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对建筑工程中施工方案与工程造价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述,从而使相关企业能够充分地认识到科学合理的工程施工方案可以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变被动为主动,为企业谋取更多利益。 引言 本文基于长期的预算编制和造价审核工作经历,发现工程造价管理和施工方案的编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虽然很多专家、学者就如何提高工程造价的管理以及施工方案的编制质量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措施,但这些建议和措施主要集中在工程量计算、方案优选等方面,较少从施工方案方面涉及提高编制工程造价准确性的问题。为此,本文从工程实践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上进行研究,重点分析施工方案对工程造价管理的影响。 1施工方案与工程造价的关系 工程项目的施工方案与工程造价管理相互依存,互为条件。施工方案是确定工程造价的基础,工程造价是施工方案价值化的体现。工程建设的复杂性、长期性决定了需要各组织多单位、多工种及多专业的协同配合,才能达到建设工程合同中工期、质量、造价等约定的标准。完成施工任务,就必须制定施工方案,选定有效的施工机具,先进的施工工艺,合理的劳动组织,使用最少的资源,获得最满意的成果。因此,进行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设计,不仅对于建筑工程施工建设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于工程造价管理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近年来,建筑业的过快发展,导致各种管理问题频出,比如管理方法落后、缺乏规范的成本管理理念。尤其在施工方案管理方面问题居多,施工方案编制的的合理与否决定着工程造价的高低,反过来,工程造价在一定程度上又制约了施工方案。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是相铺相成的,因此加强施工方案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2施工方案与工程造价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的建筑市场发包人占有优势地位,在签订工程施工合同时滥用该种优势地位,强加给承包商诸多不公平的条款,导致发包人与承包人的利益失衡。承包方不规范的管理常会导致结算困难重重,甚至产生不必要的纠纷,使得很多实际发生了而结算却算不回来的问题屡屡出现,严重影响了承包方的利益。而作为工程造价计算依据最具说服力的施工方案的编制跟现场施工出现两张皮的现象,或者说施工方案的编制对于现场实际施工又太过于失真,导致监理方审批通过的施工方案不能很好的指导工程造价管理。 2.1施工方案新工艺方面的编制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建筑业蓬勃发展,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不断出现影响着建筑业的发展,使得工程建设施工更先进,更高效,更节能。但是受我国工程造价管理体制的影响,工程造价的管理一直依赖政府颁发的预算定额,由于工程建设定额的滞后性,致使新工艺、新技术工程在结算时没有可参照的定额执行。另外,很多造价人员毕业后直接从事预算编制和审核工作的,缺乏现场施工经验,对新工艺了解甚少,在借套工程建设定额时分歧不断。比如:连梁内型钢设置,施工方案对此工艺只字未提,审核方不了解该施工工艺,靠主观想象判断按铁件给予计价,而按型钢施工工艺可以根据该省定额解释套用更高的价格。充分说明了施工方案的编制水平,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程造价的价格记取。 2.2施工方案对工程造价管理缺乏有效指导 受目前低价中标高价索赔观念的影响,不少施工企业为了提高企业利润,在编制施工方案时过分考虑经济利益,把影响工程造价的方案编制的过于高于施工实际,比如对于措施钢筋的方案,为了多算工程量,方案编制马凳筋采用比主筋大很多的钢筋支护、梁垫铁、剪力墙顶模措施筋的设置更是大的离谱。致使造价咨询企业和业主方质疑方案的真实可操作性,纵使施工方案获得了监理工程师签证盖章审批,也不能作为结算的依据,工程造价管理很是被动。 2.3施工方案与工程造价管理脱节 工程造价的高低除了与现行计价定额和计价办法有关外,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施工方案。如果工程造价管理与施工技术脱节,施工方案不能有效的指导现场施工,工程造价管理困难重重。笔者在工作中发现不少企业不重视施工方案的编制,或者不编写施工方案,或者即使编写了施工方案但不作为工程施工或工程造价管理的依据。施工方案的编制靠复制粘贴以往过时的施工方案而成,或大篇幅的采用复制一些规范规则上的通用条款来凑字数,对工程没有针对性的指导。现场施工靠以往经验或技术工程师口头指导。工程结算时,由于施工方案中没有可利用有价值的信息,所以施工方案对施工或对结算来说都只是摆设而已。在工程结算过程中,对于一些隐蔽工程,措施工程的造价无依据可查,比如:大体积混凝土导热金属管的制作安装如果在施工方案里没有针对性的编制,在结算审核时工程师以无计算依据为由不予计取;钢筋混凝土灌注桩的施工方案编制,由于桩基施工大多由业主外包给专业地基处理施工单位,总承包施工单位从凿桩,挖桩间土开始施工,土方方案对桩的情况根本就没有提到,在结算时,凿桩头的工程量计算,既没有签证资料依据,也没有在方案中写明每根凿桩的直径依据桩基施工单位实际不同桩径计算,造价师只能按设计图示直径计算凿桩头体积,而现场实际桩径每根都不同,且比图示直径大很多,图示800mm的桩径,实际有1000mm的,1200mm,诸如此类的结算,承包方百口莫辩,最终以承包方妥协让步解决,承包方苦不堪言。 2.4施工方案对工程造价争议项的影响 造价人员在编制竣工结算时往往重视施工图纸、计价办法和计价定额,而忽视施工方案对工程造价的影响。所以,在工程结算过程中,受专业人员业务素质的影响,出现很多争议问题双方僵持不下,工程结算不能顺利进行。比如工程植筋问题,各种技术措施问题、脚手架搭设问题等,都是在我们已往结算中发现争议最多最大的问题。在双方结算核对过程中发包方想少算甚至不算,承包方由于没有很好的利用施工方案作为计算依据,双方争执不断,扯皮现象时有发生,施工方经济效益受到影响。 3针对施工方案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3.1在施工方案中加强对新工艺、新技术、新结构的编制 每一个工程不论复杂与否或多或少都包含有新工艺、新结构、新技术,目的是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减少工程投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对于专业定额没有合适的套用子目,在组价时就需要工程师根据施工方案找定额中接近的施工工艺进行合理调整借套替换。组价合理依赖于施工方案的严谨真实,能准确反映现场施工工艺技术。 3.2加强施工方案对工程造价管理的作用 工程造价是由施工方案确定的,工程造价的高低除了与预算知识有关外,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施工方案的先进与否,不同的施工方案所反映的价格是不一样的。只有根据合理的施工方案和施工技术,才能做出正确的工程单价,确定合理的工程造价。而工程造价的合理确定同样影响着施工方案的优化。只有认真编制施工方案,符合施工规范要求,不高估夸大,可信度加强,就会得到审核方的认可。另外诚实守信也是编制施工方案的基础,每个工程不尽相同,需要根据工程具体特点编制操作性强的,适合本工程的施工方案。 3.3施工方案与工程造价管理相辅相成 要做出一个合理的施工方案,施工技术人员还必须借助于工程概预算知识,如在施工布置、设计合理而施工方案不同的情况下,除方案本身的优劣外,工程造价计算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施工方案的优选。施工方案指导投标报价,指导现场施工,又是结算编制的依据,认真编制施工方案可以让方案价值发挥到极致,摆脱两张皮式的管理,依据工程实际进行方案必选,找到适合施工的最佳方案。真正做到方案怎么写现场怎么施工。方案与施工紧密相连,相辅相成,互为指导。 3.4把工程造价的争议问题写进施工方案 承包方应该把以往结算中遇到的所有争议问题收集起来,以书面形式写进施工方案中,在最终结算时,做到有据可查,避免了不必要的纠纷争吵。比如明确写明脚手架的搭设,在编制施工方案之前先有造价师测算好脚手架的搭设费用,再根据施工经验把脚手架搭设方案详细写到方案中,这样在结算时就可以把发生的脚手架费用全计算回来;可以把植筋部位以及如何植筋详细写进施工方案既方便施工又方便结算;措施筋的规格及草图以及部位都按规范及常规经验写到方案中,比如板的马凳措施筋规格同受力筋规格,但也要写明,如果现场规格大的钢筋头比较多时为了降低成本可以采用规格大的钢筋头作为板马凳筋;钢筋根数争议问题也可以在钢筋方案中写明钢筋布置按规范向上取整加一设置等。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工程施工方案的设计对工程造价的影响非常大,好的施工方案可以在工程竣工结算时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帮助我们处理争议问题,这就要求在编制施工方案时不仅要有技术工程师而且还要有造价工程师参与论证,做到科学合理,利于保障施工顺利进行,结算有据可查。
基于档案管理的这种重要性,本文分别针其影响因素及解决策略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力求找到最科学有效的管理办法,促进企业人力资源档案管理工作成效的全面提升。人事档案是企业进行人才培养、选拔、任用、调配的重要依据,档案管理更是促进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保障。但是,在当前的人力资源档案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影响因素,制约着其职能任用的有效发挥。因此,必须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从提高人员档案管理水平这一角度出发,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一、人力资源档案管理的影响因素 (一)管理制度不完善 目前,很多企业或者单位都缺少一套完善、科学、极具约束力与可操作性的档案管理制度。导致档案管理工作缺少必要的制度支撑,整体工作状态陷入到个种混乱之中。例如档案内容不完整、缺乏真实。其中,最常见的问题是出生日期时而按照公历,时而按照农历,其结果相差一个月左右;参加工作的时间也不准确,有的按插队开始计算工龄,有的则按照招工时间计算,这两种算法会导致相差一年甚至几年;还存在学历材料不完善的情况,这一问题在高学历人才的档案管理当中比较常见,例如硕士或博士研究生缺少专家推荐表;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博士的人员缺少全国英语和专业综合水平考试成绩合格证书复印件等资料。这些不健全的人事档案,导致档案的基本利用价值大打折扣。 (二)管理方法不先进 人力资源档案工作主要负责对员工工龄、职位调动、文化程度及任职经历记载、先进材料、薪酬水平这一类信息进行搜集、建档、查询与借阅。在当前的档案管理中,由于缺乏一个科学的、简洁的、系统化的管理方法,导致这项工作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与时间,不但工作效率较低,档案资料的有效利用率也比较低,更容易在人工操作的过程中出现人为失误。目前,大多数企业或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还在继续沿用传统的管理方法,档案资料基本上都纸质的,档案归档、储存、调用、检索、借阅等工作全部由人工方式来完成。然而,这一系列操作不但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及时工作时间,查找起来也非常的繁琐,工作效率十分低下,在归还管理方面也不够及时,时常出现档案丢失、破损等问题。 (三)人员素质不过关 人力资源档案管理工作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岗位技能、责任心、工作态度、学习能力等方面都具有比较高的要求。但是,目前真正具备高素质、高水平、责任心较强的档案管理人员数量并不多,很多档案管理人员在综合能力素质方面并不过关。有些企业或单位的人力资源档案管理工作甚至是由其他岗位人员兼任的,他们并不具备从事档案管理工作的相关资质;有的档案管理人员年龄偏大,难以接受新鲜事物,工作方法陈旧落后。尤其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如果档案管理人员无法熟练操作计算机系统以及档案管理专业软件的话,则难以实现档案资料的数字化与信息化管理。 二、努力提升人力资源档案管理的有效手段 (一)完善档案管理制度体系 要想让档案管理工作符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需求,首先要建设起一套先进科学的、极具约束力与可执行性的档案管理制度,对档案管理流程进行规范与优化,指导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归档、检索、查询、借阅等环节进行规范化管理。例如在档案资料的收集方面,要确保及时性与完整性,并且拓宽档案的归档范围,除了收集员工的基本信息以外,还要针对业绩考核、招聘录用、岗位调动、劳动合同、奖惩记录、工资调整、人事任免、专业特长、个人诚信等方面加大档案资料的收集力度,同时确保各项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最终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员工档案体系;在借阅、递转档案的过程中,既要做到热情接待,又要做到按章办事,对借阅时间、经办人、归还时间等事项进行登记,确保档案资料的保密性与安全性。档案管理人员还要及时对档案内容进行更新与补充,强化档案信息的开发与利用。针对档案管理工作,还要推行岗位责任制与奖惩机制,以此来强化档案管理人员的责任心与工作积极性,积极主动的做好本职工作,加强自我约束与自我管理,使档案管理工作变得越来越规范化、制度化与标准化,使档案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得到有效落实。 (二)采用先进的档案管理方法 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人力资源档案管理方法也要跟紧社会发展的步伐,及时更新工作方法与管理手段,使档案管理工作更加符合新时期的各项新要求。在这个过程当中,必须大力推进信息化档案管理体系的建立,实现档案资料的电子化和信息化管理,以此来促进人力资源档案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与传统的纸质档案相比,电子档案不会出现纸张破损、字迹不清、丢失等问题,可以长期保存在计算机系统当中,同时提高了档案信息的机密性与安全性。除此之外,还简化了档案管理的工作流程,减轻了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整体工作效率。企业或单位要想更好的运行信息化的档案管理,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首先,为档案管理人员配备计算机及其操作系统、档案管理专业软件这类软硬件设施,为档案信息化管理提供一个必要的运行环境;其次,在企业或单位内容设置一个完善的局域网,同步实现人力资源档案信息系统建设与网络化建设,使档案管理工作能够在网络化的环境下运行,这对于信息化档案管理来说也是非常必要的;再者,建立起人力资源档案的目录数据库以及档案管理系统,使档案管理工作能够尽快适应人力资源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相关要求,实现档案目录的电子化输入与存储,便于工作人员随时在计算机系统中进行档案检索、查询与借阅,提高档案资料的有效利用率及管理效能。最后,面向档案管理人员开展信息化岗位技能培训,使他们能够胜任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方法,使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得到高效运转。 (三)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只有将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上来,才能有效提高管理档案管理工作的整体效能以及档案资料的开发利用效率。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推行绩效考核制度,定期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岗位技能、责任心等方面进行考评。通过考评的人员方可继续从事该项工作,否则,就要重要考虑其任职资格;其次,推行岗位责任制及奖惩机制,明确档案管理人员的权责范围,一旦工作中出现人为失误或者工作失职,一律按章办事,对相关责任人进行相应的处罚,如果在工作中做出某些突出表现,同样要按照制度规定进行嘉奖,激发大家的工作积极性与上进心;最后,面向档案管理人开展岗位技能培训,帮助大家及时更新工作理念,学习先进的档案管理方法,掌握更加丰富的工作经验,从而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更好的服务于档案管理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三、结束语 在当前的人力资源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着诸多影响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对此,要充分挖掘各类影响因素,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措施,从根本上提高档案管理的整体水平,为企业培养人才、任用人才提供参考信息,促进企业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 参考文献 [1]卢艳.基于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平台的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构建[J].现代商业,2012(20). [2]魏玲.美国人力资源档案管理启示[J].人才资源开发,2010(7). [3]靖敏杰.浅谈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J].华章,2012(12). 作者:王永梅 单位: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通信卫星事业部
空中交通管理论文:空中交通管理水平提升思路 摘要:我国的经济水平在不断的提升,空中的交通活动也在日益增加,就我国现阶段的空中交通管理现状来看,我们发现,我国的空中交通管理事业的运行还不够科学有效,无法满足目前的实际航班运输要求,因此,相关的管理部门应该有效的提升空中交通管理水平,从而满足不同的航空乘坐者的需求。本文主要探究了提升空中交通管理水平的途径,结合现阶段空中交通管理面对的困境进行整体的分析。 关键词:空中交通;管理;途径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民航的运输量也在不断增加,但是民航内部的秩序协调管理水平仍然没有满足社会的需求。本文从空中交通事业的改革现状出发,提出提升空中交通管理水平的几点建议,希望对促进民航内部事业的稳定健康发展有所帮助。 1我国空中交通管理事业面临的创新挑战 我国在改革开放的宏观调控后,不断致力于完善民航空中管理系统的建设,并取得了极大的成效,保证了空中交通秩序的稳定。随着国家相关的空中交通管理部门在不同的省区管制中心内构建了自动化的处理系统,同时又在飞机上安装了警告装置,以便于在飞行出现冲突或是地高度时发出警报在近几年内利用了雷达技术进行管制上的集中规划,但是从现下的民航机场建设形势看,民航的相关管理机制仍然面临了新的挑战。首先,我国的民航事业是目前我国的新型结构产业,帮助实现一线城市与小型地域之间的频繁交流,支线机场能够带动民航实现飞速发展。但是,在细节上的安全处理还不够成熟,由于新开设的线路在开发时的连接不是很稳定,民航飞行的动作又是连续的,所以就存在着一些安全隐患问题,这些问题在管理系统中是无法完全做到预测的。因此,我国在空中交通的管理方面需要做到高度警惕,发挥出自身管理机制的潜在能力,提高相关管理工作的安全管理水平。其次,群众对于民航的机场飞行是否能够准点出发和到达有质疑,对于机上的服务优化素质也不是很满意,并且,在航班的一切任务布置之下,飞机有许多的任务积压,难以掌控单次的飞行旅程是否准点到达以及机上的服务质量。针对以上的情况,空中交通管理部门也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新颖的方案,来满足顾客的需求,促进空中交通管理事业的准点率的提高。 2如何提高空中交通管理水平的途径 2.1合理的制定出科学的航班时间安排表 在空中交通管制的细节上的各个环节中,航班准点的效率作为必要的指标,能够鉴定空中交通管制事业的水平。从上述的特征来看,实际的空中交通管理需要制定出科学的航班时间安排表格,并且结合细节中的路线跨越,来拓展航空的技术应用,提高航空运行通道的使用效率,从而满足了后期航班连续出行环境需求。只有不断的分析空中交通内的阶段性管理资料,才能够做到规划航班时间准确,辅助整体的民航事业稳定而长远的发展。在对航班时间安排表的科学拆解下,保证相关的机场出行动作,是符合科学的规划体系的,从而布置出正确的航班进港活动,提高空中交通管理水平的状态。 2.2合理的制定出应对各类突发状况的措施 变化多端的天气能够经常性的影响到航班的飞行活动,也是导致航班到达时间延误的主要原因,不停的冲击着相关的制定航班时间的部门,在技术冲击下,民航机场由于单个的飞机延误而导致后续的航班时间规划表格的安排全部打乱,使得航班的正点率降低,乘客也容易出现不满的情绪,导致整个交通的秩序管理受到不小的压力。为了有效的解决此类的问题隐患,相关的技术设计人员要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应急控制措施,以便于在空中交通管理事物中发挥中应有的作用,达到原有的航班准点控制的目标,实现整体航班时间富有弹性。在进行机制疏导的一系列过程中,民航飞机只要在此过程中接触到非人为的因素,便可以对民航飞机进行高层次的安全质量保护,有利于提高空中交通管理水平。 2.3主动的对雷达引导设备进行先进格式的研发 我国的民航事业在探索的技术方面不断的强化,并且研发创新的设备和相关的应用活动的频率逐渐增加,而在空中交通管理中,利用先进的雷达设备所能达到的成效最大,对于整个航空事业的管理控制的力度十分大,有效的将科学航空线路导入到民航的起飞架次和路线的追踪中,实现标准化的管理,优化航班的时刻校验工具,并不断的调整。在分析现阶段的民航事业内部情况后,我们发现,民航事业的内部在雷达装备的运用绩效上要维持足够的优越,塑造出细致的网络监控模型,有利于稳固当前的空中交通管理体系的科学技术含量,满足现实的顾客对航空事业发展的需求。 2.4要高度的结合民航机场的实际管理 在进行空中交通的管理时,要充分的对管理体系中的细节环节进行细化的协调。要想实现技术指标架构就要结合民航机场环境的实际情况,并进行同步的校验后,才能够清晰的梳理出管理制度内部的秩序隐患问题,与此同时,要对管理手段进行有效的创新,这样才能够应用新型的管理手段清除旧的民航事业归控原则,从而维持好相关的动力掌控力度创新,突破原有的空中交通事业管理水平的层面,满足实际顾客的需要。从目前的实际民航机场建设情况看,观察机场内部的管理状况,不断的协调处理民航机场内部的航班时间,以及相关的飞行路线,要结合相关的交通管理的规章制度,实现管理的规范化,降低内部细化事物,和实际的飞行疏通环节的矛盾。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科学有序的延展长时间的管理控制活动,达到实际的应对标准,提高民航内部的系统性能的速率。从我国现有的空中交通管理现状看,我国要想落实现代的管理机制,就要让相关的技术管理人员对空中交通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走上维护管理水平的道路, 3结束语 总而言之,本文主要是研究了提升空中交通管理水平的途径,但是从我国现阶段的现代化航空事业发展情况看,改革的成效仍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为了提高空中交通管理水平,相关的管理维护人员要备好相关的应急方案,不断的改进技术,为解决现阶段的空中交通隐患做出努力。 空中交通管理论文:制约民航空中交通管理安全因素分析 [摘要]国民经济的增长促进了航空业的发展,民航空中交通管理安全运行问题成为近几年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高效、合理的交管体制可有效促进民航业的发展,并确保航运安全。本文根据民航空中交通管理现状,对制约民航空中交通管理安全运行的几点因素进行分析,当前民航空中交管制度还面临新的挑战和发展。 [关键词]民航交通管理;人为因素;管制改革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航空运输业不断增长,中国已经成为全国第二大航空市场,航空安全问题被提升为国际关注问题。良好的航空交通管理是确保航空安全飞行的重要前提,可以使飞行员按照管理规范要求飞行,使地面系统与空中人员取得联系,安全有效使用空域,确保每一次的飞行效率和安全。但从目前航空业的空中交通管理来看,空中交管发展面临新时期的重大机遇和挑战,必须解决当前空中交管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才有利于我国航空事业的国际化发展。 1民航空中交通管理现状 民航交通管理是通过借助科技力量对飞机的全程飞行状态进行掌控,规范飞行路程、遵守空中交规,确保航班良好安全飞行,使管理体制与国际标准相符。随着综合国力不断上涨,地方航空业发展加快了步伐,空中交管制度的实施可有效促进了民航事业的发展。当前民航交管部门主要采取三点措施实施航空管制。首先通过采购国外先进、完善的交通管理设备,协助我国航空业更好进步发展;然后学习国外先进交管制度措施,利用国外成功管制经验和成果,来完善当前我国民航的不足,提高我国民航的实际空中管理能力;最后依靠国家技术力量,由政府各方面大力扶持,提高民航自身管理技术水平,成立科研小组,组建优质管理团队,对交管所需的管理技术进行研发和应用。 2制约民航空中交通管理安全运行因素 2.1人为因素对交管的影响 交通管理的制定和制定者主体是人,人的心理变化、技术能力和其他因素都会影响到交管的性质。若飞行中管理人员受外界或自身影响发生不安、紧张等心理变化,此时管理人员只能依靠工作经验对问题进行处理,从而缺乏对当前问题的有效判断和分析,以至于出现恐慌状态。我国航空业的进步,其新设备新技术的应用,使大多员工短时间无法从理论或实践上得到较好掌握,由于技术不足,对设备运行中的问题难以察觉,对突发事件没有应对能力。另外航空业的发展,业务量不断增多,工作人员除了白天工作还需要晚上加班,过量的任务量使身体产生疲劳,不能全心投入工作,从而影响到工作情绪,可能产生焦躁等负面情绪影响正常工作。以上种种人为因素都时刻影响着交管的有序、规范及安全性。 2.2设备因素对交管的影响 大部分航空公司的设备管理制度较落后,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民航业发展有上涨趋势,随着电子技术的应用,新设备管理缺乏适用的管理细则;在设备设施使用上,重要是技术基础设施严重缺乏,关键技术掌握仍在国外,部分设备陈旧,存在潜在危险;民航管理人员结构分布中年轻人占有比例大、知识层次高,而自身具有的艰苦创业、积极奉献、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还有待培养提升;另外民航空管对突发故障的应急能力有限,来自民航系统外的非设备因素对设备安全管理能力影响严重,周边环境恶化,对管理设备使用的干扰现象普遍存在。民航交管设备自改革开放以来,使用的通信、导航、雷达等多种设备都引进国外,通过我国航空业几十年的发展,其整体技术水平得到完善和改进,但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导致部分设备没有充足的冗余配置,对交管的运营带来风险。因此根据航空设备配置资源量大、科技含量高、设备投入资金大、设备更新换代快等特点,对航空交管设备实现“一主、二备、三应急”的配置要求还需一段路程。另外不同民航企业的特殊性,设备使用需要计算机网络技术,对技术要求也有新的标准。 2.3管理因素对交管的影响 在当前民航管理体制中,并没有一套完善和健全的安全组织体系,难以保障系统运营的安全性。在空中管理体系中,安全的技术和高稳定设备是保障运行安全性的前提关键,也是实现民航管理系统运营控制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但实现其技术和设备功能,并保障其安全性,还需要有一套相辅的管理制度,将安全管理深入落实到管理体系建设中,实现民航管理的稳定性和高效性。而目前我国民航在空中管理的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管理出现实效性差、反馈程度低等不利因素,还有待制定与自身相符的高效、安全管理机制,从而更好协助交管安全管理。 3新时期民航空中交管面临的挑战和发展 3.1民航交通管理面临的挑战 目前我国民航空中交通管制实施统一管制、分别指挥的体制,空军和民航在各自划分的管制区内行驶管制权,这种管制体系存在自身弊端,区域划分不统一、结构不合理,民航区域划分较少,使得我国丰富的空域资源得不到合理、有效利用,不利于当前快速发展的民航经济效益;飞行指挥的不统一,可能导致在同一空域由多个指挥,需要临时改变飞行状态的需要请示多层指挥,容易误事,出现事故。而根据我国民航运输业的发展趋势,已远远超出了民航运输业增长的速度,在空中交通量和飞行运力上,中国航空运输业位居前列,预计2020年在册飞机运输增至4360架。因此,以目前的情况看,仅20%的民航空域远远不足以满足我国民航事业的发展,必须重新合理配置空域资源,促进民航业未来发展。 3.2民航交通管理新时期发展 伴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航空业务覆盖范围逐步扩大,航空运输业将面临庞大的市场需求,预计未来20年,我国民航旅客运输量将保持10%以上的增速,航空运输载运人均年乘机次数为0.57次。另外随着经济全球化,国际航空市场面临着巨大的发展空间,航空运输业地位越来越重要,为国际航空市场带来巨大需求。落后的航空管制导致空中交通拥堵,空域制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应抓住当前形势和机遇,进行合理空改制,进一步优化空域资源,实施相对集中管理,统一规划,优化飞行路线,推广区域导航技术应用,提高航空运输保障力。确保出行畅通,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确保空中交通安全。 作者简介:周田,1982年生,男,汉族,浙江杭州江干区人,大学本科学历,助理工程师,从事空中交通机场塔台管制工作。 空中交通管理论文:空中交通管理复杂性分析 自动化空中交通管制(AirTrafficControl,ATC)系统经过近70年的应用和发展已成为技术成熟的管控系统。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航空运输成为我国运输业同时支撑经济飞速发展的重要交通方式,中心城市(如北京、上海和广州)的机场航班量每年持续增长,已经步入世界繁忙机场的行列。航空运输业的飞速发展,给空中交通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空中交通行为也越来越复杂。根据近年来的统计数据发现70%左右的航空事故均有空中交通管理的复杂交通行为导致的,复杂的空中交通行为成为了影响航空交通安全的关键因素。文章结合国内外研究情况,深入分析复杂交通行为的涵义、生成机理,并提出相应的管控措施,为我国空管部门协调、疏导空中交通,避免拥塞和交通事故提供参考和借鉴。 1空中交通管理中的交通行为复杂性的研究背景与必要性 空中交通管理就是航空管理部门及时有效地疏导协调空中交通,保障空中交通秩序,保证空中交通畅通,从而维护空中交通安全。空中交通管理主要通过空中交通服务、流量管理和空域管理这三个方面采用规范的管理、健全的机制以及先进的技术建立一个科学安全可靠良好的空中交通管理系统来有效地进行管理空中交通秩序、维护空中交通安全。合理把握有关复杂性研究的核心观点和方法有助于分析空中交通管理中的空中复杂交通行为,空中交通管理复杂性包括以下八个方面:管制复杂性、扇区复杂性、空域复杂性、动态密度复杂性、交通复杂性、交通流复杂性、认知复杂性、感觉复杂性,经过相关研究人员40多年的努力,难以以上8方面复杂性给出明确统一的定义。文章从管制员的角度进行分析复杂交通行为,主要与管制复杂性、认知复杂性、交通复杂性有关。首先了解管制员的工作负荷概念,它是因管制交通而产生的脑力和体力活动。管制复杂性定量描述空中交通管制员为了维护空中交通安全,保障空中交通秩序,对当前空中交通态势认知产生体力或脑力过程中有影响的要素或事件;认知复杂性就是描述在正常或非正常条件下航空管制员进行维持空中交通安全正常运行的产生认知过程的困难程度和相关影响要素。影响空中交通管理中交通行为复杂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管制员身心状况是否正常:航空事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管制员的身体状况是否正常会直接影响空中交通的有效管理和疏导,同时飞机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生命丧失,同时管制员也会承担经济和刑事的惩罚,因此管制员在工作过程中也会承受心理上的巨大负担;第二,管制员违规操作,这里要分为两种情况讨论:首先是管制员自身责任意识不强,工作热情不高,不能积极主动工作,有可能会酿成交通事故;其次,有长期工作经验的管制员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通过一些非常熟悉的工作不去有用意识的思考和判断是否有问题发生,采取了错误的反应行动。 2空中交通管理中的交通行为复杂性的机理研究 空中交通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作,文章基于简单行为规则、空域、交通量等要素对空中交通管理中的交通行为复杂性的影响,探讨空中交通复杂行为的生成机理。 2.1排队行为机理 空中排队应当是是空中交通行为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现象,也是引起的航班延误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如何解决好空中排队问题自然成为当前业界内普遍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从运动学角度独立地进行分析航空器和航行服务资源,空中交通系统中的所有航空器的速度、加速度、位移和运行时间均遵循客观确定的自然规律,同时航行服务资源的运行规则也同样是确定的、符合自然规律的。但由于航空器与航行服务资源之间的匹配对应关系存在着一定随机性,也就是说所有航空器进入每个预定航路段的时间是不确定的,这就导致了空中交通系统中交通行为从有序变成了无需,呈现了难以预测的复杂性。 2.2飞行冲突规避行为机理 飞行冲突有别于碰撞概念虽然并不常见,但潜在的飞行冲突是常见的,因此避免潜在的飞行冲突现象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多架航空器同时占用同一航空段就会导致飞行冲突,影响空中交通秩序,造成复杂的交通排队。当前的自动化空中交通管制系统能够自动检索识别潜在的飞行冲突,对空中交通管制有着很好的帮助。 2.3非对称情势信息分布行为机理 在当前以人(管制员)为中心的自动化空中交通管里系统中,不应忽略人因要素,这也不符合广义复杂性的定义。空中交通的状态信息决策核心是管制员和机组,该行为机理主要关注人为要素对空中交通系统正常运行的影响。 3空中交通管理中的交通行为复杂性的管理措施 文章从管制员的角度提出复杂交通行为的有效管理措施,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增强身心素质良好的身心素质是管制员岗位选择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管制员应具有较强的身体素质和灵敏的应变能力,这会直接影响空中交通管制工作的效率。第二,提高记忆心算和数字识别能力良好的记忆是管制工作中所需要具备的重要能力,比如航空器飞行的性能参数、航向、高度、速度等参数以及空中交通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第三,合理安排班组搭配人为因素是空中交通管理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合理搭配班组应充分考虑到管制员的能力互补、性格互补、年龄搭配、工龄搭配等等。 4结语 随着我国航空事业的飞速发展,空中交通系统中的交通行为越来越复杂,努力做好空中交通的安全管理,保证我国空中交通事业的安全平稳运行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叶林 单位:四川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交通运输系 空中交通管理论文:空中交通管理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新兴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我国众多行业带来技术支持。根据社会的广泛需要,计算机领域延伸出一个重要的分支就是人工智能技术。在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基因工程和纳米科学被称为21世纪三大尖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逐渐进步完善,对我国航空业带来了非常大的贡献。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扩展,现代航空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带来空中交通流量的飞速增长。但是随着航空业的发展,也出现了诸多的问题,航空业经常出现交通堵塞、拥挤等情况的发生,这就要求我国对航空业的改革加大支持力度,迫切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给予支持,在有限的空间内提升利用价值,改善空中交通技术,不断的对空中交通进行严格的管理,最大限度的提升空间利用率。本文就针对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合理运用到空中交通管理系统中做出系统性的分析,有效地提升空中交通管理水平,最大限度的加强空中交通业的发展,使得空中交通变得更加有序,为人民群众提供一个良好的空中交通环境。 1人工智能技术概述阐述 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概念也可以简单的称之为机器智能,是通过计算机操控技术对一整套的系统进行合理的控制,将众多的理念融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提升某项领域的技术。如果单单从计算机领域去理解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则是主要依靠科学的手段对某项技术或者某个系统进行电脑控制,将人造机器进行智能控制,达到人们想要的技术水平。通过智能水平按照时能技术手段进行控制,这样能够使得机器或者系统按照人们智能活动的能力,从而延伸人们智能的一门科学。 2空中交通管理人工智能系统构成简述 在空中交通管理中,通过合理的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有效的帮助科学家建立一套完整的人工智能辅助系统,建立新的空中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空中的空间利用效率,特别是在新兴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在空中交通管理技术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拓展空中交通管理模式,并提高空中交通管理水平,使得空中交通合理、安全、有序的进行工作,有助于空中交通飞行冲突的解决。空中交通管理的核心就是帮助科学合理安排空中的交通流量。空中交通管理通过人工智能辅助系统能够实现空中模块之间系统的实施,这样有利于帮助空中飞行相互辅助,最终形成智能飞行流量管理、智能冲突探测和解脱模块系统,这样能够在有效的时间内向空中管理员提供有效的解决措施,辅助空中飞行任务的顺利完成,有效的减轻空中管理员的工作负担。经过长时间的实验,能够有效的提高空中管理的质量的同时提升了空中飞行的安全性和有序性。 3空中交通管理人工智能辅助系统的实现方式 3.1飞行流量管理辅助决策的实现 在我国专家学者的努力研究下,人工智能这项技术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发展,从理论、专家研究、语言等众多的项目展开研究,不断的扩展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的范围,使得人工智能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飞行管理方面,飞行流量管理系统应该通过辅助决策系统相结合,构成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系统的飞行流量管理模块,避免飞行流量的冲突。随着我国计算机行业的快速发展,这就进一步的为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了技术支持,有利于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能够使得人工智能技术为空中交通管理提供有效的帮助。同时,建立准确客观的飞行流量管理数据库是非常重要的,这样能够保持原始数据的可靠性,因为它能够直接影响到辅助决策的有效性,能够保证空中交通依据数据库的准确信息,合理的安排飞行路线,这样有效地提高了空中空间的利用效率,提高了飞行的安全性。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合理的安排飞机的飞行时间,合理的列出飞行冲突时间和地点,这样能够有效地避免出现空中交通堵塞的现象。同时,空中管理员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航空的航班时间做出调整,确保航空通道的畅通无阻。 3.2飞行冲突探测与解脱辅助决策的实现 航空飞行的速度是比较快的,但是在安全上还需要我国相关部门进行严格的侦测,在航空技术的基础上,利用人工智能手段,对飞行冲突进行检测,这样能够最大限度的避免在空中出现两机相撞的事件。这需要在空中交通管理员进行检测的基础上,通过飞行冲突检测和解脱辅助决策两种方案进行帮助空中管理员工作,及时地找出空中飞行过程中的不足,通过采取相对应的措施提升飞行的安全。这两个方面主要是将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应用到飞行当中,将空中航空器进行评估工作,制定合理的方案设计避撞方案,加强管理力度,提升我国航空检测技术,帮助航空交通管理工作高效的运行。从以往的空中交通管理的相关资料来看,在空中交通管理中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引起了我国的足够重视,在实践的过程中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就,在人工技术中的人工网络管理以及飞行间隔控制技术、飞行冲突智能调配等方面都对空中交通管理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所以,将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到空中交通管理中,建立一套完整的人工智能空中交通管理辅助系统,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这样才能够使我国空中交通业更加繁荣昌盛。人工智能技术保证了系统推理的有效性,管制人员需要在平时做好知识库系统的更新和维护,保证系统推理的有效性,顺利的进行飞机航班的排序工作。 4结束语 人工智能技术在空中交通管理中的应用,能够帮助空中交通管理高效有序的进行工作,最大限度地提升空中领域的利用效率,随着我国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运用领域的不断拓展,人工智能将在今后的众多领域得到运用,以提高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加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作者:唐新春 单位:中国民用航空中南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 空中交通管理论文:空中交通管理中全球定位系统应用 1全球定位系统特点分析 全球定位系统(GPS)是一种以卫星及通讯发展为基础的无线电导航系统,由GPS星座、地面监控系统和GPS信号接收机三部分组成。在全球范围内任何位置,不管是任何天气条件,都可以24小时不间断地获得GPS定位到的准确的几何图像。全球定位系统的卫星分布和运转的轨道与地球相距约11000海里,通过GPS信号接收机就可以获得传回用户设备的导航信息。全球定位系统有着相比于以往的雷达定位系统更加高精度、全天候、自动化和高速度的优势,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诸如交通、航空、测绘、勘察等多领域多学科。虽然全球定位系统最初的设计目标是作为军用,但当它研制成功之后,人们在实际应用中发现了这个早期军用系统的专属产品其实在民用领域同样能发挥巨大的作用,人们甚至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全球定位系统进行导航。 2空中交通管理重点介绍 民用航空的空中交通管理,顾名思义是为了对民用航空所进行的飞机飞行活动提供飞行支持和维护,同时由于民用航空的逐渐发达,空中交通管理还会对空中交通流量进行和陆地类似的交通秩序维护。总而言之,空中交通管理是为了保证民用航空有序飞行和旅客安全到达目的地的一系列管理措施。空中交通管理主要分为三类,分别是空中交通服务管理、空中交通流量管理和空域管理。 2.1空中交通服务管理 空中交通服务管理应该提供的服务有:空中交通管制服务、飞行信息服务和危险警告服务。空中交通管制服务的主要目标是防止航空飞机在飞行过程中和其他飞机相撞,同时要防止飞机在机场或附近空域内与其他飞机或障碍物相撞,保证空中飞行活动的安全和良好的交通秩序。飞行信息服务可以为处于起飞、飞行、降落状态的飞机提供实时的飞行信息,并适当地提出一些操作性高的可避开危险和加速飞机飞行的建议。危险警告服务主要是为了解决飞机飞行中遇到问题需要救援的问题,帮助定位待救援飞机的位置和所遇到的情况,协助搜救工作。 2.2空中交通流量管理 空中交通流量管理(ATFM)可以监控空中交通的当前情况,管理的目标是帮助飞行中的飞机之间进行高效的沟通,科学地预测和控制交通流量,在保证所有航线、空域的交通流量不超过航空运输局规定的最大安全容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加大交通流量。提高空中交通管理的能力可以帮助空管部门更加有效地利用空域和地面等多种资源。 2.3空域管理 空域的划分应在国家安全和飞行需要的基础上,结合空中交通管理和通信、全球定位系统、地面基础设施及机场周边环境等进行。我国空中交通管理发展的目标是由国家使用先进的空中交管系统进行统一的空域管理。 3全球定位系统在空中交通管理中的应用 3.1全球定位系统帮助维护空中交通秩序 城市的陆地有纵横交错的公路、高架桥等,公路有交通规则才能确保车辆行驶的安全。而空中的各种航线更为复杂,不仅有平面间隔还有垂直间隔。飞机在飞行中相比陆地车辆更容易受到自然环境诸如气流和气压的影响,因此需要一套航空适用的更加严格缜密的交通规则。飞机的大小和性能决定了它可被允许飞行的高度。小型飞机的活动范围在3000米以下,大中型飞机可以活动在3000米高空以上。1000到7000米之间属于中空飞行,7000到12000米之间属于高空飞行,更高的距离属于平流层飞行。不同飞机,不同的高空距离时飞机之间的垂直间隔都在交通秩序规范之内,而实际飞行中具体如何确保飞机都遵守了这些交通规则,就需要全球定位系统的帮助,让空域中所有飞机之间实时的精确间隔都在空中交通管理的监测之内。 3.2安装全球定位系统有效缩短航线成本 随着我国民用航空业的迅速发展,大多数民航公司都开始安装全球定位系统来达到有效缩短航线总体成本的目标。在空中交通管理系统中应用全球定位系统对于航程较短的航线和直达航线的成本改进效果尤为明显。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大幅地减少飞机在高空中原有的大部分多余的盘旋,用合理的小程序间隔指挥引导飞机少绕弯路到达目标。 3.3全球定位系统与数据传输相结合的ADS系统 在海洋上、地面HF无线电通信和雷达都无法覆盖的区域,飞机要想与地面空中交管系统取得联系,离不开全球定位系统的协助。这是全球定位系统在空中交通管理中的另一应用。因为全球定位系统是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获得定位信号的,因此在这些情况下它依然能全面地控制飞机的飞行。当飞机飞过无线电和雷达无法覆盖的区域上空时,以前的方法是增大飞行程序间隔,因此飞机必须遵循较远的安全航线,虽然确保了飞行安全也增加了航线的成本。而全球定位系统与数据传输数据相结合的ADS系统,使空中交通管理中心不再依靠地面警戒雷达来控制飞机,这样空中交通管理的指挥就不再是不确定或者未知的,ADS系统会将正在海洋上空飞行的飞机的位置准确地反映给空管中心,表现为飞机把自身定位自动汇报给地面而不再需要加大航线距离来飞过未知区域。 3.4民用计算机卫星通信系统正逐步发展 我国通过对比和研究全球定位系统的特点,正在自主研制和开通一系列民用计算机卫星通信系统。目前民航总局的卫星数据通信网已大幅度覆盖全国重要省份和城市,尤其是客运量较大的主要通航城市,未来这一通信网还会继续扩大面积,使空中交通管理更加高效。我国民用航空业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需求,将全球定位系统最大化地利用起来,提高了空中交通管理的效率,保证了民用航空的安全性,同时也促进了空中交通管理的发展。总而言之,全球定位系统在空中交通管理中的应用是我国民用航空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需求,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使得民用航空技术更加完善,空中交通管理系统更加高效,确保了空中交通更加畅通和安全,这对于我国在公路、铁路、港口、运河和勘探导航等其他领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朱星磊 单位:民航华北空管局北京区域管制中心 空中交通管理论文:空中交通管理与机场管理探究 1空中交通管理和机场管理的介绍 (一)当前空中交通管理的现状 空中交通管理作为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就是系统管理整个飞行过程中所涉及的所有对象,经过40多年的应用和发展其相应的管控系统即为现代自动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它主要包括空中交通管制系统、空中交通流量管制系统、空域管制系统以及机场管控系统。现代自动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保证飞机的整个飞行过程中严格按指令飞行,能够随时受地面塔台指挥调度和管制指令;第二,有效地利用空域,尽量维护空中交通安全、保证空中交通秩序;第三,确保导航勤务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提供有效消息和情报比如进入空域的飞机的有关数据和代号或者迷航遇险飞机的具体情报,保障飞行安全。 (二)当前机场管理的现状 文章主要讨论的"机场管理"同中国12家机场集团经营业务中的"机场管理"含义是有所区别的,它主要包括机场运行监控、航站楼监控、空中交通管理、机场建设等几个方面,其中机场运行监控主要是合理调度停机坪上的飞机、机场范围内的车辆和人员等;航站楼监控主要负责票务办理、旅客候机、转机及上下级、旅客行李处理以及飞机停靠处理;空中交通管理主要是负责收发相关讯息,合理调度进入空管区域的飞机;机场建设就主要负责完善机场的基础设施,增强机场的航空运营能力。由于机场管理的改制,机场集团的成立,民航局的取消,以及航空事业的飞速发展,在机场管理方面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具体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属地化管理造成了机场管理工作的混乱 自从2004年以来国家取消了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民航局,机场交由地方政府实施属地化直接管理,在我国航空运输的飞速发展的,我国各大机场集团也面临着经大量亏损的窘境。这不仅影响了企业针对相关问题有效的改革和调整,也影响了外资对于中国航空业的投资信心,目前空中交通管理和机场管理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经常出现航道拥挤和排队现象,航空运输业的运营方面出现了短时间的混乱情况。 (2)属地化管理影响了航空设备的更新换代进度 自从实施机场属地化管理滞后,地方政府不仅要关注地方经济增长的问题,还要考虑机场管理的资金问题。在当前航空业普遍亏损的情况下,难以有充足的资金来对设备更新换代,不仅流失了大量乘客,而且降低了飞行安全性。 (3)属地化管理导致了大量从事航空运输服务的工作人员失业 为了尽快解决航空业的亏损窘境,地方政府对大部分机场裁撤和重组,由于航空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产业,它涉及服务、交通、安全等行业。机场的裁撤也会导致大量从业人员下岗,也会影响地区的稳定性。 2空中交通管理与机场管理的衔接 空中交通管理系统主要包括空中交通管制系统和空中交通流量系统。空中交通管制系统利用雷达和GPS等设备来确定管控区域内的飞机飞行速度、航向等交通信息,把相关信息及时提供给飞行员和地面控制系统(塔台),为安全飞行服务。空中交通流量系统确定每个航空段的飞行数量,预防排队和飞行冲突,及时处理管控空域内的拥堵情况。把以上两个系统进行有效结合利用,及时采集数据,为飞行员和塔台工作人员及时提供信息,维护飞行安全性和保证飞行秩序,并预防飞机事故的发生。 3结语 在航空运输业的飞速发展过程中,机场管理仍旧存在一些问题,未来需要不断的努力和改善,与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做到紧密衔接,保证我国的机场管理工作和空中交通管理工作顺应时展的要求,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叶林 单位: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交通运输系 空中交通管理论文:民航空中交通管理问题研究 1我国民航空中交通管理存在的问题 受到我国基本国情的限制,我国空中交通管理的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尤其是民航空中交管,存在着很多问题。 1.1国外民航交通与国内实际情况不符 外国民航交通情况与国内民航空中交通情况不同,引用的管理理念与实际情况有冲突。因此,国外交通管理理念和制度并不适用于国内民航空中交通管理体系中。国外民航空中交通管理制度比较严谨,有关的工作人员和工作流程都能够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处理,突发性应急事件发生的概率也比较小。 1.2国外空中交通管理系统难以与国内实际情况相符 国外引进的空中交通管理系统与国内民航空中交通管理的实际情况不契合。由于国外的空中交通管理理念发起的比较早,国外的民航空中交通管理是相当完善管理制度,而且国外的管理设施又比较先进,是针对其国家的真实国情而研发的,被广泛应用于其本国的各种空中交通管理事务上。但是,我国将国外的管理系统引进过来的时候并没有联系国内实际的空中交通管理情况,结合实际问题对引进的管理系统进行相应的改进。因此,在实际的应用中会出现很多的突发情况,国内的相关管理人员又没有处理类似问题的经验,导致国内民航空中管理状况停滞不前。 1.3投资方式固化,导致投资效益不高 空中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大部分来源于国家的财政资金。其中90%以上都是来自民航的发展基金。民航的发展基金属于国家财政资金范畴,要履行严格的管理和审批程序。另外,地区空管局可以在地区管理局的审批权范围内向其申报项目,在投资管理上人为的打破一体化的格局,形成了多级多头的管理现象。 1.4运行机制老化,导致运行效率较低 安全是航空运输的主体,空管系统也始终秉承着安全第一的信念。各级单位都要向一级单位签订安全责任书,实行奖罚责任制度。民航空中交通管理的工作重心应该放在如何保证安全,如何坚守安全事故发生上,而不是追究谁的责任上。 2我国民航空中交通管理改革建议 2.1建立健全符合中国空管情况的管理制度 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将国内民航空中管理的实际管理情况带入到国外的管理理念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建立一个完善的符合中国民航实际运营情况的管理制度,对经常发生的民航空中交通问题,应该提出有效合理的解决办法;提出一些可能会发生的空中交通问题,作为备用的应急措施;一定要有应对应急措施的预备人员,以便能够在突发事件发生的第一事件进行应急处理,将损失最小化。3.2购买符合中国民航空中交通管理情况的空管系统我们不能将国外的空管系统直接买过来使用,因为不同国家的实际运营情况是不同的。我们应该组织人员根据我国民航实际空中交通情况研发自己国情的空中监察系统,以便能够更好地反应我国民航空中交通情况。以便更好的适应世界空管制度。 2.3改变空管管理机构,做到政事分开 空中交通管理引进商业化的管理机制和对空管系统进行企业化改革,大部分国家的空中交通管理制度都采用国家政府系统统一的组织机构传统模式。政府机构的管理模式应用比较简单,有利于国内民航空中交通管理的进步。民航局实行政事分开的管理制度,将政府职能完全分离出来,交通空管办管理,民航空管局负责空管系统的行政业务和运行。 3结束语 民航空中交通管理的良好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空中交通管理的整体进步,为我国市场经济的飞跃式发展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因此,对民航空中交通管理的改革势在必行。使我国的空中运输能够更好的适应世界空中运输的步伐,早日赶上世界的发展脚步,加入发达国家的行列。 作者:刘伟 单位:中国民航西南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云南分局 空中交通管理论文:制约民航空中交通管理安全运行因素 1制约民航空中交通管理安全运行因素 1.1人为因素对交管的影响 交通管理的制定和制定者主体是人,人的心理变化、技术能力和其他因素都会影响到交管的性质。若飞行中管理人员受外界或自身影响发生不安、紧张等心理变化,此时管理人员只能依靠工作经验对问题进行处理,从而缺乏对当前问题的有效判断和分析,以至于出现恐慌状态。我国航空业的进步,其新设备新技术的应用,使大多员工短时间无法从理论或实践上得到较好掌握,由于技术不足,对设备运行中的问题难以察觉,对突发事件没有应对能力。另外航空业的发展,业务量不断增多,工作人员除了白天工作还需要晚上加班,过量的任务量使身体产生疲劳,不能全心投入工作,从而影响到工作情绪,可能产生焦躁等负面情绪影响正常工作。以上种种人为因素都时刻影响着交管的有序、规范及安全性。 1.2设备因素对交管的影响 大部分航空公司的设备管理制度较落后,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民航业发展有上涨趋势,随着电子技术的应用,新设备管理缺乏适用的管理细则;在设备设施使用上,重要是技术基础设施严重缺乏,关键技术掌握仍在国外,部分设备陈旧,存在潜在危险;民航管理人员结构分布中年轻人占有比例大、知识层次高,而自身具有的艰苦创业、积极奉献、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还有待培养提升;另外民航空管对突发故障的应急能力有限,来自民航系统外的非设备因素对设备安全管理能力影响严重,周边环境恶化,对管理设备使用的干扰现象普遍存在。民航交管设备自改革开放以来,使用的通信、导航、雷达等多种设备都引进国外,通过我国航空业几十年的发展,其整体技术水平得到完善和改进,但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导致部分设备没有充足的冗余配置,对交管的运营带来风险。因此根据航空设备配置资源量大、科技含量高、设备投入资金大、设备更新换代快等特点,对航空交管设备实现“一主、二备、三应急”的配置要求还需一段路程。另外不同民航企业的特殊性,设备使用需要计算机网络技术,对技术要求也有新的标准。 1.3管理因素对交管的影响 在当前民航管理体制中,并没有一套完善和健全的安全组织体系,难以保障系统运营的安全性。在空中管理体系中,安全的技术和高稳定设备是保障运行安全性的前提关键,也是实现民航管理系统运营控制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但实现其技术和设备功能,并保障其安全性,还需要有一套相辅的管理制度,将安全管理深入落实到管理体系建设中,实现民航管理的稳定性和高效性。而目前我国民航在空中管理的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管理出现实效性差、反馈程度低等不利因素,还有待制定与自身相符的高效、安全管理机制,从而更好协助交管安全管理。 2新时期民航空中交管面临的挑战和发展 2.1民航交通管理面临的挑战 目前我国民航空中交通管制实施统一管制、分别指挥的体制,空军和民航在各自划分的管制区内行驶管制权,这种管制体系存在自身弊端,区域划分不统一、结构不合理,民航区域划分较少,使得我国丰富的空域资源得不到合理、有效利用,不利于当前快速发展的民航经济效益;飞行指挥的不统一,可能导致在同一空域由多个指挥,需要临时改变飞行状态的需要请示多层指挥,容易误事,出现事故。而根据我国民航运输业的发展趋势,已远远超出了民航运输业增长的速度,在空中交通量和飞行运力上,中国航空运输业位居前列,预计2020年在册飞机运输增至4360架。因此,以目前的情况看,仅20%的民航空域远远不足以满足我国民航事业的发展,必须重新合理配置空域资源,促进民航业未来发展。 2.2民航交通管理新时期发展 伴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航空业务覆盖范围逐步扩大,航空运输业将面临庞大的市场需求,预计未来20年,我国民航旅客运输量将保持10%以上的增速,航空运输载运人均年乘机次数为0.57次。另外随着经济全球化,国际航空市场面临着巨大的发展空间,航空运输业地位越来越重要,为国际航空市场带来巨大需求。落后的航空管制导致空中交通拥堵,空域制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应抓住当前形势和机遇,进行合理空改制,进一步优化空域资源,实施相对集中管理,统一规划,优化飞行路线,推广区域导航技术应用,提高航空运输保障力。确保出行畅通,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确保空中交通安全。 作者:周田 单位:民航浙江空中交通管理分局 空中交通管理论文:未来空中交通管理运行概念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日益提高。然而,城市道路阻塞问题逐渐变得十分严重,而大力发展未来空中交通成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途径。因此研究乘客的特殊性能、合理安置容量、交通拥堵是建设未来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的必要步骤。本文对未来空中交通车站的实施情况进行了研究,并对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完善方法的研究。这对于未来空中交通管理系统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未来空中交通站台、列车的类型、影响的因素 一、前言 (一)研究的背景 随着我国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飞快,就从中国方面来说,今年中国的人数已经即将突破15亿。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人口迅速增长,资源背景的承载体验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给交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所以,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如何解决城市的交通问题,然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优先进展以空中交通为基干的未来空中交通系统。也就是说,大力发展空中交通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方法。而且,空中交通具有体积大、速度快、安全性、准时性好等优点。这对于我国科技发展与经济的进步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未来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具有快速、独特的安全、准时、高的优势,这样能够尽可能地缓解密集人群的数量,从而缓解交通拥堵。在满足城市交通发展需求的情况下,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空中交通网络,可以更好的促进城市发展。 二、未来空中交通站台管理系统分析 (一)空中交通站台种类 在未来空中交通的发车时,由于乘客数量相对较少,预设未来空中交通管理系统数量有限。随着未来空中交通的快速发展和未来空中交通网络的日益完善,交通运输量的大幅增加,乘客乘坐的空中交通管理系统位置越来越受到重视。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平行、平行于彼此开的上下栈和上下侧开。该站经常在城市的核心建设和交通拥挤的地方建设。混合站的岛边的优势是可以方便乘客快速完成降低目标,并可以做的紧急情况是缓慢的,提供给乘客舒适的乘坐空间。岛一侧的混合式车站常见于两侧的岛屿和岛屿的方式,车站建设成本较高。 (二)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的设计 未来空中交通管理系统运行,是为旅客服务,旅客走出列车,等待空中列车站台。该空中交通管理系统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思想,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的性能要以满足乘客需求为基础,并且不断提高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的水平,最后,以安全第一为中心。该空中交通管理系统要注意站台设计,主要基于预期的峰值幅度的列车到达距离,港口建设部分,平台的规模、车站布置、梯子和活动元件。 三、影响空中交通管理系统设计的因素 (一)资金因素 因为空中交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可是,由于很多客观因素,使得我国的空中交通缺乏资金支持。就是因为缺乏资金支持,不仅无法发展空中交通的科技,同时还无法聘请专业的知道人员,这样也不利于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的建设以及完善。同时,也无法更好的缓解交通问题。 (二)技术因素 由于一些国家或者是地区由于技术不足,无法更好的发展空中交通。关键技术是发展空中交通的基础条件,也是促进空中交通发展的关键性条件。如果缺乏技术,就会使得空中交通网络构架缺乏科学性。同时,也会造成空中交通列车寿命短,并且很有可能会出现交通事故,从而给人力物力财力都带来巨大的损失。 四、促进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完善的方法 (一)更新空中交通管理理念 更新空中交通管理理念,预防空中交通可能出现的问题。可以很好地培养空中交通管理人员预防理念,并且可以让他们在空中交通施工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空中交通管理员要加强对于管理人员防范管理理念的培养,并且通过向每个员工发放防治管理制度手册,来让每个员工意识到防治管理的重要性。只有更好地培养了空中交通管理理念,这样也可以很好的应对突发事件,不仅可以很好的保障管理人员的生命安全,还可以更好地保障空中交通管理。 (二)完善空中交通管理体系 要想更好的促进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完善,就需要完善空中交通管理体系。空中交通管理者可以根据现展的要求,并且采纳工作人员的意见来完善管理体系。同时,空中交通管理者还要结合广大人民的要求和建议来不断完善管理体系。在空中交通施工过程中,通过及时的找出管理体系的缺陷,并且通过及时的改进来完善管理体系。只有具备了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才能为每一个工作人员提供一个更好的工作模板。 (三)创新交通管理方法 要想更好地促进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就必须创新交通管理方法。空中交通管理者可以通过创新管理方法,来形成自身的竞争力。同时,空中交通管理者还要听取企业管理人员的意见和企业基层工作人员的意见,不断的吸纳意见来创新问题防治管理方法。这样才能够摒弃传统方法而形成具有创造力的独特的管理方法,让他能够更好的提高空中交通管理水平,确保空中交通使用寿命。 (四)培养专业的空中交通管理人员 培养专业的空中交通管理人员才是解决空中交通控制施工管理的治本之策。空中交通管理者在聘请空中交通管理人员时,一定要选择具有专业性空中交通管理人员,同时,空中交通管理者可以通过开展培训课程来培养空中交通管理人员技能,以此来使得空中交通管理人员更具有专业性和技能性。专业的空中交通管理人员可以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防治管理策略,同时也可以更好的解决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提高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的完善,从而提高空中交通使用寿命。 五、总结 由于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过快,导致不少城市人口急剧增多,这在一方面加剧了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也导致了城市交通的拥挤,为了解决这个严肃的问题,我国发展交通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然而,又因为土地空地严重匮乏,所以发展空中交通是最好的方法。空中交通的发展可以缓解我国的城市交通问题,并且促进我国交通新发展。而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的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这就需要相关人员能够不断努力,从而促进我国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的运行。 作者:覃坤平 单位:中国民用航空中南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广西分局 空中交通管理论文:空中交通管理复杂性研究 摘要:当前我国的民航企业能够获取快速发展,航空交通的运输方式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不断增加,航空运输的方式当前已经是国内交通运输中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但是空中交通管理过程中存在很多阻碍,其复杂性的问题是其中需要重点解决的内容,因此需要深入研究空中交通管理的复杂性特点,提出针对性的缓解其复杂性的措施,由此促进空中交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空中交通管理;复杂性;民航企业 1空中交通管理的复杂性分析 1.1管理人员的复杂性 管理人员在工作中的主要技能是对管理效果造成严重影响的重要因素,管理人员需要具备相应的管理能力,需要分析管理人员是否具备对应的管理知识,分析管理人员是否受过专业培训,以上都是对交通管理造成质量影响的因素。其次需要分析管理人员能够在最佳的状态下参与到工作之中,以上管理素质都和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和上级部门的岗位分配的工作量有紧密联系,就空中管理的岗位需求来看,管理者需要保持良好的个人状态,首先需要充满工作的能量,一旦出现上级领导工作量安排过大的情况,需要对其进行适当调整,避免工作人员状态受到影响,空中交通管理者的情绪控制和保持的重要性很大,一旦其情绪处在低迷的状况,不利于其工作的正常进行。因此管理人员需要在工作中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情,避免出现疏忽。管理人员的心理素质对其工作的影响也很大,对其工作效率造成很大影响,例如,当一个人情绪十分低落或者心理素质较差的时候,其在空中管理的时候很容易受到自身情绪的不良掌控导致安全事故的产生。最后来分析管理者生理因素对其工作的影响,一旦管理者出现身体状况不良的情况,其工作效率势必会下降,相反来看,管理者身体状况良好的时候,其工作精力会更加充分,完成管理工作或者十分紧急的工作时,能够保持更高涨的热情。 1.2管理设备的复杂性 随着社会科技发展水平的提升,我国的航空交通管理设备发展速度很快,十分完善的设备填充使得我国的航空交通管理带来更多新鲜的内容,为航空管理工作带来管理便捷性的同时还带来很多障碍。由于行业自动化水平的提升,导致交通管理设备出现问题或者故障的时候处理难度很大,一旦设备出现了故障,会对我国空中管理的有关工作开展带来很大的阻碍,因此针对设备的维护的管理工作很重要,需要注重设备的维护和更换,除此之外,工作人员需要深入了解设备的基础性能和工作方式,熟练掌握好之后需要按照不同设备需求来选择适当的设备,由于设备的性能不同,因此其设备性能的表现方式不同,对我国空中交通管理工作的质量造成很大影响,复杂性很高。 1.3管制环境的复杂性 管理环境对于空中交通管理的工作影响也是十分复杂的,首先表现在,如果在夜间进行管理的话,需要在管理过程中需要照明设备的具体协调和操作,但由于很多照明设备的光亮度很强,如果工作人员长时间处在强光的状态下工作,对其视力会造成负面影响,由于设备观察的时候内外部环境之间的亮度差异性显著,针对重要环境实施的管理很可能出现不适应的情况,避免影响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其次还需分空中交通管理中的噪声因素,由于长期受到噪声因素的影响,人们的视力和听力会受到很大影响,就管理通话过程来看,管理人员之间的交流会受到很多大噪音的影响,长期工作下来,管理人员很容易出现头疼、眼花或者耳鸣等症状,对其健康造成负面影响,不利于空中交通管理工作的顺利完成。 2提升空中交通管理水平的措施 2.1落实空管安全责任 针对空中交通管理的安全性建设,需要针对当前的管理模式和管理优势进行发挥,对当前十分成功的管理经验进行借鉴,将“五严”作为具体的要求和管理原则来落实,按照“四不放过”原则针对违规或者交通管理的安全事故实施管制,同时实施责任追究制度,将安全责任进行落实,坚持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不断完善空中交通管理的有关安全法规和制度,将安全法规和责任制度进行落实,不断推动空中安全管理的系统性建设,空管的运行单位需要从上而下针对企业的安全责任制度进行落实,将具体的职业责任落实到具体的管理者身上。与此同时,还需要建立并健全空中安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具体的工作内容,确保人员、经费和设备和组织管理等不同层面的保障内容。 2.2大力推行空管安全管理体系 建立空中安全管理体系和体制的过程中需要将安全信息的管理作为具体的推动力,将风险管理作为管理的主要内容,将持续性提升空中安全管理的整体水平看作是发展的具体思路。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安全事件的资源系统或者主动报告系统进行推行,强化其整个管理工作中安全信息的采集和统计,分析等,同时需要开发出能够预警的功能,由此实现整个空中管理安全信息的自动化,建立起空中安全管理的数据分析和统计数据的专家系统,对不安全事件实施具体的分析,共同推进和加快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强化对安全信息的分析和利用,由此深入对不安全事件的调查,将具体的分析结论纳入到整个系统之中,确保其应用的深入性,使得安全信息能够在事故预防的过程当中发挥更大的优势,起到实际性的作用。最后需要完善风险的辨识能力,对风险评估和缓解系统进行完善,完善事故调查程序,分析不同类型安全事件的发生可能性特征,分析其造成的严重后果,由此制定出对应的举措。 2.3完善空管安全管理法规和标准 根据我国民航空中交通安全管理系统的整体发展来看,其发展阶段层次型变化,需要根据国际民航的最新标准和空中交通管理的安全审计需求等来设计并完善空管安全管理的法规和标准,针对相关的技术体系进行完善,确保安全问题的处理有法可依。 2.4健全并完善安全监督机制 通过建立和健全安全监督机制来正确反馈和评估空管安全管理体系效果,制定出具体的改进措施,同时还需完善安全责任制的考核和效能评估,对现场管理实施监控,避免管理漏洞。 作者:秦泽礼 单位:中国民用航空中南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广西分局 空中交通管理论文:空中交通管理因素与控制措施 现在空中交通已经取得了快速发展,空中交通中客运和货运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空中交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空中交通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和挑战。航班延误是空中运输经常会出现的问题,航班延误不仅给给乘客等带来不便,同时也给空中交通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麻烦。在航班延误这种情况下空中交通管理工作要做到位,认真分析这种情况下交通管理的各种因素,同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控制措施,使航班延误造成的不便降到最小。 1.空中交通管理概述 空中交通管理主要是为了保证空中交通的安全性和达到一定的经济性目标,充分利用信息和空间资源等对所管辖的空中交通活动进行控制、监视、协同等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空中交通管理从管理结构上看,主要包括空中交通管理者、管理活动、管理对象、管理目的等。空中交通管理者是交通管理的主体,其对整个空中交通起着管控作用,其在空中交通管理中所担负的具体职责是利用空中交通管理资源对空中交通管理中各个子系统的功能和动态等进行监视和控制,使整个空中交通管理工作有序进行。现代交通管理系统中空中交通管理多是整个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通过这个系统对整个空中交通管理来进行控制和采取决策。空中交通管理的对象是交通管理的客体,对其进行分类一般可以分为个体和群体。个体对象主要指空中交通活动的飞行速度、飞行高度、飞行位置等,群体对象则主要指空中交通活动中各个个体之间的交通关系。空中交通活动主要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利用一定的资源对空中交通活动进行监视、控制的动态过程。在空中交通管理活动中常用的技术手段有程序管制、人力管制、雷达管制等,这些技术手段在具体运用中相互配合,是一个整体性的关系。空中交通管理目的是保证和提高空中交通活动的经济性和安全性,为空中交通提供更好的保障。 2.航班延误中空中交通管理的因素 2.1分析环境因素 航班延误很多情况下都是由于空中飞行外部环境因素造成的,所以在航班延误的情况下,要在空中交通管理中对环境因素进行认真分析。首先需要分析航路空域环境状况,航路空域环境状况较为复杂,要对航线设置的合理性、空域管理等进行认真分析,如果有不恰当的地方,及时进行调整。另外是对空管中通信导航环境状况进行分析,通信导航在飞机飞行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飞机的方位确定等都离不开通信导航。同时通信导航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会经常出现信息失真或者通信中断的现象,对飞机飞行造成严重影响。还有就是天气状况,天气状况经常会造成飞机航班延误,并且天气状况极易造成空中交通事故,所以对天气状况应当进行认真分析。对飞机航班造成影响的多是一些极端天气,比如台风、暴雨、暴雪等,这样的天气状况对飞机飞行造成了严重干扰,对飞机飞行也带来更多安全隐患,容易造成飞机航班延误。这是在飞机航班延误的情况下,空中交通管理应该认真分析的因素。 2.2对乘客进行合理安置 当飞机航班出现延误的情况,空中交通管理应该对机场乘客进行合理安置。航班延误会对乘客原有的出行计划产生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乘客在情绪上会有一定的波动。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对乘客说明原因,并且满足乘客的合理要求,为乘客提高一些最基本的服务,在这同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航班延误的问题,使乘客能够顺利出行。 3.航班延误中空中交通管理的控制措施 3.1改进空中交通管理系统 航班延误的现象有时跟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的性能也有关系,如果空中交通管理体统存在缺陷或者有不完善的地方会容易出现航班延误的现象。所以有必要改进空中交通管理系统,使空中管理系统对空中交通发挥更好的作用。现在在空中管理系统中经常会运用到的是CDM系统,这种系统能够有效提高空中交通管理运行品质,同时能够加强与其他方面的配合,提高空中交通管理中资源配置的利用率,更有利于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共享。这个系统也可以成为机场流通管理的重要部分,CDM系统能够有效提高预测的准确性,为相关决策提供一些有效的参考。运用CDM系统还能够有效地提高机场运行决策效率,这个系统可以对飞机在飞行过程中飞行时间等进行一个预测,如果出现航班延迟等情况,CDM系统可以提前通报,这样相关部门就可以对飞机航班延迟情况进行及时安排,避免出现混乱现象。处理CDM系统之外,也可以采用其他系统,使空中交通管理更好进行。 3.2加强安全监察管理 在空中交通管理中安全监察管理是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其关系到飞机飞行安全,所以有必要加强安全监察管理。现在空中交通管理中存在对安全隐患认识不足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相关领导对这方面的工作不重视,对平时一些安全隐患没能进行及时处理,导致某些飞行安全事故的发生。所以要对安全监察工作有足够的重视。另外对违章行为要严加管理,在空中交通管理中容易出现一些人员违规操作,对这样的人员要进行惩处。另外还要加大力度落实安全责任制度,在空中交通管理中造成安全事故的人员要进行追责,同时也要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这也是对其他人的一个警醒。为了更好进行安全监察管理工作,要对空中交通管理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在工作人员头脑中形成安全第一的意识,通过专业的培训,使工作人员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业务素质得到提高。结束语空中交通管理在飞机飞行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空中交通管理中一些不当的措施也会使飞机出现航班延误的情况。所以需要对影响空中交通管理的因素进行认真分析,同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使空中交通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作者:吴汶岚 单位:中国民用航空华东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 空中交通管理论文:空中交通管理水平探析 1我国空中交通管理事业面临的创新挑战 我国在改革开放的宏观调控后,不断致力于完善民航空中管理系统的建设,并取得了极大的成效,保证了空中交通秩序的稳定。随着国家相关的空中交通管理部门在不同的省区管制中心内构建了自动化的处理系统,同时又在飞机上安装了警告装置,以便于在飞行出现冲突或是地高度时发出警报在近几年内利用了雷达技术进行管制上的集中规划,但是从现下的民航机场建设形势看,民航的相关管理机制仍然面临了新的挑战。首先,我国的民航事业是目前我国的新型结构产业,帮助实现一线城市与小型地域之间的频繁交流,支线机场能够带动民航实现飞速发展。但是,在细节上的安全处理还不够成熟,由于新开设的线路在开发时的连接不是很稳定,民航飞行的动作又是连续的,所以就存在着一些安全隐患问题,这些问题在管理系统中是无法完全做到预测的。因此,我国在空中交通的管理方面需要做到高度警惕,发挥出自身管理机制的潜在能力,提高相关管理工作的安全管理水平。其次,群众对于民航的机场飞行是否能够准点出发和到达有质疑,对于机上的服务优化素质也不是很满意,并且,在航班的一切任务布置之下,飞机有许多的任务积压,难以掌控单次的飞行旅程是否准点到达以及机上的服务质量。针对以上的情况,空中交通管理部门也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新颖的方案,来满足顾客的需求,促进空中交通管理事业的准点率的提高。 2如何提高空中交通管理水平的途径 2.1合理的制定出科学的航班时间安排表 在空中交通管制的细节上的各个环节中,航班准点的效率作为必要的指标,能够鉴定空中交通管制事业的水平。从上述的特征来看,实际的空中交通管理需要制定出科学的航班时间安排表格,并且结合细节中的路线跨越,来拓展航空的技术应用,提高航空运行通道的使用效率,从而满足了后期航班连续出行环境需求。只有不断的分析空中交通内的阶段性管理资料,才能够做到规划航班时间准确,辅助整体的民航事业稳定而长远的发展。在对航班时间安排表的科学拆解下,保证相关的机场出行动作,是符合科学的规划体系的,从而布置出正确的航班进港活动,提高空中交通管理水平的状态。 2.2合理的制定出应对各类突发状况的措施 变化多端的天气能够经常性的影响到航班的飞行活动,也是导致航班到达时间延误的主要原因,不停的冲击着相关的制定航班时间的部门,在技术冲击下,民航机场由于单个的飞机延误而导致后续的航班时间规划表格的安排全部打乱,使得航班的正点率降低,乘客也容易出现不满的情绪,导致整个交通的秩序管理受到不小的压力。为了有效的解决此类的问题隐患,相关的技术设计人员要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应急控制措施,以便于在空中交通管理事物中发挥中应有的作用,达到原有的航班准点控制的目标,实现整体航班时间富有弹性。在进行机制疏导的一系列过程中,民航飞机只要在此过程中接触到非人为的因素,便可以对民航飞机进行高层次的安全质量保护,有利于提高空中交通管理水平。 2.3主动的对雷达引导设备进行先进格式的研发 我国的民航事业在探索的技术方面不断的强化,并且研发创新的设备和相关的应用活动的频率逐渐增加,而在空中交通管理中,利用先进的雷达设备所能达到的成效最大,对于整个航空事业的管理控制的力度十分大,有效的将科学航空线路导入到民航的起飞架次和路线的追踪中,实现标准化的管理,优化航班的时刻校验工具,并不断的调整。在分析现阶段的民航事业内部情况后,我们发现,民航事业的内部在雷达装备的运用绩效上要维持足够的优越,塑造出细致的网络监控模型,有利于稳固当前的空中交通管理体系的科学技术含量,满足现实的顾客对航空事业发展的需求。 2.4要高度的结合民航机场的实际管理 在进行空中交通的管理时,要充分的对管理体系中的细节环节进行细化的协调。要想实现技术指标架构就要结合民航机场环境的实际情况,并进行同步的校验后,才能够清晰的梳理出管理制度内部的秩序隐患问题,与此同时,要对管理手段进行有效的创新,这样才能够应用新型的管理手段清除旧的民航事业归控原则,从而维持好相关的动力掌控力度创新,突破原有的空中交通事业管理水平的层面,满足实际顾客的需要。从目前的实际民航机场建设情况看,观察机场内部的管理状况,不断的协调处理民航机场内部的航班时间,以及相关的飞行路线,要结合相关的交通管理的规章制度,实现管理的规范化,降低内部细化事物,和实际的飞行疏通环节的矛盾。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科学有序的延展长时间的管理控制活动,达到实际的应对标准,提高民航内部的系统性能的速率。从我国现有的空中交通管理现状看,我国要想落实现代的管理机制,就要让相关的技术管理人员对空中交通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走上维护管理水平的道路, 3结束语 总而言之,本文主要是研究了提升空中交通管理水平的途径,但是从我国现阶段的现代化航空事业发展情况看,改革的成效仍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为了提高空中交通管理水平,相关的管理维护人员要备好相关的应急方案,不断的改进技术,为解决现阶段的空中交通隐患做出努力。 作者:尹凯 单位:民航华北空管局 空中交通管理论文:跑道入侵与空中交通管理影响因素分析 1跑道入侵的定义及危险等级 1.1跑道入侵的定义 跑道是飞机飞行和降落的基础设施和保障,在飞机进行起飞或降落的过程中,必须要保证跑道上空无一物,以免对飞机产生阻碍,而当跑道上出现可以影响飞机起飞或降落的人、物、车等,就可以被当做跑道入侵。一旦发生跑道入侵情况,飞机的安全性将会受到非常严重的影响。 1.2跑道入侵的危险等级 跑道入侵的危险等级可以被划分为四级:第一级,危害最为严重的等级,在这个等级中,一定会发生飞机安全事故,几乎无法采取有效地避免措施,工作人员只能尽全力将产生的影响降低;第二级,危害比较严重,飞机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比较大,同时,间隔也会减少,当此等级的跑道入侵发生之后,工作人员会尽力的降低飞机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一般来说,会采取一些应急措施;第三级;危害比较小,飞机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比较低,对于此等级的跑道入侵,工作人员可以妥善的解决,几乎将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降至为零;第四级,不会产生任何危害,飞机也不会发生安全事故,跑道上的障碍物对飞机所产生的影响比较轻。 2跑道入侵的空中交通管理影响因素 2.1人员因素 人员因素中的人员包括管制人员及飞行员,管制人员与飞行员在进行交流时,交流用语是非常规范的,一般来说,当管制人员发出具体的指令时,飞行员会针对具体的指令,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回复。对于管制人员发出的一些特殊指令,要求飞行员必须要及时的重复一遍,然而在实际飞机飞行的过程中,很少有飞行员会重复指令,这样一来,管制人员就无法确定飞行员是否已经完全的接收到了特殊指令,进而导致跑道入侵事故的发生。 2.2通信因素 管制人员在向飞行员发送指令时,所依赖的设备为无线电信号,无线电信号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进而产生不稳定的问题,这样一来,当管制人员发送指令时,飞行员无法及时的接收指令,这也会增大跑道入侵事故发生的可能。 2.3其他因素 上面的两个因素为主要的影响因素,在空中交通管理中,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也会引起跑道入侵事故的发生,比如管制人员之间的协调不顺畅因素、航空器的因素等,另外,管制人员自身专业素质因素的影响也比较大。 3防止跑道入侵的空中交通管理措施 3.1应用先进的技术设备 管制人员在开展空中交通管理工作时,需要在塔台控制室中进行,管制人员工作的开展依赖于大量的设备,其中通信设备对预防跑道入侵事故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管制人员的通信设备要采取十分先进的设备,以便于保证管制人员与各方沟通的实时性。同时,塔台控制室中还要应用高度自动化的计算机系统,防止跑道入侵的发生。 3.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在整个机场中,比较容易发生跑到入侵的区域主要有跑道区域、航空器区域以及车辆等运行区域,其中,跑道区域发生跑到入侵事故的概率最高,在此区域,要设立完善的基础设施,并保证基础设施建设的规范化,从而有效地避免跑道入侵的发生。同时,在跑道区域要设置隔离栏,对于靠近跑道区域的人、车、物等,管制人员要及时的制止,除非是经过许可的可以通过。通过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管制人员的管理与控制工作效果得到了有效的提升,防止了跑道入侵事故的发生。 3.3提升管制员的专业素质 在导致跑道入侵事故发生的原因中,管制人员的专业知识影响比较大,管理人员在进行管理和控制时,即使是发生微小的失误和偏差,都有可能导致跑道入侵的发生,而之所以会产生失误和偏差,最主要的因素还是管制人员的责任意识淡薄,缺乏安全意识。因此,要加强对管制人员的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专业知识及责任意识、安全意识,通过科学的培训,有效的提升管制人员的专业素质及责任意识,进而保证管理与控制工作的有效性,保证航空安全。 4结论 跑道入侵对飞机的起飞或降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入侵的程度不同,所产生的危险等级也不相同,但无论是何种等级的跑道入侵,都会对航空安全带来严重的影响。空中交通管理工作的开展有助于保证航空的正常运行,不过,由于人员因素、通信因素等因素的影响,管理工作存在着不足之处,导致跑道入侵的发生,针对影响因素,有效的加强空中交通管理工作,进而最大程度的降低跑道入侵的发生,保证航空安全,促进民航更快更好的发展。 作者:李正宇 单位:民航西南空中交通管理局云南分局 空中交通管理论文:人工智能技术在空中交通管理中的应用 1人工智能技术概述阐述 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概念也可以简单的称之为机器智能,是通过计算机操控技术对一整套的系统进行合理的控制,将众多的理念融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提升某项领域的技术。如果单单从计算机领域去理解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则是主要依靠科学的手段对某项技术或者某个系统进行电脑控制,将人造机器进行智能控制,达到人们想要的技术水平。通过智能水平按照时能技术手段进行控制,这样能够使得机器或者系统按照人们智能活动的能力,从而延伸人们智能的一门科学。 2空中交通管理人工智能系统构成简述 在空中交通管理中,通过合理的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有效的帮助科学家建立一套完整的人工智能辅助系统,建立新的空中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空中的空间利用效率,特别是在新兴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在空中交通管理技术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拓展空中交通管理模式,并提高空中交通管理水平,使得空中交通合理、安全、有序的进行工作,有助于空中交通飞行冲突的解决。空中交通管理的核心就是帮助科学合理安排空中的交通流量。空中交通管理通过人工智能辅助系统能够实现空中模块之间系统的实施,这样有利于帮助空中飞行相互辅助,最终形成智能飞行流量管理、智能冲突探测和解脱模块系统,这样能够在有效的时间内向空中管理员提供有效的解决措施,辅助空中飞行任务的顺利完成,有效的减轻空中管理员的工作负担。经过长时间的实验,能够有效的提高空中管理的质量的同时提升了空中飞行的安全性和有序性。 3空中交通管理人工智能辅助系统的实现方式 3.1飞行流量管理辅助决策的实现 在我国专家学者的努力研究下,人工智能这项技术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发展,从理论、专家研究、语言等众多的项目展开研究,不断的扩展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的范围,使得人工智能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飞行管理方面,飞行流量管理系统应该通过辅助决策系统相结合,构成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系统的飞行流量管理模块,避免飞行流量的冲突。随着我国计算机行业的快速发展,这就进一步的为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了技术支持,有利于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能够使得人工智能技术为空中交通管理提供有效的帮助。同时,建立准确客观的飞行流量管理数据库是非常重要的,这样能够保持原始数据的可靠性,因为它能够直接影响到辅助决策的有效性,能够保证空中交通依据数据库的准确信息,合理的安排飞行路线,这样有效地提高了空中空间的利用效率,提高了飞行的安全性。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合理的安排飞机的飞行时间,合理的列出飞行冲突时间和地点,这样能够有效地避免出现空中交通堵塞的现象。同时,空中管理员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航空的航班时间做出调整,确保航空通道的畅通无阻。 3.2飞行冲突探测与解脱辅助决策的实现 航空飞行的速度是比较快的,但是在安全上还需要我国相关部门进行严格的侦测,在航空技术的基础上,利用人工智能手段,对飞行冲突进行检测,这样能够最大限度的避免在空中出现两机相撞的事件。这需要在空中交通管理员进行检测的基础上,通过飞行冲突检测和解脱辅助决策两种方案进行帮助空中管理员工作,及时地找出空中飞行过程中的不足,通过采取相对应的措施提升飞行的安全。这两个方面主要是将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应用到飞行当中,将空中航空器进行评估工作,制定合理的方案设计避撞方案,加强管理力度,提升我国航空检测技术,帮助航空交通管理工作高效的运行。从以往的空中交通管理的相关资料来看,在空中交通管理中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引起了我国的足够重视,在实践的过程中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就,在人工技术中的人工网络管理以及飞行间隔控制技术、飞行冲突智能调配等方面都对空中交通管理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所以,将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到空中交通管理中,建立一套完整的人工智能空中交通管理辅助系统,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这样才能够使我国空中交通业更加繁荣昌盛。人工智能技术保证了系统推理的有效性,管制人员需要在平时做好知识库系统的更新和维护,保证系统推理的有效性,顺利的进行飞机航班的排序工作。 4结束语 人工智能技术在空中交通管理中的应用,能够帮助空中交通管理高效有序的进行工作,最大限度地提升空中领域的利用效率,随着我国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运用领域的不断拓展,人工智能将在今后的众多领域得到运用,以提高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加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作者:唐新春 单位:中国民用航空 空中交通管理论文:空中交通管理自动化集成系统研究 一、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的现状分析 目前,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分为三个方面,分别为空中交通控制、空中交通容量和流量管理、空域管理,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的作用是为空中交通提供实时的服务,防止发生任何冲突和解决任何问题,以此保证空中交通的安全。现有的空中交通管理系统通常是由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每一个部门的主要任务就是当飞机获准进入之后,投入最大数量的人员和能力实施监控与管理,以此保证空中交通运行条件处于绝对安全的状态。作为空中交通管制员,其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保证空中交通的安全,防止出现任何问题和冲突。但是,空中交通系统的规模在不断的扩大,其管理也呈多元化、复杂化方向发展,空中管制员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显著的增加,不能够有效的保证空中交通的绝对安全。因此,亟需一整套完善的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实现对空中交通系统的管理。 二、基于空中交通管理自动化集成系统的设计 1空中交通管理自动化集成系统的设计原则 空中交通管理自动化集成系统的设计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安全性,首先应该保证空中交通管理自动化集成系统的安全性,防止出现非法授权操作,实现对系统技术维护管理席位、飞行计划席位、管制系统的绝对控制,同时还应该创建完善的数据备份以及恢复机制;(2)易操作性,采用三大区管理风格的人机界面,这种人性化的设计方式便于进行人机对话和操作管理,便于交通管制员以及维护人员进行系统的操作以及维护;(3)先进性,空中交通管理自动化集成系统应该尽可能多的采用国际先进、成熟的空中管理技术,以此满足空中管理的现在以及未来的发展需求;(4)高性能,系统应该采用性能与功能都非常强大的软硬件,保证系统能够全天24小时的可靠、稳定的运行;(5)可维护性,重视集成系统的关键部位,尤其是对于影响系统全局的重要部分,必须重视该部分的可靠性以及维护性设计,通过检测发现系统出现故障时,通过维修或者更换的方式进行维修,以此保证系统能够正常稳定的运行,同时延长系统的使用寿命;(6)可扩展性,系统设计采用分布式体系结构,预留了许多系统扩充的空闲资源,便于对系统的升级与优化,同时使集成系统具有非常好的开放性。 2空中交通管理自动化集成系统的设计 2.1数据库设计。数据库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日志表(Log),保存日志的基本信息;(2)外部接口表(Interface)保存外部接口的基本信息;(3)系统进程表(SystemProcess),保存系统进程的基本信息;(4)系统硬件表(SystemHardwar),保存系统硬件的基本信息;(5)告警参数表(WarningParameter),保存告警参数的基本信息;(6)数据回放表(FlightFlow),保存数据回放的基本信息;(7)飞行流量表(FlightFlow),保存飞行流量的基本信息;(8)适应性数据表(BasicData),保存适应性数据的基本信息;(9)长期飞行计划表,保存长期飞行计划的基本信息;(10)告警表(Warnin),保存告警的基本信息;(11)基本图层表(BasicLayer),保存基本图层的基本信息;(12)标牌表(Tag),保存标牌的基本信息;(13)目标航迹表(Track),保存目标航迹的基本信息;(14)飞行电报表(AFTN),保存飞行电报的基本信息;(15)飞行计划表(FlightPlan),保存飞信计划的基本信息。 2.2功能模块的设计。基于空中交通管理自动化集成系统的功能模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管制席位子系统的设计,该系统的用于为空中交通管制员,根据岗位的不同,可以将空中交通管制员飞卫站调管制员、区管管制员、进近管制员、塔台管制员等,不同岗位管制员的职能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自动化功能的需求也不尽相同,根据管制岗位的不同,该系统的管制席位包括站调计划席位、塔台管制席位、进近管制席位、区域管制席位,这些席位由相应的空中交通管制员进行操作,并实现对空中交通飞行数据进行处理,对交通态势进行监控;(2)网络子系统的设计,网络子系统是空中交通管理自动化集成系统的数据传输通道,网络子系统内部包括数据记录回放子系统、监视数据前置处理机、飞行数据处理机、监视数据处理机以及各管制席位,采用三网运行的方式,即LAN-A、LAN-B、LAN-C,以此保证数据传输的高效性与可靠性;(3)数据处理子系统的设计,数据处理子系统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直通雷达数据处理,由一台高档服务器组成直通雷达数据处理机,其作用是实现对直通雷达数据的分析与处理;飞行数据处理,由两台飞行数据处理机组成飞行数据处理设备,主要用于飞行计划冲突探测、飞行计划生命周期管理、飞行计划等数据的分析与处理;监视数据处理,由两台监视数据处理机组成监视数据处理设备,主要用于飞行计划、雷达数据、各种告警数据的分析与处理;(4)信息引接子系统的设计,由数据通信处理设备与监视数据前置处理设备构成信息引接子系统,数据通信处理设备主要是实现对飞行数据以及其他数据的引接以及处理,监视数据前置处理设备主要是实现对雷达数据的处理。 三、结语 目前,空中交通行业对管理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证空中交通能够安全、稳定以及高效的运行,就应该设计一套完善的基于空中交通自动化的集成系统,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空中交通行业的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作者:张祝杆 单位:云南省民航云南空管分局
科技期刊论文:科技期刊的定义与特征 党的的胜利召开,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世界发展史已证明:科技创新在哪里兴起,发展动力就在哪里迸发,经济竞争力就转向哪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所取得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也再一次证明了技术创新、学术研究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5年来,我国科技事业成绩辉煌,但也存在许多不足,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其中学术失信问题尤为突出。学术失信问题的存在,既消解了人们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践踏了公平竞争的学术规则,又损害了中国科技界的国际声誉。“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创新成果交流传播的重要载体、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园地”的科技期刊,有责任有义务发挥其在坚守学术诚信中的作用,营造技术创新、学术研究诚信的氛围,促进科技发展。 1科技期刊的定义和特征 对于科技期刊,《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中是这样表述的:“具有固定刊名、刊期、年卷或年月顺序编号、印刷成册、以报道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的连续出版物。”360百科是这样介绍的:“科技期刊是一种发表自然科学及技术的杂志,其主要特征有:连续性、时效性、创新性、渗透性等。”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期刊是报道科学技术的重要载体,是、交流、转化科技成果的主要平台,一定要坚守学术诚信,促进科技发展。 2学术诚信的重要性 何为学术诚信,笔者从网上进行搜索,发现《研究生学术诚信建设的必要性》一文中是这样阐释的:“关于学术诚信的定义,根据美国学术诚信研究中心的表述,学术诚信是指诚实、信任、公平、尊敬与责任。立足于我国的道德传统,学术诚信则是要求在学术领域里进行学术探讨研究、学习学术成果以及从事其他学术行为时,必须具有诚和信的道德和行为准则。诚,即诚实不欺,要求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客观现实,不伪造,不弄虚作假。信,即讲信用,不虚伪。信在学术中则体现为严谨和负责。”诚信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准则,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就很难发展。做人要有诚信,搞学术更要讲诚信。近年来不少专家、学者都对学术诚信的重要性进行过阐述,笔者归纳后认为,学术诚信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第一,学术诚信是科技发展的基石;第二,学术诚信是学风建设的关键;第三,学术诚信对提升我国科技创新水平、培养科技人才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我国学术诚信建设刻不容缓。 3学术不端的危害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常以“学术不端行为”来概括学术诚信方面出现的问题。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2007年1月的《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中有明确的阐述,即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的各种造假、抄袭、剽窃和其他违背科学共同体惯例的行为。美国联邦政府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定义是:违背研究诚信的研究活动,通常包括对研究成果的捏造、篡改和剽窃,除此之外还包括严重背离科学界普遍认同的其他行为,都是学术不端行为。学术不端的危害很大,不仅导致学术研究的低水平重复,使原创性的研究成果乏善可陈,浪费了有限的经费,糟蹋了宝贵的资源;而且败坏了社会风气,扼杀了学术公信力,消解了年轻一代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理事长朱邦芬在第十三届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上就学术不端问题做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维护科研诚信是科技期刊的神圣使命和职责》的报告,在报告中他罗列了学术造假的5条罪状:第一条是“谋财害命”,第二条是“逆向淘汰”,第三条是“祸害学生”,第四条是“亡科学”,第五条是“亡天下”。笔者认为,学术不端所造成的危害,除了朱理事长所谈的5条罪状外,对科技期刊的危害也很大。由于科技期刊所发表的论文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有些人为了工作考核、职称评定、评优晋级等进行论文造假,或剽窃他人研究成果,假借他人观点,弄虚作假,杜撰论文;或论文抄袭,一文多发;或花钱找人。这种学术不端行为不仅使社会上滋生出论文和论文造假的诸多中介机构,而且导致山寨版的科技期刊横行。这些中介机构和山寨版期刊,打着正式期刊的名号,到处招摇撞骗,既坑害了作者,玷污了科学的严谨性,也扰乱了科技期刊的正常发展。近年来,不少科技期刊因为中介机构、山寨版期刊乱收、高收版面费或只收费不刊发的行为,声誉受到影响,作者有好论文都不敢投于期刊社;有些期刊因山寨版违规受到牵连被行政部门处罚。更为可悲的是,不少科技期刊因为山寨版的存在,不得不更改刊名,不得不弃用电子邮箱这一现代化的收稿途径。 科技期刊论文:科技期刊研究热点与网络关注热点对比 科技期刊是科学知识传播的媒介与载体,不仅展示了专业领域的研究成果,还在宣传科学技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但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阅读习惯和信息检索途径逐渐改变,传统科技期刊的发行方式受到质疑,发行量逐年下降。与传统科技期刊的发行方式相比,网络媒体出版具有时滞短、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在满足读者猎奇阅读心理的同时,也适应了时展的需求。也正因如此,各界普遍认为传统科技期刊可以通过新媒体和数字出版实现传播途径的转变,解决当前的生存困境。这是帮助传统科技期刊实现网络信息化转型的一种方法,有助于提高传统科技期刊内容的传播时效。传统科技期刊作者群体稳定、审稿流程严格,传播内容具有网络媒体无法取代的科学性和创新性,这是科技期刊的主要竞争力和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根本。目前,从传播内容时效性角度比较科技期刊和网络媒体的研究鲜有文献报道。因此,本文以《中国卫生政策研究》为例,采用文献计量学和网络计量学方法,对比期刊研究热点与网络关注热点出现的时间顺序及差异,从传播内容视角探讨传统科技期刊发展的途径。 1数据来源与方法 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为数据来源,采用关键词词频分析法分析《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1—2016年的研究热点。在统计关键词时,剔除“影响因素”“启示”“措施”“政策”“现状”“满意度”等非实质性词语,合并内容相同的关键词,如将“基本药物”“基本药物制度”“国家基本药物”等统一归纳为“基本药物”。为消除各年度出刊文献数不同带来的偏倚,笔者将关键词词频定义为关键词出现次数占当年总文献数的比例,最终统计出2011—2016年各年度关键词词频最高的5个关键词,代表《中国卫生政策研究》的研究热点。以2011—2016年的百度指数为测量指标,采用网络计量学方法,分析《中国卫生政策研究》中研究热点的网络关注度。网络关注度是指网络用户对某一类信息的访问量和关注程度,以关键词为统计对象,计算每个关键词的搜索频次加权,即用户在搜索引擎中查询某一事件的次数越多,该事件的网络关注度越高。百度指数是以百度海量网络用户的行为数据为基础的数据分享平台,可以通过搜索引擎的大数据查询网络关注度,并较为客观地计算出某一关键词随时间变化的社会关注程度以及网络用户的兴趣和需求。该指标已广泛应用于经济、旅游和传媒等领域,在期刊研究方面也有一些尝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将收集到的关键词词频和百度指数相关数据进行汇总,分析《中国卫生政策研究》的研究热点和网络关注热点出现的时间顺序,探讨传统科技期刊发展的优势和途径。 2结果 2.1研究热点 2011—2016年,《中国卫生政策研究》共发表文献1325篇,平均每年221篇,各年度排名前5位的高频关键词词频分布在2.10%~8.06%之间。其中,“公立医院”“基本药物”和“医疗保险”是《中国卫生政策研究》近6年的研究热点,多次成为排名前5位的高频关键词。而“家庭医生”“全民健康”“医师多点执业”“社会办医”“全球卫生”等也成为《中国卫生政策研究》近3年的热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卫生政策研究的发展趋势。 2.2研究热点的网络关注度 逐一检索《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1—2016年研究热点对应的百度指标,根据网络用户对这些关键词的关注情况,判断期刊研究热点和网络关注热点出现的先后顺序,其时间差异情况见表2。其中,“基本药物”“公立医院”“社区卫生服务”“医疗改革”“全民健康”“医师多点执业”以及“家庭医生”在期刊研究热点中出现的时间比网络关注热点出现的时间早;而“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医疗”“社会办医”以及“分级诊疗”成为期刊研究热点的时间与网络热点关注的时间基本一致。但“卫生人力”和“全球卫生”两个期刊研究热点的网络关注度过低,无法获得百度指数。根据网络关注度的波动特点,以关键词在各年度中百度指数的最高值为准,绘制期刊研究热点和网络关注热点的时间对比图。以“基本药物”为例,早在2011年《中国卫生政策研究》就已经开始关注基本药物的问题,到2012年达到峰值,随后呈下降趋势。但是,网络用户对基本药物的普遍关注是从2015年开始的,2016年又出现大幅上升。由此可见,《中国卫生政策研究》对“基本药物”的关注时间早于网络。再如,“医疗改革”于2012年成为《中国卫生政策研究》的关注热点,但直到2015年网络的关注峰值才出现。这说明《中国卫生政策研究》对“医疗改革”的关注也早于网络,对网络关注热点具有引导和规范作用。但《中国卫生政策研究》并不是对所有研究热点的关注时间都比网络关注时间早,如“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医疗”等高频关键词的出现时间就和网络关注时间持平。“医疗保险”在2011—2016年期间多次成为《中国卫生政策研究》的研究热点,同时它也是这期间网络用户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两者的关注时间无明显差异;“社会办医”于2015年成为《中国卫生政策研究》的前5位高频关键词,其百度指数也在同期出现峰值,这说明“社会办医”的期刊研究热点出现时间和网络关注时间一致。 3结论与启示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的研究热点相对稳定,但同时具有灵活性,与医疗卫生政策改革发展的趋势基本一致。从关键词词频分析来看,“公立医院”“基本药物”和“医疗保险”为《中国卫生政策研究》图4《中国卫生政策研究》与百度搜索对“社会办医”的关注对比2011—2016年常见的前5位高频关键词,基本代表了我国卫生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也充分反映了《中国卫生政策研究》的办刊宗旨。同时,“家庭医生”“社会办医”“全球卫生”“分级诊疗”等虽然出现的次数不多,但也是近几年新出台的医疗卫生政策,间接反映了我国卫生政策学科的发展趋势,有助于提高相关研究者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以《中国卫生政策研究》为例,大部分期刊热点的出现时间早于网络关注高峰时间。本研究结果显示,2011—2016年《中国卫生政策研究》前5位高频关键词的出现时间多早于百度搜索引擎统计的网络关注高峰时间,其原因可能在于卫生政策学科的特殊性。自2009年以来,我国进入深化医疗体制改革阶段,卫生政策不断更新。同时,因为医疗卫生领域信息高度不对称,普通网络用户对医疗卫生领域的专业政策了解不足,而该领域的研究者可以更早地接触到新的政策内容,及时将相关研究发表在科技期刊上。《中国卫生政策研究》的专业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科技期刊的普遍性。大多数科技期刊的作者是某一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或工作者,他们比普通网络用户具有更加敏锐的学术洞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这是期刊研究热点的出现时间早于网络关注时间的根本原因。也正因如此,科技期刊比普通网络媒体更早地发现该专业领域内的热点问题,并引领、指导大众关注这些问题。这其实就是科技期刊的根本使命和义务,也将帮助科技期刊在网络信息时代争得一席之地。科技期刊编辑部应积极捕获专业研究热点并缩短出版时滞。《中国卫生政策研究》围绕办刊宗旨持续关注时政热点,与时俱进、及时更新研究内容的选题策划方式具有一定借鉴意义。虽然科技期刊的作者群具有专业敏感性,但并不代表每位作者都能够紧抓研究热点。科技期刊编辑部应在策划、选稿中严格把关,主动筛选具有内容优势的文章,全面提升期刊影响力。本研究结果也显示,《中国卫生政策研究》中部分高频关键词的出现时间与网络关注高峰时间一致,这就要求科技期刊编辑加快优秀文章的发表进程,缩短文献出刊前的滞留时间,强化科技期刊的网络信息引领作用。毋庸置疑,网络信息时代给传统科技期刊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改变传统科技期刊的传播方式、实现期刊的数字化转型是国内外学者普遍认可的解决方案。但本研究结果提示,期刊研究热点的出现时间多早于网络关注高峰的出现时间,因此,积极捕获热点问题、缩短出版时限可以帮助传统科技期刊在信息浪潮下实现转型。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仅以《中国卫生政策研究》为例进行期刊与网络关注热点的时序分析,研究结论外推性受限;同时,网络关注度的数据仅来自于百度,尽管百度是国内主要的搜索引擎,且样本量在数十亿以上,但仍可能存在统计偏倚。下一步应针对上述不足开展研究。 科技期刊论文:科技期刊PDCA循环法 根据上述问题分析,科技期刊质量管理既包括对编辑部工作的管理,也包括对编辑人员的管理;既包括对工作流程的管理,也包括对编辑工作各个层面的管理。汪玲,夏黎明,汪晓等人认为,科技期刊工作的全面质量管理包括全面期刊工作的各个方面、全程整个编辑工作流程的各个环节和全员所有参与期刊工作的人员及工作对象的质量管理。本文对编辑工作全过程引进PDCA循环法进行管理,即把PDCA循环法中的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各个阶段分别对应编辑工作中的选题策划、编辑加工、审定发稿及发稿后的编辑处理工作,螺旋流动上升,以期对期刊全面质量管理提出建议,使期刊迈上新台阶。PDCA循环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所提出的,它诠释了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使我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程序更加条理化、系统化、图像化和科学化。这个程序的全部过程,即对某项工作的质量管理进行制订计划和组织实施、实现目标总结的过程,这个过程为一个不停顿的周而复始的运转的过程。PDCA循环是爬楼梯上升式的循环,每转动一周,质量就提高一步,只有在日积月累的渐进改善中,才可能会有质的飞跃,才可能进一步完善每一项工作,直接影响着一个组织发展与进步,即原地踏步还是持续进步(如图1所示)。对于管理者来说,为了提高产品质量,首先要提出一个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有个计划(P);计划制定之后,就要按照计划实施具体步骤(D);当完成这些工作以后要进行检查(C),看是否实现了预期目标;通过检查找出问题和原因;最后就要进行处理,将经验和教训制订成标准、形成制度(A)。在期刊编辑管理工作中我们全面引进、试行PD-CA循环法。从选题策划、组稿、审读、审改、审定、编辑加工、校样处理、刊发、总结等期刊工作的总体流程进行分析、检查、总结及改进。实践证明,采用PDCA循环法能有效地达到管理期刊质量的预期目标。 期刊编辑管理工作中PDCA循环法的四个阶段:P(计划PLAN):编辑工作中的选题策划环节D(实施DO):编辑加工、校对、出版环节C(检查CHECK):审定发稿、评估结果环节,总结本循环工作中存在的问题A(处理ACT):提出改进意见环节,为下一期循环提供改进和标准化推广建议 (一)计划阶段 这个阶段是PDCA循环法管理程序的起点和依据。应在新年度来临之前,时间上应与上一年度最后一期期刊共同进行。依据上年度的总结和提出的意见建议,并有针对性地制定本年度期刊的栏目策划、选题、组稿等工作。具体到栏目名称、实施负责人及完成时限等。以《财经理论研究》为例,我们除加强宣传外,还组织每位编辑学习同类优秀期刊,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特点,创建特色栏目“区域经济”与“丝路经济”。拟定组稿计划,一方面约请知名专家撰稿,稿酬从优,另一方面不拘泥于高职称、高学历,以稿件质量为选稿标准,多方吸引优秀稿件。通过PDCA循环管理法策划、选题、组织优秀稿件,办出刊物特色。根据《财经理论研究》期刊的特点,我们努力办好财经理论方面的研究,突出刊物的理论性与专业性特色。我们除了向专家约稿外还在网页上刊登《征稿启事》,不但扩大了期刊的影响力,还保障了一定数量的稿源。通过实施PDCA循环法管理程序在每一次循环组稿过程中有效地提高了来稿的质量及数量。 (二)实施阶段 这个阶段是建立PDCA循环法管理程序的实质和核心阶段。需要将计划阶段的目标具体化,责任化。建立质量管理负责人及质量保证体系,把完成目标任务的时间、要求及改进目标等落实到责任人身上。指定专职编辑、责任编辑和执行编辑等负责刊物的具体实施。首先依据计划阶段的组稿情况选择稿件,再依据统一编排规范编排稿件,并设立审读制度,严把稿件编排质量关,建立健全期刊全面质量管理保证体系。无论是科技期刊还是一般期刊,都存在出版工作环节多,工序复杂等特点,这些特点又无形中就增加了全面质量管理的难度。因此我们从人员质量、工作质量、产品质量几个方面入手细分全面质量管理工作,降低难度[5]。人员质量:重视对编辑人员质量管理的教育,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定期召开编辑业务学习会,加强每位编辑人员的主人翁意识,从自身做起,积极主动参加相关业务培训,要求规范编校标准,不断提高编辑人员的业务水平。工作质量:主要从编辑编校工作与工作方法方面入手,狠抓关键环节和工序。定期召开编委会议,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专门设立审读室,强调加强文章的审阅工作,多层次把关,将期刊质量做到最好。产品质量:主要从设计质量、纸张质量及印装质量等方面着手,把好形成成品的重要环节。作为经济管理类学科期刊,几乎每篇论文中均有图和表,还有很多公式,因此狠抓图表质量是把好产品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财经理论研究》每期内页图表近100项,每张图表的处理都要求精益求精,一些作者提供的图表经过排版,放大以后像素会降低,缺乏清晰度难以达到满意效果,无法使用,这就需要编辑人员对其进行再加工工作,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积极探索解决方案,对编辑人员进行培训,掌握图表的排版业务,最终实现了适合本刊特色的,较为完善的图表纠错、排版工作流程,既提高了图表质量,又节省了时间和排版费用。 (三)检查阶段 这个阶段是建立PDCA循环法管理程序的关键和保障阶段,即检查计划的实际执行情况。为保证期刊的质量,就必须对刊物整个出版过程进行全程监控,不仅要检查组稿、选稿的恰当与否,还要检查编辑工作中的编校全过程,并将检查制度化、规范化。孟子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做人如此,更何况一个编辑出版部门,一定要将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必须严格坚持《期刊出版管理规定》、“三审制”等相关规章制度。 (四)处理阶段 这个阶段是建立PDCA循环法管理的总结和升华部分。在总结这个出版周期里的各个环节中的成功经验,制定标准,形成相关文字内容,为下一个出版周期提供好的经验。以《财经理论研究》为例,在纸刊出版后,编辑部主任组织全体编辑及编审人员召开学习讨论会,总结前3个阶段的工作,分析刊物质量、考核栏目建设情况以及优秀论文的转载率等,找出问题、明确责任、提出改进措施。 科技期刊论文: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平台运用问题 (一)微信定位和功能的变化问题 微信公众号分为订阅号和服务号两种,其功能和侧重点略有不同,订阅号出现在微信的订阅号文件夹中,有新消息时,不会即时的消息提醒,订阅号每天(24小时内)可以发送1条群发消息。需要自主性的选择查看,服务号有即时的消息提醒,出现在通讯录中,服务号1个月(30天)内仅可以发送4条群发消息。科技期刊可以根据需求选择不同的公众号,订阅号能够更多地分享论文信息、行业资讯等,服务号可以提供稿件录取通知。版面费缴纳情况等。 (二)新技术的学习问题 要把期刊的微信公众号界面做得更加友好,编辑也需要在这下功夫,让用户在进入公众号后,方便快捷的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在信息的推送处理上,编辑也需要多学习信息编排、图文处理的技巧,让界面简洁易懂。微信公众平台具有用户数据的统计功能,方便地获取一些重要的数据指标,包括用户分析、图文分析、消息分析、接口分析等。编辑利用这些数据,能够分析用户增长情况,得到订阅用户的年龄、性别、地域等情况,可以知道论文的浏览量、检索量、下载量等基本情况,根据数据所得的基础数据,及时调整公众号的推送消息。 (三)微信公众号的推广 公众号的内容充实后要进行推广宣传,可以通过杂志、员工、活动推广,但最有效的渠道应该是用户分享,用户能“分享”到自己的微信、朋友圈、QQ上。利用公众号强大的信息功能,通过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向读者提供无法呈现于纸媒的信息,也能推送期刊的各种资讯,吸引用户的阅读点赞和转载,从而吸引新的用户关注,连锁效应会拥有越来越多的粉丝,从而提高期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15]。 (四)信息推送的问题 编辑需要把握好推送的内容,是读者需要的,有一些订阅号每天都推送编排的多条图文消息,但创新的东西很少,甚至有些还存在一些错误。编辑需要根据用户属性,编发用户真正需要的内容,如不符合期刊性质,即使再吸引眼球也不能发。 科技期刊论文:科技期刊开通微信公众平台的优势 一、引言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是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新媒体的传播技术推动科技期刊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使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而移动阅读成为人们手机上网的首要用途,学术期刊想要快速跻身于移动阅读行列,以此拓展期刊影响力,就需要运用手机微信公众号。微信的活跃用户已达8.06亿,超过九成的用户每天都会使用微信,55%的用户每天使用微信的时间超过1小时。2012,微信推出公众号服务,目前为止已有1777万各账号,覆盖了全球200多个国家,涉及20种语言,微信公众号具有操作便捷、推送内容丰富、信息交流高效等优点,而学术期刊公众号具有稿件查询、内容传播、信息、读编交流等功能。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传统媒体受到较大的冲击。在今天的新媒体、微传播时代,利用自身优势,构建“科技期刊、杂志网站、微信公众平台”三位一体的新出版模式,扩展期刊外延。微信公众平台具有传播速度快,成本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等优点。学术期刊开通微信公众平台的主要目标是扩大期刊的影响力,期刊的用户包括专家、作者、投稿者能更方便的审阅、查阅期刊文章,通过对已经开通微信公众号的科技期刊参考研究,学习借鉴,开发出适合本期刊的微信公众平台。 二、科技期刊开通微信公众平台的优势 (一)用户操作的便捷性 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的用户,不需要另外下载手机客户端,只需要打开手机微信,就能方便的查询到论文录取情况,浏览杂志全文及目录,根据关键词检索所需要的文章,根据用户需要查看期刊介绍。投稿指南等文件。省去过去的许多中间环节,同时节省了用户和编辑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加快稿件接收进度 简化与编辑部的沟通程序,利用微信主动精准推送各种咨询和通知,有效利用的用户的碎片化时间,同时达到传播的目的。最重要的是作者群、读者群、审稿专家群与期刊的日常工作关系非常密切,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展开相关群体的互动和传播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节省双方的时间。 (三)期刊影响力的提升 科技期刊具有连续性、实效性、创新性和渗透性的特点,通过微信公众号的应用与实践,促进自身的发展,引导科技期刊编辑部紧跟时代,转变思路,灵活运用新媒体为期刊服务,使期刊运营工作更加良性化,提高期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科技期刊论文:科技期刊中科技名词规范使用现状 科学技术名词是科学技术概念的名称,是用来表达专业领域科技概念的语言符号。科学技术名词具有专用性,但并不是唯一的,会因地域、学科、翻译等原因出现多种名称。例如:在计算机科学技术领域内使用的“软件”这个词,在台湾省就被称为“軟體”;表示方向的量的概念,在数学中称为“向量”,在物理学中称为“矢量”;由于语种不同,对同一事物的名称翻译更是各异。在一般的社会交往中,只要交往的各方互相理解,那也是一种乐趣。如在社会上广泛使用的名词“电脑”,规范的术语是“电子计算机”,你说你的“电脑”,我说我的“计算机”,都明白指的是什么。但是,在科技期刊中出现不规范的科技名词就不应该了。科技期刊的本质是记载科技最新成果、传播科技最新知识,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和准确性,对每一个科技术语都必须严肃和认真对待。如果对同一事物的称呼不同,随意起名或者按照自己的喜好及习惯来称呼,那怎么体现科技期刊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呢?后世的读者是否会认为描述的是不同事物呢?因此,下面针对目前科技期刊中存在的科技名词使用不规范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1存在问题 1.1简称 科技期刊记载着科学研究的成果,要求科技论文的作者用词要准确、规范;但是有些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为了使思路连贯,写作快捷,常常使用规范化科技名词的简称。最常见的是把规范化的词形较长的科技名词,取其头部和尾部变为不规范的简称;还有的是取其头部或者是尾部的部分名词来取代规范的科技名词。这样的简称一是不能准确地表达科技概念,二是词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改变,三是不能很好地传承下去。从原则上说,正名和简称必须是等义的;但由于简称是在正名失去一部分语言成分之后形成的,所以同正名相比,简称往往更为模糊,容易带来歧义。例如,把“笔记本式计算机”简称为“笔记本”,在没有足够语境的情况下,很难判断是计算机科学技术领域中的小型、可方便携带的“计算机”,还是印刷、装订后用来书写的“本子”。有时作者使用的简称还可能与其他领域的科技术语或生活中的词语相重合,给读者的理解带来不必要的干扰。当然,为了促进科技概念的普及与推广,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也做了许多工作。例如,把词形较长的“受激辐射光频放大器”定名为“激光”,把“无线电定向和测距”定名为“雷达”,这样的词已经被科技工作者接受,并且是规范的科技名词[3]。 1.2西文字母缩写 在信息快速传递的互联网时代,国际间的科学技术相互交流,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即以西文为骨干的词语缩略形式在我国的各种文献、传媒中大量出现。西文字母缩写词虽然在形式上简单且容易与国际接轨,但不如汉语的词义清晰准确。新闻出版总署在2010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出版物文字使用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外国语言文字的使用规范化;在汉语出版物中,禁止出现随意夹带使用英文单词或字母缩写等外国语言文字;外国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和科学技术术语要按有关规定翻译成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等等。尽管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做了详细的解释和规定,但是在科技人员中仍然广泛地使用西文缩写词。例如“柔性制造系统(flexiblemanufacturingsys-tem,FMS)”一词,全国名词委早在1990年就对自动化科学技术学科公布了规范化的名词,但是在中文科技期刊中仍然经常看到作者使用缩写字“FMS”,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科技工作者似乎都偏爱于直接使用西文字母缩写词进行写作。对于外文水平不高的科技人员和读者来说,西文字母缩写词其实难于理解,需要先找出它的全称,然后再去理解及记住它的含义,不如表意的、规范的汉语科技名词好理解。西文字母缩写词还有一个弊端是同形多义,如“FMS”还可表示“流媒体服务器(flashmediaserver)”,这也不符合科技名词的专用性原则,即一个概念对应一个规范化的名词。此外,有的文章中使用了较多的表示不同意义的西文字母缩写词,让读者忙于找出它们的含义,影响了阅读与理解。所以新闻出版总署才了通知,禁止随意使用西文字母缩写词,应尽量使用规范化的中文科技名词。 1.3习惯用语 我们在工作中注意到还有一个现象,就是作者在研究问题时经常与他的同事进行讨论。受他周围人的影响,常常在他的圈子里对某个研究对象有他们习惯性的称呼。例如,有作者在投稿时将阻抗的幅值称为“阻抗的模”,规范的名词应该是“阻抗模”。我们与作者沟通时,他说因为平时讨论时就是这么说的,成了习惯性的用语,所以没有注意到这不是规范词。科技名词是科学技术研究的组成部分,伴随着科学研究从立项到成果,科研人员在写作时,最好使用规范化的科技名词,不要将习惯用语或口语化的词汇写在文章中。由于科技期刊编辑的专业水平有限,如果不能发现这些不规范的词汇,可能引起科技名词的混乱使用,不利于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传播。 1.4新词 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发现、新知识层出不穷,使得新名词不断涌现。当科技人员有了新发现并要命名一个新概念时,通常是用复合法、缩略法和比喻法来构造一个新的词语;然而,受学术水平或文字水平的限制,科技人员在研究中对其新发现的事物或采用的新方法所起的名称,并不一定能做到科学性和准确性,也不一定会得到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一致认同。在一段时间内,有些新词可能会自生自灭,有些可能会流传下来,但是会五花八门,不能形成统一的规范词语。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当新的科学技术日趋成熟时,就必须对那些流传下来的新词进行规范,不能再任其自由发展。例如,计算机科学技术领域中的“计算机”,也常常被称为“电脑”,我们在编辑过程中应该使用规范词,即“电子计算机”。 2改进对策 2.1重视存在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人们普遍认为正式出版的科技期刊经过严格的编校程序,错误较少,比较可靠,是学习或解决问题的良师益友;但是,实际情况却没有想象的那样乐观。毫不夸张地说,目前我国出版的科技期刊中不规范使用科技名词的现象还相当普遍。科技期刊编辑必须充分认识到编辑工作对传播科学技术、促进科技发展的重要性。在编辑加工过程中,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将文章中不规范的科技名词挑出来并改为规范的科技名词。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联度不断提高。科学技术名词的规范化使用是一项涉及面非常广的事情,不仅是研究术语的学者和机构要不断地推出规范化的科技名词,学校教师在教学中要教规范化的科技名词,科研人员在研究中要用规范化的科技名词,科技期刊的编辑更应该在编辑出版工作中把科技名词的规范化使用放在重要的位置上。科技期刊编辑要关心科技的新发展,关注新科技名词的定名及所涵盖的范围,在科技期刊论文的编校中准确地表达科学研究成果的概念,正确地传播科学知识。 科技期刊编辑是科技论文质量的最后把关者;但由于科技期刊的编辑受教育程度不同,所学的学科不同,所以对科技名词的掌握和理解就大相径庭,不规范使用科技名词的现象也就难于杜绝。特别是科学技术发展如此快速,新发现、新科技、新名词如潮水般涌来,知识更新越来越快,迫使科技期刊编辑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跟上时展的步伐。不仅各种书刊、词典是我们的好帮手,而且互联网的出现和迅猛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快速的学习通道,并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编辑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需要的或喜爱的内容进行学习。全国名词委定期举办的科技名词规范应用培训活动,也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应用规范科技名词的意识和技能,提高科技期刊编辑的业务水平。作为科技期刊编辑,终生学习、能力学习和开放式学习成为新的理念,不断地学习不仅使编辑自身受益,而且会在工作中促进科技期刊质量的提高。 2.3及时公布新的科技名词 在信息时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产生了大量的新概念、新名词。概念明确、指称规范的科技名词能够有效地传播科技知识,避免因对科技名词理解不同而产生误解,减少科学知识传播中的障碍。规范科技名词是为了正确地定义新概念,更好地应用在现实中,避免一词多义和一义多词。既然新科技名词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那么科技人员和科技期刊编辑希望全国名词委能及时地审定并公布新词,在新词确定以后应该加大力度宣传和推广,以有利于对新概念的理解,有利于新词的传播和规范性使用。当然,现在已有的汉语科技名词存在着词形过长、不便于使用等问题,也希望术语专家们在审定新科技名词时加以注意,既要使科技名词准确地体现其科学性,也要便于记忆、书写和交流。 3结束语 在21世纪,我国的科学技术必将飞跃式发展。身处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科技期刊编辑们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应及时、准确地记录下每一项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在日常工作中,应坚持使用规范的科技名词,使科技期刊对同一事物保持一致的称呼,即一词一义,一义一词,维护科技期刊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保障科学研究成果更好地传播于当代,流传于后世。 科技期刊论文:科技期刊编辑出版沟通原则 1沟通力及沟通原则概述 何谓沟通力,沟者,构筑管道也,通者,顺畅也。每个人都要与别人进行沟通,一个人的沟通协调能力是很重要的。美国著名学府普林斯顿大学对1万份人事档案进行分析,发现“智慧”“专业技术”“经验”只占成功因素的25%,其余75%决定于良好的人际沟通;哈佛大学就业指导小组调查结果显示,在500名被解职的男女中,因人际沟通不良而导致工作不称职者占82%。在实际工作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会碰到一些沟通障碍。善于沟通,良好的沟通效果往往会使人很快打开局面,赢得宽松的发展空间,并且有较高的成就感;而不善于沟通,沟通不畅则经常会让人感到举步维艰,难以开展工作,有较强的挫折感。沟通有下列3条原则。1)把人和事分开、对事不对人。沟通中把人际关系的基础放在准确的认知、明白无误的交流、恰当的情感和长远的目光上,将关系利益与实质利益一分为二,不要混淆人际关系和实质问题,不要指望牺牲实质利益来换取良好的人际关系。沟通中要特别注意人最根本的需求,只要一方认为自己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沟通就不会取得进展。2)为共同目标(利益)创造选择方案。以促进共同利益和协调冲突为前提,想出各种可能的方案。缺乏长远目光,只顾自己,导致沟通者只能形成片面的立场、片面的论据以及片面的解决方案。假如沟通从一开始只是为了寻找唯一最佳答案,就会很容易回避本应有多种选择方案的明智决策过程。3)坚持使用客观标准。要坚定、灵活地重视客观标准,沟通协议必须反映公平的标准,而不依赖于各自的要求,这不是单方面说了算的事情,要有公平、合理的依据,比如市场价值、专家意见、惯例、法律的评判等。越是用公平原则或科学标准沟通解决具体问题,就越有可能最终达成明智而公平的一揽子协议;沟通双方越重视先例以及社会惯例,就越有可能从以往的经验中获益,因为一份有先例可循的协议是不易受到攻击的。上述3条沟通原则几乎适用于任何场合,对个人是这样,对集体也是如此。 2沟通原则和技巧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应用 2.1运用把人和事分开、对事不对人的沟通原则妥善处理人情稿和关系稿 我国科技期刊多数是附属于主办单位,小、弱、散,缺乏人事、分配和经营自主权,官本位较为严重,行政干预较多。编辑独立性是一项基本的办刊原则,既是学术自由的前提,又是学术公平和科技期刊质量的保障,即应当发表什么内容由编辑部判断,编辑部对刊物的学术内容拥有独立自主权,独立于任何游说或所属机构。科技期刊编辑作为刊物质量的首要责任人,其学术选择关系到刊物的质量和声誉。编辑独立人格主要表现在对刊物的选题策划、市场定位、期刊生产和管理尤其是稿件的选择上。科技期刊编辑要面对领导同事、名人专家、权威人士、亲戚朋友等人际关系,这些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编辑的行为。对领导同事,有时不得不主动或被动地服从;对名人专家和权威人士,有时不敢质疑只能盲从;还有面对亲戚师友的人情压力,有时明知不妥,也只能屈从。例如,在处理单位内部作者的矛盾冲突时,编辑往往不愿损害同事关系,一切“以和为贵”,某种程度上导致“人情稿”泛滥。这些关系处理得不好,就会成为影响期刊编辑选择的难题,有碍编辑的独立性。如何处理好人情稿和关系稿,期刊编辑需要运用把人和事分开、对事不对人的沟通原则,坚持编辑的独立性。当面对强行安排关系稿和人情稿,或是无理剥夺责任编辑学术判断和选择权,或是粗暴干涉编辑流程的时间进度和程序安排,或是随意否决编辑加工了的稿件,在进行沟通协商时,编辑要把注意力放在问题的是非曲直上,只认道理,绝不屈服于威胁,不因外来干涉而改变独立的编辑政策,并针对性格、性别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及时调整沟通方式。科技期刊编辑可采用不反击的方法打破一种恶性循环,具体的沟通方法如下。1)亮出各自的想法。假如对方直截了当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不要拒绝,与对方进行沟通讨论,说出各自对问题的认识,消除认识分歧。2)保全面子。当对方反驳你的观点时,不要辩解,表现出你愿意尊重他的意见,视彼此为合作者,使你的提议与对方观念一致。3)对事不对人,变人身攻击为针对问题的批评。如果对方对你进行人身攻击,不要反唇相讥;相反,你要克制住为自己辩护或干脆攻击对方的冲动,倾听对方的诉说,让对方把怨气发出来,将对方的注意力从对自己的攻击转移到对问题的讨论上来。当相熟的作者或有业务往来的人员,通过电话、函件和稿件平台等各种方式了解稿件的审稿情况,如审稿专家是谁,审稿意见如何,录用机会多大等。若这些情况外泄会破坏审稿过程的机密性,使得审稿及定稿过程受到外界的干扰,使编辑工作陷于被动。科技期刊编辑应该理解作者在等待审稿结果时焦急的心态,应予以耐心且即时的回复。可采用以下的沟通方法应对。1)站在对方角度换位思考。在沟通中,要注意换位思考,你要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对方的需求,理解对方的压力,说话留有情面。2)要去真正理解对方。对方说话时尽量不要回应,你可以做到理解对方,但同时又不赞同对方的意见;你可以先重述对方观点,再指出其中的问题所在。3)就事论事,不要指责对方。要让对方知道,你对事不对人,洗耳恭听对方的意见,彬彬有礼地感谢对方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不仅不要指责对方,还要对他表示支持,强调你也考虑到他的基本要求等。 2.2运用为共同目标(利益)创造选择方案的沟通原则,掌握版权谈判的主动性和防止一稿多投 实践中,如何通过谈判协调科技期刊版权具体内容的使用,促进数字出版国际合作的有效发展,是科技期刊出版单位面临的现实挑战之一,也是决定科技期刊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意发表作品时,科技期刊出版单位需要与作者就该作品的版权归属进行协商沟通。编辑要认识到双方都有多重利益,考虑融合各方不同的利益,通过与作者积极沟通并创设符合共同目标(利益)的选择方案,以转让文章所有版权财产权的方式获得期刊文章的所有版权财产权,从而掌握版权谈判的主动性。沟通谈判的具体思路如下。1)讨论共同利益,承认对方的利益。科技期刊国际合作谈判涉及的版权财产权通常包括但不限于汇编权、版式设计权、发行权、翻译权、复制权以及信息网络传播权。出版单位在沟通中阐明共同利益,提出符合双方利益的建议,以达成开展国际合作之前确保对收录作品拥有最大限度的权利的目标。积极与国际出版商沟通国际合作的具体时间、合作期限、版权的具体合作内容(还包括区分合作内容是期刊现刊还是期刊过刊)、版权权利、权利授予方式(包括具体操作环节、是否包含分许可授权)、授权范围以及合作方式等事宜。2)要将共同利益转化成具体的选择方案。许可授权国际出版商独家翻译权,一旦合作结束,在合作期间翻译成其他语言的期刊的版权归属于谁?科技期刊出版单位如何收回已经翻译成其他语言的期刊的版权?就发行权而言,科技期刊出版单位和国际出版商就电子版期刊的发行方式(整刊发行还是拆包发行)、发行范围、是否独家发行等,沟通双方把注意力转移到这些实际问题上,先提出几个对双方来说都能接受的选择方案,再就具体方案进行协商沟通,把争执双方讨论沟通的重点限定在共同利益和选择方案上。一稿多投是科技界存在的一个弊端,给许多期刊的正常工作带来了一定困扰。近些年来,一稿多投、重复发表、拆分发表等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科技期刊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由于这些多余发表的形式,尤其是重复发表和拆分发表,本身非常复杂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因此,经常是对来稿正常审理,直到录用发表时才发现问题,这给众多的科技期刊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及人财物的浪费,严重扰乱了期刊的正常管理和运营。这些行为也加大了读者检索和获取信息的成本。一旦发现作者有一稿多投行为,期刊出版单位通常采取退稿、在期刊上曝光、一定时间限制其投稿、通知作者单位等措施,但这往往并不奏效。编辑要明确把共同利益具体化并面向未来,创造一个对编辑部和作者都有利且满足共同利益的方案,也就是说,提出共同利益,并作为双方的共同目标。对此,沟通具体思路如下。1)寻找共同目标(利益)或能够相容的不同利益。编辑与作者之间是否存在可以遵循的共同原则?沟通双方是否有机会进行合作以及共同获益?共同利益潜藏在每项沟通中,寻找那些通过照顾对方的利益实现自己利益的方法。编辑应该重视这2方面的沟通:既要让作者明白,如果他按照你的希望做决定,将会出现什么结果;又要换位思考,征求对方的意见,站在对方的立场解决问题。问问对方如果站在你的角度他会怎么做?你让对方正视问题的一部分,对方因此可能会想出一个考虑了你利益的解决方案,让作者表示愿意做某事往往更有效。《肇庆学院学报》实施作者投稿承诺制,对遏制作者中途撤稿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是作者投稿时即从本刊网上下载由本刊拟定的《投稿承诺书》,并签署送(寄)达编辑部。作者投稿承诺的内容包括投稿一经受理,不能中途撤稿,否则,作者要承担因其中途擅自撤稿而造成的期刊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损失等。2)创造选择方案,把批评引向建设性轨道。怎样能使作者的承诺更加可信?有什么特定的方式是作者所喜欢的?用什么样的措辞作者才愿意签字?先开动脑筋想出能照顾到作者利益的多种选择方案,不要只寻求唯一的方案,从不同职业、不同学科、不同的专家视角看待问题,扩大选择。编辑的任务不是给作者问题,让作者觉得事情很难办,而是能提供给作者简单明了的多项选择,让对方容易接受,给对方决策以方便。有先例最能促成决定,所以要努力寻找作者在类似情况下做过的决定或声明,并尽量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协议。如给作者的指南应该声明期刊关于重复(拆分)发表的政策,要求作者签署一个声明对随后的调查会有所帮助;或是与作者签订《论文署名约定书》,保证署名的真实性、作者信息的准确性,提供每位作者的贡献描述,提交所有作者对署名和排序无异议的亲笔签名,要求所有作者签署同意论文观点的声明。这些举措虽然不能完全杜绝署名不实现象,但让作者明白与署名相伴而来的是对论文内容的责任,会对规范论文署名有所帮助。 2.3运用坚持使用客观标准的沟通原则进行约稿 为争取最新成果的首发权和优质稿源,扩大刊物影响力,编辑就需要积极约稿;但很多专家往往已有几家固定的投稿刊物,对于一般刊物的约稿请求,有些专家毫不客气地拒绝。无论是电话约稿还是函件约稿、参加会议约稿、通过编委约稿,或是直接拜访,编辑都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自然来稿的刊用出版是编辑和作者一对一的沟通交流,简单明了;专题策划中面对的则是1个或多个团体,对方更不乏行业内的权威名家,编辑需要具有把握全局的能力。如何成功约稿,针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沟通策略和技巧,方法如下。1)遵循公正性原则。的供需矛盾使得有些编辑产生职业地位的“优越”感,进而心理膨胀,产生傲气和霸气,甚至用稿不讲原则,只顾经济效益,权钱交易。当双方提出不同标准时,编辑要寻求做出决定的客观标准,维护期刊的质量和声誉,保障学术选择的公正性。编辑选稿要排除自身和外部不良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要像邹韬奋先生那样:“对于选择文稿,不管是老前辈还是幼后辈,不管是名人来的或是无名英雄来的,只要是好的我都竭诚欢迎,不好的也不顾一切地不用。”2)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对于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情况,运用不同的沟通方法。根据自己所处的位置、约稿对象、行业惯例、与对方以往接触的经验等具体因素,策划符合当前形势的约稿沟通方法。编辑要乐于了解约稿对象,设法弄清楚对方的价值观、想法、兴趣、心情和行为准则等,作者说话速度快还是慢?交流方式直接还是间接?据此相应地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编辑要努力影响与你沟通的那个人,协调彼此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编辑越是能与约稿对象的思维方式合拍,就越有可能与之达成约稿协议。3)坚持使用客观标准原则。如果约稿沟通破裂,双方要承担什么损失?有时约来的专家稿不符合刊用标准怎么办?对此,编辑应制订一条警戒线,确定最合适的标准及其运用方式,客观标准至少应在理论上对双方都适用,最好既要做到不受任何一方意愿的干扰,又要做到合乎情理和切实可行。即使面对的是名家、大家,不合用的也要坚决退修。让对方摆出理由,并提出适用的客观标准,与对方拒绝提出客观标准相比,拒绝做出不合情理的让步对你来说要更容易。在向作者提供意见时,应以艺术的方式反馈专家意见,将专家意见中严厉、尖锐的措辞转化为委婉、探讨的语气;将生硬、刻板的批评以幽默、平顺的方式来表达。 科技期刊论文:科技期刊经营策略 大数据时代,科技期刊的出版将实现数字化、全媒体化、社交化,甚至出现期刊平台集约化与期刊个体全媒体特色化发展的新形态;于是读者对期刊的需求方式发生了变化,从订阅某一本期刊改为只要某篇文章,甚至仅某文的一部分。与大众媒体和图书出版相比,我国的学术期刊数字化起步快、效果好。现在,几乎所有科技期刊都加入了万方、中国知网、维普中文、龙源等期刊数据群,有的还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大数据经营已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但总的来说,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水平离大数据时代的要求还相差很远。多数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就是由大型期刊数据库将纸质内容简易制作后上网,有的虽建有自己的网站,但也是由昔日的“千刊一面”变成如今的“千网一面”,层次亟待提升。同时,借助这些数据库数字版,还不是真正的数字化出版。面对技术的进步、大数据的冲击,很多学术期刊完全不能适应大数据时代信息集约化的要求。在大数据时代,学术研究领域由单一转向全面,各学科在研究方法、研究视角上相互借鉴、融合,这又拓展了研究内容,科研对信息呈现全方位、智能化、多角度的需求变化。与科技期刊处于同一环境体系的相关环节,如知识交流、知识获取、知识形态、处理机制和学术研究范式、学术创新模式等都发生了变化,这使科技期刊只有采取与大数据时代相匹配的经营策略,才能融入大数据的大学术中。 1大数据战略 在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的经营形态和服务形态较过去有了颠覆性的变化。科技期刊只有认清这种变化,才能采取相应的策略。科技期刊的大数据战略包含了对这两者的运用。 1.1大数据时代的经营服务形态 大数据时代,科技期刊的服务形态可分有偿、无偿2种。作为基本信息期刊内容无偿服务,开放存取,定制收费服务的是附属产品。此时,科技期刊全面数字化、结构化,实现最大限度的开放获取。人们接触媒体更加便利,成本更低,免费阅读网络已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学术研究人员对网络数据资源的依赖性强,学术研究的数据、素材、过程、成果、经验得失等均可在网上并与他人交流,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发表自己的成果,习惯于通过网络开放存取完善科研活动,科学数据实现在线交互操作。科技期刊从传统的单本纸质服务转变为全媒体综合服务。服务模式采用特色定制,产品业态与网络、电视等媒体相似,由原生态学术核心产品开拓出相关附属产品,由单边服务转为多边服务,根据不同的需求人群提供量身打造的收费产品。科技期刊基本信息开放存取,期刊大数据平台面向全科研领域的读者服务,借助超级数据及计算资源,为读者提供可定制的多个信息源检索、平台数据分析、知识搜索分析、数据产品加工、在线数据植入、高质量数据产品等数据群集优势挖掘服务。融内容建设、创意创新、广告营销、版权销售4种业务为一体,借助全媒体的各种载体,如纸质期刊、电子期刊、网站、手机、App、视频、动漫等形式进行大产业运作,这是大数据时代科技期刊的经营形态。 1.2学术研究全流程采用大数据技术 有专家建议搭建一个以期刊为纽带的全国范围内的集编辑、作者和读者共享于一体的学术研究全流程的大数据平台。这个平台是基于“互联网+”思维,将与科技期刊相关的编辑出版、经营发行、服务等功能融为一体。出版平台如投稿、编辑系统,包括、校对、原文核对等服务功能放到大数据平台上后,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也增加了工作的透明度。经营发行是在同一平台嵌入、发行功能,在编辑“一元制作”后,可以“多元”,读者对需要的信息可从支付平台直接购买所需信息。服务功能通过平台既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知识发现、数据挖掘、富媒体等技术为读者提供引文信息、热点选题、论文评价、专题信息等服务,又可提供编辑与读者、作者,读者与读者,作者与作者,编辑与审稿专家,编辑与编辑等多层次的互动服务。在此平台上,作者、读者、编辑和需求者都可借助平台软件获取有用信息,寻找合作伙伴,实现相关需求的无缝对接;但建立这样全流程的大数据会有政策、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的问题,不是少数几家科技期刊合作就能够解决的,需要国家层面的运作。但目前国内很多科技期刊已经实行在线组稿、收稿、审稿、编辑、评刊、征集学术热点,寻求学术合作等。 1.3提升应用大数据技术的能力 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的主要瓶颈是没有自己的有世界影响的期刊和利用平台。这个平台,现在就是大数据技术平台。在大数据时代,期刊传播速度追求及时化、全时化,传播方式实现多样化、整合化、全媒体化,传播效用将最大化,传播理念将会转变为“内容与服务并重”。面对这些新特点、新需求、新功能、新服务,在大数据时代,科技期刊要有效运用大数据就必须加强对技术的研究,要探索如何设计、构建大数据科技期刊平台,深层次探讨关键技术;但要注意的是,在建设大数据科技期刊平台时须以需为导,根据服务内容、服务理念、服务模式来研究基本服务框架、板块及其相关的技术体系。 1.4推动大数据产业化运作 科技期刊的大数据产业化是以科技期刊为纽带,研究科技期刊大数据产业发展之路。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将出现双驱动、双提升的发展趋势。科技期刊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开展学术期刊品牌延伸的系列业务。版权销售业务。以科技期刊为主的全媒体出版,如网络出版、云出版、手机出版、信息定制、数字期刊、专业期刊联合数据库、精品学术期刊数据库、电子阅读器、电子书包等。基于全媒体的各种形式的广告业务。科技期刊的广告要在传统的形式中进一步拓展,除了常见的硬广告,还可推出拉页、专栏、专刊、软广告、活动冠名、案例、专访等。《建筑学报》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尝试,2014年的《建筑学报》创刊60周年纪念专刊就是典型案例。此外,还要以全新的思维,在大平台、大视野、大策划的基础上拓展广告业务。如《金属加工》在广告经营中将纸质媒体、网络媒体与延伸服务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实际上,广告商更倾向于整体投放以求得广告最大效应,科技期刊要将各种媒体的广告设计成套餐化的方案来服务于客商。学术合作。即企业或科研单位与学术期刊针对某些问题征文,促进学术研究,或征集针对某一技术、产品的应用效果等方面的文章,通过征文为相关技术、产品推广造势。活动营销。通过活动策划延伸品牌,借助大数据学术期刊平台,整合学术期刊的作者资源、专家资源,提高学术策划、编辑策划的能力,为社会、读者提供专业化的技术指导或学术咨询、新品、业务培训、专家鉴定等活动服务。《中国标准导报》通过标准咨询、宣贯培训等社会活动积累客户资源,再转化为广告资源。《中国家禽》借助刊物的专家资源为理事会成员提供咨询服务,还为企业提供学术策划、新品等服务。 2“互联网+”战略 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互联网+”上升到国家战略地位,要求各行各业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大数据时代是互联网时代的延伸。这里的“+”有创新、融合、跨界、结构重塑、开放发展、连接等意思,实际上是大数据思维。在大数据时代,科技期刊要进一步重视“互联网+”理念,要把互联网作为促进自身发展的强大动力,用互联网连接一切与学术期刊出版大数据相关的要素,推动跨界融合、创新驱动、增值服务,形成新的发展格局。 2.1跨界融合 对科技期刊而言,跨界融合能打破目前普遍存在的出版模式僵化、经营不善的状况。在互联网的平台上,科技期刊可以进行多种跨界融合。产品形态融合。可以降低纸质产品的发行,转而拓展数字期刊,还可研究App技术的应用及移动终端的使用。经营方式融合。可与互联网金融跨界融合,实现数字支付,甚至可众筹出版。数字支付将促进期刊版权业的发展,而众筹的融资模式可破解学术期刊多年依靠财政拨款和改制中市场融资能力不足的难题,有利于促进学术期刊的市场化。当科技期刊成为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时,为了不增加作者版面费的负担,可学习国外期刊的经验,通过互联网将出版内容及计划公布,吸引有兴趣的投资,或是采取会员制,通过互联网收取会员费,来解决出版经费不足的问题。传播渠道融合。可探索采取传统纸质期刊与官方网页、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同时传播,扩大传播力度。《建筑学报》的微博、微信公众号上刊登期刊精彩内容及与建筑相关的信息,已经吸引数万粉丝,扩大了期刊的传播效果。信息产品融合。将科技期刊的内容进行数字化加工,可以是数字期刊,可以是碎片化的信息,可以是专题信息,还可建立专题数字图书馆。 2.2创新驱动 在互联网平台上,出版模式由纸质转向网络化、数字化。颜帅认为,出版过程中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各种数据的采集、分析、加工、分类、聚类和,学术服务的网络化、移动化、个性化、即时化、多样化将成为今后学术期刊出版的主要范式。同时,思维方式由常规思维转向互联网思维、大数据思维,服务模式转向及时互动的网络平台,管理模式将由单一看重影响因子转向与重视网络转发、浏览、下载、收藏量等并重,经营模式也转向数字发行、O2O发行、网络支付、网络融资等形式,期刊的效益将进一步提升。 2.3增值服务 增值是“互联网+”的含义之一。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挖掘学术期刊的内容,创造新的价值,并通过技术重塑、重新包装,形成新的产品形态。为了满足用户对获得信息的便捷性要求,科技期刊可提供RSS订阅和E-mailAlerts个性化定制服务。同时,在互联网极致思维要求下,科技期刊要能提供极致的增值服务或延伸服务,如学术资讯、行业培训、继续教育、热点资讯等。国际知名期刊如《先进材料》《细胞》《自然》等已借助网络平台为读者提供延伸服务,读者既可获得深度分析、专辑特写、热点推荐等内容,又可得到其他学术信息服务。国内的部分期刊如《中华急诊医学杂志》建立了中华急诊网,通过网站注册会员,为他们提供期刊订阅优惠、学术活动信息、相关资料服务等增值服务。 3人才战略 大数据知识、互联网素养是对科技期刊编辑的基本要求。在目前学术期刊编辑相关基本素养普遍欠缺的情况下,既要重视引进人才,也要加大对现有人员的培养。 在大数据时代,科技期刊编辑的信息素养需要进一步提升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期刊编辑要熟悉数据库技术、检索技术、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和网络出版相关的知识。科技期刊编辑要具备4个方面的基本能力:一是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市场分析、营销的能力;二是能认清大数据时代信息传播规律的能力,科技期刊编辑知晓大数据时代公众获取信息方式的变化,根据变化调整编辑方法;三是掌握大数据技术的能力,如能运用多媒体软件对来稿进行编辑加工,能借助博客、网站等组稿,熟练借助微信、微博进行编读往来,与专家沟通,还能通过云技术辨识、分析海量信息,经数据再加工提升其价值;四是选题创新的能力,既要熟悉相关学术热点,并能预测发展趋势,同时进一步增强编辑策划、选题策划能力。 大数据时代,科技期刊的编辑要具备拓展、研究、创造等3种能力。拓展型编辑要能适应出版形态的复杂化、多样化的要求,根据读者需要随时创造不同的呈现方式,编辑要研究如何让读者方便阅读、享受阅读。研究型编辑要基于学科为行业、读者提供哪些新的学术知识服务,如何掌握先进的编辑理念、编辑方法,遇到编辑难题如何解决等。创造型编辑要善于从海量信息中发现优秀作者、好的内容以及市场契机等。基于以上要求,科技期刊编辑的思维转变是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关键。就大数据而言,编辑的思维要具备以下“五性”特征。关联性特征要求编辑思维从因果关系的串联思维转变为相关关系的并联思维,在组稿、审稿、编校中的核心任务由过去的直接删减变为通过文献查核、图文配置、稿件位置安排、文字内容加工等,规范并完善各种学术内容,通过关联性思维进行组合。整体性特征要求编辑对数据和信息要从期刊信息的传播发行全局、整体的角度充分整合各种数据资源,不能仅为某一篇的需要进行简单删减和编辑。发散性特征要求编辑在处理数据时要多线思维,要从期刊出版的全过程考虑数据,要从期刊的发行、营销角度增强理解、应用大数据技术的能力。预见性特征主要是要求编辑在处理内容数据时,抓住数据的规律性,在关联性思维启发下把握学术动态,及时甚至超前发现有潜力的作者,策划选题,促进期刊的传播、发行。创新性特征主要要求是对数据的创新。大数据的数据创新形式包括数据的重组、再扩、再利用、折旧创新、开放估值等。 4结束语 大数据时代科技期刊的经营策略、发展理念、工作流程、工作方法都有了较大改变,对人员素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期刊迎来了无限发展空间;但我们也要认识到,大数据不是万能的,要慎重对待大数据“拥抱混乱”“接受不精确性”的理念。同时,不管数据技术发展到何时,期刊都要准确定位发展方向,深入研究读者和作者的心理,开发利用数据积极有效的使用方向,利用数据技术抑制其可能带来的负面效能,让数据技术充分地推动学术期刊的发展;但是,不管到什么时候,科技期刊都要坚持自己的办刊目标,打造办刊特色等,特别是塑造自己区别于其他刊物的气质特征,这样才能体现大数据多样性、价值性、真实性的特征。 科技期刊论文:科技期刊封面设计的三个原则 科技期刊是具有较高的学术性、专业性、权威性的期刊,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我国共有科技期刊近五千种,约占期刊总数的一半。而作为科技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期刊的封面设计既要遵循期刊封面设计的一般原则,又要有其自身特点。仅强调合理性的单调的设计思维,现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只有朝着艺术性、亲和性的方向发展,利用新思维、新感受、新的艺术设计思维来赢得市场、读者的认可。科技期刊分类较多,根据各种学科的不同特点,归结它们的共性,笔者认为大致可遵循如下三方面的设计原则: 一、规范性原则 优秀的封面设计必须考虑设计主体的特征,准确的定位是开展设计的基础。而科技期刊的一个主要特征即连续出版物,按卷、期或年、月(期)无限期的,连续编号的,具有实效性、及时性和不间断性的期刊。所以这就限制了科技期刊的封面设计不仅需要反映期刊的个性,更需要紧贴主体特征遵循规范性原则。 1.规范标注期刊信息 在科技期刊的封面封底设计上,必不可少的要具备一些符合国家标准(GB)和国际标准组织(ISO)的条文规范,要标明各项标准和著录必要的信息。这些信息主要包括刊名、年、卷、期号、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条形码等。科技期刊封面除中文刊名外,还应提供英文刊名,有的还附有刊名的汉语拼音。其中年、卷、期是连续出版物的重要标志,是同种期刊年度的区别,同时卷号还是期刊生命期的记录;期号则是同年同种期刊单册的标记。这些信息是读者追踪阅读的标志,也是期刊登记、著录、装订、管理的依据。国际标准联系出版物号是期刊特定标志。条形码是期刊注册的计算机编码,是期刊合法身份的证明,也是一种防伪标记。封面设计时,不能因为设计的需要省掉以上的任何一项,也不能因为版式的需要擅自更改其形式。 2.规范使用字符 字符在封面设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字符采用的字体、字号、效果及布局等因素都对期刊风格与信息传播具有一定的影响。而在这些字符当中,刊名信息是重中之重的设计要素,设计时不得用图片、广告掩盖刊名,应该从色彩、字号、字体、印刷工艺方面下功夫,以突出刊名。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字体的应用,科技期刊封面刊名字体主要有印刷体、书法体、美术体。这几种字体都独具魅力,有不同的艺术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在对期刊准确定位之后来寻找合适的刊名字体是可以给封面色合计增加极大的艺术魅力的。 二、艺术性原则 认真地研究和探讨艺术性,进而去完善这种追求,无疑是人类现代意识及行为的本能,也是封面设计者展露艺术采用的最佳表现。科技期刊虽说是以学术、专业见长,但在读者、编者和作者对形式美共同追求的形势下,科技期刊的封面理所应当的具有相当的艺术性。对于各种不同的科技期刊自身而言,追求精致、品味、建立品牌效益,也无法忽视封面设计的艺术性。 1.文字的艺术 文字是科技期刊封面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文字设计宜采取以下两种方法:一种是使用正规的印刷文字,通过改变文字的排列与字号取得满意的效果。其次可根据科技期刊的内容使用Photoshop等设计软件创作具有特殊效果的文字。有些还可以将中英文刊名加以组合,形成独特的装饰效果,使刊名的视觉形象并不是一成不变地只能使用单一的字体、色彩、字号来表现,把两种以上的字体、色彩、字号组合在一起也会得到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使期刊独具特色,呈现自己的艺术风格。例如,百强期刊之一的《女友》,刊名不仅书写的很有特点,还把带有装饰的英文单词“LOVE”与之搭配,加强了刊名的表现力,使人一眼就能看到它那独特的风韵,加深了读者的印象。但在字体设计时不能盲目追求美观,有些期刊封面设计者为了好看,把刊名设计得像花一样,很美但不好认,要读者琢磨好长时间来辨认,这样的设计千万不能要。刊名的设计就应该像书名一样,要简单、好认、易记。 2.色彩的艺术 色彩是视觉传达力最活跃的因素,也是科技期刊封面设计中的重要元素。色彩的象征性、传达力都能影响到科技期刊的最终传达效果。因此,色彩的应用既要美化科技期刊的封面,还要不失严谨。只有得体的色彩表现和艺术处理,才能在读者的视觉中留下强烈的印象。我在色彩的运用时要考虑期刊内容的需要,用不同色彩对比的效果来表达不同的内容和思想。在对比中求统一协调,在统一中求变化发展。以刊名的色彩运用为例,首先,刊名的色彩在封面上必须有一定的分量,采用较高的纯度和突出的对比度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其次,色彩面积上的分配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色彩的表达。当然,独立的谈色彩是不科学的,设计者应该整体地、辩证地看待色彩的含义、色彩搭配的含义及图形的含义。 3.图案的艺术 恰当的图案不仅能够在短时间内将科技期刊的内容传达给读者,而且能够增加科技期刊的整体美感、提高期刊的档次。这里的图案并不是狭隘的图形,它同样包括摄影照片、手绘图案和电脑设计的图案。例如2008年以来的几期《中国青年》的封面图案则结合了摄影加上电脑软件处理的方式来塑造封面人物形象,它只用了有强烈对比的两个颜色来突出人物形象,简洁大方却又不失真,即跟当前很多用人物肖像照片做封面的期刊有所相同,却又因为加入软件处理而变得独具特色,效果甚佳;再看《瞭望-东方周刊》的封面设计,它以一张脑部被恐怖仪器固定的人物特写为封面图片,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眼球,颇具吸引力,让人忍不住要马上拿起它看个究竟。 三、统一性原则 人们常用“诗情画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和“诗是有情的画,画是有形的诗”来描绘诗和画统一的最高境界。封面设计也离不开“统一”,期刊内容、期刊封面、期刊风格等一切要素都应该是一个整体,共同打造着期刊品质、塑造着期刊形象。 1.封面与内容的统一 科技期刊封面设计与期刊的内容应是相统一、相协调的关系。科技期刊封面设计,本就是期刊内容的高度提炼和升华,反映的是办刊理念和精神。放眼目前的一些科技期刊的封面设计,有的沿用以往的固定思维来塑造封面,给人的印象仍只有严肃、单一、庄重,甚至很多年来保持同一风格,严重疏离了现在读者不断提高的审美需求。也有不少优秀期刊很好的把握了期刊的定位,居高临下地涵括着丰富多样的内容。例如《求是》这本期刊,封面白色做底,仅有红色书法体的“求是”二字,产生“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美学效果,这也不失为一种新的突破。 2.封面各元素之间的统一 德国著名书籍装帧设计艺术家阿卡伯尔说过:“书籍各部分应有统一的美学构思。设计的各要素,如字体、插图、印刷、油墨、封面和护封,必须相互协调。”具体到科技期刊的封面设计,一方面就是字体与版面、色彩与造型等应协调组合、息息相通,每一种要素在美学趣味的趋向性上应达到一致,形成统一的审美效果。这些要素应该是一个节奏分明的整体,有轻重缓急之分,而不是几个相互冲突的平面。另一方面就是封面各个元素在打造期刊个性的同时,要与大众的审美需求和接受能力相统一。不能脱离“轨道”,即脱离科技期刊的大范围,脱离读者欣赏能力的大范围,一个不能被受众群体接受的封面设计必然是失败的。 科技期刊论文:科技期刊的知识分享功能 众所周知科技期刊是一种特殊的媒介,它是新知识的载体。知识是提升竞争优势的基本要素。一本科技期刊的知识越是丰富越是前沿,其价值也越高。科技期刊作为一种特殊的知识资源,其知识分享功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科技期刊的发展。一本好的科技期刊必然会分享更多的知识。那么如何提高科技期刊的知识分享能力?科技期刊编辑如何帮助科技期刊作者更好的分享其创造的新知识?这都是科技期刊和科技期刊编辑应该更多思考的事。本研究想通过价值接收模式里的认知价值,计划行为理论里的主观规范和社会认知理论里的自我效能这几个方面来探讨科技期刊知识分享功能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对参考建议。 一、科技期刊的知识分享功能 在知识管理中,知识分享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彼此交换,讨论知识并从其他个体习得经验的一个过程。其目的是透过知识的交流来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知识分享行为最重要的角色,也就是具有载体功能的个体,在这里就是一篇学术论文,或者说是一本科技期刊。同时科技期刊的读者(学习者)因为具备了重新架构知识的能力,所以能够把知识不断地加值,产生新的学术论文。所以不夸张的说,一本科技论文的分享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这本科技期刊的生命力。过去谈到知识分享大多以企业组织为背景,而科技期刊的知识分享行为则大不同于组织内部的知识分享,它跳出了组织学习与组织管理的框架。它更加注重科技期刊读者(也是潜在作者)本身。正因为如此,研究科技期刊知识分享功能,就应该把科技期刊的作者或者读者的知识分享行为作为研究重点。知识分享的行为除了个体因素以外,个体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影响知识分享行为的重要因素。在科技期刊知识分享中,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作者与作者的关系,乃至作者与编辑、编辑与读者的关系,都是影响分享的重要因素。知识分享的媒介———科技期刊也是重要的因素。知识分享是一种知识转移的行为,如果知识分享者有意愿分享自己的知识,但却没有良好的传播媒介来传播其所具有的知识,这样知识分享就不会实现,所以一本合适的科技期刊是知识分享的良好传播媒介。由于每种科技期刊都会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和方向,这就使相同领域的作者或读者能更方便快捷地通过科技期刊这一特殊的媒介进行知识交流。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自己所了解的知识和心得通过学术论文与其他相同领域的作者或读者进行非面对面的交流,而具有创新、协调意识、高效率、亲和力、责任心及相对广博知识的科技期刊编辑就是这两者联姻的最好嫁娘,所以科技期刊就是这样具备与一般传统教育不同的知识传递性,一种具有知识分享功能的特殊的传播媒介。 二、价值接收模式里的认知价值 价值接受模式(Value-basedAdoptionModel)主要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切入,认为使用者对于任何一项产品都会产生一个认知价值(PerceivedValue),这认知价值可供消费者决定是否采用。该模型指出使用者对于任何一项产品的感知利益会正面影响使用者持续使用的意愿。那么科技期刊内容与科技期刊研究领域的相关性和在同种类期刊的认知价值就是作者是否愿意在该期刊中分享自己知识的一个重要原因。遵循认知价值理论,科技期刊编辑则应该较深刻地了解本刊学科的研究方向及本刊在哪一方向具备更大的优势。不断提高科技期刊本身的学术价值,是使作者更愿意分享自己的科研成果,即提高使用者,包括作者和读者知识分享意愿的根本原因。 科技期刊论文:科技期刊栏目设置原则 栏目作为科技期刊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再进行相关的设置时,必须要使栏目的内容和名称保持一致,而栏目则必须要与科技期刊的内涵和特色保持一致。在为栏目命名时,编辑人员必须要选择能够塑造刊物特色、表达编辑意图的栏目名称。除此之外,栏目当中的稿件必须能够清楚地突出主线,并且要与行业科学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规律保持一致。为了有效地避免同类期刊出现大同小异题目的现象,编辑人员必须要有针对性和侧重点的进行题材的选择,全面的按照差异性选题的要求来完成同种或者不同题材的选择。编辑人员还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新栏目的设计,并且定期的推出能够体现期刊研究方向和个性专栏。科技期刊当中的栏目版块不能够一成不变,而是需要根据实际的要求及时的做出相应的调整,这样才能使得同类型的栏目在同类期刊当中脱颖而出,进而能够取得相对较好的出版效果。科技期刊栏目本身具有较高的时效性,进行内容的创新和题材的选择时,必须要紧跟科研动态和最新科技资讯。编辑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的出版要求组织特别稿件,也可以对某位作者的研究进展进行实时刊登,新增加的栏目应享有优先刊登和出版的权利。 1提出行之有效的年度选题的策划方案 在科技期刊编辑的过程当中,总编或者主编必须要保持高度的职业敏感度和宏观视野,能够清晰明了地完成年度选题的相关策划,并且划分出科技期刊当中的特色栏目、重点栏目、常规栏目。应根据实际的编辑要求和各方面的情况对“三位一体”的布局形式进行有效的调整,从而使之形成科学、合理的科技期刊栏目总布局。对于科技期刊当中的“三个重要栏目”,不能够杂乱无章随意的进行拼凑,而是需要综合地考虑“科技栏目出版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特色栏目是否能够突出特色、重点栏目是否能够突出重点”,要保证科学、合理地设置三个栏目在科技期刊当中的占有比例。对于特色栏目的选题,编辑人员尽量要选择品质较高的稿件,并且对稿件的数量进行严格的控制,也可以根据发行的实际情况,考虑是否进行实时报道和跟踪报道;对于科技期刊当中的重点专栏,在选题时往往优先选择课题内容和国家重大项目。例如,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73项目、863项目等。编辑人员必须选择具有较高质量和稳定稿源的稿件,并且要能够及时的突出热点效应,还要具备相对较高的学术价值。这样不仅能够显著提升科技栏目的整体质量,同时还能有效的增加期刊的引频频率。对于科技期刊当中的特色栏目,编辑人员可以选择前沿科技或者学科作为主题,充分的以高新领域为报道主体。编辑人员在编辑的同时不仅要注意稿件的质量,同时也要注意打造科技期刊特色栏目和品牌效应,尽可能的拓展科技期刊栏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通过品牌知名度有效提升核心竞争力 在同类型的科技期刊数量不断增多的情况之下,科技期刊想要取得更好的销售效果,不断的提升科技期刊的知名度和价值,就必须要全面地加强对科技期刊栏目设置和题材选择质量的重视。编辑人员都可以通过有效的增加创新栏目和特色栏目,以避免科技期刊出现同质化较为严重的现象。此外,还可以充分地对读者的兴趣、爱好进行调查研究,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关的栏目设计和题材的选择,这样能够吸引更多的读者选择阅读,还可以在期刊当中增加能让人耳目一新的专栏,根据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各方面情况,增加具有热点效应和社会效应的专题。也可以选择一个研究内容和科研项目,然后在后续的出版的过程当中对其进行跟进报道,这样也能够有效地打响科技期刊的品牌效应。 无论是科技期刊的栏目选题策划、还是栏目设置,都需要相关的编辑人员来执行每个环节的操作。总编或者主编必须要对专栏的总体布局进行有效的设计,并且按照相关的要求进行选题策划。还要能够准确的对期刊栏目进行定位,这样才能满足读者对于科技期刊含金量越来越高的要求。除此之外,编辑人员是否能够快速、准确地完成栏目稿件的筛选和后续的一系列工作,也会对科技期刊栏目的整体质量产生影响。因此,单位就需要不断的提高对科技期刊栏目编辑人员的全方面要求,采取一切可利用的手段和方法,尽可能的提升编辑人员的整体编辑能力和策划能力。在编辑人员管理的过程当中,需要充分的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不仅要充分地考虑编辑人员的实际工作情况,同时也要为工作人员提供一系列能够全面提升分析解读能力、筛选能力,优质信息总结能力、学习能力、编辑能力等的专业化培训。不断的提升编辑人员的职业敏锐洞察力,从而使编辑人员能够以更广阔的视野去探寻全新的栏目,不断的搜寻能够打造科技期刊品牌效应的题材。与此同时,单位还必须要加强编辑人员的职业道德的培养,引导编辑人员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工作观、价值观,以确保编辑人员能够在实际的编辑过程当中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个环节的工作。并且要保持高度敏锐的学术敏感度,积极地发掘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价值的作者、研究课题。还需要根据实际的要求协助作者正确地表达学术见地和学术成果,并且完成稿件后期的美化和完善。单位还可以鼓励编辑人员多参加一些与领域有关的学术交流活动和编辑交流活动,可以尽量的为编辑人员提供更多接触一线科技人员的机会,从而使编辑人员能够近距离的感受最新科研成果。 科技期刊论文:饲料科技期刊广告经营的特点 由于部分饲料科技期刊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加上盈利能力较差,因此面临的转企压力巨大。在新的形势下,饲料科技期刊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更好服务于饲料工业,就必须在期刊广告运作上花大力气,树立经营创新意识,认真分析市场,熟悉广告客户的需求,提供全面解决方案,从而把广告运作经营工作推上新的台阶。 1饲料科技期刊广告运作经营的特点与意义 由于饲料科技期刊的发行量较少,受众群体基本为业内专业人群,因此广告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饲料科技期刊的广告客户都是业内企业,读者也以业内人士为主,二者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关系,这就使得期刊比较容易定位,有利于期刊广告业务开展。正是由于饲料科技期刊广告具备了专业性和针对性的特质,故在快速发展的网络与数字时代仍然具有较强的活力和生命力。期刊质量会直接影响广告业务的经营,质量上乘会使广告收入增加,能为期刊质量稳步提高提供充实的物质基础。业内《饲料广角》《饲料工业》《广东饲料》等期刊在广告运作经营方面比较成功,每年除老客户外都有新客户广告。另外,这些期刊整体质量也上乘,发行量也相对较大。对于饲料科技期刊,若通过广告经营取得了较佳经济效益,既可改善办刊条件和编辑人员福利待遇,还可提高稿酬以吸引更多高质量稿源,从而使期刊在经营上形成良性循环的局面。从另一个层面分析,除稿件质量外,刊登的广告必须注重广告设计和装帧,从细微处入手,体现出广告的品味和价值,给读者较好的视觉效应,潜移默化中提升他们对期刊的关注度和认可度。另外,刊登的产品广告应有利于激发市场需求。加强广告的互动性和科学性广告提高了企业产品的知名度,企业为了推广其产品,会购买杂志在客户中广泛宣传,这会有助于提高期刊发行量。在良好的广告运作经营中,由于跟广告客户密切交流,加强了广告的互动性,提升了客户的忠诚度,有利于饲料科技期刊的发展。饲料科技期刊的广告不同于一般的商业广告,它信息的科技含量较高,其目标市场的关注人群专业素养较强,在这种情况下,广告内容的审核把关尤为重要,需要规避手续不全或虚假广告,以使广告更规范与具有科学性。 2饲料科技期刊广告运作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饲料科技期刊广告虽然受到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影响,但是企业投放期刊广告的总量仍在逐年增长,广告量主要是向《饲料广角》《饲料工业》《广东饲料》等一线品牌期刊倾斜。不过也有一些期刊广告量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期刊自身原因,缺少专业的运作经营广告人才,缺乏创新思想和广告经营理念;二是市场开发力度不够,没有真正下功夫找准市场的空白点,加上培育市场的能力不足。这些原因导致期刊广告量减少,影响了期刊广告的经营收入。据了解,相当一部分饲料科技期刊的管理机制不完善,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广告管理制度,缺乏适合市场的专业化经营管理体制,也谈不上有激励机制。另外,大部分饲料科技期刊的广告业务人员为外聘人员,整体上看,在专业技术、文化知识、业务水平上存有不足,一线冲锋陷阵的士兵多,真正懂经营、了解市场的复合型人才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期刊广告经营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影响了经济效益。广告策划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企业形象和产品营销宣传,目前不少饲料科技期刊在广告调研、计划实施、效率评价、受众跟踪等方面做的不够细致。广告设计单调,设计质量不高,不少广告基本是通篇文字罗列或从互联网上拷贝简单图片形成版面,加上缺乏对企业文化内涵的深刻解读,造成广告设计粗俗,没有彰显平面广告应有的活力,跟4A公司的水平差距较大,不能让广告客户惊喜。多数饲料科技期刊未建立完善的广告跟踪服务体系,只是按部就班广告,至于受众群信息反馈、传播地域分布、广告效果评价等有关数据没有专人负责统计。虽然刊登广告企业有部门负责广告信息的反馈收集和整理,但只是被动而为。建议饲料科技期刊主动利用自身优势,广泛联系终端受众者,分阶段性收集、整理信息,及时反馈给广告客户,使其能有效调整广告策略,从而增强期刊与广告客户的互动性和信任度。 3饲料科技期刊广告市场运作经营方略 饲料科技期刊的广告经营尽管还存在一些问题,但也有其优势,比如专业性强、受众群相对集中、富有针对性、有利于企业形象展示等。在新的形势下,饲料科技期刊要想在激烈的广告市场竞争中占有先机,必须顺应市场规律,实施符合自身实际的经营策略。对饲料科技期刊广告进行科学管理是取得经济效益的重要基础,尤其在期刊改制的当下,要充分把握机遇,转变经营观念,增强市场意识,建立和完善专业化市场经营管理体制,通过调动广告经营人员和编辑的积极性,提高期刊内容质量,进而打造出饲料行业的品牌期刊。具体来讲,第一,要研究同行兄弟期刊和其他行业期刊运作经营管理经验,通过对栏目设置、编辑方针、读者定位、每期广告页码数、广告企业规模等方面进行细致比对分析,制定出自己的广告运作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第二,饲料科技期刊的改制必然要影响原有管理体制和办刊模式,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积极主动与相关单位交流与沟通,充分利用主管主办单位的社会资源和人脉资源,使其为我所用,这会有利于拓展广告资源空间。第三,树立饲料科技期刊品牌意识,品牌是科技期刊的无形资产和经营制胜的法宝。例如,《广东饲料》利用自身饲料强省的地域优势,坚持培育期刊特色,明确办刊方针和读者定位,注重期刊内容质量,从而拉近了期刊与企业的关系,广告经营业绩斐然,成为饲料行业的品牌科技期刊。科技期刊的广告运作经营可由编辑部自身经营,也可由正规的文化传媒公司经营,广告制是目前期刊广告经营的主要方式之一,其最大特点是减轻编辑部工作量,不过广告公司的专业化经营虽然能充分发挥其开发客户的优势,但也有一定的风险。因此,饲料科技期刊要认真评估广告公司经营和自营的利弊,不要盲目追时髦,以实现期刊经济利益的最大化。饲料科技期刊广告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广告收益的多少。从近几年饲料科技期刊发展的实践情况来看,普通的广告从业人员已经满足不了期刊发展对广告经营的要求,复合型广告人才越来越受关注。总之,在新的形势下,饲料科技期刊要获得更大发展,需要重视以下三点:一是引进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补充到广告经营队伍中;二是注重培养和挖潜现有人员,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提高他们的能力;三是重视后备人才的储备,为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科技期刊论文:科技期刊运营方式和价值 科技期刊是一种发表自然科学及技术的杂志,是科技传播的重要平台。按期刊内容可分为综合性期刊、学术性期刊、技术性期刊、检索性期刊、科普性期刊。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传统传媒受到极大挑战,生存空间被极大压缩,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降,甚至出现报纸、杂志停办的情况。科技期刊作为传统媒体的一种,也受到一定的影响。探索科技期刊的有效运营方式,是科技期刊领域普遍关心的问题。 1科技期刊目前的运营方式 收取版面费是目前国内外科技期刊普遍采用的、最主要的运营方式,特别是学术水平较高的科技期刊。版面费一般指正式科技期刊刊用作者的文章后其期刊编辑部向作者收取的现金费用。版面费是在科技期刊和学术研究兴盛的环境下产生的。据最新媒体数据显示,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的期刊论文数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每年版面费金额数目不菲。收取广告费也是科技期刊经常采用的运营方式之一。在我国加入WTO之后的几年,期刊行业蓬勃发展,一些行业性技术期刊转型较快,完全面向市场运营,出现了井喷式的发展势头。但是好景不长,新媒体的出现让这种势头戛然而止,目前发展较好的完全面向市场的科技期刊寥寥无几。纯粹的学术期刊受众面小,发行量少,广告影响力差,所以广告刊登量有限。在目前情况下,纯粹的学术期刊通过广告这种途径运营,是比较困难的。赞助是指企业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获得宣传效果)而向某些活动(体育、艺术、社会团体提供资金支持的一种行为。赞助的实质是双方资源或利益的交换与合作。因此,一项成功的赞助必须是双方互利互惠、互有所得的,它也是受法制化市场经济左右的。可以说,广告是赞助的方式之一,但赞助的形式更广泛,如栏目署名,编委会署名等。一些科技期刊在某领域有较强的影响力,出现了一些企业出资赞助的情况,不过分析之后不难发现,这些期刊有一定的特殊性,如行业情况特殊,所处地位特殊等,不具有普遍参考价值,可复制性较差。科技期刊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广泛地接触到广大的技术人员和专家学者,了解行业最新动态,了解技术发展趋势,了解最前沿的科技成果。科技期刊除了期刊载体之外,还可以采用学术会议、展览、考察、培训等面对面的活动,一方面拓宽科技传播的渠道,另一方面可以增加运营收入。不过,能够采用这种运营方式的科技期刊,需要一定的运作能力。一些科技期刊集群式发展,综合实力较强,或者因为特定情况,有较强的运作能力,综合上述几种运营方式。还有的科技期刊综合纸媒、网媒、手机传媒,甚至是电视、电台等传播方式。目前,根据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情况,有能力综合运营的、纯学术期刊数量少之又少。目前,我国有8000多种期刊,本文将选取科技期刊中的学术期刊,重点探讨其运营方式。 2学术期刊的“学术运营” 学术期刊是一种经过同行评审的期刊,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文章通常涉及特定的学科。学术期刊展示了研究领域的成果,并起到了公示的作用,其内容主要以原创研究、综述文章、书评等形式的文章为主。在我国,根据检索途径不同,学术期刊可分为科技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CSSCI、CSCD、双核心期刊等。在国外,学术期刊最主要的检索方式有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和ISR(科学评论索引)等,其中,SCI和EI是学术期刊普遍认可并最求加入的目标。SCI(ScienceCitationIndex)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1961年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其覆盖生命科学、临床医学、物理化学、农业、生物、兽医学、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性检索刊物,尤其能反映自然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是目前国际上三大检索系统中最著名的一种,收录范围是当年国际上的重要期刊,尤其是它的引文索引表现出独特的科学参考价值,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许多国家和地区均以被SCI收录及引证的论文情况来作为评价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EI(TheEngineeringIndex)创刊于1884年,是美国工程信息公司出版的著名工程技术类综合性检索工具。EI选用世界上工程技术类几十个国家和地区15个语种的3500余种期刊和1000余种会议录、科技报告、标准、图书等出版物,年报道文献量16万余条,具有综合性强、资料来源广、地理覆盖面广、报道量大、报道质量高、权威性强等特点。目前,在市场类科技期刊发展艰难的情况下,学术性期刊表现出一定的优越性。不过,随着国家学术评价体系和职称评价体系的改革深入,学术性期刊也应顺应改革潮流,谋求自身发展。科技期刊是科学技术传播的重要途径,不可或缺,仍有广阔发展空间,值得业内人士开阔思路,共谋发展。 科技期刊论文:科技期刊刊庆纪念特刊编撰方法 1编撰刊庆特刊的意义 杂志发展历程的介绍是刊庆特刊的重要内容之一,借此机会彻底梳理一下杂志的历史,有助于读者、作者以及编辑工作者加深对杂志的了解。杂志的历史是杂志发展的脉络,不管是有波折还是很顺利,作为办刊人都应该去探求、核实并予以记录。“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对历史的回顾可以让当代办刊人追溯、了解创刊者的“初心”,再结合时代和行业的发展,看清杂志目前的学术位置,从而更好地把握杂志下一步发展方向。为了办好刊庆特刊,常常需要向主管部门领导、行业内名家约请题词、稿件等,无论是直接拜访还是发送约稿函,都是一个很好地向领导与业内专家介绍杂志的途径。《江苏中医药》为祝贺创刊50周年,向全国数十位德艺双馨、声誉遐迩的名老中医药专家约请赠言及介绍一个验方,编成《50名医贺华诞》栏目[1],此举不仅丰富了特刊内容,为读者提供了宝贵的名医验方,而且提高了杂志在全国中医药界的知名度,此后省外来稿明显增多。科技期刊的刊庆特刊不仅应有为杂志庆生的祝贺主题,其原有的学术性也不能遗忘,约请业内名家撰写高质量的文章集中刊登也是刊庆特刊的一项重要内容。例如《应用气象学报》创刊30周年纪念刊刊载了11篇综述性论文,内容涵盖了降水预报、农业气象、高性能计算机与气象卫星的应用、污染观测等多个领域的研究进展。《江苏中医药》创刊50周年纪念特刊也设《院士特稿》栏目,集中刊载了3位院士的大作[3-5],均获得了较高的被引用率。1.3有助于对杂志载文进行深入分析载文是科技期刊的重要资源,在刊庆特刊中对前期载文进行统计、分析,不仅是对杂志的一次总结,更可以从中提取出诸如作者分布、发稿周期、学科覆盖、行业研究热点的演变、高被引文章或作者等等重要的信息,为杂志校准定位、确定下一步选题方向提供了重要信息,也可从中窥探行业研究热点,指导读者的研究方向。刊庆特刊是作者、读者、编者沟通情感的桥梁,杂志的点滴成就与进一步发展离不开作者、读者的支持和几代编辑的努力。通过刊庆主题征文、刊登作者来信、评选优秀论文等方式,再一次将大家的感情聚焦,共同回忆过去,展望未来,同时,也表达杂志编辑部对编辑前辈的尊敬,对读者意见的重视,对优秀作者的鼓励。 2刊庆特刊的主要内容 导语通常是刊庆特刊的冠首文,一般由编辑部或杂志主编撰写,重点在概括杂志发展史、点明刊庆主题、介绍杂志所获重要奖项、致谢与展望等,如《江苏中医药》创刊40周年特刊中由编辑部主任撰写的《团结奋进,再创辉煌》[6]和《建筑电气》创刊30周年特刊中由杂志社社长兼主编撰写的《醇臻30年》。导语也是刊庆特刊的点睛之笔,从而引出特刊的主题,如《江苏中医药》在创刊50、60周年特刊中由编辑部撰写的导语,引出《50年,我们这样走过》与《图说60年》这一特刊主题[8-9]。通常由编辑部约请上级领导部门、重要领导、专家、历届编委、兄弟期刊、历任杂志编辑等撰写,可根据作者情况、内容多少安排在刊庆特刊的不同位置。一般而言,上级领导部门、重要领导和专家的贺信、题词、寄语,可辟专栏安排在特刊其他栏目之前,若内容不多,也可安排在封二与彩色插页。祝贺单位也可列表集中安排,并予以感谢。这是刊庆特刊的重要内容,主要介绍杂志创刊以来的各种变迁与发展。可以采用大事记的形式按照时间顺序予以记载,如《〈建筑设计管理〉杂志创刊30周年大事记》[10];也可以根据事件的不同分门别类予以记载,如《江苏中医药》创刊50、60周年纪念特刊分别以发展历程、足迹(办公地点的变迁)、团队、封面要览、刊名题词、理事会、自身建设、信息化历程、成果荣誉等栏目记载杂志发展历史[11-13]。在形式方面,可以用文字叙述,也可以用图表、照片展示,使历史更加鲜活,增强可读性。2.4刊庆主题约稿或征文选登这一部分主要刊登围绕刊庆主题进行的约稿或征文,可提前向杂志历届编委、历任主编、老编辑及长期关心杂志发展的读者、作者约稿或征文,择要刊登,其内容主要围绕作者与杂志的情感以及对杂志的祝福与建议等。科技期刊的灵魂是高质量的专业论文,尽管刊庆特刊围绕刊庆主题,仍不应忽视杂志的专业性。以刊庆为契机,约请名家撰写高质量专业论文,是祝贺杂志生辰的最佳“礼物”。由于特刊中与刊庆有关的内容占据了一定版面,专业文章数量会有所下降,因此更要重视文章质量。约稿时要注意选择作者与主题,应选择有一定知名度的业内专家或选择行业当前研究热点进行约稿,并在刊庆特刊的导语部分予以重点介绍。历年载文分析一般是对杂志从创刊至今,也可以近些年来(多为近10年)刊载的学术论文进行的统计分析,在刊庆特刊中常用图表或论文形式进行编撰。统计项目通常有总载文量、作者情况分析、作者地区分布、主要栏目及其载文篇数、基金论文数及其占比、影响因子变化趋势、高被引文章分析、文章选题及篇幅变化情况,等等。例如《抗感染药学》为庆祝创刊10周年发表了《〈抗感染药学〉创刊10周年载文概况及其相关信息的分析》一文,对2004年6月至2014年3月间出版的40期刊物中936篇论文进行分析,统计项目包括载文概况、作者机构、课题基金论文比、国内外电子媒体的网络传播情况、影响因子和时滞情况等。《江苏中医药》创刊50、60周年纪念特刊以彩色图表、饼图与柱状图的形式对创刊以来载文的作者地区、栏目设置等进行了统计分析,表现形式活泼,可读性强[15-16]。评选优秀论文是科技期刊刊庆特刊的特色项目,可以通过编辑部初选、组织专家评审等方式评出,也可以根据文章被引情况,奖励高被引文章作者,或尽早信息由作者报送文章的获奖情况,根据获奖情况评优。评选结果刊登在刊庆特刊上。重要论文题录主要是将创刊以来所刊载的文章进行筛选,优选出高质量、高被引、重要作者的文章,将其题名、作者、刊期以表格形式予以记载。优秀论文评选与重要论文题录都是对杂志所载优秀文章的再一次推广。 3刊庆特刊的设计特色 重视四封及彩页设计,突出刊庆主题刊庆特刊在四封上要有特色,要突出刊庆主题。科技期刊的封面要遵循一定的规范且一般按照年份统一设计;因此,对封面可略做调整以点明刊庆特刊的主题,并从刊庆当年度第1期开始就要有所规划。《江苏中医药》封面以年度为单位更换颜色,2016年为《江苏中医药》创刊60周年,因此2016年全年杂志就以红色为主色系,彰显喜庆。《江苏中医药》封面以地球为背景,江苏省版图为中心,版图中镶嵌竖排文字,为历代江苏(或长期生活在江苏)医家著作的一部分文字,突出地域和专业特色,而特刊封面镶嵌的文字为中共江苏省委1956年关于“省委同意创办《江苏中医》”这一重要文件;封面重要位置写有“创刊60周年特刊”字样,表明“身份”。2006年第10期为《江苏中医药》创刊50周年纪念特刊,封面正中为立体的数字“50”,数字上又镶嵌杂志历年封面。特刊的封二是翻开杂志后第一眼能看到的页面,其重要性仅次于封面,也应好好利用,可设计刊庆主题彩页或刊登重要领导或专家题词、寄语等。《江苏中医药》创刊50、60周年纪念特刊利用创刊年份和当年年份中的一个数字,组成创刊周年数,以此创意并加以喜庆、吉祥的元素,再辅以文字致谢,设计成彩页,置于封二,特色鲜明,见图1和图2。特刊的封三与封底通常刊登题词、致贺单位列表等,也可做一些其他用途。例如《江苏中医药》创刊50周年特刊利用封三刊登杂志工作人员合影及其感言,封底则安排创刊50周年纪念光盘(珍藏版)的宣传彩页。照片回顾历史,图表分析问题科技期刊通常以文字为主,但刊庆特刊当是例外,无论是讲述杂志历史还是统计刊载论文,都应以照片、彩色图表、小图片等形式,精心设计,合理安排,使枯燥的历史鲜活起来,呆板的数据生动起来。《江苏中医药》刊庆特刊以彩色表格形式将创刊至今杂志的办公地址、主办单位、刊名、主要负责人等情况的变迁一一列举;又以南京市区地图的一部分为背景,圈出历年办公地点所在位置,再附上此办公地点当时的照片;以历届编委会主任委员、历任主编和各时期编辑部工作人员标准照的形式介绍编辑团队;以照片配合文字介绍编辑部各项活动或会议;以获奖证书或收录证明介绍杂志成果荣誉;以彩色表格、饼图、柱状图对创刊以来载文进行分析。这样的归纳、编排使得整个杂志的发展史脉络清晰,内容丰富有序,设计活泼生动。内页可全彩印刷,彰显与众不同科技期刊多为黑白印刷,但刊庆特刊因为需要刊登大量的照片、彩图,最好内页全彩印刷,即使是纯文字的版面,也可以用作者彩照、背景色、彩色标题、小图标等形式使页面色彩丰富,美观大方,彰显与众不同。 4刊庆特刊的编撰过程 确定思路,构建框架刊庆特刊的编撰与平时科技期刊的约稿、审稿、编校出版的模式不同,应予以重视。当确定要编撰刊庆特刊时,应对其整体框架进行构思。1)拟定大纲,将刊庆特刊需要刊登的内容做归纳和梳理,分析重要性和可行性,去芜存菁。可以纳入刊庆特刊的内容十分丰富,需要根据实际需求以及完成的可行性、刊出后的可读性予以分析,既不可丢失重要内容、遗忘重要人物,又不可使篇幅冗长,枯燥乏味。2)拟定栏目,将需要纳入的内容分门别类归入各栏目,也可设置刊庆特刊的主题词,例如《江苏中医药》创刊60周年特刊以“图说60年”为主题。3)考虑表现形式,即根据内容来确定是采用文字、照片还是图表等形式予以展现。不同的表现形式可以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应予以重视并合理安排,务求形式可以更好地展示内容。尽早启动,约稿撰稿刊庆特刊内容丰富,编撰起来头绪众多,应尽早启动。在确定了特刊框架结构之后,应尽早启动约稿、撰稿工作。梳理需要约请他人或相关单位撰写的稿件内容,包括题词、贺信、感言、寄语、征文、专业论文等,选定约稿对象,确定约稿方式(是通过直接交流约稿还是发送约稿函,或者委托相关人员进行约稿等),尽早开展约稿工作,确定专人跟进约稿进度,确保按时交稿。需要编辑部撰写的文字内容,也应结合栏目和照片等内容及早开始撰写。收集资料,理清历史刊庆特刊中对杂志发展史的介绍通常占有重要的篇幅,应收集各种史料,对杂志历史进行详细梳理,了解各种变迁和重要事件及其发生的时间,按照栏目进行分类归纳,同时寻找合适的照片、实物资料,以备特刊编排时选用。这一部分内容十分重要,建议编辑部在平时对大事进行记录,重要文件归档,每期发稿信息及时统计,每年一整理,否则在编撰刊庆特刊时会有较大的难度。对于创刊早期发生的事件,如果年代久远,可以通过查阅相关文件、拜访离退休老同志或原分管领导、主编、编委等予以求证。总之,对于档案尚未健全时期的杂志历史应尽早予以核实,而对现在每年发生的事件则应及时记录,以方便以后对史料的整理。重视设计,严谨活泼由于刊庆特刊图片较多,页面设计非常重要,可注意以下几点:1)图文结合,各有侧重,纯文字则枯燥,纯图片则无序,每一栏目要有文字说明,图片下要有注释;2)整体色调一致,一般多用暖色系,注意页面配色要协调;3)结合专业领域,适当增加相应的元素,例如《江苏中医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在设计刊庆特刊时选择类似篆刻印章作为每页页眉,图片边框也多用传统风格,与专业相符。科技期刊刊庆纪念特刊的编撰是期刊编辑部为杂志庆生的献礼,也可借此机会理清杂志发展脉络,与作者、读者加强沟通,增加杂志人文气息,提高杂志知名度,是一个让更多的人认识杂志,让认识杂志的人了解杂志,让编辑杂志的人热爱杂志的渠道。当然,将一期杂志变为刊庆特刊减少了当年期刊的载文量,是否会影响杂志的评价指标,是很多期刊编辑部的顾虑;但正如笔者前文所言,以及查阅《江苏中医药》2006年前后影响因子水平,数据证明,《江苏中医药》2006年以后,影响因子稳步提升。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因为特刊内容需要增加页码,需要按照相关规定向出版管理部门提出申请。 科技期刊论文:科技期刊论文摘要写作注意事项 a.摘要中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不要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等。 b.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比如一篇文章的题名是《×××系统的应用研究》,摘要的开头就不要再写:“为了×××,对×××系统的应用研究”进行了研究。 c.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摘要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按逻辑顺序来安排。句子之间要上下连贯,互相呼应。摘要慎用长句,句型应力求简单。每句话要表意明白,无空泛、笼统、含混之词,但摘要毕竟是一篇完整的短文,电报式的写法亦不足取。 d.用第三人称,不要用“本文、我们、笔者”等词。建议采用“对…进行了研究”、“报告了…现状”、“进行了…调查”等记述方法标明一次文献的性质和文献主题,不要使用“作者”、“我们”等作为摘要陈述的主语。 e.要使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尚未规范化的,以选用一次文献所采用的为原则。新术语或尚无合适汉文术语的,可用原文或译出后加括号注明原文。 f.除了实在无法变通以外,一般不用数学公式和化学结构式,不出现插图、表格。 g.不用引文,除非该文献证实或否定了他人已出版的著作。 h.缩略语、略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也能清楚理解以外,在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 i.摘要中的结论部分应该避免使用“达到领先水平、填补空白、首次提出、未见报道、奠定基础、具有推广和应用价值、具有参考意义”等主观评价性语言,这是摘要的大忌,当然也是撰写论文的大忌。科技论文写作时应注意的其他事项,如采用法定计量单位、正确使用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等,也同样适用于摘要的编写。目前摘要编写中的主要问题有:要素不全,或缺目的,或缺方法;出现引文,无独立性与自明性;繁简失当等。 科技期刊论文:科技期刊封面设计论文 1科技期刊封面设计问题 期刊封面包括封一、封二、封三、封四和书脊,本文仅从封一和书脊的设计探讨对阅读和馆藏的影响。 1.1封一 1)色彩运用过重。 期刊封面设计是由文字、图形、色彩等通过点、线、面的巧妙连接与组合而使封面达到美化的效果。色彩是封面设计的要素之一,是第一视觉语言,信息的首要传递者。有道是“远看颜色近看花”,封面色彩具有强于图形和文字的表达作用。科技期刊也较为重视色彩的运用,有的期刊为突显自身的学术性,使其高雅、沉稳和大气,封一采用的色彩比较浓重。如《生命的化学》2014年第1期,封一为深蓝,《中国细胞生物学报》2014年第1、2期,封一为深黑。深蓝、深黑对读者阅读影响不大,但影响了期刊的管理。因为期刊到馆后,在每期封一上需要加盖部门印章,标注分类号,以示期刊身份和类别。红色印章、黑色字迹在蓝色或黑色的背景下不易显现,给管理带来麻烦。 2)图片过大。 一些科技期刊为引人注目,将与本期内容相关、色彩鲜艳的写实图片放到封一中,有的占据整个版面。由于内容之别,同种期刊其图片的图案、色彩各不相同,甚至大相径庭。如2012年《大自然》第2期是一幅大海蓝天、高山白云的图案,封一主色蓝白相间,色彩明快;第3期是一只雪鸮鸟在黑色的夜空中的图画,封一主色为黑,色彩黑暗。这种极具不同封一的色彩,将影响期刊的辨别和归类。还有期刊因图片色彩浓艳、图案花乱,而掩盖、冲淡期刊的前景标志。封面前景包括刊名、刊期、刊标及各种封面造型的色、块、线等,封一前景是固定不变的部分,是识别同类与区别他类的重要特征,被掩盖、冲淡后,也会影响期刊的辨认和查找。 3)文字设计失当。 期刊封面文字是期刊与读者之间信息传递的视觉桥梁,是识别该刊与他刊的基本要素,是期刊内容的重要提示,它包括刊名、刊期及其他文字和数字等,是查找、阅读、订购、验收、登记、分发、装订的依据,是封面设计中极为重要的元素。而一些科技期刊为了美化和级别提升,却淡化了文字的使用功能。一是刊名字体设计不妥。一般期刊封一名称使用宋体、楷体或其他容易认读的字体,而有些科技期刊为了美观和高雅,封一采用不易认读的美术体或名人题字。这些字体的采用并不为过,关键是有的不易辨认。如2014年《合成纤维工业》中的“维、合”字不易认出,2014年《日用化学工业》中的“日用”和《化工新型材料》中的“化工”都不易辨认;又如《科学24小时》中的“4”字需要定神琢磨才能识别。二是期别号设计不当。期别号是指期刊封一所标注的年月卷期号,是阅读和管理所需的重要信息,它仅次于刊名的作用,应位于赫然醒目位置,标注要简捷、直观。有的期刊为了使封一美观、艺术,设计的期别字不便认读。例如:《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2014年第1期中的“1”字,既不像“1”也不像“7”;《中国建材》2014年第2期,封一另有“2013”和“5”字样的背景,与“2014”和“2”期别号容易相混;《中国动物检疫》2014年第2期,将“2014和2”设计成封一图片中的日历本日期,看似设计巧妙,但不易被发现。三是外文刊名设计失当。有的期刊为提高自身的档次与级别,将期刊中文版改为英文版,而封一只有英文刊名却无中文名称注释。这样装订时,因装订员英文水平有限,将数十个字母的英文名称烙在刊脊上,错、漏、添字母常有发生,失之毫厘,谬之千里,错的名称给查阅、归类带来很多麻烦。此外,有的期刊由于封一英文刊名缩写字母字号太大,如2014年的《遗传学报》、2014年的《植物分类学报》,其封一刊名缩写字母“JGG”和“JSE”设计得特别大,掩盖了全称刊名。装订时,有的把缩写名称写在书脊上,严重影响查找和阅读。 1.2书脊 书脊是期刊封面的一部分,是期刊厚度的显示,虽为方寸之地,但有着封一的功用。GB3179—2009《期刊编排格式》规定:“期刊的单册和合订本,其书脊厚度大于等于5mm时,应按照GB/T11668的规定,在书脊上排印刊名、卷号、期号和出版年份;若书脊厚度小于5mm或由于其他原因不能排印上述信息时,可将其排印在封四上距订口不大于5mm的范围内。”笔者调查发现,书脊名称并未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 1)书脊名称标注问题。 一些科技期刊在书脊名称标注方面没有严格执行标准规定。有的书脊厚而无字,有的薄而有字,还有的时标时不标。如《分子科学学报》2014年第1期(88页)、《统计与管理》2013年第5期(192页),其书脊厚度都超过5mm,但未标书脊名称;而《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2014年第1期(52页)、《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2014年第1期(62页),书脊厚度都小于5mm却标有书脊名称。又如《中国果菜》2012年2~12期都有书脊名称,只有第1期未标注。这种设计,不仅影响期刊的美感,而且给查阅带来不便。 2)书脊字样设置问题。 一些科技期刊的书脊名称字体、字号既不符合人的视觉审美观,也不便认读。例如:《中国果树》2013年各期,书脊字大小随期刊厚薄而变,最厚的第5期比最薄的第3期的书脊字大好多,放在一起不协调,也不美观;《中国食品工业》2014年、《计算机系统应用》2013年书脊字小而笔画粗,字间距小,不易辨认;《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14年第1期、《病毒学报》2014年第1期,书脊字太小,与书脊宽度不协调,既影响美感也不好认读;《通讯技术》2013年各期书脊的字体、字号2期一变,格式大不一样,严重影响识别和归类。 3)书脊色彩问题。 书脊颜色方面有2个问题:一是同种期刊书脊颜色不一致,例如:《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3年第4、5、11期,书脊为白色,其他书脊为淡蓝色;《无线电通信技术》2013年一期一色。这样的期刊放在一起不仅不美观,而且影响辨认。二是书脊颜色与书脊字之间色差小。例如:《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13年各期,书脊为深红,字是黑字,不能突显;《世界林业研究》2013年各期,书脊为绿色,字为黑色,不易辨认;《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4年第1、2期,书脊为蓝色,字为黑色,也不易识别。 4)边缘名称标注问题。 边缘名称虽然不类属书脊名称,但期刊立放刊盒时,起着书脊名称的作用,所以在此一叙。GB3179—2009《期刊编排格式》规定:“若书脊厚度小于5mm或由于其他原因不能排印上述信息(刊名、卷号、期号和出版年份———笔者注)时,可将其排印在封四上距订口不大于5mm的范围内。”笔者统计发现,无书脊名称的期刊大多也无边缘名称。在无书脊名称的期刊中,有边缘名称的期刊只占29.4%,但标注规范者只有17.6%。如《微型计算机》边缘名称写在封底右上角,字小,间距也小,刊名不醒目,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2建议 1)色彩运用要恰当。 封一、书脊浓墨重彩,虽能撩人眼目,但不是读者、馆员所需,只有方便阅读、便于管理才能赢得人心;因此,封一、书脊设计不要企求以色装扮,要注重实用、方便:一是若封一色彩浓重,要设有突显印章、分类号的色块,以便管理;二是同种期刊的书脊色彩要一致,便于查找归类;三是字与底色差要大,切忌黑红、黑蓝、白黄、灰绿色相搭配,否则难以识别。 2)图片使用要得当。 封一图片不宜占据整个版面,应只占封一的一部分,这样,无论图片的色彩、图案怎么变化,也掩盖不了封一前景标志,使期刊易于辨别和归类。若图片过大,其图案不要太花、太乱,要突出期刊前景标志,以便辨认。封一色彩格调要一致,期刊一期一色、一期一个面孔的设计样式不可取。 3)文字标注要直观。 文字、数字是期刊封一和书脊名称所要表达的核心内容,是期刊类别、性质和内涵的体现。虽然重要,但不能过于粉饰。因为科技期刊的读者不是书法家,也不是艺术欣赏家,他们对文字、数字没有过多审美需求和爱好,只需易读、醒目。所以文字、数字标注要规范大气、简明,居于期刊醒目位置;字体、字号要根据空间大小、醒目程度而定,要便于认读;书脊大于5mm时必须标明书脊名称,小于5mm时要标明边缘书脊名称;英文刊封一要有中文刊名注释,英文刊名缩写字母不要太大。 作者:陈玉红 单位:聊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科技期刊论文:科技期刊封面设计之审美之见 一、科技期刊封面设计的审美原则 追求科学美是科学研究的一种动力,理由主要是:第一,美的东西必定是真的,因此可以由美引真,第二,在科学研究中要想获得创造性的成果,必须依赖直觉和想象。而所谓技术美是以“艺术与技术重新统一”的理想为指导,强调实用性与审美性完美结合。它不能撇开产品的实用功能去追求纯粹的精神享受,它必须把物质与精神、功能与审美有机地统一起来。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我们说的功能不仅要适应人的物质要求(即产品的使用价值),而且要适应人的精神需求(即产品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第二,功能不仅应该体现为产品的内在形式结构,而且也应体现为产品的表层外观。技术美给人的愉悦是一种复合体,越是高档的产品,美感在这个复合体中占的比重就越大。科学美和技术美的美感的性质和内涵和一般的美感有重要的差别。那么科技期刊的封面设计有没有可能发明出一种新的方式,把科学美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都包含在内?期刊是一种积累、传播人类精神文明思想的载体。科技期刊因为其所负载内容的特殊性,其封面设计应遵循规范、美观、简洁、协调的审美原则。 二、科技期刊封面设计要素例评 封面设计的审美表现在刊名、字体、刊标、图案、色彩甚至封面整体的区块分割等方面。相对图书来说,期刊封面的信息要比图书多,因此期刊封面上的文字、图案、色彩的设计,不仅要考虑与内容的协调,而且各期的图案、色彩既要相似还要有区别。刊名样式应当醒目、大方和富有个性,一般有手绘体(书法体、美工体)和植字体(来自计算机字库)两类可以选用。年份和卷期号的定位设计是期刊封面装帧特有的。由于期刊的时间性比较强,读者往往通过年份和卷期号来判断刊物的新旧,因此它们须放在突出、醒目的位置,甚至还可同时注明出版日期。期刊封面美术设计的宣传、推广效果对于扩大市场销售有较大的作用,所以其视觉冲击力一定要强,不但要精美,还要能体现刊物的性质和主要内容。 1、期刊刊名标识醒目,文字形式规范,刊名占封面的主导地位。关于刊标在封面设计运用大多以其醒目而诠释了刊物的专业和品牌,直接影响到刊物本身在某行业某类型某区域的地位,而另一些则传达着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特征。如《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封面右下角醒目的刊标:“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 2、字体的选择体现刊物不同的精神,如正楷体现庄重,行书体现流畅,而电脑宋体对体现的则是严谨、规范、规律等等。封面字体字号的多种编排和加工方式,彰显不同的期刊特色。《沈阳医学院学报》通过选用着色变形的字体、字号来突出刊名在封面上的显要位置,选用恰当、和谐的背景作为配图。《华北水利水电学报》封面采用大写的像形体“水”,无疑是大巧若拙,把写实与写意完全融合起来了,堪称佳作。 3、图案作为一种视觉符号语言,因其展现的不同的个性而转述了各种各类科技期刊的特色。设计者运用巧妙构思,不仅可丰富图案本身的内涵和艺术表现力,而且可深刻、灵动地揭示期刊内容的主题,提升期刊装帧艺术的审美价值。《测绘科学技术学报》特别设计出一种能表征期刊属性或专业特点的图案:凹凸如雕刻般的地球,并把它固定在封面构图中。而《测绘科学技术学报》封面中超精度的地球图片以有序而丰富的影像层次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引人注意,背景浩瀚的星空又不仅引人遐想,使视觉空间凸显大尺度的弹性收缩,不仅清晰地表达了个性美,而且将简单背后的深刻,形式与内容融为一体,封面表达更深刻、精确和易于理解。 4、再说色彩,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中体现的是庄重、严肃;黄色则相比红色较柔和和跳跃,给人以光明和希望的感觉。蓝色在科技期刊中运用的相当普遍,比如涉及地质学科、地理、测绘、海洋、航天、生物等各类型期刊,几乎可认为天然就是理工科技的代表色,如《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想到天空、海洋、宇宙等等,给人沉静、理智、高深、探索无穷尽的感觉。白色则象征纯洁简朴、灰色则显示低调、谦恭;而绿色则给人以生命力、原生态、积极向上的感觉,如《河南农业大学学报》。黑色则无疑是神秘、博大、厚重的代表。《成都理工大学学报》其主办单位由“成都地质学院”更名而来,期刊特色仍以地学为主,封面利用混合着色揭示了地学的国际性、主体性和边缘性,开拓了读者的阅读视野,为探索地球乃至宇宙增添了一份神秘又催人进取的色彩。诸多科技期刊封面设计案例采用和改造简单别致的色彩形象却揭示了丰富的内涵,都是创作者打破思维定式,通过普通图案的夸张变形,巧妙构造,便会创造出新奇独特生动的艺术形象。特别还要提出的是封面上出现的广告,如《四川化工》,不仅丰富了封面的内容,扩大了与专业相关的信息量,使封面这个期刊的“黄金地段”得到充分利用,体现出其“黄金价值”,也为办刊积累了资金,可谓一举两得。 期刊出版物尤其是科技类期刊作为“精神商品”,有较强的实用性,而封面是创作者审美的体验向受众审美体验传播的有效渠道,封面设计是否遵循美学规律,追求真、善、美的统一,期刊编辑,作为最先欣赏的审美主题有则无旁贷的审美批评责任。由于审美是一种主观意识,不可能形成统一的标准,但根据审美个体的喜好而不同,却仍然不外乎以下几个领域: 1、判断封面设计是否具有美的立意指封面设计者在对期刊内容理解、感受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形成的完美地表现主题思想以及通过艺术形象来表现主题的想法。是决定成败的重要因素。立意美则封面美,反之亦然。要是封面设计立意美,设计者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对期刊的内容和主题有深刻的独到的理解,在提炼和概括书记主题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设计意图,进行再创造。 (2)黑格尔说:“创造性想象可以是平常的装帧材料和因素实现不平常的综合。因此,充分发挥创造行想象力无疑会开拓深邃的意境。 (3)封面设计要给读者进行艺术联想的空间,读者的艺术联想可以突破封面自身容量的局限,在更广大的背景上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寓”“无限”于“有限”之中。作品是否具备立意美,编辑本身的艺术眼光和艺术判断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2、针对科技期刊的特殊性,科技期刊的封面设计应尽可能符合国家标准《科学技术期刊编排格式》的要求:在规范化、标准化的基础上达到视觉元素包括刊名、刊号、期号、出版单位等文字、字母、数字和封面背景、底色图、图案等点、线、面、色、块的有序、醒目、和谐的统一,才是完美的期刊。根据其不同的专业特色、学科来源、研究对象等又呈现不同的特点,是要求以最丰富的表达和最准确的辨认和最容易被人铭记的。这又需要编辑从规范化的要求对封面设计的基本要素进行严格把关,保证成品既符合标准又深具审美价值。 3、封面设计不仅是美编独立完成,还需要期刊文字编辑、选题策划者的相互沟通。科技期刊的封面设计之所以突破面较狭窄,难就难在其科学性和技术性上,而美编大多是受过艺术教育的创作者,对科技规律的把握和刊物内容对封面形式的要求难以确切理解。因此,怎样是内容与形式达到完美和谐和准确表达,又能体现创意和艺术,使作品富有强烈的冲击力,符合阅读者的心理情趣和刊物的市场导向,沟通显得尤为关键。 4、设计应与时俱进。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是不注重期刊外在的修饰和设计,也不能很完美地反映期刊的风格,直接拷问期刊编辑人员的艺术修养,影响刊物的发行量和社会效益。应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要关注经济效益。封面是期刊的招牌,期刊封面设计必须以”AI-DA”要求来衡量:attention注意,interest兴趣,de-sire欲望,action行动,这样才更便于识别和考虑受众心理,便于交流和市场发行。另外,封面广告的添加不仅可以有助于扩大发行量,而且可提高期刊自身的经济效益,毕竟只有生存和发展有了保障,才能更好地提高期刊质量,这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最终可以实现双赢甚至多赢。结论:由于科学作品中由语言形成的概念、规律等,其含义是明确、稳固的。其自身具有科学性、精确性和系统性,因此科技期刊无论内容还是版面设计在人们的印象中总是与苛刻、死板画上等号。但事实证明通过精心的封面设计完全可以呈现自然、简单、内涵丰富的特征和视觉感召。封面设计务求对受众的概念形成深刻持久的印象,这就要求首先要明确内容对象的特征来进行针对性的创作以求达到审美的要求。大的来说,期刊的封面美术设计,既能增加期刊外形的美观,更能以这种美观体现期刊整体的审美价值,给人以强烈的“第一审美印象”的视觉冲击。无论是采用写实或写意的表现手法,还是运用具体或抽象的艺术手段,不管是文字、图案的使用与变化,还是色彩基调的确定与调谐,都应在视觉艺术效果中凸现期刊的性质跟主题内涵,体现独特的风格。 作者:范君 单位:安徽理工大学 科技期刊论文:科技期刊PDCA循环法质量管理 [摘要] 科技期刊不同于其他种类的刊物,具有较强的知识性、专业性、学术性及持久性等特点。本文就全面提高科技期刊质量,结合科技期刊自身的特点,尝试将PDCA循环法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运用于期刊编辑部的日常管理工作中,以期建立由期刊全体编辑人员参与的出版物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 [关键词] 科技期刊;PDCA循环法;质量管理 一、发展现状 中华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及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渊源流传。然而随着电子产品的日渐普及,人们提笔忘字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在我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语言文字及语法等错误无处不在,即使是经过严谨的文字编校过程的以学术理论为主导的科技期刊之中语言文字的差错、不规范现象也比比皆是。究其原因各种各样,既有编校工作方面的问题、也有编辑人员自身文化修养及学术水平方面的问题。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期刊已成为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科技期刊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从1949年建国时期的80种到目前的6000余种[1],由各高校主办的高校科技期刊数量在改革开放以来犹如雨后春笋,进入一个全盛的发展时期,目前已达1276种[2]。其学科领域基本上涵盖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领域,形成了支撑我国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一系列比较完善的期刊体系。其水平和影响力也得到了大幅提升。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深入发展和科技期刊数量逐年递增的情况下,出现了重复办刊、刊登论文内容空洞、编校质量低下、编辑部管理混乱等等问题。本文从高校科技期刊全面质量管理角度出发,运用PDCA循环法,从选题策划、编辑加工、审定发稿及发稿后的编辑处理工作等方面实施管理,以期全面提高高校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编辑质量和管理质量。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高校科技期刊的出版发行等一系列过程中,均不同程度存在着管理粗放,不规范的问题。大大影响着期刊的质量及期刊社前行的步伐,具体表现如下。 (一)管理不规范、缺乏专业性 目前,大多数学术期刊都隶属于某一个单位或挂靠在某个部门,或是某一所高校的一个部门。尤其是高校科技期刊,均以高校学报编辑部的形式或学报办的某个刊物的形式存在着,真正走向社会、自负盈亏、独立存在的少之又少。因此受到学校整体教学行政管理的约束,缺少专业性和针对性,有些高校将学报编辑部归属为行政部门,其管理方式与行政部门同样;而有些高校将其归类于教辅部门,受到教学与行政双方面的管理,责、权、利不明,管理粗放又缺少规范性。其原因既有制度上的客观成因,也有管理理念上的主观原因。根据《出版管理条例》规定,出版学术期刊,必须要有明确的、符合条件的主管和主办单位。因此就容易出现上述情况,造成了管理上的不规范,同时也带来学术领导层面的行政化[3]。 (二)编校不规范、质量差 编辑工作贯穿整个出版工作,是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由编辑人员所承担。由于编辑人员是办刊的主体,毫无疑义的是出版工作的骨干力量,而编辑人员的各项素质直接影响刊物的质量,是控制刊物质量的关键。一期刊物,即出版物从选题策划、组稿、审稿到编辑加工、校对、编排、封面设计等等诸多环节,自始至终都离不开编辑人员的主观意识、文学素养、学术知识等方面能力高低的影响。据了解,目前各高校学术期刊编辑部的稿件初审一般均由编辑人员承担,因此,每位编辑人员要对来搞进行真实性及科学性方面的判断,又要对来稿进行评价与选择,这些都需要编辑人员具备较高的学术素养和较强的责任心。然而,有于种种原因,许多高校对科技期刊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没有细致规范的管理规章制度,无论是对学报编辑部的管理还是对编辑部的编辑人员的管理,均不同程度的存在管理不规范现象。因此导致部分编辑人员工作态度懒散,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消极工作态度,缺乏责任心,进而导致影响期刊的质量,乃至影响学校的名誉。 三、用PDCA循环法实施管理 根据上述问题分析,科技期刊质量管理既包括对编辑部工作的管理,也包括对编辑人员的管理;既包括对工作流程的管理,也包括对编辑工作各个层面的管理。汪玲,夏黎明,汪晓等人认为,科技期刊工作的全面质量管理包括全面期刊工作的各个方面、全程整个编辑工作流程的各个环节和全员所有参与期刊工作的人员及工作对象的质量管理[3]。本文对编辑工作全过程引进PDCA循环法进行管理,即把PDCA循环法中的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各个阶段分别对应编辑工作中的选题策划、编辑加工、审定发稿及发稿后的编辑处理工作,螺旋流动上升,以期对期刊全面质量管理提出建议,使期刊迈上新台阶。PDCA循环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所提出的,它诠释了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使我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程序更加条理化、系统化、图像化和科学化。这个程序的全部过程,即对某项工作的质量管理进行制订计划和组织实施、实现目标总结的过程,这个过程为一个不停顿的周而复始的运转的过程。PDCA循环是爬楼梯上升式的循环,每转动一周,质量就提高一步,只有在日积月累的渐进改善中,才可能会有质的飞跃,才可能进一步完善每一项工作,直接影响着一个组织发展与进步,即原地踏步还是持续进步(如图1所示)。对于管理者来说,为了提高产品质量,首先要提出一个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有个计划(P);计划制定之后,就要按照计划实施具体步骤(D);当完成这些工作以后要进行检查(C),看是否实现了预期目标;通过检查找出问题和原因;最后就要进行处理,将经验和教训制订成标准、形成制度(A)[4]。在期刊编辑管理工作中我们全面引进、试行PD-CA循环法。从选题策划、组稿、审读、审改、审定、编辑加工、校样处理、刊发、总结等期刊工作的总体流程进行分析、检查、总结及改进。实践证明,采用PDCA循环法能有效地达到管理期刊质量的预期目标。期刊编辑管理工作中PDCA循环法的四个阶段:P(计划PLAN):编辑工作中的选题策划环节D(实施DO):编辑加工、校对、出版环节C(检查CHECK):审定发稿、评估结果环节,总结本循环工作中存在的问题A(处理ACT):提出改进意见环节,为下一期循环提供改进和标准化推广建议 (一)计划阶段 这个阶段是PDCA循环法管理程序的起点和依据。应在新年度来临之前,时间上应与上一年度最后一期期刊共同进行。依据上年度的总结和提出的意见建议,并有针对性地制定本年度期刊的栏目策划、选题、组稿等工作。具体到栏目名称、实施负责人及完成时限等。以《财经理论研究》为例,我们除加强宣传外,还组织每位编辑学习同类优秀期刊,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特点,创建特色栏目“区域经济”与“丝路经济”。拟定组稿计划,一方面约请知名专家撰稿,稿酬从优,另一方面不拘泥于高职称、高学历,以稿件质量为选稿标准,多方吸引优秀稿件。通过PDCA循环管理法策划、选题、组织优秀稿件,办出刊物特色。根据《财经理论研究》期刊的特点,我们努力办好财经理论方面的研究,突出刊物的理论性与专业性特色。我们除了向专家约稿外还在网页上刊登《征稿启事》,不但扩大了期刊的影响力,还保障了一定数量的稿源。通过实施PDCA循环法管理程序在每一次循环组稿过程中有效地提高了来稿的质量及数量。 (二)实施阶段 这个阶段是建立PDCA循环法管理程序的实质和核心阶段。需要将计划阶段的目标具体化,责任化。建立质量管理负责人及质量保证体系,把完成目标任务的时间、要求及改进目标等落实到责任人身上。指定专职编辑、责任编辑和执行编辑等负责刊物的具体实施。首先依据计划阶段的组稿情况选择稿件,再依据统一编排规范编排稿件,并设立审读制度,严把稿件编排质量关,建立健全期刊全面质量管理保证体系。无论是科技期刊还是一般期刊,都存在出版工作环节多,工序复杂等特点,这些特点又无形中就增加了全面质量管理的难度。因此我们从人员质量、工作质量、产品质量几个方面入手细分全面质量管理工作,降低难度[5]。人员质量:重视对编辑人员质量管理的教育,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定期召开编辑业务学习会,加强每位编辑人员的主人翁意识,从自身做起,积极主动参加相关业务培训,要求规范编校标准,不断提高编辑人员的业务水平。工作质量:主要从编辑编校工作与工作方法方面入手,狠抓关键环节和工序。定期召开编委会议,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专门设立审读室,强调加强文章的审阅工作,多层次把关,将期刊质量做到最好。产品质量:主要从设计质量、纸张质量及印装质量等方面着手,把好形成成品的重要环节。作为经济管理类学科期刊,几乎每篇论文中均有图和表,还有很多公式,因此狠抓图表质量是把好产品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财经理论研究》每期内页图表近100项,每张图表的处理都要求精益求精,一些作者提供的图表经过排版,放大以后像素会降低,缺乏清晰度难以达到满意效果,无法使用,这就需要编辑人员对其进行再加工工作,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积极探索解决方案,对编辑人员进行培训,掌握图表的排版业务,最终实现了适合本刊特色的,较为完善的图表纠错、排版工作流程,既提高了图表质量,又节省了时间和排版费用。 (三)检查阶段 这个阶段是建立PDCA循环法管理程序的关键和保障阶段,即检查计划的实际执行情况。为保证期刊的质量,就必须对刊物整个出版过程进行全程监控,不仅要检查组稿、选稿的恰当与否,还要检查编辑工作中的编校全过程,并将检查制度化、规范化。孟子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做人如此,更何况一个编辑出版部门,一定要将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必须严格坚持《期刊出版管理规定》、“三审制”等相关规章制度。 (四)处理阶段 这个阶段是建立PDCA循环法管理的总结和升华部分。在总结这个出版周期里的各个环节中的成功经验,制定标准,形成相关文字内容,为下一个出版周期提供好的经验。以《财经理论研究》为例,在纸刊出版后,编辑部主任组织全体编辑及编审人员召开学习讨论会,总结前3个阶段的工作,分析刊物质量、考核栏目建设情况以及优秀论文的转载率等,找出问题、明确责任、提出改进措施。 四、小结 创建优秀期刊,组建品牌栏目都离不开质量优良的稿件,刊载论文的质量永远是科技期刊的生命。经过多年的办刊经验,我们成功地研发了一套适合自身学报编辑部发展的按照PDCA循环管理模式制定的全面质量管理程序。并且严格按照编辑部制定的方针和质量管理目标进行管理,做好计划(P)、实施(D)、监督(C)和检查(A)等工作,对期刊质量进行全程严格监控。每位编辑人员、审读人员除了要服从全局的利益,服从统一指挥、调度外,还要建立各编辑室和各道工序的工作规范管理制度,明确各类业务人员的具体工作和相关责任,使期刊全面质量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作者:乌丽娜 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 科技期刊论文:现代科技期刊责任编辑管理工作思考 1.1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 编辑的劳动是介于读者和作者之间,以文化选择、传播和引导为基本功能的一种能动的、独特的创造性精神活动。这种工作性质决定了编辑是知识工作者。学界曾经有一种说法:一个编辑半个学者[13]。《中国图书商报》策划并进行了中国编辑出版从业者职业状况调查,在编辑出版从业者中,随机抽取853名调查对象,其中拥有本科学历的583人,硕士150人,占样本总量的85.93%,远远高于其他行业中高学历人员所占的比例。作为编辑部最重要的人力资本———编辑,他们拥有的知识是编辑部发展的动力,管理好他们,编辑部才能生存和发展。 1.2工作以“固定”为主要特征 编辑的日常工作具有“固定”的特征,即固定的稿件处理流程、固定的编辑流程、固定的编排规范和固定的出版发行方式;而编辑工作的产物———科技期刊也具有“固定”的特征,如固定的办刊宗旨、固定的出版周期、固定的期刊栏目、固定的市场定位以及固定的服务对象等。而在这些“固定”的编辑出版工作中,责任编辑要比普通编辑做更多的工作,负更大的责任,对期刊有着关键性的影响。 2.1坚持规范与创新并重 编辑工作有着基本的流程和标准,编辑六艺(选题、组稿、审读、加工、整理发稿、校读)的每个环节和相应的国家标准如《期刊编排格式》《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和《量和单位》等在实际工作中都必须认真遵守和执行。责任编辑管理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确保日常工作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进行,在把好政治质量这条科技期刊“警戒线”的前提下,保证期刊的学术质量和编校质量。但是,科技期刊又身处改革的时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于文化体制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即“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对包括出版业在内的文化行业改革提出了以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的要求。在改革和创新的大环境下,责任编辑迫切需要转变自己的管理工作理念,摆脱原有的计划经济思维方式,把管理工作重心从遵循成熟的规章制度、重视编校加工的模式转向面向市场、注重期刊的选题策划、组约优质稿件和为期刊吸引更多的作者、读者和广告客户上来,实现整个编辑部从以内容生产为主向以市场经营为主的转型。 2.2注重科学性 清楚整个编辑流程和了解每位编辑的能力是责任编辑做好管理工作的前提,只有这样,责任编辑才能从实际工作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制度和竞争激励机制,差别化安排工作。邓小平同志曾说“还是制度可靠些”,首先要制定科学的规章制度,使每位编辑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通过制度刚性规范每位编辑的工作习惯,保质保量地完成每一道编辑流程;通过差异化、差别化的工作安排和合理的竞争机制,充分调动编辑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工作效率,激发编辑的创新激情,提升其综合服务能力。 2.3抓“大”放“小”与人才培养 管理的要诀在于去繁从简。从逻辑关系上看,“大”离不开“小”“,小”积累成“大”。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期刊从编辑到最终出版是一个大的系统,而这个大系统又包括总体规划、重点选题设计、稿件的处理和出版发行。责任编辑作为编辑部最直接的管理者,抓“大”就是要管理好期刊的发展方向,在正确的方向引导下做好选题策划、优质稿件的组稿和保证最后刊出文章的质量,同时建立自己的作者资源;放“小”就是把稿件的登记、外审、修稿、校稿和发行等工作安排下去,使每位编辑的日常工作有相对独立性,在工作中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有效利用自己和别人的时间。要注意的是抓“大”离不开放“小”,二者的合理整合才能使编辑部的工作和谐高效。对于责任编辑而言,对编辑的培养也是其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编辑工作既是操作性很强的事务性工作,同时因为要与作者、读者及广告客户打交道,又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工作。学校培养了编辑的专业学科知识和技能,而编辑业务水平、技能和交际能力则主要靠在实际工作中学习。在编辑部的宏观工作计划中,要把外派编辑参加培训纳入其中,并做好编辑的职业规划。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编辑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使每位编辑感觉到每天为之忙碌的工作不仅是谋生的需要,更是一份实现个人理想和人生追求的事业。 3.1时刻保持与时俱进 责任编辑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是多层次、多领域的,其工作具有服务与管理双重性质。在经济高速发展、知识更新加快,作者和读者的生活、学习、工作习惯都发生了翻天覆变化的时代,责任编辑管理工作方式的创新面临无数的问题和考验。根据政策环境和服务环境的变化,责任编辑需通过不断调整管理理念和转换工作形式和方法,努力做到工作方式创新、解决问题方法创新、思考问题立场创新和所用工具创新,这样才能使编辑部工作时刻保持与时俱进,才能保证期刊报道内容具有新鲜感,使期刊真正发挥行业主流媒体的作用。 3.2注重提升自身素质 注重提升自身的基本素质,以自身的行为诠释爱岗敬业,时刻强化自己“以身作则”的意识是责任编辑实施管理工作的前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责任编辑只有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精神,并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己,树立一定的威信,才能得到同事的信任,才能构建编辑部和谐的工作氛围,自己的行为才能对其他编辑起到引领作用。“以身作则,行胜于言”是责任编辑在工作中实施高效管理的有效方法。 4结语 责任编辑的管理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整个编辑部的工作质量和效率。责任编辑在工作中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和积累编校经验,更应该认识当下、厘清思路、抓住重点。只有使自己的头脑时刻与所处时代保持同步,做一名有效的管理者,切实有效地调动一切有利因素,才能把期刊办得越来越好。 作者:张静 单位: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日用化学品科学》编辑部 科技期刊论文:农业科技期刊服务三农释解 1农业科技期刊对服务"三农"的重要作用 1.1义不容辞的责任 党的十八大报告专题部署了"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作,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新农村、推进"四化同步"等重大任务,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新举措,进一步发展了我党关于"三农"工作的指导思想与政策理念。"三农"问题,基础是农业,难点是农村,关键是农民。在党的政策的引导下,解决"三农"问题最根本的还是要靠农民自己。要使农民摘掉贫困落后的旧帽子,大步迈向小康生活,首先必须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用现代化的科技知识武装他们的头脑,使他们善于掌握新的农业科技知识、技术,并将新知识、新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而农业科技期刊正是面向农村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播先进农业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重要知识载体,对于传播农业致富信息、开展科普知识宣传、推动农业技术进步,以及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农业科技期刊对服务"三农"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1.2发展新契机农业科技期刊 一般都刊载最新、最先进的农业知识、技术及农业成果,农民通过阅读农业科技期刊,可以了解农业资讯,掌握农业动态,适时调整种植结构,实现效益最大化。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渠道更直接、更简化,但是基于我国农村的发展现状,互联网等现代传媒手段在短期内不能完成在农村的普及,而农业科技期刊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植根农民心中。农业期刊以其便于保存、查询,更新速度快等特点,使其在农民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农业科技期刊要抓住"三农"这一大好契机,做好期刊的深化改革,明确定位,以宣传科技知识、推广农业技术、传递农业科技信息、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己任,坚持办刊导向,与时俱进,服务"三农"。 2农业科技期刊如何服务"三农" 2.1坚持服务"三农"的办刊方向 农业科技期刊主要服务对象是农业、农村、农民,要做好党和政府的支农惠农政策、农业科技信息等的宣传工作,牢牢把握住服务"三农"为办刊方向。 2.1.1政策信息党和政府的支农 惠农政策是发展农业、改善农村现状、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依据和保障。农民要调整种植结构,如果不了解国家扶持、补贴政策,很难获得好的经济效益。而农业科技期刊此时的职责是及时准确地报道经筛选的政策信息,帮助基层政府、农业科技人员、农民准确了解农业政策,选择适合推动当地农村发展的着力点和适合农民增收致富的途径,为农业发展打下基础。 2.1.2农业科技信息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呈几何级增长,虚假信息也大肆泛滥,农民无法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判断信息真假,农业科技期刊要充分展示自己的公信力、权威性,通过各种方法,准确筛选出真实的科技信息,并及时报道出来,避免农民上当受骗。其次,农业科技期刊要根据各地不同气候、土壤、水肥等条件,有针对性的刊登一些对当地农业、农村、农民有参考价值的实用信息。再次,农业科技期刊要定期联系不同级别农业科研机构组织,关注科研机构研究方向、研究内容、研究成果,并及时报道将科研成果,使之能够广泛推广,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2开拓思维办刊 无论社会发展到大数据时代、多媒体时代,还是其他更先进的时代,农业科技期刊始终要把握好服务"三农"的宗旨,在做好服务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开拓思维办刊。 2.2.1细化读者群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使得农产品专业化程度逐渐提高,农村读者市场随之进一步细化。对于,农业科技期刊来说,读者群细化度越高,期刊的定位就越明确,就越有利于深层次挖掘专业知识,这对于期刊本身的发展是有利的,同时,对于农业向更高层次的发展也是非常有利的。 2.2.2利用先进技术 扩大受众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只靠纸质出版,既没有竞争力,又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新闻和信息资源,农业科技期刊要与时俱进,利用网络技术所展现的优势,开办电子版,并开设网页,利用微博、微信扩大期刊的影响力,并在老、少、边、穷地区实现信息共享,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信息服务模式,服务"三农"的同时,不断壮大农业科技期刊期刊。 2.3坚持质优价廉办刊 由于目前中国农村整体经济水平低,农业科技期刊定价过高会增加农民的经济负担,使他们通过期刊获取农业信息的途径受阻,这对于农业科技期刊本身的发展和范围"三农"的办刊宗旨是严重背离的。因此,期刊社应考虑多出一些实用的小开本、平装本,少出华而不实的大开本、精装本。也可以尝试出一些活页本,农民在选购时可根据自身需要,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 2.4把握时效性 办刊农业生产有很强的时间性、季节性,不同时令生产的内容不同。不同作物、同一作物不同品种,一旦错过了时令就会影响产量,造成减产,甚至绝收。农业科技期刊在选择刊登文字时也要注意时间,否则,即便再好的文字,其作用也会大打折扣,失去其原有效力。因此,农业科技期刊在刊登科技信息时,要有前瞻性,以最新、最快的速度向受众传播农业信息,发挥信息的最大效用。 作者:院金谒 单位:新疆农业科学院《农村科技》编辑部
1火电建设项目施工预算与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风险 1.1火电建设项目预算管理风险 火电建设项目直接关系社会民生问题,建设项目环境复杂、建设周期长,投资额大,因此在进行项目预算的过程中需要对内外部的影响因素进行充分的考虑。目前,我国火电建设项目预算管理仍需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在施工图预算阶段,部分参与人员没有对建设项目现场进行详细的实地勘察,没有深入了解周围的环境,外部相关的影响因素对火电建设项目成本控制的影响。部分人员按照一般的情况进行施工预算,从而导致所形成的预算与实际施工过程中的情况存在一定的差距,影响项目成本控制。火电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应该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进行成本控制,例如项目成本的附加计划法、项目的挣值管理法、项目成本绩效度量方法、项目成本变更控制系统等,很多火电建设项目成本控制中,先进的科学方法运用还不够,成本管理方式较为单一,大多运用传统的方式进行管理,创新性不足。 1.2管理人员成本控制意识缺乏 与一般项目类似,直接成本、间接成本组成了火电建设项目成本。所以,在进行火电建设项目成本控制的过程中,并不是某一个环节、某一个阶段进行成本控制即可,其需要参建各方共同的管理控制才能真正实现火电建设项目成本控制。通常情况下火电建设项目投资成本高,专业较为复杂,需要各个专业之间进行紧密的配合,才能有效的实现项目的成本管控。目前,我国很多火电建设项目管理人员成本控制意识较为薄弱,大多对建设过程中的安全、质量控制较为严格,而对成本管控力度则有待提高,没有将成本责任落实到每个参与人员的责任清单中。再者,很多火电建设项目工作人员觉得成本管理不是自己的工作,是企业主要领导的职责,没有形成成本管理,人人有责的观念,导致项目实施过程中浪费现象的产生。例如,很多施工单位人员觉得火电建设项目都属于大规模项目,因此细微环节的管理就被忽略过去了,最终导致施工材料损坏、丢失情况的出现,导致材料费用增加;施工过程中机械设备没有进行及时的养护、维修,使用操作不当情况时有发生导致接卸设备损坏,造成资金的浪费。 1.3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激励机制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保障,特别是火电企业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资金投入量大,项目成本控制的效率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火电企业应该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提高企业工作人员的成本控制意识以及成本管理能力,降低无效成本的形成。但是目前我国火电企业中针对优秀的管理团队以及有效的成本控制员工相应的奖励机制不足,同时对超支项目,成本浪费项目相应的处罚措施有待完善,从而使得成本管理人员提高成本控制水平动力不足。 1.4火电建设项目造价研究不够全面 在进行火电建设项目成本控制前,成本管理人员必须对项目成本组成进行详细的研究,分析影响成本增加因素,详细掌握火电建设项目特点及其成本形成的全过程。根据笔者对多个火电建设项目的调查发现,我国许多火电建设项目成本管理人员对火电建设项目全过程成本控制的内容研究不够深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部分火电建设项目没有建立完善的动态成本管控系统,部分成本管理人员在出现成本超支的情况,在分析了人工、材料费用上涨等影响因素后,没有很好的深入分析是否存在深层次导致成本超支的原因,没有进一步从内部因素、客观因素出发进行分析;其次,火电建设项目成本管理人员在进行成本分析的过程中在对比类似项目成本情况的基础上,没有有效的根据工程实际价值、地理位置、实施周期等综合进行研判。很多火电建设项目对未来的预期不足,前瞻性的成本控制管理有待提高,需要进一步提高有效实现总体建设项目全周期成本控制的水平。 2提高火电建设项目成本控制措施 2.1强化各阶段成本控制 首先,火电建设项目应充分利用施工技术与施工组织对项目进行成本控制。科学化的施工技术能够有效的提高火电建设项目施工人员的施工效率。合理安排施工工艺,提高施工技术水平,从而降低火电项目施工成本。火电施工企业应该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通过制度制约施工人员的施工组织流程,从而保证施工过程科学合理。其次,强化对机械费、材料费、人工费等费用控制。施工现场的施工机械应及时维护,提高机械养护力度,再者严格控制施工机械的购置费用,提高机械使用效率,使其能够循环利用。制定详细的采购保管制度及领料制度,避免现场建筑材料浪费以及人为损坏情况的出现,加强对材料价格的监控,成本管理人员应该全面掌握材料市场价格波动情况,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加强对施工人员费用控制,提高施工人员工作效率,优化人员配置,控制人工数量,降低人均成本费用。从施工质量角度控制火电建设项目成本。应该加强施工阶段的施工质量,避免施工过程中不合格分部分项工程出现,导致项目返工情况的出现,避免由于质量事故导致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从而增加火电建设项目施工成本。加强预算、结算、合同等方面的管理。加强合同管理是控制火电项目成本的有效途径,成本管理人员应该强化日常合同管理,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变更、签证、进度等情况实时的反应在合同管理台账之中。使得项目合同管理动态化、规范化,对项目成本进行动态的反应。清楚掌握施工各个环节中对成本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出现索赔情况时,施工方应该严格按照索赔程序进行向建设单位进行申报。对索赔发生过程中的资料要进行及时的收集汇总,避免由于资料不满足要求、索赔超期限等原因导致索赔失败,从而影响整个项目施工成本管理。 2.2强化火电企业管理人员成本意识 成本管理应有效的落实到项目建设人员每个人,特别是火电建设项目投资额大、周期长,对参建各方人员的成本意识要求更为严格,需要在火电建设项目各个建设环节之中进行规范操作。在有效的保证建设项目质量的基础上尽可能的降低火电建设项目成本。杜绝项目实施过程中浪费情况的出现,提高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火电建设项目应建立成本责任制,利用制度进行项目成本管理。将成本任务进行清单化管理。成本人员应该将每道工序、每个工作环节相应的成本管理目标以及成本责任人以清单的形式列明,将成本管理责任落实到人,从而提高每个工作人员的成本管理意识。同时,项目应建立健全奖惩制度,对成本管控到位,能够按照清单要求落实完成成本管理目标的人员进行奖励。对没有按期完成成本责任的人员给以一定的惩罚处理措施,从而调动员工的成本管理积极性。 2.3科学编制预算及成本跟踪 项目预算的编制是项目实施过程中成本控制的依据。火电建设项目中由于施工环节、工程规模、结构型式等方面的不同,每个项目之间预算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所以,成本管理人员应该根据各个项目实际情况的不同,根据实际施工项目现场环境、市场情况等进行预算的编制。同时,在进行编制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市场运行规律,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材料的价格情况、供求情况进行预测。在编制前,应该对相应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对市场行情进行全面的调研,从而保证预算的可行性与准确性。加强对成本管理人员管理水平培训,使得成本管理人员能够更好的根据工程项目实际情况选用适合的科学管理方法。例如某火电建设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成本管理人员利用挣值法对项目成本进行管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项目总工期26个月,在施工至第10个月时发现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不匹配,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出现成本超支情况。项目成本管理人员及时分析原因,调整成本管理方式,使得项目在12个月成本检查时实际成本已小于计划成本,对成本进行了有效的控制。 3结束语 与一般建设项目相比,火电建设项目施工预算与成本控制相对难度较大,施工项目复杂程度高,成本控制是否有效直接影响建设项目能否顺利开展,影响火电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必须从人员意识、预算编制、制度建设等方面对火电建设项目成本管理水平进行提升,从而降低火电建设项目成本,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本文将论述无人机遥感技术在测绘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对提高测绘工程的质量有着重要价值。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工程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测绘工程对提高工程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测绘工程中一项比较先进的技术就是无人机遥感技术,其对测量的条件要求较低,但是测量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能够促进测绘工程的发展。 一、无人机遥感技术概述 (一)无人机遥感技术的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使得无人机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且开始应用到各行各业中。无人机技术在测绘工程中的应用,主要就是低空遥感技术,其能够拍摄出具有更高清晰度的图像,并且快速的获取到地理信息数据。无人机遥感技术还可以应用到环境监测等领域,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遥感技术单独使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人机遥感技术同样也是这样,需要结合别的遥感技术才能够发挥出最大效果。这样可以弥补无人机遥感技术的一些缺陷,实现取长补短的效果,对无人机遥感技术的应用有重要的作用。 (二)无人机遥感技术的优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无人机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其在测绘工程中具有周期性服务效果好、处理速度快、监测尺度大以及监测效率高等优势。遥感技术应用过程中,对监测效率比较重视,如果监测效率降低会导致突发事件的解决效率较低,进而产生较大的经济损失。无人机遥感技术的监测效率较高,当出现紧急事件时,无人机遥感技术可以快速地处理事件,避免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测绘工程中应用无人机遥感技术,可以使测量效率得到提升。使用无人机遥感技术开展监测工作时,其能够快速处理目标区域内的所有信息,并且具有较高的分辨率。信息处理过程中,较高的分辨率以及较快的处理速度都可以提高信息的准确度,对测绘工程具有重大的价值。无人机遥感技术应用的过程中,需要检测大范围物体以及小范围物体,这样才能够提高测绘的质量。当前,无人机遥感技术基本可以满足这种需求,其监测尺度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测绘工程中使用无人机遥感技术,可以使测量范围的伸缩性以及可控性都能够达到提升。无人机遥感技术使用过程中,能够将测量区域的实际情况在相关设备上实时显示出来,使得地理信息的直观度有所提升。 二、无人机遥感技术在测绘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一)信息采集方面的应用 无人机遥感技术可以应用到测绘工程地理信息采集中。地理信息采集过程中,使用传统技术经常会出现杂乱的情况,信息采集的质量比较差,并且也不够科学合理。地理信息采集过程中使用无人机遥感技术,就不会出现上述的情况。无人机遥感技术应用过程中,可以结合影像资料以及飞行情况,利用自动加密与手动加密相结合的方法,使地理信息的安全性有所保障。无人机遥感技术应用过程中,可以自动处理不相关信息与无效信息,是地理信息采集的准确性与精确性有所提升。无人机遥感技术收集信息完成之后,可以对测量结果分析并且建立相应的模型,使地理信息数据采集的精确性有所提升。 (二)信息处理方面的应用 无人机遥感技术在收集完地理信息之后,还可以有效地对地理信息进行处理。以前的测绘工程中,信息处理一般依靠的是人力,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以及准确性。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信息处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力已经无法满足这些要求,就出现了无人机遥感技术。矿山测量中使用无人机遥感技术,就具有较高的精确性以及实用性。随着能源行业的不断发展,煤炭资源的勘测成为矿山测量的一项重要内容,使用无人机遥感技术可以大大提升测量的效率。矿山开采过程中,企业对深度和广度比较重视。无人机遥感技术应用到矿山数据的处理中,可以提升数据处理的效率,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环境保护的作用。相对于人力处理来书,无人机遥感技术具有更高的准确性以及速度。矿山治理过程中也可以使用无人机遥感技术,无人机遥感技术的应用,可以解决矿山开发对周围自然生态破坏的问题。无人机遥感技术可以实现低空飞行,这样就能够保证数据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并且可以快速处理数据,从而有效的改善矿山环境的质量。 (三)影响资料获取方面的应用 无人机遥感技术应用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平台,一般使用到的技术有转弯缓冲、飞行姿态控制以及曝光延迟补偿拍摄技术。无人机在飞行过程中,相福较小但是旋偏角较大。因此测量工程中使用无人机遥感技术,常规的使用方式不太适用,不然会存在很多拍摄漏洞。空中三角测量技术是无人机遥感技术中比较重要的一项技术,其对测量工程的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主要母的就是不断地纠正和修理拍摄的不足。传统的航空测量中存在较大的地域局限性,比如在安全性较低、云层位置较低、拍摄视线较低以及起降条件不好的地区,就无法顺利的测量。无人机遥感技术应用到这些区域的测量中,可以使地理信息测量的质量和效率都能够有所提升,并且不需要人员进行实时的跟踪操作。操作人员可以在安全的地方来操作无人机,并不会受到距离的限制。小巧方便也是无人机遥感技术的优势,其能够在狭窄的地方和地形较为复杂的地方来开展工作,并且还可以低空飞行,这样就能够使测绘工程的效率和质量都能够有所提升。 (四)恶劣环境中的应用 航空摄影工作时,对地理条件的要求比较高,如果山比较高、云层比较低,那么航空摄影就无法开展工作。但是这些地区使用无人机遥感技术并不会受到条件的限制,能够很好的完成地理信息测绘工作。测绘工程中,在条件较差的地区使用无人机遥感技术,能够快速准确的完成测量工作,并且获取到的地理信息影响精度也比较高。这样就可以使测绘工程的质量有所提升,能够充分发挥出无人机遥感技术的应急作用。将无人机遥感技术应用到测绘工程中,可以获取到较为精确的影像资料,这样就可以应用城市规划、城市实时监测、自然资源开发等方面。测绘工程中应用无人机遥感技术,对测绘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测绘工程数量的不断增多,对航空摄影的要求也比较高,同时测绘的范围也有所扩发,不仅需要测量平原大坝等地区,还需要测量一些自然环境比较恶劣的地区。无人机遥感技术对测绘工程难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使测绘工程的服务保障能力得到提高。测绘工程中使用无人机遥感技术,不仅安全可靠,使用成本也比较低,因此未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无人机遥感技术在测绘工程中应用的完善措施 无人机遥感技术在测绘工程中应用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任何科学技术都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使得无人机遥感技术在实际的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就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完善措施。可以提高搭载在无人机上的传感器的传感性能,可以使用一些具有较高精度的传感器,并且提高无人机的飞行姿态,这样可以提高无人机的工作效率。还需要提高无人机的抗风性能,目前在大风天气使用无人机的过程中,其准确度会受到影响,甚至还会面临被吹落的风险。需要对无人机的起降性能进行完善,需要尽量降低无人机的起降条件。这样可以做到随时随地的起降无人机,进而能够实现更大范围内的测量工作,使得测绘工程能够获得快速的发展。 四、结语 测绘工程的实际测量工作中,无人机遥感技术的使用,能够提高测绘工程的质量以及效率,进而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作为一种先进的科学技术,无人机遥感技术具有兼容性高、处理速度快、监测尺度大以及监测效率高等优势。因此,无人机遥感技术可以被应用到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以及影像资料获取等工作中,从而促进测绘工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军,王鹤,王秋玲,等.无人机遥感技术在露天矿边坡测绘中的应用[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6,45(S1):111-114. [2]袁彦玲,吴海锋.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在地形测绘中的应用探析[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9):276-277. [3]高可昕.小型无人机遥感平台在摄影测量中的应用探究[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12):307. [4]田中虎.浅谈SKY-27-GF-1型无人机技术在测绘行业中的应用[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5):272-273. 作者:张志辉 罗玉凤 单位:华北地质勘查局五一四地质大队
经济与行政管理毕业论文:经济法与现代行政管理 一、经济法的实质 法律的基本功能是调整社会关系,以形成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秩序。其中,经济法调整国家因素影响的经济关系,亦即国民经济关系。这里所说的“国家”,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和它的执行机关――行政机关。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制定和修改有关经济的基本法律,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审查和批准国家的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和修改关于经济的一般法律,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有权对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修改和补充,审查和批准国家计划和预算的部分调整方案。国务院制定有关经济的行政法规,编制和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国家预算,领导和管理经济工作和城乡建设。根据宪法的基本原则,经济法对各级国家机关,主要对政府领导、组织和管理国民经济的职权以及行使职权的程序作出具体规定,以利于贯彻执行,这就是“国家因素”。 在现代行政管理中运用经济法,期望实现什么目标呢?众所周知,一切经济工作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我们正在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前一个转变,本世纪初要求初步实现;后一个转变,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当前,国有企业包括国有外贸企业,面临不少困难,某些企业效益不甚理想。因此,我们的着眼点应定为效率优先,同时也要兼顾公平。 二、经济法与行政管理的结合点 上文分析了经济法的使命和现代国家的职能,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探讨经济法与行政管理有些什么关系。经济法从法律的角度反映国家因素如何对市场经济秩序发生影响,行政管理从行政的角度规范行政机关如何领导和管理国民经济建设,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对此,行政学家和法学家是达成了共识的。 在现代行政管理中运用经济法,必须坚持什么原则呢?概括地说,就是依法行政。其理由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当是法制型经济。依法治国的基础环节是行政管理法制化。行政机关按照法律规定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国家事务,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即从人治走向法治。现代国家政府普遍奉行这一准则,我国于改革开放之后亦确立了这一原则。依法管理国民经济,正是依法行政的重要方面。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依法行政,以规范化的制度,正确处理人民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有利于保证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利于保证行政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也有利于保证社会对行政工作的监督。 三、基本内容 在现代行政管理中运用经济法,需要掌握哪些基本内容呢?可分为宏观调控与具体行政管理两大环节。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把宏观管住,包括规划整体发展、制定方针政策、协调市场运行、组织社会保障,通过立法确立计划、财政、金融三者之间相互配合和相互制约的机制,确立价格、工资综合、改革方案。因此,计划法、财政法、税法、银行法、价格法、工资法等在经济法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现代经济法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法律,显示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的作用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是高屋建瓴的管理,而不是拾遗补缺。 投标报价的计算方法直接关系到中标结果,关系到公平竞争、公正原则能否有效得到贯彻实施;同时,是规范管理的重要内容。因此,各级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要对统一制定政府采购货物“综合评分法”投标报价计算方法有一个较高的认识。通过统一制定政府采购货物“综合评分法”投标报价计算方法,起到从制度建设上的控制和监督作用,进一步提高我们的监督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扼制高价标以及供应商投诉问题的发生。 四、可操作性 在现代行政管理中运用经济法,需要注意哪些可操作性的问题呢?根据我国的实践,主要应当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第一,国民经济法制管理的层次划分――基本层次与补充层次。行政机关是社会经济的管理者,同时又是行政执法者。依法行政的第一个层次或说基本层次的内容,即是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管理权,包括行政处罚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机关面临着大量的社会、经济问题,需要作出许多的具体行政行为。而当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违反行政管理秩序之后,行政机关则依法对其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依法行政的第二个层次或说补充层次的内容,即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行政处理、行政处罚不服,有权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和要求取得国家赔偿。这几项相互关联的法律补救制度,其结果,可能是对行政处理、处罚的认可和维护,也可能是对行政处理、处罚的否定和制约。行政机关享有行政管理权,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享有法律救济权,从中亦可体现社会主义法制的公正性。第二,行政管理权限的范围――法定职权与自由裁量权。行政机关行使权力遵循法定原则,即只有法律规定的行政权力才能行使,法无明文授权则不得为之。违反这一原则办事,就构成越权。针对目前对某些违法行为打击不力的情况,人们要求加大执法力度,这从一般意义上讲也是对的,但全面理解,应当是:行政执法、行政处罚既要有力度,也要有限度。这个“度”,就定在法定职权上。由于社会经济生活复杂多样,完全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并不恰当,法律常常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列出一个幅度,行政机关可在法定的幅度内享有自由裁量权,但不能显失公正。如,一般违反治安管理行政秩序的罚款幅度为1元以上、200元以下;对虚假广告可以根据情节处以1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行政机关行使职权不能越出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范围。因此,自由裁量权不等于无所不为。行使法定职权和自由裁量权都属于依法行政。 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行政管理学同其他许多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经济法学是整个法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研究经济法的产生、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规律性。它的学科对象中,包含政府的法律地位和经济管理行为的规范化问题。政府作为体现公共权力的国家机关、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以及作为民事关系中的机关法人,这三重性法律身份必须严格区分、正确使用,否则就会因法律地位模糊而导致管理秩序混乱。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还需继续,同时对国外的,特别是以日本、法国、韩国等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应予于关注。政府依法管理国民经济,协调市场经济运行,既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又是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手段。由此观之,经济法成为现代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乃是题中应有之义。 诚然,经济法学与行政管理学各有特定的内容和体系,但在如何建立有效的行政体制、依法管理国民经济这一主题上,它们发生交叉的关系。我们可以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将它们统一或结合起来。日本法学家曾经说过,经济法中的大部分规范是要由国家各种行政机关来执行的,中国亦是如此。经济法学中包含行政管理,行政管理学中包含经济法,学科交叉是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向之一。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经济与行政管理毕业论文:对知识经济与行政管理的探究 摘要: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包括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使用、转化等全过程,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它具有以下十个特征:产业形态知识化、资产投入无形化、市场全球化、经济信息化、产业构成服务化、知识资本化、发展可持续化、设施网络化、技术数字化、教育终身化。处于世纪之交的人类社会在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逐步推进的过程中,必然会导致管理思想上的巨大变革。为此,本文首先讨论了知识管理的内涵和在行政决策上实现由传统模式向网络化转变,接着分析了以人为本的管理行政管理的信息化行政管理者要终生学习和行政绩效管理,最后做了总结。因此本文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实际应用。 关键字:知识经济; 行政管理; 知识管理; 以人为本的管理 前言 知识经济是近几年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一个新概念。也是目前国内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在知识经济的带动下,美国近来表现出“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率 ”的良好发展态势,令世界瞩目。而作为知识经济的子学科“知识管理”则是一个更新的概念。虽然我们似乎还没来得及深人研究。但它在当今的行政管理中。已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行政管理的主要工具和管理模式。 一、知识管理的内涵 目前人们对知识管理的普遍概念是:知识管理是当面对日益增长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发生变化时,能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和竞争能力等实际情况而做出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本质上,它包涵了组织的发展过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创造能力这两方面进行有机的结合。这一概念首先从行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阐明了知识管理的必要性,同时指出知识管理包括人和信息技术两方面内容,它以知识创新为直接目标, 使行政管理在非连续变化的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为最终目的。因此,人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与信息的这种相互作用和内在联系决定了“知识管理”是一种对人与信息资源的动态管理过程。我们理解“知识管理”应是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以知识创新为目标,将知识看作是一种可开发资源的管理思想。简单地说,“知识管理”就是人在行政管理中对其集体的知识与技能的捕获与运用的过程。从结构上看,它可分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和信息资源的管理两个方面。其目的就是努力寻求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知识创新能力的最佳结合。知识管理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结起来,实现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创新能力, 赢得竞争优势: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的转化,是管理理论与实践中“蹦人为本”的管理主线的进一步体现。知识管理有助于信息处理能力与行政人员创新能力相互结台.进而增强行政单位应变能力和预见能力。 1.在行政决策上实现由传统模式向网络化转变 网络技术不仅能提高行政决策的透明度且能对决策的执行形成有效的监督。有效的监督是政策如实执行的保证,但要对政策进行监督必须先了解政策的制定缘起、内容和执行中的有关规定。过去,由于群众不了解政策出台的过程,无法对政策执行进行比照,即使政策执行中存在扭曲、变形也不知道,监督从何谈起。监督的不易和不力,造成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广泛存在。问题出现并不说明我们没有监督体系,而是体系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上下级间的互相包庇堵塞了正常的监督渠道,公众想监督又怕报复或苦于没有直接的监督渠道,外部监督形同虚设。网络技术的普及,使得行政决策的网络化成为可能。行政决策的网络化大大提高了决策过程的透明度。人们通过网络就可轻易揭开行政决策的帷幕,把决策方案的选择项与个人利益作对照,确定自身立场,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使决策由封闭的暗箱操作过程,变为下级、民众可以参与的开放、民主的过程。民众参与决策过程的同时也更好地了解了政策,为监督政策的执行提供了条件。此外,网络技术简化了监督反馈的传输环节。只要政府有“越轨”行为,民众就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向监督部门举报。同时网络以“秘密”方式进行投标,消除了民众的顾虑,大大提高了民众监督的积极性。 2.以人为本的管理 知识经济时代,一方面知识将日渐成为行政管理中的重要资源,人对知识的掌握和驾驭以及由此而带来的行政管理创新使得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变得更加突出和重要;另一方面,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的自主性,个性化自我价值的实现愿望将得到充分的尊重和释放,这些都是促使行政管理中把对人的关注推到空间的中心地位,以此借鉴和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二、行政管理的信息化 知识经济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高品位的不断创新, 二是以较高的加速度发展,创新越来越快。知识经济导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知识的生产、占有和利用的竞争。要提高竞争力, 行政管理单位必须在获取知识、创新知识、应用知识方面加以提高。所以管理者必须把信息的获取、提炼, 知识的研究、创新, 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作为一项重要的职责。现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一些行政管理单位已设专门的“知识主管”, 其职能是创造、使用、保存并转让知识。 在我国目前的行政管理领域,实际上有许多新的技术手段引入,如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但是这些技术都没有在我国的行政管理中被广泛运用,拿网络技术来说,虽然有些政府部门开始上网,可绝大多数基层政府部门连上网是怎么回事还不很清楚。在这种情况下,首先需要让人们树立起网络的概念。因此,从目前水平来说,对行政管理人员应加强现代管理技术和新兴科学技术教育,培养最起码的管理技术知识。 1.行政管理者要终生学习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有知识的领导,没有知识就无法胜任工作。我们的领导干部和管理者首先必须认真地学习好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邓小平理论,学习依法治国所必须的法律知识,学习领导科学,学习管理社会和行业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和现代科技基础知识。同时我们还要学习好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 以适应履行职责的需要。现在知识更新速度难以想象,必须坚持终生学习,补充和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识,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学习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学风,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切忌摆花架子、卖弄知识、名词堆砌和脱离实际。如果只把学习到的知识作为自己的讲话和修辞,那么我们和发达地区的差距将会越拉越大。 2.行政绩效管理 行政绩效管理是通过绩效评价对被评价对象按照制定的指标,参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对比分析,对被评对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工作进行考察、评定、奖励和相关培训的活动;探索和创造可以反响的组织目标、组织价值的新视野;依次建立起激励与约束机制,促进其管理思想的完善和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绩效评价是绩效管理的前提,对被评对象激励与约束的依据来自于对其所进行的绩效评价结果。 绩效评价是绩效管理的核心内容,也有人直接称其为绩效管理。绩效评价是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对照一定的评价标准,运用一定的数理方法来评价。这种方法从主观愿望上是要实现全面、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他们所取得的业绩和效益,找出被评价对象之间的差距和优势,帮助组织成员了解他们对于实现组织目标的理解与贡献。据此扬长避短,优胜劣汰。但传统的绩效评价却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组织竞争越来越依赖于对知识资产的创新应用和管理,绩效管理的评价重心也必须转移到知识创新能力与效益方面来。知识经济环境下的绩效评价必须包括知本含量。知识经济的运作使知本的地位跃居于资本的前列,知识的拥有量、拥有类型以及知识的运作方式,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关键因素,组织管理者面临着在知识方面把战略与运作结合起来的高层需求,组织自己必须根据知识要素和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力量制定知识管理战略,对组织内部的知识资本进行有效的调配;组织的竞争对手不仅应该知道对手的物质竞争力,而且应该知道对手的知本竞争力。并且通过绩效评价促进个人知识组织化,组织知识社会效益化、商品化。 三、总结 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充满激情与机遇、富有诱惑力又具有挑战性的时代,我们只有搏击进取,开拓创新,凭借对知识、技术、信息、人才的高度重视,有效地运用各种措施与手段,通过不同的途径,实现管理的现代化,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增强竞争实力和综合国力,从而踏上持续、协调的发展轨道。 尽管知识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并不完整和丰富 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往管理理论报难适应新经济的变化发展。因此,知识管理的产生是必然的。不过.作为一种新的、更高的管理形式,知识管理是在传统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本身要有一个成熟和完善的过程,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作者单位:平顶山工学院 经济与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论西方国家的经济制度与行政管理制度之间的矛盾 【摘要】西方国家的社会结构存在一种矛盾:西方国家在经济上主要实行私有制,在政治上则主要实行公有制。民主制本质上是一种对政治权力的公有制。西方国家的“政府应基于人民的同意”的理念导致政府与公民在本质上是一种提供服务与购买服务的关系,是一种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难以表明西方国家的政治模式是优越的。因此,西方国家的经济模式、政治模式都存在逻辑问题。 【关键词】西方 经济 行政管理 自由主义经济学 公有制 一、西方国家在经济上实行私有制,在行政管理上实行公有制,这表明西方国家由以建立的逻辑基础是混乱的 北美、西欧、澳洲等地的以美国等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社会结构中存在着一种矛盾,即西方国家在经济上实现私有制、在政治上实行公有制。这种矛盾反应了一种理念上的矛盾,该矛盾显示出西方国家的立国理念是存在逻辑矛盾的。 笔者所谓的经济上的私有制是容易理解的,笔者所说的“政治上的公有制”何谓呢?“政治上的公有制”就是指民主制。 民主制的理论基础是“人民为主权者”、“政府应基于人民的同意”、“一人一票决定国家事务”等。也就是说,民主的理念主张国家的主权或国家的终结权力应当是全体公民共有的,而且每个公民都拥有相等的一份――这也就是说,如果把西方国家比作一个“公司”,那么其股份由全体公民享有等额的一份。也就是说,从本质上讲,民主制是一种公有制――尽管公有的是政治权力而非财产,但从政权的组织形式上看,民主制无疑是一种公有制。 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学家认为私有制是优越的,有利于调动私有企业主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如果这种论调是有道理的,那么西方国家的政府也应当实行私有制――“君主制”或“寡头制”等――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国家的效率。也就是说,按照主张实行私有制的经济学家的逻辑,如果国家被一家所有,即实行君主制,那么这个掌管国家的君主才会把国家的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才能充分调动管理国家的“君主”推行精细管理、谋求国家发展的积极性,才能实行国家的最好的治理和发展;按照主张实行私有制的经济学家的逻辑,如果国家被全体公民所有,即全体公民共有、公有,那么就会出现如公有制企业中的那种管理者不把企业当作自己家的产业从而难以真正严细认真地进行管理,难免会出现公有制企业的“跑、冒、滴、漏”的现象。也就是说,以下二者必居其一:如果西方国家承认私有制能够调动企业经营者的经济性,那么西方国家就应该实行君主制,君主制才是私有制,才是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所应当推崇的最理想的政体;如果西方国家认为君主制不是理想的政体,而民主制才是,那么西方国家的企业也应当实行公有制而不是私有制。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西方国家认为私有制最有利于经济发展,那么国家实行私有制――也就是实行君主制――才是最有利于国家的发展的;如果西方国家认为国家不应当实行君主制,那么在经济领域也不应当实行私有制,而应该建立公有制企业。由此可见,西方国家一方面在经济上主要实行私有制、一方面在政治上主要实行民主制,这本身就是矛盾的,其间存在理论上的矛盾。西方国家的这种实践恰好证明了公有制未必一无是处,私有制也未必万能。 二、从西方国家的立国理念“政府应基于人民的同意”可以推导出严重的消极逻辑后果 近现代西方国家的立国理念“政府应基于人民的同意”存在严重的缺陷。这种缺陷表现在“政府应基于人民的同意”这种逻辑其实使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沦为了赤裸裸的利益关系。何以得出这一结论?因此“政府应基于人民的同意”的理念的本质是:人民出钱(纳税)购买服务,具体购买的是政府提供的服务,而政府只不过是拿钱替公民办事而已;人民如果不满现政府的服务,则有权购买新一届政府的服务。在这种认识模式之下,政府对公民是不必有责任心的,因为西方的理念会认为:政府拿多少钱(收多少税)就为公民办多少事,如果政府没钱了,那么政府就不必为公民办事,例如我们看到西方国家的多次发生政府“破产”的情况,在政府“破产”后就停止对公民提供的一些服务,而西方政府这样做从理论上来讲是无可厚非的,因为“政府应基于人民的同意”这一逻辑前提就决定了政府不必把公民的事当成自家的事,不必在没有钱的情况下仍然为公民办事。根据民主制的理念可以得出这样的推论:在西方国家发生自然灾害时,如果政府没有向公民收取用于救援的费用(税收),那么从理论上来说政府没有义务去救援群众,因为西方国家近现代的理念基础,西方国家现行的关于建立政府、关于政府与人民关系、关于民主制度的逻辑就能推导出这种结论。 按照本文的上述分析,西方国家的执政者是在民主制这种“公有制”模式之下管理国家的,在这种情况下,西方执政者就像公有制企业的经营者一样往往倾向于关心自己能否继续统治下去,往往倾向于关心自己的任期之内别出问题;因此,当国家的长远利益与执政者的利益或任期内的利益相矛盾时,西方执政者会做出何种选择就是不言自明的了。故而,民主制并不总是有利于西方国家的长远利益、总体利益的。 相反,中国传统的、看待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关系的理念就比西方近现代的民主制的理念显得更有人情味。众所周知,中国传统认为国家是一个大家庭,政府是家长,人民是子女;因此按照这种逻辑,人民的所有事情家都必须负责,政府不能拿“没有向人民收某类税”、为理由来拒绝对人民负责。例如中国发生自然灾害时,政府不会想收没收相应的税、有没有这笔预算,而会想尽办法开展救灾工作。由于中国有这种传统的关于政府与人民的关系的理念,因此中国人习惯于有事找政府,因为“父母官”、“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理念在中国人的潜意识中已然是根深蒂固的,中国人不会想“我为政府纳了多少税,因此我有权要求政府相应地为我提供多少服务”,而会想“政府既然为民之父母,就应当满足我的一切正当需求”。 总之,西方国家的“政府应基于人民的同意”的逻辑在把公民摆在政府的主人的地位上的同时,也就使政府有权利疏远与人民的关系――因为这种逻辑导致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本质上就是金钱关系、就是购买服务的关系。相反,“家天下”的观念却有其人性的一面。 经济与行政管理毕业论文:知识经济与行政管理思考 摘要: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包括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使用、转化等全过程,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它具有以下十个特征:产业形态知识化、资产投入无形化、市场全球化、经济信息化、产业构成服务化、知识资本化、发展可持续化、设施网络化、技术数字化、教育终身化。处于世纪之交的人类社会在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逐步推进的过程中,必然会导致管理思想上的巨大变革。为此,本文首先讨论了知识管理的内涵和在行政决策上实现由传统模式向网络化转变,接着分析了以人为本的管理﹑行政管理的信息化﹑行政管理者要终生学习和行政绩效管理,最后做了总结。因此本文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实际应用。 关键字:知识经济;行政管理;知识管理;以人为本的管理 前言 知识经济是近几年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一个新概念。也是目前国内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在知识经济的带动下,美国近来表现出“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率”的良好发展态势,令世界瞩目。而作为知识经济的子学科“知识管理”则是一个更新的概念。虽然我们似乎还没来得及深人研究。但它在当今的行政管理中。已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行政管理的主要工具和管理模式。 一、知识管理的内涵 目前人们对知识管理的普遍概念是:知识管理是当面对日益增长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发生变化时,能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和竞争能力等实际情况而做出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本质上,它包涵了组织的发展过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创造能力这两方面进行有机的结合。这一概念首先从行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阐明了知识管理的必要性,同时指出知识管理包括人和信息技术两方面内容,它以知识创新为直接目标,使行政管理在非连续变化的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为最终目的。因此,人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与信息的这种相互作用和内在联系决定了“知识管理”是一种对人与信息资源的动态管理过程。我们理解“知识管理”应是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以知识创新为目标,将知识看作是一种可开发资源的管理思想。简单地说,“知识管理”就是人在行政管理中对其集体的知识与技能的捕获与运用的过程。从结构上看,它可分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和信息资源的管理两个方面。其目的就是努力寻求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知识创新能力的最佳结合。知识管理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结起来,实现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创新能力,赢得竞争优势: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的转化,是管理理论与实践中“蹦人为本”的管理主线的进一步体现。知识管理有助于信息处理能力与行政人员创新能力相互结台.进而增强行政单位应变能力和预见能力。 1.在行政决策上实现由传统模式向网络化转变 网络技术不仅能提高行政决策的透明度且能对决策的执行形成有效的监督。有效的监督是政策如实执行的保证,但要对政策进行监督必须先了解政策的制定缘起、内容和执行中的有关规定。过去,由于群众不了解政策出台的过程,无法对政策执行进行比照,即使政策执行中存在扭曲、变形也不知道,监督从何谈起。监督的不易和不力,造成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广泛存在。问题出现并不说明我们没有监督体系,而是体系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上下级间的互相包庇堵塞了正常的监督渠道,公众想监督又怕报复或苦于没有直接的监督渠道,外部监督形同虚设。网络技术的普及,使得行政决策的网络化成为可能。行政决策的网络化大大提高了决策过程的透明度。人们通过网络就可轻易揭开行政决策的帷幕,把决策方案的选择项与个人利益作对照,确定自身立场,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使决策由封闭的暗箱操作过程,变为下级、民众可以参与的开放、民主的过程。民众参与决策过程的同时也更好地了解了政策,为监督政策的执行提供了条件。此外,网络技术简化了监督反馈的传输环节。只要政府有“越轨”行为,民众就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向监督部门举报。同时网络以“秘密”方式进行投标,消除了民众的顾虑,大大提高了民众监督的积极性。 2.以人为本的管理 知识经济时代,一方面知识将日渐成为行政管理中的重要资源,人对知识的掌握和驾驭以及由此而带来的行政管理创新使得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变得更加突出和重要;另一方面,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的自主性,个性化自我价值的实现愿望将得到充分的尊重和释放,这些都是促使行政管理中把对人的关注推到空间的中心地位,以此借鉴和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二、行政管理的信息化 知识经济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高品位的不断创新,二是以较高的加速度发展,创新越来越快。知识经济导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知识的生产、占有和利用的竞争。要提高竞争力,行政管理单位必须在获取知识、创新知识、应用知识方面加以提高。所以管理者必须把信息的获取、提炼,知识的研究、创新,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作为一项重要的职责。现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一些行政管理单位已设专门的“知识主管”,其职能是创造、使用、保存并转让知识。 在我国目前的行政管理领域,实际上有许多新的技术手段引入,如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但是这些技术都没有在我国的行政管理中被广泛运用,拿网络技术来说,虽然有些政府部门开始上网,可绝大多数基层政府部门连上网是怎么回事还不很清楚。在这种情况下,首先需要让人们树立起网络的概念。因此,从目前水平来说,对行政管理人员应加强现代管理技术和新兴科学技术教育,培养最起码的管理技术知识。 1.行政管理者要终生学习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有知识的领导,没有知识就无法胜任工作。我们的领导干部和管理者首先必须认真地学习好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邓小平理论,学习依法治国所必须的法律知识,学习领导科学,学习管理社会和行业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和现代科技基础知识。同时我们还要学习好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以适应履行职责的需要。现在知识更新速度难以想象,必须坚持终生学习,补充和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识,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学习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学风,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切忌摆花架子、卖弄知识、名词堆砌和脱离实际。如果只把学习到的知识作为自己的讲话和修辞,那么我们和发达地区的差距将会越拉越大。 2.行政绩效管理 行政绩效管理是通过绩效评价对被评价对象按照制定的指标,参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对比分析,对被评对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工作进行考察、评定、奖励和相关培训的活动;探索和创造可以反响的组织目标、组织价值的新视野;依次建立起激励与约束机制,促进其管理思想的完善和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绩效评价是绩效管理的前提,对被评对象激励与约束的依据来自于对其所进行的绩效评价结果。 绩效评价是绩效管理的核心内容,也有人直接称其为绩效管理。绩效评价是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对照一定的评价标准,运用一定的数理方法来评价。这种方法从主观愿望上是要实现全面、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他们所取得的业绩和效益,找出被评价对象之间的差距和优势,帮助组织成员了解他们对于实现组织目标的理解与贡献。据此扬长避短,优胜劣汰。但传统的绩效评价却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组织竞争越来越依赖于对知识资产的创新应用和管理,绩效管理的评价重心也必须转移到知识创新能力与效益方面来。知识经济环境下的绩效评价必须包括知本含量。知识经济的运作使知本的地位跃居于资本的前列,知识的拥有量、拥有类型以及知识的运作方式,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关键因素,组织管理者面临着在知识方面把战略与运作结合起来的高层需求,组织自己必须根据知识要素和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力量制定知识管理战略,对组织内部的知识资本进行有效的调配;组织的竞争对手不仅应该知道对手的物质竞争力,而且应该知道对手的知本竞争力。并且通过绩效评价促进个人知识组织化,组织知识社会效益化、商品化。 三、总结 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充满激情与机遇、富有诱惑力又具有挑战性的时代,我们只有搏击进取,开拓创新,凭借对知识、技术、信息、人才的高度重视,有效地运用各种措施与手段,通过不同的途径,实现管理的现代化,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增强竞争实力和综合国力,从而踏上持续、协调的发展轨道。 尽管知识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并不完整和丰富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往管理理论报难适应新经济的变化发展。因此,知识管理的产生是必然的。不过.作为一种新的、更高的管理形式,知识管理是在传统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本身要有一个成熟和完善的过程,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经济与行政管理毕业论文:经济法与现代行政管理论文 〔摘要〕本文在分析经济法的使命和现代国家的职能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在现代行政管理中运用经济法的意义、目标、原则、基本内容和可操作性等问题,进而揭示了经济法学与行政管理学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经济法现代行政管理经济管理法制化 一、经济法的使命在于规范国民经济关系 1.经济法的实质 法律的基本功能是调整社会关系,以形成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秩序。其中,经济法调整国家因素影响的经济关系,亦即国民经济关系。 这里所说“国家”,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和它的执行机关——行政机关。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制定和修改有关经济的基本法律,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审查和批准国家的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和修改关于经济的一般法律,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有权对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修改和补充,审查和批准国家计划和预算的部分调整方案。国务院制定有关经济的行政法规,编制和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国家预算,领导和管理经济工作和城乡建设。根据宪法的基本原则,经济法对各级国家机关,主要对政府领导、组织和管理国民经济的职权以及行使职权的程序作出具体规定,以利贯彻执行。这就是“国家因素”。 国家因素影响的范围,包括宏观方面和微观方面。宏观方面,指的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全局,重点为计划、预算、税收、金融、物价、工资、产业政策、对外经贸等。微观方面,指的是政府有关部门对企业、对市场的具体事项的必要管理。 国家因素影响的方式,包括干预和参与。干预,说的是间接调控和直接管理。宏观调控主要采取经济办法,按照经济规律特别是价值规律办事,并且尽可能纳入法制程序。直接管理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采用行政手段,但也应当是依法行政。干预又可分为积极干预与消极干预,前者指保护、鼓励,后者指限制、禁止。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我们已形成了这样一条指导原则:“政府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管理国民经济,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1〕这就明确了什么叫“国家适度干预”。参与,说的是国家投资,举办企业、事业。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而公有制中又以国有为主体,国家对国有资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但国有并不等于国营,所有权与经营权可以分离。严格地说,干预是“管”,参与是“办”,管、办应当分开,前者属于政府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的职能,后者属于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的职能。经济法侧重规范国家管理国民经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活动。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认识:经济法是国家管理和协调国民经济运行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的基本组成部分有三大块:一是国家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宏观调控和必要的行政管理;二是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三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企业自主经营,构成经济法的基调。 根据这种认识,经济法与民法作出了基本的划分。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之间的经济关系,而经济法调整国家因素影响的经济关系。当然,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发生一定的交叉联系。在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的过程中,民法、经济法既有相对分工,又共同发挥作用。 2.经济法在国家整个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一国的法律体系是指由具有内在联系的各个部门法组成的统一体。对法律部门的划分和法律体系的框架,中外法学界历来存在多种意见。我们认为,设计一国的法律体系,一方面要适合本国的国情,另一方面要考虑与国际接轨。笔者曾经提出:“从中国社会主义的实际出发,在宪法这一根本大法之下,主要有六大法律门类:行政法、刑法、民法、经济法、社会法和诉讼仲裁法。”〔2〕去年初,王家福等六位研究员著文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主要应由以下九类法律构成:宪法,行政法,经济法,行政诉讼法,民商法,民事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社会法。其中,列在第三位的是“国家从整体利益出发对经济生活进行必要干预、对经济秩序予以维护和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经济法。”〔3〕如此突出经济法的位置,在目前所看到的著述中,还是不多的。 经济法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地位,首先表现为它已形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现实的经济关系,既有自己的特殊性又有一定的范围。经济法的调整方法,具有直接性和综合性。如果说,在改革开放之初,经济法尚处于一种理论形态的话,那么,今天可以说,一系列的、调整国家因素影响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已经组合成整体意义上的经济法部门。 作为一种新型的法律形态,经济法在国家整个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不仅表现为它是否为一个法律部门,更重要的问题在于它是否为一个基本的法律部门。建立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市场经济模式,综合协调国家、市场、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主要依赖于民法和经济法,而其中宏观调控为经济法特有的功能。经济法解决的社会矛盾属于基本的经济关系,所起的作用是别的法律部门无法替代、因而不可或缺的。有鉴于此,称之为基本的法律部门,不是顺理成章吗? 二、行政机关最大量的工作是依法管理国民经济 1.现代行政管理的职能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行政、司法往往混为一体,知县、知府大量的事务是审理案件。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则是把立法、行政、司法分开来了。虽然我国不照搬西方某些国家的“三权分立制”,但也将国家机关划为既有分工、又有配合的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三类。考察现代行政管理的职能,必须以此为起点。这还只是一般性。 特殊性在于体现时代特征。在经过正、反两种经验比较之后,中国人民在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终于找到了一条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路线,现已庄严地记载于党章和宪法之中。这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既然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那么,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行政机关,最大量的工作必然是管理国民经济。与此同时,还要管理各项行政事务、文化事业及其他社会事务。 2.经济法与行政管理的结合点 前面已分析经济法的使命和现代国家的职能,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探讨经济法与行政管理有些什么关系。经济法从法律的角度反映国家因素如何对市场经济秩序发生影响,行政管理从行政的角度规范行政机关如何领导和管理国民经济建设,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对此,行政学家和法学家是达成了共识的。不妨援引如下两份资料: (1)夏书章教授主编的《行政管理学》,对当代行政的概念作了下述界定:“行政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的活动。”〔4〕 (2)张尚zhuó@①教授所著《行政法教程》,提出下述观点:“在我国,政府工作的法制建设,主要是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两大法律部门紧密相关的,这就是经济法和行政法。当然,经济法,除它的一个大的分支——经济行政法是同政府工作密切相关的以外,它还有另外的一些内容。而行政法,包括它的同经济法交叉的一个大的分支——经济行政法在内,则全部是同政府工作密切相关的。总之,加强政府工作的法制建设,在我国,主要就是要大力发展经济法和行政法。”〔5〕 毋庸置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就包含着依法管理国民经济,特别是将经济法行政法运用于行政管理之中。 经济行政法是调整国民经济管理关系的各种法律规范的总称,如我国现已制定出来的《预算法》、《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国人民银行法》、《审计法》、《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外汇管理条例》、《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等等。因其以经济法与行政法相交叉的形态出现,兼具经济法和行政法两方面的属性,一些学者称之为经济行政法,也有人认为应称之为行政经济法。因其强调国家因素的作用,行政管理服务于经济建设,所以它也就是国民经济管理法。 据统计,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约有80%的法律和行政法规是由行政机关执行的,而其中,最大量的行政执法活动是由经济行政管理机关进行的,如计划、财政、税务、中央银行、审计、统计、物价、工商行政、技术监督、规划、土地、城市建设、劳动、海关、自然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和各产业部门,既是行政机关,同时又是执法机关。 经济法立足于国家整体,显示出社会公共性的根本特征;现代行政管理又称公共行政管理,即政府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作用。结论自然而然地得出来了:经济法与现代行政管理有不解之缘;现代行政管理中必须运用经济法这种手段。 三、经济法在现代行政管理中的具体运用 1.目标 在现代行政管理中运用经济法,期望实现什么目标呢?众所周知,一切经济工作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我们正在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前一个转变,本世纪之内要求初步实现;后一个转变,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当前国有企业包括国有外贸企业,面临不少困难,某些企业效益不甚理想。因此,我们的着眼点应定为效率优先,同时也要兼顾公平。 经济法对国民经济发生影响,一般通过经济基础作为中介,或是改造旧的生产关系,或是确立新的生产关系,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也有些涉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经济法律,可以直接对生产力起到保护和促进的作用。国家经济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熟练地掌握履行行政管理职能所必需的法律知识,特别要提高运用经济法管理国民经济的意识和能力,努力实现国家提出的目标:“经济管理法制化达到较高水平。”〔6〕制定社会主义法律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按法律办事与按规律办事要尽可能一致起来。实现经济管理法制化,也就是实现经济管理科学化。科学管理,治国之道。 2.原则 在现代行政管理中运用经济法,必须坚持什么原则呢?概括地说,就是依法行政。其理由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当是法制型经济。 依法治国的基础环节是行政管理法制化。行政机关按照法律规定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国家事务,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即从人治走向法治。现代国家政府普遍奉行这一准则,我国于改革开放之后亦确立了这一原则。依法管理国民经济,正是依法行政的重要方面。 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依法行政,以规范化的制度,正确处理人民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有利于保证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利于保证行政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也有利于保证社会对行政工作的监督。 近二十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例如,在经济领域,侵占、破坏国家的和集体的财产,制造、销售伪劣产品,搞不正当竞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政府机关滥用职权、自办公司、巧立名目、与民争利等等,人民群众对这些社会公害深恶痛绝。1996年3月,在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指出:“各级政府及国家公务员都要依法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坚决维护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统一性与严肃性。” 3.基本内容 在现代行政管理中运用经济法,需要掌握哪些基本内容呢?可分为宏观调控与具体行政管理两大环节。 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把宏观管住,包括规划整体发展、制定方针政策、协调市场运行、组织社会保障,通过立法确立计划、财政、金融三者之间相互配合和相互制约的机制,确立价格、工资综合改革方案。因此,计划法、财政法、税法、银行法、价格法、工资法等在经济法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现代经济法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法律,显示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的作用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是高屋建瓴的管理,而不是拾遗补缺。 这里有一个成功的例子。1993年3月,我国修正《宪法》,增加了一项重要条款:“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同年6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提出了16条措施。中央领导同志说,16条中有13条属于经济手段。从1993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实施了以治理通货膨胀为首要任务的宏观调控。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到1996年底,国民经济的运行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在此期间,立法上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1)1993年12月制定的《公司法》,确定“公司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按照市场需求自主组织生产经营,以提高经济效益、劳动生产率和实现资产保值增值为目的。”(2)1994年3月的《预算法》,开宗明义提出:“为了强化预算的分配和监督职能,健全国家对预算的管理,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3)1995年3月的《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一条规定:“为了确立中国人民银行的地位和职责,保证国家货币政策的正确制定和执行,建立和完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加强对金融业的管理,制定本法。”第三条规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上述经济法律都强调了“完善宏观调控”这一最重要的管理手段。 另一个环节为对国民经济活动的具体行政管理。例如,公司注册登记,颁发各类许可证和执照,征税,物价检查,商品市场管理,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等等。行政法上称之为具体行政行为。 至于抽象行政行为,那是指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国务院有关部委局和地方有关政府制定规章,各级行政机关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这些行政法规、规章、决定、命令,有的涉及宏观的即全局性的方面,有的涉及微观的即个别性的事项。宏观管住、微观搞活,并非指宏观管死、微观自流。政府的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都可以对宏观经济、微观经济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4.可操作性 在现代行政管理中运用经济法,需要注意哪些可操作性的问题呢?根据我国的实践,主要应当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第一,国民经济法制管理的层次划分——基本层次与补充层次。行政机关是社会经济的管理者,同时又是行政执法者。依法行政的第一个层次或曰基本层次的内容,即是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管理权,包括行政处罚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机关面临着大量的社会、经济问题,需要作出许多的具体行政行为。而当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违反行政管理秩序之后,行政机关则依法对其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依法行政的第二个层次或曰补充层次的内容,即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行政处理、行政处罚不服,有权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和要求取得国家赔偿。这三项相互关联的法律补救制度,其结果,可能是对行政处理、处罚的认可和维护,也可能是对行政处理、处罚的否定和制约。行政机关享有行政管理权,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享有法律救济权,从中亦可体现社会主义法制的公正性。 第二,行政管理权限的范围——法定职权与自由裁量权。行政机关行使权力遵循法定原则,即只有法律规定的行政权力才能行使,法无明文授权则不得为之。违反这一原则办事,就构成越权。针对目前对某些违法行为打击不力的情况,人们要求加大执法的力度,这从一般意义上讲也是对的,但全面理解,应当是:行政执法、行政处罚既要有力度,也要有限度。这个“度”,就定在法定职权上。由于社会经济生活复杂多样,完全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并不恰当,法律常常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列出一个幅度,行政机关可在法定的幅度内享有自由裁量权,但不能显失公正。如一般违反治安管理行政秩序的罚款幅度为1元以上、200元以下;对虚假广告可以根据情节处以1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行政机关行使职权不能越出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范围。因此,自由裁量权不等于无所不为。行使法定职权和自由裁量权都属于依法行政。 第三,行政管理职权的内容——权力与义务。行政管理职权是代表统治阶级意志(在社会主义国家,就是代表人民意志)的国家通过立法授予的,它不仅意味着权力,而且同时意味着义务,因此又称为职责。既然承担了义务,就应当作为,而不能不作为。乱作为是越权,不作为是失职。权力也好,义务也好,说到底,都是为了实践人民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的人做了官(准确地说,应是公务员),只想到自己是管老百姓的,没有想到为老百姓办实事。人们感叹到某些地方、部门办事难,其源盖出于此。所以,国家工作人员需要树立统一的权力、义务观。政府与企业的正确关系,应当是:管理中有服务,服务中有管理,管理也是服务。 第四,行使行政管理职权的过程——实体权限与程序要求。实体法规定实际的权利、义务,程序法规定行为的方式、步骤。前面所讲作为和不作为,亦适用于是否按照法定的程序执法。不论行政处理、行政处罚,抑或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国家赔偿,都不能违反法定的程序要求。例如《行政处罚法》规定:“没有法定依据或者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行政处罚无效。”所以,行政管理一要讲权限,二要讲程序。但须注意,程序不能太繁,应当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又方便人民群众。 四、经济法学与行政管理学的密切关系 现在全世界都在关注发展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公共行政管理。1996年4月联合国首次专门讨论这个问题。国际行政科学学会为目前世界行政科学领域规模最大、层次最高、最为重要的学术组织,第三届国际行政科学大会于1996年10月在北京举行。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吸收外国的先进经验,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行政管理模式。我们对行政管理学的重要性应当有足够的认识。 行政管理学又称行政学,或公共行政学,或公共管理学。前述《行政管理学》一书指出:“行政管理学是研究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的客观规律的科学。”〔7〕 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行政管理学同其他许多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经济法学。经济法学是整个法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研究经济法的产生、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规律性。它的学科对象中,包含政府的法律地位和经济管理行为的规范化问题。政府作为体现公共权力的国家机关、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以及作为民事关系中的机关法人,这三重性法律身份必须严格区分、正确适用,否则就会因法律地位模糊而导致管理秩序混乱。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还需继续,同时对外国的特别是以日本、法国、韩国等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应予关注并进行一些比较研究。政府依法管理国民经济,协调市场经济运行,既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又是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手段。由是观之,经济法成为现代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乃是题中应有之义。 诚然,经济法学与行政管理学各有特定的内容和体系,但在如何建立有效的行政体制、依法管理国民经济这一主题上,它们发生交叉的关系。我们可以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将它们统一或结合起来。日本法学家曾经说过:经济法中的大部分规范,是要由国家各种行政机关来执行的〔8〕。中国亦如是。经济法学中包含行政管理,行政管理学中包含经济法。学科交叉是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向之一。 经济与行政管理毕业论文: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登封市大冶镇地处嵩山东麓,位于郑州市西南64公里,登封市区东南25公里处,总面积98.7平方公里,辖34个行政村,341个村民组,7.8万人,登封市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位于镇区西部,2016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9亿元。告成镇位于登封市区东南12公里处,地处嵩山、箕山之间,颍河纵贯腹地,全镇总面积72.81平方公里,辖24个行政村,128个自然村,200个村民组,总人口5.5万,2016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完成74.3亿元。2015年7月,登封市大冶镇、告成镇被确定为河南省省级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在上级部门的关心和指导下,登封市高度重视、抢抓机遇,积极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为实现扩权强镇、辐射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汇聚了强大力量。 一、改革推进情况 (一)加强领导,优化方案。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常务副市长为副组长,其他相关领导和部门主要负责人参与的改革领导小组,协调督促落实相关改革,确保改革工作稳步推进。深入学习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经验,广泛征求试点镇和相关职能部门意见,科学制定改革方案。(二)下放县级管理权限。根据试点镇实际需要,经充分沟通,重点在产业发展、规划建设、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市场监管、社会治安、民生保障7个方面,从登封市“五单一网”制度改革行政权责清单事项和行政审批清单事项中,选择327项县级管理权限事项作为拟下放权限,涉及国土、规划、环保等28个部门。按照行业分:产业发展44项,规划建设161项,环境保护32项,安全生产37项,市场监管23项,社会治安2项,民生保障28项。按照权限类型分:行政许可44项,行政处罚245项,行政强制7项,行政确认9项,行政征收6项,行政检查3项,其他行政权力6项,基本公共服务7项。(三)优化机构编制配置。结合试点镇自身特色对其内设机构及下属事业单位进行整合,设置党政办公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经济发展局、组织人事和社会保障局、规划建设管理局、综合执法局、社会事业局、文化旅游局、农业发展服务局、便民服务中心。在编制总额内,调剂增加试点镇内园区管委会的编制,补充急需的管理专业人才,由试点镇统筹使用。将试点镇原有和承接的各类行政审批及公共服务事项,统一入驻镇便民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服务。整合试点镇原有和承接的行政执法事项,由综合执法局实行综合行政执法,坚持行政执法重心下移,整合、充实基层一线执法力量,充分发挥属地管理优势,从源头上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执法缺位等问题,切实为试点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四)理顺试点镇与派驻机构关系。强化对派驻机构的统一管理,派驻机构统一更名为“登封市伊伊镇伊伊分局”,其承担的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统一入驻镇便民服务中心。对派驻到试点镇的机构实行双重领导,业务工作接受主管部门指导,并接受试点镇人民政府的协调和监督,日常工作以试点镇为主。派驻机构的主要领导采取主管部门领导兼任或直接配备为副科级的方式配置。派驻机构工作人员的调动、任免事项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进行管理,科级干部由组织部门负责,事先征得试点镇党委的同意,其他人员由主管单位或相关业务部门负责,事先书面征得试点镇党委的同意。试点镇党委、政府的意见作为主管部门对派驻机构工作考评、考核和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五)实行经济发达镇目标考核。围绕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改革目标,就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下放后机构设置是否合理,职责关系是否顺畅,职能配置是否优化,行政环节是否减少,工作流程是否优化,经济发展能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是否提高等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问题,对试点镇进行跟踪式目标考核,加强目标动态考核评估,确保改革落到实处。 二、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压力巨大。近年来,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增大,传统产业企业效益下滑,财政收支矛盾突出。此外,随着新型城镇化步伐的加快,需要大量财政投入,但是在现行财政体制下,乡镇的财政收入大部分要上缴分成,试点镇可支配的财力远远不能满足其基础设施、社会保障、民生事业投入的需要。(二)人员编制不足。2005年乡镇机构改革以来,乡镇机构编制管理日趋严格,行政事业编制控制在80名左右,人员得不到及时补充,老龄化现象严重,因此迫切需要增加人员编制来满足不断增加的职能需要,随着部分县级管理权限的下放,人员编制缺口的问题也日益严峻。(三)配套改革不到位。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系列的改革相配套,但目前与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关的配套改革,如公共财政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等进程不快,没有及时跟进。(四)用地指标瓶颈。乡镇产业的培育,需要有一定数量的土地支持,但目前在土地指标使用上仍以县为单位进行规划,且按一般乡镇对待试点镇,没有明确其具体份额。 三、意见和建议 (一)调整现行财政体制,强化财力保障。建议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进一步扩大财政自主权,提高基层财政的保障能力,合理确定市镇收入划分,加大镇级税费收入分成比例。镇域内中央、省、市属大中型企业经济指标以属地管理、属地统计为主,增加驻地中央、省、市属大中型企业税收留成,提高全镇综合经济实力。完善试点镇财政职能,设立国库,形成自我发展的长效机制。(二)创新人员配置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建议根据承担任务的需要,在编制总额内适当调剂甚至增加编制。积极探索灵活的用人办法,实行多元化用人制度。在个人档案身份不变的前提下,允许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双向选择、竞争上岗。对一些辅助性、技术性、服务性的岗位,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人员不足问题。(三)加大各级政府投入,提升发展活力。建议充分发挥现有各类专项资金的作用,加大建设支持力度,重点提高市政基础设施和卫生、教育等社会事业的保障能力。对试点镇计划和项目实行单列管理,加大倾斜力度和转移支付支持力度。(四)加大政策扶持,增强发展动力。建议按照改革试点任务要求,根据上级部门研究制定的配套政策,在财力、土地、人才、公共服务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扶持的基础上,认真研究落实,切实增强试点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 作者:尚学阁 李 超 单位:河南省登封市编办 经济与行政管理毕业论文:网络经济与工商行政管理初探 一、网络经济中工商行政管理的现状 1.网络经济中身份确认机制亟需完善。所谓网络经济中经营者身份的确认就是在交易之前,确认每一个当事人的身份并且划分出交易各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在传统的经济形态中,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监管企业户口,有着完整的企业档案和相应的执法手段,长期以来在有形市场中很好地完成了确认经营者身份的任务。但是,网络经济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是虚拟性,在虚拟的环境下加强公平性和合法性,就必然要求对经营者的身份有明确的确认。在目前的网络经济中,网络经营者的身份确认制度已经在一定范围内实现,这一范围也还只局限于企业内,并未形成整体网络经济的普遍规则。 2.管理部门的职责不清。网络经济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市场的催生而出现的新生事物,其所遵循的现有的规则大多来自于市场需求,政府的干预十分有限。现状则是在传统的工商管理机制下,对网络经济进行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就很容易出现互相推诿,责任混乱,并出现管理盲点等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建立独立的专门机构,配备专业的技术,设立有针对性的规则是解决问题的较好的办法。 3.网络经济急需公平竞争秩序。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秩序为原则的经济形态。网络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一种特殊形式,建立公平竞争的秩序十分重要。这是网络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网络经济的出现使得人们熟悉的领域出现了新的问题,比如,传统经济形态中合同的有效性如何在虚拟的网络经济中实现。而这些新问题都是保护经营者与消费者权益和打击不正当行为的关键点。显然,如何使网络经济能健康长久的发展,光靠市场调节是不够的。工商行政部门的介入是十分必要的。 二、工商行政管理———网络经济发展的保障 目前网络中存在着企业或个人利用网络的便利谋取私利,做出违反法律,违反道德的事情的现象。例如,频频散发的广告谣言,盗用他人信息资料,仿制或者截获他人证书文件等。这些不利因素的存在对网络交易的可信程度和可靠程度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市场经济是信用市场,网络经济以其独特性更为强调信用。所以,对网络经济信用的损害会直接影响其运行和发展。为了杜绝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发挥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职能,在源头上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显得十分重要。具体来说,就是需要工商行政部门的严密监管。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要从工商干部自身的素质提高和监管手段的创新两方面进行。 1.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工商执法队伍。首先,建设网络化的工商管理系统必须要有优秀的计算机人才。由于网络经济的迅速崛起,造成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没能与行政管理机制有机结合;其次是要加快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要克服信息技术部门仅仅作为一个技术单位而依附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思维误区;最后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组建专职监管网络经济的职能部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经济范围的不断扩大,网络中的侵权、恶意欺诈等犯罪中运用高科技手段越来越多。对此,必须要有来自专业监管部门的防范和遏制。 2.适应新形势,监管好网络经济。网络本身是自由的、共享的,但是网上交易行为必须规范管理。我国的网络经济尚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因此对网络经济的监管应早做研究,提前入手。 (1)抓好网站的准入关由于网络经济的监管空白,个别企业在利益的驱动下,在网上进行超出其核准的经营范围的交易,企业由此获得的收入则属非法收入。对于未办执照的企业或个人建立的网站,由于未做工商登记,在网络交易中的所得收入会造成税收流失严重。因此,规范网站的主体资格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国家都十分重要。 (2)创新监督管理手段。网络经济是一种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形式,它的公平竞争秩序需要法制化的管理。目前,有些问题直接出现在了我们熟悉的领域,比如对广告、合同管理、知识产权、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打击等等。监督管理好网络经济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完善系统的工商行政管理网络,做到以网治网。 (3)加强各部门间信息沟通、共享,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综合执法工商部门作为政府监管市场的主管部门,与公检法、税务、技监、银行等部门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些部门间的联网将有效地促进部门间的沟通和信息共享,使部门协作更加密切,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进而加强打击各种违法行为的力度。 三、加强网络经济中工商行政管理的重要举措 首先,通过对经营者之间进行联盟组织,打造网络行业自律平台。在工商行政部门的引导帮助下,将在网络经济中比较权威的几大网商进行诚信联盟,签订诚信公约,打造良好的网络经营者形象;其次,建立和完善工商网站并进行统一标识。工商行政管理的信息化,简化了传统管理中费时费力的审批过程;最后,增强工商行政管理法规制定的民主化和透明化。逐步将在制定法规过程中向社会公开征集法规草案的修改意见、成立由各方面专家组成的咨询委员会。 作者:林旭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经济与行政管理毕业论文:对知识经济与行政管理探究 一、知识管理的内涵 目前人们对知识管理的普遍概念是:知识管理是当面对日益增长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发生变化时,能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和竞争能力等实际情况而做出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本质上,它包涵了组织的发展过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创造能力这两方面进行有机的结合。这一概念首先从行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阐明了知识管理的必要性,同时指出知识管理包括人和信息技术两方面内容,它以知识创新为直接目标,使行政管理在非连续变化的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为最终目的。因此,人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与信息的这种相互作用和内在联系决定了“知识管理”是一种对人与信息资源的动态管理过程。我们理解“知识管理”应是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以知识创新为目标,将知识看作是一种可开发资源的管理思想。简单地说,“知识管理”就是人在行政管理中对其集体的知识与技能的捕获与运用的过程。从结构上看,它可分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和信息资源的管理两个方面。其目的就是努力寻求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知识创新能力的最佳结合。知识管理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结起来,实现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创新能力,赢得竞争优势: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的转化,是管理理论与实践中“蹦人为本”的管理主线的进一步体现。知识管理有助于信息处理能力与行政人员创新能力相互结台.进而增强行政单位应变能力和预见能力。 1.在行政决策上实现由传统模式向网络化转变 网络技术不仅能提高行政决策的透明度且能对决策的执行形成有效的监督。有效的监督是政策如实执行的保证,但要对政策进行监督必须先了解政策的制定缘起、内容和执行中的有关规定。过去,由于群众不了解政策出台的过程,无法对政策执行进行比照,即使政策执行中存在扭曲、变形也不知道,监督从何谈起。监督的不易和不力,造成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广泛存在。问题出现并不说明我们没有监督体系,而是体系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上下级间的互相包庇堵塞了正常的监督渠道,公众想监督又怕报复或苦于没有直接的监督渠道,外部监督形同虚设。网络技术的普及,使得行政决策的网络化成为可能。行政决策的网络化大大提高了决策过程的透明度。人们通过网络就可轻易揭开行政决策的帷幕,把决策方案的选择项与个人利益作对照,确定自身立场,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使决策由封闭的暗箱操作过程,变为下级、民众可以参与的开放、民主的过程。民众参与决策过程的同时也更好地了解了政策,为监督政策的执行提供了条件。此外,网络技术简化了监督反馈的传输环节。只要政府有“越轨”行为,民众就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向监督部门举报。同时网络以“秘密”方式进行投标,消除了民众的顾虑,大大提高了民众监督的积极性。 2.以人为本的管理 知识经济时代,一方面知识将日渐成为行政管理中的重要资源,人对知识的掌握和驾驭以及由此而带来的行政管理创新使得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变得更加突出和重要;另一方面,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的自主性,个性化自我价值的实现愿望将得到充分的尊重和释放,这些都是促使行政管理中把对人的关注推到空间的中心地位,以此借鉴和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二、行政管理的信息化 知识经济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高品位的不断创新,二是以较高的加速度发展,创新越来越快。知识经济导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知识的生产、占有和利用的竞争。要提高竞争力,行政管理单位必须在获取知识、创新知识、应用知识方面加以提高。所以管理者必须把信息的获取、提炼,知识的研究、创新,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作为一项重要的职责。现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一些行政管理单位已设专门的“知识主管”,其职能是创造、使用、保存并转让知识。 在我国目前的行政管理领域,实际上有许多新的技术手段引入,如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但是这些技术都没有在我国的行政管理中被广泛运用,拿网络技术来说,虽然有些政府部门开始上网,可绝大多数基层政府部门连上网是怎么回事还不很清楚。在这种情况下,首先需要让人们树立起网络的概念。因此,从目前水平来说,对行政管理人员应加强现代管理技术和新兴科学技术教育,培养最起码的管理技术知识。 1.行政管理者要终生学习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有知识的领导,没有知识就无法胜任工作。我们的领导干部和管理者首先必须认真地学习好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邓小平理论,学习依法治国所必须的法律知识,学习领导科学,学习管理社会和行业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和现代科技基础知识。同时我们还要学习好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以适应履行职责的需要。现在知识更新速度难以想象,必须坚持终生学习,补充和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识,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学习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学风,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切忌摆花架子、卖弄知识、名词堆砌和脱离实际。如果只把学习到的知识作为自己的讲话和修辞,那么我们和发达地区的差距将会越拉越大。 2.行政绩效管理 行政绩效管理是通过绩效评价对被评价对象按照制定的指标,参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对比分析,对被评对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工作进行考察、评定、奖励和相关培训的活动;探索和创造可以反响的组织目标、组织价值的新视野;依次建立起激励与约束机制,促进其管理思想的完善和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绩效评价是绩效管理的前提,对被评对象激励与约束的依据来自于对其所进行的绩效评价结果。 绩效评价是绩效管理的核心内容,也有人直接称其为绩效管理。绩效评价是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对照一定的评价标准,运用一定的数理方法来评价。这种方法从主观愿望上是要实现全面、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他们所取得的业绩和效益,找出被评价对象之间的差距和优势,帮助组织成员了解他们对于实现组织目标的理解与贡献。据此扬长避短,优胜劣汰。但传统的绩效评价却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组织竞争越来越依赖于对知识资产的创新应用和管理,绩效管理的评价重心也必须转移到知识创新能力与效益方面来。知识经济环境下的绩效评价必须包括知本含量。知识经济的运作使知本的地位跃居于资本的前列,知识的拥有量、拥有类型以及知识的运作方式,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关键因素,组织管理者面临着在知识方面把战略与运作结合起来的高层需求,组织自己必须根据知识要素和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力量制定知识管理战略,对组织内部的知识资本进行有效的调配;组织的竞争对手不仅应该知道对手的物质竞争力,而且应该知道对手的知本竞争力。并且通过绩效评价促进个人知识组织化,组织知识社会效益化、商品化。 三、总结 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充满激情与机遇、富有诱惑力又具有挑战性的时代,我们只有搏击进取,开拓创新,凭借对知识、技术、信息、人才的高度重视,有效地运用各种措施与手段,通过不同的途径,实现管理的现代化,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增强竞争实力和综合国力,从而踏上持续、协调的发展轨道。 尽管知识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并不完整和丰富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往管理理论报难适应新经济的变化发展。因此,知识管理的产生是必然的。不过.作为一种新的、更高的管理形式,知识管理是在传统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本身要有一个成熟和完善的过程,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经济与行政管理毕业论文:保密体系建设的经济与行政管理探析 摘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政府、机关、单位的采购需求,以及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供给关系的客观需要,使一些非公有制企业等“体制外”力量不同程度地进入了涉密领域,从事涉密服务活动。可以说,保密工作已不断涉及一些社会化的管理内容,逐渐向“体制外”延伸。保密法第三十四条规定:“从事国家秘密载体制作、复制、维修、销毁,涉密信息系统集成,或者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等涉及国家秘密业务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经过保密审查。”这充分体现了针对社会涉密领域的保密行政管理,即国家采取事前保密审查的管控措施。对经常从事涉密业务的单位,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实行保密资质管理,并陆续出台《国家秘密载体印制资质管理办法》《涉密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明确了对涉密印制、涉密信息系统集成行业的保密监管实施办法。近年来,以保密资质审查为代表,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积累了大量面向社会企业的监管经验。然而,传统的资质审查方式以保密组织机构、规章制度建立及保密设施、设备配置等为主要审查内容,难以了解企业日常保密规定以及保密制度的执行情况。在非公有制单位从事涉密业务量日益增长,国家保密管理要求更加严格的新形势下,传统审查方式的局限性日益凸显:一是难以做到全面排除保密隐患,二是整体提升社会化涉密领域保密管理水平进展缓慢。此外,新资质申请单位普遍保密管理基础薄弱,与日常业务脱节,缺乏保密管理经验,长期处在依据保密检查意见被动整改的局面。企业这种被动无序的保密管理状态与现代企业管理运营总体要求相悖,同时也影响企业的整体运转效率。在新形势下,如何提高资质单位的保密管理水平,破除保密行政管理困局,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资质审查为抓手,引导资质单位建立健全保密管理体系,是实现保密管理改革,提升社会化涉密领域保密管理水平的重要环节。 1.保密体系建设的内涵 保密管理体系是指,按照保密管理要求,规范企业保密工作开展并取得一定社会、经济效益的一系列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的总称。企业管理体系包含若干个子系统,如,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和安全管理体系等。就涉密资质单位来说,保密管理体系应与质量、环境、安全管理体系并重,成为企业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子系统。此外,保密管理体系应同其他管理体系协同一致,支撑企业高效运转。对此,资质单位进行保密管理体系建设应处理好以下三方面问题: 第一,做好顶层设计,将保密工作融入生产经营活动。保密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子系统,应与其他子系统彼此嵌入,在企业管理体系内协同运转,使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真正成为执行保密管理活动的过程。这就要求在顶层设计上做好保密管理与生产、销售、人力资源等管理工作的深度融合。一是组织架构重建,将保密管理部门定位为与人力资源部、财务部、生产管理部等常规管理部门同等重要的实体职能部门。保密管理部门会同其他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到企业管理的顶层设计中去。二是制度梳理再造,在生产管理、销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企业基本管理制度中,将保密管理要求直接嵌入各项基本管理制度中,使之与企业常规管理工作同步运行。以人力资源管理为例,其包括人力资源规划、绩效、薪酬、招聘、培训及员工关系六大模块,应把涉密岗位设置纳入人力资源规划中,涉密人员审查纳入招聘流程中,保密培训纳入员工培训计划内,涉密工作考核纳入绩效管理中,保密津贴也应在员工薪酬福利设置时直接体现。 第二,开展保密风险评估,进行生产流程再造。做好涉密业务保密管理的关键是排除隐患,从源头上降低失泄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其本质是一种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包括风险点识别、危害等级评估、防控措施制定和实施及效果评价。保密风险管理可通过企业生产流程再造得以落实。通过经验总结、梳理流程、调查研究等方式,对各生产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点进行识别,并分析其发生的概率和可能产生的后果。在风险评估成果方面,制定相应防范措施,并通过改造生产流程,将风险防控措施落实。以涉密文件印制活动为例,从事印刷的员工势必接触涉密信息,各生产环节如不采取技术加管理的强制措施,涉密信息就可能被泄露,这就是一个高发高危的风险点。涉密印制资质单位可通过对人员进行出入场安检,增加印制过程视频监控及现场抽查等工作环节来改造生产流程,从而实现保密风险防控的目的。 第三,建立持续改进机制,保持管理体系的先进性。企业内环境及所处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大环境都在不断变化,纵使有完美的保密管理体系,也会因一成不变而可能失去实用性。因此,保密管理体系应具备针对暴露问题及时纠错与修正的能力,以及应对情况变化快速响应的能力。通过建立持续改进机制,可实现以上自我更新的管理要求。资质单位应制定并执行一系列保密防范措施,并将实施效果与预期目标进行比对,对已证明有效的措施进行标准化,载入制度加以推广;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鉴定是否为管理缺陷所致,对相应措施进行调整优化,带入下一轮的管理循环,检验实施效果。以涉密档案数字化加工活动为例,为防止信息外泄,资质单位采取手机寄存、视频监控、监督奖励等控制措施。如经举报发现夹带手机进场,在严格执行制度的情况下,说明入场控制措施、视频监控探头安装方案均存在漏洞,须调整优化,监督奖励机制发挥了效用,应继续执行。 2.保密管理体系建设的收益 资质单位通过获取涉密资质,取得在涉密领域这个特殊市场的竞争资格,进而带来收入的增长和利润的回报。然而,由于涉密业务的特殊性,资质单位在涉密领域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须落实国家保密管理要求,投入额外成本(即保密管理成本)。保密管理成本主要包括:一是增加人员,配备设施、设备等的经济投入,二是执行保密管理过程的时间成本。在同一类涉密活动的市场竞争中,资质单位的保密管理越精准,保密管理成本控制得就越合理,承接涉密业务所获得的利润回报也就越丰厚。当前,新申请资质单位的保密管理水平普遍还处于初级阶段,管理方式单一,对全过程控制不足,时常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局面。将保密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子系统进行系统化建设,可转被动为主动。通过顶层设计,协同其他子系统嵌入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管理中,将大幅提升保密措施的针对性,收缩无效投入,优化资源配置。通过持续改进,始终保持从源头控制泄密风险的优势,以此获得长期稳定的保密管理效益。此外,在企业管理体系内运行保密管理,相比独立运作,可有效降低资源消耗总量。以涉密人员管理为例,从上岗、在岗到离岗,需采取包括资格审查、培训、签订责任书等一系列管控措施,独立于企业人力资源日常管理工作之外,由企业保密机构单独实施涉密人员管理措施所消耗的资源,将远高于与人力资源管理合并执行的成本。因此,资质单位通过开展保密管理体系建设,可大幅提高保密管理精准度,与企业高效运转的总体目标相一致。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合理控制保密管理成本,将最终转化为依法依规从事涉密业务所获取的利润回报。 3.保密行政管理的效益 在新形势下,结合现行的资质管理制度,保密行政管理部门以资质审查工作为抓手,通过转变审查视角,引导资质单位进行保密管理体系建设,提倡保密管理系统化、日常化,是贯彻“行为论”法律精神的管理实践。依据新法赋予的监督管理职权,面对社会化涉密活动的激增,保密行政管理部门通过改革监管模式,从“现状审查,出具整改意见”向“评估管理水平,指导体系优化”转变,可提高管理效率,降低行政管理执行成本。在资质书面审查阶段,通过查阅保密机构在企业组织架构中所处位置,以及企业基础管理制度中保密管理要求的体现程度,判断资质单位保密体系的顶层设计是否合理、到位,保密工作开展思路是否以“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为出发点,设立相关评分项,调整评分标准;在现场审查阶段,通过实地考察、询问、抽查记录等方式,判断资质单位保密风险管理、持续改进机制是否运转有效,以及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保密工作是否同步执行,设立相关评分项,调整评分标准。这种审查角度的转变将有效扩展对资质单位监管的广度与深度。通过追溯制度的执行情况,审查工作所覆盖的时间轴也将得以拉伸。从“针对保密管理现状的审查”向“对保密管理体系整体评估”的转变,是从“授之以鱼”向“授之以渔”管理方式的转变。资质审查评分标准的转变势必倒逼资质申请单位进行保密管理改革,探索实践保密管理体系建设,从而促使社会涉密领域的保密管理整体水平迈上新台阶。 作者:韩曦 单位:国家保密科技测评中心资质审查部
