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项目工程造价控制必须要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控制与管理措施,在保障建设项目质量的前提下,将工程造价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节约成本投入,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因此,对于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的工程造价控制措施进行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1建设项目筹划阶段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 筹划工作是一项针对建设项目而展开的综合性规划工作,具有可行性、技术性和政策性非常强的特点,是任何建设项目顺利、高效开展的基本保障,同时也是建设项目工程造价控制的关键一环。筹划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建设单位要组织专业人员搜集与项目有关的资料、进行市场调研等,确定工程项目是否具有可行性,并编制完整的可行性分析报告;其次,要求工程造价管理人员对建设项目的成本进行初步分析,预测建设项目的各项经济指标和工程造价成本目标,并结合企业的运营状况正确判断项目的融资风险,同时还需要相关人员分析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最后,建设单位根据前期的调查、分析和研究,确定建设项目的建设大纲和模式,同时给业主提供正确、科学的投资决策建议。筹划阶段工作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建设项目工程造价。 2建设项目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 设计阶段是建设项目工程造价有效控制的重要阶段,如果图纸设计或方案设计存在问题,那么将可能会直接导致工程造价的增加,可以说,设计工作对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的影响是根本性的。建设项目设计费虽然不足建设项目总成本造价的1%,但是设计工作却直接决定着其他99%的成本费用。对于业主而言,应该选择优秀、实力强的设计单位,负责项目设计,而建设单位的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的主要任务就是协助业主分析各设计方案的可行性、经济性,从而确定最佳的设计方案,为建设项目的顺利施工和工程造价成本有效控制提供保障。目前,设计单位的大多数设计人员在项目设计工作开展过程中,过于重视设计质量,对经济性指标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建设项目工程造价增加。对此,首先,业主应该要求设计单位加强设计人员造价控制意识的培养和提高,使他们在项目设计中融入造价控制理念,按照总概算进行项目设计,尽可能地提高设计方案的经济性和科学性,降低工程成本造价。其次,业主或建设单位相关造价管理人员应该全程参与项目设计工作,加强与设计人员的协调沟通,使项目设计满足规范标准的基础上,尽可能地降低成本,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3建设项目招标阶段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 现代绝大多数建设项目的承揽都需要经过公平、公开的竞标,对于建设单位而言,承揽工程项目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在建设项目招标阶段,建设单位可以从两方面来进行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一是相关工作人员要做好标底和施工图纸的编制工作,尽可能地避免出现“低价格、高索赔”和废标的问题。二是向业主强调建设方案选择对工程造价的影响,让业主确定最佳的设计方案。 4建设项目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 4.1施工进度控制 建设项目施工中,建设单位应该加强施工进度控制,尽可能地提高施工效率,缩短施工周期,以降低工程成本造价。建设单位应该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施工环境和当地的气候环境等各方面因素制定科学、可行的施工进度计划,尽可能地细化施工进度计划,甚至可以细化到每日,然后要求施工单位严格按照施工进度计划进行施工,避免因施工周期延长而导致工程成本造价增加。 4.2施工质量控制 首先,合理安排各项资源,建设项目的材料费、人工费和机械设备费占总成本造价的80%以上,建设单位应该做好各项资源的合理配置。材料费控制方面:材料采购环节要做好材料供应商选择、进场材料检测和材料存储等工作,在保证材料质量的基础上降低材料采购成本。人工费控制方面:建设单位应该选择实力较强的施工队伍,根据建设项目的建设情况,合理安排施工人员,避免施工人员闲置。机械设备费控制方面:建设单位应该做好机械设备的配制工作,提高机械设备的利用率,同时加强机械设备的检查、维护和保养,确保机械设备正常运行,保障施工质量和进度。其次,建设单位应该联合业主和监理单位加强对施工质量的监管,一是监督施工人员,确保其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施工,以确保施工质量;二是做好施工质量的检测工作,防止因施工质量不合格而返工,导致工程成本造价的增加。 4.3施工安全控制 施工安全也会对工程造价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出现安全事故必然会导致工程造价的增加,而且还会影响建设单位在业界的口碑。首先,建设单位要做好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使他们在实际操作中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要求进行作业;其次,充分利用施工现场的宣传栏,进行安全知识宣传,时刻提醒施工人员要注意安全。 4.4施工人员控制 归根结底,建设项目的施工作业是由施工人员来完成的,施工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工程造价。建设单位应该充分关注施工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造价意识、质量意识、进度意识和安全意识,确保他们在实际施工中严格按照各项规范标准进行施工,以保障施工进度、质量和安全,实现工程造价成本的有效控制。 5建设项目竣工阶段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 5.1收集竣工资料 建设项目竣工后,造价管理人员应该收集材料和设备采购发票、设备清单、现场变更、设计变更、施工图纸、施工方案等与工程造价有关的资料。 5.2认定竣工资料 竣工资料的认定需要业主、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共同负责,以保证竣工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准确性和全面性,从而对各参建方的经济利益进行更好地维护。 5.3审计竣工决算 竣工决算审计工作开展的主要作用是促进建设单位进一步改进管理方法、完善管理制度和提高管理意识,最终使工程造价得到有效控制。 6结语 工程造价控制工作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建设单位从建设项目的全过程进行控制,通过筹划阶段、设计阶段、招标阶段、施工阶段和竣工阶段的有效控制,可以实现工程造价的降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建设单位在工程造价控制工作开展中还应该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工程造价控制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推动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自然科学论文:自然科学的经验基础与解释学 摘要:经验与陈述的关系并非归纳或演绎的逻辑关系,因此科学的经验基础就构成一个难题。仅仅把科学看作命题体系的观点不能解决这个难题,同时经验主义的平台也不能提供任何通道。科学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活动,惟有语用学和解释学的平台才能为这个难题提供解决方案。科学的实践性、公共性、主体间性、情境性为理解库恩的范式理论提供了线索:自然科学具有解释学的基础。劳斯进一步主张:自然科学本身就是解释学的事业,科学是不断重构的叙事。科学的解释学与客观主义形成对立,而这并不必然使科学滑入相对主义。伯恩斯坦提出了超越客观主义与相对主义的方案:解释学本身就为这种超越提供了资源,解释学循环恰恰对科学范式的开放性提出了要求。 关键词:经验基础 语用学 解释学 叙事重构 一、 经验与陈述的逻辑鸿沟 自然科学被公认为经验科学,但是,科学哲学家对“什么是经验”、“如何进行检验”等问题并没有统一的意见。波普尔把经验基础问题界定为“关于个别陈述的经验性质以及如何检验它们的问题”。([1],30)经验基础问题涉及经验(或观察)与基本陈述(或观察命题)的关系、陈述与陈述的关系这两个层面的问题,它构成科学哲学的基础性的问题。 逻辑经验主义预设了某种中性经验或者说无主体的经验以及描述这种经验的中性语言。逻辑经验主义处理经验与陈述的关系的典型方式是逻辑原子主义式的,基本经验或原子事实与基本陈述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以此为前提,它用形式逻辑的方式处理基本命题与理论命题的关系,提出其科学检验和科学划界的原则即证实原则,主张科学理论与基本命题之间存在着归纳证实的逻辑关系。作为其弱化形式的概率论仍然坚持中性经验和中性语言的设定。 波普尔对逻辑经验主义的批判集中于基本命题与理论命题的逻辑关系层面,他对归纳主义的证实原则的驳斥在逻辑上是无可反驳的:任何普遍的科学的理论命题都是不能由有限数量的观察命题得到证明的。经验与陈述的关系这一层面并非波普尔的主要关注点,但他对此也有所反思。他认识到经验与陈述之间并不存在类似于陈述之间的逻辑关系,经验与陈述之间存在着一个似乎不可跨越的鸿沟。经验并没有直接的证明作用,“陈述只能由陈述从逻辑上加以证明”。([1],31)“由于要求基本陈述和其它科学陈述具有客观性,我们将剥夺了我们自己本来希望把科学陈述的真理性还原为我们经验的任何逻辑手段。”([1],33-34)简言之,一切基本命题(或观察陈述)的真值是无法从经验上予以确证的,所谓科学的检验——基本命题对理论命题的证明或证伪——就丧失了原有的基础。 拉卡托斯在《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一书中对经验基础问题作了富有启发的分析。他指出,独断证伪主义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它的基础包含两个错误的假设。第一个假设是:理论命题和观察命题之间有着自然的、心理的分界。第二个假设是:观察命题是由事实得到证明的,正确的。实际上这两个假设对逻辑经验主义同样有效。拉氏驳斥了这两个假设。他认为,观察命题与理论命题并非如通常所以为的那样直接来源于中性的、纯粹的经验,观察渗透着理论预期,观察命题以更高层次的理论为背景。针对第二个假设,拉氏指出,“观察”命题的真值是无法明确决定的,“任何事实命题都有不能由实验得到证明,命题只能由其它命题导出;不能由经验来证明陈述,‘就象不能用敲桌子来证明陈述一样’”。([2],21)他进而断言:“因而,我们既不能证明理论,也不能证伪理论。软的,未经证明的‘理论’同硬的,业经证明的‘经验基础’之间的分界是不存在的:一切关于科学的命题都是理论的,而且都是不可避免地可错的”。([2],22) 科学的可错论无疑为怀疑主义、非理性主义敞开了大门。那么,如何实现可错论与科学合理性的调和呢?约定主义的策略似乎不可避免。波普尔既承认科学理论的可错性,又试图坚持科学的批判理性。他必须决定如何把受检验的理论与不成问题的背景知识区分开来,背景知识中的理论将获得“观察的”地位,作为检验其它可怀疑理论的基础。波普尔强调背景知识在科学活动中的地位并承认其约定性:“批判永远不会从无开始。…讨论问题时我们总是承认(但愿只是暂时地)各种不成问题的东西,它们暂时为讨论这个问题而构成我称之为背景知识的东西。在我们看来,这种背景知识很少始终绝对不成问题的,它的任何一部分在任何时候都可能受到挑战”。([1],205)批判总以特定时空下的背景知识为前提,并保留着对这些背景知识提出上诉的权利。科学知识的增长就处于这种约定与批判的循环之中。但无论如何新理论总是以其真值不确定的理论为基础,因而这样建构的理论大厦归根结底是缺乏基础的。拉氏很幽默地表达了这种怀疑:“我们的方法论证伪主义者骄傲地拒斥了这种逃避主义:他敢于不减可错论之威,且又敢于以大胆的、冒险的约定主义政策毫无教条地避开了怀疑论。他完全知道所冒的危险,但他坚持人们必须在方法论证伪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之间作出某种选择。他提出了一场几乎没有希望赢得的战争,但声称说参加这场游戏比放弃这场游戏还是要好些。…有人甚至会说,方法论证伪主义与独断证伪主义的不同就在于它是空讲可错论!”([2],41) 可错论、约定论和对背景知识的实用主义的强调都是由科学的经验基础问题导出的合理结论,是对科学的理解的一种进步。而波普尔之所以有“空讲可错论”之嫌疑,其根源在于他仅仅局限于陈述间的逻辑证明(或证伪)层面,而放弃了对经验与陈述的关系作出合理说明。鉴于经验与陈述之间的逻辑鸿沟,任何回避而不予解释的科学合理性理论都是空中楼阁。 那么,科学的经验基础问题究竟能否被解决呢?答案是;在经验主义的平台上该问题无法得到解决。经验主义的根本性难题在于,它导致了唯我论的困境。经验主义所谓的经验不过是个人化、私人化的经验,而这种经验并非是主体间有效的:我的经验不同于你的或他的经验,所谓的经验检验也就不是主体间有效的。因此,摆脱该困境必须引入主体间性以及语言的公共性。当我用私人语言说“这朵花是红的”的时候,别人无法理解“红的”代表着什么感觉;而当我用公共语言说出这句话,并得到大家的认可时,这句话才变得有意义、主体间有效了。因此,惟有在语言学、尤其是语用学的平台上经验基础的问题才能得到解决,或者说该问题不存在了。经验主义考查命题是否为“真”,而在新的平台上则考查命题是否“有效”。这涉及科学观念的根本性的转变:科学是一种实践活动,其主体不是单个的科学家而是科学共同体,科学理性也是情境性的。 二、逻辑鸿沟的弥合:作为实践活动的科学 正如阿佩尔所言,“在分析哲学的发展进程中,科学哲学的兴趣重点逐渐从句法学转移到语义学,进而转移到语用学。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3],108)语言哲学的语用学转向彻底地了转变了我们看待科学的方式,科学的实践性(活动性)、主体间性和情境性或者说局域性都能在语用学的平台上凸现出来。语用学把句法学与语义学纳入对语言的整体性的语用分析之中,分析对象由名词性的“语言”变成动词性的“言语”。“言语”是一种活动,奥斯汀说“说话就是做事”。把语言视为言语行为同把科学作为活动来理解是一致的,科学本质上是一种由技术兴趣引导的介入世界的活动而非静态的知识。维特根斯坦明确指出不存在私人语言,语言总是公共的。同样,科学语言和科学活动总是在共同体中发生并获得有效性,科学的主体不是单个的主体而是共同体。“真”为“有效”所取代,“有效”即主体间有效:在主体间得到一致认可。维氏的“语言游戏说”把语言、生活形式和世界理解视为一个整体,各个“语言游戏”只具有家族相似性而不可通约。科学本身就是一种语言游戏,它同时还是在更广阔的日常实践的语言游戏中展开的。科学的情境特征和局域性可由此得到说明。以此为背景库恩也就好理解了。 如果说前库恩时代科学哲学的主流把科学作为既成的知识来考察的话,那么库恩的范式理论则是把科学作为一种活动来考察的一座里程碑。他在《发现的逻辑还是研究的心理学》一文中表达了这种取向:“我们都关心获得知识的动态过程,更甚关心科学成品的逻辑结构”([4],265),“要分析科学知识的发展就必须考虑科学的实际活动方式”([4],267)。 库恩对经验基础问题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并对波普尔的证伪逻辑提出了批评。他认为,波普尔所谓的认识逻辑名不副实,因为它只局限于陈述间的逻辑关系而忽略了对陈述与观察之关系的探讨。在波普尔看来,理论要成为科学的,只能通过观察陈述而被证伪,不能通过实际观察。库恩认为,这种逻辑的证伪并不能给认识逻辑提供基础,而认识逻辑的规则及其逻辑要求“已不单是意义的符号关系。它要求认识论家和科研工作者把理论所导出的句子不是同其他句子相联系,而是同实际观察或实验相联系。这就是卡尔爵士‘证伪’一词必然引来的后果,但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他却始终保持沉默。…当一种业已公认的理论不是面对实验陈述,而是面对实验本身时,逻辑在什么条件下才要求科学家放弃这种理论呢”?([4],280)库恩很清楚,波普尔不能、他自己也不能为观察与陈述提出一种通常意义上的逻辑,在这个层面上,逻辑是无效的。他阐明,“提这些问题目的是要表明逻辑尽管是科学探索有力的、最后总是不可缺少的工具,但人们也有某种可靠知识在形式上并不需要逻辑。同时我还要提示,逻辑证明的价值并不是为了逻辑本身,只是在条件需要而且需要到一定程度时才有。”([4],281)这乃是对科学理解中的逻辑迷信的破除。 那么库恩针对上述经验基础问题提出了什么样的解决方案呢?他指出:“我曾引进‘范式’这个词以强调科学研究依存于具体事例,它可以跨越理论内容同理论应用之间的鸿沟”。([4],281)库恩强调范式作为范例的意义,他认为,科学共同体承认的合乎范式的范例是具体的题解。 “共有事例即以发挥一般都归之于共有规则的认识功能。事例发挥这种功能时,知识的发展不同于知识在规则支配下的发展。”([4],313)作为范例的科学范式是一种具体的题解活动,科学家通过一系列题解活动的示范和训练而习得他所在科学共同体中科学活动如何进行的知识。科学的语言、概念和理论在具体的题解活动中、具体的科学实践中被赋予意义、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理论化离开了活动便无法理解。因此,经验与陈述的连结要在特定的具体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去寻找,唯有参与特定科学共同体的科学游戏,才能理解经验与陈述在该科学范式中的特定连结。归根结底,经验与陈述的关系不是一种逻辑关系,而是一种非逻辑的活动关系;经验与陈述间的鸿沟是靠“活动”来跨越的,具体的实践活动是连结二者的中介。 库恩的范式理论既不是指向单个科学家的活动,也不是指向无主体的知识增长的逻辑,而是考查科学共同体的实际活动。范式可以粗略地等同于科学共同体。科学有主体,但既非先验主体也非自我封闭的经验主体,而是现实的科学共同体。科学知识的有效性以能否在科学共同体获得主体间的认可为基准。而对于赢得这种认可来说,经验证实或证伪是不充分的,论辩、说服、修辞、宣传、权威甚至权力都在现实的科学共同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科学共同体首先是交往共同体,它是科学得以可能的条件,其中进行的意义沟通和理解使得科学语言和活动获得特定的意义。阿佩尔指出,“自然科学家的实验共同体总是表现为一个指号共同体。而这种主题间性水平上的沟通决不能由某种客观科学的方法程序来取代,原因就在于这种沟通是客观科学之可能性的条件。”([3],71)“一个交往共同体的存在是一切在主体-客体维度中的知识的前提;这个共同体本身乃是对世界材料的客观描述和说明的主体间性元维度”。([3],73) 科学活动也是维特根斯坦意义上的“语言游戏”。语言游戏同特定的生活形式与世界理解相联系,科学范式之不可通约不过是语言游戏之不可通约的合理结论。科学的语言游戏植根于特定科学共同体的实践活动。不存在中性语言,语言与经验世界相互耦合于特定的实践活动或者说生活形式中。逻辑分析在这个层面上是无效的,对这种经验与称述之间关系的把握需要深入地考查并理解特定的科学实践活动乃至作为其背景的更为广泛的生活世界。语言与世界的这种耦合关系可以说明科学范式的不可通约性。“为什么理论之间或是语言之间的翻译如此困难?因为,正如经常议论到的,各种语言以不同的方式把世界说成各种样子,而且我们没有任何道路去接近一种中性的亚语言的转述工具。…学习一种语言或一门理论就是学习描述世界,该语言就是随着这个世界而起作用的”。([5],362) 科学家总是在某个科学共同体中从事科学活动,总是从属于某个范式。库恩的范式由形而上学信念、理论框架、选择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标准构成,不同的范式中的科学家是在不同的世界中工作的。不同的范式构成不同的科学世界,其中的科学家面对着不同的经验问题和理论问题及其相互连结。因此,科学家的工作本质上也是解释工作,其从属的范式构成他解释、理解世界的前见。范式是历史地形成的,既有的,构成科学家置身于其中的情境(当然情境不局限于自主的科学共同体),科学理性也只有置于情境之中才能得到真实的理解。对库恩而言,不存在不依赖于特定的科学范式和文化的、所谓客观的事实的宇宙。实际上胡塞尔早就揭露过科学的客观主义假象,他认为关于表面上客观的、由事实构成的世界的知识,实际上先验地植根于前科学的世界之中。科学分析的可能的对象,是事先在我们原本的生活世界的现实中形成的。哈贝马斯指出:“胡塞尔正确地批判了客观主义的假象。这种假象用合乎规律的、结构化的事实的自在现象蒙蔽科学,掩盖这些事实的构造,从而使人们无法意识到认识和生活世界的利益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6],123)世界如何呈现依赖于主体的特定的实践活动,依赖于主体所属的科学共同体和生活形式。 对科学活动的主体间维度、公共性、不可通约性、情境特征以及局域性的揭示,一幅新的科学形象浮现出来。科学的解释学维度昭然若揭。科学无本质。科学总是文化的、历史的产物,科学的形象并非静止的、普遍的。正如夏佩尔所言,“在科学中不存在任何神圣的、原则上免受修改或摈弃的东西:所谓事实是如此,理论、概念问题、方法、思维方式,甚至包含在一些所谓免疫的‘元科学’概念群中的‘科学’定义也如此”。([7],446)库恩赋予范式过强的约束性,然而,即使在同一范式中也存在着不同解释之间的竞争。用解释学来区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还有意义吗? 三、作为解释学事业的自然科学 在伽达默尔那里,解释学经历了本体论转向,理解成为人之存在的基本状态,这样,解释和理解的普遍性得到了确认。自然科学同样是解释学的事业。后经验主义科学哲学以及科学的文化研究都揭示出了自然科学的解释学维度。“科学的知识也像一切知识一样,涉及对某人揭示(诉说)某事。科学探讨意义,这些意义就是体现在语言中的、在经验中修改和实现的,并在实验室的特定的实践中和科学文献及文化中传递的社会存在物。…科学有某种与其自己的(历史的)令人信服的判断和论据有关有历史空间或‘此时此地’。解释学哲学为把历史和文化重新引入自然科学哲学提供了哲学基础。”([8],9) 狄尔泰把解释学方法作为区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根据。查尔斯?泰勒(Charls.Tailor)继承了这种区分,他坚持:人文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行为,而人的行为天然就是解释学的;自然科学的对象没有意义,对不同的文化是一样的,不依赖于人的解释,因而解释学在自然科学中是没有位置的。库恩的范式理论表明,自然这本大书并非没有意义。恰恰相反,具有不同范式的科学共同体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释着自然界。在与泰勒的争论中,库恩表明了其解释学立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一样,其中没有某套中立的,文化中立的范畴,自然对象或行动能由这套范畴来描述”。([9],21)“我的观点一直是如此:任何时期的自然科学家乃是基于一套概念,当代的实践者从他们最近的先辈那里继承下这套概念。这套概念是历史的产物,包含在文化中,当前的实践者通过训练进入这种文化;对于非共同体成员来说,仅仅通过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理解其它思维模式的解释学技艺是不能进入这种文化的。同时,我已作为特定时期的科学的解释学基础提到过它。你们可能注意到,它非常接近于我曾经所谓的范式。”([9],22) 库恩强调了自然科学的文化历史性,科学范式是与特定的文化和历史相联系的,一种范式就是在特定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对自然的一种解释。因此库恩反对泰勒对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所作的简单区分:自然科学中没有解释学的地位。他认为自然科学研究同样需要解释学的解释。不过,他仍然相信可以从解释学角度去区分这两种科学。他认为,范式更替确实意味着解释和理解自然的新方式,具备解释学的基础。然而,追求一种新解释并非促使这种转换的产生的研究者的自觉意愿。与之相反,新的解释却是人文科学游戏的自觉目标。因此,他坚持其早期的观点:自然科学区别于其它科学的地方在于,自然科学有支持常规的解题研究的范式,而人文科学不存在范式或常规科学时期。“自然科学尽管要求我所谓的解释学的基础,但他们本身不是解释学的事业。另一方面,人文科学通常如此,它们别无选择。”([9],23) 劳斯(Rouse)的解释学立场比库恩更为坚决和彻底。与泰勒相反对,在承认自然科学也是处于历史与文化中的需要解释的事业的立场上他与库恩是一致的。劳斯认为:库恩坚持,在遇到外来的、不熟悉的文化或本文时,存在着一种特征性的解释行动,而进入一种外来文化或本文的方式基本上不同于我们或多或少毫无问题地生活于一种文化(包括我们自己的科学文化)中的方式。劳斯不赞同这种观点,他认为即使在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熟悉的文化中仍然存在着竞争的意义解释问题。“传统是由对传统的不同解释的冲突构成的,这种冲突本身有着一个易受相互竞争的解释影响的历史。”([10],615)他认为,在库恩所谓的常规科学时期同样存在着经常的对范式的解释,常规科学的共享实践就包含着对实践的多元解释。劳斯在《科学的叙事重构》一文中指出,自然科学的历史演变总是伴随着科学的叙事重构。共享历史的科学共同体成员总是微妙地、竞争性地用不同的方式理解以往的科学研究并筹划自己的研究工作,都希望自己的叙事能为更多的共同体成员所接纳,从而主导共同体的研究方向并确定自己的研究地位。“科学研究是一种社会实践,研究者由此构造叙事情景,过去的研究通过这种叙事情景被理解和认同,而进一步研究的重要可能性被筹划。这个叙事领域展示了对该领域的连贯的、共享的理解和在不同的筹划、解释威胁下的不连贯之间的持续紧张。”([11],179)劳斯主张解释的普遍性,“以解释学循环为特征的解释,以及理解与自我理解的纠缠,并不划出一个行动或探究的特殊领域,而是使事物清楚的一个普遍特征”。([12],55)他坚持解释学并不构成区分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依据:“我主张,无论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都不能形成一个天然的类别。...所有的学科为一个内在发展历史以及与其它科学领域和社会实践的互动的历史所形成。...不同科学的成功实践总是已经并将继续避开方法论者所施加于其上的限制和类型学(typologies),这些方法论者提供一门科学为了成功必须如何的最新描述。”([12],56) 劳斯坚持科学本身是历史的偶然的产物,并将随着历史的进程而产生变化,科学没有不变的本质;他反对任何全球性的(global)、普遍化的科学合法化叙事,他坚持科学是局域性的(local),隶属于特定的文化传统和历史阶段;科学的可靠性并不依赖于全球合法化,科学的局域性并不削弱科学的可靠性。 自然科学的解释学反对自然科学的客观主义的理解,尽管这种客观主义的自我理解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发展。不过,反对客观主义是否必然滑向相对主义?如何超越客观主义与相对主义?伯恩斯坦认为,解释学提供了超越客观主义与相对主义的途径。“伽达默尔提醒我们,在传统、历史和语言属于我们以前,我们便属于传统、历史和语言。我们无法摆脱效果历史的动力学力量,后者决定了我们将生成为什么。”([13],212)历史、传统和成见并非人类理性的限制,而是本质上理性有限的人进行理解和解释的前提。库恩的范式不可通约性并不意味着范式的绝对封闭和自主性,仅仅意味着不能把特定范式的标准强加于其它范式,因为不存在超越的标准。不可通约性恰恰要求开放性。对特定的文化、传统和科学范式的隶属恰构成理解其它文化、传统和科学范式的可能性条件,构成这种理解的本质特征的是解释学循环。因此,解释学追求的并非是封闭和自足,而是开放性和相互理解。而惟有在与古老本文、外来文化的遭遇中才能促进自我理解和自我超越。“科学共同体使用的理性和论证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并且指导科学活动的标准和规范从本质上说来是开放的。人们对于解释在科学活动的每个阶段的认识已经有所发展,并且在观察和理论之间的任一固定的分界上开始探询。” 自然科学论文:自然科学知识在幼儿园其它领域的渗透 摘要:在儿童进行自然科学探索时,教师可以提出开放性问题,以便引出更多的问题或引导出儿童探索的新方向。高质量的教育鼓励儿童具有选择性的思考,多重性的答案和创造性的洞察力。教育者不应仅仅是教给儿童已有的自然科学事实和规定的实验程序,而应允许并且鼓励儿童探索自然科学,因为这样可以促进孩子思考能力的发展,例如组织、分类、问题解决、推论以及逻辑。这也是自然科学知识在幼儿园其它领域的渗透过程。 关键词:自然科学 知识 幼儿园 其它领域 渗透 黑龙江高等教育厅规划课题《有效提高幼儿教师自然科学素养,促进幼儿科学潜能激发的研究》,课题项目编号:gzc1212037 自然科学并不是一系列已被人发现了的事实,它是一个过程,一种对世界进行思考和理解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观察、对即将发生事情的预期、对预期进行检验和对观察的事物进行有效的解释几个方面。研究者提出“儿童是通过‘建造’而非指导来掌握科学知识的”。他们一定会对所观察的现象和实验的结果给出一个自己的解释,一个具有个人意义的解释。在儿童进行自然科学探索时,教师可以提出开放性问题,以便引出更多的问题或引导出儿童探索的新方向。高质量的教育鼓励儿童具有选择性的思考,多重性的答案和创造性的洞察力。教育者不应仅仅是教给儿童已有的自然科学事实和规定的实验程序,而应允许并且鼓励儿童探索自然科学,因为这样可以促进孩子思考能力的发展,例如组织、分类、问题解决、推论以及逻辑。这也是自然科学知识在幼儿园其它领域的渗透过程。 一、通过对自然科学的观察激发儿童的科学热情 在幼儿的科学课程中应该呼吁:“请亲手触摸!请亲自探索!”我们必须培养儿童学习的兴趣并且鼓励他们问:“如果……会发生什么?”然后给他们相关的材料去发现答案。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儿童定义基本概念,激发他们天然的好奇心去探索和发现。如儿童可以观察植物从种子到发芽再到开花,最后又产出种子这样一个生长周期。他们还可以通过观察植物的不同部位,发现它们在颜色、形状、相对大小和组织等方面的相似点和相异点。儿童也可以观察环境元素,例如水、光、温度等所起的作用。 所有的儿童都是通过他们的感官来学习周围世界的。婴儿和学步儿童以及学前儿童,他们的科学知识是以他们看到、听到、品尝到、闻到和触摸到的东西为基础的。适合发展的科学课程通过激发观察、质疑、兴趣和描述来拓展这一儿童成长和发展的情形。 作为教师,也将和孩子们一起去观察、提问、预测、实验和验证很多科学事实。这就是科学教育在幼儿阶段所包括的所有内容。为发现世界创设环境并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我的环境中都有什么?对我有什么样的影响?我能做什么样的改变?”态度是在早期形成的,我们应该培养儿童天然的好奇心,满足他们想要知道“为什么”的需求,这也会鼓励孩子进行科学探索的热情。 当你想方设法来进行探索和发现时,你会认识到“我们应该把科学作为整个课程中正在进行的一部分,融入到日常活动和常规中”。当儿童激发起科学热情时,可以自发地和创造性地去改变物理环境(室内的布置),还应该利用户外环境,允许儿童在那里花费大量的时间,提出问题探索假设的情况,拓展观点。这可以点燃他们终身热爱科学的火花。 继续展示你对科学和发现的热情。吉尔玛提供给我们一种刺激性的方式来做到这点:当你在初夏的早上抬头看橡树上最高的树枝时,你可能没有思考树木从土壤中获取养分,传送到树干以及每片新叶和橡树果胚芽的科学原理。但是你有下面那样的意识,并指导你的学生们也知道,这也是教学的一部分。问一些问题:“我在想,是什么让叶子变得那么绿?我在想,这棵树要长这么高得需要多久……”我们可能没有教授具体知识,但是我们在教授好奇心。 二、鼓励儿童对自然科学进行探索,完成儿童对自然科学的自我解释过程 经常性的引导孩子观察周围的世界,孩子的观察能力就会越来越强,同时求知的欲望也会加更加强烈。相比教师直接告诉儿童事实是什么这种方式,儿童在自我解释过程中会学到更多的东西。因此,教师应继续为孩子提出开放性的问题,从而鼓励孩子对他们在活动中所做的观察进行加工和总结。这个过程会促使更多的问题提出,并实施进一步的探索。 对于教师来说,与幼儿一起分享自然世界是一 件很兴奋的事情。孩子们渴望主动获得第一手的经历。如果教师希望儿童用他们的感官去探索自然世界,就需要鼓励孩子与世界的真实接触。从触摸软的泥巴或凹凸不平的树皮,到闻新鲜的干草或腐烂的树叶;从看到盘旋的蜂鸟,到听到蟋蟀重复的叫声;从品尝脆甜的苹果,到酸葡萄的味道一一没有什么能像大自然一样提供如此丰富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和?@觉体验的机会。 儿童可以品尝或看到空气吗?他们可以触摸到它吗?怎样做?在操场上,引导儿童体验风(移动的空气)怎样来自不同的方向。儿童可以用风向带、风向袋、风铃等来进行体验。 儿童在自然环境中散步的过程中有很多进行发现的机会。在去散步之前,鼓励儿童做望远镜。把两个卫生纸筒(或把一个纸巾筒剪成两个)绑在一起。在筒的一端打上洞并穿上一根绳做成颈带。蝴蝶或小鸟飞是儿童可以通过他们的望远镜来观看的很多事物中的一部分。每个儿童可以做一个户外散步用的“收集袋”,用折叠的建筑纸或标签纸来做并穿上绳子,绳子要留足够长来作为肩带。用结实的纸板做书页并用环扣在一起来做一本课堂书。儿童把他们在户外散步中发现的东西贴在书页上。把书放在图书区给儿童玩。 哈姆弗瑞斯说:“儿童有想把他们发现的所有东西带回家的倾向。要向他们解释自然的平衡是非常微妙的,大自然中的每一样东西都有它的目的(例如,豆荚为来年的生长保留种子,一块树皮可能是很多昆虫的家)。鼓励他们收集一些他们以前没有收集到的东西……”新鲜的树叶可以放在报纸中间,这样很容易被压平,可以夹在两个纸板之间并用橡皮条紧紧地保护好。一周后,树叶可以移动并粘到剪贴簿上或以其他方式在教室中展示。 通过种草,也可以进行一次“自然科学探究”,儿童可以寻找在他们生活环境中生长的不同种类的草。在教室中为儿童提供草籽来种植。使草发芽的最快并且最容易的方法是把一块湿海绵放进一个有水的平锅中并把草籽撒在海绵上。这些草籽通常能在任何地方生长,只要给它们定期浇水并且放在有阳光的地方。很好玩的是把海绵剪成不同形状,然后看草长成圆、三角形或心形。这是儿童直接观察自然的一种方法。另一种种草的方法是在塑料杯里面装上泥土或陶土 (儿童可以把杯子装饰成一个脸的形状)。把草籽撒在泥土上,然后浇水。不久,儿童会很高兴地看到“头发”长出来。 对幼儿来说,他们计划、种植并照顾植物时,就学会了对他们以后生活都有帮助的、有用的概念和技能。当他们观察植物的生命周期时他们学习了科学,计算以及把种子分类时学习了数学,读种子袋上的字和种植指导时学习了语言。并且,当儿童把一粒种子培育成一株茂盛的植物时,他会有一种自豪感。儿童可以在沙水台或窗台上的花箱里种植出一个室内花园(花和蔬菜)。这一活动是另外一种鼓励儿童对植物主动负责的方法。 自然科学论文:关于自然科学方法与语言学理论建设 论文关键词:乔姆斯基 形式语言学 自然科学方法 语言能力合成说 论文提要:本文是对司富珍《语言研究中的科学方法》一文的回应。司文主要是通过把乔姆斯基理论与自然科学的简单比附,为其进行辩护,但是司文的论据既未准确反映科学发展的史实,又有悖于科学理论建设的程序,同时也不符合科学研究的方法。本文主要目的是讨论语言学理论的建设如何从自然科学研究实践中得到启示。 1.引言 学术争鸣是学术健康发展的标志和必要条件之一。不同的学者由于知识背景不同,研究的经验各异,观察问题的角度有别,很自然会对同一理论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前文《乔姆斯基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及其缺陷》(《外国语))2005年第3期)刊登出来以后,形式语言学派阵营的学者反应很激烈,我们已经听到了各种不同的意见和批评。《外国语)2oo6年第4期发表了两篇与我商榷的文章,其中一篇已对王强某些错误说法给予回应,另一篇就是司富珍的文章,本文就是对司文批评的答复。 司文的论证代表了形式学派为自己辩护的典型方式,那就是把乔氏理论与自然科学进行简单的比附,认为乔姆斯基语言学的形态和发展符合自然科学的特征,因此也是科学的。比如宁春岩(2000)由此得出形式语言学是一种“纯科学”的结论,乔姆斯基在批我的前文时,甚至认为自己的理论符合牛顿以来的所有科学规范,是“标准科学(standardscience)”(王强,2006)。生成语言学理论的创始者和追随者对科学的向往精神是值得赞赏的,但是一门学科是否科学,主要是看它的研究实践,而不是根据任何个人的美好愿望。本文将通过考察科学发展史,弄清真正的自然科学的方法应该是什么,可为我们语言研究提供哪些借鉴。 我们前文的核心思想是,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不是根据对语言现象的观察分析而建设起来的,而是生硬地把数学的概念和结构直接移植到语言中来,在数学和语言这两种极不相同的系统之间进行简单的类比,结果造成了研究中的削足适履、扭曲割裂语言的现象。很遗憾,迄今尚无一个乔氏理论的维护者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尽管如此,他们的观点也反映了相当一部分人对乔氏理论认识上的误区,对此的澄清,有助于人们对当代语言学理论的正确了解。 2.科学理论建立的程序 科学理论必须基于观察和实验,这有两层意思:一是任何科学假设的提出必须根据观察、实验的结果,这是科学实践区别于宗教信仰的主要特征之一;二是任何科学假说必须经过大量观察、实验的验证后方能成立。简单地说,科学理论来自于实践,存在于实践,发展于实践。 司文说道,“从理论建设上来看,大量的科学史实表明,理论建树对于科学实验和数据调查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而先理论思考后事实验证则是建构科学理论的常规程序之一。”然而这并不符合科学理论建立的程序。我们前文(石毓智,2005)曾引用牛顿受苹果落地启发而提出万有引力定律的故事,只是要说明观察实践对理论提出的重要性,并不是一个对有关科学史的全面描写。司文认为我们的引例与科学史“正好相反”,她认为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是根据伽利略关于力的“假想”。乔姆斯基也是引用牛顿的科学实践来支持自己“先理论后事实”的语言学理论建构的合理性。那么就让我们以伽利略和牛顿这两位现代科学的奠基人的科学实践,来说明科学理论建设与实验观察之间的关系,讨论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语言学理论建设有什么样的启发作用。 除了牛顿,伽利略要算是现代科学的最伟大奠基者了。一种关于科学的哲学是由伽利略开创的。与亚里士多德不同,伽利略认为科学必须寻求数学描述,而不是物理解释。这一方法开创了科学的新纪元,扭转了科学研究的方向,加深与加强了数学的作用。他的工作成为牛顿伟大工作的开端。伽利略提出了一个科学规划,这个规划包括三个主要内容:第一,找出物理现象的定量描述,即联系它们的数学公式;第二,找出最基本的物理量,这些就是公式中的变量;第三,在此基础上建立演绎科学。 上述的第一步和第二步都是关于科学的观察和实验,第三步才是建立理论系统。伽利略强调物理现象的数学描述,但是他并不是把已有的数学系统强加在物理世界中,而是探讨特定物理现象背后的数量规律。乔姆斯基也很重视把数学应用到语言学中去,但是他的程序不符合科学研究的规范,他是把已有的数学概念和系统移植到语言中去,而不是研究具体语言现象背后的数学问题。由此而导致其理论的重大缺陷。 自然科学家应该毫不含糊地让自己所提出的假说接受试验的检验,这不仅是他们的义务,也是他们的理论取信于人的必要条件。伽利略经过反复试验找出了自由落体的公式:s=gt2/2。由此推出,同高度的两个不同重量的物体将同时落地。为了让大众信服,他做了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彻底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念。这种对待自己研究成果的精神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呀!任何高深的理论在事实面前都会变得简单易懂。然而为乔姆斯基辩护者态度却不是如此,当遇到有人批评他们的理论不符合事实时,往往会辩解道:“我的追求跟你们的不一样,我的理论是高深的,直捣人类的心智,因此你不能用具体的语言现象来衡量我的理论;你理解不了我,那是因为你的水平太差。”自上个世纪70年代乔姆斯基提出普遍语法的假设以来,没有找到任何一个成功的案例说明:一个说英语或者汉语的小孩的天生普遍语法到底是什么样子?又如何代人所谓的“参数”变成了具体的英语或者汉语?而且认知心理学家所做的独立实验观察也不支持乔氏的假说。任何一门科学都不能以与其他科学的某些表面相似性而声称自己就是科学的了,都必须接受自己所分析对象的反复检验。 牛顿创立万有引力定律的第二个依据是开普勒的天体运动三定律。新天文学除了对人们关于宇宙的思想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以外,还有两点伟大的价值:第一,承认自古以来便相信的东西也可能是错的;第二,发现科学真理就是耐心收集事实与大胆猜测相结合,这两点在他的后继者那里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挥。在布拉埃观察的基础上,开普勒提出了天体运动三定律:(1)行星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动,太阳在此椭圆的一个焦点上;(2)从太阳到行星的向径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同的面积;(3)行星绕太阳公转的周期的平方与椭圆轨道的半长轴的立方成正比。 可见,开普勒的三大定律也是在耐心收集事实和观察的基础之上,然后进行大胆的科学猜测的结果,而且最终还要接受观察事实的检验。牛顿在伽利略和开普勒的基础上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和他同时代的科学家共同奋斗的结果。牛顿熟悉伽利略的运动定律,知道行星受一个被吸往太阳的力的作用。如果没有这个力,按照运动第一定律,行星将作直线运动,这个想法许多人都有过。哥白尼、开普勒、胡克、哈雷及其他人在牛顿之前就开始了探索工作,并且有人猜想,太阳对较远的行星的引力一定比较小,而且随着距离的增大,力成反比地减小。但他们的工作仅限于观察和猜测。牛顿在他们观察猜测的基础之上借助微积分的帮助,给出了万有引力的公式:。其中的f表示引力,k是常数,m、m分别表示两个物体的质量,r是两个物体间的距离。这是一个伟大的发现,因为世界上从来没有人运用过如此单一化和统一化的方程式来描写如此广大的现象。从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公式很容易推出地球上的运动定律,在伽利略的地上物理运动和开普勒的天体运动定律之间建立一种内在的联系。 万有引力定律的科学性还在于,据此而做出的许多科学预测被一次次地证实了。最有名的要算是哈雷的预言和海王星的发现了。哈雷仔细研究了有关彗星的各种记载,根据万有定律推算出彗星出现的规律,他的预言最后被证实了。天文学家阿达姆斯和勒未累分析了天王星的运动的不规则规律,得出结论:这种不规则性是由其他行星的引力而发生的。勒未累根据力学法则计算出这个行星应该位于何处,最后用望远镜发现了这颗行星。任何科学规律都应该具有预测性,它的说服力突出地表现在它的预测被证实的时候。 牛顿发现万有定律的过程有四个特征:一是充分吸收前人的科学研究成果;二是依据自己的观察分析;三是统合了地球和天体两种类型的运动规律;四是据此而提出的科学预测被反复证实。乔姆斯基的理论建设过程不符合上述的任何一个特征。首先,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假说并不是根据认知心理学独立观察试验的结果,而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纯粹假想,迄今还没有找到它的生理基础和心理现实,它到底是什么样子谁也不知道,似有不着边际之感。其次,乔氏把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截然分开,不重视语言应用现象的调查分析,其理论大部分是纯粹思辨的东西,缺乏证据和说服力。 第三。乔氏理论在共时现象的分析上似乎勉强可自圆其说。然而对于历时现象则一筹莫展,根本不能把语言中不同领域的规律联系起来。历史语言现象是任何语言学理论的试金石,因为很多语言规律只有在时间的长河中才能展现出来,而且更重要的是,语言的共时和历时规律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历时的事实有助于共时规律的探讨,反之亦然。最后,乔姆斯基普遍语法假说会带来很多逻辑结论,如果小孩真的有一个天生的形式语法系统,那么他们在出生时或者出生不久就会创造复杂的句子结构,然后代人参数变成具体的语言。但是小孩的语言发展过程根本不是如此,他们在10个月左右才开始出现独词句,18个月左右开始出现双词语。2岁以后才逐渐出现复杂的语法现象,他们的语言能力是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和对周围世界观察的深入而一步一步发展完善起来的。童习得语言的过程中。看不到任何证据支持所谓的普遍语法的存在。 3.论证的逻辑和对待新理论的态度 人们在论证过程中,一种最常犯的错误是诉诸权威的言论。这在文科论文中尤其普遍。司文多次引用科学哲学家kuhn和现代汉语语法学家陆俭明的话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但是并没有论证他们的话为什么就是真的、对的,而是想当然地认为权威人士的话就应该是真理。利用权威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属于论证的常见逻辑错误之一。 kuhn是一个哲学家,而不是一个科学家,他并不从事科学实验与分析。他对科学实践的概括和科学发展的预测带有很大的主观i生,并不完全与历史事实相符,也不能准确预测科学发展的方向。他的学说在科学哲学界具有很大的争议性,因此以他高度主观化的哲学概括来支持乔氏的理论,显得不着边际,空洞无力。 司文所引用陆俭明的下述一段话也不符合乔氏理论的发展事实:陆俭明(2004)作了很好的解释:“从表面看,乔姆斯基的理论年年在变,年年翻新,似乎表明他的理论经不起时间的考验;但他的假设,他的研究目标始终未变。”那么变4-1=的是什么,正如陆俭明(2004)所言。变4-1=的是实验方案和具体理论细节。 然而事实上,乔氏的理论自创立到现在半个世纪,已经经历了五种理论形态的变4-1=:(1)经典标准理论;(2)扩展的标准理论;(3)原则一参数理论;(4)管辖一约束理论;(5)最简方案。平均下来每10年变一次。如果如陆俭明所说的是“年年在变、年年翻新”的话,那应该是50余种理论形态。乔氏理论每次形态的变化都涉及到重要假设的改变,包括新的假设的提出和旧的假设的取消。比如他的原则一参数理论明确提出了前期没有的“普遍语法”假设,而且研究目标也有重要的变4-1=;又如其“最简方案”就抛弃了早期的“深层结构”的假设,研究目标随之也发生了变4-1=。乔氏的理论系统基本是思辨性质的,并不包含什么“实验方案”,所以就谈不上什么实验方案的变化。 司文再次引用陆俭明(2004)的一段话,批评我们前文对乔氏理论只是“贴标签”,没有深入了解乔氏的理论。其实贴标签也包括好的和坏的两种。对一种理论。或者因为自己长期的研究选择了这一理论框架。或者因为自己不了解其他相关的理论,或者是自己缺乏科学知识。或者因为对语言事实没有深入调查过,由此而产生的对某种理论的盲目崇拜,也是一种“贴标签”的行为。我们认为我们前文的论证是严谨的,论据是充分的,我们也能充分理解不同理论背景的人我们文章的不同反应和评价。 汉语学界缺乏理论创新,这与我们的学术风气不无关系。对别人提出一种新思路,在汉语学界往往会经历“三部曲”:第一部是对你“不屑一顾”;第二部是 “冷嘲热讽”;第三部是对你“围堵封杀”0在这种寒风凄雨的气候中,新的理论思想大都会被扼杀在萌芽状态之中。影响汉语语言学发展的重要因素还有门派错综复杂,无原则地推举夸饰自己门第的人,无原则地封堵诋毁其他学者的工作。这种状况只有从根本上加以改变,汉语语言学才能健康地发展,我们也才能对语言学理论的建设做出真正的贡献。 司文评述我们的“语言能力合成说”道:“除了罗列了一些心理学中关于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的几点常识外,也没有做有说服力的论证,更没有做任何建设性的工作”。话中透露着轻蔑与不屑,但是她并没有理解我们的工作。我们想要说的是,人类的认知能力是一种层级系统,语言能力是由更基本的认知能力协同合作的结果,而且这些基本的认知能力还合成其他知识系统,并初步论证哪些认知能力共同形成了语言能力。这一思想不仅语言学界迄今尚没有人明确提出,即使认知心理学界对此也没有清晰的认识。我们并不是要声明我们发现了某种认知能力,而是探讨人何以能够创造和学会语言这一问题。现在把我们的初步思想拿出来跟大家交流,是想听取大家的意见,从而来发展完善它。我们这一思想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从那时至4"-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在现代汉语和汉语史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如果都以对自己母语研究的系统性和深刻性来比,在我们理论指导下的语言研究也是卓有成效的。以汉语史为例,我们已有三部著作对汉语上下三千年的发展全貌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它们为《汉语语法化的历程》(2001年,北京大学出版社)、《现代汉语语法系统的建立》(2003年,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2006年,北京大学出版社)。这些都说明一个道理,科学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确立历时和共时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 上文提到,历史语言现象是任何语言学理论的试金石,只有能够成功解释语言发展规律的理论才是科学的。有些人可能会认为我们这一标准太偏颇,因为不同的理论适用的领域不同。但是如果了解语言的本性的话,就会明白这个标准的合理性。 第一,任何语言都不会停留在一种状态而不变,都必然会发生变化;语言变化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可以把语言变化看作一个连续函数,设定代表在i时间点上的状况,f(xi一1)代表该时间点之前的状况,代表该时间点之后的状况。 第二,如果一种理论声称它是可以解释共时状态的,那么就意味着它必然能够解释该语言等时间位置的状况。又因为时间是连续的,f(x)代表的是一个历时过程,那么就可以得出结论:任何能够解释共时状态的理论必然能够解释历时状态,反之亦然。从理论的过程可以证明上述结论的正确性。以乔姆斯基的理论发展为例,它创立于1957年,至-4""-已有50年的时间了,如果它能够解释这个时间区间的每个时点的共时状况,那么它就必然能够解释这50年的连续变化过程。如果乔氏的理论是学继续存在下去,那么就可以解释未来的l0年、100年、1000年的语言状况。结论是该理论可以解释语言的整个发展史。可以用一个比喻帮助我们理解语言的发展过程。语言发展史如同一条历史长河,它是由过去、现在和将来组成的,现在是过去发展的结果,是走向未来的出发点。要解释现在的状况必须了解它的过去,方能说明它从过去到现在的发展过程,能够预测它的发展方向。 第三,乔姆斯基的理论在历史语言研究中派不上用场,一筹莫展,那么声称能够解释共时现象的论断必然也是虚假的幻象。中华民族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历史典籍的连续性和丰富程度在世界上无与伦比,全面而系统地记录了汉语的发展历程。我们在这个领域已经耕耘了l0余年,对汉语史语料做过广泛调查,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进行过多项研究,这是我们评说各种理论是非曲直的最重要基础,-tg是我们从事理论假设的主要依据。 4.结语 要提高语言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可以从自然科学的方法中得到启发。但是与自然科学的简单比附,或者把自然科学的概念方法简单移植到语言学中去,或者采用自然科学的符号描段,这些方法都无助于提高语言研究的科学性,只能给人以一种科学的假象,而不能解决实质问题。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学术研究,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探索语言现象背后的规律。 我们的语言学理论假设还需要一个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要实现这一点还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在探索的过程中一定会有这样那样的失误,欢迎任何真诚的学术批评,因为我们认为这是对我们的关心和鼓励。我们期待着年轻一代的朋友,能够以一般的科学逻辑方法,在深人探讨语言现象的基础之上,做出更多的独立的理论思考。 自然科学论文:自然科学如何是诠释学的? 摘要:近代科学革命以前的自然科学是诠释学的。就近现代自然科学而言,在存在论的意义上,它完全是诠释学的;在方法论的意义上,它的基础是诠释学的,但常规的自然科学研究却不是诠释学的。 关键词:自然科学 诠释学 自然科学诠释学 自然科学的诠释学问题在两个层面上一直都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首先,自然科学究竟是不是诠释学的?其次,如果是,它又如何是诠释学的?在什么意义上是诠释学的?在何种程度上是诠释学的? 这里将跳过第一个层面的问题,直接从历史的角度切入第二个层面的问题。在我们历史地澄清了自然科学如何是诠释学的以及它在什么意义上和在何种程度上是诠释学的这样的问题之后,也自然对第一个层面的问题给予了一个肯定的回答,而且是一个被清楚地澄清和界定了的肯定回答。 一、古代、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诠释学与自然科学 “诠释学”一词来源于赫尔默斯(hermes)。赫尔默斯在希腊神话中作为诸神的一位信使,其任务是来往于诸神与凡人之间,给人翻译和解释诸神的消息和指示。由于神的旨意在许多情况下是通过自然现象来体现的,自然万物本身也都体现着诸神的到场,所以,古代的诠释学也意味着通过自然现象来解释神的消息和指示。又由于占卜等也是一种猜测神的旨意的技术,所以柏拉图在《伊庇诺米篇》中把占卜术与诠释学归为一类。 在中世纪,诠释学主要是圣经诠释学。不过,对圣经的解释也包含着对自然的解释,因为自然被认为是上帝之手写就的大书,被称为“自然之书”。“自然之书”观念可以追溯到圣经的经文。在教父时期,许多神学家都发挥了圣经中所包含的自然之书观念。在中世纪,自然之书观念则广泛流行起来。 所以,古代和中世纪的诠释学本来就没有把自然排除在外,它因而包含着古代和中世纪的自然科学,也可以说,古代和中世纪的自然科学作为对自然的解释,本来就是诠释学的。 这样的诠释学自然科学一直延续到近代科学革命时期。在文艺复兴开始的时候,这种自然科学甚至呈现出日益繁荣的局面,而且也正是这种繁荣才拉开并推动着科学革命的进程。狄博斯说:“尽管我们指出数学抽象和量化的出现对于近代科学的发展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这在当时的意义似乎不如现在这么重要。对于当时的许多人来说,回复到‘真正的’神秘主义和自然法术似乎远为重要。”([1],p156) 文艺复兴时期的神秘主义和自然法术以当时广泛流行的赫尔默斯主义(hermetism)为代表。这个赫尔默斯是一位被附会为埃及智者的人物,并被认为是由费奇诺(ficino)所翻译的《赫尔默斯全集》的作者。他是“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法术复兴中最为重要的人物”([2],p.18)。赫尔默斯主义属于新柏拉图主义,它的最大特点是使用自然法术(包括炼金术和占星术等)来研究对自然的控制,把自然法术看作是真正的自然科学。在它看来,隐蔽着的自然的神秘力量、日月星辰的支配性力量等都不仅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是可以解释和运用的,自然法术就是探讨自然过程的最完美的科学。帕拉塞尔苏斯及其学派的活动就典型地代表着这个时期自然科学的自然法术特色。 以“自然法术”形式存在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科学,不仅是要理解和解释自然中的神意和神秘力量,而且更在于要把这种神意和神秘力量运用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它与古老的诠释学一样,是“理解的技巧”、“解释的技巧”和“应用的技巧”的完整统一,属于一种特殊的“实践智慧”,所以也应该属于诠释学的范围。 另一方面,文艺复兴时期的赫尔默斯主义与“自然之书”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从更早时期流传下来的“自然之书”观念,在文艺复兴时期乃至整个科学革命时期都是自然科学的一个突出特征。 在文艺复兴时期,《圣经》和传统自然哲学著作的权威一步步受到削弱,自然之书的重要性则越来越为自然科学家们所认同。人们“抛开盖伦、阿维森那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对自然进行界定——它是由上帝亲自书写、制作并编辑起来的图书馆”,“每一块土地都是自然之书的一页,而那些想探究自然的人必须用双脚踏在自然之书上”。([3],p195) 托马斯•梯米(thomas tymme)在1612年的书中说:“自然之书的智慧……吸引我们去思索伟大的、难以理解的上帝。我们会为他的伟大的作品而感到荣耀,因为各种天体的规则运动……各种元素的联系、一致性、力量、道德以及美……又有如此多的诠释学者在教导我们,上帝是它(他)们的动力因,他们侍奉的上帝作为终极因显现在它(他)们之中,并为它(他)们所证明。”(转引自[1],p20。对照旧译本做了稍许改动) 作为近代物理学奠基人而为科学革命做出卓越贡献的伽利略也没有跳出自然之书的观念。他认为,我们能在上帝的所有工作中发现上帝的伟大,能在打开着的宇宙书卷中读到上帝的伟大,自然之书包含着深刻的无穷奥妙。对于神圣的自然之书,我们须使用神圣的数学予以解读:“除非我们首先学会理解其语言并阅读构成它的字母,我们就不能理解这本书。”([4],pp237-238) 甚至牛顿也认为自然是真实的天启之源([5],pp232-3)。 二、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的自然科学和诠释学 自然法术传统和自然之书传统的自然科学是诠释学的,这一点应当是没有疑问的。但是,自文艺复兴之后,自然科学和诠释学分别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到了19世纪,自然科学与诠释学已经成为截然不同的两种东西。 首先是自然科学经过科学革命而摆脱了自然法术传统,并逐渐远离了自然之书传统。 持有自然之书观念的开普勒比较早地批判过赫尔默斯主义和自然法术;笛卡尔的主客二分、机械论和普遍数学思想则早在自然之书观念和自然法术盛行的时候,就已经在破坏着它们的基础;伽利略在解读自然之书的时候,由于拒绝“原因”解释而仅仅使用数学描述,实际上也已经在侵蚀着自然之书传统,与自然法术更是风马牛不相及。牛顿曾全身心地从事炼金术研究,却把有关炼金术的手稿都封存起来而不予以发表。这被人看作是一个象征:接下来的世纪将是神秘主义和自然法术被封存起来的世纪。 伽利略和牛顿已经不再妄想追溯现象背后的本质,自然界对于人类的理解而言始终是不透明的,甚至是永远也无法理解的。用外在描述方式来代替解释方式并以此来说明自然,由牛顿所定型的这种力学方法,自此之后迅速地扩展到物理学的其它领域,继而又迅速地扩展到其它自然科学领域。到19世纪的时候,“实证的”自然科学已经在各个方面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与此同时,自然之书观念也逐渐地在科学家那里失去了市场。地质学和生物学的革命向不变论提出了挑战,这也使人们很难相信始终变化着的自然界仍然是上帝书写的神圣之书。 另一方面,诠释学自身在文艺复兴以后的演变,也使得它越来越远离自然和自然科学。 在文艺复兴运动中,人们既展开了对自然的研究,又开展了宗教改革运动。就诠释学的发展来说,宗教改革的最重要成就就是圣经的世俗化。它把圣经与古典作品同等对待,而这种同等对待就使得诠释学逐渐成了对文本的一般性解释方法。在18世纪,诠释学从圣经注释方法发展为语文学方法论。到19世纪初期,施莱尔马赫把诠释学发展为关于理解和解释的一门普遍科学或艺术,使之包容流传下来的所有文本,而不只是那些古典的、权威的或神圣的文本。从此以后,自然法术就不再是诠释学所关注的对象了,而自然之书观念的衰退也使得自然这本大“书”不再被包含在诠释学的“文本”之中了。 到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的“实证性”和有效性给人文科学提出严重的挑战:人文科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何在?为了给人文科学奠定基础,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科学,并同时与自然科学区别开来,狄尔泰进一步把诠释学发展为人文科学的普遍方法论。在狄尔泰这里,人文科学是对世界的内在“理解(verstehen)”,即理解世界的生命和精神,而这种理解所需要的程序、方法或技巧就是“解释”(auslegung)。由于生命和精神具有类似性和普遍性,所以人的内在经验通过心理转换就能够进行转移,人也因而能够进入内在的精神世界。正是这一点使得以关于理解和解释的诠释学为其方法论的人文科学具有了科学性和有效性。狄尔泰确实在一定意义上为人文科学争得了自身的独特地位,但是他的做法实际上也已经默认了实证科学的强势地位,只是力争这种实证科学不要再进一步侵入到人文领域。同时,狄尔泰的诠释学也由此确认并强化了科学与人文的二分。 按照狄尔泰的说法,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可以直接观察的、没有目的的、自在的并受普遍必然自然法则所支配的物理事实,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而把个别事例归入一般规律之下,但诠释学所探讨的是对生命和精神的理解和解释,而生命和精神是不可直接观察的、有目的的、从事着价值判断的、有传统的和变化着的东西。狄尔泰的“理解”和“解释”特指对所说、所写和所做的语言、文字、符号、遗迹和行为的把握,也就是对一般表达所包含的意义的把握。由此,自然科学对自然界的“说明(erklarung)”根本就不能是这样的“理解”和“解释”。“解释”是阐释性的、揭示性的,而“说明”则是外在描述性的、因果性的。如果我们说“理解自然”,那也只是一种形象化比喻。 所以,只要把诠释学看作是纯粹人文科学的方法论,并以实证主义的方式来看待自然科学,那么,自然科学就不可能是诠释学的。 三、20世纪有关自然科学诠释学的争论 波普尔既不同意实证主义的科学观,也不同意狄尔泰仅仅把诠释学局限于人文科学领域。他认为,人的认识是对事物的一种译解或注释,是不可能不出错的;再者,知识绝不可能始于虚无,它总是起源于某些背景知识和某些问题,所有的观察都是渗透着理论的、有选择性的,总是在一定的境况中去发现某种结果。另一方面,波普尔认为,理解无疑是人文科学的目的,但同时也是自然科学的目的。人类和自然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爱因斯坦对宇宙实在的理解与人文科学中的理解至少有四点相似:“(1)如同我们由于共有的人性而去理解别人,我们可以因为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而去理解自然。(2)如同我们由于人们的思想与行为有某种合理性而去理解人们,我们可以因为自然规律中固有某种合理性或某种可理解的必然性而去理解自然规律。这几乎是所有的大科学家(至少是从阿那克西曼德以来,如果不提赫西俄德、希罗多德的话)的自觉愿望;而这种愿望至少首先在牛顿、以后在爱因斯坦的引力学说里得到某种暂时的满足。(3)爱因斯坦信中提及上帝,表明了另一种与人文科学相同的意义——试图按我们理解一件艺术作品的方式去理解自然界,把它当作一种创造。(4)自然科学里有这种情况:人们意识到自己全部的理解活动最后归于失败——这一点人文科学家进行过许多讨论;而且被归咎于其他人的‘异己性’,任何真正的自我理解的不可能性,以及理解任何一个完整、真实的东西时的不可避免的过分简化。”([6],pp194-5) 所以,波普尔反对“把理解的方法说成是人文科学的特点,说成是我们用以区别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标志”,认为持这种观点的人完全是把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看作是适合自然科学的唯一哲学。([6],p195) 波普尔的观点对于自然科学诠释学家来说是令人高兴的,但是波普尔对狄尔泰和实证主义者的否定是以朴素实在论为前提的,在认识论方法论上又与其证伪主义观点一样犯了简单化的错误。在上述引文中,他所谈论的自然科学实际上指的都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他所列举的科学家都是一流的大科学家。当一流的大科学家探讨自然科学的基础性问题的时候,实际上是作为哲学家在探讨自然哲学或科学哲学问题,这些探讨确实是诠释学的。但是,大多数具体的自然科学研究并不总是每日每时地去研究这些宏大的问题,并不总是连续不停地去提出新理论、证伪旧理论。[7] 库恩就在自然科学的诠释学问题上纠正了波普尔的这种偏颇。 波普尔的诠释学观点是在批判狄尔泰等人的观点中提出来的,库恩则是在与charles taylor的直接辩论中明确提出其诠释学观点的①。taylor持有与狄尔泰相似的看法,认为人类行为的意义需要诠释学的解释,而自然现象则不需要这种解释,如果说它们具有某种意义,那其意义对于所有的文化来说也都是一样的。库恩则认为,同一个自然物体对于不同的文化或共同体来说,其意义是不同的,我们今天的天体就与古希腊的天体不同,而且这两种天体概念之间是不可通约的。这是因为关于自然界的概念都是为一种范式或一个共同体或一种文化所拥有的,从古希腊的范式到我们的范式,其中已经发生了革命,我们和古希腊人生活于不同的世界之中。 由于任何时期的自然科学都是以其从事者所接纳的一组概念为基础的,这组概念又是历史和文化的产物,必须运用诠释学的技巧才能让非共同体成员加以接受。所以,库恩把这组概念称为科学的“诠释学基础”(hermeneutic basis),实际上也是他以前所说的“范式”。但是库恩认为,在有了这种“范式”或“诠释学基础”之后,科学家所做的大部分工作——常规科学研究——则通常不是诠释学的,因为这些工作只是根据范式来解决难题。因而,库恩的最终结论是,“尽管自然科学可能需要我所说的一种诠释学基础,但是它们本身却不是诠释学的事业。”([8],p133) 虽然库恩在科学诠释学问题上得出了谨慎的、限制性的结论,但受到他本人极大影响的科学知识社会学家们却并没有遵守他的限制。他们大都把库恩的科学共同体概念加以引申和改造,把整个的自然科学,包括具体的科学知识甚至具体的数学知识和逻辑知识,都看作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并都看作是诠释学的。不过,科学知识社会学家大都把自然科学诠释学作为他们工作的前提,然后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对自然科学的社会学分析之中了。但受到欧洲大陆现象学-诠释学强大影响的自然科学诠释学家们则与之不同,他们不仅仅承认自然科学的诠释学性质,而且还对自然科学展开大量具体的考察和分析,分别从科学史、科学实验、科学发现、科学交流、科学描述等不同的方面来揭示自然科学的诠释学性质。 综上所述,自19世纪末期以来,关于自然科学诠释学问题的争论,大致已经出现四种不同的态度:受狄尔泰和实证主义影响的学者都否认自然科学的诠释学性质;波普尔在科学哲学领域首先批判实证主义,把自然科学也看作是诠释学的;库恩通过科学革命和常规科学研究的区分,承认自然科学的基础是诠释学的,但否认常规科学的诠释学性质;科学知识社会学家和自然科学诠释学家则大都把“常规科学研究”也看作是诠释学的。 通过前面的讨论,可以说完全否认自然科学诠释学的实证主义观点是站不住脚的。那么,对于近现代科学来说,它又究竟如何是诠释学的呢?是仅仅自然科学的基础具有诠释学性质,还是整个的自然科学都是诠释学的?如果用库恩的术语来说,这里争论的焦点显然就在于:“常规科学”究竟是不是诠释学的? 四、存在论诠释学与常规科学的诠释学性质 至此,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诠释学本身的含义。实际上,诠释学在20世纪已经有了根本性的变革,已经完全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那种诠释学了。经过海德格尔和加达默尔的根本性改造,诠释学不仅是方法论的,它首先而且根本上就是存在论的(本体论的,ontological)。用希兰(patrick a. heelan)的话说,诠释学已成为指向存在的“强诠释学(strong hermeneutics)”,而不是仅指向狭义文本的“弱诠释学(weak hermeneutics)”。([9]) 海德格尔首先把诠释学改造为此在诠释学意义上的存在论诠释学。此在诠释学要展示的是作为此在的人的本己存在的意义、一般存在的意义以及在人的周围世界中的非此在事物的意义,它也因此为认识这些事物的科学提供基本的视域或方案。另一方面,此在诠释学通过对人的生存的时间性和历史性的展示,也为历史科学(精神科学,人文科学)提供了可能性,因而在更深层次上也把狄尔泰的诠释学包容了进来。 作为此在诠释学,存在论诠释学的理解不是与“说明”相并列的一种认识方式,也不是要进入他人的内心世界。理解本身作为此在“在世”的一种基本方式,是构成狄尔泰式“理解”和“说明”之共同基础的东西。存在论诠释学的解释也不是狄尔泰那作为方法和技巧的“解释”,而是指理解的“造就自身(sich auszubilden,developing itself)”([10],p188),即,把在理解中所突开的存在的种种可能性整理出来。这种解释因而就具有理解的前结构,即“前有(vorhabe,fore-having)”、“前视(vorsicht,fore-sight)”和“前概念(vorgriff,fore-conception)”。这种“前结构”是由事情本身所决定的,并构成解释者不言而喻的先见。 在海德格尔思想的后期,随着他的ereignis的转向,其存在论诠释学也随之有了进一步的含义,这就是突出强调对存在意义的聆听和归属,对ereignis的圣言(sage)的接受和遵循。至此,海德格尔又在存在论层次上回复了诠释学的某种古老的意义:诠释学首先意味着“承载消息和音信”([11],p29),“在引出音信、保存消息的意义上”([11],p32)来使用“诠释学”这个词。 加达默尔遵循海德格尔的思路,把诠释学进一步变成系统的诠释学哲学,并以此来揭示那“超越我们的愿望和行动而与我们一起发生”的东西([12],p4),也就是揭示“先见”、“权威”、“传统”的合法性和重要性。 如果对存在论诠释学加以简单概括的话,可以说它有两个基本要点:一是存在论诠释学把理解、解释、保存和运用“存在的意义”看作是人之生存的本质;二是存在论诠释学旨在从人的生存或存在的角度,而不是仅仅从人的认识方法的角度,去揭示人是如何理解、解释、保存和运用“存在的意义”的,亦即它是从人之生存整体的角度去揭示人追求存在意义的一般诠释学处境的。 从第一点来看,由于对存在意义的追求是人之生存的本质,所以它在本质上体现于人的所有活动之中,从而也体现于人的各种各样的认识活动中,体现于自然科学的各种认识活动中。由此,对自然科学基础的研究与常规自然科学的研究,都在根本上隶属于对存在意义的理解、解释、保存和运用,也因而都不可避免地带有诠释学的性质。 从第二点来看,在如何追求存在意义的问题上,存在论诠释学给我们展示出来的一般诠释学处境是:不管是在哪一种生存活动中——无论是日常的衣食住行活动,还是政治活动、经济活动、宗教活动、艺术活动,也无论是实践活动,还是认识活动——人都是从已有的对存在的源始理解出发,去追求存在的意义的。由此,作为人的生存活动之一的常规科学研究活动,必然与自然科学的基础性研究以及人的所有其他活动一样,作为本质上对存在意义的追求,都同样是从已有的对存在的源始理解出发的,具体来说,都是从理解的“前结构”或“先见”出发而进行的一种“视域融合”。因而,常规科学研究无论如何也逃不出诠释学的一般处境,它必然具有诠释学的性质。 当然,常规科学研究是严密的、精确的、程序化的解题活动,常规科学知识是体现在命题、定律和理论中的确定的、客观的知识,它不是像人的主观精神那样流动不居,它本身是主观精神的客观化和永久化。但是,常规科学知识正是以这些确定不变的形式,来长久“保存”在科学研究中所获得的有关实在的信息,进而也长久“保存”在其范式和基本方案中所揭示的存在的意义。希兰就认为,“生活世界的意义场域不断地被科学的理论活动所精炼、替换或改变”,这恰恰显示出科学的诠释学性质。([13]) 常规研究从一个方面说无疑是一种实验研究,这种实验是通过对实在的控制和逼迫,而提取出有关实在的信息。但这种控制性和逼迫性的操作是在认识过程中由原初的理解所必然衍变出来的,并归根结底隶属于对存在意义的理解。常规研究从另一个方面说也无疑是一种数学研究。但这种数学研究正是由自然科学的“数学因素”所决定的,也就是说,在为常规研究奠基的时候,那些基础性的研究工作(比如伽利略的工作)事先从数学的角度为常规研究打开了视域,提供了对存在意义的基本理解,具体的研究只能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只能活动于这种数学的视域中,只能是一种数学研究。([14]) 数学化的常规研究恰恰表明,其自身有一个数学化的“前结构”,是对原初数学式理解的展开、保存和运用。 总之,从存在论诠释学的角度看,常规科学研究作为人的一种生存活动,必然归属于对存在意义的理解、解释、保存和运用,因而必然具有诠释学的性质。 五、自然科学如何是诠释学的? 在我们揭示出常规科学的诠释学性质之后,有必要再进一步指明其范围和限度。这个范围和限度就是:仅仅在存在论的意义上,常规科学才是诠释学的。这同时也意味着:在方法论的意义上,常规科学不是诠释学的。 方法论与存在论本来是不可绝对分开的,任何一种方法论都有其存在论预设。但是,当我们所说“任何一种方法论都有其存在论预设”的时候,我们已经表明方法论和存在论其实并不在同一个层次上,存在论是方法论的底层和基础。这样,当常规科学在存在论上具有诠释学性质的时候,它在方法论上未必也保持其诠释学性质。实际上,它恰恰在方法论上失去了其诠释学性质。所谓在方法论上失去其诠释学性质,就是说它的方法在整体上和细节上都失去了诠释学的性质,其方法不是诠释学方法。诠释学方法是一种哲学方法,哲学方法严格说来不是方法,也就是说它不是那种程序化的和对象性的技巧。这样,常规科学的数学方法和实验方法以及各种各样的更为具体的方法,就其作为方法而言,都由于其程序化和对象性的特征而不属于诠释学,因而在方法论上不具有诠释学的性质。 到这里,我们就可以明白库恩为什么要否认常规科学的诠释学性质了。他的否认完全是从方法论的角度出发的,他完全没有涉及存在论问题。(库恩的否认还有另外一点考虑:他的范式和科学共同体概念有走向相对主义的可能性,而且事实上也确实导致了相对主义。这一方面引起了许多科学哲学家的批判,另一方面对于库恩自己来说也确实是出乎意料的。于是他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限制,并与传统科学哲学观点进行了某种妥协。在自然科学的诠释学性质问题上,库恩的这种限制和妥协就表现为仅仅承认自然科学基础的诠释学性质,而否认常规科学的诠释学性质。) 至此,关于“自然科学如何是诠释学的”这个问题,我们除了进行历史的追述和廓清之外,又对近现代意义上的常规科学的诠释学性质进行了专门分析。现在让我们概述一下自然科学究竟如何是诠释学的: 古代的、中世纪的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科学,在诠释学的最古老的意义上,即作为对神的音信和旨意的理解、解释和运用,都是诠释学的;从后来的方法论诠释学和存在论诠释学的角度看,它们也都具有诠释学的性质。对于近现代自然科学而言,在存在论的意义上,它完全是诠释学的,也就是说,不仅自然科学的基础是诠释学的,而且常规科学也是诠释学的;但在方法论的意义上,只有自然科学的基础是诠释学的,常规科学则不是诠释学的。 对于近现代科学的诠释学性质,我们明确区分了存在论层次和方法论层次,这具有特别的意义([15])。因为如果我们不加区分的话,笼统地说“自然科学是诠释学的”很容易引起误解。这种误解首先是对自然科学本身的误解:既然自然科学是诠释学的,那它就与哲学人文科学没有本质的区别了,它与神话、巫术和近代以前的科学也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了。这就不能使人们真正把握近现代科学的本质和精神,甚至会对科学的自身发展造成一种干扰。这种误解其次是自然科学家对自然科学诠释学的误解。由于科学家本身不是哲学家,他们一般对存在论诠释学是比较陌生的,他们只可能知道作为人文科学方法论的诠释学。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加分别地告诉他们说自然科学是诠释学的,他们就会认为诠释学家完全是胡说八道:严密的、精确的、实证的、数学化的自然科学怎么能是“诠释学的”呢?索卡尔(alan d. sokal)之所以会写文章嘲弄科学知识社会学家和科学诠释学家,其原因正在于此。 对于自然科学家难以理解存在论意义上的诠释学,我们也应该予以理解。这种理解不仅仅是出于宽容,而且也有着学理上的根据。自然科学方法不可能把握自然科学本身。物理学实验能够研究物理的世界,但不能研究物理学本身。对于自然科学家来说,当他作为自然科学家而不是作为哲学家的时候,他是身在科学的“庐山”之中而纯粹使用自然科学的方法,他因而就不能跳出科学之外来认识科学的“庐山”真面目,他无法看到那“超越我们的愿望和行动而与我们一起发生”的东西,无法在存在论的层面上看到常规科学的诠释学性质。 所以,在与科学家对话的时候,我们必须申明:就方法论和方法而言,常规科学不是诠释学的;科克尔曼斯(joseph kockelmans)所说的“科学事业自始至终都是彻头彻尾的诠释学事业”、“在每一方面都具有诠释学的成分”、“生来就具有诠释学的成分”([16])等,只有在存在论的意义上才是恰当的。 自然科学论文:浅谈经验主义对自然科学研究的影响 摘要:经验主义是近现代科学和西方哲学的理论基础,正确理解经验主义对科学研究和人类认识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经验主义在哲学及科学史中的发展历程,在揭示其内涵的同时不断将内在矛盾和问题呈现出来,以便人类能正确认识经验主义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性质以及产生的正负面影响,从而更好的为科学研究服务。 关键词:经验主义;原则;科学研究 经验主义被认为是实证科学基础,它主要包括感觉优先原则、经验的客观性原则和经验证实原则三个方面。感觉优先原则强调感官经验是一切认知活动的起点,拥有对认知活动、经验和理论的科学资格的裁判权;客观性的经验作为实证科学研究材料的经验,是通过严格筛选及加工后获得的;经验证实原则是根据实验对理论的真理性的判定原则,由此对整个科学研究定性。正是如此,科学家们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曾一度将经验主义当成从事研究的“神兵利器”,虽然经验主义在科学研究的历史中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纵观科学技术史,经验主义带有不可遮掩的片面性,给科学研究带来了重重阴霾,阻滞了科学研究的进程。 一、经验主义在科学史中的发展 1.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发生、发展 在欧洲科学技术史和哲学史上一直交织着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斗争,它们就认识的来源和内容等问题进行了长期的争论,进而成为欧洲哲学史上两个基本的认识论派别。在科学研究未形成前,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思想倾向自古就有了,认识论一开始就包含着矛盾,它是经验的与超验的矛盾复合体。在古希腊早期,哲人们已经表现出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种倾向。随着哲学的发展,这两种倾向的对立便逐渐展开,赫拉克利特的经验主义色彩比较突出,毕达哥拉斯派的理性主义色彩比较突出,从普罗泰戈拉和苏格拉底开始产生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直接对立。亚里士多德等人虽看到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各自的片面性,但也未能克服这种片面性,最终表现为亚里士多德在二者之间的摇摆不定。到了欧洲中世纪,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对立在经院哲学中以唯名论和实在论的形式继续存在。从近代的自然科学发展来说,力学、数学和天文学较其他学科发达,这就使得人们在用科学和理性认识世界时,必须付诸于当时的自然科学。不过当时人们并没有把经验和理性有机结合起来,建立科学的认识论。一部分人注重力学的实验和经验归纳法,并使之绝对化,形成了近代的经验主义;另一部分人则注重数学的理性演绎法并也使之绝对化,形成了近代的理性主义。根据当时资产阶级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需要以及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状况,在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作为认识论上的两种比较典型的形式全面系统地展开论争。他们在对认识论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同时,也暴露出自身严重的局限性。可以说16—18世纪是欧洲哲学史上一部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促进的矛盾发展史。正是这两个认识论派别的哲学论争,也相应引发了科学研究中的认识论以及方法论的斡旋,从这个层面来说,哲学史上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之争也是科学研究史上思维与方法论的斗争。厘清经验主义在科学研究史的脉络,有利于提升自然科学研究的思维能力。 2.经验主义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外延、内涵的伸缩 经验主义强调认识对象的客观性以及感觉优先原则。在培根那,经验论仅是一个认识论原则,它的意义在于确立不同于神学知识的科学知识的来源。宗教知识来自于天启,而科学知识则来自于人的感官经验。起初人们只是要求一个科学知识应该有其经验来源,后来这个要求就演变为判定一个理论是否是科学理论的标准,即如果一个命题没有相应的经验背景支持,那么它就不能算是一个科学理论。到了洛克的时代,人们开始用科学知识来解释宗教知识。随着实证科学的发展,经验论逐渐成为解释人类知识来源的唯一理论,“经验”也仅指人通过感官获得的经验。比如一个人说“看到”上帝或“感到”上帝就在他身边等相关经验,是不能被科学家承认的。科学会判定类似经验是人类感觉器官的异常活动的表征或是观念的非科学的排列组合而否定其合法性。在这种认识论原则下,上帝、灵魂这类东西就渐渐地丧失了实体地位。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经验论逐渐越过自己的疆域,获得判定存在者是否存在的特权。也就是说,经验主义在自然科学发展中作用与职能均悄然发生了变化,一些非经验的素材将不能被其认可、真正的科学知识被拒之门外,阻碍了人类探索与认识自然的进程。 (1)经验主义在科学研究中判定的是理论是否是“科学理论”的资格问题,而不涉及是真假问题。但在现实研究中,经验主义却往往能根据经验给与那些理论以真假判断,扩大了经验主义的适用范围。且论按照经验论原则,凡是没有感官经验基础或来源的理论都不能认作是科学理论,故而在这里“科学”一词也不能称的上是真正称得科学上的正确或真理,而只能指一种归属性,隶属实证科学范畴之内的理论。 (2)就事物的存在性来说,经验主义原本并不具有直接判定事物存在与否的能力,一个事物是否存在和人们对它们是否有感觉是不能等同的,却在研究中或是生活中具备了这种“神力”,它对事物存在性的判定资格源于人们凭着个人经验主义或者大众认可的日常的朴素经验对其的误用。但抽象的反对并不能阻止人们日常思维中的“惯性错误”,人们在无意识中,依然很自然地用经验之有无来判断事物之是否存在,听到“这个那个不存在”之类的武断判断。所有这类断言都是与科学精神是不相称的。通俗点说,经验主义者只有断定某物存在的能力,而不具备断定某物不存在的能力。 (3)经验主义中的原则作为一个理论判定原则实质上是个程序原则,它重点关注的是认识事物的方式、程序,只有通过特定认知路径获得的经验、理论才能被承认,这无疑是抹杀了其他非经验等路径获取知识的可能性,哄抬了经验主义在获取真理中的作用。这也就是所说的感觉优先原则:即只有经过感官经验确认的事物才能被接受为客观的存在,成为科学研究的合法对象;它要求感官经验在认识过程中或科学理论建构过程中具有绝对的否决权,甚至一个理论或一组经验如果没有得到其他人的感官的确认,它也不能成为“科学理论”加工的材料,进入科学领域。所以,感觉优先原则是个程序性的资格认定原则,仅仅针对一个知识产生的来源、路径进行判断。这就是经验主义影响下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必要组成。正是由于经验主义酿成的恶果,才有了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复杂坎坷的命运,导致中医的科学地位至今不能被完全承认的悲凉局面。经验主义在科学研究中外延内涵的膨胀,指定特制的科学路径,导致“只手遮天”的科学结果,其实已经悄然违背了自然科学研究的初衷。 二、经验主义对自然科学研究的种种责难 1.经验主义在科学研究中强调经验的绝对“客观性” 以感觉优先原则作为实证科学基础的经验主义并不盲从直接的感性经验,它对“经验”有着特殊的要求,即必须是客观的绝对的经验。所谓客观的经验就是“可公共感知的”的普遍经验。 (1)在科学材料的对象选择上,经验主义设置外在的壁垒,对其加以筛选。“可公共感知性”是指某一经验必须是所有的人都可能感知到的,它强调的是“可能性”而不是现实性。即如果某经验是某人用身体感官直接感知的,那么它必须是其他人用感官也同样能够直接感知的。否则,该经验就不能成为科学研究的材料。如神话中的牛鬼蛇神的经验历来都属于个别人的经验,是不可公共感知的,是非普遍的,所以,它不能被科学承认为合法的研究材料,不能进入科学领域。即所谓的“可公共感知的”,才能成为科学研究的合法材料。只有这样的经验才能满足实证科学研究所要求的“可重复性”要求,并且成为最受实证科学欢迎的加工材料。这就是在实证科学中经验主义对科学研究中材料的外围限制。事实上一些“非可公共感知性”的事物依然可以成为科学青睐的对象,只是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已。 (2)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在科学材料的处理程序上,经验主义强行添置复杂筛选工序,对其进行取舍。经验主义认为一个具有普遍感知性的经验虽然获得进入科学领域的资格,但由于经验的相对性,它还必须被进一步处理,把和主体有关的因素都过滤之后才能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可公共感知的经验必须依托具体主体的感官、凭借一定的感觉方式、依赖于主体的感觉能力。我们知道人的经验受人的身体和感官的状态、心理状态、观察视角等多种个体因素的影响,它导致人的经验具有“可变性”。在同一环境中,不同的人对于相同的物体的感觉会是变化不一的。如何使参差不齐的具体经验达到齐一、使之能够相互交流、相会认可从而成为科学研究的“客观”材料呢?人们采取的方法主要通过对经验的非主体化或外在化处理实现的。通过设立一个外在于所有人的衡量尺度,比如人们用气压计来衡量对象或环境的气压大小,而不再使用和人体感觉有关的压抑和舒张这类主体性较强的概念。这种经验就不再是传统意义的经验,而演化成一组数据。这样的数据既摆脱了具体个体,又可以在不同的参照系之间换算。这样的“数据”才是真正客观的经验。相关仪器以及参照系的发明成了科学发展的最重要的条件和成果。这正是经验主义对科学探究中科研工序的第二层限制。数据固然重要,固然客观理性,但理性的处理与非理性的遐想,也是伟大的科学发现必不可少的。 (3)经验主义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对科学或是经验主体的特殊处理。忽视特殊群体(如极少数感觉特别敏感的人、感觉特别迟钝的人)所获得的别人或非感官性感知能力获得的经验,假设人的感知能力相同,经验的来源、渠道相同。这实质上是把普通人的感官能力作为衡量一切人的感官能力的尺度。这样主体之间的差别以及个体的特殊性被抹平了。这也使主体的因素被从经验中抽出,从而也使经验成为 “与主观主体无关的”成分。这是经验主义对经验主体第三层限制。所以,在近现代科学和哲学的主体必然是以普通人为基准的抽象的人,人们相互之间没有任何差别,仅仅像一符号,经验的主体因素被彻底抽象掉了。实证科学中盛行的经验主义通过对科学和经验主体的限制,使普通经验论上升为科学经验论:实证科学所研究的经验是可公共感知的、与任何主观因素无关的被抽象的数据及符号。看似客观,却在无形中丢失了“被遗忘的角落”中的科学以及科研中关于人自身的意义。 2.自然科学研究中,经验主义中诸原则的冲突与紊乱 作为一个判定原则,感觉优先原则不同于经验证实原则。经验证实原则是对理论或命题真理性的判定,并由此对整个研究的科学性做出判定;而感觉优先原则是对认识对象或认识材料的“科学”合法性或资格的判定,而不是“真理性”。在严格的经验证实原则下,一个理论如果它本身或其推论能够在实践或实验中获得经验证实,那么就可以确认它为科学研究,而不是伪科学等。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不是建立在可公共感知的经验基础上的,他的“理想实验”是公然对感觉优先原则的否定。按照感觉优先原则它必然不能被科学所承认,因此它曾四处碰壁。随着现代科学提供相对论所使用的概念、公式的科学运用,以及后来相对论在各个领域实践的成功,它才慢慢得到学术界的普遍地接受。如果说人们基于感觉优先原则不能承认,人们却基于经验证实原则给予承认,相对论就只有在科学门外徘徊的份儿了。因此,经验证实原则和感觉优先原则并不总是一致的,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存在着冲突与紊乱,影响科学研究中的定性和判断。 总之,作为实证科学基础的经验主义是科学经验主义,它表现为感觉优先原则、经验的“客观性”原则和经验证实原则三个方面。经验的客观性原则实质上是要求作为科学研究材料的经验因“可公共感知的”而成为科学的材料。感觉优先原则具有对科学研究材料和理论“科学合法性”的资格认证权时,不能认证其真理性,是程序认证,当遇到“非可公共感知的”类的材料或是客观性经验时,难免会出现混乱;当遇到感觉原则自身无法认可而又被经验证实原则结果认证为具有真理性的科学研究成果时候,这两种认证方式以及这三个原则并不总是一致的,在一些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几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冲突与紊乱,人们至今也没有找到协调几者冲突的最佳方法。这不能不说是经验主义在实证科学运用中的一个无法回避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对自然科学研究中经验主义的批判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反对的经验批判主义,是以唯心地曲解“经验”这一概念为基础的。经验批判主义者把经验理解为与客实在无关的人类体验、人类感觉的总和,他们断言一切现象的基础是“世界的要素”或“经验要素”,每个物体都是“要素的复合”。马赫主义在现代资产阶级哲学中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而他们没有真正理解经验主义,没有意识到即使是经验主义在自然科学发展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自然科学并不全是经验归纳的结果,它迄今具有的不可靠性、可错性、局限性、片面性等缺陷,主要是经验主义的过错。自然科学的重担不能只让理性来背负,作为“大胆假设”,非理性也经常起到重要作用。新中国建立后 ,一无所有的旧中国,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获得辉煌的科学成果。但是我们必须面对中国科学研究中,旧的经验主义始终笼罩着科学精英,束缚着他们的思想,阻碍着重大理论的构成的现状。事实上,科学史上但凡卓越的发明家和科学家都离不开对经验主义、权威主义和教条主义等的强烈对抗。特别是对经验主义 ,恩格斯早在19 世纪就进行了严厉批判。观察、实验若没有正确的思想指导 ,非但不能获得科学真理 ,甚至会使科学家对经验的盲目崇拜,误入感性知觉的歧途,最终走向真理的反面。然而迄今在科学研究中 ,许多科学家依然一味地信奉经验归纳 ,较少注重各种非理性方法的应用。其实早自本世纪初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打破牛顿的绝对时空观之后 ,研究中的经验主义和归纳方法就开始受到抨击。英国的罗素把一些科学家好比自作聪明的“火鸡”,仅凭经验归纳,常得出荒谬透顶的结论。库恩认为科学主要来自科学家的灵感和顿悟;而费耶阿本德则径直走向非理性和认识论上的无政府主义,使经验主义在科学研究中越来越没有立足之地。由此在科学研究中一些典型的非常规的方法和思想势如破竹般地流行起来,并直接对传统的经验主义针锋相对。 传统经验归纳的给科学研究设置的重重障碍。科学史上 ,从培根起 ,直到实证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都认为科学理论是经验归纳的结果。先是通过科学实验获取经验事实,后对经验材料进行分析、筛选和分类 ,进而对筛选材料进行逐级的抽象和综合 ,直至得出一般的科学理论。而所有这些认识都不能超越经验范围,经验成了人类认识的惟一来源和界限。这种经验归纳方法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受到波普尔以及历史主义学派彻底否定。特别是费耶阿本德直接把批判矛头指向科学哲学中影响最大的逻辑实证主义,认为正是在这里存在最严重的经验主义。在他看来,认识史上没有一成不变的知觉和事实,即对着同一幅图像,由于不同的理论背景、文化经历也会产生不同的知觉印象和经验事实。如古希腊的“地心说”事实,到近代就发生根本变化,同一“感官印象”变成完全相反的“日心说”事实。所以科学家的劳动都是作为一种在复杂社会和物质条件下的决心和行为的结果而变化着的。因此必须去除那些僵死的、无所不包的原则、术语、概念及解释。对于那些与旧的知觉、事实相对立的新的知觉、事实 ,必须采用新的术语、概念和范式。人们正是用广阔开放的感官和丰富旺盛的智力探索世界,且取得了令人惊异的发现。费耶阿本德因此极力主张“怎么都行”的多元方法论,旨在摧毁形而上学思维方式 ,敦促人们锐意创新和采纳生动活泼的思维方法。 经验主义推崇的经验的、固定的科学研究范式定位亟待变通。历史主义学派否定科学的经验性,企图用格式塔心理学和集体心理主义完全取代科学实在论。在库恩看来,科学家认识的世界内容是由科学家的共同信念所约定。既然范式的改变,不表明是人们对同一世界认识的加深,而仅是科学家心理信念的波动,新旧范式之间也没有通约和比较的必要了。美国科学哲学家范•弗拉森也从建构论的角度,否定了经验知识的可靠性和真实性,认为科学实在论对理论术语所作的形而上学诠释,并不能保证构成的科学理论就是对实在世界的真实描述。好的理论不一定为真,经验的真实性并不是衡量真理的标准;科学的证实也只是限于经验,不能说明经验之外的问题。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人们总是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概念框架的‘透镜’来了解自然。这些概念框架以及嵌在框架之内的语言 ,可能给我们所认识的事物染上一种不可避免的‘色彩’”。经验的、固定的科学范式也失去了它亘古不变的重大作用,对它的定位亟待调整与变通。 四、小结 因此 ,在从事自然科学研究过程中,经验主义并非是追求真理、探究科学的唯一形式,不能仅立足于感性经验来否定某项发明创造或假说。在研究中,切忌因经验主义就错失一项重大的科学发现。经验的不可靠性,早就给人类早早的上了一课。在一个由人为设置的理想世界里,人们可以将某个在探索科学奥秘时,也只能从尊重自然界本身开始,而决非人类的智力所能够完全办到的。科学具有可错性,即使卓越的科学家在下结论的时候,也不应该武断地下断语。即使在人们自以为已经完全掌控了必然性的时候,要懂得一切必然性和规律性都是在“茫茫的”偶然性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自然科学的揭秘过程,要正视经验主义的存在与内涵,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不仅只需要经验,更需要辩证思维、理性及非理性去综合推敲、把握,也需要那么一些特殊的顿悟和直觉,它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常常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自然科学论文:文理学科的交融——试论张之路小说的“自然科学情结” [ 论文 摘要]张之路作为一个“半路出家”、先理而后文的儿童文学作家,在创作中受到了长期伴随其生活的 自然 科学 及其高级形态——科学技术的影响,而形成一种“自然科学情结”,在大量表现于其创作中的同时又伴随着一种反思的精神,从而使张之路的儿童文学创作在保持儿童喜闻乐见的趣味性还具有了一定的思想高度。张之路的创作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对文 理学 科的融合,而且是一种高层面的融合。 [论文关键词]张之路;儿童文学创作;自然科学情结;文理融合;理科知识 “情结”一词最初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是指一群重要的无意识组合或一种强烈而无意识的冲动。但它在19末至20世纪初开始被弗洛伊德和荣格这两位精神分析学说和原型批评的大师广泛运用于对文学作品的阐释中。于是“情结”的意义从单纯的心理学层面有了进一步的延展,它已不仅仅指那些无意识的行为,许多执著于某一方面的感情也被纳入其中,“情结”已经成为今天在中外文学批评中广泛应用的一个重要范畴。其实我们每个人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某种甚至多种情结。作家们自然也都有其难以割舍的情结,这些体现于其作品便是他们努力的去表现某方面的内容。笔者认为,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张之路就存在着一种“自然科学情结”,他在作品中总是着力描写、刻画与自然科学相关的人或事,同时还对自然科学产生的科学技术予以关注:或正面对科技进行肯定,希望其普及;或从反面对科技的 发展 进行批评、反思。这些构成了他“自然科学情结”的基础和主要内容。 张之路的“自然科学情结”与他自身的生活经历时密切相关的。他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又做过多年的中学物理教师,因此他对自然科学,具体说来就是理科的知识有着很深的理解。这在张之路的心底已经成为一种积淀,并表现于作品中——他的小说中塑造的教师形象几乎都是理科老师:《第三军团》中的班主任可子晏是化学老师、《题王许威武》中的许威武是物理老师、《夏雨》中的夏雨也是化学老师,等等。这些有的是与作品有很大的联系,是作品所需要的,但也有一些人物和他们所教授的学科几乎与整个作品的故事进程并没有太多的联系,是可以不必具体交待的,但是张之路却把他们都十分明确的写了出来,这只能说是他的一种情结所致——他对自然科学太过于熟悉,在创作中很难不予以流露。另外正是由于张之路对理科知识的熟悉,在一些作品中他对上课(当然是理科的课)的过程也有细节性交待。例如曾在其多篇作品中出现的那个用香烟灰来做糖燃烧的催化剂的实验。这个实验的原型正是张之路自己,他曾于上世纪70年代末在中央电视台给小朋友们现场演示过这个实验。在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这些与内容关系不大的理科知识和情节,并不能说是张之路的有意卖弄。这就与同为儿童文学作家的董宏猷在他的小说《十四岁的森林》中,每隔几章就插入一篇有关动植物介绍的科普短文有着异曲同之妙:它们都是知识的介绍,但是作家却能很好的将这些糅入到作品中,不会使读者们感到枯燥、突兀。张之路的创作主要是儿童文学,读者自然是以少年儿童居多。所以像这样在作品中适当出现的介绍理科知识的内容便会在孩子进行文本阅读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其影响。孩子们不一定都会理解,但是至少能够使他们有一个初步的印象。粗略了解以后再去学习,更有助于促进儿童对知识的掌握。在这样的过程中少年儿童既欣赏到了文学作品,更从中收获了文学以外的知识,可谓一举两得,而且这样的知识的获得远比老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述、呆板地实验更加行之有效。张之路这种对自然科学的介绍应该说,更多的是一种“无心插柳柳成荫”,但正是这使得他的儿童文学作品在趣味性中蕴含了智慧的启迪作用。 如果说张之路在小说中对于自然科学的基础——理科知识的交代尚处于一种情结的无意识状态的话,那么他作品中的许多涉及到先进科学技术的情节内容便可以说是有意而为的了。张之路喜爱自然科学,这就使他在作品中不会仅有表层的流露,不会满足于仅表现一些理科的基础知识,而要再进一步触及更高层次的内容,那就是科学技术知识。 张之路曾说:“科学史这样神奇,这样有力量的把一个肉眼凡胎几乎不能相信的景观拉到你的眼前,使你心有所悟!”这足以说明张之路已把单纯意义上的自然科学提升到了 现代 科技的高度。这已不再是“情结”的不自觉表现,而是有意识的要体现出来。这种思想也大量的出现在他的小说创作中。张之路有很大一部分作品属于幻想小说,但它们又不同于纯粹的科幻作品。幻想小说扎根于现实,其中有很多场景都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而不是科幻小说所虚拟出的过去或未来的景象。他重视科技,但科技不能够象文学那样浪漫神奇,它十分严谨,是一种周密的现实逻辑。可是这也并不影响在文学作品中有关科技的想象力的发挥,科技是幻想的翅膀,二者并不是背道而驰的。正是由于它们的紧密联系,在张之路的小说里才总是出现与科技相关的幻想:如在《魔表》中,他对最后被制造成手表机芯的外星不明飞行物的残骸首次出现的情形进行的描写: 据世界科技组织报道,今天清晨四点半,一不明飞行物在电力层发生爆炸。据权威人士分析,它极有可能来自外际星球。世界各国都希望得到爆炸的残片…… 这段文字描写既交代了这个神奇机芯的来历,同时经过渲染又烘托出了一种神秘的感觉。另外,《好玩!佳佳龟》中从电脑里爬出的小乌龟也是。这些作品中的幻想的核心部分都与科技相关联,科技可以说是它们的载体。我们当今的时代是 科学 技术飞速 发展 的时期,各种新的技术几乎是日新月异的变化着,因此国家想要发展进步,科技是必不可少的,而掌握高尖端科技的主要力量在于青少年。张之路深刻的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来表现今天科技的现状,以便使阅读这些作品的孩子们能够紧跟住时代的步伐。在他的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先进科技对于孩子的帮助和影响,科学技术对孩子而言已不再是一种外在的抽象形态,而是一种内化的心理机制:他们对科技不仅向往,而且十分崇尚。《非法智慧》中的郭周,从小就泡在电脑上是个电脑天才,也就是靠他的力量最终摧毁了“阴谋”,挽救了同学。张之路以幻想文学的形式来表现科技,科技也是幻想不可或缺的推动力,科技促进幻想,幻想启发科技,他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张之路认为“幻想使人变得聪明”,所以科技与幻想相结合是让孩子接触高科技,提升想象力的很好途径。这也是他着力于表现科技的目的之一。 张之路尽管热衷于科学技术,并将其体现在创作中,大力向小读者介绍,希望他们能够从中受益,但是他所具有的并不是那种狂热的思想,而是对科学技术辩证地去看待。我们不可否认科技对于当今时代的重要意义,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它的负面影响。随着科技的不断壮大,它所涉及的领域也正扩大,对日常生活所产生的影响也愈来愈大,人们对科技的依赖更使其迅猛发展。一个事物的发展壮大的过程必然衍生出许多负面的影响。科技的某些消极方面 自然 也在其发展过程中日益凸现出来。 张之路敏锐地捕捉到一些生活中由科技的极速发展而造成的弊端,并用文学的形式给予表现。他对科技有执著的表现,积极的倡导、推广,但同时也注意到了科技的不良影响,这就使他的作品中带有了一种忧患意识,为作品增添了一层反思的色彩。在《非法智慧》里,陌生人一伙向青年学生身体中插入一种可以遥控的能提高智商的芯片,为的是可以通过芯片控制这批被机器化的高智能学生,进而达到控制整个国家命脉的罪恶目的。在这里“芯片”就是高科技的代名词。这种具有很高科技含量的东西本来会造福人类,可是却被应用到阴谋之中,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在书中的结尾,张之路借用陆翔风的口说道: 有些东西我们有能力去做,但是我们不应该做,就像许多年前我们可以制造核武器进行战争;我们可以用水银提炼黄金;我们可以用ddt农药杀虫。可我们最后决定不去用这些最终毁灭人和环境的东西。如今,令人眼花缭乱的崭新的科学技术潮水般地向我们涌来。如果,我们没有人性化的思考,人类终究会有一天遇到自己制造出来的天大的灾难!…… 由此我们应该看到科技的发展是把双刃剑,既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又可以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人类本来应该对科学技术有掌控的能力,否则也就不会产生出高科技,但是由于科技所带来的丰厚的利润和报酬使人们发生了异化,人在利益的驱使下变得非人了。这便造成了更为严重的后果——异化后的人再生产出对人类不利的科技,这样的科技再去异化更多的人……,这是一个可以循环往复的可怕过程。儿童是产生新科技的希望,所以儿童正是一个应该予以充分关注的关键点。孩子们应该去接近科学技术,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他们对于科技的分辨能力也是最为薄弱的,最容易受到其负面影响的冲击,面对科技的异化,他们几乎没有什么抵御能力。张之路的小说起到的便是这样一种警示的作用:引导孩子们正确的认识科学技术,使他们现在及日后真正做到能够使科技发挥其积极作用,同时又不被其消极方面所囿。张之路能在对科技进行展望的同时也对其进行高层次上的反思,这对一个作家,尤其是为关系到国家将来前途命运的儿童进行创作的作家来说,是难能可贵的品质。 “张之路走上儿童文学创作的道路是偶然的”,他作为这样一个“半路出家”,先理而后文的儿童文学作家,在创作中自然会受到长期伴随其生活的自然科学及其高级形态——科学技术的影响,形成一种情结。并且大量表现于其创作中的同时又伴随着一种反思的精神,从而使张之路的儿童文学创作在保持儿童喜闻乐见的趣味性还具有了一定的思想高度。张之路的创作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对文 理学 科的融合,而且是一种高层面的融合,意义也十分深远而重大。 自然科学论文:西方自然科学家宗教信仰探析 摘 要:科学和宗教在本质上是对立的。西方大部分的自然科学家都是宗教信仰者,在这些科学家身上,宗教和科学彰显着和谐。这些科学家所信仰的上帝并非我们常人所理解的干涉自然事件、决定人类命运的最高神,而是宇宙间的自然规律、世界秩序,这种信仰是一种无神论的信仰,是一种强烈的宇宙宗教情感,这种情感是他们进行科学研究的最高动力,激励着他们去发现自然界的一些最基本、最深邃的奥秘。因为在他们看来,上帝伫立在科学无限探索的尽头,研究科学的道路,就是通向上帝,逼近上帝之路。 关键词:科学;宗教;上帝;宇宙宗教情感 宗教与科学在本质上是对立的。宗教的本质是以信仰超自然力量为核心的信仰主义体系,它相信超自然的上帝或神灵主宰世界,用超自然的原因去说明世界,把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归结为神的意志和表现;而科学本质上则是反映客观世界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它把一切研究对象都视为不依任何人的精神或神的意志而存在的客观实在,它们的产生是基于事物本质所决定的自然原因,它们的变化服从于客观规律,科学不承认有任何超自然的力量及其对世界的作用,也反对用超自然的力量和原因去说明世界的任何现象及其发展进程。在对事物的说明和理解中,如果引进超自然的力量和范畴,那就不再是真正的科学。宗教和科学的信仰方式和理解方式有着根本的区别。宗教信仰是宗教的基石和指导思想,科学家是科学的坚定拥护者和忠实实践者,从科学与宗教的本质对立而言,似乎科学家应该无缘于宗教信仰。然而纵观科学史,我们却不难发现: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同时又是坚定的宗教信仰者。那么,这些伟大科学家的宗教信仰是怎样的一种信仰?这些信仰又是如何“引领”他们在科学上取得建树? 1 上帝——颠扑不破的宇宙规律、世界秩序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它的著作里留下了许多关于上帝、宗教、圣经等方面的论述,他在76年的生涯中,曾多次坦率地谈到过他的宗教信仰。1929年4月24日,纽约犹太教堂牧师h·哥尔德从纽约发了一份电报到柏林,问爱因斯坦:“你信仰上帝吗?”并要他用电报回答。爱因斯坦当日就发了回电,内容为“我信仰斯宾诺莎的那个在存在事物的有秩序的和谐中显示出来的上帝,而不信仰那个同人类的命运和行为有牵累的上帝。” 那么,所谓斯宾诺莎的上帝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在欧洲哲学史上,斯宾诺莎的上帝就是有名的泛神论。泛神论的核心观念是:大自然即上帝,上帝即大自然,上帝和整个宇宙是一个统一体,上帝存在于一切事物中,是唯一的无限实体,上帝和大自然是同一回事。黑格尔曾指出,斯宾诺莎把自然当作现实的神,把神当成自然,于是神就不见了,只有自然被肯定了下来;叔本华认为“泛神论是一种客客气气的无神论”,费尔巴哈对此也有过类似的见解:“泛神论是站在神学立场上对神学的否定”,“无神论是颠倒过来的泛神论”。在西方近代科学文化思想史上,斯宾诺莎的泛神论深深影响了西方整个文化——从哲学到文学、绘画和音乐,再到自然科学,西方一大批伟大的思想家、优秀的艺术家和杰出的科学家无不受惠于斯宾诺莎把上帝还原为大自然这一光辉思想。泛神论成了他们共同的宗教信仰。泛神论者在宇宙中看到了上帝和在上帝那里看到了宇宙,在对宇宙秩序的赞美、欣赏中,他们的观念和情绪相混合,创作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发现了宇宙间的许多本质现象、规律……他们心目中的上帝不是一个躲在天宫中、能干涉自然界事件的人格化了的神,而是颠扑不破的宇宙规律、世界秩序。 普朗克的宗教信仰也很突出。1947年,这位行将辞世的伟大理论物理学家在一封书信中解释了他的宗教信仰,说他本人“一向是一个具有深层宗教气质的人,但我不相信一个具有人格的上帝,更谈不上相信一个基督教的上帝。”作为一个具有深沉宗教气质的人,普朗克心目中的上帝即世界秩序,他将自然科学的世界秩序等同于宗教的上帝,在他看来,外在世界是一个独立于人而存在的绝对的东西,适用于这个绝对东西的规律代表着、体现着一种神性,宇宙结构中显露出的秩序和美丽,就是上帝的化身。 牛顿对上帝也有类似的看法“上帝根本没有身体,也没有一个体形,所以既不能看到,也不能听到或者摸到他,也不应以任何有形物体作为他的代表而加以膜拜……我们只是通过上帝对万物最聪明和最巧妙的安排,以及最终的原因,才对上帝有所认识……”显然,牛顿的上帝是宇宙和谐、绝妙的安排,上帝的本性不是别的而是熔铸在他的物理学本身之中,熔铸在他关于绝对空间、时间和重力等的概念之中。 此外,现代的许多科学巨匠,如莱布尼茨、康托尔、法拉第、玻恩等等,都是具有深沉的宗教信仰。莱布尼茨认为,上帝按照数学法则建造了整个宇宙,上帝是一位伟大的数学家;数学中集合概念的创立者康托尔心中的上帝是熔铸和体现在数学的宏伟体系中的;法拉第心中的上帝是世界的终极和谐;德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m·玻恩心目中的上帝是在各种飞驰的现象中,那根巍然耸立不变的规律之杆;…… 上述有关科学家心目中上帝的表述尽管不尽相同,但其隐含的本质却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信仰的上帝没有任何拟人化的特征,不需要任何外表的形式,诸如直指蓝天白云的教学尖顶,还有半明半暗的烛光以及其他仪式,与教会信奉的那个干涉自然事件的“上帝”有着天壤之别,更与尘世善男信女顶礼膜拜、祈求赐予幸福的那个“神”没有任何关联;他们的上帝本质上是井然有序的宇宙结构、世界秩序、不容颠扑的自然规律,他们的信仰实质上是对实在——外部实在世界——理性本质的信赖,有着强烈的唯物主义色彩。 2 “朝上帝走去”——上帝伫立在科学探索的尽头 什么样的志向和信仰,就产生什么样的成就。我国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说:“学本立于志,志立而学问之功已过半矣。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自古及今,有志而无成者,有之;未有无志而能有成者。” 爱因斯坦信仰宇宙是完美的,简洁的和可以被理解的,并且能够使追求知识的理性的努力有所感受,他的志向始终是思考一些大问题,用其自身的努力去猜测上帝的方针,揭示大自然的普遍原理,从而更好地理解上帝、接近上帝。在他看来“在我们之外有一个巨大的世界,它离开我们人类而独立存在,它在我们面前就像一个伟大而永恒的谜……。对这个世界的凝视深思,就像能得到解放一样吸引着我们,而且我不久就注意到,许多我所尊敬和钦佩的人,在专心从事这项事业中,找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宁。……从思想上掌握这个在个人以外的世界,总是作为一个最高目标而有意无意的浮现在我的心目中。”爱因斯坦这一最高目标,正是他的志气和信仰所在!在漫长而多艰的科学旅程中,他的这种具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宗教信仰始终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是激发其志气,使其勇于求索宇宙之秘、析天地之美、达万物之理的不可穷竭的源泉。 普朗克,在大自然的规律性、对称性面前表现出了无比的敬畏之心和激赏的情怀,认为这种规律性、对称性恰是宇宙结构中显露出来的秩序和美丽,而这就是上帝,是绝对的东西。在《科学自传》中他曾写道:“外在世界乃是一个独立于我们的绝对东西,寻找那些适用于这个绝对东西的规律,这在我看来就是科学生涯最美好的使命。”在《宗教与自然科学》一文的末尾,喊出了一句意味深长的口号:“朝上帝走去!”他对绝对东西(如物理学中的普适常数)的追求和依赖,走近上帝的渴望,不仅构成了他从事科学研究最深厚的动力,而且使他饱经忧患的一生充满着温暖、慰藉和光明。最终他提出了量子假说,发现单个光子的能量e与其频率之间有恒定的倍数关系:e=hv,h=6.62606896×10-34j·s(为纪念普朗克后人称之为普朗克常数),从而极大地推进了量子力学及相关科学的发展。 牛顿在物理学上的成就同他对宇宙合理性的深挚信念,以及热切地想了解它的愿望,也是分不开的。在重力这个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前,他竟怀着一种深深敬畏和赞叹的感情:“重力必然是由一个按一定规律行事的主宰造成”。这个规律牛顿最后找到了,那就是万有引力定律,但宇宙最初的推动力又从何而来呢?这个问题他苦苦追索之后归功于“上帝是第一推动力”,是上帝推动了宇宙各星体的运动,从而产生了万有引力。 莱布尼茨也是一个渴望能看到宇宙中“预定和谐”的人,数学在他眼里,全然不是别的,而是上帝的杰作,他一向把他渊博的知识、认识和研究工作同上帝联系起来,对上帝的认识是他的工作的最高目标,研究数学的道路,就是通向上帝、逼近上帝之路;康托尔深信无穷数列是森严、和谐、永恒宇宙秩序的象征,它们都具有神性,集合论中的(连续统)势是一种神圣的东西,在某种意义上说,是通向无限的皇冠、通向上帝的皇冠的阶梯;对法拉第而言,同样是与上帝近距离接触的渴望引导他走上了物理学研究的道路,并且做了许多伟大的实验,揭示了大自然的一些基本奥秘;玻恩在科学研究上的冲动也是源于他对上帝、美和真理的敬畏和追求,他渴望在飞驰的现象中、急旋的万物中找到这些固定的、安静的东西。 在这些具有宗教信仰的科学家看来,科学研究是通向“上帝”之路。上帝在无限远方的召唤,使他们的精神世界有了一个固定不变的支撑点,于是他们的心灵在这个支撑点上找到了平衡,达到了神有所归、虑有所定、心有所寄和灵有所托的安稳境界,这种境界完全可以使他们在科学探索的征途上打破物质界的种种诱惑,心中无任何偏见、私意地投身科学,不考虑个人荣名,甚至为捍卫科学真理可以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不为利夺,不为害怵。众所周知的布鲁诺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为捍卫“日心说”他被教皇处以火刑,至死都临危不惧……反之,如果他们世界只有科学而没有上帝,那么他们的精神支撑点将会崩溃。上帝是他们献身科学的精神因子和人格力量。他们对上帝的信仰指引着、激励着他们进行科学研究、探求科学真理。理解上帝、接近上帝的渴望,乃是他们追求科学真理的强大动力。 综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些自然科学家的宗教信仰具有强烈的唯物主义色彩,他们的宗教观是泛神论,他们信仰上帝,实质上是信仰宇宙的和谐、完美和可以被理解的特征,是对实在——外部实在世界——理性本质的信赖,是对宇宙合理结构和井然有序的一种献身、崇敬和赞叹的感情和心理状态。但他们对宇宙和谐、完美的虔诚和狂热,对宇宙合理结构和井然有序的崇敬、赞叹甚至愿意为之献身的感情和心理状态却同宗教的精神如出一辙。这种虔诚、狂热、崇敬、赞叹的感情和心理状态无时不在激励着他们去发现自然界的一些最基本、最深邃的奥秘,对他们而言,上帝伫立在科学无限探索的尽头,运用科学的理性去发现宇宙的法则和秩序则是通向上帝的唯一正途。爱因斯坦生前常常说“大自然是一位难以接近的女神”,科学的探索困难重重,接近上帝乃是他们克服困难、追求科学真理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是一种崇高、庄严的宇宙宗教情感,这种情感不仅是科学研究最强有力、最高尚的动机,而且也是使科学研究最富有生气的灵感源泉!于是我们不难理解,一个科学家可能信仰宗教,一个宗教信徒也不妨碍从事科学研究,科学知识和宗教信仰在一个人身上完全可以和平共处、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科学是理性和逻辑的象征,而宗教则是情感和直观的代表,人不仅是理性的动物,还是情感的动物,人不会充当一部只按逻辑运算的计算机。科学取消了作为第一因和目的因的上帝,却无法取消人类对于天地万物的终极思考,尽管这种终极思考可能是非理性的,但这种非理性的思考却给理性的科学指明了航向。难怪爱因斯坦在《科学和宗教》一文中指出:“科学只能由那些全心全意追求真理和向往理解事物的人来创造。然而,这种情感的源泉却来自宗教领域。同样属于这个源泉的是这样一种信仰:相信那些对于现存世界有效的规律是合乎理性的,也是说可以由理性来理解的。我不能设想一位真正的科学家会没有这种深挚的信仰。”“科学没有宗教是盲目的,宗教没有科学是跛足的。”“真正的宗教已被科学知识提高了境界,而且意义更加深远了。” 自然科学论文: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论文 一、抓好三个环节,实行分段管理 从申请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过程来看,可以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管理分为前期管理、中期管理和后期管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管理重点各不相同,只有针对性地把握其管理要点才能获得最大效益,达到管理的最优化。 1前期管理 做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前期管理是前提性的基础工作,只有这一步做好了,才能保证下一步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前期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认真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搜集信息;做好申报项目动员工作,让每一位有条件的研究人员都积极主动地申请资助项目;开展系统的申请书写作培训讲座,严格申请书的规范性审查;严格项目预审与评审制度,完善评审机制;注重依托优势学科,提高申请书的竞争力。做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的管理,帮助研究人员提高基金课题的中标率则是科研管理人员工作的重点。对于科技人员而言,获得这一国内最高水平的科研基金的资助,更是其科研能力和竞争实力的客观体现。 2中期管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期管理是整个管理过程的中间环节。这一环节主要是对获资助项目进行中期检查,要求负责人提交项目年度进展报告,包括项目进展情况、经费使用情况等。对每一个项目执行期的情况都应进行严格的审查,避免不良情况的出现。通过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实行中期管理情况的分析,以及在检查评估中发现的若干问题,研究认为中期检查评估能够起到较好的督促与纠错作用。对于可控因素,通过科学的过程控制可以及早识别隐患,通过合理配置资源克服技术难点并化解风险,对于一些不规范现象予以进一步规范。例如,对于研究内容需做较大调整,建议项目负责人提出正式申请报请自然科学基金委知晓并批准,特别是在技术遇到瓶颈或是实验可能失败的情况下,可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论证,为其提出解决方案、参考或找出新的研究点。对于检查过程中因客观原因无法顺利按规定时间完成的项目,要及时提醒,尽早按规定时间向自然科学基金委提交延期申请。对于实验记录不规范的,要督促其做好规范的实验记录,并加强今后实验记录的抽查与管理。同时还要加强检查后的追踪与评价,分析检查后的管理实施效果。 3后期管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后期管理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环,在这一阶段,不但要对项目进行结题验收,而且要对验收项目进行绩效评估,跟踪管理,关注其成果转化情况,因为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研究成果得以应用,促进社会进步。在后期管理中,必须充分地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宏观上要管理住,微观上要搞活。也就是说,在进行后期管理时,必须同时注重发挥基金委、科研单位及项目主持人的积极性,共同协力进行多层次的管理。基金项目的后期管理涉及基金委、受资助单位和受资助者即项目主持人三个层次的管理工作,只有这三者默契配合,共同努力,才能保证基金项目的顺利进行,才能对项目进行有效的后期管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本身是一个系统过程,前期、中期及后期管理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衔接,单纯地依靠做好某一阶段的管理工作是很难提高整体管理效益与水平的。只有将前期、中期和后期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针对每一阶段不同的管理要点采用正确的管理思路与管理方法,才能提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效益,实现其使用效益最大化。 二、加强队伍建设,强化服务意识 要完善科学基金管理,加强科学基金管理队伍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一是科学基金管理工作者应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在工作中应该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谦虚谨慎,保持高度的公正性;既要防止和克服管理工作中的浮躁情绪,又要避免不思进取的管理作风;在实践中要勇于开拓、善于创新,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要坚持实事求是,辩证思考,与时俱进,共同改进与完善科学基金的管理工作,为促进我国基础研究源头创新,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重大作用而尽一份自己的力量。二是科学基金管理工作者应有较强的主动服务意识,要不断努力学习科学基金管理新办法、新理论和信息技术的新知识;对科学基金管理工作的系统性、科学性要有足够的认识;勤学相关管理论著和管理文献;将创造性思维方式引入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工作中,不断强化竞争意识,提高自身管理素质。从一定意义上讲,管理也是服务。管理部门是为广大科学家和科研工作服务的,所以基金管理部门的管理要体现在做好服务工作上。三是要建立一支稳定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队伍,必须要有一套专门的、有效的激励机制,以提高基金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使他们专心从事科学基金管理工作。在职务、职称晋升等方面,积极创造条件,使他们看到从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工作的光明前途。在生活方面,多关心他们,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让他们安心工作。有必要的话也可以设立行政管理类奖项,对那些业务精通、有较强管理能力的,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确保其积极性、创造性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以保证管理队伍的稳定。 作者:郝志鹏黄丹丹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 自然科学论文:近代自然科学教育法论文 一、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科学革命始于文艺复兴时期,而17世纪是欧洲社会自然科学蓬勃发展的时期,被誉为欧洲历史上“科学的世纪”。 英国哲学家罗素指出:“近代世界与先前各世纪的区别,几乎每一点都能归源于科学,科学在17世纪收到了极奇伟壮丽的成功。” 中世纪人们对自然现象普遍缺乏兴趣,其根源在于一种超自然的观点和向往来世的思想占据支配地位。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表现出研究自然的兴趣,这种状况主要是自然主义精神促成的。自然主义与超自然主义截然不同,前者关注现实生活,重视经验和事实;后者则倾向于神秘。“而那时期比较鲁莽的人,要揭示外在世界的秘密,却采取荒诞不经和虚伪欺骗的手法。他们不运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却不耐烦地希望用神秘的手段和高于感官知觉的特殊的内在的启示,来迫使自然供出自己的秘密。”其他人并不满足于这种探究自然秘密的方法,而是急于要掌握控制自然的能力,迫使它符合自己的愿望。“但是,他们确实认为自然是神秘力量的表现,相信同这些精灵发生神交就可以控制自然现象。他们希望通过秘密的技术和符号以及各种各样神秘的方式,或者发现毕达哥拉斯学说所指出的写成自然这部书的隐秘的数字,来达到这种目的。这就是巫术或魔术。……他们还极重视用巫术的方法转化金属,这就是制造金子的技术或炼金术。”总之,人们希望找到探索自然奥秘的试金石,并对自然完全加以控制。随着时间的推移,荒唐的因素逐渐被剥除,炼金术演化为化学,占星术演化为天文学,巫术演化为实验,而神秘的毕达哥拉斯数论则培育了对数学的兴趣。 英国学者沃尔夫指出:“科学的近代是跟着文艺复兴接踵而来的,文艺复兴复活了一些反对中世纪观点的古代倾向,而且部分地也是由于这个原因,那些对中世纪的生活和实在观心怀不满的人都拥护文艺复兴。……中世纪基督教趋向于自我克制和想往来世。恪守宗教生活誓约的理想的基督教徒一心想着天国。他对自然界和自然现象,从根本上说毫无兴趣。……重见天日的希腊和罗马古籍犹如清新的海风吹进这沉闷压抑的气氛之中。诗人、画家和其他人激起了对自然现象的新的兴趣;有些勇敢的人充满了一种渴望自主的理智和情感的冲动。”随着人文主义者对人性和人的自然本质的揭示,他们开始对自然界及其运动规律进行新的探索,尤其是通往东方新航路的开辟,进一步振奋了人们的探索精神。他们不再把对自然界的理解建立在信仰和启示上,而是直接诉诸于对自然界的考察和探究。“和中世纪的思想家大多开始于对传统文本的阅读不同,近代早期的科学家最为看重的是观察和假说的建构。”在中世纪的黑暗之后,科学以意想不到的力量蓬勃兴起,并且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世间再度看见往昔于二千年前在希腊化的亚历山大里亚所见的景象———为数众多的研究者与教师、实验室、资料收藏、交换知识观念的设施,简言之,一种适宜于科学进步的社会与知识环境。”这是地球从未经历过的最伟大的一次革命,也是一场伟大的科学复兴。在这场科学革命中,出现了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巨匠,他们成功地利用了当时的数学和物理学研究成果,在天文学上突破了占统治地位的托勒密“地心说”,创立并发展了“日心说”,由此揭开了近代自然科学革命的序幕。 随着自然科学的空前发展,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和发现自然界,对周围事物产生极大的好奇心,这是当时的时代个性。由于印刷术的改进,古典科学著作得到广泛传播,有利于人们摆脱希腊和拉丁古典作家的观念及经院主义哲学的束缚。17世纪是近代科学蓬勃发展的时期,“在大学的外面,到处都充满了对科学的好奇,这种好奇心在平信徒中比在神职人员中更富于创造力,因为长期以来神职人员几乎是学术的惟一的监护人。在意大利以及别的地方,科学团体正在兴起,讲师的职位正在设立,重要的本国语著作也不乏人在撰写。应用科学包括数学、物理学和化学正在飞速发展;不久,培根将强调自然知识的功用,并把手艺人的经验提升到几乎与哲学家的见识相等同的水平”。这场发生在自然科学领域的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整个宇宙的认识与理解,并为整个欧洲思想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这种科学文化界的巨大变化,德国著名教育史家鲍尔生指出:“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超自然主义的旧神学的崩溃,另一方面是自然科学,尤其是作为现世主义的新哲学基础的数学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于神学和基督教的兴趣,在宗教改革运动和反改革运动的斗争中,曾经再度兴起,并曾在世界上占了统治地位,在某时期还几乎压倒文艺复兴所提倡的世俗教育的势力;在现在这个历史时期,宗教兴趣却被现代哲学和科学的学术势力所排挤,而且在很多领域中确实被消灭了。”正如地理大发现改变了人们的思维习惯一样,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则启发了人们的思想,培育了人们的理性、自信心、优越感、乐观主义和科学探索精神。 二、科学教育的探索:倡导科学教育的先驱们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人们探索科学教育的兴趣空前高涨。 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家,最早敏锐地洞察到科学的实用价值及其教育意义,并积极倡导科学知识的传播和推广。拉伯雷的《巨人传》、培根的“所罗门宫”、弥尔顿的学园、配第的科学组织、夸美纽斯的泛智论、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安德里亚的《基督城》以及洛克的绅士教育,几乎涉及自然科学的所有领域。 拉伯雷是16世纪法国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他在长篇小说《巨人传》中通过描述巨人卡冈都亚受教育的过程,将经院主义教育和人文主义教育进行鲜明对比,讥讽经院主义教育的可笑和无用,突出科学教育在人文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拉伯雷的科学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卡冈都亚给儿子庞大固埃的信中。在这封信中,卡冈都亚为儿子拟定了一份新的教育大纲:“……至于七艺中的几何、算术和音乐,在你年轻的时候(那时候你不过五六岁),我曾经教过你一点儿,你要继续学习下去,如果可能,把余下的都学完。至于天文学,要学习所有的规则。……至于自然科学知识,我要你仔细地学习;要做到没有一处海洋、河流和泉水里的鱼类你不知道;天空中的飞鸟、森林里或是在果园里的一切灌木和乔木、生长在地面的各种草和花卉、隐藏在地球内部的各种矿产以及世界东方和南方可以见到的各种各样的宝石,所有这一切你都应该知道。此外,必须非常仔细地阅读希腊、阿拉伯和罗马各地医学家的著作,也不要轻视犹太法典的学者和谶纬学家的学说;你应该学习解剖学,获得关于微观世界即人的充分的知识……”卡冈都亚的要求几乎囊括了当时自然界的全部内容,是一个培养人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更是一幅现实主义教育的宽广图画。在新教育大纲中,拉伯雷主张通过旅行、参观、实地考察等教学方法,把科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他虽然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教育思想,但已经意识到自然科学知识在整个完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拉伯雷重视自然科学及直观教学等观点,为后来科学教育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培根是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近代科学归纳方法的创始人。他的著作处处洋溢着对新知识、新发明以及科学的热情向往和赞扬,充满了对僵死、空洞的经院哲学的嘲讽和轻蔑。他在1594年圣诞节演出中借“王子”之口表达了征服自然的科学教育理想:(1)建立一个最完备、最广博的图书馆,以便收藏一切对启发理智有价值的书籍,而不管它们的出版年代、印刷方法、使用的语言和地区等因素;(2)建造一个宽敞奇妙的花园,里面生长着各种各样十分茂盛的植物,花园与放养适当种类的淡水湖和咸水湖相连,在花园四周的房屋饲养一些珍禽异兽;(3)开设一所美丽的陈列室,分类陈列任何人工或机器所制造的东西;(4)开办一个设有工厂的实验室,拥有生产工具、熔炉和实验器具等。培根的科学教育理想后来成为他在《新大西岛》中描述的“所罗门宫”的雏形。“所罗门宫”是专门为研究自然和人类而建立的一所规模较大的科学教育机构,它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各种设施。例如,用来凝结、冷冻和保存各种物体的大洞穴,用来进行土壤实验和嫁接、发芽、试验的各种果园和花园,用来饲养各种鸟兽的动物园,用来配制各种各样的药草制剂、药材和药品的药房等。“所罗门宫”还拥有进行各种科学试验的实验馆,如光学馆、音乐馆、机器馆、数学馆、香料室和魔术室等。总之,在科学主宰着一切的“所罗门宫”,科学与学术享有极大的自由,人们热心从事各种科学研究。可以说,培根在科学上具有远见卓识,他几乎预见了现代科学的各种实验和创造活动。他的构想揭示了科学与人类社会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为科学知识的世俗化绘制了蓝图。培根的后继者受其鼓舞把“所罗门宫”的梦想变成了现实,各国科学社团正是顺应这种新时代的需要而诞生的。 弥尔顿是17世纪英国著名诗人、政论家,也是科学教育的倡导者。他对传统经院主义教育进行了猛烈抨击,建议创办一种重视自然科学知识兼具实科性质的学校,他称之为“学园”。学园的课程计划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神学和自然科学四部分,其中自然科学占很大比重。弥尔顿为学园拟定的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范围十分广泛,包括算术、几何、天文、自然地理、物理、数学、三角、筑城学、建筑学、工程、航海、农业、生理学、医学、解剖学、自然哲学中的气象史、矿物学史、植物学史、动物学史以及自然哲学方法论。他还主张让学生阅读一些医学家的著作,使他们了解一个人的气质、脾气、幽默以及如何应对粗鲁;主张把猎人、捕野禽者、渔夫、牧羊人、园丁、药剂师和其他科学家、建筑师、工程师、航海家、解剖师的实践经验引入自然科学的教学。“这些知识和经验给他们染上真实的自然色彩,使他们不会忘掉,并且给他们以与日俱增的快乐。”在弥尔顿生活的时代,近代自然科学正处于起步阶段,自然科学的成就还不足以取代古典著作的权威,因而他虽然重视自然科学知识,却主张学生从古希腊罗马著作中学习自然科学,这说明他的科学教育观具有新旧交替时期的两重性。这种使古典主义课程和实科教育相结合的理想,在17世纪70年代英国率先创办的学园中变成了现实,而且在洛克的《教育漫话》中得到进一步发挥。配第是17世纪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皇家学会的创始人之一。针对当时人们从事科学研究各自为政的弊端,他主张建立一个有利于科技传播与发展的科学组织。这一建议被认为是后来英国皇家学会创办的先声。为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和普及科学技术教育,配第建议创办劳动小学和机械中学。劳动小学主要对儿童进行基础知识及能力和制造业训练,因而课程分为两部分:前者包括阅读、写作、绘画、制图、算术、几何、外语、音乐等;后者包括车工、制作数学仪器和钟表、雕刻、制作乐器、磨制玻璃工艺、植物栽培和园艺、船舰模型、地球仪、解剖学等实用技术。机械中学是一种实科中学,除学习科学知识之外,还要学习旋工、钟表、雕刻、造船、地球仪、罗盘针、香料等。机械中学设有科研机构和配有科研设备,如生物示范园、水族馆、陈列馆、机器模型、图书馆、天文馆、地球仪、试验田等。受培根感觉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影响,配第主张采用直观教学原则,强调学习与劳动相结合,重视儿童在工场中的实际操作。为更好地了解手工艺知识的发展状况,他建议对所有知识重新审查,并从中筛选一切有关实际或实验的学问,将它们编成一部大型著作。配第强调教育与科技及手工业生产相结合,设计新的学校模式,反映了17世纪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以及人们强烈要求改革传统教育的愿望。他的关于收集各种科学知识汇编成书的建议是夸美纽斯泛智论及百科全书的先导,他所描述的机械中学与培根《新大西岛》中的“所罗门宫”交相辉映。配第在教育史上首次使用了“实科”这个词,后来德国教育家席姆勒将在哈勒创办的新学校称为“实科中学”。夸美纽斯是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他从1634年起开始致力于探讨“泛智”问题,所谓“泛智”是指广泛全面的科学或智慧。1650年他应邀担任匈牙利政府的教育顾问,期间创办了一所“泛智学校”,并为该校拟定了一份教学计划,名曰《泛智学校蓝图》。这份计划内容丰富,自然科学占有较大比重,如五年级逻辑班教室门口上方写着“不懂自然哲学的人不得入内”,墙上贴满了逻辑法则,学习内容有数学、地理学、天文学、光学、机械发明史、文体、希腊语、戏剧表演等。夸美纽斯的泛智思想和重视科学教育的主张体现在其一系列著作之中。例如,在《母育学校》中,夸美纽斯为6岁以下儿童提出了一个广泛详细的教学计划,内容包括自然、光学、天文学、地理学、年代学、历史学、家政、政治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学、音乐、语言等学科,他认为通过这种启蒙性质的教育可以为儿童奠定各门科学知识的基础。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拟定的国语学校课程除当时流行的读、写、算、宗教和唱歌外,还增加了经济学、政治学、天文学、地理、自然、世界历史等常识;拉丁语学校除了开设文法、辩证法、修辞学、算术、几何、音乐和天文学外,还增设物理学、地理、年代学、历史等学科。总之,他主张加强新兴自然科学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一种“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夸美纽斯对科学教学法也提出了卓越的见解,他把教学中的直观性奉为“金科玉律”,认为“科学的真实性和确定性有赖于感觉的证明者胜于任何其他证明”。作为一种知识结构,泛智论贯穿于夸美纽斯为各级学校所设计的教学内容之中,这一理论适应了张扬理性、尊重科学知识的时代潮流,表达了重视普及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美好愿望。康帕内拉是17世纪意大利著名思想家和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他设计的太阳城十分重视自然科学的学习和研究,古典主义和神学几乎销声匿迹。按照他的设想,从2、3岁起儿童就应在有学问的老人带领下,一边在城市中散步和游戏,一边观看和学习四周城墙上的图画,从而获得最简单的科学知识;从7、8岁起儿童一边学习初等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一边从事自己所喜爱的生产劳动,如各种手工业、农业、畜牧业等;接着开始研究比较抽象的科学,如数学、医学等,并经常举行讨论和辩论;最后大家在各种科学和手工业部门获得与其能力相符的职务。在太阳城各城区的内外城墙上都悬挂着华丽的图表,这些图表几乎包括了所有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如天文、占星学、几何、历史、逻辑、修辞、文法、医学、物理、农学、地理、动物学、地质学、政治学等。太阳城有许多教师负责讲授这些图表和绘画的意义,因此儿童在10岁以前就能毫不费力地通过直观教学掌握各种科学的基本知识。康帕内拉认为,仅从书本研究某种科学的人只是一些外行和学究,只有联系实际的教学才能培养出随机应变的有才智的人。康帕内拉在《太阳城》中创立了一种社会主义国家学说,太阳城里知识统帅权力,除了按知识划分外,人人平等,没有阶级差别。教育是普及和强迫的,它以数学和自然科学为基础,训练学生适应各种职业。《太阳城》是继莫尔的《乌托邦》之后又一部重要的空想社会主义著作,其中的科学教育主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安德里亚是17世纪德国思想家,他在《太阳城》和《乌托邦》的影响下,于1618年写成《基督城》。基督城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建立了许多科研机构。例如,在解剖室,研究者从事动物和人体解剖实验,以帮助人们弄清人体各器官的位置,认识生命和各器官的运转;在物理大楼,展示着自然发展史的各种图像,包括气象万千的天空、各个地区迷人的景色、不同种族的人们、动物的画像、万物的形态以及各种石头和宝石,这些都是用于科学研究的自然界样品;在数学大楼,有供研究用的天体图和地图,有星罗棋布的天空图和日月星辰的仿制品等。基督城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建立了有利于科学技术应用的各种工场,这些工场从事金属加热、冶炼、溶化和铸造、制盐、制砖、制造玻璃和陶器。基督城强调培养公民的科技兴趣,要求人人接受科学教育,因而在自然科学研究和科技应用中公民对于科学都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们在很久以前就受过训练,深谙科学工作的个中三味,并且对于自然界的内部奥秘感到由衷的兴趣。”基督城对科学教育的重视也体现在学校教育中,在基督城中心有一所宽敞美丽的学校,学校设有8个讲堂,分别是文法、算术、逻辑、天文学、自然科学、音乐、伦理学和神学,青少年可以自由地在8个讲堂接受科学教育和训练。安德里亚重视通过直观教学进行科学教育,基督城与科学教育相关的设施有实验室、解剖室、药品供应室、机械器具陈列室、绘画和图片工作室、数学实验室等,学生在这些实验室接触实物,能更形象地认识事物。安德里亚在《基督城》中重视科学实验和科学教育等思想,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洛克是17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他在《教育漫话》中明确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绅士。绅士既不是教士或学究,也不是朝臣,而是事业家。为使绅士掌握各种有用的知识和技艺,洛克提出了一份内容广泛的教学计划。在这份教学计划中,他依据“功用”原则选择学习科目,主张课程设置应把现代实用科目与古典科目结合起来,兼顾实用与装饰。洛克要求绅士学习的科目包括书写、阅读、图画、速记、法文、拉丁文、希腊文、地理、写作、算术、商业、数学、天文、几何、历史、年代学、伦理学、民法、法律、逻辑学、修辞学、自然哲学、跳舞、音乐、击剑、游泳、骑马、园艺、细木工等。他以功利主义思想为指导,论述了绅士学习各种科目的意义。“自然界中的许多事物是一个绅士所容易知道及必需知道的,此外,还有许多事物乃是以愉悦与利益,作为对寻幽探奇者的艰辛劳动的丰厚回报。不过我认为,上述种种事物宁可从诸如那些亲身进行过合理实验与观察的作者去获得,而不是来自于纯思辨方式的构想。”他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在许多领域进行探索,广泛地阅读,大量地研究人类及其思想和生活方式,就会具有精神上的自由;而一个虽然深入彻底但只研究了少数几门学科的人绝不可能达到这一目的。洛克倡导实物教学,主张让儿童亲自观察各种事物,使他们获得有关事物鲜明的印象,从而牢固地记住它们。洛克为年轻绅士所拟定的教学计划反映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对教育的实际需要,是弥尔顿科学教育观的新发展。《教育漫话》成了17世纪70年代在英国兴起的学园的理论支柱,直到18世纪末以前这种新型学校还在英国久盛不衰。在近代自然科学的影响下,上述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视角探索科学教育理论,大力倡导科学教学,这种科学思潮是教育理论中对经院主义教学内容进行改造的催化剂,有力地冲击了当时学校盛行宗教神学、古典主义和脱离实际的倾向,推动学校教育进一步贴近生活和社会实际。 三、科学教育的实施:新型学校与科学教育的传播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思想家们对科学教育的探索和大力倡导,在欧洲主要国家诞生了一批新型中等学校。 这些学校除开设原有的古典主义学科外,科学技术知识开始普遍受到重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如实物教学、直观教学、观察、实验、实习等)也得到广泛运用,从而极大地推动了近代科学教育的传播。16世纪德国教育家梅兰希顿按照新教思想与人文主义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了新型中等学校,其主要课程除人文学科、古典语言和宗教教育外,在规模较大的学校高年级还讲授科学基础知识,如数学、几何学、物理学和天文学等。在17世纪后半期就开始酝酿的哈勒学园堪称当时教育革新的典范。这是一所以贵族学校为基础招收高年级学生的寄宿学校,它试图把传统的古典学科与现代语言、现代科学结合起来。在现代科学方面,学园设有几何、数学、生物学、解剖学、历史、地理等学科,而且把重点放在实物教学和实际应用上。例如,几何课尽可能增加野外实习,数学中的分数要以实物讲解,夏季应到乡村或田野讲授生物学,冬季要利用雕刻或动物尸体讲授解剖学。在哈勒学园的影响下,大多数地位较高的学校都在课程中增加了现代语言和自然科学。1708年席姆勒在哈勒创办了一所“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学校”。这所学校以数学、自然科学和经济学研究为中心,讲授数学、物理、机械学、自然、天文学、地理、法律、绘画和制图等实用科目,在教学法上广泛应用了绘画、图表、标本、模型等直观教具,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和现实主义色彩。1747年赫克尔在柏林创办了经济—数学实科学校,设有算术、几何、力学、建筑学、制图、贸易、商品制造、自然知识、人体知识、动物学、植物学、桑树栽培和养蚕等课程,学生按制造业、建筑业、农业、簿记、矿业、商业等分为不同的班级,先接受数理基础训练,然后按志愿进行专门的职业训练。这在科学技术教育上迈出了一大步,随后在德国许多城市相继出现了一批类似的实科中学,成为德国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17世纪法国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掌握在教会团体手中,学生均需服务教会并恪守共同的教规。1637年曾在耶稣会学院受过教育的笛卡儿发表了《论正确指导理性和在科学中寻求真理的方法》一文,认为耶稣会教育并未给他留下任何确定的信念,于是转而依靠理性方法研究哲学和科学,他认为按照这种方法进行研究,其结果是确定无疑的。受笛卡儿的影响,基督教圣乐会首先对耶稣会教育权威提出了挑战。圣乐会崇尚笛卡儿的理性主义哲学,致力于改革中等学校。圣乐会中学的课程和教学方法体现了教育新观念特别是现实主义:古典文学在课程中占显著地位,但也包括法语、现代外语、法国史以及数学、地理、物理、化学、解剖学等自然科学;大多数课程用法语教学,强调历史、代数学和算术,运用地图和其他直观教具讲授地理,在实验室从事物理、化学和解剖学研究。圣乐会虽然在名望和势力方面不能与耶稣会相匹敌,但其教育活动一直延续到法国大革命。该时期法国贵族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也发生了根本变化,除学习贵族的必修科目拉丁语外,更注重学习法语、西班牙语和英语等现代语言;经院哲学被笛卡儿哲学所取代,数学和新兴科学代替了传统的“四艺”,并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进行讲授;为了提高贵族子弟未来的行政管理能力,历史、地理、法律和政治备受重视。该时期国家对工商业的干预也刺激了法国科学教育的传播。例如,17世纪中期在朗格勒为战争孤儿创办了一所贸易学校,开设数学、建筑学理论课程以及织布、制鞋等实践课程。法国政府也成立了一些专门学校教授艺术、设计和建筑等科学知识,如1648年的皇家绘画学园、1671年的皇家建筑学园、1682年的国立航海学校、1688年的艺术学校等。18世纪法国高级技术学校得到进一步发展,为了给海陆军部队和建筑业输送工程师,1716年奥尔良公爵创建了“路桥人才集团”,专门提供建筑、数学、物理和化学教育的路桥学校由此诞生,该校是欧洲最好的土木工程学校。与此同时,采矿学校、绘图学校、商业学校、军事学校、航海学校也纷纷建立。科学教育的发展使得这一时期法国在技术教育方面遥遥领先于欧洲其他国家。英国实行科学教育的先驱机构当推“学园”。由于文法学校和大学都掌握在国教徒手中,许多非国教派教士创立了一种规模小而且收费廉的新型中等学校,他们吸收了弥尔顿和洛克的思想,重视自然科学和现代外语,运用英语教学。例如,1715年瓦特在伦敦创办了一所实科性中学,学校拥有各种各样的实验仪器,建立了科学实验室,采用演示和实证等教学方法,传授数学、天文学、地理学、航海学、军事学、簿记和自然科学等。1740年由约瑟夫•兰德尔建立的希思豪学园,专门为中上层阶级提供所需要的课程,8岁至18岁的学生达170人,图书馆拥有藏书1400册,科学仪器包括太阳系仪等。后来兰德尔在约克开办了另一所学园,宣称不采用文法学校僵化、专制、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而采用更灵活和实用的方法。随后,化学家普里斯特利创建的瓦林顿学园在课程现代化上更进了一步,课程包括英国文学和文法、历史、化学、地理、解剖学和自然科学等。18世纪末弗罗兰在巴斯创办了一所学园,课程分为三类:第一类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博物学和应用科学;第二类阐述人与人类自身的关系,包括拉丁文、法文、意大利文、文法、逻辑、修辞学、诗、绘画、音乐和体育;第三类阐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古代和近代史、政治学、经济学和名人传。与此同时,弗罗兰的妻子也为女子建立了一所实科中学,其办学精神与男校基本一致。以上这些学校注重科学知识教学,适应了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同时有助于训练一批作为工业革命先驱的职员、机械师、技术革新者和企业家,因而深受社会特别是中产阶级欢迎。该时期传统的公学和文法学校也开始增加一些现代学科,如1770年伍得彻尔文法学校在招生广告上声明,除希腊语和拉丁语外,还讲授算术、簿记、对数、几何学、测定法、三角学、力学、测量术、水准测量、航海学、地理学、自然哲学、天文学以及地球仪的使用等。17世纪俄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农业国家,文化教育发展缓慢。在17世纪80年代的莫斯科,只有24%的城市居民(成年男性)识字。17世纪末沙皇彼得一世考察欧洲各国后,为增强国力,在军事、财政、工商业、农业、文化教育和科学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改革,其中创建实科学校进行科学教育是彼得一世改革的重要措施。为培养军事和工业部门的各种专门人才,1701年在莫斯科建立了炮兵学校,要求教给炮兵及官员子弟以读、写、算及其他技术的科学知识。学校分为初级班和高级班,前者学习读、写、算,后者学习几何、三角、制图及炮兵技术等,学制四年,合格者送往部队或参加其他工作,不合格者送到炮兵厂当工人。随后,彼得一世颁布法令创办数学与航海学校,要求教授数学、航海学以及与航海有关的各种科学。学校分为数学班和航海学班,学制四年,所设课程有数学、天文学、地理学、测量学、航海学等。学生毕业后大多送往荷兰、英国等地深造,回国后担任舰队军官。从1701年至1716年,数学与航海学校为俄国海军培养了1200名骨干,还培养了不少造船业的专家和教师。18世纪初彼得一世还允许设立了外医科学校、工程学校、外国语学校、计算学校、矿业学校等,这些学校在科学教育的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这些学校中,知识的世俗倾向、新的教育形式、与实践的联系扩大了人的视野,增强了人认识周围世界的可能性。所有这些都极大地拓展了世俗文化的活动范围。”可见,在近代自然科学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欧洲主要国家的学校教育也发生了根本变化,主要表现为一批新型学校的建立、课程内容的世俗化、科学知识的广泛传播及新式教学方法的运用等。在这场科学革命中形成的新知识、新理念与新方法,不仅给欧洲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也提供了新的机遇。从此以后,欧洲教育逐渐朝着科学与理性所指引的方向迈进。 四、近代自然科学对教育科学化的贡献自然科学的成就对教育理论和实践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 在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影响下,自然科学知识获得空前增长,科学研究方法取得突破性进展,科学理性精神得以确立。这些变化对西方教育理论及学校教育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极大地促进了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教育理论的科学化,是推动西方近代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首先,自然科学的发展促进了学科分化,出现了许多新兴的独立学科,如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力学、光学、热学、电学、气象学、地质学、地理学、解剖学、医学、生理学、药学、植物学、动物学、建筑学等,都在16-17世纪得到长足发展,推动了教学内容的科学化。随着近代科学教育的兴起,具有实用价值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逐渐扩大了在课程中的影响,并日益取得主导地位,而不切实际的宗教神学和古典主义受到排斥。经验主义认识论的代表人物如培根、洛克等,明确阐述了与形而上学和神学知识观不同的新知识观———科学知识观。“因此,如果说,在知识观念问题上,16世纪还只是一个对形而上学和神学知识观进行怀疑的世纪的话,那么17世纪则是一个真正解构和建构的世纪。”美国学者布鲁巴克指出:“一些人对通过感觉经验的新方法探究自然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例如,英国的哲学家培根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他们已经看到一个新的课程轮廓,即依据科学而构建的百科全书式课程。”自然科学对教学内容的冲击打破了传统的学制框架,导致了新型学校的产生,如弥尔顿的学园、夸美纽斯的泛智学校、配第的机械中学、各种实科学校等,对后来西方学校教育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新型学校的出现,一方面扩大了教育对象,使中产阶级和平民子弟也有机会接受中等教育;另一方面削弱了宗教教育的统治地位,促进了教育的世俗化,并对长期以来盛行的古典主义提出了挑战。其次,自然科学注重观察、实验、经验、独立思考,否定传统与权威,推动了教学方法的科学化。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自然科学理论中的某些新方法、新工具被引入学校教学活动,以取代往日机械背诵、强迫记忆、盲目服从权威的教育方法,在教学方法上打破了口耳相传的旧传统。“自然科学理论是建立在大量经验和实验观察事实基础上的,它通过对经验和实验结果的归纳和分析,提出一种逻辑构造型的理论体系作为理论框架。”实物教学、直观教学、模型、标本、图表、参观、实验、实习、制作等新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培根是近代科学教育的先驱。他在大力提倡科学知识的同时,对于如何获得科学知识的新方法进行了探讨。他指出:“科学当中迄今所做到的一些发现是邻于流俗概念,很少钻过表面。为要钻入自然的内部和深处,必须使概念和原理都是通过一条更为确实和更有保障的道路从事物引申而得;必须替智力的动作引进一个更好和更准确的方法。”他认为过去科学和哲学之所以毫无结果,是由于缺乏正确的方法,因此我们必须找到求知的一种新途径,那就是新逻辑、新工具。培根提出了科学归纳法,主张通过观察和实验从许多具体事物中寻找共同规律,认为一切知识都是由归纳而来,可靠的知识必定来源于正确的归纳法。同样,夸美纽斯深信以感觉经验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最可靠,洛克认为感觉是心灵“白板”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这些思想都深刻地影响了教学方法的革新。再次,自然科学发现了宇宙内部存在的客观规律和秩序,在其启示下一些教育家努力探索存在于教育工作中的客观规律,使教育教学研究由单纯的经验总结上升为教育理论,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促进了教育理论的科学化。顺应自然既是人文主义学者在教育活动中遵循的原则,也是一种工作方法,同时还是他们进行理论探索的依据。如夸美纽斯提出教育应当摹仿自然,“教导的确切的规则只能从自然借取”。根据这一原则,他论证了学校工作制度、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学校纪律等。过去人们往往引用圣经或宗教教条论证教育规则,夸美纽斯虽然没有完全摆脱旧传统的窠臼,但他在引用圣经之余力图寻找一个新的理论依据和论证方式。夸美纽斯引证自然的做法表明他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的可贵尝试,突破了教会宣传“圣经包含一切真理”的禁区,使人们的注意力从天国转向现实生活,有利于教育工作摆脱宗教神学的桎梏。有学者指出:“在教育学史上,是夸美纽斯首次从科学认识的角度强调并试图探讨教育规律。……在教育学史整个发展谱系上,夸美纽斯开创了近代的‘自然主义教育学’理论流派之先河。”可见在教育理论中自然适应性、向自然学习、模仿自然,反映了人们探索教育及教学客观规律的愿望。最后,自然科学使人们重新认识了自己,抛弃了以往有关人性问题的原罪论、宿命论和悲观论。正如罗素指出:“科学引起的另一件事就是关于人类在宇宙间的地位的想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哥白尼学说本来应当有伤人类自尊心,但是实际上却产生相反效果,因为科学的辉煌胜利使人的自尊复活了。”一些人文主义学者和思想家热情歌颂人性,崇尚人性的美好,以全新的观点重新讨论人性问题,改变了对教育目的观的看法,主张教育为现实生活服务、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性人才。“新的教育目的观将在科学精神和人文主义精神的结合中得以建构。甚至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人文主义的传统从此慢慢让位于科学知识对社会生活一切方面的影响,包括对教育目的观的影响。”另外,随着自然科学的兴起,以巴黎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和柏林学院为代表的科学社团也应运而生,既开创了科学专业化和社会组织化发展的先河,也从思想观念和教育实践方面极大地扩展了高等教育的范畴及内涵。⑥同时这些专门的科学社团也是推动科学知识传播的主要机构。 作者:易红郡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自然科学论文:关于学术期刊的自然科学论文 1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编辑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 科技期刊担负着缔造中国科技文化的选择、优化、传播与积累的重任。作为出版工作者,期刊编辑肩负着社会责任、政治责任以及文化责任。因此,期刊编辑要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坚定的理想信念以及明确的政治方向,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现、世界观,时刻同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编辑的政治素质主要指编辑人员如何紧密结合编辑工作实际,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对于学术期刊,人们一般认为社科类学术期刊比较容易出现政治问题,而对于自科类学术期刊则稍有忽视。文献[5]中舒干列举出了一些自科类编辑人员因对政治问题的忽视而出现的政治错误。笔者也曾在期刊校对过程中遇到作者将台湾、香港的股票数据与欧美国家的数据进行对比,而在文章的图题里面因为疏忽将以上两个地区和其他国家统一写成了多少个国家的对比图,在文章编辑过程中却没有发现。因此,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编辑更应该重视从细节处发现政治问题,这就要求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编辑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有良好的政治判断力。 2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编辑必须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 学术期刊编辑的编辑业务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期刊质量的高低,最终影响到学术期刊的学术效果和社会效果。因此,学术期刊编辑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编辑业务能力。期刊编辑出版的双层学科性质决定了期刊编辑人员既要具备学科专业业务素质,也要具备编辑专业业务素质。关于期刊编辑的业务素质,很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笔者认为,期刊编辑的业务素质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即:狭义上的业务素质和广义上的业务能力。狭义的业务素质如文献[2]中所提出的,包括:①语言文字修养,②论文审读与编辑加工能力,③现代化办公能力;而广义上的业务能力包括选题策划能力、编辑加工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特别是要对市场发展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无论是狭义上或是广义上的理解,总体来说,一个合格的、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编辑,应该既具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通晓编辑工作的规律;同时,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科技日新月异,自然科学学术编辑又必须要有过硬的英语技能,并且还要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 首先,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编辑要有与自然科学学术期刊发展相匹配的学科专业知识以及合理的知识结构。一般来说,自然科学学术期刊大多分为两类:综合类和基础学科类。综合类学术期刊涉及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计算机、电子学、环境科学等各种自然科学学科,如:《中国科学》杂志。基础学科类一般只涉及某一种或者几种相互交叉的自然学科,如:《数学学报》、《物理学报》等。无论是综合类还是基础学科类的学术期刊,都对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编辑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要求。现在我国学术期刊的编辑,尤其是自然科学类学术期刊,许多已有硕士甚至博士学位,极大部分都是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在我国现代社会中是一支科学文化素养较高的群体,专业知识都基本满足要求。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编辑需要在已有专业知识基础上努力成为自身学科的“专家”,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学术素养,及时更新各种自然科学专业知识,调整和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成为一名“杂家”,从而更好的完成编辑工作,为读者服务。 其次,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编辑要通晓编辑工作的规律,具有较强的编辑业务能力。一般来说,期刊编辑主要是熟练掌握编辑出版学科知识及详细了解国家关于出版方面的方针、政策。而对于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编辑来说,学术文章中涉及到的数理公式较多,变量符号、图表更是数不胜数。由于人的能力有限,不可能完全掌握所有的自然学科知识,也不可能像电脑硬盘一样存储大容量的数据,因此,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编辑需要更多的将自然科学常识与编辑理论常识以及编辑专业知识结合起来运用,指导日常的编辑活动。 最后,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编辑要有过硬的英语技能,并且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现代科技迅速发展,无论是稿件由纸质版变为电子版还是接收方式由邮寄变为互联网接收,都显示出期刊编辑工作方式的改变。现在我们面临的是计算机网络,是多媒体世界,是电子出版物,这些都要求期刊编辑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以及互联网的应用,从而使期刊编辑工作更方便,更大程度上的提高编辑工作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对于自然科学学科来说,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国际间的交流变得更容易,因此要求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编辑要有过硬的英语技能,做好国内与国外学者交流的纽带,从而更好的为读者服务。 3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编辑必须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对于期刊编辑来说,不仅要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娴熟的编辑业务技能,同时也要有道德素养,具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高度的敬业精神,使自己所编辑的刊物成为对读者、对社会有积极意义的精神食粮。期刊编辑的职业道德是用来维护编辑与作者、编辑与审稿人、编辑与读者、编辑与编辑群体等相互关系和利益的准则。为此,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编辑只有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强烈的奉献精神,以质量为标准选稿,始终坚持为作者、读者、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保证期刊质量严格把关,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精品力作。 4结语 总之,在这个改革与创新的时代,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编辑必须要与时俱进,敢于开拓,勇于实践,不断加强各种理论学习,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增强自己的业务能力,在编辑工作中大力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促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与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的发展相适应。 作者:张晓庆 单位:重庆交通大学应用数学和力学编辑部 自然科学论文:探微自然科学下创造性人格结构模型 1项目分析 项目难度在人格、态度测验中称为“通俗性”,100个词汇的通俗性在0.4到0.8之间,基本符合要求。大部分项目的区分度也比较高,鉴别指数小于0.2的词汇被剔除,总共有28个项目。 2探索性因素分析 经过多次探索性因素分析,删除了载荷小于0.3的项目、删除了在2个或2个因素上存在载荷差异小于0.15的项目,最后形成一个32个词汇项目的结构模型。因素分析的先决条件是各变量之间必须具有相关性。KMO统计里的值为0.886,Bartlett's球形检验的x2值为5801.538,p=0.000,说明32个词汇具有相关性,这544个样本的数据适合进行因素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抽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一共7个,总共解释了总变异的56.34%。32个项目的共同度都挺高的,达到0.4到0.7,都可以保留。各项目在各因素中的载荷如表1所示。根据问卷各项目的具体内容,要对各因素进行命名。因素1的项目涉及偏激、焦虑、急躁、冲动等,将其命名为“神经质”;因素2的项目涉及锲而不舍、刻苦等,命名为“勤勉坚毅”;因素3的项目涉及和蔼、友善、重感情等,命名为“真诚友善”;因素4的项目涉及低调、谦虚、深沉等,命名为“淡泊沉稳”;因素5的项目涉及激情、幽默、浪漫等,命名为“激情敏感”;因素6的项目涉及精明、逻辑等,命名为“逻辑性”;因素7的项目涉及天真、可爱等,命名为“孩子气”。 3内在一致性信度检验 测验信度是指一个测验对同一批被试多次施测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信度包括4大类:重测信度、复本信度、内在一致性信度、评分者信度。在对自然科学领域创造性人格特质结构进行信度检验时,仅采用内在一致性信度进行评价。将验证用的数据进行内在一致性信度分析,计算克龙巴赫α系数(Cronbach'salpha)。7个因素的α系数分别为:0.8、0.803、0.799、0.671、0.685、0.715、0.633,基本或良好地达到了心理测量学对内在一致性信度的要求。 4效度检验 (1)验证性因素分析 为了验证探索性因素分析后的“自然科学领域创造性人格特质结构模型”的有效性,将438名验证样本的数据汇集后,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对该模型的拟合度进行检验,使用LISREL8.70程序,依据各个项目得分的协方差矩阵来完成参数估计。根据探索性因素分析确定的32个项目重新调整顺序,设置7个潜变量,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去衡量模型的各项指标,其中最常用的是拟合优度的卡方检验。使用X2和自由度一起来说明模型正确性的概率,当X2/df小于3时,模型拟合较好;在5左右,表示整体模型可以接受。除此之外,GFI、NNFI、CFI、IFI、RMSEA、SRMR等指标也可以用来衡量模型的拟合情况。GFI、NNFI、CFI、IFI等的取值范围在0到1之间,越接近于1,拟合度越好;RMSEA的变化区间也在0到1之间,但越接近于0越好,临界标准一般是0.08。拟合指数表明,X2/df为2.4,CFI、NNFI、GFI都在0.85以上,模型可以接受。RMSEA小于0.06,比较好。说明模型的总体拟合度比较好。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自然科学领域创造性人格特质结构模型7个维度:“神经质”(6个项目)、“勤勉坚毅”(5个项目)、“真诚友善”(6个项目)、“淡泊沉稳”(4个项目)、“激情敏感”(4个项目)“、逻辑性”(4个项目)“、孩子气”(3个项目)。 (2)效标效度 将本结构7个维度与威廉斯创造性倾向测量表的冒险性、好奇性、想象力、挑战性等4个分测验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勤勉坚毅、真诚友善、激情敏感、孩子气与威廉斯创造性倾向测量表达到相关系数为0.4的中等相关。而神经质、淡泊沉稳、逻辑性则与威廉斯创造性倾向测量表的相关相对较低,大约从0到0.3之间。这可能与威廉斯创造性倾向测量表更倾向于测量个体的创造愿望有关。 5讨论 5.1自然科学领域创造性人格的结构构成和具体特征 创造性人格的研究100年来也没有形成一个被全世界广泛认可的结构模型,特别是在特定领域中的创造性人格的结构模型研究中。本研究认为自然科学领域的创造性人格结构应有其特殊性。因此,对某一特定领域进行创造性人格的结构模型研究是可行的。采用创造性人格特质形容词表对自然科学领域创造性人才进行词汇评定研究,得出自然科学领域创造性人格的结构由7个因素构成,它们是:神经质、勤勉坚毅、真诚友善、淡泊沉稳、激情敏感、逻辑性、孩子气。因素一被命名为“神经质”。它描述的是一个人遇到困难时精神上出现的不安状态。自然科学领域高创造性个体在偏激、焦虑、自负、急躁、冲动等方面,平均分在2.21到2.48之间,并没有出现高分的情况。因素二被命名为“勤勉坚毅”。它描述的是一个人对待事物的认真和坚持态度。自然科学领域高创造性个体在敬业、坚韧、刻苦等方面,平均分在3.78到4.14之间,得分非常高。表明自然科学领域高创造性个体勤奋努力、对所追求的事业坚持不懈、脚踏实地。因素三被命名为“真诚友善”。它描述的是一个人的内在品质、人际关系上的特点。自然科学领域高创造性个体在友善、和蔼、重感情等方面,平均分在3.58到4.02之间,得分比较高。表明自然科学领域高创造性个体真诚、友善、比较重感情。因素四被命名为“淡泊沉稳”。它描述的是一个人的处世态度和情绪稳定性上的特点。自然科学领域高创造性个体在低调、儒雅、谦虚、深沉等方面,平均分在3.26到3.75之间,得分中等偏高。表明自然科学领域高创造性个体比较低调、淡泊名利、坦然、谦虚、深沉的特点。因素五被命名为“激情敏感”。它描述的是一个人对待事物反应强度和深度上的特点。自然科学领域高创造性个体在激情、浪漫、幽默、想象等方面,平均分在2.93到3.44之间,得分中等偏高。表明自然科学领域高创造性个体比较有激情、比较富于想象、稍浪漫、具有一定的幽默的特点。因素六被命名为“逻辑性”。它描述的是一个人的认知风格和是否具有才干和逻辑性的特点。自然科学领域高创造性个体在精明、逻辑、成熟、镇定等方面,平均分在3.62到3.94之间,得分比较高。表明自然科学领域高创造性个体思维深刻、考虑周到、逻辑性强、遇事镇定的特点。因素七被命名为“孩子气”。它描述的是一个人纯真、童贞方面的特点。自然科学领域高创造性个体在天真、可爱、顽皮等方面,平均分在2.33到2.85之间,得分处于中等。表明自然科学领域高创造性个体在孩子气方面的特点并不明显。 5.2关于自然科学领域创造性人格形容词表的形成 采用词汇法对人格维度进行探讨已经广泛应用于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各个领域,其作用也日益被研究者们所关注。陈利君曾利用Gough形容词检查表对自然科学领域的高创造性者进行过研究,认为创造性人格由公正性、宜人性、开放性、内倾—外倾性、神经质5个因素构成[11]。但是我们试图通过词汇法对中国本土高创造性人群的人格进行探讨,建立适合中国文化环境的创造性人格理论。研究搜集了中国有高创造性的人物传记中的描述稳定人格特点的词汇,还搜集了高创造人群的日常生活中的稳定人格特点的词汇,对这些词汇进行分析整理,应能较全面地反映中国人的创造性人格特点。 5.3自然科学领域创造性人格的结构模型的心理测量学验证 运用自编《创造性人格特质形容词表》,对自然科学领域高创造性人员进行了5级评定调查,得出自然科学领域创造性人格特质结构模型7个维度:“神经质”(6个项目)、“勤勉坚毅”(5个项目)、“真诚友善”(6个项目)、“淡泊名利”(4个项目)、“激情敏感”(4个项目)、“逻辑性”(4个项目)、“孩子气”(3个项目)。经探索性因素分析,KMO、Bartlett's球形检验、各词汇项目的共同度、各项目在各因素中的载荷等指标都符合因素分析的要求。验证性因素分析中,各拟合指数都达到优良水平。测验项目具有良好的区分度,整个模型结构的内在一致性克龙巴赫α系数、效标关联效度等指标也基本或良好地达到心理测量学要求。本结构模型可以继续为以后研究所用。 作者:彭运石 莫文 彭磊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广西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自然科学论文:浅谈自然科学实验教学创新 一、生物类通识课程实验探索 (一)实验内容的选择设计 1.呈现基础性和趣味性 非生物类专业的学生虽然缺乏基本的生物学实验操作技能,但对生物学实验却充满着好奇与渴望。据王国强等(2005)调查显示,非生物类专业本科生对生物实验课很有兴趣和有兴趣的高达96.30%②。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兴趣各异,全面开展基础生物学实验技术方法的学习和训练,其工作量会非常繁重。因此,根据非生物专业不同学科的需要和学生不同的基础,同时设置不同层次的生物学基础实验项目,着重扩大共享面,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就大多数非生物专业学生而言,既体现基础性又有趣味性的生物实验,通过认真观察、探求尝试、独立思考,同样会对生物学基本内容产生较深刻的感性认识,使之提高对生物学的兴趣,达到促进培养学生科学世界观和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的目的。据此,设计大量基础趣味性实验,能在侧重提高身心素质的实践教育中实现严谨笃实与轻松快乐的平衡,能够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中享受学习生物学的乐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2.突出交叉性和探究性 理工科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技能,在基础性生物类课程学习后,应进一步鼓励他们运用所学去参与探索生物学奥妙,大胆尝试更加专业的生物学实践性活动,引导学生在解决生物学问题后进行主动学习。设计的基本和综合性实验,能给予学生一些潜在的才智得到发现和发挥的机会,让学生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综合的实验过程中,逐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一些基础。教育也要为发展学生的个性服务③,对于少数特殊需求的学生尤其与生物学相关专业的学生,经过一些必要的基本技能训练实验后,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参与特殊类拓展型实验,设计条件允许的创新性实验,鼓励其与生物专业学生课外研学,共同开展跨专业领域的研究,从而扩展实验的创新空间。 3.实验模块的应用 通识课程面对的学生是多样的,不同模块可对应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学生(图2)。模块1的设置主要针对艺体生、文科生,实验项目无需太多的实验技能就能完成,如生物鉴赏、植物水插生根、玫瑰精油的提取等;模块2主要针对理科生、工科生,项目设置以预备性实验为主,包括对基本仪器的使用、基本方法的掌握以及数据处理能力的训练,目的是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模块3、4设计体现生物学特色,难度适中,具可操作性,如体表微生物的检测、DNA提取、动物养殖等,对学生进行实验技术方法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实验模块既可单独进行,也可穿插合并,基本能实现学生专业分流和对口所需,并进行开放式实验教学,学生完成规定的实验下限数项目,可预约多选多做。 (二)更新教学模式 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合理衔接、互相促进,可以充分发挥生物科学作为一门实验性科学的创新优势。但选修生物类通识课程的人数众多,要照顾到全体学生,就要在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方式上为学生提供自助餐式选择性学习的空间。实践中,实施以培促教,培训专业学生尤其是师范专业学生成为实验教学助教,与指导教师共同成立“三三制项目组”,每两名本专业学生负责三个层次各一项实验,指导教师1/3时间用于指导预实验、1/3时间用于管理和协调、1/3时间用于实验过程和结果评价。专业学生参与指导非专业学生的选择性实验,从实验教学方面可以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降低教师的工作强度,大大提高学生动手的“面”。通过“生生合作”的实验教学模式,搭建专业与非专业学生互动学习平台,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多类型、多层次的适应性要求,真正营造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良好环境(图3) 改革评价方式,科学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摒弃终结式考核。教师从设计思想、参与程度、实验组织与操作、实验报告书写等多方面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综合考评,最终把学生从应试教育引向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改革效果与思考 (一)理论与实践并重,形成了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一体化的培养体系 实施开放性实验,打破了理论教学一统天下的不利局面。通过生物学实验,学生加深了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在宽松真实的实验环境中,获得了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对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实践性教学有效地延伸和补充了课堂教学,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取得了比单纯课堂教学更好的效果,也提供了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平台,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养成和提高。学生实验兴趣浓厚,积极主动,参与探索性和求新性的实验实践后,个性品质也得到了充分发展,形成了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在本校举办的课外素质拓展活动之生物学知识竞赛中,参赛学生人数逐年递增就是很好的例证。 (二)实现了实验教学资源共享,协调了横向课程与实验重复之间的矛盾 生物类通识课程的教学内容广泛,各课程条块分割,但实验实践环节都有交叉和重复。统一开设非专业开放性实验,打破独立的课程界限,弥补了没有统一教材的缺陷,也转变了实验室专为某一课程或项目服务的观念,避免重复购置,减少了资源和空间的浪费。实验项目共享,受益面广,学生各学所需,既可根据所学课程针对性选择实验项目,也可以不拘泥于课程而尝试有自我兴趣的实验。教师也能根据教学需要,择机选择一些实验项目引入课堂,因材施教。同时,把热点问题或科研成果引入到实验教学中,根据个人所长进行实验指导。通过理论与实验教学的兼融,组成了具有交流意识和科研意识的教师团队。 (三)专业学生的再实践,提升了学生的非专业能力 专业学生参与实验项目的开发和指导,改变了他们的被动学习状态,增强了其动手能力和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教学中主体地位的实现开启了学生限制性思维向开放性思维的转变之门,对学生的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实践能力等非专业素质的提高起到了导向作用。在课余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将学生从考试型引向研究型学习,增强了对理论与实践知识内在联系的认识,也培养了其团结协作的精神,建构了师生间互为主体的和谐关系。 三、结语 通识课程是大学本科阶段的基础课程,无论是发展学生的智力还是对其以后的专业教育都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大学的课程应该具有无限的开放度④,具有较宽知识面的人才便于向更高层次发展。开放性的实验活动,是整合知识学习与技能培训的有效途径,确实能增强通识课程的影响力,提升课程的品质。如何改进实验教学运行机制、优化实验项目、提高管理策略并逐步创造一个更加优质的创新环境,需在今后教学实践中不断改革和探索。 作者:温涛 颜鈺梅 单位:宜宾学院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 宜宾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自然科学论文:文科生自然科学类书籍阅读现状探微 1文科生阅读自然科学类书籍是当代社会和时代的要求 21世纪是一个变化神速的时代,技术、经济和政治、文化领域的巨大变革为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可能和机遇,也带来了众多的未知风险和潜在隐患。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在加强,国际政治多元化的格局仍然存在。和平与发展虽为世界各族人民的良好愿望,但整个地球并不平静。军备竞赛、核武器的研制、空间技术竞争、贸易摩擦等等每天都在上演。虽然人类的异化得到许多人的认同,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成不争的事实存在着。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科技成果,而且一些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要依赖新的技术去解决,而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只达到3.27%,是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年前的水平。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和时代背景下,作为未来主人和生力军的大学生们,就决不能再作“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文弱书生了。就必须打破文理分科隘口,广读各科书籍,做到真正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晓达中外各国风情民俗、地理状况,了解人类技术成就和文明成果。只有这样,才能在当代国际风云的变幻莫测中确立正确的世界观,坚持正确的民族立场,掌握先进的技术手段,培养正确的生活观念,树立正确的环境能源意识,领悟世界先进的物质精神文明成果,更好地做好社会和时代的主人。 2文科生阅读自然科学类书籍是当前大学生自身就业与工作的需要 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的不确定性和职业的不稳定性,使所学专业与所选择工作要求相脱节的情况大量存在,无形中加大了就业风险。而文科专业中的历史学、哲学、法学和管理学是初次就业对口位率最低的学科,供需失衡也造成法学学生成为就业率最低的专业。要应对这样的局面,就必须尽量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自主学习自然科学类相关知识,以便扩大择业范围,更好地在职业竞争中把握机会,获取成功。当前文科生毕业后在工作中突显的一些问题也让更多的人呼吁打破专业局限,以便培养全面优秀的专业人才。中国新闻网2009年3月13日引《检查日报》中《代表委员称文理分科不改革无法造就法学大家》一文中,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侯欣一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政法大学法学教育研究与评估中心主任曹义孙对记者的谈话充分表达了对当前法学生在文理分科背景下表现出的“先天不足”的感慨。侯欣一强调:“法学人才除了法律专业素养以外,还应具备两种素养,一种是人文素养,一种就是科学素养”。“一个法律问题背后肯定有非常复杂的社会因素,没有对社会的解读,只会生搬硬套,怎么会成为优秀的法律人才”,“只有人文素养,没有科学素养,也不行。比如知识产权这门课,文科背景下的学生就无法深入进去,一遇到技术层面的问题,就卡壳了,而有些教师自己也是不通的。”[3]而在现实生活中,法学专业人员在解决房地产、知识产权等涉及多项技术指标的法律纠纷时表现出来的失误和纰漏更是让众多的社会人士闻之寒心。而一些具备自然科学相关知识的人员则在法学领域做出了惊人业绩。如被喻为“神探”、“中国的福尔摩斯”的世界著名的刑事鉴识专家李昌钰,早年取得的是警察和刑事科学学位,之后又获得的是纽约大学生物化学及分子化学硕士和博士学位,许多侦查结果的取得,都依赖其掌握的化学和生物学知识。而这是大多法学人员不具备的。这些都说明,在当前社会条件下,文科生特别是文科专业中实践性最强的法学专业学生,掌握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 3促进文科生自然科学类书籍阅读的引导策略 3.1积极聘请自然科学领域专家学者开展讲座,营造多学科交叉综合的学术交流氛围 文科生缺乏理科自然科学知识,理科生缺乏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素养,是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理科生人文素养的缺乏问题已有多人撰文讨论并引起社会关注而加以改善,许多理科院校都不断聘请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到校交流讲学,以便向师生渗透人文社科知识,加强其文化素养。而对文科生自然科学类知识的欠缺问题加以撰文讨论的则几乎为零。文科院校开展学术讲座或交流会议也多以与专业设置和学科属性相同或相近为主,很少聘请本专业或学科以外的专家学者进行交流讲学。如2009年是西北政法大学开展学术讲座和交流比较多的一年,粗略统计全年共开展讲座和学术报告108场。除5场题目未报外,其中政治法学类76场,占总数的70.4%,哲学、文化、社会学共11场,占总数的10.2%,经济、管理6场,占5.6%,英语3场,占2.7%,教育及就业专题5场,占4.6%,其它两场,一场为《图示的态度和方法》,一场为国家授时中心的董军主讲的《现代时间斗量于北京时间》,显出明显的自然科学技术特点,但占总量不到3%。由此可见文科院校学术交流活动中的倾向性和局限性,而当前学术和社会问题呈现出多学科交叉发展、综合治理的趋势,作为学术文化重阵的大学,就应积极感知和响应社会发展趋势,努力挣脱自身专业和领域局限,关注其它专业和自然科学发展动态,积极与自然科学领域单位和个人进行交流和合作,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创造访学讲学契机,从而打破专业学术局限,开阔师生思维视野,为增强理科素养、完善知识结构创造良好的学术交流和文化渗透氛围。 3.2针对图书介绍薄弱环节,加大自然科学类书籍介绍力度 现代开放宽松的图书阅览环境下,对图书的介绍推广亦是形式多样,不一而足。有大型书店的热销书或新书推介、网上图书资源的重点书目介绍、电视或广播节目中对名小说或书籍的导读。而大学生进入校门后,有教育部高教司指定的大学生必读书目100种,各专业老师也会开列本专业所须阅读的书目,梁启超、胡适等人也曾开列过青年必读书目。但仔细考察各家所列书目,大都倾向于人文社科领域,涉及自然科学类的书籍极少。这样使得整个社会阅读超于功利性、消遣性和单一性,不利于在全民范围内形成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科普环境,不利于全民科技意识的树立和提高。介于此,各图书文化事业机构和单位团体,特别是肩负着培养国家人文社科领域人才的文科院校,就要针对这一薄弱环节,改变跟风趋势作风,积极引进自然科学类书籍和文献载体,利用音响、视频、报刊、网页等多种方式向读者灌输科学精神、科学理念、科技生态知识和意识,介绍优秀的自然科学读物和文献资源,调动其阅读兴趣和积极性。 3.3突破专业局限,开展自然科学类知识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 中小学自然科学知识竞赛比较普遍,而文科大学生自然科学知识竞赛并不多见。2008年江苏省举行了首届文科大学生自然科学知识竞赛,是这方面的创举[4]。此举是在认识到“大学生科学素质的高低,对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将产生重大影响……因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科学素质结构存在明显缺陷”,响应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为激发大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热情,提高文科大学生的自然科学素质而实行的。其主要知识点和要求为:①重点了解物质、能量、信息和宇宙、地球、生命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运用这些知识的主要方法。②一般了解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的内涵、外延、作用和发展概况;了解科学技术的性质、功能、历史和发展趋势,及其对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活的影响,掌握尊重科学方面的基本要求,了解学科体系的结构和布局,相互间的分工、联结、交叉与融合,以及由此形成的功效,了解资源和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基本知识[5]。可以说较为全面地涵盖了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点和理论体系。这种通过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兴趣的方式,变被动为主动,不但能起到较好的刺激作用,而且能起到良好的引导和知识普及作用,值得文科院校借鉴推广。此外还可通过定期参加自然科学实验室活动、野外考察、参观科技馆、制作手工机械等方式,调动其学习阅读自然科学类书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科技意识,提高科学素养,完善知识结构,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作者:万彩红 单位:西北政法大学图书馆 自然科学论文:略谈自然科学论文政治质量意识 一、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出现的政治类差错的表现形式 (一)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的主题与观点方面存在的问题 虽然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不涉及政治性言论,但它仍有政治原则与方向问题。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的政治原则与方向首先体现在文稿在主题与观点中是否与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保持一致。例如,有一篇名为《中医退出正当时》的文稿,作者以大量事实论证我们应放弃对中医的投入,把有限的资源用在西医发展上会有更大效益。审稿人认为作者提出的观点大胆、独到、新颖,可以作为一家之言刊载。而编委会认为,文稿观点与国家大力发展中医的观点相悖,不予刊用。而与此同时,有刊物刊出了类似观点的文稿,虽在学界引起了反响,但给举步维艰的中医发展在舆论上又人为制造了不该有的麻烦。一篇名为《公立医院应走市场化道路》的文稿,作者从经济学角度阐述公立医院走市场化道路解决发展问题的观点,观点有理有据。审稿人认为,该观点对我们许多陷入发展困境的公立医院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可以刊载。而编委会认为,文稿观点与国家医疗制度具有社会福利性质,公立医院必须承担社会义务的原则相悖,不予刊用。审稿人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与缺乏政治意识有关。学术类科技期刊的政治原则与方向表现在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出版方针。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就要求学术类科技期刊保证所载内容必须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二)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 (1)为提高影响力,置泄密于不顾 许多刊物为提高刊物影响力,喜欢刊载一些有“爆炸点”的文稿,而许多作者为提高自身学术地位,也希望刊载文稿能引起学界广泛影响。为此,都在围绕“爆炸点”做文章。“爆炸点”不好找时,自然想通过捷径来制造“爆炸点”。最捷径的办法就是大尺度地暴露研究方法与过程,以此来赢得别人的兴趣与关注。在医学期刊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许多期刊把一些非常有情报价值的种族基因信息刊登出来,为敌对国家制造基因生物武器提供了资料,这种教训是惨痛的。有资料显示,国外情报机构获取我国情报的主要渠道是公开出版物。因此,期刊编辑必须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在审阅一些高科技项目时,一定要慎之又慎,把好保密关。 (2)就学术而学术,置潜在不良影响于不顾 许多编辑在审稿时就学术而学术,置潜在不良影响于不顾。比方说,有一篇名为《XX族艾滋病感染调查及分析》的文稿首次披露了一个封闭地区、学者们认为不存在艾滋病流行条件的地区发生了流行情况,这是一个颠覆以往普遍认识的一个新的学术观点。审稿人认为,该文稿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应该予以刊载。但编委会在慎重思考后予以撤稿,认为这种情况发生在民族地区,如果被人利用,很可能将一个单纯的学术问题演化成政治问题。有一篇名为《某地鼠疫流调报告》的文稿将一个地区发生鼠疫的情况进行了报道。审稿人认为,该文稿意在总结某地鼠疫的发生规律,对鼠疫防治有极大的指导意义。而编委会认为,文稿不宜公开发表,其如若散布到社会上,极易引起社会恐慌。一篇名为《XX族X基因突变检测分析》的文稿将某一个民族的某个基因情况进行了报道。审稿人认为,该文稿发现了不同于其他民族的一个基因特征,对人种研究提供了证据。而编委会认为,文稿貌似一篇纯学术论文,但文中涉及到的观点有种族歧视问题,文稿不宜发表。 (3)重视文稿总体思想,置细枝末节于不顾 编辑工作是一项繁重的脑力加体力加眼力的工作,很少有不超负荷工作的编辑。故而许多编辑把全部精力放在了文稿的主题思想上,而忽视了对细枝末节的审查。殊不知,一个小小的不注意便会引发大的政治波动。有一篇名为《我国人口肿瘤分布地区特征》的文稿宣称统计范围为“全国”,但我们细看并无台湾资料,对此我们的编辑及时在文中加注“除台湾地区”字样。这种情况很多,易给人以口实。有一篇名为《海西州藏族蒙古族自治州地方病调查》,我们对文稿的敏感问题进行了审读没有发现问题,而在付印时,一位蒙古族激光照排人员提出“抗议”,原来作者把“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写成了“藏族蒙古族”自治州,我们在审读时没想到会发生此类问题。此外我们在常见问题上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常常对国界也十分注意,而对省界、区界关注不够,引来意想不到的纷争。 (4)重视文稿主体审读,置参考文献于不顾 随着文稿规范性的增强,参考文献成为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参考文献的审读,我们许多编辑认为不会有什么问题,于是或仅对关键文献加以审核,或只是对文献引用格式予以规范。在对一篇国外来稿审核文献时,我们没有发现有什么异常,作者提供的是一个文献来源网址,但无意点开这个网址,发现它是一个别有用心的链接。对文献链接我们要有十二分的注意,对指向一些特定域名的网址进行不厌其烦的检查,防止将读者引向境外别有用心的站点,例如对含.tw的站点,应着重检查,其常常隐含有分裂祖国的内容。 二、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政治质量的把控 (一)编辑主体的审美原则是学术期刊把控政治质量的关键 编辑主体的审美原则是保持刊物政治质量和学术质量的关键。任何学术期刊,包括自然科学类期刊,总是由一定的阶级所掌握,总要表现其所属阶级的立场、观点、利益和愿望,为一定阶级的意识形态服务。因此办好学报的最根本的原则,即是必须牢牢把握政治性原则,必须讲政治。因此,编辑主体在对稿件进行编辑加工时,首先要看文稿的政治质量,如果一篇文稿仅从学理上有严密性,但政治倾向是消极的,甚至是反动的,那么,再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文章也是不可取的。所以编辑主体在审稿、编辑加工过程中必须以敏锐的政治眼光审视文稿,否则就失去了作为编辑主体自身应尽的职责。[1] (二)切实做好审读的制度设计是学术期刊把控政治质量的方法 审读制度是我们的防火墙。学术期刊编辑要树立审读意识,审读一直贯穿于期刊的整个编辑、出版工作的始终。每个出问题的编辑部都有审读制度,本文强调的是“切实建立”。作为一项制度设计,我们要把审读制度设计成一项不可逾越的程序性制度,而不仅仅是一项可有可无、可松可紧的附加性制度。 (1)构建学术期刊外部审读机制对于提高学术期刊的质量十分必要。 (2)重视审读者的第三方性。往往请单位内部的专家来做审读工作,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许多问题他们看不到或不愿说。而从单位外聘请相当比例的审读员,则可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3)不放松知名专家稿件的审读。应加强对约稿的审读,对审读出的问题不迁就,不通融。 (4)审读决不可抽样,必须全刊审读。综上所述,自然科学类期刊编辑要从思想上树立起对自然科学类文稿的政治审查意识,不因其为自然科学类稿件而忽视政治质量审查,要辨别、厘清一字不着但潜含于文稿内容之内的不良政治问题,按照“研究无禁区、宣传有纪律、发表分内外”的原则,切实确保自然科学类期刊的整体办刊质量,严格做好自然科学类期刊政治质量的把控。 作者:陈芃 单位:青海大学 学报编辑部 自然科学论文:浅议学前教育专业自然科学课程 1充实学前教育专业自然科学课程的必要性 1.1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水平对幼儿培养至关重要 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相当于日本(1991年为3%)、加拿大(1989年为4%)和欧盟(1992年为5%)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这一数据在2001年1.44%,2003年的数据是1.98%,2005年是1.60%,2007年是2.25%,[2]以上数据反映出我国公民整体科学素养水平不高且提升缓慢,而幼儿科学教育则是公民科学素养的早期形成的重要保障,对幼儿培养起到关键作用的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水平将会直接制约国民整体科学素养水平的提高。笔者也在学前教育专业任教,在2012年冬季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时侯(12月22日),有学生(理科生)因害怕世界末日来临,而选择放弃考试。这虽然只是个案,但我们未来的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水平,从这一愚昧行为中可见一斑。 1.2适当增加自然科学课程的重要性 在指导幼儿科学活动中,幼儿教师承担着激发幼儿对自然、对科学、对周围世界的兴趣,启迪幼儿心智的任务,对于孩子生活中一些有趣的、有益的生物、物理、化学现象都要能深入浅出地作出适当的、科学的解释。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要适当增加自然科学方面浅显的与今后幼儿教育工作相关的知识,将自然科学作为基础学科正常开设,这对于拓宽师范生的知识面,开拓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性有极大的帮助。 2如何设置学前教育专业自然科学课程 2.1现行课程设置不利于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 五年制大专和中专的通识课程中包含了自然科学(物理、化学、生物)课程,而三年制大专的课程除了表1所列举的相关课程以外,并无其他自然科学相关课程。那么三年制大专是否可以增设与五年制大专和中专类似的自然科学课程呢?三年制大专的同学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已经比较完整的学习了自然科学的课程,那么知识的简单重复学习,便没有了意义,这也是为什么在课程里面几乎没有了自然科学。让笔者深有感触的是,各校学前专业现行的教育大纲几乎都可以概括成教心学(教育学、心理学)加技能(美术、音乐、舞蹈等)的模式。比如在教师的教育专业性方面,当前各校学前大专课程主要以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为主,而没有将未来幼儿教师的培养纳入到一个系统化的课程设置体制当中。[3]这样的后果导致学前专业毕业生自然科学知识参差不齐,良莠不一,他们不知道什么该学,什么不该学,学过以后也不知道在实际的工作中怎样传递给幼儿。 2.2三年制大专需要怎样的自然科学课程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指出幼儿教师应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根据现存的实际情况和对未来幼儿教师的要求,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学前专业大专课程必须进行改革。以幼儿园教学的实际需要设置一门以物理、化学、生物等知识为主的综合课程,该课程总体教育实践为60~80个学时为宜。第二,对实际的教学过程进行改进。山东女子学院董旭花教授主编的《幼儿园科学园(室):科学探索活动指导117例》中活动54—简易直流电动机模型。[4]该活动目的在于帮助幼儿初显的认识电和磁的相关现象,让他们感到好奇,激发了他们对科学、对自然的热情,同时,也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虽然大专生在中学阶段已经学习过此活动中涉及到的物理学知识,但很多的同学没有完全的掌握相关的知识,更谈不上在幼儿教学中运用。在自然科学实际的教学中就可以以通以上类似的活动示例为背景,让未来的幼儿教师自己动手完成活动示例中要求的各项内容,然后对活动示例中所涉及到的相关自然科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从而对相关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和巩固,笔者把这种对师范生的教学过程叫做“从运用到知识”法。第三,现有的自然科学教材不适合当前的教学,应根据实际为该门课程编写专门的教材。该教材的编写应遵循逆推或归纳过程,从幼儿教学的实际出发,归纳出需要学前专业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教材的编写可以按照“从运用到知识”法,重点以剖析幼儿科学教学中实际教学活动为主,帮助学生总结和巩固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 3结语 近几年,全社会都在持续的关注学前教育的发展,国家也陆续出台了幼儿教师培养的相关政策和指导意见。学前教育专业自然科学课程的规范有效开设对幼儿教师科学素养以及对幼儿科学教育水平的提高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希望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学前教育专业研究者和专家共同努力,让我们从幼儿教师培养开始,逐步提升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 作者:周春 单位: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自然科学论文: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报道内容综述 1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的报道内容 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的报道内容,因各个学报的办刊历史和学校特点呈现出比较鲜明的个性。科技期刊在选稿方面要提高话题意识、注重选题创新,注重期刊载文的科学性、新颖性和先进性[7]。高校学报报道内容的选择主要体现在其报道的学科上,也反映在其作者群上。另外,科普等相关功能的探索也在业界有讨论,有的利用封二、封三报道科研快讯,有的开辟了研究简报的栏目。总体来看,报道内容体现各高校的特色,没有统一的要求,也没用相应的国家或行业标准,专门的研究尚不多见。笔者对于部分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目次中的栏目设置情况进行了整理和分析。 1.1核心类高校学报报道内容 这里指的核心类高校学报主要包括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栏目设置选择部分核心类高校学报近3年的情况(见表1)。通过分析,发现这类刊物报道内容特点如下: (1)与本校学科结合紧密。有的是独具特色的交叉领域,如电子科技大学的复杂性科学;有的是所在学校的优势专业,如武汉大学的化学、生物,武汉科技大学的冶金科学与工程,福建农林大学的作物科学;师范类的报道内容则紧密结合了所开办的专业,全面而细化。 (2)反映了地域科技资源。如华中师范大学的城市圈研究,宁波大学的海洋水产与生物技术。 (3)在拓宽报道内容上有新的尝试。由于这些高校学报办刊的优势,在吸引优质稿源上有条件,也逐步在尝试宽口径的栏目设置,如沈阳师范大学的主编约稿、武汉大学的综述,河北师范大学则设置了专题研究和学科综述两大栏目。 1.2综合类高校学报报道内容 综合类高校指的是世纪之交高校合并后出现的学科相对齐全的一般院校,具体栏目设置情况见表2。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这类刊物报道内容特点如下: (1)栏目设置比较全面,优势学科体现不足。部分高校学报没有栏目设置,究其原因,有的是栏目正在形成中,有的是办刊实践中发现栏目设置与报道内容有冲突,干脆取消栏目。 (2)开始注意与学科、地域结合来设置栏目。如江汉大学的光电化学材料与器件研究栏目,依托于部属重点实验室举办特色栏目;武汉纺织大学的纺织科学;东北大学的信息与控制、材料与冶金栏目;武汉工业学院(武汉轻工大学)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等等。在地域科技资源上,贵阳学院开设了区域经济研究;四川理工学院开设了工程质量、安全与防灾减灾。 (3)办刊实践中的新尝试。综合类高校学报难以借助刊物影响吸引优质稿源,在拓宽报道内容上也没有太多的内动力,但也进行了不少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青海大学的研究报告与学术论文。这里一个重要的尝试是浙江海洋学院和青海大学推出的研究简报。一般高校学报在高端的努力是必要的和艰难的,但在快速报道方面是有优势的和有需求的,研究简报的推出,很好的挖掘了自身的办刊优势,值得推广。 1.3农林师范类高校学报报道内容 选取农林师范类高校单独分析,是因为这类高校围绕优势学科办学,专业特征明显,对它们的分析也有解剖麻雀的意义(见表3)。通过分析,发现这类刊物报道内容特点如下: (1)与学科、地域的结合十分明显,所报道的内容能够全面反映办学资源。关于这一共性特点这里不再展开。 (2)在学科的纵深方面有探索,从理论和应用上都有拓展,很好地体现了栏目设置的延展性。如杭州师范大学的有机硅专栏;新疆师范大学的竞技与健身研究。 (3)在报道的时效性上也有初步尝试。如内蒙古农业大学的简报栏目。 1.4学报自然科学版报道内容的主要趋势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当前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报道内容的主要发展趋势。 (1)立足优势学科开门办刊。学报是“职员、学生共同研究学术、披露心得之机关”(见《北京大学月刊》创刊号《编辑略例》)。与本校优势学科的结合是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办刊的立足点。 (2)着力报道地域科技资源。不同地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有不同特点,学报应抓住这些优势科技资源,在与地域科技资源结合上不断着力。 (3)创新办刊思路注重延展性。高端的主编约稿、院士特稿,大综合的专题研究,注重时效的研究简报都是栏目设置的新趋势。实际上,学报报道内容和栏目设置的领域相当宽广,是和经济社会发展、学科的动态、学校的建设紧密相连的。按照中国图书分类办法,与自然科学相关的类别就有10大类,其中T类就有TB一般工业技术,TD矿业工程,TE石油、天然气工业,TF冶金工业,TG金属学与金属工艺,TH机械、仪表工业,TJ武器工业,TK能源与动力工程,TL原子能技术,TM电工技术,TN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TP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TQ化学工业,TS轻工业、手工业,TU建筑科学,TV水利工程,等等细类。在国外,科技期刊的科普功能得到重视和应用。学术期刊论文中阐述的新方法、新实验和新观念,也会作用于人的思维,具有科普功能。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学术期刊中完全可以融入科普内容,成为重要的科普载体[8]。科普报道以科技在线、编辑精选、网络观察、读者来信、学科视点等栏目出现在诸如Nature、Science等刊物上。然而,我们的高校学报编辑部多以“不能改变读者对象、降低学术水平为代价来招揽读者”的理由,没有在这方面进行尝试。总的来说,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在报道内容上既要细化栏目、精耕细作,又要提高固定栏目的比例、强化优势特色栏目。 2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特色栏目建设 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是典型的小众传媒、综合性学术期刊,文章数量少却专业种类众多,难以体现学科特色,是这类期刊的致命弱点。 2.1学报界和研究者多数主张策划特色栏目 多数研究者和学报界同仁认为高校学报影响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涵盖的学科和专业太多,信息集中度太差,最终造成了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排序的下降。一段时间以来,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压缩报道内容,甚至举办专业期刊成为时尚。其中不乏成功的例子,如《中国地质大学学报》变更为《地球科学》,成为地球科学类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大幅度上升;《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刊载论文内容集中,脱离了一般学报大综合的特性,成为全国众多高校学报中的佼佼者。为此,自科学报界多主张向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习,举办特色栏目。他们认为突出特色,以特制胜是普通大学学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途径[9]。《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开辟了“光电化学材料与器件”专栏,《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开辟了“热带药用植物化学”特色栏目,《湖北民族学院学报》有“民族医药”栏目。综合性大学按照重点学科凝练特色栏目,民族师范类院校按照地域和传统优势学科打造特色栏目,专业明显的农林类学校更不用枚举了。这些特色栏目立足本校的重点学科,主动围绕栏目组稿约稿,成为倍受业界注意的重要阵地。 2.2不少办刊人和管理者主张坚持办刊规律不强求特色 也有学者质疑了大学学报的“特色论”[10]。他们的理论依据是学报是学术期刊,不能同文学期刊等消费类期刊等同,不可盲目学习其特色建设的规律。他们列举了中科院系统的学术期刊、国外的期刊办刊实践,特别强调:科学无特色,创新和反映创新的科学研究是学术期刊的第一要务。其精神实质在于质量[11]。当然,这些质疑论者也没有否定编辑的策划努力,他们承认学术期刊有学术引导的使命,提倡以问题为中心。 2.3对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特色栏目建设的建议 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的建设自有其规律可寻,在坚守职责的基础上,不断扩大报道内容是总的趋势,这一趋势必然同经济社会发展、学科动态和学校建设紧密相连。开办特色栏目不是学报的唯一目的,在学科相互渗透、交叉融合和不断分化组合的总态势下,相对集中地形成自己办刊的特色才是自然科学版的社会职责。这方面要有所创新,不能有固步自封的心态,不能回到过去那种“你拨经费我办刊,不愁期刊没人看”的旧思路上。对于特色栏目建设,不搞不必要的争论,而要在建设中不断打造队伍,凝练特色。这也许是面向未来的办刊之道。 作者:叶冰 曾婷 单位:江汉大学 期刊社 自然科学论文:中医理论与自然科学研讨 1科学理论的特点 自然科学理论,其所有的边缘概念都是来自于人体外部感觉器官的信号,比如西医,其观察人体情况,都是用眼睛、耳朵。所以自然科学理论的基本概念都是来自于人体外部感觉器官的信号,这是导致笔者能够理解、认同自然科学理论最重要的原因。总的来看,自然科学理论是人的大脑对来自于手、眼睛等人体外部感觉器官的信号的总结、概括、抽象而形成的理论。 2中医理论 中医理论是人的大脑对来自于身体内部感官信号的总结、概括、抽象而形成的理论。 与物理理论相比,中医理论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但是构成中医理论的基础概念如:金、木、水、火、土,阴、阳、邪气、邪风、卫气……是不被人们所认同和接受的。因为现代的科学家包括普通人,总是试图用所谓科学的方法来解释中医理论,他们总是问“什么是气,什么是金、木、水、火、土”,看不到气,也检测不到。所以这导致了中医理论不被认同。但是这就如同要求人们用眼睛看到香味、臭味,用手摸到红色、绿色,这是不可能的,中医理论的基础概念是人脑对来自于身体内部感觉神经的信号。 为了证明中医理论是人的大脑对人身体内部感官信号的抽象、总结,有一个很重要的证据———中药的药性。在中医理论中,中药的药性是通过品尝,甚至将药草吃进肚子,从而感受药草的药性。这证明了中医理论是人的大脑对人身体内部感觉神经信号的总结。 所以,自然科学理论是人的大脑对人身体外部感官信号的抽象、总结;中医理论是人的大脑对人身体内部感官信号的总结、抽象。 3展望 本研究所提出的观点首先证明了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其次为中医的研究方向指明了道路。 中医理论中五行理论为认知科学提供了一个关于“情感”的物理模型,这个“情感物理模型”对于认知科学有很大的作用,对于构建人脑中知识库模型有很大作用,笔者希望通过进一步对五行理论的研究了解情感与大脑的联系,从而为人脑“知识库”的研究提供益处,为我国自动化程度进行质的飞跃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孟晓宇 单位: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 自然科学论文:柏拉图哲学对自然科学的实用性 数学天文学家柏拉图 柏拉图将“理念”应用到天文学,“理念”在希腊天文学中的本意是形式,毕达哥拉斯借用“理念”来指称理想的几何图形,以区别于纸面上画出的几何图形.苏格拉底将这一思想推广到伦理范畴,柏拉图将这一思想推及到整个宇宙18Pg.柏拉图的宇宙论由形式、个体和造物主构成.柏拉图继承和发扬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是世界本原的观点.他用理想的、数学的天文学来代替观察天文学,是一项激进的观念变革.柏拉图第一次为几个世纪以来一直盘旋在天文学家脑海中的行星运动问题给出了明确的目标:如何组合各种均匀的圆周运动,使其结果对应于所观测到的行星运动l8]2,围绕着柏拉图提出的问题,经过了500多年,从欧多克索(Eudoxus)到托勒密(Rolemy),希腊天文学家利用数学原则与圆周运动来说明天体运动的各种不规则的现象.柏拉图提出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的学说,由人类组成的微观世界与宇宙的宏观世界相回应,他的思想影响到了中世纪欧洲的思想.柏拉图企图使天文学成为数学的一个分支,他的宇宙观基本上是一种数学的宇宙观.他用数学表达描述了神圣的天体运动,他设想宇宙开端有直角三角形,他坚信地球是固定在宇宙的中心,同太阳、月亮和行星一起与不同的速度围绕地球旋转.柏拉图认为只有一个宇宙,他认为不同的天体都是由四种元素的微粒组成的.火微粒是正四面体,气微粒是正八面体,水微粒是正二十面体,土微粒是立方体.第五种正多面体是由正五边形形成的十二面体,这是组成天上物质的第五种元素,叫做以太•柏拉图的正多面体,多元素体现了把自然数学化的一大步.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继承和发展了柏拉图的这一思想,哥白尼和伽利略也遵行了柏拉图的数学天文学思想而取得成功的典范,伽利略在《试金者》中曾这样描述过:宇宙这本书是上帝“用数学语言写成的,其文字是三角、圆和其他几何图形”四巴柏拉图受到了毕达哥拉斯派关于数的神秘主义的影响,他把这个理论运用到天文学中.在《蒂迈欧》中,柏拉图强调“一个”世界的完美性.他用“一”这个数字的概念说明了世界太完美了,并和德漠克利特的机械论展开论战,推动了天文学向前发展.柏拉图的天文学体系不涉及可见天体的可感知的运动,而是与想象中的天空中数学点的完美运动有关,这些完美的数学点描绘出圆周运动,通过匀速圆周运动的组合来解释天体运动的不规则性这一思想为数学天文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欧多克斯(Eudoxs)在柏拉图原则的指导下提出了天文学的天体的同心圆理论.托勒密乃至哥白尼一直延续这一思想研究完美的同心圆运动轨道. 柏拉图:理念论与数理思想相结合的古代典型柏拉图 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他将在认识论体系上的理念论与在本体论体系上的数理思想相结合,逐步建立和形成了自己的科学方法论理论体系.柏拉图对真理的认识是和他的理念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他特有的唯心主义,后世称之为“唯实论”.“唯实论”对科学史的影响,超过了他的任何其他理论.科学史学家丹皮尔认为柏拉图的唯实论是一种现代形式观念的“实在论”,比一种粗糙的唯名论更接近真理7竺柏拉图的唯实论与基督教神学相结合,在方法论上表现为注重推纳演绎法,重视数的观念.柏拉图将几何学作为演绎推理的一个很好的实例,柏拉图曾经明确地把上帝看成一位几何家.他以几何学为蓝本,认为数理学家要利用各种几何图形进行思考,但是这种图形不是现实中的图形,而是理念中的图形,经过假设和逻辑推演,最终形成人们对现实世界认识的各种的理念.E•迈尔(Mayr)将这种思维称之为“类型逻辑思维”〔10183.这种思维模式认为自然界中应该重视研究典型现象,柏拉图本人建构的宇宙模型正是用了这种方法,欧几里得乃至整个自然科学所采用的方法都是如此111].波普尔认为,柏拉图是提出几何世界图景的第一人,是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牛顿等近代科学奠基者的思想噶矢112].研究科学史的历史学家林德伯格(Lindberg)这样描述柏拉图在科学上的影响:柏拉图的观点具有明显的现代口吻—理想化是大多数现代科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我们在建构模型和定律时,为了把握本质就需要忽略偶然因素的作用110183.而物理学也是遵行了这一方法论而取得了巨大成功,例如:古希腊的阿基米德在解决杠杆原理时,继承了柏拉图的理想化思想,忽略了杠杠本身的重量、支点的摩擦以及空气阻力的因素,同时把物体作为质点,把杠杆的位置定位为一个理胜化的数学点来处理.同样,伽利略的对接斜面理想实验就是试图在排除所有阻力和干扰的理想状况下描述物体的运动,解决了物体的运动问题,这是柏拉图的“类型逻辑思维”延伸的一个经典实例.后来的牛顿在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即赓胜定律,惯性定律是不能直接用实验去严格的验证,它也是理想化逻辑推理的产物.柏拉图的自然哲学思想记录在他的众多著作中,其中最著名的是《蒂迈欧篇》.科学史学家WC丹皮尔曾这样评论《蒂迈欧篇》:这部书差不多成了中古时期的知识的唯一来源,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被遗忘的几百年中,它给中世纪带来了一种自然哲学,当时的异想天开的见解有许多就是从那里来的Iv]51.柏拉图还通过举办学院的形式传播他的科学思想,他注重实证研究,培养了欧多克索斯、亚里士多德等大批杰出人才. 作者:张瑶 吴文良 徐楠 单位:昭通学院物理系
