业存在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 (三)煤矿开采存在严重的安全问题及矿区环境治理问题。 当前,我国煤矿安全事故频频发生,整个煤炭产业存在严重的安全形势,大多数煤矿生产和安全技术装备落后,防灾抗灾能力差,重大、特大事故频繁发生,煤矿的百万吨死亡率显著高于世界其他主要产煤国家。我国各地煤矿的矿区环境治理问题日益突出,矿井生产中排放的煤矸石约占原煤产量的10%左右,累计堆存煤矸石数十亿吨之多,大量占用农耕用地,甚至造成矿区地面的塌陷、煤田自燃火灾等危害,部分煤矸石自燃、煤矿瓦斯排放对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影响。 四、煤炭工业发展策略 基于煤炭工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作用,我国应该通过优化煤炭产业结构、实现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充分保障煤炭资源的长期稳定供给,促进煤炭行业及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在生产技术方面,国家应制定长远战略对煤炭资源实行保护性开采和利用,煤炭行业必须淘汰粗放型生产方式,摒弃落后的采煤技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优化生产技术结构等策略,加强现代化新矿井的建设和现有矿井的技术改造,建设高产的高效煤矿,促进产业升级,实现煤矿生产技术装备的现代化程度。 在产品结构方面,应提高煤炭及煤炭行业的竞争力,可以通过发展和推广洁净煤技术,减少煤炭利用过程中的温室气体和污染物的排放,提高煤炭行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另外,还可以通过煤炭加工和转化延长煤炭产品的产业链,拓展煤炭市场。 在产业结构方面,针对我国煤炭产业目前存在的集中度低、安全生产条件不足等缺点,应该重点抓好大型煤炭基地的建设,重点培育和发展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改善行业的发展环境,吸引投资。具体可以通过培育和发展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建设高产高效矿井、全面提高煤矿开采技术水平,以及建立煤矿安全长效机制等方面进行综合改善。 五、结束语 煤矿工业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产业,其发展决定了国家的发展。因此,我国加强对煤矿工业的改善研究,理性分析其未来发展策略,对促进国家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工业技术论文:德国实施面向未来的工业技术创新项目 网络与物理系统的融合将对工业生产与服务模式产生重要影响。为了在新工业革命中占领先机,德国联邦部门正联手推动《高技术战略2020》确定的十大未来项目之一――“工业4.0”项目,支持工业技术领域新一代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创新。 互联网对于人们生活与工作的影响十分巨大,已成为推动经济创新最为重要的驱动因素之一。可以预计,互联网经济将处于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而现在仅仅是开始。 互联网引起技术发展的融合。几十年来,技术系统和设备没有统一的通信标准。如今趋势变了,无论是机器、消费品、家用电器还是车辆,其联网数量都在快速增加。以往相互独立的行业和产品领域几乎在不经意间就产生了新的通信渠道。物联网由此发展起来。在物联网中,各种物体(如日常用品)可以自动地相互交换信息,也可以与人互动。物联网在分散式控制的工业生产过程中具有应用潜力,包括对整个供应链状态的实时监控。未来几秒钟之内就可以监控整个价值链网络,并使其得到最优控制,特别是在消费方式以节约资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率为导向时。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商业潜力不仅存在于工业流程的优化,还在于其产品和服务具有众多应用。 “工业4.0”的概念描述了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的基本范式转变,目标是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传统的行业界限消失,并会产生各种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创造新价值的过程正在发生改变,产业链分工将被重组。应用程序模式是能够说明这一发展趋势的常见例子。这种模式在零售市场上提供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也将为复杂的系统和基础设施创造额外的价值。 在网络世界中加入新的维度对于未来发展极为重要。例如,网络化的智能传感器和3D技术能实现可靠的环境监测。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听到、看到、感觉和体验远处的物体和日常情况。未来越来越多的智能技术还可以使所谓的智能对象、智能服务和智能网络能够独立自主地应对复杂任务。拥有认知能力的服务机器人可以成为智能助手,能独立、安全地处理事务,并能通过互联网进行互动。嵌入式智能技术还有新的具体应用,如产品的生命周期管理。制造商会受益于与质量相关的信息反馈,用户可以自动获取售后服务,如必要的维修措施、新的应用程序和新的服务。 总之,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结合使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这为加强德国制造业提供了巨大机遇,为工业流程和工业服务创造了新机遇。 德国联邦政府制定的《高技术战略2020》旨在奠定德国在重要关键技术上的国际顶尖地位,继续加强德国作为技术经济强国的核心竞争力。其中信息通信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它几乎是所有行业和应用领域的重要创新驱动器。在《高技术战略2020》的行动计划中,德国联邦政府为未来项目“工业4.0”设立了雄心勃勃的目标:德国要成为先进工业生产技术(即网络物理融合式生产系统)的供应国和主导市场。 信息通信技术领域的研发对于确保德国未来的生产技术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德国政府实施未来项目“工业4.0”有着重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与政治考虑。在软件密集型的嵌入式信息系统领域,德国已经处于领先地位,特别是在汽车和机械工程行业。网络物理系统(CPS),即嵌入式信息系统的网络化以及与互联网的联接,对于工业生产与服务的重要性加大。在工业流程的实时监控和优化中,除了更高程度的工业自动化外,智能监控和自主决策对于企业和整个价值创造网络也很重要。生产和物流还有很大的优化潜力,创新的商业模式有待开发。此外,在高技术战略中确定的交通、卫生以及环境和能源等重要需求领域,还要开发新的应用服务。 “工业4.0”项目由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联手资助,联邦政府投入达2亿欧元。该未来项目主要分为两大主题。一是“智能工厂”,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二是“智能生产”,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该计划将特别注重吸引中小企业参与,力图使中小企业成为新一代智能化生产技术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同时也成为先进工业生产技术的创造者和供应者。 工业技术论文:山东:推动工业技术改造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与应用,增强创新和竞争能力,加快产业升级。抓住对现有设施、工艺条件进行改造升级这个核心环节,山东不断加强政策扶持、加大研发投入,为提高工业竞争力和发展活力找到了新的着力点。 原本生产家电模具的济南小鸭模具公司,三年前转型从事车轮装备后,伴随着订单的剧增,原有的生产线却让企业犯了难,眼看着守着大堆订单吃不上饭。小鸭模具有限公司总经理邢照斌说:“订单的增加,产能和产品的质量成为我们的一个制约因素,假如不进行技术改造,将使我们的企业走向非常危险的边缘。”为此小鸭公司成立专门研发团队,投入4000多万元,填平补齐技术洼地,设计生产了新的生产线。完成技改的小鸭模具已成为国内知名车轮装备配套供应商。仅三年时间,公司年产值就从不到1000万提高到了近一个亿。 近年来,山东工业技改着力向重点行业、领域、有发展前途的中小企业倾斜,力求把弱的做强,把小的做大。 在阳信县的一个小工厂里,一根“针”正掀起一场技术革命。这根“针”叫做塑封高压硅堆,是电子整流器中将交流变成直流的关键。中环山东封装厂负责人张植菡说:“通过我们对芯片的技术改造呢,它的耐压性能更高了,可靠性更好了,但是产品的外形更小了。”凭借这根针,企业成功打进了日本的电子市场,塑封高压硅堆年出口达1.2亿支。 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规划与技术改造处副处长俞刚说:“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一直是工业发展的两个车轮,尤其是技术改造,见效快,工期短,能够有效地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统计表明,仅去年一年全省新开工技改项目7000多项。1-11月份,工业技改投资累计完成8564亿元,同期增长18.8%,占全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67.5%,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三成多。 新的一年,山东初步确定工业技改投资力争突破万亿大关,加速传统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效迈进。 工业技术论文:山东日照东港工业技术改造创新激发内生活力 山东日照东港不断加大工业经济“转调创”力度,通过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引领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使企业规模扩大、效益增强,科技创新的拉动力进一步显现。1—9月份,该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152.7亿元,同比增长23%;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6亿元、利税7.66亿元、利润4.78亿元,分别增长22.7%、8.8%和3.2%。 在今年国内经济“三驾马车”增速放缓,大量企业效益下滑的大形势下,东港区工业企业坚持技术改造和创新驱动,激发内生活力,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了企业竞争力。目前,共申报企业技术研发中心6家,拥有1家国家级技术中心,8家省级、14家市级技术中心,84家企业与各类科研院所开展了科研合作。1-9月份,全区完成技改投资22.7亿元,在建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88项,有20项技改项目列入市百项重点项目。其中,19个项目已开工建设,完成投资11.6亿元。 海恩锯业有限公司的圆锯片基体热处理回火炉集中智能化控制系统被列入2012年度山东省经信委第一批技术创新项目计划;由荣信水产和中国农业大学共同完成的“水产品加工副产物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成果,通过了省科技厅和市科技局组织的专家鉴定;东升地毯的扩大高档环保机织地毯项目、洁晶药业的双口管软包装大容量注射剂生产线改造等也正在进行中。9090该区不断加强对企业的服务创新,加快高新区“北进”、“西扩”步伐,投资近3亿元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打造“一区四园一基地”发展格局;统筹1.5亿元工业经济发展资金,用于培育重点企业、新产品研发;设立了5000万元“过桥资金”,联合建设银行开办 “助保金”贷款业务,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设立1000万元的工业发展专项资金,鼓励骨干优势企业技术创新;每年安排100万元,组织辖区企业家到浙大、北大等高校培训学习。 经过不断技改创新,东港区工业经济闯出了一片新天地。1-9月份,传统资源加工型产业完成产值47.6亿元,增长34.1%;电子信息行业实现收入3.9亿元,增长43.2%;医药化工行业实现收入15.5亿元,增长12.9%。
儿童美术论文:美术心育疗法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矫正中的策略研究 内容摘要:文章从美术创作、团体活动、艺术活动评价三个方面探索消除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寓心育疗法于美术教学活动之中,以期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促使其心智健康发展。 关 键 词:留守儿童 心理问题 美术心育 策略研究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他们在为城市创造大量财富的同时,也为广大农村带来了我国现时期特有的“留守族”和“留守现象”。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征 留守儿童在情绪问题、自卑心理、逆反心理三个方面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有着较大的差异,因缺少父母的引导、关爱和教育,心理上大致有以下问题:柔弱无助、自卑闭锁、寂寞空虚、逆反心理,对父母怨恨与情感隔膜。这种现象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是非常深刻而复杂的。由于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便形成了留守儿童一些明显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二、美术心育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治疗” 1.美术与心育 美术作为美育的主要实施途径,不仅要进行美术知识的传授和美术技能培训,同时也肩负着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教育任务。美术教学活动,可以消除学生心理上的紧张、焦虑、冲突等精神压抑,使各种心理功能趋于和谐,并获得放松、乐观的心理状态,进而为实现“完整的人”奠定基础,这就是说美术和美术教育同样具有心育治疗作用,同时也为人类治疗心理疾病、保障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一种方法。通过美术活动及美术心育治疗模式,为我们从事探索、分享与回馈,促进留守儿童在心理、行为等方面健康发展提供另一种可行途径。 2.美术心育治疗对策研究 美术心育治疗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治疗方法,即利用美术媒介、美术创作来帮助个人或团体达到身心整合目的的一种艺术疗法。治疗的重点在于创作中内心历程的探索,通过治疗的过程、方式、内容和联想,显示出个人的人格发展、人格特征和相关的潜意识。作为一种“非语言的心理治疗”,美术心育治疗可以从他们的创作中了解和排除各种心理疾患,并借助创作走进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疏导焦虑情绪,改善儿童的心理状态。 (1)美术创作中的心育治疗 儿童在美术创作中流露出他们内在的潜意识情感,在不知不觉中把内心深层次的动机、情绪、愿望投射在作品中。教师要从中细心观察,通过美术作品深入儿童内心世界。一旦发现了学生的不良情绪应该争取多接触他们,与他们达成心理沟通,在充分尊重其个性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走出心理的隐患,通过自由创作,使内心的冲突投射在作品中,使心灵得到“净化”。我们应该尽可能让这些学生画出心中的恐惧、焦虑和不快,宣泄郁积于他们心里的伤痛。当这些留守儿童表达和宣泄心中的不快时,内心激烈的焦虑能通过绘画宣泄和释放,以维持心理的平衡,从而矫正异常心理。 (2)团体活动中的美术心育治疗 在团体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对留守儿童加以引导,通过团体生活,使他们学习如何与同伴交往及进行各种美术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要融合游戏的竞赛机制,培养他们的个性化审美趣味和敢于尝试的精神。通过手工制作、构建等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在合作中形成尊重、关怀、友爱等品质,使他们的能力和人格都得到和谐发展,以达到协调、整合其身心的治疗目的。 采取不同的方式让留守学生融入生活,如激励和引导他们参加各种形式的社区活动、美术展览、美术兴趣小组、校园美化活动等,增加学生交往、协作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增强群体意识。在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中,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信任、爱心、责任感等社会性情操内容得到极大扩展,学生之间产生感情上的共鸣。研究表明,在实践中进行团体治疗有很多优势,当事者在活动中宣泄潜意识,取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可以在活动过程中获得心理活动信息便于引导和治疗,当事者在活动中不知不觉获得了治疗,从而让他们获得稳定的心理支持。 (3)艺术活动评价中的美术心育治疗 信心是孩子社会性发展的一种重要品质,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非智力因素。美术心育疗法提倡从表现性评价和档案夹评价两方面来实施。 在美术情境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发现留守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他们实施适度的鼓励性评价,维护和强化他们学习的内驱力,使教学活动和评价活动高度融为一体;通过激励,帮助他们树立在美术活动中的自信心;教师不仅可以通过学生作业或课堂表现进行评价,还应调动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的积极性,从多方面、多角度完成表现性评价。 美术活动档案夹评价是一种在学生美术学习全过程中,重视学生自主评价的形成性评价方式,旨在帮助学生成为对自己美术学习历史具有思考评价能力的人。美术档案夹的评价特别注重学生艺术学习的探索过程,注重学生心理与教学活动和艺术实践的有机联系,学生自身就是艺术档案夹内容和形式的决策者和建设者。 通过制定美术成长过程的资料夹,在学习美术的探索过程中,注重学生心理与教学活动和美术实践的有机联系,促进学生美术学科的主体性发展。而美术活动档案夹评价的主要意义就在于留守儿童作为档案夹创造、开发、评估的参与者,使他们能够学会自己判断自己的进步,从而使他们的创造力和自信心得以提高。 结语 美术这种安全的自我表达方式不仅有助于儿童宣泄情感,更有助于提升其独立性和满足感,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从美术创作、团体活动、艺术活动评价三个方面探索消除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培养与增强留守学生的自我调节、自尊、自信等良好的心理,使其焦虑、自卑、偏激等心理得到矫正。因此,渗透美术心育艺术治疗的方法能够进入留守学生的心灵世界,使其达到心理上的完善,能有效地减少留守儿童的不良情绪和行为,提高留守儿童与周围环境相处的能力。 儿童美术论文:美术教育与学前儿童创造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造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幼儿美术教育是幼儿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和其他学科有着内在的联系。因此,利用美术教育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应遵循的原则 1、层次性原则 这项原则要求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根据幼儿的基础、能力、水平、优势等,将教育对象分层;二是将统一的教育目标按不同层面幼儿的不同情况重新设计,或提高难度或降低要求。如进行主题画“未来的大树”这一活动时,我将幼儿分成了两个层次。能力较差一组幼儿的活动目标为:引导幼儿运用学过的方法把心中所幻想的大树表现出来,体验绘画活动的快乐,培养幼儿对绘画活动的兴趣;能力较强一组幼儿的活动目标为:引导幼儿把心中所幻想的美好事物通过大树表现出来,引导幼儿大胆想象、大胆创造。这样每个孩子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 2、基础性原则 创造力的形成并非凭空产生,它的产生和发展必须有坚实的基础:一是生理基础,二是知识基础,三是技能基础。创造性的形成发展还有赖于相关知识经验的基础,这要求多给孩子提供接触美术、了解美术的机会。这方面,我除了给孩子们多提供动手机会外,还非常注意利用日常活动丰富孩子们的知识经验,如结合散步、郊游等外出活动的机会,随时随地引导孩子们欣赏周围的景物,让他们产生联想和想象,从而得到美的感受,丰富自身经验。 3、示范性原则 指教育者应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以及能力等因素去感染、带动受教育者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如教师本身对各种美术形象的浓厚兴趣、善于联想、大胆创作,这种影响比单纯“教育”对幼儿的作用更大。有一次,几个孩子在美工区共同绘制一幅“我的家乡”,一个孩子不小心将“小河”上画了一条褐色的线,画“小河”的孩子哭着来告状。我走过去看了看指着褐色的线说:“其实在这儿建座桥也不错嘛,谁来建这座桥?”刚才告状的孩子一听,马上一抹眼泪说:“我来画。”一件纠纷解决了,同时,孩子们创造的欲望也愈加强烈,“我的家乡”变成了“未来的家乡”。 4、主体性原则 所谓主体性是指作为主体的本质规定性,特指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幼儿是真正意义上的现实主体,成人要多给孩子创造机会并尊重接纳孩子的创造性美术活动。在进行主题画“我喜欢的汽车”时我本想出示范画,转念一想,这样孩子们的思维可能会受到限制。 于是,我把出示范画这一环节省略了。果然,孩子们的表现非常精彩,虽然有些汽车画得不伦不类,但我还是充分肯定了每个孩子的奇思妙想。 5、启发引导原则 有一次,王涛小朋友在美工区内快活地摆弄着一些木片、纸条、小盒子等,可是,不一会儿,却见他沮丧地坐在那儿,望着眼前的一堆东西。一问才知道,原来他想做一个人造卫星,可是却做不出来。我告诉他,老师也不会做,但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最后我们商定,请小朋友们一起帮忙搜集有关图片,然后再制作。整整一个星期,孩子们为了做出一个漂亮的卫星忙碌着,孩子们不仅找回了图片还制作了许多人造卫星,一个星期后,我们成功地举办了“人造卫星展”,并邀请其他班的小朋友来参观。通过这次活动,激发了孩子们对宇宙的幻想,在以后的活动中孩子们的想象更加丰富了。 二、美术教育中培养学前儿童创造能力的具体实施方法 创造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这需要在教育工作中一点一滴循序渐进地积累。在美术教育中,更要结合美术教育本身的特点为学前儿童创设多种条件和机会。归纳起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实施: 1、创造型教师热情引导幼儿 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必须有创造型的老师。日本创造学家恩田彰认为,创造型教师能够在自己身上发现创造性并加以发挥,灵活性、创造性地授课,在教学中发挥创造性。每个幼儿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创造意识,他们喜欢夸大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创造型教师不会高高在上控制他们,而是和他们处于平等地位,尊重和爱护他们富于个性的表现,特别是鼓励他们的创造,只要孩子有自己的创造意图,哪怕再“离谱”也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样,幼儿的个性才会得到充分的发展,自我意愿才能得以实现,其创造力才会不断提高。 2、营造富有艺术氛围的环境 学前儿童从事艺术活动要有合适的环境,这样才有利于发挥创造性。这里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物质环境创设要富于艺术性,如在活动室挂置名画、幼儿作品等图片,摆放雕塑等艺术品,在活动区为幼儿提供进行美术活动的材料。心理环境是指营造自由宽松的气氛,教师激励、欣赏、接纳幼儿的创造等。 3、开展各种创造性活动 开展各种创造性活动是培养幼儿创新能力最直接的方式。目前在学前美术教育中使用的创造性活动主要有意愿画、主题画、手工制作、美术欣赏等。在活动中,教师要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提供探索和操作的材料,给予恰当的指导和建议。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不是一句口号,它的实现要靠教育者脚踏实地地工作。让我们做教育的有心人,利用一切教育因素,催开创新的奇葩。 儿童美术论文:有关儿童美术教育的人文思考 摘要:探索和建立我国社会主义21世纪的教育目标,是美术教育界共同关心的大事。有识之士认为“一个现代代的未来人,要有知识,才干,有开拓的思想和创新的精神。”这种观点反映了美术教育界对儿童人文教育的关注。儿童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儿童积极的情感及态度,发挥想象力。新世纪的儿童美术教育需要社会全方位的关怀,以人文精神为主线的美育是现代美术教育的主要特征。 一、儿童美术教育研究的背景 (一)时代所需的人才 未来社会是一个开放的、充满竞争的社会,竞争的核心:是否拥有高素质创造型人才。探索、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无论是在今天和明天的社会,如果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很难在充满竞争的社会里立足。进入21世纪,“以人为本,以培养综合性人才为宗旨”的现代教育思想越来越深入人心,这就迫切需要我们改革传统教育中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递式教学,研究新时期的素质教育,注重情感、态度,注重探索、创造的开放式教育。 (二)儿童早期的艺术教育 情感源于艺术的锤炼,创新的精神源于对个性的尊重,而这些应是在儿童早期就撒播下的种子。自古以来,艺术作为生命的表现同它显著的感情效果和多样的社会机能,一直被视为有效的教育手段。孔子作为“万世师表”的大教育家,“游于艺”就是他重要的教育主张。时任中国教育会会长的蔡元培先生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著名观点,他“提倡美育,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刻、绘画、文学里找到他们遗失的情感。”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教育论》中就曾提出“儿童学习艺术应该是为了发展优美的感情,不应变为手艺。” (三)儿童美术教育的功能 儿童美术教育在现代中国对于相当一部分人来说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儿童积极的情感、态度,有利于儿童想象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儿童主体性品质和创新精神,特别是美术教育中注重对儿童个性和创造性潜能的开发,这是对人的发展最有价值的贡献。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儿童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门类始终在促进这一理想的实现。 童年的记忆使人刻骨铭心,因为个体早期生命经验的存在,组成的儿童种种涂画行为。根据陈鹤琴先生的研究发现,并断论:“没有一个儿童不喜欢涂画,儿童画是随着他的身心发展而发展的,与儿童的感觉、知觉、动作、骨骼、语言及思维等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同时也受着生活与教育实践的影响。儿童有运用符号表达情感的天赋,儿童的涂画和他们的精神世界总是相宜的。”前苏联教育家认为,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心灵”,让人自由成长,让想象自由飞翔,让心手合一,让色彩写在每一个孩子的脸上,即便是儿童美育的灵魂! (四)儿童美术教育中的现状 然而,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市场经济的深化,教育备受冲击,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以及教育功利主义价值观不可避免地波及到儿童,儿童自出生的那一天就被置于一个由几千年的文化发展造成的复杂的文化社会结构中,他们还没具备抵御能力时却被成人所异化。在转型的现代社会中,成人对于生存和名利的压力无形中波及到儿童,使得本是最具人格陶冶感化作用的儿童美术教育被扭曲。有些家长和成人出于对儿童非理性期待,各种蜂拥而至,以盈利为目的的比赛,以及仅以技能技法为基础的培训等,致使儿童绘画中迎合和模仿的现象比比皆是。 曾几何时,儿童美术失去了它的情感色彩。台湾画家、作家、儿童美术教育家席幕容在她的《画出心中的色彩》一书中说:“应该让孩子在没有任何竞争压力下好好地度过一个快乐的童年。所以我不喜欢看儿童画展,更不爱看有大小奖状罗列的儿童画展……观察自然对于儿童不但是一种享受,还是一种资料的储存,一个处心积虑要先人一步的生活的开始,他已不再是儿童,或者说,他心中有一部分已不再是儿童了。”尽管席幕容此言看似偏激,但那确实是出于对儿童心理的感受与想象。鲁迅说:“杀死了今天也就杀死了明天,”一旦发生了席幕容所说的那种对儿童心理扭曲,“儿童画”也就失去了意义,也就没有所谓的鲜活的色彩。 (五)儿童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一些人文主义教育家便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指导思想,并主张重视美育,当时著名的教育家维多里诺正是因为看到了中世纪教会教育压抑人个性的那一面,才给自己创办的学校取名为“快乐之家”,并在学校的墙上饰以儿童游戏的绘画,以激发儿童的热情。 上个世纪90年代处一场有关“人文精神”的讨论在我国展开,它直截了当地触及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生存意义与价值,涉及了社会思想、道德、精神、文化和教育的发展问题。虽然,“人文精神”是由文学界提出来的,但很快就超出了文学界,而成为众多学术界人士所关注的问题。现代教育的人文意义与价值及精神在教育中的体现是以人生为目的,人生理想、意义为核心,继而延伸到知识、道德、审美等各个方面的。 我国儿童美术教育由于受到功利主义教育观的影响,教育的基点定位在知识和技能的层面,儿童感受到什么,有什么情感体验,他们喜欢怎么表达,这些问题往往被忽略,它的定位更多的是促进儿童心理走向成人心理的转换。当然,这种转换是需要的,但却不是唯一的。在美术活动中,感性的知识转授,人性化环境的熏陶,尊重儿童的情感体验,使之内化为稳定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格。儿童美术教育亿具有的人文性质是永恒的,它始终充满了人性化的关怀和关爱。正如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福禄贝尔所言:“探究的目的根本不在要成为一名画家,探究声音和唱歌的目的也绝不是要成为一名音乐家。”儿童的画来自于心灵的图式,这个图式凝聚了早期的生命体验,让我们暂且放下头脑中固有的对儿童绘画的非理性期待与标准,放下那些功利和条条框框,和儿童一起融入绘画。在儿童的美术世界中,给一份人文关怀,给一些宽容与理解。 二、儿童美术教育需要人文教育结合 面对众多的困惑,很难说今天的儿童美术教育状况是令人满意的。谈起儿童美术教育时,很多家长和老师最关心的是“怎样教育”这一现实的问题,包括将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孩子怎样才能提高画画水平等等。但是,谁都知道,不懂得心的教育就不能有好的教育主张和方法,不懂得儿童美术教育是什么,就不可能有突出的教学效果。丰子恺先生对人文精神的教育观体现了他对美术、音乐、文学的全面精通和研究,他将人文精神的塑造贯穿于整个教育中:儿童美术教育不仅涉及到美术学、教育学、社会学、美学、历史学、艺术门类等都有广泛的涉及。以人文为主线的美术文化贯穿于美术学科中,我们转达给儿童的视觉艺术应该具有一定的价值,儿童的潜在能力是通过人文文化的感召力来释放的。 (一)正确认识儿童美术教育在儿童心目中的地位 我们从来都是和孩子从同一方面看他们的画,而且是从同一视角。我们往往忘了考虑,儿童美术教育是一个承接和释放情感的载体,儿童绘画和他的身心发展一样,有一些早期的原生态净土,在这片净土上,每个孩子都在发展着自己的个性,按自己的规律成长。儿童美术教育在儿童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神圣的位置,教师和家长应该给孩子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他们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像,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二)拓宽儿童美术视野,让儿童热爱美术 儿童美术教育是在多元文化影响下以多样性的面目出现的,是以多元文化思想渗透的、综合的、全面的审美文化教育,“美是生活”,生活中到处有美的事物。传统的美术课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绘画及技能的培养上,使原本应当丰富、生动活泼的美术课,变成了机械的模仿和乏味的操作训练。美术不应当局限于课堂中,课堂造成了儿童部分个性的缺失,束缚了他们的想像和创造,儿童美术教育的终点不是要儿童走向一个共同的点,这不是最终的目的。而应该注重过程,既在过程中提炼美术的精华,让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受阻碍,自由发展。 大自然是每一位儿童向往的天地,儿童的生活源于自然的观察和体验。观察是美术教育的教学核心,是儿童绘画的源泉。孩子看的多,经历的多,留于心中的印象就越多,画画时内容就会丰富,想像即无穷。观察并不是让儿童照实描绘他们的所见,而是通过观察来培养他们对生活的一颗敏感、细嫩的心灵,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提高认知水平。教育者要善于抓住观察的时机,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适宜的环境,用积极的语言,提升儿童对绘画的兴趣。 儿童拥有稚嫩的童心,它无不被情所牵引。色彩是儿童表示情感的语言,教师要善于发掘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知道他们表达的需要,选择他们所要表达的方式。心理学家发现,美术、音乐等艺术表现方式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心灵的平衡发展。要让孩子热爱美术,作为执教和教导者,对自身要有严格的要求,自己要热衷于生活中的美,保持对美术的热爱。用自己的热情感染每一颗渴望在白纸上“舞蹈”的心。 (三)美与情感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高于生活是因为它提炼了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并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美术教育更是通过生活中那些直观、生动、具有美感形象的事物来进行的教育。因此,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启迪儿童对真、善、美的认识,陶冶美的情操,激发美好的理想和追求。 罗丹曾说过:“生活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大自然的湖光山色、社会的风土人情、生活中人们的相互关爱,到处都蕴藏着美,需要我们引导幼儿去发现,并使他们知道美在哪?为什么美?使他们从小就受到美的熏陶,生活情趣高雅,积极向上。 爱因斯坦在他的《我的世界观》一文中说:“照亮我的道路,并不断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真、善、美……”他确信“个人的生命只有当他用来使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生活的更高尚、更优美时才有意义”。爱因斯坦的精神境界造就了他的伟大,而这精神境界很重要的精神来源在于他从小对艺术的热爱。美术教育可以塑造人的灵魂,提高人的精神世界。 (四)美术教育体现人文的价值,为健全人格的塑造打基础 现代教育和教学思想非常重视“人”在教育中的地位,强调儿童为教学的主体,更注重人的品质与修养的培育,杜威提出要保存儿童的天性,……当读到这一段论述时,不由回想起尹少淳先生对儿童美术教育的一段精辟论述:“应该以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画,千万要保护儿童美术学习的重要品质:如高昂的兴趣,旺盛的想象力和主动大胆的创造精神。 福禄培尔(friedrich froebel, 1782-1852)指出:一个孩子的主要性格,决定于个人兴趣愿望的自我活动。儿童可以从工作中学习,经由运动神经连接思想与行动,可说是发展思考过程的最佳方法。儿童把美术活动视为游戏,既有兴趣,又有参加活动的愿望。因此,美术教育很重要的一个教育功能——统整人格。 许多心理学家已经证明,自由说话或交谈,是缓和个人情感与他人之不和,以及侵蚀行动最有效的安全活塞。由于儿童语言发展的局限,他们还不善于用语言表达那些令他感到新奇或不满的事情,他们常选择绘画的方式来表达,边画边用语言来进行补充。这是因为美术活动比较开放,儿童可以不受限制自由灵活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这使他们的情绪、情感能够得到充分的渲泄,可以使儿童解脱心理压力和紧张,获得情感自由和适应能力,受到精神健康和心理治疗之效。 美术作品注重想象,提倡自由表达和创新,因而在美术创作中没有失败,不会产生挫折感,儿童的心情愉悦。在尝试操作或创作的过程中,他们可以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体验到发现、探索的乐趣。在完成作品时,他们又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自信心油然而生。 每次美术尝试,对儿童来说是一次新的挑战,在新的挑战中他们所体验、感受的那份快乐、自信、成功,为他们今后能够勇敢面对新问题、新环境作好了准备。#p#三、全面发展的儿童美术教育 (一)把合适的美术教育还给孩子 日本的儿童美术教育重在体验与创造,他们准备了各种彩色泥土给孩子尽情玩乐,让孩子体验色彩、自由作画,鼓励个人的表达方式。而要让儿童画真正成为“儿童自己的画”,评价方面非常重要。日本公立幼儿园的教师从不对孩子的画横加评价,而是细心地把每个孩子的画悬挂张贴,由孩子们欣赏讨论。边霞博士认为我们的教师应该转换评价的方式,如可以问孩子“最喜欢哪一张”而不是“哪一张最好”,因为我们要做的是允许孩子表现和发展个人对世界的认识,允许不同评价尺度的存在,允许个性的发展。如果我们的评价还是教师一言堂,“这张画我喜欢”“这张画很干净”“这张画画得很好”“这张画乱七八糟,我不喜欢”,那么,只能说明我们还没有理解美术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这样我们将永远不可能还给孩子真正意义上的美术教育。 (二)家庭与儿童美术教育 儿童的早期教学与家庭影响较大,在自由宽松氛围里生活的儿童,一般性格开朗,活泼好动,思维灵活,无拘无束。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位老师。儿童是在成人的价值观里成长的,他们被家长所鼓励,赞扬的某一方面和水平,均是建立在家长的文化素养上。家长的价值观在许多方面与人文文化教育观背道而驰,但儿童天天都要和其打交道,生活在一起。在一种潜移默化的自然影响下,儿童们的身心和文化素质已开始有一定的模式,当这一模式与美术教育观念对话时,随时发生矛盾与冲突。 阿恩海姆评论说:“我想不出有什么艺术与美术创造中的基本因素是在儿童作品看不到萌芽的。”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最无忧无虑的阶段,没有学习任务和压力,他们可以自由尽情地去游乐,且乐此不疲地从事一切艺术活动。他们从自己的探索中不断得到反馈,得到享受。例如,儿童的绘画兴趣是这样被激发的:儿童随意涂抹,却能成为一幅作品得到成人的赞赏,这时所带给儿童的不仅是过程的愉悦,还能及时获得结果的享用。当他完成一幅来时,他会迫不及待希望成人分享他的快乐。这样,他也很容易从成人那里得到正面的反馈来加强作画的动机。 (三)教师与儿童美术教育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在现代儿童美术教育中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应是“援助者”而非“教导者”,互动中的儿童美术教育的结果是要把儿童引向一个较为完美的状态,而其中包含了人文的情怀及充满人文关怀的艺术教育。儿童美术教育是一种深层次的隐性文化教育,教师的素质和意识在美术教育中有很大的影响,一个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胜任美术教学工作的教师,我认为需要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1、走进童心世界 教师所耕耘的是一片净土。教师工作之所以纯洁,是因为他所面对的是一群纯洁的孩子,教育工作者不能容忍用肮脏的灵魂去玷污这圣洁的土地。做教育工作者不能没有爱心。热爱本职工作,就会自觉地去辛勤耕作,就会去认真地实践,就会时刻警告自己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知识,就会认真选择自己的事业,勇往直前。当好孩子的美术教师,必须要热爱生活,要有耐心,帮助孩子学会宽容和理解,使孩子能理解、尊重人、关心人,懂得如何和别人合作,能够很好地与人交流,相处与配合。 孩子是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世界的,他们的身上没有太多道德理论的束缚,对于孩子来说,兴趣是如此重要,教师要千方百计来保护,扶植儿童兴趣的萌芽。让我们暂且放下头脑中固有的对儿童绘画的种种期待与标准,和孩子一起,全身心地投入绘画,你不仅能发现孩子的另一个世界,也能唤醒你自己正在沉睡的另一种感悟。 2、精通本职专业,力求全面发展 作为一名教师要能解读儿童绘画,善于与儿童沟通。如果不能了解孩子就无法做好本职工作。现代儿童美术教育以人发展为中心,教育儿童的前提建立在尊重和了解儿童,一切以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为基础上。教师不仅要须知心理学知识,而且要具有理解儿童,善于和儿童建立密切融洽关系的本领。他们能随时进入儿童的天地中来,能听懂儿童的心声,知道儿童喜欢什么,需要什么,他们怎么想,怎么做;并能以平等、友善的态度与儿童做朋友。只有这样,教师才有资格去帮助和指导儿童。 美术教师还必须熟悉儿童们创造的视觉语言符号,能欣赏和正确评价儿童作品。儿童绘画反映儿童的内心世界,教师要通过儿童的作品去了解他们的爱好、性格,他们的成长状况。教师对儿童的艺术创造要充满热情,具有关爱之心,耐心地了解他们的想法,才能因势利导的做好教学工作。教师指导儿童不能以个人爱好为准则,不要对儿童轻易去批评和否定,要以友爱协商的态度,在美术活动中,至始至终,帮助儿童身心及人格的全面发展。 3、让人文教育走进儿童美术 人文教育提倡创建积极的充满人性味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让每一个儿童在这种氛围中充分展现个性。《学会生存》中指出:“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其成为一个完善的人。”换言之,人文教育强调以人为中心,注重教师所应具备的人性观。美术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历史感、责任感和自我感,那就是如何独立思考,发展自身,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融相通。此外,也要了解外部民办及其面貌,与我们的感觉、心境、精神、情绪等所能体验到的内部世界融为一体。用这样的人文精神去开发儿童的美术素养,陶冶情操,促进个性发展。 “世间的大人们,你们是由儿童变成的,你们的童心不曾完全泯灭。你们应该时时召回自己的童心,亲身去看看儿童的世界,不要误解他们,虐待他们,摧残他们的美丽与幸福。”丰子恺先生对儿童心理的了解和对教师工作的要求使我们为感亲切。新世纪的儿童比以往更聪明,更具有探索精神,同时对教育的要求也就更加高了。他们生活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在目前这种科技日益先进的社会生活里,美术学习有助于儿童发展自身最大的潜能。 让我们召唤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关注正在成长的儿童美术教育,把精神、把传统、把最广泛意义下的文化相传下去;关怀意味着爱,用爱美化儿童心灵,缔造出具有灵性的儿童美术,还儿童一个率真的童年! 儿童美术论文:儿童美术心理研究的发展及其对儿童美术教育的启示 [摘要]传统儿童发展心理学视角下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将儿童绘画作为儿童智力发展水平与阶段的实证材料,提出了与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相对应的儿童绘画发展阶段模型,完全没有考虑儿童作为个体生命与文化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儿童美术活动的开展不是儿童知觉能力与运动能力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伴随游戏过程的广义的学习活动,儿童在把玩绘画工具,进行涂鸦游戏时,不仅认识操控了工具与材料,更是体验到了整个游戏带来的精神愉悦。同时,儿童的绘画活动必然会受到所处的特定文化环境的影响。儿童美术教育应摒弃专业化的工具价值取向,更多关注儿童自由自主表达的愿望与能力;应超越专业化的美术知识形态,尊重儿童自身对美术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应摆脱狭隘的民族虚无主义与沙文主义,既重视引导儿童欣赏本民族的优秀传统美术作品,又能放眼世界,引导儿童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传统美术文化。 [关键词]儿童美术心理;儿童美术教育;文化心理学 传统儿童发展心理学下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主要是关于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的研究,即将儿童绘画能力作为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标志,通过对儿童绘画的分析研究,为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研究提供科学的实证材料。显而易见,发展心理学中的儿童绘画阶段研究,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因为仅仅依靠对儿童绘画阶段的分析判断,还不足以揭示儿童美术活动心理现象的根本规律。 立足于生命哲学起点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首先关注的是儿童生命存在的价值,而不是儿童为艺术生存的价值。从学科属性来看,儿童美术心理研究不是直属于艺术心理学的范畴,当然也就不能简单套用艺术心理学的研究策略和方法。儿童美术心理研究的对象应是处于特定文化环境下的儿童心理问题,美术教育作为一种文化环境要素,对儿童美术心理的发生、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不仅能促进儿童美术特殊能力的发展,同时也应促进儿童情感、人格的成熟。 一、儿童美术心理研究的嬗变与发展 传统的美术心理学从毕达哥拉斯的“数的原则”到亚里士多德对“秩序”“匀称”的判断,直至“黄金分割律”标准的应用,自然科学的价值判断在审美研究领域被推崇到了极致。这种建立在自然科学方法论基础上的美术心理学,在决定论和还原论的主导下,一直试图在复杂的美术活动中探寻永恒的心理客观规律,不论是在生物学、生物化学支持下的“实验心理学派”,还是其后受物理学影响的“格式塔心理学派”,都成为美术心理学的奠基理论,使美术心理学沿着科学化的方向走到了今天。 建立在儿童发展心理学基础上的儿童美术心理学研究,其重要的标志性研究是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罗恩菲德的绘画发展理论之间存在着惊人的对应性,这种明显的对应性证实了以儿童画作为思想标志探索儿童思维发展的可行性”。在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学说的影响下,1927年英国心理学家里德发表了他的“儿童绘画发展阶段说”,首次把儿童绘画发展分为“涂鸦期”“线描期”“叙述的象征期”“叙述的写实期”“视觉写实期”“压抑时期”“艺术复活期”7个阶段。同时,他与罗恩菲德同时提出了儿童绘画发展的“直线型”模式,认为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随着儿童智能不断成熟而成长的“直线型”发展过程。 然而,到了1978年,在美国“u型行为发展会议”上,儿童发展心理学家们开始提出儿童心理的“u型”曲线发展模式,认为儿童绘画是一个有峰谷曲线变化的发展过程。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英国、美国有关学者在这一研究基础上更是提出了“多轴媒体表现说”,认为“不同儿童在同一阶段的绘画会呈现不同风格,而且文化环境因素往往决定绘画能力的发展,儿童在社会文化资源和日常生活中受到环境文化影响,所以,不同民族、地域文化会影响儿童绘画的知识认知和形式表现。”可见,当今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已从单学科走向多学科,从关注儿童个体发展走向宽阔的社会文化领域,儿童美术心理的发展不仅与美术教育具有直接的关系,而且与民族文化之间具有重要的关联。 二、传统儿童美术心理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儿童美术心理作为儿童个体生命现象,不仅反映出儿童生命存在的本真,同时也折射出儿童作为社会文化存在的特征,儿童美术心理活动自然离不开美术知识形态,而且必然地受到美术审美心理结构以及社会文化结构的影响,所以有关儿童美术心理的研究不仅会涉及儿童美术活动的生理与心理机制问题,也会涉及美术知识与审美情感问题,同时还会涉及儿童美术心理发展中环境文化影响的问题。 (一)关于儿童美术活动的生理与心理机制问题 如同人类存在语言模式的生物发展结构一样,人在发展过程中也可能存在着审美发展结构,人的审美经验甚至在儿童使用蜡笔、颜色之前就已经开始了。研究生命发生基础的生物学理论一直是研究儿童美术心理发生问题的重要理论依据。“儿童作为生命发生体,天生就携带着一种先天性的‘自然结构’和图式,这是儿童与生俱来的一些审美心理原感。”传统儿童发展心理学基础上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立足于儿童物质生命的本原,对儿童美术心理中的视知错觉和生理变化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而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基础上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则立足于儿童的社会文化属性,对儿童美术心理中的文化符号认知理解和体验问题情有独钟。 “心理学是否是纯自然科学,是否应当列入生物科学的范畴,这应当是一个应该继续讨论的学术问题。心理学也可以应用比较法,通过和各级动物的比较,来进一步说明人的有关心理现象,但是,无论如何,绝不应该把人的心理机械化和生物化。”建立在儿童生理成熟机制上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把儿童美术活动能力首先归于其生理机制的成熟,特别是有关儿童美术技能研究的生理成熟论者往往把幼儿手腕、手掌大小、肌群及手臂肌肉发达程度作为儿童美术心理发展的主要原因,并且把美术活动有形的结果视作衡量儿童美术动作机制成熟的重要标准。其实,通过美术活动结果来判断儿童生理机制发展水平,往往会让研究者过分相信儿童美术动作技能的“记录”功能,但事实是,对于那些有动作技能不良记录的儿童,之所以没有表现出美术能力,往往不是因为他们的手臂、手眼协调机制没有达到成熟水平,而只是由于缺少有关经验而已。比如“发展知觉能力和肌肉运动能力可以为临摹几何图形提供必要基础。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符合逻辑的。与此相反,我们认为上述研究所得结论也未必完全正确,因为,他们(研究者)把临摹几何图形的能力看成只不过是知觉能力和运动能力的相加,这显然是不够的。”传统儿童发展心理学忽视儿童美术活动特有的整体性,仅仅把儿童绘画视为一种感知意义上的心理现象,而非多元因素作用下的学习过程。尽管以格式塔心理学为代表的传统儿童发展心理学认为知觉感官的功能同样具有抽象、推理等理解上的意义,但是儿童美术活动毕竟不是一种单纯的视知觉心理现象,仅凭这些“儿童知觉感官功能的抽象、推理”显然不能让儿童顺利完成复杂的美术活动任务。 传统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由于固守实验、实证的方法研究儿童美术活动中的生 理心理机制,所以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把儿童绘画作品作为“试纸”,试图依此判断儿童智力水平的现象。如20世纪60年代流行于美国的“画一个人”的测量工具,它旨在依据儿童画中出现的细节详尽程度来判断儿童对环境认知的水平,让心理学家由此断言:“那些虽然在纸上自由画出一些符号,但还没有能力画出‘封闭形状’,或是不能将自己在纸上所画的符号与他们周围环境之间联系起来的儿童,可以看作是三岁儿童的智力水平,在三岁年龄阶段,这样的绘画水平是正常的。”时至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在我国还依然能够看到当年美国“画一个人”测量的影子,如当下我国长期热度不减的“少儿美术考级”,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儿童美术心理测试。 (二)儿童美术心理研究中的知识与情感问题 “人不仅在其本质上是乐于求知的,而且人的生命、全部现实生活也是由知识所建构的。”从儿童美术的发生看,游戏是儿童美术活动的重要原生形态,如果说艺术是游戏的一种形式,那么儿童的游戏就是一种艺术形式。知识既然是认识和经验的总和,那么儿童美术活动的知识就应包括对游戏中物质媒介操作的经验与相应的内心情感体验。儿童美术活动不是狭义的艺术专业化的生产或欣赏活动,而是伴随游戏过程的一种广义的学习活动,所以它一方面涉及非专门化的宽泛的造型艺术知识,另一方面涉及游戏活动规则以及由实践操作引发的认知理解行为,即当儿童把玩绘画工具,进行涂鸦游戏时,不但认识操控了工具,同时也体验了整个游戏所带来的精神愉悦。 由于传统儿童美术心理研究过分强调儿童美术活动的有形成果,强调儿童美术知识的所谓专业化,因此就难免使自身在儿童美术知识认知与情感表达之间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他们一方面认识到“现代绘画方法确实给儿童提供了表现其心理活动的机会”,使儿童能够不受传统技法知识的束缚来自由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又担心儿童这种自由表达“不仅鼓励了那些所谓的自发笔画和因一时冲动而闪现出的形象的大量出现以及由混乱不整的色彩所组成的粗糙的艺术品的大量涌现,而且干扰了受视觉控制的形式的准确性。粗糙的画笔以及滴色的油笔,仅使儿童们创造出某种片面地表现他的心理状态的画。”他们看到了传统写实主义艺术观念下技法训练的弊端,“传统方法就是让儿童用一支削尖了的铅笔一味地把模特描摹下来,”因此使儿童受到了束缚,但同时他们又主张“阻止儿童运用艺术品去再现他所观察到的现实”。由此可见,传统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在尊重儿童自由表达与维护经典美术知识的权威之间徘徊不定。 其实,如果我们摆脱经典艺术知识观对儿童美术心理研究的约束,从儿童美术活动的生命价值出发看待儿童美术活动中知识的个体经验特征,就可以避免上述矛盾,因为如果心理学也是科学,它就要研究被人们认为是主观的、个别的、偶然的现象,并且不能否认它们的合规律性。 (三)儿童美术心理研究中的民族文化影响问题 心理现象是由社会活动、自然环境及社会活动和自然条件所产生的概念等建构而成的。时至今日,虽然科学实证方法仍然是包括儿童美术心理学在内的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途径,但是,“科学如果没有社会环境的需要和刺激,是不可能得到发展的”。受实验心理学科学实证观的影响,传统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一直忽视儿童所属民族文化对儿童美术活动产生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美国康达尔大学家庭研究与人类发展学教授w.l.布雷顿曾充分肯定儿童美术发展阶段理论的价值,认为“在美术的发展上,世界各地的儿童似乎都遵循着一条共同的规律,他们都是按照上述的美术阶段发展的。我们曾经收集了另外一些国家的儿童绘画,像巴基斯坦、巴西、埃及、印度、乌拉圭、日本以及许多欧洲国家等,从这些国家的儿童画中也发现了同样的情况。由此可见,儿童早期的美术作品所采取的形式在世界各国都是相似的,其差异仅在于画面上所反映的内容有所不同,这些差异不是因为各国文化的不同所造成的,明确地说是因为儿童在绘画中所反映的各国不同的风土人情所造成的。”从以上论述我们不难发现,当“风土人情”没有作为文化要素进入儿童美术心理研究时,儿童早期绘画被认为都是相似的。 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心理学则认为某一文化语境制约着语境环境内的人对刺激的反应,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符号表象系统,“人的心理尤其是高级心理活动主要是符号活动,是创建或制造、运用、操作符号的过程。”照此观点,儿童美术心理活动同样应该是儿童在一种特定文化环境中的符号认知与操作过程。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发展心理学研究者张增慧、林仲贤合作开展了3-6岁壮族与蒙古族儿童颜色爱好的研究,结果表明:受所属民族文化的影响,不同民族儿童对颜色的爱好具有差异性。此研究结果为我们认识民族文化与儿童美术心理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支持。进入本世纪后,世界各国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进一步表明:“文化的因素将决定绘画能力的发展,儿童从社会文化资源、日常生活中学习绘画……即使共属同样的文化传统,地区环境的因素也会影响儿童的认知及绘画表现。” 三、不同价值观、知识观与文化观的美术教育对儿童美术心理发展的影响 “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具有决定作用,遗传只提供儿童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而教育则规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现实性。”不同教育观念下的儿童美术教育直接影响着儿童美术心理的发展。我们认为,儿童美术心理研究与儿童美术教育研究的重要区别与联系在于:前者是针对儿童美术心理现象的事实问题进行归因分析;后者则是从社会要求出发,在明确儿童美术教育价值、目标的前提下,通过对儿童美术现象的分析研究来检验美术教育内容、过程与方法的有效性。当然“这并不是说,心理学不是实验教育学的一个必要的参考因素,而只是说,实验教育学所参考的问题不同于心理学的问题。实验教育学的问题所涉及的不是儿童一般的和自发的特征和智力,而是有关的教学过程对于这些特征所产生的变化。” (一)不同价值观的美术教育对儿童美术心理发展的影响 正确看待幼儿原始美感的发生以及遗传基因的文化属性是儿童美术心理研究的重要哲学起点。“卢梭要求把儿童当做儿童对待的观点是应该加以检讨的,因为儿童不仅是一个‘儿童’,而且还确实是一个‘人’,儿童的活动不仅是‘儿童的活动’,而且还是‘人的’活动。看不到‘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差别是错误的,但是,看不到‘儿童’与‘成人’之间作为‘人’而存在的共同性也是不对的”。正是受卢梭的影响,传统儿童美术教育家往往在“保持儿童艺术天性”和“适时美术教育干预”之间摇摆不定,就连著名的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博士也不例外。在她看来,“没有什么绘画的进阶练习能引人达到艺术创造,儿童的绘画是依自己的情感制作,就象促进自己的语言的成熟一样,儿童的努力是自发的,因此她坚信儿童绘画是不可教的,但是她又以激烈的语言谴责当前学校展出的那些具有‘自由画’儿童期特色的可怕的美术作品,她认为心理学家收集、观察,并加以分类的‘幼儿心理的文件’,其实不过是智能上不法的可怕表现而已,‘它们显示出儿童的眼睛未受过训练,手是迟钝的,心对于美 丑同样地无感觉,真假不分’。”蒙台梭利顺应儿童的自然成长,确认儿童的努力是自发的,但是又惧怕儿童因缺失训练而变得美丑不分,同时把这种现象归罪于心理学家,显然有失公允。 儿童美术教育的专业化往往把儿童美术学习看成是儿童接近艺术经典的必然途径,从而忽视了儿童美术心理的自发特征。“艺术教师很容易有尽可能早地教学生中心透视法这类诀窍的倾向,它使老师显得很内行,使想尽快达到成人标准的学生感到高兴,也会给家长留下深刻印象,但是,它很快就变成笨拙的洗脑。”显而易见,儿童美术教育家在目睹了实验心理学关于形状知觉、图形记忆与外在刺激条件的研究成果后,会更加坚定利用美术手段促进儿童上述方面发展的信心,于是也就出现了旨在训练儿童专门化形状知觉与形状记忆能力的教学内容,如儿童写实绘画训练,原本是借用了一种艺术式样的普通美术活动,由于教师偏颇的教学理念,即要刻意强化儿童对客观形状知觉记忆的刺激条件,结果出现了固定僵化的儿童美术教学内容与机械死板的训练模式,使儿童陷入被动的苦恼之中,尽管儿童所画的形象与客观实物越来越像,但其自主表达的能力却越来越差。因此,有美术教育家认为:“发展知觉能力和肌肉运动能力可为儿童绘画奠定重要基础,但是,美术活动中的技能操作不是知觉能力与运动能力的简单相加,如果排除了有关理解、想象和情感兴趣等其它心理因素,而一味希望通过专门化的感知训练来达到发展儿童美术心理的目的,可能会让儿童付出惨痛的代价。” (二)不同知识观的美术教育对儿童美术心理发展的影响 “幼儿心灵的成长在最好的情况下也是一个脆弱的过程,很容易受到在错误的时间灌输的错误内容的干扰,在艺术及其他教育中,最出色的教师并不是将自己的所知倾囊相授,而是凭着一个优秀园丁的智慧、观察、判断,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帮助。”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必须通过美术知识来实现,这其中包括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获得的美术知识。传统的发展心理学认为,“在专门组织的感觉训练的条件下,知觉的发展最为有效。”同时,“儿童为了正确感知图画,必须学会考虑绘画的特点,他应当掌握社会上已经形成的素描和色彩画的艺术标准。”如果从儿童的特殊才能或特殊儿童教育培养角度看,上述主张似乎并不错,但是对于普通儿童发展意义上的儿童美术教育来说,这种狭隘的美术知识观显然已经背离了儿童美术教育发展的健康轨道。 关于儿童美术的概念,在《牛津艺术指南》中,其条目的主要内容是:“如果给予儿童方法和机会,他们会用线条和色彩表达自己,或者会塑造他们能找到的造型物质,这种能发展成表现物体的素质将持续到青春期。显然,儿童的美术知识不应是专业化美术知识形态的代指,在鲁道夫·阿恩海姆看来,儿童美术“知识的根本是一个感性世界,是我们可以体验的,从一开始,儿童就试图用公开的形式表现出他的体验,这种形式的形成既受到他所接触到的并知道如何运用的媒介的制约,同时也只有用这种媒介才得以产生。”以上论述虽然没有为我们界定出明确的儿童美术知识概念,但是,正是这种模糊的表达显示出儿童美术知识的人文性特点,因为儿童美术知识不仅仅是显性的知识形态,作为人文知识,它理所当然地还具备隐喻性特征,即作为一种人的体验与表达,它不是“通过逻辑的、实证的渠道来进行的。”。只有基于这样的儿童美术知识观,儿童美术教育才能在促进儿童审美情感、发展儿童审美知觉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并使儿童美术教育成为儿童美术心理发展的外在动力。 (三)不同文化观的美术教育对儿童美术心理发展的影响 “一个民族的艺术应能在自己后代身上引起一种自豪感,这对许多少数民族来说是特别重要的,它还能使所有儿童学会尊重其他人获得的成功,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这种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会对本民族儿童美术心理产生重要影响。一个民族的儿童美术教育往往是民族美术文化价值观的体现,优秀的民族传统美术文化作为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要资源,通过具体的美术教学活动转化为具体的美术学习内容,会对儿童美术心理的发展产生相应的影响。在儿童美术教育实践中,虽然很多美术教师也把儿童的美术创造活动视为对美术形态符号(如点、线、面等造型要素符号)的认知、理解与表达过程,但是他们并没有将符号功能与创造符号的民族文化意义紧密联系起来。因为单纯视觉上的美术造型符号仅仅是关于客观实际物象的物理要素,只有这些“符号”与儿童具体的生活情景相联系,并被赋予一定的文化含义时,儿童才能真正受到良好的美术教育。 教师对美术形态要素符号所包含的文化意义存在不同的理解,势必会造成教师对儿童美术教育本体价值判断的差异。如有教师对所谓传统经典美术尊崇有加,在选择儿童美术欣赏教学内容时一味青睐世界名作,而对本地区民间的剪纸、布艺等不屑一顾,久而久之,就可能误导儿童的民族美术欣赏趣味,使其滋生出偏颇的美术欣赏习惯。当然也有一些美术教师因狭隘的民族文化观作祟,把民族美术活动内容绝对化,导致儿童误以为美术活动就是民族美术活动,甚至认为只有本民族的美术形式才配称为美术,其他民族、地域的美术文化都不是美术。这无疑也会使儿童的美术审美兴趣畸形发展,使其滋生出偏狭的民族艺术审美取向。可见,教师持有的文化价值观通过其组织实施的具体美术教育活动会对儿童美术心理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儿童美术论文:儿童美术心理研究的发展及其对儿童美术教育的启示 [摘要]传统儿童发展心理学视角下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将儿童绘画作为儿童智力发展水平与阶段的实证材料,提出了与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相对应的儿童绘画发展阶段模型,完全没有考虑儿童作为个体生命与文化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儿童美术活动的开展不是儿童知觉能力与运动能力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伴随游戏过程的广义的学习活动,儿童在把玩绘画工具,进行涂鸦游戏时,不仅认识操控了工具与材料,更是体验到了整个游戏带来的精神愉悦。同时,儿童的绘画活动必然会受到所处的特定文化环境的影响。儿童美术教育应摒弃专业化的工具价值取向,更多关注儿童自由自主表达的愿望与能力;应超越专业化的美术知识形态,尊重儿童自身对美术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应摆脱狭隘的民族虚无主义与沙文主义,既重视引导儿童欣赏本民族的优秀传统美术作品,又能放眼世界,引导儿童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传统美术文化。 [关键词]儿童美术心理;儿童美术教育;文化心理学 传统儿童发展心理学下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主要是关于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的研究,即将儿童绘画能力作为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标志,通过对儿童绘画的分析研究,为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研究提供科学的实证材料。显而易见,发展心理学中的儿童绘画阶段研究,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因为仅仅依靠对儿童绘画阶段的分析判断,还不足以揭示儿童美术活动心理现象的根本规律。 立足于生命哲学起点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首先关注的是儿童生命存在的价值,而不是儿童为艺术生存的价值。从学科属性来看,儿童美术心理研究不是直属于艺术心理学的范畴,当然也就不能简单套用艺术心理学的研究策略和方法。