探讨网络文化对思政教育的影响:网络文化对思政教育影响及策略 人文教育为主在高校教学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文教育的教育宗旨是以做人和传播知识为主要教育目的,注重培养人的德行和智慧,在教育过程中十分重视思想道德的培养和品行的修为。从历史发展到今天,中国的教育一直注重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的使命感,由古到今,我国教育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长河,在其发展形成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独特风格的德育教育和智育修为方法,在学习与生活中特别注重实践和自我能力的提高。从历史的长河中慢慢演变,我国的道德教育逐渐演变成为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为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为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提供一批批有用的英才。 一、网络游戏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不断向前进步,科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尤其是网络科技的发展以惊人的速度占据了整个社会的空间。网络在社会中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便捷的新途径。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正反两面性的特点,网络在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便捷途径的同时也给思想政治教育以不少负面的影响。比如给青年的学生们网络游戏的诱惑、网络低俗文化的泛滥等等多种负面影响,从而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新的负面影响因素出现。网络色情、网络暴力、网恋以及网络游戏等诸多不利因素充斥着大学生纯洁而平静的校园生活,致使不少大学生迷恋于虚拟世界而无法自拔。这给校园文化和校园生活乃至大学生个人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从而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以新的难度和更大的挑战。南京《金陵晚报》曾报道过这样一则新闻:江北浦口大学城旁的罗庄,本是个平静的小村庄,自从南京各大高校搬往江北后,这里就不再宁静,大量年逾半百的外地人涌进来,照顾自己的大学生孩子,与网吧争抢孩子。罗庄因此被形象地称为“陪读家长村”[1]。罗庄与大学城之间有一条约三、四百米的道路,沿途除了饭店外,几乎清一色是网吧,随便走进哪一家,里边几乎座无虚席。家长们述说,网吧让孩子忘乎所以地往里面跑,孩子上网成瘾,最终要被毁了。他们不顾条件的艰苦,坐镇这里就是为了抢回已被网吧“抢走”的孩子,或者是防止孩子被“抢”。网络游戏对大学生们的毒害由此可以看出其毒害程度非同小可,同时网络游戏也在某个层面上会引发社会治安等诸多问题。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向前进步,需要不断涌现出一批批年轻有为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又有高知识、高学历的大学生却在网络游戏中整天消耗自己的宝贵时间,这样的大学生怎能肩负起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任! 二、网络文化及其网络游戏对当今社会的危害 网络的发展给大学生们拓宽了学习的思路和视野,使大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得到了增强,网络先进的电子传播方式适时地向大学生传播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同时,网络可以协助大学生对不同问题的有力判断,从而能使其全方位、多角度去对问题作出思考。大学生可以借助网络的力量去探索和发现人类最优秀的文明成果,从而实现自我发展和思维的不断创新。但是,在网络给大学生们创造有利条件的同时,网络在某些领域使大学生的人格、心理以及思想出现畸形。网络世界具有虚拟性和匿名性,这给很多大学生在网络世界里任意地放纵自己心身欲望创造了条件,使他们的言行出口成脏,有些甚至达到道德沦丧、缺少社会责任感的危险地步。网络游戏里的血腥暴力,使玩者们感到极大的快感,在游戏的厮杀之中铸就了他们个人的“英雄”地位,网络游戏中给玩者们带来残暴的心理直接导致他们在现实生活里缺乏对他人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网络游戏玩者们对自己身边的人容易产生敌意,自己变得孤僻冷漠。大学生受到网络游戏的毒害不少,“马家爵事件”使全国人民震惊,通过新闻工作者的调查得出网络诱使他成为杀人狂的结论。据了解,马家爵对“奇迹”游戏情有独钟,他在校期间长期上网玩这款游戏,并经常浏览各种色情、暴力、恐怖等图片和信息。他常常通宵达旦地去网吧玩电脑游戏,这不仅荒废了他的学业,而且导致其变成血腥的杀人狂魔,致使其毒害了好几条人命,给家庭和学校以及社会造成极大的影响。马家爵事件不仅是个人问题的表现,而且是社会问题的表现,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网络游戏给大学校园造成是非争端等众多影响,使社会环境的和谐蒙受更大的损害。很多沉迷在网络游戏之中的大学生,因无钱上网就编着各种借口向其父母要钱。我曾经认识一名本科大学生,其父母是靠摆小摊卖水果挣钱供其读书,按理说这样的学生本应该勤奋学习,努力上进,发奋图强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这名同学却不努力学习,除了正常上课时间而外,所有课外时间都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以至于无法自拔,他不断找借口向父母要钱,最终因学习成绩极差而被学校勒令其退学。看着他父母举着满是伤痕的双手向校方领导求情,我倍感心酸,面对这样全身心为孩子成长努力的父母和受到网络游戏毒害的大学生,我感到无比的悲哀和无奈。网络中出现的网恋行为,对中国传统婚姻造成极大的危害,给家庭和谐的生活蒙上了伤悲的阴影,给下一代的成长造成极大的伤害。因网恋滋生的打架斗殴、一夜情等事件,给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网络犯罪行为更是层出不穷。为此,加大对大学生的网络法制教育力度,对大学生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共建和谐校园,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的职责所在。 三、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共建和谐校园 大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希望,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各种思想和意识流混合交融而存在,如何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各高校共同关注的问题,同时也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特别重视。目前,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奉献精神和人生理想目标有所缺失,缺少艰苦奋斗和迎难而上的学习和工作精神,他们有些存在着没有理想、没有道德、没有文化底蕴、纪律意识淡薄等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做人准则,过滤了大学生的思想,净化了他们的心灵,让大学生的灵魂受到洗礼,从而在体魄上,能力上能胜任社会给予的重任。真正成为一名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大学生引导到正常的生活和学习轨道上来,使他们能够勤奋学习、敢于创新、乐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强大生力军。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中的中心主导地位,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在大学中的领导核心地位的作用,作力于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运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强化学生个人素质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基,大学生虽然有一定思想文化素养,但其涉世未深,往往使其思想道德素养无法抵制网络游戏的诱惑,人的思想支配着人的行为,运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充分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使大学生在自己极强的思维素养中认清人生的真善美和假恶丑,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只有提高大学生个人思想道德素养,从根本上抵制和拒绝网络游戏对自己身心的毒害,才能更深层次地达到预防或转变学生的网络失范行为。 2、利用网络形式传播思想政治教育,规范管理网络体系网络传播速度极快,而且具有隐匿性和包容性的特点,这使得网络的影响力得到无限的扩张,违法和不健康的言论在网络上到处传播,色情、暴力等信息得到迅速发展。针对这些严重存在的社会问题,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应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净化网络环境,运用高科技手段,对信息源进行及时处理,加强网络信息管理,及时有效地屏蔽不良信息。同时,相关教育职能部门在网络上提供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题材,争取把网络建设成为传播文明、传播社会公德、传播精神文明的网络信息平台。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必须对网吧环境进行严格监视,对网吧监督和管理要落实到实处,网吧实行上网实名登录制度,坚决打击不正当营业的非法黑网吧,净化网络文化环境。 3、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力度,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与社会教育有力结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法律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有力结合,加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建立健全学校相关网络规章制度,促使大学生思想行为向良性方向发展。大学校园加大普法力度,思想政治教育要增加网络法律法规和网络道德规范等内容。让大学生网民认清什么是网络违法行为,自觉对网络形成法律防范意识。这样将有效预防大学生网络犯罪,从而提高其自身思想政治觉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认清时代形式,改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适时调整教育方式。因材施教,利用多媒体等高科技手段对积极向上的优良品德行为在校园内及时传播,达到全面扩散传播的效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网络为传播媒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输导,唤醒大学生们内心深处的良知,增强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打消他们的不良的上网动机,减少他们对网络游戏的迷恋程度。同时,家长和学校老师应该改变对网络的传统认识,认清网络的利弊,及时与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沟通。老师和家长应改变埋怨、限制和责备的传统教育方式,利用知识输导和思想沟通的教育方式,和他们建立知心的朋友关系。千万不能利用谴责和谩骂的语言来教育他们,这样会激起他们的叛逆心理,使教育效果适得其反。父母和老师充分理解大学生的行为,在尊重他们自我意识的基础之上来帮助他们对事物的正确理解和认知,从而指导他们对事物进行正确的选择。这样,大学生会在父母和老师的潜移默化中自觉提高自己对网络事物的认知能力,自觉抵制网络毒害内容对自己思维的侵蚀。网络游戏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它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长期通宵达旦玩网络游戏的大学生,其身体受到及其严重的危害,白天学习起来精神也萎靡不振,甚至出现易怒、暴力的心理,这给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带来很大的难题和更高的挑战。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对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力度,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教育理念来武装大学生的大脑,正确指导他们的思维和行动,健康他们的心理观念,培养他们坚忍不拔的意志。学校建立心理咨询点,适时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调适,及时对心理失范的学生给予关注和帮助。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代高校大学生的生活中,日益明显的网络文化的利弊差异,以及如何有效地贯彻和落实《16号文件》,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力度,是众多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巨大挑战。我们必须提防网络文化中的糟粕,正在蚕食我们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果实。我们的任务,不仅在于去援救“网络心理障碍”[2]的大学生,而且在于给学校、社会建立一种具有良好社会风尚的道德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抵制网络中诸如网络游戏等对高校以及社会的不良影响,社会主义才会迎来更加美好辉煌的明天。 探讨网络文化对思政教育的影响: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综述 一、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 大学校园的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再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另一方面也让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挑战。 (一)大学校园的网络文化使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发生倾斜 众所周知,网络文化具有多元性的特点。其多元性很容易使大学的色理想信念发生倾斜。理想是灯塔,指引人们向前的路;理想信念,指引人们奋斗。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不同的国家、政党、国籍在网络上了不同的信息,甚至于这些团体在互联网上激烈交锋,语言激烈;另外网络上还充斥着一些黄、毒、赌的不良信息,这都会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对于大学生建立一个积极的理想信念来说,非常不利。西方国家借助于先进的网络技术,“入侵”互联网的每一个角落,大学生由于求知欲强,容易接受新事物,很容易受到“西方文化”的侵蚀,最终可能造成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倾斜。 (二)大学校园网络文化易淡化大学生的道德观念 网络具有很强的超时空性,它打破了一般意义上的时空观念,使得身处于互联网的人,没有国界,没有自然空间的限制,使得世界之间的范围变小了,快捷了联系方式。互联网的发明者曾经说:“网络世界是‘没有政府、没有警察、没有军队、没有等级、没有贫贱、没有歧视’的‘世外桃源’”。但是网络在给人们带来自由的同时,更多的带来“放任”,这样“放任”的模式很容易淡化大学生的道德观念。要知道,在网络上,腐朽的文化对传统的道德观念发出挑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道德观念对社会主义道德观念的冲击,如此这般,都冲击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很容易在这样的环境下,迷失自我,在道德观念上“失范”。 二、针对负面影响的对策研究 针对大学校园网络文化中的负面影响,应该要积极引导,祛除其中的不利因素。为此,可以培养大学生的自律精神,解铃还须系铃人,只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算是跟本地解决了问题。有的人认为,对于大学生的网络“失范“行为,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手段进行监控,比如利用过滤器过滤那些不良的网页等。虽然这是可取的,也并不可少,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发挥实际作用的仍然是大学生自身的观念认同与行为的改变。因此自身的约束,培养自身的自律精神才是杜绝网络文化负面影响的基础,依靠大学生自身的调节才能合理控制网络行为。其次,还应该帮助大学生培养健康的网络心态,抵御网络上充斥的暴力、色情信息,使他们在多元价值观念中保持自身的价值导向,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用。高校还可以利用网络,建立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类的网站,丰富网站内容与服务功能,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网络文化相结合,以思想政治类的专业网站为载体,消除校园网络文化的负面因素。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校园的网络文化,作文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产物,在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提出挑战,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根据现实生活的需要积极实现自身的转变,创新新思路、新方法,顺应时展的要求,顺应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利用高校校园文化及校园网络文化,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才是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 作者:钟启春 单位:山东交通学院 探讨网络文化对思政教育的影响:网络文化对思政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1对传授者素质的挑战 网络时代是开放条件下的知识和技术的更新信息,应该及时掌握和更新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是新事物的易感人群,新事物的领导者,支持者和实践者,是各大论坛,社区,聊天室的主力,思想政治教育传授者,为了及时准确地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内心世界,在互联网文化的背景下,传授者要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利用网络一定的可预测性,灵敏性和网络的心理学知识,到网络中,并制定学生之间的共同语言,得到他们的信任。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文化背景下的机遇 2.1内容更加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借鉴国内外最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同时,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这也可以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新思维。 2.2方式进一步创新。虚拟网络的独特的模式操作,如开放性,互动式,彻底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过去的单向、垂直性向大学生的灌输,通过生动形象的创新使用,一个现实的多媒体互动形式和各种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从抽象到具体,枯燥变得有趣,时事紧密结合,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一个宽松的氛围。 2.3针对性进一步增强。由于网络支持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多种交流模式,甚至是腾讯最近推出了一个十几人同时都视频聊天QQ,平等和隐蔽性的特点,这些已成为当今学生进行思想交流的主要场所。学生享受网上表达意见的自由,敞开心扉说实话,道真理,直言不讳和激烈的讨论,在互联网上的交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的网络窗口,更广泛,更准确地了解教育对象的思想动态,价值观和要求,了解自己,做更侧重于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行为指导,提高教育效果。 3、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3.1充分利用网络“因材施教”。积极主动并综合网络道德教育的教学资源,利用现有的网络平台,在线教育学生。全面了解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在线生活,在线教育传统教育两手都要抓。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网络舆论,指导他们和虚拟世界的人际关系,合理及正确的思想和态度的网络活动。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来提高个人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网恋,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当今社会,网络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西方资本主义有针对性的软入侵已经慢慢渗透到当代青年的心,妄图改变他们的生活观,价值观,世界观。作为教育工作者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和自我判断。 3.2从自身出发,紧跟时代步伐。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网络文明,还需要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共同进步,与他们的科学和技术知识,利用这种“时髦”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随着高层次的政治理论开展,建设一个高水平的思想教育能力教育平台,培养有高层次的网络能力传授者,使用新的“三高”的教育工作者队伍迫在眉睫。当然,关于人才队伍的建设,除了要符合网络思想教育的总体要求以外,也应探索网络思想教育的新观念,在新的质量和文化背景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培养相应的创新意识,要做到从自身实际出发,从学生出发,在紧跟时代步伐的同时与时俱进。传授者要很熟练的利用的网络对话,充分吸引学生的思维对话模式,勇于尝试,建立更具创新性的在线教育。 总之,网络,作为新时代的产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描述为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所谓的机遇,即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多渠道,多角度的条件下完成思想教育工作;并且和所谓的挑战(由网络引起的阴暗面)作斗争,并找出相关的对策解决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网络文化背景的新形势下,注意面对机遇跟挑战的方式是否是对的,主动和正确应对网络文化的影响,但也是大学教育工作者在黑暗中前行,体验进步。 作者:荆 露 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求是学院
会计与审计专业论文: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师资的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 摘要: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师资的素质是决定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师资的现状,学历结构偏低、实践能力不高、科研能力不强是专业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要实现高职院校会审专业的培养目标,就要从提高师资学历水平、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兼职教师比例等方面不断提高会审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高职教育 会计与审计 实践技能 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要大力实施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的实际技能,满足社会对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求,将学校的专业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岗位知识联系起来。其中,教师的因素至关重要。 1、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师资队伍的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社会输送实用型人才的重任,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教师要同时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而会计、审计工作又是对实践技能要求很高的工作,因此,会审专业教师具有熟练的实践技能尤其重要。但据统计,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会审专业“双师型”教师比例平均仅为35%左右,绝大多数会计、审计专业教师从未从事过会计、审计方面的工作,对企业会计工作、财务工作以及审计工作没有任何感性认识,实践经验基本为零,对会计实务、审计实务知之甚少。这说明在高职教育中,会审专业“双师型”教师匮乏,教师素质有待加强。会计、审计是一门操作性非常强的学科,学生通过这些教师的授课,无法获得会计、审计工作的实践技能,毕业后必然无法满足社会需求,高职教育的优势无法获得充分发挥。目前,高职院校会审专业师资队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现有专任教师学历结构偏低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教高厅[2002]5号)对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性意见。“教育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等级标准及内涵”对实践教学教师队伍进行了量化。但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与教育部提出的要求还有相当距离。专任教师队伍中具有正高职称的极少,许多学校的专业课的授课教师中初级职称教师多于中级职称教师。“双师型”教师数量更是严重不足,而教育部《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对“双师型”的要求指标为70%。目前高职院校的师资现状必然影响到高职院校的发展,也必然影响到高职院校为社会输送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功能。 1.2 专任教师实践机会有限,实践能力不强 由于我国教育界的现状,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会审专业教师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的,专业理论知识比较扎实,教学技能比较熟练,但是对生产、社会实际了解不多,没有接触过会计、审计方面的实务工作,动手能力较差,教育学生时侧重于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导致教学内容与实践工作严重脱节。另外,随着高职院校的迅速发展,一些新老师一到学校就承担了繁重的、超负荷的教学任务,无暇参加社会实践。 1.3“双师型”教师、兼职教师数量偏少 由于高职院校与企事业单位以及普通高校的待遇差距较大,部分高职院校会审专业教师不愿意继续从事职教事业,特别是一些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教师的流失降低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目前高职院校面向社会的招聘仅仅停留在引进上,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较难。另外,高职院校现阶段缺乏激励“双师型”教师的措施。国内目前还没有一套适合高职特点的职称评定制度,在职称评定时,侧重于教师的学历学位和科研成果,“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技能价值不能得到应有的体现,极大地挫伤了“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性。 高职院校中,会审专业聘请的行业、企业专业人才担任兼职教师的比例偏低,这使得在校的专任教师与行业、企业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接触较少,生产实践知识更新的速度受到了影响。由于兼职教师比例低,大部分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教学任务都是由专任教师承担的,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大大降低。 1.4 教师队伍整体科研水平不高 高职院校会审专业教师的整体科研水平不高,在高档次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较少,承担的高档次科研课题也较少。高职院校中缺乏浓厚的学术氛围,部分教师对科研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另外,随着高职院校的发展,教师忙于繁重的教学任务,没有时间和精力从事科研工作。科研和教学是互相促进的,缺一不可。不重视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是很难的。 2、提高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师资素质的对策 2.1 提高高职院校会审专业师资的学历水平 学历提升是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一项长期的常规性工作。各高职院校应制定和完善教师进修培训制度,加大培养和培训力度,鼓励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不断提高教师和中青年教师中研究生学历(学位)的比例。 高职院校会审专业教师攻读会计专业硕士是提高教师能力素质的很好途径。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开展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我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面向会计职业,培养较好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法纪观念,系统掌握现代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对会计实务有充分的了解,具有很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高素质、应用型的会计专门人才。”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在培养方向、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管理等方面实现系统性转变。因此,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的是精通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的高级专才,并且会计专业硕士更注重技术方法及其应用能力的训练,设置许多会计专业技术课程。从实践环节看,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的专业实践环节也着重于职业技能方面。高职院校会审专业教师攻读会计硕士专业学位能提高教师能力素质。 2.2 建立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会审专业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应具有较强的职业技能。“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师资的主流。首先,产学研一体化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关键。要逐步实现教师从知识型向技术、技能型的转变,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会计、审计实验和实训室的建设,积极申报各级财政部门和会计学会的科研课题,积极参与上市公司、各大中型企业的会计改革和审计活动。其次,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利用寒暑假等时间安排会审专业教师到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以及上市公司、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财会部门兼职,通过挂职锻炼、顶岗实训、合作研发等多种形式强化教师的实践技能,提高双师素质。 第三,鼓励教师考取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全国信息化工程师等职业技术资格证,对参加培训或考证、资格证年检以及主持(参与)科研项目的教师给予经费资助和时间保障。多途径提升教师的理论与教学水平,如提高教师职称、学历,派教师参加国内外进修培训,开展国内外专家讲座、教学观摩与竞赛及其他交流活动等。最后,加强高职院校师资培训基地建设,使该类基地成为培训“双师型”教师的重要阵地。 会计与审计专业论文:关于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思考 摘要:知识经济的核心价值观是能力本位,而高等职业教育就是围绕如何培养学生的动脑能力动手能力展开的一种教育模式。乌鲁木齐职业大学会计与审计专业是自治区的特色专业,怎样进行教学改革才能培养出具备职业能力的学生是其工作重心。 关键词: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框架;职业教学改革 一、会计人员职业能力内涵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对职业能力的定义如下:职业能力是指能够在一个真实工作环境中按特定标准承担工作角色所应具备的能力;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CGA)则认为:职业能力是指能够有效履行特定职业角色而必须具备的知识技巧、才能和行为总和;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对职业能力定义为:职业能力是以一种能干的、有效率的和恰当的态度履行高标准工作的能力,同时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还将构成核心职业能力的明显特征归纳为“能够为用户提供价值和结果会计师技能、技术和知识的独特组合”;澳大利亚国家培训委员会的职业能力定义为:在职业范围内有工作能力或能够达到雇主所期望的标准能力,从工作结果看是指任何个人在特殊职业中扮演角色时被期望达到的程度;南非公共会计师和审计师委员会(PAAB)已经开发出一套认可模型,认可模型中结合课程框架对职业能力和核心能力分别定义如下:职业能力是指以本国和国际上的标准完成会计师和审计师所期望完成的任务和角色能力,核心能力是指能够对特定知识、技巧和职业态度的概念及原则加以综合的应用和分析,以便为后续的职业发展提供基础的能力。参考以上定义,根据中国会计师实务现状和发展目标及对会计行业从业人员的要求,可以将中国会计人员职业能力定义为:能够使职业会计人员达到职业职责所要求的水准,并能高质量地进行从业所需具备的职业品格、职业知识及职业技能的集合。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二、会计人员职业能力框架 会计人员职业能力框架由职业品格、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构成。其中会计职业品格是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灵魂,职业知识是框架的基础,职业技能表现出各级会计人员能力的差异,是知识的实际应用。 (一)职业品格 指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责任感,包括遵守法律法规,终身学习的责任,关注公众利益等。(1)正直诚信和职业谨慎。诚信是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道德,会计人员要保持审慎态度和健康的职业怀疑精神,并恰当地消除怀疑,而保证健康的职业谨慎的前提就是严格遵循职业道德和职业标准要求;(2)终身学习的态度。终身学习是一种需要发掘的观念和社会认同的价值观,技术变革和知识淘汰的加速要求我们不断更新知识,会计人员应具备知识快速的发展和深化的能力;(3)责任感和风险意识。企业经济活动的日趋复杂要求会计人员应具备风险意识和应变能力;(4)良好的职业风范,客观公正的职业操守。客观公正是会计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道德规范,只有坚持客观公正才能使会计行为符合会计准则和法律法规,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合法、公正。 (二)职业知识 (1)基础知识。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阶段,知识快速更新,会计人员要拥有人文知识、艺术知识和外语等基础知识,以便于会计人员掌握与其他专业之间的复杂关系;(2)会计、审计和有关知识。会计审计知识在会计人员知识中占主要地位,会计人员应该对自己从事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有深层次的理解,有质和量的要求,了解和把握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等信息;(3)信息技术知识。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经济贸易和方式发生很大变化,会计人员需要掌握网络技术和软件操作等新的技能和知识;(4)组织和商务知识。在新阶段会计人员要参与公司的管理决策和实践,对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经济学和风险管理等知识都要有所掌握,进而才能在复杂的市场和理财环境中有所改革和创新;(5)法律知识。会计人员工作时都要受到法律、法规和制度的约束,会计国际化加快发展,权与法的矛盾以不同形式展现,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要学法守法,注重法律环境的变化,避免因法盲而做错事。 (三)职业能力 指会计人员在复杂苛刻的环境中履行工作职责所需要的能力。(1)应对改革和发展的能力。经济全球一体化加速发展,社会和经济环境的改革不断深化,要求会计人员拥有应对改革和发展的能力,如持续学习能力、自我发展管理能力和适应改变自己的能力;(2)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良好的沟通可以接受传达正确的信息,会计人员只有具备了该能力才能顺利完成自己的专业工作和创新工作;(3)战略管理能力。会计人员要能够对经济发展形式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进行分析,抓住财务机会规避风险,有助于管理决策。 三、培养符合会计与审计职业能力框架的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途径 (一)制定培养目标 1.专业能力――职业知识的培养 (1)会计事务处理能力。对企业发生的各项会计事务,能够遵循相关管理制度,按规范的业务流程,与相关部门协调一致地推动会计工作有序、顺畅地进行,并有效实现与相关部门、相关业务经办人员间业务数据的传递与交换。 (2)会计核算能力。熟悉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具备熟练的手工会计操作技能,能够熟练操作会计软件,对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能够熟练地进行手工或电算化的日常处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期末处理,编制会计报表。 (3)财务分析与管理能力。具有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掌握基本的筹资、投资方法和运营资本的管理方法,能对企业的会计报表进行分析并提出恰当的处理意见,熟悉财务计划及预算的编制、执行和控制。 (4)税务处理能力。具有依法合理纳税的意识,熟悉国家各项税收政策,能够正确计算企业各项应纳税额,能够独立合规地进行纳税申报。 (5)会计监督与审计能力。能够在会计核算的同时,有效地对企业各项经济业务进行必要的会计监督,保证各项经济业务的合法、合规、真实合理,保障企业经营管理和业务发展正常有序地进行。具备基本的审计查错和纠弊技术。 (6)职业判断能力。能够按照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要求,运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根据会计环境和企业经营特点,依照一定的职业规则,对不确定的会计事项或交易做出有利于企业的判断和选择。 (7)全盘账务处理能力。能够独立完成企业从期初、日常处理、期末处理、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直到会计报表分析等各项会计工作,能够对各项会计工作岗位的具体工作进行指导、管理和协调,能领导整个企业的会计工作。 (8)点钞及计算能力。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计算器进行各项计算,具备一定的电子表格处理能力,能够制作财务数据分析表格,完成财务信息的统计、分析能力。能熟练地进行点钞。 2.方法能力――职业品格的培养 (1)遵纪守法。“以法为德”已成为现代道德的最本质的价值标准,会计法律制度是会计职业道德的最低要求。会计人员必须严格地遵守《会计法》和各项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及其它相关的财经法规和制度。 (2)诚实守信。自古以来,人们将“诚实”和“守信”视为道德的最高境界,也将其作为对道德的基本要求。中国现代会计学之父潘序论先生认为,“诚信”是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他终身倡导:“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成。”诚信应当成为会计行业最起码、最基本的执业理念。会计人员把“诚信为本”原则看成自己安身立命的基础,其正确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3)廉洁自律。会计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廉洁自律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是会计人员的行为准则。可以说,会计人员自律是会计职业道德的最高境界,因为这是一种自觉的行为,无需强制。 (4)真实可靠。会计人员的职责要求必须以完成符合实际又有利于社会的会计信息来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会计作为真实反映社会经济生活规律的职业,其基本功能就是通过会计信息的披露引导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会计人员只有把符合社会需要的、真实的会计信息提供给社会,才能赢得社会的认可。真实性,即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真实记录和反映实际经济业务事项;可靠性,即会计核算要准确。记录要可靠,凭证要合法。 (5)客观公正。客观公正是会计人员追求的目标。会计人员要通过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正确理解、把握并严格执行会计准则、制度,不断消除非客观、非公正因素的影响,做到最大限度的客观公正。 (6)保守秘密。会计人员因职业特点经常接触到单位和客户的一些秘密,会计人员保守商业秘密、维护国家、单位的利益是其应尽的义务。泄密,不仅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是会计职业的大忌。 (7)爱岗敬业。爱岗敬业是会计人员干好本职工作的基础和条件,是其应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爱岗敬业要求会计人员热爱会计工作,树立良好的职业责任感和荣誉感,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技能,勇于革新,争做行家里手。避免出现“懒”、“惰”、“拖”的不良行为,牢固树立“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思想,要有“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敬业精神和方便群众、勤奋工作的工作态度。 (8)坚持原则。会计人员的原则意识主要是指对各项会计方针、政策、财经法规的严格遵守、执行和坚持。会计人员在其会计业务工作中应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严格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依法办理有关业务,无论是对上级领导,还是对亲朋好友,都必须一视同仁,不讲亲疏。 3.社会能力――职业能力 (1)沟通协调能力。掌握人际沟通的基本技巧,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有效地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协调各项利益关系。通过良好沟通能力的训练,促进学生能够在人际交往中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2)团队协作能力。通过会计综合实训,会计电算化综合实训和ERP沙盘实训等项目的实施,增强学生的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制定符合会计与审计专业职业能力框架的课程体系 1.职业素质课 职业素质课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经济数学、大学体育、大学英语、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形势与政策讲座。 2.职业基础课 会计职业基础、经济法规与职业道德、经济法、经济学原理、管理学、统计学。 3.职业技能课 实用企业会计(一)(二)、成本核算实务、企业纳税实务、会计电算化实务、会计制度设计、财务报表分析、审计实务、企业财务管理、预算会计实务、资产评估实务、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财经写作。 4.职业拓展课 高级财务会计、行业企业会计、薪酬管理、财政金融基础知识、企业战略管理、管理心理学、商务礼仪。 (三)建立符合会计与审计专业职业能力框架的教学资源与教学条件 1.师资队伍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必须拥有一支具有先进的职教理念、扎实的理论功底、熟练的实践技能、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丰富的表达方式的教师队伍。为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为了更好完成教学任务,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良好的技能,根据职业教育理念的要求,结合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课程的性质特点等方面,对主要课程任课教师提出相关要求,以便更好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培养目标。 2.教学资源 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以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以网络课程建设为手段,强化题库、电子教案等教学资源建设,不断完善各课程教学标准、教学计划,制订各课程的实训要求及标准,建设以实践操作为重心,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优质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满足会计与审计专业核心岗位技能培养的要求。建立了生产性实训基地――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合正记账中心,实现了半年的企业真实业务记账和报税。同时建立了会计示教及岗位模拟实训室,起到以下功能,第一示教功能:在陈列柜、展示柜或墙上陈列;第二会计岗位模拟实训功能:建成仿真企业财务室布局、岗位、传递程序、内部控制的会计岗位模拟实训室;第三会计多功能综合模拟实训室(2个),电子模拟功能:开发或购进国内先进的实训软件,利用会计实训软件进行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审计等课程及企业注册业务、出纳业务、纳税申报等业务的实训,电子模拟实训具有“实训――查错――纠错――考核”功能,教师可在上机模拟软件中设置模拟实训的答案或模糊答案,以便学生在模拟过程中运用“查错”功能提示实训错误,并按照“实训要求标准”及时更正,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模拟实训软件还具有考核功能,可实现机上标准化考核;会计电算化实训功能:引进仿真国际先进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软件,仿真企业业务活动进行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重点强调会计信息系统的管理功能,如工资、采购、费用等方面的控制和管理,通过实训,使学生具备应用财务软件进行企业资源管理的基本能力,并就会计电算化岗位分工进行制度设计和内部控制,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第四企业ERP沙盘实训中心:按照学生会计管理能力训练的要求,建设1个集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实训内容为一体的ERP沙盘实训室。通过沙盘对抗模拟,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企业ERP软件模拟实训,对企业运作的全流程进行模拟实践,包括材料设备采购供应、生产管理、销售管理、市场营销、市场开拓、产品研发、人力资源管理、仓储物流管理、资金的筹集、使用与分配等各个方面,涵盖企业的物资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实训有助于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综合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企业ERP沙盘实训和软件实训具有提供企业业务处理环境的仿真效果,可由实训者模拟企业不同部门、不同工作岗位、不同的业务流程及业务内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相应的“职业角色”和角色在整个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可调动学生围绕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协同合作,作出最优决策,通过实训使学生熟悉企业的资金流、物资流和信息流,了解企业购销存业务处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制造管理等企业综合管理内容,增强学生管理意识,提高其管理能力。ERP实训中心凭借其精良的设备、完善的教学课件、精心构思的仿真实训设计,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取得很好的实训效果。 通过以上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实现了培养符合会计与审计专业职业能力框架的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的目标。 会计与审计专业论文:会计专业审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思考与实践探索 摘要:为培养既具专业知识技能又具创新及实践能力的财会人员,会计专业审计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但审计教学改革创新不排除部分传统教学法的适当运用,强调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同时不排除基础知识教学的做实,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强调教师必要引导和指导下教与学的互动推进。本文探索并构建了“教师导学――学生自学――教师助学”的互动教学模式、理论点讲与案例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基于教学软件的审计模拟训练、基于课外泛读并择优试讲的能力训练、灵活多样的综合考核方式,进而加以实践效果的总结评价。 关键词:审计课程 教学改革 理念 实践 一、审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其思考 ( 一 )审计人员执业环境的复杂化要求进行审计教学改革 21世纪初安然、世通等系列大公司财务舞弊案件的接连发生,不仅严重动摇了社会公众对于注册会计师能力和诚信的信任程度,而且客观地向公众呈现出一种财务舞弊金额及其经济后果日益扩大的趋势。在加强会计监管、强化审计人员揭露舞弊财务报告的责任呼声高涨的背景下,各国政府对于审计人员审计能力及其执业诚信的重视度空前高涨,相关的审计规范也密集出台。无论是美国的SOX法案(《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甚或SAS NO.99(《审计准则第99号――考虑财务报告中的舞弊》),还是我国的新颁布的审计准则,都强调审计人员怀疑一切的职业怀疑精神、共享经验的协作精神、识别舞弊风险的执业能力的提升以及对舞弊风险评估结果做出适当反应的具体方式及程序的合理运用等。变化的环境在给审计人员审计能力带来挑战的同时,也直接引致了注册会计师专业服务产品的纵深开发,非审计鉴证业务的开发与拓展,也外延和强化了注册会计师的服务责任。所有这些都使得传统审计教育模式及教学方法的变革与创新成为必然。 ( 二 )新审计准则倡导的全新审计模式要求进行审计教学改革 区别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新审计准则系统引入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确立了现代审计的战略审计观,强调审计人员对于被审计客户战略目标、经营环境、公司治理结构、业绩衡量、风险评估等在内的战略风险的分析,主张个性化的审计程序如出其不意的盘点等不可预计的审计程序的运用,要求审计人员基于更开阔的视角在源头上和宏观上发现和判断被审计客户财务报表中的重大错报行为。在这种风险导向战略系统审计模式下,审计人员必须是复合型的人才,不仅要熟知审计基础的技能和现代信息技术,而且要具有包括战略分析、绩效分析、风险评估、欺诈识别以及持续经营评估等在内的各项拓展技能。为了培养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高校的审计教学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 ( 三 )现行审计教育难以适应审计职业实践需求的现状要求进行审计教学改革 当前,基于重建审计诚信、缩小合理的审计期望差距的目的而对于持续提高审计质量以及舞弊审计责任的关注与强调,将审计职业界推向了风口浪尖之上,审计实践改革和创新步伐明显加快。审计教学内容必须反映审计实践的最新变化,审计教学模式必须适应审计职业实践的需求。但传统审计教学“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而带来的专业课时的缩减、以及“重理论讲授、轻实践操练”、“教为主、学为辅”的教学模式而带来的纯理论内容的灌输,严重影响学生审计理论学习的深度与广度以及审计实务操作技能的训练与把握,使学生思路闭塞、缺乏独立思考力和创造性,限制了学生智能的发展,与高素质审计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相悖。尽管国内很多高校引入了案例实践教学,但该教学方式仍难使学生对于整个审计流程的具体运作有非常整体的把握和形象的认识。从这个角度来看,案例教学的实践效果仍然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审计教学必须引入全新模式,以使学生在学会审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审计实务的基本技能,具有应变能力与创新能力,能够胜任审计工作。此时,加强对审计课程教学的创新与实践就显得极为必要。 ( 四 )审计教学改革的理念思考 近年来,随着审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取得较大进展的同时也泛起了很多不良的理念,比如,过分迎合学生的兴趣需求,夸大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作用,弱化基础知识与基础理论的讲授;过分倡导学生的个性发展,高估兴趣对于教学的积极效应,忽视课堂时间的有限性;过分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宣扬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贬低教师知识传授与引导的必要性……这些不良理念的泛滥直接引致教师教学改革主旨思想的混乱,导致教师教学改革实践乱了阵脚,期望通过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也就成无谓之谈了。理念决定实践,审计教学改革的成效直接取决于教师教改理念的端正与明确。为此,我们需对审计教学改革理念作一辨析思考。(1)审计教学改革应该更强调传统还是更强调创新。面对传统与创新,我们的教学改革观念也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当前,各行各业均大提创新,传统几乎等同于守旧,这种观念非常可怕。教育界提倡教学改革要持续进行,要不断创新。这更多地强调了创新的层面。我们认为,教学改革要显成效,首先还得基于传统,根基扎实,否则,创新则成空中楼阁。教学改革的创新应是过去积累沉淀的宝贵教学经验遭遇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做出的适时反应,最大限度地适应职业需求方是高校教学改革创新的根本导向。创新包含继承与突破,即在传承的基础上实现突破。因此,顺应审计执业环境及审计职业需求的变化,我们的审计教学改革需要在否定前辈的一些课程框架和教学常规的基础上实现突破,同时也应该珍惜并继承前辈们积累的合理教学传统。如传统教学法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学生基础知识的获得主要靠教师的集中传授与讲解,在基础知识学习中传统教学法的效率性不容小觑。为此,审计教学改革应避免强求创新、跟风创新,而应在适当传承并灵活运用一些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教学方法的有效创新,做到既不失传统的优势同时又在教学方法创新方面有实质性的突破。(2)审计教学改革应该更强调基础知识还是更强调实践操作能力。当前,教育界所倡导的教学改革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学科教学的改革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审计作为一门技术学科,有其自身的完整的基础知识体系。这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是学生发展各种能力的良好基础和宝贵源泉。我们认为,我们的审计课堂教学应首先进行基础知识的讲授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但应掌握好教师课堂知识讲解的度,基础的掌握离不开科学的训练,通过适当的典型例题演练引导学生体会、揣摩,帮助学生发展运用所学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实务的能力。在夯实基础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施以案例教学、讨论教学、模拟教学等实践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独立处理信息的能力。因而,我们的审计教学改革应该是在做实基础知识教学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的新路,以填补高校专业教学与审计执业实践之间的沟壑。 (3)审计教学改革应该更强调“教”还是更强调“学”。教与学的关系问题可谓教学改革的本质问题。如今越来越多的学校及教师特别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强调自主的学习精神,在知识更新频度日益加快的当前,这是应该提倡的。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绝对不容忽视、不容低估的。教师始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教学也本应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因此,我们认为,在审计教学改革中,我们提倡“学为主、教为辅”的教学模式,但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同样强调教师的引导、指导和辅导作用,比如,通过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主动意识,通过创造多样化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自学、讨论、提出疑难问题,通过创造尽可能的空间和平台引导学生树立探索的精神等。审计教学所需要的,是在教师必要引导和指导下的扎扎实实的教与学的互动推进,而不是自由放任、华而不实的学生自主。 二、会计专业审计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 ( 一 )教学目标定位 本科阶段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不仅应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具有创新及实践能力的财会人员。在此目标下,审计教学应以“学”为主、“教”为辅,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即强调学生的“自学”,而教师的“教”应体现为“导学+助学”。对于会计专业而言,审计课程仅是延伸的核心专业课程,因材施教,我们在会计专业审计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上,侧重审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同时兼顾审计实务操作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 二 )教学模式实践与评价(1)尝试实施“学为主、教为辅”的互动教学模式。为配合审计教学改革,我们尝试实施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教师引导学习为前提、网络教学资源为基础的“教师导学――学生自学――教师助学”互动教学模式。具体操作方案为:首先,在我校校园网的天空教室网络教学平台申请开设审计学课程教学;然后,教师先于教学将课程教案、自学指导书、参考书、课件、案例及其作业等教学资源放于平台上与学生共享;在此基础上,学生利用教学资源预习、自学、练习、疑难提出,课堂教学教师施以理论点讲、引导、疑难讨论与解答、总结评价等,同时,结合相关章节教师拟定选题,学生课外泛读,并择优试讲;最后,基于审计软件进行审计模拟训练。实践证明,在该教学模式,因学生课程学习的主要环节置于课堂之外,故能有效节省课堂时间,进而可在学生课外自学、教师课堂导学的教与学互动下实现课程教学的有效推进。除外,该教学模式还能督促学生自主学习,较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尝试实施理论点讲式教学与案例讨论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课程教学以基础理论点讲及引导学生自学为主,在此基础上,适时考核自学效果,安排案例讨论。案例讨论具体实施步骤为“给出并介绍案例――瓴出关键点并以问题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安排并组织学生讨论――依据学生讨论结果施以总结评价”。实践证明,该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增强学生的实务分析能力。如学习法律责任可分四步展开。第一步,教师提前将课程课件、自学指导书、工具参考书等放于网络教学平台,要求学生据此熟悉章节的标题、脉络及内容结构;第二步,适时安排一次授课,课堂上教师施以点将,即将本章的重要理论点(比如发现和报告被审计单位的错误、舞弊和违反法规行为的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的界定,审计人员遭受法律诉讼的三方面原因,普通过失、重大过失与欺诈的界定,审计人员是否承担法律责任的辨别标准,审计人员进行抗辩的理由等)逐一帮学生梳理清楚。在此基础上通过留思考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去自学、查阅资料及探求,比如我们可让学生课外去思考为何审计人员仅对重大错误舞弊负有查出的责任?为何只能做到合理保证而非绝对保证?何谓虚假证明文件?审计人员是适用“过错责任”还是“非过错责任”归责原则?何谓舞弊三角理论?何谓审计期望差距等;第三步,通过课堂提问或典型例题练习适时考核自学效果;第四步,适时安排课堂案例讨论。此过程最关键的则是教师对于案例关键点的梳理。如对于一个有关注册会计师遭受法律诉讼后是否承担法律责任的案例,我们可以如下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案例加以思考:本案例是否出现了经营失败?经营失败了审计有无失败?审计后的报表有无错误?如果有错误,错误是否重大?错误若重大,注册会计师有无严格遵守审计准则的规定?注册会计师如何抗辩等。相信,学生把这些问题讨论考清楚了,案例讨论自然也就出效果了。(3)尝试实施审计模拟训练。为加深学生对相关审计程序和方法的理解,强化学生对审计技能的灵活掌握,提高学生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夯实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在后续的实践环节我们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教学软件对学生加以审计模拟训练。计算机辅助审计教学软件以当前各项审计制度、审计法规为指导,以现实经济生活中典型企业的各项财务活动为基础,设计企业的具体情况,建立模拟的企业信息资料,为审计模拟训练的实施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但比较遗憾的是学生仅能利用该软件在计算机上进行简单的操作演练。尽管如此,审计模拟训练对于具体审计工作方案拟定、审计证据收集与鉴定、审计工作底稿编写、审计工作报告撰写等演练环节的设置与强调,依然能使学生对于审计流程的具体运作有个整体的认识。(4)尝试实施课外泛读并择优试讲。为配合该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及资料运用能力,我们还设计了课外泛读及择优试讲的环节。具体实施方案为,教师依据当前审计热点拟定若干选题,进行学生分组,引导每组学生在查阅资料及专题调查的基础上提交相关选题的读书笔记或文献综述,并适时安排学生登台试讲,尝试对学生的调查分析能力、文献查阅能力、课堂组织能力等诸能力加以综合训练。比如,为更好帮助学生理解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内涵,我们可以拟定选题“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及其运用”,让学生们通过自己查阅资料及相互交流来理解诸如下的一些相关问题:为何会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这种模式有哪些优点?具体实施步骤是怎样的?理论上通过什么机制实现审计效率与效果的统一?这种模式的在实务中运用难点有哪些?等等。再比如,为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上市公司整体层面的内部控制相关情况,我们可以布置专题,要求学生通过上网查阅最近公布年报的上市公司披露的相关内部控制资料。当然,为强化学生对审计工作底稿要素及编制要求的理解,我们还可要求学生进一步形成相应的了解上市公司整体层面内部控制的工作底稿。实践证明,该环节有助于引导和鼓励学生跟踪与研究学科热点及前沿问题,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分工协作精神与组织协调能力。(5)尝试引入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教学结果的理想评价方式应是对“过程”和“结果”的综合评价。为适应审计课程的自学性质及学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基于客观考核与综合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效果的目的,我们尝试改变单一的闭卷笔试的考试制度,引入多样能够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的考试形式,如预习笔记、读书笔记、平时作业、小组调研总结、上台试讲、课堂提问等形式。即课程考核成绩=预习笔记、读书笔记及作业评分(20%)+课堂表现(10%)+小组调研及上台试讲(10%)+案例分析及模拟训练表现(30%)+闭卷考试(30%)。实践证明,将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表现与课程的考核成绩挂钩,可激励学生努力地扮演好自学主角,大大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主动性。 三、会计专业审计教学改革的实施 ( 一 )教师充分精心的教学准备与教法设计 教师充分精心的教学准备与教法设计是审计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学为主、教为辅的教学模式绝不意味着教师工作量的减少,教师在教学中导学、助学的导演角色反而要求教师要做好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及后期强化辅导工作,不仅在课前要精心策划而且在课后要耐心指导。在每章开课之前,任课教师必须要在通读教材资料及分析授课对象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梳理好本章的脉络结构及重点难点,找出本章内容可有效展开的切入点,在此基础上设计自学指导书和教案,引导学生逐步展开自学进而查阅资料深入探求。在学生自学之后,教师还要适时安排授课通过提问、案例讨论等方式考核学生的自学效果,并据考核情况实施点讲以强化与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所有这些无一不要求任课教师付出努力认真准备和精心策划。尤其是在案例教学中,如何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案例加以思考,如何激励学生发散思维展开讨论,如何在综述学生观点、梳理学生思路、最终形成结论的同时使学生有所启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精心准备与课堂设计。因此,教师应专研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掌握最新的审计动态,遵循审计教学的内在规律,顾及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精心设计导学及助学方案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 ( 二 )学生对审计流程的理解与整体把握 学生对于审计流程的理解与整体把握是学好审计课程的基本前提。对于实务性较强的课程而言,帮助学生理解课程的一个关键则是给学生一个整体操作流程认识。单就审计流程而言,我们可结合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实施步骤,融重大错报风险的初评、再评、终评于审计计划的制定、调整及审计程序的追加考虑过程中,将审计计划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及审计报告阶段的主要工作及实施步骤通过流程图的方式表现出来。教师若能结合审计风险模型将审计流程图帮学生梳理清楚的话,相信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后续章节的学习目的及章节间的关联性,而且能够较深入地理解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为何是一种科学的审计模式,该模式是如何通过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修正及其风险应对来实现审计效率及效果的双重保证的。 ( 三 )及时补充更新教学内容及时补充更新教学内容,强化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审计教学改革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随着审计环境的日益复杂及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的增强,修订后的新执业准则体系不仅确立了鉴证业务的核心地位,而且愈加强调审计人员的诚信审计与职业道德素养。因此,为提高审计教学改革的有效性,保证审计教学的与时俱进,教师应在不断更新教材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审计实践和科研,持续跟踪学术前沿问题,并将其有机地融入教学内容,使教学始终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可谓强化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但现实生活中一些财务舞弊案例及审计舞弊案例的教育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教师除有意引导学生加强对职业道德规范及法律责任基础知识的学习外,还应积极收集合适的现实经济案例资料,通过现实案例教育引导学生关注当前的审计诚信现状,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自律意识,让学生认识到诚信始终是第一要义。 会计与审计专业论文:基于任务驱动的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实践教学探析 摘要:文章在分析了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提出了基于任务驱动的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构想。 关键词: 驱动 实践教学体系 实训 会计与审计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才市场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学生尽管目前就业前景尚可,但学生动手能力较差的现状不容乐观。因此,如何改革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怎样落实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使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水平都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一、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一) 缺乏完整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 目前,大多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实践性教学仍停留在应试教育模式上,在实践教学安排上缺乏整体考虑。实践课程之间也存在重复现象,与会计与审计专业培养目标及市场需求不相符,极其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课程设置与实践性教学目标不相适应 从目前看来,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课程设置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不同生源的课程设置区别不大,普高生和三校生的基础不同,课程设置和课时的区别不够明显等。 (三) 缺少完善规范的实训教材 目前出版的会计与审计实训教材中没有给出不合理、不合法的会计资料供学生选择鉴别,这就会造成学生在观念上忽视对会计业务的审核工作。 二、工作任务驱动下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讨 基于任务驱动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根据其要完成的工作任务来构筑实践教学体系,将整个实践教学体系分为三大部分。 (一) 企业设立阶段实训的组织与实施 1.企业设立实训的内容 (1)企业名称预先登记 阶段的实训内容是让学生熟悉企业名称预先登记时应填写的申请书及所需提供的文件,模拟制作名称预先登记申请书。 (2)向指定银行入资 该阶段的实训内容是让学生熟悉向银行申请开立临时存款账户的程序及应需提供的资料,模拟制作开户所需文件。 (3)办理验资手续 此环节的实训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熟悉如何办理委托手续及了解验资报告的形式及内容。 (4)企业登记 此阶段实训内容是让学生熟悉办理登记时应提供的文件,模拟制作登记申请书。 (5)税务登记 此阶段的实训内容是让学生熟悉税务登记的程序及登记时应提供的材料,模拟制作“税务登记表”。 (二) 企业经营阶段实训的组织与实施 会计与审计业务处理能力是会计与审计人员执业的核心能力,企业经营阶段会计业务操作实训内容可包括手工会计操作实训、会计电算化操作实训、审计实训、工商年检实训、纳税申报实训和顶岗实习。 1. 手工会计操作实训 (1) 会计基本技能实训 会计基本技能实训是在学生学习会计学基础课程时所应组织的实践教学,通过此实训使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其实训的组织可采用课堂操作与实验室模拟实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2)企业会计实训 该阶段的实训可包含单项实训和企业会计的综合实训,通过实训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企业会计各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披露的方法。 2.会计电算化操作实训 由于此项训练是在学生完成了手工会计操作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实训操作的内容可用手工企业会计综合实训的素材,让学生用财务软件完成其整个核算,并要求学生将手工会计处理方法与会计电算化处理的方法进行比较,找出其异同点。 3.审计实训 审计实训是针对企业会计业务和经营管理中一般容易出现的错误和弊端,进行审计基本技能的训练。 3.工商年检实训 工商企业年检,是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按年度对企业进行检查,确认企业继续经营资格的法定制度。本阶段实训可以按当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年检规定制作一套企业办理年检的视频材料,让学生熟悉年检的基本程序和年检需提交的文件,并由学生根据模拟的素材制作年检报告书。 4.纳税申报实训 纳税申报的实训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熟悉网上电子申报流程、扣缴税款处理流程、征收凭证处理流程、电子报税结果确认方法和电子申报数据法律依据,由学生利用计算机和纳税申报软件制作电子报税申报表。本阶段实训可以采取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电子纳税观摹与校内纳税模拟软件操作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实施。 5.顶岗实习 该阶段的实习内容因实习单位而定,对在工商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应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进行企业的会计核算(含电算化会计处理)及财务管理(含投资、融资、收益分配等)实习,让学生亲身参与企业单位具体的财务、会计业务处理,提高学生的业务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三)企业注销阶段的实训 企业清算应当自清算结束之日起在规定期限内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者其他机关申请注销登记,在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者其他机关办理注销登记前,持有关证件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本阶段实训内容是让学生熟悉注销工商登记的流程及应提交的文件,由学生模拟制作“公司注销登记申请书”、“注销税务登记申报表”等表格。本阶段实训方式可以一家清算企业的资料为素材,组织学生制作企业注销工商登记和注销税务登记的申请表。 经过上述系统的训练,相信学生的专业技能将会更加全面,从而提高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能力。 会计与审计专业论文:高职高专会计与审计专业实训建设研究 摘要:为跟上会计、审计领域改革的步伐,加快和优化高职高专会审专业实训建设已势在必行。文章针对当前高职高专会计与审计专业实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定位培养目标、完善实训建设体系、优化实训教学资源、科学设置实训课程、提升教师队伍实践能力等建设措施。 关键词:高职高专;会计与审计;实训建设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环节就成为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从高职高专会计与审计专业(以下简称会审专业)实训建设的角度来看,实训教学目标和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目前就业市场激烈的人才竞争,因此必须从根本上切实转变办学理念,完善专业实训体系的构建,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 一、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实训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实训教学目标缺乏指导性 目前,大多数高职高专会审专业的实训教学目标主要是结合市场对会计、审计岗位的需求,加大实训教学力度,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会计、审计技术应用型人才。但在实际中,由于审计实训教学素材少、难度大,效果差等原因,明显存在突出会计,弱化审计实训教学安排,实训计划不合理等现象,致使会审专业与会计专业的实训教学在实质上没有太大区别。会审专业的实训教学目标没有细化,没有特色,使实训教学目标的指导性作用被弱化。 (二)实训建设体系构建不均衡 会审专业实训建设包含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大部分,但在实践过程中,存在这两部分建设不均衡现象。硬件建设中高职高专更为关注可直接购买或引进的实训工具建设和挂图及模型建设,而忽视教材建设,特别是参考较少需要自主编制的实践教材,如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实训教材。软件建设中高职高专更为关注易于实施的教师实践能力建设,而忽视了实训教学方法建设,特别是对案例教学、教学软件运用教学没有深入研究,对“合作制”“仿真制”实训模式盲目引入,没有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实训课程设置不合理 大多数高职高专会审专业实训课程设置是借鉴会计专业、审计专业实训课程设计的,只是简单对等安排,缺乏专业特色分析。其次,会计、审计各专业主干实训课程之间联系密切,存在一定的先后顺序,但绝大多数高职高专只关注课程知识结构上的先后关系,忽略了课程知识体系上的互补性,没有充分整合课内实训和单列实训课程,将会计和审计的实训融合寄托在综合实训上,浪费了有限的实训资源和时间,降低了课内实践和单列实践课程的效果。 (四)实训教学素材单一 目前会审专业实训教学素材存在会计实训素材一边倒,审计实训素材匮乏、单一的现象。大多数高职高专审计实训多以审计过程的单项实训项目设计为主,缺乏系统性。从仿真实训上看,审计实训软件匮乏,主要针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如《审计实训教材软件》、《审易465审计模拟教学软件》,没有涉及内部审计的实训软件,无法满足内部控制时代的岗位需求。且审计教学软件提供的案例跨越时间短,经济业务变化少,训练类型单一,多为差错舞弊的账项审计类型,无法提供对被审单位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等重要审计环节训练,与实际审计存在很多差异。 (五)实训教学资源分配不科学 会审专业会计、审计实训虽然在实训课时安排上相当,但从实训资源应用及效果上看,审计实训差很多。从教学师资分配上看,没有合理分配和运用实践型教师资源。课内实训大多由理论课教师教授,主要是针对理论要点的理解和训练,缺乏实训指导性。而“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要求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也要教授理论课程,造成单设实训课在实训课程比例逐渐增大的教改趋势下,没有足够的实践教师担任,实训课程效果参差不齐。 (六)教师队伍实训能力不足 目前各高职高专都很关注“双师队伍”建设,加大教师到企业锻炼的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实践锻炼时间短或不连续,财务、审计部门涉密等问题,老师很难真正深入系统的参与企业的账务核算、财务管理,甚至对会计流程基本的十大岗位都没有全部体验。审计实践也顶多完整参与一两项审计业务,对审计职业判断培养、审计方法的运用、重大错报风险评估,审计沟通技巧等的理解不够透彻。其三,大多数专职教师对会计、审计领域改革热点和政策走向不了解,不熟悉,知识陈旧,不能适应实践岗位发展需要,直接影响培养学生的效果。 二、高职高专会审专业实训建设措施 (一)合理定位培养目标 高职高专会审专业是“技能型”、“应用型”的人才教育,专业具有开阔的就业范围,即可从事会计工作、又可从事审计工作。基于设立初衷,专业培养定位应以就业为导向,定位于培养地区中小企业的骨干会计人员、基层会计管理人员、内部审计人员和理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人员。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方向,应针对会计、审计两种岗位要求,重点提升学生会计、审计岗位的职业判断、专业基本实践技术、管理理念、软件应用能力、内部控制、资产评估等方面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建立完整的专业实训建设体系 注重专业实训建设体系的均衡发展,以专业为分界,课程为核心,实训为基础进行系统构建。硬件建设中除继续加强实训工具建设和挂图及模型建设外,应加大实训教材建设。在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两者并重,后者优先的指导下,加强实训素材组织实例化和模拟课程的制作。根据专业标准化管理的需要,规定每门课程素材的基本标准,建立课程实训教材开发制度,纳入各高职高专的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实现既符合课程的内涵要求,又利于课程间的协调。软件建设方面,重视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关注实训教学方法研究,建立研究团队,推行案例教学和教学软件运用教学,科学引入 “合作制”和“仿真制”实训模式。 (三)科学安排实训课程 课程安排是实训教学建设的基础,应依据专业知识体系特点,结合行业需求,科学组合。单列实训课程以专业必备实训课程为主,适当考虑会计和审计中运用广泛的实践技能。必备课程包括会计基础实训、中级财务会计实训、纳税实务实训、审计学原理实训、社会审计实训,增设课程是内部会计控制实训和会计报表实训,它们不仅是会计、审计岗位中广泛运用的技能需求,也是内控时代的必备技能需求。课内实训主要以补充单列实训的课程为主,如设立成本会计课内实训让学生掌握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为综合实训打下基础;设立会计电算化课内实训培养学生常见会计软件的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为完善会计基本技能作补充;设立内部审计课内实训、资产评估课内实训培养学生内部审计和资产评估的基本操作技能,为审计实训技能作补充。综合性实训课程则包括理财之道软件实训、、ERP沙盘模拟演练、会计实务模拟实训、审计软件综合实训,旨在培养学生的会计管理、审计分析等专业技能综合运用能力。 (四)优化实训教学资源 首先,应该充分挖掘课内实训和单列实训课程的内在联系,合理安排实训顺序,节约实训资源和时间成本。大一下学期为基本技能学习期,开设会计基础、会计基本技能实训(出纳实训)等,主要针对会计基本技能的掌握,重点是学生对手工做帐各环节实际操作的掌握和理解。大二上学期是会计基本技能巩固期,开设中级财务会计(以下简称中财)一阶段实训、成本会计实训、纳税实训等,主要锻炼会计岗位实操技能,重点是在中财实训中增加会计流程实训内容。大二下学期是会计与审计基本技能互补关键期,开始引入审计基本技能。大三上学期是会计与审计专业技能融合期,主要侧重会计综合实训、各类审计实训,会计实训结果可作为审计实训素材。大三下学期是专业综合技能巩固期,该阶段主要是专业实习,同时以导师制方式安排审计综合实训,作为毕业考核,进而实现学生多角度,多渠道的实践锻炼。 其次,分阶段、合理进行不同教师角色的分工和配合,注重教学过程的标准化。在教师队伍实践能力较弱阶段,实践课程尽量安排实践能力强的教师为主导教师,理论课老师为助教。既能保证实践课授课效果,又为理论课老师积累实践经验提供了一种途径。在教师队伍实践能力均衡阶段,则可将理论课和课内实训交由同一老师教授,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上单列实训或综合实训课。 (五)丰富实训教学内容 实训教学内容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专业素养培养方向的要求进行补充。学生综合实践技能包括基本素养、专业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创新技能。基本素养除英语、计算机应用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等外,应补充专业沟通能力;专业基本技能除会计和审计软件应用、会计基础规范要求的基本技能(如凭证编制、发票识别、账簿登记等)、会计和审计的基本职业判断等外,应补充基本职业道德素养培养、考取从业资格证。专业技能除了对会计、审计循环各岗位职责和岗位专业技能的把握,会计报表分析、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综合分析外、还应增加不同类别审计步骤中的专业应用文写作、专业分析方法与沟通能力的综合运用。 (六)优化实训教学方法 实训教学方法的使用应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关注学生知识体系、接受能力、学习兴趣,认真分析各实训教学方法的优劣,阶段化地推进和优化教学方法。首先,高职高专应充分挖掘案例教学、教学软件运用教学的优势,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上广泛推行。将高职高专及下属实体的财务、内部审计实例编入案例或实训教材,提升教材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其次,有效组合“合作制”和“仿真制”。由于会计和审计涉密性,“合作制”不适合进行大批量学生的实训,故应本着双赢的原则,实行订单式培养,为合作企业提供优秀的毕业生,提供企业的后续教育或高层次的专业培训;合作单位为高职高专提供老师实习岗位,提供实践素材,提供高级专业人员的专题讲座等。“仿真制”能为学生提供和实际工作一致的实践锻炼,但受会计种类单一性、业务特殊性和制作成本高的局限。故应该扬长避短,根据培养目标面对的就业主体,选择对应会计种类的仿真模拟案例,并将其放在会计、审计综合实训中,而将仿真案例中的特殊业务作为相关专业教学的案例素材。 (七)强化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这是会审专业硬件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受经济条件和环境条件限制,可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而定,最好选择校企合作方向,可跨区域引进。此外,还可以利用学校教师资源,建立理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前厂后校模式的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以模拟实训室为主,除常见的会计、审计模拟实训室外,还应建立模拟银行、模拟纳税实训室,以完善岗位及环境模拟实践。 (八)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在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提升上,应建立专职教师专业实践制度,要求专职教师每学期完成一个月的专业实践工作,并纳入年度考核。实践培训的形式,应以资源共享,提高效率为原则。首先是高职高专会计、内审部门接受会审专业的教师做兼职会计、兼职内审员等,不仅提升了专职教师实践能力,为专职教师提供了关注和熟悉会计、审计领域改革热点、政策走向的平台;同时也为高职高专会计、内审部门提供了会计、内审人才后备军和政策研究、决策分析的智囊团。其次是外部实践培训形式,可建立教师实践培训基地,到校企合作单位顶岗实习,或专职教师自己联系。 (作者单位:赵明霞、刘云珊,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赵明媛,云南省地震局结算中心) 会计与审计专业论文: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 摘要: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的发展对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为研究课题,分析了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的教学目标,总结了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模式创新原则,提出了“二元强化”的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创新模式,对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教学模式;创新 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和劳动技能全面发展,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目前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主讲,存在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目标单一、过分重视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过程程序化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对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模式创新进行研究。本文创新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模式,对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目标 当前,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和劳动技能全面发展,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由此可知,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主要是培养一般层次实用性会计和审计人才。结合高职教育教学内容,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主要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具体来说就是为了满足企业个性化的用人需求,培养实用型的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人们在择业时更倾向于大城市和大企业,会计与审计专业的人才需求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型企业的会计与审计专业的人才已经饱和,高级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比较缺乏;而中小型企业专业性会计与审计人才却十分缺乏。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中小企业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迫切需要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来应对巨大的市场压力,提高整体竞争实力。因此,从当前会计与审计专业的人才需求结构来看,中小企业对会计与审计专业的需求更符合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市场定位。 二、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模式创新原则 根据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目标,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模式创新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创新教育为理念,以终身教育为目标。 1.以学生为中心。传统的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沿用的也是传统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教育的师生关系,教师以自我为出发点,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模式创新要求转变教师角色,尊重学生价值观和特质的自我形成。建立一种良性互动的师生关系。根据会计与审计专业特点,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渠道,开展与实务相联系的会计与审计案例教学,让学生主动运用专业知识,创造性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2.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是一个极具潜力的产业,以就业为导向是未来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的教育改革方向,也是构建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的道路。对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来说,培养的人才直接面对企业的人才需求,具有职业定向性。因此,应该根据企业对会计与审计人才的要求进行人才培养,这就要求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满足用人单位的特殊用途。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教育要改革现有学制,适当调整课时安排,为实现产学合作、订单培养打下基础,从而走向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的新模式。 3.以创新教育为理念。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的发展对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会计与审计人员要面临各种新的经济环境,这就需要会计与审计人员要有较强的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教育要以创新教育为理念,主动构建具有自我特色的个性化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和“差异性”,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有创新能力的高职会计人才。 4.以终身教育为目标。知识型的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人才应该具备较高的职业判断力、自我更新能力以及较强的沟通能力。高职教育应该树立终身教育观念,传授学习方法,让学生逐渐养成自我学习与不断更新知识的习惯和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学会了自我学习,培养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才能在多变的社会环境下自我成长,不断完善,以应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 三、“二元强化”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创新模式 根据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的教学目标,应该构建“二元强化”的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教学模式,即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双元强化。具体来说就是要明确双元目标,构建互动式课堂,注重对学生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 1.双元目标,分流教学。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课程主要分为专业核心课、专业基础课、人文素质课等。不同专业具有不同的教学目标需要,应该采用“双元目标、分流教学”的方式。具体来说,专业核心课包括基础会计、成本会计等,应该采用“二元强化”的教学方式,实行大课时,以能力主导为主,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训;专业基础课可以采用“精讲实践”的教学方式,教师精讲,并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参与到实践;人文素质课可以采用“强化训练”的教学方式,尽量减少教师讲授的比例,采用强化训练进行教学。对于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的一些选修课程则可以采用“自学辅导”的教学方式,教师发放教学大纲,划分重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针对不同的问题及时与教师沟通,通过统一考试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进行检测。 2.构建互动式课堂。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模式应该构建互动式课堂。构建互动式课堂主要是以启发式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各种教学方式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追求师生互动良性课堂生态平衡,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互动式课堂以一种互动交流的形式把课堂气氛调到最为活跃,目的就是打开学生的思维,开放思想,创新思想。同时,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在课堂教学模式中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重视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在学校、教师、社会所搭建的各种各样的实践平台上,不断的用思想与创意去培养会计与审计专业所需要的一切专业素养;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以学生为中心,强化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创建互动式课堂,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和平台,并对学生的实践活动给予评价和指导,在反复的动手实践中锻炼学生对手工、电算化、审计处理等多方面的能力。这一切都围绕“专业能力”来展开,也同样围绕“思考、创意、团结”来展开。 3.培养实务操作技能。“创意、执行力、效率是一切工作得以成功的基础。”创意、执行力、效率也是企业对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而创意、执行力、效率则取决于对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实务操作技能的培养。培养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实务操作技能可以通过建立实验教学体系、校企合作、培养订单式技能型人才等方式来进行。 实验教学是在会计与审计模拟实验室选取企业实践业务资料,按照实务工作的基本流程,让学生进行实践的教学方式,包括手工、电算化、综合等。在把握手工工作的基础上熟练应用会计和审计软件,利用电算化技术处理企业日常会计业务,并通过综合试验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同时,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打破以学校为中心的封闭技能训练模式,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充分感受工作中的各个环节,了解会计与审计岗位的需求,从而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做出改进,实现技能与岗位的零对接。另外,在社会用人单位提出用人需求下,高职教育会计和审计专业教学可以尝试“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确定订单式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的具体培养目标,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出发点,加强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指导学生实践操作,强化岗位操作技能,加强岗前工作技能培训,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四、结语 目前,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主讲,存在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目标单一、过分重视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过程程序化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创新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的教学模式。具体来说,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创新教育为理念,以终身教育为目标,实现双元目标,分流教学,通过构建互动式课堂,培养实务操作技能来提高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人才的实践能力,满足企业对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求。 会计与审计专业论文:会计学本科专业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教学设计与组织 摘要:本文拟对会计学本科专业开设的审计模拟实验课程在实验内容及环节的设计、教学的组织与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与探索,摸索、总结出更符合当前高校教育目标、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设计与组织方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审计学的理论与实践知识。 关键词:审计模拟实验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教学设计 教学组织 随着国家对学科专业设置的改革,虽然各大财经类高校已普遍重视会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的研究开发与实施,但未能重视对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设计与组织的探讨,更不用说投入足够的资金、人力进行开发研究与实施了。因此,探讨关于会计学专业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如何设计得巧妙合理,如何组织得高质高效就显得十分重要,其意义在于:第一,对会计学本科专业的审计模拟实验课程在明确教学目标、梳理和规范教学体系、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方面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第二,对会计学本科专业的审计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为审计学课程是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先导课程,后者的教学需要在前者理论知识良好掌握的前提之下,对理论知识进行模拟实践与运用,帮助学生更好地将审计学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对会计学专业知识体系进行构建,完成本科学习任务。本文主要从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内容及环节的设计与教学的组织管理这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课程性质 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是会计学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也是一门集中实践教学课程,学生能够根据每个实验项目的资料,运用审计的原则和方法,亲自进行审计程序和步骤,进而培养学生洞察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技能;提高学生判断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理解所学理论打下坚实的感性认识基础。该课程主要是对审计实务工作中从审计业务约定书的签订到审计计划、实施、报告的整个过程开展模拟操作,使学生在实验环境中模拟操作审计业务,从而间接接触实际、认识实践,进而提高审计实务工作能力。 二、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教学难点 (一)教学内容及环节设计。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是教学成败的首要难点。从审计教学的实践来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规划在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审计专业教师应按照规定程序收集、整理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所需资料,力求设计与安排具有代表性的实验教学模块,使之符合经济业务的真实性、逻辑性、全面性。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知识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技术性强等特点对教学资料的准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到目前为止,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材仍然较少,教学内容相对简单,难以适应审计实务发展的需要。 (二)教学组织与管理。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环节的设计与组织方面往往缺乏创新性。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时,往往将自己的观点、做法直接灌输给学生,将实习过程简单化,整个模拟实验的过程相当于一次理论课的教学,学生盲目被动地编制最终需要的审计工作底稿等材料,在实验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创新性。 因此,教师需要:第一,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筛选,安排代表典型经济业务的、紧密结合实际工作的实验内容。第二,对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环节进行合理的设计与组织,使之符合学生掌握知识、探索知识、提升能力的学习规律,以期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 三、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内容及环节的设计 (一)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求。第一,按教学大纲和课程要求组织教学,内容充实,能反映学科前沿知识,及时更新课程内容,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第二,综合性实验比例达100%,注重利用科研成果更新实验教学内容,能进行开放式教学。第三,课程组织与安排能理论联系实际,课内课外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寒暑期的相关实习(比如到会计师事务所实习)、社会调查以及其他实践活动,不仅为学生尽早熟悉社会实际会计、审计实务工作打下基础,更为毕业之前要完成的本科毕业论文做好选题方向及论据搜集等铺垫。审计模拟实验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审计业务约定书的签订、审计计划工作、审计技术与方法、风险评估与应对、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购货与付款循环审计、生产与薪酬循环审计、筹资与投资循环审计、货币资金审计、终结审计与审计报告。 (二)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环节的设计要求。教师在筛选了难度深浅适宜的实验内容之后,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逻辑体系清晰、符合教学规律的实验环节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提出以下四种思路:第一,按审计流程设计。可分为:计划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审计等3个环节。第二,按经济业务循环设计。可分为:筹资与投资、购货与付款、生产与仓储、销售与收款、货币资金等5个环节。第三,按开展实验的项目内容设计。可分为:审计业务约定书的签订、审计计划工作、审计技术与方法的运用、风险评估与应对、销售与收款循环的控制测试与实质性测试、购货与付款循环的控制测试与实质性测试、生产与薪酬循环的控制测试与实质性测试、筹资与投资循环的控制测试与实质性测试、货币资金的控制测试与实质性测试、终结审计工作与审计报告的撰写。第四,按开展实验的形式设计。可分为:按案例分析(实训)、独立实验、综合实验等不同形式。 四、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教学组织与管理 (一)教师在课前的准备工作。第一,通过对已有研究文献资料的查阅和梳理,分析得出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环节设置以及组织安排。第二,通过分析总结同行以往承担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学经验,对授课教师们的经验进行分析、总结,吸取优秀的实验教学经验。 (二)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组织与管理。 1.分组开展实验。将学生按3―5人组为一组,将全部学生划分成若干实验小组开展实验。每一实验小组可以推选出一名“固定”的组长,也可以由组内成员按实验项目的不同“轮流”当选组长,以负责实验组任务的合理分工及实验内容的按时完成。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实验项目相关理论,布置了实验任务之后,各小组开始进行小组讨论部分及实验项目组织实施部分。实验组组长此时承担了本组开展实验的组织任务,将需要完成的任务与组内成员一起做好实验资料相关信息的搜集工作、任务的划分、进度的把控,最终实现组内实验任务的及时完成和成果递交。 2.个人开展实验。由每一位同学独立完成所有的实验项目内容,并以个人为单位递交实验成果。这种方式使得每一位学生没有可以“搭便车”的机会,在教师讲授实验相关理论并布置了当次实验任务后,完全由个人主动搜集实验资料相关信息,充分回顾所学审计理论,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厘清思路,最终完成实验任务,递交每次实验成果。 (三)课后对学生的意见搜集与教学经验总结。 1.课后对学生的意见搜集。在课程的开设过程中,通过积极观察实验效果,搜集学生对本实验课程的意见,在师生教学互动的同时,不断总结和吸取经验,以提升实验教学效果。例如,可在本课程的全部实验结束且学生已递交所有的实验成果之后,要求学生撰写一份“实验报告”,该报告至少包括以下要素:实验时间、实验目的与意义、实验内容、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对本实验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实验收获及心得。再如,可以请学生在实验结束后填写一份表格(见表1)来搜集学生对本实验课程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2.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经验的总结。第一,需要从实验内容及环节的设计方面、教学组织与管理方面以及其他方面来积极总结分析。第二,由于审计模拟实验会分若干项目进行开展,会因教学内容的安排及环节设计不同而分为若干阶段,因此,教学经验的总结应该在每一阶段实验完成之后及时总结,以便下一阶段实验项目开展时收效更好。第三,在每一轮次的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全部实验项目完成之后,将本轮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经验体会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并积极与同行“交流切磋”,开展教学研讨,撰写教学论文。 五、结束语 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是一门具有一定专业技术难度、且理论性和实践性紧密结合的综合性课程,讲授难度大,对于会计学本科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围绕实验环节的教学设计与组织,精心规划教学内容,合理而巧妙地设计各个教学环节,组织学生按实验教师预设的思路完成实验内容的同时,探究如何做到更好地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模拟实践锻炼中主动探索之前所学理论知识的运用,自觉对先前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与同学合作完成任务的协作能力,进而有益于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希望通过不断的探索研究,能够使审计模拟实验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更为丰富,教学环节设计与组织更为合理,实验效果更利于学生全面掌握审计学的理论与实践知识。 会计与审计专业论文: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策略 【摘要】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的会计与审计专业每年的毕业生数量庞大,但在就业市场上却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比如:在与人交流、合作、解决问题等职业核心能力上都存在缺陷。职业核心能力是伴随就业者一生的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只有不断提高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才能使毕业生适应工作岗位和就业环境的变化,成为真正的高技能型会计与审计人才。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核心能力 职业 策略 一、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意义 1、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内容 职业核心能力是指从事各种职业活动必需的,能适应各种工作岗位不断变化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基本能力,是就业者实现职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具备的要素。就业者只有具备职业核心能力,才能从事与其专业不同的其他工作岗位,并且依靠综合素质发挥自己的才能。因此,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已成为用人单位招聘各种专业毕业生、考核单位员工、决定单位员工晋级的基本因素。职业核心能力通常要求在与人沟通、合作、解决发生问题、自学、创新等能力。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强调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纲要》要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实践、创新等能力,要求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动手动脑、生存生活、做人做事等。就高职院校的会计与审计专业来说,应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便增强学生在职业生涯中求职竞争、职业发展的未来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在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方案中应该包含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训练,使毕业生将来能够适应岗位和环境的变化,成为真正的创新型的会计与审计人才。 2、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意义 第一,加强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高职教育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人力资源建设的质量的高低,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会计与审计人员时,必须培养学生的适应、自我学习和创新等方面的职业核心能力。第二,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有利于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高职院校在会计与审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更要重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职业的毕业生能否得到社会的认可,用人单位更看重学生是否有较强的就业适应、团队合作、角色转换、与人沟通等职业核心能力。第三,加强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压力很大,学生往往只注重专业能力,而忽视了自我学习、解决问题、创新等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所以学生将来很难适应因经济结构调整造成的人力资源结构的变化。 二、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现状 1、还不能准确地认知职业核心能力的本质 随着高职教育理念的转变,培养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已成为高职院校为社会造就会计与审计人才质量的必由之举。但是,目前不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在校学生,对学生必须具备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却缺乏明确的认识,没有认识到职业核心能力在培养会计与审计人才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更没有明确的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方案、教学模式等方面的系统认知。 2、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途径单一 高职院校一般通过系统培训和自学探索两种方式,培养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而目前大部分学生主要以系统培训为主、自我学习为辅。在系统培训中,很多教师没有实践经验。学生希望学校能够增加实训课时,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能自我分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学生所需要的软硬件设施的条件却很差,不能满足实训基本要求。 3、职院校师资水平不高 教育质量的提高需要以高水平的师资作为后盾。会计与审计专业的教师的实践经验严重欠缺,“双师型”教师极少。会计与审计专业的高职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本身拥有丰富的会计实践操作经验。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大学毕业后就直接走上讲台,授课过程中的学理气息很浓。 4、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缺乏系统和重点 由于人力资源流动的日益频繁,劳动者经常不再终身从事一份职业,而是有更多的机会去选择新的职业。职业的转变要求就业者具有较强的角色转移能力。然而,当前会计与审计的高等职业教育往往只对学生进行专业能力的培养,忽略了职业核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专业能力培养方面,又过于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5、没有评价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专业机制 高职院校没有将职业核心能力作为会计与审计学生的独立的考核模块。由于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大部分在校时间都耗费在专业学习和会计资格考试上,所以学生排斥职业核心能力的考核。因此,不论是在课程设置,还是会计的教学方式上,都表现出“重理论、轻应用”的倾向,没有体现出高职教育的特色。 三、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 1、认识并重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一方面,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学生要认识并且重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学生首先通过客观认识自己,然后设置科学合理的人生职业生涯规划。要充分了解会计工作岗位的特性以及职业发展对就业者的能力和素质的综合性要求,真正认知职业核心能力对将来就业和职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努力提高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对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强烈意识。另一方面,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学生要主动参与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不仅要积极参与到学校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课堂教学环节中,更要参与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如勤工助学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社团活动、社会考察学习等,全方位、多途径地加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2、正确定位,优化专业与课程设置 会计与审计专业的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为根本任务。高职会计专业的教育要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会计与审计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高职会计与审计教育必须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依托工学结合,不断探索新的科学的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模式,主动适应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把学生的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具体做法:首先,高职院校在设置会计与审计专业时,要以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为导向,深入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开展调研,针对会计职业岗位灵活调整课程设置;其次,高职院校在设置会计与审计专业时,要充分考虑到服务于区域经济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最后,高职院校在设置会计与审计专业时,应形成自身特色。学生在会计的顶岗实习过程中,学校应建立配套管理制度和监督评价机制,避免出现学生放任自由和当廉价劳动力使用的现象,要切实保证将顶岗实习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有效结合。 3、将职业核心能力内容融入专业教学过程中 第一,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和会计专业教育进行有效结合。在培养学生会计专业技能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工作过程或岗位工作为依据,设计课程,同时将职业核心能力的各个要素设置成可量化的指标,便于操作和考核。第二,除了传统教学方法以外,教师还可以灵活使用扩展小组法、旋转木马法、项目教学法等更有利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让课堂更加丰富有趣。第三,把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融入会计实践教学中。在实践中,要让学生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等职业核心能力。因此,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参与的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是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最佳平台。 4、促进会计与审计专业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是目前高职院校加强会计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薄弱环节。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根据培养会计与审计人才的要求设置,不断更新校内实验实训中心的设备以及财务会计及管理软件,确保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能进行有效的培养;另一方面,学校应积极寻求与企事业单位工学结合的机会,建立稳定的实训基地。 5、大力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 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培养会计与审计人才的最重要的人力资源。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实践教学能力很弱,“双师型”教师十分缺乏。面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新目标,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的不适应现象日趋严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改革高职教师管理体制,建立有效的教师激励机制,多途径补充合格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师队伍,加强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还可以定期聘请企业、事业里有关会计与审计专业的专家来学校讲座,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 6、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多元教学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在培养会计与审计人才过程中,应该建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评价机制。这种评价体制最重视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其主要目的: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会计专业操作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工作适应能力和社会竞争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创新型人才的需要。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的评价考核,应该与会计与审计的专业知识教学评价相结合,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依照以能力为本位的多元教学评价体系,要求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估。首先,由教师在日常会计与审计教学活动中或者在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的工作场所中进行评估;其次,由企业对学生在实习单位的具体表现进行评估;再次,在评估中,还要包括职业道德修养、企业文化等无形因素的评估。通过反馈的结果,来对学生的表现做出客观的评价,通过反复的评价和评估,来促使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全面提高。高职院校建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评价体系标准,有利于实现会计专业的学生初次就业、以后的再就业和遇到的岗位转换。在评价中一定要遵照公平性和灵活性的原则,给予学生客观公平的评价。 会计与审计专业论文:地区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论文 一、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分析 1.行业的从业人员基本情况在所调研的单位中,会计从业人员主要以年轻人的为主,其中也有个别单位的出纳和主办会计是年纪比较大的,而且是属于公司元老,所以这类公司的财务部门近三年基本没有招聘新人,而且近几年也没有招聘新人的计划,其他单位财务部门人员流动性还是比较大的,近三年财务部门的人员都有所变动,其中,出纳岗位变动的频率最大。 2.对应的职业岗位分析根据调研的情况,目前企业有关会计类的岗位主要以下几个,每个岗位具体的能力要求如表3所示。 3.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分析(1)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江苏省从2014年开始一年组织两次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上半年和下半年各进行一次。考试科目为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会计电算化三门课程,均采用计算机考试(三科连考),另外,珠算五级按照《全国珠算技术等级鉴定标准》进行。对于企业而言,在招聘会计人员时,一般都要求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这是会计专业毕业生的敲门砖,所以这个资格证书相对于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所设计的考试科目在我们现在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有安排,但是,在课程的设置时间上应该作适当调整。就近几年的情况来看,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通过率还不是很高,每年江苏省的通过率基本在30%-40%,所以,将这个证书作为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毕业必备的技能证书似乎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江苏省的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从今年开始为一年考两次,这样我们学生考试通过的比例会有一定幅度提高。(2)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书(会计职称考试)目前,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分为初级资格考试和中级资格考试。报考参加会计专业技术初级资格考试的人员,除了具备基本条件(会计从业资格证)外,还应具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高中毕业以上学历。考试科目为《初级会计实务》和《经济法基础》。我们的学生在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后书就可以报考初级资格的考试,对于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凭借学校里的专业知识还是可以应对初级职称考试的。中级会计职称考试对于会计与审计专业毕业的学生来说要工作满5年才能报考,所以,我们应该在校的时候,让学生把中级会计职称考试的相关科目:中级会计实务、财务管理、经济法,这三门课程学扎实,以备将来的中级职称考试。 二、调研结论 (一)培养目标调查显示,高职院校应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强实践能力、满足基层需要的中级应用型财务会计人员。定位于中小型企业各会计岗位直至会计主管;应能熟练进行会计信息处理,熟悉相关的会计法规、会计制度、中小企业税收筹划。 (二)职业面向与培养规格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的毕业生主要的就业单位还是以中小型企业的基本核算岗位为主。此次调研的企业基本都是中小型的企业,包括现在我们有部分在外面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也都是集中在中小型企业基本核算岗位,所以我们培养的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学生还是应该以基本技能为主。通过前期对行业的调研,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培养规应该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如表4所示。(最高规格总体上说“应达到会计师水平”)根据此次调研,在课程的设置上,我们更应该注重会计基本技能的培养,从曾经做的一份调查中也获得了相同的信息。从上表中我们同样可以发现会计从业人员认为目前专科学历教育主要满足的是会计基本核算岗位,这点得到绝大多数调查对象的认可,占到75%。这也就提醒我们,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的教学应该重点针对会计基本技能展开教学。另外,统计中占40%和48.33%的会计从业人员也认为通过努力、经验的增长等,专科学历人员一样可以胜任总账岗位和一般财务总管,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还要注重发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进一步提升打好基础。仅占9.17%的人员认为专科学历人员可以胜任财务总监岗,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专科学历对财务总监岗位来说相对薄弱。因此,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在课程的设置上应该注重基本技能的培养。 会计与审计专业论文: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创新教学模式 一、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目标 当前,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和劳动技能全面发展,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由此可知,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主要是培养一般层次实用性会计和审计人才。结合高职教育教学内容,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主要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具体来说就是为了满足企业个性化的用人需求,培养实用型的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人们在择业时更倾向于大城市和大企业,会计与审计专业的人才需求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型企业的会计与审计专业的人才已经饱和,高级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比较缺乏;而中小型企业专业性会计与审计人才却十分缺乏。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中小企业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迫切需要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来应对巨大的市场压力,提高整体竞争实力。因此,从当前会计与审计专业的人才需求结构来看,中小企业对会计与审计专业的需求更符合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市场定位。 二、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模式创新原则 根据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目标,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模式创新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创新教育为理念,以终身教育为目标。 1.以学生为中心。传统的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沿用的也是传统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教育的师生关系,教师以自我为出发点,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模式创新要求转变教师角色,尊重学生价值观和特质的自我形成。建立一种良性互动的师生关系。根据会计与审计专业特点,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渠道,开展与实务相联系的会计与审计案例教学,让学生主动运用专业知识,创造性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2.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是一个极具潜力的产业,以就业为导向是未来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的教育改革方向,也是构建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的道路。对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来说,培养的人才直接面对企业的人才需求,具有职业定向性。因此,应该根据企业对会计与审计人才的要求进行人才培养,这就要求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满足用人单位的特殊用途。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教育要改革现有学制,适当调整课时安排,为实现产学合作、订单培养打下基础,从而走向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的新模式。 3.以创新教育为理念。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的发展对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会计与审计人员要面临各种新的经济环境,这就需要会计与审计人员要有较强的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教育要以创新教育为理念,主动构建具有自我特色的个性化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和“差异性”,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有创新能力的高职会计人才。 4.以终身教育为目标。知识型的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人才应该具备较高的职业判断力、自我更新能力以及较强的沟通能力。高职教育应该树立终身教育观念,传授学习方法,让学生逐渐养成自我学习与不断更新知识的习惯和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学会了自我学习,培养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才能在多变的社会环境下自我成长,不断完善,以应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 三、“二元强化”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创新模式 根据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的教学目标,应该构建“二元强化”的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教学模式,即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双元强化。具体来说就是要明确双元目标,构建互动式课堂,注重对学生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 1.双元目标,分流教学。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课程主要分为专业核心课、专业基础课、人文素质课等。不同专业具有不同的教学目标需要,应该采用“双元目标、分流教学”的方式。具体来说,专业核心课包括基础会计、成本会计等,应该采用“二元强化”的教学方式,实行大课时,以能力主导为主,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训;专业基础课可以采用“精讲实践”的教学方式,教师精讲,并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参与到实践;人文素质课可以采用“强化训练”的教学方式,尽量减少教师讲授的比例,采用强化训练进行教学。对于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的一些选修课程则可以采用“自学辅导”的教学方式,教师发放教学大纲,划分重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针对不同的问题及时与教师沟通,通过统一考试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进行检测。 2.构建互动式课堂。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模式应该构建互动式课堂。构建互动式课堂主要是以启发式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各种教学方式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追求师生互动良性课堂生态平衡,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互动式课堂以一种互动交流的形式把课堂气氛调到最为活跃,目的就是打开学生的思维,开放思想,创新思想。同时,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在课堂教学模式中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重视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在学校、教师、社会所搭建的各种各样的实践平台上,不断的用思想与创意去培养会计与审计专业所需要的一切专业素养;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以学生为中心,强化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创建互动式课堂,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和平台,并对学生的实践活动给予评价和指导,在反复的动手实践中锻炼学生对手工、电算化、审计处理等多方面的能力。这一切都围绕“专业能力”来展开,也同样围绕“思考、创意、团结”来展开。 3.培养实务操作技能。“创意、执行力、效率是一切工作得以成功的基础。”创意、执行力、效率也是企业对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而创意、执行力、效率则取决于对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实务操作技能的培养。培养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实务操作技能可以通过建立实验教学体系、校企合作、培养订单式技能型人才等方式来进行。实验教学是在会计与审计模拟实验室选取企业实践业务资料,按照实务工作的基本流程,让学生进行实践的教学方式,包括手工、电算化、综合等。在把握手工工作的基础上熟练应用会计和审计软件,利用电算化技术处理企业日常会计业务,并通过综合试验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同时,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打破以学校为中心的封闭技能训练模式,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充分感受工作中的各个环节,了解会计与审计岗位的需求,从而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做出改进,实现技能与岗位的零对接。另外,在社会用人单位提出用人需求下,高职教育会计和审计专业教学可以尝试“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确定订单式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的具体培养目标,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出发点,加强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指导学生实践操作,强化岗位操作技能,加强岗前工作技能培训,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四、结语 目前,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主讲,存在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目标单一、过分重视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过程程序化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创新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的教学模式。具体来说,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创新教育为理念,以终身教育为目标,实现双元目标,分流教学,通过构建互动式课堂,培养实务操作技能来提高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人才的实践能力,满足企业对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求。 作者:何秀娥 单位: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会计与审计专业论文:关于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论文摘要:针对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实践性很强的特点,在对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实践时,必须再造该专业的教学模式,优化课程体系,以保证培养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论文关键词: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改革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进行教学改革。会计与审计专业是自治区的特色专业,我校根据本专业的实践性特点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强化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将工学结合作为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培养建设的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经过三年的实践与探索,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改革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基础 会计与审计专业设置明确,办学定位准确多年来,会计与审计专业的教学注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积极探索推进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自2005年以来,会计与审计专业通过专家论证等多种方式,与企业专家合作,不断修订专业培养标准,以“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有一技之长的创业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比较成熟的“双线双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建设成效显著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2006年以来,我校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结合经济发展及社会对会计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了会计与审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师资团队结构合理我校会计与审计专业现有专职专业课教师11人,其中副教授5人,占45%;11个专职教师都具有职业资格证书,其中具备高级技术职称的教师3人,占27%;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6人(含在读1人),占55%;有三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5人,占45%。除此之外,从行业企业聘请了5位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能手担任兼职教师。目前,会计与审计专业已形成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社会声誉高、充满活力的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 实训实习条件可基本满足职业教学需要为配合课程教学,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我校积极加强实验室与实训基地建设,加大对外交流与合作,与校外企业建立了稳定、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目前,会计与审计专业拥有3个校内实训室,9个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校内模拟实训室设备先进,实习实训资料齐全;校外实训基地运行正常,基本上可满足学生观摩、顶岗实训实习的需要。 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我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不断强化质量意识,尤其是不断加强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重视过程监控,吸收合作单位参与教学质量的评价,初步形成了以学校为核心、行业积极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教学改革的措施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乌鲁木齐职业大学从2007年开始“2+1”专业改革的试点工作,将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改为两年,一年为顶岗实习时间,但是试点一年后,我们还是恢复了三年制,因为在体制和机制上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原有课程取舍、教学课时增减等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从2008年开始,我校按照“知能兼备,德业双馨”的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要求,以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了“双线双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三年学制内,按照“双线双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第一至第四学期,主要进行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学习,开设的课程有《会计职业基础》、《会计法规与职业道德》、《实用企业会计》、《成本会计实务》、《纳税实务》、《经济法实务》、《财务管理实务》等,这些课程在具体实施中,按照“15?3”的比例分配课堂教学与集中实训的周数,前12周主要进行课堂教学,后3周在校内实训基地集中进行实践实训;第四、第五学期主要实行滚动式生产性实训,通过校企合作建立的记账公司,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各班进行3~4个月的滚动式企业实际业务的记账训练,第六学期安排3个月的毕业顶岗实习。 大力开展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建设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我校围绕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对实践教学手段、实践教学方法、安全和管理进行综合安排,做好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运行,落实校内仿真实训、生产性实训、顶岗实训计划,加强管理,保证教学功能的最大化。与此同时,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也要形成系统,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扎实的理论功底,为行业培养完整的“社会人”,而不是片面的“职业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将会计实践教学贯穿于学生专业学习全过程,合理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是培养“就业能上岗、上岗能顶岗”的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的关键措施。为体现基于会计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设计融学习过程于工作过程之中的职业情境,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和更新教学实训项目,我校充分利用学院校内会计综合实训基地,并综合运用其他校内实训室如商务模拟公司实训室及校外实习基地,实行课程实训、专业实习、单证模拟实训、税收实训、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手工、电算化)、生产性实训、毕业前半年全真职业环境顶岗实习有机结合的,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的渐进式全程实践模式,以培养锻炼学生综合运用多门课程、不同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判断能力和实践能力。 校企深度合作,互惠双赢我校于2004年与乌鲁木齐和正财务咨询有限公司签约,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多年来,双方密切合作,企业接收我校毕业生顶岗实习、提供就业岗位上百人次。2009年4月,学校与乌鲁木齐和正财务咨询有限公司达成了初步意向,签订了合作协议书,成立了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和正记账中心,将乌鲁木齐和正财务咨询公司的部分记账业务打包引进学校,由学校提供场地、设备和员工(学生),由企业提供业务和技术支持,校企双方共同管理,由专业教师负责对学生的业务操作和指导。在这个过程中,学校为学生提供生产性实训场所,提供真实业务操作的平台,同时提高了专业教师的职业能力水平;企业通过这种合作模式节约了场地租金,节约了聘请员工的成本,学校与企业实现了互惠共赢。 校政合作,服务社会为加强会计专业队伍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会计专业人员的学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完善会计专业技术人才选拔机制,乌鲁木齐职业大学与乌鲁木齐天山区财政局协商,充分利用我校会计与审计专业雄厚的师资力量,于2008年1月成立了乌鲁木齐天山区财政局会计事务服务中心。中心承担了天山区的会计从业资格报名、会计职称考试报名、会计从业资格办证及普查工作等,并开展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会计实用技术培训、会计职业资格考前培训等项目,成为我校会计与审计专业校政联手、服务社会的一大特色。一年多来,这些专业项目的开展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好评,专业服务范围不断扩大,辐射面不断拓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校的声誉和知名度,已经体现出了强大的社会服务功能与辐射功能,发挥了强大的社会效益,提高了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为今后广泛开展专业社会服务提供了平台。 教学改革的启示 我校开展教学改革以来,一些工作未能达到预想的目标。其原因,一是教学改革没有找到合适的深度合作的企业;二是学校人员的重视程度及教师的投入参与度不高。许多教师工作中存在惯性与惰性,不能及时根据社会需求更新教育观念,调整教学方法,也成为教学改革成功的障碍。要使教学改革取得成功,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新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核心要有效解决高职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要寻找到与学校在人才培养方式上具有共识的、有较强的培训和管理能力的合作企业,只有通过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才能保证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是关键人才培养方案是推行高职教学改革的行动纲要和教学指南,因此,高职教学改革能够实现的关键就是要做好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一方面,要与合作企业共同商讨人才培养方案,直接获得用人单位的信息和认同,使方案具有可行性和实践性;另一方面,要科学合理地构建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基于工作过程、业务流程或工作岗位的课程体系,处理好培养学生素质与技能的关系,处理好培养学生专项操作技能与综合职业能力的关系,更要处理好培养学生职业岗位的针对性与职业岗位的迁移能力的关系。 建设“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是保证高职院校的教师是办好高职教育的关键,高职教育教学理念的落实、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改进等都要依靠教师。因此,建设一支“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是高职教学改革成功的重要保证。高职教育要求教师既要当好课程的主讲人,又要熟悉本行业的业务工作;既要做理论教学的教师,又要充当实验实训教学的指导者;既要当教学工作的实践者,又要成为教研领域的改革者;既要当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又要成为本行业技术改造和科学研究的探索者。因此,办好高职教育的关键是不断提高专任教师中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和有企业经历教师的比例,同时,使专业教师中来自行业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能够满足教学实施的需求。 会计与审计专业论文:试论我国会计与审计人才需求和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发展 论文关键词:会计与审计 经济管理 论文摘要:就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而言,以培养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实务操作,在培养中突出“强实践、善实务、能创新”的要求,因此,在专业教学中应根据目标进行教学研究、分析。 会计与审计学专业是经济管理学科的重要组成,其中融合了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审计等各方面的内容,该专业主要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及社会中介组织中从事会计、审计实务工作的实用性人才。 高职院校作为实用性人才培养基地,当然要承担为会计与审计系统输送各种类型的、掌握会计与审计专门知识和能力的人员的重任。事实上,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在为如何培养合格的会计与审计人才进行积极探索。根据现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对会计与审计对象的选择,对合格会计与审计人才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评估:一是会计与审计人才总体的合格性,即会计与审计人才在总体数量和总体结构上要满足不同会计与审计主体对相应会计与审计对象进行审查和评价以有效实现其审计目标的需要,培养的审计人才既要满足企事业单位、政府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三大审计主体不同需要,也要满足各个重要行业的特定需要。二是会计与审计人才个体的合格性,即会计与审计人才的知识和能力必须满足财政财务信息真实性、财政财务活动合法性、经济管理活动有效性的复合性要求,无论是会计、审计人员,都必须掌握相应知识和能力。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上述要求,折射出现行高等职业院校培养模式弱点。 针对行业的需要,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很早就认识到会计与审计教育事业的产品是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应服务和服从于经济建设和会计与审计事业的发展。为此,我院会计与审计学专业不断研究审计人才需求的变化,并以此调整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手段,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一、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求 根据国家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求预测,会计人才的高层次要求增多,审计机关审计人才,尤其是高级审计人才供求矛盾非常突出。随着审计业务比重的增加,审计机关产生了新的人才需求。因此,会计与审计学专业立足国家审计,开发特色课程,实施特色教学,树立专业品牌,近年来该专业先后开发了基础审计、财务审计、审计电算化等特色课程,与时俱进,重点突出会计与审计实训。随着经济发展、市场竞争激烈和企业制度的建设完善,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意识到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求也将有明显增加。据了解,我国大约需要35万名会计与审计学方面的专业人才,但目前只有执业人员5万多名,且其中一大半得不到国际机构的认可,人才缺口很大。在未来10年我国需求的15类人才排行榜中,会计与审计学方面的专业人才位居榜首。从历年的就业情况来看,该专业就业层次较高,并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就业率。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及我院现况 资料显示,我省十所高职院校里只有有2所设置审计专业或审计专业方向,有6所设置了会计专业,这只是会计与审计学科的一个分支,而且是设置在管理学专业之下,从2所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设置来看,对会计与审计人才以培养社会审计人才为主,而这种专业设置,缺乏对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专门审计人才培养的功能,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审计人才总体合格性的要求。 可以推断,我国高职院校审计人才培养总体结构体现出以下主要特征:一是我国高职院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一些高职院校要么没有会计与审计类专业,要有就是注册会计师培训;缺乏所有会计与审计主体人才的培养功能;更加缺乏包括行政事业会计与审计、财政税务会计与审计、金融保险会计与审计、工程投资会计与审计等所有会计与审计门类人才的培养功能。二是我国会计与审计人才的培养以管理学专业为背景,会计与审计人才的培养中难免受管理学理论、思想、的制约,以管理学为背景的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机制,难以培养出既有会计操作技能,又能进行财政财务审计,又有绩效、效益审计知识和能力的复合性人才;作为学科来说,也难以形成促进审计与会计以外的其他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的平台。 三、根据社会对审计人才的需求,调整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 会计与审计专业优势经过多年建设,会计与审计学专业已经成为我院品牌专业,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会计与审计学专业划分为基础审计、财务审计、绩效审计和资产评估四个专业方向,体现了审计学专业结构比较完整和全面的特点,突出了审计本质性的内涵,而省内开设了同类专业的其他院校,大多将其定位在社会审计方面,与之相比较,审计学专业整体架构比较合理。财会知识只能作为审计专业的基础之一,而不是全部内容,甚至不是其主要内容,现代审计理论要求我们审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必须在文、史、哲和外语、计算机等基础课教学前提下,向经、管、法方面延伸。为此,会计与审计教学内容设计也体现了宽口径、厚基础、重实用”的原则,强调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全面素质的培养,不断拓宽其知识面,增强其社会适应性,培育其猎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调适和创新能力。 培养目标该专业培养具有优良政治素质,具备管理、经济、法律、会计和审计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及社会中介组织从事审计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的高级专门人才。课程设置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基础审计、财务审计、绩效审计、会计电算化、审计电算化、税收实务、经济法、资产评估、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等;也包括一些实践性教学环节,如暑期社会实践、会计模拟实习、审计模拟实习、毕业实习等。我院2009年该专业的就业去向包括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部队,其中,在各级机关就业的占总就业人数的10%左右,事业单位占15%,各类企业占55%,金融单位占20%。 四、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发展展望 1 充分认识管理学在会计与审计学科建设中的地位,管理学是现代审计学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必须关注管理学发展对会计与审计学的影响,把握会计与审计学科发展的新趋势。也就是说,要从现代经济管理的角度而不是从传统的财务核算、财务监督角度认识会计与审计的重要性,从会计与审计的对象、会计与审计的定位、审计与会计的关系、审计与管理学的关系、审计与经济学的关系以及审计与法学的关系等等认识现代会计与审计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特别是要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体系等方面准确把握会计与审计学科同管理学科的联系和区别。对会计与审计的专业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2 在经济学、管理学学科建设的今天,可以会计与审计学专业建设为核心,带动其他学科建设。首先,要加强对会计与审计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把握会计与审计学科发展的规律。其次,要加强对会计学与经济学与审计学、管理学与审计学以及法学与审计学的交叉学科研究,科学把握审计学科发展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趋势。这样,在不会把会计与审计单独认为成为“大会计学”。 3 按照现代社会需要优化培养方案,为社会培养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首先,要重新设置会计、审计专业作为管理学科的学科共同课程,强化经济学和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等学科基础科,满足专业培养对基础理论的需要。其次,重新确定专业主要课程,满足培养“一专多能”的综合性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要。为了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尽快胜任会计与审计工作,必须对学生进行执业训练。在会计与审计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采用案例教学、模块教学,这样就能以点带面,增加学生对流程、会计、审计程序等的具体认识。同时,在本科教学的后期,可以把学生安排到会计师事务所或大型机构财务部门实习,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一毕业就能立即投入实际工作,既保证了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的效果,又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是一举两得的。 会计与审计专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在,高职院校的会计与审计学科必须建设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的模式,以培养满足不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会计与审计人才,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电力企业工程论文:电力企业工程管理论文 1 我国电力工程管理模式概述 1.1 监理模式 我国推行的监理模式是我国电力工程中最常见的管理方式 ,其管理初衷是本着人尽其才 ,相互监督的本质 ,由业主与施工承包方签订合同 ,再由业主方邀请监理方就工程的质量、费用、进度等方面进行监督和控制。由于监理制度是国家推行的主要管理模式 ,因此在大中型项目中最常见 ,同时 ,从专业角度出发,监理模式有效地避免了传统自建模式中的管理漏洞,是管理模式中一个很大的突破。其后出现的 DBB 模式 ,也是基于监理模式所发展起来的。 1.2 自建模式 一般的自建模式指的是业主方自己承担工程所需的设计、施工、管理模式。该模式下的企业一般有着较高的资质和人员储备 ,以及相应的设备和技术。改革开放之后 ,随着各类先进的管理模式出现 ,国家为了激励企业本身进行技术改造和管理模式创新 ,对于大中型工程项目必须通过招投标方式进行 ,并进行监理制度。 1.3EPC 模式 EPC 即 Engineering+Procurement +Construction,就 是将设计、采购、建设等步骤综合起来 ,也就是通常意义的总承包模式 ,在该模式下 ,通常业主方和总承包方约定工程总价并签订该合同 ,有总承包方负责整个工程的勘查、设计、施工、采购等方面 ,保证项目的投资、进度、质量等方面。该模式的特点就是 ,总承包单位以项目管理为核心 ,能有效地对质量、费用和工程进度进行综合控制。 1.4DB 模式 DB 模式即 Design-Build 的英文缩写 ,也称之为总承包模式 ,是业主方通过公开招标选定的最符合期望的承包商的一种方式 ,在实际中也是很常见的一种管理模式。该模式在实际工程中 ,由于前期将设计和施工联系起来考虑了 ,省去了工程中常见的工程变更而引发的索赔 ,因此对整个项目的造价有利。 2 常见的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缺陷 电力工程项目的建设方式也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分别是前期投资策划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使用阶段。在我国的现行的管理模式中 ,各方在实际管理中 ,往往容易发生合同以外的纠纷。综合来看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 ,在建立制度实行过程中 ,监理单位的职责是监督项目的投资、进度、质量等三大任务 ,其工作强度与实际的话语权以及相应的收益不一定成正比 ,因此 ,导致了监理方的积极性下降 ,容易导致的后果就是项目的质量不合格、以及工期的拖延 ,又或者是赶进度而导致的质量不达标等问题。其次 ,监理单位的作为业主方的代表 ,在工程进展方面本应该有足够的管理地位 ,但实际中 ,很多项目的施工方直接与业主方接触较多 ,也逐步减弱了监理方的管理力度。 3 电力企业的管理发展方向 由于我国电力企业在长期的运营中处于垄断地位 ,因此在市场中即使不进行较大的变革,依然能够保持企业的持续盈利,然而 ,在我国提倡的市场经济改革大流中 ,企业需要加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才能在变革的潮流中处于优势地位。在我国电力市场中 ,由于电力在国民经济中的实际作用 ,需要对电力工程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 ,通过改变管理模式达到发挥企业的风险抵御能力。而在电力工程的管理模式中 ,可以进行创新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3.1 创新管理体制 有效的管理体制能够约束权力的滥用和促进人才的发展 ,电力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且电力行业在行业竞争中一直处于垄断地位 ,国家对大型电力企业有着政策倾斜 ,因此 ,在该企业中 ,一旦体制不够完善 ,将会产生腐败的空间 ,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因此 ,创新管理体制 ,依据企业的特殊形式和目标 ,具体规划 ,坚持科学发展观 ,有效地促进人才培养。 3.2 引入现代管理模式 由于传统的管理模式有种种弊端产生 ,因此 ,需要运用现代的管理思路 ,对现代的管理理念灵活运用 ,融入到电力工程管理模式中。在现代管理模式中 ,往往强调服务性 ,即用客户提体验来判断、评价企业的管理水平 ,从而倒逼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进行自身综合实力建设。在引入现代管理思维中 ,能够对公司文化、工作氛围等无形资产建设提供很大的发展 ,作为国民经济产业中很重要的一项产业 ,电力企业应该对市场环境保持居安思危的态度 ,将风险应对措施提前制定。 3.3 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感 一个长久的企业必然持续履行着社会赋予的责任感 ,因为作为国民经济产业 ,电力行业的管理原则除了稳定国家内部的用电需求 ,还应该将部分所得利润回馈社会 ,履行社会企业应该承担的义务。电力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资源 ,因此电力企业在社会中同时也扮演者资源分配的角色 ,要从社会大局出发 ,承担社会责任 ,为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3.4 加强团队建设 团队成员作为基本的组成部分 ,需要对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因为在任何市场中 ,发挥最大效益的始终是团队的成员。因此 ,在现代管理体制中 ,加强员工的管理方式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力争达到企业的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关系良好 ,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和谐 ,通过各种奖惩措施 ,使员工在工作中能够发挥自身最大的潜力 ,继而增强团队的竞争力 ,为企业应对各种风险做好充分准备。而加强团队管理 ,可以从指定奖惩措施、具体组织结构、工作强度安排、员工的优势互补等方面着手 ,增强企业和职工的凝聚力。 4 结论 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改革与创新,在现行的体制下,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 ,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化 ,电力企业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将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对于未知的社会环境 ,电力企业应该适时做好面临风险的准备。为了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创新企业的管理模式 ,电力企业应该从现有的电力工程管理模式出发 ,正确认识其中的利弊 ,采用新的发展手段 ,从企业自身建设角度出发 ,逐步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 ,使之在社会竞争中保持较强的风险抵御能力。 作者:张勤渔 单位: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荆州市荆州区供电公司 电力企业工程论文:电力企业工程预算的探讨 一、电力企业工程预算的弊漏分析 电力企业工程的建筑施工,关系到供电系统的正常运行,所以要保证建筑质量,降低成本,提高供电企业经济效益需要做好工程预算工作。目前我国电力企业的工程预算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 1.1价格体系混乱 我国的电力企业在工程预算的费用制定和工程预算编制上,基本上都是按照计划计算,以预算中的价格进行记录,不符合市场实际的价格体系。目前我国正在实行的电力工程造价体系,基本上全部由原来的电力工程部制作,按照一定的标准、规定和方法组成。因为电力企业部门的供电建设会因为不同的因素发生变化,一些制度已经不符合当前供电建设的需要,对价格的标准要求也不适应实际的建设价格体系,导致价格体系混乱,与实际脱节。 1.2工程预算不符合实际 电力企业的建筑工程,通常都会耗费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进行工程预算的时候,需要进行多层审批,过程复杂,耗时较长。所以,在进行供电工程预算审批的时候,需要结合工程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工程预算,及时进行预算审批。在工程预算工作中,虽然预算审批工作非常重要,但是如果过于强调,会造成估算不能约束概算,无法保证概算工作对预算的控制作用,致使资金过量使用,资金管控与实际资金不能结合,从客观条件来说,不利于供电企业完善造价约束机制的形成。 1.3监督体系不健全 供电企业工程预算的现行预算体系,没有建立和资金管理之间的有效联系,缺乏完善的工程预算约束机制和监督体系。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预算制度已经不符合目前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缺乏专门的考核和监督,需要供电企业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适应供电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发展,提高工程预算水平,促进供电企业的发展。 二、改进工程预算的措施 2.1增强工程预算的科学化进行电力工程建设的时候,要重视工程预算,因为工程预算是控制施工期、把握和控制施工质量、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方法。所以,供电企业应该增强工程预算的科学化,通过不同的方法,保证工程预算工作的进行。 2.1.1符合法律、法规。工程预算工作的科学化,可以通过价值形式对电力建筑工程进行控制和建设,实现实时监控和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在进行工程预算编制的时候,要保证工程预算的内容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经济政策的要求,适应财务发展规律。 2.1.2提高预算、编制人员素质。因为电力工程预算涉及到很多部门和专业,存在很多不稳定因素,所以在进行工程预算这一有很高专业性要求的工作时,需要编制人员熟练地掌握和全面地了解各种相关的知识和信息资料,特别是工程建设方面的,要对原材料进行学习和把握,控制施工进度,明确施工要点,提高预算、编制人员的综合素质,正确应用施工技术,促进工程预算工作的进行。 2.1.3结合市场体制。科学的电力工程预算,需要结合市场体制,制定适合供电企业发展的预算管理制度。因为工程预算工作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经济利益,所以进行工程预算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预算编制,认真执行定额条款,降低工程成本,及时了解市场价格体系的变化,才能做好预算准备,保证电力工作的正常运行。 2.2重视预算审核工作 电力工程的预算审核,需要制定严格的审核预算流程,明确编制依据。增强预算工作的能动性,需要对工程计划进行审核,确定建筑面积,应用合适的施工方法,提高建筑质量。保证审核定额符合规定和要求,认真核实工程预算的范围,才能制定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方案。 2.3提高工程预算管理意识和水平 2.3.1加强预算工作管理。提高工程预算工作水平,需要不断地对工程预算管理制度作出调整和改善,找出电力工程预算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出现问题的现象和原因,结合供电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制定有效的、科学的、合理的工程预算方案,保证工程预算工作的进行,促进供电企业电力工程建设工作的发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3.2进行人才培养。提高资金防范风险意识,保证工程资金的安全使用,需要对电力工程的建设工作进行工程预算。提高工程预算管理水平和建筑质量,需要电力建筑工程人员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较强的专业技术知识。这就要求供电企业,在进行电力建筑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注重对人才的培养,通过不同的方法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作者:张晓春 单位:国网四川都江堰市供电有限责任公司 电力企业工程论文:电力企业大修技改工程项目管理探讨 引言 近年来,为了适应可持续发展需求,提高电力系统设备运行可靠性,确保供电质量,电力企业加大大修技改投资力度。因此,有效实施大修技改管理工作对于电力企业而言尤其重要,这需要电力企业不断改进大修技改项目管理模式,贯彻精益化和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规范项目管理机制、完善项目管理流程、强化全过程管控,提升项目管理效能,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电力系统大修技改重要性分析 所谓电力系统大修技改是指电力设备及其他生产生活相关设施因运行时间较长,为延长使用年限、确保其安全可靠运行,需进行改造和大修。其中,技改是指对设备及其配套附属设施、生产建筑、工器具、仪器仪表、生产车辆、办公场所、教培基地、物资仓库等进行更新、技术改造、完善等,修理是指对设备及相应配套的辅助性生产、生活及福利设施、生产建筑、办公场所、教培基地、物资仓库、车辆等固定资产的主要部件等进行周期性更换、修理和维护。大修技改工作作为电力企业重点工作,能确保资产健康有效运行,推动电力企业可持续发展。 2大修技改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电力企业大修技改项目管理机制、流程与精益化管理要求仍有较大差距。 2.1项目管理不够规范,规章制度未能刚性落地执行 随着电力企业发展,企业内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逐步科学完善,企业结合实际制定了大修技改工程项目管理办法、制度,管理机制和工作流程相对规范,但因大修技改各层级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未能及时学习掌握规章制度,导致管理工作存在较大随意性,制度刚性执行情况不理想,使得制度的引导性和约束性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大修技改项目管理人员管理力度不到位,造成工程全过程实施过程管理流于形式,而企业缺乏对执行制度不力甚至违反制度规定的行为进行考核,这大大影响了大修技改工程的实施和质量。另外,不同业务线条管理部门职责划分不明确,管理职责未按线条进行分离,导致项目实施过程中审核审批因分管领导不同而出现混乱,项目管控存在较大难度。项目管理人员定编不清晰,人员配置不足、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人员不足、管理水平不高与日益精细化的项目管理要求之间存在严重矛盾,影响项目规范化和精细化管理水平。 2.2成本控制意识薄弱,成本控制方法不够科学 目前较多供电企业大修技改成本控制意识薄弱,成本控制未能有效渗透到项目全过程环节。项目立项时不严谨,可研估算深度不够,未能充分考虑闲置物资,缺乏对对所需成本的预估和投资经济效益的充分评估,造成成本浪费;成本全过程管理过程中未做到有效管控,在项目的设计、招标采购、施工结算等环节涉及到的设计成本控制、招投标费用成本控制、项目施工成本控制等沦为形式化,导致项目核算成本与预算成本出入较大;工程造价管理水平不高,部分项目造价水平虚高,有待进一步规范;项目成本控制手段落后,管理系统不够科学,导致工程项目质量成本和工期成本管理工作受到忽视,成本控制工作难以正常进行。 2.3项目实施管理“前松后紧”,未能均衡实施 项目管理不够精细化,未能强化全过程管控,导致项目管理效能仍较为低下。项目实施策略不够科学,项目管理人员年初制定实施计划针对性不强,有时仅凭借经验进行管理,未能结合物资采购周期、施工预算与图纸编制、招投标周期、停电计划等实际合理安排项目施工窗口;项目负责人未能保障项目严格按照计划推进,计划出现偏差时未及时制定措施有效控制工程进度;项目归口管理部门未严格监控计划执行情况并进行通报和指导,以上种种导致项目实施“前松后紧”、年底集中施工、集中结算现象较为突出,安全风险及审计风险较大。另外,项目全过程管理从立项、实施到竣工结算、后期评价等涉及项目审批、管理、建设、协同等不同部门和不同管理负责人,若过程中出现问题未能及时沟通解决会导致项目实施进度不受控。如未按计划完成设计工作、物资采购周期长导致采购进度滞后于计划而未及时跟踪解决、合同审核审批不及时、施工进度滞后等问题均会影响项目整体实施进度。 2.4信息系统成熟度有待完善,系统运用效率有待提升 目前大多数电力企业均利用现代化信息管理技术,通过信息化应用平台,将大修技改项目从前期规划、立项、计划、招标采购、合同编制审批、项目实施、后期评价、档案管理等纳入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全过程管控,信息化应用水平大大提升。但项目管理系统应用流程繁琐、系统不稳定、系统运行仍不时存在较多问题,导致项目管理人员在系统操作时因解决系统问题而花费过多精力,工作任务完成效率不高,影响项目精细化管理。 3大修技改工程项目管理措施探讨与应用 3.1完善项目管理制度,加大宣贯培训力度,提高制度执行刚性 各级供电企业应认真做好项目管理制度的承接落实,及时进行本地化修编,以适应实际项目管理工作需求。加大管理制度宣贯培训力度,积极组织企业内部项目管理人员和其他设计、监理、施工等外部单位相关人员培训学习,提高人员管理水平,确保制度贯彻执行。提高制度执行刚性,规范项目管理工作开展。明确不同线条不同管理部门的职责,合理解决项目管理人员定编问题,提高人员综合素质。 3.2增强成本管理意识,深化成本精益化管理 为控制项目成本,避免出现浪费,需增强成本管理意识,深化成本精益化管理。成本控制需贯穿项目实施全过程,项目前期立项详细测算各环节成本、总体投资规模,充分考虑项目优化,保障可研深度,减少方案重大变更;设计时全面优化设计,严格管控设计深度和质量,加强标准设计和典型造价应用,加强设计方、业主方的评审管理,不断优化经济技术指标,优化设计,降低工程造价;尤其要明确项目造价管理目标,利用估算、概(预)算管理对项目造价进行控制,保障初设概算、施工图预算均控制在可行性研究投资估算范围内,工程结算费用控制在概(预)算之内,实施过程避免因项目内容发生较大变化导致竣工结算超预算、甚至概算的情况,有效进行成本控制;加强项目变更及设计变更管理,严格履行审批程序;若发现结算费用高于预算费用,则应积极查找分析原因。成本控制还需注重动态控制和结算总结分析,及时对项目的设计、施工、设备采购等费用进行差异分析,开展项目估算、概算、预算和结算等各阶段造价对比分析,查找问题并剖析原因,积极采取改进措施,确保有效控制项目实际成本。 3.3强化项目全过程管控,推进项目均衡实施 为避免每年大修技改项目集中在年底施工与结算,需强化项目全过程管控,提升项目管理效能和经济效益。大修技改项目全过程包括决策、设计、实施、验收、收尾等阶段,为加强过程管理,需明确各相关部门和项目管理人员职责,明确项目实施计划,明确项目立项、设计、外委发包、造价、施工、结算等各项管理流程,完善项目安全管理责任机制,贯彻落实全过程管控责任链,确保大修技改项目实施规范化管理到点到位。为确保有效推进项目均衡实施,需提前筹划、倒排工期、统筹安排,并逐级督促、全力跟进落实、定时进行考核并积极反馈改进。需建立健全计划管理机制,科学安排工程进度,使项目实施始终处于受控状态。按照全过程管控管理理念及大修技改项目管理前期、计划、实施、后期等各阶段,为各关键里程碑节点制定全过程管控进度表,同时,强化计划管理及需求调整,能及时根据项目实际实施情况调整进度计划,刚性执行项目进度计划,提高项目精细化管理水平。 3.4推进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实用化,确保应用深化 推进信息化系统一体化应用,提升实用化水平,实现大修技改项目准入与设备台账、缺陷隐患、状态评价、风险评估等信息动态关联;实现生产项目全过程管控,管控项目前期规划、立项、招标采购、项目实施等,动态跟踪项目实施进度;实现设备资产从投资计划、设备采购、工程安装、运行维护、退役报废等全过程精益化管理。同时,通过不断优化系统,解决系统流程繁琐和不稳定问题,加强人员培训,提高系统应用效率和应用水平。 4结束语 总而言之,电力企业的大修技改项目管理至关重要,科学全面的管理工作可以优化资源的配置,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还能为电力企业节省大量的资金,提高其经济效益。因此在开展项目管理过程中,要及时针对发现的存在问题提出解决策略并加以执行,不断提高管理效能和管理水平。 作者:丁瑞蓉 单位: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潮州供电局 电力企业工程论文:电力企业技改大修工程项目管理模式 【摘要】随着电力企业的不断发展,暴露出的技改大修工作中存在管理模式落后问题,已经成为造成质量问题和影响系统安全性的症结,作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技改大修工作的管理模式进行了探讨,在分析管理模式落后原因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电力系统;技改大修项目;管理模式;改进与创新 引言 实施技改大修工作是电力系统设备升级改造和运行方式调整的必须工作,还是电力企业发展的需求。通过加大对电力系统的大修与技改的项目管理,可以确保电力企业中资产健康有效的进行,进而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推动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有效的实施电力系统技改大修工作对于电力企业来说非常关键,不仅能够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同时也为电力企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一、电力系统技改大修项目工程管理现状分析 电力企业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电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同时作为电力企业重点工作的技改大修工作也需要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来适应企业的快速发展,这些年来虽然在技改大修的管理工作方面已经实现了较大程度的进步,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的看到,在大修技改的管理工作中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可以将技改大修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划分为四个方面:(1)管理缺乏制度约束。一直以来,很多电力企业在明确技改大修管理制度方面存在认识上的不足,导致技改大修工作配套的管理制度体系不完善,这就造成开展技改大修工作缺少必要的管理制度约束,给管理工作的随意性创造了条件,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都是在突然发生之后才逐渐被企业认识,制度约束的缺失造成了技改大修管理工作的不规范、不全面和力度不足等问题,使得管理体系缺少对于不可预见性问题的预防和隐患的排除。(2)管理缺乏规范性。有些电力企业虽然有技改大修管理制度,但是在制定制度时多别处照搬过来,制度不能完全适应企业自身情况,存在制度的条款模糊,对于各级管理部门的职责划分不明确以及缺少规范的制度运行流程,这些都是制度不规范的表现。再者技改大修工作通常时间跨度较大,这也导致了企业对于规范技改大修管理制度工作重视性的下降,在此项工作上分配的管理人员不足,往往只是由主管部门牵头完成技改大修工作的报批、招标以及结算工作,具体项目的管理以及现场的落实则多由具体下属部门组织,如此形成了分散的管理环境,各个部门多数沿用各自部门已有的管理制度,这也造成了管理工作的随意性,在具体执行时候存在很多欠缺,不够规范。(3)管理缺乏全面性。电力企业在实施技改大修管理工作时候往往不够全面,电力企业对于技改大修项目管理制度的制定不能够贯穿工作全过程,项目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不足同时在实施大修技改工作中也容易发生分项遗漏的现象,这些都是管理不全面造成的。虽然电力企业在项目审核、立项、图纸设计、物资采购、施工、结算、资产登记、资料归档等工作都有各自的规章制度,但是目前没有形成完整贯穿于整个大修项目自始至终的管理体系,管理制度只针对于自身所处的环节,这样容易在衔接过程中出席问题,也不具备处置复杂问题的能力。(4)管理缺乏力度。尽管目前电力企业也针对技改大修项目进行管理,但是管理力度不强,表现在制度的落实和项目整体的推进协调中。虽然一些单位也制定了管理制度,但是在落实过程中对执行不力甚至违反规定制度的行为缺乏必要的考核,这很容易导致工作执行过程中管理部门互相推诿责任,工作落实不顺畅,工作现场管理失控等现象,逐步演变为制度流域形势,最终制度名存实亡。 二、探究电力系统技改大修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创新的内容 结合以上分析的电力企业对于技改大修项目管理现状来看,目前技改大修项目的管理还存在很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这就要求电力企业必须结合新形势,创新技改大修管理制度,通过管理制度的提升来完善电力企业实施技改大修工作的内容,提高工作的效果,具体措施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推动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首先完善电力企业针对技改大修工作的管理制度体系,结合已有的制度并根据企业对于技改大修工作的管理要求以及管理部门分工情况,制定一套完善的技改大修管理制度,制度应该明确各级管理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在分工明确的基础上要设立动态的制度运行监督体系,确保管理制度随着技改大修工作开展的全程监管作用,此外重要的是建立考核制度,严肃制度执行的纪律性。通过以上制度层面的具体工作,推动技改大修工作的良好开展,解决一直以来存在的制度性问题,彻底客服工作中存在的拖沓、推诿、缺少沟通等弊病。(2)明确各主体责任。按照实施技改大修工作的工作内容对各个管理部门和实施单位应该履行的职责进行明确,根据工作性质的不同,要求各部门结合自身工作性质和内容对管理制度进行细化分解,制定出符合本单位工作的具体措施,责任落实明确到具体的人,充分调动参与技改大修管理工作全体人员的责任心和积极性,要做到在实施过程中各主体明确自身在落实具体工作时候的任务、目标以及要求,并且做好落实。通过责任的明确,切实推动从企业领导、部门管理人员、现场部门负责人到基层职工全员负责的工作氛围,推动技改大修工作的顺利开展。(3)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和技术管理工作。电力企业落实技改大修管理工作的落脚点是施工现场,针对技改大修工作主要针对输电线路、变配电室以及配电设施的具体工作环境,要认真做好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和技术管理工作。电力企业的技改和大修工作主要针对的对象多数为正在运行的设备,工作环境中运行设备和停运设备交叉存在,并且两者之间存在多种关联,因此必须针对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做好电力系统内部施工的安全和技术工作,掌握设备性能和运行参数,结合电网作业规程,认真做好现场的施工组织工作,制定符合电力系统要求的安全管理制度。施工作业人员必须掌握设备的技术特性,熟悉变配电站运行环境,除此之外,每个具体的班组还必须设置专职的安全监督人员,全程对工作过程进行安全监督,确保作业人员和电力系统在运行设备的安全。结束语技改大修工作是电力系统的重点工作,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电力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因此,作为主管部门应该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改进并创新技改大修项目的管理工作,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以此来推动技改大修工作的良好开展,保障电力系统设备的可靠运行。 作者:韩天柱 单位: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张家口供电公司 电力企业工程论文:电力企业电气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1电力企业电气施工质量控制现状 相比于传统能源,电能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以取暖为例,传统的取暖方式是燃煤、燃气取暖,这两种方式需要消耗大量的煤和天然气,造成环境污染,而使用电能取暖,可以带来更完美的取暖效果,而且价格低廉,节约了煤、天然气等资源,减少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烟尘的排放量,减少了环境污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电能应用的领域越加广泛,人们对电能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电能的产生、运输、调控都要以电气工程为支撑,电气工程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电能的使用效率,因此人们对电气工程施工质量的关注程度在不断提升。电气工程的系统非常复杂,存在的环节较多,目前电气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的电气工程设计水平不高,施工图纸不符合国家标准和设计规范,导致施工过程不断变更,影响工程质量;有的施工质量控制不到位,施工材料以次充好,导致施工工序不合理,设备质量不合格。影响电气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首先是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人是电气工程质量的创造者,电气施工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着电气工程的质量高低,有些电气施工人员专业素质不高,技术水平不够,无法满足电气施工的要求,还有部分施工人员责任心不强,工作热情不高,对工程质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电气工程施工质量较低;其次电力企业管理不到位,管理制度不健全;再次施工材料管理制度不严格,规章制度执行力不够,导致施工现场材料管理混乱,很多不合格的材料进入现场并应用到电气工程中。 2电力企业加强电气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措施 电气工程质量关系着电力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任何一个电气工程质量问题都会给电网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如某一线路跳闸就会导致大面积停电,为企业的生产和居民的生活带来不利影响,这就要求施工企业要在质量控制上下工夫。电气工程施工阶段质量控制分为施工准备阶段的控制、施工阶段的控制及试运行阶段的控制。 2.1电力企业电气工程施工准备阶段质量控制的要点 建立严密的质量保证体系,针对可能影响电气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电气工程是专业性很强的工种,要求施工人员有着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在施工前,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加强质量意识教育,增强施工人员的工程质量的责任意识,使施工人员的素质满足电气工程施工的要求,提高工程施工管理和实体质量水平;培训结束后要对施工人员进行考核和评估,要求技工人员持证上岗。所有进入现场的电线、灯具开关插座及配电箱柜、变压器及相关设备等电气材料必须提供提供合格证、型式检验报告及使用说明书,禁止不合格的电气材料进入现场。进口的电气设备还要提供商检证明和中文的质量合格证明文件、规格、型号、性能检测报告以及中文的安装、使用、维修和试验要求等技术文件。除此之外,在施工之前还要对施工人员做好技术交底工作,技术交底要全面、完整,特别是对于可能发生的质量通病,要及早进行交底,使技术人员心中有数,将质量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2.2电力企业电气工程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要点 质量控制的目标是确保质量能满足顾客所提出的质量要求,具体到电气工程的质量控制就是电气工程不仅要满足国家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的要求,还要满足业主对于电气功能的要求。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提出质量预控目标,明确项目经理、电气工程师、质量检查员等各方的责任,实施全面管理。在施工阶段要根据工程的特点,确定质量监控方法,制定具体的质量保证措施。在穿线的过程中,常见的质量通病有管路不通和漏做接线盒,为此在穿线的过程中要按照设计要求选择导线,严禁擅自改变导线规格、型号,导线穿入钢管时,管口处应设护线套保护导线。单股铜芯线可采用阻燃型安全压接帽压接或搪锡,压接帽使用的压接钳必须是专用配套的“三点抱压式”压接钳,搪锡部位应做到均匀、饱满、光滑、不损伤导线绝缘层,强、弱电线路不能共管、共盒,双电源电缆不能共管。电缆是输送电能的载体,在电气工程中使用的数量较多,规格不等,电缆质量的高低对于电气工程质量有着极大的影响,若电缆质量达不到设计的要求,极有可能引发事故。在施工过程中要对电缆严格审查,分门别类作好标识。强化施工过程中的检查力度,结合具体的施工部分提示技术交底的有关要求,严格工程中间验收,定期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以免发生质量事故或造成返工浪费。 2.3电力企业电气工程试运行阶段质量控制的要点 试运行阶段是电气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检查施工质量的重要环节。电气工程的试运行工作十分重要,关系着电气工程的质量,影响电气工程的运行安全。编制科学合理的设备调试方案,检查电气设备的参数是否符合《GB50150--2006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的相关规定,以保证电气工程安全可靠的投入运行。调试人员要了解被调试设备的结构原理,调试时做好记录,并应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正确判断。以避雷器的调试为例,用兆欧表测量避雷器两极绝缘电阻,1min,记录绝缘电阻值,当电压在35kV以上,绝缘电阻不低于2500MΩ时,则该避雷器的绝缘电阻正常;用接地线对避雷器两极充分放电,当电压在35kV及以下,绝缘电阻不低于1000MΩ时,绝缘电阻正常。要根据暴露的问题以及用户意见及时组织整改,保证设备在调试过程中运行良好,无异常现象发生。配电装置是电气工程的核心,在实践中常常出现低压开关柜内回路开关的动作整定电流与设计不符,供货的开关大小满足不了要求等问题出现,因此要仔细检查,核对图纸,加强对配电装置的调试。 3电气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原则 3.1质量第一的原则 电气工程质量直接关系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施工中要自始至终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 3.2以人为控制核心 人是电气工程施工的主体,电气工程的质量控制就是做好人的工作,以人为核心,提高人的素质,避免人的失误,以人的工作质量确保工程高的质量。 3.3预防为主 事先分析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采取措施加以重点控制,变事后检查为事前控制,将质量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3.4以数据为依据 数据是质量控制的基础和依据,以具体数据为主要评判依据,更加的客观公正。在评判电气工程质量是否符合质量标准时,必须制定量化的数据指标,用数据说话。 4结语 能源问题是世界性的问题,随着能源危机的凸显,世界各国纷纷采取措施来节能降耗,电能的广泛应用,有助于降低二氧化硫、重金属、灰渣排放,净化空气,实现雾霾明显改善、能源开发显著提升的效果,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使电能更好地发挥替代作用,需要每个电力工作者正视电气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做好施工准备阶段的控制、施工阶段的控制及试运行阶段的控制,切实提高电气工程的施工质量,提升电力企业的综合效率,增强电力企业的竞争力,确保电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盖玉金 单位:秦皇岛兴业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电力企业工程论文:电力企业内部审计工程论文 一、审计类型单一 电力企业内部审计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如工程造价、项目决算、专项审计、工程审计管理等,但是目前的审计类型单一,覆盖面不足。内部审计对工程建设阶段的关注度高,但忽略了资产运行阶段,运营的效益缺乏深层次的论证,缺乏对资产管理的全面揭示。审计的制度不完善内部审计工作需要完善的制度作为保障,大多电力企业在制定审计制度时都是采用借鉴的方式,盲目的跟从,自主性不足,导致审计制度无法适应企业自身的发展现状,影响审计工作的开展。此外,有些审计单位有制度也不参照,随意性大,导致审计制度成为了纸上谈兵,无法贯彻下去。 二、电力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改进策略 1.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 审计工作对审计人员的专业要求比较高,是一种高层次的经济监督行为,审计人员要有风险评估、识别、预防等技能。要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可以从几个方面展开:其一,组织定期的专业培训计划,基于企业的实际项目,锻炼审计人员的经验;其二,采取送出去深造、专题授课等形式,提升审计人员的知识水平;其三,提高审计人员运用信息平台的能力,可以实现网络化的办公,提升效率。 2.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制度 审计制度是审计工作开展的基础,因而需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审计制度,还要建立相关的监督制度,并要求审计结果向委员会报告。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审计制度,可以提高审计的质量,主要包括工作规范、审计专项评估、监督制度、评价制度等。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制度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其一,进行内部的调研,分析其中存在的不足,以便完善审计制度;其二,审计制度的制定需要确保其独立性,将监督力量纳入进来,确保审计工作不受影响。 3.整合审计资源 当前的电力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比较混乱,审计人员的精力也比较分散,造成审计的效果不佳,因而要整合审计资源,进行集约化的审计。一般是审计垂直化管理,在安排审计组织架构、审计分工、审计专项时纳入到一个体系中,自上而下形成系统,充分挖掘审计资源,协调一切有利的因素,提高审计效率。此外,整合审计资源可以引入外部的力量,以完善内部审计的不足,从监督、建议、评估等方面进行补充,扩展审计领域。 4.实施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审计 电力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需要从全盘考量,实施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审计,将审计延伸至电力企业的所有领域,确保资产管理的成本效益,从初期预算、项目筹划建设、运行维护、报废等各过程进行审计,完善资金流的监管制度,确保成本效益的最优化。此外,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的审计需要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尤其是在电力企业,应将所有的固定资产都纳入到审计、监管中来,减少暗箱操作,更好地保护企业的财产。 5.做好审计沟通工作 电力企业内部审计涉及到多个部门,与多个部门都要进行信息的交流沟通,但是由于内部审计利益纠结,某些部门不配合工作,造成审计无法顺畅的展开,因而要做好审计沟通工作。对于沟通的工作要做好书面备案,并经对方的签字,沟通结束之后,要感谢对方的合作,取得对方的理解和信任,并说明下一步的工作,为后期的审计打下基础。此外,审计沟通还要注意方式方法,审计人员要适当调节谈话的气氛。 三、结束语 电力企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电力能源,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质量,而且新时期的电力企业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提升其财务管理的水平是关键。目前电力企业内部审计存在诸多的弊端和限制,导致审计工作的效率不高,影响电力企业的发展。本文通过研究电力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应对的策略,希望为提升其工作的质量贡献一份力量。 作者:王粤 单位:廊坊市供电公司 电力企业工程论文:电力企业建设工程档案管理释解 1.构建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 在电力建设项目中,由于施工单位较多,存在项目档案管理的工作量逐渐加大,而且各施工单位对档案归档的要求及做法大不相同,因此促使档案管理的本质要求主要发展至规范化。为了确保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构建一套具有科学、合理、适用且操作性强的项目档案管理制度是有必要的,管理制度主要将组织领导、管理体系、职责分工及奖励惩罚等内容包含在内,还应对档案材料进行区别,从形成、收集、归档范围、分类、整理、立卷归档、竣工文件编制及交接验收等工作进行详细要求。因此在电力工程建设初期,档案管理部门应对施工单位分发相关规范、要求及该企业的项目文件归档说明,确保在对资料的收集及对竣工资料编制时标准相同且职责分明。通过对档案管理行为的规范来促使参建企业档案管理逐渐趋于规范化,提升档案管理的归档质量。 2.项目工程档案建设及工程管理的方法 电力企业项目工程具有参建单位多、施工工期长的特点,因此,工程档案数量会逐渐加大,且内容繁多。单项工程完工时间也大不相同,对项目工程档案收集带来一定的困难,随着项目工程建设的开始,档案管理工作逐渐形成。当工程竣工以后,档案逐渐趋于完整及准确。要想使档案的客观性得到保持及维护,关键在于从工程项目初期进行控制,对工程档案管理工作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落实:第一,工程建设与档案管理同时进行。第二,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应对竣工材料进行积累、争辩及审定。第三,在工程竣工及验收阶段,要确保有一套合格完善的竣工验收档案。为了使电力工程档案逐渐趋于完整、准确及系统,应通过在平时对档案进行收集及积累,逐渐将事后控制转化为事前控制,将项目档案管理逐渐由末端向前沿转移,促使后续工作逐渐转化为前置条件,促使项目档案工作与项目建设同样在程序管理中应用,进一步将工程档案管理在工程项目筹划、开工直至竣工验收都进行有效控制。 3.提升档案收集的完整性及准确性 在电力建设工程中,施工单位工程竣工档案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输变电工程建设中的项目档案对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所涉及,在整个工程建设得到应用,因此,工程建设档案的收集不仅仅是档案人员的责任及义务,为了使工程项目档案逐渐朝完整、准确及系统化的方向发展,是需要参与建设的所有人员共同努力来实现的。在工程项目中,对整个情况作为了解的则是工程的管理者、技术人员及施工单位,大多数档案主要是从他们手中产生,也是日后运用档案的主体,工程技术人员主要对档案的真实性及准确性负责,而档案人员则是对档案的标准化及规范化进行检验。为了确保施工单位工程档案能够移交顺利,在工程立项之后应立即对档案进行交底:(l)在工程立项以后,项目建设单位应对项目管理部门进行交底。(2)在工程开工以后,项目建设单位及项目管理部门应对参见单位进行交底。(3)在工程开工之后,项目参建单位档案管理部门应对工程项目管理部门进行那个交底。通过召开会议、在施工单位现场进行指导的方式,加大档案管理人员与施工单位的沟通,针对文件材料的形成、收集、归档范围、分类、组卷整理、编制竣工图及交接验收等方面的档案要求问题来向专业资料人员进行提出,通过对项目档案管理政策法规的学习,促使档案人员的思想、认识及做法得到有效统一,进一步对档案质量得到控制,避免由于意见不同而出现返工现象发生。 4.电力建设工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 电力建设工程档案管理信息化主要是指在办公自动化网络系统中相互融入,促使档案的利用效率得到有效提升,进一步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其次,通过将重要的资料输入电脑,不仅便于管理人员的查找,而且在后期进行查阅时也较为方便。因此,通过计算机的应用,促使工作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随着大量电子文件的出现及应用,档案逐渐向数字化发展发展。不仅将档案室逐渐朝数字化发展,使档案信息管理中注入新颖的方法,而且还能将历史数据通过文、图、影、像的方式逐渐表现出来。现如今,档案管理中运用的模式主要包括:工程设计工作电子化、档案管理工作人工化的方式,主要对档案的收集、接收、整理、保管及利用等。在对电子档案保管的同时,应结合国家相关规定,对实体档案进行手工整理及归档。现如今的电子工程设计档案中主要的存储介质则是纸张,在根本上对档案的利用率造成阻碍。加大对计算机系统及数字设备中形成的电子文件的手机、归档、储存及管理,在对电子档案的归档管理中,运用数字化及网络技术,促使纸质载体逐渐向数字载体转化,并在网络中得到传输,促使档案管理逐渐趋于信息化。通过档案集中存储并结合数据库技术来进行整合,促使档案建设逐渐信息化,促使原有不同的档案资源载体逐渐朝数字化信息转化,对现有的纸质、照片及声像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有效的向企业提供网络化档案信息。构建科学合理的文件归档,通过对管理系统的保管及利用,促使档案建设的信息化与企业建设的信息化逐渐同步发展。 5.结语 综上所述,在电力企业建设工程档案管理中,真实完整的工程档案作为一项较为宝贵的资源,对工程的全过程进行反映。作为基础性工作,工程档案的收集应从点点滴滴做起,运用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促使档案管理工作得到有效的控制,并能在电力企业建设工程中得到有效利用。 作者:胡香妹 单位:国网安徽电力宿松供电有限责任公司 电力企业工程论文:电力企业大修工程管控述评 迫切需要改进大修工程管理工作思路,综合、有序、系统地开展大修工程管理的工作,本文从全局的角度提出了供电企业大修工程管理的对策思路,旨在通过落实相应的管理理念,在逐步提高供电企业大修工程管理人员的意识、责任、工程流程的同时,逐步提高全局的大修工程管理水平。 1细化岗位职责,优化管理体系 大修工程管理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体系,必定会间接影响整个企业的效益。所以,有必要从大修工程管理整个流程的细节入手,细化所有相关岗位及外部单位的职责,量化岗位工作考核指标,确立奖惩方案,做到有章可依、有制可循,通过日常工作实施,日积月累经验,不断改进管理流程、优化管理体系,逐步增强相关人员的责任意识,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形成一种带动企业良性发展的健康机制[1]。这也正是我们创先工作的基本要求,一旦大修工程的日常管理成为习惯,必然会减少分散管理所必须的相关耗费,节约企业的资源,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制度先行,执行在后 必须使大修工程管理制度与主动执行有机结合,发挥所有人员的主管能动性,积极有效沟通,清除重复做工与管理死角,提高管理效率。这就要从如下方面开展工作:首先,各部门及外部单位确定工作的目标,搞清楚自己目前的工作需要做哪些改进;应该从哪个地方开始做起;可以借助哪些工具与资源。其次,要做好大修管理这个无形团队间的沟通协调,确认自己与他人的职责范围、数据统计内容,管理过程中做好必要的信件、电话等沟通,让工作变得相对顺畅。再次,排定工作顺序,及时汇报大修工程管理情况,需要领导协助解决的问题,做一个执行力较高的员工。 3定期对大修工程管理进行分析总结 “回头看”,理性认识以往工作实践。通过总结,可以全面地、系统地了解以往的大修工程管理情况,可以正确认识以往工作中的优缺点;可以明确下一步工作的方向,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提高工作效益。通过总结,也可以使零星的、肤浅的、表面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全面的,系统的、本质的理性认识上来,寻找出大修工程管理工作发展的规律,从而掌握并运用这些规律。在分散、零散的数据做中寻找规律及变化,这不可能是一日之功,需要对日常工作经常分析,定期比较,经验来源于实践,但更多的是善于分析和不断总结的成果。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更可以培养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工作能力,提高个人的管理领导水平。 4重视大修管理岗位人员配置 大修工程管理人员需要具备工程、财务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和经验。一方面,大修工程管理人员需要进行专业培训,通过多种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水平,这是作为大修工程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之一;另一方面,需要对工程计划、财务、生技、项目管理部门相关人员等开展适当的交叉培训,使得工程计划、财务、生技、项目管理、审计等各个环节能够进行很好的沟通,相互理解,工程流程衔接运转流畅。另外,管理者通过"目标"进行管理,而不是手段。大修工程管理是一项系统工作,相关人员需要确立简洁明了、可以有效传达的目标,在目标管理体系下工作的人参与目标制定工作,根据结果对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评估,从而对于管理的评价和奖励更客观、合理,很大程度上激发为完成目标而努力的积极性。 作者:刘玉红 单位:广东电网公司湛江供电局 电力企业工程论文:电力企业工程监理软件的实用性 工程管理软件的应用效果 1)使部门之间沟通更加及时有效。比如工程合同完成签订后,该软件会自动提醒相关人员制作工程任务单,并将设计图纸等资料提交至工程部相关专职处理,安排施工计划。而软件应用以前需要公司业务人员将纸质设计图纸交至工程部方可安排施工。2)实现工程项目数据共享。如对公司各区域的决算人员来说,能很容易的查询到每个工程当前的进展状态、完工报告等信息,以此来决定是否可与用户进行工程结算。而以前则需要工程部将审核后的纸质完工报告移交给决算人员,方可与用户结算。此外,通过该软件公司管理层人员能很方便全面的了解每个工程的收款情况、施工情况、结算情况以及每个月的工程汇总等。3)工程项目的进度更加透明和可追溯。相关人员通过该软件的工程进度图,能一目了然的查询到每个工程目前所处的状态,知道工程正在哪个业务环节处理。而以前则需要通过大量的电话询问,方能知道工程进度情况。4)工程材料成本控制更加有效。软件根据工程预算控制材料发放,超出指定范围的材料不被软件认可。如有特殊情况,需进行工程量变更,经审批后,才能进行材料的调整,这样就减少了人为的差错。而对于公司平均每月7000多张的领料单,以前对材料的领用则没有一个很好的控制机制。5)规范工程管理各个环节的业务管理流程。工程从立项到决算都处于可控状态,使原来需要人为控制管理的环节通过软件严格控制,减少业务管理的不规范性。6)工程资料归档更加方便有序。将工程资料进行归档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难题,传统的文件归档,工作量大,占用地方多、查询麻烦且容易丢失,而应用该软件后,每个工程的相关资料可全部保存于服务器内,且查询非常便捷,另外,考虑到安全问题,对软件数据定期进行自动备份,真正做到万无一失。7)通过材料采购申购单、采购订单、外购入库单、材料出库单的应用,实现了配网工程材料采购成本的自动归集,大大降低成本计算的工作量。8)物资管理模块和工程管理模块集成应用,减少了数据的重复录入,工程管理软件中材料领料申请单可以直接生成材料出库单并进行勾稽。9)软件可以自动根据仓库的出入库记录为财务和采购管理提供帐表,为财务帐、材料帐和材料实物管理提供准确的数据。10)实现各个单据间的穿透查询,如可以通过工程立项查询到领料的数量和时间、采购成本、出入库时间等等,为管理中的各个环节提供数据化记录和追溯功能。 工程管理软件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当然,由于该软件上线时间不是很长,且部分功能还处于摸索阶段,因此该软件也确实存在着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1)软件运行不够稳定,偶尔会碰到运行出错的状况,希望开发方后期能对软件的性能做进一步的提升。2)在现有的模块范围内,需进一步满足一些在特殊情况下的业务管理需求,使软件得到持续改进。3)在软件操作的人性化上多个地方还将需要做进一步的改善,提升软件的客户体验。 结语 任何一款工程管理软件都仅仅只是一种工具,都需要通过人的使用才能发挥其作用。所以需要工程管理人员和施工队人员具有较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较强的工程管理水平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利用工程管理软件来加强科学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作者:裘军良 单位:杭州市电力局 电力企业工程论文:电力企业基建工程项目档案的建设 摘要: 近年来,我国电力需求伴随着国家的发展在不断的增加,为了满足不断的增加的电力需求,我国加大了对电力工程的建设和投资。在电力工程建设的而过程中,电力企业基建工程项目档案的收录和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完善的档案管理能够确保电力工程的顺利进行,减少工程建设的过程中的疏漏。本文就如何才能做好电力企业基建工程项目档案管理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关键词: 电力企业;基建工程 电力工程项目的建设周期通常较长,内容繁多、复杂,因此档案管理的工作量也较大,为了避免档案管理工作出现错漏,规范档案管理工作方式、统一档案管理工作的内容,加强对档案管理的监督和重视,以此来确保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在电力工程建设的过程之中,电力企业基建工程项目档案的管理要从电力工程建设的最初期开始,将建设过程中所使用的文字、图纸等内容都需要进行明确的分类和管理,避免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产生错漏,还要确保前后期的档案内容一致。因此,做好电力企业基建工程项目档案的管理是必不可少的。 1.电力企业基建工程项目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电力企业基建工程项目档案管理具有三方面的重要意义:首先,档案管理能够有效确保电力工程的建设质量。其是工程建设的基础组成部分,对电力企业的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其次,完善的档案管理工作能够有效提升电力工程的建设质量。基建工程档案囊括了整个电力企业工程建设的过程和内容,能够准确而真实的展现出电力工程项目的实际建设情况,是企业工程投资的重要凭据,也是有效的法律依据。基建档案贯穿了整个工程项目,是对电力工程最真实具体的记录和体现;最后,档案记录能够使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以美国某核电站为例,由于该核电站没有做好前期的档案搜集,导致后期档案出现了缺失和一楼,进而导致整个核电站的建设都出现了困难,最终政府不得不将该电站由原有的核电站改为常规电站,从而给电力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因此,为了确保电站的完善建立,保障电站的可持续性发展,加强基建工程项目档案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其为电站的设计、维修等多个方面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支持,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建设成本,提升了建设效率。 2.电力企业基建工程项目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基建工程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缺乏重视 目前,我国大部分电力企业都过于注重工程的经济效益,并且受到工程建设期限的影响,在电力工程建设的过程中,电力企业往往将侧重点放在工程项目之上,忽略了档案管理和收录的重要性,从而导致档案管理出现漏洞和缺失,严重的影响了后期工作。此外,由于对档案管理的不重视,管理部门也缺乏相应的管理手段和严格的监察制度,从而导致档案在搬运的过程中出现丢失、破损等现象,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严重影响了档案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基建档案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的素质 由于对基建档案管理缺乏重视,电力企业对管理人员的选拔也较为宽松,从而导致从事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并没有相应的专业能力和工作经验,从而导致档案管理的工作团队整体工作水平较低,在进行档案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缺乏专业的知识经验、操作生疏、责任感心不强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基建档案从录入到保存都存在问题,严重影响了基建档案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3)基建档案管理设备陈旧、模式单一 电力企业对基建档案管理工作的投入不够,导致基建档案的管理设备得不到及时的更新和替换,从而严重影响了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在管理模式方面,长期受不到重视的基建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管理模式单一的问题,没有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机制,管理方式不够科学和有效,从而浪费了许多时间成本和各项资源。除此之外,由于工程建设的内容复杂,参加的人员较多,基建档案管理工作的内容和审核标准得不到同意,影响了监督和监察工作的展开。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基建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 (4)基建档案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传统的基建档案管体制仍旧存在诸多漏洞,大部分电力企业没有安排专门的部门进行档案的搜集和管理,岗位设置不健全,从而导致部门之间的衔接不当,进而影响档案的质量和资料的完整性。甚至,有很多基建档案管理部门所使用的管理设备并不能很好的满足管理需求,从而导致档案资料的安全存在隐患。 3.做好电力企业基建工程项目档案管理的有效方法 (1)加强对基建工程项目档案管理的重视 由于基建档案管理工作在整个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性,电力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这项工作的认识和重视,对这项工作进行全方位的支持和完善,使其不断向市场化、社会化的方向发展。为此,要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增添各个管理人员,合理安排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鼓励管理人员和工程建设人员进行积极的沟通和交流。不仅如此,还要确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强对管理人员的监督,根据实际的工程建设情况整理出适用于该项工程的管理制度,确保档案管理的科学化和高效化。高效合理的对档案进行归档和分类,确保档案的完整性和条理性。通过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进一步提升工程建设的效率和质量。 (2)提升基建工程项目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 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也是必不可少的,为此电力企业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对管理人员进行严格的把关,确保聘用的管理人员都具备相应的管理经验、专业的管理水平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其次,企业单位可以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加深交流、沟通经验,从而获取更多的管理知识,加强管理工作的质量;最后,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考核和审查,确保管理人员能够有效满足工作需求,能够严格按照公司规定和法律法规展开工作,并且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推陈出新。 (3)及时进行管理设备的更新,创新管理模式 先进完善的管理设备是完善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因此电力企业需要加大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投入,及时更换陈旧的管理设备,使其能够满足管理工作的需求,从而保障档案管理的安全性。此外,创新管理模式也是必不可少的。在电力事业不断发展的当今社会,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企业需要对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和改进。不仅要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体制,还要根据工程的建设需求和建设情况设立专门的资料收集部门和档案管理部门,增添相应的工作人员,避免任何一人兼二职的情况出现,从而确保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此外,还要建立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不管是奖惩方案、管理体系还是职权范围都要进行详细的划分,避免工作的重复和错漏。及时进行档案的核对,降低档案的重复率、减少档案中存在的漏洞,使档案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4.结语 综上所述,基建工程项目档案管理是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电力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重视,完善工作内容,使其朝着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作者:江岩红 单位:国网福建上杭县供电有限公司 电力企业工程论文:电力企业基建工程预算管理探析 摘要: 电力设备建设是电力工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随着电力企业基建工程投资规模的扩大,我国电力企业需要建立全面完善的基建工程预算管理制度,有必要分析我国电力企业基建工程预算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相应改进和创新意见。 关键词: 电力企业;基建工程;预算管理 一、引言 世界人均能源消费量日益增长,能源基础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而电力建设又是基建先导。我国人均用电量和发达国家差距甚远,从人均用电量来看,我国约为2000-5000千瓦时,与北美、北欧及澳大利亚等少数发达国家在一万千瓦时以上,德国、法国等大部分发达国家在5000-10000千瓦时之间相比,本身具有加大电力投资的刚性需求,对基建工程的需求量日益增加。2015年1月5日,总理在走访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时提到要实现电力设备走出去的目标。这对电力企业基建工程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电力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电力企业基建工程预算管理正面临严峻挑战。2014年国家电力投资达3855亿元,增长14.1%;2015年,国家电力公司加大电力投资及建设力度,电力投资达4521亿元,同比增长17.1%,创历史新高。基建工程具有投资金额大,建设内容多等特点,需要建设单位与政府部门、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等单位进行协商与合作,涉及到的管理内容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在基础建设项目的管理过程中,预算制定的合理性将会直接影响各企业经济效益。作为世界风电并网规模最大同时也是光伏发电量增长最快的电力公司,国家电力公司有丰富的基建工程预算管理实践经验。 二、电力企业基建工程预算管理的现状 (一)电力投资逐年增加,基建预算金额快速增长 目前,以成本费用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是我国电力企业基建预算的主导模式。基于我国发电能源资源禀赋特征和用电负荷分布,电力应推进更大范围内电力资源优化配置。如表1所示,2005~2014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逐年上升,从2005年的2.42万亿千瓦时增长到2014年的5.52亿千瓦时,10年间增长了128.1%,用电量呈现出较快的增长趋势。用电量的持续增加说明我国用电需求在不断上升,工业化进程加速也促进了电力需求日益增长,因此电力企业基建工程投资总体呈现持续增长趋势,且投资数额庞大,总投资金额从2005年的4754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7805亿元,10年实现了64.19%的增长,电力总投资金额的增长较为迅速,但在2009年之后出现了一定的下降,电力企业的基建工程投资增速放缓。从投资结构来看,电力工程建设的完成投资金额稳步上升,从2005年的1526亿元增长到2014的4119亿元,增长了169.92%,而电源工程建设总体来看有所增长,但近年来呈现出了下降趋势,以由电源工程建设投资占主导的投资结构转变为两者平衡的投资结构,在2014年电力工程投资占比超过了电源工程。投资金额的日益增加和投资结构的转变对电力企业基建预算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电力基建工程预算管理的三个阶段 (1)预算编制阶段。我国的电力企业在编制工程项目涉及到的成本费用预算,主要是依据生产成本预算所遵循的管理流程进行编报。针对当年新开工项目进行预算编制需要遵循以下几个步骤:首先,需要结合企业年度已拟定的投资计划,依据原有设定的内控系数合理确定该年度的基建工程成本费用预算;其次,要重新分析企业续建以及以前年度已经结转项目,在分析企业续建项目的过程中要着重考虑该项目建设进度、预计工程的预计竣工时间等;最后,不管是什么项目,预算管理过程中都要充分考虑内控目标与累计支出,以确定该基建工程本年的成本预算。 (2)预算执行与监控阶段。电力基建工程在完成预算编制后需要制定相应的执行与管控渠道,这需要预算管理成员将该阶段所涉及到的信息汇总至公司ERP系统。在执行该阶段管理工作时,公司需要依据生产成本预算所采用的执行与监控方案,同时要考虑参与本阶段预算管理流程的其他部门的工作特点,以恰当方式合理分配预算管理事项,并由企业财务部门指定专人进行项目督导。此外,企业还需建立起工程项目的月份进度表及成本费用定期入账管理模式,实现对企业基建工程预算管理的信息化支持。 (3)预算分析与调整阶段。预算管理的相关部门需要每月根据ERP系统提供的有关企业基建项目工程成本预算所涉及到的具体数据来分析本月该项目预算的实际执行情况。预算管理的相关部门,要汇总整理不同条件对预算差异造成的影响,包括客观条件变化、工程实际执行进度变化等情况。为了有效保障基建项目的正常实施,企业还需定期调整原有设定的年度综合投资计划和工程成本预算。 (三)预算闭环管理链条初步建成 目前,我国电力企业已初步实现了企业基建项目的全面预算闭环管理体系,并且能够在综合不同种类工程管理流程特点的基础上,分析确定基建项目预算管理过程中涉及到的关键控制环节,并依据此制定出不同种类的工程项目预算管理所需的管理标准模板,形成较为标准化的项目预算管理流程。同时,在确立财务在预算管理全过程中主导地位的基础上,企业采用尾端监督前端的办法,不断提高电力基建项目预算的闭环管理能力。 三、电力企业基建工程预算管理的特点 (一)分层管理、分层负责的预算管理体系 我国电力企业规模普遍较大,组织结构比较复杂,因此建立起了纵深型和分层次的预算管理组织体系,并且分别将不同的职责和工作范围在预算管理部门、预算监督部门和预算管理的其它责任部门进行划分,达到明确的分层管理、分级负责的效果。 (二)作业成本法为主的预算编制方法 电力企业的部门数量较多,加之发电和送点设备调试比较复杂,因此主要以作业成本作为预算编制的对象,可以在对多个部门或多个产品的成本同时进行追踪,能够更准确地确定基建工程成本,增强预算和战略规划的联系。 (三)全过程的预算管控 电力企业基建工程的建设周期比较长,涉及到投资、建设、调试等多个环节,电力企业基建工程的预算管理也十分复杂,包括编制、审批、执行等多个步骤。因此电力企业加强了预算的全过程控制环节,在管理环节上实现全面控制,全过程预算管控模式具有全面性且实施效果良好。 (四)服务于公司整体战略的预算管理目标 我国电力企业基建工程的预算管理具有系统整体性的特点,建立了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到预算考评的闭环管理系统,这三个阶段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使得预算的三个阶段依次交替、循环往复,共同服务于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 四、电力基建工程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配置不合理 电力企业的基建工程预算要求企业在具体活动实施之前准备好全方位的统筹安排,并有效、合理分配企业活动中涉及到的资源,这要求企业对实施不同阶段的目标有着较为清晰的界定,为电力企业最终实现预设战略目标提供前提保障。但分析电力企业各单位的预算管理实际情况可以发现,其不同部门之间的发展水平明显不均衡,特别是其中一部分部门对于衡量企业本身具有的投资能力和该项目投资具体的需求之间存在矛盾。因此,电力企业在现有预算管理水平上仍需持续加强,对于基建工程的实际投资规模有着更清晰的认识与更为合理的测算,保证投资计划涉及金额的可靠性。 (二)预算管理不规范 随着管理经验的积累与管理知识的增加,电力企业对于基建项目的预算管理工作正在逐步完善中,但即使能够做到依据现有的知识与数据制定出较为科学合理的预算,并对预算进行坚定地执行与持续地监控,但这并不意味着就能够帮助企业降本增效目标的实现。对于电力企业各部门过去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年度预算会带来较大可能性的偏差,这就意味着预算制定的相关部门需要进行调整,并对于调整后的预算进行监控方案的改变,这无疑都会降低预算的权威性,也会使得预算管理趋于形式化,不能发挥出其重要的导向作用。 (三)闭环管理亟待完善 虽然电力企业已初步建立预算的闭环管理形式,但仍有许多细节亟待完善。首先,电力基建工程项目管理在开展具体业务之前的检查阶段存在漏洞。对电力企业基建工程的预算闭环管理而言,最为关键的是如何保障闭环能够持续围绕项目运行。企业在实际工作中,既没有将预算管理的各环节内容进行有效分解,也没有将执行的管理职责进行清晰划分,那么在预算管理具体涉及到的滚动调整、动态监控以及及时纠偏等预期工管理将很难进行协调与运作。其次,电力基建工程的项目预算管理缺乏有力的基础支撑。但电力企业配置的预算管理模块能够对整个基建工程项目预算管理起着关键的支持作用。同时,模块功能还需要保持持续更新,以适应电力公司的新预算管理要求,来提高企业预算编制的质量与效率,执行与监控过程的可操作性与方便性。最后,由于电力企业各单位承接的项目各不相同,在规模以及复杂程度上各不一致,模块在设计中还需要考虑不同项目结构差异性,以便在公司展开考核时得到更为客观准确的评价,提出更好的激励机制,提高各单位执行项目预算的积极性。 (四)预算权责的曲解 预算管理过程需要企业多个部分的配合与协作形成的管理体系,涉及到项目建设部门、销售部门、财务部门等单位。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公司除财务部以外的其他部门成员并不完全了解预算编制、执行与监控的全过程的真实意义和实务要求,企业很多部门仍然将预算与财务预算简单划为等号,认为具体的预算管理工作只需要财务部门完成就行,对于具体执行人员并不予以配合,造成了消极影响,不利于预算管理的目标的实现。 五、电力企业基建工程预算管理完善建议 (一)培养财务预算管理团队,建立健全的财务预算组织 电力企业应该着力培养内部相关财务工作人员,这样有助于各个部门明确工作职责,便于电力企业统一、分级管理,提高效率。此外,在电力企业财务部门应该按照“预算牵头、专业审核、对口服务”的原则,明晰各部门在预算编制、执行、分析等各个环节中的具体工作,发挥专业化优势。可以通过开展学习和培训,让电力企业内部的员工了解并熟悉相关预算管理的知识,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 (二)根据基建工程发展愿景制定基建工程发展计划 目前电力企业基建工程项目处理问题的流程应改为先由电力总部根据基建工程发展愿景制定基建工程发展计划、资产负债率、销售利润率等相关约束数据,再根据下级具体的基建工程项目运营情况制定相应计划,下级基建工程项目根据总部制定的预算规程实施项目运作。另外,电力企业要建立更严格的数据库,对财务数据分门别类的归集、整理、储存,挖掘财务与业务数据中潜在、关联信息,运用统计方法寻求电力企业运作数据规律,模拟各种边际条件下的企业经营目标预测值,使运作过程预测可量化、实施基建预算好操作、不过于依赖主观判断,为基建工程预算原理提供强有力支撑。 (三)重视预算管理考核,强调激励约束作用 在实际执行中,应该根据企业内部不同的部门所涉及的不同业务类型,分别设置考核标准,有所侧重,提高预算考核的专业性和可信度。对于考核计算的方法也需要适当改进,不仅需要观察完成情况与预算的差距,还应该重点关注业务指标相比于历史年度的进步、下滑情况,增强合理性。为了发掘到真正影响预算各项数据的原因,还应该将EVA、利润率等综合指标进行科学合理的分解,以便了解相应的成本动因,这将有助于找到管理预算,控制成本的根源,进而提升经营业绩,提高管理效率。 (四)建立预算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 在电力企业内部,可以建立统一的预算管理信息平台,在这一预算平台上实现信息共享,借助统一由总部规定好的规程,对与各个层级的成本及预算,通过信息化数据化的方式实施,提高预算编制效率,满足不同层级的要求。此外,企业还可以根据不同的业务类型制定标准成本数据,在标准成本数据中明确范围、数量、标准,对于科研开发、工程建设这样要素多的业务成本,可以采用“作业成本法”,通过细化材料、人工的耗费形成定格标准成本。对于差旅费、管理费用等日常运行成本,可以采用“动因分析法”,通过分析动因,找出成本的驱动因素以确定成本定额标准。 作者:张东 单位: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电力企业工程论文:电力企业基建工程全过程跟踪审计 摘要: 电力企业基建工程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在项目开工前、施工期间、工程结算、竣工决算等阶段,对工程的设计审查、招投标、物资验收、工量确认、分项工程验收、竣工验收等关键环节进行监督、审查,从而使工程的质量、安全、进度、费用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关键词: 全过程;基建工程;跟踪审计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电力投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基建工程作为电力企业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公司经营管理的“发热点”和“出血点”,尤其国家审计机关及电力企业内部专项审查对基建项目的监督力度逐年加大,跟踪审计作为一种全新的审计模式应运而生。跟踪审计将管理审计、财务审计与工程造价审计相结合,是一种综合性强、时间跨度长、审计程度深的新型审计方式。 一、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必要性 作为电力企业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建工程具有资金投入大、建设时间长、投入人力物力多、与系统外单位联系紧密等特点,但基建工程管理缺乏自上而下、从内到外的全面、系统管控。正因为有其特殊性,所以基建工程一直是风险管理的重要领域,也是内、外部审计检查的重点。长期以来,电力行业基建项目的审计主要采取工程竣工决算的审计方式,这是一种事后的静态审计监督方式。实践证明,这种方式虽然在决算时节约了建设资金和时间,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建设项目竣工后,即使在竣工决算审计中发现了管理漏洞,也由于不良后果和影响已经产生,问题已难以纠正,而损失的资金往往难以挽回。因此,这种工程竣工决算审计方式存在时间滞后、诉讼较多、风险较大、可控性不强等问题。根据基建项目管理的特点,从计划下达开始至竣工决算完成的全过程推广跟踪审计势在必行。 二、全过程跟踪审计的主要内容 基建项目建设过程通常包括计划下达及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初步设计编制、招投标、工程实施、竣工验收、竣工结算、竣工决算等过程。基建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是指审计机构对基建项目从立项开始至竣工决算完成对所有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规性、合法性及效益性进行的全程跟踪审计和审查。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在设计招标阶段,对基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与初步设计的设计单位及跟踪审计的中介机构进行公开招标,确定供应商。 2.在施工招标阶段,审计机构完成对招投标工作程序与合规性的审核与档案的收集。 3.在项目实施阶段,审计机构完成对工程资金、物资管理、现场签证、设计变更等方面的审核与档案的收集。 4.在结算、决算阶段,审计机构全程参与工程结算、竣工验收、资产移交、工程决算工作并审核相关资料,完成工程档案的收集。审计机构将工程档案移交给项目建设单位,并提交项目跟踪审计情况报告。在收集工程档案齐全后,项目建设单位配合审计机构完成工程竣工决算审计工作,并完成审计报告工作。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全过程跟踪审计监控了基建工程质量、安全、进度、费用等多方面的情况,因此可以及时发现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并能够采取有效对策,在第一时间将不利于工程项目管理和投资控制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化解风险,达到规范工程管理的效果,而这体现了“预防、服务、监督”三位一体的现代化管理理念。 三、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的注意事项 1.合理确定审计切入时机和重点在制定审计实施方案时,应沿着项目建设过程这条主线,综合考虑项目的建设规模、建设周期、建设要求、审计资源和审计成本等多方面的要素,科学合理地选择审计介入的时机和审计内容的切入点。而一般是选择对工程质量、投资、进度影响较大且事后不能审计或审计难度较大的内容,并把它作为审计的重点跟踪点。同时,还要体现跟踪审计的连续性、适时性,效率性。 2.科学制定审计操作规程审计操作规程对审计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重在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应根据基建项目的条件和特点,从确定跟踪审计项目计划开始,对跟踪审计方案的准备、通知制发、审计实施、审计意见发表、分期报告到竣工决算报告出具的一系列程序和文书,规范制定相应的规程。对中介机构参与的跟踪审计项目,还应对其风险控制予以明确,以保障全过程跟踪审计执行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3.加强资料归档管理工程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建设,在完工后,项目建设全过程的资金使用、项目管理、招投标最终均通过工程档案反映出来,因此,工程档案的完整性与准确性对日后工程项目审计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建工程各类档案数量庞杂、卷帙浩繁,而任何资料的遗失都有可能影响到后续工作的开展和审计的最终质量,因此,务必要高度重视基建工程资料的归档收集工作,而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最好由熟悉档案管理工作、责任心强、认真仔细的专人负责,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采用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相结合的方式跟踪审计的工作量大、工作任务重,而电力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数量有限,基建工程众多,以致难以投入大量的人员和精力应对所有的审计项目。因此应充分整合审计资源,优先考虑以内部审计和中介机构审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跟踪设计。利用内部审计机构熟悉内部业务、易沟通等优势,结合中介审计机构专业人才较全面、业务较精通的优点,内外协作,更好地开展项目跟踪审计工作。 5.加强沟通协调沟通内容包括在跟踪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重大问题、落实整改情况等。加强沟通可以使项目管理单位随时掌握工程项目的进度和相关问题,从而利于提升项目管控力度的指数。 四、结束语 电力企业开展基建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由传统的“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动态审计监督”,将基建项目立项、初步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验收、结算、决算等环节纳入到过程监管中,全过程跟踪审计将每个环节存在的风险点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得到了识别与化解,使基建工程项目管理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在强化依法治企、加强企业投资项目管理、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益、规范投资行为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作者:温泉 李增杰 单位:国网河北省电力公司 电力企业工程论文:分析电力企业工程预算两篇 (一) 1.强化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在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工程预算是控制工期、把控质量、提高投资效益的第一手段。科学的编制预算可由基于价值形式控制工程过程和项目建设,实现整个建设过程的实时监控,以实现投资效益的最大化。科学的预算编辑,必须既要符合政策、又要提升素质。首先,电力工程预算要首先充分反映国家法律、法规、经济政策,并恪守行业政策与财务规律。体现在价值形式上的全面预算,要符合企业经营的发展长远规划和近期战略,同时也要体现企业的眼前经营业绩指标,符合企业生产、建设、经营计划以及有关合同、协议等。涉及到企业重大变革。其次,电力工程预算质量的提高必须以编制人员素质提高为前提。由于电力工程预算涉及太多部门以及太多专业、也存在太多变数,因此预算编制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编制人员需要了解掌握各个方面的知识与信息,特别是对于建设领域,要学习和把握原材料、工程施工进度、工序要点以及施工技术知识,才能对预算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另外,科学的电力工程预算既要看定额,也不能完全隔离市场。预算编制关系到国家、集体、人民的经济利益,在编制预算时,要认真套用定额,同时也要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制,在认真认真执行定额条款的同时,要掌握工程单项成本,并及时了解市场调节材料价格的变化,做到心中有数;对于建设中的特殊要求及复杂工艺,也要有预算准备。最后,遗漏是工程预结算编制中最容易产生的失误,遗漏会导致企业收益受到损害。要有效预防遗漏,即结算编制人员在项目开始时,参照设计图纸绘制项目施工的预结算,比较项目预算图纸与工程投标清单,从中找出偏差项目、遗漏项目等,比如预算价格同合约价格有差异时,要立即向业主要求调整合约价格。在预结算编制工作时,严格参照审计后的图纸,将实际使用的材料量同抽样量相比较,并再次核查计算量。除此之外,须在工程施工时着重搜集有价值的证据材料,并保护好索赔的证据。工程项目中使用的信件和图纸都要利用计算机进行系统整理,利用互联网实现资源共享,才能在工程项目结束时更好地行使索赔权利。 2.增强主动性、强化预算的审核 当前,不少电力工程的预算是由施工单位来编制完成和上报的。电力企业本身往往只能被动核算,由此导致施工单位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多算和少算,严重影响预算的正确性,影响投资效益的最大化,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很多,比如电力企业本身由于行业知识所限,对工程预算业务不专业、不熟悉,在工程量计算、定额套用、取费标准等方面容易出现错算错套。还有是近年来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发展速度快,要求补充单价的项目较多,施工单位更能准确把握。另外,施工单位的出于维护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预算编制,是部分建筑企业经营思想不端正,采用不正当手段牟利有关。因此在基本建设过程中,审核工程预算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电力工程预结算工作是靠合同完成的,它是否能够取得好的结果很大程度上依靠合同是否完善。工程合同的签订应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由于电力工程建筑市场的主导是业主,业主往往在拟定合同时,主观臆断地提出了许多有违公平原则的条件,这些条件无形中扩大了业主的权利,减少了应尽的责任义务,违背了要合理分配财务风险的原则。但反观另一面,由企业依据市场风险情况进行定价是合理科学的。因此需要企业严格根据有关法律规定,认真分析相关的法律条文和政策方针,尤其是合同的包含范畴、支付费用、协调价格、工程变化等,必须在合同中对双方的责权利进行确定,为将来进行工程预结算提供良好的依据。电力工程预算的审核,要严格审核预算的编制依据。首先审核该工程计划的安排,建筑面积有否存在人为扩大,施工方法是否恰当以及施工设备有无认为扩预算的情况。其次,要审核定额是否符合有关规定或施工合同。对特殊工程的预算以及工料预算或者包工不包料工程、简易房屋等要注意预算水分。再次,要认真核实预算包括的范围。例如某些配套工程、室外管线道路及技术交底时三方谈好的设计变更等,是否包括在所编制的预算中。最后,要全面审核相关预算定额、工程量计算规则、材料预算价格、取费标准等各项文件和规定。 3.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知预结算部门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企业应加强预结算工作的力度,提高预结算人员的素质水平和工作能力,从工程项目各个环节入手,彻底解决预结算工作中的问题,为企业领导决策提供在控监测依据,从而达到提高工程预结算编制质量的目的,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作者:彭文敏单位:江西省送变电建设公司 (二) 一、强化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在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工程预算是控制工期、把控质量、提高投资效益的第一手段。科学的编制预算可由基于价值形式控制工程过程和项目建设,实现整个建设过程的实时监控,以实现投资效益的最大化。科学的预算编辑,必须既要符合政策、又要提升素质。首先,电力工程预算要首先充分反映国家法律、法规、经济政策,并恪守行业政策与财务规律。体现在价值形式上的全面预算,要符合企业经营的发展长远规划和近期战略,同时也要体现企业的眼前经营业绩指标,符合企业生产、建设、经营计划以及有关合同、协议等。涉及到企业重大变革。其次,电力工程预算质量的提高必须以编制人员素质提高为前提。由于电力工程预算涉及太多部门以及太多专业、也存在太多变数,因此预算编制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编制人员需要了解掌握各个方面的知识与信息,特别是对于建设领域,要学习和把握原材料、工程施工进度、工序要点以及施工技术知识,才能对预算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另外,科学的电力工程预算既要看定额,也不能完全隔离市场。预算编制关系到国家、集体、人民的经济利益,在编制预算时,要认真套用定额,同时也要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制,在认真认真执行定额条款的同时,要掌握工程单项成本,并及时了解市场调节材料价格的变化,做到心中有数;对于建设中的特殊要求及复杂工艺,也要有预算准备。 二、增强主动性、强化预算的审核 当前,不少电力工程的预算是由施工单位来编制完成和上报的。电力企业本身往往只能被动核算,由此导致施工单位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多算和少算,严重影响预算的正确性,影响投资效益的最大化,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很多,比如电力企业本身由于行业知识所限,对工程预算业务不专业、不熟悉,在工程量计算、定额套用、取费标准等方面容易出现错算错套。还有是近年来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发展速度快,要求补充单价的项目较多,施工单位更能准确把握。另外,施工单位的出于维护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预算编制,是部分建筑企业经营思想不端正,采用不正当手段牟利有关。因此在基本建设过程中,审核工程预算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电力工程预算的审核,要严格审核预算的编制依据。首先审核该工程计划的安排,建筑面积有否存在人为扩大,施工方法是否恰当以及施工设备有无认为扩预算的情况。其次,要审核定额是否符合有关规定或施工合同。对特殊工程的预算以及工料预算或者包工不包料工程、简易房屋等要注意预算水分。再次,要认真核实预算包括的范围。例如某些配套工程、室外管线道路及技术交底时三方谈好的设计变更等,是否包括在所编制的预算中。最后,要全面审核相关预算定额、工程量计算规则、材料预算价格、取费标准等各项文件和规定。电力工程建设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未来发展、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电力企业自身的投资效益。因此,作为企业财务,必须在建设工程预算中有所积极作为,通过科学的预算编制,实现基于价值形式的电力工程施工过程的监督和控制,为企业领导决策提供在控监测依据,从而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作者:谢刚单位:大唐华银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电力企业工程论文:电力企业工程预算改进措施 目前的电力企业工程建设实行预算管理与资金管理表面联系与实质分离。由于算钱和花钱各为其事,无法形成应有的自我约束机制和监督体系。预算的全部意义在已获得审批,审定批准后工作即告结束。由此导致预算编制的主观动机浓厚,体现在编制上过于繁乱与功利,预算编制完成后一无考核二无监督,监督机制形同虚设。 一、强化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在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工程预算是控制工期、把控质量、提高投资效益的第一手段。科学的编制预算可由基于价值形式控制工程过程和项目建设,实现整个建设过程的实时监控,以实现投资效益的最大化。科学的预算编辑,必须既要符合政策、又要提升素质。首先,电力工程预算要首先充分反映国家法律、法规、经济政策,并恪守行业政策与财务规律。体现在价值形式上的全面预算,要符合企业经营的发展长远规划和近期战略,同时也要体现企业的眼前经营业绩指标,符合企业生产、建设、经营计划以及有关合同、协议等。涉及到企业重大变革。其次,电力工程预算质量的提高必须以编制人员素质提高为前提。由于电力工程预算涉及太多部门以及太多专业、也存在太多变数,因此预算编制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编制人员需要了解掌握各个方面的知识与信息,特别是对于建设领域,要学习和把握原材料、工程施工进度、工序要点以及施工技术知识,才能对预算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另外,科学的电力工程预算既要看定额,也不能完全隔离市场。预算编制关系到国家、集体、人民的经济利益,在编制预算时,要认真套用定额,同时也要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制,在认真认真执行定额条款的同时,要掌握工程单项成本,并及时了解市场调节材料价格的变化,做到心中有数;对于建设中的特殊要求及复杂工艺,也要有预算准备。 二、增强主动性、强化预算的审核 当前,不少电力工程的预算是由施工单位来编制完成和上报的。电力企业本身往往只能被动核算,由此导致施工单位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多算和少算,严重影响预算的正确性,影响投资效益的最大化,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很多,比如电力企业本身由于行业知识所限,对工程预算业务不专业、不熟悉,在工程量计算、定额套用、取费标准等方面容易出现错算错套。还有是近年来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发展速度快,要求补充单价的项目较多,施工单位更能准确把握。另外,施工单位的出于维护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预算编制,是部分建筑企业经营思想不端正,采用不正当手段牟利有关。因此在基本建设过程中,审核工程预算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电力工程预算的审核,要严格审核预算的编制依据。首先审核该工程计划的安排,建筑面积有否存在人为扩大,施工方法是否恰当以及施工设备有无认为扩预算的情况。其次,要审核定额是否符合有关规定或施工合同。对特殊工程的预算以及工料预算或者包工不包料工程、简易房屋等要注意预算水分。再次,要认真核实预算包括的范围。例如某些配套工程、室外管线道路及技术交底时三方谈好的设计变更等,是否包括在所编制的预算中。最后,要全面审核相关预算定额、工程量计算规则、材料预算价格、取费标准等各项文件和规定。 电力工程建设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未来发展、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电力企业自身的投资效益。因此,作为企业财务,必须在建设工程预算中有所积极作为,通过科学的预算编制,实现基于价值形式的电力工程施工过程的监督和控制,为企业领导决策提供在控监测依据,从而实现效益的最大化。(本文作者:谢刚单位:大唐华银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电力企业工程论文:电力企业工程项目预算管理论文 摘要:国家电网公司大力推行财务集约化管理水平,在项目预算管理上,公司在各个方面加强管理,解决了财务管理上出现的问题。但是随着电力的发展,修改和完善电力企业工程项目全面预算管理,加强项目执行过程的控制,提升项目完成的速度,构建全链条管理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电力企业;工程项目;全面预算管理 一、目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评估方法缺乏科学性 电网基建项目往往会出现先批后建的现象。为了避免出现经济损失,电力企业就会根据资金建立项目,预算的编制不会按照实际情况安排。项目预算编制不够细化,部门之间沟通不够全面,财务部门也没有全面审核,在执行预算时,就会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 (二)预算控制手段缺乏有效性 电力企业预算组织机构不健全,工程周期短,工程质量要求高,工程成本约束性较强。220KV以上的电网基建工程,预算编制费用明细不够细化,导致后期执行中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财务部门没有参与到预算的编制,在项目全过程管理中,对项目支出控制监督不到位,往往导致项目支出超出年度预算。 (三)预算管理范围缺乏规范性 项目预算管理涉及施工、监理、设计、物资、咨询等各种费用。业务部门预算上报时,往往只考虑一部分费用。业务人员没有用全口径上报预算,项目预算编制有遗漏。另外,各个岗位的人员各自为政,责任划分不明确。 二、全面预算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强化工程费用明细管控,设定内控系数,从严管理。加强对可控费用的内部控制,对各项其他费用进行具体分析设定,编制和更新工程其他费用成本动因因素表。如项目建设场地征用及清理费、项目法人管理费、项目建设技术服务费用等,每年更新确定成本动因表,并以此确定内控系数,从严控制。严格执行月度现金预算,对工程成本费用的预算分析、落实工作分解到月。根据项目管理部门提报的《工程管理情况月报表》,动态掌握工程项目进度,及时分析各项费用预算执行情况,将统计的《工程其他费用支出情况表》反馈给项目前端管理部门,确保预算指标的可控和在控。投标过程中工程项目预算管理包括三方面内容:首先根据招标文件算出工程基本价格,招标文件和设计图纸等如有模糊的地方要主动与相关部门协调沟通;其次要对招标过程中风险费进行估算,因为风险费用产生是和设计方案变化、工艺和进度等都有关联;最后要全面分析结果来确定工程报价。在施工前进行工程预算,就是对整个工程施工费用进行预算。并在此过程中对各工程造价等各个指标进行技术性价格比较,想尽办法控制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其它费用,以此找到各工程建设方案的不足之处,以此起到优化设计方案提升效益的作用。工程最重要的时期就是项目施工阶段,在施工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复杂的原因影响进度,所以项目经理需要管理的事情就特别的多,为了保障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业务部门要消耗大量的精力来完成,所以在工程项目施工期间,工程项目预算需要不断的进行强化,要充分考虑工程项目的具体地理条件、空间条件、水文条件、气候条件,根据不同的条件,来确定工程项目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其它费用的使用定额,根据定额来影响工程项目的成本。在项目完成阶段,需要对预算进行二次编制审核。在这个过程中,编制人员与审核人员要准备全所有的资料,其资料包括变更设计通知书、预算变更清单、中标书、施工合同书和在施工过程中相关的重要会议内容等等。 三、结语 工程项目全面预算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它贯穿于工程管理的全过程,涉及工程施工的每一个阶段(投标签约、施工准备、竣工验收和交付使用)。努力做好工程项目全面预算管理,可以科学高效的管理好每一个工程项目,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帮助电力企业做大做强。 作者:刘君陶 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枣庄供电公司