城市建筑论文:照明理念:光·建筑·城市 摘要:本文概述了光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文章回顾了20世纪照明科技的进步并分析了光对建筑,城市和建筑艺术的重要作用。在评述我国照明工程建设发展状况以后,作者呼唤建筑师关注光环境设计。 关键词:照明工程 建设发展状况 光环境设计 人类的生活天天与光相伴,建筑和城市与光息息相关。华灯映盛世,光彩照京城,新中国50年华诞之际,京城的灯光夜景吸引了数百万市民,显示出光的巨大艺术感染力,激发了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对夜景照明创作的冲动。光是生命的源泉,光是人居环境的要素,为人类居住的建筑和城市创造明亮、舒适。优美的光环境是建筑师、规划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人类生存之光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阳光的哺育 光刺激视觉,使我们看见并认知周围的环境,从而获得 80%赖以生存的外界信息。 自然光昼夜复始地更迭控制着人体生物钟,使我们的生命节奏保持平衡。 日光制造维生素和众多迄今未知的营养物质,使我们的机体生生不息,保持健康。 光,明亮的、愉悦的、活跃的光振奋人的精神,使我们心理上感到满足。 当夕阳西下,夜幕降临时,人们仍留恋着日光带来的光明,从远古时代钻木取火,照亮山洞,草棚,到现代城市高楼大厦灯光辉煌,人类一直追求利用人工光源延续自己活动的时间,扩大自己活动的空间。现在全球每年要消费2万亿KW.h的电力(相当于24个三峡电站的发电量)用于人工照明。生产这些电力要排放十几亿吨的 VICO2和一千多万吨的SO2.电气照明在为人类造福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能源并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二、建筑、城市与光 1.光与建筑和城市共生 从公元初年(125年)罗马万神庙屋顶上简陋的采光圆洞(直径8.9米)到20世纪末(1999)柏林国会大厦以宏大的镜面和晶莹的玻璃建构的天穹(直径40米);从古代一直延续到19世纪的户户昏冥烛火到今天处处灯光理现的不夜城,回首城市和建筑发展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光技术和光文化同城市和建筑同步发展前进的足迹,也能看到采光照明的技术进步对城市和建筑面貌及现代城市生活产生了多么重要的影响。 2.20世纪照明科技获得卓越成就 20世纪照明科技的成就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光环境质量评价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为现代照明设计奠定了科学基础。主要有: ①对视觉功效的实验研究一视觉功效是指在一定的照明条件下完成视觉作业的速度和精度。为了获得良好的功效,需要提供相应的照明水平。此项研究确定了不同视觉作业特征(对象大小,对角与其背景亮度的对比,观察时间长短等)与其所需照度水平的相关关系,为制订合理的照明标准找到了科学依据。 ②对眩光效应的研究一眩光如同噪声一样,是一种环境污染。轻微眩光使视觉感到不适,重则降低可见度,甚至损伤视力,这项研究的重点是提出预测眩光的方法,制定防止眩光的措施。 ③对光色爱好及光源显色性影响的研究一现代制灯技术可以制造不同光色(冷、暖和中性)的电光以以适应各种环境的需要。研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对光色爱好的差异对于实现光环境较高的心理满意度和营造适宜的光气氛具有指导意义。电光源显色性能与自然光的差异是由于电光源光谱能量组成显色性能与日光不同而造成。气体放电灯的这种差异尤为明显。在致力提高电光源显色性能的同时,探究光源显色性不佳造成的颜色“失真”对视觉感官的影响对照明设计很有参考价值。 根据上述研究成果,世界各国提出了评估照明质量的各类定量指标,制订并逐步完善了照明设计的标准,法规或建议。国际照明委员会(CIE)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最近联合制订的《室内工作照明标准(草案)》提出统一照度(E),统一眩光等级(UGR)和一般显色指数(Ra)三项定量指标作为照明设计的依据,使照明设计更科学化,规范化。 第二、在创建天然光环境方面: ①开发了各种模型实验和计算机仿真的先进设计工具,不但可以准确预测天然采光的照度水平,而且能真实,细微地模拟建筑物在天空光和日照下的造型效果。 ②生产出集光,热优良性能于一体的各种透光材料,并掌握了复杂的加工和安装技术。1999年建成的柏林国会大厦直径40m,高23.5m的玻璃穹顶就是现代采光技术的一个杰作。为了把光线导入下面的议会大厅,在圆穹中心设置了一个近20m高由360块镜面组成的倒锥体,在施工过程中每块镜面都被仔细地调整过角度。 ③发明了导光管系统,能把自然光输送到地下和任何自然光线不足的地方。 ④利用电子技术和精巧的机构自动控制室内天然光,调整光的分布。 第三、照明电气的突出成就: ①气体放电灯的普及与提高:1939年发明荧光灯,1960年代末又相继出现了高压钠灯和金属卤化物灯(后两种统称高强气体放电灯,即HID灯)。它们借助气体放电发光,是与热辐射光源白炽灯完全不同的第二代光源,其光效和寿命远优于白炽灯。197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重视照明节能,气体放电灯生产激增,快速普及。同时灯的质量显著提高,品种规格也日益丰富,齐全。以荧光灯为例。三基色荧光粉的应用,紧凑型小功率荧光灯的普及以及用28W16mm直径的细管径荧光灯替代26mm、38mm直径的旧型灯管,使荧光灯品质大为改善,适用范围更广,制灯材料更加节省,光效也进一步提高了。 ②第三代光源的发明和应用一1990年以后无极灯(QL灯)、硫灯、微波灯、发光二极管等第三代光源已逐步由实验室进人市场,实现商品化。这些灯的发光机理彻底革新,其寿命更长,光效更高,将推动未来的照明方式产生革命性变化。 ③电子技术应用到照明器件,智能化照明控制和照明设计,大幅度节约了能源,拓展了照明的灵活性、机动性和多样性,经过优化组合,灯光得到更合理的应用,照明设计更为便捷,精确和形象。 ④城市公共照明和景观照明日趋扩大与完善,建筑照明手法不断创新。如反射照明(间接照明)光纤照明,导光管照明,变色灯照明,激光照明等,照明形式绚丽多彩。 3.光对于建筑和城市有重要的功能和艺术价值 良好的照明改善建筑的功能效益和环境质量,提高视觉功效,加强展示效果,营造环境气氛,适应个人需要,保证人身和财物安全。 光给城市注人活力,保证夜间车辆畅通,行人安全,扩大城市夜生活时间和空间,丰富城市居民户外的文化娱乐和休闲活动,促进商业繁荣,展示城市历史文化风貌,吸引旅游观光。 光是建筑艺术的灵魂 光塑造形象:物的形象只有在光的作用下才能被视觉感知 正确地设光(指光量,光的性质和方向)能加强建筑造型的三维立体感,提升艺术效果,反之则导致形象平淡或歪曲。 光建构空间,明和暗的差异自然地形成室内外不同空间划分的心理暗示。光的微妙的强弱变化造就空间的层次感。 光渲染气氛:晴日当空,阴雨连绵,雷鸣闪电带给我们不同的心情,这当中光的变故起着重要作用。光渲染的气氛对人的心理状态和光环境的艺术感染力有决定性的影响。 光突出重点:没有重点就没有艺术而落人平庸。强化光的明暗对比能把表现的艺术形象或细节实现出来,形成抢眼的视觉中心。极高的对比还能产生戏剧性的艺术效果,令人激动。 光演现色彩:显色性好的人工光源可以象天然光一样真实地演现环境,人和物的缤纷色彩;显色性差的灯则造成颜色变异,丧失环境色彩的勉力。彩色灯光赋于光环境情感意识,使一些颜色响亮,但也会使一些颜色受到扭曲。 光装饰环境:光和影编织的图案,光洁材料反射光和折射光所产生的晶莹光辉,光有节奏的动态变化,灯具的优美造型都是装饰环境的宝贵元素,引人入胜的艺术焦点。 三、光环境的建设和发展 随着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近年来城市景观照明和建筑照明逐渐受到国人的重视。许多城市结合环境整治和重大庆典活动实施了“城市亮化”或“灯光工程”,成绩斐然。城市居民对自己家庭的采光照明也讲究起来。据我们调查,从1986至1996年10年间,每户安装的灯数由6.5个增加到14个,照明容量也由165W上升到500W.起居室的照度原来半数以上不足30lX,现在一半以上超过75lX,厨房、卫生间的照亮则由普遍低于10lX,提高到401X.这充分反映出人们追求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普遍愿望。 我国照明工程近10年有了长足发展。照明器材(光源,灯具和照明电器)的产量已居世界前列。各类光源的年产量现已达到60亿只,灯具年产 20亿台。照明器材出口额每年增长40%以上, 1999年达28亿美元。全国照明耗电量2000年预计将达到1200亿kw.h. 照明产品标准与照明设计标准序列已经建立。产品标准基本上向国际标准看齐。照明设计标准与发达国家尚有较大差距。规定的照度水平大约为发达国家同类水平的1/3-1/2,实际上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的步伐,需要修订。为了节约照明能源,减少环境污染,由国家经贸委领导的“中国绿色照明工程”正在顺利实施。 我国城市和建筑照明工程建设的空前规划和巨大发展空间吸引了众多世界著名的照明公司和厂商进驻中国市场,如荷兰的飞利浦公司(Philips),美国通用电气照明(GE),英国索恩照明(Thorn),德国欧司朗(Osrarn),日本松下电工等。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照明产品和生产技术,也传播了西方的设计理念和工程经验,使我们的照明工程能逐步与国际接轨。 虽然我国照明工业生机勃勃,产品市场兴旺发达,工程项目源源不断,但是当前光环境的建筑仍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和制约发展的梗结。例如照明产品的产量虽居世界前列,出口量也不小,但产品档次不高,质量良旁不齐,照明理论和应用的研究几乎陷于停顿;照明能源浪费和光污染的现象也令人堪忧。 在照明设计方面,专业的照明设计队伍和机构尚待培育。照明设计单纯依靠电气工程师或照明器材供应商或装修公司完成的局面应当改变。根据国外经验,重大的照明工程,特别是景观和装饰照明工程的设计大都是具备照明专业知识的建筑师,艺术家主持完成,从方案构思开始,贯彻到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当前我国建筑师,规划师的照明专业知识不足,特别是缺乏参与光环境设计的意识和主动性,因此现实的照明工程中设计精品寥寥无几。 四、呼唤建筑师关注光环境设计 光是一种语言,向我们述说建筑师的设计理念和艺术追求;光是隐形的软件,控制是城市和建筑的功能运作及形象和色彩的演现;光是设计工具,也是建筑材料,建筑师可以用它编绘理想,展示才华。还有人说:“光是建筑的第四维空间”,光是建筑三维创作之外的另一个广阔的天地。 光环境的设计绝不应当局限于满足照度标准这个水平上。它有明亮,舒适和具有艺术感染力三个层次,在每个层次上建筑师都能发挥主导作用。为了优化自己的创作,建筑师和规划师应当主动地了解光,体察光,运用光,积极参与光环境的设计,从方案构思到施工图完成,全过程地把光融人到自己的规划和创作之中,为城市和建筑增“光”添“彩”。 新世纪的城市与建筑需要光亮、宜人、典雅、优美、更富个性、创意新颖,既没有光污染,又节约能源的人居光环境。时代的发展和对高质量生活环境的企盼呼唤建筑师关注光环境设计,为建筑设计和照明设计之间的缝隙搭桥,加强建筑师,规划师同照明专业人员之间联系。 城市建筑论文:建筑和城市设计特色与保护 摘要: 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而且都与它相邻的城市不同。通过建筑和城市设计,所有人居环境都表达了其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最重要的内容。地形、气候、不同建筑材料的获取,甚至演变中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状况,以及科技的进步(这些方面也是衡量文化进步的标准),都在我们的建筑物的形式和功能中得到反映。 关键词: 城市规划 特色 历史上,有一些城镇在桥边生长起来,另一些由军事驻地、教育学术中心或宗教中心发展而来。其中一些是经过规划的,但大多数没有。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新的中心很快在原材料或动力资源附近发展起来。最终,产生了工业大国的贸易中心和首都。但无论城市最初生存的理由是什么,如何影响了它最初的形式和建筑,其它的功能还是迅速发展起来。当古老的工业衰落而让位于新工业时,城市的繁荣和活力取决于各种计划中或计划外的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的质量和数量,尤其取决于对环境变化的反应速度。 在过去的世纪中,大多数建筑物是由当地材料建造的,其形式同时适应社会需求和气候。只有那些最重要的建筑才由建筑师或建造专家设计,而他们常使用进口的和更耐久的材料。随着这些年来大规模信息交流的发展,所有这些都改变了。建筑的设计、方法和材料正在越来越国际化和标准化,它们更多地随着时尚的指示而变化,而不是其实效。 就象建筑物预期的功能被(或应该被)反映在其设计中,城市的形式和特性也是它的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反映。当我们改变、改造或更新建筑物来更好地满足不同从前的新需要时,必须承认:要确保一段时间内一个社区的繁荣,那么一个人居环境??村子、镇子或城市,就必须不断地通过改变其自身来适应新的情况。尤其是现在,只要满足制造商的设想或财政状况,几乎可以在任何地方建立工业。 建筑和城市设计的保护 一个城市,尤其是一个古老的大城市,是思想和艺术品的宝库,其中包括建筑、空间和各种场所。它们表达了演变的需要、时势和建造者那个时代的风尚。为了社会的利益,我们应该合理地运用这一资源。但这从来不容易做到,因为总有关于什么才是?合理的运用?的争论。在城镇的发展中,情况常常会因为对旧建筑倾注的感情而变得复杂。用于建筑结构和基础设施维护的钱原本可以用于为社会提供新的住房,提供新的社会、商业、工业用途房屋和新的服务设施,这是一个客观但又经常被忽略的负担。但现在的形势要求未来的需求必须得到满足。什么样的发展才能最好地适应未来的需要,这必须得到检验和评估。 在制定一个已长期存在的城市区域的未来发展方针时,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在于决定应该依据何种原则(如果有的话),有意识地保留现存的建筑物及整个地区;在何种代价下、到何种程度,这种保留才能适应发展改变的需要。 对单独的建筑物或建筑群来说,常常是其外观、建筑价值或历史上的相关意义决定其保护( 或保存)与否。这还常被解释成对现状的维持。但一栋由政府保护的国家建筑,会不可避免地成为声望的目标。这种声望是一种可怕的强力麻醉剂,使人们在考虑到艺术性时被麻痹了。如果一栋建筑内在的魅力和作为一件艺术品或文物的价值,能够配得上这种声望,那它才能被保护,太多的人想要把他们自己所看到的古老建筑作为最好的来保留。但我们认为的建筑的美并不是一个靠逻辑证明的东西。同样也可以说,保护的愿望是不合理的,尤其当要保护的建筑无法附加经济用途时。 过去,具有时代风格的建筑实践满足了时代的需要,虽然重要的建筑物都被盖得好像要永存似的。1936 年,在伦敦,人们发现,除了几个被公认的有历史价值的例子,其它大多数都在30年内被更新,在60年内被重建了。现在,在这个被保护所支配的时代,总有不断的压力要求保留远远超过这个建筑时代的工业和商业建筑。这是非常昂贵的。可能倒不是要求新的用途和新的技术服务设施,而是它的材料、体量和特征能引起人们的共鸣,空间的尺度和比例适合当今的时代。这难道不比在昨日昂贵的立面背后设计出为明日服务的空间更好吗? 如今挽救古建筑的工作,不管以何种方式,都很少考虑它们的实际条件,甚至有时它们只代表一个因为没有特色而被人记住的建筑时代。这将会限制子孙后代显示出他们的设计或欣赏能力,这是要冒险的。但是给新的伟大的建筑和城市设计提供机会也要冒险。不管多大程度的保护都不能把一个设计从坏变好。50年前,如果有现在的规章和看法的话,许多现在被认为是杰作的建筑作品就盖不起来了。因为他们不能,而我们能欣赏到一些过去最富想象力的设计者最好的作品。如果决策的产生能适应也象建筑一样改变着的世界形势的话,就会有更多有价值的现代建筑了。把更多时间投入到审批一个发展申请中,并不一定能产生好一些的建筑或城市设计。它也许会阻止一场灾难,但如果由于官员们缺乏城市设计的眼光而错过了合适的投资时机,它同样也可能导致失去一个机会。 建筑师关心在特定空间的某一建筑,却很少关心它的邻居。而城市设计考虑的是被建筑界定的、渗透的或打断的空间。虽然也许这些建筑只是为从几个有选择性的视点观看而设计的。城市设计的关键存在于连续看到的景象中,其质量取决于空间之间的关系,它们被界定的方法,轮廓、体量、尺度、色彩和周围环境??比如建筑或植物??的材质。一个空间形式给旁观者的印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穿行于其中的运动速度。好的设计考虑它被体验时的情况;最好的设计能满足所有标准。一位穿越城镇广场的步行者有时间享受各种各样的纹理和形象:建筑表面的分格,界定空间的铺地和植物,光影的相互交叠和落叶的飘飞。这种欣赏,无论有或没有,都会受到建筑或空间的尺度与人类尺度之间的关系的影响。因为我们都会依据与人类高度和生命长度的关系来评价尺度和年代。这反之又影响了我们对周围环境的反应,例如我们在街道或广场中是 否觉得拥挤或舒适。 保护包含对资源的合理利用,这在城市的设计中是最为重要的。作为一个世纪以来的科技和商业发展的结果,城市中心总是处于适应更多用途和人口的压力下,然而许多城市中心却有一种错综复杂的特性,很容易被增长的交通和重建破坏。取代所有旧的事物来满足新的要求会浪费资源,而且很昂贵:这会有效地毁灭一个地区甚至整个城市。不满足今天的需要、不预测明天的需要,可能会成为经济和文化的自毁。我们必须在某处打破平衡。如何做呢?答案可能介乎一座城市和一个社区之间;或者是它们的特性值得保护,或者是一种古老的、很受喜爱的形式:又一次,是思想还是艺术品。建造什么,何时何地重建或彻底修改,保留什么以及如何去做,是一个判断力的问题。在实践这种判断时,应该简要地参考别的地方的经验。 保护,保存和选择的问题 在世界的很多地方,有无数的例子可以用来研究多种多样的情况的前因后果和保护的方法,而且每一个都很独特,又都有只适合于某些情况的经验。应指出的是:不同的情况需要不同的解决办法。 墨西哥城,世界最大的都会之一,有许多具有重要历史或建筑意义的建筑物,有些是前殖民地时代的。它也拥有一些有建筑价值的区域,比如佐那罗萨(Zona Rosa),在这里,保护措施正在付诸实施。但它也有一些最肮脏的贫民窟和混乱的地区,对许多人来说都没有逃避的希望。应优先考虑什么呢?投入到国家遗产的建筑维护中的财力越多,用来建造住宅和医院的就越少,更重要的是要为明天的人们提供所需的基础设施。保护的范围相当宽广,就好像实现它的可能性相当低一样。 在过去的40年中,新加坡进行了一项突出的重建住宅的项目。它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许多传统建筑的毁坏,特别是中国城和小印度。更重要的是它破坏了这里生存了几代人的社区。但优先权在于提供良好的居住条件-我认为这很正确。直到最近,才通过一个保护项目复原了老城区的许多残存的商住式的房屋。历史条件下的花费当然高但却对社会有益。这是一个有眼力、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并且有勇气、有决断的速度和足够的财力来实现其目标的城市。 中国的建筑和规划因为其空间相联系和相承接的方式受到特殊的尊重。原来的皇宫- 紫禁城、颐和园、北京的园林、苏州和承德的园林都在尺度和用途上各不相同,但每一个都显示出对实和空、遮挡视线、造景和尺度的处理的娴熟掌握,别处极少有能相比的,在西方更没有。每一个设计都很适合它初始的目的和它的使用,虽然它们大小不同。几百个人在紫禁城里几乎不会被注意,但如果在苏州的一个小园林里,就会造成交通堵塞。大小和尺度总是应该与用途相关,与房屋周围的环境相关的。这些地区的保护具有巨大的社会、建筑和历史的重要性,它们需要耐心、敏感,并且是很花钱的。 住房和保护 许多建在欧洲和整个前殖民地领土的宫殿和豪宅有了新的用途,比如做旅馆、会议中心、学校或医院,这样就保证了它们在可预期的未来不断地被维护。但并不是这些伟大的建筑物赋予了城镇它们的特征,而是无数的更谦虚的居住建筑。它们并不时髦,不能满足现代化的要求;但却用最少的材料取得了最大的优势,在苛刻的条件下倾全力于提供可能达到的最好的生活条件。在沙漠地区,厚重的墙挡住了正午的阳光,又保住了寒冷夜晚所需的温暖;内院被安排来利用气流提供制冷;在南亚,建筑物造得很高,以保证通风,避免突然的雨季泛滥;在中国,?风水?的不同流派依据这些制定了实践的标准。在几乎所有现代化的发展中,不仅仅这些奥妙的方法被一扫而光,而且更让人无尽沮丧的是,几乎所有建立在数代人的经验积累上的优良的实践也遭到了同样的命运,被那些极少考虑社会需求和气候要求的标准住宅代替。在这样的情况下,虽然有这么多可用的科技资源,却仍然有这么多低质量的房屋在这么多国家建造起来,就不让人惊奇了。解决办法必然存在于一种建设性的保护方针中。 生活方式,尤其是家庭内部的,随着外部条件,特别是经济情况的变化而演化。新的工作方式、城镇规模的增长在这方面是很重要的。在世界的许多地方,从一套接受地面的独立住宅或公寓,到需要靠电梯到达的多层公寓单元,这种住宅形式上的骤然变化,破坏了家庭生活,摧毁了社会的结构和邻里、社区的自然外貌。通过比较,经验会告诉我们,常常是那些或多或少继承了传统模式的邻里的居民,会对经济发展和其它社会变化带来的契机有更好的反应能力。这样,遵循那些已被接受的形式的新住宅就应受到赞赏,因为它包含了人们熟悉的东西,帮助重新发展的邻里地区保留了一种?归属感?,又帮助新发展起来的地区建立这种感觉。 曾经有这样的论断,说满足房屋需要的任务是现代建筑(相对于?后现代?和其它短暂的风尚而言)的源泉,并且正是从这方面来说,现代运动中的作品才与早期的不同。如果经济和社会的考虑也包含、当然也应该包含在这些任务中,设计的原则就更紧密地与更乡土或传统的建筑相吻合。那这就能解释,为什么这么多恰当设计的当代房屋能欣然坐落在旧的居住房屋旁边。因为它们显示了保护和建筑原则的应用,确保了一种当新旧并置时常常被遗忘的使它们和睦共处的措施。 定义和赞同一种原则是一回事,而实现它们就是另一回事了,因为不仅仅公众和政治家更喜欢时髦或便捷的方式,而且当面临基础内容时,技术问题也更突出了。想要以可行的方式来适应城市中不可避免的高密度问题,会带来几乎无法抵抗的问题:如何才能经济地提供已被社会认可的改善的服务设施。 在北京的菊儿胡同,吴良镛教授通过庭院式住宅,表达了一种可能性:既容纳一个相对高的人口密度,又同时给每一个家庭提供一小块私密的室外空间和绿地,且只与他们的近邻分享。当住所只有三、四层高时,就不需要电梯,维护也不需使用精密的机械设备。较高的单位成本,被使用时降低的花费和灵活的布局平衡了。这种布局给保护区域内和历史性建筑附近的小片地段提供了发展和再发展的可能。对局外人来说,这种方法以适应今天的需要的方式,保护了传统住宅的原则。这种住宅,从各种意义上讲都建立在胡同的体系上,这种体系确定了北京的许多住宅布局。当然,还有许多方法来适应重要保护地段附近住宅的承德、北京和其它历史中心的问题,有一系列实际和可行的解决办法。 从经济的角度看,使用电梯的房屋,至少应6层高;更高一些时,就会有建筑上的重要意义:当它们相当高并形成组团、仔细选址时,就会对城市的结构设计造成一种冲击。在一栋历史建筑或古城的中心的近处,在低层建筑比较受欢迎的地方,如果建起高楼群,通常是不合适的。在很多情况下,这指出了解决历史城镇的边缘或边缘以外的发展问题的可能性和愿望。这样可以延长古老建筑和园林的寿命、使用期限和特性。维护的费用降低了,因为制造污染的工业随之迁走了,沉重的交通负担转移了,震动对古老结构的危害减轻了,拓宽道路的需要也消除了。通过这些和其它类似的方法,新式的发展也可以成为最有效的保护手段。 结论 每一个人类的居住地都有它独特的品质,源于它所处位置地理因素的影响,它的基本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情况,以及之后的历史发展。这被反映在它的地段和建筑的形式和结构上;多年来不断变化以适应新的需要,常常至今为人所不知,但代表了每一个时代在城市演化中起的作用。留下来的一些无法估价,另一些却没有很高的价值,但我们不应抛弃任何一个,直到它们对将来可能做出的贡献得到评价;因为一旦毁掉就意味着永远失去。但同等重要的是,资源不应投入到试图维持那些不可能被维持的事物中去。一座城镇的特色,不仅仅来自它的街道和空间带来的特色,也源自每一栋个体建筑的设计中;那么最好的,为城市发展进程和保护的依据提供服务的办法,就是确保这种变化,这种不可避免的变化,进化着的变化,既尊重着历史又考虑到未来的变化。在被规划的城市圣彼得堡(St.Petersburg)中心地区,维持了严格的高度控制,使它保持了设计的原意而又有高层建筑。主要的公寓楼,都在郊 区。在罗马中心,所有高层建筑都被禁止。 城市建筑论文: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 摘要: 随着高层建筑技术的迅速发展,高层建筑已经成为城市空间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成为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然而高层建筑与城市空间的融合依然存在一些缺陷。 关键词: 建筑设计 城市规划 广场 架空 高层建筑形式在古代就已有了,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的古巴比伦曾经建造了现在号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根据记载,其形式非常之华丽壮观,放置在任何空间之中都可以说是一道绝美的风景。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钢铁、电梯的出现以及后来钢筋混凝土的应用,为高层建筑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高层建筑也成为城市空间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其中以美国的高层建筑发展最为活跃,如1885年的芝加哥家庭保险大楼被公认为第一幢摩天建筑,而纽约的曼哈顿区更是高楼云集;近年来我国的高层建筑也发展迅速,如上海的金茂大厦88层,高420.5米。随着结构理论和技术的发展,高层建筑结构形式趋于多样化,高层建筑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但随之所带来的弊端也越来越多的表现出来,在成为城市风景的同时如何恰当的融入城市空间成为高层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使高层建筑设计趋于完善所追求的一种理念。 城市空间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所需要的重要因素,它为居民提供各种活动的可能。这个可以说是城市空间比较科学性的定义,而本文提到的城市空间则更具体更形象,主要指城市内的建筑物、道路、绿地、广场、公共服务设施等实体以及由这些实体所构成的立体空间,也是人处在其中能真实、直观感受到的空间。高层建筑是否与所处的城市空间融洽,其评价标准相当一部分取决于公众的感受,简单的说就是人处在所创造空间中的感受;所以一位建筑设计者在进行高层建筑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所创造出来的空间(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给予使用者的感受。这些是理论上要求一位建筑设计师要考虑的因素也是作为一名建筑师应该承担的责任,而且还可以据此评价一位建筑师的设计能力和水平及其职业道德。事实上在进行一项高层建筑设计时,开发商受利益的驱使往往不会考虑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此时,规划部门所出台的各种条文政策及规范将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强制性的要求必须顾及城市环境,营造舒适的城市空间。可以看出,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的协调以及城市空间的营造是通过两方面的共同作用来完成的,即建筑设计和规划。下面就从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两方面谈谈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的关系。 一 建筑设计 1、充分发挥广场的作用 高层建筑由于其体量的巨大,往往给街道空间一种突然的压迫感,使人感觉好像从一个大空间突然进入一个小空间,这是由于高层建筑的体量所造成的对比。因此凡是处在街道两旁体量巨大的高层建筑在设计时应该对其进行后退处理,并在其退出的用地上设计一广场空间,这个广场空间将起到空间的缓冲作用;而且由于高层建筑的建筑面积远远超出其用地面积,容纳的人员较多,出入口人流密度相对较大,后退出的广场空间也起到缓解交通压力的作用;从另外一方面讲,广场空间往往在街道空间以及城市空间中起到非常重要作用,能够给公众留下较深的印象,也往往能成为城市的节点,这就是共享空间的好处。有的建筑大师甚至直接设计成下沉式的广场,如日本建筑大师叽崎新设计的日本筑波中心的下沉式广场,独特的广场空间造型,以人和环境为设计重点,不仅为公众提供了一个舒适的安静的休闲场所,而且使建筑塔楼的形象特征更加突出。这种下沉式的广场往往更容易给人留下印象,就空间形式而言它是一种非常富有情趣的空间。因此在进行高层建筑设计时广场和建筑应该作为一体来考虑。 2、高层建筑主体设计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高层建筑往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象征性,可以反映一个城市经济水平和发展程度,选择合理的造型就显的尤为重要。高层建筑由于其结构形式的限制以及使用功能的要求,在造型上往往追随于建筑的结构形式,而不能有太多的变化,有的高层建筑甚至直接将结构形式外露不加修饰。高层建筑的主体部分是它的塔楼,塔楼的表现形式对高层建筑的造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现今国外和国内的许多高层建筑都有着独特的外形和明显的识别性,对一个城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可以说是高层建筑存在的一个原因。随着近年来资源短缺问题的出现,全球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而高层建筑就环保节能方面来说是很浪费的,随之就出现了生态型“建筑的概念,如生态建筑师??诺曼·福斯特设计的法兰克福商业银行总部大厦在强调象征意义和功能的同时,就引入生态的概念,是世界上第一座”生态型“超高层建筑。其建筑平面呈三角形,宛如三叶花瓣夹着一支花茎:花瓣部分是办公空间,花茎部分为中空大厅。中空大厅起自然通风作用,同时还为建筑内部创造了丰富的景观。而气候设计大师??杨经文设计的马来西亚吉隆坡梅纳拉大厦则体现了利用空中开放空间连通建筑内外,贯彻”生物气候大楼“思想,引入了大量的植物,立面上螺旋上升的垂直绿化和底部斜坡的绿化都有助于调节气候,尽可能地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较好地完成了室内外空间的过渡与衔接。同时对形成良好的城市空间环境也是一种深化。可以看出目前高层建筑设计的一个新要求就是要实现”生态节能型“。 高层建筑主体的下部分??裙房虽然对整个城市影响较小,但它对于街道的尺度和人情化空间的创造等方面却有着重要的影响。建筑的裙楼立面设计一般不同于上部立面,需要进行细致的设计,从而使下部空间丰富多彩而不至于感到苍白;并要体现人的尺度,因为裙房部分跟公众视觉接触较密切,对街道空间感影响也较大。而高层建筑的最上部分??屋顶对整个建筑形象起到强化个性的作用,虽然它较少影响到生态环境,但对塑造建筑的标志性、丰富城市天际线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应根据建筑的基座、楼身等因素加以塑造。 3、巧妙的运用一些处理手法 高层建筑的塔楼部分虽然变化的余地不大,但是底层部分却可以进行一些巧妙的处理来丰富空间形式。一般可以采用底层架空和入口缩进的手法。底层架空的处理手法是现代建筑的特征之一,它可以在高密度的环境中争取到宝贵的用地,把城市的道路、广场和建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通透的、公共的开放空间,给市民以小憩之地;同时还可以改善人流、视觉拥挤的状况,连通几个主要的公共场所,以增加城市空间的层次。高层建筑临近城市道路布置时,入口空间凹入建筑下部可以避免主体的被迫后退(用地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争取基地面积的有效使用,缓解入口处各种矛盾冲突;并有可能在建筑的形体设计、空间组织等方面形成新颖的构思,这种入口后退架开的处理不仅空间层次丰富而且给人的印象也深刻。 二 规划设计 1、避免高层建筑密集 高层建筑的密集虽然对于城市办公等条件方便有利,却给城市空间带来很多压力,造成城市空间和城市交通的拥挤,甚至是一些史料不及的污染和危害,比如一些高层建筑玻璃幕墙的大面积使用造成以前未出现过的光污染;还有就是形成高压风带和风口,这些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因此在规划设计中要对区域内的高层建筑密度进行限制,避免高层建筑的集中分布。 2、高层建筑与城市街道 高层建筑一般分布在城市中商业发达的地段,这些地段的街道本身交通荷载就较大,高层建筑将大大增加这些街道的交通压力,分布在这些街道两侧的高层建筑要尽量控制其层数和高度,同时在规划设计时要对这些街道进行扩展,加大其通行能力。 3、控制超高层建筑数量 超高层建筑往往以其象征性和代表性而存在,实际上这类建筑既不经济又不合理,一些已建成的超高层建筑投入使用后表明收益并不乐观,可以说仅仅是体现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知名度。 结束语 高层建筑已走过百年历史,从其出现之日起就成为城市的焦点,其形式和风格也不断的发展变化着,我国的高层建筑虽然相对发达国家起步较晚,但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像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高层建筑可以说代表了中国高层建筑的发展史,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的融合也正不断的完善发展。 城市建筑论文:对城市建筑的文化阅读 摘要: 关于城市的界说之一,是美国城市建筑学家刘易斯。芒福德的名言:“城市是文化的容器。”的确,不同的城市面貌、街道景观,是我们区别、认识不同文化最直接的途径。城市建筑被称为“凝固的音乐”,它承载、凝固的不仅仅是建筑艺术,而且是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政治文化等等。 关键词: 建筑文化 城市建筑 中国现代大都市的形成主要源自两种不同的历史:一些口岸城市如上海、香港、青岛、大连等,在殖民统治或租界时期,主要是在外国人的管理下形成的今天的城市格局和面貌;而内地的历史文化古城,如北京、南京、西安等,主要是在近几十年的社会变迁中,由中国人自己管理、建设和改造,形成的今天的城市面貌。 作为新中国首都,北京成为一个活的标本,一个令人读之不尽、百感交集的“文化的容器”。它不仅在体制文化的塑造下,而且在各种不同文化的冲突和张力中,形成了今天的面貌和品性。而发生在北京的事往往是具有全国性的。 北京和南京 虽然在许多方面,北京和上海最显著地形成一种对比;但在城市建设和规划上,最具有可比性的却是北京和南京,它们是两个时代分别由中国人自己规划、建设的国都。 1927 年国民政府迁都南京后,即成立了“首都建设委员会”,以美国设计师墨菲和古力治为顾问,负责制定《首都计划》。于1929年底完成并公布的这一计划,包括史地概略、人口预测、中央政治区、建筑形式、道路系统、水道改良、交通管理、铁路与车站、港口计划、飞机场、自来水、电力、住宅、学校、工业、浦口建设、城市分区、实施程序、款项筹集等许多方面。按照《首都计划》,南京城明确分为几个功能不同的区域,如中央政治区、南京市行政区、公园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这是我国按照现代城市规划的理念,按功能分区进行城市规划的最先尝试。如何设置首都的政治功能是该规划最核心的问题之一。起初,也有仿照柏林、伦敦之例,在南京城外另建新都的设想,因费时耗力,未予通过。规划确定的是在中山门外、紫金山南麓新建中央政治区。 在规划和城市建筑风格的指导思想上,《首都计划》称其主旨是“发扬光大固有之民族文化”,城市建筑采用“中国固有之形式”,“以中国之装饰方法,施之我国建筑之上”(罗玲《近代南京城市建设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8月)。沿街的重要建筑,均为传统大屋顶的民族样式,如财政部、励志社、兵工署、中央博物院等。出现了一批现代宫殿式建筑,如南京大学教学楼、南京师范大学教学楼等;以及一批在实质上融合中西的优秀建筑,如中山陵音乐台、军区总医院、江苏省美术馆、第二历史档案馆等。由于1937年抗日战争的爆发,该规划的不少内容未能全部实施,包括中央政治区的建设。但现代南京的城市格局、城市面貌基本是由这一规划奠定的,今日南京浓荫匝地的城市道路,鼓楼、新街口的环岛式街心广场,都是在那时形成的。 与南京相似的是,五十年代初新中国首都北京的城市规划,也是由一批留学欧美的建筑家进行的,所面临的基本问题也是中央政治区的设置。出于保护古都文化的考虑,梁思成、陈占祥按照按功能分区的规划思想,提出在旧城之外的公主坟一带另建中央行政区的方案,遭完全否定。当时之否定另建新区,除经济能力不足的直接原因,也有坐拥皇城的心理,以及视旧城为封建遗留,需要加以“革命”和改造等意识形态方面的深层原因。随着大规模拆毁城墙、城楼、牌楼,在旧城区内对王府、坛庙、名宅等“废物利用”,见缝插针地兴建工厂、机关、学校,北京古城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五十年代确立的以旧城改建、扩建为中心的思路一直延续至今。对二环路以内旧城的超强度开发,致使人流、物流、车流向内城过度集中,造成严重的住房压力、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问题。它被恰当地定名为“破坏性建设”。其实际效果,就建筑面貌而言,吴良镛先生总结为“好的拆了,滥的更滥,古城毁损,新建凌乱”(吴良镛《城市规划设计论文集》,燕山出版社, 1988年)。虽然建立功能分散的、多个城市中心的意见始终不绝,但北京仍以“铺大饼”的方式迅速扩张。近年来在近郊已经建立了若干个规模巨大的新居民区,然而,那些拥有几十万人口的新区却并没有建立和发育城市的功能,居民们仍需长途跋涉,到市中心工作和活动。 今日北京发展的事实已经回答了当年的争论。城市轮廓线东起高碑店,西至石景山,南抵大红门,北达清河镇,方圆约六百平方公里,已经是老北京城面积的十倍。换而言之,我们已经建设了相当于十个北京城,而那个世界上独一无二、具有高度历史文化价值的北京明清古城,却终于在我们眼前日新月异地消失了。 新北京:从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 新北京的建筑风貌成为我们透视体制文化变迁的一个窗口。 1953 年所作的首都建设“规划草案”,其基本要点包括:以旧城的中央区为中央首脑机关所在地,使其成为全国人民向往的中心;首都要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特别是要成为中国强大的工业基地和科学技术中心;改建扩建北京,要打破旧格局的限制和束缚,使首都成为适应集体主义生活方式的社会主义城市;改造道路系统、改变水资源缺乏等自然条件,为工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其总方针的表述十分奇特也很传神:“为生产服务,为中央服务,归根结底就是为劳动人民服务。” (《当代中国的北京》上册,第86页)这一实现革命化、工业化的思路,直接导致了“破旧立新”的城市建设方针。 五十年代北京建设的突出成就主要体现在天安门广场,长安街的建设和一批标志性公共建筑上。十里长街,全世界最大的城市广场,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民族文化宫、军事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十大建筑”,构成了以雄伟、庄严、壮丽、堂皇、开阔等为特征的新国都的视觉形象,以寄托解放、新生、自豪感之类的情感。中南海、天安门城楼等历史建筑文化意蕴的转换,突出体现了新体制文化对传统权威的借助和重构。在很长的时间内,在人们心目中它们已不再是一个历史建筑,而成为党中央、的象征符号,如 “天安门上太阳升”、“中南海的灯光”之类话语所寄寓的意义。 “民族的形式,社会主义的内容”这一文化公式在建筑学上的体现,是“经济、实用,在可能的情况下追求美观”的原则。一批民族风格的公共建筑,体现了当时主流的建筑理念,其典型为三里河一带“四部一会”琉璃瓦大屋顶的建筑。它很快就遭到制止和批判━首先是由于“反浪费”,然后上升为政治问题━但这一早期尝试毕竟为新中国建筑的文脉写下重要一笔。这一时期的建筑实践与南京民国时期的新建筑可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现在看来,当年新北京的形象塑造,首都建筑的“宏大叙事”大体上是成功的,透露出那一个时代、那一代人的精神面貌、气度和有明确理念的审美追求,以及城市控制(规划)的能力。 在城市建设的历史上,六、七十年代是一个停滞和平庸的时期,唯一迅速增长的是人口。以北京为例,1982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比1949年底增长了4.8倍,达917.8万人。那也是简易房、筒子楼大行其道的时期。除了十里长街的观瞻之外,沉重的人口压力,革命时期的混乱无序,使城市不堪重负,大多数四合院正是从那时起,变成了破败凋敝、人际关系紧张的大杂院。 当八十年代新的建设高潮来临时,和中国的各大城市一样,北京又一次成为到处开膛破肚、彻夜施工的大工地,但其面临的问题却已不似五十年代那样单一和单纯。城市建设承载着人口压力、民生改善、国家形象、商业利益、政治利益、部门利益、政府政绩等来自不同方向的复杂压力,处于各种不同的欲望、抱负、追求、利益前所未有的紧张挤压之中。 在市场经济、分权管理的新体制下,严整统一、“君临天下”的中央意志渐渐退隐了,城市改造新的主体是有关政府部门和房地产商,新的强劲动力是商业利益。在全新的制度环境和利益机制中,统一的城市规划虽然仍在制定,却失去了整合、制约的力量。北京又一次脱胎换骨。但与同期的上海相比,无论在单体建筑的新颖和独特性上,还是在整体风格的协调上,都远远落在了上海之后。号称“中华第一街”的长安街上的当代建筑成为北京人调侃的对象:正面棕黄色、侧面银白色的交通部大楼被称为“阴阳脸”,门字型的海关大楼被称为 “大裤衩”,曲折有致、中间有一月亮门的妇联大楼名为“肚脐眼”…… 首都的建筑何以难以保持协调的风格和应有的水准,这似乎是很令人费解的。其所透露的其实是体制文化的变异。北京市各行其是、参差不齐的公共建筑,可以说是条块分割的“部门所有制”(有人称为“部落主义”)典型的文化体现。为了“肥水不流外人田”,各部门的建筑主要是由本部门按照一己需要设计、建造的,无论选址还是建筑风格,都是首都规划委员会难以干预和协调的。同时,这种部门主义的建筑,较多地凝固了“长官意志”。 权力所及,各个城市都不乏历届领导人留下的“标志性建筑”。在北京,典型为前市长陈希同提倡的在高楼顶上加盖小亭子的建筑(被称为“戴绿帽子”)。其顶尖之作、也是收山之作是九十年代初建成的北京西客站。它可能是一个标本,集中了此类建筑的某种文化特性:将个人的喜好蛮霸地强加于社会,把巨大当成伟大,把纪念性的气概不凡放在首位,而无视公共建筑方便、实用的功能。西客站顶上一个没有实际功能的巨大亭子,耗资竟达八千万元之巨。近年来,在一些城市“领导人工程”、“形象工程”仍呈蔓延扩大之势,导致无功能建筑的大量兴起。一些城市大兴建广场、修草地、铸大钟、建城市雕塑之风,在这场比“大”的竞争中,有的县级市的广场面积甚至超过了天安门广场。 与之相应的是,在部门割据和地方主义的体制格局中,跨地域、跨地区的城市规划几乎成为不可能。尽管专家、学者一再呼吁,北京市的建设和发展,应在华北经济圈、京津冀唐地区的整体发展中,按照“大北京”的概念进行设计和规划,如同大东京、大巴黎那样,但这至今仍是知识分子的纸上谈兵。 高度之争:城市建设的“香港模式” 对高度的崇拜和竞争,成为当代城市建设突出的主题,它也尖锐地体现在北京的建筑中。严格地说,这种崇拜非自今日始,它渗透在中国人的现代化意识之中。从大半个世纪以来国人对上海滩24 层高的国际饭店的啧啧赞叹,到对今日浦东88层高的金茂大厦的满腔自豪,都反映了这种“现代化=高楼大厦”的集体认同。事实上,在西方国家经历了工业化某个时期对高层建筑的新奇之后,对高楼大厦的竞争几乎集中在东亚,尤其是那些“从稻田中拔地而起的”新兴国家和城市,无不把自己的经济成就和自豪感主要寄托在对建筑物高度的追求上。 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八十年代以来对国人影响最大的当属港台文化,尤其是香港文化。当中国城市开始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之时,香港高楼密集的都市风光作为“现代化”的典型图景,早已深入人心,成为内地竞相仿效的对象。当然,香港对内地建设的深刻影响,不止于作为现代化的文化象征,而主要靠巨额的商业资本和大规模房地产开发,为一些城市留下了直接的印记。 在北京城,对高度的竞争是悲剧性的。因为开阔舒缓的平面布局和辽阔无碍的天际轮廓线,正是这座古都的基本特征和文化性格的体现。对建筑物高度的控制和反控制马上白热化。八十年代中期,混乱无序的商业开发,致使在紧邻故宫的旧城的核心区内,在王府井一带相继出现了一批高层建筑,如王府饭店、和平宾馆等。与此同时,京广中心、京城大厦和国贸中心等玻璃幕墙的摩天大楼接踵而至,打破了北京城传统的天际线和城市景观。今天,无论在故宫、北海还是颐和园四望,背景无不是林立的高楼。在学术界的呼吁下,1985年北京市出台市区建筑高度控制方案,规定以故宫为中心,分层次由内向外控制建筑高度。1993年中央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规定,“长安街、前三门大街两侧和二环路内侧以及部分干道的沿街地段,允许建部分高层建筑,建筑高度一般控制在30米以下,个别地段控制在45米以下”。 对这一控制最强烈的挑战,来自香港李嘉诚所属集团在王府井路口建立的亚洲最大的商业性房地产建筑群“东方广场”。它招致海内外许多有识之士的批评,引起强烈争议的原因基本是文化性的,担忧其对北京古都风貌将造成难以估量的破坏。斥资20亿美元,建造面积达 80万平方米的东方广场,原设计方案东西宽480米,建筑高度70多米。而近在咫尺的天安门高度为35米;人民英雄纪念碑高度为38米;人民大会堂的建筑高度为31米,最高处才40米,总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这意味着,这座体量4倍于大会堂、高度2倍于大会堂的庞然大物将使天安门广场上的这些标志性建筑变得矮小,导致城市中心偏移,从而打乱历史形成的以天安门广场为中心的首都城市格局。作为妥协的产物,东方广场终于被拦腰截断,呈现粗壮矮胖的身姿(经修改降低高度和容积率后,仍近40米高)。与之相映成趣的是东方广场西侧建于七十年代初的北京饭店新楼。它也是经修改设计后被“裁短”的,原因是出于对中南海安全的考虑。两者命运相同原因却大不相同,也算是一种社会进步了。 近年来,北京市广建“金街”、“银街”,“中央商务区”,孜孜追求成为中国的“曼哈顿”、“华尔街”和“硅谷”时,作为文化中心的建设几乎淡不可闻。在这一建设高潮中,长安街东侧已经被港资为主的一批写字楼、商厦抢滩。而城市高度控制在旧城区则被全面突破,几无严肃性、权威性可言。这一事态并不是孤立的。类似的一例,是李嘉诚所属集团在福州市中心区进行的成片房地产开发,将拥有众多文物的著名历史文化街区“三坊七巷”毁坏殆尽,面目全非。 最早对“香港模式”表示担忧、发出警告的是被称为建筑界的“持不同政见者”的建筑大师张开济。早在七十年代末,当火柴盒建筑刚刚出现、备受青睐时,他就指出“现代化不等于高层建筑”。当前,他主要是反对北京和内地在住宅建设上盲目仿效香港超高、超密的模式,兴建“塔楼+梅花桩”式的小区。高层住宅由于造价高、使用系数低、能源消耗大、经常费用高,朝向问题造成大量“阳光贫困户”,以及不利于老人、儿童户外活动和邻里交往等诸多问题,在许多国家已被控制和禁止建设,一些国家则正在拆除几十年前建造的此类建筑。他认为比较可行的是用“多层、高密度”替代“高层、高密度”。 一些高层建筑的支持者认为,这是在我国土地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大规模解决住房问题的必然选择,日本、香港均是在这一压力之下选择了这一模式,并以令人窒息的密集高层住宅群换取了较为疏朗的整体生存环境。但正如识者所言,超高、超密的香港模式并不是某种建设理念的产物,而是前港英政府在住房问题上任由市场力量主宰,爆炒地价至离奇的程度,房地产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产物。它损害的,正是大多数普通市民的生活质量和经济利益(详见1998年9月2日、9月9日、10月7日《北京青年报》讨论文章)。 这恐怕是当下正在中国发生,十分值得警惕的问题:城市建设为房地产开发浪潮所牵引,不受制约的商业化正在成为主宰城市命运的决定性力量。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保持不同民族、国家城市建筑风格的任务更为复杂艰巨。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称,目前有十家左右美国的跨国房地产开发公司在操纵世界建筑市场,以跨国资本为后盾的文化中心则在制造和输出各种建筑理论和流行风格,这一现象已引起国际建筑协会的高度重视(《北京青年报》1999年4月2日,《北京晚报》1999年6月4日)。 自然,知识分子的意见很难改变什么。玻璃幕墙高楼仍然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各地推进。在云南边城丽江,兴建起了类似希尔顿饭店那样的华丽大厦。西湖之滨早已高楼林立,新建的杭州市政府大厦,被市民诟病为“削尖脑袋,挖空心思,两面三刀,歪门邪道”。适值世纪之交,城市之间对高度的竞争又增加新的动力━兴建“跨世纪的标志性建筑”。据称,福州市将建一座主楼高306米、88层的摩天大楼,主体建筑由金银两色的玻璃幕墙组成,总投资20多亿,高度为福建第一,全国第三。而上海浦东在新竣工的金茂大厦附近,又将建设一座更高的高楼。 建筑中的流行文化 当上海以“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自诩和骄傲时,它标识的是城市之间的另一场竞争━速度之争。每一个城市的领导者都惟恐变化太小、变得太慢,落在人后,因为领导人的任期是短暂的。以北京为例,近年来仅住宅建设的速度,即达到每年竣工800多万平方米。为了加快速度,采用的是用推土机开路、大拆大建的成片土地开发的模式。许多有数百年历史的文化遗迹、胡同和老房子,甚至未及甄别、鉴定便被夷为平地。当张开济等建筑和文物专家呼吁北京城市建设应放慢速度,以为文物保护留下必要的时间时,建设的速度进一步加快了,并且将开发的权力下放到各区,鼓励各区之间开展速度的竞赛。 当社会向市场化、世俗化转变之时,建筑从过去更为重视具有恒久价值的审美感受、意识形态的超越性力量、统治者的意志和权威,以及精英阶层的文化趣味,转为重视和强调现实的功利、即时需要、时尚潮流等等。权力的结构也发生了转移,从建筑和文化精英控制转为纯粹的商业操作。在许多情况下,地方政府放弃了其应有的职责,成为房地产商的合伙人。新的工作机制于是成为“规划听领导的,领导听老板的”。这种不甚健康的商业化,必然意味着历史传统文化的流失和建筑精英文化旁落,意味着城市的平庸化、低俗化、麦当劳化。一座座失去记忆的城市被大量复制,一批批速成、单调的建筑迅速填充着城市的空间,粗暴地改变着人们的视觉。在新人类的词典中,“广场”不再是巨大的政治和物理空间,而只是建筑物的前庭路口:“花园”是楼旁狭窄的绿化带,“森林”则是郊外草木稀疏的苗圃。“世界公园”式谐谑、游戏的建筑,假冒的明清建筑和仿欧洲古典建筑纷纷出笼,加入着世纪末大众文化的狂欢。 大众的流行文化和社会心理鲜明地积淀在城市建筑上。八十年代以来,在中国东部的中小城市、城镇和广大农村,不变的时尚是磁砖贴面、蓝玻璃的现代建筑。它为什么会如此深入人心、广为流行而且经久不衰,当成为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课题。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建筑时尚则经历了火柴盒式的高层建筑、高楼大厦+小亭子、摩天大楼+玻璃幕墙,以及仿欧洲古典建筑等不同的阶段。许多人到了欧洲之后,只见绿树掩映中的小楼而难觅高楼,不禁怅然若失,不知究竟谁更现代化。 欧陆风情不可阻挡地成为最新的流行。当上海含情脉脉地重温其晚近的这一小传统时,各个城市则由娱乐场所大力张扬这一最新时尚。形形色色的娱乐城无不装饰着罗马式的柱廊,以及比例失调的西洋裸女雕塑。直接请法国建筑师设计成为最酷的豪举。北京王府井的步行街和上海南京路的步行街均出自法国人之手,在建筑风格乃至建筑材料上都十分相似。当你在王府井行走,正如在建国门的街头漫步,经常会产生不知身在何处、时空倒错的感觉。 法国建筑师在北京的最新成就是备受争议的国家大剧院。由于它的复杂功能和在天安门广场一侧的特殊位置,其入选方案举国瞩目。它最终被擅长机场设计的法国建筑师安德鲁设计成浮在水面之上、银光闪闪的巨大金属半球,被北京人称为“大水泡”。作为北京市最独特的另类建筑,它因其后现代风格、建筑功能不甚合理和极其高昂的造价,遭到了科学家、建筑师的强烈抵制。有趣的说法之一,是法国人总算报了贝聿铭在卢浮宫前建玻璃金字塔的一箭之仇。的确,不论我们喜欢与否,它横陈在首都的中心和世纪交替的时点上,是一个触目的标志,一个强烈的象征,宣告着老北京文化的消解、一段错综复杂的历史和情感的终结,宣告着多元文化、异质文化融合的时期到来。 另一种疑问是这样的:北京目前并不算很多的文化设施、演出场所得到充分利用了吗?北京究竟能为国家大剧院提供多少高水平的演出?十分巧合的是,广州市拟建的大剧院因其耗资巨大,在务实的人大代表的质询下终告流产。这一提问的价值在于它触及了城市现代化的本质。对城市这个“文化的容器”,归根到底,其中有没有文化、有什么样的文化才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说,城市的现代性最终是由其文化软件制约和说明的。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北京和上海的区别,比它们在城市建筑上表现出的更为重大。 十字路口的城市 城市社会的真正内涵,是市民的交往空间、共同文化、政治生活的形成和扩大。市民文化成为城市社会的一个恰当度量。 正是在上海的淮海路、衡山路,令人体味了街道的人间尺度和城市的人间情怀。充满人道的街道的特征之一,是马路两侧的绿树可以热烈地相互交接。接续了昔日茶馆、咖啡馆的传统,上海街头遍布的红茶馆再次成为老百姓的生活空间,在那里年轻人和工薪族可以放松地打牌、聊天。生活就在此处。那也曾是老北京生活的况味。然而,北京的茶馆自几十年前消匿之后,成为了话剧舞台上的保留节目。当它重返人间时,却成为向洋人展销京味的旅游场所,或者台湾人开办的高消费去处,在那里,我看见过白领在下围棋。类似地,毗邻使馆区的三里屯酒吧一条街明确成为外国人的社交场所、北京的高级白领和文化另类的身份认证处。 广场的处境是另一个说明。当群众性政治集会的功能消亡之后,天安门广场便越来越因缺乏实际功用而显得大而无当和无所适从。在这片干燥、炎热、坚硬和广阔的场地上,人依然渺小且坐立不宁,难以解决各种日常的需要。上海的人民广场则迅速完成了转型,用博物馆和歌剧院标榜文化中心的形象,用商场、绿地和广场鸽使之成为市民休闲、购物的实用场所,消解了体制文化的传统象征。然而,精明强干的政府在它巨细无余的管理中,也消解着另一种可能性。整洁干净的上海,既没有北京那样的遍地流民、猖獗的盗版,也没有北京那样丰富活泼的体制外文化空间;既没有浙江村,也没有中关村。 被现代生活割裂在胡同、大院和小区里的北京市民,自有内在的力量和逻辑。当《北京晚报》炮制着类似小靳庄诗歌那样歌颂美好生活的新民谣时,北京市民对平庸生活的抗争从未停止。一种是贫嘴张大民式的,以小人物自嘲自贱的传统方式,化解生活的辛酸和无奈。另一种是艺术家张大力式的,他用“把脸画在墙上”的先锋行为,向这个喧嚣而沉闷的社会作出一个怪诞的姿态,发出一个奇异的声响。而游历西藏达十年之久的自由电视人温普林,写下这样的句子:“我深深地怀念有酒有狼有姑娘笑声的夜晚,那一切是我们人生中的珍藏。” (温普林《茫茫转经路》,227页,西藏人民出版社,2000年) 城市快车依然循着世俗化和商业化的轨道凯歌行进。北京市开始兴建的又一条通衢大道,使发现不久的曹雪芹故居遗址面临灭顶之灾,引发了知识分子新的抗议浪潮。建筑师和规划专家的反思认为,二战以来在现代主义理论指导下以大规模改建为特征的城市更新运动,在西方几乎没有成功的先例,应该认识到“社区发展”规划、渐进式规划、公共选择规划、历史街区修复、小规模改建、住户自建等多种新的理论和实践的价值。大城市的生与死成为令人兴奋的话题,一个重要原因是今年春天狂烈的沙尘暴、严重的干旱和水资源的极度匮乏,凸显了北京作为沙漠化边缘城市的危急地位。人们公开和私下议论的问题是:北京会被迫迁都吗? 城市建筑论文:论城市建筑文化-以北京为例 摘要: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 它承载、凝固的不仅仅是建筑艺术,而且是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政治文化等等。北京在不同的文化的交汇中,在不同体制文化的塑造下形成了独特的面貌,本文从不同年代不同的历史背景简要论述了民族文化、港台文化及大众世俗文化对城市建筑及城市面貌的影响,并对城市的发展及文化走向提出了一些见解。 关键词: 城市建筑 建筑文化 一、引言 美国城市建筑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有句名言“城市是文化的容器。”的确,不同的城市面貌、街道景观,是我们区别、认识不同文化最直接的途径。城市建筑被称为“凝固的音乐”,它承载、凝固的不仅仅是建筑艺术,而且是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政治文化等等。 二、北京城市建筑文化阅读 作为首都,北京成为一个活的标本,一个令人读之不尽、百感交集的“文化的容器”。它不仅在体制文化的塑造下,而且在各种不同文化的冲突和张力中,形成了今天的面貌和品性。本文就以北京市为例,略谈一下城市建筑的文化内涵。 在五十年代,北京建设的突出成就主要体现在天安门广场,长安街的建设和一批标志性公共建筑上。十里长街,全世界最大的城市广场,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民族文化宫、军事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十大建筑”,构成了以雄伟、庄严、壮丽、堂皇、开阔等为特征的新国都的视觉形象,以寄托解放、新生、自豪感之类的情感。中南海、天安门城楼等历史建筑文化意蕴的转换,突出体现了新体制文化对传统权威的借助和重构。在很长的时间内,在人们心目中它们已不再是一个历史建筑,而成为党中央、的象征符号,如 “天安门上太阳升”、“中南海的灯光”之类话语所寄寓的意义。 “民族的形式,社会主义的内容”这一文化公式在建筑学上的体现,是“经济、实用,在可能的情况下追求美观”的原则。一批民族风格的公共建筑,体现了当时主流的建筑理念,其典型为三里河一带“四部一会”琉璃瓦大屋顶的建筑。它很快就遭到制止和批判━首先是由于“反浪费”,然后上升为政治问题━但这一早期尝试毕竟为新中国建筑的文脉写下重要一笔。这一时期的建筑实践与南京民国时期的新建筑可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现在看来,当年新北京的形象塑造,首都建筑的“宏大叙事”大体上是成功的,透露出那一个时代、那一代人的精神面貌、气度和有明确理念的审美追求,以及城市控制(规划)的能力。 在市场经济、分权管理的新体制下,城市改造新的主体是有关政府部门和房地产商,新的强劲动力是商业利益。在全新的制度环境和利益机制中,统一的城市规划虽然仍在制定,却失去了整合、制约的力量。号称“中华第一街”的长安街上的当代建筑成为北京人调侃的对象:正面棕黄色、侧面银白色的交通部大楼被称为“阴阳脸”,门字型的海关大楼被称为“大裤衩”,曲折有致、中间有一月亮门的妇联大楼名为“肚脐眼”…… 再如九十年代初建成的北京西客站顶上一个没有实际功能的巨大亭子,耗资达八千万元之巨。它可能是一个标本,但集中了此类建筑的某种文化特性。 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八十年代以来对国人影响最大的当属港台文化,尤其是香港文化。当中国城市开始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之时,香港高楼密集的都市风光作为“现代化”的典型图景,早已深入人心,成为内地竞相仿效的对象。当然,香港对内地建设的深刻影响,不止于作为现代化的文化象征,而主要靠巨额的商业资本和大规模房地产开发,为一些城市留下了直接的印记。在北京城,因为开阔舒缓的平面布局和辽阔无碍的天际轮廓线,正是这座古都的基本特征和文化性格的体现。但八十年代中期,混乱无序的商业开发,致使在紧邻故宫的旧城的核心区内,在王府井一带相继出现了一批高层建筑,如王府饭店、和平宾馆等。与此同时,京广中心、京城大厦和国贸中心等玻璃幕墙的摩天大楼接踵而至,打破了北京城传统的天际线和城市景观。今天,无论在故宫、北海还是颐和园四望,背景无不是林立的高楼。 三、当代城市建筑文化反思 当社会向市场化、世俗化转变之时,建筑从过去更为重视具有恒久价值的审美感受、意识形态的超越性力量、统治者的意志和权威,以及精英阶层的文化趣味,转为重视和强调现实的功利、即时需要、时尚潮流等等。权力的结构也发生了转移,从建筑和文化精英控制转为纯粹的商业操作。在许多情况下,地方政府放弃了其应有的职责,屈从于房地产商。新的工作机制于是成为“规划听领导的,领导听老板的”。这种不甚健康的商业化,必然意味着历史传统文化的流失和建筑精英文化旁落,意味着城市的平庸化、低俗化、麦当劳化。一座座失去记忆的城市被大量复制,一批批速成、单调的建筑迅速填充着城市的空间,粗暴地改变着人们的视觉。在新人类的词典中,“广场”不再是巨大的政治和物理空间,而只是建筑物的前庭路口:“花园”是楼旁狭窄的绿化带,“森林”则是郊外草木稀疏的苗圃。“世界公园”式谐谑、游戏的建筑,假冒的明清建筑和仿欧洲古典建筑纷纷出笼,加入着大众文化的狂欢。 大众的流行文化和社会心理鲜明地积淀在城市建筑上。八十年代以来,在中国东部的中小城市、城镇和广大农村,不变的时尚是磁砖贴面、蓝玻璃的现代建筑。它为什么会如此深入人心、广为流行而且经久不衰,当成为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课题。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建筑时尚则经历了火柴盒式的高层建筑、高楼大厦+小亭子、摩天大楼+玻璃幕墙,以及仿欧洲古典建筑等不同的阶段。许多人到了欧洲之后,只见绿树掩映中的小楼而难觅高楼,不禁怅然若失,不知究竟谁更现代化。 欧陆风情不可阻挡地成为最新的流行。当上海含情脉脉地重温其晚近的这一小传统时,各个城市则由娱乐场所大力张扬这一最新时尚。形形色色的娱乐城无不装饰着罗马式的柱廊,以及比例失调的西洋裸女雕塑。直接请法国建筑师设计成为最酷的豪举。北京王府井的步行街和上海南京路的步行街均出自法国人之手,在建筑风格乃至建筑材料上都十分相似。当你在王府井行走,正如在建国门的街头漫步,经常会产生不知身在何处、时空倒错的感觉。 城市社会的真正内涵,是市民的交往空间、共同文化、政治生活的形成和扩大。市民文化成为城市社会的一个恰当度量。 正是在上海的淮海路、衡山路,令人体味了街道的人间尺度和城市的人间情怀。充满人道的街道的特征之一,是马路两侧的绿树可以热烈地相互交接。接续了昔日茶馆、咖啡馆的传统,上海街头遍布的红茶馆再次成为老百姓的生活空间,在那里年轻人和工薪族可以放松地打牌、聊天。生活就在此处。那也曾是老北京生活的况味。然而,北京的茶馆自几十年前消匿之后,成为了话剧舞台上的保留节目。当它重返人间时,却成为向洋人展销京味的旅游场所,或者台湾人开办的高消费去处,在那里,我看见过白领在下围棋。类似地,毗邻使馆区的三里屯酒吧一条街明确成为外国人的社交场所、北京的高级白领和文化另类的身份认证处。 广场的处境是另一个说明。当群众性政治集会的功能消亡之后,天安门广场便越来越因缺乏实际功用而显得大而无当和无所适从。在这片干燥、炎热、坚硬和广阔的场地上,人依然渺小且坐立不宁,难以解决各种日常的需要。上海的人民广场则迅速完成了转型,用博物馆和歌剧院标榜文化中心的形象,用商场、绿地和广场鸽使之成为市民休闲、购物的实用场所,消解了体制文化的传统象征。然而,精明强干的政府在它巨细无余的管理中,也消解着另一种可能性。整洁干净的上海,既没有北京那样的遍地流民、猖獗的盗版,也没有北京那样丰富活泼的体制外文化空间;既没有浙江村,也没有中关村。 城市快车依然循着世俗化和商业化的轨道凯歌行进。建筑师和规划专家的反思认为,二战以来在现代主义理论指导下以大规模改建为特征的城市更新运动,在西方几乎没有成功的先例,应该认识到“社区发展”规划、渐进式规划、公共选择规划、历史街区修复、小规模改建、住户自建等多种新的理论和实践的价值。大城市的生与死也许再度成为令人兴奋的话题。 城市建筑论文: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 摘要: 城市是由建筑、绿化、道路、水系、人文风景等共同组成的服务于人的空间。城市规划解决的是上诸因素以及以人的六觉感受尺度为准组合而成的城市空,而建筑设计则解决诸因素中建筑个体功能以及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影响下与城市大环境小环境的协调。 关键词: 城市规划 空间结构 建筑设计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空间的分析与设计,也即对人活动的区域空间和各区域空间只的关系的协调。建筑设计是解决室内空间的使用、经济、美观的要求,同时在外部形体上,具有一定时代特性风格的前提下与周围环境、城市历史文脉及城市控制性规划相协调的结果。城市规划是动态地解决和协调各类建筑之间的联系、建筑群的整体形象,以生态的、可持续的观点延续城市的历史,展望城市的未来。在这里,我试图对城市空间进行解析,以空间为主导因素,讨论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和制约。 解析城市空间 空间:城市空间是空间的一种,但空间是什么呢?空间一词用于建筑是近百年的事情,后来对城市进行设计,空间便移植入城市中,成为城市空间……一直以来,建筑物被西方人看作实体,被看作塑造的主体,建筑师们如同雕塑雕像一样极力刻画着建筑物本身。上世纪末,建筑界发生了一场革命,人们看见了原先看不见的"空间",建筑师们先前的理念殿堂轰然倒塌了,似乎一切都"黑白颠倒"过来。杰出的现代建筑代表人物赖特曾拿出中国老子的一段话来说明自己的创作意图: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 这里的"无"赖特以之为空间。一个全新的观念进入了建筑师的思想和他的人民生活之中。"此后,建筑逐渐成为空间的艺术,被认为是一连串联系的空间。 中西异同:中国人一直以来就不曾把建筑单体当作主体来刻画。中国建筑工匠的注意力一直在建筑群体上,李允铢曾在《华夏意匠》中讲到:" 中国的建筑是在平面上展开的",中国建筑工匠考虑的是建筑与建筑之间的"院落".中国古代建筑,以"院"为中心组织单座建筑,"院"被称为一个基本的组织单元,若干院落组成建筑群,所谓"无院不成群",而院与院的空间感受是绝不相同的,从而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建筑空间效果。西方建筑师则更多的注重了建筑物单体本身,很大精力花在建筑单体的形体塑造上。因此,西方建筑的形体要比中国古代建筑形体复杂得多。另一方面,在城市空间设计上,中国是城市较早的,中国很早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建筑与建筑之间上了。北京故宫、江南园林都是铁证! 空间概念: 一直以来,西方建筑师这样教授我们什么是空间:这是一种图底关系。把房子当作实体,周围环境作底,我们只看得见房子;如果把房子当作底,房子周围的形状就出现了,这便是空间。举四合院的空间为例。 许多前人已给过我们明示。G.尼奇凯(G.Nitsche)为空间提出以下定义:"这个空间有个中心,就是知觉它的人。因此在这个空间里具有随人体活动而变化的方向体系,这个空间,绝不是中性的,而是具有界限的。换句话说,它是有限、非均质、被主观知觉所决定的……"这是其所谓知觉空间。J.耶迪克在著作《建筑空间论序论》中讲:"建筑空间是可以作为体验空间来谈的,"还说,"建筑空间同人及其知觉作用联系在一起,所谓空间就是继场所而起的知觉的总和。"海迪加也提出过:"不能把人和空间割裂开来,空间既不是外部对象,也不是内部体验,人与空间是不能分开考虑的……"舒伯格。舒尔兹也在《存在空间建筑》中说:"单纯的现实主义者认为世界对我们一切人来说是共同的、一样的,但我们所知觉道的却不是那样的世界,而是我们的动机和过去各种体验所产生的形形色色的世界。" 然而,这关系和空间限定说的是什么?是空间本身吗?不是,它们只是平面的图底和水平面由地面逐步升起的变化,它代表不了空间。空间怎能与平面等同? 建筑空间包括建筑形式(平面和立面)、质感、材料、光影和色彩,这一切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清晰的表现空间的品质或精神。甚至于一声呼啸,一声声回音,也会让人感到空间的存在。因而,现在所阐述的空间概念,不只是视觉感受,必须包括行动、情感方面的其它概念加以补充,它应是一种感觉,就如同我们全身的皮肤都可以感觉到"辣" 一样,"辣"不只是一个味道,不只是味觉,而是一种感觉。 空间意识远不止是脑力活动,它占据意识和感觉的全部, 要求整个自我介入以期作出全面的反应,因而对空间的概括不能用平面、模型或建筑物。空间就是某种因场所而产生的人的知觉感受。如同人的听觉,不能用物体振动或声波曲线来概括声音;如同人的色觉,无法用光的反射吸收或光谱来描述颜色一样,空间也不能用平面、模型或建筑物来概括。空间就是人的一种感觉,人对周围环境场所的感受,对自身定位的感觉。 城市空间:城市中的空间,即城市中的人们所体会到的包罗万象的感受。德国建筑师Robert Krier提出过城市空间的概念:它仅是城市内和其它场所各建筑物之间所有的空间形式。这种空间,以不同的高低层次,几何的联系在一起,它仅仅在几何特征和审美质量方面具有清晰的可辨性,从而允许人们自觉的去领会这个外部空间,即所谓城市空间。简言之,就是城市中及各建筑物之间的可被人们领会的所有的空间。人在任何时候都在领会城市,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方面感受便是城市空间。 城市空间的构成 :研究城市空间,必然要对其分解,以期得到它的构成要素。既然城市空间是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方面感受,必然得从人的知觉、心理、行为角度加以分析。 舒伯格。舒尔兹在《存在空间建筑》中在谈及空间时讲到"如果把知觉心理学所带来的这些基本成果用常见词汇来表示,那就是初期组织化的图示是依靠中心(center),亦即场所(place,近接关系),方向(Direction )亦即路线(Path,连续关系),区域(Area)亦即领域(Domain,闭合关系)的成立而确立。人为了给自己定位,尤其需要掌握这些。"舒尔兹这里把空间用知觉心理学的方法分为了中心、方向、区域三部分。 美国奥斯卡。纽曼(Oscar Newman)从领域角度在居住环境中提出了一个由私密性空间、半私密性空间、办公共性空间及公共空间构成的空间体系的设想,这种构成是从人的行为心理来分类的。 从人的认知意向来研究城市空间,凯文。林奇(Kevin Lynch)在《城市意象》一书中,归纳了城市形象的五个要素: 路(Paths)、边沿(Edges)、区域(Districts)、结点(Node)、标志(Landmarks) .这个分析是真正从人的认知角度去分析城市空间,尽管凯文。林奇本人也许并没有把城市空间当作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种感受,但他的城市五个构成要素恰恰是从城市所提供给人们的视觉感受即他所谓的人对城市的意象(Image)角度出发而得出的。 城市空间的本质:任何事情,都不能只见其表面,而应究其本质,这样才有助于我们的设计。一直以来,建筑师在谈论建筑时,常用平面、模型来说明设计,经常费尽心机在设计平面、模型上。习惯性的,当建筑师、规划师们谈及城市规划、城市空间时,也都不由自主地拿出城市的平面、模型来。对建筑设计来说,也许确实离不开平面和模型,但在城市设计上,平面模型到底能够说明什么呢?按照图纸上的平面、模型能建造出设计者所想象的城市空间吗?平面与模型,只能表现一种二维的形态,当然,以建筑师的眼光来看,平面上的建筑符号能代表特殊的涵义,在他们的头脑中由具体的平面加立面、剖面就能绘制出一副理想的效果图来。而这一过程是足以耗费许多宝贵时光,且没法保存下来;模型,似乎是对设计对象一个整体直观的表现,但人们观看模型的视角形成的印象是鸟瞰的效果,而建筑设计要解决人的尺度感受、规划也解决的是人走在大马路上视觉感受到建筑群高低错落和周围的环境相映成趣的效果,这些,模型体现不出来。如昌迪加尔城市中心,这是上世纪最伟大的建筑大师之一勒。柯布西耶的作品,看到这张精美的总平面图,我们感到它的构图十分严谨,极富现代风格,难怪曾有人评价它:"整体的构图是华丽的,使人感到出于巨匠之手,……"尽管图中加了阴影,使人感到其立体的效果,无非是让人看到在高空看这个市中心的形象,可又有几个人能从这个角度欣赏这个伟大杰作呢?人们只能在城市中欣赏和体验,同时城市空间需要人的介入。 巴西利亚新都三权广场及政府建筑群一经问世,震惊全世界,从高空俯瞰十分壮观,给人们留下很深的印象。它的设计者奥斯卡。尼迈也尔(Oscar Niemeyer)是勒。柯布西耶的推崇者,视觉艺术是他的创作源泉,无疑这又是一个平面城市、模型城市的典范。由于推崇勒。柯布西耶,由于从视觉出发,与昌迪加尔类似,他的城市空间需要还原成平面或模型才能显其美丽,也就是在高空中观察才见其壮观。但身在其中又如何呢?城市是不能当作雕塑来欣赏的。一位曾在那里住过的建筑师这样评价:"住在旅馆里,周围一个孩子也见不到。整个城市没有生气。"城市空间要提供给其中的人以不同的全面的感觉,不能只是视觉。 魏林比(Villingby)是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卫星城,距首都10公里,有电气化铁路和高速干道与母城来联系,用地170公顷,人口2.3万。中心商业区占地700×800米为岛是布局,由两个大型百货商店、70个小型专业商店、咖啡店、饭店等组成。其规划模型使我们得到了极为良好的图形感受,由空中鸟瞰效果如同模型,"从飞机上看,完成的设计给人印象极深,它将观者放在设计者制作研究形模型似的同样位置上。然而当一个人实际从地面进入魏林比并在城镇内走动时,他要想找一个统一组织的空间是徒劳的。事实上,从地面上感受魏林比绝不如在空中那样令人满意。" 因而,我们现在不能再抱着传统方法不放了。平面城市和模型城市也许时上半个世纪的典范,可到了60年代后,这样的设计典范起了改变,先是雅可布斯(Jane Jacobs),再是林奇(Kevin Lynch),加上克林罗(Colin Rowe)等人的理论,都暗示了一个重返街道生活,有历史感与地点感的全新的城市设计范例的浮现我们应该寻求城市空间的本质以便找到更准确更实际的设计城市空间的方法。 本原问题即第一性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研究城市空间的本原,也就是探讨城市空间从哪里来的,是什么东西决定城市空间的问题,从而知道城市设计者的任务,知道设计师应该设计的是什么。 城市空间的本原:建筑,就是要人们去亲身体验,不只是看看而已。他吸引我们深入,亲历其境,分享在其中活动的人们的感受。当水花飞溅,汩汩作声,从四面八方向我们飞来时,我真的完全置身其中陶醉了。城市也是,或者说必须这样。设计者的课题并不在于创作建筑立面和体量,而是要创造一个包罗万象的感受,以促成人们的介入。 城市空间就是城市提供给人们的那种包罗万象的感受,城市设计者就应千方百计的创造城市所能提供出各种感受。什么决定这种感受呢?根据什么来设计呢?城市空间感受的根源是什么呢?我们知道,城市与社会生活,与经济、工程技术;与思想意识;与运动;与时间等都有密切联系。各种因素都影响着城市空间的变化。究其共性,这些全都是"人的行动"——人在城市中的行为运动决定了城市提供给人们的感受,人们在城市中的行动方式的变化决定了城市空间的变化,"人的行动"即城市空间的本质。 空间就是人的空间,为行人考虑是设计的全部。城市设计是为人的,正如J。O。西蒙兹所说:" 作为计划着,我们不仅要处理地域、空间和素材,不仅要应付本能等属于心灵方面的东西……仅仅适应人是不够的,好的设计必须满足他,取悦他,提高他,并且鼓励他。"从城市空间的本质出发,即从"人的行动"出发,我们才能设计出杰出的城市,从而避免重蹈覆辙。设计城市空间,不再是空空的设计,实际是在设计人的行动,设计人的运动、视线、心理感受;设计在城市中让人听见什么,看见什么,碰见什么;设计不让人听见什么,看见什么,碰见什么,这才是设计城市者的任务。中国园林设计师们一直以来就是这样做的,甚至中国设计师一直致力于在设计游人的心理、联想及运动中的感受。当今的城市设计师应该向我们的先辈取法,细心体会中国园林的精妙之处,探究先辈们是如何设计人的运动、视线和心情,运用何种方法设计出那种丰富的空间。而在具体建筑的形体刻画和理论设计上则应该取道于西方的先进内理论设计思潮。 空间发展的研究与城市规划学 城市规划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空间地域的规划,其总任务是为各种活动(或土地利用)提供空间结构。这种规划也称“实体环境规划”。但在研究对象上,城市规划需要满足城市综合发展的需要与人们对生活的要求,它涉及城市的外观形式、性质与分工产业发展与布局、社会发展与设施、规模投资及城市各部分的组成、管理、政策等。而空间应该是更为基础的理论,它与城市规划的结合,是从一个侧面研究城市的形态。 现代城市发展与空间研究趋向 城市空间向区域空间转化:区域交通和信息化发展促使现代城市空间从封闭结构向开放结构转化,信息的沟通加速了城市网络化的建设,使每个城市都与所处区域空间的整体密切相关,城市密集地区的出现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空间发展的一个明显的现象。世界上已经有六大城市密集区,美国东北沿海地区、美国五大湖地区、日本东京地区、英国伦敦地区、欧洲西北部、中国沪宁地区等。 从广度来说,以往的认为由产业布局的点状规划到交通布局的线状发展再到以创造更好的环境,改善居住与工作套间为目标的面状规划的三次时间并没有解决城市发展的社会病症,应该探索更整体与立体的规划,即在国土范围内建立“自然—空间—人类系统”的整体割据和发展模式。特别应注重城乡空间一体化的发展,处理好城市与乡村的作用和关系,强调在大城市地区和城市密集地区建立一种共同发展的秩序,从而促使区域的整体良性发展。 空间意识与行为模式 文化观念与理想空间: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构成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准则,由此而形成社会空间,是在世界范围内都极为普遍的事实。美国人文地理学家拉普普特(A.Rapopot)在《居住形式与文化》一书中有大量例证阐述。在每一特定的地区,种族群体的文化传统及其演进对城市空间的组织与发展产生影响,形成了城市空间的文化特色,空间的文化特色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其空间物质形体积淀和延续了历史的文化,另一方面它又岁居民整体观念和社会文化的边而发展。空间结构形成后又反过来影响生活在其中的居民行为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 以中国古代为例来说明这一点:中国古人“仰观为天,俯察于地”是观察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天圆地方说”就是中国早期对宇宙万物空间形态的基本看法。“天圆地方说”作为一种整体上的文化观,方形成为人类居住空间的理想模式。它从深层次的文化意识上奠定了中国方形城市的理想形态。 对中国传统城市而言,天人感应思想也极为重要。它通过与书等表达方式将天人相符引申到田地契合,形成了我过城市空间布局中象征主义传统。所谓“天星地形,上下相因”、“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各类建筑要素如宫室、宗庙、社稷等都与天相对应,同时由星辰的运动显示祸福。 行为活动与空间模式:20世纪50-60年代,人的基本需求以及多种社会使用方法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证实了城市空间不仅是一个三维和四维的空间实体,而是包含社会过程的综合场所。这是一个空间观念的更新,这一更新进一步说明了空间形式背后的深层社会结构。行为科学的发展对此产生了强烈的促进作用。 20世纪心理学发展经理了两个重大的挫折,首先从传统心理学转向注重行为研究的行为心理学,接着再到注重饮食的认知心理学,它们构成了行为科学的理论基础。 传统心理学重视研究意识观念,而忽视了物质与社会环境的作用。而行为心理学注重行为,否认意识观念,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否认存在着本能的心理特征遗传,走入了环境决定论的歧途。后来认知心理学对行为心理学进行了修正,引入了“整体行为”和“中间变量”的概念。“整体行为”是指共同趋向和目的,这种行为带有选择的性质,“中间变量”指行为不再是外界刺激的直接结果,而和一系列中间变量有关,包括有目的性的认识,以往刺激的情景和经验,它们与观察的反应相联系,构成行为的实际决定因素。环境虽然还是重要的,但已不再是说明行为的最重要的原因。环境提供信息,通过人的外部行为的各种认知过程而加以编码、储存和操作。重视过去实践经验成为认知心理学的最重要特征。 人为环境与空间建构 建成环境与空间的肌理:建成环境,指城市中非自然因素形成的人造环境,是由城市中已建成的城墙、街道、桥梁、建筑物、构筑物等构成。除一些特殊因素外,大部分的城市空间发展都与建成环境有关,城市是一个连续生长和不断更新的有机体。 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和不同地点、功能的城市,其建成环境能够都有其自身的特点,由此形成不同的空间肌理。我国传统城市由于交通形式、营建技术和生产、生活方式等形成了细密和均质的空间肌理。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空间的肌理不断有新的变化。现代中国城市形成了新的空间肌理特征,具有了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行政区、文化区、旅游区等功能划分,每个区内的建筑密度、高度、体量、布局方式等也都有所差异,形成了整体的不均质、粗犷的空间肌理,并在不同的空间层次上都有新的变化。这说明空间肌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与社会、生产、生活和技术相适应。 历史观与旧城更新:对待已有建成环境和城市的不同观念将产生不同的空间结果,这在历史上不乏其例。比较中西方一些重要的历史扩展诡计,可以看出城市空间在整体建构上对已有建成环境的不同态度。古代中国的都城作为封建王朝的象征,“从项羽开了一个这样的像消灭敌人一样消灭钱钞城市的先例,其后就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特殊传统,新的王朝兴起就兴筑新的城市,王朝的败亡,就连同作为国都一起毁灭。” 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场地设计 场地设计是为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在基地现状条件和相关的法规、规范基础上,组织场地中各组成要素(建筑无、交通系统、室外活动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工程系统)之间关系的设计活动。 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设计使场地中各要素,尤其是建筑物(对于室内空间的要求是建设目的中最主要的部分,这使建筑物成为一个项目最主要的内容,建筑是场地设计中的核心内容)与其它要素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工作内容上看:场地设计即是整个建筑设计中除建筑物单体的详细设计外所有的设计活动。这一般包括建筑物、交通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场地竖向、工程设施等的总体安排以及交通设施(道路、广场、停车场等)、绿化景园设施(绿化、景园小品等)、场地竖向与工程设施(工程管线)的详细设计。 从建设流程来看:实际建设流程中,一般首先是业主确定一个建设项目,并取得了相应的用地,然后再委托建筑师来设计,建筑师是在野猪所提出的设计任务和基地条件的基础上开始工作的。设计者在进行具体的设计前要做细化和完善设计任务的工作。包括详细培植项目的组成内容,并对这些内容的规模、形式等一些有关的问题做出较为明确的规定,同时要与业主协商,以取得一致的意见。 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一是体现在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城市用地的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的控制之上。二也是主要的,体现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是具体性的,对场地设计有更直接的影响,场地设计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之中的土地使用和建筑布置等各项细则必须做出恰当的切实反应。这些要求一般包括:“对用地性质和用地范围的控制,对于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建筑高度、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方面的控制,以及对交通入口的方位规定等。它们会对场地设计尤其是布局形态的确定构成决定性影响。 ⒈对用地性质的规划:具体建设项目的选址上,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这一项目只能在某一允许区域内选择基地地块;对用地进行开发的场地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该地只能做一定性质的使用。 ⒉对用地范围的控制:规划是有建筑红线与道路红线共同完成的。 ⒊对用地强度的控制:是通过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来实现的。对容积率、建筑覆盖率最大值及绿化覆盖率最小值来限定,可将基地使用强度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畴之内。 ⒋对建筑用地范围的控制:由建筑范围控制线来限定。即基地允许建造建筑物的区域。城规中一般都要求建筑范围控制线从红线退后一定距离。 ⒌规划中对建筑高度、交通出入口的方位、建筑主要朝向、主入口方位等方面的要求,在场地设计中也应同时予以满足。 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研究 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之间中间环节,是城市规划管理的主要依据和和土地有偿使用的前提条件。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其控制力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建设加速,同时也出现种种失控现象。我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两方面:⒈开发商和建设单位一味追求经济利益,不断更改建设用地和增加建设密度。⒉行政领导为了招商引资,强行干预控制性规划。而美国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典型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物,规划法规系统比较完善,值得我们借鉴。 美国的区划。美国地方规划管理工作的三种控制手段:区划法、土地细分法、和设计指导原则。 其中,区划法和土地细分法是真正的法规,设计指导原则只是一种引导性的控制手段。 美国的区划以“保护公众的卫生、健康和福利”为出发点,其结果是对土地经济利益的严格控制。区划包括:⒈允许的用途。⒉地段的设计要求(地块的最小面积和面宽、红线退后、容积率等)。⒊建筑设计要求(限高、层数、建筑面积等)。这些区位、用途和开发强度等因素,直接影响着地价,关系到房地产所有者和地方政府的利益所在,因而只能遵循公开的法定程序来决定。即每一个影响地价的重要因素都在控规中得到了明确控制,而没有对视觉美感的直接控制。 我国控规传统做法忽略了经济规律。目前,我国控规典型的做法是由规划师在指定的大街区或几个大街区内,参照甲方提供的容积率(密度),摆房子,即在保留部分现状的前提下,追求空间体量的美学关系和视觉效果。然后以此来分割地块、分配楼板面积、指定建筑红线,以供将来批租土地之用。这种做法常常土地市场经济规律。如,规划师为了追求美的原则,把地块分配的大小不一,建筑规定的高低不一,丧失了统一的标准和公平的原则。还违背了地价运作的经济规律。 我国城市规划的误区。历史上由于种种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我国的规划设计与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的设计之间一直难以区分,这种现象造成我国的控规地从美学和视觉效果出发,缺乏对土地经济体制的全面认识。在控规立法上,我觉得应该注意两个原则: ⒈对用地的控制要符合土地建设开发的经济规律。 ⒉一切对地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应该在立法中有明确的规定。 求同与求异的原则。在同一区位的相邻地段,美国区划的控制原则是求同,即遵循地价运作的经济规律,在同一区位,保证土地转让(批租)时地价相同,自然要把地块的大小、建筑体量、容积率、红线后退等做一视同仁的规定。这种控制手法在产生和谐的风格、有序的城市肌理、保护街道界面、合理利用土地方面是成功的。 视觉美感的控制。美国的经验:引导性手段。 以美国的城市设计指导原则为例,它控制的是街景透视,关心的是人在以街道为中心的公共空间的心理和视觉体验。城市设计指导原则对一切影响街景透视的因素提出设计要求,包括建筑体量关系,广场之间的围塑关系,街道及建筑界面的尺度关系等。 建筑设计之我见 起初,做设计时我经常的手法也是从主观的感觉出发,通过形体、体量的造型来首先达到视觉上的审美要求,而且设计的大多数时间用在了这方面,对于细部则由于时间的限制而来不及仔细推敲了。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没有结合环境总体考虑。 在现今紧促的教学制度下,我学到了什么呢?学到了功能组织、流线分析、快速设计, 而创意真的难以发挥。即使有,也觉得自己的东西太少。我自己擅长的就是三维想象。在与现今教学环境的结合下,我在透视、空间分析方面有了很大进步。而这是不够的。前段时间看了些论文书刊杂志,结合规划考虑了设计的做法,逐渐明白建筑更应该怎样做了。 ⒈ 结合环境。从城市区域规划出发设想建筑与大环境的结合:建筑的整体轮廓上,与周围的现有建筑呼应,立面上虚实对比、色彩处理与环境格调相协调,流线上,符合环境的肌理;从人的感觉出发想象建筑局部小环境的处理:通过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感受塑造空间, ⒉ 造型。有自己的风格,整体性强、简单中体现复杂,不变中起变化。这方面我喜欢板材效果,直接、明了、轻佻。 ⒊ 理性。承传历史文脉,用抽象化的手法引用或延续历史的痕迹。 当然,最重要的是把视线集中在人的视觉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思考。视线所能及范围内着重考虑。高层建筑顶部以及多层不上人屋顶等视线不能及处简洁处理,体现一定秩序,满足可能的俯瞰效果,并从墙面倾斜、局部层高处理等来控制人的视线和控制小环境,比如:曲面玻璃,将天空反射向地面、局部低层或镂空引进阳光等。 城市建筑论文:建筑和城市设计特色与保护 摘要: 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而且都与它相邻的城市不同。通过建筑和城市设计,所有人居环境都表达了其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最重要的内容。地形、气候、不同建筑材料的获取,甚至演变中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状况,以及科技的进步(这些方面也是衡量文化进步的标准),都在我们的建筑物的形式和功能中得到反映。 关键词: 城市规划 特色 历史上,有一些城镇在桥边生长起来,另一些由军事驻地、教育学术中心或宗教中心发展而来。其中一些是经过规划的,但大多数没有。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新的中心很快在原材料或动力资源附近发展起来。最终,产生了工业大国的贸易中心和首都。但无论城市最初生存的理由是什么,如何影响了它最初的形式和建筑,其它的功能还是迅速发展起来。当古老的工业衰落而让位于新工业时,城市的繁荣和活力取决于各种计划中或计划外的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的质量和数量,尤其取决于对环境变化的反应速度。 在过去的世纪中,大多数建筑物是由当地材料建造的,其形式同时适应社会需求和气候。只有那些最重要的建筑才由建筑师或建造专家设计,而他们常使用进口的和更耐久的材料。随着这些年来大规模信息交流的发展,所有这些都改变了。建筑的设计、方法和材料正在越来越国际化和标准化,它们更多地随着时尚的指示而变化,而不是其实效。 就象建筑物预期的功能被(或应该被)反映在其设计中,城市的形式和特性也是它的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反映。当我们改变、改造或更新建筑物来更好地满足不同从前的新需要时,必须承认:要确保一段时间内一个社区的繁荣,那么一个人居环境??村子、镇子或城市,就必须不断地通过改变其自身来适应新的情况。尤其是现在,只要满足制造商的设想或财政状况,几乎可以在任何地方建立工业。 建筑和城市设计的保护 一个城市,尤其是一个古老的大城市,是思想和艺术品的宝库,其中包括建筑、空间和各种场所。它们表达了演变的需要、时势和建造者那个时代的风尚。为了社会的利益,我们应该合理地运用这一资源。但这从来不容易做到,因为总有关于什么才是?合理的运用?的争论。在城镇的发展中,情况常常会因为对旧建筑倾注的感情而变得复杂。用于建筑结构和基础设施维护的钱原本可以用于为社会提供新的住房,提供新的社会、商业、工业用途房屋和新的服务设施,这是一个客观但又经常被忽略的负担。但现在的形势要求未来的需求必须得到满足。什么样的发展才能最好地适应未来的需要,这必须得到检验和评估。 在制定一个已长期存在的城市区域的未来发展方针时,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在于决定应该依据何种原则(如果有的话),有意识地保留现存的建筑物及整个地区;在何种代价下、到何种程度,这种保留才能适应发展改变的需要。 对单独的建筑物或建筑群来说,常常是其外观、建筑价值或历史上的相关意义决定其保护( 或保存)与否。这还常被解释成对现状的维持。但一栋由政府保护的国家建筑,会不可避免地成为声望的目标。这种声望是一种可怕的强力麻醉剂,使人们在考虑到艺术性时被麻痹了。如果一栋建筑内在的魅力和作为一件艺术品或文物的价值,能够配得上这种声望,那它才能被保护,太多的人想要把他们自己所看到的古老建筑作为最好的来保留。但我们认为的建筑的美并不是一个靠逻辑证明的东西。同样也可以说,保护的愿望是不合理的,尤其当要保护的建筑无法附加经济用途时。 过去,具有时代风格的建筑实践满足了时代的需要,虽然重要的建筑物都被盖得好像要永存似的。1936 年,在伦敦,人们发现,除了几个被公认的有历史价值的例子,其它大多数都在30年内被更新,在60年内被重建了。现在,在这个被保护所支配的时代,总有不断的压力要求保留远远超过这个建筑时代的工业和商业建筑。这是非常昂贵的。可能倒不是要求新的用途和新的技术服务设施,而是它的材料、体量和特征能引起人们的共鸣,空间的尺度和比例适合当今的时代。这难道不比在昨日昂贵的立面背后设计出为明日服务的空间更好吗? 如今挽救古建筑的工作,不管以何种方式,都很少考虑它们的实际条件,甚至有时它们只代表一个因为没有特色而被人记住的建筑时代。这将会限制子孙后代显示出他们的设计或欣赏能力,这是要冒险的。但是给新的伟大的建筑和城市设计提供机会也要冒险。不管多大程度的保护都不能把一个设计从坏变好。50年前,如果有现在的规章和看法的话,许多现在被认为是杰作的建筑作品就盖不起来了。因为他们不能,而我们能欣赏到一些过去最富想象力的设计者最好的作品。如果决策的产生能适应也象建筑一样改变着的世界形势的话,就会有更多有价值的现代建筑了。把更多时间投入到审批一个发展申请中,并不一定能产生好一些的建筑或城市设计。它也许会阻止一场灾难,但如果由于官员们缺乏城市设计的眼光而错过了合适的投资时机,它同样也可能导致失去一个机会。 建筑师关心在特定空间的某一建筑,却很少关心它的邻居。而城市设计考虑的是被建筑界定的、渗透的或打断的空间。虽然也许这些建筑只是为从几个有选择性的视点观看而设计的。城市设计的关键存在于连续看到的景象中,其质量取决于空间之间的关系,它们被界定的方法,轮廓、体量、尺度、色彩和周围环境??比如建筑或植物??的材质。一个空间形式给旁观者的印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穿行于其中的运动速度。好的设计考虑它被体验时的情况;最好的设计能满足所有标准。一位穿越城镇广场的步行者有时间享受各种各样的纹理和形象:建筑表面的分格,界定空间的铺地和植物,光影的相互交叠和落叶的飘飞。这种欣赏,无论有或没有,都会受到建筑或空间的尺度与人类尺度之间的关系的影响。因为我们都会依据与人类高度和生命长度的关系来评价尺度和年代。这反之又影响了我们对周围环境的反应,例如我们在街道或广场中是 否觉得拥挤或舒适。 保护包含对资源的合理利用,这在城市的设计中是最为重要的。作为一个世纪以来的科技和商业发展的结果,城市中心总是处于适应更多用途和人口的压力下,然而许多城市中心却有一种错综复杂的特性,很容易被增长的交通和重建破坏。取代所有旧的事物来满足新的要求会浪费资源,而且很昂贵:这会有效地毁灭一个地区甚至整个城市。不满足今天的需要、不预测明天的需要,可能会成为经济和文化的自毁。我们必须在某处打破平衡。如何做呢?答案可能介乎一座城市和一个社区之间;或者是它们的特性值得保护,或者是一种古老的、很受喜爱的形式:又一次,是思想还是艺术品。建造什么,何时何地重建或彻底修改,保留什么以及如何去做,是一个判断力的问题。在实践这种判断时,应该简要地参考别的地方的经验。 保护,保存和选择的问题 在世界的很多地方,有无数的例子可以用来研究多种多样的情况的前因后果和保护的方法,而且每一个都很独特,又都有只适合于某些情况的经验。应指出的是:不同的情况需要不同的解决办法。 墨西哥城,世界最大的都会之一,有许多具有重要历史或建筑意义的建筑物,有些是前殖民地时代的。它也拥有一些有建筑价值的区域,比如佐那罗萨(Zona Rosa),在这里,保护措施正在付诸实施。但它也有一些最肮脏的贫民窟和混乱的地区,对许多人来说都没有逃避的希望。应优先考虑什么呢?投入到国家遗产的建筑维护中的财力越多,用来建造住宅和医院的就越少,更重要的是要为明天的人们提供所需的基础设施。保护的范围相当宽广,就好像实现它的可能性相当低一样。 在过去的40年中,新加坡进行了一项突出的重建住宅的项目。它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许多传统建筑的毁坏,特别是中国城和小印度。更重要的是它破坏了这里生存了几代人的社区。但优先权在于提供良好的居住条件-我认为这很正确。直到最近,才通过一个保护项目复原了老城区的许多残存的商住式的房屋。历史条件下的花费当然高但却对社会有益。这是一个有眼力、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并且有勇气、有决断的速度和足够的财力来实现其目标的城市。 中国的建筑和规划因为其空间相联系和相承接的方式受到特殊的尊重。原来的皇宫- 紫禁城、颐和园、北京的园林、苏州和承德的园林都在尺度和用途上各不相同,但每一个都显示出对实和空、遮挡视线、造景和尺度的处理的娴熟掌握,别处极少有能相比的,在西方更没有。每一个设计都很适合它初始的目的和它的使用,虽然它们大小不同。几百个人在紫禁城里几乎不会被注意,但如果在苏州的一个小园林里,就会造成交通堵塞。大小和尺度总是应该与用途相关,与房屋周围的环境相关的。这些地区的保护具有巨大的社会、建筑和历史的重要性,它们需要耐心、敏感,并且是很花钱的。 住房和保护 许多建在欧洲和整个前殖民地领土的宫殿和豪宅有了新的用途,比如做旅馆、会议中心、学校或医院,这样就保证了它们在可预期的未来不断地被维护。但并不是这些伟大的建筑物赋予了城镇它们的特征,而是无数的更谦虚的居住建筑。它们并不时髦,不能满足现代化的要求;但却用最少的材料取得了最大的优势,在苛刻的条件下倾全力于提供可能达到的最好的生活条件。在沙漠地区,厚重的墙挡住了正午的阳光,又保住了寒冷夜晚所需的温暖;内院被安排来利用气流提供制冷;在南亚,建筑物造得很高,以保证通风,避免突然的雨季泛滥;在中国,?风水?的不同流派依据这些制定了实践的标准。在几乎所有现代化的发展中,不仅仅这些奥妙的方法被一扫而光,而且更让人无尽沮丧的是,几乎所有建立在数代人的经验积累上的优良的实践也遭到了同样的命运,被那些极少考虑社会需求和气候要求的标准住宅代替。在这样的情况下,虽然有这么多可用的科技资源,却仍然有这么多低质量的房屋在这么多国家建造起来,就不让人惊奇了。解决办法必然存在于一种建设性的保护方针中。 生活方式,尤其是家庭内部的,随着外部条件,特别是经济情况的变化而演化。新的工作方式、城镇规模的增长在这方面是很重要的。在世界的许多地方,从一套接受地面的独立住宅或公寓,到需要靠电梯到达的多层公寓单元,这种住宅形式上的骤然变化,破坏了家庭生活,摧毁了社会的结构和邻里、社区的自然外貌。通过比较,经验会告诉我们,常常是那些或多或少继承了传统模式的邻里的居民,会对经济发展和其它社会变化带来的契机有更好的反应能力。这样,遵循那些已被接受的形式的新住宅就应受到赞赏,因为它包含了人们熟悉的东西,帮助重新发展的邻里地区保留了一种?归属感?,又帮助新发展起来的地区建立这种感觉。 曾经有这样的论断,说满足房屋需要的任务是现代建筑(相对于?后现代?和其它短暂的风尚而言)的源泉,并且正是从这方面来说,现代运动中的作品才与早期的不同。如果经济和社会的考虑也包含、当然也应该包含在这些任务中,设计的原则就更紧密地与更乡土或传统的建筑相吻合。那这就能解释,为什么这么多恰当设计的当代房屋能欣然坐落在旧的居住房屋旁边。因为它们显示了保护和建筑原则的应用,确保了一种当新旧并置时常常被遗忘的使它们和睦共处的措施。 定义和赞同一种原则是一回事,而实现它们就是另一回事了,因为不仅仅公众和政治家更喜欢时髦或便捷的方式,而且当面临基础内容时,技术问题也更突出了。想要以可行的方式来适应城市中不可避免的高密度问题,会带来几乎无法抵抗的问题:如何才能经济地提供已被社会认可的改善的服务设施。 在北京的菊儿胡同,吴良镛教授通过庭院式住宅,表达了一种可能性:既容纳一个相对高的人口密度,又同时给每一个家庭提供一小块私密的室外空间和绿地,且只与他们的近邻分享。当住所只有三、四层高时,就不需要电梯,维护也不需使用精密的机械设备。较高的单位成本,被使用时降低的花费和灵活的布局平衡了。这种布局给保护区域内和历史性建筑附近的小片地段提供了发展和再发展的可能。对局外人来说,这种方法以适应今天的需要的方式,保护了传统住宅的原则。这种住宅,从各种意义上讲都建立在胡同的体系上,这种体系确定了北京的许多住宅布局。当然,还有许多方法来适应重要保护地段附近住宅的承德、北京和其它历史中心的问题,有一系列实际和可行的解决办法。 从经济的角度看,使用电梯的房屋,至少应6层高;更高一些时,就会有建筑上的重要意义:当它们相当高并形成组团、仔细选址时,就会对城市的结构设计造成一种冲击。在一栋历史建筑或古城的中心的近处,在低层建筑比较受欢迎的地方,如果建起高楼群,通常是不合适的。在很多情况下,这指出了解决历史城镇的边缘或边缘以外的发展问题的可能性和愿望。这样可以延长古老建筑和园林的寿命、使用期限和特性。维护的费用降低了,因为制造污染的工业随之迁走了,沉重的交通负担转移了,震动对古老结构的危害减轻了,拓宽道路的需要也消除了。通过这些和其它类似的方法,新式的发展也可以成为最有效的保护手段。 结论 每一个人类的居住地都有它独特的品质,源于它所处位置地理因素的影响,它的基本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情况,以及之后的历史发展。这被反映在它的地段和建筑的形式和结构上;多年来不断变化以适应新的需要,常常至今为人所不知,但代表了每一个时代在城市演化中起的作用。留下来的一些无法估价,另一些却没有很高的价值,但我们不应抛弃任何一个,直到它们对将来可能做出的贡献得到评价;因为一旦毁掉就意味着永远失去。但同等重要的是,资源不应投入到试图维持那些不可能被维持的事物中去。一座城镇的特色,不仅仅来自它的街道和空间带来的特色,也源自每一栋个体建筑的设计中;那么最好的,为城市发展进程和保护的依据提供服务的办法,就是确保这种变化,这种不可避免的变化,进化着的变化,既尊重着历史又考虑到未来的变化。在被规划的城市圣彼得堡(St.Petersburg)中心地区,维持了严格的高度控制,使它保持了设计的原意而又有高层建筑。主要的公寓楼,都在郊 区。在罗马中心,所有高层建筑都被禁止。 城市建筑论文:光·建筑·城市 --呼唤建筑师关注光环境设计 摘要:本文概述了光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文章回顾了20世纪照明科技的进步并分析了光对建筑,城市和建筑艺术的重要作用。在评述我国照明工程建设发展状况以后,作者呼唤建筑师关注光环境设计。 关键词:照明工程 建设发展状况 光环境设计 人类的生活天天与光相伴,建筑和城市与光息息相关。华灯映盛世,光彩照京城,新中国50年华诞之际,京城的灯光夜景吸引了数百万市民,显示出光的巨大艺术感染力,激发了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对夜景照明创作的冲动。光是生命的源泉,光是人居环境的要素,为人类居住的建筑和城市创造明亮、舒适。优美的光环境是建筑师、规划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人类生存之光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阳光的哺育。 光刺激视觉,使我们看见并认知周围的环境,从而获得 80%赖以生存的外界信息。 自然光昼夜复始地更迭控制着人体生物钟,使我们的生命节奏保持平衡。 日光制造维生素和众多迄今未知的营养物质,使我们的机体生生不息,保持健康。 光,明亮的、愉悦的、活跃的光振奋人的精神,使我们心理上感到满足。 当夕阳西下,夜幕降临时,人们仍留恋着日光带来的光明,从远古时代钻木取火,照亮山洞,草棚,到现代城市高楼大厦灯光辉煌,人类一直追求利用人工光源延续自己活动的时间,扩大自己活动的空间。现在全球每年要消费2万亿KW.h的电力(相当于24个三峡电站的发电量)用于人工照明。生产这些电力要排放十几亿吨的 VICO2和一千多万吨的SO2。电气照明在为人类造福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能源并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二、建筑、城市与光 1.光与建筑和城市共生 从公元初年(125年)罗马万神庙屋顶上简陋的采光圆洞(直径8.9米)到20世纪末(1999)柏林国会大厦以宏大的镜面和晶莹的玻璃建构的天穹(直径40米);从古代一直延续到19世纪的户户昏冥烛火到今天处处灯光理现的不夜城,回首城市和建筑发展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光技术和光文化同城市和建筑同步发展前进的足迹,也能看到采光照明的技术进步对城市和建筑面貌及现代城市生活产生了多么重要的影响。 2.20世纪照明科技获得卓越成就 20世纪照明科技的成就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光环境质量评价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为现代照明设计奠定了科学基础。主要有: ①对视觉功效的实验研究一视觉功效是指在一定的照明条件下完成视觉作业的速度和精度。为了获得良好的功效,需要提供相应的照明水平。此项研究确定了不同视觉作业特征(对象大小,对角与其背景亮度的对比,观察时间长短等)与其所需照度水平的相关关系,为制订合理的照明标准找到了科学依据。 ②对眩光效应的研究一眩光如同噪声一样,是一种环境污染。轻微眩光使视觉感到不适,重则降低可见度,甚至损伤视力,这项研究的重点是提出预测眩光的方法,制定防止眩光的措施。 ③对光色爱好及光源显色性影响的研究一现代制灯技术可以制造不同光色(冷、暖和中性)的电光以以适应各种环境的需要。研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对光色爱好的差异对于实现光环境较高的心理满意度和营造适宜的光气氛具有指导意义。电光源显色性能与自然光的差异是由于电光源光谱能量组成显色性能与日光不同而造成。气体放电灯的这种差异尤为明显。在致力提高电光源显色性能的同时,探究光源显色性不佳造成的颜色"失真"对视觉感官的影响对照明设计很有参考价值。 根据上述研究成果,世界各国提出了评估照明质量的各类定量指标,制订并逐步完善了照明设计的标准,法规或建议。国际照明委员会(CIE)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最近联合制订的《室内工作照明标准(草案)》提出统一照度(E),统一眩光等级(UGR)和一般显色指数(Ra)三项定量指标作为照明设计的依据,使照明设计更科学化,规范化。 第二、在创建天然光环境方面: ①开发了各种模型实验和计算机仿真的先进设计工具,不但可以准确预测天然采光的照度水平,而且能真实,细微地模拟建筑物在天空光和日照下的造型效果。 ②生产出集光,热优良性能于一体的各种透光材料,并掌握了复杂的加工和安装技术。1999年建成的柏林国会大厦直径40m,高23.5m的玻璃穹顶就是现代采光技术的一个杰作。为了把光线导入下面的议会大厅,在圆穹中心设置了一个近20m高由360块镜面组成的倒锥体,在施工过程中每块镜面都被仔细地调整过角度。 ③发明了导光管系统,能把自然光输送到地下和任何自然光线不足的地方。 ④利用电子技术和精巧的机构自动控制室内天然光,调整光的分布。 第三、照明电气的突出成就: ①气体放电灯的普及与提高:1939年发明荧光灯,1960年代末又相继出现了高压钠灯和金属卤化物灯(后两种统称高强气体放电灯,即HID灯)。它们借助气体放电发光,是与热辐射光源白炽灯完全不同的第二代光源,其光效和寿命远优于白炽灯。197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重视照明节能,气体放电灯生产激增,快速普及。同时灯的质量显著提高,品种规格也日益丰富,齐全。以荧光灯为例。三基色荧光粉的应用,紧凑型小功率荧光灯的普及以及用28W16mm直径的细管径荧光灯替代26mm、38mm直径的旧型灯管,使荧光灯品质大为改善,适用范围更广,制灯材料更加节省,光效也进一步提高了。 ②第三代光源的发明和应用一1990年以后无极灯(QL灯)、硫灯、微波灯、发光二极管等第三代光源已逐步由实验室进人市场,实现商品化。这些灯的发光机理彻底革新,其寿命更长,光效更高,将推动未来的照明方式产生革命性变化。 ③电子技术应用到照明器件,智能化照明控制和照明设计,大幅度节约了能源,拓展了照明的灵活性、机动性和多样性,经过优化组合,灯光得到更合理的应用,照明设计更为便捷,精确和形象。 ④城市公共照明和景观照明日趋扩大与完善,建筑照明手法不断创新。如反射照明(间接照明)光纤照明,导光管照明,变色灯照明,激光照明等,照明形式绚丽多彩。 3.光对于建筑和城市有重要的功能和艺术价值 良好的照明改善建筑的功能效益和环境质量,提高视觉功效,加强展示效果,营造环境气氛,适应个人需要,保证人身和财物安全。 光给城市注人活力,保证夜间车辆畅通,行人安全,扩大城市夜生活时间和空间,丰富城市居民户外的文化娱乐和休闲活动,促进商业繁荣,展示城市历史文化风貌,吸引旅游观光。 光是建筑艺术的灵魂 光塑造形象:物的形象只有在光的作用下才能被视觉感知 正确地设光(指光量,光的性质和方向)能加强建筑造型的三维立体感,提升艺术效果,反之则导致形象平淡或歪曲。 光建构空间,明和暗的差异自然地形成室内外不同空间划分的心理暗示。光的微妙的强弱变化造就空间的层次感。 光渲染气氛:晴日当空,阴雨连绵,雷鸣闪电带给我们不同的心情,这当中光的变故起着重要作用。光渲染的气氛对人的心理状态和光环境的艺术感染力有决定性的影响。 光突出重点:没有重点就没有艺术而落人平庸。强化光的明暗对比能把表现的艺术形象或细节实现出来,形成抢眼的视觉中心。极高的对比还能产生戏剧性的艺术效果,令人激动。 光演现色彩:显色性好的人工光源可以象天然光一样真实地演现环境,人和物的缤纷色彩;显色性差的灯则造成颜色变异,丧失环境色彩的勉力。彩色灯光赋于光环境情感意识,使一些颜色响亮,但也会使一些颜色受到扭曲。 光装饰环境:光和影编织的图案,光洁材料反射光和折射光所产生的晶莹光辉,光有节奏的动态变化,灯具的优美造型都是装饰环境的宝贵元素,引人入胜的艺术焦点。 三、光环境的建设和发展 随着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近年来城市景观照明和建筑照明逐渐受到国人的重视。许多城市结合环境整治和重大庆典活动实施了"城市亮化"或"灯光工程",成绩斐然。城市居民对自己家庭的采光照明也讲究起来。据我们调查,从1986至1996年10年间,每户安装的灯数由6.5个增加到14个,照明容量也由165W上升到500W。起居室的照度原来半数以上不足30lX,现在一半以上超过75lX,厨房、卫生间的照亮则由普遍低于10lX,提高到401X。这充分反映出人们追求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普遍愿望。 我国照明工程近10年有了长足发展。照明器材(光源,灯具和照明电器)的产量已居世界前列。各类光源的年产量现已达到60亿只,灯具年产 20亿台。照明器材出口额每年增长40%以上, 1999年达28亿美元。全国照明耗电量2000年预计将达到1200亿kw.h。 照明产品标准与照明设计标准序列已经建立。产品标准基本上向国际标准看齐。照明设计标准与发达国家尚有较大差距。规定的照度水平大约为发达国家同类水平的1/3-1/2,实际上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的步伐,需要修订。为了节约照明能源,减少环境污染,由国家经贸委领导的"中国绿色照明工程"正在顺利实施。 我国城市和建筑照明工程建设的空前规划和巨大发展空间吸引了众多世界著名的照明公司和厂商进驻中国市场,如荷兰的飞利浦公司(Philips),美国通用电气照明(GE),英国索恩照明(Thorn),德国欧司朗(Osrarn),日本松下电工等。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照明产品和生产技术,也传播了西方的设计理念和工程经验,使我们的照明工程能逐步与国际接轨。 虽然我国照明工业生机勃勃,产品市场兴旺发达,工程项目源源不断,但是当前光环境的建筑仍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和制约发展的梗结。例如照明产品的产量虽居世界前列,出口量也不小,但产品档次不高,质量良旁不齐,照明理论和应用的研究几乎陷于停顿;照明能源浪费和光污染的现象也令人堪忧。 在照明设计方面,专业的照明设计队伍和机构尚待培育。照明设计单纯依靠电气工程师或照明器材供应商或装修公司完成的局面应当改变。根据国外经验,重大的照明工程,特别是景观和装饰照明工程的设计大都是具备照明专业知识的建筑师,艺术家主持完成,从方案构思开始,贯彻到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当前我国建筑师,规划师的照明专业知识不足,特别是缺乏参与光环境设计的意识和主动性,因此现实的照明工程中设计精品寥寥无几。 四、呼唤建筑师关注光环境设计 光是一种语言,向我们述说建筑师的设计理念和艺术追求;光是隐形的软件,控制是城市和建筑的功能运作及形象和色彩的演现;光是设计工具,也是建筑材料,建筑师可以用它编绘理想,展示才华。还有人说:"光是建筑的第四维空间",光是建筑三维创作之外的另一个广阔的天地。 光环境的设计绝不应当局限于满足照度标准这个水平上。它有明亮,舒适和具有艺术感染力三个层次,在每个层次上建筑师都能发挥主导作用。为了优化自己的创作,建筑师和规划师应当主动地了解光,体察光,运用光,积极参与光环境的设计,从方案构思到施工图完成,全过程地把光融人到自己的规划和创作之中,为城市和建筑增"光"添"彩"。 新世纪的城市与建筑需要光亮、宜人、典雅、优美、更富个性、创意新颖,既没有光污染,又节约能源的人居光环境。时代的发展和对高质量生活环境的企盼呼唤建筑师关注光环境设计,为建筑设计和照明设计之间的缝隙搭桥,加强建筑师,规划师同照明专业人员之间联系。 城市建筑论文:中国城市建筑的“趋同化” 摘要: 考察过中国不少城市的建筑,只得出一个结论:似乎就去了一个城市。因为每个城市的建筑都有其它城市建筑的影子,感觉大同小异,没点创意,使得笔者颇有点“审美疲劳”,不禁感慨中国的城市建筑正在日益“趋同化”! 关键词: 城市建筑 趋同化 笔者总结了一番,觉得中国城市建筑风格不外乎就是程咬金的“三板斧”:美式的建筑高度加玻璃外墙;欧式的穹顶石柱加广场;以及中式的人造“古董”。几乎每个城市的建筑都离不开这“三板斧”,就像是我们以前的革命“样板戏”,每个城市都在唱。 中国城市这么多,从何说起呢?笔者作为广州人,就拿自己的城市“开开刀”吧!说实话,笔者对广州的城市建筑也是颇有微辞! 古城岂可随意摧残 广州是个有着2800多年历史传统的文化古城,近代以前又是中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 Canton”作为广州的英文译名早已闻名于外。因此,广州的城市建筑在保留了传统岭南风格的同时又吸收了欧洲的建筑风格,形成了以西关骑楼和沙面租界建筑群为代表的中西合壁的城市建筑风貌。 但令人痛心的是,随着前几任政府的一句“把广州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口号,广州传统的城市建筑风格在这短短的十几年间遭到了不断的破坏与摧残,我们不禁要质疑,难道建设国际大都市就要以破坏古城的建筑甚至把其夷为平地为代价?! 随着广州经济的不断飞速发展,城市建筑亦日新月异。为了重点体现“新”和“异”,旧城改造便是政府必然选择的方式。然而不知是因为我们政府内部缺乏城市建筑方面的专家还是我们根本就没有咨询过这些专家,使得广州的旧城改造在短短的十几年来不断犯错误: 首先是建设性的破坏。我们不妨以上下九步行街为例,可以说,上下九步行街是广州传统西关骑楼保存得最完好的地方,似乎可以给广州人带来一些安慰!政府也对此津津乐道,以此表明自己是如何注重广州旧建筑保护的。然而,以笔者看来,这只是镜花水月的表面文章,根本不值大抒特抒!表面上看,政府是出于保护西关骑楼旧建筑的动机,而主动对其外部进行装修翻新,令其得以完好保存。但是仔细想想便知,政府的真正动机其实是商业动机,为了发展这里的商业,就得利用“上下九西关风情”这一卖点吸引消费者和商家,聚集人气和财气,所以在此搞了个步行街,把这里的骑楼建筑通通翻新一遍,等商业搞上去了,政府的税收收入自然就多了。真可谓“醉翁之意不在酒”!不过,这种翻新只是在骑楼外墙涂上一层墙面漆粉饰一下便完事了,最多就是换过一些窗还有加装一些射灯,于是,经不起风雨和岁月磨练的它们,已逐渐露出了它们的本来面目;而且经过射灯长时间的高温照射,对骑楼的外部带来潜移默化的破坏。只要我们平时稍微留意一下,就会发现上下九骑楼被破坏的种种蛛丝马迹。 其次是房地产开发的破坏。由于了解到政府有意大力改造旧城,众多的房地产开发商都抓紧这一难得的发财机会在旧城区推出各种楼盘,纷纷搞起房地产开发的“圈地运动”,对有碍楼盘发展的旧建筑“有拆错,没放过”。广州的众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旧建筑就是在这种“圈地运动”中被“圈”掉了,一去不复返!据统计,这使广州的旧城人文资源损失了80%.每当笔者偶尔还看到一些旧建筑像一个被欺凌的小孩子卷缩在周围的“高个子”的包围之中时,心中顿生失落之感!!!难道真的是应了一句话:“城市建筑有一半的破坏是由于侵略者,而另一半的破坏则是由于受教育者。”难道我们受的教育就是“破坏”?!!!而这种短视功利的破坏令广州逐渐失去了自己的个性,魅力大减,为城市建筑的“趋同化”埋下了祸根! 新城建筑的程咬金“三板斧” 广州一面拆除旧城,一面建设新城,为的就是体现“国际化大都市”的气派。但是旧城被拆了,割断了自己的历史传统,由于先前根本没有好好总结过自己的建筑风格,于是新城的建设表现得先天不足,后天失调,迷失了方向。怎么办?没办法,只能copy别人的,copy就意味着“相似”和“累同”,于是,“趋同化” 开始了! 看看以天河为代表的广州新城的建筑吧,天河的所谓现代化建筑充分体现了程咬金的“三板斧”: 首先是美式的建筑高度和玻璃外墙。众所周知,美国的城市建筑是以“摩天大厦”著称,像帝国大厦、世贸大厦等等。而我们广州也不甘示弱,上世纪80年代有 “63层”,90年代有“中信”,21世纪还有“双子塔”。这些都是美其名曰“广州地标”的高楼,可谓是在“更高、更快、更强”上下了一番苦功,后两者还不好说,但绝对是“更高”,大有一柱擎天之势!而无一例外地,这些高楼都是以玻璃外墙作包装的,除此以外,还有像市长大厦、天河电脑城等建筑都是以玻璃外墙作包装的。似乎除了玻璃外墙,就没别的东西能够体现现代化了!而这种玻璃外墙,全国各地都在用,香港、上海、北京、南京等等城市,谁不在用?! 其次是欧式的穹顶石柱加广场。城市往往被人称为“石屎森林、文化沙漠”。广州自然不想让人如此称呼,所以在满城的美式建筑高度和玻璃外墙以外,还得向我们非常有历史文化传统的欧洲学习,以增强自己的文化气质。于是大量的欧式穹顶石柱便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珠江新城里在建的锦汉展览馆就是体现。其实欧式建筑我们本来就有,难道忘记了沙面租界里的那些旧建筑了吗?英式、法式、哥德式、巴洛克式应有尽有。不把原来的保护好,却要重新学人家的,这是哪里的逻辑呢?!硬要东施效颦,在本来不是欧式风格的建筑上硬是加上个穹顶或是石柱什么的,是不是有些恶心呢?!可是除了广州,全国各地的城市都在做同一件事,穹顶石柱还嫌不够,还要动不动就来个欧式广场,与周围的环境格外“协调”,让人仿佛去了欧洲旅游,要是真的能够免费去欧洲旅游,谁不想啊! 再次,就是中式的人造“古董”了。这恐怕算是我们“中国特色”的体现了!包括广州在内的全国很多城市都在有意无意地刮着一鼓复古风,主要是用来蒙“老外” 的,在本来没有一点古味的建筑上加个城门、亭盖子或是重檐硫璃瓦屋顶之类的东西,让“老外”觉得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简直就是“误人子弟”,蒙得了“老外”,却蒙不了“自己人”,谁会认为那些不伦不类的东西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综观导致城建“趋同化”的“三板斧”,笔者觉得这背后反映了一个实质问题:中国的建筑师至今未能找到一种可以同时表达自己城市文化传统和现代性的设计手段。导致了一方面我们只能copy别人的东西,一方面让外国建筑师把中国变成自己设计理念的“实验场”。像广州的会展中心、新机场等现代建筑都与中国设计师无缘,全是外国人的作品。但广州是我们的广州,自己的城建应该由自己去负责,不是吗?!解决包括广州在内的中国城市建筑“趋同化”的唯一道路只能是找到一种可以同时表达自己城市文化传统和现代性的设计手段。而这点,只能靠我们本土的建筑师去完成。 城市建筑论文:现代城市高层建筑电气设计要点探讨 摘要: 随着城市现代化发展脚步的加快,导致城市人口的密度不断的增加,多层建筑住房已无法满足城市的发展需求,而城市用于建筑的土地面积非常有限。因此发展高层建筑成为我们目前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式。为了确保高层建筑物的整体质量,需要将于高层建筑相关的所有因素考虑在内。而电气设计问题则是整个高层建筑物中直接影响其可靠性以及安全性的主要因素。因此,必须要对高层建筑中的电气设计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对其设计的方案进行反复的论证,以便能够及时有效的保证设计工作的质量,同时确保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符合要求。笔者将从高层建筑电气设计入手,分析在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基本要求以及注意要点,以便于在城市高层建筑电气设计生产时能够提供参考。 关键词: 现代城市;高层建筑;电气设计 高楼耸立已成为目前现代化都市的特点,这正是现代化经济发展的结果。高层建筑的出现不仅仅有效地解决了城市人口与城市用地之间的矛盾。同时也给城市生活中的人们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发展机遇。而对于高层建筑下的电气设计则是关乎高层建筑安全性以及使用可靠性的基本保障,因此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精力来确保其符合建筑生产需求,从而提升高层建筑的建设质量。 1对电气设计基本要求 1.1安全 高层建筑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安全性也应当是在高层建筑电气设计过程中需要首要考虑的因素。所以在设计时,应当依据建筑设计对供电安全保障的需求,配置具有更多回路的供电系统以及备用发电机组[1]。由于高层与地面之间的距离差较大,因此为了满足顶楼供电的需求,所以需要配备供电电压在10千伏的柴油发电机,并通过变电器进行降压从而确保输电电压能够符合电压配电的要求。高层建筑在遇到较强风力时会发生人类肉眼无法辨别的晃动。但在电气设计时,需要通过合理连接电缆和铜母线槽来实现上升主干线的设计。从而有效地防治由于高层风力造成的建筑摆动而引起的电力线路拉扯,有效的避免事故发生。 1.2节能 为了更好的响应可持续化的发展的要求,我们需要在设计过程中引入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的概念和内容。通过实践得知T5比T8或是T10更具有优势,在使用过程中T5能够更好而将电能转化成为光能,并实现节能的效果;通过高效利用变频电子技术能够使电气设备更好的节约能源,以空调的使用为例,通过变频设计模式,能够有效地降低普通电机所产生的耗电量大的问题以满足了其节能的发展需求。 1.3抗震 城市是人口聚集的密集区域,也是地震影响较大的区域。而高层建筑对于地震带来的影响表现较为明显,会成为城市建筑中的最大受害建筑。由于高层建筑所具有的容纳力,因此一旦发生灾害必然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破坏。因此,在电气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将高层可能遇到的灾害的可能性考虑在内,如火灾、爆炸等危害。为了避免产生非常严重的破坏力,因此需要在电气设计的过程中尽可能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害,以及其它一系列的不安全的影响因素。首先,需要在电气设计过程中,适当的对电缆进行固定,并确保电缆长度符合规定要求。在设施过程中应当给电缆留出充足的富裕量,以确保在遇到损坏时不破坏整个建筑的电力系统。其次,在电气设备上安装弹性支架,从而能够有效地避免在地震过程中的作用力,给电气设备以缓冲和固定的作用。再次,如果高层建筑遇到突发地震,应当自动关闭电梯的运行系统,并于最相邻的楼层停靠,确保居民的人生安全以及财产安全。 1.4自动化 将自动化技术加入电气化设计中,能够使整个机电设备得到管理。通过相关人员对环境变化的测量数据进行及时有效地调整,以确保整个设备能够安全的运行。同时加入自动化的电气技术能够通过数据监测随时发现运行中存在的故障,并提供错误报送信息。使操作人员能够更加准确、及时、有效地排出隐患。 2设计中应当注意的要求 2.1对电源以及电压的确立 为了确保高层建筑供电的稳定性以及可靠性,需要对供电电源以及电压进行选择。设计人员应当充分的考虑在楼宇投入使用时所需搭建的电力网络的要求以及负荷的情况,通过这两方面的因素考虑从而科学合理的确定电源数量[2]。一般情况下,设计人员都会设计两个或者以上的独立电源,就是为了能够确保供电及时有效。同时在一套供电出现差错时,能够作为备用电源进行使用。此外,柴油发电机也是备选方案的考虑条件之一,以确保在电力供给不足的情况下给予支持。 2.2高、低压电力的配电 在高层建筑的高低压电力配置过程中,需要将电力使用进行阶段性切换,从而确保电力能够有效利用。同时单母线的分电方式也是目前高压配电的通用形式。将放射性的系统主要应用于低压与高压的配置,而混合模式的设计则主要用于楼层间的配电。对于高低压的配电计费需要以高供高计的方式为主,同时对楼层照明电力系统以及动力计费进行区分。 2.3接地及防雷的设计 高层建筑中的接地设计以及防雷设计是高层电气设计工作中的主要内容。由于高层建筑对地基的施工通常使用的建筑材料都以钢筋混凝土为主,同时以钢筋混凝土的剪力墙技术作为施工技术。因此需要对建筑中的金属管线提供保障以确保其安全性[3]。在进行电力接地设计的过程中,通常使用混合型的接地系统,其主要方式是将防雷设计与电力接地以及电气设备的保护设计进行混合以作用于高层建筑中。此外,高层建筑设计中还应当使用避雷针以及避雷带以确保整个建筑的安全性。 2.4楼宇照明系统的设计 对于建筑中的照明系统的设计则包括建筑光源的位置、造型、亮度以及类型等方面的因素。同时照明系统的设计还和整个建筑的装饰有着一定的关联性。因此,在电力设计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其电力功能的实现问题,同时还应当就照明系统的漏电等因素考虑在内。当然,为了符合我们节能环保的发展需求,所以在设计中通常会以节能、安全的材料作为设计首选。如:在楼道照明系统中可以使用时差、声控等对照明进行节能,同时选用LED型的光源能够更好的节约能源。 2.5防火以及报警系统的设置 如果电气设计中存在不合理的情况必然会导致安全隐患的存在,严重时会导致火灾等。因此需要在电气设计过程中加入防火以及报警系统来防止电气设计的安全隐患带来的危险。即使出现火情也能够通过相应的防火系统有效地降低损失。实现火情探测、灭火设备自动消防以及报警器联动是电气自动化设计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4]。只有整个灭火系统的各个环节能够及时有效的联动才能实现灭火自动化的可能性。由于电气系统是诱发火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进行高层建筑的电气设计过程中必须将灭火消防系统加入到电气设计中。然而,由于目前高层所涉及的电气设计的内容越复杂,就会给防火消防系统的设计带来越大的难度。 3结束语 通过对上述因素的分析,我们了解到电气设计的每一环节都与高层建筑的安全性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和每一位高层用户的实际利益切实相关。对于高层电气设计的内容来说,笔者主要针对现代城市高层建筑的电气设计的基本要求为主。同时,对于设计中涉及到的类似于供电电源以及电压、高低压配电、照明、消防等相关设计进行阐述。进而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向节能环保的电气设计方向努力。希望能够给现代城市中高层建筑设计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作者:刘洋 单位:新疆通艺市政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城市建筑论文:城市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探讨 摘要: 城市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水平提高在于技术跟进,思维创新,强调多管理模式共进共用与资源整合。为此本文提出了当前城市建筑工程施工的若干创新管理模式,并加以例证。 关键词: 城市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创新模式;整合 城市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水平的高低也决定了行业综合能力水平,对市场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当前社会对城市建筑工程需求不断提高,其施工管理技术也在寻求不断创新,以达到水平有效提升,为此,必须基于多角度展开施工管理创新,为建筑工程项目本身整体水平与综合竞争力优化带来创新概念,争取走施工管理多元化创新模式发展路线,并实现管理体系及目标控制水平全面提升。 1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创新原则 当前我国国内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竞争激烈,企业间在施工管理体制与水平方面不断革新,力求跟随市场发展节奏,做到与时俱进,确保自身立于不败之地。在如此背景下,城市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水平的提高就必须走创新路径,保证自身可持续发展动力,为企业发展赢得持久生命力。在实际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也应该进行管理创新,进而促进生产力发展水平,通过生产力提升来为管理模式提出不同要求,凸显二者之间的有机辩证关系,达到一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协调关系。为了满足现代工程发展需要,一定要做到工程成本与施工劳动工具含量的相互协调,充分协调组合生产力,特别是对施工管理能力的充分发挥,促进城市建筑工程的全面发展,确保建筑工程项目内涵得以有效延展。同时,要确保企业同项目之间关系的有机处理,借此机会来不断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1]。 2城市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水平的提高策略 若想全面提升城市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水平,就必须走技术性创新模式,强调多元化发展目标,下文主要基于多元化工程施工管理创新模式来介绍建筑工程管理水平的提高策略。 2.1DBB工程施工管理创新策略 DBB(Design-Bid-Build)模式即包括了设计———招标———建筑3点,它属于现代城市建筑工程中的重要创新管理策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它所采用的是连续线性顺序进行模式,整个管理过程都要对项目参与者进行多方协调,协调核心则是业主方,而且施工项目在管理协调过程中可能会涉及较高的交易成本。从该模式的主要特征来看,它主要体现在设计管理与交易成本管理两大方面。以施工设计管理为例,DBB项目交易相对自由开放,企业业主与设计方、施工方三方要签订合同,但设计与施工工作主要由单个项目参与方自身管理范围而定。换言之,设计与施工沟通、协调多方决定了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过程。当企业业主确定采用DBB模式以后,就要选择行业内有经验的设计单位,通过多方数据来对招标工作进行筹备安排。根据过往历史实践数据显示,设计管理能够对整个设计阶段、决策阶段乃至工程施工阶段成本都造成较明显影响,所以在城市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一定要选择优秀的设计单位,确保施工既定目标能够如期如质实现并拥有安全可靠保障。 2.2Partnering工程施工管理创新策略 Partnering工程施工管理创新策略也被称为合作伙伴施工管理模式。它所兼顾的是项目各个参与方的整体利益,希望基于此来确定施工项目整体目标,在基于目标之上来选择性投资,把控施工质量与施工进度。Partnering模式能够从整体统一目标方面来引导工程施工管理水平提高,并通过共同努力获得施工方、设计方与业主方供应效果,如图1。如图1,Partnering施工管理模式倡导伙伴长期合作、多方参与协同合作目标,是对合作伙伴之间相互冲突的最好解决模式之一,它同样通过工程合同来实施约束,优化施工管理水平。从合同角度来讲,该施工管理模式还主要包含了正式合同与非正式合同两种,其中非正式合同主要以协议形式来表现,可以解决双方争议问题,对施工管理目标进行全面控制,最终分享合作利益及项目成果。这种关系需要多方在长期的施工管理中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相比于其它模式它在企业业主面向施工项目承包商方面的选择与考察成本有所减少,为企业节约成本经费。 2.3EPC工程施工管理创新策略 EPC(engineering、procurement、construction)即包括了设计、采购与施工3方面,属于综合性工程施工管理创新模式。它针对施工项目的交易方式主要以PPP模式为主,考虑到大型施工项目的复杂性、包括其投资额度偏大等特征,所以当前许多大型建筑工程项目都会采用这种创新管理模式,如图2。如图2,相比传统工程施工项目的管理方式,EPC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克服工程项目建设周期较长、项目前期交易成本过高等问题,同时有效降低项目的复杂性,进而实现项目管理过程的平滑。特别是它能够结合DB模式,来对施工工作中的承包商进行监督,提高建筑工程项目整体监控能力,有效降低承包方面的投机行为可能性。在EPC管理模式下,承包方必须提高自身施工能力与管理水平,满足企业业主方面的各种施工质量要求与成本控制要求,同时有效控制施工工期[2]。 3城市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水平提高的案例分析 3.1工程施工项目概况 某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公司要进行车站建筑改造建设,针对工程项目施工方面该公司所采用的是公司建设施工管理模式,主要由建管公司、施工管理受托方与城市交通公司三方签订合同契约,构建契约式关系,保证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水平。它的项目施工具体管理流程示意图如图3。 3.2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水平提高策略 该车站建筑工程改造项目大力推行现场减量化资源管理意识,希望基于施工现场合理布局来有机调整施工工序,保证在项目工序调整后其施工成本费用降低20%左右,另外在交叉作业成本费用方面降低15%左右,成本保护费用降低45%。具体来讲,该车站建筑工程施工改造项目在施工管理方面还有以下两点提高策略。(1)施工现场落实项目经理责任制度。该工程在施工现场主要落实项目经理责任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度,保证工程项目经济效益通项与项目部各个成员间相连,确保时刻调动相关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在实际的施工工程开展过程中,要求业主企业方面对项目经理进行考核,并随时发现人才随时任用,做好项目施工过程中的人才储备及供应工作。通过考核也希望对岗位责任制进行优化,保证施工现场管理组成部分能够满足现场施工技术需求,保证能做到对施工人员素质的优化。再通过落实经理责任制来保证施工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差距不大(尽量控制在10%以内),同时保证施工现场各个工序质量检查合格率超过97%;(2)绿色施工管理制度实施。该工程在决策设计初期就倡导要进行绿色施工,迎合城市城建项目发展政策指示。所以该工程采用了水回收设备系统,主要对项目基坑开挖过程与隧道〗盾构过程中的渗漏水部分进行有效收集,将其运用于施工机械的情节以及混凝土材料制作的搅拌用水方面。该工程通过该方法在渗漏水再利用水量管理方面保证了整个施工工程中30%水量的供给。再者,工程施工管理中也对电力进行了有效控制,在项目施工运营阶段采用了活塞风面向隧道站点的机械化降温操作,全面节约空调电力用量超过25%,真正实现了绿色施工管理过程,为项目施工推进节约了大笔成本[3]。 4总结 本文综合性探讨了几点目前比较新颖的城市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水平提高模式,希望以此来优化企业项目施工发展策略,解决常规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缺陷问题,进而帮助项目多方节约成本资源,为项目施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创造良好技术条件。 作者:杨光 单位:临汾市房屋征收与补偿办公室 城市建筑论文:城市建筑电气自动化设计探析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此情况下,人们多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多,对于建筑也是一样的,我国的城市建筑不断发展,人们对其的功能的需求越来越高,建筑的规模在不断增大的过程中。要从根本上对建筑的质量和进度提供重要的保障,保证人们的生活质量,需要对其电气自动化设计做到足够的重视,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在本文中,对城市的电气自动化设计的基本要求进行了相应的阐述,分析了其当下的发展状况,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手段。 【关键词】城市建筑;综合体;电气自动化;设计分析 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相关的城市建筑对于电气自动化的要求不断提高,智能化的建筑成了当下的主要发展趋势,对建筑物进行综合布线,通过对有效的手段和措施的应用,以此实现电气自动化的目标,为建筑的质量和安全提供重要的保障。 1城市综合体建筑电气自动化设计的要求和规定 (1)在对城市综合体建筑在对电气自动化进行相应的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相关的原则,当对其进行设计的时候,必须要与上级批件的内容进行充分的结合和联系,并且将其作为重要的依据和参照,与此同时,还需要具有建筑单位设计的要求和工艺设备的清单。当城市综合体建筑在进行相应的电气自动化的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将相应的规定和标准作为重要的依据和参照,开展施工,当进行具体的操作的时候也需要注意相关的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①当城市综合体建筑在进行电气自动化的设计的时候,有着非常重要的目的,主要就是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面对于电气自动化的需求。②首先需要满足相应的控制的基本需求,在此情况下,需要为电气自动化系统的经济性和便捷性等提供重要的保障。③当对电气自动化系统进行相应的设计的时候,需要对相关的电器元件进行相应的选择,必须要保证其科学性和合理性。(2)相关的科学技术有着非常实际的要求。首先对城市综合体建筑电气自动化技术相应的说明,其主要指的是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实现电子自动运行的自动控制,可以对集成系统进行充分的应用,以此实现对电力系统的运行和维护工作。在城市综合体建筑中,电气自动化技术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功能,与此同时,在未来的发展的过程中,电气自动化技术需要与相关的高超的科学技术进行充分的结合和联系,在更大程度上实现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可持续发展(见图1)。 2当下我国的城市综合体建筑电器自动化系统的状况 (1)首先对电气自动化系统集成信息化进行相应的阐述和分析。对对城市综合体建筑自动化技术来说,其发展同信息技术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信息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技术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对其有着重要的渗透作用,并且在其中有着具体的表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在电气自动化的管理层中,信息技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对其进行纵向的渗透,当企业在运行的时候,相关的数据处理系统有着非常重要的任务和职责,其首要的任务就是对可以帮助企业在第一时间对数据进行有效的存储和获得,在此基础上为企业的稳定、安全的运行提供重要的保障。在第一时间对相关的数据信息进行有效的解决和处理,在此过程中,企业的相关人员能够对城市综合体建筑的施工进行动态性的管理,这种管理的方式和手段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节省工作量,与此同时,还可以对企业运行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准确的掌握和了解。②在电气自动化设备和系统之中,信息技术是能够进行横向的渗透的,随着当下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等都在多种行业和领域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特别是相关的微电子的不断发展,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功能,对原本已经得到了明确的定义的设备界限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使其越来越模糊,在当下的时代中,并不能够对其进行准确的定义。(2)从城市综合体建筑电气自动化系统的维护方面进行相应的说明。在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过程中,电气自动化技术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所以想,需要为电气自动化配备标准平台提供重要的保障,当对其进行相应的应用的过程中,需要对相关的要求和规定进行严格的遵守,当下,使用的频率比较高的是WindowsNT标准平台,在当下的时代中,电气自动化领域中,PC人机界面所占据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一步一步成为了发展的主要趋势和方向,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有着相应的原因的,主要是PC具备了非常鲜明的特征和优势,主要包括灵活性和易控制等,在此基础上,能够将其为大量的用户进行相应的应用。在对Wingdows系统进行相应的应用的过程中,可以为电器自动化的使用提供更大的便捷性,同时,对相关的维护工作来说也是有着非常大的便捷性的。 3城市综合体建筑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实际应用 (1)直流接地。近年来。我国的城市综合体建筑的智能化程度有了很大的加深,在此情况下,对于电气设备的需求在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并且所需要的设备的复杂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于相关的电气设备来说,需要将多种数据信息输入其中,对能量进行相应的转换,并且将输入的信息进行相应的输出,在此基础上,对信号进行相应的扩大,进一步完成相关的逻辑动作。从系统的角度来说,可以对微电流和微电位等进行充分的应用,以此对相关的设备之间进行紧密的联系和结合,为设备的稳定、安全的运行提供重要的保障。(2)从静电接地和屏蔽接地的角度来说。对于城市综合体建筑来说,对静电干扰进行有效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人之间的行走和设备的摩擦等都会导致静电的出现。在此情况下,需要对导体的功能进行充分的应用,对可能出现静电或者是产生静电的物体和大地之间形成电气回路接地,也就是防静电接地。当对防静电接地的方式进行相应的应用的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规定和要求,主要是室内的环境是需要达到相应的要求的,必须要保证其干燥和干净,实现室内所有的设施和PE线之间的多点连接。除此之外,当下的城市综合体建筑中,一般情况下,都需要对符合相关的规定和要求的接地方法进行充分的应用,使其作用得到有效地发挥,为防止电磁干扰提供重要的保障,在对相应的屏蔽接地进行设置的时候,需要实现PE线和管路两端的连接,并且需要保证其可靠性。 4城市综合体建筑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目标 (1)将节能作为重要的目标。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节能减排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需要对其做到足够的重视,要对社会的可持续性的发展进行有效的实现,需要对电力资源的消耗进行有效的降低,在此基础上,对电力资源进行有效的应用,对当下的能源紧张的状况进行有效的处理。(2)城市综合体建筑电气节能需要满足相应的要求,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实现。主要是满足相关的建筑物的基本功能,从更大的程度上降低能源的消耗,并且这是有着相应的目的的,主要是可以对建筑物的能源的损耗进行一定程度的减低,对消耗的具体位置进行相应的确定,并且提出相关的改进和完善的措施和手段等。 5结束语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城市建筑有了长足的进步,套对其质量进行有效地保障,需要重视其电气自动化的设计,使其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对相应的能源进行有效地节约,推动和社会的发展。 作者:冯兴波 王伟 单位:上海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山东分公司 济宁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城市建筑论文: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探析 摘要: 建筑物的整体设计必须从城市规划的目标出发,确保城市规划设计的质量要求,所以设计者在对建筑物设计时需要将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的关系考虑在内,这样设计出的建筑物才能被社会认可。文章介绍了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并从如何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展开了讨论,提出了具体协调两者关系的措施。 关键词: 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评审制度;建筑质量;建设基础 1概述 建筑是城市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全国各地的建筑业逐渐兴起,各种风格的建筑层出不穷,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前景。而对城市规划的设计为城市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了建设基础,它包含了对城市建设的项目的规划和施工以及维修等各个方面,合理的规划设计对建设质量具有很大的影响。如何对建筑物进行设计也必须依据城市规划的要求,与城市建设的风格相适用。因此,必须科学地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有机结合,促进两者的共同进步。接下来具体对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具体内容以及重要意义进行了阐述,然后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提出相关的建议。 2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简介 2.1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含义 城市的规划,首先对城市的空间与布局格调提前分析并做出合适的计划,从而使土地被合理的利用,各个建设也得到综合全面发展,进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利用城市规划,我国的建筑、园林的建设发展空间得以扩大。在具体的规划过程中,要遵循整合、社会、安全以及经济四项基本原则,使得资源被充分地利用,在保证安全性的同时,也满足人们的需求。而建筑设计具体指的是设计工作人员在对建筑物进行建设时需提前做好调查,例如任务要求、施工条件、问题分析等都要进行详细的了解,并依据这些制定合适的图纸、文件以及问题解决的措施。进而确保建筑物的实用性以及美观性。 2.2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的联系 城市规划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用性,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涉及多个领域例如建筑以及景观设计等,它考虑到城市中具体需求,同时也要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建筑设计主要以建筑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具体工作的实施时必须将城市规划作为主要的设计依据,争取保证相关的技术和建筑物的功能符合规定的要求,并严格控制建筑材料的质量以及结构的形式。总之城市规划的设计基础主要为建筑设计,一方面提高了建筑的质量;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城市规划的设计规范要求。 2.3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存在的差异 2.3.1设计目标的不同:对于城市规划来说,设计只考虑城市的发展以及人们的需要等多方面,目标不明确。目标比较多变,调控性大,整个设计为了满足规划的要求时刻在发生变化。因为城市的规划不是只针对一个问题来解决而是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解决的方案。然而对于建筑设计是对特定的建筑物的设计,设计的相关部门提出设计任务以后,设计的目标需要通过专业的技术来实现,并不断的改进和完善,进而向设计目标靠近。 2.3.2设计过程的不同:对于城市规划的设计过程,必须紧随城市发展的需要进行改进,整个过程所需的时间较长,对提出的问题逐渐解决,必须综合考虑城市各个领域的因素。建筑设计却只是围绕一个问题进行解决,整个设计过程本身因素的考虑比较少,只要建筑按照设计方案定期完成就可以。 2.3.3设计任务的不同: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国家的相关要求,对城市的整体建设和基础设备考虑全面,确保满足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的日益增长的需求。对于建筑设计来说,它的主要任务来自于建筑的任务书。设计人员利用专业的知识对建筑物的设计不断进行完善,从而完成设计任务和建筑目标。 3正确处理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关系的有效路径 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具有不可断开的联系,因此必须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的具体过程中,必须采取合理科学的设计方案,确保二者之间独立又紧密的关系,最终促进建筑物的设计质量以及满足城市规划的具体要求。 3.1对城市规划进行科学设计 城市规划作为一种社会实践,使社会和物质空间都得到广泛的发展,在城市规划的具体过程中,设计的内容由单纯的形态发展到综合性的设计,注重多方面要求,例如材料的质量、色彩、造型等。具体的空间发展形态的变化如图1所示。对城市规划进行科学性的分析,必须做到与社会的大融合,保证居民的日常生活的居住和消费等需求。最终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进程。近年来,对城市的规划设计的相关内容越来越综合化,采用的方法和技术也多种多样。设计者要考虑到物体本身以及与其他的建筑物可不可以合理共存。 3.2建筑设计需依赖城市规划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建筑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许多设计工作者对单体以及群体建筑物进行设计时,对周围的环境没有充分的考虑进去,只是一味的追求独特性。比如,在哈尔滨城市的中华巴洛克建筑,在装饰上非常的美观,结合了国外建筑的设计理念。然而装饰太过华丽,使得建筑物本身的独特结构没有体现出来,具有的文化底蕴丢失了。对于北京的长安街的设计也同样如此,在造价合理以及设计装饰方面都比较专业,但只是表现出了建筑本身的艺术价值,却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最终失去了美感。因此建筑的具体设计还是要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建筑物和环境的和谐。 3.3制定对建筑设计的评审制度 对建筑设计制定的评审制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城市的伟大形象。因此必须建立完善的制度,才能得到优质的建筑物产品。城市的规划和建筑设计的项目,当建筑的质量高时,使得城市的发展更加迅速以及健康。若建筑的质量不能达标,则不能满足城市规划的具体要求,进而使居民不能有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对建筑设计的审核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对城市的规划具有积极的作用,通过本行业与多个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交流,从而完善建筑设计的审核制度。时刻检查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是否达到了规定的要求,保证建筑物高质量。一方面对建筑的设计方案检查使其符合城市规划的具体要求;另一方面建筑物本身的设计方案也要时刻进行改进和评审。确定了建筑本身的质量,同时与周围的环境也达到了和谐的关系。针对以上的叙述应该不断提升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掌握正确的价值取向,实施好领导的指导作用,进而保证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之间的关系得到充分的协调与发挥。 3.4严格对设计质量进行控制 为了确保施工设计的按时施工,一方面设计一定要合理;另一方面质量也要得到保障。对建筑工程的资料和要求全面的进行考察研究,制定出合理的计划。专业技术人员制定出精细的设计大纲并通过相关人员进行审核,通过以后才能实施方案。这样可以保证施工的质量达到标准。施工完成之后,必须及时地进行检查,及时检查存在的质量缺陷,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 3.5使建筑工作者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 要想做好城市的规划,技术人员必须在工作中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才能实现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城市规划的好坏与设计者的工作的执行能力密不可分。城市的规划就是对各种功能的合理分配,设计人员要对具体的工作者分配好每个工作岗位的具体任务和需要所付的责任。以前的工作者存在大量的问题,对当地城市的人文和地理了解得不清晰,最终会导致设计的不合理而影响城市的整体规划。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设计阶段确定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在实际的操作中要认真、细致,以免出现纰漏。同时要时刻保持创新的精神,合理地对现有的规划进行改进。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学习外国先进的设计理念,从而在结构和空间上都能得到创新,促进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良好的关系。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建筑设计的要求也逐渐增多。而在城市的规划过程中,与建筑设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小矛盾尚待解决。因此在对城市管理进行规划时,必须与建筑的设计相融合。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保证工程造价合理的同时也要提升建筑的质量,从而与城市的规划目标相适应。不断对建筑设计进行完善,使得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大大提升。将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的关系正确处理好,进而有利于建设出更和谐美丽的城市。
技术与教育论文:浅谈中学信息技术课与素质教育 福州四中 刘新春[内容摘要] 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得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我们正是遵循了这个指导思想,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实际教学中也意识到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自学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努力实践。本文就论述了我们对中学信息技术课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要性的认识;进而阐述了我们在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实践中的几种做法。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 素质教育 在现阶段,我国教育正处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轨的时期,一些常规科目的性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等,都在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我们新兴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不必再重复传统学科的这些过程,而应当直接在信息技术课中实施素质教育。 教育部长陈至立在2000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一系列新的能力上,特别要求学生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得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把学生处理信息的这三项技能作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同时指导性地指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内容从传授计算机基本知识转到利用计算机和网络作为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和探讨;教师利用计算机教学从传统的课件制作转到注意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也正在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观点,正在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 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信息技术课,我们要培养的目标:一是面对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技术的更新,意识到需要不断地更新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并逐步培养起有效地去更新自己知识的能力;二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作为以应用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教育,如果只是纸上谈兵,是不可能掌握这些实用技术的,必须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才能切实掌握这些技术;三是学会应用,培养在应用中创新的能力。立足于实践,在应用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尽可能地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并帮助学生光大这些火花,进而让学生在实践和成功中,养成创新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信息技术的教材,在内容选取上只罗列了当前阶段的大多数人所应当掌握的信息技术应用,而没有考虑到信息技术更新发展的变化,更没有照顾到素质教育对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学习者带来了不断地去更新自己已有知识的需要,对于信息技术课尤为显著。层出不穷的计算机软件、日益通俗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日新月异的网络信息,这些都不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能够一时完全学到的。这一点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特别指明,使其意识到知识更新的重要性。明确了更新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生自学时就有了主动性和积极性。当然上述仅仅强调了非智力因素,学生自学能力的高低和自学效果的好坏,还取决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这同样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教学中,我们尽量给学生提供自学机会。例如,将教材中符合学生知识水平的教学内容,象计算机基础知识,信息技术的发展及趋势和信息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等专题知识,可以先让学生自学,再由学生通过讨论(或辩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作出修正或对学生的问题作出解答;有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去学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材之外的知识,象各种简单动画制作软件,让学生各显神通,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或阅读书籍、或查资料、或通过多媒体学习软件、或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之下掌握,在一段规定时间的自学之后,经过测评,让一些学有所成的学生走上讲台,向同学介绍自己的学习内容,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培养学生实践技能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要素已经不同于传统学科,除了教师、学生、教材之外,还应该包含教学媒体――计算机。勿庸置疑,实践在信息技术课中的重要性。信息技术课教材中安排了许多实用的、可操作的内容,以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我们不但要"授之以鱼",而且还要"授之以渔"。 对于实践课教学,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计算机配置情况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可采用不同的方式。例如基于资源的主题探究、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基于学生作品的交流评价的教学方式。 例如,采用教师边讲解,学生边练习的教学模式,教师课前要认真分析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并制作一些适合于本课的演示教学课件,考虑好什么时候该上课,什么时候该让学生练习;教师讲课时能统一控制学生用机,学生练习时能开放学生用机。这种模式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学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学过程是双向的。 当然仅仅依靠课堂有限的练习要想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是极其有限的。我们还可以通过选修课、活动课,甚至开放计算机实验室,增加学生上机实践机会。时间的积累只是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一方面,教师还应当注意对学生的实践加以监督和指导,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各尽其能:多数学生应达到教学目的的基本要求;少数基础较差的学生经过努力要有所提高;少数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深入学习课外知识。 三、培养在应用中创新的能力 素质教育,很大程度上包含着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鼓励学生不受固定模式的约束,大胆地对所学知识的内容、适用范围作出猜想和判断,并将其猜想作为创造新知识、探索新功能的基础,举一反 三。教学中我们尽量结合实际,以及计算机知识与其它学科的整合,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渗透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培养。 首先,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注意知识的连续性和知识的迁移,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例如,计算机的文字、数据、图象处理,网络应用等内容,为教学中概念的引入带来了极大方便,在问题讲述时,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试探学生的认知水平,探寻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适时给予光大,这对学生是莫大的精神激励。在教学内容顺序的编排时,可以让学生先掌握基本应用软件的使用,再回来学习操作系统的知识,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操作系统的功能有实践性的认识。 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开发计算机应用,甚至计算机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例如学生学习了数据库应用后可以为班级处理考试结果,为教师提供考试质量分析报告;还有学生将数据库应用于地理学习,自己编写"世界各国信息小词典",推广给同学用于帮助地理复习;还有学生利用简单编程为数学抽象的函数分析提供具体的计算机模拟;还有学生能够帮助其他学科教师编制教学课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计算机多媒体进入教学中,通过声音、图象等多种表现形式,使学生能对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更加形象,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激发积极的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所发现,有所提高。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可供借鉴;而且信息技术本身又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需要不断去探索。但是有一点是坚信的: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要切实地实施素质教育。 技术与教育论文:试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 [内容摘要]随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互相交互、互相整合的"一体化"历程的逐步深入,语文教育即将出现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变,展现在世人的将是这样一个浩瀚而又绚丽的前景: 一、以计算机为"课堂",拓展语文学习领域。它打破了传统语文课堂的封闭围墙,把语文教育拓展得无限宽泛,达到"时时是课堂,处处是课堂,人人是教师,人人是学生"。 二、以计算机为"教材",拓展语文学习内容。通过网络,可以使世界各地的各种语文资源与现行语文教材或紧密结合,或遥相呼应,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内容,使语文教材更多元化、立体化。 三、以计算机为"工具",拓展语文学习方式。计算机可以作为"资料搜集工具",构建"研究性学习"方式;作为"学科中介工具",构建"综合性学习"方式;作为"沟通交际工具",构建"交互性学习"方式,引发语文学习方式的革新,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和驾驭全新的语文学习情境,形成丰厚的语文素养和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育、一体化、宽泛的课堂、多元化的教材、新型的学习工具、新型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综合性学习、交互性学习。 信息技术的现代化,为语文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语文教育即将出现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变。随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互相交互、互相整合的"一体化"历程的逐步深入,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将是一个浩瀚而又绚丽的前景。下面,笔者试就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的前景进行粗略地描绘,并借此说明如何科学地认识和把握信息技术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以及对语文教育变革的方向,促进语文教育尽快走出纯粹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误区,加快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进程。 一、以计算机为"课堂",拓展语文的学习领域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必然打破传统语文课堂的封闭围墙,把语文教育带入到一个无限广阔而又全新的领域,在时间上,在空间上,甚至连课堂的主体都将是无限的宽泛。在这个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高度一体化的天地中,课堂将是一个被无限拓展的无比宽泛的概念。 1、课堂时空的宽泛--时时是课堂,处处是课堂。传统语文课堂非常封闭,其地点是固定的,仅仅极限于某一班级;时间也是固定的,只有区区每周几节。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突破了时空的限制,通过互联网,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实践,运用语文去交流和勾通。可以说哪里有计算机,哪里就有语文课堂;只要一开机,就可以"上课"--进行网上阅读、网上作文、网上交际等语文学习与实践活动,真是时时是课堂,处处是课堂。 2、课堂主体的宽泛--人人是教师,人人是学生。传统语文课堂,其主体仅仅是一位教师加几十位学生,不但数量是固定的,师生关系也是绝对的,师是师,生是生,泾渭分明。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以后,学生通过网络,就可以很便捷地进入世界各地的各式各样的"语文课堂",去接受世界各地语文老师甚至其他非语文老师的远程语文教育,在这样的语文课堂里,一个学生所面对的是多数量、多元化的教师,他所获得的语文教育也必将是多数量、多元化的;同时,通过网络,学生还可以把自己的语文知识传授给他人(周边人与远程人、熟悉人与陌生人),可以指导他人进行语文学习,自己摇身一变,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语文教师",具有了"学生"与"教师"双重身份。在这种"人人是教师,人人是学生"的语文课堂里,教与学不断交互和整合,带来的必将是教学相长的不断深化,课堂中每个主体语文素养的不断提高。 二、以计算机为"教材",拓展语文的学习内容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必然引发语文教材的变革,不但在语文教材的编排上将增加信息技术与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内容与形式,使语文教材更容易吸纳信息技术的精华,更富于时代性和现代化;而且,信息技术在语文学习中的广泛运用,可以通过网络,使世界各地的各种语文资源与现行语文教材或紧密结合,或遥相呼应,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内容,突破教材的极限,弥补教材的缺陷,改变当前教材单一、内容狭窄的状况,使语文教材更富于针对性、实效性和多元化、立体化。 1、离心发散拓展式。这是以课内语文教材为中心,抓住某一结合点(知识点、情感点、内容交叉点等),设计一些课前、课后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资料搜集、网上阅读与交流等发散性、拓展性实践活动,以求把网络上的语文资源充实到现行语文教材中,使语文教材丰满起来,完善起来,把小小的语文教材拓展到无限广大,把薄薄的语文教材充实得厚厚的,使教材更富于立体化、多元化,更富于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 2、向心聚敛呼应式。这是引导学生以网上语文资源为教材,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广泛的网上阅读、网上作文、网上交流等网上语文实践,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以求通过这种百川汇海的形式,把网上的语文资源向学生的语文素养聚敛汇集,并与课内语文教材相呼应,相补充,相促进,共同对学生进行博大的语文教育。 三、以计算机为"工具",拓展语文的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和语文教材的无限宽泛,以及计算机作为一种学习工具逐步被学生所掌握,最终必然呼唤并促使语文学习方式的革新。而且也只有学习方式的不断革新,才能更好地适应和驾驭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不断一体化的语文学习情境,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形成丰厚的语文素养和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 1、作为"资料搜集工具",构建"研究性"学习方式。未来的社会是知识化的社会,是创新的社会。必须重视专题性、探究性的研究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重视创新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必须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教会孩子怎样思考问题,面对陌生领域,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他所需要的知识,并学会怎样运用这些知识去组合,去创新,去回答他所要回答的问题。这种"研究性学习"也正是现代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中,计算机因具有快捷而又强大的信息搜索能力、存贮能力和处理能力,必将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最佳的资料搜集和存贮处理工具。同时以下几种以计算机为工具的资料搜集、处理、存贮方法将是"研究性学习"中的重要学习方式:①"任务驱动式搜寻法",即按照"提出搜索任务(分析研究课题,明确要求、范围、问题实质等)确定检查标志(所需文献的类目、关键词、作者姓名、发表日期等)选定检索工具("搜狐"等搜索器)输入检索途径(资料来源途径、内容途径、作者途径、类号途径等)查找原始文献资料(浏览、筛选、摘录、整理)"的程序进行搜寻查阅资料;②"自由浏览式搜寻法",即按照"上网阅读寻找资料(用 找标题、中心句、关键段等方法搜集)摘录"的程序进行快速浏览,搜寻查阅文献,选取所需资料;③"分类下载存贮法",即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下载,并对获得的大量信息进行分类、整序、编码、建立索引等存贮处理,使下载的资料系统化、简明化,便于进一步查阅;④"资料处理利用法",如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资料的剪切、移动、复制、引用等文字处理方法。2、作为"学科中介工具",构建"综合性"学习方式。传统学科课程之间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互相割裂、互相独立的弊病已引起高度关注,软化学科界限,进行"综合性学习",全面提高整体素质是当前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趋势。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以多媒体信息技术为"中介工具",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语言文字与听觉、视觉、动觉等形象语言的相互转换,把语文与音乐、美术、动画、社会、自然、数学等结合起来,实现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发挥各学科的综合效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3、作为"沟通交际工具",构建"交互性"学习方式。学会交往与沟通是现代社会的要求,尤其是当今社会信息数量多、传播速度快,更新变化极其迅速,只有加强群体内部信息交流、信息共享,才能集众人之力,更好地捕捉信息、驾驭信息、利用信息。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为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人群的"语言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信息交流"提供了一种快速、便捷的"沟通交际工具"。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进行书面信息资料的传递与交流、学习心得体会的传递与交流、学习评价的传递与交流等"交互性学习"活动,将成为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的一种重要的语文学习方式。学会沟通、学会交际、学会互相学习、学会取长补短、学会共同进步将是以信息技术为工具的"交互性学习"的必然结果。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互相交互、互相整合的一体化,是语文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其进程必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在语文教育中的广泛运用而日益加快,展现出其特具的魅力,把语文教育带入一个划时代的世纪。 技术与教育论文: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 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不仅要搞好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还要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它对于巩固、扩大课堂教学的成果,加速培养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对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发挥他们学习语文的自觉能动性;对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思想、发展智力;对于培养学生共产主义道德、纪律,形成崇高理想;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毅力;对于发现人才,使有才能,有特长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培养,都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在小学语文课外活动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虽然还不太普及,但是,从我们的初步实践中可以看出,现代教育技术对开展小学语文课外活动,确实是大有可为的。 一. 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培养语文能力 在学习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中〈〈狱中联欢〉〉着篇课文之前,布置学生看电影或电视〈〈红岩〉〉,看后组织学生讨论,谈看法,谈感想,谈收获,并要求学生把自己的体会写成文章,在墙报上发表,在同学中阅读。这样,既使学生受到了革命传统教育,又培养了口头表达、书面表达和鉴赏等语文能力。 二. 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为结合教学,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以“伟大的中华”为主题的红领巾读书会,在现有的教学软件中,挑选了“北京”,“万里长城”,“大运河”等课件,在队会上演示讲解,通过直观的展现,不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到了历史知识,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而且有效地激发了课外阅读的兴趣。 三. 进行基本训练和智力训练 为了使学生的课外活动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我使用了一些自编自制的录音带和电脑课件,对学生进行拼音、词句、说话、朗读和智力训练。所选材料有谜语、寓言、童话、故事、诗歌、对话,以及有关各种词句的各种问题。在训练中,有的要求判断,有的要求辨析,有的要求改错,有的要求复述,有的要求说话,有的要求朗读和欣赏,还有的要求对问题分析和评价等等。 由于多媒体教学丰富多彩的声音、形象、色彩等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保障课堂教学纪律,这就为课堂活动的开展在时间上提供了保证。由于多媒体教学在内容上形象直观,学生容易理解和把握,这就促进了课外活动质量的提高。比如电影、电视、录象和目前的电脑课件,把人、事、物、景等,通过声、光、色、形的谐和,直观地展现出来,学生听得清楚,看得明白,知识和道理易于被接受并内化成自己的东西。把这些电教媒体应用于课外活动,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对听、说、读、写和欣赏、鉴别等语文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理想、道德、纪律等教育,都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技术与教育论文:英语课的现代技术教学与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离不开创造,世纪是知识创新的时代。我们作为人民教师,肩负着培养新世纪接班人的重任,在各种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把启动、训练、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摆在首位。创造是一个人富有才智的体现,需要进行积极的智力劳动。人的智力不完全由先天的遗传性因素所决定,更主要的在于后天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学阶段的教育,古今中外都非常重视一个人后天所受到的启蒙教育。 进入世纪后,随着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在各级学校教育领域中的现代技术教学也得到迅速发展。在小学英语课上运用现代技术教学势在必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采取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从德智体各方面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这是儿童的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是点燃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善于捕捉和发现学生对周围事物迷惑不解的各种问题,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循循善诱,引导他们开动脑筋,努力探索,逐渐学会自己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 现代技术教学主要依靠多媒体系统、计算机软件、音像资料、影视以及教师自己制作的各种课件等等,在课堂上创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学习英语的情景与氛围,充分发挥现代技术的声与像、动与静、远与近、表与里、虚与实相互结合转化等特点,突出英语学习的形象性与动态感,使学生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不断激发他们听说英语的兴趣,利用反馈原理训练学生的听说英语的能力,增强记忆,培养他们的英语表达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等。 众所周知,思维与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人们的思维都是通过语言进行的,现代技术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为在小学阶段进行英语直观教学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学习环境与条件。由于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创造学习英语的情景,就可以在课堂上尽量排除用汉语讲解的干扰,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文秘站版权所有 小学英语课始终要以听说领先,这是一个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采用现代技术手段。通过多媒体系统、音像资料、影视作品等中说英语的标准发音与优美语调、声情并茂的动画等,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模仿,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如何激发学生兴趣是搞好小学英语教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只有在充满兴趣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才能高度集中,记忆力就能明显增强并且思维敏捷,而运用现代技术教学,则可以创造一种愉快、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 在进行小学英语课的现代技术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情感参与、思维参与和行为参与的机会,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真正达到动脑、动口和动手。在教师的耐心细致的示范与指导下,要求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操作演示,同时,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以及反馈原理来选择不同的演示方式与次数。 我从中央电视台的“大风车”少儿节目、正大综艺等中得到不少启发,在运用现代技术进行小学英语教学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与尝试。在教这个句型时,我精心设计了一套多媒体的游戏。在课堂上,学生最先是看到荧屏上出现无数个问号“?”重叠在一起,我按一下播放键,当荧屏的右角上显示出一只长耳朵,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用英语说出这个单词,但它究竟是一种什么动物呢?于是我引出这个英语句型,启发学生努力去猜测,并且通过轮番地按下播放键与暂停键,分层次地在荧屏上展示这种动物的各个部位,逐渐从局部到全部,不断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边看边猜边说英语,还不时地发出笑声,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现代技术教学的乐境与奇境,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各种智力因素。现代技术教学展示的形象既能对学生的视觉与听觉提供一次又一次的强烈剌激,又能让学生积极地动脑筋,发挥想象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英语思维能力,克服死记硬背英语单词的单调乏味的教学方式。 现代技术教学展示的画面灵活多变,节奏快,有利于在创设学习情景时把学习过的旧单词与正在学习的新单词巧妙地组合在一个句型中,反复进行操练,便于学生利用旧知进行理解,加强记忆,同时学习新知,建立“温故知新”的教学程序和知识结构。比如,在进行现代技术教学时,我就事先设计一个饶有兴趣的画面,把“苹果”、“硬币”、“猫”、“狗”等等英语单词隐藏在屏幕上的无数个问号的后面,随着画面的逐层次展开,竞猜游戏掀起一个又一个高潮,在欢乐中达到英语单词与句型的最佳教学效果。 通过英语课的现代技术教学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个英语教师,要上好现代技术教学课,除了不断提高英语知识水平与教学能力之外,还必须认真学习电子计算机技术和其他现代信息技术,这样才能适应世纪的数字化时代的英语教学改革的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的需要。 英语课的现代技术教学与素质教育 育才学校刘蓉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离不开创造,世纪是知识创新的时代。我们作为人民教师,肩负着培养新世纪接班人的重任,在各种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把启动、训练、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摆在首位。创造是一个人富有才智的体现,需要进行积极的智力劳动。人的智力不完全由先天的遗传性因素所决定,更主要的在于后天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学阶段的教育,古今中外都非常重视一个人后天所受到的启蒙教育。 进入世纪后,随着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在各级学校教育领域中的现代技术教学也得到迅速发展。在小学英语课上运用现代技术教学势在必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采取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从德智体各方面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这是儿童的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是点燃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善于捕捉和发现学生对周围事物迷惑不解的各种问题,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循循善诱,引导他们开动脑筋,努力探索,逐渐学会自己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 现代技术教学主要依靠多媒体系统、计算机软件、音像资料、影视以及教师自己制作的各种课件等等,在课堂上创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学习英语的情景与氛围,充分发挥现代技术的声与像、动与静、远与近、表与里、虚与实相互结合转化等特点,突出英语学习的形象性与动态感,使学生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不断激发他们听说英语的兴趣,利用反馈原理训练学生的听说英语的能力,增强记忆,培养他们的英语表达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等。 众所周知,思维与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人们的思维都是通过语言进行的,现代技术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为在小学阶段进行英语直观教学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学文秘站版权所有习环境与条件。