儿童美术心理研究的对象应是处于特定文化环境下的儿童心理问题,美术教育作为一种文化环境要素,对儿童美术心理的发生、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不仅能促进儿童美术特殊能力的发展,同时也应促进儿童情感、人格的成熟。 一、儿童美术心理研究的嬗变与发展 传统的美术心理学从毕达哥拉斯的“数的原则”到亚里士多德对“秩序”“匀称”的判断,直至“黄金分割律”标准的应用,自然科学的价值判断在审美研究领域被推崇到了极致。这种建立在自然科学方法论基础上的美术心理学,在决定论和还原论的主导下,一直试图在复杂的美术活动中探寻永恒的心理客观规律,不论是在生物学、生物化学支持下的“实验心理学派”,还是其后受物理学影响的“格式塔心理学派”,都成为美术心理学的奠基理论,使美术心理学沿着科学化的方向走到了今天。 建立在儿童发展心理学基础上的儿童美术心理学研究,其重要的标志性研究是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罗恩菲德的绘画发展理论之间存在着惊人的对应性,这种明显的对应性证实了以儿童画作为思想标志探索儿童思维发展的可行性”。在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学说的影响下,1927年英国心理学家里德发表了他的“儿童绘画发展阶段说”,首次把儿童绘画发展分为“涂鸦期”“线描期”“叙述的象征期”“叙述的写实期”“视觉写实期”“压抑时期”“艺术复活期”7个阶段。同时,他与罗恩菲德同时提出了儿童绘画发展的“直线型”模式,认为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随着儿童智能不断成熟而成长的“直线型”发展过程。 然而,到了1978年,在美国“u型行为发展会议”上,儿童发展心理学家们开始提出儿童心理的“u型”曲线发展模式,认为儿童绘画是一个有峰谷曲线变化的发展过程。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英国、美国有关学者在这一研究基础上更是提出了“多轴媒体表现说”,认为“不同儿童在同一阶段的绘画会呈现不同风格,而且文化环境因素往往决定绘画能力的发展,儿童在社会文化资源和日常生活中受到环境文化影响,所以,不同民族、地域文化会影响儿童绘画的知识认知和形式表现。”可见,当今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已从单学科走向多学科,从关注儿童个体发展走向宽阔的社会文化领域,儿童美术心理的发展不仅与美术教育具有直接的关系,而且与民族文化之间具有重要的关联。 二、传统儿童美术心理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儿童美术心理作为儿童个体生命现象,不仅反映出儿童生命存在的本真,同时也折射出儿童作为社会文化存在的特征,儿童美术心理活动自然离不开美术知识形态,而且必然地受到美术审美心理结构以及社会文化结构的影响,所以有关儿童美术心理的研究不仅会涉及儿童美术活动的生理与心理机制问题,也会涉及美术知识与审美情感问题,同时还会涉及儿童美术心理发展中环境文化影响的问题。 (一)关于儿童美术活动的生理与心理机制问题 如同人类存在语言模式的生物发展结构一样,人在发展过程中也可能存在着审美发展结构,人的审美经验甚至在儿童使用蜡笔、颜色之前就已经开始了。研究生命发生基础的生物学理论一直是研究儿童美术心理发生问题的重要理论依据。“儿童作为生命发生体,天生就携带着一种先天性的‘自然结构’和图式,这是儿童与生俱来的一些审美心理原感。”传统儿童发展心理学基础上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立足于儿童物质生命的本原,对儿童美术心理中的视知错觉和生理变化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而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基础上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则立足于儿童的社会文化属性,对儿童美术心理中的文化符号认知理解和体验问题情有独钟。 “心理学是否是纯自然科学,是否应当列入生物科学的范畴,这应当是一个应该继续讨论的学术问题。心理学也可以应用比较法,通过和各级动物的比较,来进一步说明人的有关心理现象,但是,无论如何,绝不应该把人的心理机械化和生物化。”建立在儿童生理成熟机制上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把儿童美术活动能力首先归于其生理机制的成熟,特别是有关儿童美术技能研究的生理成熟论者往往把幼儿手腕、手掌大小、肌群及手臂肌肉发达程度作为儿童美术心理发展的主要原因,并且把美术活动有形的结果视作衡量儿童美术动作机制成熟的重要标准。其实,通过美术活动结果来判断儿童生理机制发展水平,往往会让研究者过分相信儿童美术动作技能的“记录”功能,但事实是,对于那些有动作技能不良记录的儿童,之所以没有表现出美术能力,往往不是因为他们的手臂、手眼协调机制没有达到成熟水平,而只是由于缺少有关经验而已。比如“发展知觉能力和肌肉运动能力可以为临摹几何图形提供必要基础。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符合逻辑的。与此相反,我们认为上述研究所得结论也未必完全正确,因为,他们(研究者)把临摹几何图形的能力看成只不过是知觉能力和运动能力的相加,这显然是不够的。”传统儿童发展心理学忽视儿童美术活动特有的整体性,仅仅把儿童绘画视为一种感知意义上的心理现象,而非多元因素作用下的学习过程。尽管以格式塔心理学为代表的传统儿童发展心理学认为知觉感官的功能同样具有抽象、推理等理解上的意义,但是儿童美术活动毕竟不是一种单纯的视知觉心理现象,仅凭这些“儿童知觉感官功能的抽象、推理”显然不能让儿童顺利完成复杂的美术活动任务。 传统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由于固守实验、实证的方法研究儿童美术活动中的生 理心理机制,所以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把儿童绘画作品作为“试纸”,试图依此判断儿童智力水平的现象。如20世纪60年代流行于美国的“画一个人”的测量工具,它旨在依据儿童画中出现的细节详尽程度来判断儿童对环境认知的水平,让心理学家由此断言:“那些虽然在纸上自由画出一些符号,但还没有能力画出‘封闭形状’,或是不能将自己在纸上所画的符号与他们周围环境之间联系起来的儿童,可以看作是三岁儿童的智力水平,在三岁年龄阶段,这样的绘画水平是正常的。”时至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在我国还依然能够看到当年美国“画一个人”测量的影子,如当下我国长期热度不减的“少儿美术考级”,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儿童美术心理测试。 (二)儿童美术心理研究中的知识与情感问题 “人不仅在其本质上是乐于求知的,而且人的生命、全部现实生活也是由知识所建构的。”从儿童美术的发生看,游戏是儿童美术活动的重要原生形态,如果说艺术是游戏的一种形式,那么儿童的游戏就是一种艺术形式。知识既然是认识和经验的总和,那么儿童美术活动的知识就应包括对游戏中物质媒介操作的经验与相应的内心情感体验。儿童美术活动不是狭义的艺术专业化的生产或欣赏活动,而是伴随游戏过程的一种广义的学习活动,所以它一方面涉及非专门化的宽泛的造型艺术知识,另一方面涉及游戏活动规则以及由实践操作引发的认知理解行为,即当儿童把玩绘画工具,进行涂鸦游戏时,不但认识操控了工具,同时也体验了整个游戏所带来的精神愉悦。 由于传统儿童美术心理研究过分强调儿童美术活动的有形成果,强调儿童美术知识的所谓专业化,因此就难免使自身在儿童美术知识认知与情感表达之间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他们一方面认识到“现代绘画方法确实给儿童提供了表现其心理活动的机会”,使儿童能够不受传统技法知识的束缚来自由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又担心儿童这种自由表达“不仅鼓励了那些所谓的自发笔画和因一时冲动而闪现出的形象的大量出现以及由混乱不整的色彩所组成的粗糙的艺术品的大量涌现,而且干扰了受视觉控制的形式的准确性。粗糙的画笔以及滴色的油笔,仅使儿童们创造出某种片面地表现他的心理状态的画。”他们看到了传统写实主义艺术观念下技法训练的弊端,“传统方法就是让儿童用一支削尖了的铅笔一味地把模特描摹下来,”因此使儿童受到了束缚,但同时他们又主张“阻止儿童运用艺术品去再现他所观察到的现实”。由此可见,传统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在尊重儿童自由表达与维护经典美术知识的权威之间徘徊不定。 其实,如果我们摆脱经典艺术知识观对儿童美术心理研究的约束,从儿童美术活动的生命价值出发看待儿童美术活动中知识的个体经验特征,就可以避免上述矛盾,因为如果心理学也是科学,它就要研究被人们认为是主观的、个别的、偶然的现象,并且不能否认它们的合规律性。 (三)儿童美术心理研究中的民族文化影响问题 心理现象是由社会活动、自然环境及社会活动和自然条件所产生的概念等建构而成的。时至今日,虽然科学实证方法仍然是包括儿童美术心理学在内的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途径,但是,“科学如果没有社会环境的需要和刺激,是不可能得到发展的”。受实验心理学科学实证观的影响,传统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一直忽视儿童所属民族文化对儿童美术活动产生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美国康达尔大学家庭研究与人类发展学教授w.l.布雷顿曾充分肯定儿童美术发展阶段理论的价值,认为“在美术的发展上,世界各地的儿童似乎都遵循着一条共同的规律,他们都是按照上述的美术阶段发展的。我们曾经收集了另外一些国家的儿童绘画,像巴基斯坦、巴西、埃及、印度、乌拉圭、日本以及许多欧洲国家等,从这些国家的儿童画中也发现了同样的情况。由此可见,儿童早期的美术作品所采取的形式在世界各国都是相似的,其差异仅在于画面上所反映的内容有所不同,这些差异不是因为各国文化的不同所造成的,明确地说是因为儿童在绘画中所反映的各国不同的风土人情所造成的。”从以上论述我们不难发现,当“风土人情”没有作为文化要素进入儿童美术心理研究时,儿童早期绘画被认为都是相似的。 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心理学则认为某一文化语境制约着语境环境内的人对刺激的反应,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符号表象系统,“人的心理尤其是高级心理活动主要是符号活动,是创建或制造、运用、操作符号的过程。”照此观点,儿童美术心理活动同样应该是儿童在一种特定文化环境中的符号认知与操作过程。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发展心理学研究者张增慧、林仲贤合作开展了3-6岁壮族与蒙古族儿童颜色爱好的研究,结果表明:受所属民族文化的影响,不同民族儿童对颜色的爱好具有差异性。此研究结果为我们认识民族文化与儿童美术心理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支持。进入本世纪后,世界各国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进一步表明:“文化的因素将决定绘画能力的发展,儿童从社会文化资源、日常生活中学习绘画……即使共属同样的文化传统,地区环境的因素也会影响儿童的认知及绘画表现。” 三、不同价值观、知识观与文化观的美术教育对儿童美术心理发展的影响 “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具有决定作用,遗传只提供儿童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而教育则规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现实性。”不同教育观念下的儿童美术教育直接影响着儿童美术心理的发展。我们认为,儿童美术心理研究与儿童美术教育研究的重要区别与联系在于:前者是针对儿童美术心理现象的事实问题进行归因分析;后者则是从社会要求出发,在明确儿童美术教育价值、目标的前提下,通过对儿童美术现象的分析研究来检验美术教育内容、过程与方法的有效性。当然“这并不是说,心理学不是实验教育学的一个必要的参考因素,而只是说,实验教育学所参考的问题不同于心理学的问题。实验教育学的问题所涉及的不是儿童一般的和自发的特征和智力,而是有关的教学过程对于这些特征所产生的变化。” (一)不同价值观的美术教育对儿童美术心理发展的影响 正确看待幼儿原始美感的发生以及遗传基因的文化属性是儿童美术心理研究的重要哲学起点。“卢梭要求把儿童当做儿童对待的观点是应该加以检讨的,因为儿童不仅是一个‘儿童’,而且还确实是一个‘人’,儿童的活动不仅是‘儿童的活动’,而且还是‘人的’活动。看不到‘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差别是错误的,但是,看不到‘儿童’与‘成人’之间作为‘人’而存在的共同性也是不对的”。正是受卢梭的影响,传统儿童美术教育家往往在“保持儿童艺术天性”和“适时美术教育干预”之间摇摆不定,就连著名的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博士也不例外。在她看来,“没有什么绘画的进阶练习能引人达到艺术创造,儿童的绘画是依自己的情感制作,就象促进自己的语言的成熟一样,儿童的努力是自发的,因此她坚信儿童绘画是不可教的,但是她又以激烈的语言谴责当前学校展出的那些具有‘自由画’儿童期特色的可怕的美术作品,她认为心理学家收集、观察,并加以分类的‘幼儿心理的文件’,其实不过是智能上不法的可怕表现而已,‘它们显示出儿童的眼睛未受过训练,手是迟钝的,心对于美 丑同样地无感觉,真假不分’。”蒙台梭利顺应儿童的自然成长,确认儿童的努力是自发的,但是又惧怕儿童因缺失训练而变得美丑不分,同时把这种现象归罪于心理学家,显然有失公允。 儿童美术教育的专业化往往把儿童美术学习看成是儿童接近艺术经典的必然途径,从而忽视了儿童美术心理的自发特征。“艺术教师很容易有尽可能早地教学生中心透视法这类诀窍的倾向,它使老师显得很内行,使想尽快达到成人标准的学生感到高兴,也会给家长留下深刻印象,但是,它很快就变成笨拙的洗脑。”显而易见,儿童美术教育家在目睹了实验心理学关于形状知觉、图形记忆与外在刺激条件的研究成果后,会更加坚定利用美术手段促进儿童上述方面发展的信心,于是也就出现了旨在训练儿童专门化形状知觉与形状记忆能力的教学内容,如儿童写实绘画训练,原本是借用了一种艺术式样的普通美术活动,由于教师偏颇的教学理念,即要刻意强化儿童对客观形状知觉记忆的刺激条件,结果出现了固定僵化的儿童美术教学内容与机械死板的训练模式,使儿童陷入被动的苦恼之中,尽管儿童所画的形象与客观实物越来越像,但其自主表达的能力却越来越差。因此,有美术教育家认为:“发展知觉能力和肌肉运动能力可为儿童绘画奠定重要基础,但是,美术活动中的技能操作不是知觉能力与运动能力的简单相加,如果排除了有关理解、想象和情感兴趣等其它心理因素,而一味希望通过专门化的感知训练来达到发展儿童美术心理的目的,可能会让儿童付出惨痛的代价。” (二)不同知识观的美术教育对儿童美术心理发展的影响 “幼儿心灵的成长在最好的情况下也是一个脆弱的过程,很容易受到在错误的时间灌输的错误内容的干扰,在艺术及其他教育中,最出色的教师并不是将自己的所知倾囊相授,而是凭着一个优秀园丁的智慧、观察、判断,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帮助。”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必须通过美术知识来实现,这其中包括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获得的美术知识。传统的发展心理学认为,“在专门组织的感觉训练的条件下,知觉的发展最为有效。”同时,“儿童为了正确感知图画,必须学会考虑绘画的特点,他应当掌握社会上已经形成的素描和色彩画的艺术标准。”如果从儿童的特殊才能或特殊儿童教育培养角度看,上述主张似乎并不错,但是对于普通儿童发展意义上的儿童美术教育来说,这种狭隘的美术知识观显然已经背离了儿童美术教育发展的健康轨道。 关于儿童美术的概念,在《牛津艺术指南》中,其条目的主要内容是:“如果给予儿童方法和机会,他们会用线条和色彩表达自己,或者会塑造他们能找到的造型物质,这种能发展成表现物体的素质将持续到青春期。显然,儿童的美术知识不应是专业化美术知识形态的代指,在鲁道夫·阿恩海姆看来,儿童美术“知识的根本是一个感性世界,是我们可以体验的,从一开始,儿童就试图用公开的形式表现出他的体验,这种形式的形成既受到他所接触到的并知道如何运用的媒介的制约,同时也只有用这种媒介才得以产生。”以上论述虽然没有为我们界定出明确的儿童美术知识概念,但是,正是这种模糊的表达显示出儿童美术知识的人文性特点,因为儿童美术知识不仅仅是显性的知识形态,作为人文知识,它理所当然地还具备隐喻性特征,即作为一种人的体验与表达,它不是“通过逻辑的、实证的渠道来进行的。”。只有基于这样的儿童美术知识观,儿童美术教育才能在促进儿童审美情感、发展儿童审美知觉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并使儿童美术教育成为儿童美术心理发展的外在动力。 (三)不同文化观的美术教育对儿童美术心理发展的影响 “一个民族的艺术应能在自己后代身上引起一种自豪感,这对许多少数民族来说是特别重要的,它还能使所有儿童学会尊重其他人获得的成功,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这种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会对本民族儿童美术心理产生重要影响。一个民族的儿童美术教育往往是民族美术文化价值观的体现,优秀的民族传统美术文化作为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要资源,通过具体的美术教学活动转化为具体的美术学习内容,会对儿童美术心理的发展产生相应的影响。在儿童美术教育实践中,虽然很多美术教师也把儿童的美术创造活动视为对美术形态符号(如点、线、面等造型要素符号)的认知、理解与表达过程,但是他们并没有将符号功能与创造符号的民族文化意义紧密联系起来。因为单纯视觉上的美术造型符号仅仅是关于客观实际物象的物理要素,只有这些“符号”与儿童具体的生活情景相联系,并被赋予一定的文化含义时,儿童才能真正受到良好的美术教育。 教师对美术形态要素符号所包含的文化意义存在不同的理解,势必会造成教师对儿童美术教育本体价值判断的差异。如有教师对所谓传统经典美术尊崇有加,在选择儿童美术欣赏教学内容时一味青睐世界名作,而对本地区民间的剪纸、布艺等不屑一顾,久而久之,就可能误导儿童的民族美术欣赏趣味,使其滋生出偏颇的美术欣赏习惯。当然也有一些美术教师因狭隘的民族文化观作祟,把民族美术活动内容绝对化,导致儿童误以为美术活动就是民族美术活动,甚至认为只有本民族的美术形式才配称为美术,其他民族、地域的美术文化都不是美术。这无疑也会使儿童的美术审美兴趣畸形发展,使其滋生出偏狭的民族艺术审美取向。可见,教师持有的文化价值观通过其组织实施的具体美术教育活动会对儿童美术心理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儿童美术论文:交给儿童开启美术之门的金钥匙 ——引导儿童对美术语言的认识与创新运用探究 关键词: 美术语言 情感 视觉 创新运用 如今的美术教育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人们也清楚地认识到美术教育是提高儿童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有关搞好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观念在不断地更新发展。在美术教育中,目前提得最多的就是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现今的美术课堂,创新似乎成了一个永恒的话题,的确我们的社会需要创新,未来的社会接班人需要有创新意识。创新会使一个民族充满活力;创新会使人处于竞争位置的主动;创新会促进儿童思维的活跃性,能发展儿童的多方面的才能。 在美术教学中,我们总希望学生通过美术学习能具有良好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然而我们要怎样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来提高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呢?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在我出示示范作品或其他学生的优秀作品时,学生总会发出“哗哗”的惊叹声,而我请他们说说这画漂亮或好在哪里时,他们又说不出所以然。在课堂作业中很多学生习惯于临摹书上的示范画,当老师一再强调要自己创作时,他们的作业也往往显得单调乏味。分析原因,很多人认为是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或态度不端正。然而是否如此呢,我们又该怎么做呢?当然面对这样的现象我们不可不分析原因就武断地下此结论,我们知道每个儿童至小就喜欢随意涂鸦,往往还乐此不疲。但却有不少的儿童在学习中逐渐失去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原因又是什么呢?由于儿童在一定的时期其动手能力和对美术的认识水平没有提高,达不到一定的层次时,他们就不能坚持美术学习,对美术的兴趣和热爱就会随着年龄一天天的增长而减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也就无从谈起了。显然在儿童的美术学习中若要保证学生不断的学习兴趣就应从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对美术的认识水平着手,只有儿童对美术学科知识的把握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时才能有良好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表现。我们认为最直接影响儿童动手能力和对美术的认识水平的关键是:他们是否理解和掌握了一定的美术语言。掌握一定的美术语言是进行美术的创作与评价的前提和基础,是打开艺术大门的钥匙。同时,掌握一定的美术语言,也将会有助于培养儿童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提高儿童的创新意识。我们也曾对部分学生作过咨询,发现美术创作能力强的学生明显比创作能力较弱的学生知道的美术语言要多;在进行作品欣赏时也能初步运用美术语言进行分析评价。对于传统的教学观念,美术课堂教学只注重专业化的知识和技能的反复训练,导致儿童在表现方法上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久而久之也必然抑制了儿童动手能力及个性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发挥。新的教育理念要求对儿童的教育是让儿童快乐地学习,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指导,我们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加强美术语言的认识与创新运用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在实践中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美术语言的认识与创新运用,让学生灵活理解和运用相关的美术语言与技能,让学生乐于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加强学生的批判、欣赏能力,并尝试以恰当的美术语言进行美术创作和对美术作品大胆地分析评价。在美术创作中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增进其对物质世界和自然现象与美术特质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以引导儿童认识和理解一定的美术语言,并进行合理创新运用为主线开展教学探究。具体操作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引导儿童对美术作品中美术语言的认识与理解 一切美术作品的制作都必须通过对美术语言的运用才能得以完成。我们创作一件美术作品需要美术语言,否则不管我们是要创作好一件美术作品还是要对美术作品进行正确的欣赏都将无从谈起。针对儿童面对优秀作品时只会赞叹,而说不出具体原由,创作时始终只能停留在涂鸦状态的现象,我们不妨想想,他们掌握和理解了多少相关的美术语言呢?在美术创作中,任何一件美术作品它都有其一定的表现技法和形式。这些技法和表现形式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也就是相应的美术语言。那么我们首先要让儿童在美术学习中认识和理解一些美术语言。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各种美术作品引导儿童欣赏,认识什么是美术语言,有哪些美术语言。美术的语言一般由形状、线条、色彩、纹理等因素构成,它们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巧妙组合,创造出各种各样、千变万化的视觉形象,表达丰富复杂的客观物象与思想情感。从广义上讲它又可分成构成因素的美术语言和构成原理的美术语言两大类。在教学中我们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水平采取相应的侧重教学。 1、侧重构成因素的美术语言的认识 教学中出示优秀的儿童美术作品,让学生找一找作品中有哪些构成因素。如:点、线、形状、色彩、结构、明暗、空间、材质、肌理等。这些是作品中呈现其基本形象的美术语言,让学生理解这些美术语言,并鼓励学生在作业中发挥自己的个性,大胆运用这些构成因素进行表现,允许学生的差异性。对于同一种构成因素的语言,不同的学生或表现材料、工具不一样最终表现出来的效果也会是不同的。拿线条语言来讲,假如画一个杯子,当我们拿起笔在纸上描绘它们时,笔痕一出现在纸上,就开始了从实物向视觉形象的转化过程。杯子在画面上变成了由线条构成的形状结构。由于使用的工具不同、颜色不同、粗细不同、深浅不同,各种线条也就表现出不同的韵味与视觉效果。在众多的作品欣赏中,很多作品都对同一物品进行表现,所采用的表现语言也各有不同。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作品观察、分析,对比它们所表现出来的韵味与视觉效果有什么不同。如在上第八册《蔬果写生》这一课时,先安排学生欣赏几幅优秀的静物写生作品,了解作品中涉及到呈现物象的基本构成因素:在作品背景衬布的表现上有的用重叠的线;有的用随意而密集的点;有的用单一而灰暗的颜色,也有的用多种而鲜艳的颜色;还有的用树皮印制等。在欣赏中学生对不同的形象效果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理解了画面中形象语言的作用。在这样的认识与理解学习中也为学生的作业和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侧重构成原理的美术语言的认识 构成因素在形成一件完整的作品时也必将反映出一定的美术构成原理。如:多样统一、比例、对称、平衡、节奏、对比、和谐等。在欣赏优秀作品时,引导学生找一找作品中用到的构成因素,在这些因素中又体现了哪些构成原理。如在一次六年级的欣赏活动中,在教室里布置了大量的美术作品,有泥塑的,有素描画,有色彩画,有废旧材料的工艺品等。首先让学生观察欣赏美术作品,然后请学生说说这些作品中用到了哪些材料和技法。学生在观察中做到细致认真,很快能说出作品中所用的材料和技法。而后又要求学生每个人选取两件不同的作品,说说这两件作品所涉及到的构成原理的美术语言有什么不同,它们所表达出来的感觉又有什么不同。其中有一学生选择了一件建筑线描速写和一件色彩静物作品,他对两幅作品作了一些分析:线描作品中主要是通过线条来表现物体,线条的疏密、粗细体现了一种节奏感,画面给人轻松而愉快的感觉。另一幅作品主要是通过色彩来表现的,作品中最亮的色彩接近于白色,最深的接近于黑色,另外还有橙色和少量的红色与较多的不同层次的蓝绿对比,形成强烈中有柔和的对比,使人看到这幅作品有一种阳光灿烂的感觉。 在美术活动中多引导学生对作品作分析比较,谈谈自己的感受,使学生逐渐关注对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潜移默化中掌握了更多的美术语言,评论时也能初步运用适当的美术用语进行评价。当然,对于美术语言的掌握不同阶段的学生要有不同要求。如低年级学生注重认识和理解一些简单、基本的美术语言,如,点、线、形状、对称等;高年级可认识理解明暗、肌理、节奏、和谐、平衡等,并能试着把这些用于欣赏评价和创作中。 二、引导儿童在美术作品制作中对美术语言的创新运用 美术语言的表现手法没有一成不变的,只要敢于尝试就会有更多适合表达我们内心情感的新的表现方法。作为教师,主要任务就是要教给学生如何创造性地运用各式各样的绘画语言的方法以及思维方式。在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对美术表现语言进行创新运用,让学生以更充分、更准确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事物的感受,展示自己的个性。 1、多向训练,增强美术作品表现语言的丰富性。 (1)表现形式拓展训练 比如绘画中在线条的运用上,我们启发学生用线的扩展与重复、重叠与交错、粗细与轻重、深浅与疏密的不同感觉表现不同的事物。在作业中也可自行创造线的表现形式。我们还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发现线条语言中的一些基本因素。比如让学生观察室内,可以发现许多不同的线条与线条组合:粗犷的大结构线条、精致的局部线条、优美柔和的起伏线条等等。在各种各样的线条中,有的疏散、有的密集。还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各种线条是如何结合、交叉在一起的。在学生独自观察与感受的基础上,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用线条去进行表现,就可以表现出有不同特点的视觉画面,可以避免学生刻意模仿的痕迹,培养出学生的独特个性。学生对这样的训练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经过大胆的尝试,有的很有创意地创造出排线、丁头弧线、不规则的十字网线、弧状交错线、多向散状交错线等。 (2)材料、技法活用训练 在通过多种材料和多种技法的运用学习以后,启发学生收集各种废旧材料,利用材料的不同质地、纹理表现出不同的肌理,不同形式感的艺术效果。在儿童美术创作中,还可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手法来制作。如:涂、吹、压、印、洒、揉、擦、刻、刮、粘、刷、染……学生在这样的创新尝试中也表现出了极大的积极性,也非常活跃,在多种方法的运用中学生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创新能力,在制作中似乎每个人都要做到表现手法和形式与众不同。如在上半年的四年级里我们安排一节综合制作课,让学生收集各种树叶等材料,在作业中有的学生用树叶剪贴,有的用树叶、纸团等印制,有的结合牙刷喷印……在制作中学生表现得很投入,积极运用多种材料和方法进行组合表现。从学生的作品中能真正感受到他们的童趣和天真。 (3)突破定向思维训练 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对曾经描绘过的对象进行再创造。比如可以让学生改变视角重新表现,可以运用放大、简化、变形、变色等手段,对已经描绘过的对象或画面进行处理,从而获得全新的视觉效果。如在六年级中,我引导学生对学期初的线描画《亭子》试着用水粉层层叠画的方法来表现亭子。五年级中我引导学生对人物作夸张、变形等造型尝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时时都感受到新的学习点,也表现出比较高的学习热情。 2、实地写生,增强学生表现语言的个性和创新性。 (1)在美术活动中多组织学生实地写生 在写生中让他们认识与了解被描绘对象的形状、比例、结构、色彩、特征、质感……指导学生去观察、感觉、触摸、测量、体验、比较,从而把握对象的特征,为更好地表现对象打下基础。在学生感受对象时,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由此每个儿童依据自己的独特感受选择相应的表现方法和语言,也必将与别人的表现形式有差别,从而体现出独特的个性。 (2)鼓励学生作一景多画 比如画静物或画风景,尝试用不同的美术语言去表现,并对不同的语言表现结果进行对比,感受与认识不同效果的不同特点。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拓宽学生的表现能力,为创造性的表现奠定基础。如在风景写生时,选好一处风景后,我们带领学生先画一幅线描风景,再对这一风景画一幅色彩风景。在作画中让学生明白线描画主要以线来塑造形象,强调对线条的疏密、粗细、曲直等方面的组织和运用;色彩画主要是靠色彩来塑造形象,是强调对色彩的明暗、冷暖等方面的运用来表现的。 三、引导儿童从美术语言上对不同作品进行分析评价 让学生学会欣赏美术作品是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美术语言的重要途径。教师通过组织欣赏活动加强儿童在美术作品欣赏中努力用恰当的美术语言对作品进行解说和评价。其欣赏活动主要有: 1、组织课堂作业欣赏 作业完成后可以以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向同学展示,如专门的展览会或是现场展示等。要求学生运用适当的美术语言对作业进行解说和评价,说说画面中表现出什么样的情感。教师通过指导和启发,使其学会观察、分析画面中物体的形状、比例、色彩及组合关系等,扩大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求知欲与表现欲,树立起学生的信心。从而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提高欣赏能力与审美情趣。在欣赏中也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同可以有不同的侧重。 (1)、侧重教师示范性评价 教师是受过一定专业培训的教育者,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在评价过程中带有成熟的、理性的、全面的观点和看法,在分析作品的能力上具有合理性。对作品的评价中教师应适时作一些示范性评价,这样在无形中引导学生掌握评价作品的方法。当然教师也应在适时对学生的评价给予补充与修正。如:学生评价“这张画的色彩配得很好看”,这时教师应补充道“因为这张画用深底色衬托,使画面中的景物更醒目,所以色彩效果强烈”。又如在第八册风景画《路》的作业中,学生评价发现画面中的房子、树近的小,远的大,是不好看的,而反之则好看。那么教师要补充评价这是“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使学生真正理解其中的原因,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表现力,也能在潜意识中引导学生在评价时注意评价语言的规范化。另外,教师适当对学生的评价给予鼓励和表扬,将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侧重学生自评、他评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跃跃欲试,都想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教师应尊重信任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学生在自评过程中充分阐述自己的想法、创作动机及画面中的优缺点。学生的他评,即让其他同学来评价,是对自评的补充,同时也是对作品的具体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另一种看法。学生自评与他评是学生从自己的角度进行评价,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在这过程中,教师能更深一层地了解学生的想法、观点,把握不同的学生对美术语言的接受能力,从而促进师生双边活动,更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2、开展专门的欣赏课 在对于有一定欣赏能力的班级,教师注意收集大量的美术作品,进行适当的分类,可以按同类题材、相同技法或同一画种等分类。在课堂中开展专门的欣赏课,让学生了解各种不同的画种和不同的表现方法,从中体会美术表现语言的丰富性,学会用正确的眼光去看待美术作品,要求学生试着从美术语言的角度对作品进行评价和分析。我们在欣赏课中有时让学生口头作欣赏讨论,有时根据具体情况要求学生写成书面的形式,然后大家交流。学生在欣赏课中都能积极投入到欣赏学习之中来,表现也非常活跃,从中也尝到很多乐趣。 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要不断启发学生能在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运用欣赏性美术术语进行交流,对美术作品作评价和分析。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使学生之间更好地达到情感的交流,也能丰富学生的情感。 四、成果分析 在一年有余的时间里,我们在本校美术课堂教学中进行的引导儿童对美术语言的认识与创新运用的探究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学生对美术的学习有了很大的转变,以前喜欢绘画而苦于画不好画的同学现今常常有好作品在学校展示,也常在各大赛获奖;以往调皮、喜欢捣乱的学生也积极投入到美术学习中来,有的还要求课余参加美术兴趣小组。学校整体美术学习氛围也有了较大的好转。在教学中,学生能从中体会到美术学习的快乐,我们教师也享受到了很多的乐趣,感受到为人师的欣慰。 总之,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定的美术语言,学会欣赏美术作品。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也应该教给孩子掌握打开美术知识大门的钥匙的方法,不只会简单模仿。在作业和作品的制作中,让学生多作美术语言的创新尝试和综合运用,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及学习过程,激起他们不断的学习兴趣,以更好的培养和提高儿童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儿童美术论文:有关儿童美术教育的人文思考 摘要:探索和建立我国社会主义21世纪的教育目标,是美术教育界共同关心的大事。有识之士认为“一个现代代的未来人,要有知识,才干,有开拓的思想和创新的精神。”这种观点反映了美术教育界对儿童人文教育的关注。儿童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儿童积极的情感及态度,发挥想象力。新世纪的儿童美术教育需要社会全方位的关怀,以人文精神为主线的美育是现代美术教育的主要特征。 一、儿童美术教育研究的背景 (一)时代所需的人才 未来社会是一个开放的、充满竞争的社会,竞争的核心:是否拥有高素质创造型人才。探索、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无论是在今天和明天的社会,如果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很难在充满竞争的社会里立足。进入21世纪,“以人为本,以培养综合性人才为宗旨”的现代教育思想越来越深入人心,这就迫切需要我们改革传统教育中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递式教学,研究新时期的素质教育,注重情感、态度,注重探索、创造的开放式教育。 (二)儿童早期的艺术教育 情感源于艺术的锤炼,创新的精神源于对个性的尊重,而这些应是在儿童早期就撒播下的种子。自古以来,艺术作为生命的表现同它显著的感情效果和多样的社会机能,一直被视为有效的教育手段。孔子作为“万世师表”的大教育家,“游于艺”就是他重要的教育主张。时任中国教育会会长的蔡元培先生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著名观点,他“提倡美育,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刻、绘画、文学里找到他们遗失的情感。”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教育论》中就曾提出“儿童学习艺术应该是为了发展优美的感情,不应变为手艺。” (三)儿童美术教育的功能 儿童美术教育在现代中国对于相当一部分人来说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儿童积极的情感、态度,有利于儿童想象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儿童主体性品质和创新精神,特别是美术教育中注重对儿童个性和创造性潜能的开发,这是对人的发展最有价值的贡献。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儿童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门类始终在促进这一理想的实现。 童年的记忆使人刻骨铭心,因为个体早期生命经验的存在,组成的儿童种种涂画行为。根据陈鹤琴先生的研究发现,并断论:“没有一个儿童不喜欢涂画,儿童画是随着他的身心发展而发展的,与儿童的感觉、知觉、动作、骨骼、语言及思维等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同时也受着生活与教育实践的影响。儿童有运用符号表达情感的天赋,儿童的涂画和他们的精神世界总是相宜的。”前苏联教育家认为,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心灵”,让人自由成长,让想象自由飞翔,让心手合一,让色彩写在每一个孩子的脸上,即便是儿童美育的灵魂! (四)儿童美术教育中的现状 然而,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市场经济的深化,教育备受冲击,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以及教育功利主义价值观不可避免地波及到儿童,儿童自出生的那一天就被置于一个由几千年的文化发展造成的复杂的文化社会结构中,他们还没具备抵御能力时却被成人所异化。在转型的现代社会中,成人对于生存和名利的压力无形中波及到儿童,使得本是最具人格陶冶感化作用的儿童美术教育被扭曲。有些家长和成人出于对儿童非理性期待,各种蜂拥而至,以盈利为目的的比赛,以及仅以技能技法为基础的培训等,致使儿童绘画中迎合和模仿的现象比比皆是。 曾几何时,儿童美术失去了它的情感色彩。台湾画家、作家、儿童美术教育家席幕容在她的《画出心中的色彩》一书中说:“应该让孩子在没有任何竞争压力下好好地度过一个快乐的童年。所以我不喜欢看儿童画展,更不爱看有大小奖状罗列的儿童画展……观察自然对于儿童不但是一种享受,还是一种资料的储存,一个处心积虑要先人一步的生活的开始,他已不再是儿童,或者说,他心中有一部分已不再是儿童了。”尽管席幕容此言看似偏激,但那确实是出于对儿童心理的感受与想象。鲁迅说:“杀死了今天也就杀死了明天,”一旦发生了席幕容所说的那种对儿童心理扭曲,“儿童画”也就失去了意义,也就没有所谓的鲜活的色彩。 (五)儿童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一些人文主义教育家便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指导思想,并主张重视美育,当时著名的教育家维多里诺正是因为看到了中世纪教会教育压抑人个性的那一面,才给自己创办的学校取名为“快乐之家”,并在学校的墙上饰以儿童游戏的绘画,以激发儿童的热情。 上个世纪90年代处一场有关“人文精神”的讨论在我国展开,它直截了当地触及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生存意义与价值,涉及了社会思想、道德、精神、文化和教育的发展问题。虽然,“人文精神”是由文学界提出来的,但很快就超出了文学界,而成为众多学术界人士所关注的问题。现代教育的人文意义与价值及精神在教育中的体现是以人生为目的,人生理想、意义为核心,继而延伸到知识、道德、审美等各个方面的。 我国儿童美术教育由于受到功利主义教育观的影响,教育的基点定位在知识和技能的层面,儿童感受到什么,有什么情感体验,他们喜欢怎么表达,这些问题往往被忽略,它的定位更多的是促进儿童心理走向成人心理的转换。当然,这种转换是需要的,但却不是唯一的。在美术活动中,感性的知识转授,人性化环境的熏陶,尊重儿童的情感体验,使之内化为稳定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格。儿童美术教育亿具有的人文性质是永恒的,它始终充满了人性化的关怀和关爱。正如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福禄贝尔所言:“探究的目的根本不在要成为一名画家,探究声音和唱歌的目的也绝不是要成为一名音乐家。”儿童的画来自于心灵的图式,这个图式凝聚了早期的生命体验,让我们暂且放下头脑中固有的对儿童绘画的非理性期待与标准,放下那些功利和条条框框,和儿童一起融入绘画。在儿童的美术世界中,给一份人文关怀,给一些宽容与理解。 二、儿童美术教育需要人文教育结合 面对众多的困惑,很难说今天的儿童美术教育状况是令人满意的。谈起儿童美术教育时,很多家长和老师最关心的是“怎样教育”这一现实的问题,包括将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孩子怎样才能提高画画水平等等。但是,谁都知道,不懂得心的教育就不能有好的教育主张和方法,不懂得儿童美术教育是什么,就不可能有突出的教学效果。丰子恺先生对人文精神的教育观体现了他对美术、音乐、文学的全面精通和研究,他将人文精神的塑造贯穿于整个教育中:儿童美术教育不仅涉及到美术学、教育学、社会学、美学、历史学、艺术门类等都有广泛的涉及。以人文为主线的美术文化贯穿于美术学科中,我们转达给儿童的视觉艺术应该具有一定的价值,儿童的潜在能力是通过人文文化的感召力来释放的。 (一)正确认识儿童美术教育在儿童心目中的地位 我们从来都是和孩子从同一方面看他们的画,而且是从同一视角。我们往往忘了考虑,儿童美术教育是一个承接和释放情感的载体,儿童绘画和他的身心发展一样,有一些早期的原生态净土,在这片净土上,每个孩子都在发展着自己的个性,按自己的规律成长。儿童美术教育在儿童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神圣的位置,教师和家长应该给孩子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他们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像,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二)拓宽儿童美术视野,让儿童热爱美术 儿童美术教育是在多元文化影响下以多样性的面目出现的,是以多元文化思想渗透的、综合的、全面的审美文化教育,“美是生活”,生活中到处有美的事物。传统的美术课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绘画及技能的培养上,使原本应当丰富、生动活泼的美术课,变成了机械的模仿和乏味的操作训练。美术不应当局限于课堂中,课堂造成了儿童部分个性的缺失,束缚了他们的想像和创造,儿童美术教育的终点不是要儿童走向一个共同的点,这不是最终的目的。而应该注重过程,既在过程中提炼美术的精华,让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受阻碍,自由发展。 大自然是每一位儿童向往的天地,儿童的生活源于自然的观察和体验。观察是美术教育的教学核心,是儿童绘画的源泉。孩子看的多,经历的多,留于心中的印象就越多,画画时内容就会丰富,想像即无穷。观察并不是让儿童照实描绘他们的所见,而是通过观察来培养他们对生活的一颗敏感、细嫩的心灵,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提高认知水平。教育者要善于抓住观察的时机,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适宜的环境,用积极的语言,提升儿童对绘画的兴趣。 儿童拥有稚嫩的童心,它无不被情所牵引。色彩是儿童表示情感的语言,教师要善于发掘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知道他们表达的需要,选择他们所要表达的方式。心理学家发现,美术、音乐等艺术表现方式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心灵的平衡发展。要让孩子热爱美术,作为执教和教导者,对自身要有严格的要求,自己要热衷于生活中的美,保持对美术的热爱。用自己的热情感染每一颗渴望在白纸上“舞蹈”的心。 (三)美与情感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高于生活是因为它提炼了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并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美术教育更是通过生活中那些直观、生动、具有美感形象的事物来进行的教育。因此,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启迪儿童对真、善、美的认识,陶冶美的情操,激发美好的理想和追求。 罗丹曾说过:“生活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大自然的湖光山色、社会的风土人情、生活中人们的相互关爱,到处都蕴藏着美,需要我们引导幼儿去发现,并使他们知道美在哪?为什么美?使他们从小就受到美的熏陶,生活情趣高雅,积极向上。 爱因斯坦在他的《我的世界观》一文中说:“照亮我的道路,并不断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真、善、美……”他确信“个人的生命只有当他用来使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生活的更高尚、更优美时才有意义”。爱因斯坦的精神境界造就了他的伟大,而这精神境界很重要的精神来源在于他从小对艺术的热爱。美术教育可以塑造人的灵魂,提高人的精神世界。 (四)美术教育体现人文的价值,为健全人格的塑造打基础 现代教育和教学思想非常重视“人”在教育中的地位,强调儿童为教学的主体,更注重人的品质与修养的培育,杜威提出要保存儿童的天性,……当读到这一段论述时,不由回想起尹少淳先生对儿童美术教育的一段精辟论述:“应该以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画,千万要保护儿童美术学习的重要品质:如高昂的兴趣,旺盛的想象力和主动大胆的创造精神。 福禄培尔(friedrich froebel, 1782-1852)指出:一个孩子的主要性格,决定于个人兴趣愿望的自我活动。儿童可以从工作中学习,经由运动神经连接思想与行动,可说是发展思考过程的最佳方法。儿童把美术活动视为游戏,既有兴趣,又有参加活动的愿望。因此,美术教育很重要的一个教育功能——统整人格。 许多心理学家已经证明,自由说话或交谈,是缓和个人情感与他人之不和,以及侵蚀行动最有效的安全活塞。由于儿童语言发展的局限,他们还不善于用语言表达那些令他感到新奇或不满的事情,他们常选择绘画的方式来表达,边画边用语言来进行补充。这是因为美术活动比较开放,儿童可以不受限制自由灵活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这使他们的情绪、情感能够得到充分的渲泄,可以使儿童解脱心理压力和紧张,获得情感自由和适应能力,受到精神健康和心理治疗之效。 美术作品注重想象,提倡自由表达和创新,因而在美术创作中没有失败,不会产生挫折感,儿童的心情愉悦。在尝试操作或创作的过程中,他们可以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体验到发现、探索的乐趣。在完成作品时,他们又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自信心油然而生。 每次美术尝试,对儿童来说是一次新的挑战,在新的挑战中他们所体验、感受的那份快乐、自信、成功,为他们今后能够勇敢面对新问题、新环境作好了准备。#p#三、全面发展的儿童美术教育 (一)把合适的美术教育还给孩子 日本的儿童美术教育重在体验与创造,他们准备了各种彩色泥土给孩子尽情玩乐,让孩子体验色彩、自由作画,鼓励个人的表达方式。而要让儿童画真正成为“儿童自己的画”,评价方面非常重要。日本公立幼儿园的教师从不对孩子的画横加评价,而是细心地把每个孩子的画悬挂张贴,由孩子们欣赏讨论。边霞博士认为我们的教师应该转换评价的方式,如可以问孩子“最喜欢哪一张”而不是“哪一张最好”,因为我们要做的是允许孩子表现和发展个人对世界的认识,允许不同评价尺度的存在,允许个性的发展。如果我们的评价还是教师一言堂,“这张画我喜欢”“这张画很干净”“这张画画得很好”“这张画乱七八糟,我不喜欢”,那么,只能说明我们还没有理解美术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这样我们将永远不可能还给孩子真正意义上的美术教育。 (二)家庭与儿童美术教育 儿童的早期教学与家庭影响较大,在自由宽松氛围里生活的儿童,一般性格开朗,活泼好动,思维灵活,无拘无束。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位老师。儿童是在成人的价值观里成长的,他们被家长所鼓励,赞扬的某一方面和水平,均是建立在家长的文化素养上。家长的价值观在许多方面与人文文化教育观背道而驰,但儿童天天都要和其打交道,生活在一起。在一种潜移默化的自然影响下,儿童们的身心和文化素质已开始有一定的模式,当这一模式与美术教育观念对话时,随时发生矛盾与冲突。 阿恩海姆评论说:“我想不出有什么艺术与美术创造中的基本因素是在儿童作品看不到萌芽的。”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最无忧无虑的阶段,没有学习任务和压力,他们可以自由尽情地去游乐,且乐此不疲地从事一切艺术活动。他们从自己的探索中不断得到反馈,得到享受。例如,儿童的绘画兴趣是这样被激发的:儿童随意涂抹,却能成为一幅作品得到成人的赞赏,这时所带给儿童的不仅是过程的愉悦,还能及时获得结果的享用。当他完成一幅来时,他会迫不及待希望成人分享他的快乐。这样,他也很容易从成人那里得到正面的反馈来加强作画的动机。 (三)教师与儿童美术教育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在现代儿童美术教育中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应是“援助者”而非“教导者”,互动中的儿童美术教育的结果是要把儿童引向一个较为完美的状态,而其中包含了人文的情怀及充满人文关怀的艺术教育。儿童美术教育是一种深层次的隐性文化教育,教师的素质和意识在美术教育中有很大的影响,一个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胜任美术教学工作的教师,我认为需要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1、走进童心世界 教师所耕耘的是一片净土。教师工作之所以纯洁,是因为他所面对的是一群纯洁的孩子,教育工作者不能容忍用肮脏的灵魂去玷污这圣洁的土地。做教育工作者不能没有爱心。热爱本职工作,就会自觉地去辛勤耕作,就会去认真地实践,就会时刻警告自己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知识,就会认真选择自己的事业,勇往直前。当好孩子的美术教师,必须要热爱生活,要有耐心,帮助孩子学会宽容和理解,使孩子能理解、尊重人、关心人,懂得如何和别人合作,能够很好地与人交流,相处与配合。 孩子是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世界的,他们的身上没有太多道德理论的束缚,对于孩子来说,兴趣是如此重要,教师要千方百计来保护,扶植儿童兴趣的萌芽。让我们暂且放下头脑中固有的对儿童绘画的种种期待与标准,和孩子一起,全身心地投入绘画,你不仅能发现孩子的另一个世界,也能唤醒你自己正在沉睡的另一种感悟。 2、精通本职专业,力求全面发展 作为一名教师要能解读儿童绘画,善于与儿童沟通。如果不能了解孩子就无法做好本职工作。现代儿童美术教育以人发展为中心,教育儿童的前提建立在尊重和了解儿童,一切以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为基础上。教师不仅要须知心理学知识,而且要具有理解儿童,善于和儿童建立密切融洽关系的本领。他们能随时进入儿童的天地中来,能听懂儿童的心声,知道儿童喜欢什么,需要什么,他们怎么想,怎么做;并能以平等、友善的态度与儿童做朋友。只有这样,教师才有资格去帮助和指导儿童。 美术教师还必须熟悉儿童们创造的视觉语言符号,能欣赏和正确评价儿童作品。儿童绘画反映儿童的内心世界,教师要通过儿童的作品去了解他们的爱好、性格,他们的成长状况。教师对儿童的艺术创造要充满热情,具有关爱之心,耐心地了解他们的想法,才能因势利导的做好教学工作。教师指导儿童不能以个人爱好为准则,不要对儿童轻易去批评和否定,要以友爱协商的态度,在美术活动中,至始至终,帮助儿童身心及人格的全面发展。 3、让人文教育走进儿童美术 人文教育提倡创建积极的充满人性味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让每一个儿童在这种氛围中充分展现个性。《学会生存》中指出:“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其成为一个完善的人。”换言之,人文教育强调以人为中心,注重教师所应具备的人性观。美术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历史感、责任感和自我感,那就是如何独立思考,发展自身,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融相通。此外,也要了解外部民办及其面貌,与我们的感觉、心境、精神、情绪等所能体验到的内部世界融为一体。用这样的人文精神去开发儿童的美术素养,陶冶情操,促进个性发展。 “世间的大人们,你们是由儿童变成的,你们的童心不曾完全泯灭。你们应该时时召回自己的童心,亲身去看看儿童的世界,不要误解他们,虐待他们,摧残他们的美丽与幸福。”丰子恺先生对儿童心理的了解和对教师工作的要求使我们为感亲切。新世纪的儿童比以往更聪明,更具有探索精神,同时对教育的要求也就更加高了。他们生活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在目前这种科技日益先进的社会生活里,美术学习有助于儿童发展自身最大的潜能。 让我们召唤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关注正在成长的儿童美术教育,把精神、把传统、把最广泛意义下的文化相传下去;关怀意味着爱,用爱美化儿童心灵,缔造出具有灵性的儿童美术,还儿童一个率真的童年! 儿童美术论文:透过美术教育对儿童生长环境的思考 内容摘要:本文是针对当今物质文明发达、精神文明匮乏的问题,阐述由该问题引发的人文环境对儿童生长环境的种种影响。在儿童美术教育上,美术教师尤其是儿童美术教师,对儿童生长环境应有全面的认识、判断、选择和探究。 关 键 词:选择 美术教育 儿童 生长环境 生活在现今社会的儿童,拥有前所未有的物质优势。科技的巨大进步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足,丰富且繁华的世界为生活提供方方面面的服务。每个人都有可能拥有金钱、聪明和美丽等等现实因素,这似乎构成了儿童生长环境的“幸福模式”,许多家长都朝着这些可预见的“幸福”苦苦追求着,想方设法为自己的孩子创造优越的生活环境;然而,真正的精神需求有时却容易被低估甚至忽略了。在这个看似“幸福”的环境里,儿童时时面对周围的种种诱惑,盲从着感官欲望和物质欲望。其实孩子们并不感到快乐,物质的满足无法填补饥饿的心灵,过量的物质刺激和各种信息的轰炸,容易导致儿童无所适从,拜金意识过强、疏远自然而无法与人沟通、甚至导致品德低下和思想狭隘。 我们要重视少年儿童所面临的工业文化和商业环境的侵袭和催化,例如当前流行的漫画、设计、时装、卡通、影视及新媒体这一类视觉文化,它们正在以各种姿态融入我们的生活,它们表面上迎合人们的需要,而实际上已在潜移默化地支配人们的意识,取代人的思考从而垄断某些观念。所以,作为儿童美术教师和父母们,必须就儿童生长和生活的环境做出仔细的观察、衡量和理智的选择和淘汰。 当然,我们在这里所说的环境,已不仅仅指自然环境,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更担忧的是孩子生存的人文环境已被瓦解,以及它所造成的对儿童精神和成长的不可估量的影响。 从儿童早期教育这个角度来看,儿童的成长与社会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在目前整个社会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儿童的学习和发展必然受到很大的冲击,教育的功利性的影响越来越明显。面对当前儿童美术教育,不同的愿望和态度,不同的社会风气,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取向,不一样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便决定和造就了形形色色的儿童生长和生活的环境。 作为美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我注意到部分大学生(未来的儿童美术教师)对儿童美术教学的认识存在着片面性,他们考虑得更多的是所学的知识技能,很少站在儿童的角度来进行学习和教学;他们对儿童美术教育的具体操作不熟悉,同时对儿童美术教育的意义与教育目标理解不够,因而,导致了表面教学模式与儿童内在心理发展相脱节的现象。而成人,尤其是家长,在看待儿童学美术教育的心态千差万别,其态度直接影响了儿童的学习质量和思维发展。一种文化环境的产生,一种心理取向的形成,带给儿童的影响虽说是无形的,却是永远的。有些人选择命令的态度“教育”孩子,结果造成孩子顺从、胆小,习惯由别人来安排一切;有些人认为美术的价值仅仅在于像与不像之间,把孩子当成复印机;有些人认为获奖和考级才是证明孩子聪明才智的唯一途径,其结果可能使儿童的思维机械化,使美术教育变成一种带有投机性质的商业行为。处于这样的环境下,儿童的童心和独立精神不是被抹杀就是被误导了。 众所周知,美术重要,就在于它是构成人文环境的一个重要部分,美术的创作能给予人们一种精神力量。美术创作能唤起儿童早期的精神活动,儿童可以通过绘画的形式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愿望,并在这些看似简单的创作过程中获得心灵的满足。例如通过线条的练习进行思维的游戏,通过色彩绘画可以表达情绪和感觉,获得和谐的审美体验。相对于电脑游戏而言,美术教育显得更安全更有创造力,它不但不会使孩子变得麻木和冷漠,还可能唤起孩子对生活的热情和细腻的情感体验。可以说,家长选择对孩子进行美术教育,无疑是为孩子的成长多提供了一条精神的通道。事实上,轻视美术教育的人们已经付出了代价。例如,我们的许多城市已经变得越来越相似,越来越多的自然环境已不再是“诗的国度”“花的海洋”,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建筑的粗制滥造和复制模仿。自然环境的过分人工化,建筑空间审美的丧失,僵硬、冷漠的水泥森林,使人感到空虚和精神的无所依靠,接下来就是人文环境的失落。 近年来,人们渐渐意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随着美育地位的提升,儿童成长的空间和环境得到了适当的改善。多一点理解和支持,少一点商业性和功利性,为儿童营建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已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让儿童在美术课中获得更多的创造性、独立性和勇气,是美术教育的任务,也是我们美术教师的职责,换言之,美术可以成为儿童心灵成长的一种安慰。 但是,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衡量孩子聪明与否往往是通过其学习成绩来评估的;这一狭窄单一价值体系常常迫使孩子、老师和父母都承受着不切实际的压力。实际上,每个孩子都各有长处,单一的价值体系并不能充分地将其显示出来;这在美术课上已有所表现,尽管儿童的绘画表现得很不一样,但大都是心灵的自由独白。康德曾经讲过:教育不是手段,而是目的。教育的目的是以培养社会人为首要目的,关键是大人用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教育,家长的态度和眼界在某种程度上可能限定了儿童生长环境的空间和品质。 就美术教育的角度来看,越来越多的儿童作品趋向于画面华丽、技能复杂;表达内心世界的作品少了,大家都感觉到很难在城市里发现让人感动的儿童画,反而在一些边远地区,儿童的作品却常能引起更多的注意。是不是我们把孩子的美术才能给格式化了? 这是可怕的。如果我们不去对这种种的“热现象”作“冷思考”,不去考虑孩子真正的需求和将来的需要,逃避为孩子做出选择的责任而去追求时尚,根据时尚为孩子选择衣服、书籍、娱乐、美术等等,那么单纯的美术教育便会陷入市场的漩涡而失去教育的方向。假设一下,如果儿童才能的培养像大规模的机器生产一样,儿童生长环境像是无限扩大的工厂或是连锁店,那么我们的孩子就会像蚂蚁或蜜蜂,尽管很努力,但是没有创造性,缺乏主见,而没有创造性和个人自由意志构成的统一模式的社群,那将是没有多少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这样的社会环境能让我们的孩子幸福吗? 不管我们这个时代的孩子是美少女式的、圣斗士式的、歌星、芭比娃娃式的还是明星式的,如果全都朝着一定的可想象的“成绩”进行培养,他们将会是什么样的呢?也许会扭曲变形,也许会泛滥成灾而失去任何价值。实际上每个孩子都迫切需要因材施教,迫切需要儿童美术教师为他们的成长环境作出慎重的选择和建构。 爱因斯坦认为:“学校最重要的任务,是让学生在工作和工作结果中获得乐趣,教育的目标始终应该是使学生在离校时拥有和谐的人格……学校始终应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取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一般学科的基础,并且学会了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就必定会找到自己的道路,比起那些靠主要技能训练来获得细节知识的人来说会更好地适应社会。” 爱因斯坦的观点给我们儿童美术教育的启示是:单一的精英教育模式已不太适合今天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时代要求人才个性化、综合化、信息化,而且要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具有解决问题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教师和家长要仔细衡量选择儿童生长的环境,还要经过长期有规律的教育来培养儿童自身的意志。而这一切的获得都需要有一个好的人文环境。 毁坏一个人文环境是极其容易的,而重建一个好的人文环境却需要缓慢而艰苦的过程。当人们还停留在对传统建筑的永远删除的麻木与接受冷漠僵化的钢筋水泥建筑盲目占据空间的无奈上时,对现代图像世界、商业文明的接受来不及消化、吸收、排斥的同时,有些恶俗文化已迅速蔓延至整个社会环境,并迅速被儿童所吸收,成为他们的偶像与精神寄托。 美术教育不是消遣。它是一种智力,一种思维方式,它可以帮助孩子获得他们所需要的内部力量,以克服现在和将来可能面临的种种障碍。人类可以通过教育不断地超越自身,超越自己的体能、智慧及精神的极限。这种超越始终存在于张扬个性、释放自由精神的过程之中,而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学生展示和体现这种精神。 笔者认为,只有立足于自身文化,唤起对自身文化的尊重和认同感,才更有利于孩子自尊心的建立。同时我们应注重让儿童学会自制和自律;只有拥有了自身文化的“根”,才能更好地吸纳外来知识而体现出自我发展的价值。现代的机器文明带给我们太多的方便、太多的物质刺激,整个世界犹如一个庞大的市场,时时都充满生机活力也充满诱惑和陷阱,我们无法用过去的观念来看待这个复杂繁华的世界,生活给我们带来新的挑战、危机,也带来新的希望。儿童也是希望之一。 儿童美术论文:交给儿童开启美术之门的金钥匙 ——引导儿童对美术语言的认识与创新运用探究 关键词: 美术语言 情感 视觉 创新运用 如今的美术教育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人们也清楚地认识到美术教育是提高儿童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有关搞好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观念在不断地更新发展。在美术教育中,目前提得最多的就是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现今的美术课堂,创新似乎成了一个永恒的话题,的确我们的社会需要创新,未来的社会接班人需要有创新意识。创新会使一个民族充满活力;创新会使人处于竞争位置的主动;创新会促进儿童思维的活跃性,能发展儿童的多方面的才能。 在美术教学中,我们总希望学生通过美术学习能具有良好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然而我们要怎样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来提高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呢?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在我出示示范作品或其他学生的优秀作品时,学生总会发出“哗哗”的惊叹声,而我请他们说说这画漂亮或好在哪里时,他们又说不出所以然。在课堂作业中很多学生习惯于临摹书上的示范画,当老师一再强调要自己创作时,他们的作业也往往显得单调乏味。分析原因,很多人认为是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或态度不端正。然而是否如此呢,我们又该怎么做呢?当然面对这样的现象我们不可不分析原因就武断地下此结论,我们知道每个儿童至小就喜欢随意涂鸦,往往还乐此不疲。但却有不少的儿童在学习中逐渐失去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原因又是什么呢?由于儿童在一定的时期其动手能力和对美术的认识水平没有提高,达不到一定的层次时,他们就不能坚持美术学习,对美术的兴趣和热爱就会随着年龄一天天的增长而减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也就无从谈起了。显然在儿童的美术学习中若要保证学生不断的学习兴趣就应从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对美术的认识水平着手,只有儿童对美术学科知识的把握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时才能有良好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表现。