市政工程造价论文:市政工程造价控制分析论文 摘要:介绍了市政工程建设造价控制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并对其形成原因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市政工程造价控制的对策及审核的方法。 关键词:市政工程工程造价控制审核 一、前言 近年来,全国各地很多地方为了提高城市功能,改善投资环境,纷纷进行了大规模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工程的造价,在市政建设项目中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也是项目的主要控制目标之一。众所周知,市政工程均属干线型工程,且多处于市区内,影响控制因素很多,如地上及地下障碍物、交叉作业、施工作业点多且分散、工期短、质量要求高等客观因素,同时还涉及到政府部门行政指令等要求,所有这些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工程投资,若处理不好,投资控制就很难圆满完成[1]。笔者就市政工程造价的控制、审核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市政工程造价的问题和原因 1.全面成本管理的观念尚未形成。目前,对于造价管理的理解往往只停留在预结算上,对工程造价的控制,主要侧重于事后核算,即对竣工决算进行审核,对其他阶段的控制显得薄弱。但事实上前期阶段的管理工作是很重要的。 2.设计管理制度不够完善,限额设计未得到全面推行。据统计分析,设计阶段影响工程造价可能性为40%~70%,施工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可能性为5%~25%。 3.施工阶段设计变更随意性大。工程项目应该经过可行性研究和投资额度的审批程序,其工程造价的控制应该按批准的投资额度。但很多建设单位急于项目的开工,又没有做好必要的准备,对投资额度的要求、建筑标准的把握、设计深度的审查、招标文件和承包合同的合理与完善程度没有严格把关,造成边施工边变更,对施工中的工程想改就改,有的项目一改再改,对更改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没有监督,对更改造成的损失没有相应的责任制约。 4.现场签证问题多。由于我国目前采取的是计量(监理)与评价(决算)分离的工程监管模式,负责决算审核工作的造价工程师施工时一般不到现场,决算审核时工程量的计算依据主要就是施工图和监理签证,这为施工环节(尤其是隐蔽工程)偷工减料提供了可能。比如,市政道路工程中的石碴基层填筑,石碴方量的计算,一般采用现场丈量体积,按实结算。但如果在丈量时施工单位弄虚作假,或者监理人员不负责任,签证时填筑厚度比实际厚度多出10cm,则对于一个面积在10万m3的道路工程,石碴方量则增加1万m3,按石碴填筑综合单价40元/m3计算,则此项造价就增加40万元。因此,现场签证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十分必要。 5.决算中高估冒算,虚报工程造价。巧立名目,高套定额;虚设费用;提高计费标准,扩大取费范围。 三、市政工程造价的控制 针对以上种种问题,应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不断强化和完善投资监督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1.加强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5] (1)推行设计招标,使技术和经济有机地结合。长期以来,设计人员缺乏经济意识,设计思想保守,把如何降低工程造价看成是与己无关的事;概预算人员也只管算数,不管设计技术问题,使技术和经济严重脱节,难以从根本上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无论多大规模的工程都应进行设计招标,通过招标进行多种设计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优选设计方案。 (2)推行限额设计,按批准的设计任务书和投资估算,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总概算控制施工图设计,利用价值工程的原理对工程造价进行分解,合理地确定设计方案。当然限额设计不能一味地考虑节省投资,应尊重科学、尊重实际。在实行限额设计的同时注重优化设计,兼顾功能提高。 2.加强招标阶段的投资控制[2] (1)工程招标包括设备、材料采购招标和施工招标两个方面。招标文件的编制应当非常严密而准确,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及争议,也可有效地避免过多索赔事件的发生。对于市政工程,由于工程材料所占投资比例较大,不可预见因素较多,所以编制招标文件及签订施工合同尤为重要。 (2)施工合同是工程决算、拨付工程款及处理索赔的直接依据,也是工程建设质量控制、进度控制、费用控制的主要依据。因此,在签订合同时应谨慎,特别是采用费率招标时,更应弄清业主与施工单位各方的责、权、利。对于其中的包干风险费,必须把握其费用的内涵。这对于市政工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3.加强施工阶段的投资控制 在工程施工阶段,由于工程设计及招投标阶段业已完成,其工程量已完全具体化。在此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可能性相比其他要少一些,但足真正形成工程实体主要是在这一阶段,若控制不好,也会使投资失控。 (1)严格控制工程变更。施工前,要组织施工人员到现场踏勘,并对图纸进行会审和技术交底,避免施工中出现不应有的返工;对于通过设计变更扩大建设规模和提高建设标准的情况,看是否有原审批部门的批准;尽量减少合同外费用。对不符合程序的口头变更的工程量应不予认可。 (2)严格现场签证管理。现场签证是工程建设中经常性的工作,若管理不到位,就可能给工程带来不必要的损失.这就要求驻地监理及甲方代表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施工现场记录,同时要经常到工地,做到“随做随签”,避免“一揽子”及日后签证。众所周知,市政工程合同外费用所占比例较高,所以要严格加强现场签证的管理,制定现场签订管理程序。 4.加强结算工作[3] 目前,许多城市的市政工程项目结算仍采用定额计价;因此,在结算时应重点做好工程量和定额套用的审查。结算的工程量应以招标文件和承包合同中的工程量为依据,考虑变更工程量,特别要考虑对施工签证单的符合性和合理性进行详细的审查。审查时要熟悉图纸,掌握工程量计算规则,并对整个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有系统的认识定额的套用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因为在结算审查时经常会出现定额错套、高套,定额换算错误等情况,而这些都对造价造成重大的影响因此,把好工程结算关对于合理地定价和减少不必要的投资具有重大的意义。 四、市政工程造价的审核 1.全面审核法 全面审核法就是按照工程图纸的要求,结合现行定额、施工组织设计、承包合同或协议以及有关造价计算的规定和文件等,全面地审核工程数量、单价以及费用计算。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全面细致,审查质量高,效果好;缺点是:工作量大,时间较长,存在重复劳动。 2.综合审核法 (1)综合审核法概要 综合审核法是结合点审核法、对比审核法、分组计算审查法等方法对造价进行综合性的审核。这里之所以称为综合审核法,是因为这儿种方法各有各的适用方向,但不是孤立使用的,而是同时、交替使用的。它的优点是较好地把握整体、突出重点、抓出主要矛盾;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发现问题,继而进行更为详细的审核。 (2)用对比审核法进行指标性的总体审核和分部分项工程单价审核 所谓对比审核法,是指将现有工程和其它工程的经验造价数据进行分析对比,从中找出不符合投资规律的分部分项工程,再针对这些分部分项进行重点计算的审核方法。这要求审核者要在总结分析其它工程造价资料的基础,找出同类工程造价的指标、综合单价及工料消耗的规律性,然后,根据这些指标对审核对象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发现问题。 在开始对市政工程造价作计算方而的审核时,首先可用对比审核法审核工程的总体造价。 (3)用分组计算审核法审核工程量 分组计算审核法就是把工程造价中有关项目划分若干组,利用同组中一个数据与其它分项工程量之间的逻辑关系审查多个分项工程量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是审核速度快,减少重复计算量。 在用对比审核法审核各分项综合单价时,也可考虑用分组法。例如,对桥梁工程的不同等级、不同部位混凝土的综合单价,可以分成一组一起审核,这样更加清晰,更便于对比分析。由此可见,对比审核法和分组审核法可以同时使用。 (4)用重点审核法审核主要的工程量 单价和费用重点审核法就是抓住工程造价中的重点进行审核的方法。一般选择工程量大而且费用比较高的分项工程的工程量及其单价作为审核重点,另外对费用表中的各项费用和材料价格的取定也要作重点审核。该方法的优点是工作量相对大的工程中,应主要审核路面及各结构层的工程量和单价,如有大量土方工程,应作为一个专项进行审核。在排水工程中应重点审核用量大的管道的工程量和单价,各类窨井的工程量也较易审核。对于现行的《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管理费、利润、措施费中的各项费率、规费中的各项费率及它们的计费基础都要认真审核。这些费用项目计算方法较简单,但一旦算错,对造价很可能会产生大的影响,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要重点审核。 五、结语 总之,工程造价的控制与审核是一项系统工程,集管理、技术、质量、施工、经济、法规等知识技能相结合的工作。需要在事前、事中、事后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动态管理,加强工程造价控制可发现投资管理上存在的薄弱环节,促使工程投资管理不断完善。在管理中应充分发挥激励和约束两种机制的功能,并不断进行投资管理体制的改革,实行建设项目的法人制度。实行量价分离,形成以量为主的企业定额系统,建立以市场形成价格的价格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节约大量的建设资金,造福更多的百姓。 市政工程造价论文:市政工程造价控制浅议 摘要:市政工程的造价,在市政建设项目中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也是项目的主要控制目标之一。文章介绍了市政工程建设造价控制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并对其形成原因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市政工程造价控制的对策。 关键词:市政工程;工程造价;造价控制;全面成本管理 近年来,很多地方为了提高城市功能,改善投资环境,纷纷进行了大规模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工程的造价,在市政建设项目中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也是项目的主要控制目标之一。众所周知,市政工程均属干线型工程,且多处于市区内,影响控制因素很多,如地上及地下障碍物、交叉作业、施工作业点多且分散、工期短、质量要求高等客观因素,同时还涉及到政府部门行政指令等要求,所有这些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工程投资,若处理不好,投资控制就很难圆满完成。文章探讨了市政工程造价的控制、审核,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市政工程造价的问题和原因 (一)全面成本管理的观念尚未形成 目前,对于造价管理的理解往往只停留在预结算上,对工程造价的控制,主要侧重于事后核算,即对竣工决算进行审核,对其他阶段的控制显得薄弱。但事实上前期阶段的管理工作是很重要的。 (二)设计管理制度不够完善,限额设计未得到全面推行 据统计分析,设计阶段影响工程造价可能性为40%~70%,施工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可能性为5%~25%。 (三)施工阶段设计变更随意性大 工程项目应该经过可行性研究和投资额度的审批程序,其工程造价的控制应该按批准的投资额度。但很多建设单位急于项目的开工,又没有做好必要的准备,对投资额度的要求、建筑标准的把握、设计深度的审查、招标文件和承包合同的合理与完善程度没有严格把关,造成边施工边变更,对施工中的工程想改就改。有的项目一改再改,对更改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没有监督,对更改造成的损失没有相应的责任制约。 (四)现场签证问题多 由于我国目前采取的是计量(监理)与评价(决算)分离的工程监管模式,负责决算审核工作的造价工程师施工时一般不到现场,决算审核时工程量的计算依据主要就是施工图和监理签证,这为施工环节(尤其是隐蔽工程)偷工减料提供了可能。比如,市政道路工程中的石碴基层填筑,石碴方量的计算,一般采用现场丈量体积,按实结算。但如果在丈量时施工单位弄虚作假。或者监理人员不负责任,签证时填筑厚度比实际厚度多出10cm,则对于一个面积在10万平方米的道路工程,石碴方量则增加1万立方米,按石碴填筑综合单价40元/m3算,则此项造价就增加40万元。因此,现场签证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十分必要。 (五)决算中高估冒算,虚报工程造价 巧立名目,高套定额;虚设费用;提高计费标准,扩大取费范围。 二、市政项目决策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 项目投资决策是决定项目投资成败的关键,投资决策的实质是选择最佳的投资方案,在项目投资决策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有:项目合理规模的决策,建设标准的确定,建设地点的选择。资金的筹措等。在城市市政工程项目建设中,例如对建设地点的选择,应考虑到以下几点:(1)建设地点应力求平坦,土石方工程量较小,减少土地平整的工程量,并尽量少占或不占农田;(2)工程地质和水文条件要符合要求,尽量减少地基处理的工程量;(3)充分利用以挖作填的土石方工程量,减少土石方外运工程量;(4)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当地材料资源;(5)充分掌握建设周期和施工季节的有利因素。 在项目决策阶段,做好方案优化是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据国外统计资料表明,在项目前期方案优化过程中节约投资的可能性为80%左右,所以,要真正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应放在前期决策阶段工作上。 三、市政工程项目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 (一)设计阶段是全过程造价控制的重点和关键 尽管设计费在建设工程全过程费用中一般只占建设成本的1%~2%,设计阶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却为75%~85%,而在施工阶段通过技术革新等手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却只有5%~10%。显然,设计阶段是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环节。设计方案的选定,结构的优化,新材料的采用,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方法等无一不是影响工程造价的重要因素。同时设计决定了工程量的大小,也决定了资源的消耗量,每一个标高、尺寸的确定都直接影响到工程量的大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图上一条线,投资千千万”。设计的质量和深度也决定了工程造价的可靠程度。一些工程,往往由于设计质量不高,设计的深度不够,造成大量的返工和设计变更,使工程造价失控。长期以来,尤其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设计人员只负技术责任,不负经济责任的现象严重存在,造成投资效益低下,资源浪费严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筑节能,投资效益成为主要关注的对象,设计阶段工程造价控制越来越受到重视。 (二)开展限额设计,有效控制造价 我国工程设计领域长期以来没有做到技术与经济的优化结合,技术人员缺乏经济意识,观念保守,使设计成果的经济性得不到充分体现。因此,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开展限额设计。设计单位的最终产品是施工图设计,施工图阶段的限额设计的重点应放在工程量的控制上,控制工程量采用审定的初步设计工程量,控制工程量一经审定,即作为施工图设计工程量的最高限额,不得突破。鼓励设计人员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激发创作灵感,使功能好、造价低、效益高、技术经济合理的设计方案脱颖而出。要建立健全设计单位经济责任制,设计人员应熟悉掌握工程预算定额及费用定额,熟悉建筑材料预算价格,按项目投资估算和初步设计概算控制施工图设计及概算。各专业在保证功能及技术指标的前提下。密切配合,合理分解和使用投资限额,将施工图设计和施工图预算融为一体,把技术和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严格控制设计变更,使工程造价得到有效控制。 (三)市政工程招投标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 在招投标过程中,一是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加强对招投标的监督;二是不断提高标底的编制质量和评标人员的业务素质,切实搞好招投标;三是严格禁止招标人利用施工企业“找活”心切的特点,人为地要求施工企业压价和提出垫资施工等条件;四是招投标双方都要有利可图,达到双赢的目的。在评标过程中,应在合理低价中标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投标单位的社会信誉、经济实力、设备状况、业绩等进行综合评定,以便选择一个既能降低工程造价成本,又能保证工程按质按时完成工程任务的中标单位。 (四)市政建设项目施工阶段工程造价控制 市政建设项目施工阶段,是把设计图纸和原材料、半成品、设备等变成工程实体的过程,是建设项目价值和使用价值实现的主要阶段。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是实施建设工程全过程造价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程的施工管理中,采取有效措施,合理用好资金,提高投资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全面提高市政工程施工管理水平 加强施工管理,科学组织施工,严格控制工程造价,施工阶段控制工程造价的特点是可控制的周期长、控制面广、费用支付划分点多、造价是动态控制等。 1.制定先进合理的工程造价控制目标,定期进行工程造价实际值与目标值的比较,找出偏差,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以保证工程造价控制目标的实现。 2.材料价格是影响建筑产品成本的重要因素,严格控制材料价格是降低造价的有效手段。据统计,材料费一般占直接费的70%左右,在保证材料质量的基础上,严把材料采购关,合理计算材料储存量和掌握材料的采购时机,力争把材料价格控制在最低水平上。 3.每个工程应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对各种施工方案进行技术上、经济上的对比分析,从中选出最合理的方案,以达到资源最佳配置和组织,从而降低工程造价。 4.建设单位和现场监理要严格控制设计变更,规范设计变更程序,对必须变更的工程要先做出工程量和造价的增减分析,经建设单位和现场监理同意,设计单位审查签证,发出变更相应的图纸和说明后,方可发出变更通知,才能允许调整原合同确定的工程造价。 5.加强项目总体管理,避免发生索赔。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要预防承包商索赔事件的发生,这也是控制工程造价的一个方面。就目前市政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而言,由于征地拆迁滞后等原因,市政道路在扩建中业主不能按约定提供相应的施工条件;工程进度款不能按期支付;甲方随便指定分包商的施工也很普遍,指定的分包商往往延误工程进度或质量较差;甲方指定供应的材料不及时或材料质量差等,是承包商提出索赔的主要原因。 四、结语 工程造价投资控制涉及到工程建设的诸多方面,它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中每个环节紧密相连,控制工程造价不仅是领导者和工程技术人员的职责,而且是每一位工程建设参与者份内之事。在市政工程建设中做到科学决算和规划、精打细算,用好每一元投资,使有限的城建投资为城市功能的提升和人居环境的改善产生良性循环的效应。 市政工程造价论文:市政工程造价控制要点探析 摘要:近年来,市政工程造价控制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但至今还未形成一套卓有成效的控制措施可供参照。因此,对于市政工程造价控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文章从市政工程造价控制的现状,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等方面入手,并以工程实例为例着重探讨了如何在施工阶段有效地控制市政工程的造价。 关键词:市政工程;造价控制;施工方案;质量控制 工程造价控制一直是我国基本建设中难以解决的关键问题。设计概算超估算、施工图预算超概算、工程结算超预算的“三超”现象屡见不鲜。纵然建设过程复杂多变,使得工程造价难以准确预测实施有效控制,但人为因素确是工程造价难以控制的直接原因。责任心是一切难题能否缓解的根本。建设过程牵涉到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和竣工验收阶段等,各阶段对造价的影响程度显然是不同的。据有关统计,投资决策阶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最高,可达到80%~90%;项目决策确定投资目标后,设计阶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可达75%以上;施工阶段对造价的影响则为5%~25%。由此可见,工程造价的控制依赖于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及监理单位的协同配合。本文首先分析了市政工程造价控制工作的现状,而后着重探讨了如何在施工阶段有效地控制好市政工程的造价,最后给出了一个工程实例,可供同类工程参考借鉴。 一、市政工程造价控制的现状 (一)主动控制观念落后 当前,市政工程造价管理仅限于预结算上,而对于造价的控制,则主要体现在竣工后的核算,即对竣工决算进行审核。设计阶段、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缺乏主观能动性。设计管理制度很不健全,限额设计未得到全面实施。据有关部门的统计,对于市政工程,设计阶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可达70%,施工阶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稍低,约为25%。提高主动控制意识,是目前从事市政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的当务之急。 (二)工程变更过于随意 工程项目应该经过可行性研究和投资额度的审批程序,其工程造价的控制应该按批准的投资额度。但很多建设单位急于项目的开工,没有做好基本的准备,对投资额度的要求、建筑标准的把握、设计深度的审查、招标文件和承包合同的合理性等没有严格把关,由此造成边施工边变更的现象。对施工中的工程想改就改,甚至一改再改,不仅拖延了工期,对最终的工程质量也造成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 (三)施工组织不合理 众所周知,施工组织设计对于工程进度、成本和质量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通常一项工程有多种可行的方案,施工方案的对比和优化有助于加强施工管理和造价控制。遗憾的是,目前对于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视程度仍显单薄,专业性的人才普遍缺乏。比较常见的是,仅依靠经验就开展施工,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这必然会造成材料浪费、工人施工效率低、工期拖延等问题,最终对工程造价失去控制。 二、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 (一)选择经济适用的施工方案 施工方案的选择通常包括重要的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方法、施工顺序及作业方法的确定。施工方案的确定是单位工程施工组织工作中的核心内容,施工方案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着单位工程的施工效果,因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重要的是,施工方案也是影响工程造价的关键因素之一。在编制各阶段工程造价时,套用的指标、定额、费用标准等都应与选定的施工方案相适应。考虑施工方案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在选择施工方案时,应着重考虑以下几个问题:(1)方案实现的可能性与技术的先进性;(2)施工方案与工程规模相适应;(3)施工方案的经济合理性;(4)施工安全性。综合比选以上几个方面,最终确定出经济适用安全可行的施工方案。 (二)尽量采用新工艺 一般情况下,施工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将有助于降低工程造价。比如大型土石方工程和高速路面工程,与陈旧的机械施工或人工施工来相比,采用先进的机械化施工,将大大提高施工效率,有利于加快工程进度,从而降低工程总成本。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对于某些新技术、新工艺,如直螺纹钢筋对接代替传统施工工艺焊接等,虽加快了施工进度,却又提高了工程造价。总之,在施工方案中采用何种工艺、何种方法还需结合现场实际情况,综合工程的其他因素来决定。 (三)严格按图施工 实际施工中,设计意图、施工组织设计理念得不到贯彻的现象比比皆是,纵使施工方案完美无缺,也只不过是一纸空文,达不到控制工程造价的目的。严格按图施工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一个完善合理的施工图及其施工组织设计,对工程的人工、材料、劳动力安排,设备设置、现场布置、施工程序、施工工艺、如何保证工程质量等问题,都进行了认真研究,反复比较,它既是保证工程质量的技术文件,更是项目经济管理的有效保证。如果能严格在施工中实施,既能保证工程质量、工期,又能达到降低成本、控制造价的目的。 (四)加强质量检查 分部或分项工程完成后,监理单位及相关质量负责人应加强工程质量检查,检查是否按施工图和施工方案要求完成。施工组织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施工中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在施工中应随时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调整,采取补救措施,采取更优更合理的施工方案,在保证工程质量前提下,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例如某桥加固工程的施工,在施工过程中,因地质实际情况与设计不符,挖桩时发现地下溶洞,经设计和建设单位重新勘探需加桩加固,时值洪水季节,水位高且流急,而工期要求紧,接到通知后,施工单位马上组织施工组织设计,确定施工方案,拟定了几套施工方案,经分析比较确定了最优施工方案,从而达到了工程优良,又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有效地降了工程成本,达到了控制工程造价的良好的结果。 (五)实行网络化施工管理 任何一项建筑工程都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合理安排施工顺序,能够保证各项施工活动相互促进,紧密衔接,避免重复工作,从而加快施工进度,有效降低工程造价。因此,在电脑技术普及的今天,实行网络化施工管理将有助于工程造价的合理控制。如在某市政工程中,埋地管网工程和路基施工分别发包给两家施工单位。路基施工为抢工期,先把路基填起来;这样必然造成埋地管网工程无法正常开展,需要将路基挖除。如此以来,工程造价就显著提高了。又如地下行人通道工程的施工,牵涉到多项专业队伍,甚至存在多家分包单位。为保证工程的顺利开展,节约工程投资,总包方需要制定切实合理的施工组织计划,由专业人员制定工程进度网络图,随时监控各项作业的开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另外,市政工程的施工也要考虑季节影响,如需大规模土方工程和深基础土方施工,一般要避开雨季,降低施工难度和减少措施费用。总之,网络化的施工管理有利于市政工程的造价控制。 三、工程实例 环镇东路整治工程南起环镇北路、北至金渡北路,长约1.5公里,建于2003年,由于当时道路要求比较低,尤其是董家路以北一段,只有四车道,交通状况比较拥挤。因此,杭州市政府决定对此路段进行道路整治,重点是拓宽董家路以北一段的道路,整条环镇东路将拓宽至42米,由原来的4车道改为6车道。这样,就能在道路两侧开辟出一条快速公交专用道,有效缓解此段道路的交通拥挤问题。红普路整治工程,从沿江大道至九州路一段,也是为了解决交通拥堵的问题。在这两项工程中,实行项目清单计价的模式。道路整治也需要进行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在施工准备阶段,我单位开展了详细的现场调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了施工方案的对比和机械配置方案的比选工作,并制定了详细的施工组织规划。对于专业技术要求较高的分项工程,如路基工程、路面铺筑工程,我单位制定了专项施工方案,并组织专家进行了技术论证,对施工人员开展了多次技术教育和专项培训。在施工阶段,针对施工难度高的工程,我单位在施工前开展了施工技术交底工作,确保严格按图施工。同时,为加强施工过程的动态管理,我单位制定了施工网络横道图,安排专人负责质量检查、进度检查和成本控制工作,针对检查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查找原因并进行了施工组织调整。基于上述详细的组织规划、实时检查控制等工作中,在环镇东路整治工程和红普路整治工程施工中,没有出现窝工、返工等现象,各分项工程均按期高质量地完成。由此可见,施工阶段所采取的这些控制措施,有效地控制了工程的施工进度和质量,并最终实现了对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 四、结语 总之,市政工程的造价控制问题需要做更多的实质性工作。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制定一套卓有成效的控制措施必然会有利于市政工程的造价管理。本文在分析市政工程造价控制的现状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如何在施工阶段有效地控制市政工程的造价,可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市政工程造价论文:论市政工程造价常见问题与控制经验谈 摘 要:市政工程项目建设的过程中,造价管理工作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是确保工程整体效益的一个重要保障。做好工程造价控制工作,需要我们从全过程的角度入手,以科学的视角和策略进行落实执行。文章就对于市政工程造价常见问题与控制思路进行了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市政工程;造价控制;问题和思路 对当前市政工程项目施工来说,做好成本控制,提升造价控制水平,可以更好地提升项目的整体效益。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建设工作不断推进,市政工程项目本身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也面临着更多的问题和挑战。文章就从造价预算工作的角度,对于市政工程施工中造价控制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思考,以期更好地提升整体造价工作的开展效果。 1 市政工程造价常见问题 第一,造价管理意识的缺失。在以往市政工程项目建设中,由于投资主体是政府,在实际项目建设中只需要完成任务就可以了,对造价方面的问题没有见充分的考虑。在当前新的发展形势下,市政工程本身的造价控制工作受到了更多关注,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问题。由于思想意识上认识的不足,从而导致了相关造价管理工作的开展缺乏一个有效地支持和配合,很难具备一个良好的造价管理工作的开展环境基础。 第二,造价管理工作的制度上有所缺失。部分工程项目在具体执行和实施的过程中,造价控制工作没有得到有效地落实,并且没有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造价控制工作的开展目标。针对于项目成本管理工作,没有给予一个制度方面的激励和保障。在对于在实际造价控制管理工作中,整体规范性十分有限,进而导致了造价计算过程中产生偏差,影响了市政工程成本的控制效果。另外,造价控制工作的开展也没有一个有效地制约和监管。整体造价管理操作的过程中,对一些违规行为缺乏有效地监管控制,不具备对违规行为的有效处理和应对能力,这就导致了后续造价管控工作执行中的问题。 第三,人员素质问题。对于市政工程造价工作来说,工作人员自身素质水平直接影响了装饰工程造价管理的开展效果。部分管理人员自身专业素质十分有限,同时参与管理人员自身缺乏专业的市政工程造价管理经验,对市场不够了解,从而导致了造价管理工作中错误频出,影响了管理效果和整体效率。另外,一线施工人员自身专业技术有限,在操作中也会存在一定的事物和不规范的问题,这样会引发工程后期的整改和返工,这从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市政工程造价控制工作的有效开展。 2 市政工程造价控制思路 第一,从思想意识层面上重视市政工程造价控制工作的开展。在市政工程项目前期规划和决策阶段,我们就要对造价控制工作进行引入。一般来说,市政工程本身的投资主要源自地方政府的财政投资,但是现阶段市场环境逐渐变化,投资方式与主体也在不断变化当中。前期决策阶段,我们要融入造价管控的思路和理念,从前期就开展分析,结合充分的论证和探究,提升市政工程方案的可行性与经济性。造价管理人员在前期要积极参与决策,并且全面收集整理相关资料,从效益的角度进行更加充分的论证和分析。 第二,完善管理制度。为了确保市政工程造价管理成效,我们应该对当前市政工程造价的制度进行更好地完善,为后续造价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个重要的依据和前提。市政工程建设实施中,造价管理负责人要积极与相关部门进行深入沟通,做好施工部门、设计部门等部门之间有效沟通。在内部职责确认上,要明确各部门职责,分配和制定成本控制责任与目标。 第三,做好变更控制。变更问题是导致成本提升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因素,同时也是市政工程造价控制中的一个重点。在具体工程实施中,一些变更行为的审核工作开展不到位,没有发挥出其应该具有的作用,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在进行审核过程中,要提升审核力度,并严格依据相关的规章制度信息操作。对于审核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要进行及时处理和出发,确保变更的有效控制。 第四,做好核算控制。市政工程后期,造r管理人员要对工程整个市政工程施工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核算。对市政工程合同条款进行全面审核,对其中定额、费用标准、优惠条款等进行明确,进行全面地整理和核算控制。后期核算工作开展中,造价管理人员要结合市政工程现场签证资料、设计变更资料、竣工资料等,进行科学核算。 第五,做好人员管理。为了提升造价管理工作的开展效果,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对专业人才的培养,让当前造价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作战能力得到有效地提升。市政工程投资额度高,施工作业活动复杂,工程量大且工期紧张,标准高,施工环境多变。在造价管理工作中,相关工作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这就对相关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在造价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对在岗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进行培养。 3 结语 总的来说,对市政工程管理工作来说,造价的有效控制是非常关键的。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城市建设形势来下,市政工程项目管理本身也面临着新的发展需求和挑战。如何做好造价控制工作,其直接影响了市政工程项目建设工作能否顺利地得到推进和落实。文章对市政工程造价常见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探究了一些管控的经验。我们只有从更加系统、全面地角度,对于造价管理工作进行控制和落实,这样才能让市政工程项目建设工作得到顺利地开展落实。 市政工程造价论文:市政工程造价管理中常见问题及有效措施 摘 要:本文首重针对市政工程造价管理过程中经常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在此基础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措施,旨在为了不断提高市政工程造价管理水平,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实现市政工程造价合理控制的目标。 关键词:市政工程;造价管理;常见问题;措施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给人们提供了美好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同时,人们对城市建设项目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确保城市建设项目的质量,需要做好市政建设项目造价控制。市政工程往往是线型工程,影响造价因素很多,因此如何严格控制工程造价,提高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成了市政工程管理者首要关注的话题。本文主要就市政工程造价管理中常见问题及有效措施进行了论述。 1 市政工程造价管理中常见问题分析 (1)设计管理制度不够完善,限额设计未得到全面推行。据统计分析,设计阶段影响工程造价可能性为40%~70%,施工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可能性为5%~25%。 (2)施工阶段设计变更随意性大。工程项目应该经过可行性研究和投资额度的审批程序,其工程造价的控制应该按批准的投资额度。但很多建设单位急于项目的开工,又没有做好必要的准备,对投资额度的要求、建筑标准的把握、设计深度的审查、招标文件和承包合同的合理与完善程度没有严格把关,造成边施工边变更,对施工中的工程想改就改,有的项目一改再改,对更改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没有监督,对更改造成的损失没有相应的责任制约。 (3)现场签证问题多。由于我国目前采取的是计量与评价(决算)分离的工程监管模式,负责决算审核工作的造价工程师施工时一般不到现场,决算审核时工程量的计算依据主要就是施工图和监理签证,这为施工环节偷工减料提供了可能。比如,市政道路工程中的石碴基层填筑,石碴方量的计算,一般采用现场丈量体积,按实结算。但如果施工单位弄虚作假,签证时填筑厚度比实际厚度多出10cm,则对于一个面积在10万m3的道路工程,石碴方量则增加1万m3,按石碴填筑综合单价40元/m3计算,则此项造价就增加40万元。因此,现场签证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十分必要。 (4)结算中高估冒算,虚报工程造价。高套定额;虚设费用;提高计费标准,扩大取费范围。 2 市政工程造价管理的有效措施 2.1 加强技术与管理,严格控制投资 工程量清单中土石方工程量由设计院根据地形图计算,由于地形变化和采用地形图的比例等问题,清单的土石方与实际有出入工程单位进场后,由建设、监理、施工、造价咨询等单位共同进行实地测量的实际工程量作为结算依据。在现场计量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应熟悉测量仪器的使用;②了解现场内控制点的坐标和高程;③在横断面上应选择地面变化较显著的点作为断面点,特别是挖方区标高低的断面点、填方区标高和换填区标高低的断面点,现场测量中充分利用已复核的控制点进行校核纠正测量的错误;④根据水平距离、水平角、竖直角数据计算各测量断面点的X、Y、Z坐标,校核平面坐标是否在相应断面上;⑤掌握用计算机进行绘图并计算工程量的方法。 审查及优化施工方案也是控制投资有效的手段之一。优化就是从若干个施工方案中选择一个技术上切实可行、施工期限能满足要求、施工质量能够保证、施工费用较低的方案。我们对施工单位提交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技术措施,组织各专业造价人员对其中有关涉及工程造价方面的内容进行审查,结合现场实际,对其进行经济分析,为业主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以达到控制工程造价的目的。 2.2 认真做好招投标工作 随着工程造价体制和管理模式改革,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在全国得到了较好的推广和实施。工程量清单招投标由招标人按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计算并提供工程量清单,投标人视自身的技术、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以及市场价格进行自主报价。配合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有关规定,制定相应的工程量清单指引,首先在几个较大型建设项目的招投标活动中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工程量清单计价对透明招投标活动、减少施工合同纠纷、推行竞争和以市场定价、控制工程造价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1)工程招标包括设备、材料采购招标和施工招标两个方面。招标文件的编制应当非常严密而准确,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及争议,也可有效地避免过多索赔事件的发生。对于市政工程,由于工程材料所占投资比例较大,不可预见因素较多,所以编制招标文件及签订施工合同尤为重要。 (2)施工合同是工程决算、拨付工程款及处理索赔的直接依据,也是工程建设质量控制、进度控制、费用控制的主要依据。因此,在签订合同时应谨慎,凡是采用费率招标时,更应弄清业主与施工单位各方的责、权、利。对于其中的包干风险费,必须把握其费用的内涵,这对于市政工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2.3 严格控制工程变更 设计变更是实施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又一个重要因素。设计变更应尽量提前,变更发生得越早则损失越小。因此施工前,要组织施工人员到现场踏勘,并对图纸进行会审和技术交底,避免施工中出现不应有的返工;对于通过设计变更扩大建设规模和提高建设标准的情况,看是否有原审批部门的批准;尽量减少合同外费用。对不符合程序的口头变更的工程量应不予认可。 2.4 严格现场签证管理 现行的市政工程项目一般都实行监理负责制。作为进驻施工现场的监理人员在熟练掌握现场施工和管理的同时,应熟悉工程造价知识,对由施工单位填写的签证,一定要认真核实后方能签字盖章,对不应该签证的项目不应盲目签证,对施工单位在签证上巧立名目,弄虚作假,以少报多,蒙哄欺骗,遇到问题不及时办理签证,结算时搞突击,互相扯皮的现象应严格审查。市政工程项目的建设,地下隐蔽工程较多,一个不符合现场实际的签证往往对工程造价造成重大的损失。例如,某市政管道开槽铺设工程,在预算编制时,沟槽开挖工作面按每侧1∶0.75放坡系数考虑,沟槽底宽按定额规定进行计算,但实际施工时,由于地质、施工方案等因素,沟槽开挖工作面每侧仅按1∶0.3放坡系数考虑,沟槽底宽也比原来减少了近1/3,这样以来,土方开挖量及回填量都比原预算方量少了很多,如果监理人员不及时做好现场丈量签证工作,项目完工后实际结算时工程量则难以复查,只能按定额规定进行结算,从而造成造价费用的大大增加。因此,现场签证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就显得十分必要。 2.5 做好结算工作 目前工程项目结算大多仍采用定额计价,因此在结算时应重点做好工程量和定额套用的审查。结算的工程量应以招标文件和承包合同中的工程量为依据,考虑变更工程量,特别是要考虑对施工签证单的符合性和合理性进行详细的审查。审查时要熟悉图纸、掌握工程量计算规则,并对整个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有系统的认识。定额的套用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因为在结算审查时经常会出现定额错套、高套、定额换算错误等情况,而这些都对造价造成重大的影响。因此,把好工程结算关,对合理定价,减少不必要的投资具有深远的意义。 3 结束语 市政工程造价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它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因此,要做好全面的造价管理,就需要对此有充分的认识。从项目决策阶段开始,就成立专职的造价管理部门,对项目建设中的各个环节做到全面管理。本文主要就市政工程造价管理中常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全面管理的角度提出了市政工程造价管理的有效措施,旨在为大家提供参考依据。 市政工程造价论文:论市政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 摘要:市政工程的造价是一个随着工程进度而逐渐演变的过程。在市政工程的造价控制中,首先要完善对于工程造价控制以及加强对工程造价管理的工作,把工程造价控制在预定的范围内,实现工程资金有效控制的目的。 关键词:工程经济 造价控制 市政工程 存在问题 控制措施 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城市也在快速的发展,近年来,大部分城市为了提高城市的功能以及改善投资环境,城市之中都纷纷的进行了大规模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工程的造价问题,是市政项目建设中的一项重要的因素,也是市政项目建设中主要的控制目标。市政工程属于干线性的工程范围,并且施工地点都是在市区之内,所以,市政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会有很多的影响因素,比如说施工地点多并且分散,质量要求高,工期短,交叉作业等等,并且还涉及到了政府部门行政指令的要求,这些因素都影响到了市政工程的投资,如果不能妥善处理这些问题,则市政工程的投资控制就很难圆满的完成。 一、市政工程造价控制的意义 在现代市场经济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的今天。首先就要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程造价管理模式;其次,市政工程的每一个阶段都要对工程的造价存在控制,并且每个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都是紧紧相连的。所以,在市政工程的建设中必须要完善一套科学合理的市政工程造价管理体系,让市政工程的计价,审查,结算等环节都能够做到科学化和制度化以及规范化。要对市政工程的施工造价建立起一套严格的监督和管理体系,这样才能够在市政工程施工中做到节约,防腐败,从而起到更好地建设城市的功能。 二、市政工程造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市政工程造价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是因为过度注重局部成本的控制而忽略了整体的成本管理,这个问题在现在的市政工程中是非常普遍的,很多人都只是关注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而不能够对施工之前的准备阶段和施工结束后的收官阶段的成本有一个全面的管理,因此就会造成市政工程的成本增大。市政工程的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对于市政工程资金的限额设计也没有全面的推行。在现有的管理体系下,市政工程的设计工作不能够得到应有的监督和重视,很多的工程项目没有推行设计招标活动,也不能够对项目设计方案进行优选。市政建设工程项目的合同管理也存在着很多不规范的现象,这些不规范的现象导致了合同的履行程度和合同的索赔程度等工作很难得到有效的实施。 三、市政工程造价的控制措施 市政工程的资金造价是一个随着工程进度而逐渐演变的过程。因为工程中各种条件和各种因素的变化,导致工程建设中的造价不断变化,也是在所难免的,所以,在市政工程的造价控制中,首先要完善对于工程的造价管理,要加强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将各个阶段工程的造价控制在预定的范围之内,这样才能够保证工程的资金稳定,使国家的资金发挥出应有的效益。 1.提高观念和认识。在市政工程投资日益加大的今天,工程造价的控制和管理具拥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市政工程的每个阶段都紧紧联系着造价控制。所以,这就需要针对市政工程的特殊性建立起一套科学、系统的市政工程造价管理体系,这样才能够让市政工程中的各种资源都能够合理的得到利用,这样才能够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和投资效益。因此,要想有效的控制市政工程的造价就必须要更新观念和提高认识,将市政工程的造价控制重点转移到项目建设的前期中。 2.加强工程前期造价控制。工程的前期准备阶段就是工程的可行性研究至O计完成的阶段,这个阶段是整个工程造价控制的重点。市政工程的项目从立项开始到项目的施工设计,都是项目造价的关键形成时期,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从定项到施工设计,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谨慎周全的思考,项目的建设必须要根据严谨科学的项目可行性研究决定。可行性研究是项目的主项基础,在对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的时候,需要考虑到项目中的各个因素和影响,要准确的定位工程项目的造价,不能够有浪费资金的行为,也不能因为项目过小功能不全而导致重复投资的现象,要把握好设计造价时的重点,在对工程进行可行性研究的时候,在项目确定立项的时候,要确定好项目投资的控制,要设计好项目方案,这些都直接影响到项目工期的长短及项目的工程投资。 3.加强招标阶段的投资控制。市政工程的招标包括工程施工的招标和材料、设备采购的招标,工程的招标文件应按照工程的需要和根据建设工程项目的原则和程序以及指导工作等各个环节来对工程的立项到完成都进行严格的规定。招标文件是工程合同的一部分,具有法律的效力。招标文件也是施工单位进行投标和报价的基础依据,也是项目单位和施工单位签订合同的重要证明。也是施工单位在进行完工结算或项目单位进行索赔的证明。因此,对于市政项目的招标文件应该编制的非常周密和准确,这样才能够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纠纷,也能够有效地避免过多的索赔事件发生。市政工程建设,工程材料在工程资金中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工程中不确定的因素比较多,所以在编制招标文件以及在和施工单位签订施工合同的时候是非常重要的。 4.加强施工阶段的投资控制。在市政工程建设的施工阶段,因为市政工程在前期的设计和招标都已经完成,而且工程的工程量也已经有了具体化的分配,所以,在施工阶段影响造价的可能性和因素也相对来说较少,但是,工程真正形成主体还是要靠这一阶段,如果不能够在工程施工阶段仔细控制好工程造价,也会导致工程的投资失控。在市政工程的施工阶段,首先要严格控制好工程的变更情况,在施工前期,要组织好施工人员进行现场勘测,对施工图纸进行审核和技术交底,避免施工中出现不该有的返工情况。对于通过设计来变更和扩大建设规模或提高建设标准的情况,要看是否有原部门的审批。如果真的必须要变更,那么就必须要经过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现场代表以及监理公司施工单位等方面进行现场核实,并且进行合理的资金和技术上的比较,要做对于工程量和造价之间的关系分析,尽量的减少合同要求之外的费用花销。要严格对现场的签证进行管理,现场签证是工程建设中经常性的工作。如果管理不到位,可能会给工程带来很多不必要的损失,这就要求工程的监理和市政工程的业主代表要拥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心,要做好施工现场的记录,同时也要经常在工地并且保持签证的习惯。要严格的加强施工现场的签证管理。制定施工现场签证的管理程序。 5.加强完工的结算工作。在工程完工之后.可以根据合同和招标文件中的差额标准,比如施工单位的完工结算造价和审计核定时的造价中存在差异,则施工单位就需要承担超出的部分,并且会被处以一定量的罚款。 四、总结 市政工程的造价控制和造价管理是一项非常系统的工程,是一项带有管理、技术、施工、质量、法规、经济等很多知识结合的工作,需要在工程的前期,施工期间,和工程竣工后期对工程的造价进行全方位的动态管理。加强工程造价的控制能够发现在投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能够让工程的投资管理不断变得完善,这样才能够让市政工程更加地具有社会价值和使用价值。 市政工程造价论文:市政工程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提升,随之而来的就是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由于人们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城市建设的标准就必须提升,这样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市政工程提高了工程的整体标准,意味着工程的成本增加了,鉴于此种情况,在既要保证施工质量达到工程标准的同时,还要尽可能的降低施工的成本,就要对市政工程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进行控制,并提高控制的水平,以满足质量达到标准且降低成本的双需求。 【关键词】市政工程;设计阶段;造价控制;问题;策略 1.市政工程在设计阶段进行造价控制的意义 市政工程在施工之前,要进行工程设计,工程设计顾名思义就是对工程的进度、工期、以及费用等进行初步的设计,市政工程的设计阶段对工程的整体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工程造价控制是指对施工项目中的资金使用进行严格的控制,杜绝不必要的资金使用现象,将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在市政工程设计阶段进行造价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近些年来经济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在城市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不断的增强,市政工程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很多资金都投入到市政工程的建设中,这样其他方面的建设资金就不充足,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对市政工程进行造价控制是势在必行的。在建设市政工程的项目中,首先需要对整体工程进行设计,设计阶段不仅是指对工程的规划,它还影响着工程的进度、费用等与工程相关的方面。设计阶段贯穿工程的全过程,因此,在设计阶段进行造价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并且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1]。 2.市政工程设计阶段实行工程造价控制存在的问题 2.1对设计单位的选拔存在不合理现象 市政工程在施工之前,需要进行设计单位的选拔,一般选拔都是通过招投标的形式进行的,招投标形式的开展,可以给更多的设计单位提供机会,让招标的企业有更多的选择余地,这样的形式本身是好的,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投标的企业,这样就导致招投标形式也只是形式而已,不能实现公开、公正、公平的招标。有的设计单位为了成功的中标,在进行投标的过程中,采用不切合实际的报价,导致投标的报价和实际的工程实施方案之间存在差距,对工程造价的控制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2.2设计单位在进行方案设计的时候忽略了实用性 由于我国与国外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广泛,很多工程设计人员受国外文化的影响,在市政工程的设计中融入了一些国外的因素,在设计中更加突出的表现自己的个性,忽视了实用性,在这样设计理念下设计出的方案,在具体的施工中存在一定的难度,使施工的工期以及施工的成本不能进行准确的把握,对工程的质量和工程造价控制产生了不利的影响[2]。 2.3设计方案的时间短 对于建筑单位来说,时间就是金钱。因此,很多建筑单位为了节省成本,预留给设计人员的时间很短。在短时间内进行工程的方案设计,使得设计前的准备工作不充分,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对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没有详细的了解,在这样的情况下设计出的方案,在具体的施工中会出现问题,从而导致施工的成本增加,影响工程造价的控制。 2.4设计人员和造价人员的工作水平不高 有很多设计人员没有设计的经验,在进行设计工作的时候,只重视设计方案的创新,忽略了工程造价的问题,导致施工的成本超出预算,对工程造价的控制有着不利的影响。还有一些造价人员,工作水平也不高,在进行造价概算的时候,只重视图纸表面的概算,在进行造价控制的时候,不能和设计人员进行很好的配合,从而导致市政工程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工作不能顺利的开展[3]。 3.市政工程设计阶段实行造价控制的措施 3.1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设计单位 在市政工程设计阶段实行造价控制,设计单位是主体,因此,对设计单位的选择要慎重。可以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设计单位,严格的按照规定进行操作,对各设计单位提交的设计方案进行严格的评判,选择设计方案具有实用性、经济性的设计单位,当设计单位选定之后,要对其提供的设计方案进行再次审核,将方案中缺乏必要性的设计进行删减,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投资,在设计阶段对工程造价进行严格的控制。 3.2在进行设计前要进行准备工作 市政工程的设计不仅仅是单纯的设计,还需要考虑很多其他方面的因素,例如:建设市政工程的标准、对市政工程投入的预算、以及施工现场周围的环境等,设计单位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就要将这些因素考虑在设计之内,从而设计出合理的设计方案[4]。设计单位在进行设计之前,要做好设计的准备工作,对进行施工的现场进行勘察,确定施工的地形、周边需要注意的建筑物等,对这些信息的有效掌握,可以帮助设计单位设计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方案,从而避免施工中出现问题,而导致工期的延长,这样可以对工程的造价进行合理的控制。 3.3设置合理的设计时间 设计方案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设计,因此,在进行设计方案的时候,要设置合理的设计时间。给设计单位留出足够的设计时间,能够保证设计方案的可靠、合理,从而为工程造价奠定良好的基础。设计人员进行设计,也需要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构建设计方案。若是仓促的进行设计,有可能设计中会出现问题,这样为后期的工作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设计人员设计出方案之后,还要对方案进行二次审核,因此,还要给设计人员留出充足的审核时间,让员工可以对设计方案中不完善的地方进行修改,从而保证设计方案的质量,按照完善的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可以对工程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 3.4提高设计概算的质量 设计人员将设计方案上交之后,要进行设计概算,在进行设计概算的时候,造价人员要和设计人员进行良好的沟通,造价人员要了解图纸的每个细节,在进行概算的时候,不忽视任何一点,对设计方案的概算要做到完整、清楚,避免漏算和少算情况的发生[5]。造价人员进行设计概算的时候,要按照规定进行,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要确保编制依据具有合法性和时效性。另外,造价人员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在日常生活中,多看一些和造价有关的材料,从而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提高工程概算的质量。 4.结束语 我国在市政工程中运用设计阶段工程造价控制的时间较短,在造价控制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面对这种情况,要更加的重视工程造价控制工作,在市政工程的建设中合理的运用设计阶段造价控制,在保证市政工程质量的同时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 市政工程造价论文:影响市政工程造价因素分析 摘 要:目前,我国在市政工程造价方面相关的核算标准较高,总体造价控制与管理状况较为良好,但在细节方面仍有待提升。所以及时的对影响市政工程造价的相关因素加以研究,同时将其有效的排除势在必行,成为解决现阶段市政工程造价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文章就影响市政工程造价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总结出市政工程造价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与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市政工程;造价;因素;分析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逐步加快,使市政工程数量迅速增加,在此环境下做好市政工程造价便凸显的尤为重要。良好的工程造价工作能够科学的分配每项工程建设资金,从而在源头上杜绝工程资金浪费及相关管理人员腐败的问题。对于区域内市政工程设施的有效使用及确保部分地区的公众基本权益均有着重要意义。 1 市政工程造价的特征概述 1.1 具备动态性 市政工程的施工总要经过前期的设计和筹备,中期的施工,以及后期的竣工这几个环节才能结束,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所耗费的时长也是比较久的,我们无法保证在这期间不会对之前预算出的工程造价产生影,因此,市政工程造价具备动态性。 1.2 大量的资源消耗 市政工程投资大、规模大、能耗多,更容易造成工程造价成本和实际有差距的现象出现。综上所述,在市政工程中,资源消耗大是必然的,所以,要务必重视市政工程造价。 2 影响市政工程造价的因素分析 2.1 材料、设备因素 材料及设备是影响市政工程造价的主要要素,同时是市政工程建设的重要核心。通常市政工程建设均在设备的使用方面选择租赁的方式,如其未能及时的按照预期施工工程完成实际的工程施工项目,则需延长设备的使用期限,此时便需要提高工程造价预算。在材料方面,一般情况下选择一次性统一采购的方式,以此做好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而若一旦在材料的使用过程中需要补充购进或材料质量不达标等问题,就增加了工程造价的实际资金使用量。 2.2 政策制度因素 我国在工程建设建造方面对其建造质量及使用有着明确的规定,同时也有一定的优惠政策。在实际的工程建设过程中,各地区的建筑建设质量检验标准与优惠政策均有着一定的差异,这便使工程建设质量难以统一。此时便给市政工程造价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如若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存在着建筑质量与安全问题,则需进行二次施工,继而增加了市政工程造价成本。除此之外,各地区的优惠政策及优惠力度均有不同,在此过程中市政工程的造价工作便无法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 2.3 市政工程设计阶段的因素 市政工程的设计直接影响到工程的后期施工工作,此时便产生了施工成本与预算问题,继而对市政工程造价工作的顺利进行造成影响。现阶段的市政工程设计时,通常会在初期阶段对其做一部分的工程资金预留,以便于弥补工程施工及设计方面的不足。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通常工程施工完成后,均会与预期的工程设计有着一定的差异,这便使工程造价工作的准确性有所下降。这不仅涉及到后期的工程施工预算不足问题,同时城市的基本规划也对市政工程造价产生影响,使其难以按照预期的预算进行施工工作。 2.4 市政工程施工阶段的因素 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难免受到外部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出现施工材料浪费及施工质量不达标问题,这便要求其不仅需追加工程施工预算,同时要做好工程二次处理的准备,在此过程中工程资金的所需数量再次提升。继而使工程造价工作难以在市政工程建设过程中发挥其实际的重要作用。由于部分地区对于施工现场的管理与控制并不重视,导致施工延期及施工安全事故等问题频发,这也成为增加工程资金成本预算的重要要素之一,对工程成本的控制与造价工作的有序进行产生不利影响。 2.5 市政工程结算阶段的因素 市政工程结算是工程竣工后主要的造价项目之一。通常如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未出现相对较大及较为严重的事故与问题,则市政工程结算应按照预算的核算标准及合同文件进行支付,如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着施工项目与预期设计不符或施工质量不达标的问题,则在市政工程结算的过程中,应对结算数额加以控制,此时工程造价会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正常情况下如能够按照实际的施工标准,做好现场及施工质量的控制,并加强与设计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可有效的避免相关质量及施工问题的发生,以能够提高市政工程造价的有效性。 3 合理控制市政工程造价的手段概述 3.1 让前期工作为成本降低打好基础 市政工程是区域内重要的民生工程,对于确保区域内的和谐稳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所以在工程建设前,需要进行系统化的准备工作。首先要制定合理的工程施工设计规划,通过提高工程施工监督管理水平,来有效减少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事故加以遏制。其次要做好施工人员的培训与管理工作,并与工程设计人员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从而使其在施工过程中能够按照预期的设计标准进行施工工作,以此提高建筑工程整体性与稳定性。最后根据工程建设的基本需要,做好工程预算,同时将在施工及建设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技术的预算处理,以便于在发生相关问题时能够有效进行解决,这便可充分的提高工程造价的有效性。 3.2 强化施工现场管理,杜绝材料浪费 市政施工单位只有做好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杜绝材料的浪费,才能有效地降低工程造价。首先,要对付款环节具体了解,对款项支付和实际的采购进行核准,从根本上降低造价成本;其次,要做好对市政工程的工期控制,确保能够在合理的期限内完成;最后,严格执行政策规定,强化施工现场管理,杜绝材料浪费,降低施工成本。 3.3 完善市政工程各个阶段的造价控制 一项市政工程的顺利完成需要经过很多阶段,大致概括为投资决策、项目设计和工程竣工这三阶段,只有在每一个阶段都对工程造价有所把控,才能确保整个市政工程的造价能够降到一个较低的水平上。 4 结束语 市政工程造价至关重要,能够有效地提升工程建设的合理性,同时对工程建设的质量也产生一定的影响,是现阶段市政工程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未来阶段的市政工程造价过程中,不仅要有效的解决市政工程质量问题,对于影响其造价准确性的相关因素也需及时加以处理,从而保障市政工程造价在市政工程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市政工程造价论文:浅谈市政工程造价控制及管理 [摘 要]市政工程的造价,在市政建设项目中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也是项目的主要控制目标之一。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如何合理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使有限的资金创造出更多、更大的效益,一直是市政建设管理人员密切关注的问题。 [P键词]市政工程;工程造价;造价控制管理 1 市政工程造价控制原则 对于市政工程项目建设来说,如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等都具备控制工程造价的功能,但不同的是不同单位为了控制工程造价而所采取的控制措施会有所不同。因此,要合理控制市政工程造价,就必须先明确各部分所具备的造价控制职能。 由于市政工程造价的“大额性”和“动态性”,决定了投资者或建筑商都要对拟建工程进行预先测算。其工程造价的控制职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投资控制。也就是建设单位在投资的各个阶段,对工程造价形成过程进行多层次的控制。(2)成本控制。以承包商为代表的商品和劳务供应企业的成本进行的控制。为了有效控制市政工程整体造价,在实行相关成本控制措施时必须采取相应的控制原则,以更有效合理地控制造价: 1.1 全面控制原则。所谓的全面控制是包括全体人员控制以及全施工过程的控制, 全体人员控制就是要把工程造价成本控制的观念要灌输到所有工作人员上,让每个人都树立有成本控制意识,把成本控制落实到每个人的责任上。施工全过程控制就是对施工项目成本的执行贯穿于整个项目的施工周期,从而使施工全过程都具备有造价控制意识。 1.2 动态控制原则。在整个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所需要求的工程造价不可能总是保持持平的状态,其工程造价是在随着施工不同阶段而随之发生变化,因此成本控制必须是在变化的施工环境下所作出的管理工作。所谓动态控制原则就是将工、料、机投入到施工过程中计算出工程实际成本,痛过与目标值进行比较,从而检查出是否存在偏离等,根据偏离结果不同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处理。 1.3 目标管理原则。对施工所发生的各项成本实行严格限制管理,以做到使成本发生在控制允许范围内。在目标管理过程中,将企业的成本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部门 、车间、小组或个人, 形成一个成本控制系统。目标管理是进行任何一项管理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成本控制也应遵循这一原则。 1.4 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采取成本责任原则,把责任落实到负责人身上,责任人也应享有一定的权限,即在规定的权力范围内可以决定某项费用能否开支,如何开支和开支多少,以行使对项目成本的实质控制。工程实践证明,只有责、权、利相结合才能使成本控制真正落到实处。 1.5 节约原则,也就是节约项目施工的人力、物力、财力。节约 人力、物力、财力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核心,也是成本控制的一项最重要的基本原则。一方面降低成本的开支,另外一个是提高施工的水平采取更经济有效地施工技术方案。 2 市政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 2.1 改变观念,提高认识 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贯穿于项目全过程,在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建设项目发包阶段、建设项目实施阶段,把造价控制在批准的限额范围之内,随时纠正发生的偏差,以保证项目管理目标的实现,力求在各个建设项目中能合理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加大市政工程投资的今天,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已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首先,在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今天,旧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造价管理模式,显然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由于风险不能共担,显失公平,承包商与业主之间的利益冲突也必然加大。因此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程造价管理模式势在必行。其次,市政工程建设的每一个阶段都存在造价控制,各阶段的造价控制环环相扣,这就要求我们应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使工程的计价、审查、确定、结算、决算制度化,规范化,系列化,并建立一套强有力的监督、检查机制和奖惩措施。再者,如何合理地确定造价,使各种资源得到充分而合理的利用,以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实际上, 这是对现在”重后期,轻前期;重决算,轻概算”的做法提出了质疑。把主要精力放在审核施工图预算和竣工决算上,算细帐,这样做尽管有一定的效果,但毕竟是”亡羊补牢”,事倍功半。因此要有效地控制造价,必须更新观念,将造价控制重点转移到建设项目的前期阶段上来,尤其设计阶段这个关键,未雨绸缪,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合理确定,有效控制 市政工程建设是一个周期长、数量大的生产消费过程,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不可能在工程项目伊始,就能确定一个科学的、一成不变的造价。而是随着工程的开展与深入,使造价趋于合理,如估算、概算、预算、决算等的编制都是在不同的建设阶段完成的。因此工程造价合理确定与有效控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3 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造价控制 工程实施过程中的造价控制应有造价工程师来完成。Fidi c条款中赋予了监理工程师和造价工程师计量与支付的权利。因此造价工程师必须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招标文件和合同协议书,抓住工程量清单和计量支付这个关键环节,认真审核承包商的每一笔支付申请,使资金能得到合理控制和正常的流动。由于Fidi c条款在我国的推行,项目实施阶段的监理已日臻完善。但我国目前造价控制仍不尽如人意,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造价控制只停留在工程结算这个环节上。造价工程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除了对所发生的各种费用进行控制外,还需要及时掌握国家有关工程造价方面的法律规定,收集各种价格信息,了解价格动态,分析整理各种造价资料等,显然,造价工程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2.4 对工程造价实行动态控制 其核心内容是以市场为中心对造价进行动态控制和管理。市政工程建设项目的复杂性决定了其计价的多次性,与基本建设过程相对应的各阶段造价也是动态地反映了项目的总造价,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对工程造价的控制也是动态的。特别是在工程实施阶段, 由于客观条件的影响,设计阶段未考虑到的因素往往暴露出来,导致设计及造价变更。这就需要造价工程师对造价计划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研究分析,并及时采取纠正措施,使目标得以顺利实现。这一阶段是造价动态控制最集中的体现 3 结语 本文结合笔者工程实践经验,对市政工程造价控制的重点环节进行探讨分析,提出市政工程建设全过程造价控制中施工阶段的工作重点,以及提出相应的造价控制措施。工程实践表明,采取本文所提出的相关造价控制措施,可以有效地为市政工程降低投资成本,为控制造价提供较好的参考。 市政工程造价论文:政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中的问题及措施探析 【摘要】:在市政工程项目阶段的过程中,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十分重要,关系到整个项目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消耗。同时,市政工程项目的周期较长、投资较大,其工程造价问题受到许多人和社会的关注,如何更好地发挥工程造价控制的价值,保证每一笔资金发挥到实处,是当前市政建设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市政工程;工程造价;造价控制 1我国市政工程造价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市政工程前期决策 市政工程前期决策是影响市政工程造价项目实施前的主要因素。前期决策工作主要是编辑可研报告、项目建议书。主要原因:(1)研究人员不重视对项目的实际调查和研究,写出来的东西走形式,缺乏对这个项目的独特看法,思想上没有对项目产生重视;(2)研究人员个人业务素质低,无法做到对整个工程的运筹帷幄,知识面太狭窄,思想太老套,不能预测到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3)审查报告程序简单,专业性差,政府审批报告过程中签字流于形式,没有组织各个相关专业人员进行详细的审查和会审,没有做到严格把关。这些前期的决策将会影响整个项目的始终,这个因素进而影响到市政工程的造价。 1.2投招标管理方面存在漏洞 主要内容:(1)投标开始前通过网站公布投标的项目,对其中项目没有准确的描述,投标单位盲目投标;(2)政府部门对招标单位提供的资质和信息没有进行严格审查,或者审查程序要求松懈,对关键技术的招标上没有进行严格的规定;(3)投标单位为了中标,通过冒牌公司进行招标入围,挂靠其他施工公司。为了拿到竞标,投标价格低,设计技术一般,严重影响工程质量,造价反而会更高;(4)投标单位相互串通,故意抬高价钱,从中盗取国有资产。在评标定标的关键环节上,综合评议不成熟,可以人为改变,评分做不到公平公正,评标程序上的不完善。技术标一般依据施工组织技术的难度,需要多方位的对比,从技术上合费用上两者折中考虑,让一些报价低、技术力量薄弱的单位侥幸中标。评标人员保密性差,透漏一些投标的环节和底价,这些人为因素都会影响到投标的最终造价。 1.3市政工程施工阶段的设计易变更 由于市政工程大多都是政府参与投资的项目,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还需要履行相应的程序。从专家论证到可行性报告的提交,从政府投资的审批等相关内容都需要严格的执行。市政工程造价控制中,需要按照政府发展以及相关部门的审批来进行设计和施工。然而现实很多施工单位由于受到工程施工工期的影响,在施工时并没有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因此出现先上车后补票的情况,投资的额度、建设标准以及招投标文件等内容都达不到预期要求,在施工进行的过程中还要对这些内容进行修改。其中很多施工方对于市政工程项目中的一些内容还会出现随意更改的情况,这样的做法不仅没有相关的部门和人员来进行监督,同时也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因此也会产生非常严重的恶劣后果。 2市政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措施 2.1加强项目决策阶段的造价控制 建设前期是工程造价控制的重点,即主要是项目决策和设计阶段。在项目决策阶段,工程造价估算既是市政工程造价控制的基础,也是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基础,更是制定市政工程招投标标底的依据。因此,工程造价估算必然成为工程造价管理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投资决策阶段工程造价估算是否及时准确,直接对工程造价管理控制产生影响,加强对项目决策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的意义更大。 2.2加强招标阶段的投资控制 市政工程的招标包括工程施工的招标和材料、设洳晒旱恼斜辏工程的招标文件应按照工程的需要和根据建设工程项目的原则和程序以及指导工作等各个环节来对工程的立项到完成都进行严格的规定。招标文件是工程合同的一部分,具有法律的效力。招标文件也是施工单位进行投标和报价的基础依据,也是项目单位和施工单位签订合同的重要证明,也是施工单位在进行完工结算或项目单位进行索赔的证明。因此,对于市政项目的招标文件应该编制的非常周密和准确,这样才能够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纠纷,也能够有效地避免过多的索赔事件发生。市政工程建设,工程材料在工程资金中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工程中不确定的因素比较多,所以在编制招标文件以及在和施工单位签订施工合同的时候是非常重要的。 2.3市政工程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 市政工程施工阶段中影响最大的是施工过程中设计的变更。变更会造成部分工程人力、材料、时间的浪费,重复性的完成一段工程。工程增减、设计变更太随意,现场签证多,导致工期延长,进度赶不上,场地内设备、原材料等多方面原因会损耗增加,人力成本增加。施工管理人员为了赶进度,一些安全措施、管理不到位,施工质量保证不到位,会造成工伤、死亡等现象发生,这些都会影响到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管理人员缺乏对施工阶段全方位的动态造价控制,缺乏这些对变动的前瞻性,施工组织就变得混乱,无组织,也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人力、材料上的浪费。施工人员的劳务费用就会提高,原材料的耗费将会超过预期指标。施工人员,大多是农民工,缺乏专业技术的教育,对一些施工技术上的难题解决慢,采取的技术方案不完善,有可能造成工程返工,材料浪费严重。甚至一些技术难题无法解决,造成工期延迟。施工人员节约意识太差,现场施工用电设备不能做到很好的应用,不能做到人走设备停运转。一些设备人为操作失误造成设备损坏,人为因素造成工程造价成本提高。因此施工阶段市政工程造价因素的来源很多,注意管控好此阶段的造价尤为重要。 2.4市政工程竣工验收结算 竣工验收结算是对施工总费用的核定,施工总费用包括现场签证费用和施工合同费用。这两部分费用是影响市政工程造价的因素。作为结算人员,一定要核实好现场签证单,辨别签证单的真伪。签证单是否真实,一定要结合现场查看,对比设计,看签证单是否重复。工程项目临时增减单要结合现场统计,审核人员要到现场落实项目是否保质保量的完成。如果审核人员不能认真做好这些工作,施工单位投机取巧的手段被掩盖过去,将会直接影响到市政工程造价费用的提高。 结束语 由于市政工程建设的复杂性,工程的造价控制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还需要通过科学有效的手段来对工程的造价加以管理和控制。而如何有效的做好工程的造价控制工程也是我们当前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 市政工程造价论文:市政工程造价的控制与审核 摘要:国内很多城市都在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集聚区、海绵城市等,市政工程项目越来越多,市政工程项目造价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市政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达到了降低投资的目的。文章通过分析市政工程造价管理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市政工程造价控制管理的重要性,并逐一论述市政控制造价控制与管理的各个阶段。 关键词:市政工程;造价;控制;审核 1市政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的重要性 市政工程属于国家的基础建设,是指城市建设中的道路、桥梁、给水、排水、燃气、城市防洪、环境卫生及照明等基础设施建设,与人的生产和发展息息相关,是城市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对外开放的基本条件。市政工程涉及的范围很广,市政工程的费用主要来自企业缴税和个人缴税。市政工程每年的耗费巨大,必须人性化地选择基建项目,以最合理的分配方式投用到市政工程中,达到满足城市建设基础设施的标准,给城市居民营造一个生态、宜居、便利、舒适的城市环境。这些对于减少城市的财政支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市政工程造价各阶段的控制与管理 2.1项目调查阶段的造价控制 项目调查阶段的重点工作是市政工程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是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立项的基础。由于多种原因造成,此阶段没有充分调查,造成投资估算高和决策失误,因此要对不同设计方案进行对比分析。项目的主要内容和配套条件,如市场需求、资源供应、建设规模、工艺路线、设备选型、环境影响、资金筹措、盈利能力等,从技术、经济、市政工程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比较。并对项目建成以后可能取得的财务、经济效益及社会影响进行预测,从而提出报发改委。发改委根据可研报告进行核准、备案或批复,决定某个项目是否实施。此阶段是市政工程造价控制的一个决策阶段,合理的确定投资预算决定着项目建成后的经济效益。 2.2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 设计阶段主要分为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主要是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阶段的费用,是市政工程投资费用形成的首要阶段。此阶段的造价控制主要是设计技术质量和设计标准的控制,分为概算造价和修正概算造价。在技术选用路线上,对比各种技术路线,主要包括设备、原材料、辅助材料选用上符合国家的政策、法规。技术先进可靠,技术转让费用性价比高,并且节能,污染小,便于后续阶段的实施。 施工图设计是决定市政工程项目投资额度的重要阶段,在该阶段中施工图设计标准要遵守国家规范,设计时间不可太长,设计的施工图必须合理。这就要求施工图设计人员要有熟练的工作经验、责任心强,经常深入现场勘察设计,及时改正不切合实际的地方。设计人员要在市政工程设计中推行限额设计,凡是能进行定量分析的设计内容,均要通过计算。因为要达到技术与经济相结合,必须通过数据计算。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施工过程中实施的简单、快捷、省时、省力。施工图设计完成后,加强审查设计图纸和概算,设计部门结合概算审批部门加强对初步设计概算的审查,概算的审批一定要严,既要有最佳的经济效果,又要保证市政工程的最佳使用功能。 2.3招投标和合同实施阶段的造价控制 市政工程投招标是为了选取优秀的施工单位,在投招标过程中,本着公平公正平等的原则,网上公示招标。并对投标单位实力进行考察,让有实力,价格合适的单位入围。然后入围的单位再次进行竞标,保证建设单位有一个质优价廉的施工单位,从而化项目造价。招标中标后,中标单位在合同实施阶段,必须按照设计图纸施工,施工过程中不得偷工减料。签证变更方面不可太随意,经过设计和监理方同意后,才可变更设计。合同实施阶段是各个阶段中最长的,在市政工程材料管理、机械管理、市政工程质量管理上严格把控,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和损失。 2.47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 2.4.1在施工阶段,收集并整理市政工程造价资料对控制工程造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施工阶段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阶段,所以,造价管理人员应在收集各个施工环节的资料时确保收集资料的准确性,并结合实际要求进行合理的改良和创新,利用现代信息化管理技术对工作内容进行规范化、标准化,通过分析比较各个方案,选取最优的施工设计方案,确保该方案既能符合工程造价管理的要求,又能很好地完成工程建设。 2.4.2市政工程的开支是最多的,因此,在施工阶段实施有效的工程造价管理会有最直观的效果。在此阶段,主要对材料、施工技术及施工设备进行工程造价控制。选择材料时,要充分考虑材料的质量及其经济效益;选择施工技术时,应确保技术首先能够满足工程的实际需求,同时应使用新技术整体提高项目施工质量和效率;较选择设备时,应优先考虑投入使用先进设备,节约一定的人力资源,降低施工成本。 2.5竣工验收阶段的造价控制 市政工程项目的最后阶段是竣工验收。所以竣工验收阶段内,审核依据一定要齐全,对于设计变更的内容、市政工程量增减、材料替换等做到完全统计,施工单位会将现场签证费用以及施工合同费用一起交付给建设单位审核,核定一个最终的施工总费用。建设单位查验签证是否真实,施工过程中的材料是否依次充好,市政工程量有没有达标完成,有没有按照图纸施工。这些程序进行完后,最后出来的费用就是施工总费用。 3市政工程造价审核策略 3.1严格审查市政工程量签证单及变更资料 作为业主单位要及时对施工现场市政工程量进行收方计量,对市政工程中的各种市政工程量签证单进行核查,对市政工程造价进行核实。在市政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设计图纸与实际情况不符,或由于地质条件、工地周边情况会出现一小部分的设计变更或增加市政工程量,例如混凝土标号的替换、障碍物的清理、地基的处理以及地基的加深等。对于这类情况,可以使用签证来进行认证。在对市政工程的总造价进行核定的时候,要以实际市政工程量为依据对市政工程的造价进行确定,确保建设项目投资的有效控制。 3.2合理审核市政工程造价 合理审核市政工程造价是提升市政工程造价审核质量的重要保障。①需要建立可操作性规范性较强的制度标准,要结合市政工程实际情况与市政工程资料进行规范审核,不能盲目追求审核审减率而不故市政工程实际情况。②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审核队伍,要求精通业务,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另外,还应该委托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协助,或不断招收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加强对各种人才的培训工作。③需要规范审核程序,保证审核人员按照相关规定来进行审核。 3.3强化市政施工的过程控制 在市政工程施工中,偶尔会出现由于施工单位偷工减料,不按图施工造成返工问题。很多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其使用超出了使用极限所造成的,但是更多的却是因为市政工程的质量不达标所引起的。由于在施工过程中,其监管的力度不够,监管不到位,导致偷工减料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很容易对最终的市政工程质量产生影响。在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应该加强市政工程造价控制和审核,杜绝质量缺陷等问题。 结语 综上所述,市政工程造价对于建筑市政工程是很重要的。科学的市政工程造价能使企业获取更好的利益,同样,不合理的市政工程造价会极大地增加企业成本,使企业不能获得好的效益,甚至严重影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所以,务必高度重视市政工程造价管理,认真分析并积极解决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关注与市政工程造价密切关联的每一个环节,使市政工程造价在市政工程施工的每一个环节发挥其真正的价值。 市政工程造价论文:关于市政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的研究 [摘 要]预结算审核是市政工程造价审核重点,与建设单位经济效益相关。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工程建设效益水平,应注重在市政工程建设项目落实过程中,严格把控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技巧。即通过对全面审核法、重点审核法、分组计算法等科学审核方法的应用,审核工程量等信息,最终帮助工程建设单位提高工程效益,达到最佳的工程实施效果。本文从市政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的主要内容分析入手,并详细阐述了审核工作具体实施要点。 [关键词]市政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 前言:基于我国市政工程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管理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关注,但在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工作逐渐开展期间,也开始涌现出管理体制不完善、管理模式存在漏洞、管理人员缺乏造价控制意识等问题,影响到了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效果。为此,我国市政工程建设单位,应大力控制工程量情况审核、中期付款审核、结算工作审核等各阶段的审核工作,最终为工程后续工作的展开打下良好的基础条件。 一、市政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的主要内容 就当前的F状来看,市政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的主要内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工程量审核。即在市政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工作中,要求审核人员必须计算工程量,并结合计算原则、要求和施工图纸,展开工程量计算工作,且在工程量计算期间,明确费率、定额套用方法。同时,针对施工材料价格展开实地的市场调研,以期保证工程量计算结果的精准性。例如,当市政工程项目遇到建筑高度小于等于3m,或者大于3.6m的情况时,应参照图纸,分析实际施工与图纸的差距,而后,利用相关计算细则,准确计算工程量结果,避免计算误差的产生影响成本控制; 第二,套用单价审核。即在市政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工作开展期间,为了避免互相或者重复套用问题的凸显,也应做好套用单价审核工作。即在套用单价具体审核中,首先,核查项目名称与设计的一致性。然后,当施工定额中材料或者人工出现较大变化现象时,正视变化部分审核。同时,选择科学的换算方法,实现部分、整体间的科学换算。最后,在面对机械成本和人力成本补充部分时,对其进行重点核查,就此达到最佳的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效果[1]; 第三,费用计取审核。即在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时,应参照国家法规、合同、标书等内容,精准化确定费用计取是否合理,并重点审核参考文件的执行年限等情况,且时刻关注人工费收取、费用率变化等,继而从根本上避免审核误差问题的凸显。 二、市政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技巧 (一)全面审核 在市政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作业中,必须掌握全面审核法。全面审核法,是指依据设计施工图纸内容和预算编制程序,重新编制一套预算,并将其与预算进行对比,寻找差异,实施审核。首先,在全面审核工作中,要求审核人员应认真阅读图纸,做到看懂、看全、看仔细。同时,结合当前市政工程项目建设中,结构较为复杂且规模大的特点,理清节点图、索引详图、简短文件说明标注等“散件”和“整件”的关系。其次,待设计图纸阅读完毕后,依照定额编排顺序,认真审核每一项原始数据[2]。如,调阅预算员工程量计算底稿,然后,依照图纸,对工程量清单中每一项内容进行审核,找出问题,处理问题。再次,在全面审核工作开展期间,应注重将一个分部划分为一个审核阶段,并在一个分部工程所有项目工程量计算后,依照相关标准,判断套用定额编号、基价等内容是否合理,而若在审核期间,遇到差异分部工程直接费差异在100元左右,应登记差异信息,以此类推,直到完成所有分部工程审核工作。除此之外,在审核工作完成后,也需进行计算标准、计算间接费、计划利润、税金、工程造价等的复核,而后,写出复核意见,完成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工作。 (二)重点审核 市政工程造价预结算重点审核方法,是指在工程量大且造价高的项目中,为了在短时间内完成审核工作,可单独抽出工程量及与之对应的定额单价,实施审核。同时,重点审核工程量与定额子目容易混淆的项目,粗略审核附属项目。此种审核方法在应用过程中,可减少一定的工作量,因而,应注重将其应用于一些工程量较大的市政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项目中。 (三)分组计算审核 分组计算审核,是指在市政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工作中,为了达到最佳的审核效果,应首先整理预结算中相关项目。然后,对项目进行分组,并利用同组中某一个数据,审查其他分项工程量[3]。但分组计算审核法的应用,要求审核人员在项目分组时,应注重将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分项工程分为一组,然后,利用同一组分项工程间计算基数关系相近的特点,判断同组中其他分项工程量是否合理。例如,某市政工程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即采取分组计算审核方法,将楼面面积、底层建筑面积、底层地面面积、楼板体积等分项工程分为了一组,然后,通过对楼地面面积和底层建筑面积的计算,实现了对相同计算基数其他分项工程量的审核,达到了高效性审核效果。 三、做好市政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的对策 在市政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工作开展过程中,基于掌握全面审核法、分组计算审核法、重点审核法审核技巧的基础上,应注重落实预结算审核工作实施策略。为此,应从以下几个层面入手: 第一,在市政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工作实际开展期间,应合理化选择审核方法。即由于全面审核法可高效控制工程造价,但审核工作量大,耗用时间长。而重点审核法,侧重于审核目标,工作量小,效果好,但适用于工程量较大的项目审核。除此之外,分组计算审核法,需保证每一组分项目性质相似或者相同,但审核速度快。为此,在具体审核工作开展期间,应依据工程项目实际情况,确定适用的审核方法,最终有效保证审核结果精准性,且提高审核速度[4]; 第二,在市政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工作开展期间,为了提高审核效果,也应逐步加大施工设计和造价的审查力度。即结合施工组织设计与造价费用密切联系的特点,要求工程监理单位和工程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共同协作,在施工组织设计前,重点审查项目施工设备等实际情况,而后,确定最优的设计方案。而在工程造价审查中,为了避免施工单位从中谋取私利,可在工程施工期间,由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共同确定因客观因素造成工期延长的原因,达到工程造价预结算控制目的。 结论 综上可知,市政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决定着工程造价的高低,只有做好工程造价的预结算审核工作,审查实际造价,才能有效控制工程预算费用的增加,为工程建设单位获取更大的利润空间。为此,当今市政工程建设单位,必须认真落实造价预结算审核工作,并编制预算方案,实时控制工程预算成本。 市政工程造价论文:市政工程造价影响因素分析及降低工程造价措施 摘 要:进行市政工程的建设主要是为了对城镇的环境以及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尤其是在对城市建设的工作中,完善市政工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是在实际的市政工程建设中,需要考虑的问题相对较多,其中较为重要的就是工程造价。城建工作的原则就是要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促进经济效益的发挥。本文主要对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同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降低工程造价的措施,仅供参考。 关键词:市政工程造价;影响因素;降低造价措施 进行市政工程的建设工作具有多方面的效益,可以为城市的招商引资提供良好的环境,可以提升市民生活的质量。可以树立城市的品牌和形象,可以扩大城市的知名度等等。进行实证工程的建设不仅仅在于吸引资金,而是为了更好地行驶其为人民服务的权利。另外,对市政工程的项目进行分析,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不仅可以减少资源的消耗量,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1、影响市政工程造价的因素 市政工程的工程量相对较大,内容比较复杂,而且资金的投入量也相对较多,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影响市政工程造价的因素也逐渐增加。具体来说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人为因素 建设工作人员对于市政工程造价产生的影响较为直接,由于工作人员在建设工程中发挥着主体地位和作用,因此,工作人员的操作水平以及知识和智慧对于工程造价的影响是较为全面的。在工作中可以将成本问题作为工程建设的重点,通过对专业知识进行掌握,熟练自身的业务和素质。同时要根据城市发展的现状来做好建设工程的规划给你做。要具有超前意识,对具体的数据和工程项目进行合理地分析,最终选择最佳的方案来做好设计工作。 1.2政府因素 政府在实际的城市建设中逐渐发挥着宏观调控的作用,对建筑工程的项目进行审查和架设,进而对费用进行控制。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可能会因为相关的制度和规定等因素,对工程的建O水平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或者是政府工作人员对于工程造价的认识程度不够,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决策,带来不公平的招标和投标工作。在市政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出现工程造价控制不合理的现象是较为常见的。因此,要对政府因素加强重视。 1.3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比较复杂,其中包括工程建设中的人力,建材以及资金和技术等等方面。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工程建设的材料的价格需要根据市场的发展而变化,可能在短时间内就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因此,严重地影响了工程的造价。另外,由于受到地理环境以及气候条件的影响,工程造价的相关内容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1.4图纸设计因素 任何一项市政工程的建设都需要事先对图纸进行规定和设计,由于市政工程的规模相对较大,系统性和难度都比较突出。因此,工程的图纸设计对工程的造价也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施工人员需要根据设计图纸来进行具体的施工工作,但是,在实际的图纸设计工作中,工作人员可能会对具体工程的占地面积,建设标准以及技术工艺等方面考虑不全面,因此,就会影响到施工工程的正常进行。可见,图纸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是不可避免的。 1.5施工因素 市政工程的施工环节也是影响工程造价的重要方面,施工工程的监督和管理的力度以及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等都会影响到造价。因此,为了降低工程造价,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加强对施工材料、施工质量的控制,保证工程的各个环节都能够按照原计划进行。 2、降低市政工程造价的措施 由于市政工程所涉及到的因素较广,其中设备、材料、人员等等都是不确定因素,所用资金的数额也相对较大,而且施工地点也存在着不固定性。因此,施工人员需要对施工进度和施工方案进行明确掌握,了解工程造价的重要性,进而在实际的工作中,提升工程质量的同时,降低工程造价。 2.1加强对建设前期工程造价的管理 长时间以来,管理从业人员较为关注对施工阶段的造价进行管理。从浅层含义看,市政项目工程的价格是在其招投标期间形成的,主要在于对土地,建筑工队的选择上投资较大。然而,一项工程的决定正确与否及经济可行性同整体项目的造价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在研究到初步设计完成的工程建设前期阶段,其投资预算偏差往往导致投资效益低下、三超现象等。所以,造价从业人员应基于良好的市政项目预算层面上,总结已经创建完成的项目经验,良好标定市政项目工程的预算定额,对投资数目进行合理估算,从而为市政项目工程的造价做好保障工作。 2.2重点控制设计阶段造价 设计阶段是影响工程投资的最主要阶段,是建设项目付诸实施的龙头。设计阶段控制造价还充分体现了事前控制的思想。只有在设计工作尚未完成,在设计图纸未交付实施之前就把好工程造价管理第一关,才能为总体工程造价控制打好基础,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因此,在控制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时,可以采用限额设计、设计方案竞标及运用价值工程原理等优化设计方案,争取将设计方案的资金预算控制在最低范围内,达到设计、技术、质量与经济的协调统一,使工程在优良技术的使用中,降低损耗,提高经济收益。 2.3妥善管理市政工程的实施阶段 建设项目实施阶段,便是将零散的设计、规划方案付诸实践形成工程实体的过程,是建设项目价值和使用价值实现的主要阶段。据统计,建设项目在实施阶段工程施工费用约占整个工程造价的60%左右,因此工程实施阶段对工程造价的直接影响很大。为了使一切一切招投标活动透明化、规范化,造价部门在一开始要规范投标活动,签订合同,减少纠纷。此外,对由施工单位填写的签证,一定要认真核实信息后方能签字盖章,对不应该签证的项目不应盲目签证,严厉打击在签证上巧立名目,弄虚作假,以少报多,蒙哄欺骗的现象,要及时办理签证,缩短工期。还有要严格按照策划进行,若有技术、项目的变更,要举办内部人员商讨,确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建立合理的市场价格机制。在市政工程建设中,政府部门要有自己的一系列文件规定,相应的制定一些有利于工程建设的文件和指令,积极地促进市政工程的正常发展,不断地提高工程的技术水平、施工工艺,节约资金,把钱花在刀刃上,使市政工程造价处在合理地控制之中。 3、结语 总之,合理控制市政工程造价是城市建设进程的重点,城市市政工程造价控制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因素。作为城市建设的工作者,必须加强对每个环节的造价控制和审查,通过控制来发现项目投资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并及时进行改进,促使投资管理不断完善,提高投资效益,使市政工程的造价管理作用最大化。 市政工程造价论文:关于市政工程造价控制的思考 摘要:市政工程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共利益、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城市发展水平的提高,市政工程建设的投资日益加大,如何强化全过程监管,严格控制工程造价,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就成了各级市政工程管理者和建设者必须充分重视和认真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市政工程 造价控制 市政工程,包括:城市的道路、桥涵、隧道、给排水、防洪堤坝、燃气、集中供热及绿化等工程,是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城市必不可缺少的物质技术基础,是城市经济发展和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条件。市政工程具有公益性、公用性,在我国社会主义体制下,市政工程的特点决定了其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或地方政府的财政投资。随着我国城市发展水平的提高,市政工程建设的投资日益加大,如何强化全过程监管,严格控制工程造价,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就成了各级市政工程管理者和建设者必须充分重视和认真思考的问题。在从事了几年工程造价工作后,结合平时的工作体会,我谈谈自己的对市政工程工程造价控制的几点思考。 一、重视决策阶段的造价管理 决策阶段是指选择和决定投资方案的过程,对拟建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并且对不同建设方案进行比较、选择并做出判断和决定。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市政工程投资的失控是由于施工管理不善引起的,往往把控制项目投资的主要精力放在施工阶段,然而,由于决策原因引起的工程投资的提高,却远远大于前者。在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各大阶段中,决策阶段的各项技术经济决策,特别是建设标准水平的确定、路线的选择、方案的评选、设备选用等,直接关系到工程投资的高低。有关资料统计表明,投资决策阶段对工程投资的影响程度最高,达到80%~90%。因此,决策阶段项目决策的内容是决定工程投资的基础,对市政工程投资及工程建成后的经济效益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是市政工程投资控制的重要阶段。市政工程是公共物品,投资主体主要是政府,政府官员为了表现执政能力,经常是“德政工程”“献礼工程”遍地开花,工程投资决策没有经过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只是形式主义。前期工程造价管理的不到位往往为后期施工阶段的技术变更和投资超额留下活口。由此可见,只有加强项目决策的尝试,建立项目优化评选,采用科学的估算,形成投资最高限额,以便有效遏止“三超”现象。 二、把握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 投资决策制定后,有效地控制造价就从设计阶段开始。只有在设计工作尚未完成,在设计图纸未交付实施之前就把好工程造价管理第一关,才能为总体工程造价控制打好基础,因为后续的造价控制都是在施工图预算的基础上进行调整的。资料分析表明,设计费一般占市政工程总投资的比例很小(一般1%~3%),但它对工程投资的影响程度却很大,初步设计阶段达75%~95%,技术设计阶段达5%~35%,因此设计阶段是处理技术与经济关系的关键环节,是确定与控制工程投资的重点阶段。如果设计人员在设计阶段未能肩负起优化设计与有效控制造价两重担,则势必增加工程不必要的投入,造成浪费。例如某道路工程,根据地质资料情况分析,在填方段采用挖方段土方分层填筑,就能保证路基的强度要求,但由于设计人员仅仅根据当地常规做法,未对地质资料进行充分的分析和计算,就采用宕碴回填。这样,不但增加了回填宕碴的费用,还要承担开挖土方外运的额外费用。经过测算,利用挖方段土方填筑每立方米路基单价仅需10元左右,而用宕碴回填加上外运多余土方每立方米路基单价需60元左右。显然,如果这个工程稍大一点的话,差价是非常巨大的。因此,设计阶段控制投资的思想应根植于设计人员的头脑中,通过设计阶段开展限额设计、设计方案竞标及运用价值工程原理等优化设计方案,提高设计质量,做到技术与经济相统一。工程造价管理人员在设计过程中要积极参与设计项目的投资分析,能动地影响设计,以保证造价的有效控制。 三、加强实施阶段的造价管理 建设项目实施阶段,即是把设计图纸和原材料、半成品、设备等变成工程实体的过程,是建设项目价值和使用价值实现的主要阶段。实施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主要包括三个环节:招标和合同签定管理、施工管理和结算管理。要提高建设质量,控制工程投资,就要在工程实施阶段加强工程建设的管理和监督,做到主动控制、及时纠正: 1、积极推行工程量清单招标,规范招投标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规范了市场体制下的招标和投标行为,引入了竞争机制,并提出了“最低合理报价”的概念。招投标制度是控制工程造价的有效措施,既可以避免工程承发包中的“幕后”交易,减少经济犯罪,也能使建设单位通过招投标选择出报价合理、技术先进、工期适当、质量信誉俱佳的施工单位,同时,也能促进施工单位加强内部管理。在市政工程招投标中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真正实现投标企业自主报价,通过有序的竞争确定合理的中标单位和中标价格,达到选择最佳施工企业,提高投资效益的目的。工程量清单计价对透明招投标活动、减少施工合同纠纷、推行竞争和以市场定价、控制工程造价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2、加强设计变更的审查。设计变更是实施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又一个重要因素。设计变更应尽量提前,变更发生得越早则损失越小。若在设计阶段变更,则只须修改图纸,其他费用尚未发生,损失有限;若在采购阶段变更,不仅需要修改图纸,而且设备、材料还须重新采购;若在施工阶段变更,除上述费用外,已施工的工程还须拆除,势必造成重大变更损失。所以要严格控制设计变更,尽可能把变更控制在设计阶段的初期,特别是对工程造价影响较大的设计变更,要先算账后变更。要坚决杜绝未经过造价分析和比较的想当然的设计变更。 3、严格控制现场签证。现行的市政工程项目一般都实行监理负责制。作为进驻施工现场的监理人员在熟练掌握现场施工和管理的同时,应熟悉工程造价知识,对由施工单位填写的签证,一定要认真核实后方能签字盖章,对不应该签证的项目不应盲目签证,对施工单位在签证上巧立名目,弄虚作假,以少报多,蒙哄欺骗,遇到问题不及时办理签证,结算时搞突击,互相扯皮的现象应严格审查。市政工程项目的建设,地下隐蔽工程较多,一个不符合现场实际的签证往往对工程造价造成重大的损失。如果监理人员不及时做好现场丈量签证工作,项目完工后实际结算时工程量则难以复查,只能按定额规定进行结算,从而造成造价费用的大大增加。因此现场签证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就显得十分必要。 4、把好结算审查关。结算审查是工程造价控制的最后一关,主要是依据国家建设行政管理部颁发的预算定额、工程消耗标准取费标准以及人工、材料、机械台班价格参数、设计图纸及工程实物量,以承包合同为基础,在竣工验收合格后结合施工变更、工程签证情况,作出符合施工实际的竣工造价审核结果,是建设单位进行的最终工程价款结算,也是施工企业向建设单位收取工程价款的依据。把好工程结算关,对合理定价,减少不必要的投资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市政工程造价控制是一项艰巨而又重要的管理工作,需要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和控制。正因如此,作为从业人员在实践过程中,应不断学习、体会,不断总结经验才能更好地开展今后的市政工程造价控制工作。为政府资金的有效利用、为行业控制水平的整体提高贡献自己的应尽的一份力量。 市政工程造价论文:浅谈市政工程造价控制与审核 [摘要]本文介绍了市政工程建设造价控制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并对其形成原因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市政工程造价控制的对策及审核的方法。 [关键词]市政工程;工程造价;控制;审核 1 前言 近年来,全国各地很多地方为了提高城市功能,改善投资环境,纷纷进行了大规模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工程的造价,在市政建设项目中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也是项目的主要控制目标之一。众所周知,市政工程均属干线型工程,且多处于市区内,影响控制因素很多,如地上及地下障碍物、交叉作业、施工作业点多且分散、工期短、质量要求高等客观因素,同时还涉及到政府部门行政指令等要求,所有这些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工程投资,若处理不好,投资控制就很难圆满完成。笔者就市政工程造价的控制、审核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2 市政工程造价的问题和原因 2.1 全面成本管理的观念尚未形成。目前,对于造价管理的理解往往只停留在预结算上,对工程造价的控制,主要侧重于事后核算,即对竣工决算进行审核,对其他阶段的控制显得薄弱。但事实上前期阶段的管理工作是很重要的。 2.2 设计管理制度不够完善,限额设计未得到全面推行。据统计分析,设计阶段影响工程造价可能性为40~70%,施工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可能性为5~25%。 2.3 施工阶段设计变更随意性大。工程项目应该经过可行性研究和投资额度的审批程序,其工程造价的控制应该按批准的投资额度。但很多建设单位急于项目的开工,又没有做好必要的准备,对投资额度的要求、建筑标准的把握、设计深度的审查、招标文件和承包合同的合理与完善程度没有严格把关,造成边施工边变更,对施工中的工程想改就改,有的项目一改再改,对更改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没有监督,对更改造成的损失没有相应的责任制约。 2.4 现场签证问题多。由于我国目前采取的是计量(监理)与评价(决算)分离的工程监管模式,负责决算审核工作的造价工程师施工时一般不到现场,决算审核时工程量的计算依据主要就是施工图和监理签证,这为施工环节(尤其是隐蔽工程)偷工减料提供了可能。比如,市政道路工程中的石碴基层填筑,石碴方量的计算,一般采用现场丈量体积,按实结算。但如果在丈量时施工单位弄虚作假,或者监理人员不负责任,签证时填筑厚度比实际厚度多出10cm,则对于一个面积在10万m3的道路工程,石碴方量则增加1万m3,按石碴填筑综合单价40元m3。计算,则此项造价就增加40万元。因此,现场签证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十分必要。 2.5 决算中高估冒算,虚报工程造价。巧立名目,高套定额;虚设费用;提高计费标准,扩大取费范围。 3 市政工程造价的控制 针对以上种种问题,应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不断强化和完善投资监督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3.1 加强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 3.1.1 推行设计招标,使技术和经济有机地结合。长期以来,设计人员缺乏经济意识,设计思想保守,把如何降低工程造价看成是与己无关的事;概预算人员也只管算数,不管设计技术问题,使技术和经济严重脱节,难以从根本上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无论多大规模的工程都应进行设计招标,通过招标进行多种设计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优选设计方案。 3.1.2 推行限额设计,按批准的设计任务书和投资估算,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总概算控制施工图设计,利用价值工程的原理对工程造价进行分解,合理地确定设计方案。当然限额设计不能一味地考虑节省投资,应尊重科学、尊重实际。在实行限额设计的同时注重优化设计,兼顾功能提高。 3.2 加强招标阶段的投资控制。 3.2.1 工程招标包括设备、材料采购招标和施工招标两个方面。招标文件的编制应当非常严密而准确,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及争议,也可有效地避免过多索赔事件的发生。对于市政工程,由于工程材料所占投资比例较大,不可预见因素较多,所以编制招标文件及签订施工合同尤为重要。 3.2.2 施工合同是工程决算、拨付工程款及处理索赔的直接依据,也是工程建设质量控制、进度控制、费用控制的主要依据。因此,在签订合同时应谨慎,特别是采用费率招标时,更应弄清业主与施工单位各方的责、权、利。对于其中的包干风险费,必须把握其费用的内涵。这对于市政工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3.3 加强施工阶段的投资控制。在工程施工阶段,由于工程设计及招投标阶段业已完成,其工程量已完全具体化。在此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可能性相比其他要少一些,但足真正形成工程实体主要是在这一阶段,若控制不好,也会使投资失控。 3.3.1 严格控制工程变更。施工前,要组织施工人员到现场踏勘,并对图纸进行会审和技术交底,避免施工中出现不应有的返工;对于通过设计变更扩大建设规模和提高建设标准的情况,看是否有原审批部门的批准;尽量减少合同外费用。对不符合程序的口头变更的工程量应不予认可。 3.3.2 严格现场签证管理。现场签证是工程建设中经常性的工作,若管理不到位,就可能给工程带来不必要的损失。这就要求驻地监理及甲方代表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施工现场记录,同时要经常到工地,做到“随做随签”,避免“一揽子”及日后签证。众所周知,市政工程合同外费用所占比例较高,所以要严格加强现场签证的管理,制定现场签订管理程序。 3.4 加强结算工作。目前,许多城市的市政工程项目结算仍采用定额计价;因此,在结算时应重点做好工程量和定额套用的审查。结算的工程量应以招标文件和承包合同中的工程量为依据,考虑变更工程量,特别要考虑对施工签证单的符合性和合理性进行详细的审查。审查时要熟悉图纸,掌握工程量计算规则,并对整个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有系统的认识定额的套用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因为在结算审查时经常会出现定额错套、高套,定额换算错误等情况,而这些都对造价造成重大的影响因此,把好工程结算关对于合理地定价和减少不必要的投资具有重大的意义。 4 市政工程造价的审核 4.1 全面审核法。全面审核法就是按照工程图纸的要求,结合现行定额、施工组织设计、承包合同或协议以及有关造价计算的规定和文件等,全面地审核工程数量、单价以及费用计算。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全面细致,审查质量高,效果好;缺点是:工作量大,时间较长,存在重复劳动。 4.2 综合审核法。 4.2.1 综合审核法概要。综合审核法是结合点审核法、对比审核法、分组计算审查法等方法对造价进行综合性的审核。这里之所以称为综合审核法,是因为这儿种方法各有各的适用方向,但不是孤立使用的,而是同时、交替使用的。它的优点是较 好地把握整体、突出重点、抓出主要矛盾;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发现问题,继而进行更为详细的审核。 4.2.2 用对比审核法进行指标性的总体审核和分部分项工程单价审核。所谓对比审核法,是指将现有工程和其它工程的经验造价数据进行分析对比,从中找出不符合投资规律的分部分项工程,再针对这些分部分项进行重点计算的审核方法。这要求审核者要在总结分析其它工程造价资料的基础,找出同类工程造价的指标、综合单价及工料消耗的规律性,然后,根据这些指标对审核对象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发现问题。在开始对市政工程造价作计算方而的审核时,首先可用对比审核法审核工程的总体造价。 4.2.3 用分组计算审核法审核工程量。分组计算审核法就是把工程造价中有关项目划分若干组,利用同组中一个数据与其它分项工程量之间的逻辑关系审查多个分项工程量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是审核速度快,减少重复计算量。在用对比审核法审核各分项综合单价时,也可考虑用分组法。例如,对桥梁工程的不同等级、不同部位混凝土的综合单价,可以分成一组一起审核,这样更加清晰,更便于对比分析。由此可见,对比审核法和分组审核法可以同时使用。 4.2.4 用重点审核法审核主要的工程量。单价和费用重点审核法就是抓住工程造价中的重点进行审核的方法。一般选择工程量大而且费用比较高的分项工程的工程量及其单价作为审核重点,另外对费用表中的各项费用和材料价格的取定也要作重点审核。该方法的优点是工作量相对大的工程中,应主要审核路面及各结构层的工程量和单价,如有大量土方工程,应作为一个专项进行审核。在排水工程中应重点审核用量大的管道的工程量和单价,各类窨井的工程量也较易审核。对于现行的《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管理费、利润、措施费中的各项费率、规费中的各项费率及它们的计费基础都要认真审核。这些费用项目计算方法较简单,但一旦算错,对造价很可能会产生大的影响,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要重点审核。 5 结束语 总之,工程造价的控制与审核是一项系统工程,集管理、技术、质量、施工、经济、法规等知识技能相结合的工作。需要在事前、事中、事后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动态管理,加强工程造价控制可发现投资管理上存在的薄弱环节,促使工程投资管理不断完善。在管理中应充分发挥激励和约束两种机制的功能,并不断进行投资管理体制的改革,实行建设项目的法人制度。实行量价分离,形成以量为主的企业定额系统,建立以市场形成价格的价格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节约大量的建设资金,造福更多的百姓。
园林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从“园冶杯”风景园林竞赛谈园林专业毕业设计改革 摘要:对“园冶杯”风景园林竞赛的深入影响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惠州学院这一应用型高校的特点,指出了园林专业毕业设计课程的不足,并基于这此问题提出了从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毕业设计选题、指导教师管理及课程检验形式等环节应采取的相应的改革措施,旨在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风景园林竞赛;毕业设计;园林;教学改革 1 引言 2016年9月,广东省教育厅确定了14所普通本科院校作为转型试点高校,这些高校将在未来的发展中向应用型高校转变,这其中就包括惠州学院。园林是一个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应用型学科,毕业设计是高等本科院校园林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园林专业教学改革的要点。 为了提高园林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设计水平,同时为毕业生们提供一个全面展示才华和互相学习交流的平台,国内大多数设有园林专业的高校都将参与“园冶杯“大学生国际竞赛作为检验园林专业毕业生设计水平的重要手段。旨在提高园林专业毕业生设计能力,带动园林专业的教育水平和质量,满足行业发展需要,培养综合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进而推动园林绿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1]。 2 “园冶杯”大学生国际竞赛的特点 2.1 国际竞赛加强合作交流 “园冶杯”大学生国际竞赛是国内外园林相关专业院系和中国风景园林网发起以及联合主办,每年在园林相关院校毕业生中开展毕业作品和论文的评选活动,命名为“‘园冶杯’风景@林(毕业作品、论文)国际竞赛”。专业性强,涉及范围领域广泛,是国内园林专业较具代表性的国际性赛事,既有国内外各大高校师生,也有国内外业内代表专家和企业,更有国际青年设计师的分享与对话,对于加强专业交流具有重要作用。 2.2 专业评审激发设计动力 为保障竞赛活动的顺利进行,“园冶杯”大学生国际竞赛特设立竞赛活动组委会。组委会由参与单位的领导和专家组成,负责竞赛活动的组织、协调以及巡展工作,组织本校学生参与竞赛等相关事宜。在作品收集结束后,组委会组织行业权威专家进行评审和复审,确保公开、公平、公正。国际任何国家和地区相关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均可报名参赛。这一公平评选和竞争的机会给予广大应届毕业生极大的设计动力,参与竞赛不仅为了获得荣誉,更重要的是为自己本科阶段的专业学习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 2.3 选题广泛反映时代问题 “园冶杯”大学生国际竞赛作品分为毕业作品类、毕业论文类、主题竞赛类三大类。毕业作品包含园林规划作品、园林设计作品和城市设计作品,毕业论文包含规划设计、生态植物和城市设计论文,主题竞赛包含文化景观、生态修复、海绵社区、康复景观和城市更新(含开放住区)等,毕业作品、论文限应届毕业生参赛。正因为如此,参赛作品的选题极具广泛性和前瞻性,内容丰富多彩且符合当前国内外专业发展趋势,在一定层次上能够反映出时代问题,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园林专业视角。 2.4 多方参与促进专业发展 作为园林专业的重大国际比赛,“园冶杯”大学生国际竞赛促进了园林行业和谐发展。同时“园冶杯”大学生国际竞赛是“园冶杯”国际竞赛的一个组成板块,这一竞赛平台包含在校学生和社会企业,且作品类型包含设计类、施工类、综合类、论文类和科研类等,这一将学校与公司企业结合在一起的竞赛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园林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园林设计水平,为毕业生们提供一个全面展示才华和互相学习交流的平台,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与公司企业亲密接触,了解当前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明确专业发展形势和方向。 3 园林专业毕业设计课程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正确的学习态度 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本科阶段最后一个课程环节,一般在大四第一学期要确定选题,第二学期要完成设计作品并进行答辩。这一阶段,一方面学生不仅要面临毕业设计的课程,同时还要面临专业实习、就业、考研和出国等现实问题,时间上存在一定的冲突。另一方面,许多学生没有认识到毕业设计是检验大学本科阶段学习成果的这一重要环节,他们认为毕业设计不过是一门课程,因而往往为了其他事情而忽视毕业设计,甚至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去学习。这一现象导致许多学生对毕业设计投入的精力太少,仓促完成任务,大大降低了毕业设计的总体质量,不仅达不到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更加影响到专业的发展。 3.2 选题时效性不够,创新性不强 选题是毕业设计最开始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一个好的选题往往能够产生一个比较好的毕业作品,但是目前来看,许多高校园林专业的毕业生在选题上过于草率。园林专业的毕业设计选题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下衍生出选题,这一类的选题大都还较合理,在某些时期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但创新性不够,且选题内容过于局限;一类是学生自拟题目,这一类的选题类型多样,但大多数较片面,所选设计主题不是过大就是过小,且缺乏时效性和创新性,有些甚至只为完成课程任务而随意选定一个主题。 3.3 设计深度较浅,缺乏可实施性 评价一个园林景观设计方案是否合理,除了要有细致的设计平面图和效果图之外,更要有详细的前期分析以及后期的施工放样图,但在许多高校的园林毕业设计课程上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时,过于重视图纸的表现,缺乏对设计对象的详细分析,从而导致许多设计十分不合理。另一方面,绝大部分的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仅仅停留在方案设计阶段,并没有涉及到施工图,这一现象使得学生的学习内容并不系统,且与公司对人才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一个优秀的园林设计,不仅要考虑平面空间布局、建筑小品布置、植物配置等内容,也要考虑设计是否符合行业设计规范、是否能够满足居民需求、能否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室外环境等方面,避免“纸上谈兵”。 3.4 单一的导师指导 在本科毕业设计导师资源配置上,一般都是一对多的模式,就是一个校内导师往往会指导多名学生,甚少有学校采取一对一的指导模式,许多学校也缺乏校外导师的参与。校内导师往往知识结构较为单调,大都重理论轻实践,因此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大都只能帮助其构建一个理论框架,缺乏实战经验,且个人的主观看法有时存在一定的偏差,这些都会让学生的知识获得被局限,项目设计深度不够,综合性较差,解决问题的能力较缺乏[2]。 4 从专业竞赛角度谈园林专业毕业设计改革 4.1 以“设计主题”形式确定毕业设计选题 惠州学院园林专业毕业设计选题大部分是指导教师研究课题的衍生或者是学生自主选题,范围较为局限且颇具随机性,通常会集中在某一类型的选题,无法与园林专业当前最新发展趋势相互契合,大大违背了毕业设计课程全面考察学生设计水平的初衷。改进毕业设计选题模式,关键就是要在质量较高的选题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来提高毕业设计的完成质量。 从专业竞赛角度来看,可以引入“设计主题”来指导毕业设计选题。一方面,参与指导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可以通过分析专业发展动态和市场形势,一起探讨和分析出若干个设计主题,学生再依据这些主题来确定具体题目,在宏观的背景下再做出多样的选择,使得毕业设计更为丰富且能够与时代接轨。另外一方面,“O计主题”这一选题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不再是单纯地听从指导教师的安排,固定地选择指导教师研究课题下的某些选题,而是通过自主选择设计主题来确定自己的指导教师,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设计积极性,学生选中的某一主题的导师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具体选题进行指导,具体选题可以是实际存在的项目或还在计划中的设计场地,这符合了毕业设计真题实战的要求。对于计划中的设计场地,由于没有实施具体项目,所以相关数据和资料可能并不齐全,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动性去搜集相关内容,学会分析,这不仅可以全方位地考察学生的设计水平,也有利于学生培养专业竞赛素养。 对惠州学院园林毕业设计选题传统形式的改进,加强了设计选题的时效性,且更加能够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主题融入到毕业设计当中不仅可以提高设计作品的质量,也能够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从而更加专注地投入到毕业设计课程之中。 4.2 组建“导师组”,构建多方位指导体系 与传统学校的园林专业一样,惠州学院园林专业毕业设计导师制实行“一带多”的模式,即一名指导教师会同时指导多名学生,而由于惠州学院园林专业师生比存在较大差距,许多导师会同时指导约10名学生,这大大影响了导师对学生的指导质量。另一方面,单纯的校内导师的指导机制具有较大的限制性,且指导教师个人知识面有限,学生无法获得更多的知识,思维得不到拓宽,这些都不利于提高园林专业毕业设计课程的建设[3]。 毕业设计不仅是学生在学校的最后一门课程,在某些程度来说,也是许多学生在毕业后找工作的专业能力证明,许多公司在招聘毕业生的时候,都会综合考虑学生的专业能力,有些设计公司还会采取快题设计的方法来考察面试人员的设计能力,因此,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十分必要。组建“导师组”,构建多方位的指导体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实施。 首先,聘请校外专家作为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与校内指导教师一起组成综合导师组指导学生。校外专家可以是其他不同院校的专业教师,也可以是设计院或者企业相关从业人士,学科背景不局限于园林,可以是建筑学或者是城市规划学。这样,校外专家不仅可以带来新的思维方式,同时,也能给在校的毕业生提供行业最新信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并且能与社会发展接轨。 其次,组成多元化的导师组,各取所长。多元化的导师组人数不限,但每一个导师组只能以一名导师作为主导师,其他导师可以从旁辅助。主导师辅助这组学生的总体指导和方向规划,辅助导师则从专业其他领域进行补充。比如,主导师具有较好的设计构思能力,能够挖掘出刚好的设计题材和想法,但软件操作能力和植物配置能力稍弱,那么,这一组的辅助导师则应具有较好软件操作能力和植物配置知识,这样这一组的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就能得到全面的指导,对其综合设计能力的提升具有较大帮助。另外,校内导师工程实践经验不如企业和设计院的专业人士,因此,在施工图和扩初图的设计过程会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个时候,若是将校外导师和校内导师组成一个综合指导组,那么学生也能更早地接触实际项目施工的知识,对其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具有较大帮助。 4.3 增加公开评图环节,提高总体设计水平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常常需要对学生的设计作品进行点评和修改,在毕业答辩之前,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也需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打分,指出相应的优缺点。按照惠州学院园林专业毕业设计课程的传统模式,每位指导教师在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过程中,至少要给予10次以上的指导和点评,而在学生毕业设计提交之后,每个学生也会有一个对应的评阅教师来对其设计作品进行点评打分。这一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能得到相应的指导,也能够得到较为公平的分数,但学生之间的作品缺乏交流,且总体设计水平得不到更好地提高。 任何一个专业竞赛都会由多个专家学者组成评委会,对参赛作品进行综合评价,只有获得绝大多数支持的作品才能够脱颖而出。从竞赛角度来看,在毕业设计课程中加入公开评图环节十分有必要,学生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经过指导教师的指导和自己的辛勤付出会完成设计初步作品,这个时候可以组织一次专业公开评图,毕业学生和所有指导教师共同参与,对学生的设计作品进行初步评价,集思广益,让学生和教师进行零距离的交流,对于每位毕业生的设计作品都有一定程度的帮助。而在学生毕业作品最终提交完成之后,学校可以在毕业答辩前举行一次更大规模的公开评图,可以邀请国内外同类型的院校进行联合评审,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让学生可以得到更多专业的指导和意见,更重要的是可以加强不同院校相同专业的交流,从而提高专业办学水平,通过院校间的共同合作从而促进园林专业发展[4]。 4.4 支持竞赛促改革,激发学习动力 毕业设计课程是园林专业最后一门重要的课程,学生需要利用为期至少一个学期的时间去完成这门课程,然后在毕业之前提交一份按学校要求完成的作品。不同的学校对于毕业设计的考察标准不一样,学生只要通过毕业答辩基本上都能顺利拿到毕业证,也正因为此,许多学生并不太重视毕业设计,有些仅仅是为了完成,因此设计作品质量不高,不利于园林专业长足发展。惠州学院园林专业毕业设计课程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因此历年的毕业设计总体水平不高,缺乏较好的作品,园林专业也缺少一定的办学知名度[5]。 为了激发学生的设计动力,提高园林专业办学水平,惠州学院园林专业从2016年开始,以“园冶杯”风景园林竞赛作为毕业设计的基本标准,要求所有园林专业毕业生按照竞赛要求完成毕业设计,从设计选题到后期毕业展板的制作,每一个环节都严格地按照竞赛要求完成。作品提交后,先在学校内进行公开巡展,并评选出优秀的作品给予一定的鼓励。获奖学生根据自主意愿参加“园冶杯”风景园林竞赛,最后,参赛的19幅作品内有9人获奖,其中一人获得三等奖,学院也获得先进集体奖和优秀组织奖,这对于惠州学院园林专业来说是历史性的突破,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从一个侧面检验了园林专业的办学水平,同时参赛过程中与国内外不同院校进行了很好的交流,促进了惠州学院园林专业的发展[6]。 当然,作为毕业设计课程改革的第一年,2016年的毕业设计课程还是存在一定难度,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重新审视这门课程,并且要寻求最合适的道路。之所以惠州学院园林专业毕业设计课程改革得到了一定的成效,离不开学院、教师和学生的一致支持:学院从各方面给予了园林专业支持,领导非常重视这次改革,并且拨款报销在毕业设计课程中学生的图册打印费和展板打印费,包括后期参赛报名费也是学院统一缴纳;园林专业的任课教师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学生的指导当中,孜孜不倦地对学生的作品提出自己的建议,并给予学生极大的支持和鼓励;园林专业毕业生大多都十分重视毕业设计,认真选题,努力构思,积极与指导老师进行交流,基本上都能够认真完成毕业设计课程,且不乏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 5 Y语 惠州学院园林专业以“园冶杯”风景园林竞赛为切入点进行设计课程的改革初见成效,但还需要继续努力和完善,在竞赛机制的引导下,以“设计主题”形式确定毕业设计选题,组建多元化的导师体制,在设计作品初步完成时进行公开评图,环环相扣,综合提高园林专业毕业设计总体水平,从而推进园林专业毕业设计课程的改革建设。 园林专业毕业论文范文:风景园林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方法指导研究 摘要:风景园林专业毕业设计是检验大学生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设计技能,实现教学培养目标的途径。根据风景园林专业毕业设计的任务内容,通过探讨前期调研、设计理念、方案设计和毕业设计说明书写作等4个方面的现状与问题,对毕业设计教学方法上提出一些具体指导性建议。 关键词:风景园林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方法;指导建议 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本科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风景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任务内容包括:毕业设计和毕业设计说明书两方面。毕业设计内容包括前期调研、方案设计、效果图、分析图等设计作业;毕业设计说明书主要运用风景园林设计的理论知识针对该毕业设计进行设计说明。本文谋弦瞪杓迫挝竦哪谌莩龇,分析现状和问题,从教学实践中挖掘出一些指导方法。 一、督促学生加强前期调研工作,端正学习态度 毕业设计时间安排与就业等时间冲突,使部分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毕业设计时间与精力的投入,降低工作标准的要求[2]。前期调研工作充足与否决定了整个毕业设计是否良性循环,要求指导老师督促学生加强完善前期调研工作,端正学习态度。要求学生对项目基地进行调研分析,对自然地貌、建筑古迹、地域文化进行考察;要求学生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以防冲突当地民风民俗。 指导老师需叮嘱学生在调研中,特别对园林景观中的细部设计进行观察与分析,例如水陆交接处的驳岸设计、亲水平台的设计、堤坝游览方式的设计、景观小品的人性化设计等。并要求学生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汇报调研心得,对优秀设计进行案例分析,探讨其优缺点,学会借鉴与创新。 二、指导学生树立设计理念,培养创新精神与文化价值 当前风景园林毕业设计主要问题之一是设计内涵不足,忽略了最重要的创新精神培养[3]。有文化的设计才有生命力,任何设计作品都要有一定的设计理念,要培养创新精神和文化价值。指导老师告诫学生要善于挖掘文化精髓,体现更深层次的含义,才能提高人的品味与审美,提升人们的精神生活,而不是用简单的色彩拼图或植物造景就是对园林设计的表达。只有具有强烈的民族性的艺术作品才能为本民族的群众所喜爱、所理解,才易于使本民族的群众接受,越具有社会性,越能发挥社会功能,就越具有长久的生命力[4]。要求学生对基地的城市文化、历史文化、历史建筑,甚至城市精神、民族精神等多方面进行调研,挖掘与借鉴、吸收与创新。 要求学生遵循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4],对历史文化元素进行抽取和转化,对地域文化精髓进行提炼和创作,对传统园林设计的创作形式和创作方法等进行借鉴与创新,通过景观设计展现最大限度的表现力。设计理念可以采用历史文化元素、民族精神等等,反映一定的生活内容或地域特征,体现于共同文化上,内容与形式让人关心熟悉的,才能在心理上达成共鸣。 三、督促学生完善方案设计,注意细节设计的重要性 方案设计包括总平面图、总鸟瞰图、节点大样图及效果图、分析图、立面图、剖面图。设计方案环节,指导老师需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不断地进行辅导和修改,督促学生完成毕业设计。 (一)第一次草图的设计要点 首先,要求学生对基地的场地、现有水文与植被、建筑小品等进行分析,在保留古建筑、保护原生植被、尊重地形地貌的前提下,对水文条件进行利用,将园林打造成一个青山碧水、鸟语花香,有特色有文化的游览胜地。其次,要求学生对场地进行分析图制作,贯穿自己的设计理念,结合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以及基地各出入口的情况,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功能分析、交通流线分析、景观节点分析等。 (二)关注细部设计的重要性 景观节点设计、铺装设计、亲水平台设计、堤坝与滩地之间游览的可达性设计,以及其他人性化服务设计,都属于风景园林设计中需要关注的细部设计问题。 对景观的节点设计,要围绕设计理念展开,集中体现设计的中心思想,这一点是需要指导老师不断跟学生重点强调的。城市中的景观设施标志着历史与文化关系相辅相成,形成独特文脉和现代人文特色的景观[5]。通过节点设计表达该区域的功能性和设计主旨,一小见大,从而更好地贯穿全区域的设计理念。对该区域的中心景观小品、植物造景、地面铺装纹样、以及座椅的造型设计等,都要进行考虑,都要体现该节点的特色,从而展现整个园区的设计理念,体现一定的文化精神内涵。 (三)重视景观效果图制作的耐心培养 由于毕业设计任务量较大,学生耐心度不够,所以对于效果图的制作缺乏细节表现。效果图需要在sketchup、Photoshop等软件对植物、建筑、山石,以及水面、天空、飞鸟等运用抠图、色彩的叠加等表现技法,对基地进行场景模拟设计。效果图制作中对于植物种植,需要运用植物素材根据光影和透视角度,一颗颗调整种植,工作内容繁琐,对此项工作学生缺乏细心和耐心。指导老师需要叮嘱学生易出现的问题,强调植物种植在画面中的必要性,特别是主干道两侧的陈列式种植乔木,可以强调直线型道路的贯通性,强化曲线型道路的流动感,丰富画面效果。 四、提高毕业设计说明书质量,把握毕业设计最后一关 本科毕业生不论是毕业论文还是毕业设计说明书,都存在一些写作不规范、内容不具体、结构不完整,论文格式理解错误等问题。作为毕业设计最后一环,要求学生必须提高毕业设计说明书质量,给自己的大学时代交一份完美的答卷。写作内容方面要求学生围绕设计理念,阐述设计内容;并需阐明采用某种文化元素的原因、用意与出处,以及如何体现设计理念。写作格式方面要求学生规范写作标准,全面检验,严格把关,做到具体与完整。指导教师也需提高自身素质,高标准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写作。 五、结论 本文针对风景园林专业毕业设计内容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特别提出要指导学生善于树立设计理念,培养创新精神,并探讨设计具有文化价值的重要性,以期为风景园林毕业设计教学水平的完善与提高提供指导性建议。 康蕾(1988-),女,河南洛阳人。河南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园林景观规划设计。 园林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园林专业毕业设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 为了提高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对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以毕业设计中的园林绿地喷灌系统工程设计教学内容为例,设计教学任务,明确任务内容及目标要求;为便于引导学生顺利开展毕业设计工作,又将该任务划分为7个子任务,对各子任务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进行了设计;并且对任务实施过程中的任务展示、任务分析、任务执行及任务评价各个教学环节进行了探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任务驱动教学法 园林专业 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园林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之一,是将大学四年所学理论知识与园林专业生产实践相结合,巩固、拓宽、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过程,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深化与融会贯通、技术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毕业设计的质量是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因而本科毕业设计质量问题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生源质量及其他方面的原因,导致园林专业毕业设计质量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毕业设计教学质量,已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及特点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把课程学习目标和内容转化为学生探究学习的任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以任务为引领开展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任务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分析任务、执行任务,并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复习、巩固、深化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技能,同时培养探索精神、自主学习习惯、技术应用能力、创新意识。 任务驱动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它将教学过程与具体的工作任务充分地融为一体,围绕具体的任务构建教学内容体系,组织实施教学,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人人参与的自己的实践活动,教学过程是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过程[1]。任务驱动教学法具有两个适用性特点:一是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知识和技能;二是适用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2]。因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许多学者对其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比如高虹[3]在《高职应用文》、江务学等[4]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中,对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具体应用进行了研究与实践。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园林专业毕业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园林专业毕业设计包括两个大的方向: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其中,毕业设计又分为方案设计与工程设计。对于园林工程设计方向,要求完成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外文翻译、综述撰写、工程设计。本文以其中的部分教学内容园林绿地喷灌系统工程设计为例,说明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园林专业毕业设计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任务设计 教学目标。本任务的教学目标包括如下几点:①掌握园林绿地灌溉制度的主要内容及确定方法。②掌握固定式园林绿地喷灌系统工程设计中喷头选型及布置的工作方法。③掌握喷灌系统管网布置的技术要点。④掌握喷灌系统管径确定的工作方法。⑤掌握喷灌系统施工图的主要内容及图示方法。⑥掌握设计说明的撰写方法。⑦进一步培养应用图纸资料进行工程设计的工作能力,培养学生专业兴趣。 教学内容。本任务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点:①园林绿地灌溉制度确定的基本知识。②园林绿地常用喷头的主要类型及技术参数、适用条件。③园林绿地喷头选型、喷头布置、管网布置的基本知识。④喷灌系统管道管径确定的基本知识。⑤水泵及动力设备选型的基本知识。⑥喷灌系统施工图的主要内容及图示方法。⑦设计说明的基本结构、语言特点及撰写方法。 教师在设计本任务时,可以结合自身或学生企业实践,以企业真实的园林绿地喷灌系统工程设计作为教学任务,提供基址图、景观设计平面图、竖向设计图、植物种植设计图及相关资料。 学生通过《园林工程》的学习,对园林绿地喷灌系统工程设计有了一定的理解与认识,但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其知识基础依然薄弱、技术综合应用能力不能适应毕业设计工作的需要。为便于引导学生尽早进入角色,顺利开展毕业设计,将该任务分解为几个子任务,各子任务的名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园林绿地喷灌系统工程设计子任务表 2.任务展示 教师以PPT课件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任务所选定的园林绿地方案设计图、竖向设计图、种植设计图及相关资料;以PPT课件或视频形式介绍园林植物对园林绿地景观实现的意义,以及灌溉对园林植物生长的影响,激发学生对本任务的学习兴趣。 3.任务分析 引导学生阅读实训任务书及相关图纸、文字资料,了解设计区域土壤、气候、地块轮廓、植被类型、水源条件等相关信息,明确实训工作任务的具体内容、基址条件、相关要求、成果形式及考核标准。 4.任务执行 本任务以2~3人为一小组,选定组长一人,分工协作完成学习任务。具体工作步骤包括:资料搜集与分析整理、喷头选型与布置、轮灌区划分、管网布置、水力计算、水泵选型或喷灌管网入口设计工作压力确定、图表绘制、设计说明撰写几个环节。 在任务执行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定期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还要通过QQ、微信、电子邮件等形式,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工作状态与工作进度,对工作认真、进度较快的小组,给予表扬与鼓励;对学习不积极、工作拖拉的小组,进行必要的督促、引导与教育;对学生毕业设计中遇到的困难,及时予以解决;对共性问题,集中讲解;根据各组学生的特点与实际情况,对任务大小、教学内容、目标要求进行适当调整,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5.任掌兰 任务评价包括组内自评、组间互评及教师评价三个环节。 组内自评。组长组织本组同学,对各自的工作成果进行交流讨论,解决存在的问题,完善设计成果,并准备小组汇报材料。 组间互评。教师组织全体同学,以组为单位进行工作汇报。每组选派代表,对本组工作成果进行汇报,对实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途径进行总结概括,对本组总体工作表现进行自我评价,接受其他同学及教师的提问并回答相关问题。 教师评价。教师对各组任务完成情况、工作成果质量及汇报答辩情况进行评价,肯定成绩,指出存在的问题,并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说明,以帮助各组进一步完善毕业设计工作任务。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效果 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于园林专业毕业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表现在: 1.有效降低了学习难度 任务驱动教学法,将教学内容以任务形式呈现,有明确的知识点与学习目标,有效改变了学生毕业设计初期茫然不知所措的局面,并且,对于较为复杂的教学任务,进一步分解成若干子任务,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有效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学生很快就能进入角色,开始毕业设计。 2.有效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任务目标明确,大小适宜,考查标准可操作性强,便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了锻炼与提高 任务驱动教学法以组为单位,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分工协作,边做边学,遇到问题共同讨论,协商解决,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沟通协调能力及团队意识。 四、结语 园林专业毕业设计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对毕业生资料搜集与分析能力、外文阅读与翻译能力、科研论文撰写能力、应用园林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工程设计实际问题能力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将相关毕业设计教学内容分解,设计成一系列的教学任务,并结合各任务的特点,进行合理的任务展示、任务分析、任务执行及任务评价,可以有效弥补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时理论基础、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及学习能力、学习习惯方面的不足,帮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循序渐进,克服困难,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对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园林专业毕业论文范文: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三位一体”模式研究路培 摘 要: 本文以 “园林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三位一体’模式研究”为研究内容,拟通过近年来在生命科学学院带毕业设计的体会和感受,从园林毕业设计中教与学两方面出发,建构选题模式、教学模式、展示模式的三者结合的体系,尝试以工作室制度为教学框架,横向联合兄弟院系进行毕业设计,注重毕业设计展览,探讨以概念为先导的毕业设计选题,探索与其他门类艺术相联系的设计方法和表现效果。 关键词: 目标专业 毕业设计 三位一体 随着现代经济与教育的同步发展,高校园林设计专业学科不断更新与完善。目前,园林本科毕业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存在诸多问题,如文理兼收导致部分学生艺术修养浅薄,文字水平参差不齐,难以出现选题新颖恰当、表达流畅清晰又有一定文化内涵的设计作品;学生在毕业前期忙于工作就业,对毕业设计没有学术上的认识和重视,常以机械拼凑复制抄袭敷衍了事;甚至部分学生毕业设计作品与专业方向无关,这是一个很严肃而又司空见惯的问题[1]。一篇关于建筑学毕业生的文章《从“两不毕业生”看中国建筑教育》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对当前国内建筑教育提出质疑,总结“两不毕业生”的现状,“两不毕业生”即一不了解社会现实,二不能突破创新,园林界也是如此。所以,如此严峻的形势使得这些从事教育,特别是担任毕业设计导师的人不得不深思改革的措施。 园林专业毕业设计题目的来源、大小与难易直接影响毕业设计的工作质量和时间安排,毕业设计指导的首要任务是确定设计课题。 1.选题模式 在实际教学中经常出现选题脱离实际的情况,如数百亩地的某园区的规划,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完成任务;有的难度偏小,如几十平方米的别墅庭院景观设计,甚至还不如课程设计深度,学生得不到应有锻炼,达不到毕业设计的质量要求。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可以采用导师工作室制度,在第七学期经由教师与学生双向选择的方式,学生进入由特定教师组织的工作室,在工作室制度下,注重少数精英学生的毕业设计成为可能。这一制度强化了各个工作室之间教师与学生的个性,对于艺术教学来说是一个培养精英的最佳土壤。 工作室教学,学生与教师是双向选择的结果,因而其师生关系演变为带有师徒制这种传统教学的影子,关系一般比较融洽,所以学生的思想工作比较容易做。一个有特色的毕业设计工作室,应该在选题、教学方法和成果展示三方面有明确的计划和要求,以保证毕业设计的整体效果。 1.1题目类型个性化 首先由导师提出一个相对明确的整体方向,例如提出某一个园林景观学中正在探讨的理论方向或者设计风格趋势,作为引导学生探讨的方向。教师在开始时讲一个在这个方向上相关知识和内容的讲座,提供一个需要的知识结构。学生经过自己的研究收集资料,思考自己的毕业设计方向,提出选题倾向,与工作室导师讨论,逐步确定自己的选题,使同学之间在相互比较和激发的基础上,基本构成整个工作室教学方向。 1.2题目内容真实化 毕业设计题目内容应选择真实的题目,地形图、规划意见书、任务书等基础材料齐全,多为指导教师参与或熟悉的实际工程项目或设计院的一个真实项目,以“实战”的氛围感染学生,或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带领学生参加项目踏勘、汇报、图纸会审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熟悉实际工程的操作程序,获得较全面的“实战”经验。 2.毕业设计的教学模式 2.1方法引导 传统的看图改图,就事论事的教学方法无法在毕业设计阶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目前国际上盛行的建构主义教学方法提供改变这种现象的理论基础。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以选题方向目前存在的问题为核心驱动力,导师只是作为一种广义的学习环境,支持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诱发学习者的问题并利用它们刺激学习活动。设计多种自主学习策略,强调发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建构性。由于建构主义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且是真实的,因而学习者就更具有兴趣和动机,鼓励学习者进行批判型思维,更易于形成个体的学习风格。 2.2进度控制 毕业设计课程和以往设计课程的不同之处在于学生的时间和精力较分散。一些学生趁毕业设计阶段外出求职择业,或者参加研究生、公务员等各类考试,这样就会占用学生大量时间和精力,使得学生用于毕业设计的有效时间和投入减少,造成设计质量下降。 为了提高毕业设计的有效投入,可以在前期召集毕业生开动员大会,告知其毕业设计的目标、任务及毕业设计中应遵守的相关纪律,与学生沟通,对其毕业设计任务在时间上做好合理安排,避免冲突。除了这些常规做法之外,通过准工作室制、分工分组、模拟实战、商业伙伴对话、Outcome等方式,实施“拼合座位”、“准工作制”等手法,突出设计过程的重要性,完成课程的进度,达到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成效性。这样既保证了毕业设计的进度,又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性和创造性,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2]。 2.3质量控制 有效的过程控制是保证毕业设计良好效果的有力手段。针对园林专业毕业设计过程中常见的问题,结合以往的工作实践和体会,笔者认为可以从毕业设计指导的方式、内容、时间等多方面着手,对毕业设计过程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从而保证和提高应用型园林专业毕业设计质量。 2.3.1小组指导制 毕业设计的指导,通常采用一个指导教师负责一个学生小组的方式。这种单一指导教师制有其容易组织的一面,但可能受教师个人的知识结构、经验多寡等局限。所以应打破这种“单一导师制”,而改行“小组指导制”,即由方案设计、植配、结构、水电等专业教师或工程师组成一个指导小组,参照实际工程设计中的操作方式,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当然,每个指导小组负责指导的学生人数可数倍于常规小组,相关工种的指导教师不必全程参与,只在相应的设计阶段加入即可。 2.3.2指导时间切实可行 在指导时间上,保证每周至少一次的固定指导时间,其他时间可通过网络等方式在特定的时间接受学生的咨询或接收学生传过来的设计图,提出修改意见并及时回复。同时,做好详细的指导记录,记录每个学生的进度情况、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以便对下次指导内容做大致安排。 2.3.3阶段性成果质量控制 工作室制的毕业设计内容包括建设过程的多项内容,因此,对学生毕业设计的评价不能仅仅局限于设计本身,每一个过程的评价均应有相应的评价标准,如寻求设计工程项目、协助甲方编制设计任务书、各个设计阶段的建筑设计、与甲方的沟通协调、与其他工种的配合、方案汇报等。评审过程由导师和其他教师,以及从社会上聘请的专家们组成,进行互评。最后模拟甲方的评价,根据实际情况、按院(系)拟定的格式填写相应评价书,折成对应的分值计入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 3.展示模式 3.1展示定位 对于毕业设计的展示,不是所有的学校都会要求学生在答辩的同时进行集中的作品展示,而展示多数时候是为评审的方便而做的按照一定规格的陈列,构不成一个具有特色的展览。成果展示在不同的院校形式不一,没有十分明确的模式。而将毕业创作展览提高到与毕业答辩一样的地位,鼓励学生通过具有个性化的方式展览自己的毕业创作作品,将极大地促进学生理解技术与艺术的关系,使得在师生教与学的关系中,逐步变换成用户―设计管理者―设计师的角色[3]。 3.2展示手段 作为一个值得推广的教学总结形式,各个工作室可以以此为契机展示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成果。同时与其他兄弟院系进行联合毕业设计也是一种很好的形式,交流学习有关毕业设计教学的经验,牢固树立对于毕业设计成果展示的重视和对于学生个性的鼓励姿态。 园林专业毕业论文范文:园林专业毕业生调查反馈分析 摘要:为更好地对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和完善,通过对湖北民族学院毕业生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和分析,找出存在问题,提出解决的思路和建议,以期为地方民族院校园林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园林专业;毕业调查问卷;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风景园林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对园林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1999年后,园林专业教育的主体向多元化发展。据统计,2009年国内共有184个园林专业(风景园林)的本科培养点,覆盖全国175个学位授予单位,其中高校172个。湖北民族学院是一所省属地方普通高校,园林专业开办于2000年,相对于其他高校办学历史悠久的园林专业来说,仍处于不断探索和实践阶段。本文主要结合本校园林专业毕业生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研究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找出应对策略。 一、毕业生调查数据统计 毕业生问卷调查共设置了28个问题,涉及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工作能力需求、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问卷通过网络发放,回收有效反馈调查表102份,其中男生66人,女生36人。回收问卷涵盖了自2004~2012届(2011年无毕业生)的毕业生调查结果。64.7%的毕业生看好园林专业的就业前景,31.4%的人认为就业前景一般,仅3.9%的被调查者对就业前景不乐观。而调查显示,对毕业生当年的就业情况,15.7%的人表示满意,72.5的人认为一般,少数人(2.0%)表示很差,9.8%的人对其他同学的就业情况不清楚。对自己在单位的发展前景预判中,56.2%的人认为有较好的提升空间,25.0%的人则认为提升空间不大,只能在基层工作,18.8%的人对自己的发展前景不清楚。男女性别在就业上的差异调查显示,26.5%的被调查者表示求职单位只要男生,65.3%的人认为性别在求职时有差异,但不明显,而8.2%的被调查者则表示在求职时性别没有差异。就园林就业方向来看现场施工、工程方面需要男生多些,而设计、预算等方面男女生就业没有差异,预算方面女生反而更占优势。从毕业生就业地区和所从事的工作来看,近1/3的人(31.4%)在华南就业,表明华南地区是园林专业毕业生就业机会较多也是毕业生比较偏爱的地区。仅5.9%的人在自己的家乡工作,15.7%在就读学校所在地工作,15.7%的人在华中地区就业,15.7%的人在华东地区工作,13.7%的人在西南地区就业,2.0%的人在华北地区就业。目前有57.5%的毕业生从事本专业的工作,19.1%的人从事所学专业相关工作,23.4%的人就业工作和所学专业没有关系。而针对部分学生毕业后没有从事相关专业的原因调查,47.1%认为所学专业知识不够扎实,无法与名校毕业生竞争,23.5%认为和社会环境有关,10.3%的认为与园林公司提供的机会有关,19.1%的人认为是其他原因。对所学专业就业方向的调查结果显示,一半的人(51.0%)从事建筑施工类工作,41.8%的人从事规划设计类工作,7.2%的人从事植物栽培和其他工作。针对在校期间培养能力对就业的影响力大小排序为,综合素质(56.9%) 专业知识(20.0%) 人际交往能力(16.9%) 电脑、英语(6.2%)。对于在校生提高就业竞争力的选项排序第一的是多参加校外活动,增加社会阅历(45.1%),其次是专心学习专业知识(39.4%),再是多考证(9.9%),多参加社团活动和学生会工作(5.6%)。对在校期间所学知识,46.0%的学生表示很有用;48.0%的人表示可以用到部分,但不是很多;6.0%的人认为在校学习的园林知识对自己的工作完全没有用。在课程设置上,重点学习课程按重要性排序为:园林设计类课程(24.4%)―绘图软件(23.1%)―植物类学科(23.1%)―手绘等绘画技巧(12.8%)―社会、文化、艺术类课程(10.9%)―生态、地理学科(4.4%)―其他课程(1.3%)。在授课内容上,有实用价值被认为是最重要的(42.6.%),其次是培养创造力(34.0%)和知识体系的全面性(23.4%)。关于理论和实践教学的重要性,39.6%的人认为应根据课程特点确定理论讲授和实践的重要程度,34.0%的人认为应更注重加强实践,26.4%的人认为理论和实践应兼顾。对于实践教学的方式,毕业生首选(29.2%)实战(实践/实训)法,其次(21.4%)是项目(任务)教学法,再是(20.2%)案例教学法,校企合作教学法(19.1%),体验式教学占9.0%,其他方法1.1%。对于综合实习,被调查者首选(64.5%)到园林公司和企业,其次(33.9%)是参加老师的项目或者工程,仅有个别人觉得无所谓。而对专业课程的考核方式,37.7%的人赞同个人撰写论文或研究报告,15.1%的人赞成采用撰写小组论文或研究报告,30.2%的人赞成开卷考试,17.0%的人赞同闭卷考试,没有被调查者赞同采用学生自测的方式考核。针对大学期间专业学习中遇到的苦恼和学习的障碍,29.4%的人认为对专业就业方向和专业知识体系缺乏认识,23.5%的人认为专业学习必须的基础知识缺乏或不扎实,有19.1%的人认为自我约束和自我调控能力差影响了自己的学习,还有13.2%的人认为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欠缺,10.3%的人认为课程体系和内容的弊端是自己学习的障碍,4.5%的人不适宜大学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对于大学期间,促进个人成才的最大动力或者最有感触的原因,23.5%的人选择自身对未来的规划和努力,20.6%的人认为是对专业学习和专业体系的了解、认识及对园林工作的向往,20.6%的人选择良好的班级氛围和同学互助鼓励,14.7%的人选择某段特殊经历,17.6%的人认为是其他原因。 二、调查结果分析及建议 湖北民族学院原有的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基于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年)为基础制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立足武陵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适应社会经济需要和现代化城市需要的全面发展、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广、工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和专业技能的高级园林建设与管理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由于办学所在地较为偏僻闭塞,当地经济较为落后,毕业生的工作机会和工资待遇相对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来说缺乏吸引力,从就业地区来看,华南地区的就业人数明显高于其他区域。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我们的多数毕业生还无法达到就业后立即独立承担工作任务的程度。为此在学生进校之初,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尽早规划自身的发展方向,明确今后的主攻方向,建立合理的目标,找到学习的目的和动力,学好必备的专业技能和知识,避免部分学生临到毕业还不清楚自己的发展方向。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有些课程如植物生理生化、植物遗传育种学、插花艺术等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客观上造成了园林设计类课程的开设门数和学时数的不足,使得园林专业的课程设置重点不突出,面面俱到,但基础不扎实,深度也不够,这成为毕业生反映的问题之一。为此在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应减少这类课程的设置,或将其作为选修课、方向课开设。另一方面,由于园林专业是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专业,涉及的相关领域非常广泛,相关课程作为选修课也是非常必要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也应该加强,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学会更多工作中的实用软件,帮助学生更快进入工作状态。毕业生反映最突出的问题则集中在实践教学上。毕业生面临的最大瓶颈是实践经验不够,一般需要1~3年的适应期。在校期间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教学偏向理论知识的讲授,缺乏对实践教学的真正重视;实践教学在某些时候趋于形式,没有落到实处;学校缺乏专业的实训基地,学生缺少动手机会;已有的实训基地存在设备陈旧,老化的现象。园林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需要在实战中取得经验,而我们的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完整的项目培训计划,实验、实习项目和实际工作有较大出入,因此必须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建立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而采用学校和园林公司、地产等企业联合的实习方式,可以让学生得到很好的锻炼。园林设计的创新能力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多学多看大师们的规划设计方案,从中吸收营养,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设计比赛活动,把参与比赛纳入创新学分,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设计能力。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应根据课程的不同性质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现场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点评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同时加强专业学术讲座,聘请知名专家学者及园林公司从业人员进行相关知识讲座,让更多经验丰富的园林专业人士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在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上,也应打破目前单纯的期末卷面考试一种方式。很多学生习惯考前临时突击应付考试,考试结束强记的内容也忘记殆尽,造成高分低能或无能的现象。考核评价应更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考核,对于部分课程采用撰写论文或研究报告,或者以设计作品作为评价的依据。 作为地方一般高校,生源和师资的限制使得湖北民族学院的培养目标无法达到一类高校复合型人才要求。如何寻找地方民族高等院校的生存空间,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将是今后继续研究探讨的重点。 园林专业毕业论文范文: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思考 【摘 要】毕业设计是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一个环节。如何通过毕业设计教学使学生能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的运用,从而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高职园林 毕业设计 教学思考 毕业设计是学生在学完本专业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全部课程之后进行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设计,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对所学的园林规划设计原理、园林施工图设计、施工组织,预算技能等方面知识的一次较全面训练和考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为毕业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1 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毕业设计教学质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就目前的现状来看主要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选题方面 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然而许多毕业设计的命题要求往往只停留在方案的初步阶段,对实际工程中综合问题的考虑较少,脱离了实际,没有实质内容,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没有注重对学生实践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时还存在不少假题目,学生只能假题假做,不能突出高职教育“项目任务驱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宗旨。 (2)时间方面 毕业设计的启动时间多与毕业实习、就业冲突。面对当前竞争日益严峻的就业市场,大部分高职毕业生的主要精力开始转向就业需求。因此,也就造成了毕业生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毕业设计的工作中去,对毕业设计工作产生敷衍的心态。[1] (4)学生专业学习方面 有的毕业生直到毕业设计阶段,许多专业基础问题仍未能很好掌握,专业基础薄弱。例如,通过前面课程的学习,有的学生的方案设计思维能力仍然没有形成,有的学生虽然认识常用的园林树种,但是对于树种的使用和搭配仍然不清楚,还有的学生没能熟练掌握毕业设计中常需要运用到的专业应用软件AutoCAD,Photoshop,3DMax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了毕业设计的成果。 (5)考核制度方面 考核制度方面主要体现在对毕业设计的质量把控不严。一方面,毕业设计工作的开展没有一个规范的检查制度,或是落实不够,没能很好的辅导学生和督促学生的进度;另一方面,对毕业答辩的考核不严,没有一个很好的考核模式,学生一般都能通过答辩,使得答辩工作流于形式。 2 提高高职园林毕业设计工作质量的对策 做好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设计工作是一个较为烦琐和繁重的工作。针对毕业设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应主要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合理选题 教师在制定毕业设计题目时应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力求巩固和深化学生所学知识,提高其实际工作的能力。同时,还需要考虑学生的兴趣以及将来就业的方向。例如有些学生希望能去园林施工单位就业的,那么可以考虑拟定一些施工图绘制或是施工组织设计方面的毕业设计题目。 另外,选题尽量做到真题真做,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必须尽可能地紧扣设计工作中的问题,按照实际的设计工作流程和要求来进行毕业设计。以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2010级毕业设计为例,毕业设计中的其中一项选题为位于南宁市郊的某果园景观提升改造。学生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到现场进行实地踏勘,了解基地环境;与果园业主进行交流,获取果园的景观改造设计要求。获取一手资料后再进行进一步分析,构思和设计。在实践中强化专业理论及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把握进度 为缓解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对学生的不利影响,使学生能有一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毕业设计中,建议毕业设计准备工作提前1至3个月展开。另外,教师要做好时间上的把控,将毕业设计分阶段开展,每一阶段需要完成相应的任务,避免工作虎头蛇尾。例如,可以将毕业设计分为项目前期阶段,方案构思阶段,初步概念设计阶段,方案定稿设计阶段,效果展示表现阶段,答辩前准备阶段等。每个阶段都需要学生进行阶段性汇报,既可以保证毕业设计的工作进度,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方案汇报的能力。 (4)因材施教 教师需要对学生因材施教。例如,有的同学擅长3D效果图的制作,并且也希望将来能从事3D效果图制作方面的工作。那么在毕业设计阶段,就可以让他主要负责后期效果图部分的内容。有的同学方案能力比较强,可以让该同学担任毕业设计小组的设计主创。而有的同学专业基础较为薄弱的,就需要老师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带动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提升,引导每为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指导教师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工作,既要保证有足够的时间为学生进行辅导,又要使教师由传统的“主体”地位向“主导”地位转变,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5)规范答辩 毕业答辩是高质量毕业设计的成果保障。毕业设计的成绩评定应综合考虑,具体内容应包括工作量、设计水平、独立工作能力、答辩情况等。[2]上交的成果必须规范,要有统一的规格和装订。图册必须完整,例如设计方向的成果需包含封面、目录、设计说明、总平面效果图,总平面效果图、鸟瞰效果图、功能分区、道路分析图、景观分析图、局部效果图等内容。在答辩过程中,学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简明扼要的而有系统的阐述毕业设计中的主要内容和观点,能熟练地,确切回答问题。 3 小结 毕业设计是一项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综合实践教学环节,是检验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直接手段和途径。因此,要求学生和教师在思想上充分重视,严格按照毕业设计规范实施,从而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园林专业毕业论文范文:浅谈工学结合模式下园林技术专业毕业论文改革 摘要: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正处于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转变的关键时期。为有效推进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本文以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为例,提出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生毕业论文教学上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关键词:高职;工学结合;毕业论文;工作过程;应用性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工作重心正在由重视规模发展向注重质量提高转变。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强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院校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做好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工作。”同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第八条指出:要“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习实训、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支持高职学校学生参加企业技改、工艺创新等活动”。高职生撰写毕业论文(设计)既是落实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举措,又是检验学生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手段。 提出问题 在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进程中,实践环节的教学至关重要。为此,课题组对当前高职毕业论文环节的教学开展了问卷调查和分类统计,结果发现:论文选题或范围大而空,如“浅谈屋顶花园设计”,或缺乏创新意义,如“论香樟大树的移植技术”等。从文章的结构分析来看,前面引用的综述性内容篇幅较大,而真正对研究对象进行可行性研究、技术分析、逻辑推理的部分却深度不够,尤其对园林行业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没能结合生产实际推陈出新。大部分学生反映,如果被派往离校较远的地方实习,则无法当面与指导教师沟通,所以只好采取“临时凑数”的做法来应付答辩。高职生提前顶岗实习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对接、学生与岗位的对接,但如果采取“放羊式”管理,无疑会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校声誉。因此,与之配套的改革势在必行。 改革思路 当前,高职教育应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形成“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体”共育人才的新型教学管理体制,以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推动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学校应制定出特色显著、切实可行的毕业论文(设计)指南及行文规范,二级院系应该根据学校统一要求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在论文撰写过程中,指导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向“主动研究”转变,让学生懂得论文写作对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这不仅是完成一项教学任务,更是培养学生养成一种科学研究的习惯,可锻炼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高职学生毕业 论文写作水平的措施 (一)突出应用性 高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就业教育。以“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成长目标的高职生不需要写学术性论文。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毕业论文并不意味着降低要求,它反而倡导的是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架起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突出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作为一个层次教育的特殊性。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高职生在毕业实习环节,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角度去探索,帮助企业更好地解决生产实际上遇到的问题,对高职生成长成才的帮助更大,这也是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 (二)把握好选题方向 工作过程导向的毕业论文取材应指导学生在毕业实习或社会调查的基础上选择普通而典型的职业工作过程。选题范围可在顶岗实习期间涉及设计项目、施工流程、工程技术等方面去挖掘,也可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公共绿地作为研究对象做相应的调查分析。经验告诉我们,好的选题是论文成功的一半。以高职园林技术专业为例,应按照专业三大核心能力(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园林植物应用)确定选题方向。 城市中小型绿化规划与设计、计算机辅助绘图等方面的选题 (1)设计项目内容可以为城市公共绿地、专用绿地、生产绿地、道路绿地、防护绿地或城市郊区名胜风景区。(2)做真题,亲自去实地勘察、测量并分析有关数据,然后进行设计。(3)绘制图纸,包括现状分析图、总平面图、功能分区图、景观结构图、立面图、施工图和效果图等。(4)进行工程概预算,编制设计说明书。 园林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工程监理等方面的选题 (1)参与某一项或几项园林工程的施工组织管理。(2)参与某一项或几项园林工程施工监理。(3)参与园林工程招投标书的制作(重点编制园林工程预算书)。(4)亲自参与工程的施工建设与技术服务工作。(5)参与某项绿化工程的施工,包括整地、放样、刨坑、苗木的运输及保养、栽植、立支柱等工序。 园林苗圃建设、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等方面的选题 (1)对我国苗木的供应场地和不同规格的苗木价格做市场调查。(2)参与某项绿化工程的后期养护工作。(3)调查当地观赏树木、花卉、地被植物的主要品种、繁殖方法及栽培管理技术。(4)调查和分析当地观赏树木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5)调查和分析当地观赏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情况。 (三)认真做好实习记录 毕业论文撰写的第一手资料来源于生产实习和过程记录。在派送学生去企业顶岗前,教师要做好相应的安排和指导,告知学生做好日常工作的记录与台账。园林工程建设涉及面广,野外作业的情境较为普遍,因此学生在记录工作过程时,应注意采用不同手段解决问题。比如在设计方面,只要不涉及商业秘密就可将图纸以电子文稿的形式保存;在生产方面,可借用视频工具将工艺流程录制下来,用相机拍摄隐蔽工程和施工节点;在苗圃里,可采用电子记录仪或物联网技术记录生长过程。如果能把一套完整的项目设计整理成“方案设计”,把一个成熟的生产工艺过程整理成一篇“技术报告”,把园林苗木的生长过程和养护关键技术整理成“生产报告”,把现有绿地的使用情况写成“调研报告”,这些研究成果将比“评述性”论文所具备的现实意义更大,这正是高职人才可做成好文章之处。 (四)组建论文指导团队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为高职生毕业论文工作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改革高职毕业论文工作应着眼于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淡化学术性,突出应用性,在内容与形式、取材和时间安排上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同时要鼓励学生团队合作和教师团队指导。 园林建设过程一般涉及“规划设计——招投标——施工组织 ——养护管理”等几个流程,整个流程周期长,内容多,而且往往涉及市政、土建、水电、装修等多学科交叉施工的情况。在实际工程建设中,一个大型项目通常分几个标段或按年度分周期进行组织施工,完成这样的任务需要团结精神。团结合作是社会性建构主义者十分重视的一种学习形式。因此,学校应切合实际工作对复杂问题和特色攻关项目组建相应的论文指导团队,一般由专业带头人担任团队负责人,校内“双师型”教师及行业知名专家或能工巧匠担任核心成员;同时,鼓励跨系部、跨专业、跨班级的学生加入团队。为便于组织和实施,还可在园林技术专业论文指导团队下设立“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园林植物应用”等分队。 (五)建立论文综合评价体系 在工学结合模式下,毕业论文考核评价应建立一个综合评价体系,具体由“过程评价”、“目标评价”、“答辩表现”组成。“过程评价”主要涉及文献检索、现场调查、论文选题的合理性与实用性、任务的岗位贴近度、开题报告的科学性与创新性、工作态度等,这部分内容占总评的30%。“目标评价”以毕业论文(设计)提交的成果为主,由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双方评分,这部分内容占总评的40%。“答辩表现”主要涉及论文汇报提纲、PPT制作、答辩论述思路与表达程度、回答情况等,这部分内容占总评的30%。这种评价体系摈弃了以往只考核论文和答辩两项内容的不妥做法,更加注重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予以特别鼓励,全面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 改革成效 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园林技术专业为例,从2009年7月起,学院针对2007级园林技术专业实施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调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教学管理。由于当前园林建设行业所涉及的岗位数较多,因此我们根据专业的核心能力进行了分类指导,鼓励学生采用项目式、程序化的方法做研究,尽量做到真题真做、大题小做,确保研究对象的可行性、施工项目的可操作性、调查项目的前瞻性。从近三年论文选题统计结果来看,“项目设计”约占15%,“技术方案”约占20%,“调研报告”和“实验报告”超过55%,“评述性”文章不足10%。同时,从近几年江苏省优秀论文的评选结果来看,我校园林专业的学生已连续获得多次优秀奖,证明我们的改革已初见成效。 园林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以就业为导向的园林技术专业毕业环节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通过对毕业环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园林技术专业的特点,提出了改革的思路与措施,以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就业竞争力,并为高职院校其他专业毕业环节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实践经验。 关键词:园林技术;毕业环节;教学改革;就业 近几年来,由于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园林技术专业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在毕业环节教学中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毕业成果质量,使实践技能得不到锻炼,减弱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究其原因主要是毕业环节教学与就业的脱节。为了全面落实国务院提出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办学方针和本院提出的“五位一体”育人模式,必须根据本专业的特点深化毕业环节教学改革,以就业为导向,对接职业岗位需要,加强组织和管理,切实提高毕业环节教学质量。 一、毕业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 1.毕业教学成果形式单一,拼凑抄袭现象日益严重。以往园林技术专业毕业教学环节成果形式比较单一,主要有毕业论文和设计作品两类。毕业论文由于高职学生写作能力差、学习态度不端正,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拼凑抄袭现象严重,有许多学生整段甚至是整篇抄袭他人的文章,抄袭之风盛行。其次是文章内容空洞,有部分学生文章浮于表面,没有以真实的案例为依托展开分析,或者没有进行实际的调查,使整篇论文缺乏说服力。其三是文章结构不合理,逻辑混乱。上述情况的存在不仅使大量的毕业论文质量低劣,而且也背离了学院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毕业教学环节与就业在时间上存在矛盾。根据教学计划安排,园林技术专业的毕业设计一般在第六学期,但从了解设计任务到着手进行设计都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收集、分析设计资料,花费一些时间,无形中就压缩了园林设计的总时间。此外,许多学生往往在最后一个学期忙于找工作或者忙于实习,分散了他们的精力,毕业设计的实际教学时间难以保证,导致毕业设计的质量偏低,效果不理想。 3.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实际经验相对欠缺。本院园林技术专业招生规模在近几年有较大增加,导致教师数量不足和结构欠缺。特别是高职称、高学历以及具有实践工作经验的教师,还存在缺口,导致了能够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师资的缺乏。此外,由于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工作繁重,时间和精力不足,指导教师往往疲于应付;有些教师因长期身处学校教学环境之中和自身知识结构的局限,实际工程经验相对欠缺,对相关的实际技术把握不足。 4.师生交流不畅,管理缺乏有效监控。由于专业的特点,目前大部分学生采取分散的自主实习模式,学生的实习地点分布于全省甚至全国范围。而教师由于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同时还有繁重的教学任务,无法经常走访实习单位,仅通过电话或QQ联系,给师生交流造成一定的障碍,使大部分学生的毕业实习处于无人监控的状态之下,常常无法达到预先制定的毕业环节教学目标。 5.毕业设计成果缺乏展示平台。目前,园林技术专业主要采用答辩的方式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考核,学生的毕业设计通过答辩后,毕业设计工作也就结束了,使得许多学生和指导教师感觉毕业设计“虎头蛇尾”。一开始投入了巨大的精力进行毕业设计,成果却不能很好地展示,不论优劣,只要通过毕业设计答辩就可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积极性。 二、毕业环节教学改革思路与措施 针对以上毕业环节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结合园林技术专业的特点,进行了改革探索与尝试,确定了以下改革思路与措施: 1.确定适合本专业的毕业成果形式。为了使毕业教学更好符合专业特点,本院园林技术专业从2007届学生开始,采用设计作品作为本专业主要的毕业成果形式。从2010届学生开始,我们取消了毕业论文这种成果形式,并探索性地采用以毕业技能操作考核作为成果形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经过几年的探索,我们确定园林技术专业的成果形式为课题项目类,以设计图纸、设计方案作为最终的毕业设计成果。本院的园林技术专业学生以2-3人作为一个设计小组进行毕业设计,以企业实际项目作为课题来源,并根据学生自身的特长与优势进行分工合作,在设计过程中,由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共同指导,最终完成一套包括设计平面图、效果图、施工图在内的完整的具有应用价值的方案。这样的毕业环节,能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丰富他们的实际工作经验,增强他们就业竞争力。 2.确定合理的毕业环节教学时间。为了消除毕业设计与就业的矛盾,我们调整了毕业设计的时间,把时间从最后一个学期提前到第四学期末进行毕业设计课题选题。这样学生可以利用暑假的社会实践,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和毕业设计的初步构思。由于第五学期的课程设置相对较少,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保障,有利于学生开展毕业设计时以及与导师的面对面交流。 3.实行导师全程负责制。导师全程负责制是指导师对所指导的学生的全面指导,不仅负责设计的指导,还要进行思想品德的指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使他们能够正确地择业和求职。指导教师针对学生学习的通识教育阶段、专业教育阶段、实训教育阶段和职前教育阶段等四个阶段不同的教育目标,通过不同的指导方式开展指导。目前本院园林技术专业的导师全程负责制正在积级尝试中,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4.建立毕业实践综合管理平台,加强全过程管理。由于师生交流不畅,管理缺乏有效的监控,为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达到毕业教学环节的目标,必须对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督。为此,学院开发了毕业实践综合管理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加强全过程管理。毕业实践综合管理平台的建立使毕业设计的指导方式不受时空约束,使毕业设计指导与答疑非常便利。学生按进度要求及时上传个人顶岗实习材料及毕业设计作品,并可以随时讨论和提问;指导教师可以随时检查所指导学生的顶岗实习情况、毕业设计完成情况,并进行批改与答疑,而且还可以资源共享,避免解答不同学生的同类问题的重复劳动。在管理平台上,学生每次上传的材料及教师的批改都有记录,加强了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设计的全程跟踪及考核,加强了整个过程的监督和管理,使得毕业教学各个环节都有章可循。 5.完善本专业的毕业教学成果评分标准。毕业设计成绩的评定按照下列方式进行:首先,科学地设计毕业设计成绩的构成。为保证客观性、公平性、真实性,毕业设计的总成绩分别由指导老师评分和答辩成绩二部分组成,比例各为50%。其次,制定新的毕业设计评判标准。选取毕业设计的岗位贴近度与专业贴近度、设计方案的规范性与合理性、效果图的艺术表现力与真实性、设计的创新性与个性化、设计方案的时代性与地域文化性、设计方案的功能性与艺术性等几个方面作为评价指标,全面评价毕业成果的质量。第三,在答辩过程中,邀请企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答辩组成员,避免了仅由校内教师评审带来的局限性。 6.为毕业设计成果搭建展示平台。为了更好地将毕业设计与就业相结合,本院每年举行“三结合招聘会”,将答辩、作品展示与人才招聘相结合,为毕业生搭建就业平台。在招聘会上,对于学生来说,通过展示毕业设计作品,可以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对于企事业单位来说,可以根据毕业作品及答辩情况选聘毕业生,达到企业与学校的“双赢”。 通过近几年的毕业环节教学改革与实践,使以往存在的许多问题得到了一定的改进,同时调动了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很多同学毕业设计的创新性、规范性和实用性均很高,作品的水平已经接近企业的标准和要求。每年“三结合招聘会”上,园林技术专业的毕业设计作品,得到了大家一致的肯定和好评。2012年届毕业生的园林景观设计作品在“浙江省第二届职业院校农业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在今年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农业技能大赛中又创佳绩,获得园林景观设计一等奖。这些成绩的取得,无不是深化毕业环节教学改革的成果。 园林专业毕业论文范文: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作假行为及对策 摘要 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作假行为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在分析作假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表现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设计选题,加强过程管理,真实性承诺与审查,设计进程图的答辩展示等针对性管理对策。 关键词: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作假行为 园林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计划的最后一个环节,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及走上工作岗位的适应性。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毕业设计作假行为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主要表现是通过扫描、拍摄、拷贝、网上下载、发送电子邮件等方式窃取他人的设计成果。毕业设计作假行为会引发一系列危害,如破坏学术诚信,破坏师生关系,损害学位制度,损害教风学风,导致人才培育质量和就业率下降等[1]。不可否认,弄虚作假行为是工科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普遍存在的问题,但是,每个专业会有自身的专业特点,作假行为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例如,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会有较多意向图,而建筑学专业则基本没有,园林专业毕业设计尚有较多手绘效果图,而机械设计专业已基本淘汰手绘效果图。基于此,本文探讨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作假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表现,并提出针对性管理对策。 1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作假行为的主要原因及表现 1.1作假行为的主要原因 1.1.1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学生自身的原因包括:①对毕业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②专业基本功不扎实;③手绘制图和电脑机辅助设计制图能力不足;④沉湎于网络游戏或赌博等恶习;⑤毕业前恋爱投入时间和精力过多;⑥在毕业设计之前已经找到与园林行业无关的工作,或对毕业后从事园林方面的工作根本没有兴趣,因而对毕业设计采取敷衍态度。 1.1.2环境影响方面的原因。 ①虚假宣传、作弊、欺诈、以次充好、冒名顶替等社会上各种不诚信现象的影响;②学术腐败与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③抄袭雷同已成为园林设计行业的普遍现象;④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作假容易,成本低,而找到确凿证据并进行查处则很难;⑤毕业设计一般安排在大四下学期进行,与找工作、毕业实习、考研复试、公务员考试、毕业清考等存在客观上的时间冲突[2]。 1.1.3学校管理方面的原因。 ①重视园林专业毕业设计的结果,即园林专业毕业设计图件和文本,轻视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存在监控漏洞,对毕业设计过程放任自流;②选题环节的制度性漏洞,如设计题型不丰富,与上届相同的题目多,居住区景观绿化设计占比偏高等;③针对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考核与评价制度欠缺,没有制度约束,仅靠自律意识,影响指导教师的工作成效;④毕业设计的答辩通过率太高,一般全班仅有1~2个人不能通过,争议答辩又沦为走过场;⑤缺乏园林专业设计图件和文本的规范化细则;⑥对毕业设计作假行为的查处力度小,缺乏举报及奖惩制度。 1.2作假行为的主要表现 1.2.1请他人代做。 请他人代做毕业设计是设计类专业普遍存在的一个老问题,园林专业也不例外。现在校园常见一些小广告宣传毕业论文、代做毕业设计是值得警惕和打击的。 1.2.2扫描或拍摄。 很多书刊杂志上有园林设计图,以往还要依靠扫描仪、数码相机,现在的智能手机就能办到。有些园林专业的学生也做与室内设计有关的毕业设计,在一本室内设计杂志上就能拍摄到全套设计图。 1.2.3拷盘或下载。 在高校里,学生可能直接把上届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拷盘,稍加改动即剽窃成功。也有学生会到网上去下载园林设计图,目前有筑龙网、园林人资料、天工网、百度图库、建库网、土木工程网等很多网站都提供园林设计方面的电子图件下载服务,有些是收费的,有些是免费的。 1.2.4滥用设计意向图。 以一个雕塑为例,如果用一张相似雕塑的照片来表达设计构思,即是设计意向图。互联网的存在,使得设计意向图正在被泛化和滥用,花架、廊、游船码头、门房、喷泉、茶室等很多本来可以亲自设计构思项目,都被用设计意向图来表示,因为网上随便就可以搜索下载到一大堆。意向图的滥用和泛化,使毕业设计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1.2.5偷换设计场地。 例如在选题环节,学生的选题为A居住小区环境设计,指导老师也提供了现状地图,但是教研室可能并未对现状地图存档保存。到了毕业设计制图时,该学生可能因为某种原因未进行设计,而是到网上下载一套居住小区景观绿化设计图,指导教师也可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其参加答辩,并顺利通过。 1.2.6抄袭设计文本。 园林设计文本的作假主要是拷盘、抄袭。不可否认,很多场地的园林设计原理和方法是相通的,但即便如此,设计文本也应该由本人亲自完成,而不是拷贝。甚至有的指导教师直接把上届学生的设计文本拷贝给自己指导的学生。 2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作假行为的管理对策 2.1优化设计选题 应鼓励毕业设计题型多样化,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作假行为。公园设计、广场设计、工厂绿化设计、校园景观绿化设计、风景区规划、森林公园规划、休闲农业园规划、湿地公园设计、居住小区景观设计、公共建筑绿地设计、道路绿地设计、滨水景观带设计、屋顶花园设计、室内设计、庭园设计等都可以,如果没有具体的设计场地,虚拟的设计场地也是可以接受的。在选题环节,一定要将指导教师提供的设计场地具体化,并提供地形图建档保存,在答辩时进行对照,以免学生偷换设计场地,在网上下载全套园林设计图蒙混过关。 2.2加强过程管理 目前,很多高校的毕业设计选题在大四第一学期9月初即完成,接下来撰写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11月左右进行开题答辩,到下学期6月中旬进行毕业设计答辩。完成毕业设计的时间跨度长达6个多月,而这期间的大部分时间,学生在进行毕业实习,找工作,参加招聘会,考研及复试,考公务员等。学生在大四第二学期前两个月根本不在学校,大部分学生真正开展实际的毕业设计工作是在返回学校后的5月份。因此,加强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重点在毕业设计答辩前的一个多月时间。要防止学生的作假行为,应要求学生在手绘设计室和电脑辅助设计室开展毕业设计,并安排督导教师和指导教师巡查,检查学生的毕业设计并形成记录。记录内容包括:学生的到位情况及异常原因,毕业设计成果质量、进度,对毕业设计质量、进度不符合要求的学生提出整改意见;布置下一阶段毕业设计工作并进行辅导。要求学生在记录册上签字,以便检查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出勤情况。而现实的情况是,大部分学生在寝室用电脑开展毕业设计,也无人监管。另有一些学生借口返校前已完成毕业设计,根本无法对其监管,而实际上他的设计作品可能是网上下载的[3]。 2.3真实性承诺与审查 真实性承诺,即要求学生签署毕业设计成果真实性承诺声明,指导教师和辅导教师也要签名,以防止有些指导教师或辅导教师不负责任,对学生的作假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另外,还要求1/4左右的同班同学提供真实性证明签名。真实性承诺能够在心理层面、道德层面、信用层面对毕业设计的作假行为产生震慑作用。资格审查的重点是指导教师相互交流评审,对于评审结果不合格者或存在弄虚作假者取消答辩资格,必须进行修改或重新做。不过,很多学校未实行盲审,评阅教师即使发现有弄虚作假者也可能碍于情面放水。要查证学生毕业设计成果的真实性,较好的办法是成立真实性审查小组,除园林专业教师外,最好有学生参加。审查内容包括是否变更设计题型,是否变更设计场地,是否由本人亲自完成,是否完成真实性承诺手续,毕业设计工作手册是否记录完整,文本是否存在抄袭行为等。在真实性审查阶段,可接受毕业设计作假行为举报,被举报者一经核实即取消答辩资格。 2.4设计进程图的答辩展示 目前,大多数高校园林专业毕业设计答辩都存在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弊端,学生凭借手绘图或电脑辅助设计图及文本即可参加答辩,至于其毕业设计成果是否由学生亲自完成,则无人考究。要改革这一弊端,可以引入设计进程图,所谓设计进程图,即学生在电脑辅助设计完成到50%~75%时,将其利用autoCAD、photoshop、3Dmax、sketchup等辅助设计软件绘制的图件保存为JPG格式文件,在毕业设计答辩时作为设计图件真实性的证明在ppt文档中展示。参加答辩的图件是一套完整的最终设计图,可通过扫描、拷盘或网上下载等途径获取,可以随时打印。而设计进程图是未完成的设计图,根本无法通过拷盘或网上下载等途径获取。对于手绘图件,因不便于制作设计进程图,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将采用手绘图件答辩的学生集中到设计室绘图,由管理人员对其设计进程进行记录,防止雇请他人手绘设计图件的事情发生。 3结语 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毕业设计作假行为提供了极大地方便,园林专业作为边缘学科,更容易受到冲击。要想遏制各种类型的作假行为,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和过程管理,从各方面促使指导教师和学生加大对毕业设计工作的精力投入,而不是幻想通过投机取巧、弄虚作假蒙混过关。只有在严格、公正、公开的规章制度监督下,学生毕业设计中的作假行为才能得到有效的遏制,不断提高毕业设计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作者:朱元恩 单位: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 园林专业毕业论文范文: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作假行为分析 1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作假行为的主要原因及表现 1.1作假行为的主要原因 1.1.1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学生自身的原因包括:①对毕业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②专业基本功不扎实;③手绘制图和电脑机辅助设计制图能力不足;④沉湎于网络游戏或赌博等恶习;⑤毕业前恋爱投入时间和精力过多;⑥在毕业设计之前已经找到与园林行业无关的工作,或对毕业后从事园林方面的工作根本没有兴趣,因而对毕业设计采取敷衍态度。 1.1.2环境影响方面的原因。 ①虚假宣传、作弊、欺诈、以次充好、冒名顶替等社会上各种不诚信现象的影响;②学术腐败与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③抄袭雷同已成为园林设计行业的普遍现象;④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作假容易,成本低,而找到确凿证据并进行查处则很难;⑤毕业设计一般安排在大四下学期进行,与找工作、毕业实习、考研复试、公务员考试、毕业清考等存在客观上的时间冲突。 1.1.3学校管理方面的原因。 ①重视园林专业毕业设计的结果,即园林专业毕业设计图件和文本,轻视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存在监控漏洞,对毕业设计过程放任自流;②选题环节的制度性漏洞,如设计题型不丰富,与上届相同的题目多,居住区景观绿化设计占比偏高等;③针对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考核与评价制度欠缺,没有制度约束,仅靠自律意识,影响指导教师的工作成效;④毕业设计的答辩通过率太高,一般全班仅有1~2个人不能通过,争议答辩又沦为走过场;⑤缺乏园林专业设计图件和文本的规范化细则;⑥对毕业设计作假行为的查处力度小,缺乏举报及奖惩制度。 1.2作假行为的主要表现 1.2.1请他人代做。 请他人代做毕业设计是设计类专业普遍存在的一个老问题,园林专业也不例外。现在校园常见一些小广告宣传毕业论文、代做毕业设计是值得警惕和打击的。 1.2.2扫描或拍摄。 很多书刊杂志上有园林设计图,以往还要依靠扫描仪、数码相机,现在的智能手机就能办到。有些园林专业的学生也做与室内设计有关的毕业设计,在一本室内设计杂志上就能拍摄到全套设计图。1.2.3拷盘或下载。在高校里,学生可能直接把上届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拷盘,稍加改动即剽窃成功。也有学生会到网上去下载园林设计图,目前有筑龙网、园林人资料、天工网、百度图库、建库网、土木工程网等很多网站都提供园林设计方面的电子图件下载服务,有些是收费的,有些是免费的。 1.2.4滥用设计意向图。 以一个雕塑为例,如果用一张相似雕塑的照片来表达设计构思,即是设计意向图。互联网的存在,使得设计意向图正在被泛化和滥用,花架、廊、游船码头、门房、喷泉、茶室等很多本来可以亲自设计构思项目,都被用设计意向图来表示,因为网上随便就可以搜索下载到一大堆。意向图的滥用和泛化,使毕业设计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1.2.5偷换设计场地。 例如在选题环节,学生的选题为A居住小区环境设计,指导老师也提供了现状地图,但是教研室可能并未对现状地图存档保存。到了毕业设计制图时,该学生可能因为某种原因未进行设计,而是到网上下载一套居住小区景观绿化设计图,指导教师也可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其参加答辩,并顺利通过。 1.2.6抄袭设计文本。 园林设计文本的作假主要是拷盘、抄袭。不可否认,很多场地的园林设计原理和方法是相通的,但即便如此,设计文本也应该由本人亲自完成,而不是拷贝。甚至有的指导教师直接把上届学生的设计文本拷贝给自己指导的学生。 2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作假行为的管理对策 2.1优化设计选题 应鼓励毕业设计题型多样化,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作假行为。公园设计、广场设计、工厂绿化设计、校园景观绿化设计、风景区规划、森林公园规划、休闲农业园规划、湿地公园设计、居住小区景观设计、公共建筑绿地设计、道路绿地设计、滨水景观带设计、屋顶花园设计、室内设计、庭园设计等都可以,如果没有具体的设计场地,虚拟的设计场地也是可以接受的。在选题环节,一定要将指导教师提供的设计场地具体化,并提供地形图建档保存,在答辩时进行对照,以免学生偷换设计场地,在网上下载全套园林设计图蒙混过关。 2.2加强过程管理 目前,很多高校的毕业设计选题在大四第一学期9月初即完成,接下来撰写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11月左右进行开题答辩,到下学期6月中旬进行毕业设计答辩。完成毕业设计的时间跨度长达6个多月,而这期间的大部分时间,学生在进行毕业实习,找工作,参加招聘会,考研及复试,考公务员等。学生在大四第二学期前两个月根本不在学校,大部分学生真正开展实际的毕业设计工作是在返回学校后的5月份。因此,加强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重点在毕业设计答辩前的一个多月时间。要防止学生的作假行为,应要求学生在手绘设计室和电脑辅助设计室开展毕业设计,并安排督导教师和指导教师巡查,检查学生的毕业设计并形成记录。记录内容包括:学生的到位情况及异常原因,毕业设计成果质量、进度,对毕业设计质量、进度不符合要求的学生提出整改意见;布置下一阶段毕业设计工作并进行辅导。要求学生在记录册上签字,以便检查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出勤情况。而现实的情况是,大部分学生在寝室用电脑开展毕业设计,也无人监管。另有一些学生借口返校前已完成毕业设计,根本无法对其监管,而实际上他的设计作品可能是网上下载的。 2.3真实性承诺与审查 真实性承诺,即要求学生签署毕业设计成果真实性承诺声明,指导教师和辅导教师也要签名,以防止有些指导教师或辅导教师不负责任,对学生的作假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另外,还要求1/4左右的同班同学提供真实性证明签名。真实性承诺能够在心理层面、道德层面、信用层面对毕业设计的作假行为产生震慑作用。资格审查的重点是指导教师相互交流评审,对于评审结果不合格者或存在弄虚作假者取消答辩资格,必须进行修改或重新做。不过,很多学校未实行盲审,评阅教师即使发现有弄虚作假者也可能碍于情面放水。要查证学生毕业设计成果的真实性,较好的办法是成立真实性审查小组,除园林专业教师外,最好有学生参加。审查内容包括是否变更设计题型,是否变更设计场地,是否由本人亲自完成,是否完成真实性承诺手续,毕业设计工作手册是否记录完整,文本是否存在抄袭行为等。在真实性审查阶段,可接受毕业设计作假行为举报,被举报者一经核实即取消答辩资格。 2.4设计进程图的答辩展示 目前,大多数高校园林专业毕业设计答辩都存在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弊端,学生凭借手绘图或电脑辅助设计图及文本即可参加答辩,至于其毕业设计成果是否由学生亲自完成,则无人考究。要改革这一弊端,可以引入设计进程图,所谓设计进程图,即学生在电脑辅助设计完成到50%~75%时,将其利用autoCAD、photoshop、3Dmax、sketchup等辅助设计软件绘制的图件保存为JPG格式文件,在毕业设计答辩时作为设计图件真实性的证明在ppt文档中展示。参加答辩的图件是一套完整的最终设计图,可通过扫描、拷盘或网上下载等途径获取,可以随时打印。而设计进程图是未完成的设计图,根本无法通过拷盘或网上下载等途径获取。对于手绘图件,因不便于制作设计进程图,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将采用手绘图件答辩的学生集中到设计室绘图,由管理人员对其设计进程进行记录,防止雇请他人手绘设计图件的事情发生。 3结语 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毕业设计作假行为提供了极大地方便,园林专业作为边缘学科,更容易受到冲击。要想遏制各种类型的作假行为,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和过程管理,从各方面促使指导教师和学生加大对毕业设计工作的精力投入,而不是幻想通过投机取巧、弄虚作假蒙混过关。只有在严格、公正、公开的规章制度监督下,学生毕业设计中的作假行为才能得到有效的遏制,不断提高毕业设计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作者:朱元恩 单位: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 园林专业毕业论文范文:谈园林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评价 摘要:毕业设计(论文)是在籍专科学生接读自学考试本科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研究了应用型专接本园林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存在的问题,制定了实施园林专业专接本毕业设计(论文)的新途径和质量评价体系,是提高应用型专接本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应用型专接本;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体系 一、园林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欠缺重视 学生对事关自己毕业大事的设计(论文)提不起重视,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学生认识不到毕业设计(论文)是对其运用专业知识能力的体现,并且这项工作事实上是其在大学期间极为重要的实践活动,能够提升个人能力。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这项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能发现学生的不足。二是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缺乏艰苦卓绝、认真工作的品质,他们在做毕业设计(论文)时,所定的标准极低,因而对此投入的时间精力以及花费的心思均不能达到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和目的。三是学生进行设计的时间很难得到保证,这时候学生正处于大学时最忙碌的大三实习期,大四找工作更是让学生们忙得晕头转向,这两个时间段都和学生进行设计(论文)创作的时间冲突,这样就可能导致一部分学生退而求其次地选择应付了事,以求顺利毕业。 (二)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资源相对不足 园林专业的研究方向相对较单一,师资力量和硬件设备均明显不足,这种情况导致每年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主要集中在园林的规划设计这一方面。学术界在总体指导思想上存在着重设计、轻论文的错误见解,因此学生选题只是集中在设计这类较为单一的选题,这种情况的长期存在使得选题面狭窄问题愈发严重。近年来全国各大高校的招生总数逐年递增,但是学院缺乏实践教学经验,再加上学校与社会企业没有形成密切和广泛的联系,使得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时面临较大的困境。 (三)质量评分标准的参差不齐和奖励办法不够完善 风景园林系园林专业专接本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评分标准,实际上其不是自行制定的,而是参照本学院的其他专业质量评分标准得出的结论。园林系在教学工作中仅仅对园林设计方向方面有一些具体要求,对其他方向甚至完成设计的全过程等重要领域则缺乏细化的质量标准。这一现实使得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无法对学生对待设计的不认真态度和实际工作时的懈怠情况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教育。学院负责人必须实际行动起来,制定权威合理的园林设计质量评分标准,而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提出具体可行的要求,并监督学生进行符合规范的实际操作步骤,这样的行为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逐步培养起学生强烈的责任心,从而顺利达到提升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目标。 二、研究制定并实施园林专业专接本毕业设计(论文)的新途径和质量评价体系 (一)建立毕业设计(论文)的理论指导体系 为了保证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较早地融入工作环境,并初步适应所在岗位的具体要求,毕业设计(论文)的完成过程应逐步侧重于彰显学生的“干才”本领,并且这种展现应该真正建立在学生课堂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因此,围绕园林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教学改革要从应用成分、构成能力和学习能力三个方面逐步形成园林专业毕业设计理论体系,使改革真正体现出创新教学的发展趋势。 (二)严把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关 为解决选题困难和地方资源有限与学生人数增多的突出矛盾,在选题过程中采用多种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多种方式的选题的实现具体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办法:一是学生自主选择教师给出的题目;二是学生对题目进行自主选择,确定所选题目之后,学生可与指导教师联系,向指导教师寻求帮助,以获得宝贵意见;三是鼓励学生结合企业的具体工程项目,选择所属企业的在职人员帮助辅导选题。与此同时,选题内容应遵从多方面、全方位的原则,寻求毕业设计(论文)的新途径。 (三)确定“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毕业设计(论文)创作过程 “全员”指对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教师、学生和各级相关管理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高质量意识的教育,对各个主体进行明确的分工,使他们对自己的职责都有一个充分的、明晰的认识;“全过程”指对从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教师下任务书、学生做开题报告、方案设计、中期检查、撰写论文到评分、论文归档的全过程进行控制;“全方位”指采用多种保障措施和实施办法对毕业设计(论文)的创作过程进行全面管理。在创作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要重视师生之间的沟通,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从以前单一的教与学转变为师生之间互相探讨,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启发,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自信心。根据多年的教学工作总结出的经验,在毕业设计(论文)具体实践过程中,将课堂理论转化为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是充分提高学生综合实力的过程。这一发展过程表现为:起初始终保持自信,然后随着实践中问题的暴露内心充满疑问,觉得无所适从,到处碰壁,无处下手,最后伴随着自己的独立思考使问题得以解决,从而柳暗花明,豁然开朗,并再次充满自信,认识到自我的价值,获得职业成就感。 (四)建立合理的园林专接本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评价机制 1.调整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进行时间。毕业设计(论文)一直以来都被安排在大学的第7—8学期进行,将近两个学期的时间原本是充裕的,但由于这段时间的特殊性,学生正值实习、找工作等积累社会经验的初步阶段,这样的时间安排使学生真正用于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被压缩到难以达到最低要求。因此,我们建议应根据学生临近毕业这段时间的特殊性,适当地调整毕业设计(论文)的开始时间,如果各方面条件允许甚至可让学生提前开始毕业设计(论文)的创作,以减少学生临近毕业时期实习工作与学习在时间上的冲突给他们带来的不利影响。2.细化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应安排特定的教师负责,指导教师要全面监督和指导这一阶段的教学活动。在一系列的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指导教师要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细化指导、跟踪检查,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质量,以满足教学要求。3.注重对学生资料查阅及引用工作的指导。教师应全面并且细化对学生进行文献检索的指导,引导他们充分认识到做学问的严肃性,并使他们自觉地适度、适当引用文献资料。这一过程当然也少不了老师对学生的监督,以避免学生对已有文献资料的重复模仿,并坚决杜绝抄袭事件的发生。4.利用多种方式建立高效的沟通渠道。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师生之间可充分利用网络采取电子邮件、QQ等多种联系形式,另外,面谈及电话也是非常方便可行的沟通方式。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渠道,如此,教师就可以通过方便快捷的方式将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要求和宝贵意见等重要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对于在校外的实习学生,可以调整管理办法,校方可要求学生在其他时间通过其他多媒体方式与指导教师保持沟通。5.制定并逐步完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标准和奖励办法。一是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在正确思想的引导下学生才能在实践的过程中对学习工作认真负责,坚持不懈;二是制定精确严密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标准,用严格的标准来强调学术报告的严肃性以及学生选题的科学性,学校以及相关负责教师对学生的设计(论文)进行成绩考评时要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督促学生独立思考;三是将指导教师所指导的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最终成绩,与教师的职称评定、评优选模等关系教师的自身发展利益挂钩,这样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从而保证高质量地完成教与学工作。通过制定并加以实施园林专业专接本毕业设计(论文)的新途径和质量评价体系,近几年我系园林专业专接本毕业设计(论文)有了较为明显的进步,提高了整个系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此外,在以后的园林专业专接本工作中,还可以在工作制度和学生培养上进行大胆创新,改变传统的那种单一死板的设计思路,大胆提出并实施毕业设计(论文)的新理念,最大限度地提升园林专业专接本毕业生的设计(论文)质量。 作者:高小慧 胡永进 单位: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园林专业毕业论文范文:园林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为了落实我国教育部鼓励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的政策,肇庆学院将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学科园林专业作为特色专业进行试点加强应用技术型教学。园林专业毕业设计可以建立一套新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为宗旨,加强课程教学管理,并对园林专业毕业设计教学各个环节进行创新研究和实践。 [关键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园林;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一、前言 2014年,我国高等院校将由“学术型”向“研究型”和“应用技术型”发展模式转型,重点鼓励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是指于1999年以后新成立的,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普通本科院校。[1]肇庆学院就是一所公办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立足肇庆,服务广东,面向全国,突出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指导思想,按企业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为培养目标。园林专业是一个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应用型学科,而毕业设计是在校本科学生踏上工作岗位前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2]它是对学生在校四年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全面检验,也是本科学生毕业及取得学士学位的重要依据,还是衡量园林专业的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评价内容。因此,针对园林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索将对提高该专业毕业生的整体素质和专业能力、水平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同时,还对其他应用技术型专业的毕业设计提供参考模式,从而提高我国同类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质量。近年来,肇庆学院园林专业积极探索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改革,学校在与企业进行“学技交流、双导合作、产学结合、校企共赢”的过程中不断摸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也总结了一些经验,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 二、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现状调研分析 目前,各个高校的园林专业都是自行制订教学大纲的,没有一个统一的、固定的教学模式。而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与其他研究型高校教学模式是有区别的[3],主要在于毕业设计的“专业技术性”和“地方应用性”。现针对肇庆学院毕业设计工作的现状、问卷调研结果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总结归纳如下。 (一)毕业设计教学体系建设方面应进一步完善 针对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本研究对肇庆学院2008届到2015届的园林专业毕业生共100人进行问卷调查,从学生的角度研究分析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对改革的建议。在此调查结果的基础上,结合指导教师十几年来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教学体系建设方面的问题。1.毕业设计教学对学生的培养重结果、轻能力从图1可以看出,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大部分认为毕业设计对他们的就业是有帮助的,极少部分学生认为毕业设计对他们留学有帮助,但只有11%的学生认为毕业设计提升了他们专业技能。在毕业设计的教学任务目的方面(图2),有52%的学生选择“为了对自己四年专业学习的总结与应用”,也有44%的学生选择“只是为了完成学习教学任务,获得学分,顺利毕业”,还有4%的学生选择“不知道具体目的”。2.教师对毕业设计的教学方式单一,缺乏互动如图3所示,毕业设计的选题中由指导老师根据自己科研项目指定和由指导老师指导而定的占了63%,也就是说大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是由指导老师来确定选题的。学生没有主动性,也就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基本上就是“教师主动,学生被动”。在完成毕业设计期间,大部分指导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是以约见和QQ聊天等方式为主,而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现场考察、讨论和分析的教学方式很少。3.毕业设计的教学内容参差不齐根据此次问卷调查发现,毕业设计的题目难易程度和工作量差别较大,有些题目甚至脱离实际和地形地貌现状,没有应用性价值,也没有体现地方特色。大多数毕业设计内容仅仅停留在某个公园、广场等特定的几个城市绿地地块的改造规划和设计上,缺乏设计深度和广度,也没有与行业需要结合起来进行某个具体项目的规划设计。 (二)指导教师专业技能和应用实践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指导教师对开题报告、毕业设计的撰写部分都进行了指导,但主要是修改设计的合理性和图纸的规范性,也有少部分教师没有给予指导,仅仅帮学生修改格式和结构。出现这种情况的部分原因有指导教师的责任心不强,但也不排除有些青年指导教师因为参加科研、工程设计和实践的训练不够,基本功还不够扎实,缺乏工程背景和工作实践经验,所以不能很好的指导学生完成其毕业设计。 (三)毕业设计考核体系建设方面应该加强 1.毕业设计答辩时间安排应更合理大部分学生认为毕业设计需要完成的工作量适当,且完成它所花费的时间需要3个月左右,希望答辩时间能安排在毕业前1个月。因此,答辩时间安排应该充分考虑到毕业设计工作量的大小和学生完成工作所需要的时间,且不应该与大学生就业的大型招聘会和研究生考试等时间相冲突。2.毕业设计成绩考核不应该流于形式,要具体且细化考核标准对于毕业设计的成绩考核,目前大部分学校都有形式大于内容,考核标准不科学、不规范、不具体、可操性不强等问题,这样会导致出现教师评分标准不一致的情况,也很难客观评价学生的作品。由于考核标准的不规范而导致学生成绩出现偏差,这样对学生是不公平的。 三、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改革措施 (一)毕业设计课程体系完善 1.加强课程教学方面管理要进一步修订毕业设计课程教学大纲,主要针对教学目的、要求进一步具体化,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这门课程与常规课程不一样,原本就是无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内容的课程,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方法、方式相结合来进行课堂内外、校内外的教学,真正起到综合性、实践强、应用型的作用。教师可以采用“一对一”的方式来给学生进行指导,提出构思、讲解方案;也可以由教师亲自带领学生去现场进行调研、考察、现场测绘,回校后再一起探讨,确定设计定位、方案初稿等;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教学,以建立毕业设计群,就学生的问题和一些想法进行实时联络和跟踪教学。对于课程教学的时间安排,学校在第六个学期就应下达毕业论文任务书,在第七学期开展选题、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再在第八学期开学进行答辩申请、答辩、成绩评定等工作程序。这样才能使程序更合理,工作更细化,时间更具体,有利于敦促学生和教师更好地完成任务。2.课程教学指导教师定位针对这门课程特点,指导教师与学生是一对一的单独辅导和教学,因此指导教师应该具有比对待其他课程更高的责任心和热忱去完成课程的教学。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而非主导者,要注重培养学生知识结构综合化,及时与学生沟通、联系、探讨,定期对学生进行课程检查。3.课程教学学生的定位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应该主动参与教学,而非被动地接受教学,否则在学习中很难有创新精神。园林专业应用性非常强,要随时紧跟时代的步伐,与企业紧密联系,与社会接轨。企业中采用的设计软件是多种多样的,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教师要及时跟进并指导学生学习掌握这些设计技术手段,以便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与社会对接。 (二)毕业设计应与学生专业实习相结合 学生专业实习的目的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让学生去企业第一线以便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而毕业设计也是一门体现综合性实践能力的课程。故将这两门课程结合起来,在学生到企业进行专业实习的时候,企业中的师傅可以作为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老师,并结合企业正在进行的一些项目来安排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具体操作如下:1.毕业设计选题选题方式应该更加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4][5],选题内容更注重与实践相结合,校内教师和实习企业中的师傅作为指导老师,应对选题进行论证和把握。选题来源可以是学生自己直接选择的与社会、企业挂钩的一些项目,也可以以指导老师所承担的研究课题为背景来设置毕业设计内容,把握和突出地域文化特色,还可以以指导老师承接的一些工程或设计项目为题。2.毕业设计导师确定“双向导师”制度是指由校内外两名教师共同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全过程。[6]校内的指导教师侧重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学术性理论知识方面,校外指导教师则强调实践应用工作能力的指导。为保证毕业设计新模式顺利运行,且与学生的专业实习相结合,学校与地方企业应该签订合作协议,企业与学生签订劳动合同,聘请企业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作为第一或者第二导师。同时,院企双方的指导教师必须根据学校毕业设计课程的教学大纲和计划的要求,共同商量并实施选题。3.毕业答辩应聘请地方企业高级工程师、设计总监等技术人员当评委企业中的高级工程师、设计总监等专业技术人员在多年来的实际工作中累积了丰富的经验和专业技能知识,这些是企业中的核心技术内容,也是我们学校教师所缺乏的企业实战经验。因此,特聘这些高级技术人员来当答辩评委可以让校内教师和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相互交流,也可以让学生做出来的作品更加符合企业和社会的需求,直接跟市场挂钩,这样就更好地避免了学生的毕业设计仅仅只是纸上谈兵的情况。 (三)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标准 针对上面提到的现象,肇庆学院专门制订了一套考核标准。园林专业结合自身专业特点,确定了专业细化具体的考核标准。学生毕业设计的成绩考核包括平时成绩、论文成绩和答辩成绩三部分成绩的总评,每部分成绩均以百分制来评定,它们分别各占20%、40%和40%的比例。平时成绩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规范要求、文献资料与实践能力、外文翻译能力等方面,这部分成绩主要由指导老师评定。论文成绩主要考核论文的工作量、理论基础、专业技术水平、研究成果、结构与文字表达等。这部分成绩主要由指导老师和评阅老师各自评定分数,取其平均值作为最终成绩。答辩成绩包括陈述设计内容部分(60%)和答辩部分(40%),每位评委各自给出评定分数,取其平均值作为最终的答辩成绩。如果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被企业直接采用或实施,或作品在专业比赛中获奖,该学生作品可以直接评为优秀等级。(四)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展示对于学生优秀的毕业设计,学校应该制订一个详细的实施方案在校内、地方企业、同等地方院校等地方进行作品展示。展示的毕业设计作品内容应该包括设计图纸展板、设计作品模型展示、设计作品三维动画展示三个部分。优秀作品展示可以让校内和同等院校的学生相互学习和交流,也可以让企业了解我们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和水平,真正让学校和企业相互沟通,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 四、小结 从此次整个问卷调查结果看,学生对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建议主要集中在整个课程教学的时间安排应该要合理,学校应尽早公布毕业设计时间安排,让学生有足够时间准备等方面。选题方面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就业需要,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完成项目,单人工作量太大、项目完成的深度和创新性很难有所突破,甚至有些毕业设计选题没有实际应用意义。而学校安排毕业设计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将四年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项目中,增强综合实践运用能力,希望学生能更好、更顺利地融入社会,为学生未来的工作做好铺垫。本研究所建立的新模式框架如图4所示,具体特色是采用“一对一”课堂教学、现场实地调研测绘教学、网络平台互动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肇庆学院园林专业在毕业设计实施过程中,首次强调必须明确教师和学生各自在课程中的定位,将毕业设计与学生专业实习相结合,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最终成绩评定标准化和规范化,鼓励将优秀毕业作品在校内、同等院校、企业单位中进行展示,展示作品包括图纸、模型和视频动画内容,让园林专业教学成果最大限度的被社会所认可。 作者:陈华 张洪萍 单位:肇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园林专业毕业论文范文:园林专业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 摘要:毕业设计是学生大学阶段的综合训练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理论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实施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培养合格本科毕业生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园林专业;毕业设计;过程管理 园林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等有着很高的要求。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优劣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就业和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履职能力。近年来,高校扩招、就业趋紧、网络发展等多种因素导致园林专业毕业设计整体水平下滑,迫切需要园林教育界加以重视并作出反应。 1园林专业毕业设计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1.1选题方面的问题 选题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①目前,全国各地房地产比较热,因此很多指导教师提供的选题过于集中居住小区环境设计,相互抄袭的现象比较严重。其实,此类设计题目因为建筑、道路等格局基本定型,可供学生发挥的空间有限,有些沦为简单的种植设计;②很多指导教师提供的设计题目是虚拟的,与实际脱节;③重复上届的设计题目,或者略加变通,这就可能造成复制拷盘等作弊现象;④有些学校允许学生自主确定设计题目,但又缺乏监管,导致很多学生将实习期间在实习单位的设计作品,充作自己的设计,可能并非其本人独立完成;⑤部分学校在选题环节仅仅是要求指导教师提供设计题目,供学生选择,而并没有提交设计基础现状图存档保存,这就给一些投机取巧的学生提供了机会。 1.2网络信息技术带来的问题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园林专业毕业设计带来了空前的冲击,这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①通过互联网可以查找到海量的图片,其中不乏优秀的园林设计作品,或者是已经施工完成的实例,造成很多学生不去花时间认真设计,转而到网络上抄袭设计,将一个个小的局部设计七拼八凑到一起,可能根本没有考虑其整体性,以及是否适合自己的设计基址;②在园林设计领域,如果用现有的图片资料来表达设计意图,一般称之为设计意向图。在20世纪80~90年代,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主要依靠手工作图,意向图使用得很少,而现在,园林专业毕业设计常见大量的设计意向图,可能有的学生答辩的图纸有10多幅,其中大部分是意向图,这种趋势非常危险;③网络信息技术使学生可以方便地通过扫描、手机拍摄、拷盘、电子邮件等方式来投机取巧,减少自己在毕业设计上时间和精力的投入;④现在有很多网站可以提供一整套的园林设计图,例如筑龙网、园林人资料、土木工程网等,可能会有学生直接从这些网站下载全套园林设计图,来充作自己的设计。 1.3监管环节的问题 大多数学校举行毕业设计开题报告答辩的时间在11月中旬,在此之后,部分学生会留在学校里考研、考公务员,大部分学生会找工作单位或找单位实习,然后学生们会在次年4月底5月初集中返回学校,毕业设计答辩的时间是6月上旬或中旬,也就是说,大部分学生完成园林专业毕业设计的时间是在5月份。在学生开题报告答辩之后,4月底5月初返校期间,学校对学生的监管比较困难,毕业设计监管的黄金时间正是5月份,可惜,很多学校基本上缺少监管。由于学生多使用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完成毕业设计,他们会在寝室里或公共自习室里做设计,学校的制图室是供手工绘图的,电脑辅助设计是供电脑辅助设计教学用的,因此很多学校没有便于监管学生进行集中开展园林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室,这是一个最大的问题。有些指导教师没有尽到应尽的指导责任,放任自流,而指导教师是天然的监管者,但学生没有将主要精力用于做毕业设计。指导毕业设计一般都有辅导教师,可惜很多学校设立辅导教师只是挂个名,没有真正参与毕业设计的指导,等于失去了辅导教师层面的监管。 1.4答辩环节的问题 答辩环节是园林专业毕业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从目标管理的角度,就是最重要的环节。在这个环节,容易出现的问题包括:①没有人对毕业设计的真实性把关。对于毕业论文,可以采取论文来审查论文的真实性。而毕业设计,其主要作品是图纸,目前还没有技术手段进行或进行真实性甄别,就必须有学院组建专门的委员会进行真实性审查,也可以建立毕业设计作弊的举报制度,但很多学校没有这样做;②毕业设计答辩的文本是另一个重要的问题,由于各种类型的设计具有相通性,因此设计说明书在文字上重复率较高。可能很多学生的设计文本并非自己所写,而是从所谓的模板拷贝而来,再稍加修改而成,这个问题很严重,不论这个模板是网上下载的,还是指导教师提供的;③毕业设计答辩之后,一般每个答辩小组会有2名左右的学生进入争议答辩,可惜很多学校毕业设计答辩要求比较正规,但是到了争议答辩环节,就成了放水送人情,常此以往的结果,就是学生认为毕业设计不必太认真,反正做好做坏都会通过。因此毕业设计答辩和争议答辩必须动真格,不能最终人人都通过。 2加强园林专业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的主要建议 2.1外聘教师指导毕业设计和参与设计答辩 即主动聘用社会上在园林设计、施工组织方面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并参与毕业设计答辩,以弥补校内多数教师在实践经验方面的不足。 2.2提高毕业设计选题的质量指导 教师要结合园林专业的特点和实际,可以从园林建筑设计、公园设计、居住小区环境设计、城市广场设计、滨水绿地设计、风景区设计、休闲农业园设计、湿地公园设计、屋顶花园设计等多方面拟定题目,也可以是关于施工组织、工程概预算、园林养护等方面拟题,题目要有针对性,可操作性,鼓励申报创新型题目。要杜绝陈年旧题、减少或不用虚拟题目,鼓励学生自主选题,但要避免弄虚作假。 2.3实施严格的综合性过程指导 依据毕业设计任务书的进度计划,学生必须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每一阶段的设计任务。完成后,交由指导教师进行检查并确认通过后,方可进行下一阶段的设计任务,每一阶段的任务学生可提前完成,但无特殊原因不能拖延进度,无故拖延进度者将受到警告、严重警告、成绩降级等惩处。对于在校内做设计的学生,指导教师要进行严格的考勤,每次指导后,应详细记录指导的时间、地点、具体内容、学生进度情况等,这样可确保学生能有足够的设计时间,也对学生起着督促、警醒作用。对于在校外进行毕业设计的学生,指导老师需确定每周的联系时间,通过QQ、微信、电话等方式了解学生设计进度,学生也可将已完成的设计传送进行检查,回答指导教师所提问题以确保该设计是由学生独自完成[1]。 2.4加强毕业设计的真实性管理 真实性管理的一个有效措施是引入设计进程图。借鉴工程中的进程图概念,这里的进程图是指学生在电脑辅助设计制图完成到50%~75%时,将其利用Autocad、Photoshop、3Ds-max、Sketchup等辅助设计软件绘制的图件保存为JPG格式文件,在毕业设计答辩时,作为设计图件真实性的证明,在答辩汇报的PPT文档中展示。因为设计进程图是未完成的设计图,在网上不能下载,也很难通过成品图纸逆向操作形成,这样就可以在技术上基本保证设计图纸的真实性,至少不是扫描、拷盘、下载等方式获得。当然,加强真实性管理还可以辅助其他手段,比如强制学生及其指导教师、辅导教师在真实性承诺书或保证书上签字,另外,还要求不少于一定比例的同班同学提供真实性证明并签名,这样可以在心理、道德、信用层面威慑作弊行为[2]。另外,还可以建立健全的作弊举报制度。很多学校的举报制度形同虚设,就是因为大家都怕得罪人,即使得罪人了最后还是放水通过,毫无意义。 2.5毕业设计答辩不走过场 毕业设计答辩是整个毕业设计工作的关键环节,通过毕业答辩可以检查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考查指导教师的指导水平,锻炼学生归纳、总结设计工作和成绩的能力。在答辩环节,最重要的还是要建立末尾淘汰制度或类似制度,不能设计做得好与坏,人人都能过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认真做设计。指导教师认真指导,不断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和水平。 2.6建设毕业设计管理的规范化制度 上述内容,以及前面没有谈到的一些次要问题,都需要建立有章可循的规范化制度,这样让学生、指导教师、辅导教师对自己的责任、职责、义务、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等,都能心知肚明,使毕业设计真正做到公开、公正、透明,提高本校毕业设计工作管理水平,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3结语 很多因素导致园林专业毕业设计质量下降,要扭转这种趋势,必须加强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加强过程管理,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和动手能力,还能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院系建立制度化的园林专业毕业设计管理制度,也有助于实现毕业设计的公平公正,释放指导教师和学生的潜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针对目前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实践的角度提出了加强园林专业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的一些思路和做法,为做好本科毕业设计管理工作提供了参考。 作者:朱元恩 单位: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 园林专业毕业论文范文:园林专业毕业设计管理问题及建议 摘要: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作假行为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加上园林专业自身特点的原因,如题型多而杂,效果图占比多,毕业设计成果规范化欠缺,以及其他不利因素,这就需要在管理上更加精细化,使园林专业毕业设计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园林专业;毕业设计;真实性 毕业设计是本科生在四年大学生涯中最重要、也是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是对所学主要专业课程的一次全面、彻底的总结、提炼与升华,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结合工程实际,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的实践平台,是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的重要过程。毕业设计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能力的发挥,也是一所高校教育质量的直接反映[1]。工科类专业毕业设计管理一直存在诸多不足,加上园林专业作为边缘学科的自身专业特点,在毕业设计管理上要求更加精细化,本文提出几点建议,供同行参考。 1毕业设计选题环节的管理 在毕业设计中,科学选题是关键,题目决定了毕业设计的内容,是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工作、达到上述毕业设计教学要求的先决条件。但是,在实践中反映出选题环节存在如下问题:①部分选题过于陈旧。有些教师的选题重复自己的科研或设计,有的向多届学生连续提供同一题目,导致学生抄袭甚至直接拷盘;②题型不够丰富。有些院系的设计题目主要集中于居住小区环境绿化设计,而实际上此类题目由于主干道路、建筑等均已经由其他设计单位定稿,留给学生发挥的空间不多,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设计水平和能力;③设计真题比例偏少,有实际工程背景的设计真题能提供详尽的植被、水文、地质及现状地形图等资料,实战气氛浓厚,学生参与毕业设计的兴趣较高,而虚拟的设计学生兴趣不高,完成的质量也不尽人意;④选题与社会需求脱节。目前,园林施工、施工组织设计、养护管理、预决算等是园林工程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有关的设计题目基本不见踪影,绝大多数的选题依然注重规划设计;⑤其他问题。如有的题目难度和广度超出学生能力,有的题目工作量不足,未能和创新创业训练挂钩,缺乏学生自选自拟题目的机制,选题环节的资料未及时存档等等。 2开题报告与文献综述的有关问题 众所周知,学生要写论文,先要撰写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通过本人的调查,发现很多园林专业的毕业设计也是采用这一套路。文献综述是对某一领域,某一专业或某一方面的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搜集大量相关资料,通过分析、阅读、整理、提炼当前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或建议,做出综合性介绍和阐述的一种学术论文。文献综述不太适用于设计类课题,工科设计类毕业设计题目一般只需要撰写开题报告就可以了,但可在开题报告中加入国内外现状、发展趋势与研究的主攻方向等内容。 3毕业设计的真实性管理 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园林专业毕业设计的作弊手段已不再局限于请人代做、抄袭设计文本,增加了拷盘、手机拍摄、扫描仪扫描、网上下载等多种方式。现在有很多网站如筑龙网、园林人资料、天工网、土木工程网、百度图库、建库网等均提供免费或付费的整套园林设计图纸,很容易被学生偷梁换柱,变更为自己的毕业设计图纸。再就是有很多学生毕业设计开题之后去单位实习,将实习单位图纸带回来作为自己的毕业设计,至于是否为其本人完成则不得而知。针对设计图纸作弊的问题,本人建议在答辩环节引入“设计进程图”。即学生在用CAD做毕业设计时,图纸完成75%左右的进度时,将dwg格式的文件虚拟打印为jpg格式的文件,在毕业设计答辩时,将此jpg格式文件与最终设计图纸一并展示,作为本人亲自完成的证据。对于手绘图纸,可以在完成75%左右时,拍摄一张照片作为进程图。采用进程图比较实用的原因在于,网上无法下载到仅完成75%左右的图纸,而将全部完成的图纸逆向操作减少为75%左右的进度,植物配置会露出马脚。也建议引入毕业设计的真实性签名制度,学生的一份毕业设计完成,需要本人在图纸背面作真实性声明和签名,其指导教师和辅导教师也要签名证明其真实性,同时要求至少1/4以上的同班同学签名证明其真实性。 4毕业设计成果的规范化管理 很多学校对于毕业论文都提出了规范化要求,但是对于工科类毕业设计图件,却很少有规范化要求,园林专业也是如此。在现阶段,园林专业毕业设计图件,至少应当在以下几方面进行规范:①工作量的规范化要求。例如公园设计或居住小区环境设计等,其设计面积应提供一个范围,防止出现面积不足,或工作量超出学生精力和能力范围;②设计深度的规范化要求。园林设计的深度分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或扩大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3种。对于面积较大的公园,应侧重于方案设计,面积较小的场地设计,应侧重于施工图设计,其余则应侧重于初步设计或扩大初步设计。提出设计深度要求,可以丰富设计题型,弥补单纯以面积来衡量工作量的不足。③应提交图纸名称及数量的规范化要求。绝大多数高校的园林专业均没有提出毕业设计应提交图纸名称及数量的规范化要求,因此有的学生答辩时提交3~5张图纸,有的则经验交流提交上10份图纸,这本身是一个不正常的现象。④图纸本身的规范化要求。园林专业毕业设计图纸,无论是手绘图纸,还是电脑辅助设计图纸,对于图纸的图幅、字体、字号、颜色、图签栏、线条粗细、图例等,均应提出规范化要求,避免学生提交的图纸五花八门,良莠不齐。⑤设计意象图的规范化要求。设计意象图是指用来表达设计构思的相似图片。由于园林专业自身的特点,很多局部设计需要用效果图来图示,这就造成了意象图的滥用和泛化,喷泉、亭、廊、花架、花池、游船码头、茶室、餐厅、大门、雕塑等很多本来可以亲自设计的项目,被大量使用从网上下载的意象图代替,使毕业设计训练学生的效果大打折扣[2]。在毕业设计文本的规范化方面,存在的一个通行问题是,很多高校园林专业学生的毕业答辩文本在后面著录了参考文献,这就和毕业论文没有区别,也没有反映园林专业的特点。和园林工程设计实务一样,园林专业设计的文本也是不需要著录参考文献的,有些学校还提出文后参考文献的数量要求,无异于逼着学生作假。试问一下,学生要在某场地设计一处亭廊组合体,或群植一丛灌木,还要引用参考文献吗? 5答辩环节的管理 ①资格审查。很多学校没有毕业设计答辩的资格审查制度,或者资格审查仅仅审查学生是否缴清学费。从专业的角度,资格审查的重点是检查文本、图纸是否合乎规范;是否为学生亲自完成;是否削减工作量;是否变更题目或设计基址。②举报制度。检验毕业论文的真实性,可以通过论文软件来实现,但这一手段并不适用于检验毕业设计的真实性。检查毕业设计的真实性,除了前述的展示进程图、真实性签名,终极手段就是毕业设计作假的举报制度。③改进末位淘汰制度。目前,很多学校的末位淘汰制度流于形式,即学生毕业设计答辩第一轮未通过,大约过一个星期之后,参加第二轮答辩,第二轮答辩则大幅放水,全部通过。这就使末位淘汰制度不严肃,本人建议可对末位淘汰制度加以改进,对于第一轮答辩结果,可控制在每班2~3人不能通过,第二轮答辩淘汰最后一名,让其继续改进,在规定的时间期限内(比如3个月或半年)达到要求后,再颁发学位证。④改进评分制度。很多学校在园林专业毕业设计答辩环节采用评委教师评分,指导教师回避的制度,确定学生的毕业设计分数,并据此确定进入争优答辩和争议答辩的学生名单。但是这一制度的缺点是,指导教师对自己的学生及其毕业设计作品比较了解,同班或同寝室同生也对同学及其毕业设计作品比较了解,但是二者都没有发言权。因此,建议评分制和推荐制并行,让进入争优答辩和争议答辩的学生名单更具公正合理性。 作者:朱元恩 单位: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
近些年,我国的经济发展带动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发展速度尤为惊人,因此建筑工程的管理水平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我国的建筑行业起步早、规模大且复杂,这对施工人员的专业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目前建筑工程的数量逐渐在增加,在施工的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种问题,所以要加强对建筑工程管理的认识,提升整个团队的素质水平。建筑工程涉及的项目很多,这就决定了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不同的技艺。在科技引领时代的今天新型的技艺源源不断的被挖掘,致使建筑工程管理面临的挑战也非常大。虽然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在各个方面都有所改善,但是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分析 1.1生产安全问题 管理模式松散不集中,指令传达不充分。在我国建筑事业蒸蒸日上的今天,存在着大量没有自主权和控制权的施工企业,这种企业依附于业主并对项目进行管理、收取相关费用,但是业主将各项目随意分包,从而造成实行施工总承包管理模式的企业无法进行深度管理,从而导致安全施工管理的失控局面。施工企业对安全生产管理及文明施工的重视不足。国家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并未受到各企业领导的重视,而施工作业人员多数文化素质不高,所以对自身的安全保护意识不足。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在一部分企业也仅是摆设,由于大多数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不够、职业技能不足,对于安全生产的监督仅停留在喊口号,从而严重地影响安全文明施工的进程,威胁到了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建筑安全文明施工体系也不是很完善,监督单位玩忽职守、收受贿赂的现象很猖獗,安全生产体系形同虚设。在安全文明施工管理的经费方面投入不足。想要进行安全文明施工,需要人的意识和硬件环境共同得到重视,资金的投入是安全文明施工能够正常开展的重要条件之一。由于国家建筑部门对于转包、分包的违法行为并未重视,所以该现象大量存在于施工现场,致使手脚架、安全带、防护网等设施并不全面,而且存在很大的隐患。由于建设单位的资金不足,经常非法挪用文明施工费,从而造成了一些施工现场的安全设施也不充足。 1.2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重工程技术人员、轻管理专业人员,缺乏高素质的项目经理等重要管理人员。从我国建筑专业的高校教育来看,主要培养技术人才,缺乏对管理水平的有效培训;目前施工现场主要管理人员多为技术性人才,管理方面未接受过完整、统一的培训,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而管理水平的高低、执行能力的强弱对整个项目的质量、进度、安全均影响极大。建筑工程技术人员流动性大,难以进行统一的技术业务培训,施工经验参差不齐、技术水平高低不一、责任心强弱不一,从而导致各个项目的质量差别大,行业整体的管理水平难以保持一个稳定的水准。 1.3成本控制的问题 成本控制的问题首先表现在投标报价上。当今社会建筑工程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有些企业自己没有足够的资质或者能力,就会运用特殊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为了工程竞标故意压低报价,造成了招标市场的不规范现象。例如,在招标的过程中,某企业为得到竞标优势贿赂评标委员会的人员,最后被举报处以罚款。其次,在合同的签订上也会出现大量的问题。某些企业在成本核算方面十分薄弱,并不能准确地计算出成本费用,最后造成实际成本和预算成本不符,条款约定不全面,造成三方闹上法庭的例子也是举不胜数。 2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对策 有意识地培养管理方面的人才:建筑企业通过整个管理层进行管理方面的再教育,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工程开工前的密集培训和教育:在工程开工前,由建设方、施工方组织项目管理班子成员,进行密集的培训和教育,提高管理层的认识和管理水平。企业对项目部的培训和教育:建筑企业应该完善企业内控;项目施工前由建筑企业根据企业精神、企业文化、企业的规章制度,对项目管理班子进行培训和教育,传授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施工经验,规范企业的管理模式。加强操作工人的教育:对工人进行质量、安全、文明施工等方面的培训和教育,建立正规有效的教育培训制度,以提高工人的质量、安全意识,应避免对工人的教育流于形式。 2.1目标管理 建筑工程项目开工前制定明确的目标将有利于项目部整个团队有效运行。“企业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如果一个领域没有目标,这个领域的工作必然被忽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质量、安全、成本、工期”缺一不可,强调目标管理,目的是为了防止以上各方面或者某一方面的工作被忽视,从而出现不良后果。目标管理中,个人对目标的理解和重视程度至关重要,可以说个人对目标的理解和重视程度要比管理者设计者的理解和重视程度要重要得多。因为目标是需要每个成员去达到的,个人对目标有充分的理解并足够重视,这样个人就会激发出很强的工作力量,产生强大的内在动力。 2.2精细化管理 建筑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是对涉及工程的各种因素实施全过程、无缝隙的管理,形成“管理精细化到实施精细化再到工程精细化”一环扣一环的管理链,严格遵守技术规范与操作规程,抓住关键环节,优化施工工艺,保证施工安全,克服细部质量缺陷和质量通病,实现“零缺陷”的目标。实施工程项目建设精细化管理是工程建设管理的必然选择,是圆满完成工程建设目标的根本保证。 2.3与国际管理体系接轨 目前大部分企业没有国际承包的机会和经验,我们也应该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提高整个行业的管理水平。 3建筑工程管理的措施 3.1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要强化 安全问题对于任何工程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保证施工现场的安全,工程才能顺利开展,若在施工现场出现任何安全问题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对企业来说都是有影响的,因此对于施工现场的安全问题要重视起来,定期对工人进行安全培训教育,可以组织人员实施现场演习,这样使每个人在发生危险时以正确的方法应对;工程在施工前需要工人按照规定做好防范措施,要熟知安全风险的流程。 3.2注重人的职业素质和技能的培养 在施工管理中的质量控制,人起着决定性的因素。想要保证一个工程的长期、稳定、有条理地进行,就需要对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进行不断的职业技能的培训,让人的工作避免失误,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主导作用,从而保证工程的质量。对于建筑材料的选择上,需要派遣具有专业知识的工人进行采购,在采购的过程中杜绝过期、低劣的材料,加强对材料的控制是对工程质量最直接的支持。对于施工设计图纸的设计和筛选,发包方应当签订更加专业、声誉更好的设计公司,杜绝一些设计公司运用特殊手段参与到工程当中,影响到工程的施工。在整个施工的过程当中,需要三方进行自己的工程管理的过程当中,严格按照各法律法规进行管理,建立更加严谨的监督制度,严格要求工程监理公司秉公执法、严格管理。建立一套完整的施工组织结构图,将每个部门的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避免独断专行。 3.3控制工程成本 一个企业若是能够进行准确的投资预算,那么这个企业就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顽强坚持下去。所以,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要不断地提高企业自身的能力,建立精确、高效的运算机制,合理控制成本并且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实现成本控制的目的。在对成本的控制当中,运用比较、分析、预测、纠偏、检查的手段对成本进行控制以保证目标达成。 4结语 我国建筑工程是一个高速发展的行业,随着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更新换代,对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我们有必要不断总结与学习,在政府推动、参与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不断提高整个行业的管理水平与建筑行业的高速发展相适应。
一、目前我国薪酬管理体制现状 薪酬管理在本论文中主要研究的是针对于事业单位当前对薪酬水平以及整体结构优化,所采用的薪酬管理观念及思想进行完善的过程。主要包含了日常的管理工作以及改革与进一步对薪酬体系进行健全与完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快速进步,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事业单位薪酬管理体系的发展,但是实际在运用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传统的薪酬管理体系已经无法有效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事业单位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及积极性都造成非常大的影响,这就导致事业单位的人才流动性越来越差,使事业单位后期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阻碍。 二、目前我国薪酬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不合理的薪酬结构 事业单位的薪酬结构大部分都是采用基本工资加奖金的方式。当奖金的总占比较小的时候,就凸显出来平均主义现象。如果奖金的总占比过多,那么贫富的差距就会不断增加,这对薪酬制度的公平有很大的影响,进而打击工的工作积极性,影响到工作质量。 (二)不公平的薪酬激励 可以说公平性直接关系到薪酬制度是否能够持续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如果薪酬制度缺乏公平,那么薪酬制度的激励作用就无法发挥出来。现阶段,很多事业单位应用的薪酬激励制度在公平性方面比较缺乏。第一点,内部公平性缺失。在事业单位中,相同等级的人员存在收入差距没有较大变化的情况,没有将劳动成果与收入结合起来,导致部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受到很大的影响。第二点,外部公平性缺失。事业单位制定的工资制度没有与目前市场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导致员工的实际收入要比同企业的员工低,这对优秀的人才没有吸引力,进而使事业单位后期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 (三)不平衡的个人价值体现 现阶段,个人的价值体现由于受到传统论资排辈、平均主义等观念的束缚,失去平衡。多数事业单位在以往很长一段时间中,对职工薪酬标准的确定都是以学历、技术职称、行政职务等指标来进行的,这种单一而过于粗糙的职工计算薪酬方法级差小、平台过宽,事业单位各类职工实际的劳动特点与价值很难准确的进行反应,酬薪的激励职能难充分发挥,职工的劳动积极性也难于调动,使得薪酬管理体系形同虚设,纸上谈兵。 (四)不完善的薪酬增长模式 当前,诸多的事业单位在薪酬增长模式过于僵化,只是单调的以工资标准的调整与工资晋升一级两种模式进行加薪,这种以资历定薪酬的传统思想模式难以消除,这种覆盖面较为宽广的薪酬增长模式不能拉大事业单位各类职工的增资额档次,促使激励职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事业单位职工这种以职务提升与取得高一级专业技术职称来赢取加薪的薪酬增长模式,促使职工将工作的重点放置在职务、职称的晋升方面,不利于优化员工结构,打造复合型人才。 三、薪酬管理体系的改革方法 (一)完善薪酬管理体系 基于设计原则。依照不同类别职工的工作特点,事业单位建立以岗定薪、分级分类管理的基本薪酬制度。为了更好的体现事业单位基本薪酬的内部公平,单位必须要对各类职工的工作岗位以及岗位职责进行设置与明确,并针对不同的工作岗位工作的内容、难易程度、岗位对单位的贡献大小等,依照岗位在整个单位系统中的价值大小进行综合评价,从而确定一个科学、合理、系统、稳定的岗位等级,对事业单位各岗位的级别以及薪酬级差以此为参照标准进行确定。加强评价与分析。对事业单位中所有的岗位都开展分析评价的工作,这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化非常有效的手段之一,能够使人力资源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多元化体系。事业单位可以采取岗位工资制度,按照自身单位的实际情况,将不同岗位的职能合理进行划分,按照岗位确定工资标准。有些岗位由于自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还应当采取多元化的分配方式。事业单位还应当把员工的收入与效益紧紧联系在一起,把完成目标作为主要的评价依据。 (二)完善薪酬激励机制 事业单位薪酬制度改革必须建立完善的激励薪酬制度,充分体现人才的市场价值。在对薪酬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搭建起与员工能力水平相结合的薪酬增长机制。该机制不但可以打造以绩效与能力为核心的文化氛围,并且还可以使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充分挖掘出自身的潜能。在事业单位中采用薪酬激励制度,存在严重的内外部缺失公平性的现象,这一问题应当通过以下两点进行改善。第一点,采取多元化的分配机制,对传统的单一化分配制度彻底改变,使员工的满意程度得到提高,从而加强员工对事业单位的归属感。第二点,充分凸显出来员工的价值,为事业单位作出更多的贡献,充分发挥出薪酬体制的激励作用。 (三)优化薪酬考核体系 如果薪酬制度没有严格的监管措施,不但对薪酬体制的公平性有非常大的影响,并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可薪酬制的激励效果。所以,事业单位必须要不断优化薪酬制度考核体系。首先就需要将传统的管理思想彻底抛弃,充分认识到薪酬考核体系的重要性,对薪酬制度体系不断进行完善。第二步就是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对考核体系实施量化,制定与自身单位最吻合的薪酬考核体系。 四、结语 总而言之,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采用的薪酬管理体制,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而这些不足的地方在短时间内无法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尤其是关系到员工切身利益的薪酬制度改革,面临非常大的挑战。但是,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事业单位的薪酬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必然会取得很大的进展。目前,事业单位必须要做的就是对薪酬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逐一进行处理,使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从根本上实现改革。