由于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创造学习英语的情景,就可以 在课堂上尽量排除用汉语讲解的干扰,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英语课始终要以听说领先,这是一个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采用现代技术手段。通过多媒体系统、音像资料、影视作品等中说英语的标准发音与优美语调、声情并茂的动画等,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模仿,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如何激发学生兴趣是搞好小学英语教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只有在充满兴趣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才能高度集中,记忆力就能明显增强并且思维敏捷,而运用现代技术教学,则可以创造一种愉快、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 在进行小学英语课的现代技术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情感参与、思维参与和行为参与的机会,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真正达到动脑、动口和动手。在教师的耐心细致的示范与指导下,要求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操作演示,同时,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以及反馈原理来选择不同的演示方式与次数。 我从中央电视台的“大风车”少儿节目、正大综艺等中得到不少启发,在运用现代技术进行小学英语教学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与尝试。在教这个句型时,我精心设计了一套多媒体的游戏。在课堂上,学生最先是看到荧屏上出现无数个问号“?”重叠在一起,我按一下播放键,当荧屏的右角上显示出一只长耳朵,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用英语说出这个单词,但它究竟是一种什么动物呢?于是我引出这个英语句型,启发学生努力去猜测,并且通过轮番地按下播放键与暂停键,分层次地在荧屏上展示这种动物的各个部位,逐渐从局部到全部,不断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边看边猜边说英语,还不时地发出笑声,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现代技术教学的乐境与奇境,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各种智力因素。现代技术教学展示的形象既能对学生的视觉与听觉提供一次又一次的强烈剌激,又能让学生积极地动脑筋,发挥想象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英语思维能力,克服死记硬背英语单词的单调乏味的教学方式。 现代技术教学展示的画面灵活多变,节奏快,有利于在创设学习情景时把学习过的旧单词与正在学习的新单词巧妙地组合在一个句型中,反复进行操练,便于学生利用旧知进行理解,加强记忆,同时学习新知,建立“温故知新”的教学程序和知识结构。比如,在进行现代技术教学时,我就事先设计一个饶有兴趣的画面,把“苹果”、“硬币”、“猫”、“狗”等等英语单词隐藏在屏幕上的无数个问号的后面,随着画面的逐层次展开,竞猜游戏掀起一个又一个高潮,在欢乐中达到英语单词与句型的最佳教学效果。 通过英语课的现代技术教学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个英语教师,要上好现代技术教学课,除了不断提高英语知识水平与教学能力之外,还必须认真学习电子计算机技术和其他现代信息技术,这样才能适应世纪的数字化时代的英语教学改革的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的需要。 技术与教育论文:论计算机远程教育与多媒体技术 [论文关健词]远程教育 多媒体 虚拟现实 [论文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利用网络进行远程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应用,给现代远程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本文探讨了我国计算机远程教育与多媒体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掌握知识的人才日益成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的决定性因素和主要资源。远程教育这一基于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教育方式,正以其自身优势,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亮点。远程教育是现代多媒体教学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在现有的高等教育条件下,采用网上现代远程教育形式。扩大高校教学覆盖面,可以有效地缓解我国教育资源的不足与信息化时代巨大的社会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本文仅对其手段改革、实施的必要性、存在困难、方法等诸多问题作一概述,并着重阐述计算机远程教育中应加强使用多媒体技术。 一,我国远程教育的现状 1、中国网络远程教育发展趋势虽然缓慢,但仍不失上升态式以EDU域名注册的网站以每半年增加几百家左右的速度向上攀升。从这一显而易见的角度来看,早在1998年,教育部颁发《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文献中就指出:大力发展我国网络远程教育。同时为加快速一步伐,同意社会力量或外资界人这一领域。在着眼于未来的互联网领域。教育是一个十分令人看好的投资方向。 2、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我国近程教育主要集中于基础教育在发达国家,网络教育的主体是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像在美国,就有五千万成年人在学习。在过去五年中,美国的网络大学增加到300多所,约有80所大学允许通过网络学习获得学位。目前在中国一流水平的大学如北大、清华上海交大、北京邮电大学等也都已经开展远程教育或网上大学的招生工作。 二、远程教育实现手段的发展与现状 (一)远程教育的发展 远程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基于数据网络的计算机远程教育研究始于80年代后期,90年代步入实践。我国远程教育规划是1997年经酝酿提出的,1998年正式批准立项,1999年是整个项目启动的关键一年。规划的近期目标是到2000年要通过网络互联10130所各级学校,并使8000所贫困、边远地区的中小学具备利用卫星上网的能力。目前,我国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湖南大学、浙江大学等一大批大学建立了自己的远程教育实验室或远程教育中心,基于综合数据网的远程教育研究正在部分院校蓬勃展开。 (二)远程教育的技术实现 1、计算机网络:这个支撑网络远程教学系统的物质基础,一般来说,都具有下列组成: (1)接人部分:主要设备是路由器,主要作用是通过网络专线将整个网络接人Internet,从而使本网的用户能够访问Internet资源,而其它网络用户能够访问本网信息。 (2)交换模块:是整个网络连接与传输的核心,主要的设备有主干交换机、分支集线器和连接各模块的网络电缆,由它们组成整个骨干网络。 (3)服务器:主要负责信息的收集、储存、,它们是对外提供教学与信息服务的主要实体,一般有Web服务器、FTP服务器、E-mail服务器、DNS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等等。 (4)网络管理:主要对整个网络进行监控、运行性能的监测、故障的预警和诊断等等;计费模块主要是记录网络使用者的资费信息,以控制网络资源的有偿使用。 2、软件部分 (1)多媒体授课系统从功能上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课件点播系统。一个是同步广播授课系统。 (2)师生交互工具①共享白板:软件共享白板是一个为在Internet环境进行教学的教师和学生提供文本以及图形共享的区域。教师可以将一张图片贴入共享白板中。并利用系统提供的特定画图工具和文本输入工具,在所贴的图片上进行标记、说明。教师端的白板中的图形和文字可以通过In-ternet同步传递到交流环境中的其他学生端白板中。 ②语音、视频交互:语音交互是异地师生之间一种有效的交流方式。为了增加师生教学过程的生动性,也需要师生间能够看到各自的视频图象。教师可以任意选择特定的学生端视频,也可以同时看到多个学生端的视频图象。学生端可以选择观看教师端视频。 ③同步浏览:在交流过程中,能够提供同步浏览的机制。教师可以通过键人URL地址,并将该地址广播到同一交流环境中的所有学生端浏览器。使得学生端的浏览器与教师端的浏览器达到同步显示。 ④网络题库系统基于Web的题库系统用于支持教师和学生通过网络进行组卷并进行各种类型的测试。可以根据不同的测试目的提供相应的组卷策略,包括智能组卷、相对评价组卷、绝对评价组卷,教师通过网络自动组卷后,下载到本地进行使用。 (3)答疑系统 ①问题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到主持这门课程的学科教师,当教师对该问题进行回答后,系统将自动解答发送到学生的电子信箱; ②将问题公布在答疑布告牌上,征求解答,有人对其解答后,系统将通过电子邮件通知该学生。 (4)作业批阅系统 作业批阅系统是基于WWW的协作式作业批改系统,学生可以通过该系统提交作业,获取作业批改结果,并根据教师建议来修改和编辑作业。 (5)网络课件写作系统 开发网络课件写作系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方便不具有专业编程经验的各站点教师编制网络教学软件。教学单位或教师可以通过该软件抓取素材库中的素材来构建网络课程或网络教学模块。在该平台上构建的网络课程,就能直接在网络上运行。 (6)远程考试系统 远程考试系统是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手段。通过考试可以将学生的学习进展状况反馈给系统。 (7)远程作业系统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作业的布置、提交与批改是非常 重要的一环。老师可以通过作业系统得到教学效果的反馈,既可以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因材施教,又可以发现教学过程或课件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修改完善。 三、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技术是90年代兴起的一股热潮,以往的计算机通过视觉才能接受信息,后来增加了“听”的功能,人们才把具有“视听”两种以上功能的计算机称之为多媒体计算机,并把这种技术称之为多媒体技术。近年来它的发展非常迅猛,从一台计算机到局域网乃至国际互联网络,都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改变了微计算机多年来生硬、呆板的脸孔,换上了丰富多彩、形声并茂的漂亮面容。就其功能可以分成两类: 1、只具有“视听”功能,这种类型的计算机及其网络运用于教学,除能使以往靠多种设备、技术实现的课堂多媒体教学集计算机于一身,具有集成性的特点外,其明显的优势是还具有即时性、交互性、信息量大和能够进行个别化教学的功能。人们常称这类只有“视的”功能的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为一般的多媒体技术。 2、具有“虚拟现实”功能,这一类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除具有“视听”的功能外,还具有让人动手“做”,充分发挥人的“触觉、机体觉、运动觉、平衡觉”等感觉器官的功能,让人们在“做”中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 四、我国教育领域必须加强计算机远程教育的应用 1、计算机远程教育是教育领域的国际发展趋势。 Internet网的发展速度极为迅猛,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普及率较高,美国、英国、芬兰、瑞典等国家均提出了基于互联网的远程教育计划,并已开始逐渐实施。而发达国家推出的这些远程教育计划并不仅局限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而且是利用现代化手段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面对这一国际潮流,我国教育管理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不应落后,应追踪国际上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 2、实施计算机远程教育是中国国情的需要。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教育资源比较紧缺,现有教育资源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而采用常规的措施和方法,例如建设学校,增加学校数量,所需投入太大,短时间内也不能解决问题,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 3、实施计算机远程教育也是教学改革的需要。众所周知,我国的教育资源不但紧缺,而且发展极不平衡,利用远程教育可以消灭贫困校、薄弱校,达到教育资源在一定程序上的共享,打破教育资源不平衡的局面,以比较快的方式、方法扩大教育规模。 4、利用远程教育体系也可以提高国民素质,实现“终身教育”的目的。 五、计算机远程教育必须加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远程教育网上资源是重要的,简单的重复书本是没有出路的。而解决此问题,笔者认为必须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 (一)加强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应用 多媒体技术设计和编制的新一代CAI系统,具有综合处理图、文、声、像的能力,改变了原来CAI中将知识仅以单一视觉或听觉符号表现的方法,使学习者能通过多种感官获取知识信息,增强理解能力,提高教学教率。应用多媒体技术编制的cAI系统即称之为MCAI软件,亦称课件。 1、在大专院校和中小学形成专门从事MCM课件开发的研究机构。据了解,以前从事MCAI课件开发的单位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传统出版社的电子出版部门;一类是软件制作公司或多媒体技术开发公司。由于强调市场,重视效益,其开发的产品给人的感觉是深人教学不够。实际上,大专院校和中小学完全可以根据大纲的要求,制定相应的课件标准,分工协作,组织精兵强将进行开发,经试用修改不断完善。通过鉴定后,批量生产教学光盘,并将其做到网上,达到教育资源最大程度上的共享。 2、统一的MCAI的技术标准。现阶段MCAI课件的制作技术五花八门,以编辑制作为例,大多是手工编辑,费时费力,效率较低,虽然一些多媒体创作工具不断推出,但其适应面还是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有必要统一MCAI课件技术上的一些标准,如硬件配置、软件环境、创作工具、多媒体素材、文件的格式等。目前教育部基础司正在研制一种“傻瓜开发平台”,容易上手,极适合中小学教师进行MCAI开发。 3、研究智能型MCAI课件。随着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应在MCAI课件中加强专家系统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它模拟教师,服务对象是学习者,允许学习者与计算机进行广泛的交互活动。它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一种新型的学习环境,能根据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风格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能对学习者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估,以满足学习者的不同需要。 (二)适当应用多媒体虚拟实现技术 现在,全世界已有2000多研究单位、大学、公司开展虚拟现实研究与开发技术,它将是90年代最有发展前景的技术之一。 l、通过远程教育,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艺术、医疗、建筑和工程、军事研究、金融分析等领域。例如在医学领域,虚拟现实技术代表未来发展的方向,借助它能够满足大批学员们动手操作的愿望。在外科手术中,通过虚拟现实系统,可以看到或感觉到微电脑生成的以假乱真的三维立体图形,交互作用的“触角”功能使外科医生身临其境地进行“手术”,得心应手地在荧屏中开刀。 2、建立虚拟现实远程教育环球网。它的使用与互联网相似,只要在浏览器中键入虚拟现实网络地址就可以相联。例如当进入某虚拟太阳系环境的网站时。可以看到各恒星的分布,感觉就如同亲身在太空中漫游一样。在观看不同恒星之余,还可以进入恒星当中查看并阅读各种资料。此外,在太空中还可以发现流星、恒星的转动等动态模拟。 结束语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及其网络教学系统,能使以往靠多种设备、技术才能实现的课堂多媒体教学集计算机于一身,并能与现代通讯设施形成网络,构成全方位、多渠道、交互式的远程教育系统。人们称它的出现使教育技术跨进了一个新的时代,成为教育领域的一次革命 技术与教育论文: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 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不仅要搞好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还要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它对于巩固、扩大课堂教学的成果,加速培养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对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发挥他们学习语文的自觉能动性;对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思想、发展智力;对于培养学生共产主义道德、纪律,形成崇高理想;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毅力;对于发现人才,使有才能,有特长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培养,都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在小学语文课外活动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虽然还不太普及,但是,从我们的初步实践中可以看出,现代教育技术对开展小学语文课外活动,确实是大有可为的。 一.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培养语文能力 在学习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中〈〈狱中联欢〉〉着篇课文之前,布置学生看电影或电视〈〈红岩〉〉,看后组织学生讨论,谈看法,谈感想,谈收获,并要求学生把自己的体会写成文章,在墙报上发表,在同学中阅读。这样,既使学生受到了革命传统教育,又培养了口头表达、书面表达和鉴赏等语文能力。 二.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为结合教学,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以“伟大的中华”为主题的红领巾读书会,在现有的教学软件中,挑选了“北京”,“万里长城”,“大运河”等课件,在队会上演示讲解,通过直观的展现,不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到了历史知识,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而且有效地激发了课外阅读的兴趣。 三.进行基本训练和智力训练 为了使学生的课外活动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我使用了一些自编自制的录音带和电脑课件,对学生进行拼音、词句、说话、朗读和智力训练。所选材料有谜语、寓言、童话、故事、诗歌、对话,以及有关各种词句的各种问题。在训练中,有的要求判断,有的要求辨析,有的要求改错,有的要求复述,有的要求说话,有的要求朗读和欣赏,还有的要求对问题分析和评价等等。 由于多媒体教学丰富多彩的声音、形象、色彩等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保障课堂教学纪律,这就为课堂活动的开展在时间上提供了保证。由于多媒体教学在内容上形象直观,学生容易理解和把握,这就促进了课外活动质量的提高。比如电影、电视、录象和目前的电脑课件,把人、事、物、景等,通过声、光、色、形的谐和,直观地展现出来,学生听得清楚,看得明白,知识和道理易于被接受并内化成自己的东西。把这些电教媒体应用于课外活动,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对听、说、读、写和欣赏、鉴别等语文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理想、道德、纪律等教育,都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技术与教育论文:信息技术与教育相整合的进程 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教育本身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最终都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当然,这种变革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许多中间过程。本文拟将探讨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的各个中间阶段,以期使广大教师对未来教育改革的广阔前景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改变他们心中的固有观念,使他们能站在更高的境地来看待和指导自己的实践工作,并且使他们看到,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完全可以以自己现有的条件,从不同的起点,加入到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改革进程中来,从而鼓舞他们的信心。 总的来说,信息技术和教育相整合大约要经历这四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人们将计算机看作是一种独特的对象,和物理、化学一样,专门开设一门计算机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养;在第二阶段,人们要求计算机能辅助学校的传统教学,作教学演示或个别化教学,或者辅助教师进行教学管理;在第三阶段,人们要求进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课程改革,这种课程明显有别于以书本、粉笔和黑板以及幻灯、电视和录像等传统教学传媒为基础的课程;在第四阶段,人们要求以 信息技术为基础,进行整个教学体系的全面改革,使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甚至连学校结构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这一演进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整合程度越来越深,在教育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对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四个阶段的具体情况。 一、计算机素养的培养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整合于教育的第一个阶段,就是计算机素养(Computer Literacy,亦被译成计算机文化)的培养。在计算机作为新生事物出现在社会生活中时,这是十分自然的。由于计算机在社会中起着广泛作用,人们普遍认识到,在学校教育目标中,让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是必不可少的,于是,在学校里开设了大量的计算机素养课。在这一阶段,人们往往是把计算机当作一种独特的东西来看待的,游离在学校各科日常教学课程之外。计算机素养课包括这样四种常见的模式:编写程序、计算机素养课、问题解决以及应用软件或工具。无疑,它们都给学校课程添加了新的东西。 1.编程模式 微机首先进入学校时,实际上无软件可用,唯一可用的是机器固有的BASIC语言。一般来说,数学和自然科学教师是最先尝试使用新设备的人,由于他们学习程序语言相对来说容易一些,因此,在许多学校,首先由他们改行教学生程序语言。 阿瑟·列尔曼(Arthur Luehrmann),被人们称为计算机素养之父,提倡将编程作为计算机素养的核心。列尔曼(1982)写道:“要想告诉计算机你想干什么,你必须能和它交流,因此,你就需要学习一门计算机语言,用它写下你的想法,检查、交流、并改进你的想法”。〖1〗他强调指出,计算机素养意味着用计算机做建设性的事,而不是零星半点的知识。一个具有计算机素养的人必须能写和解释计算机程序,能选择和解释别人写的程序,能根据自己的经验知道计算机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对于许多教育工作者来说,计算机素养和编程成了同一语。 2.计算机素养课 综合不同学者的观点,计算机素养课应当包括这样四个方面的内容。①生存技能。如果学生要想在计算机上有效地工作,就必须获得这样一些技能:开机、操作软盘、打开软件包、使用键盘和鼠标。这些低级技能对所有使用计算机的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②计算机知识。涉及那些能有助于我们了解计算机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的知识和技能。它包括计算机的用途、计算机的滥用、计算机所带来的伦理道德问题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趋势等。③应用技能。包括字处理、数据库和电子表格。这一模式强调使用已有的程序,让学生完成某些任务,这对日后生活需求是很有价值的。④编程。在计算机素养中,编程并不是为将来作程序员作准备,相反,只是为了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素养课既可通过已有的课程如常识课来完成;也可在各个年级中专门开设独立的课,将计算机素养的所有内容分配。 3.问题解决 有人(Norton,1988)将问题解决作为计算机素养的另一个模式〖2〗。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历来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目标。在这一模式中,这一目标的实现,一是通过问题解决的软件来实现,一是通过LOGO语言的学习来实现。但是,问题解决的软件都是一般性的,很难与课程联在一起;而LOGO语言到底与什么具体的问题解决能力有关,也很难说清。因此,教师一般不会花许多时间来寻找合适的软件,也不会花心思去思考LOGO语言与具体的问题解决能力的关系。 4.应用软件或工具 到了80年代中,计算机素养课实施起来比人们想象的要难得多。LOGO语言的作用悬而未决,教师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寻找问题解决软件。但教育工作者们仍然要设法让计算机发挥作用,于是,他们转向了应用软件。1988年,有人(Collis)提出,作为计算机素养的最普通的定义,应用已经取代了编程。〖3〗其理由是很充分的:计算机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学校要为儿童的社会生活作准备,既然人们的现实生活将与计算机密不可分,那么,学生需要在学校中学会使用这些工具。 在许多情况下,这一模式修改了已有的计算机素养课,编程和计算机历史等内容纷纷让位,生存技能成了字处理、数据库和电子表格等应用软件的前奏。学生和教师都很兴奋,因为,计算机变得与他们有关了。 但是,也有人(Norton,1988)批评了软件工具模式〖4〗。这一批评集中在这样两个方面。第一,工具模式一般只倾向于强调技巧,所 设计的作业任务只是为了满足软件课本身的需要,而实际上,只有当学生准备用工具应用软件来解决手头的问题时,工具应用才有价值。第二,工具常常被看作是中性的,对人对社会无所谓好坏,但实际上,工具从来就不是中性的,它对人对社会总会产生一定的作用。学生必须了解,计算机对他们自己和社会到底有何影响,而不是只学习如何使用它们。 当然,值得一提的是,人们对计算机素养的定义及其使用存在着广泛的争论。也许,它可能代表了从编程、素养课、问题解决到应用的一个发展阶梯。每一种阶梯都有支持者和反对者,都受到过一些批评。这些批评者们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这些阶梯都把计算机当作一个特殊的课题,并停留在计算机本身之中。 二、课程整合 课程整合(curriculum integration)比培养计算机素养前进了一步。它将计算机看作是各级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整合取代了素养,但整合并不等于混合。混合意味着只是在学校出现了计算机设备,但硬件的增多并不表示“计算机革命”。关键是如何使它成为学习的一种重要工具。整合意味着在已有课程的学习活动中全面结合使用计算机,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因此,要用计算机来系统地处理课程的各个方面,以建立能满足学生需要的有机整合的系统,并且根据学生的反馈进一步改进这个系统。 整合强调计算机要服务于课程;强调计算机应用于教育其出发点首先应当是课程,而不是计算机;强调应当设法找出计算机在哪些地方能增强学习的效果,能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的事,或教一些重要的生活技能。 整合应当是全面而深入的,我们应当在整合之中来考虑计算机素养的培养。在课程整合中,计算机素养课中的内容只要能反映某种需求,都可以采用。这意味着,学生并不是为了编程而编程,而是为了处理数据或证明某一思想而编程。例如,在数学课上,为了让学生理解函数和图象之间的关系,可以让学生编一段程序来加以证明。又如,在社会科学课上,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处理社会调查数据,可以让学生使用数据库。再如,可以在课程中进行问题解决。问题解决的模式从一开始就缺乏课程作基础。这不仅仅是一个整合的问题,而是涉及到如何从整体上看待问题解决。有关研究告诉我们,以往把学习问题解决看得太简单了。有人总结了大量的研究后指出,“虽然在某个特定领域可以教问题解决技能,但要想将这种技能迁移到其他领域,是很难达到的,因此,似乎没有哪种单一的问题解决程序,LOGO或CAI,能发展学生在日后生活中所需的广泛的问题解决技能”。〖5〗这些看法并不是要我们放弃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相反,告诉我们,要以课程为出发点,然后来仔细检查任何一个问题解决方式在实现课程目标方面的潜力。 有人特别强调工具软件的模式。认为课程整合只是意味着在任何合适的课程中使用软件工具,而不是只把他们与特定的课联系在一起。如在英语、数学、写作课学习使用字处理,在艺术和科学课中使用绘图软件,在音乐课中也使用软件,等等。 课程整合的方式为什么就比培养计算机素养的方式要好些呢?有人认为,首先,整合强调计算机应用于教育要立足于课程而不是计算机。其次,没有必要给学校增设与计算机有关的新的目标,相反,通过计算机应用,可加强已有的目标。第三,计算机成了一个伙伴,而不是一个对手。任何有关计算机会取代教师的担忧都将消失。第四,整合是以一种自然的方式来对待计算机的,把计算机当作一种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工具。我们不妨想一想,什么时候开设过有关铅笔的课?也许只是对那些想做铅笔的人开过。那为什么要开设有关计算机的课呢?除了有些工具软件要教以外,实在大可不必。此外,整合会使人感到,计算机虽在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和铅笔或计算器技术一样变得了无痕迹。教育工作者不把计算机技术与日常课程分开,能有助于计算机了无痕迹地结合在课程之中。这意味着,我们不会特别意识到计算机的存在,就象不会特别意识到铅笔的存在一样,我们关心的不是计算机或铅笔,而是课本身。 三、课程改革 在有些教育工作者来看,课程整合只是朝正确方向迈进了一步,但还远远不够。有人看到了整合方式中的重要成果,但也发现了它的不足。认为课程整合方式还没有认识到计算机独特的潜力。把学习和教育局限在原有的特定内容上,预先假定,已有的课程是最好的,不会受到挑战。整合还远远没有想到,有了计算机的独特性,有些课程需要改变,因此对某些需要作出改变的课程还支持得不够。这就是说,在计算机应用于教育上,整合还不够彻底。 有调查报告指出,大多数学生的学校经验主要是记忆教师和课本所给予的知识,做作业来练习所学的技能,他们在新的情境中应用知识和技能的机会是有限的。因此,必须找到一些方法使学生成为积极的学习者,摆脱传统的角色。在寻找新方法时,计算机的应用应予以充分的重视。例如,让学生根据一定的工具,结合已有的知识,解决有关温度、湿度、气压和热量的关系的真实性问题。 约翰逊(Johnson,1991)对课程改革提出了一个有争议性的观点(见下图)。〖6〗 请注意,在一模式图并不特指某一具体的科目而言的,模式图中各区的相对大小也并不代表相应的内容量。这一模式图只是简单地表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一模式图告诉我们,所正在教的内容中有一部分是不应当教的,尽管它们曾一度有价值;计算机有助于教我们现在未教的内容;不仅如此,计算机还增强了超越所应当教的内容的可能性。 从这一观点,我们可以推想到,课程整合只是所正在教和计算机有助于教两者之间的交叉,它远不是终点,只是朝向更大目标所迈出的一步。同时,约翰逊的这一观点也提示我们,计算机也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课程改革会牵涉到许多复杂的问题。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能会抵制变化。教育工作者们应当考虑一下计算机在它们工作中的作用,看看计算机能否有助于教、学和作适合于它们工作的事。社会希望学生发展高级思维技能、适应变化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教育工作者们一定要认识到计算机的独特性,在设计课程时要扩展已有的课程观念,不仅要强调学生所要掌握的内容,同时还要强调获得经验和应用知识的过程。 四、全方位教改 众所周知,随着信息传递工具的改变,整个信息传递模式的模式也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有人曾作过这样一个比拟:人类最初是用马车来传递信件的,不管人们对马和马车作出多大的改进,例如投资巨万改进马车或包装马使之更具有流线型,减少它在空气中的阻力,或装备马蹄,提高它的奔跑速度等等,但信息传递的速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如果将传统马车的效率定义为一个马力的话,那么,改良后的新马车至多达到1.2个马力,已趋于极限。但是,人们如果投资开发一个新型的与马车截然不同的传递系统,如汽车、电报等等,将会使传递效率得到大大的提高。据说,在电报发明后的第5天,所有马车传递业务全都关张。这充分说明,传递工具的改革,将会使传递模式彻底变革。〖7〗 在教育发展过程中,以文字课本为主要教学传媒的教育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口传心授为主要传递手段的教育模式。同理,在信息社会里,以文字课本为主要教学传媒的教学模式,必将为以信息技术为教育传媒的新型教育模式所取代。教育必将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和组织等方面发生彻底的变革。国外称这种变革为“第四次教育革命”。前三次教育革命的内容分别为教育青年的责任从家族转移到专业教师手中;采用书写文字作为与口语同等重要的教育工具;以及课堂教学与教科书的应用。这种全方位的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是改革教育的结构、内容和方式。当然首先要破除传统的旧教育思想,即传统的 教学观、学生观和学校观。 1.革新传统的教育观念 传统的教学观是教师教书本知识,学生学书本知识,教学功能只有一个,就是传授书本知识。而新的教学观则认为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多种能力如学习能力、信息处理技术、解决问题能力,还要培养品德。两种教学观的根本分歧在于提高教学效果的着眼点在何处,在信息时代,一切取决于效率,而教学的效率在于怎样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高质量地掌握知识,具备不断更新知识,创造新知识的能力。把发展智力提高到应有的地位,不仅是由于现代生产技术发展提出的要求,也是全面把握教学任务和教学质量标准的要求。 传统的学生观是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而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新的学生观则认为,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客体和主体的统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在计算机应用于教育的这些新的趋势中所隐含的学习模式和教学模式,都反映了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学生被看作为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者要通过自己经验建构知识。这些新的应用重点强调学习过程,强调有意义的学习,强调学习的许多目标都要通过学生积极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在这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下,教师要扮演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的角色,这对教师是一个新的挑战。 传统的学校观认为只有全日制、面授的,进行课堂教学的有围墙的学校才是正规的学校。而现代的学校观则认为全日制、面授的、有围墙的学校是正规学校,半日制的、业余的,其他方式授课的远距离教学、无墙的学校也是教育的场所,是正规的学校。 只有建立起现代的教学观,学生观、学校观,才能实现全面的教育改革。 2.改革教学目标和内容 许多教育工作者一致指出,二十一世界的公民需要获得以下一些技能:①信息处理(组织、获取、操作和评价)的技能; ②问题解决能力; ③批判性思维能力; ④学习能力,⑤与他人合作和协作的能力。这些目标将使人们对教师和学生的观点产生新的变化,目前人们主要关心如何使学生成为积极的学习者,教师成为学习的促进者。人们强调帮助学生参与真实性(authentic)任务和产生真实性项目。 为了实现新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也必须作出相应的改革。其总的趋势是:教材的难度增加,重视基本理论,强调知识内在的联系。要使用高难度、高速度和理论化原则重新编写教材,在课程设计上重在学科结构合理,教学内容少而精,着重使学生掌握一般的基本原理以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制定教学大纲要着眼于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创造力的培养,而不是现成知识的传授和一般技术的培训,基础要宽。教育内容还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解决真实性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及其相关的信息技术为实现新的目标完成新的教学内容提供了非常自然的工具,为学校步入新轨提供了途径。计算机软件工具,如字处理和画图程序,能帮助学生组织和建构复杂的任务。其他方面的工具软件能允许学生模拟复杂的科学、经济和历史事件及现象,从而探讨构成这些现象的变量与关系。例如,在澳大利亚,人们试验了综合课程的学习。〖8〗所谓综合课程,就是综合各科内容的交叉性课程。它是为揭示各门学科的相互依赖性、消除各门学科的界限而设计的。课程的内容划分成一个一个主题,学生以每一个主题为基础,进行研究和探询。教师将利用①能表现某一主题的基础性软件,如历险游戏、问题求解、模拟及交互式科幻小说等;②能反映这一主题的某一方面的辅助性软件;和③一般性的应用软件,如数据库、制图软件等,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学生2-3人一组进行合作学习。他们应用各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参与收集数据、提问、分析、想象、探索、讨论、决策、解决问题、发明、实验、评价等活动。这种综合课程的教学,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3.改革教育形式和方法 我们目前教学的基本形式是班级教学,大班上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注入灌输,学生死记硬背,基本教学手段是口授、粉笔、黑板、文字教科书。目前教学方法的改革,应在沿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逐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实验,把这些单一、落后的手段改成多样化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要使其更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时代的特征。教育学家已提出发现法、探究法、合作学习、支架式教学、情境性教学、真实性问题解决等多种教学方法〖9〗。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任务,教学活动,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要求,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方法。 4.改革教育组织,学校面临着“重建或改革” 信息社会的教育不仅要抓基础教育,而且要改革中等教育结构,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还要改革高等教育结构(多形式、多学制),发展远距离教育、成人教育以及继续教育,融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于一体。 教育的组织形式也要发生相应的变革。在90年代,美国的学校正在卷入一场被称为“重建或改革”的运动。尽管不同的人对这些术语有不同的理解,但这些运动都强调为了使学校适应信息时代生活的要求,需要改革学校。重建运动的倡导者们提出,学校需要在结构和功能上作出改革,以更好地满足今天的学生的需求。 信息技术为学校教育提供了许多新的潜在可能性,为当代教育理论提供的许多实现的途径。例如,多媒体技术能在视觉上提供一些能表现真实世界现象、事件和故事的实例,学生能用这些实例进行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的活动。多媒体制作工具十分便利,有可能使学生创造出有吸引力的够得上专业水平的产品。又如,计算机网络和卫星通讯技术将能促进本地和远距离的协作以及师生之间的通讯,并且能帮助他们成为由学者和科学家组成的更大世界的一部分。此外,在课堂中计算机工作的开放性有助于培养合作、讨论和反思等等。在美国,远在阿拉斯加与华盛顿的两地学生,通过远程通讯,可以协作研究气象学问题,两地的学生同时收集各地方的气象数据,然后相互交流和探讨。这是传统手段无法实现的。〖10〗 这种以真实性问题为核心的学习,要求学校在作息时间、空间布局以及结构上作出改变。这种技术成分丰富的课程要求学生学习的时间段落较长一些。传统的50分钟一节课不适于学生建构一个复杂的多媒体项目或做一个科学模拟方面的研究。以项目为单位的学习方法同样也要求学校有各种各样的空间和工作区,学生和教师能在校外相互联系。 目前,美国有许多试点计划和学校正在尝试新的结构、日程表和空间,以促进学生积极的学习。例如,有一个被称为发现罗彻斯特(discover Rochester)的计划,〖11〗这一计划是为发展思维和问题解决技能而设计的,它是一项具有交叉学科性质的工作。在这项计划里,以小组为单位学习的学生,将从科学、数学、历史、文化和文学方面收集有关罗彻斯特环境的信息。学生在Macintosh机上通过文本、音频、图象、音乐和地图来交流他们的工作。学生每周有一整天花在这一项目上。罗彻斯特博物馆和科学中心展出了学生的多媒体项目。这个计划的初步结果是令人鼓舞的,学生和教师对这个计划热情很高,这样做,既提高了学生们工作的质量,也提高了他们的参与感。这类技术成分丰富的、以活动为方向的学习计划,将在学校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总之,计算机的知识和基本技能不失为一个合理的教育目标,计算机素养课试图通过将计算机看作是一个独特的东西来实现这样的目标,计算机素养的培养包含编程、文化课、问题解决和软件或工具这样四个模式,它们都给学校课程增添了新的内容。相反,课程整合,能融合计算机素养的内容,但它直接服务于课程。由于不存在新的课程目标,因此教师不再为使用计算机而寻找额外的时间了。计算机是教师的同事,象铅笔一样,了无痕迹地结合在课程中。学生也不是为了学计算机而学计算机,而是在产生需要的时候学习所需知道的计算 机知识和技能。当然,有些教育工作者认为,整合只是朝正确方向迈出了一步,但还远远不够。课程不应当是静止不动的,相反,要利用计算机的独特潜力加以改变,要做那些用传统手段做不到的事。如果计算机仅仅支持现行的东西,就有可能妨碍为了适应社会的变化而必须做出的教育新改革。在这些阶段中,每后面一个阶段在更高层次上将前面阶段包容,每前面一个阶段都有机融合在后面的阶段中。例如,在课程整合中,有时需要学生进行编程或使用工具软件。在课程改革中,课程整合中的某些模式仍然具有生命力。 这些阶段都值得我们仔细考虑,变化是循序渐进的。在本世纪的最后十年,有些教育工作者仍处于把编程视作计算机素养的阶段,许多人已接受了应用模式,还有些人则通往了整合之路,有些人甚至正在探索更加根本性的课程改革,还有些人则正在尝试新的全方位的教育的改革。他们的努力都值得承认,他们的工作都值得鼓励和支持。我们相信,全方位的改革和课程改革是一个长远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有许多中间的过度步骤。是的,计算机不能游离在课程之外,同时,它也不仅限于整合在课程之中,我们需要认识到它的独特潜力。进行课程改革乃至全方位的教育改革,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是一个宏大的目标,是一条漫长而修远的路。 技术与教育论文:信息技术与语文创新教育整合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研究目的: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一方面,它能最大限度地展示教师的教学个性,另一方面,它对于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方法:利用信息技术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实践。 结论: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不仅最大限度的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可能,而且在新课改的征程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语文课堂学习与课外研究时,也应注意几个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创新教育 新课改 优化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中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涉及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信息技术课程整合通常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把学科“任务”包含其中的真实性问题情景,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学习过程中。在这个整合过程中,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学生使用计算机获取、处理信息就像使用电话、笔那样自然。教师进行“任务”时,要尽可能体现学科整合的思想,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创新的能力。 自90年代以来,随着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应用的日益普及(特别是Internet的迅猛发展),作为现代教育技术最新理论基础的建构主义正在国际上迅速流行。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包括文字教材、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软件工具以及从Internet上获取的各种教学信息等等),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重视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器。建构主义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在老师帮助下,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反对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反对迷信书本,迷信权威;因而基于建构主义的新型教学模式最有利于培养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发散思维。 1.1 利用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形象思维的基础是观察能力、联想能力和想像能力(包括再造想像和创造想像),在这方面多媒体课件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很容易地做到图文声像并茂,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能调动各种感官功能,增加教学的魅力,其在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上的教学效果非传统教学手段所能企及。 比如上《荷塘月色》一课,多媒体集形、声、色为一体,运用图画再现情境,再现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创设幽远的意境,并利用音乐渲染情境,为学生开拓无限的想像时空,创造出一个充满幻想,充满诗情画意的和谐美妙的意境。在此基础上,学生发展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便有了依托,有了进行思维加工的表象素材。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以创造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想像潜力,大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是任何一种传统教学手段都无法比拟的。 1.2 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协作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对辩证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持。 “协作式学习”是网络教学的最重要特点,也是最重要优点之一。协作式学习提倡讨论、交流,鼓励自由发挥、自由想像,因此能集思广益,便于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能在较短时间内使同一小组(或同一班级)的每一位学生都对同一复杂问题,获得多方面的(正、反两方面及其他方面)较深入的认识,这对于了解事物的复杂性和培养辩证思维、发散思维,无疑十分有好处。 “发现式学习”,强调通过网络这一丰富的资源库来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发现,这不仅有利于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培养,对于了解事物的多面性、复杂性以及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即培养辩证思维也非常有好处。 例如,教学《醉翁亭记》一课,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师先建构“醉翁亭研究”网站,搜集多张有关醉翁亭形状的照片、多篇文字资料(有关文章字、词、句研究的内容,专家关于《醉翁亭记》的鉴赏文章,关于醉翁亭周围自然环境的科普介绍文章,关于醉翁亭得名的争论文章及史料等等),按照课本的训练体系,组织成“醉翁亭研究”网站。其中有些是课本内容,配以多媒体的图文声像,更多的是课本内容的补充,为学生的认识能力、个好留下发展的空间。网站的基本组织单位是网页,网页之间以超级链接的方式连接,另外再搜索因特网上有关醉翁亭的网址,把这些资料的地址和目录印发给学生,共同组成一个包罗中外、纵贯古今的因特网大课堂。学生可以把内容调出来阅读、思考,小组内部或小组之间可以进行相互协作、相互讨论,把自己的答案发表在论坛或聊天室里,也可以自己提出讨论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们通过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了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在这样的群体中,共同批判地考察各种理论、观点、信仰和假说;进行协商和辩论,先内部协商(即和自身争辩到底哪一种观点正确),然后再相互协商(即对当前问题摆出各自的看法、论据及有关材料并对别人的观点作出分析和评论)。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每个同学都可在众多不同的看法中认识世界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辩证思维的方式观察世界、认识世界。 应强调的是,利用这些媒体和资料并非是辅助教师的讲解和演示,而是把媒体的选择、使用与控制的权力交给了学生,用于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辩证思维创造条件。同时,这也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条件,而且这也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设计理念。 1.3 教师指导(或主导)作用的发挥可以为逻辑思维的培养提供有力支持。 运用计算机多媒 体和网络技术来指导学生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辩证思维和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却往往给人造成一种错觉,好像这种技术手段不利于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事实并非如此。在建构主义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通过教师的指导作用来发挥的。而教师指导(或引导)作用的发挥主要是通过“言传身教”进行,而“言传”(用语言文字表达)本身就离不开逻辑思维,这是因为语言和逻辑思维密切相关(逻辑思维的材料就是基于言语的概念),教师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在向学生进行逻辑思维的示范。 信息技术与语文创新教育教学的整合不仅最大限度的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可能,而且在新课改的征程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2.1 为教师加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提供了条件。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可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让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启发、点拨、解决疑难问题以及听说读写训练上。如在教《故乡》一课时,在启发学生思考回答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在外貌、神情、言行、性格、对“我”和对生活态度等方面有何变化以及变化原因的基础上,教师投影显示出完整的板书设计。这样做,比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快了好几倍,再利用节省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一个熟悉的人的外貌,写出其变化。写完后,指名学生读一读、评一评。使学生能多方面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增加了学生学习、思考的机会和训练密度,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又提高了课堂效率,还能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2.2 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获取能力的一种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有学习的毅力和意志,才能深切感知、思考、意会,并进而创造。而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巧设情境,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产生激动人心的情境效果,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如教《春》一文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精心设计了一个课前导入和朗读环节:在讲授新课前,先投影春、夏、秋、冬四幅风景图,让学生观察那幅春意盎然的春景图,口头简要描述画面,并背出表现春天的诗句,然后在声画背景下播放全文的朗读录像。那美不胜收的佳景和声情并茂的朗读相得益彰,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花草树木竞相争荣的景象和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从而达到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目的,使后面的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3 可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形成板块式教与学体系。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一改以往主要靠口头语言和文字符号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打破了封闭式的死水一潭的教学状态,以其鲜明的直观形象,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以其多变的手段,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从而使教学得以化繁为简,变难为易,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中国石拱桥》一文时,由于学生对石拱桥知之甚少,无法理解中国石拱桥的造型特征、结构特征和制作特征。利用CAI课件,形象地向学生展示赵州桥、卢沟桥以及其他一些古代、现代的典型拱桥的画面。学生兴趣盎然的边听着教师讲解,边欣赏各式各样的拱桥,研究它们的形式、结构、装饰等。由于强化了对实物的感受,又经过分析、比较,学生们终于理解了中国石拱桥的优美,坚固,精巧的特征。 2.4 可丰富作文素材,拓展思维空间,优化作文教学。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视觉、听觉形象,能使学生简便、快捷地直观现象,感觉真切、自然,甚至可以身临其境,进入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混合构成的氛围,使教学过程情境化、趣味化、形象化,诱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这为丰富学生的表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提供了物质基础。这样在作文教学时,可突破时空的限制,将人、事、物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既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又为他们提供了作文的素材,开辟了多向立体的思维通道,促进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形成、联想想像力的增强、审美能力的提高。 2.5 可使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综合运用于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种感官并用,学习效率最高,这是已被科学实验和教学实践证明了的规律。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中的图片、文字、声音、色彩、动画等,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丰富学生的感知,使学生披文入境,视听并举,身心投入,左右脑并用,感觉得以引发、强化,对学生的思维的训练更趋灵活、全面、立体。特别是生动多变的画面,开心启智的音乐创设了教学的情境,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和动态感,使学生耳、目、口、心各种感官得以激发,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如教《春》一课,每学习一幅“绘春图”前后,都播放一遍配音乐配画面的朗读录像,让学生小声跟读,移情入景仔细品味,达到了当堂理解成诵的目的。 2.6 可以让研究性学习的空间更广阔,学生的学习开展的更有声有色,而且成效会更显着。 在学校教育和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更多地从教的角度来考虑与之相应的课程、教材、教法等问题。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是否掌握某项具体的知识或技能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也不再只是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它更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 事实证明,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表现传统教学技术所不能表现的内容,取得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对提高课堂效率,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语文课堂学习与课外研究时,我们也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3.1 目的明确,讲究实效。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其根本目的是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切忌形式主义和盲目使用。必须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各种媒体的不同功能,选择运用。训练朗读能力,可选用声学媒体。如让学生听优秀播音员和演员的朗读录音,也可录取教师或学生的范读播放。这样,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纠正朗读中的种种不良现象。教读文学作品,适当地放映有关影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提高认识。总之,使用任何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目的都要非常明确,要讲究实效,科学使用,否则就可能弄巧成拙,起不了应有的作用。 3.2 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如要播放录音或影视图像等,不能不加任何必要的指导和反馈,而只是单纯播放。播放前、播放中、播放后要进行哪些工作,或什么时候播放什么,放在哪个环节播放,以及要综合运用哪些媒体,使其有机结合,教师都要事先精心设计安排,全面考虑,恰当组合,以保证教学效果。特别是所采用的电教媒体,应是整体性、科学性、艺术性和技术性的统一结合。 总而言之,恰当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语文教学的整合,能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使教学生动形象,能够全方位地调动学生思维,充分发挥视觉和感知的作用,把学生领入多姿多彩的语文世界,让学生轻松、愉快、主动、有效地学习,从而达到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目的。 技术与教育论文: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 我们已跨迸世纪的门槛,我们的社会即将跨入一个崭新的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发展速度加快,新领域不断增多,学科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大大缩短,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的崛起大大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乃至生活方式。社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种种潜在的危机,如能源匮乏问题、生态平衡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人口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了威胁。为了适应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企业必须不间断地创新,人们必须不停顿地学习,各类社会组织必须向学习型组织转型,人们的道德素质必须不断提高。显然,在机遇与挑战面前,原有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必须实行改革,人才素质必须更加优化。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时代的呼唤、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文秘站版权所有 一、教育改革必须以教育观念的转蛮为先导 教育改革是教育系统的自我发展与完善,它是多维度的,是教育系统内各要素都要更新与发展的变化。简单他说,教育改革就是要使教育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完成由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向以直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以及由培养经验型人才向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转变。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既是一种教育观念,又是一种教育模式,其实二者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因为教育模式实质上就是具有实际操作功能的教育观念。教育观念是人们形成的关于教育的比较稳定的世界观,是教育目的和手段、内容和方法的主体。教育观念主要有四大功能:()对特定集团的教育主张、教育秩序、教育行为加以正当化、普遍化、社会化;()使与自己集团对立的教育观念解体;()使教育诸要素在统一的整体中各尽其能;()赋予教育者以使命感。,教育观念具有一般导向功能,在教育、教学中占据指导者地位素质教育观是与传统的应试教育观根本对立的。传统的应试教育观是在社会“升学热”中自发形成的,这种教育观念只见考分不见人,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一切以考试作为指挥捧,引导学生“死扣书本、死记硬背、死追分数”相反,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它重视素质,需要培养什么样的素质就教什么,怎样教有利于提高人才素质就怎么教,一切以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为依据,重视学生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为指导,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面应用,必将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 在未来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取代传统的黑板和粉笔是大势所趋。但是,还必须充分认识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即使运用了最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也并不一定意味着教育就现代化了,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最根本的是教育观念的转变。 很普遍的一个现象是:在很多学校中,现代教育技术的硬件建设已相当完备,计算机已成为基础课程,但计算机操作方面的考核,仍然用笔答试卷进行,仍以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操作能力。这反映出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仍然很深,人们(尤其是教育部门的教师与领导)还没有从实质上理解素质教育或接受素质教育。也就是说,人们的观念不能更新,物质条件再优越,教学方法和手段再先进,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在素质教育方面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还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部分人对素质教育的理解还不够深入,素质教育的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当前,知识经济的大潮汹涌而来,新的世纪强烈地呼唤创造型的人才,因此,在全民范围内(尤其在教育部门内部)普及素质教育观念,使素质教育深入民心,是加速教育改革的重要前提。 二、素质教育要求建构新型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素质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课堂、教材和教师为中心,排斥一切课外活动,忽视劳动职业训练;以传授课本知识为惟一目的,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和个性的培养;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生体地位,忽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显然,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滞后于社会的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原则背道而驰,不能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必然要为社会所淘汰。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为学习过程创建必要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相互协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实现意义学习(即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而不是机械记忆)。显然,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完全是认知的主体,学习强调的不再是对知识的记忆,而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信息能力。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强调…清境创设”协商会话”、“信息资源提供”。因此,网巨大的信息量,多媒体技术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以及它 们所共同具备的友好的人机交互能力,为创建这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最好的技术上的支持。 在我国,对于那些现代教育技术设施还不够完备的广大学校和地区来说,实现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模式尚有困难;而且,建构主义特别强调探索学习和发现学习,忽视了接受学习,根据奥苏贝尔的理论,发现学习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获得的只是初级概念,因此,并非适合于所有课程的学习,而接受学习仍是学习者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在这里有必要说明一点:接受学习不同于机械学习,它同样可以实现意义学习,学习结果到底是意义的还是机械的,这要取决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 我国教育技术专家也提出了一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教为中心”和“以学为中心”的揉合与优势互补,它基本保留“传递一接受”的教学过程,以接受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教师有时处于中心地位,但更多时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双主”教学模式强调对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强调学习的目的是实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即实现意义学习。显然,“双主”教学模式更适合我国国情,有助于实现我国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使学习者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无论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还是“双主”教学模式,都有利于这个目标的实现,到底应采用哪种形式,还需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 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创建新型教学模式 如前所述,新的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创造能力,而能力只能在掌握必要知识的基础上,主要在实践做”、“应用”)中培养。因而教学中要增加实际练习、自由操作、社会实践等以学生亲身体验为主的学习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运用具有交互性的教学和学习工具,把粉笔加黑板的教学变成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而且,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正在发生改变,计算机文化、网络文化已逐渐成为一种基础文化,信息能力也日益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一种基本生存能力。因此,教学中必须增加培养学生对信息获取、检索、分析、处理能力的内容,信息能力也要作为教育的培养目标。可见,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必须应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 .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工具 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学空间不再局限于黑板和讲台,借助于多媒体工具和平台,教学可以从视。听、触多个维度展开。不仅教师的授课、指导、辅助要通过各类媒体进行,而且学生的学习和探索也要借助于各类媒体来实现。另外,各类计算机网络还构成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递信息的工具,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反馈都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文秘站版权所有 .招现代教育技术作为资源 素质教育重视知识与能力,不再片面强调对知识的记忆,因此,在这种基于“学”的环境系统中,必然要选择与应用大量的教与学的资源)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如磁带音像教材、多媒体教学软件、校园网等,而且,网本身就是一座世界上最大的教学资源库。 .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环境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构造各种教学环境,如多媒体综合教室、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校园网、基于网的远程学习系统等。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创造和展示各种趋于现实的学习情境,把抽象的学习与现实生活融合起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与探索。 .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在一起互促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教学形式。合作学习能够发展学生的自信心,尤其可以使学业上失败的学生在同伴帮助的过程中经历成功的体验,重塑自尊;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学习消除了在应试教育中竞争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孤立,形成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生关系。可见,合作学习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必然要求。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各种网络环境可以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 以上只是简单地分析了现代教育技术在创建新型教学模式中的地位与作用。如何才能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教学模式,还应由各地区、各学校根据自身的条件去创造性地探索与开发。 总之,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我们可以使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推进素质教育的实现。 技术与教育论文: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教育整合的初探 小学美术课程进行了新的改革,有了新的突破,分几个学习领域进一步明确了美术教学的方向,鲜明地提出发展学生的基本美术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美术的兴趣,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培养创新精神和审美能力。 我们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使之与美术教学的整合,能更好地达到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即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方法、丰富视觉、触角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并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美术语言的基本表达方式和方法,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的实践能力,提高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不断地完善人格。 美术是视觉及造型艺术,具有可视的形象特点,因而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使美术教学手段向多元化发展,如实物展示、投影运用、多媒体音像的引进,大大地增加了信息量和科技量。这样也适应学生认识的发展和身心发展的需要。从而使美术教学用简易、新型、交互、愉悦的学习方式,满足学生个体自我发展的需要,实现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目标。 一、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促进学生积极参与“造型、表现”的美术学习活动。“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十分强调自由表现和大胆创造。在低年级尤其注重感受、体验和游戏等灵活的教学形式。使看看、画画、做做、玩玩融为一体。在教学时,利用互联网、校园网,收集有关的美术课题的信息资源,制作色彩纷呈的教学软件,开展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例如教学《各种各样的鱼》、《可爱的鸟》、《鲜花世界》、《游太空》、《海底世界》、《可爱的动物》等耳熟能详的课题,运用现代多媒体组合教学,通过声音、动画、视频、投影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亦动亦静,能再现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学习。高年级要求运用形、色、机理、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主体造型的手法、选择适合自己的工具和材料,表现所见、所闻、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造能力。同样,借助信息技术的有利因素,为学生创设有利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运用电脑、投影、录像等多媒体组合的教学,引导学生主动进行造型活动,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也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与实验,发展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设计意识,使学生学会按美的规律去设计生活。这一学习领域主要是让学生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美化生活及环境。例如用废品泡沫拼砌《高楼》、用碎布贴《可爱的家乡》用画报贴《南海之滨》等,我们可以先摄录一些优美的环境与建筑物,指导学生分析、感悟与理解。再用摄录投影等方法表现设计制作过程,使学生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在学习图案、纹样、封面设计等内容时,则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从设计初稿、骨格、设色到完成作品,设计制成教学课件。分层次地展示不同的变化的骨格形式,不同的色彩配置、引导比较与分析。还有,在电脑绘画软件里设置各种特效处理功能,如对图象进行各种变形、复制、缩变、旋转、镜像合并、及色调调整等。进一步扩阔学生的视野,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也使教学过程加强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简易的设计制作。通过操作鼠标变换设计形式和各种特效的处理,使他们信息技术教育与美术设计意识与应用都得到互相促进、互相提高。 四、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着重培养学生美术欣赏的最基本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对高年级的学生,突出引导他们学会在网上浏览欣赏适合自己的艺术作品,学会在网上收藏自己喜欢的优秀作品,反复感受、认识和理解,具体内容如《民间艺术作品》、《中国建筑介绍》、《中国优秀雕塑作品》、《精美的邮票》等和通过一系列的浏览、收藏,再运用语言、文字、绘画等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真正达到培养欣赏与评述能力的目的。 五、结合信息技术教育,在美术教学中,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综合性的提出是美术课程改革突破的重点与难点,体现了美术教学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综合性既是融美术和学习领域为一体,也是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结合。并且与现实社会,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首先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既丰富了学习的内容,也开阔了学习的途径。大大促进了美术教育的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出现了电脑美术,包括绘画、设计、动画等内容。 教师可以根据美术教学内容,设计制作必要的教学课件,开展形式灵活,多元化的美术教学。学生则可以引导进行简易的电脑绘画、设计等,着重于认识、理解和参与,激发持久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语文、音乐等学科,开展综合性的学习。如练习绘儿歌、童话、神话、日记等配画、插图。另外也可以用综合材料制作面具、头饰,并投入表演等。对设计简易的布景、海报、课外或校园的情报专栏等专题性的手抄报以及校内或户外的文娱、体育、少先队等项活动的设计制作、展示。引导学生借助计算机这个“好帮手”进行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做到主动请教他人,并积极与同学、老师或家长合作设计制作。还注意学会在网上收集有关的信息资料,建立档案、资料库,不断进行参考、比较,进行探索性的研究与学习。 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实现现代多媒体技术的组合,达到直观、形象、生动、多角度、立体式地展示美术教学 的内在规律,有机地与其他学科联系和交互影响。使美术课堂教学让人耳目一新,具有新的突破。使教学化难为易,化复杂抽象为直观形象。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包括视觉、听觉、触角等多样化的外部剌激,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认知和学习途径。在有限的时间里,加大教学密度,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同时通过投影屏幕,丰富直观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加强了记忆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也丰富了想象。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智力。 技术与教育论文:现代教育技术与音乐教学 [摘要] 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艺术教育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在网络学习环境中,通过人机交互、网络信息共享、学习信息作品的展示等,加强了学生的自觉参与和亲身体验,对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很有帮助。我们运用网络教育技术为学生学习音乐创建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如,利用校园网络,围绕阶段学习主题,把丰富的知识资源组织起来,建立一个有质量的、有个性的音乐学习网站,让学生随时可以欣赏音乐,查找有关资料。让学生在这个“大环境”中,能够自然地接受音乐的熏陶,享受音乐,培养对音乐的兴趣。 [关键词] 现代信息技术 感受、想象、创造美 优化音乐课堂教学 艺术教育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力提高艺术教育现代化水平和信息化程度,促进信息技术和艺术课程的整合,拓展教师和学生获取艺术及相关信息的手段及选择的范围,是大幅度提高教育质量,在艺术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化电教媒体进入了我们的音乐课堂,如录音、录象、投影、计算机等这些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灵活性和交互性,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的电教媒体。它们的进入,使音乐教育朝现代化的方向跨进了一大步,为我们的音乐课堂教育丰富了教学手段,使抽象的音乐形象化具体化、枯燥的音乐理论趣味化、零乱的知识条理化。依托互联网,开发艺术教育资源。采用信息技术、建立互联网平台、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都为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了新天地。而艺术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方式的改变至关重要。实际上,因特网上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目前国内外许多机构和个人已经建立了大量的学习网站。其中可供艺术教学利用的资源是巨大和无限的,这有助于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有助于突破时空的限制,有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呈现形式主要是采用多媒体教学。它直观形象,活泼生动,作为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已受到普遍重视。音乐课堂上,精心制片,合理运用,效果甚佳。在音乐教学中大有用武之地。 在音乐教育中,教师如果注意合理选择、灵活运用各种媒体,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育结构,提高学生艺体素质。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感受美。 新《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体验为核心。这一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而现代信息技术的交互作用,可以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多维信息空间,学生在此过程中感受到知识的真实、形象、有趣、实用,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活跃了学生思维,有助于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美。《粗心的小画家》是一首活泼、诙谐的歌曲。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有表情的演唱这首歌曲,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的能力。根据这首歌曲的特点,我精心设计了一个教学方案,以新奇为主,通过请学生讲述《粗心的小画家》的故事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播放动画片,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精美的动画片一开始就深深地吸引了在场的学生,画面优美于是我便抓住了这一积极的情趣,开始了新课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这一实践证明:教师因势利导,有效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尤其是用多媒体去创设丰富多彩的音乐情境,能激发学生兴趣,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 “乐学”,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感受到了信息技术与音乐整合所带来的美的感受。 音乐是情感艺术,是人对客观形态高层的心理表达。其中的内涵,只有通过反复聆听、细微揣摩,才会获得较深刻的感受。课堂上,电教视听手段声色俱佳、形象逼真,为理解音乐作品的情感寓意拓宽了思路,给开阔想象视野、发展求新思维提供了环境。教材中的插图静止单调,音乐中的形象迷离模糊,若创造性地把这诸多因素绘制成投影或录制成像带,将死图变活图,动静结合、声像合一,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强化记忆,深化对作品的理解,还将触景生情,勃发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欲望。如教唱《小乌鸦爱妈妈》一歌时,音像同步,发现了小乌鸦和妈妈之间的关爱,学生用模拟或律动忘情地体验了作品的意境。借助语音设施欣赏乐曲,学生还会感悟到原汁原味的艺术形象,从而有效地调节音乐课堂的教学结构。 二、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想象美。 乐曲《采茶扑蝶》是根据福建民歌《采茶灯》改编的重奏乐曲。乐曲是由长笛、大提琴和竖琴三种乐器演奏的重奏乐曲,新颖别致,独具一格。乐曲基本上保留了民歌的原貌,只是通过让旋律在不同乐器上轮流演奏,不断变化伴奏形式,多次变换调性以及旋律装饰加花等手法,是音乐表现力更为丰富多彩。 对于小学生来说,要认识“重奏曲”这一演奏形式有一定的困难,但是,我认为学生不是不可以接受的,如何在教学中变深奥为易懂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我在教学中运用计算机演示民歌《采茶灯》的音乐主题,加上用多媒体制作地动画,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试唱歌谱,感受乐曲的独特风格;让学生哼唱、演奏乐曲主题片段,感受民间音乐的韵味,把音乐的尝试与多媒体的演示有机地结合;再让学生观看计算机演示的主题音乐曲谱,三种不同类乐器演奏,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形象,变深奥为易懂,有效地解决了教学难点。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审美思维过程最基本的品质,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艺术的想象美,对发展学生个性和智慧,促进创造思维是十分可贵的。多媒体信息技术有声有形的情境优势所创设的音乐意境,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艺术思维和欣赏能力,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想象美。《两只小象》是一首富有儿童情趣的歌曲。这首歌曲讲述了两只小象互相友好的故事。教学目标是通过乐曲的学唱,让学生了解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以培养他们想象乐曲所表现的音乐形象,从而发展想象美的能力。我用《两只小象》的碟片通过编辑组合,配以乐曲,编制成动画,创设演示情境。上课时让学生模仿小动物的形象,随着悠扬的乐曲以律动的形式进入课堂,然后在电视上呈现象的迷面,请学生猜一猜,并模仿大象走路,接着播放大象和小象的动画。请学生说一说大象和小象的走路姿势(大象走路沉重,用四分音符表示;小象脚步轻盈,用八分音符表示;小象急跑去找朋友时,用十六分音符表示),接着请学生分别模仿三种脚步,并打出节奏。于是我抓住这一时机,谈话进入新课教学,充分讲述歌曲、了解 歌词之后,让学生看另一段动画,那就是小象找朋友。这时乐曲和画面变得轻松活泼,学生一边跟唱,一边模仿两只小象友好的动作。在十六分音符的地方让学生发挥想象,有的拍手,有的跺脚,还有的小跑……精彩纷呈,促进他们的想象力,从而做到在玩中学、动中学和乐中学。 三、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导艺术创新,发展学生创造美。 柳斌同志在《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应该重视的几个问题》一文中也认为:“中小学美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使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强调要“引导学生从真正美好的东西中得到美的享受,从劳动中、日常生活和艺术中去理解和创造更美好的东西。”因此,音乐教学要在启迪学生欣赏美和培养学生想象美的同时,尤其要注重鼓励学生的创造美,这样才能真正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所以这是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如在上《小雨沙沙》一课时,先播放一段雨声沙沙的录音,学生听声音画画面,接着播放这首歌的旋律,在欢乐的音乐声中,教师再用动画展示出一颗颗种子发芽,生根,长出绿油油的叶子,这样,新歌的意境全部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通过听音乐——看画面,再看画面——听音乐,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了词意,同时也培养了视觉和听觉的感受力。学会了唱这首歌曲,再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肢体动作表现种子的发芽、生根、长叶。这一教学设计,不仅培养了学生对音乐主题、旋律、节奏的感受力、鉴赏力和表现力,实现了音乐与其他学科综合,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艺术创新的能力。在欣赏教学中运用电教手段,把聆听、观察与实践密切联系起来,再加上简洁精辟的语言引导学生,创设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在欣赏《新疆之春》时,多媒体展示新疆的风貌,学生如身临其竟,有的学生会不自觉的随着音乐轻轻哼唱,在表现时好多学生都投入到音乐之中,而且表现方法之多,又都个不相同,一节课后,学生留下了深刻地印象。实践证明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对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和音乐创造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它让教师教得轻松,让学生学得容易,而且乐意学、勇于思维、敢于创造。 现代教育技术在音乐课堂上的有效利用,为我们打开了更加灿烂的教育天地。教师们能够在这个新天地里更加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们在这个新天地里能够更加张扬个性,展示自我,感受到音乐独特的魅力。正像音乐课程标准所要求我们的那样:引导学生体验、表现、创造和享受音乐的美感,在潜移默化中教育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让我们在音乐教学之路上继续不断探索,为提高学生们的全面素质而不断努力。 技术与教育论文: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与教学改革 教育是振兴中华民族的根本事业,是迎接激烈国际竞争、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基础。在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中,教育应该成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和关键的基础设施,从而置身于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地位。正是基于对教育的这样一种认识,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过国迎接知识经济的战略性决策。为此,我们认为,今天我国包括课程教学改革在内的教育改革必须是面向素质教育的,必须是基于信息技术的。 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目标 (一)三个面向--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方针 今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迎接新世纪挑战的战略性决策。邓小平同志有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应成为研究与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性指导方针。我们认为教育的三个面向意味着:中国教育应在服务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中,以创新求得自身的进步与发展;中国教育应以开放系统的方式运行,让中国更好地了解世界,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在中国与世界互动之中寻求自身发展的制高点;中国教育的发展应进行双向定位,即立足现实预测未来,依据对未来的预测反观现实,从而将现实与未来的落差化为自身发展的强劲动力。 (二)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正是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出发并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1999年,6月15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振兴教育人人有责",从而把提高国民素质,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也正是在这次全教会上,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6月13日),并明确提出素质教育的宗旨、重点和目标:"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加速教育信息化,实现中国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今年,4月6日,我国教育部部长陈至立率团出席了在新加坡召开的以"为了21世纪学习化社会的教育"为主题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第二次教育部长会议。这次大会发言主要围绕四个专题进行,它们是:现代技术教育、改进教学体系、改进教育管理和加强国际合作。陈至立部长就改进教学体系作了题为《面向21世纪教育的改革创新》的发言。在发言中,她不仅再一次明确提出以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作为中国面向21世纪教育的目标,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更值得注意的是她强调"通过积极推进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使中国教育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而将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变为宝贵的人力资源"。 正是从高度重视素质教育研究与实施的重要性出发,正是基于对推进教育信息化迫切性的认识,我们认为,今天的中国必须在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的条件下,对现有教育进行深刻的反思,并在更新教育理念、提升信息时代必需的人的基本素养以及重视相关的基础设施和认知工具开发的基础上,全面改革学校现有的课程与教学模式并以此作用于家庭和社会的教育理念及其实施教育影响的方式。 二、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依据 我们认为,知识经济与教育创新、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革命、跨越认知神经科学与教育科学之间的鸿沟等几个方面是研究与实施我国素质教育,是进行课程与教学改革,以教育质的变革与创新开启人类21世纪大门的重要依据。 (一)知识经济与教育创新 回顾人类的发展史,我们看到,贯穿于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之中的教育总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变迁,而面临着自身的变革与创新。20世纪是人类社会发生巨变的世纪。对过去一百年的回顾,我们既看到动力文明铸就了二十世纪工业革命的辉煌,同时我们也看到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以及人口爆炸等工业革命的后遗症。今天,站在新世纪的大门前,我们已经看到,在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地平线上,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犹如霞光四射的朝阳正在冉冉升起。它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文明新的百年、新的千年的开始。作为新经济核心的知识经济的出现究竟对教育有何影响?在此,我们打算从知识、知识创新能力、人才以及教育的变革的内在联系出发,对此问题作一个简要说明。 众所周知,由于知识经济的出现,知识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拥有先进技术和最新知识,尤其是具有知识创新能力的人也因此成为决定性的生产要素,成为国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这种新型的创新型人才的教育与培训在知识经济中也相应地获得了至关重要的意义。显然,因知识经济的兴起而带来的社会的重要转型和新世纪的挑战,正迫使我们对人的本质属性、创新人材的培养与高新技术的应用以及新经济增长方式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刻的反思。同样,面对知识经济兴起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承担着国民创新素质培养的教育也必须经历一次观念、态度、内容、形式、技术、方法、评价的彻底全面的变革。显然,知识经济的重要启示必然导致以培养人为宗旨的教育基点在迈向21世纪时发生战略性的转移,终身学习将成为21世纪教育的定位。 (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革命 随着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本的教育将是知识经济的中心,这种着眼于知识创新的教育必然是以人的学习为基点的。为此,有人将"知识经济"称之为"学习经济"(Learningeconomy),形成人的终身学习的机制也必然成为新世纪素质教育的基点。在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时,终身学习最根本的基石就是作为高科技的信息技术以及与其相关的教育新理念的融合。确切地说,信息技术本身虽不能自然而然地引发教育的革命,但它却是这场必然发生的革命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这是因为,作为智能化的技术,信息技术既包括基础设 施又蕴涵着人类的高级智慧。同样,离开了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观念的更新只能是一纸空文,却不能从根本上完成一场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国家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教育革命。因为,作为高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乃是高新科学与高新技术的融汇,是最新理念与大胆实践的有机结合,是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一体化,是研究与开发的统一。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合理的应用本身就要求同时变革人的传统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与教育模式,代之以尊重人的独立性、主动性、首创性、反思性、合作性以及相信人固有的强大学习潜能的全新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与教育模式。与此同时,信息科学技术、软科学技术、人工智能等的研究与开发,不仅对我国现行的教育与教学理念提出了挑战,而且为我们实现素质教育的理想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技术、方法与认知工具。鉴于高新技术改革教育和改进人的学习方面的潜力,我们可以十分肯定地说,这种高新技术已经成为营造新型学习文化的强有力的催化剂。教育领域中的任何改革,包括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在内都不可能置它于不顾。 显然,正是从对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概念的全新理解出发,我们认为21世纪教育的基点是终身学习,这是一种贯穿于人的一生的学习,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是敢于打破狭隘的专业界限面向真实复杂任务的学习,是与他人协作、分享、共进的学习,是不断进行自我反思的学习,是依托信息技术将真实情境与虚拟情境融会贯通的学习,是以信息技术(包括通讯工具、网络、计算机等)作为强大认知工具的潜力无穷的学习。由此可见,在新世纪中,学习将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与义务,是个人、机构、国家、社会进步的重要机制,是知识经济的中心。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当今世界正面临着一场"学习的革命"。这场革命将彻底改革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的、旧的、传统的教育观念以及相应的教学与学习方式,创造出一种在真正意义上尊重人的创造性、充分发掘人的潜力、促进人与人的交流与合作的崭新的教育观念以及基于高新技术的教学和学习方式。 (三)跨越认知神经科学与教育科学之间的鸿沟 我们认为,以阐明认知活动的脑机制为宗旨的认知神经科学的产生、发展及其研究成果对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施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认知神经科学是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的结晶,它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作为一门科学,它正式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认知神经科学的基本使命就是试图揭示人脑是如何调用包括分子、细胞、脑组织在内的各个层次的组件,乃至全脑去实现自己的认知活动的。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试图将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人学习与教学的实践之中,以改变目前学校教育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更加突现出学校教育的现状与社会对它们的要求之间存在的巨大落差。因此,学校教育改革的急迫需求,使众多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人员将目光转向脑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试图从中发现教育改革所需的依据。但是,长期以来,这一努力似乎并没有获得相应的回报,甚至于还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误导。然而,8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欧洲等相继提出"脑的十年"的研究计划,其影响波及全世界。传统理论的动摇、新理论的兴起、新的实验方法的创立、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相关科学领域的重新组合与跨学科的整合等,使科学家开始有可能以动态的、无损伤的方式,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研究人类被试认知活动的脑机制,以揭示脑的高级功能的奥秘。特别是认知神经科学领域各个分支的通力协作使得具有清晰的数学和物理分析的脑高级功能的模型有望建立,对于脑的高级功能的认识也有可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这一切暗示着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在教育领域中的合理解释与谨慎应用将成为素质教育理论与应用研究的重要依据。为此,对有关如何在这两个领域之间架设桥梁的问题进行思考似乎应该被提上议事日程。这似乎意味着,在脑科学与教育科学的互动之中我们将期待着一个新的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在新世纪的诞生。这似乎还表明,在脑科学与教育的联姻中,我们需要有一些新的理论与工具来评价脑科学研究成果对教育的潜在影响。总之,这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研究任务,不过我们深信,两个领域之间持续的对话将将有助于双方的沟通,有助于不同的话语系统的转换与协调并由此激励新的创新。 显然,跨越认知神经科学与教育科学之间的鸿沟理应成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 三、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点 我们认为,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其基本要点应该是将培养和发展人的信息素养作为渗透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并十分重视在统整各派建构主义观点的基础上汲取其思想的合理内核。同时,我们试图通过对加德纳的多重智力学说和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学说的综合,全面更新与提升人的智力素质。 (一)信息素养--渗透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 今天,基于知识与信息的新经济形态已经崭露头角,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取得的飞速发展使"21世纪是知识与信息的时代"成为共识。由此,人们意识到传统的物质资本的指标已无法真正解释国家、地区经济增长的差异,专家们因此提出了全要素生产率概念,将包括教育、通讯、基础设施因素在内的无形因素纳入其中。由新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变化说明,随着我国现代化的进展,物质贫困的影响正在逐渐减弱,然而,由于获取、交流和创造知识能力的匮乏而产生的"知识的贫困"或"信息的贫困"则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国在21世纪的国际生存力与竞争力。面对新世纪的挑战,为了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我们必须重视将迅速提高青少年的信息素养作为渗透整个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并力求将信息素养的培育融入有机联系的教材、认知工具、网络以及各种学习与教学资源的开发之中,以形成人对信息的需求,培养人查找、评估、有效利用、传达和创造具有各种表征形式的信息的能力并由此拓展对信息本质的认识。我们还认识到,在加强各种教育产品的"信息素养"培养功能的同时,还应高度关注与信息素养密切相关的"媒体素养"、"计算机素养"、"视觉素养"、"艺术素养"、"数字素养"等的研究以期全面开发适应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需要的人的整体素质。 (二)统整的建构主义--研究与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 随着从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人工智能、认知神经科学、人类学等视角对情境认知、真实生活中非正式学习、学习共同体、实践共同体和认知学徒制等研究的深入,以及通讯技术、微电子技术、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观点对学习与教学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引人注目。作为对传统认识论的一场革命性的挑战,建构主义以多重视点对传统认识论进行了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有关认识与学习的不同的建构主义流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6种主要的建构主义类型,它们分别是:激 进建构主义(radicalcotructivism)、社会建构主义(socialcotructivism)、社会文化认知观点(socioculturalcognition)、社会建构论(socialcotructionism)、信息加工建构主义(information-proceingcotructivism)、和控制论系统观(cyberneticsystem)。上述建构主义流派尽管在认识论上,在研究的侧重点上存在着差别,但它们对知识与学习的看法又有着很多共同之处或可以互补。为此,我们主张在统整各派建构主义的基础上,汲取该学说的合理内核,并从知识观、学习观、课程观、教学观和评价观四个方面建构素质教育的理论框架。 1、建构主义知识观 我们提出超越二元论的建构主义知识观,即知识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的辨证统一、以发现为主导的知识的接受与发现的辨证统一、以建构为主导的知识的结构与建构的辨证统一以及知识的抽象性与具体性的辨证统一,同时,还应该注意明确知识与默会知识的联系。为此,我们认为,课程结构的设计以及教材编写、认知工具的开发、相关的教育网络的创意以及各种学习与教学资源的开采都应当致力于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有机联系之中,创建一种开放的、浸润性的、积极互动的学习文化,以帮助学生克服知识的惰性,增强知识的弹性、促进知识的远迁移。同时,在倡导建构主义知识观时,我们主张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中应强调"以孩子为师",关注"后喻文化"的形成,以便使我们的教育能培养出超越长辈的新生代。 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我们还主张,每个学习者都不应等待知识的传递,而应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建构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经验以意义,为此,我们强调学习的积极性、建构性、累积性、目标指引性、诊断性与反思性、探究性、情境性、社会性以及问题定向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内在驱动的学习等等。 3、建构主义课程观 建构主义对知识与学习的重新认识必然导致课程观念与课程设计原则的更新。建构主义的课程观强调用情节真实复杂的故事呈现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它主张用产生于真实背景中的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由此支撑并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拓展性的学习与基于项目的学习并以此方式参与课程的设计与编制;它还努力为学生进行探索和建构知识提供大量认知工具,以拓展学习时空,增强学习能力;它还通过设计各种类型的问题,不断开拓学生的思维、创新与实践的空间,以支持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的成功;它还充分利用超媒体和超文本以方便各种类型信息的嵌入、利用、更新从而提供跨学科、跨时空、面向真实世界的链接。 总之,建构主义的课程观是与基于案例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以及基于项目的学习密切相关的一种课程设计理念。上述所有有关课程设计的观点及其主要目标都是试图在解决真实问题的情境中进行概念系统和技能的教学。因此。建构主义的课程设计观既不同于以培养一般思维技能为目的的内容抽象的课程设计,同时,它也跟传统的重事实与原理知识的传授并以文本教材为中心的课程设计观点分道扬镳。它是在深刻揭示上述两种课程设计观的不足并在对这两者进行扬弃与改造的基础上形成的基于情境的真实和复杂问题的解决的课程设计观。一方面,该课程观批判一般思维技能训练与丰富的内容背景的分离,主张在知识内容与对一般策略的需要都很丰富的情境中启动思维的教学。另一方面,它对传统的基于内容的课程设计中的两个弊病:重事实与原理知识的传授(即重knowwhat类型的知识)和置于每章后面的应用问题进行了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将"产生式"概念引进课程的设计,以帮助学生通过条件-动作对的形式获取知识,从而在利用知识作为解决重要问题的工具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理解knowwhy,knowwhen,knowwhere,knowhow,knowwho等新的知识类型的能力,而这些难以编码的知识类型正是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社会为进行知识创新所必需的。 总之,依据建构主义的课程观,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应基于学科,超越学科,面向真实世界;始于课堂,走出课堂,融入复杂社会。 4、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在更新知识观、学习观与课程观的基础上,我们强调,教学应该通过设计一项重大任务或问题以支撑学习者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提供机会并支持学习者同时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与调控。总之,建构主义的教学应该基于: 内容的真实性与复杂性 方法的导引性与支撑性 学习环境的内容丰富性、挑战性和开放性 评价的激励功能与支持反思和自我调控的功能 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共创互动合作、支持双赢的学习文化 教学情境的浸润性(immersion)功能 5、建构主义的评价观 与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相应,我们的评价观包括: 目标自由的评价,即试图根据经证实的需求,提供用以评价任何过程结果的最客观的评价标准; 以真实任务为标准的评价,努力使教育更加关注真实任务的解决; 以知识的建构为标准,以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知识的建构; 以经验的建构为标准的评价,更重视对知识建构过程而不是结果的评价并同时注意有效评价跟教学的整合; 情境驱动的评价,由于建构主义强调在真实而富有意义的情境中进行学习与教学,所以评价的标准应源于丰富而复杂的情境。 依靠学习背景的评价:正由于建构主义的学习是受到丰富的背景支持的,所以设计者和评价者必须考虑学习发生的背景。 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确立多种形态的评价标准 以社会建构与协商的意义为标准的评价 (三)多重智力学说与成功智力学说的综合--全面更新与评估人的智力素质的理论依据 加德纳将智力定义为"解决问题或生产具有某种或多种文化价值的产品的能力"(Gardner,1983)。他对智力持复数观点,由此,他提出人类至少具有7种到8种智能,如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知觉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以及自然智能等。目前,他正在区分出一种生存的智能。多元智力说探究的是身心陶冶与身心锻炼是怎样形成人的潜能的。所以,多元智力说的实质并不在于将智力分成7种、8种或更多种,而是试图通过扩大学习的内容领域与知识的表征方式促进以往被忽略的智能的开发,充分地发掘每个人身上隐藏着的巨大潜力,从整体上提高人的智力素质。加德纳自己也曾经说过,多元智力说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被识别出来的智能类型还会增加,但是,他之所以要开列出智能的目录,其意图在于借助这样一份整合的智能清单,将每一种相关智力理论的局限性降至最低限度并使其在整合的智力框架中增强其长处。 斯腾伯格提出的成功智力学说,将成功引入智力研究范围,试图从智力活动的产品在现实生活中成功与否的角度评价智力。成功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分析性智力是一种解决问题、指定决策和评判思维成果质量的能力,创造性智力是一种能超越既定内容,产生新异有趣思想的能力,实践性智力是一种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将抽象思想转化为实际成果的能力。智力三个方面的协调与平衡,是增强人的创造力并促使人在生活中成功的保证。 我们认为,上述两种智力学说的综合将从深度与广度两个方面完成了对传统智力理论的超越。为此,它们可以作为整体开发、全面更新与评估人的智力过程的理论依据并由此构成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的重要要素。 (四)家庭、学校、社会共建实施素质教育的平台 我们认为,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开发人固有潜力的有效途径,是增强我国国力、振兴中华民族的有效保证。家庭、学校、社会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和力量,理所当然地应该携手共建素质教育的平台。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必须依托于这个大平台。这场改革应通过开发有机联系的教材、认知工具和相关网络资源等,努力促进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积极有效的互动,共创致力于终身学习机制形成的浸润式学习文化氛围,共同支撑儿童与青少年跨越时空局限的"基于丰富资源的学习"、"基于真实情境的学习"、"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 、"基于案例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以及"互动合作的学习",实现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的真实与虚拟教育的无缝链接,从而最为有效地、全面地提升人的素质。 总之,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是涉及我国教育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的问题,因为,它所影响的不仅是一代新人的培养问题,它还将深层次上影响我国的文化内涵与民族素质,并由此影响我国在新世纪的国际竞争力与生存力。因此,这样一场改革应该代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方向,应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国内,这样一场改革应该面向全社会,具有开放性,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应该引起包括科学领域、教育领域、企事业单位、学校师生、家长在内的社会各方人士的关注与参与,使整个社会在改革的过程中通过实践更新理念,提高信息素养,共创学习文化。我们认为,只有在改革的过程中才有可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体系,从而在真正意义上进行教育的创新。 技术与教育论文:英语课的现代技术教学与素质教育 育才学校 刘 蓉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离不开创造,21世纪是知识创新的时代。我们作为人民教师,肩负着培养新世纪接班人的重任,在各种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把启动、训练、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摆在首位。创造是一个人富有才智的体现,需要进行积极的智力劳动。人的智力不完全由先天的遗传性因素所决定,更主要的在于后天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学 阶段的教育,古今中外都非常重视一个人后天所受到的启蒙教育。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在各级学校教育领域中的现代技术教学也得到迅速发展。在小学英语课上运用现代技术教学势在必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采取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从德智体各方面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这是儿童的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是点燃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善于捕捉和发现学生对周围事物迷惑不解的各种问题,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循循善诱,引导他们开动脑筋,努力探索,逐渐学会自己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 现代技术教学主要依靠多媒体系统、计算机软件、音像资料、影视以及教师自己制作的各种课件等等,在课堂上创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学习英语的情景与氛围,充分发挥现代技术的声与像、动与静、远与近、表与里、虚与实相互结合转化等特点,突出英语学习的形象性与动态感,使学生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不断激发他们听说英语的兴趣,利用反馈原理训练学生的听说英语的能力,增强记忆,培养他们的英语表达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等。 众所周知,思维与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人们的思维都是通过语言进行的,现代技术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为在小学阶段进行英语直观教学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学习环境与条件。由于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创造学习英语的情景,就可以在课堂上尽量排除用汉语讲解的干扰,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英语课始终要以听说领先,这是一个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采用现代技术手段。通过多媒体系统、音像资料、影视作品等中说英语的标准发音与优美语调、声情并茂的动画等,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模仿,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如何激发学生兴趣是搞好小学英语教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只有在充满兴趣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才能高度集中,记忆力就能明显增强并且思维敏捷,而运用现代技术教学,则可以创造一种愉快、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 在进行小学英语课的现代技术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情感参与、思维参与和行为参与的机会,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真正达到动脑、动口和动手。在教师的耐心细致的示范与指导下,要求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操作演示,同时,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以及反馈原理来选择不同的演示方式与次数。 我从中央电视台的“大风车”少儿节目、正大综艺等中得到不少启发,在运用现代技术进行小学英语教学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与尝试。在教 What is this ? 这个句型时,我精心设计了一套多媒体的游戏。在课堂上,学生最先是看到荧屏上出现无数个问号“?”重叠在一起,我按一下播放键,当荧屏的右角上显示出一只长耳朵,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用英语说出 ear 这个单词,但它究竟是一种什么动物呢?于是我引出这个英语句型,启发学生努力去猜测,并且通过轮番地按下播放键与暂停键,分层次地在荧屏上展示这种动物的各个部位,逐渐从局部到全部,不断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边看边猜边说英语,还不时地发出笑声,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现代技术教学的乐境与奇境,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各种智力因素。现代技术教学展示的形象既能对学生的视觉与听觉提供一次又一次的强烈剌激,又能让学生积极地动脑筋,发挥想象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英语思维能力,克服死记硬背英语单词的单调乏味的教学方式。 现代技术教学展示的画面灵活多变,节奏快,有利于在创设学习情景时把学习过的旧单词与正在学习的新单词巧妙地组合在一个句型中,反复进行操练,便于学生利用旧知进行理解,加强记忆,同时学习新知,建立“温故知新”的教学程序和知识结构。比如,在进行现代技术教学时,我就事先设计一个饶有兴趣的画面,把“苹果”apple、“硬币”coin、“猫”cat 、“狗”dog 等等英语单词隐藏在屏幕上的无数个问号的后面,随着画面的逐层次展开,竞猜游戏掀起一个又一个高潮,在欢乐中达到英语单词与句型的最佳教学效果。 通过英语课的现代技术教学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个英语教师,要上好现代技术教学课,除了不断提高英语知识水平与教学能力之外,还必须认真学习电子计算机技术和其他现代信息技术,这样才能适应21世纪的数字化时代的英语教学改革的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的需要。 英语课的现代技术教学与素质教育 育才学校 刘 蓉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离不开创造,21世纪是知识创新的时代。我们作为人民教师,肩负着培养新世纪接班人的重任,在各种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把启动、训练、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摆在首位。创造是一个人富有才智的体现,需要进行积极的智力劳动。人的智力不完全由先天的遗传性因素所决定,更主要的在于后天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学 阶段的教育,古今中外都非常重视一个人后天所受到的启蒙教育。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在各级学校教育领域中的现代技术教学也得到迅速发展。在小学英语课上运用现代技术教学势在必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采取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从德智体各方面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这是儿童的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是点燃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善于捕捉和发现学生对周围事物迷惑不解的各种问题,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循循善诱,引导他们开动脑筋,努力探索,逐渐学会自己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 现代技术教学主要依靠多媒体系统、计算机软件、音像资料、影视以及教师自己制作的各种课件等等,在课堂上创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学习英语的情景与氛围,充分发挥现代技术的声与像、动与静、远与近、表与里、虚与实相互结合转化等特点,突出英语学习的形象性与动态感,使学生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不断激发他们听说英语的兴趣,利用反馈原理训练学生的听说英语的能力,增强记忆,培养他们的英语表达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等。 众所周知,思维与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人们的思维都是通过语言进行的,现代技术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为在小学阶段进行英语直观教学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学习环境与条件。由于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创 造学习英语的情景,就可以在课堂上尽量排除用汉语讲解的干扰,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英语课始终要以听说领先,这是一个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采用现代技术手段。通过多媒体系统、音像资料、影视 ,! 如何激发学生兴趣是搞好小学英语教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只有在充满兴趣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才能高度集中,记忆力就能明显增强并且思维敏捷,而运用现代技术教学,则可以创造一种愉快、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 在进行小学英语课的现代技术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情感参与、思维参与和行为参与的机会,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真正达到动脑、动口和动手。在教师的耐心细致的示范与指导下,要求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操作演示,同时,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以及反馈原理来选择不同的演示方式与次数。 我从中央电视台的“大风车”少儿节目、正大综艺等中得到不少启发,在运用现代技术进行小学英语教学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与尝试。在教 What is this ? 这个句型时,我精心设计了一套多媒体的游戏。在课堂上,学生最先是看到荧屏上出现无数个问号“?”重叠在一起,我按一下播放键,当荧屏的右角上显示出一只长耳朵,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用英语说出 ear 这个单词,但它究竟是一种什么动物呢?于是我引出这个英语句型,启发学生努力去猜测,并且通过轮番地按下播放键与暂停键,分层次地在荧屏上展示这种动物的各个部位,逐渐从局部到全部,不断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边看边猜边说英语,还不时地发出笑声,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现代技术教学的乐境与奇境,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各种智力因素。现代技术教学展示的形象既能对学生的视觉与听觉提供一次又一次的强烈剌激,又能让学生积极地动脑筋,发挥想象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英语思维能力,克服死记硬背英语单词的单调乏味的教学方式。 现代技术教学展示的画面灵活多变,节奏快,有利于在创设学习情景时把学习过的旧单词与正在学习的新单词巧妙地组合在一个句型中,反复进行操练,便于学生利用旧知进行理解,加强记忆,同时学习新知,建立“温故知新”的教学程序和知识结构。比如,在进行现代技术教学时,我就事先设计一个饶有兴趣的画面,把“苹果”apple、“硬币”coin、“猫”cat 、“狗”dog 等等英语单词隐藏在屏幕上的无数个问号的后面,随着画面的逐层次展开,竞猜游戏掀起一个又一个高潮,在欢乐中达到英语单词与句型的最佳教学效果。 通过英语课的现代技术教学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个英语教师,要上好现代技术教学课,除了不断提高英语知识水平与教学能力之外,还必须认真学习电子计算机技术和其他现代信息技术,这样才能适应21世纪的数字化时代的英语教学改革的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的需要。 技术与教育论文:谈教育技术与高中新课程改革 【摘要】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其内涵包括:一、在教与学过程中应用的媒体及其开发与应用的技术;二、分析和解决教与学的总体过程,从而获得优化效果的系统方法,即对教与学的过程进行系统设计的技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以及保障支撑系统等。教育技术是随着教育的产生而产生的,因此教育技术与新课程改革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 【关键词】教育技术;新课程;教育改革 一、教育技术的内涵 教育技术一词的定义,诸多的教育技术学导论课本上都是从教育和技术这两个词的定义开始讨论起的。然后在归结教育技术定义时又引用各个专家的不同说法。包括了国内和国外的, 1970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ociationforEducationalCommunicatioandTechnology,简称AECT)的成立。AECT成立后,致力于教育技术领域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工作,分别于1972年、1977年和1994年三次提出有关教育技术的定义。其中以1994年提出的定义:“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最为简洁、明确,最具有代表性。 国内的教育技术领域的专家从不同侧面对教育技术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其中有代表性的论述主要有:所谓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李克东,1998) 教育技术就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运用的一切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的综合体,它分为有形(物化形态)技术和无形(观念形态)技术两大类。……有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依托,无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灵魂,这才是教育技术的真正内涵。(何克抗,20__) 仔细思考各种关于教育技术的定义,不管是AECT的94定义还是国内各位专家的说法,可以看出教育技术不仅仅就是简单的把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运用到教学中。教育技术的一个含义是在教与学过程中应用的媒体及其开发与应用的技术。另一个含义指的是分析和解决教与学的总体过程,从而获得优化效果的系统方法,即对教与学的过程进行系统设计的技术。 二、教育改革的发展 教育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改变民族命运的关键。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确定了90年代我国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明确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为了实现党的十四大所确定的战略任务,指导90年代乃至下世纪初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国家制定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其中包括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战略和指导方针、教育体制改革、教师队伍建设等等。近几年来,基础教育阶段的改革新举措层出不穷,大多数都把教育改革推向了新的起点。从素质教育的深化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标志了我国教育改革正走向良性轨道发展。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决不是换一套教科书,也不是课程内容的调整,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整个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以及保障支撑系统等,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 三、教育技术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关系 教育技术随着教育的产生而产生,随着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教育技术与教育改革有着必然的联系。显然,新一轮的高中新课程改革与教育技术也有联系。 新课程改革中要求实现教学模式由“刺激———反应型”向“双向互动型”的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就要求教师真正地尊重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去完成思考、推理、归纳、实验等过程。那么如何做到将课堂动起来,怎样调动学生的兴趣。就是要运用多媒体去探索一些教学新方法,让学生的思维的空间扩大、变活。使学生成为课本的真正主人,成为教师的真正朋友。这里面说运用多媒体去探索教学新方法就符合了前面教育技术的两层含义:一、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应用媒体的技术;二、析和解决教与学的总体过程,从而获得优化效果的系统方法。 其次,从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转换这一问题上来看,在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已经确定的情况下,课程改革实施的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教师水平的高低的原由中就包括:“教师需要理解和专门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能运用到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教学,善于在汹涌而来的信息面前指导学生学会处理信息。”只有教师完全的掌握并熟练运用教育技术才能达到《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所确定的基础教育培养目标,并特别强调使学生达到若干目标之一“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当然,仅这些还不能全面反映出教育技术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密切关系。教育技术本身也面临着改革。那么对于高中新课程改革来说从多方面够需要更先进教育技术的支持,对于教育技术来说正好趁着这场教育改革将自身提高到一个全新的领域。教育技术与新课程改革相互提高,相互促进。将全新教育技术融合到新课程改革中去,以取得整个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全面的胜利。 技术与教育论文:知识经济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一、知识经济呼唤教育要深刻变革 1996年,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提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The Knowledge Based Economy)的概念。有学者认为,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的经济。知识经济的特点可归纳为: (1)知识和信息成为重要的资源和财富。 (2)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的价值。 (3)高科技产业成为经济中的主导或支柱产业。 (4)地域、部门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对信息和知识的产生、传播、使用能力上的差异。 知识经济对教育领域也发起了全球性的冲击,新的教育革命是世界各国,包括发展中的国家,都要面临的挑战。要在这次冲击中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关键是要着眼未来,立足现实,找住机遇,创造自己的优势,我国教育领域要高度重视这场革命,及时把握住刚刚开始的历史机遇,及早研究对策,做好思想、人才和技术上的准备,以赢得未来教育的主动权。江主席强调:“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 人是知识的创造主体,也是知识创造的目的。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教育是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的,其社会投资主要是人才的投资。人才的质量将成为一个企业、部门乃至一个国家成功的关键。从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微软公司的崛起、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都说明了知识与拥有知识的人才的力量。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知识经济的来临,呼唤着教育必须进行深刻的变革。学校必须培养更多具有创造思想和创造能力的人才,这些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信息能力、思考能力、创新的意识和创造的能力。这就是要求学校必须探索和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 二、深刻理解教育技术内涵,抢占当代教育的制高点 “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的制高点。谁抢占了这个山头,谁就在新世纪中处于有利的位置。”(见1998年5月16日《中国高教育报》“制高点专题新闻”发刊词《勇立潮头》)因此,学校必须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提高学生的创造意识,训练和强化学生的创造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的制高点。何谓“制高点”?站立其中,可以纵观全貌,总揽全局,控制大局。教育技术之所以成为教育改革的制高点,是因为它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抢占了这个制高点,可以带动教育领域各个方面的发展,包括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对教育制度、教学内容、教材形式、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教学模式、教学理论都将产生深刻的变化。 “制高点”者,兵家必争之地也。教育技术是现代教育的制高点,这就意味着,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必争之地。在战争中,没有勇气抢占制高点的将军是个懦弱的将军,在教育战线,没有勇气抢占制高点的领导和教师是不称职的。 抢占制高点是一场攻坚战。在战争中抢占制高点要有一支英勇的尖刀班、先锋队。在抢占教育改革制高点中,这个尖刀班、先锋队就是全国1000多所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开展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的学校以及开展各项教育技术应用实验的学校,还有各级教育技术专业队伍和广大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学科教师。因此,每一位教育部门的领导、学科教师、教育技术专业工作者,都应具有勇立潮头,敢当尖兵的气概,都要意识到自己作为抢占现代教育制高点的尖兵、先锋队所担负的时代责任感。 在战争中,要抢占制高点是要流血牺牲、付出代价的。在教育改革中攻占制高点,不会丢掉性命,牺牲的仅是旧的观念、旧的方法,但输入的是新鲜的血液。 抢占制高点是要有策略、要讲战术的。所以攻占教育改革的制高点也要注意运用策略和方法,要加强学习,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技术。每个教师除了要掌握专业知识,还要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尤其是要真正理解素质教育的思想,真正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 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探索并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 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1994年曾对教育技术作出新的定义。这一定义对推动我国教育技术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和促进作用。但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为了更好地结合我国的国情,深刻理解教育技术的内涵,正确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我们认为必须强调:教育技术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在这里,我们强调: 1.教育技术必须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为指导; 2.教育技术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要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3.教育技术是以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为研究与工作的对象,并以优化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为目标,因此,教育技术既要重视“教”,更要重视“学的“过程”和“资源”的研究开发。 4.教育技术是以系统科学方法作为方法论基础。教育技术的工作内容包括对教与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 开发、应用、评价和管理。 要抢占现代教育的“制高点”,要使教育技术真正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创造性人才中发挥作用,作出贡献,其关键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和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 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创遭教育新模式 创造教育是指以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才为目标所进行的教育活动,创造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归宿。 创造思维是指以解决问题为前提,用独特的思维方法,创造出具有社会价值的新观点、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的心理活动过程。创造思维有两个层次,一是科学创造层次,如科学家、发明家提出新的学说、发明新的产品等。二是个体自身潜能的开发和发展层次,对于中小学生,其创造性并不是要像科学家、发明家那样要完成一项具确“特殊意义的产品(一 种理论。思想或一种成品),而是指对学习者个体自我潜在智能有意义的开发和发展。这种层次的创造思维能力是第一层次的基础。 创造能力是指实现创造思维所提出的新思想并形成社会或物质产品的能力。创造能力的形成,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具备良好的文化、知识基础。在信息社会中,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能力。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目标,就是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求异、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象、个性的知识结构的品质。培养学生掌握信息获取、分析、处理、交流应用的能力。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任务就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学习者观察、思考、比较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开发有助于创造教学的软件资源,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现代化的教师队伍,开展教学试验,探索并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开展专题研究,探讨创造教育的规律。其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是核心。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要建构新型教学模式,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作指导 (2)要真正发挥教育技术优势 (3)要转变教学过程要素的关系 (4)要改变教学进程结构 (5)要认真进行教学设计 (一)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理论墓础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总是受到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与学理论的支配。众所周知,长期以来,在教育领域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以教师为中心,以满堂灌输的方式传授书本知识,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对学生能力和情操的培养。在学习理论上,受行为主义理论的支配,只把学习者看作是对外部环境刺激作出被动反应者,忽视学生的主 观能动性的发挥。把学生作为知识的灌输对象。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首先是要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新型教学模式首先必须能体现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怎样才能体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这就必须要深刻认识和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在教育中注重“三个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三个发展就是指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性发展。全体发展是强调素质教育必须“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是强调素质教育是为了提高整体素质,防止片面发展,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个性发展是要“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挖掘和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NIESCO)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四种本领,通常可用四个L来表达: (1)学会认知(1earning to know),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方法来培育学生学会运用认知工具求知,学会发现问题,学会探究知识,学会建构知识,也就是要学会继续学习的本领;注重培养学生认知方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和意义建构的途径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继续学习能力。 (2)学会做事(1earning to do),既要学会实践,更要学会创造。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就要重视建造可供学生参与的环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通过实践,通过做来获得知识和能力。 (3)学会合作(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要培养学生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就是学会合作生活,合作学习,从过去的集中教学方式到个别学习方式,到现在提倡的协商学习(也称合作学习)。 (4)学会生存(1earning to be),学会生活、学会自身的发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要重视发展性教学,建立“知识。能力一情操”三维课堂教学目标,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不仅用于传授知识,还注重能力和高尚情操的培养。 四大支柱正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 素质教育思想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出发点,但同时我们还必须遵循学习者学习的心理规律。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要注意学习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把学习者看作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积极把认知学习理论引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实践中。近年来,由于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中,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为学生的参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生动的学习资源,为学习者提供了许多发现知识、探究知识和表达观点的有力工具。因此,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起许多国家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其原因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许多特性,特别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因此,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建构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日益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源于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他说明人类的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一1980)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经验论),也不是主观的东西(活力论),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他还认为,认识的生长不仅仅是经验的结果,而强调是个体在认知生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所产生的结果。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可归纳为: (1)认识是在认知主体(学习者)与客观环境(社会文化情境和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 (2)认识的发展是通过对认知结构的不断进行意义建构中获得的。 (3)建构过程的发展是螺旋形上升的。 因此,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真正获得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与其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协商、交流、合作和本人进行意义建构方式获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具有如下特征): (1)强调创设情境并使学习者进人情境 (2)强调为学习者提供多种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进行问题的探究 (3)强调组织学习者之间进行协商学习活动 (4)强调组织学生运用语言和文字进行表述 ( 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其原因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许多特性,特别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学习 环境,因此,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建构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日益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源于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 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他说明人类的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 1896一1980)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经验论),也不是主观的东西(活力论),而是个体在与环 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他还认为,认识的生长不仅仅是经验的结果,而强调是个体在认 知生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所产生的结果。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可归纳为: (1)认识是在认知主体(学习者)与客观环境(社会文化情境和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 (2)认识的发展是通/:请记住我站域名/过对认知结构的不断进行意义建构中获得的。 (3)建构过程的发展是螺旋形上升的。 因此,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真正获得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 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与其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协商、交流、合作和本人进行意义建构方式获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具有如下特征) (1)强调创设情境并使学习者进人情境 (2)强调为学习者提供多种资源,让学生自主学 习和进行问题的探究 (3)强调组织学习者之间进行协商学习活动 (4)强调组织学生运用语言和文字进行表述 (5)强调学生进行意义建构 这里的“协作”是指学习者合作搜集与选取学习资源提出问题、提出设想和进行验证,对资料进行分析探究,发现规律对某些学习成果的评价。“意义建构”是指学习者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现象的概括,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的归纳。 (二)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为学习主体建造发挥创遣潜力的教与学的环境 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我们首先要摆脱把信息技术设备仅仅作为一种播放工具,用来传授知识的观念,而要把它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通过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在构建新型教学调学生进行意义建构 这里的“协作”是指学习者合作搜集与选取学习资源提出问题、提出设想和进行验证,对资料进行分析探究,发现规律对某些学习成果的评价。“意义建构”是指学习者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现象的概括,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的归纳。 (二)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为学习主体建造发挥创遣潜力的教与学的环境 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我们首先要摆脱把信息技术设备仅仅作为一种播放工具,用来传授知识的观念,而要把它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通过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在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利用多媒体信息集成技术,创设和展示有意义的情境,提高学生的求异和洞察能力。要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就必须让学生面临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传统的学校教育,往往把学生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隔绝开来,这种隔绝对意义学习构成了一种障碍。利用教育技术的优势,创设一些对学生来说是现实的,同时又与所教的课程相干的问题,这些问题与情境包含有多种形式,包括事实性、意境性、示范性、原理性和探究性的情境。尤其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局域网络和互联网络技术的优势,创设生动的社会文化、自然情境。创设情境的目的不仅是告知学生…这是什么,”而是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辨,理解它有什么特点,帮助学生思考“为什么?”,比较事物的相似性和特异性,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 (2)利用大容量存储技术,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利用图形化交互界面技术,建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新型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教师应关注促进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在组织安排教学过程时,不是把大量的时间用于组织和讲解教案上,而是应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把精力放在简化利用资源所经历的实际步骤上。我们可以利 用CD一ROM光盘提供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具有交互功能的学习资源。可以利用网络系统,共享资源,让学生学习如何从多媒体教学软件中,从局域网络或互联网络中获取信息、得到多种学习材料,培养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的能力。让学生通过查询、检索、探究并解决问题。把学习资源作为学生进行分析、思考、探究、发现的对象,以帮助学习者理解原理,并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步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如何从资源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学会如何进行问题探究,并利用资源材料解决问题。 (3)利用信息组织结构的超链接技术,建造符合人类联想方式的超文本信息组织结构。培养学生学会利用多样化的学习路径,从多方向、多角度、多起点、多层次、多结果等多方面地思考问题,并在多思路的比较中,形成创造性的思路。 (4)建立模拟实验环境,计算机技术可以设计许多仿真实验,通过输入必要的参数,或者通过学生交互操作,进行模拟实验,通过输入不同的参数,观察不同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学习科学探究的能力。 (5)利用网络传输技术,实现资源共享,实现协商学习。利用多媒体教室网络系统这类系统,通过资源共享方式,使全体学生共同观察一个典型事物,通过教师的调控,教师可以监看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师生之间可以互相通话、教师及时对学生给予指导。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分组讨论,彼此之间进行交流,表述观点。对同学的学习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引导学生学会通过互联网络对远程资源的查询、分析和利用,利用网络、进行通信、交流,培养信息应用能力。 (6)利用各种工具、平台,让学生利用平台创造作品。例如学生可以通过汉字输入、表格处理、图形变换等方式让学生把所观察和思考的结果输入计算机中,用文字、表格、图形等方式,把对观察和思考、协商、讨论的意见作出归纳、概括,进行意义建构,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利用几何画板进行数学、物理问题的探讨。利用作图、作曲工具,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用集成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组织能力)。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把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式的教学过程,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索性的学习过程,通过“访问”和“表达”,本身就是一个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积极探求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学生具有创造意识、平等意识、积极参与和探索的精神。 (三)努力实现教学过程要素关系的转变 教学过程的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内容)和媒体四个基本要素。建构有利于创造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必须要实现教学过程要素关系的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组织者; (2)学生地位的转变,从被动接受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地位。 (3)教学内容的转变,教学过程不仅仅传授课本知识,还要重视能力的训练和情操的培养,尤其要重 视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 (4)媒体作用的转变,由作为教师的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 教学过程要素关系的转变,必然引起教学进程结构的转变,由以教师为中心的逻辑讲解传授式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多个不同学科相互交叉和渗透,进而导致了工程领域的技术改进。在机械工业领域,微电子技术和微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及二者向机械工业的智能化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促使机械工业的产业结构、技术机构、功能与构成、管理体系以及生产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其他高新和创新技术发展的基础,它的发展完全依赖于其他相关技术的发展。可以预测,随着生物技术、材料技术、信息技术等新兴学科的高速发展,在现代制造技术、机器人、数控机床、家用智能电器、微型机械等产品及其相关领域,机电一体化技术会得到更加蓬勃的发展。 1机电一体化技术概述 机电一体化技术属于多学科、多领域的技术,是多种技术的综合,通过机械与微电子、信息和管理等多方面的相互结合,在现代科学技术的驱使下实现最终的必然结果走向。随着现代科技日益走向系统化、交叉化和数字化,以及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关于机电一体化的相关实际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并以蓬勃之势向前发展,已成为机械工业发展的最终产物。同时对现代工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力,因此世界各国都在大力推广机电一体化技术。 2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阶段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前为第1阶段,也称为萌芽阶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伴随着战争白热化,人们开始不自觉地利用电工与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提高完善军用机械产品的性能,这一举措直接刺激了各行各业机械产品与机电技术的有机结合。从当时研制和开发的总体情况来看,机电一体化技术还处于自发状态,技术不成熟,致使发展水平有限,因此二者的结合应用并不广泛,已经开发的机械产品也无法得到大量推广,但却促使民用技术得以转变,也对当时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复苏起到了积极作用。20世纪70~80年代为第2阶段,可称为蓬勃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微电子技术、机械技术、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是机电一体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机电一体化”即“Mechatronics”,是1971年由日本《机械设计》杂志副刊首先提出,由Mechanics和Electronics结合组合而成。最初我国称之为“机械电子学”。1971~1978年日本政府颁发“机电法”和“机信法”,对机电一体化的相关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为第3阶段,即初步智能化阶段”,也是当代机电一体化技术突飞猛进、广泛发展的时期。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二者逐渐向机械工业的方向转变,最终形成了机电一体化系统,改变了机械工业的产品机构、生产方式、管理模式等多方面,促进了工业生产由原来的“机械电气化”向“机电一体化”的成功转型。由此机电一体化技术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现代对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形象描述是:有头脑、有感觉、全身布满神经、有血液、有手足骨骼或肌肉。 3发展现状 大家熟知的典型机电一体化相关产品的种类繁多:机器人、汽车电子化产品、智能化仪器仪表、CAD/CAM系统等。现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甚至还包含了声、光、化学、影像、生物等技术的应用。机电一体化产品渐渐走进各行各业,人们也逐渐认识到机电一体化技术对现代工业和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因此世界各国均将其作为现代工业技术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对机械设备的要求也相对较高,所使用的设备应具备智能化和自动化等性能,在高新技术的发展和推动下,机电一体化顺应需求而产生。通过微电子、计算机和信息等技术与机械设备相结合,加速了生产产品的结构形式及其生产设备系统的改进。我国的机电一体设计正迈入PLM的全新阶段,把人、生产过程和信息有效地集成在一起,作用于整个企业,历经产品从概念到报废的全生命周期,支持跨领域地从概念提出到产品使用生命结束过程中产品信息的协同产生、管理、分发和使用。组织实施一整套的业务解决方案。同时,机电一体化技术也正在经历着无法估量的挑战,CAMELVIEW作为机电一体化设计系统,无论是从其产品的设计理念,还是从产品的性能和质量检测等多方面,均具有流程化和技术规范化等优点,不仅能够满足用户的要求,还可以在复杂环境中和复杂工况等情况下,产品结果的验证与试验数值十分接近,产品精确度很高。目前日本和欧美等一些先进国家的机电一体化技术相对比较先进,而我国的机电一体化技术还不够先进和完善,但也在持续的发展和改进。随着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我国加大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研究力度,并将其确定为国家的重点高技术研究领域,给予优先支持,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也取得了巨大进步。但现阶段发展并不十分完善,与同期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水平仍有待于提高。 4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多种技术的综合,其中包括电子、机械、计算机和光学等多种领域,各技术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最终达到互惠互利的良好局面。纵观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发展现状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动向,机电一体化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对于基础技术和综合技术等多方面而言,国家应予以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经济和其他各方面予以大力支持。第二,由于机电一体化技术是集多种科学技术的相互结合并发展而来,因此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就需要各个科学技术的主管部门的相互协调和相互沟通,共同合作以发挥最大的优势和特点,最终达到互惠互利的良好目标。第三,可以通过引进新技术、吸收外来技术的优点和精髓来提升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最终达到减小机电一体化技术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第四,相关部门可以通过采购项目、创立新项目等多种措施来促进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并鼓励发展新型目标和技术形式。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机电一体化并不是单独而存在,而是经过不同科学领域的相互结合而最终形成的技术成果,是社会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趋势。 5结语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水平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产生的前提和基础,为其产生创造了强有力的动力、条件与环境。与此同时,机电一体化的产生和其相关产物的发展也会反作用于科学技术和高新技术的发展,且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的技术思维、想法、生产方式和产品结构等多方面产生影响,由此看来,机电一体化的作用非同凡响,国内经济的不同领域及范围内都会受其影响,并在无形中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革。当今社会中,很多科学技术都与机电一体化技术息息相关,且随着相关科学技术的逐渐发展,多领域技术的相互结合与共同发展将越来越普遍,显然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大趋势。21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必将成为机械工业的主角,在各行业均可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随着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和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各个领域的技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其中机械和微电子技术的相互结合与融合而产生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尤为瞩目,也是随着高新技术发展而必然产生的结果和趋势,由此看来,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有良好的前景。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谈论生态文明建设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重要性 论文 关键词:生态文明;和谐社会 论文摘要:生态文明的提出,是将人与 自然 的关系纳入到社会 发展 目标中统筹考虑,反映了政府执政观念更加成熟。随着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必将有力的促进包括 政治 文明在内的其他文明的进步,并对社会的稳定与进步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1深刻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自然界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健康持续发展的需要。现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已成为一个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生态与和谐相辅相成,没有生态,就不可能有完整意义上的和谐社会。面对严重的全球性生态危机,倡导生态文明是人类做出的一次理性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曾多次郑重提出,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是人类在社会发展中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它表现为物质生产的进步和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 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从全世界范围看,自 工业 革命以来,人类在物质生产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对地球资源的索取超出了合理的范围,对地球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其严重后果就是全球气候变化,过渡开发土地,垦荒种田、滥伐森林,炸山开矿,环境污染等所产生的其他负面效应。近些年来暴雨、高温干旱、沙尘暴等极端气候频繁发生,也就是大自然向人类敲响的警钟。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正在急剧恶化。 2深入开展生态文明观念 教育 目前,在我国突出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贯彻 科学 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一方面,我国人均资源不足,人均耕地、淡水、森林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27%、12.80%,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资源人均拥有储量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实行主要依赖投资和增加物质投入的粗放型 经济 增长方式,能源和其他资源消耗增长很快,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也日益突出。当前。甘肃省受盐渍化影响的土壤面积接近3万km2,荒漠化土壤面积达19.28万km2,全省2.60亿亩天然草原有90%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过度放牧依旧,草皮萎缩,黄沙裸露。因此,建设生态文明,不论对于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还是对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都是至关重要的。 我国连续多年又快又好的发展,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是罕见的。但是,我们不能忘了如此速度是以能源高消耗和污染多排放为代价的。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节能降耗,污染减排,这是环保部门的职责,更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 改革开放前期,我国经济总量小,社会物质匮乏。为了尽快改变这种局面,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速度看的更重,更多地追求总量的增长。所以,我们吃祖宗饭,砸子孙碗,要了金山银山,毁了绿水青山;经济腾飞,环保欠绩;现在,生态就是政绩,生态就是文明,政府部门要做生态文明的践行者、推动者,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同时,重点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生态文明教育。这是因为领导者的思想认识可以通过其决策和管理,使他们的思想认识转变为政府行为对全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作用。使国家保护环境的目的在经济发展中得到体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3促进公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参与 倡导生态文明,重构自然、社会与人有机进化的合理秩序,是我们思考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推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新视角、新境界。所以我们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采取各种形式,大力宣传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基础的文明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全民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建立社会公民参与机制,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务之急。我们应结合我省实际,认真推进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生态脆弱区建设,大力推动以“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环境优美村镇”等为主要内容的“绿色文明”创建活动,鼓励 企业 、单位、家庭承担社会责任,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社会风尚,促进公民的生态意识,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目前,我国 经济 总量已跃至世界第四,供求关系由长期短缺转变为一定程度的相对富裕,人民生活由解决温饱向全面小康迈进。在解决了这些紧迫问题,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后,我们不仅要继续保持 发展 的快、更要注重发展得好。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由于我国客观存在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差距大等基本国情,离生态文明、生态良好还有很大差距。因此,今后的发展,一定要注重质的提升,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促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摘 要】社会和谐有赖于人与自然的和谐。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良性互动,还要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良性循环。因此,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和谐社会 生态文明 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其中,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把"生态文明"写进党代会政治报告。 一、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资源环境的总态势是:资源总量大国,人均资源短缺,资源供给难以满足较高经济增长速度的需要,资源降耗困难重重,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的环境污染已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形成威胁,生态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扭转,各类生态系统整体功能在下降,生态恶化的范围不断扩大,危害程度加剧,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在减弱。显然,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在新世纪的发展中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二、生态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1.生态文明的含义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的产生基于人类对于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自然资料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类物质财富的有限性,人类必须从追求物质财富的单一性中解脱出来,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才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无疑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 2.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的形式 人类文明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文明。约在石器时代,人们必须依赖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物质生产活动主要靠简单的采集渔猎,为时上百万年。第二阶段是农业文明。铁器的出现使人改变自然的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为时一万年。第三阶段是工业文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现代化生活,为时三百年。从要素上分,文明的主体是人,体现为改造自然和反省自身,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时间上分,文明具有阶段性;从空间上分,文明具有多元性,如非洲文明与印度文明。 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它在带给人们财富的同时,也给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和持续发展带来巨大威胁。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 3.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关系 很显然,生态文明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说它们有联系,是因为生态文明既包含物质文明的内容,又包含精神文明的内容:生态文明并不是要求人们消极地对待自然,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而是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地能动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在这一点上,它是与物质文明一致的。而生态文明所要求的人类要尊重和爱护自然,将人类的生活建设得更加美好;人类要自觉、自律,树立生态观念,约束自己的行动,在这一点上,它又是与精神文明相一致的,毋宁说它本身就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说它们有区别,则是指生态文明的内容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不能完全包容,也就是说,生态文明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生态文明贯穿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之中,也离不开政治文明的支持,并对政治文明产生影响。生态资源环境法律体系的建立,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深深地敲上绿色的印记。