我们认为最直接影响儿童动手能力和对美术的认识水平的关键是:他们是否理解和掌握了一定的美术语言。掌握一定的美术语言是进行美术的创作与评价的前提和基础,是打开艺术大门的钥匙。同时,掌握一定的美术语言,也将会有助于培养儿童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提高儿童的创新意识。我们也曾对部分学生作过咨询,发现美术创作能力强的学生明显比创作能力较弱的学生知道的美术语言要多;在进行作品欣赏时也能初步运用美术语言进行分析评价。对于传统的教学观念,美术课堂教学只注重专业化的知识和技能的反复训练,导致儿童在表现方法上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久而久之也必然抑制了儿童动手能力及个性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发挥。新的教育理念要求对儿童的教育是让儿童快乐地学习,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指导,我们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加强美术语言的认识与创新运用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在实践中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美术语言的认识与创新运用,让学生灵活理解和运用相关的美术语言与技能,让学生乐于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加强学生的批判、欣赏能力,并尝试以恰当的美术语言进行美术创作和对美术作品大胆地分析评价。在美术创作中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增进其对物质世界和自然现象与美术特质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以引导儿童认识和理解一定的美术语言,并进行合理创新运用为主线开展教学探究。具体操作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引导儿童对美术作品中美术语言的认识与理解 一切美术作品的制作都必须通过对美术语言的运用才能得以完成。我们创作一件美术作品需要美术语言,否则不管我们是要创作好一件美术作品还是要对美术作品进行正确的欣赏都将无从谈起。针对儿童面对优秀作品时只会赞叹,而说不出具体原由,创作时始终只能停留在涂鸦状态的现象,我们不妨想想,他们掌握和理解了多少相关的美术语言呢?在美术创作中,任何一件美术作品它都有其一定的表现技法和形式。这些技法和表现形式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也就是相应的美术语言。那么我们首先要让儿童在美术学习中认识和理解一些美术语言。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各种美术作品引导儿童欣赏,认识什么是美术语言,有哪些美术语言。美术的语言一般由形状、线条、色彩、纹理等因素构成,它们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巧妙组合,创造出各种各样、千变万化的视觉形象,表达丰富复杂的客观物象与思想情感。从广义上讲它又可分成构成因素的美术语言和构成原理的美术语言两大类。在教学中我们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水平采取相应的侧重教学。 1、侧重构成因素的美术语言的认识 教学中出示优秀的儿童美术作品,让学生找一找作品中有哪些构成因素。如:点、线、形状、色彩、结构、明暗、空间、材质、肌理等。这些是作品中呈现其基本形象的美术语言,让学生理解这些美术语言,并鼓励学生在作业中发挥自己的个性,大胆运用这些构成因素进行表现,允许学生的差异性。对于同一种构成因素的语言,不同的学生或表现材料、工具不一样最终表现出来的效果也会是不同的。拿线条语言来讲,假如画一个杯子,当我们拿起笔在纸上描绘它们时,笔痕一出现在纸上,就开始了从实物向视觉形象的转化过程。杯子在画面上变成了由线条构成的形状结构。由于使用的工具不同、颜色不同、粗细不同、深浅不同,各种线条也就表现出不同的韵味与视觉效果。在众多的作品欣赏中,很多作品都对同一物品进行表现,所采用的表现语言也各有不同。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作品观察、分析,对比它们所表现出来的韵味与视觉效果有什么不同。如在上第八册《蔬果写生》这一课时,先安排学生欣赏几幅优秀的静物写生作品,了解作品中涉及到呈现物象的基本构成因素:在作品背景衬布的表现上有的用重叠的线;有的用随意而密集的点;有的用单一而灰暗的颜色,也有的用多种而鲜艳的颜色;还有的用树皮印制等。在欣赏中学生对不同的形象效果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理解了画面中形象语言的作用。在这样的认识与理解学习中也为学生的作业和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侧重构成原理的美术语言的认识 构成因素在形成一件完整的作品时也必将反映出一定的美术构成原理。如:多样统一、比例、对称、平衡、节奏、对比、和谐等。在欣赏优秀作品时,引导学生找一找作品中用到的构成因素,在这些因素中又体现了哪些构成原理。如在一次六年级的欣赏活动中,在教室里布置了大量的美术作品,有泥塑的,有素描画,有色彩画,有废旧材料的工艺品等。首先让学生观察欣赏美术作品,然后请学生说说这些作品中用到了哪些材料和技法。学生在观察中做到细致认真,很快能说出作品中所用的材料和技法。而后又要求学生每个人选取两件不同的作品,说说这两件作品所涉及到的构成原理的美术语言有什么不同,它们所表达出来的感觉又有什么不同。其中有一学生选择了一件建筑线描速写和一件色彩静物作品,他对两幅作品作了一些分析:线描作品中主要是通过线条来表现物体,线条的疏密、粗细体现了一种节奏感,画面给人轻松而愉快的感觉。另一幅作品主要是通过色彩来表现的,作品中最亮的色彩接近于白色,最深的接近于黑色,另外还有橙色和少量的红色与较多的不同层次的蓝绿对比,形成强烈中有柔和的对比,使人看到这幅作品有一种阳光灿烂的感觉。 在美术活动中多引导学生对作品作分析比较,谈谈自己的感受,使学生逐渐关注对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潜移默化中掌握了更多的美术语言,评论时也能初步运用适当的美术用语进行评价。当然,对于美术语言的掌握不同阶段的学生要有不同要求。如低年级学生注重认识和理解一些简单、基本的美术语言,如,点、线、形状、对称等;高年级可认识理解明暗、肌理、节奏、和谐、平衡等,并能试着把这些用于欣赏评价和创作中。 二、引导儿童在美术作品制作中对美术语言的创新运用 美术语言的表现手法没有一成不变的,只要敢于尝试就会有更多适合表达我们内心情感的新的表现方法。作为教师,主要任务就是要教给学生如何创造性地运用各式各样的绘画语言的方法以及思维方式。在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对美术表现语言进行创新运用,让学生以更充分、更准确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事物的感受,展示自己的个性。 1、多向训练,增强美术作品表现语言的丰富性。 (1)表现形式拓展训练 比如绘画中在线条的运用上,我们启发学生用线的扩展与重复、重叠与交错、粗细与轻重、深浅与疏密的不同感觉表现不同的事物。在作业中也可自行创造线的表现形式。我们还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发现线条语言中的一些基本因素。比如让学生观察室内,可以发现许多不同的线条与线条组合:粗犷的大结构线条、精致的局部线条、优美柔和的起伏线条等等。在各种各样的线条中,有的疏散、有的密集。还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各种线条是如何结合、交叉在一起的。在学生独自观察与感受的基础上,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用线条去进行表现,就可以表现出有不同特点的视觉画面,可以避免学生刻意模仿的痕迹,培养出学生的独特个性。学生对这样的训练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经过大胆的尝试,有的很有创意地创造出排线、丁头弧线、不规则的十字网线、弧状交错线、多向散状交错线等。 (2)材料、技法活用训练 在通过多种材料和多种技法的运用学习以后,启发学生收集各种废旧材料,利用材料的不同质地、纹理表现出不同的肌理,不同形式感的艺术效果。在儿童美术创作中,还可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手法来制作。如:涂、吹、压、印、洒、揉、擦、刻、刮、粘、刷、染……学生在这样的创新尝试中也表现出了极大的积极性,也非常活跃,在多种方法的运用中学生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创新能力,在制作中似乎每个人都要做到表现手法和形式与众不同。如在上半年的四年级里我们安排一节综合制作课,让学生收集各种树叶等材料,在作业中有的学生用树叶剪贴,有的用树叶、纸团等印制,有的结合牙刷喷印……在制作中学生表现得很投入,积极运用多种材料和方法进行组合表现。从学生的作品中能真正感受到他们的童趣和天真。 (3)突破定向思维训练 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对曾经描绘过的对象进行再创造。比如可以让学生改变视角重新表现,可以运用放大、简化、变形、变色等手段,对已经描绘过的对象或画面进行处理,从而获得全新的视觉效果。如在六年级中,我引导学生对学期初的线描画《亭子》试着用水粉层层叠画的方法来表现亭子。五年级中我引导学生对人物作夸张、变形等造型尝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时时都感受到新的学习点,也表现出比较高的学习热情。 2、实地写生,增强学生表现语言的个性和创新性。 (1)在美术活动中多组织学生实地写生 在写生中让他们认识与了解被描绘对象的形状、比例、结构、色彩、特征、质感……指导学生去观察、感觉、触摸、测量、体验、比较,从而把握对象的特征,为更好地表现对象打下基础。在学生感受对象时,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由此每个儿童依据自己的独特感受选择相应的表现方法和语言,也必将与别人的表现形式有差别,从而体现出独特的个性。 (2)鼓励学生作一景多画 比如画静物或画风景,尝试用不同的美术语言去表现,并对不同的语言表现结果进行对比,感受与认识不同效果的不同特点。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拓宽学生的表现能力,为创造性的表现奠定基础。如在风景写生时,选好一处风景后,我们带领学生先画一幅线描风景,再对这一风景画一幅色彩风景。在作画中让学生明白线描画主要以线来塑造形象,强调对线条的疏密、粗细、曲直等方面的组织和运用;色彩画主要是靠色彩来塑造形象,是强调对色彩的明暗、冷暖等方面的运用来表现的。 三、引导儿童从美术语言上对不同作品进行分析评价 让学生学会欣赏美术作品是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美术语言的重要途径。教师通过组织欣赏活动加强儿童在美术作品欣赏中努力用恰当的美术语言对作品进行解说和评价。其欣赏活动主要有: 1、组织课堂作业欣赏 作业完成后可以以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向同学展示,如专门的展览会或是现场展示等。要求学生运用适当的美术语言对作业进行解说和评价,说说画面中表现出什么样的情感。教师通过指导和启发,使其学会观察、分析画面中物体的形状、比例、色彩及组合关系等,扩大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求知欲与表现欲,树立起学生的信心。从而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提高欣赏能力与审美情趣。在欣赏中也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同可以有不同的侧重。 (1)、侧重教师示范性评价 教师是受过一定专业培训的教育者,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在评价过程中带有成熟的、理性的、全面的观点和看法,在分析作品的能力上具有合理性。对作品的评价中教师应适时作一些示范性评价,这样在无形中引导学生掌握评价作品的方法。当然教师也应在适时对学生的评价给予补充与修正。如:学生评价“这张画的色彩配得很好看”,这时教师应补充道“因为这张画用深底色衬托,使画面中的景物更醒目,所以色彩效果强烈”。又如在第八册风景画《路》的作业中,学生评价发现画面中的房子、树近的小,远的大,是不好看的,而反之则好看。那么教师要补充评价这是“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使学生真正理解其中的原因,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表现力,也能在潜意识中引导学生在评价时注意评价语言的规范化。另外,教师适当对学生的评价给予鼓励和表扬,将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侧重学生自评、他评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跃跃欲试,都想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教师应尊重信任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学生在自评过程中充分阐述自己的想法、创作动机及画面中的优缺点。学生的他评,即让其他同学来评价,是对自评的补充,同时也是对作品的具体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另一种看法。学生自评与他评是学生从自己的角度进行评价,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在这过程中,教师能更深一层地了解学生的想法、观点,把握不同的学生对美术语言的接受能力,从而促进师生双边活动,更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2、开展专门的欣赏课 在对于有一定欣赏能力的班级,教师注意收集大量的美术作品,进行适当的分类,可以按同类题材、相同技法或同一画种等分类。在课堂中开展专门的欣赏课,让学生了解各种不同的画种和不同的表现方法,从中体会美术表现语言的丰富性,学会用正确的眼光去看待美术作品,要求学生试着从美术语言的角度对作品进行评价和分析。我们在欣赏课中有时让学生口头作欣赏讨论,有时根据具体情况要求学生写成书面的形式,然后大家交流。学生在欣赏课中都能积极投入到欣赏学习之中来,表现也非常活跃,从中也尝到很多乐趣。 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要不断启发学生能在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运用欣赏性美术术语进行交流,对美术作品作评价和分析。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使学生之间更好地达到情感的交流,也能丰富学生的情感。 四、成果分析 在一年有余的时间里,我们在本校美术课堂教学中进行的引导儿童对美术语言的认识与创新运用的探究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学生对美术的学习有了很大的转变,以前喜欢绘画而苦于画不好画的同学现今常常有好作品在学校展示,也常在各大赛获奖;以往调皮、喜欢捣乱的学生也积极投入到美术学习中来,有的还要求课余参加美术兴趣小组。学校整体美术学习氛围也有了较大的好转。在教学中,学生能从中体会到美术学习的快乐,我们教师也享受到了很多的乐趣,感受到为人师的欣慰。 总之,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定的美术语言,学会欣赏美术作品。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也应该教给孩子掌握打开美术知识大门的钥匙的方法,不只会简单模仿。在作业和作品的制作中,让学生多作美术语言的创新尝试和综合运用,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及学习过程,激起他们不断的学习兴趣,以更好的培养和提高儿童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儿童美术论文:透过美术教育对儿童生长环境的思考 内容摘要:本文是针对当今物质文明发达、精神文明匮乏的问题,阐述由该问题引发的人文环境对儿童生长环境的种种影响。在儿童美术教育上,美术教师尤其是儿童美术教师,对儿童生长环境应有全面的认识、判断、选择和探究。 关 键 词:选择 美术教育 儿童 生长环境 生活在现今社会的儿童,拥有前所未有的物质优势。科技的巨大进步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足,丰富且繁华的世界为生活提供方方面面的服务。每个人都有可能拥有金钱、聪明和美丽等等现实因素,这似乎构成了儿童生长环境的“幸福模式”,许多家长都朝着这些可预见的“幸福”苦苦追求着,想方设法为自己的孩子创造优越的生活环境;然而,真正的精神需求有时却容易被低估甚至忽略了。在这个看似“幸福”的环境里,儿童时时面对周围的种种诱惑,盲从着感官欲望和物质欲望。其实孩子们并不感到快乐,物质的满足无法填补饥饿的心灵,过量的物质刺激和各种信息的轰炸,容易导致儿童无所适从,拜金意识过强、疏远自然而无法与人沟通、甚至导致品德低下和思想狭隘。 我们要重视少年儿童所面临的工业文化和商业环境的侵袭和催化,例如当前流行的漫画、设计、时装、卡通、影视及新媒体这一类视觉文化,它们正在以各种姿态融入我们的生活,它们表面上迎合人们的需要,而实际上已在潜移默化地支配人们的意识,取代人的思考从而垄断某些观念。所以,作为儿童美术教师和父母们,必须就儿童生长和生活的环境做出仔细的观察、衡量和理智的选择和淘汰。 当然,我们在这里所说的环境,已不仅仅指自然环境,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更担忧的是孩子生存的人文环境已被瓦解,以及它所造成的对儿童精神和成长的不可估量的影响。 从儿童早期教育这个角度来看,儿童的成长与社会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在目前整个社会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儿童的学习和发展必然受到很大的冲击,教育的功利性的影响越来越明显。面对当前儿童美术教育,不同的愿望和态度,不同的社会风气,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取向,不一样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便决定和造就了形形色色的儿童生长和生活的环境。 作为美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我注意到部分大学生(未来的儿童美术教师)对儿童美术教学的认识存在着片面性,他们考虑得更多的是所学的知识技能,很少站在儿童的角度来进行学习和教学;他们对儿童美术教育的具体操作不熟悉,同时对儿童美术教育的意义与教育目标理解不够,因而,导致了表面教学模式与儿童内在心理发展相脱节的现象。而成人,尤其是家长,在看待儿童学美术教育的心态千差万别,其态度直接影响了儿童的学习质量和思维发展。一种文化环境的产生,一种心理取向的形成,带给儿童的影响虽说是无形的,却是永远的。有些人选择命令的态度“教育”孩子,结果造成孩子顺从、胆小,习惯由别人来安排一切;有些人认为美术的价值仅仅在于像与不像之间,把孩子当成复印机;有些人认为获奖和考级才是证明孩子聪明才智的唯一途径,其结果可能使儿童的思维机械化,使美术教育变成一种带有投机性质的商业行为。处于这样的环境下,儿童的童心和独立精神不是被抹杀就是被误导了。 众所周知,美术重要,就在于它是构成人文环境的一个重要部分,美术的创作能给予人们一种精神力量。美术创作能唤起儿童早期的精神活动,儿童可以通过绘画的形式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愿望,并在这些看似简单的创作过程中获得心灵的满足。例如通过线条的练习进行思维的游戏,通过色彩绘画可以表达情绪和感觉,获得和谐的审美体验。相对于电脑游戏而言,美术教育显得更安全更有创造力,它不但不会使孩子变得麻木和冷漠,还可能唤起孩子对生活的热情和细腻的情感体验。可以说,家长选择对孩子进行美术教育,无疑是为孩子的成长多提供了一条精神的通道。事实上,轻视美术教育的人们已经付出了代价。例如,我们的许多城市已经变得越来越相似,越来越多的自然环境已不再是“诗的国度”“花的海洋”,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建筑的粗制滥造和复制模仿。自然环境的过分人工化,建筑空间审美的丧失,僵硬、冷漠的水泥森林,使人感到空虚和精神的无所依靠,接下来就是人文环境的失落。 近年来,人们渐渐意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随着美育地位的提升,儿童成长的空间和环境得到了适当的改善。多一点理解和支持,少一点商业性和功利性,为儿童营建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已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让儿童在美术课中获得更多的创造性、独立性和勇气,是美术教育的任务,也是我们美术教师的职责,换言之,美术可以成为儿童心灵成长的一种安慰。 但是,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衡量孩子聪明与否往往是通过其学习成绩来评估的;这一狭窄单一价值体系常常迫使孩子、老师和父母都承受着不切实际的压力。实际上,每个孩子都各有长处,单一的价值体系并不能充分地将其显示出来;这在美术课上已有所表现,尽管儿童的绘画表现得很不一样,但大都是心灵的自由独白。康德曾经讲过:教育不是手段,而是目的。教育的目的是以培养社会人为首要目的,关键是大人用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教育,家长的态度和眼界在某种程度上可能限定了儿童生长环境的空间和品质。 就美术教育的角度来看,越来越多的儿童作品趋向于画面华丽、技能复杂;表达内心世界的作品少了,大家都感觉到很难在城市里发现让人感动的儿童画,反而在一些边远地区,儿童的作品却常能引起更多的注意。是不是我们把孩子的美术才能给格式化了? 这是可怕的。如果我们不去对这种种的“热现象”作“冷思考”,不去考虑孩子真正的需求和将来的需要,逃避为孩子做出选择的责任而去追求时尚,根据时尚为孩子选择衣服、书籍、娱乐、美术等等,那么单纯的美术教育便会陷入市场的漩涡而失去教育的方向。假设一下,如果儿童才能的培养像大规模的机器生产一样,儿童生长环境像是无限扩大的工厂或是连锁店,那么我们的孩子就会像蚂蚁或蜜蜂,尽管很努力,但是没有创造性,缺乏主见,而没有创造性和个人自由意志构成的统一模式的社群,那将是没有多少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这样的社会环境能让我们的孩子幸福吗? 不管我们这个时代的孩子是美少女式的、圣斗士式的、歌星、芭比娃娃式的还是明星式的,如果全都朝着一定的可想象的“成绩”进行培养,他们将会是什么样的呢?也许会扭曲变形,也许会泛滥成灾而失去任何价值。实际上每个孩子都迫切需要因材施教,迫切需要儿童美术教师为他们的成长环境作出慎重的选择和建构。 爱因斯坦认为:“学校最重要的任务,是让学生在工作和工作结果中获得乐趣,教育的目标始终应该是使学生在离校时拥有和谐的人格……学校始终应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取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一般学科的基础,并且学会了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就必定会找到自己的道路,比起那些靠主要技能训练来获得细节知识的人来说会更好地适应社会。” 爱因斯坦的观点给我们儿童美术教育的启示是:单一的精英教育模式已不太适合今天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时代要求人才个性化、综合化、信息化,而且要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具有解决问题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教师和家长要仔细衡量选择儿童生长的环境,还要经过长期有规律的教育来培养儿童自身的意志。而这一切的获得都需要有一个好的人文环境。 毁坏一个人文环境是极其容易的,而重建一个好的人文环境却需要缓慢而艰苦的过程。当人们还停留在对传统建筑的永远删除的麻木与接受冷漠僵化的钢筋水泥建筑盲目占据空间的无奈上时,对现代图像世界、商业文明的接受来不及消化、吸收、排斥的同时,有些恶俗文化已迅速蔓延至整个社会环境,并迅速被儿童所吸收,成为他们的偶像与精神寄托。 美术教育不是消遣。它是一种智力,一种思维方式,它可以帮助孩子获得他们所需要的内部力量,以克服现在和将来可能面临的种种障碍。人类可以通过教育不断地超越自身,超越自己的体能、智慧及精神的极限。这种超越始终存在于张扬个性、释放自由精神的过程之中,而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学生展示和体现这种精神。 笔者认为,只有立足于自身文化,唤起对自身文化的尊重和认同感,才更有利于孩子自尊心的建立。同时我们应注重让儿童学会自制和自律;只有拥有了自身文化的“根”,才能更好地吸纳外来知识而体现出自我发展的价值。现代的机器文明带给我们太多的方便、太多的物质刺激,整个世界犹如一个庞大的市场,时时都充满生机活力也充满诱惑和陷阱,我们无法用过去的观念来看待这个复杂繁华的世界,生活给我们带来新的挑战、危机,也带来新的希望。儿童也是希望之一。 儿童美术论文:儿童美术教育DIY艺术发展 摘要: 最近几年,儿童美术教学逐渐开始使用DIY,它凭借多元化的艺术表现、自主的设计和亲身的动手操作深得学生的喜爱,将DIY理念融入儿童美术教学当中,能够让每一位儿童都参与儿童美术教育活动。本文通过具体分析儿童美术教育中DIY的融入策略,从根本上提升儿童美术教育水平。 关键词: 儿童美术;DIY;艺术领域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儿童美术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要求教学能够朝着多元化和开放化的方向发展。在儿童美术课堂中融入DIY教学理念就属于一种创新,也是一种实践教学,这在最近几年的教学中得到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的验证,并且取得令人欣喜的成绩,所以它在基础教育的艺术领域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一、设计应用领域 将DIY理念融入儿童美术教学过程,就可以实现真正的以生为本,因为DIY理念本身要求的是自我创作,老师只可以简单地引导,不能过多地干预,要懂得对儿童加以鼓励。在DIY理念当中没有对和错,儿童创作出来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好的,因为它是独一无二的,但是必须是儿童自己想做的东西,拥有自己的设计和创意,最后制作成为一个漂亮的作品。如在关于太阳一课的讲解当中,如果儿童将太阳制作成为三角形,我们不需要告诉他太阳是圆的,而是要懂得换一种方式问他,为什么你想象中的太阳是三角形,等待他回答之后,我们只需要对他的创新思维加以鼓励即可。在班级内部,越是有与众不同的儿童,我们越是应该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其树立自信心,因为这样的儿童只有在鼓励和支持下才能够实现目标,一个优秀的美术教师应懂得如何引导他们,不伤害他们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当儿童体验到通过简简单单的材料便可以制作一个成品,就会更喜欢开动小脑筋,而儿童在这样的课堂上建立出来的自信心还可以带入到其他课程学习当中,推动整体性的进步。DIY的各种表现形式可以将部分内容注入儿童的各个学习领域之中。又如DIY的拼贴,也可以称之为贴花,它起源于古代民间给儿童穿百家衣的风俗。在DIY的拼贴领域当中,有手机壳美化、钱包美化等多种装饰。对于儿童而言,利用DIY来进行拼贴就可以制作成为贺卡、房间装饰品等,在材料方面可以选择石头、纽扣、彩色塑料管、废报纸等多种生活中最常见的材料。通过材料的寻找,儿童可以了解自然,与生活建立联系,通过手触摸生活的地方,让他们利用眼睛和双手感受周边的环境、周边一切实用的东西,进而发现事物的美。这样的方式能够教会学生利用创造性的思维看世界。在拼贴过程中,教师不能单一地利用审美的角度看待学生的作品,而是要通过教育的角度对儿童的作品加以审视。有的时候,当儿童竭尽所能完成一件作品后,他所得到的体验反而比制作一件精美作品更多,而这是一个儿童的进步。教师应该懂得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去评价,让儿童“满意”自己的拼贴。 二、欣赏评述领域 鲁道夫•斯坦纳说过,当人们仔细感受一下自身的智或者是灵的力量,他们就能够发现人类可以通过不同的层次来表达自己,其中主要分为思考、情感和意志三个层次。当儿童接触实物本身的时候,通过不同的表达体验,我们可以得到不同类型的思考,那是属于创新的、充满丰富图景的想象。教师应该懂得让学生去触摸、去体验,而DIY就能够帮助儿童培养发散思维,对于其智力和意志力的培养都有着极大的帮助作用。同时,DIY的理念拥有审美观,可以在融入过程中观察每一件作品或者物体,引导儿童利用开放性的审美观看待作品或者是物体,让儿童懂得发现生活的美好,这样才能够激发起对内心个性审美的追求。如可以让儿童看看教师对DIY的运用,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儿童感受到教师的制作,让儿童在欣赏美的同时能够激发兴趣。 三、DIY对于教师和教学方法的要求 DIY在儿童美术教育的融入属于时展的展现,当然,DIY的融入就对教师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第一,对于教师而言,每一位儿童美术教师都应该明白DIY对于儿童的重要意义,能够从自我意识中认可DIY的融入,认识到DIY对于课堂教学的帮助,从而让更多的儿童愿意参与到课堂学习中。第二,对于教学方法而言,DIY的融入转变了传统模式下的应试教学模式,儿童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应该将原本的教学方法转变成为儿童自主探究的方式。DIY的融入是儿童的自制、亲身参与的过程,教师不能扼杀儿童的参与热情,不能完全按照自己设定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当然,教学方法也可以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更换,只有最适合儿童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才是好方法。 四、结语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儿童美术教育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时代的发展让DIY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将DIY融入儿童美术教育中不但让教师教得更加轻松,而且让儿童学习得更加轻松。希望本文对儿童美术教育中DIY融入的探讨能够让今后的儿童美术教育更加完善。 作者:黄巍 单位:宝应县青少年宫 儿童美术论文:儿童戏剧舞台美术设计构建 内容提要: 现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的材料和先进技术被应用到儿童戏剧舞台美术设计中,使得儿童戏剧舞台意境得到良好的创设。随着我国戏剧的逐渐发展,舞台美术设计日渐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形势下,融入先进的构成理念,使得儿童戏剧舞台美术设计得到良好的启发和指引,进而在创新方面和优化方面得到进步。本文围绕儿童戏剧舞台美术设计的构成元素展开分析,探讨儿童戏剧舞台形式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 儿童戏剧;戏剧舞台;美术设计;构成元素 儿童戏剧舞台意境的营造离不开舞台美术设计的支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使得戏剧舞台美术设计得到了一定的创新和优化,在其构成元素中,空间构成、色彩构成、灯光构成以及材料构成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创新,新型材料和新型技术的应用促使现实物象得到进一步重组和构建,使得超现实精神寓意得到良好的塑造。下面针对儿童戏剧舞台美术设计构成元素中的空间元素、色彩元素、灯光元素以及材料元素等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戏剧舞台美术设计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在儿童戏剧舞台美术设计中运用空间构成元素 在儿童戏中,舞台具有一定的空间性,其美术设计从形象的角度来看就是空间艺术设计[1]。在空间艺术设计方面,可以分为戏剧演员进行表演的有象空间和文化内涵凸显的无象空间。在儿童戏剧舞台上,空间构成元素的应用目的是为剧情的推进营造相应的环境,促使戏剧内蕴含的思想文化和精神内涵得到凸显,进而促使戏剧演员能够利用剧情与观众进行沟通和互动,促使其在视觉感官方面和情感方面达到交流。在儿童戏剧舞台美术设计中,现阶段的空间构成元素延续了传统视觉感官营造中的点元素、线元素、面元素等,并在有限的舞台空间内有机整合了舞台的功能性和审美性,促使其以分割、排列的形式改变了舞台空间长、宽、高的形象比,使这三者比例在变化过程中产生特定的节奏和韵律[2]。为了给戏剧演员保留足够的活动空间,就应该在舞台空间设计过程中尽可能地坚持“以少代多、以简代繁”原则,采取富含个性特点、高度概括的形式营造儿童戏剧风格,并且尽量以还原真实生活的手法设计舞台空间,为实现不同剧情的无缝衔接提供重要前提。除此之外,戏剧舞台美术设计者应该注意舞台美术设计中空间构成元素应用的主要目的,即利用舞台艺术空间引导观众心理空间的形成。在明确空间构成元素应用目的的基础上,再通过改变有象空间各种元素的构成营造与剧情相符合的情景和意境,促使观众对剧情人物心理、剧情转变、文化内涵以及情感精神等产生一定的联想,进而使其通过各种联想营造想象空间,促使观众对所看事物产生视觉享受,使其以“角色代入”的形式站在剧情人物的角度看待故事情节,进而与戏剧思想情感产生共鸣。 二、在儿童戏剧舞台美术设计中运用色彩构成元素 儿童戏剧舞台美术设计离不开色彩构成元素的支持,通过不同色相、明度、纯度色彩的搭配为观众营造不同的视觉效果。在艺术设计中,不同的色彩在进行调和搭配时会产生不同的视觉风格,为观赏者提供不同的视觉感受。例如,利用暖色调能够营造出温馨、活泼、明快的风格,利用冷色调会营造出典雅、细腻的风格、利用硬度较强的色彩会产生高贵的风格,利用硬度较弱的色彩会营造甜美、轻松的基调。通过不同色彩的调和和过度能够形成一定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进而突出人物的心理变化,推进剧情的开展,促使整体舞台风格符合剧情的基调。众所周知,色彩的不同搭配能够产生不同的视觉冲击,进而使观赏者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运用色彩的冷暖、进退、轻重、软硬等错觉会给观赏者传递一定的心理感受[3]。在戏剧舞台美术设计过程中,利用色彩心理传递将戏剧人物的内心、戏剧情节、戏剧主题等凸显出来,促使戏剧表演得到更好的舞台效果。应该注意的是,舞台美术设计者要保证色彩的搭配与戏剧的题材和风格相符合,利用色彩过渡凸显人物的心理和剧情的起伏,同时,还应该利用色彩的变化营造不同的感情氛围,为戏剧情节的开展奠定一定感情基调,为戏剧人物的情绪变化和情感波动渲染气氛,另外,还应该注意运用色彩丰富的服饰、妆容、布景、道具等,控制其运用比重来烘托剧情的文化内涵。 三、在儿童戏剧舞台美术设计中运用灯光构成元素 灯光运用是戏剧舞台美术设计中的重要部分,没有灯光就无法营造视觉效果,舞台上的一切活动都需要灯光的支持,在舞台上利用灯管的变化能够营造不同的奇幻效果,所以,舞台美术设计者应当善于利用灯光元素凸显舞台表演效果,促使有生命的演员与无生命的舞台达到高度统一,进而为戏剧表演赋予生命力和感染力[4]。灯光的运用是明暗的和谐统一,通过调节明暗渲染舞台氛围,凸显人物的内心和形象,实现不同戏剧情节的无缝衔接。舞台上的灯光运用可以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其一,人物照明,将灯光重点打在演员身上,凸显其表情和神态,塑造其人物形象。其二,立体照明,主要凸显舞台演出的立体感和空间感,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营造人物的活动环境。其三,层次照明,戏剧剧情的推进需要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利用灯光的变化能够促使舞台上各元素的主次关系分明,进而营造出强烈的层次感。其四,装饰照明,这类照明主要是为了营造出一种富含艺术性的布景效果,运用灯光的强弱、色彩的晕染以及动静的结合营造特定的舞台效果[5]。在戏剧舞台美术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应当注意灯光运用的效果,保证其为剧情服务,凸显视觉与写实,强调舞台营造的艺术性和表现性。同时,还应该保证营造的视觉效果符合戏剧的主题,不能一味的追求新颖而显得舞台氛围较为突兀,应当充分利用先进的数字设备对布光实施统一管理和控制,在具体应用前,应该保证各设备能够正常使用,其功能能够正常发挥。 四、在儿童戏剧舞台美术设计中运用材料构成元素 由于舞台上所有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材料的支持,所以材料的选用是舞台美术设计工作者应该重点关注的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使得舞台材料得到了优化和创新,相配套的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舞台美术设计工作者应当结合戏剧的主题和具体情节选择相适应的材料,进而为观众营造出不同的美学享受和心理想象空间,促使戏剧的文化内涵和思想精神能够通过材料的运用得到由外至内的升华[6]。在材料选取过程中,舞台美术设计者应该对材料的质地、性能、外形以及延伸性质进行充分考虑,进而根据所想要创造的不同视觉心理选择相应的材料。应该注意的是,舞台美术设计者应当突破常规的研究材料造型限制,对材料的运用进行适度的创新,可以通过不同的加工手段在材料的色彩搭配、外形塑造方面进行拓展,借助不同材料的搭配和重组实现对材料运用的高效性和艺术性。同时,还应该将电脑超导技术、激发技术等与材料进行合理搭配,进而为舞台美术设计添加活力和生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舞台美术设计与戏剧主题密不可分,二者的配合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戏剧表现的整体形式,赋予其独特的风格和意境。所以,戏剧舞台美术设计工作者应该对舞美设计给予高度重视,善于利用构成设计理念开展戏剧舞美设计工作,促使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进行良好的融合,在有限的舞台空间内创设无限的想象空间,促使戏剧整体更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使更多的观众能够了解戏剧中蕴含的文化内涵、精神内涵。 作者:陈秉龙 单位: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儿童美术论文: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思维能力培养 摘要: 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家长们除了重视孩子文化知识的培养外,也越来越关注音乐、美术等艺术特长的培养,希望孩子得到全面发展。在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上,其对于儿童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具有深刻的影响,作为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前儿童发散思维,在策略上注重课程设计上的开放性、美术教育活动上的趣味性、艺术的多样性以及关注学前儿童精神的培养,从而注重学生各方面的发展,真正体现美术教育的价值。 关键词: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发散思维 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家长们除了重视孩子文化知识的培养外,也越来越关注音乐、美术等艺术特长的培养,希望孩子得到全面发展。早教教育中,教师也希望学前儿童能够更早的接受全脑开发教育。在全脑开发教育中,语文、数学等的启蒙教育侧重于左脑的开发,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侧重于右脑开发,尤其是手脑并用的美术早教活动对于学前儿童发散思维的启蒙与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究竟什么是发散思维?美术教育中的哪些因素对学前儿童发散思维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潜移默化的促进其发散思维的形成?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一探索。 一、学前儿童发散思维概述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成分,是根据已有信息从多方面、多角度去寻找解决问题答案的思维方式。以一个目标为中心,把思路向四面扩散,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探索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案,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多样性和新颖性。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部分,也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学前儿童发散思维的发展具有十分明显的年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发散思维逐渐提高,主要表现在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的发展。而且学前儿童发散思维的发展是不匀速的,5岁左右是学前儿童发散思维发展的转折期,5岁前快速发展,然后到了高原期,5岁后发展速度减慢。但是学前儿童的发散思维发展总体上来看并无显著的性别差异。由学前儿童发散思维的特点可知,5岁前是启蒙和训练的关键期,但是在家庭教育中发生的一些活动可能会抑制孩子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比如家长有意的控制孩子的一些幻想以及创造性游戏,比如孩子好奇心和想象力天生就是很丰富的,会对生活中的一些不认识的事物进行猜想,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给它们命名,家乡不要急于普及常识武断的否定,包括孩子们会通过过家家等活动去幻想一些场景,这些都是发散思维能力发展的载体,家长要积极鼓励。现实中往往会有些家长急于让孩子学习成人世界的规则和知识,扼杀孩子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孩子的想象力是上天赐予的最宝贵的礼物,家长们一定要好好珍惜,好好保护。另外,儿童一定的知识经验可以为发散思维的加工、重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所以学前儿童的早期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对发散思维能力培养的影响 2001年,教育部制定并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了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绘画、手工和欣赏。绘画教育要求教师引导孩子用纸张、笔等工具和材料,运用线条、颜色、形状等描绘出一定的视觉图像,并能传达出儿童表达的相关思想情感。手工制作教育要求教师引导幼儿运用形式多样的手工材料,通过撕、剪、贴、折等可以使用的手段制作平面的甚至立体的物体,从而锻炼并发展幼儿手部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并使其对一系列动作的先后次序得到有效的规划。欣赏教育要求教师引导幼儿感受、欣赏、评价身边的大自然及社会环境的美,培养其审美体验,形成审美感情,启蒙审美评价能力和品位。 1、学前儿童绘画教育对其发散思维的影响 学前儿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也有自身独有的思维方式,发散、个性、新颖。在很多层面,绘画都成为激发学前儿童发散思维开发的重要内容,通过绘画我们也能发掘儿童在心理层面、行为上所表现思想,因而美术教育是学前儿童身心发展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绘画通过动手的实践,将学前儿童在头脑中呈现的形象加工表现出来,这一活动发展了学前儿童的动手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拓展了学前儿童的发散思维。绘画教育本身也具有很强的优势来发挥学前儿童的发散性思维。绘画教育通过线条、轮廓、形状、色彩等这些要素激发学前儿童的创造性,他们通过不同的线条、色彩等塑造每一个他们头脑中的想象,或者通过不同线条、色彩等塑造同一个想象的不同表现形式,从而在这种教育中将学前儿童的创造性、独特性、发散性表现的淋漓尽致,勇士这种教育活动也让学前儿童获得了不同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得到全面的发展。当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激发学生运用各种材料,创造出不同形态、不同色彩构成的图片,作为教师可以依据这些事物有效地对其加以引导,充分发挥学前儿童以其特有的视角去观察事物、塑造事物。同时绘画教学也非常重视学前儿童的动手及参与过程。学前儿童从最初的关注轮廓及大致的颜色到关注细节及颜色的细微变化,都有助于他们培养思维。在绘画过程中,他们所做图画内容、形象的发展,也能很好地反映出他们的思维过程,对于教师有效掌握及引导他们的思维发展都具有深刻意义。 2、学前儿童手工制作教育对其发散思维的影响 手工制作也是美术教育中重要的方面。在手工制作中,学前儿童通过对材料的选择,依据自己的理解,将材料组成自己所期望的样子,这对于每一个学前儿童都是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这能激发学前儿童的创造力。同时手工制作也能够有效锻炼学前儿童的辨认能力,使学前儿童更加关注细节和创造,充分发挥其发散思维。手工制作中最重要的是对材料的选择以及创造。在手工制作中,教师鼓励学前儿童选择各种各样的材料来创造作品,包括旧材料翻新、新奇事物创造等,引导学前儿童关注身边事物,接受学前儿童独特的思想及审美。同时针对同一事物鼓励更多的解决方式,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这一活动中不仅仅能够展示锻炼自我的能力,也激发学生的成就感,使其自我价值得到认可,更能够鼓励学生认可自我,更加创造地认识世界。 3、学前儿童艺术欣赏教育对其发散思维的影响 艺术欣赏教育也是美术教育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通过儿童利用语言、文字等对相关作品进行描述,表达自身的感受和认识。艺术作品本身就具有抽象性,通过学前儿童的理解我们能够发现学前儿童本身所具有的思维状态,对于训练他们的思维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学前儿童进行艺术欣赏教育,引导学前儿童多角度、多视角、多层面地理解相关的艺术作品,可以激发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同时针对学前儿童存在不良的思维模式也可以进行有效地引导和矫正。对于学前儿童来说,美术教育以其独特性在培养儿童的发散性思维发挥重要作用。美术教育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也展示了儿童发散性思维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此在学前儿童的教育过程中应该重视美术教育的进行,以激发学前儿童的发散思维能力的成长。 三、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培养发散思维的教学策略 如前文所述,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对培养其发散思维具有深刻的意义。作为一门学科,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其优势的开发,在教育过程中使其真正起到作用。 1、课程设计上的开放性 开放性暗含着思维的发散性。在美术教育课程的设计上更应该遵循这一原则,使得这种开放性引导学生能够大胆创造,大胆体验,使学前儿童所具有的好奇心、冒险精神、对未知的奋力探究能够得到最有效的发挥。开放性首先表现在教学思想上的开放,教学思想的开放则是激发学前儿童发散性思维的基础。教学思想的开放改变了过去教学中所要求的完美的学生,其允许学生“犯错”,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去理解事物和教学。或许也正是这些“犯错”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好地创造,思维得到更好地发散。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尊重学生个人的理解,不能一味地将自身的理解或者书本上的理解强行灌输给学生,而应该更多地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的能力以及自由表达想法的可能,最终让学前儿童获得创造与欣赏艺术的才能。同时,教育思想上的开放也要求教师能够积极培养学前儿童的合作创作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的合作,不仅能够满足他们交往的需要,也能激发他们更多地思考,在协作过程中不断地展示其创造性。同时这种思想上的开放也助于培养学生批判性地看待事物,提升学前儿童评判性的思考,鼓励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上的开放性还表现在材料使用的开放性。幼儿美术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开发学前儿童的潜能,提升其艺术探索的意识,获得艺术的乐趣。在这些在材料使用上的开放性则能够有效地变现这一点。在具体使用材料上,鼓励学前儿童能够利用他们觉得可以利用的任何东西,比如废旧报纸、塑料瓶子、树枝等,拓展学生们的思维广度和深度。课程设计上的开放性还表现在美术教学空间上的开放性。传统美术教学一般将教学空间局限在教室之内,利用一些物品进行创作。确实特定的空间为学生美术教育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但想要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特定的空间还是不够的,这就需要开放美术教育的空间,使得学生能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发挥自己的潜能。此外,空间的开放性还包括时间上的开放性,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课堂教学,以分数还评定学生的能力,要给予学生更广阔的空间和时间,由学前儿童去探索。 2、美术教育活动上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前教育的美术课程的教学上,也更应该凸显出其趣味性来。通过在教学中突出其趣味性,激发学前儿童的好奇心、兴趣,使其能够维持对美术教学的喜爱,培养其良好的审美情趣,同时也通过美术教学增强其对社会,对生活的积极应对。兴趣的展开也是学前儿童快乐的缘起,当儿童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努力,其将更容易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也能在这一过程中收获快乐。同时兴趣的培养也会积极促使美术教学模式的变化,从由教师主导转变为学生主导、教师引导。美术教育不仅仅是兴趣的培养,也更是实践的培养。在美术的创作过程中,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兴趣,更主要的是在这一兴趣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手工制作等。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学前儿童通过自己的双手,将一幅幅他们的“杰作”展现在他们和我们面前,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体会动手的乐趣,感受艺术的魅力。在这一过程中,作为教师,尽可能地在教育环节开展趣味性的活动及制作,真正凸显出孩子们的创造力。同时,更加关注在这一教学活动中的过程,关注孩子们的体验,观察孩子们在这一活动中的表现,引导孩子们展示出自己的潜力,而不能更多地关注结果,注重在趣味性基础上儿童个性的发展。 3、关注艺术的多样性 美术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美术的结果并没有一个标准的衡量标准,它不像数学那样存在对错,它的很多表达形式都是抽象的。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孩子们所创造艺术的多样性,而不能以某种标准进行衡量。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学生在表达自身感受的结果上是没有差异的,作为教师也应该在美术教学中正视这一问题。在孩子绘画、手工制作以及艺术欣赏方面都应该有同样的观念。同时教师在这一活动中也应该很好地加以引导。尽管强调关注艺术的多样性,但引导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学生片面的、明显错误的观点也要有所引导。此外,引导的含义也在于学前儿童的认识尚在其实阶段,通过有效的引导,使得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而这也是多样性的内在要求。 4、关注学前儿童精神的培养 美术教育不仅仅是审美教育、实践教育,也是学生精神层面教育的表现。在很多研究中都指出学生的美术作品都展现了学生的内心世界,那些作品也正是其内心的精神的反映。在这一方面,教师就应该通过美术教育更加关注学前儿童的精神状态,不断使学前儿童的各方面得到满足,提升其内在精神品质。在美术教育中,作为教师首先应该仔细的倾听学前儿童的绘画,这种倾听更多是要倾听该绘画、手工作品其背后的故事。在了解这些背后的故事之后,教师就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工作,关注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之后,作为教师应该一赏识的眼光来进行欣赏学生的作品。尽管有些作品很简单,或者没有艺术色彩,但每一件作品都应该是学生努力的结果,都是他们内心深处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所以要欣赏,要鼓励儿童的成绩,对学生的成绩要及时肯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精神的提升。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并不是说要培养出一个知名美术家,而更多地是将每一个学生培养成有创造,有思维的人。美术教学不仅仅是艺术的教育,更是育人的教育,所以在美术的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发散性的思维能力真正体现美术教育的价值。 作者:高星 单位:洛阳师范学院 儿童美术论文:儿童医院美术环境设计探讨 摘要: 儿童阅历不够丰富,就医时会比成年人表现出更多焦虑情绪,因此我们会看到生活中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一说去医院儿童就开始哭泣,强烈反抗,不配合医生检查和治疗,不仅影响就医效果,还会给儿童心理留下伤痛的阴影,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以后我们会发现,儿童会出现这种反应不仅是因为看病要打针,就医环境也会使其紧张和焦虑的情绪加剧,如何在儿童医院美术环境设计中加入人文关怀理念,以此缓解就医儿童的紧张情绪,是设计者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人文关怀;儿童医院美术环境;设计 当前我国人口已经处于老龄化的趋势,新生儿童的数量逐年下降,独生子女越来越多,所有家长都希望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儿童时期是一个人思想意识形成的重要时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任何一次生活体验都有可能会影响其价值观,因此对儿童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不仅是家长的责任,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对儿童医院美术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就能够减轻对就医儿童就医的负面影响,对于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儿童医院美术环境的设计原则 (一)缓解紧张情绪 就医环境一般相对封闭,其中布满了儿童不熟悉的检查仪器,其自然会出现紧张心理,再加上平时记忆中的吃药、打针经历,儿童就会极度抵触就医过程,有些儿童甚至会有暴力反抗的倾向,如果此时对其采取强制性治疗,就会进一步加剧紧张情绪,将医生与家长都防在了儿童的对立面,因此,设计儿童医院美术环境的首要原则就是缓解儿童的紧张情绪,通过改变就医环境来转移其注意力,进而减少对医院和医生的抵触,配合检查和治疗[1]。 (二)美化医院标识 医院标识能够对就医者起到指引作用,同时也代表了医院的形象,儿童医院的科室很多,流线也相对复杂,如果缺乏完善的标识系统,儿童和家长就很容易迷路,就诊效率因此下降,因此,在设计美术环境时,要与医院标识系统有效结合起来,将丰富的色彩运用在其中,带给人们更直观的指引,使就医者能够通过最短的路径和最短的时间找到目的地,同时,色彩丰富的标识又能够营造一种活泼的气氛,给儿童带来一种愉悦感。 (三)融入感情色彩 美术环境的设计不仅要讲究功能性,同时要注意在设计中融入感情色彩,体现出医院的人文关怀,使儿童能够在就医的过程中与空间环境展开感情交流。这里我们提出一个情感连续性的原则,就是要将医院环境与儿童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尤其是对于住院部的儿童来说,如果只注重空间的色彩和奢华,儿童可能会在短时间内感到非常愉悦,但是如果住院时间太长就会有一种空洞之感,设计美术环境时就要尽量弥补这种空洞,保证儿童情感的连续性[2]。 二、基于人文关怀的儿童医院美术设计研究 (一)走廊及大厅环境的设计 儿童在认识世界和判断环境时大多是都是依靠自己的视觉,对于色彩比较敏感,因此,在设计美术环境时要将视觉设计作为重点内容。大厅环境的设计是重点内容,要改变以往以白色为主的色调,在墙壁上添加更多丰富元素,将儿童的注意力从检查和治疗上分散到观察环境中来,例如,沈阳某家儿童医院就在走廊墙壁上设计了十二生肖图案,采取分散布置的方式,儿童来到医院以后不是想着什么时候可以出去,而是想要把这些图案找全,这就是一种不错的设计方法,医院可以尝试将儿童喜欢的动画形象喜洋洋、灰太狼、熊大、熊二等以分散的方式布置在医院环境中,从视觉上带给儿童一种亲切感,改变儿童对医院的看法,提升就诊效率。 (二)候诊室环境的设计 候诊室是医院的重要场所,目前,国内大多数儿童医院的候诊室仍旧采用座椅线性分布的方式,这种设计方式会带给儿童以及家长一种紧张感,家长之间的交流也非常不方便,因此,在设计候诊室的美术环境时,可以尝试采取围合式、分散式以及拼合式等多种组合的方式,桌椅颜色最好也要一改以往棕色或者是蓝色色调,可以采取多种色彩组合的方式,带给儿童一种新鲜感,可以将医院使用的一次性杯子设计成多种形状,并加入多种颜色,这种设计方式可以缓解家长的约束感,候诊时间家长可以面对面交流,孩子们也可以共同玩耍,仿佛是来到一个新环境交朋友,淡化就医的痛苦记忆[3]。 (三)住院部环境的设计 一些儿童病情较重可能需要住院治疗,儿童在对住院部的环境熟悉以后,新鲜感很快过去,再加上每天要打针吃药等,因此刚住进医院的时候可能会比较配合,但是几天以后就可能吵着要回家,或者是吵着要回幼儿园,也就是说儿童对于医院环境一般只能存留短期的新鲜感,但是其中却几乎没有包含感情因素,前面我们在分许设计原则时提到了感情连续性的概念,就是要在环境中融入感情因素,体现出人文关怀的理念,例如,一些养老院在设计时就会根据老人的生活特点布置房间,留有一些空间摆放老人的旧物,以此增强其归属感,将这种方式应用在儿童医院住院部就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可以将住院儿童的房间设计成幼儿园的样子,如果儿童表现较好,就在墙上贴上小红花以示鼓励,也可以将儿童平时的作业、字画等贴在墙壁上,使儿童找到一种幼儿园的感觉,以此转移其注意力,同时,也可以将儿童的家庭元素融入到房间中,包括色调、摆设以及墙壁粘贴画等,这样儿童长期留在医院中也不会产生抵触情绪[4]。 三、结语 儿童医院不同于其他医院,美术环境会对儿童的心理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在设计医院的美术环境时,主要通过色彩、空间结构以及实物组合等方式带给儿童新鲜感以及更丰富的情感体验,转移儿童的注意力,缓解其紧张情绪,减轻对医院的抵触,进而提升就诊效率。 作者:李冬华 单位:长春市儿童医院 儿童美术论文:师范美术教学中儿童画思考 绘画是孩子们的天性,也反映出了孩子们纯真的性格。这就是儿童画。儿童画的广泛应用性决定了,在师范美术教学中,要把其作为特色校本课程来开发。幼儿美术绘画是师范美术专业课程的重要内容。在师范儿童画美术教学中,要结合学生自身能力,拓展学习空间,培养师范生的美术创新和实践能力,开展美育教育;开放教学课堂,把以基本理念为主的儿童画美术课程改革,融入到教学中,不断创新和拓展、提升和融入,让师范生在浓厚的美术文化氛围中完善自我,最终使师范生的儿童画教学能力得以提升。 一、要使师范生树立宏观的美术教育观念,让学生在文化氛围中认识美术 经改革的美术教学中,在课堂中注重引入宏观的美术教育观念,除了重视师范在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学习和训练之外,还要注重引导学生体验美术学习的过程,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美术课的价值、儿童画的价值。因此,在师范美术课教学中,要严把教学计划,保证美术课课时,把美术课堂作为儿童画的教学阵地。督促学生在课堂内打好基本功,在课外实习中拓宽创新思路。积极开展室外写生,使学生体验大自然的美,捕捉灵感,打开学生的艺术创作空间。教学表明,学生通过个性化的写生,不仅让作品得到了丰富,而且也让学生的作品更富有生活气息。 二、要树立师范学生美术教育的发展观,形成良好的美术素养 师范美术教学对儿童画教学进行了改革和创新,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首先,在教学实践中,利用师范专业多样性的资源、环境,把儿童画和中文专业的儿童文学教育结合在一起,借助儿童画,作为儿童文学的载体,通过儿童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表达能力、观察生活的能力和发现创新的能力,开启儿童想象空间。其次,在师范美术教学中倡导个性化儿童画教学,并不是否定集体学习,在美术教学中,集体学习仍然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授课形式,跟小团体及个体学习一样重要。在集体教学中发现有学生对某些知识有盲点时,就可以采取小团体或者个体学习的形式。所以我们在师范美术教学课程的设置中,要发现学生个体和集体学习的结合点,两者相结合,对教学重点、关键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教学重点,从而给予学生更多的创作时间,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最后,教师要加强对个别学生学习的引导。教师有的放矢的指导,有助于改善学生个体创作的不足。要鼓励学生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对具有个性化风格的绘画内容进行保护,给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最后,在教学上开放教学观,培养学生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开放、平等和互动的师范美术教学课堂,不断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培养,利用多种方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能。 三、树立“儿童画心理学”综合课程观,激发学生的美术课堂设计 儿童美术绘画是师范学校美术专业学生就业后在工作时间中的重要内容。师者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不仅依赖幼儿的绘画基本功,还需要结合幼儿的个体情况,综合运用幼儿美术学、心理学进行课堂设计。可见,儿童画课程中儿童绘画心理学的重要性。首先,要了解儿童各个阶段的心理特征。儿童在不同阶段,对外界的认识和心理都是不一样的,对绘画也会有不同的表现。绘画的素材、教师的评价和表达绘画的方式都很容易影响儿童对绘画的展现。其次,要了解儿童各个阶段的认知特点。儿童的美术发展阶段主要有三岁之前的线条涂鸦阶段,五岁左右的想象期和六岁之后的人物和图形启蒙阶段等等几个主要阶段。美术能力是随着幼儿的年龄增长以及表现的技能技巧、对社会的认知等方面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最后,要明白儿童画是孩子们的一种情感表达,要通过儿童画的展示内容,保护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总之,通过师范美术课程的设计,让学生知道在儿童画中需要把美术教学的重点转移到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的绘画活动中,让儿童健康快乐地发展。儿童画是人性最初的、也是最美的一种言语的表达。儿童画承担了表现美、想象美、创造美的责任。因此为了让美术教学方法更加多元化,在开放、自由的环境中学习儿童画的教学方法,既要让学生懂得针对不同个体采取不同的创作方法,也让学生掌握儿童绘画心理在儿童画中的重要性。学生通过在师范学校的学习,积累了一定量的知识和素材,进行提高后,才能发挥主观性和创造性,进而在幼儿的作品中得以体现。 作者:赵金霞 单位:北华大学师范分院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高校会计专业毕业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毕业实习对高校会计专业学生而言至关重要。但是目前高校会计专业毕业实习却存在着多种问题,解决的对策是:通过横向和纵向的充实完善实习教材,教师参加社会兼职实践,提高指导教师的实战能力或聘请会计实际工作者来参加实习指导,改进实习方法,调整校内毕业实习时间,加强校外实习的检查指导考核等。 [关键词]高校会计教育;毕业实习;实践教学 一、引言 众所周知,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会计理论,并胜任将来的工作,高校都要求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前必须进行毕业实习。如果把学校比喻成工厂,学生比喻成产品,没有经过毕业实习这最后一道环节加工的学生终究只是半成品。 目前,高校会计专业毕业实习按实习地点分,主要有校内综合模拟实习和校外实习两个环节。 校内综合模拟实习通常通过模拟实习企业一个月的主要经济业务和会计核算流程,创建现场实景,设立不同的会计岗位,就业务和职业素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培训,以便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检验。从而使学生在校外实习时能熟练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尽快适应不同专业岗位的工作。 校外实习是一种直接让学生到校外参加会计实务工作的实践性教学形式。其目的主要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锻炼和培养。通过校外实习,既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在校外实习中通常可以选择到企事业单位会计岗位实习或会计师事务所岗位实习。 高校会计专业毕业实习按业务类型分,应该包括会计业务实习、审计实习、财务管理实习等;而会计业务实习应当包括会计核算实习、会计监督、会计预测、会计控制等方面内容的实习;按照行业分应该有制造业会计实习、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实习、交通运输业会计实习、房地产企业会计实习、金融企业会计实习等企业会计实习以及行政事业单位等非盈利单位会计实习等等。以上所有的实习都应该包括传统手工操作实习和电算化操作实习。 本文仅从教学管理的视角来阐述高校会计专业毕业实习存在的问题及相应改进的对策。 二、高校会计专业毕业实习存在的问题 (一)校内综合模拟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1 实验项目单一,难以满足学生全方位实训的要求。