农村幼儿安全教育论文:农村幼儿园安全教育问题分析 一、幼儿园管理者缺乏安全教育的意识 管理者的意识水平和观念是一个幼儿园安全教育教学重要性高低的关键因素。如果幼儿园管理者的意识中没有安全教育意识,何谈安全教育的开展?农村幼儿园的管理者,很多都不是专业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而是从小学直接到幼儿园工作,思维意识仅停留于小学的管理思维模式。表现在,农村幼儿园管理者大多数都知道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但在安排幼儿园的各种教育教学工作的时候,却没有将安全教育与其他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统一安排与部署,更没有具体地、可行地、明确地提出要求。如果管理者在思想意识上都没有系统化、常态化的安全教育思维,那么教师在具体的工作中,就很难重视安全教育活动的展开和落实了。 二、农村幼儿园安全教育课程资源不足 幼儿园安全教育的进行,必不可少的是安全教育的课程资源。但是在广大的基层农村幼儿园,安全教育课程资源严重不足,发展严重滞后。原因:(1)国家层面缺乏农村幼儿安全教育课程资源的顶层设计,安全教育的读本、教材非常少;(2)农村幼儿园师资力量的缺乏,导致教师没有时间集体研讨安全教育的方式方法与适合当地实际的安全教育资源;(3)整个社会能提供的安全教育教学器具、视频音像资料匮乏。这样,导致教学形式停留于简单的说教形式。 三、农村幼儿园教师劳动强度过大 农村幼儿园有政府投入不足、编制不足、班级人数严重超规、师资配置不到位等问题。如,国家规定的幼儿园大班35人,中班30人,小班25人,每班配置“两教一保”的基本标准配置,但大部分农村幼儿园没能得到完善。每个班人数都在45人以上,没有保育员,很多班只有一个教师。导致农村幼儿园教师工作量严重超标,劳动强度过大,导致身心疲惫,心理与身体能力超负荷运转。因而,出现很多教师工作精力不足、睡眠不足、心思不齐,很多农村幼儿园教师不安心在农村幼儿园工作,导致人员流动性大。 四、农村幼儿家长安全意识淡薄 中国特色式的西部农村,大量的幼儿被留守在家中,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养育,导致幼儿安全教育进一步出现真空状态。幼儿父母角色的缺失,是农村幼儿安全问题的一个严重而关键影响因子。隔代教育的问题在于这些年龄的爷爷奶奶等人,由于年事已高,在安全意识、安全观念等方面几乎为空白,就算有一点意识,由于身体和心理的严重衰减,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更谈不上配合幼儿园的安全教育和措施了。从教养的角度看,这是幼儿家长的严重失职,是对幼儿的不负责任;从社会的角度看,是整个社会对留守儿童现象的严重漠视;从经济发展水平看,是我国经济发展落后的一个缩影。农村幼儿园的安全问题只有通过强化制度建设、强化家园合作、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等方面狠抓落实,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 作者:王芳 郭立 唐宇静 单位:四川宜宾翠屏区凉姜乡中心幼儿园 农村幼儿安全教育论文:农村幼儿园安全教育思考 摘要:农村幼儿园安全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为了保障幼儿的健康,首先我们要利用农村广袤的自然资源,因地制宜,为幼儿创设安全舒适的环境,为幼儿活动提供前提条件;同时要从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入手,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利用儿歌故事等文学作品加深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另外家园共育作用不容忽视。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安全教育因地制宜自我保护家园共育 《纲要》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生命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3~6岁幼儿具有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而自身动作发展的局限性,极易使其造成一些意外伤害。广大农村家长安全意识相对淡薄,对孩子疏于教育与引导,加上当前自然和意外灾害时有发生,为了保障幼儿的健康,在农村幼儿园实施安全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一、利用农村广袤的自然资源,因地制宜,为幼儿创设安全舒适的活动环境和运动场所 安全舒适的环境是幼儿活动的前提条件。3~6岁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幼儿要通过看、摸、活动等直接接触世界,并获得生活经验。在该阶段,作为幼儿园必须为幼儿提供安全舒适的活动环境和运动场所,以保证幼儿活动的需要。幼儿一日活动包括进餐、集体教育活动、洗手、如厕、游戏等一系列环节,作为幼儿园教育者我们必须首先保证幼儿活动场地的安全。比如:插座安装要有一定的高度,让幼儿够不到,而且尽量让插座不用即封;活动室要宽敞,桌椅和柜子要尽量选择圆角,减少棱角,必要时可用碎棉花和花布进行包裹,避免幼儿意外摔倒对其造成伤害;盥洗室要使用防滑地板,厕所蹲位避免使用台阶;环境创设不要用图钉、大头针等尖锐物品,等等。 二、从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入手,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如果说给幼儿提供安全的物质环境是“授之以鱼”,那么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就是“授之以渔”。幼儿园安全教育既要授之以鱼亦要授之以渔,二者缺一不可,前者是前提条件,后者是必要条件。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是教给幼儿保护自身安全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则是促进自我保护能力的基础。农村幼儿家长往往对孩子过度放任,缺乏约束,或者简单粗暴,对孩子疏于教育与引导,使孩子很难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因而在面临危险时往往不知所措。幼儿园的教师要抓住这一教育契机,探索有效的教育方法,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而转化为幼儿的自我保护习惯。例如:教师要从小班开始抓好幼儿的一日生活常规,注重细节教育,教育幼儿鞋带系得牢固可避免跌伤摔伤;要讲究正确有序的穿衣方式,知道这样能有效的保护身体;吃饭的时候尽量保持安静,避免嬉笑打闹,这样可以避免气管进异物;懂得饭前便后洗手,这样不容易得寄生虫病;按秩序走路、滑滑梯不会导致拥挤、跌倒、压伤等,这样孩子们在自己的劳动实践和日常活动中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从而起到自我保护作用。 三、运用儿歌、故事等声情并茂的文学作品用于安全教育,让幼儿掌握安全知识,同时加深了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朗朗上口的儿歌被幼儿所喜爱,因此教给孩子一些安全知识儿歌,幼儿会积极诵读并接受安全知识的教育。比如小班儿歌“小朋友,要警惕,异物不放口鼻里,吞进肚里有危险,排不出去真着急。水果刀,大人用,等我长大才能动。“”星期天,逛商场,跟着爸妈别走散,如真走散别着急,要在商场找保安,广播找人最最快,千万不能乱跑开。”“过马路,别乱跑,斑马线上来通过,高压线下不玩耍,雨天树下不能躲。不摸插座不玩火,爸爸妈妈都夸我。”内容简单易记,孩子们很轻松地学到了安全生活小常识。还有“排好队,去喝水,先他人,后自己。取到杯,再接水,喝多少,接多少,慢慢喝,别呛着,安全饮水很重要。”“排队盥洗别着急,小心滑倒伤自己,按照图示来盥洗,节约用水要牢记。”这类儿歌可运用于幼儿园生活各环节,给予幼儿具体的指导,利于培养幼儿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家园共育,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幼儿安全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因此农村幼儿园在系统地实施安全教育的同时离不开家庭教育的大力配合。首先,幼儿园要把安全教育作为一门课程纳入教学内容,选择日常典型安全教育知识统一汇编,做到全面、细致,有计划、有备课、有课时,采取丰富的教学方法与教育途径,系统地对幼儿实施安全教育。其次,幼儿园同时做好家长工作,通过晨检、晨间谈话、放学期间谈话、家园联系栏与家长及时交流安全知识,交流幼儿成功的经验,还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等活动开展安全教育,使家长接受系统的安全教育知识,提高家长的安全意识,从而辅助幼儿园对幼儿实施教育。再次,通过安全教育日、消防活动周等大力宣传安全教育,让安全教育走入家庭、进入社会。通过幼儿园系统安全教育实施和家庭教育的同步引导,相信会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使幼儿做到事事懂安全,时时讲安全,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农村幼儿园安全教育是一项艰巨而细致的工作,需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为了幼儿的生命和身体健康,因地制宜给幼儿营造安全的环境的同时,努力提高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相信每个幼儿都能健康活泼地成长。 作者:张慧芳 单位: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县县直幼儿园 农村幼儿安全教育论文:农村幼儿安全教育的新路径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安全教育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但是安全教育对于幼儿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而多媒体创设的情景有助于幼儿的理解和接受,因此利用多媒体教学对农村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是非常好的一个载体。它图像逼真,色彩鲜艳,具有动画功能,还能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对于幼儿来说具有直观、形象、运动、交互和可重复性,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关键词:多媒体;农村幼儿;安全教育 据一项抽样调查显示,每年超过7万0-14岁中国儿童死于意外伤害,数10万因意外伤害导致终生残疾,意外伤害已成为威胁中国14岁以下儿童人身安全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农村幼儿所占比例更是高出城镇孩子。究其原因,不仅由于农村客观的自然环境所致,更多的还是成人和孩子都非常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和安全意识所造成。天台是一个山区县,近年来,有关农村孩子的安全事故常见诸报端,特别是2010年2月至3月,短短10几天内,8名蔡姓儿童的意外事故更是聚焦了全国网民的目光:2010年2月18日,天台下路王村5名蔡姓儿童溺亡震惊全国;2月22日,天台蔡村又有2名蔡姓儿童溺亡;3月2日,天台又一名蔡姓儿童在公共电话亭意外身亡。接二连三的惨痛事故,更凸显了在农村幼儿园开展安全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敲响了安全教育的警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安全教育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但是安全教育对于幼儿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安全教育不能凭空讲述,要有图有真相或者亲身经历才能引起共鸣,对于农村幼儿来说所经历的事情不多,眼界也不开阔,那怎样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呢?我们尝试用多媒体为载体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一、多媒体教学让“安全教学”更加具体形象 幼儿年龄小,缺乏保护自己的能力。特别是现在农村很多家长都外出打工,许多孩子属于留守儿童,跟着家里的爷爷奶奶,老人对孩子的照顾仅限于吃饱穿暖,疏于对孩子的安全管理。农村自然环境中的河塘水库、田野沟壑存在很多的安全隐患。而农村的孩子活泼、顽皮,什么都喜欢去尝试,他们常常不能清楚地预见自己行为的后果,一些意外事故,往往就是在幼儿的无意识中发生的。多媒体技术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以看图片、看课件的形式直接刺激幼儿的视听器官,通过视觉、听觉感官积极参与活动,让幼儿在看看、听听、想象、说说中,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引起他们的内心共鸣,从而自觉的去遵守安全规则,减少安全意外的发生。如:你跟孩子们说:我们要遵守交通规则,不能在马路上玩耍,要不然会发生交通意外,让你受伤。孩子们当时会回答说:知道了。但是他们真的知道了吗?我想不然,他们没有经历过交通意外,也没有体验过受伤是什么感觉,所以不会真的印到脑子里去。这时候我们通过视频,让孩子观看幼儿在马路上玩耍时发生的交通事故,虽然一些场面很恐怖,但是却很直观,我相信那个被撞倒时的画面会深深的印进孩子们的脑海里,从而促使孩子不在马路上玩耍的自觉意识。 二、多媒体教学让安全“模拟游戏”课堂更加丰多彩 “模拟游戏”是促进幼儿安全意识的重要手段之一,幼儿在模拟的情境中体验各种安全规则,从而强化和提高幼儿的各种技能和规则意识。比如:我们在《交通常识我知道》中为了提高幼儿的交通规则意识,我们与幼儿一起共同用废旧材料在宽阔的操场上布置道路、十字路口、红绿灯、人行道,让幼儿分别扮演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司机、行人、交通警察等角色,模拟在马路上的情境,从而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中,了解红灯停,绿灯行,行人应走人行道,过马路应走横线道等交通规则。但是教师讲解了规则之后很多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还是不能很好的遵守交通规则,还出现了在马路上争吵的现象。于是我结束了“模拟游戏”,让幼儿回到活动室,组织幼儿观看了马路上的交通法规,还观看了因为不遵守交通规则出现的安全事故,之后问孩子们有何感受,再分析自己刚才在模拟游戏中做的不对的事情,提出下次该怎么玩的探讨话题。孩子们的思路一下子就清晰了,也为下一次的模拟游戏打下了基础。这就是多媒体魅力,没有过多的讲解与批评,用直观的图、像、音让“模拟游戏”课堂有效起来。 三、多媒体教学让“安全演练”活动更加真实有序 “火灾安全演练”是我们每个学期必须开展的一项安全常规活动,因为我园地处偏远山区,没能像城镇幼儿园一样可以邀请到像消防大队的专业人士来园进行现场讲解演示。所有我们借助多媒体这个平台,让幼儿观看如何正确逃离火灾,如何正确的使用灭火器,遇到火灾时的正确求助手段等等。多媒体的图、声、像,让幼儿如临现场,我能明显感觉到孩子们的情绪状态被带了进去,这就是多媒体的魅力。在学习之后就是实战演练了,我们会在孩子们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开展,尽量把场景模拟的真实逼真,如利用火制造出烟,考验孩子们的反应能力,能不能找到毛巾捂住嘴巴弯腰逃离火灾现场,来到安全区域,能不能不躲到桌下面这些不安全的地方等等。在第一次经历演习的时候幼儿多少会有些慌乱和胆怯,但是在经历第二次时幼儿就显的老练了许多,因为是混龄班,年龄较大的孩子还能照顾、带领年龄小的孩子来完成逃生演练,体现了孩子之间的互助精神和关爱情怀。因为有了之前的多媒体观看经验,在实战演练中,幼儿能更加投入和出色的完成演练,把虚拟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是我们安全教育的最终目的。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我们教育的基本教育方法贴近性和直观性而多媒体技术的特点正好符合这一需要,它图像逼真,色彩鲜艳,具有动画功能,还能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对于幼儿来说具有直观、形象、运动、交互和可重复性。安全教育对于幼儿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而多媒体创设的情景有助于幼儿的理解和接受,因此利用多媒体教学对农村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是非常好的一个载体,我们会尝试设计出更多贴近孩子生活安全的情景让幼儿学习,从而促进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作者:张黎明 单位:浙江省天台县南屏乡中心幼儿园 农村幼儿安全教育论文:农村幼儿园安全教育工作浅谈 有次放学后,一幼儿家长急急忙忙带她的孩子返回园内,说是孩子在园内跌倒了,腰部蹭破一点皮,红红的,问及教师缘由,原来是他在区域活动时不小心被桌角蹭了一下。由此,再次引发我们对安全教育的深思“:在当今的社会,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关注、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呢?” 一、安全教育的误区 在我们农村幼儿园,面对独生子女的增多以及家长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很多教师的工作压力更大了,因此,渐渐进入了安全教育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减少户外活动次数、时间,把活动范围限制在某个相对安全区域内,甚至取消了郊游、实地观察等有意义的活动。2.在操作课上,不让幼儿动剪刀、三角板之类的操作工具。3.体育课,有些稍有对抗性的游戏,一律取消,而以另外一些所谓安全可靠的项目替代。4.还有许多貌似有安全隐患的玩具,基本上也被取消。诸如此类的事例很多,表面上看,幼儿是安全很多了,但是对于幼儿身心的发展却是有害无益。这样的“束缚”式安全教育,会导致幼儿失去创造能力,想象力也会大打折扣。长期下去,会抹杀了幼儿的好奇心,使孩子们不敢参加活动,甚至害怕、不想参加某些活动。更为令人担心的是,由于缺少必要的锻炼、练习机会,当孩子们身处危险、不安全的境地时,他们往往只会大哭,手足无措,一点应付风险的能力都没有。媒体经常报道:“现今社会有些大学生一离开父母就失联的事例。”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整个社会的反思“:是否我们从小对孩子们的安全教育,存在过度的保护?” 二、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安全的教育问题 1.让安全教育与宣传活动有机统一起来(1)园内定期举办家长会,在家长会上请安全教育专家开展“安全知识讲座”活动,让家长了解幼儿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以及过度保护的弊病。使家长支持、理解我们教师的工作,不过分紧张。建议家长在平时家庭教育中教会幼儿适当的自救能力。(2)我们身处农村,地况复杂,建议家长取消让孩子坐“三无”的拼装车往返校园。有条件的家长可以自行接送孩子,让孩子前面走,家长慢慢跟在后面,不做过多的安全要求,让孩子在自己的切身体验中慢慢成长。2.让安全教育形成常态化(1)在周计划活动安排中每周固定开展一个安全教育专题活动。让幼儿在各类游戏、学习的同时接受安全教育,提高自我保护意识。(2)在月计划园务活动安排中定期开展全园的安全大演练。比如地震、火灾等演练活动。让幼儿和教师同时在安全演练中临危不惧,提高应急处理能力。3.让安全教育融入幼儿的各类游戏活动中(1)让角色游戏真正到社会中去体验幼儿每天的各类游戏活动,特别是角色游戏:比如“,医院、邮局、公安局、银行”等的游戏活动,从而使角色游戏活动显得贫乏、无趣,而不能有效地达到我们教育孩子的目的。(2)因为要让两三个教师带30多个幼儿去实地观察,是件很难的事,一个是基于幼儿的安全考虑,另一个是被观察的单位不一定肯支持,怕影响他们的正常工作秩序。那么我们应该联系家长、再联系被观察单位,然后让家长带孩子们随同教师一起去实地参加拍照、录像观察活动等,孩子们经过自己切身的体验活动后,他们在游戏中,就会充分发挥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各项潜能。为了我们的孩子,请勿进入安全教育过度保护的误区。幼儿的安全教育不单单是我们学校教师的责任,更是我们全社会的责任,只有家园、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使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作者:陈飞霞 单位:福建省仙游县榜头镇榜东小学 农村幼儿安全教育论文:农村幼儿园安全教育问题与对策 一、幼儿园安全教育现状 1.安全教育的内容偏少 国家三令五申,幼儿园不得过分注重智育,但是在广大偏僻、经济落后的农村,受传统文化影响,短时间内幼儿园不得不在家长、幼儿园教育之间取得平衡,对智育不能全部放弃,由此智育占用了安全教育的时间与内容,导致安全教育被削弱。出现的后果就是与安全教育相关的读本、宣传、内容偏少,安全教育的成效就难以得到保障,农村幼儿园安全事故出现的概率比城市幼儿园多且大。 2.师资缺乏导致安全教育时间不够 一些幼儿园每个班40人以上的学生,每一个班仅2个教师,没有保育员。按照国家对幼儿园的班级人数和教师配置来看,班级幼儿人数超标,教师配置不够,导致了农村幼儿园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有限的教育也仅停留在常见的一些低级问题上,如:警示幼儿不要过度奔跑,注意不要摔伤,过马路要注意等内容。 3.安全教育目标定位不清 安全教育目标应是努力帮助幼儿知会一些基本的安全常识,能够知会一些危险并学会保护自己。但在当前的农村幼儿园中,安全活动目标与幼儿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差距较大,要么是过高、要么是过低,安全教育目标没有科学性、实效性、针对性。对其教育内容、程度和规范不清、无力,效果不佳。 二、幼儿园安全教育对策 1.安全教育游戏化 游戏活动是幼儿园教育的最主要的教育教学活动,因为它完全符合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特征。因此,将游戏与安全教育的内容相结合,是效果最佳、实效最好的一种安全教育形式。是保证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安全知识的最佳途径。需要注意的是,在游戏中,要尽量注意避免出现意外伤害,否则将容易导致幼儿出现恐惧和不安,使游戏活动效果适得其反。 2.强化制度建设是安全教育的保障 幼儿园应该强化制度建设,用制度来保障幼儿园常规管理、教师的教学职责与规范。除了常规的落实园长责任外,制度建设还应该包括:年级主任、班主任、保育员的责任。前者每天巡视教室、操场,早晨与课间的检查,尤其是幼儿的午餐食品卫生安全,杜绝食物中毒。班主任则应该坚持做好教室卫生、幼儿活动安全,每天在安全职责表上签字确认。 3.强化家园合作是安全教育的根本 一方面是向家长展示幼儿园安全教育的理念,寻求家长积极主动的理解。现在家长重视保护而轻视或忽视教育的现象非常普遍。这就要求幼儿园老师与家长交流,孩子不能被保护一生,绝大多数时候都要自己独立面对各种潜在的危险,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远比家长给的过度保护对孩子更有益处。另一方面是取得家长共识,让家长配合幼儿园工作。每一个新学期开始,召开全园家长会,让家长充分知晓幼儿园的安全教育主题、措施、方法、形式,同时,指导家长在安全教育活动中,如何配合幼儿园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 作者:王芳 叶安 王丽 单位:四川宜宾翠屏区凉姜乡中心幼儿园 农村幼儿安全教育论文:农村幼儿园安全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农村幼儿园的安全教育问题在于师资缺乏导致安全教育时间不够、安全教育目标定位不清等。解决之道在于强化制度建设、强化家园合作、使幼儿养成良好行为方式等策略。 关键词:西部农村;幼儿园;安全教育;问题;对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任何一个幼儿园都必须把幼儿的生命保护和幼儿的健康发展放在首位。对于留守幼儿占多数的农村幼儿园来说,安全教育就成为幼儿园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幼儿园安全教育现状 1.安全教育的内容偏少 国家三令五申,幼儿园不得过分注重智育,但是在广大偏僻、经济落后的农村,受传统文化影响,短时间内幼儿园不得不在家长、幼儿园教育之间取得平衡,对智育不能全部放弃,由此智育占用了安全教育的时间与内容,导致安全教育被削弱。出现的后果就是与安全教育相关的读本、宣传、内容偏少,安全教育的成效就难以得到保障,农村幼儿园安全事故出现的概率比城市幼儿园多且大。 2.师资缺乏导致安全教育时间不够 一些幼儿园每个班40人以上的学生,每一个班仅2个教师,没有保育员。按照国家对幼儿园的班级人数和教师配置来看,班级幼儿人数超标,教师配置不够,导致了农村幼儿园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有限的教育也仅停留在常见的一些低级问题上,如:警示幼儿不要过度奔跑,注意不要摔伤,过马路要注意等内容。 3.安全教育目标定位不清 安全教育目标应是努力帮助幼儿知会一些基本的安全常识,能够知会一些危险并学会保护自己。但在当前的农村幼儿园中,安全活动目标与幼儿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差距较大,要么是过高、要么是过低,安全教育目标没有科学性、实效性、针对性。对其教育内容、程度和规范不清、无力,效果不佳。 二、幼儿园安全教育对策 1.安全教育游戏化 游戏活动是幼儿园教育的最主要的教育教学活动,因为它完全符合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特征。因此,将游戏与安全教育的内容相结合,是效果最佳、实效最好的一种安全教育形式。是保证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安全知识的最佳途径。需要注意的是,在游戏中,要尽量注意避免出现意外伤害,否则将容易导致幼儿出现恐惧和不安,使游戏活动效果适得其反。 2.强化制度建设是安全教育的保障 幼儿园应该强化制度建设,用制度来保障幼儿园常规管理、教师的教学职责与规范。除了常规的落实园长责任外,制度建设还应该包括:年级主任、班主任、保育员的责任。前者每天巡视教室、操场,早晨与课间的检查,尤其是幼儿的午餐食品卫生安全,杜绝食物中毒。班主任则应该坚持做好教室卫生、幼儿活动安全,每天在安全职责表上签字确认。 3.强化家园合作是安全教育的根本 一方面是向家长展示幼儿园安全教育的理念,寻求家长积极主动的理解。现在家长重视保护而轻视或忽视教育的现象非常普遍。这就要求幼儿园老师与家长交流,孩子不能被保护一生,绝大多数时候都要自己独立面对各种潜在的危险,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远比家长给的过度保护对孩子更有益处。 另一方面是取得家长共识,让家长配合幼儿园工作。每一个新学期开始,召开全园家长会,让家长充分知晓幼儿园的安全教育主题、措施、方法、形式,同时,指导家长在安全教育活动中,如何配合幼儿园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 农村幼儿安全教育论文:浅谈农村幼儿园的安全教育工作 有次放学后,一幼儿家长急急忙忙带她的孩子返回园内,说是孩子在园内跌倒了,腰部蹭破一点皮,红红的,问及教师缘由,原来是他在区域活动时不小心被桌角蹭了一下。由此,再次引发我们对安全教育的深思:“在当今的社会,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关注、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呢?” 一、安全教育的误区 在我们农村幼儿园,面对独生子女的增多以及家长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很多教师的工作压力更大了,因此,渐渐进入了安全教育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减少户外活动次数、时间,把活动范围限制在某个相对安全区域内,甚至取消了郊游、实地观察等有意义的活动。 2.在操作课上,不让幼儿动剪刀、三角板之类的操作工具。 3.体育课,有些稍有对抗性的游戏,一律取消,而以另外一些所谓安全可靠的项目替代。 4.还有许多貌似有安全隐患的玩具,基本上也被取消。 诸如此类的事例很多,表面上看,幼儿是安全很多了,但是对于幼儿身心的发展却是有害无益。这样的“束缚”式安全教育,会导致幼儿失去创造能力,想象力也会大打折扣。长期下去,会抹杀了幼儿的好奇心,使孩子们不敢参加活动,甚至害怕、不想参加某些活动。 更为令人担心的是,由于缺少必要的锻炼、练习机会,当孩子们身处危险、不安全的境地时,他们往往只会大哭,手足无措,一点应付风险的能力都没有。媒体经常报道:“现今社会有些大学生一离开父母就失联的事例。”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整个社会的反思:“是否我们从小对孩子们的安全教育,存在过度的保护?” 二、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安全的教育问题 1.让安全教育与宣传活动有机统一起来 (1)园内定期举办家长会,在家长会上请安全教育专家开展“安全知识讲座”活动,让家长了解幼儿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以及过度保护的弊病。使家长支持、理解我们教师的工作,不过分紧张。建议家长在平时家庭教育中教会幼儿适当的自救能力。 (2)我们身处农村,地况复杂,建议家长取消让孩子坐“三无”的拼装车往返校园。有条件的家长可以自行接送孩子,让孩子前面走,家长慢慢跟在后面,不做过多的安全要求,让孩子在自己的切身体验中慢慢成长。 2.让安全教育形成常态化 (1)在周计划活动安排中每周固定开展一个安全教育专题活动。让幼儿在各类游戏、学习的同时接受安全教育,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2)在月计划园务活动安排中定期开展全园的安全大演练。比如地震、火灾等演练活动。让幼儿和教师同时在安全演练中临危不惧,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3.让安全教育融入幼儿的各类游戏活动中 (1)让角色游戏真正到社会中去体验幼儿每天的各类游戏活动,特别是角色游戏:比如,“医院、邮局、公安局、银行”等的游戏活动,从而使角色游戏活动显得贫乏、无趣,而不能有效地达到我们教育孩子的目的。 (2)因为要让两三个教师带30多个幼儿去实地观察,是件很难的事,一个是基于幼儿的安全考虑,另一个是被观察的单位不一定肯支持,怕影响他们的正常工作秩序。那么我们应该联系家长、再联系被观察单位,然后让家长带孩子们随同教师一起去实地参加拍照、录像观察活动等,孩子们经过自己切身的体验活动后,他们在游戏中,就会充分发挥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各项潜能。 为了我们的孩子,请勿进入安全教育过度保护的误区。幼儿的安全教育不单单是我们学校教师的责任,更是我们全社会的责任,只有家园、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使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农村幼儿安全教育论文:谈农村幼儿园安全教育 摘 要: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幼儿进行自我保护的前提;创设情景培养幼儿的交通意识和规则;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利用生活和游戏帮助幼儿获得自我保护的方法和能力。 关键词:生命;生命健康;保护 《纲要》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生命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幼儿是自我保护能力最差的群体,近年来幼儿意外事故频频发生,尽管保护生命对于任何个体都具有重要意义,但对于幼儿来说尤为重要,这也取决于幼儿稚嫩的身心,虽然他们的生长发育十分迅速,但是却远未完善。他们好动、好奇、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然而他们的能力和体力又都十分有限,动作的灵敏性和协调性较差,又缺乏生活经验,因此,幼儿常常不能清楚地预见自己行为的后果,往往会诱发危险因素,对突发事件更是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幼儿意外事故时而发生,期间相当大的比例是由于幼儿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和安全意识所造成的,尤其是农村幼儿所占比例更是高出城镇孩子。这不仅由于农村客观的自然环境所致,更多的还是成人孩子都非常缺乏安全意识。针对我园大部分幼儿都生活在农村,农村的天然环境广阔,对年幼的孩子来说虽有着无限的乐趣,但同时又是隐藏着无限的危机,飞快的车轮确是那么无情的;还有农村随意堆放的木条,铁棍,大石头,还有掉落的电线等无时不有,我们纯真的孩子把这些当玩具,殊不知这一不小心将会带来终身的遗憾。在家中,同样,家人也往往过于疏忽,剪刀、热水瓶随处放;火柴、药物孩子触手可及,除了戏水孩子还热衷于玩火,烫伤、烧伤的不幸事故不尽其数。随时会侵害他们幼小的身心。因此,对农村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增强他们自我保护能力刻不容缓,这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也是保障我国幼儿健康权益的需要。 一、创设多种途径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教育 1、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幼儿进行自我保护的前提 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自我保护教育是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只有让幼儿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伤害。例如:鞋带系得牢固可避免跌倒摔伤,热汤热水吹一吹再喝能避免烫伤,吃鱼把鱼刺挑干净能免受咽刺之痛,吃饭不嘻笑打闹可避免气管进异物。我们平时要注意幼儿这些生活细节的训练,孩子能做的事就让他自己做,决不包办代替,这样,孩子在自己的劳动实践中建立起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起到了自我保护的作用。 2、创设情景培养幼儿的交通意识和规则 努力创设环境,让幼儿身临其境。走廊、墙面的环境也是一个教育的好场所,在幼儿园的走廊、转角画画,使图文并茂的环境成为安全教育的有利途径。在楼梯上,一个跟着一个走、轻声靠右走、弟弟妹妹扶着栏杆走,这是在培养幼儿良好的安全意识。如我们和幼儿一起收集一些纸箱制作小汽车,用纸壳画出红绿灯及一些交通标志等,充分利用走廊,空旷场地划分出了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在拐弯处挂上常见的交通标志,安置了红绿灯、交通指挥岗台,要求幼儿在模拟公路上遵守交通规则,养成良好的交通意识。 3、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的模仿力很强,他们经常在模仿周围人的举止言行,思想感情,甚至是许多成人没有觉察到的每个细节。针对幼儿好模仿的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利用情景表演和生活再现以及图片、VCD等手段让幼儿学会粗浅的安全方面的知识。告诉幼儿不玩弄灯头、插销、电线,更不要让幼儿接近明火,以免烧伤、烫伤。另外还要教育幼儿在雷雨时不要在大树下、电线杆旁和高层墙檐下避雨,以免雷击触电。 教育幼儿不爬墙、不上树、不戏弄牲畜。不要从高楼窗台上向下张望,更不要从较高的物体上向下跳。不要用带尖带刺的东西做玩具使用。幼儿在做手工时,教师要教会幼儿正确掌握使用剪刀的方法,以免划伤自己或误伤同伴。教育幼儿不要将小玻璃球、纽扣、黄豆等放入口、鼻、耳中,防止咽入肚中或呛入气管内。 4、利用生活和游戏帮助幼儿获得自我保护的方法和能力 生活即教育,生活课程是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教育的重要内容。为了教育幼儿不玩尖利的东西,我们设计了“手指划破了”这一活动,通过观看图片,让幼儿讨论“手指为什么会划破?手受伤了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不方便?手受伤后该怎么办?”然后让幼儿实践操作,学会正确使用剪刀、游戏棒等尖利物的方法。又如,为了教育幼儿感到不舒服,主动对老师说,我们设计了活动“生病以后”。通过观看情景表演,让幼儿明白如身体的某个部位不舒服一定要及时告诉成人,以免耽误病情。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将自我保护的学习内容融入游戏之中,能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生活技能。 二、家园合作,加强幼儿自我保护能力 在培养幼儿安全自护意识的过程中,应要求家长配合进行一致性的教育。因为,相当一部分“自我保护”教育的内容存在于家庭中,教师不便于指导。因此,经常召开家长会,向家长详细介绍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意义、目标及计划和需要家长配合的事项。同时,向家长发一些有关这方面的知识资料,宣传一些如何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方法以此来提高家长自身的安全意识。让幼儿在父母的帮助下,逐渐掌握在家中的一些安全自护意识。因此,做好家长工作,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形成合力是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关键。 保证幼儿的健康和安全,是我们的职责。健康与安全不能被动的等待给予,而应该让孩子主动地获得。这种获得要从良好的环境中来,从各种教育实践活动中来,从丰富多彩的游戏中来,从家园一致的教育中来。孩子的安全意识才会增强,自我保护的能力才会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也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让我们时刻牢记安全第一,给孩子营造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教会孩子自我保护的方法,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农村幼儿安全教育论文:浅谈农村幼儿的安全教育 摘要:《纲要》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生命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但幼儿的安全教育不光是在幼儿园里,家庭的教育、社会的影响也是幼儿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关键词:保护幼儿 生命 安全 教育 作为农村幼教工作者,对于幼儿的安全我相信每位幼儿教师都是重视的。《纲要》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生命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幼儿是自我保护能力最差的群体,尽管保护生命对于任何个体都具有重要意义,但对于幼儿来说尤为重要,这也取决于幼儿稚嫩的身心,虽然他们的生长发育十分迅速,但是却远未完善。他们好动、好奇、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什么都想看、想摸、想碰,然而他们的能力和体力又都十分有限,动作的灵敏性和协调性较差,又缺乏生活经验,因此,幼儿常常不能清楚地预见自己行为的后果,往往会诱发危险因素,对突发事件更是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幼儿意外事故时而发生,期间相当大的比例是由于幼儿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和安全意识所造成的,尤其是农村幼儿所占比例更是高出城市孩子。这不仅由于农村客观的自然环境所致,更多的还是成人孩子都非常缺乏安全意识。针对我园幼儿都生活在农村,农村的天然环境广阔,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虽有着无限的乐趣,但同时又是隐藏着无限的危机,飞快的车轮确是那么无情的;还有农村随意堆放的木条,大石头,我们纯真的孩子把这些当玩具,殊不知这一不小心就会伤到自己。在家中,同样,家人也往往过于疏忽,剪刀、热水瓶随处放;除了戏水孩子还热衷于玩火,烫伤、烧伤的不幸事故不尽其数。随时会侵害他们幼小的身心。因此,对农村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增强他们自我保护能力势在必行、刻不容缓,这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也是保障我国幼儿健康权益的需要。我觉得安全教育在幼儿园是必须重视的,但是幼儿的安全不光光是在幼儿园的安全教育,还有家庭的安全教育,社会的安全教育。 一、 幼儿在幼儿园的安全管理 幼儿在幼儿园,首先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自我保护教育是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只有让幼儿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伤害。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契机,根据季节、环境及有关规律进行同步教育,正面引导,培养幼儿良好习惯。教师要善于发现日常生活中细小的环节,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安全的进餐习惯、活动习惯、文具使用习惯......要善于利用已经发生的安全事故正面引导教育幼儿。同时也要培养幼儿的健康行为,幼儿健康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是培养幼儿的生活方式,根本目的是提高幼儿的生活乃至生命质量。为了提高安全教育的有效性,帮助幼儿形成自我保护的意识,教师既需要因时因势地开展安全教育,也需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将一些现在还没有发生但随时可能发生的事情作为教育的内容,努力做到防患与未来。幼儿很多时候安全事故不可避免,但是如果只是一味的强调错误,那么下一次遇到类似情况,幼儿依然不知所措,同样的事故就会再次出现,安全教育也是如此。本班有这样一个幼儿没有正确的使用铅笔,在用铅笔刺幼儿的眼睛,幸好被我看见阻止,还教育幼儿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假如刺到了眼睛就看不见任何事物,那后果是很严重的,通过这件事对幼儿起到了很大的警醒作用,以后在也没发生过此事。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孩子,所以要多看、多说、多做,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提醒,正确引导。还有教育幼儿不带危险物品入园,吃饭不嘻笑打闹可避免气管进异物。我们平时要注意幼儿这些生活细节。这样,孩子在自己的劳动实践中建立起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起到了自我保护的作用。 二、幼儿在家庭的安全管理 安全教育不仅仅是幼儿园的责任,也是父母双方的责任。在培养幼儿安全自护意识的过程中,应要求家长配合进行一致性的教育。因为,相当一部分"自我保护"教育的内容存在于家庭中,教师不便于指导。因此,经常召开家长会,向家长详细介绍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意义、目标及计划和需要家长配合的事项。同时,向家长发一些有关这方面的知识资料,宣传一些如何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方法以此来提高家长自身的安全意识。让幼儿在父母的帮助下,逐渐掌握在家中的一些安全自护意识。这样有了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我们的教育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做好家长工作,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形成合力是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关键。平时教师要及时让家长知晓安全教育的内容,引导家长通过观察,提醒,督促,确保安全教育落实到幼儿具体的行为中去。孩子年幼无知,没有生活经验,在平时玩耍时,他们不知道什么地方能去,什么地方不能去;哪些东西能玩,哪些东西不能玩。对于这种情况,家长应有目的的给孩子讲解一些最基本的生活常识,让他们知道那些东西是危险的,会伤害身体,不能乱摸乱碰,如玻璃会扎伤手、开水会烫着;不能到河边、井边玩;不能在马路上跑等;教会幼儿认识一些安全标志,如防火、防电、防毒标志等;此外还应教育幼儿不吃陌生人的东西,不随便跟陌生人走,外出玩耍要告诉大人等。因此,安全教育需要家园形成合力。同时安全教育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不可能一下子了解,这就需要家长坚持不懈的引导和督促,并渗透与日常生活中,与其他领域教育有机融合。 三、幼儿在社会安全管理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的模仿力很强,他们经常在模仿周围人的举止言行,思想感情,甚至是许多成人没有觉察到的每个细节。这就要求家园同社区的联系与合作、宣传幼儿安全教育的知识,支持社区开展有益的安全教育活动,使幼儿园、家庭、社会紧密联系,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的环境。让我们时刻牢记安全第一,给孩子营造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教会孩子自我保护的方法,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农村幼儿安全教育论文:浅谈农村幼儿园的安全教育 《纲要》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生命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幼儿是自我保护能力最差的群体,近年来幼儿意外事故频频发生,尽管保护生命对于任何个体都具有重要意义,但对于幼儿来说尤为重要,这也取决于幼儿稚嫩的身心,虽然他们的生长发育十分迅速,但是却远未完善。他们好动、好奇、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什么都想看、想摸、想碰,然而他们的能力和体力又都十分有限,动作的灵敏性和协调性较差,又缺乏生活经验,因此,幼儿常常不能清楚地预见自己行为的后果,往往会诱发危险因素,对突发事件更是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幼儿意外事故时而发生,期间相当大的比例是由于幼儿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和安全意识所造成的,尤其是农村幼儿所占比例更是高出城镇孩子。这不仅由于农村客观的自然环境所致,更多的还是成人孩子都非常缺乏安全意识。针对我园大部分幼儿都生活在农村,农村的天然环境广阔,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虽有着无限的乐趣,但同时又是隐藏着无限的危机,飞快的车轮确是那么无情的;还有农村随意堆放的木条,铁棍,大石头,还有掉落的电线等无时不有,我们纯真的孩子把这些当玩具,殊不知这一不小心将会带来终身的遗憾。在家中,同样,家人也往往过于疏忽,剪刀、热水瓶随处放;火柴、药物孩子触手可及,除了戏水孩子还热衷于玩火,烫伤、烧伤的不幸事故不尽其数。随时会侵害他们幼小的身心。 因此,对农村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增强他们自我保护能力势在必行、刻不容缓,这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也是保障我国幼儿健康权益的需要。 1 创设多种途径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教育 1.1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幼儿进行自我保护的前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自我保护教育是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只有让幼儿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伤害。例如:有序地排队洗手、入厕才能避免互相碰撞,鞋带系得牢固可避免跌倒摔伤,热汤热水吹一吹再喝能避免烫伤,吃鱼把鱼刺挑干净能免受咽刺之痛,吃饭不嘻笑打闹可避免气管进异物。我们平时要注意幼儿这些生活细节的训练,孩子能做的事就让他自己做,决不包办代替,这样,孩子在自己的劳动实践中建立起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起到了自我保护的作用。 1.2 创设情景培养幼儿的交通意识和规则:努力创设环境,让幼儿身临其境。走廊、墙面的环境也是一个教育的好场所,在幼儿园的走廊、转角画画,使图文并茂的环境成为安全教育的有利途径。在楼梯上,一个跟着一个走、轻声靠右走、弟弟妹妹扶着栏杆走,这是在培养幼儿良好的安全意识。如我们和幼儿一起收集一些纸箱制作小汽车,用纸壳画出红绿灯及一些交通标志等,充分利用走廊,空旷场地划分出了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在拐弯处挂上常见的交通标志,安置了红绿灯、交通指挥岗台,要求幼儿在模拟公路上遵守交通规则,养成良好的交通意识。 1.3 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的 模仿力很强,他们经常在模仿周围人的举止言行,思想感情,甚至是许多成人没有觉察到的每个细节。针对幼儿好模仿的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利用情景表演和生活再现以及图片、VCD等手段让幼儿学会粗浅的安全方面的知识。告诉幼儿不玩弄灯头、插销、电线,更不要让幼儿接近明火(如火柴、打火机及危险的电器设备等),因为幼儿还不能理解燃烧的意义,以免烧伤、烫伤。另外还要教育幼儿在雷雨时不要在大树下、电线杆旁和高层墙檐下避雨,以免雷击触电。 教育幼儿不乱采食花草、种子,不要乱服用药品。有病时一定要在医生或成人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的服药。同时还要教育幼儿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以免引起中毒现象的发生。 教育幼儿不爬墙、不上树、不戏弄牲畜。不要从高楼窗台上向下张望,更不要从较高的物体上向下跳。不要用带尖带刺的东西做玩具使用。幼儿在做手工时,教师要教会幼儿正确掌握使用剪刀的方法,以免划伤自己或误伤同伴。 教育幼儿不要将别针、硬币、小玻璃球、纽扣、黄豆等放入口、鼻、耳中,防止咽入肚中或呛入气管内。 1.4 利用生活和游戏帮助幼儿获得自我保护的方法和能力:生活即教育,生活课程是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教育的重要内容。为了教育幼儿不玩尖利的东西,我们设计了“手指划破了”这一活动,通过观看图片,让幼儿讨论“手指为什么会划破?手受伤了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不方便?手受伤后该怎么办?”然后让幼儿实践操作,学会正确使用剪刀、游戏棒等尖利物的方法。又如,为了教育幼儿感到不舒服,主动对老师说,我们设计了活动“生病以后”。通过观看情景表演,让幼儿明白如身体的某个部位不舒服一定要及时告诉成人,以免耽误病情。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将自我保护的学习内容融入游戏之中,能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生活技能。如:将“橡皮膏朋朋”的故事编成表演游戏,在“小舞台”游戏中进行表演,帮助幼儿获得自我保护的方法和能力。 2 家园合作,加强幼儿自我保护能力 在培养幼儿安全自护意识的过程中,应要求家长配合进行一致性的教育。因为,相当一部分“自我保护”教育的内容存在于家庭中,教师不便于指导。因此,经常召开家长会,向家长详细介绍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意义、目标及计划和需要家长配合的事项。同时,向家长发一些有关这方面的知识资料,宣传一些如何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方法以此来提高家长自身的安全意识。让幼儿在父母的帮助下,逐渐掌握在家中的一些安全自护意识。这样有了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我们的教育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做好家长工作,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形成合力是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关键。 保证幼儿的健康和安全,是我们的职责。健康与安全不能被动的等待给予,而应该让孩子主动地获得。这种获得要从良好的环境中来,从各种教育实践活动中来,从丰富多彩的游戏中来,从家园一致的教育中来。孩子的安全意识才会增强,自我保护的能力才会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也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让我们时刻牢记安全第一,给孩子营造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教会孩子自我保护的方法,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煤矿机电设备管理篇1 在煤矿井下开采时,需要用到大量的机电设备。由于工作面的推进,机电设备需要重新安装。因此,做好机电设备的安装与调试工作,对于保证煤矿开采的效率十分重要。若不能对机电设备进行正确的安装与调试,则在机电设备运行过程中发生故障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这不利于煤矿的安全高效开采[1-3]。本文围绕煤矿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的重要性展开,重点探讨了煤矿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的要点。 1机电设备正确安装与调试的重要性分析 机电设备的安装是指将设备安装在指定的位置服务于煤矿的开采,而调试就是在设备安装完成后,对设备进行试运行,测试设备的性能。图1为井下变电站的现场安装与调试图。机电设备的正确安装与调试对于其使用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可以保证机电设备的正常使用寿命、降低设备的故障率和降低设备运行维护成本方面。下面将分别对这几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 1.1保证机电设备的正常使用寿命 机电设备在运行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的磨损。当机电设备的安装不正确时,会导致机电设备的磨损加剧,从而缩短机电设备的使用寿命[4]。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机电设备安装不正确时,设备内部会产生不均匀分布的力,导致某些位置磨损会加剧。在设备调试时,通过将设备运行于极限状况下,可以发现设备存在的一些缺陷。通过对缺陷的分析,可以使设备在设计缺陷范围以内稳定地工作,这有助于对设备的磨损进行有效的控。 1.2降低设备的故障率 在正常情况下,机电设备故障是难以避免的。然而在没有进行调试的情况下,机电设备发生故障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例如:在设备安装不正确时,机电设备的磨损加剧,这会导致设备某些元件突然断裂,从而引发故障。此外,在机电设备调试时,如果没有对某些极限情况下设备的工作状态进行调试,则有可能在紧急情况下设备的保护装置不能动作,也可能导致设备发生故障。由此可见,机电设备的正确安装与调试,对于降低设备的故障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应当引起每位煤矿工程师的重视。 1.3降低设备运行维护成本 在煤矿生产中,很多机电设备属于重型设备,十分昂贵。在运行维护时,也需要花费较高的成本,例如设备的一个配件可能需要几千元。通过机电设备的正确安装,可以减轻设备的内部磨损,有助于减少对设备的维护量。通过对机电设备的有效调试,可以减轻极限情况下对一些设备元件的损坏,这也有助于降低对设备维护的需求。设备的运行维护量降低后,不仅可以节省人力成本,还可以节省维护所需的材料费。 2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的要点分析 以上分析了煤矿机电设备正确安装与调试的重要性,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机电设备的安装与调试,具体可从做好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计划、保证机电设备安装施工的精度和保证设备调试的执行效果几个方面出发。下面将进行具体的分析。 2.1做好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计划 为了保证能对机电设备进行正确的安装与调试,必须进行周密的计划并形成相应的计划书和图纸,以供安装人员和调试人员参考。这是因为设备的安装过程涉及到的人员和设备较多,需要提前进行分配。而在进行调试的过程中涉及过多的调试细节内容,这些内容需要提前规划。对于不同的设备,安装与调试的内容可能存在明显的差异,例如在对采煤机进行调试时需要调试的是截齿能否按照设计切割,而在对皮带输送机进行调试时要特别注意对异常情况的处理。在形成相应的安装与调试计划书后,需要报送煤矿工程部进行审批。在审批过程中,一旦发现设计内容存在不合理的部分,则应该立即处理,以免在进行设备安装与调试的过程中影响安装与调试的有效性。在过去,设备的安装与调试过程中通常会存在计划书中的内容难以执行的情况,这非常不利于设备安装与调试工作的进行。为此,煤矿有关部门应该重视计划书的编写,并组织有经验的工程师对计划书进行审批。 2.2保证机电设备安装施工的精度 通常情况下,设备的安装与调试是按照煤矿制定的计划书来执行的,这就要求在现场施工时保证安装施工的精度。具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a)按照施工设计说明书进行施工,不可随意调整设备的安装顺序和安装的位置,在遇到特殊情况时,应该上报煤矿工程部来决策;b)在施工完成后,应该采用专用的测量仪器对设备安装施工的精度进行测量,如果发现某个位置的安装精度低于说明书中的要求,则返工重新进行施工,同时还应该查明精度出现较大偏差的原因,并做好相关的记录;c)做好设备安装施工的现场管理,在施工需要较多的人员时,为了保证人员能按时按量完成安装,则应该对人员的任务量进行详细的安排,例如在安装需要协同作业时,则需要采用相同的指令形式进行作业[5]。 2.3保证设备调试的执行效果 设备的安装与调试对于确保设备后期运行的安全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应该保证设备安装与调试的效果。具体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a)按照计划说明书中的要求,对设备的每一项功能进行调试(见表1),在调试过程中,不可降指标调试。换句话说,在调试时,应该保证每个设备有充足的运行时间,在设备的性能趋于稳定后方可停止调试。b)在调试时,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由于设备的调试需要人员对设备的性能有着充足的了解,一旦发现异常,则应该立即找出设备异常的原因。c)在调试完成后编写设备的调试报告,在报告中应该详细地记录设备调试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要重点记录设备调试的主要功能。 3结语 在煤矿生产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进行设备安装与调试。为了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应该对设备进行正确的安装与调试。通过分析设备安装与调试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可以保证机电设备的正常使用寿命、降低设备的故障率和降低设备运行维护成本三方面,应该从做好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计划、保证机电设备安装施工的精度和保证设备调试的执行效果三方面出发做好设备的安装与调试。希望所研究内容可以为煤矿机电设备的安装与调试提供一定的参考。 作者:王世杰 单位:华阳新材料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煤矿机电设备管理篇2 0引言 定期对煤矿机电设备进行检查和技术改造能够有效规避设备出现故障问题,进一步提高机电设备的工作效率,在煤炭开采企业生产作业中具有深远的意义。 1煤矿机电设备的检修 煤炭开采企业进行检修作业的目的在于及时、准确地排除相关设备运行时的故障,保证设备在日常生产中能够顺利进行,从而大大减少了安全事件的实际发生率。所以,煤炭开采企业要不断树立安全生产意识,不断提升机电设备检修质量和技术水平。 1.1煤矿机电设备检修的分类 1.1.1常规性检修 首先,制订日常的维修工作体系。在实践中,技术人员应该全面理解常规性检修作业的相关内容,制订详细的检修规章条例,以确保技术人员在进行常规性检修时的工作质量。其次,使CSR的质量与效果得到更好的保障,必须制订一套科学合理的规范,详细介绍在不同作业环境下,设备的检修必须遵守规范内相应的标准与原则。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设备的日常检修,会极大地降低设备的发生故障机率,大幅度加强设备的安全。所以,在实际检修工作中,专业技术人员要充分结合检修的具体条例,并制定一个完整、科学的检修计划,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煤矿机电设备的实际价值。 1.1.2周期性检修 定期维修往往是指在规定的时间内,机电设备进行全方位的维修。通常,每年都会针对煤矿设备的工作性能、工作条件和实际需求,制订一个比较细致的检修方案。在定期维修中,要特别关注两方面:①保证维修周期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此过程中,必须大幅度降低设备出现故障的机率,缩短设备检修时间,确保设备在日常维修中工作质量与技术水平。②若是技术含量大、设备高,煤炭开采企业,应在了解技术鉴定的结果后,建立较为合理的质量检测周期。另外,要使常规的操作更加稳定,必须在停机时进行操作,以避免故障扩大影响其稳定性和可靠性,为煤矿机电设备的技术改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1.3大范围检修 针对煤矿机电设备实施大规模检修是一项工作量大、检修范围广的工作。为了解决出现故障的关键设备,必须给出具体的监控方式,制定科学合理的维修计划。同时,要制定相应的操作设备。具体方法如下:①实际工作中要充分了解检修对象。②积极突出检查重点。在机电设备的大规模检修中,技术人员需要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目标。另外,要根据维修团队的具体情况,对维修工作进行全面的细化。首先是对金属材料部分的测试,涉及到金属材料部分的锈蚀程度和受损程度的检测。其次,对电线整体的损耗、微风振动的频率、导线振动的频率进行检验。在大型设备的大规模检修过程中,需要制订科学的目标与规划。由于机电设备的大规模检修,涉及到的设备很多,所以必须在实际工作中制订一个较为详尽的工作体系,并在此过程中要对抗检测工作的全面加以强化,以避免在维修工作中出现一些不良现象。 1.2设备检修中的注意事项 1.2.1日常维护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要制订评价标准,并对其进行细致的检测。若发现问题,应及时进行处理。第二,要规定作业的时间以及时长。第三,保证设备在发生故障之前,相关技术人员就能够及时发现出现故障的准确位置,并能及时地解决问题,消除安全问题。 1.2.2定期维护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根据日常使用设备的频率和实际检修数量,编排设备的维修时间和顺序。高频率使用或易发生故障的设备实际维修次数和维修时间要越多和越长。第二,平常不能停机设备,要对其进行全面的检修。要认真地对各零件的磨损、腐蚀状况、螺丝脱落等情况进行检测,以便对新零件的损伤进行及时的更换,以避免在运行过程中出现零件损伤而没有及时的更换。 1.2.3大范围检修中的注意事项 第一,制定煤矿机电设备的相关维修规章条例,务必按规章条例安排至少一次全面维修工作。在计划编制后,报企业同意,在企业监管和管理下进行检修工作。第二,制定煤炭开采企业的检修、检验、试验相关规范,对检修后的机电设备进行了检验、测试,试验检测合格后方可持续运转。不合格的,重新检查。 2煤矿机电设备技术改造分析 2.1注意新技术的应用 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煤矿机电设备的维修方式已经从定期检修转向不定时检修。技术的不断更新与改造优化,标志着我国设备的运作和管理工作科学化水平的转变,也表明我国的设备修理水平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煤炭资源的需要也在不断提高。一方面,计算机技术以及传感器技术近年来发展迅猛。另一方面,煤炭开采企业应针对机械元件的工作特性进行更新与技术改造,尤其是利用先进计算机技术和传感器技术,以实现对煤矿机电设备状态的远程操控。 2.2异常情况应反复检查 在检查过程中,应注意二次回路绝缘层的损坏和老化。如果出现此类问题,应立即采取适当措施解决,并更换或修理。在检查绝缘电阻的过程中,了解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行,定期进行设备上的灰尘清理,避免因其他问题导致运行故障的出现。在进行继电保护的相关系统检修过程中,并不是依据定时、定期来进行检修,而是依据具体的使用情况以及近期设备的状态来进行维护,明确设备在正常运行过程中是否安全,加强对设备以及系统的使用状态检测,从而科学地选择检修间隔以及具体的检修项目。只有日常管理与检修工作到位,相关条例完善,做好设备全面分析工作,责任落实到人头,才能保证煤矿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行。 2.3实施责任管理 维护人员责任制。机电设备的责任制管理强调设备管理工作实现精细化,全面提高设备检修水平和工作质量,提倡责任制管理,通过精心操作、认真巡回检查,从管理网络、管理制度和保障措施等几个方面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机电设备,逐步推进程序化,实现设备全寿命周期运行经济的最大化和设备本质的安全化。管理责任制。工作人员之间应实行分工管理,每个人负责一项事务池。如任何一环都存在质量问题,找出了分管哪个环的管理者,并对工作过失予以了适当的惩罚,从而使得员工更能关注于自身的职责任务和管辖范围。而主管人员负责制则保障了煤炭开采企业内机械设备的正常使用和企业生产工作的质量。 3提高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 3.1技术人员方面 加强员工评估,加大考核力度。加强采矿、装载和运输设备及其辅助设备的日常例行检查,加强机电设备例行检查和维护制度的实施和评估。考核有考核标准,即明确日常检查的内容。将表格等日常检查项目落实到日常检查员个人,并签字确认。对考核项目不到位或未签署例行检查的,给予相应处罚。煤矿机电设备的日常检查和维护相对简单,相关人员应用继电保护完善的机电设备管理体系,如果没有完整日常管理体系,即便利用继电保护对出现的故障进行处理后,工作人员对其后续工作不能正确对待,也会对整个机电设备的正常作业有较为严重的影响。 3.2检修与制度条例方面 3.2.1日常检查和维护的制度化 设备内部传感器对机电设备进行全面检测,随后将相关数据传输至主机进行数据、检测与数据分析。相关人员运用扎实的理论知识与宝贵的工作经验,结合电流分析成果,对大电流煤矿机电设备中可能发生的故障给出了具体的维修对策,从而及时控制设备出现故障,并使经济损失减至最大最低点。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与维护工作应根据实际需要,配备现代化的煤矿机电设备。在维修中,要采取煤矿机电设备作业许可证、检修监测作业许可证等,保证煤矿机电设备检修的安全,保证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与维修的全面检查,避免事故风险。日常检查以及维护的制度化是目前煤矿机电设备整体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只有日常管理到位,相关条例完善,责任落实到人头,才能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煤炭开采企业应加强对相关管理与维护人员的监督和管理,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让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与维护人员可以更加充分学习。在此基础上为技术人员创造更加宽松和自由的作业环境,让技术人员可以在更加积极的工作氛围当中,不断地对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与维护的相关技术进行创新和研发,有效的促进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与维护的发展。同时,只要掌握熟练的专业技术,具有娴熟的实践能力的技术人员才能在短时间内对煤矿机电设备进行管理与维护。只有对煤矿机电设备的维护和管理有了规定,才能减少煤矿机电设备的问题,发挥应有的效作业率,使煤矿机电设备进入正常的作业状态[1]。 3.2.2维修包机制度 为大幅度提高故障诊断的精确度,设备修理技术人员可把不同实验或检测结果组合起来。比如:对故障设备内部部件的无损检查、机械性能试验、设备的断裂宏观和微观检验、硬度、机械疲劳和断裂的力学检验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对机电设备故障诊断的重要参考指标。另外,还应重视与作业技术人员之间的信息交流,以利于准确诊断由人为因素所引起的机械故障,使维修人员能够清楚地监控煤矿机电设备的运行状态,确保煤矿机电设备的维修质量,保证煤矿机电设备的健康运行和运输设备的可持续运行[2]。 3.2.3日常检 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煤矿开采产量,一些煤炭开采企业忽视了煤矿机电设备的定期检查和维护,给煤矿机电设备内部故障,埋下了隐患。煤矿机电设备维修工作是一项相当漫长的过程,需要煤矿机电设备维修人员必须具备坚强的社会责任感,并熟悉专业的维修技能与专业知识。 3.3创新机电设备检修模式 虽然对煤矿机电设备监管规定已经比较完善,但在具体执行中出现了不少困难,如资金落实不到位、设备管理工作混乱等。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工作难度比较大、范围广、专业化性强。如果平时检修工作中没有严格管理,没人督促检查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工作,也会大大降低煤矿机电设备管理水平。 3.3.1预防性检修技术 预防性检修是一个比较实用的检修模式。预防性检修的要点是强化对煤矿机电设备全面检查。当煤矿机电设备出现故障时,技术人员对设备进行早期检查并且第一时间将故障排除,能够大幅减少故障停机时间。而预防性检修工作则包含了日常按时维护以及基于故障状态的维护。在判断设备故障的确切部位时,要坚持先易后难的原则。即先检查容易检查的部位,然后检查难检查的部位,先对设备外部进行检查,然后检查内部设备。按照这些原则进行设备故障排除,提高机电设备故障排除工作效率,保证了设备检修的质量[3]。 3.3.2故障性检修技术 之所以实施这种检修手段,一方面是由于在煤矿机电设备检查和诊断过程中不可能将所有的隐患暴露出来。同时,在煤炭开采企业生产作业中,煤矿机电设备故障时经常发生。另一方面,后期维护方法相对经济。这种维护方法可用于对煤矿机电设备影响不大的零件或易于更换且储存了备件的零件。采用这种维护方法,会大幅度降低煤矿机电设备故障发生率。然而,对于重要煤矿机电设备,如果采用这种维护手段,会加大煤矿机电设备故障的发生率,维护时间长,维护成本高,这是非常不经济的。 4结语 煤矿机电设备是煤炭开采企业进行开采工作的重要设备,其工作稳定性影响开采的效率和煤炭开采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煤炭开采企业应该时刻注意机械设备的检测,结合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检测措施。同时,加大对机电设备技术改造的投入,及时改造相关机电设备,为高效采煤和经济效益最大化创造良好条件。 作者:王龙 单位:陕西陕煤曹家滩矿业有限公司 煤矿机电设备管理篇3 由于煤矿开采作业环境比较特殊,所以煤矿机电设备的开发和使用是必不可少的,煤矿开采作业的安全性需要重视。由于近年来煤炭资源需求与日俱增,离不开煤炭开采企业很强的开采实力。依靠传统的煤矿开采技术已经很难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对于煤炭的需求,煤炭企业也不能再停滞不前,而是要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手段,合理开展机电设备检修与技术改造,为机电设备的安全高效运行提供支持。以下将从机电设备检修与技术改造的意义、机电设备检修的要点以及机电设备技术改造等几个方面进行具体探析。 1机电设备检修与技术改造的意义及优势 1.1有利于创造安全的生产环境,保证开采作业的安全 保证开采作业安全,防止出现事故是煤矿开采最重要的一点。因为煤矿开采是在地下作业,而由于环境的特殊性,煤矿开采有较大的安全隐患。比如瓦斯爆炸、透水等,存在自然风险,使用机电设备就可以大大降低这种安全隐患,与此同时,机电设备能否安全稳定运行,会对于煤矿的生产效率以及安全性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想要机电设备保持在最好的工作状态,由于故障引发安全事故,必须进行检修。 1.2有利于提升开采作业效率,保证施工进度 煤炭开采行业之所以实现进步,正是因为使用了机电设备。机电设备可以让开采作业自动操作,完全取代了人工开采形式,在提高了开采作业效率的前提下,还对开采作业的质量有保障。想让机电设备有效工作,一定要做好检修技术优化[1]。通过进行有效的检修,能够及时排除在机电设备运行中的故障,保障机电设备安全高效的运行,进而提升开采作业的效率,保证施工进度。 1.3有利于降低开采作业风险和难度 人工开采方式难度较大,这导致效率跟不上。打破人工开采方式,选择对机电设备进行升级,让机电设备代替人工开采,减少事故,不仅提升了效率,对于开采人员的安全也有了保障。这是因为煤矿作业本身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而通过采用机电设备,对于机电设备进行检修和技术改造,让机电设备代替工作人员去完成一些具有危险性或者高重复性的工作内容,一方面能够减少开采人员的工作量,另一方面也能够避免人工操作中的一些疏漏引发的安全事故,对于保障开采作业的安全性有着积极的意义。 1.4煤矿机电设备技术改造的优势 煤矿机电设备技术改造的优势有四点。第一,主要是因为新的材料、工艺和技术优化了机电设备的结构,装备质量也大大提升,这对于提升开采效率和开采质量是有益的。第二,技术创新要比设备创新时间短,在资金和人力方面投入更低,且完善的机电设备可以适应不同的生产作业,更能够满足新时期煤矿开采的实际需要。第三,技术可以让机电设备的精准度更高,提升机电设备的可靠性,技术性能也会大大提升,对环境污染和能源的消耗都可以大幅度降低,在保障机电设备安全稳定运行的同时,也能够有效促进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第四,煤矿扩大规模并进行生产的关键点,可以通过技术改造,对设备维修进行提升。 2煤矿机电设备检修工作 2.1应该加强常规检修 在煤矿生产中,机电设备的定期检修是最主要的,包括制定维修方式,这样才可以让机电设备更好地被利用,机电设备才可以根据目前需要的产量、质量和效率建立工作标准和程序。为了避免机电设备出现故障,应对开采人员设立小组,每组根据当下的需求量对机电设备做个初步方案,并学习如何对机电设备进行检修,建议以两小时为一个学习周期,学习后,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常规检修。要确保每台都要检修合格,严禁出现机电设备“带病运转”,要把不可预测的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2.2应该加强周期性定期检修 不仅要对煤矿机电设备进行周期性检修,还要落实到每个矿井以及生产线。记录机电设备的使用情况和剩余使用寿命,方便养护、维修和专业的技术测试。不能因为部分机电设备使用率不高,使用时间不长,就不重视,不进行检修、养护,这样会大大缩短机电设备的使用寿命。比如电力线路受损、线路老化、内部结构中零件出现耗损、某些零件超负荷工作等,所以负责管理机电设备的矿长,有义务组织人员学习,比如更换润滑油等,并联合技术人员进行机电设备的检修,要确保每台机电设备的运行状态是最佳的[2]。 2.3应该加强大范围的检修 在煤矿开采中,机电设备大型维修的周期基本是一年,需要先了解运行状态,专业人士对设备的鉴定,制订计划,这也跟每个部门有关,需要接受监督。同时针对机电设备的验收也要考虑使用寿命、运行要求和机电设备的损耗程度,如果大修完成验收时,发现机电设备质量或者功能不合格,一定不能继续使用,要返修,直到合格,保证机电设备可以以最好的状态运作,从源头上杜绝安全和质量问题。 2.4检修工作内容 煤矿机电设备的检修主要分为两点:一是机电设备的日常检查,二是定期的检修。日常检查就是负责检修的人员与管理员对机电设备进行记录和检查,排查异常状况,使机电设备可以正常运转。检修就是对机电设备零部件的更换、保养和调整等,避免零部件被腐蚀和磨损。通过进行检修工作,能够保证机电设备的正常稳定运行,及时排除机电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因此,煤矿工作人员需要对于这一工作重视起来,将检修工作落到实处,这样才能够使机电设备在煤矿开采中更好的发挥出自身的作用。 2.5完善设备维护检修制度,建立健全的维修技术标准 正确使用机电设备是完善煤矿机电设备维护管理制度的基础。在煤炭行业,机电设备管理的层面比较多,工作量较大,所以要建立管理制度,让机电设备的管理人员有规可依。保存设备的故障档案运行记录。根据设备的不同部件使用寿命,制定定时检修方案。等待技术维修人员解析,与机电设备的说明书结合,针对每台机电设备维修及改造。 2.6加强煤矿机电设备的监管力度 要及时改变价值观,对煤矿机电设备质量进行管理,是企业每个人的责任,让每个人发挥作用。各个员工须意识到设备质量管理的重要性,会对设备的监督和管理产生很大的作用,员工按照规定使用机电设备时,对发现的问题,立即上报。要每月考核、每季评分、每年表扬,这样可以调动基层及生产单位的自觉性;每个单位都要有一个专门做设备管理的人,由上级领导监管,专职管理人员没发现的问题若是被上级领导发现,就要批评并处分,还要整顿。如果机电设备被专职管理人员检查出问题,要立即整改,并对仍在使用机电设备的人员进行处分,并通报批评,只有让大家知道问题的严重性,才会紧张起来,降低事故的发生率。 2.7煤矿机电设备故障分析 通常来说,煤矿机电设备有两种情况会发生故障,第一,使用时间过长导致的磨损变形损坏。比如电动机运行时间较长的刮板运输机,会出现定子矽钢片陈旧老化、磁量减少,设备上的零件出现腐蚀。第二,机电设备无形的损伤。由于机电设备的数量较多,产生了库存积压,造成使用率降低,机电设备长时间处在非运行状态下,如果在使用之前没有进行有效的检修和维护,直接投入到生产中,很可能会出现一些难以预料的故障。 2.8煤矿机电设备的诊断检测 煤矿机电设备的诊断检测分为三种,第一种就是温度诊断,是最简单的,也是大部分人知道的方法。这个方法主要通过观测设备屏幕上实时温度,将实时温度和出厂温度对比一下,就可以发现异常,从而起到警示的作用。第二种就是震动检测,这个就需要和精密的诊断系统匹配,简易诊断仪是不可缺少的一个工具。简易诊断仪的工作原理就是让维修人员可以在屏幕上放大机电设备震动信号,精密诊断系统就是通过传回来的信号,找出发生故障的位置。第三种就是铁谱检测,这种方法的步骤是先涂抹好润滑油,然后进行水油分离,将铁磁性的颗粒进行沉淀,最后通过观察对谱片进行解析,铁谱检测使用较为广泛[3]。 3煤矿机电设备的技术改造 3.1机电设备技术改造的作用 现在大部分煤矿对产量和规模进行提升,这也是因为国内需要的煤炭越来越多,使得经济效益和竞争力提升,同时煤矿整改,以机电设备取代人工开采时,不仅扩大了利润,还降低了经营资本。我们必须重视,不能只投入资金,也要对机电设备进行改造。首先,应该了解每个程序,更要了解需求,确认什么情况使用机电设备的哪个功能。其次,观察机电设备的运行情况,多在现场进行巡查,找出机电设备较为脆弱的部位。最后,将性能差、款式老的机电设备淘汰,制定并实施技术改造方案;对于没有使用机电设备的岗位,可以增添,这样不仅能提升工效果,也少了安全隐患。 3.2技术改造的优点阐述 煤矿机电设备的技术改造主要有四个优点:第一,可以提升质量。因为新技术和新材料的融入,使得机电设备更完美。第二,把煤矿机电设备进行改造后对于生产会有更好把握,在设备创新和技术创新两者之间,设备创新的周期会比较长,对于资金也会比技术创新花费多。第三,技术可以掌握,使用机电自动化不仅对环境的污染程度有所降低,也大大降低能源消耗。第四,技术改造加快了设备维修进度。 3.3引进高素质人才 高素质人才对煤矿开采影响很大,所以,在煤矿机电设备技术改造中,高素质人才的引入尤为重要,高素质人才的引进方式主要分为三点:第一,和高校创建合作关系,对有较高造诣的人才进行提早录取。第二,可以结合实际,对高素质人才的福利与薪资进行增加,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第三,尽自己所能关注高素质人才的生活和工作以及其他需求,解决高素质人才遇到的难题,让他体会到企业重视,这样不仅避免人才消耗,也让高素质人才提升工作积极性。 3.4提高对新兴技术的应用力度 提高对新兴技术的应用力度是煤炭开采企业面临的一个很大挑战。现如今,对煤炭的需要越来越多,并且加强了对于保护环境的重视。只有在机电设备上融入最新技术,才能让煤炭开采更加顺利且有质量,每个煤矿需要根据现有机电设备的特点,做一些和改造,而计算机技术和传感器技术是最重要的亮点,可以实现不在设备身边也可以看到设备情况,对机电设备的维修有很大帮助。另外,煤矿应该结合当下开采的情况,使用较为高效的机电设备。可以先购买,引进煤矿机电设备。 3.5关于机电设备技术改造的建议 因为煤矿开采是处于大倾角的环境,机电设备主要问题就是牵引部通轴的轴承润滑问题。部分机电设备会在大倾角环境工作时,不能进行自然润滑,导致通轴轴承受损,这样就会大大降低机电设备的使用寿命。针对这一情况,为了实现采煤机在大倾角工作环境下正常运行,建议采矿企业将牵引部回油导入轴承的润滑部分,增加一个供油回路[4]。 3.6技术改造应用阐述 技术上的创新是机电设备改造的根本目标,并要维持较低的投入。新材料和新设备要在质量过关、符合标准的前提下,大范围使用。对于机电设备,要仔细研究,更新升级,这样会提升成效。总的来说,机电设备的改造技术主要还是根据两点解析,即状态检测与维护。故障的检测与诊断,是在故障诊断技术中各大煤矿使用最多的方法。就目前我国的煤矿机电设备而言,故障检测技术处于开始阶段,欠缺较多,仍然需要进一步的优化和改进,才能够在机电设备技术改造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想要煤矿机电设备发挥最大的开采能力,就一定要进行定期有效检修,同时开展技术改造,不断改进。而结合现实情况我们不难发现,虽然很多煤矿已经认识到了机电设备检修和技术改造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很多工作并没有落实到位。煤矿需要对于现存的问题有正确的认识,并且积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调整和改善,为煤矿机电设备的安全高效运行创造良好的条件,强化自身的开采实力,以此来提升自身的经济效益,促进煤矿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魏金山.煤矿机电设备的检修与技术改造[J].能源与节能,2022(02):207-208. [2]杨玲.基于加强设备检修与改造技术提升煤矿机电设备的使用率[J].内蒙古煤炭经济,2021(18):34-35. [3]贺海云.关于煤矿机电设备检修与技术改造的思考[J].机械管理开发,2016,31(06):183-185. [4]包士恒.设备检修与改造技术在煤矿机电中的应用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4(07):246. 作者:葛晋宁 单位:宁武县大运华盛南沟煤业有限公司
建筑施工技术论文:建筑施工中后浇带的施工技术 摘要:伴随着我们国家的经济在不断的进步,我们国家建筑施工的工艺与技术也在不断的进步着,特别是一些新的材料与新的工艺的创新,为建筑工程的质量与施工的效率创造了更坚实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建筑工程来说意义比较重大的就是后浇带技术的使用与认可。所以,若是想要增强现代的建筑施工质量、增强建筑施工企业的利益共赢,需要做的就是仔细的探讨后浇带的施工技术,这样会有着非常特别的实践意义,本文中主要讨论的就是后浇带在进行建筑施工技术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建筑施工;后浇带;施工技术 我们国家的经济在不断的进步着,科学技术与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持续的提升着,这都能够促进我们国家的建筑行业快速的发展。为了能够给人民创造出一个比较舒缓、稳定的环境,我们国家的领导人就需要将建筑的行业给予充分的重视,通过一些建筑的施工浇筑办法提升我们工程行业的质量,这样也能为群众创造更好的服务,提供比较稳定、舒缓的环境。后浇带中的一些技术可以提高工程的质量,提升整体的工程效率,进而能够为国家的经济带来一些提升,促进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 1建筑中后浇带的作用 在现代的建筑工程中,涉及的施工技术比较繁杂、周期比较长,这就导致了建筑结构的环境温度在不停的变化着,而环境温度的变化会结构发生变化或完工的建筑在后期因为温度而发生了改变。在施工的时候需要预留出一些裂缝,这样在混凝土产生收缩的时候可以很快的将压力释放出来,在最后让整个结构变的具有耐久性,这就说明后浇带的技术可以改善裂缝,让温度没有办法改变其结构。裙房的结构问题和基本的设计问题在建筑中也是总出现的问题,这是因为在施工的过程中地基会受到重力,然后产生沉降。为了这个将这个问题解决,需要采用的也是后浇带的技术。用构件分隔成两个板块,再用计算地基的沉降量去与后浇带的浇筑时间相对应,在这个过程中,浇筑的时间需要对整个裙房的结构还有强度进行核对。在浇筑结束以后,还需要计算出内部的应力根据后期的结构。归纳起来的工序就是:先要对建筑结构里的主楼进行施工,再对裙房的方面进行施工,最后一步进行后浇带的施工。 2分析施工中后浇带的施工技术 ①需要做的就是把握好施工的宽度与施工的间距。为了确保施工过程中有一个比较好的结构性能,需要做的就是进行严格把控施工的宽度还有施工的间距。建筑的整体性不可以超过22层楼的高度,在过程中有的钢筋存在受力效应,不能够将它进行分割以及进行切断,这也是对于安全性能的一种保证。在施工的过程中有着大跨度方式的后浇带。能够将受力的钢筋采用切割的方式进行处理,然后在浇筑的时候进行焊接联接的办法进行处理,这样就避免了由于受到较大的力时导致变形状况的发生。在这种时候需要将后浇带的的宽度需要小于7m。在进行设置间距的时候,不一定都要进行设计图纸的预留设计。②需要做的就是应该就是进行比较合理的浇筑时间和断面的方式。在进行选择后浇带的断面时,将混凝土的断面设计与后浇带的断面保持一致,这样做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防止建筑的结构由于大力而影响了变形,而且也会改善在浇筑过程中产生的直缝缺漏。在工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对于工程都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所以后浇带的施工时间也会被延长,这也应该需要注意,并且在图纸中进行说明。③选择后浇带施工时的位置与施工材料。一般情况下,进行后浇带施工时需要选择的是混凝土受到外力最小的一部分,在进行施工的时候,不可以在中部的位置放置后浇带,应该在大梁板与模板上进行选择施工的地点,这样会避免一系列的构建压力问题发生。在进行选择材料的时候,需要先将裂缝进行清理,将积水给排出来,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将构件的表面保持着24h的湿润度。要是想要获得一定强度比较高的后浇带构件,应该选择使用高等级标号的施工混凝土,并且将其振捣配置才能够进行施工的操作。④需要做的就是后浇带中的混凝土浇筑和预设的模板。在进行施工以前,应该先去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在这个准备过程中最为主要的就是展开预设的模板工作,这需要在图纸的设计中完成。在进行浇筑混凝土之前,应该要对钢丝网的模板进行预设,这样就可以让模板变成统一均匀的结构,与此同时也应该确保着预设模板中的稳定度、强度大小与施工的要求达到一致,进而避免由于楼梯的结构、裙楼连接跨度等情况导致了地下室的支撑荷载超过了钢支撑的荷载,最后造成扣成受到损坏的情况。在进行浇筑的时候需要进行操作施工根据图纸。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控制好距离(模板与机械之间),防止了水泥浆液流失。 3进行浇筑施工时的注意事项 ①需要做的就是后浇带的工作应该严格的按照设计规定进行完成。若是在建筑的施工中有一些后浇带的施工技术处理不当的话,就会引发出一系列的安全事故发生,所以后浇带的工作应该按照设计规定进行下去。有关的工作人员也要努力的做好属于自己的本职工作,为了能够让以后的后浇带工作可以安全、稳定的进行下去。工作的人员在使用后浇带的技术进行接缝处的作业,也应该严格的按照设计图纸来解决,避免有的建筑存在渗水的情况。②在进行浇筑之前应该及时的进行清理工作。这样有利于工作的进行。我们的城市在不停的改变着,我们的建筑也在不停的改变,一些外界的因素影响着建筑,这些裂缝不但危害着人的生命安全,也对建筑业的可持续性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我们需要从施工的技术前期准备、后期进行施工技术各个方面加以展开,深刻的分析着问题的关键。后浇带的技术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防止裂缝的出现,这是因为在施工的时候所采用的混凝土结构在不同的温度下有着不同的收缩状态,所以产生了裂缝。在这个时候,应该在部件预留出的横梁等部分进行施工裂缝,并且根据相应的要求去将混凝土进行一定量的填充,这样方便整个结构变成一个整体。密切的注意着裙房和主楼中的沉降差度、以及新旧混凝土在受到环境影响以后,所产生的各种温度、湿度变化,还有就是施工中的裂缝等情况。为了确保建筑工程中的质量问题,需要采取合理的措施去防范裂缝的发生状况。 4结束语 我们国家的经济在不断的进步着,建筑的行业也在不断的发展着,建筑的规模也在不停的扩大。可是在日常的生活里面,也会有一些在建筑物表层裂缝出现的情况。这样的裂缝可能在最开始的时候不会有多大的影响,但若是日积月累,不但影响整体的美观也会有漏雨的情况出现。所以,使用后浇带的技术能够让混凝土更有粘性。后浇带的工作想要更加的稳定,就需要工作人员能够遵照设计图纸去做,希望我们国家的建筑行业以后能够不断发展,能够与经济一起发展,只有国家在不停的进步,其他有关的行业才能够一起进步。 作者:王宇 单位:江苏省华建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建筑施工技术论文: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优化措施浅述 摘要:随着中国的大国崛起,各行各业都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其中建筑行业也随之快速发展了起来,一座座城市焕然一新,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居民生活水平,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在建筑行业中,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不仅能够提高建筑施工效率还能提高建筑质量,节省建筑成本。 关键词:施工管理;建筑质量;施工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行业的发展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由于建筑企业的不断涌现,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了,这是一种现实中存在的状况。由于竞争力不断加大,建筑质量问题与建筑施工技术问题便不断的凸显出来,如果不加以管控,就会出现质量问题以及施工技术问题。 1建筑施工所出现的问题 1.1建筑质量问题 多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建筑行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崛起,但与此同时,相关问题也逐渐凸显了出来,这些问题之首就是质量问题。质量问题是所有问题中最严重的问题,比如一幢大楼刚刚入住不久,墙体结构就发生了变形,甚至是裂痕,更严重的就是坍塌,这种事例已经不胜枚举,究其因,就是急于求成所致。因为一些建筑企业在赶工期,往往是这个建筑刚建好,下一个建筑就开始了,甚至有的建筑企业是几个建筑同时展开,导致内部管理不到位,外部管理不到位,最后受害的还是人民群众。为了赶工期而加快建筑速度,比如一些城中村,为了给外来打工者提供住处,谋取暴利,往往就是三个月就能起来一幢高楼,入住后才发现墙体出水,这种现象在城中村到处可见,久而久之,导致了一个问题出现,就是不断有坍塌的事故出现,事故的原因就是建筑质量问题。当然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自然灾害的发生,比如地震、山洪的爆发,尤其是在一些多山地区,为什么多年来地震灾害夺走人的生命越来越多,这其中与建筑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 1.2建筑施工技术监督问题 建筑工程施工的时候,往往会选择多个企业来完成,从而保证建筑工程的如期完成。这其中包括总承包企业与分承包企业的存在,因为不是一个企业来完成整个工程,就导致监管出了问题,一些建筑并未达标就通过了检验,一些建筑并不符合建筑标准,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实则都将引发巨大的问题。 1.3建筑总体规划问题 建筑规划问题实则也是一个大问题,从大方向来说许多建筑选址本身就有问题,有的建筑选择在桥梁附近,噪声不断,有的建筑选择在水库附近,臭气不断,因为水体本身就是污染的,就是散发臭气的,还有蚊虫的泛滥,常常会给居民带来伤害。还有很多建筑规划来规划去在很偏僻的地区扎堆,导致很多建筑群成了废区,比如说鄂尔多斯的“鬼城”现象,比如说沈北新区的“鬼城”现象。其实并非因为房价有多高,实则是规划出了问题。从小的方面来看建筑过于扎堆、紧凑,导致拥堵现象不断发生,有人说交通拥堵是车辆造成的,实际上是建筑造成的,建筑密集,所以人口密集,人口密集,所以车密集,所以拥堵。综上所述,规划问题也是大问题。 2应对之策 2.1加强管控 其中建筑质量问题需要被严加管控,这其中包含着许多方式。其一、某建筑在初建时找专人负责监督,比如一座商场或者一座大楼,牢牢盯紧。其二、国家需要对相关建筑企业进行管控,甚至是出台相关法律来管制,打造一个负责制。比如某建筑建成后,十年未出现问题,给予表扬,然后将更大的项目交给它。某建筑建成后,十年后出现各种问题,给予批评,然后让其想办法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很多问题自然迎刃而解。其三、向建筑企业派一个工程师或者流动性工程师,对其建筑进行监督与预估,然后将情况如实上报,这种建筑该建不该建,如此一来,许多质量问题也就自然解决了。 2.2建立完善管理体系 首先,企业内部成立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在工期内对建筑施工技术进行管控,确保工期内各个部门能够完善执行,按照相关条例进行建筑整合,确保施工技术方面能够到位、达标。其次,定期对建筑师进行培训,让他们突发奇想,多拿出一些好的建筑建议来,比如鸟巢、水立方、让人觉得亲切自然,而不是总觉得自己生活在砖块森林中,每天喝着地下水,吸着雾霾,生活很无趣。最后,多建筑一些地标建筑,不然所有建筑都一样,很容易迷糊。建筑是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而不是捉迷藏、躲猫猫所用。 2.3合理规划 规划是一个大问题,这个问题是涉及经济的问题,一个好的规划不仅可以方便生活,更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比如某位老人在南方画了几个圈,改革春风便让那几座城市焕然一新了,经济也随之崛起了。同样建筑业也具备同样的道理,有些建筑找准了点,找准了位置,往往能改变一座城。就如同地铁通到哪,哪里就亮一样,整个经济圈就瞬间激活了。一些建筑企业之所以建完的建筑不受喜欢,不被赏识,并非因为质量问题,而是位置问题。就如同模特一样,她在台上所站立的点至关重要,她站在黄金分割点上一笑,和站在最左边一笑的差距就是不同的,有时候一瞬间就成功了,有时候一瞬间就失败了。建筑也是这样,如何找准那个点很重要,就如同学建筑的一定要学风水一样,关键要找准那个点。 3结语 建筑质量问题、施工技术问题都将决定着建筑企业未来的发展空间,如何提高建筑质量、如何提高施工技术就是未来建筑企业立足的根本点,企业的诚信是靠这些来体现的。好的建筑、质的建筑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是中国建筑走向世界的试金石。 作者:封涛 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北销售陕西分公司 建筑施工技术论文: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优化措施思考 摘要:让建筑施工现场的相关工作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这不仅能够提高施工效率而且对于施工质量的保证有巨大的影响。这就要求施工管理人员对于整个项目进行高效的管理,使现场进行有序的施工进程。一般来说,在项目的施工过程中,技术贯穿整个建设项目的施工过程,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原则,做好建设现场的施工技术管理工作能够让工程更好的完工,因此我们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对于施工技术的管理工作。 关键词: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优化措施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我国城市化的脚步也在加快。建筑行业成为朝阳产业,越来越多的高楼拔地而起,不同种类的建筑工地也变得也拉来越多。但是,随着建筑工程如火如荼的进行,许多问题也在不断随之暴露出来,施工现场的技术管理不到位,导致整个项目陷入到僵局中,使整个项目无法向前推进,造成比较大的损失。 1基于技术的传统施工技术的管理工作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特点。现在的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具有以下特点:在进行土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较强的流动性和固定性。导致对于施工现场的技术管理上的难度非常的大。而且在土木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具有特殊性和多样性。每个建筑个体都有其自身的单件性,自身的结构不尽相同,在进行施工时,需要对自身结构的性质进行判断,导致现场施工技术不一。而且整个项目在进行推进的过程中需要多个工种相互配合的工作非常的大,这给现场的施工技术管理又增加了新的难度。项目工程的周期相对其他的项目来说周期比较长,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才能够完成,如果一直针对施工技术进行更新的话,就会使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变更变得非常的多,就会导致整个施工周期变的更加的漫长,对于企业来说这也是一项很大的开支。 2技术的重要性和一些技术的优化工作 在整个土木工程的施工当中,技术在各个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好的施工技术和技术管理工作可以加快对于整个工程的施工进度,还会给企业带来非常大的成本节省。从整个项目的施工阶段来说,怎样使施工现场的施工技术达到对工程质量的要求是我们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举例说明:整个土木施工项目受到地质条件和荷载等其他因素的影响都是非常的大的,应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减少这些因素对于项目的影响,所以必须加强对于施工技术的优化和施工技术的管理工作。深基坑支护技术优化。在进行深基坑的开挖过程中,保证深基坑的基坑边坡不会发生滑坡和塌方的现象。基坑边坡的稳定性主要根据基坑中土的质量所决定的。土颗粒之间的摩擦力关系着整个边坡的稳定性。当土颗粒与土颗粒之间的摩擦力大于边坡上土的重力,边坡发生滑坡的可能性就非常的小。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很多,一般情况下边坡发生塌方的原因是在不良的环境中发生的。这些不良环境,比如边坡遭到暴雨冲洗,会使整个边坡的抗剪强度有大幅度的降低,当边坡土受到比较大的力时,就会使边坡发生滑坡或者塌方。因为在深基坑的施工中,不可确定的因素非常多,在施工过程无法做到面面俱到。所以我们在进行深基坑的开挖之前一定要对基坑的土体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一边我们在基坑的开挖过程中,尽量减少事故的发生。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于深基坑支护的新技术的研究。首先是对于桩锚支撑体系。在进行深基坑的开挖过程中,由于深度比较大,周围土质比较差,我们通常情况下会采用灌注桩预应力体系来进行基坑的支护工作。来确保基坑的稳定性;其次为了得到比较好的基坑支护效果,一般会采用地下连续墙的支护方法,因为这种方法会使基坑的支护工作的效果得到大大的加强,使施工质量得到保证。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工艺。随着土地的利用率得到重视,很多的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很多的高层建筑都是采用大体积的混凝土来进行浇筑的,因为高层建筑的地基需要比较大的强度。在高层建筑进行大体积的混凝土的浇筑时,必须对大体积混凝土进行前期的调试工作,来确保大体积的混凝土的质量。在混凝土在进行浇筑之前,应该选择适宜的振捣方法,以此来保证建筑工程的浇筑稳定。除此之外,在现场采用温度微机自动测试仪对大体积混凝土的内外温差进行监测,保证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符合浇筑标准。 3对于施工现场技术管理的优化 对于施工技术的培训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如前文所说,在建筑项目现场施工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的是施工技术人员和现场管理人员,因此,加强对管理人员和施工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是非常有必要的,让他们了解在施工过程中技术的重要作用。诱导他们在现场施工过程中进行新技术的开发和优化,对于取得相应成果的给予奖励,这儿样可以使项目技术管理效率得到大大的提升。换句话说,企业尽可能地对他们的思想进行有目的、有方向的培训,使他们对项目技术的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提高。在进行技术培训时,培训内容尽可能的与施工技术现场相符,针对现场施工的特点进行讲解和提出解决办法,切记只讲理论,不与实际相结合。把技术的管理与相关责任人的工资相挂钩。为了使企业又好又快的成长,踏破现有企业管理人员铁饭碗的思想,将工资与工作中对于整个施工现场的技术管理工作达到的成效相结合,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从而调动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盘活企业,使企业高速发展。不过在实际的制度制定中,还是要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并引入现代化的技术管理理念,适应企业功能工程项目,制定出企业自己独有的技术管理方案。 4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也在不断的向前发展,对于一些中大型的项目我们就必须进行项目施工技术的管理,因为在一个项目的进行过程中,施工技术在整个项目的推进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而给整个项目带来非常大的损失。为了建筑施工能够正常的向前推进,必须对于现在施工中的技术进行不断的优化,并且加强对于项目中的施工现场的技术管理,使优化了的技术和相对高超的管理理念相结合,使整个现场的施工进度满足于工程,使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保质保量的完成工作。 作者:何东峰 单位:陕西煤业化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施工技术论文:绿色理念下的建筑施工技术 摘要: 通过对建筑工程中常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资源浪费问题等进行分析,得到使用绿色施工的各种优点,及具体施工方法,为推广绿色施工提供相应的理论及技术参考。 关键词: 绿色施工;建筑施工;环境污染;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及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中所需的住宅等建筑需求逐年增加,既有建筑的位置及价格等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城市生活的需求,新建建筑在我国又大面积开展。而在建筑工程施工建设阶段,产生大量的环境污染,并产生大量的固体废弃物及噪声污染等,且产生大量的能源及资源的浪费。在此背景下,绿色建筑理念下的建筑施工技术应运而生[1-4]。 1绿色施工与可持续发展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使用绿色施工的方法进行施工的项目量占据全国的总建筑施工项目量较小。这是由于在多数的施工单位中,认为使用绿色施工方法进行施工需增加施工成本,减小项目利润。这种传统观念在我国的多数施工单位中的高层领导脑海中根深蒂固。现实操作中,使用绿色施工方法不仅可减小施工对环境的破坏、节约资源和能源,同时还能节约施工成本,提高总体利润值。使用绿色施工方法可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我党“以人为本”的思想,实现节能环保的目标,确保工程效益。 2绿色施工在施工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2.1安全施工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人工成本是仅次于建材成本的第二大成本。建筑工程施工体量大,所使用的施工人数也较大,在大量的施工人员中,各工种分布不均,其中也存在大量的高空作业及高危作业。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成为目前建筑行业中的焦点。由于多数施工单位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安全附属设施等准备不足,从而导致建筑工程中的安全事故频发。在进行施工时,若使用绿色施工方法,对施工人员的安全进行着重考虑,不仅可以避免安全隐患,同时还能减少因施工人员事故而对其进行赔偿的费用,提高施工的利润及施工进度。 2.2节约建材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人员的粗放施工及监督管理人员的监管不到位,从而导致大量的建筑材料被浪费,如浇筑混凝土时,由于监管不到位大量的混凝土被废弃;储存建筑材料时,保管人员的失职而导致建筑材料受潮或雨淋而损坏;建材进场后,由于建材进货量大于实际使用量,从而导致剩余建筑材料因过期而失效,从而造成大量浪费等。绿色施工的理念是提高管理人员的理念及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建筑机械的周转率,减小建筑材料的浪费,通过各种方式将建筑材料的损耗降低至30%以下。 2.3保护土壤 建筑施工过程中易产生大量的固体建筑垃圾,同时也包括许多化工类建材废弃物,这些建筑垃圾堆积在施工场地内不仅影响土地使用面积,同时还易下渗至土壤内,对土壤产生较严重的污染。绿色施工就是将这些建筑垃圾及施工场地内的生活区中的生活垃圾进行相应分类,经处理后再进行相应的清运,减轻对土壤的破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4保护大气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易产生大量的粉尘,若不对这些粉尘进行处理,则会影响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同时部分有害粉尘还会进入大气中,在冬季极易产生雾霾,从而产生较为严重的大气污染。因此在施工场地内为达到绿色施工,需在场地内铺设硬化道路,避免尘土飞扬,同时还应实时在场地内进行相应的洒水除尘,最大程度的降低粉尘类垃圾的扩散。 2.5减少噪声污染 在施工场地内,由于施工的需要,场地内经常使用一些大型机械设备,这些机械设备易产生大量的高分贝噪声,或切割机切割金属等而产生大量的刺耳噪声,影响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为贯彻绿色施工,在进行施工时应对其源头进行控制,如避免这些产生高分贝的机械设备在夜间施工、在场地周围设置噪声隔离墙等避免噪声的传播,实现施工过程中的“绿色”。 3推进建筑施工绿色理念发展的措施 3.1加强绿色工程施工技术的宣传与教育 进一步加强工程施工期间所有人员的绿色施工理念意识,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工程施工期间的安全系数,还可以提高人员自身与外界的防范意识。对施工人员进行绿色施工技术的培训,规范其工程技术,在保障工作质量的同时,将有可能出现事故的源头勤于排查,从而减少自身的安全事故。当然,还可以通过实际操作规范的考核形式,对工作人员进行考核,采取奖惩制度。 3.2建立健全法规标准体系,强力推进绿色施工 在建筑工程等行业,运用绿色施工技术需要在一定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施工制度,施行绿色施工措施。只有在完善的体系下,遵守施工制度,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及施工措施的同时,才能保证推进绿色施工的进程。工程项目在施工的同时,必须严格要求,建立绿色施工标准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将绿色理念落实于建筑施工项目当中。同时,要大力推进绿色施工,建立绿色施工体系,在制度化、常态化形式下工程施工,其也是工程单位制约资源成本、保障职工安全、构建和谐自然的必然要素。 3.3各方共同协作,全过程推进绿色施工 绿色施工并不只是施工单位单方面的行为体现,为了推动绿色理念下的建筑施工发展,需要各方支持,才能促进我国建筑行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首先,政府必须要对其大力支持,出台相关政策与法律,积极鼓励企业采取绿色施工手段,制定一系列管理条例,明确绿色施工行为准则与目的,使之作为企业前进之方向;施工单位应当积极配合政府,推进绿色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宣传并推进绿色施工技术的同时,保质保量完成工程任务,在施工过程中,使工程开发商认识到绿色建筑施工技术节约耗材、保护环境等优势;制定标准化管理体系,在技术熟练掌握的同时,将职工安全措施紧抓到位,使建筑工程的绿色施工完美地落实到位;工程投资方作为工程实施的主导者,需要在施工过程中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另外,随着时代的进步,建筑业市场需要逐步淘汰传统以工期为主的低价竞标方式,打开绿色施工理念的新大门,使其作为核心竞争力,从而确保行业的快速、稳定、持续发展。 3.4增设绿色施工措施费,促进绿色施工 增设绿色施工费用,改善环境质量,是开展绿色施工模式的重要措施之一,增加此专项费用能够有效避免资源浪费及环境的破坏。此时,在建筑业的绿色施工建设中,政府的角色显得越发重要。如可以采取一定制度,收取施工单位的大部分“绿色施工措施费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政府需要评价施工地点环境是否达标,是否符合绿色施工理念准则,评价此项目是否达到绿色施工的标准,来判断拨付给施工单位施工款。如果这一政策可以确定落实实施,那么绿色施工理念将根深蒂固、完美地在环境保护中得到明显体现。 4结语 通过绿色理念进行建筑施工,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绿色施工理念作为一种建立在传统建筑施工技术基础之上的新技术,可以有效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发展,其推动了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并成为共建和谐城市的必要动力之一。 作者:钟帆 单位:湖北安德广厦建设有限公司 建筑施工技术论文: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施工技术浅议 摘要: 框架剪力结构强简称为框剪结构。这种结构实际上是在这更框架结构中再布置相当数量的剪力墙。而这些剪力墙一般也能够被构成相当自由使用的空间,并且在使用的过程中充分满足不同建筑的相关使用要求,而且在整体过程中,因为有足够剪力墙的支撑,所以其刚度过硬。 关键词: 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施工技术 随着城市化建设被越来越多的人予以熟悉,在我们生活的城市中,大家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高层建筑不仅使得城市变得更加美观,而且其城市的人口压力也会得到明显的缓解。在高层建筑的建设过程中,框架剪力墙的结构是最为常用的。这种技术有以下几点最为有利的优势。第一,这种技术的普及使得整体的施工质量更上一个台阶。此外,框架剪力墙技术的运用也使得整体施工材料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节省,从而使得整体的施工成本得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因此,本文对框架剪力墙的相关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既能够更好地促进相关技术的发展,同时也能够促进整体建筑施工行业的发展。 1剪力墙的概念和主要特点分析 1.1剪力墙的主要概念介绍 框架剪力墙又被简称为框架结构,它是一种由框架和剪力墙相结合的结构。在整体过程中,主要是通过铰链和梁柱的运用,吧整个剪力结构墙更好地连接并构成起来,它可以被称之为一种承重体系结构。从整体结构上来看,框架剪力墙在布置的过程中会得以空出更多能够被使用的空间。另外一方面,因为剪力墙本身由足够的侧向的刚度,所以其抵抗变形的能力非常好。此外,框架剪力墙把框架结构和剪力墙整体结构的优势都综合在了里面,所以整体结构的承载能力和灵活性也都更加高。目前,框架剪力墙已经被非常广泛地运用于建筑工程中去,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得到了非常广泛的运用[1]。 1.2相关框架剪力墙的受力特点 框架剪力墙它是由框架和剪力墙两种不同的具有抗压能力的结构组成的新的受力结构。所以它与一般纯粹的框架中的结构并没有完全的不同。此外,在下部的楼层中,因为剪力墙本身的位移改变发生的较少,而且会由于框架的弯曲而最终产生变形。虽然剪力墙承受了较高的压力,到那时上面的楼层的承受压力的能力却刚好相反。在这个过程中,剪力墙会因此发挥较大的位移,而整体的框架也会由内收的趋势。除了要负担整体的水平力以外,剪力墙本身也会产生额外的水平力。在整体受力的过程中,框架本身除了要负担额外的水平力之外,还需要把额外的水平力更好地得以拉回来。又因为需要给框架附加一个额外的水平力,所以即使上部的楼层内部产生了楼层的剪力,在框架内部也会产生很大的剪力。 2框架结构剪力墙的主要施工技术分析 2.1模版施工技术 在整个框架剪力结构墙施工的过程中能够,模版施工也是其中间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而且其地位还非常的重要。在施工过程中进行模板吊装的过程中,充足的光线显得非常重要。因为只有有了充足的光线,那么模板整体的施工技术才会更加有保障。控制模板安装的位置一方面能够得到更加有效的安装,这样才能够避免模板和墙之间会发生碰撞。此外,整个模版的设计也应该更加地合理。可以在进行模板设计的过程中添加适量地海绵在其内部。只有通过对墙体更好地进行施工,那么其模板地设计才会更加的有利。而模板也会在施工的过程中产生很多漏浆的问题,所以外模的长度在这个过程中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当然,对于模板漏浆的问题进行有效地分析,之后再进行相关综合性的分析,那么才能够在找到原因的基础上更好地采用相关的措施[2]。 2.2混凝土施工技术 除了模版施工技术,混凝土施工技术在剪力墙的施工中也非常的常见。其施工的质量好坏和剪力墙整体结构的稳定性有相当大的关系。所以要在整个混凝土施工质量保障的过程中采取真正有效的措施来保障整体混凝土施工的质量。当然,在整体混凝土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的水平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的,他们先需要针对混凝土的实际施工进行有效地测算,然后再根据相关的施工技术进行有效地施工,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混凝土施工技术真正的可靠性。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重视以下三点技术要点。第一,充分做好混凝土的相关配比工作,保证其能够很合理和科学地进行,而在整体混凝土配比的过程中,也一定要保证其科学性和合理性。第二,在整体混凝土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使得混凝土的剪力墙结构得以更好地强化,并在这个歌过程中采用分层浇筑的方式进行浇筑。但是在浇筑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好整体浇筑的质量和浇筑的厚度。而一旦浇筑的过程中出现任何的问题,那么也要采用相关的措施进行不断地调控。第三,在最后施工的阶段,一定要对周围的环境和温度进行充分的重视,因为如果在中间产生了较大的温差,那么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也才会受到影响。最后,为了使得混凝土的结构和浇筑的水平能够进一步的稳定,那么施工人员也一定要保证其混凝土材料的强度,这样才能够真正符合框架剪力墙的施工标准。而也只有在混凝土浇筑之后及时地做好相关的养护工作,也才能够使得整体墙的结构都能够有所保证。 2.3钢筋的施工技术 在整个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施工过程中,对于其钢筋的形状、规格和数量方面也有着相当明显的不同。所以在整体框架剪力墙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学会科学合理地使用相关的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杜绝钢筋出现位移的问题。而又因为钢筋工程在整体剪力墙的施工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所以其施工质量的好坏对于墙体结构的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整体钢筋剪力墙施工的之前,相关的施工人员一定要学会对钢筋材料进行严格地检查,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钢筋的所有型号和结构都符合相关的施工质量标准,并最终能够对整个的墙体质量进行有效控制,像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钢筋错位的问题也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得以避免。而在实际框架剪力墙施工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很多结构的梁柱的节点,为了能够让每个节点的位置都能够变得更加准确,那么我们就可以运用计算机对整体钢筋的位置进行精确计算,之后的绘图和绘制样品的过程也会变得更加顺利。 3框架剪力墙结构中施工技术的相关研究 3.1工程结构 一幢写字楼高有35层,整体面积为6.4万平方米。所有楼层都是采用剪力墙的结构进行建设的。3-10层用的是C35号的混凝土,10层以上用的是C30号的混凝土。剩下的用的是C40号的混凝土。一般来说,高层建筑的工程量尤其巨大,而且中间的工序也非常复杂,尤其是在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其工作量尤其繁重。所以一定要对整体框架剪力墙的施工难度进行全面地分析,然后再在制定科学合理策略的基础上进行严格地监管[3]。 3.2框架结构施工技术管理 因为该工程地施工难度比较大,施工地环境也比较地严峻,所以一定要在施工现场为该工程配置一台可以轮回旋转地覆盖整个施工场地的起重机,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完成整体地运输设备。而如果再能够配上一个上扬的卷扬机和砂浆地搅拌机,那么将会更加有利于整个工程顺利地开展和进行。而在后续选择钢筋材料地过程中,那么一定要配置不同等级的钢材,并在后续施工地过程中放置相关的模具。注意施工图纸绘图的精确性,然后再进行准确有序地安装。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框架剪力墙结构施工的过程中,这种结构已经得到了非常广泛的运用,并且其优势尽显。这种结构一方面能够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另外一方面能够足够保证整体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最大限度上维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作者:盛涤非 单位:秦皇岛市关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建筑施工技术论文:建筑施工中的桩基施工技术 摘要: 现阶段我国建筑行业得到蓬勃发展,处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新阶段,加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科学应用,保障整体施工质量就显得比较重要。建筑施工中的桩基施工是比较关键的环节,这对保障建筑的整体质量有着直接影响。本文主要就建筑施工桩基施工问题以及施工的原则加以分析,然后对桩基施工准备工作和施工技术进行详细探究。 关键词: 建筑工程;桩基础技术;原则 在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大背景下,建筑的数量以及规模也在呈现上升态势,在这一环境下加强建筑施工的整体质量水平提高,就成为建筑企业的重要目标。建筑施工当中桩基施工技术的应用就成为促进施工质量水平的重要保障,通过加强桩基施工的研究分析,就能为保障建筑桩基施工的质量提供一定参考。 1建筑施工桩基施工问题以及施工的原则 1.1建筑施工桩基施工问题分析 第一,桩倾斜施工问题。建筑工程施工中,桩基施工是关键点,这是建筑工程质量保障的基础。而在当前的建筑桩基施工中,由于受到相应因素的影响,还存在着一定施工问题。主要体现在桩基础的倾斜问题方面,桩端在遇到石子以及竖硬物或者而是桩距离比较小,在打桩的时候没有严格遵循顺序而施工,这样就使得在产生挤压效应的时候出现桩倾斜的问题[1]。再有就是桩机在安装的时候不正,使得桩夹和地面没有垂直,这就造成桩倾斜的质量问题出现,这些都不利于桩基础的施工质量保障。第二,桩基础单桩承载不足问题。桩基施工过程中的单桩承载不足的质量问题比较突出,这就存在着沉桩的安全隐患。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就是在设计方面没有得到充分重视,设计时没有对建筑地基施工现场准确勘察所致,设计的时候缺少标准依据,造成单桩的承载设计不科学,不能承载应用的重量。第三,断桩的质量问题。建筑工程桩基施工当中,断桩的质量问题也较为突出,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锤击的次数比较多,桩锤击的力度相对比较大,贯入度没有充分,具体的施工中就比较容易出现桩断裂的质量问题[2]。还有就是在沉桩的时候过力扭曲桩身,造成断桩。以及在起吊运输的时候,吊点以及支点的位置不当等,也会造成断桩的问题。 1.2建筑施工桩基施工的原则 其一,问题导向原则的遵循。建筑桩基施工要遵循相应的原则,这样才能保障桩基施工质量。首先在问题导向原则方面要加以重视,要能和具体的施工情况紧密结合,对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以及问题详细的分析和预测,然后制定可行的处理方案,将桩基施工的风险降到最低,这样才能保障桩基施工顺利进行。其二,质量为首原则的遵循。对桩基础的施工要充分重视质量的控制,这也是桩基施工的主要目标,在施工中出现质量问题就要第一时间解决,避免出现遗留问题。不达标的施工环节就要及时照明问题原因,从而及时解决,保障桩基础的施工质量。其三,经济性原则的遵循。建筑工程桩基施工中,施工企业要实现经济目标,就要能制定科学的成本控制方案。在保障桩基施工质量的基础上将利益最大化,实现经济指标。这也是建筑施工企业在市场中竞争力提高的重要举措,所以加强施工成本控制,提高经济效益就显得比较重要。 2建筑桩基施工准备工作和施工技术 2.1建筑桩基施工准备工作 建筑桩基施工前要注重将准备工作完善化,对当地的施工情况能充分的了解,如在自然情况的信息要详细了解。加强现场施工勘察工作的科学实施就成为保障施工质量的重要举措,建筑工程受到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比较突出,所以施工企业要及时掌握自然环境的情况,从而做好预防措施。施工要提供相应的参考数据,对施工现场的地理以及地质信息和水文信息,气候信息和风力信息等,都要进行相应的掌握,尤其是对地下水的情况要详细了解,保障桩基施工质量。桩基施工中的施工方案编制工作也要得以落实,勘察工作实施后对收集的信息要进行相应整理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相应施工方案和编制工作,主要是对桩基础的设计工作作为重点,保障桩基施工方案的可行性。然后对施工机械进行科学选择,这就需要结合土壤以及设计的特征进行选择,对工艺试装工作妥善做好。还有就是对现场施工准备工作的控制,对施工现场的施工障碍物要及时清除,便于具体施工。 2.2建筑桩基施工技术 第一,测量放线及人工成孔技术。建筑桩基施工中,要注重每个环节的施工质量控制,其中在测量放线环节,主要是在土方开挖后结合具体施工情况加以定位,然后做好标记钉下控制桩。测量放线后的成孔作业是关键施工环节,护壁后就要将标高引导井圈,结合施工的标准挖孔。在挖孔的时候要注意,先从中间挖,然后再挖四周,桩中线通过井口十字控制点,每段进行设置横杆来表现测量[3]。在挖孔成型后就要实施清理的作业,保障孔内的清洁。第二,灌浆加固技术。建筑工程桩基础的施工过程中,对灌浆加固技术的应用是桩基施工质量的保障技术。这是和桩基施工同时进行的。施工中对深基坑的工作完成之后,就要和设计的图纸相结合,然后在指定位置钻孔,将配合好的混凝土浇筑到土层当中,混凝土强力凝结的作用下,就会促使土层以及浆液能良好凝固,对桩体的稳定性就能得以有效保证。第三,钢筋笼制作及安放技术。对于桩基施工当中的钢筋笼制作安放,就要充分重视质量的有效控制,因为钢筋笼的制作是桩基施工的重要环节,在技术要求上比较高,要严格按照施工图纸的内容来进行制作。为能保障钢筋笼在桩基施工当中的稳定性,钢筋笼主筋内侧要设计加强筋,加强箍的距离保持在两米左右,标准直径16米,加强箍在钢筋笼的内侧位置,通过十字撑加固的方法避免加强箍出现偏移。在对钢筋笼进行焊接的时候,通过闪光焊接方式,加装耳环,保障钢筋笼的整体安全性。然后就是对钢筋笼的桩基孔中安放技术的实施,主要是以吊装为主,在这一环节就要充分重视分配塔吊工艺,对桩基施工地形分配要加强重视,保障现场的施工安全。第四,混凝土浇筑技术。桩基施工中混凝土浇筑技术的应用比较重要,要保障混凝土浇筑质量,就要对混凝土配料的质量以及施工工艺质量得以保证,配合料要符合相应标准,不能出现偏差。在对混凝土的运输中要不断搅拌避免中途凝固,保证混凝土凝固前浇筑完毕。为避免混凝土浇筑离析的问题,可通过帆布导管垂直贯入桩内,连续分层的进行浇筑。在对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对混凝土施工的养护工作也是比较重要的,倘若是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空气就比较干燥,混凝土的水分比较容易蒸发,这就会影响混凝土的粘性。所以要注重混凝土的养护工作科学实施,在凝结前将模压整齐。 3结语 总而言之,想要做好建筑工程当中的桩基施工,要做好每个施工环节的保障工作,对施工技术的应用以及施工管理的实施,都要符合相关的标准规范,保障桩基施工的质量。桩基施工中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导致产生一些质量问题,这就需要及时地解决施工质量问题,才能保障桩基施工的顺利进行。希望在此次的理论研究下,能够对实际施工有所启示,促进桩基施工质量水平的提高。 作者:芶茂森 单位:四川路桥桥梁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建筑施工技术论文:屋面防水建筑施工技术浅议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我国的建筑业进入飞速发展的时期,对屋面防水施工技术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建筑物的屋面漏水现象普遍发生。屋面防水技术影响着整个建筑物的质量,决定着建筑物的使用年限,故对屋面防水技术的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在分析当前在屋面防水施工技术上存在的相关问题,并针对现状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措施,为今后相关技术人员在屋面防水施工方面提供参考。 关键词: 屋面防水;建筑施工;技术;质量;防水材料 屋面防水是一项建筑施工过程中重要的施工工艺,做好屋面防水高质量的施工对保证建筑物的质量安全起到重要作用。若施工时屋面防水质量不达标,易出现屋面漏渗水现象,常使建筑物内部潮湿,导致建筑结构的钢筋腐蚀,破坏居民室内装饰物品,降低居民的舒适感,影响居民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故做好屋面防水施工,按设计及规范标准对建筑物屋面施工,这样有利于发挥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功能,避免给居民造成由于屋面质量问题带来的经济损失。 1在屋面防水施工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 1.1屋面防水材料不达标造成屋面渗漏 建筑物结构材料以及屋面防水材料都会对屋面防水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存在防水材料性能不符合屋面防水的质量标准要求,建筑行业在屋面建设中选用的防水材料仍然是性能比较差的材料,这种材料在低温情况下容易脆裂,在高温情况下又容易融化,抗水能力非常差。调查中发现常用到的石油沥青油毡防水材料,这种材料当遇到高温时就很容易发生流淌现象,当遇到低温时又会出现脆裂问题。而结构材料在恶劣的自然环境长时间的影响下,很容易出现裂缝;比如说钢筋混凝土材料,如果没有得到合适的养护,或者是在振捣时出现振捣不密实的状况就容易产生裂缝,从而出现渗水的现象。还有就是在建设过程中选择了高分子卷材,同时还选用了不配套的胶黏剂也会造成屋面渗漏现象。故要想改善屋面渗漏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要选择合适的防水材料。 1.2屋面防水工程管理不严缺乏相应监管机制。 屋面防水工程管理不严缺乏相应监管机制,容易使施工人员和设计人员出现技术性失误。在建筑屋面防水工程中相关部门做到有力监督,相关各方在施工现场的施工中重视施工质量,重视施工成本,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建筑施工,以此做到对社会、建筑行业、使用者自身三方面都有利,促进建筑行业健康发展。 1.3不合理设计造成屋面防水难施工难养护 设计也是屋面防水工程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屋面排水坡度设计不合理,会给屋面防水带来困难,不合理的排水系统不利于有效排水,当降雨量偏多时,会造成屋面雨水堆积,就会腐蚀屋面建筑物,从而降低屋面防水能力。只有对屋面排水系统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才能降低渗水、漏水现象的发生,进而提高建筑物的质量,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不合理的屋面设计还会造成施工时难施工,施工完成后难以养护。 1.4屋面防水施工中技术不达标造成安全隐患 所谓施工技术不达标,就是指在对屋面防水工程进行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采用的施工工艺不能够满足工程的防水要求,或者说施工人员的操作技术不达标,导致施工工艺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施工效果,在施工完成后建筑物使用过程中埋下安全隐患。这种情况下,要求有关的监督部门在施工过程中加强管理力度,严格按照相关的设计及规范标准和施工工艺要求进行施工。 2建筑屋面防水施工技术应用探索 2.1使用和选取安全标准的防水材料提高施工质量 固化型的涂料,由于其延伸率大、强度高、耐水性好,对基层变形的适应能力较强,所以这种材料常常用于屋面防水。最常用的是聚氨酯防水材料,这种材料采用聚醚、异氰酸酯通过聚合反应制成,再向其中添加无水助剂、催化剂、溶剂、无水填充剂等等。在调查中发现在南方多地区,50%以上的楼盘采用了以下的防水方案:采用泥砂浆作为基层,泥砂浆是:1∶3的混合物;其次第一层防水层使用的是高分子的防水涂膜,第二层采用高聚物改性沥青作为防水卷材;采用泡沫混凝土作为隔热层,并且形成坡度;先使用泥砂浆后使用细石混凝土。 2.2屋面防水施工中严格控制保证其施工质量 建筑工程屋面防水施工质量保证的重要一点就是要加强屋面防水施工过程的控制,在施工中每一道工序都要严格按照规范标准来进行施工,监理单位应按照设计及规范认真执行监理工作,可以有效避免建筑工程出现渗漏问题。尤其是屋面防水分格缝部分的施工,在具体施工中应将屋面分隔缝进行上下对齐施工,以保证建筑工程中屋面平整,不断裂。其次在进行建筑屋面防水施工中注意因地制宜,屋面防水基层涂刮均匀,卷材防水层施工上下顺序的操作以及防水层施工温度的控制。再者注意屋面防水找平层施工,一般会使用保温材料找坡及水泥砂浆找平的施工方法进行操作。 2.3做好屋面防水设计提高防水质量 防水层设计应保证在一定使用年限内不能渗漏,方案选择应充分考虑材料、施工的可靠性及使用时易出现的问题,应满足社会功能要求。设计时认真贯彻执行强制性标准,根据不同等级要求,选择不同等级的可靠性指标来进行设防。同时应有合理的使用年限和造价,除此以外还应考虑到地区条件、材料资源以及找平层、保温层、保护层共同作用的效果。屋面防水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屋面应形成连续的完全封闭的防水层;防水层不会因基层的开裂和接缝的移动而导致防水层损坏破裂;防水层能承受气候条件带来的外部因素,如光、热、水汽,臭氧、紫外线等有害物质作用引起的老化,能长期地保持防水性能。为了达到以上目标,应将屋面防水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从设计、施工、维护等多个方面采取综合措施。 2.4做好屋面防水施工技术监督保障 屋面防水施工质量不仅要符合有关防水规范的规定,还要符合设计及合同的要求。为确保防水施工质量,须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施工技术人员要在屋面防水施工前,作好防水施工的技术交底,并将技术交底下发到施工的各个班组长手中,再由班组长向每个工人进行讲解,使每名参与屋面防水施工的工人都知晓防水施工的技术要求,能够规范操作。另一方面施工技术人员要加强屋面防水施工中的技术管理,在防水施工的全过程中进行技术监督,尤其要做好屋面节点等关键部位的技术监督,若发现工人没有按照技术要求进行操作,要立即通知工人进行改正。只有认真做好施工各环节的技术监督,才能控制好施工质量。 3结束语 通过分析建筑物屋面防水现状问题,提出相关解决措施等,并对未来的屋面防水建筑施工技术良好发展作出了前景规划。要建立健全的建筑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其质量监督,坚持完善维护体系,从而增加房屋的使用年限。作为建筑施工人员,要充分考虑屋面防水的建筑问题,做到防和排相结合。在设计阶段工作中,对将来施工的每个细节都做到规范化、标准化,以保障建筑物屋面防水施工质量安全,解决屋面渗漏这一难题。 作者:高永平 单位:山西四建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施工技术论文: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优化措施探析 【摘要】对建筑行业的施工技术进行管理是建筑行业的基础工作,非常重要。优化建筑施工技术的管理工作,可以保证建筑的质量,提高建筑行业的施工效率,有效的控制建筑施工的成本。当前,房地产行业发展速度惊人,建筑企业随着产业的发展也在逐渐增多,如何在建筑企业大幅增长的同时,提高建筑企业的工作效率,合理有效的利用生产资源,意义重大。 【关键词】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建筑企业;优化措施 1绪论 1.1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概述 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主要分为8个内容,分别为:“四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图纸会审、技术交底、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安全技术、技术培训、档案管理和建筑技术管理系统。依据分类原则,可以将这些主要内容分为内部行业和外部行业。外部行业包括执行建筑工程施工过程技术的办法和施工技术的准备。内部行业包括施工过程中的建设更新以及技术实施、行业内的档案管理包括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在职培训、行业发展的技术管理体系和提高技术标准的规定。 1.2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优化的重要意义 进入21世纪以后,全国上下都对建筑行业加大了投入,随着房地产行业的蓬勃发展,建筑企业的数量和规模达到了空前的规模。随着发展速度的提升,各种各样的问题也伴随产生,工程质量得不到保障,工作效率得不到提高。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对建筑施工管理技术进行优化,提高建筑企业的施工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工程质量,意义重大。 2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阅读大量国内外参考文献,搜集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阅读的50篇参考文献中,没有建立完善的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组织体系在40篇文献中出现,建筑施工制度体系存在缺陷在36篇参考文献中出现,对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监督不严在33篇参考文献中出现,其它问题由于出现频率非常小,本文不进行分析,具体问题统计如表1所示。 2.1没有建立完善的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组织体系 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筑企业在规模上的差异非常大,硬件配备的差异导致各企业的工作效率参差不齐。建筑企业采取总分包的体制,难以构建一整套通用的行业规范。在当前的总包分机制下,总包单位控制所有施工技术管理工作,依据分包合同这一联系构建分包建筑单位和总包建筑单位的技术管理对接,这种对接的精密程度不够,受到多种影响因素的制约,使得原材料的堆砌、采购和存放无法依照施工设计的要求来进行,导致原先的施工技术无法执行,从而延长了施工工期,加大了施工的成本,降低了施工的质量,工作效率无法得到保障。 2.2建筑施工制度体系存在缺陷 因为建筑行业内各企业资质参差不齐,导致很多施工单位未能严格的依照工程施工与管理方面的地方标准、国家标准和相关行业技术实施规范和其它相关施工的要求,未能构建完善的建筑行业施工管理部门,责任到企业、个人的目标也无法实现。技术人员安排方面,也存在很大的问题,专业的技术人员没有从事专业的技术岗位,导致人才使用效率降低,部分建筑企业没有依据工作岗位对施工技术责任进行细分,出现了某个环节无人负责或者某个环节多人负责的不合理现象。某些建筑单位设立的制度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问题,没有严格遵照行业标准执行。即使依据制度来执行同样满足不了工程建设的要求;某些建筑单位未能依据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标准对企业的技术员工进行相关技术的交底,缺少安全教育和操作规程,更有甚者,无视规章制度,无视安全制度,违规操作。未能对防护设施进行定期检查,例如脚手架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优化措施的探讨等,定时按期的进行有组织的施工现场消防设施虚设和验收检查等工作。再加上施工项目本身存在的弊端,管理人员水平的限制,周围环境的影响等缺陷都迫切需要在制度上给予弥补完善。 2.3对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监督不严 企业内部员工的职业操守和职业素养参差不齐,应该依据员工的特征,对其进行专业化的技术培训。某些企业漠视对建筑企业施工技术的监管工作,忽视相关技术规程的要求,不约束企业技术员工的行为规范,产生严重后果。 3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可优化的措施 3.1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组织体系的优化 基于总包商层次的差异和分包商实际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构建一整套行之有效、通用的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组织体系,将构建的管理体系落实贯彻到每一个分包商的手中,加强对各级分包商的管理。摒弃以前的根据分包合同来对技术管理的组织体系进行管理和约束,必须依据专人负责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同时进行工程分包工工作时必须将工程技术管理责任进行对应的改变,责任落实到人。各级建筑企业在工程开始之前,工程进行过程中以及工程后期都要注重人员的调度以及各部门间的配合,重视人员管理以及人员储备,重视对人员的培训,提高各岗位人员的职业素养以及安全意识。 3.2健全建筑施工技术的管理制度,优化操作各项规范 完善建筑施工技术的管理制度,与此同时,对技术管理系统的组织责任、文件的要求、程序、施工规范和各种技术标准进行完善和落实。确保建筑企业内每个工作岗位都配备专业的技术人才,避免建筑行业施工工作无人监管、责任不明的现象。通过采取这些措施,建筑企业内的工组人员创造性和积极性得到了提高。除此之外,将预付款的金额和进度进行结合,施工企业必须定一整套的实施方案和实施计划,例如机器设备的配置、施工材料的采购和施工人员的安排等各项工作计划。有效将各个部分衔接起来,充分的利用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避免机器和人员器搁置情况的产生。与此同时,在制定管理制度时,要达到合理安排施工时间以适应各种工作程序,符合实际情况,预先考虑,在施工过程中,会出现问题,并考虑解决方案,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过程中的不良影响。此外,虽然一些施工技术人员按部就班地施工,但由于施工人员缺乏相关的技术培训,一些设施没有防火处理和一些施工过程验收,这也导致实际施工无法满足要求。因此,建设技术的管理体系需要完善。 3.3加强对建筑施工技术执行的监督 各个施工环节的技术的责任必须到人,加强监督建设,并监督施工过程的安全操作是否符合操作规程的要求,随时纠正那些不按照操作规程的要求,违规行为影响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关注的客观条件,施工进度,施工、组织、人力、材料和技术来创建所有必要的工程条件,使施工过程的平衡,不断,保证项目在规定的工期内,交付使用,使工程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工程造价。 3.4对工程质量与技术资料进行严格审查 各个建筑企业之间进行评比的主要标准是工程的质量和技术资料,这些在建筑行业市场竞争中能起到关键的作用,所以在建筑行业施工开展之前必须对建筑企业的施工质量和技术准备进行严格审查。 4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优化时应注意的事项 开展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工作之前,必须充分的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考虑自身企业内部人员的配置,设备情况等,除此之外,基于业主的实际需求,结合相关的政策和规章制度,遵守科学的规律,做好基础工作。遵守日常技术管理工作和生产实践过程紧密结合、对“四新”技术的应用推广要坚持经过试验鉴定的原则和所有施工技术工作都要全面考虑其经济效益状况的基本原则。从基础工作做起是建筑行业技术管理工作的重点,既要做到重点控制,又要全面监控。依据项目的实际情况,结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企业之间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动用最少的资源,达到最好的效果。 5结论 为了降低建筑的生产成本,保证建筑的施工质量,提高建筑行业的工作效率,采取相应措施,对建筑企业的施工技术管理措施进行相应的优化和提升。房地产行业越来越热,建筑行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建筑企业之间的资质参差不齐,为了提高建筑行业的施工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工作效率,优化建筑行业技术管理措施。在对建筑施工技术监管措施进行优化的过程中,必须重点关注建筑施工技术执行的各个环节、优化操作各项规范、健全建筑施工技术的管理制度和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组织体系的优化。 作者:谭鸿文 单位:广西建工集团第五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建筑施工技术论文: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及创新 摘要: 近年来,建筑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推高了对于建筑项目施工技术要求,一些传统的技术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阶段施工技术需要,但从现状来看,在施工技术创新上还存在着创新不足,守城有余的现象,有的甚至成为了制约整体建筑工程质量的一大短板,本文主要针对这一课题展开探讨,分析建筑工程施工特点,找出创新不足的环节和根本原因,提出针对性创新性的意见建议,希望给相关专业人士以参考。 关键词: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创新 引言 科技的进步使得很多先进施工技术不断被应用到建筑施工中去,为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但实践中也要看到,随着建筑产品的越来越“标新立异”,出现了诸多的非对称性、非传统性的典型建筑,如北京央视大楼,上海世贸等等,这些建筑的出现对于建筑施工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远远超过了传统的要求,不断挑战着传统的施工技术,新的形势下,创新必须成为建筑施工技术的时代主题和最强音。 1建筑施工技术实施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1这是时展的需要 我国近年来提出了“创新型国家”建设口号,也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可见创新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对于建筑施工技术同样如此,不创新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就会败下阵来,不创新企业发展就会缺乏动力源泉,这对于提升经济增长效益,转变发展方式意义巨大。此外,创新对于企业来说,还能较好的降低企业能耗,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通过创新,企业产品战略将进一步多元多样,品牌优势将进一步凸显,其内部管理效率也必将进一步提升。 1.2这是提升施工水平的需要 我国关于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研究相比于西方国家,起步较晚,但随着近几年科技的发展和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一差距正在缩小,虽然当前建设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这终究是发展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还必须靠发展创新来解决,关于工程技术的发展创新还必须坚持“自主”为原则,作为工程行业的企业家来说,还要有更多的大局观念,长远发展的理念,切实以技术创新为支撑,除了经济利益外,更要着重加强施工技术的发展创新,加速技术创新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步伐,为自身将来在国际市场中占得一席之地奠定坚实的基础。 1.3这是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 主要包含以下三个层面的内涵:①从“需求侧”来说,技术创新可以最大化的满足客户需求,打造更好的产品;②从竞争力来说,上文也提到,技术创新有利于站稳市场脚跟;③从切实利益来看,技术创新能减少人力物力,技术代替劳动力,提高效率可以降低成本,同时还能享受国家在政策、税收方面的优惠;④从社会形象来看,技术创新在内部可以调动员工积极性创造性,外部来讲,企业形象会得到较好的呈现。 2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主要特点 (1)具备固定性的特点。固定性主要指采取固定的施工技术,亦指施工技术较为成熟,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使用的广泛性,比如混凝土施工技术、钢结构施工技术等,这些技术是施工最基础技术。(2)具备流动性的特点。流动性主要指施工人员的流动性,虽然施工的标准要求是一定的,但人员的流动必定会造成施工技术的差异和变化,产生技术的多变性。(3)具备渐变性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施工技术会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完善,就建筑工程本身而言,其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完善的系统,所以渐变性也是一个显著的特征。(4)具备整体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建筑工程作为一个整体,构成是复杂的,很多工序之间均是紧密相连的,更需要彼此之间的配合协调和沟通。此外,建筑施工受外界环境影响也较大,也较易受到干扰。 3建筑施工技术研究现状 (1)在基础理论研究上,局限性较为明显。对于传统土工工程施工技术研究来说,实践和基础理论研究一直处于两条线展开,但相互间的交集不多,基础理论没有发挥其支撑和指导作用,也产生了不同的研究方向,这为以后技术创新研究埋下了不少难题。(2)还有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现象。对于当前一些先进的理论如最优控制、非线性等与实际工作结合还不够紧,有的可以说是严重脱节,而更多的是停留在论文中,必须认识到只有真正将其落实到实践中,价值才能真正得以体现。(3)施工标准还有局限性。现阶段工程施工中,由于目标不明确,准备不充分导致工程标准不明和模糊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在此现状下要将施工水平提升到一个创新层次,则稍显“拔苗助长”。(4)技术创新缺乏人才支撑。从目前土工工程施工管理来看,管理上的漏洞还不同程度存在,比如管理责任主体不明的问题,多头管理的问题,除了问题推卸责任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是由于管理不善造成的,根子上原因还是缺乏管理人才,这也势必会导致技术创新较为缓慢. 4建筑施工技术创新举措分析 4.1树立强烈的建筑施工创新理念 自从我国加入国际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土工工程施工企业的发展眼光就不能仅仅定位于国内这个市场,而应该定位于国际市场,瞄准前沿发展才能使自身稳赢不输。在当前国际市场洗牌加剧的今天,谁拥有核心知识产权,谁的创新发展更快,谁就是市场上的“王者”。所以作为施工企业来说,要不断强化所有人员创新发展的理念,资本优势固然是很大的优势,但如果资本优势不能及时转化为技术优势,企业的生命力将不会长久,不创新就落后,不创新就被淘汰再也不是一句口号。 4.2建立健全建筑施工技术创新机制 当前施工技术创新更新速度很快,创新工作也不是一项一撮而就的工作,而是要通过长期的技术积累和理论研究而产生,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就是要建立和完善这种创新制度机制,让创新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让创新组织有强有力的团队,让研发不是空中楼阁,使创新工作真正落地。 4.3加强建筑施工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针对上文中提到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不足的问题,作为土工工程建筑施工企业要高度重视,不仅仅是土工工程建筑施工管理人才,对于一线员工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普遍存在素质低下,创新意识不足,能力不足的困境,针对这种情况各级企业要切实重视并拿出有力举措下大力解决这个问题。①从源头上加强管理人才的引进,目前各大工科院校基本均设立了土木工程系,整个社会在这方面有一定的人才储备,还可以吸引学院专家教授为我所用,以聘用为“顾问、客座教授”的形式对企业加强指导帮教,进一步拓展延伸,还可以与院校开展产、研、学“一条龙”合作。②对现有员工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培训,采取“请进来”和“送出去”两条腿模式加速人才生成,所谓“请进来”就是将一些专业知名度较高的专家学者请进企业,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传授。所谓“送出去”,就是将一些骨干力量送至专门培训机构展开培训。③在土工工程建筑施工企业内部要建立人才梯次,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加强人才带教,采取普遍带教、技术难题攻关等形式加速人才生成。 4.4积极激发内在创新活力 目前全国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作为土工工程建筑施工企业,也必须积极跟上时代潮流,在企业内部展开大众创新活动,在强化创新理念的基础上,区分施工前、中、后展开多种形式的创新活动,企业要建立创新制度机制,采取设立“创新奖”、“鲁班奖”等形式最大限度的调动员工创新的积极性,在形式上,还可以采取建立小组、区分层次、设立课题的形式展开,作为企业管理层来说,要认识到这不仅仅是创新的过程,更是学习帮带的过程,还是凝聚创新意识,强化创新共识的过程。 4.5要积极加强创新技术的应用 建筑施工先进与否,将直接影响企业效益、成本管理等问题,实践中,施工企业必须敢于突破传统,打破既有思维,实现技术创新。比如当前施工中常见的钢结构技术、地基技术、深坑支护技术等,在其自动化方面已经取得了改革和创新,给各级企业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实践中就是要不断的去加强实践创新,不断的推陈出新,不断的革故鼎新,加强新技术对于环境的保护工作,不断促进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要加强建筑施工中信息技术的运用,随着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快速的渗透到了各行各业,“互联网+”技术几乎一夜之间成为最热的词汇,对于土工工程建筑施工来说,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也必将产生新的飞跃,虽然按照目前发展水平来看,这一目标差距还比较大,人员的素质差距也比较大,但这总归是一个发展趋势,也势必引起建筑行业的一次革命。就目前来说,在测量新技术手段上,与信息技术结合就产生了测量方式上的变革,比如GPS定位技术,其可以实现施工前期的精确放样工作,而这一工作按照传统方法来进行则是不可能完成的,不仅仅效率较高,还节省了人力物力成本,确保了安全性,对于由于风力、温度等易产生误差的因素,也可以较好的得以避免。还比如全站仪坐标法放样技术,就是一种智能化、集成化、自动化的施工测量方法,尤其对于复杂建筑的放样工作,效果尤为明显。 5结语 总而言之,未来建筑施工企业对于施工建设的要求必将越来越高,不管从自身发展来看,还是从建筑总体要求来看,实施建筑施工技术创新势在必行,当建筑行业其他专业均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施工不能成为其中“最短的一块板”,这就意味着要不断加强创新教育,不断强化创新技术的运用,不断激发内部创新活力,为建筑行业的整体发展凝聚智慧、贡献力量。 作者:郑义 建筑施工技术论文:园林建筑施工技术节能应用 摘要: 现在我国在发展当中,一直是提仪的是走可持续发展的这个路线,这当中最为主要的任务是做好环保节约工作。在城市发展当中,园林工程给城市的景观做出了非常大贡献,园林工程在施工当中,结果适当的应用节能技术就能够较好的节约资源,减少消费,把一部分不会造成污染的清洁能源有效的运用起来。因此节能施工技术在园林工程当中的应用,与好与我国目前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一致。下面我们简述园林施工的关键内容,同时对相关技能技术在园林工程中的运用做出相应的分析。 关键词: 节能技术;目标;改善;园林建筑施工技术;应用 在城市景观发展当中,园林工程的施工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从现在园林工程施工上可以看出,这项工程运作起来非常复杂,除去园林本身的施情况外,还要与城市的整体结构发展相结合。在园林工程施工时,一般必须有很多资金和资源投入,假如其设计效果不好的话,就不会使园林发挥出其最强效果。所以,在园林施工时,要合理的应用节能技术,使园林更加美观,更加环保。 1园林施工中的基本内容 由于城市的自然环境不尽相同,会使园林工程的施工内时内容也各异,在我国园林工程施工当中,要对各个环节进行具体考虑,就如能源供给上、绿化带、假山中、相关的给排水设计等等,以上这些都必须要与各地方城市的自然景观有效的结合起来,促进城市和园林统一发展。所以在工程的施工准备时,相关工程的设计部门要对开发的施工目标要有充分的了解,同时还要对本土施工地貌和水文环境等特点进行的仔细的调查,要从资金方面综合考虑,做好工程的人员调配和施工设计等工作,把工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仔细的梳理,与以往的施工经验相结合,把节能技术更好的运用在园林建筑施工上。 2节能技术的两种分类方法 在我国园林施工中运用节能技术通常分为两种形式,即主动式节能与被动式节能。下我们来具体分析下这两种节能方式的不同。 2.1关于主动式节能方法的使用 这种节能方式所指的是于工程施工当中,对有关建筑设备进行一定程度的安置,使其达到节能环保的作用。在园林工程具体施工当中,作业人员可以依照实际情况把不可再生的能源转化为可以再生重新利用的能源,就如太阳能板应用上和风车的设计等,这样做不但能够储藏较多的能源,也能够把这些能源合理的运用起来,以做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在园林工程施工当中,因为有各种不利因素的出现,导致在许多工程中并不能做到有效的节能措施,通常状况下,在园林工程施工中可以选择类似较小型的太阳能发电设备,促进节能技术的实现。 2.2关于被动式节能技术的使用 这种被动式节能技术其实就是指工程设计人员依照城市的实际状况做出相关设计内容,把城市与园林更好的结合在一起,达到节能设计的目的。在设计时,有关人员要对地方的环境与气候特点进行细致的考察,再与园林当中的建筑和植物的标准配合进行工程规划的建筑方针,它要做到园林工程的实用性,同时还要具有观赏价值。这种被动式节能技术能够更恰当的做到节能效果的实现,可是如果要达到要求设计人员就必须全多方面进行思虑,同时对工程的施工元素进行合理利用,使园林建筑能够更好的发挥其优势,不但要对工程的施工效率做到提高,更要确保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最大程度做到节能效果。 3园林建筑施工中主要应用的节能技术 3.1能够对施工设计做到优化 在园林工程施工时,先要对工程的总体进行设计,之后依照设计图纸与要求完成施工。在具体的施工设计中,就要把节能观念融入到园林设计当中,使园林工程施工更具有人性化。于工程的设计时必须要对几下几点进行具体思虑。最先要做好整个工程的规划方案。在园林建筑施工时,设计时不仅要从工程本身状况进行考虑,还要与园林周边的环境结合起来,由于园林工程施工区域较大,造成工程的施工设施很多,所以在设计中要对园林及周边环境的协调结合起来,适当的运用周边附近的环境资源,以满足节能效果。之后,就要做好施工人员的分配工作,园林工程的管理者要对园林施工的所有事项负责到底,能够及时处理发生的紧急状况,对园林工程的各项工作进程做出合理安排,尽量减少设备出现闲置浪费情况。最后是保管植物方面,由于我国园林当中许多植被是使用人工后期栽培形成的,因而提升植被移植的的成活率很重要,要对植被的抑制时间做好控制,使植被移植的成活率得到有效提高,植被的反复移植能够减少,杜绝出现资源浪费现象。 3.2合理运用太阳能技术 现在随着科技快速发展,人类对太阳能的使用更加普遍,而且太阳能可能循环式无限使用,选用太阳能这种技术,是在园林工程设计当中把太阳能光伏板运用起来,把太阳能转变为电能,经由某些设备对电能做到有效的分配与处理,以达到园林建筑供电需求量。由于园林通常是露天形式,这就更方面应用太阳能技术,在工程当中许多较大型装置要损耗大量能量,通过合理运用太阳能,能够做到对其它能源使用的减少。在设备进行相关设计时,必需依照地质特征做到针对性设计。就拿我国北方在冬天气温较低,就可以把太阳能技术运用在供暖上,而南方相对温暖,可以适当的选用遮阳方法。 3.3园林建筑材料的节约方法 由于园林建筑施工要注意的事项较多,比较繁杂,它要用到许多建筑材料,因而要想做到节约建筑材料就要对现在的施工技术进行适当优化,以做到建筑用材的节省,实现节能效果。这里讲的建材上的节约不是指的偷工减料等不好现象,它指的是经过改良工程的施工设计与施工方案,来对材料的利用率进行提升,就拿水循环系统设计来讲,把园林当中水管结构通过净水技术进行改造,做到了园林中水系循环,这种做法不但使水资源能够有效节约,另外还在管道用材上节省不少。经过有关施工技术的优化,让建筑物的有效率得到提高,材料的损耗也降到了最低。 3.4在施工中要注意的相关事项 因为我国园林工程有着施工繁杂、工程任务较多的特征,在实际工程施工有着较多细小环节与项目,所以如果想在工程当中更好的做到节能技术的运用,管理人员就必须对工程施工期间做好各项管理工作,以下几点问题尤其要注意,其一是技术的安全性,在选取节能技术前,要进行对比选择最合适的技术,同时要对技术的实际性与安全性做好检测,防止出现再次施工。当前我们国家相关的节能材料还太少,因而施工人员在选择材料上要从使用时间与材料的材质进行合理比较,在资金充足时,尽可能选择那些年限更长且节能效果优良的节能原材,还要考虑材料与施工要求是否相符。做到多角度考虑,不仅要保障安全性,也要思虑到经济性能,以此为前提尽可能对材料资金投入上做好控制,使园林建筑成本能够降低。在材料选取时,必须与周边景物相符,在视觉能够产生响应。在施工时,人员分配也相当重要,人员成本也包含在建筑成本当中,施工人员在分配时一定要细致,避免人员使用上出现重复现象,在达到施工任务基础上对人员使用作到缩减,对各个人员的工作区域要分工明确,人力资源上的安排一定要合理,以做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在施工时,能够选择班表方法,不仅做到了减少了人员的不必要浪费,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工人的压力,把员工的施工效率提高了。同时定期进行人员技术培训,以防由于技术落后导致节能设备应用失败。 4结束语 在园林的建筑施工时,运用节能技术有效减少资源的损耗,做到可持续发展。在具体施工中,有关设计人员恰恰相反当的对施工进行设计与规划,于施工上,节能上及选材上综合性考虑,同时要与当地的施工特征相结合找出最合适的节能技术。技术使用上不但要从经济性上考虑,还要从实际性与安全性上考虑。通过以上节能施工方法,使建筑材料能够节省,也使能源做到充分合理利用,使园林建筑业更好的发展。 作者:肖新娟 吴浩 单位:河南宏胜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施工技术论文: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探微 【摘要】 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房屋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很大程度上给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只有提高了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水平,才能保证房屋建筑的质量。论文主要分析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相关措施,以期提高房屋建筑的质量,保证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意义;问题;措施 1引言 目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建筑企业的规模也在逐渐扩大。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企业越来越重视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建筑企业已经引入了一些新的管理理念,而且建筑施工工程的整体控制和管理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对建筑质量的提升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从目前我国房屋建筑的发展现状来看,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其中包括施工原材料的管理不到位、施工安全的管理方面不严格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房屋建筑的水平,因此,建筑企业要想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重视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并强调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不断强化建筑材料的管理,从而保证建筑企业的长久稳定发展。 2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意义 2.1施工技术的管理贯穿于房屋建筑施工的全过程 在房屋建筑中,施工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贯穿于整个房屋建筑施工过程,施工中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因此,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建筑企业一定要做好技术管理工作,比如做好图纸的会审,现场施工组织、验收等,另外,相关工作人员还应该熟练掌握先进的技术标准和操作顺序,从而保证施工工作的顺利完成[1]。 2.2施工技术的管理水平影响很大 施工技术管理与房屋建筑工程的成功与否有着直接的关系,企业的发展目的就是要获取更高的利益,因此,企业要想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重视施工技术的管理水平。另外,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的管理水平还与建筑工程的进度、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最后,不同房屋建筑的规模也不一样,所承受的环境、条件等因素也有着很大的区别,应对具体的项目做出有针对性的施工技术管理方案。 3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施工前的相应技术准备工作不到位 从目前我国房屋建筑发展的现状来看,很多建筑企业在施工前都没有做好相应的技术准备工作,与此同时,部分建筑企业的相关领导没有重视设计图纸的审核环节,施工人员也没有与设计人员进行沟通,没有完全看懂图纸,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房屋建筑施工的进度和质量。 3.2施工原材料的管理不到位 原材料是房屋建筑施工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据相关调查显示,很多建筑企业对施工原材料的管理不到位,在施工现场经常会发现很多材料随意摆放,对材料使用的管理比较混乱,缺乏科学合理的规范化的管理。另外,很多建筑企业缺乏完善的监督管理计划,造成购买的原材料经常出现很多质量问题,根本无法投入到施工中。 3.3施工安全的管理方面不严格 在施工过程中,很多施工项目都是在高空中完成的,由此可见,房屋建筑施工是一项危险的工作。但是,很多建筑企业只重视经济利益,没有充分认识到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对施工安全的管理不严格,给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同时,部分建筑企业缺乏施工安全监督机构,也没有对相关的施工人员进行安全知识培训,从而增大了安全事故的发生机率。 4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措施 虽然我国房屋建筑施工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企业应该改变以往的施工技术管理手段,保证其科学性,并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从而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 4.1加强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科学性 加强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与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建筑施工企业应不断完善组织建设,在施工前,应该派专业人士到现场做一个整体调查,然后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做出适当调整,从而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与此同时,相关负责人还应该熟练掌握有关政策,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另外,建筑企业应制定一些合理的奖惩措施,对工作表现良好的员工给予适当的奖励;对工作表现不好的员工要给予惩罚,从而不断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最终保证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 4.2增强施工人员的专业能力 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人员一般都是由农民工组建的,他们的施工专业知识不高,专业技术能力也不高,因此,为了保证房屋建筑的施工质量和效率,建筑企业应该定期对相关施工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不断增强施工人员的专业能力,让他们都能够熟练掌握先进的技术[2]。同时,建筑企业还应该定期召开讨论会,让施工人员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让他们互相交流沟通,取长补短,从而不断提高房屋建筑的施工技术管理水平。 4.3强化建筑材料的管理 在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建筑企业还应该重视对建筑材料的管理,不断提高建筑材料的管理水平。建筑企业应该成立材料采购监督部门,保证只有符合标准的材料才能进入施工现场。同时,相关负责人在进行采购时,一定要先对市场做一个整体的调查,选择合适的生产厂家。除此之外,相关负责人还要注意施工现场材料的摆放,保证材料的整洁有序,从而方便施工人员对材料的查找。 4.4加强施工技术具体的管理措施 除了以上讲述的管理措施之外,建筑企业还应该注意一些技术管理的基础工作,比如,不断加强技术资料的信息、档案等相关工作的管理等[3]。同时,在进行技术方面的管理工作时,负责人还应该学会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管理手段来进行对资料的记录、整合、保存等工作,并组建合理的、统一的信息数据库,从而保证施工技术管理的实效性。 5结语 综上所述,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烦琐的工作,随着市场竞争压力的逐渐增大,建筑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重视施工技术管理,不断总结工作经验,加强建筑材料的管理,并增强施工人员的专业能力,从而为提高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水平做好充足的准备。 作者:宋芳 单位:秦皇岛市一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施工技术论文: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控制论文 摘要: 建筑工程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与国民经济发展有着直接的关联。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作为建筑工程质量控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对建筑工程起着支柱性的作用,其自身具有很强的技术要求,专业知识涉及到建筑领域的方方面面,是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首要因素。文章就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旨在推动建筑施工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 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优化 1概述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建筑工程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建设工程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比重,建筑行业的竞争也愈发激烈,对于建筑工程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旦施工技术管理控制出现问题,就很难达到项目验收要求,甚至会导致返工情况,造成在人力资源和财力方面的浪费。与此同时,建筑的质量安全也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为了保障建筑质量,建筑施工技术不仅要满足基本的功能需求,而需在达到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做好施工技术管理的各个环节,保证施工正常进行,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 2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重要意义 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控制的水平与企业的诚信度、经济效益、发展前景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随着当前建筑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化,建筑企业只有依托先进的施工技术水平以及高效的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才能获取竞争优势,抢占市场份额。建筑类型种类繁多,施工技术的针对性及专业较强,且易受环境因素影响。并且施工过程中,常出现交叉混合作业,不同施工技术共同掺插,工序复杂,难度系数大。实现上述情况,就必须强化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满足施工要求,尽可能地保障施工的有序进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建筑施工中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层出不穷,只有利用良好的技术管理手段才能对其进行规范。 3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缺乏完善的建筑管理体系 当前,由于大量建筑企业的不断涌现,在规模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具体体现于技术水平与经济实力上。此外,由于建筑业的法规体系并未建立健全,建筑业中总体分包制度仍旧盛行,就建筑工程系统的复杂性来说,只有通过完备的约束力强的体系才能有效地规范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因此,建立健全建筑管理体系势在必行。 3.2建筑施工材料设备管理存在缺陷 材料管理不规范,半成品及材料在采购、运输、存放、发放以及使用材料过程中,由于管理水平的不合理,致使原材料及半成品的质量不达标或是原材料供无法满足建筑工程施工的有序进行。如果不能对原材料进行有效的管理,不但会造成建筑工期的延误,甚至还会带来安全隐患,对施工企业信用与经济利益产生威胁。我国当前部分施工企业,大多存在着机械设备落后、陈旧等问题,由于成本因素,企业大多不能对机械设备及时进行更新购买,而继续沿用濒临淘汰的陈旧设备,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建筑施工的延误,造成不必要的企业资金浪费。 3.3对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方式不合理 现阶段施工企业分包现象十分常见,各分包单位未对工作职责进行明确划分。大多只关注自身经济利益,单位之间互相推卸责任,从而导致工序上产生纰漏,这也使得各单位相互合作的难度增大。并且,施工企业缺乏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管理及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也对施工调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提高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水平的措施 4.1施工准备阶段 (1)建立与完善科学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制度。建筑施工质量如果要达到初期制定的标准,则必须要将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放在首要的位置。将建筑工程的标准规范作为施工的基础,对相关职工定期开展技术培训,保障每位职员都能对施工标准做到真正的了解。此外,监管人员还应切实履行自身职责,对于不达标的行为,早发现早处理。 (2)对建筑工程施工的图纸进行严格审查。建筑工程开展前,应当对工程的设计重点及关键环节进行明确。施工单位负责人在项目中标后,首先应进行施工准备,图纸审查便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把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与实际使用作为依据,在多方负责人共同协商下对施工图纸所存在的异议提出解决处理方案。相关技术管理人员必须对图纸要有一定的认知度,认真核对图纸说明以及相关资料准备是否齐全。 4.2施工阶段 (1)技术要及时交底。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技术交底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直接决定着工程施工的质量与进度。不管是工程整体还是部分进行施工,都必须先进行技术交底工作。尤其是在加强隐蔽及特殊性施工技术方面。强化对工程事故多发部位,成品保护、基础施工技术以及建筑材料和等方面管理。一般情况下,主要是建设施工技术负责人向下级操作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工程项目相关技术负责人向班组长以及下级工程施工长进行技术交底,班组长与工程施工长与向班组和施工工段技术交底。在这样环环相扣的运作流程下,使得工程的相关人员对施工设计方案更加明确,能够保证工期的顺利完成,工程的质量过关。 (2)施工质量的管理方案。建筑项目施工质量目标的管理控制,必须以项目合同文件的质量条款为标准。建筑项目施工质量具体包括建筑材料质量、施工工艺、维护保养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施工的顺利进行和施工质量,但也很自然地会出现一些技术上的问题,上述问题的处理方法,最有效的方式在于建立一个施工专业技术小组。施工材料只有在验收达标后才可进入现场。此外,还应对做好因施工技术管理所可能导致的工程质量问题的预防工作。 (3)工程进度和成本的管理方案。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必须符合初期的既定目标。并且还应对施工技术、专业能力、材料供应等施工基础条件进行严格核查。结合工程具体情况,施工进度进行计划调整。 4.3竣工阶段 竣工阶段的验收是保障建筑施工质量要求的重要环节,因此必须秉着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对施工工程进行细致科学的监察验收,有针对性地对隐蔽工程进行重点勘察,并将最终结果与初期工程质量目标进行比较。假设验收结果与制定的质量标准一致,则表明建筑工程达标。反之,则表明建筑工程不达标,需要将不达标的位置进行返工加固。竣工阶段管理主要以施工质量检验为核心,具体包括比较、度量、判断及处理等步骤。度量具体是指利用计算方式对建筑施工项目进行测试测量;比较是指比较度量结构和施工质量标准;判断是指依照比较结果对施工项目进行分析判断,看其是否与施工项目预计质量标准相符;处理是指对所检验的建筑项目的达标与否,能否进入下一阶段,或是否需要进补救等工作进行判定处理。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施工技术的管理渗透于整个建筑过程中,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此背景,只有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技术水平,进而提高管理效率,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而在确保施工安全、进度以及质量的基础上,降低施工企业成本,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李育培 单位:增城荔新公路发展有限公司 建筑施工技术论文: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研究 摘要: 本文就建筑施工技术管理进行了探讨,对其进行优化管理进而使得建筑施工的质量有了保障,笔者首先从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然后从材料质量、施工人员管理、资料与设备的管理的几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了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优化的有效对策,希望能通过利用科学的方法提高施工管理的素质。 关键词: 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优化对策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包含设计、立项、验收、施工等多个环节,环节之间紧密相连,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整个施工进度受到影响。而由于受到全球经济进步的带动,我国的基础设施的使用建设呈现全面的递增的趋势,尤其是建筑业建设方面的发展尤为突出,所以加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就显得格外重要。通过先进的管理手段与管理职能实现建筑施工技术的科学管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进一步加快各种技术的发展。除此之外,还要结合工程的特征与环境条件要求,总结施工经验,提升施工效率,缩短施工周期,追求降低施工成本的同时在实践中探索新技术,把现今的科学技术转变成企业生产力,并且必须严格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一、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建筑业都是通过分包的形式进行修建,其建筑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建筑的质量问题各有差异。没有一套完整的施工技术管理体系对其约束,建筑施工中质量不合格的难题很难解决。由于修建过程中技术管理系统存在一定缺陷,导致建筑的安全技术措施得不到很好的完善,同时,监督管理部门就质量技术问题对于操作人员的管理工作做的不是很到位,且施工建设人员的专业素质也有所欠缺,在施工单位内部,其内部管理也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造成内部工程监理存在诸多漏洞。除此之外,许多工程的技术标准达不到国家有关规定,施工单位无法按照国家规定标准进行施工,监督部门与管理组织机构责任的划分也不够明确,施工建设人员技术水平不过关,都导致建筑工程质量得不到保障。 二、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应该说,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在整个工程质量控制中很重要的,有时候,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质量能否得到保障,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对其各个环节、各分部等进行严格控制,将管理工作做到位。工程质量问题通病是质量控制目标,应结合质量标和攻关内容编写施工组织设计,确定质量目标和攻关内容,以质量控制为中心进行具体的管理,制定全方位的攻关措施,明确实施内容与方法,保证工程质量控制目标得以实现。 2.1材料质量管理 进行材料质量管理,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原材料、半成品、材料采购、材料进场、材料发放。材料质量是决定建筑施工质量的基础条件,从长远利益考虑,如果材料质量不合格,一定会影响最终的建筑质量。因此,在实践施工过程中,应注意:(1)合理编制材料使用计划:首先编制人员应对设计方案进行充分了解并加以考虑,并能与国家相关规定相结合,确定材料的规格与型号,进而就可以对材料使用量进行初步估算,然后再与生产商进行协商好,最后就可以向工地输送货源。(2)采购优质材料:进行材料采购时,务必遵循国家的规定标准进行,考虑到同厂商生产的同一型号的材料的质量也有所不同,所以采购人员进货是可以先在不同厂商间做对比,选购优质价低的厂商材料。为避免材料选择不合理影响施工进度,采购前应将品牌、型号、厂商等标示出,并及时运送到施工现场。(3)材料分开储存:为避免材料间因发生化学反应而造成浪费,应将采购的材料根据材料类型予以分类、分开储存。应结合施工进度,对材料进行合理安排,将其送到施工现场。一旦材料抵达工地,仍要对其质量进行检测,通常的做法是由工作人员进行抽样检查,将检测结果与实验室结果进行对比,确保材料质量有保障。(4)及时对材料使用情况进行跟踪记录:为保证正常的施工进度,应对材料使用情况进行实时跟踪及时记录。根据工程施工进度,根据材料出货单进行材料的领用,并对库存量进行及时请电,对材料下料环节进行重点管控,对特殊材料如:易燃材料应针对性的进行保管。 2.2施工队伍管理 施工队伍中的技术工人与技术管理人员联系紧密,技术工人是工程项目的质量和进度的执行者,是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和进度的关键。想要建设出高质量的建筑产品就必须配备一支高素质的施工队伍,培养施工队伍的凝聚力,坚持以人为本,提升技术工人的素质是提升建筑工程质量的一个基础条件。各岗位职责,权利明确,进一步加强对施工队伍人员的管理,构建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严管施工人员的行为,并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参加质量培训,提升相关人员的工作素质与专业素养,不仅可以保证工程质量,还可以减少成本支出,为施工队伍产生了积极影响。工作人员还应树立起质量意识,提前做好技术交底工作。 2.3技术文件的管理措施 技术文件管理的措施可分为:施工记录、材料检验证验收报告、隐蔽工程验收等。监督机构要求有真实完整的竣工资料,在建筑施工阶段,如发现图纸前后的不一致,应及时采取措施补救,否则会使施工建筑设计出现质量问题。所以合理的变更管理非常重要。在施工过程中,数据的保存要进行严格的文档填充,图纸大小、音频、材料等文件式都要进行详细记录管理,准确的填写信息文档可以帮助对建筑施工人员监督管理,尤其是对内部实验室人员的监督管理。 2.4设备管理 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建筑设备的管理重要性不亚于施工队伍管理和技术文件管理。在实际建筑施工过程中,应时时结合工程需要,按照施工现场的实际需求等条件进行机械设备的选用,并注重定期进行保养,促进机械的效能得到充分发挥,不仅如此,施工人员还应认真落实各项管理制度,严禁使用过于陈旧的设备,时刻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结束语 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系统十分复杂,各个环节联系紧密,并且影响到建筑施工的质量,这就要求建筑施工人员认真分析自身的特点,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利用科学的方法提高施工管理素质,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结合各项目的特点尽可能的优化建筑施工技术,有效预防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对各项工作进行适当的调控,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作者:肖栎蔚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建筑施工技术论文:我国绿色节能建筑施工技术 摘要: 国有林场是新时期国家坚持绿色发展的主力军。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追求绿色生态环境已成为时代主旋律,时代要求我们生活和工作环境必须健康环保,在建筑施工中强调绿色环保节能理念显得越来越有必要得到落实。 关键词: 绿色节能;建筑施工;技术 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运用科学的管理理念,借助绿色建筑施工技术手段,提高绿色节能产品的利用率,能够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能够实现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赢。所以,在林业建筑施工过程中也应该通过运用各项先进技术,进行生态化的建筑施工,提高建筑的整体质量和履行绿色优先理念。 1绿色节能施工技术简述 绿色节能建筑施工技术指的是在建筑施工的基础上,贯彻绿色环保的理念,借助先进的施工技术,能够从建筑物施工的角度进行材料的筹备,完善建筑施工的工序,在建筑维修的环节落实节能环保的理念。在我国,绿色节能建筑材料的研发刚刚开始起步,很多技术手段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真正实现绿色环保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这些问题限制了我国推广绿色节能建筑施工技术;同时,在进行建筑施工时要严格控制建筑施工的成本,导致很多的新的技术不能投入使用。而在一些较为发达的国家,他们的绿色节能技术就比较完善,其在理念上比较成熟,在发展绿色节能建筑施工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向一些发达国家借鉴先进经验。 2林业建筑工程常用的绿色节能技术 国有林场大都位于深山老林深处,担负着绿色发展主力军的社会责任,是绿色生态的践行者。林场建设生产场地选址时存在自然环境差、施工难度大、局部气候条件恶劣、造价成本高等特点,因此,在工程建设时推行绿色施工非常必要,能减少建筑投资成本,实现社会效应和生态效应的提升。现就林场工程建设中经常用到的绿色节能技术进行介绍: (1)墙体设计方面的节能减排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墙体的设计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环节,采用保温墙系统施工在绿色节能减排方面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保温墙施工方法是在墙体施工的过程中在墙体的外部和内部分别设计保温层,提高墙体保温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对热能源的使用。南方夏天空调设备的使用会消耗大量的电能,借助保温墙,人们可以减少对空调设备的使用频率而节约能源。在保温墙的施工中,应该注重对极限效能的保温层的设计,而且要确保保温层的结构比较简单,减少对房屋面积的占据; (2)自然光照明系统的改造。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如果可以借助自然光线,那么就可以减少电能的消耗,防止室内环境污染。具体做法有:①通过直接采光的方式,尤其是对一些旧的房屋进行改造的过程中,对窗口的尺寸进行修正,对窗户的长宽比例进行调整,能够提高采光的系数;②提高窗户的高度,如果建筑的进深比较大,可以提高窗户的高度以建筑的采光性能;③安装反光的设施,使阳光照射到建筑内部,通过设计反射板的方式,可以使建筑物内的采光效果得以改善; (3)屋面施工改进方案。屋面是建筑最上层的构架,能够起到保护建筑的效果,能够起到抵抗自然灾害的效果,防止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保证建筑内部的环境良好。屋面施工原则上应该确保其坚固、耐水、保温、隔热。为了能够满足屋面施工的绿色要求,可以进行防水层和保温层的施工。保温层可以运用聚氨酯材料,能够确保屋面结构的蓄水不会出现渗漏的问题。在进行屋面施工前,应该进行屋面的细致的处理,防止尺寸误差过大:①在屋面出现了明显凹凸不平时,应该运用水泥砂浆修复;②在对屋面进行基层的处理,屋面的基层处理应该将屋面上的混凝土渣清除,将灰尘清理干净,在确保基层干燥后可以进行施工;③在管道的周围应该添加附加层,然后进行大面积的涂抹,其厚度不能超过0.3毫米;④可以采用倒置式的屋面,材料在吸水后其导热系数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基于这一变化会导致施工成本的增加,而且会增加施工的难度,采用倒置式的屋面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在对保温材料选用的环节,应该对材料的强度、燃烧性能、导热系数等进行综合的分析和比较,材料在投入使用前应该对其性能进行检验,确保材料是符合要求的。通过相关技术手段的分析,可以看出采用绿色节能措施能够提高对各类能源的利用率,防止资源的过度浪费; (4)地面节能环保施工技术。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应该强化对地面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从而能够改善建筑的使用效果,南方林场办公场所空气湿度较大,回南天时容易受潮。在装修时使用防潮的材料,确保地面的材料具有较好的抗压能力,能够抵御较大的压力,防止地面的保温材料受到强大的压力后损坏,减少了更换材料的可能性,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提高保温结构的防潮性能; (5)给排水系统的改造。在绿色节能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给排水系统的改造,应该对管网的压力进行充分的利用,在合理改造的基础上能够进行竖向的分区,借助支管的减压作为节水的方法,在生活水池位置的设计时应该贯彻合理性原则。应该注意冷水和热水给水方式的完善,冷水一般是由水箱提供的,水箱能够确保供水的稳定性,而且不会产生太大的压力差,其压力不会太大,导致流水量增大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可以借助调节阀的使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供水点超压的问题。在热水的供应中,一般是采用热水循环系统的,将支管、立管等结合使用,能够提高供水的可靠性。对水管和配水器具的改造,尽量使用节水型的器具,普通的水龙头应该被节水龙头代替,水箱大便器可以采用小容积的。实现对动力系统的升级,借助变频的水泵,能够自动化控制水的流量和保持恒压。 3结语 绿色建筑的施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建筑的实用性,使建筑工程的质量得到很大的改善,能够实现社会效应和生态效应的提升,有利于绿色发展理念的推广和利用。因此,林场从业者应该达成共识,在工程建设领域中推行绿色节能建筑技术,通过运用相关技术的运用,提高绿色施工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节约施工中的能源消耗。促进绿色技术的进一步研发,在绿色技术的研发上舍得花成本,才能够进一步提高施工的效率。通过对屋面施工技术、给水和排水系统、地面节能保温施工技术等改造,实现资源节约,真正意义上实现绿色节能建筑的建设。 作者:张一民 单位:河源市国有桂山林场 建筑施工技术论文:房屋建筑施工技术质量管理控制 1房建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从我国现在的社会发展状况来看,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是和我们的整个经济繁荣与否有直接影响的一个重要条件,要构建一个综合的质量管理体系,这对人均居住和生活环境也有直接的影响。而且,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也直接影响可以发挥其真正作用的住房数量。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水平,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房屋建筑的质量、安全,同时也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和长期稳定的发展有关键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房屋建筑施工中的新技术的发展和不断产生的先进施工设备的帮助,企业责任在于房屋建筑的质量,也有更大的调整和完善质量的空间。但由于房屋建筑工程的复杂性和大量的技术改进和其特殊的结构,房屋建筑现场施工技术的质量管理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许多困难。然而,在房屋建筑的建设过程中,促进管理控制水平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用最先进的管理思想来加强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房屋建筑现场的施工技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不同的施工要求,建筑物不能总是按照原建筑物的建设照搬,要成为一个统一的质量结构和多元的、复杂的建筑结构模式,在该模式下,对施工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2房屋建筑现场的施工技术质量管理与控制存在的问题 2.1技术人员管理不当 在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人员是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决定性因素,要承担提高管理水平的责任。建筑技术的核心是实施技术人员,要拥有超强的专业技术,才能从根本上确保施工技术。现阶段我国的某些建筑施工工程师没有熟练的专业知识,相关的施工技术和建筑技术落后,不能及时更新知识理论。一些施工技术人员不根据标准程序施工,或者施工不规范,工程建设目标和建设的意图不能被正确认识,直接影响正常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的技术管理。 2.2施工材料的质量问题 在选择具体的建筑施工材料时,施工人员如果没有充分考虑到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效率和机械化,盲目的为建筑材料进行选择,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建设工程质量。在施工期间,部分技术人员有偷工减料行为,没有严格按程序规范操作管理,技术问题处理不科学。因此,在建筑材料的不合理利用,可能从根本上阻碍了建设工程质量的管理水平。 2.3施工安全管理不到位 在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是保证安全的最重要的环节,是企业的安全生产的前提条件,现阶段,不少企业安全意识不强,缺乏一定的安全设备投资以及人员的安全教育,使施工现场存在重大危险忧患。也有一部分企业,由于项目施工现场管理不善,出现了垃圾遍地,尚未分类的原材料乱放,从而影响房屋构造,或者因为施工管理人员有限的知识,文化和不高的安全意识,很多高层管理者不带头盔在项目施工现场,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 3房屋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技术要点 3.1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技术要点 施工过程中,施工的房屋通常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分泌一些水分在其表面,一定数量的水会给施工质量造成一个严重的威胁,在一定程度上,使工程质量房屋建设也存在严重的问题,在混凝土浇筑的过程中,在刚刚起步的阶段,混凝土浇筑会释放大量的热量,也使混凝土内部温度升高,在停止浇筑后,混凝土会慢慢降温,由于温差,内部会有一个很大的应力,这种应力的存在,会导致混凝土裂缝,混凝土的裂缝是很重要的,广泛存在于住房安全问题上,现实中浇筑混凝土,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使某些物体表面的冷却尽量减少应力,然后进行保温处理,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使混凝土的质量得到严格的控制。 3.2门窗隔热保温施工技术 想得到一个完整的建筑,必须让建筑中的能量能更好的保持,这离不开门窗的优良设计,在窗框和门的缝隙中,需要通过附加工作和使用胶粘剂,必须使用符合密封要求的封闭柔性材料填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建筑的能量损失。在安装玻璃的工人完全工作完成之前,要先把胶刮在地上,增加厚度,减少对建筑门窗密封性能的影响,技术人员要为安装玻璃框架的建筑工人,对设计的差距进行准确定位,必须在建筑工人安装完玻璃后,进行安装,并用手敲击,从而能够确保玻璃是安装紧固的,同时门窗的密封结构要通过一个多样性的选择和广泛的门窗开关测试,使之总是可以符合设计标准,以保证接缝密封的情况下,在一个可靠的状态,确保建筑节能施工质量。 3.3电气施工技术 建筑电气施工技术主要表现在通信系统,照明系统,自动报警系统,火灾报警系统等,电气设备配合建筑、电力等情况,结构复杂,能耗高,工艺路线复杂多样。因此,电气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要有合理建设的思路、科学的施工技术。在走廊和楼梯照明方面要小心,特别是车库和其他临时工作场所的照明用电,保证安全位置的灯光。如果在设走线方向有影响,可以降低高度,以确保安全和建筑外观的和谐。同样,因为建筑高,由于雷击的作用,所以防雷设计要利用主钢梁柱等物体,准确接地和增强防雷效果。 3.4钢筋笼施工工艺对策 为了避免钢筋笼在桩孔插入时出现主筋插入地基中,常在架立筋和箍筋预先焊接在钢筋笼顶端。沉没在指定位置后,需要从加强钢铁中进行固定的工作。笼的测量误差不应选择和设计一个框架加固钢筋框架,需要用其他手段锻打,并选择卸载起重机的方法,且调整。为了避免现浇混凝土桩在桩笼中上浮,要通过固定套管和其他支持手段。 3.5节能技术 在新的建筑节能设计中,节能设计的几个主要技术如下:太阳能建筑技术是最普及的,这主要是由于其他能源是不可再生的能源,运输也耗费太多的能量。相反,太阳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在建筑施工中,应充分利用太阳能,这具有环境保护的多种功能,例如:建筑中利用太阳能发电的屋顶上,把太阳能转换成电能,从电池中进行电能储存,满足建筑物供热和照明的需要,并形成良好的循环系统,煤是不可再生能源,不能做到环保和节约能源,太阳能技术是一种很好的建筑照明,建筑节能技术,要加强太阳能的利用。该应用具有安全性,不燃料消耗,无污染,维修和维护相对简单,不受环境制约,方便安装使用。太阳能在建筑节能和环境保护中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技术。第二是通过有效的保温节能的措施,建筑施工过程中,可用粉煤灰混凝土砌块建筑墙外,并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新型墙体材料,保温的建筑物有很好的效果,也非常节能。通过这种材料的使用,不仅可以减少气体垃圾,可以大大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是对节能和绿色建筑材料环保新材料和新技术,有着很好的施工效果。 4房屋建筑现场的施工问题控制对策 4.1建筑材料质量管理 首先,我们需要最好的采购人员,并进行材料的质量鉴定与政治水平的培养。采购人员需要有极强的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诚信。其次,充分掌握信息,对制造商提供的产品进行选择,并进一步综合研究可用性,并将质量和价格信息进行掌握。第三,由于需要的建材产品在市场上鱼龙混杂,因此整个设备,建筑材料和构件的质量控制需要全方位监控。 4.2培养技术性人才 建筑施工技术的改进需要人才,如果没有人才的重要储备很难实现。为了有效地研究、分析和应用建筑建设中的先进技术,并切实提高资源利用率,要促进建筑业的技术人才发展。加强技术型人才的需要,那么,要对技术管理加强,以提高专业技术的训练,其中还应加强对建筑业和专业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使他们可以学习许多先进的施工工艺和技术,也可以为员工对新技术应用的可行性进一步的了解,发现值得进一步研究和评估的点,提高施工技术水平。 4.3不断推广应用新技术 新的技术的传播吸收是提高技术水平的关键,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应该充分予以吸收,这是现代技术发展的本质,也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在引进新技术,它应该是明确的,没有理论在离开实践后是成功的,因此,应包括在完整的理论指导的前提下,积极实践,将新理论和国外先进的施工技术相结合学习,以提高建设理论和实践等技术,还应充分借鉴先进技术,引进和应用新技术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促进和提高中国建筑行业整体技术,确保建筑施工技术及现代化的项目得以满足。 4.4房屋建筑施工技术质量控制 4.4.1施工材料技术指标控制 1)混凝土施工技术指标控制。在设计中,采用加入小膨胀特性的混凝土的方法,掺杂这些混凝土的材料在浇筑施工时强度更高,而在加强带等的施工中必须使用大膨胀混凝土,施工中,混凝土等级远高于两侧强度,接缝处的浇筑结构如下:底板、顶板和墙体的施工缝带首先直接选用的墙钢筋孔径不超过5mm在两侧铺设铁丝网,以避免在混凝土的筋带处出现裂纹,选择垂直肋加固超过12mm,间距150mm~300mm,墙筋应在主筋的绑扎铁丝网12mm,并且需要加强不超过12mm的钢筋。混凝土强度选择在C20~C40。 2)水泥以及砂石指标控制。现场使用的水泥都应记录出厂合格证,并进行试验,如果结果和实验报告与证明不符,必须重新验证复验的样品,避免不合格的水泥,必须注意储存时间,通常不超过3个月。在泥砂的配比及材料方面,必须对招标进行有效的关注,基建、招标等组成员要把技术监测和基础设施的人员组织在一起,为生产材料的价格,外观,技术,生产和研究进行核算。 4.4.2钢筋笼安装、制作技术控制 1)钢筋笼制作手段控制。为了避免在吊装钢筋笼的时候,出现变形等问题,在操作过程中,必须采取以下措施:首先,需要设计封闭螺旋箍筋,加强在具有约束性的关键部位接触后,梅花形错开,再用连接线固定,而其他的连接选择电焊。其次,所有的安装要按相应的距离安排,主要是支点,要点焊和捆绑结合,使它具有更强的刚度,从而提高支持力,然后,在钢筋笼内侧放置固定支撑物,以强化支撑。特别是在插入笼之前,它们的支持很关键。第四,内部和外部的支柱要安装在钢筋笼两侧,以保证厚度增加,特别是在加强钢筋定位器安装的位置。 2)钢筋笼安装控制。吊装升沉,一般通过机械起重。吊装时,要在桩孔中心和钢筋骨架对准后,再沉放。在10m的距离内进行2m高度的桩的位置确定并不容易,要注意垂直度,控制笼准确方位,及时观察。 5加强施工技术档案管理 房屋建筑工程项目技术管理中,必须加强施工管理,收集数据进行有效管理。结合住宅建设现状,加强施工技术档案背后的管理理念,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措施,进行系统的科学数据分析和工程建设技术质量管理,并确保数据安全。一个很好的方法是将施工技术资料分类归档到施工企业的档案室,方便检查和搜索工作,并不断跟踪和更新施工工艺,房屋建设项目工程质量管理资料对于施工中完善组织结构和管理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以确保建设项目管理和工程质量是可行的。 6结语 在住宅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中态度是关键,我们要有认真和负责的态度,以控制每个环节,建设科学严密的组织,为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为公司信誉打下基础,也要争取获得国家优秀工程,并保证建筑工人的利益,应当以企业和国家利益建设,为人民的安全负责,加强对建筑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提高工程质量,确保建筑施工有效进行,并使建筑行业发展和进步。 作者:汪大惟 单位:中铁三局集团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住宅建筑论文:我国钢结构住宅建筑业正在启动 摘要:随着我国钢结构住宅的技术和规范的日益完善,钢结构住宅凭借高性价比和工业化生产的优点,成为了建筑业的一匹“黑马”。在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和人居环境日益提升的今天,钢结构住宅表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钢结构住宅 工业化 市场化 1. 钢结构住宅成长的外部环境 我国的钢结构住宅起步比较晚。上世纪90年代,国家建设部和国家经贸委一致通过,将"轻型钢结构住宅建筑通用体系的开发和应用"作为我国建筑业用钢的突破点,并正式列入国家重点技术创新项目。这一举措为我国的钢结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城市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住宅也成为第一为消费。国家也把发展住宅建设作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环节。同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辅助政策。2000年5月建设部建筑用钢协调组在京召开了"全国建筑用钢技术发展研讨会",会上成立了钢结构专家组,讨论了国家建筑钢结构产业"十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纲要及建筑钢结构工程技术政策。并确定"十五"期间应以住宅钢结构为发展重点。2002年11月5日建设部建筑金属结构协会钢结构委员会组织钢结构专家组召开"钢结构住宅产业研讨会",总结示范工程经验,带动全国住宅钢结构体系的发展和提供整体建设水平。2003年4月6日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钢结构委员会与北京国瑞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举办了"2003年上海钢结构住宅产业与住宅科技博览会",在会上,通过展示近年钢结构住宅的试点、示范工程和钢结构配套体系的科研成果,总结经验、加强信息交流,并加大了钢结构住宅的宣传力度。这些条件都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钢结构住宅建筑产业的快速发展。 2. 钢结构住宅“钱景”诱人 90年代以来,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建设部积极推广钢结构住宅的发展和应用。国务院1999年指示:发展钢结构住宅,扩大钢结构住宅的市场占有率,加速住宅产业化过程;国家经贸委在《2000年建筑业技术发展方向和重点》中明确:要建立现代化住宅产业工业体系,重点进行轻钢结构体系、住宅节能体系和新型建筑材料的开发;国家建设部和冶金工业局已于1999年发出通知,要求各省市在建筑钢工程中推广应用国产H型钢,并出台了相关政策。我国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已蓄势待发。 从1999年北京埃姆思特钢结构住宅技术有限公司引进美国MST式轻钢结构住宅样房到现在,全国各地钢结构住宅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北京、上海、天津、山东、安徽、广东等地建了大量低层、多层、高层钢结构住宅试点示范工程.这些试点示范工程的成功,体现钢结构住宅发展的良好势头。 我国钢结构虽有十年的发展历史,但钢结构住宅目前还只是刚起步,而在美国、英国等国家发展和应用钢结构建筑已有上百年历史,如日本的钢结构建筑占建筑总面积的50%左右,韩国约占20%。美国等国家建筑业用钢材占国家钢材产量的比例高达50%,而我国建筑用钢仅占钢材产量比例的20%。钢结构建筑在整个建筑中所占比重,发达国家达到50%以上,但在我国却不到5%,建筑钢结构用钢量只占我国钢产量的1.5%~2%,差距十分巨大。因此中国钢结构市场的要求及产业的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 就浙江省而言,浙江房产是全国房产的领头羊。在全国房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休闲永远是浙江人生活的主题,住宅的个性化永远是我们不变的住居理念。钢结构住宅宽敞的空间恰好提供了一个DIY的平台。因此这样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主题,势必会成为浙江人的新贵。如今,由于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房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低迷。在这个时机推出钢结构住宅,利用钢结构住宅的优势来吸引市民目光,刺激消费,增加市场的购买力,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3. 钢结构住宅的优点 轻钢结构住宅是目前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环保节能型住宅,在欧美及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已被普及性推广,它不仅代替了传统的住宅模式,而且完全使用工业化生产的建材,集众多优点于一身,是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居住环境的最佳产品。 1) 替代传统的红砖及混凝土。钢结构住宅突破了中国“秦砖汉瓦”式的传统建造模式,被誉为“第四次住宅革命。它工业化程度高,便于形成标准的建筑体系,实现了构件的工厂化和施工的机械化生产。 2) 节能效果好,不仅高于木结构住宅,而且比砖混住宅节能60%以上。建筑服务期满拆除时,钢结构材料可全部回收。 3) 钢结构住宅强度大,抗风、抗震性能好。特别是在地震区,钢结构住宅同砖混结构住宅比较,具有压倒性的优势。 4) 外形设计自如,室内大空间无梁无柱,跨度可达12米。这也是钢结构住宅的最大的优点。钢结构宽敞的空间正好给了业主一个根据自己的爱好来布置自己的生活空间,再也不用因为承重墙、构造柱来影响房子个性化的设计。 5) 地基及基础的处理非常简单,且由于主体和基础中设有防潮层,防潮效果会更加突出。 6) 施工速度快、周期短、全天候施工,不受季节影响,施工周期短,钢结构的自重轻,干式施工无污染、无燥音。是环保型建筑的典范。 7) 户内的有效平面增大,比相应的砖混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提高了6%。增大了有效的生活空间。 8) 保温隔热隔音效果突出。 4. 工程实例 目前北京、天津、山东、安徽、上海、广东等地新建了大量的钢结构住宅试点示范工程。这些工程深受当地居民的欢迎,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如: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青年公寓。建筑面积:12万 ?,由6栋单身公寓(10万?)和公共建筑(锅炉房食堂等)(2万?)组成。地点: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用途:开发区单身职工居住。结构型式:混凝土核心筒+钢框架。梁柱:热轧H型钢,楼板:组合混凝土压型钢板,外墙:粉煤灰砌块+加气混凝土板,内墙:防火石膏板+轻钢龙骨。防火措施:加气混凝土板+石膏板+薄型防火涂料。现场用工:2.52工日 / ?、而砖混结构为7~8工日 / ?。是砖混结构的1/3。工程造价(达到粗装饰):1150元/ ? 。和砖混结构造价持平。用钢量: 37 ? / ?(仅为200元/ ?,是总造价的17.4%)。 钢结构吊装:一栋住宅楼仅用20天(670吨)。施工工期:仅为砖混结构的一半。 我们从上面例子可以看出,无论是从材料、造价还是工期,钢结构住宅都具有很明显的优势,因此,如何推广钢结构住宅,让广大的市民了解,接受,喜欢钢结构住宅就显得尤为重要。 5. 钢结构住宅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钢结构住宅建筑要以建筑设计为主导,其他专业紧密互动配合。钢结构住宅建筑除要遵循住宅建筑设计一般原则外、要注重解决: (1)如何发挥钢结构的优势?梁跨度可增大、开间更灵活、为住户创造更大的空间。但又如何避免钢结构带来的建筑平、立面单调呆板。 (2)要解决钢结构住宅建筑防火、防腐蚀问题。特别是在多雨的浙江,防腐、防锈工作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钢结构住宅的推广。 2、选择和开发外墙板,是钢结构住宅建筑推广中的关键问题之一。除满足外墙板的各项技术要求外,还要做到墙板原材料应地之宜、工厂化生产、运输、安装连接方便。 3、钢结构要做到安全合理、节点构造方便可靠、并为构件制作、运输、吊装创造条件。 4、建筑设备与钢结构住宅配合,是住户首先遇到的问题。因此如何采用先进的技术来开发适合于钢结构住宅的各项设备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5、钢结构住宅的造价是房地产开发商最关心的问题。钢结构住宅应定位于中、高挡住宅,钢结构住宅建筑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从设计、制造、运输、安装、维修和管理等环节着手加强管理和协调,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综合经济效益的目的。 眼下,我国钢结构住宅的发展所需的技术和规范都基本得到了解决,目前的主要矛盾已不是也不是能不能做的问题,要不要做的问题,而是要如何把它做好、做精的问题。萧山在国内享有“钢结构之乡”的美誉。因此我们要用可靠的质量和良好的服务来打响钢结构住宅起航的第一炮,带动浙江乃至全国钢结构住宅的发展,并逐步把钢结构住宅市场化和工业化。钢结构住宅建设的热潮已经来临,把握市场就要抓住机遇,在提倡环保和节能的今天,钢结构住宅必定会引领未来房市的发展。 住宅建筑论文:地板供冷置热通风复合系统在住宅建筑的应用 摘要:从城市气象参数入手,论述地板供冷与置换通风结合的必要性,并以实验方式验证了地板供冷置换通风复合系统可以在住宅内达到比较好的空调效果。 关键词: 地板供冷 置换通风 气象参数 露点 竖直温度梯度 低温热水地板辐射供暖在欧洲已有多年的应用和发展历史,至1994年为止,法国约有20%的住宅建筑中装设了该系统,在德国为41%,奥地利为25%,瑞士为48%.近年来在我国,尤其是北方地区,使用量日益增加。北京、山东、黑龙江等还相继出台了相关的地方法规。与此同时政府有关部门、业主、厂家、设计单位等各方面对于同时使用地板供冷的兴趣也与日俱增,这意味着将减少供冷、暖的初投资和运行费,扩大使用地域,也将进一步推动地板供冷(暖)的发展。 一、地板供冷与置换通风结合的必要性 地板供冷系统只能承担室内显热负荷,当室内湿负荷较大,室内空气露点温度高于地板温度时,地板将会出现结露现象。 以地面温度与室温温差5℃计算,采用地板供冷时室内空气温度应低于30℃的保证率,北京为92%,济南为89%,南京为66%.应该说明,限于经费,北京、济南的气象参数取近3年的平均值,南京气象参数是201年的统计结果,而不是10年以上的统计值,但所获得的结果均具有参考价值。另外,要保证室温与地板温度之差为5℃左右,围护结构必须有较好的保温性能。采用地板供冷系统后,房间围护结构温度降低,人体辐射散热量增大,人体的实际感受温度会比室内实际空气温度降低2℃,所以室内空气温度30℃时相当于采用传统空调方案时房间温度为28℃。对于气候比较干燥的北方地区,地板供冷系统可以在不发生结露的情况下取得比较好的降温效果,如北京、济南;而对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沿海地区城市,由于空气湿度较大,不发生结露的保证率则较低,如南京。所以在这些地区,要在房间内取得比较好的空调效果,必须增加一套除湿系统,以降低房间内空气的湿度。 置换通风系统是一种舒适、节能的空调系统。如果将其与地板供冷系统配套使用,将会较好地弥补地板供冷系统的不足。干燥新风的送入,可以改善室内卫生条件,提高空调降温效果,同时降低室内空气露点温度;地板供冷的水温也可随之降低,满足负荷较大房间的需求;另一方面,置换通风系统可以在近地面处形成一层干燥的空气层,即空气湖,防止室外渗入的热湿空气直接与冷地板接触,从而防止出现结露现象。 单独的置换通风系统通常运用在高大建筑中,才能充分发挥其室内热力分层带来的节能效益,而在住宅建筑中,通常层高较低,排风与送风的温度差值不是很大,使得这一特点并不明显。而与地板供冷系统联合使用后,冷负荷的承担主要由后者实现,从而可减小置换通风系统送入的 风量,提高了排风与送风的温度差,继续发挥其室内热力分层带来的节能效益。 在地板供冷置换通风复合系统中,置换通风系统送入的新风量主要是根据湿负荷及人体所需新风量确定,仅承担很小的一部分室内冷负荷(一般不大于10%),设备体积和风管尺寸减小,所以在地板供冷系统的基础上,设备的初投资和运行费增加不大。地板供冷置换通风系统的优点还可体现以下在几个方面: 1.为冬季供暖、夏季供冷的居住建筑提供了又一种可能的末端系统形式,改变了住宅建筑内只能靠送风降温的情况。扩大了地板供冷(暖)系统的使用地域,使其可应用于长江中、下游等冬冷夏热地区,也使置换通风这一舒适、节能的系统可在住宅建筑中得到广泛推广; 2.不存在空调病的问题,地板供冷系统以辐射换热为主,更好地符合人体散热的特点;置换通风系统送风速度低于0.5m/s,送风量小,吹风风险值(draughtrisk)为零,避免了人在睡眠当中因吹风引起的种种不适; 3. 提供稳定的房间温度,冷却地板可根据室内负荷在一定的范围内调节供水温度,从而使提供的制冷量在一定范围内可随着室内负荷的变化而变化,当房间负荷减小时,其提供的冷量也小,当房间负荷大时,其提供的冷量也相应地增大,冷却地板的这一特点使得房间的温度比较稳定。另外,地板供冷系统首先冷却房间围护结构,蓄冷量较大,短时间的开门或开窗对室内温度基本无影响; 4.全新风的空调系统风管截面积大、占用建筑空间大,有时还与建筑的梁相碰,难于布置,为此采用地板供冷可避免这一问题,而置换通风系统传送最小新风量,设备尺寸较小,同时置换通风器的布置比较灵活,可以设计为1/4圆柱靠墙角布置,也可以设计为1/2圆柱贴墙布置等方式; 5.由于地板供冷使用的水温高于常规空调系统,为蒸发冷却、深井水、地热(冷)等节能冷源的使用提供了条件,同时热泵/制冷机蒸发温度的提高增大了其制冷系数,提高了效率,为家用热泵/制冷机等设备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潜在市场。 二、地板供冷置换通风复合系统的实验研究 1.实验室概况 实验室位于南京师范大学紫金校区内,共两层,一层层高2.75m,二层层高2.85m.每层由测试房间和补偿套间两部分组成。测试房间使用面积约为18m2,地埋管采用双回路布置方式以尽量均匀地面温度,冷源为国产的分体式风冷热泵冷水机组,额定制冷量5.8KW,机组配用进口全封闭涡旋式压缩机,功率为 2.34KW,轴流风机功率为0.1KW.新风经除湿机降温减湿后由置换通风器送入,除湿机在名义工况下(干球温度27.0℃,湿球温度21.2℃),除湿量为3.2kg/h,置换通风器可使得送风均匀,送风速度低于0.5m/s.补偿套间用于模拟外界大气环境,套间内装有暖风机、加湿器各一台。暖风机加热功率可12KW,加湿器加湿量6kg/h. 2.实验结果 以一楼房间为实验对象,补偿套间温度34℃,相对湿度69%,此时对应露点温度27.6℃。据去年气象参数显示,室外露点温度高于27℃发生时数的百分比7月为4%,8月为 0.8%.实验中,热泵自动运行、启停控制,出水温度高于17℃时压缩机启动,低于14时压缩机停转。除湿机也采用自动运行、启停控制,环境湿度大于 55%时自动启动,小于45%时自动停止。置换通风系统送风量为546m3/h,送风温度24.6℃,排风温度26.3℃。 3.实验分析 (1)地板供冷系统可以有效降低房间内温度,而置换通风系统可进一步降低房间内温度,复合系统在房间内能取得比较好的空调效果,此实验中,工作区内的空气温度为24.6℃-26.4℃; (2)实验中发现,房间内各处的露点温度并不是一致的,一般而言,房间下部的露点温度要低于房间上部的露点温度。而近地面处空气的冷却也不是等含湿量的过程,随着近地面处空气温度的降低,其相对湿度增加,随含湿量的降低,露点温度有所减小。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房间上部的含湿量将增大,实验过程中确实感觉无置换通风时房间内有点闷; (3)尽管置换通风系统送入的新风温度(24.6℃)高于地表面温度(22.0℃),但仍可以降低近地面处空气露点温度1.1℃,而此时地面温度仅降低0.3℃,排除上面所述原因,可解释为置换通风在近地面处形成空气湖的缘故; (4)地板供冷使得房间内产生竖直温度梯度,根据ISO7730标准,t1.1-t0.1≤3℃时,人体舒适性可以得到保证。该实验中t1.1-t0.1= 2.1℃,符合标准要求。相关研究认为,置换通风的特点之一是在房间内产生竖直温度梯度,但是本实验中,两个系统同时运行后,并不会使温度梯度加大。基于温度的简单加和平均考虑,复合系统的温度梯度值应介于两个系统单独运行产生的温度梯度值之间。 住宅建筑论文:浅谈现代生态住宅小区的建筑设计 摘 要:近年来,由于人们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度不断增加,生态住宅的理念得以提出,这必将成为我国现代住宅发展的趋势。文章从发展现代生态住宅的必要性入手,分析了生态住宅设计的要点,并进一步对现代生态住宅的建设设计方案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生态住宅;建筑;节能;设计 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得以快速的发展,由于在经济、环境和能源发展问题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为了使各方面得以协调的发展,国家分布了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从而引导未来住宅应向生态住宅的方向发展。生态住宅设计中需要从多个角度对住宅室内外的环境进行有效的评估,所以需要各专业人员的协调配合,从而确保能够设计出优质、高效的生态住宅。 1 发展现代生态住宅的必要性 1.1 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基本战略,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可持续发展即是以保护环境为前提的,所以进行生态环境建设是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所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与生态环境质量是息息相关的,只有确保生态环境的质量,才能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增加动力支持。现代生态住宅建筑的提出,是使人们生活在一个环境优美、舒适和和谐的环境中,从而推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1.2 节约能源和资源的需要 目前在我国社会的总能耗当中,住宅建设的能耗还是占据较大的比例,这不利于节能目标的实现,所以建设生态住宅,通过对项目用地进行合理规划,建筑体系的科学化,从而提高土的使用率,增加建筑的容积率和使用寿命,而对于建筑材料,生态住宅所需要的都是节能型材料和可再生资源,所以对于能耗大的建筑材料进行淘汰,实现能源和资源的节约。 1.3 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需要 生态住宅的建设,可以更好的满足当前人们对生活环境舒适、健康、美观的要求,由于生态住宅是建立在保护环境美好的前提下的,所以居民区的废弃物可以做到再生和循环利用,尽量做到零排放和零污染,充分减少了居住环境受污染的几率。生态住宅利用自然的原材料,避免了有害建筑材料对人们的伤害,可以使人们居住环境更为舒适和安全。 2 生态住宅设计要点 2.1 住宅区风环境设计 风环境是生态住宅设计中必须要考虑的一个因素。因为长期以来在进行住宅设计时,设计人员往往考虑更多的是住宅平面的功能、美观和空间利用设计,而对于风环境对人的影响考虑的较少,这就导致在风速较大时,人们要受到风的侵袭,而当夏天天气炎热时,室内通风不畅,不利于居住的舒适度要求。所以进行生态住宅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到高层及高密度建筑群中的风环境所对人带来的影响。确保室外具有良好的风环境,使人们居住的更为舒适。 2.2 绿化、水景设计和防止居住区热岛现象 住宅区周围建筑的热环境不仅和气流流动有关系,同时还和住宅区建筑周围的辐射系统有关。受到住宅设计中建筑密度、建筑材料、建筑布局、绿地率和水景设施等因素的影响,住宅区室外气温有可能出现“热岛”现象。“热岛”现象在夏季的出现,不仅会使人们高温中暑的机率变大,同时还促使光化学烟雾的形成,加重污染,并增加建筑的空调能耗。合理地建筑设计和布局选择高效美观的绿化形式及水景设置,可有效地降低热岛效应,获得清新宜人的室内外环境。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生态住宅不等于简单地提高绿化率,如果住宅区绿化仅仅使用大规模绿地而不考虑与林地、水景设施以及自然通风等手段有效地结合起来,不仅不能充分发挥林地在改善室外热环境方面的巨大作用,还会把大量的金钱浪费在绿地浇灌上,可谓得不偿失。 在绿化系统设计中除了避免以上误区外,还应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合理选择和搭配绿化植物和水景设置,要与整个小区的热环境设计协调起来。二是设计中要以人为本。 2.3 日照、遮阳与采光 建筑的自然采光对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工作效率有较大的提高,特别是在我国北方冬季,对自然采光更有严格的要求。这就需要在建筑设计时需要充分的考虑到遮挡问题,遮挡主要来自于建筑外型所导致的建筑围护结构实质接受的太阳辐射量减少,会对建筑物的热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需要在设计时对于建筑的凹凸变化进行注意。 3 现代生态住宅的建设设计方案 3.1 建筑山墙能处理 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到小区地形特点,住宅西山墙较多,因此如何解决西晒问题是较突出的一个问题。比如某办公建筑的主入口为西向,因此如何有效地防止西晒成为建筑生态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防止西晒,采用缓冲层的概念设计,即在西向主入口处建立一面大尺度的防晒墙,这是一面与建筑完全脱开的混凝土实墙。在炎热季节,可以最大限度地遮挡西晒的直射阳光。同时,防晒墙与建筑主体之间宽达4.5m的空隙具有较强的拔风作用,利于室内外空气的互动。 在住宅建筑设计中,建筑师仿照“双层表皮”原理,在西外墙上做构架处理,即从每层圈梁上挑梁与从地面升起的柱一起形成一道西外墙构架,在每层构架上设置连梁,沿梁柱构架种植爬藤类植物,可形成西山墙的一道绿色屏障。该绿色屏障与西墙之间又形成通风井,这加强了西外墙的散热性能,并且可以从立柱侧为构架上的爬藤植物浇水。这种应用在住宅中的“双层表皮”做法造价较低,既降低了夏季热辐射对西墙的影响,又改善了室内热环境,美化了建筑。 3.2 建筑外墙保温 建筑外墙需要做成节能墙体,即内保温墙体和外保温墙体。长期以来,内保温节能墙体应用的范围较广,但在应用过程中发现内保温墙体极易形成冷桥现象,影响了保温性能,同时由于内保温是在室内墙面进行的,不仅占有室内的空间面积,而且内墙面发生虚鼓时也不利于二次装修的进行。所以目前的建筑进行保温墙体选择时,通常都会利用外保温墙体,尽管外保温墙体在经济性方面不如内保温墙体,但其有效的规避了所有内保温墙体的不足之处,具有较好的热效率,而且无论是新建设房屋还是节能改造建筑都具有较好的适用性,性能上更为优越。 3.3 水资源循环 水环境建设是现代生态住宅小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水环境在住宅小区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住宅内要有室内给水排水系统,以供给合格的用水和及时通畅的排水,住宅小区内要有室外给水排水系统、雨水系统。大面积的绿地及区内道路也需要用水来养护与浇洒。这些系统和设施是保证住宅小区优美、清洁、舒适的重要物质条件。其中,雨水回收利用是水环境规划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节约水资源、补充地下水、改善小区环境的途径之一。 3.4 太阳能利用 目前各种清洁能源开始发展起来,而且也开始进行广泛的应用。这其中最为成熟的当属于太阳能技术,太阳能热水技术、太阳房、太阳能光辅发电等,目前利用太阳能进行发电技术还不完善,处于起步阶段,而太阳能热水技术已最进入成熟阶段,所以在住宅设计时,可以在屋面统筹上对太阳能热水系统进行考虑,避免出现二次投入的问题。 4 结束语 现代生态住宅的建设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也是人类住宅的发展趋势,所以在设计时要具备以健康环保、以人为本的生态理念思想,从而在设计上确保生态住宅更能满足人们宜居的需要,实现环境与人的和谐统一。 住宅建筑论文:建筑住宅中工程监理的重要作用分析 摘 要:建筑住宅中质量不仅关系建筑项目的投资成果和工程的适用性,而且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紧密相关。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建筑规模不断扩大,如果出现工程质量问题的话,会直接影响公共的安全和利益,所以,相关部门要切实保障建筑工程中的质量监理问题,保证建筑安全。 关键词:建筑住宅;工程质量监理;特点 整体上,我国的建筑工程质量在不断上升,但是必须承认的是,现在还存在大量在建或者己投入使用的住宅建筑还存在很多质量问题,严重危害着住宅建筑结构及安全使用功能,给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而随着住宅建筑工程管理的规范化和现代化,工程监理的作用也显得日益突出,如何发挥监理工作在不同时期的作用,对于提高住宅建筑施工工程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住宅建筑工程监理的特性 1.1 复杂性 住宅建筑工程监理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它在具体的监理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复杂性,而且诱发建筑质量以及安全的因素也是不确定的。就建筑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而言,机械设备、施工原材料以及施工人员等都会直接或者间接的诱发建筑工程安全质量问题,这些都从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建筑工程质量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有时,在同类性质的建筑施工项目中,工程监理工作也不能一概而论,要依据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监理方案。由此可见,要提高住宅建筑工程的监理水平,必须将监理工作的复杂性放在首要位置。 1.2 不可逆性 住宅建筑工程要确保其安全质量,一旦发生意外或者质量问题,将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轻则延误施工周期,增加成本支出;重则留下工程隐患,给国家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 1.3 常发性 住宅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问题频繁发生,例如房屋漏水、建筑材料裂缝等问题就属于一般常发性问题,同时,这一类问题会随着时间的变迁而经常变化。 2 住宅建筑施工工程的具体监理流程 要切实保障项目工程的有效建立,就必须从源头着手,加强安全质量监管。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住宅建筑工程项目的监理流程:(1)在施工前的准备阶段,监理人员要熟悉设计文件的各部分,认真核实施工图纸的各细节,并参与到技术交底环节中;同时,对于建筑施工工程的施工方案要落实到位,出示科学合理的审批文件;除此之外,要加强对开工准备的监督检查;(2)加强对土方工程的监督管理;(3)加强对条形基础和井桩基础等基础工程的监理;(4)加强对混凝土、横板工程,钢结构工程等主体工程的监理;(5)做好后期监理工作,保证装饰工程的美观实用,同时要着力保证门窗、涂料以及楼地面的质量安全。只有这样,才能从各环节加强建筑工程的监理监管,保证建筑工程施工方案、放样测量资料、施工工艺、关键程序以及质量处理等合乎规范,切实保障建筑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 3 建立的方法和过程 在住宅建筑工程施工监理过程中,根据不同的试验检测内容可以实习不同的监理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见证取样、平行检验、对施工检验进行旁站监督、委托第三方检测。 住宅建筑工程监理分为若干过程,主要包括施工图纸的审核、工程准备阶段对设计文件的熟悉、对施工方案的审批、参与技术交底以及开工前的准备工作等。在具体的建筑施工阶段,要加强对基础工程、土方工程、装饰工程以及主体工程的监督和管理,同时全面加强对分部的审查、施工方案的审批以及施工资料的核对和测量,保证设计方案和施工严格按标准执行,除此之外,对于重点部门、隐蔽工程或者关键工序要着重监管,切实加强对施工环节中质量问题的监管。 4 住宅建筑质量安全的重要性 质量安全是住宅建筑工程着重考虑的核心环节之一,它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工程建设的成效,而且对于稳定社会秩序、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要保证建筑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就必须牢牢把握安全生产这一环节。在具体的施工环节中,监理人和施工者要严格执行相关的安全施工规范,从源头上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安全。 住宅建筑工程不同于一般的施工工程,它具有施工周期长、管理难度大、工作范围广等基本特征。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监理人员要有步骤、有计划的开展工作。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满足 程施工质量,提高工程达标水平,需要监理人员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制定针对性强的政策措施: 4.1 建立并完善组织机构 要建立完善的岗位责任制,将责任落实到每个个体。监理人员为了保证正常施工,必须根据项目具体实施进度确定岗位责任制,使每一个员工各尽其职,以便全方位、多层次的加强对项目工程的监督和管理,保证监理工作的有序进行,避免摩擦和纠纷,提高工作效率。 4.2 要切实加强试验设备和仪器的投入 要保证监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必须以强有力的数据资料作为支撑,而要有效获取数据资料就必须依靠先进仪器设备检测。监理单位要加大资金投入,保证各种仪器设备的到位,以便工程监理人员利用这些检测仪器对各个阶段的工程质量进行检测分析,取得检测数据,对各项工程质量做好有效的控制。 4.3 切实做好质量控制工作,提高工程质量 监理单位要切实保证在建工程的施工质量,就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开工审批、原材料质量监督、工程测量以及最后的工序检验报告。原材料质量监督主要是指全面加强对原材料来源以及质量的监管,施工单位自行购置砂、生石灰以及水泥等材料时,必须派专人亲自验货,只有符合安全生产标准并复查合格后才能进场投入使用。对于抽检不合格的原材料,责令其立即出场,从源头上保证建筑施工材料的质量安全,进一步消除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开工审批即建筑施工的各施工部门要在开工前提供书面申请,在保证申请报告齐全、真实的基础上,严格审查建筑工程的技术方案、质量保障措施以及试验标准等,在现场监理和标段试验监理审批合格后,申报组长审查通过。工程试验质量关是指在具体的施工检验时,要保证自检资料的可靠、真实,严厉惩处弄虚作假行为。工序报检报验关就将施工全过程置于监理的监视下,每道工序施工时必须报检,完工时必须报验。排除了施工单位的弄虚作假、投机取巧。 4.4 督促施工单位安全作业和执行质量自检制度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有些施工人员受自身素质的局限,单纯注重工期以及成本控制,忽视了安全生产和管理。众所周知施工安全责任的主体是施工企业,有些施工企业在施工安全管理过程中忽视安全生产设施的投入,为了最大限度的增加经济收益,不愿意配备相关的安全保护装备,这时监理需要履行安全生产监督的职责,督促施工单位在考虑企业发展的同时,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 5 结语 住宅建筑工程质量不仅关系到人们的使用体验,还折射出项目工程的投资效果,除此之外,对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建筑规模不断的扩大,如果出现工程质量问题的话,会直接影响公共的安全和利益,因此,做好建筑中工程质量监理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住宅建筑论文:住宅建筑常见结构设计误区分析 【摘 要】本文主要针对当前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一些常见却又常被人们忽视的错误进行了剖析,指出了错误的原因和后果,并给出了一些设计建议和构造的要求。 【关键词】安全;结构抗震;承载力 1. 地基与基础方面 1.1 多层房屋建筑无地质详勘报告,仅依据建设单位口头或笼统参照附近建筑物的基础设计资料就进行施工图设计。地基与基础设计要做到合理,安全适用,设计人员必须依据地质勘察资料,统一考察多方面因素进行基础类型和上部结构方宁设计,仅凭地耐力这一数据是不完全面的,也是不安全的,更不能盲目地把耐力容许值取得小一些就认为成无一失了。 1.2 采用换土垫层进行软弱地基处理,不进行换土垫层设计,只凭经验处置。有时设计者软弱地基的危害认识不足,只是简单地凭借经验采用砂垫层加强一下承载力,没有进行垫层宽度和厚度计算,既不安全,又不经济。 1.3 民用建筑中柱,梁及基础的负荷未按规范乘以折减系数。设计人员设计多层民用建筑时,在计算梁、柱和基础的负荷 时未按现行设计规范舸用荷载乘折减系数计算其荷 载值,因而荷载值准确。 2. 砖混结构房屋中构造柱兼作承重柱用 在砖混结构中,构造不但能够提高墙体的坑剪能力,而且构造柱与圄梁联结在一起,形成对砌体的约束,这对于限制墙体裂缝的开展,维持竖向承载力,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当前结构设计中,构造柱经常被作为承重柱使用,这种作法将引起以下几个问题。 2.1 构造柱作为承重柱使用后,使得构造柱提前受力,这不但会降低构造柱对彻底的拉结和约束作和,而且结构一旦遭遇地震作用时,在构造柱位置必然形成应力集中,首先破坏。这样构造柱不但起不到其应有的作用,反而成为房屋 结构中的一个薄弱的部位。 2.2 构造柱一般生根于地圈梁中,没有另设基础,构造柱兼作承重柱使用后,柱底基础的抗冲切、抗弯部及局部承压强度必然不能满足要求。柱底基础一旦发生冲切或局部承压被出现裂缝。本文建议承重大梁下的柱子应按承重柱设计。若梁 上荷载和跨度都比较小时,构造柱也可布置于梁下,但此时必须按不考虑构造柱作用来验算下墙体的局部承压和抗弯强度。经验算满足,方可在梁下布置构造柱。 3. 承重柱截面高度设计过小 这种情况多发生于六度抗震设防区。一些结构设计得误认为六度设防就是不设防,不图受力分析方便,他们故意把柱子的截面高度设计得过小,使梁柱的线刚度比加大(因一些结构设计手册中规定:当梁柱的线刚度比大于4时,计算简图中梁柱节点可简化为铰支)。把梁简化为铰支梁,柱按轴心受压计算。这种做法虽然易于进行结构受力分析,但却给房屋结构埋下了隐患。因为这样做忽略了梁柱间的刚结作用,即忽略了柱对消化酶的约束弯矩,加之以柱截面的配筋都较小,结构一旦受力后,柱顶抗弯强度必然不足,从而柱子而梁底附近将会出现一条或多条水平裂缝,形成塑性饺。这样在正常使用情况下,柱子已开始带饺工作。这不但影响了房屋 的耐久性,而且也常常引起用户的恐惧心理。更为严重的是,这样的结构一理遭遇地震作用时,将会倒塌,这违背了现行抗震规范中“强柱弱梁”的设计原则。 4. 在框架结构设计中,只注意了横向框架的设计而忽视了纵向框架 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要求水平地震作用应按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各方面的地震和用应由该方向的抗侧力构件来承担。说是说,在框架结构设计中,纵向框架与横向框架有同等的重要性。一些结构设计者对以于非抗震设计,而纵向地按普通的连续梁进行设计,梁柱的节点和框架中的纵筋、箍筋的配置无法不答合框架的构造要求。由于没有考虑地震的纵向作用,在实际设计中经常出现梁的 座负筋,跨中纵筋及箍筋的配筋置均不足的现象。 5. 悬挑梁的梁高选用过小 设计者往往只注意了对梁的强充和倾覆进行验算,而忽略了对梁手挠度的验算。梁高选用过小,引起梁截面的受压区应力过高,在正常使用状态下,梁截面受压区产生非线性徐变。梁挠度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加大。挑梁的变形引起梁板出现裂缝,裂缝宽度随着挑梁变形的回大而加宽,影响了房屋的正常使用。据笔者观察,这种挑梁的变形发展到后期,梁支座截面上部受拉区常常出现较宽的竖向裂缝。受支座附近上部受拉区常常出现较宽的竖向裂缝。受支座附近剪弯作用的影响,竖向裂缝向下延伸发展为斜裂缝,此时梁已接近破坏,当为托墙挑梁时,梁过大的挠度引起梁上境况体在梁支座附近出现裂缝。裂缝在梁支座处沿斜向延伸,缝愈靠上愈宽。挑梁的截面过小对结构的抗震也很不利。悬挑结构对竖向地震的作用最为敏感。梁高小时,截面的相对受压区高度较大,梁的延性减 小,在竖向地震作用下易发生脆性破坏,失去承载力。 6. 连续梁按单梁进行设计 这种情况多发在阳台边梁的设计中。由于边梁上的荷 重一般较小,没有引起设计得的重视,左图受力分析方便,设计得把实际应为连续梁的梁按单简支梁进行设计,致使梁在支座处上部负筋配置量过少。这样必然引起梁在支座附近上部受拉区出现竖向裂缝,进而引起梁上部拦板出现竖向裂缝。如果该边梁长度较长时,问题将会变得更加严重。因为该梁一般直接暴露在室外,受环境温度影响较大。当环境温度变化时,梁的伸缩受到梁端柱或挑梁的约束,在梁内产生收缩应力,该收缩应力作用于原已产生的梁上裂缝处,引起梁的支座附近沿整个梁截面四周裂缝贯通,梁承载力降低,直接影响了使用安全。 7. 楼板设计常见问题 板是建筑工程中的主要承重构件,是它将楼面,屋面的荷载传给其周围的墙或梁上,楼板的设计问题必将连带梁、墙、柱等构件安全。若对整个设计考虑不周,很容易出现设计质量问题,有的还可能存在严重的质量隐患。楼板设计中常见如下几个问题。 7.1 设计时为了计算方便或因对板的受力状态认识不足,简单地将双向板作用单向板进行计算。使计算假定与实际受力状态不符,导致一个方向配筋过大,而另一方向仅按构造配筋,造成配筋严重不足,致使板出现裂缝。 7.2 板承受线荷载时弯矩计算问题,在民用建筑中,常常在楼板上布置一些非承重隔墙故大楼板设计中常常将该部分的线荷载换算成等效的均布荷载后,进行板的配筋计算。但有些设计人员错误地将隔墙的总荷载附以板的总面积。另外,板上隔墙顶部处理常采用立砖斜砌砌顶紧上部分的楼、屋面板,这样会给上部的板增加了一个中间支承点,使其变为连续板,支承点上部出现了负弯矩,而在板的设计中又没考虑该部分的影响,致使板顶出现裂缝。 7.3 双向板有效高度取值偏大。双向板在两个方向均产生弯矩,由此双向板跨中正弯矩钢筋是纵横叠放,短跨方向的跨中钢筋应放在下面,长跨方向的跨中钢筋置于短跨钢筋的上面,计算时应用两个方向的各自的有效高度。一般长向的有效高度比短向的有效高度小d(d为短向钢筋的直径)。有的设计得为图省事或对板受力认识不足,而取两上方向的有效高度一致进行配筋计算,致使长跨有效高度偏大,配筋降低,使结构构件存在的质量隐患,甚至出现开明缝的现象。 总之,我们设计工作者应按规范相应的构造要求严格执行,才得以从根本上消除设计质量的隐患。 住宅建筑论文:高层住宅建筑施工质量监理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工程的发展也日新月异,各类建筑工程不断增多,随之也对工程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高层住宅建筑施工质量监理进行了探讨,结合某具体工程实例,从桩基、剪力墙、现浇混凝土楼面、砌体工程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建筑工程施工所采用的质量预控、监理方法和措施,旨在为此类工程施工质量的监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层住宅建筑;监理;施工质量 高层住宅的质量是整个高层住宅行业的生命线,为了确保高层住宅建筑工程的质量,必须对其进行监理控制。工程质量监理控制是整个高层住宅工程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在促进、保证工程质量的作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高层住宅建筑的监理工作不仅仅要从监理制度和规范方面进行完善,更要加强对重点的控制,实施全过程的监理和质量管理,这样才能从本质上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 1工程概况 该工程地上18层,地下1层,层高2.9m;工程结构设计使用年限50a,结构安全等级为2级剪力墙结构;墙宽200mm,现浇楼面板厚度12mm,均为c30混凝土;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标准设防类别,建筑构件耐火等级为1级。地基基础为乙级,工程采用先张法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空心方桩hkfzab400(240)14,14(13、12)a,边长400mm,桩长有28m、27m和26m3种,共计840套桩。内外填充墙厚度200mm蒸压加气混凝土块,抗压强度a3.5,体积密度b05。 2桩基工程施工出现的问题及监理方法、措施 2.1加强图纸会审监理意见 监理组根据业主提供的高层住宅图纸,提出了监理对设计图纸存在问题的质疑。其一,接桩焊缝是2级,焊缝探伤是按gb50205—2002,抽检20%;或是按gb50202—2002执行,重要工程抽检10%。其二,工程桩静载检测是哪些桩?如何配桩?其三,设计试桩工艺锤击或者静压与工程桩应一致。静压的终压标准(标高,压桩力,稳压下沉量)是什么?停锤标准(标高,贯入度)是什么?设计未明确。其四,打桩顺序、沉桩速率有无设计要求?(软土层厚3m~7m深)桩身质量控制抗弯、抗裂检验是否按j10687—2006抽检?其五,桩身的极限承载力是多少?涉及到沉桩时桩身允许抱压力,以免超过极限值破坏工程桩。设计明确答复上述问题,有利于沉桩施工质量控制,明确了实施标准。 2.2强化施工测量放样监理独立复核 施工单位进场后,对建设单位提供的建筑红线桩位、定位点和高程点进行复核,与建设单位对现场的坐标点和水准点进行交接验收,签字记录;发现误差过大时,应与建设单位、规划单位、设计共同协商处理,确认后方可正式实施桩位号放样。组成平面轴线控制网,设置控制桩,施工测量成果上报监理组。监理组在独立复核中发现施工单位的设置仅有两个高程控制点,不符合gb50026—2007《工程测量规范》一个测区范围不应少于3个点的规定;要求施工单位增加设置两个,形成闭合线路,使高程测量精度满足误差要求,后续高程控制达到较好的效果。 2.3重点进行静压沉桩质量监理旁站 沉桩施工前,首先要求施工单位进行桩基工程施工方案编制,经总包单位审核合格后报监理组。监理组重点审核了施工方案中桩机的选择、压桩力型号、桩机质量及配重、压桩机的最小边桩距、最大压桩力;关注桩机施工行走路线,避免压坏、压偏已施工的桩;沉桩质量中间验收标准,沉桩异常情况处理,桩基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施工措施。 在本工程静力压桩控制标准设计要求保证有效桩长桩尖进入持力层、以实际沉入桩尖高程为控制标准时,监理组明确要求施工单位用彩笔标识在桩身并用水准仪复查,确保进入桩尖进入持力层。 3剪力墙钢筋、混凝土施工质量问题及监理控制 3.1剪力墙钢筋原材料及安装施工问题及监理平行检查 剪力墙钢筋原材料按照业主要求需优选厂家,数量控制在5家之内,对高层住宅结构质量控制起到了关键作用。监理组人员对进场钢筋进行平行检查,做好钢筋进场纪录,由业主代表和监理见证人员进行取样送检。 剪力墙钢筋安装时,监理组平行检查发现施工单位对暗柱在基础内插筋至板底、梁底,弯钩长度为12d且不少于150mm,能够较好地做到;而在拐角暗柱施工时,剪力墙身外侧水平分布钢筋在转角处存在断开的问题。要求施工单位整改为剪力墙外侧水平分布筋应伸至对边弯折为墙宽+15d+lae以上,内侧钢筋伸至对边弯折15d 。 标准层剪力墙钢筋安装时,监理组明确要求施工单位做到:墙身水平筋在基础内根数间距不大于500mm且不少于两道水平分布筋与拉筋,上部墙底第一根水平筋距基础顶面为水平分布筋间距的1/2;剪力墙层高范围内最下一排水平分布筋距底部板顶50mm,最上一排水平分布筋距顶部板顶不大于100mm,并同时设置拉筋;特别是墙顶有暗梁部位,不得省去水平分布筋,剪力墙拉筋间距不得设置过大。 3.2剪力墙混凝土施工质量问题及监理巡查、旁站 由于高层住宅工程防火需要,外窗间、楼梯间设置了剪力墙。巡查中发现一处剪力墙混凝土施工缝有夹层、胀模,预留洞口不顺直。为此监理组召开剪力墙混凝土质量专题会议,要求施工单位加强人员质量管理意识,进行剪力墙施工质量技术交底;召开模板工、瓦工一线人员会议,集思广益,采取措施,做到在剪力墙施工缝处继续浇筑混凝土时,已浇筑混凝土抗压强度不小于1.2mpa,施工缝处墙体模板牢固地固定在已浇筑混凝土100mm~200mm处,墙体下部1.5m部位模板对拉螺栓间距不大于450mm,强调设置垃圾清扫口,冲洗和清理垃圾杂物,全部清理干净后封闭;浇筑施工缝墙体混凝土前,施工缝先铺一层50mm厚1∶3水泥砂浆。当监理组检查发现剪力墙垂直度控制差时,要求施工管理人员加强施工缝接茬质量控制,加大模板垂直度的控制;模板刚度、强度不足时,要及时更换,保证剪力墙实体质量达到验收规范要求。4现浇混凝梁板施工质量问题及监理措施 4.1现浇板厚、层高施工质量问题及监理平行检查 施工单位施工钢筋混凝土现浇板时,能够按照厚度120mm,厨房、浴厕、阳台板厚度90mm的设计要求施工。但是,在楼面现浇板面有一处标高控制不理想,主要是板面高程标识数量不足。监理组要求施工中每层现浇板模板支撑完成后,施工员为木工班组提供每层不少于3个基准高程点,全面检查模板几何尺寸,测量、校正模板的标高和平整度;监理组人员平行检查每层标高、轴线,后续板面控制较好,为住宅分户验收合格奠定了基础。 4.2现浇板混凝土裂缝质量通病防治施工措施及监理预控 按照苏dgj32j16—2005《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控制标准》,监理组编制了住宅工程质量通病监理细则,重点强调了现浇板混凝土裂缝控制措施:建筑物两端端开间及变形缝的现浇板设置双层双向钢筋φ10@100;其他开间设置双层双向钢筋,钢筋直径φ10mm,间距150mm;外墙阳角处设置放射形钢筋,钢筋数量为7×φ10,长度2m;在现浇板的板宽急剧变化、大开洞削弱等易引起应力集中处,钢筋直径φ8mm,间距100mm,并在板的上表面布置纵横两个方向的温度收缩钢筋;现浇板中的线管必须布置在钢筋网片之上(双层双向配筋时,布置在下层钢筋之上),交叉布线处采用线盒,沿预埋管线方向应增设φ6@150、宽度450mm的钢筋网带。 按照业主要求,通知在建单位加强商品混凝土质量控制。监理组提醒施工单位重视商品混凝土质量控制,要求施工单位考察数家混凝土质量控制强的优选厂家,实地考察厂家是否选用级配良好的中粗砂和石子,尤其是抗渗、抗裂掺料是否通过试验确定掺量。政府质量监督站规定:现浇板粉煤灰掺量不应超过水泥用量的20%。监理组要求施工单位派专人监督商品混凝土的配比,现场加强坍落度抽检,同条件试块见证制作。试验表明,混凝土每增加20mm坍落度,混凝土用水量增加50kg/m3;混凝土用水量影响现浇板裂缝是最主要、也是最关键因素。 监理组旁站人员严格要求商品混凝土坍落度高层住宅不大于180mm,每50m3混凝土抽检坍落度一次;现场抽检坍落度过大时,坚决要求施工单位进行混凝土退货处理。监理组要求施工单位进行质量通病防治技术交底,在混凝土初凝前进行二次振捣,在混凝土终凝前进行两次摸压。强调在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的12h以内,对混凝土加以覆盖和保湿养护;不过早进行后续施工,不在现浇板上吊运、堆放重物;48h后吊运、堆放重物时,采取保护措施,铺设模板,减轻对现浇板的冲击。 5填充墙蒸压加气混凝土块砌体裂缝质量控制及监理措施 (1)加强原材料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质量监理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为水泥胶凝增强的块材,以28d强度为标准设计强度。龄期达到28d之前,含水量较高,自身收缩较快;28d后收缩趋缓,龄期越长,其体积越趋于稳定。为了有效控制砌体收缩裂缝,监理组检查施工单位进场砌块, 要求龄期最小28d;检查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厂家生产合格证和产品性能检测报告,抗压强度是否达到a3.5,体积密度是否达到b06;砌块的规格尺寸允许偏差为:长±4mm,宽±2mm,高±2mm。 (2)砌体专用粘结剂和混合砂浆使用的监理控制 本工程高层住宅砌体采用混合砂浆m5,砌筑砂浆水泥和砂需见证取样送检。要求施工单位采用中粗砂,严禁使用山砂和混合粉。山砂和混合粉含泥量一般较大,不但会增加砌筑砂浆的水泥用量,还能使砂浆的收缩值增大、耐久性降低,影响砌体质量产生收缩裂缝。每天抽查现场拌制的各组份材料重量,杜绝使用石灰王、脱水石膏和消石灰粉;检查水泥混合砂浆是否在4h内用完。 结尾 综上所述,工程质量监理控制是整个高层住宅工程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在促进、保证工程质量的作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确保高层建筑的施工质量,必须对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做好施工监理,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和管理方法,确保建设工程质量。从而为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和我国建筑业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住宅建筑论文:关于住宅建筑的抗震施工技术及应用的分析 摘 要:加强建筑物的抗震基础,考虑建设抗震施工来作为其安全规范的重要指标,本文根椐影响建筑抗震性的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建筑施工过程中的重要的技术应用,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不同的建筑结构楼盘需要根椐抗震标准进行建筑,建筑结构的工程师也会保证其抗震的相关性能,本文结合笔者进行工作的相关经验,然后论述与其抗震性能相关的建筑结构形式以及影响的相关因素。 关键词:抗震施工技术;住宅建筑;建筑结构;居住环境 如何使建筑工程的抗震施工的相关技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城市建设当中重要的课题,我国还处于两大地震带,是多地震的国家,做好建筑工程的抗震施工意义更大。 1、关于建筑工程当中抗震施工技术的重要性 经过历次证明,房屋的倒塌大部分是由于地震灾害所造成的,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的建筑缺乏相对规范管理,而且其房屋的质量比较差,不仅不能抵挡强烈地震,而且一般在6级左右的中强地震,会出现比较强的震感,引起房屋损失,人身伤害。目前在众多建筑工程中,会出现再生钢材现象,但是因为钢筋抗拉强度达不到工程技术相关要求。所以提高房屋的抗震性能,能够避免一些地震灾害。以图1为例,在设计住宅时,需要在框架的节点上增加附加的钢筋,保证建筑架构的稳定性。 图1:住宅室内外针对抗震的设计 2、最常见的抗震结构性能的相关比较 就现在而言,我国的民用建筑最为常见的建筑结构包含了:钢结构、砖混结构、框架结构和砖木的结构,这些结构的建筑在抗震性有着一些区别。 2.1关于钢结构建筑的抗震性能 钢毕露构建筑是21世纪绿色的建筑,其独特的可循环使用建筑结构比较符合现在发展节能省地建筑,同时满足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钢结构的建筑,首先是重量轻而且强度高,如果用钢结构构建住宅重量是钢筋混凝土住宅的二分之一,所以其使用面积比钢筋混凝土的住宅要提高大概4%,其次是抗震性比较好,如技术钢材料具有匀质性和强韧性,会发生较大的变形,而且有可能承受比较大的动力荷载,一般情况下具有非常好的抗震性。根椐国内外震后调查,钢结构的建筑倒塌数相对比较少,而且从理论上看,钢结构的建筑比框架和砖混结构要结实得多,而且使用的年限也会比较长。 2.2关于砖混结构的构建筑抗震性能 砖混结构一般是由砖墙进行支撑、现浇以及预制钢筋混凝土构成,由于建筑质量有所不同,其抗震性也会有较大差异,所以砖的抗压性较差,在遇到六七度的地震时,会造成局开裂和慢慢散落,其裂缝会扩大。有些建筑的施工质量比较好,砖的形状和砂浆强度比较高,这类房屋在10度地震情况下极易破坏。 一般情况下这种结构的房屋容易发生问题,比如跨度大的横梁和楼梯间的墙体和较大洞口的墙体,在地震发生时,住房需要避开类似结构的部位和构件,可以进入结构相对稳定的空间,如厕所或者是小厨房。 对比砖混结构的抗震性能,明显好于砖砌体的相关结构,砖混结构在唐山地震中经受住了考验,这种结构相对比较实惠,冬暖夏凉。 3.住宅建筑抗震技术的应用和建议 根椐近年来,住宅的建筑抗震技术及相关的应用在慢慢完善,但是根椐实施过程中,我国仍然面临着许多弊端,所以需要根椐实际的工作,加强住宅建筑的抗震性。 3.1加强宅建墙体的抗震性 一般情况下住宅的建筑墙体框架结构是住宅的建筑抗震施工技术的关键,它属于围护构件的相关承重的范围,其所产生的抗震性能,是取决于建筑材料的质量,同时也需要考虑建筑承重的结构的连接,以及建筑地基的状态。在实际的抗震施工技术和应用中,需要在抗震施工中采用高标号的水泥,严格控制砂浆的比例,同样的墙体通过砂浆粘结构成墙面整体。 3.2加强住宅建筑的构造柱的抗震能力 抗震施工技术中,关于构造柱和圈梁的施工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需要进行加强和改进其技术,所以在众多的砖混结构我们需要根椐住宅的要求,通过合理的设计构造柱和圈梁,从而保证其抗震的性能,可以实现住宅的最大的抗震的能力和相关的效果,需要特别注意构件之间的连接,注重强有力的施工的要求,这样两者就共同构成了其住宅的建筑的骨架,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有效约束的墙体的作用。以图二为例,需要根椐墙体构造柱的设置重点加强抗震的能力。 3.3加强住宅建筑的框架节点的抗震性能 住宅建筑的框架的节点,需要充分发挥连接的框架和梁之间的重要作用,所以框架的节点需要符合抗震的相关标准,这样才能提高整体的抗震。如果框架的节点遭到破坏,那么就会导致住宅的建筑整体建筑的结构就会发生严重的移位,所以我们根椐框架的节点的抗震技术施工的现实和重要,所以全面加强框架的节点,在实际的抗震技术在施工的进程,需要将混凝土慢慢浇筑到梁底的标底,然后将框架节点连同梁板进行完美的浇筑,所以施工队伍需要不断地加强抗震施工技术应有识,坚决拒绝施工的隐患。 结束语 根椐大多数对于地震等自然灾害进行了解,所以我们和抗震有关的建筑设计的情况进行探寻和摸索,根椐现在的情况,其搞垮的相关设计还没有达到科学的程度,尤其是我国人口的分布相对比较广泛,所以单纯的依靠建筑来提高抗震性不是很科学,也不全面,这样不仅不能减少地震的损失。根椐我国发生地震的损伤来看,我们需要非常重视建筑结构的良好的抗震性能,同时还要加上强大的室内抗震设计,一起实现建筑的抗震,保证建筑物自身质量和功能的完整性。 住宅建筑论文:谈建筑防雷设计在民用住宅上的应用 作者:李军虎 扈英磊 张金萍 张文松 摘要介绍了平顶山民用普通住宅建筑防雷设计,包括安装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合理处理电缆进出线、低压架空线及架空金属管道等,分析了民用住宅的防雷措施,以为民用住宅的防雷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民用住宅;防雷设计;河南平顶山 目前,平顶山市楼房越来越多,民用住宅建筑一般以一梯二户、二梯四户及三梯六户类型为主,其结构一般为人工挖孔桩基础、框架结构,层数为八九层,楼总高一般在35m以内。由于各设计单位对防雷规范的把握深度及理解程度不尽相同,因而设计图纸也五花八门,给施工单位的施工及当地防雷检测部门的监督管理造成很大困难,有的甚至让甲方重复建设,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设计出一个既符合国家规范,又便于施工、管理的规范化住宅的防雷模式,很有必要。笔者根据实际设计经验及在施工监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结合当地防雷检测部门的要求,就一般民用建筑住宅的防雷设计作如下探讨。 1民用住宅防雷设计 (1)住宅建筑防雷等级的确定。在着手建筑物防雷设计时,首先要确定建筑物的防雷等级。《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7)指出,对建筑物防雷类别的划分,除了由建筑物的功能定性外,第2、3类防雷建筑,还取决于建筑物的预计年雷击次数。按照《规范》,以上3类民用住宅年预计雷击次数均大于0.06次/年且少于0.30次/年,均应划为第3类防雷建筑物[1]。 (2)接闪器的设计宜利用避雷带与避雷小针相结合组成接闪器系统。避雷带采用镀锌圆钢(φ12),由间距为15m、高为0.2m的支持卡(φ12)固定于屋面、墙壁及楼梯顶上,同时在屋面阳角处及梯屋顶四角上另加设高0.5m的避雷小针(φ16),并在屋面加设不小于20m×20m的避雷网格。这样的设置,既美观大方,又经济实惠,而且实践也证明防雷效果非常理想[2]。 (3)接地装置引下线设计利用建筑物柱内对角主筋作防雷引下线(φ≥12),利用建筑物基础作自然基础接地体,不仅可以节约钢材,而且比较安全。引下线主筋从上到下通长焊通,其上部(屋顶上)应与接闪器焊接,下部与基础焊接,并分别与各层板筋、梁筋及桩笼纵筋、螺旋箍筋、地梁面筋焊接通,构成完整的电气通路。 利用建筑物钢筋做为引下线施工时,应配合土建施工按设计要求找出全部钢位置,用油漆做好标记,保证每层钢筋上、下进行贯通性连接,随着钢筋逐层串联焊接至顶层。由于利用建筑物钢筋做引下线,是从上而下连接一体,因此不能设置断接卡子测试接地电阻,需在距室外护坡0.5m处的柱子外侧,另焊一根圆钢(φ≥10)引至柱外侧的墙体上,作为防雷测试点。每根引下线处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宜大于5ω。 (4)接地装置利用建筑物的基础作接地装置,具有经济、美观和有利于雷电流场流散,以及不必维护和寿命长等优点。由于平顶山市住宅大部分均是采用人工挖孔柱基础,条件符合《规范》3.3.5条中的第二款,混凝土内基础也能满足利用钢筋混凝土作为自然基础接地体的要求,因此建议推广使用[3]。 利用柱基础作接地体时,对建筑物地梁的处理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地梁内的主筋要和柱基础主筋连接起来,并要把各段地梁的钢筋连成一个环路,这样才能将各个基础连成一个联合接地体,而且地梁的钢筋形成一个很好的水平地环,综合成一个完整的接地系统,其接地电阻≤4ω。 (5)等电位连接及防雷电波侵入这部分过去往往很容易被忽视。新《规范》对等电位及防雷电波侵入有明确规定,因此应十分重视该部分内容。 总等电位联结的作用在于降低建筑物内间接接触电击的接触电压和不同金属部件间的电位差,并消除自建筑物外经电气线路和各种金属管道引入的危险故障电压的危害,它应通过进线配电箱近旁的总等电位联结端子板与进线配电箱的pe(pen)母排;进出入建筑物的金属水管及煤气管道等作等电位连接。 2防雷电波侵入措施 (1)对电缆进出线,应在进出端将电缆的金属外支、钢管等与电气设备接地相连。当电缆转换为架空线时,应在转换处装设避雷器;避雷器、电缆金属外皮和绝缘子铁脚、金具等应连在一起接地,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宜大于30ω[4]。 (2)对低压架空进出线,应在进出处设置避雷器与绝缘子铁脚、金具连在一起接到电气设备的接地装置上,当多回路架空进出线时,可仅在母线或总配电箱处装设一组避雷器或其他形式的过电压保护器,但绝缘子铁脚、金具仍应接到接地装置上。 (3)进出建筑物的架空金属管道,在进出处应就近接到防雷或电气设备的接地装置上,其冲击接地阻不宜大于30ω。 住宅建筑论文:建筑节能技术在住宅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摘 要】建筑节能是住宅工程建设未来发展的新趋势,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介绍了建筑外墙节能施工技术方法和门窗节能措施,结合工程实例探讨了建筑节能技术在住宅工程施工中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供同行参考借鉴。 【关键词】住宅工程;节能技术;节能措施;围护结构 1.前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较快,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住宅工程的品质和节能环保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城市建筑数量不断增加,由于许多住宅工程的建筑面积比较大,夏季受到的太阳辐射比较多,若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就会导致建筑能耗的增加。因此,在实际施工中,建筑设计人员应充分考虑到建筑施工的差异性,重视住宅建筑节能设计工作。这不仅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而达到节约能源、减少能耗的目的,并且对缓解我国能源压力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围绕住宅工程内外墙、窗体和屋面等方面分析了建筑节能技术,使其能够更好地应用于我国建筑工程施工当中。 2.对外墙进行节能施工的技术方法 2.1 对建筑物外墙的防水保温效果产生制约的因素 1)建筑物室内的保温层位置若安放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防水的效果。在实际施工中,部分用户会选择价格比较低廉的设备,包括自保温、内保温和夹心保温等。 2)外保温措施的彻底使得建筑结构容易出现裂缝。 3)附近的两种材料发生变形的速度有差异会出现裂缝。如加气混凝土和水泥砂浆在同等温度下发生变形的速度存在着4到5倍的差距,加气混凝土和普通的混凝土在同等温度下发生变形的速度存在着8倍的差距。 4)外保温中透气防水系统的好坏会制约建筑物的防水效果。外墙中的保温层以及防护层统称为外保温系统。 2.2 对外墙进行保温应注意的事项 在节能建筑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外墙的保温,保温一般分为内侧和外侧。如果是在外侧进行保温,那么能够有效节约面积,保温的成效也不错,然而粘结性能差,成本比内侧的高;内侧保温应用的技术含量不高,然而保温成效相对较差。在现实的施工中,要结合工程的现实状况采用适当的措施。 1)外墙保温工作而准备阶段。只有当页岩烧结多孔砖保证有28天的养才能被允许进入施工场地,与此同时要对页岩烧结多孔砖实施外观检查,倘砖的高度没有达到-4毫米,长宽大于±3mm是不能直接进行使用的。另外,对于进入施工场地的砖要实施分类,在尚未使用的时候要在其上浇水,保持湿润。要高度熟悉图纸中的内容才能够进行砌筑,砌筑工一定要有充足的经验。 2)对外墙进行保温的现实办法。最初阶段要进行杂物的清理,依据图纸中的相关规定对门窗和中线的位置进行清理,同时将水准线标注在其上,砌筑要从转角处开展。在砌筑没有开始时应先用1∶3的水泥砂浆进行铺砌,梅花丁的砌筑更为合适。就构造柱以及圈梁窗台板而言,罗汉槎使用先三退然后再三进的措施更为合适,想要不出现浪费的现象,那么就应该在砌筑的时候使用满条满丁的方法。 3)选取合适的保温材料。在进行内置式的保温措施时,一定要在内墙的表面添加平薄板、粉刷钢丝网层、纤网面层等防护设备。在具体施工时,墙面粘贴一定要湿度适中、平整、清洁。另外,确保施工水不会出现下渗的情况。施工时要有顺序的进行,从角落进行施工。针对外侧保温而言,在墙体上一定要用粘结荆或者是锚固件把聚苯乙烯板、水泥聚苯板、玻璃棉板和岩棉板等稳定住。假设保温层使用的是聚苯板时,将玻纤网耐碱聚合物当成是面层是非常好的。 4)成品保护外墙保温层。在吊放脚手架或者是安装模板时,对于施工现场的管理是十分有必要的,一定要避免与砌筑完毕的墙体发生碰撞。还应该保证预埋件、暖卫和电气管线的安全,避免出现损坏。砂浆的稠度一定要恰到好处,避免迸溅到墙上。 3.门窗节能措施 3.1 提高住宅外窗的气密性 如设置泡沫塑料密封条,使用新型的、密封性能良好的门窗材料。门窗框与墙间的缝隙可用弹性松软型材料、弹性密闭型材料、密封膏以及边框设灰口密封;框与扇的密封可用橡胶、橡塑或泡沫密封条等;扇与扇之间的密封可用密封条、高低缝及缝外压条等;扇与玻璃之间的密封可用各种弹性压条等。 3.2 门窗工程节能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1)门窗固定在砌块上严禁用射钉枪固定; 2)框与墙体间缝填嵌的材料宜采用发泡聚苯乙烯(或聚苯板条)等弹性材料,并应嵌满压实,表面应光滑,平整无裂缝,缝隙表面用嵌缝油膏嵌实。 3)中空玻璃的安装时余隙,嵌入深度要符合最小安装要求。玻璃安装时的弹性止动片应安装在玻璃相对的两侧,间距不应大于300mm,压条连续镶入槽内时,第一个弹性片应距槽角50mm。 4.建筑节能工程实例 4.1 工程概况 试点工程为某职工住宅楼,该住宅楼为独单元7层,共14户,结构类型为小砌块结构,总建筑面积2200m2。 4.2 影响住宅用电能耗的主要因素及节能潜力分析 住宅楼用电主要有以下四部分组成: 1)楼梯公共照明:公共楼梯平台每层安装一盏40w的普通白炽灯,安装有感应自熄开关,耗电相对有限,建议改装节能型白炽灯。 2)家庭照明用电:家庭照明用电目前大多已采用节能灯具。 3)家庭电器用电:住户室内照明灯具及家庭电器类型较多,是住宅用电能耗的主要因素,但节能改造难度较大,建议由住户自行改装为节能型灯具及改用能耗较低的节能型电器。 4)家庭空调用电:室内房间一般安装分体式空调挂机,客厅安装分体式空调柜机。夏季空调用电是居住建筑主要能耗之一,同时也是研究节能改造技术的主要内容。外围护结构是影响空调用电负荷的主要因素,因此,建议对住宅楼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进行检测分析,并且建议住户安装能效比符合节能设计标准要求的空调机。 4.3 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分析 住宅楼原屋面采用南方地区常用的砖砌架空混凝土板做隔热层,外墙为190mm厚单排孔普通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东、西、南面外墙贴灰白色条形陶瓷墙砖,西墙采取了在外墙外挂架空钢筋混凝土遮阳格板的隔热措施。屋面及东、南、北向外墙传热系数采取现场实测方式取得,但其热惰性指标无法由现场检测得出,因而采取理论计算方式取得。西外墙由于采取遮阳隔热措施,其传热系数无法由现场实测得出正确的数值。因此,西外墙传热系数亦通过计算方式取得。经现场实测和理论计算,改造前住宅楼屋面及外墙、外窗热工性能参数如下。 1)屋面 由现场实测获得屋面的传热系数k=3.34w/(m2·k),架空隔热层当量附加热阻r附=0.3(m2·k)/w,则屋面总热阻值为:r0=1/k+r附=1/3.34+0.3=0.599m2·k/w,由此可经计算获得屋面实际传热系数k0=1/r0=1/0.599=1.67w/(m2·k)。 2)外墙 由现场实测获得东、南、北向外墙传热系数k=2.94w/(m2·k);西向外墙采取外挂架空混凝土板遮阳隔热措施后,经理论计算,其当量附加热阻为r附=0.3m2·k/w,则西向外墙总热阻值为:r西=1/k+r附=1/2.94+0.3=0.64m2·k,由此可经计算获得西外墙实际传热系数k=1/r西=1/0.64=1.56w/(m2·k)。 3)外窗 外窗为普通铝合金单片透明玻璃窗,外窗自身遮阳系数sc=0.8。考虑阳台等遮阳措施,通过节能软件计算,外窗综合遮阳系数sw=0.74。 5.围护结构节能改造方案 5.1 屋面节能改造技术方案比较 屋面现状调查分析:原屋面防水层及架空混凝土隔热板均基本完好,屋面防水层无渗漏现象;经结构验算,屋面结构可满足节能改造所增加的荷载要求。针对原屋面的构造特点,提出两种节能改造技术方案,分别为增加屋面保温隔热层或增加种植屋面系统。通过比较,种植屋面系统构造及施工方案最简便,且符合绿色生态建筑的发展趋势,是屋顶节能改造的优选方案。但该构造系统的实际效果如何,仍有待今后的试验、检测和分析研究。 5.2 外墙节能改造技术方案比较 外墙现状调查分析:经实地查看发现,外墙砖黏结较牢实,经检查未发现空鼓或脱落现象;南北外墙面及外窗安装有大面积不锈钢防盗网,不易拆除;西墙外遮阳板构造牢固,未有松动现象。对外墙的节能改造,一般有内保温和外保温两种方案。 1)外保温方案 由于南面及北面外墙防盗网太多,外墙改造存在较大困难;西面外墙已有遮阳隔热措施,且k 2.0,符合地方节能设计标准要求;而东面外墙k 2.0,不符合地方节能设计标准要求,因此,可重点改造东面外墙。根据气候特点,外墙外保温材料可选择的范围有:泡沫玻璃保温隔热体系、evb干粉保温砂浆、 粉聚苯颗粒保温砂浆等。采用evb干粉保温砂浆和胶粉聚苯颗粒保温砂浆,均需清除原有外墙砖,工程量较大,且保温砂浆做外墙外保温层有易于开裂的风险;而采用泡沫玻璃保温隔热体系作为外保温层,可用特殊配比的膏状黏结剂直接粘贴在外墙砖上,施工比较简便。 2)内保温方案 由于住宅楼已建成多年,外墙做内保温将破坏住宅室内装饰,施工不便,对住户生活环境影响较大,因此,内保温方案基本不可行。 综上分析,采取外墙外保温方案是比较可行的节能改造方案,而且根据住宅楼外墙面的现状,可以只对东面外墙进行节能改造,保温隔热材料选用施工简便的无机环保材料——泡沫玻璃保温隔热体系。 6.结语 建筑节能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能够大大节约能耗,提高能源利用率。因此,在建筑节能设计过程中,应结合地质条件和气候资料进行综合设计,尽量选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的形式,同时施工人员还应严格按照有关的规范条文进行施工,加强施工单位各部门间的合作,做好工程各质量点的验收,以建造出环保的住宅建筑。 住宅建筑论文:住宅建筑电气设计节能分析 1住宅建筑电气节能设计的基本原则 质量永远是任何一项工程建设的核心,因此住宅建筑电气节能设计也必须是立足于确保设计质量的前提下,现代住宅建筑电气节能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几点原则:(1)将节能和设计相互融合。在建筑电气节能设计的过程中,首先对于必须损耗的能源部分应该满足,确保能够正常使用建筑物内各种机械设备。对于供电,还应该注重可靠、安全的基本原则,达到相应的电力要求后,应该进一步优化、改进配电设备设计,使能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2)充分利用各种先进技术。在住宅建筑电气节能设计中应该积极采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尽可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能源损耗,比如通过控制空调的风量以及空调的温度,在展厅减少工艺照明的用电量,减少线路上的电阻等等。(3)注意经济因素。在建筑电气节能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将其实际的经济效应充分考虑进来,千万不可一味的强调节能,而使运营成本增加。 2新时期下住宅建筑电气设计的几种途径 2.1关于变压器节能设计 在变压器设计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两部分能源损耗,一是负载损失(和负载成平方比),二是空载损失(和负载无关)。如果变压器存在负载的情况下,不仅仅会有固定的铁损,同时还有因为电流穿过1次、2次线圈电阻时的损耗。为了减少电压器在短路情况下造成的损耗,应该充分考虑变压器短路电流及其损耗之间的内在平衡关系,进而选择一种合适的短路阻抗变压器。一般情况下,变压器的空载损耗主要是指铁芯的涡流损耗以及漏磁耗损,在变压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尽量选用油浸变压器、干式变压器等节能型变压器,这样可以有效减少有功损耗。其次,随着功率因数以及最大负荷利用时间的改变,电压器的容量也会有所改变,在选择电压器的时候必须满足所有用电设备总用电量的实际要求,而且尽可能避免长时间使变压器处于一种超负荷运转状态,这样有利于延长变压器的使用时间。 2.2关于照明设备的节能设计 现在家家户户都使用照明设计,在住宅照明设计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节能措施:(1)提高灯具在单位面积内的有效安装功率。通常体育场、车间以及厂房等地方相对比较高,而且建筑面积也相对较大,这种情况下应该按照室外照明系统,可以应用一些高效气体作为放电光源(如高压钠灯、金属卤化物灯等)。如果是常规普通的室内照明设计,可以应用紧凑型荧光灯,或者也可以采用高效发光荧光灯。(2)可以采用光源用电附件,具有很好的使用性能,但能源消耗相对比较低。比如,电子变压器、电子触发器、节能型电感镇流器以及电子镇流器等。(3)尽可能利用自然光源。(4)进一步优化控制灯具的方式,可以采用节能型装置或者节能型开关,这样也有利于节约用电。 2.3关于电动机的节能设计 提高电动机工作效率,增加电动机功率因数是减少电动机电能损耗的主要方式。在电动机设计过程中,首先应该明确负荷属于连续性质还是断断续续的性质,最终选择一种最省电的电动机。若负荷属于间断的性质,而且在负荷较轻的情况下,电动机工作无法停止,可以安装一个调速装置,主要是为了在额定负荷下,可以确保设备应用的电源是最为常用的,确保电动机始终在额定转速下进行运行。但是处于运转低俗时,可以选择逆变器变频装置,也可以其他的调速方式进行调速。假如负荷连续的情况下,应该检查电动机实际输出功率是否满足各种负荷,如果随着风机、泵的平方减少,其负荷也减少的情况下,在轻载的过程中可将阀门以及风门打开,在低速运转时,选择调速电动机也有利于减少能耗。 3新时期下关于住宅建筑电气设计的几点节能措施 3.1选择高效低能耗设备,尽可能提高能源有效利用率 在设计建筑电力系统的过程中,最先应该考虑采用高效节能产品,最大限度的减少电力系统本身的能源损耗。(1)针对供配电系统,应该综合考虑用电设备的特点、供电分布、供电距离以及负荷容量等多方面因素进行设计,使整个供配电系统便于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尽可能在负荷中心附近建立变配电所,这样可以大大减少配电半径,降低线路传输的损耗。(2)应该选择合理的变压器台数以及容量,确保负荷因为季节出现变化时,可以灵活自如的投切变压器,确保变压器的安全、经济运行,这样有利于减少消耗一些不必要的电能。(3)应该将系统功率因数尽可能提高,使线路上的无功传输减少,进而实现节能效果。 3.2应用智能化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可以借助现代先进的智能控制技术监控给排水、空调等专业建筑设备的实际运行情况,进而达到节能的目的。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以及照明设计监控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控制受控机组以及设备的开启和暂停操作,还有应该进行必要的连锁操作。(2)对于各种机电设备的工作运行状态以及故障报警信号进行实时监测并且储存,同时应该实时监测、搜集建筑设备系统的流量、压力、温湿度等主要参数,还可以对变配电系统的功率因数、电流、电源电压、主要的开关状态等进行监测。(3)根据事先预定的系统控制程序,自动的调节被控参数在最佳状态,确保系统能能够在相关设计要求的范围内正常运行。(4)采用各种综合措施使系统能够处于节能运行状态。(5)控制机组的台数,进一步优化机组的实际运行状态。(6)不仅具有自动控制的功能,同时也具有就地操作、提供远程操作的功能。 4结语 总而言之,节能设计已经成为新时期下住宅建筑电气设计的重要任务,住宅建筑电气设计采用节能措施,可以大大减少建筑工程的能源损耗,也可降低建筑工程建设资金,可以为我国节能建设事业做出很大的贡献。现代住宅建筑设计师应该树立节能设计理念,采用各种先进的节能措施实现电气节能设计,确保建筑用电设备以及供配电系统能够低耗、经济运行,尽可能节约电能。 作者:卢岚 单位:广西河池市金石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住宅建筑论文:绿色建筑住宅施工技术分析 1对于绿色建筑中需要用到的一些施工技术进行简单的介绍和说明 在这个层面之上,我们要注意到技术水平的提升,当然也要注意到绿色建筑施工之中的员工的环保概念的全面的提升,让员工的意识发生改变之后,对我们今后的建筑设计施工工作都是很有利的。现在要提到的第三点就是对于节约以及工程质量的考虑,绿色建筑的施工之中对于成本的控制以及节约都是很重视的,而且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到能够保证工程的质量,做到这两方面的兼顾是工程施工中一个很重要的要求。最后一点就是我们在绿色建筑的施工中要关注到施工的管理,并采取更多的有效措施来加强对于施工的管理和建设,例如施工之中产生的一些垃圾我们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进行及时、定时的清理。 2简析绿色建筑施工之中所使用的一些比较关键的技术要点 2.1绿色建筑施工之中对于环保方面的相关技术要求 绿色建筑施工之中绿色当然是一个不能够被忽略的重点,对于建筑施工技术中的绿色以及环保方面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接下来我将对环保中的一些技术要点提出详细分析。施工过程之中不能忽略了光污染的问题,对于光污染的严格控制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光污染带来的危害越来越严重,是人们很关注的一个方面。在有必要进行电焊等施工时,如果环境条件允许,应该把施工地点选在人烟稀少的地方,切忌装备好防护措施,减少不必要的光污染,夜间施工时,若不必使用强力照明灯就尽量不使用,一定要使用的话要加较大的灯罩,严禁把灯光照向施工以外的地方。现在的情况之下,我们不仅要考虑到光污染、噪声污染也是我们施工之中需要注意到的问题,噪声污染往往会对附近具名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我们在施工的时候,对于设备、施工时间的选取都要做出很详细的思考才行。其次对于环境之中的粉尘污染我们也必须重视,施工现场导致的众多的灰尘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困扰,所以我们在施工的时候对于材料的选取,以及施工的方式都要重视,注意不要造成过多的灰尘的产生。在施工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到在安装结构以及一些装饰时,施工地段不能扬起较多灰尘,当然了施工中我们也可以考虑使用低音吸尘器进行相关粉尘的清理,在一些易产生尘土的设备运行时,一定要安排相关人员进行灰尘清理。接下来需要提到的是关于水污染的问题,大家都知道我国的很多地方都会出现水资源匮乏的问题,那么在建筑的施工过程之中注意到对水资源的保护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了,绿色建筑的施工不应该为环境带来很高的伤害。我们还需要注意到的就是对于土壤资源的保护,水土流失的问题在我国现在的很多地方都会经常发生,那么我们在施工的过程之中也要加以注意,我们要对生态系统的平衡有一个很好的保护,要注意制备的种植和保护。之后我们还需要注意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对于施工现场的管理,我们要保证施工的环境是干净清洁的,这对于施工施工来说是很重要的,定期的垃圾清理不仅能优化环境还能为施工人员带来更好的心情。最后需要注意到的一个方面就是对于施工现场的保护,施工现场的资源、设施等都是在我们施工中需要注意到的东西,必须进行保护,还有一些特殊的地区存在低下文物,那么我们就要格外重视对文物的保护,这是好的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2.2对于施工材料中需要使用到的技术要点进行的相关说明 第一,我们在绿色建筑施工中要注意使用的材料的损耗率,提高材料的利用率是绿色建筑施工中一项重要的观念和想法,低损耗不仅能够节约经济成本,对于环保来说也是很好的。第二,我们在对施工材料购买的过程之中,要使得材料更利于人们进行存储和管理,如果要达到这个要求严格按照事先的计划进行购买和存储就是很必要的了,这样做还能是我们在存储的时候减少材料无故消失的情况的产生。第三,我们在进行采选材料之前,应该对材料的实用性和耐用性进行详细的考虑,并且我们还可以对施工的工序进行合理的优化,高强度的建筑材料的使用也能更符合绿色建筑施工的要求。 2.3对于能源以及土地的利用中需要注意到的技术要求 在我们进行绿色建筑住宅施工的时候,相关施工单位以及施工人员应该做好节能环保概念的宣传,提倡绿色环保,有效的提高能源利用率,对资源进行和里的开发和利用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当然了,我们在对资源的合理利用的过程之中也需要充分的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考虑到自然条件例如气候、光照等因素对资源带来的影响对于绿色建筑中的资源利用是很重要的。对于施工中所使用的土地来说,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是我们在进行施工之前就应该详细考虑的一个问题,而且我们还需要考虑到在施工的过程之中对于施工土地的临时保护以及施工时的总体的布局。 2.4在绿色建筑开展施工管理工作是需要注意到的技术要点 无论是对于施工人员的管理,还是施工场地的管理。在绿色建筑的施工过程中都是需要加以重视的,我们要对施工场地加以保护防止意外的发生,我们也要对员工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施工能力。除此之外,在绿色建筑的施工之中,我们还要加强组织和规划的能力,要建立更为完善的奖惩制度激励和员工的行为,加强对员工和施工现场的管理。 3结语 在科技发展的今天,人们的文明水平道德水平也在不断提升进步,当高楼不断林立的时候,人们察觉到身边的环境也在变得越来越糟,渐渐地,绿色环保的意识深入人心,那么绿色建筑住宅的施工技术的研究就变得更加重要了,它可以提高生活和工程的质量和水平。 作者:赵玉坤 单位:北京城建北方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住宅建筑论文:BIM技术在住宅建筑设计的应用 一、BIM技术在当前国情下存在的背景和现状 (一)国家政策的扶持和BIM技术的研究 建筑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和必然趋势是建筑信息化,我国相关领导人在“十二五”发展规划期间就提出了全面提高建筑行业信息化水平的要求,并倡导将BIM协同等技术应用在工程技术中。近年来,随着国家对BIM技术重视的提高及对该项目投资力度的加大,我国在对这项技术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如:清华大学张建平完成了对“基于IFC的建筑工程4D施工管理系统”的研究,并将其应用到国家体育场等多个大型复杂工程中;清华大学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立了完基于IFC的BIM的框架体系。BIM技术在市场研究方面也得到了关注与支持,2009年,Autodesk公司组织编制了“BIM建筑信息模型在中国市场的研究报告”,报告中详细说明了BIM在中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前景,并对BIM在建筑工程领域的使用和完善进行了帮助指导。 (二)BIM技术在应用方面的现状 通过对BIM技术研究的深入,我国在该项目上获得了许多令人欣慰的成果。尤其是在2005年,沈阳建筑设计院将Re-vitArchitecture软件运用到大型重大工程项目中,例如北京奥运会国家游泳中心、上海世博会等建筑物的施工规划方案都融入了BIM技术,这对我国建筑行业不断向着科学性、先进性的方向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①对BIM软件的开发利用方面。BIM相关软件是以BIM技术为理念制作的专业软件。在国外,AutodeskRevit系列、BenetlyBuilding系列ArchiCAD等专业软件已经普遍被运用到了建筑行业中,然而,目前在我国这些软件并没有得到普及,一切还处在初级阶段。②BIM技术支持方面。近几年国内出现如北京柏慕进业、鲁班咨询等一些提供BIM技术支持和管理方面的服务。③国内院校方面。在最早研究BIM的国家,他们的课堂积极的引进BIM技术,并不断地探索和完善这项技术。而在我国,对培养这些专业人才的重视程度和资金投入还远远不够,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如:2012年4月华中科技大学才开始招收首届BIM方向的工程硕士。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和高等院校要更加重视BIM技术的学习和推广,并增加资源投入。 二、BIM在住宅建筑设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建立BIM模型的方法 确立建模软件是建立BIM模型的必要前提。Revit和Tekla这2个系列软件是目前最常见和使用率最高的软件。RevitAr-chitecture和RevitMEP可以帮助建立住宅楼的建筑模型和水电模型,TeklaStructure可以用于建立住宅楼的结构模型。将相关构件做成具有参数意义的构件是在建模过程中的首要步骤,这样可以使构件库更加规范化,从而更方便、更效率的实现建模的目的。模型建好后,通过Revit软件将建筑模型和水电模型转换成IFC格式文件,再将其导入到TeklaStructure软件中,这样就形成了最终的BIM模型。 (二)Revit在单元式户型中的应用 每个住宅项目的设计都是基于固定几种形式的单元户型,不同楼栋的设计也是根据符合其特点的单体形式来完成的,或者是结合同样的户型,将其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形成具有不同风格特征的建筑样式。在住宅建筑的建造中,也可以使用Revit来建立三维户型组,实现标准单元模型或标准户型的创建,将部分组合成整体,构建出不同的楼栋单体,然后对局部进行修正和完善,形成各种建筑单体在立面上的具体表现形式。此种工作模式,可以有效地防止大量重复制图的情况出现,使工作不再存在冗余性,更加快捷,大幅度的提升了设计效率。长此以往,为后期的住宅设计积累更多完备的内部户型库,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三)开放式的3D节点视图 在施工绘图初期,呆板地以以往的样本为基础进行修改和临摹是大部分设计人员的绘图方式,之后听取有资历的设计师的意见和建议,再进行相关改正和创作。长此以往,设计人员就无法真正地理解相关建筑的构成,也不能深入地体会到建筑物存在的复杂性,更不会指导建筑物按照此种方式设计的必要性和意义,这样是很不利于设计人员整体水平的提高的。而使用Revit软件设计建筑图纸的方法不同于以往的设计方式,将二维节点转变为三维节点,使图形的复杂性降到最低,不仅直观反映其构造,更容易看懂,还能提高学习的效率,方便学习和应用。 (四)BIM目前存在的问题 ①Revit虽在制图上实现了需求,但在软件之间的互相融合应用方面存在着不足。实际的设计中,无论是模拟建筑环境、计算施工图过程中的结构荷载还是对规划好的方案进行斟酌和修改,都需要在设计和研究的过程中与相关软件结合起来,使流通接口更加开放有利于减少重复工作和信息丢失,也能保证数据信息在传递时的完整性。②目前Revit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剖面、立面图纸构建交接的不完善,构建之间接合关系对自动生成的剖面、立面中存在的问题显示的不够直观、明显,可能导致隐藏的问题不能得到解决。③尽管随着BIM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落后的绘图习惯得到改善,但但设计图纸的交付标准并没有得到优化。二维图纸的交付方式还是决定了BIM三维图设计的方式,这必然不能使三维图形的直观性得到完美展现,降低了设计师的工作效率,同时也阻碍了BIM技术的发展。因此,建立一个三维设计的标准并不断更新完善是势在必行的。 三、结束语 BIM技术的发展,在我国建筑行业引起重大的波动,对我国目前的建筑行业所存在的问题有重要的意义。在住宅建筑中的应用,还需要不断地努力,加大人才的培养,技术的革新,对我国未来长效住宅领域做好坚实的基础,实现从业人员的不断探索和创新。 作者:王娇 单位: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住宅建筑论文:老龄社会住宅建筑设计论文 1老龄社会下我国养老模式的趋势 目前老年居住模式主要有居家养老和社会养老两种,其中居家养老是以家庭居住为核心的养老模式;社会养老则是指老年人居住在老年性服务机构安度晚年的模式。我国现行的主要养老模式是居家养老,而且多项调查显示,绝大多数老年人乐于接受的养老方式正是居家养老,这就证明,我国在进入老龄化社会后老年居住模式的主流趋势仍然是居家养老。由此可见,作为建筑设计人员,研究探讨新形势下老龄住宅建筑的合理性和人性化是必要而迫切的。 2老龄社会住宅建筑设计原则 2.1老年人在生理、心理、社会方面的特殊需求 步入老年以后,人的心理和生理发生了老化现象,主要表现有身体各项机能的变化(机能衰退、体力下降);感觉功能的变化(反应迟钝、行动迟缓);心理功能特征的变化(敏感、承受能力差,易产生孤独感和被抛弃的消极心理,有强烈参与正常社会生活的心理)、生活结构的变化(对亲人、环境和一些专门服务与设施的依赖性变强)等。 2.2老年社会住宅建筑的设计原则 建筑设计应当以人为本,当人不能适应环境的时候,就要让环境适应人,我们要把人的需要始终放在设计首位。老年住宅要以上述特殊需求为依据,在建筑的各个细节中体现安全、便利、舒适和健康的原则,让有自主行动能力的老人能够更长久地生活自理,让行动略有不便的老人能够减少对别人的依赖,让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便于接受照顾。 3老龄社会住宅建筑外部环境设施 3.1道路系统 1)车行道路: 主要考虑外部救援时无阻碍和延迟,如道路宽度应全程适合消防车和救护车通行;机动车道路应设置减速带和手控红绿灯等。 2)步行道路: 全程采用无障碍设计。如尽量不用台阶而用坡道解决地面高差问题,以满足需要以轮椅代步的老人的需求;坡道表面进行防滑处理;坡道上安装防跌落的保护设施等。 3)地面铺装: 应选用有弹性、防滑、不易脱落损坏并易于清扫的材料。保证一定的粗糙度,以使轮椅的轮子、拐杖、助行器等能贴牢地面而不易于滑动;地面还应有良好的排水系统以免雨天打滑。 3.2绿地环境系统 1)休闲活动场: 老年活动场地宜分成动态活动区和静态活动区。动态活动区以健身活动为主,外围应有大树及休息设施,以利于老年人活动后休息。静态活动区主要供老人们晒太阳、下棋、聊天等,可利用大树荫、廊、花架等,保证夏季有足够的遮荫,冬季有足够的阳光。 2)景观小品计: 老年人各项生理机能下降,对安全要求高于年轻人,在设计时应特别注意安全防护要求。 3)植物配置: 植物选择应迎合老年人心理特点,多选择老茎生花的紫荆、深秋红叶和花开百日的紫薇以及青松等可以激发老人遐想的植物,焕发其生命活力。 4)环境可识别性: 由于视力和记忆力的衰退,老年人容易迷失方向,因此要加强环境的可识别性,在环境细部的处理上可设计醒目的标志牌。如路标、导游图、指示牌、雕塑等来加强老年人对环境的可识别性。 3.3公共服务设施居住区内的公共服务 设施既是家庭生活的延伸和补充,也是进一步满足物质和精神需要的重要渠道,种类包括医疗、教育、文化、体育、商业等,本文着重探讨老年人经常使用部分应注意的设计事项。 1)医疗门诊: 保障老年人的健康保健、紧急急救,医疗服务设施非常重要。为适应居家养老,社区门诊应建立辖区内60岁以上老人的健康档案,以配合日常生活服务、紧急医疗及事故救助的需要;并配设从事老年常见病患诊治的专业医护人员,为社区老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建筑物对外部分应能供担架和轮椅出入。 2)体育设施: 在社区中应设置一些适合老年人活动的体育设施,如单杠、压腿杠、乒乓球台等,以满足锻炼需求。 3)文化设施: 老年人对精神充实更加渴望,因此要有一些文化设施如宣传栏、展示栏,展放一些报纸、科普知识、老年人保健知识等。 4)公共厕所: 应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如厕方便,在重点绿化区和室外活动较集中的地段及组团绿地中合理布局必要的公厕、洗手间。在具体作法上要注意无障碍设计,例如室内外高差不宜超过150mm;地面防滑不得积水;标志清晰不受遮挡;在专用厕位内设呼叫器、挂物钩和足够的轮椅回转空间等。 4老龄社会住宅细节设计 4.1楼层选择 为老龄住宅选择楼层位置要考虑几项因素,便于老年人独自或护理者协助外出和往返;遇有停电和电梯故障时减少麻烦;遇有急病求医时能乘担架外出;遇有紧急事故发生时利于紧急疏散。综合看老龄住宅的楼层还是以低为好,具体建议为:处于自主行动期的适合楼层最多不超过9层;处于介助期的适合楼层不超过4层;处于介护期的适合楼层首选1层,最多不超过4层。 4.2公用部分 弱势居民家门口的小环境要保持方便和低风险,这就要求相关设施环环相扣联成整体,形成保护系统。例如出入口实行人车分流;出入口平台的宽度、高度无障碍;出入口设声控照明设施;公共走廊、户门和电梯轿厢尺寸应能容急救担架进入;电梯厅净宽应大于1800mm,满足轮椅回转等等。 4.3套内空间 1)起居室和餐厅: 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家停留的时间也会增长,因此设计一个称心如意的休闲空间能使他们身心获益。起居室的规模最小应大于15平米;电视墙避免正对采光口,方便日间看电视;起居室与餐厅尽量靠近或集中,并在老人会客、进餐的位置留出轮椅席位。 2)卧室: 老人活动能力随年龄增加而减退,停留在卧室的时间也会增长,最终卧室将成为他们全天使用的生活空间,因此老龄住宅卧室设计至关重要。老人卧室应向阳;应有开阔视野和良好日照,窗外5m以内不应有树冠遮挡;卧室至户门的全程应使担架水平通过;在安放好主要家具后要留出不小于1500mmX1500mm的轮椅回转空间;卧室内灯开关及电源、电视、电话等插座位置应能适应床位变更;床头设置紧急呼救的固定按键等。 3)厨房: 厨房是正常和弱势居民使用差别最为明显的部位。高龄和残障者对狭小空间环境的利用和适应程度较低,因此在设计老龄住宅厨房时考虑以下几点:地面没有高差;通道应能通过助行器或轮椅;洗池、操作台高度在770mm—800mm范围内(常人操作高度在810mm—830mm范围);灶具应为电热方式,避免可燃气体等。 4)卫生间: 卫生间的使用频率会随着老人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并且是老年人意外事故的高发区,因此在卫生间中出现救助的问题应予以重视,布置厕位、浴位和洗漱位时要减少或消除引发意外事故的环境因素。卫生间门宽应大于800mm;地面采用高度防滑材料;厕位靠墙一侧设安全抓杆;抓杆上方设呼叫器;坐便器高度应比正常人坐便器高出200mm;浴位设置不应临近窗户;浴位旁应设安全抓杆和坐凳;洗漱盆的高度应在700mm-780mm范围内(常人洗漱盆高度在780mm-850mm范围)等 5)阳台: 直射阳光和良好视野对增进身心健康有积极作用,尤其对户外活动日趋减少的老年人帮助更大,因此阳台的作用十分特殊。为保证具备轮椅回转,阳台深度应在1200mm-1500mm之间;许多老年人有在躺椅或轮椅上晒太阳的习惯,而阳台的实体栏板太高会形成较大的阴影区,所以应以栏杆、扶手或安全玻璃来保障安全而将实体部分降低,而且最好使用竖向栏杆和扶手。 5结束语 对人整个生命期的尊重,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体现,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和道德准则,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水平。 作者:张红梅 单位:山西省第二建筑设计院 住宅建筑论文:建筑师住宅建筑设计论文 1中小住宅建筑设计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对于居住环境及户内品质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开发商在这种新市场行情下,若想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就要将“低建筑密度、高绿化率”作为定位目标。即使在“90平方米,70%”的政策环境下,也要努力做到这一点。但是现阶段最常面对的问题就是:若单层建筑面积较小,在容积率不改变的情况下,楼栋数和楼层数就会增加,楼栋数的增加就意味着楼间距会有所缩小。同时还要综合考虑每个地方的日照标准,要保证各栋楼达到国家要求的最低日照时间,就要对楼栋数量以及楼层数进行严格的控制。所以楼栋数、楼栋间距和容积率之间务必要取得较好的平衡。但为了实现在一定容积率的前提下的“低建筑密度、高绿化率”的设计目标,那么就需要放弃一梯两户或一梯三户等不经济的设计。由原本一梯最多四户转变为一梯最少四户,增加单栋建筑面积,减少楼栋数量。就最简单的住宅项目来讲,将底层的建筑面积设置为S1,建筑用地总面积设置为S2,总建筑面积设置为S,容积率为2,建筑密度为20%,这样即为:S1=0.2,S2=252,S=10S1,能够建设10层;在项目容积率低于2的情况下,可以按照小高层项目进行设定开发,能够保证较低的建筑密度。相反,若项目设定为高层住宅,容积率就是主要的考虑因素。小高层的消防标准相对较低,楼内公共交通面积要求较小。高品质、大户型的住宅项目一般会选用一梯两户作为主要户型。楼栋间间距的大小,取决于楼房建筑的高低,楼房建筑高度和楼栋间距是呈正相关关系。在建造低容积率的开发项目时,就要求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达到“低建筑密度,高绿化率”的居住环境要求。低容积率的开发项目,在技术上的要求也没有那么严苛,所以也不存在一些根本性的技术问题。目前我国的基本国情就是人口众多,但是人均土地资源紧缺,在城市开发过程中,各地政府都在贯彻节约土地资源这一基本政策。在城市土地公开招标的文件中,很多都会要求中小户型占到一定的比例,以满足经济实力较弱的刚需群体的需求。当前建筑开发商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在既保证住宅品质的前提下又能够解决好高容积率这个问题。 2高容积率的中小户型住宅建筑设计 2.1总平面布置 总平面布置的基本要求就是在“低建筑密度,高绿化率”的开发理念下,为居民营造优越的居住环境。要想使此目标得以实现,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就是做到最大可能的减少楼栋数。在平面上就应该适度地考虑如何加大单层的建筑面积,争取做到每栋单元能够达到六户左右的同时,还能够做到可以多单元拼接,使楼栋间布置更加合理、组合更加灵活。这么做的优点不仅可以体现在增加单栋建筑面积上,还体现在居民用户公摊面积比例大大降低。其次就是充分利用建筑高度上限,增加建筑层数,同时合理设置建筑层高,若在每层原有的基础上再降低2cm左右,这样一栋建筑物就可以多出两层的建筑面积。向上增加层数和平面上加大单层建筑面积这两种方法相比较之后会发现,竖向上增加层数此种方法优于平面上加大单层建筑面积方法,究其原因是一旦使用加大单层建筑面积和降低层高这两种方法,就不可避免地以牺牲住宅品质为代价。户均建筑面积的降低是规划指标是否变动的基础和前提,通常情况下,户均建筑面积的降低,就会带动总户数的增加,总户数的增加必然也会导致规划指标的增加。随着各方面的增加,建筑商会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车位数的增加。停车位的增加,必然导致居民居住环境的下降,要想解决此类问题,小区建设者应该以地下停车位为主,地面停车位为辅,争取最大限度地降低车辆对小区居民生活的影响。 2.2建筑单位综合性设计分析 2.2.1建筑面积公摊比例研究分析 理性购房者对于建筑面积公摊比例是比较重视的。力争将其控制在15%以内,若高于20%,购房者就会很难接受。18层以上高层设计,一梯2户、4户中,每一层公共交通面积大约设计为40m2或者是70m2。根据每一户建筑面积90m2计算,建筑面积公摊比例分别为22.22%、19.44%。因此说,90m2以下中小型住宅单元若想控制公摊面积,最好是选用一梯5、6的户型。同时,建筑设计需要对电梯、楼梯、过道等公共交通空间进行综合优化,以使其面积低于上述标准。通过降低公共交通面积的方式降低建筑面积公摊比例是建筑设计首要思考的。 2.2.2精细化户型设计分析 现代住宅主要由客厅、书房、卫生间、卧室、餐厅、阳台等组成,通过适度的联系空间进行组合,这样才能保证动静分区。根据不同的产品定位以及客户所需,进行差异化和针对性的户型设计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在“90平方米,70%”的政策要求下,住宅的户型设计只是满足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要求建筑师在限定的面积内设计出高品质的户内居住空间。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应重视对人的行为方式和人体工程学进行综合性思考。应将灶台、洗菜池、冰箱、洗衣机、洁具三大件等小元素纳入户型设计的综合考量之中。住宅内每一寸空间都需要进行精细化的设计,这样才能保证在户型设计过程中,做的面积可控、功能齐全、尺度适当、空间整齐。 2.2.3避免出现无效空间 随着相关条例的出现,以往房地产发展过程中备受关注的“大与豪”设计理念已经转变为舒适、自由的新理念。要去除户型设计中“大与豪”的弊病,就应该将其中的无效空间去除掉,所谓的无效空间就是:空间在压缩或是消除之后所具备的功能不会消除。 (1)客厅: 在降低无效空间的选择上,客厅是最有潜质的。客厅的主要功能就是视听。客厅内安装壁挂式彩电已是流行趋势,电视视距最佳为3.54m。U型沙发长边大约为3.8m。试听空间只有在3.5m~4m之间才是舒适的。所以适当地压缩客厅面宽可减少无效空间,同时也不会对客厅空间的功能完整性造成太大影响。 (2)卫生间: 卫生间内功能完善。很多情况下,业主很难接受马桶正对门的设计方式,但是要是马桶不正对门设计的情况下,布置方式就会增加无效空间。在设计上到底是迁就业主的喜好还是坚持科学合理性设计,这是一个很难的选择。 (3)厨房与餐厅: 厨房长边开门和餐厅并联,此种方式两者之间有着较短的距离,联系也是相对比较便捷的。U型灶台布置占用面积较小,有着较高的操作效率。方正的餐厅空间更加适合餐桌的放置,无效空间最小。 (4)阳台: 阳台所具备的功能,除去晾晒以及养鸟种花等功能之外,不同的家庭会根据自身爱好丰富阳台内容。在同样的面积上,大面宽小进深的阳台所具备的使用功能更加全面。 (5)卧室: 卧室除了摆放床、床头柜之外,还需要考虑衣柜的位置。若卧室空间过于局促,在设计上,应考虑尽量设计低窗台凸窗,因其不计入建筑面积,又能拓展室内空间,开阔视野。 3结语 相关文件出台之后,各地区政府对于“90平方米,70%”这一政策标准进行了深一层次的细化,现阶段内很多开发商会通过打擦边球的方式增加赠送面积,相关政府部门会加大控制力度。房地产行业现在已经进入了全品质时代,住宅商品房需要增加卖点才能保证销售量。在新的政策环境下,住宅户型设计的灵感以及创新需要有所提升。所以说,房地行业已经进入了全新的设计时代,建筑师需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才能保证不被市场淘汰。 作者:杨儆 单位:厦门华旸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住宅建筑论文:我国高层住宅建筑设计论文 1高层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 1.1剪力墙的设计 据有关部门的相关规定,在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具体的条件,必去剪力墙的受力特点和区别等等,合理的剪力墙及拥有分布均匀特点的墙体,其建筑的钢心和质心是在同一个地方的。目前来说,很多高层建筑剪力墙数量多分布广,为了确保工程的经济适用和安全性能,需要严格控制剪力墙的钢筋配置。 1.2地基的基础设计 工程造价的决定性条件是地基的基础设计。所以地基的基础设计必须保证万无一失,步步惊心。高层建筑的基础结构设计人员要想确保有这完善的基础设计,要实施因地制宜政策,根据当地的条件和相关建筑政策调整设计内容。 1.3荷载组合要求 采用点算程序化计算设计出地基承载力及各荷载组合的特点。当风荷载及地震效应导致高层住宅边角地方竖向作用力大时,如果短期荷载等同于永久荷载,边角的竖向结构就会偏大,而中间又是在原有的小值之上,地基墙体就会受力不均产生裂缝。组合地震作用及重力荷载时,应增大承载力,同时提高承载力的特征值在组合重力荷载和风荷载时。在设计时,设计人员要最大程度地降低地基变形和差异变形。 1.4消防设计情况及其对策 高层建筑的外部尺度的规划是十分重要的。一般来说,高层建筑消防相关的供水系统主要由消防水池和自动喷水装置构成。消防水池主要是用于存储一定量的水源以供火灾放生的紧急使用,具体的设置位置和设置数量应该依据实际的情况和相关规定执行。而在实际中,常常会发现水池设置位置不当或水池点设置过多或过少等问题,这些都会造成实际的安全隐患,或者对于水资源的浪费。因此,消防水池的布局与数量,必须依据实际的建筑情况,进行合理规划。而自动喷水装置只要是指各楼层设置的灭火器及烟雾探测喷水器。这样的消防系统应该加大设置力度,力求做到每一层都有足够的数量。同时,还需要格外注意在地下室,楼梯拐角等容易忽略的死角位置设置足够的探测喷水器以避免意外的发生。 2高层建筑基础设计中常见的问题 2.1主梁有次梁处附加筋问题 基础结构设计当中,在梁下部的作用力点附以钢筋,做到集中荷载由另加的横向钢筋结构来承重。梁截面高度范围不同,加不加筋对于主梁来说选择也不同,当主次截面相差很大时,主梁就不用加钢筋了,因为荷载较小,没有必要。反而如果相差不大,次梁荷载相对来说较重,就需要添加附加钢筋来分担次梁的承重,实现安全性。针对箱、筏基础底板跳板的阳角问题,如果说底板的钢筋是双排并且两个方向同时有的话,阳角不能够决不允许添加辐射筋。 2.2弹回再压缩设计 开挖基坑时,会有一部分基地反弹受到约束,那就是摩擦角范围内的坑边的基地。然而坑中心地基没有周围其他东西的影响,基土是可以实现反弹的,针对回弹部分,人工可以进行清除工作。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坑基中心都需要人工清理,针对小基础的坑底,坑底约束力较大,回弹可忽略不计。 2.3梁、板的计算跨度 梁板结构的意思是,用刚性支座梁,放在梁的中心线位置,这时候梁板就相当于截面板。如果梁是扁的的话,高度和厚度基本等同,长度和弯矩选择梁中心位置即可,同时加上两者的较大值配筋。 3高层建筑设计的提升方法 3.1环境因素 一个建筑是否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合是很重要的,符合我国古代天时地利人才能和的思想。充分考虑当地的气象水文和地质因素,深入了解影响工程质量的各种环境因素,在做完调查研究工作之后再开展各项设计活动。水文地质是一个在设计中很容易忽视的部分,然而它的地位却不容撼动,地下水对岩层土层有着直接的重要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和耐久性受到地下水文地质的影响比较大。尤其是高层住宅建筑,关乎到很多人的生命安全,更是要充分研究考察选址的地下水文和地质情况。 3.2优化建筑位置及朝向设计 建筑选址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需要考虑到城市其他设施的空间布局,把对城市的影响最大化。建筑物的位置选择和朝向设计是设计师要考虑的首要因素,人们的生存依赖于阳光,在明亮的环境中更有助于培养愉悦舒适的心情,在建筑设计时,依照当地的自然环境,让建筑物朝向光照时间长的方位,这样就可以减少用户在用光方面资源的消耗和浪费。提前设计好日影图,使建筑物最大程度上接受太阳的照射,以此来确定建筑物的位置和走向。由于我国大部分的地区都在北半球,因此建筑物坐北朝南的情况居多,建筑体南面的开窗要尽可能大,而其他防卫的窗户面积越小越好。减少热能的损耗,使得用户在不实用空调暖气等设施的情况下,也可享受怡人的温暖。 3.3优化围护结构墙体设计 现代的高层建筑需要有通风,透光,保温三个最基本的条件要求。为了实现室内室外环境的完美统一,最大程度上降低对能源的消耗,在围护结构墙体设计方面,也需要建筑师大下功夫。一般来说可选用的产品主要有玻璃幕墙,高分子吸湿除潮材料等。在科学的基础之上选择墙体设计材料,减少了建筑成本,同时延长了高层建筑物的使用年限。 3.4运用当代科学技术的新设计 当前,低碳式高层建筑设计主要运用的设计手法有以下几种,如利用物联网,数字化技术,仿生学特色来发展建筑行业的低碳式理念。这些新理论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高层建筑设计理念,确保建筑物的质量和效果。 4结语 高层建筑设计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质量,不管是针对造价来说还是建筑物最终的质量安全来讲,而选择结构选型具有复杂性,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最终做出合理选择。不断创新,逐渐形成一个体系,服务于高层建筑的选型。设计高层住宅时,充分考虑实用,美观,经济,安全四大要素,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 作者:易红伟
室内设计与装修的问题探析:浅议住宅楼房装修与室内设计 摘要:本文就当代居民住宅楼房室内装修设计存在的相关问题,发表了自已的看法,并提出从构思意境、装修风格、空间利用、绿色环保等方面入手,提升住宅室内设计效果,优化整体居住环境。 关键词:住宅室内设计;意境;装修风格;空间利用;虚实结合 1引言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业迅速发展,住宅楼房室内如何装修成了人们越来越重视的问题,怎么样才能让居住环境变得高效、合理、舒适成了室内设计工作者的首要目标之一。本文结合笔者来的工作经验,就如何做好住宅楼房室内装修设计发表自己的观点,以供广大同行学习交流。 2在当代家庭室内设计装修中仍然存在的问题 2.1盲目攀比,过度追求豪华 有的家庭装修把某些豪华宾馆中设计装修的手法加以搬用,这样就会使设计装修效果走了题,例如大吊灯等一系列金碧辉煌的效果,感觉不到一丝家庭的温暖气氛。这也是装修界提出住宅装修要“宾馆化”的错误提法。这种观点只能误导住宅楼家庭装修的正确方向。过度追求豪华,不但价钱昂贵,而且买不到家庭温馨的气氛,因此,这是住宅室内设计装修中的大忌之一。 2.2盲目购买大尺寸家具 一般标准住宅的开间进深尺寸不会太大,购买家具时应与室内空间的尺度相协调,决不能让大尺寸的家具占据人的活动空间。有的住户甚至购买了大型办公室专用的老板写字台、大型沙发等,把起居室挤得水泄不通,这不仅谈不上气派,更谈不上舒适。因此,在家庭装修中,家具的比例配置是至关重要的。 2.3盲目追求高档材料 在家庭装修中,质量的好坏不取决于材质档次的高低,而取决于高超的设计质量。例如做雕塑的材料级别有高有低,笨雕塑家用高级材料也不一定能雕出精致的作品,相反巧雕塑家常可利用低档材料作出新颖精致的作品。这一例举充分说明了在家庭装修中要强调精心设计才是正确之路,而绝非是滥用进口大理石、钛金灯等所能奏效的。 2.4忽视使用功能 在家庭室内装修中,追求美观应是建立在使用功能的基础上的。但有的装修安装了大吊灯,往往因为乳白的反光灯罩及磨砂灯泡,造成了昏暗的照明效果,既费电又不适用,且给人以压抑的感觉。又如有的吊柜拉手过高,使用起来非常不便。还有的家庭装修,过分追求小趣味,在地面分割上没有依据功能的要求划分各种材质,所拼贴出来的图案令人眼花缭乱,没有起到功能分区的导向作用。尽管有的装修,注意到了利用材料质感判别划分室内的空间,但由于选择材料不当,也会带来不好的后果。例如有的用餐区域铺设了地毯,就会带来难以清洗油污的麻烦。另外在门洞较为集中的地方,没有注意门的开启方向,造成了彼此交叉干扰。这些问题似乎不大,如果处理不当,依然会给住户带来诸多不便,为此不可掉以轻心。 2.5随意堆砌装饰成品 在室内装修中,有时需要一些装饰性的线脚、贴脸、花饰等,而在装饰材料市场上却供应着大大小小、似是而非、粗制滥造的成品,有的施工单位随意购买其零件,任意在家庭装修中拼贴,如大尺度的顶角线、粗糙的门套线、超尺度的圆形顶棚线,因为细部是超尺度和杂乱无章的,所产生的后果既缩小了本来就不大的居室空间,又失掉了典雅大方的气韵,还丧失了家庭装修应有的温馨品位。所以选择成品时,需根据设计意图加以审慎的挑选,方能使家庭装修达到理想的境界。 3住宅室内装修设计的发展趋势 3.1构思意境,实中有虚 要想搞好家庭装修,在施工之前是离不开良好设计创意的,用户考虑家装时“实”处考虑的多,而“虚”处考虑的少,甚至于缺乏考虑。“实”不是不应该考虑,但它们都是漂浮在家装中表面上的东西,问题在于把这些建筑装修材料堆积在一起,欲取得什么样的装修效果,常常有欠研究,也就是没有在感觉得到而又看不到的内涵“虚”字上做文章,有了良好的创意,就有可能使家庭装修居于较高的水平,同时还可以有力地排斥那些华而不实、珠光宝气、比例混杂、尺度失调、章法紊乱、庸俗不堪的所谓“家装”。 在家庭装修中追求优美的构思意境,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它不仅可以陶冶人们的情趣,甚至可以起到潜移默化教育后代的作用。居住空间设计对我们来说是物质享受也好,精神生活情趣也好,都还不能显示出设计的重要和神圣。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下一代能在优雅的环境中培养出优雅的气质。看到优良的家装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还可以起到净化灵魂、陶冶情操的作用,这应是当今家装的一个具有时代性的特色。当然强调室内设计“虚”的重要性,并不等于说“实”的方面就不重要了,在家庭装修过程中应提倡先虚后实、虚实结合、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正确创作途径,也只有坚持了这样的创作思路,才有可能创造出较为理想和有一定水平的家庭装修。 总的构思方案确定了,选择装修材料、卫生器具、灯光类型、厨房设备等就有的放矢了。使用者应权衡利弊,加以选择,这些皆存在着色泽、质感、机理与造型的问题。设计若选择不当,或者说未能与创作意图挂钩,机理过密则繁,过疏则简。因此“, 实”的取舍,应服从于“虚”的要求,方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3.2关注风格的形式美 在家庭装修中,选择哪种风格形式,经常是人们较为关注的问题。是现代的,还是古典的;是欧风的,还是中国的;是后现代的,还是巴罗克的;是返璞归真,还是地方特色的等不胜枚举。这就是说在家庭装修中,切忌乱套各种形式,应注重观念的新颖别致、空间体形的组合、新型材质的择优选用、先进技术的采纳,结合各自的意趣,探求既有文化历史底蕴,又具时代特性的家庭装修的作品。 3.3充分利用空间 在设计装修中,实际效果与空间充分利用,形成了一对尖锐的矛盾,在这个问题上应认真钻研,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老子,曾论到“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嚣之用。凿户牖以为宝,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表明了实体与空间互为依存的关系,从而启发我们珍惜得来不易的使用空间。以此推理在家庭装修中,应防止超尺度的装修和家具陈设。 3.4设计时注意通风采光 阳光的充分利用,除有利于创造明窗净几的气氛之外,还有利于紫外线消毒杀菌。保证通风的畅通,除可摄取新鲜空气外,还可有机的借进室外景观。有的居民在家装时,忽略了通风采光的问题,把窗帘设置的比较封闭,致使室内气闷幽暗,令人感到十分压抑,而且还有碍人们的健康。还有的把暖气罩设计的不够通透,造成气流受阻,既影响了取暖效果,又损失了能源。也有的家庭装修在顶部灯具的选择上,常将注意力单纯地集中在美观上,忽略了照明的光效,极易造成电能的浪费。 4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住宅室内装修所涉及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同时也是较为复杂的。因此,作为室内设计工作者,应结合实际情况,加强构思分析,借鉴成功经验,注意虚实结合,或许能够创造出住宅室内设计的优秀作品。 室内设计与装修的问题探析:浅谈精装修住宅的室内设计与施工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精装修住宅在现代化生活中的优势,然后从总体上针对精装修住宅的室内设计进行了重点介绍,并讨论了精装修住宅的质量控制,最后总结了精装修住宅施工营造方面应该考虑的要素。 关键词:精装修、设计、施工、色彩、住宅 1、引言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包括小区的环境,还包括住宅的装修。住宅的装修必须在环保,对身体无害的基础上保持美观、大方、实用。纵观我国住宅装修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单位负责统一装修的福利房、毛坯房时期、精装修时代。跟福利房相比,精装修住宅的装修更加多样化、更加个性化。跟毛坯房相比,精装修住宅的优点更多:低碳、不污染环境、资源利用率高、工期短、质量高等。为了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目前,很多开发商推出了“菜单”式装修,从装修的材料到装修的形式均可以由消费者自己选择。随着住宅装修的进一步发展,商品房精装修已经成了商品房发展的主要方向。 2、精装修住宅的优势 2.1、消费者比较省心、放心、省事。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消费者根本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选材,监督装修质量。对于精装修住宅,消费者买到房子即可入住,不必在为装修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精装修的住宅的质量是有保障的,物业部门随时进行售后服务。精装修住宅还可以有效解决装修时造成的室内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其装修的材料都是在有关部门的监管之下由开发商统一采购的,选择的材料都是对人体无害,不污染环境的。 2.2开发商通过良好的精装修住宅可以提升自己的品牌,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增强竞争力。装修过程中的材料采购和施工过程都是统一进行的,可节约大量的成本,使开发商获得较高的利润。 2.3跟“毛坯房”相比,精装修住宅是成品房,随时可以入住,既具有价值,同时又具有使用价值。精装修住宅将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3、精装修住宅的室内设计 本文着重从总体上介绍了精装修住宅的设计要点。 总体设计之―――基面装饰设计。基面处于人的视域范围中,与人的接触较多,是室内装修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基面装修设计应满足的原则:(1),基面与顶棚和墙面共同构成整个室内环境,是整体环境的一部分,所以必须与顶棚和墙面的环境协调一致,并且必须与家具等起到相互衬托的作用。(2),地面图案的分划必须保持独立性和完整性。图案还应该强调连续性和韵律感,对于门厅和走道等地的图案还应该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规律性,对于布局比较自由或不规则的室内空间,基面的图案则应该自由活泼,同时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灵活性。(3)基面的装修和装饰必须考虑楼面的结构,施工是必须保证安全,在首先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才能进一步追求图案的设计效果,使形式更加多样化,色彩更加丰富,使其与整个环境相一致,达到良好的装修效果。(4)基面设计必须考虑保温、隔热、防水、防潮等各种物理性能的需要,保证装修的实用性。 总体设计之二――墙面的装修设计。在视线范围内,墙面与人的视线为垂直的关系,地位最为明显,与人体经常接触,因此,墙面的装修对于装修的设计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设计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1)墙面装修必须保证整体性。与基面一样,墙面也是室内环境的一部分,因此必须与其他部分的装修风格保持统一,使其能够很好的与其他部分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2)墙面在装修时必须考虑其物理性质。墙面在室内具有有保暖、隔音、防火等作用,并根据空间的用途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装修时必须考虑这一点。(3)在室内空间中,墙面所在的面积比较大,所以其地位也比较高,装修的艺术性对于渲染美化室内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墙面的图案、形状、质感都会对室内的环境氛围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墙面设计的艺术性不可忽视。目前市场上墙面的装饰形式主要有抹灰装饰、涂刷装饰、卷材装饰等。可装饰墙面的卷材有塑料墙纸、玻璃纤维、人造革、皮革等,这些材料种类繁多,色彩丰富,价格适中,便于施工,在室内装修中被广泛采用。 总体设计之三――顶棚装修设计。顶棚由于其作用与基面和墙面有很大的不同,而且与人的接触较少,所以其装修是室内空间中最为灵活多变和引人注目的。顶棚经过不同的处理,并与不同的灯具造型能相搭配可以增强室内空间感染力。顶棚设计的原则:(1)强调室内环境的整体效果,必须与墙面、基面构成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同时具有各自的特色。(2)突出适用美观的要求,顶棚装修力求简捷完整,重点突出,不能破坏室内环境下重上轻的原则,同时还要具有艺术感和轻快感。(3)无论是室内哪个部分的装修都必须在安全性和合理性的前提下才能追求造型的艺术性。目前顶棚的设计形式有平整式顶棚、凹凸式顶棚、悬吊式顶棚、井格式顶棚、玻璃顶棚,可根据建筑的不同用途而选择不同的顶棚设计形式。 细节设计则需要考虑的点很多,主要有:暖气片、空调、户内小走廊承重墙、电梯井相邻墙、门套、阳台落地窗的推拉门、管井、燃气引入管、灯位、插座、开关等。 4、精装修住宅的施工质量控制 精装修住宅的施工方式为标准化设计和现场成品化安装,并经过各方面的检测和验收,这样可以有效保证施工质量,建造高品质的精装修住宅。 4.1、材料、设备的管理和质量控制 所有材料和设备的进场都必须经过严格的把关:其品种、规格、外观、尺寸必须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包装必须完好,产品合格证书、使用说明书、产品性能检测报告及有害物质含量检测报告齐全。经检验合格后,材料和设备才能进场,并在施工现场进行独立存放,而且检验报告和施工记录必须保存完整,确保施工资料的可追溯性。 4.2、施工过程中严格的质量控制 在进行大面积施工前,必须先做样板间,以检验装饰效果、施工工艺和施工质量。安排专人在现场督促检查,配合设计部门落实设计方案,修正施工中出现的差错。样板间施工完毕后,经各有关部门验收达标后,方可进行大面积施工。在大面积施工的过程中,要全程跟踪装修施工过程,对关键工序严格实行质量控制,进场材料及时取样送检,严格执行规范要求的各项检验。 5、精装修施工营造应该考虑的要素 5.1、空间要素 装修设计最基本的任务就是使室内空间变得合理,并带给居住者以美的享受。随着科技的发展,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和应用,人们不断在探索更加舒适、合理,更加美的空间形象。 5.2、色彩要求 室内色彩对人的视觉、情绪、心理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合理的色彩搭配既能取得美的效果,还有利于健康。 5.3、光影要求 人类生于自然,离不开自然。把阳光直接引入室内,不仅可以以消除室内的黑暗感和封闭感,还可以使人们感到自然和舒适。特别是顶光和柔和的散射光,使室内空间更为亲切自然。光影的变换,使室内更加丰富多彩,给人以多种感受。 5.4、绿化要素 绿化是改善室内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室内放置各种小盆栽,可以使室内和室外的环境得到良好的沟通,增加室内环境的色彩变化,更人带来清新舒适的感觉,使室内的空间感大大增加。 6、结语 精装修住宅已经成为了房地产市场的主要趋势,对其装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有更加舒适、更加合理、更加实用的精装修住宅出现。 室内设计与装修的问题探析:浅谈现代办公室内设计与装修 【摘 要】文章从办公室的布置、空间区域划分、色彩搭配、照明系统、声音环境等方面,简述了现代办公室内设计与装修要点,以供同行交流。 【关键词】办公室;室内设计;装修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的腾飞,城市化进程也逐步加快,人们办公时间呈延长趋势,办公空间逐渐变为现代人生活的中心,而办公环境的质量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个完整、有序、明快、舒适、现代、关观的办公空间形象能增加客户的信任感,也能形成一种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的满足之感。因此,对办公空间的设计和装修要求变得越来越高。 一、办公室的布置 现在许多家具公司设计了矮隔断式的家具,它可将数件办公桌以隔断方式相连,形成一个小组,在布局中可以将这些小组以直或斜排的方法来巧妙组合,使其设计在变化中达到合理的要求。另外,办公柜的布置应尽量避“墙体效应”,这样可使办公空间更具有弹性,同时也可使办公室更加规整、美观。OA系统家具可多样式组合选择,互相搭配运用,不受空间及时间限制,发挥组合之最高效能。使用者可依照自己喜好,增加组合功能,所以选择OA是不错的办法。 二、办公室的空间区域划分 根据办公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的情况来合理划分、布置办公室空间是设计的首要任务。在我国,多年来无论是企业、学校、机关等办公场所都采用全隔断方法,即按机构的设置来安排房间。这种方法有利于集中注意力,不受干扰,而且设计方法也比较简便。但它的缺点是缺乏现代办公室工作的灵活性。有鉴于此,目前许多银行、公司开始兴起一种共享空间的设计方法,并按功能、机构等特点划分,这是一种先进的办公室形式,它能适应现代工作的需要,适宜提高企业的生产力。采用办公整体的共享空间与兼顾个人空间与小集体组合的设计方法,是现代办公室设计的趋势,在平面布局中应注意如下几点: (1)设计导向的合理性。设计的导向是指人在其空间的流向。这种导向应追求“顺”,而不乱,所谓“顺”,是指导向明确,人流动向空间充足。当然也涉及布局的合理性。为此在设计中应模拟每个座位中人的流向,让其在变化之中寻到规整。 (2)根据功能特点与要求来划分空间。在办公室设计中,各机构或各项功能区都有自身应注意的特点。例如:财务室应有防盗的特点;会议室应有不受干扰的特点;经理室应有保密等特点;会客室应具有便于交谈休息的特点。我们应根据其特点来划分空间。因此,在设计中我们可以考虑经理、财务室规划为独立空间,让财务室、会议室与经理室的空间靠墙来划分;让洽谈室靠近大厅与会客区;将普通职工办公区规划于整体空间中央等。这些都是我们在平面布置图中应引起注意的。 三、办公室的色彩与心理 色彩的特性使色彩对人的心理影响不可忽视。和谐的色彩使人积极、明朗、轻松、愉快;不和谐的色彩则会让人感到消极、深重、疲惫。在现代办公室设计中,除了常规的黑色、灰色、棕色、暗红和天监色外,企业色也被大量运用在办公室的装饰设计中。企业色的加入使办公室有了新的色彩,同时也能更好地传播企业文化,带动企业的精神传播。 在室内色彩设计时,首先要定好空间色彩的主色调。色彩的主色调在室内气氛中起主导和润色、陪衬、烘托的作用。形成室内色彩主色调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室内色彩的明度、色度、纯度和对比度,其次要处理好统与变化的关系。大面积的色块不宜采用过分鲜艳的色彩,小面积的色块可适当提高色彩的明度和纯度。此外,室内色彩设计要体现稳定感、韵律感和节奏感。为了迭到空间色彩的稳定感,常采用上轻下重的色彩关系。室内色彩的起伏变化,应形成一定的韵律和节奏感,注重色彩的规律性,切忌杂乱无章。充分利用色彩的物理性和色彩对人心理的影响,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空间尺度、比例、分隔,改善空间效果。每种颜色都具有特殊的心理作用,能影响人的温度知觉、空间知觉甚至情绪。基于色彩明度不同,还能造成不同的空间感,产生前进、后退、凸出、凹进的效果。这些都可以有效地在设计中进行运用。 总的来说,办公室色彩的配置要依照“大跳跃,小和谐”的原则。大跳跃是指办公室之间的色彩变化。比如,你有3间办公室,3间屋子可选择完全不同的主调,但每间屋的门窗、桌椅和地板甚至明面的办公室档案和琐碎的办公用品都要保持自己的整体和谐,就是小和谐的原则。这样,尽管你的工作活动范围有限,每到一处都会给你耳目一新的感觉。有点值得注意,不要以为办公室工作太过单调,所以办公家具的色彩搭配就可以“五彩缤纷”。若色彩搭配不和谐,非但不能使你感到舒适,色彩的失衡还会加重你的疲劳。 四、办公室照明系统设计 办公室照明设计的好坏是办公环境设计成败的关键,设计得好,效果倍增,设计不当,后患无穷。要有使人舒适的照明,除了要照得亮,更要照得舒服。要做到这点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1)办公时间几乎都是白天,因此人工照明应与天然采光结合设计而形成舒适的照明环境。 (2)办公室照明灯具宜采用荧光灯。 (3)视觉作业的邻近表面以及房间内的装饰表现宜采用无光泽的装饰材料。 (4)办公室的一般照明宜设计在工作区的两侧,采用荧光灯时宜使灯具纵轴与水平视线平行。不宜将灯具布置在工作位置的正前方。 (5)在难于确定工作位置时,可选用发光面积大,亮度低的双向蝙蝠翼式配光灯具。 (6)在有计算机终端设备的办公用房,应避免在屏幕上出现人和什么物(如灯具、家具等)的映像。 (7)理想的办公环境及避免光反射的方法。 (8)经理办公室照明要考虑写字台的照度、会客空间的照度及必要的电气设备。 (9)会议室照明要考虑会议桌上方的照明主为要照明。使人产生中心和集中感觉。照度要合适,周围加设辅助照明。 (10)以集会为主的礼堂舞台区照明,可采用顶灯配以台前安装的辅助照明,并使平均垂直照度大于300lx。 五、声音环境 (一)控制噪声源 营造理想的声音环境,首先应该降低或防止噪声的产生。但是电话铃音、办公设备发出的声音是客观存在的,而工作人员之间的交谈有时是必须的,所以在办公空间中通过控制噪声源来削弱噪声收效甚微。 (二)声音掩蔽 采取积极的手段加上一些声音,形成声音掩蔽,可以有效地消除噪声的不良影响。声音掩蔽现象很常见,例如在地铁车厢中,如果说话声音小,对方就听不见,因为说话的声音(信号音)被地铁的轰鸣声(掩蔽音)掩盖了,这就是声音掩蔽现象。环境音乐是积极利用声音掩蔽的一种方式,但是在办公室中实际应用不是很多。合适的背景音乐,可以在心理上对办公室工作人员产生良性作用,减少对噪声的影响,从而产生安稳感和放松感。另一种是安装声音掩蔽系统。在天花板中设置用来掩蔽声音的扩音器,发出工作人员感知不到宽带域音作为掩蔽音,可有效地消除周围噪声对个人带来的影响。 (三)吸音屏风 选用吸音材料,也能有效地消除噪声。常见的有吸音地毯、吸音壁毯以及吸音天花板等。屏风工作站本身也可以成为吸音降噪的载体,如果屏风在原来隔音的基础上运用声学科技增加吸音功能,就能更好地消除周围噪声的干扰。因此,采用具有吸音功能的屏风工作站应该是现代办公空间设计的新动向。 总之,在办公空间室内设计中,设计人员应做到及时更新设计理念,力争使办公室功能合理、舒适优美,能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双重需要。 作者简介: 龙毅,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 装潢艺术设计专业 室内设计与装修的问题探析:我国当代室内设计与装修研究 摘 要:当前在家庭室内设计中,存在着几种不良的倾向,有碍于体现家庭装修的温馨气氛。要想搞好家庭装修,在施工之前是离不开良好设计创意的。 关键词:温馨;实用;虚实结合 提起家庭装修或装饰,可以说大家都比较清楚的。但是要深入研究它的含义,就不那么容易解释了。因为“家”的内涵,包容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自然环境等丰富的背景,所以在考虑住宅室内设计时,就应持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方法,才有可能为老百姓作出优质的作品。 当前在家庭室内设计中,存在着几种不良的倾向,有碍于家庭装修体现上述的温馨气氛,下面分别加以论述。 一、片面追求豪华的倾向。 有的家庭装修把某些豪华宾馆中的设计手法和材质选择加以搬用,这样就会使装修效果走了题,如大吊灯、大灯池、大贴脸等一系列的金碧辉煌的效果,感觉不到一丝的家庭温暖。因室内装修界甚至有人提出住宅装修要“宾馆化”的错误提法,因为宾馆是人们暂时逗留的地方,人流熙熙攘攘,不可能存在家庭气氛,因此这种观点只能误导家庭装修的正确方向。受这种错误倾向的影响,甚至有的家庭一味的模仿KTV歌厅的装修效果,把家庭变成了文娱的场所,也是文不对题的。总之,这些做法只能说是花了钱,却买不到家庭温馨的气氛,因此是值得大家深思的。 二、片面追求高档材料的倾向。 在家庭装修中,质量的好坏不取决于材质档次的高低,而应高超的设计质量取胜。例如做衣服的面料有高有低,笨裁缝用高级面料也不一定能作出款式好的服装,相反巧裁缝常可利用低档面料作出款式新颖别致的服装。这一例举充分说明了,在家庭装修中要强调精心设计于用材才是正确之路,而绝非滥用进口大理石、钛金灯等所能奏效的。 三、盲目购买大尺寸家具的倾向。一般标准住宅的开间进深尺寸不会太大,购买家具时应与室内空间的尺度相协调,决不能让大尺寸的家具睹塞了人流的活动空间。有的住户甚至购买了大型办公室专用的老板写字台、大型沙发等,把起居室挤得水泄不通,这那里能谈得上气派,更谈不到有亲切感。因此,在家庭装修中,家具配置是至关重要的。除去上述的要与空间尺度成比例之外,还应注意充分利用上部的空间,如在适当的位置多做一些吊柜和壁柜,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储藏面积,而且还可以减少占地面积,只有这样布置家具才有可能使家庭中的有限面积产生宽敞通透的感觉。 四、随意堆砌装饰成品的倾向。在室内装修中,有时需要一些装饰性的线脚、贴脸、花饰等。但是,在装饰材料市场上却供应着大大小小是是而非粗滥造的成品,有的施工单位随意购买其零件,任意在家庭装修中拼贴,如大尺度的顶角线、粗莱的门套线、超尺度的园型顶棚线,因为细部是超尺度和杂乱无章的,所产生的后果,既缩小了本来不大的居室空间,又失掉了典雅大方的气韵,还丧失了家庭装修应有的温馨品位。所以选择成品时,需根据设计意图加以审慎的挑选,方能使家庭装修达到理想的境界。 五、忽视使用功能的倾向。 在家庭室内装修中,追求美观应是建立在功能的基础上的。但有的装修安装了大吊灯,往往因为奶白的反光灯罩及磨砂灯泡,造成了昏暗的照明后果,这种处理办法是既费电又不适用,且给人以压抑的感觉。又如有的吊柜拉手过高,使用起来非常不便。还有的家庭装修,过分追求小趣味,在地面分割上没有依据功能的要求划分各种材质,所拼贴出来的图案令人眼花缭乱,没有起到功能分共的导向作用。尽管有的装修,注意到了利用材料质感的判别划分室内的空间,但由于选择材料不当,也会带来不好的后果。例如有的用餐区域铺设了地毯,就会带来难以清洗油污的麻烦。另外在门洞较为集中的地方,没有注意门的开启方向,造成了彼此交叉干扰。这些问题似乎不大,如果处理不当,依然会给住户带来诸多不便,为此不可掉以轻心。 在有些地方,常听到这样的论调,对简洁清新的室内设计,贬之为“没有设计”,其意思是非把居室各个界面和角落塞满了装修材料,才能称得上为“设计”。这种现象的存在,更加严重的是使为数不少的受害者,使优美的居住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精神污染和损伤,这一点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 。当然强调室内设计“虚”的重要性,并不等于说“实”的方面就不重要了,在家庭装修过程中应提倡先虚后实、虚实结合、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正确创作途径,也只有坚持了这样的创作思路,才有可能创造出较为理想和有一定水平的家庭装修。 在总的构思方案确定,选择装修材料、卫生器具、灯光类型、厨房设备等就有的放矢了。但是由于居民的职业性质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审美观点不同、业余爱好不同、家庭组成不同、风俗习惯不同以及经济水平不同等,在物质与精神要求上,也会存在着不少差异。如在选择木板材质时,对复合地板和实木地板就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实木地板具有自然真实、木纹优美、软弹舒适、防滑安全等。有的则认为复合地板远比实木地板优越,主要是它具备木纹质地均匀、耐磨防潮性强、不需涂漆打蜡、安装方便快捷、不易变形隆起等,一般比实木地板造价低,符合大众的生活水平,而且从宏观上看可以节约大量的木材资源,所以被不少人采用和肯定。再如在地面上是选择石材还是地毯的问题上,也是有不同听看法,石材、面砖之类的装修材料属硬质面材,其优点是耐磨光滑、色泽优美、机型生动、清洗方便等,但它在存在着不少的弱点,如:过于光滑极易跌倒伤人、过于豪华有失居住气氛、对中老年人或某些病人来说会有阴冷的感觉等。而地面铺设地毯,优点是松软隔音、舒适大方、整体性强等,但它不易清洗、藏虫纳垢,应是它突出的弱点。使用者应权衡利弊,加以选择。 装修材料、家装设备、卫生器具、装璜饰物、家具花色和电器灯具等的选择,皆存在着色泽、质感、机理与造型的问题。设计若选择不当,或者说未能与创作意图挂腻。机理过密则繁;过疏则简。因此,“实”的取舍,应服从于“虚”的要求,方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此外,在家庭装修中还应重视“绿色设计”的问题。如:阳光的充分利用,除有利于创造明窗净几的气氛之外,还可以有利于紫外线消毒杀菌。保证通风的畅通,除可摄取新鲜空气外,还可有机的借进室外景观。有的居民在家装时,忽略了通风采光的问题,把窗帘设置的比较封闭,致使室内幽暗气闷,令人感到十分压抑,而且还有碍人们的健康。还有的把暖气罩设计的不够通透,造成气流受阻,既影响了取暖效果,还损失了能源。也有的家庭装修在顶部灯具的选择上,常将注意力单纯地集中在美观上,忽略了照明的光效,极易造成电能的浪费。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家庭装修所涉及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同时也是较为复杂的。为此切不可轻率从事,应从实际出发,加强分析,借鉴经验,虚实结合,或许能够创造出家庭装修的优秀作品来。 室内设计与装修的问题探析:浅谈精装修成品住宅的室内设计与施工 摘要:精装修住宅室内设计是现代建筑设计的重要形式,精装修住宅设计与施工对于保证住宅质量,提升住宅性能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精装修住宅设计和施工在住宅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新形势下加强精装修住宅设计技术的研究是住宅建设的必然要求,本文将结合精装修住宅的优点来探讨如何进行精装修住宅的设计与施工。 关键词:精装修住宅;室内设计;施工;优点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精装修成品住宅的设计和施工逐渐成为了当下住宅建设的潮流。当下人们对住宅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新形势下开发商和装饰设计、施工单位要想充分满足业主对成品住宅要求就必须要加强对精装修住宅的设计技术与施工技术的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住宅建设经历了由单位统一简装修的福利房时代、毛坯房时代、精装修房时代这三个阶段。随着住宅开发市场的逐步发展和成熟,目前精装修成品住宅已经成为住宅建设的主流。与传统的装修方式相比,精装修住宅具有巨大的优势。加强精装修住宅的设计对提升住宅的整体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 精装修住宅的优势 精装修住宅与传统的毛坯房相比具有明显优势,笔者经过对常州市场精装修住宅同毛坯房住宅进行详细对比,发现当前精装修住宅具有三方面的优势:一是对消费者来说,精装修住宅更加方便。如今城市居民的工作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中不可能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住宅装修,购买精装修住宅就免去了这一装修这一环节,这能够使得消费者更加省时省力。另外精装修住宅的装修材料,售后服务等都有专人负责,不需要客户自己再进行操作。二是通过精装修住宅建设,开发商的的品牌将得到有效提升。精装修住宅的装修是由开发商统一组织实施的,通过高品质的装修,可以提升开发商自己的品牌知名度;三是精装修住宅既有经济价值也有使用价值,相反毛坯房只具备经济价值。 二、 精装修住宅的室内设计 作为设计单位,在精装修住宅设计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一是要协调好住宅本身同家具的关系。在精装修住宅中天花板与墙壁共同构成了室内环境,针对室内环境的设计必须要和住宅内的家具结合起来,要协调好住宅自身同家具的关系。二是地上图案必须要独立和完整。在设计地上图案的时候要注重模式的连贯与节奏。笔者认为地上图案的设计应该是秉持着自由活泼的原则来进行设计,同时也要有一定的抽象性,这样可以提升住宅整体的品味和艺术欣赏性。三是针对表面的装修要充分考虑楼面结构的要求,在表面设计过程中一般要实现表现形式和色彩的多样化的目标。针对精装修住宅的室内设计,笔者认为主要是要针对墙面,天花板以及各种担负不同功能的单元区域进行设计。接下来,笔者就来详细论述精装修住宅的室内设计。 (一)精装修住宅的墙面装饰的设计 墙面设计是精装修住宅设计的重要内容,墙面的表现形式和色彩风格直接反映了精装修住宅用户自身的品味和艺术追求。针对精装修住宅的设计重点是要做好以下三点:一是墙面的装修风格要与整体风格保持一致。在设计墙面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要充分考虑到墙面与室内其它部分的风格的协调,在设计过程中要重视住宅的整体性。二是要充分考虑到墙面的物理功能。设计人员在对墙面进行设计的时候不能单纯地追求墙面的审美功能还要考虑到墙面的物理功能,墙面的物理功能主要指的是墙面自身具备的隔音,防火等功能。隔音,防火是精装修住宅的最基本的功能要求,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要按照不同的目的以及空间,来对墙面进行具体设计;三是要科学选择装饰材料,装饰材料是建筑装修中的必要材料,在墙体设计过程中必须要慎重科学地选择装饰材料。 (二)天花板的设计 与墙体不同,天花板的装修设计具有很大的灵活性,科学合理的设计天花板能够增强室内空间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在设计过程中笔者认为重点是要把握以下三点:一是对整体效果的强调。在对天花板设计的时候必须要从精装修住宅的整体角度出发,高水平的天花板设计必然是与墙体组成了一个协调的整体的设计。二是要科学选择天花板的设计形式。当前我国天花板设计过程中有多种形式,最为典型的就是平板式天花板,圆形吊顶,凹凸式天花板内等形式,我们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要科学选择天花板形式,要根据精装修自身的特点以及不同用途来选择天花板形式。 (三)餐厅空间设计 目前在小户型住宅中,餐厅与厨房共用的形式已经出现,相信在土地资源形势日益紧张的背景下,这种形式将获得更加普遍的应用。这种形式的出现是住宅套型设计上的一次勇敢的创新。在土地日益紧张的形势下,这种与厨房连接在一起的形式妥善解决了餐居分离的问题,对于未来的精装修住宅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四)卫生间的设计 住宅卫生间的设计是精装修住宅多样性空间设计的重点。卫生间空间设计的主要目标在于提高舒适度,实现卫生间空间的多样性设计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面积配比明确化,二是室内环境的舒适度的提升,三是空气质量得以保证,四是功能分区非常明确。做到这四个要求就能实现精装修住宅卫生间空间多样性的科学设计。 三、 精装修住宅室内施工 精装修住宅室内施工是设计的后续步骤,也是精装修住宅建设的重要内容。针对精装修住宅室内施工技术的研究,笔者认为首先是要确定施工工序,二是要把握好室内施工的关键。 (一)精装修住宅室内施工的施工工序 当前精装修住宅室内施工大部分采用的是乳胶漆施工工艺来进行。运用这种工艺施工,笔者认为主要是要把握好三个步骤:首先是要把墙体砌平。要严格控制精装修住宅墙体的平整度,保证墙体的平整是保证施工质量的关键。其次是要对墙体刮腻子,针对墙体的刮腻子一般要刮2-4遍。最后就是用乳胶漆进行罩面。在罩面之前一般要对砂纸打磨,在打磨之后方可罩面。 (二)把握室内施工的关键 室内施工的关键,笔者认为主要指的是两方面的施工:一是花岗岩地面的施工;二是木地板的施工。这两方面的施工对室内施工的整体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在花岗岩地面施工过程中重点是要科学合理地配置水泥砂浆比例,在初次平整地面的时候一般要以1:4的比例来进行粗平,而后就是运用1:2的比例来进行贴实,除了要重视水泥砂浆的比例之外还有就是在选择施工材料的时候要考虑到色泽的要求,要与室内环境的整体风格保持一致。 在精装修住宅施工过程中,木地板施工是其中的重中之重。目前木地板施工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实铺式工艺,还有一种工艺就是空铺式工艺。在运用空铺式工艺进行施工的过程中首先是要科学确定水泥砂浆比例,水泥砂浆可以掺入适量的乳胶,其次就是对地面进行刷胶。在刷胶过程中必须要保证地板粘胶的均匀充分,地面粘胶不均匀会导致地面局部脱落影响美观。采用空铺式木地板施工工艺,在施工的时候重点是要关注铁钉的固定。空铺式工艺主要是通过铁钉把木龙骨固定在适当位置,从而实现施工的工艺。木龙骨的间距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在施工过程中一般要确保木龙骨的间距在两百毫米左右。 在人们对住宅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的背景下,因为精装修成品住宅与毛坯房相比具有的巨大优势,所以精装修住宅是当前我国住宅装修建设的主要形式,加强精装修住宅室内设计与施工技术的研究成为开发商、设计与装饰施工单位的重要任务。在本文中笔者根据对常州市场近年来建设的精装修成品住宅的研究,尝试分析了精装修住宅室内设计与施工的一些要点,供大家参考。当然,如何在严格遵守精装修住宅的室内设计与施工的相关规范前提下,根据自身特点及专业发展趋势来进行设计、施工和开发,才是各个相关参与方要思考的问题。