政府决策、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对政府权力的监督都将日益符合生态文明的要求。 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加快建设生态文明,首要的是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下,紧紧抓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个中心环节,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科技进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低成本、低代价的绿色产业,实现绿色增长。要执行更为严格的环保政策,千方百计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对那些抱着传统增长方式不放、不顾环境代价的地方,要有更为严厉的惩罚措施。 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就要大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推进生态现代化。要从我国生态状况仍十分严峻的现实出发,调整政策导向,加大对生态环境的倾斜力度,用宏观调控手段引导生态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和建设投入,着力建设和保护好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抓好造林绿化和森林资源保护,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从尊重自然规律、尊重科学的角度出发,加强对水土流失、沙漠化等生态问题的治理。 建设生态文明,目的是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生活得更舒适、更幸福,也只有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的要求,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环境保护意识,构建生态文化,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提倡从我做起,倡导绿色消费,形成节约消费光荣、挥霍浪费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生态文明的观念,批判反思人与自然关系中环境污染的代价,强调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系,其意义是巨大的。一是确定了生态环境对于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础性地位。如果生态系统不能持续提供资源、能源和良好的环境要素时,我们的物质文明的持续发展就失去了载体和基础,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内涵也无法全面持续发展。二是建设生态文明,既是为中国人民谋福利,也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郑重承诺,必将对中国和全球的生态文明建设产生积极而重大的作用。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经济法理念调整与重构探析 摘要: 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很强的战略性,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得到国家的鼓励与支持,与经济法直接相关。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对经济法理念进行不断完善,同时注意对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本文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条件下经济法理念调整与重构的策略。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经济法理念;调整;重构 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长期性与战略性的特点,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同时还需要社会大众的广泛参与,所以在贯彻落实的过程中应不断完善经济法理念,并充分发挥经济法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提出,为我国经济法理论的完善提供了条件,经济法理念作为经济法理论中的基本问题之一,紧紧把握经济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契合点,进一步明确经济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存在的差距,将其中存在的不足找出来,在生态文明视野下调整经济法理念,这不仅对生态文明建设非常有利,同时还能促进经济法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一、经济法理念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生态文明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成果的统称,其前提在于人类需要对自然规律进行充分的认识和尊重,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是根本宗旨,在此基础上建立人与自然的良性循环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必然要求,要求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经济法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调控经济运行、配置社会资源的重要作用,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法二者之间关系密切。 (一)在贯彻生态文明原则的过程中注意正确把握经济法理念 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公平正义,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各地区的人文、地理条件存在较大差异,这种情况下直接导致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均衡,这是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不符的,经济法可以充分发挥其制约性作用,对经济领域展开宏观调控,起到稳定经济秩序的作用,通过支持落后地区等策略促进社会经济均衡发展目标的实现,这对贯彻生态文明公平公正原则非常有利。 (二)经济法理念的观念性对生态道德的维护有利 从中国社会现象中可以看出,现在人民的生态道德观念发生了严重扭曲,因为高能耗的企业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受到了很多经营者的追捧,这些行业在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破坏作用,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经济法可以对这些市场行为进行规范,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社会诚信机制,在社会中形成一种生态道德氛围。经济法理念可以对公民的行为进行规范,同时还能使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得到改善。 二、我国经济法传统理念及其调整 近年来经济法理论已经得到了相应的改进,并形成了与我国特点相符合的经济法理念,这些理念往往涉及到社会发展及经济建设等多方面内容,且这些理念基本都能够与整体经济价值及我国的相关政策目标相符合。但是,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要求来看,其中始终有一些不足之处,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被提出以后,很多理念已经不能与国家的实际情况相适应。所以,我们应该深入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与要求,并将其与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发展相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的经济法理念进行不断的调整和完善。 (一)对公平理论进行调整 同代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是传统经济法理念调整的重点,在这种理念下制度与立法都对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实现有利,缺点在于没有考虑到纵向的代际公平,从这一点来看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严重不符。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应对生态资源进行协调和管理,利用一些经济和法律手段设置出更高的资源消费价格,以生态公平为基础实现实质上的公平。 (二)调整经济安全理念 传统经济法理念过于强调时间与空间,将经济安全观的焦点放在了规制市场主体及经济行为等内容上,严重忽视了自然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等相关问题。这种情况下,政府应该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协调,从全局发展的高度出发,对资源进行开发及配置,并对区域平衡进行充分考虑,基于等价赔偿等理念重视对研发领域的投入,减少对传统石化资源的依赖。在经济法建设过程中,应树立起整体生态观及循环经济法理念,不再受到地域等条件的限制,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审视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均衡的实现。 (三)调整经济效益理论 经济利益是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这也直接决定了人们会过多地关注在经济上的投入及产出,市场主体的热情会被激发,以此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但是,现在正在建设生态文明社会,这种效益优先的理念严重阻碍了经济法在社会本位时代的发展,与此同时,现在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并未合理地反映出环境成本,经济法的约束力也比较薄弱,没有将环境成本纳入到经济核算中,这种情况下获得的经济效益必然是不准确、不客观的。 (四)调整经济发展理论 传统经济法理论更加关注速度,而生态文明社会更加关注发展,更加重视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其目标在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利用高污染与高消耗来获得的高速发展必然不会长久,经济发展应该对社会、自然及资源三方面问题进行全面考虑。 三、对我国现有经济法理念进行重构 (一)确立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 在对生态自然观进行论述时,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其中使用了大量“物质变换”理念,利用对这一理念的阐述,逐渐发展成为现在的马克思主义物质变换理论。通读马克思主义物质变换理论以后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向我们呈现了自然生态图景,并深刻阐述了在物质变换过程中人类与自然出现的严重问题,还指出了物质变换断裂才是问题的根源所在。很明显,资本惯性逻辑违反了自然观,此外,还提出了观念与制度的变化将会成为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的路径。生态文明建设是对经济技术理论的一种探索,在探索过程中我们应该以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变换理论为基础,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变换理论起到的指导性作用。经济法可以对配置社会资源的相关法律进行协调,将物质变换理论纳入到法律中,这不仅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符合,同时也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保证。 (二)树立全面的生态价值观念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人起到了主体性的作用,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突出建设生态文明中人的主体地位,这是经济法的一个重要支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的关键点之一,经济发展的成果为人们共享是中国的主要发展目标。传统经济法过分追求经济发展,因为对自然生态资源的认识不够,从而造成了一系列问题,在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现不仅可以保护环境,还能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真正将人与自然均看做平等的经济主体。这样才能将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投入到建设生态文明的伟大事业中。如果人与自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利益冲突,应该对各种危机和矛盾进行妥善的处理,这样才能保证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得到构建,使人们的物质和生态需求均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三)对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经济秩序观念进行强化 在建设生态文明社会过程中,主要涉及到了经济、社会、生活及政治等方面秩序,这些秩序就好比机器中的零件一样,在社会中发挥着各自的功能,各秩序之间形成一种均衡发展的关系,在这种态势中使得我们在强调秩序的过程中不会过分地偏向其中的某个方面,而使其他方面受到忽视,生态文明建设应充分强调均衡。 四、总结 综上所述,经济法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只有几十年,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其中也不乏有一些问题存在,所以,我们应该将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积极融合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与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的经济法理念进行不断的调整和完善。对经济法中的公平理论、经济安全理念、经济效益理论、经济发展理论进行调整,并从确立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树立起全面的生态价值观念、强化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经济秩序观念等方面重新构建经济法理念。 作者:戴艳萍 单位:河南检察职业学院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哲学反思 摘要: 全球视阈下,各国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生态危机也四处扩散。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就惨遭污染转移、资源掠夺与环境壁垒等“输入性生态危机”。为解决以上危机,中国需要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环境成本内部化步伐,积极参加国际生态合作三个方面入手。而这三个方面也正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我国之所以能或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是与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当今国际大环境及我国大国形象的树立密切相关。 关键词: 全球化;输入性生态危机;生态文明建设反思 一、全球化与生态危机 资本主义是全球化时代的关键推手,因为资本扩张逻辑产生了全球化的驱动力。“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历史已经证明,资本主义还是催生生态危机的始作俑者。因为强大的生产力加剧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即强大的生产力产生了强大的“副产物”——生态危机。全球视阈下,为将来能有一个满意的、足以持续生存的环境,人们开始认真思考人类到底该以何种方式从以前的破坏环境转到保护环境,并进而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文明道路?生态环境的全球恶化,要求人们必须小心翼翼地“踩刹车”来减少环境破坏,改变那种置他国利益于不顾的狭隘民族主义,以全球视野探寻平衡生态、栖居地球之路。所以,我们应全面保护和合理治理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而全面保护和合理治理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关键是,努力消除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一个利于所有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正义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二、全球视阈下中国遭遇的“输入性生态危机” 作为西方发达国家“话语霸权”的产物——国际经济旧秩序,它不仅遏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而且掠夺其资源,破坏其环境。 1、污染转移问题 20世纪末,发达国家步入后工业社会,他们开始重视国内生态环境质量,制定出较为严格的环境保护立法和执法,致使污染物治理成本高,产品竞争力受影响,而被紧紧催逼的中国因经济落后,频繁地出卖着自己的生态精华,有时甚至为吸引外资不吝降低环境门槛,使得发达国家将许多高污染、高能耗的夕阳产业通过国际贸易在中国“落地生根”。 2、资源掠夺问题 发达国家倚靠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利用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和它们在国际经济组织中所制定的各种利益规则,在我国等发展中国家投下长长的生态阴影。 3、环境壁垒问题 乍看起来,环境壁垒是一种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目的的、“合法的”国际贸易政策措施,所有主权国家都可以采用,但问题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发展中国家就目前发展水平不能或难以采用。很明显,环境壁垒其实是一种新花样的贸易保护主义,发达国家采用“严进宽出”的环境标准,指责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商品破坏生态安全,并加以限制或制裁,从而严重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往来。 三、全球视阈下中国逆袭“输入性生态危机” 1、加快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走出生态洼地 为防止踏上“输入性生态危机”恶性循环的转轮,我们必须转换发展思路,以可持续发展模式代替传统发展模式,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内在尺度。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其产业结构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产物,无疑义的,它夯实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基础。同样无疑义地,它也使我国成为世界的生态洼地。而现在,先进的科学与技术,加上深谋远虑的见识,我国应尽快完成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转型,加强污染排放准入许可证的管理,加强污染排放的监督、管理,提高生态效率,走出生态洼地。 2、加快环境成本内部化步伐,消除生态逆差 全球视阈下,闭关锁国一去不返。这表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对外开放的国际大环境。可我国作为后发国家,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更关注的是经济增长,而非环境保护。在国际上,主要表现为贸易往来中的生态逆差。对西方发达国家来说,生态逆差,正中下怀,它们趁此大肆攫取我国自然资源,把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迁移到中国,甚至把本国大量生产和大量消耗所产生的电子垃圾也运到中国。此种情况下,我国应尽可能地采用国际标准,特别是ISO系列标准,加快环境成本的内部化步伐,实现国内外成本的一致化,逐渐消除国际贸易中的生态逆差,保护我国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 3、积极参加国际生态合作,维护生态正义 生态正义是保障生命共同体之“善”的一个关键话题。纵观历史,西方发达国家自1840年工业革命以来,就因极度收获而超额消耗自然资源、排放污物,严重破坏了全球生态环境。横观现在,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发达国家的资源消费和污物排放都遥遥领先,无论就总量还是人均水平。针对此,所有发展中国家只有联合起来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公约的协商、制定与谈判,与各生态帝国作斗争,才能真正实现国际生态正义。毫无疑义,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一直是驾驶好地球之船的一支重要力量,很乐意对世界可持续发展和全球生态环境作出积极贡献,但前提是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要求,不承诺与我国发展水平不相当的义务。 四、全球视阈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反思 全球化进程中,我们分享了经济大发展的累累硕果,也尝尽了环境污染的种种烦恼。我们不能因为累累硕果而“依附全球化”,也不能因为污染之烦恼而“拒绝全球化”。我们应在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中,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建设中国特色生态文明之路,以实现经济发展与良好环境的和谐并存,维护国人及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以己身实践陶染他国,促进全球生态危机的治理。 1、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制度密切相连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决定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由于资本主义是一种经济发展的自我扩张系统,其目的是无限增长。“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资源短缺和造成严重污染的大量废弃物等……。”这说明,资本主义是全球生态危机的制造者,却不是人类走出生态危机的引领者。而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则能够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统一,引领人类走出生存困境。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的三大基本制度——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和政治制度——决定了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属于全体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在包括生态环境利益在内的根本利益上具有一致性。当然,完美的生态文明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完全实现,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但是,“初级阶段”不会成为我们拒绝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托词。社会主义与生态学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不像资本主义与生态学那样二者注定是对立对抗的。 2、当今的国际环境不允许我们坐等拐点的到来 我国改革开放后,才开始了规模宏大的工业化进程,由于启动时间晚,世界资源越来越趋于枯竭,地球承载力也越来逼近极限,而且国际环境标准越来越走向严格。作为后发国家,我国今天所处的国际环境已经不能与当年发达国家相提并论。我们既要应对发达国家环境规则的高标准,又要履行各种国际公约。在气温变暖举世瞩目的今天,特别是进入后京都时代以来,国际社会要求中国减排温室气体的呼声愈来愈高。所以,不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污染治理,中国将会成为众矢之的。不宁唯是,如果不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妄想凭借发展中国家身份而获得宽限期,我们将无法摆脱高耗能、高污染的发展道路,无法赶上新一轮绿色经济浪潮,从而,中国的经济发展将会受到强的冲击力。 3、建设生态文明要有开阔的国际视野 当前,国际竞争的既定格局已完全改变,国际社会关注、博弈的热点和焦点不再是经济、科技、军事等传统问题,而是威胁与日俱增的、无国界的环境问题。发达国家目前已经从“私人富裕,公共污秽”的资源掠夺和环境污染的时代,开始步入所谓的“后工业时代”、“后现代化时代”。一方面,他们治理国内环境,为确保一个“退可以守”的余地,把发展中国家当作其“纳污槽”、“下水沟”,甚至干脆将各种废弃物直接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另一方面,他们提出“零发展”或“负增长”理论,借发展之名而妨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甚至指责发展中国家是破坏全球生态的“头一号”。对此,我们既要反驳他们的无理指责,借鉴他们的治理经验,又要“俯视深渊”、自我约束,规避种种健康恶果,为地球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平衡发展尽“绵薄之力”。很明了的,国际视野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利于增强我国在国际环保领域的话语权,利于树立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利于我国承担起全球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应有国际责任。 作者:朱玉 单位:齐鲁工业大学文法学院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农村社区教育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一、农村社区教育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扩展为“五位一体”,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所谓的“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的恶化和生态平衡的破坏是由人的盲目行为造成的,而要融洽这种关系,首先得帮助人们提高认识,继而将正确认识转化为自觉行为,现代教育必须重视这方面的工作。《可持续发展21世纪议程》明确提出“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能力的关键。教育对于改变人们的态度是不可缺少的,对于培养环境意识和道德意识,对于培养符合可持续发展和公众有效参与决策的价值观与态度、技术和行为也是必不可少的”,“使各阶层人民从小学年龄到成年都接受环境与发展教育”,“为求实效,环境与发展教育应当采用正规和非正规方法及有效的传播手段”。建设生态文明,应以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为根本前提,深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为生态文明建设夯实基础。必须树立这样的理念:要努力推动生态教育向全民教育、全程教育和终生教育发展,在全社会倡导生态伦理和生态行为,提倡生态善美观、生态良心、生态正义和生态义务,逐步把生态保护变成每一位民众的自觉行为。这样的理念与社区教育的基本服务功能相一致,可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是社区教育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如果农村社区教育能有理有节地在全体民众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它一定会更好地促进当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 二、农村社区教育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可能性 1.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 政府要强化生态文明教育的主导作用,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制度化建设。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政府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之中,纳入社区教育的年度计划之中。要有效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部门和单位既是学习型组织的创建者,也是社区教育培训项目的指导者,更是社区教育资源的提供者,宣传、教育、环保、劳动、科技、农业、文化、卫生、司法、公安等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教育之中,成为生态文明教育的引路人。建立生态文明教育的公众参与机制,将生态文明教育与“美丽乡村”建设、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争创“文明单位”、建设宜居环境、“星级家庭评选”等活动相结合,提高教育活动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2.发挥培训学习的先导作用 近年来随着生态危机的日益严重,民众对环境污染的危害、生态保护的意义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也掌握了一些环保科学知识,了解了一些基本的生态保护的规范,但还不尽如人意,对生态保护的参与意识较为薄弱,对自己行为的作用以及应当承担的责任没有充分认识。因此,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拟定或加强职业培训方案,不分社会地位、年龄、性别、种族或宗教,确保人们获得培训机会,以满足环境和发展需求”。首先,是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开展生态文明教育重在帮助人们认识自然、尊重自然。帮助人们反思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失误,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我们要结合当地实际,着重在五个方面努力:一要开展普及生态知识的教育。重在介绍全球和我国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的现状,传播最新生态环保动态,唤起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二要推进生态文明观念教育。如生态安全观、生态文明价值观、生态道德观、生态消费观等价值观念。三要强化生态环境法制教育。进行土地管理法、水法、森林法、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的宣传教育,彰显生态正义,引导公民自觉履行生态环境道德义务,自觉地参与生态保护。四要注重生态文明技能教育。如日常生活中的节能减排绿色技术,养殖业中的防病防疫、排泄物无害化处理,种植业中的合理施肥和用药技术、秸秆的综合利用技术等。五要加强产业转型培训。为民众提供新型蔬菜、时令水果、特种养殖等绿色种养殖业技术指导,开展家政服务、保洁服务等新型职业培训,保证民众具有更多的绿色经济收入渠道。其次,是教育载体的多样性。要在民众中进行生态文明的普及宣传教育,需要开展必要的培训学习,如深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活动,以生态环境知识、生态文明观念、生态环境法制、生态文明技能为重点,形成培训菜单,供受训单位选择,开展专题讲座与培训。教育内容要灵活多样,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吸引更多的民众参与学习与培训,以提高广大民众生态知识知晓度,增强生态文明道德观,遵守生态法制的自觉性,培养生态技能的科学性。还要借助各种有效载体,如案例分析、生态文明建设读本、板报宣传、广播影视、标语横幅、文艺宣传、先进评选等,使生态文明教育成为全体民众的必修课,让全社会都重视和行动起来,共同爱护环境、保护生态。要充分利用每年十多个生态环境教育节日、纪念日的作用,把宣传教育活动引向每一个家庭和每一位民众。要将教育活动深入到最基层,特别要重视发挥社区教育工作站的作用,让农村的广大民众在家门口得到生态文明教育。 3.发挥健康舆论的引领作用 要让全社会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正确舆论的引领是不可或缺的,那些健康的、积极的、正面的舆论可以给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正能量。我们要利用多种途径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国梦、美丽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关内容。举办“人美•家美•乡村美”生态教育周,通过植树护绿、征文演讲、小品汇演、下发宣传资料等活动,大力倡导珍惜耕地、保护资源、绿化美化、合理消费、循环利用等行为,坚决反对违章搭建、乱排乱放、毁林毁草、过度消费、粗放产业等行为,逐步实现“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在提高民众生态文明意识方面,我们同样要发挥先进典型的榜样示范作用。通过各种渠道多种途径,广泛开展绿色人物、绿色企业、绿色村庄、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的创建评比活动,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发展;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生态文明建设先进典型事迹宣传,弘扬积极向上的生态文明观、价值观;对在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等领域为生态文明做出贡献的人物、单位给予表彰鼓励,营造一种“学先进、赶先进、争先进”的良好氛围,积极推动当地的生态文明建设。 4.发挥民众参与的自治作用 当前,农村中除了违章搭建、超规模养殖外,还存在夏秋季大量焚烧秸秆,污染大气;垃圾随处乱扔,河道成为天然垃圾箱;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破坏有益生物生存环境;除草剂大量反复使用,破坏土壤结构,造成水土流失严重;乱砍滥伐,损害绿化等现象。要消除这些影响生态环境的陋习,仅靠政府的一般号召或单纯的宣传教育还不够,我们需要将民众组织起来,让他们加入到自治的行列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这也许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农村社区教育的开展,必须充分发挥民众参与的自治作用,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与深度。自治是一种有益的疏导,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自治不是自由行动,乃是共同治理;不是打消规则,乃是大家立法;不是放任,乃是练习自治的道理”,“在自治上,他们可以养成几种主要习惯:对于公共幸福,可以养成主动的兴味;对于公共事业,可以养成担负的能力;对于公共是非,可以养成明了的判断。自治可以养成我们对于公共事情上的愿力、智力、才力”。首先,应成立民众自治的组织。如农村养殖业协会、绿色农业专业合作社、环境保护巡防队等,形成服务民众的网格管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让这些社会组织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日常管理。选用具有较强责任心的人担任垃圾收集员、河道清洁员、环保监督员、土地监察员、科技指导员等,为民众提供无偿的或低偿的服务,同时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把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不良现象消除在萌芽状态。其次,应通过广大民众的讨论,制定自我约束的规范。尽管国家对生态保护方面有好多法律法规,但众多的条款,民众却不太好记。因此,非常需要在国家法律法规的指导下,形成民众好记住、能记住的规范,如卫生公约、土地保护守则、水源保护准则、生态文明家庭评选条件等,“至于自己共同所立之法就不然,从始到终,心目中都有它在;平日一举一动,都为大家自立的法律所影响”。当广大民众有了遵守法律法规的自觉行动并逐渐养成保护生态的良好习惯,建设美丽乡村、美丽中国的目标定会实现。 三、结束语 如果说黄浦江上游漂浮死猪是一起破坏生态环境、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偶发事件,其中则有着许多必然的联系,当我们把教育、把农村社区教育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抓手,把一些可能性变为实实在在的现实性,那么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进程中也许会减少一些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不明智行为,多一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举动,“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这必将会利在当前,功在千秋。 作者:陆明荣 单位:平湖市钟埭街道社区教育中心
浅谈林业勘察设计:对综合性林业勘察设计的定位及其作用的探讨 摘要:本文介绍了林业勘察设计行业的发展情况,阐述了中国林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并分析了林业勘察设计的定位和作用。 关键词:林业勘察设计;定位;作用 1 勘察设计行业概况 1.1 勘察设计行业概况 我国的勘察设计行业是从20世纪50年代参照前苏联模式建立起来,当时在国务院各部门、各地区陆续建立了勘察设计单位,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以事业单位的模式进行运作。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为我国的工程建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进入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勘察设计行业不论是从改革原有体制弊端上,还是在技术发展上,都有了显著的进展。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勘察设计行业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壮大,不断提高了自己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服务面在拓宽、实力在增强、效益在增长、员工得到了实惠。去年,勘察设计单位年收入超过亿元,已经有近百家单位的收入甚至达到十几亿元的高水平,这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速增长期。 十六大之后,改革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在保持国民经济高速、健康、持续和稳定发展的同时,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和政企关系上,政府将不再作为对企业进行资源配置的主体,也不再作为国有产权的代表存在,政企关系将会出现新的变化。政府企业都是建立在法律基础上的平等主体,政府为企业服务的意识将逐渐增强,这将有力地促进中国企业、也包括勘察设计行业的发展。我国加入WTO后,为勘察设计单位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新的机遇,中国市场成为国际市场的一部分,同时国际市场也成为我们显示身手的角逐场。以外促内、内引外联,利用国内和国际的2大市场和2类资源,进一步推进我国勘察设计行业向全方位、多功能、高层次、宽领域、广范围的方向发展,参与国际经济技术的合作和竞争,前途十分广阔。 1.2 林业勘察设计简要回顾 和全国其它行业一样,林业也是从20世纪50年代参照前苏联模式组建了自己的勘察设计队伍。按照当时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定位,林业设计院主要按服务于木材生产为主要目的进行组建,如北京采伐设计院、黑龙江森工设计院、西南林业勘察设计总队等,其主要职能就是为林业产业建设提供技术支持。20世纪50 年代末~60 年代中期,是林业发展的辉煌时期,曾一度超过铁路行业被人们称之为“林老大”。林业勘察设计单位的功能很明确,就是从森调开始,对我国东北、西南大片原始森林的木材采伐、运输、加工以及一系列林产品生产开展勘察设计工作和全国勘察设计行业一道,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生产资料的原始积累做出了贡献。10年动乱,林业勘察设计单位纷纷被解散、下放,元气大伤。80年代初,林业勘察设计单位逐渐得以恢复,并随着改革开放而迅猛发展,几乎每个省都有自己的设计队伍,甚至有些林业大省的地区和县一级也都组建了林业调查设计队伍。但主要功能仍是围绕着采伐天然林,进行木材及其林产品生产这个中心。 2 新时期中国林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林业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从来都是与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相联系的。不同时期,社会对林业的主导需求,决定着林业的主导特征和社会属性。林业属性的实质性改变,主要取决于经济和政治环境,以及由此而决定的认识水平。 新时期中国林业的特点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林业的主导特征和社会属性,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得到了人们的重新认识和定义,从过去以木材生产为主,森林资源的属性更多地被认为是一种经济资源,到现在以生态建设为主,森林资源的属性被广泛地认为是扩展到国民经济全局以及社会各个方面,成为国家政治、经济、乃至文化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始终是这个历史阶段的社会基本矛盾。我国林业已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中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作为生态经济的社会形态的林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较低层次,新时期中国林业的发展趋势就是从林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较低层次的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树立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的战略思想,在实施六大工程,推进从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转变的同时,加速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转变,缩小与世界林业发达国家的差距,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实现林业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宏伟蓝图。 新时期中国林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为林业勘察设计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也为综合性林业勘察设计院的定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3 对现阶段综合性林业勘察设计单位定位及其作用的几点思考 3.1 勘察设计的含义 首先分析一下勘察设计的含义,勘察和设计是有区别的。一般意义上的勘察,是指根据建设工程的要求,查明、分析、评价建设场地的地质地理环境特征和岩土工程条件,编制建设工程勘察文件的活动。工程勘察是配合工程设计发展起来的,工程勘察究竟起什么作用?勘察大师张苏民总结工程勘察有2个作用:一是认知作用;二是咨询作用。 一般意义上的设计,是指根据建设工程的要求,对建设工程所需的技术、经济、资源、环境等条件进行综合分析、论证,编制建设工程设计文件的活动。设计的主要作用形象是一个转换器,是一个以应用科学和技术为主,将科研成果和工程手段有机结合,服务于工程建设的过程。国外没有严格的勘察设计一说,勘察设计活动被归为咨询范畴,是咨询的一个组成部分。现在,国内勘察设计有了更为广泛的含义,包含了建设前期的咨询和可行性研究和建设过程中的工程监理以及建设后期的技术服务等内容,与国外的咨询工作内容基本相同,是一个对建设工程进行全过程的技术服务。 3.2 对现阶段综合性林业勘察设计单位定位及其作用的思考 林业勘察设计生产力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它是一个主要依靠应用科学技术起作用的生产部门,为林业建设服务是它的生产特征,各专业技术人才是勘察设计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综合技术生产力是勘察设计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勘察设计质量是勘察设计生产力的显著标志。大力提升林业勘察设计生产力水平,是促进林业跨越式发展的需要,是调整林业勘察设计生产关系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分析整个林业勘察设计的现状,可以看出林业勘察设计力量弱且分散,人员专业结构单一且不合理,综合性差且业务范围窄,与整个林业的生产关系不协调且定位不清,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 现阶段综合性林业勘察设计院的定位,从大的方面讲是林业科技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林业实施6大工程,推进5大转变,实现跨越式发展不可缺少的一支重要力量。从所起的作用讲,是以工程方式推进林业建设的有效力量,是大工程带动大发展,体现林业建设质量、效益和水平的保障力量,是林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有效载体,是林业与现代工程科学有效结合的技术平台。总之,综合性林业勘察设计院是建设我国现代林业的生力军和突击队,是林业一笔宝贵的资源和财富。 现阶段综合性林业勘察设计院的作用和优势是什么,总体作用是为林业6大工程和2大体系建设提供工程技术支持和相应的智力服务。综合性林业勘察设计的优势就在于多专业工程技术人员,运用多行业最新科研和技术成果,通过林业与现代工程科学有效结合,以工程建设的方式高效率、高质量完成项目的建设,从而发挥建设效益,实现建设目的。这一优势是科研单位和其他单一规划调查、设计单位所不具备或欠缺的。如在退耕还林工程中,恢复林草植被、治理水土流失是重点,在生态移民、能源建设、小流域治理、林草种植等方面,采用勘察手段,摸清地质、气象、水文等条件,做出科学规划,制定技术方案,提出综合设计措施加以治理,能有效保证工程的质量。又如在森林公园建设,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的环境要素设计等诸多方面,运用现代工程理念和手段,作扎实的工程勘察和设计工作,创造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性循环。 4 结语 定位明确可理顺现阶段综合性林业勘察设计在整个林业建设中的生产关系,使其发挥作用并作用于林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综合性林业勘察设计生产力也能得到大力发展。在生产力共同发展的过程中,林业勘察设计要不断地调整林业建设与自身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浅谈林业勘察设计:林业勘察设计院集成化的图档管理信息系统研究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革新及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我国林业勘察设计院的信息管理工作逐渐呈现出集成化的趋势。作为林业勘察设计院信息系统研究的关键性环节,图档信息的集成化管理越来越多的替代了传统的图形文档模式。本篇文章主要分析了现阶段我国林业勘察设计院图档信息集成化管理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此提出了关于其集成化管理研究的几点意见。 【关键词】图档管理;信息系统;集成化;问题;意见 0.引言 传统的图档信息管理方法仅仅依靠纸质媒介进行手工的记录、汇总、整理与查找。因此,基于这种模式上的信息管理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资源的过度浪费、效率的降低,且其本身纸质的遗失也会大大影响数据与图形信息保存的完整性。鉴于这种状况的存在,我国林业勘察设计院已对档案的信息管理采取了相对先进的管理方法,如CAD在图形信息方面的设计等。同时CAD在林业勘察设计院应用的普及,也标志着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方法已渗透到图档信息的管理中。但从客观角度来讲,这些管理方法的使用促进了图档信息管理的科学性进展,但其实施缺乏了相应的时代特征,又没有满足新时期林业勘察设计院图档信息的集成化管理。因此,为了更快的实现图档管理信息的集成化,有必要将其与现代化的信息传播媒介进行充分的融合,从根本上转变原有的管理制度为新型的、时代的、创新的管理方法。 1.现阶段我国林业勘察设计院图档信息集成化管理系统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1忽略了软件系统与信息项目管理的有效集成 一方面,由于林业勘察设计院的工作是一个系统化、流动且持续的过程。图档信息的来源既包括勘察、设计同时也涵盖了施工的主要部分。这些数据的集成必然会导致大量繁杂数据信息的产生,因此我们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一定的归纳分析与整合,通过数据库的建立来进行图档信息的统一管理。但据相关调查表明,我国现行的软件系统只是相对一个独立的数据信息而言的,因此这种软件系统的研发并未能从本质上实现与信息管理项目的有效集成。另一方面,图档管理软件系统的研究是相对于大多数档案信息管理而言的,因此缺乏了林业设计院独有的针对性。同时其研发思维的确立也与林业勘察设计院的图档管理信息系统存在很大范围的偏差,不利于软件系统与其管理的高效融合,更有甚者可能会影响到图档信息自身系统管理实施的可行性。 1.2图档管理人员自身综合素质偏低 受到先入为主思想的制约,图档管理人员已熟悉并完全适应传统的纸质记录模式。因此,对于高度集成化的图档信息管理系统需要很长时间的了解,但对其熟知以后对计算机的操作又是其本身的劣势所在,因此,这些因素的存在都大大影响了林业勘察设计院集成化图档信息管理信息系统的形成。此外,图档管理人员既是管理工作的实践者,同时也为其实施工作的进行引领着主要方向。可以说管理人员自身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信息的集成化管理。鉴于我国林业勘察设计院对软件使用的特殊要求,图档管理人员需要在本设计院信息管理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革新与修正,使其与设计院本身达到信息管理上的一致性,快速实现林业勘察设计院图档信息管理的集成化。 1.3电子文档的管理工作有待完善 第一,随着电子信息设备在我国林业勘察设计院使用的实现,我们的电子文档已可以从设备上加以复制并进行多次利用。信息化服务的实现虽然方便了图档的管理,但如果出现设备故障等问题就会导致电子文档的不合理流失,大大影响数据信息的存储。第二,在电子设备引进之初,设备中的数据信息均来源于传统的纸质媒介,在工作实践过程中,电子版信息与纸质不相符的状况也是频频发生。因此,这就要求设计院相关职责部门针对此现象进行相关政策的制定,全面保证电子文档管理工作实施的科学性与完整性。 2.关于林业勘察设计院集成化图档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的几点意见 2.1注重软件管理系统的定向研发与更新 对于集成化管理系统的研发,应首先做到站在整个设计院的角度进行思考,并针对图档形成的过程进行调查与研究,从而达到对设计院集成管理系统要求的全面把握。其次要做的是对集成管理系统进行初步的设计与规划,选取功能操作简便且开发难度相对较小的软件进行图档信息的管理,并做到对软件的定期维护。如果软件的使用存在不当之处,可以根据实际要求进行软件设计的再次设计与研发。一旦发现管理性能远远超出此软件且功能更为完善的软件,可以进行数据信息的转移将其引进到设计院现行的信息集成管理系统中,使其发挥更好的集成性能。此外,软件的集成管理职能是在不断的更新与完善中实现的。既然设计院图档信息的集成管理系统是对所有用户开放的,那么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可靠的反馈机制,倾听用户内心的意见,不断完善管理性能的同时取得实质性进步。对于林业勘察设计院的集成化图档信息管理而言,只有做到根据用户的不同应用不断更新集成数据,提供可靠的数据保障,才能从本质意义上促进设计院设计与勘测效率的高效提升。 2.2全面促进工作人员与机构的协调统一 林业勘察设计院图档管理信息系统集成化是机构内部各成分统一协调的结果。其实现不仅需要软件系统与管理项目的集成,同时也要求工作人员与机构的集成。首先,在整个设计院内部施行问责制。通过相关政策的制定对各个阶层工作人员的义务与责任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并成立协调小组专门负责工作人员之间任务的协调工作。其次,图档管理人员要增强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探索软件设计的弊端并进行改正,做好图档管理集成系统的引路人。此外,设计院要定期进行图档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在此基础上核对现存的纸质信息与电子录入信息,并针对纸质信息与电子录入数据不符的情况进行及时的纠正。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信息的多元化发展促进着信息管理模式的变革。基于信息分享与调度的思想,集成化信息管理系统应运而生。针对林业勘察设计院图档管理信息系统高速集成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要做到注重软件管理系统的定向研发与更新、全面促进工作人员与机构的协调统一,从而保障信息管理集成化步伐的持续推进。 浅谈林业勘察设计:新形势下林业勘察设计理念的转变 摘 要: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有关强化林业发展的部署》是根据新时期要求给林业发展赋予了新的内涵,因此,作为林业的勘察与设计者,应该从传统的思想中解放出来,不断根据新时期的特点,运用新的理念去进行林业的勘察工作,为实现林业的多元化和跨越式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新形势下;林业勘察;设计理念;转变 在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中,很多都要求强化对林业的勘察设计,因此,有关部门要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制定新的林业勘察理念,制定新的目标和新的设计理念,为加快林业的发展速度做出新的努力,新形势下林业勘察设计理念的转变是实现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措施。作为我国的林业人员,就要深刻认识到林业的发展关系到我国的三农问题,关系到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速度,因此,在林业勘察过程中,林业人员要转变传统的观念,实现林业健康而稳定的发展。 1 新形势下林业的勘察设计理念要切实为生态建设服务,实现分类经营的理念 在传统的林业勘察工作中,其主要目标是实现林业的全面开发,充分对木材进行采伐而促进我国各行业的发展,而如今,随着林业勘察设计理念的转变,由原先的采伐以经济效益为主,变成采育结合,保护种群,以生态效益为主,经济效益相结合的采伐模式。林业勘察设计工作的服务群体也相应有了一些变化。现在,人们对林业的需求逐渐从物质需求转变为生态需求,所以,在进行林业勘察设计时,首要目标就是要实现林业的生态功能,使林业勘察设计更好地为我国的生态建设服务,同时,根据十八大精神和“中国梦”对林业的相关部署,应当对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采用不同的设计理念,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充分整合资源,对不同经营性质的森林资源采用不同的经营模式,拓宽林业的投资渠道,制定相应的管理模式。新形势下,勘察设计如何能够体现多元化的经营理念,是林业勘察设计的主要思想。 2 新形势下林业的勘察设计理念就是要熟练运用最新的技术要领和规程,掌握当前林业的相关法律法规 从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国务院和国家林业主管部门颁布了很多有关林业勘察设计的文件、规程、技术要求等,很多已不符合当前的形势,已经被废除。国家林业局对这些不符合当前形势的文件、规程、技术要求进行清理,同时,国家林业局和各省、区、市都制定或颁布了很多新的林业勘察的文件、规章、规程和技术要求。如四川省颁布了我国第一个关于林业经济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文件,其主要的措施为减少植被的消耗,避免因为植被覆盖面积不足而引起的水土流失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又如在三峡工程的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建设中,制定了乔木和灌木结合的立体化的林业结构模式,在种植过程中,既要发展具有深根系的乔木和灌木植物,又要种植具有浅根系的草本植物,这样可以实现植物的多样化,减少水土流失发生的可能性。目前,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林业发展中出现很多植被种群单一、种植结构也不尽合理,纯林面积比较大等情况,各地都制定或即将制定相应的技术措施和技术方案及技术操作规程。对此,林业勘察的相关人员要对新形势下林业政策、技术规程、技术要求和技术措施进行充分的学习和了解,并熟练掌握。合理运用当前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使林勘设计成果既依法依规,又符合技术操作规程。 3 新形势下林业的勘察设计理念必须用科技手段为支撑 科学技术是实现发展的关键,在人类进步的进程中,每一次飞跃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对世界范围内林业发展进行总结,可以发现,科学技术对林业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国林业的发展速度受到科学技术的影响,林业的研发技术不足,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林业勘察发展历史来看,20世纪80年代前大多为皮尺、测绳、斧头等,而后逐渐过渡到地形图、航片、罗盘仪、油锯等简单机械,现大多采用卫星照片、GPS等卫星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林勘设计工具仪器和勘察手段有了质的飞跃,但与林业发达国家相比,不管是从勘察理念、勘察工具、勘察手段,还是从林业体制、政策、林业法制建设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林勘理念的进一步转变、林勘工具仪器的进一步研发,使林业勘察技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林业勘察人员必须以林业新科技、新技术为支撑,不断学习新的知识,领会新的理念,才能适应新形势下林业和林业勘察的发展。 4 新形势下林业的勘察设计理念必须具有一定的深度 很多地区由于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建设,林地资源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如云南省,据不完全统计,有接近30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已经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林业旅游特色区域。因此,林勘设计人员不再是单一设计栽树与砍树,而是要在勘察设计中将林业的开发与旅游景点的设置结合起来,将观光性的旅游、文化性的旅游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结合起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特色、民族特色,既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又符合林业技术操作规程的林勘设计理念,使不同的林业特色可以相互交融,使林业勘察设计方案具有一定深度,体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5 新形势下林业的勘察设计理念必须展现其广度 森林是我国生态建设的关键,森林的覆盖率代表了一个国家生态建设的成效,其不仅仅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和无可替代的生态效益,林业勘察人员在进行勘察设计时,要不断拓宽自身的视野,运用创新性的敏锐思维,在工程造林、园林绿化、林下栽培、林农间种、林药间种等方面,充分利用最新科研成果和新的栽培技术,采取不同的栽培技术,使林业与农业、水利、城镇建设发展相协调,实现林业种植种类的多元化发展,改变单一的林业种植发展模式,把林业建成环保林业和生态林业。林业勘察设计人员更要站在新的角度,转变勘察设计的理念,实现林业的多元化和跨越式的发展,使林业勘察设计成果具有一定的广度。 6 结语 在新形势下,林业的发展不仅仅要实现其经济效益,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不断深入的今天,实现林业发展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更是尤为重要的,因此,对在新形势下林业勘察设计理念的转变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在进行林业勘察设计时,首要目标就是要实现林业的生态功能,使林业勘察设计为我国的生态建设服务,以新的科学技术为支撑,不断学习林业新技术、新规程,在林业法律法规框架内,运用科学仪器的先进勘察手段,使林勘设计成果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通过林业勘察设计理念的转变,使林勘设计成果更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从而实现林业的多元化和跨跃式发展。 浅谈林业勘察设计:新形势下林业勘察设计要点探析 【摘 要】我国的社会经济正处在快速的发展阶段,在国民经济中,林业占据着比较重要的地位,而且我国是林业大国,所以也比较重视林业的发展。林业能够顺利的开展对我国的社会经济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论文具体探究新形势下林业勘察设计要点。 【关键词】新形势;林业勘察;设计要点 1 引言 对于林业勘察设计来说,不仅仅要求工作人员需要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同时还需要工作人员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思想觉悟。具体进行林业勘察的时候,一定要结合相关勘察的难度,勘察的规模进行确定。实施林业有效勘查能够促进林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因此,认识林业勘察的重要性,同时采取具体的措施进行林业勘察是非常有必要的。 2 林业勘察设计具体作用 2.1 有效保护个人合法权益 在进行具体林业勘察设计的时候,需要对林木的所有权等等具体的内容进行明确,而且也需要正确地处理使用权以及所有权问题,这就能够保障个人合法权益。目前对于林业生产来说,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是林地承包形式,这种形式能够促进林业向多样化的趋势发展。但是也会出现各种经济纠纷,那么这时候进行科学的林业勘查就为土地所有权以及使用权提供了一定的合理性。 2.2 有效促进林业生产建设 对于我国目前的林业发展状况来看,很多地区没有形成一个统一化的管理。在开发过程中比较注重林业的经济性,那么这就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危害,而有效的开展林业勘察能够有效的结合某一个区域的林地状况,从而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这样既能够有效的保证生态效益,同时也为林地生产建设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3 林业勘察设计具体要点 3.1 不断完善沟通平台 对于我国部分地区来说,将林业的具体勘察、规划以及设计工作分别下发于不同的行政部门,但是没有建立起相关的部门促进其工作进行合理的沟通,那就会迫使各项任务独立进行,可能会导致工作任务重复,而且也不能够有效的发挥整体的作用,所以在具体开展林业勘察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强化整体功能,同时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平台。 3.2 加强信息化建设 对于我国的林业来说,占地面积非常大,所以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实地的走访勘察、进行具体的规划以及设计是存在着一定难度的,而且工作量也比较大,针对这样的问题,就应该积极的建议以及完善信息化建设。将我国相关的林业面积、林木的种类等等这些比较基础的数据上传在有关管理信息平台中。而且也需要对林业的具体使用以及开发情况做一个了解,促使我国的林业勘查计划逐渐向自动化水平不断的发展。(见图2) 3.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要想促进林业勘察设计能够顺利的开展,而且也能够达到良好的工作效率,那么就一定需要技术人才的支持。对于林业勘察设计工作来讲,工作的内容比较复杂,而且涉及的方面也比较广,这就需要具体的工作人员应该具备比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拥有较强的技术水平,才能够胜任这项工作[2]。所以,相关的单位一定要加强人才建设,可以具体组织一些活动培训员工,从而有效地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不断丰富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促进工作人员提高工作能力,在招聘选拔工作人员的时候,就应该提高标准,同时也可以采取具体考核制度,激发工作人员积极性。一定要着重培养相关的林业人才,促进林业能够顺利的发展,根据可持续发展原则,不断增强科学技术,有效地将林业勘察工作落实。科学技术非常的重要,比如说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有效的选择种子,进行科学的培育,有效地防治病虫。当然,群众人员也要提高自己的意识,要保护森林,促进林业发展的实效性。 3.4 有效应用GPS技术 我国目前的科技发展比较迅速,当然也就给林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好处。在具体进行林业勘察设计中就可以有效的应用GPS定位系统,可以更加精确地进行勘察以及测绘,能够有效的促进林业的发展。比如说可以利用GPS定位系统定位森林样地,利用这种方法能够有效的进行实际勘察,能够进行科学的测绘,大大降低了工作的难度。而且利用GPS定位系统对森林资源进行勘查,也是我国以后应该进一步研究的主要方向。其次,还可以利用GPS定位系统对林地面积进行一定的测量。通过具体对林地面积进行测量,可以更加详细地了解某一个区域的林地覆盖面积,GPS定位系统在实际操作中能够有效的解决一些难题,所以应该得到广泛的使用。另外,还可以利用GPS定位系统进行林地资源的管理。对于林业的发展来说,林地资源是其基础,合理科学地利用GPS技术,可以具体实时地监控占用林地的行为,同时也能够做到更加准确的定位。有效地应用GPS技术,还能够对损毁林地案件进行具体的监控,比如说乱砍滥伐事件,可以更加精确的计算出被毁的林地面积,从而能够有效地促进工作人员绘制出具体的位置,为处理事件提供必要的科学数据。当然,GPS技术在造林规划中,后续检验中都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3]。 3.5 加强科技应用 要想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达到高效优质林业,就一定要大力加快林业科技成果的发展,同时也要具体应用比较先进的技术,促进其能够更快的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林业勘察设计中,各个部门都应该积极引进丰产栽培技术,培养优良品种;抓好节水以及抗旱技术;另外还要注意病虫防害技术,可以具体应用一些生物或者是鸟类防治。从而促进森林环境不受到污染[4]。 4 结语 对于我国来说,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比较重要的工作,当然在具体落实林业勘察规划的时候也会出现各种各拥奈侍猓这主要与相关的部门没有认识到林业勘察计划的重要性以及建设意义有着很大的关系。不能够有效的进行林业勘察规划,对林业的经济效益以及生态发展都有着严重的影响,阻碍林业可持续发展。所以,一定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完善沟通平台,加强信息化建设,促进人才队伍的建设,有效利用GPS等一些先进的技术,加强科技的应用。促进林业勘察设计,才能够在新形势下,确保林业资源的有效开发。 浅谈林业勘察设计:林业勘察设计理念转变初探 摘要:近年来,根据国务院出台的规章制度,其种大部分内容都要求对林业勘察设计予以有效强化。所以,相关部门需要按照社会发展总体水平来树立全新林业勘察理念,明确新目标与设计理念,进一步推动林业发展。而在新时期背景下,林业勘察设计理念的转变对于小康社会的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新形势;林业勘察;设计理念;转变 在新形势背景下,《有关强化林业发展的部署》中明确指出了林业发展全新内涵。所以,林业勘察和设计人员,需要突破传统思想,结合新时期特点,灵活运用新理念,进一步推动林业勘察工作的开展,对于林业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1为生态建设提供服务并践行分类经营理念 传统林业勘察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促进林业的深入开发,通过采伐木材来推动国家各领域的全面发展。但是,现阶段,林业勘察设计理念发生了转变,由采伐经济效益转变成了采育结合,对种群进行全面保护,重视生态效益,以保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1]。当前,对于林业需求已经转变成生态需求,为此,在开展林业勘察设计的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林业本身的生态功能,以保证为生态建设提供高质量服务。另外,应当落实十八大精神与“中国梦”对于林业的部署要求,通过多种设计理念实现生态公益林与商业林的建设,合理制定政策措施,对资源进行全面整合。针对不同经营性质的森林资源应当采用适当的经营模式,不断拓展林业投资的渠道,明确管理模式。而在新形势背景下,勘察设计对于多元经营理念的体现是十分重要的。 2灵活运用新技术要领与规程 国务院与国家林业主管部门相继出台了与林业勘察设计相关的文件、技术以及规程等等,但是,因新形势背景下已经无法发挥作用而被废除。同时,国家林业局针对与形势不吻合的文件与规程等进行了全面清理,并积极制定出了全新林业勘察文件与规章等[2]。其中,三峡工程在水土保持林与水源涵养林的建设过程中,采取乔木与灌木相互结合的立体林业结构模式。这样一来,在实际的种植过程中,不仅要对深根系乔木与灌木植物加大种植力度,同时,还需要种植浅根系草本植物,确保植物多样化的实现,降低水土流失发生几率。现阶段,在长江中下游区域,林业的发展存在植被种群单一化与结构不合理化的问题,为此,多地开始制定技术措施与方案。针对这一形势,林业勘察工作人员一定要不断学习并了解林业的全新政策与技术规程等,确保可以灵活运用。针对现阶段政策与法律法规的合理运用,能够确保林业勘察设计遵循法律法规,与技术操作规程相适应。 3以科学手段为重要支撑 要想实现全面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而在人类发展与进步的过程中,科学技术始终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通过对全球林业发展的情况研究与总结,充分展现了科技对于林业发展的重要性。其中,林业发展的速度与科技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3]。而林业研发技术相对落后,自建国以来,林业勘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通常采用的都是测绳、斧头与皮尺。随后,过渡至航片、地形图等多种简易机械。而发展至今,林业勘察设计工作已经开始运用了卫星照片等多种先进技术。由此可见,林业勘察设计工作在我国的发展,特别是在工具仪器与勘察手段方面已经实现了质变。然而,同发达国家相比,在勘察理念、工具和手段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而在科技发展的进程中,林业勘察工作的理念有了一定的变化,对于工具和仪器的研发也更加深入和全面,为林业勘察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在这种社会形势之下,林业勘察工作人员需要将林业全新科技和技术作为重要支撑,对新知识内容进行深入学习,理解新理念的内涵,以保证与林业及林业勘察工作的发展相适应。 4林业勘察设计理念要有深度 在国内,大部分区域在建设天然林保护工作的基础上,使得林地资源在短时间内得以恢复。所以,对于林业勘察设计工作人员而言,其工作的内容并不只是单纯地设计栽树和砍树,应当在实践工作当中,有机结合林业开发和旅游景点,充分融合观光旅游与文化旅游。进而彰显地区特色和民族特色[4]。而这同样与林业技术的操作规程及林业勘察设计理念相吻合,也使得多样化的林业特色能够有效融合,确保林业勘察的设计方案更深入,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5林业勘察设计理念应具备广度 在国家生态建设过程中,森林的作用不容小觑。而森林覆盖率能够真实地展现生态建设效果,森林并不只是具备经济效益,同样兼具了社会与生态效益。为此,林业勘察工作人员在开展勘察设计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积极地拓展个人视野,灵活运用创新思维,将先进的科研成果及栽培技术应用在工程造林与园林绿化等方面,通过多种栽培技术,实现林业和农业等领域建设的协调性,推进林业的多元发展[5]。这样一来,林业原有的单一种植发展模式就能够得以改变,使得林业发展成为环保与生态林业。与此同时,林业勘察设计工作人员应当以创新角度思考问题,对勘察设计工作理念进行有效转变,确保林业的跨越式发展,扩展林业勘察设计成果的广度。 6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形势背景下,林业发展需要在提升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深入贯彻并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注重社会与生态效益的提升。为此,林业勘察设计工作的理念需要与时俱进,合理转变并创新,对理念转变展开深入研究。林业勘察设计工作的重点就是要充分发挥林业生态功能,为国家生态建设提供高质量服务。在林业勘察设计理念转变的背景下,林业勘察设计工作的成果将更加科学,且操作性会不断增强,进一步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林琳 单位:吉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工程建设与设计论文:论优化设计与工程建设投资控制 摘 要:建设项目投资控制是每个投资者所关心的重要内容之一。就工程项目建设而言,投资控制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从目前的投资控制来... 关键词:设计;优化;影响;方案;业主;项目;投资;费用 建设项目投资控制是每个投资者所关心的重要内容之一。就工程项目建设而言,投资控制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从目前的投资控制来看,通过对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阶段投资估算的审批和项目法人负责制的实行,投资规模得到了有效控制,象以前那种投资无底洞,工期马拉松的现象已基本杜绝。设计阶段通过限额设计,使设计概算超投资估算的现象得到了基本控制。施工阶段通过招标投标和施工监理的全面推行,使工程预算投资得到了合理的确定和有效控制,通过造价咨询服务部门和审计部门对工程结算和决算的审核,剔除了其中的不合理部分,使该阶段的投资也得到了应有的控制。但如何通过优化设计来有效控制投资,尚未得到广泛重视。 一、优化设计对建设投资的影响 1.设计方案直接影响投资 工程建设过程包括项目决策、项目设计和项目实施三大阶段。进行投资控制的关键在于决策和设计阶段,而在项目作出投资决策后,其关键就在于设计。据研究分析,设计费一般只相当于建设工程全寿命费用的1%以下,但正是这少于1%的费用对投资的影响却高达75%以上,单项工程设计中,其建筑和结构方案的选择及建筑材料的选用对投资又有较大影响,如建筑方案中的平面布置为内廊式还是外廊式、进深与开间的确定、立面形式的选择、层高与层数的确定、基础类型选用、结构形式选择等都存在着技术经济分析问题。据统计,在满足同样 功能的条件下,技术经济合理的设计,可降低工程造价5%~10%,甚至可达10%~20%,如某无线电厂的多层框架结构厂房(4层),设计单位按常规设计为独立基础,由于多层厂房荷载较大,致使独立基础的单体尺寸较大,埋深较深(-3.2m),事后经其他设计人员分析如采用 柱下条基,可节约大量的砼,并可降低埋深减少土方开挖,相比可节约投资20多万元;某两幢功能、结构、面积、基础形式均相近的综合楼,其中一幢因考虑立面效果设置了多处装饰柱及装饰线条,致使该部分费用相差10多万元,真可谓是笔下一条线,投资花万千扰。 2.设计质量间接影响投资 据统计,在工程质量事故的众多原因中,设计责任多数占40.1%,居第一位。不少建筑产品由于缺乏优化设计,而出现功能设置不合理,影响正常使用;有的设计图纸质量差,专业设计之间相互 矛盾,造成施工返工、停工的现象,有的造成质量缺陷和安全隐患,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损失,造成投资的极大消费。震惊全国的宁波大桥事故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证。 3.设计方案影响经常性费用 优化设计不仅影响项目建设的一次性投资,而且还影响使用阶段的经常性费用,如暖通、照明的能源消耗、清洁、保养、维修费等,一次性投资与经常性费用有一定的反比关系,但通过优化设计可努力寻求这两者的最佳结合,使项目建设的全寿命费用最低。 二、优化设计运作困难的成因 1.政府主管部门对优化设计监控不力 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设计对业主负责,设计质量由设计单位自行把关的观念,主管部门对 设计成果缺乏必要的考核与评价,有的仅靠图纸会审来发现一些简单问题,只有等出现了大 的技术问题才来追究责任,而方案的经济性则问及更少。另外,对设计市场管理不够,越级、无证、挂靠设计时有发生,从而导致设计质量下降,加之由于设计工作的特殊性,不同的项目有各自的特点,所以针对不同项目优化设计的成果缺乏明确的定性考核指标。 2.业主要求优化设计的意识不强 目前,业主往往把投资的控制重心放在施工环节上,而对设计环节重视不够。其原因:一是对设计对投资影响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只看到搞施工招标,投标价要低于标底价、施工单位 要让利等,殊不知设计方案的优化会带来更大的节约;二是无法很好地选择设计单位,因为在设计前业主不知道谁能优化到什么程度。有些项目设计虽通过招投标,但此时方案不细, 概算粗略,很难来综合评定;三是业主由于专业知识上的限制,对设计方案难以从优化扰的角度提出要求或疑义;四是有些业主经济实力雄厚扰,项目建设赶时髦,求新颖,根本不提优化要求;五是有些业主自身对工程应具备的功能要求及应达到的目标不明确,随意性 大,要求出图时间紧,又压低设计收费,从而也影响了优化设计的开展。 3.优化设计的开展缺乏必要的压力和动力 由于目前的设计经营往往凭的是关系,缺乏公平竞争,所以设计单位的重心不在技术水平的提高上,设计只要保证不出大的质量问题,方案的好坏、造价的高低,关系不大,使优化设计 失去压力。由于现在的设计收费是按面积或按造价的比例计取,几乎跟投资的节约和设计质 量的优劣无关,导致对设计方案不认真进行经济分析,而是追求高标准,或为保险起见,随意加大安全系数,造成投资浪费。相反,设计单位即使花费了较多的人力、物力,优化了设计方案,给业主节约了投资,但也不能得到应有的报酬,有时设计费反而变少了,从而挫伤了优化设计的积极性。 4.优化设计运行的机制不够完善 优化设计的运行需有良好的机制作为保证。而目前的状况,一是缺乏公平的设计市场竞争机 制,设计招标未能得到推广和深化,地方、行业、部门保护严重;二是价格机制扭曲,优化 不能优价;三是法律法规机制薄弱。 三、搞好优化设计的几点建议 1.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优化设计工作的监控 为保证优化设计工作的进行,开始可由政府主管部门来强制执行,通过对设计成果进行全面审查后方可实施。作为《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配套文件之一的《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 文件审查暂行办法》已由建设部建设[2000]41号文颁布施行,它的实施将对控制设计质量提供重要保证。但《办法》规定的审查主要是针对设计单位的资质、设计收费、建设手续、 规范的执行情况、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应用等方面的内容,缺乏对方案的经济性及功能的合 理性方面的审查要求,所以建设主管部门在执行《办法》的同时,应增加人员配备和审查力度,对设计成果进行全面审查。第二,应加强对设计市场的管理力度,严格通过资质管理、人员注册、设计招标、图纸审查等环节来规范设计市场,减少黑市设计。第三,利用主管部门的职能,总结推广标准规范、标准设计、公布合理的技术经济指标及考核指标,为优化设计的进行提供良好服务。 2.加快设计监理工作的推广 优化设计工作的推行,仅靠政府监控还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设计监理已成为形势所迫 ,业主所需。通过设计监理可打破设计单位自己控制自己的单一局面。因此,主管部门应在 搞好政府监理的同时,一方面应尽快建立设计监理单位资质的审批条件,加强设计监理人才 的培训考核和注册,制定设计监理工作的责职、收费标准等;另一方面通过行政手段来保证 设计监理的广度,为设计监理的社会化的提供条件。 3.建立必要的设计竞争机制 为保证设计市场的公平竞争,设计经营也应采用招标投标,虽然早在1984年,当时国家计委 和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就印发《工程设计招标投标暂行办法》,1995年建设部230号文印发了《城市建筑方案设计竞选管理办法》,新颁的《招标投标法》中也规定符合条件的项目的 勘察设计必须招标,但实际招标项目的量一直很少,只占总项目的10%左右(不同的地区其 比例可能有所不同),即使采用招标的项目,其招标体系不完善评标方法不健全,缺乏公平竞争性,因此应完善设计招投标的相关环节。首先,应成立合法的设计招标机构;其次,各地方主管部门应建立相应的规定,符合条件的项目必须招标;第三,业主对拟建项目应有明确的功能及投资要求,有编制完整的招标文件;第四,招标时应对投标单位的资质信誉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资格审查;第五,应设立健全的评标机构合理的建设评标方法,以保证设 计单位公平竞争,并限制业主在项目上的随意性。设计单位为提高竞争能力,在内部管理上应把设计质量同个人效益挂钩,促使设计人员加强经济观念,把技术与经济统一起来,改变以前设计过程中不算帐,设计完了概算见分 晓的现象,由画了算扰变为算着画扰,并通过室主任、总工程师与造价工程师层层把关,共同控制设计过程。 4.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优化设计的推广还应有一定的法律法规作为保证,目前已有《合同法》、《建筑法》、《招投标法》、《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在规范项目建设工作,但这些都是从项目建设的总 体出发,对设计方面的规范不够具体,因此为更好地监督管理设计工作,还应建立和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如设计监理、设计招投标、设计市场及价格管理等。江苏省人民政府于2000年3月31日颁布的《江苏省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办法》便是该省加强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规范工程勘察设计行为的法规。 5.注意优化设计工作的综合性 通过优化设计来控制投资是一个综合性问题,不能片面强调节约投资,要正确处理技术与经 济的对立统一是控制投资的关键环节。设计中既要反对片面强调节约,忽视技术上的合理要求,使项目达不到功能的倾向,又要反对重视技术,轻经济、设计保守浪费的现象。设计人员要用价值工程的原理来进行设计方案分析,要以提高价值为目标,以功能分析为核心,以系统观念为指针,以总体效益为出发点,从而真正达到优化设计效果。 工程建设与设计论文:谈工程建设前期方案优化与设计阶段投资控制 【摘要】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工程的投资决策及设计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可能性为35%-75%,而在工程实施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可能性只有5%-25%。显然,设计阶段是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它决定整个工程建设项目的规模、建筑方案、结构方案。设计方案优化与否,直接影响着工程建设的综合效益。因此,把建设项目投资的发生控制在批准的投资限额以内,随时纠正发生的偏差,以保证项目投资管理目标的实现,以求在各个建设项目中能合理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设计阶段;投资控制;方案优化 1 注重前期方案优化工作 工程设计是建设项目进行全面规划和具体描述实施意图的过程,是工程建设的灵魂,是处理技术与经济关系的关键性环节,是控制工程造价的重点阶段。方案优化不仅关系到建设项目一次性投资的多少,而且在建成交付使用后影响项目的经济效益。建设单位和代建单位在审查设计单位的设计时,要重视设计方案的优化。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在项目前期方案优化过程中节约投资的可能性为75%左右,所以,要真正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就应注重前期方案优化工作。因此,在设计阶段,应让经济人员积极地参与进来,不仅从技术上,更重要的是从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前提下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选择。在方案比较时,可以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在满足工程结构以及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依据经济指标选择设计方案。而设计方案一经确定,又可采用价值工程方法尽量合理地降低工程造价。 2 实现工程方案优化的措施 方案优化不仅是提高工程作业效率的基础,也是不断降低工程造价的有效策略,其对于建筑工程的影响作用在不断加速。考虑到实现工程造价的科学性,满足节约资金投资的要求,工程单位应当在项目的前期阶段就采取必要的工程方案优化措施,为后面的施工作业指明正确的方向。 2.1 合理规划,有序进行。建筑理论中对于设计工作的定义为:“设计是建筑工程项目的总指导,设计的内容涵盖了工程大大小小的范围,设计方案决定了现实的施工策略。”因为设计阶段所包括的内容形式多样,在设计阶段加强方案的质量控制对于造价控制管理意义重大。加强造价控制管理需要将工作重点放在建设之前的设计阶段中去,对于工程方案必须要采取有效的处理,保证方案更加科学可靠。这样在达到建筑使用标准的前提下,还能降低工程资源的消耗,维持良好的工程精度,从多个方面对工程造价严格控制。优化设计时需将力学概念和优化技术完整结合起来,参照业主明确的要求与使用性能,利用合理的分析和计算手段获得最佳的工程设计方案。 2.2 造价控制,资金为本。从具体施工过程看,导致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不达标的因素是多个方面的,比如设计变更、费用索赔等。这就要求投资方对每一分部分项工程资金结算进行严格控制,使最终工程决算金额控制在初步设计概算内,确保投资成本最低化。有效控制成本造价必须坚持“资金为本”的理念,积极创建全面的财务监督体系,这就需要工程单位财务、人力等各个部门共同努力。另外投资方的项目管理人员应经常保持与设计人员的沟通,及时回答设计方提出的有关问题,与设计人员一起对项目的使用功能、关键设备、主要建筑物平面布置、材料选择等进行较为详尽的比选,通过技术比较、经济分析和效果评价来优化设计,最大限度地节约投资,使每一个单项工程都不超过其设计概算。 2.3 施工组织,合理设计。优化组织设计、控制工程造价等内容都属于工程造价管理的范畴,这是现代建筑行业经济与施工技术的有效整合过程。需要采取的工程措施包括:(1)收集各方面的工程资料,对需要设计的内容熟练掌握,根据现有的资料进行施工组织设计。(2)按照设计图纸要求,以施工技术资料为依据开展施工组织,同时关注相关方的要求,确保选择方案的科学性。(3)关系。建筑工程关系通常都是指工期、质量、安全、工艺等四个方面的关系,工程企业需要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结合现有的技术水平、施工工艺、机械设备等,对工程设计方案进行全面优化调整,真正做到少投入、高效益。 3 设计阶段造价控制方法 3. 创造有利的主客观条件,实现工程造价控制目的。业主要有较高的控制造价的意识,设计单位要有高水平的设计师和精通造价业务的造价师,三者只有密切配合才能有效地控制造价。 3.2 完善、健全设计招标体系与评标方法。完善设计招标体系,业主对拟建项目应有明确的功能及投资要求,有编制完整的招标文件,并对项目经济适用性给予一定的评分比重。设计招投标在很多方面不同于施工招投标,应在招投标细节管理方面予以区别对待与完善,对设计招标机构提出相应资格要求,以便在评标过程中对相关指标进行专业性的审核,减轻评委的工作量,提高评审质量。建立健全的设计评标方法,以保证设计单位公平竞争,在评标过程中应有专门的人员(与设计单位没有直接接触)对设计文件进行核实,体现公平原则。 3.3 精心拟定设计合同。设计合同条款的拟定是否全面、合理,直接影响到设计成果的好坏,进而影响到工程施工进度,最终影响项目的工程造价。因此,设计合同的拟定十分重要。 3.4 要根据决策阶段的工程估算确定合理的工程设计造价控制目标,并通过设计过程的不断深入对工程估算不断修正,保证工程造价控制目标的实现。 3.5 要利用先进的方案优化方法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优选,比如价值工程等,充分利用这些方法控制工程造价。 4 推行限额设计 限额设计就是按批准的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按批准的初步设计总概算控制施工图设计。即将上阶段设计审定的投资额和工程量先行分解到各专业,然后再分解到各单位工程和分部工程。各专业在保证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按分配的投资限额控制设计,严格控制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的不合理变更,以保证总投资限额不被突破。限额设计贯穿项目可行性研究、初步勘察、初步设计、详细勘察、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各个阶段,而在每一个阶段中贯穿于各个专业的每一道工序。明确限额目标,实行工序管理,各个专业限额设计的实现是限额设计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 将限额设计的要求写入工程项目设计合同,提出按照概算进行限额设计的内容,对超概的设计则扣除一定比例设计费。在合同的约束下,设计单位基本上能够自觉做至限额设计,限额设计也因而达到了一定的成效。 4.1 重视初步设计的方案选择。在初步设计限额设计中,各专业设计人员应强化控制建设投资意识,在拟定设计原则、技术方案和选择设备材料过程中,应先掌握工程的参考造价和工程量,严格按照限额设计所分解的投资额和控制工程量进行设计,并以单位工程为考核单元,事先做好专业内部平衡调整,提出节约投资的措施,力求将造价和工程量控制在限额范围内。 4.2 严格控制施工图预算。施工图设计是指导工程建设的主要文件,是设计单位的最终产品,施工图阶段限额设计的重点应放在初步设计工程量控制方面,控制工程量一经审定,即作为施工图设计工程量的最高限额,不得突破。 4.3 加强设计变更管理。除非不得不进行设计变更,否则任何人员无权擅自更改设计。如若预料到将要发生变更,则设计变更发生越早越好。若在设计阶段变更,只需修改图纸,其他费用尚未发生,损失有限;若在采购阶段变更,则不仅要修改图纸,还需重新采购设备和材料;若在施工期间发生变更,除发生上述费用外,已建工程还可能将被拆除,势必造成重大变更损失。因此要尽可能将设计变更控制在设计阶段,建立健全相应的设计管理制度,对影响工程造价的重大设计变更,需进行由多方人员参加的技术经济论证,使建设投资得到有效控制。 工程建设与设计论文:论优化设计与工程建设投资控制 摘 要:建设项目投资控制是每个投资者所关心的重要内容之一。就工程项目建设而言,投资控制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设计阶段通过限额设计,使设计概算超投资估算的现象得到了基本控制。但如何通过优化设计来有效控制投资,尚未得到广泛重视。 关键词:投资控制;优化设计;工程建设 1 优化设计对建设投资的影响 1.1 设计方案直接影响投资 工程建设过程包括项目决策、项目设计和项目实施三大阶段。进行投资控制的关键在于决策和设计阶段,而在项目作出投资决策后,其关键就在于设计。据研究分析,设计费一般只相当于建设工程全寿命费用的1%以下,但正是这少于1%的费用对投资的影响却高达75%以上,单项工程设计中,其建筑和结构方案的选择及建筑材料的选用对投资又有较大影响,如建筑方案中的平面布置为内廊式还是外廊式、进深与开间的确定、立面形式的选择、层高与层数的确定、基础类型选用、结构形式选择等都存在着技术经济分析问题。据统计,在满足同样功能的条件下,技术经济合理的设计,可降低工程造价5%-10%,甚至可达10%-20%,如某无线电厂的多层框架结构厂房(4层),设计单位按常规设计为独立基础,由于多层厂房荷载较大,致使独立基础的单体尺寸较大,埋深较深(-3.2m),事后经其他设计人员分析如采用柱下条基,可节约大量的砼,并可降低埋深减少土方开挖,相比可节约投资20多万元;某两幢功能、结构、面积、基础形式均相近的综合楼,其中一幢因考虑立面效果设置了多处装饰柱及装饰线条,致使该部分费用相差10多万元,真可谓是笔下一条线,投资花万千扰。 1.2 设计质量间接影响投资 据统计,在工程质量事故的众多原因中,设计责任多数占40.1%,居第一位。不少建筑产品由于缺乏优化设计,而出现功能设置不合理,影响正常使用;有的设计图纸质量差,专业设计之间相互矛盾,造成施工返工、停工的现象,有的造成质量缺陷和安全隐患,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损失,造成投资的极大消费。震惊全国的宁波大桥事故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证。 1.3 设计方案影响经常性费用 优化设计不仅影响项目建设的一次性投资,而且还影响使用阶段的经常性费用,如暖通、照明的能源消耗、清洁、保养、维修费等,一次性投资与经常性费用有一定的反比关系,但通过优化设计可努力寻求这两者的最佳结合,使项目建设的全寿命费用最低。 2 优化设计运作困难的成因 2.1 政府主管部门对优化设计监控不力 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设计对业主负责,设计质量由设计单位自行把关的观念,主管部门对设计成果缺乏必要的考核与评价,有的仅靠图纸会审来发现一些简单问题,只有等出现了大的技术问题才来追究责任,而方案的经济性则问及更少。另外,对设计市场管理不够,越级、无证、挂靠设计时有发生,从而导致设计质量下降,加之由于设计工作的特殊性,不同的项目有各自的特点,所以针对不同项目优化设计的成果缺乏明确的定性考核指标。2.2 业主要求优化设计的意识不强 目前,业主往往把投资的控制重心放在施工环节上,而对设计环节重视不够。其原因:一是对设计对投资影响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只看到搞施工招标,投标价要低于标底价、施工单位要让利等,殊不知设计方案的优化会带来更大的节约;二是无法很好地选择设计单位,因为在设计前业主不知道谁能优化到什么程度。有些项目设计虽通过招投标,但此时方案不细,概算粗略,很难来综合评定;三是业主由于专业知识上的限制,对设计方案难以从优化扰的角度提出要求或疑义;四是有些业主经济实力雄厚扰,项目建设赶时髦,求新颖,根本不提优化要求;五是有些业主自身对工程应具备的功能要求及应达到的目标不明确,随意性大,要求出图时间紧,又压低设计收费,从而也影响了优化设计的开展。 2.3 优化设计的开展缺乏必要的压力和动力 由于目前的设计经营往往凭的是关系,缺乏公平竞争,所以设计单位的重心不在技术水平的提高上,设计只要保证不出大的质量问题,方案的好坏、造价的高低,关系不大,使优化设计失去压力。由于现在的设计收费是按面积或按造价的比例计取,几乎跟投资的节约和设计质量的优劣无关,导致对设计方案不认真进行经济分析,而是追求高标准,或为保险起见,随意加大安全系数,造成投资浪费。相反,设计单位即使花费了较多的人力、物力,优化了设计方案,给业主节约了投资,但也不能得到应有的报酬,有时设计费反而变少了,从而挫伤了优化设计的积极性。 2.4 优化设计运行的机制不够完善 优化设计的运行需有良好的机制作为保证。而目前的状况,一是缺乏公平的设计市场竞争机制,设计招标未能得到推广和深化,地方、行业、部门保护严重;二是价格机制扭曲,优化不能优价;三是法律法规机制薄弱。 3 搞好优化设计的几点建议 3.1 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优化设计工作的监控 为保证优化设计工作的进行,开始可由政府主管部门来强制执行,通过对设计成果进行全面审查后方可实施。作为《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配套文件之一的《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暂行办法》已由建设部建设[2000]41号文颁布施行,它的实施将对控制设计质量提供重要保证。但《办法》规定的审查主要是针对设计单位的资质、设计收费、建设手续、规范的执行情况、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应用等方面的内容,缺乏对方案的经济性及功能的合理性方面的审查要求,所以建设主管部门在执行《办法》的同时,应增加人员配备和审查力度,对设计成果进行全面审查。第二,应加强对设计市场的管理力度,严格通过资质管理、人员注册、设计招标、图纸审查等环节来规范设计市场,减少黑市设计。第三,利用主管部门的职能,总结推广标准规范、标准设计、公布合理的技术经济指标及考核指标,为优化设计的进行提供良好服务。 3.2 加快设计监理工作的推广 优化设计工作的推行,仅靠政府监控还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设计监理已成为形势所迫,业主所需。通过设计监理可打破设计单位自己控制自己的单一局面。因此,主管部门应在搞好政府监理的同时,一方面应尽快建立设计监理单位资质的审批条件,加强设计监理人才的培训考核和注册,制定设计监理工作的责职、收费标准等;另一方面通过行政手段来保证设计监理的广度,为设计监理的社会化的提供条件。 3.3 建立必要的设计竞争机制 为保证设计市场的公平竞争,设计经营也应采用招标投标,虽然早在1984年,当时国家计委和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就印发《工程设计招标投标暂行办法》,1995年建设部230号文印发了《城市建筑方案设计竞选管理办法》,新颁的《招标投标法》中也规定符合条件的项目的勘察设计必须招标,但实际招标项目的量一直很少,只占总项目的10%左右(不同的地区其比例可能有所不同),即使采用招标的项目,其招标体系不完善评标方法不健全,缺乏公平竞争性,因此应完善设计招投标的相关环节。首先,应成立合法的设计招标机构;其次,各地方主管部门应建立相应的规定,符合条件的项目必须招标;第三,业主对拟建项目应有明确的功能及投资要求,有编制完整的招标文件;第四,招标时应对投标单位的资质信誉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资格审查;第五,应设立健全的评标机构合理的建设评标方法,以保证设计单位公平竞争,并限制业主在项目上的随意性。 设计单位为提高竞争能力,在内部管理上应把设计质量同个人效益挂钩,促使设计人员加强经济观念,把技术与经济统一起来,改变以前设计过程中不算帐,设计完了概算见分晓的现象,由画了算扰变为算着画扰,并通过室主任、总工程师与造价工程师层层把关,共同控制设计过程。 3.4 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优化设计的推广还应有一定的法律法规作为保证,目前已有《合同法》、《建筑法》、《招投标法》、《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在规范项目建设工作,但这些都是从项目建设的总体出发,对设计方面的规范不够具体,因此为更好地监督管理设计工作,还应建立和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如设计监理、设计招投标、设计市场及价格管理等。江苏省人民政府于2000年3月31日颁布的《江苏省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办法》便是该省加强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规范工程勘察设计行为的法规。 3.5 注意优化设计工作的综合性 通过优化设计来控制投资是一个综合性问题,不能片面强调节约投资,要正确处理技术与经济的对立统一是控制投资的关键环节。设计中既要反对片面强调节约,忽视技术上的合理要求,使项目达不到功能的倾向,又要反对重视技术,轻经济、设计保守浪费的现象。设计人员要用价值工程的原理来进行设计方案分析,要以提高价值为目标,以功能分析为核心,以系统观念为指针,以总体效益为出发点,从而真正达到优化设计效果。 工程建设与设计论文:试论优化设计与工程建设投资控制 摘要:施工阶段通过招、投标和施工监理的全面推行,使工程预算投资得到了合理的确定和有效控制,通过造价咨询服务部门和审计部门对工程结算和决算的审核,剔除了其中的不合理部分,使该阶段的投资也得到了应有的控制。但如何通过优化设计来有效控制投资,也应得到广泛重视。 关键词:优化设计 工程建设 投资 建设工程项目的设计是整个工程建设的其中一个环节。建设工程项目投资控制是每个投资者所关心的重要内容之一。就工程项目建设而言,投资控制贯穿于工程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从目前的投资控制来看,通过对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阶段投资估算的审批和项目法人负责制的实行,投资规模得到了有效控制,而如以前那种投资无底洞,工期马拉松的现象已基本杜绝。设计阶段通过限额设计,使设计概算超投资估算的现象得到了基本控制。施工阶段通过招、投标和施工监理的全面推行,使工程预算投资得到了合理的确定和有效控制,通过造价咨询服务部门和审计部门对工程结算和决算的审核,剔除了其中的不合理部分,使该阶段的投资也得到了应有的控制。但如何通过优化设计来有效控制投资,却没有得到广泛重视。 一、优化设计对建设投资的影响 1.设计方案直接影响投资 工程建设过程包括项目决策、项目设计和项目实施三大阶段。进行投资控制的关键在于决策和设计阶段,而在项目作出投资决策后,其关键就在于设计。据研究分析,设计费一般只相当于建设工程全部费用的1%左右,但正是这1%左右的费用对投资的影响却高达70%以上,单项工程设计中,其建筑和结构方案的选择及建筑材料的选用对投资又有较大影响,如建筑方案中的平面布置为内廊式还是外廊式、进深与开间的确定、立面形式的选择、层高与层数的确定、基础类型选用、结构形式选择等都存在着技术经济分析问题。据统计,在满足同样功能的条件下,技术经济合理的设计,可降低工程造价5%~10%,甚至可达10%~15%。如某无线电厂的多层(四层)框架结构厂房,设计单位按常规设计为独立基础,由于多层厂房荷载较大,致使独立基础的单体尺寸较大,埋深较深,经其他设计人员分析如采用柱下条基,可节约大量的砼,并可降低埋深减少土方开挖,相比可节约投资20多万元;某两幢功能、结构、面积、基础形式均相近的综合楼,其中一幢因考虑立面效果设置了多处装饰柱及装饰线条,致使该部分费用相差10多万元,正所谓:笔下一条线,投资花万千啊。 2.设计质量间接影响投资 据统计,在工程质量事故的众多原因中,设计责任多数占30%以上,居第一位。不少建筑产品由于缺乏优化设计,而出现功能设置不合理,影响正常使用;有的设计图纸质量差,专业设计之间相互矛盾,造成施工返工、停工的现象,有的造成质量缺陷和安全隐患,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损失,造成投资的极大消费。 3.设计方案影响经常性费用 优化设计不仅影响项目建设的一次性投资,而且还影响使用阶段的经常性费用,如暖通、照明的能源消耗、清洁、保养、维修费等,一次性投资与经常性费用有一定的反比关系,但通过优化设计可努力寻求这两者的最佳结合,使项目建设的全寿命费用最低。 4.设计方案要考虑环境评价和节能减排 在当今全球陷入经济危机、气候变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从而引发的人类生存危机的情况下,建设工程的优化设计更应考虑到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和材料、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等问题。优化设计可以在工程的源头来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可以有效地节约建设资金,还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做出了贡献,这也是一项造福人类的总要工作。 二、优化设计运作困难的成因 1.政府主管部门对优化设计监控不力 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设计对业主负责,设计质量由设计单位自行把关的观念,主管部门对设计成果缺乏必要的考核与评价,有的仅靠图纸会审来发现一些简单问题,只有等出现了大的技术问题才来追究责任,而方案的经济性则问及更少。另外,对设计市场管理不够,越级、无证、挂靠设计时有发生,从而导致设计质量下降,加之由于设计工作的特殊性,不同的项目有各自的特点,所以针对不同项目优化设计的成果缺乏明确的定性考核指标。 2.业主要求优化设计的意识不强 目前,业主往往把投资的控制重心放在施工环节上,而对设计环节重视不够。其原因:一是对设计对投资影响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只看到搞施工招标,投标价要低于标底价、施工单位要让利等,殊不知设计方案的优化会带来更大的节约;二是无法很好地选择设计单位,因为在设计前业主不知道谁能优化到什么程度。有些项目设计虽通过招投标,但此时方案不细,概算粗略,很难来综合评定;三是业主由于专业知识上的限制,对设计方案难以从优化扰的角度提出要求或疑义;四是有些业主经济实力雄厚扰,项目建设赶时髦,求新颖,根本不提优化要求;五是有些业主自身对工程应具备的功能要求及应达到的目标不明确,随意性大,要求出图时间紧,又压低设计收费,从而也影响了优化设计的开展。 3.优化设计的开展缺乏必要的压力和动力 由于目前的设计经营往往凭的是关系,缺乏公平竞争,所以设计单位的重心不在技术水平的提高上,设计只要保证不出大的质量问题,方案的好坏、造价的高低,关系不大,使优化设计失去压力。由于现在的设计收费是按面积或按造价的比例计取,几乎跟投资的节约和设计质量的优劣无关,导致对设计方案不认真进行经济分析,而是追求高标准,或为保险起见,随意加大安全系数,造成投资浪费。相反,设计单位即使花费了较多的人力、物力,优化了设计方案,给业主节约了投资,但也不能得到应有的报酬,有时设计费反而变少了,从而挫伤了优化设计的积极性。 4.优化设计运行的机制不够完善 优化设计的运行需有良好的机制作为保证。而目前的状况,一是缺乏公平的设计市场竞争机制,设计招标未能得到推广和深化,地方、行业、部门保护严重;二是价格机制扭曲,优化不能优价;三是法律法规机制薄弱。 三、搞好优化设计的几点想法 1.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优化设计工作的监控 首先为保证优化设计工作的进行,开始可由政府主管部门来强制执行,通过对设计成果进行全面审查后方可实施。有关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将对控制设计质量提供重要保证。但其中规定的审查主要是针对设计单位的资质、设计收费、建设手续、规范的执行情况、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应用等方面的内容,缺乏对方案的经济性及功能的合理性方面的审查要求,所以建设主管部门在执行的同时,应增加人员配备和审查力度,对设计成果进行全面审查。其次,应加强对设计市场的管理力度,严格通过资质管理、人员注册、设计招标、图纸审查等环节来规范设计市场,减少黑市设计。第三,利用主管部门的职能,总结推广标准规范、标准设计、公布合理的技术经济指标及考核指标,为优化设计的进行提供良好服务。 2.加快设计监理工作的推广 优化设计工作的推行,仅靠政府监控还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设计监理已成为形势所迫,业主所需。通过设计监理可打破设计单位自己控制自己的单一局面。因此,主管部门应在搞好政府监理的同时,一方面应尽快建立设计监理单位资质的审批条件,加强设计监理人才的培训考核和注册,制定设计监理工作的责职、收费标准等;另一方面通过行政手段来保证设计监理的广度,为设计监理的社会化的提供条件。 3.建立必要的设计竞争机制 为保证设计市场的公平竞争,设计经营也应采用招标投标,虽然有关法律法规中规定符合条件的项目的勘察设计必须招标,但实际招标项目的量一直很少,只占总项目的10%左右(不同的地区其比例可能有所不同),即使采用招标的项目,其招标体系不完善评标方法不健全,缺乏公平竞争性,因此应完善设计招投标的相关环节。首先,应成立合法的设计招标机构;其次,各地方主管部门应建立相应的规定,符合条件的项目必须招标;第三,业主对拟建项目应有明确的功能及投资要求,有编制完整的招标文件;第四,招标时应对投标单位的资质信誉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资格审查;第五,应设立健全的评标机构合理的建设评标方法,以保证设计单位公平竞争,并限制业主在项目上的随意性。 设计单位为提高竞争能力,在内部管理上应把设计质量同个人效益挂钩,促使设计人员加强经济观念,把技术与经济统一起来,改变以前设计过程中不算帐,设计完了概算见分晓的现象,由画了算转变为算着画,并通过室主任、总工程师与造价工程师层层把关,共同控制设计过程。 4.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优化设计的推广还应有一定的法律法规作为保证,目前已有《合同法》、《建筑法》、《招投标法》、《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在规范项目建设工作,但这些都是从项目建设的总体出发,对设计方面的规范不够具体,因此为更好地监督管理设计工作,还应建立和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如设计监理、设计招投标、设计市场及价格管理等。 5.注意优化设计工作的综合性 通过优化设计来控制投资是一个综合性问题,不能片面强调节约投资,要正确处理技术与经济的对立统一是控制投资的关键环节。设计中既要反对片面强调节约,忽视技术上的合理要求,使项目达不到功能的倾向,又要反对重视技术,轻经济、设计保守浪费的现象。设计人员要用价值工程的原理来进行设计方案分析,要以提高价值为目标,以功能分析为核心,以系统观念为指针,以总体效益为出发点,从而真正达到优化设计效果。 若能真正做到优化设计,那么在工程建设中才能真正体会到优化设计在工程建设投资控制中的优越性和效果。这里面包含着经济效益、环保节能效益。这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有意义的工作。 工程建设与设计论文:优化设计与工程建设投资控制 摘要:工程建设投资控制的关键在于决策和设计阶段,在项目作出投资决策后,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的关键在于优化设计。本文分析了优化设计在工程建设投资控制中的重要性及其意义,并提出了搞好优化设计实现对工程建设投资有效控制的一系列措施。 关键词:工程建设管理; 优化设计; 投资控制 1前言 建设项目投资控制是每个投资者所关心的重要内容之一。就工程项目建设而言,投资控制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从目前的投资控制来看,通过对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阶段投资估算的审批和项目法人负责制的实行,投资规模得到了有效控制,象以前那种投资无底洞,工期马拉松的现象已基本杜绝。设计阶段通过限额设计,使设计概算超投资估算的现象得到了基本控制。施工阶段通过招标投标和施工监理的全面推行,使工程预算投资得到了合理的确定和有效控制,通过造价咨询服务部门和审计部门对工程结算和决算的审核,剔除了其中的不合理部分,使该阶段的投资也得到了应有的控制。但如何通过优化设计来有效控制投资,尚未得到广泛重视。 2优化设计对建设投资的影响 2.1设计方案直接影响投资 工程建设过程包括项目决策、项目设计和项目实施三大阶段。进行投资控制的关键在于决策和设计阶段,而在项目作出投资决策后,其关键就在于设计。据研究分析,设计费一般只相当于建设工程全寿命费用的1%以下,但正是这少于1%的费用对投资的影响却高达75%以上,单项工程设计中,其建筑和结构方案的选择及建筑材料的选用对投资又有较大影响,如建筑方案中的平面布置为内廊式还是外廊式、进深与开间的确定、立面形式的选择、层高与层数的确定、基础类型选用、结构形式选择等都存在着技术经济分析问题。据统计,在满足同样功能的条件下,技术经济合理的设计,可降低工程造价5%~10%,甚至可达10%~20%,如某无线电厂的多层框架结构厂房(4层),设计单位按常规设计为独立基础,由于多层厂房荷载较大,致使独立基础的单体尺寸较大,埋深较深(-3.2m),事后经其他设计人员分析如采用柱下条基,可节约大量的砼,并可降低埋深减少土方开挖,相比可节约投资20多万元;某两幢功能、结构、面积、基础形式均相近的综合楼,其中一幢因考虑立面效果设置了多处装饰柱及装饰线条,致使该部分费用相差10多万元,真可谓是笔下一条线,投资万千扰。 2.2设计质量间接影响投资 据统计,在工程质量事故的众多原因中,设计责任多数占40.1%,居第一位。不少建筑产品由于缺乏优化设计,而出现功能设置不合理,影响正常使用;有的设计图纸质量差,专业设计之间相互矛盾,造成施工返工、停工的现象,有的造成质量缺陷和安全隐患,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损失,造成投资的极大浪费。震惊全国的宁波大桥事故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证。 2.3设计方案影响经常性费用 优化设计不仅影响项目建设的一次性投资,而且还影响使用阶段的经常性费用,如暖通、照明的能源消耗、清洁、保养、维修费等,一次性投资与经常性费用有一定的反比关系,但通过优化设计可努力寻求这两者的最佳结合,使项目建设的全寿命费用最低。 3优化设计运作困难的成因 3.1主管部门对优化设计监控不力 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设计对业主负责,设计质量由设计单位自行把关的观念,有的仅靠图纸会审来发现一些简单问题,只有等出现了大的技术问题才来追究责任,而方案的经济性则问及更少。另外,由于设计工作的特殊性,不同的项目有各自的特点,针对不同项目优化设计的成果缺乏明确的定性考核指标。 3.2业主要求优化设计的意识不强 目前,业主往往把投资的控制重心放在施工环节上,而对设计环节重视不够。其原因:一是对设计对投资影响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只看到搞施工招标,投标价要低于标底价、施工单位要让利等,殊不知设计方案的优化会带来更大的节约;二是无法很好地选择设计单位,因为在设计前业主不知道谁能优化到什么程度。有些项目设计虽通过招投标,但此时方案不细,概算粗略,很难来综合评定;三是业主由于专业知识上的限制,对设计方案难以从优化的角度提出要求或疑义;四是有些业主经济实力雄厚,项目建设赶时髦,求新颖,根本不提优化要求;五是有些业主自身对工程应具备的功能要求及应达到的目标不明确,随意性大,要求出图时间紧,又压低设计收费,从而也影响了优化设计的开展。 3.3优化设计的开展缺乏必要的压力和动力 优化设计的运行需有良好的机制作为保证。而目前的状况,一是缺乏非常公平的设计市场竞争机制,设计招标未能得到推广和深化;二是价格机制扭曲,优化并不是优价;三是法律法规机制还比较薄弱。 4搞好优化设计实现对工程建设投资的有效控制的几点建议 4.1主管部门可以加强对优化设计工作的监控 为保证优化设计工作的进行,开始可由政府主管部门来强制执行,通过对设计成果进行全面审查后方可实施。作为《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配套文件之一的《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暂行办法》已由建设部建设[2000]41号文颁布施行,它的实施将对控制设计质量提供重要保证。但《办法》规定的审查主要是针对设计单位的资质、设计收费、建设手续、规范的执行情况、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应用等方面的内容,缺乏对方案的经济性及功能的合理性方面的审查要求,所以建设主管部门在执行《办法》的同时,可以增加人员配备和审查力度,对设计成果进行全面审查。第二,可以加强对设计市场的管理力度,严格通过资质管理、人员注册、设计招标、图纸审查等环节来规范设计市场。第三,利用主管部门的职能,总结推广标准规范、标准设计、公布合理的技术经济指标及考核指标,为优化设计的进行提供良好服务。 4.2加快设计监理工作的推广 优化设计工作的推行,仅靠政府监控还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设计监理已成为形势所迫,业主所需。通过设计监理可打破设计单位自己控制自己的单一局面。因此,主管部门可以在搞好政府监督的同时,一方面可以尽快建立设计监理单位资质的审批条件,加强设计监理人才的培训考核和注册,制定设计监理工作的责职、收费标准等;另一方面通过行政手段来保证设计监理的广度,为设计监理的社会化提供条件。 4.3完善设计竞争机制 为保证设计市场的公平竞争,设计经营也应采用招标投标,虽然早在1984年,当时国家计委和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就印发《工程设计招标投标暂行办法》,1995年建设部230号文印发了《城市建筑方案设计竞选管理办法》,新颁的《招标投标法》中也规定符合条件的项目的勘察设计必须招标,但实际招标项目的量一直很少,只占总项目的10%左右(不同的地区其比例可能有所不同);即使采用招标的项目,其招标体系还有待完善、评标方法也还有待健全,因此可以进一步完善设计招投标的相关环节。首先,可以成立合法的设计招标机构;其次,各地方主管部门可以建立相应的规定,符合条件的项目必须招标;第三,业主对拟建项目应有明确的功能及投资要求,有编制完整的招标文件;第四,招标时应对投标单位的资质信誉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资格审查;第五,可以设立健全的评标机构和合理的建设评标方法,以保证设计单位公平竞争,并限制业主在项目上的随意性。 设计单位为提高竞争能力,在内部管理上应把设计质量同个人效益挂钩,促使设计人员加强经济观念,把技术与经济统一起来,改变以前设计过程中不算帐,设计完了概算见分晓的现象,由画了算转变为算着画,并通过室主任、造价工程师与总工程师层层把关,共同控制设计过程。 4.4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优化设计的推广还应有一定的法律法规作为保证,目前已有《合同法》、《建筑法》、《招标投标法》、《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在规范项目建设工作,但这些都是从项目建设的总体出发,对设计方面的规范还可以进一步具体,因此为更好地监督管理设计工作,还应建立和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如设计监理、设计招投标、设计市场及价格管理等。全国各地方省、市人民政府于2000年上半年颁布的《省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办法》便是该省加强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规范工程勘察设计行为的法规。 4.5注意优化设计与工程建设投资有效控制工作的综合性 通过优化设计来控制投资是一个综合性问题,不能片面强调节约投资,正确处理技术与经济的对立统一是控制投资的关键环节。设计中既要反对片面强调节约,忽视技术上的合理要求,使项目达不到功能的倾向;又要反对重视技术,轻经济、设计保守浪费的现象。设计人员要用价值工程的原理来进行设计方案分析,要以提高价值为目标,以功能分析为核心,以系统观念为指针,以总体效益为出发点,从而真正达到优化设计效果。 综上所述,在项目作出投资决策后,投资控制的关键就在于设计;而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的关键就在于优化设计。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通过一系列重要措施,实现优化设计对工程建设投资的有效控制,一定能够进一步提升对工程建设投资的有效控制。 工程建设与设计论文:论优化设计与工程建设投资控制 摘 要: 通过优化设计来控制投资是一个综合性课题,既不能片面强调节约投资,又要正确处理施工技术与经济投入的对立统一,则是控制投资的关键环节。设计中既要反对片面强调节约,而忽视技术上的合理要求,使项目达不到功能的倾向,又要反对重视技术,轻经济、设计保守浪费的现象。设计人员要用价值工程的原理来进行设计方案分析,要以提高价值为目标,以功能分析为核心,以系统观念为指针,以总体效益为出发点,从而真正达到优化设计效果。 关键词: 工程建设; 优化设计; 投资控制 从目前的投资控制来看,通过对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阶段投资估算的审批和项目法人负责制的实行,投资规模得到了有效控制,像以前那种投资无底洞,工期马拉松的现象已基本杜绝。设计阶段通过限额设计,使设计概算超投资估算的现象得到了基本控制。施工阶段通过招标投标和施工监理的全面推行,使工程预算投资得到了合理的确定和有效控制,通过造价咨询服务部门和审计部门对工程结算和决算的审核,剔除了其中的不合理部分,使该阶段的投资也得到了应有的控制。但如何通过优化设计来有效控制投资,尚未得到广泛重视。 一、优化设计对建设投资的影响 (一)设计方案直接影响投资 工程建设过程包括项目决策、项目设计和项目实施三大阶段。进行投资控制的关键在于决策和设计阶段,而在项目作出投资决策后,其关键就在于设计。据研究分析,设计费一般只相当于建设工程全寿命费用的1%以下,但正是这少于1%的费用对投资的影响却高达75%以上,单项工程设计中,其建筑和结构方案的选择及建筑材料的选用对投资又有较大影响,如建筑方案中的平面布置为内廊式还是外廊式、进深与开间的确定、立面形式的选择、层高与层数的确定、基础类型选用、结构形式选择等都存在着技术经济分析问题。从实际测算结果来看,在满足同样功能的条件下,技术经济合理的设计,可降低工程造价5%~10%,甚至可达10%~20%。 (二)设计质量间接影响投资 据统计,在工程质量事故的众多原因中,设计责任占40.1%,居第一位。不少建筑产品由于缺乏优化设计,而出现功能设置不合理,影响正常使用;有的设计图纸质量差,专业设计之间相互矛盾,造成施工返工、停工的现象,有的造成质量缺陷和安全隐患,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损失,造成投资的极大消费。震惊全国的宁波大桥事故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证。 (三)设计方案影响经常性费用 优化设计不仅影响项目建设的一次性投资,而且还影响使用阶段的经常性费用,如暖通、照明的能源消耗、清洁、保养、维修费等,一次性投资与经常性费用有一定的反比关系,但通过优化设计可努力寻求这两者的最佳结合,使项目建设的全寿命费用最低。 二、优化设计运作困难的成因 (一)政府主管部门对优化设计监控不力 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设计对业主负责,设计质量由设计单位自行把关的观念,主管部门对设计成果缺乏必要的考核与评价,有的仅靠图纸会审来发现一些简单问题,只有等出现了大的技术问题才来追究责任,而方案的经济性则问及更少。另外,对设计市场管理不够,越级、无证、挂靠设计时有发生,从而导致设计质量下降,加之由于设计工作的特殊性,不同的项目有各自的特点,所以针对不同项目优化设计的成果缺乏明确的定性考核指标。 (二)业主要求优化设计的意识不强 目前,业主往往把投资的控制重心放在施工环节上,而对设计环节重视不够。其原因:一是对设计对投资影响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只看到搞施工招标,投标价要低于标底价、施工单位要让利等,殊不知设计方案的优化会带来更大的节约;二是无法很好地选择设计单位,因为在设计前业主不知道谁能优化到什么程度。有些项目设计虽通过招投标,但此时方案不细,概算粗略,很难来综合评定;三是业主由于专业知识上的限制,对设计方案难以从优化的角度提出要求或疑义;四是有些业主经济实力雄厚,项目建设赶时髦,求新颖,根本不提优化要求;五是有些业主自身对工程应具备的功能要求及应达到的目标不明确,随意性大,要求出图时间紧,又压低设计收费,从而也影响了优化设计的开展。 (三)优化设计的开展缺乏必要的压力和动力 由于目前的设计经营往往凭关系,缺乏公平竞争,所以设计单位的重心不在技术水平的提高上,设计只要保证不出大的质量问题,方案的好坏、造价的高低,关系不大,使优化设计失去压力。由于现在的设计收费是按面积或按造价的比例计取,几乎跟投资的节约和设计质量的优劣无关,导致对设计方案不认真进行经济分析,而是追求高标准,或为保险起见,随意加大安全系数,造成投资浪费。相反,设计单位即使花费了较多的人力、物力,优化了设计方案,给业主节约了投资,但也不能得到应有的报酬,有时设计费反而变少了,从而挫伤了优化设计的积极性。 (四)优化设计运行的机制不够完善 优化设计的运行需有良好的机制作为保证。而目前的状况,一是缺乏公平的设计市场竞争机制,设计招标未能得到推广和深化,地方、行业、部门保护严重;二是价格机制扭曲,优化不能优价;三是法律法规机制薄弱。 三、搞好优化设计的几点建议 (一)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优化设计工作的监控 为保证优化设计工作的进行,开始可由政府主管部门来强制执行,通过对设计成果进行全面审查后方可实施。作为《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配套文件之一的《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暂行办法》已由建设部建设[2000]41号文颁布施行,它的实施将对控制设计质量提供重要保证。但《办法》规定的审查主要是针对设计单位的资质、设计收费、建设手续、规范的执行情况、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应用等方面的内容,缺乏对方案的经济性及功能的合理性方面的审查要求,所以建设主管部门在执行《办法》的同时,应增加人员配备和审查力度,对设计成果进行全面审查。第二,应加强对设计市场的管理力度,严格通过资质管理、人员注册、设计招标、图纸审查等环节来规范设计市场,减少黑市设计。第三,利用主管部门的职能,总结推广标准规范、标准设计、公布合理的技术经济指标及考核指标,为优化设计的进行提供良好服务。 (二)加快设计监理工作的推广 优化设计工作的推行,仅靠政府监控还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设计监理已成为形势所迫,业主所需。通过设计监理可打破设计单位自己控制自己的单一局面。因此,主管部门应在搞好政府监理的同时,一方面应尽快建立设计监理单位资质的审批条件,加强设计监理人才的培训考核和注册,制定设计监理工作的责职、收费标准等;另一方面通过行政手段来保证设计监理的广度,为设计监理的社会化的提供条件。 (三)建立必要的设计竞争机制 为保证设计市场的公平竞争,设计经营也应采用招标投标,虽然早在1984年,当时国家计委和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就印发《工程设计招标投标暂行办法》,1995年建设部230号文印发了《城市建筑方案设计竞选管理办法》,新颁的《招标投标法》中也规定符合条件的项目的勘察设计必须招标,但实际招标项目的量一直很少,只占总项目的10%左右(不同的地区其比例可能有所不同),即使采用招标的项目,其招标体系不完善评标方法不健全,缺乏公平竞争性,因此应完善设计招投标的相关环节。首先,应成立合法的设计招标机构;其次,各地方主管部门应建立相应的规定,符合条件的项目必须招标;第三,业主对拟建项目应有明确的功能及投资要求,有编制完整的招标文件;第四,招标时应对投标单位的资质信誉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资格审查;第五,应设立健全的评标机构合理的建设评标方法,以保证设计单位公平竞争,并限制业主在项目上的随意性。 (四)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优化设计的推广还应有一定的法律法规作为保证,目前已有《合同法》、《建筑法》、《招投标法》、《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在规范项目建设工作,但这些都是从项目建设的总体出发,对设计方面的规范不够具体,因此为更好地监督管理设计工作,还应建立和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如设计监理、设计招投标、设计市场及价格管理等。江苏省人民政府于2000年3月31日颁布的《江苏省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办法》便是该省加强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规范工程勘察设计行为的法规。 工程建设与设计论文:浅谈优化设计与工程建设投资控制 论文摘要:建设项目投资控制是每个投资者所关心的重要内容之一。就工程项目建设而言,投资控制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本文从设计优化方面提高工程建设投资的角度出发,对建筑设计与工程建设投资双方面问题进行了探讨,希望可以为广大建筑类投资者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设计工程建设投资 从目前的投资控制来看,通过对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阶段投资估算的审批和项目法人负责制的实行,投资规模得到了有效控制,象以前那种投资无底洞,工期马拉松的现象已基本杜绝。设计阶段通过限额设计,使设计概算超投资估算的现象得到了基本控制。施工阶段通过招标投标和施工监理的全面推行,使工程预算投资得到了合理的确定和有效控制,通过造价咨询服务部门和审计部门对工程结算和决算的审核,剔除了其中的不合理部分,使该阶段的投资也得到了应有的控制。但如何通过优化设计来有效控制投资,尚未得到广泛重视。 一、优化设计对建设投资的影响 1.设计方案直接影响投资 工程建设过程包括项目决策、项目设计和项目实施三大阶段。进行投资控制的关键在于决策和设计阶段,而在项目作出投资决策后,其关键就在于设计。据研究分析,设计费一般只相当于建设工程全寿命费用的1%以下,但正是这少于1%的费用对投资的影响却高达75%以上,单项工程设计中,其建筑和结构方案的选择及建筑材料的选用对投资又有较大影响,如建筑方案中的平面布置为内廊式还是外廊式、进深与开间的确定、立面形式的选择、层高与层数的确定、基础类型选用、结构形式选择等都存在着技术经济分析问题。据统计,在满足同样 功能的条件下,技术经济合理的设计,可降低工程造价5%~10%,甚至可达10%~20%,如某无线电厂的多层框架结构厂房(4层),设计单位按常规设计为独立基础,由于多层厂房荷载较大,致使独立基础的单体尺寸较大,埋深较深(-3.2m),事后经其他设计人员分析如采用柱下条基,可节约大量的砼,并可降低埋深减少土方开挖,相比可节约投资20多万元;某两幢功能、结构、面积、基础形式均相近的综合楼,其中一幢因考虑立面效果设置了多处装饰柱及装饰线条,致使该部分费用相差10多万元,真可谓是笔下一条线,投资花万千扰。 2.设计质量间接影响投资 据统计,在工程质量事故的众多原因中,设计责任多数占40.1%,居第一位。不少建筑产品由于缺乏优化设计,而出现功能设置不合理,影响正常使用;有的设计图纸质量差,专业设计之间相互矛盾,造成施工返工、停工的现象,有的造成质量缺陷和安全隐患,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损失,造成投资的极大消费。震惊全国的宁波大桥事故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证。 3.设计方案影响经常性费用 优化设计不仅影响项目建设的一次性投资,而且还影响使用阶段的经常性费用,如暖通、照明的能源消耗、清洁、保养、维修费等,一次性投资与经常性费用有一定的反比关系,但通过优化设计可努力寻求这两者的最佳结合,使项目建设的全寿命费用最低。 二、优化设计运作困难的成因 1.政府主管部门对优化设计监控不力 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设计对业主负责,设计质量由设计单位自行把关的观念,主管部门对设计成果缺乏必要的考核与评价,有的仅靠图纸会审来发现一些简单问题,只有等出现了大的技术问题才来追究责任,而方案的经济性则问及更少。另外,对设计市场管理不够,越级、无证、挂靠设计时有发生,从而导致设计质量下降,加之由于设计工作的特殊性,不同的项目有各自的特点,所以针对不同项目优化设计的成果缺乏明确的定性考核指标。 2.业主要求优化设计的意识不强 目前,业主往往把投资的控制重心放在施工环节上,而对设计环节重视不够。其原因:一是对设计对投资影响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只看到搞施工招标,投标价要低于标底价、施工单位要让利等,殊不知设计方案的优化会带来更大的节约;二是无法很好地选择设计单位,因为在设计前业主不知道谁能优化到什么程度。有些项目设计虽通过招投标,但此时方案不细,概算粗略,很难来综合评定;三是业主由于专业知识上的限制,对设计方案难以从优化扰的角度提出要求或疑义;四是有些业主经济实力雄厚扰,项目建设赶时髦,求新颖,根本不提优化要求;五是有些业主自身对工程应具备的功能要求及应达到的目标不明确,随意性大,要求出图时间紧,又压低设计收费,从而也影响了优化设计的开展。 3.优化设计的开展缺乏必要的压力和动力 由于目前的设计经营往往凭的是关系,缺乏公平竞争,所以设计单位的重心不在技术水平的提高上,设计只要保证不出大的质量问题,方案的好坏、造价的高低,关系不大,使优化设计失去压力。由于现在的设计收费是按面积或按造价的比例计取,几乎跟投资的节约和设计质量的优劣无关,导致对设计方案不认真进行经济分析,而是追求高标准,或为保险起见,随意加大安全系数,造成投资浪费。相反,设计单位即使花费了较多的人力、物力,优化了设计方案,给业主节约了投资,但也不能得到应有的报酬,有时设计费反而变少了,从而挫伤了优化设计的积极性。 4.优化设计运行的机制不够完善 优化设计的运行需有良好的机制作为保证。而目前的状况,一是缺乏公平的设计市场竞争机制,设计招标未能得到推广和深化,地方、行业、部门保护严重;二是价格机制扭曲,优化 不能优价;三是法律法规机制薄弱。 三、搞好优化设计的几点建议 1.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优化设计工作的监控 为保证优化设计工作的进行,开始可由政府主管部门来强制执行,通过对设计成果进行全面审查后方可实施。作为《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配套文件之一的《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暂行办法》已由建设部建设[2000]41号文颁布施行,它的实施将对控制设计质量提供重要保证。但《办法》规定的审查主要是针对设计单位的资质、设计收费、建设手续、规范的执行情况、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应用等方面的内容,缺乏对方案的经济性及功能的合理性方面的审查要求,所以建设主管部门在执行《办法》的同时,应增加人员配备和审查力度,对设计成果进行全面审查。第二,应加强对设计市场的管理力度,严格通过资质管理、人员注册、设计招标、图纸审查等环节来规范设计市场,减少黑市设计。第三,利用主管部门的职能,总结推广标准规范、标准设计、公布合理的技术经济指标及考核指标,为优化设计的进行提供良好服务。 2.加快设计监理工作的推广 优化设计工作的推行,仅靠政府监控还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设计监理已成为形势所迫,业主所需。通过设计监理可打破设计单位自己控制自己的单一局面。因此,主管部门应在搞好政府监理的同时,一方面应尽快建立设计监理单位资质的审批条件,加强设计监理人才的培训考核和注册,制定设计监理工作的责职、收费标准等;另一方面通过行政手段来保证 设计监理的广度,为设计监理的社会化的提供条件。 3.建立必要的设计竞争机制 为保证设计市场的公平竞争,设计经营也应采用招标投标,虽然早在1984年,当时国家计委和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就印发《工程设计招标投标暂行办法》,1995年建设部230号文印发了《城市建筑方案设计竞选管理办法》,新颁的《招标投标法》中也规定符合条件的项目的勘察设计必须招标,但实际招标项目的量一直很少,只占总项目的10%左右(不同的地区其比例可能有所不同),即使采用招标的项目,其招标体系不完善评标方法不健全,缺乏公平竞争性,因此应完善设计招投标的相关环节。首先,应成立合法的设计招标机构;其次,各地方主管部门应建立相应的规定,符合条件的项目必须招标;第三,业主对拟建项目应有明确的功能及投资要求,有编制完整的招标文件;第四,招标时应对投标单位的资质信誉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资格审查;第五,应设立健全的评标机构合理的建设评标方法,以保证设 计单位公平竞争,并限制业主在项目上的随意性。设计单位为提高竞争能力,在内部管理上应把设计质量同个人效益挂钩,促使设计人员加强经济观念,把技术与经济统一起来,改变以前设计过程中不算帐,设计完了概算见分晓的现象,由画了算扰变为算着画扰,并通过室主任、总工程师与造价工程师层层把关,共同控制设计过程。 4.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优化设计的推广还应有一定的法律法规作为保证,目前已有《合同法》、《建筑法》、《招投标法》、《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在规范项目建设工作,但这些都是从项目建设的总体出发,对设计方面的规范不够具体,因此为更好地监督管理设计工作,还应建立和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如设计监理、设计招投标、设计市场及价格管理等。 5.注意优化设计工作的综合性 通过优化设计来控制投资是一个综合性问题,不能片面强调节约投资,要正确处理技术与经济的对立统一是控制投资的关键环节。设计中既要反对片面强调节约,忽视技术上的合理要求,使项目达不到功能的倾向,又要反对重视技术,轻经济、设计保守浪费的现象。设计人员要用价值工程的原理来进行设计方案分析,要以提高价值为目标,以功能分析为核心,以系统观念为指针,以总体效益为出发点,从而真正达到优化设计效果。 工程建设与设计论文:论工程建设投资控制与优化设计 【摘要】工程建设过程包括项目决策、项目设计和项目实施三大阶段。进行投资控制的关键在于决策和设计阶段,而在项目作出投资决策后,其关键就在于设计。因此,本文通过分析优化设计与工程造价和工程全寿命的费用关系,对优化设计与工程投资控制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优化,设计,工程建设,投资 前言 建设项目投资控制是每个投资者所关心的重要内容之一。就工程项目建设而言,投资控制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从目前的投资控制来看,通过对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阶段投资估算的审批和项目法人负责制的实行,投资规模得到了有效控制,象以前那种投资无底洞,工期马拉松的现象已基本杜绝。设计阶段通过限额设计,使设计概算超投资估算的现象得到了基本控制。施工阶段通过招标投标和施工监理的全面推行,使工程预算投资得到了合理的确定和有效控制,通过造价咨询服务部门和审计部门对工程结算和决算的审核,剔除了其中的不合理部分,使该阶段的投资也得到了应有的控制。但如何通过优化设计来有效控制投资 ,尚未得到广泛重视。 一、优化设计对建设投资的影响 1.设计方案直接影响投资 工程建设过程包括项目决策、项目设计和项目实施三大阶段。进行投资控制的关键在于决策和设计阶段,而在项目作出投资决策后,其关键就在于设计。据研究分析,设计费一般只相当于建设工程全寿命费用的1%以下,但正是这少于1%的费用对投资的影响却高达75%以上,单项工程设计中,其建筑和结构方案的选择及建筑材料的选用对投资又有较大影响,如建筑方案中的平面布置为内廊式还是外廊式、进深与开间的确定、立面形式的选择、层高与层数的确定、基础类型选用、结构形式选择等都存在着技术经济分析问题。据统计,在满足同样功能的条件下,技术经济合理的设计,可降低工程造价5%~10%,甚至可达10%~20%,如某无线电厂的多层框架结构厂房(4层),设计单位按常规设计为独立基础,由于多层厂房荷载较大,致使独立基础的单体尺寸较大,埋深较深(-3.2m),事后经其他设计人员分析如采用柱下条基,可节约大量的砼,并可降低埋深减少土方开挖,相比可节约投资20多万元;某两幢功能、结构、面积、基础形式均相近的综合楼,其中一幢因考虑立面效果设置了多处装饰柱及装饰线条,致使该部分费用相差10多万元,真可谓是笔下一条线,投资花万千扰。 2.设计质量间接影响投资 据统计,在工程质量事故的众多原因中,设计责任多数占40.1%,居第一位。不少建筑产品由于缺乏优化设计,而出现功能设置不合理,影响正常使用;有的设计图纸质量差,专业设计之间相互矛盾,造成施工返工、停工的现象,有的造成质量缺陷和安全隐患,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损失,造成投资的极大消费。震惊全国的宁波大桥事故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证。 3.设计方案影响经常性费用优化设计不仅影响项目建设的一次性投资,而且还影响使用阶段的经常性费用,如暖通、照明的能源消耗、清洁、保养、维修费等,一次性投资与经常性费用有一定的反比关系,但通过优化设计可努力寻求这两者的最佳结合,使项目建设的全寿命费用最低。二、优化设计运作困难的成因 1.政府主管部门对优化设计监控不力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设计对业主负责,设计质量由设计单位自行把关的观念,主管部门对设计成果缺乏必要的考核与评价,有的仅靠图纸会审来发现一些简单问题,只有等出现了大的技术问题才来追究责任,而方案的经济性则问及更少。另外,对设计市场管理不够,越级、无证、挂靠设计时有发生,从而导致设计质量下降,加之由于设计工作的特殊性,不同的项目有各自的特点,所以针对不同项目优化设计的成果缺乏明确的定性考核指标。 2.业主要求优化设计的意识不强 目前,业主往往把投资的控制重心放在施工环节上,而对设计环节重视不够。其原因:一是对设计对投资影响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只看到搞施工招标,投标价要低于标底价、施工单位 要让利等,殊不知设计方案的优化会带来更大的节约;二是无法很好地选择设计单位,因为在设计前业主不知道谁能优化到什么程度。有些项目设计虽通过招投标,但此时方案不细,概算粗略,很难来综合评定;三是业主由于专业知识上的限制,对设计方案难以从优化扰的角度提出要求或疑义;四是有些业主经济实力雄厚扰,项目建设赶时髦,求新颖,根本不提优化要求;五是有些业主自身对工程应具备的功能要求及应达到的目标不明确,随意性大,要求出图时间紧,又压低设计收费,从而也影响了优化设计的开展。 3.优化设计的开展缺乏必要的压力和动力 由于目前的设计经营往往凭的是关系,缺乏公平竞争,所以设计单位的重心不在技术水平的提高上,设计只要保证不出大的质量问题,方案的好坏、造价的高低,关系不大,使优化设计失去压力。由于现在的设计收费是按面积或按造价的比例计取,几乎跟投资的节约和设计质量的优劣无关,导致对设计方案不认真进行经济分析,而是追求高标准,或为保险起见,随意加大安全系数,造成投资浪费。相反,设计单位即使花费了较多的人力、物力,优化了设计方案,给业主节约了投资,但也不能得到应有的报酬,有时设计费反而变少了,从而挫伤了优化设计的积极性。 4.优化设计运行的机制不够完善优化设计的运行需有良好的机制作为保证。而目前的状况,一是缺乏公平的设计市场竞争机 制,设计招标未能得到推广和深化,地方、行业、部门保护严重;二是价格机制扭曲,优化 不能优价;三是法律法规机制薄弱。三、搞好优化设计的几点建议 1.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优化设计工作的监控 为保证优化设计工作的进行,开始可由政府主管部门来强制执行,通过对设计成果进行全面审查后方可实施。作为《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配套文件之一的《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暂行办法》已由建设部建设[2000]41号文颁布施行,它的实施将对控制设计质量提供重要保证。但《办法》规定的审查主要是针对设计单位的资质、设计收费、建设手续、 规范的执行情况、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应用等方面的内容,缺乏对方案的经济性及功能的合 理性方面的审查要求,所以建设主管部门在执行《办法》的同时,应增加人员配备和审查力度,对设计成果进行全面审查。第二,应加强对设计市场的管理力度,严格通过资质管理、人员注册、设计招标、图纸审查等环节来规范设计市场,减少黑市设计。第三,利用主管部门的职能,总结推广标准规范、标准设计、公布合理的技术经济指标及考核指标,为优化设计的进行提供良好服务。 2.加快设计监理工作的推广优化设计工作的推行,仅靠政府监控还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设计监理已成为形势所迫 ,业主所需。通过设计监理可打破设计单位自己控制自己的单一局面。因此,主管部门应在搞好政府监理的同时,一方面应尽快建立设计监理单位资质的审批条件,加强设计监理人才的培训考核和注册,制定设计监理工作的责职、收费标准等;另一方面通过行政手段来保证设计监理的广度,为设计监理的社会化的提供条件。 3.建立必要的设计竞争机制为保证设计市场的公平竞争,设计经营也应采用招标投标,虽然早在1984年,当时国家计委和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就印发《工程设计招标投标暂行办法》,1995年建设部230号文印发了《城市建筑方案设计竞选管理办法》,新颁的《招标投标法》中也规定符合条件的项目的勘察设计必须招标,但实际招标项目的量一直很少,只占总项目的10%左右(不同的地区其比例可能有所不同),即使采用招标的项目,其招标体系不完善评标方法不健全,缺乏公平竞争性,因此应完善设计招投标的相关环节。首先,应成立合法的设计招标机构;其次,各地方主管部门应建立相应的规定,符合条件的项目必须招标;第三,业主对拟建项目应有明确的功能及投资要求,有编制完整的招标文件;第四,招标时应对投标单位的资质信誉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资格审查;第五,应设立健全的评标机构合理的建设评标方法,以保证设计单位公平竞争,并限制业主在项目上的随意性。 设计单位为提高竞争能力,在内部管理上应把设计质量同个人效益挂钩,促使设计人员加强经济观念,把技术与经济统一起来,改变以前设计过程中不算帐,设计完了概算见分晓的现象,由画了算扰变为算着画扰,并通过室主任、总工程师与造价工程师层层把关,共同控制设计过程。 4.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优化设计的推广还应有一定的法律法规作为保证,目前已有《合同法》、《建筑法》、《招投标法》、《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在规范项目建设工作,但这些都是从项目建设的总 体出发,对设计方面的规范不够具体,因此为更好地监督管理设计工作,还应建立和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如设计监理、设计招投标、设计市场及价格管理等。江苏省人民政府于2000年3月31日颁布的《江苏省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办法》便是该省加强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规范工程勘察设计行为的法规。 5.注意优化设计工作的综合性通过优化设计来控制投资是一个综合性问题,不能片面强调节约投资,要正确处理技术与经 济的对立统一是控制投资的关键环节。设计中既要反对片面强调节约,忽视技术上的合理要求,使项目达不到功能的倾向,又要反对重视技术,轻经济、设计保守浪费的现象。设计人员要用价值工程的原理来进行设计方案分析,要以提高价值为目标,以功能分析为核心,以系统观念为指针,以总体效益为出发点,从而真正达到优化设计效果。 工程建设与设计论文:浅析水利工程建设中渠道与溢洪沟设计 [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生活中的水利工程的要求也日渐随着提高。因此对水利建筑工程质量的要求也应该随之提高,正确地采用各种水利建筑工程管理和技术室一项当前十分重要的问题。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水利建筑工程管理不到位引起的建筑工程安全事故频发更为我们敲响了净重。本文就是通过对当前水利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和技术措施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及时有效的种种改进策略对水利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管和改进提出建议。 [关键词] 水利设施、工程建设、渠道设计 一、前言 随着水利建筑工程市场竞争的越发激烈,水利建筑工程为了能在市场上生存和发展,在开展建筑的过程当中为了实现工程的总体目标,确保工程质量并且缩短工期就一定要对整个水利建筑工程全项目的质量监管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和设计。一项水利建筑工程的整体是由决策设计和现场施工几个阶段形成的,各个阶段相互制约相辅相成,在整个过程中影响因素众多涉及范围面广而且劳动投入量较大。所以做好水利建筑工程质量的管理至关重要。 二、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渠道设计 1.1概述 位于西藏自治区的年楚河流域的水利工程,是三峡工程的配套工程,灌区范围总控制面积53万亩,涉及灌溉面积达43万亩,总共包括了11个渠道水系,涉及了干渠的10.3KM和四个支渠以及渠系上的所有建筑物。 1.2 水文、气象、工程地质条件 渠道内的范围有日喀则和江公水文气象站,据数据统计,日喀则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21mm,而且年纪的降水变化量较大,极差高达450mm,主要是因为年内的分布和地区的分布不均匀造成的,汛期的降水量达到全年降水量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多年平均温度是6.3度,极差温度18.3度,平均湿度为百分之四十二。 年楚河的流域范围水流补给主要依靠冰川融水、地下水和降水三部分构成,从日喀则的多年径流资料来分析,径流年度的变化不大,但是径流的年内分配不均匀,汛期和枯水期流量查遍显著,旱期的主要补给是依靠地下水作为补给。灌区的地震基本强度为7级,引水枢纽基础为砂石,两岸的河提结构多为两米深度的长期淤积的砂砾型结构,比较松散,只能在挖出之后才能建基。建设的渠道类型主要是平原型、穿山型、山麓型和山岭型;通过岩石的性质主要分为基岩、粘土、沙土、砂砾和沙壤土;基础岩石以页岩为主,备坡整体比较稳定,基本不需要采取防渗措施,但是需要进行护坡,各层之间允许有较小的坡降,需要有护坡的相关措施。渠道的周边多有泥石流发生,应采取可靠的排档措施及时处理,保证边坡的稳定和解决淤积问题,渠道同时要做好防沙措施,以免风沙的侵蚀。 1.3 对外交通条件 水利的枢纽处于年楚河的上游干流上,路况较好,具有一定的可利用性,改公路周边均有可供现场施工使用的乡道,交通条件便利。 1.4布置特点 水利工程的施工主要分为二标段的二期施工,施工要一次性满足二期施工的要求,施工的主要工厂也应当临近施工现场,施工的道路和原有的施工场外大陆的布置和疏通应当符合干道和其他支线作业点的施工要求,要求节约用地且紧凑合理和规模适中。 1.5砂石料需用量 二标段的主题工程混凝土的主要用量约为5300立方米,计入施工损耗520立方米,砂石精料6500立方米。 1.6砂石采料场及料场开采 根据相关规定,整个工程的砂石材料均采用天然材料,招标人提供其中的三项,各项指标要符合设计的要求,材料储量要求满足工程的需要。根据工程的安排,整个工程安排在枯水期,材料采取陆地开采的方式进行开采,使用PC200的型号进行挖掘和装载。 1.7砂石骨料加工系统工艺流程 砂石骨料由汽车自行运输和料坑卸料,大于40mm的石料送入破碎车间,经破碎后送入筛选车间形成封闭回路循环,小于40mm的进行自动筛选,根据筛选的结果和各类石料的用途进入各个相应的材料堆存。 三、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溢洪沟设计 2.1概况 整个水利工程的引水主要工程量主要包括溢流坝铅丝的护堤和砂垫层和干流渠的符合土巩膜以及渠系建筑物的浆块。沿线建立了公用的水库和泄洪渠,溢洪沟的涉及标准是20年一遇,保证洪水五十年不进入城区,因此在设计的时候要保证50年内加大流量而漫破堤坝。 2.2工程作用及主要建设内容 工程的具体建设工程要组织经验丰富的检测施工对合和工程师,认真进行测量和施工建设,组织和学习建筑设计图纸,在现场进行测量和复核的基础上,根据已经设计好的施工设计图经由工程师报批施工,整个溢洪沟要的开挖要注意各个工作段之间的施工配合,开挖和支护要做好衔接紧凑,保证开挖过程中的岩石稳定,同时做好施工中的临时性排水,做好完善的排水工作,要在沟内的两侧开挖集水井或排水沟,使得地面形成排水网络以保证施工的正常进行;混凝土的拌制要按照设计的要求进行拌制,少量采用强制式搅拌,大量采用拌合站进行搅拌。在温度过高时,要保证避免混凝土的水化过高,采取一些必要的降温措施。 2.3质量自检体系 内部质量的自检程序要参照监理程序进行检测,这有利于和监理的工程师进行配合协调,更加有效地控制质量,质量自检是整个施工现场质检员按照进度和频率进行制度化抽样和中心试验人员的随机抽样,最后再通过中心试验室的检测统计,试验工程师将检测结果进行报告,质检工程师作出的判断是一个对水利工程质量的认证过程。 在水里工程项目施工前,项目部需要组织技术人员进行认真地熟悉图纸和技术规范以及作业环境,编制出最佳的施工方案,做好各种技术准备工作;在组织上将目标、职责、任务、权利进行分解,落实到人。工程实行全过程计算机化管理。采取全封闭式项目法施工。施工单位需要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各项工作均严格按照体系运行,责任明确。操作规范形成了系统的自检体系,同时在组织管理上做到:施工时除加强质检员的责任和权力外,更重要的是树立全员质量意识,施工单位需要将坚持质量奖惩,质检工程师对各工点各项目的质量有一票否决权,被否决的项目不能计量支付。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利建筑工程管理技术的最主要任务是运用科学的管理职能和方法,促进建筑全行业的质量提高是这项工作的最主要核心之一。对工程项目的施工安全管理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必须将科学技术管理和建筑项目管理工作有机地融合到一体,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既是对水利建筑工程本身的管理,更是对现场管理人员管理素质水平的提高,对于现场工作的施工质量安全管理人员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一丝不苟的敬业态度才能提高建筑全行业的整体工作水平使整个水利建筑工程项目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工程建设与设计论文:优化设计与工程建设投资控制分析研究 摘要:文章从优化设计对建设投资的影响、 优化设计运作困难的成因及如何搞好优化设计等几方面对优化设计与工程建设投资控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关键词:建设投资控制 设计方案设计质量竞争机制 运行机制 0引言 建设项目投资控制是每个投资者所关心的重要内容之一。就工程项目建设而言,投资控制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从目前的投资控制来看,通过对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阶段投资估算的审批和项目法人负责制的实行,投资规模得到了有效控制,像以前那种投资无底洞,工期马拉松的现象已基本杜绝。设计阶段通过限额设计,使设计概算超投资估算的现象得到了基本控制。施工阶段通过招标投标和施工监理的全面推行,使工程预算投资得到了合理的确定和有效控制,通过造价咨询服务部门和审计部门对工程结算和决算的审核,剔除了其中的不合理部分,使该阶段的投资也得到了应有的控制。但如何通过优化设计来有效控制投资 ,尚未得到广泛重视。1优化设计对建设投资的影响 1.1设计方案直接影响投资 工程建设过程包括项目决策、项目设计和项目实施三大阶段。进行投资控制的关键在于决策和设计阶段,而在项目做出投资决策后,其关键就在于设计。据研究分析,设计费一般只相当于建设工程全寿命费用的1%以下,但正是这少于1%的费用对投资的影响却高达75%以上,单项工程设计中,其建筑和结构方案的选择及建筑材料的选用对投资又有较大影响,如建筑方案中的平面布置为内廊式还是外廊式、进深与开间的确定、立面形式的选择、层高与层数的确定、基础类型选用、结构形式选择等都存在着技术经济分析问题。据统计,在满足同样功能的条件下,技术经济合理的设计,可降低工程造价5%~10%,甚至可达10%~20%,如某无线电厂的多层框架结构厂房(4层),设计单位按常规设计为独立基础,由于多层厂房荷载较大,致使独立基础的单体尺寸较大,埋深较深(-3.2m),事后经其他设计人员分析如采用 柱下条基,可节约大量的砼,并可降低埋深减少土方开挖,相比可节约投资20多万元;某两幢功能、结构、面积、基础形式均相近的综合楼,其中一幢因考虑立面效果设置了多处装饰柱及装饰线条,致使该部分费用相差10多万元,真可谓是笔下一条线,投资花万千扰。1.2设计质量间接影响投资据统计,在工程质量事故的众多原因中,设计责任多数占40.1%,居第一位。不少建筑产品由于缺乏优化设计,而出现功能设置不合理,影响正常使用;有的设计图纸质量差,专业设计之间相互 矛盾,造成施工返工、停工的现象,有的造成质量缺陷和安全隐患,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损失,造成投资的极大消费。震惊全国的宁波大桥事故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证。1.3设计方案影响经常性费用优化设计不仅影响项目建设的一次性投资,而且还影响使用阶段的经常性费用,如暖通、照明的能源消耗、清洁、保养、维修费等,一次性投资与经常性费用有一定的反比关系,但通过优化设计可努力寻求这两者的最佳结合,使项目建设的全寿命费用最低。2优化设计运作困难的成因2.1政府主管部门对优化设计监控不力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设计对业主负责,设计质量由设计单位自行把关的观念,主管部门对 设计成果缺乏必要的考核与评价,有的仅靠图纸会审来发现一些简单问题,只有等出现了大 的技术问题才来追究责任,而方案的经济性则问及更少。另外,对设计市场管理不够,越级、无证、挂靠设计时有发生,从而导致设计质量下降,加之由于设计工作的特殊性,不同的项目有各自的特点,所以针对不同项目优化设计的成果缺乏明确的定性考核指标。2.2业主要求优化设计的意识不强 目前,业主往往把投资的控制重心放在施工环节上,而对设计环节重视不够。其原因:一是对设计对投资影响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只看到搞施工招标,投标价要低于标底价、施工单位要让利等,殊不知设计方案的优化会带来更大的节约;二是无法很好地选择设计单位,因为在设计前业主不知道谁能优化到什么程度。有些项目设计虽通过招投标,但此时方案不细,概算粗略,很难来综合评定;三是业主由于专业知识上的限制,对设计方案难以从优化扰的角度提出要求或疑义;四是有些业主经济实力雄厚扰,项目建设赶时髦,求新颖,根本不提优化要求;五是有些业主自身对工程应具备的功能要求及应达到的目标不明确,随意性 大,要求出图时间紧,又压低设计收费,从而也影响了优化设计的开展。2.3优化设计的开展缺乏必要的压力和动力 由于目前的设计经营往往凭的是关系,缺乏公平竞争,所以设计单位的重心不在技术水平的提高上,设计只要保证不出大的质量问题,方案的好坏、造价的高低,关系不大,使优化设计失去压力。由于现在的设计收费是按面积或按造价的比例计取,几乎跟投资的节约和设计质 量的优劣无关,导致对设计方案不认真进行经济分析,而是追求高标准,或为保险起见,随意加大安全系数,造成投资浪费。相反,设计单位即使花费了较多的人力、物力,优化了设计方案,给业主节约了投资,但也不能得到应有的报酬,有时设计费反而变少了,从而挫伤了优化设计的积极性。 2.4优化设计运行的机制不够完善 优化设计的运行需有良好的机制作为保证。而目前的状况,一是缺乏公平的设计市场竞争机制,设计招标未能得到推广和深化,地方、行业、部门保护严重;二是价格机制扭曲,优化不能优价;三是法律法规机制薄弱。3搞好优化设计的几点建议3.1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优化设计工作的监控 为保证优化设计工作的进行,开始可由政府主管部门来强制执行,通过对设计成果进行全面审查后方可实施。作为《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配套文件之一的《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 文件审查暂行办法》已由建设部建设[2000]41号文颁布施行,它的实施将对控制设计质量提供重要保证。但《办法》规定的审查主要是针对设计单位的资质、设计收费、建设手续、 规范的执行情况、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应用等方面的内容,缺乏对方案的经济性及功能的合 理性方面的审查要求,所以建设主管部门在执行《办法》的同时,应增加人员配备和审查力度,对设计成果进行全面审查。第二,应加强对设计市场的管理力度,严格通过资质管理、人员注册、设计招标、图纸审查等环节来规范设计市场,减少黑市设计。第三,利用主管部门的职能,总结推广标准规范、标准设计、公布合理的技术经济指标及考核指标,为优化设计的进行提供良好服务。3.2加快设计监理工作的推广 优化设计工作的推行,仅靠政府监控还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设计监理已成为形势所迫 ,业主所需。通过设计监理可打破设计单位自己控制自己的单一局面。因此,主管部门应在 搞好政府监理的同时,一方面应尽快建立设计监理单位资质的审批条件,加强设计监理人才 的培训考核和注册,制定设计监理工作的责职、收费标准等;另一方面通过行政手段来保证 设计监理的广度,为设计监理的社会化的提供条件。3.3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优化设计的推广还应有一定的法律法规作为保证,目前已有《合同法》、《建筑法》、《招投标法》、《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在规范项目建设工作,但这些都是从项目建设的总 体出发,对设计方面的规范不够具体,因此为更好地监督管理设计工作,还应建立和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如设计监理、设计招投标、设计市场及价格管理等。江苏省人民政府于2000年3月31日颁布的《江苏省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办法》便是该省加强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规范工程勘察设计行为的法规。 结论 通过设计优化来控制投资是一个综合性问题,不能片面强调节约投资,要正确处理技术与经济的对立统一是控制投资的关键环节。设计中既要反对片面强调节约,忽视技术上的合理要求,使项目达不到功能的倾向,又要反对重视技术,轻经济、设计保守浪费的现象。设计人员要用价值工程的原理来进行设计方案分析,要以提高价值为目标,以功能分析为核心,以系统观念为指针,以总体效益为出发点,从而真正达到优化设计效果。 工程建设与设计论文:论优化设计与工程建设投资控制 摘 要:建设项目投资控制是每个投资者所关心的重要内容之一。就工程项目建设而言,投资控制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从目前的投资控制来... 关键词:设计;优化;影响;方案;业主;项目;投资;费用 建设项目投资控制是每个投资者所关心的重要内容之一。就工程项目建设而言,投资控制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从目前的投资控制来看,通过对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阶段投资估算的审批和项目法人负责制的实行,投资规模得到了有效控制,象以前那种投资无底洞,工期马拉松的现象已基本杜绝。设计阶段通过限额设计,使设计概算超投资估算的现象得到了基本控制。施工阶段通过招标投标和施工监理的全面推行,使工程预算投资得到了合理的确定和有效控制,通过造价咨询服务部门和审计部门对工程结算和决算的审核,剔除了其中的不合理部分,使该阶段的投资也得到了应有的控制。但如何通过优化设计来有效控制投资,尚未得到广泛重视。 一、优化设计对建设投资的影响 1.设计方案直接影响投资 工程建设过程包括项目决策、项目设计和项目实施三大阶段。进行投资控制的关键在于决策和设计阶段,而在项目作出投资决策后,其关键就在于设计。据研究分析,设计费一般只相当于建设工程全寿命费用的1%以下,但正是这少于1%的费用对投资的影响却高达75%以上,单项工程设计中,其建筑和结构方案的选择及建筑材料的选用对投资又有较大影响,如建筑方案中的平面布置为内廊式还是外廊式、进深与开间的确定、立面形式的选择、层高与层数的确定、基础类型选用、结构形式选择等都存在着技术经济分析问题。据统计,在满足同样 功能的条件下,技术经济合理的设计,可降低工程造价5%~10%,甚至可达10%~20%,如某无线电厂的多层框架结构厂房(4层),设计单位按常规设计为独立基础,由于多层厂房荷载较大,致使独立基础的单体尺寸较大,埋深较深(-3.2m),事后经其他设计人员分析如采用 柱下条基,可节约大量的砼,并可降低埋深减少土方开挖,相比可节约投资20多万元;某两幢功能、结构、面积、基础形式均相近的综合楼,其中一幢因考虑立面效果设置了多处装饰柱及装饰线条,致使该部分费用相差10多万元,真可谓是笔下一条线,投资花万千扰。 2.设计质量间接影响投资 据统计,在工程质量事故的众多原因中,设计责任多数占40.1%,居第一位。不少建筑产品由于缺乏优化设计,而出现功能设置不合理,影响正常使用;有的设计图纸质量差,专业设计之间相互 矛盾,造成施工返工、停工的现象,有的造成质量缺陷和安全隐患,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损失,造成投资的极大消费。震惊全国的宁波大桥事故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证。 3.设计方案影响经常性费用 优化设计不仅影响项目建设的一次性投资,而且还影响使用阶段的经常性费用,如暖通、照明的能源消耗、清洁、保养、维修费等,一次性投资与经常性费用有一定的反比关系,但通过优化设计可努力寻求这两者的最佳结合,使项目建设的全寿命费用最低。 二、优化设计运作困难的成因 1.政府主管部门对优化设计监控不力 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设计对业主负责,设计质量由设计单位自行把关的观念,主管部门对 设计成果缺乏必要的考核与评价,有的仅靠图纸会审来发现一些简单问题,只有等出现了大 的技术问题才来追究责任,而方案的经济性则问及更少。另外,对设计市场管理不够,越级、无证、挂靠设计时有发生,从而导致设计质量下降,加之由于设计工作的特殊性,不同的项目有各自的特点,所以针对不同项目优化设计的成果缺乏明确的定性考核指标。 2.业主要求优化设计的意识不强 目前,业主往往把投资的控制重心放在施工环节上,而对设计环节重视不够。其原因:一是对设计对投资影响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只看到搞施工招标,投标价要低于标底价、施工单位 要让利等,殊不知设计方案的优化会带来更大的节约;二是无法很好地选择设计单位,因为在设计前业主不知道谁能优化到什么程度。有些项目设计虽通过招投标,但此时方案不细, 概算粗略,很难来综合评定;三是业主由于专业知识上的限制,对设计方案难以从优化扰的角度提出要求或疑义;四是有些业主经济实力雄厚扰,项目建设赶时髦,求新颖,根本不提优化要求;五是有些业主自身对工程应具备的功能要求及应达到的目标不明确,随意性 大,要求出图时间紧,又压低设计收费,从而也影响了优化设计的开展。 3.优化设计的开展缺乏必要的压力和动力 由于目前的设计经营往往凭的是关系,缺乏公平竞争,所以设计单位的重心不在技术水平的提高上,设计只要保证不出大的质量问题,方案的好坏、造价的高低,关系不大,使优化设计 失去压力。由于现在的设计收费是按面积或按造价的比例计取,几乎跟投资的节约和设计质 量的优劣无关,导致对设计方案不认真进行经济分析,而是追求高标准,或为保险起见,随意加大安全系数,造成投资浪费。相反,设计单位即使花费了较多的人力、物力,优化了设计方案,给业主节约了投资,但也不能得到应有的报酬,有时设计费反而变少了,从而挫伤了优化设计的积极性。 4.优化设计运行的机制不够完善 优化设计的运行需有良好的机制作为保证。而目前的状况,一是缺乏公平的设计市场竞争机 制,设计招标未能得到推广和深化,地方、行业、部门保护严重;二是价格机制扭曲,优化 不能优价;三是法律法规机制薄弱。 三、搞好优化设计的几点建议 1.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优化设计工作的监控 为保证优化设计工作的进行,开始可由政府主管部门来强制执行,通过对设计成果进行全面审查后方可实施。作为《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配套文件之一的《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 文件审查暂行办法》已由建设部建设[2000]41号文颁布施行,它的实施将对控制设计质量提供重要保证。但《办法》规定的审查主要是针对设计单位的资质、设计收费、建设手续、 规范的执行情况、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应用等方面的内容,缺乏对方案的经济性及功能的合 理性方面的审查要求,所以建设主管部门在执行《办法》的同时,应增加人员配备和审查力度,对设计成果进行全面审查。第二,应加强对设计市场的管理力度,严格通过资质管理、人员注册、设计招标、图纸审查等环节来规范设计市场,减少黑市设计。第三,利用主管部门的职能,总结推广标准规范、标准设计、公布合理的技术经济指标及考核指标,为优化设计的进行提供良好服务。 2.加快设计监理工作的推广 优化设计工作的推行,仅靠政府监控还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设计监理已成为形势所迫 ,业主所需。通过设计监理可打破设计单位自己控制自己的单一局面。因此,主管部门应在 搞好政府监理的同时,一方面应尽快建立设计监理单位资质的审批条件,加强设计监理人才 的培训考核和注册,制定设计监理工作的责职、收费标准等;另一方面通过行政手段来保证 设计监理的广度,为设计监理的社会化的提供条件。 3.建立必要的设计竞争机制 为保证设计市场的公平竞争,设计经营也应采用招标投标,虽然早在1984年,当时国家计委 和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就印发《工程设计招标投标暂行办法》,1995年建设部230号文印发了《城市建筑方案设计竞选管理办法》,新颁的《招标投标法》中也规定符合条件的项目的 勘察设计必须招标,但实际招标项目的量一直很少,只占总项目的10%左右(不同的地区其 比例可能有所不同),即使采用招标的项目,其招标体系不完善评标方法不健全,缺乏公平竞争性,因此应完善设计招投标的相关环节。首先,应成立合法的设计招标机构;其次,各地方主管部门应建立相应的规定,符合条件的项目必须招标;第三,业主对拟建项目应有明确的功能及投资要求,有编制完整的招标文件;第四,招标时应对投标单位的资质信誉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资格审查;第五,应设立健全的评标机构合理的建设评标方法,以保证设 计单位公平竞争,并限制业主在项目上的随意性。设计单位为提高竞争能力,在内部管理上应把设计质量同个人效益挂钩,促使设计人员加强经济观念,把技术与经济统一起来,改变以前设计过程中不算帐,设计完了概算见分 晓的现象,由画了算扰变为算着画扰,并通过室主任、总工程师与造价工程师层层把关,共同控制设计过程。 4.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优化设计的推广还应有一定的法律法规作为保证,目前已有《合同法》、《建筑法》、《招投标法》、《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在规范项目建设工作,但这些都是从项目建设的总 体出发,对设计方面的规范不够具体,因此为更好地监督管理设计工作,还应建立和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如设计监理、设计招投标、设计市场及价格管理等。江苏省人民政府于2000年3月31日颁布的《江苏省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办法》便是该省加强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规范工程勘察设计行为的法规。 5.注意优化设计工作的综合性 通过优化设计来控制投资是一个综合性问题,不能片面强调节约投资,要正确处理技术与经 济的对立统一是控制投资的关键环节。设计中既要反对片面强调节约,忽视技术上的合理要求,使项目达不到功能的倾向,又要反对重视技术,轻经济、设计保守浪费的现象。设计人员要用价值工程的原理来进行设计方案分析,要以提高价值为目标,以功能分析为核心,以系统观念为指针,以总体效益为出发点,从而真正达到优化设计效果。 工程建设与设计论文:民办高校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激励体系的设计与实践 摘要:教学质量工程是教育部、财政部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把高等教育的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战略部署,通过开展一批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引导性的项目,有效地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促进了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促进了地方政府和学校对教学的投入,形成了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联动的“质量工程”体系。以山东英才学院在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激励机制方面的设计和实践为例,主要从薪酬激励、晋升激励、培训激励、尊重激励、负激励五个方面分析和探讨了民办高校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激励体系。 关键词:民办高校;教学质量工程;激励机制 教学质量工程是教育部、财政部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把高等教育的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战略部署,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重大本科教学改革项目是继“211工程”、“985工程”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之后直接针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而采取的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举措。教学质量工程通过开展一批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引导性的项目,有效地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意识,强化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深化了教育教学改革,充分调动了教师投入教学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丰富了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促进了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促进了地方政府和学校对教学的投入,形成了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联动的“质量工程”体系。 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相对薄弱,教师匮乏,教学工作量大,要想调动教师参与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积极性,必须有与之配套的激励体系,实现对教师队伍的有效激励,学院在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方面采取的激励措施主要包含五个方面。 一、薪酬激励 薪酬理论认为,薪酬具有两大功能:一是对员工过去工作成就的认可,二是对员工未来工作行为和绩效的牵引。民办高校要打破薪酬制度中存在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现象,实施岗位聘任制,明确教师的岗位职责,根据不同的岗位确定不同的薪酬,岗变薪变。要制订规范化的考核制度,实施分类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确定教师校内薪酬的重要依据,从根本上激发教师参与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的工作热情和工作质量。 山东英才学院教师薪酬由岗位工资、绩效工资、奖金、福利、津贴补贴等五部分构成。学院在设计激励政策时,从岗位工资、绩效工资和奖金三方面着手,对在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中作出贡献的教师给予奖励。根据学院《教师岗位聘任管理规定》,对在各级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中作出贡献的教师,依据贡献大小,确定相应岗位。对于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可实现不同程度的低职高聘,从而获得较高的岗位工资。教师绩效工资是对教师完成聘期内研究类工作目标任务(包括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任务,聘期内目标任务分解为年度目标任务,聘期第一、二、三年目标任务依次为聘期目标任务的30%、30%、40%)给予的工资体现,根据完成情况考核计发。学院还制定了《教学工作奖励办法》,对校级及以上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的参与者,学院每年都会进行表彰奖励,激发了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建设的积极性。 二、晋升激励 民办高校要根据教师教学实际水平,建立一套激励与约束相结合、富有人文关怀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采用低职高聘、教师岗位绩效考核、职务晋升、薪酬制度改革等措施,鼓励教师深化教学改革,有效调动教师积极参与教学质量工程建设。 1.职称晋升激励 完善教师聘用机制,实行教师职务聘用制,使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与聘用分离,淡化“身份”评审,强化岗位聘用。根据学院师资队伍状况合理设定教师岗位聘用条件,根据学科专业建设需要合理设定相应职务的教师岗位,为中青年骨干教师提供发展空间,鼓励中青年教师低职高聘,勇挑重担,努力形成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学院将教师岗位划分十一个级别(特聘教授一级、特聘教授二级、教授一级、教授二级、副教授一级、副教授二级、讲师一级、讲师二级、讲师三级、助教一级、助教二级),分别制订不同岗位的聘任条件、岗位职责和聘期目标任务。通过竞聘,共聘任副高职称教师93人,其中有35名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低职高聘到副教授岗位,起到了极大地鼓励作用。 学院将岗位任职条件与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挂钩,如教授一级的任职要求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具有博士学位,取得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满2年,年度考核良好以上,有较突出的学术业绩和较高教学水平,在校级重点建设专业中起到核心及带头作用。 (2)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在专业建设中能起领军作用,并满足下列学术荣誉或业绩条件之一的可破格聘用教授一级:省级品牌专业或特色专业负责人;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省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学团队负责人;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证书,或获得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前四名)或二等奖(前三名)等。 2.职务晋升激励 推行岗位竞争机制,打破固定用人制度,激活在岗人员工作倦怠,拓宽教职工职业发展通道。按照“平等竞争、择优聘用、严格考核、聘约管理”的原则,实行干部聘任制,破除干部职务终身制。推行中层干部领导确认与公开竞聘相结合的方式上岗,实行任期制;普通管理岗位也按规定程序实行公开竞聘、双向选择。建立符合民办高校要求的选人、用人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实现干部职务能上能下,充分调动各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注重选拔聘任优秀年轻干部,对基本素质好、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年轻干部,经院长办公会研究可破格提拔。2011年,学院中层领导岗位实行全院公开竞聘,确认的54名副职中有3人为参与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业绩突出的青年教师。此外,学院还开辟了多方面的晋升渠道。 工程建设与设计论文:优化设计与工程建设投资控制关系的探讨 每个投资者所关心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建设项目投资。就工程项目建设而言,投资控制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从目前的投资控制来看,通过对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阶段投资估算的审批和项目法人负责制的实行,投资规模得到了有效控制,象以前那种投资无底洞,工期马拉松的现象已基本杜绝。但如何通过优化设计来有效控制投资 ,尚未得到广泛重视。 1 优化设计能对对建设投资直接产生影响 1.1 设计方案直接影响投资工程建设过程包括项目决策、项目设计和项目实施三大阶段。进行投资控制的关键在于决策和设计阶段,而在项目作出投资决策后,其关键就在于设计。据研究分析,设计费一般只相当于建设工程全寿命费用的1%以下,但正是这少于1%的费用对投资的影响却高达75%以上,单项工程设计中,其建筑和结构方案的选择及建筑材料的选用对投资又有较大影响,如建筑方案中的平面布置为内廊式还是外廊式、进深与开间的确定、立面形式的选择、层高与层数的确定、基础类型选用、结构形式选择等都存在着技术经济分析问题。据统计,在满足同样 功能的条件下,技术经济合理的设计,可降低工程造价5%~10%,甚至可达10%~20%,如某无线电厂的多层框架结构厂房(4层),设计单位按常规设计为独立基础,由于多层厂房荷载较大,致使独立基础的单体尺寸较大,埋深较深(-3.2m),事后经其他设计人员分析如采用 柱下条基,可节约大量的砼,并可降低埋深减少土方开挖,相比可节约投资20多万元,真可谓是笔下一条线,投资花万千。 1.2 设计质量间接影响投资。据统计,在工程质量事故的众多原因中,设计责任多数占40.1%,居第一位。不少建筑产品由于缺乏优化设计,而出现功能设置不合理,影响正常使用;有的设计图纸质量差,专业设计之间相互 矛盾,造成施工返工、停工的现象,有的造成质量缺陷和安全隐患,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损失,造成投资的极大消费。震惊全国的宁波大桥事故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证。 1.3 设计方案影响经常性费用。优化设计不仅影响项目建设的一次性投资,而且还影响使用阶段的经常性费用,如暖通、照明的能源消耗、清洁、保养、维修费等,一次性投资与经常性费用有一定的反比关系,但通过优化设计可努力寻求这两者的最佳结合,使项目建设的全寿命费用最低。 2 形成优化设计运作困难的原因 2.1 政府主管部门对优化设计监控不力。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设计对业主负责,设计质量由设计单位自行把关的观念,主管部门对 设计成果缺乏必要的考核与评价,有的仅靠图纸会审来发现一些简单问题,只有等出现了大 的技术问题才来追究责任,而方案的经济性则问及更少。另外,对设计市场管理不够,越级、无证、挂靠设计时有发生,从而导致设计质量下降,加之由于设计工作的特殊性,不同的项目有各自的特点,所以针对不同项目优化设计的成果缺乏明确的定性考核指标。 2.2 业主要求优化设计的意识不强。 目前,业主往往把投资的控制重心放在施工环节上,而对设计环节重视不够。其原因:一是对设计对投资影响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只看到搞施工招标,投标价要低于标底价、施工单位 要让利等,殊不知设计方案的优化会带来更大的节约;二是无法很好地选择设计单位,因为在设计前业主不知道谁能优化到什么程度。有些项目设计虽通过招投标,但此时方案不细, 概算粗略,很难来综合评定;三是业主由于专业知识上的限制,对设计方案难以从优化扰的角度提出要求或疑义;四是有些业主经济实力雄厚扰,项目建设赶时髦,求新颖,根本不提优化要求;五是有些业主自身对工程应具备的功能要求及应达到的目标不明确,随意性 大,要求出图时间紧,又压低设计收费,从而也影响了优化设计的开展。 2.3 优化设计的开展缺乏必要的压力和动力由于目前的设计经营往往凭的是关系,缺乏公平竞争。所以设计单位的重心不在技术水平的提高上,设计只要保证不出大的质量问题,方案的好坏、造价的高低,关系不大,使优化设计 失去压力。 2.4 优化设计运行的机制不够完善。优化设计的运行需有良好的机制作为保证。而目前的状况,一是缺乏公平的设计市场竞争机 制,设计招标未能得到推广和深化,地方、行业、部门保护严重;二是价格机制扭曲,优化 不能优价;三是法律法规机制薄弱。 3 搞好优化设计的几点建议 3.1 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优化设计工作的监控 为保证优化设计工作的进行,开始可由政府主管部门来强制执行,通过对设计成果进行全面审查后方可实施。作为《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配套文件之一的《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 文件审查暂行办法》已由建设部建设[2000]41号文颁布施行,它的实施将对控制设计质量提供重要保证。第二,应加强对设计市场的管理力度,严格通过资质管理、人员注册、设计招标、图纸审查等环节来规范设计市场,减少黑市设计。第三,利用主管部门的职能,总结推广标准规范、标准设计、公布合理的技术经济指标及考核指标,为优化设计的进行提供良好服务。 3.2 加快设计监理工作的推广 优化设计工作的推行,仅靠政府监控还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设计监理已成为形势所迫 ,业主所需。通过设计监理可打破设计单位自己控制自己的单一局面。因此,主管部门应在 搞好政府监理的同时,一方面应尽快建立设计监理单位资质的审批条件,加强设计监理人才 的培训考核和注册,制定设计监理工作的责职、收费标准等;另一方面通过行政手段来保证 设计监理的广度,为设计监理的社会化的提供条件。 3.3 建立必要的设计竞争机制 为保证设计市场的公平竞争,设计经营也应采用招标投标,首先,应成立合法的设计招标机构;其次,各地方主管部门应建立相应的规定,符合条件的项目必须招标;第三,业主对拟建项目应有明确的功能及投资要求,有编制完整的招标文件;第四,招标时应对投标单位的资质信誉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资格审查;第五,应设立健全的评标机构合理的建设评标方法,以保证设 计单位公平竞争,并限制业主在项目上的随意性。 设计单位为提高竞争能力,在内部管理上应把设计质量同个人效益挂钩,促使设计人员加强经济观念,把技术与经济统一起来,改变以前设计过程中不算帐的现象,并通过室主任、总工程师与造价工程师层层把关,共同控制设计过程。 3.4 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优化设计的推广还应有一定的法律法规作为保证,目前已有《合同法》、《建筑法》、《招投标法》、《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在规范项目建设工作,但这些都是从项目建设的总 体出发,对设计方面的规范不够具体,因此为更好地监督管理设计工作,还应建立和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如设计监理、设计招投标、设计市场及价格管理等。江苏省人民政府于2000年3月31日颁布的《江苏省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办法》便是该省加强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规范工程勘察设计行为的法规。 3.5 注意优化设计工作的综合性 通过优化设计来控制投资是一个综合性问题,不能片面强调节约投资,要正确处理技术与经 济的对立统一是控制投资的关键环节。设计中既要反对片面强调节约,忽视技术上的合理要求,使项目达不到功能的倾向,又要反对重视技术,轻经济、设计保守浪费的现象。设计人员要用价值工程的原理来进行设计方案分析,要以提高价值为目标,以功能分析为核心,以系统观念为指针,以总体效益为出发点,从而真正达到优化设计效果。 工程建设与设计论文:试论工程建设中设计与施工的相互关系 【摘 要】在建筑工程之中,工程设计是建筑产品的虚拟创建者,工程施工则是建筑产品的实现者,二者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紧密联系。本文通过分析建筑产品从概念提出到建设完成的整个过程,阐述工程建设之中设计工作与施工工作的相互影响,并进一步指出设计工作应当与施工过程紧密结合,同时施工工作必须严格实现设计理念,二者必须相互协调才能保证工程建设的完满完成。另外,就如何在整个建筑活动中实现设计与施工的良好互动给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工程施工;工程设计;影响 1.工程建设的基本过程 建筑行业是国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国家支柱产业,建筑活动是人类基本的社会活动之一。一个建筑产品从最初概念的提出到产品的完工验收合格进而投入使用一般要经过以下的四个步骤:建筑的策划阶段、建筑的设计阶段、建筑的建设施工阶段、建筑的投入使用即使用评估阶段。 1.1建筑的策划阶段 通常意义来讲,一个建筑产品的概念提出首先是由项目委托方向建筑设计人员提出项目任务书,或者由设计人员为委托方提供策划性设计,此为通常认为的建筑策划阶段。建筑的策划是在考虑政府相关政策和要求以及城市规划的前提下,全面考察拟建建筑产品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通过对产品所需求的环境、文化、技术、人文、美学、经济、安全、时间等八个价值指标进行分析,考量整个建筑产品的价值目标,从而得到其最大价值目标,此即为该建筑产品的主要目标。 1.2建筑的设计阶段 在建筑策划完成后,建筑设计人员根据建筑策划的要求,在尽可能的符合建筑策划目标、检验策划的合理性、规避建筑策划的问题、完善策划不足的前提下,进行对建筑产品的设计。 建筑的设计是设计人员通过想象将策划中的抽象概念设计成一套可执行的方案。在此过程中,设计人员将建筑产品的整体构成、结构以及各个组件通过理想方式设计出来,使得包括诸如梁、板、柱、墙、窗等等建筑元素达到创造性的结合,通过将虚拟建筑绘制在建筑图纸上,实现建筑策划所要达到的目标。 1.3建筑的建设施工阶段 当建筑产品的设计完成之后,施工人员在熟悉建筑图纸,明晰设计人员意图,弄清相关技术资料对建筑产品工程质量的要求的前提下合理的组织施工工序,按照建筑图纸进行建筑产品的实体建造,完成建筑产品的实现。 1.4建筑的使用及使用后评价阶段 当建筑完工并通过验收之后,建筑产品将交付项目委托方进行使用,并由用户对建筑产品的质量进行评价。 2.建筑设计与建筑施工的相互关系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建筑设计师进行建筑产品的抽象设计,建筑施工者按设计方案将建筑产品实现,二者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紧密联系。 2.1建筑设计指导建筑施工的完成 建筑设计师通过绘制建筑图纸,对建筑产品进行虚拟建设。一个完整的建筑设计方案必须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产品的初步设计;②产品的方案设计;③扩初设计;④建筑施工图设计。 建筑设计师首先要进行建筑产品概念、建筑功能、建筑布局以及建筑形态的设计,此阶段称之为初步设计。当初步设计完成之后,建筑产品的大体形态已经构建完成,接下来,建筑师拿出建筑方案和包括水电气暖等方面的扩初设计方案,然后设计建筑施工图,交付施工人员按照施工图进行建设。 2.2建筑设计可以预见建筑施工中的问题 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建筑师通过不断地与政府部门、项目委托方、施工人员进行交流,了解建筑产品的内外部环境,因此在其设计中能够预见性的指出建设施工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在设计的过程中进行规避,以保证施工工作的顺利进行。 2.3建筑施工可以检验建筑设计的合理性 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建筑设计师在设计中往往有一些难于实现甚至无法实现的构思和提案,由于设计师在虚拟空间构造建筑结构,因而很多时候无法全面考虑建筑施工中的实际情况。因此,在建筑施工时,施工人员能够发现在设计过程中的误差和疏漏,从而提高设计的合理性。 2.4建筑设计和建筑施工共同引领建筑的创新 建筑产品是人类重要的艺术成果,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的发展,代表着文化的流行发展趋势,因此,时代性是建筑产品的重要特点。不论建筑的设计还是施工,都是通过各种手段将创造性的产品完成,其中同时都体现了创新性。 3.当前工程建设中设计与施工的不足 在当前的工程建设中,建筑设计和施工工作尚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笔者通过分析当前建筑行业现状,将其大体归结起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建筑设计与建筑施工脱节。当前,许多建筑设计师在设计中闭门造车,根本不考虑施工中如何实现自己的设计意图,甚至对施工规范都不够了解,从而导致在图纸上设计的建筑结构在施工工作之中无法达到设计要求,甚至无法完成;一些建筑设计者的施工知识不足,导致其设计缺乏实现性,图纸表达的建筑意图往往不够明确,让施工人员模棱两可。 (2)建筑设计者的责任感不强,在设计中往往照搬其他设计结构,对自身设计的图纸所表达内容含糊不清,使得施工人员在施工中无法明确设计者意图,一些设计甚至存在严重的设计问题导致建筑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 (3)在建筑策划阶段中缺少施工人员的参与。在当前建筑策划阶段,人们往往只认为建筑策划只是由委托方项目委托方向建筑师提出的项目任务书,或者是由建筑师为委托方提供的策划性设计。事实上,建筑的策划不应该只由建筑的设计者和项目委托方参与,更应该有建筑施工人员的的参与。建筑的策划工作是制定建筑产品的价值目标,在此过程中必须有了解施工工艺、施工规范的人员参与,才能很好的完成建筑产品的最初设定和价值目标的确立。 (4)一些建筑施工人员的工作不够细致,业务能力不足,不能很好的熟悉施工图纸,职业技能不够强,对于施工设计中的细节、工程设计中的关键部位和薄弱环节不够明确,从而影响了工程质量。 (5)一些建筑施工管理人员无法在其管理中做到面面俱到,不能合理按照施工设计组织施工工序、安排施工技术措施、把握好施工进度,不能协调好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的关系,从而影响了施工的顺利进行和及时完工。 4.对提高工程建设中设计与管理水平的建议 通过分析当前建筑行业现状,笔者就当前工程建设中建筑设计和施工之间存在的问题给出一系列的建议,能够有效的提高工程建设中设计与管理水平,对工程建设人员的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设计人员需要提高施工知识水平,一个优秀的设计人员首先应该是一名合格的施工人员。有些设计人员由于缺乏施工经验,因此设计出来的东西在施工中根本无法实现,设计师不因只注重设计室中的工作,更应该经常参与现场施工工作,不能认为学好几本规范、拿到证件就可以进行设计。一个设计师设计任何一个建筑的首要前提,都是能够保证它在施工中的顺利实现,因此设计人员在设计时,必须将建筑产品的可实现性放在首位。因此,建筑设计人员在设计中必须熟知施工技术,了解施工流程的具体完成程度,对于建筑产品的施工手段了然于胸,才能够在设计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2)设计人员在其设计工作中要有责任感,设计制图时工作态度必须严谨,设计不能只是简单的重复或者照搬其他设计结构。工程建设中的好多参数无法完全表现在施工图上,而是需要通过计算得出,因此设计者在设计中必须缜密思索,同时进行严格的工程计算。设计师的设计意图要清晰明确,画的图要避免设计缺陷的存在,不能让施工人员感觉模棱两可,这样才能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 (3)设计人员必须和施工人员协调好彼此之间的关系。设计人员不能在设计工作中关在办公室中闭门造车,而同时施工人员也不要总是经验主义,在施工过程中按图施工是最基本的要求。一些施工人员往往用经验代替其对设计的理解,这是十分错误的;同时设计中的漏、缺、错、碰是常发生的,设计需要在施工中发现和弥补其不足。 总之,设计能够指导施工的进行,同时设计需要由施工来实现。因此设计、施工双方必须要相互理解,设计、施工都是创造性的工作,二者完美配合,才能使得工程建设顺利完满的完成。