部分高校会计实验室建设存在的问题有:手工操作实习仍占主导地位,电算化操作实习仅占从属地位;行业会计的实验项目单一,大多数只是制造型工业企业会计的实验项目,其他行业会计实验项目有待开发。 2 片面强调会计核算职能。忽略会计监督职能和会计拓展职能的实训要求。高校所要培养的会计人才,不应仅仅是记账、算账、报账的记账员,而是通过会计理论及会计实践的学习。能够进行会计工作的组织和管理,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成为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智能型和管理型的人才。而校内模拟实习片面强调会计核算,忽视会计监督、会计预测、会计控制等会计职能。 3 指导导教师缺乏实战经验,致使所谓实习仍是纸上谈兵。模拟实验的指导教师通常由会计专业的教师担任。因为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的,对企业具体的业务环境也未亲身经历,在模拟实验过程中只能靠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来解释,有些指导与解释与实际相去甚远,致使所谓实习仍是纸上谈兵。 4 手工模拟实习的形式欠妥,要求不严。达不到实习目的。在校内模拟实习中,手工模拟实习仍然占主导地位,其主要的教学形式就是集中实习。集中实习时。通常要求每位学生按照实习资料的要求,独立完成某一企业一定时期经济业务的核算。由于对每位学生要求一致。答案相同,这样导致一部分对自己要求不严,对实习认识不足的学生就会抄袭答案。应付了事,未能真正达到实验目的。 5 实习时间安排不当,实习效果大打折扣。由于高校的学制为三年或者四年,学习时间比较紧,校内实习的时间一般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而最后一个学期又是学生找工作的关键时期,这样导致很多学生为了找工作而不得不放弃校内实习,即使有部分同学坚持进行校内实习,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使实习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校外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1 校外实习实际成效差。校外实习主要通过学生自己持学校介绍信联系实习单位,在接受实习单位有关人员的指导下,自己完成实习任务。由于会计岗位的特殊性,企业往往不愿意接受会计专业的学生进行毕业实习,所以经常有部分学生在规定的校外实习时间结束的时候仍没有找到实习单位。还有部分学生虽然通过社会关系进入到了实习单位,但有的单位不认真配合,不给予必要的指导,致使实习学生最多只能自己翻翻已有的一些凭证、账簿等资料等,使实习达不到预期目的;有的单位虽乐于指导,但由于具体负责指导实习的会计人员本身的业务素质有限,也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 2 校外实习与学生找工作冲突。由于校外实习的时间也是找工作的时间。很多学生都把心思放在了找工作上,对实习采取应付了事的做法。有的学生甚至弄虚作假,开虚假校外实习鉴定来应付学校的检查。对于实习所要上交的校外实习报告,也相互抄袭,大同小异,有的更是学生直接从网络上拷贝下来的。 三、完善高校会计专业毕业实习的对策 (一)完善会计模拟实习教材 1 所选的实习资料的题型应该既具有真实性和完整性,又要有代表性、合理性和典型性。实习所用业务资料不应该是从实习资料样本企业简单地“拿来”,而应该在实际资料的基础上,经过有选择地综合加工整理,既要考虑到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全面性、完整性,又要考虑到业务题型的代表性、逻辑性和典型性。可以对企业筹资、投资、供、产、销各个阶段所应该涉及的一些经济业务进行有客观依据的虚构,从而设计出一套题量适中。既全面完整又不重复繁杂的模拟实习资料。 2 从横向方面考虑,为克服行业会计实验项目单一的问题。会计实验室应该在制造型工业企业会计的实验资料以外开发出其他行业会计的实验资料,常用的至少应该包括商品流通业会计实验资料、饮食服务业会计实验资料、事业单位会计实验资料、金融业会计实验资料、基建单位会计实验资料、施工企业会计实验资料、房地产企业会计实验资料、交通运输企业会计实验资料等等,以便提供足够多的实验品种,任由学生选择,进行与其将来工作相应的行业会计的实验、实习。 3 从纵向方面考虑。可以增加一些临时资料,以适应学生对知识的不同掌握程度。可以在模拟实习单位增加某一项业务。如接受审计,发现问题。并进行调账;再如企业内部管理变革。改变了会计核算方式等,要让企业的非常规业务在模拟实验中有所体现;另外,还可以增加提供连续几期的内外会计报表资料。让学生进行会计预测、财务分析的实习。同一套会计实验资料,学生在进行手工账务处理的同时,要求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电算化处理;会计专业的学生通过实习做好的会计资料在补充提供了相关的资料后提供给 审计专业的学生进行审计实习,等等。 (二)加强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培养 对于专业指导教师的要求是既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又要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学校应鼓励教师进行社会实践,或者到企业担任兼职会计,使教师及时了解会计实务的发展情况,在为社会提供专业服务的同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另外,如条件允许可以聘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会计人员指导模拟实验。如聘请退休的会计人员,或临时邀请模拟实习资料样本单位的在职会计人员指导实习,以增加会计模拟实习现场的真实感。 (三)改进手工模拟实习的方法 在进行手工模拟实习时,为了避免因为对每个同学要求一致而导致部分同学抄袭的现象发生,可以将参加实习的同学分为若干组,在每一个小组内进行职责分工,既避免了相互之间的抄袭。也加强了同学之间的沟通,增加了团队协作精神,增加了实习的趣味性。以工业企业的模拟实习为例,可由每三名同学组成一个财务科。设财务科长岗位、综合会计核算岗位、成本会计核算岗位、存货核算岗位以及出纳五个岗位。由一名同学承担财务科长岗位和综合会计核算岗位职责,一名同学承担成本会计核算岗位和存货核算岗位,另一名同学承担出纳职责。每做完一句经济业务轮一次岗。通过模拟企业一个月的经济业务,使每个同学对每个岗位都轮过一次。 (四)调整校内实习的时间,与找工作的高峰期错开 高校应该调整会计专业毕业实习的时间,尽量与找工作的高峰期错开,比如高职高专学生可以安排在第五学期,本科学生可以安排在第七学期,利用学生课余的时间或者周末的时间进行校内毕业模拟实习,使学生能够完整地按照教学计划的安排完成学习训练,真正成为“产成品”后推向社会。 (五)抓好具体实施,重视实践考核 学校应鼓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但必须建立相应的检查和考核约束机制,以确保学生确实完成了实纲中规定的实习内容。对于联系不到实习单位的学生,应由学校出面联系实习单位。同时对于双方合作在两年及以上的实习单位,在双方达成意向的基础上,与对方签订协议。建立实习基地。考虑到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校外实习这种有效的实习途径,学校可将会计专业学生校外集中实习安排在每年的12月底至次年的3月底,因为会计师事务所在这段时间业务繁重,需要增加大量的帮手。同时也是学生得到锻炼提高。增长才干的大好时机。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需求分析与人才培养 [摘要] 调查分析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走向、会计专业相关岗位职责,了解市场对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素质的要求。从市场需求、岗位职责和用人单位需要三方面,探索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专业教学改革模式,提高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需求;人才培养 会计专业是高职经管类专业中第一大专业,从备校经管类专业在校生人数看,会计专业年年高居首位。在其他经管类专业在作生源大战时,经过进校报到后转专业,会计专业往往最后经常实际人数比招生计划多一倍。甚至有的学校每年会计专业报志愿人数超过千人,一个年级有20个会计专业班级让人惊叹。会计专业就读学生多,但很少有用人单位需要大批量的会计人才,这造成会计专业供需失衡,导致会计专业就业市场竞争激烈。高职院校要想保持会计专业的旺盛发展势头,需了解市场需求,提高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打造专业特色和竞争力。 一、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走向 1.主要就业岗位。从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实际所从事的工作岗位看,有财务会计、税务、审计助理、出纳、收银、销售代表、销售助理等。 2.主要行业走向。会计专业就业面广,涉及到各种各样的行业,从毕业生信息反馈看,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的行业有:工商财税(主要是财务公司及会计师事务所)、物流业、银行、房地产业、超市商场、制造业、电信及其他电子信息传播服务业等。 3.就业单位类型。从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的性质看,其雇主大多数为民营企业和个体,其次是三资企业、国有企业,少部分学生在银行、行政机关等单位 就业。 二、用人单位对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素质结构的要求 从对用人单位的访问与调查看,用人单位对从事与会计专业相关工作的毕业生的素质要求如下: (一)职业基础知识 包括财务会计、基础会计、会计电算化、税收、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专业知识,以及计算机、数学、文字处理等基本知识和一定的政治、祛律知识。 (二)主要工作技能 包括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与合作共事能力;终身独立自学能力;不断探索新知识、勇于创新的意识与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财经写作阅读能力;信息获取及处理能力:经济业务会计处理能力;财务分析决策能力;查账能力;经济分析能力等。 (三)业务拓展能力 与知识素质相比,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在对用人单位的调查中,国内最大的财务公司深圳安居财务公司总经理提出了会计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五大业务拓展能力。 1.变通能力。俗话说变则通、通则活。变通就是以变化自己为途径,通向成功。工作中的变通能力就是要审时度势,打破常规,灵活机动,适应变化,应对变化,在变化中寻找机会。 2.学习能力。学校所学的与实践要用的总有很大差距,刚毕业学生缺乏实践经验,能在实践中根据工作的需要持续学习新知识,是个人业务能力不断提高的保证。学习能力还包括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及时掌握行业动态,更新业务知识。 3.思维方式。主要是要求能正面看待和考虑问题,不消极偏激。刚毕业学生不太适应社会,经常会对管理者和管理制度产生抵触情绪,影响工作稳定性和职业发展。 4.沟通能力。目前企业对从事单一岗位和简单基本核算的会计工作人员需求减少,会计职业趋于专业化和社会化,使得大多数会计从业人员不象以前稳定为一企业做帐,而是既要与内部部门配合,又要与外部的企业、银行、税务、劳保等职能部门打交道,沟通能力至关重要。 5.吃苦耐劳精神。很多会计招聘广告上都要求有吃苦耐劳精神。会计专业要求工作细心、耐心,也经常加班加点,出差跑外勤,所以尤其希望员工能吃苦耐劳,从基层做起。 三、根据市场需求和岗位需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 (一)以需定位,明确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 从就业情况看,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会计核算、会计信息报告及财务管理工作,这类工作就业要求是有会计从业资格证。这决定了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的学生的业务水平层次是初级会计人员,包括会计员和助理会计师两类,毕业生应能很快适应基层会计工作,过渡期或适应期较短,并有较高的会计操作技能。 综上所述,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目标应定位于:培养面向大中小型各类企业,适应现代会计职业要求的,具有良好职业素质,能应用本专业知识和技能,毕业后能直接胜任相应的会计基础核算岗位工作,达到初级会计师水平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 (二)以岗定课,做好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根据对应会计工作岗位要求设置课程,进行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突出会计职业的定向性要求,以岗位能力要求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会计职业岗位的要求。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应由会计专业技能、基础素质和能力拓展三部分课程组成。会计专业技能课程是培养学生今后从事会计工作必备的专业能力而开设的课程,包括会计核算能力、计算机和财务软件应用能力、经济业务判断能力、财务分析能力,应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开发出以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基础素质课程是为培养学生就业后的自主学习并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打基础的课程,包括数学、英语、形势与政策、法律、金融与经济学等基础课程。根据会计职业对会计人员社会适应能力的要求,高职会计专业的能力拓展课包括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口才训练、商务礼仪、财经应用文写作、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等课程。 对高职会计专业来说,应尽快进行专业课程标准建设。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标准的主要依据是会计的岗位标准和目前在职人员的状况,与工科专业简单机械的操作技能标准有很大区别。课程标准的总体框架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附录(术语解释、案例等)。 (三)以企定向,培育会计专业特色 会计专业是大专业,用一套培养方案培养难显特色,班级多为分方向奠定了良好基础。要建设好会计专业建设,提高会计专业竞争力和吸引力,会计专业不能放任自流,应主动联系就业单位,探索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方式,根据主要就业面向及专业发展趋势,确立专业方向,培育专业特色。如建筑类院校的会计专业开设工程造价、工程审计等方向,可开设建筑工程概论、工程概预算方向课程。与财务公司和会计事务所校企合作紧密的,可探索“校中有企,企中有校”办学模式,突出职业教育特点。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研究 摘要: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如何解决高职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问题受到了普遍的关注。运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法,对毕业生就业状况、教学环节满意度、教学工作评价等方面进行回访调查,再结合SWOT分析,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力争为深化我国大学会计教育改革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同时,使高职会计专业大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看清机遇,抓住机会,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择业态度。 关键词:高职会计;毕业生;就业;SWOT分析 引言 据统计,2007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810万人,约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49%;高等职业院校招生283万人,约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总数的50%,基本实现了教育结构调整的战略目标。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问题凸显,社会就业问题日趋严重。很多研究者对就业问题进行了研究:郭庆宋(1998)、厉以宁(1998)等对西方就业理论进行了描述。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院李忠(2009)的研究认为,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投资与就业的关系、产业结构与就业的关系、劳动力与资源配置之间的关系、制度改革和就业的关系等是就业研究的主要问题。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对策研究”(2008)课题组认为,教育体制不够合理、毕业生缺乏正确的择业观、高校盲目的扩招、金融危机的影响、结构性失业等因素存在使得今后几年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仍不乐观。程瑶(2009)对会计专业存在的结构性失业进行了描述,并提出了解决结构性失业的一些对策。王海翔(2010)以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近三年会计专业毕业生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了解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毕业生对学校所学专业知识的反映及就业单位对毕业生的反映,并对这些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梅爱冰 (2011)调查分析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走向、会计专业相关岗位职责,了解市场对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素质的要求。从市场需求、岗位职责和用人单位需要三方面,探索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专业教学改革模式,提高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为更好地应对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和毕业生人数大幅增加的双重挑战,更好地了解毕业生就业后对用人单位及社会的适应程度,了解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探索高职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途径,完善学院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我们对合肥地区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并深入安徽、江苏、浙江等地的工业园进行调查,进行了一系列的数据分析,希望通过这些数据分析找到缓解学生就业问题的方法。 一、合肥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 (一)调查题及样本量的选择 根据调查目的,我们将调查题分为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教学环节满意度调查、教学工作方面评价及建议、用人单位对会计专业毕业生取得的证书的要求、用人单位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素质的要求五大方面。并采用专家论证和小范围预调等形式,共设置了题目20道,对合肥10家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毕业生进行了函调。本次调查共发送调查表300份,回收273份,回收率91%。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从表1调查结果看,学生对各学院的就业工作服务质量评价还是比较满意的,其中98.3%的学生达到满意的标准。但我们也要看到,有39.6%的就业学生存在专业不对口的情况,这还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关注的。 从表2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通过大学三年的学习,学生在理解与交流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应用分析能力、专业能力、自我获取知识能力、创新能力等都有较大提高,尤其是在理解与交流能力、专业能力、自我获取知识能力这三个方面,有1/3以上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在这三方面的能力有非常大提高。但我们也要看到,在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被调查者的满意度还不是很高,2/3以上的人满意度都不高,这也是我国在教育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 从表3可以看出,毕业生对专业教师的水平、公共课教师的水平、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安排等方面的评价还是比较高的,评价为好的比例都在60%以上,但社会实践活动安排和实习活动安排方面,多数毕业生的评价都不高。这也表明,在我市高职会计专业方面,还是过于重视理论,对于实践方面的关注度还不够。 从表4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单位在聘用会计人员时都需要他们具有会计资格证书,用人单位对计算机等级证书的要求没会计证高,但也比较重视,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和应用能力。 从表5可以看出,用人单位比较注重会计专业毕业生吃苦耐劳精神、良好职业道德和组织协调、交际沟通能力等素质,特别是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这也是从事会计工作者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 二、合肥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环境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一种环境分析方法,即根据组织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分别找出组织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以期帮助组织更好的进行决策的方法。其中,S和W是内部因素,分别代表strength(优势)和weakness(弱势),O和T为外部因素,分别表示opportunity(机会)和threat(威胁)。 三、合肥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对策探析 如何适应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如何谋求本校会计专业长期健康的可持续发展?针对这些问题,开设会计专业的高职院校应该完善高校就业指导机制、创新实践和实习教学环节、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竞争力、认清外部形势,及时了解国家促就业政策,立足课程体系改革,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提升办学品位。同时,对于高职会计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应该认清当前形势,增强实践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更好的解决就业问题。 (一)完善高校就业指导机制 应高度重视和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增强对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扶植力度,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不断完善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力争在从学生入学时就开展就业规划,提前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念,努力塑造专业化特色的人才队伍。在会计专业学生中开展内容全面、形式多样、方法先进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就业市场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定向意识,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和就业方法。通过就业指导,教育学生树立就业意识――定位;养成职业道德――敬业;掌握就业能力――专长;选择职业道路――择业。 (二)创新实践和实习教学环节 通过在课堂上使用真实的案例、引进工作过程导向法、使用真实账册创造情景式教学、账务课程实习等方法让学生融入会计角色等方式,切实加强实践和实习环节,进而拉近教学与实践的距离。多开展手工模拟试验、电算化核算模拟试验、财务管理分析模拟试验等相关课程,应该充分利用会计实验室与电算化实验室,反复练习,以熟练掌握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的基本技术。与此同时,应积极寻找在事务所、公司企业的实习机会,以切身感受会计循环的业务流程。 (三)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竞争力 高职会计专业的大学生应该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端正就业态度,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根据自身兴趣爱好、特长能力和市场需求,对职业进行正确的评价,准确的定位和合理的选择。端正的就业心态,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做好人生职业生涯规划。 (四)认清外部形势,及时了解国家促就业政策 高职会计专业的大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当前的就业形势,结合自己的情况,合理定位,避免“高不成低不就”的择业误区,争取先就业后择业,同时,及时了解国家促进就业的政策。自从2008 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以来,我国推出了多项扶持大学生就业、鼓励自主创业的政策。因此,在进行自己的职业规划时,可以充分考虑到这个因素,通过对国家及地方就业指导部门、学校就业指导机构及其信息资料中心的咨询,及时收集相关信息,做到有的放矢。 (五)立足课程体系改革 我国现有的高职会计专业教学大都属于学科课程模式,虽然这种模式能提供较好的理论基础,重视文化基础教育,但它忽视了社会经验的获得和实践能力的形成。有些学校针对专业特点引进了德国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相对学科课程体系而言,更适合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 (六)积极参加实践,提高自己综合素质 高职会计专业的大学生在认真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应该把握机会,加强实践,积极参加社团和社会实践,借此培养自己人际交往、团队合作、创新、组织协调等各方面的能力,进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非财经类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调研与分析 摘要: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高校扩招在量上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整个社会劳动力由以前的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而非财经类院校会计专业如何拓宽就业渠道,本论文正是针对该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了调研和理论深化,将新思想推向社会和市场,新理论付诸实践,在和谐的基础上求新创特。 关键词:非财经院校;会计毕业生;就业现状;调研 一、调研背景 1999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我国普通高等院校会计学专业得到空前 的发展,本科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扩大,我国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会计学本科专业,形成了“校校办财经”的新格局。但随着经济社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和整个社会就业压力不断增大,非财经类院校会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模问题逐渐凸现,而这个问题的核心是会计专业毕业生任何进入市场,完成严峻的就业问题。然而,我国非财经类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如何和重点财经类院校毕业生竞争,在就业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这是一个值得调研和研究的。 二、非财经类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我院在1982年开办会计学本科专业,十几年来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办学的模式和手段也越来越先进。近几年我院采纳了财经类院校会计专业的办学优点,同时结合了工科院校的一些特点来完善我院会计学专业的建设。现在,以我院会计专业连续三年的实际就业情况和重点财经类院校会计专业平均就业率相比较,来说明非财经院校会计毕业生所面临的严峻就业现状。 由此可见,我院会计专业的就业率跟重点财经类院校相比很远,考研率也相差较远。那么,我们非重点财经类院校会计专业的就业如何拓展渠道,这就值得探讨和深思。 2、近三年我院会计专业就业去向情况 从区域上看:几年前学生就业的城市集中于省会、直辖市、沿海开放地区和城市;近二年,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江浙一带的民营企业吸引了较多的毕业生。但终究学生就业方向还是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地方经济状况好,就业机会多,有利于毕业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积累经验。另外这些地区较注重学生的素质,而非学校的名声,这也是学生选择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单位性质看:几年前国有大型企业、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对会计专业人才需求较旺;而近二年,这些单位对会计需求较少,民营企业和个人私营企业对会计人才需求变得较旺。 从不同规模看:国有大中型企业逐渐对会计专业本科人才饱和,而中小型企业逐渐成为会计人才需求的主力军。 由此可见,随着近年来国有大中型企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饱和需求,金融事业单位的裁员和报考公务员难度的增大,目前会计学生逐年增加的就业方向是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和自主创业。 三、 调研反映的问题分析 从严峻的就业压力形势看,2005年是国家本科扩招后的毕业生就业的高峰年,全国毕业生超过785万,净增加400万。从我院会计专业来看,基本保持“供求两旺”的状态,但截止到2006年5月,会计专业就业形势远没有2005年好。 调查情况来看,我国目前普通高校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规模适度,从2006年的毕业趋势看,供稍微大于求。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其人才的需求应平稳发展,不能再扩大对会计学生的招生了。 就业率来看,我院本科会计专业就业率明显低于重点财经院校的就业率。主要原因是大多数公司都愿意要重点院校的毕业生,并且重点院校的继续深造率和出国率较高。 从供求的关系看,供求双方的矛盾仍然突出,会计专业属于管理类学科,就业方向广泛,但是,虽然目前的招聘会众多,但是招聘要求上却标着“有X年工作经验”的字样,让我们的毕业生望而却步。另外,很多毕业生的就业着眼点仍放在沿海一带的中心城市和大都市,不愿意去一些边远或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而这些地区往往是最缺乏这一类人才的,因此这种供求的矛盾在短时间内仍无法得到解决。 从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心理预期看,我院一些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目前,我院毕业生的择业观、价值观还有一定的偏差,就业观点过于狭窄,求职过程中只局限与本专业对口的行业,“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没有深入毕业生的心里,一些毕业生和家长一心还想找“铁饭碗”;还有一部分学生不愿到基层就业,不想在不好的单位“受苦”。 从就业信息的广度和深度来看,匮乏的就业信息,信息通畅是成功的保证。在本来就很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信息来源不足对我院毕业生来说无疑是更加沉重的问题。学校组织的各种招聘会是学生主要的就业渠道,但去年我校组织的招聘会上,经济管理类的需求仅有7家,需求不足15人。 从学生的生源来看,我院农村生源占毕业生的一半以上,农村毕业生毕业后不愿回到家乡,这就意味着他们想要留在大城市,而家长与用人单位没有任何联系的情况下,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就业问题,这无疑加大了这部分人就业的难度。 四、 积极创新和拓宽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新渠道 多渠道的获得就业信息,积极联系用人单位,将学生进行合理的推荐。一方面,我院积极与用人单位进行联系。在有用人单位来学校时,能主动与用人单位取得联系,了解用人的方向和名额,并积极争取新的名额。另一方面,我院还积极的向用人单位进行毕业生推荐。在推荐的过程中,我们引入了“推销员”的理念,工作人员可以把自己想象为一名推销员,面临巨大的买方市场,积极思考如何将自己的产品推销出去。 大力加强自主创业的扶植力度,树立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意识。在毕业生中开展内容全面、形式多样、方法先进的就业指导,就是要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就业市场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定向意识,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和就业方法,为学生就业提供能力和方法的指导。通过就业指导,教育学生树立就业意识――定位;养成职业道德――敬业;掌握就业能力――专长;选择职业道路――择(创)业。在我们的教育活动中不仅仅要强调岗位的适应性,更要注重人的职业潜力的开发和创业型人格的塑造,特别要强调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创业知识、创业技能的掌握,激发其创业的需要与动机,从思想上实现从被动就业到主动创业的跨越,为其就业空间的拓展提供积极的准备。 支援辽西北建设,鼓励会计专业毕业生为西部建设发挥作用。利用西部的优惠政策为自己多积累经验。该计划由团辽宁省委发起,由团省委、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事厅组织实施,按照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每年在省内普通高校招募500名应届毕业生,到辽宁西北部省级贫困县的乡镇从事为期两年的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志愿服务工作。 改革会计教学体系,增强会计实务操作能力培养。非财经类院校会计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会计人才,教学应把握培养目标,突出会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点,构建一个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宗旨的具有职业岗位特色的专业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不仅表明教学改革的深度,体现教学的质量,而且也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非财经类院校教学诸环节中,实训教学成为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关注重点。将学生实训教学与就业工作相结合,实现毕业生顺利就业,达到学校与社会、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赢的最佳效果,是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一种有效的创新手段。 完善就业制度,形成保障机制。通过采取加大政府统筹力度,明确有关部门职责,严格实施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快就业运行机制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可操作化的改革步伐,加强和完善高校的就业服务体系等一系列创新措施和手段,建立一个新型毕业生就业机制,使之成为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的体制保障。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个教育问题,更是个社会问题,应引起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各相关部门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建立一种合理、有效的育人――用人机制,举全社会之力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尤其对于非财经院校办会计专业来说,如何做好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衡量其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切实做好此项工作,既关系到广大毕业生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非财经类院校的改革发展和社会的政治稳定。 作者单位:沈阳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会计专业毕业实习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在当下,会计专业是一个热门专业,很多高校都开设了会计专业。但是,高校会计专业普遍存在着重视理论教学有余,注重实习不足的现象,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实习能力的培养,导致会计专业学生在毕业实习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因此,高校应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提高学生在实习中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会计 实习 创新 高校 会计专业是研究企业或其它涉及经济核算的主体,在一定的营业周期内,如何确认收支和资产运作的学问,是以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诸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财务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无论是在国外(如美国)还是在中国,会计专业一直都是高校中的热门专业。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逐年增加。因此,跟其他专业相比,会计专业的就业前景是非常不错的。会计专业毕业实习就是大学生在修完全部课程后,具备一定的综合、系统的知识,然后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以锻炼自己在财务管理方面的能力。然而,对于刚走出大学校园的会计专业毕业生来说,由于经验不足,对社会没有充分的了解,在企事业单位实习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一、会计专业毕业实习时存在的问题 (一)对毕业实习没有足够的重视 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虽然强调要加强实践性教学,重视实践在教学中的作用。但是,仍有很多高等院校没有把毕业实习放在日常教学的重要地位,忽视毕业实习的重要性,从而把毕业实习当做辅助课堂进行教学,没有依据专业性质和培养目标来合理安排毕业实习的学时,教学组织缺乏系统性。此外,由于高校对毕业实习缺乏重视,导致很多会计专业的毕业生都把毕业实习当做以后找工作的方式。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教学思想没有转变。教学思想是教学的总大纲,我国传统的教学思想对高等院校的教学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认为教学主要是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就是学好理论文化知识。教学方法不完善。在很多高校的教学课堂上,还是能看到传统的教学方法主导会计教学的现象,换言之,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育观念始终在影响着现代高校的教学。缺乏科学、先进的考评标准。高校的主要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国家教育部门虽然每年都会对高校的教学状况进行评估,但是,教育部门的评估内容则是对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比较重视,而且,这一点也可以从教育部门制定的教学评估内容和标准看到,对学生的科研能力也只是要求具备初步的水平即可。而对学生是否具备实际工作能力、能否能适应社会需要,则缺乏必要的、具体的、系统的和科学的考评要求和标准。 (二)校外实习实际成效差,与找工作发生冲突 由于会计岗位往往会接触企业的核心机密,有一定的特殊性,很多企业都不愿意给学生提供实习的职位。即使提供实习岗位,由于负责指导会计实习的人员业务素质有限,对提高学生的实习能力也不能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还有一部分学生,虽然通过种种社会关系能够进入实习单位,但企业由于忙着“运转”,对学生的实习也就不够重视,导致学生只能自己翻翻已有的账簿等资料,或做一些闲杂事务,收不到实习的效果。 此外,很多高校的校外实习时间安排的不合理,造成与学生找工作的时间发生冲突。相当一部分学生为了在日后能有个稳定的工作,就不把实习放在心上,而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找工作上。还有的学生为了应付学校的检查,采取弄虚作假的手段,开具虚假的实习鉴定。还有的学生直接从网上“复制”一份交给学校。 二、应对会计专业毕业实习问题的措施 目前,会计专业是一个热门专业,很多企业都表现出了对高素质、高能力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但是,很多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这理应引起高校足够的重视。因此,高校要想法设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完善毕业实习的方法和管理,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制定一个完善、合理的毕业实习计划 合理、完善的毕业实习计划,可以有效的提高会计专业毕业学生的实习质量。因此,指导教师应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制定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完善的、合理的毕业实习计划,确定会计实验教学大纲,完善会计实验教材,规定教学目标、明确考试要求、统一考核标准。学生的实习资料应该是在样本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整理,而不是简单地从实习单位“拿来”的样本资料,在实习资料的整理过程中,既要把会计业务的完整性、真实性、全面性体现出来,也要把业务题型的代表性、逻辑性和典型性体现出来。 (二)调整校内实习时间,避免与学生的找工作时间“撞车”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很多学生为了将来能有个更好的工作,对学校的实习越来越不重视。这是因为高校安排的实习时间大多在最后一学年的下半学期,而此时也是学生急于就业,忙于找工作的高峰期,这就与学生找工作的时间发生了“冲突”,造成了“撞车”。因此,高校要合理安排会计专业的毕业实习时间,避免与学生找工作的时间发生“冲突”,造成“撞车”。比如可以在大三上学期就安排高职高专学生进行实习,而在大四上学期就安排本科生进行实习,校内模拟实习要尽量在学生的课余时间或周末时间进行,使学生能够完整地按照教学计划的安排完成学习训练。 三、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将会逐年增加,这就要求高校不仅要注重会计专业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还要强化实践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实践,不仅可以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为学生以后能更好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浅谈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现代社会对会计专业人员的需求标准发生了变化。本文分析了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探讨了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方法。 【关键词】会计 毕业生 就业难 一、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作为“全球通用的商业语言”更加体现出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性。一些文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也相继开设会计类专业,以及一些地区开设的会计培训班及会计技校,使会计专业毕业生日益增多。在我国现阶段,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会计专业毕业生涌上人才市场,普通和初级财务人员明显供大于求。就我校而言,在2011届毕业生中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毕业生就达270多人。 在中国毕业生网的2010年和2011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中,使用了“就业寒流”来形容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低就业难是当前一个社会问题。 二、造成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会计专业毕业生自身原因 1.就业观念陈旧、期望值过高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教育”的阶段,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涌向市场,会计专业毕业生明显供大于求,但部分大学生“天之骄子”的传统观念依然根深蒂固,过分看中单位的医疗、养老保障制度等,不能着眼现实,从实际出发,往往“眼高手低”,不能更好地就业。 另外,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有66.4%的毕业生希望自己月薪在2000元左右,对薪酬较高的期望也导致了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的现象的产生。 (二)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 1.各院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相对错位。许多职业技术院校还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在专业设置上不是考虑市场对人才的需要,而是等、靠政府下指令,习惯于向上伸手,希望政府能出台保护学校的政策,企盼上级用行政手段去解决市场经济条件的招生就业问题,使学校丧失生机与活力。 2.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教学质量的巨大反差。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最初是通过扩大原有高校的招生规模,后来是升级一批中等职业院校去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高职院校在已有的资源水平上来培养急剧增多的生源,其质量水平下降将是不争的事实。 (三)社会原因 1.社会竞争激烈。会计专业是供需两旺的热门专业。在2010届本科专业失业人数排名中,会计学以0.73万的失业量排名第5;但同时,有关报告显示,在2010届主要专业就业率排名中,会计学排名第2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1.2%。“双高”现象的存在显现出会计专业毕业生人数之多,就业竞争之激烈。 2.供需不均衡。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结构性矛盾也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得就业处于“两难”境遇:一边是毕业生想去的地区和单位不要毕业生或毕业生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另一边经济发展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长期招收不到应届大学毕业生。 3.各企业选人挑剔。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据相关资料表明,当前会计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远没有往届毕业生的好,因为用人单位从企业发展出发会着重考虑经验丰富、专业技能熟练的会计人员。 三、改善会计毕业生就业难的措施 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非常复杂,而且还隐含着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在当前新形势下,解决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也需要政府、学校及整个社会的努力,要解决这些问题也不能一蹴而就,只能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创新观念,完善制度和改进工作方式,不断深化改革来完成。 (一)政府应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就业市场 要解决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政府要加强经济调控手段,对去西部地区和条件艰苦的一些重点单位和行业就业的大学生,在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上给予较大的优惠,采取措施鼓励大学生去那些地方就业。 在完善就业市场方面,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扫除体制性障碍。通过深化改革,对于那些有障于学生就业的政策、制度等要逐步的取消;各级政府要开放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种种政策限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积极疏通就业渠道,不断完善就业市场。 (二)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各用人单位应改变自己的人才观,不要盲目追求人才的高消费,让博士和硕士来装点门面,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置换冗员。用人单位要从长远考虑,建立人才储备机制。毕业生从高校毕业,缺乏实际经验,而且他们要发挥出价值也需要一个过程,对其进行培训,形成梯队。 (三)各院校的具体措施 1.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就业率的主线。会计工作岗位是专业性强的专业技术岗位,会计工作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要使毕业生走上会计工作岗位,迅速适应工作需要,必须加强对学生会计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提出以强化应用能力为主线,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加大实践实习教学力度,培养应用型人才。 2.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基础。高等学校办学特色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既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等专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学校、系部、教研室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则。 3.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完善毕业生跟踪反馈体系。要创建严格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完善的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为了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及时了解企业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学校要经常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获取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会计专业毕业生市场就业情况分析 摘要:文章通过查阅文献,搜集相关数据调查分析近几年来会计专业本科学生的供需状况,及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走向、会计专业相关岗位职责,了解市场对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生素质的要求。 关键词:会计专业人才供需;就业走向;毕业生素质 0 引言 本文通过查阅文献,搜集相关数据调查分析近几年来会计专业本科学生的供需状况,及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走向、会计专业相关岗位职责,了解市场对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生素质的要求。从而为探索市场竞争环境下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数据支撑。 1 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生供给与需求分析 1.1 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生的供给状况 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后,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会计专业的毕业生亦是如此。笔者统计了2007~20011年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人数及会计专业毕业生人数,详见表1。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到,会计专业毕业生人数近五年来有了大幅度的提高,2011年的毕业人数是2007年的3.5倍,会计专业毕业生人数占全国毕业生人数的比重从 2007年的0.751%上升至2011年的1.983%,增长了164.05%。因此,每年大批量的会计专业毕业生涌入社会,他们的就业已成为社会的关注热点。 1.2 会计本科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状况 根据陕西省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近期的《2012年第二季度全省主要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情况分析》,与去年同比,用人单位数增加7%,入场求职个人数增加12%,但投放市场就业岗位数减少5%,求人倍率0.59,下降0.1。表明尽管用人单位数量略增,但是招聘规模缩减,个人就业难度要大于去年。与第一季度数据相比第二季度用人单位需求前五位的专业依次是市场营销、计算机、财务会计、金融经济和机械设计及制造,财务会计专业需求量以6%稳居第三位。详见图1。在这前五位的专业中,个人供给除了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供给大于需求外,其余四个专业均是需求大于供给,财务会计专业需求为6%,而供给只有2%。详见图2。二季度进入市场招聘的用人单位表示,对应聘人才无具体要求的占32%,其余对应聘人均要求1至5年不等的工作经验,这无疑削弱了应届毕业生的竞争能力。 根据麦可思《中国2010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在2010届主要本科专业就业率前50位中,会计专业毕业半年后就业率达到94%,位于第25位。对2010届本科毕业生社会需求量较大的前50个职业中,簿记员、会计和审计员以6.8%居首位,出纳员以3.7%居第三位。对2010届本科毕业生社会需求量增长较快的职业中,簿记员、会计和审计员以增幅2.26%居首,出纳员以增幅1.15%居第二位。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生源充足,用人单位需求量稳中带升,前景乐观。然而在麦可思2010届本科专业失业量前10位的排行榜中,依然看到了会计专业的身影,以失业量0.73万人位居第5位。为什么会出现“双高”(高就业率和高失业率)现象? 主要是因为目前各个用人单位在选择员工的时候,都要求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或者实践履历,并对会计法规和税务法规等相关准则能够非常熟练的运用的员工。但是目前来说,我国高校培养出来的会计毕业生还不能达到这种高的水平,也就是说我国的会计专业的综合素质培养的水平与当前市场上的用人单位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1.3 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走向 ①主要就业岗位。据调查分析,在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从事的职业大概是有这么几种,比如财务会计、税务部门、审计助理、出纳、收银、销售代表、销售助理等。②主要行业走向。从专业的就业前景来说,会计专业的就业面还是比较大的,能够涉及的行业也比较多,据调查分析,发现目前会计毕业生能够从业的行业有:工商财务、物流业、房地产业、金融业、贸易、制造业、电信及其他电子信息传播服务业。③就业单位类型。根据调查分析发现会计毕业生就业的单位性质主要是民营企业和个体最多,其次是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在银行和政府机关工作的毕业生是最少的。 2 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要求 笔者调查了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华德诚会计师事务所,会计之友,用友公司,安越咨询公司,世纪金花股份有限公司,浦东发展银行共7家合作企业,从对用人单位的访问与调查看,用人单位对从事与会计专业相关工作的毕业生的素质要求如下: 2.1 良好的职业道德 会计人员应该树立爱岗敬业、诚信守信、富有责任心、吃苦耐劳等职业道德,这也是企业对财务人员的基本要求,也是企业招聘会计人员时考虑的关键因素。 2.2 扎实的理论基础 理论基础包括会计专业大学生对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自学素质的把握。基础知识方面,学习和掌握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是对会计专业大学生的基本要求,也是会计专业毕业生求职的基础,其中英语和计算机能力是最为重要的。专业知识方面,专业理论是会计专业学生进入不同行业的通行证,只有取得相应专业的毕业证书才可以得到用人单位的准入资格。财务会计、金融学、管理会计、税法学、商法、审计、职业道德、信息系统、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是最重要的10项知识要素。同时还要具备相关职业证书,比如会计从业证书、初级会计师证书、CPA、英语等级证书及计算机证书,这些都是其综合素质强的表现。 2.3 较强的实践能力 实践经验对会计人员非常重要,通过权威招聘网站上的招聘信息可以看出,基本核算岗位一般需要1-3年的工作经验,中高层次会计人员需要3-5年的工作经验。缺乏经验是应届毕业生在就业时的拦路虎。 2.4 终身的学习能力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在进入社会后可能已经面临淘汰的命运。因此这就要求当代的毕业生在离开学校后,能具备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及时掌握行业动态,更新业务知识。 2.5 良好的沟通能力 在企业财务工作中,会计人员是要和各个部门、多种专业人员相互沟通的,会计工作的开展是依赖于财务同事和相关部门通力合作。这其中,交流、沟通、协作是一个合格的会计人员所必备的基本能力。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提高五年一贯制高职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摘 要:毕业论文是五年一贯制高职会计专业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由于认识不到位、缺乏有效指导、时间安排不合理等原因,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不高。应通过提高认识、加强指导、合理安排时间、加强考核等途径,提高五年一贯制会计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 关键词:五年一贯制高职 会计专业 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五年一贯制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及应用能力的综合反映。 一、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1.选题不合理 有些学生选题角度过大,论文往往内容空洞、肤浅、泛泛而谈,缺乏深入分析,无针对性。有些学生的选题过深过难,脱离自身实际水平,常常出现中途重新选题、改题的情况。此外,学生之间选题重复现象比较严重。 2.内容不充实,论证不充分 学生往往通过图书馆和网络搜集论文相关资料,对收集的资料没有进行认真筛选和甄别,只是简单拼凑起来,导致材料不能很好地支撑论文的观点,论证不充分,没有条理,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 3.写作方法欠缺 部分学生缺乏毕业论文的写作知识与相关训练,不知道如何下笔,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层次的侧重点出现偏差,主次不分明,本末倒置;部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欠缺,语句不通,词不达意,论文格式不符合要求等。 4.论文抄袭现象严重 由于论文写作时间得不到保障,或者自身专业知识不足,部分学生只好通过网络搜索相关文章,加以简单修改拼凑成一篇论文,敷衍了事。 二、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原因分析 1.认识不足 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不够,过度依赖教师,认为只要通过就行。少数指导教师缺乏责任心,把关不严,对于不合格的论文也让其通过,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没有到位。 2.指导缺乏 学生选题不合理,论文结构不当,论文格式不符合要求等,都与缺乏教师的有效指导有关。例如笔者学校高职会计专业未开设专门的论文写作课程,只是在学生开始毕业论文写作之前,开设了一些专题讲座,进行简单指导。 3.时间不足 五年一贯制高职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第九学期完成,而学生也从第九学期开始实习,还要忙于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和精力明显不足。 三、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1.提高认识 班主任、指导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认识到论文写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思想上高度重视,才有压力和动力,才能处理好各种关系,才能把论文写作的各项要求落实到写作中去。同时,教师也要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意识,明确职责。 2.加强指导 学校要统筹优秀教师资源,挑选一些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在保证质量的同时,也要确保指导老师的数量,确定合理的师生比。 