文学理论论文:浅议生态文化视野下的文学理论教学创新 论文关键词:生态文化 文学理论 教学创新 论文摘要:生态文明时代到来之际文学理论的内在变革已提上日程,与之相关的文学理论教学也需适时而变。总体来说教学创新之处有三:一是教学理念上倡导塑造“天人舍一”的整体生态文论观;二是教学范式上提出以生态学视角展开研究型教学;三是教学延伸环节上,教学前提倡细读与生态文学相关的文本,教学后启发学生进行自主式的生态批评。 当下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催生着生态文化的迅速崛起。和以科学主义为主导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相比,这无疑是一种深刻的文化转向。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为思想学术前沿敏感领域的文学理论界,20世纪90年代初就提出要探索“生态文艺学”、“生态美学”和“生态批评”,并对此进行了持续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有影响的理论范畴、命题,并以当代中国生态美学的理论建构为依托,对中国古代文论的生态智慧进行了别开生面的清理。文艺学研究中的生态维度,对文学创作、对建设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也成为更新文学理论的教学内容、提升文学理论课程的时代特色的推手,并为文学理论的教学改革提供新的理论资源。 一、塑造“天人合一”的整体生态文论观 当代著名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哲学家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创建了意义深远的自然价值论,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生态整体主义的世界观。他认为自然是生命的系统,是呈现为完整、美丽的生命共同体。自然之美具有关联性,起于人与世界的交感中。这种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来观察世界、解释世界的观点和方法,不仅与马克思、恩格斯恪守的把人、社会和自然的相互关系作为理论研究出发点的原则相一致,而且也暗合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的天人合一的观念。 基于此,在文学理论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立足于宏观层面,引导学生理解把握文论的体系框架、学科品格、研究视角等基础性问题,还是从微观入手,引领学生学习若干基本知识要点,如文学的语言特性、诗歌的韵律节奏、文本的二度创作等等,都需树立一个核心的教学理念,即:通过塑造“天人合一”的整体生态文论观,向现代社会和未来培养一批着眼整体、承续历史、善待自然的具有浓郁生态情怀的知识分子。 如何帮助学生在文学和文论的领域里自觉运用生态的意识去审美,如何使他们在文学审美的层面上认识到人即自然、自然即人,天人合一的境界实则就是自然与人和谐共存的至高之境?方法自是众多,其中的一种“无法之法”是最佳途径之一。具体来说,“无法之法”中的“无法”当然不是毫无方法,作为“法”之一种,它是更高层次的方法,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灵活有度的协调综合,打造理论学习的自由空间。譬如美国当代文艺美学家M.H.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四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知识点,教师可采用多种方法教学: (1)以先闻道者的身份,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介绍学生多了解我国古代儒家人体天道、亲善和谐的主张,道家向往回归自然的志趣,历代文人在诗文中表达出的对天人合一真谛的体悟。多阅读马列文论中与此相关的章节内容。多接触当代生态环境、生态哲学、生态文学的热点问题和相关见解,在全方位多层次了解人与宇宙生态关系的基础上再回到四要素问题本身时,学生的知识视野已极大开阔,对问题的纵横维度的理解必然深刻许多。 (2)以伙伴者的身份,启发学生结合个人见闻和阅读、写作实践,通过以己及人、以人观理的过程,以臻“以理观理”之境,这样的思考过程因结合个人体会而更易产生超越于书本知识的独特的切身之感。 (3)以组织者的身份,发起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若条件许可,还可组织学生就此问题专访某位作家或批评家来加深理解。这种从课堂之内的知识传授向课堂之外的实践课程的转换,将带给学生新鲜活泼的学习乐趣和生动感受。 (4)以上三种具体方法综合运用,“独语式”、“对话式”、“互动式”教学模式交叉使用,授课形式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时因地制宜。既将“无法之法”化为无形,又使它真正落到实处。 二、以生态学视角展开研究型教学 在当今大力推进素质和创新教育的时代背景下,研究型教学范式是相对于以往以单向性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范式提出的一种全新理念。以生态学视角展开研究型教学范式的现代价值不局限于教学方法的创新,而是通过其课程教学过程中塑造“天人合一”整体生态文论观的核心理念,将教学和科研统一起来,使教学和研究自由的思想渗入课堂内外,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创新设计、促进生态文论知识的有效生成。据此,以生态学视角展开的研究型教学范式在结构特性和课程价值方面至少具备以下三点: (1)教学和科研统一于教学身份的双重性上。研究型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都兼有双重身份:教师既是教学者,又是研究者,从事的是研究性教学:学生既是学习者,也是研究者,从事的是研究性学习。教学过程不是一边倒的灌输知识,而将学生视为平等对话的伙伴,一则有计划的培养学生的质疑本能和问题意识,比如从根本上质疑:生态文论与过去文论的区别何在?是否所有的生态学原则都能解释文学艺术现象?二则有步骤的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研究的精神,比如启发学生由浅入深的思考人们在文学艺术中如何表达了他们的生态意识?怎样勾勒文学表现生态意识的历史过程?怎样解决文学在表现生态意识时所体现出来的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冲突?如何确立生态文论和生态批评的一般理论标准?诸如此类的重要问题不是一时一地凭一己之力所能解决的,这项事业注定了教学与科研的不可分离。只有教师和学生通力合作,在研究型教学范式里,教学和科研的有机统一中才能逐步得以解答。 (2)独立与创新孕育于教学平台的民主性中。学术自由是高等教育活的灵魂,民主的教学平台上,学生拥有充分的话语权和表达权,师生之间可以平等的进行教学沟通和学术讨论。正是在这种和谐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才能养成宝贵的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才有足够的学术勇气去解构一直奉为圭臬的人本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才有足够宽广的学术胸襟去建构天人合一、心物交感的中和协调的生态观。 (3)互动与合作贯穿于教学形式的协作性里。闻道求知是大学的独特学术品性,开展学习协作是达到这种品性的必要途径。个人化的闭门式学习和研究,必然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只有懂得与人互动,才能使个人的研究成果与他人的研究成果形成对照,从而在更高层面上探求新知;只有懂得与人协作,才能从更深立意上懂得万物共生、并行不悖的生态智慧。 三、倡导文本细读,启动生态批评 建构整体的生态文论观,除了必要的以生态学视角切入的研究型教学之外,还需要在课堂教学的前后环节有所延伸。具体来说以下两个方面不容忽视: (1)教学之前倡导学生多读、细读与生态文化相关的文学文本。生态文论是对生态文学的理论观照和规律总结,是“文学研究的绿色化”。因此在进入系统的生态文论学习前,对生态文学文本广泛阅读、积累充分的感性体验是十分必要的。与生态文学相关的文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凸显生态意识的经典之作,如被誉为西方乃至全球“绿色圣徒”的美国作家梭罗,其代表作《瓦尔登湖》从一部不受人重视的普通浪漫主义之作,一跃成为人类生态文明史上最伟大的杰作。除此外还有不少值得关注的优秀文本,如享誉世界文坛的《与狼共度》(莫厄特)、《寂静的春天》(卡森)、《诉讼笔录》(勒克莱齐)等,我国的生态文本如《怀念狼》(贾平凹)、《水中的黄昏》(蒋子龙)、《拯救大地》、《守望家园》(徐刚),《只有一条江》(岳非丘)等。另一类是传统意义上的经典文本,在现实的生态语境下,可以转换现代生态视角,重新进行解读,如《白鲸》、《鲁滨逊漂流记》、《浮士德》等一系列文学名著。如何在当下呼吁生态环保、可持续性发展的冷静期重新审视此类文本中表现出的人对自然的征服?如何历史的、公允的全面评价?这样的思考有赖于相关的文本细读,而有所思,才能有所学。 (2)教学之后启发鼓励学生展开自主式的生态批评。立意高远的生态批评,是一种深刻的文化批评,它根植于诚挚的现实关怀和深切的忧患意识,从来不是困囿于象牙塔中、显摆深奥理论的文字游戏。因此,课堂之外教师启发鼓励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生态批评,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理论、驾驭理论的实践才能,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宽广开阔的生态理论视野,在多维度、多层次的生态观照中,养成一种难能可贵的生态意识、理性精神和诗性思辨。通过展开自主式的生态批评,使理论的学习有了切实的用武之地,有所学,是为了有所用。 文学理论论文:简析文学理论中的互文与互文性 论文摘要:汉语修辞格“互文”是中国文化的传统,但已经不太为我们所重视,在现代生活中更缺乏普遍运用,所以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而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强调文本间关系的文学理论概念“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在我国却几乎是被简单地认作“互文”。虽然两者在语言科学、思维认知、表达方式等方面可能存在某些联系或暗合之处,但“互文”、“互文性”两个概念应该只是一种字面上的巧合,没有本质的内在联系,二者分属于不同的理论范畴.涵义与运用也大不一样,更不是一个概念。 论文关键词:修辞;互文;文学批评;互文性;后现代主义 作为汉语修辞格的“互文”是中国文化的传统,但已经不太为我们所重视,在现代生活中更缺乏有意识的普遍运用,所以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而西方20世纪后期兴起的一个后现代主义的、强调文本间关系的文学理论概念“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在我国却几乎是被约定俗成地翻译成“互文”。笔者认为,虽然两者在语言科学、思维认知、表达方式等方面可能存在某些联系或暗合之处,但“互文”、“互文性”两个概念应该只是字面上的一种巧合,没有本质的内在联系,:二者属于不同的理论范畴,涵义与运用也大不一样。对莳者,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对后者,我们则要敢于“拿来”,更要善于“拿来”。 一、互文 互文即所谓“互文见义”,是基于文体限制或表达的特别需要,将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有关联或存在对应关系,能互相补充、互相渗透或互相限制、互相说明的语言结构单位按一定顺序罗列在一起,以起到言简意深、委婉错杂等特定艺术效果的修辞手法。互文是古诗文中习见的表达方式,在中国文化中,这种表达方式在汉唐以前甚至在语言大发展的春秋时期就已经取得长足发展,臻于成熟。所以说,互文的传统或传统的互文,都该是有所本的。但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百年前新文化运动兴起、白话文产生发展之后,互文这一表达方式运用渐少,似乎被我们束之高阁,日渐与我们隔膜、生疏,以至于现在我们大家包括各类大中小学校语文教师们淡到互文,每每也就是“古代诗词作家在进行诗歌创作时用到的一种修辞手法”,最多也只不过是把互文当作一种已经“死去的艺术”来欣赏,这一现实应引起我们高度警觉。这种认识既割裂了传统,又可能扼杀了互文生存、发展的生机。 实际上,在我们身边,日常生活、影视作品、书面表达诸方面,互文运用是屡见不鲜的,却每每被我们轻易地放过;或被同时体现出来的排比等常见修辞手法所掩盖,不被我们读者、听众所关注,甚至是被作者自己所轻忽。 如我们熟知的“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有功必赏,无过不罚”、“翻来覆去”、“左一道沟,右一道坎”、“风里来,雨里去”、“东一榔头西一棒”、“生儿育女”等等,哪一句不是互文表达,哪一句不是现代汉语? 二、互文性、互文本 “互文性”是西方20世纪后期兴起的一种强调文本间关系的文学理论的核心概念,通常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文本之间发生的“交互”关系。作为“对历史主义和新批评的一次反拨”,所谓“互文性”作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文本策略,渗透于多种后现代文学中(包括元小说、元诗歌、反叙事、纯小说、戏仿、拼贴等等)。它是一种价值自由的批评实践,是所谓“互文性革命”——结构主义批评家在放弃历史主义和进化论模式之后,尝试应用互文性理论,来看待和定位人文、社会乃至自然科学各学科之间关系的批评实践。这种批评实践并不隶属于某个特定的批评团体,而是与20世纪欧洲好几场重要的知识运动相关,例如结构主义语言学、精神分析学、马克思主义、俄国形式主义和解构主义。其代表人物包括巴赫金、哈罗德·布鲁姆、罗兰-巴特与朱丽娅·克里斯蒂娃等。真正推动互文性革命并从理论上系统建构起文本与互文性观念的,当推巴黎的两位著名批评家——巴特和克里斯蒂娃。 (一)文本,以及巴赫金的对话概念、狂欢理论 我们知道,在布鲁姆“影响的焦虑”理论中,互文性不过是两个个体诗人之间的影响关系。而巴赫金则提倡一种文本的互动理解。 从批评理论的角度看,对于文学文本的互动理解,其实在英美文学批评乃至文学创作中并不鲜见。18世纪初,亚历山大·蒲伯曾在维吉尔的作品中发现了荷马,蒲伯确信,一首诗在模仿自然方面的优劣,取决于它的互文性,或者说取决于它对前文本的模仿;艾略特也认为任何艺术作品都会融入过去与现在的系统,必然对过去和现在的互文本发生作用。尤其在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中,乔伊斯利用荷马史诗的情节敷设他的篇章,并在两个文本问确立了一种肯定的互文关系;又通过诸多的作者自我指涉,形成了一种内文本关系;还因对荷马人物的改造不能表现出一种否定的互文关系——无论是吸收还是破坏、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无论是自我引用还是自我指涉,特定的此文本总是与某个或某些前文本纠缠在一起;同时,读者或批评家总能在作品中识别出这个特定文本与其特定先驱文本的交织关系。 巴赫金从对拉伯雷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研究、从小说中各种外文学文本存在的现象考察出发,把文本中的每一种表达,都看作是众多声音交叉、渗透与对话的结果。巴赫金把这种共存互动称之为小说的“多声部”或“复调”现实,并用“文学狂欢化”概念来支持他的对话理论。他倾向于把世界和人生看作一种共时结构,偏爱把文学置于文学之外的象征性语境之中,借以由此造就一个杂乱拥挤的互话语空间,创造一个众声喧哗却又是内在和谐的弹性环境,从而赋予语言或意义某种不确定性。 巴赫金提出上述理论时,并未预见到文学符号学的发展趋势。可他的狂欢化概念至少暗示或强调了在文学批评、人类学、社会学等领域间建立一种互文性理论的可能性。所以克里斯蒂娃说:互文性概念虽不是由巴赫金直接提出,却可以在他的著作中推导出来。 (二)巴特、克里斯蒂娃与“互文性革命” 1973年,巴特几乎在发表《文本的快感》的同时,发表了著名论文《文本的理论》,文中他试图回答“文本是什么”。在他看来,文本不是作品,也不是客体,甚至不是一个概念,文本产生于读者与文字间的关系空间,它是一个生产场所;文本作为生产活动,它生产出来的不是产品,而是一个作者与读者相遇、上演戏剧、进行语言游戏的场所。巴特进而又说,文本是意指,是一种意指实践,是读者参与的意指实践过程——其核心是以矛盾形式出现的多元性。 作为著名的符号学家,克里斯蒂娃在其1966年的《语言·对话·小说》一文中开创性地提出了“intertextuality”(互文性)概念。克里斯蒂娃在进行文学批评研究时,注意到进入先后文本空间的主体。她认为,一个文本片断、句子或段落,不单是直接或间接话语中两个声音的交叉,它是无数声音交叉、无数文本介入的结果。而不同文本在不同层面的参与,则揭示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她认为分析者应该明白,她所分析的是一个特定话语的主体;而这个主体恰恰由于互文性而超越了她自己的身份,超越了词源学意义上的个人。一个创造性主体的分解,一个新的多元主体的产生——这便是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动力学。它不仅适于互文性作者,也适于互文性读者。 依据这一理论,读者阅读的过程,就是把自己的身份置于意指过程之中。他不仅将与特定文本中的不同互文本相认同,而且还必须被化简为零,被置于一种哑然失语的危机时刻。这是审美快感到来之前的准备阶段。然后,读者便可进入自由联想的过程、重构多元意义的过程、定义几乎无法定义的内涵的过程。所以结论是互文性自身具有强烈反悖与戏仿特性,而对任何文本也都有一个再创造过程。 (三)结构与解构:互文性的双向作用 互文性就是写作与阅读共享的一个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按照乔纳森·卡勒的说法,互文性实指一个话语空间。首先,互文性关系到一个文本与其它文本的对话,同时它也是一种吸收、戏仿和批评活动;其次,互文性表明文学所依赖的特殊手法与阐释运作,都具有一定的人为性甚至欺骗性。它揭示出文学作品的特殊指涉性:当一部作品表面上指涉一个世界时,它实际上是在评论其它文本并把实际指涉推延到另一时刻或另一层面,因而造成了个无休止的意指过程。如此看来,这要比布鲁姆在分析“强力诗人”时所揭示的影响模式复杂得多:譬如它会涉及特定文类的专用手法、涉及有关已知与未知事物的特殊假设、涉及比较普遍的期待与阐释运作,乃至有关特定话语的先入之见、目的思考等等。卡勒提议使用语言学研究中的预设方法(包括逻辑预设、修辞预设、语用预设等)对其进行定义、描述和使用——如卡勒所说,不管从哪种预设人手,对文学的解读终将是一种互文性解读。 结构与解构主义所展示的互文性双向作用,生动表明互文性理论所强调的对于一切话语与思维的重要性。其惊人之处在于:一方面,结构主义者可以用互文性概念支持符号科学,用它说明各种文本的结构功能,说明整体内的互文性关系,进而揭示其中的交互性文化内涵,并在方法上替代线性影响和渊源研究;另一方面,后结构主义或解构主义者利用互文性概念攻击符号科学,颠覆结构主义的中心关系网络,破解其二元对立系统,揭示众多文本中能指的自由嬉戏现象,进而突出意义的不确定性。 三、正确认识互文、互文性 首先,从上面的简单分析可以看出,二者之间只是一种偶然的字面雷同,相互间没有内在联系。互文是一种结构技巧,是表达特定意指的特殊手法,其取舍或扬弃的过程甚至结果都是偶然的;而互文性则是文本确立时所受到的可能影响和文本解读过程中必然要受其它文本干扰的规律,在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 其次,互文仅仅只是一种表达方式、一种纯技巧,是中性的;而互文性则是一种批评方法,在上升为理论后又推及到历史认知,抽象为认识论,所以本身就是争议的对象。作为“对历史主义和新批评的一次反拨”,后现代主义表现形式之一的新历史主义的互文性理论,它从对文学文本之间的互文性认识转移到对文学文本与历史文本之间的互文性认识以及强调文学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学性,已经与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历史规律、历史结构、历史条件、历史范围、历史过程对历史事实解释的有效性等客观规律相违背,同时又忽略了具体的时间、空间和内外部关系对历史事实存在、发展的制衡和影响,因而是违反历史科学的,是把客观历史与历史认知、把个体认识与社会认知相割裂、相对立的。 第三,可以肯定,文学与文学之间、文学与历史之间,是不可能完全概括为互文性关系的——不同形式的文本之间的关系除具有相似性和通约性外,还必然存在着差异性和矛盾性。那种把文学与历史确证为互文性关系的认识,掩盖和遮蔽了历史本身的客观存在,是存在相当程度上的想象性、虚构性的,因而也具有一定的欺骗性——是以混淆历史和文本的界限,用历史的文本形式来冒充、取代和偷换历史,把历史变成历史故事、变成文学文本、变成对历史存在的主观叙述为前提的。换言之,所指涉的不是文学与客观真实存在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关系,而是文学与以文本形式呈现出来的历史认识之间的关系。 四、互文的创新与互文性的运用 抒发胸怀的《卜算子·咏梅》词,从解构主义考察,应该是翻新陆游同题词作;而即或从结构主义出发去探察,大概作者也可能的确是要借陆游《卜算子·咏梅》这个隐性文本来强化自己这个显性文本的意义、深化其意指的。所以可以说这两个文本间有一定的互文性,也可以说《卜算子·咏梅》是翻新陆游旧作进行互文性运用的一个典范。 《文汇报》有一篇文章的标题是《厂长你大胆地往前走》,它是典型的“仿拟”,看到这个新闻标题就会让我们联想到耳熟能详的电影《红高粱》插曲“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这个新闻标题体现出作者对阅读主体的孕育了时代新意的共鸣已经进行了科学的预设、预期,同时它应该是的确能激起读者对往昔文本回顾,堪称“互文性”创作的成功尝试。 所以,互文性结构规律乃至解构手段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对我们进行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对我们繁荣文学艺术、进行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有借鉴、指导作用,完全可以“拿来”,当然应当“拿来”!而互文运用除节约笔墨之外,还可以更好地表达作者特定的深意隐情,能表现出特定的艺术效果,我们当然也要敢于尝试,要善于运用,要重视对这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 文学理论论文:浅谈当代美国小说中的解构主义与女权主义文学理论管窥 论文关键词:女权主义文学理论 解构主义 二元对立 论文摘要:女权主义文论的理论方法,从根本上讲是一种解构的方法,因为女权主义文论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否定男性对女性的统治和压迫。作为女权主义文论的代表作,《她们自己的文学》、《一间自己的屋子》、《阁楼上的疯女人》、《寻找母亲的花园》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女权主义发展及内容,解构了男性——女性的二元对立。 女权主义文学理论的兴起,与女权主义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政治运动深入到文化领域的产物。一般认为,女权主义文论的诞生是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高潮的结果。1970年,凯特·米勒特的《性政治》的出版,标志着女权主义文学理论的形成。此后,西方女权主义文学批评一直在不断地蓬勃发展。它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在初期阶段,女权主义文学批评主要集中在批判西方文学传统中的“厌女症”。这种文学传统歧视妇女,歪曲和诋毁妇女的形象,并把众多的女作家排除在文学史之外。在第二阶段,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主要集中在发掘被父权制文学传统湮没的妇女作家和作品,同时重新评价传统文学史中的妇女作家和作品。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重要的女权主义文学批评论著,如:帕特里夏·迈耶·斯帕克斯(patricia meyer spacks)的《女性的想象》(the female imagination,1975),埃伦·莫尔斯(ellen moers)的《文学妇女》(literary women,1976);肖沃尔特的《他们自己的文学》(a literature of their own, 1977) ,以及桑德拉·吉尔伯特(sandra gilbert)和苏珊·古芭(susan gubar )的《阁楼上的疯女人》(the madwoman in the attic, 1979)。这一时期还出现了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和同性恋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第三阶段,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对文学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反思,对建立在男性文学体验基础之上关于阅读和写作的传统理论观点作了修正。女性主义文学从许多其他批评理论,如心理分析、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马克思主义、读者反应批评、新历史主义、黑人美学等借用了不少的观点和分析方法,从而形成了形形色色的观点和主张。 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是60年代后期源于法国的一种哲学思潮,其主要倡导者是德里达。他认为,西方的思想传统是建构在一种二元对立范式的基础上,例如:言说—书写、存在—非存在、本质—表象、事物—符号、真实—谎言、意识—无意识、男性—女性等等。并且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传统认为每一组的前者优于后者,比后者重要;后者是前者衍生出来的“他者”(other)。德里达对这种体现了等级差异的二元对立范式进行了批判,他把那种等级次序颠倒过来,这样,后者并不低于前者,至少具有同等的地位和同样存在的理由。而解构主义作为一种方法论,为女权主义文论提供了十分有用的工具。女权主义文论的理论方法,从根本上讲是一种解构的方法,无论这种方法的实施者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中与解构主义的原则相契合。因为,女权主义文论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否定男性对女性的统治和压迫,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现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进行拆解,改变这种对妇女不利的两性对立状态。 美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主要学者之一伊莱恩· 肖沃尔特(eline showalter)抛掉传统的文学史分期,根据女性文学在不同时期的特征,把妇女文学史划分为“女性”(feminine)—“女权”(feminist)—“女人”(female) 三个时期。第一时期(1840—1880):特点是妇女致力于写作,企盼达到男性文化的成就,他们不自学地接受了男子对妇女的偏见,标志之一是女性作家使用逻辑性化的假名。第二时期——1880——1920)妇女开始反抗对他们本性的歪曲,表现出昂扬的女权意识。第三时期(1920年以后)妇女既反对对男权文学的模仿,也超越了对男性的对立,他们更多地把自身的经验看作自主艺术的根源,以建立真正的女性文学。 《她们自己的文学》——肖沃尔特与女权主义文学经典的构建。她倡导建构独立的妇女文学史和女性文学经典。她认为现有的文学经典是男性中心的产物,它们排斥、忽略了妇女作家。女作家和她们的作品成了“被压抑的声音”。因此,面临女性主义批评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建构妇女自己的文学史和文学经典。《她们自己的文学》就是妇女文学史的一部开拓性著作。在此书中,肖沃尔特批判了父权制文学传统对妇女文学的偏见、压制和漠视。并从理论的深度找到了妇女文学长期遭受压制、埋没的原因。另外,《她们自己的文学》发掘出了近二百位被父权制文学传统湮没的女作家。证明了妇女有着她们自己的文学,而且妇女文学有着自己特殊的历史和传统。这部作品对美国女权主义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西方女权主义评论中的里程碑。 《一间自己的屋子》——弗吉尼亚·沃尔夫的“双性同体”观。沃尔夫的女权思想在1929年出版的《一间自己的屋子》中表现得最为直接和充分。“一个女人如果要想写小说一定要有钱,还要有一间自己的屋子。” “钱”和“一间屋子”不仅仅是它们本身,而且是一种象征,是妇女没有经济地位、没有文学传统、没有创作自由的生存状况的写照,也是妇女要进行创作的必要条件的象征。沃尔夫双性同体思想的提出,是对历史上以男性价值为仲裁者的单一价值的标准的反叛。针对两性的处世态度,她提出了男女和平共处的理想。这可以看作当代解构主义女权主义者对性别二元对立进行解构的萌芽状态的思想。 《阁楼上的疯女人》——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古芭的“作者身份的焦虑”理论。吉尔伯特和古芭在这部著作中运用了传统的细读和意象研究的方法。她们运用了“禁闭”、“洞穴”、“天使”、“魔鬼”、“疯女人”、“女巫”等意象和隐喻来讨论女性作家的作品。女权主义批评家将女性形象在传统的男性文学中分为两类: 天使与妖妇。那些温柔美丽、顺从贤惠,为家庭默默奉献的女性被神话为天使,而那些意欲走出家庭,摆脱男权统治,追求自我价值的女性则被丑化为妖妇,为男性所厌恶和恐惧。她们认为,由于妇女被“禁闭”在由男性对她们以及对她们的潜能的界定之中,女作家们总是忧虑她们不能有所创造,担心她们永远也不能成为文学史上的“先辈”,担心写作的行为会孤立她们或者甚至会摧毁她们。为了克服对作者身份的忧虑,女作家们一方面选择男作家不太感兴趣的体裁和类型,诸如儿童谅、书信、日记等;另一方面,隐瞒自己的身份,否定自己,模仿男作家写作。这些作家通过既遵从同时又颠覆父权制文学标准,来取得真正的女性文学的权威。从而她们超越了对作者身份的焦虑。 《寻找母亲的花园》——爱丽丝·沃克的黑人女性主义观。解构和抨击男性中心文学的同时,必然伴随着对妇女文学的赞美和发展,也就必然伴随着对女性文学传统的寻找。在《寻找母亲的花园》中爱丽丝·沃克指出,奴隶制和种族歧视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约束、历史性地扼杀了黑人妇女的创造性。在性、种族、阶级的三重压迫下,黑人妇女在美国社会中成了真正看不见的人,被称为“世界的骡子”。沃克运用缝制百纳被和培育鲜花这种无语的艺术形式隐喻黑人妇女受到压制的创造力,号召人们寻找黑人文学母系,反对歧视黑人妇女文学的种种谬论,旨在向世人昭示黑人女作家有着与本国黑人男作家及白人女作家一样可靠的历史传统。深受这种传统影响的不仅仅是爱丽丝.沃克,还有像佐拉·尼尔、赫斯顿、托尼·莫里森等许许多多黑人妇女作家。这些作家以独特的黑人女性主义审美观和身为女性双重身份(既是黑人又是女人)的独特经历,充分描述了黑人女性在美国社会的生存状态和她们的奋斗历程。 女权主义文论的理论方法,从根本上讲是一种解构的方法。因为女权主义文论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否定男性对女性的统治和压迫,所以解构主义作为一种方法论为女权主义文论提供了十分有用的工具。解构主义为女权主义文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妇女运动的宗旨不应只是得到与男人平等的权利和地位,而是要怀疑所有的地位与权力,以避免将原有的对立双方简单地进行反转。这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对于全面消解二元对立,从而建立全新的、不排除差异又不存在压迫的女性文化是至关重要的。 文学理论论文:简析文学理论中的互文与互文性 论文摘要:汉语修辞格“互文”是中国文化的传统,但已经不太为我们所重视,在现代生活中更缺乏普遍运用,所以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而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强调文本间关系的文学理论概念“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在我国却几乎是被简单地认作“互文”。虽然两者在语言科学、思维认知、表达方式等方面可能存在某些联系或暗合之处,但“互文”、“互文性”两个概念应该只是一种字面上的巧合,没有本质的内在联系,二者分属于不同的理论范畴.涵义与运用也大不一样,更不是一个概念。 论文关键词:修辞;互文;文学批评;互文性;后现代主义 作为汉语修辞格的“互文”是中国文化的传统,但已经不太为我们所重视,在现代生活中更缺乏有意识的普遍运用,所以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而西方20世纪后期兴起的一个后现代主义的、强调文本间关系的文学理论概念“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在我国却几乎是被约定俗成地翻译成“互文”。笔者认为,虽然两者在语言科学、思维认知、表达方式等方面可能存在某些联系或暗合之处,但“互文”、“互文性”两个概念应该只是字面上的一种巧合,没有本质的内在联系,:二者属于不同的理论范畴,涵义与运用也大不一样。对莳者,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对后者,我们则要敢于“拿来”,更要善于“拿来”。 一、互文 互文即所谓“互文见义”,是基于文体限制或表达的特别需要,将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有关联或存在对应关系,能互相补充、互相渗透或互相限制、互相说明的语言结构单位按一定顺序罗列在一起,以起到言简意深、委婉错杂等特定艺术效果的修辞手法。互文是古诗文中习见的表达方式,在中国文化中,这种表达方式在汉唐以前甚至在语言大发展的春秋时期就已经取得长足发展,臻于成熟。所以说,互文的传统或传统的互文,都该是有所本的。但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百年前新文化运动兴起、白话文产生发展之后,互文这一表达方式运用渐少,似乎被我们束之高阁,日渐与我们隔膜、生疏,以至于现在我们大家包括各类大中小学校语文教师们淡到互文,每每也就是“古代诗词作家在进行诗歌创作时用到的一种修辞手法”,最多也只不过是把互文当作一种已经“死去的艺术”来欣赏,这一现实应引起我们高度警觉。这种认识既割裂了传统,又可能扼杀了互文生存、发展的生机。 实际上,在我们身边,日常生活、影视作品、书面表达诸方面,互文运用是屡见不鲜的,却每每被我们轻易地放过;或被同时体现出来的排比等常见修辞手法所掩盖,不被我们读者、听众所关注,甚至是被作者自己所轻忽。 如我们熟知的“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有功必赏,无过不罚”、“翻来覆去”、“左一道沟,右一道坎”、“风里来,雨里去”、“东一榔头西一棒”、“生儿育女”等等,哪一句不是互文表达,哪一句不是现代汉语? 二、互文性、互文本 “互文性”是西方20世纪后期兴起的一种强调文本间关系的文学理论的核心概念,通常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文本之间发生的“交互”关系。作为“对历史主义和新批评的一次反拨”,所谓“互文性”作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文本策略,渗透于多种后现代文学中(包括元小说、元诗歌、反叙事、纯小说、戏仿、拼贴等等)。它是一种价值自由的批评实践,是所谓“互文性革命”——结构主义批评家在放弃历史主义和进化论模式之后,尝试应用互文性理论,来看待和定位人文、社会乃至自然科学各学科之间关系的批评实践。这种批评实践并不隶属于某个特定的批评团体,而是与20世纪欧洲好几场重要的知识运动相关,例如结构主义语言学、精神分析学、马克思主义、俄国形式主义和解构主义。其代表人物包括巴赫金、哈罗德·布鲁姆、罗兰-巴特与朱丽娅·克里斯蒂娃等。真正推动互文性革命并从理论上系统建构起文本与互文性观念的,当推巴黎的两位著名批评家——巴特和克里斯蒂娃。 (一)文本,以及巴赫金的对话概念、狂欢理论 我们知道,在布鲁姆“影响的焦虑”理论中,互文性不过是两个个体诗人之间的影响关系。而巴赫金则提倡一种文本的互动理解。 从批评理论的角度看,对于文学文本的互动理解,其实在英美文学批评乃至文学创作中并不鲜见。18世纪初,亚历山大·蒲伯曾在维吉尔的作品中发现了荷马,蒲伯确信,一首诗在模仿自然方面的优劣,取决于它的互文性,或者说取决于它对前文本的模仿;艾略特也认为任何艺术作品都会融入过去与现在的系统,必然对过去和现在的互文本发生作用。尤其在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中,乔伊斯利用荷马史诗的情节敷设他的篇章,并在两个文本问确立了一种肯定的互文关系;又通过诸多的作者自我指涉,形成了一种内文本关系;还因对荷马人物的改造不能表现出一种否定的互文关系——无论是吸收还是破坏、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无论是自我引用还是自我指涉,特定的此文本总是与某个或某些前文本纠缠在一起;同时,读者或批评家总能在作品中识别出这个特定文本与其特定先驱文本的交织关系。 巴赫金从对拉伯雷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研究、从小说中各种外文学文本存在的现象考察出发,把文本中的每一种表达,都看作是众多声音交叉、渗透与对话的结果。巴赫金把这种共存互动称之为小说的“多声部”或“复调”现实,并用“文学狂欢化”概念来支持他的对话理论。他倾向于把世界和人生看作一种共时结构,偏爱把文学置于文学之外的象征性语境之中,借以由此造就一个杂乱拥挤的互话语空间,创造一个众声喧哗却又是内在和谐的弹性环境,从而赋予语言或意义某种不确定性。 巴赫金提出上述理论时,并未预见到文学符号学的发展趋势。可他的狂欢化概念至少暗示或强调了在文学批评、人类学、社会学等领域间建立一种互文性理论的可能性。所以克里斯蒂娃说:互文性概念虽不是由巴赫金直接提出,却可以在他的著作中推导出来。 (二)巴特、克里斯蒂娃与“互文性革命” 1973年,巴特几乎在发表《文本的快感》的同时,发表了著名论文《文本的理论》,文中他试图回答“文本是什么”。在他看来,文本不是作品,也不是客体,甚至不是一个概念,文本产生于读者与文字间的关系空间,它是一个生产场所;文本作为生产活动,它生产出来的不是产品,而是一个作者与读者相遇、上演戏剧、进行语言游戏的场所。巴特进而又说,文本是意指,是一种意指实践,是读者参与的意指实践过程——其核心是以矛盾形式出现的多元性。 作为著名的符号学家,克里斯蒂娃在其1966年的《语言·对话·小说》一文中开创性地提出了“intertextuality”(互文性)概念。克里斯蒂娃在进行文学批评研究时,注意到进入先后文本空间的主体。她认为,一个文本片断、句子或段落,不单是直接或间接话语中两个声音的交叉,它是无数声音交叉、无数文本介入的结果。而不同文本在不同层面的参与,则揭示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她认为分析者应该明白,她所分析的是一个特定话语的主体;而这个主体恰恰由于互文性而超越了她自己的身份,超越了词源学意义上的个人。一个创造性主体的分解,一个新的多元主体的产生——这便是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动力学。它不仅适于互文性作者,也适于互文性读者。 依据这一理论,读者阅读的过程,就是把自己的身份置于意指过程之中。他不仅将与特定文本中的不同互文本相认同,而且还必须被化简为零,被置于一种哑然失语的危机时刻。这是审美快感到来之前的准备阶段。然后,读者便可进入自由联想的过程、重构多元意义的过程、定义几乎无法定义的内涵的过程。所以结论是互文性自身具有强烈反悖与戏仿特性,而对任何文本也都有一个再创造过程。 (三)结构与解构:互文性的双向作用 互文性就是写作与阅读共享的一个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按照乔纳森·卡勒的说法,互文性实指一个话语空间。首先,互文性关系到一个文本与其它文本的对话,同时它也是一种吸收、戏仿和批评活动;其次,互文性表明文学所依赖的特殊手法与阐释运作,都具有一定的人为性甚至欺骗性。它揭示出文学作品的特殊指涉性:当一部作品表面上指涉一个世界时,它实际上是在评论其它文本并把实际指涉推延到另一时刻或另一层面,因而造成了个无休止的意指过程。如此看来,这要比布鲁姆在分析“强力诗人”时所揭示的影响模式复杂得多:譬如它会涉及特定文类的专用手法、涉及有关已知与未知事物的特殊假设、涉及比较普遍的期待与阐释运作,乃至有关特定话语的先入之见、目的思考等等。卡勒提议使用语言学研究中的预设方法(包括逻辑预设、修辞预设、语用预设等)对其进行定义、描述和使用——如卡勒所说,不管从哪种预设人手,对文学的解读终将是一种互文性解读。 结构与解构主义所展示的互文性双向作用,生动表明互文性理论所强调的对于一切话语与思维的重要性。其惊人之处在于:一方面,结构主义者可以用互文性概念支持符号科学,用它说明各种文本的结构功能,说明整体内的互文性关系,进而揭示其中的交互性文化内涵,并在方法上替代线性影响和渊源研究;另一方面,后结构主义或解构主义者利用互文性概念攻击符号科学,颠覆结构主义的中心关系网络,破解其二元对立系统,揭示众多文本中能指的自由嬉戏现象,进而突出意义的不确定性。 三、正确认识互文、互文性 首先,从上面的简单分析可以看出,二者之间只是一种偶然的字面雷同,相互间没有内在联系。互文是一种结构技巧,是表达特定意指的特殊手法,其取舍或扬弃的过程甚至结果都是偶然的;而互文性则是文本确立时所受到的可能影响和文本解读过程中必然要受其它文本干扰的规律,在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 其次,互文仅仅只是一种表达方式、一种纯技巧,是中性的;而互文性则是一种批评方法,在上升为理论后又推及到历史认知,抽象为认识论,所以本身就是争议的对象。作为“对历史主义和新批评的一次反拨”,后现代主义表现形式之一的新历史主义的互文性理论,它从对文学文本之间的互文性认识转移到对文学文本与历史文本之间的互文性认识以及强调文学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学性,已经与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历史规律、历史结构、历史条件、历史范围、历史过程对历史事实解释的有效性等客观规律相违背,同时又忽略了具体的时间、空间和内外部关系对历史事实存在、发展的制衡和影响,因而是违反历史科学的,是把客观历史与历史认知、把个体认识与社会认知相割裂、相对立的。 第三,可以肯定,文学与文学之间、文学与历史之间,是不可能完全概括为互文性关系的——不同形式的文本之间的关系除具有相似性和通约性外,还必然存在着差异性和矛盾性。那种把文学与历史确证为互文性关系的认识,掩盖和遮蔽了历史本身的客观存在,是存在相当程度上的想象性、虚构性的,因而也具有一定的欺骗性——是以混淆历史和文本的界限,用历史的文本形式来冒充、取代和偷换历史,把历史变成历史故事、变成文学文本、变成对历史存在的主观叙述为前提的。换言之,所指涉的不是文学与客观真实存在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关系,而是文学与以文本形式呈现出来的历史认识之间的关系。 四、互文的创新与互文性的运用 抒发胸怀的《卜算子·咏梅》词,从解构主义考察,应该是翻新陆游同题词作;而即或从结构主义出发去探察,大概作者也可能的确是要借陆游《卜算子·咏梅》这个隐性文本来强化自己这个显性文本的意义、深化其意指的。所以可以说这两个文本间有一定的互文性,也可以说《卜算子·咏梅》是翻新陆游旧作进行互文性运用的一个典范。 《文汇报》有一篇文章的标题是《厂长你大胆地往前走》,它是典型的“仿拟”,看到这个新闻标题就会让我们联想到耳熟能详的电影《红高粱》插曲“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这个新闻标题体现出作者对阅读主体的孕育了时代新意的共鸣已经进行了科学的预设、预期,同时它应该是的确能激起读者对往昔文本回顾,堪称“互文性”创作的成功尝试。 所以,互文性结构规律乃至解构手段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对我们进行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对我们繁荣文学艺术、进行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有借鉴、指导作用,完全可以“拿来”,当然应当“拿来”!而互文运用除节约笔墨之外,还可以更好地表达作者特定的深意隐情,能表现出特定的艺术效果,我们当然也要敢于尝试,要善于运用,要重视对这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 文学理论论文:浅谈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价值 论文关键词:古代文学 理论 价值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几大价值进行分析与阐述,以实现古代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思想内涵,以及高尚的人格、渊源的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思想、智慧、感情以及真善美的融合结晶。 1.文化内涵价值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多是包含了政治、杂话、史志中的非自觉性理论,即使在《二十四诗品》、《文心雕龙》等纯粹性文学作品中,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为现代化阐述从客观上留下广阔思考空间、与话语空间,并形成多维度研究。因此,今人多从儒、道、释等角度出发,也有人从民俗、历史、书法、音乐、绘画、文献、经学、考据等多方面学科进行深入探讨与分析,例如童庆炳老师在《中国古代文论的现实意义》一书中,就是以文艺心理学为出发点,阐述了古代文学理论中的“郁陶”、“蓄愤”等思想,并提出更有见解性、更加科学的观点。针对古代文学这一特征,以文化经济学为出发点,认为这是一个富矿型学科。虽然它作为传统学科,必然出现很多超积累研究现象,且学术人口超编严重,但是由于它的内存丰富,并可提供多元化学术选题,因此不会出现“词穷”、“学术撞车”等现象,这也是其天然、科学的优势,利于不断积累价值。 2.文学现象的阐释价值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是对古代文学现象的直接阐述,同时是现代文学研究的重点对象,可发挥“以古释古”的作用。由于它没有时代的差距和语境的隔阂,因此具有现代文论中缺乏的直接性、有效性。例如以金圣叹的“草蛇灰线法”解释《水浒传》的结构,远比利用现代叙事学晦涩、繁琐的理论更明确;而利用庄子“坐忘”、“心斋”等思想分析苏东坡的“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诗”,比本格森的直觉主义观点阐述得更到位、更深刻。当然,这种“以古释谷”仅是诸多阐释方法的其中一种,而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唯一的,但可以发生独特效果,可见中国文学理论的价值性。再加上先天近缘的便利性,在阐述古代文学时,古代文学理论更具有优先性。因此,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并不仅是“知识考古学”,而是更具备现实意义。 3.社会政治价值 社会政治功能是古代文学理论的最主要价值,历代文学家都对此研究非常重视。由于这种功能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因此促进文学理论直接参与到现实政治斗争中,并从中获得较好的政治功利效益。例如,孔子的“事君”、“事父”说,学《诗》“授政”说等,就是政治观点的典型代表,它对文学服务于社会政治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担负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重任。 反对文学中的“嘲风月、弄花草”等行为,批判脱离现实社会,这是积极进步的价值观。以这一宗旨为出发点,古代文学家也提出了诸多观点,如“乡人”、 “事君”、 “化下”、 “邦国”、 “经国”、 “润色鸿业”、 “劝善惩恶”、 “匡主和民”以及“移风俗”、 “厚人伦”、 “美教化”、 “文以载道”、 “有补于世”、 “补察时政”等,无不体现出古代文学理论的社会政治功能。 4.思想文化价值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作为一种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促进人类通过对历史的了解而认识自身,并从中获得自身能量与进步。虽然古代文学理论并没有对现代创作与作品进行直接阐释和指导,但是也为文学理论提供了参考、比较等依据,促进现代文学理论既获得根性自信、有限启示,也以此校正自身发展方向,最终落实为统一的历史逻辑。 任何时间段内思想的正确性,都需要经过历史检验,而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已是被历史证明的思想,因此指明了现代创作与理论走向,从历史反思中推论其价值的逻辑性、合理性与正当性。而未来的文学理论发展,也需要建立在历史的逻辑基础上,才能提高可行性与真实性。因此,当前盛行的只重视感官愉悦、忽略深刻的大众主义文化,无论从写作层面还是阐述层面来看,都需要与历史密切联系,也就是说古代文学理论对当前时代、偶然、媚俗等思想倾向具有匡正价值。 5.审美娱乐价值 审美娱乐是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中的重要文学价值。这种观点已经在《左传》中记载的“季札观乐”中有所体现,例如季札每观赏“一乐”,就会体现出“美哉”的心情。而孔子所说:“《诗》可以兴。”也对激发人的积极情绪发挥重要作用,蕴含审美价值。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已经对文学理论的审美功能有了深刻认识,例如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中提出“著文自娱”;钟嵘在《诗品序》中提出诗可以让人“贫贱易安,幽剧靡闷”;陆机的《文赋》中,认为创作是“可乐之事”;颜之推的《颜氏家族》认为文学的“陶冶灵性”;萧统的《文选序》中指出作品具有“悦目之玩”、“入耳之娱”的功效价值。而自唐代至清代,大批文论家也指出了“相娱”、“相慰”、“消愁”、“解闷”、“娱耳悦目”、“以文为戏”等观点,其论述的范围由诗文扩大到小说戏曲等。可见,审美娱乐轮主要体现了“自娱”、“娱人”两方面,具有深刻的价值。 文学理论论文:浅析现代性视野下的沈从文文学理论 论文关键词:沈从文 文学理论 现代性 论文摘要:沈从文在现代中国特殊的社会政治语境中建构自己的文化身份和文学的言说立场,一方面认同了新文学在现代价值和意义空间的创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沈从文并不认同文学需要让渡自身的边界和规律去迎合来自文学之外商业意识形态与政治意识形态。 作为作家的沈从文在文学理论卜的成就与影响虽然远远不能与他在现代小说史的地位相比,但他以批评家的身份一直活跃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坛。和创作中表现的现代性反思不一样的是,沈从文基于文艺问题的理论表述中充满了现代性召唤图景一一秉承五四精神的星火,积极地在文艺问题上频频鼓呼,并以他独特的理论表述方式呈现出颇具特色的现代性症候。 文学认同:民族想象与历史使命 对于“五四”启蒙理想的向往成为沈从文入京最初的现代性冲动。“五四”运动所召唤的关于现代中目的构想也成为沈从文毕其一牛所追逐搭建的文学现想的最初图稿。“正在发酵一般的青春生命,为这些刊物提出的‘如何做人’和‘怎么爱国’等等抽象问题燃烧起来了。让我有机会用些新的尺寸来衡量客观环境的是非,也得到一种新的方法、新的认识,来重新考虑自己在环境中的位置。”对“新的方法、新的认识”的觉察也就是意味着对旧的方法、认识的背叛与超越。显然,“五四”新文学的发生不仅仅是一种新的文学知识的产生,与此同时也是一个崭新的知识体系的产生,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新的价值创造和接受的过程,是中国的知识和价值重新调整的过程。身处新旧思潮剧烈激荡的北京,沈从文必然切身体验并融构了这种新的知识和价值,于是,现代性意义上的价值观念成为沈从义重新确证自我的认同标准,从而也形成了沈从文关于他人和自己的新文学创作的重要阐释图式评判维度。 近现代以来,文学理论开始加盟现代性话语,“这是中同文学理论史上一个相当彻底的迁徙。”“这时,文学理论的义务不是一般地阐释文学的内涵,而且还要发现或者论证文学与现代性的关系。”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中一个重要的普适性命题,便是因特定的历史现实而使得文学创作伴随着强烈而鲜明的民族认同和国家想象。沈从文关于文学的论述中从未放弃或远离过对民族国家的认同感与使命感,他对文学的想象和终极追求中也从没有缺省民族同家的维度。沈从文曾在表达他的文学理想时说,“希望做一个和十九世纪第一流短篇作者竞长短的选手”,而这个选手“能写得比这一世纪高手更好,代表国家而比赛,才真正有意义”,国家认同始终是沈从文文学认同的重要一部分。 文学一直是现代民族认同的重要方式和资源。在沈从文这里,文学之于现代人格的塑造与民族哀乐以及“百年立同”联系在一起,文学对“人格”、“人性”、“生命”的塑造与守护不可能独立存在,而往往伴随着民族、社会的进步创新。沈从文在对文学与史学运动进行表述时显示了他对历史语境的清醒自觉:“文学运动在积极方面,却可望除旧更新,使文学作家一支笔由打杂身份,进而为抱着个崇高理想,浸透人生经验,有计划地来将这个民族哀乐与历史得失加以表现。日在作品中铸就一种博大坚实富于气的人格,使异世的读者还可以从作品中取得一点做人的信心和热忱。使文学作品价值,从普通宣传品变为民族百年立围的经典。”在沈从文的文论中,对于个人与社会,文学革命与社会革命之问的关系,如何建立一个新的制度等宏大问题的思考很多。沈从文共至认为在动摇旧社会,建立新制度这一点上,小说必然更具有表现力,更容易使人领会共鸣。沈从文深信国家的真正进步,有赖于切实有用的知识替代专横霸道的权力,理性代替迷信,而文学作为启蒙的于段,更容易使人得到肩发,深信通过文学,在读者心中注入社会重造的观念,是一个必然有效的方式。 文学自律:分化规律与合法化根据 1930—1940年代沈从文参与的备受非议的文艺论争使得他自觉到,对于有着强烈民族意识社会功用的新文学以及文学运动来说,文学沦为了“商品竞卖”和“政治争宠”的工具几乎成了文学的灭顶之灾。文学运动“既受商业与政治两种势力的分割与玷污”。文学已然越界。文学运动的发展和这些活动分子的活动既纠缠成一片,原来那点庄严性,那种优秀作品从各方面说明人生,来煽起这个民族自尊心或自信心的点崇高理想,那个诱惑读者向深处追寻向远处看的企图,可完全被摧毁了。“代替它的是种功利计较和世故运用”。文学在担当现代国家与现代人格的草塑的任务时,不期然地沦为商业与政治的工具或奴隶,这迫使沈从文重新思考文学的自律边界,重新认识现代社会的分化规律。 文学、商业、政治乃至自然科学等各领域的分化都是现代性的必然后果。文学的自律正是在现代社会的分化中建立起来的。沈从文一方面认同了新文学现代价值和意义空间的创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学并小是一种纯粹的艺术,文学有着广阔的内容,它礼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有着广泛的联系;但另一方面,沈从文并不认同文学需要让渡自身的边界和规律去迎合来自文学之外商业意识形态与政治意识形态。一个纯思想家,一个文学家,或一个政治家,实各有伟大庄严处。即照近代一般简单口号,“一切与政治不可分”,然而,一切问题与政治关系,却因分工分业,就必须重造。沈从文一方面看到了文学在重塑现代国家的承担社会责任这一同质性和共时性层面,另一方而也对文学的独特性有着清醒的自觉。新家的重造,必然是各种专门家的责任,“困民道德的重铸”实需要文学作品处理,也唯有伟大文学作家,始克胜此伟大任务。 沈从文对文学特别是小说在重塑现代人格的功用上极为自信。因为小说“即以人事为经纬,举凡机智的说教,梦幻的抒情,一切有关人类向的抽象原则学说,无一不可以把它综合到一个故事发展中”。这是小说的独特魅力。新的作品之所以为经典,即从这种工作任务的重新认识,与工作态度明确,以及对于“习惯”的否定而定。从这个认识下产生的优秀作品,比普通公务员或宣传家所能成就的事功,自然来得长久得多,也实得多。”沈从文在此认识到,义学的合法化和经典化可能都必须首先从文学自身而不足非文学因素那里获得确认。 文学承载的民族家的现实功用,和文学作为艺术的自律性,相互纠葛在沈从文的文论中。这也带给我们启示,那就是中同文学理论的现代性品格“丁具主义”和“审美主义”两大类别的冲突并不如概念辨析那般泾渭分明,这是一个需要回到现代文学历史的具体语境中才能获得解答的理论问题。 文学主体:理性介入与独立人格 现代性意味着个人从传统的各种禁制中解放来,获得空前的谋划自己生活的自主性,个人的独立、自由和权利,是现代性的旗帜。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性追求的是一种能够真正确立主体性地位的存在方式,这就是主体的人在生活中能自己决定自己的行动,正如康德将启蒙的口号唤作“勇敢地运用自己的理智”一样,是一种自律精神,一种人之为人的主体精神,或者说是人的理性或个体的自我意识。换言之,“理性主体性”成为启蒙精神的核心与基础的概念。 启蒙理性是“五四”一代知识分子批判封建社会的最锐利武器,同时也是他们获得现代认同的鲜明旗帜。理性构成了沈从文继续“五四”这一未竞事业的执著的话语力量。“理性抬了头,方有对社会一切不良现象怀疑否认重新检讨的精神,以及改进或修正愿望。”理性是沈从文自我反思和观照文学主体的重要圭臬。“作家存某种意义上是比较能够用开明脑子在客观上思索人生,研究人生,而且要提出一种意见表示人生应有些事与普通动物不同的,他有思索,他要表现。”在沈从文看来,一个作家若自觉为教育青年写作,为民族未来写作,就应当对真理十分看重。这样,与其在作品上空作预言,有信仰即可走近天堂,取得其“信”,不如注入较多理性,指明社会上此可怀疑,彼可怀疑,养成其“疑”,来代替由愚昧而保有的信。因疑则问题齐来,因搜求问题分析问题即接近真理。而“认识这种真理需要理性比热情多,实现这种真理需要韧性比勇敢多。” 沈从文强调,文学主体(知识分子)克服商业“物化”与政治工具化有赖于一种新的人生观的建构。这种人生观的基础,“应当建筑在对生命能作有效的控制,战胜自己被物态征服的弱点,从克制中取得一个完全独立的人格以及创造表现的绝对自主性起始……只承认为人类‘工作’,不能为某一种策某一时‘工具’……这成就,在另外一时,将无疑依然会成为一时代的重要标志。”沈从文强烈要求作家们坚持个体自觉的独立品格。“我们虽需要国家对于文学作用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还需要文学作家自己也能认识自己,尊重自已,不要把‘思想’完全依赖在政治卜,不要把‘出路’完全寄托在收入上。” 沈从文文论现代性的原点均可以回到对文学主体的表述上。理性、介入性、批判意识、独立品格成为沈从文文学主体性理论的核心概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沈从文对文学主体自我确证的追求是对文学自律看护的延续,两者甚至互为条件。而沈从文的争鸣与呼告也告诉我们,1930—1940年代的特殊语境,使得文学主体的确证并非不言自明,而成为一个需要不断论证的问题。沈从文极力主张现代新文学参与到中国社会现代性的历史进程与知识建构中去,但是,这种参与必须建立在尊重文学自律与主体自由的基础之上。 文学理论论文:英美文学理论教材研究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发生了一次次革命性变化,与之相应,英美各高校也出现了种类繁多且各具特色的文学理论教材。这些教材不仅为我们展示了当代西方理论与批评的全景,而且表现出与中国高校文学理论教材不尽相同的体例和风貌。了解和研究英美高校的这些教材,特别是国外学者为解决“理论”危机而做出的种种颇有创意的努力,对于我国高校文学理论教材的编写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从目前收集到的近50部英美文学理论教材中挑选出有代表性的20本教材作为研究对象(见篇末附录),通过认真研读和分析,以把握英美高校文学理论教材的编写思想和写作体例,并希望通过对这些教材的梳理和辨析,为我国当今文学理论教材的编写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英美文学理论教材的类型 导论型教材 在英美文学理论教材中,不难发现其书名冠以“导论”、“引论”(introduction)或者“指南”(guide)的导论型教材,但这种导论型教材与国人理解的不完全一致。在国人看来,作为导论型教材,应该关注文学理论(literary theory)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核心范畴等基本问题,有比较明确的理论建构和明晰的范畴界定,论述过程缜密,结构也应相对完整。而在英美高校,这种具有完整体系的教材并不多,也许受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当代哲学不再诉求宏大叙事的影响,英美文学理论教材似乎不再追求建构普遍的理论体系。 就所掌握的资料来看,韦勒克和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是少数具有完整体系建构的教材之一。该教材涉及到文学、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韦勒克试图通过对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的区分来界定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通过对文学研究的内部和外部的区分来寻找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并重点阐述了文学理论的“内部研究”,分析了与此相关的重要概念。该教材对我国新时期文学理论教材的编写影响颇深。卡勒的《文学理论》也属于导论型教材。如果说韦勒克、沃伦的《文学理论》是一种建构型体系的教材的话,那么这一本便可以视为“解构型”教材了。该教材对文学理论中的几个关键范畴均提出了质疑。其开篇标题为“理论是什么?”第二章标题是“文学是什么?”接下来则对文学与理论的关系作了否定的回答。“文学是什么?你也许会认为这是文学理论的中心问题,但事实上,它并没有太大的关系。”该教材通过分析历史上各种界定“文学”的说法,最后将 “文学”理解为从五种视角审视的结果,从而构成了对传统文学理论试图找到文学的普遍性本质的消解。这种解构方式告诉人们,对“文学”这一术语的界定的不可能与无限可能。苏瑞希·纳华的《文学批评基础》侧重从哲学的角度反思文学理论,是一本有相当理论深度的教材。该教材首章为“哲学与当代文学理论的危机”,谈到了“客观主义、怀疑主义、相对主义和极端不确定主义”所带来的文学理论的危机。以此为出发点,论及“诗学的形式与功能”、“变异、价值和文学理论”等文学理论的核心问题,并探讨了文学理论作为一门学科的存在及其意义与前景。这本教材可视为理论面临坍塌之际的反思和重建。 一些研究文学理论中特定范畴的专论性教材,我们也将它们归入导论型教材内。安德鲁·本尼特与尼古拉斯·罗伊尔合著的《文学、批评与理论导论》就属于此类,该书第二版分二十八章,每章涉及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如“开端”、“读者与阅读”、“人物”、“悲剧”等,第三版又新增四章,仍沿用这一方式。该书各章之间虽亦有参阅,但就总体而言,各章几乎全凭某一关键词而自成一体。此类教材因各章节之间独立性较强,所以在教学过程之中可以从不同的章节入手,从而形成不同的思维路径。 有些导论型教材则具有史论结合的特征,如查尔斯·布莱斯勒的《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导论》,该教材既有对文学理论的核心概念的质疑与界定,又有对自古希腊以来学科史的勾勒,包括对20世纪以来的主要理论批评流派的介绍。还有些教材主要通过对西方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流派的评述来结构全书,伊格尔顿的《当代西方文学理论》就是如此,它将西方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流派梳理出三条线索,从而引出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的结论。与之类似,佛克马和易布思合著的《二十世纪文学理论》也是通过对各理论流派的选择性介绍和评价,试图建立一个科学的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文学理论。 选本型教材 选本型教材即选辑他人著述而成,一般为选家根据一定的标准和原则选择编排一些理论或批评实践文本,其中大多为经典文本,偶尔也收录学生习作,用来作为课堂教学或学生阅读练习的实例。 英美高校文学理论的选本型教材不只是资料汇编,大多具有选家眼光和水准,大多在选编中有说明、指要或有一定篇幅的介绍。如诺顿出版公司的《诺顿文选理论与批评选集》,在前面就有长达28页的“文学理论与批评导引”,对“什么是阐释”、“什么是文学”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理论与批评作了概要的介绍。再如罗伯特·c.戴维斯和罗纳尔德·席勒夫编选的《当代文学批评:文学与文化研究》,该书用两章的篇幅介绍了“什么是文学研究”和“什么是文学理论”。这类教材在英美文学理论教材中占有一定比例。 根据编选标准和内容的差异,我们又可以将选本型教材分为三种。一种是依据历史编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诺顿文学理论与批评选集》。该书有2600多页,遴选了自古希腊至今的文论家著作,按照文论家出生年代先后而编排。另一种是按理论批评流派选编,这类教材往往精选出文学理论流派中具有代表性的经典理论批评著作片段。例如安·杰斐森和戴韦德·罗比的《当代文学理论介绍》,选取了俄国形式主义、语言学批评、美国新批评、结构—后结构主义批评、阅读阐释理论、精神分析批评、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和女性主义批评等八种文学批评流派的代表性著述,勾勒出一幅当代批评理论之图。第三种则是前两种的综合,既根据主题或专题选择,又兼顾历史与流派的顺序。例如英国文论家拉曼·塞尔登编著的《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全书共分为五大主题:再现;主体性;形式、体系与结构;历史与社会;道德、阶级与性别。每一主题下又分为若干子题目。菲利普·莱斯和帕特里夏·沃夫编选的《当代文学理论读本》也与之类似。该书分两部分,前半部分按照流派编选了索绪尔语言学、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接受美学与读者接受理论、女性主义等理论家的文章;后半部分则按照主体、语言与文本性、话语与社会、后现代主义等专题编选。 手册型教材 英美高校文学理论教材不仅种类繁多,而且互为补充。相对于导论型教材和选本型教材而言,手册型教材是与前两种类型配套使用的教学参考书。这类教材又分两类,一类是辞典,一类是批评方法手册。手册型教材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同时也为一般读者或者初涉批评领域的人提供了获取知识的途径。#p#与导论型教材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体系性不同,手册型教材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普及。有些辞典收录的词条范围很广,如《韦伯文学百科全书》,该辞典言简意赅地介绍西方近几十年来令人眼花缭乱的名词和术语。安约翰·派克和马丁·库勒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术语》则仅限于文学理论批评的术语,这类辞典既可供初学者入门,也可作为工具书。 手册型教材与选本型教材也有差别,选本型教材虽然也辑录的是他人的文本,但重点在选,手册型教材则带有实践性质,重点在指导如何运用。该类型的典型例子是威尔弗雷德·l.古尔灵等编著的《文学批评方法手册》,该手册介绍了数种批评理论,每章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节介绍该理论的背景、性质与运用范围,第二节为经典批评文本的分析,第三部分是对该批评理论本身的评价。比如该书第二章“形式主义批评方法”,第一节介绍了形式主义理论的背景及分析方法;第二节为“形式主义批评方法的实际应用”,具体包括:①用形式主义方法解读《致他羞涩的情人》,②短篇小说的形式和结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③对立统一:《哈姆雷特》的形式,④形式中的意义等。第三节是“形式主义批评方法的局限”,对于只关注于文本内在的形式主义批评,编者认为“我们不应该再坚持文学的独立性,而是要恢复文学跟生活和思想的联系”。这类教材还有一个特点,即在介绍使用各种批评理论的批评实践时,往往选择相同的文学文本作为批评对象,《文学批评方法手册》中是用不同方法分析了《致他羞涩的情人》和《年轻的布朗先生》这两部作品。朱利安·沃尔夫莱和威廉·贝克合著的《文学的诸种理论:批评实践案例研究》也是如此,该教材收录了分别用结构主义批评、后结构主义批评、精神分析批评、女性主义批评、马克思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方法对《雪封》这部小说的评论文章。这种编排可以使学生切实地感受到各种批评方法的不同特色,同时也训练了学生阐释文学文本的能力。 教师用书 教师用书严格地说不能叫教材,而是带教辅性质的参考书。这些用书对文学理论本身和教学方法都作了富有启发性的提示,迪安·f.萨多夫和威廉·e.凯恩合著的《大学当代文学理论教学》和麦克·肖特的《阅读、分析和文学教学》就是这方面的代表。 有些英美文学理论教材还注意到了多种类型的教材配套使用的问题。如塞尔登的三本教材就是可以互相参阅和补充的。其一《当代文学理论导论》,主要评介了20世纪以来的各种理论批评流派;其二《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则分主题遴选了自古希腊以来的经典文学理论著述;其三《理论实践与文学阅读导论》是一本专门为学生设计的批评案例分析。 二、英美文学理论教材的编写立场 文学理论教材的编写立场指编写者对文学理论性质的看法和关于文学理论教学的指导思想。编写者的立场与其理论素养、文学观念特别是所属的理论派别有关,在教材编写中,往往表现为编者对各种文学理论观点或流派的取舍和评价,对具体的理论术语的界定和表述,以及对教材的逻辑思路及建构方式的选择和设定等。由于编写立场的差异,有些教材侧重于对文学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因素的阐释,有些教材则集中研究文学的语言和结构,使得英美的文学理论教材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色。 导论型教材一般表现出鲜明的学派立场,韦勒克和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将文学研究分为内部和外部,从构架上看似乎是一种全面的文学研究,但在具体论述中,著者对文学研究中的传记、心理学、社会和思想等四种从“外部”切入的态度有所保留和否定,他们认为这种研究忽视了文学的审美价值,忽视了语言符码的特殊性,将文学作品虚构世界的生成机制简单化了。实际上著者是站在新批评的立场上,主张文学理论应立足文本,研究文学作品的语言特性。伊格尔顿的《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的立场与韦勒克相左,著者毫不回避自己所坚持的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该书从“什么是文学”开始,在缜密的论证过程中否定了传统和当下社会的各种观念,在追问中得出结论:纯“文学”只是某些特定的意识形态给人造成的错觉,对于文学的价值判断具有历史可变性,它与社会意识形态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佛克玛和易布思合著的《二十世纪文学理论》虽然提出要建立一个具有普遍适用的、科学的文学理论范式,但纵观全书,他们是希望以结构主义文学批评为基础,同时吸收接受美学、符号学等相关成分来合成。卡勒的《文学理论》则通过一系列的质疑表现出一个解构主义者的学派立场。 英美文学理论教材所表现的这种鲜明的学派意识与编著者在编写教材时的文学现状及文化思潮有一定联系,而这些教材所坚持的指导思想通过被学生接受和掌握,又可推动某一学派和思潮的普及和发展。韦勒克、沃伦的《文学理论》无疑起到了推动和传播新批评主张的“内部研究”的作用。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的多样化发展及文化的多元并存促使文学理论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反映在教材编写上则表现出综合性的倾向或采用比较客观的立场来评述各派理论。正如朱利安·伍尔夫雷和威廉·贝克编著的《文学的诸种理论:批评实践案例研究》中所言:“没有一种理论是封闭或者自足的”,“批评、理论的写作和阅读已经泛滥,超出了‘理论’这一术语的同质性”。当今的许多教材往往不再有十分鲜明的学术立场或是学派意识,而是囊括诸多文论观念,其框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凯思·格林和吉尔·列俾汉的《批评与实践教程》就体现了这种特征。该教材全面阐述文学和语言、结构、历史、作家(主体性)、读者、政治和文化之间关系。塞尔登的《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也是从再现;主体性;形式、体系与结构;历史与社会;道德、阶级与性别五个方面来编纂教材的。英国罗杰·韦伯斯特的《文学理论研究入门》则在文学、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的互动关系中探询文学研究的意义,他认为,文学是“一个各种意义斗争激烈的领域”,多种定义可以和谐并存。这些教材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出现无不有一定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不提供任何简单的定义的答案,也许是当今文学理论教材的一个积极而非消极的特色。 需要提及的是,英美文学理论教材十分注重吸收西方文化和文学资源,特别是本国文学的历史和现状情况,由此显示出一种本土立场。英国学者拉曼·塞尔登编著的《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选用了100多个文论家的著述,其中英国文论家占三分之一以上,在第一编第三章和第五编第二章,分别所选的五个文论家都是英国的。英国罗杰·韦伯斯特的《文学理论研究入门》第一章分析了英国文学的现状,针对英国经验主义的传统,提出现在到了强调理论的时候了,第二章又设一节专门探讨英国的文学传统。英国汉斯·伯顿斯的《文学理论基础》主要以英国近代马修·阿诺德的诗歌为例子作为演示。美国查尔斯·e.布雷斯勒的《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导论》开篇所选的范例就是“美国文学之父”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些对我国文学理论教材编写中如何利用本土资源有启示意义。 三、英美文学理论教材的逻辑思路 清晰严谨的逻辑思路无疑是每一位理论家在阐述自己的理论或描述理论现状时所遵循的,只有如此,教材中各方面的内容才能融为有机的整体,同时也才能让学生易于把握教材的内在线索,并藉此掌握相关理论。 英美文学理论教材大都具有相对清晰而又体例各异的逻辑结构。有些教材以问题为出发点,通过质疑某种观点来结构全书。如韦勒克和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就是从对当时流行的“起因研究法”和“个性说”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文学研究方法的发难开始的。塞尔登编著的《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则表现出对各种批评理论中自我中心主义的反击,因为那些理论“总是威胁要切断读者及其熟悉的精神支柱”,而对文学研究不是“进行仔细的分析和评价”,而是“发出绝望的呼喊或进行道德的讨伐”。由此这些教材形成这样一种思路:置疑现状否定传统提出新观点论证新观点。 英美文学理论教材中有些力求在各理论流派之间寻找其内部的逻辑关联,以统摄整个教材。如凯思·格林和吉尔·利俾汉的《批评与实践教程》,编者首先介绍与文学的本质特征——语言相关的批评方法,然后一步步走向文学的外部,形成一个以文学文本为圆心的众多的同心圆,其结构方式是由内及外:语言符码结构含义历史生成作者主体读者接受政治意识文化解读,由此勾勒出各种批评理论的内在关系。有些教材集中围绕文学理论中的某个或某些方面,显示各种文学理论批评的联系与发展。如汉斯·伯特斯的《文学理论基础》将各种批评理论聚焦在“阐释”和“阅读”上,关注各批评理论的阐释功能。他在序言中指出,曾经“有段时间里文学文本的阐释和文学理论似乎是两个不同而且毫无关联的物”,但是“在最近的三十年,阐释和理论彼此联系得越来越紧密。事实上,对于当代的许多批评家和理论家来说,阐释和理论已无法分开”,由此该书便有如下章目:第一章:意义解读:实用批评与新批评;第二章:形式解读(上):形式主义与早期结构主义(1914—1960);第三章:形式解读(下):法国结构主义(1950—1975);第四章:政治解读:20世纪70年代与80年代。从章目中我们可以看出,各章关注的都是作为各种批评理论的共同功能,即如何阐释文学作品。 还有些教材则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考虑,根据各理论流派本身的理论难度来结构全书。如罗易斯·泰森的《当代批评理论--使用者指南》采用的是循序渐进、由易而难的结构方式。有些教材甚至从具体的文学现象入手,无论是全书的导论,还是每章的开始,都是从具体的文学文本讨论入手走向文学理论教学的。如安德鲁·本尼特和尼古拉斯·罗伊尔的《文学、批评与理论导论》中大多数章节的开篇便是一首诗歌或一篇小说的片断。这些精心挑选出来的文本使学生在理论学习之初有一个比较生动或强烈的印象,从而产生学习理论的兴趣和欲望。 英美文学理论教材在编排上也有一些新的特点。如有些教材表现出明显的厚今薄古倾向。塞尔登、彼得·威多森及彼得·布鲁克合著的《当代文学理论导读》为了更好地介绍当今后现代思潮影响下各种怪异理论,在第四版里把以前版本里涉及到的理论(包括1993年增加的新批评)压缩成一至六章,仅占整本书的一半,而用另一半篇幅论述各种后现论。有些教材在编排上更为前沿。如安德鲁·本尼特和尼古拉斯·罗伊尔的《文学、批评与理论导论》的结构就彰显出一种后现代的去中心化的色彩。全书分二十多节,既有传统的如“叙述”(narrative)、“人物”(character)和“修辞和比喻”(figures and tropes),也有耳目一新的“笑”(laughter)、“自我认同”(me)、“上帝”(god),还有“意识形态”(ideology)、“种族差异”(racial difference)、“怪异理论”(queer)等,各节之间相互独立,亦没有偏重。 四、英美文学理论教材的编排风格 从编辑学的角度我们还发现,英美文学理论教材有诸多和国内大学教材迥异的特色。 英美教材的封面设计与国内教材相比,更具个性化。有的教材采用的是带有现代色彩的油画,如布莱斯勒的《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导论》和伊格尔顿的《当代西方文学理论》。有的教材则刊入一幅颇有意味的图片,如塞尔登和彼得·威多森及彼得·布鲁克合著的《当代文学理论导读》(第四版)的封面,画的是一个若有所思的人端坐在一扇门前,他在思考什么,门里面又是什么?这些都给读者以遐想。此外,还有的教材封面居然是一幅漫画,如安德鲁·本尼特和尼古拉斯·罗勒的《文学、批评与理论导论》的封面,漫画中的教师西装革履面带笑容的拍着学生的肩膀,两位学生却被缚于木板上不能动弹,甚至连嘴巴也被封住,下面一行小字说明:“通常,艾德尔森特别恩典的给少数几位学生讲授关于当代小说的后结构主义分析”。 英美教材在目录的编排上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色。如罗伯特·c.戴维斯和劳拉·芬克编著的《文学批评和理论:从古希腊到现在》,全书的编排顺序是按年代来进行的,但在后面又编排了一个按主题分类的目录。诺顿公司多人合编的《诺顿文学理论与批评选集》更多达五个目录,分别按:著者出生时间;现当代流派与运动;文类;历史分期;论点与主题等五种顺序来编排。这种方式已接近计算机的链接,它提供了多个入口,给学生带来一定的便利。 英美教学非常强调课外阅读,因此它们的教材无一例外都附有指导学生进一步阅读的书目,并且书目的编排有多种方式。一般按照由易而难的顺序,这样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理论知识。也有一些编著者根据教材自身的内容安排阅读书目,如乔纳森·卡勒的《文学理论》由于各章内容的相对独立性,所以他的扩展阅读书目是按章来附录的。苏瑞希·纳华的《文学批评基础》由于专业性很强,因此在按章注释之后对一些参考书目还作了言简意赅的介绍。罗杰·韦伯斯特的《文学理论研究入门》的扩展阅读书目做得更为精致,分别标为文学理论的入门或普及性著作、一般导读性书目、接受理论书目和语言理论书目等四部分,并且每一部分的前面都有一个简短的说明,俨然一本课外自学指导手册。 英美文学理论教材也很重视附录,注意增加一些特殊的内容。罗易斯·泰森的《当代批评理论——使用者指南》每节都附有批评实践的范本。美国查尔斯·e.布雷斯勒的《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导论》则在第三章到第十一章的后面附有一篇学生的评论文章,值得一提的是该教材2003年版中第三到第十章的后面均附有与该章内容相关的网址。 顺便说一下英美文学理论教材的再版特色。英美文学理论教材在再版时往往有较大的变动,内容或增或减,顺序也多有调整,这样做也是与时俱进,使教材更具时代特色。查尔斯·e. 布莱斯勒编写的《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导论》1994年首版后,分别在1999年和2003年再版,每版都有变化,不断加入最新的文学理论观点和材料。拉曼·塞尔登、彼得·威多森和彼得·布鲁克合编的《当代文学理论导读》第四版也是如此。 当然,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英美教材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有一些偏颇之见。同时,很少有编纂者注意到东方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从而使它们所阐发的理论的普遍性大打折扣。这里我们主要关注的是英美文学理论教材中值得我国高校教材建设中借鉴的东西。英美文学理论教材中所持的文学观念和文学理论观念的多元和不断更新,教材体例和编写风格的丰富多彩,以及对选本和辅助教材的重视等等,都给我们诸多启发:文学理论教材可以有多种写法,也可以同时编写出多本不同体例教材,除具有导论性质的教材外,还可以有选本、有个案分析或手册。教材的表述可以严谨细密,也可以文采飞扬。总之,一本好的文学理论教材既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问题,又能在学习中发现理论的价值和思考的乐趣。 文学理论论文:和谐与整体:柯尔律治文学理论的有机内核 内容摘要:英国牛津大学西马斯·帕里教授编选的《柯尔律治论作家与创作》收集了柯氏大部分散落在外的、100多年来未曾公开出版发表的关于文学的言论,以注释的方式、独到的编排形式对柯尔律治关于创作和作家的言论进行了归纳性、考证性研究。该书融文献资料的珍贵性、内容编排形式上的独到新颖性与实用性和学术研究的指导性于一体,是一部极具价值的、不可多得的研究柯尔律治创作思想的重要著作。 关键词:《柯尔律治论作家与创作》 西马斯·帕里 文献价值 实用价值 作者简介:鲁春芳,浙江财经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英美文学;郭峰,浙江财经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本文为浙江财经学院2007年校级重大课题、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英国浪漫主义诗学的自然关怀”研究成果。 塞缪尔·泰勒·柯尔律治在中外文学界都一直被认为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当中最具哲学深度与浪漫诗学思想于一体的文学理论家。英国剑桥大学著名学者约翰·比尔的系列丛书《柯尔律治的反应:关于文学批评、圣经与自然作品选》(coleridge’s responses:selectedwritings on literary criticism,the bible and nature,2008)的出版为我们研究柯尔律治提供了针对性强、选材面广的难得的第一手资料,而这部系列丛书的第一部同时也应该是最重要的一部、由牛津大学著名学者西马斯·帕里(seamus perry)编写的《柯尔律治论作家与创作》(coleridge on writers and writing)则更应该是我们客观、深层了解科氏创作思想轨迹以及其文学理论内核的忠实依托。 西马斯·帕里是英国牛津大学著名学者,主要研究1660年至今的英国文学,其中对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及其思想的研究造诣颇深,已有多部研究柯尔律治著作先后出版:《s,t,柯尔律治》(s.t. coleridge)、《柯尔律治的笔记:选读》(coleridge’s notebooks)、《柯尔律治:采访与回忆》(s.t coleridge:interviews and recollections)和《柯尔律治和部分的用途》(co-1eridge and the uses of division)等,我们可以确定西马斯·帕里对柯尔律治研究的深度和广度。2008年帕里又编写出版了这本系列丛书《科勒律治的反应:关于文学批评、圣经与自然作品选》的第一部《科勒律治论作家与创作》,虽然为资料收集形式,但是本书所选取的具体内容及其内容安排的方式为我们了解和研究科氏创作思想提供了非常珍贵的文献帮助、极其实际的研究指导和比较明确的学术意义。 首先,本书极具资料的文献价值性,把柯尔律治大部分散落在外的、一百多来未曾公开出版发表的科氏关于文学的论述、演讲、旁注以及别人的记录或摘录等收集起来,以详实的出处信息展示这些论断的来源:具体演讲、重要论述、写给具体文人的具体书信以及书写的具体时间等。从这些未曾公开的资料中,我们更能体会柯氏诗学思想的本质内核,更能感悟到作为一代伟人的柯尔律治的创作视野。 其次,本书凸显的第二大特色是内容编排方式的独到新颖性和实用性。柯尔律治文学论著宽泛、宏大,帕里采用注释的方式,以独到的编排顺序对柯尔律治关于创作与作家的言论进行了考证性研究,第一部分以时间顺序编排了柯尔律治比较全面的关于创作的论述,《笔记》中的摘录、讲稿中比较宽泛的讨论和节略、《朋友》、《文学传记》、《桌边杂谈》里关于诗歌与想象的描述等。从这些公开的和大部分未曾公开的资料中,我们了解了柯尔律治的创作思想轨迹以及其本质内核:无论他一开始对诗歌和诗人的论述、对十四行诗本质的观点、对阅读与读者的理解、对戏剧与其它文学形式创作的解释、对机械幻想与有机想象的阐释以及最后又回到诗歌诗人本质论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在文学理论方面老道成熟的文学理论家,而他几乎所有阐述的中心词总是强调“整体”,虽然他用不同的英文词汇“union”“u-nity”“oneness”“whole”“totality”等,强调“有机的想象”即“organic imagination”。由此,我们看到,柯尔律治创作思想不是一蹴而成,更不是突兀来风,它有一个坚实的基础内核和一个渐进完善的过程。第二部分以作家为词条,以字母顺序编排了柯尔律治对具体作家以及其作品彰显的风格、品格、文化意义等的看法与评价,把柯尔律治散见于其广泛的文学论著中的对世界作家的评论和认识集中起来,让我们很好地看到了柯氏的创作视野、他的知识面的广度与深度。比如从柯尔律治1795年的演讲中对马克·阿肯塞得(mark akenside)的评论看到了柯尔律治对“整体”和“想象”的强调,从他对亚里斯多德、培根的评述我们看到了柯氏对哲学与科学以及文学批评的认识,从他对丹尼尔·笛福及其《罗鲁宾逊漂流记》的言论,我们又看到了一个极具人文思想的柯尔律治等等。总之,帕里把柯尔律治对众多世界作家的评论收集一起,这些归纳性材料如实反映了柯氏本人的研究深度和创作主张。同时,柯尔律治能汲取所有对其思想有益的智慧,以他自己的天才进行有机的综合与想象,这是柯尔律治创作思想的精髓,也是他作为诗人和文学评论家不懈追求和努力辩护的目标,这一目标在他那三首争论最多、又最不被人看好的长诗《老水手》、《忽必烈汗》和《克丽丝特贝尔》中得以最佳的实现。 第三,本书为我们深度了解和研究柯氏诗学思想提供了指导性的参考。该书分前后两大部分,就具体材料的内容而言,紧紧围绕并突出了柯尔律治创作思想的核心是和谐与整体(harmony and unity)的主题。就第一部分讲,几乎所有选用的小节,无论是谈诗歌与诗人,还是谈幻想与想象的区别,中心词汇离不开“和谐”与“整体”,用柯尔律治的话文学创作就好像是一种植物的“有机生长”。柯尔律治创作的《老水手》、《忽必烈汗》和《克丽丝特贝尔》等三首长诗从内容到形式也的确体现了柯尔律治融众多不协调因素于一“整体”的诗学思想,因此也总被看成是柯尔律治为数不多诗作中的最伟大诗篇。柯尔律治诗歌思想的灵魂首先是赞同华兹华斯的创作主张,即情感的自然流露,反对十八世纪新古典主义的那种机械主义理论;但是,柯尔律治发展并提升了浪漫主义的诗歌创作理论,认为诗歌创作应该是一个有机体的自然生长过程,自然与艺术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可以融为一体的,诗人的能力和职责就是要融合所有对立不一的因素,融所有有机元素而最终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柯尔律治论作家与创作》从创作论到作家论始终把这一中心放在首要位置,我们看到了科氏文学理论的内核。柯尔律治在谈到短短的十四行诗歌时也同样强调“整体性”:“我认为思想的整体性是十四行诗所必不可少的”,“十四行诗对我来说是最美的,他们在理智的世界和物质的世界之间创造了一种永久的融合”(perry 3-4)。 实际上,柯尔律治有时也仿照德国哲学家康德在《目的论的判断》中的著名论述来描述其关于有机体的关系,他认为生命整体的各个部分都是相互依存的,每一个部分都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把对立物综合成更高的第三体,它的各个组成部分既相异又相同,柯尔律治把这种功能归于美学领域中的想象——在他《文学传记》中所描述的“善于综合的神奇的力量”,这种力量“在使相反的、不协调的性质平衡或和谐中显示出自己来”(coleridge 15—16)。因此。柯尔律治强调创作中想象力的发挥是因为想象的整体性不是把“没有生成力的微粒”机械地并置起来,也不是新古典主义的部分的得体性,而是一个有机整体:它是一个自生系统,由各部分在生命上的相互依赖所组成;如果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能生存。 文学理论论文:民族文学理论建设文化研究 一、倡导文化研究方法的合理性 笔者以为,只有把文化研究的方法引入民族文学研究,注重对其作一种文化的透视,才能够真正把握民族文学的特性,并使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民族文学理论的建设成为可能。究其原因,其一,研究方法的选择应该主要取决于研究对象本身的性质。民族文学首先是文学,这是毋庸置疑的,而文学的第一特性是审美性,从这点看主张对民族文学进行审美研究有其合理性。但这只是从一般情况而言。如果深入考察民族文学的性质就会发现,作为文学的民族文学有其特殊性,而且这种特殊性已然构成了民族文学的又一种显著的特性,这就是民族文学的文化特色。当代特别是新时期以来最有代表性的一批小说无不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如《正红旗下》、《茫茫的草原》、乌热尔图小说、《心灵史》、扎西达娃小说、《尘埃落定》、《摄魂之地》、《太阳部落》等。“这些作品或对民族文化资源作了新的阐释,或对民族文化心理作了艺术描绘,或表现了不同文化碰撞中少数民族人民的心理困惑与嬗变等等。”基于民族文学的这个基本事实,研究的方法也必须与之相适应。正如关纪新所言:“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对这一现象的研究,不能就文学而论文学,必须将其与相关的民族文化历史命运的考察和分析结合起来,才能做出比较准确、深入的研讨。”民族文学之所以会显现出显著的文化特色,其原因与民族文学作家对文学本身的认识有关。不妨看两位作家的自述。侗族作家滕树嵩在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之后,说过:“坦率地讲,在这部作品中,我但能将我所属的侗家这个民族,特别是这个民族的气质,让侗家山区以外的人们有所了解,就很满足了。”侗族作家张泽忠也曾坦诚地说:“我是一位侗胞,当初选择文学,无疑是想借文学这种形式,传达我的思想情感,进行我的思索,为我的民族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两位作家不约而同地表达了这样的想法:选择文学,是为了服务于自己的民族。而这种文学的服务,显然不是“审美地表现”所能涵盖的,或许应是“文化的表现”。这样的创作意图在民族文学作家中绝非偶然,而是较为普遍,它实际上也是民族文学作家民族认同感的体现。也就是说,民族文学作家往往倾向于从民族和文化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创作,这可说是他们与汉族作家的不同之处。而这种创作意图也就使得民族作家文学往往成了民族文化的载体,具有了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由此可见,从研究对象上看,对民族文学作文化意义的研究就具有了某种合理性。其二,在宣扬民族文化、挑战话语霸权、反抗现代性和全球化的同质化威胁等创作意图指导下,民族文学作家往往自觉地借助文学作品来传达母族文化,甚至不惜以牺牲作品的审美性为代价,比如前几年兴起的“民族志写作”就是如此。这就使得民族文学的文化现象异常丰富,呈现出一种学科综合性。对此,单纯的文学审美研究往往显得捉襟见肘,无法道出民族文学的全部真相,甚至会产生误读。因为如果忽视了文化因素单从审美形态的角度考察,有时哪怕民族特色非常强烈的作品也看不出它与其它民族比如汉族的作品有何差别之处,甚至导致对这些作品价值的某种遮蔽。比如民族作家文学中,在一种宗教(文化)观念指导下的现实主义叙事很可能被误认为是一般意义上的所谓魔幻现实主义叙事,这就是单纯以审美的尺度来鉴定民族文学作品所难免的误解。而若把文化的因素考虑进去,就会明白这种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显得玄妙的叙事其实并不玄妙,只不过带上了特定民族的宗教文化观念而已。笔者在以前的研究中曾将之命名为“宗教文化叙事”,并发现它具有叙事学上的理论意义。其三,文学本来就是文化的形态之一种,对文学作一种文化的研究天经地义,无可厚非。当代的文化研究本是肇始于文学研究,而在当前很多时候却疏离甚至放弃了文学,从文学研究的意义上说是走入了一个误区。我以为,文化研究走到这个地步其实与某些研究者们误解了文化研究的作用和没找到合适的文学研究对象有关。文化研究不仅能够以文学为研究对象,而且还可以照顾到文学的审美特性并与其有机地和谐共处(这并非意味着文化研究与审美研究不会冲突),这里的关键问题是深刻地认识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之间的内在关系并在具体的研究中加以有机地协调。为使文学为文化研究提供用武之地并发挥最大作用,选择那些具有鲜明而丰富的文化内涵的文学作品颇为重要,而民族作家文学正是这种可以选择的最好对象之一。 二、民族文学的文化研究价值 对民族文学的文化研究有何价值呢?首先,可以真正把握民族文学的独特内涵,更好地阐释民族文学,为民族文学的理论建设服务。在民族文学中,审美性往往被有意无意地悬置,而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却得到凸显。对此,仅从审美的角度给以否定是不公平的。我们应该根据民族文学的实际情况,把研究的目光更多地放在其文化性上。这不仅可以更准确地把握民族文学的独特价值,甚至可能以此为立足点和契机,建构具有民族文学特色的新的文学理论体系,当然,这种文学理论体系是要把“文化”的维度包括在内的。在今天的后现代语境下,建立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适性的文学理论已不再可能。与此相对的是,在“地方性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地方性的文学理论”反而成了大势所趋。正如论者所言“:作为过去几年里强烈抗议全球化的一部分,相当多的理论家认为,差异性的激增、向更为地方化的话语和实践的迈进,成了当代场景的特色。照这种观点看来,理论和政治应当从全球化及与之伴随着、通常是总体化的宏观维度的层面转移开来,以便集中关注日常经验的地方性、具体性、特殊性、异质性及微观层面的东西。与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和多元文化主义相关联的一系列理论,就比针对更加综合性或普遍性状况的更一般的理论和政治,较为瞩目于差异性、他者性、边缘性、个体性、特殊性和具体性。”笔者以为,我们所倡导建设的“民族文学理论”就应该是这样一种“地方性的文学理论”。这样一种地方性理论的建立着眼于我国少数民族“地方性知识”的特质之上。帕里和洛德在《故事的歌手》一书中通过对口头史诗的研究,发现了其有别于作家创作的独特的创作和传播方法,以此建立了口头文学新的理论和批评标准,改变了人们以往对口头文学的不正确认识,这种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可以给我们提供许多关于民族文学研究的有益借鉴。其次,为文学的文化研究探索一条新路。文化研究虽从文学起步,现在却远离文学,从西方到中国的发展皆是如此。有的文化研究虽然兼顾到文学,但往往对作品随意肢解,断章取义地随意发挥,完全放逐了文学的审美特性。文化研究和文学研究真地无法兼容吗?文化研究又应该如何在文学研究的领域大显身手而又兼顾到文学的审美性呢?我以为,民族文学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实际上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解决这些问题的很好的研究平台和实验范本。或许,我们可以在对民族文学进行文化研究的基础上,实现对这一问题的新的、有价值的理论突破。这是我国的民族文学给我们文学研究者的一种馈赠,这种研究也是颇具吸引力的。再次,可以带来如文学史等其它研究领域的突破。一直以来,中国的文学史对民族作家作品采取了一种轻视或忽视态度,所谓的中国文学史基本上等同于汉族文学史,这种局面直到近些年才得到某些改观,但要改变由来已久的偏见还有待时日。实际上,民族文学相对于汉族文学而言有很多独特之处,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可以给既往的中国文学史带来诸多挑战。比如关于寻根文学的反思。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的寻根文学被公认为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诞生了一些中国当代文学经典的作家作品,但在文学史认定的代表性的寻根作家中却几乎看不到民族文学作家的身影。实际上,从精神实质上说,所谓寻根就是寻“民族的文化之根”。寻根文学寻找的其实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而中华文化其实是一种多民族的文化。但“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品所追寻的典型的文化形态如吴越文化、道家文化等说到底都属于汉族的文化,并不能代表全部的中华文化,因为它并没有把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包括在内。从这个意义上说,寻根文学所寻之根是不完整的。民族作家文学中不仅有寻根意义上的文学(尽管没有被划为“寻根文学”的范畴,如藏族作家扎西达娃的小说《西藏,隐秘岁月》、满族作家边玲玲的小说《德布达理》等),而且其发生的时间更早,持续的时间更长(一直到现在这样的作品还经常可见),只不过它们寻的是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之根。相对于当年“寻根文学”不彻底的寻根实践而言,民族作家文学今天的寻根对我们国家和民族文化现在的文化转型、文化反思和重建都不无启示。总之,20世纪80年代的寻根文学其实是一次不完整和不彻底的寻根,而我国各少数民族的文学寻根发生更早,且一直延续至今,从精神内涵上说也有其独特意义,对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不无启发。如此看来,从文化的角度研究民族文学的思路就颠覆了以往文学史对“寻根文学”的一般认识,这对我们今后重写中国文学史都不无参照意义。 三、民族文学的文化研究策略 必须说明的是,以前的研究并非没有注意到民族文学的文化特色,但大都将之限制在审美研究的框架之内,也就无形之中束缚了文化研究的深度。笔者所倡导的文化研究试图转换研究视野,更强调以民族文学的文化特色为中心来展开深入而系统的研究,以获得更多的理论发现。具体的研究策略很多,已有论者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加以研究。比如有人从生态美学的角度来观照少数民族文学,发现其独特的生态文化意义。有人从当代少数民族的文化“混血”特点发现了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混血”现象。而笔者所做的研究则是从民族(文化)认同的角度来介入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小说。认同理论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一个从“本质的认同论”到“建构的认同论”的发展历程。建构的认同论认为,认同是一种建构的行为和结果而非对于某种本质属性的归附。建构需要借助于手段,文学作为一种话语表意的实践活动,是建构认同的一种重要手段。当然,认同本身的形态也是多样的,比如民族认同、阶级认同、性别认同等,笔者关注的主要是民族认同,而所谓民族认同基本上可以等同于民族文化认同。在我国当代少数民族小说中,文学对民族认同的建构表现得尤为丰富和复杂,这些小说往往通过特定的途径和策略来完成民族认同的建构,如作品中的故事、人物、题材、文体、语言、叙事等都可能参与这种建构的过程。这种建构可分为显性的和隐性的两个层面,如故事、人物、题材等对民族认同的建构属于显性的,如文体、语言、叙事等的建构则属于显性的。当然,在实际的情形中显性的建构和隐性的建构往往结合在一起。比如藏族作家阿来通过“重述神话”的小说《格萨尔王》,实际上完成了一次对藏民族的复杂建构,笔者称之为“差异的建构”——小说《格萨尔王》是通过对藏族神话史诗《格萨尔王传》的回归与疏离的双重张力书写中完成的。基于如上认识,笔者所做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小说是如何建构民族(文化)认同的,其建构的原因、策略、机制、手段、意义和限度等是什么?这种建构对民族作家文学文本造成何种影响?给民族文学理论和批评带来何种启示?等等。笔者的这一研究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的学术成果,这里不再赘述。一直以来,审美的研究方法在民族文学研究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笔者对这种方法并不排斥和否定,只是认为要针对民族文学的文化特色适时地采用文化的研究方法,以便更好地为民族文学理论和批评的建设服务。基于这种研究思想,在对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小说的民族认同建构所作的研究中,一方面笔者注意到文学本身的审美特性,并让审美价值成为我选择理论个案的重要标准(这与一般的文化研究只关心个案对理论的阐发意义而不关心文本的文学价值不同);另一方面,鉴于民族(文化)认同的特点,我又积极地引入认同理论、文化研究、民族学、人类学等相关的知识作为理论资源,这就使得这种研究逸出了传统的审美研究范畴,而在一种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的双重维度中展开。这样一种研究的思路是别开生面的,由此也获得了许多新的理论认识。比如:民族(文化)认同的建构是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小说一种鲜明的特点,是民族文学作家一种无意识或自觉的创作追求。这种民族认同建构赋予了民族作家文学以独特的价值,比如宣扬了本民族文化、彰显了边缘写作的意义等,但也有其自身的限度,如二元对立的逻辑建构原则、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悖论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民族文学的文化研究是一件很有必要,也大有可为的事情(尽管这种研究也并非万能,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特别是在当前的学术语境下,文化研究大行其道且建树颇丰。借助于这股学术研究的“东风”,相信民族文学的文化研究也会有灿烂的前景。 作者:樊义红 单位:周口师范学院 文学理论论文:文学理论课程多媒体教学运用 一、多媒体在文学理论课程中的效用 目前多媒体教学正逐渐进入高校课堂,高校教师对多媒体的认识也逐渐从不熟悉到逐步深入。多媒体技术是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将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融为一体,能交互处理、存贮、传递文字、图形、影视、动画和声音等多种媒体信息的一种综合信息处理技术。多媒体教学在文学理论课程中的运用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得到改进,并促进多方面的教学效果的提高。 (一)促进文学理论与文学作品的结合 文学理论来源于文学创作的实践,又回到实践中去接受文学作品的检验。文学理论既是对文学活动现象的一般本质规律的理论概况,又肩负着指导读者阅读、欣赏和评论文学作品的责任。因此,“学好文学理论,不仅需要掌握它本身的理论体系、概念范畴及方法,而且还要尽可能地熟悉古今中外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多媒体教学利用其丰富的图文资料和作品内容,使文学理论和文学作品得到很好的结合,既体现了文学理论的学科性质和品质特征,又方便了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需要。比如,在讲到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中的“小说”这一知识点,就可以用多媒体展现许多的文学作品,甚至节选其中的一些章节来举例、说明问题,阐释理论观点。 (二)增加课堂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文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中一个突出的方向是教学授课时数的减少而教学目标不变,文学理论课程一学年64个课时,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受制于主观和客观原因,能够在黑板上书写的内容不多,能讲的知识量也有限。有些新建的教学楼的教室里甚至没有粉笔字写的黑板,只有白板笔写的白板,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必须采用多媒体手段来进行教学,而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恰到好处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多媒体教学容量大,信息量增多,古今中外的文学理论观点和材料都可以展现在多媒体课件中,让学生们最大限度地去学习专业知识。多媒体创建丰富有效的教学情景,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扩大知识面,又有利于学生选择重点的知识点和内容来学习,也培养和锻炼了学生们对文学作品的分析、选择、判断能力,从而提高了文学理论课堂教学的效率。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为配角的传授式教学,教师通常满堂灌输理论知识,学生则被动地听讲和记录,这样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文学理论课程偏重于文学理论知识,情况更是典型和突出。如果使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适当增加教学内容和变换PPT课件的效果,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比如笔者在上“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这一节内容时,列举了一些古典诗词,如杜甫的《登高》、李商隐的无题诗、王维的禅宗诗等,来阐释文学话语意义的丰富性。通过多媒体的文本和图片展示,避免了不少板书的麻烦,将节省下来的宝贵时间用来分析文学作品和阐释教材的内容。运用多媒体辅助文学理论课程教学的形式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学生普遍感觉到学习过程的趣味性,再加上教师适当的启发和点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大多以教师为中心,为了在有限的课时中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往往只能进行知识性的灌输,加上教学方式的单一,学生学习的兴趣往往不高,学习效果也不理想。学生们反映较多的问题是文学理论课程过于抽象,常常是教师讲得很多而学生理解的少。究其原因是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导致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而运用多媒体上课,则能使学生对文学理论课程产生期待,满足了青年学生的直观视觉冲击力和想象力。在教学中,多媒体技术使用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声音和影像资料,打破了教材单一文字和文本之间的界限,让那些呆板、枯燥的文字变得生动有趣、魅力无限,使不同体裁的教学内容相互贯通,从而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对文学理论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参与意识。教师根据文学理论课程的特点,将多媒体技术适当引入课堂教学,既发挥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又增强了学生对学好文学理论课程的信心和勇气。例如,在上“文学作品的理想形态”这一章,不管是“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还是文学的高级审美形态“典型”、“意境”、“意象”等内容,我们都可以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提供一些与之相对应的生动画面和视频实例,利用电子文档、PPT、投影仪、录像机、互联网等为教学内容服务。例如,当教师要举例分析一首诗歌的意境时,可以直接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在屏幕上显示出来;讲解文学作品的语音、形象、意蕴三个文本层次时,可以以图表的形式形象地展现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等。教师可以使用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展示知识的变化的动态过程,再加上适当讲解、引申,就可以把枯燥的文学概念、艺术特征、艺术体现等讲得深入浅出和通俗易懂。这种多媒体的课堂形式灵活多样,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文学理论课程的兴趣和动力。 二、文学理论课程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在给文学理论课程课堂教学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自身难以避免的矛盾,毕竟先进的技术只能起到辅助性的作用,不能代替教学者的核心地位与作用。文学理论课程课堂多媒体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多媒体的形象直观性和文学理论的抽象性形成难点 多媒体教学具有通俗易懂、形象直观的特点,在运用到文学理论课程教学的同时,它又具有把概念、原理、命题等图解化、表浅化的倾向,从而削弱和淡化了理论特色和品质,不能揭示理论的深刻内涵和外延意义。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其话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意蕴。多媒体通过图、音、像将文学直观化,却无法呈现出文学由言、象、意所组合而构成的能指与所指、言不尽意的关系,甚至导致学生重图轻文,以直观感受代替对深层意蕴和文学精神的深层把握。因此,如何更准确、更合适地运用多媒体进行理论教学,如何从理论到图像再到理论,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是文学理论多媒体教学应解决的难点和问题。文学理论课程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必须处理好多媒体的形象直观性和文学理论的抽象性之间的关系,并搭建起桥梁以便顺利展开教学。 (二)多媒体的简单化构成难以表现文学理论的系统性 多媒体将理论体系、知识结构、框架模式做图表化的处理,具有整体直观、方便把握的优势,但是这种方式也容易造成图表的简单化倾向,割裂了理论知识的整体感和各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淡化了理论体系和结构的整体性、系统性,产生了零散化、片段化的情况,从而无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要注意文学理论课程自身知识的系统性特点,结合多媒体图表格式与图像音文的特点,发挥自身在多媒体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和中介作用,合理地利用好多媒体的功能优势,这样才能让多媒体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 (三)多媒体的间接性造成文学理论实践性的弱化 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的方式具有一定的实践品格和个案研究的特色,对文学理论的实践教学和实践环节具有一定的加强作用。但是这种实践具有虚拟性、示范性、间接性的特征,和教师指导下的实践教学还有一定的距离和差别。“多媒体教学所呈现的实践并不能代替课堂教学的实践,或将多媒体教学简单视为实践教学和教学中的实践性环节。”文学理论课程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结合,知识性与应用性的统一,教学课件的设计也必须使理论与实践协调统一,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今后的知识运用服务。 三、文学理论课程多媒体教学改进的措施 要解决文学理论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关键在于处理好文学理论的理论型课程性质和多媒体的形象直观教学方式之间的矛盾。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作用,利用好多媒体这个师生交流的工具和平台,把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一)多媒体使用要与教学理念同步更新 文学课程教学改革首先是观念思维的改革。只有明确了思路,改变了观念,才能对文学理论课程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目前部分教师还存在漠视、轻视多媒体手段的现象,这可能是其自身对多媒体知识的欠缺所导致。有的教师虽然使用了多媒体教学,但只是把多媒体当作电子黑板、图片展示器来使用;有的教师则是大量堆砌材料,片面追求课堂热闹,为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这些都影响了文学理论课程中多媒体的使用效果,这种错误的观念和现象应该加以纠正。教师既要将传统的大纲式板书内容课件化,又要改变将文字内容和文学理论简单图解化、图像化的错误偏向。文学理论不仅具有理论性、抽象性、概括性的特征,同时也具有文学的形象性、感性和个体化的一些特征。文学理论应该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化理性与感性、抽象性与具体性、理论性与形象性的融合。教师要努力寻求多媒体教学与文学理论课程的最佳结合点,注重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更新,树立起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这样才能提出有效的改革措施。 (二)灵活运用多种多媒体教学形式和手段 多媒体教学不仅具有工具性的意义,而且具有延长教学主体功能的意义,还具有扩展教学内容和资源的意义。因此,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先进技术形式和教学手段的作用,同时要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彻底性、连贯性等,发挥教师个人的传统特长和闪光点,使教学更具有个性和魅力。此外,教师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多媒体教学的局限性,适当地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教师在“授业解惑”和沟通交流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些青年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来授课,而很少和学生进行交流,结果导致师生之间情感上的陌生与隔阂,这种现象值得反思和引以为戒。文学理论课堂教学特别强调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善于分析具体的教学情景,选择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和训练效果的手段来进行教学,使多媒体的运用成为整个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发挥出应有的效果。 四、结语 总之,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的中介和主导地位不能让位于多媒体,师生之间的交流、生生之间的交流应该是课堂构成的主要部分。多媒体只是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而不能代替教师的现场指导作用,更不能主宰整个课堂而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沟通。我们在使用多媒体时,应该侧重运用其实效性、科学性、简洁性,做到文学理论课程多媒体使用的最深度化与最节约化,如此才能服务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最终目的。 作者:欧造杰 单位:河池学院文传学院 文学理论论文: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研究 一、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教学的重要性 1.文学理论的教学需要 大学语文是为学生的文学理论知识做存储的最重要的时期,恰当的文学知识存储对学生作品鉴定能力的提高和个人人文素质的培养都有着积极作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堂的授课核心在于引导学生客观、正确地把握作品,感官、细腻的分析作品,形成系统的文学理论体系。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堂的主要授课方式包括以文学理论为线索引导,以生动、形象、具体的阐述性语言为铺垫,将文学理论的精华贯穿于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堂的始终。正确的大学语文文学理论教学注重对作品语言和文字特色的分析以及对文学理论系统、全面、多角度的贯穿,以便于高职高专学生更好地接受大学语文课堂,然而现阶段中的高职高专语文课堂往往只对第一点有所重视而忽略了第二点的重要作用,这种错误的教学偏好使得高职高专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过于受到局限,不能前后贯通,一气呵成,语文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学生的文学鉴定水平得不到提高。因此加强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系统性的贯穿,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和文学鉴定水平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2.文学在社会现状中的需求 在当今社会中,对于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伴随而来的,是要求我们要在学生学校阶段提高其自身素质,让学生达到在社会需求中的基本素质水平要求。而学生的文学素养从根本上决定了其自身的素质,从学生的实习面试,到工作之间的基本交流,都基本的文学素养为其奠定基础,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以及人与人沟通中的表达。在高职高专中,对于大学语文的短板,更加明显的体现了出来。在高职高专学校中,普遍存在一种氛围,注重专业学科的学习,而轻视这种最基础性学科的学习。在原本缺乏文学知识的基础上,又不主动接受大学语文教育。学生对大学语文学习的积极性的缺失,则对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高要求要求,一方面,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给予他们在文学上的熏陶,让他们获得精神上的启迪,与审美上的提高;另一方面,则是让学生认识到大学语文对其的重要性,让其主动接受,并学习。面对社会的现状,大学语文的文学理论教学,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 二、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教学现状 1.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 新编《大学语文》为了避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枯燥、乏味和单一,采取减少写作练习,降低对文史知识的集中性重视,采用便于学生理解文体结构达到丰富教学内容的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学科的单一性,但也导致了学生不能以历史时间和作者作品为线索贯穿到整个语文学习中。语文模块支离破碎,学生对流派、风格、思潮等历史潮流不能做前承后接的分析和理解,使得语文的系统化、一体化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教学内容上,老师往往更偏重于对教材中的基础语法知识的指导和教材圈定重点范文的解读,忽视了文化熏陶,精神启迪对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积极作用。 2.高职高专学生接受能力 从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的高职高专语文老师认为高职高专的学生文化素养偏低,语文学习能力不足,重专业轻基础。这样的思维定视让高职高专语文老师在教学中有所懈怠,老师往往教语法、教基础、教文体后便草草了课,恰恰与学生追求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背道而驰。高职高专学生的文学理论接受能力并非表面的如此浅显,在一定生活阅历的基础上,学生渴望在浓重的文化熏陶,文学的优美审定中得到精神的娱悦,身心的释放。老师对文学理论的过分拘谨、约束不利于学生获取文学知识,理解文学内涵,提高人文素养。从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本上的文学理论知识看来,其安插生硬、尴尬,不能在上下文之间起到起承转合的积极作用,使得学生既不明白理论内涵,又不理解作品真正表达的含义,文学理论失去了自身的理论价值。因此,我们既不能将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文学理论教学过分的拘谨和约束,也不能忽视了学生的文学理论接受程度范围,老师在全面、系统的解读文学理论的同时恰当的安排文学理论教学进程。 3.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缺乏创造性 文学理论缺乏创造性即过分的采纳嗟来之物,使得自我的理论体系和文学思想没有成型的规定,本土理论过于松散。大学语文本是一个开放的课堂,在老师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老师与学生在交流合作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另辟蹊径,创设我国具有时代特色和本土特征的文学理论体系。然而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堂缺乏的也正是这种创新精神,学生单一的吸收基础知识,解读文学理论,学习进程往往只停留在“吸收”过程,学生连举一反三的语文能力都不具备。能否真正有效的实现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创设富有我国本土特色的文学理论体制,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实现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教学的必要措施 1.建设科学的文学理论 科学的文学理论需要牢固的语文基础知识来保障,因此建设科学的文学理论所要走好第一步便是夯实基础,提高学生的基础语文能力。主要方法包括帮助高职高专学生对作品的文体进行准确地把握,以实现学生对作品的针对性分析理解;古文学习中教导学生查明每一个文言词字的表象含义,承接上文,启程下文,在上下文的结合中再对古文言词字进行深层解剖,提高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对于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文学理论结合历史背景,作者生前境况、遭遇进行正确的把握和解读,以提高学生对文学理论的理解和吸收。做好充分的思想工作后,便是在思想的基础上结合理论进行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高,实现学生文学人文素养的升华。如何以基础为前提,提高语文素养呢?便是海纳百川的学习精神和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对文学理论的深层次剖析需要充分的背景资料支持和坚定地思想支撑,在动态的文学活动中,把握真理的唯一方式便是在实践中发现理论核心,老师与学生在文学实践中调整理论方向,把握主体要领的同时做适时地文学延伸,以应对文学活动的时代变迁。在树立正确的意识目标后,便是对实践中发现的理论核心问题进行整理和总结,以实现系统、全面、一体化的文学理论体系,在促进文学理论发展的同时,满足现代社会对文学理论的需求,建设科学的文学理论体系。 2.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 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注重对文学理论的理解和评估。为了实现高效、良好的课堂效果,必须在课下本着课堂教学目标,做好充分的具有文学理论指导目的性的教学准备。从实践中我们发现,新编《大学语文》注重古文言的学习,此外也将外国小说和西方古典文论包含其中,在中外理论一体化的教材设定上实现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那么在古文言文的教学准备中,老师又该怎样做到科学和充分呢,首先需要老师对我国传统的文论结合自我经验进行总结和概括,归纳教材古文言章节中出现的集中性理论、时代线索、背景概况,以直接归纳和直观综合为教学准备的指导基础。然后借鉴我国古文言文理论鉴定体制,在借鉴的基础上学习领会,为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提供可依赖的范本。在外国文学史及其文学理论的教学准备中,老师应该持“在肯定中适时批判,在批判中采其精华”的备课态度,总结19世纪至20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体制,结合时代背景,对例如“唯美派”、“象征派”的文学派别予以精神分析,在分析、批判的同时加强了对现代文学史的理解,以更好的授之学生,加强学生对教材中文学理论的理解。 3.多探寻教育创新之法 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堂上,做好教学素材上的准备,我们可以适当的尝试突破课时的局限,以用来增加大学语文课堂的开放性,与多样性。可以定期地举办一些文学上的竞赛,让学生在参加竞赛的同时,主动地去吸收更多的文学知识,并且可以增强学生在思想表达与沟通上的能力。还可以布置下一些开放性的作业,比如让学生们浏览中国传统的名胜古迹,以及一些历史博物馆,通过思想上的洗涤,也可以达到文学上积极性的提高。在教育教学中,创新的作用不可或缺,教师可以针对学上在课堂上精神状态的反应,以及在课堂下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以及要求,来进行课堂上的实时改变。针对高职高专课堂上的不同,不断的创新教育方法,达到课堂上可以达到的最佳效果。 4.从学生思想上着手 高职语文在课程设置上,基本将课程安排在学生一二年级,而在一二年级时,学生还处在没有全面接触课程,对自己的职业,以及社会对自己的要求都知之甚少,毫无职业意识,这就导致学生无法了解学校开设大学语文科目的原因及目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变的盲目,而无目的性,只是僵硬的学习,而不求甚解。因此,我们应当从学生的思想上着手,首先让其了解社会对自己相关职业的基本要求,以及社会对于人才文学素质的要求,在学生了解大学语文科目的重要性之后,学生会重视起大学语文文学理论等相关教学工作,并且会主动补充自己的不足。通过让学生有前瞻性的学习,让其在面对将来的求职与工作中,可以从容面对,并且在品德上进行陶冶,成为高素质人才。 5.以实践为基础 对于文学理论的研究,我国文学研究工作长久以来的一大弊病便是过于在宏观上进行理论把握,集中于理论和社会文化意蕴的探索和揭示,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的文学理论教学同样有次弊病,过分注重理论内涵,忽视实践的重要意义。以实践为基础探索文学理论的科学教学法包括引导学生对语言、修辞、文体做精细的论析,课下针对教材中的难点疑点进行资料查阅,将理论落实到实践中去,填补传统知识积淀的漏洞。学生自我翻阅中国古代文学史和西方文论发展史的同时,加强自身文学理论建设,在实践中发现,在发现中创新,踏踏实实做好文本学的研究。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接受文化知识的熏陶,提高个人素养是学好专业学科,未来做一名成功的社会人的基础和保障。 6.公平对待中西方文学理论 大学语文课堂在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也不可以过分的批评和纰漏西方文学的弊端,帮助学生对中西方文学有着平等的认知。老师以西方文学为参考基础和理论资源,引导学生突出本土文化底蕴。中国文学语境讲究“和而不同”,西方则更注重“鞭笞”,在两种思想理论的冲击下,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对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学习积极性。 四、结语 总之,实现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教学,需要从实践出发,结合中西方文学理论,将经典与文学精髓贯穿于课堂的始终,持目的性、实用性的教学准备为完美的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教学基础,增加文学理论教学质量,实现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教学的长远意义。 作者:德吉卓嘎 单位: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文学理论论文:文学理论学科建设 【内容提要】 文学理论学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由多个环节组成,本文切准大学中文系本科教学,以教学活动四要素为系统,以实际调查为依据,从而分析文学理论教学艰难的症结所在,以促进文学理论学科的发展。 【关键词】学科建设文学理论教学教学活动四要素 高校文学理论学科建设必须加强教学研究,大学中文系本科学生是接受文学理论最大的一个群体,这一阶段的文学理论教学是学生有意识系统地接受文学理论的起步阶段,所以它是文学理论学科建设的一个基础环节,由教学活动规律体现学科的规范性、科学性、系统性。然而,现在大学文学理论教学非常艰难,这已经成为一个共识,学生感到抽象枯燥,甚至认为学无所用,课上所学理论与课下认识不能自觉联系,似乎课上所学仅仅是为了考试而已,离开了课堂,面对文学作品和社会现象往往只是就事论事,尤其对于新的文学现象更难用所学原理进行学理上的分析,教师也是在厚望与薄待中艰难地行进。文学理论是中文学科的基础,是学好其他学科的理念工具,没有这样的工具,如何能运用理论学习其他学科呢?又如何能找出文学发展的共同规律?从文学理论学科本身而言,大学教学是学科知识传播和接受的主要途径和中心环节,遇如此障碍,文学理论谈何深化发展?如果在艰难中进行,可能会把一些本可以进行文学理论研究的未来人才扼杀。所以“文学理论话语的建构,还须从文学理论研究的层面进入文学理论教学的层面。通过文学理论教学培养出具有良好的文学理论素养的一代代后学,以适应未来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的需要,是文学理论的希望所在。”[①]我们必须正视这一问题,寻找其症结所在并加以探究解决,培养文学理论研究年轻的后学,促进文学理论学科建设。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进行了系列调查(附后),请看表一: 该表是对本校中文本科一、二年级学生所做的调查。一年级学生人数212人,二年级学生人数269人。从上述统计所看,问及“所学内容与文学史课程的联系程度”、“所学内容与社会现象联系程度”,回答“一般”和“毫无联系”的总比例分别达65%和81%、60.6%和82.7%。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为学生学习文学课程提供理论工具,是为了站在更高的理论视点与社会对话。然而,统计数据表明,目的已被虚化。更让我们惊讶的数字是下一列,问及“对新文艺现象的了解程度”,回答“比较了解”和“不了解”总比例近达100%,而且答“比较了解”者极少。试想,对于大学中文系教学,与各文学史课程相比,文学理论是一门具有动态性的课程,学生对于新文艺现象的了解,本课程的学习应该是最主要的渠道。从现在的状况可看到,学生总是在接受已有的知识,对新的文艺现象却不得而知。这不利于体现教学的开放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难怪开始问及“对课程学习兴趣”较小者,一年级占89%,二年级占65.5%,都是比例最大的,尤其是一年级。这样,在整体学习中就不可能形成一种学习氛围,也不会有学习的动力。最后问及“对课程的理解程度”,答“深刻”者均为0。这样的数字,可能出乎意料,但也在情理之中。 教学活动体现为四个基本要素:学生、教师、教材和考试。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者;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是教学目标的实施者;教材是联结学生和教师的纽带,是教学互动得以实施的桥梁,是教学目标实现的基本依据;考试是教学全过程的检验和信息的反馈。这四个要素彼此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动态性的螺旋式上升结构。(见图)所以,我们从这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学生 教学要看对象,整个教学活动是为活动对象服务的,服务就必须切合对象的实际。那么,现在的文学理论教学活动对象的情况如何呢? 从学生思维角度讲,对于相关知识,中学阶段进行语文学习,接受的是一篇篇课文,往往陶醉于优美的语言,生动的形象,动人的情感之中,形成了惯性的个案接受思维。进入大学学习,中文一年级所开设的主要专业课有“现代汉语”、“现当代文学”、“写作”和“文学理论”,几门课程相比,唯有“文学理论”课程所运用的思维与高中阶段语文学习所形成的思维区别最大。学习“文学理论”课程,接受的是一环扣一环又逐层上升的文学系列概念和原理,需要运用抽象的理论思维,重理性,重共性。这对于刚刚步入大学的学生而言,突然进行这样的思维转换,实在是艰难。尽管老师在开课之时努力强调该课程的重要性,但从亲历的学习中,学不透,道不明,所谓的重要性根本体验不到。看本文的表三最后一列,问及“教材中的那些章节最难接受”,两个年级最一致的回答则是“文学活动作为人类活动的性质、叙事学”,这些内容包涵着哲学、美学和西方叙事学等理论,没有良好的思辨能力,实难以驾驭。在师生座谈中,一些刻苦认真学习的同学们这种感受也很强烈,让老师们理解他们。许多同学只能在痛苦中为通过考试而学习,由于学习的茫然,每想到考试极为恐慌。 从学生知识结构讲,该课程所包容的知识是综合的,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美学等,这对刚刚跨入大学的中学生来说,短时期很难建立起多学科的知识结构,学习只能是生吞活剥。尤其是课程所举文学作品的例子,古今中外极为多样,学生大都没有阅读过。文学理论教学是建立在大量的阅读实践基础上的,阅读量的大小,对文学作品把握如何,是文学理论学习的前提。请看学生文学作品阅读量调查表(表二附后): 通过与学生座谈和调查可以看出,一年级学生的阅读基础可以概括为“少而偏”,课上所讲的作品与学生所读的作品是两张皮,不能产生共鸣。请注意表上的几个数字,从“阅读种类”看,中学阶段“文学读本”的阅读与“流行文学”的比例相同。一年级和二年级最喜欢阅读的作品是“流行文学”,如“80后”、“9015”、武侠等文学作品,尤其是“80后”、“9015”等作品,中学生们读得如醉如痴,但它们尚在定论之中,同时大学教师也往往不去阅读,所以难以成为文学理论教学的例子。中学阅读量是一年级学习文学理论课程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接受文学理论就自然有难度了;进入大学一年级,因为最先学的文学史课程是“现当代文学”,所以阅读量相应大一些,其他必然少。而文学理论课程对古今中外作品的要求是难分主次的,哪些作品能说明原理就加以运用。这样,由于课程的安排而带来的不平衡阅读,也增加对文学理论学习的难度。尤其从“阅读数量”看,在不同阶段,选择阅读“较少”的比例都较大。这样,抽象的概念不能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就难以化解抽象的理论。从阅读与文学原理联系的程度看,选择“紧密”联系的比例极小,选择“一般”的比例较大,还有一定比例的“毫无联系”,显然学生对文学理论所学与所用不能很好地联系,自然不能认识到学习文学理论的重要性,学习的兴趣必然不会大,从而主动性减弱,更不要说热情了。再看本文的表三,问及“教材中的那些章节最易接受”,两个年级最一致的回答则是“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抒情性作品”,这显然与学生的阅读基础有关,学生们读抒情类作品较多,理解便也相对容易。而“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一章,侧重文学规律性的总结,对文学有大致的了解就可以理解,这对于大一学生来说自然较好掌握。 由于一年级学习文学理论课程的艰难,致使学生对本课程一直存在畏惧心理,在大四年级报考研究生专业方向时,与文学史课程相比,年年报考文艺学方向的极少,有时,几乎没有。 事实证明,在大学第一学年学习该课程学生们确实有困难。于是,我们提出,应在大三年级开设文学理论课程,一方面有一定的阅读基础,也学习了专业和公共的主要课程,有相当的知识面,同时,两年的大学学习也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思维相对丰富起来,学习的自主性要强。三年级学习文学理论,与文学史所学知识融合在一起,互相提升。 学好文学理论意义重大,能够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为进一步从事文学理论研究输送人才;同时高师教育中,有利于学生将来对中学语文教学以指导。与其早学昏昏,不如晚学昭昭。 二、教材 在近年文学理论学科建设的讨论与反思中,教材建设是讨论的中心。教材是教学的关键因素,是教与学的中介,是联结学生和教师的纽带,知识结构、体例框架制约和规定着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主要方向。所以,分析教材,把握教材,驾驶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但是,在具体教学中学生未必能有这样的认识。本校使用的是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请看关于文学理论教材的调查表(表三附后):有一个数字应注意,在“你细读教材的时段”列中,最大的选择比例是“考试前”,一年级69%,二年级93%。其他教材大都没有读过,更不能回答哪个版本的教材更适合教学。之所以有这样的数字,可能有相关四方面的原因:教材深奥难懂、学习兴趣小、时间不允许、学生只为考试而学习。 这里,先谈后三个因素:关于兴趣小的原因,基本上与上述的分析有关,不必再说。学生时间紧也是一个方面,现在学生学习英语占用的时间很多,这是一个共性问题,不仅仅只影响到本课程。尽管有的学生想学专业课,但无奈也只能让位。当然,现在学生学习的勤奋度不够,只为考试而学的大有人在,所以临到考试加以突击,这也是共性的因素。 我们主要从教材本身来分析,针对文学理论教学的艰难状况,教材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也应该反思,在这里重作思考: 1.文学理论教材应体现学科知识体系的规范性 “学科建设一般以教材建设为支撑。没有经典性教材为依托,学科建设和发展是不可思议的。”[②]建国以来,我国高校文学理论教材发展很快,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50年代末,以巴人的《文学论稿》、刘衍文的《文学概论》等为代表;60年代以以群主编的《文学的基本原理》和蔡仪主编的《文学概论》为代表;80年代,以十四院校《文学理论基础》、北师大文学理论教研室编写的《文学概论》为代表;[③]之后,则出现了多样的局面:代表教材有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陈传才、周文柏的《文学理论新编》和吴中杰的《文艺学导论》等,进入新世纪有董学文的《文学原理》、王元骧的《文学原理》、陶东风主编的《文学理论基本问题》等。几十年来,文学理论教材从单一走向多元,在体系上采取开放性的结构,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开放性:对传统文艺观念的反思、引进开拓新的文艺观念、多学科多视角立论、多种范式形态的建构。 文学理论教材发展如此之快令人喜悦,然而运用到各高校中则需要我们冷静思考,对于同类高校应该运用相应的统编教材。 文学理论教材建设与学术研究相比,从内容上看,学术研究可以是局部,就问题的一个方面展开,也可以是较大的问题研究。而教材则不然,它必须是成系统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这样,文学理论的教学实践才能保持稳定、形成规范。但现在,各高校往往运用本校教师编写的教材,尤其是重点院校,尽管称作是教材,但实际上是个人学术专著,各有各的体系,各有各的观点,教材之间体系框架大相径庭。如童庆炳主编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文学理论教程》,共五编,十六章[④];陶东风主编的21世纪文学系列教材《文学理论基本问题》,共七章[⑤]。这是两本不同时期出版的体系截然不同的教材:童本教材,以文学活动四要素为基本框架,形成系统;陶本教材从中西方对比的角度对文学基本问题进行阐述。两种体系、两种风格、两种理念。试想,如果学生学习了这样两本不同的教材,对文学理论的认知会有多少相通性呢?新近出版的教材大致情况也如此。这似乎是多元化的体现,但众语喧哗,难成统一,不同学校的学生对文学理论的认知不统一,似乎文学理论这一学科只有随意性,没有规范性,这样必然会消解学科的科学性。当然,这里并不是说两本教材不好,它们都很优秀。童本曾是第三代教材的代表,被称为换代教材,许多大学运用。陶本教材是在反思文艺学学科,尤其是教材中的普遍主义与本质主义倾向而探索性地编写的新教材,目的是充分体现文艺学的多元和开放,强调文艺学知识的历史性与地方性。把两本具有代表性的教材进行纲目对比,只是想说明大学教材统一的必要性。 作为一门课程,而且是专业理论基础课,应该有一定的规范,教材应相对一致,以此为基础由授课教师加以开拓,融入自己的学术思想和观点,体现教学的特色和个性,这才符合课程的特点,教材的大体一致与学术见解的多元化并不冲突。 在此,作为文学理论教师,真切地呼唤国家教委应该组织不同高校的专家有针对性地进行不同类型的文学理论教材的编写(综合类高校、师范类高校等),整合多种观点,共同商讨教材的体系和内容,形成具有科学性、普适性和权威性的统编教材,为全国高校学生运用。而且不同类型的教材,彼此之间理论体系也应保持相对一致。目前中文系学生报考研究生,许多学生选择学校时,只要有文学理论考试的科目,首先看所报学校指定的参考资料中文学理论教材是否与自己所学的为一个版本,一样才加以考虑,不一样则只能忍痛割爱,因为复习不同文学理论教材往往等于重新学习。初学文学理论的艰难心理,学习时间的宝贵,继续深造的迫切心理,使学生不敢轻易再增加学习的难度。当然,举这一例子并不是要求教材的编写专为学生报考研究生服务,但可以说明我国现有教材的不统一。 2.文学理论教材应具有实践的可操作性和接受的可读性 是否具有认识的正确性和实践的可操作性,是文学理论研究是否具有科学性的主要标志。但文学理论研究中空谈理论、脱离实践的倾向较为严重,这种倾向不仅存在于学术研究上,在大量的文学理论教材中也普遍存在。王元骧认为文艺研究需要突破纯认识论的理论框架,把从认识一极的研究引向实践一极。这是值得学界重视的见解。文学理论研究的目的也是为了运用,教材既然是为教学实践提供依据的底本,那么就务必在可操作性上下功夫:一是增强适合教学过程的可操作性,增加有助于教学双方交流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环节,包括讲授、阅读、写作、辩论、评议等内容;二是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概念命题和原理接受的基础上,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解读文本的能力、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等,学以致用。 从可读性而言,似乎只有文学作品才有可读性,理论性教材则不必谈。其实,可读性是一切阅读接受的必要条件,是主客体建立联系的纽带,可读则会愿读好读,从而才能达到沟通,形成对话。然而,现在的一些权威性教材恰恰是繁复艰涩,把原本易懂的东西写得深奥费解。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只是为了最终追求一种话语权,甚至变成了一种智力游戏[⑥]。从教材这一环节把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深研的兴趣调动起来,这也是教材建设的使命。 3.文学理论教材应具有阐释新文艺现象的时代性 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急剧变化,品种之多、数量之大、手法之新是令人惊叹的,尤其是网络文学、手机文学等新文学现象的涌现,这必然对文学理论提出新的要求。但文学理论作为文学实践的理论总结却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教材更是严重滞后。正如一些学者所说,“现在,当代文学实践早已是脱了缰的野马,跑得不知去向,现行的文艺学已经难以望其项背。面对着文学创作实践,面对着当代五花八门的新理论新术语,还有更为咄咄逼人的各色媒体,文艺学已经是六神无主,无所适从。”所以“文艺学研究的当务之急是重建文艺学与现实生活之间有机、积极的学术联系。”[⑦]“中外文艺学的历史告诉我们,文艺学的学术创新能力(与其他学科一样)从根本上说来自对于现实中提出的问题的积极参与和回应———虽然这种参与和回应不应当是无批判的。”[⑧]大学生是感受新现象最强烈的一代,最新的体验需要在理论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得到支撑,然而却无踪可寻。恰恰是已过时的现象却在教材中大谈特谈,自然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会反感。对于教材的编写者,大都是文艺学专家,应该有一种结合社会现实发掘文艺新现象的能力,及时在教材中总结,才能在教学中达到教材与学生的对话,才能产生学习的兴趣。当然,对于新现象的总结教材不可能穷尽,必然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的不断输入。 最后,不得不强调一点,即就现在一些教材出现的弊端看,编写组要精心配合,主编统观全局,避免前后内容的重复;编写人员要在自己承担的章节中,体现综合的观点,不要对古代和西方文论的观点进行简单的拼揍和堆砌。 三、教师 教师是教的主体,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指挥者,学生的学是建立在教师怎样教的基础上的。教师是教学方法的设计者,实践者,所以,在此主要谈教学方法的问题。现代教育理论对课程的教法提出更多的要求,不同的课程教学方法不尽相同。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够把教师、学生、教材等教学的各个环节联系在一起。根据文学理论课程的特点,应更好地采用哪些教学方法,才能让更多的学生接受,这是传承、接受、运用文学理论的关键。根据我们的调查进行综合分析,针对课程特点,本文提出“人性化教学”,即在教学全过程中,以人为本,寓理于趣。人是根本,理是目的,趣是手段。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无形的力量。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今世界教育现代化的主导观念与实践课题之一是教育的人性化的观念,“突出强调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即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思维、理解、技能等认知侧面,而且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情、兴趣、态度、需要、信念、自我决断这些情意侧面。”[⑨] 我们认为,文学理论的人性化教育可以从下列四个方面加以尝试: 1.快乐教学--对个体生命的关爱 大学生是具有鲜活生命的人,既有思想的追求,也有情感的需求。因为大部分学生初学文学理论比较茫然,甚至会产生抵触、畏惧心理,但又不得不学,这必然带来情感生命上的无奈和痛苦,所以,教师应给学生以关爱,消除学生的这种心理障碍,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生命的快乐。这种方法很多,或引大家熟悉的诗词俗语入教,或引音乐入教,让抽象的概念、原理变得生动活泼。如文学与艺术的区别,可欣赏《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洗海星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孔子就以“礼、乐、射、御、书、教”六艺教授弟子。音乐进入课堂,学生心理很轻松。同时,典雅优美悦耳的音乐不仅能调节学习的气氛,更能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正如荀子说的“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化人也速。”同学们深切体会到抽象的理论竟然包含在自己可信手拈来的话语中、怡然自乐的歌曲中,自然拉近了与课程的心理距离,消除畏惧感,让理论课给学生以享受。 2、自主教学--对生命价值的关注 大学生已经成人,主体意识非常强烈,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给他们充分参与教学的机会,让学生自主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1)对于同学们较为熟悉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讲课,教师做授课能力的全面指导。让学生当老师,主体意识得到了充分发挥。由于多数学生广收资料,集体备课,反复试讲,多方评论,对教学内容理解的广度和深度上都能远远超过了教师所讲的效果,真正是教师讲得少学生未必学得少。 (2)争鸣性的内容,让学生讨论或辩论。如“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的论辩等。从调查表四(附后)可以看到,课堂组织讨论的较少。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讨论使高校教学过程与科研过程互相渗透、沟通联结,是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教学形式。 3、质疑对话--对生命价值的尊重 教学方法要改革,但无论怎样改,教师的讲授是绝对离不开的,关键是怎样讲。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对话的过程,或无声对话,或有声对话,教师的教应以对学生生命价值的尊重为前提。对于重点难点内容,教师要逻辑性很强地一环扣一环提出问题,诱发学生“生疑-——思疑-——释疑”,不仅要学生有所知,更要有所思。学生每解决一个疑问,就有一种战胜难点的兴奋,就会多一份自信。这里,教师要降低自己在学生面前的权威态度,以一种友善的指导者与合作伙伴的姿态出现,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 4、广泛联系--对生命价值的提升 人性化教育注重人生命质量的提升和生命价值的创造,倡导人的全面发展。文学理论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需要大量的知识来支撑,需要大量的文艺作品来充实,需要当前的文艺现象来开拓,需要更系统的理论来提高,这样才能达到人性化教育目的。但从课程课外情况调查表四(附后)可以看到:“听取相关讲座情况”和“图书资源的利用”两栏中,回答“很少”、“没有”者和“较少”、“不利用”者各自之和均为100%,回答“很多”和“充分”的没有。与上述阅读量调查相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习文学理论课程,必然是狭窄而没有兴趣的,更谈不到深化开拓,这不利用学生生命价值的提升和创造。反思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据教学需要广泛地阅读相关资料,教师预先开列读书清单,定期让学生阅读,以笔记的形式总结读物的整体框架和主要观点等。材料的积累既充实学生的所学又培养科研能力。这里,需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把课程与课程相联系,课程与社会相联系,要由此及彼,彼此沟通,学习的趣味不断丰富,品位也会不断提高。 以人性化理念为指导进行文学理论教学,打破传统的讲、听、记的教学模式,变注入为引导,变被动为主动,变单向传授为双向多向交流,以学生为本,追求认知与情意和谐共生,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临时应变能力、科学研究能力、文学赏评能力等,达到了人的全面发展。 在实施人性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尤其文学理论教师,必须树立人性化教育的理念,并变成一种自觉的教学实践。教师是否具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性思维、求异性思维;是否能够吃透教材,讲解时点面结合,深入浅出,前后联系形成一个理论系统;是否能够旁征博引,有一种善于捕捉社会新现象的心理欲求,以对教学负责的态度对主要知识内容加以发散,切实找到彼此联系的凝结点,给予学生理性的分析和引导;是否能够精心设计课堂,以民主的心态与学生进行对话,富有对教学全身心投入的执着和创设氛围的情趣等等,这是人性化教学目的能否实现的基因所在。 四、关于文学理论考试 考试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最终一环,是对教与学有效性的检验,考试的内容和方法不同,检验效果也不同,能否把教与学的水平真正表现出来,考什么、怎么考很重要。从对学生的调查可以看到,“结业成绩是否应与平时的学习、作业等情况结合”同学们回答“应该”者为84%、87.5%。关于考试形式,一年级回答最多的是“作业+考试”,二年级赞同最多的是“论文+考试”。教学要改革,关键得改革现行的考试制度,现在大学的考试仍实施传统的考试模式,“大学中机械教条的考试方式与评估方式(统一命题、试题库、流水批卷等)在貌似客观、公正、科学的外表下严重地束缚了学生、同时也包括教师的学术自由与学术个性,强化了文艺学学科的规训、排他性与封闭性。”[⑩]在这种模式之下,学生许多新的思考不能在考试中体现出来,对学生是一种扼杀,而且,还会形成学生学习的两种极端:一是死背教材,可能取得高分;一是弃而不学,考试前临时抱佛脚,许多学生也能过关,所以在关于“文学理论教材调查”的“你细读教材的时段”问答中,回答“考试前”的两个年级分别达69%、93%。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许多学生也很想参加,但一想到与考试无关,对活动也便不感兴趣了。尤其是在期末考试前夕,一切与学习有关的实践活动都不能实施,这是师生最大的无奈。所以,学校应据课程特点,采用相应的考试方式——自主式考试:给师生一定的考试灵活度,与平时学习相结合,把考试分为基础知识测验、论文、读书笔记、口头论辩等多种形式,抛弃那种完全由教师命题,学生背书,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考试模式。尽管一定的记忆性考试是必要的,但要增大学生知识理解力的考试,或者学生自主选题,或者教师给出一定的范围,让学生写出有自己独到见解的论文,或者是强化教学内容与学生能力培养相统一的考试,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思维和综合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课程的积极性。 以上是关于文学理论学科建设的本科教学思考,这里,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是把20多年从事文学理论教学与研究的体会和所作课程调查分析的思考写出来,这是真实的感受。从教学活动四要素分析文学理论教学状况及原因,从而促进文学理论学科的建设,推动文学理论学科的接受、传承和发展。 文学理论论文:文学理论课改中探究式教学理论的运用 摘要:当前,在我国各学科的教学中,都将探究式教学理论运用到其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文学理论有关工作者也正在如何将探究式教学理论与文学理论教学更好的融合,实现文学理论的有效改革。因此,探究式教学理论对于改革文学理论课程是势在必得、刻不容缓。 关键词:文学理论教改 探究式教学理论 运用方法 文学理论作为中文系中关键的一门理论指导课程,课程内容具有显著的抽象性,学科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有很大距离,造成文学理论发展滞后。在文学理论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既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文学的兴趣,也能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进而提高文学理论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1突破教材章节格局的限制,科学设计教学专题 1.1培养学习者批判文学的能力 传统文学理论教学在选择教材中,通常都会选取具有权威性、严肃性的教学内容作为教学的依据。但是很多文学学者认为,在当前编写我国文学理论教材中有很多问题。比如:著名的赵宪章教授指出:国内文学理论教材中有很多问题,很难适应国内文学理论、文学教材的发展,改革教材是大势所趋。有关实践结果表明,如果完全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教学活动,一方面,不能根据课时要求,将各种理论知识讲明白、讲细致;另外一方面上,会引起学习者的反感情绪。所以,很多学者都主张突破教材内容章节的各格局,坚持从文学现象上考虑,以学习者知识需求为主导,对教学专题重新展开设计。教学专题应该考虑到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文学活动,并具有较强的“探究性”,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相结合,将文学体系中各个知识点与学生现有知识体系、知识结构相结合。如:结合“文学活动”中四大分支,将文学教学内容分为文学创作论、接受论、本质论和作品论四大模式,在每一个教学模块中都设定出一定的教学专题,在设计教学专题时,应考虑到学习者对天文现象感兴趣程度,并针对性的进行培训。文学活动本质论专业是培养学习者对文学认知的能力,让学生提交出评论文学热点的文章;文学创作专题结合培养学生文学写作的实际能力,要求学生们积极和愉快的展开文学创作;文学作品专题注重于提高学生鉴赏文学能力,引导广大学习者积极创作文学评论。 1.2设计教学专题 结合文学活动本质论这一板块,并根据学生文学学习情况,设计出如下几方面的教学专题:怎样进行文学活动?文学到底对于我们生活有怎样的作用?文学与哪种活动有关系?文学具有什么特征?结合文学创作论板块,设计出文学创作体会谈、名人创作体会谈的教学专题。结合鉴赏和分析经典作品这一问题,文学作品论板块与文学接受论板块可以设计出如下几种教学专题:文学伦理和情感、文学类型、文学作品的层次;文学语言特征;文学写作风格。上述所讲的在设计教学专题中具有三个优点:一是,结合文学问题,有助于调动起学习者学习文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广大学习者深入探究文学;二是,既考虑文学理论知识体系是否完整、统一,也能与文学教学实际需求相符;三是,众多模块和教学专题促使整个教学思路都非常明朗,有助于引导教学者选择教学模式。但还需要注意的是,在确定完教学内容后,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在具体教学中,还需要结合学习者学习状况、接受能力、知识需求等方面的因素,针对性的选择或者修改教学专题。 2教学方式上注重“探究”的过程 2.1创设教学情境 探究式教学和传统教学对比而言,前者完善了后者,后者注重推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强迫学生接受,而前者注重于循序渐进、逐层深入,注重用问题导入教学内容,因此探究式学习又被称之为“问题导向式”的学习,而“问题”被作为研究和探讨学习的核心。在文学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先提出问题,学生针对性的回答,这样才能制定出可行的、效果好的教学方法,显然“探究问题”贯穿于教学课堂的始终。问题导向式的教学方法,不但能够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而且还能将原本枯燥、乏味的问题转变得丰富有趣,学生在思考问题中,也会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这样也在无形之间增加学生之间的友谊,促使他们更好的进行学习。如:“文学的真实”教学专题课堂活动应该这样开展的:教师先对学生们讲述《农夫观画的故事》,引导学习者主动思考这个故事到底在讲什么?给我们带来什么启发?大家在讨论后得出:文学艺术的灵魂是真实性;教师在引导具体例子,果戈里的《外套》、卡夫卡的《变形记》,让学生们思考和研究艺术具有的真实性与我们日常生活具有的真实性有和差异?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和归纳出艺术真实性具有的四大特征;教师结合学生对艺术真实性的理解程度,提出如何艺术真实性中存在的矛盾?即普遍性与个别性这一矛盾,在分析和研究后得出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应了解“艺术概括”的含义;然后教师在结合老舍《骆驼祥子》、托尔斯泰《复活》”等例子,对概括艺术的规律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在讲述实现艺术真实性这一条件时,特别是讲到“合情合理”时,教师可引出王实甫的《西厢记》,其主人公杜丽娘“死了又活了”、“梦里又死了”的离奇、古怪的情节让学习者思考:“为什么这一情节不是真的,很多读者都信以为真呢?”让学习者在思考后得出结论。所谓的问题主导式也就是从学生所感兴趣的问题着手,对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会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其中,也有很高的热情参与其中,不但能够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而且也能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们在探讨问题中学习知识。 2.2开展文学辩论赛 在21世纪的今天,人们对文学的认识越发深刻,呈现出多元性和开放性等特点。从某一种程度上而言,探究式教学也就是要教学者将自我评价、自我探究、自我思考的能力还给学习者,让学习者主动思考,在思考中得到新知识。所以,在文学理论教学中,重视通过“多方主体交流”的方式,引发学习者们观点相撞,这样既可以挖掘学生对文学的兴趣,也能够加强学习者的实践能力。在课堂上展开小型辩论赛作为观点争锋相对的关键环节。如:结合“什么是文学”这一教学专题,教学者可以设计出三个辩论题目:“网络文学与文学意义相同吗?”、“文学是否会消失”、“文学艺术具有美丑性吗?”,由于上课时间的限制,教师可让学生自愿选择其中一个辩题进行辩论,在辩题确定之后,将全班同学分为正方、反方,在一星期的准备后,正方和反方分别挑选出三名陈词总结人、三名陈述辩论人,其他学生可以在自由辩论环节中发言,辩论赛之后,每一位同学都要写一份文学短片作业,字数不限。通过实践表明,这种准备充分的小型辩论赛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认可和喜爱,同学们的参与热情都很高,也准备了发言稿,在自由辩论时很多学生都积极、踊跃的发言,学生们在激烈的辩论过程中,不但将自身的看法勇于表达,而且也从对方辩友身上学到了知识。 2.3延伸对文学的思考 想要顺利、有效的进行理论问题的研究,只靠在课堂上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根本不可能解决问题,也只能停留在问题表层上,很难以深化理论。所以,注重收集课外的资料,探究式教学方式作为引导广大学习者课外延伸思考的主要环节。但教师应注意到,收集资料并不是简单布置或者告诉学生该收集什么资料而需要注意如下二个问题:一是,明确收集资料的目的,最好选择开放性、有争议价值的论题展开,教师应指导学生们如何收集资料、收集资料途径等;二是,大力鼓励和支持学生将自身的认知凝结成某种表现形式,做到这两点后,才能确保学生在收集资料时有足够的动力,才能达到提高学生思考、自学能力的目的。所以,在进行收集资料和延伸思考这环节时,需要学习者和教学者花费较大的时间和精力,在一些较为适宜的教学专题中才能着手实施这项工作。如:围绕着“文学是怎样发展起来的?”这一开放的、有争议的话题,让同学们进行课外自学,在课外自学后课上发表看法,鼓励和支持同学们不要被教材内容几种观点所限制,要敢于发散自身的思维,主动思考自身对文学的发展有的看法。让学生们在课下时间寻找在经典文学之中,典型人物的事迹,并了解他们的成功之处,以便于深入的了解文学。另外,在课堂后,让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为古典诗词配画、配词等,各个小组组长负责用PPT演示,进而将中国古典诗歌情景美、意境美充分展现,这也就是一种较为可观和典型的课后延伸式的研究。 2.4学生成绩测评的灵活性 第一,期末考试方法应形式多样,考试题不但有名词解释、填空题,而且还要有论述题、分析作品题,既考察了学生对文学基本概念和理念,也考察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综合成绩的评定,学生平时成绩包括如下几方面:意识,个人得分、小组作业合作成绩、参与辩论赛状况、参与网络平台状况等。学生所完成的平时作业,一方面是整理和反馈学生自身所学的知识;另外一方面上,将记忆知识扩展到知识的应用。学生课堂活动参与状况作为测评学生平时成绩的主要依据,其主要部分结合教师打分,有时也安排小组成员间互相评论,每一次成绩都将计入到学生最终期末考试成绩中。 3结语 总而言之,在学习文学理论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既可以达到强化学习者学习兴趣的目的,也能够活跃课堂的气氛,将原本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结合文学理论这门课程实际内容而言,探究式教学改革是正确的,想要顺利有效完成改革,这不但需要文学教师坚定改革的信念,而且也需要教师长期坚持,进而提高文学理论教学质量。 作者:肖丽 文学理论论文:当代文学理论教学实践思考 摘要: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知识性和理论性最强的一个学科,但是在教学史上,它却屡屡被研究者和教师以“面临危机”来指称,尤其是随着传媒时代的到来,这种危机感更加剧烈,传统教学方式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文学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当代文学理论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当代文学;理论教学;实践;反思 一、引言 文学理论课是一门专业性、理论性极强的课程,在高校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这门课程对培养学生的知识结构、理论思维方式、独立思考能力乃至人生理想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教学史上,它却屡屡被研究者和教师以“面临危机”来指称,尤其是随着传媒时代的到来,这种危机感更加剧烈,传统教学方式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目前文学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并对当代文学理论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目前文学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文学理论教材老化 目前高校的文学理论教材理论知识陈旧,与新时期的文化脱节,学生普遍觉得陈旧和枯燥,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目前一些高校的文学理论教材,仍旧沿袭过去“纯文学”立场去编写,以精英化的理论视界来规范文学理论的话语边界,将通俗文学悬置在理论的外围。当这种理论话语遭遇通俗文学、网络文学之时,其阐释必然失效。除此以外,还有一些文学理论教材,过于强调意识形态话语的规训统合,缺乏与时俱进的辩证性理论张力,拘泥于本质主义的思维范式,恪守绝对的同一性逻辑与总体性意识,拒绝多元化、差异性,从而使理论本身失去对话、交流与沟通的功能。 2、教学方法单一 讲文学理论就是讲理论,这种认识的根本原因在于对文学理论实践教学的理解还不够深入。文学理论涉及太多经典理论,教师不想讲,学生也听不进,内容宽泛枯燥,与实践联系不大,很难提起人的兴趣。纯粹把文学课程当成一门理论课来讲,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一种负担,更谈不上促进教学。 3、授课对象的转变 在这样的一个新媒体时代里,学生的接受视野发生了根本变化,形成了一个稀缺与盈余的颠倒结构。现在的学生都是90后,他们生活在影视大面积侵入他们生活的年代,从幼儿开始即受电视的影响,而到了入学受教育的年代,恰又赶上网络开始侵占人们生活空间的时期,所以有更多的时间被图像和屏幕所占据,这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后果。笔者在课堂上曾这样提问过学生,“完全看过四大名著纸版的举手”,结果是零,问“完全看过四大名著纸版之一的举手”,结果也是零,问“看过四大名著纸版之一的一章或几章的举手”,有三五人举手,问“看过四大名著电视/电影的举手”,结果是大家齐刷刷地都举起了手。这个现象虽是个个案,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值得深思。 三、当代文学理论教学实践的对策分析 随着信息化时代大幕的徐徐拉开,面对新形势下的新体制、新职能、新使命,不少高校在文学理论方面都存在一些与信息化时展不相适应的瓶颈问题。只有找准问题、分析原因,才能为解决问题、破解难题提供参考意见。推进当代文学理论教学实践,应从顶层设计、师资水平等方面人手,破解与信息化时代相矛盾的现实问题。 1、在顶层设计方面——着力解决培训内容与实际岗位不一致的问题 “有用的没学到,学到的用不上”,一直是文学教学被广为诟病的话题。应该说,在信息化时代下,文学的教学由书本教育向多媒体教育的转型上,目前已经进入到了改革的“深水区”,处在由“转型期”向“发展期”跃升的关键阶段。尽管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不得不承认,在某些方面,我文学理论教育的转型并没有彻底完成,转得还不够彻底,没有跟上网络时代的步伐。许多高校展现的是当代文学教育的“面子”,露出的却是以往旧式文学教育的“里子”,用多媒体教育的“新瓶”装着古板文学理论教学的“旧水”,猛一看好像是那么回事,实际上在学生能力培养上却欠了很多账。由于缺乏统一的人才培养顶层设计,教学和实践衔接不紧,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需要从“顶层设计”这个根上加以解决。具体来说,就是要制定文学理论岗位统一的教学大纲,明确岗位任职能力培养标准,高校按岗施教,使高校培训与岗位合上拍,二者相得益彰。 2、在师资水平方面——着力解决教学能力与学生需求不吻合的问题 教之本在师,文学理论队伍建设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在信息化的背景下,信息大爆炸,每名教师每天都被网络各种垃圾信息充斥,能静心读书的教师不多了,能静心研究枯燥文学理论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直接导致的问题是教学理念滞后,与教育大纲所匹配的“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先学后教,变教为学”等新理念尚未转化成实际教学行动;教学设计能力不强,问题设计不够精练,系统性条理性不够;教学实施能力较弱,不能熟练驾驭文学理论教学需要的教学模式。在研究创新能力方面,重“学术研究”轻“教学研究”,热衷于容易出成果的学术研究,不愿意深入探讨见效慢的教改研究;重“数量”轻“质量”,对研究成果把关不严;重“研究”轻“转化”,学术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在服务教学方面做得还不够;教学与科研兼顾不好,顾此失彼,等等。 四、总结 由上可见,信息化时代条件下,确实给当代文学理论教学实践一定冲击。针对这种状况,关键是研究分析出应对的办法与思路。如何在教学上应用信息化时代的成果,将信息化时代的优势融入当代文学理论教学实践当中,训练文学学生思维、培养文学后继人才、延续文学生命的重任。作为文学人,一定要站在文学长远发展的角度,全面认识自己、精准定位自己、合理要求自己,把个人的成长进步与文学的荣辱发展融为一体。 作者:袁佳 单位: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
信息农业论文:关于户户通平台构建及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问题思考 论文关键词:户户通平台;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电话;互联网 论文摘要:科技信息户户通综合服务平台(以下简称户户通平台)是以电话网、互联网、广电网、专家网和组织网五网融合为基础,以电话机(固定电话、移动电话)、计算机、电视机、收音机、农信机为载体,以农村科技服务组织、农业科学数据库和专家团队为支撑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系统。它以需求为目标、市场为导向,运用计算机技术、通信网络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对涉农政务、实用技术、社科知识、市场信息等科技资源进行系统整合,主要通过电话等应用终端曲线上网,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提供高质量的科技传播与咨询服务。 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仍然面临着“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农业科技资源分散、条块分割严重,重复建设、封闭运行突出,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尚未形成,信息瓶颈、梗阻现象相当普遍,涉农企业、合作组织、农民群众急需的科技经济信息无法及时获取和。以需求为目标、市场为导向,整合各类涉农科技资源构建的简便、快捷、经济、实用的户户通平台,其优势体现在:有利于提高各级政府、涉农组织联动解决“三农”问题的协作能力,较好地解决农业科技服务与农村需求相脱节的问题;有利于推动科学技术和其他生产力要素充分结合.较好地解决了如何提高农村电话电视普及应用率问题;有利于科技信息在农村的适时传播和广泛应用,较好地解决农业科技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 1平台构建及科技传播过程 1.1平台系统体系 户户通平台主要以电话网、互联网和广电网为载体,通过语音、视频和网站提供信息的查询、、技术支持与协作,解决农业科技信息进村入户问题,其总体构架包括科技信息需求终端、科技信息处理平台、科技信息资源系统和科技资源协作网络等。 科技信息需求终端指户户通平台的受众对象或目标人群,主要包括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涉农企业、广大农民和城镇居民等终端用户。科技信息处理平台指系统具备的信息处理和资源配置管理功能,包括数据库、用户、权限、角色管理和信息匹配等。科技信息资源系统指市级科技信息咨询服务系统,主要结合农村需求统一设计数据标准和人机界面,组织信息搜集、分析和加工。科技资源协作网络指农业与科技管理部门、委托机构、相关单位及专家网络。 1.2技术功能和传播过程 (1)技术路线。为了保证户户通平台低成木、高效率地运行,程序设计采用浏览器/服务器模式。运用智能体技术,通过专用服务器和特定软件实施电话网与互联网的有效连接,如利用系统语音合成软件使动态文字信息转换成电话可以识别的语音信息;利用系统上传下载软件使户户通信息数据库和互联网的相关信息互联互动;利用数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使动态信息静态化、静态信息号码化、复杂信息简单化;利用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使用户(电话)拨号进人户户通系统平台,查询互联网上的科技信息或把自己的信息到互联网上(称为电话曲线上网或电话间接上网)。在现有科技信息网络平台的基础上,建立户户通信息平台(外网)和工作平台(内网),使用统一热线电话号码或借助农村远程教育网,通过人工(或自动)接受与处理,构架用户与互联网之间的桥梁,通过各级专家团队的协作联动,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服务。 (2)平台功能。户户通平台主要具有信息、资源共享、快速查询、用户接人、文字语音转换、远程培训、协作互动、服务管理、系统维护等功能。信息平台(外网)主要用于公众信息和用户供需信息的。工作平台(内网)作为科技服务资源库和科技系统网络调度平台,存放当地技术、人才、市场信息,以备加工、和应用。 (3)咨询流程。当用户通过电话或机顶盒电视咨询问题时,可根据户户通系统提示按键进人户户通信息数据库获取和科技信息。当咨询者认为信息数据库无法满足自己需求时,可根据系统提示进人户户通人工服务平台,工作人员将利用信息平台进行答复处理。如果用户提出的问题咨询服务中心坐席专家不能实时处理,则提交调度服务中心或市县互动服务平台,由相关专家借助三方通话予以解答,对于技术性比较强或必须现场处理的问题,调度服务中心将根据情况就近指派专家随户户通现场服务直通车实地解决。 (4)管理模式。户户通平台运行的成败取决于管理模式是否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前期以政府投人为主,逐渐转为市场化运作模式。以市场为主的管理模式需在实施过程中逐步探讨。当前主要采取以政府为依托、农业和科技部门为主体、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要求的管理模式。可以组建户户通调度服务中心、咨询服务中心、农业专家团队和科技协作组织。 2户户通平台的运作实践 蹼阳市在媒体宣传、热线咨询、网络传播、实地指导、教育培训和示范开发“六位一体”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基础上,结合多年开通17s(要技术)科技服务热线(160s17s, 1688s17s专家咨询和语音信箱相结合)的成功实践,2004年投资15万元引进神农智能电话查询系统,开发建成了科技信息户户通综合服务平台,2005年蹼阳市科技信息户户通工程建设项目列人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2007年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其具体做法包括:①开发建设了户户通综合服务平台,该服务平台是一个集信息查询、信息、信息管理和呼叫联动于一体的综合性科技信息服务系统,由“五个一”构成,即一个户户通网管系统、一个户户通网站()、一条户户通热线9600175)、一支强大的专家团队和一组电话应用终端。②开发建设了科技信息专家数据库,作为科技信息的主要来源和平台建设的核心。③引进开发了虚拟电子邮件系统,可以支持农户利用电话接收、发送“电子邮件”。④开发建设了农业科技短信平台,可以为用户提供农业技术、市场预测、市场行情、供求信息、务工信息和农家乐等点对点服务。⑤开发了科技信息供需甄别系统软件,可以把复杂信息简单化,解决农民甄别真假信息能力较弱的问题。⑥组建了一批综合性机动化的专家团队,利用户户通热线、现场服务直通车保证用户咨询问题的及时准确解答。⑦编制了户户通平台应用指南,解决了农民如何利用电话间接访问互联网的问题。⑧签订了符合市场规则的双赢合作协议,保证了户户通平台的持续运行和健康发展。⑨建立了市县乡三级高效协作体制,具备了组织开展联动协作服务能力。⑩建立了多媒体宣传推介机制,实现了农民、专家、媒体和户户通平台的良性互动。 由于户户通网络的科技信息丰富实用,专家服务权威热情,每天都有不少农民拔打户户通热线(9600175)来咨询各类科技信息。近年来,户户通平台咨询人数呈现出急剧增长趋势,有时一天超过50人次。 3户户通平台的成效分析和问题思考3.1应用成果 科学研究和运作实践表明:户户通平台运用于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主要可以取得以下三方面成果:①冲破传统农技推广观念和体制束缚,形成大农业、大科技联动工作格局,通过建立上下联动、协调运作机制,可以逐步实现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六化”,即服务组织网络化、服务管理规范化、服务机构市场化、服务手段信息化、服务利益共赢化和服务能力持续化;②遵循专业化市场化原则,符合现代农业科技传播的发展规律。平台的维护运行、信息的采集更新、团队的服务活动等都需要专业人才和资金支持,长期的运行必然要走专业化、市场化之路;③实行低成本启动运作,拓展户户通网络发展空间,既不收取信息服务费,也不收取技术服务费,甚至连专家现场技术服务的交通费都不收取,农民获取和科技经济信息的成本非常低、热情非常高,户户通平台在广大农村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大。 3.2优势特点 案例实践、社会调查和数学统计表明:户户通平台传播农业科技信息既科学实用又快捷节省,主要优势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投资量小、覆盖面大。所有电话普及的乡村用户只要有一部电话,记住户户通热线电话号码,就可以通过平台查询、信息。②内容丰富、实用性强。传播内容涵盖涉农政务、市场供求、农业科技、工业科技、卫生科技和大众科技等农村科技信息,农民用普通电话即可间接上网交流。③人机结合,异地同步。系统自动应答、昼夜服务,可以通过专家体系异地同步地为农民提供科技信息服务。④解决困难,节省花费。用户不用电脑、不用宽带,不付信息费,不付专家费,可以大量节省获取和科技信息的成本。 3.3存在的问题 户户通平台的协作机制不够完善,人机互动效应需要进一步强化,专家信息库的先进性和本地化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系统应用查询方法需要进一步改进,运行成本需要进一步降低,应用终端需要进一步拓展,媒体宣传需要进一步扩大。 3.4户户通平台的发展思考 (1)从户户通平台传播农村科技信息的过程看,应该运用现代科技传播理论,构建高效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体系,较好地做到以下三方面的结合:①网络平台的规划建设和协作体系的建立完善相结合。例如,在建成市级户户通综合服务平台、规划建设县区乡镇户户通信息服务平台的同时,建立市、县、乡三级科技资源协作系统,做到电话曲线上网和专家实时服务的有机结合。②传统的科技传播经验和市场化运行机制相结合。例如,在吸取现场指导和技物结合等传统农技推广经验的同时,进一步引进市场经营理念,用电信运营商的电话资费分成弥补户户通平台维护和运行经费的不足,可以避免重建轻管或有建无管现象的发生。③科技信息传播方法的实用性和科技信息传播内容的先进性相结合。例如,户户通平台上网查询科技信息的方法简便易行、快捷节省,具有经过专家团队甄别、符合农村需求的科技经济信息数据库,能够奠定户户通平台的应用基础。 (2)从户户通平台传播农村科技信息的内容看,应该以农村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先进实用的科技信息数据库。不仅要解决好把科学知识和技术信息传播给一般社会公众的问题,还要解决好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搜索和甄别问题。科技传播的信息量和复杂度急剧增加,科技传播过程的不确定因素也日益剧增。户户通平台在选择相关信息时,要忽略不相关或者不先进、不实用、不准确、不科学的信息方面。另外,要充分发挥科技专家团队的作用,尽量减少农民选择应用科技信息时的盲目性,增强科技传播、信息传递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并使传播内容更加适应传播体制,传播方法更加适应农民需求。 (3)从户户通平台传播农村科技信息的效果看,应该更加符合中国农村科技传播的现实,既要解决或弥补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也要解决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研成果、技术信息棚架,以及农民急需的各种经济信息、技术服务无从获取的问题。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信息化指日可待,农民科技经济信息需求与日俱增,农村通讯事业长足发展,户户通平台的应用前景自然会更加广阔。 (4)户户通平台作为现代科学传播理论和农业科技传播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运用农村信息化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范例,对转变中国农村传统生产经营观念、变革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体制,以及推动发展中国家农业科技传播事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5)户户通平台不仅适用于农村社区科技信息的传播与交流,也适用于城市社区科技信息的传播与交流。不仅适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信息传播与交流,也适用于商业流通领域市场经济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可组织科研力量进行相关技术开发,使户户通平台在现代信息传播和交流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6)户户通平台作为新生事物,既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也有其生长发育和成熟的过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由科技或农业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社会力量参与,共同推动户户通工程建设。户户通平台传播的内容要丰富实用,传播的方法要科学完善,传播的体制要不断改革,传播的机制要不断创新,切实增强农业、科技共同体与政府、媒体和受众之间的互联互动。 信息农业论文:农业信息化的必要性及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可极大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分析了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必要性,并提出加快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对策,以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必要性;对策 1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必要性 1.1农业信息化市场需求巨大 我国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占绝对比例。在对农村的考察过程中,强烈感受到农民、农业工作者对农业信息的渴望。当前我国许多地方政府通过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农业110”及农业信息员、农业信息会等多种农业信息形式,开拓了为农业服务的新领域,通过网上交易、网上服务,确使农民尝到了农业信息的甜头。这说明农业信息化建设,顺应了农民需要,也顺应了市场经济、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1.2信息化是传统农业的倍增器 信息技术是当今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但就信息技术本身来讲,它只是一种工具,并不能替代其他产业,只有和其他产业结合,才能够真正成为传统产业发展的倍增器。农业信息化主要包括:农业技术信息化,如精准农业信息;农业环境信息化,如气候预报、病虫害测报;农业经营信息化[1]。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时期。要在人均0.067hm2的耕地上解决13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和信息及其物化了的设备工具和生产资料来武装农业,大幅度地提高生产率,因此发展农业信息将给我国农业带来难得的机遇。我国传统农业绝大部分尚处于低质低效水平,虽然劳动力成本低,但劳动力人员素质也低,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经营水平也同样不高。随着加入wto的临近,我国农业生产不得不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要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就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将当今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将会极大促进我国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并取得跨越式发展。 2对策 2.1把农业信息当作产业来发展 推进农业信息化,必须把农业信息当作一项产业来发展。信息产业在农业上应用,一方面可以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农业信息本身也可以被当作产业来发展。因此,农业信息化建设绝不仅限于信息网建设,它还可以带动农业信息硬件、软件建设,还可以拉动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分析以及农业信息中介、网上农科教育、网上农产品交易、网上结算、定单农业、物流配送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流通活动,既可以创造一大批就业机会,又可真正通过信息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整体效益[2]。在农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农业通过信息化可以获得倍增效益,信息业可以通过对农业的信息软、硬件服务形成农业信息产业,最终形成农业与信息业双赢的良好局面。政府要扶持,要给予优惠、引导,最终要按市场规律以企业运作方式来完成。 2.2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 在谈到现代化指标时,往往把信息化程度作为一项衡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来看待。信息化指数的高低也就反映了该地区、该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发展农业信息化产业也就不能不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主要由信息量、信息装备、信息主体水平、信息消费等组成[3]。要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就必须按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各方面全面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与我国目前农业水平、农村条件和农业人口来比较,尚有较大差距。但我国农业发展也具有地区性不平衡,西北地区相对落后,而东南沿海由于开放早,市场经济已经比较发达,农民已经向富裕小康水平转化,初步具备了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条件,有了建设农业信息化的投资能力,只要领导重视,加强相关人才队伍建设,完全有能力发展农业信息产业。另外,在目前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许多统计材料中,尚缺乏有关农业信息化方面的记录,应把农业信息化等有关量化指标加以统计,逐步建立起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以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 2.3利用农业信息系统,保障粮食购销市场安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想保障粮食安全,首先必须按市场规则建立起一套高效的农业信息保障系统。这比常规只通过单一购粮的硬投入来保证粮食安全要实惠得多,是通过掌握市场规律、利用信息软手段来解决粮食风险“硬”问题的最佳方式,而且这种方式对全国粮食购销体制改革都将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建立农业信息产业[4],对实现这样的风险预警信息系统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信息预警系统是对农业信息进行的深加工、分析和预测,不仅要从粮食品种、质量、产量、面积、价格等方面进行研究,还要从气象、灾害及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形成新的信息产品,以保证粮食运行体制的安全。 信息农业论文:关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摘要: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对于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来说,加快信息化建设是时代提出的要求。信息化建设在促进农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阐述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分析我们国家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可行性对策。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问题;对策 农业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农业的生产、供销、管理和相关服务提供高效的信息支持,从而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信息运用水平,更好的为农业生产和农业经营管理服务。信息技术广泛应在农业领域的广发应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输技术和计算机处理技术,是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信息农业转变的重要途径。目前,农业信息化主要包括: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和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的建立。 1、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农业而言,及时的市场供需信息、科技信息、气候信息、病虫害信息及相关政策信息是至关重要的。及时准确的掌握这些信息有利有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此提供了有效途径。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者不仅要掌握国内农产品市场,更要在国际市场这个大平台上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就需要及时了解和准确掌握国内外市场信息,从而更加合理和优化的配置农业资源。在农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对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2)农业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农业市场流通效率。农产品普遍具有的季节性、地域性、保鲜期短、安全标准较高等特点对农业的发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更好的发展农业,就要充分的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及时了解市场信息,有针对性的安排生产销售计划,可以避免因盲目种植和缺乏销路造成的农副产品消耗浪费,提高农产品市场的流通效率。 3)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有很多,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农业信息是否通畅,农民能否及时准确的掌握种植信息,市场需求信息以及科学技术信息。农业信息化是帮助农民快速掌握农业信息的有效途径,能够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4)农业信息化建设有助于提高农业整体科技水平,促进农业生产和经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创造的智能工具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管理的科技含量,通过农业信息平台的建立可以为农业各个环节提供技术支持。 5)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 2、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2.1 取得的成绩。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观念意识方面,政府、社会和农业生产经营者越来越重视农业信息化建设,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关注和投入逐渐增多。基础设施方面,我国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国家级农业基本数据库和农业服务应用系统,我国大部分省市建立了农业信息中心,各地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也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规模,逐步开始建立自己的信息平台。技术应用方面,人工智能、多媒体、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农业专家系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已经被广泛运用到农业发展中,在农业监测,农业预测,宏观调控和决策、自然灾害、病虫害预警和防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2 存在的问题。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横向比较来看,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建设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信息化的程度还不高,在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及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农民信息意识较淡薄。目前,我国农民的知识水平普遍比较低,认识能力有限,很多农民没有认识到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生产发展及自身生产生活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全面深入的认识。在广大农村,由于受经济因素的制约,农民普遍认为信息化的成本较高,相对于购置电脑、使用网络,他们更倾向于成本较低的电视、报刊,杂志,使得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比较狭窄,信息滞后、不通畅,严重制约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2)政府对农业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表现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政府对广大农村,尤其是西部偏远地区资金,技术投入不足,很多地方电脑、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严重缺乏,农业信息化的传播体系不完善。此外政府在相关立法和制度建设上明显滞后,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法律和制度保障,农业信息市场管理无法可依。 3)农业信息化体系尚不完善,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有限。从总体上看,各地农业信息化建设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在完整性和规范化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不够全面,缺乏针对性,农业信息服务项目有待于进一步拓展,对农业市场供求信息传递不畅,缺乏权威性、可用性信息,以及中长期市场分析与预测的相关信息。 4)农业信息人才缺乏。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一大批熟练掌握网络信息技术,精通农业生产经营的人才。然而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一方面,国家对农业信息相关人才的培养力度不够,资金投入和引导力度也不够,另一方面,愿意致力于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人才也比较少。这些制约因素使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人才基础。 3、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大力提高农民文化水平,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政策扶持,经济支持等方式提高农民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农民信息化意识,为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2)加大政府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扶持力度,增加政府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尽快协调各地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同时加紧出台相关法律,完善相应制度,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法律和制度保障。3)不断推进农业信息系统的完善和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尽快形成协调统一,规范合理的农业信息系统,及时为广大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更多更好的农业信息和技术支持。4)重视农业信息建设人才的培养,完善对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动力。 4、结 论 农业信息化的程度制约着农业的发展。目前,在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发面虽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我们相信,在政府、社会及个人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信息农业论文:浅析加强农业信息技术培训 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加强农业信息 技术培训 农业现代化 农广校键 论文摘要: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要特别重视大力发展农业信息技术培训,努力为农业生产一线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增加农民收入,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宝应农广校成为主要的农业科技培训阵地。“十二五”期间让农村教育培训体系发挥更大的作用。 农业现代化要求运用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现代农业技术和设备武装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农业信息技术作为软支撑部分,通过收集、加工、传递应用各类信息,使硬支撑部分的潜力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化将使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的农业产业经营者更快得到新的知识,加速科学技术的应用速度,促进农业实用科学技术的全面推广和普及。农业信息化通过网络进行远程技术培训和教育,促进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科技意识的增强,从而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1]。 一、农业信息技术在实现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 1.农业信息技术加速了传统农业改造和农业现代化管理 农业是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中国土地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气象和生物性灾害频繁,农户规模小而且分散,再加上几千年传统的生产方式,因而呈现出生产的分散性,很低的可控性和稳定性。而先进的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技术将有效地克服传统农业生产的分散化和小型化的行业弱势。将农业信息技术与航空航天遥感技术(rs)、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a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相结合,大大加强了对影响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生产条件、气象、生物灾变和生产状况的宏观监测和预警预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可控性、稳定性和精确性,并能对农业生产过程实行科学、有效的宏观管理。 2.农业信息技术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 落后的生产管理水平和小农意识经营管理水平,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障碍。随着农业信息系统(gis)的建立、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农业信息网站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政策信息、技术信息、价格信息、生产信息、库存信息以及气象信息,提供中长期的市场预测分析,指导帮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和经营。建立农产品和农业服务贸易的快速交易通道,农民在网上洽谈,交易在网上实现,降低了农产品的销售成本。在网上获得农业生产订单,减少了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农业生产者可以与不同产业结盟,共同经营,共同管理,共同打造品牌,稳定市场占有量,并不断拓展新的市场。由此可见农业实现了信息化,就可以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因此,可以说农业信息技术对整个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农业科研、农业教育以及农村发展和农村文化生活产生了无法估量的积极影响,成为现代农业的主导技术之一,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2]。 二、农业信息技术培训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途径 1.加强信息技术培训的重要性 “十二五”农业发展方向就是建设农业现代化,就宝应县来讲,农业现代化最大的“靠山”是科技信息,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低,成为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要改变这一现状,出路只有一条,必须加快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及农业生产者在计算机操作、网络知识、农业信息采集上传技术和农业专家系统应用技术等高新技术培训,让更多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科技技术,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大幅度提高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对先进农业技术及工具的采用,决定着对农产品市场信息的捕捉、分析与判断。农民不仅是农业的主体,更是农民增收的主体,只有培养出觉悟高、懂技术、善经营、能创业的现代职业农民,才能使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2.农广校是农民信息技术培训的重要阵地 宝应县农广校在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已成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推广的一个重要渠道。2005年宝应县农广校实施了农业信息技能培训工程项目。累计培训学员3500人,培训对象从对农民的培训向农村干部、农村加工、流通、生产经营等龙头企业和乡镇企业的领导、技术人员和从业人员延伸。宝应县农广校在科技教育培训工作中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取得较好的培训效果。通过问卷调查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76份,涉及14个乡镇。从调查的学员分析看,90%以上的学员都掌握了农业信息技术,80%的学员,特别是村干部学员能用所学的农业信息技术和生产技能发家致富,成为广大农民群众致富的领头雁,一大批学员成为当地发家致富的典型户。学员祁国银入学前种粮为主,零星张了5亩田藕,由于缺乏市场信息观念,藕难卖。通过两年培训学习后,运用现代农业技术和网络信息,发展了200亩藕田,而且带领全村发展荷藕产业,兴办了荷藕加工厂,系列藕制品出口国外。带动全村经济大幅上升。学员陆书咏,经营大棚蔬菜种植已经有很多年,通过培训后种植面积达150亩。一家日本公司为辣蓼的生产在网上寻找合作伙伴,陆书咏在网上看到这信息,立即和对方取得联系,经过多方的交流,双方就合作事宜达成了共识。目前,日方对宝应进行现场调研后,决定与陆书咏就辣蓼项目进行长期的合作,项目一期投资200万元,实施规模达300亩。像这样学以致用、致富的学员还很多。 3.农业信息技术教育培训的新路子 在终身教育已成必然趋势的新世纪,随着农业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农民对教育培训的需求必然是多层次的。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要适应农民的广泛需求,农广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拓展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的科技培训,实现各层次教育的连贯和沟通。采用更多为广大农民乐意接受,为广大农村干部和科技人员所欢迎的形式和载体。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利用网络教学,增强培训手段。如农广校借助网络等高科技手段开展远程教育培训就是借科技之力传播科技之业的好形式,使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更加富有成效,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更为直接有效的服务,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全面发展。 信息农业论文:试论凉山州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测度及分析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凉山州农业信息化水平进行测度,分析了凉山州农业信息化水平现状。 【论文关键词】农业信息化水平;波拉特法;凉山州 1引言 凉山彝族自治州幅员辽阔,资源富集,极具开发潜力与发展潜力,在四川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而农业作为凉山州的主要产业,因地理位置和基础设施条件落后的原因,仍然停留在较为传统的发展层面上。面对全球信息化的浪潮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如何利用农业信息化建设来进一步优化凉山州农业资源配置,进而推动凉山州农业和经济的整体发展;如何评价和测定凉山州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水平,找出差距以及科学预测农业信息化未来的发展趋势已成为当前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 此前,国内对凉山州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资源利用、民族文化开发等领域,对凉山州农业信息化建设及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测度研究近乎空白。而这恰好是当前和今后凉山州经济发展所需面临的现实问题。为此,研究凉山州的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水平,找出差距以及科学预测农业信息化未来的发展趋势无论从宏观上还是微观上都会给凉山州及四川省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长远的利益。 农业信息化作为社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对其水平进行测度,完全可利用测度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方法。但由于现行国民经济统计指标和统计方法是面向物质经济的,信息和信息活动的贡献被分散在各产业部门和活动领域,没有独立的分项统计数据。因此,在此主要运用波拉特法,先找出农业中的第一、第二信息部门,然后再计算出农业第一、第二信息部门的产值以及农业信息部门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从而测算出凉山州农业信息化的水平。 2基于波拉特法测度凉山州农业信息化水平 2.1农业第一信息部门产值的测算 首先,运用波拉特方法识别并选择出农业信息行业构成,接下来就是具体测算出农业第一信息部门的增加值。我国现有的统计资料对很多行业的具体产值和数据并没有独立列项分类统计,为此,要对农业第一信息部门中各行业所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进行统计归纳,即认为农业第一信息部门中只有农林牧渔服务业完全属于农业,其他的像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教育文化艺术及,播电影电视业和邮电通信业等不只是为农业服务,所以要计算它们所创造的gdp,就可以把农林牧渔服务业的增加值完全归人到农业第一信息部门,而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邮电通信业为农业服务的那部分产值则要利用其总产值乘以一个相关系数。这个相关系数的确定主要依据农业总值(某一年)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这样就可以计算出2001—2005年凉山州农业第一信息部门的产值(见表1)。 2-2农业第二信息部门产值的测算 在测算第二信息部门产对,采用如下公式来计算 第二信息部门增加值=第二信息部门的信息劳动者收入+第二信息部门的固定资产折旧值 =第二信息部门信息劳动者人数×(人均工资+人均固定资产折旧值) 式中:第二信息部门信息劳动者的收人为各行业平均工资与各信息职业的人数乘积之和。 根据《四川统计年鉴)(2001年),确定各信息职业的就业人数,即以2001年的就业人数为基准保持不变,从而计算出2001~2005年凉山州农业第二信息部门信息劳动者的收人(见表2和表3)。 接下来计算农业第二信息部门固定资产折旧,由于已经知道了农业第二信息部门信息劳动者的人数,在此,只需算出所测各年人均农业固定资产折旧。 由2005年《凉山彝族自治州统计年鉴》可知,2004年农业固定资产折旧为9060万元,2005年农业固定资产折旧为34051万元,2001、2002年和2003年的农业固定资产折旧资料无法查得,所以采用2004年的数据。在农业行业分布的职业者在业人数为1925300人,则可行2005年人均固定资产折旧为176.86元,2001~2004年人均固定资产折旧为47.06元。 农业第二信息部门的就业总人数为2063800人,由此可得农业第二信息部门固定资产折旧,见表4。 至此,农业第二信息部门所创造的增加值即可由农业第二信息部门的信息劳动者收人和农业第二信息部门的固定资产折旧值相加而得(见表5)。 2.3凉山州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测度结果 根据波拉特的“国民生产总值比重法”,可以得出农业信息部门的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见表6), 这是反映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凉山州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状况。 3结论与讨论 根据信息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信息部门的增加值占gdp的l5%一25%,才是信息经济的起步阶段,参考这个标准可以初步估计出,凉山州农业信息化水平还没有达到欠发达的起步阶段,即使去除数据的误差,凉山州农业信息化水平也只能勉强处于起步阶段。 从2001~2005年凉山州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测算结果来看,农业信息部门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总体水平较低。结构上,农业第一信息部门增加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较大,而农业第一信息部门中农林牧渔服务业所占比重较大,邮电通信业、教育、科技活动的比重占得相对较小。农业信息化水平总体较低主要不在于农业第一信息部门,而是第二信息部门增加值比例过低,这也说明了社会信息化程度太低,各行业部门不重视信息手段和利用。因此,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发展第二信息部门,一方面可以提高第二信息部门的增加值,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加信息和信息生产设备的需求,刺激第一信息部门的发展,同时也可以提高信息产业就业人数。 信息农业论文:淄博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研究 [摘要】农业信息化既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文章分析了淄博市农业信息化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在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中政府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淄博市;农业信息化;对策 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目前,农业信息化已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推进农村全面小康的有力保证。山东省淄博市地处鲁中,城乡交错,交流频繁,工农业联系密切,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具备以城带乡的空间优势。另外农业产业基础良好,具备以工促农的产业优势。经过多年努力,农业信息化建设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基础和发展环境,但与有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必须认真分析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快速稳健地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推进农业的战略性结构调整。 一、淄博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淄博市农业信息化发展较为迅速,对淄博市的农业现代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基础设施有了较快发展o农民家庭电话、彩电、计算机普及率,广播、电视、互联网农村人口覆盖率居全省前列。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固定电话78部,移动电话160部,彩电114台,家用计算机28台,接入互联网18台。农村宽带端口达到295.2万个,宽带用户达到19万户,全部行政村建立了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基本形成了贯通乡镇、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部分村、户的信息网络体系。 (二)农业信息系统开发成果逐步扩大,信息资源的利用进一步提高。各部门分别建立了农业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建立了农产品市场价格、供求信息、科技信息、农村政策、农业气象等主要农业数据库,覆盖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多条信息采集和传输渠道已基本形成,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明显体现。 (三)信息服务体系逐步健全与完善,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农村信息员队伍。以农业行政部门为主体,多元化的立体农业信息服务工作体系逐步形成。全市所有有农业的乡镇全部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站,通过各种方式培训农村信息员队伍,提高了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农村管理和社会服务领域的信息化水平。 (四)信息服务模式不断创新,信息服务水平有所提高。目前,各部门主要依靠电话、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络进行信息服务,尤其是电话和网络的应用日益广泛。包括“12316三农”服务热线、农业“专家咨询热线96288”、幸福农家“168”和各类涉农网站,积极为农民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提高了农民的致富能力和增收机遇,得到农民好评。 二、淄博市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淄博市农业信息化建设虽然发展迅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有力的组织领导,政策和财政的支持不足。大多数的农业信息都具有公共产品性质,要由政府提供才可能建立权威性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统计、分析与报告制度,才能为农民提供及时、全面、精确的市场信息和参考资料。而目前,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组织、协调、规划等作用发挥得还不够,对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经费和设施投入也不够充足,用于软件开发和网络维护的经费则严重短缺。 (二)基础设施建设总体偏弱,网络条件差、规模小,资源利用率不高。虽然淄博市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很快,但总体质量仍不高;尽管农村居民家庭计算机数量增长迅速,但计算机的拥有量仍很低,配置也较差,用来上网的则更少。宽带网络与农户家庭的距离仍是制约当地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一大瓶颈。 (三)农业信息质量不高。衡量信息质量的标准,一看用户需求,二看时效,三是指导性。目前淄博市的农业信息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1)数据库建设和应用不够,缺乏相关应用软件。在农业应用数据库和软件开发上,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离农民的需求差距太大,如各种农业数据库的建立、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专家诊断系统和农业实用技术光盘制作等大多数为空白,还有待进一步加强。(2)信息资源整合度不高。农业部门和涉农部门都拥有各自的信息资源,但因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统筹协调管理机制,资源建设盲目无序,各自为政、重复建设,信息缺乏有效共享,且各主体的信息采集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同时,因信息资源缺乏有效整合,不能有效地整合形成合力,难以及时集成全面、系统、准确的信息,致使农户和农产品企业的信息查询使用困难。(3)信息源单调。不仅政府对农业信息公开得不够,农村信息站、农业协会组织、种植养殖大户等对农业信息的提供作用也未充分发挥,基层农民更没有积极提供上行信息。而且,信息采集以国内为主,对国际的农业信息涉足不多,未能充分利用现有的国际农产品市场信息资源。(4)信息实用性差。主要表现为“四多四少”,即信息来自文献的多,来自市场的少;宏观信息多,微观信息少;综合信息多,专业信息少;滞后信息多,超前预测性动态信息少。这其中,尤其缺乏分析和预测的信息,因不能较好地分析农产品生产和市场状况,使农业信息对农民的生产经营指导性差,阻碍了农民对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目前,虽然涉农网站不少,但里面的信息大多是为政府部门自身管理需要服务的,针对农民的远远不够;有些网站的信息较为随意,信息的质量和精确度不高。这既增加了农民获取信息资源的难度,也使农民对网络信息的可靠性、权威性和利用价值产生质疑。而且,多数网站没有形成统一、简洁的信息检索平台,致使农民面对大量信息束手无策,难以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5)信息服务水平不高。不能满足农民和涉农企业需要,服务手段缺乏,服务的方式方法也需要进一步探索。缺乏为市场、为农民服务的动力机制,信息服务对象、目标不明确,从而导致农业信息使用群体对于农业信息技术的运用程度和信息的获取及利用程度较低。 (四)农民使用信息的能力较弱。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信息传播渠道祁覆盖面窄。据调查,淄博市农民采用信息的来源渠道大体分为6类,即农业经合组织、广播电视、集市贸易、亲朋邻里、家庭成员从外地带回及互联网。其中,以农业经合组织作为农民采用信息的第一来源,占70.12%;其次是亲朋邻居,占17. 47%;第三是集市贸易,占7.78qc;第四是外地带回,占2.1%;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则分别占1. 6%和0.9010,居采用信息来源的后两位。当前大多数农民尚未形成从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和互联网主动获取信息的习惯,仍停留在从农业经合组织和亲朋邻居等被动接受信息的水平,利用信息能力依然很弱。同时,农村不同行业采用信息的来源也有较大差异。种植业第一信息来源是农业经合组织,其次是亲朋邻居,依次为外地带回、集市贸易、广播电视及互联网络。而养殖业、外出打工者采用信息来源等与种植业采用信息来源则有明显差别。(2)分析市场信息的能力差。农民在决策时基本上还是按照直觉和经验来判断,信息利用率极低,对农业信息的分析辨别能力不高,造成生产的盲目性,导致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大起大落,生产经营呈周期性波动,社会资源浪费巨大。 (五)市场化不够。发展农业信息化必须借助市场的力量,原因不光在于财政资金有隈,更重要的是,农业信息化本身也是一项市场行为,现代农业在农业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信息服务,这些环节通过市场运作会有效益产生。按市场方式运作,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找到农业信息化自身发展的持续动力,形成农业与信息业双赢的良好局面。农业信息化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信息服务提供商,包括设备制造业、软件业、系统集成、信息咨询业,以及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中介组织等各方面的参与,运用市场行为将调动它们的积极性。反过来,农业信息化的推进,也为市场各方开拓了广阔的市场和应用空间。农村信息化建设要靠政府推动,同时也要借助市场的力量。目前,淄博市的农业信息化大部分项目仍依靠政府拨款,虽然近年来有些企业参与了农业信息化建设,但真正面向广大农村地区的服务项目很少,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信息化建设资金短缺、支持力薄、项目单一等问题。 三、淄博市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大力发展农业信息化已是一个刻不容缓的时代要求,如何真正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针对农业信息化政策性强、涉及领域广泛的特点,采取综合性的对策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大政策、财政和法律法规的支持。农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工程。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在政策和资金上,政府部门有责任和义务保证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围绕农业科研体制、投资结构、经费投入和实用技术研究进行政策调整,明确投资主体并保证基本投入;要在规范信息市场、整合信息资源、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推广服务体系、引导和组织农民利用信息资源、加强农业信息化实用技术研究、开发各类农业应用软件、提高从业人员和广大农民的信息化素质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同时,也应建立健全农业信息化法律、法规并注重立法、监督,依法保证信息质量真实性、有效性及知识产权等,维护农业信息化主体的权益并积极促进信息的共享。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o要想以信息化推动农业发展,首要的是突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多种形式推进信息服务。政府在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上要起主导作用,整合资源、集中投入,尽快扭转目前各电信营运商各建各的通道、恶性竞争、各单位和部门各自为阵分散投入的不利局面,尽快建设一个相对完备的信息网络体系,加快网络设施的更新换代。 (三)加强对农业数据库和应用软件的开发应用。农业数据库是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基础项目,受到发达国家政府、企业和国际经济组织的普遍重视。在数据库建设和应用软件开发上,除了要做好本市的农业数据库和应用软件开发外,也应注重对外市地和国际数据库的引进,以改进和发展当地的农业数据库和应用软件建设,及时了解和掌握外部农业科学技术和生产动态,推动数据库技术的进步。 (四)加强信息资源共享与整合。一是在统一的信息系统建设规划框架下逐步构建数据平台和应用系统;二是在分散的数据平台和应用系统的基础上实施资源共享与整合,打破孤立信息平台之间的鸿沟,形成数据和应用两个层面的交流与协同,形成共享、丰富、流动畅通的农业信息资源体系。要强化涉农政府部门与产、学、研单位间的协作,在信息采集、加工、处理、传递、开发等方面合理分工,各自有侧重点,分专题收集信息,并对原始数据进行二次加工,通过统一的平台向社会提供全面、丰富、及时、便捷的信息。 (五)优化农业信息服务内容和功能,提高信息服务水平。要以解决农产品销售和生产科技等问题为重点,围绕建立农产品市场体系、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广先进农业技术,积极开展综合性、前瞻性、广泛有效的信息服务,把农民需要的政策、科技、市场等信息,通过各种信息网络,及时有效地送到涉农企业和广大农民手中,真正发挥信息化的巨大价值。一是围绕农业、农村和农民信息需求多样化的实际,切实加强信息采集整理工作,要引导用户或组织专业人员开发利用信息资源量。二是切实加强信息分析、加工工作,进行深层次挖掘开发,保障农业信息网络能够提供大量经过筛选的、符合农民需求的有效的信息资源。三是要积极适应国际贸易体制,建立并运行好一个农业国际市场信息服务的系统,提供国际市场行情及走势分析、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贸易争端及其解决的思路与办法等。 (六)提高农民利用信息的能力。就淄博市看,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农民利用信息的能力是不同的。要针对实际、分类处理,将农业技术推广、职业教育、科学普及等农村科技工作相结合,制订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通过宣传、授课、问题解答等多种手段和多种形式,提高农业信息化的普及教育的层次和水平。同时,要尽可能减少信息成本,提供参与平台,激发农民的信息需求,让农民真正参与信息传播、使用和评价,使农民通过利用信息逐步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 (七)积极推动与市场机制的结合。目前,淄博市的农业信息化仍处于早期阶段,政府更要注重推动与市场机制的结合,将政府的扶植措施与市场机制相结合,通过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调动和鼓励高科技公司、社会中介组织、个人等参与的方式,吸引社会的资金参与到农村信息化建设,竞争性地参与到电子政务网络、数据库方面的建设与管理,努力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多元化、多渠道的农村信息化建设投融资体制和机制。久而久之,使社会各方尤其是农民自身的应用信息技术、发展农业信息化的积极性,潜移默化地成为市场的自觉行为。 信息农业论文:关于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摘要: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将提高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含量及劳动生产率,为农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动力。如何利用信息化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及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是现阶段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农业信息化建设主要依靠政府和企业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发展乡村两级信息化服务组织和培育农村信息化技术人才。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模式;目标 目前,我国许多农村地区还没有建立起利用农产品供求信息指导农民调整农业生产的信息系统。许多农产品生产出来后,由于信息不畅,产生滞销,造成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巨大损失。针对这种情况,我国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的农村信息化系统,利用信息资源整合其他农业生产要素,以提高农业生产及流通领域的生产效率。 一、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模式 建设现代农业必须用信息技术来装备农业,用信息资源来支持和服务农业,以降低农产品生产与流通的交易成本,最终达到用农业信息化来带动农业现代化从而实现农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一)政府提供农业信息的模式 政府可通过其网站开辟专栏提供当地和全国乃至全球的农业信息;通过电视定期播放农业方面的科技节目;免费分发农业科技书刊及定期开办农业科技知识培训班,等等。这需要政府建立多层次和多渠道的信息资源提供系统。并且政府需要农业科技专家来培训大量专业信息采集和人员。在农业信息搜集方面,政府不仅要充分搜集本地的农业相关信息,而且还要搜集和整理全国乃至全球的农业基本信息。因此,政府农业信息的社会化应是我国农业信息化的主要方式。 (二)企业提供农业信息的模式 由信息企业提供的农业信息产品具有私人产品特性,这些信息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特点,通过市场交换才能更有效率,而这些农业信息提供企业通过信息的市场化获得利润就成为必然。这包括信息企业经销采编软件、农村财务软件及专家智能软件。另外,企业还通过制作网站来提供专门化的农业信息。同时,在农产品市场上,农产品初级生产和深加工环节都需要一大批农业信息化企业,这些企业运作的是垄断性商业信息,包括技术机密信息、市场客户信息、财务信息、劳资信息及生产、交易等各环节的信息,这些信息都为农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起重要作用。 二、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建议 农业信息化建设要以信息化来提高设施装备水平,以信息化促进农业科技推广,以信息化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形成,以信息化健全农村市场体系,以信息化培养新型农民,使其达到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信息化的需要。 (一)农业信息化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要为农业信息化建设确定正确的发展方向,必须从我国农村和农业的现状出发,使其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适应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能解决小规模家庭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政府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整合农业信息资源,研究有效的信息资源利用及开发形式和实施战略,解决好农村信息服务滞后问题,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第二,围绕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增收问题,遵循市场经济和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规律,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投资政策,以农业信息需求为导向,以农业信息服务为目的,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农业信息网络设施建设为基础,以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重点,逐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第三,合理制定农业信息化发展规划,明确农业信息化发展方向,完善农业信息化建设配套体系,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承担农业信息化的主体角色。 (二)健全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高技术、高投入的社会公益性项目,在信息化发展初期,如果没有政府的资金支持,只靠服务所得很难维持。首先,可从国家对农业的基本建设投资、财政支农等资金中适当安排一定份额,设立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农业信息化建设。涉及农业信息化建设相关部门的发展基金,也要向农业信息化项目倾斜。其次,国家应鼓励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健全多元投入机制、融资渠道。积极主动联合信息产业、通信管理等相关部门、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多渠道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投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资金投入为主体,高校、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协会和科研院所等单位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再次,放宽信息产业的进入条件,加速信息部门的改革,降低农业信息网络的经营和使用成本。同时,各运营企业要大力开发适合农村需要、贴近农民生产和生活的新业务,不断满足农村不同层次对信息通信和网络的需要。最后,应借鉴国外信息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制定一些优惠政策,鼓励和保障农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在金融政策上,银行对农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实行优先贷款、贴息或低息贷款政策,建立农业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和创新风险基金。在税收政策上,对信息化建设项目所用进口物资的征税给予优惠;对自主开发、产业化条件成熟、市场广阔及技术领先、在国际市场有竞争力的产品采取减让或返还税收政策。在产业政策上,对科研成果产业化的项目,给予政策支持。在技术政策上,把农业信息技术领域的重大研究和技术攻关项目纳入国家高新技术发展规划中,并给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金的政策扶持。 (三)实施农业信息化人才战略 要强化农业信息化培训,农业及有关部门应建立规范可行的培训制度,结合实际编写通俗易懂的信息化培训教材,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在农村培养信息化专业人才以适应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采用脱产与在职相结合、长期与短期相结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的办法发展农业信息教育。不仅要加大对从事信息技术开发应用的高校、研究所的投入,建立一批信息技术开发基地,而且要重视农业信息工作人员的岗前培训和再教育。完善农业信息化人才管理机制:一方面,加大对现行体制的改革力度,建立人才流动机制、竞争机制、利益分享机制、风险吸纳和分担机制,促进人才的合理使用与流动。另一方面,通过住房、薪酬、职务等条件吸引一批能力强、素质高的优秀信息科技人才从事信息工作,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信息专家队伍,使其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四)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利用应遵循自主创新与比较借鉴的原则 要加快农业信息技术的研发与利用。重点解决农业的精准施肥、节水灌溉、良种推荐、病虫害防治、栽培管理及各种适时的单项实用农业技术的普及。利用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各种新技术与农业生态技术集成,把农民需要的政策、科技、市场等信息,通过各种途径送到涉农企业和广大农民手中,真正发挥信息资源的价值。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性改造,搞好农业基础技术、关键技术和高新技术的研发利用。围绕增强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储备能力和转化能力来改革农业科技体制,引导和推动企业成为农业技术创新主体。将科技创新优势、产品技术优势、市场营销优势与经营管理优势及企业家的社会资源优势等有效整合,是我国农业信息技术产业化发展的理想模式。要扩大与国内外的技术交流与合作。通过扩大农业信息产业的对外开放,引进资金、技术,吸引高科技人才。同时,还应推进各省间的技术交流。通过与国内农业院校、科研机构加强农业信息化应用理论研究和制度化建设、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的合作交流,提高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在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同时,也要结合各地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立足于各地农业的需要发展农业信息技术。 (五)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业的多层次服务体系 农业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应把规划摆在首位,贯彻联合共建、专通结合的原则,协调各主管部门间的关系,对信息服务业实行统一管理。为保障我国农业信息产业健康、高效发展,国家有关部门应给予政策方面的支持:一是制定配套法规、行业标准和有关实施细则,以加强对农业信息市场和农业信息业的统一管理,为我国农业信息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二是各级政府应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扶持农业信息业的发展。如,在投资方面实行低息或贴息贷款,在税收方面实行减免税政策,并享受一系列高新技术产业和进出口方面的优惠待遇,等等。三是政府要加大对法律、法规、制度的执行力度,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地区规划应贯彻重点推进、协调发展的原则,发达地区应尽可能帮助欠发达地区发展农业信息服务业,大、中城市要给广大农村多提供信息服务援助。同时,发挥行业协会对信息服务业的带动作用,逐步形成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管理体制。建立完善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健全和完善农产品市场预警、市场监管和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等应用系统。鼓励、引导、扶持集体与个人兴办农业信息企业,提高信息化服务的社会化和市场化水平。同时,深化农业信息机构体制改革,逐步开放国有农业信息机构,改变过分依赖行政机关的现状,使之面向市场并逐步成为农业信息市场活动的主体,为农业经济发展服务。 (六)营造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良好环境 农业信息化建设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领域和农业生产经营的各环节,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更需要及时、准确的决策信息。因此,必须提高全社会的农业信息化意识,全民参与,形成互动,使整个农业信息化体系连动、畅通有效运行。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受很多条件的制约,如思想观念滞后,对互联网和农技网等利用不够,缺少资金和复合型人才,信息推广服务不到位,法规不健全,等等。这些不利因素都不同程度地阻碍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因此,在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其软环境。提高农民信息化意识及利用信息的自觉性,将在很大程度上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普及与实施效果,进而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政府部门应加大信息化建设宣传力度,切实推进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培育并扩大农业信息需求群体,增强农民对农业信息的内在需求。政府应引导农业信息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农村经纪人、种养大户等各方面力量,由他们向周边群众和农民传播农业信息,从而使整个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有效运行。这需要政府部门在以下方面发挥作用:第一,将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重要建设项目,加强农业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发挥扶植、规划和投资的作用,督促各级地方政府提供必要的帮助。第二,建立健全信息化的激励机制和人才流动机制,设立科技工作奖和基金,并依据科研项目重要性和技术难度来分配科研资金,吸引一批优秀信息科技人才从事信息工作,提高信息人员的待遇。第三,健全农业信息化保障体系。在信息法规建设方面,应在“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维护各类主体的合法权益”的原则指导下,形成信息法律体系,以法制强化信息管理与安全。切实加强农业信息资源的安全和保密工作,维护农业生产者、管理者等农业信息化主体在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建设中的权益。 信息农业论文: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浅探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当代世界经济正由工业化时期进入信息化时代,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纤和卫星通信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农业信息化逐渐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追求的重要目标,特别是日本、韩国、美国和欧盟等一些已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都非常重视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可利用后发优势,享受世界现代工业和农业信息化带来的成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通过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深入研究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规律,掌握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动权,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中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笔者在本文中以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所取得的成果为立足点,对如何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提出的建议进行了初浅的探讨。 一、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现状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特点是起步晚、发展速度快,但问题依然突出。自1996年“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开始运行,到目前,我国的农业信息网络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和基础,初步建成具有较强技术支持功能的信息网络中心和国家农业核心网站,全国农业网站总数已达2200多个;农业部建立了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系统和国际农业生产贸易信息系统等,全国蔬菜市场经济信息服务系统运行良好;大部分省、市建立了农业信息中心,建成了一些大型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农业专家系统等,县、乡级农业信息中心正逐步建立,全国已有7000多个乡镇建立了信息服务机构,占乡镇总数的18%。另外,我国广播电视和通讯业的迅猛发展,使农村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和电话,部分乡村开通了因特网,为农民直接通过综合信息网络来获取农业生产和市场信息奠定了基础。但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与发达国家相比,农业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与城市之间也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严重制约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1、农业信息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由于中央和地方偏重于城镇信息化建设投资,对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十分有限,不但造成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业信息化网络和传播体系不健全,而且导致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不足、信息服务业落后和农村信息资源稀缺,农业信息化程度不高,农村信息服务产业化水平低,信息进村入户难,且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据统计,目前我国约有90%的信息资源尚未电子化,计算机设备的利用率和联网率仅为15%-20%,农村许多地区甚至没有利用计算机。 2、农业信息化法规制度建设滞后,政府没有很好发挥主导作用。 由于农业信息化立法和制度建设滞后问题,使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法律和制度保障,农业信息市场管理无法可依,不能实现农业信息收集、整理、筛选和传播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由于大量的农业信息具有公共物品性质,消费者“搭便车”心理及存在交易成本等特征,自发的信息市场难以使农业信息资源有效配置,需政府进行信息投入和对信息市场进行干预,并为农民提供及时、全面、准确的农业信息服务。但目前我国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上,主导作用发挥不够,没有形成政府对农业信息服务组织的补贴、支持和有效监管机制,农业信息产品开发不足,许多农业信息产品没能及时得以推广应用,信息市场竞争无序。当前我国各地开发的农业数据库大都自定标准,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农业信息标准,互通互联性差,不适应网络化时代数据共享的需要。 3、农业信息资源没有有效开发利用,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较低。 我国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目前尚处于较低发展阶段,大多属于单媒体产品,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和利用率低,农业信息的加工、分析、利用及农业信息市场的培育等发展缓慢,许多农村地区还没有完善的信息产品市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和信息服务手段落后,信息的渠道不畅,农民获取信息的途径少,信息接收方式落后。 4、农业信息人才匮乏。 我国对农业信息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投入少,培训机制不完善,农业信息人才缺乏,尤其是基层农业信息管理服务人员数量少和知识结构不合理,使农业信息专业库数据的建设和更新速度缓慢,农业数据库与农业信息系统等的开发总量不足。同时,由于我国农民文化素质偏低,不少农民信息意识淡薄,信息资源利用的积极性和风险性不足,缺乏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能力,使农业信息传播效率不高。农业生产的盲目性较大。 二、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果的具体表现 信息的统分和畅通是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历程,也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逐步完善的过程。农业信息化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而起步,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而不断获得新的发展。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之后,农业部随即提出了《加强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的总体构想》,并在全系统大力推进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拉动了加强农业信息化的序幕。根据工作进展情况,在1996年、2004年信息发展的两个关键时期,先后两次召开全国性农业信息工作会议,对全国农业信息工作进行部署和推动。并于2001年开始实施十五农村市场信息行动计划。以中央出台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为标志,我国农业信息工作已初步完成了基本框架的构造阶段,开始步入健全完善和提高阶段,正在实现发展阶段的历史性跨越。经过前10年的全国上下的顽强探索,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主要表现在: 1、组织体系逐步完善。 截至2004年底全国所有的省份、97%的地(市)、8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设有信息管理和服务机构,67%的农业乡镇设有信息服务站;发展可向农民直接传递信息的农村信息员17万人。 2、网络平台初具规模。农业部建立的中国农业信息网具有较强支持服务功能,是著名的中国农业信息“批发市场”,构建了办公网络平台,开通了指挥调度卫星通信系统,初步建成了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核心,集20多个专业网为一体的国家农业门户网站,访问量在全球农业网站中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2004年底,各省级农业部门、80%左右的地级和4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建立了局域网和农业信息服务网站。全国乡镇信息服务站中,有计算机并可以上网的约占80%。农业信息服务网络正快速向中介组织、龙头企业、批发市场、乡村以及经纪人、种养大户延伸。 3、信息采集与资源开发渠道日趋完善。 通过抽样调查、典型调查等方式,建立了基本覆盖农业、市场、资源等重要内容的信息采集系统36条,省级农业部门大都建立了定期农业农村经济形势会商会制度,信息资源整合开发工作取得了较好的进展。特别是农业部在2002年6月,为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和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对小麦、玉米、稻谷、大豆、棉花、糖料、油料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进出口、价格、供求形势及世界农产品市场态势跟踪监测分析,每月监测预警报告,在调控农产品市场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4、信息覆盖面逐步扩大。 农业部建立了以“信息日历”为主要形式的信息工作制度,形成了部属中国农业信息网、农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农业节目、农村杂志社和中央农业广播学校等媒体为主,各相关媒体参与的信息窗口;各地农业部门也都与有关媒体联合,开辟信息渠道,努力扩大信息服务范围。 5、电子政务凸显成效。在信息工作的推进过程中,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遍推广应用,农业部门的调控引导、监管服务等政务工作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农业部行政审批综合办公信息系统为申报单位提供了“一站式”服务;一些地方农业部门通过网络系统,实现了监管事项的办事程序、过程和结果的三公开。电子政务工作的开展,使农业部门行政效率得到了明显提高。 三、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建议 根据我国农业信息化的现状和所取的得成果,笔者对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提出了以下建议: 1、重视和加强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农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政府必须重视此项工作,并充分发挥其组织领导的作用,从国家立法、资金投入、政策扶持和管理协调等方面来促进农业信息的发展。首先,制定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农业信息化的中长期规划,并选定部分目标,重点突破,借鉴日本的经验,抓好信息市场的法制、法规建设,制定一系列制度性规则和运行性规则,约束市场各方面的行为,促进市场的有序发展,并注重依法保证信息质量的真实性、有效性及知识产权等,维护农业信息化主体的权益。其次,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政府投入主要用于农业信息系统的多项硬件建设,重点支持农业科技信息数据库和多种信息产品的研制开发、协作和服务,加强全国农业信息科学的学科建设,加强农业科研机构的建设等。同时注重多渠道增加农业信息化的投入,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团体、个人、外商投资农业信息化的建设。由各级政府组织协调涉农相关部门和企业制定信息设备投入、信息资源开发等规则,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和服务机构,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减少重复和浪费,实现农业信息的共享。 2、加快农业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首先,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我国信息网络起步晚,但发展较快,农业部“中国农业信息网”已有1000 多个地、县入网。中国农科院建立的“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也已经初具规模。然而我国的基础网络设施还存在着参差不齐、设备低下、宽带不足、网速慢的弊端,因此,必须采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建立集多个农业信息网络于一身的高速、宽带的全国性农业信息广域网络,由于这部分工作投资大、技术难度高,可采取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拨预算,专业公司招标承建的方式,较快地推进基干网络的建设。市级以上的农业部门可以有选择地组建有自己地域特色的农业信息网,如农业气象信息网、农业地理信息网等。并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吸收与利用发达国家的先进信息技术成果,积极参与全球农业信息共享,使每一个农户都对国内市场乃至世界市场行情有充分的了解,从而,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生产品种,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生产效率。其次,充实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大批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但其数量和质量不足以形成农业信息产业。因此,在不断扩大现有数据库容量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的质量。并大力挖掘信息资源,把农业信息视野扩展到农业及相关的各个领域,以充实现有数据库的内容,逐步建立大型综合性数据库及专业特色数据库。与国际信息网络联网,为农民及时提供准确的国内外农产品生产、供给、需求、价格变动趋势的市场信息,减少农民进入市场的成本和风险,在农产品贸易中争取主动。再次,抓好农业科技信息网的建立。应借鉴日本的经验,充分重视信息技术在农业科技传递推广中的作用,农业科技资源大多掌握在各级政府主办的科技研究或普及机构的手中,而这些机构多靠政府预算维护,政府应使这些机构全部联网,并规定这些机构必须无偿地向农民提供各种技术信息,从水土保植或良种的推广作用,通过网络将技术服务送到农家。 3、增强全民的信息意识,充分发挥民间在提供市场信息方面的作用 信息技术在当今世界农业中已相当普及,农民靠信息引导进入市场,组织生产,政府靠信息进行宏观调控,制定农业政策,信息技术的发展已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但目前,我国广大农民、基层科技人员和政府部门的有关领导信息意识仍较淡薄,使本来就稀缺的信息资源得不到利用,这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极为不利,因此,要通过各种手段与媒体,宣传普及农业信息知识,提高全民的信息意识,和自觉利用信息、依靠信息的积极性,将稀缺的信息资源转化为现实的农业生产力。日本在市场信息提供方面,建立了一套民办为主,官方监督的体制,有效地解决了信息提供的准确性、及时性及全面性问题。我们应充分借鉴日本的经验,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规定各地的批发市场有义务及时地将每天的各种农产品销售及进货数量、价格上网公布。由于市场信息工作做得越好,它的交易量就可能越大,而且与农户的切身利益有关,因此,由民间提供的信息一般具有真实性和及时性,对整个农业生产能产生良好的指导作用。 4、注重培养人才,促进农村计算机的普及与应用,确保农业信息进村入户 我国广大农村普遍缺资金、缺人才,个人拥有计算机的数量更是屈指可数,这就制约了农业信息网络作用的发挥,因此,需要因地制宜采取有效的解决方案,首先,为了促进计算机进入农户,有条件的地方,农户购买计算机,当地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补助,而且,计算机公司应该开发容易使用的操作系统,从而扩大计算机的使用范围。其次,加快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各农业院校应建立农业信息专业,开设农业信息技术与管理课程,或者举办农业信息技术培训班,培训各种水平的农业信息技术人才;有条件的普通中学,职业中学,农业技术学校也应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及农业信息检索课;可以利用短期培训班等形式对农业科技人员、农业技术员和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进行培训;要充分利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媒体优势,大力实施远程教育,以先进的信息科学知识和技术全面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再次,培训信息员。基层政府要培训乡镇、村信息部的信息员,每个乡镇应配备几名专职信息员,每个村都应根据需要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的信息员,让他们学会先进的种、养等农业生产技术,除了教农民农业技术以外,还应承担计算机的教学工作,从而促进农村计算机的普及,带动农民增效增收。 信息农业论文:吉林省农业信息化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和“两会”的召开,表明了我国政府对 农业 发展的高度重视。在振兴东北老 工业 基地的过程中,作为产粮大省的吉林更不能放松对农业的支持和发展。农业信息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我们针对吉林农业信息化的现状作了一次问卷 调查 ,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关键字】吉林 农业 信息化 当前以 计算机 技术、 通信 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已席卷全球。信息是财富,信息是资源,信息就是生产力已经成为 社会 的共识。现代信息技术也逐步地向农业渗透,农业信息化将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标志和关键,同时也是促进 农村 经济 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吉林作为一个产粮大省,农业信息化的重要作用更是不可忽视。但根据我们的抽样调查来看,吉林省农业信息化仍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将对此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 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总体认识 (一)农业信息化的内涵 科技部在《关于农业信息化科技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农业信息化就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全面实现农业生产 管理 、农产品 营销 ,农业科技信息和知识获取处理、 传播 和合理利用,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大幅度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的过程。”农业信息化既是一种信息形态,又是农业发展到某一特定过程的概念描述。它是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信息农业转变的重要途径。 (二)吉林省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背景 信息全球化及我国实现国民经济信息化是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大景。 从国际上看,西方国家的农业信息化已经十分发达,信息化在促进他们的农业生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欧美国家农业信息已经全面实现了网络化,全程化和综合化,他们农业信息化技术已经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美国的农业信息化强度已经高于工业的81.6%,(我国的农业信息化低于工业的288.9%);在德国17万全业农户中有7.5万农户使用了计算机,有5.5万农户使用互联网;日本早在1994年底就已开发农业网络400多个,计算机在农业生产部门的普及率已达93%,日本政府正在实施一项意在21世纪使所有农民拥有微机的“绿色天国计划”。(曹洁,2003) 从国内来看,虽然我国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但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我国农业信息化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国农业信息化起步于80年代,发展于90年代。1994年我国开始全面启动“金农工程”,为农业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金农工程的目的是加速和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立“农业综合管理和服务系统”。在“十五”期间,我国金农工程和农业信息化重点项目包括“农村 市场 信息服务行动计划工程”“农业智能化信息管理与服务工程”“农业‘3s’应用工程”(3s指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遥感信息系统rs, 地理 信息系统gis)。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农业部为中心,连接31个省(市 区)农业厅的信息网络平台,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全国农业信息网络。截止到2000年12月31日,收录到国内涉农网站2200家,正常营业的1600多家,占70%,其中企业网站占到60%以上。网站所属行业和信息内容涉及到18个大类,127个子类,涵盖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各个方面。目前全国已经有29个省(市区)的农业厅在互联网上开通了网站,全国333个地(市)中已经有206个成立了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其中105个建立了局域网。在全国2800多个县里,42%的县农业局都建有信息服务机构,61%已经建立局域网。①我国已经进入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的力量,发挥市场机制的潜在能力,带动农业科技及农业经济的发展,增强农业竞争力。 (三)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1.吉林省农业信息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吉林省地处内陆,与我国沿海地区相比,开放程度较差,信息获取方面处于劣势,不能及时敏感地应对国内外市场。沿海地区的农业信息化程度要比吉林省快的多,这使得吉林省的农业发展有很大的外部压力。吉林省在经济基础上也相对沿海地区较弱。农业又是吉林的一大经济支柱。如何在资金来源不足,项目支出又多的情况下又快又好的发展农业信息化,推动农业发展是摆在吉林省面前的一大难题。而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根据已经签署的农业协议, 力的转移,增加了农民收入。目前吉林省 农村 存在大量的富余劳动力,鼓励富余劳动力出外打工以获得劳务收入,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但是劳动力的转移目前仍受农民自身能力和劳动力需求信息的制约。 农业 信息化的发展将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技能培训和劳动力需求信息,促使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提升农村的就业结构。 2..吉林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可以提高吉林省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巩固产粮大省的地位。 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标准主要包括:农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农产品质量竞争力和客户信誉竞争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首先,从农产品的价格竞争力来看,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可以快而准得向农民提供大量的国内外的 市场 信息,如市场供求状况,价格信息等。这有利于使农民认识到自己的比较优势,及时的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来决定自己的生产,从而使自己的农产品能在一个较好的价格上售出,增强自己的价格竞争优势。 其次,从农产品的质量竞争力来看,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可以为农民提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 管理 经验以及市场上对农产品的质量检测标准,使农民能够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来武装自己,并及时的利用质量检测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农产品。这样就可以使农产品的质量得到可靠的保证,这无疑会大大提高农产品的质量竞争力。 再者,从农产品的客户信誉竞争力来看,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向农民介绍信誉度高的客户,并充当交易中介,促成二者之间的交易活动。这种高信誉度的公开为客户赢得了可观的信誉租金。同时这也使其他信誉度低的企业感到压力,促使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诚信度。这就在无形中培养了农产品交易的客户信誉竞争力。 3.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有利于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 吉林省是个产粮大省,全国商品粮的1/3都来自吉林。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力度是政府的重要任务。但由于加入了世贸组织,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不能单纯以保护价或有意的政策倾斜来维持,而应通过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来使农业具有自己保护自己的能力。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现代的农业信息化的支持。通过农业信息化来及时的掌握国内外的农业发展形势,提高有限的 财政 资源的使用效率,真正做到花小钱办大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说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有利于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 二.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 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1.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目前吉林省在农业信息化发展方面已基本形成了“一网、一台、一报、一刊、一校”为主体的信息窗口。“一网”即吉林农网,能为农民及时的提供农业生产信息,并建立了专家咨询栏,为农民解答生产上的困难。“一台”即吉林乡村 电视 台,为农民兄弟提供了许多贴近生活的电视节目,其中“乡村季风”是最受农民喜欢的节目之一。虽然吉林省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农业报纸,但是吉林各大报纸如《长春日报》,《东亚经贸 新闻 》等都对农业问题给予关注,同时《农民日报》也成为农村各级政府必备的报纸。“一刊”指《吉林农业》杂志,它时时关注农业发展状况,提供农产品供求信息,并为农民提供了一个交流经验的平台。“一校”指吉林农业大学以及吉林粮食高等专科学院,他们为吉林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和优良的粮食品种。除此以外,现代的通讯工具也都参与了农业信息的。有条件的县市基本都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台,保证各乡镇之间都有互联网联系。如长春市农安县的26个乡镇全都建立了互联网,以保证信息的互通。吉林移动公司新近也开通了“数字农业”服务,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以及专家咨询。同时,传统的信息 传播 方式也没有退出 历史 舞台。科技队下乡、“明白纸”、板报、墙报、广播、喇叭等都依然是农业信息传递的主力军。吉林省扶余县把每年的正月二十二作为“科技节”,把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及农资厂家、商家都请来,直接把科研成果技术和产品展示给农民看。目前“科技节”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每届参展单位200余家,参观农民超过十万人。(郑红维,2003)长春市2003年也成功举办了“农博会”,在更大规模上使农民受益,可以称得上是一次“农民的盛会”。 2.目前吉林省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仍存在着很多亟需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单一,方式落后。据问卷 调查 显示,72%的农民表示是通过电视广播获取信息的,8%的人是通过报刊杂志获取,而20%的人表示由于农忙根本无暇看电视报刊,只能凭经验耕种,无信息来源。对于互联网,信息台,移动电话服务,大部分农民表示从未接触过。 农民受正规培训的机会少。调查中50%的农民表示从未接受过乡镇或村里组织的任何培训,34.8%的农民接受过农技知识的培训,8.7%的农民接受过市场知识的培训,对于 法律 知识的 教育 ,调查中的农民表示没有接受过。 信息闭塞,不与外界沟通。在“农业经营上与周边地区互 通信 息吗”一题中,有54.5%的农民选择没有,只有22.7%的农户选择经常,但也只限于熟人或亲戚。但有57.2%的农民表示希望与周边地区互通信息,但苦于没有渠道,方式单一。 对政府的涉农政策知之甚少。调查中56%的农户不知道中央“一号文件”,有32%农户只是听说过,很了解的基本没有。对于农业税减免虽然有72%的农民知道,但对于具体的实施方法一无所知,都表示只有等村里的正式通知。农技站在为农民服务方面作用并不突出。调查中从农技站购买农 药 化肥的农户与从市场上购买的农户数比例相当,都是41.67%,而当农民在生产技术上遇到困难时,只有36%的农民愿意向农技站求助,找亲朋好友或化肥农药经销点帮忙的人居多。 (二)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作为信息需求方的农民处于信息获取的弱势地位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农民经营过程中面临着严重的信息不足,这直接给他们的生产经营带来不必要的损失。由于信息不对称,他们在经营项目的选择上无所适从,只能是沿袭传统,维持原样;在农药化肥的购买上,经常吃亏上当,但也只能自吞苦果,自认倒霉;在农产品销售方面更是没有准确的价格信息,把握不住时机。在问及粮价上涨对他们收入的影响时,一位老农说:“涨是涨了,可咱不知道啊,等咱要卖时已经晚了。”可见,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农民的这种弱势地位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 传统的村屯界限划分,使农民信息交流受到限制。从历史来看,我国农业发展源远流长,但一直都是“一头牛,一把锄头,一双手”的经营模式,技术单一落后,而且都是在师徒、父子之间口耳相传。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把农民牢牢地固定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长年的从事着“养在屋前屋后,卖在村前村后”的生产活动。除了走亲戚,他们一般很少出门。而且在问访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连片的村庄之间情形大多是相似的,即使出了村庄,到了别的村里也不会得到太多新的生产信息。这种小规模的农业生产使农民长期的生活在所需信息少,所能用的信息更少的 环境 里,使他们主动获取信息的意识淡薄。这也使他们在面对国际国内大市场的环境时,获取信息的能力很弱。 农民自私的小农意识阻碍了他们相互间的信息交流。 我们在问访的过程中遇到一位中年妇女,她已经种了很多年的菜了,当问及是否与周边地区互通信息时,她说:“从来没有,有钱都自个儿挣,谁愿意让你和他们一块儿挣呢?他们不会告诉我,我有也不会和他们说。”由此可见,历史传统造就的小农意识使很多农户囿于自己的圈子里,心中只有眼前的个人利益。他们的观念使他们认为把农产品的信息与别人共享了,就会使自家产品的销 售受到影响。因而他们宁愿通过少得可怜的信息去生产经营,也不愿与别人共享信息,扩大自己的信息面。这种小农意识的存在使农民手中本来不多的信息显得更加的支离破碎,加剧了农民信息不对称的地位,不利于 农业 的长远发展。 农民 文化 程度低,获取现代信息的能力差。在问访的农户中,文盲占15.7%,小学文化占41.7%,初中文化占33.3%,高中文化占7.8%,大专以上的只有2%。可见, 农村 人口 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随学历的升高人数逐渐减少,而小学以下特别是文盲半文盲人口则随学历的降低而逐渐增高。农民文化程度低直接导致农民缺乏及时全面获取信息的能力。他们听不懂广播,看不懂报纸、书刊,更别说上网逛逛了。在问访中,有68.2%的农民不识字,无法阅读粮食种植方面的书籍。即使有的参加了农技培训,也大都听不懂讲课,无法与自己的生产联系起来。通过问访我们也发现,农民的文化程度不同使农民在生产中的表现也不一样。有高中文化的农民大都种菜,而且会应用温室大棚技术,对相关政策的了解也相对清楚;而没读书的农户大都一成不变的种苞米,靠天吃饭,甚至将种地称为“押宝”,无法掌控自己的生产。另外,农民的文化水平低,也使他们没有勇气走出去,害怕上当受骗,无法了解外面的世界,信息闭塞也就在所难免了。 农民收入少,难以支付高 成本 的信息费用。获取信息是需要成本的,而且越发达的信息获取途径所需要的信息成本越大。而对于农户来说,生产规模小,产量少,每年所收入的钱,用来供养子女念书尚且不够,更别说让他们拿出钱来支付方方面面的信息费用了。问访中一位妇女表示自家因为月租费的缘故至今仍没有安电话,村里还有许多像她一样的农户,安装闭路 电视 的更是少之又少。市郊的农村尚且如此,更何况偏远地区的农民呢?而且农村的许多服务费比城市高很多,乡村话费往往是城市的2—3倍。移动的数字农业信息服务,对于普通农户来讲更是可望而不可及了。再说上网,农村附近基本没有网吧,如果农民要上网,只能坐车去镇上,甚至县里,上网费加路费起码得7、8元钱。而农民如果要自己在家上网的话,首先电脑购置不起,对于年收入只有4000—5000元的农户来讲,让他们去买五千多元的电脑无异于天方夜谭。即使买得起电脑,在家用电话线上网,按市话0.3元/分算,一小时也得十几元的上网成本,这对于农户来说是很难承担的。另一方面,农村 交通 的不便利也限制了农民走出去获取信息。尤其是春运期间,票价的上涨更增加了农民的外出成本,降低了农民了解外部世界的可能性。 2.作为信息供给方的政府和 社会 为农民提供的信息有限,信息供给不足。 面向农民的媒体、栏目依旧很少,虽然现在吉林省已经形成 了“一网、一台、一报、一刊、一校”的“五个一”信息窗口,但仍然很难满足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问访中,农民反映对他们有帮助的电视栏目很少,虽然吉林乡村频道是为农民开的,但其大多数的节目是没有针对性的,尤其是电视剧占了很大的一部分。而且在农业信息方面,电视台和广播等都具有“普遍性”,有的农民反映,电视上说的信息并不是不好,但对他们是毫无用处的。比如,电视广播宣传种人参、养鹿等价钱好、收入多,但对于世代种苞米的农民来说,一没技术二没资金,也只能是听听罢了。另外纸质传媒的报刊杂志书籍虽然很多,但大都很书面化,专业性很强,没有针对农民特点编写、贴近农民需要的小册子。而且现在书价一直上涨,对于农民来说,去花高价买来本自己看不太懂的书,是十分不实际的。提供文化信息服务的 公共 图书馆 和书店大都设在城市里,距农民很远,这也增加了农民获取信息的成本。 政府在科技信息宣传方面力度不够,一方面没有充分发挥传统信息 传播 渠道的作用。在 调查 问访的几个村中,农民大都反映很少有科技宣传队下乡。在信息获取途径方面,问访的农户中没有一人是通过集市的宣传单获取的。在遇到技术困难时,农村科技站也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在很多情况下,农民更愿意去问农产品销售点的人员和亲朋好友。传统的信息传播途径如大喇叭、科技明白纸、技术队等仍是目前农村信息传播的有效途径。政府对此的不重视,使本来就没有能力应用现代技术的农民获取的信息面儿更加狭窄。另一方面政府受资金的限制,在农业信息化的现代设备方面 投资 不够。农业信息化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要建立一个完善健全的农业信息系统并不是一年两年能完成的。这就使许多政府官员不愿投资于此,而把大多数的投资用于那些短期见效,收益快的项目,来塑造自己的“政绩工程”。没有足够资金的支持,完善的农业信息系统是很难建立的。 政府缺乏基层技术人才,在信息的整理方面缺乏实用性。在问访过程中,有位农民反映即使把电脑通到了村里,村里也找不出一人会使用。那些村干部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平时只负责发放通知,收取农业税费等在农业信息方面基本不管。另外,在县级及其以上的政府中缺乏既懂技术又懂农业的“两栖人才”,所以传递出的信息很多都缺乏实用性,与农民的实际离得太远,造成了信息流与物质流相分离的现象。 3.从信息化 市场 的大 环境 看,农业自身产业化程度低形不成对农业信息化的正常需求。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信息化的基础,两者是互相依赖的。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意味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对市场信息的需求也会相应的扩大。但规模小,自给自足为主导时,就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加大对信息技术的要求。目前吉林省许多农村仍以分块抓阄的方式来分地,问访的农户中人均耕地大都不到1亩,这种小规模经营形不成对农业信息的需求刺激,因而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也就缺少了前进的动力。 三.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及对策分析 (一)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目标方向 吉林省从总体上来看,农业 工业 的发展相当,农业稍落后于工业。目前,“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正开展的如火如荼,我们面临着农业信息化和工业现代化的双重任务。吉林省的农业信息化应充分利用信息化和现代化叠加时期的“叠加效应”,运用现代信息和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吉林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方向是:在农业生产、销售、分配、消费各方面基本实行 计算机 管理 ,实现网络信息化;在农业基础设施方面基本实现现代化;培养一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既懂农业又懂 经济 的人才队伍;逐步建立以全国互联网和国家农业数据库为依托,联系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农业信息网。 要达到以上目标,就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铺路” 即要加大投资力度,建立起完善的网络系统,大到省市网络信息平台的建立,小到农村电话电视的普及。这条路要一通到底,直通农户家门口,使农户能感受到信息高速公路带来的好处。 (2)“通车备货” 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并不只是设备信息化,也不是口头信息化,没车可跑的路是一条毫无用处的路。只有整合了大量的有用信息,扩大了信息资源,建立综合信息数据库,加大软件开发力度,使信息化路上“车来车往”,才能真正发挥信息化的作用。 (3)培养队伍。有了车和路, 就需要有会驾车的人。这就需要一支素质较高的技术队伍在信息收集、整理、以及软件开发方面发挥作用。同时也要提高农民自身的素质,使之能为自己开车。 (二)具体的对策分析 1.在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中,政府起主导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失灵的领域一般是政府发挥作用或履行职责的领域。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投资额较大,建设周期长,受益面广的工程。其提供的信息都具有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的性质,这就决定了政府必须要积极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并充分发挥支持和引导作用。 农业政策是典型的公共物品,政府是农业 政策的制定者。政府有义务和责任将 农业 政策的目标措施、政策走向及时的、不折不扣的、低 成本 的至 免费 的传递给所有农业生产者,让广大农民充分理解农业政策的实质。 在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政府要做到“硬件”“软件”一起抓。一方面要保证充足的农业经费投入,搞好网络基础设施的延伸,努力作到将网络遍及乡镇,甚至让电脑入村;有效的实施“村村通电话”工程;重视传统的农业信息 传播 方式,经常派农业科技队下乡甚至常驻 农村 。另一方面 要加强基层干部的 管理 ,提高他们的素质。政府要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干部进行培训和监督,有条件的可以实行远程 教育 。只有有了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才能保证农业信息在上传下递过程中的完整和有效。 在信息整合方面,政府要发挥好协调作用。农业信息服务涉及面儿广,实施起来综合交叉性强,因而需要各部门之间协调合作。这就需要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整合各类资源,形成信息服务的合力。具体来讲,就是要在政府的协调下,整合农业、气象、农机、农业院校以及龙头企业之间的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以提高农业信息资源的全面性,时效性,科学性及实用性。 另外,政府要加强立法。根据国外的成功经验来看,国外发达国家的农业信息化发展都有完善的立法做保证。政府要制定完善的政策法规来抑制信息封锁、垄断,保护知识产权,加强网络安全管理,打击坑农害农的假信息。及时根据加入wto的新形势,修改不符合wto规则的政策法规。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促进开放,保护公平竞争,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保证农业信息化发展有一个健康稳定的 市场 环境 。 政府还应加大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和农业教育的力度。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最终是为农民服务的。只有农民自身的素质提高了,才能有能力去享受农业信息化发展带来的好处。政府要均衡城市和农村的教育资源配置,加大农村职业中学的数量,增加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尤其是在吉林农业税减免之后,更要通过转移支付来弥补乡镇中学经费的不足。同时要大力发展农业出版社,报刊社以及广播 电视 的涉农栏目,并对其农业内容进信管理和监督。积极兴办乡镇 图书馆 和村级报纸栏,供农民免费阅读;鼓励高校和科研单位开展经常性的“三下乡”活动,直接为农民带去农业科技知识。 2.民间力量是推动农业信息化的中坚 现阶段农业信息化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农民经纪人,农业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组织等介于农民与市场之间的中间层。因为他们对农业信息化的认知和利用信息资源服务于其经营活动的可能性要比普通农户大得多,对信息的需求也较强烈。我们不仅仅要将他们作为主要的服务对象,还应积极引导他们参与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启动民间 投资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从这些中间层入手,激发他们的活力,引导他们参与其中,进而带动普通农户,有效的解决农业信息化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龙头企业要建立自己的网站,融入农业信息系统,让企业网站成为 社会 了解企业的窗口和向社会推介的桥梁。政府要对企业网站的建设给于政策优惠和资金支持;同时龙头企业也要完善健全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系统,这是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农业合作组织、农资销售公司的建立和发展,可以在信息化建设中充分发挥他们和农户联系密切的优势。目前吉林省的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还有很大的潜力,以农安县为例,农业 人口 有91.8万,而农业合作组织只有548个,参加的农民只有13万。进一步发展农业合作组织,吸收更多的农民加入,有利于将分散的农户集中到一起,便于信息的迅速传递,并降低了成本。同时农资销售公司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作用夜市举足轻重的。因为农资销售点一般离农民很近,而且与农民的生产息息相关,因而要提高农资销售点人员的素质,通过他们及时的向农民传达农业信息。 信息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将推动农业信息化进程。信息企业是通过经销采编发软件,如农村 财务 软件以及专家智能软件等来获得利润的企业组织。信息企业要尽量开发出本地化,多样化,专业化的农业多媒体信息产品,以适应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企业公司还可以尝试投资于涉农传播业。公司企业的投资既可以为公司带来收益,又可以为涉农传播业解决资金问题,使涉农传播业由计划机制转向市场机制,引入竞争,实现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 3.农民作为信息资源的使用者在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起主体作用。 农业信息化主要是为农民服务的,农民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了信息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农业信息化具有互动性,不但要使信息供给者不断的输出信息,而且也需要信息需求者及时的反馈信息。只有这样才能供需相长,共同发展。这就需要农民解放思想,开阔眼界,提高自身的素质,主动的获取农业信息,并敢于利用新的信息技术改善农业生产。同时要积极的与周边地区搞好信息往来,要敢于走出去,善于引进来,将外面世界的先进经验为己所用。在生产经营上,农民要讲求联合,改变现有农业细碎化的经营方式,加强与合作组织及农业公司的合作,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扩大信息需求量,以刺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三)农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所需注意的三个关系 1.要注意农业信息化与农村 经济 发展之间的关系。二者是相互促进的,不能顾此失彼,不能为造“面子工程”而盲目的追求信息化建设,而减少了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没有健全的农业基础设施作基础,农业信息化再发达也是没有用武之地的。 2.要注意政府和非政府经济组织的关系。政府要变微观管理为宏观调控,对于农村经济组织的活动要给于政策上的 指导 ,而不能滥用职权,用强制的 行政 手段干预。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使之协调发展。 3.要协调好农业信息化与老 工业 基地建设之间的关系。美国著名 经济学 家斯蒂格利茨指出 信息农业论文:论韩国农业信息化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 论文摘要:本文对韩国发展农业信息化的主要做法和基本经验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出加快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应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采集和开发利用水平,推进信息化村示范工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 论文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发展 中国 韩国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主导作用 开发利用 信息采集 推进农业信息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升农业发展能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于2009年8月中下旬受韩国农林水产信息中心邀请,前往韩国农村经济研究院、韩国农林水产信息中心、首尔可乐洞农水产品批发市场和部分信息化村,考察了韩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情况。韩国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推进信息化村建设,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和质量等做法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 一、韩国发展农业信息化的主要做法 韩国的农业信息化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基本实现小农户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韩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韩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对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促进作用。20世纪80年代中期,韩国政府即制定了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组织机构建设,积极利用信息化技术推动和改造传统农业。一是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随着国家财力不断增强。韩国政府大幅度增加对农业信息基础设施的投入。仅1986年一年就投资20亿美元用于通讯设施建设,占当年政府投资总额的7.7%。1989年信息通讯部制定并了通讯市场自由化的多项措施.鼓励私人企业和民营企业投资,大大促进了通讯基础设施(包括信息网络)的建设。农村的信息主干网由政府投资建设:从主干网到中心局的管道由韩国三大民营电信企业投资:从中心局到用户的网络,由民营电信企业建设,政府给予经费补助。目前,韩国所有农村都用上了宽带网.并已实现了全国各地随处上网。二是制定优惠措施扶持农业信息化工作。为方便和鼓励农民上网.韩国制定了优惠措施,农民白天上网的费用比城市便宜30%,晚上比城市便宜51%。并且将农林水产信息网免费提供给农民使用。政府还无偿帮助农民开办网站或主页.在网上销售自己种植的农产品。三是加强农业信息技术培训。韩国政府建立了一套健全的农业信息技术培训体系。向所有愿意参加学习的农民提供免费培训。通过多媒体远程教育系统,开展演示教学,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四是加强农业信息公益性机构建设。韩国政府始终坚持农业信息化及农业信息服务的公益性原则,政府主导.各级组织和企业共同参与,形成了从中央、道、市郡、邑四级信息服务组织体系。中央一级的农林水产信息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院等农业信息服务机构人员和项目建设、运行、维护等各项费用均由政府财政预算安排。经费保障充足。 (二)高度震视信息资源的采集和开发利用 韩国政府于1991年成立了农业观测委员会,开始了农业信息监测工作(图1)。 1999年农村经济研究院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农业观测信息中心.下设蔬菜、水果和果菜、畜牧和谷物、农业信息化四个观测组,目前监测品种已扩展至5大类、29个细类。农业观测信息中心定期预测信息,在为政府提供决策支持、指导农业生产、引导农产品购销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韩国农业信息监测程序严谨,共分为五个步骤。一是制定监测品种计划。每年年初制定各品种监测工作计划.观测中心内部审查后报农林水产食品部.经部长审批后组织实施。二是信息调查。既通过农林水产食品部、统计局等相关部门收集生产和市场信息,也采用对样本农户、消费者和运销商户电话问卷调查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收集信息。除了采用e—mail、sms(手机短信息)、电话网络调查等传统方式外,已开始应用卫星监测对水稻生长及灾害情况的信息进行采集。三是信息分析。利用分析模型对农、畜产品进行分析预测,形成内容翔实、分析准确的报告。分析报告经中央专家咨询会议审定后.以地方专家咨询会议的方式充分征求地方专家、农协、经营者等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修改完善。四是分析报告。韩国农业信息监测分为短期监测、中期监测及长期监测。短期监测主要是预测展望农、畜产品供求价格,预测成果以月报或季报的形式:中期监测主要是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动向的预测,预测结果以季报形式:长期监测主要通过召开一年一度的农业展望大会,对国内外农业经济的发展动向作5~10年的中长期展望,于每年1月下旬。韩国农业信息分析预测成果定期通过政府网站、e-mail、sms、报纸、杂志、电视媒体等多种途径对外公开。五是监测应用评价。分析报告l个月后,针对市场的实际情况通过问卷调查对预测结果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调整第二个年度工作计划。 农业观测委员会十分注重对外有关农产品播种面积、收成、消费、进出口、价格、库存等的监测结果,以抑制生产过剩、稳定农产品供求和价格,提高农民收入。农业观测委员会还可直接向有关社会团体交涉,发出警示,引导和协调产销自律活动。10多年来,农业监测工作取得了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据统计,仅2007年一年通过农业监测工作就增加了经济效益1lxl06亿韩元(1元人民币约合166.69韩元,2010),占当年农业生产总额的1.1%。 (三)信息化村庄建设成效显著 韩国政府于2001年由农林水产食品部、信息通信部、行政自治部等部门组成信息化村企划团。开始进行信息化村项目建设。自2002年5月首批确定2o多个信息化村示范点以来.信息化村建设在全国迅速推开,截至2008年已建设了358个信息化村。信息化村建设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高速互联网环境建设,铺设光缆,建设安装主机设备的机房,实现宽带网人户。二是建立乡村信息中心,实现与地方行政信息网的连接。三是构建农户网络使用环境,为农户配置电脑。四是成立由村民代表、信息化指导人员、信息中心管理人员组成的运营委员会,负责运营、管理村级信息中心和建设电子商务体验网。五是开展人才培训,培养农业信息化骨干和管理人员。 韩国的信息化村建设在统筹城乡网络基础,缩小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数字鸿沟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据统计,信息化村的电脑普及率已达67.3%,比建设前增加46.3%,互联网入网率增加了约60%。通过开展电子商务交易,大大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和交易。2003年以来,通过信息化村庄网站(/economic/" 经济实力,促进了城乡地区的均衡发展。 二、韩国农业信息化发展对中国推进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如何结合中国国情与发展基础,加速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进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韩国农业信息化与中国相比,基础好、起步早、成效显著,有不少成熟的做法和经验对中国农业信息化事业的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是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保证 韩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经验表明,农业信息服务作为重要的公益性职能,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在推进农业信息化中发挥主导作用。 中国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政府必须在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给予引导和扶持,加强统筹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提高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水平。一是制定总体规划。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投资分散、重复建设的问题比较突出,应由农业部门牵头,尽快制定中国农业信息化近期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强整体设计和科学指导,突出重点,加强统筹协调,推进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从国家对农业的基本建设投资、财政支农等资金中,适当安排一定份额.专项用于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大资金投入,通过实施村村通、光纤进村、信息村等基础工程,通过在农村试点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加强和完善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支持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投入.形成政府部门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投人格局。是加强农民培训。将农业信息化纳入“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的培训内容。通过进行网络基本知识、电子商务交易知识等方面的培训.使他们认识网络、熟悉网络,掌握利用电子商务进行农产品交易的本领.为促进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保证。四是加强农业信息化机构和人员队伍建设。结合乡镇机构、农技推广体系和事业单位改革.加强各级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建设.