专业广告设计论文: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建设研究现状与问题 摘要: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多年来发展迅速,也面临一些需要思考及解决的问题。本文是有关《建设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品牌模块式与创意社会化”特色教学的设想及研究》课题的先导,主要对近年来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研究现状及问题作汇总及分析,在原有普遍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新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广告设计;教学改革;研究现状;问题 高职院校中的广告设计专业作为近十多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的专业之一备受社会多方面关注,因社会需求量的激增及能力要求的提高,各高职院校大力开展广告设计专业的建设工作,各类针对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研究也随之增多。依据国内高职院校对广告设计专业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将高职广告设计专业核心职业能力界定为广告策划能力、广告设计制作能力、广告营销能力三种能力,根据不同地域特征及院校特点,各高职院校在培养重点上会有所不同,例如,江苏地区的高职院校多数侧重于广告设计制作能力的培养,笔者则以此为范畴进行研究。本文是笔者有关《建设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品牌模块式与创意社会化”特色教学的设想及研究》课题的先导,主要对近年来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研究现状及面临问题作汇总分析,侧重于2010年后的相关研究,本文可作为近年来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研究的发展缩影,供各位学者以参考。 1研究现状 根据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相关研究资料显示,研究大多数集中在职业能力培养、业界岗位需求相适应、工作室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改革、专产业一体化及工学交替机制、以赛促教与以赛促学教学模式、师资建设等方面。主要文献中:潘赞平《高职院校广告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探析》(09.08)与梅健等《高职广告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以核心职业能力为导向》(14.03)探讨了职业能力在高职广告设计专业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及培养体系的研究;李鸿明等《高职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与业界需求的相适应研究》(14.01)、罗丹《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谈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优化》(15.02)与姚傲雪《市场需求下的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以高职院校为例》(16.09)提出了业界、岗位需求与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相适应的要求,认为广告行业在快速的发展下刺激了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发展,但快速之下存在专业定位不准确,师资结构不合理,实践教学条件差,课程设置不科学等问题;杨雲等《高职广告专业实施“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12.03)、冯明兵《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化”教学模式初探——以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为例》(12.11)与马景凤《高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13.03)针对工作室教学模式进行探讨,以开设了现代设计职业教育先河的包豪斯为例,强调采用作坊教学方式的优势,提出产学研一体化,同时对存在问题给出建议;邹迎九《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高职广告专业知识能力类课程设置》(15.09)、石慧《中澳高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比较研究》(16.02)与胡晓霞《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的创新分析》(16.11)均在课程角度对广告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创新等进行了研究;黄宁《“专业产业一体化”下的高职广告专业发展研究》(10.11)与李宣霖《高职广告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工学交替机制建设探索》(11.09)研究了专产一体化及工学交替机制的建立,认为现有问题是缺乏有效的工学机制,提出探索建议;宗振举《行业大赛是高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14.07)与田商菲《高职广告设计专业“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学模式研究》(16.02)涉及了大赛教学模式对广告设计专业发展的影响;阳艳群《高职院校广告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析》(11.02)、佘艳琛《基于精准化调研的福建省高职广告专业发展对策研究》(16.12)与曾婷《高职院校广告设计教学现状与改革》(16.04)则站在整体角度上去分析探索了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现状与改革对策;陈晓欢《高职广告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探究与思考》(15.11)是对师资建设提出了观点。另外,还有部分学位论文也对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发展及改革进行了探讨。综上分析:2010年左右研究高职广告设计专业专业产业一体化、项目实训、工学交替等机制建设较多;2012年左右工作室观念较为热门;一直以来职业能力的培养在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研究中占据重要;近年来市场需求与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相适应的研究较多;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观念也在近几年得到提倡;2015、2016年,研究方向从教学模式开始回归本源,注重课程设置的反思及改良,与此同时,从宏观角度探讨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也频繁出现,可见各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已逐渐从多年快速的发展期转向沉淀期且努力通过回顾与反思以谋求专业于未来的更好发展。 2面临问题 高职广告设计专业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而迅速发展,在此过程中难免存在许多问题,众多教育者、学者在研究中均有指出且部分给出相应的解决思路。例如:黄宁《“专业产业一体化”下的高职广告专业发展研究》(10.11)提出一体化过程存在专业发展目标定位不明确、借鉴本科现象严重不具专科特色、师资建设不足、专业教材缺乏、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封闭式教学及教学设备简陋等多方面问题且提出制定目标、编选教材、紧抓课堂教学、提高人文、加强师资、加大投入建设场地及团队等解决方案。李鸿明等《高职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与业界需求的相适应研究》(14.01)中指出专定位不准确业、师资结构不合理、实践教学条件差及课程设置不科学几项问题,并倡导“职业技能素质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特色。罗丹《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谈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优化》(15.02)中阐述了工学模式产生的问题:教学思想落后、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形式不当,且提出优化方案。曾婷《高职院校广告设计教学现状与改革》(16.04)中提到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学条件不健全、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脱节及拿来主义和闭门造车现象严重等问题且提出大概改革思路。综上分析:多数学者认为现今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建设发展中普遍存在以下几种主要问题。一是目标定位不明确,导致高职教育特色的缺失,存在大量拿来主义的错误。二是师资建设不足,或结构不合理。三是课程设置不科学,教学思想落后,内容陈旧与社会脱节,教学形式不当。四是条件不健全,实践条件差,教学设备差。五是观念封闭,封闭式教学,闭门造车现象大量存在。笔者认为发生以上问题存在许多因素:目标定位不明确是对高职教育的认知不够,高职教育理应对接市场,服务地方经济,满足社会需求。师资建设的不足或存在问题是由于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虽然逐渐提高却结构配置不合理,教师与社会脱节现象严重,教师自身存有安逸心理等因素构成。课程设置不科学是重点问题,教师是教学的关键,因而教师自身的提升是重中之重,只有教师的观念得以前卫,视野开阔且多思考多尝试多交流才能避免教学思想落后、内容陈旧脱节、形式不当等问题。至于条件不健全关系到社会及学校对专业的支持力度,教学设备差需要学校提高对专业建设的重视程度,实践条件差则需要社会与学校的共同努力。封闭式教学导致闭门造车的现象大多数原因在于学校的制度及教师的思想,学校需要根据专业的实际需求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教师需要在思想上带动及鼓励学生走出去、高眼界的观念,因而教师首先要具备这样的观念且摒弃安逸的心理状态。除了上述问题之外,笔者认为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建设的讨论还需要从解决学生的就业及服务地方经济等角度去讨论。现今广告行业出现入行门槛低,学生竞争大,员工流动频繁等现象,均影响了本专业学生的培养及就业问题。虽然学生与公司是双向作用,两者可良性循环亦或恶性,但作为学校方对社会很多因素并不可控,所以需要秉持初衷站在教育方的角度去努力构建人才与社会的良性关系,如何给学生谋求更好的未来,即成了当下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只有解决学生最根本所需,积极倡导创新创业能力结合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的特色教学,才能使得专业稳健发展以寻求广告行业长远未来。 作者:成寓寓 单位: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软件与艺术设计学院 专业广告设计论文: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体系创建 一、引言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文件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构建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课程体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山东广告、电商产业的快速发展急需大量的专业人才,能否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将直接影响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影响到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 二、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1.服务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原则 立足区域经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充分考虑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向以及对人才的需求标准,适时调整专业方向来对接产业发展,形成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岗位型课程体系。 2.适应职业岗位需求标准的原则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在行业、企业一线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因此,构建课程体系时应充分调研、分析专业所对接的职业岗位群,确定从事岗位工作所必备的理论、技能及素质要求,并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科学定位学习领域课程,依据职业能力的成长规律,确定课程结构及排列顺序。 3.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大批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我们必须面向产业发展需求,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职业成长规律及教育教学规律,构建多层次、多规格、递进式的专业课程体系,既要考虑学生的未来职业需要,又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接口和条件。 4.遵循动态调整的开放性原则 广告与电商产业属于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且更新换代频率最高的行业,我们应根据产业发展趋向,构建动态、开放的课程体系,专业基础课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职业方向课程要随着广告及电商产业的发展及企业需求,适时调整、更新、删减、补充教学内容,从而使专业人才培养能紧密对接产业的发展趋势及需求热点。 5.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原则 就业是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结合点,创业是更高层次的就业,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现区域经济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互动、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三、课程体系构建流程 1.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热点定位人才培养方向 随着国家及各级政府关于促进广告及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文件的纷纷出台,威海地区的广告及电子商务产业也得到迅猛发展,产业的火热发展及规模扩大带来的是人才储备的严重不足。因此本专业立足区域经济产业发展需求,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于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与网络广告设计与制作两个方向。 2.专业方向对接的职业岗位群分析 在对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共同论证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确定了本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的是行业发展急需的平面设计师、网页设计师、电商视觉设计师、淘宝美工等工作岗位。 3.岗位职责中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分析 分析专业对接的工作岗位的岗位职责,梳理出岗位的工作任务及具体的职业能力要求,是构建适应行业企业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的关键。为此,笔者通过大量的企业设计岗位调研,对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要求进行分析归类,作为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客观依据。 4.课程体系构建 遵循课程体系构建原则,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与本专业对接的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构成要素为切入点,抽取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中从业人员需共同具备的基本知识、素质与技能,开发设置专业基础课程与公共基础课程;抽取从业人员完成岗位群工作任务必备的职业核心技能,开发设置专业核心能力课程。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职业方向课程是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四个不同层次的课程结构。我们应该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由基本素质能力模块、专业基础能力模块、专业核心能力模块、职业方向能力模块、创新创业能力模块等五个层次教学模块组成。基本素质能力模块以立德树人为基本导向,重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基础能力模块立足职业领域的基础知识与技能,重在培养学生从事设计行业岗位工作基本专业素质,如扎实的美术功底,良好的审美能力与视觉表达能力等;专业核心能力模块重在培养学生完成设计方案所必备的策划创意、手绘与设计软件表现的职业核心技能;职业方向能力模块属于就业方向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在某一具体岗位上完成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创新创业能力模块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品质与创业能力。 四、结束语 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的落脚点,而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是高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服务威海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本地区广告及电商产业的发展也需要创新创业型高技能人才。在课程体系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并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一方面可以通过创业促进学业,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学业促进创业。对服务于地方经济的高职教育来说,必须培养创新创业型高技能人才,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作者:矫荣波 单位:威海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 专业广告设计论文: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课程改革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市场大环境也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商品经济的繁荣带来社会人才短缺的问题,社会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有了变化,更加需要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高职高专院校在这几年的发展为社会输入了大批技术型人才,广告设计专业在高职院校开设已经有一段时间,为适应经济市场的人才需求,也在不断的进行改革和更新。经过调查和研究,笔者发现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广告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还有存在很多问题,例如课程内容的单调匮乏、课程目标设置的含糊不明确、课程结构的单一等等。高职高专的广告设计专业的课程改革不能只停留在片面、肤浅的层面,只将眼光只放在技术和理论上,虽然有利于学生就业,但还是只停留在一个“技工”的层面上,而我们的目标是培养一个“设计师”,有头脑、有见识、有能力的、能独立的完成一个设计任务,而不只是别人领导下的一个技术工人,这既是市场人才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高目标人才的需要。本文介绍了培养这一目标人才的看法和意见,供大家参考和讨论: 一、要有与客户和设计整体团队的沟通能力 设计的第一步就是要和客户沟通,明白他们的要求和意见,所以我们要做的是教会学生怎么样才能取得客户的信赖和支持,要耐心、细心、真心,让他们感受到你的诚意和能力。设计的好固然重要,但要让客户觉的你的设计好才最为关键,所以沟通的能力不可小觑。与整体团队的沟通能力也很重要,毕竟一个设计项目的完成是需要靠一个团队整体能力的推动才能完成,所以还需要有内部协调资源的能力和争得同事支持的能力。 二、要有整体完成广告设计的运营能力 一个广告设计的完成和成功不是一个人的工作,它需要很多人的整体运营,培养学生的整体运营能力尤为重要。广告设计的每一个过程和细节都需要运用自身的经验和能力,积极和各部门协调、调动团队积极心,让所有的绳子拧成一股才能达到最后的整体效果,所以学生要慢慢的积累整体运营能力。 三、要有对广告设计项目的整体策划能力 整体策划能力其实就是把我们的学生从一个“广告技术工人”提升为一个“广告管理能人”。我们教育出来的不能只是一个只看眼前的设计师,而是要有远大能力的设计师,整体的策划能力就是让我们的学生学会怎样培养客户关系,怎样获得订单,怎样推广一个设计项目,怎样获得客户的支持、合作和理解,整体的策划能力是大局的掌控和高能力的体现。当然这不是光靠基本理论知识就能培养的,更多的是需要学生在企业中慢慢体会并领悟到这种能力。对广告设计的整体战略与策略的运筹规划,才是一个高水平设计师能力的体现。 四、要有对广告设计的灵魂创意能力 做设计的都知道创意是整个设计的灵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个好的创意是一个广告设计成功的一半,好的创意会有独特的表现力,产生好的视觉效果和更强的艺术性。作为一个好的广告设计师,对一个广告的能力体现首先就是看你对这个广告是否有一个好的创意。创意能力是能力培养中至关重要也是必不可少一部分。我们要引导学生多看多学,从眼界上有提高,才会从心里有感悟,才能启发他们创造出与众不同的灵魂创意,设计师的创意关乎到产品广告的反响程度和推广程度,所以具备一定的创意能力是我们必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身综合应用和再创造能力,还要注意让他们掌握一些必备的创意知识与基本技巧。 五、要有对广告设计具体实际运营的操作协调能力 实际操作能力是在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又是顺利掌握操作技能的重要条件。一个广告设计在前期设计和后期运营阶段中,是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具体的实际操作是我们不可预料和预期的,所以我们要具备一定的协调能力,实际运营中临时出现和突发的状况我们都要尝试着解决和协调,让整个过程可以顺利完成。作为一名以操作为主要能力的广告设计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操作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要熟练掌握设计软件以及广告设计工作室设计制作的各项流程。总之,高职高专的广告设计专业是培养未来发展的高薪高能力行业人才,广阔的发展前景吸引了众多学子。现阶段我国高职高专广告设计专业在课程改革和教学体系方面还处在完善和调整阶段,其课程体系设计还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而且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物质的日益更新,也要求我们广告专业的教学理论要与时并进,努力培养出高层次和高能力的学生和人才,学生整体能力的培养是我们的最高培养目标,学生在学校能够学到并形成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我们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市场需求和行业需要为导向,培养适应设计业的高层人次是我们一直努力的目标。 作者:黄芳 单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 专业广告设计论文:广告设计专业中包装设计课程改革 广告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是现代广告信息传播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而现代商品广告的信息传播主要就是通过视觉语言进行表达的。如:图形、文字、色彩等视觉元素符号。当对某商品进行广告信息宣传时,就会通过这些视觉元素符号对其商品进行必要的外观包装设计,并结合市场环境调研、消费心理定位、编排、印刷等等诸多方面的条件参考,从而才能为这一产品的成功宣传打好基础,这就是产品的包装设计,也正是包装设计课程的市场化与实用性。 一、广告设计专业中包装设计课程的收集分析 在包装设计课程的开始,在学生们掌握了必要的包装设计的发展、概述等基础知识后,本着深入市场、了解市场的原则,要求学生调研,对搜集的素材进行包装设计的收集分析。让他们作为包装设计的设计学习者,同时又作为市场的消费者,带着这种双重角色的身份,对市场中的商品形象,进行分析、思考、归纳。在调研总结阶段,要求同学们把调研的结果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用ppt的方式在课堂上分别进行展示,教师在全部展示完后再进行总结。这样既使教师与学生之间达到了很好课堂上的互动;而且同时也使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的学习,学习调研观察的视角和调研资源的共享。 二、广告设计专业中包装设计课程的视觉元素 创意设计在现代的商场中,包装已经成为“无声的推销员”,包装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促进销售,视觉形象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此商品品牌的形象价值和产品的销售,所以,在包装设计课程中,对包装设计的基础视觉元素形象设计的把握学习,开发学生在此类形象上的创意性设计思维,也就成为了广告设计专业中包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又一探讨要点。首先要探讨到的包装基础视觉元素就是标志,标志作为一种视觉语言符号,在我们现代市场化的经济社会中,它已成为一种浓缩的形象语言,成为产品、品牌或企业的精神象征,消费者也逐步习惯了“认牌购货”的消费行为模式。在包装设计课程的实践环节,学生们可以结合广告设计专业中的另一课程VI设计中的企业理念、企业文化等知识,本着不脱离企业理念、文化的宗旨,制作出简洁明了、内涵丰富、易识易记、与众不同、创意性强、并能促进产品终端销售的包装品牌logo。其次,图形创意设计也是包装设计课程中的重点创作部分。包装设计中的图形,意在创造能够迅速传达有效产品信息,瞬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从而促进所包装商品的销售。她是广告设计专业进行视觉传达的最主要部分,是传递视觉信息不可或缺的焦点。包装设计课程图形实践练习中,学生们可以通过产品的形象,标志的形象,消费者的形象,卡通、借喻、字体变化、辅助装饰等形象展开创意构思,制作图形,从而能够在瞬间向消费者准确传达出产品的购买信息。第三,包装设计中的字体设计,又称为文字形象设计,它和图形是包装信息传达的主要两大媒介,只是,字体文字的传达效果没有图形更直接快捷,但字体文字的图意传达比图形更加准确明了,并且在包装设计中,又赋予了字体文字特殊的功能,图形可有可无,可虚可实,可以变化,而字体文字是必需的传达促销的信息。因此,学生们在包装设计的字体文字创意练习中,需要把握字体文字设计要符合产品包装的属性,注意寻找字体笔画之间的关联,提炼出简练的形与笔画,并注意把握整体性和统一性。最后,要介绍的是广告设计专业中包装设计课程的视觉元素——色彩。人在观察或者购买商品时的惯性是“远看颜色,近看形”。也就是说,一个产品首先能不能先把消费者的目光吸引过来,很大程度是色彩起到的作用,这也正是包装设计中色彩的重要性,能否在玲琅满目的竞争产品中脱颖而出、并且清楚象征着商品内容的易识别性。 三、广告设计专业中包装设计课程的人性化设计 人性化设计是广告设计专业中包装设计课程的现代新理念设计。产品的包装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进行产品的广告宣传,从而达到刺激消费者,促进消费的作用。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化经济环境下,如何在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与众不同,无非就是把消费者的目光吸引过来,而随着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商品的种类繁多,消费者的眼睛也已到了应接不暇的地步,或者已产生了视觉疲劳。这个时候,如果出现一个“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某一特色商品,自然而然的就把这些目标受众的眼睛给吸引过来了。因此,这些也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在包装构思创作时,一定要做好市场调研,以自己作为设计者和购买者的双重身份来分析消费者的心理,在造型、结构、色彩、装饰等设计上,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当然,本着绿色环保设计的宗旨,维护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形势,包装设计的绿色包装理念也成为了我们包装设计课程中教学重点。总之,在广告设计专业的包装设计课程教改中,学生们对当今社会的市场包装设计的调研收集分析,对包装设计视觉元素的创意设计,和对包装设计人性化设计的新理念掌握,成为包装设计课程中的重点学习内容,当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的需要,培养出更加适应多元化市场发展的包装设计人才还需要更多创意理念的补充,这些理念也会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与时俱进地更新中。 作者:赵静静 罗姝 专业广告设计论文: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发展对策 中商情报网2014年6月的实力传播(ZenithOptimedia)有关中国广告行业发展现状和前景的分析报告中指出:中国广告行业发展迅猛,2011年稳坐全球第三大广告市场交椅,纵观目前发展态势,凭借巨额的广告支出费用,未来几年内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广告市场不在话下[1]。广告行业发展的关键靠的是人才,然而近年来随着高考实际报名人数的减少,很多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无法完成招生计划,或降低分数线,或转为文理科招生,都不同程度导致生源质量的下降。面对如此棘手的生源危机,如何在招生大战中抢占一席之地已成为高职院校必须研究解决的新课题。 一、高职广告设计专业面对的新招生环境 (一)受各类因素影响,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生源数量和生源质量呈下降趋势 根据教育部数据可知,自2009年以来,全国高考人数经历了5个下降年头,2013年全国高考人数跌至912万人。虽然最新统计的2014年数据显示经过5年连续高考人数下降后出现首次上升,但上升的人数只比2013年高3%,为939万人。从全国各大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的招生统计表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生源危机依旧存在,安徽省也不例外。伴随着整体招生的萎缩,安徽各高职院校的广告设计专业招生人数一年比一年少。如何应对棘手的生源危机,减少高考招生缺额成为了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生存和提高竞争力的焦点。以下因素导致高职生源数量减少和生源质量下降:由于上个世纪80年代实行了有效的计划生育政策,新生儿出生率得到控制,导致现在适龄高中生数量减少;面对生源数量下降的新招生环境,全国高校普遍采取提高录取率的方法,以期招到更多的新生,2013年出现了创历史新高的76%的高考录取率;相比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在招生上更加处于弱势地位,完不成招生计划屡见不鲜;导致普通高中在校生减少的另一个原因则是中职院校的扩招和分流,特别是农村考生的分流;同时社会和家长的思想观念保守,认为只有学习差考不上本科的学生才上高职,拒绝报考高职院校,导致学生被录取但是不到学校报到的现象频频出现;此外还受国家政策、学校之间“同源竞争”、经济发展波动等因素影响,造成目前高职院校总体生源数量下降的窘境。面对日益稀缺的生源,为了谋求学校和专业的长远发展,高职院校纷纷降分录取。以高职广告设计专业为例,有的考生考前仅学习几个月的美术就可以参加艺考并被录取,这直接导致生源质量的下降,给高职广告设计专业教师的教学、辅导员的管理工作、学校整体素质的提升摆出了巨大的难题。 (二)应对生源危机,部分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率先招收文理科考生 作为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的一门重要核心专业,近30年来的发展成果令人瞩目,不仅在全国几百所高校中开设该专业,且部分高校取得了不错的办学效果。过去,接受过美术教育的学生占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学生的比重很大,随着生源危机的加重,广告行业和经济社会对广告人才需求的变化,生源多元化的趋势在很多高职院校中蔓延开来,很多院校从原来单一的艺术类招生转为文理科招生或综合招生。在新招生环境下出现非艺术类生源对于高职教学工作者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从过去的教学管理经验中,我们可知,艺术类生源虽然有一定的专业基础优势,但是理论知识薄弱、学习缺乏主动性,主要表现在不能胜任广告文案和策划相关工作。而非艺术类生源则表现出不同的问题,或者无美术基础、审美层次,动手能力较弱,但相对有着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且学习主动性较高。目前,一些大胆、勇于突破的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开始尝试文理科招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招生缺额的现状。如何针对文理科生源的特点,改革原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掌握一定的必须的专业理论基础,又具备较好广告岗位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技能人才,将是高职教育工作者们需长期面对并努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专业设计同质化严重,导致互相抢占生源,竞争日趋白热化 改革开放松开了束缚在广告行业身上的枷锁,自1979年以来,我国广告经营额年增长速度惊人。2013年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广告业年经营额为5019.7万元、广告公司44.5万家、广告从业人员262.2万人。2014年某网络调查报告也将广告设计专业列为十个最具“钱力”专业之一,广告设计专业在全国300多所高校中开设,向社会输送了大批的人才。由于高校办学缺乏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趋于雷同,缺乏向社会输送具有特定技能优势、综合实践能力较强的广告人才办学能力,仅有极少数高职院校能从激烈的竞争中谋得生存和发展。尽管不少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转为文理科招生,但由于受内外因的影响,招生人数难以迅速提升。于是,一些高职院校为了抢占生源,采取“有偿”招生、恶性竞争等不当招生手段,不但不利于解决生源问题,反而影响高职院校在社会和家长心中积极正面形象的树立。要想在残酷的招生大战中抢占一席之地,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必须转变观念,深入剖析,走特色和优质建设之路。 二、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发展对策 (一)针对生源特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2012年国家工商总局组织编制了《广告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规划指出,广告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科技进步水平、综合经济实力和社会文化质量的重要标志。大力发展广告业,对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规划重点强调了广告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国家和高职院校要认清形势,审时度势,加大对广告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针对文理科生源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加对学校软硬件的资金投入。目前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人才培养还沿用以往艺术类生源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与培养对象不匹配、不科学。针对非艺术类生源学生的水平和特点,应该修订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符合非艺术类生源知识能力结构的人才培养模式,塑造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高级技能型、应用型广告人才。 (二)更新广告设计教育理念,紧贴市场和行业需求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生源危机,如果还秉持着过去老旧的教育理念,显然是会被社会和考生所抛弃的。高职广告设计专业想要在招生竞争中抢占一席之地,就必须上至学院领导,下至专业教师,充分把握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要以学生为教育主体,透彻掌握现代广告设计专业先进教学理念的精神与内涵。随着国内外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教育必须紧贴市场、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调查研究当今社会和广告行业对广告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教学手段,培养具有较好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能力的,能在广告公司、文化传播集团或企业广告部门等从事广告文案与策划、广告设计与制作、企业品牌形象设计等工作的优秀广告人才。 (三)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强化办学特色 高职院校要想在激烈的生源大战中谋求发展,必须转变思路,不能片面追求数量,而应通过加强学院和专业的内涵建设,强化办学特色,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学校竞争力,从质量上提升专业吸引力。同时,围绕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高职广告设计专业教师要坦然面对文理科学生,尽管他们之前未曾受过专业的美术训练,但是他们在高中阶段的知识储备和学习主动性上要比艺术类学生强。因此,教师要树立信心,了解文理科学生,面向市场,改善教学条件,努力构建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教学体系,谋求内涵发展之路。 (四)有效利用媒介、开展招生宣传工作 在生源数量和质量都在下降的现实背景下,高职广告设计专业自身的宣传工作不容小觑。在学校的支持和配合下,广告设计专业全体师生要立足本专业,从多角度、全方位和独特视角来展开宣传工作。教师利用自身的传播优势,可以制作符合本校广告设计专业特色的宣传海报、视频、招生手册等,合理合时地在各类传统和新媒体上,切实有效地让专业信息传达到考生和家长心里,帮助他们认知学校和专业优势。其次,可以利用在校学生、优秀毕业生甚至是企业来进行口碑宣传,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和事迹来证明学校和专业的实力。总之,招生宣传的手段和途径是灵活多样的,宣传工作不仅是学校招生就业办的工作,更是全体教师包括辅导员共同的责任。只有上下团结一致,目标明确,加强与媒体和企业的沟通协作,才能提高专业知名度和美誉度,为专业的长久发展带来机会。 (五)开拓招生市场,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面对招生环境的变化,高职广告设计专业除了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教育理念、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做好招生宣传工作之外,还需开拓招生市场,提高就业质量,为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发展谋求新的市场。第一,要加大农村学生的招生比例。以安徽省各高校为例,农村学生占在校生比例的一半以上,由于经济、家庭、高中教育资源等问题,很多农村学生选择报考高职。尽管比例较大,但仍有不少农村高中生迫于观念、经济等原因,被高职录取而不报到。所以,要做好农村学生的宣传沟通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增加招收农村学生的比例;第二,要加大对开设广告类专业中职院校的宣传力度,寻求长期的招生合作,互利共赢;第三,积极应对国家高等教育招生制度的改革,特别是要利用好“自主招生”政策,强化学校和专业自身建设,吸引更多的考生前来报考。同时,还应当审时度势,将目光放长远,立足现实,做好现有学生的教育工作,提高学生就业率的同时提高就业质量,实现就业、招生的良性循环。 三、结语 新招生环境对于高职广告设计专业而言,既是机遇更是挑战,高职广告设计专业要想成功应对生存危机并谋求长远的发展,就必须深入剖析、审时度势。在充分理解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基础上,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专业内涵的建设、招生就业水平的提高等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形成专业特色,打造专业品牌,最终赢得社会、家长和考生的认可,为我国广告行业输送优秀的高级应用型技能人才。 作者:潘倩 盛夏 单位: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城市设计系 专业广告设计论文:校企联办广告设计专业探究 一、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综述 目前,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中,有邀请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为学校教师提供实践机会,委托学校进行员工培训,为学校提供实训设备设施,为学校提供兼职指导教师,与学校签订订单培养协议,为学校提供技术支持、专题讲座,在学校建立生产型实训车间,以及开展校企文化交流等。这些合作模式充分体现了校企优势互补、精诚合作的原则。但是,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发展、合作办学功能的不断拓展,以及产教融合程度加深,校企之间的共同利益变得更加广泛。因此,校企联合办学能够有效实现校企之间的人、财、物、信息、文化等资源的有效融合和高度共享,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充分发挥企业办学主体作用。 二、校企联办专业培养模式 以广告设计专业为例,可按如下思路尝试校企联办专业培养模式。 (一)“校企联办专业培养模式”的特色 校企联办专业培养模式有其特色:1.坚持“做中学、学中做”,在实践中学习,以“干中学”为教学手段,以培养岗位技能人才为目标,实现岗位精准就业,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高质量的岗位实用人才。2.按“实践——理论——实践”的能力培养规律组织教学。3.以真实设计项目为依托,场景结合,实现教学场景与时间工程场景相吻合,最大程度完成学校教育与行业要求的接轨。4.入学就签订就业服务协议:一是真正实现专业对口就业,二是培养业务骨干、实现高薪就业。 (二)课程体系的设计原则 课程体系的设计的基本原则有:1.实践性原则。以项目为引导展开教学,以模拟项目过程配合教学,突出实际操作及动手能力的训练,通过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岗位实训相结合,完成对人才的专业技能的培养,实现教、学、做的一体化。2.实用性原则。扎实专业基础知识教学,做细就业岗位基本技能课程教学,适当扩展教学广度,把核心专业技能课程设置固定在企业急需的设计、施工和工程管理岗位,使学生根据岗位需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掌握真正的实用技能,最终实现可选择的精准就业。3.岗位需求原则。按照国家职业院校教学要求,充分考虑设计行业岗位需要,按照岗位人才素质构成体系设计教学课程,按照初级岗位就业技能要求设计核心课程。(三)制定有企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以艺术专业为例,课程内容应紧密联系学生未来的实习工作岗位,具有实际意义。以实训基地为平台,以双师型教师为依托,在企业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活动。以装饰工程项目为驱动设计教学,把项目引入课堂,把课堂变成车间和工地,使课堂教学和项目实操、市场考察、样板房观摩紧密结合,帮助学生转换角色,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以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效果。授课地点根据课程的需求采取课堂授课或者店铺实习的形式,调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企业各项工作,了解各个工程的施工流程,使其达到融入企业、适应岗位、提前就业的目的。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和企业员工同工同酬,实习完后,优秀者提前录用。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收获了工作经验,还有工作成果。由此可见,制定有企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紧密挂钩,授课形式更加灵活主动,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教学组织 学校负责职业素质和基础专业知识课程教学,企业教师负责岗位专业技能课程教学。企业安排学生到公司实训基地开展实训活动,进行包括企业岗位素质教育讲座、实训基地现场考察观摩、项目设计流程讲座、设计材料市场考察等。顶岗实习期间,企业安排学生到用人单位,按照项目流程的顺序进行针对性顶岗实训。在实践中巩固学习成果,磨合适应岗位工作,实现岗位无缝对接,提高岗位就业能力。毕业设计期间,企业集中在学院对学生进行就业创业岗位强化训练,帮助学生解决毕业设计过程中反映出来的专业技能问题,进一步强化重点核心课程的专业技能训练。帮助学生打实就业基础,顺利实现就业。还将组织岗位证书培训和考核,使学生顺利实现持“毕业证”和“岗位证书”双证上岗的目标。 (五)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要用真实的工程项目和模拟真实的工艺流程为主线,充分体现企业岗位特点,以各专业岗位项目为核心,以项目实际流程进展为主线,把课本理论知识要点与专业岗位各环节的操作规范结合一起进行授课。统一自编教材,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案,统一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标准化。发挥行业优势,以行业联盟为平台,让学生参与行业联盟多家企业进行培养,实现全新的广泛立体交叉培养模式,快速实现从学生到职工的顺利过渡。 三、结语 “校企联办专业培养模式”充分体现出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对接。以校企合作双方现有的强大资源为基础,以企业岗位实用人才为培养目标,采用全方位系统化教学模块模式,突出实际操作及动手能力的训练,通过“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岗位实训相结合,完成对人才的专业技能的培养,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从多种维度实施人才培养,并通过就业素养及心理培训实让学生顺利就业。 作者:闻立鸥 单位:北京财贸职业学院 专业广告设计论文:广告设计专业校企合作实践平台建设 一、高校的广告教育:学生培养新方向 (一)创意思维的习惯 多屏时代的广告从创意作品到创意传播的新方向的转变中,创意的重要性作用仍旧显著。近些年来,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与发展导致了产业整合,广告业以其自身对创造性和独特性文化艺术设计等方面的标准,纳入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之中。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陈先红认为的广告教育理念:学广告,就是学思维。所以,综合时代要求与广告专业的教育理念,广告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创意性的思维习惯。广告专业的教师要在平时的课程教学中扩大思维方面的训练,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增加其他专业的课程学习,扩大学生的视野与知识,让学生拥有不同领域的背景知识的储存;培养团队协作与成员间的沟通交流,开展脑力激荡法,为创意思维的形成提供学习方法与意识习惯。 (二)投入生活的态度 著名的广告文案创作人李欣频认为:“创意不是一种可被教授的技巧,而是一种无法言传的生活态度。”广告学专业学生的创意思维的获得不仅仅是高校校园内课堂的学习,还要在课外学习如何创造性地生活。以生活导向为主的传播广告时代的到来,让高校的广告教学视角与生活相关联,将教学计划扩展到生活之中,生活与学习相互补充,以生活的热情投入学习,用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解决生活问题。广告专业的学生在掌握生活技巧的同时,丰富和深化个人生活营销的能力,在生活中培养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让创意的敏锐视角触及到生活的积累之中,并将广告学的专业知识以及其他能力通过教学计划中解决实际生活课堂的问题而给予实践的验证和提高。 (三)服务营销的观念 多屏科技下传播的广告时代的到来,其以生活为中心、服务为本的广告营销的观点是广告专业知识与多媒体时代的合纵连横趋势;也是从消费者需求、广告主诉求以及社会共生效应强调各方利益互化、兼容共赢的协同性价值之下,服务营销使广告的服务从传统内容的传达转向了全方位综合性的广告的创意传播,从广告主单方面的诉求表达转变为以生活为中心结合广告主诉求的服务营销,不仅改变了设计产业中各利益主体的传统角色定位,并极大地促进了设计话语权由单极向多维的开放。学生服务营销的培养目的在于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满足不断拓展的广告服务的范围领域,立足于全方位综合性的服务理念,明确定位广告学专业的学生培养模式的立足点,以期实现广告教学的长远化应时发展。 二、实践的广告平台:广告教学新形式 (一)广告实践平台的搭建新模式:社会联接创意综合型实践平台 在我国,随着广告学专业近些年的发展,相关的校企合作实习基地等模式逐渐深入专业课教学。很多高校已经搭建立了校企合作的广告实践平台,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实践平台的教育模式是高校与企业之间充分利用各自的教育与实践资源,以职业岗位为导向进行职业素养的培训,缩短学生毕业后适应工作岗位的时间。但在传播广告的新形势下搭建以高校为主导,政府支持与社会联接创意综合型的广告实践平台,不仅可以全方位多角度的提高广告学专业的学生综合创新能力,也可以让社会实践平台逐渐的运行成长起来,最终成为高校凝聚业界、联接社会的广告人才的培养平台。从高校自身主导地位连接社会,与政府相关部门进行项目合作,改善相关的民生工程,建立社会实践广告平台,以广告专业的知识首先进行相应的调研课程的教学与实践,去洞察社会中的相关生活服务缺口,用分析能力发现机会点,应对解决社会服务缺口来进行相应的策划、设计、推广等相关的广告宣传,实施与执行完整的广告策划等一系列的推广宣传。 (二)广告实践平台的教学作用:专业衔接性项目整合教学 广告实践平台的搭建可以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素养运用与职业能力专业技能来共同形成人才培养教育模式。这种合作教学模式不但能让学生专业技能得到全面的发展,而且可以让学生的在校所学知识能够在正式工作时实现无缝对接。高校在与政府合作进入社会服务的实践中,可以培养广告学专业学生观察生活、与人沟通的能力,并且能够在生活中充分了解与学习受众的习惯与经验知识,充分从以生活为中心的平台上深入与扩展学生的思维与眼界,学会从受众的角度与认知中找寻创意思维灵感,以此做出适合贴近受众需求与喜好的广告作品。高校广告学不同专业课程的教师可以建立起工作室阶段教学模式,各专业课教师在学期教学前进行授课内容与项目选题的讨论与制定,使学生在各学期中针对同一项目的不同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具有衔接性,同时深化与完善项目的广告策略与执行力度。 (三)广告实践平台的考核形式:学生自我评价总结的重要性 高校与企业、政府、社会搭建的广告实践平台的实质是将广告学的教育由被动的课堂知识讲授的理论学习转变为自主的实践能力培养的实际执行,因此,高校广告教学应做好课堂理论教授与实践平台上能力培养的良好结合。合理安排课堂教学与实践平台训练的教学计划与课时安排,不能一味的追求理论或者实践的获得,高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希望通过理论的学习,实践能力的锻炼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理论与实践在教学中的比重应合理分配。在考核评价标准中,应将小组成员的互相评分和受众和企业项目经理的评分列入考核之中,将广告学专业学生的沟通与交流的能力也放入广告实践平台的考核之中。广告学专业学生在社会实践平台的考核中除了在项目教学中的表现得分外,自己在项目教学结束后需填写相关的自我总结等自测评价反馈,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课后及时思索与总结项目课程教学与经验,另一方面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这些反馈材料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努力与付出,避免了项目教学团队合作中的成员挂名得分的现象,进行更为客观公正的评分。 作者:张国斌 赵桓梅 单位:安徽工程大学 专业广告设计论文: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分析 1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于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在不断的增加,特别是近些年来,我国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自身品牌文化的建立,城市景观的建设以及部分商业文化区的改造等都需要大量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广告媒体的发达和多样化更是充斥着城市的每个角落和空间,已经成为了当前我国城市视觉艺术的重要部分。这样的背景下就使得社会对于广告设计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就是我国充分重视创意产业的大力支持和发展,并把文化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制定了“文化强国”的发展策略和目标,而我国地方政府更是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提升对于文化产业的重视,并制定了各省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但是文化产业想要真正获得发展,关键还是文化产业的设计人才。当前我国广告设计人才的岗位需求和设计人才的培养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大部分城市都存在着广告设计人才无法满足设计岗位需求的现状,广告设计人才的实践能力更是很难满足广告设计人才的需求,因此,做好高校广告设计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升至关重要。 2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方式 2.1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教育目标 做好广告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工作首要的就是要做好教师观念的更新,要求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师能够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采用全新的、多样化的教学观念,并结合时展的要求明确教学目标,充分全面的认识到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并能够针对学生个人素质的差异做好教学内容的选择,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兴趣。具体的做法就是首先是在了解学生认识程度和规律的基础上,做好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工作,教师的教学目标不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广告设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提升学生广告设计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和创造思维,进而提升学生设计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2更新教学形式,改善授课方式 在整个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工作中,要能够做到针对市场对于广告设计人才的需求进一步确定广告设计人才的培养方案,这就需要我们在广告设计实践教学过程中能够针对市场对广告设计人才的需求进一步调整和规划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方式,全面提升学生广告设计实践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在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更是做好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工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学生广告设计实践水平,同时在广告设计专业的教育工作中师生关系的变化,将传统的师傅和徒弟的关系转变为设计师与客户的关系,这样一来就是需要设计师充分展示和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进行设计作品的展示,进而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设计出令客户满意的作品,从而提升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 2.3制定考核目标,开展特色教学 在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革新过程中,制定出相应的考核目标至关重要,传统的考核目标还是凭借学生广告设计作品去衡量一个学生广告设计水平的高低,这样考核的方式和标准对于提升学生专业水平和素质起不到任何作用。广告设计专业教育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在充分掌握广告设计相关的理论知识外,还需要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具备广告设计应具备的素质和创新能力,这样就需要我们制定新的考核标准,除了对学生广告设计作品进行打分外,还需要关注学生在广告设计学习中的理论知识以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设计实践能力,最后根据学生理论知识、专业技巧、日常实践三项成绩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估。采用这样考核和评价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技巧和实践三者进行紧密的结合,进而推动广告设计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2.4采用与大学生广告赛事相结合实践教学方式 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过程中广告设计类似的比赛也层出不穷,其中针对大学生举办的广告设计大赛更是比比皆是。因此,为了更好的提升学生广告设计能力就需要教师在广告设计教学过程中,能够与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的命题相结合,为学生布置一些广告设计命题,并将比赛内容和其他参赛获奖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培养学生了解企业对于广告设计的需求和广告本身带有的商业性质,便于学生全面的掌握广告的本质和核心,大幅度的提升学生广告设计学习的效率。 3小结 广告设计教育面临的形势还比较严酷,改革和创新广告设计实践教学工作任重道远,为了做好广告设计实践教学工作需要坚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掌握学生学习规律,更新实践教学方式,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广告设计教育模式,全面的提升广告设计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广告设计人才,推动我国广告业的发展。 作者:王亚琦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专业广告设计论文:广告设计专业项目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一、广告设计专业学习的特点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繁荣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广告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广告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其研究虽然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学习、了解并掌握广告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此,根据广告行业的人才需求,各类院校纷纷开设了广告设计专业。广告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专业,有其专业的特色和学习的特点。在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中,一是传授专业知识,让学生对设计理念加以了解,掌握设计的整个流程,并应用艺术的手段把产品信息表现出来,传播出去;二是传播新的学习理念,通过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共同协作能力,让学生掌握在现实中如何把握设计的命脉,在团队协作中如何凝聚集体智慧的同时避免主观主义,克服沟通的困难。 二、广告设计专业“项目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广告设计专业“项目式”教学模式,主张教、学角色换位,教师为“配角”,学生为“主角”,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强调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广告设计专业“项目式”教学模式在课程建设上,以基本技能课程为主线,依托各个企业的实际生产项目实现教学与生产为一体的“项目”教学课程。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引学互动”的方式。教师通过引用企业真实项目作为案例讲解,再将一个独立的企业真实或仿真项目布置给学生个人或团队进行设计制作。学生通过信息收集,方案设计、制作,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来完成任务。教师在教学中侧重于对学生自我完成任务的能力和思维的培养,重视学生在完成过程中的参与和在交流活动中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学生则在进行整个项目的设计制作中,通过合作、协调,了解工作过程及掌握每一个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环节。项目式教学模式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式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分工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目前,笔者所在的学校根据广告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特点,结合项目式教学模式的实践,将广告设计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两大类,并在项目式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区分重点。专业基础课着重于“讲、练、评”的教学方法;专业课着重在各课程衔接上采用“递进式”的教学模式,该模式要求在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上,按照企业真实的业务顺序及所需知识来设计,采用集中授课的方式,实现课程与专业的教学目标。以标志设计、广告设计与制作及印刷工艺课程为例,按行业、企业对项目设计的要求应该是先做标志,再做广告,最后进行印刷等。所以,在课程的安排上,就可以先集中安排标志设计课程,再集中安排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待后一课程接近尾声的时候,也到了要用到印刷工艺的知识了,这时,再集中安排印刷工艺课程的教学。采用这种递进式的教学,根据教师设计的真实且有衔接关系的业务,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的方式,一环扣一环,变枯燥为生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融理论于实践,实现“教学做、理实用”的无缝对接与完美结合。同时,笔者针对广告设计专业学生学习的特点,对广告设计专业学生进行一次综合性的调查,设计有关“项目式”教学方法的调查问卷。此次调查报告共发放调查问卷495份,回收问卷495份,回收率100%。在调查有关广告设计专业“项目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中,题目为“项目教学法是运用实例解析和项目训练设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你对这种教学法的态度是”的问题中,选择喜欢并支持的占73.7%,排在选项的首位;在题目为“你认为项目教学对你的设计能力有何帮助”的问题中,有68%的学生选择了“使我在遇到同类型的设计时,能够快、准地进行设计”,有25.7%的学生选择了“只对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的案例能够顺利解决,对于新问题就无从下手”,有6.3%的学生选择了“基本没有帮助”;在题目为“你认为普通教学与项目教学的区别是”的问题中,有79%的学生选择项目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设计水平,有16%的学生选择“普通教学更容易接受”,有5%的学生选择“二者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区别”。由此可见,在广告设计专业“项目式”教学中,学生用实际行动去设计,能亲身体会到设计的内涵,从而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内在潜力和学习积极性;在设计的活动中,学生与学习伙伴合作去完成某项设计任务时,不仅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参与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并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作品设计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实现自我价值。由此证明了学生对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是持支持和接受态度的。 三、广告设计专业“项目式”教学模式的考核方法 广告设计专业应用“项目式”教学模式,在项目式教学过程中具体的考核方式,其内容主要包含两方面:一是更加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反馈,并将过程反馈的情况作为评价的重点;二是将教师的单方面评价方式改为让学生及团队参与到评价中来。 1.广告设计专业总体考核标准为了配合广告设计专业“项目式”教学模式实践的有效性,笔者根据该教学模式的特点,结合该专业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就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探索相应的考核标准。专业基础课结合各课程考核的结果,占总评分值的30%;专业课结合各课程考核的结果,占总评分值的60%;学生学习期间的综合表现(遵守规章制度、劳动纪律),则占总评分值的10%。 2.广告设计专业基础课考核标准 (1)专业基础课的考核标准。专业基础课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是以教师为主的。目前,结合“项目式”教学模式,以过程性评价为重点评价手段,以目标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为最后考核手段,对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考核方法进行系统的制定,规范了广告设计专业基础课的考核标准。在考核标准中,专业基础课程主要通过考核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包括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专业知识包括掌握各项目内容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专业技能包括项目制作的过程、制作的效果和目标性的考查结果。各课程总的考核方式将采用综合评价,即自我评价(30%)+教师评价(70%)的权重得分;最终按照各项考核内容的权重得出各项的总分。 (2)专业基础课程综合成绩登记标准。结合广告设计专业基础课程设置情况,按照其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特点,编制了专业基础课程综合考核成绩登记表,代替传统的平时成绩考核登记表和作业批改登记表。综合考核成绩表由三部分内容组成,其中包含:学习态度(出勤情况、上课学习积极主动性方面、按时按要求完成任务等)、学习能力、协作能力等职业素养方面的考核,占总评分值的20%;课程知识(应知部分)、作业、各项目学习成果等过程方面的考核,占总评分值的50%;由任课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综合方面的考核占总评分值的30%。课程综合考核成绩表作为任课教师对课程教学的基本依据,可作为点名册、课程提问、检查学习情况、检查作业等多项纪录表。教师将在课程结束后根据各项考核成绩计算出学生的综合成绩。 3.广告设计专业课考核标准专业课程主要通过考核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包括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职业能力包括项目制作过程、完成效果和项目拓展情况。各课程总的考核方式将采用综合评价,即小组互评(40%)+教师评价(60%)的权重得分,最终按照各项考核内容的权重得出各项的总分。 四、小结 “项目式”教学模式仍是个新生事物,但在笔者的广告设计专业教学实践过程中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验证,其对调动该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确实产生了可以进行系统考察、量化衡量的正面结果,突破了传统的单一的教学评价方法,证明其在现实教学活动中具有相当的可行性。“项目式”教学模式随着在更多学校、更多专业的不断推广和应用,一定会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变得更加切合我国职业教育的实际,从而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受惠于这种新的教学模式。 作者:张莎丽 专业广告设计论文:广告设计专业就业难缓解路径分析 现阶段企业青睐实用、够用、好用的专业人才。通过对广告人员的能力分析,结合广告设计行业和企业的职业标准,明确了广告从业人员所需的职业能力主要有专项技术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其中专项技术能力包括设计定位、广告创意、设计表现和广告制作等方面的能力;而职业关键能力则包括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取信息、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依照工作任务需求运用所学知识提出工作方案、团队协作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在学习和工作中提出多种广告创意思路、解决广告制作关键点的创新思维能力。 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通过对当前各种调查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市场营销及广告类人才在人才需求上位居前列,但是广告行业的整体就业情况却不容乐观。中国广告网主办的“2012年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广告、设计专业(方向)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结果显示:2012届营销、广告、设计专业(方向)毕业生中已找到工作的占46%,有工作意向的占9%,而没有找到工作的比例为45%。目前看来企业有需求、学生就业难,两者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围绕这个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脱节。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直接造成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广告设计人才需求一直呈上升趋势,但接纳大学生就业的单位数量及规模增长速度较缓,二者的增长不成比例,供大于求。这种供需关系的失衡造成企业用人标准不断提高,使得大学生就业门槛也逐渐提升。很多企业负责人承认,他们在招聘设计人员时主要看经验,对员工的要求是:有过实际工作经验、熟悉市场、有创意、熟悉各类设计软件、思维超前、勤奋等。以河北搜才网平面设计业近期某一天职位招聘为例,行业提供的有效职位有234个,78.6%的岗位对员工的要求是有一年以上工作经验,只有不到50个岗位对员工的工作经验无要求。广告专业的学生虽然经过系统的培养,但高校对具有实战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相对较弱,难以胜任企业的岗位要求,自然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不高。广告教育的质量已成为管理部门、学界和业界共同关注的话题[1]。关于广告设计教育的调查统计显示,企业认为广告教育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教学严重落后于实践,“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全方位的了解,能力不足”成为困扰毕业生求职中的首要因素,这说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缺乏有效的、实质性的沟通与交流,供求之间没有建立相互了解的渠道;同时企业所需技能和学生所学知识相差太多,造成学生的实践技能薄弱,短时间内很难适应新的工作岗位。 (二)毕业生综合素质不高使其就业面受限。当前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其次才是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北京创意产业调查报告”显示:创意产业从业人员中主要以大学本科毕业生为主,约占从业人数的69.1%,其中大专及以下学历约占3成,说明企业在用人时并不简单地唯学历论,更关注实际能力。现代企业选用人才的标准已由单一型人才向综合型人才转变,专业岗位在要求员工有精湛技艺的同时,对沟通及团队协作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就广告营销岗位来说,除了沟通能力外,员工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人脉资源。 (三)缺乏职业生涯规划,过度注重薪酬导致就业难。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承担职务相继历程的预期和计划。大学生应及早制定职业规划,以确立自己的就业方向。而目前大学生们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其就业标准通常以“一个好的公司、一份好的薪水”来笼统表述,殊不知仅广告行业就有创意、媒介、设计、制作、客户业务等多个岗位,而“高薪酬”的职位对技能和实践方面要求较高,对于刚步出校园的应届毕业生能达到的并不是很多。大学生要清楚自己的兴趣点在哪里,未来可能会选择行业中的哪个岗位,应如何努力才能更接近目标,剖析自己之后,利用大学生涯通过实践活动多了解未来计划从事行业的背景,做有备之战,否则只能沦为被动。 缓解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建议 (一)在充分研究市场需求与行业未来发展的基础上合理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总体设计,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及审批要具有严格的程序,要由时下行业、企业提出专业设置和培养要求,然后由院校组织专业教师和企业人员进行调研,提出岗位能力培养目标和内容,并请行业专家进行论证之后实施,以满足企业对从业人员的岗位能力要求,与时俱进。对于一个职业人来说,社会对于其职业化关键能力的要求是不变的,可变的是职业专项技能[2]。因此,我们的培养目标定位应该是:面向职业岗位群,以横向扩展能力培养为主,以纵向延伸能力培养为辅,以职业化素质培养为目标,构建专业知识群和相应技能训练相结合的体系。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与就业市场挂钩,要独具特色,课程内容要突出能力培养。课程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有形载体。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强调与广告专业有关的职业行为领域及其任务设置相对应,与当地的企业发展规模、工艺技术运用,以及企业的具体岗位有较强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从行业工作结构中设置课程结构,体现鲜明的“职业特点”。在新媒体时代下,广告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紧跟时代特征,课程设置要突出实用性兼顾系统性,突出稳定性兼顾可变性,突出实践性兼顾理论性;课程内容要突出实用性、针对性、高度综合性,即要少而精;同时要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培养。 (三)大力推进校企合作,推行“双元制”教学模式。“双元制”教学模式重在体现校企合作、共同育人方面,主要指由企业提供岗位进行实际操作培训,而学校提供理论知识教育,“双元制”教学模式下学生一周中约70%的时间在企业培训,30%的时间在学校学习。此举对于增强学生与社会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非常重要。目前鉴于广告公司的规模和各学校在校生的人数,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入企培训,而通过引企入校开展“校企广告项目合作”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尝试,鉴于很多广告工作是以项目为基础开展的,学校可以构建学校-企业-社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社会共同组成项目小组,学生通过参与一个或是多个项目的平台,在实践中掌握从项目分析、设计到最终实现过程中所需的各项知识和技能,同时培养团队精神、需求分析与项目实施能力等,这一环节大大增加了学生与企业、社会之间的合作交流,也为学生后期的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明确职业定位,拓展就业渠道,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对于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设计师是他们所有人的梦想,但是回归现实中我们会发现,在广告从业人员体系中,设计师是金字塔的中上部分,与设计师一起撑起金字塔的还有创意人员、制作人员、策划人员、摄影师、流程执行、助理设计师等大量人员岗位,就广大的毕业生而言,应该有的放矢,根据自己自身的专业水平及特长,纠正功力心态,以多元化的眼光去选择岗位。广告业属于服务性行业,一直以来广告投放的市场主要是经济发达的一、二线城市,这种情况致使部分毕业生在就业时对自我的定位及评价过高,对于待遇及环境有较高的追求,造成就业渠道受限。其实学生就业难并不能真实地概括出当前广告设计专业的就业现状。从学生就业难的地域分布来看,真正的“难”,是难以在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优越的大城市里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根据调查,即使目前广告专业毕业生求职困难,仍有57.6%的人不愿意到中小城市或西部去工作。大中型城市及发达地区人才蜂拥而至,以至于人才相对过剩或大材小用,而艰苦的地区(包括广大农村)却没有人去。目前,广告市场在不断拓展,伴随广告主对三、四线城市消费市场的开拓步伐,学生的就业空间也得到了一定的拓展,加强大学生的成才观、就业观教育,使其开阔视野,转变观念,拓展思路,着眼长远,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关键因素。 (五)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自主创业。一直以来大学生创业存在的障碍主要是自身的专业水平不高,其实这只是大学生的一种“经验推理”,据相关显示:专业知识在整个制约因素中只占到33.5%,最主要的障碍是“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和“缺乏核心技术”等因素。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学生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就业形势。新媒体时代,网络的作用及地位日益彰显,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广告营销与传播日渐成为广告主关注和选择投放的媒介形式,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平台。网络创业则可以帮助大学生缓解就业压力,也有利于其自身的长远发展。网络创业作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一种方式,是对传统就业观念的挑战。大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平台和途径来实现其网络创业理想。譬如,开网店、加盟网络连锁企业、网络经营专业商品等,都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以经营者姿态与消费者接触的机会,对于开阔视野、提高创新能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都十分有益。(本文作者:姚春丽 单位: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 专业广告设计论文: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革新措施 由于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以应试教育为主,因此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前主要是注重文化课的学习,因此广告设计专业中很少有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受过专业的训练或是对广告专业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由于是为了应对升学压力,大部分学生只是对广告设计专业中的部分课程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学习和训练,因此专业素质不够全面,这也直接造成了广告设计专业教育中,许多学生的审美意识淡薄,在广告作品的欣赏以及具体设计实践中缺乏审美能力。 广告设计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是在广告设计课堂教学中学生习惯于老师手把手的指导,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即使学生有独立的思维以及广告设计能力,但是在教育中缺乏团队合作的培养,因此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比较淡薄,学生缺乏合作精神,在走入社会之后,由于广告设计岗位需要与人沟通、交流与合作的特殊性,学生缺乏团队之间的协调能力,因此无法适应工作需要,不利于职业生涯的发展,容易被社会市场所淘汰。 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的广告设计专业的教育过分强调了学生所学广告设计理论知识专业化和系统化,所以培养出来的学生广告设计的具体实践能力比较差,对所学知识的融合性也比较薄弱。由于广告设计专业教育体系各学科之间的过于精细的分类,致使广告设计专业学科较多,致使老师在广告设计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过分的追求教学进度,或者只重视理论研究而轻技能训练,顾此失彼,不能将实践与理论有机结合起来,不利于培养提升学生的广告设计能力和设计水平。由于广告设计专业教育模式和方法过于单一,并且在教育教学中个别的授课模式的信息含量较低,这就直接导致了学生在广告设计学习过程中知识结构的不合理,从而使广告设计专业教学的难度增大。所以,我们必须对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树立现代的教育观念,构建新知识、新思想、新信息的教学模式,使全新的广告设计教学模式更具有普及性、实效性和适用性,使学生的广告设计的知识结构更加丰富和不断发展,使学生的广告设计学习观念与时俱进,具有时代的特征,以满足社会对广告设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 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具体措施 (一)转变教育观念,明确教育目标 在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老师不能在沿用传统的教学观念,而是要转变成全新的、多元化的教育观念,明确教育目标,认识到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占主体地位,并认识到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以学生吸取知识为主的活动,这就要求老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不同学生的个人素质的差异恰当的选择教学内容,积极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渴望。具体的做法主要表现在:首先,要遵循学生的认识程度和规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老师的作用不是教会学生广告专业的理论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广告设计能力,训练学生获得正确广告设计和制作的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审美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广告设计的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广告设计的具体实践能力。 (二)改善教学形式,改进授课方式 在广告设计专业教育中,要针对市场需求来确定广告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在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形式的改革,全面加强实际训练的教学环节,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的能力,以广告设计制作和管理能力为主进行训练,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和计划性的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培训,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和专业岗位的学习、了解、体验及运用,经过系统的培训锻炼出优秀的广告设计人才。同时,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课堂中,要加强老师与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良好沟通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渴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与此同时,在广告设计专业教育中我们的师生关系也应该有所变化,将传统的师傅和徒弟的关系转变为设计师与客户的关系,也就是说,设计师要积极地、主观能动性的将自己的想象力和表现力以及抽象思维充分发挥,真实自然的呈现作品,从而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设计出使客户满意的广告作品。 (三)注重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在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广告设计专业教师不仅自身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让学生感受到实践的重要性。要在广告设计专业课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了解广告设计专业课不单单是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而是要培养学生在广告设计中融入自己的内心思想和情感,让学生在掌握广告设计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可以在设计的广告作品中融入自己的感情,使设计的广告作品具有生命力,并且能够准确的呈现出所要表达的情感。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将广告设计专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技能学习和知识学习能力,是他们所学到的广告设计专业知识更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通过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创新,能够使学生更加正确、科学、灵活的掌握广告设计的方法和技巧,在广告设计专业学习中做到“寄情于物”的设计效果,从而精准的、完整的设计和塑造出广告作品的艺术形象,将理论和实践经验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转变学习途径,调动学习积极性 在广告设计专业教育中,老师进行专业知识的讲授是学生们主要的学习途径。所以,老师在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个人修养,同时也要积极转变学生的学习途径,除了课堂教学是学生的学习的主要途径之外,还要组织集体课和小组课,集体课和小组课的实施给老师提供了一个转变学生学习途径的一个有利机会。这就需要老师在集体课和小组课上时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辅导教育,组织他们进行团队合作,以小组形式讨论和设计广告作品,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并且能够增强他们的沟通和协调能力,在广告作品设计中能够汲取别人的设计思维方式和制作经验,使他们的学习途径和学习渠道更加广泛和多样,有利于他们广告设计专业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学习途径的转变是广告设计专业教育改革的又一创新,有利于学生的知识范围变得更加广泛、更加具体,从而使广告设计专业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 (五)制定考核目标,创新特色教学 在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制定出相应的考核目标,传统的考核目标仅仅是凭学生的广告设计作品来打分,去衡量一个广告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水平高低,这种考核标准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广告设计专业教育的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要具备一个广告设计优秀人才所具备艺术修养,所以要培养学生成为一名优秀的广告设计师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制定新的考核目标,对广告设计专业学习中的理论知识进行书面测试;对学生所设计的广告作品进行考核打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进行评估;最后,根据理论知识、专业技巧、日常实践三项成绩综合评估学生的成绩。这样的考核方式利于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将理论、技巧和实践相结合,齐头并进统筹兼顾的进行广告设计专业学习,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六)实践教学与大学生广告赛事相结合 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有关于广告设计的赛事比比皆是,其中不乏一些针对大学生所举办的广告设计大赛。老师在广告设计教学中,授课计划的安排可以与广告设计大赛的命题相结合,比如针对国际大学生反对皮草艺术设计大赛主题和要求,可以布置有关“反皮草”广告设计的命题。然后,能够结合比赛内容和其他参赛获奖作品进行分析比较,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企业所关注的视角以及思考广告的商业性,从而能够有效掌握广告的本质与核心,有利于学生在广告设计学习中把握学习的重点,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广告设计专业教育的目前形势不容乐观,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我们在广告设计专业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要坚持以生为本,从学生的特点和素质出发,掌握学生的学习规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专业技巧、实践创新三者相结合,树立他们学习广告设计专业知识的信心和乐观心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总而言之,只有建立起一套真正符合时代特点和市场需求的全新的广告设计专业教育体系,才能真正的提高广告设计专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广告设计人才,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广告设计专业教育的全面发展。(本文作者:李万军、郑磊、贾宁 单位:北京财贸职业学院) 专业广告设计论文: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教学模式 摘要:“包装设计”是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创意性。市场需求对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包装设计制作类课程发展的导向性作用很大,决定了该课程的行业定位及今后几年的发展方向。因此,在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中,“包装设计”课程要彰显数字化、区域化和功能化。可根据目前市场及行业的需求,将3D打印技艺融入传统“包装设计”课程,使教学实践的内容行业化,项目市场化。在“包装设计”课程的教学环节中,我们必须革新教学模式,即采用“理实一体化”“项目引领”“工作室制”等适合高职学校学生的多元化教学方法及手段,以满足“包装设计”课程实践教学项目化的实施。 关键词:包装设计;教学模式;3D打印 “包装设计”课程是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必修课,是培养包装造型、结构、平面设计及广告应用能力的专业设计课程,是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专业技能课。它主要通过包装的方案策划、设计及制作等环节的实施,使学生对包装的功能、结构、材料、造型、视觉设计以及印刷制作等方面有更深刻的认识与体会,并掌握相应的设计和制作的方法与技能。“包装设计”是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创意性。市场需求对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包装设计制作课程发展的导向性作用很大,决定了该课程的行业定位及今后几年的发展方向。因此,在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中,“包装设计”课程要彰显数字化、区域化和功能化等特征。 一、高职包装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的革新 (一)区域文化特色的包装设计 在“包装设计”教学中要融入区域文化特色,将地方性的文化特征与包装的造型设计很好地融合,适用于地方土特产、旅游纪念品等区域特色商品。学生对区域特色文化是有情感认知的,融入区域文化特色的包装设计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完成包装设计项目的同时,也掌握了包装设计的技能。在高职包装设计教学上,将区域文化特色融入进来,就是提高师生对本地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民间艺术的认知,了解区域文化特色给包装设计教学带来的影响及帮助,从本质上改变只以纯专业技术教学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笔者所在院校的“包装设计”课程结合姑苏地区的特点,以几个产品包装为项目引领,完成了包装设计课程的区域化融入。 (二)3D打印技术的包装设计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对物质文化的追求越来越高。尤其是“互联网+”模式的出现,无论是B2C还是C2C,商家和客户越来越喜欢个性化的产品。“私人定制”的产品能够让顾客获得自我满足感。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城市,已经出现了个性定制类产品的商店。高职包装设计课程中运用3D打印技术来革新包装设计的创意性,3D打印技术具有便捷、多样、高效、材料无限组合、设计空间无限等众多优势。3D打印技术能够解决产品个性化设计中的一些问题,可根据项目的需要通过UG或3DMAXS等三维设计软件对三维模型进行绘制。修改设计,可直接在三维设计软件中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取得满意的个性化设计效果后,即可通过3D打印机制作。笔者所在院校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包装设计”课程融合了多元化的区域文化特色和3D打印技术。课程内容涉及容器造型设计、包装印刷及制作工艺、包装效果图、包装设计项目实战,其中包装设计项目实战所占课时最多,占总课时的1/2。容器造型设计、包装效果图、包装设计项目实战三个教学模块中均含有3D打印技术。 二、传统包装设计 与3D打印技艺相结合的双轨培养方式传统产品的包装是以各种方式或手法来充分展示产品的传统特色的,借助包装的特色来较充分地传达区域传统文化信息,体现包装本身所具备的文化内涵与意境。由于产品本身具备特定的特质,包装设计要符合产品属性,因此,传统包装设计满足了产品包装设计中个性化的设计模式,也满足了创意的设计。“包装设计”课程中我们保留了一部分手工绘制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针对于传统产品和区域性产品的包装设计,包括手绘草图、修改设计草图、上色、后期制作等一系列工艺过程。在“包装设计”课程中我们除了运用品牌设计外,还强调了造型设计。以前包装设计主要是通过PS等平面设计软件进行设计整体效果及包装展开面,根据包装展开面进行印刷封装。通过个性化造型设计,将3D打印技术应用在“包装设计”课程实践模块中。在课程的知识体系的融合中,我们把传统的包装展开面设计改成了产品包装的个性化造型设计,更为直观地展示产品包装的360度立体呈现效果。在项目实战教学中我们保留了原有的手绘草图和修改设计草图,这个过程是产品包装设计的造型创意阶段。同时我们在草图的基础上进行了三维模型建模,后期模型调整、支撑设计、打印、后期处理等相应的3D打印技艺的工序。 三、高职“包装设计”课程的具体教学模式应用 根据目前市场及行业的需求,将3D打印技艺融入传统“包装设计”课程,使教学实践的内容行业化,项目市场化。“包装设计”课程的教学环节中,我们必须革新教学模式,采用多元化的适合高职学校学生在“包装设计”课程中学习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满足“包装设计”课程实践教学项目化的实施。在“包装设计”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学团队经过研究,总结出三种较为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 (一)“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指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理论和实践同步进行的教学模式。课堂和实训场所为一体;理论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为一体;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为一体。让学生有计划地按照教师确定的课题和学习目标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不单单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一体化,也是教师在知识、技能、教学方式方法上的一体化。同时,“理实一体化”也包含教学场所的一体化。因此,“理实一体化”绝不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知识结构形式上的简单组合,而是从学生知识技能接受的基本规律出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组合。高职的“包装设计”课程内容要始终坚持把“教、学、做”的“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念渗透到教学内容中,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合理分配理论环节及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实践教学环节课时不低于总课时的60%,并科学合理地根据包装设计市场行业的发展需求制定具体的实训项目。“包装设计”课程包含了容器造型设计、包装印刷及制作工艺、包装效果图、包装设计项目实战项目模块。在课程设置环节中,我们把包装设计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各个项目模块中。如包装容器造型设计项目中包括了理论方面:包装容器造型设计的原则、区域文化特色元素包装、包装容器的设计原理;实践方面:包装容器造型设计的方法、包装容器建模方法、包装容器打印、包装容器的后期处理。将理论环节融入到实践项目环节中去,让项目具备理实一体化的功能。 (二)“项目引领”的教学模式 “项目引领”的教学模式即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教学,该方法重在项目化和工作过程化。“项目引领”的教学方法又称基于项目的学习方法,顾名思义就是师生共同参与,为完成一个具体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引领”的教学法将理论知识讲授与实践环节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以小组协作的形式来完成项目,符合高职教育倡导的“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理念。项目引领的教学模式在“包装设计”课程教学中的运用主要是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项目设计项目设计前期要做好调研,选择合适学情和行业特征的项目,因此,“包装设计”课程的项目要具备以下四大要素:一是项目涉及的内容符合高职高专学生认知特点;二是项目涉及的知识和技能与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密切相关;三是项目难度要适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能有利于高职高专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包装设计”课程的项目遵循了以上四大要素,从简到难,层次分明地进行了容器造型设计、包装印刷及制作工艺、包装效果图、包装设计项目实战等项目。项目囊括了苏州地区包装行业所需求的技能,含印刷类、3D打印类等包装类型。2.小组协作小组协作首先前提是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小组机制,因此分组尤其重要。一般4-6人为一学习小组,每组设立一名组长,班级设立两位助教。分组环节中兼顾学生的层次差异,力争每个小组实力平均,以避免学习层次起伏偏大的问题。任务分解是小组合作的最重要一步,也是项目能成功实施的关键要素。任务分解到成员,必须经过小组的协商和沟通才能实施,要保证每个成员能够发挥自己的长项,在实施过程中才能找到成功感和归属感。任务整合及小组内部评估是小组协作的最后一步,这里要求每位成员都要对小组实施完成的项目进行合理化评估,提出合理化修改意见,小组成员一起再进行修改和总结。3.项目展示和评价项目教学后期,由每个小组选出能代表该小组的最终项目成果并进行简单的项目答辩,然后开始对小组最终项目成果进行点评,点评包括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助教点评和教师点评等几个方面。通过小组互评让学生学习他人优秀的做法。教师点评是教师指出小组作品中比较成功的地方和有创意的地方,以及提出项目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提高教学效率。 (三)“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 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是指运用校内教师工作室来组织的局部提高性教学,主要起到提优的教学目的。“包装设计”课程利用3D打印工作室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同时对项目组的组长和助教进行相应的项目前辅导,以保证项目实施过程中能发挥到帮带指导作用。在“包装设计”教学中,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项目教学课堂的效率。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不仅对课程教学的推进节约时间,还可对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兴趣、专业引领等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下培养的组长和助教可以参加各项比赛,为专业竞赛能力提供保障。 四、结语 “包装设计”课程将传统包装、3D打印包装等内容融合在课程中,符合了市场及行业的要求,对于革新的“包装设计”课程,我们一直在研究并探索一条适合高职高专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教学的模式。通过理实一体化的项目引领深化课程教学的成果,并辅助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拔优培养,促进课程教学成果优化。 作者:朱华明 专业广告设计论文: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摘要:河北省内广告设计专业型人才培养重点应该注重内涵发展与改革,以产学融通、应用,校企合作为主旨,课堂理论知识与企业项目实践相结合的广告设计专业型人才综合培养体系。 关键词:广告设计;改革和探索;培养模式 河北省大部分高校广告设计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人才的专业培养及课堂教育过程中,传统的书本教材教育培养模式突显,不能适应广告设计专业在教学尤其在实际项目过程中的应用及发展需求。 一、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创新 要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必须对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与改革。1.基于就业为导向,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当今大多数高校广告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及培养方案是以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主结合行业经济的发展特点,以及各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而设置的专业。学校专业培养目标的整体定位与社会诸多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偏差,人才培养的模式还不够完善;专业课程体系不科学,相关课程建设存在许多问题。未来社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的重点势必由单一型转变为复合型。因此广告设计专业人才专业素质培养必须具备跨岗位和跨专业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应变能力、协作能力等综合从业素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目前存在的问题,主动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尽快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研究专业教育目标、专业特点与未来社会对本专业人才需求,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也应该顺应这种发展趋势,力求使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与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保持一致,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2.优化结构,建立鲜明的、合理的课程体系在未来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中,课程体系设置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无可替代,直接关系到教学成果的优劣和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首先,对于本专业的教学目标、专业特性和实践教学作出准确的评估,根据岗位需求有针对性的安排和配置。结合市场调研分析,增减课程学时,科学调配实践课与理论课的学时比例。例如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可以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专业综合实践课等。其次,在整体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安排上,应符合当前的教育理念与社会需求。尤其课程标准应根据当今广告行业的特征提炼出重点核心课程,并与业界专家探讨,予以修订。而高校的人才培养重点首要应放在实践环节,引导和教育学生真正地将实际项目与专业课程相融合,以达到教学目的。3.将传统的理论型教学方法改变为“实际项目”教学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应以个人的的实践能力、操作能力、把控能力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同时应该改进学生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下形成的偏重于记忆和模式化的学习方法,达到一种主动摄取知识、理论联系实际、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许多高校一直延用的传统的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方法很多都是创意理论型,在校学生大部分只注重创意而缺乏实践意识,毕业后实践能力就会遭到很多质疑。鉴于此种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在具有弹性特征的相关专业课程设置框架下有目的地引入企业实际项目,在具体的实际项目设计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动手能力。能够使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学习和成长,迅速适应市场和企业的职业岗位需求,在毕业时快速达到广告企业的用人标准。 二、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1.开展校企合作,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的应该密切关注行业动向、争求企业合作,通过搭建稳定长效的校企合作平台,科学的分析、构建广告设计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一方面,可以使企业共享高校的智力资源,还能够储备相关专业的人力资源;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共享企业的实际项目资源,把具体实际的项目引入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中。使学生迅速了解专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强化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2.“工作室”制教学以应用型为主旨的“工作室”制教学打破了高校课堂传统封闭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注重开放式的教学与实践,建立在理论课程基础上,以专业技术实践应用为主,以专业教师为核心,学生为主体,承接具体实际项目,在实际项目中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总之,结合目前河北广告设计人才培养现状,只有以市场需求为核心,合理科学的设置广告设计专业课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践性教学为特色,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期培养模式,产学融通,以产促学,以学推产,达到以教学为引导、应用为主旨的目的,最终才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当前,面临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社会对广告设计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广告教育工作者在工作和学习中不断的探索和改革,以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广告设计专业人才。 作者:张娜 付丽娜 崔英霞 单位:河北工程技术学院 石家庄职工大学 河北工程技术学院 专业广告设计论文:广告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初探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正有力地促进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和发展,在职业学校广告设计专业教学中,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总之信息化教学已是大势所趋。本文试从广告微信微学堂的设计创办,现代信息技术软件有效使用,广告微课视频的录制,广告教学资源库的建立等四个方面来阐述广告设计专业的信息化教学。 关键词:微学堂;微课视频;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库 引言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正有力地促进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和发展。在职业学校广告设计专业教学中,图形图案,三大构成,平面软件应用等专业课程的学习需要信息化手段,以此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笔者在近年的教学中可以明显体会到信息化教学手段对培养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笔者在多次调查中得知,当前很多五年制高职学校的广告教学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并不理想。多数学校的广告专业是在美术专业的基础上慢慢衍生而发展起来的,大部分教师在授课时依然习惯性的以传授书本知识和经验为主,因此学生的设计能力是在书本和教师的思维下成长的,严重制约了学生的自我思考和创造能力,教师与学生的思想理念,以及信息资源之间难以实现有效的碰撞和互动,可以说这样的结果是,学生学到了“形式”,而忽略了“实质”。再这样的大背景下学生基本上是按照教师的计划和组织进行学习、设计,以致于设计出来的广告作品缺乏灵性,没有太多的闪光点。笔者经过不断思考研究,认为信息化教学手段可以很好的解决当前传统广告设计教学现状。在传统的广告教学中,信息技术主要运用还停留在师生查找收集资料,传输教学内容,利用QQ群等平台提交学习任务,信息技术优势未能广告设计教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找到探索学习,合作学习的新方法?笔者结合我校广告设计专业的特点,做了以下下一些尝试: 1创办微信广告微学堂 信息化教学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以教室和画室为主,而是一个开放的环境,一个开放的平台。基于这一理念,可以借助学校微信企业号的平台,创办广告微学堂,每周通过微学堂师生的优秀广告设计作品、设计感想以及好的课程信息,整体展示和分享师生的设计作品、优秀作业,如此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兴趣促进教学,随着参与度的不断提高,这一平台的作用将更加明显。将作品、作业上传到微学堂上这个过程由学生来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从而实现学生由被动设计变为主动参与设计。同时,专业管理员在广告微学堂设置评价和讨论平台,根据不同的兴趣爱好选择进入讨论区,在讨论区中可以提出问题,探讨问题,专业老师就可以在平台中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客户端,学生和老师可以选择实名或匿名,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会促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与教师之间更好的交流。 2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软件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要紧紧围绕教育教学目标这一中心,恰当选用、规范操作,克服和纠正一些意识偏差和操作缺陷,用好、用实、用活和用巧现代信息技术。[1]例如,在《图案变化的方法—简化法》一课中,教师首先组织学生组词抢答游戏,学生通过学生上网查阅词组,抢答问题,并总结这两个字的区别,然后请学生登录校内教学信息和资源平台,上传简化法家庭作业,由学生评出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并请优秀作品设计者分享自己绘制简笔画的简化经验。随后播放简化法技巧动画视频,学生经过小组讨论,总结简化法特点,通过教学平台下发任务,并提出要求,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对象用Photoshop、Illustrator、Coredraw等软件进行简化法练习,学生完成后将作品上传至教学平台,学生共同评价出优秀作品,以自荐形式挑选几个学生,将其作品通过教学平台同时展示给全班同学,并分享自己的经验、做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在课前、课中、课后都分别运用了信息化教学平台来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学生通过平台看一看,自主探究,做一做,对图案进行简化练习两个环节,掌握了简化法的学习,通过实践,养成了学生观察总结的习惯,从而锻炼了学生探究的能力。 3录制广告微课视频 传统的我们广告基础课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法,它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以“教”为主的模式,比如我们的美术史论课,基本是教师讲授为主;二是以“学”为主的模式,我们的素描水彩等绘画基础课,大多数的时候都是学生自己在临摹、练习;三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例如我们的广告文案写作课。这些教学模式将教育的内容变成一系列问题,并以此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它加强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顺应了素质教育关于发展与创造的思想,但是对知识的学习缺乏系统性。网络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逐渐被教师接受。比如教师通过教研室其他老师的帮助录制《Photoshop》、《手绘效果图》两门课程的微课视屏上传至学校的教学互动平台、微信课堂、班级微信群,以方便学生在观看微视频,复习巩固知识。同时,可以促进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充分沟通与交流,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和提高。由于远程教学教师与学生在空间上的分离这一特点,通过网络教学来实现的学习沟通与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另外,传统教学过程中一些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如作业布置、考试、笔记记录等,教师在网路平台、手机APP上都有所体现。如此网络平台的角色就可以转变了,由原先的教师单向传播转变为一个充满教师、学生交互与交流的虚拟学习社区。 4建立丰富新颖的广告教学资料库 教育信息资料库的建立。计算机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几乎可以作为人脑的延伸,代替人脑的部分功能。正促使着以传授知识和记忆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传统教学中许多要我们记在脑子里的东西,现在可以储存在电脑硬盘里。因而面对高速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我们不仅要考虑如何及时将它们整合到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还要考虑如何根据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条件来调整教学内容。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统筹考虑人和技术两个方面,即哪些内容是计算机可以代替我们去做的,哪些是人必须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包括现代信息技术本身带来的新的教学内容。[2]为此,笔者与广告教研室的10多位教师共同建立了广告设计教学资料学习库,在广告教学资料库中,分门别类地建立了教学资料,教学视频,教学软件等目录,目录的设定是根据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大纲和学期开设的课程确定的,在这些目录下在分别建相应的子目录,以保证资料的一目了然条分缕析。教学资料下我们建立课件、图像、试卷等内容,在课件文件夹下我们还建立了《素描》、《室内设计》、《速写》、《广告文案写作》、《影视广告》、《广告摄影》等三级子目录。教学资源库对所有广告专业学生开放,在这个资源库里,老师和学生可以找到平时上课的各类课件,上课所用的各种软件,以方便他们对知识进行复习巩固。这样建立相对完整的专业资料库,可以使我们师生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5结语 现代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给职业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弥补了传统教育的诸多不足,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存储、传播和提取方式,促进了教育的新变革。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的信息技术给现代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促进了教学手段、方法、内容的重大变革,加快了教育信息化进程。我们正在尝试和探索在教育教学中积极推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优势,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对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合理选择和优化组合,科学而有效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从而使信息化技术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笔者在广告教学中对信息化技术所做的一些探索与研究仅仅是初步的,前方路还很远,还要努力前行。 作者:马继 单位:江苏省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专业广告设计论文: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项目化教学探讨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对高级、专业、职业的定向人才需求也大幅提升。如何在以定向培养为基础的专业教学、职业教学中顺应市场需求,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该文以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为例,研究如何实施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项目化教学,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为职业教育的良性改革和发展提供助力。 关键词:职业教育;项目化教学;广告设计;定向培养;课程改革 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看,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属于短期突进模式。在30年左右的发展历程中,我国职业教育的普及性、涵盖范围和实用性得到了飞跃式的进步。但是,在获得良好成绩的背后,也存在市场认可度较低、人才质量参差不齐、职业理论培训和职业实践培训比例失衡等问题。这引起了教育部门和学校等多方的重视。众多职业教育者通过多年的研究积累和学术探索,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职业教育改革方法,项目化教学正是其中之一。 一、项目化教学的基本流程和侧重点归纳 项目化教学是一种强调教学内容与工作实践相互结合的职业教学方法。其中,项目具有一定的指向性,通常是为某一专业目标服务的。正因为存在这种指向性,项目化教学更适合校企合作中的定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项目化教学通常有一定的流程。首先,教师通过教学引导,让学生发现项目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和与教师交流,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这一问题。再次,教师根据学生在从发现项目问题到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作出相应的评价和教学反馈。最后,通过总结讨论和二次实践等形式达到提升学生定向能力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项目化教学的侧重点有三个方面:第一,以工作实践与教学理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抽象理论学习的真实感,从而转变其对相对枯燥的理论的学习态度。第二,学习项目的定向掌控可以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更具针对性,教师可以以市场需求作为课程逻辑设计的根本前提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一切教学设计以实现定向人才培养为根本目标。第三,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进行工学结合,将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中一些抽象的软硬环境具象化,甚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职业教学任务进行模拟生产,让教学环境尽可能地规范化、制度化。 二、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概况 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以下简称“该专业”)自2015年起开始招生,每年招收学生约90人。该专业的专业课程包括字体设计、图形创意、广告设计、包装设计、VI设计、网页美工等,其教学培养目标以向广告经营企业与其他企事业单位宣传设计部门输送精通图像处理技术和应用设计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主。对学生的定向能力培养目标包括艺术审美能力、对客户广告宣传需求的深度理解能力、综合分析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广告设计与制作的创新能力等多项能力的集成培养。 三、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项目化教学的实施选择分析 在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中,核心课程有广告设计、包装设计、VI设计和网页美工等。每门专业核心课程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不同,培养目标不同,教学周期也不同。在选择具体的项目化教学时,教师可根据校企合作单位对人才的具体要求,综合衡量相应的教学周期和教学目标,进行定向的教学课程和培训实践项目设计。 四、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项目化教学具体案例探究 1.科学定位科学定位是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项目化教学开展的先决条件。先要客观权衡校企合作单位对人才能力的需求状况。如,该专业的校企合作单位包括广州恒美广告有限公司、广州醒沐品牌策划有限公司、广州金思维营销策划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有些为专业的广告经营企业(如恒美广告、醒沐品牌策划等),它们对人才需求的侧重点是综合广告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有些为企业的广告宣传设计部门(如金思维营销策划等),它们对人才需求的侧重点是美工设计能力、软件技巧与熟练程度。根据这些合作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定位培养出的学生是最具备竞争力的。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正是将地方区域内对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人才需求与合作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了综合分析,同时以多种方式(文献调研法、电话访谈法、网络调研法、问卷调查法)对专业对口岗位的能力需求与技能需求进行了调查,为项目化教学的科学定位提供了充分的参考依据。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总结出的项目化教学科学定位能力权重关系图如图1所示,项目化教学科学定位能力需求调查样例如表1所示。2.明确宏观培养方案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以专业技能培养与职业实践相结合为出发点明确宏观培养方案,项目化教学方案的具体设定由基本素质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大部分组成。专业技能课程分为专业前导课程、专业并行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三个组成部分。专业前导课程包括设计素描、设计色彩、构成基础、设计概论等专业基础能力培养课程;专业并行课程包括各类图形图像设计软件,字体设计、版面设计、图形创意等单项设计基础课程;专业后续课程包括广告设计、包装设计、VI设计和网页美工等课程。3.项目化考核机制的制定考核机制也是项目化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项目设计的合理性、教学预期效果、学生接受程度、真实效果、市场(合作企业)认可度等一系列重要指标都需要通过考核机制衡量,从而为教研室对项目化教学设计的细节评价提供数理依据。而在通常的考核机制中,项目化教学任务完成情况占总分值的70%到80%,学生完成项目后的成绩和具体考勤细节占总分值的20%到30%。考核的执行周期视项目化教学任务的具体情况而定,常规周期为1到2周进行一次,整体项目任务完成后再与考勤情况汇总给出综合成绩。4.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项目化教学取得的成果归纳通过文章的理论论述,结合该专业的项目化教学实践,可总结出取得的主要教学成果有如下三点:第一,为教师的职业技能与市场需求挂钩创造了有利的环境,避免了以往教师由于长期脱离现实市场而造成的理论与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第二,将行业需求代入教学设计,将复杂教学理论堆积的职业教育转变为从实际需求出发的定向培养职业教育,让学生在完成学业时跳过漫长的实习期,更快、更好地达到学以致用的阶段。第三,为校企的深度合作提供契机,将“学中做、做中学”的职业教育理念落到实处,让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加真实、可靠,更加符合合作企业的具体需求。在提升学校口碑、提高教学水平的同时,合作企业以最高效率获取“来之能战”的专业人才,达到双赢。 作者:邓腾 谢洁萍 吴坤娴
广告设计专业论文: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建设研究现状与问题 摘要: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多年来发展迅速,也面临一些需要思考及解决的问题。本文是有关《建设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品牌模块式与创意社会化”特色教学的设想及研究》课题的先导,主要对近年来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研究现状及问题作汇总及分析,在原有普遍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新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广告设计;教学改革;研究现状;问题 高职院校中的广告设计专业作为近十多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的专业之一备受社会多方面关注,因社会需求量的激增及能力要求的提高,各高职院校大力开展广告设计专业的建设工作,各类针对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研究也随之增多。依据国内高职院校对广告设计专业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将高职广告设计专业核心职业能力界定为广告策划能力、广告设计制作能力、广告营销能力三种能力,根据不同地域特征及院校特点,各高职院校在培养重点上会有所不同,例如,江苏地区的高职院校多数侧重于广告设计制作能力的培养,笔者则以此为范畴进行研究。本文是笔者有关《建设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品牌模块式与创意社会化”特色教学的设想及研究》课题的先导,主要对近年来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研究现状及面临问题作汇总分析,侧重于2010年后的相关研究,本文可作为近年来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研究的发展缩影,供各位学者以参考。 1研究现状 根据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相关研究资料显示,研究大多数集中在职业能力培养、业界岗位需求相适应、工作室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改革、专产业一体化及工学交替机制、以赛促教与以赛促学教学模式、师资建设等方面。主要文献中:潘赞平《高职院校广告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探析》(09.08)与梅健等《高职广告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以核心职业能力为导向》(14.03)探讨了职业能力在高职广告设计专业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及培养体系的研究;李鸿明等《高职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与业界需求的相适应研究》(14.01)、罗丹《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谈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优化》(15.02)与姚傲雪《市场需求下的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以高职院校为例》(16.09)提出了业界、岗位需求与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相适应的要求,认为广告行业在快速的发展下刺激了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发展,但快速之下存在专业定位不准确,师资结构不合理,实践教学条件差,课程设置不科学等问题;杨雲等《高职广告专业实施“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12.03)、冯明兵《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化”教学模式初探——以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为例》(12.11)与马景凤《高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13.03)针对工作室教学模式进行探讨,以开设了现代设计职业教育先河的包豪斯为例,强调采用作坊教学方式的优势,提出产学研一体化,同时对存在问题给出建议;邹迎九《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高职广告专业知识能力类课程设置》(15.09)、石慧《中澳高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比较研究》(16.02)与胡晓霞《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的创新分析》(16.11)均在课程角度对广告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创新等进行了研究;黄宁《“专业产业一体化”下的高职广告专业发展研究》(10.11)与李宣霖《高职广告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工学交替机制建设探索》(11.09)研究了专产一体化及工学交替机制的建立,认为现有问题是缺乏有效的工学机制,提出探索建议;宗振举《行业大赛是高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14.07)与田商菲《高职广告设计专业“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学模式研究》(16.02)涉及了大赛教学模式对广告设计专业发展的影响;阳艳群《高职院校广告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析》(11.02)、佘艳琛《基于精准化调研的福建省高职广告专业发展对策研究》(16.12)与曾婷《高职院校广告设计教学现状与改革》(16.04)则站在整体角度上去分析探索了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现状与改革对策;陈晓欢《高职广告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探究与思考》(15.11)是对师资建设提出了观点。另外,还有部分学位论文也对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发展及改革进行了探讨。综上分析:2010年左右研究高职广告设计专业专业产业一体化、项目实训、工学交替等机制建设较多;2012年左右工作室观念较为热门;一直以来职业能力的培养在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研究中占据重要;近年来市场需求与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相适应的研究较多;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观念也在近几年得到提倡;2015、2016年,研究方向从教学模式开始回归本源,注重课程设置的反思及改良,与此同时,从宏观角度探讨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也频繁出现,可见各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已逐渐从多年快速的发展期转向沉淀期且努力通过回顾与反思以谋求专业于未来的更好发展。 2面临问题 高职广告设计专业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而迅速发展,在此过程中难免存在许多问题,众多教育者、学者在研究中均有指出且部分给出相应的解决思路。例如:黄宁《“专业产业一体化”下的高职广告专业发展研究》(10.11)提出一体化过程存在专业发展目标定位不明确、借鉴本科现象严重不具专科特色、师资建设不足、专业教材缺乏、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封闭式教学及教学设备简陋等多方面问题且提出制定目标、编选教材、紧抓课堂教学、提高人文、加强师资、加大投入建设场地及团队等解决方案。李鸿明等《高职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与业界需求的相适应研究》(14.01)中指出专定位不准确业、师资结构不合理、实践教学条件差及课程设置不科学几项问题,并倡导“职业技能素质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特色。罗丹《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谈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优化》(15.02)中阐述了工学模式产生的问题:教学思想落后、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形式不当,且提出优化方案。曾婷《高职院校广告设计教学现状与改革》(16.04)中提到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学条件不健全、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脱节及拿来主义和闭门造车现象严重等问题且提出大概改革思路。综上分析:多数学者认为现今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建设发展中普遍存在以下几种主要问题。一是目标定位不明确,导致高职教育特色的缺失,存在大量拿来主义的错误。二是师资建设不足,或结构不合理。三是课程设置不科学,教学思想落后,内容陈旧与社会脱节,教学形式不当。四是条件不健全,实践条件差,教学设备差。五是观念封闭,封闭式教学,闭门造车现象大量存在。笔者认为发生以上问题存在许多因素:目标定位不明确是对高职教育的认知不够,高职教育理应对接市场,服务地方经济,满足社会需求。师资建设的不足或存在问题是由于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虽然逐渐提高却结构配置不合理,教师与社会脱节现象严重,教师自身存有安逸心理等因素构成。课程设置不科学是重点问题,教师是教学的关键,因而教师自身的提升是重中之重,只有教师的观念得以前卫,视野开阔且多思考多尝试多交流才能避免教学思想落后、内容陈旧脱节、形式不当等问题。至于条件不健全关系到社会及学校对专业的支持力度,教学设备差需要学校提高对专业建设的重视程度,实践条件差则需要社会与学校的共同努力。封闭式教学导致闭门造车的现象大多数原因在于学校的制度及教师的思想,学校需要根据专业的实际需求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教师需要在思想上带动及鼓励学生走出去、高眼界的观念,因而教师首先要具备这样的观念且摒弃安逸的心理状态。除了上述问题之外,笔者认为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建设的讨论还需要从解决学生的就业及服务地方经济等角度去讨论。现今广告行业出现入行门槛低,学生竞争大,员工流动频繁等现象,均影响了本专业学生的培养及就业问题。虽然学生与公司是双向作用,两者可良性循环亦或恶性,但作为学校方对社会很多因素并不可控,所以需要秉持初衷站在教育方的角度去努力构建人才与社会的良性关系,如何给学生谋求更好的未来,即成了当下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只有解决学生最根本所需,积极倡导创新创业能力结合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的特色教学,才能使得专业稳健发展以寻求广告行业长远未来。 作者:成寓寓 单位: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软件与艺术设计学院 广告设计专业论文: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体系创建 一、引言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文件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构建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课程体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山东广告、电商产业的快速发展急需大量的专业人才,能否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将直接影响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影响到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 二、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1.服务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原则 立足区域经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充分考虑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向以及对人才的需求标准,适时调整专业方向来对接产业发展,形成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岗位型课程体系。 2.适应职业岗位需求标准的原则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在行业、企业一线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因此,构建课程体系时应充分调研、分析专业所对接的职业岗位群,确定从事岗位工作所必备的理论、技能及素质要求,并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科学定位学习领域课程,依据职业能力的成长规律,确定课程结构及排列顺序。 3.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大批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我们必须面向产业发展需求,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职业成长规律及教育教学规律,构建多层次、多规格、递进式的专业课程体系,既要考虑学生的未来职业需要,又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接口和条件。 4.遵循动态调整的开放性原则 广告与电商产业属于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且更新换代频率最高的行业,我们应根据产业发展趋向,构建动态、开放的课程体系,专业基础课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职业方向课程要随着广告及电商产业的发展及企业需求,适时调整、更新、删减、补充教学内容,从而使专业人才培养能紧密对接产业的发展趋势及需求热点。 5.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原则 就业是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结合点,创业是更高层次的就业,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现区域经济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互动、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三、课程体系构建流程 1.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热点定位人才培养方向 随着国家及各级政府关于促进广告及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文件的纷纷出台,威海地区的广告及电子商务产业也得到迅猛发展,产业的火热发展及规模扩大带来的是人才储备的严重不足。因此本专业立足区域经济产业发展需求,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于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与网络广告设计与制作两个方向。 2.专业方向对接的职业岗位群分析 在对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共同论证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确定了本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的是行业发展急需的平面设计师、网页设计师、电商视觉设计师、淘宝美工等工作岗位。 3.岗位职责中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分析 分析专业对接的工作岗位的岗位职责,梳理出岗位的工作任务及具体的职业能力要求,是构建适应行业企业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的关键。为此,笔者通过大量的企业设计岗位调研,对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要求进行分析归类,作为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客观依据。 4.课程体系构建 遵循课程体系构建原则,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与本专业对接的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构成要素为切入点,抽取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中从业人员需共同具备的基本知识、素质与技能,开发设置专业基础课程与公共基础课程;抽取从业人员完成岗位群工作任务必备的职业核心技能,开发设置专业核心能力课程。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职业方向课程是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四个不同层次的课程结构。我们应该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由基本素质能力模块、专业基础能力模块、专业核心能力模块、职业方向能力模块、创新创业能力模块等五个层次教学模块组成。基本素质能力模块以立德树人为基本导向,重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基础能力模块立足职业领域的基础知识与技能,重在培养学生从事设计行业岗位工作基本专业素质,如扎实的美术功底,良好的审美能力与视觉表达能力等;专业核心能力模块重在培养学生完成设计方案所必备的策划创意、手绘与设计软件表现的职业核心技能;职业方向能力模块属于就业方向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在某一具体岗位上完成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创新创业能力模块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品质与创业能力。 四、结束语 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的落脚点,而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是高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服务威海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本地区广告及电商产业的发展也需要创新创业型高技能人才。在课程体系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并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一方面可以通过创业促进学业,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学业促进创业。对服务于地方经济的高职教育来说,必须培养创新创业型高技能人才,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作者:矫荣波 单位:威海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 广告设计专业论文: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课程改革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市场大环境也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商品经济的繁荣带来社会人才短缺的问题,社会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有了变化,更加需要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高职高专院校在这几年的发展为社会输入了大批技术型人才,广告设计专业在高职院校开设已经有一段时间,为适应经济市场的人才需求,也在不断的进行改革和更新。经过调查和研究,笔者发现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广告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还有存在很多问题,例如课程内容的单调匮乏、课程目标设置的含糊不明确、课程结构的单一等等。高职高专的广告设计专业的课程改革不能只停留在片面、肤浅的层面,只将眼光只放在技术和理论上,虽然有利于学生就业,但还是只停留在一个“技工”的层面上,而我们的目标是培养一个“设计师”,有头脑、有见识、有能力的、能独立的完成一个设计任务,而不只是别人领导下的一个技术工人,这既是市场人才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高目标人才的需要。本文介绍了培养这一目标人才的看法和意见,供大家参考和讨论: 一、要有与客户和设计整体团队的沟通能力 设计的第一步就是要和客户沟通,明白他们的要求和意见,所以我们要做的是教会学生怎么样才能取得客户的信赖和支持,要耐心、细心、真心,让他们感受到你的诚意和能力。设计的好固然重要,但要让客户觉的你的设计好才最为关键,所以沟通的能力不可小觑。与整体团队的沟通能力也很重要,毕竟一个设计项目的完成是需要靠一个团队整体能力的推动才能完成,所以还需要有内部协调资源的能力和争得同事支持的能力。 二、要有整体完成广告设计的运营能力 一个广告设计的完成和成功不是一个人的工作,它需要很多人的整体运营,培养学生的整体运营能力尤为重要。广告设计的每一个过程和细节都需要运用自身的经验和能力,积极和各部门协调、调动团队积极心,让所有的绳子拧成一股才能达到最后的整体效果,所以学生要慢慢的积累整体运营能力。 三、要有对广告设计项目的整体策划能力 整体策划能力其实就是把我们的学生从一个“广告技术工人”提升为一个“广告管理能人”。我们教育出来的不能只是一个只看眼前的设计师,而是要有远大能力的设计师,整体的策划能力就是让我们的学生学会怎样培养客户关系,怎样获得订单,怎样推广一个设计项目,怎样获得客户的支持、合作和理解,整体的策划能力是大局的掌控和高能力的体现。当然这不是光靠基本理论知识就能培养的,更多的是需要学生在企业中慢慢体会并领悟到这种能力。对广告设计的整体战略与策略的运筹规划,才是一个高水平设计师能力的体现。 四、要有对广告设计的灵魂创意能力 做设计的都知道创意是整个设计的灵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个好的创意是一个广告设计成功的一半,好的创意会有独特的表现力,产生好的视觉效果和更强的艺术性。作为一个好的广告设计师,对一个广告的能力体现首先就是看你对这个广告是否有一个好的创意。创意能力是能力培养中至关重要也是必不可少一部分。我们要引导学生多看多学,从眼界上有提高,才会从心里有感悟,才能启发他们创造出与众不同的灵魂创意,设计师的创意关乎到产品广告的反响程度和推广程度,所以具备一定的创意能力是我们必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身综合应用和再创造能力,还要注意让他们掌握一些必备的创意知识与基本技巧。 五、要有对广告设计具体实际运营的操作协调能力 实际操作能力是在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又是顺利掌握操作技能的重要条件。一个广告设计在前期设计和后期运营阶段中,是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具体的实际操作是我们不可预料和预期的,所以我们要具备一定的协调能力,实际运营中临时出现和突发的状况我们都要尝试着解决和协调,让整个过程可以顺利完成。作为一名以操作为主要能力的广告设计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操作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要熟练掌握设计软件以及广告设计工作室设计制作的各项流程。总之,高职高专的广告设计专业是培养未来发展的高薪高能力行业人才,广阔的发展前景吸引了众多学子。现阶段我国高职高专广告设计专业在课程改革和教学体系方面还处在完善和调整阶段,其课程体系设计还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而且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物质的日益更新,也要求我们广告专业的教学理论要与时并进,努力培养出高层次和高能力的学生和人才,学生整体能力的培养是我们的最高培养目标,学生在学校能够学到并形成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我们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市场需求和行业需要为导向,培养适应设计业的高层人次是我们一直努力的目标。 作者:黄芳 单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 广告设计专业论文:广告设计专业中包装设计课程改革 广告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是现代广告信息传播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而现代商品广告的信息传播主要就是通过视觉语言进行表达的。如:图形、文字、色彩等视觉元素符号。当对某商品进行广告信息宣传时,就会通过这些视觉元素符号对其商品进行必要的外观包装设计,并结合市场环境调研、消费心理定位、编排、印刷等等诸多方面的条件参考,从而才能为这一产品的成功宣传打好基础,这就是产品的包装设计,也正是包装设计课程的市场化与实用性。 一、广告设计专业中包装设计课程的收集分析 在包装设计课程的开始,在学生们掌握了必要的包装设计的发展、概述等基础知识后,本着深入市场、了解市场的原则,要求学生调研,对搜集的素材进行包装设计的收集分析。让他们作为包装设计的设计学习者,同时又作为市场的消费者,带着这种双重角色的身份,对市场中的商品形象,进行分析、思考、归纳。在调研总结阶段,要求同学们把调研的结果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用ppt的方式在课堂上分别进行展示,教师在全部展示完后再进行总结。这样既使教师与学生之间达到了很好课堂上的互动;而且同时也使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的学习,学习调研观察的视角和调研资源的共享。 二、广告设计专业中包装设计课程的视觉元素 创意设计在现代的商场中,包装已经成为“无声的推销员”,包装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促进销售,视觉形象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此商品品牌的形象价值和产品的销售,所以,在包装设计课程中,对包装设计的基础视觉元素形象设计的把握学习,开发学生在此类形象上的创意性设计思维,也就成为了广告设计专业中包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又一探讨要点。首先要探讨到的包装基础视觉元素就是标志,标志作为一种视觉语言符号,在我们现代市场化的经济社会中,它已成为一种浓缩的形象语言,成为产品、品牌或企业的精神象征,消费者也逐步习惯了“认牌购货”的消费行为模式。在包装设计课程的实践环节,学生们可以结合广告设计专业中的另一课程VI设计中的企业理念、企业文化等知识,本着不脱离企业理念、文化的宗旨,制作出简洁明了、内涵丰富、易识易记、与众不同、创意性强、并能促进产品终端销售的包装品牌logo。其次,图形创意设计也是包装设计课程中的重点创作部分。包装设计中的图形,意在创造能够迅速传达有效产品信息,瞬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从而促进所包装商品的销售。她是广告设计专业进行视觉传达的最主要部分,是传递视觉信息不可或缺的焦点。包装设计课程图形实践练习中,学生们可以通过产品的形象,标志的形象,消费者的形象,卡通、借喻、字体变化、辅助装饰等形象展开创意构思,制作图形,从而能够在瞬间向消费者准确传达出产品的购买信息。第三,包装设计中的字体设计,又称为文字形象设计,它和图形是包装信息传达的主要两大媒介,只是,字体文字的传达效果没有图形更直接快捷,但字体文字的图意传达比图形更加准确明了,并且在包装设计中,又赋予了字体文字特殊的功能,图形可有可无,可虚可实,可以变化,而字体文字是必需的传达促销的信息。因此,学生们在包装设计的字体文字创意练习中,需要把握字体文字设计要符合产品包装的属性,注意寻找字体笔画之间的关联,提炼出简练的形与笔画,并注意把握整体性和统一性。最后,要介绍的是广告设计专业中包装设计课程的视觉元素——色彩。人在观察或者购买商品时的惯性是“远看颜色,近看形”。也就是说,一个产品首先能不能先把消费者的目光吸引过来,很大程度是色彩起到的作用,这也正是包装设计中色彩的重要性,能否在玲琅满目的竞争产品中脱颖而出、并且清楚象征着商品内容的易识别性。 三、广告设计专业中包装设计课程的人性化设计 人性化设计是广告设计专业中包装设计课程的现代新理念设计。产品的包装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进行产品的广告宣传,从而达到刺激消费者,促进消费的作用。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化经济环境下,如何在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与众不同,无非就是把消费者的目光吸引过来,而随着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商品的种类繁多,消费者的眼睛也已到了应接不暇的地步,或者已产生了视觉疲劳。这个时候,如果出现一个“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某一特色商品,自然而然的就把这些目标受众的眼睛给吸引过来了。因此,这些也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在包装构思创作时,一定要做好市场调研,以自己作为设计者和购买者的双重身份来分析消费者的心理,在造型、结构、色彩、装饰等设计上,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当然,本着绿色环保设计的宗旨,维护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形势,包装设计的绿色包装理念也成为了我们包装设计课程中教学重点。总之,在广告设计专业的包装设计课程教改中,学生们对当今社会的市场包装设计的调研收集分析,对包装设计视觉元素的创意设计,和对包装设计人性化设计的新理念掌握,成为包装设计课程中的重点学习内容,当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的需要,培养出更加适应多元化市场发展的包装设计人才还需要更多创意理念的补充,这些理念也会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与时俱进地更新中。 作者:赵静静 罗姝 广告设计专业论文: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发展对策 中商情报网2014年6月的实力传播(ZenithOptimedia)有关中国广告行业发展现状和前景的分析报告中指出:中国广告行业发展迅猛,2011年稳坐全球第三大广告市场交椅,纵观目前发展态势,凭借巨额的广告支出费用,未来几年内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广告市场不在话下[1]。广告行业发展的关键靠的是人才,然而近年来随着高考实际报名人数的减少,很多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无法完成招生计划,或降低分数线,或转为文理科招生,都不同程度导致生源质量的下降。面对如此棘手的生源危机,如何在招生大战中抢占一席之地已成为高职院校必须研究解决的新课题。 一、高职广告设计专业面对的新招生环境 (一)受各类因素影响,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生源数量和生源质量呈下降趋势 根据教育部数据可知,自2009年以来,全国高考人数经历了5个下降年头,2013年全国高考人数跌至912万人。虽然最新统计的2014年数据显示经过5年连续高考人数下降后出现首次上升,但上升的人数只比2013年高3%,为939万人。从全国各大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的招生统计表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生源危机依旧存在,安徽省也不例外。伴随着整体招生的萎缩,安徽各高职院校的广告设计专业招生人数一年比一年少。如何应对棘手的生源危机,减少高考招生缺额成为了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生存和提高竞争力的焦点。以下因素导致高职生源数量减少和生源质量下降:由于上个世纪80年代实行了有效的计划生育政策,新生儿出生率得到控制,导致现在适龄高中生数量减少;面对生源数量下降的新招生环境,全国高校普遍采取提高录取率的方法,以期招到更多的新生,2013年出现了创历史新高的76%的高考录取率;相比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在招生上更加处于弱势地位,完不成招生计划屡见不鲜;导致普通高中在校生减少的另一个原因则是中职院校的扩招和分流,特别是农村考生的分流;同时社会和家长的思想观念保守,认为只有学习差考不上本科的学生才上高职,拒绝报考高职院校,导致学生被录取但是不到学校报到的现象频频出现;此外还受国家政策、学校之间“同源竞争”、经济发展波动等因素影响,造成目前高职院校总体生源数量下降的窘境。面对日益稀缺的生源,为了谋求学校和专业的长远发展,高职院校纷纷降分录取。以高职广告设计专业为例,有的考生考前仅学习几个月的美术就可以参加艺考并被录取,这直接导致生源质量的下降,给高职广告设计专业教师的教学、辅导员的管理工作、学校整体素质的提升摆出了巨大的难题。 (二)应对生源危机,部分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率先招收文理科考生 作为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的一门重要核心专业,近30年来的发展成果令人瞩目,不仅在全国几百所高校中开设该专业,且部分高校取得了不错的办学效果。过去,接受过美术教育的学生占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学生的比重很大,随着生源危机的加重,广告行业和经济社会对广告人才需求的变化,生源多元化的趋势在很多高职院校中蔓延开来,很多院校从原来单一的艺术类招生转为文理科招生或综合招生。在新招生环境下出现非艺术类生源对于高职教学工作者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从过去的教学管理经验中,我们可知,艺术类生源虽然有一定的专业基础优势,但是理论知识薄弱、学习缺乏主动性,主要表现在不能胜任广告文案和策划相关工作。而非艺术类生源则表现出不同的问题,或者无美术基础、审美层次,动手能力较弱,但相对有着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且学习主动性较高。目前,一些大胆、勇于突破的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开始尝试文理科招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招生缺额的现状。如何针对文理科生源的特点,改革原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掌握一定的必须的专业理论基础,又具备较好广告岗位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技能人才,将是高职教育工作者们需长期面对并努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专业设计同质化严重,导致互相抢占生源,竞争日趋白热化 改革开放松开了束缚在广告行业身上的枷锁,自1979年以来,我国广告经营额年增长速度惊人。2013年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广告业年经营额为5019.7万元、广告公司44.5万家、广告从业人员262.2万人。2014年某网络调查报告也将广告设计专业列为十个最具“钱力”专业之一,广告设计专业在全国300多所高校中开设,向社会输送了大批的人才。由于高校办学缺乏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趋于雷同,缺乏向社会输送具有特定技能优势、综合实践能力较强的广告人才办学能力,仅有极少数高职院校能从激烈的竞争中谋得生存和发展。尽管不少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转为文理科招生,但由于受内外因的影响,招生人数难以迅速提升。于是,一些高职院校为了抢占生源,采取“有偿”招生、恶性竞争等不当招生手段,不但不利于解决生源问题,反而影响高职院校在社会和家长心中积极正面形象的树立。要想在残酷的招生大战中抢占一席之地,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必须转变观念,深入剖析,走特色和优质建设之路。 二、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发展对策 (一)针对生源特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2012年国家工商总局组织编制了《广告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规划指出,广告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科技进步水平、综合经济实力和社会文化质量的重要标志。大力发展广告业,对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规划重点强调了广告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国家和高职院校要认清形势,审时度势,加大对广告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针对文理科生源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加对学校软硬件的资金投入。目前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人才培养还沿用以往艺术类生源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与培养对象不匹配、不科学。针对非艺术类生源学生的水平和特点,应该修订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符合非艺术类生源知识能力结构的人才培养模式,塑造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高级技能型、应用型广告人才。 (二)更新广告设计教育理念,紧贴市场和行业需求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生源危机,如果还秉持着过去老旧的教育理念,显然是会被社会和考生所抛弃的。高职广告设计专业想要在招生竞争中抢占一席之地,就必须上至学院领导,下至专业教师,充分把握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要以学生为教育主体,透彻掌握现代广告设计专业先进教学理念的精神与内涵。随着国内外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教育必须紧贴市场、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调查研究当今社会和广告行业对广告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教学手段,培养具有较好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能力的,能在广告公司、文化传播集团或企业广告部门等从事广告文案与策划、广告设计与制作、企业品牌形象设计等工作的优秀广告人才。 (三)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强化办学特色 高职院校要想在激烈的生源大战中谋求发展,必须转变思路,不能片面追求数量,而应通过加强学院和专业的内涵建设,强化办学特色,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学校竞争力,从质量上提升专业吸引力。同时,围绕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高职广告设计专业教师要坦然面对文理科学生,尽管他们之前未曾受过专业的美术训练,但是他们在高中阶段的知识储备和学习主动性上要比艺术类学生强。因此,教师要树立信心,了解文理科学生,面向市场,改善教学条件,努力构建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教学体系,谋求内涵发展之路。 (四)有效利用媒介、开展招生宣传工作 在生源数量和质量都在下降的现实背景下,高职广告设计专业自身的宣传工作不容小觑。在学校的支持和配合下,广告设计专业全体师生要立足本专业,从多角度、全方位和独特视角来展开宣传工作。教师利用自身的传播优势,可以制作符合本校广告设计专业特色的宣传海报、视频、招生手册等,合理合时地在各类传统和新媒体上,切实有效地让专业信息传达到考生和家长心里,帮助他们认知学校和专业优势。其次,可以利用在校学生、优秀毕业生甚至是企业来进行口碑宣传,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和事迹来证明学校和专业的实力。总之,招生宣传的手段和途径是灵活多样的,宣传工作不仅是学校招生就业办的工作,更是全体教师包括辅导员共同的责任。只有上下团结一致,目标明确,加强与媒体和企业的沟通协作,才能提高专业知名度和美誉度,为专业的长久发展带来机会。 (五)开拓招生市场,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面对招生环境的变化,高职广告设计专业除了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教育理念、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做好招生宣传工作之外,还需开拓招生市场,提高就业质量,为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发展谋求新的市场。第一,要加大农村学生的招生比例。以安徽省各高校为例,农村学生占在校生比例的一半以上,由于经济、家庭、高中教育资源等问题,很多农村学生选择报考高职。尽管比例较大,但仍有不少农村高中生迫于观念、经济等原因,被高职录取而不报到。所以,要做好农村学生的宣传沟通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增加招收农村学生的比例;第二,要加大对开设广告类专业中职院校的宣传力度,寻求长期的招生合作,互利共赢;第三,积极应对国家高等教育招生制度的改革,特别是要利用好“自主招生”政策,强化学校和专业自身建设,吸引更多的考生前来报考。同时,还应当审时度势,将目光放长远,立足现实,做好现有学生的教育工作,提高学生就业率的同时提高就业质量,实现就业、招生的良性循环。 三、结语 新招生环境对于高职广告设计专业而言,既是机遇更是挑战,高职广告设计专业要想成功应对生存危机并谋求长远的发展,就必须深入剖析、审时度势。在充分理解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基础上,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专业内涵的建设、招生就业水平的提高等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形成专业特色,打造专业品牌,最终赢得社会、家长和考生的认可,为我国广告行业输送优秀的高级应用型技能人才。 作者:潘倩 盛夏 单位: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城市设计系 广告设计专业论文:校企联办广告设计专业探究 一、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综述 目前,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中,有邀请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为学校教师提供实践机会,委托学校进行员工培训,为学校提供实训设备设施,为学校提供兼职指导教师,与学校签订订单培养协议,为学校提供技术支持、专题讲座,在学校建立生产型实训车间,以及开展校企文化交流等。这些合作模式充分体现了校企优势互补、精诚合作的原则。但是,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发展、合作办学功能的不断拓展,以及产教融合程度加深,校企之间的共同利益变得更加广泛。因此,校企联合办学能够有效实现校企之间的人、财、物、信息、文化等资源的有效融合和高度共享,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充分发挥企业办学主体作用。 二、校企联办专业培养模式 以广告设计专业为例,可按如下思路尝试校企联办专业培养模式。 (一)“校企联办专业培养模式”的特色 校企联办专业培养模式有其特色:1.坚持“做中学、学中做”,在实践中学习,以“干中学”为教学手段,以培养岗位技能人才为目标,实现岗位精准就业,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高质量的岗位实用人才。2.按“实践——理论——实践”的能力培养规律组织教学。3.以真实设计项目为依托,场景结合,实现教学场景与时间工程场景相吻合,最大程度完成学校教育与行业要求的接轨。4.入学就签订就业服务协议:一是真正实现专业对口就业,二是培养业务骨干、实现高薪就业。 (二)课程体系的设计原则 课程体系的设计的基本原则有:1.实践性原则。以项目为引导展开教学,以模拟项目过程配合教学,突出实际操作及动手能力的训练,通过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岗位实训相结合,完成对人才的专业技能的培养,实现教、学、做的一体化。2.实用性原则。扎实专业基础知识教学,做细就业岗位基本技能课程教学,适当扩展教学广度,把核心专业技能课程设置固定在企业急需的设计、施工和工程管理岗位,使学生根据岗位需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掌握真正的实用技能,最终实现可选择的精准就业。3.岗位需求原则。按照国家职业院校教学要求,充分考虑设计行业岗位需要,按照岗位人才素质构成体系设计教学课程,按照初级岗位就业技能要求设计核心课程。(三)制定有企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以艺术专业为例,课程内容应紧密联系学生未来的实习工作岗位,具有实际意义。以实训基地为平台,以双师型教师为依托,在企业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活动。以装饰工程项目为驱动设计教学,把项目引入课堂,把课堂变成车间和工地,使课堂教学和项目实操、市场考察、样板房观摩紧密结合,帮助学生转换角色,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以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效果。授课地点根据课程的需求采取课堂授课或者店铺实习的形式,调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企业各项工作,了解各个工程的施工流程,使其达到融入企业、适应岗位、提前就业的目的。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和企业员工同工同酬,实习完后,优秀者提前录用。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收获了工作经验,还有工作成果。由此可见,制定有企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紧密挂钩,授课形式更加灵活主动,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教学组织 学校负责职业素质和基础专业知识课程教学,企业教师负责岗位专业技能课程教学。企业安排学生到公司实训基地开展实训活动,进行包括企业岗位素质教育讲座、实训基地现场考察观摩、项目设计流程讲座、设计材料市场考察等。顶岗实习期间,企业安排学生到用人单位,按照项目流程的顺序进行针对性顶岗实训。在实践中巩固学习成果,磨合适应岗位工作,实现岗位无缝对接,提高岗位就业能力。毕业设计期间,企业集中在学院对学生进行就业创业岗位强化训练,帮助学生解决毕业设计过程中反映出来的专业技能问题,进一步强化重点核心课程的专业技能训练。帮助学生打实就业基础,顺利实现就业。还将组织岗位证书培训和考核,使学生顺利实现持“毕业证”和“岗位证书”双证上岗的目标。 (五)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要用真实的工程项目和模拟真实的工艺流程为主线,充分体现企业岗位特点,以各专业岗位项目为核心,以项目实际流程进展为主线,把课本理论知识要点与专业岗位各环节的操作规范结合一起进行授课。统一自编教材,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案,统一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标准化。发挥行业优势,以行业联盟为平台,让学生参与行业联盟多家企业进行培养,实现全新的广泛立体交叉培养模式,快速实现从学生到职工的顺利过渡。 三、结语 “校企联办专业培养模式”充分体现出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对接。以校企合作双方现有的强大资源为基础,以企业岗位实用人才为培养目标,采用全方位系统化教学模块模式,突出实际操作及动手能力的训练,通过“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岗位实训相结合,完成对人才的专业技能的培养,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从多种维度实施人才培养,并通过就业素养及心理培训实让学生顺利就业。 作者:闻立鸥 单位:北京财贸职业学院 广告设计专业论文:广告设计专业校企合作实践平台建设 一、高校的广告教育:学生培养新方向 (一)创意思维的习惯 多屏时代的广告从创意作品到创意传播的新方向的转变中,创意的重要性作用仍旧显著。近些年来,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与发展导致了产业整合,广告业以其自身对创造性和独特性文化艺术设计等方面的标准,纳入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之中。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陈先红认为的广告教育理念:学广告,就是学思维。所以,综合时代要求与广告专业的教育理念,广告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创意性的思维习惯。广告专业的教师要在平时的课程教学中扩大思维方面的训练,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增加其他专业的课程学习,扩大学生的视野与知识,让学生拥有不同领域的背景知识的储存;培养团队协作与成员间的沟通交流,开展脑力激荡法,为创意思维的形成提供学习方法与意识习惯。 (二)投入生活的态度 著名的广告文案创作人李欣频认为:“创意不是一种可被教授的技巧,而是一种无法言传的生活态度。”广告学专业学生的创意思维的获得不仅仅是高校校园内课堂的学习,还要在课外学习如何创造性地生活。以生活导向为主的传播广告时代的到来,让高校的广告教学视角与生活相关联,将教学计划扩展到生活之中,生活与学习相互补充,以生活的热情投入学习,用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解决生活问题。广告专业的学生在掌握生活技巧的同时,丰富和深化个人生活营销的能力,在生活中培养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让创意的敏锐视角触及到生活的积累之中,并将广告学的专业知识以及其他能力通过教学计划中解决实际生活课堂的问题而给予实践的验证和提高。 (三)服务营销的观念 多屏科技下传播的广告时代的到来,其以生活为中心、服务为本的广告营销的观点是广告专业知识与多媒体时代的合纵连横趋势;也是从消费者需求、广告主诉求以及社会共生效应强调各方利益互化、兼容共赢的协同性价值之下,服务营销使广告的服务从传统内容的传达转向了全方位综合性的广告的创意传播,从广告主单方面的诉求表达转变为以生活为中心结合广告主诉求的服务营销,不仅改变了设计产业中各利益主体的传统角色定位,并极大地促进了设计话语权由单极向多维的开放。学生服务营销的培养目的在于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满足不断拓展的广告服务的范围领域,立足于全方位综合性的服务理念,明确定位广告学专业的学生培养模式的立足点,以期实现广告教学的长远化应时发展。 二、实践的广告平台:广告教学新形式 (一)广告实践平台的搭建新模式:社会联接创意综合型实践平台 在我国,随着广告学专业近些年的发展,相关的校企合作实习基地等模式逐渐深入专业课教学。很多高校已经搭建立了校企合作的广告实践平台,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实践平台的教育模式是高校与企业之间充分利用各自的教育与实践资源,以职业岗位为导向进行职业素养的培训,缩短学生毕业后适应工作岗位的时间。但在传播广告的新形势下搭建以高校为主导,政府支持与社会联接创意综合型的广告实践平台,不仅可以全方位多角度的提高广告学专业的学生综合创新能力,也可以让社会实践平台逐渐的运行成长起来,最终成为高校凝聚业界、联接社会的广告人才的培养平台。从高校自身主导地位连接社会,与政府相关部门进行项目合作,改善相关的民生工程,建立社会实践广告平台,以广告专业的知识首先进行相应的调研课程的教学与实践,去洞察社会中的相关生活服务缺口,用分析能力发现机会点,应对解决社会服务缺口来进行相应的策划、设计、推广等相关的广告宣传,实施与执行完整的广告策划等一系列的推广宣传。 (二)广告实践平台的教学作用:专业衔接性项目整合教学 广告实践平台的搭建可以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素养运用与职业能力专业技能来共同形成人才培养教育模式。这种合作教学模式不但能让学生专业技能得到全面的发展,而且可以让学生的在校所学知识能够在正式工作时实现无缝对接。高校在与政府合作进入社会服务的实践中,可以培养广告学专业学生观察生活、与人沟通的能力,并且能够在生活中充分了解与学习受众的习惯与经验知识,充分从以生活为中心的平台上深入与扩展学生的思维与眼界,学会从受众的角度与认知中找寻创意思维灵感,以此做出适合贴近受众需求与喜好的广告作品。高校广告学不同专业课程的教师可以建立起工作室阶段教学模式,各专业课教师在学期教学前进行授课内容与项目选题的讨论与制定,使学生在各学期中针对同一项目的不同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具有衔接性,同时深化与完善项目的广告策略与执行力度。 (三)广告实践平台的考核形式:学生自我评价总结的重要性 高校与企业、政府、社会搭建的广告实践平台的实质是将广告学的教育由被动的课堂知识讲授的理论学习转变为自主的实践能力培养的实际执行,因此,高校广告教学应做好课堂理论教授与实践平台上能力培养的良好结合。合理安排课堂教学与实践平台训练的教学计划与课时安排,不能一味的追求理论或者实践的获得,高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希望通过理论的学习,实践能力的锻炼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理论与实践在教学中的比重应合理分配。在考核评价标准中,应将小组成员的互相评分和受众和企业项目经理的评分列入考核之中,将广告学专业学生的沟通与交流的能力也放入广告实践平台的考核之中。广告学专业学生在社会实践平台的考核中除了在项目教学中的表现得分外,自己在项目教学结束后需填写相关的自我总结等自测评价反馈,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课后及时思索与总结项目课程教学与经验,另一方面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这些反馈材料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努力与付出,避免了项目教学团队合作中的成员挂名得分的现象,进行更为客观公正的评分。 作者:张国斌 赵桓梅 单位:安徽工程大学 广告设计专业论文: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分析 1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于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在不断的增加,特别是近些年来,我国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自身品牌文化的建立,城市景观的建设以及部分商业文化区的改造等都需要大量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广告媒体的发达和多样化更是充斥着城市的每个角落和空间,已经成为了当前我国城市视觉艺术的重要部分。这样的背景下就使得社会对于广告设计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就是我国充分重视创意产业的大力支持和发展,并把文化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制定了“文化强国”的发展策略和目标,而我国地方政府更是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提升对于文化产业的重视,并制定了各省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但是文化产业想要真正获得发展,关键还是文化产业的设计人才。当前我国广告设计人才的岗位需求和设计人才的培养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大部分城市都存在着广告设计人才无法满足设计岗位需求的现状,广告设计人才的实践能力更是很难满足广告设计人才的需求,因此,做好高校广告设计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升至关重要。 2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方式 2.1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教育目标 做好广告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工作首要的就是要做好教师观念的更新,要求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师能够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采用全新的、多样化的教学观念,并结合时展的要求明确教学目标,充分全面的认识到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并能够针对学生个人素质的差异做好教学内容的选择,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兴趣。具体的做法就是首先是在了解学生认识程度和规律的基础上,做好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工作,教师的教学目标不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广告设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提升学生广告设计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和创造思维,进而提升学生设计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2更新教学形式,改善授课方式 在整个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工作中,要能够做到针对市场对于广告设计人才的需求进一步确定广告设计人才的培养方案,这就需要我们在广告设计实践教学过程中能够针对市场对广告设计人才的需求进一步调整和规划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方式,全面提升学生广告设计实践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在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更是做好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工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学生广告设计实践水平,同时在广告设计专业的教育工作中师生关系的变化,将传统的师傅和徒弟的关系转变为设计师与客户的关系,这样一来就是需要设计师充分展示和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进行设计作品的展示,进而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设计出令客户满意的作品,从而提升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 2.3制定考核目标,开展特色教学 在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革新过程中,制定出相应的考核目标至关重要,传统的考核目标还是凭借学生广告设计作品去衡量一个学生广告设计水平的高低,这样考核的方式和标准对于提升学生专业水平和素质起不到任何作用。广告设计专业教育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在充分掌握广告设计相关的理论知识外,还需要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具备广告设计应具备的素质和创新能力,这样就需要我们制定新的考核标准,除了对学生广告设计作品进行打分外,还需要关注学生在广告设计学习中的理论知识以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设计实践能力,最后根据学生理论知识、专业技巧、日常实践三项成绩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估。采用这样考核和评价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技巧和实践三者进行紧密的结合,进而推动广告设计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2.4采用与大学生广告赛事相结合实践教学方式 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过程中广告设计类似的比赛也层出不穷,其中针对大学生举办的广告设计大赛更是比比皆是。因此,为了更好的提升学生广告设计能力就需要教师在广告设计教学过程中,能够与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的命题相结合,为学生布置一些广告设计命题,并将比赛内容和其他参赛获奖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培养学生了解企业对于广告设计的需求和广告本身带有的商业性质,便于学生全面的掌握广告的本质和核心,大幅度的提升学生广告设计学习的效率。 3小结 广告设计教育面临的形势还比较严酷,改革和创新广告设计实践教学工作任重道远,为了做好广告设计实践教学工作需要坚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掌握学生学习规律,更新实践教学方式,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广告设计教育模式,全面的提升广告设计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广告设计人才,推动我国广告业的发展。 作者:王亚琦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广告设计专业论文:广告设计专业项目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一、广告设计专业学习的特点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繁荣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广告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广告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其研究虽然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学习、了解并掌握广告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此,根据广告行业的人才需求,各类院校纷纷开设了广告设计专业。广告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专业,有其专业的特色和学习的特点。在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中,一是传授专业知识,让学生对设计理念加以了解,掌握设计的整个流程,并应用艺术的手段把产品信息表现出来,传播出去;二是传播新的学习理念,通过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共同协作能力,让学生掌握在现实中如何把握设计的命脉,在团队协作中如何凝聚集体智慧的同时避免主观主义,克服沟通的困难。 二、广告设计专业“项目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广告设计专业“项目式”教学模式,主张教、学角色换位,教师为“配角”,学生为“主角”,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强调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广告设计专业“项目式”教学模式在课程建设上,以基本技能课程为主线,依托各个企业的实际生产项目实现教学与生产为一体的“项目”教学课程。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引学互动”的方式。教师通过引用企业真实项目作为案例讲解,再将一个独立的企业真实或仿真项目布置给学生个人或团队进行设计制作。学生通过信息收集,方案设计、制作,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来完成任务。教师在教学中侧重于对学生自我完成任务的能力和思维的培养,重视学生在完成过程中的参与和在交流活动中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学生则在进行整个项目的设计制作中,通过合作、协调,了解工作过程及掌握每一个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环节。项目式教学模式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式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分工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目前,笔者所在的学校根据广告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特点,结合项目式教学模式的实践,将广告设计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两大类,并在项目式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区分重点。专业基础课着重于“讲、练、评”的教学方法;专业课着重在各课程衔接上采用“递进式”的教学模式,该模式要求在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上,按照企业真实的业务顺序及所需知识来设计,采用集中授课的方式,实现课程与专业的教学目标。以标志设计、广告设计与制作及印刷工艺课程为例,按行业、企业对项目设计的要求应该是先做标志,再做广告,最后进行印刷等。所以,在课程的安排上,就可以先集中安排标志设计课程,再集中安排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待后一课程接近尾声的时候,也到了要用到印刷工艺的知识了,这时,再集中安排印刷工艺课程的教学。采用这种递进式的教学,根据教师设计的真实且有衔接关系的业务,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的方式,一环扣一环,变枯燥为生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融理论于实践,实现“教学做、理实用”的无缝对接与完美结合。同时,笔者针对广告设计专业学生学习的特点,对广告设计专业学生进行一次综合性的调查,设计有关“项目式”教学方法的调查问卷。此次调查报告共发放调查问卷495份,回收问卷495份,回收率100%。在调查有关广告设计专业“项目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中,题目为“项目教学法是运用实例解析和项目训练设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你对这种教学法的态度是”的问题中,选择喜欢并支持的占73.7%,排在选项的首位;在题目为“你认为项目教学对你的设计能力有何帮助”的问题中,有68%的学生选择了“使我在遇到同类型的设计时,能够快、准地进行设计”,有25.7%的学生选择了“只对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的案例能够顺利解决,对于新问题就无从下手”,有6.3%的学生选择了“基本没有帮助”;在题目为“你认为普通教学与项目教学的区别是”的问题中,有79%的学生选择项目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设计水平,有16%的学生选择“普通教学更容易接受”,有5%的学生选择“二者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区别”。