坚持集中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原则。学校可以开设毕业论文写作课程和一些专题讲座,进行大班教学、集中指导。指导教师还要就每个学生的毕业论文开展一对一的个别指导,这样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指导教师与学生的配对可采用双选制。指导教师先公布自己研究或熟悉的领域,由学生来选择指导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先选题目或自拟题目,指导老师根据题目来选择学生。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意愿。 3.合理安排时间 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时间。首先,学校应增加毕业论文写作时间,可以从第九学期开始,至第十学期完成。其次,增加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有效时间,可以让学生回校进行面对面的指导,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与指导教师进行沟通,方式方法可以灵活多样。 4.严格考核 毕业论文必须规范管理、严格考核。监督考核是提高论文质量的重要保证。学校要严把毕业论文的选题关、任务书关、写作关和答辩与成绩评定关,加强过程管理,严格要求,绝不能让达不到要求的毕业论文蒙混过关。同时,学校也要加强对指导教师与答辩教师的考核,明确其各自的职责,奖优罚劣,以此来激励、约束指导教师和答辩教师。 (作者单位:江苏省通州中等专业学校)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毕业实习现状和对策 摘 要:毕业实习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极其重要。在近几年的毕业实习中,学校和学生都普遍遇到实习单位难安排,实习工作不好找的难题。本文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几点建设性的对策和建议,希望抛砖引玉,找到更多的破解难题的方法。 关键词:会计 实习 财务公司 实习基地 一、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实习的意义 学生完成课堂上的理论学习以后,毕业实习就成了其一试身手的舞台,对于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毕业实习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1.毕业实习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毕业实习是学生运用平时学到的会计理论来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检查学生对会计知识的掌握程度的学习过程。学生是否胜任会计工作,最好的检验就是亲自进行实际操作。 2.毕业实习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中职教育与高等教育不同,高等教育重在理论学习,中职教育重在动手能力培养。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中职学校教学大纲要求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占40%以上的比例,而毕业实习正好符合中职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3.毕业实习有利于学生认识工作、适应社会 离开校园,踏入实习单位,学生能够学到学校里学不到的处世之道和工作经验。实习岗位可起到“缓冲带”的作用,它把学校和工作单位很好地连接起来,实习期间积累的经验,会大大缓解学生毕业的心理压力,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会计专业毕业实习的现状 近三年来,笔者对广西南宁市5个中职学校的500个会计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进行跟踪调查和统计,发现会计专业毕业实习的现状令人担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能到实习单位进行会计毕业实习的比例仅有30% 前两年,学生在校内的学习、实训能够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来安排,但是第三年,能安排到实习单位进行会计毕业实习的比例仅有30%。实行2+1学习模式后,5个中职学校都是安排学生在第三学年进行毕业实习,可在7月底就能找到单位实习的学生仅有10%,有20%的学生要在8月份才能实习;余下70%的学生却被安排到工厂、超市等,从事与会计专业无关的装配、理货等工作。由此可见,70%的学生根本无法按时按质完成会计实习。每年,学生和家长对会计专业毕业实习的怨言颇多,严重影响到了学校的信誉。 2.能真正在会计岗位进行会计实习的比例极少 30%的学生能够到会计岗位实习,但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这30%的学生能真正参与到会计工作的比例又很低。学生实习时日常所做的工作,无非就是原始凭证的核算和统计等,部分运气好的学生还可以翻阅实习单位几年前的账簿报表,很少有同学能够有幸按照会计处理程序的先后顺序来进行实务操作。 3.部分学校对实习学生的管理比较松散 部分学校把实习生看作是毕业生,对实习学生不闻不问,听之任之,对实习学生的日常实习情况没有进行跟踪管理,严重影响到实习学生的实习质量。 三、会计专业毕业实习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笔者对上述会计专业毕业实习的现状进行深入剖析,并与相关各方认真探讨后,认为存在的原因主要有四点。 1.实习单位的原因 (1)实习单位提供的岗位数量不足。实习岗位数量与学生数量不成比例,形成僧多粥少的局面。 (2)实习单位接待实习的质量不好。多数单位很不愿意接纳学生进行会计实习,碍于情面不得不接纳的,也是敷衍了事,极不认真。有一些企业和单位即使勉强接待了实习学生,也是制定条条框框对其加以限制,不允许学生亲自进行会计实习操作。 2.学校的原因 部分中职学校一直没有建立稳定的会计专业毕业实习基地,大部分中职学校对学生的实习缺乏远见,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并且受到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对于学生是否具备实践操作能力,缺乏具体的考评要求和标准。有些学校从成本效益原则出发,不舍得把钱花在学生的实习上面。虽然大家都不重视学生的毕业实习,但是学校每年招生时会计专业的学生总是爆满。 3.学生和家长认识方面的原因 在第三年,部分学生已经无心向学,心思大部分用在玩上。特别是临近毕业时,学生由于忙于找工作,无法静下心来对待实习。学校不能安排合适的会计实习工作,部分家长以为“实习就是工作”,只要找到单位实习就行,不管实习工作的性质是不是会计。 4.会计岗位特殊性的限制 会计岗位具有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实习单位担心实习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强,会把自己单位的账搞乱,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做。加上会计信息保密性的需要,实习学生基本上不能接触到实习单位的会计资料。所以,大多数学生即使完成了会计毕业实习,其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也得不到根本的提升。 四、完善会计专业毕业实习的对策 综上所述,会计专业毕业实习存在不足的原因主要有实习岗位匮乏、学校安排不周、学生及家长认识不足、会计岗位特殊性四个方面。本人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就完善会计专业毕业实习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对策和建议。 1.要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毕业实习环境 由于第三个学年,学校仍然收取学生的学费,学校有责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毕业实习环境。 (1)巩固原有的实习基地、校企合作单位,大力开发新的具有长期合作利益的实习单位。有些中职学校只有一两个实习基地,有的甚至一个都没有,学校要不断开发新的校企合作实习就业基地,争取跟更多的单位签约。特别是要跟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局(所)、财务公司和会计机构等单位建立一种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中职学校为实习单位培养、输送合格人才,实习单位为学校提供毕业实习岗位。在这一点上,有些大专院校做得比较早,也比较成功。 (2)学校成立独立的财务公司,直接为本校学生的会计实习服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出资成立独立核算的财务公司或者记账公司,该公司面对社会提供服务,由本校会计老师担任(兼任)业务主管,公司具体的会计工作,就安排给第三学年的会计专业的学生来做,这样可以保证学生能接触到真实的会计资料,能亲自到银行转账,到税务局办理纳税申报等,确保学生能按时按质地完成会计毕业实习任务。这一做法开阔了会计实习的思路,一些学校已经在酝酿当中,成立本校的财务公司已经进入可行性论证阶段。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会计专业毕业实习管理探讨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会计专业毕业实习管理的内涵,然后针对毕业实习教师的指导管理及毕业实习的考核结果提出了建议,最后对毕业实习管理进行了反思,以期为人才培养方案的改进提供参考。 [关键词]会计毕业实习实习考核培养方案 一、会计专业毕业实习管理的内涵 1.成为合格员工的实习管理。企业方面,首先要收集国家涉及该企业业务有关的各项财经方针、政策和法规,单位规章制度、主要业务环节、业务内容和内部控制程序;其次单位领导和实习主管就实习事项做好沟通工作,把学校专业和指导教师电话告知主管,提交学校的实习计划书。学校方面,毕业生要定时向指导教师汇报实习单位信息、主要岗位以及工作内容,使老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实习环境,从而锻炼学生融入实习单位的能力,形成与实习单位沟通交流的平台。我们以毕业实习手册的形式,告知单位领导、指导师傅、学生个人和指导教师各自应完成的工作,尤其提醒学生必须加强与实习单位、指导师傅与学校老师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2.具体实习单位与岗位调查和管理。通过对学生实习内容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实习主要内容包括:完成具体的会计核算业务,填审会计凭证、登记明细账簿等,占全部学生实践活动的28.76%;完成出纳业务,办理现金结算、登记日记账、编制银行结算凭证等,占全部学生实践活动的24.05%;完成税务控制及申报业务,使用税控软件、红字冲销发票等,占全部学生实践活动的23.85%;完成仓管岗位业务,办理盘点、出库单和保管账登记等,占全部学生实践活动的20.71%;完成工作量统计、定额计算、费用分配等数据统计工作,占全部学生实践活动的17.51%;操作办公软件,制作WORD文档、编制EXCEL表、制作PPT等办公软件操作工作,占全部学生实践活动的17.33%;完成非会计方面的工作,如营销员、人力资源管理等,占全部学生实践活动的20.18%。从学生实习的具体内容调查,学生的毕业实习内容随着单位与岗位的变化而变化,并不能简单地按专业对口和岗位贴近度进行规范,应按就业为导向原则,先就业后择业的顺序,强调学生必须认真对待每一次实习机会,不懂就问,提高实习就业的成功率。 二、会计专业毕业实习教师的指导管理 1.重视毕业实习前的组织发动和教育。学生毕业实习,要求学生尽快适应岗位,接受从学生角色转变为学生+员工这一双重身份的变化。有针对性地强调毕业实习的目的,明确毕业实习的责任、义务和权利,注意毕业实习期间的安全,了解毕业实习过程中出现问题时的处理流程,加强学生对实习单位和对自己的工作岗位的认识,缩短不适应期。 2.加强毕业实习的组织与管理。为保证高职生毕业实习顺利、有序地进行,保证工学结合教育培养富有成效,学校建立校院二级、院企双元的毕业实习管理机构,派督导专人监控毕业实习教学质量。学校广泛征求合作企业的意见,共同制定并完善《毕业实习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会计专业根据专业技能训练和就业导向等要求制定与完善毕业实习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大纲。学校规定学生毕业实习指导必须实行“双导师制”,明确企业兼职指导教师及学校指导教师的各自责任。具体管理流程设计如右表所示。 建立专门的实习管理教室,充分利用现代通讯、MSN、QQ及视频窗口等现代网络手段和文件管理系统,教师可以在实习管理教室进行实习管理操作,记录实习管理过程。 三、毕业实习教育结果的考核管理 毕业实习课程评价与考核是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毕业实习成绩考核由校企指导教师共同完成,学校将毕业实习的考核成绩作为学生获取相应学分和毕业证书的必要条件。考核评价指标由平时出勤表现、工作态度和业绩评价、实习体会和实结报告四部分组成。各部分所占比例依次为20%、20%、30%、30%。企业和教师根据学生顶岗期间的表现、与单位师傅、学校指导教师的联系,进行实习的纪律、态度端正、资料的正确和完整性的考评,其中企业评价占全部成绩的40%,教师评价占全部成绩的60%。毕业实习结束后进行小组评优,学生以口头形式汇报实习的工作与心得体会,锻炼学生表达能力,以20%比例评选毕业实习优秀学生,并由学校和企业共同颁发“工作经历证书”。 四、毕业实习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反思 根据麦可思公司对我校毕业生的实习就业跟踪调查,会计专业半年内的就业单位与实习单位一致性大致保持在45%,同学对实习中存在的问题认识清晰,有近63.71%的同学认为沟通表达能力存在一定的不足。毕业实习典型交流材料反映最多的是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态,正确妥善处理各种关系。 人才培养方案应当提出沟通表达能力的训练要求,把它切实落实在各课程中,特别是对案例讨论教学方法的运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讨论交流的积极性,增加管理学基本原理、数学及统计学应用的要求,可以针对学校周边店铺进行各种主题调查,进行数据调查分析,注意调查过程中的交流沟通设计;加强人文素养课程的设置,增加人文素养的训练,丰富学生的职业文化修养;将学生的学习及工作态度的训练作为每一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提高学生独立完成工作的责任意识。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探讨 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毕业的时候面临的问题是不知道如何为找工作做准备,或者是有做准备的思想,但是不知道如果下手准备,或者是准备的不得法。本文拟结合这些问题,并根据对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以往毕业学生的调查,从实务角度对于会计专业毕业生应如何为就业做准备进行探讨。 一、找工作前的准备 会计的两大职能包括核算职能和监督职能,但是由于我国进入市场经济的时间比西方发达国家晚的多,所以目前实务中从事会计的人员基本上都仅仅执行了核算职能,对于监督职能一般是由企业的管理人员或者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做的,所以,应聘会计岗位工作之前要将与核算职能相关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和回顾: 第一,是如何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课程。这是会计专业的学生《基础会计》学的,告诉了人们会计账务处理的程序,在复习时,首先要明确在业务处理时,要先看懂支撑这个业务的原始凭证而进行对应的业务处理,而不是想当然的看业务在企业的实际情况,因为随后课程的学习对企业业务都采用文字叙述的方式来表述,而没有采用原始凭证的方式,从而导致很多学生在从事实务时仅凭想象进行业务入账,而忽略了原始凭证,甚至看不懂原始凭证;其次注意明细账作用和设置,这是因为总账有什么账户就设什么账,且都采用三栏式的格式,没有什么特殊的,而明细账则需要根据企业需要设置,某明细账到底应该反映哪些信息要结合企业实际来考虑,而不是全国有一个统一的格式,这一部分也要结合四年级学习的《会计制度设计》来考虑;最后关注一下企业应如何做到账实相符的,在这一部分的准备中,应该结合后面三年级学习的《审计学》来考虑,主要关注对不同的财产都采用什么方法来取得实存数,并且要考虑如果自己处在某企业的这个岗位的话,实务中该如何操作,例如,对于存货实存数一般采用实地盘点法,记入这几个字很容易,但是毕业后一旦被单位安排了这项工作,就不知道如何下手,这就需要结合审计学中的知识,为了盘点的结果准确,如何将企业动态变动的存货变为静止的,为了保证账上不多记存货,应该采用从账追查到实,为了保证存货不漏记,应该采用从实追查到账等。 第二,企业的一般业务什么条件下可以确认以及如何确认、什么时间确认、怎么合理的估计,则是《中级财务会计》或者《财务会计》解决的,但是在这些知识的准备方面就不能像当初学习时仅仅关注实务操作,而应更关注相关的理论,例如对于销售,不能仅仅像学习时仅仅知道不同的销售方式下,其会计分录是如何编制的,而应该注意要确认收入必须满足的条件,并且要思考一下在实务中这些条件都需要如何做出判断,甚至要结合大四学习的《会计制度设计》课程,来考虑都需要取得什么样的原始凭证等。甚至在最后应该总结一下,哪些业务是在会计期间做的,哪些业务需要在会计期末做的,这样就不容易将期末待摊预提的业务漏记。 第三,对于制造业的企业,会计中最难的也是最重要的便是产品成本的核算,也是三年级的《成本会计》课程解决的,在这门课的复习时,不再仅仅是注意不同方面是如何核算的,而应该在学习每种方面的核算时,这种方法适用于什么情况,适应于什么样的企业等。并且能够将所知道的某产品生产的企业结合起来思考,这样一方面便于理解,另一方面也不易忘记。 第四,对于会计除了要处理《中级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所讲的常见业务外,也会遇到不常见的业务,这是三年级学习的《高级财务会计》来解决的,对于这门课程可以看一些对一般的企业可能遇到的业务进行复习,例如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前期差错,是非常实用的,所以要注意复习。 第五,对于会计来讲,除了核算信息之外,企业还需要会计人员申报纳税,这是会计本科专业三年级课设的《税务会计》或者《税法》解决的问题,在上这门课时老师一般注重的是如何正确的计算每个税种交税的多少,而在找工作前的准备阶段,则应该不但关注每种税收的计算,而且还要注意每个税种所给予优惠政策,同时要注意每个税种申报时纳税申报表的填列要求和说明,让自己熟悉纳税申报表应如何填列,以及是在报税时需要提供的材料。 第六,因为作为会计面临着不同的结算方式等,这就需要去掌握银行账户的使用要求,和熟悉不同结算方式的流程,这则是《经济法》课程解决的问题,对于该课程不需要通篇复习准备,而应该是针对对会计影响大的银行账户使用、结算方式、合同法等进行复习。 二、应聘时的准备 准备应聘一个公司会计时,往往需要通过笔试或面试阶段,在这个阶段,一般不会问一些与本公司会计应该做的工作无关的知识,例如一个交营业税的公司在招聘会计职员时,一般不会问企业应该如何交增值税的问题。所以,应该针对企业的情况有目的的予以准备。笔者认为主要是通过各种方式取得该公司的营业执照,营业执照中给了人们很多会计方面的信息。但是要取得一个公司营业执照的正本是很难的,但是每个企业都会将营业执照副本挂出来,说明自己经营的合法性,所以为了应聘某公司比较容易取得营业执照副本,《营业执照》副本登记事项为:名称、法定代表人姓名、公司类型、经营范围、注册资金、实收资本等。 第一,公司类型。(1)可以知道企业交什么所得税,因为按照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制企业不交企业所得税,交个人所得税,对于除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制企业之外其他企业交企业所得所得税,所以从公司的类型可以看出该企业交那个所得税,可以有针对性的准备。如在网上搜到的广州磬翔电脑有限公司营业执照上的企业类型为“有限责任公司”,那就是说这个企业应该交纳的是“企业所得税”。(2)可以知道该企业利润怎么分配,例如广州磬翔电脑有限公司则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规定进行利润分配。 第二,经营范围。经营范围可以看出信息如下:(1)可以看出该企业所处的行业,如在网上搜到的广州磬翔电脑有限公司营业执照上的经营范围是“批发和零售:计算机软件、硬件及配件,计算机网络服务和计算机技术服务”,可以看出该公司即从事零售批发属于商贸企业经营的范围,从事的计算机网络服务、和计算机技术服务则属于服务业企业经营的范围,说明这个企业在从事批发零售的同时兼营服务业,所以会计涉及的核算包括商业企业会计和服务业会计。在准备时要注意这两个行业会计核算的特点。(2)可以看出企业取得收入应该计入何种收入,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将企业的业务分为经营活动(企业经常发生的业务)、对外投资和企业不经常发行的营业外活动,对于经营活动其中主业的收入计入主营业务收入,与之直接配比的成本则为主营业务成本,主业之外的经营活动为企业取得收入计入其他业务收入,与之直接配比的成本则为其他业务成本,经营活动需要交纳的价内税费则计入营业税金及附加,对外投资活动损益均计入投资收益,营业外活动取得利得计入营业外收入,发生的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由此看出,为了准确核算每种活动收入情况,难点是如何区分企业的经营活动那些是主业,那些是副业。这个难点可以通过营业执照上经营范围看出,例如广州磬翔电脑有限公司的主业是“批发和零售:计算机软件、硬件及配件,计算机网络服务和计算机技术服务”,企业从事这些活动就属于企业的主业,其他日常活动就应该是该企业的副业。(3)可以看出该公司交纳何种流转税。例如广州磬翔电脑有限公司,可以看出从事的“批发和零售:计算机软件、硬件及配件”经营活动,需要交纳增值税;从事的“计算机网络服务、和计算机技术服务”经营活动,则需要交纳营业税。这就需要应聘的人员要注意增值税是如何计算申报的,营业税是如何计算申报的,同时还要如何兼营情况下,如果企业不能准确核算这两种活动收入费用情况,税法又是如何规定的。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关于我国会计专业毕业生专业素质状况的问卷调查 摘要:本文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当前我国会计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素质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对象包括会计学术界、实务界、非会计专业管理人员和会计专业学生等。结果表明,目前我国会计毕业生的专业素质状况与会计职业素质需求之间存在着差距。其中职业道德素质、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技能方面差距尤为显著。认为大学会计教育迫切需要以会计职业的能力素质需求为导向进行改革。 关键词:会计教育 会计专业素质 会计专业毕业生 会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胜任的职业会计师(IFAC,1995),即培养会计师所应具备的专业素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会计教育成果显著,但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学者认为。我国高等会计教育基本上是封闭的脱离实际的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忽视职业道德和诚信教育,严重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张俊瑞、刘东霖,2005;邓传洲,2004,何太明、付巧云,2007)。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我国会计毕业生的专业素质水平状况及其与会计职业素质要求之间的差距进行了研究,以期能够为探寻我国大学会计教育的不足和努力方向提供有益参考。 一、文献回顾 (一)会计人员专业素质的涵义大学毕业生的素质包括知识、技能、品德、个性和身心健康的综合素质(郑学宝、孙健敏,2005)。会计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素质是综合素质的一部分,要研究会计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素质的现状,基本前提是界定会计专业素质的要素,即专业素质是如何构成的。根据人力资源管理学科中“能力素质模型(Competencymodel)”的概念,能力素质模型是指担任某一特定的角色或达成某一绩效目标的一系列胜任特征素质的组合,又称为胜任力模型(郑学宝、孙健敏,2005)。由此可以认为,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具体体现为职业胜任能力。 (二)国内相关研究近年来国内关于会计教育现状的研究以定性研究为多,如对现状问题的描述、对国外会计教育经验的推介等。而以统计数据为依据或调查采访等形式的研究并不多见。一是关于会计人员专业素质或胜任能力的构成要素及其重要性的研究。这类研究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权威部门或职业团体为主导的研究,这些研究的成果最终以指南、公告、白皮书等权威文件的形式,成为会计教育或会计行业的指南或导向性文件(AECC,1989;AICPA。1999;IFCA,1996,2003),详细内容将在后面的问卷设计中介绍。另一类是研究者以需求方或毕业生为主要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会计人员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专业素质能力。林志军、熊筱燕和刘明(2004)以会计从业人员、会计教师以及会计专业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对会计教育中所需注重的知识、技能以及教学方法进行分析评估,得出会计人员最重要的十项知识要素和十种技能。许萍(2006)随机抽取了600条国内外初级、中级、高级会计人员招聘信息,按照拟聘人员具备某项能力的样本数占总样本数的比重,对各项能力进行了排序。张俊瑞和刘东霖(2005)采用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随机调查了国内各行业对于财经类人才的需求状况。刘书兰(2006)根据对会计毕业生的回访调查,总结出一个合格的财务会计人员必备基本素质和能力。二是关于如何评价我国会计人员或会计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素质水平的研究。张俊瑞和刘东霖(2005)采用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随机调查了国内各行业对于财经类人才的各方面能力的评价。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财经类人才已经具备一定的财经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但大多数单位认为其缺乏实际应用与综合实践能力,团队协调与合作能力欠缺,组织领导能力亟待提高,在实际的工作中创新性不高,国际化人才紧缺。 本文拟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将以上问题结合起来研究:首先,会计人员专业素质构成要素的重要性水平如何;其次,我国会计毕业生的专业素质水平如何,与会计职业素质要求之间存在多大差距。 二、研究方法 (一)问卷设计 首先对会计人员专业素质进行界定和分类。目前关于职业胜任能力的研究方法最常用的是能力投入法,或称能力素质法。AECC在1989年提出,作为一名成功的公众会计师应具有的素质包括:一般知识、组织和商业知识、会计和审计知识(可将以上三方面归纳为知识)、沟通能力、智力能力、人际关系能力、会计专业技能(可将以上四方面归纳为能力)、个人素质和态度(实际上是会计职业伦理或文化价值观)。1999年AICPA了“AICPA会计职业核心能力框架”,在其第一阶段框架种提出未来会计行业从业者作为一名终身的学习者需要培养的三方面的能力,分别是专业职能能力、个人能力和广阔的商业视角能力。该框架具有明显的大学会计教育导向。IFAC在1996年的IEG9“职业会计师的教育准备、职业能力评价和经验要求”中,认为能力来源于知识、技能和职业价值观。知识包括一般知识、组织行为与商业知识、会计和相关知识以及信息技术;技能包括智力、人际关系能力及交流技能;职业价值观指职业会计师所需具备的正直、客观、独立、遵守职业道德、关注公众利益和社会责任、终身学习等品质。遗憾的是我国关于会计师胜任能力的权威框架还是空白(周宏、张巍、宗文龙等,2007;邓传洲,2004)。秦荣生(2003)认为会计人员应具备相关的知识和能力,知识结构包括基础文化素质修养、专业学科的基础知识、专业学科知识,业务胜任能力主要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王晓娜(2004)在借鉴国外会计人员能力框架研究的基础上,从素质能力法的角度提出我国会计人员职业能力框架包括职业品格、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三方面。 由此可见,研究者虽然对会计人员(或称会计师)专业素质构成要素的具体分类存在分歧,但大多数都认同会计专业素质由知识、技能和职业价值观构成。另外,随着商务活动的日趋复杂和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我国会计行业对职业判断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鉴于此笔者将其单独作为一项专业素质进行研究。因此本文将会计专业素质分为知识、技能、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四个要素。在问题回答选项设计方面采用利克特量表法(likert sealing),量度用1-5量分表示。各评分表示如(表1)所示。 (二)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本文将调查对象确定为以下四类:一是会计教育理论界,即从事会计教学或学术研究的人员;二是会计实务界,包括注册会计师和企业、非盈利组织的会计人员;三是非会计专业管理人员;四是会计专业大四学生。采取两种方式发放问卷:一是电子邮件调查,二是纸质问卷填答。调查渠道包括:走访两家会计师事务所发放纸质问卷并当场回收,到注册会计师考试培训班、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高级会计师培训班现场发放纸质问卷并当场回收;对沪市上市公司财务负责人通过电子邮件回收问卷等。 (三)样本描述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96份,回收问卷673份(剔除无效答卷125份),实际回收率69%。样本数据如(表2)所示。 (四)数据分析方法会计专业素质的重要性程度和会计毕业生专业素质的满意度的总体评分,是所有样本相关项目评分的算 术平均数。重要性水平反映了受访者对专业素质的期望,而满意度反映了受访者对毕业生专业素质的实际评价。因此,通过二者的比较可以进一步考察各项专业素质重要性程度(期望值)和毕业生专业素质满意度(实际值)的偏差。在总体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将受访者按职业背景和学历背景分组,进一步分析不同受访者对专业素质重要性和对毕业生满意度的看法的差异。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会计人员各专业素质的重要性分析 有关分析如下: (1)整体结果分析。从总体统计结果来看(表3),受访者认为各专业素质按重要性程度排序依次为职业道德素质(分值4.4)、职业判断能力和技能(分值均为4.1)、知识(分值为4.0)。从中位数来看差异更明显,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评分中位数达到5.0。其他三项素质重要性评分中位数均为4.0。说明受访者认为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性要远超过其他专业素质,其次重要的是职业判断能力和技能,知识的重要程度最低。 (2)受访者分组统计结果分析。不同职业、学历关于各项专业素质的重要性排名的分组结果如(表4)所示。在职业背景分组中,会计职业道德被各组公认为是最重要的专业素质。就其他三项素质而言,教师组(包括研究人员)和管理组认为知识和职业判断能力同等重要,而技能排在最后。这与会计实务组的看法形成鲜明的对比。实务组认为技能的重要性仅次于职业道德素质,再次是职业判断能力,最不重要的是知识。不同学历受访者对专业素质重要性的看法存在较大分歧。硕士以上学历组认为职业判断能力最重要,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会计职业道德。而知识的重要性又要高于技能。而其他两组则认为职业道德最重要,技能排在其后,再次是职业判断能力。知识最不重要。 (二)对会计专业毕业生专业素质状况的评价及其与专业素质重要性差异的分析有关分析如下: (1)整体结果分析。从总体评价结果来看(表5),受访者对会计专业毕业生四项专业素质的评价均不甚理想。满意度最高的是知识素质,满意度为3.5,中位数达到4.0。其次是职业道德素质(分值为3.1),再次是技能(分值为3.0),最不满意的是职业判断能力(分值为2.7),尚未达到“一般满意”程度。同样,将各素质的重要性平均分与满意度平均分相比较,从而分析会计专业毕业生专业素质的期望值和实际值的差异(表5)。可以发现,四项素质的偏差值都为负值,说明当前大学会计教育所培养的毕业生各方面专业素质与会计职业要求之间均存在差距。分项来看,职业判断能力、职业道德素质和技能的偏差均超过1.0,表明当前会计毕业生在这三项素质方面差距最为显著。相对而言知识素质的差距最小(偏差值为-0.5)。 (2)受访者分组分析。不同分组对会计毕业生专业素质的满意度排名及其与重要性程度的偏差见(表6)。从职业分组来看,不同职业的受访者对会计毕业生的各专业素质满意度排序相同。教学研究组对各素质的满意度与重要性程度之间的偏差更大,说明他们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评价相对于其他组更为悲观,也许是低估了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素质水平。从学历分组来看,硕士以上学历组对毕业生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评价要显著低于其他两组受访者。同时,他们认为毕业生的知识素质要优于会计职业道德素质,而其他两组则相反。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两项素质的偏差值均随着学历的升高而加大。 四、结论和启示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的目的是考察会计毕业生专业素质状况。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总体而言受访者认为最重要的素质是职业道德素质,其次是职业判断能力、技能,最后是知识;而会计毕业生的整体素质与会计职业的要求之间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其中在职业道德素质、技能和职业判断能力三方面差距显著。不同职业和学历受访者的看法存在某些分歧:从职业背景看,教学研究人员和非会计专业管理人员认为知识和职业判断能力比技能更重要;而会计实务人员则认为技能更重要,最不重要的是知识;教学研究人员对会计毕业生专业素质的评价较其他受访者更为悲观。从学历背景看,硕士以上学历受访者认为职业判断能力最重要,其他受访者认为技能最重要;硕士以上学历受访者对毕业生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评价较其他受访者更低,同时认为毕业生的知识素质要优于会计职业道德素质,而其他受访者则相反;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的满意度和期望值的偏差均随着受访者学历的升高而加大。 培养符合会计职业要求的会计人才是大学教育的目的,而调查问卷的结果表明我国目前会计毕业生的专业素质状况与会计职业素质要求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会计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学校应根据会计职业素质要求为导向,调整专业素质培养重心,改变过去重知识、轻能力的教育模式,充分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技能和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会计人才。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会计专业毕业生供需差异分析 会计作为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与其岗位相适应的、高素质的会计人员承担,这些会计人员主要来自于高等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因此,高等院校会计教育的状况直接影响我国会计工作的状态和水平。然而,我国高等院校的会计教育正饱受实业界的批评,很多企业家、经济学家和企业高层财务人员普遍认为,目前的高等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很难直接满足各层次的会计工作需要。会计是供需量较大的职业之一。虽然会计工作的需求量较大,但会计专业的高校毕业生每年增长量超过了社会需求量,会计专业毕业生还是存在着找工作难的现象。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专业毕业生,从有关招聘信息中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倾向于选择那些具备一定实践经验、能够合理运用税务法规、财务技术、会计准则的会计人才,这说明我国会计专业毕业生在专业素质能力上与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一、会计专业毕业生供给与需求分析 (一)会计专业毕业生供给情况 据教育部统计,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338万人,失业数约93万人,占总人数的27.5%。可以看出每年约有30%左右的毕业生累计失业,从而使高校毕业生失业人数逐年增长。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后,会计专业的毕业生逐年增加。笔者统计了2005~2008年全国会计专业毕业生情况。详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到,2005~2008年我国高等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仍呈现出较快增长趋势,2005年会计专业本专科毕业生为79523人,2006年为105714人,2007年为112740人,而到2008年这一数字为189373人,是2005年的2.68倍。在会计专业的毕业生中,专科生仍然占较大比重,2005为63.73%,2006年为68.21%,2007年为67.02%,2008年为76.41%,说明会计专业专科毕业生的人数增长较快。 (二)会计专业毕业生需求情况根据人事部人才市场公共信息网《2007年四季度全国部分人才市场供求情况及分析》,2007年第四季度,全国部分人才市场共有35万家单位参加招聘,提供招聘岗位322.9万个,登记求职812万人,职位供求比为1:2.51(职位数为1,求职人数为2.51,下同)。按照单位性质排名前4位的是:私营和个体企业、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占招聘单位总数的44.2%、16.2%、15.1%和12.4%。职位需求中,对研究生学历的需求占5.8%,本科学历的占44.1%,大专及以下学历的占50.1%。数量显示,在职位供求中,大专及以下学历的比例增加,说明某些职位,特别是建筑、市场营销、计算机、企业管理、财会等职位大专及以下学历者较受欢迎。第四季度,人才市场各专业的职位供求比都在1:2到1:3之间,其中排在前十位的专业中,行政管理、财会专业延续上个季度的高供求比。 从总体上看,尽管近几年就业矛盾比较突出、就业困难,但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特别是一系列政策措施相继出台,有力地促进了高校毕业生就业,会计专业总体就业率始终稳定在80%左右。从不同学历毕业生的就业率看,研究生就业率变化不大,本科生和专科生就业率均有提高。会计专业毕业生的供求比仍然处在较高的比例,说明会计专业的毕业生供大于求。在对会计专业需求的单位中,私营企业需求量较大;在对会计工作岗位的需求中,大多数企业需求的是会计基本核算岗位。表2基本反映了目前用人单位对会计专业的需求情况。 从表2可以看到,用人单位对会计岗位的要求较高,上述岗位基本上都是要求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才可以完成,刚毕业的大学生很难从事上述工作。 二、会计专业毕业生供给与需求差异的原因 (一)政府与社会因素近几年高校连续扩招,录取率大幅度增高,“升学难”问题解决了,但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要的增长远低于劳动力的增幅,出现了就业率与录取率相差较远的情况,“升学难”就转向了“就业难”,而解决“就业难”比解决“升学难”更为棘手。随着高校的扩招,会计专业无论是招生数,还是在校生数都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域之间诸多方面差别很大。大中城市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总是有限的,竞争相对激烈,但高校毕业生一味青睐于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及改革开放较早的沿海经济区,不愿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而西部地区及县级以下基层单位往往需要会计人才的支持。另外,用人单位盲目追求名牌高校毕业生,过分看重工作经验,对生源地域及性别也有较高要求。而高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往往高估了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倾向于选择好地区、好岗位、高薪酬,总想一步到位,总认为上了大学就是人才,只有留在大城市,进入机关、事业单位才算“有出息”。这直接导致了会计专业毕业生供需差异的产生。 (二)高等院校因素主要包括教师配备、实践教学及培养体制方面的原因。 一是教师的业务能力不强。我国目前高校会计专业的教师,包括那些在国内国际上很有名气的专家级教师,很多人没有会计工作的实际经验,大部分是从高校到高校的“学院派”。他们对相关的会计理论非常娴熟和深厚,但其中很多人连起码的会计实务操作都不会,更谈不上教给学生实践经验。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实务能力、责任心、专业知识等方面都存在很大意见。如果详细考证对教育方式呆板的判断,将有更多基于教师教学仅仅局限于教材知识,没有很好地结合会计工作的实际案例。因此,会计专业教师的实务能力和处理问题的水平,是影响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是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目前,在很多高校会计学专业中,都开设了一定的实践性教学内容,但实践性教学的课时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实践性教学的需要。如安徽建筑工业学院2006年会计学本科培养计划,总教学时数为2469学时,实践(包括习题、案例、上机、课内实验)教学时数为120学时,占总学时的4.86%,第一课堂实践性教学为33学时,占总学时数的1.34%,第二课堂实践性教学环节为9.50学时占总学时的0.38%。实践性教学环节占总学时的比例为6.58%。实践性教学环节课时明显偏低。 三是培养体制的缺陷。目前会计教学课程体系基本上由五部分组成,即:政治思想品德类课程;基础教育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主干类课程和专业类辅助课程。这种体系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表现在其对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缺乏理论依据,课程科目设置过细,课时分散,造成内容严重重复,而对于某些教学内容不够重视,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毕业生自身因素把所学的会计理论转化为高效创造生产力的能力才是当今社会对高学历会计人才的真正要求。然而,据统计,会计专业的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对所学专业的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无法将所学过的知识转化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甚至有些学生连会计凭证都不会填,编制会计报表常常觉得无从下手。另外,有些会计专业学生单向考虑自己 的择业就业理想,用人单位的工资、福利待遇、住房、地理位置以及工作环境无不在其考虑之中,这种不给自己合理定位而产生高期望值的盲日求高心理,往往使自己找不到合适的用人单位。 三、会计专业毕业生供给与需求矛盾的缓解 (一)政府与社会方面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尽快调整高等教育的结构,并加以分类、分层次管理和指导,要促使各类各级学校办出自己的特色,制定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校质量评价体系,以监督、评估其办学质量,使会计人才培养的类型、层次、规格、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要求相适应。全面贯彻落实高校的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的会计教育,并适当控制招生增幅、相对稳定招生规模,使之与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进一步完善就业政策,出台某些鼓励性政策和改革就业机制。同时,各用人单位要树立“适合的就是最好的”用人观念,改变不切实际的人才高消费观念。 (二)高等学校方面包括提高会计专业教师业务能力、强化实践性教学、改革教学方法等。 一是提高会计专业教师业务能力。当前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各院校对在职会计教师知识更新的培训重视程度不够,有些刚刚上岗的教师实践经验欠缺,导致无法适应本科素质教育的需求。因此,应加强会计专业教师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 二是强化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会计既是一门科学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经过系统、全面的实习,要想在短期内就适应用人单位的上岗需要是不现实的。尽管加强会计实践教学不能代替工作经验,但通过紧密联系实际,增加实践环节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尽快适应工作需要。因此,在会计教学过程中,还应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使走出校门的学生在人才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实践性教学中,可以在低年级进行会计手工记账的模拟,通过建立现代化的会计实验室,购置各种凭证、账簿、报表、操作台等,在课程教学的过程穿插进行手工模拟教学。在高年级进行会计信息化实验,通过建立多媒体实验室,以便让学生掌握会计信息化的操作技能,以电子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可以与企业联合办学,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在各学期末进行实习,让学生参与某些实际工作,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三是优化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目前各院校会计本科生与会计相关知识的课程设置较少,导致会计专业的学生知识面狭窄。只能就会计理解会计,不能站在管理学的角度审视和理解会计。因此,应增设与会计学密切相关的管理学课程,构筑会计人才多元化知识结构。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其理论知识至少应该包括:财务报表的分析和评价、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内部控制制度、会计职业道德的要求、有关财务报告的准则,此外,还应具有经济学、税法、经济法、统计学、信息技术与系统等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 在我国传统的会计教学中,理论课课程所占比重较大,实践课时比重太低;在教材内容上,侧重于会计准则的讲解,而缺乏应有的理论论述与分析。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分析决策能力,使得学生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应完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式,推行案例教学,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会计的“实践活动”中,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应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领域中。 (三)学生方面高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要做到未雨绸缪。当进入大学学习时,就应该为今后的就业作准备。因此,毕业生就业成功与否不是毕业后找工作时一刹那的表现使然,而是在校时各方面素质的积累和综合因素所决定的。 根据市场的需求及自身的爱好和条件,有意识地从自身出发作好准备,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培养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在会计模拟手工做账的过程中,学会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基本技能;在会计信息化的学习中,要掌握会计信息化的业务处理程序,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使自己适应市场的需求,为毕业后推介自己做好准备。在择业中,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不要追求最美满的工作,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找准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中国高等教育会计专业毕业生实务能力不足问题的分析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高校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弱这一症结存在根源的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一个合理的认识基础。 会计作为企业及其他组织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有与其岗位相适应的、高素质的会计人员承担。这些企业及其他组织管理系统所需要的会计人员,主要来自于高等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因此,高等学校会计教育的状况直接影响着我国会计工作的水平。然而,很多企业家、经济学家和企业高层财务人员普遍认为:目前的高等学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很难直接满足各层次的会计工作需要。甚至有人认为,高等学校仅完成了学生的一般基本素质教育,会计专业教育仅仅是一个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介绍,学生实际会计技能的培养与实际工作需要相差甚远。 企业及其组织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专业毕业生?这个问题已有很多学者做过调查研究,也得出了一些结论。新华网2004年2月24日的文章:“会计专业为何遭遇‘寒冬’?没有经验被拒之门外”,从很大程度上揭示了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方向:动手能力要强。从有关招聘信息中可以看出,用人单位比较喜欢那些具备一定实践经验、能够合理运用税务法规、财务技术、会计准则与制度的会计人才。就这种需求而言,我国目前的高校会计教育基本无法满足,因为我国的高校经济、管理类各专业普遍缺乏相应专业基本技能的实际训练。 对于这种需求与供给的差异和会计教育的缺陷,很多学者进行了较为深刻的自我批评,需求单位更是认为会计专业的高校教育失败。笔者对此深有同感,但也认为应当辩证地分析这种形成差异的根本原因,才有利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主要有: 一、教师自身能力的限制 我国目前高校会计专业的教师,包括那些在国内国际上很有名气的专家级教师,很多人没有会计工作的实际经验,大部分是从高校到高校的“学院派”。他们对相关的会计理论非常娴熟和深厚,但其中很多人连起码的会计实务操作都不会,又怎么能教给学生实践经验呢?表1的调研结果就是很好的佐证: 资料来源:郭强华、邱云,《全国十四所重点大学会计教学现状评估及改革方向的调查报告》,2001.6.14。 调研数据表明,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实务能力、责任心、专业知识等方面都存在很大意见。如果详细考证对教育方式呆板的判断,恐怕还有很多学生基于教师教学仅仅局限于教材知识,没有很好地结合会计工作的实际案例,来生动地讲解教学内容所致。因此,会计专业教师的实务能力和处理问题的水平是影响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实验教学环节薄弱 这是很多学者研究得出的一致意见,也反映了我国会计专业教育的实际状态。由于论述较多且比较全面,在此不再赘述。 三、培养体制的缺陷 看看现在和过去高校会计专业的培养规划和教学计划,就会发现:我国的会计专业教育一般仅有一个半月到两个月的实习教学环节。由于某些原因,现在很少有企业或单位愿意接受毕业生实习,很多情况下要靠教师的私人关系和学生自身关系寻找实习单位。郭强华、邱云所作的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见表2): 资料来源:郭强华、邱云,《全国十四所重点大学会计教学现状评估及改革方向的调查报告》,2001.6.14。 从资料中可以看出,有教学单位安排的实习仅占32.19%,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的则占34.08%,高出了由教学单位统一安排。在实习环节中,除了实习时间短、实习单位落实不易之外,还存在以下问题值得重视: (一)实习目的无法实现 主要表现在实习学生很难接触实习单位的实际会计操作。笔者是1986年毕业的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生,毕业实习时被分配到所在行业的一个处级单位,时间为45天。在当时的情况下,行业主管部门为了鼓励所属单位接收本部门院校学生实习,备有专门的拨款项目,名称为:学生实习经费。所以,很多行业内部单位大都愿意接受部属高校学生实习。在实际操作上,我们对会计凭证的取得、编制、审核、凭证流转、过账、对账、汇总、报表编制、文件归档等会计业务流程,都有较为完整的操作,且有经验丰富的实习师傅给予指导,因此,实习效果良好,基本可以满足毕业后工作的需要。与此相反,目前很多实习学生即使艰难地找到了实习单位,也很难接触到所在单位的实际意义上的整个会计流程,不要说实际执行记账、过账、报表编制等核心业务,就连填写正式凭证的机会都很少。2003年,笔者为某高校指导毕业生专业实习40人,能够亲手执行凭证填写、记账、过账、编制报表的学生不过5、6人,仅占参加实习学生总数的15%;能够查阅公司今年会计记录资料的有18人,占45%。目前,实习单位对学生实习已不再欢迎,也很少配备较强的指导队伍,即使是拿非正式凭证、账簿、报表的训练,也得不到丰富经验的会计师的指导、督促和检查;更有甚者,部分学生在整个实习过程中根本看不到所在单位的真实账册,仅仅是通过观察增加感性认识而已。如此实习,怎么能达到实习计划设定的目标与要求呢? (二)教师或教学单位对实习过程的掌握和控制不够 过去我们毕业实习时一般有指导教师随行指导,实习单位还选派较有经验的师傅给予随时点拨,能使学生学到现实的会计流程和业务处理要点;而现在多数实习很难有教师陪伴,因为现在会计专业的师生比严重失调,还有大量的教师承担非毕业生的会计教学工作,很多高校的专业实习学生是由专门的辅导员进行掌控的,学生得不到专业教师的合理指导。 (三)学生对实习的认识不足。由于缺乏足够的专业认识和被动的学习态度,很多学生对专业实习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部分学生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过程而实习,为了拿到必需的学分而实习,缺乏实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实习过程中,缺乏合理的沟通和学习的积极性,没有尽可能地参与实习单位相关会计业务或活动的欲望,为了度过实习时间而应付了事。 (四)实习单位的选择相对固定,可接触的业务类型单一 由于时间有限等原因外,一般地,实习单位基本贯彻“从一而终”的思想,不论实习单位规模大小、业务繁简、性质如何,仅在其确定的单位或会计部门完成实习。而在大型企业中,仅应收账款会计就有3至4人,如果仅在应收账款会计岗位上实习,其业务的单一程度就可想而知了。这样一来,即使学生能够接触到实习单位的核心业务及其流程,可能得到的经验和技能仍显单调、匮乏。 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导致会计教学的实习环节效果不佳。这一点也可通过郭强华、邱云所作的调查分析得到合理的印证(如表3): 资料来源:郭强华、邱云,《全国十四所重点大学会计教学现状评估及改革方向的调查报告》,2001.6.14。 从中可以看出,认为实习效果很好或较好的学生,仅占调查对象总体的31.82%,认为效果一般的学生占39.93%,认为效果较差和很差的学生占28.25%。调查结果显示的状态虽然不是很差,但还是说明实习环节存在需要大力改进的方面。同时,应当注意的是:作为调查对象的是我国在会计教育方面比较先进的重点大学,这些高校的会计教育基本上可以代表我国该专业发展的顶级水平。如果将全国所有会计专业教育均纳入考察范围,笔者相信,这一水平会有很大程度的下降。 四、实际需求和高校教育供给的矛盾 任何用人单位都希望能够从高等学校得到他们需要且能很快胜任岗位的人才,这完全可以理解,但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这种需求心理存在偏差,也不现实。从教育的角度来说,高等学校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继续和提升,也是专业教育的基本环节。它所完成的专业教育到底应当达到什么样的程度?理论教育和实务技能训练如何协调?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要完全达到各种企业和组织的会计人才需求标准是很困难的 因为企业及其组织的类型和性质千差万别,各自的会计事项和财务规范以及组织目标也存在很大差距。就企业会计而言,尽管逐步建立起统一的会计准则和制度,但行业差别仍然存在。从客观的角度来看,要想完全满足用人单位的差异性需求是不现实的。 (二)高校会计教育,特别是我国专业教育仍然继续着素质教育的历程 不仅开展专业教学,还为学生的未来提升和全面适应社会教授知识和培养能力。不论是具体的财务管理、企业会计、非营利组织会计、金融会计专业,还是审计、注册会计专门化专业,都在素质教育、拓展教育、道德教育等方面做着不懈的努力,专业课程设计和教学时间比以前有一定程度的削减,专业方向教育受到冲击。 (三)笔者认为,虽然会计专业教育需要进一步强调实务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但绝不应该仅就会计技能而开展教学,还要考虑学生的未来发展和事业开拓能力的提高。表4显示的学生选择基本印证了笔者的观点。 资料来源:郭强华、邱云,《全国十四所重点大学会计教学现状评估及改革方向的调查报告》,2001.6.14。 从表4的选择结果来看,会计专业大学生对于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并不完全统一,个人期望存在较大差异。高校教育不可能完全满足学生的个性差异,也不可能完全满足需求方的个别需求,高校教育还是要根据基本的目标定位把握教育方向和教育理念。 五、新需求、新矛盾 高等学校会计教育实务能力培养必须面对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管理创新。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技术在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管理理念与原则、技术与方法以及管理环境在不断地变化,会计环境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特别是网络技术应用、管理手段智能化、系统化程度的飞跃性提高,对会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高校会计教育实务能力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 由于企业资源计划(ERP)和网络资源的投入、应用范围及其水平不断提高,使企业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财务报表生成、财务信息传递等业务的处理介质、作业程序及关键控制环节与方式都发生了实质性改变,从而导致对会计人员需求的多方面变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要求组织成员的信息化水平必须跟上智能化系统的要求,在知识结构、实务技能等方面要求会计人员具备信息技术和应变能力。据调查,某公司由于建设ERP系统,导致包括会计人员在内的部分管理人员被迫离开原来的岗位。分析得知,造成会计人员被大量分离的主要原因无外乎两点: (一)由于系统的引入,计算机智能化系统部分代替了原来由人工完成的工作 对会计来说,会计凭证录入、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生成等繁重的手工工作,已经大部分由智能化系统自动完成,对一般会计人员的需求量大幅度减少。某公司实施ERP系统后,会计岗位人员数量下降到原来的40%,一半以上的会计人员不得不离开会计岗位。 (二)现有会计人员的软件应用水平无法达到智能化系统要求的程度 据我们了解,现在有部分高校会计教育增设了信息系统课程,少数高校的会计信息系统教育水平还很高,对会计软件、ERP等基本原理和技能也展开了教学程序。但是,大部分高校的会计教育还没有进行满足需要的信息管理系统教育,有的仅仅是简单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育,连基本的实践环节都没有。这样的教育状况,如何能够满足现代管理的要求呢? 以上分析,是笔者根据有关调查和自己的工作体会,对我国高等学校会计专业教育实务能力培养缺陷的总结和归纳。希望有识之士合理把握我国高等会计教育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从根本上改变高等学校会计教育供给与需求的突出矛盾,提高高等学校会计教育水平。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如何做好财务会计专业毕业前的会计综合模拟实习 【摘要】会计综合模拟实习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会计教学中十分必要。笔者在总结本校综合模拟实习做法的基础上,就如何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提出了具体措施。 一、会计综合模拟实习的必要性 会计基础理论教学一般比较抽象。会计模拟实习是通过塑造一个单位的生产经营过程,在模拟环境中,按照具体的经济业务,学生自己动手,填制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薄,进行成本核算,编制会计报表直至财务分析,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某单位的实际会计部门,对会计工作的全貌有个清晰的、直观的了解。会计模拟实习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其加深了对会计基础理论和会计工作内在联系的深刻认识。会计模拟实习可以根据教学环节适当进行,也可以将学生集中在一起适时开展,便于教师集中指导。 二、会计综合模拟实习包括哪些内容 会计模拟实习可分为单项模拟实习、阶段性模拟实习和综合性模拟实习三种形式。 单项模拟实习,是根据会计基本理论教材中的各章节为实习单元,按授课进度分别组织实习。在基础会计的教学过程中,可适当地进行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的练习,再进行记账凭证的填制审核和传递的练习、会计账簿登记的练习等。 阶段性模拟实习,是在学生学习完成一门会计专业课程后,学校应安排一到两周时间,对本课程所涉及的经济业务和相关的会计处理方法与编制程序进行综合的模拟演练,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深化本课程所涉及的相关知识。比如在学完《财务会计》后,可涉及一些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负债、收入、费用、利润和利润分配的取得等,根据记账凭证填制有关总账,明细账登记以及编制报表等财务处理方法。 综合模拟实习一般在专业课学习完成后再进行,以提高学生对前面学过的知识(如各种会计方法、程序和会计实务)加以综合运用的能力。综合模拟实习资料一般是以单位某一特定月份完整的会计资料,包括基本情况、产品生产工艺过程,成本计算的方法,各账户的月初余额、原始经济业务、财务分析指标、相关财务制度等,按照综合模拟实习的总体要求,从填制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编写财务说明书到完成实习报告,进行全面、系统、综合的模拟演练。 综合模拟实习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分为单独操作和分组操作。单独操作,要求每一位学生单独完成会计模拟实习内容。这样做的好处是能使学生通过整个实习操作过程全面系统地掌握各项专业技能;不足之处是不能使学生感受到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不能了解会计凭证在各环节之间的传递程序,学生操作量大,耗用的材料多,费用高,会加大实习成本。采用分组操作,即在每一组内按照会计工作各岗位的分工,进行分项操作。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一方面能明确各项会计岗位的基本职责,掌握各类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过程以及原始单据和其他会计凭证在各个岗位之间的传递程序;另一方面也能了解财会部门与企业内部及外部有关经济业务往来的关系,掌握相关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方法。不足之处是组织实习过程难度较大,而且学生对实习过程并不熟悉,对实习内容也不是全面了解。 三、我校综合实习的做法 (一)前四周会计手工模拟实习 财会的理论教学一般比较抽象,通过对一套完整的会计业务的手工处理,让学生自己动手从填制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成本核算、编制财务报表到财务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各种核算方法和会计账务处理流程。虽然会计电算化比较普遍,但在电算化处理之前进行手工操作,有利于学生理解电算化的原理。在实际工作中,不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目前还是采用手工或者手工与电算化“双轨”运行进行账务处理,进行手工模拟实习有利于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在手工模拟实习中,要求学生严格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进行操作。 (二)后两周会计电算化实习,检验手工模拟实习结果 在信息技术广泛使用的时代,大多数企业已全部或部分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会计知识和计算机知识成为会计人员的“左右臂”,缺一不可。但在会计模拟实习上,许多学校目前还仅仅停留在传统的手工操作阶段,没有“与时俱进”。对此,我们进行了改革,要求学生在手工模拟基础上,再使用具有代表性的财务软件进行会计电算化模拟。具体做法是:利用现有会计模拟实验室,在手工模拟核算资料的基础上,重新进行会计电算化模拟,从系统初始化设置、建立账套、编制记账凭证,到自动登记账簿和生成财务报表,让手工操作的实习结果通过会计电算化处理得到进一步的验证,让学生深刻理解会计电算化的原理,体验电算化的优越性。 (三)这样做的优缺点 1.通过会计手工模拟实习,可以全面了解大学四年来所学的会计财务课程。但是遗憾的是,虽然在每个阶段都做了相应的模拟实验,但没有一个总体印象,这样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学过的内容。 2.通过后续的会计电算化实习,能让同学更加熟悉会计电算化的操作,也使得学生在毕业后能更快地适应工作,但这一个阶段不能独立,要以前面的学习为基础。 3.两者结合进行,可以取手工模拟之长补电算化操作之短。因为手工做账的最大好处是明了会计线索的来龙去脉,更好地理解会计原理;而电算化的好处在于减少计算错误及繁琐计算,用电算化实验过程检验手工模拟的结果。 四、进一步做好综合模拟实习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学院领导应高度重视,建立一套科学合理、易于操作的实验考核办法 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认真地参加会计模拟实验,必须制定一套具有针对性和约束力、并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灵活考核办法。一般来说,可从实验技能、实验纪律和实验报告等几个方面来综合评价实验成绩,其中以实验技能为核心。实验成绩在专业学习中属于什么样的地位,也是急待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单项模拟实验和阶段性模拟实验的成绩应并入相关课程的总成绩,而综合模拟实验的成绩应单独作为一门课程列示。 (二)师资 要求教师既要懂会计手工实操又要熟悉会计电算化的操作。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社会科学,因此要求会计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全面系统地传授基本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而且还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应用会计理论和方法解决会计实践问题的能力。 (三)物质条件 物质条件是指,合适的财务软件、有连续6周手工兼使用电脑的实验室、大量的配套账本及账页。会计模拟实习中应重视材料的选择。实习材料的质量是影响会计模拟实习质量的关键。目前这方面的材料较少,特别是综合模拟实习的更少,大多是工业企业会计的实习内容,并且实际上实习项目单一,在新的会计制度实施后,相关教材并没有及时补充修订。这就给学校组织实习带来困难。所以希望专家、学者应重视会计模拟教材的编写工作。 (四)加强手工核算实习与会计电算化实习的结合 现代会计工作的重心是对会计信息的运用,不能熟谙会计循环就无法准确解读会计信息,也就不能有效地运用会计信息。因此,手工模拟实习和电算化模拟实习是相辅相成,不可缺少的。在手工模拟核算资料的基础上,重新进行计算机模拟,从原始资料的输入、记账凭证的编制到自动登记账簿和产生会计报表,让学生从计算机上体验会计工作的乐趣。要求学生能熟练应用通用财务软件,并能对财务会计软件进行系统分析、开发和维护。 综上所述,会计教学中的模拟实习是教学改革和教学方法的尝试。通过这种直观的模拟实习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归纳问题、解决会计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虽然在会计模拟实习中还存在着教材滞后、内容单一等问题,还有待于改进,但会计模拟实习在会计教学中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会计专业毕业实习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目前,我国会计专业的毕业实习环节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完善会计专业毕业实习的对应措施,强调了实习教学环节督导制度建立的作用,以期提高会计专业的整体教学水平。 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比较扎实的经济和会计理论基础、较高文化素质、较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会计专门人才。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主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理论知识方面使学生具有大中型企业总会计师应具备的知识和素养。考虑到学生的后续教育和未来发展,适当地强调理论系统性,拓宽专业基础;在实践技能上,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具有合格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 为达到培养目标,各学校相继建立的专业教学体系基本上形成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目前,各高校会计专业设置的模拟实验、课程设计、案例分析、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对提高教学整体水平具有事半功倍的积极作用。会计专业毕业实习是学生在修完全部课程后,具备了综合、系统的知识结构,进行了毕业实习和其他实践环节的相关训练,拥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的基础上展开的。它是毕业撰写论文前最后一次也是最重要的综合性实习,毕业实习能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财务管理工作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从全局上理解财务管理工作的具体操作程序和方法,掌握正确处理会计业务的能力和技巧等。毕业实习阶段还为毕业设计(论文)搜集资料、积累素材,同时为毕业后尽快适应财务管理工作、尽快适应实际工作奠定了基础。但是,近些年来作为高校会计专业最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毕业实习已深陷“困境”、流于形式。因此,正视我国高校会计毕业实习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对应措施,不断完善和加强毕业实习的方法和管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势在必行。 一、会计专业毕业实习存在的问题 (一)对毕业实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虽然始终倡导加强实践性教学、开展素质教育,但在不少院校、不少专业的教学实践中,毕业实习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只是被当作一般的辅助性教学环节,毕业实习的学时没有依据专业性质和培养目标合理安排,缺乏系统的教学组织;许多学生对毕业实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毕业实习被用作“寻工求职”的途径。究其原因主要有:1.在教学思想上受我国几千年传统教育思想文化的影响,认为教学重要的是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在校期间首要任务是掌握课程上的内容;2.在教学方法上尚不能完全摆脱传统教育模式和教育观念的影响;3.高校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无论是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的对学校教学评估还是专业教学评估内容和标准,都注重强调学生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初步的科研能力评价,而对学生是否具备实际工作能力、是否能适应社会需要,缺乏必要的具体考评要求和标准;4.学生临近毕业忙于找工作,无心参与实习。 (二)毕业实习单位环境不能满足需要 长期以来,诸多高校会计毕业实习一直沿袭着依据毕业实习计划规定的实习目的和要求,由指导教师负责联系实习企业和单位,指导学生在企业和单位集中进行实习的方法。但由于我国传统的人事管理体制和高校封闭型办学模式的长期影响,大多数高校与企业、单位历来就缺乏应有的联系和协作,联系实习单位成为让实习指导教师很“头痛”的事。靠教师“私交”落实实习单位成为普遍现象,学校为学生联系实习单位的工作处于困境之中。但指导教师与企业、单位的“私交”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许多高校至今尚未建立健全比较稳定的毕业实习基地。许多企业对接纳学生实习一事左推右挡或讨价还价不愿意接待,更不愿意作高校长期进行毕业实习的基地。一些企业和单位就是勉强接待学生毕业实习,往往也是以“礼”相待,不允许学生亲自进行实际操作;个别企业和单位甚至对学生毕业实习不管不问,使这种“走马观花”式的毕业实习也难以进行下去。 (三)毕业实习缺乏必要的实习经费 高校会计毕业实习依据专业性质和培养目标的不同,一般可分为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虽然它们的实习目的和要求不尽相同,无论是就地实习或赴外地实习、集中实习或分散实习,都需要有一定的实习经费作为保障。大多数高校用于教学环境、教学研究等方面的经费多,用于实习方面的经费相对较少,造成实习经费严重不足。特别是用于毕业实习的经费往往被列为弥补其他教学方面经费不足而精减的首选项目,已无法维持毕业实习工作的正常进行。受市场经济外部环境的影响,许多接待学生实习的企业或单位以加强管理和指导等为由,不断增加收取的实习管理费和实习指导费等。学校这方面为了联系实习企业或单位而请客送礼的“小费”也有增无减。而且,学校的实习经费如实习交通费、住宿费等不随物价指数变动而调整,恪守几年或十几年一贯制,也早已严重背离实际收费和价格,致使毕业实习联系的实习单位条件满足不了实习的需要、或被迫缩短实习时间、减少实习内容、简化实习方法,难以达到毕业实习的目的和要求。 (四)毕业实习缺乏严格的管理督导制度 高校毕业实习的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多数会计毕业实习管理督导的明显特点是:指导教师“个人承包”,教学管理部门“以包代管”,尚未建立和健全毕业实习的组织管理体系和督导保证制度。主要表现为:1.指导实习期间,指导教师还担负着其他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保证不了指导时间;2.一些责任心不强的指导教师,将学生送到实习企业和单位“全托”,或者“转包”给班委会,或者“分包”给实习小组长,很少去实习企业和单位进行指导和检查,实习结束后仅凭学生提交的毕业实习报告评定成绩;个别指导教师带学生赴外地毕业实习时,不能严于律己,置毕业实习指导工作于不顾,忙于私事,不仅学生有意见,也给实习企业和单位造成了不良影响。而教学管理部门往往“以包代管”、疏于教学督导,极少去实习企业和单位走访,对毕业实习及指导教师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毕业实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难以更好地为学生、教师和毕业实习服务,保证毕业实习整体效果的提高。 二、会计毕业实习问题的对策 高校会计毕业实习面临的困境是多方面的,其成因也是比较复杂的,基于上述认识,笔者认为,从高校自身而言,目前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要进一步提高对毕业实习重要性的认识 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应“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衡量学校教育工作的标准,不仅要看培养学生的数量,更重要的是要看所培养学生的质量,看学生毕业后能否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这在客观上要求高等教育必须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充分认识毕业实习作为一种“亲验式”实践性教学方法,其精髓在于促使学生主动实践、亲自操作、勤于思考、善于决策,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会计专业教学整体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会计专业的教学实践中,要将毕业实习纳入专业培养方案,在教学安排、教学指导的岗位(或工作量)设置以及成绩管理等方面应等同于课程教学任务,将其作为专业教学评估的重点内容,改进评估的具体方法和指标体系,并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毕业实习的时间和内容,促使学生和教师重视毕业实习,提高学生参与和教师指导毕业实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加快毕业实习基地的建设,奠定提高实习质量的基础 高校由封闭型向开放型的转轨变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求高校和企业必须树立相互协作、互惠互利的观念,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双赢的局面,为高校强化校企协作、建立和健全毕业实习基地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客观上要求:1.作为应用型的会计专业要积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合作,主动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帮助企业不断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2.主动为企业培训不同层次的各类专业人才,输送更多、更好的优秀毕业生。如此一来,企业自然也乐于提供学生毕业实习和教师社会实践的场所,使毕业实习基地成为校企协作、共同发展的纽带,指导学生毕业实习成为校企双方共同的义务和责任。校企之间应签署建立毕业实习基地的协议,明确各自的权利和职责,做到有章可循,为学生按实纲要求完成实习任务、保证实习质量奠定基础,并要注意多从企业里聘请实际工作经验丰富,又有一定专业理论修养的专家作为毕业实习基地的兼职或全职指导教师,借助企业和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加快毕业实习基地的建设。3.加大实践性教学经费的比例,每年投入一定的教学经费,加强校内外毕业实习基地的建设并依据财务管理各专业毕业实习的特点和需要,科学、合理地核定毕业实习经费,并适时调整,确保毕业实习计划顺利进行。 (三)完善毕业实习管理督导制度 在会计毕业实习的教学实践中,1.要变毕业实习过去由指导教师“个人承包”为系(部)、室和指导教师集体管理督导,建立和健全实习前有计划、实习中有监督、实习后有考评的全过程组织管理和督导保证制度。实习开始前选派责任心强、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高的教师组成实习指导小组,汇同系(部)教学管理部门联系实习企业或单位,并依据毕业实纲要求,制定实习计划,核定实习经费,经系(部)教学管理部门批准实施;实习过程中由系(部)和校(院)教学管理部门组织实习督导小组,去实习企业或单位监督检查,通过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征求意见、交流经验、解决问题,特别是要了解和客观评价指导教师的工作情况;实习结束后由实习指导小组全面、认真地总结实习工作,并向系(部)教学管理部门提交书面总结,实习督导小组依据巡查结果和书面总结评价指导教师,记入教师业务档案。2.要变毕业实习成绩过去由指导教师仅凭评阅学生的实习报告评定为“报告答辩、综合考评”,即由实习成绩由指导教师和实习企业或单位的专业人员组成答辩小组,负责学生实习报告答辩工作,给出答辩成绩,结合指导教师依据学生实习的考勤记录、企业鉴定、实习日志及具体表现等综合考评给出的成绩作为毕业实习的最终成绩。毕业实习考核成绩不合格者必须重修。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高教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为适应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和人才市场的转轨变型,必须重新审视高校实践性教学的现状,认真研究和把握高等教育的客观规律,注重和实施素质教育,提倡教学观念的改进和创新,完善和丰富教学手段,研究和应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真正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环节的改革与探讨 摘要 目前,高职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背离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笔者认为,取消毕业论文,代之以现场职业技能考核,才能使毕业环节与所学专业及岗位需求紧密结合,实现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 毕业论文;培养目标;应用性人才;现场职业技能考核 毕业环节是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犹如产品出厂前的最后一道质检,是一所高校教学质量的最终体现。目前,高职会计专业的毕业环节以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为两大主线。毕业实习无疑是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前全面提高实际动手能力的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已经受到了各方面充分的肯定和足够的重视;而毕业论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的基础训练。笔者认为,目前,我国高职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显然背离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亟待改革,本文以会计专业为例仅作粗浅探讨。 一、培养目标决定毕业环节的教学措施 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层次划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旨在培养宽口径、厚功底的“通才”;硕士阶段则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研究人才;专科教育包括了高职教育,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高职的培养目标重在“应用性人才”,而非“通才”,更不可能是“专业研究人才”。厚功底的“通才”和专业研究人才毕业后可能去大学、去研究所从事学术性、研究型工作,这些层次的毕业生非常需要受到科学研究的基础训练。也就是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毕业环节必须包括毕业论文,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确保这两个教育层次培养目标的实现。 但是应用性人才毕业去向具有很强的基层性,高职会计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去企业财务部门从事基层会计工作,他们必须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以较强的处理经济业务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区别于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高职毕业生不但要懂得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操作能力,是一种专业理论够用、操作能力强的应用性人才。毕业论文作为科学研究的基础训练适合的是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却不适合高职教育,应该从高职学生的毕业环节中铲除,以其它切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考核方式取而代之。 现在媒体上甚至已经出现了取消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呼声,那是因为我国本科教育高中化、研究生教育本科化的趋势已经出现。高等教育在向大众化发展过程中。无法再维持其所谓“高深”的知识传授。它必须考虑在扩大门槛后,如何给素质参差不齐的新生以教育,如何把大多数学生培养成一般的人才,尤其是应用性的人才。从这个趋势来看,取消高职生的毕业论文是一件势在必行的事情。 二、当前高职会计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一)论文质量差 高职学生的毕业论文在选题、构思和语言表达上都不能达到相应的要求。学生交上来的毕业论文不外乎两类:要么,是一篇无可挑剔且理论高深的论文。显然是从哪里通篇下载的;要么,是一篇层次混乱、主次颠倒、语句不通的论文。显然是学生自己东拼西凑、粘贴、嫁接起来的。对不少高职学生来说,他们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远不如本科生宽厚,实践经验尚未积累,而且文字组织能力向来就不是他们的强项,短短两、三年的高职学习生涯的学习重点是提高动手能力而非写作能力,要他们“论”起文来实在是力不从心。 (二)毕业论文成了例行毕业环节,失去了教学目的 如今,高职院校的毕业论文已经失去了其教学本意,仅仅是走走过场而已。学生认为,写毕业论文纯粹是为了交差。学校、老师也不会因为毕业论文不过关而真给不及格,让学生毕不了业。上一届学生把这一“诀窍”传给下一届学生,于是学生的论文写作态度可想而知,拖到最后随随便便交来一篇,不是“完美无缺”的,就是“满目疮痍”的,让老师的笔提得起、下不去。老师要是较起真来,很大一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是不能过关的。老师又不能真让大多数的学生毕不了业,何况高职学生的毕业论文也不是老师较真就能写好的。老师只好妥协,不断地降低要求。 通过撰写毕业论文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的基础训练这一教学目的在高职院校确实成了摆设,失去了实际意义。而这个教学目的和高职院校的“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实际上是背离的,因此,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的毕业论文应该被取消。 三、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环节应凸显“应用性”特色 毕业环节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高职学生的毕业环节要充分体现其职业性和岗位性。毕业实习显然是高职学生毕业环节的重中之重,是对学生的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及应用能力的全面检验。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是深入到企业的财务部门,全面了解、熟悉现行会计实务操作技能,使学生对会计工作有一个较全面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较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这一教学措施是非常切合“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应继续予以加强。 一般来说,学生毕业实习结束返校后,立即着手毕业论文的答辩。高职学生毕业论文取消以后,并不等于毕业环节作为综合全面检查高校教学质量的作用就消失了,应该采用一种切合“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的方式来检验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岗位性和职业性。现场职业技能考核就是毕业论文的理想的替代方式。将毕业实习加职业技能考核作为高职的教学指挥棒,可以充分体现会计专业的职业性和岗位性。职业技能考核需要以实践教学为基础,需要有配套的实践教学,学生在考核之前必须受到有素的训练。 (一)以培养目标为准绳,突出高职会计教育实践特色 会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会计专业又是一个职业化程度很高的专业,它的教学重点在于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侧重于考查学生将理论知识的转化及运用能力,还考查实际操作的准确性和快捷性,所以其实践性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也在会计教学体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突出高职实践教育特色,才能更好培养应用性人才。 目前,我国高职会计教育在实践教学方面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办学理念难以跟上时展的需要,致使实践教学并未完全到位,理论教学仍占主导地位,偏重理论考核,轻视现场职业技能考核,实践教学流于形式。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定位在应用性人才培养,因此高职会计教育无论在课程设置、教学课时安排,还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上都要重点突出实践,强化应用。 (二)合理设置会计实践课程,不断加大实践力度 将实践教学环节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有:单元模拟实验、课程实训、毕业综合实训、毕业实习、毕业前现场职业技能考核。具体做法是:讲一章或一单元理论课进行一次单元模拟实验、课程结束进行课程实训、毕业实习前进行毕业综合实训、学生毕业前一个学期进行毕业实习、毕业实习结束进行职业技能考核。这样做。有利于调动学生提高操作能力的积极性。 会计实践要在整个学习阶段不间断地进行,让学生能熟练掌握会计工作的程序。从基础会计的简单业务中巩固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业务技能,使学生能熟练、规范地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从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的课程实训中使学生掌握各种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熟练编制财务报告、合理核算成本。毕业之前的综合实训是为毕业实习所做的准备工作,以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操作技能,使学生更快地适应实习单位的会计工作。 (三)改进会计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以现场职业技能考核取代毕业论文 会计实践教学的考核是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要制定合理的会计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和实践成绩评定办法等制度,确保会计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实训课的成绩往往是由教师根据学生交上来的实训作业评个等级,有比较大的疏漏。如在财务会计课程实训,时间安排上少则两星期多则一个月,学生在这段时间内逐步完成。有些基础不扎实的学生动不了手,但有足够的时间抄袭基础好的同学的实训作业,同样能得到不差的成绩,蒙混过关。这种松散的实践教学考核办法不能达到敦促学生自觉提高操作能力的目的。只有通过现场职业技能考核,才能甄别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基本的职业技能,确保会计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 现场职业技能考核是对将要毕业的学生进行一次综合的系统的业务技能考核,并且需要当场完成。具体做法是:选择一个会计期间发生的浓缩的经济业务作为技能考核资料,按照“建账―基本业务的处理一成本核算―利润计算及分配一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程序,采用真实的凭证、账表等进行规范化的现场操作考核。在具体操作中,学生身临其境,真正把自己当作企业的财务人员,独立处理每一项经济业务。考核时间掌握在四个小时左右,因此,选择的业务要经典、有代表性,量要恰当,监考要全程,评分标准必须客观、严密。现场职业技能考核将是对应用性人才培养的一个有力的促进。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论文:关于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危机管理问题的研究 [摘 要]如今中小企业的发展此起彼伏,新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力量。但我们注意到中小企业的发展是“此起彼伏”,随着经济的发展,“起”是自然社会经济现象,但“伏”即中小企业出现危机,却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中小企业所面临的危机最主要的是人力资源危机,本文通过对人力资源危机概念的界定,深入分析人力资源危机的特征和表现,提出人力资源危机管理的相关对策,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危机管理提供借鉴。 [关键词]人力资源危机过程管理;制度化管理;人力资源危机 1 引 言 近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中小企业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春天,从数量和质量上来看都有质的飞跃,然而中小企业自身却存在着严重弊病,业内人士曾称国内中小企业存在“五年之痒”,从调查来看,其中最突出的一个原因是人力资源危机,本文通过对中小企业的现状调查并结合现有研究文献,对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危机进行研究,以探讨解决国内中小企业“五年之痒”的方法。 2 概念诠释与界定 企业人力资源危机管理是指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为了缓解、消除潜在或者正在发生的危机,通过过程中的监测与控制,将之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而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人力资源具有主体性、流动性、价值性、贬值性、共振性,这五大特性诠释了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也说明企业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人力资源危机,所以研究人力资源危机管理具有必要性。 3 企业人力资源危机的特征 3.1 隐蔽性和潜伏性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在企业中,人是最主要的生产力,又是最难管理的资源,人的行为最难预测,当人力资源个体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与外在客体产生矛盾时,钩心斗角便接踵而至,产生组织内耗,诱导人力资源危机的发生。在这一过程中,人力资源危机表现为隐蔽性和潜伏性。 3.2 危害性 人力资源危机主要表现为人才流失和员工胜任能力弱。人才流失尤其是高层核心人才流失,会直接将企业逼到破产的边缘,而且人才流失给企业带来的创伤在相当长时间内难以消除;员工胜任力弱导致企业效益低,间接导致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因而人力资源危机的危害性特别大。 3.3 扩展性 中小企业核心人才流失会给企业以重创,造成的员工心理紧张与不安会迅速蔓延至整个企业,甚至会有员工纷纷效仿跳槽,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这就是人力资源危机的扩展性。 4 企业人力资源危机的表现 4.1 人力资源流失严重,造成组织震荡 一是对中小企业而言威胁其正常运转的人才危机常表现为关键人才流失,如创业团队核心成员因权责利分配不均产生矛盾,企业核心成员携巨款或大批技术人员跳槽,企业陷入瘫痪状态,原伊利集团牛根生携骨干员工跳槽案便是例证。这些核心成员拥有企业内部信息,熟悉本行业,跳槽后常从事与原单位有竞争关系的工作,给企业造成很大冲击。 二是企业核心人物遭遇意外事故无法工作,如公司总经理因为车祸意外身亡。中小企业大部分为私营企业,公司总经理如果遇到意外事故,自然很难正常运行下去。 4.2 员工胜任能力弱 中小企业普遍对人力资源管理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必要的岗前培训和过程培训,导致员工工作能力低,工伤事故频发。人力资源具有贬值性,如果没有必要的培训,员工便不能适应新环境的需要;另外,中小企业多采用家长式管理,员工缺乏自主性,才能得不到施展,士气低落;员工胜任能力不足还表现在员工道德素质不高,对企业的忠诚度不够,常言道“小赢靠智,大赢靠德”,员工道德素质不高也会间接影响工作绩效。 4.3 公司文化建设存在问题 企业文化是公司的灵魂,没有良好的企业文化,公司就成了没有灵魂的躯壳。公司的企业文化与员工的忠诚度、组织沟通等联系在一起,而且良好的企业文化是根治组织内耗的良药,然而国内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建立合适的企业文化,故而缺乏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欠缺的一个表现就是组织沟通不畅,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组织内耗,即组织成员之间关系紧张,出现离心式非正式组织,致使工作效率小于组织内各人力资源价值之和,企业进入低效率的生产运转中;其二,经营管理层与员工矛盾激化,中小企业主只注重产量很少关心员工,片面要求员工提高产量,导致雇佣关系僵化,矛盾激化。 4.4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合理 调查表明,我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建立或者建立了不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人才结构不合理,关键人才储备不足,导致企业发展滞缓中小企业正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是企业主“爱面子”,片面追求员工的高学历,聘用大批与岗位要求不相匹配的人才;另一个是企业主是“守财奴”,为节省人力资源成本,雇用大量没有学识、技术含量低的员工,导致企业关键设备无法利用,发展滞缓。 此外,国内中小企业人力资源保障制度不健全,在五险一金以及住房伙食等方面一省再省,导致企业激励制度疲软,保障制度失效,没有必要的人性关怀,导致员工缺乏归属感,导致员工忠诚度下降。 5 对策——人力资源危机过程管理 5.1 增强危机意识,防患于未然 最好的危机管理是将危机消灭于萌芽时期,将危机可能给企业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为此中小企业应建立人力资源危机预警体系,利用头脑风暴法确定人力资源危机指标,用德尔菲法打分,确定有效指标,然后将各有效指标排列组合形成体系,并设定相对应的危机预警等级,及时发现危机。 5.2 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 要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塑造广义的企业文化,要帮助员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员工忠诚度,增强管理层威信和领导力,提高员工向心力。加强企业沟通管理,建立方格式沟通网络,构建和谐的组织环境。建立学习型组织,要求员工按照“五项修炼”要求来完善自己,避免人力资源内耗,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要注意对员工品德和价值观的塑造,提高员工素质。另外企业要进行文化危机管理,建立必要的文化危机管理体系和危机预警机制,系统提高企业抵御文化危机的能力。 5.3 制度化管理 古语曰“无规矩不成方圆”,即人可以用“规矩”来约束,这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真谛所在,因而有必要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进行制度化管理。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规划体系,加强招聘管理,及时填补人力资源空缺,同时要加强人力资源过剩危机管理,避免招聘过多无用的人才。其次,进行工作分析和组织结构再设计,形成合理的组织结构、工作要求和岗位说明书,这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对员工定期培训是提高员工工作能力的重要方法,中小企业要重视培训,形成制度化培训管理体系;加强绩效管理,重视员工考核,建立绩效面谈机制,绩效考评不是目的,绩效提高才是最终目的;企业要完善薪酬制度,强化激励和保健功效;此外,中小企业可以完善人事管理制度,与员工签订竞业禁止条款,建立人才约束机制,避免人才随意性流动,同时加强人才离职管理,避免人才突然离职造成企业震荡。 企业人力资源危机管理需要与企业战略目标相结合,适时调整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建立人力资源危机管理机构。当然由于中小企业人力、财力、物力所限,上述对策企业可以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6 结 论 进行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危机管理,必须全面理解和认识人力资源本身特性,充分认识我国现阶段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状况,实现传统封建式管理向现代化管理模式的转变,把企业的人力资源危机管理与企业战略目标相结合,通过完善人力资源规划,加强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薪酬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做好人力资源的危机管理工作,保证中小企业走得更长远。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论文:当前形势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招聘的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包容性不断增强,自上个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我国对人才不再是以往的分配制,取而代之的是聘任制。然而我们发现,不只是企业面临着招聘难,人才匮乏的问题,而外面的人又找不到工作。这种怪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企业如何才能通过有效地招聘吸纳回自己所需的人才? 一、现阶段企业招聘的特点 每年,从11月开始就进入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键时期。受金融危机影响,2010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不容乐观。往年自10月份开始到各大高校举办招聘会的企业就络绎不绝,然而直到2009年末,来高校的企业不足往年的三分之一。即使有企业前来招聘,提供的岗位数量也屈指可数。2010年3月的内蒙古人才交流大会上,以前满满的三个楼层展台也只剩不到一半的企业在招人,可是前来应聘的人员却异常火爆。 和往年相比,2011年的招聘显得特别冷清。房地产企业历来是用人大户。而今年,碧桂园、富力等企业没有校园招聘计划。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和政府调控措施,地产企业的招聘需求普遍“疲软”,除部分中高端岗位面向社会招聘外,面对在校大学生的人才需求计划大大缩减。因经济前景不明朗,不少企业在是否招人上选择观望的态度。很多企业一方面在进行校园招聘,一方面却又在不停的内部裁员。这就出现了一个悖论,既然需要人,为何又要不停的裁掉老员工,即便是老员工不适合企业的发展,但是培养一个新员工和新员工的适应期也是一个大问题。因此,可以得出以下企业招聘的目的分类:第一,很多来参与招聘的企业无非就是来做个广告,证明自己的影响力,随意打出几个看似很美好的招聘要求,搞得桌前人山人海的却另有目的;第二,有的企业需要人,但是需要的很少,来招聘会一是加强影响力,二是想收集个人资料,特别是那些做电话直销、保险行业的。这几点不仅适用于现场招聘会,同样适用于网络招聘等。 二、中小企业在人员招聘中存在的问题 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此外,中小企业在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培养企业家、进行技术创新、参与专业协作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中小企业在吸引人才方面困难重重,而这些困难大多是由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规模小、行业分布广,但地域性强、个体对企业的贡献度大,影响也大、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 从当前的中小企业、民营经济的运行情况看,企业招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中小企业在人员招聘上,随意性代替规范化,感情多于理智,对人才的招聘往往凭招聘人员以往经验和主观判断,大多数中小企业一直被“招聘效率低下”问题所困扰。我国中小企业的人事招聘人员受传统用人观念影响,在人才的招聘开发过程中,重文凭轻能力,重资历轻道德,重招聘轻设置,重使用轻开发,重引进轻培养等传统用人思想严重,而企业内部过分集权、任人唯亲、论资排辈又使得人才无法施展才能,造成企业人才外流。 (二)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薪酬水平普遍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由于中小企业无法提供高于市场,甚至与市场持平的薪酬,使得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以及熟练的技术工人大量外流。而企业为了正常运转又不得不招聘新员工增加新的用人成本。也就是说,中小企业缺乏行之有效的人才吸引政策,管理人才匮乏,使得高层管理不到位。 (三)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是造成中小企业人才招聘困难和管理问题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很多企业的实践表明,好的企业文化不仅是作为企业的行为准则而存在,还会在增强人才吸引力、凝聚力方面发挥无形作用。国内三一、中海油、伊利等集团很重视企业文化的发展,其自身文化的形成为吸引更高层次的人才奠定了基础。目前,很多中小企业有着美好的规划前景和企业文化,但往往不为人才所接受、认可,因为很多东西仅仅停留在书面上,真正落实的并不多。 三、中小企业在人员招聘中的应对措施 虽然中小企业在吸引人才方面的困扰较多,而且有些是企业不能避免的,但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具有体制灵活、对环境反应灵敏、发展潜力大等优势。人才在中小企业的发展机会较多,更容易发挥个人的特长,体现自己的能力。 (一)建立一套科学的人才引进机制 中小企业在企业声誉,工资待遇,工作环境,人才成长机会等方面都不如大企业,所以在招聘之前必须对本企业需要的人才技能和知识体系进行详细的考虑与规划。把好招聘关,要严格按照科学的招聘程序,公平公正,因岗寻才,宁缺毋滥。以选任“适合的人才”为原则,而不是期望最好的人才,要明白“适才比英才更重要”。另外,员工在开放平等的环境下展示自己的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只有员工的个人利益在规范的制度下得到保障,才有助于员工之间建立彼此的信任关系,不仅能留住人才,更能督促员工不断学习业务知识,更好地为企业服务。这样既有利于企业效率的提高,又可以让员工在制度的保证下,对自己在企业的发展有更多信心。一套科学高效的引进机制,要求用人单位在用人上注重学历但又不惟文凭,重视能力和个人品质,做到唯才是举、任人唯贤,努力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灵活用人机制,使每个人都能在企业中找到用武之地,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二)通过多种渠道招聘人才 通过多种科学途径引进人才,例如人才市场、报刊广告、互联网、猎头公司、熟人推荐等都是有效的人才招聘渠道。中小型企业来不应拘泥于某种既定的模式,一切从实际需要出发,不拘一格选人才。人才市场对于招聘普通管理、技术类人才有其简便快捷的优势,较高职位通过一般人才市场招聘较困难,需其他渠道的补充配合。报刊广告渠道的优点是信息覆盖面广,可收到较多应聘资料,同时,可减少应聘的盲目性,缺点是广告费昂贵,费时较多。猎头公司在招聘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管理人员方面有其优势,但招聘效果与猎头公司的服务素质关系较大,故须对猎头行业作较深入的了解,对猎头公司的服务进行评价,寻找最合适的猎头公司。通过网络招聘是一个新兴的人才交流渠道,具有使用方便,反馈迅速,一个交费时间内不限使用次数的优点。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其优势将会日益明显;但从目前使用实际情况看,它的缺点是受上网人数与类型影响,以it专业技术类、文职类、财务类及公共管理类等人才招聘效果较好。 (三)加强运用企业文化 我国中小企业长期以来缺乏对企业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而成功的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员工潜移默化的作用有时比物质激励更为有效。企业文化是一定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的企业在一定时间内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稳定的价值观以及以此为核心而形成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群体意识、风俗习惯。一个企业的文化,能影响该企业的领导风格、领导方式、组织的结构及其关系、企业控制职能的应用方式,是企业能否有效吸引人才的主要影响因素。一个好的企业文化不但可以激发全体员工的热情、统一企业成员的意念和欲望,齐心协力地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而努力,而且是招聘和管理人才的一个有效手段。 (四)建立合理有效的薪酬福利 合理有效的薪酬福利可以将员工利益和企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吸引和留住人才。可以说,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最难的一个环节。一方面,员工都希望自己获得企业的认可,得到较高的收入;另一方面,企业需要降低成本,追求最大人力资本回报。如果企业在薪酬制度中能充分体现这两方面的因素,将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人才的选拔、知人善任是公司的头等大事,国内外,著名的企业都很重视招聘,在人才引进上有非常清楚的理念、策略,方法、流程制度,建立了一系列配套的支撑措施,保证企业能够有效地引进真正需要的人才。只有把招聘工作当作是企业的大事,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才能对源头有效把关。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论文:浅谈国有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丰富的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各类企业逐步认识到人才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性。建设一支爱岗敬业、业务精通、素质过硬的人才队伍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我国国有中小企业有着30多年的计划经济发展背景,其经营管理观念、模式、制度已形成定局,而随着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国有中小企业的既成观念、模式、制度已成为影响其生存发展的绊脚石,因此国有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的改革迫在眉睫。 一、国有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落后 许多国有中小企业仍然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看成是单纯的人事管理活动,只进行简单的劳动组织、档案管理、工资分配、考核升级等低层次的管理活动,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是一种能动的,具有巨大开发潜力的资源,没有把它提升到企业的战略发展的高度进行规划、配置、开发和利用。 (二)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不高 绝大多数国有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人员缺乏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能力,不具备履行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操作实务。往往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定位为人事管理的权力部门,在选人用人方面,一定程度上存在长官意志、人情关系、因人设岗、论资排辈等情况;在人员考核和业绩评价方面缺乏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绩效评价,往往发生缺乏客观性、中心倾向性和个人偏见等问题,导致效率和公平的失衡,使选人用人的质量和公平性受到冲击,这些都影响了人力资源管理功能的发挥和水平的提高。 (三)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在国有中小企业中,有相当比例的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企业经营者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创造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有效调动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在分配上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平均主义,工资不能按岗位、能力、贡献拉开差距,干好干坏收入差别不大,即"同酬不同工"。 (四)忽视了员工素质的培训和潜能的开发 不少国有中小企业企业把对员工的培训看成是企业成本的增加,忽视了培训是企业实现管理的工具,是促进企业发展和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的手段。培训不仅可以提升职工的技能和智力,更重要的是激发员工的活力,培育员工的忠诚度,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绩效的总目标。因此,国有中小企业职工的培训力度不够,造成了人力资源整体知识的更新缓慢,人力资源的潜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五)人力资源管理缺乏科学的规划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中小企业是由国家统配人力资源,企业的人事管理简单化,企业无须作出人力资源的规划。在当前市场经济的体制下,企业虽然有了用工的自主权,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上并没有彻底摆脱旧体制下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的影响,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本企业未来人力资源需求情况心中无数,缺乏长远眼光,只是职位发生空缺了才去招人,没有人才的储备,更谈不上把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利用提到战略的高度来规划。 (六)国有中小企业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关系模糊 职工是国有中小企业的主人,有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权利,但是由于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国有中小企业职工与企业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不明确,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管理行为与普通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行为缺乏必要的规范,往往导致企业经营者管理职能的发挥受到职工主人翁地位和作用的制约,特别是在可能触及到普通职工利益的情况下尤其如此。"冗员"、"人浮于事"、"因人设事"等问题因没有可行的人员退出机制,最终造成管理中的两个极端:一方面,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责权利不落实;另一方面,职工的主人翁权利得不到真正的实现。前者制约了经营管理者的决策水平的发挥,后者影响了普通职工的生产积极性的提高。 二、原因分析 (一)人力资源管理观念陈旧 (二)员工招聘程序不规范,决策过程不科学 (三) 人才选拔机制不合理 (四)激励机制不完善 (五)缺乏规范合理的培训计划,没有对员工进行培训需求调查 (六)培训形式和内容过于单一,缺乏健全的培训评估和激励机制 三、改善国有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几点措施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本管理理念 国有中小企业应认真落实人才强企的战略,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在企业生存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本理念,这就要做到: 1.加大员工培养培训力度,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2.为员工定制职业生涯设计,将员工的个人奋斗目标与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有机统一起来,使每个员工在实现个人奋斗目标的过程中为企业做贡献; 3.要充分尊重员工的个人利益,不要将企业的利益凌驾于员工的个人利益之上,要重视员工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关心员工的身心健康,善于发现员工的个人特长,并为其提供发挥特长的机会; (二)规范员工招聘程序 为了有效落实"人才强企"战略,国有中小企业应逐步规范员工招聘程序,将员工招聘放在公司的战略发展位置。在员工招聘过程中,企业应成立一个由人力资源部门牵头,企业有关领导、各用人部门组成的员工招聘领导小组,招聘工作应在该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 (三)切实做好人力资源的培训工作 1.充分利用pdca循环提高培训绩效。培训管理实际上就是通过企业绩效螺旋式上升,让培训效果与企业战略目标相结合,实现企业战略并挑战更高愿景的过程。 2.建立反馈与激励相结合的人力资源培训机制。公司将培训结果与员工任职、晋升、奖惩、薪酬待遇等结合起来,及时反馈给受训者,使培训效果与绩效考核、员工薪酬联系的更加紧密。 (四)建立健全科学、民主、高效的决策管理体系 国有中小企业应多注重民声、民意、民力,建立健全科学、民主、高效的决策管理体系,企业领导干部应高度重视,主动转变自身工作作风和官本位观念,真正发挥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通过透明、公开、公正的形式,让广大员工参与到企业重大决策过程中来。为达到此目的,国有中小企业应建立一套完备的决策管理体系。 (五)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 美国著名企业家比尔·盖茨说过,一个企业持续成长的前提 就是关键性人才,因为关键性人才是一个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企业价值的主要创造者,企业中80%的业绩往往由20%的关键人才完成。因此,国有中小企业应注重发现关键人才,为其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 (六)科学设计薪酬、贯彻实施绩效考核制度 绩效考核包括单位(或部门)绩效考核和个人绩效考核两部分,单位(或部门)绩效考核是对个人绩效考核在一定组织层面上的反应。为了拉开分配档次,国有企业应从工资总额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按照绩效考核结果进行发放。由于国有中小企业内部部门较多、岗位设置较为复杂,部分岗位工作内容不易量化,可采取平时定期考核、年底统一兑现的方式。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我们要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是人力资源的核心力量的新理念。努力建立起一套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有利于国有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合理使用人才,培养和开发优秀人才,充分调动企业经营者、专业技术人员和广大职工积极性的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新机制,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论文:知识经济时代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系统再造策略分析 [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经营战略 知识管理 再造策略 [论文摘要]当前,我国的中小企业正步入一个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的经营战略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的作用。对人力资源的知识管理、以能力为导向、科学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再造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 人力资源管理再造是一种创新,是一种在传统人事管理基础上的“扬弃”,是根据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探索适合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特点及被管理对象人性特点的一套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技术、方案、制度、模式等。旨在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柔性的人力资源系统再造对策的指导思想是:与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相适应;符合人力资源管理基本原理;与员工的需求相适应;与人力资源管理再造的目标相适应。 一、基于知识管理的策略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组织利润源最大、最基本的支持要素,组织知识就是组织的核心利润源,而组织知识即核心利润源掌握在组织员工手中。人,既是知识创新的主体,又是知识的载体,因此说对人的管理(即人力资源的管理)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基于知识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不仅仅支持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能发挥,也十分有效的改进了企业员工知识获取、累积、创新的传统路径,同时使企业的学习能力增强,所以将知识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基于知识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将成为组织建立和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知识管理通常来讲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将人与知识充分结合,并且创造知识分享的文化,以加速员工学习、创造、使用知识提高组织核心价值观的管理方法,其目标是提高组织所有知识的共享水平和知识创新能力。基于知识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责任,还依赖于组织的知识管理体系。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责任是根据组织的战略和发展需要,根据组织内部知识的状况,分析研究对知识的需求,通过人才的招聘、培育、使用和开发满足组织运作需要,并通过建立制度、形成文化,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策略。而知识管理部门的主要责任是建立和维护知识共享的平台,作为知识共享的技术保障,在知识共享平台上完成知识的汇总、分析、加工和,是知识共享的具体实施部门。 基于知识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需要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鼓励员工通过个人学习和团队工作不断消化和吸收获取的组织内外的显性知识,进而创造新的隐性知识,提升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实现组织与个人的共同成长与发展,另一方面,要提供必要的环境和条件,使员工愿意并且能够将存储在他们头脑中的知识贡献出来,实现组织内部的知识共享,将员工个人的知识转化为组织的知识,在相互沟通与交流中使个人知识相互补充、相互完善,使其作用最大化,即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作用。这需要人力资源管理一方面注重员工个性化的发挥,另一方面又激励参与和分享,倡导“团队精神”。 因此,知识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整合的内涵在于通过培训、评价、激励等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形成一种相互学习、广泛交流的组织文化和工作环境,创建一种知识共享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机制,从而使有利于组织文化和组织发展的知识逐步转变为整个组织的知识,从而实现知识由“个人隐性”转变为“组 二、能力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将由基于工作的模式向着基于能力的模式转变,以下方面分析决定了其必然趋势。 首先在于工作性质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传统工业中工作的作用正被削弱,在一些领域已转变为智力密集型工作,更多的脑力劳动代替了体力劳动,这使原本简单、重复的工作变得较为复杂、更具技术性,其各个环节都需要思维、创新,需要智力的开发,它的业务流程是智力的流程。进而更需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其次,工作需求发生了变化。在知识经济时代里,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需求也随之提高,表现在其工作目标上也是不断地随之发展。与社会进步及经济发展同步,人们早已不只把追求最大物质回报作为从事任何工作的主要目标,而是更看重于在工作中获得知识、增长才干、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参与企业管理,把个人意志与企业经营理念结合起来,满足其自尊与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影响。在此背景下,企业面对一个很难预测和不稳定的环境,因此他们需要能够更加迅速地对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这意味着,他们需要更加重视学习新的能力,并用新的、更复杂的方法来改进员工的工作绩效。而要想以组织的能力作为竞争的基础、要想使员工的工作绩效得以改进,就必须强调个人的作用。因此,知识经济中的组织要想适应全球化的经济竞争,就不能再把个人看作只是通过简单的选拔与培训就可以很容易填补工作的组织的一员。他们应该被看成组织的重要资源。在本质上,他们的能力、技能和学识已成为组织竞争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知识经济环境中,一个企业要想在当今的经济环境下取得竞争优势,就必须将人力资源作为竞争的最关键和最重要的资源。这就需要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发生转变,即从基于工作的管理转向基于能力的管理。 三、科学化的管理策略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我国中小企企必须运用现代人事考核的先进技术对企业人才进行科学考评,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采用科学的人事考核信息获取、处理、评判、质检技术,准确评价人才,为职工的任用、提拔、奖惩提供科学依据。 管理理论创新很多是结合知识经济的技术条件下得以推进的。人力资源再造的思路及经营理念的落实,离不开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随着web技术的出现与应用,信息流突破了部门的限制而延伸到企业内外的各个角落,使得人力资源管理的再造成为可能,人力资源管理运作体系也将因此而突破封闭的模式,企业各级管理者及普通员工也能参与到hr的管理活动中来。它不仅使管理更有效,而且使人力资源部门摆脱繁杂事务性的人事工作,从而使人力资源管理由简单的职能管理上升到企业战略管理层次成为可能,进而有效的实施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以应对来自于知识经济的挑战。电子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ehr)的出现为人力资管理手段的科学化带来了全新的体验,拓宽了人力资源柔性化的思路,并使人力资源再造的实现更为可行。 四、小结 总之,知识经济的来临我们已全面步入以人力资本为导向的时代,思维的更新和科技的进步将为我们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迅速适应变化、更新管理思维、导入和运用新的技术将是这个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大势所趋。织显性”的质变,从根本上为组织发展战略服务。