强化公益性服务职能,为农业信息化提供组织保障。充分保障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加强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不断扩大服务的覆盖面,提高服务质量,提升综合效益。 (二)提高信息采集和开发利用水平是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影响农产品市场运行的因素在增加,农产品市场波动越来越受到各方面关注。韩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资源的采集和开发利用,形成了一系列规范的程序和制度,保证了监测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和权威性,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当前中国农业信息采集渠道还不够宽.开发利用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必须以完善信息采集体系为基础.以提高分析预警水平为关键,以增强信息使用效果为目标,以搞好信息披露与工作为重点.加大力度推进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一是全面推进“金农”工程建设。以省级以上农业部门为重点,建设农业监测预警信息、农产品和生产资料监管信息、农村市场与科技服务信息3个应用系统,开发整合国内、国际两类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一条从中央到地方的信息服务网络。二是加强信息采集工作。完善并拓宽信息采集渠道,丰富信息来源,优化信息采集手段,提高信息采集的网络化水平。三是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标准体系框架,建设一批标准统一、实用性强的公用农业数据库,推动信息资源共享,推进数据收集整理规范化、标准化和网络化。四是提高农业信息监测的准确性。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资源的开发分析工作,构建并不断完善信息分析模型,提高分析人员素质和能力。提高农产品监测预警水平.增强信息的针对性、科学性、准确性,努力为决策提供依据。五是建立健全信息制度。开辟窗口.拓宽信息渠道,提高信息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积极探索信息服务进村人户的途径和办法,采取互联网与广播、电视、电话、农村信息员相结合等多种形式,使信息服务站点延伸到基层农村.使信息服务和信息技术送到基层农民手中。 (三)加强“信息化村示范工程”建设是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抓手 中国的农业、农村形势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广大农业生产经营者面对的是千变万化的市场行业和纷繁复杂的交易主体,没有信息就像在战场上没有情报。因此,农业部部门必须承担起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政策、技术、价格乃至国际市场变化走势等信息的责任。帮助农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找准方向、持续发展。应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结合信息网络快速向农村基层延伸的实际.借鉴韩国“要建新农村,先建信息村”的做法.启动实施信息化村示范工程。一是制定建设规划。由农业部门会同工业信息、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制定信息化村示范工程建设规划.明确建设思路、示范目标、具体保障措施和责任分工等。二是明确信息化村的建设内容。示范村应设立信息服务站(点),面向村民开展信息服务。通过整合面向农村农民的培训资源,在示范村培训村、组干部,使之能经常在线获取信息.成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信息员和引领村民利用信息致富的带头人。通过已培训的村干部,帮助辅导其他农民通过互联网获取服务信息。三是稳步推进信息化村建设。按照“先行试点一逐步扩大一全面推开”的思路,抓好信息化村试点.发挥以点带面和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建设办法,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在试点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信息化村示范工程建设,加快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进程。 信息农业论文:农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不足的成因及对策 原文作者:黄静静 【摘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这最终将形成各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环境方面的因素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作为与环境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行业,农业上市公司有责任和义务去披露企业的环境信息。而当今中国的农业上市公司关于环境信息的披露少之又少。披露不足的原因有多方面,如制度限制,意识限制和执行方面的困难。而“背农”现象的产生也多少限制了农业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本文着重分析了造成农业上市公司披露环境信息不足的原因并在以后披露的强制方面做出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农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企业社会责任 一、引言 (一)农业上市公司是否应该披露环境信息 近年来,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日益受到各界的关注,特别是环境与资源问题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日益暴露出来。因此,企业对环境信息的披露评价便成为研究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主要方法之一。农业上市公司具有一般公司的普遍特征,也应当披露与之相关的环境信息。但农业上市公司又有其行业的特殊性,当前农业生产中大量农药、化肥的投入污染了空气、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因此农业行业对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农业上市公司更有义务和责任去披露与企业相关的环境信息。正如在美国新制度经济学家科斯完善的外部(externality)中所说,农业存在外部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性。外部经济性大意是指自身的活动为其他的主体带来了利益,例如农业活动在对水资源的涵养和土壤的保护、植物和土壤有效固碳、有利于地域能源和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都有很积极的作用。而农业活动的外部不经济性在于它对水、空气、土壤等都可能造成损害,进而损害人体健康。 由此可以看出农业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是必须的,只有及时充分的披露农业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才能帮助利益相关者适当做出正确的决策,在尽可能少地以侵害环境为代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现状 据统计(截至2012年9月),目前深沪市农业类上市公司达260家。我国的农业上市公司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非农化”或者说“背农”现象普遍存在,一些本来属于农业板块的上市公司改变了行业属性,一些现在尚在农业板块的公司不断将存量或增量资金投向非农业产业。在我国,已有的研究成果基本集中于农业会计准则制定、生物资产计量属性选择及林木资产核算等方面,专门针对农业活动环境信息披露的研究成果很少见。 根据董淑兰、王永德(2012)对农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评价研究:在农业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披露中,环境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整体水平比低.只有18.52%的农业上公司环境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水平比较高,表明我国农业上市公司保护环境意识淡薄。农业类上司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水平普遍较低,并且大部分农业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意识十分淡薄,原因何在?应该怎么样促进特色农业类上市公司对环境信息的披露?这些都是本文要回答的问题。 二、农业类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不足的原因 (一)制度层面 1.会计准则的限制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新的修订并未集中在一条或几条会计准则中,而是散布于多个具体准则或者其相应的应用指南里。而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社会责任中,仅仅《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中规定了固定资产处置费用计提及其对环境恢复的作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中将环境污染的事项列入其中等。可见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并没有对特定领域的上市公司环境披露做出强制性规定,因此很多农业类上市公司并没有对环境信息披露给予应有的重视,大多根据准则规定披露公司的政府责任,而对于环境信息的披露十分少。 2.相关法规作用 很多企业处于自身利益保护的目的不愿意披露环境信息或者对环境信息披露持审慎态度。《会计法》规定如果企业对财务报告的信息造假,将对企业实施惩罚。而《刑法》也有关于企业对公众利益造成侵害,对财务信息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方面造假的惩罚规定。因此企业在披露企业相关方面的信息时,宁愿不披露,也不愿意披露会给企业带来损害的不利信息,即使是企业对环境有损害而企业并没有采取相应措施,承担相应责任时,企业也怯于编造假的信息而不敢披露环境信息。 (二)意识层面限制 除了法律、法规限制之外,企业意识层面的限制也为农业类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带来了很大阻碍。例如,如果企业违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根据可靠性要求披露真实可靠的环境质量信息,那么及时性就难以得到遵循。如果企业遵循及时性要求,在一定的时间期限内披露环境信息,则这类信息的可靠性就没有那么高了。另外,大多数农业类企业没有意识到履行社会责任,披露环境信息的必要性为企业带来的长远好处,而由于怕损坏企业形象,不愿意主动披露环境质量信息。即使有些企业意识到环境信息质量披露的重要性,但是并没有统一的环境会计核算的规范和披露形式,使得环境会计披露缺乏公信,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论文网] (三)执行层面限制 1.执行效率比较低下。因为历史原因以及发展速度慢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披露起步很晚,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披露仍然在探索之中,作为社会责任一部分的环境信息质量披露也没有范式指导,因此执行效率比较低下。 2.操作性困难。前文提过的“背农”现象在中国农业类上市公司十分普遍。农业类上市公司将资金圈到手后就变更募集资金的投向。农业属于低效产业,其经营业绩受自然环境、消费取向等众多不可控因素的影响,投资回收期相对较长,抗风险能力也较弱。有些农业上市公司打着“农”字招牌上市,背离招股承诺,非农扩张现象明显。农业上市公司对于与农业息息相关的环境信息没有投入过多的关注,更不会主动披露企业的环境信息。 三、推进农业类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建议 加强对农业环境信息的披露对于保护环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我国农业外部性内部化政策的制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结合我国农业企业会计水平的现状,现阶段我国农业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改进完善: 第一,健全环境会计法律法规。 我国已颁布的关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不多。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要求的目前主要有国家环保总局的《关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公告》,以及《环境保护法》、《关于申请上市的企业和申请再融资的上市企业进行环境保护核查的规定》等法律法规。在这些法规中更没有关于农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强制性的相关规定,目前我国大多农业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都是自愿性披露。 第二,加强政府监管部门监管力度。 为保证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工作的效率和效果,环保部门与证券监督部门应加强合作,双方应联合组建工作小组,负责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监督管理工作。增加政府监管部门的透明度和社会监管,使政府监管部门能履行自己的职责,使社会大众有效地监管相关部门。 第三,深入环境信息质量披露理论研究。 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使得我国在环境信息质量披露方面滞步不前,企业也因此能逃避承担自己的相关企业社会责任。环境会计理论研究者应当积极进行相关理论研究,完善我国的环境信息质量披露体系,使得我国立法者有依据立法,执法者有依据执法,企业有完备的理论指导。 总之,为了促进农业类上市公司对环境信息的披露,提高披露质量,我国相关立法者和监管者都应当发挥相应的作用,为健全我国环境会计,促进可持续发展和企业的长远发展做出努力。 信息农业论文:信息化农业产业化刍议 摘要: 实现工业、农业现代化是国家党政的重要任务目标,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我国的三大产业中,农产业所占的比例最大,但其信息技术含量却是三大产业中最低的。因此加快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建设,实现农业现代化,对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进步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然而农业产业化的建设,离不开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大力支持。基于此,本文对信息化促进农业产业化进行了相关的探究分析。 关键词: 信息化;农业产业化;建议措施 在我国社会经济建设与改革过程中,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是重大的经济战略目标。以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是这一战略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农业现代化是社会经济建设及社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实现我国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1农业信息化与产业化概述 农业信息化主要是指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及时有效的获取与农民生产相关的资讯,并经过一定的分析处理后传递到农民的手中。从而为农产品供、产、销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源,同时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以及管理经营决策水平。此外,农业信息化也为农业生产经营中的产业联结与管理提供了关键性的技术手段,对农业产业化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农业信息化的内容主要包括农业的资源、环境、生产、管理、农产品市场、农业行政法规以及经济等方面的信息化。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化农业运营的一种模式,该模式主要以市场为导向,农户为基础,农村合作社以及中介组织作为连接市场与农户的纽带,通过龙头企业拉动,将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连接成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农业产业化实现了农产品供产销,农工商一体化的经营方式[1]。 2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问题 2.1农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农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农业宏观调控及生产管理系统缺乏完整性。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是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先决条件,但目前农村信息化中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仍处于一个比较低的层次,互通互联操作的比例偏低;二是农业信息化的标准水平偏低。农业信息化如果不能按照相关的标准要求执行,信息化就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农业信息采集标准化程度低下以及信息化系统内部信息采集渠道存在不完整、不规范等问题,都会使农业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以及权威性大打折扣。此外,农业信息化内部系统所提供的资讯能真正让老百姓受用的比例少,为领导服务额占大多数,直观反映的信息多,对领导分析、决策以及农民生产经营有用的信息少;三是农业信息化建设工程中,信息网络建设水平不高,信息交流的方式落后,就使得农业信息、传递的速度缓慢,农业信息的时效性以及价值得不到保障;四是农村信息化整体意识不高,信息化人才匮乏,尤其缺少既懂现代信息化技术又懂农业科学技术这样的高级人才;五是信息技术产品以及服务产业化的水平低,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科研、教学和管理对信息的需求。 2.2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生产规模与大市场的矛盾。我国当前的农业生产方式主要以个体生产方式为主,农户作为农产品的生产与经营者,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中,由于自身物质技术基础薄弱、经济能力有限、风险意识缺乏等方面的问题,是很难生存下去的。以单个农户为生产经营的模式,不能对市场情况进行准确的了解掌握,从而导致农业生产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这样分散的生产方式无疑会提高农产品生产经营的成本,是经济利益流失,最终为农业产业化的实现造成不利的影响。二是农产品通货紧缩与市场启动的矛盾。近年来,我国粮食的价格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虽然一些蔬菜的价格存在下跌的态势,但整体上来说,农产品的价格还是处于上涨态势。一些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农产品以及具有特色的农产品的标准化水平不是很高,因此就造成了市场内需严重不足、产业化经营难以形成规模等问题,最终导致市场启动困难,影响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三是农产品数量与质量存在一定矛盾。一直以来,我国的农业生产的主要目的都不是使其发展成一国经济的支持产业,而是为了解决农产品的短缺问题。因此,农产品生产主要追求高产量,种植方式、科研攻关以及技术推广都围绕这高产量的目的进行,从而造成农产品生产重数量轻质量、重高产轻优质的情况。新的生产技术、成果很难再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推广应用,农产品的商业化程度偏低。四是农户科技文化素质水平不高与社会科技进步之间的矛盾。农明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认识不够,产品品牌意识与市场观念严重缺乏,农产品生产的创新能力缺乏,一般文化素养的人都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导致农村整体的文化素质水平低下。这一系列的现象与现代社会的科技素养的提升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的要求是不切合的,会对农业产业化的建设形成产生一定的阻碍。五是农户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存在一定的矛盾。农业产业化的实现离不开中间组织的纽带连接作用,但有些专业的农产品经营组织没有用心去经营,不重视自身的发展与建设,业务水平得不到提高,销售订单数量少,导致农产品的产销不协调,严重打击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给农业产业化的生产经营造成了不利的影响[2]。 3以信息化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建议措施 3.1加大信息化促农业产业化的重视力度 我国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农业信息化促产业化的关注力度,要求相关的领导以及项目负责人要对农业信息化及其作用有着充分的认识与了解,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善于抓住机遇,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从而推动信息化促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此外,还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规政策,使农业信息的准确性与权威性得到有力的保障。 3.2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力度 目前农业信息化程度不高与资金投入力度不够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应在政府的组织领导下,利用政策上的优势,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到农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投资中来。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在省、地、县、乡、村五级中建设相对完成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并加强适研发适用于农业产业化生产运营各环节的数据库,建立并完善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市场、农业科技、农业实用技术及科研成果等数据信息在内的各种类型数据库,并根据农业产业化的需要更新其内容。充分利用现有广播电视网络、电话网络和卫星传输网络等信息传播媒体,围绕建立农产品市场体系、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广先进农业技术等方面,积极开展广泛的信息服务,把有效的政策、科技、市场等信息,通过各种途径送到农户手中,真正发挥信息资源的巨大价值。 3.3建立完善的适合农业产业化的信息服务体系 信息的共享、互通是现代信息化的显著特点,打破了传统部门、行业间信息封闭陈旧观念。要实现农业信息化,首先应建立完善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共享机制,并构建适合农业产业化信息服务体系。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有利于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的服务机制,能够为农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提供完整、系统、有效、专业的信息资源。此外,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建立不同类型的信息化实验基地,开展有利于农业信息化推广的宣传活动与样板展示,以此来推进农业信息化促产业化的进程。 3.4加快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 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的缺乏,是阻碍现代农业信息化进程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应加大对农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除了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外,还要对农业生产经营有一定的了解,培育这种复合性人才,是目前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农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求政府部门的相关领导、农业科技人员以及农户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信息意识,学习并掌握先进的农业信息技术,用于指导生产和发展生产;二是要求对新一代农村青年进行科技、信息意识和基本知识培训,结合当地的农业技术推广、职业教育、科学普及等工作,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3]。 4结束语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产业化实现的重要前提,二者都是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标志。以信息化促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必须解决当前农业信息化建设以及农业产业化实现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这需要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在组织领导工作的同时,对农业信息化及产业化的建设在资金政策上提供大力支持,同时注重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广大农户应积极配合上级的领导工作,通过不断学习现代化信息技术来推动农业信息化、产业化的实现。 作者:韩顺琼 任吉梅 单位:四川凉山州会东县鲹鱼河镇综合服务中心 四川凉山州会东县堵格镇综合服务中心 信息农业论文:农业机械信息技术应用 摘要: 电子信息技术以其自身所具备的诸多特点在各个领域中获得广泛的应用,如航天、医疗、国防、工程建设、农业等等,随着该技术的应用,使这些领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其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使农业机械的整体性能得到了全面提升。鉴于此,本文在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特点进行简要阐述的基础上,对农业机械中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电子信息技术;特点;农业机械;应用 1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特点 电子信息技术是一项与信息时代相伴生的技术,计算机是该技术的主要载体,通信网络是该技术的传输媒介,它能够对各类信息进行采集、处理与传输,与其它科技相比,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非常之快,随着该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使其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宽。现如今,在航空航天、医疗、交通、国防安全、工程建设、农业生产等多个领域中都有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该技术的应用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快捷性与高效性 信息时代的到来,推动了相关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便是其中之一,从目前国内的总体情况上看,计算机已经大范围普及,计算机技术也随之得到了快速发展,它将多种先进的技术融于一身,如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信息处理与存储技术等,通过技术的融合,使其各自的优势获得了充分发挥,电子信息技术也在这一基础上具有了快捷性与高效性的应用特点。 1.2自动性与智能性 电子信息技术最为突出的应用优势在于其所具有的自动性和智能性,其中自动性体现在自动导航及自动存储等技术上,自动化的实现除了能够节省劳动力之外,还能提升效率,有助于成本的降低;电子信息技术的智能性特点则体现在智能传感器上,借助该设备能够对各种相关的数据信息进行实时采集,利用通信网络能够实现数据信息的自动传送[1]。 1.3微型化与集成化 在科技水平不断提升的推动下,相关的技术均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如半导体技术,随着该技术的不断完善,给电子信息技术集成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微型化的应用特点则体现在传感器技术上,目前,在传感器的设计与制造过程中,应用了大量新型的高端材料,由此使得设备的本体大幅度缩小,毫米级的微型传感器现已在很多领域当中获得了广泛应用[2]。除此之外,微型计算机在研发中应用了纳米技术,从而使计算机的体积显著减小,其应用范围则随之大幅度拓宽。 2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 农业机械是现代化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性能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效率,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设备中的应用,可以使农机的性能获得全方位的提升,有助于促进机械设备生产效率的提高。农业机械中应用较为广泛的电子信息技术有以下几种。 2.1人机接口的应用 人机接口技术具体是指人与计算机之间进行信息交互的接口。无论是传统的农业机械设备还是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设备,其操作都需要相关人员的控制作为配合,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仪表盘逐渐被技术更加先进、性能更加完善的电子监视仪所取代,所有的数据信息全部都可以通过智能化终端进行显示,这为操作者与农业机械设备之间的信息交互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给人机交互界面的升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农业机械设备中应用人机接口技术后,人机的互动成为机械设备操作的基础,由此能够大幅度提升机械设备的性能,并使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得以全面发挥[3]。从目前的总体情况上看,人机接口技术在农业机械设备中的应用趋势为智能化显示终端,借助该终端可以建立起一个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这样一来,便可借助计算机对农业机械进行操作和控制,在具体应用中,可根据使用者的不同需要,对不同系统下的各类数据信息进行提取,同时还能实现对相关数据信息的自动存储与显示,由此给机械设备的管理与控制提供了方便。 2.2CAN总线技术的应用 在对农业机械设备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为了实现标准化与通用化的目标,可在设备操作平台上设置一个智能的显示终端,并根据机型确定终端型号,同时,利用光缆搭建通信线路。在具体的设计中,可对电子信息技术中的CAN总线技术进行应用,通过该技术可以实现串行结构的搭建及标准接口的设置。CAN总线的加入,可以使机械设备内部的电子控制单元与总控制器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同时,还能利用实时控制的特点,保证机械设备自动化操作的准确性。 2.3电子装备的应用 在农业机械设备中,电子装备技术常被应用于机械设备的内部,比较常见的有监控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等。拖拉机是现代化农业生产作业中非常重要的一类设备,以该设备为例,通过对电子信息技术中的分布控制和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够使拖拉机自身的智能化程度和自动化程度获得显著提升[4],同时电子控制单元的加入及网络通信协议的设置,使拖拉机真正成为了具有较高智能化水平的农业机械设备。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子信息技术之所以能够在多个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与其自身所具备的诸多应用特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农业机械中,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除了能够提升机械设备的性能之外,还能使机械设备的可操控性能获得大幅度提高,这对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王振 单位:长江大学文理学院 信息农业论文:农业机械电子信息技术浅论 摘要: 在当前的新时期,我国的农业生产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作业,由此使得生产效率获得了大幅度提升。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为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必须不断提升农业机械设备的性能和先进性,电子信息技术的出现给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途径。基于此点,本文首先简要阐述了电子信息技术及其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意义,在此基础上,对新时期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设备中的具体应用进行论述。 关键词: 电子信息技术;农业机械;应用 1电子信息技术及其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意义 所谓的电子信息技术具体是指借助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处理、存储、传输的一项技术,它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计算机和网络的伴生技术。社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较之以往有了显著提升,与此同时,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也随之进一步拓宽,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在所有科学技术中,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最快。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对于推动农业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一目标的实现则需要技术先进、性能完备的农业机械设备予以保证。将电子信息技术合理应用到农业机械当中,能够使农业机械原有的性能得到全方位的增强,由此不仅可以大幅度提升农业机械的生产作业效率,而且还有助于促进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1]。从实际情况上看,当电子信息技术与农业机械融合之后,机械的技术性能可以获得全方面提升,由此可以实现农业机械作业过程中的监视、通信以及远程控制等功能,同时,还能借助相关信息的实时获取,对农业机械的生产作业过程进行精确操控,定位系统的应用,可实现农业机械作业田间导航,并使设备与指挥中心之间的无线通信得到了保障,为田间作业的科学管理决策提供了支撑。除此之外,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可以提供良好的人机交互接口,从而使机械设备的操作变得更加安全和方便,有助于劳动环境的改善。 2新时期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设备中的具体应用 在当前的新时期下,我国农业机械设备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全面展开,虽然与国外一些发达的国家相比,农业机械中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仍然有所欠缺,但随着相关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加之业内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使得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如农机运行数据统计信息系统、可编程控制器(PLC)在播种上的应用等等[2],下面对此进行详细论述。 2.1农业播种机上PLC技术的应用 PLC是可编程控制器的缩写形式,它是电子信息技术中较具代表性的一项技术,该技术具体是指采用带有编程功能的存储器,通过数字或是模拟的形式进行相关指令的输入与输出,从而对各种类型的机械设备及其运行过程进行控制。PLC较为突出的优势在于功能强、性价比高、编程简单、使用方便,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抗干扰性能[3]。播种机是农业机械化生产作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机械设备之一,它以农作物的种子为对象,将其散播在地里田间,其类型主要取决于农作物的种类,常见的有玉米穴播机、牧草撒播机、水稻条播机等等。相关部门的调查统计数据结果显示,我国水稻的种植面积约为全国粮食种植面积的33.5%左右,是全球为数不多的水稻种植大国之一。通过对国内水稻种植情况进行调查后发现,大部分地区使用的水稻条播机的播量都不能与机械设备进行同步变化,由此导致了精密播种非常困难。将PLC技术应用到水稻条播机当中,能够根据预先编制好的程序对条播机的播量进行精确控制,其基本原理如下:借助PLC内部带有编程功能的存储器,执行相关的逻辑运算,通过指令的输入与输出,实现对条播机播种全过程的控制。PLC的硬件结构与微型计算机较为相似,其中主要包括以下部件:RAM(随机存取存储器)、ROM(只读存储器)、CPU(中央处理器)、I/O扩展接口、电路等等。PLC在水稻条播机中的应用,能够实现对播种量的实时检测,并能对条播机的走行速度进行准确控制,PLC能够自行判断播种量是否与装置的要求相符,当出现偏差,可对播种量进行自动调节,由此可以实现播种量与机械设备的同步性。 2.2数据统计信息系统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 在对农业机械设备的各类数据信息进行管理时,可借助统计信息系统构建起一个相对完善的信息网络,该系统采用的是目前较为流行的分层分布式结构体系,整个系统由三个层次组成,分别为数据服务层、业务应用层和管理层。数据服务层的主要作用是对农业机械设备的管理数据进行统一的处理,由此可以使各类异构数据源保持结构的完整性和逻辑的一致性[4];业务应用层的功能是实现各类数据信息的集成汇总,借助Web对使用者所需的数据信息进行传输,通过该层能实现对农业机械设备统计数据任务的下达,并完成相关数据的汇总与分析;管理层则能对系统资源及所服务的组织进行管理,并在异构平台中进行各种服务的部署,该系统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对于促进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具有重要意义。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新时期下,想要推动我国农业产业的稳定、持续发展,就必须不断完善农业机械的各方面性能,这一目标可以通过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予以实现。为此,在未来一段时期,应当加大对电子信息技术的研究力度,除了应对现有的技术进行改进和完善之外,还应研发一些新的技术,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为农业机械设备性能的提升服务。 作者:李金科 单位:长江大学文理学院 信息农业论文:农业机械管理信息技术应用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尤其在农业机械管理领域,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可实现农业机械智能化、微机化、信息化管理,组织协调好农业生产机械化作业,大幅度提升农业机械管理效率和机械利用率。本文从分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管理中的影响入手,对信息技术的实践应用进行论述。 关键词: 信息技术;农业机械管理;影响;实践 1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管理中的影响 随着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使用,农业机械管理信息量和任务量随之增加,而在农业机械管理中引入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农业机械管理效率,对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1有利于及时获取农业信息 农业技术人员可利用信息技术建立起农业信息数据库,并将农业信息数据库与农业机械管理系统对接,有利于农业机械管理及时掌握所需信息。利用3S技术对土壤图、农业用地划分图、农田有效利用图、采样点位图进行信息化处理,将信息录入到农业信息数据库,而后传输到农业机械管理系统中,使管理系统获取土壤测试数据、肥力元素变化、田间试验数据等信息,为农业机械作业安排提供充足的依据[1]。 1.2有利于保证农业机械维修效率 在农业生产中,运行故障是农业机械使用的常见问题,这就需要定期对农业机械进行检测维修,降低机械故障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当前,大部分维修企业均利用信息技术建立起计算机控制系统和行业数据库,能够对农业机械故障进行准确检测,为故障维修提供可靠依据。同时,计算机控制系统还可以及时调配维修所需的机械配件,根据农业机械检测资料和检修记录,保证维修的准确性。 1.3有利于优化农业机械配置方案 在中大型农业机械管理中,运用GPS技术和GIS技术能够及时获取农业机械地理位置信息,将其传输至中央控制单元。中央控制单元可根据地理位置信息,结合农业生产实际需要,对农业机群作业方案进行优化,提高农业机械作业效率,为实现农业机械智能化管理奠定基础。 1.4有利于提高农业机械利用率 在农业机械中通过设置模块化控制系统,可实现不同子控制系统的独立运行,对农业机械进行分布式采集控制。当农业机械运行中的某一模块出现故障,模块化控制系统会自动关闭故障模块,并对该故障模块进行诊断处理,无需使农业机械各系统全部停止运作,这样一来有利于保证农业机械利用率,降低故障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同时,在农业机械中应用可编程序控制器,能够转变传统以继电器控制为主的控制方式,通过引入模拟量对农业机械开闭进行控制,大幅度提升了农业机械运作效率,实现开闭智能化控制。 2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管理中的实践应用 2.1应用车载端计算机控制系统 利用信息技术建立车载端计算机控制系统,采用TCP/IP协议保证信息可靠传递,实现对农业机械的智能化、现代化管理。如,通过车载控制系统接收GPS卫星信号,对农业机械所在地理位置进行定位;通过车载控制系统监控农业机械运行状态,记录存储机械运行的相关信息,其中包括异常运行信息,为开展农业机械故障维修提供依据;通过车载控制系统实现数据共享,使监控中心能够全程监控机械运行状态,确保农业机械运行安全。 2.2建立管理信息系统 农业机械管理部门可利用信息技术建立起农业机械管理信息系统,及时收集、传输、加工、存储与农业机械相关的信息,实现对农业机械的信息化管理。农业机械管理信息系统要集成机械管理的各种职能,建立起多种管理子系统,采取结构化和模块化设计方法,并注意接口设置,使该系统能够与其他系统实现对接。同时,还要加强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保证系统运行的稳定性,避免因恶意攻击造成农业机械管理信息损坏或丢失。 2.3建立农业机械故障诊断服务平台 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农业机械生产厂家、农业机械科研中心与维修企业之间的沟通联系,建立起农业机械故障诊断服务平台,转变传统必须深入到实地进行农业机械故障检测的工作方式,克服现场限制。农业机械故障诊断服务平台是一个协调运作的平台,充分整合三方资源,促使诊断数据资料在三方的共享,既可实现对农业机械故障的状态监测[3],也可实现对农业机械故障的远程诊断和控制,从而提供更加便捷的故障诊断服务。 2.4利用先进的技术与设备 农业机械管理可借助于虚拟现实技术对机械进行虚拟管理,通过建立虚拟现实管理系统对农业机械进行实战化、精确化管理,使机械管理效果达到最优化。同时,在农业机械管理中要引入先进的信息设备,如利用掌上电脑及时获取农业机械信息,为用户提供信息查询服务,方便用户随时随地掌握农业机械相关信息,实现农业机械移动信息管理。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农业机械管理领域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实现对农业机械信息的及时获取、准确处理和高效管理,为农业机械管理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同时,农业机械管理部门还应积极建立农业机械管理信息系统,协调组织好农业机械化作业,通过实现农业机械智能化、信息化管理,优化农业机械配置方案,提高农业机械利用率和维修效率,为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服务。 作者:徐友 单位:长江大学文理学院 信息农业论文:信息时代农业技术发展思路 摘要: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农业技术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先进,农业作为我国的第三产业,已告别了仅靠简单农具耕种的时代,开始走上利用农业高新技术实现大规模专业化机器作业的道路。本文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以及对相关资料的查询和参考,从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入手,剖析了现今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如何在信息时代运用高新技术对农业产业进行升级。由于工作经验不足以及知识水平有限,没有挖掘更为深刻的东西,希望可以由此引起广大社会人士以及专家学者的注意,对农业技术在信息时代的运用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关键词: 信息时代;农业技术;发展;新思路 我国的农业资源总量位于各国农业发展的前列,但因我国有十几亿的人口数量,人均农业资源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农业身产技术只有在少数地区实现了现代化,大部分地区还处于传统的生产模式,传统的农业生产工具,传统的农耕技术,整个农耕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还相差甚远,农业生产技术革新任重而道远[1]。 1农业生产专门化,建立专业化的农业格局 我国现在的农业发展格局表现出的是严重的不规整化模式,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联系不甚紧密,展望农业技术水平位于世界前列的发达国家,其农业生产方式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如中部与西部的平原地区其作物主要以玉米为主。而五大湖地区又以发展生产集约性的如需也为主,充分的利用了当地的自然环境优势实行一种规模化经营的模式。这种模式便于把一种农业种类集中分布在条件适宜的地区,同时某一种农作物集中生产,便于使用现代先进的农业机械化设备,提高土地的生产效率,同时也有利于农产品的市场化经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要,对农业生产者也带来了一种便捷和优势[2]。 2紧跟时代潮流,运用高新农业技术手段 当今世界,无论是工业还是农业,其生产手段都渐渐趋向于现代化技术,现代农业要想发展成为世界先进水平,必须紧跟时代潮流,运用高新农业技术手段,这样不仅能够简化生产程序,还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形成农业生产的整个机械化过程。如今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主要有全盘的机械化、自动化、电气化等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在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只需一人操作计算机,整个生产过程从整地、播种、浇水、施肥、除草、采摘等一系列程序变都可以通过计算机操作完成,这种现代化的操作模式不仅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还大大的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3]。 3发挥国家政策的作用,政府支持是催化剂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不少人都选择弃农从商,人们对于农业的积极性越来越低,这是就需要政府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无论是在税收还是改正支持上都要给予最有力的条件,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给予农业生产者给予最大的鼓励和支持,对农业大规模生产户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例如基于一定的农业补贴金、先进农业机械的投入等等,这种社会力量的参与于资金投入机制,会尽可能的呼吁人们投身农业劳动建设,调动他们大力发展农业的积极性,从而为我国农业的友好又快发展奠定一定的资金基础。同时,资金投入的增加,也是促使农业产业升级的一种有效方式,毕竟,经济是一切投入的基础,利用经济手段尽可能的将资金转化成生产力,促进我国现代化农业的有好又快发展[4]。 4保护环境是关键 农业发展固然重要,但我们必须以保护环境为前提。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要在保护好环境的前提下再追求生产的效率,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没有良好的环境人类做其他的一切事情也都是无稽之谈,当然农业生产也不例外。因此在农业生产必须遵循节约能源、降低消耗,必须把控制对环境的污染程度重视起来,同时也要注意生产过程中副产品的循环利用,比如秸秆还田等友好方式,建立一种友好型的农业生产模式,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走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农业的发展道路[5]。 5小结 农业作为第三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对于人口数量居于世界首位的我国来说,农业是否能健康稳定的发展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道路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没有农业,人类就不能生存,更谈不上社会发展与经济飞跃,农业是一切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在农业发展良好的前提下,工业和服务业等其他产业才能发展,所以,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实现农业的又好又快发展是我们必须坚持和贯彻的战略思想和方针。本文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以及对相关资料的查询和参考,从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入手,剖析了现今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如何在信息时代运用高新技术对农业产业进行升级,但由于工作经验不足以及知识水平有限,没有挖掘更为深刻的东西,但希望可以由此引起广大社会人士以及专家学者的注意,对农业技术在信息时代的运用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同时也希望我国农业产业早日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在21世纪能顺应世界农业发展的趋势和潮流,在日跻身世界先进水平。 作者:李春波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发展和改革局 信息农业论文:农村经济农业信息化建设研讨 摘要: 本文详细分析了农业信息化建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深入研究了农业信息在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 农业信息化;建设;农村经济;发展 随着我国科技飞速发展,我国农业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为了进一步加快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不仅可以推进新阶段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也可以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等,进而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使农民在了解产业信息的过程中,提供了比较多的信息渠道,而且也可以让农民在第一时间详细了解市场变化。所以,农村经济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很大的改变。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投入较多的信息化设备和仪器,就可以快速的提高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效率。因此,农村市场的竞争力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为了能够深入建设农业信息化,不仅让农民的收入增加了很多,而且收入增加的速度也比较快,促进了农村向小康型社会发展,另外,农村经济能够进入到另外一个阶段,都是因为农村信息化不断的建设所带来的良好效果,也为农村经济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2.1加大力度宣传,指引农民应用信息 由于我国农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而且在对于外来新兴的信息接受能力较差,如果想要让农民普遍应用农业信息化,就必须要加大力度进行宣传,可以让农民真真正正的看得见、摸得着,让农民在应用的过程中,要能真实的感受到其所存在的真实效果。为了进一步对农民指导应用农业信息化,就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多多推行示范点,进而可以扩大宣传,最终可以大力的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应用。我们可以从当地农业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方面抓起,让他们起好带头作用。当地政府的相关部门,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的举办培训班,进而重点培养农民对农业信息化技术、信息化方面的理论知识等方面的应用能力。同时,在不断扩大宣传的过程中,可以不断的鼓励农民通过网络或电话等向农业专家或者相关的农业信息化部门进行各种信息的咨询,可以让农民及时的掌握农产品的价格和其他农产品的相关信息,进而可以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还可以为农民提高农产品增加收入的作用。 2.2进一步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由于我国农村服务体系目前还不是很完善,而且市场需求和生产之间完成不相等,导致了农产品出现滞销的状况,进而严重的打击了农民种植农作物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必须要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进一步为农民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和农产品的市场信息,还可以指导农民不断的调整农产品的生产结构体系,最终成为我国农业信息化的重点工作内容。由于国外具有先进的农业种植经验,我们可以借鉴其先进经验,并尽快的建立和完善我们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给农民提供生产经营信息,进而可以最大限度的改善我国农业信息较为封闭的现象,而且也可以有效的降低农业的风险,最后可以提高农产品的最大竞争力。同时,我们可以采用多样化的信息服务的模式,当地相关的政府部门或者相关的信息中介机构,不仅可以通过互联网向农民提供农业技术、农业政策等,不仅可以更好的满足农民对农业信息的咨询、检索、农产品供求现状的信息等服务需求,而且为农民提供的相关农业信息都比较及时、准确。这对我国农民在增收和增效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农业信息化在农村市场经济中的途径 在农村的生产经营主体中,单个农户存在着小、比较散、低、弱等先天性自然因素。然而所形成的小生产和大市场已经严重脱节,从宏观角度来看,农产品的商品率较低,农业竞争力也很差;从微观角度来看,农产品则表现的是比较难卖,农产品不断增加产量却不能让农民增加收入。因此,只有不断的向农民宣传农业信息化,让农民真实的感受到农业信息所带来的服务,进而使农民可以更加及时准确的获取相关的农产品信息,清楚的了解农产品的供求与需求、市场价格等信息,并准确的把握好商机,可以增加农民收入。随着我国农业国际化水平迅猛发展,从发展角度来看,又给农业信息化赋予了新的指导定位,最后可以让农业信息化发挥更大的活力。 4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在不断的扩大宣传农业信息化、科学信息技术等信息,不仅可以让农民获取海量的农业信息、农产品生产信息、市场价格等方面信息,而且也可以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进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在市场经济日趋激烈的环境下,使农民必须要转变自己的生产经营理念,并结合相关的科学技术手段,使他们更加富有创造力和积极性,最终可以更好的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 作者:辜学东 单位:当阳市农业局 信息农业论文:农业信息化建设农村经济发展 摘要: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已经来到了信息化的时代。城市的发展在不断加速,因此农业信息化建设就应该全面引入农村,使农村的经济发展不至于过分落后于城市,从而改善农民生活,提高农民收入。文章阐述了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农村发展经济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就农业信息化建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农业信息化;农村经济发展;作用 一、引言 如今我国各地区的贫富差距仍然较大,一些农村可能还在温饱阶段,而我们的社会已经不满足于小康社会,已经逐步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转型,这样发展的严重不均衡,使得农村经济发展更加落后。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就在于农村。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人民对于生活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农村实施农业信息化建设不仅可以缩小贫富差距,而且对于农村的经济发展是一个重大的推动力。中国农业要发展,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农业信息化的道路。 二、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农业信息化是指在农业领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方法手段和最新成果的过程。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直接制约着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所以为了加速发展农村经济,农业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它不仅仅可以促进农业增效,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还可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业信息化建设可以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农民享受现代社会的文明成果,推进农村科技、文化、教育、医疗等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有利于改变农民的消费观念 农业信息化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促使农民的消费观念和方式的改变。通过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农民可以利用网络了解关于农业生产的各种信息与技术。农业信息扩大了农民的视野,丰富了农民的文化娱乐生活,使他们不再封闭在自己的世界中,抵制消费,而是由注重物质文化生活的消费,向注重精神文化生活消费的转移。 (三)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通过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可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现代信息化的时代,捕捉信息的渠道很多,信息化的建设就是信息来源的渠道之一,没有信息化的建设,到达农村的信息就是迟缓的、过时的,农民就无法得到有价值的信息,就无法掌握经济市场,和生产经营的主动权。如此农民就会丧失机遇,陷于被动,从而遭受经济损失。如果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就能快速抓住有价值的信息,为自己的农业生产创造条件。农业信息化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素质,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资源,以及为他们的经营管理提供了更多的方法。 (四)有助于促进农民走进社会市场 以前农村的生产基本上是自产自销,没有与社会市场连接,缺乏市场信息观念。对于社会市场信息不灵通,导致价格制定不合理,造成农副产品的生产大起大落。但是随着农业信息化建设,农民不再盲目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促进了管理科学化、合理化和规范化,加快了农业的全面发展。 (五)有利于推动农村农业的进步,实现农业现代化 现在农业技术在不断地发展,农业信息化也被普遍运用于农业生产。农业信息技术的出现,带给了农民一种新的体验,这种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使农民能够通过网络进行远程技术培训和教育,弥补了原先农民农业生产知识和技术的缺乏。它促进了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科技意识的增强,从而加快了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之路。 三、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阻碍 (一)基础设施落后 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物质保证,完善的基本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我国一些农村经济发展之所以缓慢,就是因为基本物质条件太差,比如道路交通不完善,交通网络结构单一,水、电、通讯不健全等,这些都是导致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低下,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农业生产方式落后 在农业信息化建设进入农村之前,不少地方的农民都是依靠传统的耕耘方式进行农业生产,使用的农业生产工具也是需要大量劳动力的传统工具,农村的农业生产方式落后,阻碍了农村的经济发展。 (三)农村资源开发利用率低 作为我国资源的宝库,农村具有较强的潜在资源优势。但是目前我国广大农村资源的开发力度低,资源开发利用率低,因此造成了大量资源闲置、浪费,无法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从而无法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农村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程度低 我国农村普遍现象是农村较为封闭,导致外部资金无法进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才也难以引入,农村市场无法与外部市场接触,农村产生的经济难以推动整个农村的经济发展。这些问题使得农村的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而农业信息化的到来,解决了这些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从而加快了农村的经济发展。 四、农业信息化建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农业信息化可以实现建设农村小康社会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在基本实现小康社会的情况下,我国正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如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该重点关注农村经济发展,所以农业信息化在农村的实施不可避免。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农业生产各方面的条件和机制都不够完善,而通过农业信息化建设,能够逐渐缩小贫富差距,让农村的经济发展一步步走上正轨,改善农民生活,从而逐渐实现建设农村小康社会。 (二)农业信息化可以提高农民收入 我国的传统农业模式正在慢慢转向信息化农业模式。以往农村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落后,使得自然灾害容易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失,而农业信息化的引入,改善了农业就业结构。对于农村居民来说,农业信息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有效的避免了自然灾害等因素所带来的影响,也就是在农业信息化的带动下,农村居民的收入提高了。另一方面,从整个社会来说,农业信息化提高了农业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率,效率提高了,所得到的回报也就更多。农民收入的提高也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农业信息化减少了市场交易的风险。农业信息化结合了生产、分配、消费等各个方面,它连接了买卖市场,减少了流通环节,节约了交易费用,也避免了消费过程中的各种纠纷,从而提高了农民收入。二是促进了农业经营模式的改善。以前农民都是通过自身的经验来生产产品,经营管理也没有系统的方式。然而通过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可以向农民传输科学知识以及农业生产的相关信息,使他们的经营管理规范化,从而使他们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三是加快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农业信息化可以有效的解决农村信息落后的问题,信息通过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把农业生产技术传递给农民,使农业生产科技得到发展和推广。 (三)农业信息化可以发展农村的市场经济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长期以来,农业成本高,投入大,效率低,科技含量低,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消费观念低下,相对落后的生产和销售方式制约着农村市场的经济发展。农村生产的产品量大时,即使低于城市多倍的价格销售,仍然解决不了大量积压产品,农村市场经济的不完善,使得产品没有销路是农村市场经济难以发展的原因之一。我国在几十年的农村改革中,农村市场经济通过农业信息化的建设,让农民进一步了解了社会的需求,供求走势,价格行情等,有效促进了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又向前迈出了一步。 (四)农业信息化可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农业信息化有助于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可以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建设,让农村居民在教育、医疗、科技等方面逐渐拉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差距,以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五、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途径 (一)需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农业信息化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许多困难和矛盾,如果没有政府的大力扶持和资金支持,农民对农业信息化难以信服,特别是一些思想封闭,技术落后的农村。没有政府扶持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就会像一盘散沙,没有企业化经营的管理人员,以农业信息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规划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那么农业信息化要真正地走进农村并被作用于农业生产等方面是很难的。 (二)需要培养农村信息人才,以此来推广农业信息化的应用 原本农民的文化程度都不高,他们因为农村的落后、种种因素和不利条件而无法接收良好的教育,这些原因使得农村人才匮乏,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农业信息化对农民生活有诸多的好处,农民无法把它运用到生产农业事业中,那么农业信息化只是一场空谈。所以培养农村信息人才极其重要,有了这些专业的信息人才,农业信息化才能发挥它最大作用,农民也才会因此而受益。培养农村信息人才不仅是为了传播农业信息化的功能,也是为了激励农民工提高信息意识,自觉的关注信息和利用信息,培养他们使用信息的习惯和调动他们依靠信息的积极性。 六、结语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实行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困难,但是只有坚定不移的走农业信息化的道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才会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相信在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下一定会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增加农民收入,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作者:张亚娥 单位:中共渭南市委党校 信息农业论文:信息技术农业推广对策研究 摘要: 信息技术的农业推广是让信息技术真正应用到生产中,成为生产力的必然措施,也是保证信息技术效能发挥的基础。但是,我国农业推广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推广体系存在断层情况,技术服务没有落实到位,服务对象不认可、不接受,农民素质不足等,影响了信息技术的普及。文章首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然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信息技术;农业推广;问题和对策 随着国家经济的增长,我国农业正在向信息化、科学化发展。由于传统的生产比较落后,所以导致产量未能大幅度提升,将信息技术引入到农业生产中,对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当前的大环境下,受推广对象和推广体系等影响,导致信息技术推广面临着诸多阻碍。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农民对信息技术的认知度,使农户真正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生产,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信息技术在农业推广中潜藏的问题 1.1推广体系的断层问题导致技术服务没有落实到位 当前,信息技术在农业推广中潜藏着诸多问题。比如,推广体系断层,将导致计算服务没有落实到位。由于农业包含种植业、畜牧业及水产业,我国农业信息技术推广部门设置比较分散,造成推广体系断层,降低了信息技术推广效率。 1.2强制推广的形式引起了服务对象的反感 推广人员推广信息技术,其实是服务于广大农民,但在强制推广形式的影响下,引起了服务对象的反感[1]。比如,推广人员未能结合农民的实际需求选择最实用的信息技术进行推广。同时,以强制手段进行推广,没有尊重农民,从而导致信息技术推广有效性降低。 1.3服务方法单一影响了推广效果 信息技术在推广实践过程中,相关人员采取的服务方法单一,进而影响到信息技术的推广效果。推广人员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利用网络和媒体等形式进行推广,然而这种形式并不一定适用农村,推广人员也没有深入农民群众中,从而造成农民未能有效地了解信息技术。 1.4农民素质影响了信息技术的普及程度 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数的70%,由于农民文化素质相对偏低,对技术性知识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所以当推广人员进行信息技术推广时,农民接受信息技术能力较差,影响了信息技术的普及[2]。 1.5信息技术人员没有机会提升自己专业能力 信息技术的推广工作,要求信息技术人员具有一定专业能力,并掌握丰富的计算机知识,才能有利于农民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可是,信息技术人员没有机会提升自己专业能力,导致其信息技术推广具有局限性。 2对策和建议 2.1加深对于信息技术农业推广的内涵认识 信息技术要想得到良好的推广,必须加深农民和推广人员对信息技术推广内涵的认知。首先,推广人员需要深入农民群众中,与其近距离的交谈,讲述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通过耐心交谈,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其次,上级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推广部门的积极引导,将国家政策与信息技术的作用向推广部门下达,阐明信息技术向农业推广的重要性,从而增强信息技术推广力度。 2.2强化宣传工作,普及信息技术的重要程度 信息技术向农业推广,必须强化宣传工作,普及信息技术[3]。第一,利用媒体和网络的形式进行宣传,农民通过电视或农业信息网站了解信息技术及对农业生产的作用;其次,推广人员通过乡镇板报进行宣传,农民通过阅读基本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与农业知识,从而为进一步学习信息技术提供便利条件;最后,建立信息技术推广基地,并为广大农民提供推广服务平台,从而有助于全面促进信息技术的推广。 2.3完善配套服务 促进信息技术向农业的推广,需要完善配套服务。乡镇为了促进信息技术的推广[4],改善农业生产,必须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对农村通信系统和设施进行改造,将网络引入到农村。推广人员要将大量的推广信息到农业信息网站上,农民通过网络实现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同时,通过广播、电视等途径可以接受和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不仅改善了农民获取信息技术的环境,而且通过为农民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从而有助于信息技术的推广。 2.4培养农民榜样 信息技术向农业推广过程中,推广人员一定要及时发现那些接受信息技术较快,且对发展农业有较大热情的农民,通过向其传授丰富的信息技术知识,培养出农民榜样,再向其它农民传播。同时,培养出来农民榜样以其独特的方式推广信息技术,其它农民便更容易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从而实现信息技术推广的高效性。 3结束语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为国家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将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能够大大提高产量。所以,推广人员一定要加大信息技术的推广,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克服实际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阻力。要采取有效措施,实施信息技术的有效推广,让信息技术尽快被农民所接受,加快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作者:周兴伟 单位: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信息农业论文:数字时代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利用 摘要 数字时代背景下,农业科技档案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信息资源,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是当下亟需探讨的问题。本文首先描述了数字时代背景下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其次对当前农业科技档案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最后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加强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 关键词 数字时代;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为推进我国农村发展,使农村跟上城市发展的节奏,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农业科技创新逐渐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数字时代背景下,我国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逐渐进入新阶段,农业科技档案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信息资源,在农业科技创新的进程中,相关部门对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也不断提升。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提升农业科技档案相关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是当下亟需探讨的问题,对于农业信息化建设、现代农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开发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意义 农业科技档案是对农业科研活动的原始记录,是农业科技信息的重要载体,其中包括农、林、牧、渔、水利、气象、土地等涉农各业在生产、经营等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应归档保存的具有一定查阅价值的文字、声像、电子等资料。农业科技档案是一种特殊信息资源,其原始性特征使其在农业科研活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于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是持续的,因而对其开发与利用也是持续的。数字时代背景下,为推进我国农村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逐渐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我国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也逐渐进入了新阶段,农业科技档案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信息资源,在农业科技创新的进程中,相关部门对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也不断提升。为对其进行充分的利用,就需要进一步拓展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益,将更多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转化为科研成果,促进农业科研院所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从而促进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升[1]31。 二、当前农业科技档案开发利用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相关部门越来越重视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然而在实际的操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主要问题如下。 1.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方法缺乏规范性。 随着我国对农业科技研发方面的重视,培养了大量的农业科技人才,农业科技成果也不断增多。然而,对于这些农业科技成果的收集归档,却由于管理方法不够科学合理,导致相关部门对于农业科技档案的收集、鉴定、分类、编目、归档等工作存在程序、步骤不规范的问题。这使得农业科技档案的完整性受到影响,难以很好地进行查考利用[2]17。 2.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意识薄弱。 农业科技档案成果往往就是一些文字、数据、影像等资料,里面的内容往往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内容枯燥,专业以外的人员往往无法认识到其中价值。目前,一些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对于农业科技研究成果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档案管理的专业意识薄弱,在整理和管理的过程中,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态度,导致一些科技项目档案资料不齐全,无法很好地体现科技项目的全过程和具体成果。甚至有的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将在工作中积累的有价值的科技档案资料据为己有,不愿移交归档,致使部分档案资料流失。 3.档案信息服务水平低,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不健全。 数字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已逐渐渗入了各个领域,在档案管理方面,越来越多的图书馆、档案管理服务企业都开始进行数字化改革,将内部保存的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使更多的用户能够通过网络查阅和下载,使一个信息资源能够同时给许多不同的人查阅。然而,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信息服务水平相对低,没有跟上现实需求,农业科技档案的检索速度慢,且存在准确率不高的问题。此外,我国农业科技档案管理还存在安全保障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对于不同保密级别的农业科技档案没有进行区别对待,造成科技档案信息泄密事件时有发生[3]67。 4.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开发利用手段和方法落后。 我国农业科技档案开发利用的不足不仅仅体现在管理和利用上,还体现在开发方面。目前,我国对于农业科技档案的信息采集主要还是人工采集,仅在编写目录时才用到计算机的一些基本功能,档案的编研工作更是进行得较少,这非常不利于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 三、数字时代背景下加强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 1.保证农业科技档案的质量和完整性。 农业科技档案的质量和完整性可以说是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物质基础。农业科研院所应严格依据《档案法》、《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单位实际情况,保证农业科技档案的质量和完整性,做到“三纳入”。“三纳入”即要将农业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等管理过程纳入农业科研的最初的工作计划中,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档案管理与布置科研任务同步,保证整个农业科研都做好记录和资料的保存;要将农业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等管理过程纳入农业科研的工作程序中,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与检查科研活动进度同步,从而推进农业科技档案收集、整理、归档等管理过程的规范化;要将农业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等管理过程纳入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员的职责范围,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与科技人员考核奖惩同步,实现权责分明,有责可追,保证农业科技档案的质量,维护科技档案的完整性和安全性[4]91。 2.提高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素养。 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是农业科技档案开发利用的关键。而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的提升是多方面的。首先,相关部门要加强农业科技档案信息作用的宣传教育,让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认识到农业科技档案的重要价值,只有这样,才能使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真正认识到自身所承载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提高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对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视程度。其次,相关部门应定期组织技档案管理人员开展专业培训,提升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科技档案业务知识储备,进一步了解自身的权责,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的应用能力,做好农业科技档案的管理工作,保证农业科技档案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对于需要进行保密的农业科技档案,也要严格做好保密工作。与此同时,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还要熟悉农业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程序,抓住关键阶段、重要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与农业科研人员的互动性,做好农业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等工作,为农业科技档案的再利用做好准备。此外,相关部门还要顺应数字时代的需求,定期开展计算机应用的相关培训,提升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的统计工作,同时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数字化转型打好基础。 3.加强档案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注重保密和知识产权保护。 数字时代背景下,随着科技体制改革和科研手段的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业科研工作呈现出了课题协作多样化、学术交流多元化、情报交流网络化的发展趋势,这虽然促进了我国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交流和科技成果推广,但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保密工作的难度。我国相关部门要理清农业科技档案开发利用与保密的关系,对于鼓励推广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信息技术,加强推广。对于要求严格保密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严格依据《科学技术保密条例》《专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做好保密工作,对于泄密的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依法进行惩处。与此同时,我国相关部门也要调拨专业技术人员,构建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依据农业发展不同阶段对科技信息的不同层次的需要,进行不同程度的加密,实现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推广与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步推进。 4.加强信息开发,提高服务水平。 明确服务方向,端正服务态度,数字时代背景下,农业科技档案工作要面向现代化,就必须树立信息观念、强化效益观念,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要彻底转变传统的重保管、轻利用的服务理念和被动的服务方式,主动与农业科研部门开展合作,深入农业科研一线,主动了解新时期的农业科研工作的现实需求,明确服务方向。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方法,提升农业科技档案的信息服务效率,调整农业科技档案信息收集的重点内容,提升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实用性[5]64。深化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拓宽工作领域。在明确服务方向,端正服务态度的基础上,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要紧跟现实需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深化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主动拓宽工作领域。首先,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要做好准备工作,跟随农科院的农业科研成果示范推广、科技下乡等活动进入一线,开展科技宣传、信息咨询等服务,一方面进一步发挥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作用,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另一方面深入了解农业科研工作对于档案信息的实际需求。对于一些值得宣传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可以通过各类农业信息服务平台进行传播,实现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其次,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要加强信息采集、整理工作,充分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进行档案信息的深度加工,对一些重要的符合农业科研工作的现实需求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同时结合现实需求,构建科技成果数据库、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数据库等专题数据库,编制农业科技档案检索工具,方便农业科研工作人员进行查询检索。此外,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还要利用信息技术,对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统计分析等处理,提升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系统性,使农业科研部门能够很好地了解当前我国的农业科研状况,避免一些课题产生重复性的问题,减少国家农业科研资源的浪费。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还要发挥农业科技学术交流的纽带功能,积极开办科技教育、信息交流等相关活动,这样一方面能够推进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共享,促进各相关部门互通有无,促进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开放和利用。另一方面还可以推进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合作,拓宽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的资金来源,从而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的信息化改革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建立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反馈制度。通过反馈信息,总结农业科技档案的开发与利用工作的经验教训,对于不足之处及时调整改进,使我国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更加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数字时代背景下,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方法缺乏规范性、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意识薄弱、档案信息服务水平低等相关问题,提出了保证农业科技档案的质量和完整性、提高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素养、加强档案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等对策建议。 作者:陈茜茜 单位:南通市农业科技档案馆 信息农业论文:信息技术农业推广问题与对策 摘要: 信息技术的农业推广是让信息技术真正应用到生产中,成为生产力的必然措施,也是保证信息技术效能发挥的基础。但是,我国农业推广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推广体系存在断层情况,技术服务没有落实到位,服务对象不认可、不接受,农民素质不足等,影响了信息技术的普及。文章首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然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信息技术;农业推广;问题和对策 随着国家经济的增长,我国农业正在向信息化、科学化发展。由于传统的生产比较落后,所以导致产量未能大幅度提升,将信息技术引入到农业生产中,对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当前的大环境下,受推广对象和推广体系等影响,导致信息技术推广面临着诸多阻碍。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农民对信息技术的认知度,使农户真正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生产,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信息技术在农业推广中潜藏的问题 1.1推广体系的断层问题导致技术服务没有落实到位 当前,信息技术在农业推广中潜藏着诸多问题。比如,推广体系断层,将导致计算服务没有落实到位。由于农业包含种植业、畜牧业及水产业,我国农业信息技术推广部门设置比较分散,造成推广体系断层,降低了信息技术推广效率。 1.2强制推广的形式引起了服务对象的反感 推广人员推广信息技术,其实是服务于广大农民,但在强制推广形式的影响下,引起了服务对象的反感[1]。比如,推广人员未能结合农民的实际需求选择最实用的信息技术进行推广。同时,以强制手段进行推广,没有尊重农民,从而导致信息技术推广有效性降低。 1.3服务方法单一影响了推广效果 信息技术在推广实践过程中,相关人员采取的服务方法单一,进而影响到信息技术的推广效果。推广人员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利用网络和媒体等形式进行推广,然而这种形式并不一定适用农村,推广人员也没有深入农民群众中,从而造成农民未能有效地了解信息技术。 1.4农民素质影响了信息技术的普及程度 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数的70%,由于农民文化素质相对偏低,对技术性知识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所以当推广人员进行信息技术推广时,农民接受信息技术能力较差,影响了信息技术的普及[2]。 1.5信息技术人员没有机会提升自己专业能力 信息技术的推广工作,要求信息技术人员具有一定专业能力,并掌握丰富的计算机知识,才能有利于农民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可是,信息技术人员没有机会提升自己专业能力,导致其信息技术推广具有局限性。 2对策和建议 2.1加深对于信息技术农业推广的内涵认识 信息技术要想得到良好的推广,必须加深农民和推广人员对信息技术推广内涵的认知。首先,推广人员需要深入农民群众中,与其近距离的交谈,讲述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通过耐心交谈,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其次,上级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推广部门的积极引导,将国家政策与信息技术的作用向推广部门下达,阐明信息技术向农业推广的重要性,从而增强信息技术推广力度。 2.2强化宣传工作,普及信息技术的重要程度 信息技术向农业推广,必须强化宣传工作,普及信息技术[3]。第一,利用媒体和网络的形式进行宣传,农民通过电视或农业信息网站了解信息技术及对农业生产的作用;其次,推广人员通过乡镇板报进行宣传,农民通过阅读基本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与农业知识,从而为进一步学习信息技术提供便利条件;最后,建立信息技术推广基地,并为广大农民提供推广服务平台,从而有助于全面促进信息技术的推广。 2.3完善配套服务 促进信息技术向农业的推广,需要完善配套服务。乡镇为了促进信息技术的推广[4],改善农业生产,必须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对农村通信系统和设施进行改造,将网络引入到农村。推广人员要将大量的推广信息到农业信息网站上,农民通过网络实现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同时,通过广播、电视等途径可以接受和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不仅改善了农民获取信息技术的环境,而且通过为农民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从而有助于信息技术的推广。 2.4培养农民榜样 信息技术向农业推广过程中,推广人员一定要及时发现那些接受信息技术较快,且对发展农业有较大热情的农民,通过向其传授丰富的信息技术知识,培养出农民榜样,再向其它农民传播。同时,培养出来农民榜样以其独特的方式推广信息技术,其它农民便更容易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从而实现信息技术推广的高效性。 3结束语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为国家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将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能够大大提高产量。所以,推广人员一定要加大信息技术的推广,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克服实际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阻力。要采取有效措施,实施信息技术的有效推广,让信息技术尽快被农民所接受,加快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作者:周兴伟 单位: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信息农业论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分析 摘要: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农业经济的管理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变,如农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这些都推动了我国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完善,但为了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仍然要对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进一步的改善。 关键词: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会的主要任务也在不断地变化,新时期下,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已经成为社会的主要任务,要达到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的就必须要对农业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科技化与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其实现离不开农业经济的信息化管理。 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含义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指的就是在农业领域积极引进并且充分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的成果,更快捷更高效的实现各类农业信息与知识的全面获取、处理、传播和合理利用,利用这些获取的信息与知识促进传统农业的迅速改造,有效的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及其管理决策水平,全面提高农业的各方面水平来确保农业的持续高效稳定发展的过程。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实现离不开市场与先进信息技术的支持,对现代农业的各个领域和全部过程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的发展状况好坏将会影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的发挥,因此要加快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业经济管理方面,贯彻农业的生产、经营以及研究全过程,促进农业的现代化、信息化升级,为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保障。 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一)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认识不足 以往传统的农业在种植方面都会按照政府的安排进行种植,农民对农作物的市场需求都不了解,不懂得分析与选择,根据市场需求来选择种植作物,往往会造成盲目种植致使农作物滞销,造成农民的经济损失同时也会影响市场上农作物的合理种植,在一些农村地区,不仅是农民自身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认识不足地区领导人员也是如此,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步骤、体系建设都不了解,盲目利用计算机进行体系建设以为会用计算机上网就是实现了信息化,使得信息体系建设失败,此外农民的文化素质有限使得他们利用计算机了解市场信息的能力受到约束,农民只能种植自己长期以来种植的农作物,无法从事其他作物种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制约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除主观因素之外,还要客观因素制约人们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认识,如设备不健全、缺乏专业知识、资金投入短缺等。 (二)缺乏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方面的专业人才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人才随着需求的增加不断增加,信息化人才在社会进步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亦是如此,现阶段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在农村地区信息化人才严重缺乏,制约了农村地区信息化的发展,人们对信息化人才不够重视使得其待遇差专业化人才更加不愿驻扎农村地区,影响了农村地区的信息化体系建设。 (三)信息化基础设施不健全 信息化体系建设的实现离不开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支持,现阶段在大多数农村地区地方政府还没有意识到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对网络知识更是缺乏,地区之间差异不断拉大,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不健全成为了农村地区发展的瓶颈。 (四)农村信息资源开发不足 基层政府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联系不紧密,无法实现资源的共享与交换,进而就不能建立健全的农业信息系统,对农村信息资源的开发不足使得农产品种植与市场脱节,对农村信息资源开发不足会使得信息采集途径狭窄、信息正确率低,出现基层信息孤立现象,此外还会造成农村信息来源单一,影响农民的选择,农业发展缓慢,不利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推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有效措施 (一)科学规划与实施 根据最新搜集的信息对市场发展趋势进行科学分析与规划,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制定合理的信息化系统,利用先进的技术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加快信息的流通与传递,各部门分工合作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农村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不断进行科技创新 科学技术是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的关键,在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重视科技的作用,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不断进行科技创新,解决农产品方面的技术难关,推动农村地区信息化体系的建设,农民素质的提高使得信息化建设得到重视,信息资源能够被充分利用,提高整个地区的技术水平,节约了一定的资源。 (三)加快网络体系建设 在农村各地区建立网络基础设施,实现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和利用,各个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利于网络体系的健全,提高了农村地区信息资源开发的可能性,农民与市场之间建立了直接的联系,根据市场需求选择种植农作物,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减少资源的浪费,带动整个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 (四)加强队伍建设,加大投入 要采取培训与管理等有效措施提高人员素质,建立一批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针对农业信息技术不断研究,确保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开展。此外,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的投入,多渠道解决资金问题,进行招标等手段引进外资,为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影响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推动了我国农业走向现代化道路,推动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使得农业发展与市场需求联系紧密,农产品多样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 五、结束语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是时展的必然要求,由于受传统农业的影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实现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不断改进和完善,其发展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作者:孙长波 单位:白山市林业技工学校
1引言 当前,随着人们对于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工程施工难度也在逐渐加大。将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引进到当代工程领域,能够借助高科技对其进行多方面的管理,并且能够进一步的提升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工程机械智能化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工程建设的安全以及质量管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将工程机械智能化信息技术应用到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注重细节的把握,并且发挥出实际效益。这样才能够提升工程建设质量,真正有利于工程的良好发展,提高工程施工的效率水平。本文针对工程机械智能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展开分析,希望能够为实际工程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2工程机械智能化信息技术概述 2.1工程机械智能化信息技术理论概述 工程机械智能化信息技术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是工程设备智能化,包括在工程实际施工过程中所应用到的各类机械设备;其次是工程制造智能化,包括对工程领域的研究对象,采用现代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电子与通讯技术、测量技术等,对其进行分析控制,最终实现工程整体建设质量的提升。最后是工程机械平台智能化,主要体现在对工程施工管理环节,针对施工机械平台的管理采取人工智能的方式,大大的节省了人工成本的开支。当前,工程机械智能化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现代工程项目中,甚至在一些航空领域、生物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工程机械智能化信息技术不断利用新型的科学手段,能够不断完善自身优势,以函数的传输为技术理论基础,能够对工程施工过程中各类参数的变化形式进行科学结合,还能够提升功能的多样性。随着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工程机械智能化信息的应用日益发展壮大,通过对工程机械智能化信息技术展开深入的研究,能够更好的应对工程领域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2.2机械电子工程理论概述 机械电子工程又被称之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属于当代工程机械智能化技术中的一个分支。机械电子工程是机械工程与自动化的一种。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借助一些专业化的机械设计制造方法以及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能够有效的将各类智能化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联接。借助计算机软硬件所具备的应用能力,可以提升工程机械智能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效率。众所周知,手工业是机械工业的前身,而在机械电子工程应用过程中,现代智能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极大的提升了工程的生产力水平,具有良好的市场适应性。随着当前人们对于工程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工程机械智能化信息技术的应用适应了当代经济水平的需要,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并且具有灵活性、生产周期短的优势,能够满足当前我国建筑工程领域的实际需求。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工程机械智能化信息技术也在不断创新。一些工程机械智能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使得原有的人工操作得以淘汰,还推进了我国工程智能化的发展,特别是一些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了现代工程建设中的数据信息转化、输出、整合,提升了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以及效率。 2.3工程机械智能化信息技术的现状分析 工程机械智能化信息技术在最近几年的应用较为广泛,随着我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工程领域也逐渐朝着智能化、现代化的方向不断迈进。但是,在工程机械智能化信息技术实际应用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解决。首先是工程机械智能化信息技术的应用问题。一些工业领域发展较快的西方国家在应用新技术的过程中,也将人才的培养纳入版图。而我国由于工业领域发展速度较慢,特别在工程机械智能化信息领域缺乏专业化的高新人才,这使得工程机械智能化信息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缺乏人才支撑管理,应用效果有待提升。当前,我国工程系统主要应用半自动以及自动控制系统,但自动机系统控制技术的应用仍不够成熟,对此,需要进一步提供工程自动化的水平,才能够促进我国工程领域朝着智能化、自动化的方向不断迈进。 3工程机械智能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分析 3.1智能控制系统在工程领域的应用 智能控制系统通过将计算机电子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并且对工程进行一系列的模拟人工化的智能控制。此种方式能够模拟人类操作,进行工程施工。因此,智能控制系统在当代工程领域中的应用能够实现人工智能操作,并且能够模拟人类大脑的逻辑思维,便于对工程建设各个环节的数据信息进行搜集和处理,提升了工程建设的生产效率。同传统人工生产建设相比,有了明显飞跃。为工程机械智能控制系统构架。 3.2模糊控制技术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模糊控制技术需要借助系统平台,通过在虚拟平台建立仿真模拟建筑模型,能够实现对工程建设各个流程的自动化控制管理。模糊控制技术的应用能够将工程建设中所面临的一些复杂问题简化,从而更加便于解决。在实际应用中,模糊控制的算法比较简单灵活,只需要借助相关的编程技术,对系统程序进行编制,就能够实现对整个工程建设机械制造的精细化管理,而且还能够对相关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进行模糊化控制可以不用对机械制造工程进行精确化的数据研究,通过输入相关数据,使之保持在合理的偏差范围,就能够对工程进行管控。 3.3神经网络控制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神经网络控制技术主要基于生物学,将单一的网络神经元进行连接,最终形成一个高度复杂的神经网络控制系统。该系统在工程建设中,通过对不同神经元进行协调配置,能够对工程建设的数据信息进行批量处理。与此同时,神经网络控制技术还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对处理完成后的数据信息记录在册,便于后续工程进行借鉴参考,进一步推进了我国现代工程建设朝着智能化的方向不断迈进。 3.4工程机械智能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展望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工程机械智能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特别在当前受到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趋势影响下,工程建筑项目数量将会一路攀升,人们对于工程建设质量的总体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而将工程机械智能化信息技术引进到工程建设中,能够实现对工程建设全部流程的自动化控制,并且能够拓展各类功能,将网络信息技术与工程机械智能化信息技术相互融合,可以促进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便于对工程建设进行更为全面、细致的管理。 4结论 综上所述,工程机械智能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极大的推进了我国工程领域的快速发展,应用自动化控制系统能够有效的提升工程建设整体质量,还有利于促进工程整体效率。当前,随着我国工程领域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工程建设的质量要求将会越来越严格。而将工程机械智能化信息技术应用到现代工程中,能够推进我国工程建设事业朝着智能化、科学化的方向不断迈进。 参考文献 [1]吕琨.工程机械智能化信息技术的应用[J].山东工业技术,2018(13):115-116. [2]薛锦灏.工程机械智能化与信息化的发展探析[J].时代农机,2017,44(12):47. [3]李学忠.工程机械机群的智能化与综合管理——信息技术在工程机械上的应用综述之二[J].工程机械,2009,40(08):44-49+123. 作者:宿建伟 单位:山西神州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计算机网络拓扑分析 摘要:复杂网络是指具有无标度、小世界、吸引子、自相似、自组织中部分或者所有性质的网络。在现实世界中,许多复杂的系统基本上都能以网络来进行描述,而现实中的那些复杂的系统则可以以“复杂网络”来称之,比如社会网、交通网、电力网、万维网、因特网等等都可以称之为复杂网络。本文主要通过对复杂网络理论的介绍,从而对计算机Internet网进行分析,对Internet网这一复杂系统进行探究,揭示Internet拓扑现象的特性、规律及动因。 关键词:复杂网络;计算机网络;网络拓扑 在现实世界中,许多复杂的系统基本上都能以网络来进行描述,而现实中的那些复杂的系统则可以以“复杂网络”来称之,比如社会网、交通网、电力网、万维网、因特网等等都可以称之为复杂网络。在这些复杂系统中,那些现实中的实体往往通过复杂网络的节点来表示,实体跟节点相对应,节点之间的连线(即边)则对应于实体与实体之间的关系。而Internet网络自从诞生开始,其一直沿着更优、更高级、更复杂的路径演化和发展着,现在Internet网络已经成为一个开放的、无中心控制的、异构的、分布式的极其复杂的网络系统。其复杂性主要表现在:第一,Internet网络结构日益复杂。Internet网络的规模在不断的扩大,网络中的节点不断加入和退出,各个节点以及它们之间的链路时常发生失效,链路也经常出现方向和权重的变化。第二,网络中节点日益复杂化。各节点越来越具有复杂非线性行为的动力学系统。第三,复杂因素之间的彼此影响。各个节点之间或者数据包流和节点之间出现了非线性的作用及其各个用户之间的竞争和合作等等都是彼此的影响因素。 一、复杂网络理论简介 复杂网络是指具有无标度、小世界、吸引子、自相似、自组织中部分或者所有性质的网络。复杂网络理论的主要内容有:网络的演化特征、演化规律、演化动力学机制、演化的统计规律以及网络的模型特质、形成机制、几何性质、结构稳定性等。在自然科学中,复杂网络研究的最为基本的内容包括:度、相关性、集聚程度、最短距离、介数以及它们的分布特征。 复杂网络系统一般有着下面几个特征: (1)小世界。复杂网络通过简单的描述对许多复杂的现实网络进行了解释,认为不管规模多大的网络,其任意两个节点都是由一条路径连接的事实。它阐释无论什么世界都是通过相互关系非常小的无数个节点所连接起来的。比如,在现实的社会网中,每个人的生活圈很小,人跟人认识的数目非常少,但是这个社会却是由无数个关系所组成的,通过一条关系,可以找到跟你相距很远的无关系的陌生人。就好像麦克卢汉所讲的,地球将越来越小,是一个小的地球村,即一个小世界。 (2)集群性。复杂网络会越来越具有集群性。比如,在现实的社会网络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朋友圈、熟人圈,在这个圈子里,每位成员都可能跟其他成员认识。集群性就是指网络具有一种内聚的倾向,即在一个大网络中,会分布着许多个彼此联系的积聚小网络。比如一个朋友圈往往会通过某种关系跟另一个朋友圈联系着。 (3)幂律的度分布。度是指网络中的节点及其节点关系的数量;度的相关性是指各个节点之间的联系紧密程度;介数是指网络中所有最短路径经过某一节点的数量,即有一节点A,在网络中,所有经过A的数量,它反映的是节点A的影响力。无标度网络的特征主要集中反映了集聚的集中性。总之,复杂网络的主要特征有:无标度性、小世界效应、节点度的幂律分布。 二、Internet网络的拓扑分析 (一)Internet拓扑的特点 近些年来对于Internet拓扑的研究,最重要的成果是对于Internet拓扑节点度的幂律分布。这种分布在规模不同的网络拓扑中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也就是指,在规模不同的Internet拓扑中,它们的节点度表现出一种幂律分布,即: P(k)=k-β 其中,β一般在2―3这个小范围内进行波动,k是指节点度,P(k)表示度为k的节点出现的概率,即分布率。 Interne作为一个复杂网络,从其通信网络的优化目的来说,其实现节点间平均距离最小化、网络边数最小化是其拓扑优化的主要目标。即未来通信网络的趋势就是小世界网络。可是Internet网络所覆盖的范围非常巨大,具有全球性,其拓扑结构的发展还面临着许多技术上的问题。所以,对于Internet网络拓扑结构的优化目标的实现有点不大可能。但是话又说回来,尽管Internet的发展并不能实现拓扑设计的整体优化,它的小世界、较少边、高聚集等特性足以表明其还是具有小范围优化的特点,这些特点的产生可表现出其一些规律,即Internet网络具有优先连接和生长的规律。生长表示的是Internet具有动态增长的特性,所以Internet的拓扑结构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优先连接规律表示新节点进入Internet网络的规则,即在新节点加入网络时会选择拥有较大连接数的节点进行连接。 (二)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Internet网络拓扑模型的构建 在世人发现Internet网络节点度具有幂律分布的规律之后,Internet网络拓扑模型的构建产生巨大的转变。大家更多的选择从优先连接和生长等这一网络拓扑规律入手进行Internet网络的拓扑建模,其主要是为了让符合现实Internet拓扑性质的模型通过一些简单规则的演化让其自动地产生出来。可利用优先连接来对新节点加入网络的过程进行描述还比较粗糙,首先是因为新节点在加入之前,对网络全局的信息进行了解和把握具有很大的难度,其次一个原因是单一的优先连接不能够描述复杂的加入决策过程,而且在全网中容易形成少量的集散节点。所以要建立更加符合现实Internet拓扑特征的网络模型则需要考虑更完善的加入规则。 现在对于构建Internet模型主要是依据自治域级和路由器级,但由于Internet网络拓扑特性在不同层次和不同规模中表现出某种本质上的相似性,所以,本拓扑模型的构建都适应于这两个级。此模型主要的规则是前面提到的通过生长和局部优先连接,来形成Internet拓扑模型,这种形成机制就好像一个层次化比较强的选举过程,如下图所示: 此模型首先假设在一个平面中分布着n个节点,并存在着一个离散的均匀走动的时钟,这些节点都清楚自己是何时进入网络的,这些节点进入网络的时刻分布是从零时刻开始至具体某一特定时刻内的随机分布。每个节点进入网络前后的动作就是接收和发送消息及依据所接收的消息产生响应。发送和接收的消息中包括了自己的优先度以及消息传达的范围等内容。并且这些节点优先度将对其消息传送的范围即辐射半径产生直接的影响。在节点接收消息之后往往是按照消息源的优先度来确定其是否跟发送消息的节点建立连接,若所接收到的许多消息源节点存在相近的优先度,其将会随机地选择一个消息源节点进行连接。通过这种规则进行不断的演化和发展,将会得出上图的结果。其中a图表示Internet网络形成的初始阶段,那时仅仅只有一小部分节点进行活动,每个节点度都比较小,其发送和接收消息的范围还比较小,所以这些节点往往只跟自己相邻的节点进行连接。而随着时间的不断推进,节点度的不断增加,各个节点的消息所能到达的距离越来越远,即所形成的连接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多。在局部区域胜出的节点代表整个区域参与更大范围的竞争,以致形成更大区域的代表。这个过程将持续下去,直到网络中形成几个较大的聚集中心。如图(b)、(c)所示,这种自组织的层次网络并不具有预先设置的层次数。这就是Internet网络拓扑结构的形成模型,是一种消息自组织和传递接收的模型。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复杂网络理论最主要的特性是无标度性、小世界效应、节点度的幂律分布。Internet网络延续着这些性质,在其拓扑结构构建和形成中表现出来,具体所形成的拓扑规则是:Internet网络中节点的生长性和优先连接。通过其不断的生长以及生长出的节点的优先连接,从而促使网络拓扑是一种消息自组织和传递的过程。 复杂网络论文:计算机网络行为的复杂性理论研究 摘要: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计算机网络行为越来越复杂,传统的研究计算机网络行为的方法已难适应大规模的计算机网络。为更好地管理和控制复杂的计算机网络,提高网络服务的质量,将复杂性理论应用于计算机网络行为的研究,探索出一种复杂网络行为研究新方法。分析计算机网络行为研究的传统方法之不足,阐明复杂性理论应用于计算机网络行为研究的有效性,并概述其发展现状,以及指明其广泛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网络行为;复杂性理论 一、引言 当今的计算机网络异常复杂,运行时的动态变化规律成超分布、超并行、超复杂性质。计算机网络行为研究的对象正是这种动态变化规律,具体研究对象有:拓扑结构的动态变化、传输性能动态演化、网络安全、故障诊断、以及动态网络流量等。建立或优化出具有更高性能的计算机网络,在巨量用户的情况下,依然能保证高质量服务。故,研究计算机网络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统的计算机网络行为分析方法的基础理论大多为“还原论”思想,一定程度不适合当今复杂计算机网络行为研究的发展需求。基于传统计算机网络行为研究方法的缺陷,将复杂性理论应用于计算机网络行为研究之中,为探索复杂网络行为研究方法提供新思路。复杂性理论是一种基于非线性、动态、复杂系统的理论,其是解决系统整体性的新方法。故在研究计算机网络宏观行为特性时,复杂性理论有其巨大优势。 二、传统计算机网络行为研究 传统的计算机网络行为分析方法的基础理论大多为“还原论”思想,一定程度不能较全面地当今复杂计算机网络行为研究的发展需求,其局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的计算机网络中的采样和测量理论已不适用于现在复杂背景下的计算机网络。 2.复杂计算机网络中的宏观可靠性的研究甚少。 3.复杂计算机网络中的安全行和宏观安全监控理论缺乏。 4.传统的阵列新能评估理论不能处理长程相关条件下的性能评估。 5.复杂计算机网络拓扑图状态分析理论甚少。 6.复杂计算机网络中时常发生异常大流量,对这种显现的研究和处理理论甚少,而传统的Poisson和Markov理论不能准确刻画,故,需要新的数学理论对其进行研究。 7.研究复杂计算机网络中的流量实时测量和监控理论较少。 然而,现今的计算机网络发展迅猛,已经深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故,探索新的方法,来研究复杂计算机网络行的方法,以提高网络服务质量,因此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三、复杂性理论 复杂性理论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的科学”,作为一种介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之间的新科学研究工具。 将复杂性理论应用于现今的复杂计算机网络行为研究之中,可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宏观上研究和分析其网络行为特性,该领域的研究能突破传统算法的一些局限,更好地建设出和优化现今的计算机网络结构,保证服务质量。 复杂性理论主要包括:混沌学、分形学、自组织学、以及复杂网络学等,是一种新型的交叉科学: 1.混沌是非线性系统中,貌似随机运动的复杂现象,各个科学领域,包括计算机网络中,存在大量的混沌现象,其主要特征包括有界性、遍历性、不可预测性、分为性、普适性等。 2.分形所描述的一个粗糙或零碎的几何形状,可以分成多个部分,且每一部分都是体缩小尺寸的形状,即自相似性。由于其由非线性、非平衡过程所产生,故其具有非周期、无规则的自相似特征。 3.自组织是一种系统的自我调节的过程,为整个系统自我生存、寻求适应性、创造性的行为。各种内在因素相互影响,使复杂系统能够自动地变换成“自组织临界状态”,此时,系统的时空动力学行为不再具有特征时间和特征空间尺度,而是时空关联(满足幂定律分布),如果越过该临界状态,系统会产生复杂的相变现象。 复杂计算机网络行为的复杂性是宏观的,包括行为复杂、功能复杂、结构复杂等各个方面。而复杂性理论的自组织性、临界性、自相似性、非线性等鲜明特征正好符合研究复杂计算机网络行为的各种特征。 四、计算机网络行为的复杂性理论发展 由于复杂性理论的特性适用于研究复杂计算机网络行为,故国内外很多学者对将复杂性理论应用于网络行为研究感兴趣,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在计算机网络流量行为研究方面,WE Leland等人于1994年发现实际的计算机网络流量符合自相似特性,而并不符合传统的poisson分步布,这表明传统的poisson、马尔科夫流、自回归等分析手段不在适用,后来进过大量学者深入研究,建立了一系列流量模型,比如报酬模型、无限源Poisson模型、MMPP模型、On/Off模型等。 在网络拓扑行为研究方面,研究成果表明实际的计算机网络并不是一个随机网络系统,而是一种具有小世界特征和无尺度特征的复杂网络,其节点度服从幂律分。欲研究计算机网络的拓扑行为,就必须先着手建立有效的网络拓扑模型,随着学者深入研究,提出了比如WS模型、BA模型、局部演化模型等网络拓扑演化模型,及针对网络的鲁棒和脆弱性,提出的HOT模型等。 在将混沌学引入到计算机网络行为研究中的方面,研究发现计算机网络中普遍存在一种貌似随机的现象,其具有混沌的各种特性。为引导这种混沌现象向好的方面发展,学者陈关荣等人在详细分析了计算机网络流量控制系统中的混沌现象之后,将将混沌控制方法引入到网络流量控制当中,另外,国内外一些学者探索试将混沌最大Lyapunov指数、以及相空间重构技术引入到计算机网络流量行为研究和分析领域,获得了一些成果。 五、展望 将复杂性理论引入计算机网络行为研究,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现今的计算机网络越来越复杂、有其符合复杂性理论的特性,且复杂性理论的研究比较成熟。 在计算机网络拓扑机构研究方面,网络拓扑演化行为具有动力学、非线性、自组织性等,而将复杂性理论的自组织学、混沌学、分形学、拓扑学等领域研究成果引入计算机网络拓扑研究尚不充分,且更具具体的实际计算机网络特点结合复杂性理论进行研究也尚待探索。同样,在计算机网络流量行为研究方面,针对网络流量的混沌、自相似等特性,结合混沌理论、分形理论等,全面阐述网络流量行为的特点动态变化形式,并对计算机网络流量进行有效建模,支持其特征参数,为给出有效的控制方法奠定基础、以及为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稳定运行等方面提供理论前提。 六、结论 21世纪的信息化将给人来带来巨大财富,计算机网络行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而计算机网络行为研究中的复杂性理论研究将为其提供一种新方法。在此,针对实际计算机网络的复杂性特点,总结了传统网络行为分析方法的缺陷,并综述了计算机网络行为研究中的复杂性理论研究现状,指明其在管理和控制复杂计算机网络方和提高网络服务的质量方面取得的效果,总结了复杂性理论应用于计算机网络行为研究的有效性,并阐述该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以及其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应用潜力。 复杂网络论文:复杂网络研究 摘要:从复杂网络的三个主要度量特征量:平均路径长度、聚集系数、度分布的角度分别介绍了复杂网络中最主要的三种网络模型,即随机网络模型、小世界网络模型和无标度网络模型,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一些方向。 关键词:复杂网络;随机网络;小世界网络;无标度网络 1 复杂网络研究概况 近年来,国内外掀起了研究复杂网络的热潮。复杂网络之所以复杂,不仅在于网络规模的巨大,网络结构的复杂,而且网络在时间、空间上都具有动态复杂,网络行为也很复杂。 现实世界中的许多系统都可以用复杂网络来描述,如社会网络中的科研合作网,信息网络中的万维网、科研引用网,技术网络中的因特网、电力网等。网络节点为系统元素,边为元素间的互相作用,例如,在社会网络中,节点表示个人、组织机构或国家,边表示他(它)们之间的社会联系。现实网络系统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首先,网络的结构非常复杂,对网络节点间的连接,至今仍没有很清晰的概念;其次,网络是不断演化的,网络节点不断地增加,节点之间的连接在不断地增长,而且连接之间存在着多样性;第三,网络的动力学具有复杂性,每个节点本身可以是非线性系统,具有分岔和混沌等非线性动力学行为而且在不停地变化。 由于现实世界网络的规模大,节点间相互作用复杂,其拓扑结构基本上未知或未曾探索。两百多年来,人们对描述真实系统拓扑结构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在最初的一百多年里,科学家们认为真实系统要素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些规则的结构表示,例如二维平面上的欧几里德格网;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90年代末,无明确设计原则的大规模网络主要用简单而易于被多数人接受的随机网络来描述,随机图的思想主宰复杂网络研究达四十年之久;直到最近几年,科学家们发现大量的真实网络既不是规则网络,也不是随机网络,而是具有与前两者皆不同的统计特性的网络,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小世界网络和无标度网络。这两种网络的发现,掀起了复杂网络的研究热潮。 2 复杂网络主要特征度量 2.1 平均路径长度(Average Path Length ,APL) 平均路径长度是网络中一个重要的特征度量,它指网络中所有节点对之间的平均最短距离。这里节点间的距离指的是从一节点到另一节点所要经历的边的最小数目,其中所有节点对之间的最大距离称为网络的直径。平均路径长度和直径衡量的是网络的传输性能与效率。 对于无方向无权重网络,连接点i和点j的连线的数目即称为路径长度。点i和点j之间的最短路径是连接这两点的最短的路长,其长度是点i和点j之间的距离dij。若图带权重,可以使用同样的定义,但是要考虑到权重。计算dij的平均值,称为平均路径长度:。这样的定义存在的问题是如果在网络中存在不连通的节点,则平均最短距离将发散。为此Latora和Marhciorlli[2]提出了一种称为全局效率的相关测量量:。 2.2 聚集系数(簇系数Cluster Coefficient) 集聚系数,它衡量的是网络的集团化程度,是网络的另一个重要参数。簇系数的概念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对社会网络而言,集团化形态是其一个重要特征,集团表示网络中的朋友圈或熟人圈,集团中的成员往往相互熟悉,为衡量这种群集现象,科学家们提出了聚集系数的概念。 通常用到了两种聚集系数。Barrat和Wegiht[3]提出了对于无向无权重的网络的如下定义:C=3NA/N3 。 其中NA是网络中三角形的数目,N3是三个点连通的数目。因子3是考虑到每个三角形可以看作是三个不同的三连通点。一个三角形是每对点之间都是有连线的三点集,而三连通点则是每个点都是可以从另外的点到达的三点集,这样可以定义给定点i的聚集系数: 。其中NΔ(i)是包含了点i的三角形的数目,N3(i)是点i做为中心点的三连通节点的数目。若ki是节点i的邻居的数目,则N3=ki(ki-1);同样,NΔ(i)是i点的邻居之间的连线的数目,用li表示邻居之间的连线的数目,则方程可以写为:。 2.3 度分布(Degree Distribution) 度分布是网络的一个重要统计特征。这里的度也称为连通度,节点的度指的是与该节点连接的边数。度在不同的网络中所代表的含义也不同,在社会网络中,度可以表示个体的影响力和重要程度,度越大的个体,其影响力就越大,在整个组织中的作用也就越大,反之亦然。度分布则表示节点度的概率分布函数P(k),它指的是节点有k条边连接的概率。在目前的研究中,两种度分布较为常见:一是指数度分布,即P(k)随着k的增大以指数形式衰减;另一种分布是幂律分布,即P(k)~k-γ,其中γ称为度指数,不同γ的网络,其动力学性质也不同。另外,度分布还有其它形式,如星型网络的度分布是两点分布,规则网络的度分布为单点分布。 3 复杂网络模型 3.1 随机网络模型 20世纪50年代末期,匈牙利数学家Paul Erds和Alfred Rény首次将随机性引入网络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随机网络模型,简称ER模型。他们指出可以用两种方法建立随机网络一种方法是给定N个节点,从(N(N-1))/2条可能的边中连接E条边,忽略重边情况;另一种方法是给定N个节点,每一对节点以概率p进行连接,所得到的图是一个随机图。 随机网络的基本特性可以归纳如下: 1) 随机网络的平均度为: 2) 随机网络的聚集系数:由于网络中任何两个节点之间的连接都是等概率的,因此对于某个节点i,其邻接点之间连接的概率也是p,所以随机网络的簇系数 网络的平均最短距离随网络规模的增加呈对数增长。 3) 随机网络的平均最短距离可以进行如下估计:考虑随机网络的平均度(k),对于任意一个节点,其一阶邻接点的数目为(k),二阶邻接点的数目为(k)2,依此类推,当l步后达到网络的总节点数目N,有N=N=(k)l,所以lland~lnN/ln((k))可以看出,随机网络的平均最短距离随网络规模的增加呈对数增长。 4) 随机网络的度分布:给定一个连接概率为p的随机图,对于任意节点i,其度ki遵循二项式分布:当网络规模N很大时,网络的度分布接近泊松分布,即 。由于随机网络中节点之间的连接是等概率的,因此大多数节点的度都在均值(k)附近,网络中没有度特别大的节点.随机网络的特征是网络的簇系数较小,平均最短距离也较小。 3.2 小世界网络模型 1998年Watts和Strogatz[4]在ER模型基础上对比真实网络提出了小世界模型(WS), WS模型构造过程如下: 1) 开始于规则图形。初始有数目固定的N个节点,每个节点有k个临近节点,构成一个规则的一维圆环。 2) 随机化。以概率p对圆环中的每一条边重新连接。这个过程中要求不能自身连接和重复连接。例如图1[5]所示,p=0对应于规则图,p=1对应于随机图;当前研究的热点是p在0到1之间的WS网络的性质。 图1 中间为小世界模型(左图为规则图,右图为随机图) WS网络的主要性质为: a) 平均路径。图1中被随机选择又重新连结后的线称为捷径,它对整个网络的平均路径有着很大影响。分析表明:当p =2/(NK),即在保证系统中至少出现一条捷径的情况下,系统的平均路径开始下降。即使是相当少的捷径也能够显著地减小网络的平均路径长度。这是因为每出现一条捷径,它对整个系统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它不仅影响到被这条线直接连着的两点,也影响到了这两点的最近邻、次近邻,以及次次近邻等。 b) WS网络的聚集系数。由初始固定的节点数可计算出P=0时规则网络的集群系数为C(0), C(0)取决于网络结构而与尺寸N无关,因此有相对较大的值。随着边按一定的概率P随机化,集群系数在C(0)的附近变化。 c) 度分布。WS模型是介于规则网络和随机网络之间的模型,P=0时规则网络的度分布是中心点位于K=k的δ函数,P=1时随机网络是Poisson分布,在K=k点达到极大值。P从0变化到1的过程中,原来δ函数形式的度分布逐渐拓宽最终形成 Poisson分布。 3.3 无标度网络模型 上世纪末,Albert 等在对互联网的研究中发现了无标度网络(scale-free network),开辟了人们对于复杂网络系统认识的新天地。他们发现,互联网实际上是由少数高连接性的页面组织起来的,80%以上页面的连结数不到4 个。然而只占节点总数不到万分之一的极少数节点,却有1000个以上的连结。这种网页的连接分布遵循所谓的“幂次定律”:任何一个节点拥有k 条连接的概率,与1/ k 成正比,这就是无标度网络。其后几年中,各行各业的研究者们在许多不同的领域中,都发现了无标度网络。从生态系统到人际关系,从食物链到代谢系统,处处可以看到无标度网络。 无标度网络最显著特征是度分布属于幂分布。其表现出的特性是:大多数的节点只与一两个少数节点相连接,但有少数节点却被大量的连接。无标度模型一般用来分析网络的动态特性,揭示大型复杂网络的拓扑结构。 基于“成长性”和“择优连接”这两种机制,Albert等在深入分析了ER 模型之后,于1999年提出了BA 模型[6-7],从理论上解释了无标度网络的现象。它比较准确地把握了现实世界中网络最基本的特点,较好地解释了无标度网络的形成机制。 BA模型是第一个增长的网络模型,其算法如下: 1) 增长:在初始时刻,假定系统中已有少量(m0个)节点,在以后的每一个时间间隔中,新增一个度为 的点(m≤m0),并将这m条边连接到网络中已经存在的m个不同的节点上。 2) 择优连接:当在网络中选择节点与新增节点连接时,假定被选择的节点v与新节点连接的概率?蒹(ki)和节点 的度成正比,即。经过t个时间间隔后,便会形成一个有N=m0+t个节点、 条边的网络。图2显示m=m0=2时的BA模型的演化过程。初始网络有两个节点,每次新增加的一个节点按优先连接机制与网络中已存在的两个节点相连。 图2 BA模型的演化过程 a) 度分布。BA模型生成的网络的度分布是无标度的,因为网络中的每一个节点有k条边的概率p(k)~2m2l-3,如图3所示。 b) 平均路径长度。BA无标度网络的平均路径长度为,这表明该网络也具有小世界特性。 c) 聚类系数。BA无标度网络的聚类系数和网络大小有关,近似成一种幂率分布。 4 小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以前,用规则网络和随机网络理论来描述真实系统的拓扑结构,这只反映了众多系统的两种极端情况,不能很好地描述多数现实系统。近几年来,以小世界网络与无标度网络为核心的复杂网络领域的最新成果反映了大多数复杂系统的基本特性,使得对复杂系统建模的研究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复杂网络的模型研究虽然己取得很大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小世界效应新的产生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以WS模型为代表的小世界网络模型很好地展示了小世界的特性,但现实系统中的小世界网络异常丰富,理论上,有多少种现实网络就有多少种生成机制。因此,研究小世界网络形成的新机制,揭示产生小世界特性的多样性和新途径,是十分有意义的。 另外,演化网络拓扑的解析方法仍不完善。目前的多数网络模型是通过数值计算和近似的分析方法来建立的,即先以随机的方式生成网络,然后对度分布给出解析计算,而对其它主要参数仅给出模拟结果。由于模拟的结果带有很大的随机性,所以这种做对于网络拓扑特性方面的严格理解还发展得远远不够。 总之,复杂网络的发展给了我们一种看待世界研究世界的新方法,随着其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定能给我们带来新的惊喜。 复杂网络论文:利用MEX文件实现复杂网络分形维数计算 摘要:复杂网络是最近几年流行的新兴学科之一。通过复杂网络的研究可以发现人工网络和自然世界中共同存在的一些普遍特征。复杂网络的分形与自相似是复杂网络在演化成小网络时整体和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呈现出来的某种相似性,通过对复杂网络进行分形维数的计算来达到探测网络的微观演化过程非常重要。本文对计算分形维数的盒子覆盖法进行了算法上的改进,同时在具体实现算法时采用了Matlab与C的接口程序C-MEX,有效地提高了运算速度! 关键词:复杂网络;分形维数;C-MEX 随着20世纪末Watts-Strogatz的小世界网络模型和Barabasi-Albert的无尺度网络模型的提出,复杂网络的研究取得快速的发展。经过十几年的蓬勃发展,复杂网络已成为最近几年流行的新兴学科之一,已不同程度的应用于工程技术、经济、医药、生物等领域。 复杂网络是当前重要的一门交叉性学科,通过复杂网络的研究可以发现自然世界和人工网络中存在普遍的特征,如小世界、标度等,从而使人们重新认识自然世界。复杂网络是从网络的视角出发,描述和研究的是系统构件如何相互作用而导致系统的宏观特性与行为。分形与自相似是复杂网络中的一个重要特性,也是其研究的一个热点之一。复杂网络的分形与自相似是复杂网络在演化成小网络时,整个过程将始终保持自己特征状态的相对稳定性,从而使它的整体和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呈现某种相似性。在复杂网络中,定量地描述这种具有自相似的网络的参数就叫做复杂网络的分形维数。计算分形维数最常用方法之一是盒子覆盖法。本文对计算分形维数的盒子覆盖法进行了算法上的改进,同时在具体实现算法时采用了Matlab与C的接口程序C-MEX,有效的提高了计算速度! 1 复杂网络分形维数探讨 复杂网络的分形与自相似性研究是利用复杂网络中节点内部的互动性来探测网络的微观演化过程。一个复杂网络具有分形性是指在对该网络进行重整化的过程中,若覆盖整个网络中的点所需的大小为lB的盒子的最小数量为NB,NB会随着lB的增长呈有限指数的幂律增长,若设幂律指数为dB,则为dB为该网络的分形维数。具体满足关系模型如式(1): NB≈lB-dB (1) 盒子覆盖法是计算复杂网络分形维数基本的方法,是应用合适的形式于盒子覆盖的方式求出一个复杂网络的分形维数dB。盒子覆盖法描述为:对于一个给定的网络G和盒大小lB,一个盒子是所有任意两个节点i和j之间的距离lij小于lB的节点集合。盒子的最小数(记为NB)要能完全覆盖整个网络。以lB=1为例,那么很明显NB就为网络节点数N。 盒覆盖算法的最终目标就是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计算在给定盒子大小lB的情况下NB的最小值。 盒子覆盖法也有很多方法可以实现,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是贪婪着色法,其他的也有如燃烧算法等。本文采用了最常用的贪婪着色法并对其进行了稍微的改进。改进后的贪婪着色算法可以描述如下: 1) 给网络中的所有节点分配一个唯一的从1到N的数,每个节点并没有着色 2) 对于所有的值lB,分配一个颜色值0给所有1到其他所有节点,如Ci1=0 3) 将i设为2,重复下面的5个步骤直到i=N (1) 计算从i到j的所有节点的小于i的距离lij (2) 将lB设为1 (3) 对于所有的lij =lB选择一种没有使用的颜色Cjlij,就可以得到对于i的给定的lB的颜色值CilB (4) 设lB=lB+1,直到lB=lBmax (5) i=i+1 通过以上的算法只要在复杂网络中的所有节点游走一遍,就可以在给定盒子大小lB的情况下计算出NB的最小值,接着就可以利用关系模型公式求出该网络的分形维数dB了。 2 利用CMEX文件计算复杂网络分形维数 根据以上的算法描述,我们用matlab具体实现了这个算法。但我们在具体实现的过程中,发现由于复杂网络中的数据量非常大,而且MATLAB又是一种解释性语言,在执行M文件时,需要对矩阵的每个元素循环处理,运算速度非常的缓慢,例如利用MATLAB实现上述算法时仅仅调用一个20万行的数据,就需要执行30几分钟。 对于Matlab直接计算中存在的困难,我们考虑过从更换编程平台,但由于matlab一些优秀的特性,我们还是希望能用matlab软件来实现上述算法。这使我们把目光投向了CMEX混合编程。 MEX文件又称为外部程序调用接口,在进行大规模的数据处理,比如影响 MATLAB执行速度的循环体时,可以编写相应的C或C ++子程序完成相同的功能,并编译成 MEX文件,再由MATLAB调用此MEX文件以提高运行速度。 C-MEX是通过MATLAB的编译器转换为可执行文件,是按照MEX技术要求的格式编写相应的程序,通过编译连接,生成扩展名为.dll的动态链接库文件,可以在MATLAB环境下以函数的形式直接调用。一般来说,C-MEX 文件的执行速度是相同功能的M文件执行速率的20~40倍。 MEX文件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它们分工明确,分别用于完成不同的任务。第一部分称为计算功能子程,它包含了所有实际完成计算功能的源代码,用来完成实际的计算工作。第二部分称为入口子程序,它是计算子例行程序同MATLAB环境之间的接口,其作用是在 MATLAB系统与被调用的外部子程序之间建立通信联系。其中入口子程序的名字为mexFunction,其构成形式为:void mexFunction(int nlhs,mxA rray 3 plhs[],int nrhs,constmxA rray 3 p rhs[])。其中:nlhsnrhs为整型,分别表示输出输入变量的个数;plhs[]p rhs[]为mxA rray型指针数组,分别表示输出输入变量的地址。MEX文件执行流程可用图1表示。 针对于盒子覆盖法中的贪婪着色算法,我们也利用MEX文件编程实现了此算法来对复杂网络分形维数进行计算。具体利用C―MEX计算复杂网络分形维数的过程如下: (1) 我们先根据贪婪着色算法描述,用matlab的M文件实现 (2) 找出M文件中循环次数较多的代码段 (3) 将这些循环次数较多的代码段转化成相应的C-MEX程序,并编译成相应的.dll文件 (4) 将M文件中循环次数较多的代码段用相应的.dll代替 (5) 最后对修改后的程序编译执行 最后我们在CPU为AMD Athlon(tm) 64 X2 Dual Core Processor 4000+,内存为1G的机器上,分别对利用M文件和C-MEX文件两种方式调用了三组数据量不同的数据,得出的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使用C-MEX混合编程后,实现复杂网络分形维数计算算法的执行时间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这也证明了我们所采用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3 结论 复杂网络作为一门重要的交叉性学科,通过复杂网络的研究可以发现人工网络和自然世界中存在普遍相似的特征,从而使人们重新认识自然世界的一些特性。通过研究复杂网络的分形维数,除了探究复杂网络中相似网络的维数,还可以探测网络的微观演化。本文对复杂网络的分形维数计算算法进行了探讨,并利用C-MEX混合编程的方式实现了此算法,极大地提高了运算速度。 复杂网络论文:基因表达谱的复杂网络研究 摘要:该文采用复杂网络理论。首先利用分类信息指数对数据进行初步筛选,选出了314个基因。对选出的基因分别做肿瘤样本和正常样本的相关系数矩阵,利用Kruskal算法分别对两个相关系数矩阵做最小生成树,然后通过比较选出阈值,建立起节点间的连边关系,得到致病前后的两个网络。根据复杂网络中的相关理论,分别对肿瘤样本和正常样本进行社区划分,最后通过观察两个样本的网络系统,分析致病前后基因的变化情况,建议了结肠癌的特征基因。 关键词:基因芯片;基因表达谱;社区结构;分类信息指数;最小生成树;阈值;复杂网络 癌症起源于正常组织在物理或化学致癌物的诱导下,基因组发生的突变,即基因在结构上发生碱基对的组成或排列顺序的改变,因而改变了基因原来的正常分布(即所包含基因的种类和各类基因以该基因转录的mRNA的多少来衡量的表达水平)。所以探讨基因分布的改变与癌症发生之间的关系具有深远的意义。 复杂网络理论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的交叉。对于一个复杂的系统,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够单独通过分析系统内元组来反应系统性质。复杂系统是由微观层次上的海量个体所组成,个体之间存在着作用。把个体抽象为网络节点,而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抽象为节点之间的边,则复杂系统就可以用一个复杂网络来描述。 本文的实验数据集包含22 个正常组织样本和40个结肠癌组织样本,每个样本包含 2000个基因的表达数据。首先对样本数据进行归一化,另外,数据的特征维数2000,远远高于样本个数62。因此,有必要对数据进行过滤和降维。我们采用了分类信息指数方法 (information index to classification, ⅡC)[2],公式为: 其中,μ1(i),μ2(i)分别表示第i个基因在正常组织样本和结肠癌组织样本中的中表达水平的均值;σ12(i),σ22(i)分别为该基因表达水平的标准差。 根据上式计算结肠癌基因表达数据中的2000个基因的分类信息指数,大部分基因的分类信息指数在0到0.2之间,仅有少部分基因的大于 0.2(如图1)。保留指数大于 0.2 的314个基因用于下一步的分析,这样就大大缩小了基因选择的特征空间,剔除掉大量“无关基因”,大大缩小需要搜索的致癌基因范围。 另外在撰写本文的准备过程中,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有关文献。与已有文献的结果进行比较,发现所选特征基因中包含了一些已被实验证实的与癌症相关的重要基因,这些基因在癌症基因调控网络中起关键作用,一共得到了40个基因(如表1)。我们要探寻的结肠癌的特征基因极有可能包含在这40个基因中,这对我们后续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中6个基因在我们根据分类信息指数值对数据进行筛选的过程中被剔除了。所以我们选择剩下的34个基因作为我们研究的参考(如表1)。 然后分别计算结肠癌样本(cancer)和正常样本(normal)各个基因间的相似性,得到相似矩阵。分析这些基因点的联系,选择一个相似性的阈值来分别建立复杂网络,用邻接矩阵表示。(如果相似性大于该阈值的则这两个点相连接,在邻阶矩阵中用1表示;反之,如果相似性小于于该阈值的则这两个点不连接,在邻阶矩阵中用0表示)。其中关键的步骤是阈值的选取。本文提出的解决策略是,从关联系数矩阵得到最小生成树作为基因之间关系的骨架,然后再把文献中发现的相关基因之间的关系考虑进来,得到客观的阈值。 我们考查结肠癌基因表达数据中筛选出来的314个变化比较明显的基因,用向量组表示为, 其中T0m,n是第n个基因在第m个样本的基因数据,其中N=314,M是样本个数,正常组织样本个数为22,肿瘤组织样本个数为40。相关系数矩阵为R: 那么基因间的欧几里得距离就可以用以下定义的距离矩阵D定量描述: 最小生成树是图论中的基本概念。我们从距离矩阵中抽取出最小生成树,用N-1条边连接所有基因节点,形成一个无圈图。在形成的最小生成树中,要保证所有基因间的距离之和最小,也即相关系数之和最大,且是无圈图。那么,基因间的其它关系就被过滤掉了。原则上来讲,真正直接相关的基因之间的关联系数最大,因此可以认为最小生成树保留了基因之间的真正关系。因为一个基因可以和多个基因直接相关,所以很多的关系被丢掉。丢掉的关系将在后边的步骤中被找回。我们采用Kruskal算法来生成最小生成树: 我们用筛选后的314个基因数据(我们对这314个基因重新做了编号,其与原数据库中的编号的对应表见附表),对结肠癌样本、正常样本分别用两种方法得到了最小生成树。两个最小生成树的节点也即基因,一定是相同的,且都有314个节点,313条边。图2给出了正常样本中得到的最小生成树。 如前所述,最小生成树给出了基因之间的部分连接,但是很多基因之间的关系被丢掉。另一方面,文献中发现的结肠癌相关基因,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但是这些信息包含着很大的偶然性,也就是噪声。在此我们将把这两部分信息整合在一起,得到一个客观的构建基因关系网络的阈值。 我们首先抽取出如图2所示的生成树。它给我们提供了高可信度的链接,不足之处是包含的信息不够多,一些重要的关系被忽略了。我们再根据得病前后两类样本信息变化。然而,这里也可能产生噪声边。 从上面得到最小生成树出发。整合相关文献中已知的肿瘤致病基因,我们收集到34个这样的基因。用这34个基因重复上面的过程,得到阈值,肿瘤样本的记为DDIImin,在正常样本的生成树中记为DNIImin建立网络。,它们之间可能直接相连,也可能彼此没有直接相连。计算直接相连的节点间的距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选取最大的那个作为阈值,在肿瘤样本生成树中记为DDIImin=0.6239,在正常样本的生成树中记为DNIImin=0.6995。 我们选取DDIImin,DNIImin作为阈值,来建立网络。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一些噪声边的产生,避免了偶然因素可能引起的阈值选取的不稳定性,同时也恢复了我们需要的连接。 肿瘤样本网络以及正常样本网络的阈值选定后,利用我们在数据处理中选定的314个基因建立网络。以肿瘤样本网络为例,先算出肿瘤样本中这314个基因的相关系数矩阵。当任意两个基因的相关系数大于阈值0.6239时,我们就认为这两个基因是有相互作用的,在它们之间画一条边;当任意两个基因的相关系数小于阈值0.6239时,我们就认为这两个基因是没有相互作用的,它们之间就没有直接的边相连。这样我们就得到了肿瘤样本的基因相互作用网络。在相关系数矩阵中,把大于0.6239的值改为1,小于0.6239的改为0,主对角线上元素设为0,这样就由相关系数矩阵得到了邻接矩阵MD。邻接矩阵中的1就表示网络中有连边;邻接矩阵中的0就表示网络中没有连边。 复杂网络的结构是不均匀的,往往存在很多连接致密的集团,在这些集团之间只有很少边形成的松散的连接。这些致密的结构往往与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受到普遍的关注。当前普遍采用的划分社区的方法是Newman-Girvan算法。 社区划分反映基因间的功能关系,而在网络模块中,可以发现网络发生了明显的改变。首先我们画出正常样本网络,用Newman-Girvan的划分算法对得到的网络进行分块。当把正常样本网分成14个社区时,得到的聚类系数最大,为Q=0.596(如表2),这样就把网络分成了14个大的功能模块。如图3所示,即为正常样本网络的社区结构(每种颜色代表一个社区)。可以看出,各个社区结构中的节点数目分布并不均匀,并且存在很多孤立节点。社区内节点间的连接比较紧密,而不同社区间的连接比较稀疏。 同样用Newman-Girvan的划分算法,我们画出肿瘤样本的网络,把肿瘤样本网分成了13社区(如图4)。此时得到的聚类系数最大,为Q=0.630(如表3)。可以看出,肿瘤样本网络的各个社区结构中的节点数目分布也是并不均匀,并且同样存在很多孤立节点。社区内节点间的连接比较紧密,而不同社区间的连接比较稀少。 对于两个网络,我们计算出每个节点的度(degree)。我们发现,,,其中DDmax、DNmax分别表示肿瘤样本、正常样本的邻接矩阵中节点的最大度,DDmin、DNmin分别表示肿瘤样本、正常样本的邻接矩阵中节点的最小度。说明网络中的有些点与其他点的相互作用强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反应到网络结构中,可以用平均度加以粗略说明,其中肿瘤样本网络的平均度为9.36,正常样本网络的平均度为5.28。在肿瘤样本网络中每个基因平均与周围9.36个基因有相互作用,在正常样本网中每个基因平均与周围5.28个基因有相互作用。 分析度的变化。通过两个网络的度序列做差,我们就能够找到每个节点度的变化情况。表4即为度变化比较大的前十个节点。 同时我们对每个节点度的变化值做平均,得到度变化的平均值为7.0637。其中大于这个平均变化度的节点有89个,小于这个平均变化度的节点有255个。 我们认为特征基因在这些度变化比较大的节点中的可能性很大。度变化超过平均值的节点与我们查阅的的文献中得出个34个特征基因相比对,其中有15个基因是它们所共同拥有的(如表5),我们认为这15个基因应该是对我们寻找结肠癌特征基因非常重要的基因。 接下来对我们得到了15个重要的基因节点,在网络中分析它们。在上一步过程中,我们比较了文献中得出的,且度变化较大的15个重要节点。这15个基因在肿瘤特征过程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注意到我们选取的这15个基因最大的度变化值是33,但还有7个节点的度变化值超过了33,却并不在我们查阅的文献的结论中,我们认为有必要在网络中进一步对这些点进行分析。这7个基因节点分别是(如表6): 表6 其中,度变化是同一节点在肿瘤样本网络与正常样本网络中,该节点在两个网络中度的变化值;分类信息指数编号是指该信息指数在所有信息指数中从大到小排列时的次序,我们选取的314个基因是分类信息指数IIC>0.2的基因,也即分类信息指数编号前314个基因。通过上面的表格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基因的分类信息指数都比较大。通常地,样本们会去研究IIC大的点,分类信息指数编号偏后的那些基因极易在分析的过程中被忽略掉。现在我们发现,这些点在两个网络中度的变化值很大,也即癌变前后这些基因在网络中与其它基因的相互作用有了很大的变化。接下来,我们将这7个基因和另外15个基因分别放回正常样本和肿瘤样本的网络中去分析它们的变化。如图5,图6。 图5为我们找到的15个重要基因在正常样本中的相对位置。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社区。同时把度变化最大的7个节点(156,87,300,139,169,61,34)也放进了网络中。 图6为我们找到的15个重要基因在肿瘤样本中的相对位置。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社区。同时把度变化最大的7个节点(156,87,300,139,169,61,34)也放进了网络中。 从图5中可以观察出,在正常样本网络中,度变化最大的7个节点分别分布在4个社区中,且仅有一个节点与其它节点相连(节点61―节点68)。这说明7个节点在正常样本网络中没有明显的相互作用。而通过观察图6,我们的发现在肿瘤样本网络中,度变化最大的7个节点同时分布在同一个社区中,且这7个节点与我们找到的15个重要基因节点中的9个节点(分别为68、180、155、270、213、198、207、2、297)也在同一社区中(图6中蓝色表示的社区),并相连。我们有一个大胆的猜想,结肠癌的特征基因就分布在蓝色所表示的社区中。蓝色社区中的这16个节点所代表的基因分别为M22382,T96873,U09564,H08393,J02854,T62947,M59040,H20709,X62048,及M94556,T70062,L28010,M37583,H89087,H64807,T65740,从功能上看,这些基因对结肠癌的癌变过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正常样本网络中,这些点分布的比较分散,而在肿瘤样本网络中,这些点集中到了同一社区中,说明癌变后这些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加强。所以这16个基因就是我们要寻找的结肠癌的特征基因。另外,除了这些在同一社区的节点之外,还有一些散节点落在各个不同的社区中,其中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该基因位于两个社区的连接点处,如节点58(T60155),它是主动脉平滑肌肌动蛋白,而有研究表明肌动蛋白参与DNA转录,所以T60155是我们所寻找的结肠癌的特征基因。另一种是某社区内部的节点,如节点83(T51571),130(H43887),219(L41559),248(M36634),参照这些基因的功能对基因的癌变并没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并且这几个点的度变化值也不是很大,所以,可能是被误选入的,应该被排除掉。综上,本文运用复杂网络的方法,通过社区模块的划分,找出17个结肠癌的特征基因。 本文首先通过分类信息指数这一指标对数据做了初步处理,筛选出314个基因节点,剔除了大量的无关基因,对数据进行过滤和降维。并以此分别构建网络模型。生成网络之后,通过Newman-Girvan方法对我们的网络模型划分社区和评价,无论是肿瘤样本网络还是正常样本网络都是很好的社区结构。我们利用度变化值和参考我们查阅文献中得出的结论,挑选出了22个基因,其中排除掉5个基因后,得出了我们的结论,即结肠癌的特征基因有17个。 本文问题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加深完善,比如没有考虑到基因筛选后提出的变化不大的点。另外,我们对于生物医学方面的专业知识比较欠缺,在对模块进行分析的时候,对模块的功能分析不够精确。这需要我们以后的继续努力和学习。 复杂网络论文:复杂金融网络的自相似性研究 摘要:以股票为节点,选取适当阈值量化股票收益率序列间相关关系从而构建复杂金融网络。基于复杂网络的理论,讨论金融网络的度分布、平均最短路径和聚集系数,发现面向金融时间序列的股票网络具有小世界效应,无标度特性和一个很重要的特性―自相似性。该文用两种方法分析了网络的自相似性:一是提出用网络节点的度构造Hurst指数,定量分析金融网络的自相似性;二是金融网络的平均路径长度和聚集系数定性地分析了复杂网络的自相似性。 关键词:金融市场;复杂网络;无标度;自相似 证券市场素有经济晴雨表之称。证券市场由于受企业经济效益,居民收入水平,投资者的心态等诸多因素影响,所以它是一个涵盖大量信息的复杂系统。近年来以复杂网络角度理解和分析证券市场,构建金融网络的方法层出不穷。Boginski [1]等研究了美国证券市场6546支股票,发现股票相关性呈现无标度性。庄新田[2]等基于相关系数构建以上海证券交易所持续交易的股票为节点的复杂网络,讨论上海证券市场的股票价格波动,鲁巍巍[3]等对沪深A股构建复杂网络,计算网络的聚集系数,吸引率,讨论不同行业的聚合强度及其对沪深A股市场股价波动的影响,这些研究都是基于网络的拓扑结构特征:节点度分布、平均路径长度、聚集系数、吸收率等,都从网络节点对网络的影响程度方面考虑,对于复杂金融网络的另一特性――自相似性并无研究。 复杂网络的自相似性是指网络局部和整体在某些特征上相似。对于固定网络自相似性的研究一般是利用节点内部互动性来探测网络的演化过程。自相似系数的测量方法是由 C.M.Song与S.Havlin[4]提出利用重构化测量,以及R.Guimera,L.Danon[5]提出利用邮件系统测量社区结构的相似性,他们也用这些方法描述了一些现实网络的自相似性[4]。 1 复杂金融网络建模 1.1 数据来源 笔者随机抽取从2007年9月28日至2010年2月26日沪深A股的500只股票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每只股票月数据的开盘价、收盘价、最高价和最低价平均值计算股票的对数收益率,然后用对数收益率序列建立相关关系,通过相关关系数值化研究复杂金融网络的拓扑特征[6]。 1.2 复杂金融网络建模 以沪深A股为节点,股票相互影响关系为连边构建无权无向网络。设股票i在第t时刻的平均价为xi(t),xi(t)为股票i在t时刻开盘价,收盘价,最高价和最低价的平均值。 为股票i对数收益率。定义股票i和股票j的相关系数为: 其中E(yi)表示股票i在n期的平均收益率, 由定义知:ρij的值域为[-1,1]。若ρij=1,表示股票i和股票j完全正相关,表现为同向增长或降落;若ρij=-1,表示股票i和股票j完全负相关,表现为反向变化;若ρij=0,股票i和股票j完全不相关。计算n只股票对数收益率的相关系数,得到一个n×n阶对称相关系数矩阵p。选取合适的阈值,将系数矩阵p进行量化,得到一个只有0和1的稀疏矩阵,此矩阵便作为金融网络的邻接矩阵。 1.3 复杂金融网络的拓扑结构特征 1.3.1 节点度分布 节点度是指连接节点的边数,节点度分布是指一个任意选择节点恰好度数为k的概率,也等于网络中节点度数为k的节点数占网络节点总数百分比,用分布函数p(k)来表示。 1.3.2 平均最短路径长度 若一个包含n个节点的无向网络,,其中dij为节点i和节点j的最短距离,也是节点i,j最短路径所经过的边数。考虑到每个节点到期自身的距离为0,无关联节点的距离为无穷大,此时存在问题,所以对进行修改,得到“调和平均”最短路径长度。在股票网络中,平均最短路径长度是任意两只股票相关中介数量的平均值,反映网络的大小和分离程度。 1.3.3 聚集系数 考虑节点i,它通过ki条边和其他ki个网络节点相连接,则它们之间最多有ki(ki-1)/2条边连接,但ki个节点实际有Ei条边,所以节点i的聚集系数ci,,网络的平均聚集系数为。聚集是用来刻画网络的小集团形态,说明邻近集团在相关性意义上的凝聚程度。 2 复杂金融网络的自相似性研究 相识性是现实世界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描述相识性的方法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将对象看作为某k个维特征空间的点,对象的相似由点与点间的距离来确定,另一种衡量相似性方法是比较对象之间的一般特征和一些典型特征。自相似性是一种特殊的相似,是对象本身的一种特性,是对象局部和整体相似。 虽然C.M.Song等用重构化能测量网络的自相似性,但此时网络只能是固定结点的网络,而现实生活中的网络是动态增长的过程,如社会网中每个人认识的朋友数在不断地增加,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上市公司数量越来越多,在证券交易所交易的股票数量也在不断的更新和变化。鉴于这些动态变化的网络,本文分别采用以下两种方法来研究复杂金融网络的自相似性 2.1 基于R/S分析的金融网络自相似性分析 设网络为动态增长的,网络节点不断地增长记为n1,n2,…ni,计算节点在ni时度分布的累积极差R(k)和标准差S(k)。 设x(k)为网络节点是ni时各节点的度数,的均值,也为网络的平均度数。 累积极差R(k):R(k)=max x(k,ni)-min x((k,ni) 标准差S(k):,则关系式为, R/S为重标极差,H为Hurst指数,所以 具体计算:以ln ni为自变量,lnR/S为因变量采用最小二乘进行线性拟合,所得直线的斜率即为H的估计值 复杂网络自相似性与Hurst指数的关系[6] 若0≤H 若H=0.5, 说明复杂网络节点是互相独立的,度分布是随机的。 若0.5 2.2 基于容量维数的自相似性分析 基于分形思想,用半径为r的尺子去测长度为l的尺子,所需尺子个数为 用半径为r的小圆去覆盖面积为S的圆,所需小圆个数为 用半径为r的小球去覆盖体积为V的球,所需小球个数为 以此类推可用半径为r的客体去覆盖被测对象,所需个数N(r)的值与r的取值关系表示为, 定义D为相似容量维数,取对数得相似容量维数[7] 本文计算平均最短路径长度和聚集系数的D来分析复杂金融网络自相似性 3 实证分析 由于本文是分析动态复杂网络的自相似性,所以用不同数量的股票来构造网络。 1) 分别用200,250,300,350,400,450,500不等数量的股票构造金融网络,然后基于R/S分析用各网络节点度分布来求Hurst指数,在matlab编程基础上得到H=0.823,可知复杂金融网络具有自相似性。取阈值为0.85,构建股票网络并计算各网络的平均最短路径长度和聚集系数。 实证研究发现在网络平均度数缓慢增长时,网络平均路径长度和聚集系数呈现相似的变化趋势,这也是网络拓扑特性自相似性表现。 2) 选用200,250,300,350,400,450,500只股票分别构造金融网络,用比较分析法分析金融网络的自相似性。 比较300,400,500只股票时相关系数的概率分布,然后采用修正法[3]求相关系数的概率分布。文献[3]提出采用修正法求相关系数矩阵,来消除时间因素的影响。但笔者认为不能做修正,尽量保持原有信息,这才能反应真实的市场环境。因为首先证券股票市场存在在投机行为,趋利性等很容易造成追杀跌涨的“羊群效应”,其次证券市场受到经济周期和行业因素的影响,而每个行业都要经历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的发展演变过程,这个过程成为行业生命周期,再次证券市场还受到产业政策等影响。笔者用修正法[3]对300,400,500只股票构建的网络进行了修正,得到图3~图4。 显然修正后的相关系数的概率密度是正态分布,符合强势有效市场的假设,但中国证券市场目前状况是弱势有效市场,证券价格只能反映历史信息,还存在内幕信息等,所以本文不对收益序列做任何修改。 在阈值为0.85时各股票网络都表现出很好的无标度特性(如表1所示):(最小二乘法)。 给出在阈值为0.85时节点为300、400、500的度分布图1。 以500只股票构造的网络为整个复杂网络,300只和400只都为局部小网络,得到容量相似维数。 从表2中可以看出Dl,Dc都比较相近,所以得动态的网络也具有自相似性。 4 结束语 本文基于复杂网络的理论分析了金融市场的网络特性―小世界效应和无标度特性。无标度则表示网络节点分布不均匀,网络中有地位比较重要的“中心点”,可知股票市场存在影响力比较大的股票或是行业。实证研究结果得出,金融网络的幂律指数大概为1,这与庄新田[2]等人得出上海证券市场网络的幂律指数为0.8219和0.7930差异不大。本文还着重介绍了两种方法分析金融网络的自相似性,这说明金融市场变化趋势有一部分依赖于过去,到底依赖程度有多少,就需看整个金融市场自相似程度,这便成了下一步的研究内容。 复杂网络论文:复杂网络下的综合视频会议服务 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网络环境及应用,今天的企业用户需要的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产品或者系统,他们需要自己的IT应用发挥更大的价值,实现与客户之间的交互、员工生产力的优化以及企业资源的整合等,并通过这些方面的整合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视频会议作为提高沟通效率的有效方式,满足了人们全方位的交流需求,因而在近年来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目前,国外从事视频会议系统研制、生产的大公司大多已经进入中国市场,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积极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来,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视频会议系统供应商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才能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北京盛维新世纪网络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网络多媒体通讯软件开发及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全球少数真正全面掌握多媒体通讯核心技术的企业,盛维公司在过去几年中密切关注用户的使用需求,并在其Cenwave多媒体通讯软件平台上开发出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网络直播系统、网络实时课堂、多方电话会议等多种视频应用产品。 全面灵活的解决方案 由于我国存在比较复杂的运营商网络环境,企业的出口网络一般较窄,为了确保用户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成功召开远程会议,盛维公司为用户准备了一整套远程会议综合解决方案,可以为客户提供基于不同终端、多种实现方式融合的、系统化的视频服务支持。北京盛维新世纪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总裁魏松祥表示:“我们正在向用户交付一个真正兼容的平台,能够兼容不同网络、不同种类的终端设备,实现语音、视频、数据的全面整合。让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和任何人进行多媒体的沟通和交流,实现协同办公。” 相比较市场上其他服务商提供的解决方案,盛维远程会议综合解决方案全面涵盖了软件视频会议系统、硬件视频会议终端、软硬混合视频会议系统、MCU租用、电话会议租用、网络会议租用等各种产品与服务,并能够根据客户的需求提供这一系列产品与服务的组合,真正做到实现客户各种形式、各种应用环境下“成功召开远程会议”的目标。 魏松祥告诉记者,在盛维提供的纯软件高清视频会议解决方案中,用户只需通过普通的PC机、麦克风、摄像头就能够轻松在互联网上召开网络会议。对于关注成本的中小企业用户来说,盛维软件高清视频会议解决方案可以让它们以最小成本实现远程视频会议的召开。而基于硬件的高清视频会议终端主要是为了满足大中型企业客户的应用需求,系统采用了高集成度、嵌入式的设计模式,是一款体积小巧、外形美观、稳定可靠的硬件会议终端。 此外,为了加快网络视频会议在中小型企业市场的普及,盛维以颠覆性的思维推出了网络视频会议租用服务,为企业提供了低风险、低投入、实施简单的视频应用服务。在这种服务模式下,一切网络基础设施、软件平台、硬件平台的建设和维护工作都由盛维公司提供,当用户需要使用网络视频会议时,只需向盛维申请开通网络会议服务,获得登录账号就可以召开远程网络视频会议。这种独创性的租用服务模式,使得企业无需购买任何系统软件、硬件设备,无需租用昂贵的服务器带宽,也无需专业IT人员维护就可以轻松召开远程视频会议,真正做到帮助企业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覆盖全球的运营网络 多媒体视讯服务需要坚实可靠的网络来支撑。在全球化的时代,用户的沟通对象可能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一个网络会议运营网络不但需要能充分覆盖国内,也要能较好覆盖世界各地。盛维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一个覆盖面广、通信质量可靠的面向全球用户的网络会议运营网络,通过这个网络平台可以保证高清视频会议系统的稳定运行。 盛维网络会议运营网络为租用盛维网络会议的客户提供了一个高速的专用网络,确保用户在这个平台上能召开高质量的网络会议。同时盛维还与全球各地的电信运营商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把电话网成功对接到这个运营网络上。用户能以极低廉的资费召开电话会议,或者实现电话会议与网络视频会议的混合使用。 魏松祥表示,盛维运营网目前已经覆盖了全国所有地区,在主要骨干网上部署了上百台服务器,总带宽达到将近2Gbps。同时,盛维公司在亚太地区、北美与欧洲也部署了众多服务器,其运营网络能全面覆盖亚洲、北美以及欧洲等地。此外,为了确保用户在盛维运营网上的通信安全保密,盛维公司采用了严格的安全策略以及256位数据加密算法,并且有专业运维团队7×24监控服务器与网络。 凭借出色的技术能力,盛维系列产品目前已应用政府、军队、教育、医疗、金融、能源、IT等多个行业。在国内教育行业,更是取得市场占有率60%的业绩。魏松祥告诉记者:“每天全球有数万用户在使用我们的产品及服务,并且已有上百家客户使用我们提供的产品成功召开1000人以上大规模会议或远程培训。”凭借以上出色的表现,在2009年6月,盛维公司一举荣获第十三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献礼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软件行业最具成长力企业奖”。 可以说,在工业化与信息化日益融合的大趋势下,盛维公司给企业信息化选型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降低了企业视频应用的门槛。某种意义上讲,盛维公司正在改变传统多媒体通讯软件销售的模式,为企业提供了低风险、低投入、实施简单的信息化方案,使企业通过互联网便可以享受到相应的软件和维护服务,切实做到了帮助企业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复杂网络论文:基于复杂网络的风险传播模型及有效算法 摘 要:提出一种基于复杂网络的风险传播模型及有效算法,通过结合复杂网络中传播蔓延现象的推广模型,将风险传播模型划分为两种:主动型风险传播模型与被动型风险传播模型。并对已有风险传播算法进行改进,实验表明,该模型及算法能健全风险传播机制,提高传播速度与精确度。 关键词:复杂网络;推广模型;风险传播 1 引 言 随着网络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风险评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风险评估一般分为静态评估和动态评估两种,前者评估体系比较完善,评估精确性程度较高,但缺点是评估周期过长,评估模型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能适用,不能反映网络的实时信息;后者评估能根据网络状况适时的做出风险估计,能及时反映网络风险的动态变化,性能好于静态评估[1,2]。而针对动态风险评估的研究有:基于免疫的网络安全风险检测的模型[3,4],是一种基于入侵时的检测模型;基于隐马尔可夫模型的网络风险评估方法研究[5,6];基于贝叶斯模型的网络风险动态评估方法[7,8], 可以对网络的总体风险和局部要素可能引起风险的程度进行评估。以上文献对网络入侵检测研究较为深入,但侧重于对攻击的动态评估,未能考虑已有风险如何扩散与转移。针对网络风险传播,张永铮等提出了用于评估网络信息系统的风险传播模型[9]和一种求解网络风险传播问题的近似算法[10],对已有风险在网络中的传播进行研究,但其传播模型与算法存在一些缺点:首先,模型中仅考虑了风险传播模型,未能考虑风险引入模型;其次,一个部件上可能存在多个弱点,则该部件对另一部件的同一方向的可信访问路径可多于一种,则部件不能在有向图中被视为图节点。第三,最小入度的部件感染风险的概率较低,因此其作为风险源的概率不高。第四,若入度最小的部件已经感染风险,其出度不一定是最大的,正如流感爆发在人口密集的地区一样,则其风险不能立即传播出去,存在滞后性,时效性欠佳。 本文在针对网络风险传播问题,结合复杂网络中传播蔓延现象的推广模型 [11,12],提出了一种网络风险传播模型及相关定义,并改进了风险传播算法。 2 推广模型下的风险传播 网络信息的动态风险不仅仅表现为一般意义的风险,其传播可能会对社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如病毒的传播造成的跨域风险、有害信息的传播造成的社会风险等。为此我们将借鉴复杂网络的传播机理和分析的方法,研究网络风险传播模型。 按照复杂网络的传播蔓延现象的推广模型[11,12]:假设网络中有N个个体,每个个体是三种状态的中的一种:易染态S,感染态I和移除态R,在时刻t,个体i随机的与个体j相连,若i∈S,j∈I,则个体i以概率p得到一个正剂量di(t′),这里di(t′)都服从分布函数f(d)。每个个体都保留着过去T时期中所接受的总的剂量 在本文中,暂不考虑网络风险移除状态,即仅考虑风险在整个网络中如何转移,而未考虑网络风险传播后所造成情况的如何消除。因此上述推广模型应用于风险传播如下: 计算技术与自动化2016年6月 第35卷第2期吕元海等:基于复杂网络的风险传播模型及有效算法 每一时刻t,风险结点j对其直连结点i每发动一次攻击,就会从被攻击结点i中获取一定的信息剂量di(t),则在过去T时期中风险结点获取被攻击结点的信息总剂量为: 3 风险传播模型 3.1 相关定义 定义1.结点:指网络系统中任意一台网络设备上任意可能被利用的最小单元。其中已经被利用的称为风险结点,而尚未被利用的称为非风险结点。 定义2.有向路径:结点A访问结点B时,形成的从A指向B的单向访问关系。这里所说的单向访问关系是指合法或非法的、由主动发起方指向被访问方的访问,而不代表实际信息传输的路径,因为严格的讲,任何两个相连结点之间的链路都是双向的。有向路径概率即为结点访问概率。 定义3.风险传出:指风险结点对其所访问的任一结点造成的损失或影响。 定义4.风险引入:指非风险结点访问风险结点时,由于存在实际信息的交换而受到该风险结点的影响。 这里举例说明一下定义3、4,某病毒利用空气(相当于网络中的信息交换链路)进行传播,当病体A主动接触易染体B时,A将病毒传播给B,其中A主动接触B即为A访问B,病毒传播方向为A到B;反之当易染体B主动接触病体A,也会被感染,同样病毒传播方向为A至B,但为B访问A。 定义5.风险传出公式:设结点n被成功利用的概率为Pn,被利用后对网络系统的危害程度为Wn,利用至该结点的有向路径概率为Pmn,其中m为主动访问n的风险结点,则对结点n而言,产生的风险为Riskn=Pmn×Pn×Wn。 定义6.风险引入公式:设结点n为非风险结点,该结点成功访问风险结点m的概率为Pm,利用至结点m的有向路径概率为Pnm,由结点n发出至结点m的有用消息权重及概率分别为Unm、pnm,由结点m发出至结点n的有害消息权重及概率分别为Hmn、pmn,则对结点n而言,引入的风险为Riskn=Pnm×Pm×(Unm×pnm+Hmn×pmn)。 定义7.风险网络:借鉴张永铮等对风险网络[4]定义,把一个能够描述各结点风险分布与有向路径的网络称为风险网络。风险分布为网络系统各个设备中结点携带风险的分布情况,为内在风险;有向路径即为各结点之间的访问方向,为外来风险的传出与被引入提供可能。 3.2 风险传播模型 1.主动型风险传播模型:也称为主动型风险传出,即利用风险结点已存在的风险对其直连结点进行主动访问(包括非法攻击或可信访问,下同),产生风险扩散(即风险传出)。如图1(a)所示,结点A为风险源结点,存在至结点B、C、D、E的四条有向路径,设结点A风险结点,至结点B、C、D、E的有向路径概率为PAJ,(J=B,C,D,E),各结点自身被成功访问的概率为PJ,(J=B,C,D,E)[8],则结点A以概率PAJ×PJ(J=B,C,D,E)引起其出度所连结点发生风险,如图1(b)所示。 在实际网络中,路径传播概率可由两结点的所有可能路径计算得出,而结点被成功攻击的概率则有风险传播推广模型计算得出。 4 最大出度算法 针对最小入度最近邻算法[5]的不足,本文设计了一种能更好反映网络风险动态特征的算法――最大出度算法,又分为针对主动型风险传播模型的最大出度算法和针对被动型风险传播模型的最大出度算法。 4.1 风险源结点最大出度算法 Step1:计算未被处理过的风险结点出度值numofoutdegree。 Step2:优先选择最大出度的结点,利用图1所示算法将其风险值沿其出度传播给相邻结点,风险计算方法见定义5。 Step3:传播风险后将该结点标记为color=red。 Step4:重复Step1、Step2、Step3,直至所有风险结点全部被标记。 4.2 零入度非风险源最大出度算法 严格的讲,零入度的结点是不存在的,因此最小入度最近邻算法关于零入度的概念未指明其时间范畴,在本文中,零入度的结点是指在某时间段内不接受访问的结点。 Step A:将网络结点中所有零入度的非风险源结点标记为color=green。 Step B:计算未被处理过的零入度的非风险源的出度值numofoutdegree。 Step C:优先选择最大出度结点,并判断其出度中有无风险结点,若有则选择其出度所连结点中风险值最大的一个作为引入风险源,以概率引入风险,风险计算方法见定义6,将该结点标记为color=pink,断开与引入风险源的有向链接;若无,则重新选择结点,对该结点不进行任何处理直到再次满足条件。 Step D:引入风险后,该结点已为风险结点,如果满足最大出度的条件,则跳转至最大出度算法的Step2继续风险传播。如果暂不满足最大出度的条件,则跳转至Step A顺序执行。 4.3 一般非风险源风险引入 网络结点的风险在传播最后往往会出现如图3所示的情况:结点A、B、C为非风险源结点,D、E为风险结点且RiskD RiskE,按照文[5]的理论,则其程序在图3情况下停止运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引入如下算法: Step a:计算非风险源结点的出度值numofoutdegree。 Step b:优先选择出度最大的结点,若其出度所连接结点中存在风险结点,则选择风险值最大的一个结点作为风险引入源并断开与该风险引入源的有向链路,该结点被标记为color=pink;若不存在,则重新选择。 Step c:引入风险后,该结点已为风险结点,跳至Step b继续执行,直至又出现图3情况,则跳转至Step a继续执行,直至风险传播完毕。 说明:网络结点被初始化为风险结点(color=pink)和安全可信结点(color=green)后,运行风险源最大出度算法和零入度非风险源最大出度算法时,两者发执行,不存在先后次序,而一般非风险源风险引入只是在出现如图3情况下才使用的算法,是为了防止风险传播中忽略此类风险引入导致风险误差较大的情况。 5 算法性能比较 5.1 风险传播机制比较 最小入度最近邻传播算法[5]虽然能够对网络风险传播给出比较精确的结论,但其在理论上有一定的缺陷,如图4所示,假设结点1、2为风险结点,按照最小入度最近邻传播算法,结点1为入度最小的满足条件的风险结点,则其以概率使结点2、4产生风险,同时将自己标记为已处理,如图5(a)所示,然后结点2又满足传播条件,并以概率使结点3、5、6产生风险,并被标记为已处理,如图5(b)所示,两步共计感染四个结点,但其却是在第二步才将风险传给结点6,因而其时效性欠佳。而按照风险源最大出度算法,则优先选择结点2,使其携带的风险迅速被传播给结点3、5、6,如图6(a)所示,再次结点6满足传播条件,并将风险传播给其出度所连的四个结点,如图6(b)所示,两步共计感染七个结点,多于最小入度最近邻传播算法的新感染结点,并且其时效性优势随着网络结点的复杂化而凸显,更容易满足动态网络风险评估的要求。 此外,零入度的非风险源结点不会传出风险[5],因此应在风险传播之前对其进行处理:断开此类结点的所有出度,如图7所示,结点9被认为不会对结点2及尤其是结点10造成风险传播,因此可以断开其所有出度。但本论文认为结点9虽不会对结点10造成直接的风险传播,但是它可能会从结点2引入风险,从而使自己变为风险结点,进而对结点10造成风险传播,如图8所示。 5.2 实验结果对比 本实验实验环境为Microsoft Windows XP Professional,Intel(R) Pentium(R) CPU 1.8GHz,512M RAM。仿真工具为NetLogo 4.0.4、Matlab 7.0.0.19920(R14)。 共同参数:总结点为200,平均度为10,风险结点不超过所有结点入度之和,结点危害性参数W=1,风险结点初始风险值为1,路径传播概率服从[0,0.5] 上的均匀分布。 本文参数:结点被成功访问概率P可利用推广模型计算,其中推广模型的参数p=0.5,f(d)=δ(d-1),g(d*)=δ(d*-3),采用最大出度算法进行传播。 文[5]参数:概率权p(x)=0.5,采用最小入度最近邻算法进行传播。 6 结 论 实验表明:本文方法则是风险呈非线性变化,并且开始变化较快,最后变化缓慢,即在一定的精确度容许的范围内,对风险进行任意时刻的抽样,本文的风险值更接近真实风险,因而动态性能更好。另外考虑的非风险源结点的风险引入,使风险值被忽略的部分被重新计算在内,提高了风险精确度。 复杂网络论文:基于复杂网络的车载自组织网络抗毁性分析 摘要:针对车载自组织网络(VANET)的抗毁性问题,分析了其在随意攻击和蓄意攻击下网络的抗毁性特征。首先,提出以最大连通度、连通分支平均规模、临界点移除比例及网络效率为评价指标的VANET拓扑抗毁性参数;然后,基于带有车辆换道功能的智能驾驶员模型,应用VanetMobisim仿真软件建立VANET;最后,通过仿真实验分析了网络节点数、通信半径以及攻击模式对VANET抗毁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由于车辆节点度分布的不均匀性,VANET对随意攻击具有较强的抗毁性,而在蓄意攻击下显得比较脆弱;基于节点介数的蓄意攻击对网络的破坏更快、更强。这些规律为优化VANET拓扑控制、网络协议开发和网络管理提供新的指导。 关键词: 车载自组织网络;复杂网络;抗毁性;随意攻击;蓄意攻击;仿真 0引言 移动Ad Hoc网络(Mobile Ad Hoc NETwork, MANET)是一种自组织无线网络,由于它不需要基础设施支持,因此网络部署快速,扩展方便,使得它被广泛应用于军事、救灾、商业等各领域。近年来,城市车辆与日俱增,移动网络技术日益突破,车辆自组织网络(Vehicle Ad Hoc NETwork, VANET)[1]作为一种特殊的MANET网络也快速引起高度重视。在VANET中,在一定的区域内使用无线网络通信技术将车辆与车辆以及车辆与固定基础设施连接在一起,从而一个车辆间多跳通信网络在现有道路上被动态、快速地构建,且具有自组织、分布式控制的特点,因此,VANET在交通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如信息预警、行车安全、车辆之间通信及车辆Internet访问等。 VANET既具MANET网络的特点,如拓扑结构动态变化、自组织无中心、低带宽等,又有自己的特点,比如快速移动性、拓扑变化频繁、间歇连通性、网络规模大、充足的能量供应等[2]。在VANET中,由于车辆的高速运动,网络拓扑随之变化,对网络性能造成直接影响,因此如果能够掌握VANET拓扑结构的动态特性,可以设计高效的拓扑控制算法,优化网络连通性,使网络能够持续稳定提供可靠的服务。抗毁性是评价网络拓扑特征的主要指标之一,通过抗毁性的研究可以发现网络中的安全隐患和薄弱环节,从而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提高网络的抗毁性,优化网络拓扑结构,保证网络的稳定的通信能力,这对拓扑动态变化的VANET协议开发和网络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目前,国内外对Ad Hoc网络的抗毁性研究较多。比如文献[3]研究了网络抗毁性受节点行为的影响,通过建立节点行为模型及分析三维网络连通性得到了三维MANET网络抗毁性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同时仿真检验了它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文献[4]引入自然连通度为抗毁性度量指标,建立了能耗的移动Ad Hoc网络拓扑结构抗毁性综合测度模型,并确定了基于网络拓扑抗毁性的最优发射半径。Azni等[5]根据相关节点的行为建立了k相关抗毁性模型,通过仿真分析了Ad Hoc网络的全局抗毁性。文献[6]中有针对性地分别从失效成因、测度、提升策略与故障检测和修复等4个方面对无线传感器网络抗毁性的研究进行归纳和分类,着重探讨了基于网络重构和拓扑演化及路由控制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抗毁性优化策略。 目前,对VANET拓扑结构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分析其网络的度分布、聚类系数、路径长度等。文献[7]以多Agent微观交通仿真器(Multiagent Microscopic Traffic Simulator, MMTS)为仿真工具,研究了瑞士城市苏黎世交通网络的瞬时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网络节点数服从参数幂律分布;通信半径越大,最大集团的值越大,集团的数目越少;VANET不存在小世界特性。文献[8]中利用4000多辆出租车收集的实时数据,分析了城市环境下车辆自组网的度分布、聚类系数、特征路径长度等拓扑特性,建立了一种车辆自组网的网络模型,通过仿真验证了所建模型的有效性。文献[9]以城市道路交通仿真软件(Simulation of Urban Mobility,SUMO)为仿真工具研究了德国科隆的交通网络的瞬时拓扑结构,其主要刻画参数包括最大连通分支、度及介数中心性等,分析结果表明车载自组织网不具有小世界特性。文献[10]应用Barabasi和Albert提出的BA(BarabasiAlbert)无标度网络对VANET拓扑进行建模分析,认为VANET具有小世界特性。文献[11]利用车辆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数据分析了VANET拓扑结构的动态演化特征。据研究所知,对VANET拓扑结构抗毁性的研究甚少,仅有文献[12]对VANET的抗毁性作了初步研究,但是该文认为VANET是无标度网络,然后用无标度网络模型产生VANET,事实上,这样生成的VANET就是一个无标度网络,与现实环境的VANET相差太远,几乎没有考虑VANET的任何特征,比如节点移动性、节点移动受到道路限制等,因此该文本质上是研究了无标度网络的抗毁性,并非VANET的抗毁性。 抗毁性是VANET拓扑结构的重要特性之一,它代表网络在某种极端攻击或错误条件下其服务能力下降的程度。由于真实、公开的VANET的trace比较少,而且能够获得的一些真实trace存在一些问题,比如GPS数据不完整、时间粒度、数据精度不够等,使得用真实VANET移动数据研究抗毁性存在一定困难,因此,本文通过VanetMobiSim车辆仿真软件,深入分析VANET的抗毁性特征,为网络拓扑结构的优化提供指导。 1VANET抗毁性研究方法及测度 1.1抗毁性研究方法 目前,抗毁性的主要研究方法是用不同的方式对网络进行攻击,用相应的测度指标对网络的抗毁性进行分析。网络攻击策略是指采取何种方式删除网络中的节点或边,在现有研究中主要应用Albert等[13]Albert提出的文献,与文献13的作者不匹配,请作相应调整,以便保持一致;要注意论文在正文中的依次引用顺序。提出的随意攻击(Random Attacks or Failure)和蓄意攻击(Intentional Attacks)两种方式。随意攻击通常是指随机选择网络的一个节点或边进行攻击,然后再随意攻击其余节点中的一个节点或边,直至将网络中所有节点全部攻击完为止。蓄意攻击又称为选择性攻击,选择重要的节点或边作为攻击对象,一般用度和介数度量节点和边的重要性。具体攻击过程为:首先选取网络中度或介数最大的节点或边作为第一攻击目标,攻击完以后重新计算网络各节点或边的度量等级,依旧对度量等级最高的节点或边进行攻击,重复该过程,直到网络中所有的节点全部被攻击完为止。 1.2节点重要度评估方法 蓄意攻击选择重要节点或边进行攻击,评估网络中节点或边重要性的方法很多,本质都源于图论及基于图论的数据挖掘。本文用度和介数评估车辆节点的重要性。 定义1节点的度。在网络中,节点vi的邻边数目ki称为该节点vi的度。网络的平均度为: k=1N∑Ni=1ki(1) 直观上看,一个节点的度越大,该节点越重要。 定义2节点的介数。节点vi的介数Bi就是网络中所有最短路径中经过该节点的数量比例之和,即: Bi=∑j,k∈V, j≠kNjk(i)Njk(2) 其中:Njk表示节点vj和节点vk之间的最短路径条数;Njk(i)表示节点vj和节点vk之间的最短路径路过节点vi的条数。介数是一个全局特征量,反映节点在整个网络中的作用和影响力。在VANET中,若一个节点的介数越大,则表明它在网络中交换的信息流越大,可视为网络中的核心节点,也意味着它更容易拥塞,成为网络的瓶颈。 1.3VANET抗毁性测度 设G=(V,E)为VANET的拓扑图,其中V={v1,v2,…,vN}是网络节点的集合,E={e1,e2,…,ek}是网络边的集合,节点数定义为N=V。定义子图Ci=G(Vi,Ei)为含节点vi连通分支,设m(G)=max1≤i≤nV(Ci)表示图G的所有连通分支中顶点数最多的那个连通分支的节点数,则节点数最多的连通分支为最大连通分支。 定义3最大连通度S。将网络中的最大连通分支中节点数与网络中总的节点数的比值称为最大连通度,即: S=m(G)/N(3) 那么0 定义4连通分支平均规模s。当VAENT受到攻击后,网络被分割为若干连通分支,连通分支平均规模定义为去掉最大连通分支后其他连通分支的平均节点数,即: s=(∑ni=1V(Ci)-m(G))/(n-1)(4) 显然0 定义5临界点移除比例fc。当网络中的节点受到攻击后,网络处于崩溃边缘时,网络中被攻击的节点数占总节点数的比例,称为临界点移除比例,记为fc。 网络在某种攻击模式下,百分比f的节点被移除,当f超过一定阈值,即f≥fc当在“=fc”时,属于哪种情形,需明确。时,网络分割成许多小的非连通分支;当f 设网络中任意两个节点vi与vj之间的距离dij为连接这两个节点的最短路径上的边数。VANET由于车辆的高速移动、拓扑变化频繁,使得网络间歇连通,因此存在dij=∞。而且当网络受到攻击时,网络的连通性也将发生改变,网络被破坏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孤立节点,此时会存在dij=∞,因此,文献[13]提出用网络全局效率来描述非全连通网络的连通性。 定义6全局效率E。定义网络全局效率为: E=1N(N-1)∑i, j∈V,i≠j1dij(5) 显然,网络全局效率越大,网络连通性越好。 2仿真实验 2.1VANET仿真环境 本文采用VanetMobiSim[14]软件建立VANET环境,移动模型采用带有车道变换的智能驾驶员模型(Intelligent Driver Model with Lane Changes, IDMLC)[15]。该模型是一种微观交通流模型,是在IDM的基础上增加了车辆在十字路口的管理及车辆换道功能的智能移动模型,使得其更加符合真实的交通场景。仿真实验中,网络节点即为运动的车辆,可以获取任意时刻任意车辆的位置、速度、加速度、所处车道等瞬时信息。IDMLC移动模型中车辆长度为5m,加速度a和减速度b分别为0.6m/s2和0.9m/s2,礼貌参数p为0.5,其他参数设置如表1所示。 2.2VANET抗毁性分析 下面分析在不同攻击模式下VANET的抗毁性,为了在图中便于区分不同攻击模型,用符号Failure、RD和RB分别表示随意攻击、基于节点度的蓄意攻击和基于节点介数的蓄意攻击。图1为网络中车辆数为200、不同通信半径时,VANET受到Failure、RD和RB等三种攻击时网络最大连通度的变化趋势。由图1可知,当通信半径r=200m, f=0时,S=0.3630,即初始网络连通性较差。在攻击过程中当最大连通度低于0.1000时,视网络基本瘫痪。在随意攻击下,当S为0.0911时,临界点移除比例fc=53.42%;在RD攻击下,当S为0.0616, fc=28.77%;在RB攻击下,当S为0.0890时, fc=20.55%。当r=400m, f=0时,S=0.9521,初始网络近乎全连通(网络全连通时S=1)。在随意攻击下,当S为0.0747时, fc=82.19%;在RD攻击下,当S为0.0822时, fc=57.53%;在RB攻击下,当S为0.0959时, fc=36.99%。这一方面说明了通信半径越大,VANET连通性越好,临界点移除比例fc越大,抗毁性越强;另一方面,当通信半径相同时,随意攻击的临界点移除比例fc的值均大于蓄意攻击模式的,因此VANET有较强的鲁棒性,且在蓄意攻击下,由于将重要节点移除后网络迅速分割为多个连通分支,S先呈现迅速大幅度下降、然后缓慢下降趋势,即VANET又具有脆弱性。这种既鲁棒又脆弱的抗毁特征是VANET中车辆度分布不均匀所致。 图2为网络中车辆数为200、不同通信半径时,VANET受到Failure、RD和RB三种攻击时的网络连通分支平均规模。由图2可知,当通信半径较小(如r=200m)时,初始网络连通性较差,三种攻击策略下连通分支平均规模s均随移除节点比例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当通信半径较大时,网络初始连通性较好,则s随去除节点比例的变化趋势都是先变大后变小。当通信半径r=400m时,在遭受随意攻击时,s在阈值f=0.8220处开始缓慢变小,在遭受蓄意(RB、RD)攻击时,s分别在阈值f=0.4521和f=0.2055处开始变小。连通分支平均规模s之所以在阈值之前会变大,是由于随着节点被移除,网络总体连通程度变得越来越松散。在阈值之后会变小,是因为网络在大量节点失效时被分割成互不连通的多个较小的分支,当节点被全部移除时,网络则会消失。通过计算,在r=300m时,VANET在Failure、RD和RB三种攻击下连通分支平均规模s的方差分别为2.0306,2.4913和9.0228,即Failure攻击下s的波动最小,RB的波动最大,当通信半径发生变化时,也有类似的结论。这也说明了VANET既鲁棒又脆弱的特征。 图3分别为网络中车辆数为200、不同通信半径时,VANET受到Failure、RD和RB三种攻击时网络全局效率的变化趋势。由图3可知,通信半径越大,VANET效率越高;同时,随意攻击模式下的网络效率均高于蓄意攻击的。 另外,比较图1~3中最大连通度、临界点移除比例、连通分支平均规模和网络效率等抗毁性测度的值,可知对于蓄意攻击的两种策略,RB模式的攻击效能要强于RD模式。 下面研究车辆密度对VANET抗毁性的影响。图4~6为r=400m时不同车辆密度的VANET采取Failure、RD和RB攻击策略时表现出的抗毁性差异。从图4~6中分析得到:在通信半径一定时,车辆密度越大,VANET连通性越好,抗毁性越强,但是当网络达到全连通时,车辆密度对VANET抗毁性影响不大,因此,在VANET拓扑控制时,可以根据实际道路、地形、路边单元(RoadSide Unit, RSU)的配置等情况,对车辆通信半径和车辆密度进行优化设置,使得网络能够保持良好的连通性。 3结语 在VANET中,抗毁性对于分析整个网络性能来说十分重要,尤其是在增强安全性方面的应用。本文基于IDMLC移动模型对车载自组织网络的抗毁性特征作了研究,仿真结果表明,VANETs既有鲁棒性又有脆弱性;通信半径和车辆密度越大,VANETs抗毁性越好,但当网络全连通时,车辆密度对抗毁性影响很小。由于蓄意攻击(RD、RB)对网络破坏性强,因此,如何在拓扑控制时优化网络通信半径、车辆密度及路边基础设施配置等参数,使得网络中各个车辆节点保持相对均衡地位,从而提高VANETs抗毁性,这将是后续的研究工作。另外,本文只研究了VANET的瞬时拓扑结构及其抗毁性,然而,VANET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网络拓扑结构的实时变化,其动态抗毁性特征也是接下来工作之一。 复杂网络论文: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电网主导节点选择 摘 要:随着电网规模日益增大,对其进行电压控制越发困难。为了更好的对其进行电网优化控制,集中选取电网中的主导节点作为无功补偿点成为关键。为此文章提出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主导节点选择方法,并通过IEEE-39节点系统进行仿真校验。 关键词:电网;电网控制;主导节点,复杂网络理论 前言 自从1999年Baraba和Albert发现了无标度网络特性,揭示出复杂网络结构中包含的结构特征与各种动力学特征之间的关系,突破了单纯的规则网络和随机网络模型的束缚后,复杂网络理论的研究就上了一个新的台阶[1]。而电网可以抽象成一个复杂网络,具有复杂网络的一般特征,可运用复杂网络理论来进行分析。文章引入复杂网络理论中的程度中心性指标与灵敏度矩阵相结合来衡量节点在电网系统中的重要程度。 1 主导节点选择方法 1.1 灵敏度矩阵的介绍 电网中的主导节点不仅要能进行电压调控,同时也应该具有反映其节点电压水平的能力。因此,在已有文献中大部分都是通过构建成考虑可观性与可控性的目标函数来进行主导节点选择[2-3]。该矩阵是关于无功注入变化对电压变化的灵敏度,其性质能反映电网间无功、电压间联系的疏密程度。电网节点i的灵敏度目标函数定义为: 式中,m,j分别为区域内所有负荷节点的编号和无功电源节点的编号;Se为分区内所有负荷节点合集,Sg为分区内所有无功电源节点合集。可观性指标?琢im和可控性指标?茁ij均由潮流计算收敛后的雅克比矩阵求得。 1.2 程度中心性指标介绍 程度中心性指标是社团中节点在其所属群体内的重要程度进行判别依据之一[4],其定义为: 式中,di(n)为电网第n个节点与电网内其他节点关系权重和,gi为电网内所有节点之间权重和。 按目标函数(1)计算出电网节点具有较大的灵敏度,但在实际电网中求出的节点可能处于电网区域末端位置,那么该节点就不适合作为电网主导节点。因此本文提出基于程度中心性指标改进目标函数,改进的目标函数表达式如下: 为了验证基于复杂网络理论中程度中心性指标的电网主导选择方法的可行性,文章将利用Matlab仿真软件对IEEE-39节点标准测试系统进行仿真分析。 2 算例分析 根据潮流计算收敛后的雅克比矩阵求出了?琢im矩阵和?茁ij矩阵,但这两矩阵数量值不在同一个数量级上,因此需对其进行标准化计算。根据式(3)求出节点的目标函数值,文章只列出最大的3个节点,其值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所选主导节点在区域内部大致处于中心位置,有利于对电网区域中末端位置的节点电压水平进行调控,能更好的实现电压无功控制。 3 结束语 文章基于复杂网络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主导节点选择方法。并在IEEE-39节点标准测试系统上进行了仿真验证,所得到的主导节点综合考虑了电网的地理结构与灵敏度矩阵,从而提高了主导节点选择的准确度。
企业行政管理论文:关于提高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思考 摘 要:从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基本概念入手,分析了影响我国企业行政管理的因素,对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模式进行了探讨,分析了企业行政管理效率低下的原因,并就如何提高我国企业行政管理效率、改进行政管理方法和创新行政管理体制等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企业行政管理;效率;对策 目前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企业依然面临着行政管理科学化的艰巨任务。倡导科学行政,依法行政,以当代社会高科技、高质量、高智能、高效益的实践需要为基础,以民主公开、优胜劣汰为法则,以尊重知识,选才任能为核心,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行政管理新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规律。企业行政是企业的中枢神经系统,行政管理体系担负着企业的管理工作,推动和保证着企业的计划、生产、财务、营销等的顺利、有效进行和相互之间的协调沟通。加强和改进企业行政管理,对于增强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1 企业行政管理内容 企业行政管理是企业参与社会化大生产及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要有效地组织企业生产经营,就必须有一定强制力的权威与服从机制把企业各环节、各部门连接成一个健康运行的有机整体。否则,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目标就可能因缺乏组织性而不能实现。(1)计划工作。即确定管理内容的目标和决定如何达到这些目标。现代企业行政管理必须具有计划性,做好预测工作,对企业行政工作进行指导,这是企业实现行政管理科学化和行政管理成功的必要条件。(2)组织工作。企业的组织机构是企业运作的基本框架,企业的各级行政管理人员必须明确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谁去完成任务,任务怎样分类组合以及各种决策应该在哪一层级上制定。企业要逐级建立自上而下的责权关系,保证行政管理渠道的畅通无阻,这样才能使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有的放矢。要做好这一环,就需要合理选择和设计行政组织机构。企业行政管理是依赖行政机构渠道进行的,所以,选择和设计符合企业内外特点的组织机构是保证行政命令、指示等迅速流动贯彻的重要前提,是达到行政管理目标的必要条件。(3)指挥工作。即企业行政管理中采取的具体措施,确定好企业员工之间的分工合作关系;明确人们在职、责、权方面的结构体系;调动各级行政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协调各级行政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解决组织人员之间的冲突。做好这一环,就要建立行政首长(厂长或经理)负责制为首的指挥系统,这是科学行政管理的基础。(4)控制工作。即对指挥工作的各项措施进行监测、控制与调整,包括建立激励机制、监督系统和制定奖惩条例并认真执行。通过控制保证任务按照既定计划执行,通过控制来判断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是否合理,是否还有改进之处,从而增强行政工作的有效性及合理性。确立正确引导、准确评价与适当奖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企业行政管理的最佳化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被管理者的积极有效的配合和实施。因此,对人的管理是现代企业行政管理的核心,而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是有效实施对人的管理的重要保障。 2 企业行政管理效率低下的原因 (1)行政机构庞大臃肿。我国的企业行政机构过于庞大臃肿,几度精简,收益甚微,结果是“精简、精简,有增无减”,没有必要设立的行政机构大量出现。(2)权力集中缺乏制约。权力过分地高度集中而又缺乏应有的监督制约机制,导致一些企业工作人员官僚主义严重,家长制、人身依附等封建主义的影响依然存在,严重影响着决策民主化、管理科学化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使企业行政系统缺乏活力和效率。(3)行政法律和体制不健全。行政管理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在于行政法律制度不健全,有些行政法规虽然已经制定,但没有很好的执行。现代行政管理需要建立起科学的工作程序和全面规范的管理规则。因此,行政管理体制不全,机构设置不合理,规章制度不科学、不完善,以及对现代社会新的科学技术方法推广应用不力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4)行政机构运转不灵、效率低下也是重要原因。由于部门和环节过多,造成行政机构某些部位和环节运转不灵,往往因扯皮现象导致行政效率低下。主要表现有:解决问题的客观条件己经具备,只因少数人反对,而长期得不到解决,如已经作了正式决定,而且又是正确的,只是触及到某个部门、单位的利益,这个单位和个人就找借口拒不执行。(5)行政人员素质不高。企业行政工作人员的选拔、录用、培训、考核、奖惩、升降、淘汰和辞退等人事制度不健全,缺乏必要的竞争、激励机制。一些行政工作人员思想政治素质不高,知识能力素质不强,遇事怕负责任和不负责任,合自己利益的就干,不合自己利益的就不干,直接影响着行政效率的提高。 3 提高我国企业行政管理效率对策分析 (1)对不同的行政管理层次提出不同的重点和要求。上层行政机关的主要活动,是规划、决策、控制、沟通等全局性工作,追求的是社会总体效率。重点要从领导方式、决策程序、组织结构、信息反馈、协调监督等方面改进工作,提高效率。(2)建立健全企业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和认真执行行政部门的各项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工作程序以及一系列规范化表格、图表等,从而建立起行政部门的法治秩序。提高行政效率,必须加强行政管理法规的建设,健全必要的工作制度,以法律和规章制度的形式促进行政效率的提高。(3)提高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每一个行政工作人员都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作为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应该是知识水平高,各方面素质优良的公共管理者。企业行政人员素质的提高可以提高组织管理的有效性,能够实现科学而又艺术的管理。经济的全球化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在未来的管理中必须有国际眼光,熟悉国际游戏规则,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4)引入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引入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如目标管理、绩效评估、成本核算等。当前企业行政效率在管理方法上陈旧僵化,仅注重行政规章和行政命令,无法调动行政官员的积极性。通过将企业管理讲求投入和产出、讲求成本核算的精神引入企业行政管理之中,可以提高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同时还可以科学地衡量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4 对策 (1)对不同的行政管理层次提出不同的重点和要求。上层行政机关的主要活动,是规划、决策、控制、沟通等全局性工作,追求的是社会总体效率。重点要从领导方式、决策程序、组织结构、信息反馈、协调监督等方面改进工作,提高效率。(2)建立健全企业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和认真执行行政部门的各项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工作程序以及一系列规范化表格、图表等,从而建立起行政部门的法治秩序。提高行政效率,必须加强行政管理法规的建设,健全必要的工作制度,以法律和规章制度的形式促进行政效率的提高。(3)提高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每一个行政工作人员都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作为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应该是知识水平高,各方面素质优良的公共管理者。企业行政人员素质的提高可以提高组织管理的有效性,能够实现科学而又艺术的管理。经济的全球化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在未来的管理中必须有国际眼光,熟悉国际游戏规则,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4)引入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引入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如目标管理、绩效评估、成本核算等。当前企业行政效率在管理方法上陈旧僵化,仅注重行政规章和行政命令,无法调动行政官员的积极性。通过将企业管理讲求投入和产出、讲求成本核算的精神引入企业行政管理之中,可以提高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同时还可以科学地衡量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5 结论:企业行政管理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各项工作的开展。但是,当前我国企业行政管理存在着机构庞大臃肿、权力集中缺乏制约、企业行政管理人员观念陈旧保守、运转不灵、效率低下、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是由于缺乏经济效益观念、行政法律和体制不健全、旧观念的束缚等原因造成的。实践中,我们要充分运用先进的企业行政管理方法,尽量适应企业员工的需要和特点,顾及社会因素及其各方面的影响,努力健全企业规章制度,大力提高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充分发挥和利用人的内在潜能,获得最佳管理效果。 企业行政管理论文:对现今企业行政管理的功能、特点及要求研究 内容摘要:企业的行政管理体系,可以说是企业的中枢神经系统。它是以总经理为最高领导、由行政副总分工负责、由专门行政部门组织实施、操作,其触角深入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分支机构的方方面面的一个完整的系统、网络。 关键词:企业行政;行政管理;功能;特点;要求 前言 行政管理体系担负着企业的管理工作;企业中除行政管理之外的工作,都是某个方面的"业务"。行政管理体系推动和保证着企业的技术(设计)、生产(施工)、资金(财务)、经营(销售)、发展(开发)几大块业务的顺利、有效进行和相互之间的协调。 企业的行政管理如此重要,然而却几乎没有人去研究它;这是现今企业普遍感到最头痛的是行政管理,而改进它又不知如何下手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仅就其中的二、三问题作一探讨,期望引起讨论。 一个较大企业的行政管理体系,其本身往往就是一个具体而微的小企业。行政工作在其广度、深度、重要性及敏感性等方面都不同于企业各方面?quot;业务"。行政工作涉及到企业内部上上下下、左左右右、里里外外的沟通和协调。行政管理的广度,涉及到一个企业的全部运作过程;行政管理的深度,又涉及到许多局外人难以想象的细微末节;行政管理的重要,是因为它是领导和各部门、众员工之间的桥梁;行政芾淼拿舾校?且蛭??婕暗矫扛鋈说那猩砝?妗? 一、企业行政管理的功能及其要求 行政管理工作可以说是千头万绪、纷繁复杂。企业行政人员每天都面临着大量的、琐碎的、不起眼的事务。但是,这些事务只不过是行政管理这棵大树上的枝枝叶叶而已。概括起来说,行政管理在企业中主要有管理、协调、服务三大功能;其中管理是主干,协调是核心,服务是根本。究而言之,行政管理的实质就是服务。 专门的行政管理部门(通常称为办公室、总经理办公室、行政人事部之类)担负着企业行政管理的组织实施、具体操作,是行政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部分、一个环节,是整个行政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 行政部门应该兢兢业业、认真细致地做好种种行政事务工作,把领导和员工从繁重、琐碎的行政事务和生活琐事中解脱出来,可以集中精力、轻装上阵,研究国内外市场形势,考虑公司的发展战略,探讨公司的组织架构,任用公司的各级干部,实施公司的经营方针,解决公司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以及专心做好每一笔重要业务等等。为了做好纷繁复杂的行政工作,行政部门的领导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茫无头绪地整天瞎忙;或是被领导一会儿支到东,一会儿支到西;结果村村起火,处处冒烟,吃力不讨好,不知道自己整天都忙了些什么。行政部门的领导应该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定性,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有自己的主见,能够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做好安排,指挥若定。为了能达到这种境界,必须建立健全和认真执行行政部门的各项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工作程序以及一系列规范化表格、图表等,从而建立起行政部门的"法治"秩序。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出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行政人员队伍;同时要搞好科学分工、管理层次和合理授权。一旦行政系统的一系列硬件(如办公设施、生活设施)、软件(如规章制度、工作程序)、人员队伍、分工协作和管理层次等等建立健全起来,整个行政管理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就会象一部自动机器一样运转,只在较少的场合才需要部门领导和上级领导辅以"人治"。一个行政部门的的管理能够做到这种程度,可以算是有一定水平了。 然而,行政部门如果仅仅满足于这样一种管理水平,那还是不够的。行政部门还必须在"管理"、"协调"和"服务"三方面再上一个档次,才算是一个合格的现代企业的行政管理者。 从"管理"方面来说,行政部门不能满足于在日常事务的层次上做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还必须在公司的经营理念、管理策略、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用人政策等重大问题上有自己的思考,并且高屋建瓴地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贯彻落实,成为领导不可缺少的"高参和臂膀"。这就要求行政部门的领导者不能满足于做一个事务主义者,而是要做一个有思想、敢创新、有冲力的领导者;换句话说,他不能仅仅满足于做好一个战术家,还要努力做好一个战略家。很显然,也只有一个有思想、懂战略、敢创新、有冲力的人,才能把行政工作做得更好,做得再上一个档次。 从"协调"方面来说,行政管理者不能简单地以传达领导的命令、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为满足;也不能凭借自己在企业的独特地位对各个部门颐指气使,以权压人。行政部门应主动做好上与下、左与右、里与外的沟通,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做好协调。没有充分沟通的协调不成为真正的协调。 从"服务"上说,行政部门要甘当幕后英雄的角色。因为行政服务干得再出色,毕竟是服务于企业的最终目的的。行政部门的工作,特别是后勤服务工作,永远不要奢望成为企业关注的"中心"。不但不可能,而且不应该。因为如果一个企业的关注点不幸竟在于行政部门,那只能说明一点,即行政工作做得实在太糟糕,影响了企业各方面的工作,影响了企业最终目的的实现,以致于引起大家的关注。行政管理的理想境界应该是"润物细无声"。行政部门最忌讳处处显示自己的存在,与其它部门抢镜头,争荣誉。行政部门应该象一部自动化程度很高的机器,这头原料(任务)进去,那头成品(结果)出来;其中的许许多多曲曲折折,都消化在行政体系之内,切忌为自己评功摆好,四处张扬,浪费别人的时间、精力和感情。要反对利用自己对公司资源的支配权只顾为自己谋取私利或便利的行为,特别要反对把行政部门变成"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官府衙门。管理是要执行制度的;但执行制度也是一门艺术,并不一定要搞得剑拔弩张,刀光剑影。特别是在高素质人才集中的地方,更要注意对人的尊重。行政工作要做得有人情味。 二、企业行政管理的特点及其要求 一般意义上的行政管理主要包括管理、协调和服务三方面的功能;究而言之,行政管理就是服务。就这一点而言,企业的行政管理与政府机关大体相同。 但是企业的行政管理与政府机关仍有很大不同。这种不同,在我看来,归根结底就在于它是企业的行政管理。企业的行政管理至少有以下特点: 一、 企业的行政管理不是独立自足的,它本身并不是企业的目的所在。企 业的行政管理即使搞得象一朵花似的,如果不利于充分利用和合理调配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等资源,不利于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开源节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加快企业的发展,那也是没有价值的。简言之,企业行政管理服务于企业的根本目的即:通过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而谋取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 政府机关的行政管理,就政府体系本身而言,可以说就是它的目的本身。也就是说,政府机关之所以存在,目的就在于实行行政管理。这就使政府机关的行政管理往往给人一种"为管理而管理"、不尽情理、不合实际的印象;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企业里,就会比较触目惊心,使人难以容忍。 企业行政管理论文:对企业行政管理的功能、特点与要求的研究 摘要:企业的行政管理体系,可以说是企业的中枢神经系统。它是以总经理为最高领导、由行政副总分工负责、由专门行政部门组织实施、操作,其触角深入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分支机构的方方面面的一个完整的系统、网络。 关键词:企业行政;行政管理;功能;特点;要求 前言 一个较大企业的行政管理体系,其本身往往就是一个具体而微的小企业。行政工作在其广度、深度、重要性及敏感性等方面都不同于企业各方面?quot;业务"。行政工作涉及到企业内部上上下下、左左右右、里里外外的沟通和协调。行政管理的广度,涉及到一个企业的全部运作过程;行政管理的深度,又涉及到许多局外人难以想象的细微末节;行政管理的重要,是因为它是领导和各部门、众员工之间的桥梁 行政管理体系担负着企业的管理工作;企业中除行政管理之外的工作,都是某个方面的"业务"。行政管理体系推动和保证着企业的技术(设计)、生产(施工)、资金(财务)、经营(销售)、发展(开发)几大块业务的顺利、有效进行和相互之间的协调。 企业的行政管理如此重要,然而却几乎没有人去研究它;这是现今企业普遍感到最头痛的是行政管理,而改进它又不知如何下手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仅就其中的二、三问题作一探讨,期望引起讨论。 一、企业行政管理的功能及其要求 行政管理工作可以说是千头万绪、纷繁复杂。企业行政人员每天都面临着大量的、琐碎的、不起眼的事务。但是,这些事务只不过是行政管理这棵大树上的枝枝叶叶而已。概括起来说,行政管理在企业中主要有管理、协调、服务三大功能;其中管理是主干,协调是核心,服务是根本。究而言之,行政管理的实质就是服务。 专门的行政管理部门(通常称为办公室、总经理办公室、行政人事部之类)担负着企业行政管理的组织实施、具体操作,是行政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部分、一个环节,是整个行政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 行政部门应该兢兢业业、认真细致地做好种种行政事务工作,把领导和员工从繁重、琐碎的行政事务和生活琐事中解脱出来,可以集中精力、轻装上阵,研究国内外市场形势,考虑公司的发展战略,探讨公司的组织架构,任用公司的各级干部,实施公司的经营方针,解决公司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以及专心做好每一笔重要业务等等。为了做好纷繁复杂的行政工作,行政部门的领导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茫无头绪地整天瞎忙;或是被领导一会儿支到东,一会儿支到西;结果村村起火,处处冒烟,吃力不讨好,不知道自己整天都忙了些什么。行政部门的领导应该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定性,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有自己的主见,能够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做好安排,指挥若定。为了能达到这种境界,必须建立健全和认真执行行政部门的各项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工作程序以及一系列规范化表格、图表等,从而建立起行政部门的"法治"秩序。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出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行政人员队伍;同时要搞好科学分工、管理层次和合理授权。一旦行政系统的一系列硬件(如办公设施、生活设施)、软件(如规章制度、工作程序)、人员队伍、分工协作和管理层次等等建立健全起来,整个行政管理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就会象一部自动机器一样运转,只在较少的场合才需要部门领导和上级领导辅以"人治"。一个行政部门的的管理能够做到这种程度,可以算是有一定水平了。 然而,行政部门如果仅仅满足于这样一种管理水平,那还是不够的。行政部门还必须在"管理"、"协调"和"服务"三方面再上一个档次,才算是一个合格的现代企业的行政管理者。 从"协调"方面来说,行政管理者不能简单地以传达领导的命令、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为满足;也不能凭借自己在企业的独特地位对各个部门颐指气使,以权压人。行政部门应主动做好上与下、左与右、里与外的沟通,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做好协调。没有充分沟通的协调不成为真正的协调。 从"管理"方面来说,行政部门不能满足于在日常事务的层次上做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还必须在公司的经营理念、管理策略、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用人政策等重大问题上有自己的思考,并且高屋建瓴地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贯彻落实,成为领导不可缺少的"高参和臂膀"。这就要求行政部门的领导者不能满足于做一个事务主义者,而是要做一个有思想、敢创新、有冲力的领导者;换句话说,他不能仅仅满足于做好一个战术家,还要努力做好一个战略家。很显然,也只有一个有思想、懂战略、敢创新、有冲力的人,才能把行政工作做得更好,做得再上一个档次。 从"服务"上说,行政部门要甘当幕后英雄的角色。因为行政服务干得再出色,毕竟是服务于企业的最终目的的。行政部门的工作,特别是后勤服务工作,永远不要奢望成为企业关注的"中心"。不但不可能,而且不应该。因为如果一个企业的关注点不幸竟在于行政部门,那只能说明一点,即行政工作做得实在太糟糕,影响了企业各方面的工作,影响了企业最终目的的实现,以致于引起大家的关注。行政管理的理想境界应该是"润物细无声"。行政部门最忌讳处处显示自己的存在,与其它部门抢镜头,争荣誉。行政部门应该象一部自动化程度很高的机器,这头原料(任务)进去,那头成品(结果)出来;其中的许许多多曲曲折折,都消化在行政体系之内,切忌为自己评功摆好,四处张扬,浪费别人的时间、精力和感情。要反对利用自己对公司资源的支配权只顾为自己谋取私利或便利的行为,特别要反对把行政部门变成"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官府衙门。管理是要执行制度的;但执行制度也是一门艺术,并不一定要搞得剑拔弩张,刀光剑影。特别是在高素质人才集中的地方,更要注意对人的尊重。行政工作要做得有人情味。 二、企业行政管理的特点及其要求 一、 企业的行政管理不是独立自足的,它本身并不是企业的目的所在。企 业的行政管理即使搞得象一朵花似的,如果不利于充分利用和合理调配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等资源,不利于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开源节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加快企业的发展,那也是没有价值的。简言之,企业行政管理服务于企业的根本目的即:通过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而谋取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 一般意义上的行政管理主要包括管理、协调和服务三方面的功能;究而言之,行政管理就是服务。就这一点而言,企业的行政管理与政府机关大体相同。 但是企业的行政管理与政府机关仍有很大不同。这种不同,在我看来,归根结底就在于它是企业的行政管理。企业的行政管理至少有以下特点: 政府机关的行政管理,就政府体系本身而言,可以说就是它的目的本身。也就是说,政府机关之所以存在,目的就在于实行行政管理。这就使政府机关的行政管理往往给人一种"为管理而管理"、不尽情理、不合实际的印象;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企业里,就会比较触目惊心,使人难以容忍。 企业行政管理论文:浅析如何提高电力企业行政管理效率 摘 要:文章简述了企业行政管理的涵义及内容,并针对影响电力企业行政管理效率低下的原因,提出相关建议与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电力企业 行政管理 效率 一、企业行政管理概述 企业行政管理,就是指企业的行政管理组织机构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与发展规划,由企业行政管理组织机构运用相关的法律法规、企业制度、管理方法对企业进行的行政管理。企业行政管理主要是服务于企业,协调和平衡企业日常行政事务中出现的问题。企业行政管理的手段包括行政命令、行政指示、企业行政制度、奖惩办法等。企业行政管理的日常工作包括企业行政制度的制定修订和实施、管理日常办公事务及办公用品、管理企业相关文档资料、管理对外事务及会议费、招待费审批及额度控制,此外还包括对员工福利、车辆使用、安全卫、资产设备、外出开会、培训等方面的管理。 企业行政管理的最终日标就是通过其行政管理制度和措施,在企业各部之间以及与其他企业之形成良好的关系,保证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有效运转,为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在平时的管理工作中,处理好日常事务,全面考虑企业的生产经营策略及企业文化建设,为董事会和管理层的决策提供参考,能够为企业的各个部门提供后勤保障服务;协调好企业不同层级及不同部门的交流和沟通。 二、企业行政管理的工作内容 (一)计划工作 即确定管理内容的目标和决定如何达到这些目标。现代企业行政管理必须具有计划性,做好预测工作,对企业行政工作进行指导,这是企业实现行政管理科学化和行政管理成功的必要条件。 (二)组织工作 企业的组织机构是企业运作的基本框架,企业的各级行政管理人员必须明确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谁去完成任务,任务怎样分类组合以及各种决策应该在哪一层级上制定。企业要逐级建立自上而下的责权关系,保证行政管理渠道的畅通无阻,这样才能使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有的放矢。要做好这一环,就需要合理选择和设计行政组织机构。企业行政管理是依赖行政机构渠道进行的,所以,选择和设计符合企业内外特点的组织机构是保证行政命令、指示等迅速流动贯彻的重要前提,是达到行政管理目标的必要条件。 (三)指挥工作 即企业行政管理中采取的具体措施,确定好企业员工之间的分工合作关系,明确人们在职、责、权方面的结构体系,调动各级行政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协调各级行政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解决组织人员之间的冲突。做好这一环,就要建立行政首长(厂长或经理)负责制为首的指挥系统,这是科学行政管理的基础。 (四)控制工作 即对指挥工作的各项措施进行监测、控制与调整,包括建立激励机制、监督系统和制定奖惩条例并认真执行。通过控制保证任务按照既定计划执行,通过控制来判断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是否合理。是否还有改进之处,从而增强行政工作的有效性及合理性。 三、电力企业行政管理效率低下的原因 (一)行政体制不健全 行政管理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在于行政体制不健全,没有很好的执行。行政管理模式仍然停留在原先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行政管理模式。这种行政管理模式根本不能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帮助,企业行政管理流于形式,由此导致企业行政管理效率低下。 (二)行政机构臃肿 由于行业的特性,我国的电力企业普遍呈现员工多、地域广的特点。这就造成了电力企业行政机构过于臃肿,虽然经过几度机构整合调整与精简,仍然是“精简、精简,有增无减”。 (三)集权制约失衡 权力过分地高度集中而又缺乏应有的监督制约机制,导致一些电力企业工作人员官僚主义严重,影响着决策民主化、管理科学化的进程,挫伤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延缓着企业行政系统缺乏活力和效率。 (四)行政机构工作效率低下 由于部门和环节过多,造成行政机构某些部位和环节运转不灵、信息失真,往往因推诿扯皮和过多的请示汇报,导致行政效率低下。主要表现有:解决问题的客观条件己经具备,只因少数人反对,而长期得不到解决,如已经作了正式决定,而且又是正确的,只是触及到某个部门,单位的利益,这个单位和个人就找借口拒不执行。 (五)行政人员素质不高 电力企业行政工作人员的选拔、录用、考核、奖惩等基本制度不健全,缺乏必要的竞争、激励机制。一些管理人员不了解、不熟悉本企业的业务工作,出现了“该管的不管甚至没管好,不该管的脱离实际”这种现象;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无法推行或根本不能推行,其它部门对行政管理部门不信任、反感和排斥。而行政人员又不愿意和业务部门打交道,导致管理脱离实际,直接影响着行政效率的提高。 四、提高电力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途径 (一)提高认识,重视行政管理工作 企业领导要给予行政管理工作足够的重视,保证行政管理岗位的人员素质符合要求,给予配套的培训和提升机会;对于行政管理制度的推行和实施,要给予大力支持。电力企业的行政管理也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在工程单位要甘作“配角”,确立服务于企业,服务于工程的位置。从服务出发,勤于创新思考,主动工作,简化流程,方便员工和工程部门,在公司的管理策略,企业文化,用人政策等重大问题上,提出专业的方案和策划,充分发挥好行政部门的“信息枢纽”地位,与公司各部门友好地沟通协作。与公司外部的协调,代表公司的形象维护公司的利益,使行政管理真正成为领导的高参,沟通的桥梁,得到员工的信任,行政管理工作得到全面升级。 (二)建立合理的行政管理模式 合理的企业行政管理要有符合企业内外特点的组织机构,进而保证企业有关决策能得到迅速贯彻,达到行政管理目标。首先,按规范化要求,适当调整企业行政管理部门,按实用性和科学性的原则合理建立行政管理系统;强化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的企业管理职能,将“行政口”与“企管口”合而为一,要将一般企业的“企业管理部”的职能注入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强化其企业管理职能。 (三)建立健全企业规章制度 行政效率的提高,加强行政管理法规的建设非常关键。企业要健全必要的工作制度,以法律和规章制度的形式促进行政效率的提高,建立健全和认真执行行政部门的各项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工作程序以及一系列规范化表格、图表等,从而建立起行政部门的法治秩序。 (四)建立行政人才的选拔录用和培养激励机制 要想改变行政管理人才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就要有计划,有重点地从大专院校或人才市场中选拔、吸纳一些企业所需的行政管理人才,及时补充企业需要的行政管理人才。并制定相关的培训提拔政策,定期先送一些有发展潜力的行政管理人员到大专院校接受专业的培训,还可以请企业外的优秀老师到公司来面授,及时更新行政管理专业知识,吸收外界的优秀企业的好的行政管理的方法和观点,对提高行政员工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从另一角度,也是对行政人员的激励和促进。根据每个电力企业自身的特点,不断地改进完善行政管理的考评和激励机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有效的企业行政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有管理者的配合和实施。那么对行政管理人员的有效评价和激励也尤显重要。行政管理员人员的评价可以建立在完成具体的流程工作的基础上,并尽可能量化指标,而服务意识,业务熟悉程度,服务态度都应该作为必须考核评价的项目。通过对每一位行政管理人员所做工作评价和价值认定,对各项专职工作实绩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把考核评价与月度奖金分配挂钩,使工作评价起到了激励和警示的作用。才能真正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激发其工作创造性,同时引导行政员工根据日常管理及考评,积极进行改进。为营造良好工作环境,增强行政管理集体凝聚力,组织行政管理人员交流,增进沟通,增进理解,加强团结。及时传达领导要求,肯定行政管理人员工作成绩反映大家正确意见和呼声,使员工个体工作价值得到认定,对公司行政保障管理要求也取得认同,进而唤起了更多的工作热情。 结束语 总之,行政管理工作涉及面广,综合性强。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各项工作的开展。因此,我们要充分运用现代企业行政管理模式,以人为本,健全企业规章制度,逐步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发挥和利用人的内在潜能,提高行政管理效率,最终赢得企业的健康发展。 企业行政管理论文:关于企业行政管理的最新研究 【摘要】:行政管理体系担负着企业的管理工作;企业中除行政管理之外的工作,都是某个方面的"业务"。行政管理体系推动和保证着企业的技术(设计)、生产(施工)、资金(财务)、经营(销售)、发展(开发)几大块业务的顺利、有效进行和相互之间的协调。这里仅就其中的二、三问题作一探讨,期望引起讨论。 【关键词】:企业行政;行政管理;功能;特点;要求 一、企业行政管理的功能及其要求 行政管理工作可以说是千头万绪、纷繁复杂。企业行政人员每天都面临着大量的、琐碎的、不起眼的事务。但是,这些事务只不过是行政管理这棵大树上的枝枝叶叶而已。概括起来说,行政管理在企业中主要有管理、协调、服务三大功能;其中管理是主干,协调是核心,服务是根本。究而言之,行政管理的实质就是服务。 专门的行政管理部门(通常称为办公室、总经理办公室、行政人事部之类)担负着企业行政管理的组织实施、具体操作,是行政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部分、一个环节,是整个行政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 行政部门应该兢兢业业、认真细致地做好种种行政事务工作,把领导和员工从繁重、琐碎的行政事务和生活琐事中解脱出来,可以集中精力、轻装上阵,研究国内外市场形势,考虑公司的发展战略,探讨公司的组织架构,任用公司的各级干部,实施公司的经营方针,解决公司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以及专心做好每一笔重要业务等等。为了做好纷繁复杂的行政工作,行政部门的领导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茫无头绪地整天瞎忙;或是被领导一会儿支到东,一会儿支到西;结果村村起火,处处冒烟,吃力不讨好,不知道自己整天都忙了些什么。行政部门的领导应该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定性,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有自己的主见,能够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做好安排,指挥若定。为了能达到这种境界,必须建立健全和认真执行行政部门的各项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工作程序以及一系列规范化表格、图表等,从而建立起行政部门的"法治"秩序。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出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行政人员队伍;同时要搞好科学分工、管理层次和合理授权。一旦行政系统的一系列硬件(如办公设施、生活设施)、软件(如规章制度、工作程序)、人员队伍、分工协作和管理层次等等建立健全起来,整个行政管理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就会象一部自动机器一样运转,只在较少的场合才需要部门领导和上级领导辅以"人治"。一个行政部门的的管理能够做到这种程度,可以算是有一定水平了。 然而,行政部门如果仅仅满足于这样一种管理水平,那还是不够的。行政部门还必须在"管理"、"协调"和"服务"三方面再上一个档次,才算是一个合格的现代企业的行政管理者。 从"管理"方面来说,行政部门不能满足于在日常事务的层次上做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还必须在公司的经营理念、管理策略、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用人政策等重大问题上有自己的思考,并且高屋建瓴地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贯彻落实,成为领导不可缺少的"高参和臂膀"。这就要求行政部门的领导者不能满足于做一个事务主义者,而是要做一个有思想、敢创新、有冲力的领导者;换句话说,他不能仅仅满足于做好一个战术家,还要努力做好一个战略家。很显然,也只有一个有思想、懂战略、敢创新、有冲力的人,才能把行政工作做得更好,做得再上一个档次。 从"协调"方面来说,行政管理者不能简单地以传达领导的命令、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为满足;也不能凭借自己在企业的独特地位对各个部门颐指气使,以权压人。行政部门应主动做好上与下、左与右、里与外的沟通,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做好协调。没有充分沟通的协调不成为真正的协调。 从"服务"上说,行政部门要甘当幕后英雄的角色。因为行政服务干得再出色,毕竟是服务于企业的最终目的的。行政部门的工作,特别是后勤服务工作,永远不要奢望成为企业关注的"中心"。不但不可能,而且不应该。因为如果一个企业的关注点不幸竟在于行政部门,那只能说明一点,即行政工作做得实在太糟糕,影响了企业各方面的工作,影响了企业最终目的的实现,以致于引起大家的关注。行政管理的理想境界应该是"润物细无声"。行政部门最忌讳处处显示自己的存在,与其它部门抢镜头,争荣誉。行政部门应该象一部自动化程度很高的机器,这头原料(任务)进去,那头成品(结果)出来;其中的许许多多曲曲折折,都消化在行政体系之内,切忌为自己评功摆好,四处张扬,浪费别人的时间、精力和感情。要反对利用自己对公司资源的支配权只顾为自己谋取私利或便利的行为,特别要反对把行政部门变成"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官府衙门。管理是要执行制度的;但执行制度也是一门艺术,并不一定要搞得剑拔弩张,刀光剑影。特别是在高素质人才集中的地方,更要注意对人的尊重。行政工作要做得有人情味。 二、企业行政管理的特点及其要求 一般意义上的行政管理主要包括管理、协调和服务三方面的功能;究而言之,行政管理就是服务。就这一点而言,企业的行政管理与政府机关大体相同。 但是企业的行政管理与政府机关仍有很大不同。这种不同,在我看来,归根结底就在于它是企业的行政管理。企业的行政管理至少有以下特点: 一、 企业的行政管理不是独立自足的,它本身并不是企业的目的所在。企 业的行政管理即使搞得象一朵花似的,如果不利于充分利用和合理调配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等资源,不利于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开源节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加快企业的发展,那也是没有价值的。简言之,企业行政管理服务于企业的根本目的即:通过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而谋取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 政府机关的行政管理,就政府体系本身而言,可以说就是它的目的本身。也就是说,政府机关之所以存在,目的就在于实行行政管理。这就使政府机关的行政管理往往给人一种"为管理而管理"、不尽情理、不合实际的印象;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企业里,就会比较触目惊心,使人难以容忍。 企业行政管理论文:浅述我国企业行政管理的问题与研究 摘 要:企业的行政管理体系,是企业的中枢神经系统。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如何做好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使之为企业的核心业务服务,为企业的经济效益服务.就必须明确其功能和实质,把握好它所具有的特.点和要求,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关键词:企业行政管理;效率;对策 一、企业行政管理的功能及其要求 行政管理工作可以说是千头万绪、纷繁复杂。企业行政人员每天都面临着大量的、琐碎的、不起眼的事务。但是,这些事务只不过是行政管理这棵大树上的枝枝叶叶而已。概括起来说,行政管理在企业中主要有管理、协调、服务三大功能;其中管理是主干,协调是核心,服务是根本。究而言之,行政管理的实质就是服务。 专门的行政管理部门(通常称为办公室、总经理办公室、行政人事部之类)担负着企业行政管理的组织实施、具体操作,是行政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部分、一个环节,是整个行政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 行政部门应该兢兢业业、认真细致地做好种种行政事务工作,把领导和员工从繁重、琐碎的行政事务和生活琐事中解脱出来,可以集中精力、轻装上阵,研究国内外市场形势,考虑公司的发展战略,探讨公司的组织架构,任用公司的各级干部,实施公司的经营方针,解决公司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以及专心做好每一笔重要业务等等。为了做好纷繁复杂的行政工作,行政部门的领导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茫无头绪地整天瞎忙;或是被领导一会儿支到东,一会儿支到西;结果村村起火,处处冒烟,吃力不讨好,不知道自己整天都忙了些什么。行政部门的领导应该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定性,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有自己的主见,能够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做好安排,指挥若定。为了能达到这种境界,必须建立健全和认真执行行政部门的各项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工作程序以及一系列规范化表格、图表等,从而建立起行政部门的"法治"秩序。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出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行政人员队伍;同时要搞好科学分工、管理层次和合理授权。一旦行政系统的一系列硬件(如办公设施、生活设施)、软件(如规章制度、工作程序)、人员队伍、分工协作和管理层次等等建立健全起来,整个行政管理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就会象一部自动机器一样运转,只在较少的场合才需要部门领导和上级领导辅以"人治"。一个行政部门的的管理能够做到这种程度,可以算是有一定水平了。 二 企业行政管理的特点 一般意义上的行政管理主要包括管理、协调和服务三方面的功能;究而言之,行政管理就是服务。就这一点而言,企业的行政管理与政府机关大体相同。 但是企业的行政管理与政府机关仍有很大不同。这种不同,在我看来,归根结底就在于它是企业的行政管理。企业的行政管理至少有以下特点: 一、 企业的行政管理不是独立自足的,它本身并不是企业的目的所在。企 业的行政管理即使搞得象一朵花似的,如果不利于充分利用和合理调配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等资源,不利于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开源节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加快企业的发展,那也是没有价值的。简言之,企业行政管理服务于企业的根本目的即:通过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而谋取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 企业行政管理是企业参与社会化大生产及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要有效地组织企业生产经营,就必须有一定强制力的权威与服从机制把企业各环节、各部门连接成一个健康运行的有机整体。否则,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目标就可能因缺乏组织性而不能实现。(1)计划工作。即确定管理内容的目标和决定如何达到这些目标。现代企业行政管理必须具有计划性,做好预测工作,对企业行政工作进行指导,这是企业实现行政管理科学化和行政管理成功的必要条件。(2)组织工作。企业的组织机构是企业运作的基本框架,企业的各级行政管理人员必须明确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谁去完成任务,任务怎样分类组合以及各种决策应该在哪一层级上制定。企业要逐级建立自上而下的责权关系,保证行政管理渠道的畅通无阻,这样才能使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有的放矢。要做好这一环,就需要合理选择和设计行政组织机构。企业行政管理是依赖行政机构渠道进行的,所以,选择和设计符合企业内外特点的组织机构是保证行政命令、指示等迅速流动贯彻的重要前提,是达到行政管理目标的必要条件。(3)指挥工作。即企业行政管理中采取的具体措施,确定好企业员工之间的分工合作关系;明确人们在职、责、权方面的结构体系;调动各级行政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协调各级行政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解决组织人员之间的冲突。做好这一环,就要建立行政首长(厂长或经理)负责制为首的指挥系统,这是科学行政管理的基础。(4)控制工作。即对指挥工作的各项措施进行监测、控制与调整,包括建立激励机制、监督系统和制定奖惩条例并认真执行。通过控制保证任务按照既定计划执行,通过控制来判断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是否合理,是否还有改进之处,从而增强行政工作的有效性及合理性。确立正确引导、准确评价与适当奖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企业行政管理的最佳化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被管理者的积极有效的配合和实施。因此,对人的管理是现代企业行政管理的核心,而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是有效实施对人的管理的重要保障。 三 企业行政管理效率低下的原因 (1)行政机构庞大臃肿。我国的企业行政机构过于庞大臃肿,几度精简,收益甚微,结果是“精简、精简,有增无减”,没有必要设立的行政机构大量出现。(2)权力集中缺乏制约。权力过分地高度集中而又缺乏应有的监督制约机制,导致一些企业工作人员官僚主义严重,家长制、人身依附等封建主义的影响依然存在,严重影响着决策民主化、管理科学化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使企业行政系统缺乏活力和效率。(3)行政机构运转不灵、效率低下也是重要原因。由于部门和环节过多,造成行政机构某些部位和环节运转不灵,往往因扯皮现象导致行政效率低下。主要表现有:解决问题的客观条件己经具备,只因少数人反对,而长期得不到解决,如已经作了正式决定,而且又是正确的,只是触及到某个部门、单位的利益,这个单位和个人就找借口拒不执行。四提高我国企业行政管理效率对策分析 (1)对不同的行政管理层次提出不同的重点和要求。上层行政机关的主要活动,是规划、决策、控制、沟通等全局性工作,追求的是社会总体效率。重点要从领导方式、决策程序、组织结构、信息反馈、协调监督等方面改进工作,提高效率。(2)建立健全企业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和认真执行行政部门的各项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工作程序以及一系列规范化表格、图表等,从而建立起行政部门的法治秩序。提高行政效率,必须加强行政管理法规的建设,健全必要的工作制度,以法律和规章制度的形式促进行政效率的提高。(3)提高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每一个行政工作人员都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作为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应该是知识水平高,各方面素质优良的公共管理者。企业行政人员素质的提高可以提高组织管理的有效性,能够实现科学而又艺术的管理。经济的全球化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在未来的管理中必须有国际眼光,熟悉国际游戏规则,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 五 结论 行政管理人员在深入业务中可以从企业管理的角度为各部门出谋划策、做好上下沟通和跨部门协调等等、就能解决各部门自身难以解决的一些问题,甚至起到公司高层领导都难以起到的作用;等等。这一切,显然都有利于搞好行政部门自身与各部门的协调,改善双方的关系,改善行政部门的形象。实践中,我们要充分运用先进的企业行政管理方法,尽量适应企业员工的需要和特点,顾及社会因素及其各方面的影响,努力健全企业规章制度,大力提高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充分发挥和利用人的内在潜能,获得最佳管理效果. 企业行政管理论文:企业行政管理系统浅析 摘 要:企业的行政管理系统,可以说是企业的中枢神经系统,在企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行政管理系统不仅担负着企业的管理工作,而且推动保证着企业的行政事务、人力资源、技术(设计)、生产、(施工)、资金(财务)、经营(销售)、发展(开发)以及党群关系等业务的顺利、有效进行和相互之间的协调沟通。加强和改进企业行政管理系统,对于增强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企业 行政管理系统 研究 企业行政管理系统,是由专门行政部门组织实施、操作,其触角深入到企业各个部门和分支机构方方面面的一个完整的系统、网络,可以说是企业的中枢神经系统,在企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企业的好坏从行政管理系统的好坏就可以看出来。加强和改进企业行政管理系统,对于增强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企业行政管理系统概述 本文将企业管理系统大体划分为行政管理系统、生产系统、营销系统、财务系统等几个系统。文中所述的行政管理系统,是由公司办公室、人力资源部、企业管理部和后勤保卫部等部门组成的一个担负着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部门综合体。 企业行政管理系统,在一个企业的管理体系中既处于领导组织地位,又处于保障和服务的基础地位。企业行政管理系统推动和保证着企业的生产、资金、经营等业务的顺利、有效进行和相互之间的协调。企业行政管理工作在其广度、深度、重要性及敏感性等方面都不同于企业其他方面,也不同于政府机关的行政管理,具有相当的特殊性。如果一个企业缺乏良好的行政管理系统,那它生产、经营以及各项管理职能的实现就会缺乏基本的保证。 二、企业行政管理系统的职能 1、管理职能。行政管理系统在公司的经营理念、管理策略、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用人政策等重大问题上都要起到管理作用,并且在实际工作中要对各项工作地贯彻落实进行监督管理。行政系统要起到对公司其他管理系统进行统一管理的作用。 2、协调职能。行政管理系统不能简单地以传达领导的命令、完成里领导交办的任务为满足;也不能凭借自己在企业的独特地位对其他系统、员工颐指气使。行政部门应主动做好上与下、左与右、里与外的沟通和信息传达,使下级充分领会上级的意图,使各个系统之间良好沟通,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做好协调,这样才能使企业和谐。 3、服务职能。与生产系统、营销系统、财务系统等其他企业管理系统相比,为企业其他系统提供支持和服务,是行政管理系统的突出职能,行政管理系统的根本就是为企业的各项工作能够顺利进行而服务。 三、企业行政管理系统的主要工作特点 1、权威性。公司行政管理系统作担负着公司相关制度的制定、修订和执行推动工作,负责公司人事管理工作、负责重要信息的管理和等工作,相对企业其他管理系统而言,其职能形式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2、及时性。由于企业行政管理通常是用命令、指示、通知等形式来调整企业行政事务管理,故其手段和方式直接具体,而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同时又配以对违抗管理的惩罚措施,因而能迅速发挥作用。因此,在企业大量日常性行政事务处理及人事事务处理中,或企业遇到突发事件以及企业环境不稳定时,行政管理就能发挥重大作用。 3、灵活性。企业行政管理系统往往要根据公司实际发展需要经常进行变革、增删、剪裁、变通,因而带有很强的灵活性,比较能符合时代的发展和企业的实际。 四、企业行政管理系统通常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路 1、系统内部职能划分不够清晰。在行政管理系统内部,通常会出现部门间职能划分不够清晰、部门间职能相互交叉的问题。例如,由于公司办公室职能及其工作的特殊性,很多临时性的后勤保障事务往往都由交公司办公室予以完成,为此公司办公室承担了很多职能外的工作。为此,企业行政管理系统在负责及时调整整个公司组织结构的同时,要密切关注系统内部的结构调整和职能划分,要充分发挥好系统内部各个职能部门的作用,不断加强系统内部的人员优化、不断提高系统内部的工作效率。 2.行政管理职能需要进一步规范。在行政管理系统的改进过程中,必须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工作程序,从而促使公司更加科学、规范的运作。同时,还必须使行政管理系统在公司的经营理念、管理策略、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用人政策等重大问题上充分发挥其管理作用。 3、突出协调职能、强化服务职能。在企业内部,良好的协调和沟通必不可少,许多需要由多部门联合完成的工作需要进一步规范工作流程、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同时,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工作做不好,直接导致公司相关业务的主管领导处理问题的难度加大,影响公司处理、决策问题的效率和效果。 五、企业行政管理系统改进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企业行政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企业服务并获取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及时对企业行政管理系统进行改进非常必要,在改进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进行行政管理系统改革。企业行政管理系统那个不是独立的,它本身并不是企业的目的所在。企业的行政管理即使搞得象一朵花似的,如果不符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不充分利用和合理调配企业的入力、物力、财力、技术等资源,不利于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开源节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加快企业发展,那也是没有价值的。 2.加强内部信息交流做好沟通协调。行政管理是企业内部的管理,现代管理已逐渐重视组织内部的信息交流。每个企业,都是由人和物组成复杂的一个群体,上下级、同事之间,生产、经营活动等若不能进行正常的信息交流和组织,企业就不可能有团队精神的产生。因此,在行政管理系统改进过程中要充分听取各个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加强沟通协调。 3.充分考虑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行政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外部环境 (国家政策法规及相应的社会机制 )和内部条件 (企业自身努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优秀的管理人才 )两方面的结合,因此,要充分考虑内外部环境的影响,要切合实际进行变革。 总之,在行政管理系统改革过程中,要始终把握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则,那就是,改革是否有利于促进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因为,改革只是一种手段,促进企业更加科学、规范的运作,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才是行政管理系统改革的根本目的。 企业行政管理论文:现代企业行政管理的战略性架构研究 [摘 要]现今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中,企业的发展与管理颇受重视,而行政管理是一个企业顺利发展的一剂良药,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化企业的重要保障。本文拟对现代企业的战略性行政管理架构进行初步的探索,在行政管理学中,行政架构与组织结构有很大部分是重合的,笔者认为,现代企业行政管理的战略性架构应包括人本管理、经理管理制、文化管理、社会交易管理和组织变革管理等几大主要内容。 [关键词]企业 行政管理 战略性架构 企业行政管理是指企业行政系统为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而依靠一定的法律、制度、原则及方法对企业进行职能性管理的总和,可以说,企业行政管理是企业的中枢神经系统,触及到企业的各机构的方方面面。这个系统、网络,在企业治理中具有管理、服务与协调三大功能。因而,企业行政架构的设计就显得十分重要,是企业健康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涉及企业组织的概念、类型、治理结构、组织结构设计的原理和内容,还涉及企业组织力量的整合等相关内容,以及其后的包括行政流程的结构设计、岗位设置、职能分解、人事相合等。所以,笔者认为,现代企业行政管理的战略性架构应包括人本管理、经理管理制、文化管理、社会交易管理和组织变革管理等几大主要内容。 一、企业人本管理设计 人本管理是新一轮管理科学的关键性内容,霍桑的实验证明了人是提高生产力的核心因素之一,通过探索人的行为规律,做到尊重人、量才而用,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做到人尽其才,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最近这些年来,随着“人性化管理”理念的备受重视,在实践工作中,战略性人本管理的效果也变得日益清晰。由于经济利益是现代企业谋求的核心,所以现代企业越来越明显的意识到了要以“知识”作为经济的增长点,要说到底就是要实行“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体制。换句话说,现代企业的竞争就是以“知识”为载体的竞争,归根到底是要符合人的需要,企业要为人而生产,只有人对知识、技术的运用才能形成生产力,所以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和财富是人。因此,“人本管理”就是现代企业行政管理的核心。那么如何来设计现代企业的人本管理呢?本文认为首先要通过改进人的岗位设计方法,提高人的工作效率,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其次,要实行民主参与,通过多种方式对“人”进行刺激与激励,特别是要注重目标的激励,要实现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的一致,这样才能保持双向互动,才能形成双赢;再次,现代企业的人事制度要以“人本主义”为纲,将其作为一个灵魂贯穿了组织的调整和重组之中,同时人本管理还要与企业文化塑造紧密联系到一起。总之,在当今这个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重视人才、活用人才是其创造更多财富、谋求自身发展的秘诀。 二、现代经理管理制度 经理管理制度,即经理制。从现代企业的发展历程来看,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而弊端凸现,迫切需要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经理制就应运而生了。由于职业经理在企业中的特殊角色,在行政管理的各个方面都充当极为关键的角色,其实际上掌握着整个企业的行政大权。但是在实际的公司治理中,现代企业的职业经理人实际上担任着不同的角色,这些角色之间甚至存在着一定的冲突;第一,经理作为企业的组织者与管理者,往往是多个部门组织管理的总负责,其需要相当的见识与才能。只有有过人的组织与管理才能,才能为相关部门制定组织原则与运行规则,能够在现代企业中充当指挥者或协调者,其组织功能应该是最强的。第二,经理在制定企业的规则后,又要成为一个忠实的执行者,经理要对部门的计划、运作负责,有监督权,对于制度外的运行方式都要进行有力的制止。第三,经理还是一个变革者,我们知道企业是以市场为导向的,经理往往要凭借自己的认识来理解市场,审视、评价企业的运作,但是市场不是一成不变的,其结果必然是经理将不断地领导变革。而以上这三个角色(组织者、执行者、变革者)是相互渗透着的,存在辩证关系,即既存在冲突有是统一的。经理如何在其中充分发挥灵活性并达到推动企业发展的目的,这是考评企业行政质量的重要指标。经理既是问题的预见者,又是问题的解决者,决定和管理着企业的边界,在人事上推动着激励与控制,在企业文化上起着倡导作用,在市场决策之外还必须监督社会交易,并在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果断地发起组织变革,在全新的企业运营理念中,职业经理制是涵盖了企业外环境和企业内体系综合运作的巨大权力载体。 三、组织变革管理机制 企业的组织变革不是管理的目标,而是指在企业的行政管理中的一种管理方式或手段的变化。在企业的行政管理中,这种管理方式的变化与“管理对象”和“环境条件”这两个比较客观的因素相比,更多的是体现企业(组织)能动适应的一种活力。在企业行政管理中,英明的管理者善于通过密切关注、多方互动、相互协调,对未来的发展进行预见,并及时地对企业进行调整,以推动现代企业的持续发展。本文认为,组织变革管理的切入点应该是权利的分配问题,即企业结构中不同职位,不同资源的配置。合理的权利资源配置有利于提高一个企业的绩效。具体来说,组织变革就是权利归谁所有的问题,企业的权利是分散还是集中,应该在特定的条件下来分析。笔者认为在处理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企业的行政管理者应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权利的授予要体现权责相称,即应该以“权利与企业目标的冲突”、“管理者为企业创造的价值”以及“替代他们的成本”这三点为出发点来配置权责。第二,根据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组织变革的权利分配,应有所区别,一般来说,在企业刚刚起步或者是面临巨大挑战之时,往往采取相对“集权”的方式较为有效,而在企业稳步发展或者已形成规模之时,民主分权的管理方式能更为有效的推动企业的发展。总之,组织变革作为一种管理方式、管理思维,在企业的行政管理中并不一定有专门的部门来执行,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每一个管理者都深信不疑,并适时的参与、推动这样的变革。 四、社会交易管理规范 现代企业所处的是一个复杂的竞争环境,除了市场竞争外,社会竞争同样存在。可以肯定的是一个企业是不可能获得所有资源的,市场的交易对于一些有利于企业发展稀缺资源更是难以获得,这就使得社会交易成为了现代企业行政管理的另一个重要方面。社会交易指“拥有资源或有资源控制权的两方或多方之间的交换,它发生在市场之外”。在现代企业的社会交易中,企业作为交易的一方,往往面对的不只一个或某个谈判者,而是众多的与自己竞争的对手。这种竞争往往是以抬高交易成本为代价,有时会以某一方支付不起交易的成本而退出,来宣告结束;有时会又会以分享资源或者是相互妥协来平衡,甚至还会是两败俱伤,这些结果的产生,关键取决于费用是如何计算的。社会交易管理从内容上看综合了政治、历史、文化、法律等非经济的因素,最终是以信息分析、决策执行的方法来权衡,所以作为社会交易的管理者应具有很高的素质。社会交易避开市场的规范,带来市场失效,同时成本投入争夺资源会造成不公平,也容易滋生腐败。从长远来看,现代企业在行政管理中的社会交易管理,需要一个大的建设制度,这个制度应以公平、公正为价值取向,制定普遍适用的游戏规则,只有这样现代企业得到的交易渠道和交易信息才是有利于企业持续发展的,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用一句话来概括,即企业行政管理则通过对成本效益和社会规范的双重遵守来完成社会交易管理。 此外,还应该重视企业文化管理功能。企业文化对于整个行政管理系统来说是一种根本性的东西——价值观。企业文化具有三大基本功能,即价值观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以及团结功能。通过企业文化管理,可以节省企业的内部费用,由于企业的员工有了文化认同,有利于提升整个企业的凝聚力与竞争力。 现代企业行政管理,一方面用人本思想和企业文化来构建民主、和谐的企业氛围,有利于凝聚战斗力,使权力的运用符合现代企业的发展目标;另一方面,现代企业选择经理制来实行行政的专业化管理,对权力进行了的有效的授予,使经理们最大可能的承担责任;在与社会环境的能动适应上发展社会交易管理,从而为企业争取生存空间。这些理念、制度的相互作用、相关关联,就构成了现代企业行政管理富有战略性的一个总体框架。 企业行政管理论文:借鉴企业行政管理模式提升政府行政管理效益 摘 要 高效益的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政府的行政管理也需注意科学发展,注重效率。本文通过分析企业行政管理和政府行政管理的不同,提出借鉴企业行政管理的思路,对政府行政管理做出完善。 关键词 企业 政府 行政管理 效益 效益是一切单位组织乃至政府发展所必须关注的事情。效益可以简单的解释为收入与支出的比例。在政府的行政管理当中,同样需要注重效益,政府代表的不仅仅是政府,还代表着广大的人民群众,政府相当于用纳税人员的钱维持和推动社会的发展,而一旦效益行政管理效益没有得到保障,会导致社会发展的恶性循环。在我国的行政管理当中,从改革开放以来政府职能发生了许多变化。但是在这个变化当中有关政府铺张浪费、机构臃肿、贪污腐败的报道越来越多,机构不断的细化,职能却相互交叉,处理事情效率较低,开支又较高,效益不高的表现。 企业的行政管理是上世纪发展起来的,其主要职责是维护生产操作的正常进行,规范企业人员的行为,促进企业的发展。在企业当中,行政管理人员过多会导致办事效率变低,企业开支变大,一般来说成功的国际大公司都有较精简的行政管理机构,这些机构的设置和制度的执行有许多值得政府借鉴的地方。 一、企业行政管理的特点 像政府行政管理机构一样,企业的行政管理机构也是执行行为准则,更新方针机构的组织,对企业的发展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一切的制度原则也是从企业的效益出发,这是根本,同时具备以下特点:(1)民主性,企业的行政管理不是一个独立的机构,时时与本企业的基层组织相联系,关注企业和社会发展动态,可以和基层组织一起调配资源,使人力、物力和财力得到更合理的分配,而这些分配的准则绝大多数来自基层组织。这样一来可以保证与共的积极性,保障了主动性和创新性,加快企业的发展。(2)实用性,企业的行政制度都会以实际需求为准则,一般经过协商做出的制度都会对公司的发展有直接的促进作用,较少会有无用功等形式主义的程序。(3)高效率,要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营,行政管理必须具备较高的效益,在日益激烈的竞争驱动下,企业的行政必须高效率运转,机构和程序都必须尽量精简,分工明确,几乎没有权利交叉区域,既方便公司政策制度的实施,又能保证在最低的开支下进行最高效率的运转。 二、政府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中国改革开放,行政管理改革和实行市场经济的时间较短,因此在政府行政管理方面还有许多欠缺,存在着以下的不足之处:(1)财政问题,由于中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许多大型国有企业享有政府的扶持和补贴,能免费使用许多资源,而私有企业和其他居民则需要承担较高的税收,这样不够公平,其次目前的财政制度覆盖范围较小,许多民生领域尚未覆盖,而且地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比如目前政府在土地政策上就没有控制好,导致房价出现不可控的状态,广大居民都有购房困难的问题,这是关系直接关系到民生的事情。(2)部门任职问题,目前关于国家公务员的选任是比较公开,可以从每年报考的部门报考的热度可以看出,不同的部门收入差别较大,收入高的部门,大家都往里挤,这些事情背后都隐藏的利益关系,这种利益关系使得对任职人员缺乏合理科学的考核。(3)机构设置问题,在封建时代,帝王就注意到官员的数量不能太多,需要与人口数量挂钩,如今,国家也一直实行机构改革,尽量精简人数,但是没有达到任何成效,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政府机构数量明显偏多,政府人员数量更是臃肿,导致部门和人员之间权利交叉,反而降低办事效率。 三、基于企业模式的政府管理改善 首先,虽然企业行政管理和政府行政管理有许多差异,但是也有最主要的共同点:利益,作为企业,一切以所有员工和公司的利益为指导方向,那么作为政府,就必须时刻以国家发展的利益和全国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作为行为准则。即政府行政管理的目标需要更进一步明确,不能以部门和私人的利益为方向,要为服务的人民群众的民生考虑。需要以最低的政府运行成本,给国家和社会创造最高的利益。 其次,加强政府惠民政策的普遍性,关注民生,是行政管理民主化。目前在发达的企业,公司从上到下的员工在享受企业福利,都比较平等,而在政府行政管理中,表现出极大的不平等,公务员也许有最好的福利,其次发达的地区,而偏远地区甚至没有福利可言;还有在行政管理方面,需要更多的关注民生事业,一味地追求国家的发展和地区的发展而不关注民生会导致民众苦不堪言,而在较好的企业一般会关注员工的需求,防止人才流失和抱怨。 最后,必须进一步精简政府机构,避免闲职、虚职和职权交叉的现状。政府代表国家的权利,有义务用最少的人员和金钱管理国家事务。这点上政府行政管理需要向企业模式学习,政府应就各个部门的人员数量做出规定,而不是部门能承受的最多人员数量为上限,对于相关政策和办事程序、时间也需要做出规定并公开。 四、 总结 政府行政管理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借鉴企业行政管理思路,有助于强化政府行政管理效益,保证国家和社会更稳定的发展。 企业行政管理论文:试论企业行政管理的几个问题 论文关键词:企业 行政管理 功能 论文摘要:企业的行政管理体系,是企业的中枢神经系统。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如何做好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使之为企业的核心业务服务,为企业的经济效益服务.就必须明确其功能和实质,把握好它所具有的特.点和要求,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企业的行政工作涉及到企业内部卜上下下、左左右右、里里外外的沟通和协调。行政管理的厂‘度,涉及到一个企业的全部运作过程;行政管理的深度.又涉及到许多局外人难以想象的细微末节;行政管理的重要,是因为它是领导和各部门、众员工之间的桥梁;行政管理的敏感,是因为它涉及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一 行政管理工作可以说是千头万绪、纷繁复杂。概括起来说.行政管理在企业中主要有管理、协调、服务二大功能;其中管理是主干.协调是核心,服务是根本。概言之,行政管理的实质就是服务。 行政部门应该兢兢业业、认真细致地做好种种行政事务工作,把领导和员工从繁重、琐碎的行政事务和生活琐事中解脱出来,可以集中精力、轻装上阵,研究国内外市场形势,考虑公司的发展战略,探讨公司的组织架构,任用公司的各级十部.实施公司的经营方针,解决公司所}印商的重大问题,以及专心做好每一笔重要业务等等。行政部门的领导应该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定性,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有自己的主见,能够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做好安排,指挥若定。为了能达到这种境界.必须建立健全和认真执行行政部门的各项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工作程序以及一系列规范化表格、图表等,从而建立起行政部门的“法治”秩序。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出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行政人员队伍;同时要搞好科学分工、管理层次和合理授权。一旦行政系统的一系列硬件(如办公设施、生活设施)、软件(如规章制度、工作程序)、人员队伍、分工协作和管理层次等等建立健全起来,整个行政管理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就会像一部自动机器一样运转,只在较少的场合才需要部门领导和上级领导辅以”人治”。 然而,行政部门如果仅仅满足于这样一种管理水平,那还是不够的。行政部门还必须在“管理”、“协调”和’服务”三方面做好工作,才算是一个合格的现代企业的行政管理者。从“管理”方面来说,行政部门不能满足于在日常事务的层次上做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还必须在公司的经营理念、管理策略、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用人政策等重大问题上有自己的思考,并且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贯彻落实,成为领导不可缺少的”高参和臂膀”。这就要求行政部门的领导者不能满足于做一个事务主义者,而是要做一个有思想、敢创新、有冲力的领导者。 从“协调”方面来说,行政管理者不能简单地以传达领导的命令、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为满足;也不能凭借自己在企业的独特地位对各个部门颐指气使,以权压人。行政部门应主动做好上与下、左与右、里与外的沟通,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做好协调。没有充分沟通的协调不是真正的协调。 从“服务”上说,行政部门要甘当幕后英雄的角色。因为行政服务干得再出色,毕竟是服务于企业的最终目的的。行政部门的工作,特别是后勤服务工作,永远不要奢望成为企业关注的“中心”。行政管理的理想境界应该是“润物细无声”。行政部门最忌讳处处显示自己的存在,与其它部门抢镜头、争荣誉。行政部门应该像一部自动化程度很高的机器,这头原料(任务)进去,那头成品(结果)出来;其中的许许多多曲曲折折,都消化在行政体系之内,切忌为自己评功摆好,四处张扬,浪费别人的时间、精力和感情。要反对利用自己对公司资源的支配权只顾为自己谋取私利或便利的行为,特别要反对把行政部门变成“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官府衙门。 二 企业的行政管理至少有以下特点: (一)企业的行政管理是为经济效益服务的。企业的行政管理如果不利于充分利用和合理调配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等资源,不利于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开源节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加快企业的发展,那也是没有价值的。简言之,企业行政管理服务于企业的根本目的.即通过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而谋取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 (二)企业行政管理注重内容和实质。通常,企业的行政管理往往根据公司实际需要,对行政管理的诸多制度、程序、环节、形式、图表、文件等进行剪裁和调整,使之变得精练、实用、简洁、便利、省时、省钱。 (三)企业行政管理要讲究实效。虽然我们不能说要直接用企业经济效益来衡量具体的行政管理行为,也就是说,不能直接对某个具体的行政行为问“你这种做法能为企业赚多少钱”;但是,企业的行政管理还是比较直接地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相联系。企业行政管理的着眼点在于充分挖掘和最大限度地利用公司的各种资源,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开源节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加快企业发展。 (四)企业行政管理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企业的行政管理往往根据公司实际发展需要经常进行变革、增删、剪裁、变通,因而带有很强的灵活性,比较能符合时代的发展和公司实际。 (五)企业行政管理要为企业的.’前线”服务的色彩比较明显。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及其人员在企业中比较“低调”,行政部门为技术、业务等一线部门服务的关系一般比较明确。 企业行政管理的上述特点就给企业的行政管理人员提出了这样一些要求:企业的行政管理必须时刻着眼于为企业的经济利益服务,反对”为管理而管理”;必须坚决摈弃形式主义,切实讲究实效;必须大力讲究勤俭节约.反对大手大脚;必须根据公司实际需要和可能,采取灵活变通的方式方法,一切以公司利益为最高原则,反对食古不化、因循守旧;最后,企业行政管理最终要落实到确立服务观念,克服老爷作风和衙门习气,切实搞好服务上来。 三 在企业的实际操作中,往往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完全摈弃“机关习气”.完全凭主观意愿办事的”游击作风”。企业中没有系统完整的规章制度、上下左右的明确分工、明确而充分的逐级授权和环环相扣的工作程序;或无章可依.或有章不依;由于没有制定出成文的“公道”和”规矩”.造成企业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互相扯皮.互相推诱;你争我夺,辩论不休;或遇事不议.或久议不决,或决而不行,或行而不果;重复讨论,重复决定.重复劳动;朝令夕改.朝秦暮楚。企业处于一片“打乱仗”状态.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和员工士气,造成人、财、物的极大浪费。 另一种倾向,是一些“机关作风”较重的企业行政管理干部,完全不考虑公司的实际需要和企业行政管理的特点,搞形式主义、表面文章;把一个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变成了旧时代的“衙门”。这同样造成极大浪费.降低工作效率和员工士气,影响企业效益。 以上两种倾向,都是我们应当大力反对的。行政管理的目的和实质在于为企业的根本目的服务,为企业领导和各个部门、干部员工服务,而决不可本末倒置,否则同样会降低员工士气和工作效率.损害公司利益。 四 企业行政管理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即行政管理人员对自己所在企业的业务不了解、不熟悉,管理时常脱离各部「1实际,的规定无法推行或根本不宜推行,引起其它部门的反感和排斥。各业务部门心理上总觉得行政人员碍手碍脚.甚至是手脚太长,除非有什么必须要行政部门帮助解决的事,否则宁愿与行政部门老死不相往来。行政人员也往往或是很知趣地尽量不去打搅其它部门,或是对其它部门有一种抵触情绪。这样就陷入了恶性循环:行政部门对其他部门的工作接触越少,就越不了解,管理就越脱离实际;反过来,行政管理越脱离实际,就越遭受各部门的排斥,从而也就越不了解各部门情况。为了改变这种行政管理与各部门业务“两张皮”的现象.行政部门除了要转变观念、转变作风外,还要强化行政管理部门的企业管理职能。 将企业管理职能注入行政管理部门、增强其企业管理职能后,行政部门深入各部门工作,就成了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事情;行政管理部门为了所制订的管理制度符合实际并切实可行,为了考察各部门执行制度的情况,为了使管理能够切实有益于各部门的业务、就必须要深入、跟踪各部门业务的进展,并且与各部门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反过来说,行政部门在通过增强企业管理职能而深入了解各部门工作之后、也就能把行政工作做得更好。比如说,由于深入了各部门的业务,对于各部门人员的工作表现和工作能力就会了解得更多、更深入.这对搞好人员考核和任用显然有很大助益;再如.行政管理人员在深入业务中可以从企业管理的角度为各部门出谋划策、做好上下沟通和跨部门协调等等、就能解决各部门自身难以解决的一些问题,甚至起到公司高层领导都难以起到的作用;等等。这一切,显然都有利于搞好行政部门自身与各部门的协调,改善双方的关系,改善行政部门的形象。 企业行政管理论文:知识经济对企业行政管理的影响分析 摘 要:本文探讨分析知识经济对企业行政管理的影响。本文从知识经济的概念出发,对比研究了知识经济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不同,认为企业组织管理将被转移为以知识工作者为核心的管理,将冲击企业整体行政管理政策,在此基础上求才、用才、育才、留才、四方面从对企业行政管理的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知识经济;企业行政管理;人才 从企业竞争与经济生活演变的角度分析,人类早期从土地、牲畜、资本的竞争,历经六十年代以成本为主的竞争,到七十年代的质量竞争,八十年代的全球化竞争,九十年代的以创新为主的竞争,其演化轨迹是逐渐由有形资产转变到无形资产的竞争,随着电子产品与网络信息的发达,组织管理的典范已产生划时代的变化,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院教授莱斯特•梭罗在所著“知识经济时代”及管理学大师彼得•杜拉克所著的“后资本主义社会”中均指出“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意指经济的推助力不再是有形的资产,而是诸如专利、技术及知识等的无形资产。在以“知识”为中心的竞争时代及知识将大规模影响经济活动之际,企业如何调整行政管理值得进一步探讨,故本文拟就知识经济对管理变革的影响进行分析,最后并提出建议。 一、知识经济的定义 所谓“知识经济”就是直接建立在知识信息的激发、扩散及应用的经济,创造知识经济跟应用知识的能力与效率,它超过传统的土地、资金的要素成为支持知识经济国家发展的主要动力。简言之就是把知识的创造、知识的传播、知识的移转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就叫知识经济。 二、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管理模式的不同 在农业时代,主要依赖劳力、牲畜及土地等有形资源进行经济生产,其知识应用方式主要是重复使用,具体表现在经验知识的代代相传,而有形资源之使用报酬率则具有“递减”的特质,例如土地愈用愈贫脊;在成本效益方面,则呈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对价关系”;而主要的生产者代表为农民,代表性组织为农村。在工业时代,依旧仰赖资本、厂房、机器等有形资源,其资源使用报酬率依然是递减关系,在知识应用方面,主要是工作手册、标准作业程序,其成本效率主要在追求达成经济规模,主要的生产者为工人,代表性的组织为工厂。 到了当今所谓的知识经济时代,对于经济活动、组织生产与管理则有了革命性的改变,首先,经济生产的资源转移成无形(无重量)的资产——“知识”;在知识的应用方面,则是依赖不断创发的知识,而非代代沿用的知识与一成不变的作业规范,且由于知识具有不耗损性、共享性,以及全球化市场的保障,所以知识的使用报酬率具有“递增”的效果,例如生物科技业者对产品之特定成本的投资,待其制造成功后,其收益将有数倍的惊人效果。一般而言,会计师、律师、程序设计师、大学教授,都是知识工作者的典型代表;且一旦知识工作者充斥组织后,组织形态之发展极致,将可能形成如大学、医院之类的组织,即员工多为高度依赖知识以完成工作之专业人士,此时,领导者多只能扮演协调、沟通、支持及促进的角色,知识工作者将获得较高的工作独立性。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行政管理将被转移为以知识工作者为核心的管理,而这将冲击企业整体行政管理政策。 三、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行政管理的发展 (一)求才方面:知识经济时代,较具竞争优势的高科技产业或其他知识密集产业,将面临所雇用员工的专业素质日益提高的挑战。传统所偏重的员工特质,例如忠诚、稳定、奉命行事、擅于背诵,遵守僵化作业流程等,在知识经济时代,恐反而成为负面素质,所以应积极雇用具想象力、敢突破传统、挑战极威,懂得随机应变、擅于创造特质的人才。 (二)用才方面:就内部管理而言,在员工考绩制度上可加重对其知识应用或研究发展的表现;另可提供多元参与管道,使员工可以在重大决策及人事制度上发挥影响,并加强推动“提案制度”,在不刻意强调所提建议的功效性前提下,对任何成员创意均给予正面支持。 (三)育才方面:人力资源相较于其他组织资源有较高之维护成本,站在“知识折旧”的观点,如果不加以维护,知识创造力势必降低,主要的维护机制来自训练与教育,训练可以维持基本工作能力于不坠,教育才能真正厚实知识创造能力,二者不可偏废,并且不可混淆二者功能。 (四)留才方面:以前企业用以留住人才之最主要制度在于健全的退休及福利制度,以及优厚的入股及分红制度。如今如何透过工作设计、工作丰富化等增加工作内在报酬的方式,来重新调整员工工作内容及界定新角色,恐怕是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此外,站在知识经济与行政管理的角度,任何一个成员都是知识的载体,尤其是关键或资深员工所具备的组织经验、知识与见解,都是其他员工作无法比拟,所以如何避免关键或资深员工流失,或透过管理以减少人才流失所造成之影响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目前许多企业对于离职人员,大多是举行感性的送别茶会了事,并未对其过去工作信息作系统性的探究与保留,而这将不利知识经济时代行政管理工作的进行。 知识经济时代的组织经营特色,主要表现于知识将取代有形资产,成为竞争的主力,善于管理知识者就能取得竞争优势。因此,以优质行政管理策略推动企业经营的思维,必须重视企业的人才管理运作历程,透过参与、整合与落实的系统思考原则,建立一套融合知识经济时代特色的人才管理策略,发挥集思广益的力量建立具有共同愿景,讲求主动、效率、适用、创新的精神团队,将企业建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组织。综合而言,在知识经济时代以优质行政管理策略来推动企业经营,必须做好企业内优秀人才的管理,同时我们必须深刻再次认识到建构推动企业发展的方案是企业行政管理的永久性投资,除了关系着企业兴盛未来的发展,也肩负着企业员工在工作、管理中不断发展、进步的任务,是企业发展扎根的百年大计,必须积极周详的运用企业的行政管理策略,创建一个具有优质的文化氛围的企业,经营优质企业。 企业行政管理论文:新时期企业行政管理的问题分析与创新思路 【摘 要】行政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助推剂,在整个企业中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本文深入探讨了企业行政管理的特点和意义,分析和总结了目前企业行政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基于此提出了新时期下企业行政管理的具体提升路径。 【关键字】行政管理;路径;创新;新时期 引言 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与企业内部各环节实现有效沟通和合作有紧密的关系。从某种程度来说,企业行政管理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在整个企业运行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行政管理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至关重要。行政管理牵涉到企业每位员工的切身利益,其建立了员工和领导之间有效沟通的途径。在企业发展中,企业管理者需深刻认识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准确定位行政管理工作的目标,明确其层次化的工作内容,提升和发挥行政管理工作的潜在效能。企业行政管理目标的实现是长期的过程,企业积极地采取相关措施,改革和创新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真正地为企业经济效益的快速增长发挥作用。 1.当前企业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1.1企业管理者对行政管理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其给企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巨大挑战,企业更加需要行政管理工作强化企业自身的竞争力。然而,在企业的实际管理中发现,许多企业由于对行政管理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使得行政管理体系难以建立和完善。这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领导层行政管理意识缺乏,这直接导致企业管理者在制定工作计划时,仅注重单纯的经济效益,而忽略行政管理的重要性,抑制了经济效益的潜在提升;二是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缺乏该方面意识,使得许多工作人员在不了解企业发展现状的情况下盲目地管理,这无法保证行政管理措施的有效实施。 1.2忽略了与其他部门的有效沟通 从本质上讲,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性质与销售部门、生产部门有很大区别,其工作效果不能在短时间内凸显。由于许多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并没有对自身的工作性质深刻认识,仅将自己看为单纯的管理者,认为只要听从上层领导工作建议,便可以对企业的其他部门人员进行有效领导。行政管理工作者的工作认识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其他员工的积极性,并且还会影响企业直接效益部门与其无法实现有效沟通,进而影响到整个企业的发展。 1.3与其有关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 就目前来看,许多企业在运行过程中行政管理工作无法发挥应有效用,原因很大程度来自其自身的行政管理制度。笔者认为,行政管理制度缺陷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行政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由于企业管理者对行政管理工作缺乏深刻认识,使其在具体制定时,并不能与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及发展方向相适应;二是企业管理职能分工不清晰。由于企业管理体系不完善,使得企业工作人员分工、工作流程均较为模糊,这直接造成了工作责任难以界定,引起企业职能部门工作的交叉混乱,严重影响了企业内部的工作效率,从整体上削弱了企业的运行效率,造成企业内部资源的极大浪费,严重抑制了企业的稳定发展。 2.新时期企业行政管理创新路径分析 2.1强化企业行政管理的体制改革 行政管理制度是企业实行行政管理的基础,对企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企业行政管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通常是根据行政管理制度进行的,制度同时也是实践执行过程中矛盾最尖锐的集中点。怎样在企业改革环境中,创建一套能够符合企业目前营运状况、提升员工工作效率的行政管理制度是实行企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所在。另外,行政管理制度在进行改革时,要重视企业员工的全员参与。企业在创建行政管理制度时,最好要求当事人能够参与讨论制定,这样可以使员工都能接受并执行这些行政管理制度,确保企业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能够顺利进行。近几年来,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在实行行政管理模式的必须进行有效的优化,并严格遵循政企分开的基本原则,提升企业行政管理职能,才能保证企业的行政管理措施顺利实施。 2.2加大行政管理的信息化应用程度和范围 随着信息化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逐渐深入和广泛,行政管理工作信息化需求也越来越高。从企业发展现状来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价值越来越明显,在整个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企 管理的信息化趋势,企业行政管理工作在今后的发展中也需努力向信息化接轨,最终实现行政管理工作的全面信息化。笔者认为,这需要从以下一个方面入手:首先,提升企业的办公自动化能力。企业管理者要有效培养信息化管理能力,逐步实现信息化操作取代传统人工行政管理,形成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行政管理办公自动化系统;其次,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的行政管理信息系统。借助行政管理信息系统可为行政管理人员提供分析、计划和辅助决策的基本功能,从而有效保障行政管理工作有效展开;再次,优化决策支持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属于智能系统,其基于人机交互式模式,可借助数据库、模型库、知识库等辅助行政决策者有效而快速地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这对行政管理工作的高效控制有诸多帮助。 2.3明确界定行政管理工作权责关系 企业行政管理是否有序,直接影响着企业内部工作流程。企业管理高效有序的关键是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定位是否清晰,是否有详细地工作岗位描述,是否有明确的岗位职责界定及激励措施等。因此,为进一步完善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企业可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细化企业行政管理的性质和定位,使企业能够在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下高效运行,最终实现自身的可持续性、跨越式发展。 3.结束语 行政管理工作是企业持续性发展的保障,对企业有效参与社会化大生产及市场运作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面对当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企业更需要提高行政管理工作的认识,加大力气建立和完善行政管理体系,让其真正地成为企业发展的助推剂。 企业行政管理论文:如何提高矿产企业行政管理效率 摘要: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矿产企业销量以及利润受到影响,但是从整体上分析,矿产企业仍旧在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与作用,现阶段为进一步推动矿产企业的发展与进步,做好行政管理效率已经成为了目前的关键所在,也是保障企业安全生产的关键,故此在本文中主要分析了矿产企业行政管理效率低下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矿产企业;行政管理效率;原因;对策 严格意义上分析,矿产企业行政管理是遵循国家监管的基本要求实施安全生产运作,然而由于时代在不断发展与进步,且市场准入背景下,矿产企业之间的竞争演变的越来越激烈,为进一步推动矿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进步,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具有划时代的现实意义。 1矿产企业行政管理的含义 所谓的矿产企业行政管理是顺应市场发展的一种要求与前提,在新时期矿产企业只有认清眼前的发展形势,不断完善服从机制,实现各个环节的有序性,才能在标准与要求中完成生产经营目标。此外,矿产企业行政管理所涉及到的目标非常广泛,比如像明确工作内容与计划,完成预测工作,实现行政管理科学化,构建完善的责权关系,协调作用,实现行政管理的有效性等。与此同时,行政管理还涉及到了企业员工之间的合理分配,以不断提高行政管理人员效率为主要目的,构建完善的监督与管理机制,提高效率与水平。 2现阶段矿产企业行政管理效率低的原因 矿产企业行政管理水平关系到总体发展,在现阶段,矿产企业行政管理受到外部因素与内在环境的影响,其效率地低下,不符合时代所赋予的要求,其中根据整理,矿产企业行政管理效率低下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2.1缺乏完善的行政管理机制 从当前发展趋势分析,我国大多数矿产企业缺乏完善的行政管理机制,或者所制定的行政管理制度不健全,不符合实际的发展情况,部分矿产企业内部矛盾激烈,发生事情易出现相互推诿现象,未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且企业各级人员缺乏正确的责任意识以及主观能动性,导致制度与机制趋于形式化,难以对行政管理工作存在的矛盾问题加以协调。 2.2行政监管机构臃肿 矿产企业行政监管机构呈现出臃肿现象主要表现为生产权属部门只对基本生产进行负责,并没有对安全加以重视,并且安全部门只对安全负责,对生产指标不承担重责,导致出现问题相互推诿现象的发生,或者管理局面存在脱节现象。有诸多地区虽然设置了培训机构,但是却没有将培训事宜提到日程之上,甚至出现重复培训的现象,还有便是监督管理工作比较草率,多以罚款为主。 2.3内部工作执行率较低 众所周知,矿产企业在生产与经营中所涉及到的部门比较多,导致行政管理工作执行过程中会受到影响,甚至还会导致内部工作信息资源出现失真现象,这种发展背景下,如果发生纠纷、内讧等则需要向上级部门汇报,但是其中却存在滞后性。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矿产企业之所以行政管理效率低,主要是掺杂了企业利益与个人利益,所以在提出解决方案的时候,如果少数人持有反对意见,那么则也对事情的处理造成影响与制约。 2.4工作人员素养过低 工作人员的素养关系到了行政管理效率的好坏,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大多数矿产企业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素养比较低,不仅不具备安全生产责任意识,并且工艺技术条件也有限,单纯的从劳动力角度分析,可以了解基层矿产企业多以农民工为主,其人员流动性比较大。或者从技术角度分析,矿产企业欠缺行政监管人员,并且具备良好的激励政策,易造成人才流失,无法真正推动行政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3新时期提高矿产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对策 诚如上文所言,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下,我国矿产企业行政管理效率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问题不断,严重制约了矿产企业的有效发展,现阶段,需要加强分析,对症下药,提出有效的对策与建议。 3.1对各阶层人员职责加以明确 众所周知,矿产企业经营发展中最为主要的便是矿产开采与安全生产,为进一步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则需要从本质上保障矿产企业安全生产。如果发生突发事故,那么行政管理工作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所以在这种发展趋势下矿产企业需要根据自己实际的发展情况,对安全监督资源加以整合,并对各级部门职能加以优化,设置安全管理部门,在安全基础上开展生产,这样才能做到岗位明确,才能避免发生内讧现象的发生。 3.2制定完善的矿产企业管理机制 在新时期需要制定完善的矿产企业行政管理机制,且所制定的行政管理机制的内容主要包括矿产企业自身岗位责任机制,加强行政管理法律约束效力,并且还要积极加强应用计算机技术,规范各项操作,真正实现行政管理的现代化办公,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矿产企业行政管理效率与质量。 3.3提升从业人员的基本素养 只有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基本素养,才能真正提升矿产企业行政管理效率与质量,笔者认为矿产企业需要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加强人才引进工作,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素养,其中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人才引进方面需要积极打破传统地区人才保护模式,并且制定完善的人才吸引机制,这样一来才能真正保证人才物质、精神需求、劳动等形成正比,才能真正实施分层次以及分阶段的强化培训。 3.4加强对现代化企业管理方法的引进 时代的不断发展带动了矿产企业的创新变革,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已经成为了现阶段矿产企业发展的基础与保障,其中可以加强目标成本管理,积极维护客户渠道,做好成本核算管理,强化供应链管理等等,当然,在新时期要积极转变传统矿产企业权责集中的不良现象,避免再次出现传统的官僚思想,还要根据当前的发展情况制定柔性管理,体现出以人为本理念,或者利用激励、奖励等不断调动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员工的归属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员工的热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4结语 综上所述,矿产企业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现阶段我国大多数矿产企业行政监督管理机制不容乐观,且大多数地方行政管理手段在执行中受到影响,为进一步缓解这一缺陷与不足,需要从现实出发,积极理清当前所采取的各项规章制度,实现安全监督管理联动局面。当然还需要积极加大人才引入机制,不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增强人员素养,引入有效的现代化管理方式,如此才能真正推动我国矿产企业得到创新可持续发展与进步。 企业行政管理论文:企业行政管理九型人格理论应用 摘要:企业行政管理是国有企业正常运转、提升企业发展效率的关键因素,是提升企业发展前景、促进企业员工交流沟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九型人格理论是著名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是对人规律的探索,有利于协助行政管理者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关键词:九型人格理论;行政管理;应用 企业行政管理包含着行政、办公事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财产会计管理。包含着各种各样的行政事务和办公事务,事情较多细致且繁杂,有日常办公、规章制度的设计和检查、办公资料管理、会议管理、财产、设备、生活等等方方面面。企业行政管理将协调各人员之间的配合、提高各部门协作效率为奋斗目标,促进企业的各部门进行有机结合并促进企业高效持久发展,并通过各种方式方法促进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国有企业完成既定发展目标。九型人格理论是将人格划分为九种,并研究各人格特点和不同人格之间的差别。九型人格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己,了解别人。它既简单又精确,九型人格的理论核心是发现自己的内在动力。每个人都是特殊的个体,九种人格也没有好坏的区别,每个人格对待知识有不同的过滤方法,这些过滤方法引导着人们的焦点和潜意识,保护我们不受到外界伤害并成功与外界沟通交流。九种人格是相互独立的,每种人格都是基本人格型态,基本人格型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即使是在生活中发生了某些情况,基本人格型态也仅会稍微有些调整而不会真正改变。虽然人的人个性太不会改变,但是人的性格受生长环境的影响,每个人的生长环境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所以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特质。将人格划分后不是为了对人格进行比较,每个人格都有优缺点,如何改进自己,朝健康有利于自身的方面发展才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 一、九型人格理论在企业行政管理中应用的优势 动机导向。九型人格理论与其他性格分析相类似,他最大的优点不是对企业员工进行性格特征分析并分类,而是更加注重性格背后的个人核心价值观,可以透过人表面的表情、动作、神态来分析和研究人心深处的根本推动力,关注的深层焦点和核心动机,它对人们的特点进行总结分析,但并不局限在分析中。相同的表面行为下却可能有着不同的深层次动机。举例说明,完美型人格认为积极进取是对的,成就型人格认为积极进取是为了结果,完美性人格在遇到事情时会坚持原则不动摇,成就型人格更希望得到好的结果,两者差异显著。其次,相同的行为背后有着不同的核心动机。举例说明,有些疑惑型人格追求安全感是因为躲避和畏惧,另一些疑惑型人格追求安全感是因为主动进攻。所以探索不同人格的核心动机是九型人格理论的根本追求,是研究个体生存发展和价值实现的必经之路,九种人格的区别不是外在行为表现,也不是各类型人格的特征总结,而是人内心深处的追求与渴望,即核心动机。九型人格理论将人分为九种性格特点,在企业中,有助于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对员工进行针对性激励,在员工发生问题时可以根据员工性格特征来进行针对性安慰和鼓励,提升企业行政人员管理效率和员工积极性,并最终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成长导向。九型人格理论不仅仅是单一的性格分类,而是与人的成长发展息息相关。甚至有的学者认为九型人格理论属于心理流派,还有学者认为九型人格属于神秘主义流派,这两种观点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认为九型人格理论更摘要:企业行政管理是国有企业正常运转、提升企业发展效率的关键因素,是提升企业发展前景、促进企业员工交流沟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九型人格理论是著名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是对人规律的探索,有利于协助行政管理者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关键词:九型人格理论;行政管理;应用倾向于心理成长发展研究。一些学者将九型人格与心理学做对比后发现,两者理论体系大体一致,九型人格理论较为细致和详细,能为心理学体系的相应之处提供借鉴,九型人格理论的应用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从那时开始九型人格理论开始用于心理治疗方面,九型人格理论与其他的性格分类不同,作为心理学的参考对象和理论工具,它对人的情商进行分析,可以对人的性格弱点进行引导,多角度协调性格、品性的全面发展。因此,九型人格理论不只是简单对人的性格进行分类,还可以完善人的心理,对人的性格弱点进行补充,进一步提高自身优势,促进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这也是为什么九型人格理论能用于企业员工培训和员工综合能力素质提升的原因。 二、九型人格的测量方法与注意事项 书面测验。现阶段,中国普遍使用的九型人格测量方法是书面检测,书面检测是较为简单方面使用的方法,目前使用较多的是美国学者理查德等人开发的144道题的测试,此外还有其他学者研究开发的108道测试等。但是书面检测有一些缺陷,因为九型人格理论是人的潜意识研究和分析,如果简单使用测试题来测验人的潜意识难度较大,且题目要科学合理并适合每一个人的难度也不容小觑。直到戴维•丹尼尔斯等人通过历时7年研究开发的五步测试法出现后,该方法该测试效度为0.5254(p 0.0001),信度为0.589(p 0.0001),该方法已经通过了有效性检测,被验证为是一种科学有效的分析方法,也已经被部分大学纳入学习内容,对书面检测来说是一种技术层面上的伟大进步。面谈测验。在经过书面测试之后,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可以通过九型人格理论对书面测试进行研究和分析,对自己了解不清楚和感兴趣的方面进行特别提问,对于的分平均的人来说,提问要有所侧重。对面试者进行测试的行政管理人员必须要对九型人格理论熟悉了解和掌握,并经过特殊的培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有专家参与,经过培训后的专业人员会运用心理学中的精神分析、投射技术等技术,慢慢引导出面试者的具体人格类型,并在类型确定之后再增加几个问题进行检验和进一步确认,面试人员要注意不要简单下结论,几种不同的人格可能会对同一问题有相同的反应,但反应的背后却是不同动机。举例说明,面试者希望在工作及学习中能被认可,被认可不能作为测试结果,因为希望被认可可能来自于内心的成就感,属于成就型人格,希望被认可也可能是来自于追求安全感和踏实,这属于疑惑型人格,对于测试不能止步于表面,如何判断背后的核心动力和核心价值观是九型人格理论测试重要任务之一,做好人格类型判断对于之后企业员工人格引导和全方面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九型人格理论测试与其他理论测试方法的主要差别在于核心价值观等深层次核心追求,所以单单依靠书面检测准确度难以保证,还需要面试人员结合书面检测的结果对面试者进行针对性提问,由于检测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成本和脑力劳动,企业可以只对管理层和专业技术高、发展潜力大的员工进行检测,并继续开发员工人格的科学全面发展。 三、九型人格理论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 有利于行政管理者提高管理效率。九型人格理论作为新的行政管理方法与之前的心理学方法有所不同,九型人格理论可以科学的了解他人、提升自己,有利于自身的长远发展和企业正确引导员工的人格发展方向,是目前西方企业使用最广的方法之一。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应该首先明确自身的优势与缺点,努力克服性格上的缺陷,弥补自身不足,其次要对企业内的人才做到科学使用,发挥出最大的用人效率。中铁十四局集团第一工程发展有限公司目前拥有员工1200余人,其中中、高级职称400余人,高级专业人才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企业管理者应该利用九型人格理论对其测试并分好类,随着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以保证在出现问题时能快速有效解决,有利于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九型人格理论对于一个企业的管理效率和员工的潜力发挥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企业行政管理的工作繁杂,尤其适合使用九型人格理论来研究分析。通过对不同人的性格分类,从而能够更有针对性的提高企业员工综合能力、集体协作能力和行政管理工作的科学合理可持续。有助于企业内部的沟通与协调,构建和谐团队。良好的沟通解决能力是企业正常运行发展的前提。在具体实践中,企业行政管理者应该充分了解公司内专业技术人员的优缺点,在工程项目的人员调配时,对领袖型、活跃型、理智型、完美型的人员数量进行合理分配,保证沟通与协调的高效进行,面对不同种类的建筑施工项目时,选择对此类项目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选择技术人员时,尽力将疑惑型与活跃型相搭配、领袖型与助人型相搭配,形成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这需要对九型人格理论和工作任务认识清晰,合理搭配人员组成的团队有利于员工相互协作,提高工作效率,工作的完成时间和质量也能得到有效保障。 四、结语 九型人格理论在国有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中将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企业的管理、用人和员工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建设和发展,企业行政管理工作正面临着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九型人格理论在行政管理中可以帮助管理者了解不同人的性格特点,清楚其内心动力与追求,通过各种方法手段加以引导,帮助企业员工建立自信,完善企业管理与运行。 作者:高清华 单位:中铁十四局集团第一工程发展有限公司 企业行政管理论文:企业行政管理的问题及创新策略 【摘要】由于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企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企业的行政管理又是一个企业能健康顺利发展的重要环节,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做好行政管理,业绩不会突出也不会取得突出成就。本文主要研究了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创新措施。 【关键词】企业行政管理;存在问题;创新策略 企业的行政管理在企业运行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相当于现代企业管理的神经中枢,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旦企业的行政管理出现问题,接下来企业的各个方面的问题都会浮出水面,它还是上司与下属的纽带。然而我国企业的行政管理并不完善,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努力去解决。 一、企业行政管理概念的相关问题 对于行政管理的概念,有许多管理学家都对其进行了阐述,一般来说,行政管理的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的,狭义的行政管理主要是指企业的行政部门及其部门的职员为了让企业顺利的运营下去,依靠企业本身制定的一系列的制度和方法原则,对企业的生产和发展进行一定程度的有效的管理。而广义的企业行政管理是指以总经理为领导核心,由各个行政部门协助实施,从而达到把上级的规划传到基层并实施的目的。而大部分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工作的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方面是计划工作,就是说对于企业接下来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和目标进行计划和预测;第二个方面是组织工作,就是说对于上级分配下来的任务,行政管理部门要把各个工作分配到不同的小组部门实施,从而保证工作能顺利进行;第三方面是指挥工作,即将企业员工的分工关系确定好,给他们一定的指导方针,明确各自的任务和职责,缓解彼此的冲突;第四方面是控制工作,即对分配的任务要进行监督和控制,实行一定的奖罚制度,保证工作的效率。 二、企业的行政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企业的经济实力、创新精神和企业的持续发展的能力。而企业的持续发展的能力关键在于企业有没有跟随着时代的发展来提高自己企业员工的创新精神,这与本企业的企业文化有很大的关系。而企业的行政管理就有创建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它属于企业的服务保障部门,虽然不像销售和生产部门直接为企业赚的利润,但是企业可以通过行政管理来创建学习型组织,形成全员学习的企业文化,使员工追求创新,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科学技术,从而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企业的行政管理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二)有利于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企业不断前进发展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比较严重的就是企业的高层或经理层的人物出现了思想偏差比如说任人唯亲或贪污等行为,这将对企业的未来发展产生许多不利的影响,不仅会影响基层员工对自己未来前途的担忧导致他们无心工作一心想攀关系,还容易使企业的运行模式出现问题,而企业的行政管理不仅能清除企业内部存在的这些问题还能与一些政府管理部门打交道,为企业的发展打好外部环境基础,清除企业员工的思想问题,使企业健康的继续发展。 三、在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较低。在一个企业中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是体现企业行政管理能力重要因素,是决定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现代我国的行政管理人员素质比较低,没有合作的意识,行政管理并不是一个部门就可以实现的,需要多个部门的配合才能使行政管理工作高效顺利地进行,而有些行政管理人员不注重与其他部门的合作,不了解其他部门的工作,自我的专业技能不过关,又缺乏统筹兼顾的眼光,就有可能导致不能科学有效地进行行政管理,从而影响工作的继续推进,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二)缺乏科学的行政管理体系。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行政部门的工作不再仅仅是文件档案的整理、后勤杂物的管理,而为了与政府的相关管理部门相结合,企业内部也逐渐重视起了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赋予了他们一定的工作和职责,但是现代的许多企业只注重现在的利益,甚至照搬政府的相关行政管理体系,而不结合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设计一套符合自己行政管理体系,导致出现了制度僵化的相关问题,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 四、解决行政管理中相关问题的创新策略 (一)建立和完善行政管理的体系。企业的行政管理体系包括权利、技术和事务体系三部分,而我国的企业行政管理是从西方学习来的,所以急需建立完善管理体系,权力体系在建立的时候应该考虑职能分解和人事相合等方面的问题,而技术体系应该包括沟通协调、控制监督等板块,而最后的事务体系则包括文档和资料的管理工作等方面的内容。建立完善行政管理体系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从而实现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系。(二)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企业的行政管理人员只要是为企业的发展服务的,首先要让员工明确自己工作的重点就是服务这一特质,树立起管理人员对企业服务的思想觉悟。只有在思想上树立起服务的意识,管理人员才能更好地为企业考虑为企业的利益努力。其次应该加强管理人员的合作意识,只有紧密联系各个部门,才能保证工作正常进行。 五、小结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企业的行政管理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所以企业只有建立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同时加强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让他们联系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行政管理,从而保证企业能够跟随着经济的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篇1 0引言 国内很多高职院校很早就开设了学前教育舞蹈专业课程,且组建了对应的教师队伍,在早期教学中培养了大量学前教育舞蹈专业人才。但是,随着这些人才进入学前舞蹈教育工作岗位后,人们很快发现早期教学所培育人才始终存在综合素质上的缺陷,没有很好地将学前教育专业能力与舞蹈技能衔接在一起,致命学前舞蹈教育工作表现不足。针对这一点,对高职学前教育舞蹈专业教学改革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学前教育舞蹈专业人才培育重点 1.1专业素质 学前教育舞蹈专业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具备足够的专业素质,因此专业素质是该专业人才培育的重点。学前教育舞蹈专业人才需要具备的专业素质分为学前教育专业能力、舞蹈技能。本文对这两点进行分析,论证其重要性。 1.1.1学前教育专业能力 学前教育舞蹈专业人才进入该专业进行学习,目的就是为了在进入社会时能在该专业领域中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能力是学前教育舞蹈专业人才应当具备的专业素质之一。即如果学生通过学习,充分掌握了学前教育专业理论、实践方法等,则代表学生有能力担任学前教育工作;如果学生在专业理论或实践方法上存在任意缺陷,则说明学生能力不足,难以胜任相关工作。 1.1.2舞蹈技能 学前教育舞蹈专业人才在工作岗位中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教授舞蹈,帮助学前儿童掌握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初步梳理舞蹈概念、开发学前儿童舞蹈兴趣等,因此在学前教育舞蹈专业教学中,应当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舞蹈技能。这也是学前教育舞蹈专业人才应当具备的专业素质之一。如果学生在学前教育舞蹈专业教学中掌握了学前舞蹈技能,就代表学生可以在工作中有作为,但如果没有掌握学前舞蹈技能,则在工作中并不能展示学前舞蹈教学内容。 1.2综合素质 专业素质教育需要学生同时具备学前教育专业能力与舞蹈技能,因此两项专业素质是集中在学生身上的,需要在后续工作中有综合体现。这时在学前教育舞蹈专业中就必须让学生将两项专业素质融会贯通,这就是学前教育舞蹈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主要体现。即假设学生在工作当中舞蹈技能突出,但学前教育专业能力薄弱,就很难让学前儿童更快、更好地掌握舞蹈技能,说明学生综合素质不足;学生学前专业能力突出,舞蹈技能薄弱,则在教学中很难给予儿童丰富的学习内容与环境,容易遇到工作瓶颈。由此可见,学前教育舞蹈专业人才培育必须重视综合素质,这是该专业教学工作不可或缺的要点。 2现代高职学前教育舞蹈专业教学工作问题 2.1教学统一化特征明显 现代高职学前教育舞蹈专业教学中存在明显的统一化特征,教师面对所有学生,教学进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是相同的,这种现象会导致学生之间出现学习水平差距,且这种差距会越拉越大,甚至使某些学生出现消极的学习态度或抵触情绪,可见这一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专业素质、综合素质的提升。统一化教学特征在传统教学中就存在,在表面上似乎遵从了“公平公正”的教学原则,但事实上却忽略了学生个体学习能力间的差异。每个学生的理论理解能力、动作记忆能力等并不相同,因此不同学生在学习相同知识时所耗费的时间也不相同,这时在统一化教学框架中,如果教师教学进度等较快,则能力偏弱的学生就容易跟不上教学工作的节奏,上一阶段的知识还未理解透彻就要学习下一阶段的知识,这样自然会出现学习质量上的问题;而如果一味放缓教学进度,又会导致能力较强的学生不适应,在学习中感到枯燥、乏味。由此可见,统一化的学前教育舞蹈专业教学工作并不能全面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必须对这种现象进行治理、改革[1]。 2.2教学模式缺陷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学前教育舞蹈专业教学模式上都存在缺陷,主要采用传统模式来开展相关工作。这种模式主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会有太强的主动性,代表学生主观能动性并未充分发挥,只需要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来开展学习行为即可。这种表现会造成多方面的问题,如容易导致学生养成“机械化”的学习习惯,容易使学生滋生负面情绪,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设等,这些问题都会对学生的学习质量造成负面影响,使学前教育舞蹈专业教学的最终目的难以完全落实,因此必须进行改革。 2.3教学管理方式粗放 学前教育舞蹈专业教学体系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理论教育主要负责教导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舞蹈技能概念与要点等;实践教育主要是让学生进行学前教育模拟、舞蹈技能训练等。在这两个教学组成部分中,教师必须做好相关的教学管理工作,以保障学生能依照正确路线去学习与实践。而根据现代高职学前教育舞蹈专业教学管理工作表现可知,很多教师在管理方式上都比较粗放,只负责传递理论,不关注学生是否对理论理解透彻,且在实践教育中会采用强制性手段要求学生完成自己布置的模拟教育任务与训练计划。这种粗放式的教学管理方式确实具备一定的管理作用,但更容易导致学生出现负面情绪,对教师及教学内容产生抵触情绪,可见该管理方式应当得到治理[2]。 3现代高职学前教育舞蹈专业教学改革思路 3.1了解学生个体学习能力水平,构建精准教学体系 从问题表现上可知,统一化的学前教育舞蹈专业教学工作不可取,需要进行改革,这时就建议高职院校以“精准教学”概念为方向开展改革工作。精准教学概念主要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一对一互动,必须在学生对知识理解透彻之后再进行下一阶段的教学。因此,教师在某个教学阶段完成之后应当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是否对知识理解透彻,并评估学生个体学习能力水平,如果发现学生的理解不够透彻,则要进行针对性地指导。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个体学习能力水平,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小组成员的学习能力应当接近),针对各小组适当调整教学进度,此举就成功构建了精准教学体系。该体系能够全面保障每个学生的学习质量,缩小学生在专业素质、综合素质上的差距,可以作为教学体系改革的主要思路。 3.2采用引导教学模式,做好引导教学工作 针对高职学前教育舞蹈专业教学模式缺陷问题,现代教育领域普遍提倡使用引导教学模式来进行改革。该模式被定义为一种柔性教学模式,过程中将学生放在主导地位,教师为引导者与组织者开展教学工作。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就会得到充分发挥,而在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下,学生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也会有所提升。同时,因为学生处于主导地位,所以学习时不会从教师身上感受到太多压迫,学生不会出现太多的负面情绪,有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并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可见,引导教学模式能够全面治理传统教学模式缺陷,促进教学模式改革。此外,在引导教学模式基础上,教师应当做好引导教学工作,此举是为了充分发挥该模式的功能,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直白的阐述教学内容,应当围绕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一些具有引导作用的问题,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课堂模拟活动,如向学生提出“面对学前儿童进行舞蹈教学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此类问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深入探讨问题本质,更快、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如果学生通过思考并不能对问题本质进行深入探讨,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模拟,通过模拟推动学生思维发散,有助于学前教育舞蹈专业教学质量提升。 3.3教学管理方式柔性化,全面满足学生需求与欲望 在引导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应当继续使用粗放、强制的教学管理方式,否则会打破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建议教师采用柔性教学管理方式。柔性教学管理方式主要以学生需求与欲望为基础,在教学内容上根据需求与欲望进行编制,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再利用兴趣驱使学生主动进行学习,过程中教师加以引导,确保学生学习方向正确,由此即可起到保障学生学习质量的作用。3.4活用信息技术,构建网络课堂首先,虽然传统课堂存在主动限制因素,但其不可取代,这是课堂教学改革中需注意的要点。其次,在传统课堂基础上,建议高职院校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网络课堂,该课堂主要以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为基础,可以在课外时间突破传统课堂限制,满足学生在课外时间的学习需求与欲望。即教师与学生可以随时使用网络设备来进行教学与学习互动,教师可以将学前教育理论知识、某舞蹈技巧以多媒体形式发送给学生,学生跟随教师发送信息进行自学即可,如果学习中遇到了问题也可以随时通过网络与教师进行交流,以保障其学习不会遇到阻碍。 4结束语 对高职学前教育舞蹈专业教学改革进行了分析,阐述了该专业教学重点、现存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改革思路。通过文中思路,能够让高职学前教育舞蹈专业教学工作变得更加完善,消除现存问题影响,促使学生专业素质、综合素质提升,可起到提高学前教育舞蹈专业人才基数、素质水平的作用。 作者:王碧琼 单位:吉安师范学校 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篇2 舞蹈教育是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对培养幼儿艺术素养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高职学前教育舞蹈课程设置中存在许多问题,舞蹈课程设置存在目标不明确、结构不合理、系统不完善等诸多问题。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必须结合幼儿舞蹈教育实际要求进行改革,提升舞蹈教育质量。 一、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现状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具备发展能力,通过提高学生的教育积极性,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培养,发挥学生的组织能力进行教育辅导;立足于社会发展需求,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舞蹈教学是该专业必修课,培养学生弹唱、跳、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实施素质教育要用科学的方法启迪开发幼儿智力,目前舞蹈课程艺术教育核心课程日益受到重视,但仍然存在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调、实践环节不够重视等问题。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对学前教育舞蹈课程重视不足。一些院校因办学条件等原因限制,将三年制教学改为两年制;一些学校不注重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综合素质普遍偏低。另外,学前教育专业种类繁多,削减了舞蹈课程教学时间。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想影响,课程安排主要沿用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了舞蹈课程教学效果。幼儿舞蹈基本课程构成包括舞蹈训练、艺术鉴赏等部分,部分高职院校幼儿舞蹈教学对舞蹈训练内容重视,却忽视艺术鉴赏等理论课程的教学,造成学生舞蹈基础能力较强,但舞蹈鉴赏水平普遍偏低的情况出现。 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原则 1.教学内容实用性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大致可分为舞蹈基训、民族舞蹈与幼儿舞蹈,幼儿舞蹈是其中的重点,舞蹈基训与民间舞蹈贯穿幼儿舞蹈教学中。要将学前舞蹈教学内容定位于宽基础,学生应通过舞蹈课程了解学习中国古典舞、民间舞等各类舞种基本内容,要求学生学习舞蹈语汇时适当降低艺术要求,用职业的应用标准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要充实学前舞蹈教学内容的时代性,舞蹈艺术时代性受到人们的欢迎,学前教育舞蹈需要了解代表时代潮流的舞蹈形式,如流行的街舞、肚皮舞等舞蹈。结合时代性的舞蹈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积极性,及时了解国外最新的舞蹈发展。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新鲜的舞蹈融入幼儿舞蹈创编表演中,实现幼儿舞蹈的观赏性与时代性结合。 2.教学方法适宜性 学前舞蹈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未来就业的必备能力。舞蹈教学方法要确保适应幼儿舞蹈教学。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基础参差不齐,大多数学生舞蹈基础薄弱。高中起点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入校前大部分没有舞蹈基础,少部分学生之前在一些校外舞蹈培训机构中仅受过基础的培训,仅掌握基本的舞蹈知识技能。要想在高职学前教育三年的教学时间内掌握系统的舞蹈知识技能,培养优秀的舞蹈素质具有很大的挑战性。舞蹈教学方法必须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掌握各种舞蹈知识技巧,教师必须根据学前教育特点改革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学生学习轻因材施教。要改变以往面向全体学生统一教学的做法,通过提炼不同舞蹈风格元素进行点式示范教学,采用任务驱动法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克服因课时不足导致的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让学生掌握元素动作进行自我练习、配对练习等训练方式。考核中强调队形的组织变化,如藏族舞蹈的小颤元素动律结合,结合队形变化组成小型儿童舞蹈。 3.教学要求多样性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并非仅表现为单一的舞蹈技能。在幼儿教学中没有专门的舞蹈课,更多的是与其他舞蹈知识的综合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要求坚持教学多样性的原则。只有将学习舞蹈的精神应用到其他学科才是舞蹈教育的最终目的。学会表演,学会将舞蹈能力应用在其他幼儿课程活动设计中,可以使学生的舞蹈能力由封闭式向开放式变化。学会表演是学生积累舞蹈动作,锻炼活动能力的基础阶段,对初级阶段与高级阶段具有承起作用。要将舞蹈表演的实践锻炼作为舞蹈教学的重点。从临场的应变到现场的表现,学生将在实践反思的循环学习中不断增强综合应用能力。多样性教学表现为对不同的学生要求不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舞蹈时并非都具有很强的肢体表现力,对肢体表现力不强的学生可以有意识地对其进行舞蹈语汇口头讲述教学辅导,提高学生的动作指导能力。学生的作业回课分为动作回课与讲评回课,对肢体表现力较差的学生要有意识地使其进行讲评回课。 三、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改革 1.明确舞蹈教学培养目标 舞蹈是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必修课,主要作为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职前训练,舞蹈课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掌握幼儿舞蹈教学方法及舞蹈创编的规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是综合性强的专业课程,幼师的工作相比中小学教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学前教育对象主要是学龄前儿童,对幼师而言,教学方法比教学内容更重要。需要采用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选择要符合幼儿的身心特点,贴合幼儿的生活。教师应深入幼儿园,与舞蹈教师共同研究,引进幼儿园舞蹈课程的新内容充实教材,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设置奠定科学基础。舞蹈教学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在幼儿教育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通过舞蹈能使学生具备开展幼儿艺术表演的能力。毕业生具有扎实的舞蹈理论知识,有一定的表演能力,才能有利于幼儿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2.合理调整课程结构 课程水平决定高职学生的素质水平。培养学生优秀的素质需要有相应的课程体系支持,现阶段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设置存在课程比例失调等问题,舞蹈课程改革十分迫切。要对舞蹈课程进行规划整改,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将舞蹈必须课增加为每周4节课,分为民间舞蹈,幼儿舞蹈表演与创编,将民间舞蹈缩减为4个民族;一年级开设形态训练与民间舞蹈,二年级开设幼儿舞蹈表演创编,实践课以参加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的形式完成,使学生达到会表演、会教学的要求。“会演”要求幼儿教师具有舞蹈表演能力,教师要用优美的舞姿吸引幼儿对舞蹈的兴趣,用舞蹈艺术感染幼儿。教师优美的舞蹈表演,能够增加与幼儿的亲切感,不会舞蹈表演的教师不是合格的幼师。“会教学”要求幼师具有幼儿舞蹈教学能力,舞蹈教学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要教会幼儿基本的舞蹈知识,发展幼儿对舞蹈艺术的感受力,陶冶其性情,幼儿舞蹈教学是教师必备的职业技能。 3.建立高职学前教育课程教学新模式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长期沿袭传统教学模式,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往往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不适合高职学前教育的舞蹈教学。对于大多数没有经过舞蹈训练的学生,过于简单生硬的教学方法不能发挥寓教于乐的作用,被动的学习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要结合实际操作,借鉴其他舞蹈教学经验,创新“认知—比较—评价—试教”的舞蹈教学模式。舞蹈欣赏课要引导学生对舞蹈进行多次感性认知,从对舞蹈不感兴趣,到对舞蹈认知喜爱,愿意从事幼教职业。要想了解舞蹈就必须让学生亲身体会,通过舞蹈练习用心体会舞蹈。正确的动作非一次模仿就能完成,必须经过反复的练习才能完成,在教师帮助下反复练习,课后同学相互练习。将自己的舞蹈动作与其他同学教师的舞蹈动作比较,找出不规范的动作及时矫正,提高对舞蹈的感悟力。综上,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教育师资的重要阵地,现阶段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设置存在结构不合理、目标不准确等问题,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设置改革要体现师范生与教育的特点,以培养出具有广泛基础舞蹈素质的幼儿舞蹈教育者为目标,使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育更加科学,满足幼儿素质教育的要求。 作者:洪小培 单位: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篇3 前言 舞蹈课程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在整个教育教学工作中将舞蹈技能传授作为教学重点,关注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在教育部文件就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和实施的指导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工作需要全面提高岗位能力培养工作的重视,立足于学前教育专业现状,关注学生综合发展,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尤其是在舞蹈教学工作中,需要构建舞蹈实践教学体系结构,将专业技能与实践应用巧妙的联系到一起,使学生能够全面提高对实践应用的重视,不断提升学生舞蹈教学实践能力。 一、明确课程构建目标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作为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技能课,以训练学生形体气质和幼儿园教师艺术素养为教学目标。课程的基本理念,一是有规范性要求的传承各舞种基础知识;二是以舞蹈训练为手段发展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能力;三是在课堂实践活动中,达到对身体塑形、优美舞姿的诠释,为在幼儿园能够承担舞蹈兴趣小组教学任务做铺垫,更为幼儿园教师舞蹈艺术素养及幼儿舞蹈普及做贡献。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基于工作的学习与传统课堂学习同等重要。教师在创建舞蹈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突出舞蹈实践教学的“职业性”,立足于学前教育岗位要求,将学习融入工作流程中。在舞蹈课程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品质,培养学生舞蹈表演技能、创作技能以及教学技能,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品质 打造“有灵魂的大学课堂”,提升课堂教学育人实效。课堂教学不是单纯乏味的信息传递,而是以教人做人为内核,以育人成人为根本,以价值引导为蕴含的多彩育人实践。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师德灵魂”,是育人为本的首要要求。就舞蹈教学而言,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舞蹈知识与技能学习活动时,需要立足于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使学生能够拥有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不断提升学生职业道德素养与行为处事能力。 (二)培养学生舞蹈综合技能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根据岗位需求,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舞蹈综合技能。舞蹈实践教学对学生进行身体基本姿态的训练,培养舞蹈相关的素质能力,让学生明了表演舞的场地平面、空间、方位,了解芭蕾舞的基本手型、脚型、手位和脚位,以及各民族舞蹈的风格特征,能够对接岗位工作进行幼儿舞蹈的创编,能够通过舞蹈培训和教学提高舞蹈对象欣赏美的能力。 (三)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在创建舞蹈教学体系时,需要将综合实践能力作为培养目标,使学生能够利用已学舞蹈知识与技能处理职业岗位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为此,学生在舞蹈课程学习时,若仅学习专业知识,必然无法满足专业技能的实际需求,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意识、合作性学习意识、探究性学习意识与创新性学习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在学前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需要将职业活动为导向,将学前教师岗位的实际需求作为出发点,将培养学前教育岗位所需的综合应用型人才作为落脚点,不断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 (一)基础教学内容 基础教学内容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舞蹈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学生只有拥有扎实的舞蹈专业知识与表演能力,才能够为后期幼儿舞蹈创编学习活动奠定基础。教师需要遵循学科规律,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教学岗位需求,从身体软开度训练、舞步舞姿协调训练分别着手,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具有基础性的舞蹈技能的练习活动。例如一年级学生通过芭蕾基本手位、脚位的训练,让学生克服身体的自然体态,修塑身体不良形态的同时养成的身体直立感。 (二)提升教学内容 提升教学内容是在基础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对舞蹈教学内容进行延伸与拓展,突出专业特色,从古典舞、民间舞蹈、健身操、爵士舞蹈以及精品剧目分别入手,帮助学生积累舞蹈素材,为学生创编舞蹈提供丰富的实践资料。例如二年级学生通过藏、汉、蒙、维、傣、彝、苗各民族小剧目舞蹈的训练学习,强化民族舞蹈的认识,提高民族舞蹈表演能力,还可以融入动作和队形变化,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 (三)创编教学内容 创编教学内容是培养学期教育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素材,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够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出发,从幼儿园晨间操、律动、音乐游戏、歌表演、集体舞、表演舞的创编六个视角着手,创编具有童趣性、夸张性、灵活性的舞蹈动作,让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学前儿童创编技能。 三、综合课程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对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创建教学评价机制时,需要教师冲破传统教学评价模式的束缚,从综合视角出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以及学习态度,创建具有发展性、过程性与整体性的评价体系。 (一)知识与技能评价 知识与技能评价主要以“考试”的形式开展,通过笔试、面试,对学生舞蹈专业知识与实践表演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了解与判断。“笔试”测评主要以考察学生舞蹈理论知识为主,具有较强的客观性与片面性;“面试”测评主要以考察学生舞蹈表演技能为主,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与全面性。 (二)过程与方法评价 过程与方法评价主要以“教师评价”“小组互评”“自我评价”三种形式开展。教师、学生分别从舞蹈学习过程、所运用的舞蹈学习方法开展教学评价活动,这种教学评价方式具有较强的主观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学习舞蹈知识与技能后的学习态度、价值观等思想意识情况进行评价,教师评价、小组评价、自我评价虽然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但是不同的评价者从不同的视角出发,使教学评价具有整体性,让学生能够对个人思想意识有一个清晰、全面地认识。 四、总结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创建舞蹈实践教学体系需要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评价机制三个方面出发,立足于学期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现状,根据学期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舞蹈课程教学大纲的各项要求,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科学制定教学评价机制,保证教学目标的统一性、教学内容的广泛性、教学评价的综合性,为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提升舞蹈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岗位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前教育培养综合性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陆珊珊.刍议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8. 作者:徐丽蓉 单位:江汉艺术职业学院