由此可见,在广告设计专业“项目式”教学中,学生用实际行动去设计,能亲身体会到设计的内涵,从而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内在潜力和学习积极性;在设计的活动中,学生与学习伙伴合作去完成某项设计任务时,不仅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参与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并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作品设计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实现自我价值。由此证明了学生对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是持支持和接受态度的。 三、广告设计专业“项目式”教学模式的考核方法 广告设计专业应用“项目式”教学模式,在项目式教学过程中具体的考核方式,其内容主要包含两方面:一是更加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反馈,并将过程反馈的情况作为评价的重点;二是将教师的单方面评价方式改为让学生及团队参与到评价中来。 1.广告设计专业总体考核标准为了配合广告设计专业“项目式”教学模式实践的有效性,笔者根据该教学模式的特点,结合该专业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就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探索相应的考核标准。专业基础课结合各课程考核的结果,占总评分值的30%;专业课结合各课程考核的结果,占总评分值的60%;学生学习期间的综合表现(遵守规章制度、劳动纪律),则占总评分值的10%。 2.广告设计专业基础课考核标准 (1)专业基础课的考核标准。专业基础课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是以教师为主的。目前,结合“项目式”教学模式,以过程性评价为重点评价手段,以目标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为最后考核手段,对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考核方法进行系统的制定,规范了广告设计专业基础课的考核标准。在考核标准中,专业基础课程主要通过考核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包括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专业知识包括掌握各项目内容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专业技能包括项目制作的过程、制作的效果和目标性的考查结果。各课程总的考核方式将采用综合评价,即自我评价(30%)+教师评价(70%)的权重得分;最终按照各项考核内容的权重得出各项的总分。 (2)专业基础课程综合成绩登记标准。结合广告设计专业基础课程设置情况,按照其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特点,编制了专业基础课程综合考核成绩登记表,代替传统的平时成绩考核登记表和作业批改登记表。综合考核成绩表由三部分内容组成,其中包含:学习态度(出勤情况、上课学习积极主动性方面、按时按要求完成任务等)、学习能力、协作能力等职业素养方面的考核,占总评分值的20%;课程知识(应知部分)、作业、各项目学习成果等过程方面的考核,占总评分值的50%;由任课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综合方面的考核占总评分值的30%。课程综合考核成绩表作为任课教师对课程教学的基本依据,可作为点名册、课程提问、检查学习情况、检查作业等多项纪录表。教师将在课程结束后根据各项考核成绩计算出学生的综合成绩。 3.广告设计专业课考核标准专业课程主要通过考核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包括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职业能力包括项目制作过程、完成效果和项目拓展情况。各课程总的考核方式将采用综合评价,即小组互评(40%)+教师评价(60%)的权重得分,最终按照各项考核内容的权重得出各项的总分。 四、小结 “项目式”教学模式仍是个新生事物,但在笔者的广告设计专业教学实践过程中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验证,其对调动该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确实产生了可以进行系统考察、量化衡量的正面结果,突破了传统的单一的教学评价方法,证明其在现实教学活动中具有相当的可行性。“项目式”教学模式随着在更多学校、更多专业的不断推广和应用,一定会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变得更加切合我国职业教育的实际,从而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受惠于这种新的教学模式。 作者:张莎丽 广告设计专业论文:广告设计专业就业难缓解路径分析 现阶段企业青睐实用、够用、好用的专业人才。通过对广告人员的能力分析,结合广告设计行业和企业的职业标准,明确了广告从业人员所需的职业能力主要有专项技术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其中专项技术能力包括设计定位、广告创意、设计表现和广告制作等方面的能力;而职业关键能力则包括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取信息、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依照工作任务需求运用所学知识提出工作方案、团队协作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在学习和工作中提出多种广告创意思路、解决广告制作关键点的创新思维能力。 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通过对当前各种调查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市场营销及广告类人才在人才需求上位居前列,但是广告行业的整体就业情况却不容乐观。中国广告网主办的“2012年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广告、设计专业(方向)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结果显示:2012届营销、广告、设计专业(方向)毕业生中已找到工作的占46%,有工作意向的占9%,而没有找到工作的比例为45%。目前看来企业有需求、学生就业难,两者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围绕这个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脱节。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直接造成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广告设计人才需求一直呈上升趋势,但接纳大学生就业的单位数量及规模增长速度较缓,二者的增长不成比例,供大于求。这种供需关系的失衡造成企业用人标准不断提高,使得大学生就业门槛也逐渐提升。很多企业负责人承认,他们在招聘设计人员时主要看经验,对员工的要求是:有过实际工作经验、熟悉市场、有创意、熟悉各类设计软件、思维超前、勤奋等。以河北搜才网平面设计业近期某一天职位招聘为例,行业提供的有效职位有234个,78.6%的岗位对员工的要求是有一年以上工作经验,只有不到50个岗位对员工的工作经验无要求。广告专业的学生虽然经过系统的培养,但高校对具有实战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相对较弱,难以胜任企业的岗位要求,自然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不高。广告教育的质量已成为管理部门、学界和业界共同关注的话题[1]。关于广告设计教育的调查统计显示,企业认为广告教育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教学严重落后于实践,“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全方位的了解,能力不足”成为困扰毕业生求职中的首要因素,这说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缺乏有效的、实质性的沟通与交流,供求之间没有建立相互了解的渠道;同时企业所需技能和学生所学知识相差太多,造成学生的实践技能薄弱,短时间内很难适应新的工作岗位。 (二)毕业生综合素质不高使其就业面受限。当前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其次才是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北京创意产业调查报告”显示:创意产业从业人员中主要以大学本科毕业生为主,约占从业人数的69.1%,其中大专及以下学历约占3成,说明企业在用人时并不简单地唯学历论,更关注实际能力。现代企业选用人才的标准已由单一型人才向综合型人才转变,专业岗位在要求员工有精湛技艺的同时,对沟通及团队协作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就广告营销岗位来说,除了沟通能力外,员工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人脉资源。 (三)缺乏职业生涯规划,过度注重薪酬导致就业难。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承担职务相继历程的预期和计划。大学生应及早制定职业规划,以确立自己的就业方向。而目前大学生们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其就业标准通常以“一个好的公司、一份好的薪水”来笼统表述,殊不知仅广告行业就有创意、媒介、设计、制作、客户业务等多个岗位,而“高薪酬”的职位对技能和实践方面要求较高,对于刚步出校园的应届毕业生能达到的并不是很多。大学生要清楚自己的兴趣点在哪里,未来可能会选择行业中的哪个岗位,应如何努力才能更接近目标,剖析自己之后,利用大学生涯通过实践活动多了解未来计划从事行业的背景,做有备之战,否则只能沦为被动。 缓解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建议 (一)在充分研究市场需求与行业未来发展的基础上合理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总体设计,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及审批要具有严格的程序,要由时下行业、企业提出专业设置和培养要求,然后由院校组织专业教师和企业人员进行调研,提出岗位能力培养目标和内容,并请行业专家进行论证之后实施,以满足企业对从业人员的岗位能力要求,与时俱进。对于一个职业人来说,社会对于其职业化关键能力的要求是不变的,可变的是职业专项技能[2]。因此,我们的培养目标定位应该是:面向职业岗位群,以横向扩展能力培养为主,以纵向延伸能力培养为辅,以职业化素质培养为目标,构建专业知识群和相应技能训练相结合的体系。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与就业市场挂钩,要独具特色,课程内容要突出能力培养。课程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有形载体。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强调与广告专业有关的职业行为领域及其任务设置相对应,与当地的企业发展规模、工艺技术运用,以及企业的具体岗位有较强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从行业工作结构中设置课程结构,体现鲜明的“职业特点”。在新媒体时代下,广告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紧跟时代特征,课程设置要突出实用性兼顾系统性,突出稳定性兼顾可变性,突出实践性兼顾理论性;课程内容要突出实用性、针对性、高度综合性,即要少而精;同时要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培养。 (三)大力推进校企合作,推行“双元制”教学模式。“双元制”教学模式重在体现校企合作、共同育人方面,主要指由企业提供岗位进行实际操作培训,而学校提供理论知识教育,“双元制”教学模式下学生一周中约70%的时间在企业培训,30%的时间在学校学习。此举对于增强学生与社会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非常重要。目前鉴于广告公司的规模和各学校在校生的人数,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入企培训,而通过引企入校开展“校企广告项目合作”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尝试,鉴于很多广告工作是以项目为基础开展的,学校可以构建学校-企业-社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社会共同组成项目小组,学生通过参与一个或是多个项目的平台,在实践中掌握从项目分析、设计到最终实现过程中所需的各项知识和技能,同时培养团队精神、需求分析与项目实施能力等,这一环节大大增加了学生与企业、社会之间的合作交流,也为学生后期的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明确职业定位,拓展就业渠道,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对于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设计师是他们所有人的梦想,但是回归现实中我们会发现,在广告从业人员体系中,设计师是金字塔的中上部分,与设计师一起撑起金字塔的还有创意人员、制作人员、策划人员、摄影师、流程执行、助理设计师等大量人员岗位,就广大的毕业生而言,应该有的放矢,根据自己自身的专业水平及特长,纠正功力心态,以多元化的眼光去选择岗位。广告业属于服务性行业,一直以来广告投放的市场主要是经济发达的一、二线城市,这种情况致使部分毕业生在就业时对自我的定位及评价过高,对于待遇及环境有较高的追求,造成就业渠道受限。其实学生就业难并不能真实地概括出当前广告设计专业的就业现状。从学生就业难的地域分布来看,真正的“难”,是难以在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优越的大城市里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根据调查,即使目前广告专业毕业生求职困难,仍有57.6%的人不愿意到中小城市或西部去工作。大中型城市及发达地区人才蜂拥而至,以至于人才相对过剩或大材小用,而艰苦的地区(包括广大农村)却没有人去。目前,广告市场在不断拓展,伴随广告主对三、四线城市消费市场的开拓步伐,学生的就业空间也得到了一定的拓展,加强大学生的成才观、就业观教育,使其开阔视野,转变观念,拓展思路,着眼长远,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关键因素。 (五)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自主创业。一直以来大学生创业存在的障碍主要是自身的专业水平不高,其实这只是大学生的一种“经验推理”,据相关显示:专业知识在整个制约因素中只占到33.5%,最主要的障碍是“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和“缺乏核心技术”等因素。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学生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就业形势。新媒体时代,网络的作用及地位日益彰显,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广告营销与传播日渐成为广告主关注和选择投放的媒介形式,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平台。网络创业则可以帮助大学生缓解就业压力,也有利于其自身的长远发展。网络创业作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一种方式,是对传统就业观念的挑战。大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平台和途径来实现其网络创业理想。譬如,开网店、加盟网络连锁企业、网络经营专业商品等,都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以经营者姿态与消费者接触的机会,对于开阔视野、提高创新能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都十分有益。(本文作者:姚春丽 单位: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 广告设计专业论文: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革新措施 由于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以应试教育为主,因此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前主要是注重文化课的学习,因此广告设计专业中很少有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受过专业的训练或是对广告专业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由于是为了应对升学压力,大部分学生只是对广告设计专业中的部分课程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学习和训练,因此专业素质不够全面,这也直接造成了广告设计专业教育中,许多学生的审美意识淡薄,在广告作品的欣赏以及具体设计实践中缺乏审美能力。 广告设计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是在广告设计课堂教学中学生习惯于老师手把手的指导,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即使学生有独立的思维以及广告设计能力,但是在教育中缺乏团队合作的培养,因此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比较淡薄,学生缺乏合作精神,在走入社会之后,由于广告设计岗位需要与人沟通、交流与合作的特殊性,学生缺乏团队之间的协调能力,因此无法适应工作需要,不利于职业生涯的发展,容易被社会市场所淘汰。 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的广告设计专业的教育过分强调了学生所学广告设计理论知识专业化和系统化,所以培养出来的学生广告设计的具体实践能力比较差,对所学知识的融合性也比较薄弱。由于广告设计专业教育体系各学科之间的过于精细的分类,致使广告设计专业学科较多,致使老师在广告设计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过分的追求教学进度,或者只重视理论研究而轻技能训练,顾此失彼,不能将实践与理论有机结合起来,不利于培养提升学生的广告设计能力和设计水平。由于广告设计专业教育模式和方法过于单一,并且在教育教学中个别的授课模式的信息含量较低,这就直接导致了学生在广告设计学习过程中知识结构的不合理,从而使广告设计专业教学的难度增大。所以,我们必须对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树立现代的教育观念,构建新知识、新思想、新信息的教学模式,使全新的广告设计教学模式更具有普及性、实效性和适用性,使学生的广告设计的知识结构更加丰富和不断发展,使学生的广告设计学习观念与时俱进,具有时代的特征,以满足社会对广告设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 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具体措施 (一)转变教育观念,明确教育目标 在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老师不能在沿用传统的教学观念,而是要转变成全新的、多元化的教育观念,明确教育目标,认识到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占主体地位,并认识到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以学生吸取知识为主的活动,这就要求老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不同学生的个人素质的差异恰当的选择教学内容,积极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渴望。具体的做法主要表现在:首先,要遵循学生的认识程度和规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老师的作用不是教会学生广告专业的理论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广告设计能力,训练学生获得正确广告设计和制作的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审美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广告设计的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广告设计的具体实践能力。 (二)改善教学形式,改进授课方式 在广告设计专业教育中,要针对市场需求来确定广告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在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形式的改革,全面加强实际训练的教学环节,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的能力,以广告设计制作和管理能力为主进行训练,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和计划性的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培训,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和专业岗位的学习、了解、体验及运用,经过系统的培训锻炼出优秀的广告设计人才。同时,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课堂中,要加强老师与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良好沟通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渴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与此同时,在广告设计专业教育中我们的师生关系也应该有所变化,将传统的师傅和徒弟的关系转变为设计师与客户的关系,也就是说,设计师要积极地、主观能动性的将自己的想象力和表现力以及抽象思维充分发挥,真实自然的呈现作品,从而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设计出使客户满意的广告作品。 (三)注重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在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广告设计专业教师不仅自身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让学生感受到实践的重要性。要在广告设计专业课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了解广告设计专业课不单单是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而是要培养学生在广告设计中融入自己的内心思想和情感,让学生在掌握广告设计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可以在设计的广告作品中融入自己的感情,使设计的广告作品具有生命力,并且能够准确的呈现出所要表达的情感。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将广告设计专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技能学习和知识学习能力,是他们所学到的广告设计专业知识更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通过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创新,能够使学生更加正确、科学、灵活的掌握广告设计的方法和技巧,在广告设计专业学习中做到“寄情于物”的设计效果,从而精准的、完整的设计和塑造出广告作品的艺术形象,将理论和实践经验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转变学习途径,调动学习积极性 在广告设计专业教育中,老师进行专业知识的讲授是学生们主要的学习途径。所以,老师在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个人修养,同时也要积极转变学生的学习途径,除了课堂教学是学生的学习的主要途径之外,还要组织集体课和小组课,集体课和小组课的实施给老师提供了一个转变学生学习途径的一个有利机会。这就需要老师在集体课和小组课上时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辅导教育,组织他们进行团队合作,以小组形式讨论和设计广告作品,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并且能够增强他们的沟通和协调能力,在广告作品设计中能够汲取别人的设计思维方式和制作经验,使他们的学习途径和学习渠道更加广泛和多样,有利于他们广告设计专业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学习途径的转变是广告设计专业教育改革的又一创新,有利于学生的知识范围变得更加广泛、更加具体,从而使广告设计专业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 (五)制定考核目标,创新特色教学 在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制定出相应的考核目标,传统的考核目标仅仅是凭学生的广告设计作品来打分,去衡量一个广告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水平高低,这种考核标准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广告设计专业教育的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要具备一个广告设计优秀人才所具备艺术修养,所以要培养学生成为一名优秀的广告设计师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制定新的考核目标,对广告设计专业学习中的理论知识进行书面测试;对学生所设计的广告作品进行考核打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进行评估;最后,根据理论知识、专业技巧、日常实践三项成绩综合评估学生的成绩。这样的考核方式利于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将理论、技巧和实践相结合,齐头并进统筹兼顾的进行广告设计专业学习,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六)实践教学与大学生广告赛事相结合 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有关于广告设计的赛事比比皆是,其中不乏一些针对大学生所举办的广告设计大赛。老师在广告设计教学中,授课计划的安排可以与广告设计大赛的命题相结合,比如针对国际大学生反对皮草艺术设计大赛主题和要求,可以布置有关“反皮草”广告设计的命题。然后,能够结合比赛内容和其他参赛获奖作品进行分析比较,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企业所关注的视角以及思考广告的商业性,从而能够有效掌握广告的本质与核心,有利于学生在广告设计学习中把握学习的重点,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广告设计专业教育的目前形势不容乐观,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我们在广告设计专业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要坚持以生为本,从学生的特点和素质出发,掌握学生的学习规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专业技巧、实践创新三者相结合,树立他们学习广告设计专业知识的信心和乐观心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总而言之,只有建立起一套真正符合时代特点和市场需求的全新的广告设计专业教育体系,才能真正的提高广告设计专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广告设计人才,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广告设计专业教育的全面发展。(本文作者:李万军、郑磊、贾宁 单位:北京财贸职业学院) 广告设计专业论文: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教学模式 摘要:“包装设计”是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创意性。市场需求对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包装设计制作类课程发展的导向性作用很大,决定了该课程的行业定位及今后几年的发展方向。因此,在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中,“包装设计”课程要彰显数字化、区域化和功能化。可根据目前市场及行业的需求,将3D打印技艺融入传统“包装设计”课程,使教学实践的内容行业化,项目市场化。在“包装设计”课程的教学环节中,我们必须革新教学模式,即采用“理实一体化”“项目引领”“工作室制”等适合高职学校学生的多元化教学方法及手段,以满足“包装设计”课程实践教学项目化的实施。 关键词:包装设计;教学模式;3D打印 “包装设计”课程是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必修课,是培养包装造型、结构、平面设计及广告应用能力的专业设计课程,是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专业技能课。它主要通过包装的方案策划、设计及制作等环节的实施,使学生对包装的功能、结构、材料、造型、视觉设计以及印刷制作等方面有更深刻的认识与体会,并掌握相应的设计和制作的方法与技能。“包装设计”是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创意性。市场需求对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包装设计制作课程发展的导向性作用很大,决定了该课程的行业定位及今后几年的发展方向。因此,在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中,“包装设计”课程要彰显数字化、区域化和功能化等特征。 一、高职包装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的革新 (一)区域文化特色的包装设计 在“包装设计”教学中要融入区域文化特色,将地方性的文化特征与包装的造型设计很好地融合,适用于地方土特产、旅游纪念品等区域特色商品。学生对区域特色文化是有情感认知的,融入区域文化特色的包装设计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完成包装设计项目的同时,也掌握了包装设计的技能。在高职包装设计教学上,将区域文化特色融入进来,就是提高师生对本地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民间艺术的认知,了解区域文化特色给包装设计教学带来的影响及帮助,从本质上改变只以纯专业技术教学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笔者所在院校的“包装设计”课程结合姑苏地区的特点,以几个产品包装为项目引领,完成了包装设计课程的区域化融入。 (二)3D打印技术的包装设计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对物质文化的追求越来越高。尤其是“互联网+”模式的出现,无论是B2C还是C2C,商家和客户越来越喜欢个性化的产品。“私人定制”的产品能够让顾客获得自我满足感。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城市,已经出现了个性定制类产品的商店。高职包装设计课程中运用3D打印技术来革新包装设计的创意性,3D打印技术具有便捷、多样、高效、材料无限组合、设计空间无限等众多优势。3D打印技术能够解决产品个性化设计中的一些问题,可根据项目的需要通过UG或3DMAXS等三维设计软件对三维模型进行绘制。修改设计,可直接在三维设计软件中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取得满意的个性化设计效果后,即可通过3D打印机制作。笔者所在院校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包装设计”课程融合了多元化的区域文化特色和3D打印技术。课程内容涉及容器造型设计、包装印刷及制作工艺、包装效果图、包装设计项目实战,其中包装设计项目实战所占课时最多,占总课时的1/2。容器造型设计、包装效果图、包装设计项目实战三个教学模块中均含有3D打印技术。 二、传统包装设计 与3D打印技艺相结合的双轨培养方式传统产品的包装是以各种方式或手法来充分展示产品的传统特色的,借助包装的特色来较充分地传达区域传统文化信息,体现包装本身所具备的文化内涵与意境。由于产品本身具备特定的特质,包装设计要符合产品属性,因此,传统包装设计满足了产品包装设计中个性化的设计模式,也满足了创意的设计。“包装设计”课程中我们保留了一部分手工绘制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针对于传统产品和区域性产品的包装设计,包括手绘草图、修改设计草图、上色、后期制作等一系列工艺过程。在“包装设计”课程中我们除了运用品牌设计外,还强调了造型设计。以前包装设计主要是通过PS等平面设计软件进行设计整体效果及包装展开面,根据包装展开面进行印刷封装。通过个性化造型设计,将3D打印技术应用在“包装设计”课程实践模块中。在课程的知识体系的融合中,我们把传统的包装展开面设计改成了产品包装的个性化造型设计,更为直观地展示产品包装的360度立体呈现效果。在项目实战教学中我们保留了原有的手绘草图和修改设计草图,这个过程是产品包装设计的造型创意阶段。同时我们在草图的基础上进行了三维模型建模,后期模型调整、支撑设计、打印、后期处理等相应的3D打印技艺的工序。 三、高职“包装设计”课程的具体教学模式应用 根据目前市场及行业的需求,将3D打印技艺融入传统“包装设计”课程,使教学实践的内容行业化,项目市场化。“包装设计”课程的教学环节中,我们必须革新教学模式,采用多元化的适合高职学校学生在“包装设计”课程中学习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满足“包装设计”课程实践教学项目化的实施。在“包装设计”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学团队经过研究,总结出三种较为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 (一)“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指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理论和实践同步进行的教学模式。课堂和实训场所为一体;理论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为一体;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为一体。让学生有计划地按照教师确定的课题和学习目标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不单单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一体化,也是教师在知识、技能、教学方式方法上的一体化。同时,“理实一体化”也包含教学场所的一体化。因此,“理实一体化”绝不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知识结构形式上的简单组合,而是从学生知识技能接受的基本规律出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组合。高职的“包装设计”课程内容要始终坚持把“教、学、做”的“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念渗透到教学内容中,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合理分配理论环节及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实践教学环节课时不低于总课时的60%,并科学合理地根据包装设计市场行业的发展需求制定具体的实训项目。“包装设计”课程包含了容器造型设计、包装印刷及制作工艺、包装效果图、包装设计项目实战项目模块。在课程设置环节中,我们把包装设计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各个项目模块中。如包装容器造型设计项目中包括了理论方面:包装容器造型设计的原则、区域文化特色元素包装、包装容器的设计原理;实践方面:包装容器造型设计的方法、包装容器建模方法、包装容器打印、包装容器的后期处理。将理论环节融入到实践项目环节中去,让项目具备理实一体化的功能。 (二)“项目引领”的教学模式 “项目引领”的教学模式即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教学,该方法重在项目化和工作过程化。“项目引领”的教学方法又称基于项目的学习方法,顾名思义就是师生共同参与,为完成一个具体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引领”的教学法将理论知识讲授与实践环节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以小组协作的形式来完成项目,符合高职教育倡导的“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理念。项目引领的教学模式在“包装设计”课程教学中的运用主要是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项目设计项目设计前期要做好调研,选择合适学情和行业特征的项目,因此,“包装设计”课程的项目要具备以下四大要素:一是项目涉及的内容符合高职高专学生认知特点;二是项目涉及的知识和技能与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密切相关;三是项目难度要适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能有利于高职高专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包装设计”课程的项目遵循了以上四大要素,从简到难,层次分明地进行了容器造型设计、包装印刷及制作工艺、包装效果图、包装设计项目实战等项目。项目囊括了苏州地区包装行业所需求的技能,含印刷类、3D打印类等包装类型。2.小组协作小组协作首先前提是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小组机制,因此分组尤其重要。一般4-6人为一学习小组,每组设立一名组长,班级设立两位助教。分组环节中兼顾学生的层次差异,力争每个小组实力平均,以避免学习层次起伏偏大的问题。任务分解是小组合作的最重要一步,也是项目能成功实施的关键要素。任务分解到成员,必须经过小组的协商和沟通才能实施,要保证每个成员能够发挥自己的长项,在实施过程中才能找到成功感和归属感。任务整合及小组内部评估是小组协作的最后一步,这里要求每位成员都要对小组实施完成的项目进行合理化评估,提出合理化修改意见,小组成员一起再进行修改和总结。3.项目展示和评价项目教学后期,由每个小组选出能代表该小组的最终项目成果并进行简单的项目答辩,然后开始对小组最终项目成果进行点评,点评包括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助教点评和教师点评等几个方面。通过小组互评让学生学习他人优秀的做法。教师点评是教师指出小组作品中比较成功的地方和有创意的地方,以及提出项目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提高教学效率。 (三)“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 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是指运用校内教师工作室来组织的局部提高性教学,主要起到提优的教学目的。“包装设计”课程利用3D打印工作室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同时对项目组的组长和助教进行相应的项目前辅导,以保证项目实施过程中能发挥到帮带指导作用。在“包装设计”教学中,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项目教学课堂的效率。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不仅对课程教学的推进节约时间,还可对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兴趣、专业引领等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下培养的组长和助教可以参加各项比赛,为专业竞赛能力提供保障。 四、结语 “包装设计”课程将传统包装、3D打印包装等内容融合在课程中,符合了市场及行业的要求,对于革新的“包装设计”课程,我们一直在研究并探索一条适合高职高专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教学的模式。通过理实一体化的项目引领深化课程教学的成果,并辅助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拔优培养,促进课程教学成果优化。 作者:朱华明 广告设计专业论文: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摘要:河北省内广告设计专业型人才培养重点应该注重内涵发展与改革,以产学融通、应用,校企合作为主旨,课堂理论知识与企业项目实践相结合的广告设计专业型人才综合培养体系。 关键词:广告设计;改革和探索;培养模式 河北省大部分高校广告设计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人才的专业培养及课堂教育过程中,传统的书本教材教育培养模式突显,不能适应广告设计专业在教学尤其在实际项目过程中的应用及发展需求。 一、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创新 要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必须对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与改革。1.基于就业为导向,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当今大多数高校广告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及培养方案是以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主结合行业经济的发展特点,以及各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而设置的专业。学校专业培养目标的整体定位与社会诸多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偏差,人才培养的模式还不够完善;专业课程体系不科学,相关课程建设存在许多问题。未来社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的重点势必由单一型转变为复合型。因此广告设计专业人才专业素质培养必须具备跨岗位和跨专业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应变能力、协作能力等综合从业素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目前存在的问题,主动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尽快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研究专业教育目标、专业特点与未来社会对本专业人才需求,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也应该顺应这种发展趋势,力求使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与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保持一致,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2.优化结构,建立鲜明的、合理的课程体系在未来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中,课程体系设置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无可替代,直接关系到教学成果的优劣和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首先,对于本专业的教学目标、专业特性和实践教学作出准确的评估,根据岗位需求有针对性的安排和配置。结合市场调研分析,增减课程学时,科学调配实践课与理论课的学时比例。例如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可以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专业综合实践课等。其次,在整体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安排上,应符合当前的教育理念与社会需求。尤其课程标准应根据当今广告行业的特征提炼出重点核心课程,并与业界专家探讨,予以修订。而高校的人才培养重点首要应放在实践环节,引导和教育学生真正地将实际项目与专业课程相融合,以达到教学目的。3.将传统的理论型教学方法改变为“实际项目”教学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应以个人的的实践能力、操作能力、把控能力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同时应该改进学生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下形成的偏重于记忆和模式化的学习方法,达到一种主动摄取知识、理论联系实际、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许多高校一直延用的传统的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方法很多都是创意理论型,在校学生大部分只注重创意而缺乏实践意识,毕业后实践能力就会遭到很多质疑。鉴于此种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在具有弹性特征的相关专业课程设置框架下有目的地引入企业实际项目,在具体的实际项目设计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动手能力。能够使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学习和成长,迅速适应市场和企业的职业岗位需求,在毕业时快速达到广告企业的用人标准。 二、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1.开展校企合作,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的应该密切关注行业动向、争求企业合作,通过搭建稳定长效的校企合作平台,科学的分析、构建广告设计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一方面,可以使企业共享高校的智力资源,还能够储备相关专业的人力资源;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共享企业的实际项目资源,把具体实际的项目引入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中。使学生迅速了解专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强化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2.“工作室”制教学以应用型为主旨的“工作室”制教学打破了高校课堂传统封闭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注重开放式的教学与实践,建立在理论课程基础上,以专业技术实践应用为主,以专业教师为核心,学生为主体,承接具体实际项目,在实际项目中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总之,结合目前河北广告设计人才培养现状,只有以市场需求为核心,合理科学的设置广告设计专业课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践性教学为特色,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期培养模式,产学融通,以产促学,以学推产,达到以教学为引导、应用为主旨的目的,最终才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当前,面临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社会对广告设计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广告教育工作者在工作和学习中不断的探索和改革,以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广告设计专业人才。 作者:张娜 付丽娜 崔英霞 单位:河北工程技术学院 石家庄职工大学 河北工程技术学院 广告设计专业论文:广告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初探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正有力地促进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和发展,在职业学校广告设计专业教学中,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总之信息化教学已是大势所趋。本文试从广告微信微学堂的设计创办,现代信息技术软件有效使用,广告微课视频的录制,广告教学资源库的建立等四个方面来阐述广告设计专业的信息化教学。 关键词:微学堂;微课视频;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库 引言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正有力地促进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和发展。在职业学校广告设计专业教学中,图形图案,三大构成,平面软件应用等专业课程的学习需要信息化手段,以此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笔者在近年的教学中可以明显体会到信息化教学手段对培养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笔者在多次调查中得知,当前很多五年制高职学校的广告教学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并不理想。多数学校的广告专业是在美术专业的基础上慢慢衍生而发展起来的,大部分教师在授课时依然习惯性的以传授书本知识和经验为主,因此学生的设计能力是在书本和教师的思维下成长的,严重制约了学生的自我思考和创造能力,教师与学生的思想理念,以及信息资源之间难以实现有效的碰撞和互动,可以说这样的结果是,学生学到了“形式”,而忽略了“实质”。再这样的大背景下学生基本上是按照教师的计划和组织进行学习、设计,以致于设计出来的广告作品缺乏灵性,没有太多的闪光点。笔者经过不断思考研究,认为信息化教学手段可以很好的解决当前传统广告设计教学现状。在传统的广告教学中,信息技术主要运用还停留在师生查找收集资料,传输教学内容,利用QQ群等平台提交学习任务,信息技术优势未能广告设计教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找到探索学习,合作学习的新方法?笔者结合我校广告设计专业的特点,做了以下下一些尝试: 1创办微信广告微学堂 信息化教学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以教室和画室为主,而是一个开放的环境,一个开放的平台。基于这一理念,可以借助学校微信企业号的平台,创办广告微学堂,每周通过微学堂师生的优秀广告设计作品、设计感想以及好的课程信息,整体展示和分享师生的设计作品、优秀作业,如此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兴趣促进教学,随着参与度的不断提高,这一平台的作用将更加明显。将作品、作业上传到微学堂上这个过程由学生来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从而实现学生由被动设计变为主动参与设计。同时,专业管理员在广告微学堂设置评价和讨论平台,根据不同的兴趣爱好选择进入讨论区,在讨论区中可以提出问题,探讨问题,专业老师就可以在平台中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客户端,学生和老师可以选择实名或匿名,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会促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与教师之间更好的交流。 2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软件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要紧紧围绕教育教学目标这一中心,恰当选用、规范操作,克服和纠正一些意识偏差和操作缺陷,用好、用实、用活和用巧现代信息技术。[1]例如,在《图案变化的方法—简化法》一课中,教师首先组织学生组词抢答游戏,学生通过学生上网查阅词组,抢答问题,并总结这两个字的区别,然后请学生登录校内教学信息和资源平台,上传简化法家庭作业,由学生评出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并请优秀作品设计者分享自己绘制简笔画的简化经验。随后播放简化法技巧动画视频,学生经过小组讨论,总结简化法特点,通过教学平台下发任务,并提出要求,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对象用Photoshop、Illustrator、Coredraw等软件进行简化法练习,学生完成后将作品上传至教学平台,学生共同评价出优秀作品,以自荐形式挑选几个学生,将其作品通过教学平台同时展示给全班同学,并分享自己的经验、做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在课前、课中、课后都分别运用了信息化教学平台来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学生通过平台看一看,自主探究,做一做,对图案进行简化练习两个环节,掌握了简化法的学习,通过实践,养成了学生观察总结的习惯,从而锻炼了学生探究的能力。 3录制广告微课视频 传统的我们广告基础课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法,它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以“教”为主的模式,比如我们的美术史论课,基本是教师讲授为主;二是以“学”为主的模式,我们的素描水彩等绘画基础课,大多数的时候都是学生自己在临摹、练习;三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例如我们的广告文案写作课。这些教学模式将教育的内容变成一系列问题,并以此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它加强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顺应了素质教育关于发展与创造的思想,但是对知识的学习缺乏系统性。网络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逐渐被教师接受。比如教师通过教研室其他老师的帮助录制《Photoshop》、《手绘效果图》两门课程的微课视屏上传至学校的教学互动平台、微信课堂、班级微信群,以方便学生在观看微视频,复习巩固知识。同时,可以促进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充分沟通与交流,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和提高。由于远程教学教师与学生在空间上的分离这一特点,通过网络教学来实现的学习沟通与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另外,传统教学过程中一些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如作业布置、考试、笔记记录等,教师在网路平台、手机APP上都有所体现。如此网络平台的角色就可以转变了,由原先的教师单向传播转变为一个充满教师、学生交互与交流的虚拟学习社区。 4建立丰富新颖的广告教学资料库 教育信息资料库的建立。计算机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几乎可以作为人脑的延伸,代替人脑的部分功能。正促使着以传授知识和记忆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传统教学中许多要我们记在脑子里的东西,现在可以储存在电脑硬盘里。因而面对高速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我们不仅要考虑如何及时将它们整合到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还要考虑如何根据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条件来调整教学内容。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统筹考虑人和技术两个方面,即哪些内容是计算机可以代替我们去做的,哪些是人必须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包括现代信息技术本身带来的新的教学内容。[2]为此,笔者与广告教研室的10多位教师共同建立了广告设计教学资料学习库,在广告教学资料库中,分门别类地建立了教学资料,教学视频,教学软件等目录,目录的设定是根据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大纲和学期开设的课程确定的,在这些目录下在分别建相应的子目录,以保证资料的一目了然条分缕析。教学资料下我们建立课件、图像、试卷等内容,在课件文件夹下我们还建立了《素描》、《室内设计》、《速写》、《广告文案写作》、《影视广告》、《广告摄影》等三级子目录。教学资源库对所有广告专业学生开放,在这个资源库里,老师和学生可以找到平时上课的各类课件,上课所用的各种软件,以方便他们对知识进行复习巩固。这样建立相对完整的专业资料库,可以使我们师生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5结语 现代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给职业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弥补了传统教育的诸多不足,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存储、传播和提取方式,促进了教育的新变革。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的信息技术给现代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促进了教学手段、方法、内容的重大变革,加快了教育信息化进程。我们正在尝试和探索在教育教学中积极推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优势,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对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合理选择和优化组合,科学而有效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从而使信息化技术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笔者在广告教学中对信息化技术所做的一些探索与研究仅仅是初步的,前方路还很远,还要努力前行。 作者:马继 单位:江苏省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广告设计专业论文: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项目化教学探讨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对高级、专业、职业的定向人才需求也大幅提升。如何在以定向培养为基础的专业教学、职业教学中顺应市场需求,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该文以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为例,研究如何实施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项目化教学,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为职业教育的良性改革和发展提供助力。 关键词:职业教育;项目化教学;广告设计;定向培养;课程改革 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看,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属于短期突进模式。在30年左右的发展历程中,我国职业教育的普及性、涵盖范围和实用性得到了飞跃式的进步。但是,在获得良好成绩的背后,也存在市场认可度较低、人才质量参差不齐、职业理论培训和职业实践培训比例失衡等问题。这引起了教育部门和学校等多方的重视。众多职业教育者通过多年的研究积累和学术探索,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职业教育改革方法,项目化教学正是其中之一。 一、项目化教学的基本流程和侧重点归纳 项目化教学是一种强调教学内容与工作实践相互结合的职业教学方法。其中,项目具有一定的指向性,通常是为某一专业目标服务的。正因为存在这种指向性,项目化教学更适合校企合作中的定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项目化教学通常有一定的流程。首先,教师通过教学引导,让学生发现项目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和与教师交流,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这一问题。再次,教师根据学生在从发现项目问题到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作出相应的评价和教学反馈。最后,通过总结讨论和二次实践等形式达到提升学生定向能力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项目化教学的侧重点有三个方面:第一,以工作实践与教学理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抽象理论学习的真实感,从而转变其对相对枯燥的理论的学习态度。第二,学习项目的定向掌控可以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更具针对性,教师可以以市场需求作为课程逻辑设计的根本前提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一切教学设计以实现定向人才培养为根本目标。第三,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进行工学结合,将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中一些抽象的软硬环境具象化,甚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职业教学任务进行模拟生产,让教学环境尽可能地规范化、制度化。 二、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概况 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以下简称“该专业”)自2015年起开始招生,每年招收学生约90人。该专业的专业课程包括字体设计、图形创意、广告设计、包装设计、VI设计、网页美工等,其教学培养目标以向广告经营企业与其他企事业单位宣传设计部门输送精通图像处理技术和应用设计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主。对学生的定向能力培养目标包括艺术审美能力、对客户广告宣传需求的深度理解能力、综合分析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广告设计与制作的创新能力等多项能力的集成培养。 三、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项目化教学的实施选择分析 在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中,核心课程有广告设计、包装设计、VI设计和网页美工等。每门专业核心课程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不同,培养目标不同,教学周期也不同。在选择具体的项目化教学时,教师可根据校企合作单位对人才的具体要求,综合衡量相应的教学周期和教学目标,进行定向的教学课程和培训实践项目设计。 四、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项目化教学具体案例探究 1.科学定位科学定位是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项目化教学开展的先决条件。先要客观权衡校企合作单位对人才能力的需求状况。如,该专业的校企合作单位包括广州恒美广告有限公司、广州醒沐品牌策划有限公司、广州金思维营销策划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有些为专业的广告经营企业(如恒美广告、醒沐品牌策划等),它们对人才需求的侧重点是综合广告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有些为企业的广告宣传设计部门(如金思维营销策划等),它们对人才需求的侧重点是美工设计能力、软件技巧与熟练程度。根据这些合作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定位培养出的学生是最具备竞争力的。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正是将地方区域内对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人才需求与合作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了综合分析,同时以多种方式(文献调研法、电话访谈法、网络调研法、问卷调查法)对专业对口岗位的能力需求与技能需求进行了调查,为项目化教学的科学定位提供了充分的参考依据。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总结出的项目化教学科学定位能力权重关系图如图1所示,项目化教学科学定位能力需求调查样例如表1所示。2.明确宏观培养方案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以专业技能培养与职业实践相结合为出发点明确宏观培养方案,项目化教学方案的具体设定由基本素质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大部分组成。专业技能课程分为专业前导课程、专业并行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三个组成部分。专业前导课程包括设计素描、设计色彩、构成基础、设计概论等专业基础能力培养课程;专业并行课程包括各类图形图像设计软件,字体设计、版面设计、图形创意等单项设计基础课程;专业后续课程包括广告设计、包装设计、VI设计和网页美工等课程。3.项目化考核机制的制定考核机制也是项目化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项目设计的合理性、教学预期效果、学生接受程度、真实效果、市场(合作企业)认可度等一系列重要指标都需要通过考核机制衡量,从而为教研室对项目化教学设计的细节评价提供数理依据。而在通常的考核机制中,项目化教学任务完成情况占总分值的70%到80%,学生完成项目后的成绩和具体考勤细节占总分值的20%到30%。考核的执行周期视项目化教学任务的具体情况而定,常规周期为1到2周进行一次,整体项目任务完成后再与考勤情况汇总给出综合成绩。4.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项目化教学取得的成果归纳通过文章的理论论述,结合该专业的项目化教学实践,可总结出取得的主要教学成果有如下三点:第一,为教师的职业技能与市场需求挂钩创造了有利的环境,避免了以往教师由于长期脱离现实市场而造成的理论与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第二,将行业需求代入教学设计,将复杂教学理论堆积的职业教育转变为从实际需求出发的定向培养职业教育,让学生在完成学业时跳过漫长的实习期,更快、更好地达到学以致用的阶段。第三,为校企的深度合作提供契机,将“学中做、做中学”的职业教育理念落到实处,让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加真实、可靠,更加符合合作企业的具体需求。在提升学校口碑、提高教学水平的同时,合作企业以最高效率获取“来之能战”的专业人才,达到双赢。 作者:邓腾 谢洁萍 吴坤娴
美术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审美欣赏技能研究 摘要:一幅美术作品的优秀,不仅在于其外在美,更在于其表现出来的内涵、意义,这需要创作者具有较高的审美欣赏技能。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高校美术专业的日常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欣赏技能水平至关重要,教师在传授技能与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学生审美技能的培养。 关键词:高校;美术专业;审美欣赏技能;策略 我国以往的高校美术教学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会阻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造力,不利于其个性的发展。随着新课标的普及,高校美术专业要加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其审美观,提高其审美欣赏技能。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培养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审美欣赏技能的策略。 一、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风光,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大学不同于中学,教师应加强实践教学,带领学生亲近自然、感受自然风光,注意培养他们的洞察能力,并为今后的创作提供大量的素材。学生亲近自然,感受高山、河流、村庄,切身体会大自然的神奇魅力,从而开阔自己的视野,找到创作灵感。美术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体会和感受,寓情于景,营造气氛与意境。我国古代的文人、画家往往在感受自然后才创作出佳作,体验大自然对于培养学生审美欣赏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且这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二、鉴赏大量的优秀艺术作品 审美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的积累。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多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能有效训练视觉形式感;多听音乐,能有效提高自己的乐感;多看文学作品,能有效提高自己的审美情感。所以,教师平日要多注重这方面的培训和练习,尽量让学生多接触、观赏一些古今中外的名作,让学生用心体会、感受、理解。教师要注重自身的学习,了解当代艺术的发展进程,汲取一些审美批评知识。教师自身应具备较强的分析头脑,经常自我批评,从而挖掘出更多有用的内容,以便传授给学生。 三、熟练掌握艺术的基本理论知识与规律 笔者认为,学生审美欣赏技能的提高,前提在于熟练掌握艺术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发展规律。学生的艺术修养如何,主要体现在对艺术理论、艺术史的掌握程度方面,具体体现为对艺术门类、艺术体裁、艺术特征、艺术语言与美学特性的掌握程度。在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应教导学生正确接触艺术作品,让他们了解哪些是学习的重点,需要重点关注,哪些可以忽略,等等。举例来说,带领学生欣赏一幅现代油画作品时,教师应提醒学生观察线条、色彩、光线、阴影等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重点关注那些突出的、重点的部分。通常情况下,人们对艺术作品的第一印象是感性的。美术专业的学生必须进行深入审视之后理性地评价。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学生所展现出来的知觉与批评活动都是其审美水平的体现。在评价艺术品时,教师就能了解学生对审美欣赏技能的掌握程度。 四、加强历史、文化积累 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文化、历史知识水平对艺术鉴赏能力有很大的影响。因此,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在掌握美术专业知识的同时,要丰富自己的人文知识,大量阅读文学、哲学、历史学方面的书籍,做到人文性与艺术性紧密结合。如,在鉴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时,学生如果不熟悉与其相关的历史背景、人文知识,不了解画中人物的身份、背景,就无法深入分析这幅作品。因此,只有将这些人文知识融入作品分析,深入分析、细致感受,才能转化为有效的审美经验,从而加强其审美欣赏技能。艺术是一个大的门类,美术、音乐等子门类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如,音乐的韵律与美术的意境在某种程度上是互通的。音乐家能从美术作品中找到灵感,美术家也能从音乐作品中获得启发。纵观我国历史,很多著名的诗人同时也是画家,有很多出彩的绘画作品。如,唐伯虎既是画家,又是书法家、诗人。由此可见,只有将各种文化、艺术知识紧密联系起来,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欣赏技能水平,充分发挥其创造力。 五、多参加社会实践,丰富生活经验与人生阅历 笔者认为,社会实践是艺术灵感的源泉。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人们总是以自己的生活经验、生活感受为前提,在此基础上欣赏艺术作品。因此,欣赏者的社会经验越丰富,人生阅历越多,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就会越深入,感受也就越深。现阶段,高校应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对美的理解能力,最终提高其审美欣赏能力。美术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在进行艺术作品鉴赏时,想象力与思维能力十分重要,欣赏者要想感受艺术作品的深层含义,就必须通过自己的人生经验、情感记忆与审美想象,让艺术作品的形象变得更加丰富、灵活、鲜活。综上所述,审美欣赏能力对于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欣赏技能,逐步提高其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激烈的行业、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美术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锻炼 美术教育专业是以美术学科为基础的教育门类,是由美术学科本体与教育功能构成的。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应结合美术类专业与小学教育类专业的特点,既要重视素描、国画、书法、油画等美术学科,又要重视教育类课程,尤其要重视教师职业技能课程,以满足当今美术教育发展的趋势。 一、教学技能的培养依赖于学科专业能力的提高 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要想提高教学技能,首先要提高自己的学科专业能力——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掌握尽可能多的美术史知识、美学原理,踏踏实实地学好每一门专业课,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让自己有更多优秀的作品,在上课前找到更多有意思的相关知识,才能让学生对自己充满敬意,自己指导学生时也会轻松自如。大多数师范类学校的美术教育课程设置都会借鉴非师范美术类专业的课程安排,与非师范类美术专业相差不大,缺少美术专业与教学法的融合,缺少针对性。因此美术教育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教学基本功,如简笔画、美术字、黑板报、教学挂图制作等方面相对较弱,上学时学到的技能与实际教学能够结合的比较少。同时,美术教育类专业的学生存在见习、实习时间短的问题,尤其是实习,基本上都是校内实习,校外实习一般都安排在最后一学期,由学生自己安排,很多学生找不到实习单位或者不想去实习,最后只是找个单位盖个章来应付。这些问题应该引起学校的重视,美教专业教学应该注重专业特征,在美术专业基础课中,加入更多的适合小学生教育的如美化校园、装饰教室、橱窗海报之类的内容,加入教师的指导,让每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另外,学校应该对实习作统一的安排,对实习做出更加细致的要求,安排人员监管。 二、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说课能力的培养 对于师范类美术专业学生来说,语言表达能力是必须锻炼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自己的教学方式传授给学生,既要使用专业的概念与术语,又要使这些术语简单易懂,与实际操作相联系,尽量不用过于死板的概念解释美术类的专业术语,而应该用通俗的、便于理解的语言进行讲解,每节课尽量能够教授学生一个专业术语,例如素描、线描、速写、油画、国画等。小学生课堂有其特殊性,教师的语言表达更加需要技巧,要控制自己的语调高低、语速快慢,合理控制讲课时间与实践时间、教师示范时间与学生制作时间的分配。一般师范类院校会为教育类学生举办说课比赛、演讲比赛等,但美教专业的学生很少参加,原因有两个,第一,认为自己是技能类学生,本专业的教师也不太重视培养学生的说课能力;第二,就算参加,也很少能比得上中文类或者其他教育类专业的学生。针对这个现象,美术教育系应该组织学生观摩学校优秀说课选手的比赛,并且组织小范围的说课,给学生更多的学习与展示的机会。 三、提高编写教案与课件的能力 组织教学需要很多课前的准备,编写教案与课件是其中的重要环节,这需要教师查阅很多资料,了解小学教育学科发展的动态。编写教案与课件是师范生十分重要的基本功,是培养教学技能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缺少了这一部分的学习,对编写教案与课件不够重视。提高学生编写教案的能力,可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教师要求学生写详案,让学生选择小学教材的某一课,根据课程标准和小学生的情况编写教案;第二,教师参照网上优秀教案,对学生做完的教案进行评选,旨在指导学生如何编写条理性强、科学有序的教案;第三,是学校邀请当地优秀的小学教师亲临指导,以便学生吸取一线教师的经验。 四、注重创新性教学思想 布卢姆将技能领域的教育目标从低到高共分为七级,最高级就是创新。美术教育通过对学生创造性的鼓励、培养,必然会使学生形成一种创造意识,一旦这种创造意识形成,就会成为心理定势,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他们具有与众不同的想法和思维。小学美术教师的教学需要富有创造力,要能对学生有所启发,有时甚至要做得有一点“出位”。例如,在宁德师院附小一堂美术课中,罗曦老师主讲《生命的甘露》,上课前,教师先用多媒体播放根据几米漫画改编的《向左走向右走》的画面,画面中下着小雨,人们带着雨具穿梭在城市中。接着,教师穿着雨衣、雨靴,打着雨伞出场,以此来引出“生命的甘露”的主题,这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这是一个成功的开场,是一位美术教师用心经营的教学技巧,赢得了学生的喜爱。 大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更多的是按照成年人的特点来进行的。大学生毕业后成为小学美术教师,要将学到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另一种教学方式表现出来。比如在大学中,国画课要上工笔、写意、花鸟、山水临摹与写生,特别是临摹课耗时很久,学生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静心学习,像罗曦老师这样绘声绘色的课前导入在大学教育中显然不适合。而小学教育则非常需要这种创造性教学。首先,课堂45分钟的时间不适合长时间作业,枯燥的临摹课也只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能力。其次,小学生文化课课业压力比较重,因此美术课堂需要活跃的气氛。所以小学美术教师需要有更多创造性的课前导入和课程安排。如何提高教学技能是美术教师应该终身学习和研究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跟上小学美术教育学科发展的步伐。 美术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计算机专业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我一直担任计算机教学工作。工作之余,常听计算机专业的老师慨叹设计一件作品时,常对作品的美化束手无策。这使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对五年制高职计算机专业,为了更好地解决学生对作品美观程度的设计问题,我们应该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之外,加设适当课时的美术课程,使学生对版式、构图、色彩、字体设计等方面有基本的了解和处理水平。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胜任来自各方面的工作要求。 1社会发展的需要 1.1“文化消费”与“视觉享受” 现代中国社会进入“消费时代”,“文化消费”指在现代传媒高度发展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公众对文化这种特殊精神产品的生产方式和接受方式。富有意味的是,消费信息的传播途径或方式,主要是官能感觉,尤以视觉为最。视觉是以图形、文字与色彩等基础元素为视觉认知语言而进行艺术化的表现。在某种意义上,消费时代也是个“一味迷恋视觉享受的时代”。其范围涉及文字、图形、图表、摄影、动画、商业广告、展示空间及视频影像等。 1.2“计算机文化”与“视觉文化” 这个时代也是计算机飞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已然成为了一种大众消费品。计算机文化中的视觉文化占了绝对重要的比例。计算机产业的操作员或设计员也应该对视觉的消费观念和视觉艺术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设计出更赏心悦目的作品。只有顺应了时展的潮流,具备了全面的文化素质,我们才能在专业上走得更远,设计出更符合大众审美的计算机语言。 2学科间的交叉性 在信息产业飞速发展、信息化社会需求不断变化的背景下,产生了学科间的交叉性。这种交叉性面向未来,强调信息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学科交叉的教学应侧重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与艺术方面的整合、策划、创意设计的能力,以数字内容、人机交互方式为研究对象,致力于创建简洁优美的信息界面、信息产品和信息环境,为观众和消费者创造和谐美观的交互方式和体验。计算机美术是跨越艺术和计算机科学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3学科间的共通性 3.1计算机产业需要创新人才 众所周知,计算机产业从早期大型电脑演变到今天的个人电脑,从硬件配置到软件开发和应用,无一不经历一个创新的过程。如果你问盖茨:你宁可要公司全部的科技,还是要公司全部的人才?他会告诉你人才比科技更重要。在今天是最新的科技5年以后就过时了,但是人才却可以永远继续创新。 3.2美术课程是对创造力的培养最具成效的课程 美术课程被公认为是对创造力的培养最具成效的课程之一,这是由美术活动的思维特点———发散性思维和美术活动的过程决定的。在美术学习中,学生将绘画作为一种与外界沟通的语言,把自己看到的事物、思考的内容通过绘画传达给观众,受众观赏之后产生感受并将这些信息反馈给学生,从而使学生确认了对自己的认识,信息不断发出、反馈,正是经过这种螺旋形的上升过程,不断地培养其表现能力,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从而达到培养创造力的目的。美术作品强调创新、强调个性,学生通过美术学习,自然将创新品格应用到计算机学科上去。在将来步入社会后,亦自然将创新精神应用到工作中去。所以,计算机专业的创新特征和美术专业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谋而合,与人才的培养目标十分一致。 综上所述,在高职计算机专业开设美术教育的教学实践,能进一步加强学生专业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使之成为职业院校一种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 美术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教材设计 高师美术教育长期以来受到专业美术院校的影响,定位模糊,办学思想不明确,显现出多方面的弊端。其专业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主要表现为:以美术学院为模式,以培养画家为目的;与中学美术教育脱节,淡化美术教学论;重技能训练,轻理论学习;重“一专”,轻“多能”。因而影响了目前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面对扩招后出现的教育、教学及就业等新情况,高师美术教育必须在反思美术教育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时代精神,采取有效措施,对现有课程结构进行整合,在课程设置与教学等方面进行改革,构建相对独立的新课程体系。 一、“由技入道”:强化基础技法,突出人本教育 高等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美术教育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科研水平,具有美术教育专业能力,能适应社会美术事业发展需要的美术教育工作者。”[1]2据此目标,来审视当前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无疑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其原因是:强调了美术专业技能的培养,把绘画基础技法等作为最主干的课程,居于专业课程中最主要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由重视学科知识本位走向学生发展本位。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由素描、色彩、国画、油画、版画转变为素描技法与表现、色彩技法与表现、国画技法与表现、油画技法与表现、版画技法与表现,目的是要强化基础技法与个性表现,由过去专业技能深度训练转化为基础技能方法训练,体验与创造个性表现相结合。在教学中,教师重在演示,学生重在创新与个性的形成;教师既是主持者又是倡导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自我表现、凸显个性,在宽松的文化环境中形成艺术个性。但是,这些基本技能方法的训练仍然没有达到美术教育“由技入道”的最高境界,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技能和方法、实现了自我表现后,还缺失“道”的境界,缺乏人文语境与审美境界,缺乏自我个性表现后的哲学思考及艺术创新能力。毋庸置疑,这种缺憾与专业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有密切的关系。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应只是狭义的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实现,而应与人的目标结合起来,在考虑本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考虑它对人的目标的实现所承担的责任。教师要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要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因此,应该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扩大文化视野,发展个性,完善人格。高师美术教育也应该重视专业美术与生活美术的融合,向自然回归,向生活回归,向社会回归,向人自身回归。因此,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应该充分体现这一重要方面,不能将“技”与“道”孤立地分开。 二、“由理入道”:扩展美术学科知识的内涵和外延 除了“由技入道”之外,“由理入道”也是目前美术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学科之间进一步交叉融合,走向“综合性”。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教育与教学应在“综合性”上做文章,这种“综合性”并不是简单的、杂乱无序的学科知识堆积,而是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方面要加强学科专业知识(包括技能和美术理论知识)的学习,并在此基础上拓宽专业知识的广阔度,注重学科知识间相互交叉、渗透,以适应将来从事的基础教学工作或其它艺术工作。在课程设置上把相关的学科和社会知识包容进来,体现出知识的纵向性和关联性,体现新课程背景下对学科知识外延的扩展。《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2]1教育功能也由单纯的美术教育向多种教育功能转变,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课程要体现出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教育的功能。此外,还必须承担道德教育、管理教育的功能。许多院校的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设置偏重美术技能课程,而对与中学美术教育相关的理论课程,如艺术教育学、艺术心理学、美术欣赏、技法理论、中学美术教学法等课程却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明显存在着重技能技巧训练,轻艺术理论、艺术素质及教学法的现象,与中学美术教育需要差距较大。相比之下,“国外的许多国家对美术师资的培养都相当重视理论与艺术理论课程。如德国的杜瑟堡艺术大学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在课程设置上,10%是美术教育学,20%是美术史论,10%是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3]这些对学生审美能力及艺术素质培养的课程占了总课时量的40%。因此,我国的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把重点放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上,结合中学实际,适当压缩技能训练课时量,增加美术史、美术理论、美术欣赏、技法理论及教学法等内容,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应根据需要拓宽专业面。目前,高师美术专业课程设置依然受到专业美术院校的强大影响,这与当前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不相适应,这样的课程设置无疑显现出一定的弊端。因此,通过课程建设,有效完成学科目标是当今高师美术教育改革的重点。此外,还要通过哲学、美学、博物馆学、综合艺术等课程的设置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加强学生的美术基础知识和创新能力,要求学生在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去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 三、“技道合一”:兼顾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课程设置 实现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之一是课程体系的合理建构。在课程的改革中,要突出师范性,同时要考虑适应社会的多种需求,要围绕培养目标,深入挖掘本地的人文和自然资源,努力构建有地域特色的课程体系。课程的设置与教学,要以学生就业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为重点。要树立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服务的意识,这样,课程体系的建构才有针对性,专业的发展才有保证,地方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前景才能充满生机。当前,我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总体设想应该是:以人文引领,重建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理念;强调课程设置内容的多学科性、交叉性、应用性、人文性,合理配置课程资源。 (一)关于“综合艺术”方向课程的设置 根据党和国家对新时期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提出的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美术教育人才的要求,在对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现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将综合课程设置理念引入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的观点。艺术种类是在艺术产生和发展中逐渐形成并逐步分化出来的。而已经获得独立的艺术门类又在不断地加强相互间的联系,甚至是与艺术门类之外的其他人文、科学领域的联系,它们相互作用、互相融合,从而产生新的艺术样式和品种。但是,“在20世纪的美术教育中,比较注重艺术分离的趋势,却忽视了美术与其他艺术门类以及人文、科学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互相融合的趋势。”[4]316根据美术教育发展的这一趋势,结合我校美术教育专业的情况,考虑设置“综合艺术”方向课程。“综合艺术”方向课程主要包括:古代美术与博物馆、现当代美术与美术馆、艺术品投资与收藏等实用美术的课程内容,使博物馆、美术馆和艺术品收藏等重要美术机构与我校美术专业的美术教育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加强美术学科的横向联系。同时,也有利于扩大学生的就业面和职业选择,而不是仅仅从事美术教育。 (二)关于专业选修课的课程设置 课程结构散乱、缺乏针对性,脱离了新形势下中小学美术新课程的实际,是当前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问题。因此,课程调整的第一步是整合美术专业课的结构和教学内容,把课程整合为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四大类,坚持加强专业基础课,重视专业理论课,调整专业必修课,增加专业选修课的原则,对专业的学习要减少纵向的“深度”,增加横向的“宽度”。同时,美术学科要冲破专业分科界限,增加选修课,走出过分专业化,尤其是专门技艺化的狭小范围。在这一思路指导下,考虑设置一些实用性的专业选修课。分两个方面来谈:一是综合性的选修课,如插画、漆画、陶艺、版画、平面设计、艺术品投资与收藏等。这种综合性的选修课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基础专业课程素描、色彩、国画、油画等课程的同时,掌握一门实用性较强的课程,以利于职业选择。二是发掘新的课程资源,开设地方特色鲜明的选修课,如苏州园林艺术、常熟花边艺术、常熟红木艺术、苏州艺术家群体研究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美术研究课程,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服务。当然,根据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和发展定位,上面所说的专业选修课也可以根据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列入必修课中。地方性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应该是我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要重点考虑的一个方向。通过这些特色选修课的设置,可以“把美术学习拓展成文化学习,把单一的绘画知识和能力拓展成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展能力。培养具有较高思想、文化、艺术素质,具有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创造能力和多方面艺术修养的复合型美术人才。”[5]77 (三)关于特色实践课程的设置 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应更多考虑市场的要求和需要。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和我校应用型教学的定位,特色实践课程的设置也是我校美术教育专业发展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1.毕业创作课程的设置 “毕业创作”课程是高等美术专业学生在毕业前夕,综合运用四年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总结、创作和展示的重要实践课程。它一方面集中体现了学生掌握及运用专业知识的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反映出专业的培养宗旨和教学状况。因此,毕业创作综合体现了美术专业四年的教学成果。正如尹少淳所说:“必须通晓绘画、雕塑、建筑、工艺以及书法、摄影等特点,以此作为形式和手段,向青少年进行全面的审美教育。”[6]122毕业创作展示是学生通过展览的设计安排,向参观者全面展示自己学识与能力,以便人们对本专业的教与学做出客观的评价。这种评价能全面地考查美术专业学生在美术创作、美术教学上的各种能力,因此,毕业创作课程应隶属于专业基础课程之中。 2.美术调研课程的设置 深入挖掘本地的人文和自然资源,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体系,是地方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发展的方向之一。美术教师要利用丰富的地方文物资源和自然环境资源,例如宗教建筑、名宅、碑刻、园林以及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开发新的教学课程,开展教学活动。此外,参观艺术家工作室和传统艺术作坊,可以加强学生深入理解艺术创作的过程,以及蕴涵在其中的深沉的历史人文背景。通过挖掘、学习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显示地域色彩,张扬地域个性,使校外美术课程资源成为美术课程发展的必要补充。美术调研课程的设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课堂理论学习联系到自己所熟悉的艺术资源,增强艺术的理论直观性和艺术感知能力。 3.博物馆学与博物馆、美术馆工作实践课程的设置 我校美术教育专业要加强与地方博物馆、美术馆和展览馆的联系,积极争取学生在博物馆和美术馆等艺术机构参加实习或做义工的机会。这门课程的设置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鲜活、生动、直观的美术实践,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提前介入实际的美术工作,增加工作经验,以利于将来的就业。通过上述特色实践课程的设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我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单一、脱离美术工作实际的教育状况,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四年内掌握本专业所需要的较为全面的美术教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艺术鉴赏能力和教学能力,真正体现师范性的特点”[7]116。 (四)关于人文基础课程设置 重建和完善一批具有人文精神的、广义上的基础性学科,尤其是加大传统文化的教学比重,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与人文修养,能较为全面的了解美术与人类、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政治、美术与历史的联系,综合后的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教学将给学生展示的是一种大文化、大艺术的观念。高师美术教育专业人文课程的设置是一个迫切的任务,应遵循人文课程内容与美术专业相关联的原则、基础性与工具性原则。建议设置中外美术史、美术鉴赏与写作、中国民间美术、中外历史、中国古代文化名著选读、西方文艺名著选读、文学名作选读等必修或指定选修课。在美术教育专业中设置人文基础课程,可以打破以单纯学科知识体系设定课程的思路和方法,对现有课程结构进行整合,构建相对独立的新课程体系。 四、结语 我国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时期,高校美术教育已从培养美术创作的“精英”人才转为培养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的人才。因此,高师美术教育应努力为毕业生赢得更多就业机会。对美术教育专业来说,虽然纯艺术人才的需求已经饱和,但其他领域对美术人才的需求空间还比较大,尤其是对具有新技术含量的人才的需求呈上升的势头。由于社会所需人才的知识与技能结构与传统型美术人才相比有很大的区别,因此,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专业课程设置,重新把握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在课程结构上,根据社会对多层次、多类型教育与建设人才的需求,创设新兴的、综合的、交叉的学科,适量增加一些技能型、应用型以及自然科学、技术学科、人文社会学科等诸多学科的相关课程。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资源的整合,不是简单拼接,而是将艺术学科的各门类与教育学科以及学生知识层面进行以人为本的科学整合。专业课程设置要以培养创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为中心,改变只重技术训练的传统观念,把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落实到专业教学之中,使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质综合发展”[8]3。美术教育的终极目标是“由技入道”和“由理入道”。美术学科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丰富,所以,对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也必须慎加选择,应与人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以人文精神统领艺术教育,是世界艺术教育发展的趋势,是提高艺术教育的价值,引导教师走出艺术教育的误区,走出技能训练的怪圈,使艺术教育真正成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精神的提升和整体素质提高的体现。”[9]20我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走出专业美院的美术教育模式,与多种学科融合,弱化知识目标,强化人的目标,由技能性转向知识性和体验性的掌握,要求在人文关怀中认识美术、学习美术,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课程目标。因此,应该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扩大文化视野,发展个性,完善人格,注重培养审美能力、哲学思考能力及艺术创新能力,兼顾艺术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使技道合一、完美融合。 美术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高校城规专业美术教育教学设计分析 2011年,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颁布新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城乡规划学从建筑学中独立出来,被评定为一级学科。然而,由于城乡规划学开展时间比较晚,作为新兴学科,其知识框架体系相较于建筑学而言有了大幅度的改变,需要与多个学科交叉融合。例如与艺术学与美学的接触面比以往更广,课程教学模式需要进行适应学科体系的改革。 在高校的城乡规划专业中,美术课程贯穿大一整个阶段,共计128课时,是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基础课程,需要美术类教师进行辅导。然而,城乡规划学科培养目标与美术类学科培养目标完全不同,导致很多美术类教师在给城乡规划专业学生上课的时候觉得无所适从,不知道应该教什么内容,怎么教。我本人就有这样的经历:我从美术教育专业毕业,刚给城规学生上课时发现学生们的专业目标和我自己所学专业目标是不同的,学生美术基础也参差不齐,若按照美术学科的教学方式授课,学生也能有一定进步,但学习所得知识不能良好运用于自己的专业。而且教师的授课基本都按照美术类学生进行培养的,在第一学期开设的美术(一)课程中教授素描,在第二学期开设的美术(二)课程中教授水粉,环境艺术专业的老师讲室内设计图和马克笔。学期末时,每个班学生的绘图方向以及掌握的绘图技法都不一样,无法与后期课程良好接轨。城乡规划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学生在毕业时要掌握城乡规划、城乡设计和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能力。这需要美术课程给他们打下良好的基础。我在思考,能否根据城乡规划这个专业的学科目标和培养计划,制定适合其发展方向的美术课程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情况,我在授课时进行了实践,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根据教学系统设计的一般模式,在设计教学项目时,第一个环节是进行学习需要分析,美术教师根据需要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以满足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学习需要的满足除了需要相应的教学内容之外,手绘水平和技能也影响和制约着学习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因而对学生的分析也成为学习需要分析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学习需要分析的方法有三种,一是内部参照需要分析法,二是外部参照需要分析法,三是内外结合学习需要分析法。结合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培养计划,我认为,使用内部参照需要分析法更为恰当。“内部参照分析法是由学习者所在的组织机构内部以已经确定的教学目标或工作要求对学习者的期望与学习者学习(工作)现状作比较,找出两者之间存在的差距,从而鉴别学习需要的一种分析方法。”由于培养目标的定位是比较大范围的,教师就必须先收集学生目前的学习状态,将美术课程的知识、技能要求具体化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作为收集目前学生学习状态的依据。结合城乡规划的学生的现实情况,开设美术课的是大一的新生,本科招收的学生是文理兼招的,这些学生文化课成绩较高,但大部分没有进行过美术方面的专业训练,不像艺术类的学生,在进大学之前已经对美术方面有深刻了解。在如果教师还按照艺术类学生的标准去对待,这些新生会跟不上进度,他们本来对美术课就有恐惧感,在压力之下,有些学生甚至可能会生出讨厌这门课的心理。针对这些没有美术基础的大一新生,我认为需要设计与他们相适应的教学模式。而在城规专业来说,美术课程的目标是要锻炼学生的手绘能力,使其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时可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形成设计图纸;对渴望深造的学生而言,考研需要考快题这一科目,他们也有掌握手绘技法的必要。我认为,美术课结课时,城规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绘图时,造型准确,有较强的表现和塑造能力(包括比例、结构透视、特征、空间关系等);正确理解对象结构及体面关系,并能完整地表现;还要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以便适应专业需要。那么教师期望学生达到的手绘能力和学生目前零基础手绘能力之间的差距就是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需要明确了,教师的教学目的也就明确了。 并且在学习需要分析时,我发现要解决教学中出现的方向问题并不存在教学资源上的约束。第一,现有的教学设备是画板和画架,学生们在手绘中需要的工具是已经准备好的;第二,以往的教学资料往往是《素描教程》、《水粉》等等,教师可以向学校申请更换教材,如《钢笔建筑手绘》、《建筑风景速写》等;第三,教师在备课时,要进行新的教学系统设计;第四,学校和教研室非常支持教改项目,这就促进教师改革创新,这为教学设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创建了良好的条件。于是,对我校城乡规划专业2015级学生授课时,我改变了教学方式,上课之前根据以上指标体系进行测验,测出学生真实的美术水平;同时结合调查问卷和观察表,直接从学生处获得信息。我发现,在一个30人的班级中,上课前66%的学生对美术课有畏惧,认为自己没有基础,无法学好这门课;50%的学生不了解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期中10%的学生有怠惰思想,觉得没有必要学习美术课;96%的学生是完全没有美术基础的;100%的学生都认为上课可能会学习如何画石膏像、静物等内容。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授课时把城乡规划这门专业的培养计划跟他们讲清楚,让学生理解本专业的美术课与美术专业的美术课有区别,美术专业要练习石膏静物,但城乡规划的美术课是不一样的,单纯练明暗、光影这么细化的内容对他们来说是偏离学习方向的,应在掌握一定基础的情况下多练习建筑风景类绘画。不仅在学习内容上发生改变,教学手段上也要改进:把学生按照美术基础高低分成三个部分,美术基础较为扎实的学生,教授内容以写生为主,让他们能用流畅的线条表现自己的创意和想法,作业要求能画出想法新颖、结构准确的建筑物和绿化环境;有一些美术基础,但不够扎实的学生,以临摹课本和好的作品为主,让他们多看优秀手绘图,了解自己的不足,打好基础后,再慢慢进入手绘阶段;对于大部分零基础的同学,要从头开始教,先掌握透视法则,初期可以借助直尺来辅助绘图,再到阴影的表现、树木的表现等等。通过分类教学,学生们可以相互借鉴,相互督促,进步就比较快速。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课堂上我增加了美术鉴赏模块,教师挑选出国内外优秀的手绘作品,指出其优秀之处,供学生参考。每节课的最后要对班中所有学生的作业评讲,大学生思维新颖,乐于表现自己,且接受能力高,评画环节能让他们对美术课的兴趣更高昂。 运用以上教学方法,期中时,根据指标体系,经过问卷、观察和分析,2015届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绘画水平有较大提升,与目标水平进行比对,80%的学生已经达到上一届学生期末的手绘水平。期末结课时,83%的学生能够独立进行建筑物手绘写生,面对美术课程,100%的学生都不再有恐惧感。通过学习需要分析,城规专业美术教学中面临的任务及其性质已经很明确,通过重新进行教学设计和实践,是可以得到及时有效解决的。当然,要适应城规学科要求,美术课程还要做出很多调整:教学内容、学习目标、教学媒体、学习环境以及结果评价等都要根据学生情况进行极大的改变。前端分析只是迈出了第一步,让整个教学活动明朗化,后续的工作量还很庞大,需要教师、学生、学科专家、教学设计专家等多学科领域共同合作。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城乡规划中还有很多课程亟待建设和改革,以适应飞速发展的学科要求。一线教师应随时注意教学中存在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对其进行细致研究,尤其是与城规专业有交叉的其他专业的教师,更要通过论文、项目、成果等方式做研究推广,这对其他高校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改革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作者:孙征 单位:信阳农林学院 美术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高职美术教育改革及专业人才培养 摘要:高职美术教育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技能及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创新型、实践型人才为目标。随着我国社会各方面改革发展进程不断加快,高职美术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职业教育院校,高职美术教育人才培养应以就业为导向,明确教育目标,通过优化课程内容、方法、教学模式等,发挥出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职美术教育;发展现状;改革对策 高职美术教育与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具有紧密联系。高职美术教育以培养具有扎实的美术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能以及自主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目标,旨在为社会输出应用型、实践型专业人才,既体现出普通高等院校美术教育的要求,又兼具职业教育的目标。 1当前高职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其一,教育目标的定位模糊。高职美术教育在经历了扩招改革后,没有及时地补充美术教师数量,也没有真正提高在职教师的教学水平。相较于扩招后的普通高等教育,高职美术教育的师资力量建设工作较为滞后。同时,高职院校作为以培养专业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场所,其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以及人才培养方向都应突出较强的实用性、实践性[1]。而在实际工作中,高职美术教育目标的过于模糊。高职美术教育往往想向普通高等教育靠拢,力求以通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但在人才市场中,各大企业均只需要专业型、应用型、技能型的美术人才,从而使得越来越凸显出高职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与社会市场的需求之间的差异。其二,教学方法滞后。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普及,传统的高职美术教育所采用教学方法已经对其教学水平的提高造成了一定的阻力。在高职美术教育的改革中必须及时地优化教学方法,将信息技术带入课堂中。同时,高职美术教育的教材内容也已经无法符合社会市场的要求,造成高职美术教育的学生在步入工作岗位后无法在短期内适应企业的要求,从而影响到了学生的职业发展。 2以就业为导向促进高职美术教育改革的对策 2.1明确美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新时期企业对美术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符合职业型、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因此,在高职美术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应明确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调整教育教学目标,在提高学生基础专业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强化其应用现代美术工具的实际能力以及参与各种社会实践的能力[2]。同时,还应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与较高的综合素质水平,以达到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的目的。高职美术教育相较于普通高等教育美术专业课程以及中职美术教育,具有更强的应用性与专业性,要求毕业生具有美术工作者的特质,同时又作为技能型劳动者能够为自己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最终成为高素质、综合性的美术专业人才。 2.2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为了符合新形势下教育目标的教学要求,高职美术教育需要根据美术教育的特点制定符合实际教学需求的教学模式。同时,应尊重美术教育中关于创造力与个性化的需求,以高职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其专业性、实践性以及职业性要求,充实教学内容,以系统理论知识为基础,充分结合专业技法以及就业市场的专业性技能要求,同时围绕学生个性化发展塑造其差异性特质,构建内容丰富、联系实际、多样化的教学模式。高职院校是为社会培养职业性专业人才的重要场所,因此在美术教育人才培养中应重视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以及就业能力,使其达到人才市场的验收要求,应将市场作为培养的出发点与归宿,在就业市场导向下不断结合新时期其对美术人才的要求与需求,优化教育模式,从而达到提高教育质量及时效性的目的[3-4]。 2.3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理论与实践相沟通:高职美术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具有系统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与技能,同时要求培养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及个性品质的专业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按照学生在毕业后步入工作岗位后的工作模式来开展美术教学工作。例如,教师在教学活动可采取“项目中心制”的教学方法,而非以往的“技能中心制”。教师应引导学生按照当地的传统文化以及美术企业的需求专门的设置一些,然后按照学生各自的知识基础与技能特点来指导其选择适合自身的项目。在项目的落实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就会产生许多的困难与问题。此时,教师可适时地引入项目所涉及到的教学课程,帮助学生完善项目所需的专业知识基础。在落实项目的过程中,不但可以有效地加强教学氛围,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最终实现高职美术教育的教学目标。 2.4加强美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在高职美术专业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兼具着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以及加强学生就业能力的三重任务。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能够掌握美术专业的前沿研究成果,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做出预测。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职美术教育的改革发展需要以强大的师资队伍为依托,学校应通过定期组织培训、建设实训基地等方法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及专业能力,打造一支实力雄厚的专职教师队伍。同时,还应制定灵活的教师聘用办法,通过聘请美术专业行业内优秀的广告人、设计师等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为学校的师资队伍注入新的血液,从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实现培养高质量、专业化美术人才的目标。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高职美术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高职院校应针对美术专业教育的特殊性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结合当前市场对美术专业人才的需求,转变教学理念,构建以就业为导向教育教学计划,从教学内容、方法、实践环节、技能培养等各方面进行加强,促使学生发展成为创新型、应用型的专业人才,从而为社会输出高质量的人才资源。 作者:鹿杰 单位:潍坊市技师学院 美术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美术教育专业艺术设计教学困境和对策 摘要: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让越来越多不同的专业课程都涌现了出来。在美术教育专业中,艺术设计就是一项基础专业,为的就是培养更多优秀的高素质美术人才。可是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对于课程的开展以及活动的设施都存在很多的问题,让学生无法真正的将知识学透。因此,文章就目前美术专业艺术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再找出解决对策,希望能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旨在让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大大提高。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学;美术教育专业;困境和对策 在我国的师范教育中,将美术教育专业中艺术设计作为课程设置与内容的改革新成果。我国高校对美术专业的设立已经有了很多年的探索,关于美术专业艺术教学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其中也还存有一些缺失。就现在高校的教学具体情况出发,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教学提供一些方法,争取让日后美术教育专业的艺术设计教学能够越来越好。 一、美术教育专业在艺术设计中的教学现状与困境 1、轻理论、重技能 和传统的教学就所不同的是,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甚至于艺术类的所有教育都存在轻理论重技能的缺陷。可是优秀的艺术设计作品是离不开理论基础的支持的,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前提。美术设计不能仅仅是一个模仿练习,而是对于艺术设计素质的全面培养,这是模仿练习中无法完成的。高校中对于理论知识学习的忽视,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首先课程的枯燥让学生无法产生学习兴趣;还有就是学校不科学的课程设置,也让理论教学进程缓慢的原因[1]。 2、不够科学的课程设置 美术教育专业中艺术设计的课程设置并没有被很好的落实。在进行课程的设置时,一般院校采取的方法就是借鉴名校中的设计课程。但是,学校与学校实际情况的不同会让教学出现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除此之外,教学体系的残缺也会让课程显得非常单薄和不理想。 3、不够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 设计专业和美术教育的结合必然会让课程增添许多特色之处。可是相关的美术教师却存在不知道该如何而去教的问题。依照现在的高校教学情况来看,在美术教育专业的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形成有效的课堂管理。教师还是以旧思维进行课程的讲解,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感受。换句话说,教师注重的依旧是设计专业知识的讲解,并没有在其中加入美术教育的内容,让课程不具备特性与师范性。 二、在美术教育中专业艺术设计的教学对策分析 1、对课程设置加以改革,发展特色性教学 一项课程的开展,其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所以对于课程的设置一定要符合学生具体学习情况。艺术设计本来就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2]。对于此类课程的设计必须既有科学性又有一定的艺术性。所以,在进行专业艺术设计的课程设置时,要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起来。在其中也可以选修一些广告学和传播学的课程。对于学科之间的教学和交流也要不断加强,这是为以后综合性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艺术设计所涵盖的部分有很多,比如印刷品、美术、广告等等。高校也可以根据当地对人才的需求,来选择自己办学特色,这样也能促进性学生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与学习积极性。 2、改变教学组织的形式,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导位置 在传统的教学中,课堂的主导一直是教师,学生只能被动听课,但听课效果却越来越差。尤其是在艺术类的课程教学中,学生必须成为课堂的主体,将教学理念与情感相结合。这有这样,学生才会逐渐消除对课程的抵触感。对于课程中理论课程的学习也应该是逐步渗透的,不能将一整个知识点以“满堂灌”的方式全部倒出,应该科学合理的分配到每一节教学课堂中,将知识进行有机的分解,按阶段完成阶段性任务,从而让学生能够完成学习目标。而对于美术教育的融入也是不能少的,教师也应该定期组织学生课堂,让学生自己成为教师,教师在最后给予点评和指导,让学生能产生实感,将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全部调动起来。 3、将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艺术设计的最终源泉就是创造力,这也是高校设置艺术设计课程想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就是让学生形成一种“问题意识”,有了想要问问题的冲动,才会在生活中细心的发现无限可能。除此之外就是深厚而扎实的基础知识。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3],和艺术设计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基础知识为联想提供了源泉,提供了思想,引导了学生在教学中产生新灵感的发挥。当然,对于学生再设计中的创造也是要给予鼓励的,这也是形成自我风格的重要一步。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进行美术教育专业的艺术设计教学时,要将现存的问题进行不断的改革和探索,找到更好的方法让教学变得更加科学化、合理化,进而能也能将教师在教学中的问题加以解决。我相信,专业艺术教学与美术教育的融合一定会在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下变得越来越好。 作者:杨晓莹 单位:恩施职业技术学院 美术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育困境及对策 一、高等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教学内容长期得不到更新 我国大部分高等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都与专业美术院校使用同样的美术教学内容和方法。这是由于大部分的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师都没有经过专门的师范教育,具有幼儿园实际教学经验的教师的数量更少。大部分教师只能照搬自己在美术院校学习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要求学生能够达到美术专业的美术水平。例如美术教育中很少涉及到制作玩具的方法,导致毕业生就业之后遇到很多困难。 (二)师资力量薄弱 高等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师基本出身于专业美术院校,对于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教学法等理论知识比较生疏。一些美术教师过于重视传授美术技能技法,没有穿插运用幼儿美术教学的理论和方法,没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教学意识。总体而言,我国高等师范大学的学前美术教育但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教学水平得不到提高。 (三)缺少完善的教学设备 作为一种职业技能教育,学前美术专业的美术教育仅仅在普通教室里完成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投入一些专业的设备和设施,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大部分的高等师范大学都没有为学前教育专业配备完善的美术教学设备和设施,师生只能在普通教室中进行学习,课堂教学效果受到了影响。 二、提高高等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育水平的对策 (一)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为了对高等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应该积极组织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师深入幼儿园一线进行参观学习,全面了解幼儿园的美术教学需要,将幼儿美术教学中的一些实用内容加入到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育内容中去。学校要积极组织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师进行广泛的交流、学习、培训。以绘画课程为例,可以删去三大构成、素描等内容,加入纸版画、吹画、刮画、线描画、油画棒画、简笔画等等。这是为了使高等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实用美术教学技能,在就业后能够更好的进行学前美术教学。同时对水墨画、水粉画的教育学进行改革,突出儿童化、趣味化的特点。特别是要对玩具设计与制作课程进行改革,降低手工制作的难度,加入更多的适合幼儿的手工制作内容。改革教学内容能够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更加顺利的就业,能够顺利的承担幼儿园的美术教学任务。 (二)培养优秀的美术教师 高等师范院校要注意对学前教育的美术教师进行职后和职前的一体化培训,使美术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外出交流和学习,使其接受先进的美术教学思想。特别是要培养教师的为幼儿园服务的意识和教学理念。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师要具备美术专业的教学水平,而且要通晓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方面的知识,能够掌握适合学前教学的教学方法,并在课堂中进行运用。优秀的美术教师要能够编制和实施美术教育方案,掌握学前美术教育的相关技能和理论,能够对当前的教学方式内容进行改进和完善。高等师范大学还应该在美术教育其他课程领域联系起来,这也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形成课程综合、主题教育的意识,例如与音乐、舞蹈等艺术类课程进行联系。这也是为了使学生毕业之后能够更好的设计主题教育内容,开展综合主题教育活动。 (三)对美术类课程的教学条件进行改善 高等师范大学要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配备环境创设教室、玩教具制作教室和美术教室。环境创设教室要配备幼儿园使用的小橱柜、小凳子小桌子等教具,全面模拟幼儿园的实际环境,使学生能够进行模拟练习。玩教具制作教室要配备手工制作桌椅、投影仪、幻灯机、作品展示橱窗、作品展示柜等等,使学生能够进行玩教具制作,并对优秀的作品进行展示。美术教室要配备儿童水墨画教学使用的大桌子、音响、投影仪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高等师范大学才能不断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育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 三、结语 学前美术教育对幼儿的全面发展和个性非常重要,因此师范大学要提高对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育的重视,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培养优秀的师资队伍,使学前美术教育能够与幼儿园的学前美术教学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为幼儿园输送优秀的学前美术教师。 作者:朱明健 谢笑容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美术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剖析如何培养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 摘要:小学美术教育专业是以培养高素质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的综合型专业。文章就如何培养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小学美术教育专业是以培养高素质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的综合型专业。其专业特征一是职业导向明显,二是带有很大的综合性。[1]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培养,一方面要合理把握美术专业内涵和美术课程结构,另一方面要充分兼顾到学科类课程和小学美术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特点。 一、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知识结构 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综合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和熟练掌握本专业技能的艺术教育人才。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教育科学方面的理论知识;(2)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3)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围绕这三个方面从以下几点来思考,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结构的培养。 (一)良好的人文素养 无论是美术专业知识还是美术专业技能都只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是以人文素养为基础的。人文素养是指个体掌握的历史、哲学、文学、宗教、艺术、审美等学科知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人类生存充满深情关怀的意识,人文素养就其核心来说,主要是指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以及人文科学中体现出来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人文学科知识和人文精神。良好的人文素养是由历史文化和传统精神熏陶而成的修养和气质,是融进了自已理解和悟性的认知结构,是对人格心理及人生定位有着巨大影响的“遗传基因”。[2] 人文知识不等于人文素养,人文知识是指史学、哲学、文学、法学等人文类学科的知识。 (二)较强的创新思维 知识经济的灵魂是创新,而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我国教育的现状,还是偏重知识传授而轻过程分析的应试教育,教学方法多是科学主义的理性分析法,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还没有得到较好的开发和培养。 艺术教育具有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培养创造性人格的价值,培养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形成其创造性人格,这与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相一致的。 创新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教学方法的运用,它要求教育者在教学中注重创新教育观,即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己任的教育观,它是人本教育观、素质教育观和健全的人格教育观。它不仅要求教育者倡导民主的教学作风,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不轻易否定受教育者的思维结果,而且还要注重在校园范围内营造有利于师生催生创新灵感、激发创新潜能、保持创新活力、涵养创新素质、取得创新成果的文化环境,以及注重激发受教育者的思维为关键,注意激发、培养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尤其是批判性思维。 (三)厚实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 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社会的新理论和新战略。创新教育的结果是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而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又有利于促进创新,有利于可持续发展。[3]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为基础,以科学技术的知识生产、分配、传播和使用为支柱,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的经济形态。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还要与人文素养和自身能力诸方面和谐发展,才能确保其主体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宗旨,并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价值。 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的教育是以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核心的教育,旨在使每个受教育者形成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念、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广泛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将会逐步提高教育质量,把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推进到新的历史阶段。 (四)丰富的现代教育知识与技术 面对信息社会的挑战,教育改革速度加快以及新型的教学方式,要求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适应新的教学环境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技术素质。现代教育技术,一个支点是教育,一个支点是现代技术,它是先进教育思想与先进科学技术密切结合的产物,并且现代教育技术随着科学技术和教育思想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丰富新的内容,增加新的内涵。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由于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给人强烈的活动感、立体感等特点,所以能极大地引起受教育者探求知识的热情和兴趣,减少教学过程中的枯燥无味感,充分调动受教育者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综合参与,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能力结构 根据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特点,学生的能力结构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审美教育能力;(2)组织教学能力;(3)专业活动能力;(4)美术科研能力;(5)获取信息能力。根据以上五个方面,教师培养他们的能力结构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把审美教育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 席勒说:“若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惟一的路径是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4]面对小学美术教育的预备军,要想他们将来成为审美教育的工作者,必须先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对学生审美教育能力培养的基本任务是:1.敏锐的审美感受能力;2.全面的审美鉴赏能力;3.初步的审美创造能力。而这三种能力的培养是在相应知识建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审美知识的传授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上。 (二)组织教学能力和专业活动能力的培养是关键 组织教学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培养,而且还要把儿童心理和生理与儿童美术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如何科学地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综合提高儿童素质上下功夫。 专业活动能力是组织教学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它包含两个方面:1.了解小学美术教学大纲,研究小学美术知识和技能,具备给儿童传授知识和指导学习方法的活动能力;2.具备美术专业创造能力。这要求教师在美术必修课、选修课、教育实践环节中,融入专业活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全面的科学教育知识和广泛的各科基础知识,具备丰富的美术知识和基本表现技能,并培养学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 (三)美术科研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是发展的要求 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是将来推动素质教育和时代进步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它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符合时代的要求。由此,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必须培养具有时代开拓精神和一定科研能力的高素质的小学美术师资。 对学生的美术科研能力的培养要注意两点:1.对小学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科研能力的培养,推动学生将来深化教学各方面的改革;2.对美术学科的科研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艺术创造和艺术思维的提高。 对学生能力结构的培养,也是学生将来从事小学美术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合理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 总之,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培养应以培养高素质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以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较强的创新思维、厚实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和丰富的现代教育知识与技术,以及熟练掌握本专业技能和科研活动能力为任务,使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能更快更好地适应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 美术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试论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实践课的地位与作用 [摘要]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发展相对其他专业还比较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基层中小学美术教学。为此,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必须面向基础教育,突出师范特色,注重实践课环节的教学改革与研究,以培养一专多能的合格中小学美术教育师资。 [关键词]高师美术教育; 实践课;职业技能训练 师范教育是我国教育在世界上的独特之处。这一中国特色与我国人口众多、需要大量师资的基本国情紧密相关。当前,我国高校的美术教育专业有三种开办方式:高等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普通高校的美术教育专业、专门院校(如美术学院、艺术学院)的美术教育专业。每种形式中又可分为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 高师美术教育的基本特点在于既强调艺术性,又重视师范性。高师教育从自身的培养目标出发强调师范性,对学生提出了有别于专业艺术院校的文化和专业素质要求,自然也包括了对艺术性的要求。 基于上述因素,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必须从基础教育教学实际出发,按照基础教育对艺术师资的要求,改革课程结构,拓宽专业口径,减少课程门类,精简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使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向综合性、应用性发展。 一、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实践课的特点 教育部教学大纲规定所有高等院校都必须有实践课的内容,这是培养新型大学生的必然要求。近年来,笔者所在学院的实践课主要通过三种方式进行:利用假期时间,以小分队等形式集中或分散进行社会实践;学习雷锋精神,开展各种形式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利用双休日和课余时间,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美术教育专业实践训练主要是艺术实践、艺术考察。美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要真正学好本专业,必须遵循艺术教育规律,除在学校的小课堂里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接受正规、严格的基本功训练外,还需走出校门,深入到社会大课堂里去,学习社会,了解社会,为毕业创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开办美术教育,对于作为视觉艺术的美术教育而言,有许多制约条件和不利因素。因此,开展艺术考察课,学习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传统与当代优秀的艺术成果,参观、考察先进地区艺术院校的教学实践和科研创作成果,对于学生扩大视野、增长见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提升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实践课质量的途径 (一)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积极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的若干意见》,提高教学质量,深化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全面成才的迫切需要。 多年来笔者所在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成果显著。如根据学院学生的专业特长,为市福利院、武警中队及我校各部门和校园社区绘制了多幅宣传画、壁画、巨幅宣传标语、室内标语等;上街开展志愿者活动,为群众刻制印章、书写条幅等;在假期社会实践中,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为群众送春联,义务写春联;给聋哑学校的残疾儿童辅导美术,为助残成才做贡献;积极开展开展警系共建活动,学习武警官兵的优良作风,并为战士讲授实用美术,为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做出了自己的努力;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考察,使他们了解社会,了解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和教育状况。 2008年,笔者所在学院组建了肃南民俗文化考察社会实践服务团,重点考察了肃南裕固族的服饰文化。在实践中先后参观了肃南民族博物馆、肃南县原生态民族文化展览馆,了解了民族服饰的历史渊源和艺术魅力,深入到裕固族民族服饰加工作坊,对民族服饰的加工过程、手工工艺、用料、图案设计、颜色的搭配等进行考察与了解。此次实践活动收到了丰硕的成果。 再如,为响应学校提出的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回馈家乡、感恩社会的号召,经学院团总支提议,以美术学院学生为主组成社会实践小分队,于2010年暑期在会宁县成功开展了为期15天的义务支教活动。通过支教实践,锻炼了队员们处理新问题的能力,也考验了他们的集体意识、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通过开展上述活动,使学生了解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和教育状况,也开阔了他们的艺术视野。 (二)教育实践 教育实习是师范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合格中小学教师的重要环节。通过教育实习,可以使实习生熟悉和了解中小学教育,增强从事教育工作的适应性和责任感,培养他们掌握中小学教育的规律和特点、独立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的能力。 教育实践课分为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两个部分。教育见习是教育实习的前期准备,主要采取听讲座、报告、观看教学实况录像、实地观摩教学等方式进行。教育实习时数为一个学期,为了保证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使学生在实习期间得到充分的锻炼。笔者所在学院经多方联系,在新疆和张掖市、酒泉市、武威市等地区确定了若干个实习基地和实习点。实习工作采取相对集中的方式进行,由院领导、班主任与有关任课教师组成指导小组,分头巡回指导。实践证明,这一实习形式有如下优点:符合中小学美术课课时较少的客观实际,使参加实习的学生能得到充分锻炼,每位实习生讲课时数一般都在60学时以上;有利于培养实习生独立工作的能力。 (三)艺术实践 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艺术实践课主要通过艺术实践与艺术考察两种方式开展。前者主要是带领学生深入生活,收集创作素材,为毕业创作做准备,解决生活“点”的问题;后者则主要是增长见闻、扩大视野,学习优秀的艺术传统与当代艺术成果。 关于艺术实践课的实践地点,笔者所在学院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并征求学生意见,选用近、中、远三类实践基地和实践点。近点:充分利用本地区优秀的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进行实践,如富有特色的肃南草原、马蹄寺、山丹军马场、张掖丹霞地貌、额济纳旗胡杨林景观等富有特色的实践地点。中点:形态多变的甘南草原、拉卜楞寺、青海草原、塔尔寺、祁连县、北山林场、新疆吐鲁番、哈密和巴里坤天山草原地区,都是画家和影视人员非常向往的地方,也是艺术实践的理想之地。远点:为了进一步开阔学生视野,近年来学院选择了一些相对较远的地点进行艺术实践,如陕北的延安地区和安徽黄山市的黟县宏村、西递等地区。陕北革命圣地粗犷、浑厚的人文自然景观和皖南秀美的江南水乡,使同学们受到了极大感染,不仅创作了许多写生画,还兴致勃勃地在学校举办了画展,收到了很好的实践效果。 艺术考察主要通过以下形式进行实践:其一,就近进行“丝路行”艺术考察实践活动,重点考察敦煌莫高窟、榆林窟、阳关等地,沿途还考察了嘉峪关、魏晋墓、万里长城第一墩、桥湾城、锁阳城、白虎关、东千佛洞等地,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其二,考察本省区和相邻地区的文化遗址,如麦积山、拉卜楞寺、塔尔寺、青海湖等。其三,利用到北京、西安等地参观全国重要美展的机会,顺道参观美术院校和文化遗址。另外,还经常将风景写生课带到附近农村和肃南草原等地去上,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学院还通过教育技能课、特设课、二辅修和社团活动等第二课堂的开展,加强培养师能的教学实践。为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从师任教素质,掌握教育教学必备的基本技能,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笔者所在学院采取了以下措施:通过教育技能课“三字一话”的教学,即毛笔字、钢笔字和板书粉笔字及普通话的教学,培养学生规范、美观、大方的书面表达能力和流利、标准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特设课教学,如电化教育、计算机基础、敦煌壁画等特设课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从事美术教学的能力;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二辅修学习,如选修计算机、文秘、公关、音乐、舞蹈、武术等课程,培养学生今后在教学岗位上组织学生开展各项活动的能力;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等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如组织“美术爱好者协会”;在全校各院美术爱好者中开展美术专业技能培训;举办全校性的“书法、绘画、速写大赛”;组织各类文艺演出和各类体育竞赛活动;积极参加全校性的师范技能大赛、演讲大赛、辩论大赛、文艺汇演、军训和运动会。 通过以上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既丰富了校园文化,又培养了学生综合素养,使学生既有从事美术教学和创作的坚实基础,又有多方面的技能;既有比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又有开展各种活动的组织能力。 高师美术教育的结构特点,是本身的独特性(艺术性、师范性)和服务于基础教育的目的性,其独特性是由目的性决定的。为了全面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和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高师必须为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性高级人才。综合实践课是高师培养合格的中小学美术师资所必备的智能结构、素质结构的独立课程,具有科学性、知识性、互补性、演习性、效益性。作为高师教学方案课程总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与其他板块相得益彰,不可分割。 综上所述,对于美术教育而言,实践课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实践课的教学和师范职业技能的训练,第二课堂的开展,可以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艺术修养、职业技能、道德风尚得到显著提升。 美术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美术教育专业手工应用》课程分析 摘要:手工应用课程是一门注重动手动脑、操作性和实用性强的学科,对于全面开发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手工应用课程在学前美术教育课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开展手工应用课程的教学要紧密结合幼儿园的教学实际,开设符合幼儿特点的教学内容。本文从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授课对象分析、教学目标、课程内容选取及教学组织安排、考核方法几大方面详细地梳理并阐述了《幼儿手工应用》这门课程,注重创意思维及操作技巧的练习,操作性及实践性较强。 关键词:手工应用;学前美术教育;课程教学 一、课程性质 《幼儿手工应用》是学前方向美术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一门注重设计创意和动手能力的综合性课程。通过对学生传授平面设计基础知识、各种手工技法等专业知识,使W生能够具备独立创意、设计、操作的能力,并能够将这些学习内容与幼儿园实际工作相结合。所以,本课程是一门偏重创意思维、操作技巧、实际应用的学科,包含纸工、泥工、综合材料应用、舞台美术与化妆、平面设计等内容。 二、课程理念 熟练地掌握手工制作方法是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的条件之一。本课程以创意和制作课程为主,主要学习设计创意的方法,体会各种手工材料的特点等。《幼儿手工应用》课程的内容依据幼儿园教学所涉及到的手工和设计内容进行选择,课程特点涵盖面广,内容由浅入深,从手工基础这样技巧性的、较简单的内容开始学习,慢慢加入提高的内容,如综合材料、现代媒体艺术等,逐步加入知识的拓展。尤其在后期的设计专业方面,需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由单纯的美术手工学习上升到“设计理念”层面。比如说给学生欣赏大量的优秀设计作品,包括平面、视频、产品等各种具有设计意识的作品,让学生形成“设计意识”的概念,再将之前所学的知识加以综合运用,同时结合幼儿园的实际去探索,去创造。 三、课程授课对象分析 《幼儿手工应用》这门课程针对的是大专三年制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从第二学期开始学起。无论统招还是单招的学生,他们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和较高的审美意识,造型能力、色彩搭配能力较高,比普通的学生具有更高的艺术素质。尤其在手工应用后期的设计课程中,解决了造型和审美就已经成功了一半。但学生们的操作经验几乎为零,对幼儿园手工及其教学一无所知,作品很难与幼儿园的实际相结合,这是大专学生的不足之一。学生还缺乏系统的手工制作的经验,创作意识比较浅显,作业效果过于浅显,不能去深刻地挖掘创造。根据这些特点,制定出一系列的解决方案,比如展示大量的幼儿园实景照片,并且和学生一起分析幼儿园内的手工作品及环境装饰等,运用情景模式和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感受幼儿园的环境氛围,从而加深对幼儿园的了解和认识。针对学生创作意识缺乏的情况,首先可以在作业的形式上加以改变,如纸工课程里不再是简单地学习折纸、剪纸的技法,而是鼓励学生可以融入立体构成的知识,将作品的展示形式更加多样化,设计制作出兼具艺术性、设计感的手工作品;其次,可以为学生补充大量的新鲜内容辅助教学,鼓励学生寻找新资料,尤其是网络资料,教师也需要提前查找好相关资料,为学生提供新鲜的方向或主题。 四、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的总目标为培养师德高尚、身心健康、热爱儿童、热爱学前教育事业,文化基础扎实,综合素质全面,教育理念先进,保教实践能力过硬,具备学习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能胜任各级各类学前教育机构的保育、教育、管理和科研工作,具有美术专长,能独立承担学前美术教育任务的专科层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通过对学生传授各种手工技法以及平面设计基础等专业知识,使学生能够具备独立创意、设计、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分析、理解、应用不同材料组合所产生的形式美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审美素养,开发创造潜能,并能够将这些学习内容与幼儿园的实际工作相结合。 本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具备较高的专业热情和水准,时刻保持专业创意和创作精神。通过学习能够创作出较成熟的作品,把作业作品化、专业化。从知识目标上来说,学生要掌握各项内容的基本知识,尤其是创意技巧,掌握各种手工技法等专业知识,了解每项内容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基本应用。掌握各类手工基本的艺术表现技法,以及幼儿园手工活动的特征及意义。从能力目标上来说,学生首先需要具备独立创意的能力,掌握各种操作技能技巧,注重手工制作能力和细节表现,并能通过练习熟练掌握制作方法及创作的方法,举一反三,形成认真、细心和计划周密的好习惯,将这些能力熟练应用于幼儿园的教学中。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上来说,学生需要体会手工的艺术特点,培养热爱独立创意、热爱手工艺术的情感。了解手工是为了强化幼儿双手的灵活性,有利于促进幼儿大脑的发展,有利于丰富幼儿触觉的感知力。它是形成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必要途径,利于培养并引导幼儿热爱手工操作及手工艺术的情感。 五、课程内容选取及教学组织安排 六、教学保障条件 教材使用情况:本课程使用的指定教材是《美术》设计应用卷,第三单元第一章幼儿园环境创设(全国幼儿师范学校规划教材,广西美术出版社,2010年6月),辅助教材是《幼儿园环境创设》(全国学前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东北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 硬件设施情况:综合运用专业的手工教室、多媒体教室、电脑机房、展厅及展示台等先进设备,保障教学的最佳效果。 七、考核方法与评定 《幼儿手工应用》这门课程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并熟练掌握专业设计的所学知识点以及艺术表现技法,在学生原有的美术素养的基础上提高艺术审美水平,使作品完整美观,并能合理发现与运用材料。在考核方法上,采用课堂表现考核、作业考核相结合的方法,考核形式为面试,主要针对作品的情况进行评价,结合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考核。评定依据主要为平时作业及毕业创作作品、毕业论文、制作技能展示、方案设计等,全部采用平时考核的形式。 教W效果评价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第一方面以在试点幼儿园的领导、老师对学生环创及玩教具的评价为依据,第二方面依据校外专家评价、校内教学督导评价和校内学生评教为依据。 美术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动画专业基础美术教育中的创新思维培养 摘 要:动画是现代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动画专业也是我国艺术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动画产业的不断发展,动画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但是由于我国动画专业教学工作起步比较晚,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动画专业人才的培养效果。本文基于动画专业基础美术教育角度对动画专业的创新思维教学和培养进行了分析和探究,以期为动画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动画专业;基础美术教育;创新思维;培养 一、动画专业基础美术教育创新思路 为了消除传统美术教学的弊端,要提高动画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在动画创作中的热情,就必须对目前的动画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和更新。总体来说,动画专业基础美术教育应当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作为重点并开展相关的教学工作。具体地说,就是要从动画专业基础课开始,对学生开展思维灵活的教学活动,改变过去的“全因素”教学模式,运用动画素描的方式开展动画专业基础美术教学,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动画专业学生的创造热情。 二、动画专业基础美术教育创新思维培养的措施和方法 1.基础美术素描教学创新 动画素描是对动画专业学生基础美术教育创新的主要方法和手段,动画素描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对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而且还能够有效地体现动画专业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在提升学生创造力方面能够发挥十分积极的作用。动画素描的基础美术素描教学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第一,要体现动画素描教学的专业性和实用性,在制订动画素描教学内容和方式的过程中,要结合动画职业活动的特点和实际,科学选择和确定动画专业基础动态素描教学的活动项目,开展实训性强的动画素描教W工作。在动画素描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要有步骤、有计划,按照一定的实训目的开展动画专业基础美术素描教学活动,具体地说,就是要按照学生心理认知规律、相关逻辑思维方式开展相关的工作,提升动画专业基础素描教学的实用性。例如,在动画素描过程中开展“人物行走”过程素描,对人体在一个行走循环中的各种基础动作进行素描,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掌握基础素描技巧,了解人体运动的基本规律。第二,开展运动造型教学。这主要是指在动画素描教学过程中侧重用有变化、透彻的结构线等对物体的形体结构、相关动作本质结构等进行描绘,也就是要将传统的光影、色彩等因素放在次要的位置,对物体的运动特性和结构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描绘和展现。 2.动画专业色彩教学创新 色彩造型能力是动画专业基础美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色彩是刺激人们感官的第一因素,更是动画造型语言表达和造型意义内涵承载的重要主体,关系到动画作品的风格、情感表达以及相关的气氛渲染等。色彩在动画创作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第一,要对学生的色彩运用、搭配和归纳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要让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色彩构成原理知识以及相关的构成方法对色彩进行熟练、科学的驾驭和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色彩对比练习对学生的色彩创造能力和色彩想象力进行培养。第二,要对学生进行动画四帧到六帧的动画色彩训练,以此来减少单独色彩处理的时间,可以通过团队合作教学的模式,将学生分为编剧小组和创作小组,通过多帧有机组合的方式,对学生的作品色彩大局把握能力进行培养,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运用色彩强化动画作品精神内涵、审美价值的能力进行培养。 三、结束语 创造、创新能力是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也是动画专业人才的必备素质。传统的动画专业基础美术教学方法无法对学生的创造思维、创新热情进行有效的刺激和培养,需要结合动画职业活动导向,在动画专业基础美术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有效的培养,为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培养大量的专业人才,推动我国动画产业的不断发展。 美术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论小学美术教育专业技法类教学与教学法对接的实现 摘要:美术教育专业的教育特性是美术教育专业的立身之本,其“师范性”的培养方向不同于其他美术专业院校。面临目前师范类院校的小学美术教育专业技法类教学在课程设置和教学上与教学法相互脱离的现状,积极结合技法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及时审视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教学能力、锻炼学生的教学评价技能,成为实现小学美术教育专业技法类教学与教学法对接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技法;教学法 当前,我国大部分师范类院校的小学美术教育专业与非师范的美术类专业教学相比较,除了增设教师口语、心理学、教育学、教育研究方法基础、课程与教学论等教师理论技能模块外,在技法类的教学方面都与非师范类的教学相差无几。而这些课程课时少、内容多,只能比较宏观地介绍了有关教育的各种理念,真正运用于实际中时,能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少之又少。同时,教学法课程一般为理论专业或是某一技法类专业教师担任,对学生所学的各门类专业也难以面面俱到,因此,也无法对各科的专业教学提出具有实践性、针对性的具体指导意见。 因此,实践性极强的美术教育教学技能在教学中往往由于许多主、客观因素而被忽略,这也使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在毕业实习或工作初期经常面临这样的困惑――“其实我都会画,就是不知道怎么说”“那么简单,怎么我说了半天学生还是不懂呢……”应该说,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与专业化水平不对等的现象归根到底还是由于师范类院校美术教育专业技法类教学与教学法的脱节。 一、师范类院校美术教育专业技法类教学与教学法内容相脱节的缘由 (一) 课程设置中对技法类教学的目标定位不明确 学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都对每门课程的主要内容与教学要求做了明确的安排,专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根据所授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教学要求设计相应的教学计划和实施步骤。但从各大师范类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我们可以明显的发现,技法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几乎全部针对的是学生对专业技能和基础知识的提高,其教学目标定位脱离了师范性――课程设置也更多以培养高级美术专业人才为己任,而甚少提及相应的教学法讲授。 (二)技法类专业教师的教学要求缺少教学法内容 课程目标定位的不明确导致了技法类专业教师的教学要求偏离了“师范性”。作为专业教师,在教学要求上易将学生的专业发展作为教学目标的全部内容,而把与教授课程有关的教学法内容都笼统地推卸给教学法老师,这也同样影响了学生对专业发展的定位。 以技法类国画教学为例,教师在技法类教学的环节设置一般以梳理中国画的发展脉络作为开端,向学生介绍重点流派、重点人物、重点作品重点理论观点的标志性作用,让学生在这样一个“大传统”的氛围中,体验、感悟传统精神,提高艺术素养和品位,而后进入印证理论的教学实践环节,进而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评价环节。这种传统的美术专业教学无例外地集中在技巧训练上并视方法论为最高准则,甚至形成了固定的教学模式,使大部分的技法类教学都习惯性地延续以上三步走的形式展开和结束,从而使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与专业院校大同小异。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师范类的学生在就业或者寻求就业的过程中屡屡碰壁,觉得英雄无用武之地,从而反过来责怪学校的教育教的都是他们不能用的东西。 (三)教学内容繁杂,脱离小学美术教学和学生生活实际 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的专业课设置大多以美术院校的课程设置为范本,甚至可以说是美术院校的缩影。美术院校的教学内容大都以传统的国画、油画、版画、电脑设计中的某一方向进行较为深入的专业化教学,而作为师范类的院校为了使实用性更强往往进行全面地笼统教学,致使教学内容繁杂,专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也大多采用美术院校的评价标准,只是根据学生实际的绘画基础以及课程安排、课时的多少调整教学难度的深浅。但是,小学美术课程改革的目标正是要改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感受生活,体验自然,形成人的基本美术素质和能力,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以单纯的美术技能、技巧学习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所无法承载的。 二、实现小学美术教育专业技法类教学与教学法对接的途径 为解决以上这些问题,凸显美术教育专业的专业特性,缩短学生从事教师职业的适应期,改变技法课就是进行单纯的技法训练的现象,实现技法类教学与教学法的对接,笔者认为应在各门专业类的技法教学中添加各学科的教学法内容,同时锻炼、开发学生的教育教学与评价能力,培养教师意识。 (一)明确培养目标,调整技能课的教学要求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明确小学美术教育师资的培养方向,即在教学中突出并围绕“师范性”进行。因此,其课程设置以及教学说明中明确专业教师实践课教学的教学定位和教学要求应该在原有的技能技法传授的基础上添加相关教学法的内容,让教师在备课和教学资源的收集阶段就能作出充分的准备。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的教学技能最初是从观察、模仿教师的授课环节而来,因此,教师有了明确的教学定位和教学要求之后,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对相应的技能技法进行训练外,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真学习环节的设置以及各个环节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的安排,关注教师在具体环节中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体会、理解并掌握相应的教学技巧。 (二)联系技能课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主题性教学设计能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美术的教学更加注重从学生的个人成长环境出发,在围绕人文主题的艺术学习中,以学生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究性。相应地,师范类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技法类教学也应该改变以专业技能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关注美术教学环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等领域进行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另外,还可以结合例如“自然灾害”“参与世博会”等具有时代、生活感的主题设计,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设计当中,加强学生将生活经验与艺术经验转换为教学资源的能力,真正做到综合性和探究性学习。 (三)拓展技能课的教学内容,有效提升学生的教学技能 倡导技法类课程的教学中添加与小学课程相应的赏析和评价以及主题性、实用性的内容,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进入教师岗位的教学技能和适应性。如色彩画教学中可以添加小学生应用广泛的油画棒、水粉和油画棒混合、刮画纸的表现方法和评价研究。同样如在国画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国画以线造型为主的特点,添加线描表现与儿童线描赏析和评价的部分,甚至可以设置国画水墨材质研究、水墨实验与主题性少儿水墨研究的结合,这样不仅丰富了原本单一的技能课教学内容同时使学生掌握了全面而深入的教学技能技巧,树立起作为师范类学生对即将从事的职业的自信心。 (四)结合技能课教学,锻炼学生的评价技能 在以往的教学中,评价能力的培养往往被归结到教学法老师的教学范畴。事实上,学生教学评价的能力绝不是一蹴而就,而应从美术教育的第一天起就要有意识地引导、训练直至最终学生的熟练运用。以国画教学为例,在专业教学中,我们对国画作品笔墨的要求是形准、神和、笔纯、墨活,而我们知道小学生特别是处于涂鸦期、象征期的学生由于生理原因和感知觉的笼统不精确,无法准确地再现所要描绘的对象,大多凭直接感受加上记忆想象创造视觉形象,他们在绘画过程中不会受到具体形状色彩的限制,不理解也无法表现空间透视现象,因此常常不分主次地表现事物,把人画的头大身小、头发直竖或者形象前不挡后,近小远大,或平放的东西竖立,但这些恰恰是少儿幼稚可爱,天真烂漫的自然流露。这时,专业教学中的评价标准明显不适用于此,因此教师应在阶段教学的赏析和评价环节中增添相应的少儿水墨赏析和教学评价方向,让学生明确专业教学的评价要求和小学教学评价的差异性,切实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 另一方面,我们提倡让传统的“静态的单一评价”模式向“动态的多元评价”转化,是希望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之中,让评价成为评说,成为介绍,成为欣赏甚至讨论和建议,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这样,学生会在“动态的多元评价”教学模式中开始主动地关注教师的评价方式方法,从而使学生在进入教学岗位时能够更快更好地运用教学法原理进行有效教学和评价,真正实现专业学习与教学法的对接,真正凸显美术教育专业的教育特性。 因此,高校技法类的课程设置只有真正实现小学美术教育专业技法类教学与教学法教学的对接,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凸显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教育特性的同时缩短教育与教学岗位之间的距离,缩减国家岗前培训的投入。 作者简介 陈领,美术学硕士研究生,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艺术系教师(助教),研究方向:中国画。 美术教育专业毕业论文:浅谈美术教育创新及专业人才培养 摘要:我国传统的美术教育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有一些不足的地方渐渐的显露出来,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缺少创新力。创新对于任何教育来说都是发展的动力,美术教育的创新需要从改变教育理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进行,进而才可以培养出具有创新的专业人才,才可以解决我国美术教育中所面临的问题,对课程的设置以及实践方面进行改革。美术教育创新不仅是美术生命的延续,也会社会所关注的重点问题,为此需要改变传统的美术教育方式,将其与现在的教育模式进行有效的结合。在人才的培养上需要根据市场的发展需求进行教育,勇敢迎接挑战,向创新型的教育方向发展。 关键词:美术教育;创新;专业人才培养 一、美术教育创新的内容 (一)美术教育观念的创新 美术教育观念进行创新根本上就是改变教育的观念和模式,将这种改革的方式与素质教育相适应,进而改变教育中陈旧的思想和观念。将传统美术教育中那种封闭的形态进行开放,用超前的眼光来看待美术教育,进而对美术教育的观念进行不断的创新,超越现实、摒弃缺点就是创新的根本。根据对其他国家美术教育成功经验的总结可以发现,他们在教育中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对美术教学的方式进行不断的改革,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教育思想,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达到教学创新的目的。为此我们国家的美术教学应该对其进行借鉴,结合我国美术教育发展的现状,改变教育的观念,以此来对我国的美术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美术教学内容的创新 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观念的创新式的美术的教育目标发生了改变,更加重视美术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以学生为发展的主体,引导学生自主的去获得和处理相关的美术艺术信息,进而发掘学生对艺术的探究能力。通过自身美术能力的创新和发展使得自己未来有更好的发展。美术教学内容的创新主要是为了实现美术的教育目标,为此需要抓住学生的心理发展以及对美术知识结构的认识,将美术的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的结合;在内容的设计上需要提高课程的弹性,进而满足不同区域、学校以及个性不同的学会对美术的热爱和学习;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美术内容,加强对艺术作品的教学比重,将具有开放性的教学资源作为学生的教学课本;通过艺术活动的表现来评估学生的艺术能力,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另外也可以用多媒体这种现代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可以更加直接的观察到美术,丰富学习的方式,进而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美术教学过程与方法的创新 美术教学过程与方法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要调整美术教学中引导的比例。创新型的美术教学不仅是教学观念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将这种创新的理念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为此需要让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学习地位,减少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以学生的需求为主,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需要丰富教学的方式,可以通过电影、电视的播放、幻灯片、绘画、游览的方式来丰富学生对美术的了解,让学生通过对美术信息的收集、体验、鉴别来提升自己美术的想象力。然后通过思考和讨论参与到美术的创作,发表自己的见解,改变传统美术教学中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方式,医学生为主,丰富美术信息的渠道,提升学生对美术的鉴赏能力。另外在美术的教学中可以运用计算机,让学生通过计算机来进行美术的创新,只有这样才可以不会因为信息过剩而导致教育出现问题,方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进而发挥更好的作用。 二、美术专业人才的培养 (一)明确美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当前社会是随着时间的改变而不断改变的社会,所以往往会对美术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想培养专业的美术人才,需要具备较好的实践、应用和创新能力,及要有符合职业的要求也要有一定的技术能力。所以在美术的教学中就需要明确对美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将就业要求为教学的目的,在提升学生美术专业知识上需要加强对美术工具的使用和实践能力。相对于专业的美术教育应该具有更强的专业性和应用型,为此需要在美术教学中提高对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制定相应的规划,最终可以成为一名素质高、综合性较强的专业美术人才。 (二)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在新的形势下,美术的教学就需要制定新的要求和目标,根据时代的要求制定住符合美术教育的教学模式,既要满足满足学生的需求,同时也要保证较高的教学水准,在教学中既要保证相应的创造力和个性,同时也需要符合市场的需求,在实际的教学中要突出相应的专业性、实践性以及职业性,同时也要丰富教学的内容,以理论知识为教学的基础将其和专业的技术和方法相互的结合,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突出美术教学的独特性,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多元化,也使现代美术教学中向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转变。学生对美术的学习最终是要进入职场的,为此需要增加实用性的教学内容,将其与实际的情况相互的联系在一起,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进而达到市场的哟求,这样的教学模式才可以成为提高美术教学质量的新型的教学模式,也是当下美术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加强美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在美术教育的创新中教师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不仅起到传授知识的作用,而且对于指导学生、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为此教师队伍的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在美术教育的创新中,教师需要具备夯实、专业的美术理论知识,而且也要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对美术最前沿的研究成果要有所了解,进而可以预测出美术未来的发展趋势。为此就会为美术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大师资队伍,不仅是加强数量上的增加,而且也需要保证教师的教学素质和水平。打造一个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可以聘请美术行业的优秀设计师或者是广告制作者作为美术教师,对专业院校毕业的教师可以通过对其进行试训的培训来提高实战的经验。要想创立具有创新经验的美术教育师资队伍,就需要将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作为美术教育的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无论是在管理、课程安排,还是在教学方式上都需要与其他的科目进行相互的联系,进而为学生提供更加良好的教学条件,培养出具有专业素质的美术人才。 总结 美术教育的创新不仅是指美术教学方法的创新,还需要改变教育的观念,充分的运用现代的科学和技术,将教学的方式与学生们的需求联系在一起,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提供学生的学习思路。而且随着现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只有将教学的方式进行创新菜可以保证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创新模式下的美术教学中,培养专业的人才还需要注意三点,第一,明确美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第二,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第三,加强美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将这三点成功的应用到美术的教学中就可以提高美术人才的专业性,虽然我国的素质教育开展了,但是因为不注重改变教学方式,没有重视对学生创新力的提升,为此所取得效果也不明显。所以就需要对美术教育进行创新,进而发展更加全面的专业素质更高的人才。