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论文:浅谈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危机 摘要:中小企业处在复杂多边的市场经济活动中,总会面临这样那样的危机。如何应对危机,变危机为转机,让企业在危机中求生存和发展,是企业管理者应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危机 表现状况 形成原因 化解对策 0 引言 微软总裁比尔·盖茨总是告诫他的员工:我们的公司离破产永远只差十二个月。如同在战场上没有常胜将军一样,在现代商场中也没有永远一帆风顺的企业,任何一个企业都有遭遇挫折和危机的可能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企业在经营与发展过程中遇到挫折和危机是正常和难免的,危机是企业生存和发展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变数越来越多,企业所面临的危机类型也越来越多。有的危机只是特定企业所特有的,有的危机却困扰着很多企业。当前企业最经常面临的直接危机依次是人力资源危机、行业危机、产品和服务危机;非直接关联性危机有媒体危机、工作事故危机、天灾人祸危机、诉讼危机等。 1 人力资源管理危机的表现状况 请看两则报导:2004年4月19日,所有的供应商都收到一封发自欧倍德中国区总部的传真,通知其华东区采购中心10多名员工集体“离职”,欧倍德和这些供应商业务上的往来都将不再通过这些员工来完成。而据记者了解,华东区采购中心全部员工人数为20余人。而仅仅在45天前,这家全球第三大建材超市连锁商,刚公布了其中国区总裁李凤江被德国总部解职的消息,4月22日,上海欧倍德的中国总部里发生了激烈的人事冲撞。2003年春节过后,广东华润万佳在原总经理徐刚宣布辞职近百天以后,原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原采购部助理总经理、原广州公司副总经理、原华源万佳的财务部副总经理、原华东财务经理相继辞职,引起华润万佳内部激烈的管理震荡。 很明显,以上两个企业发生了人力资源危机,此种危机的重要程度应该排在首位,特别是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意外离职,有时会给企业带来非常直接和巨大的损失,因为他们熟悉本企业的运作模式,拥有较为固定的客户群,而且离职后只要不改换行业,投奔的往往是原企业的竞争对手,势必会给原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带来较大的冲击。 2 人力资源管理危机的形成原因 2.1 从发展历程来看风险的形成 一般来说,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是由民营企业发展起来的,从组织模式上来看,民营企业的组织层次较少,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国有企业官僚制度的缺陷,但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如下的缺陷,也造成了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形成。 2.1.1 企业所有者与管理者合二为一,容易造成管理上的独断。由于中小企业主大多是本企业的总经理,在企业的生产决策、人才选拔等问题上存在着个人偏好倾向,往往形成一言堂的现象,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2.1.2 人力资源制度不完善,权责不清晰。中小企业的创立初期,靠朋友、亲戚资助而逐渐成长起来的情况居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中小企业家受自身知识、能力限制,未能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在诸如招聘、培训等环节上没有能形成战略规划,同时对在岗管理人员的管理,也是层次不分明,权责不明晰,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其中待遇过低也是一个主要原因,老板不愿意让职业经理人分享他的成果,利益收益相差过大。 2.2 从管理状况来看风险的形成 2.2.1 缺乏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独特的工作,对个人素质、领悟能力和学习能力要求都很高。一位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需要具有对工作的深刻体验和对社会的敏锐洞察能力,不能单纯依靠原理、技术或数据处理进行纸上谈兵,应当借助实践的锻炼不断地完善对知识技术的应用发挥。目前,虽然许多中小企业成立了人力资源部,但在行使部门职能的时候,普遍存在着整体素质不高、专业人员很少以及缺乏良好的、系统的职业技能等问题。 2.2.2 缺乏明确而具体的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活动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从企业战略目标出发,结合企业战略实施对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要求,来进行人员需求计划、招聘计划、绩效测评与实施计划等方面相关业务的规划。由于中小企业一般都缺乏较为明确的企业长期发展战略,尤其在快速扩张阶段,企业经常是走一步,看一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各个环节方面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定岗定编工作不如传统业务那么成熟,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缺乏明确的规划。 2.2.3 不重视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与开发。许多中小企业一般都不愿对员工培训进行投入,或者即使有培训也只是例行程序,根本达不到期望的要求,同时人力资源规划并未引起相关管理者足够的重视,企业管理人员并没有意识到只有将员工个人的职业计划与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相结合,才能最有效开发企业人力资源,获得长远利益。 2.3 从外部环境来看风险的形成 企业经营外部环境变化太快,人力资源规划的难度加大。当前,市场发展变化速度很快,很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尽管随市场变化而作了规划,但到年终目标成功率也不过20%-30%。这主要是因为企业很难随着价值链的动态发展而实时调整整个公司的人员编制与安排,重新制订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培训计划等。 3 人力资源管理危机的化解对策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带来的后果是企业关键人员流失、企业经营受挫、企业形象和声誉受损、竞争力下降等方面。那么怎样才能防范它呢? 3.1 树立人力资源风险管理意识 人力资源作为现代企业发展中的一项战略性资源,其风险管理意识理应受到企业管理者的重视,企业管理者应分析环境不确定性对人力资源管理风险产生的影响,并提前作出预测,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控制。 3.2 从制度上加强风险的全程防范 在招聘阶段,工作分析的准确性、招聘人员的能力与素质、招聘方式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招聘工作的质量。因此企业在人员招聘或者人员调配时首先要了解工作岗位的相关信息,包括工作任务、工作中使用的工具、绩效标准、工作背景以及工作对人的要求等,确定各种岗位和工作流程,形成工作说明书,为招聘和绩效考核等工作提供依据。其次是做好人员甄选工作,加强岗位管理工作,做到“人适其事,事得其人”,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 在用人环节,让员工干符合其能力及兴趣的工作,促使人职匹配、人事相宜;遵循“最小权力”原则和“职责分解、风险分担”原则,防止权力滥用和越权处理公务,尽量规避风险;实施岗位轮换,以储备人才和防止员工犯罪;重视人员考核评价,不仅考核其工作时间的工作表现,也考核其非工作时间的心理及情感等动向;实施“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竞争与淘汰机制,并做好人员的解雇与离职工作,重点防范那些被开除且心怀不满的员工,关键岗位上的人员。 在育人环节,提供更多的教育培训机会,满足员工发展需要;实施短期集训、以老带新、实习作业等方式解决员工安全意识不强、业务不熟练和组织管理能力差等问题;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以培养员工的奉献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等。 在留人方面,要采取“多管齐下”的工作方法和制度,包括高薪留人、平等融洽的工作环境留人、委以重任留人、个性化管理留人、沉淀福利留人、感情留人、约束力留人等措施。要满足员工合理需求,尊重员工的劳动,加强职业生涯管理,重视人际沟通;建设优良的组织文化,防止能力杰出、业绩优秀的人才流失。 3.3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从国家宏观管理的角度来看,国家应健全各项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为企业控制人力资源风险提供法律依据。如必须完善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法规,加大打击盗版的力度;必须健全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以及职工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以减少职工的后顾之忧;完善人才流动过程中技术秘密保护的法律法规,以防企业核心技术被竞争对手攫取,使人才的流动规范化。 从企业层面来看,一是要求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遵守法律法规,规范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行为,制定和执行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二是企业应该梳理人力资源管理流程,从流程上识别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风险,积极利用法律文件来约束员工的行为,降低人力资源管理风险。比如,在企业培训员工时,依据法律规定进行企业权益的自我保护,与员工签订规范有效的培训合同,防范人力资源投资风险。 本文的目的在于:危机既可给企业带来损失,也可以给企业带来启示和机遇。从危机中得到的教训往往是深刻的,而从危机中获得的经验也往往是非常宝贵的。危机过后,企业如果能够吸取经验和教训,从危机中发现自身弊端、看到自身应该改进的地方,采取措施为今后的发展扫除障碍,那么,危机就有可能成为企业的转机。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论文: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与实施对策 摘要: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如果中小企业家能真正的从思想上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从7个方面着手,转变观念、理清思路、合理配置、改良文化、创新管理、建立激励机制,重视人才开发和培训工作,努力创造适合人发展的环境,并支持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工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就会给企业高管当好决策顾问,给其他部门做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方面的指导服务工作,就会从源头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这样必将促进中小企业的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中小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实施对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微电子为标志的信息时代,对管理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企业经营者对人力资源概念的不同理解,将导致管理者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与策略。 我国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大企业可以凭借其名气和雄厚的实力吸引各种人才, 中小企业无论在品牌、管理规范化、培训和员工福利等方面,都很难跟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要求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重点解决人力资源管理这一重大课题。 1.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1.1 我国中小企业的地位和现状。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力量。特别是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快速、健康和持续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有关资料表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达4200万户(包括个体工商户),约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年均增长9.5%,而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8%左右。在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人才起了关健性的作用。大企业可以凭借其名气和雄厚的实力吸引各种人才,而大多数中小企业管理者由于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认识不够;家族式管理,导致人才尤其是高端经营人才难求;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管理制度不健全;工作条件差、薪酬和福利待遇不高;抗风险能力较差,没有安全感;绩效评估和激励体系不科学;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配备不足,素质不高;人力资源管理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信息化程度低等因素制约着中小企业的进步和发展。中小企业低水平的管理模式、落后的管理意识和制度上的缺陷,使得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为难以逾越的屏障,也成为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中小企业要获取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势,必须顺应新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利用自身的优势,防止人才流失,开发引进人才,采用相应的对策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1.2 人才流失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影响。 近几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屡屡碰到人才短缺、人才流失等问题,人才流失必将给企业带来相当大的负面影响,最终可能影响到企业持续发展的潜力和竞争力,甚至可以使企业最终走向衰亡。由于人才流失造成的影响表现在以下方面: 1.2.1 人才流失造成技术的流失或商业机密的泄露。 在企业中,流动最频繁的往往是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销售人员等对企业发展比较重要而社会需求量也比较大的人员,这些人员离开企业后,其所掌握的技术、客户等很可能随之流失, 一些商业机密也会被泄露,这对企业是非常不利的。 1.2.2 人才流失会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 人才流失造成的损失最终都会反映到企业的经营成本上,造成经营成本的上升,如老员工离职后的生产损失成本及新员工的失误和浪费带来的成本等。同时,企业要重新招聘、培训新的员工,所以企业人力资源的原始成本和重置成本也必然上升。 1.2.3 人才流失会影响企业员工士气。 人才流失对企业产生的消极影响或间接成本损失还在于,因一部分人才的流失对其他在岗人员的情绪及工作态度会产生消极的影响。这是因为人才流失很可能刺激更大范围的人员流失,而且向其他人员提示还有更具前景的选择机会存在。特别是当看到流失的人才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机遇或者得到了更多收益时,留在岗位上的人员就会心动,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也许以前从未想过跳槽的人也会开始或者准备开始寻找新的工作。 1.2.4 人才流失会使竞争对手的竞争力提高。 人才流失大多会在本行业内发生,他们或是自己创业、自立门户,或是流向竞争对手企业。无论何种情况都有可能增强本企业竞争对手的实力,使得强敌弱我,形成更大的竞争力反差。 2.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及实施办法 通过以上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概述及中小企业人才流失的影响分析,我们应该积极寻找对策,解决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加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归纳办法如下: 2.1 加强企业经营管理者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 人是企业之本,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要以人为中心,增强企业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力资源的竞争。今天的人力资源,是超越昨天人事管理的一种新思想与新观点。人力资源管理取代劳动人事管理,并不是名词的简单置换,它意味着从思想、理论到方法运用的根本改变。人力资源是企业的一种战略性资源,它支撑着企业的整体经营战略。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忽视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意义,而把他作为一种日常性的管理工作来看待,无法支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企业的经营战略所确定的目标是由产品结构、科学技术、工艺水平等具体的发展计划来表达的,其中每一项计划都与特定的人力资源数量、质量和结构分不开,如果企业不能根据战略实施的不同阶段不同时间及时提供合乎质量和必要数量的劳动力,就无法有效地实现战略所提出的任务贻误战机。因此,必须把人力资源管理提到战略的高度来对待。 2.2 提高中小企业家及其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业务素质,加大人才的开发和引进力度。 市场经济强调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无论产品、个人还是企业,都要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而人力资源是所有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是生产力诸因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企业的各项生产活动和经营管理工作都是靠人来完成的。因此,怎样把人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把人才充分开发出来,是办好企业的首要任务。 我国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虽然在人才开发利用方面有着明显的劣势,但是也有自己的人才开发优势。表现在:不拘一格降人才。中小企业在管理和制度上层次较少,决策比较快,在用人方面也比较灵活,不受学历、资格、年龄等条件的约束和限制,往往比较重视人的实际能力和工作实效,真正有才干的人容易获得破格任用并委以实权,有充分的自由发挥的余地;报酬灵活,没有论资排辈的限制。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即使中小企业在人才开发利用方面有以上的优势,也要找准引进工作的最佳切入点,在引进人才的时候应遵循适用的原则,按劳分配的原则和超前性原则,否则就会出现投入大产出小的状况,人才引进后没有施展才华的舞台,英雄无用武之地,最终导致人才的流失。 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要改变管理思想,走出所有权与经营权不能分离思想的误区。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特别是大多数的中小企业管理者并未接受过专门的企业管理的训练,他们实践感受比较丰富,而理论水平却比较缺乏。当企业逐步发展壮大时,会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此时,企业管理者顺应适时地退居二线,通过聘请职业经理人等方式,让那些拥有较高管理水平、技术的人来负责企业的决策和管理工作。要想吸引和留住职业经理人,最重要的是解决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之间的冲突。同时要加强对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的职业道德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于个人的成功乃至一个团队的成功都具有很大意义。 2.3 设立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 中小企业要设立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针对企业人力资源环境进行分析,结合我国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通过相应的制度来实施、监督和管理,从而形成一套完整而紧密的体系。在制定制度过程中,与员工切身相关的工资、福利、晋升、考核和奖惩、岗位评估、监督管理等制度都要做详细的规定。制度本身要做到客观、公平、合理、公正,体现人本管理的思想。任何事都要按制度和程序办,防止企业管理者利用自身主观意念判断是非。同时在制度实施的过程要加大监督力度。要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落实好新制度。不论基层员工还是高层领导都要严格按规章和程序办事,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丢弃家长式作风。同时要考虑它的实行有利于加强员工对企业的信任和忠诚。 2.4 加大人员的技能开发和培训工作。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宗旨是人的能力,尤其是潜能尽可能发挥,把人作为可开发的资源,通过培训等形式提高企业人员素质。员工培训作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一个主要内容,对全体员工知识与技能的更新和提高、创造力与创新精神的发掘和培养、行为准则与责任意识的规范和强化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中小企业,培训的方式可采取内部培训、外部培训和岗位培训等多种形式。通过培训,一方面可以改变员工的工作态度,增长知识,提高技能,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潜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员工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提高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同时还应积极推行通才计划,通过培训等方式让技术工人一专多能、专业人员知识复合和技能化,挖掘每个人的潜力来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 2.5 建立科学合理的授权与激励机制。 要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实现其人生价值,就必须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激励就是按照积极性的运动规律,对人施加影响,促使其积极性的形成,并按预定的方向发展。激励的目的是调动积极性。企业在设计员工的激励机制时,应考虑:①激励应与组织目标、个人目标相结合:在激励机制中,设置目标是一个关键环节,激励最终也是为了实现目标。目标设置须同时体现组织蓝图和员工需要。 适当的激励可以使员工忠于企业从而增加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②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物质激励是基础:精神激励是根本。在两者结合的基础上,逐步过渡到以精神激励为主,尤其是在发展中中小企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员工需求的差异性较大,激励要注意点面结合。精神奖励的方式可以是授予某种象征意义的称号,也可以是对行为、价值观的认可与赞赏。职务晋升、荣誉称号授予、成果的评价及对人的信任尊重等,都可以满足人的精神需要而激发人的积极性。此外,对个人培训和发展前途的允诺、建议的采纳、个人才能展现的机会、工作的有趣性和稳定性,领导对其工作成果的理解、关心和赞赏,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的改善,同事间的团结与和谐等也是精神激励的因素。③激励的合理性:激励的措施要适度,要根据所实现的目标本身对中小企业的价值大小和拥有的资源状况,确定适当的激励措施和激励量;激励机制要实现不同的有机组合,针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组合内容。④激励的明确性:一是明确,激励的目的是要持续有效地推进各项工作,从而使企业得到发展;二是直观,实施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措施时都需要直观地表达它们的指标、要求和授予奖励、惩罚的方式等,直观性与激励影响的心理效应成正比。 ⑤激励的时效性:要把握激励的时机。激励越及时,越有利于将人们的激情推向高潮,使其创造力连续有效地发挥出来。 2.6 改良企业文化建设,营造人力资源建设的良好氛围。 良好的企业文化不但可以激发全体员工的热情,统一企业成员的意念和欲望,齐心协力地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而努力,而且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一个有效手段。优秀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中小企业在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中应遵循下述几条价值观:学习是最自然的本能;学习和发展可推动创造性、参与性和贡献;每个人都有工作、改进工作和支持他人进步的义务;人们拥有自己所创造出的东西;如果人们得到重视,他们会需要工作并喜欢它;创造性和天才是广泛分布的且远未充分利用的;管理层并不知道所有答案。 2.7 坚持管理创新,不断适应竞争需要。一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往往和企业的经营战略、组织结构、文化价值等紧密联系的,具有独特的个性,而且卓越的人力资源管理往往是其他企业难以模仿和复制的。我国人力资源素质状况也决定了我国企业无法直接套用西方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因此,创新是根本,我们一方面要吸收发达国家上百年所形成的思想、观念、制度和方法,学习西方文化及科学理性管理的精髓;另一方面,也要注重东方文化,创建适合中国中小企业特点的“本土化”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通过提升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定位,提高人力资源从业人员的素质,同时运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提升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层次,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高效率和最优化,促进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以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 3.结束语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如果中小企业家能真正的从思想上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从以上几个方面着手,转变观念、理清思路、合理配置、改良文化、创新管理、建立激励机制,重视人才开发和培训工作,努力创造适合人发展的环境,并支持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工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就会给企业高管当好决策顾问,给其他部门做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方面的指导服务工作,就会从源头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这样必将促进中小企业的进步和发展。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论文:试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的流程设计 【摘要】对“先天不足”,又面临许多发展困境的中小企业来说,实施人力资源外包是提高其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本文从实践的角度,对中小企业实施人力资源外包的流程进行了分析和设计,试图通过流程的规范,降低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增强其有效性。 【关键词】中小企业 人力资源外包 流程 中国的中小企业,尽管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举足轻重,但由于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其生存、发展面临许多突出问题。学界关注、研究较多的问题有两个:一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由于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和融资中存在的“抵押物少、财务账目不清、信用记录不足、单笔业务金额少、管理成本高、存在较大程度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中小企业存在严重的“麦克米伦鸿沟”①。二是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由于诸方面的原因,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相对比较落后,已经成为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为破解难题,减低成本,提高效益,许多中小企业纷纷采用人力资源外包,将一些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自己专注于核心业务的管理,从而大幅度提高自身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 1 人力资源外包的内涵与作用 外包是在20世纪90年代西方企业实施“回归主业,强化核心业务”的大背景下兴起的一种企业新战略手段。英国学者gary hamel和美国战略研究学者ciki prahaoad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文章,首次提出了“外包”这个词。外包(outsourcing),直译为“外部寻求资源”,指企业整合利用其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充分发挥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增强企业对环境的迅速应变能力的一种管理模式。 人力资源外包就是指企业根据需要将某一项或几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或职能外包出去,交由其他企业或组织进行管理,以降低人力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一般而言,中小企业实施人力资源外包,能实现以下三个目标: 一是降低经营成本。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历来被作为重大的成本中心,而通过人力资源外包可以精简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人员,以更好的成本效益为员工提供更满意的人力资源服务。 二是促使人力资源部门职能的转换。随着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重要性的增加,企业要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更具有战略性和灵活性。通过非核心业务的外包,可以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从作业性、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思考战略需要。 三是获得优质人力资源服务。优秀的人力资源外包商通常拥有人力资源管理各方面的专家,他们能够建立起一整套可以适用于不同企业的综合性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为客户做更为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就中小企业而言,其人力资源外包内容主要包括员工招聘、员工培训、人事咨询、人才派遣等。这些基础性的事务性工作外包后,中小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可以集中精力从事战略性人力资源工作,如企业文化、员工关系、绩效考核等战略性工作,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2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存在的突出问题 当前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在实践当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是认识不统一。由于是一个新生事物,企业各方认识不一致,导致外包方案不能有效实施。如有的人担心实施外包后,使企业高度依赖外包商,导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的弱化,从而消弱企业的竞争力。 二是人力资源外包组织不完善,流程有待改进。一些企业虽然寄很大希望于实施人力资源外包业务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但并没有从制度上和程序上给予保障。企业没有一个完善的人力资源外包委员会对人力资源外包进行管理,也没有对人力资源外包的具体实施制订了详细的执行程序和建立监督机制。企业只是将责任划分给人力资源部门去落实,而人力资源部门在外包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又往往忽略或者没有充分与生产、销售等部门进行沟通联系。这样,在人力资源外包实施的过程中,就很难取得协同效应,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 三是对忽略对人力资源外包商的管理。人力资源外包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外包的效果。目前,人力资源外包商的服务质量是参差不齐的,这使得企业在选择外包商时存在较大风险。比如,在人才派遣上,有些外包服务商经常不能按照要求的时间和人数安排足够的员工供企业使用,而且提供的员工质量也是良莠不齐,有的根本不能达到企业的要求。但有时企业又急于用工,所以不得不选用达不到要求的员工,这就给企业使用员工的部门造成很大的隐患。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员工不合格造成的品质问题不断出现,降低了工作效率,加大了管理难度。另外,许多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外包的实践中,对外包商只是简单地提要求、定任务,没有将外包商当成“自家人”看待,使得外包服务游离于企业,从而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四是外包员工的管理,监督不到位。一些生产性的企业,往往需要使用较多的人力资源外包员工(有的甚至占企业员工总数的70%)。虽然每个人力资源外包商都有相关的驻企业人员负责相关事务,但他们的工作质量达不到员工的要求,企业也没有实施有效的监督,员工满意度很低。人力资源外包员工每月都会有很多诸如薪资,住宿等问题,他们虽然及时反应给相关的人力资源外包商驻企业的管理人员,但往往不能得到满意的答复和解决,导致员工离职率居高不下。企业对这些员工的培训和培养都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 3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的流程设计 为解决上述存在问题,规范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外包活动,使实施人力资源外包的企业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应把握以下运作流程。 (1)成立企业人力资源外包领导小组。该小组是企业实施人力资源外包的决策和实施机构,一般由企业高层和企业人力资源、财务、生产、销售、采购等部门负责人参加,必要时也可以聘请外部专家参加,以提供专业的咨询和指导。该小组的任务主要有三:一是加强宣传,统一认识。要使企业上下充分认识到开展人力资源外包的优势,从而统一思想,强化执行,形成合力。二是加强沟通,实现协同。人力资源部门作为外包战略的执行部门,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了解他们对外包员工的素质、能力的基本要求,以及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向企业人力资源外包领导小组反馈,为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三是制定并实施符合企业实际的人力资源外包方案。 (2)明确外包内容。尽管人力资源外包可以为企业带来很多好处,弥补其“先天性不足”,但是其带来的风险也不可低估。因此,在决策的时候要慎重考虑,三思而后行。理论上,人力资源外包的范围较为宽泛,几乎可以囊括所有的人力资源工作。但实践中,人力资源外包一般分为三大类服务:人力资源事务处理服务(主要包括薪资计算与发放、保险福利计算与缴纳、员工档案托管、人员派遣等)、人力资源咨询服务(主要涉及人力资源战略、人力资源规划、组织结构设计、岗位说明书设计、人力资源业务流程设计、绩效和薪酬体系设计、员工保留计划、e-hr规划等)、人力资源业务流程服务(主要涉及薪资管理、奖金与福利管理、绩效管理、招聘管理、培训管理等)。作为决策者,首先要判断的就是根据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到底哪些功能适合外包,哪些不适合外包? (3)外包计划。根据企业确定的外包内容,拟定详细的外包计划,包括进度安排、财务安排、人力资源外包的活动类型、人员安排及对外包商的要求、逾期要达到的效果等。总体来说,外包计划越详细越好,以便有意向的外包商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外包计划制定后,要通过有效的途径和平台招标信息,比如可以定向,可以在企业的网站,也可以在外包专业网站,从而使企业外包需求有效到达外包商。 (4)选择与评价。确定两到三家外包商进行最终比较,要求服务商提交方案,方案必须详细,要包括外包模式、服务项目、每个服务项目流程和报价、方案所涉及的各种法律文本、服务质量监控参考指标、服务奖惩措施和意外补救措施等。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要加强与外包商的沟通,为其提供相应的资料,或者邀请外包商来企业实地考察。在这个阶段,人力资源部门要广泛收集信息,对应标外包商进行考察,提出初步的评价意见,为企业人力资源外包领导小组决策提供依据。 (5)确定外包服务商。选择合适的人力资源外包商,是外包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确定最终的外包服务商时,要充分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考虑外包商的信誉与实力,其以前的业绩状况、目前的财务状况等能否支持这一业务;二是外包商与企业的匹配情况,外包商是否真正理解企业的需要,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来解决企业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三是外包商提供的方案是否可行,是否符合企业实际,能否帮助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降低运行成本。 (6)实施与控制。通过外包企业的部分业务,可以使企业将精力集中于核心业务。但外包绝不意味着置之度外,放而不管,而是应该不断监控和评估外包服务商的工作进度和质量,以使其按协议要求不折不扣地办事,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要处理好于外包商的关系,致力于和外包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这样有助于外包商深入了解企业文化从而提供更好的服务。作为企业人力资源外包项目的主要执行部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还要及时将实施中和实施后的信息反馈给公司高级管理层,以便采取有效措施对人力资源外包商加以管理。因此,必须制订一个监控计划和项目进行中的监督方案,以保证外包的顺利进行。 (7)评估效果。主要看方案实施后是否给企业带来了业绩改善,是否充分发挥了外包优势,规避了外包风险。通过效果评估,来确定是否需要对外包活动进行调整。调整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企业的外包业务有可能需要改变,如以前外包的业务需要内部化,出现新的外包业务。二是企业将放弃外包活动,依靠内部来进行管理。三是企业可能会考虑选择其他人力资源外包商来开展外包业务。 4 结语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是企业外包战略中的一个新领域。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的重要性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对于规模小、资金不足的中小企业来说,较早地迈出人力资源外包这一步,将成为提升自身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论文:民营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探析 摘 要:民营中小企业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缓解就业压力所作出的贡献日益显著。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不足成为抑制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基于我国民营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现状,对其表现出的问题做一考察,并提出解决方案和对策。 关键词:民营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战略 随着经济的发展,民营中小企业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缓解就业压力所作出贡献日益显著。目前,民营中小企业占gdp总量的半壁江山,就业人数占社会就业总数的92.7%,投资额占社会投资总量的3成左右。但纵观我国民营企业特别是现阶段的民营中小企业,真正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做大做强的可谓少之又少。一项调查显示,民营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为2.9年,处于“高出生率与高死亡率并存”的状态。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存在着诸多先天与后天的缺陷与不足,尤其是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着诸多问题,直接制约着民营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人力资源规划不仅占据先导性和战略性地位,而且在实践企业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和目标的过程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主、企业管理层正逐渐认识到人力资源规划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对于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却始终存在许多困惑和无奈。 一、民营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实施效果不尽理想的原因 (一)对人力资源规划的认识不全面 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依据。然而,企业主、管理层未能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性,诸如招聘、培训等环节没有能够形成战略规划;在岗管理人员的管理层次不分明,权责不明晰,沟通协调性差,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要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必须经过3个过程:明确战略规划——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与具体的执行计划。其中,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目标决定了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而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为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制定具体的人员补充计划、人员接替与晋升计划、教育培训计划、评估与激励计划、退休解聘计划等提供了方向指引和依据。 (二)没有战略规划或战略规划不清 由于民营中小企业一般缺乏较明确的发展战略,因此在人力资源规划方面也不可能有明确的计划,往往是走一步,看一步。等到发现缺少合格人员时,才考虑招聘;发现人员素质不符合企业发展需要时,才考虑培训。人力资源部门经常为了迎合公司招募急缺人才的需要,任意调整公司薪酬制度,提高薪酬水平,有闲置人才时又找借口无章法降低薪酬,以此来减少经营风险。由于规划的缺失或缺陷,导致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使得人员流动性较大,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 (三)缺乏人力资源规划的专门技术与人才 人力资源工作是一项非常独特的工作,对个人素质、领悟能力和学习能力要求都很高。一位优秀的人力资源工作者不仅要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及时接受行之有效的职业培训,同时需要具备对工作的深刻体验和对社会的敏锐洞察。目前,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虽然已经成立了人力资源部,但是在行使部门职能的时候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因招聘不来高质量人才,专业人员少,人力资源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专业知识储备不足,专业技能不够;2.许多人力资源工作者土生土长,缺乏系统、良好的职业培训,没有经过正规大公司的熏陶,眼界不高。 (四)人力资源规划缺乏系统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管理的进步,现在很多民营中小企业逐渐重视人力资源规划工作,人力资源规划的很多实际工作也一直在进行,但是,这些工作开展得大多不系统,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比如,招聘规划和培训规划等人力资源职能规划虽然也在进行,但没有统一在一个规划框架下制定,使得各个模块之间不能形成合力,最终导致企业人力成本上升,人力资源工作不能真正地为企业战略目标服务。 (五)企业缺乏培训体系 民营中小企业缺乏员工培训工作,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本身缺乏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安排培训随意性较大,员工缺乏提高的机会;2.每个员工的事务性工作量较大,自身没有参加再培训的时间和精力; 3.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持消极态度,在中小型民营企业中,员工的流失率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使得企业为其付出的培训投资转化成企业的淹没成本,甚至是成就了企业的竞争对手,这种矛盾的存在,使得企业所有者对员工培训持消极态度。 (六)激励措施缺乏科学性规范性 中小企业的激励措施或行为随意性较大,常根据老板的心情或感觉来做,往往使下属无所适从,员工更加茫然,激励行为达不到预期目的。另外,企业内部工资结构不能体现出岗位的价值,表现在工资收入与业绩衔接不合理,员工感觉不公平,对收入缺乏良好的预期,积极性不高,人员稳定性差,导致企业优秀员工离职。即激励措施规划不合理,执行后达不到预期效果。 二、对民营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建议 (一)充分认识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在企业生存发展中的突出地位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人,人是思维、知识、技术、创新的载体,是企业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动力。民营中小企业因其性质、结构,在资金、产品、品牌、技术等综合实力上同大型企业是无法相比的,只有用好人力资源,重视和善于进行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以己之长,克敌之短,使人力资源发挥最大的效能,方有可能在竞争中获得胜利。 (二)制定适合本公司发展的战略 美国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指出:“民营企业的成功依赖于它在一个小的生态领域内的优先地位。”就是说,民营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力,选择一个可以发挥自己特长、适合自身发展的经营领域。但是,不少公司的战略是由老板拍脑袋产生的,经过调查考察的不多。根据波特的理论,一个公司的战略应是富于竞争的战略,而富于竞争的战略要考虑4种关键因素:公司的强项与弱项、产业的机会与威胁(经济与技术上)、关键实施者的个人价值、广泛的社会期望。因而,一个公司的战略应是从更长远的方面来考虑,不能因为可能的短期利润而扼杀了公司的长远发展.。应全面分析公司内外环境,制定出适合本公司的较长时期的发展战略。 (三)制定弹性的人力资源规划 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小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日渐复杂,充满变数的同时又存在着无限商机。人力资源规划必须适应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保持一定的弹性, 以免企业发生战略转移时出现人力资源僵化的局面,妨碍企业发展。要进一步强化人力资源规划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功能。 (四)建立三维立体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三维立体模式是指由决策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一线经理科学地分工负责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业务并进行相应的协作的管理模式。切实可行的人力资源规划一定是建立在内部充分沟通、相互协作基础之上的。根据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建立一个在决策层、一线经理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之间科学分工协作的三维立体管理模式,将有助于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总的来说,决策层负责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支持人力资源部门、一线经理的人力资源工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岗位分析、岗位评价等基础业务,并协助一线经理做好核心业务,协助决策层做好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一线经理负责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业务中把持关键环节,并协助人力资源部门做好岗位分析和岗位评价等基础工作,以及协助决策层做好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五)培养企业的核心人力资源 中小企业应当避免过高的人员流动率。根据我国人力资源专家彭剑锋的观点,核心人力资源因具备了价值性、稀缺性、独特性、难以模仿性、组织化的特征,在现代企业中成为支撑企业核心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决定企业生存发展能力的关键所在。因此,企业要制定合适的招聘计划、激励机制、教育培训计划,设计合适的职业生涯计划,以确保核心人力资源群体量的扩充和质量的提高,并尽可能地使企业的核心人才能长期的驻留于企业。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制定是关系到企业兴旺与否的重要举措,相比于大型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对中小民营企业更重要。因此,民营中小企业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要根据自身的特点,细心扎实地做好规划的制定,这是企业实现生存与发展战略最重要、最核心的因素,是中小企业构筑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论文:浅析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 摘要: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庞大,中小企业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对提升我国企业的总体国际竞争力起着不容忽视的支持和促进作用。而中小企业的发展要依赖企业人员素质的提高及科学管理现有人才。因此,本文针对我国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 人力资源 管理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 所谓“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 二、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㈠人力资源管理观念落后 1.相当部分中小企业的人事管理部门仍作为一个传统职能部门,即把职工作为单纯的被管理、处置、安排的对象,如何少用人,多出活是其关心的主要问题。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是把组织的整体目标与组织成员的个人目标结合起来,实现组织整体和组织成员的共同发展,其重心是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 ⒉大多中小企业将员工视为“经济人”而非“复杂人”进行管理。“复杂人”要求在管理中既要考虑人的个性、需求的差异,又要考虑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用权变的观点看待组织系统中的人和人事管理。鉴于目前全国严峻的就业形势,中小企业抓住人们急于求职的心理,将规范员工行为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认为企业利益高于一切,企业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要求员工的个人行为无条件地服从企业的目标,从而导致企业员工动力不足。企业和员工间没有进行沟通,缺乏基本信任感,员工对企业没有忠诚度可言,一有可能,员工就会跳槽而去。 ㈡人力资源投资不足,尤其是管理人员的培训缺乏 中小企业往往将人力资源开发投资视为企业的成本费用,而未将人力资源视为资本,忽视了人力资源作为资本的巨大增值作用。在管理上,往往表现为对人力成本方面的精打细算,对人力资源产出管理方面却无所作为。还有,我国一些中小企业的领导者认为培训只是针对基层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的,而高层管理人员则不需要培训。事实上,许多中小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都非常缺乏相应的管理知识和必备的管理技能。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高层管理人员的素质高低对于企业发展成败更具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对他们的培训是更为重要。 ㈢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健全 由于中小企业成长的特点,其初创阶段制度规章相对不完善,管理手段中过分依赖创业者个人能力、经验和威望,常借助于传统的家族式、命令式、随意性管理。随着企业的发展和21世纪竞争环境的变化,我国中小企业的这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已显现出严重的弊端。 ㈣企业文化建设滞后 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文化建设意识还很淡薄,对借助于建设企业文化来改善工作环境,满足员工精神需求,以达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提升团队合作精神、增强企业凝聚力、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还没有把企业文化纳入人力资源管理范畴并加以充分重视,这也是中小企业难以吸引与留住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 ㈤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网络化程度低 互联网在全球的普及应用,改变了我们传统的工作方式,以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为依托的网络时代已经到来。网络给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爱立信、惠普、通用电气公司等许多知名企业都利用网络成功实行了科学管理,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效果。目前,我国多数中小企业也利用互联网开辟了自己的网页。据有关资料表明,90%企业上网的目的仅是为了宣传本企业,销售本企业产品,10%企业除了宣传外还想通过招聘信息吸引人才。尚没有一家企业通过网络进行内部人力资源管理。 三、对策建议 ㈠更新人力资源管理观念 针对中小企业个体来说,目前首要的任务是更新人力资源管理观念,从传统管理模式下简单的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转变,尽快确立与当今时代相适应的人事人才新观念,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从战略的高度看待人力资源问题。因此,我国中小企业在用人时一定要坚持“用人不疑”,“以诚求贤”,真正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个性的良好氛围。 ㈡加大人力资源投资力度 企业要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就必须全面提高人才素质。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现状是文化素质不高,在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中普遍为中低层次学历,高层次学历的甚少。因此,必须加大人力资源的投资,除了引进、吸收人才外,特别要加强在职人员的培训,使企业的人力资源得到保值或者增值。 ㈢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创新 企业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员工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是要制定合理的薪酬政策。薪酬体系既要解决企业内部的公平性和外部的竞争性,同时又要与工作绩效和员工的贡献直接挂钩,要与绩效评估结构结合起来,让员工明白自己的差距和努力的方向,这样,薪资才能作为一种激励手段,使员工学习更多、更广、更深入的知识和技能。二是要创造员工成长和发展的空间。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薪水已不再是激励员工积极性的唯一手段,企业的核心员工更渴望能力的充分发挥和自我价值的体现。因此,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关注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帮助员工设定职业生涯目标,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和措施,营造组织与员工共同成长的氛围,让员工对组织的未来和个人的未来充满信心。 ㈣打造先进的企业文化 成功的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员工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有时比物质的激励更为有效,不但可以激发人才的热情,使其保持旺盛的进取心和企业荣誉感,统一企业成员的意念和目标,齐心协力地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努力,而且是留住和吸引住人才的一个有效的手段。同时要加强管理沟通,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员工满意度衡量的是员工对企业的期望与企业给予员工回报之间的差距。 ㈤建立员工援助计划 员工援助计划是对员工的心理压力进行有效疏导,保证员工在工作及生活过程中的健康心态。当今社会的竞争压力巨大,职场主流人群中的60、70、80、90年代人群又存在巨大的价值观差异,况且每个人承受压力的水平差异更是明显,面对当前的工作境遇,现代社会的人们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人力资源部门需要提前考虑到这些问题,对员工可能产生的负面情绪要早发现、早预防,必要时可以借助员工援助的手段,对员工进行压力疏导。 ㈥利用网络促进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化 充分利用网络,企业可以更好地进行科学的人力资源开发、人才培训、高效地完成招聘计划。人力资源管理网络化的最大优势就是使企业内部血脉通畅,信息传递迅捷,焕发活力,成为大网络组织中的一个信息灵通的活跃结点。具体地说,企业可以通过网络建立聊天室、公告栏、建议区、个人主页等,每位员工可以通过网络与其他部门或个人进行横向、纵向的交流,让网络成为帮助企业员工快速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的得力助手。网络化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可以使企业在招聘、选拔、任用人才方面更高效、更方便。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论文:3P模式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实选择 摘要: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3p(岗位position分析、绩效performance管理和薪酬payment管理)是其基础和核心。本文就基于3p来构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中小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3p 模式构建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与人密切相关的管理实践,它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管理、岗位分析和评价、人力资源的招聘与选拔、员工关系管理、员工教育和培训、绩效评价、薪酬管理等多项工作。人力资源管理支持着企业目标的实现,直接影响了企业整体的绩效水平,与企业战略互动影响,因此,有效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是具有战略性的。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包含多层体系的庞大管理系统。而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资金少、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较低等原因不可能构建庞大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小企业只有抓住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的关键环节,将企业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核心方面,充分体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认识人,尊重人和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才能使中小企业避免人力资源管理困境,迈上规范科学的管理轨道。 