舞蹈这门艺术具有突出的表现力,演员利用身体动态来表情达意、塑造形象、感染观众,要想达到这一目的,演员要有良好的表演技巧和突出的表演意识。舞蹈演员既要具备舞蹈艺术相关的表演能力,还要有对不同舞种的敏感性,要深刻理解所表演的角色,主动体会舞蹈中的情感,从而准确、全面地把握舞蹈的内涵,并运用肢体语言将其表达出来。在中职学校的舞蹈教学中,教师既要关注学生技能的培育,也要关注学生表演意识的培养。 一、影响学生舞蹈表演意识的因素 (一)先天因素 舞蹈表演意识与先天遗传有一定的关系,比如,有的学生的父母从事舞蹈事业,这样的学生的舞蹈表演意识会较为突出。目前,先天遗传、后天教育、成长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已经得到了学界的认可,遗传能够造就个体的潜能,环境能够影响人,教育能够改变人,三者缺一不可。每一个个体的遗传潜能都不同,要开发先天潜能,科学的教育、良好的环境必不可少。 (二)后天因素 1.家庭社会环境 民族文化背景、生活环境、生活习俗对个体表演意识有深刻的影响,当然,这种意识也可后天培养,比如,有的家长并非从事舞蹈事业,但从小对孩子进行舞蹈教育,为孩子学习舞蹈提供良好的条件,这样也可以有效培养孩子的表演意识。这说明,表演意识既与先天遗传有关,也可通过后天教育来强化、培养。 2.学校教育 对于舞蹈专业的学生,学校教育有重要作用。以中职舞蹈课程教学为例,影响舞蹈教学的因素包括以下几点:一是课程设计。中职舞蹈课程的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如果舞蹈课程的设置比较单一,就会影响学生的舞蹈表演意识。在目前的中职舞蹈课程中,课程单一的问题普遍存在,比如,一年级只开设了基本功训练和毯子功训练,二年级增加了初级民间舞课程,三年级又设置了排练课和身韵课,而没有根据学生的需求有针对性地穿插舞蹈基础理论课程,这种单一的课程设置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表演意识发展;二是教师的综合能力。目前来看,中职院校的舞蹈教师有三类,第一类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留校任教,此类教师的专业基本功比较扎实,但缺乏舞台经验,容易出现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老套的问题;第二类是专职表演人员转行为舞蹈教育老师,此类教师实践经验丰富,但缺乏理论教学能力,他们尽管有良好的表演意识,但由于缺乏正确的方法,在教学上常常感到力不从心;第三类是进入文艺团体后又转入学校教学的老师。他们从事了多年的舞台表演工作,之后又从事教育工作,这类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力较强,在舞蹈行业颇有建树,但是,此类教师的数量相对较少。近年来,中职舞蹈专业的毕业生逐年增多,现有的教师队伍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教学方法上也存在忽视学生兴趣,教学方法未与时俱进等问题。 3.学生身心特点 如今,中职舞蹈专业学生的入学动机已经发生了变化,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他们比以往更容易放弃,甚至一些学生还出现了厌学情绪。学生心态的变化还表现在,他们不满足教师的灌输式教学,会主动对教师提出教学要求,甚至对教师的教学活动产生怀疑,在学习上,学生也表现出了更多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多年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很难适应这种变化,严重限制了学生表演意识的发展。另外,舞蹈学习是一个繁重的任务,学生要进行大量的运动训练,有时,学生会出现阶段性的训练停滞表现,而教师的指责也可能给学生带来不良的心理反应,影响学习质量。 二、中职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表演意识的方法 (一)明确培养目标与原则 在中职舞蹈教学中,培育学生表演意识的目标是让学生在具备扎实表演技艺的同时,对舞蹈动作和情感有对应的舞蹈意象、体验能力和想象能力,最终达到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培养学生的表演意识需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点滴渗透原则。点滴渗透原则是指,在中职舞蹈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渗透舞蹈表演意识培养内容。学生要想具备良好的舞蹈表演意识,就要在平时下功夫,在欣赏他人的表演时要细心揣摩、全神贯注,关注其中的细节。在自己训练的时候,要注意肌肉的张弛动静,做到心领神会。作为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要遵循点滴渗透原则,这不仅符合舞蹈专业的教学特点,也符合学生的舞蹈认知规律。二是兴趣至上原则。实践显示,人们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总是能用积极、愉快的心情来探究,这样,认知过程和活动过程就不再枯燥乏味,在舞蹈表演中也是如此。当学生具备浓厚的学习兴趣时,这种兴趣能够使他们主动排除困难,从而坚持寻求知识、刻苦训练。中职学生的兴趣各有不同,为了提高学生的舞蹈表演意识,教师需要做到“兴趣至上”,让学生始终对舞蹈表演保持浓厚的兴趣。三是对比理解原则。对学生舞蹈表演意识的培养,还要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对舞蹈表演规律进行研究,形成符合这门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从狭义来看,就是要在舞蹈教学中应用各种对比方法,让学生对表演意识产生深刻的认知和理解。四是氛围创设原则。要提高学生的表演意识,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创造发挥和实践的舞台,单一的舞蹈训练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模拟舞台表演既能够提升学生投身于实践的主动性,也能够让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增强自信心。五是协调发展原则。舞蹈艺术的教学不仅是学生掌握舞蹈表演技巧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创造、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基于舞蹈教育的规律,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状况,从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等方面入手,让学生的审美修养、舞蹈表演能力和创作表现能力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二)表演意识的培养方法 1.培养表演兴趣 从心理学来看,兴趣是个体接触、认识某种事物的认知倾向,兴趣是持久的,在学习的征途中,兴趣十分重要,否则,时冷时热很难取得优秀的成绩。舞蹈是一门艺术,要学好这门艺术,学生必须要有强烈的兴趣。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形体训练无疑是枯燥费力的,作为教师,要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在学生刚刚入学后,教师要以和蔼可亲的态度表达对学生的关心,让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在基本功训练上,教师要多用鼓励的方法,让学生对自己选定的舞蹈专业保持恒久的兴趣。高年级学生能够更多地考虑到自己的前途和社会需求,有强烈的求知欲,经过几年的舞蹈专业熏陶,其专业兴趣也更加浓厚。教师还要注意的是,兴趣培养并不是单一将学生的兴趣集中在专业范围内,而轻视文化知识的学习,这样只会让学生成为一个四肢发达的舞蹈匠人,如今,社会迅速发展,培育学生的多方面的兴趣爱好既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开拓学生的视野,也是培育学生舞蹈表演意识的客观要求,教师要善于从多个学科,尤其是与舞蹈相关的姊妹艺术中汲取营养,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定期为学生推送相关的图文、视频资料。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爱护、关心和期待,这种积极的态度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此时,不需要教师过多地干预,学生就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 2.改革课程教学模式 为了提高学生的表演意识,在中职舞蹈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育人模式,更新教育理念,从单一的知识和技能训练转化为融知识水平、专业素质、技能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于一体的综合素质训练,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力,构建起宽知识、强能力、厚基础、素质全面的舞蹈教学模式。一是中职学校要深化教学改革。现代教育改革的本质是理念、课程观的改革,教师要从教条、僵化的思维模式中跳出来,用全新的开放式的姿态对待舞蹈教学,教师要主动树立新型教育理念,让自己成为“平等对话的首席”,成为学生舞蹈学习过程中的引路人。二是教师要具备丰富的课程观。丰富的课程观是对舞蹈课程的深度意义的多层面构建,这种丰富性来自舞蹈的假设性和开放性,这为师生互动、合作提供了渠道。同时,教师要具备关联性的课程观,寻求意义和观点之间的联系,在课程设置上,教师要以学生的表演意识为依托,科学优化课程设置,在传统舞蹈教育的基础上,开设《舞蹈技能理论基础课程》《中外舞蹈史论》《舞蹈作品欣赏》《舞蹈创编》《现代舞观摩》课程等,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不同舞蹈家的表演风格、创作思想、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通过这类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博古通今,了解不同时代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作品、舞蹈流派、舞蹈思想和舞蹈事件,从而深刻意识到表演意识在舞蹈学习中的重要性。例如,舞蹈创编课程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要用现代社会的要求培养多元化人才,培养具有表演意识的舞蹈人才,学生不仅要能够在技术上胜任舞蹈表演,还要具备良好的创作能力,而多元课程的设置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表演意识。三是要让学生积累舞台表演经验。舞台表演实践能够潜移默化地锻炼学生的表演意识,在低年级,教师就要为学生提供上台机会,让学生在舞台上展现自己的舞蹈才华。比如,在六一儿童节,教师可以让低年级的学生进入中小学,为孩子们表演舞蹈,在一次次的实践中,学生就能克服怯场心理,树立表演信心。针对高年级学生,教师可以开设《模特表演》《影视表演》等选修课程,以夯实学生的舞蹈表演意识。四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舞蹈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主要指即兴表演能力和舞蹈编导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开发学生的智能和体能,激活学生的表演意识。研究显示,一名出色的演员往往是出色的教学家、编舞家,通过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能够让创作、表演、教学等各个环节互相促进,使不同专业的教学协同发展。五是锻炼学生的创编能力。从一年级开始,就要加入即兴表演的内容,随着学生舞蹈能力的提升,教师要逐步增加创编难度并进行考核,考试内容中要增加与即兴舞蹈创编相关的知识的分值,根据学生的年龄,考试内容要有所差别,对高年级学生,要侧重于其创编能力的考察,从而让学生适应就业和学业的新变化,并有效激活其表演意识。 3.彰显舞蹈课程的地方特色 在舞蹈教学中,教师要定期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参加舞蹈采风等特色艺术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刻意识到“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任何艺术精品都根植于民族文化热土,有着鲜明的民族性,也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我国有种类繁多的民族民间舞蹈,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各类舞蹈的表演要领是不可能的,因此,在侧重点上,教师可以增加本地区的民间舞蹈内容,让学生学好、学透本地民间舞蹈,再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蹈,让学生掌握各类舞蹈的风格特点和体态律动,从各类舞蹈中汲取营养,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另外,中职学校可根据学校状况、学生情况调整舞蹈课程,值得一提的是,舞蹈表演意识的培养是从积累到提高的过程,不能贪多求快,应当坚持求稳,利用混合式教学,让学生对舞蹈样式、地域文化产生感性和理性认识,在组织舞蹈体验、传授技术的过程中,教师还要为学生讲述舞蹈的变迁历史、现实状况以及发展历程,让学生朝着会看、能说、善编、可跳的方向发展,成为具备表演意识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 三、结语 在舞蹈教学中,学生表演意识的培养一直都是一个重点问题,新时期的舞蹈教学应当在培养学生舞蹈技巧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舞蹈文化素质,培育其洞察力和好奇心,让学生积极参与舞蹈表演,并具备良好的舞台表演意识和表演能力。作为教师,要对表演意识有深刻的认知和理解,从教法、理念等方面进行创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黄越.中职舞蹈教学中表演意识的培养和训练分析[J].尚舞,2021,(22):70-71. [2]吴玉梅.中职舞蹈教学中表演意识的培养和训练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21,(18):202-203. [3]霍军.论舞蹈教学中舞蹈表演意识与情感素质的培养[J].戏剧之家,2019,(33):172. [4]周丹.试论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表演意识的培养[J].时代教育,2017,(18):19. [5]杨佳伟.浅谈高校舞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表演意识[J].艺术科技,2012,25(04):121. [6]郭睿.芭蕾舞教学中学生表演意识的调动与培养探究[J].明日风尚,2018,(13):139. 作者:田玥 单位:淮安文化艺术学校
学校管理论文:学校管理工作中心理方法的应用 心理方法是管理者有效工作的法宝。在学校管理工作中,运用心理方法,能得到各层次各类型人员的接受,并赢得支持与合作;能减少工作障碍,化解矛盾,提高工作效率;能创造宽松、愉悦的工作环境和心境,调动群众的工作积极性,进而提高管理水平。 一、通过心理接触,增进领导与教职工的理解与信任 1.把握教师的个体心理活动特点 心理接触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受,将对方看作是值得尊敬、关心和真诚合作的朋友。学校领导要利用观察、谈心、参加娱乐活动等形式,深入到教师中,多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呼声,了解他们的想法,把握他们的个体心理活动特点。对他们思想倾向的肯定与否定,都采用和善友好的态度来表达;对他们个人的习惯、特长、愿望、兴趣爱好等表示心中有数和尊重,并给其创造发展的机会。在与教职工谈话时,表现出一种友好的态度,教职工就会立刻感到自己受到了真正的重视,从而达到心理接触的目的,取得教师对自己的信任。 2.迂回心理接触,赢得教师的理解与信任 谈心是思想工作的传统模式。原没有较多思想沟通的双方都可能对正式的谈心有心理障碍,很难潜心入境,缺乏真诚,双方感情投入慢、投入少,甚至有人会产生抵触情绪。实践证明,在谈心条件尚不成熟,即双方心理沟通少,心理生疏度大的时候,利用迂回方法与教师进行心理接触,可能更奏效。迂回心理接触方法的最好形式是暗示。在工作过程中,领导者首先要在群众心目中形成非权力影响力,即让他们了解你的德才学识,在工作上肯定你,在情感上接受你,感觉到你对角色的适应,感觉到你对工作真诚投入而值得信赖,值得尊重。当他自觉创造舆论时,说明你在他面前的客观行为已经引起心理共鸣,谈心的条件便成熟了,这才可能进一步有更深的心理接触,互通思想,赢得理解与支持。迂回心理接触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利用交叉的多向的信息传递渠道。间接表达你对教师专业素质、胜任工作的能力的信任,以及对其优点、特长的赞赏。切不可在他们面前任意诋毁别人,同时还要相信同事不会做出任何可能损害自己威信和利益的事情。这是一种工作策略,决不是顺情说好话的“好好主义”的表现。 3.把握群体心理活动特点,接受非正式组织 一个领导干部是否有胸怀,是否与群众心理相容,还表现在他是否接受或有能力面对各种非正式组织。抵制任何非正式组织的存在,斥之为搞小团体主义、搞帮派、风气不正……这似乎成为一些干部的思维定势。这个事实反映有些干部思想僵化、教条,不懂管理科学,无领导胸怀,心理相容能力差。非正式组织是指组织成员在工作过程中,由于抱有共同的情感而形成的非正式团体。它的产生是以情感为基础的,其形成有志向性、兴趣性、情绪性、社交性、利害性等因素的影响。其特点是领袖人物的自然形成和不确定性,共同目标的不自觉性,成员形成与变动的不固定性。由于组织离不开人和人的活动,因此,在正式组织之中都有各种形式的非正式组织存在,二者常常相伴而存,相促而生。在管理上,不可以忽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作为正式组织的领导者要重视它、正确对待它,了解这个群体心理,把握这个群体的心理倾向,因势利导,化弊为利,加以利用,使其更好地为实现正式组织目标服务。 二、讲究管理方法,保证学校团体的心理相容 1.正确用权,使群众与领导者心理相容 领导是一个人向其他人施加影响的过程。领导者之所以能够实现领导,其基础是权威。正式权威是由上级任命的法定的地位和权力;非正式权威是指不依靠上级任命而靠领导者自身在群众中的威望而产生的影响力。在某种意义上说,非正式权威比正式权威更重要。因为对被领导者来说,前者是自愿的,而后者则往往是强制的。学校领导者要树立自身的权威,做到与群众心理相容,首先应树立服务的思想。服务的思想是领导者获得被领导者信任与支持的主要源泉之一,是领导者增强影响力的催化剂。在服务过程中,通过心理接触,用自己的思想品德、工作作风、人格修养等方面的优良品质感化教职工,你便获得了实现领导的可能。其次,要尽责任,这是影响领导者权威的重要因素。要摆正责任与权力的关系,事实上责任比权力更重要。任何一位领导,当你面对群众只要权力而不尽责任、不负责任或怕负责任时,群众在心理上就不会接受你,你在他心目中也就不再是领导。第三是要正确行使职权。任何有职不管事,没有职务反而有权,以及“越权”、“专权”行为,都是不能正确使用职权的表现。由此造成组织成员不听从你的领导,你也就没有领导权威,就不能与教职工心理相容,顺利合作。 2.合理分权,使领导之间、教师之间心理相容 分权是一种职权分散化的政策。分权不当会造成领导之间的心理不相容。产生矛盾和内耗,从而影响集体的战斗力。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常常有类似的问题发生:校长分派主管后勤的副校长去管招生与教学,而后勤工作由校长包揽,这就造成主管教学副校长与主管后勤副校长之间的矛盾;校长大权独揽或越级分权,该与主管副校长商量的则不去商量,或直接委派普通教员去主管学校行政管理等,这就会造成有的副校长与校长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的产生,对学校整体工作来讲其后果不堪设想。校长只有合理地分权,才会使领导者之间关系融恰,心理相容,密切配合,提高整体管理水平。学校领导的工作分工也必须照顾到每个教师的实际情况。了解每个人在知识、能力及其兴趣爱好方面的差异,分工以扬其长,避其短为原则,把教职工各种各样的个体潜力联合起来,让他们人尽其才,相互补足,进而形成一个统一、谐调的整体。如果领导者分工不当,在分工过程中过分赞赏一个教师的特长,过分贬低另一个教师的短处,在心理上都是忌讳的,它容易使学校出现分裂因素,容易引起教师的心理挫伤,使教师在不顺的心境中工作,引起新的人际矛盾,使教师间由于被信任程度的差别而心理互不相容,降低工作效率。 3.促进沟通,使学校所有成员间及学校与社会间都能心理相容 无论是人际沟通、信息沟通还是组织沟通都是将一个有“意义”的内容,由一方传递给另一方,其目的在于使双方彼此之间的相互理解。学校组织系统的各项工作是交错复杂的,学校中每一位教职工的价值观、成就动机和工作目标也是不相同的。在学校的多层次、多个子系统的管理组织中,难免由于群体间相对闭锁而引起矛盾。因此,学校领导应努力促进学校内部的意见沟通,使各层管理者能理解校长的意图,使每一位教职工能了解学校的工作目标,以齐心协力,行动一致地去实现共同的教育、教学目的。在实践中,学校管理者常采用以下沟通方式:建立教代会例会制度,加强领导与教职工的意见沟通;坚持年级 主任与教研组长同时参加的教学管理工作例会制度,实现在教学管理思路上的管理者群体的正式组织沟通;允许与正确对待非正式组织沟通;坚持每周一次的校务会议制度,实现领导者之间的对于组织目标、工作计划进行的平行沟通。总之,沟通心理方法是管理者有效工作的法宝。在学校管理工作中,运用心理方法,能得到各层次各类型人员的接受,并赢得支持与合作;能减少工作障碍,化解矛盾,提高工作效率;能创造宽松、愉悦的工作环境和心境,调动群众的工作积极性,进而提高管理水平。 一、通过心理接触,增进领导与教职工的理解与信任 1.把握教师的个体心理活动特点 心理接触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受,将对方看作是值得尊敬、关心和真诚合作的朋友。学校领导要利用观察、谈心、参加娱乐活动等形式,深入到教师中,多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呼声,了解他们的想法,把握他们的个体心理活动特点。对他们思想倾向的肯定与否定,都采用和善友好的态度来表达;对他们个人的习惯、特长、愿望、兴趣爱好等表示心中有数和尊重,并给其创造发展的机会。在与教职工谈话时,表现出一种友好的态度,教职工就会立刻感到自己受到了真正的重视,从而达到心理接触的目的,取得教师对自己的信任。 2.迂回心理接触,赢得教师的理解与信任 谈心是思想工作的传统模式。原没有较多思想沟通的双方都可能对正式的谈心有心理障碍,很难潜心入境,缺乏真诚,双方感情投入慢、投入少,甚至有人会产生抵触情绪。实践证明,在谈心条件尚不成熟,即双方心理沟通少,心理生疏度大的时候,利用迂回方法与教师进行心理接触,可能更奏效。迂回心理接触方法的最好形式是暗示。在工作过程中,领导者首先要在群众心目中形成非权力影响力,即让他们了解你的德才学识,在工作上肯定你,在情感上接受你,感觉到你对角色的适应,感觉到你对工作真诚投入而值得信赖,值得尊重。当他自觉创造舆论时,说明你在他面前的客观行为已经引起心理共鸣,谈心的条件便成熟了,这才可能进一步有更深的心理接触,互通思想,赢得理解与支持。迂回心理接触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利用交叉的多向的信息传递渠道。间接表达你对教师专业素质、胜任工作的能力的信任,以及对其优点、特长的赞赏。切不可在他们面前任意诋毁别人,同时还要相信同事不会做出任何可能损害自己威信和利益的事情。这是一种工作策略,决不是顺情说好话的“好好主义”的表现。 3.把握群体心理活动特点,接受非正式组织 一个领导干部是否有胸怀,是否与群众心理相容,还表现在他是否接受或有能力面对各种非正式组织。抵制任何非正式组织的存在,斥之为搞小团体主义、搞帮派、风气不正……这似乎成为一些干部的思维定势。这个事实反映有些干部思想僵化、教条,不懂管理科学,无领导胸怀,心理相容能力差。非正式组织是指组织成员在工作过程中,由于抱有共同的情感而形成的非正式团体。它的产生是以情感为基础的,其形成有志向性、兴趣性、情绪性、社交性、利害性等因素的影响。其特点是领袖人物的自然形成和不确定性,共同目标的不自觉性,成员形成与变动的不固定性。由于组织离不开人和人的活动,因此,在正式组织之中都有各种形式的非正式组织存在,二者常常相伴而存,相促而生。在管理上,不可以忽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作为正式组织的领导者要重视它、正确对待它,了解这个群体心理,把握这个群体的心理倾向,因势利导,化弊为利,加以利用,使其更好地为实现正式组织目标服务。 二、讲究管理方法,保证学校团体的心理相容 1.正确用权,使群众与领导者心理相容 领导是一个人向其他人施加影响的过程。领导者之所以能够实现领导,其基础是权威。正式权威是由上级任命的法定的地位和权力;非正式权威是指不依靠上级任命而靠领导者自身在群众中的威望而产生的影响力。在某种意义上说,非正式权威比正式权威更重要。因为对被领导者来说,前者是自愿的,而后者则往往是强制的。学校领导者要树立自身的权威,做到与群众心理相容,首先应树立服务的思想。服务的思想是领导者获得被领导者信任与支持的主要源泉之一,是领导者增强影响力的催化剂。在服务过程中,通过心理接触,用自己的思想品德、工作作风、人格修养等方面的优良品质感化教职工,你便获得了实现领导的可能。其次,要尽责任,这是影响领导者权威的重要因素。要摆正责任与权力的关系,事实上责任比权力更重要。任何一位领导,当你面对群众只要权力而不尽责任、不负责任或怕负责任时,群众在心理上就不会接受你,你在他心目中也就不再是领导。第三是要正确行使职权。任何有职不管事,没有职务反而有权,以及“越权”、“专权”行为,都是不能正确使用职权的表现。由此造成组织成员不听从你的领导,你也就没有领导权威,就不能与教职工心理相容,顺利合作。 2.合理分权,使领导之间、教师之间心理相容 分权是一种职权分散化的政策。分权不当会造成领导之间的心理不相容。产生矛盾和内耗,从而影响集体的战斗力。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常常有类似的问题发生:校长分派主管后勤的副校长去管招生与教学,而后勤工作由校长包揽,这就造成主管教学副校长与主管后勤副校长之间的矛盾;校长大权独揽或越级分权,该与主管副校长商量的则不去商量,或直接委派普通教员去主管学校行政管理等,这就会造成有的副校长与校长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的产生,对学校整体工作来讲其后果不堪设想。校长只有合理地分权,才会使领导者之间关系融恰,心理相容,密切配合,提高整体管理水平。学校领导的工作分工也必须照顾到每个教师的实际情况。了解每个人在知识、能力及其兴趣爱好方面的差异,分工以扬其长,避其短为原则,把教职工各种各样的个体潜力联合起来,让他们人尽其才,相互补足,进而形成一个统一、谐调的整体。如果领导者分工不当,在分工过程中过分赞赏一个教师的特长,过分贬低另一个教师的短处,在心理上都是忌讳的,它容易使学校出现分裂因素,容易引起教师的心理挫伤,使教师在不顺的心境中工作,引起新的人际矛盾,使教师间由于被信任程度的差别而心理互不相容,降低工作效率。 3.促进沟通,使学校所有成员间及学校与社会间都能心理相容 无论是人际沟通、信息沟通还是组织沟通都是将一个有“意义”的内容,由一方传递给另一方,其目的在于使双方彼此之间的相互理解。学校组织系统的各项工作是交错复杂的,学校中每一位教职工的价值观、成就动机和工作目标也是不相同的。在学校的多层次、多个子系统的管理组织中,难免由于群体间相对闭锁而引起矛盾。因此,学校领导应努力促进学校内部的意见沟通,使各层管理者能理解校长的意图,使每一位教职工能了解学校的工作目标,以齐心协力,行动一致地去实现共同的教育、教学目的。在实践中,学校管理者常采用以下沟通方式:建立教代会例会制度,加强领导与教职工的意见沟通;坚持年级主任与教研组长同时参加的教学管理工作例会制度,实现在教学管理思路上的管理者群体的正式组织沟通;允许与正确对待非正式组织沟通;坚持每周一次的校务会议制度,实现领导者之间的对于组织目标、工作计划进行的平行沟通。 总之,沟通渠道畅通,可以使学校领导之间、领导与教职工之间、教职工之间相互增进了解和理解,达到统一认识,统一步调,相互协作;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减少隔阂,消除误会,化解矛盾,激励士气,通力合作,实现办学目标。一个组织与外部环境的沟通也很重要,渠道与形式更是多方面的。就学校而言, 学生的背后是一个大社会。学校直接面对的是不同层次、不同职业、不同观念的众多家长,这个群体对社会角色有最大的包容性。所以学校与家长的沟通不仅对学校实现办学目标、培养合格人才有意义,而且也对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学校与家长的沟通主要有面谈与笔谈两种形式。及时与家长沟通的目的在于赢得家长对学校的了解、理解和支持,利于家长参与对学生的教育过程,利于学校端正办学方向,利于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利于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每学期一次的家长问卷,就使管理者从中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争得调整改进意见,使工作更主动、更有的放矢,得到更多人的理解与支持。可见,沟通可以使学校所有成员间、学校与社会间心理相容,以推动我们的工作顺利展开。渠道畅通,可以使学校领导之间、领导与教职工之间、教职工之间相互增进了解和理解,达到统一认识,统一步调,相互协作;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减少隔阂,消除误会,化解矛盾,激励士气,通力合作,实现办学目标。一个组织与外部环境的沟通也很重要,渠道与形式更是多方面的。就学校而言,学生的背后是一个大社会。学校直接面对的是不同层次、不同职业、不同观念的众多家长,这个群体对社会角色有最大的包容性。所以学校与家长的沟通不仅对学校实现办学目标、培养合格人才有意义,而且也对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学校与家长的沟通主要有面谈与笔谈两种形式。及时与家长沟通的目的在于赢得家长对学校的了解、理解和支持,利于家长参与对学生的教育过程,利于学校端正办学方向,利于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利于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每学期一次的家长问卷,就使管理者从中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争得调整改进意见,使工作更主动、更有的放矢,得到更多人的理解与支持。可见,沟通可以使学校所有成员间、学校与社会间心理相容,以推动我们的工作顺利展开。 学校管理论文:西部地区农村学校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西部地区农村学校管理的诸多问题让教育者深思:思考一条适合西部农村学校管理的可行路子,是解决当前学校管理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管理者;管理者培训;管理模式;学生德育;激励机制 “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这是改革开放以来被人们公认的道理。但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建设成绩显着、新课程理念不断唱响的今天,我们西部地区农村学校管理还不能顺应时代需要,跟不上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教育管理中的许多问题让人深思:走一条适合西部农村的学校管理之路,方能推进农村学校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促进教育机制的完善与创新。这也是探索农村学校管理问题的积极意义所在。 一、西部农村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简述 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有识之士不断呼吁学校管理要用企业的运作方式来办学,要确立特色品牌的经营理念,要确立质量至上的学校管理理念,但西部广大农村学校,由于经济的滞后,思想观念的落后,学校管理往往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学校管理的问题集中表现在:管理理念落后跟不上时代要求;无品牌学校意识,学校品位提不高;管理滞后导致教学质量的滑坡;领导素质和意识的落伍导致教师队伍的涣散;大多数中小学生德育的下降。 西部农村学校管理中的许多问题折射出当前的教育形态,每一处管理的失误都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深思。农村学校管理如此,实在令人担忧。教学管理的滞后,教学质量的下降,使得许多学校声望一落千丈。其症结何在? 二、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管理者的因素 1、管理者的懒散偏安,办学态度消极,管理松散 有句关于管理的名言说“态度决定一切”,现在看来这话在教育管理中确有很大的作用和影响。单位领导者对任何事情若能积极地面对和处理,虽不能肯定结果会有大的收获,但至少会有某个局部的成功。学校管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作,短时间内是很难看见成效的,若能取得某个局部的成功,离成功也就接近了一步,也能证实办学者、管理者的工作是积极的、成功的。学校管理者指以校长为中心的管理群,其中校长的作用尤其重要。假若学校管理者消极怠惰,守株待兔,不居安思危,未意识到信息时代的竞争压力,未认识到学校办学企业化模式的逐渐推行和不断深入,而采取“当日和尚撞日钟”的工作态度,抱着“天高皇帝远”的幻想度日,必将导致学校管理的松散,导致管理效果的滑坡。 一个学校的管理者(校长),代表了整个学校的形象,是十几位、几十位教师,几百名甚至上千名学生的“领头人”,他对人对事的态度必定影响整个团队的生活面貌。领导的懒散偏安,必将使教师团队变得自由散漫,使制度执行不力,团队协作不当,也必定导致学生队伍混乱无章,不服管束。很多学校学生常有打架斗殴、破坏公物等不良现象,原因也在于此。 2、农村学校领导年龄结构高龄化 农村学校领导年龄结构高龄化导致管理思想的落后,加之当前农村大多教师属于接受过新思想和新教育的大中专毕业生,学校年龄结构年轻化趋势明显,由于年龄的因素,使得许多学校领导与教师在合作过程中隐藏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3、对制度的执行 作为学校管理者,未带头执行制度,搞特殊化。有的学校领导在工作中自己首先凌驾于制度之上,将制度变为可有可无的东西,认为“学校大事小事我说了算”,久而久之,教师们就跟着仿效,致使领导无可奈何。许多学校期初管理比较正常,而中途散漫,结尾混乱的局面就是制度执行不力造成的。 领导执行制度不严。有的学校领导在处理事情,执行制度的时候看人说话,“吃得定”就罚,“吃不定”就算,“不知底细”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4、工作的原则性 原则性不强或无原则是导致管理混乱,进而导致团队无组织、无纪律的一大因素。坚持原则就是不一曝十寒,就是坚持制度的公平性、权威性。有原则的领导是受人敬畏的,他必能使公道留于人心。 5、办学的品牌意识和理念 21世纪,人类教育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困惑、抉择,同时也面临着机遇与挑战。(1)西部地区教育如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站住脚,关键在品牌学校的打造。但学校管理者思想落后,无品牌意识,也不注重学校品位的提升,必定使西部教育止步不前,改革步履艰难。 (二)、制度的因素 如果说思想是影响人、团结人的隐性武器,那么制度则是制约人、控制人的显性武器,制度大至国家小到集体都是不可或缺的。许多学校管理的失误就与制度的执行有很大关系。 管理是一门艺术。采取“弟兄场合”的“江湖”似的管理,缺少永恒的生命力,这种管理不会长久;靠情感感化、靠拉拢人心来管理人终究会给人落下笑柄。因为靠“弟兄给面子”撑不起管理者的自信,体现不了管理者的能力,“日久见人心”,再好的“弟兄”也不会屈从于一个无能者的说教。正确、科学的方法是用制度管理人。 当前,许多学校存在的问题是原有的制度不完善,已有的制度不执行,或者执行制度一曝十寒。如考勤制度、例会制度、工作制度,这些大的制度已经比较完备,但有教师迟到、早退、缺旷学校领导却不严格按制度执行惩罚,就会给教师们造成这样的印象:开会来早来迟一个样,有无制度一个样。如果教师上不上课一个样,上课迟到、早退,或站课、混课和认真负责无区别,一样拿相同的工资,一样获领导奖励那么,教育的公平度在哪?谁来维护教育的公平?这样,藐视制度,无视制度之风盛行,必将使管理混乱,最终导致无法管理。 此外,对教师教学行为与教学绩效、对学生学习行为与学习结果的评价无相关制度,也就无法激励竞争,无法促进管理的完善。 (三)过程管理与细节 过程管理的关键在于对细节的重视和关注。学校管理是一种细枝末节多而烦琐的工作,每个细节都牵连着学校管理目标的实现。“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芒,一个细节可以彰显事物的全貌”、“过程展现结果,细节彰显成功”——这是新时代学校管理的被公认的名言。抓细节,是 矫正学校不良现象,走出管理误区的一大举措。例如,对班级的、个人的不良风气、习惯的强化矫正要纳入学校教学活动和管理工作的重点常抓常管,做到抓一次改一回,抓一个变一个,不能放任自流,任其发展。抓管的结果是学生身上的坏习惯越来越少,放任的结果是积习难改,加重今后工作的难度。事实证明,管理得法的班级,学生文明程度就高,德育也优先得到发展,班风学风好,教学质量也高;管理失当则滞后教育教学的发展。 又如,学校卫生、日常检查、领导值周、安全值周、财产保护等常规工作要日日抓,时时抓。学校管理的主要对象是少数的教师和多数的学生,常规如果虎头蛇尾,教师就会懒散,学生就连已养成的好习惯也会变糟。例如,有的学校在打扫卫生方面每个星期都下大了力气打扫,但学校环境多半时间是乱糟糟的,校园卫生死角较多,班级视觉污染不少,究其原因在于平时对学生的教育和习惯强化方面做得不够(如教育学生爱惜劳动成果,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及对乱扔乱画现象的处理),没有时时处处抓管,没有运用好全体教师的力量抓管,没有动员好学生中的积极分子抓管,没有对可能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不良细节加以重视并及时矫正。 (四)德育工作因素 当今时代经济迅猛增长和多元文化并行冲击,使得很多学生的思想受到猛烈的冲击,而教育则是主导学生“成为合格建设者”和“成为谁的建设者”这一方向性问题关键所在。然而在学校大力宣传狠抓安全的今天,我们的许多做法都体现为“德育第二位”,这种做法是偏离教育方向的,安全只是保障,而德育始终是整个社会教育工作的方向,永远是“第一位”的。许多学校在管理中首先怕的是“出事”,领导怕的是“责任”,殊不知在我们怕这怕那的时候,更大的教育问题表现出来了,那就是学生道德的缺失,我们保证了学校和学生的安全,保住了个别领导的地位却失去了最宝贵的财富。很多学校几年来从不搞德育考评,导致了学生坏行为、坏习惯的滋长,很多老师则“呜呼哀哉”似的悲观——“今天的学生难教了”,于是主张将某某某某最“混”学生的开除,想杀鸡儆猴,却不知其他表面看起来乖巧的学生早已深受其害,于是更多教育的弊端暴露出来,很多所谓的教育专家也站出来说教,结果还是不容乐观。 党中央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将德育再次放到教育工作的首位,要求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各个学校要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德育工作的开展。而西部很多学校没建学生德育档案,连每月的德育考评都没有,班主任和班委会也没有作好学生好人好事和不良现象的记录,这就不便于有依有据地评价学生。把德育当重点来抓,就是要将德育分数放在评价和衡量学生的第一位,而学科成绩和其他只是第二位,要有专门的德育课程,对学生作好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环境与法制教育等。 (五)社会力量的因素 学校管理还牵涉校园周边的状况,用好周边力量,对学校管理的的成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很多学校因受各方面工作的影响,未与家长委员会及其他社会组织联系,学校管理自行其是,久之,就会遭到一些社会力量的疏远,学校管理就得不到更多人的支持。尤其农村学校,其管理的复杂性就在于要处理好与周边居民的关系,这样他们会把看到的、听到的关于学生的信息及时反馈给学校,也愿意协助学校抓好周边环境的创建,这也是提高学校威望的重要途径。因此,用好当地社会力量,发挥好当地权威人士的作用对学校管理大有助益。 三、解决管理问题的对策 结合西部经济逐步发展,但其优势明显低于沿海城市,尤其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背景,西部地区农村学校管理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管理者培训 当前,国家教育部和各级政府部门提出“办好每一所学校,选好每一位校长”的决策就足以印证学校管理者在教育管理中的重要性。目前许多省、地、市教育部门对城区、农村各中小学校长作校长培训,充分证实了国家对学校管理的重视,也真正将管理者的作用提到一个高度。对中小学校长的培训从业务技能、个人形象、社会交际、待人接物、言行举止等方面着手,因为一个学校管理者他的每一言每一行都会影响他的团队。大而言之,可以说,学校管理者的精神面貌、工作态度决定了整个师生团队的精神。 加强对西部地区农村学校管理者(主要是中小学校长)的培训,是基于管理群平均年龄结构偏高,思想老化、保守,管理水平普遍较低,难出绩效的现状而作出的策略。基础教育改革呼唤高素质的校长队伍,而校长培训是促进校长专业成长、提升校长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2)培训一支合格的校长队伍对改变西部农村落后的教育面貌有很重要的意义。毕节市07年度就组织过这样的培训,这充分说明西部地区已经开始重视对学校管理者素质的提高,培训的成功经验充分表明:探索一条适合西部农村学校管理之路,寻找校长培训的可借鉴模式,对提高校长岗位能力、提高校长驾驭各项工作的水平及提升办学品位均有很大的作用。(3) 校长培训解决“需要什么样的管理者”的问题,因为有什么样的管理者就有什么样的学校和团队,这一点非常重要。培训适合西部实际需要的校长可采用如下模式。 1、以课题为中心的研修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在培训中选择恰当的课题,让参训者通过自学自悟、查阅资料、借鉴成果、同伴互助等学习方式进行研究,从而提高校长的理论研究水平。围绕西部农村教育的特点可以设计这些课题:校长的业务素质、管理与教学的关系、贫困地区学生的思想教育、改变家长的落后思想、农村教育弊端等等。通过研究 ,真正使参训者认识西部教育、了解农村教育,为他们在以后工作中正常有效地管理并设计品牌学校的思路作好理论铺垫。 2、现场诊断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训练管理者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如模拟学生安全事故现场、教师体罚学生现场、家长与教师纠纷的现场、学生违纪违规现场等,让参训校长临时诊断并做出处理,将培训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3、学习——实践体验——反思重建模式 通过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改变固有观念和落后思想,然后让参训者在实践中体验、检验,让其寻找理论与实际管理的契合点,最后通过反思,构建新的管理理念和办学理念。这样便于给管理者创办特色学校、推进教育改革提供经验和理论的支持。 (二)科学的学校管理模式 探究科学的学校管理模式是解决“管理者如何管理学校”这一关键性问题的策略。学校管理虽有现成的路走,但不能不顾实情照抄照搬,西部农村学校可以采用如下管理模式。 1、粗放与集中结合的管理模式 粗放指学校对教师放手,班主任对班干部放手,给他们以自由管理的空间,便于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和主动性;集中,指管理者对工作内容、人力资源的协调、分配等要有统筹,管理要有中心、有目标。粗放与集中结合,既体现“人本主义”的管理思想,又体现管理者的主导性,采用这种管理模式能够轻松、自由地管理,易于完成管理目标。 2、目标责任一致性管理模式 该模式要求管理者对每一个教师、每一个班级、甚至每一个学生提出一定的发展目标和进步目标,要求他们在一定时间内达到,在此期间,明确责任,严格要求,加强自律。目标与责任的一致性,就是师生个体或群体既要明确发展目标,提高自己,又要敢于承担责任,在此过程中自律、守纪、奋进,从而促进管理的协调进行。 3、信息收集与处理模式 这一模式的特点是通过收集并处理学生、家长、教师、社会组织等所反映的信息来加强学校管理。“学校管理无小事”,在管理中及时、有效地处理发生的事件,能够加强管理者与师生的交流,能使学校与家长达成沟通,也能使学校与社会组织、个人等保持联系,这对学校管理的进一步完善和协调周边环境都有帮助。 4、德育优先发展模式 将学生德育放在学校工作之首,这既是对传统的继承发扬,又是当今时代“主流与非主流充斥”、“欲望与精神充斥”条件下的必然抉择。学校管理应将对学生的德育考评提到一个高度抓,学校可采用季度考评、期末考评,班级月考评,小组周考评的方式,以德育成绩来作为衡量学生的第一标准,久之,学生的自律水平就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就会得到发展与进步。 (三)建立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指学校的教师与教师、班级与班级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既要合作,又要竞争,要有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和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激励手段。合作要求能共同努力完成某个目标,竞争则是促进学校管理更上一层的重要标志。如,每周班级综合评比,某班这次得了第一名,其他班级也不服输,也要争第一;如“文明班级”称号,各班的学生都争着要,并努力达到此标准,这对促进管理的完善有很重要的意义。竞争机制的建立是学校管理走向成熟的标志。有竞争,大家就会克制不良的行为,因为教师、学生都想要“文明第一”;有竞争,教师们就会努力工作,不甘人后,因为他们想“教学第一”;因为竞争,学生就会刻苦求知,积极探究,追求真理,因为他们想“学习第一”…… 学校管理者要把激励的相关办法、举措写进工作制度,要有适当的精神和物质的奖励,才能调动广大师生学习和工作的热情。 总之,学校管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管理者的态度是决定管理成败的第一步,细节的重视和过程的抓管是管理成功的关键。管理之中,严格执行各种制度,用科学的管理方法管理人,用科学的方法教育人、影响人,用科学的管理协调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及其他社会力量之间的关系,管理才能有新的突破,学校管理才能在时代的潮流中焕发生机并永葆活力。 学校管理论文:对新时期农村学校管理的思考和实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课程稳步扎实推进。但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成为制约教育全面发展的因素之一,导致新时期下,学校管理方面存在诸多的不足,学校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和新教育大纲的出台,学校管理改革是进一步优化学校资源、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强化学校管理能力的必然趋势。农村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基础教育,而农村学校教育在资源配置、文娱活动、师资力量等方面相比城市学校教育还是比较薄弱的。校长作为学校管理团队的带头人,坚持依法治校、科学兴校、民主办校,走一条农村学校管理理念联系农村教育发展实际的道路意义重大。 一、农村学校管理水平的基本现状 1.配套新课程改革的制度不够完善 依据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学校管理规章制度,是学校管理最基本的“有法可依”。农村学校管理在长期的探索实践当中能够代表新的教育教学、教学管理理念,但是由于我国各地区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农村学校管理系统机制不够完善,是制约农村学校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2.思想观念相对落后 农村教育的发展与城市教育的发展相比,存在思想观念的滞后性,通俗地讲,这是由于农村的发展、地域条件的相对落后所决定的,城市学校管理思想观念超前,有新的学校管理思路,教育的发展速度时刻要求学校管理者用新的思想观念制订学校发展政策并有效地实施。 3.农村学校管理创新意识不强 我国正在大力倡导“建设创新型国家”,在今天,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决定着学校的兴衰,切实做好新形势下农村学校的管理工作,是新课程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由于农村环境的条件有限、资源有限,以致许多农村学校管理没有跳出因循守旧的传统管理模式,不能给农村学校的发展带来全新的面貌。 二、关于新时期农村学校管理的有效基本途径 农村教育的发展程度和水平是我国教育改革成绩的体现之一,在新时期总体教育改革大纲的统一要求、统一实施下,针对有些特殊、个别的地区又有着不同的改革方式,同时各地区学校有着自身的特点。但归根结底,教育的改革发展还要适应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关于新时期农村学校管理的有效基本途径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深化教学改革,创新管理模式 不断改革制定新的农村学校管理模式,促进农村学校管理的新突破,紧跟新时期、新课改的教育发展步伐,深化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做好指导工作,找准出发点,抓住切入点,为农村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用新思路、新方法、新思维提高管理意识。 2.坚持观念创新,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管理者应该多鼓励、多提倡教师观念的转变,在新课改的要求范围内,用新路子、新点子进行不断摸索、不断实践,搭建人文展示平台,建立“尊重、和谐”的新时期下的新型师生人际关系。 3.开展民主办校,提升管理水平 农村学校的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工作过程,校长在整个学校管理团队当中角色重要、任务重大,应该进一步建立健全学校管理的民主制度,使广大师生都可以参与进来,集思广益,保障每一位师生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意见,丰富民主形式,制订一套符合学校实际、并适用于学校发展的管理规章制度,从而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 4.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创办农村学校管理新风貌 无论是农村学校管理者还是教学一线的教师,都应该牢固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不动摇,遵循教育的客观发展规律和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不断转变思想,用新知识、新理念指导实践,争取开创农村学校教育管理的新风貌。 5.搞好农村基本教育,实现好教学与管理的相统一 教师的根本作用在于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校长的根本作用在于管理好整个学校,很大程度上校长的办学思想和管理理念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方向,因此,只有实现好教师教学与校长管理这两条主线的相统一,才能保障农村教育的发展更上一个台阶。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育人为先,以人为本。教育的发展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并且是一个长期不间断的过程,教育的现实意义重大。而农村学校管理更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长期过程,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指导,农村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必须与新课程改革保持高度一致,全方位指导实践。 学校管理论文:信息技术在现代学校管理中的应用 关 玉 华 教育信息化的浪潮正涌向学校,并迅速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方面。尤其是以信息技术在教育中运用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技术在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而作为学校工作重要内容之一的学校管理在信息技术面前则显得无所适从,教育信息化的要求与学校管理手段的陈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许多学校管理人员不适应现代学校管理的状况越来越明显。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固然有信息技术管理系统的建设滞后,学校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素质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信息技术管理系统主要指管理活动中的各种信息技术设备及其相应的软件,而学校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素质主要包括管理观念、信息技术技能等内容。 一、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1.信息技术是学校管理化代化的重要标志 信息技术主要是通过对各种学校管理信息的收集、处理、传送、分析等来实现对学校管理的。它在学校管理中具有信息收集全面、处理准确、传送快捷、分析科学等特点。因此它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是学校管理现代的重要标志。 用系统科学的观点来看,学校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构成学校这个子系统的要素有人、财、物、事和信息。要素中的人主要包括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他们通过信息技术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学校的教学、管理等一系列活动;财与物是指为满足学校的各项活动所需的资金和学校的设施、材料等。这些财与物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介入才能实现物尽其用,财尽所为;信息则是指与学校各项活动有关的数据、知识和资料。学校中的各种信息只有通过快捷、准确的处理才能实现学校的科学管理。 从学校管理过程来看,所谓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人员围绕学校基本目标,对学校各项工作、各种因素进行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等项活动的过程。学校的基本目标可分为学校总体目标和分类目标,前者包括办学和教育的总方针、定量目标和保证措施。不认是学校的总体目标还是学校的分类目标都要量化后,落实在每一部门和人员身上,只有做到"千斤重担众人挑,人人身上有目标",才能使学校工作目标一致、达成度高。对学校管理目标的量化、管理、分析等只有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才能做到公证、公平、科学、合理; 对学校管理实现目标管理的同时,还要做到学校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学校管理方法与手段的现代化,首先要保证学校管理思想的现代化,就是从学校实际出发,确立与现代教育相适应的、融入信息技术理念的管理思想;其次是学校管理方法现代化。学校管理中应该运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理论和方法,借鉴现代管理科学的成果并加以充实和发展;再次,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也是不容忽视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步伐的的加快,学校管理的信息量不断增加,对管理信息处理的时效性要求以及管理的复杂程度大大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应用信息技术辅助进行管理,才能使大量的信息处理能够准确、及时地进行,才能使前述的现代化管理思想和方法付诸实现。因此可以说,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学校管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2、信息技术是学校管理科学化的有效手段 学校各项管理工作是通过对学校人、财、物、事等的管理来实现的,而信息始终贯穿于学校的各项管理活动之中,可以说,学校管理过程就是对学校管理信息进行分析、处理的过程。学校管理人员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收集信息了解管理对象,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对信息加工处理制订工作计划或进行学校工作决策,通过指导信息实施对学校工作的调度与控制,通过反馈信息来检查和评价学校工作的效果。 学校管理活动中所涉及到的信息大体上可分为教职工信息、学生信息、各种活动信息以及学校财、物信息、科研等五种类型: 教职员工信息主要指教职工的人事、教学业绩和科研水平档案等;学生信息通常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学习成绩、健康状况、思想品行的记录等;活动信息主要包括学校举办和组织的各类课内、课外活动等。这些信息以及对它们加工的结果能反映学校教学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的当前状况,从而为管理人员提供决策依据。学校的财、物信息主要指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拨款、各种渠道捐款、其它收入以及学校的支出,学校经费的预算、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电教器材及其它固定资产的信息,这些信息的管理和使用,对管理人员掌握学校财务收支情况,改进和提高财、物资源的利用效益,起着重要作用。科研信息主要指,教职工在教育教学过程所开展的教学研究的信息、学生在课内外从事的小发明、小创造活动信息。对这部分信息的掌握和分析,对于师生从事创造性的教与学活动有着激励作用。对上述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可以通过校园电视系统,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或校园网进行。运用这些信息技术手段处理学校管理信息比人工处理要准确、高效、快捷得多。 除上述学校内部管理信息以外,各级政府以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学校教育的指示、安排等信息也是学校管理不可缺少的内容,如果通过计算机网络传输,实现管理信息的共享,能提高管理的透明度,对于实现民主管理、科学管理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运用信息技术构建学校管理信息系统 学校管理信息系统主要以计算机及其网络为手段,对学校管理信息进行全面管理的人--机系统,它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构成,硬件主要由学校管理资源库、管理信息网(计算机网络)、用户终端(多媒体计算机)等构成,软件部分主要由系统软件、操作平台、管理软件组成。学校管理系 统能准确、及时地反映学校各项工作的当前状态,能利用过去的数据预测未来,能从全局出发辅助学校各职能部门以及校长管理学校。由此可见,学校管理信息系统首先必须具有强大的电子数据处理功能,能大大提高学校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减轻劳动强度,同时,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应当采用管理数学模型,将仿真、优化结合起来,为学校领导的决策提供有效信息。 根据学校管理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任务,通常可将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划分为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教职工信息、图书管理、财务管理、其它事务管理等,这些系统既是学校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分系统,同时又是功能相对独立的职能管理系统。 1、教学管理信息系统 教学管理信息系统通常包括学生编班、学籍管理、课程表编排与调度、选课、教学档案管理等子系统。系统要注意学生编班是按照年龄、性别、入学成绩等情况分析处理,并按照某些给定的原则把新生分配到各个平行班级。编班处理的原始数据来自学生管理系统中的招生管理子系统;学籍管理是教务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在校期间各科学习成绩的登录,统计处理,各种成绩表册及成绩报告单打印和保存,提供各种查询功能以便及时了解各科教学情况和各班学习质量;课程表是学校进行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学工作的时间、空间和人力的总调度。课程表编排与调度要涉及学生、教师、教室和设备等多方面因素,因而它是教务管理系统中一个十分重要也是比较复杂的子系统; 选课系统主要是为学生在选修课程时,提供查询,保证学生有效地选课而设置,该系统主要是将学校提供的选修课程、授课教师、选修人数提供给师生。教学档案管理包括各年级、班级(系、专业)和各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师教学情况、有关统计报表及教学文件的登录、整理、查询与存贮等。 2.学生管理信息系统 这里的学生管理指的是对学生工作的综合性管理。由于招生、培养、分配是学校教育的三个基本环节,因而该系统通常包括招生管理信息、学生操行及奖惩管理信息、毕业去向信息等。学生操行及奖惩管理子系统主要辅助学生管理部门进行各学期末或学年末的学生操行综合测评、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的评选,各项奖金的评定以及学生处分情况记录等项工作,包括对上述有关数据的登录、统计、排序、查询和存档等。 3.教职工信息系统 教职工信息系统主要由教职工基本情况档案和教师业务信息两个子系统组成,它主要是完成上述内容的登录、分类、检索查询和各种统计报表输出等。基本情况包括教职工本人的基本情况及其家庭简要情况,教师业务信息则主要记载教师的专业方向、外语能力、教学情况、科研成果和业务进修情况等项内容。 4.图书资料管理系统 图书资料管理系统通常由采编管理、流通管理和报刊杂志管理三个子系统组成,用以辅助学校图书馆及资料室的日常管理业务。采编管理子系统主要实现图书订购、查询和订单备案等功能;流通管理子系统主要实现书库快速检索、登录、编制日、月、年报表等功能;报刊杂志管理子系统则主要完成各种报刊、杂志的征订、统计汇总和检索。 5.学校财务管理系统 财务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它直接关系到执行国家的财经政策和纪律、合理使用资金、充分发挥经济效益,更好地为学校教学服务。 财务管理系统通常包括以下四个子系统:计划、预算管理子系统,根据事业计划需要,对未来年度的资金进行筹集与分配处理;会计核算子系统,主要进行各种财务凭证和账务的处理、核算,打印科目汇总表和汇总平衡表等各类报表,实现预算和计划执行情况的统计和跟踪;工资核算子系统,实现工资结算、分部门汇总、打印工资发放表册、钱币面值统计等功能;财务分析子系统,对财务计划和预算的执行状况进行分析并作出决算,以此总结和考核学校各方面经济活动的效果与存在的问题。 6.其它事务管理系统 在学校管理中,除了上述六个方面的信息管理以外,通常还应建立以下几个方面的事务管理信息系统: 体育、卫生管理:主要包括全校体育基础数据、学生体育达标情况、田径运动会等的管理,以及教职工和学生的健康档案管理。 学校基建管理:对学校房屋、场所及其设施的新建、扩建和改造等基建项目的定额、预算和决算等事务进行管理。 科研管理:包括学校科研项目的计划、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科研成果登录和评估,以及技术市场和科技服务等方面的管理。 校办 企业管理:对校办工厂、服务公司的生活、经营、销售等事务进行辅助管理。 学校财产管理系统:学校财产就是学校的设备物资,这里所说的财产管理主要由仪器设备管理和学校固定资产管理两个子系统组成。前者包括实验室及信息技术所用的教学仪器、设备的管理;后者则指除此以外的教学、办公用房、各类家俱及其它固定资产的管理。本系统主要实现上述财产的登录,对使用、维护、更新改造和报废情况的记录。检索查询以及统计汇总功能。 三、学校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素质 1、转变学校管理观念 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在人类即将步入信息时代之即。学校管理人员一要树立信息观。重视信息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不断研究学校中的各种信息,讲究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充分依靠信息技术手段获取教育信息。二要树立现代教育观。学校教育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在学校管理中,既要重视学生在学校的信息管理,也要重视学生在社会、家庭以及自我教育信息的管理。三要树立现代学校观。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运用,使得学校内涵在扩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从面对面的课堂,延伸到不再受时空限制的远程教育领域,学生可以从计算机网上或从卫星电视传送的教育信息中获取知识与能力,学校管理要注重各种教育信息的管理。四要树立现代人才观。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具有创造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不是模仿型的人才。学校要注重学生的抽象思维培养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知识学习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学习意志力的培养的同时,加强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所有这些都需要信息技术的参与,学校管理要注重运用教育技术对这方面的管理。 2、提高信息技术水平 学校管理人员在转变管理观念的同时,要注重提高其信息技术的运用水平。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能力分硬件使用能力、软件的操作能力等。硬件方面,学校管理人员在学校管理工作中能运用各种设备,如正确使用计算机、网络获取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运行与维护能力等。在软件方面,学校管理人员应具有学校管理信息的登录、管理信息,运用网络管理平台获取原始数据的能力,甚至于有关数据库的运用能力等。 另外,要促进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首先是各级领导的重视,保证人员、保证经费落实,才能使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得到实施。 学校管理论文:论管理创新与现代学校管理 人类社会的发展依赖于人们的创新活动,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创新精神,也就不会有希望。同样,创新是现代学校管理发展的动力,是学校生存的源泉,对学校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一、管理创新的内涵 管理的创新是指管理的改革和创造,是新的构想、新的观念的产生到应用的整个过程,它包括:观念的创新、制度的创新、实践的创新和业绩的创新。 1.观念的创新:早在1998年,我国就在基本教育领域率先将教育定位于服务,并以此为指导构建现代学校管理,以制度为保障,率先提出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将学校的核心功能定位于保证和不断改进对学生及其相关的服务。 国内教育界也率先提出了“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理念。现代教育必须实现现代科学管理,借现代企业精神、现代企业最新管理成果与国际先进管理标准接轨,从教育实际特别是学校的实际出发,构建现代学校的管理理念。 2.制度的创新:现代学校管理依据最新的科学管理理论,对学校管理的各个要素进行系列的创新整合,同时创建许多新的学校管理制度,是对学校管理制度的创新和发展。 3.实践的创新:根据学校教育管理规律和特征进行创新和改造,建立起适应于教育行业,尤其是中学、小学、幼儿园的系统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实现学校自身督导评估管理体系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督导评估体系的结合。 4.业绩的创新:有了以上几点,才会有业绩的创新。 二、管理创新对现代学校管理的意义 与创新相对应的是“维持”,两者是对立统一关系,有效的管理在于适度维持和适度创新的结合。但是,仅有维持的“有序”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一旦系统封闭起来,只能自发地走向无序。因此,把创新列入一切管理活动是取得成功的第一素。“缺乏创新是现有机构衰败的最大单个原因”。 教育管理系统一般是由教育管理者、管理目标、管理信息、管理职能、管理手段、管理对象六大基本系统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学校作为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其生命力取决于社会对学校的需要程度及学校本身对社会的贡献能力,而后者又取决于现代学校从社会中获取资源的能力、组织利用资源的能力以及对社会需要的认识能力。社会需求在不断地变化,现代学校管理如果不能适应,以新的方式提供新的贡献,因循守旧,墨守陈规,则无法应对新的挑战,也无法取得管理的绩效,有可能被淘汰或为内部要素所冲击。正因为如此,现代学校管理“服务观念”的定位直接决定于质量意识、经营意识、竞争意识的引入和强化,从而促进了学校核心竞争能力的提高,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一次革命和突破。 三、当今学校管理的失缺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正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深化教育改革,其总体思路是“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先导”;另一方面,转变完善的管理制度以及伴随而来的评价等都与改革的步伐大不一致。由于管理思想与心态、观念等还被固锁在传统意识之中,学校“偏爱于惯常策略的传统管理方式,已不再具备成功地迎接日前挑战的能力”,成为改革的阻力。其表现是多方面的:首先,管理者习惯于经验管理或传统角色工作,不认为管理就是创新。第二,学校行政管理与教育改革相分离,两张皮现象明显,等待观望、一般应付与敞表面文章的现象较为普遍,学校管理者心目中的改革,常常是向上对国家、政府的办学自主权要求,或是内部向下的人员精简,很少考虑管理思想、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的改革,第三,受中庸管理观念的束缚,多年的校园文化积淀,用人与干部考核标准上的教训,使许多身居要职的管理者,宁可按照规矩行事而停滞不前,也不愿通过创新冒险去取得成功。 四、现代学校管理的创新 1.创新表现为教育管理的核心 现代学校管理在管理职能方面有自己独有的表现形式。计划职能通过确定目标、制定战略以及开发规划、方案等形式表现;组织职能通过组织结构设计和人员配备表现;领导职能通过领导者指导和激励被领导者以及解决冲突来表现:控制职能通过对活动过程进行监控以确保其按计划完成。然而社会与环境的改革是管理的现实,应对改革是每个管理工作者日常工作不可分割的部分,在管理活动的每个环节和每一项职能中,事事处处皆应创新。 教育管理围绕系统的目标运行,每一项管理工作一般是由计划开始,经过组织、领导到控制结束。各职能之间相互交叉渗透,控制的结果导致新的计划,开始新的管理循环,由此把工作不断推向前进,创新在这个管理循环之中处于轴心地位,成为推动循环的原动力。 2.教育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 从教育管理过程和要素看,现代学校管理的创新内容主要包括管理目标创新、结构创新、教育技术创新和管理人员创新。从客观上看,包括学校的办学思想、学校教育体制、学校育人观念;主观上包括学校的课程结构、教育手段、教学方法、管理评价机制;微观上包括教师个体的教育观念、教育技术及师生、生生和干生间等三个层面诸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动力系统。 人们常说,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终究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同样,一所学校在现代管理体制中如果没有创新意识,不体现创新精神,这所学校的教育也不可能得到快速发展。学校管理目标的创新首先表现为对学校发展目标的优化。根据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趋势,研究学校定位,进行前瞻决策,定时反馈,灵活调整目标,并通过高效的活动来谋求学校生存与发展空间。在办学目标上没有个性或特色的学校,是难以谈得上创造性的。其次,目标创新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变革,目前我国的教育重知识灌输,轻主体内化;重单向管理,轻知、情结构;重显性效果,轻隐性环境,从而导致重知识、轻全面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滞后,单有一般性的调整或局部的教学改革远不足以触动,只有把目标创新作为管理者的最基本工作,并认真按阶段去实践,才有可能突破。 学校管理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学校管理中要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即每一个人,从学生、教职工到学校管理者都是具有个人尊严与价值的独立个体,都享有受尊重,拥有实现自身价值的空间。要使广大师生感受到在工作、学习中自由创造的意义和乐趣,应具有“人人有事干、处处有舞台、时时有进步”的管理思路,在学校现代管理中营造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互动效应的学校教育环境,从优化德育环境,优化教学环境,优化活动体系,优化评价机制及他们的互动效应来创设、探索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学校教育创新体系。 在学校工作中,教师是学生的教育者、组织者、领导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在对学生教育过程中,教师始终起着主导作用。学校首先必须有一支起模范带头作用,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敬业爱生;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学技术;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广闻博取,精思深索,具有创新意识的优秀的教师队伍,以形成成才教育管理模式、情感教育管理模式、民主教育管理模式、角色体验管理模式、心理疏导管理模式。 3.制度的创新 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就必须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使之适应学校的自主办学、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实施校长负责制、全员聘用制,把竞争机制融于学校管理之中,使校长的负责意识,依靠教职工办好学校的民主意识,班子其他成员的助手意识,都得到创新。不断完善人事分配制度,努力做到按劳取酬,优质优酬,打破平均分配,打破铁饭碗,不断提高教师待遇,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特别是实施课程改革,要从以制度为主,以规范师生的教学与学习行为为主,以划一的考试成绩管理激励管理为主的刚性管理,转变为以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以激发激励师生的创造性教与学相结合,以多样化的评价、动态性评价为主。 4.结构的创新 结构的创新是指现代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与运行机制的变革,核心是机构与组织的创新,其目的在于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学校机关不能变成按部就班地履行日常管理职能的“政府”,更何况政府也在变革,校领导与重要部门负责人,至少应是半个教育家。 教育技术创新主要指教学手段、方法、教育过程的革新与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实现,办公的自动化与信息化,要求管理者在改变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的同时,转变观念而采取全新的管理模式。当然,任何创新的教育技术和教育手段都必须以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发展为前提,以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活动、动口动手和质疑问难的程度为评价标准。 管理人员的创新是指学校的管理者不仅应对自己的工作积极地有意识地进行创新,而且更主要是组织下级和广大教师创新;不仅是按计划安排某人在某时去从事某项创新活动,更重要的是为他们的创新创造环境,提供条件。管理者往往是保守的,他们常认为优秀管理体制的象征是维持组织的运行,并对创新尝试中的失败吹毛求疵。管理者需要进行角色转变,自觉带头创新,并积极鼓励、支持、引导他们进行创新,努力创造促进创新的文化氛围,去探索新的方法和找出新的程度,而非简单的重复。领导在正确地对待创新中的失败,包括允许失败甚至鼓励失败,建立合理的评价和奖励制度,包括奖励没有获得成功的创新者,并赋予创新能手以相当大的决策自主权,以合理的激励保证管理不断创新。 学校管理论文:浅谈学校管理的科学性、实效性 学校管理是多因素整合而成的。管理是否科学,是否有效,在于它的管理对象中“人”的因素是否积极上进,能否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 管理学认为:人的积极性是以需要为基础的,动机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直接动力,目标则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诱因。教职工的积极行为也是由目标作为行为诱因的,引发需要并转化为动机推动教职工去实现目标的行为。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尝试提高学校管理的有效性、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一、目标激励,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在工作中要始终遵循“整体管理、过程管理、层次管理”等原则,在整体目标确定的前提下,再进一步细化学校内部各科层组织的职责,力求达到学校管理的系统化。各科层直至每一个教职工都围绕学校的整体目标制定各自的奋斗目标。将目标管理的客观要求变成教职工个人的努力方向,目标管理是一种激励机制,要求各科室、各年级、各教研组、备课组学年初都提出具体明确的奋斗目标。在这个目标的激励下,各科室成员为实现这个目标而精诚团结,形成合力,积极奋斗,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从而实现预期的目标。 二、更新观念,以“和”为主,提高管理有效性。 良好的教育群体是搞好学校工作的保证。“和”是学校管理群体的灵魂。首先创设和谐的、宽松的学校工作环境,满足教职工精神上的需要,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其次是在和谐的氛围中加强领导班子的建设,在班子内发扬民主作风,形成团结和谐的良好风气。每周开好两个会:一是教导例会,一是学校行政会。在这两个会上,领导与教师敞开思想,相互尊重,充分发扬民主精神,表现出一派和谐的气氛。在工作中,尊重、信任教职工,创造条件强化教职工的参与意识,实行科学的民主管理,满足教职工当家作主不断进取的精神需要,增强教职工主人翁的责任感,有效地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再次,领导还要在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体贴教师。做教师工作时注意精神激励,提倡奉献精神,对思想要求进步、品行端正、工作热情高的教师,加强培养,及时吸收到党内来。重视青年教师的工作,大胆使用,大胆培养。大力改善教职工的福利待遇,最大限度地满足教职工的物质需要。由于科学有效的管理,现已形成了融洽的干群关系,良好的教风、学风,增强了凝聚力和号召力。 可见,教育管理要提高其有效性,正确处理好学校内部的人际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在这方面要真正做好还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寻求共同目标、增强团结意识;第二,摆正各种关系,处理好人际之间的矛盾;第三,注重信息搜集,加强意见沟通;第四,加强自我修养,掌握协调人际关系的技巧。 三、运用客观评价,提高管理有效性。 古人云:“人各有所宜,用得其宜则才著,用非其宜则才晦。”对于教师来说,都有其特点和才能上的优势,学校工作是一个整体,只有发挥所有人的特点,并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学校工作才能有条不紊。这就要求在管理中,重视教师工作能力、效率和结果,给予教师正确、全面、客观的评价,以满足教师的自尊心、荣誉感、成就感的需要。 评价教师,是提高管理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对于教师的全面评价主要从德、能、勤、绩四方面评价。 评德,就是看教师平常在教育、教学中的事业心、责任感。 考能,主要是看教师的学识水平和教学业务能力。 考勤,即对教师工作勤奋状况的评价,包括教师的出勤情况和工作态度两个方面。 评绩,主要看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绩效,如所教班级的工作成绩,教改教研所取得的成绩。 以上四方面要结合运用,联系进行。如考勤要与其他三方面结合进行,这样可防止出勤不出力或体勤脑不勤的倾向。 由于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劳动,所以很难用统一的模式来衡量、评价。 因此,在评价过程中,可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做法。一方面制定量化管理标准,如及格率、优等率、平均分、高低分数差、达标率等;另一方面进行综合性评语式评价,如教师全面教育效果、教育思想、教育艺术及教学作风等。 浅谈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源的访谈研究:学校管理压力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校长 压力源 学校管理压力 访谈研究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半结构深度访谈的方法,对天津市某地区18位中小学校长进行访谈研究。研究发现校长感受到的压力来自:教师待遇、教师能力、师资力量和硬性指标等。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社会和教育本身对校长的要求越来越高,校长的工作压力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梳理以往的研究发现,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来自:学校管理、工作任务、社会、个人和职业发展。以往的研究表明,在学校管理方面,校长的压力主要来自教师和上级部门。在教师方面,教师福利待遇偏低,教师能力参差不齐,教师整体素质,以及师资力量使校长感到很大的压力。在上级部门方面,上级下达的指标多[2]、权力的限制等使校长感到压力。这些压力不同程度的影响着校长的心理健康。 因而,本研究通过半结构深度访谈来了解当前中小学校长学校管理方面的压力源,关注这些压力源带给校长的切身感受,分析校长学校管理压力产生与加剧的原因,以期为缓解中小学校长学校管理压力提出具体建议。 一、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源分析 从访谈对象关于“校长工作管理方面的压力”这个问题中,我们总结出了两个主题,来自教师方面的压力和上级部门的压力。 1.来自教师方面的压力 (1)教师待遇 将近4/9的校长都提到由于教师待遇低所产生的压力。一些访谈对象表述到“现在大部分地区,经济条件要是比较好的,能保证老师的工资全额给你拨下来就是相当不错了。”一方面,教师待遇将直接影响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校条件差、待遇低不仅不能吸引大学生前来任教,而且还会造成优秀教师的流失。从而人才的流失和人才的引进的比例失衡,使校长不知所措,产生巨大的压力。 (2)教师能力 教师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水平的好坏。5/9的访谈对象指出教师能力给他们的管理造成负担。例如有校长提到“有的教师就是不会上课,你怎么给她讲,她还是不会上课,感触太深了。”一些校长具体指出在接收新理念上,年轻教师和老教师之间的差距使他们感到压力,例如“老教师都工作10几年了,你要他转换思想,可能吗?很难的。”甚至有的老教师因为新理念接受的问题产生职业倦怠,想“赶紧脱离一线,有机会就不想教了”。 (3)教师管理 超过一半的校长认为教师管理方面给他们造成很大的压力。首先,教师直接利益很难协调。一位校长具体的谈到“今年有6个教师有资格晋升高级,可是上级部门只有5个指标,教师之间利益的平衡感到压力很大”。其次,教师不配合校长的工作。例如有的校长提到“我们有个教师生病了,我就安排另外一个教师去代课,可他特别不高兴,不但不答应,而且还在教室里当着学生的面和我吼起来”。最后,民主测评使校长顾及自身的利益所以不能很好的行使权利,加剧了校长的压力。 (4)师德 一位访谈对象指出教师师德问题使自己感到压力。他指出“如果一个老师想把孩子教好,第一在于德,也就是老师要有爱心”,并且他还进一步指出,“现在教师只顾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没有去理解,去和孩子沟通,这样的教育效果肯定不好,压力很大!” (5)师资力量 根据访谈对象的描述,在师资力量上有2/9的校长感到压力。这些校长基本都是来自农村或城郊,正如他们所提到“我们学校音体美没有专职的教师,都是兼职,我们行政领导都要去上一些副科。” 2.来自上级部门的压力 (1)硬性指标 将近4/9的校长提到上级部门下达的硬性指标使他们感到压力。例如有的校长谈到“上级教育管理部门下达的指标完成不了,能不有压力吗?” (2)没有实权,只有事权 将近1/3的校长感到没有实权,只有事权。一方面,他们没有实权,正如一位校长所提到“他是一把手,权威意识很重,他不懂得分权,他是集权管理。”另一方面,只有事权,事务性的工作太多。一位校长无可奈何的说“工作上的压力很大,主要就是事务性的工作太多。” (3)执行力度 2/9的校长感到贯彻实施上级部门下达的命令或推行政策时,存在执行力度的问题。正如一位校长所述“学校领导层出台一次新的政策,然后到教务处可能在执行的时候,很不自然的扣了折扣,再从教务处分担给教研组,教研组对你的东西产生了别的理解方式,最后到老师那,都不知道成什么样了。” 二、对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的思考 1.教师对校长产生压力 (1)教师经济基础不能保证 教师劳动直接创造社会的精神财富,也间接创造物质财富。据访谈对象所述,教师劳动收入与付出并不平衡,与其他行业相比,教师工资待遇仍然不尽人意。虽然教师的工资、福利在近年来有了进一步提升,但事实上又在市场时代的经济格局中被彻底“消费”,教师难免会情不自禁地产生失落感。 (2)教师教学质量 尽管现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但现行的教育评估机制仍然是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一个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教育行政部门对校长的评优、奖励到职位的升降,直接与所在学校的升学成绩挂钩,因而教师教学质量通过影响学生的成绩而使校长感到压力。 (3)教师管理难度大 教师管理是校长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教师管理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效果、办学质量甚至学校的存亡。另一方面,不合理的管理不仅会给教师带来很大的压力,而且会影响到教师的心理健康。特别是由于民主测评的存在,使得校长在教师管理方面有所顾虑,不敢放手去做,加剧了校长的压力。 (4)教师素质的需要 在当今的教育中,教师不仅要有高的教学能力,而且还应具有师德,它是教师素质的一种体现。师德不仅是学生道德修养的楷模之一,而且还会影响到学校的校风。尤其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教师对他们的影响更大。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体现了师德在学校中的重要性。然而在学校中教师师德不同程度的缺失,使校长感到压力。 2.上级部门施加压力 (1) 硬性指标单一 上级部门每学期都给学校下达许多硬性指标需要完成,这些指标背后都强调一个重点:升学率、优秀率。虽然教育部门应当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可在实行教改的今天,应试教育已不能满足学生各方面全面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也是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用学生最后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唯一指标的现象亟待改变。教育部门如何用客观、公正的指标来评价学校,让评价成为激发学校创造力、焕发学校生命力的有力杠杆,让教师和学生在评价中获益,是目前学校评价中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2)实权与事权 在权利行使方面,校长不能责权匹配[2][3][5][6][7]。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应按有关规定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并代表政府承担管理学校的全部责任。但校长通常感到有责无权,上不敢得罪人,下管不住人。上级干预的太多,使得他们的想法常常不能实现,应有的权利根本没法落实。因而校长强烈呼吁上级部门给予其责任相当的权利和自主权[5]。并且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严重妨碍了校长自身专业化的发展,压力很大。 (3)执行力度 校长执行力的高低决定着学校竞争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发展,影响到学校教育是否能实现教育目的、是否能成为人民满意的教育。而在现实的教育中,上级部门往往不能考虑学校的特色,因而制定的政策法规偏离学校的办学实际,令校长难以彻底执行上级指示,颇感为难,压力很大。 学校管理论文: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三个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全面目标计划体系 学校的核心功能是保证和不断改进对学生及其相关消费者的服务。学校根据学生及其相关消费者的需求、学生发展和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国家教育方针与法令法规的要求,确定学校的办学理念,它包括办学宗旨、办学方针、育人目标、办学特色、发展目标、管理机制等部分。这些办学理念如何转化为可操作的管理行为,远期发展规划如何转化为各阶段的具体目标,关键要建立科学的目标计划体系。全面目标计划体系将学校近期、中期、长期发展规划,分解转化为学校各学年的目标任务。据此学校制定学期工作计划,各部门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制定部门工作计划,直到具体岗位与个人。各层面的目标具体全面,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工作计划分层制定,分层审批,分层管理。总目标指导分目标,分目标保证总目标,构成一个全面的目标计划体系,并围绕目标的实现展开一系列的管理活动。全面目标计划体系与传统的计划管理相比,其创新表现: (1)多维测定,使目标更具客观性、可操作性。学校各项目标是建立在对上一学年质量、团队素质、综合效益的比较,部门之间质量、效益的比较,与同业之间的比较,外部环境的变化等数据和情况认真测定、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的。 (2)学校内各级各类人员都参与目标的制定和实施,根据学校总目标和上一级的目标确定本岗目标。 (3)从总目标到分目标全面而具体,目标涉及学校各方面的主要工作,如在校生巩固率指标,学生家长满意率指标,中考指标,高考指标,德育指标,各年级素质教育指标,学生安全指标,教职工队伍建设指标,后勤服务工作指标、成本控制指标等。 (4)目标时时处于受控状态。一是对目标的制定进行评审,确保总目标的可操作性并能有效分解到部门和个人;二是对目标的实施进行监控,把握各部门及个人目标达成的趋势,及时调整措施,确保目标的达成;三是对目标的达成进行验收。学校所有人员都要参与管理并以目标来指导行为。学校各项工作、各部门、各岗位、各级各类人员的工作过程,都处于目标计划的指导之下。 二、质量管理体系 目标计划体系建立之后,需要通过一系列组织精细、严谨、扎实的管理活动,引导教职工将目标落到实处,落到管理的全过程,而不是将目标束之高阁或秋后算帐。为此,学校需建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ISO是“国际标准化组织”英文首个字母的缩写,ISO9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一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的总称。我国在1992年正式采用了ISO9000族标准,大量应用于企业的质量管理。 ISO9000的本质是:建立一个保证及提高质量的系统的管理体系,明确保证质量应达到的基本要求,通过对一个组织的各个管理环节的有效控制,使出现问题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程度,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升。以扎实有效的过程管理,确保目标的达成。 在国内基础教育领域应用ISO9000尚无先例的情况下,我们借鉴其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结合教育行业和学校管理的特点,在全国率先创造性地建立起了适用于基础教育领域的学校质量管理体系,这个过程的本身就是重大创新,突破了原有的教育思想观念。该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1)建立起“教育是服务”的管理机制。教育被视为一种服务,传统的受教育者学生及其家长、社会成为“消费者”,学校的教职工成为内部“消费者”。学校对内部消费者需求的关注及其和谐成为满足外部消费者需求的保证。在这样的视点下,学校关注满足消费者的利益与需求成为必须,学校对消费者是一种服务关系成为必然。保证和不断改进对学生及其相关消费者的服务成为学校的核心功能得到了确立。学生是学校的第一类消费者,学校教育的“产品”,是学校生存、信誉的决定性因素,因而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断提高的多元需求成为学校工作的聚焦点,受到全面的关注。这一管理体制的确立规范了学校、教师的教育服务行为。在教育教学、后勤等各项管理中,对如何确保以学生为中心,提出了基本要求,建立了学生、家长满意度测评机制,把学生、家长满意度作为衡量学校管理业绩和各级各类人员业绩的关键指标。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全面的强调。 (2)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尽一切可能关注人的需求成为学校管理工作的精髓。在全面关注学生与家长的需求,并使其确保得到落实的同时,注重发挥教职工的积极性,鼓励教职工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在要求教职工努力达到体系中基本标准的同时,以制度鼓励全员创新、创造性工作,不断超越体系的要求,只有做得更好,而没有最好。 (3)坚持全面、全员、全程管理。一是对学校教育、教学、科研、行政、后勤工作全面进行质量设计并全部进行质量控制,紧扣教育教学这一学校的中心工作,将凡是影响质量的因素都纳入强化管理的范畴,基本实现了“凡事有准则,凡事有负责,凡事有程序,凡事有监督”。以此为前提,将质量管理的重点向全体学生、学生的全面发展质量以及教育、教学这一中心环节的质量管理倾斜。二是把学校各级、各类人员都做为“服务网”、“质量链”中的一环,强调全员参与和团队配合。同时强化全员的教育与培训,使学校每个部门、每个人员都有强烈的消费者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三是抓好过程管理。紧紧抓住教育、教学的每一环节,过程的每个阶段的质量管理,以阶段性目标的达成保证高质量结果的实现。注意对管理、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的“接口”进行设计和质量控制,以保证学校各项工作能紧紧围绕着教育质量目标和谐、高效地开展。 (4)规范了对制度本身的管理。对各种文件的制定、审批、修改、印制、发放、保管、回收、销毁等各环节进行严格控制,保障了制度本身的有效性、完整性、严肃性。 (5)管理职责明确,流程清晰,规范具体,指导性与可操作性强。从校长直至每一个员工的岗位职责都建立了文件,使不同岗位人员都清楚有哪些职责和基本工作要求。每项工作都建立管理的流程,说明管理的步骤和要求,在此基础上,细化了工作规范。新入校的干部和教师通过学习、培训,能在短期迅速有效地开展工作。 (6)充分发挥了纠正与预防的功能。通过事前的预防,过程的检查,事后的及时纠正等一系列制度,保障了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使学校管理不断持续提升。如通过强化学生安全管理,完善学生护导措施、安全教育措施、防火防爆防中毒措施、学校安全工作检查制度等,确保了学生的安全。又如通过家校的沟通管理,既保障了家长能及时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学校发展状况,又保障了家长的意见能及时反馈到学校,得到及时解决,密切了家校关系。 (7)强化了监督机制。通过内部质量审核,以科学有效的检查原则、方法、步骤等,体现了检查的客观性。平时抽查与阶段性检查相结合,加强了对管理过程的监视和测量。建立体系后申请认证,外部检查机构必须对学校进行系统全面的评审,通过认证后每个学期来学校进行评审,若评审不合格,将被取消认证资格。这种外部驱动机制解决了“自己的刀不能削自己的把”的问题。既加大了监督的力度,又增强了监督的客观性、公正性 三、全员业绩考核体系 学校两支队伍建设(人力资源管理)始终是学校建设的根本,建立学校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解决了质量的过程管理,从过程上保障了质量,但没能有效地解决管理中第一要素“人”的科学管理、评价与激励,这是学校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和难点所在。我们吸取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的先进思想和经验,创建了全员业绩考评体系(TIP考核体系)。从对象上分,其包括团队考核、个人考核。从考核模块上分,包括过程质量、业绩、职能素质与表现考核。 该体系与传统的考核制度相比,取得了重大突破,主要表现在: (1)用系统的方法使人与事复合。传统的考核管人的权力主要集中在人事部门,管事的权力则分散于各学部领导身上,致使考核资讯相互脱节,学部和人事部门均难以获得全面、完整的资讯,导致考核结果往往片面、主观。 (2)用联系的方法使团队、个人、业绩成为整体。形成个人à团队à学校,紧紧围绕质量、效益的价值、利益导向,培养团队精神,凝聚整体发展意识。 (3)用评价链贯通目标à过程à结果,保障目标的实现。 (4)用工作行为的过程,职能素质、能力表现,业绩的统一,促进教职工综合素质的增值、创值,使学校目标的可持续性提升更具保障。 (5)用激励的机制,引导教职工发挥潜能,超越现行管理制度,不断创新、创造。 (6)用整合的思维,使考核的资源最大化共享,实现人力资源的综合管理。考核的结果成为教职工奖金、升降、培训、评优、福利分配、去留的基本依据。 (7)用开放考核资讯的办法,创造公开、公平的考核环境。上至校长下至教职工既是考核者,又是被考核者,考核的结果强调证据,考核的结论与被考核人见面,并允许申诉复议。 学校管理论文:“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的独特性 [摘要]“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的独特性体现在:增强了理论与实践的互动,突出了改革的整体意识,突出了改革的内涵意识,突出了改革的自我意识。 “新基础教育”研究是叶澜教授主持的一项综合性研究项目,涉及理论实践两个层面和多个领域的研究。早在其探索性研究阶段,该研究就曾关注过学校管理层面的改革问题,如学校科研如何推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在科研过程中如何形成一支新型的教师队伍,学校管理工作如何体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等。[1]在研究进入推广性、发展性阶段之后,上海市“新基础教育”研究所于2002年3月举办上海闵行区“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者研修班,研究主题涉及学校管理改革各个层面的问题。2002年5月,“新基础教育”研究所在上海召开了第六次“新基础教育”共同体研讨会,叶澜教授作了《高质量整体加速推进新基础教育,创建21世纪新型学校》的专题报告,明确提出了“创建21世纪新型学校”的改革实践目标。学校管理“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强化了校长作为学校改革第一负责人的意识,并由此在学校管理层面开始了更为深入而富有创意的改革。[2] 现有的学校管理改革往往是在理论与实践相对立的思维方式指导下进行的,比较侧重实务层面的改革,对行政层面有很强的依附性,学校管理改革的自觉性、独立性与特殊性尚待开发。在此背景下,“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就体现出以下的独特性: 增强了理论与实践的互动 “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有着鲜明的教育学立场,追求和体现着教育理论与教育改革实践的积极互动。“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坚持直面学校管理现实,尊重实践本身的独特性、综合性和复杂性,始终在“成事”与“成人”相结合的立场下研究学校管理问题。“新基础教育”并不反对借鉴经济管理等领域的先进思想,但更加自觉地注重学校教育及管理的独特性,坚持将学校管理改革置于教育学的立场下进行思考。“新基础教育”有其对社会发展、教育改革走向的整体思考,有其对现有学校教育问题的深度考察,更有改变现状、创建21世纪新型学校的目标设计和路径创新。在“新基础教育”看来,“实现转型,是中国学校世纪初变革的基本走向和关涉全局的基础性核心任务”,其具体内涵“即学校教育的整体形态、内在基质和日常的教育实践要完成由‘近代型’向‘现代型’的转换”,转型的具体内容包括价值提升、重心下移、结构开放、过程互动、动力内化等5个方面。[3]而具体的改革路径,则是研究型的改革实践。在这一重要的改革实践中,学校管理不仅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改革层面,而且是在“新基础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 在进行“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时,学校管理者首先要学习和掌握“新基础教育”的理论,要认识“新基础教育”的性质、目标、价值追求和观念系统,理解“新基础教育”的主张与改革措施,从而形成“新基础教育”的理论立场。“新基础教育”并不认为学校管理者只是理论的应用者,而是认为其同样需要思考教育问题,形成教育观念,养育教育智慧;认为学校管理者是有思想、有智慧、有发展潜力的生命体,而不是照本宣科的操作者。 “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致力于理论思考与改革实践的互动,不断研究新问题,不断在研究中丰富理论,不断在理论指导下推动改革实践,理论与实践相互滋养,相互生成。因此,在“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中,学校管理者能不断地感受到“新基础教育”理论对改革实践的渗透和指导,也能在不断推进着的改革实践中,发现新问题和进行新的理论思考。因此,实施“新基础教育”,会促进学校管理者更加自觉地学习、思考和实践,在实践中更新教育观念。 突出了改革的整体意识 “新基础教育”要求,学校管理者必须有综合和整体的意识,要对学校所走过的道路有清醒的认识,要对学校的发展状态、改革目标、改革进程、存在问题与新的发展空间有综合的认识,对学校各方面、各层面的改革有综合的设计,要有策划、指导、推进学校各方面改革的意识和能力。这样,必将有助于整体推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 突出了改革的内涵意识 对于学校管理而言,有各种技巧、方法的改革,有各种方面的改革,有外显的改革,也有内涵的改革。从当前的改革状态来说,人们比较关注的是学校硬件设施的完善、学校品牌效应的形成、学校外在声誉的改善。这些固然是重要的,而且对于当前来说,也是必要的工作。但是,这些改革毕竟是学校的外延发展,不能替代学校的内涵发展。 “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对于学校改革和管理来说,最核心、最艰难的就是学校的内涵发展。“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致力于学校日常生活的更新,致力于学校中人的生存方式的整体转换,致力于创建一种新的学校生活形态。这一改革艰难而又非常有意义。因此,“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非常关注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自我更新。具体而言,这种自我更新包括人的观念系统的更新、思维方式的更新、价值取向的更新和行为方式的更新等。这种自我更新,是渗透在教师、学校管理者的日常工作之中,并通过其日常工作方式的转变而体现出来的。因此,“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关注的是工作中的人的变革。这是最具有实质意义改变。用“新基础教育”的话语来说,就是要处理好“成事”与“成人”的关系:通过“成事”来成人,“成事”与“成人”紧密结合。 “新基础教育”自觉、执著地关注着学校内部的变革,关注着学校内在基质的时代转型,关注着学校的整体转型和转型性的改革过程。正是在此意识之下,“新基础教育”才特别看重“过程”、“人”和“日常”这些学校内涵发展所不可缺少的要素。 突出了改革中学校的自我意识 学校管理改革有多种方式,从内外关系来说,有的是依靠外界控制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有的是注重调动学校人员积极性的改革,有的是积极寻求外界支持的改革,而“新基础教育”追求的是学校管理的自我更新。这是一种对学校人员综合潜能的积极挖掘,是一种开放的精神状态与发展状态。因此,“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唤醒了学校的自我意识。 只有学校管理者想改变自己和自己的学校,愿意面对学校的问题,愿意寻找学校的发展空间,“新基础教育”才可能在其学校扎根,才能促进学校自我更新。“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固定的操作方法。它只是通过传播理念和改革实践,唤醒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自我意识、发展意识、生命意识,让每个人都认真面对自我,积极更新自我。这样,“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就呈现出相当积极的状态:学校管理层在积极地自我更新。这不仅体现为每所实验学校对自己学校发展状态、问题与发展空间的认识上,不仅体现在对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上,不仅体现在学校管理者积极地推进自己学校的改革、不断深化和拓展改革领域上,而且体现在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能够积极地思考自己的工作,积极地探索和实践,积极地反思并不断地重建。一批批积极进行自我更新的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正在研究型的改革实践中不断涌现。 “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强调了“自我”的存在、“自我”的力量,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唤醒着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着他们的力量。 在几年的改革实践中,正是因为有了上述坚实的基础,所以开展“新基础教育”实验的学校才在学校管理层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们根据自己学校的历史、现状、问题与发展空间,自主规划学校发展,积极开展学校科研,开展具有个性特征的文化建设,降低管理重心,重构学校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自主构建反思--重建型的管理方式,关注学校最基本的师生日常生存方式的转换。可以说,每一所扎扎实实进行“新基础教育”研究的学校,其管理层面都显现出整体转型的态势,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学校从“近代型”向“现代型”的转换。 学校管理改革之路是没有终点的。“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乃至于“新基础教育”的理论建构与改革实践,必将为丰富、拓展学校管理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学校管理论文:建立和谐的学校关系-- 普通教师眼中的学校管理 学校的管理工作的核心是人而不是物,人是在管理系统中最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最为活跃的因素,做好了人的工作,管理就抓住了关键,只有把人的管理视为全部管理工作的核心,才能建立和谐的学校关系,从而显示出它所具有的独特的生命力和凝聚力。而作为我们中华民族本身是个崇尚和谐的民族。人与自然和谐则万物生长,人类和谐则快乐幸福,民族和谐则国泰民安。俗话说,“家和万事兴”。我要说,学校和则教育兴。 “亲其人信其道”,中国人历来把老师与领导的良好关系,作为管理者的美好境界来追求。和谐的学校关系能使教师拥有良好的情绪面对工作。教师会因为喜欢一位领导而喜欢一所学校,也可能因讨厌领导而讨厌学校。一个被老师喜欢的领导,其管理效果总是明显的。作为领导者,身兼领导与管理的任务,该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使它们相得益彰呢?也许一位哲人的话能给我们教益:“领导的任务不只在管理,更要重人情。请你记住,你不仅是学校的领导,而且是教师的益友、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另一位学者说得更明了:“领导就是重言行,就是怎样以身作则的问题。一个人人赞颂的领导,除了关注教师的教学外,更应该关心老师的品质,老师的作风,老师的生活,老师的情绪,如果做到了这些,他就是一个好领导,同时也是一个有水平的领导。”看来,只有从小事关心教师的领导,才能达到了管理的完美。一句话,领导的本质就是服务。 俗话说,领导易得,好领导难求。虽然如此,我们还是希望每一所学校有一个好的领导。当领导把“做老师的良师益友”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当领导致力于建立和谐的学校关系时,当领导主动与教师交流、谈心,为老师服务时,我们校园将变得更加和谐与美好。在实践中,管理学再次证明:建立和谐的学校关系既是领导工作的关键,又是工作的难点。学校关系和谐则校园兴,声誉好,发展快。反之,学校不和谐则校园衰,声誉差,发展慢。 既然如此,那该怎样建立和谐的学校关系呢? 一、让微笑搭起学校关系的桥梁 学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领导与老师间的关系首先体现在彼此交往上。而初期的交往莫过于尽快消除成见,尽快的悦纳对方。记得有位哲人说过,笑是人与人之间最短的距离。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笑”的:“笑容好比机器上的滑润油,可以减轻摩擦,使齿轮之间的运转灵活;又犹如桌椅脚的胶垫,可以缓和锐角,增加彼此之间的和睦与协调。”生活同时告诉我们,教师是一面镜子,你对他们笑,他们也对你笑。人在笑声中生活、工作,带着笑容交流思想情感,比板着脸孔要自然、要快乐、要有效,这是心理学教给我们的智慧。实践的结果也证明,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交流沟通,当领导和老师的情感特别融洽和谐时,教育的效果也特别有效。如果领导能充分利用交往的最佳契入点--笑,在领导与教师间架设起沟通之桥,让领导从老师眼里走进老师心里,那么,领导与教师间的和谐就已经开始了。 在许多“笑”的方法中,管理学仍然与 “幽默”有缘。“幽默”是什么?恩格斯说:“幽默是具有智慧、教养和品德的表现。”列宁也说:“幽默是一种优美健康的品质。”米·斯维特洛夫说得更直接更明了,他说:“我一直认为,领导者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领导缺乏幽默感,就会筑起一道老师与学校互不理解的高墙:领导不理解老师,教师也难理解学校。”国外早有研究表明,领导的教育语言与管理老师的效果是呈正比例的,特别是幽默的艺术语言,则更能大大提高管理效果。心理学家追踪调查发现,老师最大的愿望就是领导语言生动形象、风趣、有幽默感;老师最不喜欢的就是没有幽默感的领导。有幽默感的领导是随和又理性的,不会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以损人自尊的伤人话语来逗趣取乐。有幽默感的领导会自解嘲,会转移冲突不硬碰硬,会运用智慧巧妙教化老师,所以幽默的领导通常是受欢迎的。 但是,幽默也并非是老师与领导之间沟通乃至化解师生冲突的万灵丹,正本清源之道,仍应知已知彼,做好情绪管理工作。运用幽默时,有许多方面还需考虑到:首先,领导平日就要培养开放豁达的胸襟。心境的开阔,不是临时一句幽默话就可以代替的。日常生活中保持平和、欣赏、乐天的心情,较能从多角度去看世界、看老师、不会趋于僵化又保守固执。其次,接纳老师情绪,讲理而不专制。每个人都有情绪,老师自然也有,容许老师宣泄其情绪,但必须就事论事,讲理而不霸道,如此才有可能在心中存有幽默的根。第三,事后澄清与表白不可省略。幽默的应对,在哈哈一笑之余,避开了僵局和尴尬,但彼此原本所要表达的意思或许对方并不确知,所以在事后适当场合,应该澄清与表白,说明自己的看法,也了解对方意图,如此彼此感受才能正确传达。倘若老师有不当思考模式时,领导还要给予指正开导,因为老师的不成熟言行或冲动行为 ,领导可以容忍他、接纳他,但务必教导他、指引他,才是为领导之道。沟通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而幽默感则是沟通的润滑剂。幽默感可以使沟通气氛融洽,信息的互动更流畅。但不要流于耍嘴皮,不分场、不顾轻重,只是一味嘻皮笑脸展现伶牙俐齿,或者损人伤已,那就不恰当了。为了让沟通带点笑声,聪明的沟通者是懂得调侃自己、搜集笑点,而且拥有开放的胸襟、敏锐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二、用宽容之心悦纳老师 管理是为了发展。学校面对的是成年人。老师作为成熟的个体,如同世间万物一样,势必要经历一个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暴露出不足是正常的。尤其是现在的老师,面对的是急剧多变的社会生活,面对的是紧张沉重的工作生活,面对的是错综复杂的心灵生活,出现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在所难免。在这种情景下,领导要学会宽容,宽容老师的错误和过失,宽容老师一时没有取得很大的进步,愉快的接纳老师,并且帮助他们长善救失。用宽容的心悦纳老师,宽容就是欣赏,你就会看到每一个老师都是鲜活的生命,每一个教师都是一种美丽。有宽容才有学校的和谐。 复杂多变的信息社会,赋予教育更多的开放性、多元性、发展性、民主性,使得宽容显得异常重要。管理的成效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领导对老师的宽容程度,大宽容大成效,小宽容小成效,无宽容无成效。尤其是身在第一把手的领导应该很明显的感觉到,现在的老师难管了,现在的老师问题多了,现在的老师挑剔多了。以前容易做到的要求,现在三申五令仍然无济于事;同样的问题用同样的方法难以奏效,甚至出错;管理的度难以把握:松了,老师就乱;严了,老师就怨。在这种情况下,怨天尤人于事无补。惟有以宽容之心悦纳,方见成效。此时,宽容就是理解老师,尊重差异;宽容就是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就是要像阳光普照万物一样关爱所有的老师。有宽容才能助和谐。 在管理学的理念中,宽容就意味着:多一些允许,少一些不准;多提建议,少做要求;多点肯定,少点批评;多一点欣赏,少一点苛求;多一次商量,少一点独断;多一种办法,少一句指责;多一丝笑容,少一副冷面;多一份冷静,少一点冲动;多一点温和,少一点严厉;多一把尺子,多一个角度,多一种可能,多一次机会,站高一点,看远一点,想深一点……在学校的集体中,允许发表不同的看法,但不准放弃教学;允许生活随意,但不准危害工作;允许百家争鸣,允许老师发脾气,允许老师质疑领导的要求,允许保留意见等等,有了宽容才达到了和谐。 宽容是一种原则,也是一种方法;是一种心态,也是一份情感;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行为。领导者要思考宽容,学会宽容,用好宽容,让自己的心灵与宽容相容和谐,使它奔涌在我们的血液中;让我们的眼神闪动宽容,让我们的语言跳跃宽容,让我们的生命与宽容相伴。宽容和谐,和谐宽容。 写了这段文字后,读到一些伟人的名言,觉得与学校管理可以互补,摘录如下: 一位名人说:“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 “当你在处理老师思想上、感情上、认识上的差错时,一刻也不能忘记每个老师都有善良的志向和良好的愿望。任何呵斥、任何威胁、任何想损伤老师心灵的意图都是不容许的。” 另一位哲人的话:“你这糊涂的领导,在你呵斥下有钱梦龙,在你的冷眼里有魏书生,在你的讥笑里有孙云晓。” “为了有效地对待老师,领导必须考虑:‘如果我在这个老师的年龄并有他的心理环境和有同他相似的顿悟和价值的体系,那么,我将做些什么?我为什么这样做?’”(莫里斯-比格) “只有高尚和坚强的心灵才能对老师的爱好取宽容态度,才具有指导他们的能力。”(蒙台涅) 三、以师为镜是完善学校管理体制的途径 说到“镜”,就不由自主的想起唐太宗李世民著名的“三镜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他与魏征君臣和谐的故事流传千古。即使在今天,我们依然敬佩唐太宗的英明,依然佩服魏征的勇气,他们君臣相携创造了“贞观之治”的奇迹。封建君臣尚且做到民主,我们新时期的领导者又怎能不认真思考,不引以为鉴呢? 领导与老师的关系,历来是管理者关注的焦点。一位名人说:“领导是老师的朋友和同志。”另一位哲人也说:“领导和老师,一切都是相互的平等的关系。”现代管理学认为,管理是领导与老师双方心灵的交流,生命的互动。在管理工作中,领导和老师双方都用各自的言行、情感和品性影响对方;它不再是领导对老师的单向传输。现在的社会提倡平等对话,呼唤民主互动。正如一位伟人所说的那样:“当领导的人不仅仅是领导,他同时也是老师。”“以师为镜”,这是我在探索学校和谐关系时感到的最好的一种方法。经济学者告诫大家:“在管理中不要不理老师的批评,要好好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 “以师为镜”,就是把自己交给老师,让老师 “面刺”领导。这需要领导有相当的勇气、胆量和自信。每一位领导都会有一个面对老师的问题,尤其是第一把手。与其在背后被老师说,与其在调走后让老师议,不如在今天就听听老师的意见,长善救失,益于双方。所谓长痛不如短痛,何况老师毕竟还是自己的下属,至少不是“敌人”;即使是“敌人”,也有可能化敌为友嘛。我们在提倡领导做老师 “良师益友”的同时,也应大力倡导老师做领导的“良生益友”。 因为老师对领导的长处短处看得最清楚,老师对领导的缺点想说敢说也会说,老师的意见虽是尖锐的,却是善意的。听取老师的意见,就像照镜子,看到脸上的污点,及时地擦干净;发现衣服太花俏,立刻换一件。之后,整个人精神大振,焕然一新。领导与老师关系更加和睦相处,其乐融融。想起一位经济学家的话:“在民主的学校里,领导的观点正象老师的观点一样可以受到老师和领导的尖锐批评。这样老师和领导都能学习,教学相长。” 相反,在传统评价机制下,老师的群体虽大,却历来是弱势。他们的生命体验,他们的情感态度,他们的人格个性,从来都是被置于领导的眼光之下。而领导则高高在上,套着虚幻的光环。在这种假的死的管理中,一方面老师主体被弱化到最小,一方面领导被虚化到模糊,活生生的人开始变形扭曲,直到最后被异化。畸形的管理终于酿成可怕的恶果。我们在反思畸形管理的同时,也在努力构建健康活泼的新管理。若能在“以师为镜”的同时,辅之“以已为镜”,尽力使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势必营造一个和谐快乐的大好局面。试想一下,由一个人评一百五十六人转为一百五十七人评一百五十七人,其管理效力有多大?其管理效果是多好? 既能为老师服务,又能向老师学习,领导与老师互动,“教学相长”。我们相信,这样的新管理的学校一定是和谐的,一定是成功的。因为在这里,领导与老师共同创造壮美的人生,共同经历生命的体验。这不就是管理的本质吗?所以,管理学的告诉我们:和谐是一种极致,和谐是一种力量,和谐是一种境界。 学校管理论文: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的独特性 摘要“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的独特性体现在:增强了理论与实践的互动,突出了改革的整体意识,突出了改革的内涵意识,突出了改革的自我意识。 “新基础教育”研究是叶澜教授主持的一项综合性研究项目,涉及理论实践两个层面和多个领域的研究。早在其探索性研究阶段,该研究就曾关注过学校管理层面的改革问题,如学校科研如何推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在科研过程中如何形成一支新型的教师队伍,学校管理工作如何体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等。[1]在研究进入推广性、发展性阶段之后,上海市“新基础教育”研究所于2002年3月举办上海闵行区“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者研修班,研究主题涉及学校管理改革各个层面的问题。2002年5月,“新基础教育”研究所在上海召开了第六次“新基础教育”共同体研讨会,叶澜教授作了《高质量整体加速推进新基础教育,创建21世纪新型学校》的专题报告,明确提出了“创建21世纪新型学校”的改革实践目标。学校管理“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强化了校长作为学校改革第一负责人的意识,并由此在学校管理层面开始了更为深入而富有创意的改革。[2] 现有的学校管理改革往往是在理论与实践相对立的思维方式指导下进行的,比较侧重实务层面的改革,对行政层面有很强的依附性,学校管理改革的自觉性、独立性与特殊性尚待开发。在此背景下,“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就体现出以下的独特性: 增强了理论与实践的互动 “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有着鲜明的教育学立场,追求和体现着教育理论与教育改革实践的积极互动。“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坚持直面学校管理现实,尊重实践本身的独特性、综合性和复杂性,始终在“成事”与“成人”相结合的立场下研究学校管理问题。“新基础教育”并不反对借鉴经济管理等领域的先进思想,但更加自觉地注重学校教育及管理的独特性,坚持将学校管理改革置于教育学的立场下进行思考。“新基础教育”有其对社会发展、教育改革走向的整体思考,有其对现有学校教育问题的深度考察,更有改变现状、创建21世纪新型学校的目标设计和路径创新。在“新基础教育”看来,“实现转型,是中国学校世纪初变革的基本走向和关涉全局的基础性核心任务”,其具体内涵“即学校教育的整体形态、内在基质和日常的教育实践要完成由‘近代型’向‘现代型’的转换”,转型的具体内容包括价值提升、重心下移、结构开放、过程互动、动力内化等5个方面。[3]而具体的改革路径,则是研究型的改革实践。在这一重要的改革实践中,学校管理不仅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改革层面,而且是在“新基础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 在进行“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时,学校管理者首先要学习和掌握“新基础教育”的理论,要认识“新基础教育”的性质、目标、价值追求和观念系统,理解“新基础教育”的主张与改革措施,从而形成“新基础教育”的理论立场。“新基础教育”并不认为学校管理者只是理论的应用者,而是认为其同样需要思考教育问题,形成教育观念,养育教育智慧;认为学校管理者是有思想、有智慧、有发展潜力的生命体,而不是照本宣科的操作者。 “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致力于理论思考与改革实践的互动,不断研究新问题,不断在研究中丰富理论,不断在理论指导下推动改革实践,理论与实践相互滋养,相互生成。因此,在“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中,学校管理者能不断地感受到“新基础教育”理论对改革实践的渗透和指导,也能在不断推进着的改革实践中,发现新问题和进行新的理论思考。因此,实施“新基础教育”,会促进学校管理者更加自觉地学习、思考和实践,在实践中更新教育观念。 突出了改革的整体意识 “新基础教育”要求,学校管理者必须有综合和整体的意识,要对学校所走过的道路有清醒的认识,要对学校的发展状态、改革目标、改革进程、存在问题与新的发展空间有综合的认识,对学校各方面、各层面的改革有综合的设计,要有策划、指导、推进学校各方面改革的意识和能力。这样,必将有助于整体推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 突出了改革的内涵意识 对于学校管理而言,有各种技巧、方法的改革,有各种方面的改革,有外显的改革,也有内涵的改革。从当前的改革状态来说,人们比较关注的是学校硬件设施的完善、学校品牌效应的形成、学校外在声誉的改善。这些固然是重要的,而且对于当前来说,也是必要的工作。但是,这些改革毕竟是学校的外延发展,不能替代学校的内涵发展。 “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对于学校改革和管理来说,最核心、最艰难的就是学校的内涵发展。“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致力于学校日常生活的更新,致力于学校中人的生存方式的整体转换,致力于创建一种新的学校生活形态。这一改革艰难而又非常有意义。因此,“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非常关注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自我更新。具体而言,这种自我更新包括人的观念系统的更新、思维方式的更新、价值取向的更新和行为方式的更新等。这种自我更新,是渗透在教师、学校管理者的日常工作之中,并通过其日常工作方式的转变而体现出来的。因此,“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关注的是工作中的人的变革。这是最具有实质意义改变。用“新基础教育”的话语来说,就是要处理好“成事”与“成人”的关系:通过“成事”来成人,“成事”与“成人”紧密结合。 “新基础教育”自觉、执著地关注着学校内部的变革,关注着学校内在基质的时代转型,关注着学校的整体转型和转型性的改革过程。正是在此意识之下,“新基础教育”才特别看重“过程”、“人”和“日常”这些学校内涵发展所不可缺少的要素。 突出了改革中学校的自我意识 学校管理改革有多种方式,从内外关系来说,有的是依靠外界控制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有的是注重调动学校人员积极性的改革,有的是积极寻求外界支持的改革,而“新基础教育”追求的是学校管理的自我更新。这是一种对学校人员综合潜能的积极挖掘,是一种开放的精神状态与发展状态。因此,“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唤醒了学校的自我意识。 只有学校管理者想改变自己和自己的学校,愿意面对学校的问题,愿意寻找学校的发展空间,“新基础教育”才可能在其学校扎根,才能促进学校自我更新。“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固定的操作方法。它只是通过传播理念和改革实践,唤醒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自我意识、发展意识、生命意识,让每个人都认真面对自我,积极更新自我。这样,“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就呈现出相当积极的状态:学校管理层在积极地自我更新。这不仅体现为每所实验学校对自己学校发展状态、问题与发展空间的认识上,不仅体现在对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上,不仅体现在学校管理者积极地推进自己学校的改革、不断深化和拓展改革领域上,而且体现在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能够积极地思考自己的工作,积极地探索和实践,积极地反思并不断地重建。一批批积极进行自我更新的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正在研究型的改革实践中不断涌现。 “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强调了“自我”的存在、“自我”的力量,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唤醒着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着他们的力量。 在几年的改革实践中,正是因为有了上述坚实的基础,所以开展“新基础教育”实验的学校才在学校管理层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们根据自己学校的历史、现状、问题与发展空间,自主规划学校发展,积极开展学校科研,开展具有个性特征的文化建设,降低管理重心,重构学校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自主构建反思--重建型的管理方式,关注学校最基本的师生日常生存方式的转换。可以说,每一所扎扎实实进行“新基础教育”研究的学校,其管理层面都显现出整体转型的态势,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学校从“近代型”向“现代型”的转换。 学校管理改革之路是没有终点的。“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乃至于“新基础教育”的理论建构与改革实践,必将为丰富、拓展学校管理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学校管理论文:加强和改善中小学学校管理 摘要:文章浅析了中小学校校长、教师(班主任)、学生、环境诸因素在加强和改善中小学校管理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中小学;学校管理;和谐校园 在全国加强中小学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109位校长向全国发出“让我们的校园充满爱”的倡议。倡议提出:“以人为本,关爱学生,严格管理,消除隐患,依靠各界,搞好共建,依法治教,文明兴校,知荣明耻,共建和谐。”这充分表达了广大师生的强烈愿望,也表达了广大家长和社会各界的热切期盼。 一、加强和改善中校学校的管理工作,校长是关键 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这说明校长在学校管理和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校长既是学校的组织者、教育者、管理者、经营者,也是学校的领导者。一位真正好的学校校长,不仅要有管理意识,更要有正确的领导意识。这是学校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中小学校长要学会领导,善于领导,并加强领导意识的建设。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校园,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同事关系。在学校中,机构与机构之间,人与人之间,事与事之间,难免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这就需要领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做好协调工作,把一切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使机构与机构之间,彼此配合;人与人之间,通力合作;事与事之间,互相促进,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尤其当前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这种领导体制,校长要真正发挥这种领导体制的威力,只有在工作中重视协调,善于协调,为学校师生员工提供一个自由、宽松、和谐的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才能使全体人员在愉悦的环境中,上下一心,形成一种合力,献计献策,共同把事情做好。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应具备现代化的管理理念。 1.学校是一个培养人,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优质服务的场合,学校管理中的主体,客体主要是人,在学校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2.校长作为学校的独立法人代表,必须具有强烈的法制观念,强化“依法治校”的管理意识,能够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有效保障作用。 3.面对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学校的管理者应时刻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对新生事物敏锐的洞察力,应具有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素质。在学校管理中,应采用现代科学思维方式,标新立异,思前人之未所思,做前人之未所做,将创新渗透到管理的各个环节。 4.中小学校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打破固步自封的状态。主动迎接社会挑战,争取外部系统的支持,为学校的发展创造一个优良的内外部环境。 二、“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的职责” (一)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信念坚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是加强和改善中小学校管理的又一关键 学校管理工作的效果依赖于广大教育工作者主导作用的发挥,要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必须有较高的素质。要通过各种途径,强化教育工作者的育人意识,使他们认识到作为人民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匠,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只有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才能形成学校管理工作的“合力”,营造出有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发展的环境;要提高广大教师素质,包括为人师表、言传身教观念的强化,必要的德育知识、心理学知识等的武装,德育渗透的技能技巧的掌握等,以加强和改善学校的管理。 学校管理者应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的价值激励取向,鼓励教师参与校务管理与决策,确立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使教师自觉地将社会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及对变化着的环境的适应转化为其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学校管理中,教师不仅是学校管理的客体、管理对象,同时也是学校管理工作的积极参加者、管理的主体,具有管理者、被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学校管理者要通过正式与非正式的沟通渠道,协调好教师之间、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使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关系和谐,构建和谐校园,以激励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二)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是使学校管理决策付诸实施并达到预期效果的保证 班主任素质与能力直接关系着班集体的形成和每一名学生的健康成长。因为班主任是班级的核心和灵魂,是班集体的创造者,班主任是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接触时间最长,距离最近的人,又是对学生影响最深、作用最大的人,也是学校与家长沟通的桥梁与窗口。教育部周济部长指出:“班主任专业化”,要求将班主任工作从“副业”变成“主业”。这就对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学校的管理恪守“以人为本”的理念 人本管理认为人具有广泛的创造性与自主性,是推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角,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平等、互利、信任的基础之上。人本管理与传统的以技术为本,以资本为本的管理模式的最大区别在于强调以人的个性为中心的管理,而不是简单地以人为中心。这是一种敬畏生命,发展个性,重视人的价值的管理思想。人本管理尊重员工的行为主体性,认为员工只有做他们自己愿意做的事、感兴趣的事,才能把事情做好,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强调个体行为主体权、强调人格独立、为组织的每一个成员创造个人发展空间,促使员工在充分认识自我,努力完善自我的过程得到发展。 管理的对象是人,应该由人出发,以人为本。作为现代管理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思想,人本管理的核心是“给组织中的每一位成员提供充分的空间,使得个体充分施展才能,通过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配合,将组织中的成员培养成技术加管理型人才”。中小学作为以培养人为目的的特殊社会组织,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更是学校管理中的“题中应有之意”。按照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先“理”后“管”,关注师生需要,把师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极大地激发全校师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除加强对师生日常行为的规范,还要加强对教学环境的改善。学校管理要在细节上下功夫,在日常管理中要注重管理策略的选择和运用,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策略选择、运用要讲辩证法,要采取更为科学有效的管理策略,以人为本的“参与+规范”的策略。因为教育教学管理的实质与重点是人的管理。要想实现管理的绩效,就必须关注人的发展,将学校的发展目标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目标进行有效的整合。“参与+规范”式管理的基本思路是用参与管理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用规范来保证学校工作的高效有序运行。 四、“广大中小学生是创建和谐校园的直接受益者,也是创建和谐校园活动的主要参与者” 1.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个体。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能否得到诱发,直接取决于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会使学生感到宽松自由,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爱护学生,才能创设出使他们乐学的情境,激发起他们的创新欲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2.重视校园内“和谐”人际关系的创设。学校是儿童、青少年良好道德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场所。有学者研究表明:“儿童的价值观将会被他们的人际关系、态度、教学风格方面的榜样作用作有意无意的影响。”把德育蕴含在任课教师良好的言谈举止,丰富多样的学校活动、催人奋进的校风、学风之中,其效果远远优于直接灌输的德育方式。通过教学,师生交往、课外活动的不同方式,把社会价值转化为儿童、青少年应该遵守的,并与其身心发展水平相符合的行为规范,形成尊重、关爱、公正、有序的校风、班风和学风,建构师生共同的道德价值体系和精神生活,学会自尊、自爱、诚实、信任、友谊、庄重、宽容和关爱。这种现实的、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可以渗入他们的心灵,起到比说教更好的教育效果。然而,环境育人,重在创设。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各式各样、丰富多彩、富有教育意义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寓教于乐、寓道德教育于生活之中,不仅提高了儿童的参与意识,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情感熏陶,而且有利于帮助儿童形成共同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形成团结、协调的人际关系,增强其集体意识和凝聚力。 国务委员陈至立在“全国加强中小学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大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弘扬校风正气,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使校园充满文明、祥和、友爱的氛围”。 “当前,在全国中小学校开展加强学校管理,共建和谐校园活动的总体目标任务,就是努力把一所中小学校建成为平安、卫生、文明、和谐的校园,切实保障全国广大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学校管理论文:促进教师发展:学校管理的价值与追求 论文关键词:教师发展 学校发展 师德形象 精神引领 校本教研 论文摘要:面向新世纪,学校管理必须着眼于教师的发展,去探索新的管理机制。通过设计形象、唱响师爱、造就人格来塑造师德形象;通过读书舒展心灵、合作体验快乐、实践享受成功来凸显精神引领;通过展开案例行动、组织互动专题、进行课题研究来强化校本教研,使每一位教师的课堂人生能够得以充分地焕发,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文中强调要把人作为发展中心。“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应该使每个人都能发展、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也应有助于挖掘出隐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财富。”教育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化需要教育的创新,需要广大教师不遗余力地去研究新问题、探索新思路、总结新经验、发展新理论。而能够承担这一任务必须是拥有一支师德高、业务精、肯奉献的教师队伍,这也是学校管理的价值与追求。 面向新世纪,我们必须着眼于教师的发展,去探索、构建新的管理机制,使每一位教师的课堂人生能够得以充分地焕发,为学校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塑造师德形象,提升教师人格魅力 “师者,人之模范也。”“为师之道,端品为先。”从古至今没有一个时代不讲师德。因为教师不仅是知识的桥梁、智慧的火种,更是道德的楷模。一所学校要办好,要充满勃勃生机,必须拥有精于业务、勤于育人、具有良好师德师风的教师群体。 1、设计教师的形象。学校形象需要教师形象体现。处于新世纪的教师,其“形象包装”也是马虎不得的。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和谐统一,是当代教师自我形象塑造应该追求的理想目标。 我们围绕教师形象展开讨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让教师进行个人形象设计,开展“新世纪我怎样做教师”为主题的演讲、征文、讨论等活动。通过了解殷雪梅等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观看《殷雪梅》电视剧,联系自身实际进行交流,从中领悟到教师形象的表现,就是要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消除了教师思想上的疑惑,理论上的困惑,心理上的不平衡,使广大教师摆正了奉献与索取的关系。这样的教育活动,能让老师从不同的角度作自我思考、自我启迪、自我奋进、自我塑造。 2、唱响神圣的师爱。教育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爱心,只有在爱的基础上,才能投入自己的全部力量,才会把自己的青春、智慧,无怨无悔地献给孩子们、献给教育事业。教师是有着丰富情感的人,应该全身心地爱学生、爱教育事业。只有爱才能赢得爱。你爱教育事业,教育事业也会爱你,你才能获得事业上的乐趣;你爱学生,学生也会爱你,也才会让你在和孩子们的交往中忘记外面的世界、忘记生活的烦恼。 在师德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以“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坚定树立起终身从教的职业信念和高度的职业责任感”为主线,充分发挥党团工会组织的作用。带领全体教师学习《说师爱》《赏识你的孩子》《爱生一例》《教师忌语》等材料,把塑造“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师个体及群体形象作为全体教师努力的方向。围绕“师爱与父(母)爱”开展专题研讨活动,坚持在学生中开展“我心中的好老师”评比活动,让每位教师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并坚持一视同仁,将神圣的师爱均匀地撒向每一位学生,以感染他们、改变他们、教育他们、造就他们。 3、造就崇高的人格。优秀杰出的教师不仅在于他们有着生动、幽默、丰富的语言,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以及较高的教育理论水平,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崇高的人格魅力。他们在学生面前一站,就是教育。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人格。师德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显现出来,教师最重要的是要造就自己的独立人格。 我们通过抓住节庆时机、校庆纪念活动、期末表彰活动等节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师德主题教育活动,开设“优秀教师论坛”“今天怎么做教师论坛”;举行“我的讲台我的爱”“岗位成才、岗位奉献”等演讲活动:在教师中开展了“理想、信念、奉献”为主题的专题教育;在校园网上专门开辟了“名师风采”栏目,大力弘扬身边优秀教师事迹,鼓励先进,树立理想,积极宣传和培育示范群体。在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中,造就独立的人格品质,展露独有的师德魅力。让教师体会到不能仅仅把教育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而应该作为一种事业去追求,作为生命去追求。 二、凸显精神引领,彰显教师职业内涵 凸显精神引领就是凝聚和激励教师群体进行教育教学创新的一种精神力量,是教师群体智慧的结晶和群体品质的积淀,在学校各种文化中最具生命力,最能显示出教师的特质和个性,并显示出永恒性。 1、通过读书舒展心灵。“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是一个不断获取新知识,不断反思更新的过程。教师的读书,趋向于领导的价值引领。学校应创设条件,每年从经费中拨出专项购书经费,用于教师购买书籍。教师每学期学习一本教育专著,定期交流读书心得,打造学习团队。 我们为老师列举读书目录,印发精彩篇章,如《陶行知文集》《新教育之梦》《给教师的100个建议》《孩子们!你好!》《和老师的谈话》《论语》《老子》《孟子》《庄子》以及诗词歌赋等,当然还有《读者》,甚至小学生喜欢看的《淘气包马小跳》都向老师推荐。成立读书沙龙,建立身边的图书角,鼓励并鞭策教师在网络中学习,在书海中畅游……读书使人聪慧;读书使人明理;读书使人站得高,看得远;读书使人的见解和视野更加开阔:读书使繁重的事情,有快乐;读书使细小的事情有智慧,使老师们的心灵充满阳光,人人树立笑对人生的境遇观,人人争做“阳光老师”。 2、通过合作体验快乐。现代社会的竞争让教师感到了生存和工作的压力,但我们的教师是快乐的。在工作中,我们的教师不仅重业务,更重人际关系;不仅重个人进取,更重合作竞争。在工作中,他们经常换位思考,相互宽容;他们经常沟通鼓励,彼此信任。这都源于学校给予他们一种安全感和归宿感。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着力打造团队精神。要求教师作为一个个体出现,这个个体就是团队的一名成员:作为一个班级出现,这个班级就是一个分团;作为一个年级组出现,这个年级组就是一个师团;在大型活动中,一个年级组就是一个突击队;对外展示的时候我们全校就是一个大的军团。无论在什么时空都能充分体现这种团队精神,无论在组织活动或开展工作中都能发扬这种团队精神。让老师在合作中工作,在合作中思考,在合作中生成,精神得到了升华。 3、通过实践享受成功。教师的成功以离开教学一线为证明,是教育的又一大悖论。在实践中,我们的教师人人都充满着追求成功的欲望。他们不断地改变自己,因为唯有改进自己,才有方法服务学生、服务家长与社会;他们不断改变着行走方式。因为唯有他们在反思才能促使自己不断地再思考、再提炼、再总结、再提升。教师往往习惯于默默无闻,习惯于琐碎,习惯于忙忙碌碌,不习惯于包装自己。我们要求教师每天写一点,记下片言只语的随感,记下点点滴滴的思考,坚持不懈,勤思一些问题,多写一些小文章,将来一定能小有成就,从中一定能找到幸福的感觉。近几年中。我们的教师每年在各种报纸杂志都有100多篇。已有好几位老师出版了专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学校是实践的集体、研究的集体、成功的集体。我们的老师一直用成功来抒发情感,证明自己的生命价值,享受教师的快乐与幸福! 三、强化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教研为教师创设一个在线平台,营造一个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工作生活的发展空间。使它成为教师终生学习的帮助,成为教师的精神家园,成为教师不断提升的舞台。 1、以互动为形式进行对话。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是要让教师主动参与,内容应有针对、有价值,要专题化、微格化。自2002年开始,我们就以“专题研讨”“青年教师学习沙龙”两种形式在这方面作了有效的探索。专题研讨是利用骨干教师敏锐的学术眼光和较高的理论、实践水平,捕捉教学改革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交流,接受教师的咨询;青年教师学习沙龙每期一个专题,人人参与、互动研讨、集思广益,以平等的对话,引起思维的碰撞、理念的升华。 在最近的校本教研活动中,分别由三位教师共同执教一堂课。在这次的活动中,全校老师就这三节风格迥异的课堂进行了深入的专题研讨和交流,引发了一场关于“生成性教学”的大讨论,大家从“对教材的二度开发”、“预设生成性预案”、“调控生成性教学”和“对生成性教学的评价”等四个角度进行现场诊断与评析,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探究、自我感悟等四个方面积极进行了反思,在畅所欲言和各抒己见中。大家取长补短,整合视角,开阔视野,增长智慧。 2、以案例为载体进行行动。实践性智慧是缄默的,它蕴含于教学实践过程中,难以形式化或通过他人的讲授获得,只能在具体实践中发展和完善。案例正处于纽带中介的地位。它是教学理论的故乡、教学问题解决的源泉、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教师面对日渐深入的课程改革,需要有案例的专业引领,需要行为跟进的全过程反思。 我们提出一课“三设计两反思”建议,规范“说、上、评”三课制度。设置了由精品课(骨干教师执教)、教研课(围绕教研课题而设)、家常课三个不同层次组成的课堂教学研讨体例。精品课展示优秀教师的先进理念和精湛的教学艺术。教研课主题明确,采用集慧式备课,或一人上一课,众人研讨,或多人上一课,博采众长。家常课旨在提供“原汁原味”的课堂,发现课堂中潜在的真实问题,共同寻找研究点,共同商讨、共享经验、共享成果。进行课堂即时案例、教后记、教学随笔的撰写,“我的课堂故事”叙事性的教研反思交流,精品案例月评与汇编等活动,促使教师自觉反思,将教育理念与教学行为有机融合,不断增加教师的思考力、感悟力。 3、以课题为先导进行研究。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进一步成长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抱定“让每一位教师都具有科研素养”的管理宗旨,分类扶持,分层递进,依靠一批科研骨干,潜心研究带有联动效应的系列课题,以点带面,组织、带动全校教师展开研究。目前我校已形成了多级的课题网络。做到了组组有课题、人人有专题。 “让一部分人先冒出来。”如选派外出学习、取经,聘请专家指导,落实结对指导活动,帮助总结经验,出版书刊,宣扬、推广科研成果等等。对一些成果突出、影响较大的教师更要精心包装,以使其产生更大的效应。 “让人人都能冒出来。”可分三步走:第一步是“背着过河”,当科研骨干已有相当的能力的时候,我们要求骨干教师通过结对方式,加强联系,吸收其他教师到自己的课题组来,进行手把手的全程示范、指导,促使他们在实践中进行研究;第二步是“扶着过河”,在完成第一步的基础上,我们要求骨干教师能够把自己的课题分解为若干个子课题,让结对成员承担研究任务;第三步是“摸索着过河”,在第一、二步的进程中,向结对成员介绍一些如何联系实际,寻找有价值的研究专题的经验,让他们自己从教学实践中寻找一些新问题,进行独立研究。 总之,促进教师发展是学校管理的价值与追求,我们通过塑造师德形象、凸显精神引领、强化校本教研等有效的手段,使教师充分认识到了“教书育人”四个字后面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一支政治思想坚定、业务技能精湛、富于人文素养、敢于创新的教师队伍正逐渐形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校管理论文:加强学校管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论文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 素质教育 制度管理 情感管理 论文摘要: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科学发展观在坚持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还必须包括对人的道德素质的提升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因此,在学校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实现教育创新,,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在学校管理工作中,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要树立学校以教师为本,教师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总书记在《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讲话中指出:“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在学校管理中树立科学发展观,对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制度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就这个问题结合我校的情况谈一些看法。 一、学校应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以师为本的管理思想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师,教师对于学校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以人为本。学校管理首先就要以教师为本,尊重信任教师,让管理充满人性。教师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有各种需要,渴望自身价值的实现——这些正是作为生命体的人的主要特性。学校管理要正视这个特性,在注重管理的科学化、有序化的同时,确立生命意识,关注生命,以教师的发展为本,树立人本主义的现代教育管理理念,进行民主管理。具体讲,就是要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人人能做事,事事能做好;人人兢兢业业做事,事事认认真真做好;人人高兴愉快和谐做事,事事高质高效低耗完成。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靠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的文化管理和人的极强的事业心来实现,即做到爱护人、关心人、尊重人、善用人、培养人、满足人在物质和精神、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需求,培养集体精神和合作意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良好优越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充分体现出每个人的人生价值。如此这样,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科学发展观还要求学校重视教师专业化发展,“学高为师”,学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帮助教师了解社会发展趋势,掌握最新的教育理念,站在学科教学的前沿,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学校应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思想 学校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因此,我们要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思想。因为今天的学生就是明天社会的建设者,所以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坚持以生为本。而以学生为本不是一般步骤、程序的方法问题,更不是应付某种需要暂时采取顺应时世的权宜之计,而是一个主导行为规律,指导行为规范和通过努力要达到目标的原则问题。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以学生为本。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坚持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目的,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为着重点的开放的发展的教育体系。这个体系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从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充分相信学生,维护学生的合法权宜,尊重学生的人格,公正、平等对待学生等方面开始,真正做到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如何坚持以学生为本?我认为主要的是要做到五个方面:一是关爱,真正爱生如子,这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前提;二是信任,信任学生的能力,信任学生的人品,这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起点;三是民主,讲求管理民主、教学民主和组织民主,这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基础;四是转变,切实转变育人观念,转变师德行风,转变管理和教学方法,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这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关键;五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长期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做到坚持依法执教,坚持科学管理,坚持德育为首,坚持相互协作,坚持耐心细致,这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保证。 三、学校应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实现教育创新 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造就人才。在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国家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即以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给教师和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实现教师和学生最大、最好的发展。增强学校自我发展、自我生存的能力,促进学校全面、健康、稳步的发展。听从时代的呼唤、社会和家长的要求,适应国家教育发展的需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来统领学校当前的各项工作,并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各个方面。 同时加强学校的民主管理。并能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能做好;人人高兴愉快和谐做事,事事高质高效低耗完成。要做到爱护人、关心人、尊重人、善用人、培养人、满足人在物质和精神、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需求,培养集体精神和合作意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良好优越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充分体现出每个人的人生价值。这样的管理才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它更能激发出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能增强和谐的氛围和整体的凝聚力,更能出色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四、学校应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制度管理与情感管理相结合的校风 学校的管理,说白了就是要想办法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以制度管人,以制度服人,用合理的制度来制约人,引导人,激励人,有利于管理行为的公开、公平、公正和民主、科学。要切实建立完善必要的制度,首先是“五定”制度,即定岗、定员、定人、定工作量和定岗位职责,切实精减机构,减少管理层次,杜绝因人设岗;合理设定管理、教学、服务三大类型岗位的相对比例;根据岗位性质和人的思想觉悟、能力高低、性格特点等择优上岗,做到知人善用、扬长避短、人尽其才;工作数量要相对平衡和达标,工作质量要高标准;岗位职责要具体且易操作和检查。其次,要认真落实主管和分管负责制、教职工聘任制、工作目标责任制、工作质量考核制和奖惩制,建立规范的用人制度,因为用什么样的人就是树什么样的旗帜。再次,要建立以工、青、妇工作制度为主体的民主管理制度,发扬民主,提高学校依法民主管理水平和效能。 制度管理固然不可缺少,但绝对不能忽视情感管理。学校的制度管理如果过于僵化、死板、苛刻,必然导致职工怨声在道,必然影响师生的情感,进而影响教学质量。不顾广大职工的意愿,把领导的意志强加与人的做法,更是影响职工的积极性。要重视对教师的真心呵护,诚心关怀,耐心扶助,细心体察,全心依靠,做到思想工作灌注情,物质激励富于情,精神鼓励满含情。真心换来诚心,热情换来激情。这样做,学校教职工往往能够自觉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名优教师“冒”得出来。 五、学校应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各种管理制度 以深化教育改革为动力,全面推动教育创新。 改革是发展的源动力。要继续实施教育先导发展和科教兴县战略,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一是积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要通过吸引民间资金,引进民办机制,盘活现有教育资源,增强办学活力。二是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要树立发展的课程观和辩证的教学观,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努力建设校本文化。三是积极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按照“按需设岗、竞争上岗、公开招聘、择优聘任、合同管理”的原则,进一步探索和建立岗位管理的有效途径。全面推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逐步实行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用人办法。建立健全符合学校特点,以贡献、绩效为主的薪酬制度。 用合理的制度来制约人,引导人,激励人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做好“五定”工作。即:定岗、定员、定人、定工作量和定工作岗位职责。要进行充分的调查分析,精减机构和精编人员,减少管理层次、杜绝因人设岗;合理设定管理、教学、服务三大类型岗位的相对比例;根据岗位性质和人的思想觉悟、能力高低、性格特点等择优上岗,做到知人善用、扬长避短、人尽其才;工作数量达到满负荷,工作质量要高标准;岗位职责要具体且易操作和检查。其次要认真落实“五制”,即落实校长负责制、教职工聘任制、工作目标责任制、工作质量考核制和结构工资制。另外,还要建立规范的用人制度。有了合理的制度还要有正确执行制度的干部。用什么样的干部就是树什么样的旗帜。学校要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监督、评价等管理制度,实行严格的管理程序。学校的腐败,特别是用人的腐败必然导致学校教育的失败。选用干部要有严格的程序,避免腐败因素搀杂其中。 六、学校应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队伍建设为基础,为教育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进一步加强师德教育。在广大干部职工中大力弘扬对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对全体学生的关爱精神,对教育教学的求真精神,对教育艺术的创造精神。要经常性组织教师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使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师表风范;爱岗敬业,勤奋工作,勇于创新,乐于奉献;全面关心、爱护暂时落后的学生,杜绝体罚与变相体罚现象。一是要继续加强教师学历提高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学历层次,实现小学专任教师专科化、初中专任教师本科化的目标。二是要进一步加强校本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整体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三是加强骨干教师培训,有计划地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四是要加强理论创新培训,广泛开展教科研活动,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学研究能力。五是切实落实教师待遇,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进一步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七、学校应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切实加强学校管理。 教育教学质量不仅是一所学校立足社会的根基,也是社会衡量一所学校的重要尺度。当前社会正处在一个转型期,我国教育也经历着深刻的变革。面对新的形势,要从新的视角研究学校管理,促进管理的优化和创新,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一是进一步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规范中层领导的选拔、任用和培训,要在选好人、用好人上下功夫,把真正有能力、有干劲、讲奉献的青年骨干放在领导岗位上。作为学校领导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用发展的眼光来指导办学,用科研的意识来武装教师的头脑,并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努力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办学思路、办学特色和校本文化。二是进一步加强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要充分发扬民主,引导广大师生参与学校管理,从教师实际出发,关心教师,努力建立张弛有度的工作秩序,营造和谐健康的群体氛围。三是进一步加强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加强教学设施的管理和使用,实现全天候向学生开放,提高利用率,加强隐性课程建设,发挥学校各方面的整体育人功能。 总之,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在学校管理中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定要改变那种“以管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代之以“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工作和学生的学习,关心每一个教师和学生的情感,关心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的存在和价值。只有这种以人的发展为根本,为人的发展服务的学校管理才能真正达到“管是为了不管”的最高境界,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师和学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促进学校良好的教风、学风的形成和巩固,为国家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作出应有的贡献。 学校管理论文:浅谈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源的访谈研究:学校管理压力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校长 压力源 学校管理压力 访谈研究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半结构深度访谈的方法,对天津市某地区18位中小学校长进行访谈研究。研究发现校长感受到的压力来自:教师待遇、教师能力、师资力量和硬性指标等。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社会和教育本身对校长的要求越来越高,校长的工作压力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梳理以往的研究发现,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来自:学校管理、工作任务、社会、个人和职业发展。以往的研究表明,在学校管理方面,校长的压力主要来自教师和上级部门。在教师方面,教师福利待遇偏低,教师能力参差不齐,教师整体素质,以及师资力量使校长感到很大的压力[1][2][6][7]。在上级部门方面,上级下达的指标多[2]、权力的限制[1][3][4][5][6][7]等使校长感到压力。这些压力不同程度的影响着校长的心理健康[5][8]。 因而,本研究通过半结构深度访谈来了解当前中小学校长学校管理方面的压力源,关注这些压力源带给校长的切身感受,分析校长学校管理压力产生与加剧的原因,以期为缓解中小学校长学校管理压力提出具体建议。 一、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源分析 从访谈对象关于“校长工作管理方面的压力”这个问题中,我们总结出了两个主题,来自教师方面的压力和上级部门的压力。 1.来自教师方面的压力 (1)教师待遇 将近4/9的校长都提到由于教师待遇低所产生的压力。一些访谈对象表述到“现在大部分地区,经济条件要是比较好的,能保证老师的工资全额给你拨下来就是相当不错了。”一方面,教师待遇将直接影响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校条件差、待遇低不仅不能吸引大学生前来任教,而且还会造成优秀教师的流失。从而人才的流失和人才的引进的比例失衡,使校长不知所措,产生巨大的压力。 (2)教师能力 教师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水平的好坏。5/9的访谈对象指出教师能力给他们的管理造成负担。例如有校长提到“有的教师就是不会上课,你怎么给她讲,她还是不会上课,感触太深了。”一些校长具体指出在接收新理念上,年轻教师和老教师之间的差距使他们感到压力,例如“老教师都工作10几年了,你要他转换思想,可能吗?很难的。”甚至有的老教师因为新理念接受的问题产生职业倦怠,想“赶紧脱离一线,有机会就不想教了”。 (3)教师管理 超过一半的校长认为教师管理方面给他们造成很大的压力。首先,教师直接利益很难协调。一位校长具体的谈到“今年有6个教师有资格晋升高级,可是上级部门只有5个指标,教师之间利益的平衡感到压力很大”。其次,教师不配合校长的工作。例如有的校长提到“我们有个教师生病了,我就安排另外一个教师去代课,可他特别不高兴,不但不答应,而且还在教室里当着学生的面和我吼起来”。最后,民主测评使校长顾及自身的利益所以不能很好的行使权利,加剧了校长的压力。 (4)师德 一位访谈对象指出教师师德问题使自己感到压力。他指出“如果一个老师想把孩子教好,第一在于德,也就是老师要有爱心”,并且他还进一步指出,“现在教师只顾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没有去理解,去和孩子沟通,这样的教育效果肯定不好,压力很大!” (5)师资力量 根据访谈对象的描述,在师资力量上有2/9的校长感到压力。这些校长基本都是来自农村或城郊,正如他们所提到“我们学校音体美没有专职的教师,都是兼职,我们行政领导都要去上一些副科。” 2.来自上级部门的压力 (1)硬性指标 将近4/9的校长提到上级部门下达的硬性指标使他们感到压力。例如有的校长谈到“上级教育管理部门下达的指标完成不了,能不有压力吗?” (2)没有实权,只有事权 将近1/3的校长感到没有实权,只有事权。一方面,他们没有实权,正如一位校长所提到“他是一把手,权威意识很重,他不懂得分权,他是集权管理。”另一方面,只有事权,事务性的工作太多。一位校长无可奈何的说“工作上的压力很大,主要就是事务性的工作太多。” (3)执行力度 2/9的校长感到贯彻实施上级部门下达的命令或推行政策时,存在执行力度的问题。正如一位校长所述“学校领导层出台一次新的政策,然后到教务处可能在执行的时候,很不自然的扣了折扣,再从教务处分担给教研组,教研组对你的东西产生了别的理解方式,最后到老师那,都不知道成什么样了。” 二、对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的思考 1.教师对校长产生压力 (1)教师经济基础不能保证 教师劳动直接创造社会的精神财富,也间接创造物质财富。据访谈对象所述,教师劳动收入与付出并不平衡,与其他行业相比,教师工资待遇仍然不尽人意。虽然教师的工资、福利在近年来有了进一步提升,但事实上又在市场时代的经济格局中被彻底“消费”,教师难免会情不自禁地产生失落感。 (2)教师教学质量 尽管现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但现行的教育评估机制仍然是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一个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教育行政部门对校长的评优、奖励到职位的升降,直接与所在学校的升学成绩挂钩,因而教师教学质量通过影响学生的成绩而使校长感到压力。 (3)教师管理难度大 教师管理是校长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教师管理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效果、办学质量甚至学校的存亡。另一方面,不合理的管理不仅会给教师带来很大的压力,而且会影响到教师的心理健康。特别是由于民主测评的存在,使得校长在教师管理方面有所顾虑,不敢放手去做,加剧了校长的压力。 (4)教师素质的需要 在当今的教育中,教师不仅要有高的教学能力,而且还应具有师德,它是教师素质的一种体现。师德不仅是学生道德修养的楷模之一,而且还会影响到学校的校风。尤其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教师对他们的影响更大。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体现了师德在学校中的重要性。然而在学校中教师师德不同程度的缺失,使校长感到压力。 2.上级部门施加压力 (1) 硬性指标单一 上级部门每学期都给学校下达许多硬性指标需要完成,这些指标背后都强调一个重点:升学率、优秀率。虽然教育部门应当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可在实行教改的今天,应试教育已不能满足学生各方面全面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也是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用学生最后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唯一指标的现象亟待改变。教育部门如何用客观、公正的指标来评价学校,让评价成为激发学校创造力、焕发学校生命力的有力杠杆,让教师和学生在评价中获益,是目前学校评价中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2)实权与事权 在权利行使方面,校长不能责权匹配[2][3][5][6][7]。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应按有关规定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并代表政府承担管理学校的全部责任。但校长通常感到有责无权,上不敢得罪人,下管不住人。上级干预的太多,使得他们的想法常常不能实现,应有的权利根本没法落实。因而校长强烈呼吁上级部门给予其责任相当的权利和自主权[5]。并且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严重妨碍了校长自身专业化的发展,压力很大。 (3)执行力度 校长执行力的高低决定着学校竞争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发展,影响到学校教育是否能实现教育目的、是否能成为人民满意的教育。而在现实的教育中,上级部门往往不能考虑学校的特色,因而制定的政策法规偏离学校的办学实际,令校长难以彻底执行上级指示,颇感为难,压力很大。 学校管理论文: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三个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全面目标计划体系 学校的核心功能是保证和不断改进对学生及其相关消费者的服务。学校根据学生及其相关消费者的需求、学生发展和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国家教育方针与法令法规的要求,确定学校的办学理念,它包括办学宗旨、办学方针、育人目标、办学特色、发展目标、管理机制等部分。这些办学理念如何转化为可操作的管理行为,远期发展规划如何转化为各阶段的具体目标,关键要建立科学的目标计划体系。全面目标计划体系将学校近期、中期、长期发展规划,分解转化为学校各学年的目标任务。据此学校制定学期工作计划,各部门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制定部门工作计划,直到具体岗位与个人。各层面的目标具体全面,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工作计划分层制定,分层审批,分层管理。总目标指导分目标,分目标保证总目标,构成一个全面的目标计划体系,并围绕目标的实现展开一系列的管理活动。全面目标计划体系与传统的计划管理相比,其创新表现: (1)多维测定,使目标更具客观性、可操作性。学校各项目标是建立在对上一学年质量、团队素质、综合效益的比较,部门之间质量、效益的比较,与同业之间的比较,外部环境的变化等数据和情况认真测定、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的。 (2)学校内各级各类人员都参与目标的制定和实施,根据学校总目标和上一级的目标确定本岗目标。 (3)从总目标到分目标全面而具体,目标涉及学校各方面的主要工作,如在校生巩固率指标,学生家长满意率指标,中考指标,高考指标,德育指标,各年级素质教育指标,学生安全指标,教职工队伍建设指标,后勤服务工作指标、成本控制指标等。 (4)目标时时处于受控状态。一是对目标的制定进行评审,确保总目标的可操作性并能有效分解到部门和个人;二是对目标的实施进行监控,把握各部门及个人目标达成的趋势,及时调整措施,确保目标的达成;三是对目标的达成进行验收。学校所有人员都要参与管理并以目标来指导行为。学校各项工作、各部门、各岗位、各级各类人员的工作过程,都处于目标计划的指导之下。 二、质量管理体系 目标计划体系建立之后,需要通过一系列组织精细、严谨、扎实的管理活动,引导教职工将目标落到实处,落到管理的全过程,而不是将目标束之高阁或秋后算帐。为此,学校需建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ISO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Organization)英文首个字母的缩写,ISO9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一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的总称。我国在1992年正式采用了ISO9000族标准,大量应用于企业的质量管理。 ISO9000的本质是:建立一个保证及提高质量的系统的管理体系,明确保证质量应达到的基本要求,通过对一个组织的各个管理环节的有效控制,使出现问题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程度,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升。以扎实有效的过程管理,确保目标的达成。 在国内基础教育领域应用ISO9000尚无先例的情况下,我们借鉴其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结合教育行业和学校管理的特点,在全国率先创造性地建立起了适用于基础教育领域的学校质量管理体系,这个过程的本身就是重大创新,突破了原有的教育思想观念。该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1)建立起“教育是服务”的管理机制。教育被视为一种服务,传统的受教育者学生及其家长、社会成为“消费者”,学校的教职工成为内部“消费者”。学校对内部消费者需求的关注及其和谐成为满足外部消费者需求的保证。在这样的视点下,学校关注满足消费者的利益与需求成为必须,学校对消费者是一种服务关系成为必然。保证和不断改进对学生及其相关消费者的服务成为学校的核心功能得到了确立。学生是学校的第一类消费者,学校教育的“产品”,是学校生存、信誉的决定性因素,因而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断提高的多元需求成为学校工作的聚焦点,受到全面的关注。这一管理体制的确立规范了学校、教师的教育服务行为。在教育教学、后勤等各项管理中,对如何确保以学生为中心,提出了基本要求,建立了学生、家长满意度测评机制,把学生、家长满意度作为衡量学校管理业绩和各级各类人员业绩的关键指标。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全面的强调。 (2)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尽一切可能关注人的需求成为学校管理工作的精髓。在全面关注学生与家长的需求,并使其确保得到落实的同时,注重发挥教职工的积极性,鼓励教职工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在要求教职工努力达到体系中基本标准的同时,以制度鼓励全员创新、创造性工作,不断超越体系的要求,只有做得更好,而没有最好。 (3)坚持全面、全员、全程管理。一是对学校教育、教学、科研、行政、后勤工作全面进行质量设计并全部进行质量控制,紧扣教育教学这一学校的中心工作,将凡是影响质量的因素都纳入强化管理的范畴,基本实现了“凡事有准则,凡事有负责,凡事有程序,凡事有监督”。以此为前提,将质量管理的重点向全体学生、学生的全面发展质量以及教育、教学这一中心环节的质量管理倾斜。二是把学校各级、各类人员都做为“服务网”、“质量链”中的一环,强调全员参与和团队配合。同时强化全员的教育与培训,使学校每个部门、每个人员都有强烈的消费者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三是抓好过程管理。紧紧抓住教育、教学的每一环节,过程的每个阶段的质量管理,以阶段性目标的达成保证高质量结果的实现。注意对管理、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的“接口”进行设计和质量控制,以保证学校各项工作能紧紧围绕着教育质量目标和谐、高效地开展。 (4)规范了对制度本身的管理。对各种文件的制定、审批、修改、印制、发放、保管、回收、销毁等各环节进行严格控制,保障了制度本身的有效性、完整性、严肃性。 (5)管理职责明确,流程清晰,规范具体,指导性与可操作性强。从校长直至每一个员工的岗位职责都建立了文件,使不同岗位人员都清楚有哪些职责和基本工作要求。每项工作都建立管理的流程,说明管理的步骤和要求,在此基础上,细化了工作规范。新入校的干部和教师通过学习、培训,能在短期迅速有效地开展工作。 (6)充分发挥了纠正与预防的功能。通过事前的预防,过程的检查,事后的及时纠正等一系列制度,保障了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使学校管理不断持续提升。如通过强化学生安全管理,完善学生护导措施、安全教育措施、防火防爆防中毒措施、学校安全工作检查制度等,确保了学生的安全。又如通过家校的沟通管理,既保障了家长能及时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学校发展状况,又保障了家长的意见能及时反馈到学校,得到及时解决,密切了家校关系。 (7)强化了监督机制。通过内部质量审核,以科学有效的检查原则、方法、步骤等,体现了检查的客观性。平时抽查与阶段性检查相结合,加强了对管理过程的监视和测量。建立体系后申请认证,外部检查机构必须对学校进行系统全面的评审,通过认证后每个学期来学校进行评审,若评审不合格,将被取消认证资格。这种外部驱动机制解决了“自己的刀不能削自己的把”的问题。既加大了监督的力度,又增强了监督的客观性、公正性 三、全员业绩考核体系 学校两支队伍建设(人力资源管理)始终是学校建设的根本,建立学校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解决了质量的过程管理,从过程上保障了质量,但没能有效地解决管理中第一要素“人”的科学管理、评价与激励,这是学校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和难点所在。我们吸取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的先进思想和经验,创建了全员业绩考评体系(TIP考核体系)。从对象上分,其包括团队考核、个人考核。从考核模块上分,包括过程质量、业绩、职能素质与表现考核。 该体系与传统的考核制度相比,取得了重大突破,主要表现在: (1)用系统的方法使人与事复合。传统的考核管人的权力主要集中在人事部门,管事的权力则分散于各学部领导身上,致使考核资讯相互脱节,学部和人事部门均难以获得全面、完整的资讯,导致考核结果往往片面、主观。 (2)用联系的方法使团队、个人、业绩成为整体。形成个人à团队à学校,紧紧围绕质量、效益的价值、利益导向,培养团队精神,凝聚整体发展意识。 (3)用评价链贯通目标à过程à结果,保障目标的实现。 (4)用工作行为的过程,职能素质、能力表现,业绩的统一,促进教职工综合素质的增值、创值,使学校目标的可持续性提升更具保障。 (5)用激励的机制,引导教职工发挥潜能,超越现行管理制度,不断创新、创造。 (6)用整合的思维,使考核的资源最大化共享,实现人力资源的综合管理。考核的结果成为教职工奖金、升降、培训、评优、福利分配、去留的基本依据。 (7)用开放考核资讯的办法,创造公开、公平的考核环境。上至校长下至教职工既是考核者,又是被考核者,考核的结果强调证据,考核的结论与被考核人见面,并允许申诉复议。 学校管理论文: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的独特性 摘要“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的独特性体现在:增强了理论与实践的互动,突出了改革的整体意识,突出了改革的内涵意识,突出了改革的自我意识。 “新基础教育”研究是叶澜教授主持的一项综合性研究项目,涉及理论实践两个层面和多个领域的研究。早在其探索性研究阶段,该研究就曾关注过学校管理层面的改革问题,如学校科研如何推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在科研过程中如何形成一支新型的教师队伍,学校管理工作如何体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等。[1]在研究进入推广性、发展性阶段之后,上海市“新基础教育”研究所于2002年3月举办上海闵行区“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者研修班,研究主题涉及学校管理改革各个层面的问题。2002年5月,“新基础教育”研究所在上海召开了第六次“新基础教育”共同体研讨会,叶澜教授作了《高质量整体加速推进新基础教育,创建21世纪新型学校》的专题报告,明确提出了“创建21世纪新型学校”的改革实践目标。学校管理“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强化了校长作为学校改革第一负责人的意识,并由此在学校管理层面开始了更为深入而富有创意的改革。[2] 现有的学校管理改革往往是在理论与实践相对立的思维方式指导下进行的,比较侧重实务层面的改革,对行政层面有很强的依附性,学校管理改革的自觉性、独立性与特殊性尚待开发。在此背景下,“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就体现出以下的独特性: 增强了理论与实践的互动 “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有着鲜明的教育学立场,追求和体现着教育理论与教育改革实践的积极互动。“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坚持直面学校管理现实,尊重实践本身的独特性、综合性和复杂性,始终在“成事”与“成人”相结合的立场下研究学校管理问题。“新基础教育”并不反对借鉴经济管理等领域的先进思想,但更加自觉地注重学校教育及管理的独特性,坚持将学校管理改革置于教育学的立场下进行思考。“新基础教育”有其对社会发展、教育改革走向的整体思考,有其对现有学校教育问题的深度考察,更有改变现状、创建21世纪新型学校的目标设计和路径创新。在“新基础教育”看来,“实现转型,是中国学校世纪初变革的基本走向和关涉全局的基础性核心任务”,其具体内涵“即学校教育的整体形态、内在基质和日常的教育实践要完成由‘近代型’向‘现代型’的转换”,转型的具体内容包括价值提升、重心下移、结构开放、过程互动、动力内化等5个方面。[3]而具体的改革路径,则是研究型的改革实践。在这一重要的改革实践中,学校管理不仅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改革层面,而且是在“新基础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 在进行“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时,学校管理者首先要学习和掌握“新基础教育”的理论,要认识“新基础教育”的性质、目标、价值追求和观念系统,理解“新基础教育”的主张与改革措施,从而形成“新基础教育”的理论立场。“新基础教育”并不认为学校管理者只是理论的应用者,而是认为其同样需要思考教育问题,形成教育观念,养育教育智慧;认为学校管理者是有思想、有智慧、有发展潜力的生命体,而不是照本宣科的操作者。 “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致力于理论思考与改革实践的互动,不断研究新问题,不断在研究中丰富理论,不断在理论指导下推动改革实践,理论与实践相互滋养,相互生成。因此,在“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中,学校管理者能不断地感受到“新基础教育”理论对改革实践的渗透和指导,也能在不断推进着的改革实践中,发现新问题和进行新的理论思考。因此,实施“新基础教育”,会促进学校管理者更加自觉地学习、思考和实践,在实践中更新教育观念。 突出了改革的整体意识 “新基础教育”要求,学校管理者必须有综合和整体的意识,要对学校所走过的道路有清醒的认识,要对学校的发展状态、改革目标、改革进程、存在问题与新的发展空间有综合的认识,对学校各方面、各层面的改革有综合的设计,要有策划、指导、推进学校各方面改革的意识和能力。这样,必将有助于整体推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 突出了改革的内涵意识 对于学校管理而言,有各种技巧、方法的改革,有各种方面的改革,有外显的改革,也有内涵的改革。从当前的改革状态来说,人们比较关注的是学校硬件设施的完善、学校品牌效应的形成、学校外在声誉的改善。这些固然是重要的,而且对于当前来说,也是必要的工作。但是,这些改革毕竟是学校的外延发展,不能替代学校的内涵发展。 “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对于学校改革和管理来说,最核心、最艰难的就是学校的内涵发展。“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致力于学校日常生活的更新,致力于学校中人的生存方式的整体转换,致力于创建一种新的学校生活形态。这一改革艰难而又非常有意义。因此,“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非常关注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自我更新。具体而言,这种自我更新包括人的观念系统的更新、思维方式的更新、价值取向的更新和行为方式的更新等。这种自我更新,是渗透在教师、学校管理者的日常工作之中,并通过其日常工作方式的转变而体现出来的。因此,“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关注的是工作中的人的变革。这是最具有实质意义改变。用“新基础教育”的话语来说,就是要处理好“成事”与“成人”的关系:通过“成事”来成人,“成事”与“成人”紧密结合。 “新基础教育”自觉、执著地关注着学校内部的变革,关注着学校内在基质的时代转型,关注着学校的整体转型和转型性的改革过程。正是在此意识之下,“新基础教育”才特别看重“过程”、“人”和“日常”这些学校内涵发展所不可缺少的要素。 突出了改革中学校的自我意识 学校管理改革有多种方式,从内外关系来说,有的是依靠外界控制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有的是注重调动学校人员积极性的改革,有的是积极寻求外界支持的改革,而“新基础教育”追求的是学校管理的自我更新。这是一种对学校人员综合潜能的积极挖掘,是一种开放的精神状态与发展状态。因此,“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唤醒了学校的自我意识。 只有学校管理者想改变自己和自己的学校,愿意面对学校的问题,愿意寻找学校的发展空间,“新基础教育”才可能在其学校扎根,才能促进学校自我更新。“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固定的操作方法。它只是通过传播理念和改革实践,唤醒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自我意识、发展意识、生命意识,让每个人都认真面对自我,积极更新自我。这样,“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就呈现出相当积极的状态:学校管理层在积极地自我更新。这不仅体现为每所实验学校对自己学校发展状态、问题与发展空间的认识上,不仅体现在对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上,不仅体现在学校管理者积极地推进自己学校的改革、不断深化和拓展改革领域上,而且体现在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能够积极地思考自己的工作,积极地探索和实践,积极地反思并不断地重建。一批批积极进行自我更新的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正在研究型的改革实践中不断涌现。 “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强调了“自我”的存在、“自我”的力量,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唤醒着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着他们的力量。 在几年的改革实践中,正是因为有了上述坚实的基础,所以开展“新基础教育”实验的学校才在学校管理层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们根据自己学校的历史、现状、问题与发展空间,自主规划学校发展,积极开展学校科研,开展具有个性特征的文化建设,降低管理重心,重构学校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自主构建反思--重建型的管理方式,关注学校最基本的师生日常生存方式的转换。可以说,每一所扎扎实实进行“新基础教育”研究的学校,其管理层面都显现出整体转型的态势,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学校从“近代型”向“现代型”的转换。 学校管理改革之路是没有终点的。“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乃至于“新基础教育”的理论建构与改革实践,必将为丰富、拓展学校管理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思想政治方面论文:从三方面完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运行机制 摘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织部分,而工作目标、人格特征评价标准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外围因素,也是开展企业思想工作的运行机制,本文主要分析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目标模糊、双重人格、标准的随意性,并给以正确的解决这三方面问题有利于取得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 关键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运行机制 引言: 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永远需要关注的话题,效益是企业的生命。一个企业效益的好坏,其经管水准的高低发挥着非常关键性的作用。在企业中,尤其是当下逐渐深入的内部体制革新、逐渐创建了当代企业体制,与此同时,一定要将企业的思想正式工作当做一项经管工作来看待,强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升企业总体经管水准,将会对企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运行机制中的三个因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应该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帮忙鼓劲,为企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但是强调这一点并不是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隶属于企业效益和企业发展,而应该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应该有自己运作的特殊性和规律性。就此,一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没有足够认识,他们不去理直气壮地树起思想政治工作的旗帜,也不大力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目标,而让它湮灭在一片经济大潮中,结果思想政治工作就这样悄声无息地让位于经济建设。 然而有些思想政治工作者尽管高扬思想政治工作这面旗,但他们不切实际地向工人或职工提出过高或过低的目标,结果导致,工人和职工没有积极地响应,成为一厢情愿的事。这里也存在目标不明的问题,还有一些思想政治工作者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为幌子,把思想政治工作目标庸俗化、扭曲化,使思想政治工作目标成为少数人的专利,成为他们达到自身利益的手段。因此,他们朝令夕改,今天公布一些思想政治工作目标,明天出台一种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办法、新思路。这种现象表面上看起来目标明确,思想清晰,可是工人和职工逐渐认识到这些目标后面隐藏的丑陋或者说不健康因素,就不能同心同德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好。 思想政治工作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思想政治工作运行机制的建立,同时还影响着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取得。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是通过细致、和风细雨的方式进行教育、宣传和开导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使受教育者接受某种思想或观点,并使之内化为言行的准则。这个过程决定了政工干部必须树立自身良好的形象。一方面,受教育者,即思想政治工作所指向的对象也会有一种比较心理,即同周围其他人比较,看周围其他人员是否已把某思想或观念内化于心。这以上两种情况都要求言行的一致性,人格的圆满性(即不能存在双重或多重人格,也不能把人格扭曲化)。然而现实中确实存在这些双重人格或人格不圆满的现象。一些思想政治工作者虽然是在做着这份工作,却身在曹营心在汉,在其位不谋其政,他们只是表面装装样子,尽管在台上慷慨激昂地强调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但他们心里很清楚那只是说给别人听听;另一方面,一些政工干部(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对下属厂班组实行思想政治工作目标考核,或把它作为晋升的一个重要依据,可他们私下却暗想:你不这样做或做得不够好的话也无妨。这种表面上说起来重要、运作起重要的现象,是一种外在的压力迫使他们如此这般,而不是一种自觉自在行动。在压力推动下而做的思想政治工作往往流于形式,上面说要学学某某文件或领导的讲话,即拿来报纸读一读,主持者没劲,与会者恹恹欲睡。 影响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第三方面因素是对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评价标准扭曲的问题。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个标准,标准是尺度,是指示器,它使行为者的努力有方向。思想政治工作的好坏、成效大小的衡量标准,同样起着规范引导作用,政工干部必须朝着目标努力。当前来说,无论哪个开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企业,都能找到几条甚至几十条衡量标准,这些标准印贴在墙上,贴在厨窗里。虽说不少企业到年终时也会搞一次思想政治工作的考核,但真正能按原先制订的标准逐条对照检查几乎是凤毛磷角,这些硬标准变成了稀泥一滩,这就是评价标准的扭曲问题。评价标准在实际操作中的随意性,或者说在真正评价中可用其它标准来取代或弱化的现象,使一些班组原想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但见上级检查者糊涂,把不干事或干不好事的当成了先进,而真正做了工作且有较明显成效的却得不到应有的承认或奖励,这样就挫伤了真正干事者的积极性,而溢长了弄虚作假,把思想政治工作当作可有可无的东西而应付了事的作风。 二、健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运行机制需要解决的三方面问题。 针对目标模糊问题,首先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理直气壮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党的方针政策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另外还要分析本企业存在一些主要思想问题,分析有哪些思想问题亟待解决,再结合所处阶段党的基本路线和党的指导思想来制订思想政治工作目标。从以上三方面结合起来思考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就能制订出符合本企业的目标。 制定思想政治工作目标有以下原则要掌握: (一)既要有宏观性,又要有微观性。即目标中既要贯彻符合时代潮流、反映理想信念的方面,又要有短时期内能达到的具体目标方面。比如当前企业思想方面的宏伟目标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保持昂扬向上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和浩然的正气,讲求集体主义、社会主义道德,大公无私,乐于奉献。微观的目标,那就是为实现企业某一阶段要达到的利润或效益目标而帮忙鼓劲。 (二)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制订目标时,一定要按照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坚持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来指导这个原则性不能动摇,同时,在按大原则制订目标的同时,又要顾及本单位的实际,顾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因此,目标上要贯穿留有余地这个灵活性。 (三)集中性和民主性相结合。制订思想政治工作目标要坚决贯彻上级关于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文件精神,同时要适时广泛地召开本企业职工大会,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收集企业职工的建议,要让职工的智慧积聚起来,从文件精神和职工智慧的结合中产生出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 针对企业政工干部双重人格和人格不圆满性的状况,要从政工干部自身看手解决这个问题,这是思想政治工作者本身存在的思想问题,是政工干部自身素质的问题。对此,一是要加强培训,每年要对政工干部集训至少一次,要通过学习理论来转变错误思想认识,要使这些政工干部加强党性锻炼,真正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二是要健全选用政工干部的用人机制。企业在考察政工干部时,要把那些真正愿为职工分忧解难,为职工解除思想问题的同志选上来,把那些有较高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的人选为政工干部。三是要重视激励机制,对于那些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地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干部要多奖励,要让这些干部感到自身价值的存在,同时对存在双重人格和人格不圆满的政工干部实行批评或处罚。 对于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评判标准扭曲问题,首先是要对评判标准进行创新,即把过去那种单纯依靠上级来评判的标准转变为上级和广大职工来评判。由独角戏转到大合唱,这样就能清除评判中的不公平性或片面性。每年对基层厂、班组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考核时,要发扬民主风气,要使广大职工敢于发表意见,而不是因为惧怕而附和,要采取无记名投票形式来评判某一单位和政工干部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其次要制订思想政治工作考核程序及保证程序执行的准则,使每一考核程序不存在随意性,要使考核者对被考核单位和政工干部的自由裁量权控制在最小限度。最后是健全约束机制,使考核者不会为了个人目的和某种利益而放弃或降低考核标准,对于那些在考核中弄虚作假者要严肃查处。 结束语: 总之,适应形势任务和环境的变化,不断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既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企业政工干部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要自觉地以时代的要求审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以发展的眼光研究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以改革的精神推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时效性和时代感,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真正促进企业发展,维护企业稳定,为企业深化改革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 思想政治方面论文: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要注意的几个方面分析 【摘 要】当前,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到以人为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素质,推进现代化水平,把各项工作落在基层,不断开展创新,通过多方面努力去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经济体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人本;素质;基层;创新;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它工作的生命线”,是经济的振兴、社会的进步的保障,思想政治工作也是一项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的工作。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现阶段,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基础、把提高广大员工的素质作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在基层、不断加强创新工作,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对推动生产力向高水平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基础 思想政治工作中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各级领导干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要求,认真贯彻有关精神,以人为本,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党要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和引导群众前进的观点。要经常深入群众,关心群众疾苦,一切为群众的利益着想,做人民的公仆,要求群众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群众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处处起模范表率作用。目前,一些思想政治工作者不注意研究群众思想状况,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软任务,能应付上级就行了,抓不抓影响不大,形成了“思想政治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这就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进一步提高认识、理清思路,更加深入地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的任务肩负起来。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去告诉人们学习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抵制什么。这是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基本要求,也是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坚持把人作为发展的主体,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化解矛盾、理顺情绪,把各方面的工作做到位,努力营造和谐社会。 二、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 (一)提高员工素质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是社会经济发展对员工更高文化技术素质的要求。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都发挥着巨大作用。思想政治工作是党领导下的高层次的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工作,承受着用先进思想和理论“教化”人,端正文化的社会主义方向,维护安定团结和社会稳定、政治稳定的艰巨任务。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为适应市场经济竞争机制的需要。需要社会管理水平的进步,客观上对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整个社会劳动者整体素质需要不断提高,社会才会不断进步,一些地区由于劳动者素质低,使许多单位部门工作开展、管理方式等方面举步维艰,进展缓慢。因此,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是努力提高各单位部门员工的文化素质,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更紧密的服务于经济工作,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提高员工素质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目的是为了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激发其主人翁的责任感,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和现代化管理水平。 要不断开展各种培训活动。各级思想政治工作部门,应看到员工这种积极性,因势利导,在单位形成开展文化、知识、技术培训的大气候。开展培训,首先要抓好文化培训,使企业员工普遍达到较高的文化水平,为技术培训打好文化基础,从而抓好技术培训。 开展学习管理知识和先进管理方式活动。如果干部职工缺乏管理知识,单位现有管理方式落后,先进管理方式难以推进,人力财力物力内耗严重。那么,管理人员必须面对现实,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学会如何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增强凝聚力,学会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的关系,以及整体和局部、长远和眼前利益的关系,学会合理支配现有人、财、物及设备和生产能力。增强对社会信息的分析预测能力,以学习型组织为支撑,要在单位的文化建设中挖掘潜在员工身上的创造力,以新求变,以变求生,最终实现跨跃式发展。 三、新时期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把工作落实到基层 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基层,是新时期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但是必须清醒的看到,当前,有一些基层仍然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不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没有真正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应有的位置。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基层,是我们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条基本经验。早在1929年的古田会议上,同志就提出支部要建在连队上这一重要论断,以加强军队基层的思想政治工作。邓小平、同志都反复强调过,要加强企业、农村、学校、街道等基层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时期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与社区建设、社会管理结合起来,贯穿到创建文明家庭、文明楼院、文明小区的各个环节,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新型人际关系。 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基层,这是一个系统工作。当前要在以下几方面狠下功夫:一是基层党的组织要充分认识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二是应建立一支精干高效“专兼结合”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队伍,是思想政治工作延伸到基层,覆盖住全局;三是要紧密结合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把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实际结合起来;四是要提高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思想培养。总之,只有掌握最新知识和最先进思想的人才能更好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四、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在于不断创新 思想政治工作者拿起武器的同时,就要考虑到怎样运用武器,把不良思想转变成进步思想。如今一些改革措施的出台,使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或多或少受到一定的冲击,由此产生了大量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工作者单靠讲原则、摆道理,或那种不疼不痒的大话、空话、套话,不但于事无补,还会使工作对象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就要对工作方式、方法进行创新,学会用新的方式、方法使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应有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到为工作对象解决实际问题,为他们分忧解难。一些思想政治工作者认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是理顺情绪、化解矛盾、注重后进者的教育转化工作,主要是解决思想问题,不能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样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往往会失效。解决实际问题,就要经常开展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工作对象所思所想,准确把握他们的思想脉搏,做好解疑释惑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就要真心实意为工作对象办实事,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解决实际问题,就要把思想、道德观念等无形的东西融入到为他们办实事的有形载体之中。解决实际问题,就要把情与理、理与利的关系把握好。感情是通向人们心灵的桥梁,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以情感人。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的利益有关。”思想政治工作一旦忽视了“思想与利益”的关系,那么他的工作只能是沙上建塔。因此,用创新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的最终目的是解决工作对象的实际困难。 我国改革开放后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进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环境,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适应新的形势,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具有发展的眼光,不断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管用有效,才会有人听,有人信,才有公信力。思想政治工作要本着“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的精神,要“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全党同志要牢记历史使命,“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要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创新,促进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的提升。 思想政治方面论文: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新要求 摘要:最新颁布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许多新的前瞻性理念,其中有一个是对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贯彻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要求。本文通过研读新课程标准,分析了新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提出作为乡村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具备足够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质,变小学语文课堂为可靠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公民教育的辅助性途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 新课程标准 思想政治教育 新要求 2012年年初颁布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修订稿),充分反映了新形势下教育管理部门对小学语文教育的理念变化与措施要求。在新课程标准中,有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变更内容,那就是要求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贯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和公民教育的内容。为了应对这个新变化,乡村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端正态度、勤于学习、把握现实、勇于尝试,努力提高自身的相关素质,以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这一新要求。 一、正确认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2012版的课程标准在第一部分《前言》中,2012版的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育的定位有了一定的修改,提出“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② 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提出小学语文教学的总目标包括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③ 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也明确坚持了在教科书编写中,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文化内涵等具有强烈思想政治教育色彩的内容的硬性规定。在“教学建议”部分中,还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与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形成是融为一体的。”④ 在第三部分的“具体建议”中,提出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⑤。 从以上内容变化可以看出,在2012年版的新课程标准中,小学语文教育被赋予了更加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公民教育的要求。在“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之间,两个词调换了词序,“马克思主义”被放到了前面,也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和政治倾向性成为了一个优先关注的目标;而后面也强调指出了小学语文课程对学生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养、民族精神、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所应该承担的责任。这对小学语文教师的基本素质而言,是一个相当大的变化,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 二、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新要求对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影响 依据2012年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一)严格遵循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定要求,避免出现其它不良思想言论。 当前我国社会思想多元化发展趋势显著,社会上存在大量不良社会舆论与不健康的社会道德、文化现象。小学语文教师不可能不受到一些相关影响。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不能把握端正的严肃的政治态度,有意无意地流露出不正确、不健康的思想和文化现象,将对小学生产生非常恶劣的负面影响。而且,小学语文课程课时较多,还是对学生进行基础文化教育的母语课程,小学语文教师的这一责任格外重大。 (二)结合课程内容,对小学生进行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小学语文对小学生展开思想政治教育,以“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这当中,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养、民族精神、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爱国主义感情、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等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要求,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课堂的高要求,实际上是希望小学语文课程能够成为一门思想品德课的辅助课程,形成一种具有全面覆盖效果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从文科的各个层面塑造小学生的正确思想政治观念与行为。 (三)抵制不正确的社会思潮与文化影响。 当前社会上存在大量不健康、不正确的社会思潮,有人为历史上盖棺定论的负面人物翻案,有人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有人嘲讽和污蔑革命传统,有人贬损民族气节。曾经发生过的“秦桧有功论”、“岳飞不是民族英雄”、删除鲁迅作品、删除《狼牙山五壮士》等大量文化风波,对小学语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新课程标准旗帜鲜明地提出这方面的要求,是对这个问题的明确表态,并且对教师、教材编写等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三、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如何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以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 (一)积极、主动地努力学习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小学语文教师基本上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有必要对小学语文教师展开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补习”,这是学校和各级教育部门需要重视的问题。小学教师自身也必须深刻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主动、积极地展开相关学习,提升自身的相关素质,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二)严于律己、勤于思考,在课堂教学中贯彻思想政治教育要求。 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探索相关教育规律,要努力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二者在课堂教学中的无缝连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三)言传身教,为小学生树立端正的行为榜样。 小学语文教师还应该在课堂内外都保持良好的思想政治觉悟,无论何种场合,都保持自身良好、端正的政治行为,不发表反动言论,不造谣信谣传谣,富有技巧地与学生讨论相关政治问题。 思想政治方面论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语言艺术的多方面要求 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优势,同时也是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在当今的高校中,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价值与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口头语言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最主要手段,它不仅快捷直接,也更经济。然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通过语言方式来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时,往往不够重视语言艺术。语言艺术是一个人修养和价值的重要反映,它不仅关系着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外在形象与内涵,更加是其品格与形象的象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非是通过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灌输、启发及诱导,为学生开启真善美的大门,使其心灵得到净化、觉悟得到提升、人格得到健全、个性得到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过程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和高校学生在相互理解与信任的基础上,通过彼此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达成共识、统一行动的过程。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高校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最主要的方式便是语言。马克思说过,语言是人类最主要的交流工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语言艺术不仅将会对其工作质量产生重要影响,还会影响学生的品行养成,是忽视不得的。 一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语言艺术的特点及其价值 口头语言是人们日常交流与沟通最为重要的工具,相比于其他的交流工具而言,其具有独特的特点。时空上的灵活性较强,人们通过口头语言的交流,可以将自身的情感与知识毫无保留地进行交流。与此同时,口头语言还可以开导并引发人们的思维和智慧。因此,口头语言是迄今为止最方便、最直接,也是最为经济的现代交流工具。与书面语言相比,其具有的主要特点如下:口头语言以流动的声音作为交流的主要载体,承载着说话者的情感与思想,具有声情并茂的特点;口头语言几乎很少借助其他的媒体进行交流,主要进行的是以面对面为主的直观生动的交流;口头语言一般都是与生活接近,极为通俗易懂,使人感到无比亲切的灵活时效的交流手段。 口头语言艺术是指在沟通、交流以及教育等情境中善于运用及极为准确、规范、生动的话语,用以信息的传递、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的交流。口头语言艺术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语言艺术,具有较为独特的交流风格,具有巧妙的语言策略以及丰富的情感表现力。口头语言艺术是一个人文化底蕴与内在修养的真实反映,是一个人高深的语言功底、丰富的知识沉积、娴熟的表达技巧与独特的个人魅力的有效结合。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语言艺术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对于学生而言,都有着相当重要的现实价值。 二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语言艺术的基本要求 第一,重视倾听的重要作用。倾听是接受非语言信息、确定其含义并对其做出必要反应的过程。莎士比亚曾经说过,最完美的说话艺术,不是一味地说,还要善于倾听他人内在的声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作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要让学生能够打开心扉,解开心中的不愉快,赢得其信任与尊重,首先要做的一件事便是要学会倾听。倾听不仅是人们交流中的一个技巧问题,更是一个态度问题。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学会倾听,并通过倾听使学生感受到理解和尊重,缓解学生的压力,从而建立起一种彼此信任与尊重的关系。 第二,重视语言沟通技巧的重要作用。沟通是实现信息双向交流并能让对方充分理解的重要过程,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学生进行交流的重要手段,也是与学生谈心的初期目标。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通过交流与沟通使学生了解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什么事情是对的、什么事情是错的,建立起学生判别是非对错的标准,从而实现与学生沟通的最初目标,达到与学生交流的最终目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重视语言沟通的技巧,并将其运用于实际工作中,以提高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 第三,语言沟通时应注意情感及鼓励性语言的运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我一万次地相信,没有一股有诗意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进步。”高校学生情感丰富,在与其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运用热情洋溢、富有情感的话语来感动他们。此外,运用富有鼓励性的话语不仅能激励高校的学生们奋发向上,还能激起其对国家民族的关心及社会责任感。所以,在与学生进行沟通时,充分重视情感及激励性语言的运用亦是十分重要的,应该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充分重视。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其语言艺术的运用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价值,只有充分掌握了语言艺术的技巧,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师。 思想政治方面论文:改制企业要从五个方面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商业部门进行了改制,改制后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特点,导致改制企业职工的思想状况也呈多元态势。通过改制职工身份发生了变化,有的成了企业的出资人,有的保存人事关系自谋职业,多数职工被优化组合成为雇员。一些职工思想观念比较陈旧,对改革持怀疑、观望态度,不能主动地参与到企业改革中去。笔者认为,企业改制虽然在发展经济、优化劳动组合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还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应当认真研究,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解决。 一是在思想理念上进行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首先在于思想创新,要改变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开大会、作报告、办学习班”的狭隘观念,思想政治工作要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这个中心开展工作,融入到企业生产经营工作的全过程。随着企业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必须紧跟企业发展的步伐和职工的思想实际,积极主动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使之符合人们思想和行为活动的规律,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开辟新途径,探索新办法。运用先进的手段和方法加大工作力度,把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渗透到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去,提高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是要在工作内容上进行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创新体现两个要求:一是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和企业重大事项的实际,结合广大职工的思想动态和热点,不断丰富思想政治工作内容,贴近职工思想实际。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唱响时代主旋律,抓住“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企业”这个核心,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认真开展“科学发展观”的专题教育学习。二是要用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思想教育干部群众,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将具有丰厚底蕴的企业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又要坚持对干部群众进行理想信念、市场经济知识、精神文明建设、发扬主人翁精神、形势任务、民主与法制等理论教育,用干部良好的表率作用,带动群众兴起学科技、学技术的风气,不断提高整体素质。如笔者所在企业供销大厦在改制重组之初部分职工就有这样的想法:“现在被重组了,成了彻底的打工仔,哪里都可以打工,不行就走人”,加之之前一些职工陆续离开企业,部份职工的心态复杂、情绪低落、漠然观望,个别职工甚至对新领导班子产生强烈的排他思想、不服从管理、撂挑子,企业的生产经营一度受到严重影响。此时,大厦党支部及时分析职工的思想动态并结合生产经营实际,及时调整了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方向,结合企业发展规划,立即在党员干部中开展了以“强化执行力、增强凝聚力、提高战斗力”为主题的专题教育活动” ,提出了“认清形势,统一思想,思变创新、共谋发展”的治企方针,“严肃认真,慎始慎终,细致周到,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将近期发展规划向员工进行宣讲,要求全体党员、干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在工作中发挥带头作用,经过系列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反复向员工宣传企业的发展战略,全体员工看到了公司发展的希望,形成了统一的发展愿景,并积极主动参加企业组织的各种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的培训,如“市场人员产品技术培训”、“营销策略培训”等的各种业余培训班,通过培训,激发了员工的学习热情,很多员工已养成了读书学习的良好习惯,增长了知识,在学习中相互促进,相互帮助,增进了友谊,增强了凝聚力,全面提高了员工的综合。企业很快就恢复了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 三是要在工作手段上进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新,才能激发职工群众参与的兴趣,内容新,才能增强教育的效果。因此,我们要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力求通过形式新颖、内容活泼的教育活动,吸引群众,引导群众,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一要充分运用各种创建、达标活动,深入开展职工思想道德、文明素养、争做文明市民、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活动,使广大员工的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意识得到增强。同时,要建立健全有关的规章制度,依法加强对各个方面的管理,把先进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融于科学有效的企业管理之中,渗透到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中,把自律与他律、内在约束与外在约束有机结合,使干部群众乐于接受,增强吸引力和说服力。二要结合企业实际,充分利用各种现代传媒和网络技术手段,加大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含量,扩大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和宣传教育的层次性,从而进一步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力。 四是带着感情做思想工作,真情换诚心。从各方面去关心职工,帮助职工解决实际困难,这是思想政治工作者一条重要原则,因此,我们应当把解决职工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作为解决他们思想问题的前提。要经常关心职工的疾苦,并给予积极有效的帮助和解决。 五是开展各项工作行之有效的活动,努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经常性地开展党员责任区活动,开展党员争旗创优活动,激发党员的干劲;开展争创“文明职工”、“文明集体”活动,开展规范化优质服务,塑造企业良好形象;开展先进典型的宣传活动,教育人、鼓舞人、激励人、凝聚人,带动各条战线职工,从而形成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良好氛围,为企业改革与发展贡献力量。 思想政治方面论文:有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重点及路线 摘要:经济的腾飞,使得传统的价值观念遭到颠覆,随着各国多元的价值观念、物质文化产品的涌入,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产生了巨大改变。深入探究大学生客观存在的道德行为问题,我们会发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途上我们还必须做出更加务实的选择,找到正确的方向。关于大学生政治教育的工作,我们应当与时俱进,用发展的眼光解决不断变化的问题,尤其要加强对广大学生的心理、情感和信仰热情等因素的重视,形成一条具有“传统与创新融合,监督与自主并存”等特点的可行特色化路线。 关键词:大学生;政治教育;思想道德教育重点;特色化路线 创新;自主监督 一、紧迫性和必要性 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教育,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是一项贯穿于整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战略任务。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自从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颁布实施后,大学生的总体素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整体主流思想继续保持着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良好发展态势。但是不可避免的,其中也不乏一些政治信仰模糊、理想信念迷茫、社会责任感不强、团结协作意识较差等消极现状。在各种娱乐文化盛行的今天,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也疯狂地膨胀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它们同样对一些大学生产生了较深到影响。 当代大学生是新世纪的开拓者,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是即将成材报效祖国的栋梁。而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最为重要的时期,是价值观人生成形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大学里,学生不仅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拥有优异的学习成绩,更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只有这样,我们大学生们才能以崭新的形象和无可挑剔的能力,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发光点,也才能在改革和发展各项事业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投入到复兴中华的伟大事业当中去。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 1.关注心理健康,提高道德修养 作为大学生,我们的生活才刚刚开始,没有人能一步登天,即便有,在那个过程当中,他也会碰到乌云也会碰到风雨。而对于平凡的我们,面对生活中不如意和压力所需要的就是一份健康的心态,一颗强大的内心。在巨大压力面前,我们要学会从头再来,没有什么事情是必须这样或那样的,要敢于从头再来,才能收获更大的幸福。 昨天所有的荣誉,已变成遥远的回忆。想让自己的以后生活更诗意,就要找准自己的目标,并且学会释放压力,学会分享快乐和痛苦,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让内心变得光明起来,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每一件事。 2.处理好自己的情感,做感性理智的人 情感是上帝赐予我们的一份最美好的礼物,正是因为有情感,人与人之间才会有爱,世间才会有那么多令人感动的事情。而处理好自己的情感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别人的尊重。探讨大学生的情感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能够有效地消解个体的自卑焦虑、自私冷漠等负面情绪;强化自爱、同情等正面情绪,提高个人的情感处理能力,并使人自觉地向更高的道德境界提升。因而,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脱离不开对他们情感处理的重视强化。 3.找到美好的信仰,不再迷茫度日 从某种意义上说,“信仰是人的灵魂”这句话讲得没错,一个人若是没有信仰或是信仰扭曲,可能会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而丧失道德。调查和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在信仰问题上日益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大学生的信仰呈现世俗化和功利化的特征。在当代大学生中,有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有信仰宗教的,有信仰命运的,甚至还有把金钱万能、权力至上的崇拜当成信仰的。由于大学生对真正的信仰所包含的超越性和奉献牺牲精神体悟不够,以及受成绩、能力和家庭等方面的影响,他们更多地从利益与满足的角度来理解和认知信仰。找到正确的信仰,约束自身的行为,对于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修养有着重大的意义。 三、可行的特色化路线 1.传统与创新融合 近年来,从读《论语》开始,一股强劲的国学热在中华大地掀起,特别是在大学生这一年轻群体中逐渐奉为时尚。国学并非简单的文史哲,而是一门吸收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精华的深奥学问,其中不乏一些优秀的理论对今天人们的内心仍然有着不容忽视的启迪作用。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提高自身的基本道德修养,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让老祖宗留给中国人的为人处世之道渐渐走向理性回归。另外,高校应该有针对性地改革思想道德教育的僵硬模式,在充实“两课”内容的同时,将传统的精华融入其中,并不断创新教学形式,以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作为当代大学生也要努力接纳新时代带给我们的优秀的外邦道德文化,让新与旧的融合在我们身上体现,并展现出一份属于自己的从容与修养。 2.监督与自主并存 目前高校向大学生实施的“两课”是教育部统一下达的指令性的三门课程,即《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三门课程是国家以及学校指定大学生必修的道德类课业,其中也包含了监督考察性质的行为。例如对这些科目进行考核及评分,这是一种很好的监督体制。人人都会有松懈怠慢的时候,这样的行为可以有效地鞭策学生不忘最基本的道理。仅是学校对学生进行考核监督还不够,应该呼吁广大学生,进行相互之间的激励和监督以便同时进步。 从小学开始,教师便教导学生要加强自己的主观性。不管是自主学习还是自主生活,最好的督查员就是我们自己,别人的监督再多也许都是流于表面,只有自己对自己行为的不断深思和反省才能带给我们真正的进步。正所谓“忠诚发乎心,信效著乎外”即真诚,它要求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不弄虚作假,讲真话、讲实话、言行一致。“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大学生就要从任何一件小事上约束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的修养,发挥内在的监督体制。所以,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观性,有时往往比外界严厉的监督体制更加有效。 总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政治教育里重要的一环,它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它不管是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还是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它是我们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的必然要求。作为世纪接班人的当代大学生应该寻找到更多符合中国国情的和切实可行的政治教育路线。 思想政治方面论文:针对大学生生活方面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摘 要: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学习和生活两方面,这两个方面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都是不可忽视的。本文主要针对大学生生活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探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生活 高等教育的德育,是继承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在党的领导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学习和生活两方面,这两个方面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都是不可忽视的。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使大学生们能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这对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在这里,本文主要针对大学生生活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探讨。 一、大学生用餐浪费问题 大学生校园浪费现象是相当普遍的问题。把吃不完的米饭随手倒在食堂餐桌上、不合口味的菜肴一口不动、一些馒头被抛弃在食堂角落的浪费现象,在高校并不鲜见。他们为自己的浪费行为列出种种理由:有的说,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倒点儿剩饭剩菜没什么大不了的;为了营养丰富而大量点菜;心情不好;饭菜质量差或不合口味;吃得太干净显得寒酸,等等。不少人对这些理由不屑一顾,认为这是大学生为节约意识薄弱找的借口。固然,节约意识薄弱是大学生浪费饭菜的原因,但绝对不是惟一的原因。一个很简单的例证是,很多大学生在家吃饭并不浪费,在校就餐却很浪费。这里存在一个“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异化现象,一定程度上,是学校食堂的服务方式“压迫”大学生浪费饭菜。 如何消除或弱化高校奢侈浪费现象,说到底还是那句话:要教育、熏陶大学生。所谓教育,应当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开展中国国情的教育,让大学生们明白要实现我们的目标还需要付出努力;二是开展艰苦朴素的传统美德教育,中国历史沉积下来的美德是一笔宝贵财富;三是开展人生价值观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高校在努力强化大学生节约观念的同时,还应努力改善食堂的服务方式与质量。 二、大学生恋爱问题 当前高校大学生谈恋爱现象比较普遍,而且是呈有增无减之势,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他们既是成熟的,又是不成熟的。从生物学角度看,他们的身体已经成熟;但从心理学角度看,他们的社会心理并没完全成熟。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道德观念、恋爱态度、对恋爱与学习关系的处理等都是不成熟的。因此,了解大学生恋爱心理状况,并积极做好对他们的引导和教育工作,是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尽管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存在着很多问题,但毕竟这是时展的必然结果,有其积极的意义。传统的恋爱观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要,这也是客观事实。因此,整合传统和现代两种恋爱观就显得日益迫切。当代大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决定了靠规章制度和学生管理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只有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恋爱、如何去恋爱以及什么样的恋爱观才是比较合适的,才能让他们自觉地纠正自己的恋爱偏差行为,避免恋爱错罪行为的发生。 针对大学生恋爱问题,高校教师们要进行积极的探索与思考,通过教育和管理,使学生们对恋爱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自觉抵制不良风气的干扰,以健康的身心状态投入大学生活中去。首先,要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高度的责任心,鼓励他们“学业在先,恋爱在后”,创造良好的学习风气,大力宣传和表彰努力学习的典型,引导他们把主要精力投入学业。其次,要教育恋爱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彼此间以诚相待,忠贞专一。再次,要引导他们恋爱应格调高尚,行为端庄,一方面促使他们把恋爱化作激励机制,督促自己进取向上,一方面教育他们文明恋爱,给别人以清新愉快的感受。 学校、院系、学工部等各部门对大学生谈恋爱要加以教育、管理和约束,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学校要制定出规章制度、处理措施,做到有章可循,而且严格执行,严肃纪律。辅导员要克服对大学生恋爱问题的偏见,在平时的工作中细心观察,对于正常谈恋爱的学生要给予理解和关怀,并教育引导学生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懂得把握爱情的尺度和分寸。对于出现问题的学生要高度重视,耐心教育,平等沟通,帮助他们正确认识问题,鼓励他们科学的解决问题。在处理问题过程中,要对症下药、标本兼治,切不可一味地批评处分,要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力求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三、大学生宿舍生活问题 在大学里,宿舍代表的就是“家”。学生远离了亲情的呵护,在这里他们却能感受着家的温馨。宿舍是大学生的第二个家,积极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对他们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大学生的文明修养,提升宿舍文化品位,丰富宿舍文化生活,应被大学提上日程。 我国高等院校实行大学生住宿制度,从群体心理学的角度而言,是高校通过集体住宿实施社会控制和培养的有效手段。对大学生的行为方式进行社会控制的目的和实质,是为迅速发展的社会不断培养具有更高素质水平的社会新人,即通过学校在住宿方面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教师的行为指导,对大学生在校住宿、学习、生活等行为方式合理调控,使其个性得到合理而又全面的发展,逐渐使更多的大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那种具有高度组织纪律性、善于与他人沟通和具有较强生活自理能力的人格范型。 大学生头脑中容纳了多来源、多层面、多途径的社会信息,怎样评价和交流这些信息?宿舍成了最好的场所。在宿舍里针砭时弊,指点江山,发表自己的见解或争辩某些敏感问题,无疑有利于宿舍成员开拓视野,启迪思维,活跃思想。通过同学之间激烈的思想交锋,他们能认识真理,提高识别能力和政治素质。但是,由于大学生处于涉世之初,辨别是非能力较差,对社会环境的复杂性知之甚少,只能凭借各种传媒、舆论导向及一些社会现象去作简单分析和判断,容易为表面现象所迷惑。这时,我们可以通过在宿舍楼内外开展宣传栏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引导。实行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宿舍文化所形成的精神氛围和相应的物质环境,于潜移默化之中形成一种无形的约束力,虽不具强制性,却能引起个体感情上的共鸣,使个体有意无意地受到启发和感染,进而形成一种自觉、内在的驱动力。 总之,我们的德育工作必须树立大局意识,要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大背景下来考察,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要为教育科研服务,为改革发展服务,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德育的成效归根结底要看德育工作对学生发展的作用。我们要认真总结德育经验,提高德育的认识,分析学生的特点,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思想政治方面论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要在四个方面“提高贴近”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关于发展的重大理论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集中体现,是指导一切工作的科学理论。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团结广大群众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只有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当前,我国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挑战。因此,新形势下加强、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理解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理念、机制和方法,进一步提高科学观念、服务观念、效益观念、平等观念,努力做到贴近形势、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和贴近群众,着力把工作做得更加具体实在,更加入情入理,更加可亲可信,才能促进干部、职工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和观念更新,实现人的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夯实强有力的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 一是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要提高科学观念,贴近形势。 创新贴近形势必须紧扣改革和发展的主题,这是思想政治工作与时俱进的基本途径和方法,也是实践性社会科学体系发展的必然要求。首先,要不断丰富完善科学理论内涵,体现科学性和时代性。当前,应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宣传党的创新理论为重点,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贴近时代潮流,跟上企业发展的步伐,传递新信息,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的合理需求,要体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体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让思想政治工作走在时代的前列,跟上现代化建设新形势的发展。其次,要坚定树立“教育人、培养人”的思想,营造“大政工”的格局。在群众中把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建设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和形势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健全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管理体系,加大教育覆盖面,加深教育深度,形成以党委为核心,党政工团齐抓共管、上下互动、环环相扣,建立反应快、信息灵、覆盖面广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和运行机制,形成强大的思想行为转变的外面因素,为思想政治工作广泛开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生存土壤。第三,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思想政治工作者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者、策划者、实施者和协调者,在整个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形势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觉悟、优良的道德品质及丰富的知识素养和较强的工作能力,要以方永刚同志为榜样,对党的创新理论真学、真信、真讲、真行,做党的创新理论的努力学习者、真实信仰者、优秀传播者、模范践行者。第四,树立以人为本理念,肯定教育客体地位和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就是广大干部和群众。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从关心人、爱护人和团结人入手,做到以理服人、以诚动人、以情感人,善于发现和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高效率,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二是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要提高服务观念,贴近实际。 创新贴近实际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现实践性和针对性的重要表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与企业的经营发展、管理工作和职工的思想现状相结合,积极稳妥地推动改革与发展,牢固确立“一切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观念,服务于企业发展、服务于改革大局。体现实践性,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必须紧紧围绕党的工作大局和本单位经济工作这个中心开展工作,把回答和解决干部、职工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创造适应职工思想活动特点的新方法,拓宽思想政治工作内容,锐意创新,注重从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提炼和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内涵。积极探索与企业的跨越式发展相适应的新途径,要善于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不能机械地照搬照抄,不能只讲大话套话,不能把教育变成空对空的说教。体现针对性,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落脚点。要把企业的经营发展中,关系干部职工的个人利益问题紧密结合起来。选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明确企业要生存、求发展,就需要改革,正确引导干部职工正确对待改革中的利益调整,支持改革,投身改革;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对企业经营发展有充分认识,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运行机制,自觉把个人利益与企业命运紧密联系;注重提高经济效益,加强人员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教育,提高职工科学文化素质,在企业发展中充分实现自我价值、分享改革成果,达到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的和谐局面。做到因人而异,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法,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以“贴近”促“围绕”,为改革、发展和稳定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三是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要提高效益观念,贴近生活。 