美术教育专业论文: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审美欣赏技能研究 摘要:一幅美术作品的优秀,不仅在于其外在美,更在于其表现出来的内涵、意义,这需要创作者具有较高的审美欣赏技能。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高校美术专业的日常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欣赏技能水平至关重要,教师在传授技能与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学生审美技能的培养。 关键词:高校;美术专业;审美欣赏技能;策略 我国以往的高校美术教学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会阻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造力,不利于其个性的发展。随着新课标的普及,高校美术专业要加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其审美观,提高其审美欣赏技能。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培养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审美欣赏技能的策略。 一、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风光,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大学不同于中学,教师应加强实践教学,带领学生亲近自然、感受自然风光,注意培养他们的洞察能力,并为今后的创作提供大量的素材。学生亲近自然,感受高山、河流、村庄,切身体会大自然的神奇魅力,从而开阔自己的视野,找到创作灵感。美术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体会和感受,寓情于景,营造气氛与意境。我国古代的文人、画家往往在感受自然后才创作出佳作,体验大自然对于培养学生审美欣赏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且这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二、鉴赏大量的优秀艺术作品 审美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的积累。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多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能有效训练视觉形式感;多听音乐,能有效提高自己的乐感;多看文学作品,能有效提高自己的审美情感。所以,教师平日要多注重这方面的培训和练习,尽量让学生多接触、观赏一些古今中外的名作,让学生用心体会、感受、理解。教师要注重自身的学习,了解当代艺术的发展进程,汲取一些审美批评知识。教师自身应具备较强的分析头脑,经常自我批评,从而挖掘出更多有用的内容,以便传授给学生。 三、熟练掌握艺术的基本理论知识与规律 笔者认为,学生审美欣赏技能的提高,前提在于熟练掌握艺术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发展规律。学生的艺术修养如何,主要体现在对艺术理论、艺术史的掌握程度方面,具体体现为对艺术门类、艺术体裁、艺术特征、艺术语言与美学特性的掌握程度。在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应教导学生正确接触艺术作品,让他们了解哪些是学习的重点,需要重点关注,哪些可以忽略,等等。举例来说,带领学生欣赏一幅现代油画作品时,教师应提醒学生观察线条、色彩、光线、阴影等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重点关注那些突出的、重点的部分。通常情况下,人们对艺术作品的第一印象是感性的。美术专业的学生必须进行深入审视之后理性地评价。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学生所展现出来的知觉与批评活动都是其审美水平的体现。在评价艺术品时,教师就能了解学生对审美欣赏技能的掌握程度。 四、加强历史、文化积累 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文化、历史知识水平对艺术鉴赏能力有很大的影响。因此,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在掌握美术专业知识的同时,要丰富自己的人文知识,大量阅读文学、哲学、历史学方面的书籍,做到人文性与艺术性紧密结合。如,在鉴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时,学生如果不熟悉与其相关的历史背景、人文知识,不了解画中人物的身份、背景,就无法深入分析这幅作品。因此,只有将这些人文知识融入作品分析,深入分析、细致感受,才能转化为有效的审美经验,从而加强其审美欣赏技能。艺术是一个大的门类,美术、音乐等子门类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如,音乐的韵律与美术的意境在某种程度上是互通的。音乐家能从美术作品中找到灵感,美术家也能从音乐作品中获得启发。纵观我国历史,很多著名的诗人同时也是画家,有很多出彩的绘画作品。如,唐伯虎既是画家,又是书法家、诗人。由此可见,只有将各种文化、艺术知识紧密联系起来,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欣赏技能水平,充分发挥其创造力。 五、多参加社会实践,丰富生活经验与人生阅历 笔者认为,社会实践是艺术灵感的源泉。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人们总是以自己的生活经验、生活感受为前提,在此基础上欣赏艺术作品。因此,欣赏者的社会经验越丰富,人生阅历越多,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就会越深入,感受也就越深。现阶段,高校应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对美的理解能力,最终提高其审美欣赏能力。美术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在进行艺术作品鉴赏时,想象力与思维能力十分重要,欣赏者要想感受艺术作品的深层含义,就必须通过自己的人生经验、情感记忆与审美想象,让艺术作品的形象变得更加丰富、灵活、鲜活。综上所述,审美欣赏能力对于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欣赏技能,逐步提高其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激烈的行业、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安慧 美术教育专业论文: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锻炼 美术教育专业是以美术学科为基础的教育门类,是由美术学科本体与教育功能构成的。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应结合美术类专业与小学教育类专业的特点,既要重视素描、国画、书法、油画等美术学科,又要重视教育类课程,尤其要重视教师职业技能课程,以满足当今美术教育发展的趋势。 一、教学技能的培养依赖于学科专业能力的提高 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要想提高教学技能,首先要提高自己的学科专业能力——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掌握尽可能多的美术史知识、美学原理,踏踏实实地学好每一门专业课,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让自己有更多优秀的作品,在上课前找到更多有意思的相关知识,才能让学生对自己充满敬意,自己指导学生时也会轻松自如。大多数师范类学校的美术教育课程设置都会借鉴非师范美术类专业的课程安排,与非师范类美术专业相差不大,缺少美术专业与教学法的融合,缺少针对性。因此美术教育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教学基本功,如简笔画、美术字、黑板报、教学挂图制作等方面相对较弱,上学时学到的技能与实际教学能够结合的比较少。同时,美术教育类专业的学生存在见习、实习时间短的问题,尤其是实习,基本上都是校内实习,校外实习一般都安排在最后一学期,由学生自己安排,很多学生找不到实习单位或者不想去实习,最后只是找个单位盖个章来应付。这些问题应该引起学校的重视,美教专业教学应该注重专业特征,在美术专业基础课中,加入更多的适合小学生教育的如美化校园、装饰教室、橱窗海报之类的内容,加入教师的指导,让每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另外,学校应该对实习作统一的安排,对实习做出更加细致的要求,安排人员监管。 二、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说课能力的培养 对于师范类美术专业学生来说,语言表达能力是必须锻炼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自己的教学方式传授给学生,既要使用专业的概念与术语,又要使这些术语简单易懂,与实际操作相联系,尽量不用过于死板的概念解释美术类的专业术语,而应该用通俗的、便于理解的语言进行讲解,每节课尽量能够教授学生一个专业术语,例如素描、线描、速写、油画、国画等。小学生课堂有其特殊性,教师的语言表达更加需要技巧,要控制自己的语调高低、语速快慢,合理控制讲课时间与实践时间、教师示范时间与学生制作时间的分配。一般师范类院校会为教育类学生举办说课比赛、演讲比赛等,但美教专业的学生很少参加,原因有两个,第一,认为自己是技能类学生,本专业的教师也不太重视培养学生的说课能力;第二,就算参加,也很少能比得上中文类或者其他教育类专业的学生。针对这个现象,美术教育系应该组织学生观摩学校优秀说课选手的比赛,并且组织小范围的说课,给学生更多的学习与展示的机会。 三、提高编写教案与课件的能力 组织教学需要很多课前的准备,编写教案与课件是其中的重要环节,这需要教师查阅很多资料,了解小学教育学科发展的动态。编写教案与课件是师范生十分重要的基本功,是培养教学技能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缺少了这一部分的学习,对编写教案与课件不够重视。提高学生编写教案的能力,可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教师要求学生写详案,让学生选择小学教材的某一课,根据课程标准和小学生的情况编写教案;第二,教师参照网上优秀教案,对学生做完的教案进行评选,旨在指导学生如何编写条理性强、科学有序的教案;第三,是学校邀请当地优秀的小学教师亲临指导,以便学生吸取一线教师的经验。 四、注重创新性教学思想 布卢姆将技能领域的教育目标从低到高共分为七级,最高级就是创新。美术教育通过对学生创造性的鼓励、培养,必然会使学生形成一种创造意识,一旦这种创造意识形成,就会成为心理定势,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他们具有与众不同的想法和思维。小学美术教师的教学需要富有创造力,要能对学生有所启发,有时甚至要做得有一点“出位”。例如,在宁德师院附小一堂美术课中,罗曦老师主讲《生命的甘露》,上课前,教师先用多媒体播放根据几米漫画改编的《向左走向右走》的画面,画面中下着小雨,人们带着雨具穿梭在城市中。接着,教师穿着雨衣、雨靴,打着雨伞出场,以此来引出“生命的甘露”的主题,这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这是一个成功的开场,是一位美术教师用心经营的教学技巧,赢得了学生的喜爱。 大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更多的是按照成年人的特点来进行的。大学生毕业后成为小学美术教师,要将学到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另一种教学方式表现出来。比如在大学中,国画课要上工笔、写意、花鸟、山水临摹与写生,特别是临摹课耗时很久,学生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静心学习,像罗曦老师这样绘声绘色的课前导入在大学教育中显然不适合。而小学教育则非常需要这种创造性教学。首先,课堂45分钟的时间不适合长时间作业,枯燥的临摹课也只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能力。其次,小学生文化课课业压力比较重,因此美术课堂需要活跃的气氛。所以小学美术教师需要有更多创造性的课前导入和课程安排。如何提高教学技能是美术教师应该终身学习和研究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跟上小学美术教育学科发展的步伐。 美术教育专业论文:计算机专业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我一直担任计算机教学工作。工作之余,常听计算机专业的老师慨叹设计一件作品时,常对作品的美化束手无策。这使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对五年制高职计算机专业,为了更好地解决学生对作品美观程度的设计问题,我们应该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之外,加设适当课时的美术课程,使学生对版式、构图、色彩、字体设计等方面有基本的了解和处理水平。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胜任来自各方面的工作要求。 1社会发展的需要 1.1“文化消费”与“视觉享受” 现代中国社会进入“消费时代”,“文化消费”指在现代传媒高度发展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公众对文化这种特殊精神产品的生产方式和接受方式。富有意味的是,消费信息的传播途径或方式,主要是官能感觉,尤以视觉为最。视觉是以图形、文字与色彩等基础元素为视觉认知语言而进行艺术化的表现。在某种意义上,消费时代也是个“一味迷恋视觉享受的时代”。其范围涉及文字、图形、图表、摄影、动画、商业广告、展示空间及视频影像等。 1.2“计算机文化”与“视觉文化” 这个时代也是计算机飞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已然成为了一种大众消费品。计算机文化中的视觉文化占了绝对重要的比例。计算机产业的操作员或设计员也应该对视觉的消费观念和视觉艺术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设计出更赏心悦目的作品。只有顺应了时展的潮流,具备了全面的文化素质,我们才能在专业上走得更远,设计出更符合大众审美的计算机语言。 2学科间的交叉性 在信息产业飞速发展、信息化社会需求不断变化的背景下,产生了学科间的交叉性。这种交叉性面向未来,强调信息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学科交叉的教学应侧重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与艺术方面的整合、策划、创意设计的能力,以数字内容、人机交互方式为研究对象,致力于创建简洁优美的信息界面、信息产品和信息环境,为观众和消费者创造和谐美观的交互方式和体验。计算机美术是跨越艺术和计算机科学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3学科间的共通性 3.1计算机产业需要创新人才 众所周知,计算机产业从早期大型电脑演变到今天的个人电脑,从硬件配置到软件开发和应用,无一不经历一个创新的过程。如果你问盖茨:你宁可要公司全部的科技,还是要公司全部的人才?他会告诉你人才比科技更重要。在今天是最新的科技5年以后就过时了,但是人才却可以永远继续创新。 3.2美术课程是对创造力的培养最具成效的课程 美术课程被公认为是对创造力的培养最具成效的课程之一,这是由美术活动的思维特点———发散性思维和美术活动的过程决定的。在美术学习中,学生将绘画作为一种与外界沟通的语言,把自己看到的事物、思考的内容通过绘画传达给观众,受众观赏之后产生感受并将这些信息反馈给学生,从而使学生确认了对自己的认识,信息不断发出、反馈,正是经过这种螺旋形的上升过程,不断地培养其表现能力,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从而达到培养创造力的目的。美术作品强调创新、强调个性,学生通过美术学习,自然将创新品格应用到计算机学科上去。在将来步入社会后,亦自然将创新精神应用到工作中去。所以,计算机专业的创新特征和美术专业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谋而合,与人才的培养目标十分一致。 综上所述,在高职计算机专业开设美术教育的教学实践,能进一步加强学生专业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使之成为职业院校一种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 美术教育专业论文: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教材设计 高师美术教育长期以来受到专业美术院校的影响,定位模糊,办学思想不明确,显现出多方面的弊端。其专业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主要表现为:以美术学院为模式,以培养画家为目的;与中学美术教育脱节,淡化美术教学论;重技能训练,轻理论学习;重“一专”,轻“多能”。因而影响了目前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面对扩招后出现的教育、教学及就业等新情况,高师美术教育必须在反思美术教育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时代精神,采取有效措施,对现有课程结构进行整合,在课程设置与教学等方面进行改革,构建相对独立的新课程体系。 一、“由技入道”:强化基础技法,突出人本教育 高等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美术教育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科研水平,具有美术教育专业能力,能适应社会美术事业发展需要的美术教育工作者。”[1]2据此目标,来审视当前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无疑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其原因是:强调了美术专业技能的培养,把绘画基础技法等作为最主干的课程,居于专业课程中最主要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由重视学科知识本位走向学生发展本位。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由素描、色彩、国画、油画、版画转变为素描技法与表现、色彩技法与表现、国画技法与表现、油画技法与表现、版画技法与表现,目的是要强化基础技法与个性表现,由过去专业技能深度训练转化为基础技能方法训练,体验与创造个性表现相结合。在教学中,教师重在演示,学生重在创新与个性的形成;教师既是主持者又是倡导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自我表现、凸显个性,在宽松的文化环境中形成艺术个性。但是,这些基本技能方法的训练仍然没有达到美术教育“由技入道”的最高境界,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技能和方法、实现了自我表现后,还缺失“道”的境界,缺乏人文语境与审美境界,缺乏自我个性表现后的哲学思考及艺术创新能力。毋庸置疑,这种缺憾与专业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有密切的关系。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应只是狭义的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实现,而应与人的目标结合起来,在考虑本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考虑它对人的目标的实现所承担的责任。教师要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要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因此,应该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扩大文化视野,发展个性,完善人格。高师美术教育也应该重视专业美术与生活美术的融合,向自然回归,向生活回归,向社会回归,向人自身回归。因此,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应该充分体现这一重要方面,不能将“技”与“道”孤立地分开。 二、“由理入道”:扩展美术学科知识的内涵和外延 除了“由技入道”之外,“由理入道”也是目前美术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学科之间进一步交叉融合,走向“综合性”。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教育与教学应在“综合性”上做文章,这种“综合性”并不是简单的、杂乱无序的学科知识堆积,而是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方面要加强学科专业知识(包括技能和美术理论知识)的学习,并在此基础上拓宽专业知识的广阔度,注重学科知识间相互交叉、渗透,以适应将来从事的基础教学工作或其它艺术工作。在课程设置上把相关的学科和社会知识包容进来,体现出知识的纵向性和关联性,体现新课程背景下对学科知识外延的扩展。《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2]1教育功能也由单纯的美术教育向多种教育功能转变,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课程要体现出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教育的功能。此外,还必须承担道德教育、管理教育的功能。许多院校的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设置偏重美术技能课程,而对与中学美术教育相关的理论课程,如艺术教育学、艺术心理学、美术欣赏、技法理论、中学美术教学法等课程却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明显存在着重技能技巧训练,轻艺术理论、艺术素质及教学法的现象,与中学美术教育需要差距较大。相比之下,“国外的许多国家对美术师资的培养都相当重视理论与艺术理论课程。如德国的杜瑟堡艺术大学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在课程设置上,10%是美术教育学,20%是美术史论,10%是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3]这些对学生审美能力及艺术素质培养的课程占了总课时量的40%。因此,我国的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把重点放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上,结合中学实际,适当压缩技能训练课时量,增加美术史、美术理论、美术欣赏、技法理论及教学法等内容,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应根据需要拓宽专业面。目前,高师美术专业课程设置依然受到专业美术院校的强大影响,这与当前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不相适应,这样的课程设置无疑显现出一定的弊端。因此,通过课程建设,有效完成学科目标是当今高师美术教育改革的重点。此外,还要通过哲学、美学、博物馆学、综合艺术等课程的设置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加强学生的美术基础知识和创新能力,要求学生在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去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 三、“技道合一”:兼顾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课程设置 实现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之一是课程体系的合理建构。在课程的改革中,要突出师范性,同时要考虑适应社会的多种需求,要围绕培养目标,深入挖掘本地的人文和自然资源,努力构建有地域特色的课程体系。课程的设置与教学,要以学生就业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为重点。要树立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服务的意识,这样,课程体系的建构才有针对性,专业的发展才有保证,地方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前景才能充满生机。当前,我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总体设想应该是:以人文引领,重建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理念;强调课程设置内容的多学科性、交叉性、应用性、人文性,合理配置课程资源。 (一)关于“综合艺术”方向课程的设置 根据党和国家对新时期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提出的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美术教育人才的要求,在对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现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将综合课程设置理念引入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的观点。艺术种类是在艺术产生和发展中逐渐形成并逐步分化出来的。而已经获得独立的艺术门类又在不断地加强相互间的联系,甚至是与艺术门类之外的其他人文、科学领域的联系,它们相互作用、互相融合,从而产生新的艺术样式和品种。但是,“在20世纪的美术教育中,比较注重艺术分离的趋势,却忽视了美术与其他艺术门类以及人文、科学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互相融合的趋势。”[4]316根据美术教育发展的这一趋势,结合我校美术教育专业的情况,考虑设置“综合艺术”方向课程。“综合艺术”方向课程主要包括:古代美术与博物馆、现当代美术与美术馆、艺术品投资与收藏等实用美术的课程内容,使博物馆、美术馆和艺术品收藏等重要美术机构与我校美术专业的美术教育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加强美术学科的横向联系。同时,也有利于扩大学生的就业面和职业选择,而不是仅仅从事美术教育。 (二)关于专业选修课的课程设置 课程结构散乱、缺乏针对性,脱离了新形势下中小学美术新课程的实际,是当前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问题。因此,课程调整的第一步是整合美术专业课的结构和教学内容,把课程整合为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四大类,坚持加强专业基础课,重视专业理论课,调整专业必修课,增加专业选修课的原则,对专业的学习要减少纵向的“深度”,增加横向的“宽度”。同时,美术学科要冲破专业分科界限,增加选修课,走出过分专业化,尤其是专门技艺化的狭小范围。在这一思路指导下,考虑设置一些实用性的专业选修课。分两个方面来谈:一是综合性的选修课,如插画、漆画、陶艺、版画、平面设计、艺术品投资与收藏等。这种综合性的选修课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基础专业课程素描、色彩、国画、油画等课程的同时,掌握一门实用性较强的课程,以利于职业选择。二是发掘新的课程资源,开设地方特色鲜明的选修课,如苏州园林艺术、常熟花边艺术、常熟红木艺术、苏州艺术家群体研究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美术研究课程,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服务。当然,根据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和发展定位,上面所说的专业选修课也可以根据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列入必修课中。地方性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应该是我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要重点考虑的一个方向。通过这些特色选修课的设置,可以“把美术学习拓展成文化学习,把单一的绘画知识和能力拓展成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展能力。培养具有较高思想、文化、艺术素质,具有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创造能力和多方面艺术修养的复合型美术人才。” (三)关于特色实践课程的设置 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应更多考虑市场的要求和需要。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和我校应用型教学的定位,特色实践课程的设置也是我校美术教育专业发展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1.毕业创作课程的设置 “毕业创作”课程是高等美术专业学生在毕业前夕,综合运用四年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总结、创作和展示的重要实践课程。它一方面集中体现了学生掌握及运用专业知识的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反映出专业的培养宗旨和教学状况。因此,毕业创作综合体现了美术专业四年的教学成果。正如尹少淳所说:“必须通晓绘画、雕塑、建筑、工艺以及书法、摄影等特点,以此作为形式和手段,向青少年进行全面的审美教育。”[6]122毕业创作展示是学生通过展览的设计安排,向参观者全面展示自己学识与能力,以便人们对本专业的教与学做出客观的评价。这种评价能全面地考查美术专业学生在美术创作、美术教学上的各种能力,因此,毕业创作课程应隶属于专业基础课程之中。 2.美术调研课程的设置 深入挖掘本地的人文和自然资源,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体系,是地方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发展的方向之一。美术教师要利用丰富的地方文物资源和自然环境资源,例如宗教建筑、名宅、碑刻、园林以及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开发新的教学课程,开展教学活动。此外,参观艺术家工作室和传统艺术作坊,可以加强学生深入理解艺术创作的过程,以及蕴涵在其中的深沉的历史人文背景。通过挖掘、学习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显示地域色彩,张扬地域个性,使校外美术课程资源成为美术课程发展的必要补充。美术调研课程的设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课堂理论学习联系到自己所熟悉的艺术资源,增强艺术的理论直观性和艺术感知能力。 3.博物馆学与博物馆、美术馆工作实践课程的设置 我校美术教育专业要加强与地方博物馆、美术馆和展览馆的联系,积极争取学生在博物馆和美术馆等艺术机构参加实习或做义工的机会。这门课程的设置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鲜活、生动、直观的美术实践,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提前介入实际的美术工作,增加工作经验,以利于将来的就业。通过上述特色实践课程的设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我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单一、脱离美术工作实际的教育状况,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四年内掌握本专业所需要的较为全面的美术教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艺术鉴赏能力和教学能力,真正体现师范性的特点”[7]116。 (四)关于人文基础课程设置 重建和完善一批具有人文精神的、广义上的基础性学科,尤其是加大传统文化的教学比重,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与人文修养,能较为全面的了解美术与人类、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政治、美术与历史的联系,综合后的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教学将给学生展示的是一种大文化、大艺术的观念。高师美术教育专业人文课程的设置是一个迫切的任务,应遵循人文课程内容与美术专业相关联的原则、基础性与工具性原则。建议设置中外美术史、美术鉴赏与写作、中国民间美术、中外历史、中国古代文化名著选读、西方文艺名著选读、文学名作选读等必修或指定选修课。在美术教育专业中设置人文基础课程,可以打破以单纯学科知识体系设定课程的思路和方法,对现有课程结构进行整合,构建相对独立的新课程体系。 四、结语 我国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时期,高校美术教育已从培养美术创作的“精英”人才转为培养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的人才。因此,高师美术教育应努力为毕业生赢得更多就业机会。对美术教育专业来说,虽然纯艺术人才的需求已经饱和,但其他领域对美术人才的需求空间还比较大,尤其是对具有新技术含量的人才的需求呈上升的势头。由于社会所需人才的知识与技能结构与传统型美术人才相比有很大的区别,因此,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专业课程设置,重新把握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在课程结构上,根据社会对多层次、多类型教育与建设人才的需求,创设新兴的、综合的、交叉的学科,适量增加一些技能型、应用型以及自然科学、技术学科、人文社会学科等诸多学科的相关课程。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资源的整合,不是简单拼接,而是将艺术学科的各门类与教育学科以及学生知识层面进行以人为本的科学整合。专业课程设置要以培养创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为中心,改变只重技术训练的传统观念,把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落实到专业教学之中,使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质综合发展”[8]3。美术教育的终极目标是“由技入道”和“由理入道”。美术学科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丰富,所以,对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也必须慎加选择,应与人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以人文精神统领艺术教育,是世界艺术教育发展的趋势,是提高艺术教育的价值,引导教师走出艺术教育的误区,走出技能训练的怪圈,使艺术教育真正成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精神的提升和整体素质提高的体现。”[9]20我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走出专业美院的美术教育模式,与多种学科融合,弱化知识目标,强化人的目标,由技能性转向知识性和体验性的掌握,要求在人文关怀中认识美术、学习美术,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课程目标。因此,应该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扩大文化视野,发展个性,完善人格,注重培养审美能力、哲学思考能力及艺术创新能力,兼顾艺术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使技道合一、完美融合。 美术教育专业论文:高校城规专业美术教育教学设计分析 2011年,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颁布新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城乡规划学从建筑学中独立出来,被评定为一级学科。然而,由于城乡规划学开展时间比较晚,作为新兴学科,其知识框架体系相较于建筑学而言有了大幅度的改变,需要与多个学科交叉融合。例如与艺术学与美学的接触面比以往更广,课程教学模式需要进行适应学科体系的改革。 在高校的城乡规划专业中,美术课程贯穿大一整个阶段,共计128课时,是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基础课程,需要美术类教师进行辅导。然而,城乡规划学科培养目标与美术类学科培养目标完全不同,导致很多美术类教师在给城乡规划专业学生上课的时候觉得无所适从,不知道应该教什么内容,怎么教。我本人就有这样的经历:我从美术教育专业毕业,刚给城规学生上课时发现学生们的专业目标和我自己所学专业目标是不同的,学生美术基础也参差不齐,若按照美术学科的教学方式授课,学生也能有一定进步,但学习所得知识不能良好运用于自己的专业。而且教师的授课基本都按照美术类学生进行培养的,在第一学期开设的美术(一)课程中教授素描,在第二学期开设的美术(二)课程中教授水粉,环境艺术专业的老师讲室内设计图和马克笔。学期末时,每个班学生的绘图方向以及掌握的绘图技法都不一样,无法与后期课程良好接轨。城乡规划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学生在毕业时要掌握城乡规划、城乡设计和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能力。这需要美术课程给他们打下良好的基础。我在思考,能否根据城乡规划这个专业的学科目标和培养计划,制定适合其发展方向的美术课程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情况,我在授课时进行了实践,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根据教学系统设计的一般模式,在设计教学项目时,第一个环节是进行学习需要分析,美术教师根据需要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以满足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学习需要的满足除了需要相应的教学内容之外,手绘水平和技能也影响和制约着学习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因而对学生的分析也成为学习需要分析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学习需要分析的方法有三种,一是内部参照需要分析法,二是外部参照需要分析法,三是内外结合学习需要分析法。结合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培养计划,我认为,使用内部参照需要分析法更为恰当。“内部参照分析法是由学习者所在的组织机构内部以已经确定的教学目标或工作要求对学习者的期望与学习者学习(工作)现状作比较,找出两者之间存在的差距,从而鉴别学习需要的一种分析方法。”由于培养目标的定位是比较大范围的,教师就必须先收集学生目前的学习状态,将美术课程的知识、技能要求具体化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作为收集目前学生学习状态的依据。结合城乡规划的学生的现实情况,开设美术课的是大一的新生,本科招收的学生是文理兼招的,这些学生文化课成绩较高,但大部分没有进行过美术方面的专业训练,不像艺术类的学生,在进大学之前已经对美术方面有深刻了解。在如果教师还按照艺术类学生的标准去对待,这些新生会跟不上进度,他们本来对美术课就有恐惧感,在压力之下,有些学生甚至可能会生出讨厌这门课的心理。针对这些没有美术基础的大一新生,我认为需要设计与他们相适应的教学模式。而在城规专业来说,美术课程的目标是要锻炼学生的手绘能力,使其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时可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形成设计图纸;对渴望深造的学生而言,考研需要考快题这一科目,他们也有掌握手绘技法的必要。我认为,美术课结课时,城规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绘图时,造型准确,有较强的表现和塑造能力(包括比例、结构透视、特征、空间关系等);正确理解对象结构及体面关系,并能完整地表现;还要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以便适应专业需要。那么教师期望学生达到的手绘能力和学生目前零基础手绘能力之间的差距就是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需要明确了,教师的教学目的也就明确了。 并且在学习需要分析时,我发现要解决教学中出现的方向问题并不存在教学资源上的约束。第一,现有的教学设备是画板和画架,学生们在手绘中需要的工具是已经准备好的;第二,以往的教学资料往往是《素描教程》、《水粉》等等,教师可以向学校申请更换教材,如《钢笔建筑手绘》、《建筑风景速写》等;第三,教师在备课时,要进行新的教学系统设计;第四,学校和教研室非常支持教改项目,这就促进教师改革创新,这为教学设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创建了良好的条件。于是,对我校城乡规划专业2015级学生授课时,我改变了教学方式,上课之前根据以上指标体系进行测验,测出学生真实的美术水平;同时结合调查问卷和观察表,直接从学生处获得信息。我发现,在一个30人的班级中,上课前66%的学生对美术课有畏惧,认为自己没有基础,无法学好这门课;50%的学生不了解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期中10%的学生有怠惰思想,觉得没有必要学习美术课;96%的学生是完全没有美术基础的;100%的学生都认为上课可能会学习如何画石膏像、静物等内容。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授课时把城乡规划这门专业的培养计划跟他们讲清楚,让学生理解本专业的美术课与美术专业的美术课有区别,美术专业要练习石膏静物,但城乡规划的美术课是不一样的,单纯练明暗、光影这么细化的内容对他们来说是偏离学习方向的,应在掌握一定基础的情况下多练习建筑风景类绘画。不仅在学习内容上发生改变,教学手段上也要改进:把学生按照美术基础高低分成三个部分,美术基础较为扎实的学生,教授内容以写生为主,让他们能用流畅的线条表现自己的创意和想法,作业要求能画出想法新颖、结构准确的建筑物和绿化环境;有一些美术基础,但不够扎实的学生,以临摹课本和好的作品为主,让他们多看优秀手绘图,了解自己的不足,打好基础后,再慢慢进入手绘阶段;对于大部分零基础的同学,要从头开始教,先掌握透视法则,初期可以借助直尺来辅助绘图,再到阴影的表现、树木的表现等等。通过分类教学,学生们可以相互借鉴,相互督促,进步就比较快速。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课堂上我增加了美术鉴赏模块,教师挑选出国内外优秀的手绘作品,指出其优秀之处,供学生参考。每节课的最后要对班中所有学生的作业评讲,大学生思维新颖,乐于表现自己,且接受能力高,评画环节能让他们对美术课的兴趣更高昂。 运用以上教学方法,期中时,根据指标体系,经过问卷、观察和分析,2015届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绘画水平有较大提升,与目标水平进行比对,80%的学生已经达到上一届学生期末的手绘水平。期末结课时,83%的学生能够独立进行建筑物手绘写生,面对美术课程,100%的学生都不再有恐惧感。通过学习需要分析,城规专业美术教学中面临的任务及其性质已经很明确,通过重新进行教学设计和实践,是可以得到及时有效解决的。当然,要适应城规学科要求,美术课程还要做出很多调整:教学内容、学习目标、教学媒体、学习环境以及结果评价等都要根据学生情况进行极大的改变。前端分析只是迈出了第一步,让整个教学活动明朗化,后续的工作量还很庞大,需要教师、学生、学科专家、教学设计专家等多学科领域共同合作。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城乡规划中还有很多课程亟待建设和改革,以适应飞速发展的学科要求。一线教师应随时注意教学中存在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对其进行细致研究,尤其是与城规专业有交叉的其他专业的教师,更要通过论文、项目、成果等方式做研究推广,这对其他高校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改革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作者:孙征 单位:信阳农林学院 美术教育专业论文:高职美术教育改革及专业人才培养 摘要:高职美术教育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技能及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创新型、实践型人才为目标。随着我国社会各方面改革发展进程不断加快,高职美术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职业教育院校,高职美术教育人才培养应以就业为导向,明确教育目标,通过优化课程内容、方法、教学模式等,发挥出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职美术教育;发展现状;改革对策 高职美术教育与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具有紧密联系。高职美术教育以培养具有扎实的美术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能以及自主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目标,旨在为社会输出应用型、实践型专业人才,既体现出普通高等院校美术教育的要求,又兼具职业教育的目标。 1当前高职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其一,教育目标的定位模糊。高职美术教育在经历了扩招改革后,没有及时地补充美术教师数量,也没有真正提高在职教师的教学水平。相较于扩招后的普通高等教育,高职美术教育的师资力量建设工作较为滞后。同时,高职院校作为以培养专业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场所,其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以及人才培养方向都应突出较强的实用性、实践性[1]。而在实际工作中,高职美术教育目标的过于模糊。高职美术教育往往想向普通高等教育靠拢,力求以通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但在人才市场中,各大企业均只需要专业型、应用型、技能型的美术人才,从而使得越来越凸显出高职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与社会市场的需求之间的差异。其二,教学方法滞后。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普及,传统的高职美术教育所采用教学方法已经对其教学水平的提高造成了一定的阻力。在高职美术教育的改革中必须及时地优化教学方法,将信息技术带入课堂中。同时,高职美术教育的教材内容也已经无法符合社会市场的要求,造成高职美术教育的学生在步入工作岗位后无法在短期内适应企业的要求,从而影响到了学生的职业发展。 2以就业为导向促进高职美术教育改革的对策 2.1明确美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新时期企业对美术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符合职业型、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因此,在高职美术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应明确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调整教育教学目标,在提高学生基础专业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强化其应用现代美术工具的实际能力以及参与各种社会实践的能力[2]。同时,还应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与较高的综合素质水平,以达到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的目的。高职美术教育相较于普通高等教育美术专业课程以及中职美术教育,具有更强的应用性与专业性,要求毕业生具有美术工作者的特质,同时又作为技能型劳动者能够为自己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最终成为高素质、综合性的美术专业人才。 2.2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为了符合新形势下教育目标的教学要求,高职美术教育需要根据美术教育的特点制定符合实际教学需求的教学模式。同时,应尊重美术教育中关于创造力与个性化的需求,以高职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其专业性、实践性以及职业性要求,充实教学内容,以系统理论知识为基础,充分结合专业技法以及就业市场的专业性技能要求,同时围绕学生个性化发展塑造其差异性特质,构建内容丰富、联系实际、多样化的教学模式。高职院校是为社会培养职业性专业人才的重要场所,因此在美术教育人才培养中应重视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以及就业能力,使其达到人才市场的验收要求,应将市场作为培养的出发点与归宿,在就业市场导向下不断结合新时期其对美术人才的要求与需求,优化教育模式,从而达到提高教育质量及时效性的目的[3-4]。 2.3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理论与实践相沟通:高职美术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具有系统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与技能,同时要求培养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及个性品质的专业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按照学生在毕业后步入工作岗位后的工作模式来开展美术教学工作。例如,教师在教学活动可采取“项目中心制”的教学方法,而非以往的“技能中心制”。教师应引导学生按照当地的传统文化以及美术企业的需求专门的设置一些,然后按照学生各自的知识基础与技能特点来指导其选择适合自身的项目。在项目的落实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就会产生许多的困难与问题。此时,教师可适时地引入项目所涉及到的教学课程,帮助学生完善项目所需的专业知识基础。在落实项目的过程中,不但可以有效地加强教学氛围,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最终实现高职美术教育的教学目标。 2.4加强美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在高职美术专业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兼具着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以及加强学生就业能力的三重任务。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能够掌握美术专业的前沿研究成果,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做出预测。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职美术教育的改革发展需要以强大的师资队伍为依托,学校应通过定期组织培训、建设实训基地等方法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及专业能力,打造一支实力雄厚的专职教师队伍。同时,还应制定灵活的教师聘用办法,通过聘请美术专业行业内优秀的广告人、设计师等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为学校的师资队伍注入新的血液,从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实现培养高质量、专业化美术人才的目标。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高职美术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高职院校应针对美术专业教育的特殊性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结合当前市场对美术专业人才的需求,转变教学理念,构建以就业为导向教育教学计划,从教学内容、方法、实践环节、技能培养等各方面进行加强,促使学生发展成为创新型、应用型的专业人才,从而为社会输出高质量的人才资源。 作者:鹿杰 单位:潍坊市技师学院 美术教育专业论文:美术教育专业艺术设计教学困境和对策 摘要: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让越来越多不同的专业课程都涌现了出来。在美术教育专业中,艺术设计就是一项基础专业,为的就是培养更多优秀的高素质美术人才。可是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对于课程的开展以及活动的设施都存在很多的问题,让学生无法真正的将知识学透。因此,文章就目前美术专业艺术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再找出解决对策,希望能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旨在让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大大提高。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学;美术教育专业;困境和对策 在我国的师范教育中,将美术教育专业中艺术设计作为课程设置与内容的改革新成果。我国高校对美术专业的设立已经有了很多年的探索,关于美术专业艺术教学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其中也还存有一些缺失。就现在高校的教学具体情况出发,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教学提供一些方法,争取让日后美术教育专业的艺术设计教学能够越来越好。 一、美术教育专业在艺术设计中的教学现状与困境 1、轻理论、重技能 和传统的教学就所不同的是,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甚至于艺术类的所有教育都存在轻理论重技能的缺陷。可是优秀的艺术设计作品是离不开理论基础的支持的,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前提。美术设计不能仅仅是一个模仿练习,而是对于艺术设计素质的全面培养,这是模仿练习中无法完成的。高校中对于理论知识学习的忽视,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首先课程的枯燥让学生无法产生学习兴趣;还有就是学校不科学的课程设置,也让理论教学进程缓慢的原因[1]。 2、不够科学的课程设置 美术教育专业中艺术设计的课程设置并没有被很好的落实。在进行课程的设置时,一般院校采取的方法就是借鉴名校中的设计课程。但是,学校与学校实际情况的不同会让教学出现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除此之外,教学体系的残缺也会让课程显得非常单薄和不理想。 3、不够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 设计专业和美术教育的结合必然会让课程增添许多特色之处。可是相关的美术教师却存在不知道该如何而去教的问题。依照现在的高校教学情况来看,在美术教育专业的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形成有效的课堂管理。教师还是以旧思维进行课程的讲解,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感受。换句话说,教师注重的依旧是设计专业知识的讲解,并没有在其中加入美术教育的内容,让课程不具备特性与师范性。 二、在美术教育中专业艺术设计的教学对策分析 1、对课程设置加以改革,发展特色性教学 一项课程的开展,其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所以对于课程的设置一定要符合学生具体学习情况。艺术设计本来就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2]。对于此类课程的设计必须既有科学性又有一定的艺术性。所以,在进行专业艺术设计的课程设置时,要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起来。在其中也可以选修一些广告学和传播学的课程。对于学科之间的教学和交流也要不断加强,这是为以后综合性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艺术设计所涵盖的部分有很多,比如印刷品、美术、广告等等。高校也可以根据当地对人才的需求,来选择自己办学特色,这样也能促进性学生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与学习积极性。 2、改变教学组织的形式,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导位置 在传统的教学中,课堂的主导一直是教师,学生只能被动听课,但听课效果却越来越差。尤其是在艺术类的课程教学中,学生必须成为课堂的主体,将教学理念与情感相结合。这有这样,学生才会逐渐消除对课程的抵触感。对于课程中理论课程的学习也应该是逐步渗透的,不能将一整个知识点以“满堂灌”的方式全部倒出,应该科学合理的分配到每一节教学课堂中,将知识进行有机的分解,按阶段完成阶段性任务,从而让学生能够完成学习目标。而对于美术教育的融入也是不能少的,教师也应该定期组织学生课堂,让学生自己成为教师,教师在最后给予点评和指导,让学生能产生实感,将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全部调动起来。 3、将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艺术设计的最终源泉就是创造力,这也是高校设置艺术设计课程想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就是让学生形成一种“问题意识”,有了想要问问题的冲动,才会在生活中细心的发现无限可能。除此之外就是深厚而扎实的基础知识。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3],和艺术设计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基础知识为联想提供了源泉,提供了思想,引导了学生在教学中产生新灵感的发挥。当然,对于学生再设计中的创造也是要给予鼓励的,这也是形成自我风格的重要一步。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进行美术教育专业的艺术设计教学时,要将现存的问题进行不断的改革和探索,找到更好的方法让教学变得更加科学化、合理化,进而能也能将教师在教学中的问题加以解决。我相信,专业艺术教学与美术教育的融合一定会在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下变得越来越好。 作者:杨晓莹 单位:恩施职业技术学院 美术教育专业论文: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育困境及对策 一、高等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教学内容长期得不到更新 我国大部分高等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都与专业美术院校使用同样的美术教学内容和方法。这是由于大部分的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师都没有经过专门的师范教育,具有幼儿园实际教学经验的教师的数量更少。大部分教师只能照搬自己在美术院校学习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要求学生能够达到美术专业的美术水平。例如美术教育中很少涉及到制作玩具的方法,导致毕业生就业之后遇到很多困难。 (二)师资力量薄弱 高等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师基本出身于专业美术院校,对于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教学法等理论知识比较生疏。一些美术教师过于重视传授美术技能技法,没有穿插运用幼儿美术教学的理论和方法,没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教学意识。总体而言,我国高等师范大学的学前美术教育但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教学水平得不到提高。 (三)缺少完善的教学设备 作为一种职业技能教育,学前美术专业的美术教育仅仅在普通教室里完成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投入一些专业的设备和设施,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大部分的高等师范大学都没有为学前教育专业配备完善的美术教学设备和设施,师生只能在普通教室中进行学习,课堂教学效果受到了影响。 二、提高高等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育水平的对策 (一)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为了对高等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应该积极组织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师深入幼儿园一线进行参观学习,全面了解幼儿园的美术教学需要,将幼儿美术教学中的一些实用内容加入到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育内容中去。学校要积极组织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师进行广泛的交流、学习、培训。以绘画课程为例,可以删去三大构成、素描等内容,加入纸版画、吹画、刮画、线描画、油画棒画、简笔画等等。这是为了使高等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实用美术教学技能,在就业后能够更好的进行学前美术教学。同时对水墨画、水粉画的教育学进行改革,突出儿童化、趣味化的特点。特别是要对玩具设计与制作课程进行改革,降低手工制作的难度,加入更多的适合幼儿的手工制作内容。改革教学内容能够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更加顺利的就业,能够顺利的承担幼儿园的美术教学任务。 (二)培养优秀的美术教师 高等师范院校要注意对学前教育的美术教师进行职后和职前的一体化培训,使美术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外出交流和学习,使其接受先进的美术教学思想。特别是要培养教师的为幼儿园服务的意识和教学理念。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师要具备美术专业的教学水平,而且要通晓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方面的知识,能够掌握适合学前教学的教学方法,并在课堂中进行运用。优秀的美术教师要能够编制和实施美术教育方案,掌握学前美术教育的相关技能和理论,能够对当前的教学方式内容进行改进和完善。高等师范大学还应该在美术教育其他课程领域联系起来,这也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形成课程综合、主题教育的意识,例如与音乐、舞蹈等艺术类课程进行联系。这也是为了使学生毕业之后能够更好的设计主题教育内容,开展综合主题教育活动。 (三)对美术类课程的教学条件进行改善 高等师范大学要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配备环境创设教室、玩教具制作教室和美术教室。环境创设教室要配备幼儿园使用的小橱柜、小凳子小桌子等教具,全面模拟幼儿园的实际环境,使学生能够进行模拟练习。玩教具制作教室要配备手工制作桌椅、投影仪、幻灯机、作品展示橱窗、作品展示柜等等,使学生能够进行玩教具制作,并对优秀的作品进行展示。美术教室要配备儿童水墨画教学使用的大桌子、音响、投影仪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高等师范大学才能不断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育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 三、结语 学前美术教育对幼儿的全面发展和个性非常重要,因此师范大学要提高对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育的重视,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培养优秀的师资队伍,使学前美术教育能够与幼儿园的学前美术教学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为幼儿园输送优秀的学前美术教师。 作者:朱明健 谢笑容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美术教育专业论文:剖析如何培养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 摘要:小学美术教育专业是以培养高素质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的综合型专业。文章就如何培养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小学美术教育专业是以培养高素质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的综合型专业。其专业特征一是职业导向明显,二是带有很大的综合性。[1]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培养,一方面要合理把握美术专业内涵和美术课程结构,另一方面要充分兼顾到学科类课程和小学美术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特点。 一、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知识结构 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综合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和熟练掌握本专业技能的艺术教育人才。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教育科学方面的理论知识;(2)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3)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围绕这三个方面从以下几点来思考,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结构的培养。 (一)良好的人文素养 无论是美术专业知识还是美术专业技能都只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是以人文素养为基础的。人文素养是指个体掌握的历史、哲学、文学、宗教、艺术、审美等学科知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人类生存充满深情关怀的意识,人文素养就其核心来说,主要是指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以及人文科学中体现出来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人文学科知识和人文精神。良好的人文素养是由历史文化和传统精神熏陶而成的修养和气质,是融进了自已理解和悟性的认知结构,是对人格心理及人生定位有着巨大影响的“遗传基因”。[2] 人文知识不等于人文素养,人文知识是指史学、哲学、文学、法学等人文类学科的知识。 (二)较强的创新思维 知识经济的灵魂是创新,而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我国教育的现状,还是偏重知识传授而轻过程分析的应试教育,教学方法多是科学主义的理性分析法,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还没有得到较好的开发和培养。 艺术教育具有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培养创造性人格的价值,培养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形成其创造性人格,这与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相一致的。 创新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教学方法的运用,它要求教育者在教学中注重创新教育观,即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己任的教育观,它是人本教育观、素质教育观和健全的人格教育观。它不仅要求教育者倡导民主的教学作风,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不轻易否定受教育者的思维结果,而且还要注重在校园范围内营造有利于师生催生创新灵感、激发创新潜能、保持创新活力、涵养创新素质、取得创新成果的文化环境,以及注重激发受教育者的思维为关键,注意激发、培养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尤其是批判性思维。 (三)厚实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 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社会的新理论和新战略。创新教育的结果是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而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又有利于促进创新,有利于可持续发展。[3]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为基础,以科学技术的知识生产、分配、传播和使用为支柱,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的经济形态。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还要与人文素养和自身能力诸方面和谐发展,才能确保其主体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宗旨,并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价值。 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的教育是以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核心的教育,旨在使每个受教育者形成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念、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广泛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将会逐步提高教育质量,把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推进到新的历史阶段。 (四)丰富的现代教育知识与技术 面对信息社会的挑战,教育改革速度加快以及新型的教学方式,要求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适应新的教学环境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技术素质。现代教育技术,一个支点是教育,一个支点是现代技术,它是先进教育思想与先进科学技术密切结合的产物,并且现代教育技术随着科学技术和教育思想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丰富新的内容,增加新的内涵。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由于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给人强烈的活动感、立体感等特点,所以能极大地引起受教育者探求知识的热情和兴趣,减少教学过程中的枯燥无味感,充分调动受教育者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综合参与,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能力结构 根据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特点,学生的能力结构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审美教育能力;(2)组织教学能力;(3)专业活动能力;(4)美术科研能力;(5)获取信息能力。根据以上五个方面,教师培养他们的能力结构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把审美教育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 席勒说:“若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惟一的路径是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4]面对小学美术教育的预备军,要想他们将来成为审美教育的工作者,必须先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对学生审美教育能力培养的基本任务是:1.敏锐的审美感受能力;2.全面的审美鉴赏能力;3.初步的审美创造能力。而这三种能力的培养是在相应知识建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审美知识的传授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上。 (二)组织教学能力和专业活动能力的培养是关键 组织教学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培养,而且还要把儿童心理和生理与儿童美术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如何科学地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综合提高儿童素质上下功夫。 专业活动能力是组织教学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它包含两个方面:1.了解小学美术教学大纲,研究小学美术知识和技能,具备给儿童传授知识和指导学习方法的活动能力;2.具备美术专业创造能力。这要求教师在美术必修课、选修课、教育实践环节中,融入专业活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全面的科学教育知识和广泛的各科基础知识,具备丰富的美术知识和基本表现技能,并培养学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 (三)美术科研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是发展的要求 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是将来推动素质教育和时代进步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它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符合时代的要求。由此,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必须培养具有时代开拓精神和一定科研能力的高素质的小学美术师资。 对学生的美术科研能力的培养要注意两点:1.对小学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科研能力的培养,推动学生将来深化教学各方面的改革;2.对美术学科的科研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艺术创造和艺术思维的提高。 对学生能力结构的培养,也是学生将来从事小学美术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合理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 总之,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培养应以培养高素质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以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较强的创新思维、厚实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和丰富的现代教育知识与技术,以及熟练掌握本专业技能和科研活动能力为任务,使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能更快更好地适应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 美术教育专业论文:试论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实践课的地位与作用 [摘要]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发展相对其他专业还比较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基层中小学美术教学。为此,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必须面向基础教育,突出师范特色,注重实践课环节的教学改革与研究,以培养一专多能的合格中小学美术教育师资。 [关键词]高师美术教育; 实践课;职业技能训练 师范教育是我国教育在世界上的独特之处。这一中国特色与我国人口众多、需要大量师资的基本国情紧密相关。当前,我国高校的美术教育专业有三种开办方式:高等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普通高校的美术教育专业、专门院校(如美术学院、艺术学院)的美术教育专业。每种形式中又可分为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 高师美术教育的基本特点在于既强调艺术性,又重视师范性。高师教育从自身的培养目标出发强调师范性,对学生提出了有别于专业艺术院校的文化和专业素质要求,自然也包括了对艺术性的要求。 基于上述因素,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必须从基础教育教学实际出发,按照基础教育对艺术师资的要求,改革课程结构,拓宽专业口径,减少课程门类,精简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使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向综合性、应用性发展。 一、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实践课的特点 教育部教学大纲规定所有高等院校都必须有实践课的内容,这是培养新型大学生的必然要求。近年来,笔者所在学院的实践课主要通过三种方式进行:利用假期时间,以小分队等形式集中或分散进行社会实践;学习雷锋精神,开展各种形式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利用双休日和课余时间,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美术教育专业实践训练主要是艺术实践、艺术考察。美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要真正学好本专业,必须遵循艺术教育规律,除在学校的小课堂里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接受正规、严格的基本功训练外,还需走出校门,深入到社会大课堂里去,学习社会,了解社会,为毕业创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开办美术教育,对于作为视觉艺术的美术教育而言,有许多制约条件和不利因素。因此,开展艺术考察课,学习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传统与当代优秀的艺术成果,参观、考察先进地区艺术院校的教学实践和科研创作成果,对于学生扩大视野、增长见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提升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实践课质量的途径 (一)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积极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的若干意见》,提高教学质量,深化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全面成才的迫切需要。 多年来笔者所在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成果显著。如根据学院学生的专业特长,为市福利院、武警中队及我校各部门和校园社区绘制了多幅宣传画、壁画、巨幅宣传标语、室内标语等;上街开展志愿者活动,为群众刻制印章、书写条幅等;在假期社会实践中,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为群众送春联,义务写春联;给聋哑学校的残疾儿童辅导美术,为助残成才做贡献;积极开展开展警系共建活动,学习武警官兵的优良作风,并为战士讲授实用美术,为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做出了自己的努力;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考察,使他们了解社会,了解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和教育状况。 2008年,笔者所在学院组建了肃南民俗文化考察社会实践服务团,重点考察了肃南裕固族的服饰文化。在实践中先后参观了肃南民族博物馆、肃南县原生态民族文化展览馆,了解了民族服饰的历史渊源和艺术魅力,深入到裕固族民族服饰加工作坊,对民族服饰的加工过程、手工工艺、用料、图案设计、颜色的搭配等进行考察与了解。此次实践活动收到了丰硕的成果。 再如,为响应学校提出的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回馈家乡、感恩社会的号召,经学院团总支提议,以美术学院学生为主组成社会实践小分队,于2010年暑期在会宁县成功开展了为期15天的义务支教活动。通过支教实践,锻炼了队员们处理新问题的能力,也考验了他们的集体意识、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通过开展上述活动,使学生了解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和教育状况,也开阔了他们的艺术视野。 (二)教育实践 教育实习是师范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合格中小学教师的重要环节。通过教育实习,可以使实习生熟悉和了解中小学教育,增强从事教育工作的适应性和责任感,培养他们掌握中小学教育的规律和特点、独立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的能力。 教育实践课分为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两个部分。教育见习是教育实习的前期准备,主要采取听讲座、报告、观看教学实况录像、实地观摩教学等方式进行。教育实习时数为一个学期,为了保证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使学生在实习期间得到充分的锻炼。笔者所在学院经多方联系,在新疆和张掖市、酒泉市、武威市等地区确定了若干个实习基地和实习点。实习工作采取相对集中的方式进行,由院领导、班主任与有关任课教师组成指导小组,分头巡回指导。实践证明,这一实习形式有如下优点:符合中小学美术课课时较少的客观实际,使参加实习的学生能得到充分锻炼,每位实习生讲课时数一般都在60学时以上;有利于培养实习生独立工作的能力。 (三)艺术实践 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艺术实践课主要通过艺术实践与艺术考察两种方式开展。前者主要是带领学生深入生活,收集创作素材,为毕业创作做准备,解决生活“点”的问题;后者则主要是增长见闻、扩大视野,学习优秀的艺术传统与当代艺术成果。 关于艺术实践课的实践地点,笔者所在学院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并征求学生意见,选用近、中、远三类实践基地和实践点。近点:充分利用本地区优秀的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进行实践,如富有特色的肃南草原、马蹄寺、山丹军马场、张掖丹霞地貌、额济纳旗胡杨林景观等富有特色的实践地点。中点:形态多变的甘南草原、拉卜楞寺、青海草原、塔尔寺、祁连县、北山林场、新疆吐鲁番、哈密和巴里坤天山草原地区,都是画家和影视人员非常向往的地方,也是艺术实践的理想之地。远点:为了进一步开阔学生视野,近年来学院选择了一些相对较远的地点进行艺术实践,如陕北的延安地区和安徽黄山市的黟县宏村、西递等地区。陕北革命圣地粗犷、浑厚的人文自然景观和皖南秀美的江南水乡,使同学们受到了极大感染,不仅创作了许多写生画,还兴致勃勃地在学校举办了画展,收到了很好的实践效果。 艺术考察主要通过以下形式进行实践:其一,就近进行“丝路行”艺术考察实践活动,重点考察敦煌莫高窟、榆林窟、阳关等地,沿途还考察了嘉峪关、魏晋墓、万里长城第一墩、桥湾城、锁阳城、白虎关、东千佛洞等地,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其二,考察本省区和相邻地区的文化遗址,如麦积山、拉卜楞寺、塔尔寺、青海湖等。其三,利用到北京、西安等地参观全国重要美展的机会,顺道参观美术院校和文化遗址。另外,还经常将风景写生课带到附近农村和肃南草原等地去上,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学院还通过教育技能课、特设课、二辅修和社团活动等第二课堂的开展,加强培养师能的教学实践。为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从师任教素质,掌握教育教学必备的基本技能,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笔者所在学院采取了以下措施:通过教育技能课“三字一话”的教学,即毛笔字、钢笔字和板书粉笔字及普通话的教学,培养学生规范、美观、大方的书面表达能力和流利、标准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特设课教学,如电化教育、计算机基础、敦煌壁画等特设课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从事美术教学的能力;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二辅修学习,如选修计算机、文秘、公关、音乐、舞蹈、武术等课程,培养学生今后在教学岗位上组织学生开展各项活动的能力;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等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如组织“美术爱好者协会”;在全校各院美术爱好者中开展美术专业技能培训;举办全校性的“书法、绘画、速写大赛”;组织各类文艺演出和各类体育竞赛活动;积极参加全校性的师范技能大赛、演讲大赛、辩论大赛、文艺汇演、军训和运动会。 通过以上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既丰富了校园文化,又培养了学生综合素养,使学生既有从事美术教学和创作的坚实基础,又有多方面的技能;既有比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又有开展各种活动的组织能力。 高师美术教育的结构特点,是本身的独特性(艺术性、师范性)和服务于基础教育的目的性,其独特性是由目的性决定的。为了全面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和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高师必须为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性高级人才。综合实践课是高师培养合格的中小学美术师资所必备的智能结构、素质结构的独立课程,具有科学性、知识性、互补性、演习性、效益性。作为高师教学方案课程总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与其他板块相得益彰,不可分割。 综上所述,对于美术教育而言,实践课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实践课的教学和师范职业技能的训练,第二课堂的开展,可以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艺术修养、职业技能、道德风尚得到显著提升。 美术教育专业论文:《美术教育专业手工应用》课程分析 摘要:手工应用课程是一门注重动手动脑、操作性和实用性强的学科,对于全面开发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手工应用课程在学前美术教育课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开展手工应用课程的教学要紧密结合幼儿园的教学实际,开设符合幼儿特点的教学内容。本文从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授课对象分析、教学目标、课程内容选取及教学组织安排、考核方法几大方面详细地梳理并阐述了《幼儿手工应用》这门课程,注重创意思维及操作技巧的练习,操作性及实践性较强。 关键词:手工应用;学前美术教育;课程教学 一、课程性质 《幼儿手工应用》是学前方向美术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一门注重设计创意和动手能力的综合性课程。通过对学生传授平面设计基础知识、各种手工技法等专业知识,使W生能够具备独立创意、设计、操作的能力,并能够将这些学习内容与幼儿园实际工作相结合。所以,本课程是一门偏重创意思维、操作技巧、实际应用的学科,包含纸工、泥工、综合材料应用、舞台美术与化妆、平面设计等内容。 二、课程理念 熟练地掌握手工制作方法是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的条件之一。本课程以创意和制作课程为主,主要学习设计创意的方法,体会各种手工材料的特点等。《幼儿手工应用》课程的内容依据幼儿园教学所涉及到的手工和设计内容进行选择,课程特点涵盖面广,内容由浅入深,从手工基础这样技巧性的、较简单的内容开始学习,慢慢加入提高的内容,如综合材料、现代媒体艺术等,逐步加入知识的拓展。尤其在后期的设计专业方面,需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由单纯的美术手工学习上升到“设计理念”层面。比如说给学生欣赏大量的优秀设计作品,包括平面、视频、产品等各种具有设计意识的作品,让学生形成“设计意识”的概念,再将之前所学的知识加以综合运用,同时结合幼儿园的实际去探索,去创造。 三、课程授课对象分析 《幼儿手工应用》这门课程针对的是大专三年制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从第二学期开始学起。无论统招还是单招的学生,他们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和较高的审美意识,造型能力、色彩搭配能力较高,比普通的学生具有更高的艺术素质。尤其在手工应用后期的设计课程中,解决了造型和审美就已经成功了一半。但学生们的操作经验几乎为零,对幼儿园手工及其教学一无所知,作品很难与幼儿园的实际相结合,这是大专学生的不足之一。学生还缺乏系统的手工制作的经验,创作意识比较浅显,作业效果过于浅显,不能去深刻地挖掘创造。根据这些特点,制定出一系列的解决方案,比如展示大量的幼儿园实景照片,并且和学生一起分析幼儿园内的手工作品及环境装饰等,运用情景模式和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感受幼儿园的环境氛围,从而加深对幼儿园的了解和认识。针对学生创作意识缺乏的情况,首先可以在作业的形式上加以改变,如纸工课程里不再是简单地学习折纸、剪纸的技法,而是鼓励学生可以融入立体构成的知识,将作品的展示形式更加多样化,设计制作出兼具艺术性、设计感的手工作品;其次,可以为学生补充大量的新鲜内容辅助教学,鼓励学生寻找新资料,尤其是网络资料,教师也需要提前查找好相关资料,为学生提供新鲜的方向或主题。 四、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的总目标为培养师德高尚、身心健康、热爱儿童、热爱学前教育事业,文化基础扎实,综合素质全面,教育理念先进,保教实践能力过硬,具备学习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能胜任各级各类学前教育机构的保育、教育、管理和科研工作,具有美术专长,能独立承担学前美术教育任务的专科层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通过对学生传授各种手工技法以及平面设计基础等专业知识,使学生能够具备独立创意、设计、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分析、理解、应用不同材料组合所产生的形式美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审美素养,开发创造潜能,并能够将这些学习内容与幼儿园的实际工作相结合。 本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具备较高的专业热情和水准,时刻保持专业创意和创作精神。通过学习能够创作出较成熟的作品,把作业作品化、专业化。从知识目标上来说,学生要掌握各项内容的基本知识,尤其是创意技巧,掌握各种手工技法等专业知识,了解每项内容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基本应用。掌握各类手工基本的艺术表现技法,以及幼儿园手工活动的特征及意义。从能力目标上来说,学生首先需要具备独立创意的能力,掌握各种操作技能技巧,注重手工制作能力和细节表现,并能通过练习熟练掌握制作方法及创作的方法,举一反三,形成认真、细心和计划周密的好习惯,将这些能力熟练应用于幼儿园的教学中。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上来说,学生需要体会手工的艺术特点,培养热爱独立创意、热爱手工艺术的情感。了解手工是为了强化幼儿双手的灵活性,有利于促进幼儿大脑的发展,有利于丰富幼儿触觉的感知力。它是形成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必要途径,利于培养并引导幼儿热爱手工操作及手工艺术的情感。 五、课程内容选取及教学组织安排 六、教学保障条件 教材使用情况:本课程使用的指定教材是《美术》设计应用卷,第三单元第一章幼儿园环境创设(全国幼儿师范学校规划教材,广西美术出版社,2010年6月),辅助教材是《幼儿园环境创设》(全国学前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东北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 硬件设施情况:综合运用专业的手工教室、多媒体教室、电脑机房、展厅及展示台等先进设备,保障教学的最佳效果。 七、考核方法与评定 《幼儿手工应用》这门课程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并熟练掌握专业设计的所学知识点以及艺术表现技法,在学生原有的美术素养的基础上提高艺术审美水平,使作品完整美观,并能合理发现与运用材料。在考核方法上,采用课堂表现考核、作业考核相结合的方法,考核形式为面试,主要针对作品的情况进行评价,结合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考核。评定依据主要为平时作业及毕业创作作品、毕业论文、制作技能展示、方案设计等,全部采用平时考核的形式。 教W效果评价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第一方面以在试点幼儿园的领导、老师对学生环创及玩教具的评价为依据,第二方面依据校外专家评价、校内教学督导评价和校内学生评教为依据。 美术教育专业论文:动画专业基础美术教育中的创新思维培养 摘 要:动画是现代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动画专业也是我国艺术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动画产业的不断发展,动画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但是由于我国动画专业教学工作起步比较晚,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动画专业人才的培养效果。本文基于动画专业基础美术教育角度对动画专业的创新思维教学和培养进行了分析和探究,以期为动画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动画专业;基础美术教育;创新思维;培养 一、动画专业基础美术教育创新思路 为了消除传统美术教学的弊端,要提高动画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在动画创作中的热情,就必须对目前的动画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和更新。总体来说,动画专业基础美术教育应当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作为重点并开展相关的教学工作。具体地说,就是要从动画专业基础课开始,对学生开展思维灵活的教学活动,改变过去的“全因素”教学模式,运用动画素描的方式开展动画专业基础美术教学,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动画专业学生的创造热情。 二、动画专业基础美术教育创新思维培养的措施和方法 1.基础美术素描教学创新 动画素描是对动画专业学生基础美术教育创新的主要方法和手段,动画素描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对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而且还能够有效地体现动画专业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在提升学生创造力方面能够发挥十分积极的作用。动画素描的基础美术素描教学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第一,要体现动画素描教学的专业性和实用性,在制订动画素描教学内容和方式的过程中,要结合动画职业活动的特点和实际,科学选择和确定动画专业基础动态素描教学的活动项目,开展实训性强的动画素描教W工作。在动画素描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要有步骤、有计划,按照一定的实训目的开展动画专业基础美术素描教学活动,具体地说,就是要按照学生心理认知规律、相关逻辑思维方式开展相关的工作,提升动画专业基础素描教学的实用性。例如,在动画素描过程中开展“人物行走”过程素描,对人体在一个行走循环中的各种基础动作进行素描,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掌握基础素描技巧,了解人体运动的基本规律。第二,开展运动造型教学。这主要是指在动画素描教学过程中侧重用有变化、透彻的结构线等对物体的形体结构、相关动作本质结构等进行描绘,也就是要将传统的光影、色彩等因素放在次要的位置,对物体的运动特性和结构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描绘和展现。 2.动画专业色彩教学创新 色彩造型能力是动画专业基础美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色彩是刺激人们感官的第一因素,更是动画造型语言表达和造型意义内涵承载的重要主体,关系到动画作品的风格、情感表达以及相关的气氛渲染等。色彩在动画创作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第一,要对学生的色彩运用、搭配和归纳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要让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色彩构成原理知识以及相关的构成方法对色彩进行熟练、科学的驾驭和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色彩对比练习对学生的色彩创造能力和色彩想象力进行培养。第二,要对学生进行动画四帧到六帧的动画色彩训练,以此来减少单独色彩处理的时间,可以通过团队合作教学的模式,将学生分为编剧小组和创作小组,通过多帧有机组合的方式,对学生的作品色彩大局把握能力进行培养,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运用色彩强化动画作品精神内涵、审美价值的能力进行培养。 三、结束语 创造、创新能力是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也是动画专业人才的必备素质。传统的动画专业基础美术教学方法无法对学生的创造思维、创新热情进行有效的刺激和培养,需要结合动画职业活动导向,在动画专业基础美术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有效的培养,为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培养大量的专业人才,推动我国动画产业的不断发展。 美术教育专业论文:论小学美术教育专业技法类教学与教学法对接的实现 摘要:美术教育专业的教育特性是美术教育专业的立身之本,其“师范性”的培养方向不同于其他美术专业院校。面临目前师范类院校的小学美术教育专业技法类教学在课程设置和教学上与教学法相互脱离的现状,积极结合技法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及时审视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教学能力、锻炼学生的教学评价技能,成为实现小学美术教育专业技法类教学与教学法对接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技法;教学法 当前,我国大部分师范类院校的小学美术教育专业与非师范的美术类专业教学相比较,除了增设教师口语、心理学、教育学、教育研究方法基础、课程与教学论等教师理论技能模块外,在技法类的教学方面都与非师范类的教学相差无几。而这些课程课时少、内容多,只能比较宏观地介绍了有关教育的各种理念,真正运用于实际中时,能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少之又少。同时,教学法课程一般为理论专业或是某一技法类专业教师担任,对学生所学的各门类专业也难以面面俱到,因此,也无法对各科的专业教学提出具有实践性、针对性的具体指导意见。 因此,实践性极强的美术教育教学技能在教学中往往由于许多主、客观因素而被忽略,这也使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在毕业实习或工作初期经常面临这样的困惑――“其实我都会画,就是不知道怎么说”“那么简单,怎么我说了半天学生还是不懂呢……”应该说,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与专业化水平不对等的现象归根到底还是由于师范类院校美术教育专业技法类教学与教学法的脱节。 一、师范类院校美术教育专业技法类教学与教学法内容相脱节的缘由 (一) 课程设置中对技法类教学的目标定位不明确 学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都对每门课程的主要内容与教学要求做了明确的安排,专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根据所授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教学要求设计相应的教学计划和实施步骤。但从各大师范类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我们可以明显的发现,技法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几乎全部针对的是学生对专业技能和基础知识的提高,其教学目标定位脱离了师范性――课程设置也更多以培养高级美术专业人才为己任,而甚少提及相应的教学法讲授。 (二)技法类专业教师的教学要求缺少教学法内容 课程目标定位的不明确导致了技法类专业教师的教学要求偏离了“师范性”。作为专业教师,在教学要求上易将学生的专业发展作为教学目标的全部内容,而把与教授课程有关的教学法内容都笼统地推卸给教学法老师,这也同样影响了学生对专业发展的定位。 以技法类国画教学为例,教师在技法类教学的环节设置一般以梳理中国画的发展脉络作为开端,向学生介绍重点流派、重点人物、重点作品重点理论观点的标志性作用,让学生在这样一个“大传统”的氛围中,体验、感悟传统精神,提高艺术素养和品位,而后进入印证理论的教学实践环节,进而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评价环节。这种传统的美术专业教学无例外地集中在技巧训练上并视方法论为最高准则,甚至形成了固定的教学模式,使大部分的技法类教学都习惯性地延续以上三步走的形式展开和结束,从而使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与专业院校大同小异。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师范类的学生在就业或者寻求就业的过程中屡屡碰壁,觉得英雄无用武之地,从而反过来责怪学校的教育教的都是他们不能用的东西。 (三)教学内容繁杂,脱离小学美术教学和学生生活实际 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的专业课设置大多以美术院校的课程设置为范本,甚至可以说是美术院校的缩影。美术院校的教学内容大都以传统的国画、油画、版画、电脑设计中的某一方向进行较为深入的专业化教学,而作为师范类的院校为了使实用性更强往往进行全面地笼统教学,致使教学内容繁杂,专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也大多采用美术院校的评价标准,只是根据学生实际的绘画基础以及课程安排、课时的多少调整教学难度的深浅。但是,小学美术课程改革的目标正是要改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感受生活,体验自然,形成人的基本美术素质和能力,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以单纯的美术技能、技巧学习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所无法承载的。 二、实现小学美术教育专业技法类教学与教学法对接的途径 为解决以上这些问题,凸显美术教育专业的专业特性,缩短学生从事教师职业的适应期,改变技法课就是进行单纯的技法训练的现象,实现技法类教学与教学法的对接,笔者认为应在各门专业类的技法教学中添加各学科的教学法内容,同时锻炼、开发学生的教育教学与评价能力,培养教师意识。 (一)明确培养目标,调整技能课的教学要求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明确小学美术教育师资的培养方向,即在教学中突出并围绕“师范性”进行。因此,其课程设置以及教学说明中明确专业教师实践课教学的教学定位和教学要求应该在原有的技能技法传授的基础上添加相关教学法的内容,让教师在备课和教学资源的收集阶段就能作出充分的准备。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的教学技能最初是从观察、模仿教师的授课环节而来,因此,教师有了明确的教学定位和教学要求之后,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对相应的技能技法进行训练外,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真学习环节的设置以及各个环节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的安排,关注教师在具体环节中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体会、理解并掌握相应的教学技巧。 (二)联系技能课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主题性教学设计能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美术的教学更加注重从学生的个人成长环境出发,在围绕人文主题的艺术学习中,以学生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究性。相应地,师范类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技法类教学也应该改变以专业技能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关注美术教学环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等领域进行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另外,还可以结合例如“自然灾害”“参与世博会”等具有时代、生活感的主题设计,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设计当中,加强学生将生活经验与艺术经验转换为教学资源的能力,真正做到综合性和探究性学习。 (三)拓展技能课的教学内容,有效提升学生的教学技能 倡导技法类课程的教学中添加与小学课程相应的赏析和评价以及主题性、实用性的内容,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进入教师岗位的教学技能和适应性。如色彩画教学中可以添加小学生应用广泛的油画棒、水粉和油画棒混合、刮画纸的表现方法和评价研究。同样如在国画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国画以线造型为主的特点,添加线描表现与儿童线描赏析和评价的部分,甚至可以设置国画水墨材质研究、水墨实验与主题性少儿水墨研究的结合,这样不仅丰富了原本单一的技能课教学内容同时使学生掌握了全面而深入的教学技能技巧,树立起作为师范类学生对即将从事的职业的自信心。 (四)结合技能课教学,锻炼学生的评价技能 在以往的教学中,评价能力的培养往往被归结到教学法老师的教学范畴。事实上,学生教学评价的能力绝不是一蹴而就,而应从美术教育的第一天起就要有意识地引导、训练直至最终学生的熟练运用。以国画教学为例,在专业教学中,我们对国画作品笔墨的要求是形准、神和、笔纯、墨活,而我们知道小学生特别是处于涂鸦期、象征期的学生由于生理原因和感知觉的笼统不精确,无法准确地再现所要描绘的对象,大多凭直接感受加上记忆想象创造视觉形象,他们在绘画过程中不会受到具体形状色彩的限制,不理解也无法表现空间透视现象,因此常常不分主次地表现事物,把人画的头大身小、头发直竖或者形象前不挡后,近小远大,或平放的东西竖立,但这些恰恰是少儿幼稚可爱,天真烂漫的自然流露。这时,专业教学中的评价标准明显不适用于此,因此教师应在阶段教学的赏析和评价环节中增添相应的少儿水墨赏析和教学评价方向,让学生明确专业教学的评价要求和小学教学评价的差异性,切实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 另一方面,我们提倡让传统的“静态的单一评价”模式向“动态的多元评价”转化,是希望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之中,让评价成为评说,成为介绍,成为欣赏甚至讨论和建议,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这样,学生会在“动态的多元评价”教学模式中开始主动地关注教师的评价方式方法,从而使学生在进入教学岗位时能够更快更好地运用教学法原理进行有效教学和评价,真正实现专业学习与教学法的对接,真正凸显美术教育专业的教育特性。 因此,高校技法类的课程设置只有真正实现小学美术教育专业技法类教学与教学法教学的对接,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凸显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教育特性的同时缩短教育与教学岗位之间的距离,缩减国家岗前培训的投入。 作者简介 陈领,美术学硕士研究生,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艺术系教师(助教),研究方向:中国画。 美术教育专业论文:浅谈美术教育创新及专业人才培养 摘要:我国传统的美术教育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有一些不足的地方渐渐的显露出来,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缺少创新力。创新对于任何教育来说都是发展的动力,美术教育的创新需要从改变教育理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进行,进而才可以培养出具有创新的专业人才,才可以解决我国美术教育中所面临的问题,对课程的设置以及实践方面进行改革。美术教育创新不仅是美术生命的延续,也会社会所关注的重点问题,为此需要改变传统的美术教育方式,将其与现在的教育模式进行有效的结合。在人才的培养上需要根据市场的发展需求进行教育,勇敢迎接挑战,向创新型的教育方向发展。 关键词:美术教育;创新;专业人才培养 一、美术教育创新的内容 (一)美术教育观念的创新 美术教育观念进行创新根本上就是改变教育的观念和模式,将这种改革的方式与素质教育相适应,进而改变教育中陈旧的思想和观念。将传统美术教育中那种封闭的形态进行开放,用超前的眼光来看待美术教育,进而对美术教育的观念进行不断的创新,超越现实、摒弃缺点就是创新的根本。根据对其他国家美术教育成功经验的总结可以发现,他们在教育中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对美术教学的方式进行不断的改革,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教育思想,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达到教学创新的目的。为此我们国家的美术教学应该对其进行借鉴,结合我国美术教育发展的现状,改变教育的观念,以此来对我国的美术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美术教学内容的创新 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观念的创新式的美术的教育目标发生了改变,更加重视美术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以学生为发展的主体,引导学生自主的去获得和处理相关的美术艺术信息,进而发掘学生对艺术的探究能力。通过自身美术能力的创新和发展使得自己未来有更好的发展。美术教学内容的创新主要是为了实现美术的教育目标,为此需要抓住学生的心理发展以及对美术知识结构的认识,将美术的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的结合;在内容的设计上需要提高课程的弹性,进而满足不同区域、学校以及个性不同的学会对美术的热爱和学习;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美术内容,加强对艺术作品的教学比重,将具有开放性的教学资源作为学生的教学课本;通过艺术活动的表现来评估学生的艺术能力,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另外也可以用多媒体这种现代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可以更加直接的观察到美术,丰富学习的方式,进而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美术教学过程与方法的创新 美术教学过程与方法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要调整美术教学中引导的比例。创新型的美术教学不仅是教学观念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将这种创新的理念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为此需要让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学习地位,减少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以学生的需求为主,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需要丰富教学的方式,可以通过电影、电视的播放、幻灯片、绘画、游览的方式来丰富学生对美术的了解,让学生通过对美术信息的收集、体验、鉴别来提升自己美术的想象力。然后通过思考和讨论参与到美术的创作,发表自己的见解,改变传统美术教学中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方式,医学生为主,丰富美术信息的渠道,提升学生对美术的鉴赏能力。另外在美术的教学中可以运用计算机,让学生通过计算机来进行美术的创新,只有这样才可以不会因为信息过剩而导致教育出现问题,方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进而发挥更好的作用。 二、美术专业人才的培养 (一)明确美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当前社会是随着时间的改变而不断改变的社会,所以往往会对美术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想培养专业的美术人才,需要具备较好的实践、应用和创新能力,及要有符合职业的要求也要有一定的技术能力。所以在美术的教学中就需要明确对美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将就业要求为教学的目的,在提升学生美术专业知识上需要加强对美术工具的使用和实践能力。相对于专业的美术教育应该具有更强的专业性和应用型,为此需要在美术教学中提高对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制定相应的规划,最终可以成为一名素质高、综合性较强的专业美术人才。 (二)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在新的形势下,美术的教学就需要制定新的要求和目标,根据时代的要求制定住符合美术教育的教学模式,既要满足满足学生的需求,同时也要保证较高的教学水准,在教学中既要保证相应的创造力和个性,同时也需要符合市场的需求,在实际的教学中要突出相应的专业性、实践性以及职业性,同时也要丰富教学的内容,以理论知识为教学的基础将其和专业的技术和方法相互的结合,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突出美术教学的独特性,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多元化,也使现代美术教学中向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转变。学生对美术的学习最终是要进入职场的,为此需要增加实用性的教学内容,将其与实际的情况相互的联系在一起,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进而达到市场的哟求,这样的教学模式才可以成为提高美术教学质量的新型的教学模式,也是当下美术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加强美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在美术教育的创新中教师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不仅起到传授知识的作用,而且对于指导学生、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为此教师队伍的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在美术教育的创新中,教师需要具备夯实、专业的美术理论知识,而且也要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对美术最前沿的研究成果要有所了解,进而可以预测出美术未来的发展趋势。为此就会为美术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大师资队伍,不仅是加强数量上的增加,而且也需要保证教师的教学素质和水平。打造一个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可以聘请美术行业的优秀设计师或者是广告制作者作为美术教师,对专业院校毕业的教师可以通过对其进行试训的培训来提高实战的经验。要想创立具有创新经验的美术教育师资队伍,就需要将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作为美术教育的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无论是在管理、课程安排,还是在教学方式上都需要与其他的科目进行相互的联系,进而为学生提供更加良好的教学条件,培养出具有专业素质的美术人才。 总结 美术教育的创新不仅是指美术教学方法的创新,还需要改变教育的观念,充分的运用现代的科学和技术,将教学的方式与学生们的需求联系在一起,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提供学生的学习思路。而且随着现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只有将教学的方式进行创新菜可以保证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创新模式下的美术教学中,培养专业的人才还需要注意三点,第一,明确美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第二,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第三,加强美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将这三点成功的应用到美术的教学中就可以提高美术人才的专业性,虽然我国的素质教育开展了,但是因为不注重改变教学方式,没有重视对学生创新力的提升,为此所取得效果也不明显。所以就需要对美术教育进行创新,进而发展更加全面的专业素质更高的人才。
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产业兴旺。畜牧业作为农业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涉及规模大、种类多、产业链长,是农业的基础性和支撑性领域,且与生态环境紧密相关,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服务乡村振兴是涉农高校社会服务的重要任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和人才[1],涉农高校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突出作用在于农业科技输送和全方位人才培养。如何充分发挥高校优势、如何面向乡村振兴战略培养应用型人才,对涉农高校来说是一个重大课题。 1畜牧业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畜牧业在整个产业链的中上游衔接种植业,在中游与加工业融为一体,在下游与流通服务业紧密融合,是乡村振兴战略下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农高校应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着力培养畜牧科技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有利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有据可依、过程明晰。为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快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了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该标准对动物生产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明确目标,即培养基础扎实,掌握专业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接受过与专业相关的调查、分析、评估、试验、设计和创新创业等方面的基本训练,能在专业相关领域或部门从事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以及创新创业等工作,符合科技、经济及社会发展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或创新型高素质专门人才。同时,要求各培养单位应根据以上培养目标和自身办学定位、区域特色、专业实际,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明确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实现矩阵。由此可见,教育部明确要求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应在保持目标相对稳定的基础上进行动态调整,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适时追踪调查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并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标准,对培养目标适时加以修订和完善。 2畜牧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创新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高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一直以知识传授和技能积累为主,对学生培养质量的评价侧重于专业知识考核,忽略了对学生发展潜力、思维引导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评价。因此,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体系。教育创新首要是观念创新,这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前提和基础。涉农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首先要明确自身优势与办学特点,坚持以学科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创新培养模式和评价体系,着力培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各类农业人才[2]。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3]。乡村振兴对人才的要求突出综合性和学科交叉融合,兼顾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涉农高校在充分认识创新人才培养重要性的基础上,开拓一条顺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道路,严格遵循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即教育理念、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和人才质量评价体系。结合学校自身发展理念,充分挖掘人才潜力,将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于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并通过实践不断完善培养方案,保障人才的动态培养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3畜牧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途径 3.1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强化创业和实训指导 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遵循科学的教育理论,并通过实践将教学过程中的各要素有机结合[4]。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涉农高校作为畜牧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要充分发挥自身人才优势、师资优势和科研优势,对接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按照产业发展新需要,从淡化专业、扩宽口径转向淡化学科、强化专业、注重实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知识技能的传授主体和受众是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应明确二者之间的角色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实训实习、技能竞赛等多种方式,深化受众对理论的认知,使其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架构。中国农业大学在创新畜牧业人才培养体系的过程中,以实践育人为核心导向,围绕“共享、实践、两创、国际化”的改革思路,会同全国42所农业院校发起“牛精英计划”,以搭建科学高效的协同育人体系为目标,通过实习基地将各区域相关院校和学科专业联系起来,建立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形成畜牧教育资源区块链。这为畜牧业创新人才培养、输送、科技转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该培养模式紧密围绕理论联系实践,以专业认知、生产实践、科研试验为人才培养路径,以产业服务为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认同、社会认可作为评价标准。在畜牧业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涉农高校应构建支撑体系,如通过建立创新试验、科研训练、创业实践等支撑平台,从政策机制和管理模式上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支持和服务。围绕畜牧全产业链、价值链,以实践育人为核心,强化岗位实习实践,使学生掌握生产技能,了解产业和企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同时,与国家重要战略政策相结合,在教师团队指导下,由学生主持或参与创新创业项目,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使学生满怀服务乡村振兴的情怀和担当。 3.2秉承通识教育理念,探索人才分类培养新模式 通识教育重在挖掘学生的思维和潜质,为专业教育和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奠定了基础。美国高等学校非常注重通识教育,其方式大体有三种:(1)以哈佛大学为例,其开设了一系列涉及多领域的全体学生必修的课程,并规定学生必须达到一定的学习总量;(2)分布必修式,即学生须在规定课程中选修一定的学分;(3)自由选修式,即学校对通识课不做具体规定,学生自行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国内通识教育已得到推广,涉农高校应继续构建、完善通识核心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形成畜牧业创新人才培养特色,强化对学生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学模式应以小班课堂研讨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课程考核引导学生形成创造性、批判性思维,如以开放性题目为主的考试、宽范围多学科相融合的课后作业、教师引导性提问和学生现场演讲相结合的考核办法等。推动开放课程建设,以扩展校内多学科领域选修课为主,大力倡导网络化教育和移动学习。2018年,教育部正式推出了49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内网络公开课程、慕课和视频公开课程建设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自由选择,也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促进效率和自主能力的提高。培养模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为学生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个人兴趣的发展、就业领域的拓宽提供了可靠平台。 4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也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大力发展农业产业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畜牧业作为农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快畜牧业发展并带动现代化农业产业增值,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人才振兴是关键。涉农高校作为农业人才培养的主战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第一要务。 参考文献 [1]新华网.习近平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DB/OL].(2019-09-06). [2]赵春明.地方农业院校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的实践与探索:以山西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7(1):1-5,15. [3]习近平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EB/OL].(2017-10-18). [4]刘智运.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J].中国大学教育,2011(1):12-15. 作者:杜海燕 李鹏飞 单位:山西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山西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浅谈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高职会计专业实践体系建设 摘要: 对于当前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中,亟待跟上时代化信息发展潮流,积极建设会计专业实践体系,强化教育中的实践教学能力。以下本篇探讨高职会计专业的实践体系建设问题,并为之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词: 会计专业;高职;建设;实践体系 一、当前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情况 1.缺乏实践支持高职会计专业中,其顶岗实习流于形式,学生很难直接参与实际财务工作,校外实训基地名存实亡,严重影响高职会计实践教学质量。对于高职会计专业实践中,高职会计专业实践中,专职教师实践技能薄弱,实践教学质量较低;并且,在会计专业实训中,多处在单项实训层面,部分高职学校没有建立独立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手段缺乏会计理论教学经验,忽视会计案例教学,没有开展综合模拟实训,学生专业技能训练少,学生职业胜任力差,单位满意度低。 2.体系不完善在高职会计专业实践体系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实践课程体系的设置不合理,专业实践技能差。经过调查发现,在目前高职会计专业实践体系设置中,基本为单项实训转化为综合模拟实训的体系,然而在校企之间,不仅缺乏政府政策的扶持,且校外的顶岗实习会计单位不多,专业对口率极低。在高职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学生不仅缺乏理论知识基础,其实训技能也偏低,使得学生很难在社会中适应其相关工作岗位,使高职学生不能满足社会中会计用人单位的要求。 二、建设会计专业实践体系的意义 对于高职会计教学中,建设专业的实践体系,不仅有助于开展校企合作,也可以积极落实校外实训基地,达到预期实习锻炼目的。高职实训中,建设高职会计专业实践体系,可以整合模拟实训室系统,提升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为国家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会计人才。建设高职会计专业实践体系,还可以有效地组织实践教学,指导实践教学,培养学生会计实践能力。建设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性教学内容,利于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转变我国传统高职会计教学方法,注重会计专业实践体系构建工作,对于会计信息汇总、处理方法,强化学生实践操作水平;并且编制财务报表,注重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上需要,培养高素质会计人员,培养出新型的高职会计人才。 三、改进建设会计专业实践体系的措施 1.强化实践教学设备及技术支持针对高职中,切实加强会计实践中校企之间的合作,搞好多方向的实训基地建设。特别是对于校内会计教学实验室中,能够安装先进DEERP软件,并且可以从会计预算、金融市场、企业融资、日常会计事务运转等方面,加深高职学生对实践会计工作的认知,增强学生在职场上的竞争力。切实的去加大校企会计实践合作力度,以便可以实现产学资源方面的互助互补。并且,与此同时,可以落实高职实践教学,加大学生在企业会计岗位、仓库、财务部门的参观见习频次,引导高职学生接受会计相关知识,提高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实践技能。高职会计教学中,建设会计专业实践体系,分析学生具体情况,调整会计专业学生的教学计划和课时安排;对于高职会计教学之中,直观展现会计实践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在做中学,提升学生会计实践动手能力,还可以巩固高职会计理论教学,增强高职学生的会计职能认知。基于会计实践教育模式之下,会计教师应在会计教学重视学生的思想意识,运用职业会计专业知识,通过对会计相关案例进行分析讲解,可以使学生拥有在实际工作中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不仅有助于养成学会计思维习惯,还可以培养提升学生会计实践技能。 2.完善教学实践体系对于高职会计教学中,构建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突出会计专业教学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原则。在具体实践中,建设会计专业实践体系,能够在会计实践职业领域,对会计专业所对应职业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分解、分析、归纳,使学生掌握综合会计职业技能与操作能力;并且,在高职会计专业实践中,可以梳理技术、操作能力知识点、技能点,重构职业行动领域,构成高职会计实践课程体系,提升教学水平。并且,在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中,能够结合会计工作任务的特点,设计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如会计电算化、企业进存销会计实训等教学内容,优化高职会计实践教学质量。系统化进行高职会计教学,对于实训基地中,学生需要进行全天上岗操作,并适当对其进行实践培训,使学生可以在上岗操作中学会做人、做事,并能够学会思考、分析问题,更能增强高职学生会计实践能力。 3.提升实践监管执行在目前高职的会计专业教学之中,可以针对其存在的相关弊端问题,优化构建新的会计专业实践体系,不仅可有效避免会计教学弊端,避免学生实践环节断档,确保高职会计教学职能高可以循序渐进的提升学生会计实践水平。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制定科学的实践考核评价体系,可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职业人才质量评价标准。对于高职会计教学中,建设会计专业实践体系,积极建立科学的、易行的实验考核体系,由分项实训、模拟综合实训等因素,考核高职学生完成学业情况,对每一个学生实验操作过程进行考核评定。不断提升教育发展水平,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建设和谐有序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会计专业实践教育教学模式,可以有教师系统性地对学生会计专业进行引导教学,能够以学生为主,采取网络教学、动漫、网络视频等方法,突出学生的能力本位,倡导学生在高职会计实践中的自主学习,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四、结论 综上所述,对于高职会计专业中,建设专业实践体系,能够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将具体会计岗位工作升华为高职会计教学过程,不仅可以重构高职会计专业教学课程,还可以缩小高职教育与实际会计工作之间的差距,为高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 作者:杨继秀 单位:湖南省怀化职业技术学院 浅谈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摘要] 随着我院示范校建设的步伐,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也随之要做相应的调整,会计电算化课程必须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会计电算化岗位技能为核心,改革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整体规划课程内容,改变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方法,科学构建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按具体会计职业岗位设置核心专业课程,构建新的专业课程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能型、实用型、创新型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 [关键词] 职业能力;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建设 在“互联网+”的大时代背景下,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用人单位对会计电算化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高等职业教育是为社会培养会计人才的重要途径,符合人才市场需要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从事会计岗位工作,应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达到初级会计师的技能水平,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 1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现状 1.1课程体系设置专业实践技能差调查发现,在目前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基本上是理论—单项实训—综合模拟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的教学体系,校企之间缺乏政策的扶持和契约的约束,校外顶岗实习的单位不多,专业对口率极低。一些学校仅仅停留在单项实训层面,没有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没有集中地开展综合模拟实训,学生实践操作系统性差。专业技能训练少,实践课程体系设置不够科学,尚未充分考虑就业市场的变化和用人单位的需要,灵活性差,学生职业胜任力差,单位满意度低。尚未建立突出实践技能的课程评价考核体系,评价考核仍以笔试理论文化知识为主,没有突出行业职业技能训练的企业考核,没有把学生的职业胜任力和就业能力纳入评价体系。 1.2校企合作开展不力,校外实训基地难以落实,实习锻炼达不到预期目的由于财会工作的特殊性和保密性,会计电算化专业开展校企合作很难实施,大多企业不愿意接受学生顶岗实习,即使大部分高职院校已经签署了“友情式”校外实训基地合作协议,但该专业学生到单位顶岗实习往往不可能,顶多是实习基地参观实习,时间在半天到一天。原因是由于学生业务不熟,既不能给公司增效,又增加单位的负担,加之公司财务人员不愿意学生接触他们的财务机密,更不愿意主动培养学生与自己竞争。即便部分学生自己联系了实习单位,但很难直接参与实际财务工作。顶岗实习流于形式,校外实训基地名存实亡,校企合作只是纸上谈兵,使得学生的专业生产实习落不到实处,达不到预期的实践锻炼目的,这严重影响了其实践教学质量。 1.3理论课比例大,模拟实训室缺乏仿真性与系统整合性通过调查,现阶段90%高职院校都建立了会计实训室及电算化实训室,但70%未能达到仿真要求和学生实验需要,只不过是一些电脑加几个软件,缺乏会计工作环境,这样不仅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无法达到分组轮岗轮训的目的和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与锻炼。更何况手工记账资料与电算化资料截然分开,缺乏系统整合性,这样手工实训结果不能得到计算机的验证,学生也就无从体验会计电算化的优越性,更谈不上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了。 1.4专职教师技能薄弱,教学质量不高目前各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即便考取了会计师以上职业资格,获得了“双师”职称,但是不具备双能力,实践技能薄弱,由于没有到企业从事一定年限的会计工作,缺乏一线的实践经验,很难有效地组织实践教学。再者一些老师虽然掌握了丰富的会计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实践技能,但缺乏会计工作的相关专业知识的储备和相关问题的处置能力,指导实践教学缺乏真实性,解答不了真实工作环境下的复杂问题,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会计电算化普及程度的提高,各高校财会专业也更加重视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但是,在课程目标的定位、课程内容的设置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2.1课程目标定位不准确在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中,大多数老师对这门课把握不准,要么将它上成软件培训课,要么上成程序编写课或计算机基础课。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应该包括会计信息系统基础知识的讲授与典型通用会计软件的实践性操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数有限,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既想讲授理论知识又想讲授软件操作,结果往往都是点到为止。 2.2课程内容设置落后由于处在计算机产业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中,会计电算化的发展速度也很快。比如会计软件的主流技术已经转向以网络为基础的ERP软件了,而我们教学内容的更新明显跟不上技术的发展速度。现在的情况可以说是教材的内容落后于教学内容,而教学内容又落后于社会应用水平。 2.3课程讲授方式、方法不完善学生在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总是有限的,而且会随着技术的发展而落后。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讲课方式,将教学内容固定化,论述过程程序化,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被动者,创造性思维能力被忽略了。 2.4实训教程质量不高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所以本课程需要有高质量的配套实训教程。到目前为止,会计电算化教材质量普遍不高,教材中所举软件严重落后于企业实际应用软件,或者教材中是对各个会计软件泛泛地讲,没有针对哪一个软件详细讲。会计电算化教材本身质量尚且不高,实训教程的质量便可想而知。 3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既然把“就业导向的会计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作为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应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设置课程体系。 3.1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和实践考核评价体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职业通用标准与具有职业针对的专项标准相结合的人才质量评价标准。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课大多是单项基本技能实训、综合岗位实训、校外顶岗实习三个层次,故实践考核要突出实践应用性,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一套科学易行的实验考核体系。 3.2课程体系结构应服务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课程目标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及课程目标是建立课程体系结构的依据。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都应通过相应的课程教学得以实现。会计电算化专业有自己明确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能力要求。在构建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结构时,应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从职业分析入手,对职业岗位进行能力分解,以形成以能力为核心、同时兼顾综合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原则上,各门能力技能课程内容都应设计相对独立的学时,体现职业岗位性。 3.3切实加大加强校企合作,搞好多方向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切实加大加强校企合作的力度,教产合作,实现产学资源的互补,达到校企双赢、校企互动的良性循环。努力改变校企合作难以落实的局面,与多种企业多方向开展校企合作。企业与学校建立比较固定的实习基地,让学生获得更真实的实际经验。重点与会计师事务所合作为突破口建立实训基地,采用记账方式,学生一方面了解真实的企业的经济业务往来账款的会计处理等,另一方面给别的公司做账,大大提高了其实践操作能力,也提高了学生职业胜任力。 3.4课程体系建设与证书衔接,突出技能培养目前,我国经济建设中缺乏大量适应一线岗位工作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应用型人才。计算机等级证书、会计资格证书、会计电算化证书、助理会计师证书等都是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就业的“绿卡”。在基础会计之后应安排基础会计实训;财务会计之后应安排财务会计实训;成本会计之后应安排成本会计实训;会计电算化课程应每周两节理论讲授,四节上机实训;在学生到单位进行会计实践之前应进行一次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将手工会计与电算化会计进行融合,这既是对学生以前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一次综合实训,又是对学生进行一次上岗前的培训,可以说是一举两得。设置与国家职业标准规范相衔接的课程体系结构,是深化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改革,与就业市场接轨,培养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人才的需要。 4结语 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会计人才,只要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方向,以岗位工作实践为方法”课程体系改革,才能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满足企业对会计人才能力的要求,从一定程度上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作者:刘佳 单位:盘锦职业技术学院 浅谈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高职会计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探析 摘 要:工学结合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各高职院校经过多年的实践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就高职会计专业人万培养而言,单一企业就业岗位的人数限制和职业能力需求差异束缚了工学结合的教学实践工作的推进,订单、定向培养已成为馋决这些问题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订单式”;课程体系 所谓“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企业根据其对未来不同规格人才需求的情况,与有关学校签订培养协议(订单),然后由学校按照学校的教学计划和用人单位提出的人才规格和数量要求进行培养,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实质就是校企双方通过签订合作“订单”这种形式,密切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实现生产、教学、科研三者的有机结合,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在校学习的职业针对性问题、技术应用性问题以及就业问题,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 一、高职会计专业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迫切性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步入了一个尴尬的局面,一方面生源质量、水平的下降,另一方面学校的生存靠按学生人头的财政拨款,导致会计专业学生就业连最基本的出纳工作都干不了,让教育者感到悲哀。为此会计专业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已迫在眉睫。我们认为,走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之路,大力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整个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会计专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高职会计专业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特点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打破了三段式的学科课程体系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不再沿用传统模式,摒弃了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之分,将所有的课程内容融为一体,按照工作过程分解出典型的工作任务,再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通过项目或情境来实现教学。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的开发结果不是形成职业培训 目前,有人认为,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就是加强实践教学,将公共基础课等不直接影响职业岗位能力的课程全部删除。学生只需在实验室、实训室、实习基地开展实际操作即可。笔者认为不妥,因为工学结合课程模式不是对原有学科性课程的全盘否定,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如果按前述的方式去架构课程体系,那“职业教育”就变成了“职业培训”职业院校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三、高职会计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 “能力本位”早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界的共识。不过对“能力”的理解并没有统一的认识。有的按照英语对能力的理解强调结果,看重通过考核鉴定确定的技能和绩效;有的采用德国概念强调能力的形成过程,不同的理解影响了我们对培养目标的定位,即职业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还是培养完成整体化工作任务的“综合职业能力”。笔者认为,若是职业培训,则培养目标是前者;若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应当为后者。它当然也包括前者,姜大源教授把综合职业能力分为专业能力、关键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根据这种分类,我们可以制定出由“会计核算基础――业务核算――模拟实训――会计顶岗实习”的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只有在项目教学中来锻炼和体现学生的这种能力,这也是要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高职会计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构建 构建会计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关键是要遵循:确定“工作岗位或岗位群――岗位工作任务分析――能力分析――学习领域开发”这样一条逻辑主线。设置过程中,要从专业服务的岗位(群)调研入手,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及其相应的能力要求,然后通过分析、归纳、总结能力要求形成不同的行动领域,再经过科学的分析,实现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化,使其构成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一)课程的开发 1.会计专业人才需求调查 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以就业为导向,因此,课程的开发必须建立在对会计人才需求调查的基础上,使课程设置满足企业会计人才的需求。 我们可以通过组织专家学者、骨干教师到用人单位进行岗位调研,如“目前各单位设置的会计岗位有哪些”、“每个岗位都需要做什么工作”、“每个工作需具备哪些能力”、“ 在会计工作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难题”等,这些调查结果为制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的设置奠定了基础。 2.进行会计工作分析,确定专业课程 以会计专业调研为基础,确定主企业所需会计专业人才的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及能力要求。这方面,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步骤执行。首先,分析和确定会计工作岗位;其次,分析和确定每个工作岗位所包含的工作任务及能力要求。最后,把相关的职业能力归类并最终转化为课程。 (二)课程结构设计 课程结构设计要基于职业生涯设计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绝大多数会计人员刚开始时,都是从事低级、简单的工作,经历一段时间的锤炼后,再被安排到高级、复杂、综合性的会计工作岗位上。基础性工作到综合性工作的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1.技能型会计工作。技能型会计工作是会计职业活动的基础阶段,在这个阶段,会计人员主要从事简单的、重复操作性的工作,类似的岗位有出纳、记账、会计档案管理、财产物资的收发、增减核算、收入、支出、债权债务核算等。 2.技术型会计工作。技术型会计工作是会计职业发展历程的中间层次。这个阶段的工作相对复杂,按部就班的工作中穿插着会计人员的创造性,职业判断能力越发显得重要。 3.管理型会计工作。管理型会计工作是会计职业发展历的最高层次,该阶段的工作愈加复杂,需要会计人员处理企业内外部全局性的财务工作,参与企业的战略决策、风险管控等工作。 根据会计职业生涯各阶段对知识、能力和任职资格的要求,确定相应的课程体系。 浅谈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浅析高职会计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 【摘要】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突出人才的“应用型”,鉴于这种需求,会计专业教学注重实践教学。而会计实训教学又是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分析现有的会计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现状,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关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会计实训,现状 高职的教育强调的就是职业教育,高职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培养人才的为“应用型”技能人才。“应用型”人才,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因此要求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开设会计专业实训课程显得非常重要。 一、构建会计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的意义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而处于经济迅猛发展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构建会计专业课程实训体系具有非常的重要意义。 1、建立会计专业课程实训体系,帮助学生掌握会计理论基础知识。会计是一个博而杂的岗位,该岗位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学专业的知识,还要求学生知道相关课程的内容,如财政与税收,经济学,金融学等课程。但学生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记忆不深,相关联系了解不透。因此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训操作训练,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的融会贯通,深切体会各学科在工作岗位之间的穿插。比如会计在每月完成报表编制之后,还要完成相关税费的申报缴纳。 2、建立会计专业课程实训体系,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灌入式”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对学习枯燥的专业知识毫无兴趣,不利于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技能的培养。会计专业实习体系的构建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分工任务,通过岗位角色的模拟演练,进入实际的工作角色,以工作任务来完成学习。不仅仅完成了教学任务,还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在分工角色中,也强化了学生的团队配合能力。 3、建立会计专业课程实训体系,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学生通过专业实训,完成相关工作,最根本的目标还是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系统的掌握各个实践环节的基本操作技能。通过专业实训,模拟岗位工作,使学生在学校以员工的角色进行生产实践,参与接受工作环境和分工协作的锻炼机会,有利于实践由“学生”向“员工”的身份转变,有利于提高职业技能,增加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会计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现状 会计专业实训课程体系是以相应的理论课程为基础,不同的高职院校在开设理论课程存在差异,相应的会计实训课程也会有所不同。但大部分理论课程是相同。 1、校外实训。会计专业的校外实训一般放在大三毕业前,常称为顶岗实习。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到企业参加实习工程,完成学业,取得学分。这阶段的实训室要求学生确确实实参加进入工作岗位。但是因为一些客观原因,这阶段的实训并不能非常完美的完成,因此校内的实训就成为非常重要的实训内容 2、校内实训。校内实训的分为三个阶段,即基础阶段、专业阶段和综合阶段。三个实训阶段内容并不是并列的,而是由简单技能逐渐过渡到综合技能。呈阶梯式,基本技能是基础,专业技能是专门化方向,综合技能职是整合完成最终实训。 基础阶段要求学生以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为主,在实训课程中安排了会计基本技能的实训。这一阶段的实训,要求要求学生消化理论基础知识,简单的会熟悉会计业务基本技能。主要包括手工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明细账和总账,装订记账凭证等。 专业阶段是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大量学习和掌握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所学的内容多而杂,相对应的实训内容侧重点也不同。主要的实训课程有:财务会计的实训,财务会计实训在基础会计实训的内容上增加了业务量和业务难度。其次是成本会计实训,成本会计实训突出强调了成本和核算,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掌握企业成本核算流程和方法。然后是税务的实训,税务的实训侧重于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的纳税申报,税务会计的核算等。 综合阶段是在完成了整个知识内容的学习后,进行最后一个阶段的会计综合实训,在会计综合实训完成工业企业涉及到的相关内容。是对前面专业阶段实训内容的一个整合。从原始凭证收集和编制,到记账凭证的填列,会计报表的编制,增值税及附加和企业所得税的纳税申报,报表分析等等。在会计综合实训里都有涉及。 三、校内会计专业实训课程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建议 1、实训教学内容和过程有待完善。很多学校的在实训过程中,使用的实训教材五花八门,实训教材不具备真实性。同学们拿到实训教材,分不清与普通理论教材有什么区别。学生们拿到实训教材,仍然当成一个作业来完成,对业务发生的实际情况不能完好的理解。比如成本的计算,大部分学生当成是一道复杂的计算题进行处理,而对产品的生产流程未有清晰的认识。其次角色分工不存在,一个学生包揽实训全过程,不同角色间单据的传递无法实现;有的完成的角色分工,但是在实训过程中,仍强调会计的核算职能而忽视了监督职能。 2、师资力量有待完善。学生在实训期间不可避免的会碰到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上的各类问题。需要指导老师具有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而现阶段的指导老师对于理论知识已经足够,但是缺少实践操作方面的能力。当前许多会计专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类型的教师。使得理论教师对会计实际岗位操作不熟甚至不解,造成教学误区。让大型企业财务总监、财务经理、内审部经理、大中型会计师事务所业务主管、注册会计师等业务一线会计人员为学生讲课并指导实训又存在一些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培养“双师型”教师。 3、实训环境有待完善。为了使实训更有真实性,建立仿真的实训基地和实训室成为外在的必要条件。实训基地的建立,设立相关银行,税务,工商,企业一体化的实训室。实训过程中,按照培养方案设立的角色分工,进行实训。同时将校内实训和校外参加结合,在实训过程中参加企业,让学生对经济管理活动有更深刻的认识。 浅谈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对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 摘 要 文章以会计专业的岗位需要及特点为依据,指出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当前状况,提出开展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途径,并对实践教学的评价和管理提出了一些措施和建议,为会计专业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上做了新的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 会计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 建设途径 思考 随着高考人数的逐年下降,怎样保证学生生源就成了各个高职院校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而保证学生生源最主要还是要提高学生就业率,而提高就业率的核心问题是怎样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内涵建设。要让教学质量得到一个质的提高和飞跃,主要是要对学校实践教学体系做深入的改革和突破。而会计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经济管理应用学科,实践性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内容。高职会计专业实践课程是学生获得实际操作能力,掌握基本会计技能,尽快适应会计岗位工作需要的关键环节。笔者根据高职会计专业的特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作了一些探索。 一、高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现状 实践教学在整个高职教学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学生就业的关键一环。但是以往的教学内容与就业市场实际需要表现出了明显的不适应性,拿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来说,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实训环境 很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实训课程都是在普通教室进行实践教学。在实训中没有真实的企业环境,不能让学生体会真实的会计工作流程。因此,这种流于形式的会计实训,效果自然是很差的。 (二)教学方法 很多高职院校的会计实训只采用会计岗位综合实训,就是在实训过程中没有明确的分工,由学生一人担任所有的会计角色。这种方法虽然让学生体验了所有的会计岗位工作,但是没有办法体会企业的会计分工和内部管理制度,这样教学质量自然很难有保证。 (三)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属于岗前练兵,是实践性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一种直接让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参加会计实务操作的实践性教学形式,也是对校内实践教学的补充。但是由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实习单位接纳的学生数量非常有限。即使学生进入了实习单位,但真正从事会计专业岗位的很少,所以顶岗实习的预期效果比较差。 二、开展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途径 (一)会计专业分析和调研 在新生入学的时候就开始对会计专业进行分析,可以安排经验丰富、有实际行业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担任新生“专业分析”的主讲教师,让学生了解自己三年中将要学的知识和毕业后将要从事的岗位。这样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一个交流互动的机会,为以后的教学活动做准备。 对学生进行专业分析以后还要带着学生进行本专业的调研,可以带学生去校内外实训基地去参观,让学生对本专业所要了解的知识、从事的岗位有一个具体的认识。专业分析和调研完成之后,可以通过一个考察报告或者专业总结的形式让学生去展示,最后教师再进行讲解和分析,这个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双方互动、展示的一个过程。 (二)校内实训环境的强化 校内实训基地强化的实践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稳定性,学生在获得会计专业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的同时,可以在学校实训基地里进行与所学课程内容相符的实践项目的训练。同时学院应当与校企合作企业共同开发仿真的实训资料,在实训室里设置不同的工作岗位。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够让学生体会企业的内部流程和内部的管理制度,所以实训效果就打打提高了。 (三)校外实训基地的拓展 高职院校要加强校企合作的平台,通过校企联手,积极拓展会计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如此一来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的融合,而且通过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会计专业人员应该具备的岗位意识。另外,通过这个平台来提升学院和企业的知名度,吸引更多更好的企业主动加入校企合作平台的建设中去,打造校企合作的“示范”平台。 三、高职实践教学的评价与管理 (一)实践教学的评价 结合能力与素质的要求,注意对实践教育过程的控制与调节,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在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不仅要重视实践最后的结果还要关心实践的过程,要科学的制定过程并和结果同时进行、相互渗透的评价体系。 对会计专业实践教育的评价还应该把企业评价和社会评价融入到实践教学体系中去,要与用人单位和企业之间建立长期有效的实践学习反馈机制,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实践教学的管理 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建立完善有效的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首先,要保障校内外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有必要成立实践教学组。这个小组的应当由会计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辅导员和校外实训指导老师组成,制定实践教学管理办法,来协调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其次,要制定各项实践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实践教学体系以及校外实习的管理、考核等管理工作。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为了适应社会对会计专业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应该在高职院校中大力推进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同时我们相信,在广大高职会计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一定能够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全新之路,为社会输出大批能力强、技术硬的会计应用型人才。
会计法律论文:会计法律责任探讨 摘要:会计法律责任主要是指编造和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论文或称会计造假的责任。不少单位及工作人员,尤其是会计人员在会计法律责任的认识上存在不少误区,以致于在处理会计事务过程中缺乏应有的责任意识,工作偏差、错漏现象较多。改进会计法律责任的认识,明确会计法律责任的承担,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有很大的裨益。 关键词:会计造假;法律责任;认识;承担 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其基本立足点就是培育和发展统一、开放、平等竞争、规章健全、秩序井然、功能完备和运转灵活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这就意味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传统的计划经济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财会工作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经济与社会事业越发展,财会工作越重要。 然而,在《会计法》贯彻实施的过程中,不少单位及工作人员,毕业论文尤其是会计人员在会计法律责任的认识上还存在不少误区,以致于在处理会计事务过程中缺乏应有的责任意识,工作偏差、错漏现象较多;同时,社会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在为公司出具审计报告、验资报告时不实、虚假现象也屡有发生⋯。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法律实施上的障碍,即会计信息虚假、失真现象未得到有效遏制,而对其责任承担主体又缺乏责任认定的手段,以致于有关会计法律责任的规定尽管明确,但在追究违法主体责任时却缺乏有力手段给予保障,使得规范会计工作,确保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立法宗旨无法落实。 本文研究的会计法律责任主要是指编造和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或称会计造假的责任。由于会计法律对会计行为的各个方面都做了规定,因而违反会计法律的行为也有多种,例如,毁坏会计凭证、打击报复会计人员等,但这些只是为实现会计法律的形式价值,即规范会计行为而设定的责任。会计法律的实质价值还是要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因此,本文对其他形式的违反会计法律行为的责任不做讨论,只将符合法律要求的会计信息称为“真实的”,将不符合法律要求的会计信息称为“虚假的”。 一、当前对会计法律责任认识上的误区 (一)单位负责人只对单位重大决策负责的认识误区 新《会计法》规定了“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而现实中许多单位负责人在认识上还是多把自己定位在管理当局最高决策者的位置上,即只认识到其对本单位的重大决策负有全面责任,而对于会计工作往往认为属于部门工作范畴,应由其机构负责人或主管人员负责[。表现在具体方面,单位负责人或是忙于行政管理或是忙于业务经营或是忙于应付大小会议,而疏于对会计工作的管理,使得许多单位内部会计制度不规范、不健全,甚至于对会计工作漠不关心,忽视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约束会计行为。因而要从单位内部人手治理会计工作不规范和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应首先端正单位负责人的态度,使其认识到自己在法律责任上是首要的责任承担主体,督促其依法行使职权,做好对会计工作的领导、对会计制度的建立和对会计人员的考核。 (二)会计人员只对其会计核算行为负责的认识误区 会计人员的基本职能在于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在现实中,会计人员几乎都认识到了会计核算的重要性,职称论文因此,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核算业务之中,而忽视了其作为单位内部会计监督主体的作用。再者,由于会计人员处于各单位决策者的管理之下,其工作评价和工资报酬都受到决策者的影响,要使其依法行使内部监督职权困难重重。以致于许多会计人员都认为只要在业务上不出纰漏,保证自己在业务范围的行为不出问题,就是一个尽职尽责的会计人员;还有的会计人员为了和管理当局搞好关系,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惜放弃其法定职责,使得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成为一纸空文。 (三)对虚假会计信息认定的认识误区 在追究会计法律责任时,关键性的一步就是要确认会计信息是否虚假。尽管在证券法、公司法以及相关的法规中,已经规定了出具虚假会计信息的有关人员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但是,对于如何来认定虚假会计信息往往规定得过于原则与抽象,这就给司法实践带来一系列的认定问题,理论上也有很大的分歧。有的观点认为应当从法律角度进行分析,而有的观点则认为应当从会计专业角度衡量,因而在认定方式上难以统。 笔者认为在认定时,应考虑从其行为构成,即从行为是否具有违法性,主观上是否有过错,行为结果的危害程度方面来加以区分,也就是采用行为目的、行为性质、行为结果三方面结合综合认定的方式。但在具体认定会计信息是否虚假时,由于执法、司法人员往往缺乏专业知识,单纯由其认定尚有困难,因而可考虑聘请独立的社会中介机构或专业人员如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借助专业知识分析判断。 (四)会计人员缺乏相应的法律观念和对法律本身认识上的误解 目前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资格取得和继续教育方面,《会计法》和财政部的相关规章制度当中都做出了一定的要求。除需要具备一定的财会专业知识外,财经法律法规的掌握也被列入了重要内容。遗憾的是,在这方面,许多会计人员对法律本身的理解和熟悉程度令人堪忧。在会计人员之中,许多人对于会计人员的基本职责、业务规范和法律责任方面的知识都非常贫之。 其实,作为“反映、监督与控制”财务运行的主体——会计人员的责任是十分重大的,尤其是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的法律责任更加突出。而根据最近的调查研究与分析,即使在新《会计法》全面实施的今天,会计信息失真、财务管理混乱、跑冒滴漏严重、财会基础工作薄弱化的现象仍较普遍地存在,甚至更有少数会计人员贪污挪用、严重违法犯罪。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误区 我国正处在新旧体制转轨的时期,传统观念受到巨大的冲击,这种客观现实引发了一部分人的思想混乱,而财会领域又成了重灾区之一。其认识上的误区主要有二: 一是“机遇观”。这几年财会领域为了尽快与国际接轨,其政策法规和制度安排不断朝着“自主”的方向变化和调整,因而,相当一部分会计人员认为,抓住这一过渡时期的“机遇”大捞一把无碍,等到规范定型后再循规蹈矩不迟。 二是“依附观”。随着各地企业民营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特别是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财会人员与企业的关系已由过去的半独立型转为依附关系,为“老板”服务已经到了无所顾忌的程度,因而造假账、偷漏税、提供失真会计信息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 2.素质低下 诚然,在我国的财会领域确有不少优秀的“内当家”,他们忠于职守,遵纪守法,默默奉献;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中间者”在“大气候”的影响下,法律意识浅薄,随波逐流,最终走向了拜金主义歧途,成为社会的败类。究其原因,主要是从众心理和政治素质低下,导致以身试法。 从现实中层出不穷的会计违法行为的案例中也可以发现,会计人员缺乏起码的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工作总结这一现象已经严重阻碍了会计队伍的发展壮大,也严重影响到会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改进会计法律责任认识的途径 在对会计法律责任的认识上,我们应当清楚地看到:其认识程度不仅仅关系到事后责任的追 究方面,还关系到法律对相关人员的教育、预测和评价等功能。要使《会计法》进一步贯彻落实,务必强化这方面的认识,笔者提议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改进: (一)继续加大《会计法》及相关财经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宣传教育的重点是基层的会计人员、各单位负责人、主管财务工作的领导,可以通过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和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对单位负责人的专门培训、讲座等方式普及,使他们认识到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并敦促他们建立、健全各项内部管理制度,积极采取措施防范会计违法行为的发生,杜绝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 (二)在会计管理机关内部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门人员,强化对会计法律责任的监管力度目前在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财政部门中一般都设置了专门的会计监管机构,如省财政厅设会计处,地市级财政局设会计科,县级财政局设会计股等。但这些机构的主要工作集中在会计工作管理、行政执法等方面,而且往往只注重事后对会计违法行为予以处罚,缺乏事先的监管控制功能(如对于各单位会计工作不规范的治理完善,对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认定等),这是他们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工作重点[4]。一旦遇到会计信息理解的法律冲突时,作为会计监管部门,应站在独立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对这些会计信息予以鉴定,并做出相应的结论,以便给有关司法部门提供依据,这将成为我国会计监管部门今后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可以考虑引进专门的人员,如法务会计人员,配合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必要时也可聘请外部的注册会计师予以协助。 (三)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使会计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同时也有利于划分各种主体之间的责任 应当指出,会计工作失范不能仅归结于会计制度本身的缺陷,其更深层的原因还应归结于单位内部治理结构的缺陷。当前在我国许多公司中,大股东控制或由公司中高级管理人员控制的现象较为普遍,造成经营者与所有者(大多数中小股东)的权利极度不平衡,使得经营者往往为了夸大其经营业绩或是向投资者隐瞒其真实经营情况,不惜授意、强令、指使会计人员从事会计违法行为,提供和报送虚假的会计资料。针对这种情况,各单位应当首先健全自身的内部治理结构,如公司中应当建立健全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相互之间制衡约束,才能从根本上杜绝会计违法行为的发生。其次,在追究各种主体的法律责任时,应当按各主体职责进行划分,从行为目的上去分析会计违法行为的真正操纵者,按其责任大小分别予以处罚,而不能只追究会计人员的责任。再次,各单位应当建立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如财务审批制度、会计稽核制度、财产清查制度等,完善现有的激励机制,对忠于职守、坚持原则的会计人员和相关人员给予奖励;对工作失职、有违法行为的主体给予惩处或由监督主体行使诉权,追究其法律责任。最后,各单位还应充分发挥会计人员内部监督的职能,建立内部审计机构,赋予相应职权,从内部防范各种不合法、不规范行为的发生。 三、会计法律责任的承担 会计造假是人们最大化逐利本性的体现,从本质上看,它是由会计信息生产、监督的契约关系没有真正建立,即会计信息供给者与需求者主体地位不平等、会计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义务不对等所造成的[5]。 尽管社会一再强调改进和强化会计法律责任的认识,但是,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会计造假即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却呈愈演愈烈之势,造成的损失和危害已经严重波及了我国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直接或间接地损害了人们的利益,成为一大社会公害,因此,对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责任人员追究法律责任是理所当然的。会计法律责任如何承担,实际上就是对违法行为施以何种制裁措施的问题。笔者认为,违反会计法律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是: (一)民事责任 从会计的关系看,会计人员是接受管理当局的委托,向管理当局的委托人提供财务报告。因此,只有管理当局才对外部投资者负责,会计人员只对管理当局负责,与外部投资者并没有直接的受托责任关系。因此,由会计人员承担全部民事责任缺乏依据,并且淡化了管理当局的责任。而且,从虚假财务报告产生的机制来看,会计人员主观上一般没有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动机,因为虚假财务报告与其自身利益并没有直接联系,只不过是受到管理当局的授意、指使或强令,为了避免被解聘或降职等而不得已做出的行为。实际上,管理当局与股东之间的聘任报酬契约、与债权人的债务契约、资本市场筹资动因等是导致他们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直接原因。会计人员的报酬取决于管理当局,其意思表示受到管理当局的影响。现实中,会计人员一般会自觉地听从管理当局的意旨,而并非完全地自愿造假,所以会计人员不应该承担所有的民事责任。 笔者认为,会计人员与管理当局之间是一种雇佣关系,会计人员的民事责任可以适用侵权法中的雇员侵权责任。侵权法认为,受雇人执行职务行为时所致的他人损害,雇佣人应承担赔偿责任,雇佣人的这种责任是替代赔偿责任。在执行职务的过程中,受雇人按照雇佣人的意志为雇佣人的利益所实施的行为,实际上等于雇佣人自己所实施的行为。据此,对于虚假陈述行为给投资者和其他利害关系人造成的损失,应当由管理当局承担主要的民事责任。 (二)行政责任 对于提供虚假的财务报告,会计人员往往并非不知其为违法行为,留学生论文因而并不能完全免除其对虚假财务报告不法行为的责任,他们是财务报告的直接制造者,对虚假报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行政责任包括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目前我国会计造假法律责任以行政责任为重,并以财政部门为主,由审计、税务、银行、证券、保险等多个部门参与共同对会计造假追究行政责任,《会计法》和《公司法》中也规定了对此行为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分别做罚款、吊销资格证书等处罚。 (三)刑事责任 会计造假刑事责任是指实施了刑事法律规范禁止的会计造假行为所必须承担的刑事法律后果。会计造假实质上是违反会计契约的行为,理应承担违约责任。我国《刑法》和《会计法》中都对会计造假行为规定了相应的刑事责任条款。 会计法律论文:浅谈会计法律责任及预防 【摘要】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我国会计行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对会计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会计人员在工作中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会计人员务必细心谨慎。另外,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会计工作的法律界定并不明确,由此导致我国会计工作中经常存在一些造假行为,就目前而言,我国的会计相关法律有待完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及时效性有待提高,为促进我国会计行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制定有效措施,为会计工作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 【关键词】会计 法律责任 预防 一、我国会计工作法律责任现状 (一)会计工作法律责任承担主体不明确 我国会计相关法律对于会计工作中的一些违规行为缺乏明确责任的必要措施。会计工作中的一些违法行为必须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在我国,承担法律责任的主体并非唯一,范围比较广泛,包括违法企业的主要负责人、会计部门的总会计师、会计机构的相关负责人、从事该项会计工作的一般会计工作人员以及与其相关的会计注册人员等。以上会计责任主体涉及人员较多,相关法律法规并未对这些主体所承担的具体法律责任进行明确,在出现会计违规行为的时候难以进行责任追究,企业相关人员会出现踢皮球式推卸责任方式,给相关部门追究责任带来了较多的困难,由此导致一些会计工作人员更加肆意的进行一些违法行为,给会计行业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造成了混乱,国家相关部门的权威受到严峻挑战,政府部门的执行力有待提高。 (二)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 我国会计信息的可信度不高,很多会计账目上的财务信息与真实情况不符,会计报表杜撰现象严重。企业会计工作中,企业的会计信息主要通过会计账簿、会计凭证、会计表单等会计凭证反映,这些会计材料承载了企业一段时间内的经营管理模式以及资金流动状况,是企业某段时间内的发展的数据反映。会计信息失真会让外界对该企业的经营发展产生误判,虚假的会计信息还会为企业的逃税漏税行为提供庇护,不利于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另外在一些大型企业,会计人员会与其他部门人员同流合污,在一些大型工程的会计账目上虚报,以此谋取个人利益,并借助法律空隙逃避责任。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企业承受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并间接导致企业的声誉受到影响,严重的话会使企业遭受严重的打击,并对日后的经营管理带来严重阻碍。基于此必须提高对制造会计虚假信息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减少会计行业的造假行为,为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扫清障碍,使得会计工作能够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中展开。 (三)我国会计人员法律意识淡薄 我国企业财务制度及会计制度已经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但就整体情况而言仍旧处于传统阶段。调查表明我国企业会计人员目前专业素质普遍较低,大多数没有受到专业的培养和训练,专业知识不足。造成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员工思想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另一方面企业在招聘人才的过程中并未进行严格把关,在会计人才的要求上有些宽松。会计工作人员是财务制度及会计制度的实施者,为促进改革的进行首先需要员工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尤其是在法律意识方面比较淡薄,对会计工作的基本职责、法律责任、日常行为规范等了解不够,因此在会计工作中时常会出现一些违规现象。随着时代的发展,财务制度及会计制度逐渐发挥其在企业的独特作用,相关改革刻不容缓,尤其是会计人才的法律意识有待提高,让其在工作中受到约束性,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二、会计法律责任预防措施 (一)提高会计人员专业素养,培养其法律意识 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是会计工作的重要基础,为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及有效性,必须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让所有的会计工作都在其能力范围之内,减少因为工作能力方面的缺陷导致出现工作上的失误。调查表明,会计人员在专业素养方面最欠缺的就是对相关法律知识的了解,很多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违法行为的时候只知道这样做不对,但对其恶劣影响以及可能承担的责任并不明确。为促进我国会计行业的健康发展,必须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国家相关部门可以定期对会计单位工作人员进行相关法律培训,必要的话可以进行相关方面的职业考试,让会计工作人员意识到遵纪守法的重要性,并意识到非法行为需要承担的责任,使得会计工作人员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自觉约束自己,有效降低会计信息的虚假性,为会计行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二)建立科学的会计管理机制,明确各会计机构职责 企I建立科学有效的会计管理机制有助于帮助企业更好地展开各项管理,在设置企业会计机构是需要有一定的要求,避免公司管理出现不合理的地方,必须由财务部门下各机构的职责以及承担的责任,将财务管理的职责、权益等分配到各个机构中,以此推动企业的良好发展。会计机构的主要职责是对企业的财务工作进行审核确认,同时需要进行相关核算工作,通过科学的计算与分析得出准确结果,为公司的发展进行引导。 (三)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 会计工作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因此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必须建立一定的财务会计风险管理机制,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评估,并建立一定的风险规避政策,为企业的发展创造安全的会计环境。另外对于会计中的虚假信息行为,企业需要建立专门的监督机制。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有效性不仅有助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制定一些有效的策略,还能让人们了解企业的管理状况。企业应该制定统一的周期计划,减少擦边球现象。并在实际管理中进行明确的季度划分,及时有效地完成当季度的财务会计报表。使得最终得到的财务会计信息具有较强的参考性,能准确反映企业在一段时间内的运营状况。 三、小结 会计工作在企业的经营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在进行会计工作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违反相关会计法律法规行为,为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提高会计工作中信息的有效性,促进我国会计行业的不断前进。 会计法律论文:论企业负责人会计法律责任风险的规避 摘要:新《会计法》首次明确了企业负责人为本企业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是会计行为的第一责任人,明确了企业会计责任主体的法定职责和法律责任,加大了对违法会计行为的惩治力度。提高法制观念是企业负责人防范会计法律责任风险的基本前提;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是企业负责人防范会计法律责任风险的有力保证。 关键词:企业负责人;会计法律责任;风险 一、提高法制观念,摆正企业负责人在本企业会计工作中的位置 企业负责人是本企业的法人代表,对本企业的会计工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企业负责人应加强对以《会计法》为代表的财经法规的学习,了解《会计法》所提出的要求以及相应的法律责任,从思想上充分认识、高度重视《会计法》在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方面的重要意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企业的领导为追逐政治或经济上的私利,指使会计部门和会计人员弄虚作假;一些政府官员为完成经济指标,强令下面虚报瞒报。《会计法》第28条规定:“企业负责人应当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第46条规定:“企业负责人对依法履行职责、抵制违反本法规定的会计人员以降级、撤职、调离工作岗位、解聘或者开除等方式实行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给予行政处分。”这些条款都不容置疑地表明企业负责人在会计法律责任面前难辞其咎,再也不能以“自己不懂会计业务”或“不知情”“事前不知”,或所用会计人员“不熟悉会计业务”等为借口,来推卸或减轻责任。所以,企业负责人应认真学习会计法,提高法制观念,摆正企业负责人在本企业会计工作中的位置,正确履行其会计责任。否则,很容易遭遇法律责任风险。 二、加强对财会知识的学习,提高辨别、区分违法会计行为的能力 会计是二个行为过程,企业负责人是会计行为的重要参与者,各种会计政策的贯彻执行,各种重大会计事项的决策等,都离不开企业负责人的参与。会计又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我国,大部分负责人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财会知识教育,这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形成鲜明的对比。 负责人首先应掌握会计基础知识和会计基本原则,包括会计的职能和作用、一般原则、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等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学会读懂和分析财务会计报告,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以及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等。负责人只有熟悉掌握了财会知识,才能提高自己辨别、区分违法会计行为的能力,才能保证本企业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才能充分掌握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面情况,控制会计行为,防范会计风险,从而保证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和完整。 三、重视会计人员配置和会计机构建设,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负责人是会计责任主体,要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除了自己遵守《会计法》,不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外,还必须防止会计机构内部人员的作假舞弊行为。首先,负责人要关注会计人员的配置,重视会计人员的职业继续教育,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选拔任用素质高、道德品行好的人才,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和效率,从而减少单位负责人由于会计人员的败德行为带来的法律风险;其次,负责人应重视会计机构的建设,通过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制约机制,明确会计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工作规程和纪律要求,坚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确保不同机构和岗位之间的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四、正确认识会计监督的重要地位,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 《会计法》强调内部会计监督的目的在于:要使违法违纪行为首先遏制在会计工作初始阶段,不能将不法行为放纵到发生并铸成事实后,再寄希望于社会中介机构去审计、财政等执法部门去查办以及社会和政府的监督上。从规避会计法律责任的角度来看,负责人应高度重视会计的监督职能,正确认识会计监督的重要地位。 会计监督是现代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工作与其他工作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的政策性和法制性,会计人员行使职权受法律保护。负责人要建立健全本企业的会计监督制度,保证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只有正视会计监督的法律地位,负责人才能严格自律,遵守会计法,杜绝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干其随心所欲的事。目前,在一些企业管理者为了追求自身短期利益最大化,指使、授权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做假账,伪造会计凭证,办理违法会计事项,从而使得会计工作受制于管理当局,不能独立行使其监督职能,破坏了正常的会计工作。实行会计委派制是现代企业制度下加强所有者监督,维护所有者权益的需要。委派制的目的是执行会计监督的会计人员与被监督企业分离,不存在人事及经济利益关系。因此,实行会计委派制、借助企业外部会计专业力量进行财务监督是必要的和可行的。 会计法律论文:中国会计法律责任制度的完善研究 摘要:会计法的制定与实施对于强化企业经济管理与财务管理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其能够推动会计工作效用的实现,使得会计工作更好的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经济发展。各种类型的会计违法与犯罪活动都会严重阻碍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侵害到债权人、股东、社会和国家的利益。然而当前我国会计法的相关规定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亟待解决,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与优化,以使得会计法律责任制度能够严格统一。文章主要针对中国会计法律责任制度的完善进行研究。 关键词:会计法律责任制度;完善措施;《会计法》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市场经济已经得到了成熟的稳定的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与环境中会计信息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不同利益代表的经济主体往往会由于会计问题产生各种类型的矛盾与冲突。而会计信息的重要性与利益相关性使得企业中的利益纠纷往往都与会计数据存在密切的关系。近几年来,各种会计违法,会计发作行为已经严重影响到了股东、债权人、社会,乃至国家的利益。因此,进一步完善我国会计法律责任制度十分有必要。 一、会计法律责任及其特征 1.会计法律责任 会计法律责任主要是指会计主体违法法律法规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其中的会计主体包括企业与个人。值得注意的是,会计法律责任不单单是指违反《会计法》所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同时还包括违反《证券法》、《审计法》、《保险法》等一系列设计到会计行为的法律法规所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1]。 2.会计法律责任特征 会计法律责任的形成是由于会计违法行为的产生,而会计违法行为主要包括会计业务处理中的,会计处理结果公布中所涉及到的一系列违法行为。鉴于上述原因,会计法律责任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会计法律责任主体存在多元性。由于会计业务行为并不是单一、独立的活动,而是涉及到多个主体的综合性活动。因此,会计法律责任的主体存在多元性[2]。例如,企业所产生的会计业务需要经过多个主体,其中包括业务审批人员、会计人员、出纳等。并且,形成一份完整的会计报告需要多个环节加以审查验证,因此当会计业务出现虚假信息或会计信息披露出现问题的情况,给国家、企业或股东造成经济损失的时候,就需要深入追究涉及会计业务的部分人员,让其为该后果承担法律责任。2.会计法律责任追求机关的多样性。基于会计法律责任的概念可以明确得知,要承担会计法律责任的法律众多,因此牵涉到众多政府机关与部门。所以,如果当会计违法犯罪行为出现时,有可能是多个机关需要追求相关法律责任。《会计法》中明确提到,财政、审计、证券等监管部门需要根据当地法律规定来对企业的会计数据进行监督检查。同时,也明确规定当违法《会计法》并且同时违法其他法律的需要各自的部门在其职权范围依法处罚。因此可以看出,出现会计违法或会计犯罪可能是由多个机关一同对违法犯罪进行处罚。 二、会计法律责任的具体形式 1.行政责任 会计法律责任中的行政责任主要可以分为行政处分与行政处分。其中,行政处分为国家工作人员违反行政法规所需要承担的行政法律责任,主要形式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等。行政处罚是对于其认为违反行政法管理的一种行政制裁,主要形式包括警告、罚款、没收非法所得等。在我国市场环境日渐成熟的背景下,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热潮中行政处分已经无法实现预防会计违法的效果,因此在承担行政责任方面将会渐渐朝着以行政处罚为主的方向发展[3]。 2.刑事责任 会计法律责任中的刑事责任是指会计犯罪行为所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在会计业务中违法国家会计制度相关会计舞弊行为构成犯罪的都需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会计犯罪行为属于经济犯罪,其所侵害的对象是正常的经济秩序与经济关系。 3.民事责任 会计法律责任中的民事责任是指违反了会计法律规范,让蒙受利益损失的受害人得到的补偿。但是在现行的《会计法》中并没有对民事责任承担有相关的固定。而《注册会计师法》与《公司法》对民事责任有一定的规定,具体指出注册会计师应该就其违法行为给予利益相关者所蒙受的损失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4]。 三、中国会计法律责任制度的完善 1.完善《会计法》与其他法律制度的协调 完善《会计法》与其他法律制度的协调能够更加彻底的贯彻落实《会计法》,发挥《会计法》的效用。《会计法》是我国产权保护法律中的基础性法律之一,其需要在满足宪法规定的基础上给其他法律的制定与执行提供专业的支撑。而其他法律则应该在《会计法》的责任划分、法律执行与程序的制定中提供相应的帮助。所以,《会计法》与其他法律制度的协调与配合应该详细规定各自的内容与属性。针对这一情况,相关政府部门可以设立《会计法》起草拟定部分,在经过全面的调查与意见征求后,着手对当前《会计法》以及其他设计会计内容的法律责任规定进行统一的调整,以表面出现会计司法操作矛盾的情况[5]。 2.完善《会计法》具体规定 首先,针对目前企业负责人的会计法律责任难以落实到法人主体的问题,《会计法》应该明确规定企业会计部门主管要组织企业开展专业培训,使其能够详细明确会计处理工作,避免企业挂名管理人推卸法律责任。在《会计法》中应该详细制定企业负责人的法律责任,如果企业提供了一系列与实情不符合的资料或数据,不仅仅需要企业会计部门负责人背负法律责任,企业的管理人员也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其次,针对目前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难以划清的问题,《会计法》应该严格限定会计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之间的区别。例如,可以采取以涉案金额的大小来作为违法与犯罪的判定标准。又例如,可以采取以涉案人员是否存在特定犯罪目的以及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来作为违法与犯罪的判定标准。 最后,行政处分规定合理性欠缺的问题,《会计法》应该进行明确的规定。如国家机关或国有企业以外的企业管理人员出现了会计违法行为,在未涉及到刑事犯罪的情况下,由国家会计监督管理机构下达行政处罚通知书。如对行政处罚有异议可以审定复议。而国家机关或国有企业工作人员接受行政处分,则需要由国家会计监督管理机构向行政监察机构提出处分建议,具体的行政处分完全由行政监察机关决定与执行。 3.制定《会计法》细则 需要明确《会计法》的立法思路以及实施细节。对于限制性的法律规定要进一步的细化与量化,以能够使得《会计法》便于执行。例如,针对会计信息以及虚假会计信息情况的出现做出详细的规定[6]。这一详细的规则需要在会计法及其实施细则中出现。同时,要严格限制会计信息与虚假会计信息的既定,避免法律规范中存在不专业的情况。