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的关键环节就是岗位(position)分析、绩效(performance)管理和薪酬(payment)管理,简称3p模式。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一个全方位、交叉融合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3p模式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基本流程见图1 。 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经营情况和组织结构特点,由人力资源部门和企业决策层制定企业核心价值观内容。再根据这些核心理念制定企业的基本人力资源政策。这些基本理念和政策是制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方案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岗位(position) 分析 通过岗位分析,收集工作岗位所涉及的各方面的信息,以确定岗位的工作内容、任务、岗位职责和素质要求,遵循一系列事先确定的步骤,进行一系列的调查、分析、整理、归纳工作,形成工作岗位说明书和工作描述。让员工对自己工作的流程与职责有十分明确的认识,也使员工对自己从心理意识上进入状态,接受考评。岗位分析收集的信息主要是“5w1h”,也就是工作的内容职责及对岗位工作人员的任职资格,如生理、心理、技能要求是什么(what);责任者是谁(who);工作在哪里完成(where);工作将在什么时候完成(when);为什么要完成此项工作(why)和员工如何完成此项工作(how)。在岗位分析所收集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岗位胜任素质模型,促进员工与所在岗位的高度匹配。 2、绩效(performance)管理 绩效管理是对绩效实现过程各要素的管理,它是基于企业战略基础之上的一种管理活动。是通过对企业战略的建立、目标分解、业绩评价,并将绩效成绩用于企业日常管理活动中,以激励员工业绩持续改进并最终实现组织战略以及目标的一种正式管理活动。 一个优秀的绩效管理系统具有三个重要功能,这三个功能分别是激励、沟通和评价功能。建立优秀的绩效管理系统能最大限度地激励员工,能够加强并促进组织良好的沟通,同时还能客观公正地评价组织和员工的业绩。要设计一个科学合理的绩效系统,一般要经过四个关键步骤: (1)战略目标框架的制订。依据bsc的核心思想,将公司的愿景与发展战略转化为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等四个方面的具体系列目标,实现绩效考核—绩效改进以及战略实施—战略修正的目标框架。 (2)策略性目标分解。依据各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责,将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的具体目标与各部门一一结合起来。 (3)kpi的分解与定义。运用目标分解工具如:要素分析法、头脑风暴法和关键领域寻找法等,找出实现目标的多个关键事件、关键领域及具体目标。 (4)制订考核表。绩效考核包括三个层面:对公司、部门和员工绩效的考核。对员工和部门的考核又通常分为定量的目标考核和定性的能力素质考核两部分。 3、薪酬(payment)管理 薪酬管理不仅是企业控制劳动力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工具,也是吸引优秀人才,保证企业人才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薪酬一般包括固定部分和动态部分。固定部分是通过岗位分析确定不同岗位工作的稳定性、独立性和程序性后,给它们分配不同的权重,利用要素记点法得出各岗位的评价分数来确定该岗位在企业内的相对价值,从而划定相应岗位在工资结构中的等级位置,并以此作为划分工资级别、福利标准、股权分配的依据。 动态部分取决于岗位绩效的高低并随绩效变化而不同。绩效好的员工其动态薪酬就高,绩效差的员工动态薪酬就会很低,在绩效考核的基础上建立的薪酬分配使得员工绩效有了量化的标准,增加了公正性,促使员工的注意力集中到努力工作、提高工作绩效上来。 3p模式中的岗位分析、绩效管理与薪酬管理三者是有机联系的统一体。岗位分析是基础,它为绩效管理提供了依据,也为岗位薪酬的确定提供了依据;绩效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每个员工的业绩,影响企业的效益,从而影响员工的动态薪酬;薪酬方案执行的结果也能反应出绩效管理、工作分析和薪酬管理中的不足或偏差,从而有利于结整个系统的改进和提高。我们在应用这一模式时一定要把这三者看成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体。 当然,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除了上面所述的3p模式外还包含很多的内容,它们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整体。3p是核心,其他环节是3p模式的延伸和补充,如果我们能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建立更加科学、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这将是我们中小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追求的目标。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论文: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与实施对策 摘要: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如果中小企业家能真正的从思想上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从7个方面着手,转变观念、理清思路、合理配置、改良文化、创新管理、建立激励机制,重视人才开发和培训工作,努力创造适合人发展的环境,并支持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工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就会给企业高管当好决策顾问,给其他部门做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方面的指导服务工作,就会从源头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这样必将促进中小企业的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中小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实施对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微电子为标志的信息时代,对管理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企业经营者对人力资源概念的不同理解,将导致管理者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与策略。 我国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大企业可以凭借其名气和雄厚的实力吸引各种人才, 中小企业无论在品牌、管理规范化、培训和员工福利等方面,都很难跟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要求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重点解决人力资源管理这一重大课题。 1.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1.1 我国中小企业的地位和现状。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力量。特别是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快速、健康和持续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有关资料表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达4200万户(包括个体工商户),约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年均增长9.5%,而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8%左右。在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人才起了关健性的作用。大企业可以凭借其名气和雄厚的实力吸引各种人才,而大多数中小企业管理者由于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认识不够;家族式管理,导致人才尤其是高端经营人才难求;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管理制度不健全;工作条件差、薪酬和福利待遇不高;抗风险能力较差,没有安全感;绩效评估和激励体系不科学;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配备不足,素质不高;人力资源管理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信息化程度低等因素制约着中小企业的进步和发展。中小企业低水平的管理模式、落后的管理意识和制度上的缺陷,使得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为难以逾越的屏障,也成为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中小企业要获取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势,必须顺应新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利用自身的优势,防止人才流失,开发引进人才,采用相应的对策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1.2 人才流失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影响。 近几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屡屡碰到人才短缺、人才流失等问题,人才流失必将给企业带来相当大的负面影响,最终可能影响到企业持续发展的潜力和竞争力,甚至可以使企业最终走向衰亡。由于人才流失造成的影响表现在以下方面: 1.2.1 人才流失造成技术的流失或商业机密的泄露。 在企业中,流动最频繁的往往是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销售人员等对企业发展比较重要而社会需求量也比较大的人员,这些人员离开企业后,其所掌握的技术、客户等很可能随之流失, 一些商业机密也会被泄露,这对企业是非常不利的。 1.2.2 人才流失会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 人才流失造成的损失最终都会反映到企业的经营成本上,造成经营成本的上升,如老员工离职后的生产损失成本及新员工的失误和浪费带来的成本等。同时,企业要重新招聘、培训新的员工,所以企业人力资源的原始成本和重置成本也必然上升。 1.2.3 人才流失会影响企业员工士气。 人才流失对企业产生的消极影响或间接成本损失还在于,因一部分人才的流失对其他在岗人员的情绪及工作态度会产生消极的影响。这是因为人才流失很可能刺激更大范围的人员流失,而且向其他人员提示还有更具前景的选择机会存在。特别是当看到流失的人才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机遇或者得到了更多收益时,留在岗位上的人员就会心动,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也许以前从未想过跳槽的人也会开始或者准备开始寻找新的工作。 1.2.4 人才流失会使竞争对手的竞争力提高。 人才流失大多会在本行业内发生,他们或是自己创业、自立门户,或是流向竞争对手企业。无论何种情况都有可能增强本企业竞争对手的实力,使得强敌弱我,形成更大的竞争力反差。 2.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及实施办法 通过以上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概述及中小企业人才流失的影响分析,我们应该积极寻找对策,解决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加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归纳办法如下: 2.1 加强企业经营管理者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 人是企业之本,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要以人为中心,增强企业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力资源的竞争。今天的人力资源,是超越昨天人事管理的一种新思想与新观点。人力资源管理取代劳动人事管理,并不是名词的简单置换,它意味着从思想、理论到方法运用的根本改变。人力资源是企业的一种战略性资源,它支撑着企业的整体经营战略。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忽视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意义,而把他作为一种日常性的管理工作来看待,无法支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企业的经营战略所确定的目标是由产品结构、科学技术、工艺水平等具体的发展计划来表达的,其中每一项计划都与特定的人力资源数量、质量和结构分不开,如果企业不能根据战略实施的不同阶段不同时间及时提供合乎质量和必要数量的劳动力,就无法有效地实现战略所提出的任务贻误战机。因此,必须把人力资源管理提到战略的高度来对待。 2.2 提高中小企业家及其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业务素质,加大人才的开发和引进力度。 市场经济强调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无论产品、个人还是企业,都要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而人力资源是所有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是生产力诸因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企业的各项生产活动和经营管理工作都是靠人来完成的。因此,怎样把人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把人才充分开发出来,是办好企业的首要任务。 我国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虽然在人才开发利用方面有着明显的劣势,但是也有自己的人才开发优势。表现在:不拘一格降人才。中小企业在管理和制度上层次较少,决策比较快,在用人方面也比较灵活,不受学历、资格、年龄等条件的约束和限制,往往比较重视人的实际能力和工作实效,真正有才干的人容易获得破格任用并委以实权,有充分的自由发挥的余地;报酬灵活,没有论资排辈的限制。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即使中小企业在人才开发利用方面有以上的优势,也要找准引进工作的最佳切入点,在引进人才的时候应遵循适用的原则,按劳分配的原则和超前性原则,否则就会出现投入大产出小的状况,人才引进后没有施展才华的舞台,英雄无用武之地,最终导致人才的流失。 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要改变管理思想,走出所有权与经营权不能分离思想的误区。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特别是大多数的中小企业管理者并未接受过专门的企业管理的训练,他们实践感受比较丰富,而理论水平却比较缺乏。当企业逐步发展壮大时,会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此时,企业管理者顺应适时地退居二线,通过聘请职业经理人等方式,让那些拥有较高管理水平、技术的人来负责企业的决策和管理工作。要想吸引和留住职业经理人,最重要的是解决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之间的冲突。同时要加强对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的职业道德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于个人的成功乃至一个团队的成功都具有很大意义。 2.3 设立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 中小企业要设立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针对企业人力资源环境进行分析,结合我国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通过相应的制度来实施、监督和管理,从而形成一套完整而紧密的体系。在制定制度过程中,与员工切身相关的工资、福利、晋升、考核和奖惩、岗位评估、监督管理等制度都要做详细的规定。制度本身要做到客观、公平、合理、公正,体现人本管理的思想。任何事都要按制度和程序办,防止企业管理者利用自身主观意念判断是非。同时在制度实施的过程要加大监督力度。要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落实好新制度。不论基层员工还是高层领导都要严格按规章和程序办事,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丢弃家长式作风。同时要考虑它的实行有利于加强员工对企业的信任和忠诚。 2.4 加大人员的技能开发和培训工作。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宗旨是人的能力,尤其是潜能尽可能发挥,把人作为可开发的资源,通过培训等形式提高企业人员素质。员工培训作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一个主要内容,对全体员工知识与技能的更新和提高、创造力与创新精神的发掘和培养、行为准则与责任意识的规范和强化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中小企业,培训的方式可采取内部培训、外部培训和岗位培训等多种形式。通过培训,一方面可以改变员工的工作态度,增长知识,提高技能,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潜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员工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提高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同时还应积极推行通才计划,通过培训等方式让技术工人一专多能、专业人员知识复合和技能化,挖掘每个人的潜力来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 2.5 建立科学合理的授权与激励机制。 要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实现其人生价值,就必须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激励就是按照积极性的运动规律,对人施加影响,促使其积极性的形成,并按预定的方向发展。激励的目的是调动积极性。企业在设计员工的激励机制时,应考虑:①激励应与组织目标、个人目标相结合:在激励机制中,设置目标是一个关键环节,激励最终也是为了实现目标。目标设置须同时体现组织蓝图和员工需要。 适当的激励可以使员工忠于企业从而增加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②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物质激励是基础:精神激励是根本。在两者结合的基础上,逐步过渡到以精神激励为主,尤其是在发展中中小企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员工需求的差异性较大,激励要注意点面结合。精神奖励的方式可以是授予某种象征意义的称号,也可以是对行为、价值观的认可与赞赏。职务晋升、荣誉称号授予、成果的评价及对人的信任尊重等,都可以满足人的精神需要而激发人的积极性。此外,对个人培训和发展前途的允诺、建议的采纳、个人才能展现的机会、工作的有趣性和稳定性,领导对其工作成果的理解、关心和赞赏,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的改善,同事间的团结与和谐等也是精神激励的因素。③激励的合理性:激励的措施要适度,要根据所实现的目标本身对中小企业的价值大小和拥有的资源状况,确定适当的激励措施和激励量;激励机制要实现不同的有机组合,针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组合内容。④激励的明确性:一是明确,激励的目的是要持续有效地推进各项工作,从而使企业得到发展;二是直观,实施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措施时都需要直观地表达它们的指标、要求和授予奖励、惩罚的方式等,直观性与激励影响的心理效应成正比。 ⑤激励的时效性:要把握激励的时机。激励越及时,越有利于将人们的激情推向高潮,使其创造力连续有效地发挥出来。 2.6 改良企业文化建设,营造人力资源建设的良好氛围。 良好的企业文化不但可以激发全体员工的热情,统一企业成员的意念和欲望,齐心协力地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而努力,而且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一个有效手段。优秀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中小企业在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中应遵循下述几条价值观:学习是最自然的本能;学习和发展可推动创造性、参与性和贡献;每个人都有工作、改进工作和支持他人进步的义务;人们拥有自己所创造出的东西;如果人们得到重视,他们会需要工作并喜欢它;创造性和天才是广泛分布的且远未充分利用的;管理层并不知道所有答案。 2.7 坚持管理创新,不断适应竞争需要。一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往往和企业的经营战略、组织结构、文化价值等紧密联系的,具有独特的个性,而且卓越的人力资源管理往往是其他企业难以模仿和复制的。我国人力资源素质状况也决定了我国企业无法直接套用西方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因此,创新是根本,我们一方面要吸收发达国家上百年所形成的思想、观念、制度和方法,学习西方文化及科学理性管理的精髓;另一方面,也要注重东方文化,创建适合中国中小企业特点的“本土化”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通过提升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定位,提高人力资源从业人员的素质,同时运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提升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层次,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高效率和最优化,促进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以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 3.结束语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如果中小企业家能真正的从思想上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从以上几个方面着手,转变观念、理清思路、合理配置、改良文化、创新管理、建立激励机制,重视人才开发和培训工作,努力创造适合人发展的环境,并支持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工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就会给企业高管当好决策顾问,给其他部门做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方面的指导服务工作,就会从源头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这样必将促进中小企业的进步和发展。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论文:浅谈国有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丰富的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各类企业逐步认识到人才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性。建设一支爱岗敬业、业务精通、素质过硬的人才队伍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我国国有中小企业有着30多年的计划经济发展背景,其经营管理观念、模式、制度已形成定局,而随着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国有中小企业的既成观念、模式、制度已成为影响其生存发展的绊脚石,因此国有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的改革迫在眉睫。 一、国有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落后 许多国有中小企业仍然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看成是单纯的人事管理活动,只进行简单的劳动组织、档案管理、工资分配、考核升级等低层次的管理活动,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是一种能动的,具有巨大开发潜力的资源,没有把它提升到企业的战略发展的高度进行规划、配置、开发和利用。 (二)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不高 绝大多数国有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人员缺乏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能力,不具备履行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操作实务。往往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定位为人事管理的权力部门,在选人用人方面,一定程度上存在长官意志、人情关系、因人设岗、论资排辈等情况;在人员考核和业绩评价方面缺乏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绩效评价,往往发生缺乏客观性、中心倾向性和个人偏见等问题,导致效率和公平的失衡,使选人用人的质量和公平性受到冲击,这些都影响了人力资源管理功能的发挥和水平的提高。 (三)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在国有中小企业中,有相当比例的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企业经营者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创造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有效调动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在分配上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平均主义,工资不能按岗位、能力、贡献拉开差距,干好干坏收入差别不大,即"同酬不同工"。 (四)忽视了员工素质的培训和潜能的开发 不少国有中小企业企业把对员工的培训看成是企业成本的增加,忽视了培训是企业实现管理的工具,是促进企业发展和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的手段。培训不仅可以提升职工的技能和智力,更重要的是激发员工的活力,培育员工的忠诚度,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绩效的总目标。因此,国有中小企业职工的培训力度不够,造成了人力资源整体知识的更新缓慢,人力资源的潜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五)人力资源管理缺乏科学的规划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中小企业是由国家统配人力资源,企业的人事管理简单化,企业无须作出人力资源的规划。在当前市场经济的体制下,企业虽然有了用工的自主权,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上并没有彻底摆脱旧体制下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的影响,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本企业未来人力资源需求情况心中无数,缺乏长远眼光,只是职位发生空缺了才去招人,没有人才的储备,更谈不上把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利用提到战略的高度来规划。 (六)国有中小企业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关系模糊 职工是国有中小企业的主人,有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权利,但是由于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国有中小企业职工与企业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不明确,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管理行为与普通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行为缺乏必要的规范,往往导致企业经营者管理职能的发挥受到职工主人翁地位和作用的制约,特别是在可能触及到普通职工利益的情况下尤其如此。"冗员"、"人浮于事"、"因人设事"等问题因没有可行的人员退出机制,最终造成管理中的两个极端:一方面,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责权利不落实;另一方面,职工的主人翁权利得不到真正的实现。前者制约了经营管理者的决策水平的发挥,后者影响了普通职工的生产积极性的提高。 二、原因分析 (一)人力资源管理观念陈旧 (二)员工招聘程序不规范,决策过程不科学 (三) 人才选拔机制不合理 (四)激励机制不完善 (五)缺乏规范合理的培训计划,没有对员工进行培训需求调查 (六)培训形式和内容过于单一,缺乏健全的培训评估和激励机制 三、改善国有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几点措施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本管理理念 国有中小企业应认真落实人才强企的战略,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在企业生存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本理念,这就要做到: 1.加大员工培养培训力度,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2.为员工定制职业生涯设计,将员工的个人奋斗目标与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有机统一起来,使每个员工在实现个人奋斗目标的过程中为企业做贡献; 3.要充分尊重员工的个人利益,不要将企业的利益凌驾于员工的个人利益之上,要重视员工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关心员工的身心健康,善于发现员工的个人特长,并为其提供发挥特长的机会; (二)规范员工招聘程序 为了有效落实"人才强企"战略,国有中小企业应逐步规范员工招聘程序,将员工招聘放在公司的战略发展位置。在员工招聘过程中,企业应成立一个由人力资源部门牵头,企业有关领导、各用人部门组成的员工招聘领导小组,招聘工作应在该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 (三)切实做好人力资源的培训工作 1.充分利用pdca循环提高培训绩效。培训管理实际上就是通过企业绩效螺旋式上升,让培训效果与企业战略目标相结合,实现企业战略并挑战更高愿景的过程。 2.建立反馈与激励相结合的人力资源培训机制。公司将培训结果与员工任职、晋升、奖惩、薪酬待遇等结合起来,及时反馈给受训者,使培训效果与绩效考核、员工薪酬联系的更加紧密。 (四)建立健全科学、民主、高效的决策管理体系 国有中小企业应多注重民声、民意、民力,建立健全科学、民主、高效的决策管理体系,企业领导干部应高度重视,主动转变自身工作作风和官本位观念,真正发挥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通过透明、公开、公正的形式,让广大员工参与到企业重大决策过程中来。为达到此目的,国有中小企业应建立一套完备的决策管理体系。 (五)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 美国著名企业家比尔·盖茨说过,一个企业持续成长的前提 就是关键性人才,因为关键性人才是一个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企业价值的主要创造者,企业中80%的业绩往往由20%的关键人才完成。因此,国有中小企业应注重发现关键人才,为其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 (六)科学设计薪酬、贯彻实施绩效考核制度 绩效考核包括单位(或部门)绩效考核和个人绩效考核两部分,单位(或部门)绩效考核是对个人绩效考核在一定组织层面上的反应。为了拉开分配档次,国有企业应从工资总额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按照绩效考核结果进行发放。由于国有中小企业内部部门较多、岗位设置较为复杂,部分岗位工作内容不易量化,可采取平时定期考核、年底统一兑现的方式。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我们要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是人力资源的核心力量的新理念。努力建立起一套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有利于国有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合理使用人才,培养和开发优秀人才,充分调动企业经营者、专业技术人员和广大职工积极性的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新机制,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论文:民营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探析 摘 要:民营中小企业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缓解就业压力所作出的贡献日益显著。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不足成为抑制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基于我国民营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现状,对其表现出的问题做一考察,并提出解决方案和对策。 关键词:民营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战略 随着经济的发展,民营中小企业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缓解就业压力所作出贡献日益显著。目前,民营中小企业占gdp总量的半壁江山,就业人数占社会就业总数的92.7%,投资额占社会投资总量的3成左右。但纵观我国民营企业特别是现阶段的民营中小企业,真正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做大做强的可谓少之又少。一项调查显示,民营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为2.9年,处于“高出生率与高死亡率并存”的状态。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存在着诸多先天与后天的缺陷与不足,尤其是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着诸多问题,直接制约着民营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人力资源规划不仅占据先导性和战略性地位,而且在实践企业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和目标的过程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主、企业管理层正逐渐认识到人力资源规划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对于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却始终存在许多困惑和无奈。 一、民营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实施效果不尽理想的原因 (一)对人力资源规划的认识不全面 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依据。然而,企业主、管理层未能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性,诸如招聘、培训等环节没有能够形成战略规划;在岗管理人员的管理层次不分明,权责不明晰,沟通协调性差,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要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必须经过3个过程:明确战略规划——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与具体的执行计划。其中,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目标决定了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而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为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制定具体的人员补充计划、人员接替与晋升计划、教育培训计划、评估与激励计划、退休解聘计划等提供了方向指引和依据。 (二)没有战略规划或战略规划不清 由于民营中小企业一般缺乏较明确的发展战略,因此在人力资源规划方面也不可能有明确的计划,往往是走一步,看一步。等到发现缺少合格人员时,才考虑招聘;发现人员素质不符合企业发展需要时,才考虑培训。人力资源部门经常为了迎合公司招募急缺人才的需要,任意调整公司薪酬制度,提高薪酬水平,有闲置人才时又找借口无章法降低薪酬,以此来减少经营风险。由于规划的缺失或缺陷,导致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使得人员流动性较大,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 (三)缺乏人力资源规划的专门技术与人才 人力资源工作是一项非常独特的工作,对个人素质、领悟能力和学习能力要求都很高。一位优秀的人力资源工作者不仅要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及时接受行之有效的职业培训,同时需要具备对工作的深刻体验和对社会的敏锐洞察。目前,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虽然已经成立了人力资源部,但是在行使部门职能的时候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因招聘不来高质量人才,专业人员少,人力资源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专业知识储备不足,专业技能不够;2.许多人力资源工作者土生土长,缺乏系统、良好的职业培训,没有经过正规大公司的熏陶,眼界不高。 (四)人力资源规划缺乏系统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管理的进步,现在很多民营中小企业逐渐重视人力资源规划工作,人力资源规划的很多实际工作也一直在进行,但是,这些工作开展得大多不系统,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比如,招聘规划和培训规划等人力资源职能规划虽然也在进行,但没有统一在一个规划框架下制定,使得各个模块之间不能形成合力,最终导致企业人力成本上升,人力资源工作不能真正地为企业战略目标服务。 (五)企业缺乏培训体系 民营中小企业缺乏员工培训工作,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本身缺乏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安排培训随意性较大,员工缺乏提高的机会;2.每个员工的事务性工作量较大,自身没有参加再培训的时间和精力; 3.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持消极态度,在中小型民营企业中,员工的流失率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使得企业为其付出的培训投资转化成企业的淹没成本,甚至是成就了企业的竞争对手,这种矛盾的存在,使得企业所有者对员工培训持消极态度。 (六)激励措施缺乏科学性规范性 中小企业的激励措施或行为随意性较大,常根据老板的心情或感觉来做,往往使下属无所适从,员工更加茫然,激励行为达不到预期目的。另外,企业内部工资结构不能体现出岗位的价值,表现在工资收入与业绩衔接不合理,员工感觉不公平,对收入缺乏良好的预期,积极性不高,人员稳定性差,导致企业优秀员工离职。即激励措施规划不合理,执行后达不到预期效果。 二、对民营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建议 (一)充分认识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在企业生存发展中的突出地位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人,人是思维、知识、技术、创新的载体,是企业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动力。民营中小企业因其性质、结构,在资金、产品、品牌、技术等综合实力上同大型企业是无法相比的,只有用好人力资源,重视和善于进行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以己之长,克敌之短,使人力资源发挥最大的效能,方有可能在竞争中获得胜利。 (二)制定适合本公司发展的战略 美国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指出:“民营企业的成功依赖于它在一个小的生态领域内的优先地位。”就是说,民营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力,选择一个可以发挥自己特长、适合自身发展的经营领域。但是,不少公司的战略是由老板拍脑袋产生的,经过调查考察的不多。根据波特的理论,一个公司的战略应是富于竞争的战略,而富于竞争的战略要考虑4种关键因素:公司的强项与弱项、产业的机会与威胁(经济与技术上)、关键实施者的个人价值、广泛的社会期望。因而,一个公司的战略应是从更长远的方面来考虑,不能因为可能的短期利润而扼杀了公司的长远发展.。应全面分析公司内外环境,制定出适合本公司的较长时期的发展战略。 (三)制定弹性的人力资源规划 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小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日渐复杂,充满变数的同时又存在着无限商机。人力资源规划必须适应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保持一定的弹性, 以免企业发生战略转移时出现人力资源僵化的局面,妨碍企业发展。要进一步强化人力资源规划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功能。 (四)建立三维立体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三维立体模式是指由决策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一线经理科学地分工负责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业务并进行相应的协作的管理模式。切实可行的人力资源规划一定是建立在内部充分沟通、相互协作基础之上的。根据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建立一个在决策层、一线经理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之间科学分工协作的三维立体管理模式,将有助于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总的来说,决策层负责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支持人力资源部门、一线经理的人力资源工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岗位分析、岗位评价等基础业务,并协助一线经理做好核心业务,协助决策层做好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一线经理负责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业务中把持关键环节,并协助人力资源部门做好岗位分析和岗位评价等基础工作,以及协助决策层做好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五)培养企业的核心人力资源 中小企业应当避免过高的人员流动率。根据我国人力资源专家彭剑锋的观点,核心人力资源因具备了价值性、稀缺性、独特性、难以模仿性、组织化的特征,在现代企业中成为支撑企业核心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决定企业生存发展能力的关键所在。因此,企业要制定合适的招聘计划、激励机制、教育培训计划,设计合适的职业生涯计划,以确保核心人力资源群体量的扩充和质量的提高,并尽可能地使企业的核心人才能长期的驻留于企业。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制定是关系到企业兴旺与否的重要举措,相比于大型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对中小民营企业更重要。因此,民营中小企业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要根据自身的特点,细心扎实地做好规划的制定,这是企业实现生存与发展战略最重要、最核心的因素,是中小企业构筑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论文:浅议广西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柔性管理策略 摘要:在工业化的道路上,领军企业必不可少,而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同样不可或缺。中国的中小企业大概有1000多万家,数量非常可观,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广西的中小企业在最近5年也发展快速,成为广西经济的一支生力军。但从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来看,相对于大型企业还存在不少的问题,本文主要对广西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存在的常见问题提出柔性管理策略。 关键词: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柔性管理 一、广西中小企业发展概况 中小企业一般是指规模较小的或处于创业阶段和成长阶段的企业,包括规模在规定标准以下的法人企业和自然人企业。随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加快,泛北部湾型经济合作战略逐步推进,广西已成为多区域合作的交汇点,中小企业发展迅猛,已成为广西经济的一支生力军。“十一五”期间,广西中小企业户数(含工商个体户)128.7万户,比2005年增加30.6万户,平均每年增加6.1万户。创新型企业中56%是中小企业,自治区认定的知识产权示范企业中70%是中小企业,在广西被评为国家、自治区名牌产品和驰(著)名商标中70%由中小企业拥有。科技型中小企业占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企业总数的80%以上。至2010年底,我区中小企业从业人员384.8万人,其中规模以上中小企业从业人员105.1万人,同比增长10%。由以上数据可见,中小企业在繁荣广西地方经济、增加就业、推动创新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但我们也应看到,中小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在管理方面也还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面临的管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企业规模扩大与管理能力不足的矛盾;产权不明导致“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一言堂导致发展风险增大,员工凝聚力下降;决策随意性与企业追求长远利益最大化需要理性决策的矛盾;亲情纽带与科学化制度化规范管理的矛盾。这些矛盾突出集中体现在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上。因此,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 二、广西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分析 为了解广西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和企业走访掌握了一些第一手资料,对广西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分析如下: (一)重视不够,机构不全 由于中小企业在初创和成长初期,有限的资源更多的是向生产和销售倾斜,中小企业管理者更多关注业务层面的问题。而在市场竞争环境发生变化和企业步入稳定成长期后,人的因素的作用日益重要。中小企业虽然意识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但仍重视不够,且由于管理基础薄弱,人力资源部门功能定位不清,导致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先天不足。对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没有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例如很多企业由经理办公室或者就是某位管理者一人多职代管实行人事管理职能,且岗位职责不明确。这种力量配备只能完成常规的人事管理职能,要想发挥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基本没有可能。 (二)人力资源管理缺乏长远规划 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在目标上更注重短期利益,缺乏较明确的发展战略和战略目标,因此表现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也缺乏明确的长远的计划,没有从支持企业发展战略的角度来规划人力资源工作。人才招聘、培训、薪酬等方面的制度不健全不科学,往往是走一步,看一步,出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存在较大的随意性。 (三)任人唯亲,缺乏完善的用人制度 现代企业管理必须有科学、规范的用人机制。但中小企业在选人、用人和育人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行为上,多注重亲缘关系和地缘关系,讲究义气和情分。通常的表现便是家族式管理,任人唯亲,而不是任人唯贤。在中小企业创业初期使用这种家族式管理模式,在一定阶段和范围内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诸如内在的凝聚力、能提供可充分利用的信用资源、避免风险等。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弊端就很明显地暴露出来,企业发展的历史习惯使得他们在用人方面常表现为对外人不放心、任人惟亲、过分集权、论资排辈等。近亲繁殖导致的结果是企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获取的信息量小,且思路狭窄,使企业出现发展和局限的矛盾。此外,由于家族和朋友成员在企业里掌控较多的资源,在企业里无意间容易形成排挤外来人才的行为,使外来人员对企业缺乏认同感,很难真正溶入团队,这些问题的存在使企业人才压力不断增大。 (四)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科学的考评制度,人才流失率高 中小企业运用激励机制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激励机制的运用方式较单一,激励的随意性比较强且没有制度保障,不注重人才的长期激励,薪酬体系较单一等特点。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在人才使用和评价上存在比较严重的“论资排辈倾向”,没有规范明确的考核制度。多数中小企业的员工工作成绩的优劣全凭主管领导的印象和主观评价。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员工特别是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个性需求很难被满足,从而造成人才的大量流失。 三、广西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柔性管理策略 针对广西中小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来看,实行柔性人力资源管理是比较有效的策略。柔性管理是—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强调“以人为中心”,以“人性化”为标志,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人力资源的柔性管理就是在尊重人的人格独立与个人尊严的前提下,在提高广大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与归属感的基础上,所实行的分权化的管理。它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主要不是依靠外力(如上级的发号施令),而是依靠人性解放、权力平等、民主管理,从内心深处来激发每个员工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使他们能真正做到心情舒畅、不遗余力地为企业不断开拓新的优良业绩。 (一)转变思想观念,科学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柔性人力资源管理重视人,在管理上以人为中心,员工的数量、质量和需求直接关系到企业组织事业发展的成败。因此,从企业老总和管理高层的角度上说,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要意识到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对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起着保证作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把企业所需人力资源吸引到企业中来,将他们保留在企业之内,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并开发他们的潜能,来为企业服务。其次,要提高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构建科学的管理体系。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科学设置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和进行合理的人员配备。并给予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或者管理人员充分的信任、足够的权利以及足够的资源,从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 (二)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制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处于整个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统筹阶段,它为下一步整个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制定了目标、原则和方法。是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保障,是企业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对于寻求发展壮大的中小企业尤为突出。因此,中小企业管理者首先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理清企业发展战略,根据发展战略,确定企业发展的核心人才。核心人力资源是决定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需要量的扩充,质的提高,这都需要经过缜密的调查和思考,制定完整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 中小企业制定人力资源规划,应注重思考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未来劳动力需求预测,内部劳动力供给预测和外部劳动力供给预测。二是在人力资源规划中要注意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发展是互相依托、互相促进的关系。如果只考虑了企业的发展需要,而忽视了员工的发展,则会有损企业战略目标的达成。优秀的人力资源规划,一定是能够使企业和员工得到长期利益和共同发展的计划。三是要注重通过人力资源规划将企业目标和策略转化为对人力的需求,有效达成质和量、长期和短期的人力供求平衡,包括企业宏观、微观、长期、短期的人力资源招聘、使用、培训、晋升、调迁等计划,实现人力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 (三)健全绩效考评制度,完善多重激励机制,留住人才 考评制度和激励机制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企业员工队伍的稳定性,员工缺乏积极性,甚至缺乏归属感,会极大影响人力资源的投入产出效果,决定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形成与保持,进而深层次地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为了能够吸引和保留有能力的员工,公平的考核制度和薪酬机制是必不可少的。企业一方面要建立公开、公正的绩效考评制度对员工进行评估,在确定考核指标和目标时,要注重分析企业的重点业务、各业务的重要流程和节点,各岗位的重要任务和指标。在考核结果中,要充分体现关键指标和节点的业绩。另一方面要认真研究企业员工尤其是核心员工的不同需求,通过多种激励机制,如物质激励、精神激励、事业发展激励、管理激励、培训激励等手段,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核心岗位的“核心员工”来说,基本的生活问题已经解决,他们需求的一是社会认同感,二是自我实现。因此,创造无限的事业发展空间来激励、稳定和吸纳人才,应当成为企业留住人才的基本策略。 (四)强调“以人为本”的柔性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营造轻松、愉快、和谐的工作氛围 以人为本管理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被世界各国重视,其核心是尊重人、激发人的热情,其着眼点在于满足人的合理需要,从而进一步调动人的积极性。以人为本在以下3个基本问题上要做出明确的回答,即企业是什么?企业为什么?企业的发展靠什么?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只有一个字:人。那也就意味着人力资源管理应以人为本,把人的因素放在中心位置,时刻把调动人的积极性放在主导地位。劳动者是最活跃的生产力要素,谁能充分发挥这种最活跃的生产力要素,谁就会取得管理企业的成功。正如著名管理学家马斯洛说的“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有人的潜力充分表现出来,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 “十二五”期间,我区将全面区启动“千家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推动中小企业发展走“转方式、调结构、上规模、提质量、促融合、增效益”的路子,把一批中小企业做专、做精、做强、做优,使其成为竞争能力强、带动能力强的企业。要做到这一点,如何充分发挥人才的潜能和积极性,从而把企业做优做强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怎样才能挖掘人的潜能?实践证明,一个人只要处于自由、轻松的状态,工作学习的效果就特别好,创造性就会得到空前的发挥。因此,一个企业要充分开发人的智力潜能,就应建立起开放的沟通机制,使企业员工经常处于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日本丰田公司为了发挥员工参与管理的潜能,在总厂及分厂设了130多处绿色的意见箱,并备有提建议的专用纸,每月开箱1至3次。在这样一种全员参与管理的氛围中,“企业是大家”的思想得到员工的普遍认同,企业还有什么理由发展不起来呢? (五)塑造企业文化,凝聚团队力量 一个企业之所以能够成为优秀的企业,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成功地创造了一种能够使全体员工衷心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念和使命感。作为企业核心价值观念的企业文化一旦被全体员工衷心认同或共有,它就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当然,经营得较为逊色甚至是失败的公司往往也有强烈的文化,只是这种文化却起到了削弱组织功能的作用。只有在优秀的企业文化下,员工才能树立积极的工作价值观,才能真正感受到成功的乐趣,才能体会出人格的被尊重,也才能表现出敬业尽职的精神,公司才真正被员工所热爱。 从许多成功企业的实践看,一个企业要创建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除以上提及的完善的制度和规划外,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树立正确的企业价值观。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在追求经营成功的过程中,所推荐和信奉的基本行为准则,或者说是经营之道。实践证明,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灵魂,企业价值观的塑造与应用,是企业经营者的首要职责,也是企业取得经营成功的法宝。二是培育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指企业员工所具有的共同内心态度、思想境界和理想追求。每个企业都有各具特色的企业精神,它往往以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形式加以概括,通常通过厂歌、厂训、厂规、厂徽等形式形象的表达出来。三是塑造企业形象。企业形象是企业需要通过识别系统展示给社会的外在形象,让社会对企业有一定的认知程度;是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在社会上塑造起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其本质是企业的信誉。包括产品、服务、环境、队伍、人际关系、社会公德、公益事业等。企业形象是企业经营之道和企业精神的外在表现。 (六)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中小企业急需的合格人才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给广西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加快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建设,人才是关键,据预测,在今后8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人才需求总量达到168万人左右。企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因此,为能吸纳到更多优秀且符合实际需要的人才,或者使自己原有员工进一步提高技能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广西中小企业要大力加强与当地院校的合作。一方面是企业根据人才需求和人力资源规划,结合生产需求,与院校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合作,通过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训教学,顶岗实习等教育教学工作的合作,培养企业急需的合格人才,增强企业与毕业生之间双向选择的可能性,最终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另一方面是企业的生产过程所涉及到的专业、工种、岗位等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要有效解决就必须提高职工的技能和知识水平。因此,对职工进行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培训是必需的,包括新的生产工艺、新的机器设备、新的技术岗位知识的培训以及其他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具体问题的专项培训等。当地院校应承担起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培训方面支持的责任。而院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能够与一线职工进行直接交流,并接受生产实践锻炼,从而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和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