创新贴近生活是思想政治工作把握规律性的核心要意,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认真研究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和外延,摸清干部、职工思想变化的规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以“贴近”促效益,使思想政治工作效果最大化,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一是正确把握干部、职工的思想和行为规律。在经济建设的火热生活中,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靠我们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去调动、去把握,只有贴近生活,见微知著、小中见大,摸透干部、职工心里所想实际所需,才能按照规律想问题、作决策和办事情。二是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有目的、有步骤、讲方法地逐步引导干部、职工。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由单纯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转向实现双向交流,以理服人,以章管人,以法束人,帮助干部、职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对企业的信任感、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发挥出思想政治工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经济建设服务的强大推动作用。三是确立超前意识,形成超前预案,化解矛盾。把工作做在前头,从理论与现实的结合上解疑释难,使思想政治工作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帮助人们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做到“超前引导、同步开导、善后疏导”,激发人们的工作热情。四是要在工作、生活中发现、培养和树立典型,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导向作用。要大力宣传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利用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教育干部、职工,形成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效果,使广大干部、职工能够真正理解岗位、工作和责任,全心全意的为企业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四是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要提高平等观念,贴近群众。 创新贴近群众是思想政治工作既因地制宜,又具有创造性的关键所在,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要求,体现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思想政治工作要富于创造性,关键的就是要树立平等观念,肯定干部、职工在企业中的主体地位。一是相信群众,深入群众之中。与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深入细致地体察群众的情绪,倾听群众的呼声,反映群众的意愿,做到“心诚、情浓、对症、话实”。心系群众之情,感同身受,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把握群众的思想脉搏,才能做到和群众心连心,把话说到群众的心坎上;二是尊重群众,为群众多办实事、好事。坚持以人为本,从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理解人和团结人入手,做到以理服人、以诚动人、以情感人,在“群众利益无小事”这个关键环节上进行深入的思想政治工作,把工作的关键点放到解决群众最想、最盼和最需要的问题上,有针对性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去赢得广大群众的拥护,以达到思想政治工作的最终目的;三是依靠群众,确立职工的主体地位。对企业来说,其经营活动自始至终都需要干部、职工去直接参与,干部、职工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要推进企业民主管理,让职工参与企业决策,不断提高人员素质和才干,发挥干部、职工聪明才智,增强其主人翁意识,促进企业与职工的共同发展,实现企业利益与员工利益的相互促进,达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作者单位:辽宁省阜新供电公司 作者简介:李大明1968年出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1986年从军入伍,历任排长、政治指导员、政治处干事、保卫股长、营房股长、正营助理员、区人民武装部副部长(副团职、中校军衔)。2008年11月转业,现分配到辽宁阜新供电公司组织部工作。 思想政治方面论文:从理论\实践方面认识扶贫顶岗实习支教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扶贫顶岗实习支教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的平台,在实践中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前景。文章以山西省忻州师范学院扶贫顶岗实习支教的实践活动为蓝本,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讨扶贫顶岗实习友教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扶贫顶岗实习支教 思想政治教育 实践性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过程一个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中特别强调:“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提供必要经费。加强组织和管理,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意见》把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社会实践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增长才干,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扶贫顶岗实习支教激活师范教育、农村教育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盘棋” 1997年,原忻州师专党委决定开始实施“411工程”,向山老贫困地区派出首批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学生。2006年忻州师院将扶贫顶岗实习支教扩展到本科层次,全面实施本科生“512”教学模式、专科生“411”教学模式,校内安排本科生7个学期、专科生5个学期课程,本科生在第5或第6学期、专科生在第4或第5学期,用完整的一学期扶贫顶岗实习支教,返校后针对性地培养提高。从1997年至今,已先后派出24批共13200余名本专科大学生,到晋西北11个贫困县567所农村中小学,顶替全职教师岗位进行实习支教。学院与地方政府签订了至2013年的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协议,届时,派出的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学生累计将达2.5万人左右。 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实践活动是一份多方受益的事业,它激活了师范教育、农村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盘棋”。学校有了明确的办学目标,整体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同时大大缓解了忻州市农村教师短缺、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有力地促进了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对大学生而言,有了登台讲课锻炼的机会,认识并了解社会,促进其成长、成才,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扶贫顶岗实习支教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有效载体,是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方法,并将成为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通过扶贫顶岗支教实习实践活动,大学生们既认识了国情、省情、乡情,培育了爱心,又升华了品德,锤炼了意志,实现了德育和人格进步。对此,陈至立同志予以充分肯定:“忻州师范学院做了我们近年来一直想做但尚未做成的事。他们的做法为深化师范院校的教学改革,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解决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提供了实践经验,值得进一步总结推广”。 二、扶贫顶岗实习支教的实践需要和理论依据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出现了经济成分多样化、利益关系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方式多样化、生活方式多样化格局。我国社会急剧转型出现的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面临多方面的严峻挑战。关键问题是,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致使理论教育在不断变化的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而社会实践则为改变这种状况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迫切要求。 首先,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社会实践的需要。邓小平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做到“三个面向”,就必须面向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是在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的,这样就使得学校教育处在一个完全开放的社会环境之中,学生的知识更多地来自社会。社会上的各种不同的荣辱观、是非观、价值观等不可避免地对学生产生影响。面对这些严峻的考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如果仍然“重课内,轻课外”、“重理论,轻实践”、“重说教,轻养成”、“重教化,轻内化”,停留在“填鸭式”的纯理论灌输,将学生置于假设的理想的环境之中,脱离现实世界,忽视现代社会对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要求,那么在解决现实问题时,就会显得软弱无力。所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必须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使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任务迫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实践教学的新途径。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了解国情、社情、民情,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四有”新人。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存在着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以及简单的政治说教,“一言堂”、“满堂灌”、照本宣科、古板僵化等问题, 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客观形势的发展和学生思想的实际状况。当代大学生已不满足于单一的课堂教授,他们迫切希望开拓新的教学途径。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搞好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然而,提倡实践教学以来,由于学校、社会和学生等多方面的原因,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还不够广泛、深入,特别是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因种种条件限制,面临许多困难,有的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成为影响高校师范教育的瓶颈因素。因此,开拓新的社会实践途径势在必行。 最后,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走出困境的重要途径。高校思想理论课教学作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意识和道德品质素养的主渠道,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学校在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更应该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探索未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校的大学生更是如此。一方面,高校大学生接受文化信息比其他人更迅速,他们的思想变化也比其他人更超前;另一方面,大学生的社会阅历浅,对理论问题的理解往往肤浅或片面,知行分离使学生感到思想政治课讲的是大道理,与现实生活不搭界。这就提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开展对思想政治学科理论与实践运用结合点的研究,加强对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的探索,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感,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忻州师范学院的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实践活动正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践行实践教育思想,以提高师范院校学生教学实践能力和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师范教育健康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为最终目的而展开的。 这一活动不仅仅出于实践的需要,也有其科学的理论支撑。第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础。“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提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多次的反复才能完成。教育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认识过程,也应遵循一般认识过程的规律。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呢?……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法子解决的”。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中学习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具有间接性和选择性,不是他们自己亲身实践得来的,不容易深入,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认识其本质、规律和包含的丰富内涵。其次,认识发展的动力是实践。“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个由感觉到理解再到感觉的过程便是在实践中发展认识、深化认识的过程。社会实践由于具有内容的丰富性与生动性、形式的直观性与多样性、影响的深刻性与持久性等特点,能够帮助大学生加深对课堂教学中感觉到的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化对疑难问题的认识,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和认知水平的提高。再次,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是实践。大学生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是别人或前人证明了而他们还没有证明的,他们可能产生怀疑,减弱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从而影响教育效果。弥补的办法就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规范、科学、系统的社会实践既可以检验理论知识,又可以帮助大学生构建正确的理论体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实践当作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不仅使大学生在参与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深刻体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还有效地培养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二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是扶贫顶岗实习支教的德育论基础。知行转化规律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在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知、情、信、意、行五要素要统一均衡发展,而社会实践则是实现这一目标不可或缺的基础环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大学生只有通过社会实践的体验,才能检验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形成自己的思想品德认识;只有通过多次的思想品德实践的锻炼,才能强化自己的情感、信念和意志;只有在长期的行为实践中践行思想品德规范,才能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因而,大学生思想品德的每一个要素,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强化和巩固的。 三、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 第一,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扶贫顶岗实习支教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改变过去从校门到校门,再到机关门,知识化程度高,社会化程度低的状况。扶贫支教有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百姓在做什么,了解如何与人交往。社会生活展示在同学们面前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一桩桩真实动人的事迹,震撼着他们的灵魂,激励着他们去自省,进而从更深层次去认识社会,认识自己,其影响和效果是课堂教学所远远不可比拟的。在忻州师范学院对“扶贫支教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卷调查中,对“能否有效地锻炼自己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这一问题回答时,有84%的大学生认为能。由此可见,投身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洞悉国情、认识自我的途径,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方法;是知识和能力、做事和做人更好地统一起来的重要途径。 第二,扶贫顶岗实习支教有利于大学生锻炼意志,提高觉悟。当代大学生由于其特定的社会环境,他们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中长大,很少有机会学习独立自主并享受劳动的快乐,也无形中剥夺了他们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快乐;强大的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使他们心理脆弱、思想浮躁、意志薄弱。因此,他们的独立性较差,缺乏独立生活能力,遇到困难和挫折往往采取回避和退让的态度,犹豫而不果断;遇事浅尝辄止,没有持久性和耐性。使人成熟的是经历而不是年龄,实践出真知,实践锻炼人,仅仅一个学期,他们由稚嫩的大学生成长为从容的中小学教师,这种变化在大学校园内是不可能实现的。调查显示,有53%的同学认为通过实习支教,自己在思想上的主要收获是敢于面对困难和更加成熟。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火热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学生才会明确历史责任,才能正确认识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休养和政治觉悟。 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精神的能力。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当今大学生的和谐精神和集体主义合作精神日渐弱化。个人主义思想在部分大学生身上表现比较突出,诸如强调个人奋斗、个人实现、个人价值,使个人的奋斗目标与社会的发展目标脱节;强调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而忽视他人、集体和国家利益。在人际关系上,部分大学生中也出现了不和谐因素,过分强调了竞争、排斥,甚至你争我夺,忽视了合作,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团队精神是集体主义在当代的表现形式。通过扶贫顶岗实习锻炼,使大学生懂得要发扬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要齐心协力,克服困难,努力培养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这种体会,没有参加扶贫顶岗支教的学生是很难领悟的。在对“在支教过程中你愿意与别人合作吗?”这一问题的回答中,有61.3%的同学选择愿意与别人合作,分享成果。扶贫顶岗支教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奉献精神的最好课堂。 第四,扶贫顶岗支教实习为大学生架起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人生的态度、理想和前途极为关心,对该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树立什么样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都渴望得到满意的答案。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获得了大量的信息,耳闻目睹感性的材料,可以印证并丰富课本中比较抽象的理论条文,进行行为的培养的训练,在活动中履行道德规范,自己教育自己,说服自己,可以更好地实现从“知”到“行”的转化。思想政治理论课面向实践、关注时代,回答时代所提出的新课题,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占领学生的思想阵地,从而帮助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扶贫顶岗支教实践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陶冶良好的道德情操,而且是大学生把所获得的思想认识转化为相应的行为习惯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引导学生通过支教实习,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提高在实践中理解和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积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要求学生在教与学的实践过程中,发现并弥补自身的差距和不足,全面提高思想素质和教育教学技能,增强对教师职业的责任感和认同感,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工作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的途径、内容和载体,必将在实践中愈来愈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思想政治方面论文:从“五个方面”入手提升企业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摘 要:企业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担负着企业发展成败的重大使命,现阶段思想政治工作要求注重实效性,以人为本,创新思路,增强全心全意为企业员工服务的意识,努力做好沟通思想、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解决员工实际问题,提升员工队伍素质,为企业全面可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思想政治 以人为本 实效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越加尖锐,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保持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保持企业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全面发展,特别是新的形势和任务对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工作担负着重大使命,也给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 在市场经济中,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是企业的第一需要,那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便不能脱离企业发展这一中心任务、中心工作。它必须围绕和服从、服务于企业的中心任务。各层面政工人员要多站在企业改革、发展的立场和角度思考问题,使思想政治工作能为企业所需要、为党员所欢迎、为员工所接受,与企业的改革、发展同步发展。 企业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直接面对最基础的员工,企业员工是企业建设的基石,是筑起企业大厦的有生力量。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主要靠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只有不断提高实效性,思想政治工作才会有生命。要保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笔者认为企业政工人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坚持“以人为本”,从关注员工“自然、社会、精神”需求入手,以提升企业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十七大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同志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试金石。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观点,也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坚守的原则。 企业的全面发展成果是员工全面发展的表现,是所有员工共同智慧的结晶。企业发展最终是为了造福人民,惠泽企业员工。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思想政治工作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员工的根本利益作为企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员工主体地位,发挥员工的首创精神,保障好员工各项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企业的发展为了员工、企业发展依靠员工、企业的发展成果由员工共享,实现企业全面可持续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共赢的良好局面。 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的思想、行为及其变化规律。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的社会阅历、思想基础、文化水平、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作为社会、企业活动的主体,有着正常的自然需求、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这些需求随着环境和企业的发展变化,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与时具进,有针对性、实效性,需要政工人员不断地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方法,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形式、手段、机制等,切实地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首先,以人为本,就是要关注员工的自然需求,关心和满足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衣、食、住、行等物质资料。 其次,以人为本,就是要关注员工的社会需求,满足员工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后天的教育、学习和各种各样的交往、劳动活动等,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创造条件。 第三,以人为本,就是要关注员工的精神需求,重视员工的人格和权利。企业应给予人性化的思考和关怀,要尊重人、理解人、关怀人,挖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以人为本的实质在于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要以人的生存、安全、自尊、发展等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企业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本质上讲是员工个体人格和思想政治品德的构建过程,它以企业员工为作用对象,做人的思想、精神世界工作。其目的在于帮助企业员工形成符合社会、企业发展要求的思想政治道德,促进企业员工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就是把员工看作具有独立个性和人格的主体,充分调动员工的主动学习和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企业发展实现自身价值。 二、从增强“服务意识、服务观念”入手,以提升企业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由于社会的进步,企业生产力的发展,企业员工的生活方式、工作环境、社会环境等都发生较大变化,企业员工观念、素质、行为方式等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对政工干部的观念、素质、能力是一种挑战。对于政工人员而言,观念、素质、能力三者都需要提高,但首要的是在于观念的转变,提高“服务的观念”更是现阶段急需要转变的观念之一。 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必备条件就是具备“服务”意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树立一种新理念,即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以员工情绪为第一信号;以员工愿望为第一需求;以员工意愿为决定取舍的第一因素;以员工满意不满意、喜欢不喜欢、接受不接受作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标准。企业需要什么,员工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服务,这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存发展之道,是能不能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应该成为今后工作的指导思想。 三、从“沟通思想、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入手,以提升企业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企业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就是要实现“沟通思想,理顺情绪,化解矛盾”。 企业员工生活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之中,其社会地位、实践经验、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等各有不同,对利益的追求,对事物的认识,包括兴趣、性格、习惯等在内的个性都存在着许多差异,再加上每一位员工对企业整体和他人情况了解的局限性,就产生了问题和矛盾。矛盾的积压会影响员工情绪、工作质量,甚至给安全带来隐患。思想政治工作需要要及时掌握问题和矛盾的产生,矛盾的产生错综复杂,其中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要求是企业矛盾产生的关键。做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达到沟通思想,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目的。 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形成的利益关系格局特别是重大的利益关系,已经构成了社会矛盾、社会冲突、社会危机的基础。企业为了顺应新时期经济形势的发展,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取得绝对优势,进行了一次又一次有效的体制改革,企业的重大利益关系作出必要的调整,同时难免触及一部分人的根本利益,可能会在员工中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和矛盾。当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要求互不沟通的时候,利益群体都会强调自己的利益要求,此时,如果沟通的渠道不畅通,便会化为牢骚不满扩散开来。 俗话说,矛盾犹如流水,宜疏不宜堵。沟通,协调人际关系,是缓解矛盾最有效的途径。简单地用行政命令的方法不行,用强制压服的方法不行,只能用民主的、说服的、互相沟通以达到互相理解的方法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也就是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理顺矛盾和情绪,提高人的思想觉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做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广开言论,建立多渠道沟通桥梁,让矛盾充分暴露,化解和疏导各种矛盾,而不是让矛盾积压不闻不问,将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始发状态。所以,政工人员要不断创新工作方法,通过思想引导、政治教育、宣传鼓动等方式方法和手段,统一认识,解疑释惑,化解矛盾。 四、从正确把握“情、理、行”三者间关系入手,以提升企业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概括地讲,就是要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这是企业政工人员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三部曲,是最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方法。 情,是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起点,是协调人际关系的动力。政工人员要建立起与员工深厚的感情,要真心实意,带着深厚的感情去做工作,像对待自己亲人那样无微不至地关心人、体贴人,使对方切实感受到温暖,感受到“你为他好”。要放下“我是来教育你”的架子,以平等的姿态与之交流。要学会换位思考,倾听不同意见,只有设身处地,以心换心,才能真正理解人,说服人,达到教育人的目的。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到“一张笑脸相迎,一把椅子让座,一杯热茶请喝,一句热心话相送”,许多看似难乎其难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理,是贯穿于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的生命线,是照亮员工心灵的阳光。思想政治工作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针对不同人的特点和不同的思想问题,因人施教。这就要求企业政工人员具备仔细观察人,深入了解人、研究人的能力,真正做到把握情况,弄清事实,摸准问题,因人施教。企业政工人员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讲清、讲透道理,从根本上提高员工的思想觉悟。只有自己学深学透,弄通弄懂,深刻认识了,深刻理解了,真正掌握了,大道理讲起来才能实而不虚,易懂易记;做起工作来才能理直气壮,融会贯通;其结果才能入脑入心,令人信服。 行,是无声的命令,是最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单纯的用行政命令或纯粹的思想工作都不是企业员工管理的最佳模式,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对政工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求群众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做好,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企业政工人员只有行动上做模范,率先垂范,方能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五、从“面对面谈心、实打实办事”入手,以提升企业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能使之更加可亲可信、深入人心。思想政治工作是要解决人的思想问题,解决思想问题要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除了一部分纯属认识问题和思想意识问题,大多数是由实际问题引发的。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要将解决员工思想问题与关心群众生活、解决群众实际问题和困难作为重要工作来抓,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会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思想政治工作要求政工人员静下心来,和员工群众面对面交谈,首先,要做群众的忠实听众,细致了解员工的所思所想,了解员工最关心的问题和困难。然后,要心耐细致地为员工做心里疏导工作,要帮助员工正确认识形势,增强信心;帮助员工转变思想观念,增强改革意识;帮助员工了解具体政策,增强执行政策的自觉性;帮助员工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凝聚力。 其次,发挥好上下级的枢纽和桥梁作用,对员工反映的实际困难,不管能否解决,都不能回避,应当满腔热情、主动关心。特别是事关企业、员工利益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政工人员更应该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清理各类需解决的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反馈信息,尽最大能力创造条件加以解决。 最重要的是,政工人员要身先士卒,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用实际行动,证明领导干部全心全意在为人民服务,是员工群众知心朋友,真诚伙伴。这样,才会拉近干群、党群关系,实现干部群众心与心的交流,而不是形成对立面对抗形势。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光说不练,政工人员绝不能做“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只有当面对面谈心取得实质性进展,实打实办实事取得员工群众的认可,思想政治工作才会取得实效。 思想政治方面论文:论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加强的几个方面 [摘 要]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既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又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考验和挑战。面对复杂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培养,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亲和力、吸引力、渗透力。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辐射力 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互联网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并对人们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产生了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因此,当前必须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网络空间以网络为载体而展开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总体上看,我国目前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很多不足,尤其是以下几个方面,亟待加强。 一、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的培养 信息时代,培养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精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且掌握网络技术的宣传队伍,是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人才保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也是我国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当务之急。 一名优秀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既应当有深厚的政治理论水平、马列主义理论修养和思想政治工作艺术,又应当是能够熟练地使用网络、驾驭网络,还应当有快速的反应能力和强烈的开拓进取精神。然而由于我国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步较晚,一些长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老一辈理论工作者普遍缺乏驾驭网络的能力,而新一代掌握网络技术的高科技人才却又普遍缺乏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因此我国当前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队伍稍显不足,必须加快培养。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最大限度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社会化,才能够使每个社会成员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可能。因此我们必须培养一支具备高强的信息分辨意识、高超的信息处理能力、高尚的信息伦理道德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以此带领网络舆论的正确导向,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日益社会化。 二、强化民主意识。增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掌握着信息的权,遵循的是一种行政命令式的思维模式,联通教育者于受教育者的是单向式的“我讲你听,我打你通,我讲你做”的权威主义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中的教育者往往以居高临下的姿势和态度面对受教育者,这无形之中就拉大了教育者于受教育者之间的距离,非常不利于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在网络媒体上交流的双方或多方则是平等的,这就意味着网络环境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会发生变化。 在网络面前,受教育者接受信息的机会和内容与教育者是平等的,而且有可能出现受教育者所掌握的内容多于教育者的状况,这就给教育者的权威地位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因此,从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必须改变以教育者自居、居高临下的传统教育观念,树立民主化观念,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把自己与受教育者放在一个自由交流、互动的平台上,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互动式的工作方法,耐心启发并引导学生向主流方向靠拢,做学生真正的良师益友,从而增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 三、强化创新意识。增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 互联网海纳百川,存在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文化形态。在这样多元文化并存的环境中,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抓住机遇,找准切入点,以创新的姿态开拓进取,才能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 1.观念创新。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工作能否取得开拓性进展,关键在于思想是否解放,观念有没有更新。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信息传播途径和超大的信息量,引起了人们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的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就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而引导受教育者跟随时代的脚步更新观念。 2.内容创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缺乏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教育的内容陈旧,不能很好地吸引受教育者的注意,难以激发他们情绪的“兴奋点”与“敏感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汲取这一经验教训,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上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关注人们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用健康的内容教育人,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架构崭新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 3.方法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能否取得实效,方法十分重要。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必须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由严控向疏导转变,通过举行讲座、网上讨论等形式,让人们懂得怎样从网络的获得需要的信息,如何识别错误言论,以增强人们对网络媒体上错误观点的免疫力;由单向灌输式向交互式转变,利用网络的交互性特点,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由单一手段向复合手段转变,既要借助传统手段的优势,又要借助网络信息量大、信息传输快的特点,不失时机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构建立体的、全方位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格局。 四、提高主动性。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渗透力 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就会去占领,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斗争从未停止过。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国际传播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西方大国依靠其经济和科技优势,利用大众传媒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渗透,网络更成为西方大国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有力工具。 信息时代,我们必须增强“守土有责”的阵地意识,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唱响主旋律。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政策。我们可以把它融入到人们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的文化作品中,要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声、色、光、画等手段表现出来,从而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情趣、化不解为理解。让人们在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产品和精神食粮中陶冶自己的思想和心灵,从而增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力。 思想政治方面论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应注意把握几方面关系 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员工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宽广,思想意识也越来越活跃,这些都给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该文认为新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四个关系:沟通中听与说的关系、时机上前与后的关系、对象上老与少的关系、方法上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思想政治工作是国有企业依法行政的政治保障,是企业文化建设组成部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使得基层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许多新问题。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保证职工队伍的稳定,保证企业经营战略的顺利实现,是摆在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一、把握好沟通中听与说的关系――多些倾听、少些演讲 思想政治工作,最基础的是与员工沟通交流。准确全面地听明白对方所表达的意思,是有效沟通的前提。因此,在与员工沟通交流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听与说的关系,首先:要给员工创造一个抒发自己心声的平台,让员工能够将诉求和建议表达出来。多倾听员工表达的真实意思,对员工的诉求、困难要进行认真的记录,;再根据对方的诉求去沟通交流,设身处地的为员工着想,切忌先入为主、按自己想象随意表达意见和看法。在日常工作中多与员工接触。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有时,他向你反映情况,很多时候反映了自己对一些事物的不解和困惑,或者一时不能接受而发发牢骚,并非真的要你回答和解决;这时,你就要注意与员工交流的方式和语气,宜采取以倾听为主的方式,多听他们的抱怨与牢骚,摸清他们的看法和观点,准确把握他们的诉求,积极引导他们多向前看、更多地看到企业美好的发展前景,达到排解员工困惑、鼓励员工信心的目的。 二、把握好时机上前与后的关系――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各类工作具体要求不同,相应的具体方法也不一样。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要根据实际需要区分先后和缓急。有些工作,时效性不是特别强,而且又非常重要,这时就应该采取稳妥的方式。1、采取员工集体民主协商;2、加大事前宣传、公示;3、广泛征求员工意见;4、积极借鉴外单位先进制度等;比如在制定一项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制度时,可以先了解其他单位类似的做法,再把大体思路或草稿公布出去;倾听员工的意见和建议。看看员工对哪些条款意见比较集中,大家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什么。实际上,这也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方法之一。员工的意见比较符合实际,可以吸收借鉴到制度中去。职工的意见比较偏激,要认真分析原因,然后再针对原因去做宣传解释和沟通工作,把员工的思想引导到制度的总体思路上来。 三、把握好对象上老与少的关系――老者尊之、少者近之 企业里有各种年龄段的员工,他们因年龄、文化层次的差异,对同一事物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也有较大差距。具体来说,老职工大都有“我工作时间长、为企业作的贡献大”等或直接或隐含的想法和意识,常常自觉不自觉地摆老资格,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较慢,在交往中渴望得到尊重。年轻职工则往往自我意识更强一些,表现出强烈的自尊心,常常放大自己的实际能力,凡事爱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认识。从实际效果来看,对老职工做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带着诚心与热情,体现出对他们的尊重和理解,宜采取个别谈话、单独上门家访等形式,从他们家庭生活、子女入手,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帮助。多从对方的角度出发去做沟通交流工作。对于年轻职工,要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营造年轻职工技术创新和发明创造的平台,激励机制;使之有用武之地。可采用日常闲聊、组织文体娱乐活动等方式,在互动中了解对方的思想、观点,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阐述自己的认识,多讲鼓舞士气的话、多造振奋精神的氛围。现在社会生产及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节奏明显加快,现代经济、政治、思想都出于一种变革状态,现代社会已处于一个开放改革时代。对于现代企业在这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是如何激励自己和激励其他成员来高效地完成工作。企业是以人为个体的团体组织,企业发展的动力来源于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其能力的最大发挥关键是要真正激励到位,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这种积极性变为自觉、自律行动。激励对象可以是员工、也可以是一个班组结构,激励主要是激发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以实现企业经营的最大效率化。而每一位成员在该阶段对各自任务的承诺也有助于保证工作的顺利执行和完成 。企业自主创新,吸引优秀人才,鼓励员工参与企业创新活动,通过奖金、股权等方式激励科技人员。同时,在这个阶段一定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教育,通过调查、分析、及时了解员工的需求、建议并反馈给上级管理部门,从而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协调发展。 四、把握好方法上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形式要为内容服务 首先、要重视管理人员和先模人物的培养教育工作,从学习培训、工作安排、落实相关待遇等各方面做工作,创造有利于管理骨干和先模人物成长进步的条件,充分发挥先模的示范作用。其次、要善于利用外部资源。在做具体的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时,尽量不采取单向说教的方式。很多员工意识里,都有“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的观念和相信权威的思想。因此,在具体的形式把握上,可以多考虑引进和利用外部资源,如开展廉政教育,采取专家讲课、参观展览的方式,效果就要比单纯正面教育好得多。再次、要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强化文化阵地意识,积极组织职工开展各类有益的文体活动,充分运用各种新的形式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向上、活泼生动的企业文化环境,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环境对职工思想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作用。 企业是由员工组成的,员工是在企业组织的环境中工作的,每员工又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着企业历史的创造。全体员工所做的生产活动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决定力量,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企业到社会属性具有不同的内涵。所以员工与企业有着不可分割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企业由全体员工组成,党组织是连接员工和企业的中间环节。因此,怎样处理好企业和员工行为是非常重要的,而思想政治工作在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是传达党、国家政策方针的重要渠道,也是提高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在企业中正确处理企业与员工的关系,使企业发展目标和员工个人诉求有机结合,组成相对利益共同体;就需要思想政治工作的参与。企业就是一个大群体,一个社会团体,因此在企业中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总之,随着时代的变迁,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时刻关注时代对职工思想的影响,及时调整原有的工作思路,使之适应发展的需要,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和完善各项具体措施,把握好上文所述的四方面关系,才能做好新时期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使企业得到更快地发展,保障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作者单位:西宁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 ) 思想政治方面论文:试论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作用探讨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改革和转型的热潮也不断高涨,在这种形势下,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关系。本文试图结合思想政治工作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分析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人力资源管理;作用 引言: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也是我党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更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和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也遭遇到了新的困难和挑战。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作用,实现两者的和谐统一,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一、思想政治工作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都是一种分析人和引导人的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通过对员工思想观念的教育和引导,让他们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经营管理水平服务。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则主要是通过对企业员工的合理调动和配置,使能人尽其才,从而实现企业的经营发展目标。两者是相互协调,相互统一的关系。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前提 首先,企业思想政治通过对工作人员实施科学正确的政治引导,能够给员工提供一个有效的发展方向和指南,从而使员工能够自觉的约束自己,保持精神状态的高昂,愿意为企业贡献自己的最大力量。其次,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增强员工之间的凝聚力,形成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工作氛围,树立以“责任心”为核心的“为事之德”,以“诚信守信”为核心的“为人之德”,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责任心和认同感,从而能够有效地减少企业员工的流动,这对于降低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及管理工作的成本有重要作用。 2、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引导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趋向 人作为的社会主体,人的价值也具有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属性,其中自我价值主要强调社会对个人的满足,而社会价值则强调个体的人满足社会需要。马克思主义认为:要评价一个人真正的价值,既要看到自我价值,也要看到社会价值,其中社会价值应该是评价的主要标准。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企业改革日益深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也不断进行发展和变革。在变革中,它所面对的开社会现象和价值观念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随着人力资源开发的进一步深化,人所具有的创造能力和自主意识就越强,思想政治工作也就也重要。因此,应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使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认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保持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 3、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在现代社会人力资源管理内容和管理职能有了进一步扩大,涉及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人才考核与测评技术、人力资源效益评价等多方面的内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效益就是一切,为了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益,必然要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实行全员聘任制和劳动合同制、实行优质优酬的分配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必然会损害一部分员工的切身利益,甚至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扩大、失业率增高等。要正确处理好企业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就必须依靠思想政治工作的强有力保障作用。 二、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作用的方法 1、创新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实际工作中应该结合情况作出灵活选择。要做好员工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企业发展,就需要人力资源管理者能够加强与员工思想上的交流和沟通,对其进行及时引导。当前,思想政治工作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还存在很多问题,这就需要管理人员能够认真对待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加强研究与探讨,积极总结经验规律,贯彻执行并党的指导方针和政策,培养员工竞争意识,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2、树立以人为本的原则 要正确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就应该树立和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将维护和发展好员工的利益放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首位,创造一切条件教育员工、发展员工、依靠员工,既要确保企业的发展,又要维护员工的利益,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要提高思想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利用多种方式培养职工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引导员工正确对待利益冲突与人员关系,遏制企业内部不良因素的萌芽与发展。同时,管理者也应该能够充分信任员工和依靠员工,积极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与个人才能。 3、重视对员工的培养 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就应该重视对企业职工的培训。要逐步完善企业的培训体系,建立员工就职前培训、部门岗位培训、公司整体培训的培训机制,不断加深对培训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从而不断增强企业员工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不断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发展,还能使员工更加热爱集体、热爱企业,从而增加员工就业能力与职业稳定性,这不仅是对员工的负责与保护,也是对企业的一种促进与推动。 三、结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改革的深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也日益凸现出来。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应该充分利用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加强对员工的思想引导,注重对员工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为企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思想政治方面论文:如何发挥政工师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作用 【摘 要】思想政治工作在国有企业中可谓是举足轻重,而如今其形势却异常复杂、任务相当地繁重。必须从根本上改进和加强国有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目前很多探索已取得显著的成效。国有企业政工人员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密切联系实际,勇于开拓创新,了解新情况,处理新问题,探求新方式,去创建一个扎实有力、生动活泼,和谐发展的工作新局面。 【关键词】国有企业;政工师;思想政治;作用 政工师在我国这个职业其实不是太为人们所了解,其被誉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灵魂工程师”,这个美誉就已经说明了政工师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在企业中,政工师的中心任务是给职工做思想政治工作,关心职工,了解职工,深入职工当中,倾听他们的心声,为他们排忧解难。也就是说,他们的中心任务就是为员工谋利益,帮助员工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并团结职工,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每个人都为企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此外,政工师还要帮助员工提高思想觉悟,使他们明白更多的道理,让他们在重大问题上做出正确的选择。要改造员工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并在实际工作中维护员工的利益。在实际工作中要关心员工,以员工为本,维护好广大员工的利益。经常深入员工当中,掌握员工的思想动态,倾听员工的心声,将维护好广大员工的利益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 具体来说,政工师在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发挥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建学习型企业的组织引导者 古诗有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断学习,才能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大部分积极上进的企业还是相当注意学习的。但是就是这些企业中的大部分对学习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他们更看重专业知识、先进技术的学习,殊不知,思想进步也是同样重要的。还是有的企业对此加以了重视,他们也开展了不少活动,他们比如阅读文件、报纸、杂志等,其结果却不能令人满意。员工的学习流于表面,没有得到真正思想上的进步。他们需要的就是建立一个专业的学习型的组织。但这是一个繁复的工程,除了需要管理部门加强规划,政工师更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就是引来活水的人。政工师需要对学习进行准确的定位以及规划,明确学习任务和学习目的。除此之外也要注意收集员工日常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关注员工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情况,并且及时加以反馈总结,以提高解决问题的针对性,从本质上提升企业组织的整体水平。“文”以载道,以文化为载体,发展政工优势凝聚员工。 二、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力量 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为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并且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企业内部的和谐发展。作为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一方面时刻铭记自己的责任,绷紧安全这根弦,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将工作做得更好。另一方面同时要承担起思想政治工作的职责,让先进的思想引导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企业管理中去。这就要求政工师有过硬的思想素质和自身修为,不仅要熟悉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基本理论,而且要深入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先进的思想。在实施工作时也需要灵活应用,并结合实际较好地采取相应的策略,对先进思想加以运用和贯彻,以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还要求政工师要与时俱进,且善于总结学习,为企业的发展甚至国家的进步出上自己的一份力。政工师就是企业中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力量,他们肩负了主持企业员工思想政治学习的重要任务。 三、企业文化建设的倡导者和引领者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时间实践探索而提炼出来的精华,它代表了企业所有员工的共同认知、共同价值。企业文化也是凝聚企业所有员工的精神纽带,支撑企业发展的原动力。政工师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倡导者和引领者,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说文化它也可称为“人化”,具有社会性,他既与企业中的每个员工有关,也取决于建设主导者所决定的发展方向。因此,在建设过程中政工师以企业为桥梁,有效连接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的生产经营;以企业为依托,使思想政治工作与时俱进沿着思想政治建设的路线;让企业不仅创造经济效益,同时也要创造社会效益。其次,政工师在开展工作是要尤其关注运用就教育培训、开展文化活动等来丰富企业的文化内涵。最后,还要充分利用我们身边可用的媒体资源,加强对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宣传,让企业走向社会,并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结语 作为一名政工师,在企业的建设中,首先,应当发挥自身优势,运用自己所学在企业的思想建设中起到主导作用,积极进取,时刻关注国家的新政策、新思想,并把先进思想带入企业。其次,切实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扮演好“创建学习型企业的组织引导者”、“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力量”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倡导者和引领者”的角色。坚持以人为本、科学管理,为建设一个优秀的企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不断努力奋斗。 思想政治方面论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创新 摘要: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进行论述,从而得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新方法: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始终坚持求实创新。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培养四有新人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而要做到这些,高校中关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而在当今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一些陈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必须进行创新才能符合新时代的要求。 1.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创新的必要性 人们的思想观念乃至行为习惯,都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只有正确地分析影响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外部环境,才能正确认识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教育和培养好他们是社会主义的奠基工作。《意见》明确提出了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为当前和今后教育工作特别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因此,必须站在培养新世纪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认识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紧迫性。 2.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当今社会的一些领域,道德规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思想道德深层次问题也日益凸现。其主要表现在:信仰与理想较淡漠、集体主义观念欠缺乏、在专业学习方面呈现两种趋势、婚恋观不够慎重、竞争意识和方法不够正确,社会公德表现欠佳。为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在认真分析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并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2.1加强对大学生道德教育要做到重点突出,有的放矢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在道德建设中大力加强“三观”、“四信”教育。新世纪的大学肩负着培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才的重任,因此,高校在“以德治校”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过程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弘扬优良传统,发挥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道德的积极作用。中华民族有着灿烂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文化,数千年来形成了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同样要注意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优良的传统道德,并用它来为现实的道德建设服务。 (三)、充分认识社会实践是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离不开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学生步入社会的桥梁,是德育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程序。道德实践是一个人获得道德知识、形成道德品质、成就理想人格、达到至善精神境界的最基本的途径。 2.2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要面向社会、分类实施 (一)、积极倡导服务和奉献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反映,是无产阶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调整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其实质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这也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以德治校”,也应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在大学生中倡导服务和奉献精神。 (二)、继续开展民族精神,集体主义精神教育。爱国主义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之一,集体主义是高校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是培养大学生时代精神的基本内容。我们要教育大学生学会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与人个的利益关系,懂得顾全大局,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反对损害国家和集体利益的行业,懂得通过诚实劳动和勤奋工作获得应得的报酬,学会助人为乐,提倡和发扬团结互助精神,反对个人主义、自私自利的思想。 (三)、充分发挥网络育人的正确导向功能。网络传播,无论从技术,还是从道德上都有人为的可控性,为保护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效抵制西方网络伦理文化的侵袭和渗透,高校应大力加强校园网络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网络育人的正确导向功能。优良的道德素质不可能自发产生,只能通过教育与培养,通过自我修养和锻炼,在实践中形成。 3.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以人为本 3.1坚持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鼓舞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统一 (一)、尊重人,树立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平等的观念。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享有独立人格、具有现代意识、崇高科学与理性的人。 (二)、关心人,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就要关心人。必须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深入群众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切实关心群众疾苦,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 (三)、理解人,树立教育的生命性价值。理解是沟通思想和感情的桥梁和纽带。要尊重教育对象的心理年龄特点规律。无论内容和方法,都必须遵循教育对象的年龄、心理特点和教育规律,充分注重人的天性,围绕人的年龄心理实际来设计活动的内容形式。 (四)、鼓舞人,树立教育的社会性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就要做到鼓舞人,注重开发人的价值和潜能,不断激发人的创造性。 (五)、服务人,树立教育者为教育对象服务的观念。教育者的教育目标、教育过程和教育效果必须通过教育对象才能发挥作用。 3.2研究人的特点、规律和需要,努力创造适应新形势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要贯彻以人为本,就必须实现教育方法上的根本改变。坚持人性化架构、人文化建设、人格化塑造,从那些不合时宜的旧观念、旧条条框框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努力创造适应新形势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走出一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子。一是要研究人的特点、规律和要求。二是要坚持以“疏导”为主,引导人。三是要注意受教育对象的感受,构建渗透式教育模式。四是注重自我教育,创造出一种以情感人、以理解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方式。 4.素质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创新 4.1变闭门灌输为开放疏导的创新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不断变革、不断发展的时代,是思想观念不断更新的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充分采取开放疏导的办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4.2变强调共性为尊重个性的创新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充分展示个性的时代,是需要有个性人物的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顺应这一人类发展的历史趋势,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4.3变以理服人为以情感人的创新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充满人性化情感的时代,是需要培养和尊重情感的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情感,充分采用以情感人的办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5.结语 总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途径的创新,是历史赋予我们大学生的责任与使命。只要我们坚持继承传统,敢于创新,拓宽渠道,整合资源,以人为本的原则,就一定会创造出适应时展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作者单位:山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引言 在信息科技常规课堂中,学生需要充足的学习资源进行个性化学习。在疫情防控或者传染病防控时期,学生如有全面的学习资源便能进行线上学习。但现有教材自带的教 学资源中只针对一个知识点进行操作演示的微课,并没有对每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系统性分析。教师借助此资源进行教学,难以让学生形成全面的学科概念,更无法培养 学生的核心素养。2021年8月,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适应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基础教育精品课”遴 选工作的通知》,启动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工作[1]。该通知提倡教师积极开发“基础教育精品课”(简称精品课),并把优质精品课发布在云平台提供给师生使用。借 此机会,本校信息科技教师基于教材分析设计系列精品课,发布教学资源,开展系列实验教学实践,并采集数据分析教学成效。 二、小学信息科技精品课的设计 内容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工作的通知中指明精品课内容应为教育部审定的中小学各年级各学科教材中的具体一课(节)所含知识。精品课以微 课形式呈现,包括微课视频、教学设计、学习任务单、课件、作业练习和必要的实验演示等[2]。由此可见,精品课不仅仅只有一节微课视频,还包含以下几个内容: (一)精准全面的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版)中指出:信息科技课程坚持以育人为导向,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以及信息社会责任等 核心素养”。[3]本研究实验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参考新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根据实验对象的心理特征,拟定以下的信息科技精品课总教学目标:1.信息意识:通过感受 精品课的环境营造,学生能体验到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融合的环境;能根据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需要,有意识地选用恰当的信息技术工具处理信息;2.计算思维:通过完成 课堂中给出既定的学习任务,学生能把大问题分解成可处理的小问题,再把小问题分解为一系列的实施步骤,使用顺序、分支、循环三种基本控制结构简单描述实施过程 ,并对问题解决方法进行优化处理。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借助在线平台的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交流与评价等活动,逐步培养学生掌握数字化的学习方 式和数字化的表达和传递信息方式。4.信息社会责任:通过精品课学习与创造,学生能在浏览他人数字作品时,友善地发表评论;在设计精品课教学目标时,紧紧围绕新 课程标准开展教学,以立德树人作为育人的宗旨。 (二)结构完整的教学设计 教师在精准的总教学目标引领下,设计结构完整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包含以下内容:学习者特征分析和学习内容分析、教学目标分析、重难点分析、重难点突破路径、 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完整教学设计流程(包括学习环节、学习时长、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和设计意图)、教学板书和教学反思。由于精品课的视频的时长只有10-15分 钟,因此教学设计要简短扼要。精品课的教学设计要体现教学理念,采用相关的教学策略突破重难点。教学设计以趣味活动为主线,以任务为驱动。通过“玩中学,学中 玩”的主题活动,增强学习趣味,提升学习效益。教师设计基础任务和拓展任务结合的多层次梯度式学习任务,设计线上线下融合学习的学习方式,拟定自评、互评和师 评的多主体评价方式。教学设计还可包含学习任务单,通过学习任务单来指引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目的,学习方式和寻求帮助的方法。小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图形化的画面,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使用类似思维导图的图形化学习任务单展示学习内容。图形化的学习任务单包含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习途径和学习评价等。教师除了引导学生 根据任务单来完成课堂内容,还可以鼓励学生及时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记录在学习任务单上,借助画图或者拍照的方式把过程重现。在面对高年级学生时,教 师可以使用电子形式的学习任务单,鼓励学生使用数字化方式来完成过程记录,如使用XMind思维导图软件来完成课程总结。 (三)互动性强的微课视频 教师依据教学设计制作精品微课视频,一个课时一个微课,一节课多个课时可以分别制作多个微课。可采用“教师讲解+屏幕展示课件”的形式进行录制,授课教师真人 出镜,增强教学互动性。参加精品课评选的教师需要注意在穿着、配饰上考虑色彩情感传递因素。可以结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色彩喜好及授课内容中表达的情感进行 服装颜色搭配[4]。教师围绕教学设计的所有知识点进行讲解,在动手性强的环节切换到电脑上的操作演示视频。教师在制作系列精品课微课时尽量统一风格:设计过程 中需要统一规范片头、片尾、字幕、教师的站位以及课间比例等。教师除用简短扼要的语言进行讲授知识外,还可在恰当的时机和学生进行互动。如谈些身边热点事情进 行激情导入;用“请按下暂停键一起来探索”提示学生进入实践操作环节;用“请用10分钟进行小组讨论”提示学生进入讨论环节;用“对,你答对了,表扬你”的语言 及时发现学生优点。通过交互性的语言营造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在身边。 (四)丰富齐备的资源包 信息科技课堂中,教师除了制作授课视频外,还可为学生准备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脚手架。教师需要提早准备课程有关的资源包,并在课前发给学生。 课程资源包的内容包括学习本节课需要所有资源,如示范作品、学习资源、制作过程视频和评价表等。如在五年级上册《制作图表》一课中,教师准备“广州、上海、深 圳、北京”代表性图片、优秀图表欣赏作品和插入图表的过程视频学习资源包。课程资源包还可以配上学生自主学习需要的资源,如自学导案、拓展课程案例和记录表等 。资源包也可包含测试题,如许多教学机构和教学部门把测试题植入到教学视频中进行交互性教学。教师在信息科技精品课上也可以借鉴此做法在精品课视频中植入相关 的测试题,指引学生在视频学习后进行检测,然后根据不同的经测试结果播放不同的视频。这种植入化的测试题能及时反馈学习情况,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教学。教 师在经过以上四个内容的设计后,搭建一套完整的精品课,并选用恰当的教学平台进行发布。线上课堂中使用比较多的教学平台有钉钉、腾讯会议、微信公众号和雨课堂 等。除了以上平台工具之外,微信更是人们常规使用的手机软件,它有整合多种资源、使用人群不受限制和使用时间与地点不受限制的优点。在微信公众平台上,资源发 布者能发布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源使用者能随时随地查看学习内容和下载学习资源。基于以上考虑,本研究选用微信公众号为精品课实施教学平台。 三、小学信息科技精品课的实施方式 混合式学习是在“适当的”时间,通过应用“适当的”学习技术与“适当的”学习风格相契合,对“适当的”学习者传递“适当的”能力,从而取得最优化的学习效果的 学习方式[5]。在小学信息科技精品课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根据恰当的学习情况使用恰当的实施方法:一种是纯线上教学,这种方式适用于防疫期间或感染病高发需停课 的情况,学习者在家登录在线学习平台借助精品课完成学习。另一种是线上线下融合式学习方式,学习者借助精品课进行课内翻转课堂的学习。这两种不同的教学实施过 程描述如下: (一)线上教学 2020年初教育部提倡停课不停学,线上教学开始面向义务教育阶段普及[6]。小学信息科技精品课线上教学的学习地点为家庭,学习时间固定在每周一节课,学习时长为 40分钟。线上教学的第一环节是,学生登录微信公众号,通过图文或视频导入进行本节课学习,借助学习单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第二环节是,学生打开精品课视频 进行自学,使用资源包进行练习,并用植入化的测试题来检测学习效果。学生在微信公众号进行20分钟的线上自主学习环节后,休息5分钟,切换到微信学习群进行分享 交流。线上教学的第三环节是,教师针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释疑解惑,组织学生针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探索交流。最后一环节是,师生一起分享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和感想。具体学习流程如图1所示。 (二)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 本区部分信息科技教师任教同一个年级10个班,同样的授课内容需要重复10遍,这种情况消耗教师精力。教师在线下课堂中使用精品课,则可以从重复的课堂讲授中解 脱出来,争取更多时间关注学生的变化和解决学生的问题。小学信息科技精品课堂线下教学的学习地点为学校电脑室,学习时间一般固定在一节课40分钟。学生在电脑室 登录微信公众号,借助精品课进行学习20分钟,线下与教师、同学一起面对面协作学习20分钟。教师全程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及时反馈。小学 信息科技精品课堂的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流程如图2所示:基于信息技术的线上线下融台教学模式,既充分发挥了线上教育学生个性化学习、自主性学习的优势,又保留 了传统线下课堂师生、生生互动交流的便利性[7]。教师课前引导学生通过线上精品课自主进行预习,课中再进行优化学习和交流评价。课后复习精品课内容,加深巩固 练习。这种无缝连接的混合式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得到及时辅导,排除障碍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建立起更强的学习自信心。 四、小学信息科技精品课的实施成效 (一)实验方案 本研究选用本校由五年级(1)班和五年级(2)班学生为实验对象,每周信息技术课上采用精品课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实验次数共计18课时。本研究利用问卷调查的 方式对实验对象进行前测和后测,通过前后测的数据分析来检验开展精品课对小学生信息科技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性。 (二)问卷定制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表是以《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为依据的,问卷调查表以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和信息社会责任为四个维度进行量化核心素 养水平,此表共有8道题,每一维度2道题,每道题有专项描述。调查表以积分的方式统计,1-5分值代表不同程度,其中1分表述非常不符合,2分表示不符合,3分表示 基本符合,4分表示符合,5分表示非常符合。问卷调查表的后测量表和前测量表的题号相同,仅增加“通过本课堂的学习后”字样来进行区分。具体问卷调查如表1所示 。 (三)数据分析 在本研究开始前,教师向实验班发放《小学信息技术精品课实施问卷调查表—前测》99份,收到有效答卷99份。课程结束后,通过线上问卷调查平台发放《小学信息技 术精品课实施问卷调查表—后测》99份,收到有效答卷99份,问卷的回收率为100%。具体前后测的结果如表2。通过表2可以得出,实验对象前后测的四个维度均呈现 增长的趋势。特别是在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维度上,从前测平均分4.0提升到后测平均分9.1分。由此可见在小学信息科技课堂中借助精品课进行教学,一改常规的“教师讲 、学生听”模式,变成“课前自己,课中解决问题,课后巩固知识”的翻转课堂模式。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乐趣随着成就感的提升而越发浓厚,学生的学科核心素 养逐步培养起来。 五、结论 本文总结了小学信息科技的精品课的设计路径及实施方法,验证了小学课堂中借助精品课开展教学对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是有促进作用的。本研究计划继续完善三级以 上指标的课堂评价量规表,结合智慧课堂的硬件设备,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全方位的评价,达到以评促教的效果,逐步提升师生的数字化应用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2]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xinwen/2021-08/27/content_5633645.htm. [3]教育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4]杜娟.基础教育精品课的课件设计研究[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2(03):59-62. [5]黄荣怀,马丁,郑兰琴,等.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课程设计理论[J].电化教育研究,2009,189:9-14. [6]教育部.利用网络平台,“停课不停学”[EB/OL].(2020-01-29). 作者:莫雪芬 单位:广东省珠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银星小学
国民经济的产业化发展与工程行业的迅速进步,都对我国水利工程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我国水利工程建设施工的最终受益者是广大民众,而这也是其受到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根由。而水利工程中的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就会对水利工程的整体运行造成不良影响,这也是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中的要点,应受到工作人员的重视。 1概述 随着我国水利工程建设规模的逐渐扩大,其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也逐渐提上日程,受到民众的热切关注。一旦在建设过程中,工程中的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质量性能出现退化或受到损害,都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最终成为安全事故的导火索。当前我国水利工程中的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老化问题较为显著,引人深思。与此同时,随着工程行业的飞速发展,工程技术的发展速度也十分可观,且被广大施工企业所推崇。水利工程也是如此,其建设过程中应用的先进设备与技术,并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等与自动化监控系统之间的差异及不匹配的问题,无法实现对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的有效监控。再加上,水利工程建设的施工流程较为简单,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效果并不显著。最后就是当前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中使用较多的配套清污设备,其效用有待商榷,且其清污效果不够理想,不能完全取代人工清污,极易导致企业二次清污的施工成本。 2水利工程中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质量管理的风险隐患 (1)管理人员隐患。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管理具有综合性特征,其均是由不同的零件来构成,零件的设计、生产、检测都有各自的标准,机电技术管控的标准主要参照水利和电力行业标准,同时也会牵扯到冶金、化工、消防和电子等诸多行业,因此需要专业的技术人才对其加强管理,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的管理人员缺乏对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质量的控制意识,对很多的技术知识缺乏了解。 (2)安全鉴定隐患。目前我国水利工程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的安全评定鉴定缺乏明确的程序,还有很多水利单位机电设备的管理不到位,对重要的机电设备没有进行全面的监控,强制性条文所规定的强制标准还停留在某些具体零部件的工艺过程控制中,对机电设备的整体性鉴定缺乏完善的程序。 (3)质量控制隐患。目前我国水利机电行业的发展速度惊人,但是在水利工程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质量管理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尚存一段距离。而当前我国水利工程的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质量的鉴定标准不够明确,极易受材料、生产、检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进而导致因评定标准不明确,而引发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的质量控制隐患的问题。 (4)信息安全隐患。在水利工程机电设备质量管理中,机电设备作为主要的管理对象,因此机电设备档案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很多的水利单位对于机电设备的归档缺乏认识,这就导致机电设备在计提折旧和维修时出现问题,不能充分的了解设备的整体情况,降低了对设备的质量管理。 3水利工程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质量管理的优化途径 (1)强化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的采购管理。现代企业的工程物资采购应从决策、采购、验收、支付、使用等5个环节入手,制定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物资管理制度,对物资采购的计划编制、采购方式与价格的确定、验收标准、货款支付以及保管使用等关键环节应遵循的原则、标准、方法等做出明确规定。做到物资采购各关键环节都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各关键岗位人员明确职责分工,加强责任意识,提高物资采购过程管理的规范性、严肃性,杜绝随意性,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类问题的发生。 (2)强化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的归档管理。不断完善相关的设备档案管理工作,将岗位的责任制度落到实处,做好事故档案、设备档案、运行档案以及修理档案等方面的管理工作。以节约成本为最终目的,制定出有关于维修保养、油料消耗、增收节支以及利润计划等方面的优化标准。通过建立施工设备技术固定资产、施工设备操作手证件以及设备折旧等方面的台帐,从而提升机电设备的整体水平。同时,还应当制定出设备维修操作管理和相关的设备配件采购方面的管理措施。此外,还应当对点检制度起到足够的重视。在此项制度当中,点检员是设备的主要负责人,一定要将设备的管理责任制度落实到具体的点检员身上。点检员要负责整个过程的设备管理,并且要定期对维护人员进行设备维护与看管方面的综合性考察。还要结合设备的具体施工状况,对运行和维护方面的办法与措施提出可行性的改进办法。另外,还应当制定设备的项目检修办法、质量标准、工时费用以及检修时间,对其做出具体的规定,实施设备维修质量的可追溯性管理。保证设备维修质量是设备管理工作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这对设备的使用性能、使用周期以及经营效应起到了直接的影响作用。管理部门需要负责具体的设备维修,修理单位要负责设备的修理质量以及设备检验方面的工作。设备管理企业或者相关单位要及时验收设备的质量,不断建立健全相关的设备修理服务体系。制定设备修理的相关风险金制度,要对一定比例的设备维修质量设定风险金,要对设备维修质量当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处罚。在对设备修理进行有效的跟踪服务过程中,还应当不断完善设备维修档案,一定要跟踪记录下每一台设备管理的信息。 (3)加强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的信息库构建。设备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比较强、涉及多方面的系统性工作,随着经济和企业的不断发展完善,会涉及到更多种类、更频繁的优化改进,建立数据库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例如维修人员可以通过数据库及时了解相关设备过去的维修记录,了解零件的更换情况、设备的使用情况等,及时对设备进行维修,也可以在未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检修。大量的生产实践表明,利用数据库详细记录设备的方式,可以提升设备的安全水平、提高生产效率,还能够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总体而言,设备管理工作需要依据实践不断的创新,相关理论只是对于设备管理的一个指导和参考,应用到企业的具体实践时还需要有针对性的改变和摸索,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会涉及到删减结构、增加结构等,规定中的设备管理程序往往涉及许多过程,自下而上的逐级上报等繁琐程序,但当设备损坏时,如要按照此种程序可能会占用很长时间。为此,企业可以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删减,以保证生产工作的效率。 (4)加强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的故障诊断流程管理。为了尽可能的保障水利工程建设中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的质量,就应注重对其进行常规检测,以便及时发现故障问题。以机电设备为例,其日常养护工作的重点应放在电动机部分。而故障检测工作的开展应基于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所处的实际运行环境、运维记录、使用年限以及运行状态等相关数据信息的综合分析来实现对故障问题的准确诊断。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机电设备的故障检测还需要结合现场测试结果来进行综合分析,以便找出故障问题的根本原因,对其进行针对性的维护与修理。 (5)加强员工的业务能力培训与考核。加强建设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培训,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定期对施工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进行考核。通过专项津贴等办法发掘专业人才,制定确实可行的激励制度来促进业务水平的提升,利用奖惩结合的方法来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惩罚制度可以鞭策工人努力工作,奖赏制度可以充分调动工人的工作积极性。在对设备维修时,可以约定一个时间,如果超前完成任务,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奖励。相反,如果没有按时完成任务,就要接受一定的惩罚。实行奖惩结合的工作制度,一方面可以调动维修工人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工人消极怠工。虽然奖惩结合的工作制度没有那么完美,但是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对维修工人进行有效管理。虽然维修工作不起眼,但是对企业的正常运转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结语 综上所述,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的质量控制作为水利工程建设施工中的控制要点,其质量问题不仅会影响水利工程建设施工活动的有效开展,同时也会对水利工程的整体质量埋下安全隐患,影响其效用的发挥。因此,相关企业及其工作人员就应在建设水利工程时,将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的质量管理工作划为工作重点,确保降低其质量隐患风险,确保建成后的水利工程能够正常安全的运行,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为国为民。
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措施:矿产资源开发公害犯罪刑法研究 摘要:回应风险社会命题的要旨在于实现风险分配的均衡性与正当性,因此,刑法介入风险社会的重要目标在于推动社会风险的多元化分配。针对风险社会中矿产资源开发所引发的公害问题,抽象危险犯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是以增加风险制造者刑事风险的方式来强化其对于公害风险的注意义务,但这一路径的局限性在于未能打破风险分配的简单格局。刑法在推动风险的多元化分配过程中须有所作为,应当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公害风险承担主体的多元化,将拒不履行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义务的不作为行为独立入罪,并强化对相关辅助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追究,以积极的刑法机制来建构起新型的风险分配格局与风险监督体系,推动刑法的积极一般预防功能之实现。 关键词:风险社会;矿产资源开发;公害犯罪;刑事政策;风险刑法 20世纪80年代,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Beck)在反思现代性的过程中提出了“风险社会”的命题,自此,风险成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话语。反思现代性的过程也是正视全球所经历的由“工业社会”向“风险社会”转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风险成为观察社会变革的重要线索。可以肯定,提出“风险社会”命题的重要价值在于其建构起反思现代化的新体系与新视角。在对风险社会展开思辨的同时,人类回应风险社会的手段方法是否应当发生变化,或者说是否已经发生了正确的改变;刑法机制在风险社会中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刑法应如何介入风险社会中的风险分配,对于上述问题反思与决断恰恰是刑事政策的思辨品格。鉴于风险社会的现实境况,以治理矿产资源开发公害问题为切入点来探讨风险社会中的刑法对策选择,颇具现实意义。 1矿产资源开发公害犯罪风险分配 工业社会的进取心促进了人类的财富积累,但这一财富积累的过程也在人们的身边制造出诸多风险。人们的目光开始逐步由“聚焦财富”向“忧患风险”移转,关注风险分配过程中所引发的“不确定性”或“不安全感”已经逐渐取代财富积累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易言之,风险社会中的人们所关注重点将不再是财富的分配,而是风险分配中的正当性问题。 1.1风险社会中的风险分配 不可否认,人类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开始面对诸多不确定的自然风险,冒险成为人们的意愿或选择——即使这种冒险多是出于被迫;与此同时,人类去冒险的终极目标却是要寻求安全——即使这种安全可能是相对的、暂时的。事实上,现代社会的发展变革营造出特有的“风险”话语乃是源于风险结构的改变。由于人类干预自然的深度与广度都已明显加大,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的制度设计与公共政策本身成为制造风险的主要来源,而自然风险开始退居次要地位[1]。简言之,人化风险已经超越物化风险的作用,并推动着社会风险结构的本质变化。即使凭借现代的技术手段与制度化治理模式,人类预防与应对风险的能力随之提高,但在技术发展与制度推进的同时又会带来新的风险,在这一风险反复循环的过程中,人为的不确定性风险便逐步在社会风险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正是由于在风险结构上的改变,以往自然风险分配中的均等模式或曰随机模式被打破,人类社会将不得不面对如何分配风险的现实问题。在相对稳定的社会背景下,推动社会结构变化的力量可能是多样的,不同力量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各不相同,它们的彼此叠加或相互冲突,在这些力量的作用下,处于变动之中的社会结构也将呈现出复杂样态。传统来看,在我国以改革开放为主导的社会转型过程中,观察社会结构的变动或者说分析社会问题的坐标是财富的分配。21世纪初,一些社会学家都通过各自的论述来表明,“风险”作为决定社会资源配置的关键性因素开始受到重视,“风险”的社会地位正逐步崛起[2]。可以肯定,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作为发展成果分配的财富分配过程与作为发展成本分配的风险分配过程将会对中国的社会结构产生复合性冲击,对所得财富量过少的抱怨与对所得风险量过多的担忧将会交织成为社会制度诉求的主旋律。如今,我国的社会转型过程正伴随着风险高峰期,而风险的分配又在一定程度上与利益阶层的分化具有密切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风险便演变成为诱发新型社会冲突的重要因子。更为重要的是,现阶段中国社会中风险分配问题是由于风险分配机制缺失、风险的累加效应、风险认知因素等共同造成的。而从风险分配的实际结果来看,与财富在分配过程中有向强势人群集中的趋势相对应,风险也表现出有向弱势人群集中的趋势,简言之,风险分配的过程也呈现出“马太效应”,风险的实际分配受到社会地位优劣的影响[3]。可以肯定,正当的风险分配机制将成为风险社会中核心的制度诉求,而实现风险分配的正当性——避免出现分配不均或风险转嫁——的基本要求则在于以法治化的制度框架来确保风险分配正义的实现。 1.2刑法机制在风险分配中的角色定位 目前,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为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由此也暴露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发展成本(风险)分配不均问题。其中,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暗藏着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风险,其不仅成为危及人身安全的重要危险源,并且直接制约着我国社会的均衡发展。如何在保证资源的开发、开采与利用满足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科学治理矿产资源开发过程所引发的生态环境公害问题,合理分配公害风险并实现风险的弱化与预防,这是我国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矿产资源开发中引发的生态与环境问题是整个社会所要面临的公害问题,刑法上对其所做出的严重评价被称为“公害犯罪”。公害犯罪,通常是指由人类的生产活动对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存环境或生活条件造成严重威胁的犯罪形态,是以对大气、水、土壤、噪声、固体废弃物、放射性物质、电磁波、地面沉降及光照妨碍等造成危害的生态环境问题为基本内容[4]。长期以来,我国未能对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风险给予应有的重视,因此风险逐步演变为现实的侵害。由于缺乏保护矿山生态环境及恢复性治理的基本意识与有效制度性约束,矿业人员只重视开采资源进而导致生态环境遭破坏后无法得到有效治理。在2009年国土资源部出台《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之时,据统计,我国113108座矿山中,采空区面积约为134.9万公顷,占矿区面积的26%;采矿活动占用或破坏的土地面积238.3万公顷,占矿区面积的47%;矿产资源开发中引发泥石流、矿区山体崩塌、采空区塌陷、尾矿污染水源等现实问题,发生地质灾害累计12366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66.3亿元,人员伤亡约4250人[5]。事实上,传统刑法基于其惯常的实害评价之思维范式,通常难以全面回应现今社会面临的诸多风险,这一状况被认为是与刑法之事后法、保障法的地位相符的。1997年修订后的《刑法》对与环境资源相关犯罪做了专门规定,直接规定了破坏性采矿罪与非法采矿罪等罪名。此后,于2011年颁布的《刑法修正案(八)》又对我国《刑法》第343条第1款“非法采矿罪”作出重大修改,取消了该罪名原有的行政前置要件“经责令停止开采后拒不停止开采,造成矿产资源破坏”,并引入“情节严重”、“情节特别严重”之概括性评价要件,由此,该罪的入罪门槛进一步下降,性质也由单一的结果犯向结果与行为相结合的模式转变,罪名所覆盖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这必将有利于加大刑法对破坏环境资源犯罪的有效制裁。当然,需要明确的是,我国的矿产资源开发犯罪中并没有将破坏生态环境的公害行为纳入犯罪体系之中,也未能在量刑政策上对矿产资源开发引发公害问题设定明确的从重量刑情节。因此,在传统语境下,刑法在风险分配中并未扮演特有的角色。对于目前我国的刑法立法现状,张明楷给予肯定。他认为,“一方面,乌尔里希?贝克所描述的风险社会并不一定是一种绝对的、可靠的社会状态,在这种可能被假定的社会状态面前,我们是否必须要选择刑法机制来做出反应,这是需要深入论证的”;“退一步讲,即使当今确实面临着风险社会的现实问题,并且必须依靠刑法来加以规制,但也应当在(行为)对法益侵害(结果)的危险性已经被充分证明的情况下,易言之,法益保护乃是刑法的基本立场”;同时,“在所称的风险社会中,刑事责任评价方面也绝不应采取严格责任原则,更不能引入客观归责理论;风险社会中,责任主义也应当是恪守的基本原则”[6]。而在“风险刑法”论者看来,现代社会中风险的制造者更多是强势群体。按照“谁产生、谁负责”的原则,强势群体应当承担更多的风险。而在现实中,由于刑法等法律规范并没有在风险社会中发出自己的声音,依托于实害犯模式的刑法没有介入到风险再分配的行动中来由此更多出现乌尔里希?贝克先生所谓的“有组织地不负责任”现象,即由于制度供给的不足,那些以制造风险为主的强势群体能够(基于制度的缺失)正当地逃避责任;而在多数情况下,他们所制造的风险及其可能转化成的实害后果却由作为弱势群体的广大公众来承担[7]。因此,有学者进一步指出,“传统上以实害犯为基础的立法模式使得刑法无法及时介入到风险规制中,在回应公害问题时,这一立法模式的弊端暴露得尤为明显;而只有当风险转化成具体危害后果之前,刑法机制就已经积极介入,如此方能有效阻断风险的实害转化”[8]。只有如此,风险制造者及相关主体才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而不会肆无忌惮地制造风险或助长风险的扩散,普通公众则可以在风险转化为实害结果之前得到更为有效的保障。因此,刑法介入到风险社会中的重要目标应当是推动风险分配的结构优化。 2治理矿产资源开发公害犯罪的困境 在风险社会的背景下,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引发的公害问题需要刑法的及时回应。但对于刑法在回应风险社会、介入风险分配时的路径选择问题,一些学者仍然受制于传统刑法中抽象危险犯之思维困境。对此,应当作进一步反思。 2.1与抽象危险犯之习惯性链接 固有的传统刑法理论是以“结果无价值”作为基本立场,只有出现侵害法益的现实结果时,发动刑罚权才具有其合理性。即使在面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公害问题时,刑事立法在传统上也是以实害结果为基础,进而表现为刑法是对公害性的实害结果作出事后评价,并科以严厉的报应性惩罚。在1997年刑法典修订之时,风险社会的话语尚未在我国广泛“散播”,公害犯罪问题也未能引起立法者的足够重视,因此,客观来看,1997年刑法以实害犯模式来回应尚不算显著的公害问题也是符合当时的社会现状的。但随着风险社会的到来,刑法在风险分配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得到重视,有学者已经明确指出,“刑法或者说刑罚措施再不应局限于已然犯罪的现实危害,现代刑法还应在防止未然风险向具体危险或现实危害转化的过程中展现出积极的一面,即通过刑法的预防功能来扭转广大公众在风险社会中的不利地位,并控制风险社会中公众的心理恐慌”;“在这一诉求之下,以抽象危险犯为核心来进行风险再分配已经成为维持社会安定性的路径选择”[9]。从理论界定上来看,抽象危险犯是表明特定行为本身即具备了侵害法益的可能性,即使其难以转化具体危险状态也应当被禁止的情况[10]。可以说,引入抽象危险犯的刑法进路俨然成为刑法介入矿产资源开发公害风险分配时固有的思维定式。在提倡引入抽象危险犯的学者看来,正视并及时回应风险社会之理论命题,应明确传统刑法实害犯模式的缺失。考虑到社会风险自身复杂性以及在外部因素作用下的多变性,风险被放大后所转化成的实害后果难以预计,在这种情况下,拟制出一种危险状态往往成为确立刑事可罚性的基本依据,事实上,这种拟制危险的做法更多的是着眼于人类在风险社会中寻求安全的本能[11]。此外,有学者进一步指出,“风险刑法理论提倡引入拟制的危险状态,是对传统结果责任主义作出反思后的必然结果,这将是刑法机制与风险社会制度诉求相契合的现实选择,甚至可以说,传统的犯罪构成理论都应在风险社会中作出调整”。同时,该观点还认为,“在刑事司法实践中,对风险制造者所引发的危险状态及其可能引发实害后果无须作出实质性判断,因此,只要行为符合了立法者所确立的高风险性构成要件,拟制的危险状态便已经达到,司法者便可以对该行为作出刑事评价”[12]。可以说,较之于传统的实害犯以及具体危险犯,抽象危险犯的犯罪门槛将会明显降低。 2.2对抽象危险犯困境的理论反思 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公害事件频繁发生,但传统刑法未能将公害风险纳入评价范围,关注风险社会中的风险分配问题已经成为对传统刑法进行修正与补充的基本要求。与传统的犯罪行为相比,矿产资源开发中的公害问题具有正当性与危害性相重叠的特点,且危害结果具有长期潜伏性,因此实际损害程度往往难以准确预测。此外,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公害问题涉及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以及人类应用高科技等伦理问题,而公害犯罪所产生的危害后果又具有长期累加性,一些非人为因素的作用也将对此产生影响,因此,对某种行为的危险性判定往往受制于现有的认知水平。同时,对于风险对公众及周边环境带来不利影响以及影响程度大小,我们也可能缺乏全面的认知[13]。而刑法在防范矿产资源开发中的公害问题时想要有所作为,便需要对公害风险作出更为系统的回应。那么,刑法在回应风险社会、介入风险分配时是否一定要引入抽象危险犯的模式呢,目前的答案似乎并不确定。正如多数学者在评价风险社会或风险刑法时指出,“风险刑法的重大变革在于推动刑法的预防观念从传统上消极的一般预防转向现代的积极的一般预防,是一种以刑法信赖为基础的预防理念”;“与消极的一般预防侧重于刑罚执行的威吓效果有所不同,积极的一般预防反映在公众的规范认同感与法治忠诚度上,即通过向公众宣示法秩序的不容侵犯,强化公众的法治信仰;因此,风险社会下所展开的积极的一般预防并不需要依赖于引入抽象危险犯”[14]。事实上,积极的一般预防理论认为,只要立法者基于必要的生活经验将引发公害的行为犯罪化,进一步严密刑事法网,就可以向公众表明哪些行为是不被刑法所允许的;通过政策导向层面与法律实践层面的双重推动,公众便可以在内心上逐步认可并遵守这些刑法规范,积极的一般预防目的就能够实现。客观而言,抽象危险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从惩罚到预防的转换,体现出犯罪成立前移与处罚早期化等思想。但实际上,抽象危险犯在回应风险社会时只是将刑法对风险评价适度前移,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普通公众所承担的社会风险,并将这种风险以刑事犯罪风险的形式转嫁给风险制造者。然而,这种转换模式实际上只是体现出“量”的变化,风险的分配仍然是以普通公众为主,以风险制造者为辅。可以说,在抽象危险犯的模式下,矿产资源开发中的公害风险仍然是在开发者所面临的刑事犯罪追诉风险与普通公众所面临的实害后果风险之间摇摆,只是通过增强风险制造者所承担的刑事风险能够强化其在制造公害风险时的注意义务,但这一变化实际上并没有引入新的风险承担者。易言之,抽象危险犯模式下风险量的移转并没有打破现有的风险分配之简单结构。在另一方面,抽象危险犯的成立只要求证实行为人明知并实施了立法所预设的高风险行为即可,而对于行为人有无实害之预期与可能、危险与实害结果之间是否具有特定的因果关系,司法过程中往往都不严格考察。由此观之,引入抽象危险犯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对于“刑罚万能论”和刑法(刑罚)的迷信,而这种思维在我国刑法学界中依然有较大的市场。事实上,刑法应被视为是保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一旦刑法进行毫无节制的扩张,犯罪的评价逐步成为一种风险承担或责任转嫁的途径,而将危害公共福利的行为不分轻重纳入刑法范畴,对治理者来说,或许是最容易、最便捷的手段。当然,还有另一个现实问题需要我们做出前瞻。一旦我们在回应矿产资源开发公害问题时引入了抽象危险犯,那么,抽象性危险的标准应当如何确定,或者说,如何确定可行的入罪标准将成为司法实践中的难题。可以肯定,抽象性危险衡量标准的不确定性也必将对罪刑法定原则带来冲击。 3治理矿产资源开发公害犯罪的刑事政策进路 笔者认为,单一的抽象危险犯进路在回应矿产资源开发公害问题时更多地体现出理论上的“一厢情愿”,这一进路难以发挥出良好的治理效果。而确立治理矿产资源开发公害犯罪刑事政策的核心内容在于科学地分配风险、分散风险、扩张风险的承担主体,并将相关的制造或助推风险的行为独立入罪。当然,在扩大犯罪圈、严密刑事法网的同时应当体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注意刑罚的适度轻缓化。 3.1风险承担主体之多元化 抽象危险犯论者主张将刑法对风险的评价阶段前移,以此来减少普通公众所承担的公害风险,而增加风险制造者所承担风险的比例。但这种转换模式实际上只是体现出“量”的变化,风险的分配仍然存在于矿产资源开发者与普通公众之间,原有的风险分配结构未发生本质的改变。而刑法理性介入风险社会中的风险分配,其所扮演的角色应当是推动风险分配的多元化在矿产资源开发者所面临的刑事犯罪追诉风险与普通公众所面临的实害后果风险之外引入新的风险承担主体并确立更多的风险类型。易言之,我们应当确保矿产资源开发中的公害风险在更多的主体之间来分配,由此形成风险分配的基本链条,并推动不同风险承担者之间的相互监督。笔者认为,除了矿产资源开发者与普通公众之外,需要引入的风险承担者还应当包括矿产资源开发的监督者、矿产资源开发的辅助人,并进一步明确合法的矿产资源开发行为在引发公害问题时也需要承担不利后果。不可否认,矿产资源开发中的风险承担应当以资源开发者为核心,其中,既应当包括不具备资质、未获得行政许可的非法开发者,同时也应当包括那些具备资质甚至是具有国有企业背景的合法的矿产资源开发者。只是目前来看,我国在处理矿产资源开发中的公害行为时,多数情况下是以开发者是否获得行政上的许可(是否取得采矿许可证)作为判断其犯罪是否成立的依据,最高人民法院于2003年颁布的《关于审理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则对“未取得采矿许可证”的情形做出了细化。易言之,目前我国在矿产资源开发公害问题中承担刑事犯罪追诉风险的责任人是那些未获得采矿许可证的非法开发者,而具备合法资质的开发者并不需要对其在矿产资源开发中引发的公害问题承担刑事风险。具体而言,一旦矿产资源开发公害行为的实施人获得了采矿许可证,那么即使在开采的过程中有公害行为,由于有行政许可免责条件而不构成公害犯罪,这是我国立法上存在的一个缺陷。而破除这一立法缺陷,需要进一步明确风险分配的平等性立场,无论是合法的矿产资源开发者,还是非法开发者,都需要对其开发过程中的公害行为承担刑事风险;对于未取得采矿许可证的非法开发者引发的公害行为,可以将之作为从重处罚的量刑情节。此外,在矿产资源开发监管过程中,相关部门应履行监督检查职责,对矿产资源开发环境生态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确立的治理恢复措施落实情况和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情况进行现场检查,并对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及时制止并依法查处。对于在矿产资源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监督管理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可以参照“环境监管渎职罪”将上述行为独立入罪,以此来强化矿产资源开发监管者所承担的刑事风险。当然,对于矿产资源开发中的相关辅助人而言,我们也应当通过刑事立法确定其在矿产资源开发公害问题中所承担的风险,即可能被刑事犯罪追诉的风险,这一问题,后文将进一步展开。 3.2不履行恢复治理义务行为单独入罪 目前,我国刑事立法并未对矿产资源开发中的公害行为作出特有的评价,易言之,矿产资源开发引发的公害行为目前难以被作为犯罪行为来惩处,考虑到风险社会公害治理与风险分配的现实需要,应当在推动风险承担主体多元化的同时,进一步将矿产资源开发中的公害行为独立入罪。此外,需要明确的是,相关部门规章针对矿产资源开发中的公害风险引入了恢复方案审查与保证金制度,以此来强化采矿权人在破坏生态环境后去积极履行环境、生态恢复义务,但这种“先破坏、后治理”的模式显然与风险社会下对风险控制与预防的“现实”立场相背离。同时,在法律实践中,一些采矿权人在缴纳保证金之后,对于环境生态治理恢复义务不屑一顾,以为其提交的保证金便可以成为其不履行治理义务、恢复义务的免责事由。事实上,由于矿产资源开发引发的公害风险转化为实害结果呈现出几何式放大效果,采矿权人所缴纳的保证金在多数情况下根本无法弥补实害结果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同时,收取保证金的国家机关也不一定利用保证金来恢复生态环境,因此,保证金制度绝不应当成为一种不承担刑事风险的免责事由。针对上述矿产资源开发中的现实问题,笔者认为,独立入罪的重点应当放在相关行为人破坏生态环境后拒不履行恢复义务的行为。具体而言,对于采矿者,应将“采矿权人未履行环境生态治理恢复义务或未达到环境生态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要求(经验收不合格的),经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履行恢复治理义务而拒不履行的”不作为行为独立入罪,并规定所应承担的刑事责任。此外,对于探矿者而言,应将“探矿权人在勘查矿产资源过程中遗留的钻孔、探井、探槽、巷道而未能进行回填、封闭,对形成的危岩、危坡而未能进行治理恢复,且情节严重的”不作为行为独立入罪,并规定所应承担的刑事责任。最后,对于矿产资源开发中相关行为人实施“扰乱、阻碍矿产资源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作,或侵占、损坏、损毁环境监测设施或者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设施,情节严重的”,可以通过司法解释的形式明确其符合《刑法》第277条“妨害公务罪”的入罪标准,以此来保障矿产资源开发中相关执法活动的顺利进行。 3.3相关辅助行为应依法追责 追究相关辅助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也是有效分配风险的基本手段,可以克服传统刑法注重对直接责任人刑事制裁、忽视相关辅助性间接责任者的弊端。通过强调对明知型或疏忽型的服务商、辅助人、工具提供者进行制裁的确定性并注意制裁力度的合理把握,可以对矿产资源开发中相关辅助行为人产生威慑作用,并强化辅助行为人对直接的公害风险制造者的变相监督,进而科学地分配矿产资源开发中的公害风险。我国在依法严格惩治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犯罪问题时,对于明知他人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而为生产销售者在资金、证明、场所、运输、存储、技术、广告等方面提供帮助支持的行为人,可以以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共犯论处。此外,2015年11月1日生效的《刑法修正案(九)》针对日益严重的网络犯罪,采取了辅助行为独立入罪的基本立场[15]。《刑法修正案(九)》规定,对于明知他人实施网络犯罪活动而“拒不履行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的网络服务提供者”、“准备或为他人准备实施网络违法犯罪活动创造便利条件的行为人”、“帮助网络犯罪人提供互联网接入、网络储存及通讯传输的行为人”,应当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借鉴上述立法及司法解释,立法者或最高司法机关应当通过刑法修改或出台司法解释的方式将相关矿产资源开发公害风险的辅助行为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具体而言,在参与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对于明知或应当知道开发者或采矿人具有破坏生态环境的公害行为且拒不履行恢复治理义务的,仍然“为开发者提供资金帮助、账号、证明文件甚至是许可证件的;为开发者提供生产经营场所、设备的;为开发者提供运输、仓储便利条件的;为开发者提供生产技术、材料或辅料的”,应当以共犯论处并追究相应的刑事责任。同时,在司法实践中应遵循立法目的,准确把握共犯行为的适用标准。 3.4刑罚应适度轻缓 当然,在强调针对矿产资源开发公害问题应严密刑事法网的同时,我们还应当注重刑罚配置的科学化。刑罚配置科学化倡导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治理破坏环境资源犯罪时针对不同犯罪主体、不同情节不应只强调刑罚的严苛性,同时也应推动刑罚的轻缓化与适度性,重视罚金刑与禁止令等非监禁性刑罚措施的科学应用。简言之,对于直接的矿产资源开发者所引发的公害风险,应当将之独立入罪,并考虑到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考虑其在恢复治理过程中的态度与意愿以及事后采取的补救措施,等等,依法对其定罪量刑。对于矿产资源开发公害行为的辅助人而言,我们在引入共犯或独立入罪的同时,还应当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于确实属于帮助犯且未获得超过正常经营利益的行为人,可以综合考虑其他情节采取轻缓化的刑罚措施;对于适用缓刑或罚金刑不致产生再次危害社会的结果且更有利于行为人复归社会的,可以判处缓刑或单处罚金,并积极运用禁止令来限制行为人继续从事矿产资源开发中的相关辅助行为。 4结语 以风险分配为线索来观察当代社会,我们逐步认识到,科技的进步使得人类变革社会生活与改造自然环境的意愿与能力显著增强,风险在现代社会中以合法身份存在,成为塑造社会结构过程中强有力的“参与者”。面对不断涌现的、复杂多样的风险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实害结果,如何最大限度地实现风险预防,这对包括刑法在内的法律制度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刑法理论界对于风险社会的理解仍可能具有其片面性,部分学者对风险社会理论的认识往往是受制于刑法学的知识话语结构之间而不能自拔。而作为保障法、事后法,刑法所规制的乃是社会最不能容忍的危害行为,因此,在积极回应社会风险防控问题时,盲目地将传统的刑法思维(抽象危险犯)移植到风险社会下将会只有“治标”的表象,难以产生“治本”的效果[16]。可以肯定,在风险社会面前,如何有效预防风险、减弱风险,形成合理的、具有正当性的风险分配格局,这将成为全世界所共同面临的新课题,更是人类所面临的全新挑战。 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措施:矿产资源开发的具体方法 摘要:吉林省矿山多位于松辽平原盆地东南隆起带的单斜部分,同时区块局部地质变化较为发育,区内成矿条件较好,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本文主要通过用电磁勘探法对矿区进行资源勘查,解析该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具体实施方法,运用剖面图进行研究与解释,从而了解该区域矿山的地质特点,综合解释了工区的资源勘探情况。最后得出本区矿产资源的特征,进一步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产考价值。 关键词:地质构造;矿产资源;方法研究 1研究区矿山地质状况 刘房子矿紧邻陶家屯乡,西接朝阳坡、城郊乡。人口密集,交通方便。研究区位于松辽平原东南缘,区内绝大部分区域被第四系覆盖,是松辽平原盆地东南隆起带的单斜部分,基底为花岗岩,花岗岩对侏罗系地层的侵入使得矿层梯度相对稍高。该区域有二条地质变化构造:①四平—德惠地质变化F1它位于四平、长春、德惠一带,总体走向北东25-35°,倾向NW,倾角45-70°。②饮马河地质变化,发育于饮马河阶地后缘与波状台地衔接部位。在地貌形态上呈明显陡坎,白垩系地层出露,长约80Km,总体走向近于南北,略向西偏,一般倾向西,局总向东倾斜,高角度。影响带宽0.2-0.7km,破碎带埋深在30-120m、断距20-30m,属张扭性地质变化。在地质变化带控制范围内,由于近期新构造运动,使泥质弱胶结、结构较疏松的含水层加强松动。区块局部地段矿层较为发育,主要岩层组破碎的砂岩和砂砾岩、侏罗系沙河子组、火石岭组的破碎带以及花岗岩破碎带,利于地质作用进行深部循环。泉头组、营城子组、沙河子组及火石岭组地层具有一定的厚度,使矿区在矿产开采上具有相对较好的条件,此外,白垩系上部的泥岩具有一定厚度,可以起到盖层的作用。如果矿层厚度足够大,矿产开采在此地区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优势,资源储量丰富。为了能够对工区地层、构造等地质情况进行勘察并对资源开采的可能性做出评价。结合工作区的实际情况,最终投入可控源音频大地电场法[1,2](CSAMT)测线7条见图1,累计剖面长度19.95公里,物理点456个。质量检查点28个。 2电磁勘探法 电磁法,又称电磁感应法。它是针对矿石的导电性与导磁性的不同,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来进行的一种勘探方法,统称为电磁法。 2.1电磁勘探法原理 电磁勘探发的基本原理是:当地下存在导电地质体时,在电磁场的作用下,导体中将产生感应电流,感应电流又会在其周围产生二次磁场。以图2为例,在二次磁场产生时,强度是随着时间、空间分布、时间特性而定的,可发现异常和推断地下矿物的存在。如果该地区矿物具有高导性,在一次场作用下,受人工磁化产生的二次磁场,同样可以发现并推断矿区地下矿体。图2表明,电磁勘探法采用瞬变电磁测探法进行勘察,以便了解断层发育情况,为钻探孔位确定提供参考依据,钻探工作为电磁勘探的基础上,有南向北逐渐展开,勘查结果后得出如下结果。瞬变电磁成果,根据邻区钻孔的钻孔柱状图,测井曲线及孔旁测深区线,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定量分析,以及根据此建立的模型,进行正、反演拟合计算得出各个测点目的层的深度。因区内无孔对比,解释深度与实际深度有较大差异,但构造形态不会有大的差异,因此,在钻探布设孔位时将参考其成果中的,伸至区外,据此可以分层,推断地质变化,判断地层宽度、倾向、倾角。 2.2勘查成果对比分析 由于瞬变电磁勘查仅仅限于矿区边缘,受数据采集的局限处理的成果也仅局限于矿区南部的矩形范围内,因此,确定的断层在走向上有一定的误差,通过成果分析认为,瞬变电磁解释确定的断层,与钻探查明的断层基本吻合。另外,在矿区中南部,瞬变磁电的北端,钻井发现的断层在瞬变磁电中没有显示,说明单一的物探手法必须结合钻探及其他手段才能取得较好的勘察效果。 3矿产资源开发 随着现在工业迅速发展,矿产开发越来越多受到人们的重视,由于我国处于发展中国家,对于矿产开采浪费方面没有很大认知,所以,由于过度开采导致我国矿产业面临资源枯竭的处境。为了杜绝这一现象的发生,应该针对矿产资源开采方面拟定一个更为全面的方案,通过这一方案来进行资源开采,减少中间环节,更好利用好矿山资源,为未来的企业经济得到发展。通过本次物探工作,对工区的地质状况、地球物理特征有了较清晰的了解,基本查明了勘查区内构造地质变化的存在及其产状、发育深度;同时通过对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资料的分析解释,基本上确定了物探控制区内第四系、白垩系、侏罗系岩性、厚度及其基底发育情况。矿区是松辽平原东南隆起带的单斜部分,基底为燕山期花岗岩,顶板向北西倾斜,完整基底深度在900-1200之间,个别构造地段因为有一定深度的构造破碎带,完整基岩埋深会相对较深一些。推断F1地质变化:走向NE,倾角较陡,宽度在100-400m左右,发育深度在900m—1000m;另外推断有一条与之平行的地质变化F2性质基本相同,但测线长度有限,现有资料反映不全面,推测为F1的次级构造。通过图3的重磁资料的分析,推测400#剖面和450#剖面之间发育一条北西向的地质变化构造,是饮马河构造的次级构造,或者饮马河构造的一侧,本构造为张扭性,走向北西,倾向南西,倾角较陡。矿区位于第四系全覆盖之中。矿区地表第四系厚度较大,在0—20米之间,其岩性为亚砂土、亚粘土、砂及砂砾石;上部为较厚的白垩系地层,在400~900米之间,岩性为泥岩、砂岩、砂砾岩及砾岩;下部为侏罗系地层,厚度220-450米,岩性以火山碎屑岩、砂岩、页岩为主局部含矿。结合地质资料我们推测,工区基底为华力西期和燕山期花岗岩,局部残留二叠系变质岩。物探勘探深度约1100-1500米左右,地表海拔高度在200米左右。在物探剖面控制范围内,局部可见花岗岩基底。通过收集的航磁[3-5]平面图3,我们可以看出区内确实发育一条北东向构造,在100#—400#剖面之间为明显的负异常与正异常交界的梯度带。正异常数值相对较高梯度较大,符合CSAMT资料南侧基岩地板埋深相对较浅的推测。反映了沉积岩厚度向北西侧逐渐变厚向东向南逐渐变薄的规律,而侏罗系地层厚度向东向南逐渐变厚,向北向西逐渐变薄的规律。通过前人工作得出的矿区1:20万布格重力异常[6-8]资料,我们得知,矿区的基岩南高北低,在工区内有明显的梯度带,可以推断有北东向构造发育。在100#—400#剖面之间梯度较大,而450—600#剖面之间梯度较小。推断在100#—400#剖面构造发育程度较高,破碎严重,而450—600#剖面之间破碎程度相对较小。整体上反映了地层向北西侧倾斜的情况。综合电磁法、磁法、重力三种方法一致反映了北东向构造的存在,在其深度上可以看出电磁法较浅较细致的反映了白垩系和侏罗系的矿层变化,磁法较深反映了沉积岩、变质岩和火成岩之间的关系,重力最深反映了基底的变化。主构造以北东向为主,倾向北西,倾角较陡。另外,可以推断北东测有一北西向的地质变化构造,是饮马河构造的次级构造,或者饮马河构造的一侧,本构造为张扭性,走向北西,倾向南西,倾角较陡。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对该矿区成矿现状进行合理资源开采。 4结论 以矿区以往只有地面地质填图资料,是无钻探工程控制的空白区,在矿区勘查时,首先采用物探方法进行施工是复合相关勘查范围的,其成果对在钻探进行布置,施工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从长春地区矿藏成矿特征分析,区内矿层单层厚度较大,分布范围广,为矿区资源开采提供了良好的区位优势;通过同一区域内的钻探资料推断,白垩系砂岩、砂砾岩呈半胶结状态、孔隙度较大,单层厚度较大,是良好的资源储层;矿层受地质变化控制,构造成北东-南西方向展布,构造深度大,沟通了上地幔和白垩系地层;本区地温场具有大型沉积盆地地温场的特征。通过对以上情况的分析,并参考邻区矿山地质情况,我们认为,本区的地质资源条件较好。 作者:王亮 单位:吉林省水文地质调查所 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措施: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分析 摘要:通过对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对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相关规定的分析,指出现有法律制度对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福建省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中存在的补偿主体范围过窄、资金来源有限以及监管主体不明确等问题,从完善生态补偿的基本原则、完善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主体、标准和资金来源、完善福建省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实施和完善福建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监管制度四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福建省;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法律制度 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促进经济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明确提出要“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福建省是国家生态文明实验区,且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一方面对矿产资源的开发能够促进福建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文明带来了负面影响。通过对矿产资源开发征收一定的生态补偿费用,以此促进开发技术的提高以及对所造成负面影响的消除、治理和恢复。目前,学界对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没有明确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态补偿不仅包括对生态功能的补偿,还包括对开发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补偿。狭义的生态补偿仅指对生态破坏的补偿。文章从狭义的角度研究福建省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 1福建省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现状 福建省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主要有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 1.1国家层面 1.1.1宪法相关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九条第二款规定: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该规定为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的完善提供了理论基础。1.1.2法律相关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都有涉及自然资源、环境保护和生态补偿的相关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的第5条和第32条的规定。1.1.3行政法规及行政规章相关规定《土地复垦条例》、《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和《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等对矿产资源管理制度有相关的规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土地复垦条例实施办法》等对矿产环境的保护治理制定方案提出了要求,对土地复垦的验收、监管也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以上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在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有相关的规定,但大都不够详细、具体。比如对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主体、资金来源、补偿依据的标准以及具体如何实施等环节缺乏权威的依据。 1.2地方层面 《福建省矿产资源条例》、《福建省矿产资源规划管理办法》以及《福建省矿产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管理办法》给福建省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提供了相关的依据,尤其是《福建省矿产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管理办法》,该办法总共分为六章,对保证金的定义、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原则、保证金的缴存与返还、矿产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治理方案的编制与备案、监督管理等都做了相应的规定。该办法对规范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的缴存、管理和返还,今后采矿人开采矿产必须边开采边恢复,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矿山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 2福建省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2.1福建省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主体范围过窄 闽国土资综【2012】127号文—《福建省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管理办法》第三条规定: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引发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从该办法第四条款可以推定这里指的引发环境问题和破坏环境指的是采矿权人或采矿权申请人,在矿产资源开发中,引发生态环境问题和对环境造成破坏的主要是矿产资源的开采者和经营者,按照该原则规定开采者和经营者应当承担起生态破坏和生态恢复治理的责任。而在现实中,企业开采或者经营矿产资源开发往往冒着一定的风险,开采或者经营还不知道能否获利的情况下就需要有大量资金的投入,还需要交纳保证金,倘若开采结果理想,那么他们有足够的费用可以支持企业的进一步运作,倘若开采结果不理想,他们冒着很大的风险,最终还要承担起开采所带来破坏的恢复的责任,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困境。相对其他矿产资源开发的受益者,对企业这个准受益人身份略显不公平。因此,应该把其他的受益者也列入生态补偿的主体范围,按照所受益的比例承担一定的生态补偿责任。 2.2福建省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资金来源有限 通过对《福建省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管理办法》相关条款的解读和对第三条规定省国土资源厅相关人员的调研,当前我省的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资金主要来自采矿权人所缴纳的保证金。该办法第二章对保证金的缴存有相应的规定,同时以附件2《福建省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经缴存数额计算说明》规定了保证金缴存依据单位矿区面积和矿山开采方式的影响系数决定保证金的数额。尽管有保证金的缴存规定,作为破坏的补偿、恢复,但是现实中依据所缴纳的保证金数额企业能够缴纳得起,或者及时缴纳得起,最终企业能够依据该笔保证金就能够真正承担生态破坏、恢复治理的责任,存在很大程度上的困难。 2.3福建省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监管主体不明确 《福建省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管理办法》第五章对矿产资源开发监督管理做了规定。第三十一条规定:县级以上国土资源、环境保护等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采矿权人履行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责任情况的监督检查,督促采矿权人实行“边开采,边恢复”。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三等条款大都是用“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或者“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等字眼,主管部门主要是各地的国土资源局,但是国土资源局下设又有很多部门,具体该由哪个部门来落实监管没有明确规定,往往会导致要嘛几个部门同时管,要嘛没人管的局面,最终导致管理混乱。 3福建省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完善 3.1完善生态补偿的基本原则 3.1.1矿产资源开发体现利民、资源有偿使用原则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矿产资源开发能够促进一国经济的发展,同时矿产资源的开发也带来了一系列影响,如生态衰退、环境污染,这对人民、特别是矿产资源开发地的人民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在矿产资源开发中需要权衡利弊,做到既能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能保护人民的利益。矿产资源开发主管部门对矿产的开发申请要经过科学的监测,在开发前进行科学评估,权衡利弊后,同意申请的,对矿产资源开发采用有偿取得的原则。3.1.2新旧账分别对待原则矿产资源开发所带来的破坏需要进行恢复、治理,以保证可持续发展,减少对生态的破坏。具体有谁来恢复、治理,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对待。以立法为准线,对于立法前历史遗留下的问题,我们称为“旧账”;对于立法后出现或者即将出现的问题,我们称为“新账”,对新旧账分别对待原则:旧账由政府负责治理,通过政府公共支付解决;新账由矿产资源开发的企业负责100%治理和恢复。3.1.3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目前针对福建的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主要就是实行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在《福建省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管理办法》及其附件中对保证的缴纳、提交标准有相应的规定,但需要再进一步规范,严格落实补偿的标准,做到所有对所有的征收对象标准一致;在补偿的过程中应认真做好利益权衡,做到补偿公正合理;对于补偿的规则应当向社会公开,即做到公平、公正、公开。3.1.4“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要切实落实企业在矿山生态恢复治理中的责任,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建立健全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责任机制。 3.2完善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主体、标准和资金来源 3.2.1明确主体我国《环境法》确定“利用者补偿”原则,《福建省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管理办法》确定“谁引发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补偿原则,对于“利用者”、“谁引发”及“谁破坏”主要是矿山开发企业,所以应当在相应的法律法规里明确规定,正在开采的或者即将开采的生态补偿由开采的企业承担生态治理和恢复的责任。3.2.2提高标准和拓宽资金来源目前,福建省的生态补偿标准主要依据《福建省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管理办法》的附件2的规定,该文件中主要根据采矿学科证登记的矿区面积、单位面积确定保存保证金的标准。具体在实际中仅仅依靠采矿企业所缴的保证金是很有限的,特别是现如今经济发展出现不景气现象,部分矿业老板面临着资金的短缺,甚至资金链断裂无法缴存,或者即使缴存了最终也无法承担起治理、恢复责任。给现实生态治理恢复带来了困境。福建省委书记尤权曾经说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共识,靠政府花钱解决不了生态效益的问题,发动企业一起参与。他建议以我省森林覆盖率60%为标准,低于标准的地区向高于标准的地区进行补偿。福建省是较早开展上下游生态补偿试点的省份,但未形成标准,只是象征性的额度,调动不了上游地区保护生态的积极性。因此可考虑书记建议以此为标准,同时也拓宽了生态补偿的资金的来源。 3.3完善福建省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实施 3.3.1福建省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费的实施对于生态补偿费的征收全省应当制定统一的范围标准,不仅如此在落实收缴任务时也必须统一力度,不能有些地区、有些人多收,有些人少收。3.3.2现有矿区和新矿区生态修复保证金实施针对当前《矿产资源法》为涉及生态补偿,有涉及的生态补偿形式也只是直接的经济损失,没有对污染和生成破坏的补偿,缺乏统一的法律规定以及统一的政策引导,应从国家层面、地方层面上确立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落实福建的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3.3.3老矿区与废旧矿区生态修复基金的实施与“新旧账分别对待原则”保持一致,对于老矿区与废旧矿区由国家承担治理责任,可以借鉴德国的做法,由政府成立专门的矿山复垦公司,由中央支付75%,地方支付25%的恢复治理费用无偿投入使用。至于费用的来源,首先国家应当把该项投入列入财政预算,其次可以建立生态恢复治理基金制度,基金主要通过地方环境或国土部门征收的资源税、接受的捐赠、捐款途径完成。3.3.4建立矿区生态修复的激励制度福建省是重要的生态示范省,做好生态修复尤为重要。省相关主管部门一方面应该鼓励有能力的矿山企业积极参与矿产资源开发,积极承接面临困难的矿山企业的转让,并出台相应的政策给予支持,如在以后的公开招标中,对于做得好的矿山企业给予减收恢复治理保证金或者给予荣誉称号、奖励等。另一方面鼓励社区干部及公众积极参与矿产资源开发生态恢复治理活动中来,鼓励他们边学边做,敢于同违法、犯罪的矿山开发行为做斗争,给予实物或者经济的补偿,并制定相应的政策保证实施。对于做得比较好的给予福利政策,也可以给予家人安排工作或者其他事情优先考虑考虑的待遇。 3.4完善福建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监管制度 3.4.1明确生态补偿具体监督机构现行《环保法》和《福建省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管理办法》相关条款规定环境保护的机构有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县级以上国土资源都有权对环境行使监督职能,这样容易造成实际中无人管或者管得部门太多,所以要在相应法律制度里明确规定由哪个部门行使矿产资源开发生态保护和恢复治理监督职能。3.4.2确立生态补偿费用监管制度目前,福建省生态补偿费用实行财政代管专户存储、专款专用的原则。建议相关立法确立生态费用监管制度,在费用收起、存储、发放的各个环节里应当允许相关的公众有参与到各个环节中,保证公正、公开、公平的基本原则。公开信息以便其他公众的查询、有足够的知情权;设立对违法行为进行举报的途径,同时保障相关人的安全。3.4.3地方各级政府严格落实巡察制度2016年3月福建省确定23名国家级矿产督察员负责重点督察对我省125个矿山进行巡察,显示出福建省对巡察工作的重视程度,各级督察员应当分工巡察,把各个地区的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账进一步细化,真正落实督察职责。对于巡察中发现违法行为,除了相关部分责令限期改正的不改,国土主管部门不得通过其采矿许可证年检外,应当强制其停止开发行为,并给予相应的处罚。3.5完善福建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社会监督制度当前一些地区生态环境执法管理部门受制于地方,有时难于作为,建议改革生态执法体制,同时设立公众网络平台,可以学习德国的做法,专门设立环境保护专线电话,由专门的部门接受投诉,由专业队伍负责及处理投诉的问题。当然也需要广泛宣传,组织公众学习,提高环保意识,正确有效的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必要时设立听证程序,让公众平等的参与各项环保环节。 作者:杨惠菊 单位: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措施: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思考 摘要:阐述了大田县矿产资源基本情况及矿产开发现状,分析了大田县矿产资源开发存在的生态治理、矿权整合、产业链条、保护意识等问题,针对大田县矿产资源开发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大田矿产资源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保建议。 关键词:大田县;矿产资源开发;环保建议 1引言 大田县矿产资源丰富,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是县域经济、农村经济建设和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柱。但同时也给辖区生态环境带来冲击和压力,给大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2大田矿产资源开发现状 大田县矿产资源丰富,有“闽中宝库”之称。现已发现的矿产有煤、铁等30多种。已探明煤炭储量2.25亿t,预测全县蕴藏量2.9亿t,是全国首批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铁矿石已探明储量为5914.7万t,预测全县蕴藏量1.5亿t,是省内五大铁矿之一;含氧化钙55%以上的石灰石预测储量5亿t;瓷土已探明储量182万t,预测总储量1.5亿t[1]。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是大田县财政的主要来源,县财政收入80%来自工业,而工业80%是资源型的[2]。 3大田县矿产资源开发存在的环境问题及原因分析 3.1生态治理待强化 大田矿山企业多为露采矿山,由于缺乏详细而全面的规划布局,矿产企业较为分散不能形成连片和上规模的工业区,企业环保投资不到位,导致露采矿山开采直接毁坏地表土层和植被,造成的矿区水土流失、采空区塌陷、地下水下降等现象比较严重。根据2011年遥感普查,大田县水土流失面积达39.83万亩,占全县国土面积的11.95%,其中:矿山水土流失面积3万亩,占流失总面积的7.53%;强烈流失6.11万亩,占流失面积的15.35%;极强烈以上流失1.89万亩,占流失总面积的4.74%[3]。永安煤业柯坑煤矿、仕坑石灰石矿、龙床石灰石矿因水源问题影响当地群众日常生活。2012年,大田县被列为福建省22个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县之一。 3.2土壤污染待修复 大田县矿区的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整体还是安全稳定的,但局部区域土壤污染状况不容忽视。根据环保部全国土壤现状调查数据,大田县土壤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超标率为14.29%,位居全省第10、全市第3。土壤重金属主要超标因子是镉、砷,土壤污染主要分布在矿区采、选区域。其中,建设、太华、均溪等以资源为主要产业的乡镇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相对较为严重[4]。3.3矿权整合待彻底由于历史遗留原因,有的矿权整合不够彻底,矿权配置出现了区块交叉现象,导致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权责不清,矿山企业在生态治理过程中出现扯皮现象,影响了废水、弃土、弃碴等环保设施的统一规划、治理。如银川矿区和均溪十八湾硫铁矿区,一个独立的开采区有多个开采权人[1]。 3.4科技含量待提升 产业链短,主要以探、采、选为主,有2/3的企业处于矿产资源的原矿初加工水平。如煤炭资源主要以原煤销售为主,加工转化率仅为3%,煤矸石等的综合利用率不高[1]。 3.5环保意识待提高 据2009年调查,大田矿产企业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短,小学以下文化占46.6%,初中文化占40.5%,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2.9%[5]。由于矿山企业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部分业主、员工存在“先污染后治理”、“重经济轻环保”的心理,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短期经济行为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 4对策及取得的成效 4.1矿产资源开发从粗放型逐步向集约型转变 近年来,大田县采取法律支持、经济补偿和政府引导相结合的办法,集中整合矿产资源,截至2015年,整合配置矿权138个,面积达190km2[6]。随着探采区块的不断扩大,大田县矿产企业利用区域、资源等优势,加大对选、冶技术的科技攻关力度,就地提高精矿的品位,建设“海西机械铸造重要基地”就地生产铸件,延伸矿产业的产业链。如鑫荣矿业投资1亿元与武汉高等院校合作建设年可处理50万t低品位锰矿渣铁锰分离的项目,年产重型机械配件10万t的华伦特重工、年产5万t铸件的长鑫船舶配件铸造等35家机械铸造业先后投产[7]。 4.2矿山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初显成效 2012年以来,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大田矿山水土流失治理要在全省乃至全国争创治理样板”的要求。针对矿山水土流失严重问题,大田县委、县政府通过理念创新、技术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探索推进矿山治理的“五园模式”,对不同的矿山实行分类治理,重点抓好贵竹林、山贵崎、十八湾、银顶格骏原工贸矿区、川石矿区等23个示范点建设,致力将矿山逐步修复打造成公园、工业园、物流园、田园、家园。2012~2014年,全县筹资3.79亿元,实施治理项目128个水土流失,土壤侵蚀量比治理前减少91%,年减少土壤流失总量4.27万t[8]。 4.3统筹推进矿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 近年来,大田县通过开展矿区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有针对地在建设、太华、均溪等重金属污染土壤相对较为严重的乡镇开展土壤污染修复示范项目建设,通过以点带面,推动矿区土壤环境保护工作。 5大田矿产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的环保建议 5.1完善环境规划,把好生态环境保护红线关 大田矿产资源开发要结合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发展潜力和环境保护状况,将生态环境保护红线划定作为依据,修编矿产资源开发方案,将矿产资源划分为优先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为项目所处生态环境功能区的功能定位、保护目标、准入条件、保护措施等提供环境准入依据。要做好资源整合、铅锌业发展、煤矿业发展、铸造业发展等专项规划,依法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并把专项规划环评作为项目审批前置条件。在资源开发建设项目管理中,要严把环保关,凡不符合国家产业和技术政策、生态功能区划、发展规划、环境规划、污染物排放总量要求的项目坚决“卡死”,一律不批,对新建项目全过程进行环境监管和竣工验收。 5.2注重生态保护,加强矿山水土流失治理 按照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并重的思路,大力恢复矿山植被和治理“青山挂白”,着力探索推行“五园治理”模式,把废弃矿区变为公园、田园、家园、物流园、工业园,推进废弃矿山复垦和矿山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打造矿山水土流失治理样板。 5.3推进土壤修复,改善矿区土壤环境质量 按《土十条》有关规定,把改善矿区土壤环境质量作为实现矿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将矿区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强化监管和修复措施,开展矿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做好土壤污染治理修复项目建设。 5.4推进矿业转型,打造绿色矿业园区 探索特色产业发展之路,淘汰落后产能,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进行转型升级,建设绿色矿业链群。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加大矿产资源整合力度,大力支持矿产品深加工产业的绿色转型,建立矿产资源粗放开发企业的升级改造和退出机制;引导县内优势企业整合全县矿产资源,促进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效率,引导产业链关联企业向园区集聚,把现有园区逐步改造成为低消耗、可循环、少排放、无污染的绿色生态矿业园区。 5.5加大环保宣传,增强矿产资源从业人员环保意识拓宽宣传渠道,营造环境保护氛围,提高矿产资源开发企业“经济人”保护环境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意识。 作者:林起传 单位:福建省大田县环境监测站 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措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准入条件探讨 摘要:矿产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资源,人类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同时,也带了的诸多的环境问题。为了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促进我国矿业持续健康发展,提高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本文将对矿产资源在开发利用时设置准入条件进行研究,确定矿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准入门槛,以促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环境问题;准入条件 矿产资源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生态环境系统重要的构成要素。目前我国是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环境都受到了严重影响[1]。而矿山的开采直接诱发或加剧了地质灾害。作为采矿大国,如何使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支持国家经济建设、改善人民物质生活并提供足够资源的同时[2],最大限度的减少其所带来的污染和生态破坏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矿业集约、节约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设置矿业活动各个环节的准入门槛进行研究,以达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的目的。 1准入条件研究的意义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准入条件研究的意义,就是结合矿区资源特点和当前技术水平,从矿业发展的源头上研究矿产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一些主要措施。换言之,就是探讨在矿产资源勘查、矿山开采规模结构、开发利用模式、矿石的后续加工、企业矿产品的生产以及矿山企业“三废”资源化再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等各个环节上,理清现状、预测发展趋势,从而设立准入门槛,提出淘汰和限制的矿山开发技术政策措施,从而达到既要保障国民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需求,又要最大限度地减轻地区生态环境压力,保护好生态环境的目的。 2准入条件的设置 为保障矿产资源合理开发、节约利用和最大限度的降低矿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在对矿产资源进行勘查和开发利用时,要求相关企业具备的必须条件,设置矿业活动各个环节的准入门槛,作为审查、发证的依据,达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的目的。 2.1勘查准入条件 矿产资源除需具备法律、法规、条例条件外,还应具备下列条件:①资格准入:探矿权申请人必须是企业法人或事业单位法人。地勘单位应当按照批准的地质勘查资质类别和资质等级从事相应的勘查活动。②空间准入:探矿权必须设置在勘查规划区块内,原则上一个勘查规划区块内只设置一个探矿权,或属同一个勘查主体的若干个探矿权。③规模准入:原则上禁止在矿产资源远景评价圈定的最小预测区内进行化整为零勘查。新立探矿权勘查区块面积不得小于1个基本单位区块。④规划准入:新设置的探矿权原则上应位于勘查规划区块内。勘查矿种、区域必须符合规划要求。⑤综合勘查评价准入:有共伴生矿产(元素)的,勘查设计中要有综合勘查手段,勘查报告中要有综合评价结果。另外,要加强已有探矿权的监督检查,对不按设计施工、随意变更设计、减少设计工程量或投资额、以采代探、边采边探的要依法进行查处,情节严重的吊销勘查许可证。 2.2开发利用准入条件 新建、改扩建和延续开采矿山除要符合矿产资源法及有关法律、法规、条例外,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①开采资格准入:采矿权申请人必须在取得采矿许可证后方能进行矿山建设和开采;采矿权依法进行转让后,矿业权人必须到市和区(市)县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备案。②开采方向准入:不得新建属禁止开采矿种的矿山;严格控制新建、改扩建属限制开采矿种的矿山数量,确实需要的须经专门的规划论证。③开采布局准入:除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外,不得进入规划划定的禁止开采区内进行采矿活动,不得在禁止开采区内新建、改扩建矿山。④勘查程度准入:投入开发的矿产地,必须具有相应的勘查程度,满足矿山建设要求。各类矿山原则上应达到勘探程度。⑤储量规模准入:矿山开采规模必须与矿床的储量规模相适应,不得低于国家规划确定的相应矿山的最低开采规模。⑥利用效率准入:新建、改扩建和延续开采矿山必须满足和达到批准的矿山设计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提出的“三率”以及废弃物回收利用的要求,否则不予批准。⑦环境保护准入:新建、改扩建矿山必须执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制度。⑧安全生产准入:新建、改扩建和延续开采矿山必须符合矿山安全生产规定,进行安全预评价和现状评价,并具有相应的安全措施。⑨规划指标准入:规划未经批准,不得新建、改扩建矿山,不给配置资源,不给配号,不颁发采矿许可证。⑩技术标准准入:,应按国土资源部印发的《关于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鼓励、限制、淘汰技术名录》要求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准入管理,新建矿产资源开发项目不得采用限制类和淘汰类技术。 2.3当地优势矿产 除要遵守以上准入条件外,针对各地优势矿产特点做如下细化:优势矿产新设采矿权原则上限制在重点矿区内,矿山开采规模必须与地质勘查程度和矿床储量规模相适应,不得低于规划确定的各项指标;延续、变更采矿权的,达不到指标要求的,采矿许可证延续登记1~2年,进行整改;整改后仍然达不到要求的,依法注销采矿权。 2.4市级发证矿种的准入条件 市发证的矿种,其矿山还须达到相应的最低开采规模、符合利用效率、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其它准入条件。提倡采用合理先进采矿方法,避免有限资源的浪费。 3结论 环境保护和矿产合理开发利用是矿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在矿产资源勘查及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设置相应的准入条件,可以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完善制度,加强监管,推动治理,严格保护,促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作者:张妍 单位:辽宁省地质矿产研究院
建设论文: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市新农村建设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均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但“三农”问题已经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大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把发展作为农村工作的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三农”;社会主义新农村;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党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的迫切需要。 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而提出的关于中国发展的系统理论,是党在经济发展重要时期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它同、邓小平、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首先,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其次,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要求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的建设,同时遵循自然规律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人口、环境相协调。为了更好的实践发展观,中央提出了“五个统筹”的战略思想,这“五个统筹”的内容集中体现了国家十一五规划的具体目标,展示了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是国家和人民需要努力做好的近期目标。科学发观展观一经提出,就深受社会各界的欢迎,全国各地均掀起学习科学发展观的热潮。从某种意义上看,科学发展观代表了广人民群众的心声,勾画出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和基本框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与时俱进的体现,是中国新一代领导魅力的真实再现,同时也是时展的需要。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党在农村工作的重要目标和任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初,中央“一号文”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其主要内容概括为“二十个字”,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科学发展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间的关系紧密相联。科学发展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指针。科学发展观从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手段等方面指导社会发展、社会建设、社会治理,是从发展的角度求和谐。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为了缓和当前城乡差距过大的矛盾,而更重要的是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中考虑,加以统筹协调,为城乡和谐、工农和谐提供保证。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我市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均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城市建设更是突飞猛进、一跃千里,然而相比之下农村则大大的落后,城乡差距日益突显,“三农”问题已经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大问题。农业怎么发展,农村怎么建设,农民怎么致富,这些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众所周知,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根基,农村占据国家的大部分比例,农民是国家的主要人口,因此,农村问题解决不好,势必会动摇这个国家的发展基础,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牵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当前,我市坚决贯彻中央、省委和肇庆市委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结合当地的实际,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初步显现:一是县域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为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市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园区经济发展。形成了金渡、金盛、金陶三大工业园和白金龙工业带、西区工业带以及镇级工业群体的“三园两带多群体”的发展格局。二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市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实施“公司+基地+科技+农户”的发展模式,提高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和经济效益,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农业创品牌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孖宝”牌花生油获得省名牌产品和全国放心油称号,罗非鱼、罗氏虾、高岗围沙糖桔、金利剑花等农产品获得了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三是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加强了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重点抓好一批 水利防洪设施建设,使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战胜了连续几次强台风的袭击,降低自然灾害的影响,增强农业抗御风险能力。加强生态公益林体系建设,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农业标准化体系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抓好严防高致病性禽流感工作,构建了严密的疫病防控体系,我市连续几年没有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同时,全市农村道路、电网、通讯以及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四是生态文明村创建成效显著。深入推进以“五改五有”为基本要求的生态文明村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到目前为止,全市累计创建251条生态文明村、11条广东省卫生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五是农村社会事业不断推进。村务、财务公开进一步规范,民主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解决农村“一保五难”问题成效显著,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发展,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社会大局稳定。农村税费改革扎实推进,减轻农民负担取得明显实效。 但在肯定成绩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一是个别地方和个别干部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认识存在偏差。片面地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搞几条新村,只要建一批新屋,搞出一些新村,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就基本达标了;一些地方干部存在急功近利思想,没有认识到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简单以为只需一年二年或三五年可以完成。二是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__市是个农业市,农业人口多,山区面积大,农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还比较大,二三产业发展比较慢。农村集体经济还相对比较薄弱,年收入3万元以下的村委会还有相当比例。山区的一些农民还比较穷,农业产业内部结构还不够合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优质农业、高效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比较慢,科技推广、市场流通、社会化服务等亟待加强。个别的镇农业主导产业不突出,农民增收没有一个长效的保障机制。三是农村的社会管理水平亟待提高。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事业发展仍然滞后,农民思想文化道德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依然比较低。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亟待加强。山区农村的脏乱现象还比较突出,村容村貌尤其是旧村的整治比较困难。四是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上不平衡。低朗地方与山区存在差距,城郊地区与偏远地区也存在差距;一些镇工作主动,通过办示范点,落实工作责任制等形式,有效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个别地方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力度不够,进展缓慢,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在新农村建设方面没有实质性的行动。 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把发展作为农村工作的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第一,发展农村经济。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我市农业资源丰富,但由于农村人口多,农村人均耕地、水面、可开发山地等资源仍然有限。我们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优化结构和布局,集约节约使用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加快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的现代化,把农业、农村的发展真正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我市而言,首先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突出地方特色,加强农业规划管理,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与区域布局,构建优势特色区域农业产业带。其次要以大力发展品牌农业、特色农业和效益农业为导向,努力建设农业“六个一工程”,打造农业品牌。通过加强规划引导、示范带动和政策支持,扶持发展农业“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培育发展和巩固扩大一批专业村、专业镇,打造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集群。再次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发挥资源优势,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做大做强粮食加工、水产品加工、林产品加工等产业;抓好农业招商引资,建立农业招商引资项目库,抓紧规划建设一批农业招商引资载体,大力开展对台、对珠三角的农业招商,提高农业利用外资水平;抓好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加快培育、引进一批竞争能力和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农业龙头企业群体,形成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一体化经营,辐射带动农民融入产业化经营;落实省、市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政策措施,积极引导、培育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同时要大力抓好农业科技进步。继续推动创建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农业科技示范镇。实施优质种子种苗工程,加大良种良法引进与推广力度;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网,推进农业科技信息“直通车”工程和“移动信息村村通工程”;大力推广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创建省级、市级、镇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农业机械化建设,提高水稻生产和主要水产养殖机械化水平;加强重大动物疫病和植物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重点抓好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情的防控。 第二,改善基础设施。要全面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现代农业园区规划建设,发挥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作用,示范推动农田标准化建设。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农田基本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江河防洪、人畜饮水及山洪灾害防御等工程建设,进一步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和森林资源保护,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巩固创建林业生态市的成果,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继续大力创建生态文明村,加快改水、改路、改厕、改灶、改造住房步伐,深入开展省、市卫生村创建活动,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和农村卫生水平。注重村庄建设管理,突出建立完善村庄公共环境卫生管理及公共设施维护管理的村规民约。抓紧村庄整治规划工作,重点抓好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规划编制与建设,示范推动其他村庄的规划建设。 第三,完善治理机制。一是要加强财务管理和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推进农村民主化进程。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村账等制度,积极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工作,争取在今年4月底前 基本完成( //)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各项工作,使全市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二是要完善基层民主建设。完善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完善基层民主建设,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建立村民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纠纷调解机制并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努力建设和谐平安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四,构建和谐文化。为着培养新型农民,要全力加强农民的素质教育。要加强道德素质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农民,帮助农民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创新意识;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移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健康文明的农村社会风貌。要要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培养农民的科技素质。在夯实农村基础教育的基础上,以市技工学校为主阵地之一,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农民免费进行养殖技术、种植技术、计算机技术、农机操作技术的培训和转岗培训,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增强农民外出务工和经商创业能力,促进农民非农收入增长。三是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全面落实加强农民工工作的政策意见,进一步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建立健全农民工公共管理和服务体系,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要大力繁荣农村文化,通过加强镇、村文化站、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化体育活动。要稳定和充实农村文化工作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要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抵制腐朽落后文化。 第五,注重社会建设,要以实施“五大民生工程”为突破口,着力解决农村“一保五难”等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和谐发展。解决农村“一保五难”问题是一项意义重大的惠民工程、民心工程。为此,我市各级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实施农村“一保五难”工程,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一要全面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实现应保尽保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二要推进农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加快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三要大力推进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建设;四要加快镇通行政村公路硬底化改造建设;五要推进农村客运公交化;六要加快启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优先解决农村饮用水含氟、砷超标的问题;七要全面落实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的各项政策,进一步完善扶贫助学制度,继续推进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全面完成义务教育学校危房改造;八要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建立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大病统筹、门诊补偿和困难群众大病救助等制度,提高保障水平,扩大覆盖面。抓好薄弱卫生院改造,落实“每村一个卫生站、一名医生”建设计划,强化村卫生站建设,提高农村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另外,还要加快农村全面实现通自来水、通电话、通有线电视的步伐。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全面的目标、长期的任务,必须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坚定性、坚韧性和可操作性的统一,既要充满热情,又要保持理性;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坚持从实际出发,把握重点,稳步推进,使之真正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的民心工程。 建设论文: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 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立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统领、指导各项工作任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改革创新精神来推动、来加强。本人认为,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应在坚持已有好经验、好做法的基础上,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侧重或加强。 一、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要从对娃娃的教育抓起。前不久,中纪委书记贺国强明确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腐败现象滋生的土壤和条件在短期内难以消除,一定要深刻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居安思危,警钟长鸣……。由此看出,搞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几代甚至更长时间的努力。“娃娃”作为祖国的未来,他们从小对“贪是耻,廉是荣”认知程度,直接决定着未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成效,决定着他们将来能否担起建设祖国的重担。为此,要配合娃娃的其它早期教育,把廉政文化穿插其中,通过通俗易懂的动画、漫画等形式向娃娃进行灌输和渗透,真正使“贪是耻、是害;廉是荣、是利”的观念深深扎根于娃娃心中。并且随着娃娃年龄的不断增加,不断丰富教育内容,不断转变教育方式,增强吸引力,以实现随着年龄增加,使“贪是耻,廉是荣”等意识观念不断得到强化的目的。 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要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宗旨教育的基础地位不动摇。我党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相继出台一系列规章制度,并收到了良好效果,腐败问题得到一定解决。但制度在完善,也有不足之处,也有贪污分子可逞之机。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规章制度都要由人来执行、来落实,并因人的不同,执行效果也就不一样,甚至是相反。这也正如再好的“经”,而由不好的和尚来念,也会念“歪”、念“走样”。为此,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要始终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宗旨教育的基础地位不动摇,采取多种形式搞宣传、搞教育,真正使党的宗旨入耳、入脑、入心,使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成为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坚定的共产主义者。我们党由这样的党员干部组成,就会筑起拒腐防变的坚强堡垒,拒腐蚀、永不沾,就会在前进的道路上,无坚不摧、战无不胜,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 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要上好心理学这一课。不少贪污分子在贪污过程中都有这样的一个心里过程:第一次受贿后,总是惶惶恐恐、忐忑不安,思想斗争激烈。但过了一段时间“相安无事”后,终于松了一口气,自我安慰真的“没事”了。之后在一次次心存侥幸中,手就会越伸越长,贪污数额越来越大。当贪污数额达到一定程度,特别是数额巨大时,贪污分子心里就会发生变化,由心存侥幸变为无所顾及。主要原因是,总认为有一天会“东窗事发”的,也一定会坐牢的,甚至是丢脑袋的,能贪多少就算多少。在加强党员干部各类教育中,一定要补上心理学这一课,加强这方面的教育,真正使党员干部明白:我们党同消极腐败是水火不容的,对贪污分子的惩处力度是会越来越大的;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伸手必被捉;党员干部一定要消除侥幸心理,管好自己的手,管好身边的人,拒绝“第一次”;假如有了“第一次”后,要及时向组织交待,争取宽大处理,千万不能一错就错,最终走向犯罪的深渊,成为人民的罪人。 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要把好干部选抜这一关。没有一个好的树苗,就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有的领导干部只所以成为贪污分子,是因为在任前就有了“病”,是带“病”上岗的。所以要在“选苗”上想办法、下功夫,真正把那些“根红苗正”的好苗选上来,管好、用好,让其茁壮成长,成为栋梁之材。要扩大选拔干部的知情权,既要在被考察对象单位内部考察,又要在被考察对象工作过的单位,所服务的群众中征求意见,还有走访人大、政协等部门,了解情况,真正把被考察对象的情况摸清,掌握准确。把好了这一关,切实把那些有着良好的“德政勤绩廉”的干部选拔上来,党抵制腐蚀的能力就会大大增加强,党的事业就有了希望。 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群众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力量。贺国强书记强调:必须加强信访举报工作,拓宽人民群众参与反腐倡廉的渠道,发挥人民群众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相关部门要对群众提供的线索或反映的问题给予足够重视,因为群众往往是当事者或知情者,所提供的信息一般是有价值的、准确的。要建立群众举报和反映问题的长效机制,对于提供重大准确信息者给予奖励,提高群众反映问题、提供线索的积极性。特别要采取得力措施,保护好群众,使其免遭报复,敢于举报。要依据群众提供的信息,顺藤摸瓜,一追到底,严查行贿、受贿等各种违法犯罪行为。 建设论文: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与医院信息系统(HIS)建设 摘要 本文讨论了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与医院管理和医院信息系统的关系。医保改革对医院管理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医院应该通过分析医保市场特点,加强管理,达到增收节支,良性发展的目的。其中十分重要的是建设和完善医院信息系统。医院需要通过信息化技术迎接医保的挑战,医保也对医院建设医院信息系统(HIS)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本文讨论了 内容 一、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对医院管理的挑战 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发展,市场经济逐步发展成熟,旧的公费医疗制度暴露出各种弊端,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改革成为势在必行的要求。着国家医保改革政策的出台,对医院的经营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医疗经费总量的控制、病人可以自己选择医院就诊、医药分开核算等政策,实际已将医院推入严酷的市场竞争环境,而不同的医保政策,又将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医院的经营管理产生重大影响,因为目前我们城市医院的就诊患者,仍以公费医疗为主,而且,城市的医疗市场面临供大于求的局面。能否适应医疗市场的变化,加强医院管理,提高医护质量和服务质量,降低医疗成本,将决定每一家医院的生存或者死亡,我们每一个医院管理者都应有清醒的认识。 加强医院管理,主要在于管好人和管好钱。培养和吸引人才,决定医院能否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而管好钱,决定医院服务是否物美价廉。大多数医院的多数服务为普通医疗服务,同样是治疗感冒,很难区分不同大医院的医疗质量,类似商场的同类同质商品,在这种情况下,价格就成为用户选择的主要因素。过去我们的医院管理,在压缩成本方面,做得远不如企业。这是由几方面因素造成的:首先,过去的医疗市场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是一种卖方市场,医疗费用的赤字由国家承担,医院可以通过扩张(包括规模、设备、收费项目等)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另外,医院业务的复杂性导致管理的复杂性。工厂每生产一颗钉子,都能准确计算出它的成本,否则无法确定出市场价格和盈亏情况。医疗行为的复杂性很难准确计算出每一项服务的成本,很难象工厂一样,将产量、质量、消耗等因素分解到每一个成员,进行定量考核。这是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共同特点,是我们医院管理研究的基本问题。 在我们研究医院管理问题时,实际面对两类问题:一类为制度法规类问题,另一类为技术实施类问题。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建立在金字塔型管理结构上,通过制定规章制度实现管理目标。随着管理的不但细化,金字塔变的越来越庞大,消耗了大量的管理成本。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已经不能适应管理细化和应变的要求,因此,管理结构扁平化与信息化成为必然趋势。医院管理的复杂性和竞争压力,对医院管理创新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而医院管理结构扁平化与信息化将成为医院管理的主流趋势。医院管理的创新包括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基层管理创新、管理技术创新等内容。面对医保改革的挑战,我们的管理创新能力,将成为我们医院求生存、求发展的基础,成为医院科技创新、市场创新的坚实基础。 当然,医院在"节流"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开源"。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将会重新划分医疗市场,相应的商业医疗保险也会不断发展,患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更趋多样化。医院在通过提供优质服务吸引病人的基础上,应该提供不同层次的医疗保障服务,通过增加非医疗保险的收入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 二、 医保改革形式分析 根据国务院的精神,各省纷纷出台了不同的医保政策和实施细则。总体看,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包干制,目前很多省市采用这种办法,当然又有细化和改进。第二类为细目审查制,类似于北京过去实施的大病统筹,台湾的全民健保是典型的细目审查制。 不管哪种方法,门诊的报销制度差别不大。实施医保后,对大型医院来讲,由于门诊自费的比例增加,估计会对门诊量有较大影响。从病种分析看,应该是普通病人数量减少较多,普通病人的大型检查将明显减少,严重和疑难病人数量影响不大。一般医院门诊和住院的总收入各占一半,门诊量的减少将对医院的总收入有较大影响。 对于大型医院,医保对于住院病人数量的影响会小于门诊,还会分流来一部分原来公费医疗时只能在小医院定点就诊的病人。如果实行包干制,将极大地限制医院对疑难复杂病人诊治的积极性,因为医院水平越高,复杂疑难病人就越多,医院就越赔钱,这将陷入一种怪圈。另外,大型医院的条件较好,还有庞大的科研队伍,必然造成医疗成本较高,如果与中小医院处于同样的付费标准,大型医院将无法生存。包干制对医疗成本控制差的医院将构成严重威胁。在医疗质量、知名度相似的医院和相应科室之间,单病种平均费用的指标将成为患者选择就医的重要指标,医院将被不自觉地引入市场竞争之中。细目审查制对不同病种影响不大,但实施的复杂度较大,对医疗费用控制能力较弱,比较容易参杂人为因素,导致不公平的竞争。细目审查制的实施代价也很大,原则上需要定点医院建设相对比较完整的HIS,审查部门也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建设相应的数据采集处理系统。 医疗保险赔付封顶的政策虽然会影响医院的收入,但重病患者仍会自费就医,患者会对不必要的医疗检查和治疗十分敏感,医院需要靠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吸引这部分患者。 随着医保改革,商业医疗保险会不断发展完善,医院将面对一种全新的医疗保险给付体系。 三、 医保对医院信息系统(HIS)建设的要求 不管那种医保政策,都对医院建设HIS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医保实施中,给付和汇总核查工作需要医院配合,做大量的工作。 从各省市门诊实施的情况看,门诊病人就诊基本都采用了IC卡,这就要求医院门诊起码要拥有IC卡读写设备。比较理想的方案应该包括医院给医保部门上报就诊病人的费用细目,以供审查和汇总分析使用。这样,医院就需要建设功能比较完整的门诊收费系统和培养一批熟练使用计算机收费的操作人员。 目前全国很多省市建设了医院与医保中心实时连网的收费系统,起到了实时反馈参保患者费用的作用。因为脱机处理不能及时了解患者保险费交纳情况、就诊资格、费用超支情况,可能还有假冒用户就诊。但是,我国城市通讯公网的质量、服务、价格普遍不能令人满意,价格高、速度慢、服务质量差,安全和可靠性不高,在此基础上建设大型实时网络风险度极高,尤其是在大型城市。大型医院日门诊量在2000-4000以上,绝大部分患者为参保人员,一旦与医保部门的通讯发生故障,整个门诊工作将无法进行,这将是十分可怕的结果。一个年收入两亿的医院,日门诊收入近50万元,谁负责补偿这种损失? IC卡付费系统与医院门诊收费系统互连有一个十分突出的技术问题,就是IC卡写卡权利是否可以向医院计算机部门开放。如果不开放,医院很难将门诊收费系统与IC卡读卡机互连,造成门诊收费双重操作;如果开放,如何保证系统安全?因为众多人员拥有写卡权利,很难保 证密码不被泄密。如果由医保部门统一配备门诊系统,很难满足不同医院的不同需求,与门诊和医院信息系统其他模块互连又成为难题。因此,需要很好研究解决方法。 对于住院病人,医院需要分别计算自费部分和医保费用,向医保部门上报病人费用细目。包干制医保方案要求上报内容较粗,但随着包干的不同要求,上报内容会越来越细。细目审查制的医保方案要求医院上报病人的详细费用清单,对医院提出很高的要求。目前北京市医院为满足大病统筹上报病人费用清单的要求,不同医院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实际是细目审查制的一种雏形。 1. 建设比较完整的计算机住院病人医嘱处理系统。这是比较彻底的解决方法。基本流程是:病人在住院处建立计算机病案首页,病房护士每天将病人的全部医嘱输入计算机,由计算机系统自动划价收费,病人出院时由计算机结算并打印费用细目。患者持费用清单到相应的医保管理部门报审。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费用计算准确及时,同时强化了住院病人费用管理,堵塞了大量因管理不善造成的药品丢失和浪费、检验检查的漏费和搭车开药等问题。这种模式可以很容易地与医保部门连机,通过网络直接报审,满足当前医保细目审查的要求。实践证明,这种方案具有比较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缺点是医院需要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用较长的周期实施该系统。另外,医院需要培养相应的计算机力量,以防止因为计算机系统故障造成整个医院工作瘫痪。 2. 由住院处录入病人费用细目。应该明确一个问题,病人费用分别用手工和计算机重复计算,十分严重的问题是手工帐与机器帐对不上帐,因为不同人员对医嘱的理解不可能完全一样、人记忆的价格表不可能与机器一样、由于价格变动,不同时间的价格也不同,这是在理论上就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只有病人结算和上报细目用同一个系统,才能达到一致(即使错也错的一样)。这种方案在病房和住院处配合上有很多弊病,对加强管理作用不大,目前正在逐步被淘汰。 3. 目前一批中小医院仍然使用手工汇总细目表上报。这是一种十分艰苦的工作,而且很难满足标准化的要求。 4.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方法,如住院药房录入用药医嘱等,在此我们不一一复述。 医保政策的制定,需要考虑医院实施的可行性问题。大型医院建设一个比较完整的住院病人医嘱处理系统,至少需要几百万元的软硬件投入,需要花费半年到一年的磨合时间,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另外,我国HIS市场只是刚刚起步,众多产品良莠不齐,售后服务问题较为严重。如果政策导向迫使医院一哄而上建设HIS,将造成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HIS建设中,住院病人医嘱处理系统的开发和实施难度较大,因为医嘱的复杂度很高,涉及的人员很广。深入到医院的层次很深,非外人所能左右。因而,不建议用行政手段统一推行某种系统,强迫医院使用。否则,行政部门会背上很大的包袱,每天穷于应付系统维护问题。还会产生很多与医院深层管理方面的矛盾。一个HIS的建设,涉及权利、利益和工作量的再分配,各种矛盾十分容易激化,非行政命令所能解决,尤其是没有直接隶属关系的行政命令。 一般国外的经验是,政府着力制定数据交换标准,规范上报表格的内容和格式,由医院或系统集成公司完成HIS向医保系统的数据转换功能。有人认为,这样无法防止医院在上报数据中造假。其实,HIS的维护要求系统必须向医院计算机专业人员开放,一个开放的系统是无法防止专业人员造假的,只有通过严格的检查和惩罚制度,才能解决此类问题。 四、 建设HIS,强化医院管理,迎接医保改革的挑战 即使采用包干的医保给付方案,医院也应该建设一个比较完整的HIS,以加强医院管理,除了堵塞管理中的跑冒滴漏以外,有效的控制医疗费用是一个重要目的。很多医院根据医保给付额度,制定出了不同科室,不同病种的费用额度,将指标落实到科室以至个人,并通过机器及时反馈完成情况。这样,就使被动的事后管理变成主动的中间过程管理,建立起有效的反馈式管理机制,将管理大大细化,堵住浑水摸鱼的人。 管理的细化必然造成文牍主义,这正是信息化的用武空间。我们要认真研究管理过程,在管理模式的设计阶段,充分引入信息化的概念和手段,优化管理模型,强化管理,同时避免僵化管理。 面对医疗市场竞争的压力,医院应该着力建设好两个队伍:一个是管理队伍,一个是技术队伍。其中,计算机队伍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五、 对医保政策和实施方案的一些建议 1. 医院管理和医保管理部门合作,加速医院管理改革。 医保的中心目标,是利用有限的资金,为参保人员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医疗费用的恶性膨胀成为医保需要克服的首要任务。如何压出医疗市场的水分并保留高品质的医疗服务,是摆在医保和医疗管理部门面前的艰巨任务。医院减人增效,降低医疗成本应是医院管理适应医保改革的主要手段,但在现有体制下,实施非常困难。在医保政策的压力下,医院很可能仅仅通过降低医疗服务水平达到降低成本,而达不到真正降低医疗成本的目的。这同很多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问题十分相似,一些企业甚至到了即将倒闭的时候,还不能实现留住优秀人才,分流多余人员。这些都需要医疗行政部门和医保管理部门通力合作,共同创造医院体制改革的良好政策环境,才能在根本上解决问题。 2. 细化医保政策,兼顾各方利益,避免一刀切。 制定医保政策一般首先考虑的是保证医保费用的收支平衡问题,同时容易更多照顾患者的利益,因为患者是医疗市场的买方,但医院的繁荣是患者的长远利益。目前,医院主要依靠医疗收入维持正常运行,医疗科研和新技术的引入,也主要依靠创收和医疗收入的支持。按照现行收费政策,基本不能实现优质优价,将限制医院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另外,通过医保引入市场竞争,达到优胜劣汰的目的也很难实现。另外,医保政策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医院也有不同影响。社区医疗如果不能纳入,发展将会受到极大限制。在整体医疗资源过剩的情况下,中小型医院的生存将与医保政策息息相关。医保需要结合医疗市场发展的整体规划,细化政策,形成公平的市场竞争,以促进卫生事业的良性发展。 3. DRGs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美国政府为了有效的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依据疾病分组标准(DRGs),实行了医疗费用前瞻性支付制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DRGs依据疾病种类和疾病的严重程度,制定不同的医疗费用标准。这种方法比较大包干制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提高医院诊治大病和疑难病患者的积极性,同时避免逐条审查医嘱细目的繁重工作。为了防止医院小病大治,医保部门也要审查患者的治疗记录,核定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但比起逐条审查医嘱,工作量小得多。 问题是如何制定疾病分组分类标准,这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进行测算。不同规模医院、不同地区医院、专科与综合医院之间都存在很多差异,如何制定一个相对合理的标准,确实难度很大。很有可能,每一个独立核算的省市医保部门都需要拥有一套自己的DRGs标准,而且需要每年更新,以适应形式的变化,这种人力物力的投入是十分巨大的,以至目前还很难实现。 可能的方案是:通过医保的实施积累原始数据,在有条件的地区试点,逐渐推广。社保部在制定标准化字典时,需要考虑DRGs的需求,在字典层次划分时考虑兼容DRGs。 4. 加强标准化建设。 不管哪种医保方案,医院均需要向医保管理部门上报数据。其中至少需要包括住院病人的基本信息、疾病名称、费用信息等,这些都需要标准化编码。否则,医保部门将无法识别、统计汇总。随着医疗费用合理性审查的不断深入,需要医院上报患者的全部医疗费用细目。细目又有不同详细程度的要求,如果仅为分类汇总,审查人员很难分析其合理性;如果逐条上报执行医嘱的细目,审查人员会被庞大的数据量弄得无所适从;如果仅上报住院医嘱,审查人员很难与收费标准联系起来,准确快速的计算出费用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只有通过建立一套标准化的医嘱字典,通过程序自动分解和汇总医嘱,才能灵活地分析医嘱和费用的合理性。当然,最理想的目标是,医院能够上报病人的电子病历,通过了解病人的真实病情判断医疗费用发生的合理性,但电子病历的标准化是十分困难的,实施的费用相当巨大。就我们目前的财力和技术水平、投入/产出情况看,建立医嘱标准化字典还是切实可行的。 由于我国幅员广阔,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医疗服务需求和计算机技术差距较大,字典宜使用树型结构,各地区根据需求可以选择不同子集使用,社保部仍然可以进行大汇总。字典维护的滞后性决定医院信息系统内码不能完全使用标准字典,因为医院要根据临床的要求随时增加新的字典项目以满足临床的需要。这样,医院就扩展了自己的代码子集,而且不能修改。因此,医院信息系统需要根据医保上报的标准字典,建立对应表格,进行数据转换。 目前,很多省市在门诊使用IC卡就诊,如果能够将IC卡中患者基本信息标准化,除了方便患者在不同地区就诊外,还将帮助医院解决门诊病人的ID问题。门诊病人的唯一ID标识问题一直是困扰医院建设门诊计算机系统的核心问题,医院自己解决代价太大,也不能彻底解决。如果使用医保IC卡,可以覆盖综合医院绝大多数门诊病人,医院的挂号、病历、就诊、收费、取药等就很容易计算机化,将极大地方便患者就诊。 本文从医院的角度讨论了医保改革与医院的关系,很多观点不十分成 熟,敬请指正! 建设论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的电力企业 建设和谐的电力企业,首先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企业,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要以提供安全可靠的供电为基础,以“奉献清洁电能,服务和谐社会”为主线,以“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发展战略目标,充分发挥电力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支撑点作用。电网安全事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没有电网的安全,就没有行业和社会的和谐。因此必须强化安全监督保证体系,强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超前管理,不断提高电网安全的可控、能控、在控水平。 一、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和谐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妥善处理各方面突出矛盾,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员工是企业的发展之本。 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不断激发全体员工的创造热情,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环境,为每一名员工提供实现个人价值的平台,让员工感受到企业给予的关怀和温暖,从而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主人翁责任感。使员工的生产、工作、生活条件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改善,员工的收入随着企业经营绩效的提升不断增长,让企业发展的成果惠及每个员工。 结合“创一流”工作,修订和完善一系列规章制度,进一步提高企业各项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发挥整体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同时充分运用党内监督、员工民主监督和财务、审计、纪检监察等手段,加强对涉及企业人、财、物重点岗位、关键部门、重要环节的监督,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严格按程序办事。 二、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实现生产与经营的和谐 推进改革发展,是构建和谐企业的现实需要。企业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增强企业实力,不断改善员工的生产生活条件,企业的各项工作都要围绕生产经营这个中心来思考、展开。脱离这个中心,构建和谐企业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有锐意改革,企业才有活力;只有创新发展,企业才有实力;只有员工得到利益,企业才有凝聚力。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主题,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积极开拓市场,推进生产经营持续发展,保证员工收入稳步提高,为构建设和谐企业提供物质保障。 三、坚持人民电业为人民,实现企业与客户的和谐 强化服务意识,把倡导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员工道德素养和职业素质的基本内涵,以诚信、负责为本,严格落实员工服务“十个不准”和供电服务“十项承诺”,大力改进行业作风。加强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客户服务中心功能和95598客户服务系统。优化服务流程,完善服务标准,规范服务行为,不断拓展服务深度和广度,健全优质服务常态机制。加强用电宣传,积极引导客户科学用电、合理用电、节约用电。加强监督检查,开展明察暗访,建立有奖举报制度,定期听取客户意见和建议,认真受理投诉举报,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供电服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服务品质,提升客户满意度。 四、坚持依法经营,推动电网与电源协调发展 电网与电源协调发展是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长期以来,我国电力工业“重发轻供”,电网建设投入严重不足,电网发展严重滞后于电源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电源建设和投产速度加快,电网发展滞后的矛盾更加突出。电网优化配置资源的能力不足,主网架薄弱、抵御事故能力不强,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电力企业必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科学规划为指导,坚持基本建设与更新改造并举,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全面加快电网建设,努力实现规划科学、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安全可靠、运行灵活、标准统一、经济高效的坚强电网。 五、坚持两手抓,推动企业与企业文化的和谐。 企业改到深处是管理,创到最后要靠文化。一方面通过抓好企业文化建设,建立企业良好的形象,取得社会的认同和尊重;另一方面,通过营造健康、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导向,努力将员工的愿望融入企业的发展战略中,形成企业关爱员工、员工热爱企业的团队精神。在企业内部形成以诚待人、平等友爱、互帮互学、融洽相处的氛围,使企业真正成为全员和睦相处的大家庭,为构建和谐企业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企业,服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是电力企业长期的历史任务。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国家电网公司“一强三优”发展目标的统领下,奋斗的方向明确了,精神振奋起来了,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了,企业正呈现出崭新的风貌。但实现“一强三优”的发展目标,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这要求我们将全部的激情和智慧投入到工作实践中去,注重解决自身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从容应对各种挑战,坚持“三抓一创”的管理思路,精诚团结,锐意进取,向着目标不断迈进,树立公司良好形象,让政府放心,让人民满意,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建设论文:水务局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强干部工作作风建设 总书记在中纪委七次全委会上强调,要从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充分认识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护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是做好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工作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区正处在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既是孕育腾飞,铸造辉煌的阶段,更是埋头苦干,备尝艰辛的过程。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提高机关行政效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和紧迫,也更加艰巨和繁重。当今的竞争是环境的竞争,干部作风和机关工作作风就是最大的环境。我局近年来虽然在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仍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创新意识还不够,对于如何发展现代农业、林业,不断创新农业工作新亮点还做得不够到位;二是对农民群众的技术服务与实际需要还有一定差距; 三是各部门单位、各项工作的运转还不够协调、高效,拖拉现象还存在。当前机关干部作风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有的精神不振、牢骚满腹;有的贪图安逸、追求享受;有的纪律松驰、自由散漫;有的无所作为、胡乱作为。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将直接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直接影响农林水务形象,直接影响我局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我们全局干部职工一定要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坚持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指导,以退耕还林和实施“经济强镇工程”为载体,以建设“山水园林城区和生态农业公园”为目标,全力服务农业、农村、农民为大局,针对干部作风及机关行政效能方面存在的问题,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营造我局良好的工作氛围,把干部机关工作作风建设作为推进各项工作的一项重要保证措施,抓紧、抓好、抓出成效来。 一、端正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开展转变干部作风和加强机关工作作风建设,首先要解决态度问题、认识问题,要树立科学发展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要以此次学习活动为契机,讲学习、强纪律、树形象、促发展。通过学习,必须彻底转变以前一些不正确的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和干部的责任意识,对基层群众,我们要真心诚意地对待他们,时时、事事、处处都要首先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去分析,去解答所提出的问题和所遇到的困难,切切实实地为他们着想;我们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把自己放在人民公仆的位置上,对来访群众要热情接待,耐心询问,做好记录,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把群众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从根本上杜绝“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熟记和使用机关服务的语言规范,牢记禁忌语言,在与群众交往、沟通时,一定要做到热情礼貌、耐心细致、态度温和,耐心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全心全意地帮助他们解决所遇到的困难,满腔热情地为基层群众服好务,尽心尽力、尽职尽责;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勤奋学习,熟悉和掌握好有关法律、政策、法规、职责,切实转变观念,转变作风,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秉公用权,廉洁从政。 二、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提高工作效率 第一、提高政治思想素质。不断坚定理想信念,要做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加强党性修养,面对复杂的环境,时刻以党员标准对照要求自己;加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增强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不断学习,通过学习,强化思想教育,筑牢思想防线;继续提升人格修养,要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第二、提高作风素质。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密切联系群众,始终成为人民的公仆;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牢记“两个务必”,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严于律已,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养成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工作作风;针对问题,落实整改措施,认真整治办事拖拉,工作推诿,纪律散漫,以权谋私,吃拿卡要和违法行政等现象;要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第三、认真学习,提高业务能力。自觉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国发3号文件,学习现代农业知识、经济知识、科技知识、社会管理知识、法律知识,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推进自主创新的组织领导能力、管理能力和依法办事的能力。要不断学习,不断研究,坚持与时俱进,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学习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 三、求真务实,行必责实,振奋精神,做好当前本职工作 第一、做到政治上坚定,思想上成熟。自觉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加强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和贯彻,牢固“执政为民”的理念。不断用党的理想信念和党的宗旨武装自己的头脑。 第二、认真贯彻落实好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做到工作上更加敬业,尽职尽责,恪尽职守,注重细节,按时按质完成组织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第三、要在廉政上做到慎微、慎行,从小事上就严格要求,要三思而后行,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生活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自觉抵制各种腐败现象,克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干实在事、说实在话、做实在人,干好本职工作。 四、建章立制,创新机制,提高工作效能 一是加强日常管理,制定好工作制度、纪律制度、请假制度、上岗制度,使之适应机关效能建设的要求,适应新时期的工作需要,使我局各岗位、各个部门单位工作有章可循,高效运转。二是加强监督,不定期检查。对执行制度不严的要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五、有激情,干实事,持久保持良好的作风 性格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命运。作风问题就是人的性格和内在修养问题,有好的作风就有好的工作习惯,人人有好的工作习惯,我们的工作效率就会提 高,工作效率提高了,我们的社会经济效益也将提高。 我们党是执政党,能不能经受住执政的考验,不仅要靠指导思想、大政方针、路线政策的正确,也要靠崇高与圣洁的生活作风起作用。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单纯的朴实也许显得太无能,所以我们要把教育和惩处相结合,切实引导干部职工的生活作风、工作作风,来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朴实美德。朴实因为其淳朴而真实,让人会产生可信度:政治上朴实了,人们会感到安然;经济上朴实了,人们会产生诚信;文化上朴实了,能够消除成见、共享文明;科技上朴实了,能够取长补短、互通有无。总之,朴实虽无华,却能够使万事万物趋于和谐、实现互补;消除隔阂、和平共处。在经济全球化和文明多样化的21世纪,人们越来越感觉到和谐的重要和必要了,而朴实则是贯穿其中的一条生命线! 朴实过生活,处事讲正气,是中华民族也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一个人必须树立正气,必须有正义感,有一腔浩然正气,不受金钱物质的诱惑,才能无所畏惧地前进,才能不屈不挠地为国家、为社会建功立业! 我们全局干部职工一定要持久保持良好的作风,有激情,干实事,为建设绿色双桥、森林车城、统筹城乡发展先行区、生态宜居城市示范区做出应有的贡献! 建设论文:科学发展观与社会责任会计体系建设 摘要:本文在阐述科学发展观与社会责任会计的概念的基础上、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构建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体系的几点建议。笔者认为,社会责任会计体系的建立能有效地发挥其核算与考核指标体系对专门的社会责任报告,以及对外公开披露社会责任相关信息的功能。建立社会责任会计体系不仅是对我国会计事业的发展,而且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和运用。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社会责任会计 1972年,罗马俱乐部丹尼斯?米都斯等人发表了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该研究指出西方发达国家的高增长、高消费的发展模式是建立在有限的资源以及地球生态环境之上的。如果人类再这样无止尽地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获取经济的增长,那么人类社会生产的增长最迟将在2100年停止。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以来的经济增长模式使人与自然处于尖锐的矛盾之中,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使人类社会面临严重困境。 人类始终需要面对经济发展与社会问题的矛盾,这就涉及到一个发展观的问题。不同的发展观念,对于社会产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企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企业是导致能短缺、环境污染以及各种社会问题的主要责任者。因此,企业对于社会有着很大的责任。在这里,笔者探讨了我国科学发展观与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体系建设问题,认为开展社会责任会计核算对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责任会计的概念 社会责任会计概念是戴维?F?林诺维斯(David F?Linowes)在1968年率先提出的,他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意味着会计在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社会科学中的应用。随后,阿迈德?贝克奥伊(Ahmed Belkaoui)将社会责任会计定义为:测定和报告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对一般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是防止和处理这些消极因素并加以恢复和补偿的有关事宜。番田嘉一郎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把企业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当作社会责任并以它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1】 1.社会责任会计产生的条件 社会责任会计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提出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前提条件。首先,随着科技进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许多问题,例如环境污染、劳动异化、社会诚信下降等。这些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成为社会责任会计产生的现实依据。 其次,相关法规的制定也为社会责任会计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例如:198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特别会议在内罗毕通过了《内罗毕宣言》,其目标是“处理好生产、人口、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建立符合生态规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制订有远见的总体战略对策来达到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和发展经济的目的”。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规在经济与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方面也基本上做到了有法可依。【2】 再次,社会责任会计的产生与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社会学的兴起有着极大的关系。在当今社会,生态与环境问题与企业有着极大的关系,这些问题以及影响到了社会的良性运行,因此要求企业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提高社会效益、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正是在以上前提条件下,社会责任会计就应运而生了。 2.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框架 社会责任会计是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它是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采用多种计量属性和手段,对企业的社会责任及其履行情况的活动进行反映和监督,以便向有关利害关系人提供有用的社会责任信息,其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的社会效益。【3】社会责任会计成为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协调企业与社会关系的中介,通过社会责任会计,人们才能更好地对社会责任予以计量和反映。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目标、核算对象和信息披露三个方面。 (1)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 社会责任会计通过计算和记录企业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真实地反映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和损害,向政府及公民提供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便于了解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和企业经济活动对社会的不良影响。社会责任会计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社会整体效益,实现社会净贡献最大化。 (2)社会责任会计的核算对象。 社会责任会计的核算内容,又称核算对象,具体指企业的社会责任。从社会责任的属性来看,可以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两部分,即企业的社会贡献——企业承担社会义务时给社会带来的收入和企业的社会成本——企业的行为引起社会资源的消耗。社会责任会计的会计要素主要包括社会交易、社会资产、社会负债、社会损益等方面。 (3)社会责任会计的信息披露。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反映的内容包括企业对员工、生态环境、社会及本地区、消费者的责任等。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进行揭示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文字表达法,用文字说明企业经营活动对社会的影响;二是在现有报表中添加新项目或以附注形式反映;三是运用独立报表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如:“污染报告”、“社会责任年报”、“社会收益表”、“社会资产负债表”和“社会效益和成本报告”等。结合我国实情和借鉴财务会计的信息披露方式,社会责任会计可以用社会责任资产负债表、社会责任损益表、社会责任现金流量表这三张核心报表来加以反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相对系统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指标分析体系。 二、科学发展观与社会责任会计的关系 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全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企业社会责任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建立社会责任会计体系,通过会计的专门方法来确认和计量企业经营活动所带来的资源、环境等社会成本及社会效益,并将这些信息提供给 法院、环境保护局、工商行政管理局等执法监督部门,作为这些部门检查、监督企业执法情况的依据,对确保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发挥应有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2003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书记要求“牢固确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标志。【4】科学发展观在强调发展的同时,更关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等方面。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处处为人民着想;全面发展就是在经济建设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建设;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和对外开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正是社会责任会计的指导思想,是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源泉。 科学发展观不仅包含经济发展的内容,同时还明确指出了发展的全面性,即对发展的本质、目的和根本观点都有了明确的指示。科学发展观是超越经济意义上的发展观,体现了人对于自身乃至社会的关怀。在企业中树立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企业要顾全大局,不要只是追求企业的利润而忽视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在企业中树立科学发展观,就是在传统会计的基础上,增加社会责任方面的统计变量,以便社会对于企业有更深地理解,同时也便于企业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从传统的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传统的发展观只关注经济的增长,这种观点往往忽视了社会的全面发展、社会福利和社会公正,以牺牲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传统发展观必将被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社会得以进步的重要条件。从传统会计到社会责任会计,也正是科学发展观取代传统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三、建立社会责任会计的必要性和几点建议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日益加快,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联系日益加深。在全球性环境问题、全球利益和全球治理等方面,中国与其他发达国家形成了广泛的共识。这就意味着我国企业对社会、对全球的环境保护有着很大的责任。作为一个对世界负责的发展中国家,这就要求我国的企业要建立和完善社会责任会计体系,以便更好地履行自己对于社会的责任。如何建设社会责任体系,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企业内部要深入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树立全局意识和协调发展观念。这就要求突破传统会计将企业看成是单纯盈利组织,谋求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观念,树立社会责任观念,建立和完善社会责任会计体系,对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及因承担社会责任而支付的社会成本进行确认和计量。对企业不仅要考核自身效益,而且还要考核社会效益。 2.以人为本,坚持人的全面发展。企业要突破传统会计以物力资本为中心的核算体系,将人力资源作为资本,以人力资本为中心,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共享企业剩余,建立人力资源会计核算体系,对人力资源的价值进行确认和计量,以挖掘人力潜力和人才智能,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同时,还要处处为自己的职工着想,改善职工的工作环境,提高他们的福利待遇水平。 3.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企业要突破传统会计以实物资产为重点的核算方法,适应知识经济企业无形资产为主体的特点,建立和完善无形资产会计核算体系,对企业的无形资产进行全方位的确认和计量,将无形资产作为核算的主要对象。从当前情况看,无论是会计立法还是实践,都距离社会责任会计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建立和完善社会责任会计核算体系的要求对传统会计是一大挑战。 四、结束语 社会责任会计从产生至今只有短短的40多年的时间,但其理念对于会计专业、对于企业与社会的发展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还比较淡薄,企业对于自己应该履行的社会责任总是尽可能的避免,偷税漏税的现象严重,拖欠工人工资,工人的福利待遇太差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关于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和实务都有待于加强。 笔者认为,企业之所以没有树立自己对于社会的责任意识,就是因为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没有认真地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才能得到更好的体现。因此,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今天,建设社会责任会计体系显得尤为迫切。 建设论文:要切实发挥职能作用不断推进作风建设 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纪检监察机关的重大任务,必须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要切实发挥职能作用不断推进作风建设 严格教育,夯实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思想基础。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强化思想教育是基础。必须从教育入手,发挥教育的基础性作用。要突出对领导干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党的优良传统作风教育、从政道德教育,以及维护和遵守党风廉政各项规定的教育,提高领导干部改进作风、抵制歪风邪气的自觉性,使领导干部牢记“两个务必”,落实“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树立八个方面良好风气。要健全完善教育工作机制,把领导干部作风教育纳入纪检监察工作的总体部署,集中开展教育活动。要不断创新教育形式,整合教育资源,努力提高教育效果。要把集中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传统教育手段与现代化教育手段结合起来,正面典型教育与反面警示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党报党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利用信息技术和文学艺术等形式和手段进行教育,确保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严格制度,构筑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约束机制。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要以制度做保证。在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工作中,必须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全过程,定期分析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积极研究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对策和措施,努力形成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一是不断完善规范领导干部作风行为的具体制度。围绕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干部生活作风的具体表现,制定严格的行为规范和具体的行为责任追究办法。二是不断完善从源头上杜绝领导干部不良风气的工作制度。三是不断完善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奖惩制度。严格落实目标管理考核制度,切实做到鞭挞空谈者、惩罚误事者、奖励实干者。要把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工作任务细化、量化,做到责任明确、逐级负责、各环节衔接协调。要把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阶段性考核、动态性考核与年终综合性考核相结合,坚持做到工作推进到哪里,考核就跟进到哪里。 严格监督,确保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措施落到实处。要不断加强对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各项制度规定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认真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要采取有力的监督措施,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格控制各种名目的节庆、达标评比活动。改进会风和文风,精简会议和文件。大力提倡勤俭节约的风气,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要大力发扬民主,积极推进党务政务公开。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制,坚持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大额度资金的使用、国有资产的重组并购等必须由集体研究决定。要拓宽监督渠道,充分发挥派和无党派人士、人民群众、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通过加强监督,在领导干部中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 严格纪律,坚决惩处败坏领导干部作风的行为。要针对当前领导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下猛药,动真格,严肃查处。要继续保持查办领导干部作风方面违纪案件的力度。对败坏领导干部作风的行为,要严格执行纪律,特别要依纪依法严肃查办领导干部滥用职权、谋取私利、贪污贿赂、腐化堕落、失职渎职等方面的案件,重点查处利用人事权、司法权、行政审批权谋取利益的案件,以儆效尤。 建设论文:关于国有粮食企业反腐倡廉建设的分析 加强国有企业党风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对于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中纪委十七届二次全会明确提出,“加强国有企业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我们要深刻理解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党中央的工作部署,结合国有粮食企业实际,认真总结经验,坚持改革创新,完善思路措施,努力形成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监控机制,不断建立健全国有粮食企业惩防体系,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一、通过深化改革,形成国有粮食企业内部制衡 实现权力的科学配置,形成内在的相互制衡,是防止权力失控的根本途径。 1、加快股份制改革。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国有粮食企业股份制改革,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是做大做强国有粮食企业的必由之路。 2、完善企业内部制衡。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规范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权利和职责,在公司内部形成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制衡机制,围绕国有粮食企业的用人权、财权、物权和事权,从操作层面上实行适度集权、合理授权和分级管理,完善企业内部制衡体系,防止权力滥用。 3、发挥党组织的作用。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支持董事会依法选择经营管理者,企业内部推行竞争上岗,能者上,不能者下,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选人用人机制。 二、不断强化教育,筑牢国有粮食企业道德防线 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牢固树立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是抵御和防止腐败的坚实基础。 1、突出教育对象。坚持以企业领导人员和有业务处置权的重要岗位人员为重点。坚持教育与管理、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利用廉政党课、集中学习、专题培训、电化教育等方式,不断增强法律意识、纪律意识和廉洁意识。改进教育方式,创新工作载体和活动方式,使反腐倡廉教育更加贴近工作实际,更加及时鲜活、具体实在、长效管用。 2、努力规范职业道德。大力加强作风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结合贯彻落实《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试行)》,建立健全具有时代特征、符合岗位要求、易记能做、便于考核的职业道德规范。坚持不懈,循序渐进,逐步深化职业道德意识,促进职业道德养成。 3、积极倡导廉洁文化。加强国有粮食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积极培育以“廉洁从业,诚信守法,行为规范,道德高尚”为核心的企业廉洁文化理念,把企业廉洁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融入企业管理,在思想上筑牢堤防、在行动上廉洁自律,形成良好廉洁氛围。 三、实行人本化管理,健全国有粮食企业激励机制 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人员管理办法,提高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人本化管理水平,是抑制腐败诱因的重要条件。注重把对人的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和决定因素,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从精神和物质上为预防腐败提供保障。 1、从精神方面为预防腐败提供激励保障。既要注重激励机制的内在因素,运用企业的发展和成就激励员工,还要将实现员工自身价值与企业发展前景紧密联系起来。 2、从物质方面为预防腐败提供物质保障。完善国有粮食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全面实行年度经营业绩和任期经营业绩考核责任制,建立健全国有粮食企业经营者的有效激励和约束机制。规范国有粮食企业领导人员的薪酬制度,理顺分配关系,合理确定企业领导人员薪酬与职工工资水平的比例。 3、同步并举实行激励与约束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激励与约束有机结合的预防腐败保障作用,在强化监督约束权力运行,规范员工从业行为的同时,实行激励与约束同步并举的“双轮驱动”。 四、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国有粮食企业运行机制 用完善的制度规范权力运行,用严格的程序规范从业行为,是减少腐败几率的保证条件。要通过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国有粮食企业的制度体系,发挥制度防腐的作用。 1、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制度建设要系统、切实可行、有效管用,提高制度的科学性,强化系统制约。要建立健全决策制度,健全完善并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制度规定,加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深化厂务公开;要完善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大宗粮食的收购和轮换必须挂牌招标和拍卖,资产租赁操作必须公开招租和公开竞价,严禁个人说了算,严防暗箱操作,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控制经营风险;要完善财务内控机制,严格执行《会计法》,杜绝做假账,完善企业预决算管理、会计核算监督、财务动态监测、国有产权管理、大额资金使用等方面的工作制度;要规范职务消费行为,完善收入分配、薪酬管理等制度,探索科学合理的股权、期权激励办法,促进国有粮食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 2、完善权力运行程序。推进权力运行程序的制度化,增强制度的程序性,强化规范制约。对于企业重要经营管理活动的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产权交易、资本运营、投资决策、营销采购、财务资金、选人用人等重要事项的权力运作,要力求规程具体、程序严谨、罚则分明,在制度设计上尽量减少不确定性或自由裁量宽泛的弊端,不给腐败现象滋生留下空间。用责任落实制度,增强制度执行的公开与透明度,加强检查和惩 处违规行为,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强化刚性制约。3、加强领导人员廉洁自律。对企业领导人员落实廉洁自律各项规定,特别是执行廉洁从业若干规定和遵守“七个不准”的情况每年进行一次集中检查,把企业领导人员廉洁自律情况纳入企业党风建设目标考核,作为企业领导人员考察、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和任免的重要依据。 五、通过有效监督,遏制国有粮食企业腐败可能 切实加强监督,是减少腐败机会、有效预防腐败的关键所在。国有粮食企业要注重把监督融入企业经营管理,作为管理的重要环节,针对权力运作的关键部位,重点对制度落实情况实施有效监督。 1、发挥监督的控制与纠错功能,减少腐败的机会。通过对用权行为重点的监督检查,推动决策和执行环节的权力规范运作,形成按制度办事、用制度管人、靠制度管束权的工作机制。建立报告制度,加强国有粮食企业重大事项及财务状况的监督,使主管部门能及时掌握企业重大事项及财务状况。建立通报制度,及时纠正不合规问题,修订完善制度规定,维护规章的严肃性,增强制度的执行力。完善厂务公开制度,增强企业管理的透明度和公正性,接受各方面的监督,落实职工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2、发挥监督的约束和防范功能,对腐败形成遏制。要坚持把监督渗透到企业改革发展各个阶段和生产经营的关键环节,与企业管理体系相融合,依靠有序管理和有效监督,有效约束违规违纪现象。在当前,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监督:一是严格执行大型国有粮食企业产权不向企业管理层转让的规定,规范中小型国有粮食企业管理层收购行为;二是国有粮食企业严格执行粮食购销政策和最低价格收购政策,防止在种粮补贴中弄虚作假,损害农民利益;三是防止擅自动用各级储备粮,拒不执行或擅自改变各级储备粮收购、销售、轮换计划和动用命令,影响国家宏观调控,或在粮食统计工作中虚报库存,套取国家财政补贴的行为;四是在国有粮食企业重组改制过程中,防止不落实中央有关政策规定,挪用、侵占分流职工生活费、安置费,损害职工合法权益,中饱私囊侵吞国家或企业资产;五是国有粮食企业领导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通过同业经营或关联交易为本人或特定关系人获取非法利益,或为配偶、子女、亲属等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提供便利条件。 3、发挥监督的惩戒和警示功能,对腐败形成威慑。严肃查处国有粮食企业违纪违法案件,重点查办在企业重组改制、产权交易、资本运营和经营管理中隐匿、私分、侵占、转移国有资产的案件,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违规交易、以权谋私、非法获利等侵害国家、企业利益和职工权益的案件,切实做到违者必究,对腐败形成威慑力。 六、加强风险预测,提高国有粮食企业风险防范 提高风险预测水平,是提高有效预防腐败能力的重要标志。国有粮食企业要注重把防范腐败风险纳入企业风险管理之中,建立预警防范机制,增强有效预防腐败的主动性和预见性,降低反腐败成本。 1、加强组织领导。企业领导带头遵守和执行制度,树立“制度为上”的意识,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严格按制度办事,做到有章必循,违章必究。建立廉洁约谈制度,对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早扯袖子、早打招呼,使反腐倡廉工作逐步从亡羊补牢转向未雨绸缪,实现对腐败问题的超前防范,消除和减少企业改革发展中的消极因素和不利影响,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2、加强效能监察。充分发挥效能监察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作用。针对生产经营管理中存在的效益、效率、质量、安全等问题,围绕基建项目、招投标管理、合同管理、营销采购、安全生产等开展效能监察,促进企业反腐倡廉工作与经营管理工作全面融合。 3、运用监督结果。要使监督检查切实有效,防范未然,必须将监督结果同奖惩和追究挂钩,做到执纪必严、违者必究,追究到位、惩戒有力,发挥惩处的治本功能,扩大监督效果,达到预防目的。 建设论文:浅谈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发展 一、统一思想,进一步提高对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 (一)各级农业部门要切实增强发展粮食生产的决心和信心。粮食是个战略产业。粮食安全问题事关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事关国计民生。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必须长抓不懈。20__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要实施粮食战略工程的要求,农业部也开展了“全国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年”活动,这些充分显示了粮食生产作为农业基础产业的重要性。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粮食生产,严格实行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负责制,加大了粮食生产补贴,尤其是在当前国际经济不稳定,全球出现粮食危机的时刻,及时出台了力度更大的扶持政策,努力保障粮食生产和供应。但粮食生产又不是一蹴而就的,即使在去年粮食大丰收的年景,粮食总产也只有85万吨,只能满足全市粮食总需求量的30%左右,因此,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符合我市粮食发展需要,是稳定和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的有效途径,是保障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关键,是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基础性工作,更是我们农业部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的工作重心。 (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体现了我市粮食生产工作的创新。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是一项创新性工作,借鉴了先进工业发展的理念,把工业园区的建设经验直接应用于粮食生产,采取市、县、乡镇三级联动的形式,通过整合各种各级政策、资金、服务、技术,逐步形成一整套粮食生产投入机制、技术推广机制、服务机制、管理机制、先进激励机制,体现了工作机制的创新。同时,通过功能区建设,形成了一套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相配套的粮食生产高产高效体系,体现了技术创新。在市政府出台的政策里,明确了粮食生产功能区要有较高的复种指数、完善的基础设施、健全的服务组织、全程机械化生产、新型生产经营模式和较高的科技到位率等六大标准,着重扶持基础设施建设、服务组织建设、高产示范活动和土地流转工作,努力构建一个科学合理、完善配套的粮食发展模式,有效结合了各方面力量,形成了建设合力,走出了一条粮食生产的新路。 虽然粮食生产功能区在各级农业部门的努力下,已经开始建设,但在最近的几次调研中我发现,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中有的地方还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一是认为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后可能会影响当地的土地征用和产业结构调整,对当地经济发展有影响,一些乡镇对落实粮食功能区积极性不高。二是认为当前全球粮食危机有所缓解,国内粮价平稳,搞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只增加财政支出又不能增加税收,基层干部工作不积极,出现了建设的“上热下冷”现象。三是认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时间紧、任务重、资金少,产生了畏难情绪。 二、真抓实干,全面启动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 (一)抓住时机,加快粮食生产功能区基础设施建设。今冬明春是大搞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最佳时间,各级农业部门要把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作为当前农业生产的主要工作来抓,作为粮食高产创建的关键环节来落实。今天镇海区给我们开了一个好头,各地要抓紧落实,争取春节过后全面动工。尚未搞好20__年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规划地区,要在节前搞好规划,明确具体建设内容,落实专人负责。同时,各地在功能区建设中要注意二点:一是按照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原则,先对基础设施相对较完好,农田基础设施基本符合田成方,路相连,灌排顺畅要求的功能区进行修缮或改建,以适应水稻生产和全程机械化作业的要求。二是结合农田基本建设,对功能区的农田进行培肥。根据最近全市标准农田分等定级情况统计,全市约50%的标准农田为二等田,这些农田要在3年内全部达到符合粮食生产稳产高产要求的标准农田一等田,难度确实不少,现在起就要重视土壤肥力建设,对今年没有播种绿肥的农田,推广冬季深耕不失是培肥地力的好办法。 (二)搞好流转,着力推进粮田适度规模经营。要通过政策引导,加快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土地流转工作,探索粮食生产新型规模经营模式,使粮食生产功能区内的土地向种粮大户集中,或者通过粮食生产合作社、粮食生产全程化服务组织的统一服务经营,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种粮效益,努力形成符合现代农业要求的新的粮食生产经营模式。镇海区粮食生产功能区核心区内的500余亩土地,通过流转,现在由3户种田能手承包,合同期5年,这样做很好,便于发挥示范效应。各地应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制订相关政策,鼓励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同时,要健全土地流出户的保障机制,使他们安心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加快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推进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 (三)积极引导,尽快组建粮食生产服务组织。在努力促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土地流转的同时,要以乡镇为主积极引导鼓励种粮大户、农机大户牵头组建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或其他形式的粮食生产专业服务组织;或以乡镇为单位,由农机、农技等部门牵头组建粮食生产服务组织,对粮食生产功能区内的散户、小户开展服务。各级政府要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对这些组织予以支持,鼓励它们积极为农户提供代育秧、代耕、代插、代防病治虫、代收割等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使粮食生产功能区的粮食生产达到“五统一”服务要求,或实行服务组织的“租赁经营”、“全程托管”、“菜单式服务”等经营服务形式,使粮食功能区的服务工作全覆盖。同时要建立与功能区相配套的农技、农机服务体系,加强技术指导,促进农技、农机的有机结合,为功能区粮食优质高产提供技术支撑。 (四)创新科技,尽力做好技术保障。一是抓紧制订适合功能区的种植模式和栽培技术规程。各地要组织种子、栽培、植保、土肥、农机等有关部分的力量,进行技术合作,科技攻关,实现良田良制、良种良法、农机农艺的有机结合,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集成、配套、创新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并制订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推进标准化生产,使粮食生产功能区的产品达到无公害的要求。二是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春节过后各地要全面启动培训计划,对粮食生产功能区内的种粮大户和其他粮食生产业主进行培训,提高农户的种粮技术水平,同时要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的全方位技术指导,每个功能区至少有一名 农技干部蹲点服务,随时为农户提供咨询、指导服务。各地的粮食首席专家也应定期到粮食生产功能区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三是积极推广水稻生产适用技术。粮食生产功能区要重点推广机插技术、抛秧技术、直播技术、强化栽培技术、单季晚稻“五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适用技术,搞好这些技术的集成,特别是要加强对机插技术的推广,确保粮食生产功能区机插机播率达到70%。四是广泛开展粮食高产示范活动。结合全省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大力开展水稻优质高产示范竞赛,扩大示范辐射作用,要求每个功能区都要有一个中心示范方,有专人负责指导,努力提高示范方产量。为支持市级粮食生产功能区中心示范方的高产创建,市科技局在科技经费中每年安排200万元专项资金,这些资金要使用好、管理好,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用,争取经过3年努力,市级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全年粮食亩产力争达到1000公斤,亩效益达到1000元。 建设论文:浅谈乡镇图书馆地方文献在“两个文明 建设中的作用 摘 要 通过开发地方文献,探讨地方文献在发展地方经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乡镇图书馆 地方文献 开发利用 当代科技日新月异,经济建设迅猛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也显得至关重要,人们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公共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尤其是地方文献资源越来越得到充分的利用,地方文献在地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为本地区进行两个文明建设的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进行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领导决策离不开国情、地情,所谓“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地方文献中的地方史志,就具有这种“资政”的功能,不仅如此,史志蕴藏的信息量十分巨大。尤其是志书,记述了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发展的基本面貌与历史发展趋势,领导者可从这些发展变化中找出规律,借鉴历史,吸取教训,避免决策时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如《伊克昭盟志》系统地记载了伊盟的地理环境、资源、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所载事业的盛衰得失,人物的是非功过,对当代及后世均有借鉴。又如《鄂托克旗志》实事求是地反映重大历史问题,立足当代,详今略古,既记述了清代始建旗制到新中国成立300年的历史,突出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4O年翻天覆地的变化,总结历史经验,反映客观规律,突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新成就、新变化、新气象,真实地反映了鄂托克旗今昔面貌及历史发展过程,为我旗各级领导全面系统地了解历史和现状,以便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资料依据,为各级干部总结经验教训,改善领导作风提供历史借鉴。由此可见,志书类地方文献所提供的借鉴作用,能帮助地方当政者着眼于整体、全局、长远,避免全局决策上的失误和独断专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类地方文献为决策者提供的作用将更加明显。 二、为本地区社会经济建设提供信息 地方文献特别是有关矿藏、物产、畜牧业、农业、冶金工业、气候水利、人口等有关经济发展资料的原始记录和官方统计资料,翔实可靠。人们可以通过了解地方文献所提供的有关经济发展的信息,透过事物现象看本质,从而制定出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各种措施,促进经济发展。 1、利用地方文献开发地方特产,发展 地方经济各地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和经济、政治、文化等历史沿革的不同,决定了各地经济发展的途径不同,有的地区以丰富的自然资源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有的地区以发展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为主,有的则以发展传统的手工产品脐身国内外市场。例如根据《鄂托克旗志》记载我旗以畜牧业为主体。曾以“水草丰美,土宜产收,牛马衔尾,群羊塞道”称著,经过长期选育,阿尔巴斯白绒山羊定型为“内蒙古白绒山羊阿尔巴斯型”。阿尔巴斯白山羊绒,是轻工业最佳高档原料,在国际市场被誉为“纤维宝石”。1985年获意大利柴格纳纺织公司“国际白绒山羊生产奖”,1989年获国家农牧渔业部“白绒”增长技术应用—等奖,不失时机扩大影响,成为知名品牌,走向世界,为鄂托克旗经济的发展展示了广阔的前景。 2、利用地方文献,发展地方旅游经济 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地方旅游业正在悄然兴起,各地根据地方文献的记载,可开发修复历史文物遗迹,风景名胜等旅游景点,发展地方旅游经济。根据《鄂托克旗文物志》、《鄂托克旗志》记载的百眼窖遗址、百眼井、阿尔寨石窟探秘成吉思汗遗迹,等历史遗迹,通过对这些地方文献的挖掘可以制定具有鄂托克订旗特色的旅游发展计划,将对鄂托克旗旅游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三、为研究历史文化遗迹提供资料 在古代,中国天文学研究长期走在世界前列,卓越的天文学研究成果与各地人民长期观测记录有一定关系,《内蒙古历史文化遗迹》一书中介绍,“在今呼和浩特市‘金刚座舍利宝塔’(既五塔寺)内砖砌照壁的东侧嵌着一副阳线雕刻天文图,图上用蒙文标出各种天文学名称”。这幅少有的蒙文天文星座图的刻制,说明蒙古族对天文学的研究是比较早的,为研究蒙古族天文史提供了实物资料。 四、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宝贵的乡土教材 地方文献所记载的爱国英烈和革命传统,灿烂文化以及先进思想等观念和史实,是生动活泼的乡土教材。恩格斯说:“爱国主义是以爱家乡为基础的”。这些是发生在自己家乡的史实,易于激发人们的爱乡,爱国之情。《伊西革命根据地》叙述了中国共产党在伊盟西部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领导蒙汉各族人民群众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翔实的史料。 地方志是一座内容丰富的文献宝库,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是图书馆重要的文献资源。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地方文献载体日趋多样化,因此,除继续做好地方文献的收集外,不断扩充和补充视听、电子文献和网上信息的收集已成为在新技术环境下,确保地方文献内容和系统完整的重要途径,尤其是网上地方文献信息的收集,它不仅需有高新技术硬件设备的支持,更要求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对工作要有求实精神,不断掌握新知识,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图书馆工作的需求,尽快实现本地区地方文献的网络化,进—步提高地方文献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建设论文:加强村级班子建设的思考 村级班子是农村工作的“领头羊”,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骨干力量,在农村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农村、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肩负着重大责任。做好农村工作,关键在人,关键在村级领导班子。切实加强和改进村级班子建设,是一个需要研究和探索的重要问题。 一、充分认识村级班子建设面临的变化。 当前,农村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农业税费改革和加入WTO以后,农业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村级班子建设也面临着一些新的变化。 1、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的人口结构也在悄悄发生变化,年轻的劳力要么外出打工、要么进城经商,在一个村里年轻一代相对减少,选择适合的年轻力壮的人进村级班子比较困难。 2、现行的村级班子成员不少是从黑发干到白发,村级班子成员逐步老化,缺乏活力,缺乏创业精神,满足于现状,没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3、近几年来,虽然对农村干部的待遇有所提高,但与现行社会的发展相比,待遇还是很低,而且招干无门,参工无路,从岗位上退下来后,生活难保障,影响在职干部的积极性。 4、村干部的工作涉及全村家家户户,诸如邻里纠纷、建房造屋、植树造林、计划生育、发展产业、税费收缴等都要管,既要有刚也要有柔,把握不好,还会得罪人,更为严重的是打击报复村干部,使得一些有能力的年轻人不想当村干部,造成了一些班子能力下降。 二、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确立村级领导班子建设的主要方向和理念。 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后,农业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要完成十六大提出的对农业、农村的要求,我们必须找准着眼点,抓住着力点,把村级班子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为农业的现代化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要把着眼点放在坚持“四个方向”上:一、要市场化方向,突出班子建设要善于应付加入WTO以后的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懂得市场经济、懂得如何在市场经济中发展农业,如何把农村的经济全面发展上去。二、要坚持民主化方向,班子的建立要在充分发挥党内民主和党外民主的基础上产生,充分代表农民的真实意愿。三、要坚持科学化方向,突出村级班子建设的规范性,村级班子的结构如何优化,村级班子的干部如何从农民或党员中选拔,要坚持《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四、要坚持专业化方向,突出村级班子建设要懂得农村工作,是农村发家致富的能手,懂得如何根据当地情况发展农村经济。 要把着力点放在树立和增强“三个理念”上:一是发展理念。要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来加强村级领导班子建设,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各级党委、政府的第一要务,也是村级组织带领农民共同奔小康的第一要务。要把能否发展作为评判村级领导班子强弱与否的根本标准。二是创新理念。围绕“朝气蓬勃,奋发有力”目标要求来优选村级干部,村级班子是否有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看这个班子是否勇于创新、奋发有为。三是人才理念。围绕“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思想来吸引、培育和用好人才。把村级后备干部是否大量涌现和层出不穷作为评价村级经济是否蓬勃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以此来尽快扭转村级班子在人力资源上的滞后状况。 三、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力求在村级领导班子建设上有新的举措。 随着农村形势和任务的变化,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村级领导班子建设的重点放在“四个一”上:即“一个扩大、一个提高、一个优化、一个增强”。 第一在选拔农村班子成员和农村后备干部上,要不断扩大农村干部的来源,以此来增强领导班子的能力。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要理顺这些问题,关键在村级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要把选拔农村干部和培养农村后备干部放到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议事日程。新形势下,广大农民的思想意识随着形势的发展而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多数农民再苦再穷也要送孩子多读点书,因此,新一代农民中高中、中专、甚至大专文化程度在农村青年中占有相当的比例。这些青年农民,人年轻,有文化,敢干敢闯,也是农村干部的最佳人选,复员转业军人和在外务工经商的优秀青年,并对一些在企事业单位中工作已下岗的人员,都可以有意识把他们召过来,安排他们、培养他们。如果有必要,也可以把他们召回来,安排他们适当的岗位,有目的开展一些知识、技术的培训,条件一旦成熟及时选拔到村级干部岗位上来。 第二提高村支部书记的能力,是解决班子能力建设的关键。 实践证明,一个村级班子能力的弱与强,支部书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常言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就是这个道理。在支部书记的选拔上,我认为:1、能自己带头致富;2、有能力带领群众致富;3、年龄最好是30岁到45岁的中青年人;4、要有理想,要有奉献精神。在支部书记的能力的表现上看:1、要善于抓住全局,全村一盘棋思想;2、要能找出一条适合本地发展的富民之路;3、要会带领班子其他成员协调作战;4、要有创新、创业精神。不论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建设好一个村级班子,必须选好和使用好一名优秀的党支部书记。 第三优化村级班子结构,尤其是支部书记与村主任这一对搭档,是建设好班子的内因。 农村工作针对千家万户,复杂而琐碎,如何使班子每个成员都发挥好作用,把农村工作全面抓上去,就是优化班子结构问题。我们要建设的班子是1 1 2或1 4 5,而不是相反。在优化班子结构上,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这一对搭档起着关键作用,首先是要配强支部、村委这一对搭档,就象部队中的连队一样(连长和指导员),连长要能在业务上、训练上、军事上冲锋在前,同时指导员要在把方向、把大局上下功夫,协调做好思想工作上下功夫。支部书记与主任同样也是如此,书记是扛旗指路,主任是拉马吹号拼命干,对各自工作要认真负 责,又要紧密配合。支书与村主任,我认为最好不要一人兼,这样不利于工作,其次,在配其他班子成员时,要考虑年龄结构,个人特长及在农村工作的经验,群众威信等综合搭配,尽可能使班子人员年轻化,有活力,充满朝气,积极向上,具有整体战斗力。 第四增强村级班子的吸引力是稳定村级班子建设的基础。 我们在讲奉献的同时,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设法提高村级干部的待遇。现在是市场经济,一切讲求效益,农民们都开始外出务工挣钱,留在村里当干部的,也不能让他们太吃亏。1、可以根据县、乡两级可用财力,提高村干部工资待遇。对在农村全面工作中做得突出,可以多奖励,可以提高浮动工资。实行按贡献定报酬的制度,建全年度考评制度。2、进一步完善村干部的养老保险制度,使村干部在位期间所作出的辛苦和付出,能老有所养,条件优越的,可以考虑医疗保险。3、对于特别优秀的村干部,乡镇党委可考虑一定的岗位,通过公开招聘,择优让符合条件的村干部进乡镇政府机关工作。通过提高生活待遇、政治待遇来增强村级岗位的吸引力,使村干部有盼头,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稳定村级班子队伍,把农村党支部建设得坚强有力。 建设论文:围绕新农村建设如何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我镇党委下设3个街道党委和1个农村片区武安党工委,以及1个教育党委、1个经委党委和1个机关党委,有党总支17个、支部107个,有党员4595人。其中农村党总支2个、党支部23个(村级支部15个),农村党员908人。我镇基层党支部绝大多数能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群众中口碑较好,且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先锋模范作用发挥较好,但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现状 (一)有的支部农村党员队伍年龄老化、文化偏低、活力不足,难以发挥应有作用。在我镇农村党员908人中,35岁以下59人,36—45岁193人,46—54岁231人,55—59岁116人,60岁以上309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503人,初中291人,高中(中专)89人,大专以上25人。近年来,农村大多数青年外出务工,发展年轻党员难,无法补充鲜血液。同时,村干部待遇很低,生病、退职等无保障,难以留住农村年轻能人,致使党的基层组织领导班子和整个党员队伍年龄老化,生机和活力不足。 (二)有的支部外出流动党员多,党内组织生活制度不健全,党员管理难度大。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劳动力转移步伐越来越快,农村党员是村民中素质较高、经济活动能力较强的群体,因此他们的流转更加频繁。农村党员大量外出,他们有的在外打工经商,有的长年在外务工,流动性很大,增加了常规教育管理的难度。 (三)有的支部村级无积累,集体经济薄弱,无钱办事,服务功能弱化,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威信。许多村的集体经济没有固定收入来源,甚至多数村是“空壳村”,无集体经济积累,有的村在教育“普九”时还留下许多债务。经济是基础,是村级组织发挥作用、凝聚民心的依托。无钱办事,就会变得无所事事,村里的公共设施建设举步艰难,久而久之,就会影响村党组织在群众心中的威信。 (四)有的支部工作理念不新、工作方式陈旧、作风不民主,影响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习惯于发号施令实施领导,没有让农民群众真正成为农村事务管理的主人,村民对于集体事务的热情和积极性受到影响。 (五)少数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领导发展能力不强。一些村党组织领导眼界不够宽广、信息渠道单一,缺乏机遇意识,领导发展和创新能力不强。增加农民收入思路不清,点子不多,错失了许多发展良机。相当一部分基层干部自我发展的能力不足,更不用说去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了。 二、新农村建设对基层党组织的内在要求 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要求内涵深刻,涉及到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政治文明四个方面的建设,是一个四位一体的系统工程。基层党组织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战斗保垒,作为各项工作任务的承接载体,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新农村建设对基层党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概括而言,基层党组织亟需提升以下三方面的能力: (一)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能力。新农村建设,首先是要发展农村经济,只有物质基础坚实了,才有条件实现其他的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就是要求基层党组织要把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作为工作中心,把强村富民作为第一职责。 (二)对村民自治的领导能力。进一步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管理民主,就是要培养农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形成农民合理有序地参与村务决策、村务监督的机制。 (三)提升引领农村文明新风尚的能力。农村的落后不仅表现在经济上,更体现在观念和文化上。事实表明越贫穷的农村,封建迷信越盛行。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就是要在农村大力倡导文明新风尚。 三、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工作的对策及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我认为,应着手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选好配强农村党支部领导班子和一个“领头雁”。“农村要进步,关键在支部。”一个村建设的好与坏,关键要有一个一心为公,甘于奉献,开拓进取,团结战斗的领导班子,特别要注重选配好一个党性强、作风正、懂经营、善管理、热爱集体、立志创业、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好支书。只要支部书记是强有力的,思想是活跃的,这个村就是有希望的,就有前途。选配好一个带头人,就能够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群众,保一方平安。必须改进选人办法,更新用人观念,选配村党支部班子的渠道要拓宽。既可以从乡镇党政机关及所属部门选派,也可从县市所属部门或先进村中选派,既可公开向社会招聘,也可以从大中专毕业生中选拔,让有能力的中青年出来挑大梁,为村干部队伍补充新的血液。近年来,我镇先后在太空村、王爷庙村、磨嘴村、大堰村选用了4个农村“能人书记”,今年“七一”,这4个村分别受到省、市、县的表彰,向全镇17个农业村都下派1位大专文化以上的年轻镇干部担任村支部书记或者副书记,协助抓好新农村建设。 (二)加强村干部的规范化管理。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村级干部队伍,以适应农村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的要求,建立起现任、后备、离任于一体,选、育、管相结合,绩、奖、惩相统一的农村干部规范化管理新机制。我镇每年都坚持表彰一批农村“爱民书记”、“爱民干部”,由镇财政每月给予50元的特殊津贴。 (三)加强村级阵地建设。要把村级阵地建设列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 规划之中,加大投资力度。各级都要配套一些资金用于村级阵地建设,力争每个村都要有一个活动阵地,要采取多种形式,拓宽筹资渠道,督促、指导村级组织新建、改建一批层次较高、功能较全的村支部活动室,达到建筑要求标准化,装饰内容规范化、组织活动制度化的目标要求,确保村级组织“阵地不丢”、“有处议事”、“有处活动”。20__年以来,我镇每年坚持投资10—15万元,改建2到3个村级办公阵地。 (三)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实现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动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通过完善制度并严格执行,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增强支部一班人的事业心、进取心及责任感,以便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把党支部真正建成政治坚定、富民有方、团结战斗、务实创新的坚强战斗堡垒。 (四)加大发展党员工作的力度,把发展党员工作作为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深化“三向培养”,着力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优秀的农村党员培养成村干部。要及时吸收政治素质好、能力强的优秀青年入党,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不断增加新鲜血液,逐步解决农村党员队伍老化、党的力量薄弱的问题。 (五)强化村级基层组织的服务功能。农村基层组织要注重为党员提供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努力创新服务党员、服务群众的方式方法。村党支部要在提供致富信息、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和劳务输转等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在服务中加强管理,在管理中促进服务,不断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强化村党支部的龙头作用,继续整合完善农村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不断提高村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因村制宜、多措并举、多业兴村的方针,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步提高。坚持创业富民,引导农村党员干部按照自我投资、单独创业,股份合作、联合创业,土地入股加盟、借力致富的方式发展富民优势新产业。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要带领农村党员创办致富项目,通过项目带动、技术示范、市场服务等方式,带领和帮助群众共同致富。同时,坚持就业富民,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帮助农民掌握就业技能。 (六)加强培训教育,提高农村党员特别是支部成员政治思想素质和发展经济的能力。要以提高素质,增强党性为目标,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来丰富他们的头脑,用先进的经验启发他们的思路,用党章约束他们的言行,增强他们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本领,不断提高农村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培训教育要结合实际,注重实效,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比如“开培训班,进农广校、远程教育、流动党校”等培训方式进行。全镇已经培养大专文凭的村(社区)干部30人。 (七)不断推进民主管理,提高构建和谐农村的能力。建设文明乡风,努力形成农民群众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紧紧以村党支部为核心,不断完善村级事务管理规范化建设。要建立健全党组织与村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定期召开支委(党委)会、党员大会和村民会议,凡属村里的重大事项以及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都应先召集党员大会讨论,再分别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坚决防止不顾群众意愿而由几个干部自行其是的做法。要完善村务公开制度,规范村务公开的内容、形式、时间和程序,落实群众对重大事项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八)创新农村党员干部的激励保障机制,解决党员干部个人待遇“差”的问题。要把关心爱护基层干部作为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重点在建立健全激励保障机制上下功夫,激发农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要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任职多年的村干部,积极探索办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按工龄发放补贴等多种形式,解决好他们的保障问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经济状况好的时候,还要逐步提高村干部的待遇。对新任村班子成员,要通过“两推一选”、竞争上岗、优胜劣汰等办法,定岗位、定职责、定报酬,有进有出,把机制搞活。要坚持以人为本,在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爱护党员。同时,要加强对普通党员权利的保护,在政治待遇、工作收入、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适当照顾,注意体现组织温暖,增加党组织的凝聚力。对一些年纪轻,文化程度高,工作能力强,政绩突出的村支部书记择优招聘为乡镇干部或者乡镇副职领导岗位,让“能人书记”有奔头。 (九)加强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在着重抓好村党支部建设的同时,还应当注重加强对村民自治组织和其他配套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共青团、妇女等群团组织,积极支持他们充分发挥作用,做到同步推进、协调发展。要抓好文化、文体设施和活动载体的建设。 (十)乡镇党委要重视和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领导。处在农村第一线的乡(镇)党委,对于搞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负有直接的责任。要把抓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成效,作为考核党委书记实绩的重要内容。必须切实提高对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重要性、艰巨性的认识,真正把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关键性、长期性的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大措施,狠抓落实,做到思想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要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切实整顿好、建设好,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