因此,在制定相关细则的时候需要专业会计人员配合法律专业人员一同来商讨,以制定严格、科学、合理的标准。对于会计信息与虚假会计信息犯罪的情况也要具体化,并且结合《刑法》中的相关条例来制定相关标准。针对《会计法》与其他多种法律规定之间的约束与限制,制定《会计法》的细则显得更加重要性。 4.强化会计法律责任追究力度 强化会计法律责任的追究力度,尤其是对于会计违法的相关民事与刑事责任的落实。在民事法律方面,《会计法》对会计违法行为的民事责任存在相应的缺陷。因此,需要在《会计法》中建立民事赔偿制度,对会计违法行为所需要承担的民事责任作出相应的规定,让会计违法的主体能够为其会计违法行为付出应有的代价,全面保证会计相关利益者的权益,强化会计违法的成本,进一步保障会计信息质量的准确性与真实性。在虚假会计信息刑事责任的制定各方面,可以借鉴我国刑法的相关罪名对于在会计业务当中存在的提供虚假财务报表、会计证明等会计舞弊行为来进行定罪。 四、结束语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类型的会计违法与犯罪活动都会严重阻碍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侵害到债权人、股东、社会和国家的利益。会计法作为监督管理会计行为的法律法规要充分发挥法律的监督管理作用,以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会计环境,防止会计违法犯罪活动出现。然而我国对会计法律责任的相关法律建设依然处于起步阶段,需要长时间的研究与探索,但是相信在众多学者与专家的不懈努力下,我国会计法律责任制度将会更加完善。 会计法律论文:论强化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 规避会计法律责任风险 摘要: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事业单位在会计实践中存在会计信息提供者基于不同经济体的自身利益驱动,违反《会计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会计工作秩序不规范、不按会计制度规定设置会计科目和进行账务处理,伪造会计单据和会计凭证,做假账、账外账等现象时有发生,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由此带来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作出错误的决策,并引发不同利益经济主体之间产生矛盾和冲突,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甚至影响社会公众的利益和国家正常经济秩序的运行。本文就如何强化内控制度建设以规避会计法律责任风险,促使会计行为主体遵守《会计法》,确保财会工作健康有序运行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会计工作 内控制度 法律责任 一、会计工作法律责任概述和形式 会计法律责任是指会计法律关系中各主体因为没有履行会计法律义务或者违反会计法律规范所要承担的强制性法律后果。我国《会计法》和相关法律对会计工作的具体违法行为有明确的规定,是财会工作正常运行的保障。会计法律责任具体包括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包括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是我国会计法律责任的主要形式。刑事责任主要适用于会计人员、单位负责人伪造或销毁会计资料以偷逃税款或者贪污犯罪、挪用公款犯罪等,给国家和单位造成重大损失的情形。民事责任是会计法律责任中的重要形式之一。会计人员诸如做假账或者对外提供违反实际财务状况的会计信息等会计违法行为,对其他经济主体的利益造成损害,并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损失的,相关会计人员就必须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二、会计法律责任产生的成因 会计法律责任产生的成因分为单位负责人违法违规成因和会计人员违法违规成因两个层次,在不同层次上又有主观因素成因和客观因素成因之分。 (一)单位负责人层面的成因 1、客观成因 现阶段我国会计法律法规对许多会计违法行为规范的定义不够明确,《会计法》与《刑法》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比如《刑法》中对会计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相对较轻,而《会计法》中对会计违法行为的处罚大多为一般原则性的,加上会计违法行为中存在多个责任主体,如单位负责人、总会计师、会计机构负责人、一般会计人员等。但目前我国的会计法律法规还没有对这些主体的会计责任作出明确划分,仅仅是做了些简单的规定,在司法实践中很难做到依法追究其各自应承担的责任。虽然《会计法》第四条规定单位负责人要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现实中很多单位负责人对自己所要承担的会计法律责任存在认识上的误区,缺乏自我监督的动力,容易产生不作为或不当作为的违法行为。他们往往只注重本单位的统筹决策,而认为会计工作属于财务部门的范畴,会计责任应由财务部门负责人负责,客观上导致会计法律责任风险。 2、主观成因 主要是基于单位负责人为完成业绩指标、粉饰政绩、逃避税收或者获得投资、取得借款又或者营私舞弊中饱私囊而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伪造、篡改或利用不正当的计量方法对会计数据、原始凭证进行人为夸大或缩小,使得会计信息与会计信息质量有关的载体资料(如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存在失真现象,从而导致会计法律责任风险。 (二)会计工作人员层面的成因 1、客观成因 会计人员地位的非独立性,对单位领导只有建议权没有变更权和阻止权,会计人员往往对领导只有服从,从而被动的“协助”作假造假,使会计信息失真,更由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内部监督和内部审计制度的缺失,使会计人员陷入承担法律责任的风险。 2、主观成因 在处理具体会计事务中,许多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人员对会计法律责任问题没有清晰的认识,没有从会计从业人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没有严格按照会计制度开展工作,工作责任意识不强,出现了工作偏差和错漏现象,个别会计人员为了一已私利对会计信息造假,以上种种都导致会计法律责任风险的产生。 三、规避会计法律责任风险的措施 建立并严格执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严格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强化内部管理,从制度设计上和制度运行上去控制风险,防止、发现、纠正错误和舞弊行为,有效堵塞漏洞,遏制和打击犯罪,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提高单位领导法制观念 单位负责人要学习《会计法》,深刻了解并掌握会计法律责任的内涵,从而高度重视本单位会计信息质量工作,对会计资料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不能做超越法律法规禁止的会计事项,更不能授意会计机构或者人员做假账等。同时单位负责人应组织本单位会计机构加强《会计法》的学习,定期或者不定期举办培训班,让会计人员深刻掌握会计法律责任相关规定。 (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是事业单位提高效率、防范舞弊,规避或降低会计法律责任风险的必要措施,首先要做好制度设计。第一,加强组织领导,实施内控建设。成立由单位负责人亲自挂帅、各部门骨干参加的内控制度建设小组,制定内控制度建设计划,制定保证各项业务有效开展的内部控制制度。第二,坚持内部制约,不相容职务分离。建立行之有效的内部制约机制,建立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实行会计人员的定期轮换,有效防范和控制违法舞弊等行为的发生。对重大事项、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大额现金支付实行集体研究或联签制度。第三,健全内部审计,重视会计监督。事业单位要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使之规范化和制度化。通过内部审计,对内控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发现问题,切实整改,有效规避会计法律责任风险。第四,强化信息系统管理,确保系统有效运行。事业单位要加强信息系统设计和运行的管理,确保信息系统的先进、安全、全面、有效,以利规避会计法律责任风险。第五,严格审批授权,明确审批责任。对货币资金业务建立严格的授权审批制度,明确审批人对货币资金业务的授权审批方式、权限、程序和相关控制措施。同时,针对货币资金内控制度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完善,有效规避会计法律责任风险。第六,建立考核机制,强化责任追究。事业单位要建立内控制度建设工作的考核机制,强化责任追究制度,单位负责人对内控的有效性负责,对个别单位领导随意因个人意志导致内控制度失效的要予以追究责任。第七,明确职能分工,实行权责利挂钩。根据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明确各职能部门的权限和责任,即对每个部门和人员授予权利的同时明确其相应的责任,做到责任和利益挂钩,过失和处罚对等。 (三)实施全面预算控制管理 事业单位要编制年度总体目标和计划,在此基础上编制年度收支预算,单位各项经营活动要在收入预算中得到反映,各项业务活动要在支出预算中得到落实。事业单位要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经规定程序批准后的预算要严格执行,未经批准不得突破。对确需调整的预算要按规定程序报批,对预算外的不予列支。对预算的编制、执行、控制、考评实施全过程的监控,实施价值和行为的双重管理。 (四)发挥单位会计监督作用 会计监督是事业单位重要的内控制度。会计工作的政策性和法制性及专业性是区别于其他工作的主要特征。单位负责人和会计工作人员要严格自律,遵守会计法,真正发挥会计监督作用。会计监督的作用在于要使违法违纪行为遏制在会计工作的萌芽阶段,在社会中介、财政、审计等部门介入之前就能发现、纠正、阻止会计违法违规事项的发生。 (五)提升会计人员职业素质 会计人员要努力学习会计知识,通过自身学习,不间断参加继续教育,及时补充和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并在会计实践中积累工作经验,丰富职业阅历,提高专业胜任能力,为规避会计法律风险提供条件和保证。与此同时,单位负责入也应进行会计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强化,掌握会计基础知识和原理,杜绝违法违规行为,促进本单位工作正常发展和社会进步。 综上,事业单位负责人增强会计法律意识,强化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高会计人员自身的法律意识和职业素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实际操作,依法履行各项会计责任,确保本单位各项会计工作合法有序,这对规范会计工作、净化会计市场、进一步提升会计工作水平,有效规避会计法律责任风险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会计法律论文:试论单位负责人会计法律责任体系的完善 【摘要】 会计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而单位负责人未必精通会计专业。现行《会计法》第四条明文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然而会计工作实践中出现了不少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乏力的尴尬局面,这就从客观上要求进一步加重单位负责人的会计法律责任砝码,完善单位负责人会计法律责任体系。 【关键词】 单位负责人 会计法律责任体系 完善 当前,一些地方和企业会计工作秩序混乱,任意伪造虚假的会计票据和会计凭证,不按制度规定设置会计科目,做假帐、帐外设帐等问题十分突出,会计信息普遍存在失真的问题。因此,加强经济领域决策行为的监督管理,健全完善法制建设,明确单位负责人的会计法律责任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一、资金乱象引发的思考 2014年11月7日上午,河北省召开落实中央巡视组反馈意见整改动员暨警示教育大会。会上通报,秦皇岛市科级干部马超群涉嫌受贿、贪污、挪用公款,在其家中搜出现金约1.2亿元。 2014年11月,反贪污贿赂总局局长证实,从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原副司长魏鹏远家中搜出2亿余元现金,当场烧坏4台验钞机。 同年,广东省政协原主席朱明国被查处。据目击者称,纪委查抄这座别墅时,搜出了大量黄金、钞票,装满十余车。 资金俨然跑出了制度的牢笼,犹如脱缰野马、洪水猛兽,东奔西突,泛滥成灾。会计的对象就是资金运动,资金如此无序流动,试问会计监督在哪里?单位负责人肩上的会计法律责任滑掉了吗?会计法对单位负责人来说“失灵”了吗? 二、单位负责人会计法律责任的梳理 1、85版《会计法》中的相关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李先念于1985年1月21日签署了第2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为新中国第一部《会计法》,从1985年5月1日起施行。其中第十九条规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违反国家统一的财政制度、财务制度规定的收支,不予办理。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认为是违反国家统一的财政制度、财务制度规定的收支,单位行政领导人坚持办理的,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可以执行,同时必须向上级主管单位行政领导人提出书面报告,请求处理,并报审计机关。第二十七条中规定单位行政领导人、上级主管单位行政领导人对明知是违反国家统一的财政制度、财务制度规定的收支决定办理或者坚持办理,情节严重的,给与行政处分;给国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93版《会计法》中的相关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于1993年12月29日签署了第17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决定》,对85版《会计法》进行了第一次修订,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其中第十九条中规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违法的收支,不予办理。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认为是违法的收支,应当制止和纠正;制止和纠正无效的,应当向单位领导人提出书面意见,要求处理。单位领导人应当自接到书面意见之日起十日内作出书面决定,并对决定承担责任。第二十八条规定单位领导人接到会计人员按照本法第十九条第二款规定提出的书面意见,对违法的收支决定予以办理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不作出处理决定,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行政处分;给公私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99版《会计法》中的相关要求 1999年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签署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于1999年10月31日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自2000年7月1日起施行,该法为现行的会计法。现行会计法第四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第二十一条中规定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财务会计报告真实、完整。第四十二条至第四十六条皆有规定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三、现行单位负责人会计法律责任体系的尴尬与局限 1、单位负责人会计法律责任不明确 《会计法》虽然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但是由于《会计法》没有明确什么是真实的会计信息,也没有明确什么是完整的会计信息,使得单位负责人无法负责。浙江省财政厅会计处副处长周克俭就曾经认为:“不同人对会计信息的取舍不一样,无法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另外,对于虚假会计信息的认定,现行《会计法》也没有清晰的规定。再则《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财务会计报告真实、完整,但财务会计报告失真了,单位负责人又“逍遥法外”。 2、对单位负责人惩治手段缺乏 现行会计法对单位负责人惩治手段较多采用的是行政处分,而且较多规定由本单位给予。 3、单位负责人与会计负责人会计法律责任错位 现行《会计法》规定,会计负责人对会计工作不负责任,由单位负责人负责,导致了会计工作当中,会计负责人对会计工作实施监督管理不完善,同时会计负责人的地位也很尴尬。 4、单位负责人与会计人员会计法律地位不对等 现行《会计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对依法履行职责、抵制违反本法规定行为的会计人员以降级、撤职、调离工作岗位、解聘或者开除等方式实行打击报复,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对受打击报复的会计人员,应当恢复其名誉和原有职务、级别。存在主仆身份阴影。 四、完善单位负责人会计法律责任体系 1、明确单位负责人规范单位内部控制的领导责任 包含内部审计的单位内部控制是会计工作的基础,单位内部控制的强弱直接决定了单位会计工作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性的高低。单位领导人有责任、有义务建立并规范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提高单位经济事务决策的科学化、程序化、规范化,筑牢会计监督的先头阵地。建立单位内部控制的第三方评价机制。 2、建立单位负责人维护会计人员独立性的组织管理责任 会计人员客观上的非独立性无法使会计监督有效实施!单位负责人掌握和决定着会计人员的切身利益,“端谁碗、服谁管”,会计人员一味坚持原则,又担心受到其“直接的甚至致命的”打击和报复,迫于压力、只能“我听你的”敢怒而不敢言了――“未成年人”很难阻止“家长”的出轨。这就要从机制上破拆会计人员监督的“顶得住的靠不住、靠得住的顶不住”的两难夹墙境界;明确会计人员对出资人负责,而不是对单位负责人负责的工作理念;建立完善的会计人员诚信档案;创建由会计主管部门评价和考核的会计人员的管理与评价机制。希望做出“对认真执行本法,忠于职守,坚持原则,做出显著成绩的会计人员,给予精神的或者物质的奖励”表决的不是单位负责人这一票。建立单位负责人带头维护会计人员的独立性的管理责任,破除单位负责人随意干预会计工作,指使、逼迫会计人员编造假账的陋习。 3、健全单位负责人对资金使用的效益性负责的会计法律责任 单位负责人仅仅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还远远不够,更要紧的是要对资金使用的效益性负责。否则,谁来负责资金滥用!保证资金的经济性或效益性亟需用法律的形式加以明确。实践中应建立单位资金效益性评价指标体系,严格考核单位资金使用效益,与单位负责人切身利益直接挂钩。 4、加大对单位负责人违反《会计法》的处罚力度 我国《会计法》规定的对单位负责人的惩罚较轻,与国外相比,可以说是不痛不痒。如法国刑法规定:如果公司负责人故意毁灭或隐匿会计文档的,将被处3年监禁和30万法郎的罚款;如果伪造或滥用伪造凭证的,将被处3年监禁,个人并处30万法郎的罚款,同时公司处150万法郎的罚款。再如德国《有限责任公司法》第八十二条规定:如果公司负责人对外提供虚假报告或者在公开通告中对公司资产状况作不真实的陈述或隐瞒事实真相者,将被处3年以下徒刑。 财政部会计司副司长欧阳宗书也曾经指出现行会计法对违反《会计法》的处罚力度不够。因此对单位负责人的处罚应在现有的行政处罚、刑事处罚的基础上,增加对单位负责人的民事处罚,让单位负责人“不想、不敢、不能”滥用资金。 五、结语 《会计法》是我国会计工作的根本大法,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实施近30年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会计工作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现行《会计法》的部分内容――特别是单位负责人的会计法律责任的界定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现实发展需求,完善单位负责人会计法律责任体系显得十分迫切,增强单位负责人会计法律责任体系的层次性、执行性、前瞻性、系统性显得十分必要。 会计法律论文:浅谈营业收入失真与会计法律责任 摘 要:企业经营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利润,增加自身价值。根据利润表的平衡基础,收入―费用=利润。在确保费用一定或者响度固定的变化的基础上,收入对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作用不言而喻;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合理、合法的提高收入才是企业实现持续经营最根本的方法。因此,如何确保企业真实的提高自身的营业收入,而非通过种种不当手段虚增利润、违法经营,成为我们新的一个探究方向。 关键词:营业收入;失真的手法;会计法律责任与预防 企业实现利润,从根本上说,有三大方面活动,即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而每一方面企业都有可能通过不正当的方式虚增营业收入,提高利润以获得社会上更多公众资金的投入,或者缩减利润从而降低应交所得税。失真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从多方面了解企业可能存在的手段、明确会计法律责任,进而实现预防。 一、营业收入的含义分析与分析失真手法的意义 1.含义与分析。我们要了解企业有哪些失真手法必须要对营业收入的含义有清晰明确的含义分析,了解营业收入的含义及其构成将会帮助我们对失真手法形成更好的分析。营业收入是企业在日常的生产经营中形成的一笔流向企业内部的款项,预期会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从此定义中我们应该明确的几点如下: (1)收入形成于日常生活中。债务重组利得也会为企业带来利润,但其非日常活动,因此不是营业收入。 (2)收入形成与生产经营。企业最常见的生产经营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固定资产出售、没收包装物压金也会带来利润的增加,但其不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2.分析收入失真手法的重要意义 (1)强化企业责任,实现企业价值。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最终目的,但这里,存在一个前提: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应该处于持续经营的状态下。如果企业处于破产边缘或者处在财务危机下,企业将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而企业通过虚假的调增或者调减营业收入手法,都会将企业推向严重的财务危机之中甚至面临破产。唯有真实可靠的确认收入、明确成本,企业才能够实现自身的最终价值。 (2)增强社会公众信任。企业营业收入失真,其目的有两个:一是调增收入。这种做法通常被上市公司采用。上市公司为了扩大筹资,吸收公众资金,唯有做一张被公众认可、看好的财务报表。于是企业通过虚增收入,使得社会公众纷纷购买上市公司发行股票,进而实现筹资目的。二为调减收入。通常被中小型企业所采用。中小企业为了实现更多利润,于是逃避政府税收,通过调减收入得以实现避税目的。 (3)增强综合实力,实现国际接轨。2001年美国安然公司爆发的巨大财务做假丑闻使得我们对营业收入是真有了更深层面的认识。财务作假、收入失真等做法,或许会使企业风光一时,但是一旦被公众所察觉,即使是跨国公司也难逃破产的厄运。我们的会计政策、确认营业收入的做法,应当努力同国际接轨,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确认收入。 二、营业收入的失真手法 现行营业收入失真的手法有如下三种,我们通过横向分析与纵向列比,对其进行具体探讨。从而分析比较这三种方法可能存在于某一企业之中甚至多种方法同时存在于多个企业之中。 1.记录伪造收入。会计处理的基本程序大体为:填制原始凭证、生成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财务报表。企业记录一笔伪造收入,于是从填制原始凭证开始,其凭证、发票、印章甚至报表,完全是虚假的、不真实的。这中通过记录伪造收入的手段实现虚增收入的做法较为隐蔽,审计人员的专业经验知识即使是十分丰富,也很难检查出来。 2.提前确认收入。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何时确认收入,根据不同的业务,有时需要在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有时需要在退货期结束后确认收入;还有的需要在商品交付时确认收入。因此,确认营业收入的时间不同,为企业提前确认收入提供了机会。针对这种漏洞,我们应根据业务的种类与性质,严格把关产品确认收入时间。 3.记录有问题的收入。例如,签字盖章人员并非指定的财会人员或者企业法人代表;支票的出票日期大小写不规范、付款人名称未填写、支票的金额超过在付款处实有金额;售后回购确认收入等等,这些记录有问题的收入,都有可能是企业的一笔虚假收入。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法律责任的明确与预防 1.明确法律责任。部门内部机构审计人员与单位内部财会人员应当了解法律知识,明确法律责任。唯有懂法,才能守法。唯有守法,才能实现企业真实经营。针对行政处罚、行政处分的类型,以及违反具体财会法律条款可能受到的处罚,财会人员都应该有基本的概念。 2.法律责任的预防。首先财会人员应当规范自己的行为,真实确认收入,不被高额贿赂所诱惑。其次单位应该加强监督机制与道德意识。同时,政府审计、民间审计也应该加强对企业、财会人员的监督,促使其守法。 四、结语 企业收入是企业利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定义企业的营业收入、何时确认某项业务的营业收入、营业收入记录的完整性、真实性都是我们现在面临和将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针对当前社会存在的种种收入失真手法,我们也要通过会计法律予以监督、惩罚。 会计法律论文:浅析会计法律责任制度的完善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违法现象也越来越常见,其根源就是我国会计法律责任体系的不完善。全面完善我国的会计法律责任制度,不仅是提升国家及社会在财务管理和经济管理质量的关键,同时对于我国会计行业的健康发展和会计司法的高效进行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以我国新颁布的会计法为基础,深入的探究了我国现行会计法律责任制度的各项问题,并就具体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希望能为我国会计法律责任制度的完善做出贡献。 关键词:会计法;法律责任制度;经济管理 一、我国会计法律责任制度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会计的法律责任主要包括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三种。行政责任主要表现为依法履行国家行政管理工作中的相关法律规定,刑事责任则是严格遵守国家规定的统一的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民事责任则是对于民事受托责任的履行。虽然我国自1985年就已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并于1993年、1999年、2006年多次进行修订,期间还颁布了《公司法》、《注册会计师法》、《审计法》等相关法规对会计责任进行不断的完善,但由于近年来我国会计法律责任主体不断壮大、会计违法行为逐渐多样化等原因,我国的会计法律责任制度仍然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1.会计法律体系不健全 一是对会计违法行为的判断没有科学的法律解释,以财务报表造假为例,会计工作人员严格依靠会计制度及准则的规定编制出的报表一旦与事实不符,仍然存在报表造假的嫌疑;二是对会计违法责任主体界定不明,会计法中主要是以社会管理角度划分法律责任的承担主体,没有充分考虑权利关系及资产责任,因而容易使既得利益者逃脱法律的惩罚;三是法律责任中重行政责任轻民事责任,因而在越来越多的民事争端中难以发挥法律的作用;四是违法行为性质的界定不明确,在重大过失、普通过失和故意违法等性质的界定上没有严格的评判标准;五是相关法律体系的不协调,《证券法》、《会计法》等法律主要注重会计程序中的责任,而《刑法》、《公司法》等法律则更关注会计结果的法律责任,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容易产生矛盾。 2.会计市场运作机制学 由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会计目标逐渐趋于多元化,不仅要对企业的经营责任关系作出解释,同时也需要满足会计信息处理委托人的经营决策的需要。再者就是现阶段会计信息的经济后果相较计划经济体制下进一步的扩大,会计违法行为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更为巨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经营者为了自身经济利益往往会要求会计工作人员对会计信息进行造假,而会计人员在巨大行政压力下往往也容易出现屈服。还有就是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对会计法律责任的思想认识不够充分,管理人员由于自身财会专业素质不足,而企业会计人员在岗位工作中缺乏热情,没有及时的对国家新推出会计法律细则进行学习。 3.会计监督体系不完善 通过2003年“明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会计造假案可以发现,会计违法行为所带来的后果是十分难以控制的。而我国的会计法律法规主要是针对会计违法行为发生后的处理,因此在实际的会计法律责任管理上必须加强外部监督,从而达到事中控制。但我国的会计监督主要都是通过企业的内部控制和审计实现的,而实际管理过程中许多企业不仅缺乏有效的内部会计管控,甚至对于外部监督进行干扰和阻挠,导致会计违法行为十分难以被及时发现。 二、会计法律责任制度的完善措施探讨 1.全面完善会计立法 一是针对目前社会上越来越多样化的会计违法行为来全面完善《会计法》的涵盖范围,从而保障会计司法过程中有法可依;二是重点加强《会计法》及相关法律细则的制定,明确划分会计法律的履行主体、情节、性质划分的依据;三是针对会计司法人员制定相关的工作流程,避免交叉司法和司法盲点的出现。四是全面提升会计违法行为的惩治标准,不仅要扩大会计违法追责的主体,还可以加大经济处罚和行政处罚力度。五是重点对会计民事责任的赔偿进行法律完善,从而提升会计法在民事责任中的巨大作用。 2.积极加强守法宣传 在会计工作人员方面,虽然在报考从业资格证时需要对会计法进行全面的学习,但一旦进入到工作岗位过程中,往往难以有效的进行《会计法》及相关法律的再学习,因此十分容易出现无意性的违法行为。所以首先需要建立会计工作人员岗位培训和学习制度,时时帮助会计从业人员提升思想警惕性,明确违反会计法律的巨大危害。再者是对广大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会计相关培训,避免企业管理重经营轻财务情况的出现。还有就是督促企业加强内部控制,通过诚信守法的企业文化和严格的会计处理规范避免违法行为的出现。 3.重点加强会计监督 会计法律责任履行情况的监督主要可以通过三个方面。一是企业的内部监督,主要可以通过内部审计、内部考评等方法实现。二是加大社会监督的力度,首先建立起会计评审委员会,积极引入资深会计师进入到各单位的会计行为评定中来,从而避免企业经营者与会计工作人员串通一气的行为。再者就是建立会计工作人员诚信档案,在行政处罚力度不足的情况下对会计违法人员进行记过,从而提升会计工作人员的守法意识。三是加强政府监督,各级政府可以建立公共稽查制度,以地方财政局、审计局为主导,社会人员为主体,不定期的对各单位进行会计违法、会计普法情况进行抽查。 三、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会计违法行为越来越多样化,其后果也越来越严重,因此必须加强会计法律责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仅国家要加强针对会计的立法和司法解释,各个社会机构也需要全面提高守法思想认识,积极进行法律学习,同时加强会计法律责任履行情况的监督,从而更有效的规范行为人的经济活动,为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会计法律论文:论会计法与相关法律制度的协调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以下简称《会计法》)的主要宗旨在于对会计行为进行规范,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基于法律的角度来进行解决和遏制。《会计法》已在我国实行了29年,对于打击经济犯罪、规范会计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会计资料完整真实、确保社会经济秩序稳定运行、加强会计工作社会监督等方面都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我国已加入WTO,应尽快完善修订不完全适应或者不适应WTO运行规则的各种法律规范,这样才能够符合WTO对于各成员国经济软环境的要求。会计法作为经济软环境的重要保障之一,会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但从目前来看,会计法与相关法律制度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协调问题,笔者就会计法与相关法律制度的协调与对策进行探讨。 一、会计法与相关法律制度之间的不协调 (一)《宪法》与《会计法》之间的不协调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也是我国第一层次法,它已经逐步明确了其“社会主义权利法案”的属性,其根本精神就是对财产所有者的合法经济权益进行保障和维护。会计法律制度体系正是以《宪法》“权利法案”精神为主轴或者根本支柱来进行建立,若没有此根本支柱,那么就谈不上构建会计法律制度体系,但从目前具体情况来看,“权利法案”精神还没有彻底明确。 (二)有关会计法规与《会计法》的不协调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总会计师条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等有关会计法规与《会计法》之间都存在着许多不协调之处。以《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为例,主要与《会计法》之间存在着以下两点不协调。(1)某些条款的内容不一致。《会计法》第38条规定,会计主管人员、会计机构负责人应具备从事会计工作三年以上经历或者具备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会计师以上);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则不然,它没有对会计主管人员、会计机构负责人是否应该具备会计师资格做出明确的规定,但却要求会计主管人员、会计机构负责人具有主管单位某一重要方面或者整个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不少于2年的经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49条规定,如果一旦发现原始凭证存在着错误,那么就应该由开出单位进行更正或重开,但却没有明确规定金额错误的处理方式,而《会计法》则规定不能对原始凭证进行更正,只能由出具单位重开。《会计法》第27条规定,单位应该大力健全本单位的内部会计监督制度;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48条则规定,单位应该依据单位内部管理的需要和单位类型,结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和《会计法》的相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由此可见,《会计法》侧重于会计监督,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侧重于会计管理,二者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应该尽快协调一致。(2)用词上不完全一致。《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15条规定,单位“应当给予”那些在会计工作中表现出了显著成绩的会计人员适当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而《会计法》第6条规定则有所不同,规定单位“给予”那些在会计工作中表现出了显著成绩的会计人员适当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二者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是“应当给予”,一个是“给予”,《会计法》表现了法律的强制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所采用的“财务报告”与《会计法》中所采用的“财务会计报告”表述不一样,“财务会计报告”比“财务报告”更加突显出会计工作的重要性,能够较好地对过去那种“会计由财务决定”的局面进行改变。《会计法》规定,“对于那些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要业务收支货币的单位,记账本位币可任意从中选取一种”;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40条规定,“对于那些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要业务收支货币的单位,记账本位币可任意从中选取一种外国货币”;这是存在着差异的,虽然“港币”、“澳币”、“台币”都属于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但却不是外国货币。 (三)经济法与《会计法》之间的不协调 我国民法的基础是《民法通则》(于1987年1月施行),《民法通则》成为审计立法和产权会计的重要依据。我国的商事立法在这个阶段与民事立法并立,以《证券法》、《破产法(试行)》、《公司法》以及相关企业立法为主,与税法等经济立法相关联,在规制公司会计行为、市场经济行为中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经济法主要包括了证券法、公司法、合同法、工业企业法、审计法、会计法、统计法、保险法、金融法、税收法等单行法规。《会计法》与这些单行法都属于一个层次,成为了经济法规体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通过对社会各经济主体的利益和会计关系进行协调、调整,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会计法》的有些方面可以由经济法来进行补充,而经济法的有些方面也可以由《会计法》的有关规定来进行补充。但值得注意的是,经济法与《会计法》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协调,此处仅仅只以《公司法》与《会计法》之间的不协调之处为例,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会计法》和《公司法》对于同一违法行为会有不同的法律规定,这势必会造成在具体执法过程中出现“有法难依”的情况, 违法单位甚至可以利用经济法与《会计法》之间的不协调来躲避法律的惩罚, 由此可见, 需要进一步协调经济法与《会计法》。 (四)《刑法》与《会计法》之间的不协调 为了适应现行《会计法》的实施,《刑法》也进行了一系列相应的修订,但《刑法》与《会计法》之间仍然存在着较大的不协调,如表2所示的罚款数额不一致,表3所示的单位负责人含义不同等。 二、会计法与相关法律法规不协调导致的问题及对策 (一)《会计法》过多体现行政责任,无民事责任,少刑事责任 《会计法》中规定的法律责任主要有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但刑事责任远远小于行政责任。目前,我国已进入到了市场经济时代,多种经济形式并存,行政处分仅适用于国有企业、行政事业单位,但对于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毫无意义,在还不具备依法追究其相应的刑事责任条件时,行政责任就显得无足轻重,行政处分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就会受到严重的挑战。同时,《会计法》中无民事责任,在《民事诉讼法》和《民法通则》中也没有对会计侵权方面的相应解释,很容易存在理论上的争议(如损失范围、赔偿标准、诉讼时效、举证责任等),难以实际操作。特别是证券市场上的上市公司会计造假会严重损害到投资者的利益,但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出台此类相应的法律法规,使得相关会计信息虚假导致投资者损失的案例很难进入到法律程序。对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进行解决:第一,对会计侵权民事赔偿的法律规定进行完善,可以考虑建立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责任风险金制度和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财产申报、个人收入申报制度;第二,应该对违反会计法规的刑事责任进行完善。 (二)《会计法》过于具体,导致独立性、权威性不强 会计法律规范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分别是会计规章、会计行政法规、会计法律,其中会计规章层次最低,会计法层次最高。原则性是《会计法》基本特征,但从目前来看,《会计法》在法律责任、会计监督、会计核算等方面的规定过于具体、琐碎,这不符合高级法的特点,应该由层次较低的会计行政规章和会计行政法规来规定具体内容。《会计法》应尽量用原则性的语言来明确解释违法行为的处理意见,突出会计法的权威性,这样也可以保持《会计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避免其修订过于频繁。 (三)《会计法》法律责任衔接不畅 尽管《会计法》对需要承担行政责任的具体违法行为进行了列举,但在《刑法》中却仅仅只对打击报复会计人员、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行为追究刑事责任,并不完全包涵《会计法》上所规定的会计犯罪行为。因此,执法人员在具体执法过程中,虽然发现一些单位虚亏实盈、虚盈实亏、会计数据失真、真账假算、假账真算等突出问题,但也很难对这些单位的直接责任人和主要负责人处以刑事处罚,最后往往只能轻微罚款、以罚代刑了事,甚至不了了之,这对于《会计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都会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对此,可从两方面入手:为了保证能够在执法过程中有法可依,立法机关应该尽量出台一系列与《会计法》相互配套、相互衔接的法律条文;另一方面,应该综合利用法律、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来加大处罚力度,追究责任人的责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只处罚单位、不处罚直接责任人和主要负责人的行为。 (四)行为主体不对应,难以落实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 从《会计法》来看,有关行政部门、直接责任人、主管人员、单位负责人、单位都是责任主体,《会计法》总则认为单位负责人作为会计法的责任主体,应担当最大的责任,应对本单位的会计资料、会计工作的完整性、真实性负责。但从《刑法》来看,若单位负责人为国家工作人员,由于玩忽职守或者滥用职权而致使人民利益、国家利益、公共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应实施拘役或有期徒刑(三年以下);如果情节特别严重,应实施有期徒刑(七年以下,三年以上)。而如果单位负责人不是国家工作人员,那么不管他犯罪情节有多么的严重,他都不用承担任何责任,这显然违背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其惩治力度明显不够。 会计法律论文:会计法律制度对财务报告质量影响 一、财务报告质量缺陷 (一)过度强调财务报告的法律形式 财务报告不仅具有经济报表的实质,更具有法律形式的特征要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究竟应该如何平衡二者的比重,一直是让会计从业人员为难的问题,其实二者关系处理标准的实质是对于官方程序政治化的落实程度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信息传递的速度成为企业追求的重点,这就使得越来越多的财务报告产生了走形式的问题,只要求形式上符合规定,按照相关的要求与规定制作了报表,希望能够快速地通过审核,继而进行正常的生产运营,而不愿意在报表的质量以及实质方面下功夫,不去顾及这样的财务报告根本不具备经济文件的参考价值。 (二)选择性公开信息 负面信息的存在不仅会影响企业的形象,更可能使企业面临着一系列的审查与暂时的停业,所以财务报告在编制过程中便选择了对负面信息的筛选与剔除,避免负面信息带来的员工信心下降、股价下跌或者合作关系破裂等一系列的恶劣影响,而这种有意识的人为制作与干预明显违背了可靠性与客观性的原则,损害了财务报告的参考价值。由于根据相关法规要求以及行业准则,财务报告在考虑了政治因素的情况下,会在政策鼓励完全公开的条件下按照最小限度的公开标准进行报表制作,导致建议性质的政策几乎没有约束力与现实指导意义,企业最小限度公开信息导致财务报告的信息含量相当少,不仅能减少相关的经济成本,还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企业的经济安全,但却降低了财务报告的质量,削弱了其信息质量与价值。 (三)只保证满足审计工作的最低限度 由于企业的会计工作人员都不是专业审计人员,所以在报告编制过程中很难为了审计工作的全面落实而去完善或者丰富报表内容,这就导致报告在编制过程中只能够保证审计工作能够实现基本目的,不会深化审计目标或促进审计工作的深入开展,这些只能满足法律层面最低要求的报告明显不具备合格质量。 (四)单纯强调减少报告成本 财务报告编制成本是企业成本构成的一部分,为了节约开支,很多企业单纯地减少报告编制成本,希望能够通过此种办法提高企业的利润空间,这种对于成本的不科学管理方式直接导致了企业财务报告质量低下,缺少远见的成本管理很难促进财务报告的发展。 二、会计法律制度对财务报告质量影响 (一)会计法律对财务报告质量影响 法律对财务报告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影响着会计报告的直接内容,也影响着财务报告的影响因素,其中成文法与判例法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又表现在不同方面。 (1)成文法国家会计法律制度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成文法国家的会计法律体系多数以宪法为支柱,联合其他的法律规章形成自己的会计法律体系,并将这一体系制度体现在相关的商法、公司法以及破产法等法律中,从而创建了法典式的会计制度格局。如法国的会计规范内容具体涉及到财务报表的格式、报表的合并、计价的方法以及相关的变更程序、资产折旧的算法以及准备金的提取等具体内容的操作办法。现代会计制度体系不仅准确而全面地体现了国家会计收益与税法收益相一致的原则,而且解决了财务报表在编制、调查与合并等方面的操作难点,对于具体项目的各个方面都做出了具体而详尽的规定,提高报表制作的规范性以及标准化程度,遵循了真实与公允的基本原则,从法律角度为报表的质量提供了基本保障。又如德国,其对会计行业的相关规范主要体现在商法、公司法以及税法当中,其详尽具体的规定是现代会计制度体系的支撑与构成,不仅规定了会计报表以及会计信息的质量,更规定了财务处理的原则、货币量度的统一以及资产计价的方法等方面的细节性问题,从而保证了会计工作的确认、计量以及记录等工作都有了具体的操作标准以及详尽的衡量规范,使得企业的财务报告更好地维护了财产所有者的经济利益,能够为现在以及潜在的投资者提供客观真实的参考信息,从而提高了会计法律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与权威性,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判例法国家会计制度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在判例法的国家,虽然也有着相似的财务报告制作规定或者相关的操作准则,但这些国家对法律纠纷的处理,参照与依据的重点则是类似的先例,遵循先例的法律原则使得这些国家的会计报表制作有着不同的标准与原则。如英国,权利法案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具有宪法性质的基础性地位与作用,其确立的原则与精神是其他法律制定的依据与标准,决定着整个国家的法律建设,加上契约法与财产法的辅助与弥补,构成了会计法律制度的上层部分,其中财产法中对财产的划分、继承以及产权的维护都进行了相关的细化规定,为现代会计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基本的依据及参考。此外,破产法以及公司法等相关的法律制度也对会计报表的项目计算以及相关的处理办法进行了规定,完善了会计制度的内容,提高了会计报表的规范化程度。但是,判例法国家中成文的法规在法律纠纷中的参考决定作用不如成文法国家,加上判例法国家的法律侧重的是对财务报告制作的原则性指导与建议,所以相比于成文法国家,其财务报告中所提供的信息并不充足。 (3)两种类型法律制度对财务报告质量影响的异同。相同之处表现为:从法律体系的构成来看,两大类法律体系都具有自己的基本法典或是基础性地位的法规,对于整个法律体系的构成起着基本的决定作用与根本的影响作用,是整个法律体系的基石与支柱;同时两大类法系都对财务报告的制作与质量进行了规范,体现了基础法律的精神与财产的不可侵犯性特征,进而体现了国家权益与公司权益在一定程度上的统一。不同之处包括:成文法明确规定了在企业财务报表编制以及会计审核过程中一定要按照法律制度与规章的内容标准去执行,否则便视为违法违规操作,尤其是在成文法国家,企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与银行的资助,要求企业公开其运营情况以及资金使用信息,从而保证资金链的顺畅,构建企业与资金源泉的坚固联系;通过信息公开,国家可以依据相关法律判断企业的行为是否违规,报告编制是否具有合法性以及统一性。而在判例法国家,法律对于财务报告的编制只是提供原则上的指导与建议,并没有具体的规范以及操作准则,所以企业完全可以依据自己的目标与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实际需要的财务报告,只要制作的财务报告满足了公正、真实合法以及可靠有效的原则,能够为相关利益者提供决策参考即可。从上述异同可以看出,成文法国家更加注重企业财务报告编制的规范性以及谨慎性,强调其税收收益以及会计收益的一致性,但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二者很难实现真正的统一与同步,因此这种会计制度实际上会对会计工作灵活性以及公允性价值运用产生阻碍作用;而判例法国家的法律制度由于注重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所以企业财务报告只要没有数据方面的错误或是造假问题,便可以按照报表使用者的相关要求进行调整以及删减,其着重强调的是满足相关利益者的要求与愿望。 (二)会计制度协调性对财务报告质量影响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专门制定会计法的国家之一,除会计法对会计行为进行了规范之外,我国公司法以及证券法等相关法规也都对会计行业的标准以及操作准则进行了规范与界定,对财务报表的编制与质量进行了指导,但也正是由于这些法律彼此之间的不相归属性,造成了财务报表制作标准的不统一,反而阻碍了财务报表功能的发挥以及会计行业的发展。我国会计法律制度不协调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会计法与审计法以及税收征管法不协调。三个法规都明确规定了税务机关以及审计机构有权要求企业提供真实的数据以及当期的账本与财务报表,检查当期的税收缴纳情况以及报表质量,这就使得报表编制与监督出现了多头领导的情况,不仅导致注册会计师工作负担加重,更使得财务报表编制难有一个统一的规范化标准,也就难以提高报表质量,相关的监管机构基于自身利益考虑,也使得财务报表的可信度以及客观性越来越难以保证,所以明确各个部门的责任权限,进而规范适用不同部门工作的不同报表的编制方法,才能够真正提高财务报表质量,为经济发展助力。 (2)会计法与公司法以及证券法不协调。虽然会计法从根本上确定了行业标准以及报表编制标准,但公司法以及证券法由于适应的范围与目的不同,在报表的相关规定以及编制细则等方面与会计法的规定仍有着不同程度的冲突与不协调,如对报表信息不公正、弄虚作假的惩罚方面,会计法在最初并没有对造假行为进行民事处罚的规定,随着经济发展以及形势的变迁,其对造假行为的补充规定为“违反本法规定,同时违反其他法律规定的,由有关部门在各自职权范围内依法进行处罚”。这就可能出现不同人员的同一种违法行为受到了不同方法与依据的处罚,虽然不至于出现一事重罚的现象,但也严重损害了司法公正性以及严明性,造成实质上的不公平性。 (3)企业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不协调。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无论是在基本假设、原则还是会计要素等方面都存在着根本的冲突性与不协调性,这就为企业财务报表编制提供了不同的指导建议,造成了报表编制标准不统一,影响财务报表质量。 三、会计法律制度完善建议 (一)调整我国会计制度内容 由于我国国情以及经济环境与其他西方国家有着较大差别,即便是改革相关的会计法律制度迫在眉睫,也要分析好我国国情,避免在完善过程中照搬照抄,只有在借鉴吸收的基础上进行融合,才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会计法律制度的完善与发展。目前,会计法、公司法以及证券法等相关的法律规范对财务报告的编制、内容以及法律责任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从表象与作用来看,我国会计法律体系更加接近成文法国家的做法与规定。面对着经济形势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会计行业标准的变革,我国应在维持自身谨慎性与规范性的同时,吸收与借鉴判例法国家的灵活性,适当借鉴判例法国家对某些环节与项目的要求与控制,增强报表编制的灵活性,提高财务报表质量。这不仅有利于我国的企业与国际接轨,拓宽国际市场,还有利于推进我国会计制度改革。 (二)完善我国会计制度协调性 鉴于目前会计法律制度间的不协调性,需要对法律体系进行改革,为会计行业提供基本的行业准则与操作标准,而其中最根本的是要改变我国目前的立法思路。(1)坚持科学的指导思想。虽然我国法律体系已经具有一定规模,但在立法的指导思想方面仍具有明显的不成熟性以及不科学性,所以在立法过程中应明确会计的确认、计量以及报告的使用者以及服务对象,明确不同的报告要保护的利益主体以及要实现的价值,才能使会计项目的设置与计算方法更加科学,进而确定报告的形式,制定科学的立法思想。最早颁布实施的会计法是为了保证政府对于企业的会计监督,所以立足点在于政府对于信息的获取程度,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逐渐转变,会计法的主要服务对象以及利益保护者也不再是政府,所以应该发挥会计法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以及保证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作用。(2)借鉴他国经验。从法律规范以及相应的作用来看,我国更适合借鉴成文法国家的法律规范,通过借鉴他人的发展成果,不仅可以适应国际化的会计标准与报表标准,不断提高企业国际化进程,还能通过分析他人法律的形成过程,为我国今后的法律制定提供相应的指导思路,进一步促进立法事业的发展。在借鉴过程中,要结合我国国情以及经济形式的要求,不能为了放宽会计法律的灵活性而照搬他国的经验与制度,反而对市场经济秩序带来负面影响,破坏我国现有的经济成果。在形成新的法律体系之后,要注意对原有法律体系进行清理,保留那些仍能够为经济发展做贡献的法律条款与制度,废除那些不适应时代要求的条款与规章,或者对其进行补充与更改,进而提高会计法律的适应性,协调法律体系内部各个法律间的关系,进而提高法律体系对于报表编制指导的科学性,提高财务报表质量。 会计法律论文:会计法律责任制度及其完善 一、会计法律责任概述 (一)会计法律责任 会计法律责任就是触犯了会计的相关法律而应该承担的相应法律后果。会计的法律责任范围比较广,包含《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法》、《总会计师条例》、《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会计监管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在会计法律责任中,不仅要承担《会计法》的相关法律责任,还要承担《公司法》、《审计法》、《证券法》、《保险法》等一些有关会计行为的法律责任。 (二)会计法律责任与会计责任的关系 会计是企业的一个岗位,是利益分配的手段,利用会计信息可以反映出企业创造的价值以及价值分配的状态,从而使利益主体规范企业管理,获取更多的利益进行再次分配。因此,经济利益的公平公正需要以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合法完整为基础。为了保证会计信息准确真实,我国出台了很多法律对会计活动进行约束。会计责任就是保证会计信息能够合法、真实、完整,是一项义务,一种岗位职责。而会计法律责任与会计责任有很大的差别,是一种法律责任,是会计主体在进行会计活动时,因为徇私舞弊、制造会计虚假信息等一些违法行为而产生的法律责任,会计的主体需要承担行政、民事、刑事责任。在会计主体进行会计活动中,一般会存在会计责任,只有在触及到以下条件时才会形成会计法律责任。第一,会计活动是违法的,侵犯了社会的利益,具有社会危害性,是在会计主体的意识支配下进行会计违法的活动,侵害了投资者以及社会的相关利益;第二,会计的主体为了某些目的故意做出违反会计相关法律法规的会计活动,如为了获取不当利益制造虚假会计数据等。一旦会计主体在进行会计活动时触犯了法律,侵犯了投资人及社会的利益,影响了国家经济秩序,那么会计主体就要承担会计法律责任。 二、会计法律责任形式 (一)行政责任 会计法律责任的主要形式是行政责任,是责任主体在进行活动中违反法律规定,不履行行政上的义务以及责任而产生的。会计行政责任主要有行政处分和处罚两种,行政处罚的形式一般包括责令在规定的期限内进行改正,对违法现象通报批评、经济处罚、吊销会计执照或者从业资格证等,行政处罚适用于企业的偷税、逃税处罚。 (二)刑事责任 会计主体在进行会计活动中,为了获取不当利益,破坏会计正常秩序,损害社会经济秩序以及金融安全,造成恶劣后果的将受到刑事处罚。会计违法行为是经济犯罪的一种,其侵害了正常的会计秩序,公布虚假、不全面、不公平的会计信息,损害了社会的经济关系和秩序,利用虚假会计信息干扰决策,从而获取违法利益。刑事责任是治理会计违法行为的主要措施,能够防止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企业偷税漏税以及贪污现象,避免给投资者以及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三)民事责任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与人之间发生会计行为的事情越来越多,如企业投资人与债权人之间的财务信息关系,企业委托会计人记账的合同关系。由于会计信息的重要性,在这些关系中,会计的虚假信息将损害对方的利益,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这就产生赔偿的问题。《注册会计师法》对民事责任问题做出了详细的规定,规定对因为注册会计师的违法会计行为给他人造成巨大的损失的,由注册会计师承担赔偿责任。在《证券法》中也规定了由于虚假的财务资料而导致的赔偿责任由证券发行的公司以及证券商、评估师和律师等赔偿。民事责任已经成为会计法律责任的一种形式。 三、会计法律责任制度特点 (一)会计违法行为具有双重性特点 会计违法行为一方面是本身违法,就是在借贷记账中没有按照规则进行记录,会计报表的编制以及报送不及时,使用伪造的凭证记账等行为。会计违法行为另一方面是触犯了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如利用会计行为进行贪污,制造假的会计凭证等。会计的基础性决定了会计违法行为具有双重性。在经济管理中,会计只是一种技术手段,是其他经济行为的基础。使用的会计资料如果不正确、不真实、不全面,就会损害投资人甚至国家的利益,所以会计违法行为不仅触犯了会计法,还违反了管理法、审计法、公司法等一些相关法律。 (二)责任主体具有多样性 完整的会计报表编制与需要很多环境的共同配合,会计报表是一个会计流程的最终结果,有很多的会计主体参与,如企业会计人员、财务总监、会计报表审核人员、注册会计师等。如果最终的会计报告有虚假成分,给投资人和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那么就要追究会计主体的相关法律责任,所以,在会计违法行为中,不仅财务负责人承担会计的法律责任,会计人员、企业监事以及注册会计师等一些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就是责任主体的多样性。 (三)责任追究机关具有多样性 一般会计违法行为由财政部进行检查和处罚,但会计违法行为具有多重性特点,所以会计违法行为不仅触犯了会计法的规定,同时还可能触犯了很多的其他法律,相关法律部门会对会计违法行为进行处理。《会计法》规定,如果会计违法行为同时触犯了会计法和其他法律,就由相关部门根据自己的职责依法处罚。这就导致了不同部门利用自己的权限对会计违法行为进行监督检查,造成追究责任机关的多样性。 四、会计法律责任制度完善 (一)行政责任方面 目前,我国的会计行政责任已经无法跟上市场经济发展的节奏,需要进一步完善。首先,在会计违法行为上,一般都是处罚,但缺少对受害者的赔偿,这就导致了违法者很少向受害者进行赔偿,降低了违法的成本,当违法行为的利益大于成本时,就会加剧违法行为的发生。很多会计违法行为游离于刑事制裁和公法责任之间,导致会计违法行为得不到相应的制裁。其次,对同一种会计违法行为,有不同的法律规定,缺少统一的处罚标准。在《会计法》、《证券法》和《公司法》中,对同一种会计违法行为有不同的处罚规定,标准不一致,这降低了法律规范的权威性。第三,会计监管比较混乱,会计监管部门较多,但职能范围不清晰,导致重复执法、遗漏执法等一些执法混乱现象的发生,扰乱了正常的会计监管秩序。针对会计行政责任方面的问题,可采取相关措施进行完善。一是要完善会计法律规范,划分行政、刑事、民事责任体系,系统解决会计违法行为。我国市场经济正处在健康有序的快速发展阶段,因此要以市场经济为主体,对行政、刑事、民事责任的功能进行定位,对不同的会计违法行为使用不同的法律进行调节,处罚会计违法行为,保护受害者的利益,维护市场的会计秩序。二是处理好行政法律间的冲突,运用整体的会计法律处理不同的会计法律规范,使所有的法律条款能够配合协调,化解不同法律间存在的矛盾。三是要建立会计违法处理沟通机制,不同的会计监管部门进行沟通执法,分工明确,紧密配合,避免发生重复处罚及漏罚的现象。 (二)刑事责任方面 我国的会计刑事责任存在许多问题,刑事责任的分歧影响了会计违法行为的有效制裁,相关法律衔接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在会计违法行为的主体认定方面,不同的法律规定不同。在会计违法行为活动中,行为主体是承担刑事责任的人,对行为主体的处罚影响着会计违法行为的制裁。在《刑法》和《会计法》中对会计违法行为的主体有不同的描述,不同的法律规定了不同的会计违法行为主体。在犯罪范围上,我国很多与会计违法行为相关的法律都存在冲突,如《刑法》、《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等与会计相关的法律存在着大量的条款冲突。针对上述情况,要对相关法律进行完善,妥善处理好刑事责任的冲突。首先,要完善会计刑事责任的立法,协调不同的法律作用。其次,要完善会计刑事责任的法律规定,对接不同法律之间的刑事责任。《刑法》的原则是罪刑法定,在处理会计违法行为时,不应该进行扩大处理,要界定好会计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不同的法律部门要进行沟通,针对不同的会计违法行为使用合适的法律进行处罚。要将《刑法》、《会计法》以及《注册会计师法》等与会计违法活动相关的法律结合起来处理会计违法行为。这样会计的刑事责任就会有对应的法律进行监管和治理,使每条法律都能落实。 (三)民事责任方面 我国的会计民事责任方面,民事立法还有很多的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一方面,会计法律责任制度不健全,导致会计民事责任制度缺少相应的法律制度支持。目前的会计公法责任中,缺少对民事责任的重视。在《会计法》中,缺少对民事责任的处理条款,《公司法》以及《证券法》都没有追究民事责任的相关条款,会计民事责任的立法工作目前也处于空白。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民事责任问题逐步加大,必须改变司法中“以罚代赔”的倾向,通过民事责任保障市场经济的平衡。另一方面,民事责任立法零散,责任划分不清晰,使用司法处理民事责任比较困难。会计信息的产生到公布是一个复杂的流程,中间涉及到的人员非常多,而与会计相关的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会计的民事责任,缺少可操作性,这给会计司法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阻碍。对此,要以会计民事责任为中心,构建民事责任制度。首先,要界定会计民事责任的性质,根据民事责任的情况进行法律处罚,对受害者进行经济补偿,民事责任中大多都是侵权行为,可以参考其他法律进行执法。其次,要确立好民事责任主体,完善相关立法,明确不同情况中民事责任的主体。第三,解决好归责问题,过错规则已经无法满足目前的市场经济,要进行客观的责任划分,规则要科学合理。最后,处理好因果关系,在民事责任中,因果关系是客观存在的,要通过因果关系来认定问题。 我国目前处于市场经济转型阶段,在市场经济下,大量的经济诱惑挑战着会计从业者,如果经受不住诱惑就会进行会计违法行为活动,从而损害投资者以及国家的利益。为了建立健康的会计坏境,要充分发挥会计法律责任制度的作用,使用法律制度约束会计行为,避免会计违法行为的发生。虽然我国会计相关法律还不健全,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法律基础,因此,应以《会计法》、《刑法》、《注册会计师法》等相关的法律为参考,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会计法律责任制度,制止会计违法行为的发生,保证我国市场经济快速稳定、健康有序的发展。 会计法律论文:浅析我国环境会计法律制度的建立 【摘要】 我国经济多年来发展较快,GDP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但是这些高速增长却是以环境状况的恶化,资源的枯竭为代价的,现在,环境资源成为限制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如何合理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目前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从环境会计法律制度的构建角度分析这一问题,通过实施环境会计,核算环境成本与收益,促使政府与企业在决策过程中考虑环境保护。 【关键词】 环境会计;会计法律制度;环境保护法 一、环境会计的相关概述 (一)环境会计的定义和特征 环境会计又称绿色会计,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确认并计量与环境污染、环境防治、环境开发有关的成本费用以及环境维护和开发形成的效益,最终形成环境会计报告,从而综合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影响的一门新兴学科。它试图将会计学与环境经济学相结合,通过有效的价值管理,使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和谐发展。 环境会计主要是相对于传统会计而言的,以造纸企业的生产成本为例,传统会计只核算其使用的原材料和付出的人工成本,而对不能计价的“自然成本”忽略不计,最终由社会公众承担其给环境带来污染的责任,而造纸企业独自享受收益,最终导致其以牺牲环境质量以换取更大的“私利”,而环境会计就是针对这一问题而提出的。相对于传统会计,环境会计有以下特征: (二)环境会计与法律的关系 环境会计是将“环境”与“会计”结合,通过计量的手段来保护环境,因此与环境会计相关的法律主要有环境保护方面和会计法方面的法律。首先,环境保护法是通过立法层面限制企业对环境过度开采,在这方面我国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例如我国有《环境保护法》、《天气污染防治法》等6部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同时有《土地法》、《渔业法》的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法律。环境保护法与环境会计二者的目的相同而角度和手段不同,环境保护法是站在国家的角度,通过行政干预的方式达到目的;而环境会计是站在企业主体的角度,通过让企业主体承担环境污染的成本来达到目的的。当然,环境会计要推行,还是需要制定相关的环境会计法律制度,进行行政干预,否则很难在社会中实施;其次,环境会计是会计法中的一部分,是需要通过会计法对环境会计中各个要素的确认与计量方法进行规定,以保证环境成本、收益、资产和负债核算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二、建立环境会计法律制度的考虑因素 本文认为,要建立环境会计法律制度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但是最重要的就是环境会计制度的定位和其与相关法律政策的整合,因此,本文从这两个方面对其考虑因素进行阐述。 (一)环境会计法律制度的定位 环境会计法律制度的定位决定了其在未来发挥的作用,本文建议从政府决策角度和企业管理角度对环境会计法律制度进行定位。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都是以GDP作为唯一衡量指标,不关注环境资源的价值计量,同时由于环境资源存在产权不清晰问题,这就导致某些地方官员为了加快GDP的增长,提升自身的业绩,对于一些大型项目的引进和开发过于盲目性,缺少必要的环境资源数据信息的支撑,忽视了环境资源的成本,而导致GDP的增长之后是巨大的环境污染问题,政府决策失误导致环境污染问题会比一般的企业严重成千上万倍。因此,从政府决策角度对环境会计法律制度进行定位,首先就是要求在政府进行项目决策时,对资源的消耗有详细的数据分析,对环境成本能可靠的计量,将环境影响评价纳入到官员业绩考核体系中,从而避免因为缺乏科学的评估而盲目进行生产活动,造成对生态环境的损害。 企业是社会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其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标,因此,以企业管理的角度对环境会计法律制度定位可以产生明显的效果。在没有相关环境会计法律制度之前,其采用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利益的方式是合法的,但是一旦法律制度设立,如果其继续按照原来的方式进行生产,则违反法律法规会产生成本,同时生产过程产生的资源浪费也要进行成本核算,这样成本的增加,会导致其利润下降,产生生存危机,从而促使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更新生产流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控制环境成本,从而达到制定环境会计法律制度的目的。 (二)环境会计法律制度与相关法律政策的整合 前文阐述了环境会计法律制度与环境保护法和会计法的相互关系,因此,如果建立了相关的环境会计法律制度就必须要去这两个法律制度进行整合,同时还要与审计法律制度协调,使其共同为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贡献力量。 1.与环境法律制度的协调。环境法律是环境会计法律制度产生的基础,如果没有我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没有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环境会计很难提出。同时我国的环境法律制度还存在很多不足,例如这些法律的原则性强,概括性高,从而降低了会计实务的可操作性,难以落实,因此,建立环境会计法律制度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缺陷,保证环境会计可以真正落实。 2.与会计法律制度的协调。《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是我国会计视野的基本法,是指导会计活动的指南,而环境会计法律制度是在传统的会计的基础上演绎而来的,是对传统会计的创新,因此需要《会计法》增加对环境会计的一般规定,为环境会计的实施提供保障。 3.与审计法律制度的协调。环境会计的实施离不开环境审计,环境会计审计是指有审计权的组织对被审计单位的环境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法性进行审查,保证报告的质量。只有通过审计的环境会计信息才是令人信服的,因此在审计法中应该增加环境会计审计的内容,以立法的形式确定环境审计的内容、程序,保证环境审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开展环境审计也可以使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完善环境会计核算和报告体系,最终确保环境会计的有效实施。 会计法律论文:单位负责人如何防范潜在的会计法律责任风险 摘 要:新《会计法》明确了单位负责人为本单位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及第一责任人,明确了单位会计责任主体的法定职责和法律责任,加大了对违法会计行为的惩治力度。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财务资料及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及完整性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较详细的探讨了单位负责人应当如何有效防范潜在的会计法律责任风险。 关键词:单位负责人 会计法律责任 风险 《会计法》中第4条明确规定了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人签名并盖章,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财务会计报告真实性和完整性。由此可见,本单位的会计责任主体是单位负责人,是承担本单位会计行为的第一责任人。提高法制观念是单位负责人防范会计法律责任风险的基本前提;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是单位负责人防范会计法律责任风险的有力保证。因此,单位负责人应当未雨绸缪,对潜在的会计法律责任风险进行防范与规避。 1、提高法制观念,摆正单位负责人的位置 单位负责人是本单位的法人代表,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以身作则,带头执法,要认真负起会计的责任,切实履行法律职责。会计人员为单位内部管理机构的重要成员,受单位负责人领导。单位负责人应加强对《会计法》此类法规的学习,了解《会计法》所提出的要求及相应的法律责任,从思想上充分认识《会计法》在规范会计行为、会计信息质量方面的重要意义,准确把握法律法规,及时规避责任风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单位领导为追逐经济或政治上的一己私利,指使会计人员弄虚作假;许多政府官员为完成其经济指标,强制其下属官员虚报、瞒报实情。这些都表现了单位负责人在会计法律责任面前难辞其咎,再也不能以任何借口,来推卸或减轻其责任。所以,鉴于单位财务部门对财务事项最为了解,依据财务部门的相关规定,对单位会计档案进行有效保管,使其各项程序符合单位具体业务要求与规定,并以文件形式公布,避免业务事项违反财经法规的现象。单位负责人应当认真学习会计法,提高法制观念,摆正单位负责人在本单位会计工作中的位置,正确履行其会计责任。 2、加强财会知识学习并检查会计人员责任指标 在中国,大部分单位负责人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财会知识教育,这与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单位负责人是会计行为的重要参与者,各种会计政策的贯彻执行,各种重大会计事项的决策等,都离不开单位负责人的参与。会计又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单位负责人首先应掌握会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学习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只有熟悉掌握了这些财会知识,才能提高辨别、区分违法会计行为的能力,才能保证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才能充分掌握单位经营管理的全面情况。 单位责任人要求执行部门对照已确定的责任指标,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检查,实施考评。将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相比较,计算成本差异。责任部门应加强与有关业务部门的沟通和联系,确保相关业务的执行情况,能够相互监督、核对一致。各部门应充分收集有关财务、业务、市场、技术、政策、法律等方面的信息资料,根据不同情况采用比率分析、比较分析、因素分析等方法,从定量与定性两个层面充分反映各部门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的潜力。 3、重视会计人员配置并加强内部会计监督制度 单位负责人是会计责任主体,要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除了自己遵守《会计法》,不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外,还必须防止会计机构内部人员的作假舞弊行为。 单位负责人需关注会计人员的配置,本着“以人为本”原则,聘用素质较高的人才,提高会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减少单位负责人因会计人员的败德行为带来的法律风险,再建立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不同机构和岗位之间的权责分明。并通过正常的途径了解制度的执行和会计工作相关人员履行职责的情况,保证在各个环节单位负责人的管理意识得到执行,保证办理会计事务的规则和程序得以有效防范和控制。 单位负责人应充分发挥其监督职能,建立健全的会计监督制度,并按照货币资金内部控制规范的要求,对货币资金业务建立严格的授权批准制度,明确审批人员对货币资金业务授权的批准程序、方式、责任、权限和控制措施,规定经办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工作要求和职权范围,定期检查货币资金的支出授权批准手续是否健全,并且及时对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中薄弱环节采取措施,加以纠正。 4、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 《会计法》强调内部会计监督的目的是:使违法违纪行为首先遏制在会计工作初始阶段,不能将不法行为放纵到发生并铸成事实后,再寄希望于社会中介机构去审计、财政等执法部门去查办以及社会和政府的监督上。从规避会计法律责任的角度来看,单位负责人应高度重视会计的监督职能,正确认识会计监督的重要地位。单位内部将通过组织规划控制、授权批准控制、预算控制和实物控制机制的建立,使会计事项相关人员的职责和权限明确,使单位重大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程序明确,并定期进行财产清查工作。 单位负责人应充分发挥其在单位内部会计监督中的职能,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在内部会计监督中的职权,建立健全本单位会计监督制度,保证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只有正视会计监督的法律地位,才能使单位负责人严苛自律,杜绝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对违反《会计法》行为进行检举和查处,规避潜在的会计法律责任风险。 会计法律论文:浅谈会计法律责任制度 [提要] 新会计法的实施是当前加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的需要,对于促进会计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会计法的相关规定,协调相关法律法规,使会计法律责任制度达到统一规范。 关键词:会计法律责任;会计民事责任;法律制度完善 一、会计法律责任的概念 会计法律责任是指会计主体违反法律法规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这里的会计主体不仅包括单位,还包括个人。有的学者认为会计法律责任仅仅指违反《会计法》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这并不全面。因为涉及到会计行为的法律法规很多,除了《会计法》,还有《公司法》、《证券法》、《企业破产法》、《合伙企业法》、《独资企业法》、《注册会计师法》、《审计法》、《税收征收管理法》、《所得税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等等,所以,不管是违反《会计法》还是违反其他涉及到会计行为的法律法规,都应当属于会计法律责任的范畴。 二、我国会计法律责任立法现状 (一)会计法。我国1979年8月开始起草会计法,1985年1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以下简称《会计法》)由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并颁布实施。1993年12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并公布了《关于修改的决定》,1999年10月31日,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了《会计法(修订草案)》,修订后的《会计法》于2000年7月1日开始施行。新的《会计法》加大了单位负责人的责任,如第4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第21条的规定:财务会计报告应当由单位负责人和主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签名并盖章;设置总会计师的单位,还须由总会计师签名并盖章。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财务会计报告真实、完整。第28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同时,还加大了惩治的力度,具体列举了各种可能发生的会计违法行为及处罚规定,并强调了会计违法行为刑事处罚,如第四十二条: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有前款所列行为之一,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四十三条: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由此可以看出,新的《会计法》更加完善,更具有操作性。 (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除了《会计法》,《公司法》、《证券法》、《企业破产法》、《合伙企业法》、《独资企业法》、《注册会计师法》、《审计法》、《税收征收管理法》、《所得税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等都对会计法律责任有相关的规定。如《公司法》第二百零二条:公司违反本法规定,在法定的会计账簿以外另立会计账簿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责令改正,处以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证券法》第一百九十三条:发行人、上市公司或者其他信息披露义务人未按照规定披露信息,或者所披露的信息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的,由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处以三十万元以上六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并处以三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三、我国会计法律责任的立法不足 (一)对于违法行为标准界定的不足。根据《会计法》第四十三条: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四十五条: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及其他人员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或者隐匿、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什么是虚假财务报告,如何认定,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标准:财务会计专业人员通常是以专业标准为依据,只要按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规定进行了会计处理,得出的财务报告就不应认定为虚假会计信息,即使这个财务会计报告与事实、结果不符;非专业人员则通常认为,只要会计信息所反映的内容与事实有所出入,那么该项会计信息就应该属于虚假信息。如法律上没有明确规定,就容易引起法律冲突。另外,会计违法达到什么程度构成犯罪,规定亦不具体,比较模糊,这就给具体的司法审判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 (二)民事责任规定的不足。1999年修订的《会计法》第6章“法律责任”中基本上是围绕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展开(尤其是行政责任),而对会计违法损害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民事责任追究的相关规定却没有涉及。也许有人会提出会计违法行为的民事责任应由民法加以规范,然而,就平等主体关系的法律调整来说,民法处于普通法的地位,它对民事法律责任制度的供给只能是“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基本制度”性的,而对特殊领域尤其是“公”“私”兼顾的法律调整领域,如商事、环境、会计等的民事法律责任制度的规定还须特别予以具体化和特殊化,这是市场经济关系日趋复杂和变化多端的必然要求。《会计法》是关于会计行为和组织的核心法律,它的相应条款应为民法和其他同一层级的法律规范(如公司法、证券法等)提供法律判断标准方面的会计专业技术支持。在实务中,由于会计法规民事赔偿制度的缺失,导致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使用者遭受到经济损失时,难以获得民事赔偿。其他相关法律法规有一些会计违法行为的民事责任的规定,但却比较笼统,没有一个系统、完整的规定。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会计违法行为,损害了利益相关者的合法利益,如果没有民事赔偿的规定,这不仅对受害人是不公平的,恐怕对侵权人也没有有效的法律说服力,这对诚信社会的建立也是不利的。 (三)对于会计法律责任主体承担责任规定的不足。根据《会计法》第四条: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第二十一条:财务会计报告应当由单位负责人和主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签名并盖章;设置总会计师的单位,还须由总会计师签名并盖章。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财务会计报告真实、完整。由这两条可以看出,单位负责人对单位的会计工作及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但根据其第四十二条: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对单位并处三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第四十三条: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有前款行为,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予以通报,可以对单位并处五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三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第四十四条: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有前款行为,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予以通报,可以对单位并处五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三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我们可以看出并没有规定单位负责人应承担的具体责任。这样,当企业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时,作为单位会计工作的责任主体,即单位负责人,追究其法律责任就缺乏法律依据。出现这种无法追究的局面,会使《会计法》的实施在某种程度上大打折扣。因为,法律的实施是以其强制力为保障,这种强制力主要体现在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上。 四、我国会计法律责任的完善 (一)对会计信息及虚假会计信息直接作出规定。在对会计信息及虚假会计信息作出规定时,首先应当明确的是必须规定在我国调整会计法律关系的基本法,即会计法或者其实施细则中。其次,对会计信息及虚假会计信息的界定必须科学化,避免过去的法律规范中的有关规定在会计专业人员看来不很科学的情况出现,这就要求必须结合会计专业人员和法律专业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共同来制定标准。同时,对于会计违法犯罪的制定也要具体化,结合《刑法》的规定,来制定会计违法犯罪的标准,同时,对于《刑法》中对于会计违法犯罪制定不完善的地方,也要结合《会计法》的规定进一步完善。 (二)明确单位负责人的会计法律责任,加强会计违法责任的追究力度,特别是完善会计违法的民事、刑事法律规范。加强会计违法责任的追究力度,特别对会计违法的民事、刑事责任的落实。民事方面,《会计法》对会计违法行为的民事责任基本上没有规定,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因此,有必要建立民事赔偿责任制度,对会计违法行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标准、范围、举证责任、诉讼时效等做具体的规定,以此来确定责任人应就其违法行为所付出的经济代价。切实保障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加大会计违法成本,以期会计信息质量能得以保障。 对于虚假会计信息的刑事责任问题,通过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的“虚假会计罪”刑事法律规范,吸收我国刑法当中“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罪”(第一百六十一条)、“妨害清算罪”(第一百六十二条)、“中介组织人员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第二百二十九条)等罪名,对于任何人、以任何方式、在会计业务当中弄虚作假或指示、要求、教唆、帮助他人弄虚作假,情节严重的行为,如采用虚假凭证计账、设立虚假账册、提供虚假财务报表或报告、提供虚假会计证明文件等一切虚假会计行为等,依法进行定罪处罚。 会计法律论文:《会计法》法律适用性探讨 一、引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以下简称《会计法》)是国家出台的一部关于会计的法律制度,它是指导会计工作的最高准则,也是制定其他会计规章、行政法规的依据。1985年,经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会计法》,并于同年5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实施。1993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第一次对《会计法》进行了修订,出台了《关于修改的决定》。而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又在1999年进行了第二次修订;2013 年,国家财政部条法司、会计司成立《会计法》修订工作领导小组,联合制定《财政部修订工作方案》,开展了一系列课题研究、推动《会计法》修订工作计划安排等措施,为第三次《会计法》修订做了充分准备。《会计法》加大了对会计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强调应该加大监督和制约会计工作的力度,同时还明确了单位负责人应该对本单位会计资料、会计工作的完整性、真实性负有法律责任。但是《会计法》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法律适用性问题,其强制性、规范性可能会进入到法律适用的“灰色区域”,进而对《会计法》实施的结果造成较大影响。本文就《会计法》的法律适用性进行了探讨。 二、《会计法》法律责任内容与特征 《会计法》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根本大法《宪法》和民商法(如破产法、公司法和企业法)为根本依据,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并颁布,与经济法(如税法、统计法、CPA法、审计法)平行。商法和民法对宪法中“权利法案”的精神基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贯彻,并将其具体体现在保障维护财产继承权、债权、财产权的内容上。基于民商法分立的立法模式来看,民事立法系统化、原则化、理论化地整理了财产继承权、债权与财产权的内容;而商事立法对公司的管理行为和经营行为按照民法典基本原则进行了全面地规范,让会计法律制度能够系统化地控制公司的财务会计。 我国现行《会计法》对四个方面的法律责任进行了规定:(1)单位责任人对抵制违反《会计法》规定行为、依法履行职责的会计人员进行报复、打击的法律责任; (2)对编造虚假财务会计报告,伪造、变造会计账簿、会计凭证,或者强迫他人从事上述行为的法律责任;(3)在会计工作基础环节(如内部控制制度运作、任用会计人员、保管会计资料、选择会计政策、账簿设置、账目登记、凭证编制等)违反会计工作基础规范的法律责任;(4)行政部门或者财政部门工作人员泄露商业机密、国家机密、渎职的法律责任。《会计法》没有规定民事责任,仅仅包括刑事责任、行政责任两种形式,形成了一个“以刑事责任为辅、以行政责任为主”的法律责任体系,违反会计法的法律责任如表1所示。 《会计法》作为一种法律制度,不仅仅具有法律责任的共同特征,而且也有较为鲜明的独特适用范围:(1)会计人员违背了《会计法》的规定,妨害了社会经济管理活动,损坏了正常的会计秩序,必将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2)《会计法》是一种由多元化主体共同承担的法律责任。基于《会计法》关于“法律责任”一章规定来看,“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单位”等名称频繁使用,这是由于多个主体参与了会计流程的不同环节,一旦出现会计信息虚假或者失真现象,多个主体都应该要负担相应的法律责任。(3)《会计法》体现出了一种综合性的法律责任。会计是开展经济行为和经济管理的前提基础。会计违法行为不仅会对他人的合法民事权益进行侵害,还会涉及到社会公益,甚至损害国家利益。所以,对于会计违法行为,应该要从刑事责任、行政责任、民事责任三个方面来进行追究。 三、《会计法》法律适用性问题 (一)会计管理体制的问题 《会计法》专门就单位负责人、会计人员、会计机构实行会计监督作了规定。基于三者工作职责来进行划分,会计人员、会计机构是会计工作的被管理者、执行者,单位负责人是会计工作的管理者、领导者;从三者责任分配来看,单位负责人直接对社会负责,会计人员、会计机构直接对单位负责人负责,但是这种管理体制的弊端较大。众所周知,绝大多数的企业会计人员由企业直接聘任,其经济关系、人事关系都紧密地依附于该企业。单位领导人和单位经济活动是会计人员的监督对象,但是会计人员基于自身利益,通常不会违背单位领导人的意图处理会计事务,否则就可能受到打击报复或者“下岗”,这种现象被形象地描述为“顶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顶不住”,因此,在不少单位,会计人员的监督作用常常流于空谈。 笔者建议应该采用多元化管理体制来管理会计人员,可分为三点: (1)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国有企业的会计管理体制采用“公正会计服务制”,公司的会计主管和总会计师由具有法律资质的注册会计师(隶属于会计师事务所)担任,他们对会计职责进行独立履行。 (2)行政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会计管理体制采用会计集中核算制或者 “委派制”。由于行政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主要依靠国家行政拨款来保证之处,其产权也归全民所有。行政事业单位、人民团体有关财务会计的规章制度严密、健全,开支科目明确,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单位财政预算资金,这些都大大有利于贯彻实施会计人员委派制。 (3)其他合伙企业、私营企业的会计管理体制可维持现有的会计人员聘任制度,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单位的情况差别较大,不适合强制采用“服务制”或者“委派制”,但是政府有关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 (二)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法律界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总则第1条规定,应该尽量保证会计资料完整、真实,这也是《会计法》的立法目的之一。会计资料的真实通常是指会计报告真实、会计报表真实、会计核算凭证真实、会计原始资料真实及其他会计核算资料真实。会计人员、单位负责人在《会计法》中是保证会计资料完整、真实的责任主体,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会计人员、单位负责人很难对单位经济活动各个方面都深入了解,更谈不上掌握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例如,单位采购人员在采购过程中收受各种“回扣”,而提高发货票价格,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求单位负责人、会计人员对此负责,那么必然会显得有失公允。再加上不同会计人员的实际经验、判断能力、业务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之间的会计核算标准也有所不同,自然也就会出现不同的会计核算结构,若因此来判断会计人员所提供的会计资料不完整、不真实,也过于苛刻。因此,笔者认为《会计法》应该对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法律界定进行明确地说明,提高其可操作性。 (三)单位负责人对会计工作的法律责任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总则看,单位负责人应该对本单位的会计资料、会计工作的完整性、真实性负责。同时,单位负责人不得强令、指使、授意会计人员、会计机构来对会计事项进行违法办理,应当保证会计人员、会计机构对自身职责进行依法履行。《会计法》的这些规定对于明确单位负责人的责任主体地位会起到较为积极、重要的作用,单位负责人再也不能以“不了解情况”或者“不懂会计业务”为托词来推卸自身应负的法律责任。但是《会计法》中对“单位负责人”的定义不太明确,如一些单位负责人就是行政一把手,有的单位负责人是负责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行政副职,还有的是厂长(经理)、董事长所指派的财务经理或者财务总监。 基于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看,财务经理或者财务总监为了寻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拥有“自然控制权”,那么会计数据也会或多或少地被其所操纵,但是法定代表人限于《会计法》的规定也不能对他们的职务行为进行完全干预,这样就形成了责任行为实施主体与法律责任主体的混同,其结果是错位适用法律责任,难以实现《会计法》规范的目的。 基于法学理论和法律规定看,单位通常是自行任免其财务经理或者财务总监,这属于典型的内部授权行为,“直接责任人”的责任通常都是由财务经理或者财务总监来承担。但是在处理实际的会计实务时,却不能这么简单地来进行考虑。另外,《刑法》与《会计法》在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也存在着不同,见表2。 四、结论 《会计法》制定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指导人们合理、公正地实施会计行为,而不是为了处罚责任人,同时还应该结合实际情况来制定出相关的规范标准。从目前来看,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许多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的主要精力都不是放在内部的会计工作中,而是在对外部经济关系进行处理,会计管理工作或流于形式、或疏于管理,而《会计法》自身的规定也有不适用之处,笔者建议可以在《会计法》外再专门出台一个 “会计法实施细则”对相关事项进行具体明确,便于各个单位操作执行。例如,应该对各单位法定代表人由政府财政部门定期统一进行一次财务规章制度、财政政策、会计法律法规的培训和学习;再如,大中型事业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都应该禁止由副职主管财务会计工作,应该专门设置总会计师来进行管理,而一般企业则可自行设置财务经理或者财务总监,应对他们的责任、权限、任职条件、作用、法律地位等做出详细地规定。
毕业素质论文:浅谈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从师任教的综合素质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音乐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更加突出,音乐教育在培养和提高人的全面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功能已逐渐被全社会所认识。 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应主动适应基础音乐教育改革 1. 应注重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有正确的、坚定的思想观念,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具有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能表明自己的音乐观、教育观和教育思想;能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来鉴别、评价音乐艺术作品,帮助学生从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形式美各个方面来欣赏、理解音乐,使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2. 强化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 音乐教师应具有“讲、写、唱、奏、演”五个方面的能力。“讲”是指教师具有较强的音乐课堂教学能力;“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板书能力,二是指撰写工作总结和科研论文的能力;“唱”是指教师的歌唱能力和自弹自唱的能力;“奏”是指教师的钢琴伴奏能力和器乐演奏能力;“演”是指舞蹈表演能力,教师开展课外音乐活动和音乐“第二课堂”的能力。同时还要具有这样的一些知识和技能:声乐技能与歌曲演唱,键盘乐的弹奏与即兴伴奏民族舞蹈与儿童舞蹈编导,合唱队训练,指挥常识,少年鼓号队训练,文艺晚会的排练,组织与节目排演,良好的乐理,较好的口才和组织能力等。 3. 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要懂得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熟悉各种著名的教育思想体系和方法,用以指导自己的音乐教育实践;掌握并能运用基本乐理、和声学、曲式学、中外音乐史等有关理论知识,来指导欣赏、合唱、合奏等能力;要掌握系统的音乐理论知识;具有较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掌握一或两门的外国语言;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进行工作和学习;具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 二、改革建议 1. 建立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以中小学音乐教育为出发点。要改革不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课程内容与形式,建立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例如:在声乐教学中,要“唱”“教”结合,也就是说既要让高师教育专业的学生自己会唱歌,又要学会教别人唱歌。不仅要掌握声乐艺术规律,而更需要掌握声乐教学规律,以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实际需要。此外,高师的声乐教学课程应纠正重技能、轻理论的偏向,在适当开设原有的技能小课的基础上,增设和充实以声乐基础理论和教学法为中心环节的教学内容。 2. 挖掘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潜能,改进教学方法 (1)高师音乐教育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是运用“传授”和“灌输”的方式,这种方法没有把知识、技能技巧的学习和教学能力的培养有机的融合起来,贯穿在学习过程中,而且在时间安排上将课程学习和教学实践分开。学生在大部分学习时间里很少主动意识到自己的未来角色及其与现在学习的关系,只是到最后一年的教学法课程学习和毕业实习时才开始体验教师角色,才开始对自己是否已经具备教师素质和能力有所认识。作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仅会弹会唱是不行的,关键是学会怎样教人会弹会唱。可根据学生的程度编成若干学习小组,相互讲解、辅导,激励学生的自我求知欲和主观能动性。变“教会学生”为“学生会教”,求得知识与应用的统一。 (2)在高师音乐教育中,应提倡“基础理论相互渗透,基本技能交叉运用”的教学原则,比如讲“合唱”贯穿“和声学”,融入“和声”的知识;练“视唱”时增加钢琴曲的“旋律”;上“钢琴”课时锻炼“视唱”的能力。这样就使学生在单科知识的学习中,增加多维的视角,进而提高了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3)高师音乐教育应该是“通才教育”基础上的专才教育。让学生在拓宽知识面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需求寻找相关的结合点。这样就避免了教学中偏于“专、深、窄”的现象。特别是技能课教学中,有些教师一味的求深,让学生不合实际地练大型曲目,其结果只能是“一学期唱几首咏叹调,一年弹几首奏鸣曲。”需要强调的是在多能的基础上去实现“专”,力求“通才”与“专才”的统一。 三、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应结合新音乐课程标准,提高自身能力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教学结合音乐课程标准可采取以下措施:让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了解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现状及新教材的使用;了解“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等课程目标的学习;将新课程纳入《音乐教育学》课程中。音乐教育学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重要的一门必修课,它涵盖音乐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是理论和实践结合,并和教育改革有实际联系;要组织师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音乐课程标准》,并结合实际进行讨论,在教学中结合新课程标准,实施自我掌握运用的能力。 毕业素质论文:强素质\重技能\拓市场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摘要: 结合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的招生就业工作实践,分析了职业院校业招生就业工作现状,提出了应从明确学生定位、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着手,强化就业市场开发,不断提高学生就业质量,从而促进招生、就业工作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 就业;毕业生;大专;职业院校;政策研究 0引言 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大力推进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努力拓展就业市场,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实现招生、就业进出两旺,推动学校稳步发展。 1近年毕业生就业情况 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前身为成立于1953年的西安电力学校,1994年3月升格为专科,是西北地区唯一的一所电力类普通高校。学校招生范围为全国30个省区,总体生源情况良好。在计划投放较多的省区(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等,占总计划的85%左右),生源情况较为理想。以陕西为例,报考比例达到3:1左右,近三年理科录取最低分分别为458分、462分、464分,平均分分别为477分、482分、488分,远远高于省控高职线。学校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95.94%、93.60%、92.88%,初次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 从近三年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来看,国有企业吸纳学校毕业生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60%以上,而其他经济形式企业占35%左右,并且其他经济形式企业录用份额出现逐年上升趋势。情况表明,在目前我国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情况下,集体企业、民营企业和个体经济也已成为安排大专毕业生就业的一个渠道。 从行业分布来看,学校近三年在电力行业工作的毕业生分别占就业总人数的77%以上,主要集中在电网企业、五大发电企业、其他发电企业及其他电力企业。 从就业区域分析,学校毕业生就业基本上是以面向西北的电力企业为主,但近年来毕业生选择到沿海及其他地区工作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从区域就业比率上看,学校沿海及其他地区就业比率从2008年的20.81%,2009年22.08%,逐渐增长到2010年的41.98%,这不仅说明毕业生逐步转变了就业观念,也同时反映出毕业生就业市场开发工作日见成效。 2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强化技能培养,积极为企业输送合格适用人才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出台后,高等职业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定位越来越清晰。 学校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加大教改投入力度,强化激励和示范作用,扎实推进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具体做法:一是加强教学改革力度。在强调“精、严、细、实”的教学传统前提下,不断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结合省级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按照“工学结合”的理念,进行“理实一体”的课程开发,从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学习方式、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和试点,近三年来,学校投入150多万(师均投入5000元)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保证了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二是强化技能实训。学校结合教育部16号文件精神和国家职业教育定位,大力开展技能实训教学,加大技能实训基地建设投入,近三年投入资金1.2亿,建成符合生产现场实际的发电、变电、输电、供电、营销、通讯、管理等21个实训基地,并开展技能鉴定,强化学生生产技能实训,提高学生就业前技能水平提高。根据学生就业后反馈的数据,学生在就业后3个月至半年时间即可达到发电厂生产运行岗位定岗要求,较电力企业要求提前半年到一年时间拿下工作岗位职责,为生产企业提供了高质量的技能型专门人才。三是强化学生管理。秉承六十年一贯的严谨管理,学风、教风、校风建设卓有成效。1999年以后,在高校大量扩招生源质量下降的情况下,学校积极应对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的状况,结合电力企业生产特点,坚持半军事化管理,加大学生管理力度,在学生积极开展素质教育、诚信教育、考风考纪教育,坚持违纪处理和学籍处理,近三年学生违纪处理人次数从2.3%降到0.67%,留级生由1.3%降到0.55%,对达不到学业要求的学生严格处理,从而保证学生质量。严格管理,铁的纪律,强化了电力行业特点职业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在就业后很快适应企业要求,这也是学校学生在电力企业中普遍受到欢迎的原因之一。 3在就业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 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对能源基础工业投资,电力类企业人才需求也不断增加,学校在坚持传统电力类专业特色的同时,加大就业工作力度,确保学生就业质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不断完善规章制度,保证就业质量持续提高。为使毕业生就业工作做到了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在原有就业制度的基础上,对毕业生就业管理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修订和细化,制定出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办法》,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针对性,突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效性,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向纵深开展。二是建立就业工作激励机制。针对近年来学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局面,学校于2009年3月颁布实施了《促进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暂行办法》,建立就业工作激励机制,促进就业市场开发,稳定毕业生就业率。该项制度充分调动了全校教职工参与就业市场开发的积极性,极大提升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三是注重“市场导向”,积极开发就业市场。就业市场的开拓和建设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我国已建立起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针对这一现状,学校积极开展毕业生就业市场开发工作,由校长及分管领导亲自带队赴青海、陕北、内蒙、深圳、广东等地开发就业市场,并建立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市场开发团队。根据学校学生专业特点,加大在能源产业聚集区的开发力度,如新疆吐哈地区、宁夏宁东地区、陕北地区等,在巩固原有就业市场的基础上,向西北以外地区不断拓展,在沿海及其他地区也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四是加强信息沟通,建立毕业生反馈机制。毕业生就业市场也具有一般市场运行特点,及时捕捉就业市场信息,是做好市场开发的关键。学校依靠五十多年办学积淀的影响力,充分利用校友资源,与用人单位间的信息沟通,开发就业市场。另一方方面,高度重视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及时准确的接收到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评价,了解毕业生的工作现状和发展状况,以改进学校教育、教学的薄弱环节,不断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五是加大就业指导的有效性。学校在开设常规就业指导课程的同时,增设电力企业发展方向讲座,向学生讲解国家能源工业发展的特点,明确本校毕业生及就业工作的科学市场定位,积极引导学生到国家能源工业重点发展的西北地区就业。 毕业素质论文:“双轨”规划,打造高素质毕业生 摘 要: 为了让毕业生更快地给自己定位、更好地找到合适的工作、更强地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我院采用“双轨”规划教育方法,从学院“育才规划”和学生“成才规划”两个方面着手,双轨其下,以把毕业生打造成综合素质高、发展后劲足、理论和实践能完美结合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双轨”规划 成长规划 育人规划 自1998年的高校“并轨”、扩大招生开始,我国高等教育迈入了空前的跨越式发展阶段。在社会就业市场的吸纳能力没有相应增长的背景下,高校大规模扩招后的学生相继毕业,一年多于一年。此时,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途,而且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如何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是高校重点研究的问题。 目前,毕业生盲目就业的问题十分严重。经常有大量毕业生直到临近毕业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还没有一个大概的定位,简历的制作基本处于一种无知状态。招聘会上,许多应届业生乱投简历现象屡见不鲜,签订三方协议后,毁约的现象也经常发生。针对毕业生就业竞争大、自我认识不充分、择业盲目等不良现象,我院制定了新型的就业指导措施,利用“双轨”规划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步步为营”,以绝对的实力立足于竞争激烈的社会之林。 一、何谓“双轨”规划教育? “双轨”规划即为学院的“育才规划”加上学生的“成才规划”。“育才规划”是学院根据学校、系部及学生的特点制定的职业指导课程,全面、深入、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育才规划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了解专业、了解社会、进而树立正确的择业、创业、就业观念。育才规划课程的构建以实用性、针对性、阶段性、系统性为原则,对学生实行分阶段职业指导:一年级开设择业指导课;二年级开设创业指导课;三年级开设就业指导课。 “成才规划”是指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简称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生涯设计的目的不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达到与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制定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二、“双轨”规划之间有何关系? “育才规划”是学院面对全体学生的宏观教育,而“成才规划”则是学生个体对自身的微观设计,两者平行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首先,“育才规划”是“成才规划”的基础。学生刚步入大学的校门,难免对大学生活感到新鲜,而对自己的学校,专业,甚至自己本身并没有很深刻的认识,没有能力准确地进行职业定位。在这种情况下,学院及时按阶段给予“育才规划”教育,即择业指导,让学生在入学适应教育以后,就对学校、对专业、对自身有整体的认识,能够根据专业特点、自身能力、兴趣等具体情况“量身定做”一个职业生涯规划。由此可见,学生的“成才规划”建立在学院“育才规划”基础之上。 其次,“育才规划”调控“成才规划”。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年级的提高,基础知识的丰富,自身能力的增强,学生会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将职业生涯规划作及时的调整,学院的“育才规划”教育在这个过程当中起着很好的调控作用。学院在二年级、三年级分别给学生“创业指导”和“就业指导”,在各种教育课程、专业讲座等的教育、感染下,学生的思想可能发生一定的改变,从而改变自己原先制定的生涯规划,向着另一个方向发展,或是对原来规划作适当补充。如,有一名学生原来根据专业特点、自身评估给自己职业生涯定位为高级工程师,但在经过学院深入的育才教育,听了老师的创业指导教育后,他改变了原来的想法,想在毕业五年后就开创自己的公司,职业定位由原来的高级工程师就转变成了高级管理者。可见,学院的“育才规划”教育确实给学生的“成才规划”起到了一定的调控作用。 再次,“成才规划”反作用于“育才规划”。当今,大学生的“成才规划”已经成为各大院校重点关注内容。职业生涯规划这个话题也到处可见,许多院校已经开设了相关的课程或是专题报告与讲座。但不少大学毕业生还没有真正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确切含义,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不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程序,缺乏进行规划的具体技巧。所以不少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或冷眼相对,或茫然无以适从,或使规划流于形式,或不顾主客观条件任意随自己的兴致“规划”,这都会导致职业生涯规划的应有作用不能充分发挥。这个时候需要学院给予相应的合适的“育才”教育,同时又根据成才规划的独特性与阶段性对宏观的育才规划进行相应的调整。根据成才规划的结果使育才规划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与细化,让其更适合学生的发展。目的是在多次调整以后,找到一个最好的结合点,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术精湛、适应能力强、团队精神足的优秀毕业生。 三、如何实施“双轨”规划教育? “双轨”规划具体实施的过程是一个阶段性的教育活动,学生在“育才规划”的基础下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成才规划”,再根据学院“育才规划”不同阶段的教育对自己的生涯规划作适当的补充和调整,目的就是将自己培养成高素质的毕业生。 “育才规划”第一步:择业指导。一年级的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是一次重大转折。此时,大多数学生对大学感到无以适从,不知道如何学习,不知道如何走好三年的大学之路。虽然选定了专业,但并不一定了解它、热爱它,对于所学专业相对应职业群的素质要求,更是一片茫然,因此,学院在大一开展择业指导课显得尤为重要。 一年级的“择业指导”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应放在“学生所学专业今后就业情况以及所学专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上,重点应放在“未来社会和职业发展对学生的素质要求”,“全面认识自己和社会”等问题上。新生在入学适应教育期间,对他们进行学校、专业的介绍,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学院不同阶段的学习情况和基本要求,了解所学专业在社会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认识本专业相对应的职业群及相关职业群的素质要求,从而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端正学习态度,巩固专业思想,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综合职业素质。 如何在接受“择业指导”教育以后正确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呢?大一阶段,应该为每一位学生建立“人才库”档案,记录学生的特点、兴趣、职业能力倾向等内容,然后正确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学院的育才教育已经使学生加深了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认识,增强了大学生学习专业的自学性,使学生树立了专业学习目标并让学生初步了解了将来所从事的职业,为将来制定的职业目标打下了基础。由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一般首先选择的是大学生某专业方面的特长,大学生迈入社会后的贡献,主要靠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来实现。如果职业生涯设计离开了所学专业,无形当中就增加了许多“补课”负担,个人的价值就难以实现。因此,大学生对所学的专业知识要精深、广博,除了要掌握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拓宽专业知识面,掌握或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相近的若干专业知识和技术。 学生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对自我进行正确的评估,准确的进行职业分析,确定职业目标,制定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然后根据规划的要求,一步一个脚印地、踏踏实实地学习,努力提高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 “育才规划”第二步:创业指导。把“创业”作为学院育才规划的第二步是时展的要求,是学生在激烈市场经济大潮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经之路。一方面创业给学生一种全新的就业思路提供了广阔的成才天地,另一方面现代社会和市场已不可能再给学生一个现成、舒服的职业,学生要靠自己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谋取职业。本阶段教育的内容是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重点进行必要的礼仪教育、人际关系教育、挫折教育,还包括创办小型企业的基本条件和步骤,等等。 大二阶段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鼓励他们通过参加各项活动,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如鼓励学生参加兼职工作、社会实践活动,并要求具有坚持性,最好能在课余时间长时间从事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如参与学生科研工作,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主动性和受挫能力;同时增强英语口语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通过英语和计算机的相关证书考试,并开始有选择地辅修其他专业的知识以充实自己;同时检验自己的知识技能,并要根据个人兴趣与能力修订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部分学生在创业指导后会改变其原先生涯规划,而有的学生则坚持原来制定的生涯规划,只是在某些细节方面做了更深层度的细化。 “育才规划”第三步:就业指导。无论是育才规划,还是生涯规划都是为了学生的就业,这才是最重要的任务。现在劳动就业制度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这既给学生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和广阔的就业渠道,同时也给学校、家庭和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就业指导必须正视这一现实。学生要实现就业,除了要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之外,还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择业观,懂得求职就业的有关知识和技巧,以调整心态为主线,使学生充分认识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式,转变落后的就业观念,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主动与被动等关系。掌握求职就业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技巧、自谋职业的方法和途径,在摸清社会经济和就业市场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实际作出职业决策,尽快地适应社会,转变角色,找到自己的职业位置。 这个时候再回首看看自己入学时候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自己有没有根据学院“育才规划”教育及时对“成才规划”进行适当的细化或调整?自己是否按照规划要求一步一步走来?是否达到了自己的预期要求?是否让自己成为了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毕业生?是否能够以一定的能力立足于竞争激烈的社会之林? 学院实行“双轨”规划这样的教育方式,将“育才规划”和“成才规划”完美结合,互相影响、互相渗透,进一步提高了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双轨”规划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我们在实际教育过程中不断的实践、谋和、创新;需要学生、家长、老师的共同努力。我们只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把我们的毕业生打造成综合素质高、发展后劲足、理论和实践能完美结合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毕业素质论文:新时期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的要求与学校的应对策略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新时期企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本文将根据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的要求进行分析,为高职毕业生提供提高英语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以及为高职院校提供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企业 高职院校 英语 策略 一、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要求调查分析 1.专业知识需求 通过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要求调查分析,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要求基本包括专业知识、人才能力、岗位素质需求三个维度。从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要求中专业知识需求中可以看出,知识是对客观事物认识的积累,对了解客观规律有很大的帮助。企业中国际贸易类行业,对于一些高层次、高科技的系统化信息,需要以大量的专业知识作为基础,因此,大部分企业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强、英语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要求的调查分析中,企业认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是胜任工作需要具备的最基础的能力,而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毕业生掌握充分的专业知识作为工作储备。 2.人才能力需求 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的要求,还体现在人才能力的需求上,能力不仅需要专业知识作为基础,还需要进行一定的实践活动,以及专业的培养与训练。企业日常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有关中英文工作的处理问题,这就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英语能力素质提出了挑战,由此可以看出,高职院校毕业生需要具备处理日常工作事务的实践能力以及实务操作能力。大部分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要求中最为看中的就是英语听说能力以及营销推广能力,不少企业中的中外文化与经济的交流非常频繁,掌握英语听说的实践能力将有利于帮助企业开拓国外市场,因此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中对人才能力有着较高的需求。 3.岗位素质需求 对于岗位素质,是指在工作岗位上完成工作任务所必需的基本条件。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要求中对于岗位素质的要求则需要高职院校毕业生具备善于沟通与学习的基本素质,这样在工作过程中才能不断发展、不断进步。此外,应变能力强、组织协调能力强也是需要高职院校毕业生所具备的素质,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时,能够及时应变,组织协调好自己的工作。其中,企业最重视的是高职院校毕业生需要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在面对一些中英文工作时,能够拿出坚持的态度,认真完成工作。其次,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要求中还比较重视团队精神,在团队合作中能够善于协作,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 二、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及面临问题 1.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困境 高职毕业生是经济发展的紧缺性人才,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困境的根本在于高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达不到企业用人单位的要求。由此可见,高职毕业生所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不足,以及高职院校对于人才培养的力度不足。目前我国的高职毕业生就业方向基本是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对于英语综合素质的要求比较高,但是由于高职毕业生自身能力不足,与企业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2.就业过程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高职毕业生就业过程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与高职毕业生自身英语能力不足,不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另一方面,是高职院校的教育体系不够完备,没有完备的英语课程设置。造成高职毕业生就业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本身对于英语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充分,实践经历少,以及师资力量较弱,教学方法与实际社会岗位需要脱节。 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应对策略 在国际化背景下,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进行重新规划培养方案,高职院校方面应当注意完善英语教学体系,对英语教学体系进行改革与发展,对于教师方面应当对英语师资力量进行强化及培训。 1.高职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培养方案 高等职业院校需要明确认识到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是最大限度的符合未来职业岗位的需求,因此,在高职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培养方案中需要明确新时期企业的需求,进行高职英语教学思路的改革。当前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内容缺乏创新精神,教学观念落后,一定程度上束缚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也很少根据企业需求进行教学,因此,在高职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培养方案中要注意英语实践能力的培养。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交流工具,在实践运用中才能发挥出英语的使用价值,高职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不仅是注重理论教学,更要注重英语实践应用。高职院校应当以职业岗位需求的发展为目标,根据职业岗位需求相关的工作,创新高职院校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培养方案。 2.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体系改革与发展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应对策略中,还需要注重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体系改革与发展,当前高职院校中英语教学体系课程十分单一,分为英语技能训练课程和专业英语课程两种。其中,基础技能训练课程主要是以英语语言运用教学为主,而专业英语课程专业性过强,理论知识过多,学生中在学习过程中常会感到课程偏难,词汇量大,内容形式单一、枯燥,容易导致学生的厌学心理,也因此使得英语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衔接出现问题。基于高等职业学校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未来工作中更多的是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因此,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构建符合企业用人单位需求的高职英语教学体系,强化学生职场英语运用的能力,调整英语难度,根据学生自身发展情况以及企业需要创新教学体系。 3.英语师资力量的强化及培训 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普遍较大,学校进行扩大招生,基于这种情形必将导致教师需求的增加,而在高职院校中,对于英语专业的教师相比于其他专业比较欠缺。目前高职院校中缺少英语教师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双素质教师,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普遍存在着实践经历少,教学经验与教学技能弱等问题,导致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较弱。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强化英语师资力量,对英语专业的教师进行培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注重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而不是停留在教师学历高低上。 毕业素质论文:论高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摘 要:我国大学生的数量逐年攀升,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就业市场,各高校应尽快加快对现行教育模式的改革,一方面应继续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另一方面应进一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帮助毕业生更快地适应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增强大学生综合素质与就业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综合素质;核心竞争力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我国大学生的数量逐年攀升,根据教育部的统计,201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总数达到了749万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另一方面,对于许多学生而言,毕业即是失业已成为一个残酷的事实。当然,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部分大学生的自身素质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就业市场,各高校本应尽快加快对现行教育模式的改革,一方面应继续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另一方面应进一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帮助毕业生更快地适应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但是,现实情况不尽人意:用人单位反映部分大学生对专业知识、技能掌握不够,且存在功利性强、缺乏爱岗敬业奉献的精神。由此可见,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增强大学生综合素质与就业核心竞争力,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一、综合素质的涵义 通常而言,综合素质是指个人在特定的时期,所应具备的知识水平、道德素养、社会修为能力,以及对社会生活、工作、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应变能力和所体现的价值观念等。人的综合素质是人们自身所具有的生理、心理和外部形态以及内在涵养的比较稳定的特点,[1]是指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整合能力和交流能力。我国现行的大学生手册上明确标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包含了德行素质、在校成绩、文体素质及能力素质四个部分,而更有学者对大学生的素质做了更加细致的分类,即: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技能素质、身体素质这七个方面。[2]在当今知识经济社会,增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是社会发展的硬性要求。 二、增强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 (一)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毫无疑问,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对其日后的职业生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便是其在从业后所从事的工作与其在大学期间所读的 专业不是一个方向,但大学中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也会对他的综合能力和思维方式起到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虽然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在对事物的观察方式、知识领域范围、逻辑思维乃至个人的性格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不同的专业知识的教授过程对于所有学生而言,都是一个相似的人生体验,它们会帮助学生做好知识、心理、价值观念等各方面的储备,即不同职业对所有从业人员的共同要求及专业人员本身所固有的职业素养。通过不胜枚举的成功人士的实例证实,许多人可以在非专业的职业领域内之所以可以取得显著的成就,究其原因,正是他们通过在某一特定专业领域内的学习获得了有效的学习方法并提高了自身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而这些方面都对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大有裨益。由此可见,无论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什么职业,他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都会得到直接或间接的发挥和运用。[3] (二)综合素质的构成要素及相关能力的培养 经济全球化时代下,无数的事实证明,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取决于国民综合素质的竞争。作为当今时代的大学生,除了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在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时立于不败之地。 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正确的价值观念主要包括诚实、守信、奋进、拼搏、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良好的道德品行等在内的思想道德品质。从近些年用人单位意见和人才市场的就业信息反馈意见来看,更多的用人单位在聘用人才时更多地是看重人才的品行。而这其中,爱国主义精神是必不可少的基础价值观念,只有牢牢树立起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紧结合起来的理想与信念,才能使之成为个人人生奋斗方向和前进的驱动力。 2.增强法律观念意识。当代大学生应该不断加强自身法律知识的学习,树立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观念、公平与正义观念、权利与义务等基本观念。[4]自觉养成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的习惯,特别要注重培养大学生权利与义务的观念。 3.提高科学素养 在全球信息化的今天,大学生们应该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不断培养自身的科学认知方法,在自身获取和应用科学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养成客观冷静的内在心理素质,树立求真务实的做事态度,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4.广泛猎取文化知识 科学巨匠钱学森曾说过:“我们要培养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5]文化知识中包罗万象,涉及到文学、哲学、史学、艺术、宗教学等领域内的人文常识。古人曾讲:“腹有诗书气自华”,意识是形容一个人只要饱读诗书、学识渊博,便自然会表现出文人的优雅举止和翩翩风度。而要做到这点,可以通过诵读经典名著和欣赏文艺作品等途径培养。 5.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自我抗压,解压能力、向上进取的奋斗精神、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健全的人格等素质,这些素质的培养都是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外界教育环境共同作用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独特心里特征、行为方式和能力等心理因素。而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克服自卑等不良情绪,增强自信心,养成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有助于培养个人良好的心里素质。 6.扎实的专业技术 牢牢掌握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核心的专业知识及技能,着重培养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这些知识技能在学生毕业后的择业、就业的过程中,都能为他们保驾护航。 7.强身健体,强壮体魄 身体素质是指大学生的体质、体魄、身体耐性和灵活性等,大学生在学校期间所养成的锻炼身体的习惯,对其日后形成坚忍不拔的意志促进其身心康健和良好的社会适应力都大有裨益。 (三)储备社会实践能力 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还要兼顾到个人兴趣、爱好及个人特长的选择,也更要注意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人际交往、组织协调、语言表述、开拓创新、团队合作等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是一种无形的作用力,同时,它也是一种潜在的领导能力,这是因为,社会实践能力是一种无形的作用力。这是因为,社会实践能力在某种程度上会形成一种独特的竞争力,许多用人单位都认为,大多数大学生应聘者自身所具备的硬性条件往往不差上下,而能决定其成败的是他们自身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但可惜的是,在校园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往往更为重视英语能力、计算机应用等课程的学习,却忽视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而实质上,这些被人们所忽视的实际能力,却恰恰成为学生们找工作及阻碍他们事业发展的障碍。因此,在不影响学生专业学习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走进社会,积极投身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和就业能力,尽快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最直接、最简单的途径。 (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现实中部分大学生缺乏正确的就业观,不能客观地看待自我。这具体表现为对求职岗位、薪金等期望较高,一味追问企业能够给自己什么样的生活待遇,而较少自问自己能够为企业做什么。此外,在求职过程中,有的学生在遭遇挫折后,便意志消沉,一蹶不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不是唱高调,也不是一味地不讲个人利益,只讲奉献,而是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看待就业市场的正常竞争。只有在这样的就业观指导下,大学生才可以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及自身特点,尽快确定将社会与个人求职目标相统一起来,不仅如此,正确的就业观能够帮助大学生转换角色,以便尽快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因此,大学生要及时、充分了解就业信息,实事求是地衡量自身专业水平与实践操作能力,正确地评估自己的综合能力,用阳光的心态应对职场障碍。 (五)提高求职面试技巧 求职面试的技巧是获取用人单位青睐的秘诀之一。用人单位都在积极地找寻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综合素质的应聘者担任某一特定岗位,但是,求职者若想叩开职场大门,就必须将自己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通过特殊的技能展现给用人者,即求职技巧。求职技巧意义涵盖广阔,这包括口头及书面沟通技巧、多视角分析问题的技巧、现代化办公设备运用技巧、人际交往技巧、跨文化沟通技巧、组织策划等技巧。【6】在求职者了解到用人单位的具体要求后,求职者就需要有目的地针对用人单位的要求,认真准备应聘材料和应答语言,并要精心设计自己的求职简历与面试材料,以期更有效地展示自我真实水平与风采。良好的求职技巧有助于求职者更加直接、更加有效地把自己的个人才能及素质展示给用人单位的负责人。这里所涉及的各项能力不仅在学生择业时需要,这也必将在其整个人生职业生涯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学生要掌握这种对自己能力正确评估的技能,及时了解自身与用人单位用人要求的差距,同时不断督促自己不断进步,以期早日达到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此外,学生要根据招聘条件,逐步完善自己的应聘资料,这将会大大提高其应聘成功的机会。 深入进行综合素质教育改革是进一步顺应全球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和更好地适应新世纪人才市场竞争的硬性要求。它既代表了我国高等教育思想及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果。大学生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在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在就业竞争中把握机会,取得成功。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接受了高等教育多年的大学生们,拥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如能给予其较为全面的综合素质的训练,培养其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及适当的求职技巧,就能助其早日找到适合自身的工作岗位。总之,增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其就业竞争力,是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对策及有效途径。 毕业素质论文:适应市场需求的会计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模型研究探索 摘 要:随着会计工作环境的变化、会计人才就业竞争的加剧,会计教育必须适应市场需求而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从毕业生角度开展调研分析,采用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麦克利兰开发的行为事件访谈法(behavioral event interview,BEI),通过对会计专业往届毕业生的面对面访谈,了解其过往几年实际工作中正反面的工作事例,用专业技术分析总结出会计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会计专业学生建立有效的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会计专业 综合素质模型 知识 技能 职业素养 如果把毕业生看做院校输出的产品,其商品化后面的细分市场就是数量众多的中小微型企业,要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就必须清楚地了解该细分市场的需求,只有真正把握住市场需求,围绕需求去开展人才培养,我们的产品才具有市场生命力。 本文重点从员工(即毕业生)角度展开。课题组利用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麦克里兰创建的能力素质模型理论,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选取会计专业绩优毕业生和绩差毕业生进行了调研,收集有效数据,并以此为基础对会计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素质进行分析。 一、会计专业毕业生素质现状 在素质模型中,识别素质和能力应该从三个层面进行。知识:即包括从事某一职业领域工作所必须具备的专业信息;技能/能力:指掌握和运用某项专业知识完成具体工作的技术;职业素养:指从事具体工作所应具备的深层次意识和习惯,它是决定个人职业潜能的重要指标,即冰山素质模型中水面之下的部分。 从本次受访的毕业生实际陈述的其现实工作中的情况,提炼出影响其实际工作表现或业绩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三个层面的现状如下。 1.知识层面 在知识层面,受访学生基本掌握了会计学原理、会计电算化、企业会计核算与账务处理等财务知识,但成本核算、纳税实务、财务管理等知识的掌握比较欠缺。 知识的教学比较局限于财务专业领域,这当然是可以起到集中资源、集中精力重点学习好专业知识的作用,但由于缺乏对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知识的了解,导致学生在就业后理解企业业务的进度比较缓慢,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适应性。 2.技能/能力层面 在技能/能力层面,受访学生在陈述自己做得成功和失败的案例时,对于影响其工作成效的技能/能力的表述多集中在: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知识转化能力、关注细节的能力等方面。 受访学生相关真实语言表述节选见表1。 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影响学生就业后工作成效的关键能力都是做为财会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最基础的技能和能力。 3.职业素养层面 在职业素养层面,受访学生对于影响其工作业绩的主要素质表述集中在:责任心、主动性、成就动机。 受访学生相应的真实语言表述节选见表2。 对于从事基础会计工作的技工院校毕业生而言,责任心、主动性、成就动机成为影响其工作成效的主要职业素养。其中尤其以成就动机的影响最为明显,而在素质模型三个层面的能力素质中,职业素养是最难培养和训练的。 二、适应市场需求的会计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模型 综合本次调研的结果,结合企业管理中对财务人员素质模型的研究和运用结果,我们对适应市场需求的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模型做如下总结。 1.知识层面 掌握基本的财务知识、税务知识和企业管理知识。 2.技能/能力层面 (1)财务核算、税务处理能力 ①定义:收集企业财务信息并进行归纳整理,准确、及时地编制各类凭证和报表、计算并上缴应纳税款,完整反映企业经营实际绩效的能力。 ②需要达到的水平 a.合格水平:能独立进行会计核算及税务处理,并确保正确性、及时性、合法性。 b.优秀水平:能够根据业务类型选择正确的会计核算原则和处理方法;能够审核他人的财税业务处理,准确判断正误;能够根据业务类型进行纳税筹划、帮助企业合理避税。 (2)学习及知识的转化能力 ①定义:主动学习专业知识,理解专业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将其转化成实际操作步骤的能力。 ②需要达到的水平 a.合格水平:能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根据各类交易的要求,正确分解并形成财务核算的具体操作流程。 b.优秀水平:能积极主动了解专业领域形成的新知识、新技能并运用到实际工作。 (3)沟通协调能力 ①定义:能够正确理解他人的意图,与他人达成共识,并能以合适的形式(书面、口头或其他)正确表达出来的能力。 ②需要达到的水平 a.合格水平:能正确、清晰表达自己的意图,掌握与他人的交流重点,能对可能影响达成一致的因素有准确的预判。 b.优秀水平:交流中能根据目标有意识地引导对方达成共识,对产生的矛盾能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的方案。 (4)关注细节的能力 ①定义:了解实际工作中各个细节的具体工作,准确掌握各个细节的工作方法和内容,最大限度控制错误产生的能力。 ②需要达到的水平 a.合格水平:能够细致地检查凭证、账簿、报表等,数据准确率不低于99%;对他人提交的数据资料的细节性问题能准确判别。 b.优秀水平:能有意识地从工作流程、工作制度等系统性工作的建立方面去思考减少细节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5)自我激励能力。①定义:指在没有任何外界奖励和处罚的情况下,能自行设定工作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的能力。 ②需要达到的水平 a.合格水平:在没有外界激励因素存在的情况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工作,仍能保质保量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 b.优秀水平:在没有外界激励因素存在的情况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能自行设定工作目标并排除干扰去实现。 (注:优秀水平是在合格水平基础上的能力提升,是在满足合格水平之后的进一步的培养目标。) 上述能力只是列举了与学生工作业绩关联度相对比较高的几种核心能力,也是几种需要重点培养和加强的能力。当然,要取得好的成绩,是需要多种能力综合发挥作用的。 3.职业素养层面 (1)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一个人内心追求卓越的一种心理内驱力。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对自我绩效目标的高标准设定,以及采用各种方法提高绩效水平; ②愿意承担更多职责,将事情彻底完成; ③不断积累各种成就,对完成工作所需要做的一切事情都充满热情,努力达到标准或客户(包括内外部客户)的期望等。 这种素质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一个人其他职业素养的水平,直接影响其自身能力的发挥。 (2)责任心。责任心体现在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是基于责任而形成的一种应该承担、敢于承担的意识。对于财务工作者,责任心显得尤为重要。在实际工作中,这种责任心体现在各个方面,比如: ①一种严谨务实、关注细节的工作态度; ②信守承诺,正确对待自己所犯错误的品质; ③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保证个人工作、行为符合规范等等。 对于刚步入社会的应届毕业生来说,责任心的缺失必然直接导致其工作质量下降;假以时日,必然强化其“打工者”的心理暗示,从而加大其职业积累的难度。 (3)主动性。所谓主动性,是指人在完成某项活动的过程中,来源于自身并驱动自己去行动的动力的强度。积极主动的人会给人一种充满激情的感觉,具备敢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品质。因此,主动性常常等同于超出工作需要或期望的某种努力。在具体工作中,主动性表现在: ①充分利用当前机遇,在尚未要求解决问题之前就积极了解问题,为将来解决问题提前做准备; ②对工作相关联的甚至工作之外的问题进行思考; ③积极发起变革或是采取行动以提高效率,处理现有的或潜在的问题,满足顾客(内外部)需求等。 (4)自信心。自信心是一种对自己的观点、决定、能力的自我信仰。对于刚步入职场的毕业生,自信很大程度来源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技能的熟练运用程度。而在实际工作中,自信心体现为: ①偏爱或热衷于向工作中的某些难题发出挑战; ②积极寻求独立,愿意以独立的姿态开展工作,对专业工作认真负责; ③在主要问题上表现出丰富的专业知识,愿意以一种明晰、自信的方式挑战他人的想法; ④在那些更有经验、更有知识的人面前也能有效工作; ⑤能妥善处理批评意见,即使在逆境中也能把握重心控制局面。 三、小结 在教学现状中,由于教育体系重视理论知识教育,在技能培养方面尚处于摸索期,一直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而对于职业素养,基本没有涉及。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合格人才”这一目标的实现。 从素质模型的分析可以看出,个人要成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合格人才,必须是在知识、技能、职业素养三方面都要符合市场需求。 根据调查模型和会计教学经验,提出技工学校会计专业“企业化”的教学模式,教学以企业为中心,把企业的工作环境应用于教学,将实际工作所需的理论知识与企业会计实践相结合,单独制定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构建以技能应用为核心的培养目标。“企业化”教学模式采用项目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即在项目教学的情况下以案例教学的形式教学,教学所使用的案例主要采用企业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将学生引入企业的工作环境之中。把教学的各个环节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可以就关键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开展反复、针对性训练和评价的立体的教学实践体系,以确保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合格人才。 (作者单位:广东省国防科技技师学院) 毕业素质论文:独立学院毕业生综合素质考核与校企合作的就业实践研究 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社会非常重视的现象,本文就提高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目的,基于社会对毕业生的能力期望分析了独立学院毕业生综合素质及就业的现状,探讨了综合素质考核的重要性以及综合素质考核应该具备的基本内容。并以提高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深入研究了校企合作的就业实践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综合素质;校企合作;独立学院;就业实践 如今国内外的经济增速放缓,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以及就业市场的供需较为严峻。要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就必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顺应社会的发展,适应企业的人才要求。因此,考核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是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必要组成部分。此外,要提高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学校还要起到搭建桥梁的作用,推广校企合作的就业实践模式,与企业联合培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进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从人才市场来看,高校毕业生择业就业也变得更加民主,拥有更加多的选择机会,从而人才的流动性也变得更加频繁,就业压力加大。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综合型、复合型人才越发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大部分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期望有如下几点[1]: 1.良好的专业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素质。要求高校毕业生在大学期间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对本专业的现状以及该领域的前沿展望有广泛的认识。 2.具有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现在很多用人单位在招人的时候把思想道德列入考核的项目,是继专业能力水平之后的第二大重点考核内容,希望能招纳德才兼备的综合型人才。具体上是考核高校毕业生是否爱岗敬业,拥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事业心。 3.更注重团队精神。现在众多企业十分重视团队意识,一个好的团队能带来的贡献远远比个体贡献值相加还要大。要求毕业生有团队意识和整体思维,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 4.拥有较好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拥有较好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是触发团队合作的重要前提,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团队气氛。同时良好的交际能力,会对个人的就业和职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5.有较好的动手能力,把理论运用到实际中去。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可以说是如今企业普遍担心的一个问题,很多企业都担心会招到理论知识强而动手能力弱的员工。动手能力涉及到个体的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 二、独立学院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考核的重要性及其现状 1.独立学院毕业生综合素质现状。独立学院是在市场经济下顺应我国教育改革趋势的大众教育办学模式,在十多年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且不断得到了更多人们和企业的认可。但这种办学模式仍然处在探索和发展阶段,需要不断地去革新、转变。所以独立学院的办学模式在管理和教学等方面仍存在很多的困难。由于独立学院特殊的办学体制和有别于其他公立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了独立学院毕业生在整体就业竞争上处于落后地位,学生的综合素质略低于公立院校。 2.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考核的重要性。高校毕业生进行综合素质考核有利于培养综合型人才。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大量高素质人才,高校对在校生进行综合素质考核十分重要。通过多方面的锻炼和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得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在以后进入社会、进入企业的时候,能适应该领域各个岗位。同时,综合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与毕业生就业好坏程度成正比,拥有较好的综合素质更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3.现今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考核的局限性。如今高校在设定毕业生综合素质考核的实施方案时,大多都是以学校的角度,主要为了更好地管理学生以及培养学生。并且在实际操作中,综合素质考核的成绩往往是用来作为党员入党考核、评选优秀学生干部或者是各类奖学金评定的标准。这种考核方式及考核项目很多时候都会出现运作大而实际虚,无法真正体现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无法顺利市场趋势,无法为学生做出更好的锻炼、考核,进而无法为学生的就业择业创造良好的平台。 三、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考核的内容设置 高校在制定毕业生综合素质考核方案时,所考核的内容应该以更利于毕业生将来进入企业后能更好地适应企业、适应社会为标准,能反映学生走上工作生涯所具备的综合素质。作为21世纪的综合型人才,除了拥有能自主刻苦学习的能力、扎实的专业基础外,还应该具有良好的抗压能力、学习能力、心理调节能力。因此,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考核应该包含以下内容: 1.热爱祖国,热爱社会。如今国际形势风云变换,社会形势日益严峻,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和转型的特殊时期,受到来自世界各国各种各样的挑战。当代大学生更是肩负着祖国伟大复兴的重大使命,正受着来自世界其他不同文化的冲击,容易被这些文化所迷惑。因此,考核高校毕业生是否有正确的爱国观念、热爱社会观念,不可忽视。 2.思想道德修养。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能为高校毕业生产生正确的人生指导。当代大学生经过了多年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有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能很好地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因此,思想道德修养的考核内容可以包含以下几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社会责任感、法律基础意识;职业道德精神等等。 3.专业文化水平与素养。我国现在正经历着快速发展的时期,高校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文化水平的高低间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影响着世界科技水平的发展。同时,对学生个人而言,高校毕业生在进入企业时,由于工作经验的缺乏而导致工作能力难以全面发挥,因此,这要求学生必须在在校期间努力地学习本专业领域的知识,全面系统地认识到行业及其行业发展的趋势,合理地规划好自己的人生。积极参与行业相关的调研,形成良好的专业素养。所以,专业文化水平与专业文化素养也是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考核的重要部分。 4.健康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进入社会、进入企业不可或缺的必要素质。如果就业形势不佳,经济增速放缓的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在择业创业中难免会遇到挫折,这时候就要求学生在挫折到来之前有相应的心理准备,或在经历挫折时,有能调节自我心态的能力,使得自己能从容冷静地处理所遇到的困难。因此,健康的心理素质是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考核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就业实践中的探讨 要提高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除了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之外,还必须要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把理论知识联系到实际生活中去。因此更需要注重和加强学生的就业实践,提高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 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就业实践的可行模式。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产业化存在许多的弊端,一是注重理论学习,轻视实践环节;二是人才培养“同质化”倾向严重,没有体现其“专门人才”特色;三是实践环节薄弱,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较差。实践表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的就业实践模式在大学教育环节中显得十分重要。 校企合作实际上是由教育行业和大中专院校等职业教育院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培养学生的教学模式逐渐进行发展而来的。这种培养模式既有利于学生健康的成长,又能培养社会和市场需要的专业人才,是高校和社会双赢互动的模式之一。加强大学和企业的合作,教学和科研的结合,校企双方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相互渗透、共同发展,是提高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实现高校与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选择,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2.校企合作可获取全新行业信息,拓展就业的渠道。校企合作能够促进学校学生对外交流的机会,了解市场和各行各业的实时信息。学校以企业为对外交流的纽带,认识社会和市场的实时状况,不但增强了学校在本领域的知名度,而且提高了信息接收范围。同时校企合作还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让学校和企业得到广泛而有效的宣传,它不仅是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还是企业获得优秀员工的重要渠道。学生能尽快接受企业的文化理念,进入工作角色,产生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其团队凝聚力。 3.校企合作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重要特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的不断深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学校作为人才输出方,要让培养的人才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就应该以市场为导向。校企合作增强了领域和学校的沟通和理解,有助于培养真正意义的实用技术人才。(1)正确树立新的、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和监控体系,全力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使之能深刻地认识到市场经济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的需求,从而正确衡量适应市场经济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同时以此为根本进行有用的专业配套设置和有关的课程调整,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多维实践体系。(2)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管理,促使企业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视,让学校的教学手段逐渐以学生成才需求为主线进行转化,对课程与课堂的教学改革起到了非常有效的促进作用。 毕业素质论文:陕西省会计毕业生专业素质状况的调查研究 【摘要】我国大学会计教育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学者认为,我国高等会计教育基本上是封闭的应试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忽视职业道德和诚信教育。针对此问题,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对陕西省会计人才的专业素质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深入了解了会计毕业生的专业素质状况,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会计专业素质 会计专业毕业生 问卷调查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会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胜任职业的会计人员,即培养会计人员所应具备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近几年来,我国大学会计教育取得显著成绩,但仍存在许多突出问题。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陕西省会计毕业生的专业素质状况进行了研究,以期能够对陕西省大学会计教育的不足和为提升陕西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提供帮助和建议。 二、问卷设计及样本描述 (一)调查问卷设计 此次调查问卷设计主要包括三大部分,一是关于会计人员各专业素质重要性方面,二是关于对陕西省会计毕业生专业素质满意度方面,三是对学校教育需要改进提出建议以及对学生自身提高专业素质提供建议方面。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文将调查对象分为四类:一是从事会计教学或学术研究的教师;二是实际会计工作人员,包括在企业、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等;三是公司高层管理者;四是会计专业大四学生。调查方法:纸质问卷和电子邮件问卷相结合。 (三)样本描述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包括纸质问卷和电子邮件),剔除没回和无效的,实际有效问卷384份,样本数据如下: 按职业,会计教育或研究人员30人,会计实务人员212人,非会计专业管理人员52人,大四学生58人,其他32人。 按学历,硕士及以上51人,本科234人,大专99人。 按从业时间,0年的58人,0-1年的69人,1-5年的114人,5年以上的143人。 三、调查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人员各专业素质分析 结果分析,按重要程度排序依次为职业道德素质、技能和职业判断能力、知识;受访者认为职业道德素质对于会计人员最重要,而知识最不重要。按评价结果看,受访者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均不太满意;其中,对知识素质最满意,而对职业判断能力最不满意。 (二)陕西省会计毕业生专业素质中存在的问题 1.会计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高。调查中显示,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太满意。会计人员知识陈旧、懒得学新知识,跟不上会计知识与技能的更替,导致业务处理的估计和处理出现错误,严重影响了会计的工作质量。有些会计人员缺乏认真负责的态度,使得企业往往账实不符,出现问题;有的对参加继续教育不够积极,主动考取专业职称和会计师证书的意识十分淡薄。 2.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不完善。目前,陕西省大学会计课程体系存在着一些问题:侧重知识理论教育,轻视综合素质教育和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课程设计中往往重视专业知识,如设置初级会计、中级会计、管理会计、税法、审计等课程,而忽视对职业判断能力、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课程中教师较少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帮助其进行职业判断能力的提升,也较少插入具体案例进行实际分析。在实践方面,学校学习与单位实习结合较少,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强,直接影响了学生就业时的综合素质。 3.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教学方法上,教师仍然以课堂讲授书本知识为主,添加案例较少,与学生互动少,使得学生学习被动,知识变得抽象和枯燥,难以发掘其主动性。很多院校的会计实践课很少或者没有,导致学生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难以学以致用,与实践相结合。这样就造成了会计毕业生综合能力较低,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不强,毕业从事会计岗位的职业素质自然就低了。 四、对于提升会计专业毕业生专业素质提出建议 (一)调整会计培养目标定位,制定好专业教学计划 大学会计教育应该定位与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而不是单一的专业知识和强调应试教育。所以,在教学课程设置中,要强调综合专业素质,包括专业知识、职业道德、社会关系等多方面的教育。教师应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不是仅就科论科,而应把所学过的知识进行综合与运用。因此,老师应该具有多方面专业知识与能力,不能总让某些老师长时间带某一门或几门课程,应定期给老师换课,使其知识充分。老师应让学生养成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具有诚信为本的职业道德,为他们将来步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推进教学改革,加大实践力度 在教学改革中,要合理安排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和课时分布,增加一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如会计实训模拟、会计实操训练、电算化操作、会计案例分析、毕业实习等;在实训课程中,可以邀请校外的会计、税务、审计等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指导与讲学,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强业务水平。同时,行业或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应引入学校的课程中,使职业培训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学生毕业时同时拿到学历证书和专业技能证书,增强其社会竞争力。 (三)改进传统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法结合运用 在会计教学方法上,必须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改变为启发式和培养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分析、学生来讲等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授课过程中,要增加与会计职业判断相关的内容,强调培养职业判断意识的重要性,使学生慢慢养成职业判断的思维习惯。 (四)安排学生参加社会实习 学校应在学生大三或大四期间抽出时间安排其参加实践学习。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实习单位或者学校选择某一实习单位进行长期合作。学生到实习单位兼职会计相关岗位,可以使所学的专业知识得以运用,又增强了实践能力。学校要把课程学习时间和实习时间进行合理安排,可以分开并各自集中在某些周进行,也可利用周末或长假时间安排实习。 (五)加强财会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 首先,各级部门和单位要重视继续教育这项工作,将其作为人才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把继续教育和企业的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合理安排时间对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切实帮助员工提高综合素质。其次,会计人员应当主动通过各种方式来了解和掌握国家最新的财经法规及审计、税务、会计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 毕业素质论文:音乐专业毕业生素质的培养 摘 要:音乐人才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专门人才,我校音乐学学生临近毕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给毕业生们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我们必须紧跟时代,与时俱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适时改变我们的培养模式和人才标准,才能造就出一大批现代优秀合格的音乐专业毕业生,从而繁荣我们艺术的园地。 关键词:底蕴;音乐修养;声情并茂;情感优化;市场包装 音乐人才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专门人才,他们对繁荣社会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弘扬时代主旋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尤其是经济形态的不同,便必然出现对音乐人才的不同素质要求,我校音乐学学生临近毕业,我认为,为了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了能够顺利实习试讲,再此对音乐毕业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归结如下: 一、坚实厚重的文化底蕴及贯通的音乐修养 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音乐毕业生,必须要了解历史、文学、哲学、地理等多门综合的文化知识。有一些音乐工作者(包括音乐教师、歌唱演员、乐手等)在拿到一首歌或一部音乐作品时,仅仅是演唱汇了作品的旋律,对作品所要表现的思想内容不甚了解;某些音乐教师也只是会教唱曲调、节奏,讲不出作品的含义。近几届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电视歌手大赛,测试项目中加入了素质测试。对这一举动,社会反映褒贬不一。笔者认为,这样要求音乐工作者音乐毕业生不仅不是对他们的额外要求,而正是社会在发展中向专门音乐人才提出的更高标准。坚持这样的培养方向才可能逐渐减少以至于以后的音乐人才不要成为“音乐匠人”。 音乐素养指的是音乐毕业生个人综合素质,综合能力。是衡量音乐毕业生的一个重要标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音乐文化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国外,大量以前鲜为人知的音乐文化领域。如西方的蓝调、布鲁斯、偶然音乐、噪音音乐等等。这些西方音乐的涌入不仅拓宽了我们的视野,而且还引导了我们同国际音乐主流接轨,并将中国传统音乐推向了国际舞台。正如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有效的结合形成了我们独具特色的“中国唱法”。在器乐上,民族器乐与西洋乐器的相得益彰,使中国民族乐团一次次出现在维也纳的新年音乐会上。因此,作为一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音乐毕业生,必须具备中西音乐文化贯通额素养。 二、声情并茂的表演风格 在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下,音乐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这就必然要求音乐人才也朝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所谓音乐人才的多元化发展是指不仅在技巧上、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在表演上都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音乐艺术只有当“声”与“情”完美结合在一起,并使之声情并茂,才能将乐曲的内容、作者以及演唱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而完美地揭示出来,并将之流进听众的心灵,使观众得到真正的艺术享受。“声”与“情”两者在音乐艺术中始终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捷克著名歌唱家亨利-费尔迪南-爱斯坦说:“表情是歌唱的灵魂。因此,只有当声音加表情同样完美时,歌唱才能被称为艺术”。现在很多音乐工作者具有较高的技术技巧和较强的教学能力,但一上台参加表演就觉得无论是动作、举止还是抒发作品情感上都有欠缺,音乐本身是时间的艺术,它要求表演者在一段时间内将多年积累的技术技巧及经验表现和发挥出来。因此这就需要表演者在具备较高的技巧的同时,具备相当多的实践经验,以情带声,做到声情并茂,已达到较好的舞台演出效果。要达到声情并茂,先要以声传情,“声”即指音乐技巧、技术理论、歌者的演唱技巧、乐手的演奏技术、作曲家的作曲配器理论等。再以情带声,“情”是音乐家的思想感情,丰富渊博的文化知识和音乐修养,对音乐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情感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有“声”无“情”,那是没有灵魂、没有意义的音乐,同样,只有“情”而无“声”那只是头脑中的思维、情感而已。现代音乐人才只有“声”“情”结合,才能使音乐作品更加富有感染力,只有“声”“情”并茂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才能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音乐毕业生的素质要求。 三、情感的优化效应 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健康,以情感教育维系素质形成,是音乐学毕业生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的重要课题,是社会发展对现代音乐学毕业生所提出的新的要求。在音乐教育中进入特定的环境。以情感诉求为基础和纽带,可以促进音乐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产生一系列的优化效应。 传统的教学中存在着诸多呆板的教学模式。这种教条、注入式的教法形成了学生思想上的依赖、创造力的凝固。音乐教育本身就需要大量的演唱、节奏、节拍的重复及律动的配合,乏味的教法必然会束缚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音乐学毕业生要学会贯穿情感,创造引人入胜的形象化氛围使学生用“心”去学。音乐学毕业生在音乐教学之始就要把本源的历史文化、风格特点以及蕴藏其中的思想感情向学生做生动的介绍,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环境。同时,走出课堂,调动学生的“经验”感觉,进进入一个情感的真实环境。这是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联系,本源环境和现实环境的联系。教学的着力点必须始终放在调动学生“经验的兴趣和同情的兴趣”上,使学生处于萌发情趣的氛围之中,这里面,关键是音乐学毕业生的教学中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使学生由学唱的单纯模仿进入艺术形象的精神世界和情感表述,进入自己的探索。要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过程,必须精心编创教案,调动多种手段,开展组合式教学,动静结合,衔接配套。具体到音乐教育,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唱歌与律动结合,是歌唱与情感表达互为作用。 四、熟练的电子音乐技术及自觉的市场包装意识 将电子技术运用到音乐艺术中去,打破了以前音乐只能由人演出或由人演奏,传播途径只有口传心授的单一模式,不仅加快了音乐文化的传播速度,而且造就了音乐的多样化形式。尤其在电脑音乐出现以后,一些电脑软件的使用,可以使我们在电脑上制作出具有任意一种音色、音量,时值的音乐,由电脑制作出来的音乐里有相当高的精确性并且具有修改方便的特征。就传播途径来说,通过电脑及电子信息技术可以使音乐冲破地域和国界的局限性。加强音乐的传播速度和力度,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音乐人才,应当将电脑多媒体及电子信息技术等作为一种工具,加强电子技术在音乐制作和流通过程中的运用,将多媒体,电子信息技术与传统音乐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我国的传统音乐的革新与传播。 音乐作为知识产业的一部分,发挥着促使社会全面发展的作用,它将通过自己特有的性格,以多种形式、多种媒体方式,把一种形象、精神、潜移默化地根植到社会中,使人们在商业文化、美学文化中得到更多的美的享受和更多健康文化的参与。高水准的音乐沙龙、交响音乐会以及新兴的音乐美学文化将取代很多诸如电子游戏厅、低下赌场E不健康的社会现象。例如近期在社会上兴起的一种新酒吧,除了高品位的室内设计和优雅的消费环境,更重要的是直接引进音响视听器材,在这里可以听到、买到最好最新的音乐作品。所以音乐也就直接或间接地为其他产品的不断升级,提高社会文化生活质量作出了贡献。音乐包装了市场,同样现代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音乐毕业生的自我包装意识也要不断提高,从开初的一支笛子、一把口琴到每晚十九点听到新闻联播上演奏出庄严雄伟的《国歌》,感受到音乐和声的魅力与震撼,歌唱演员从以前单一小电声乐队伴奏演唱,到现在气势庞大的乐队演奏,我们也感受到了音乐通过包装后强大的感染力。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员简单的装束、舞台单调的设计到现在春节联欢晚会上容光焕发的演员出现在华丽辉煌的舞台上,这一切让我们耳目一新。这一切都说明了市场经济条件下,音乐以及音乐人才包装的重要性。 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音乐的发展创造了无限的空间,同时也给音乐毕业生的培养成长,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我们必须紧跟时代,与时俱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适时改变我们的培养模式和人才标准,才能造就出一大批现代优秀合格的音乐专业毕业生,从而繁荣我们的社会主义艺术的园地。 毕业素质论文:职业化教育背景下毕业生素质与企业需求匹配度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的逐步增多,就业形势也日益严峻。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的现状,应以企业的需求为出发点,并深入分析大学毕业生素质与企业需求匹配度。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仅关系着高校的就业效果,同时也与企业日后的发展密切相关,职业化教育已成为必然。因此,如何以就业为导向开展全方位的职业化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现已成为各学院思考的热点问题。 【关键词】企业需求;毕业生素质;匹配度 在大学生的职业生涯中,大学毕业生与企业需求匹配程度是决定其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仅包括自身的知识技能,同时也包括自身素质及实践经验等,这些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匹配度。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形势,要想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就应让学生明确自身的素质,并清楚自身在就业中的优势与劣势。由此可见,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职业化教育背景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一、大学毕业生素质现状 (一)在身心健康及个人修养方面,大学生普遍缺乏运动,对于身体素质也不是特别重视,同时,也不是特别注重穿着打扮等礼仪问题。 (二)在社交能力方面,多数大学生的交际圈子过于狭窄,交际能力比较薄弱;团队协作能力也很弱。首先,学校所提供的团队环境对此有一定的影响,社团组织有限,其次,多数学生没有培养自身团队协作能力的意识。 (三)就适应社会能力来讲,随着如今社会发展的开放化,大学生在假期结伴外出旅游早已司空见惯,因此,大学生的适应能力还是比较强的,但在创新能力这块,如今的大学生空有创新意识,却缺乏创新的能力,一方面,我国高校存在不利于创新意识培养的诸多因素,另一方面,当前国内高校部分学生缺乏大胆求新的精神,局限于书本知识,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创新能力的提升。 (四)在实际操作能力方面,在校成绩在影响大学生就业方面占一定比例,而大学生在校成绩现状却不容乐观;另外大学生虽然都有过兼职的经历,但和自己专业相关的却很少,所以工作经验是大学生的一大薄弱环节;最后,令人担忧的是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由于学校对理论学习的偏重和学生实践意识的缺乏导致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相当匮乏。 (五)在自我决策能力方面,领导能力是最差的,调查显示,多数大学生仅仅想当次要管理者或者服从命令的群众。这充分体现大学生的领导意识不强。但在自我管理和独立方面还比较乐观。 二、企业对大学生素质需求 (一)人际交往:一个人能够与他人准确、及时地沟通,才能建立起人际关系,进而能够使得自己在事业上左右逢源、如虎添翼,最终取得成功。现代社会,不善于沟通将失去许多机会,同时也将导致自己无法与别人的协作。只有与他人保持良好的协作,才能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源,才能获得成功,所以企业重视人际交往是无可厚非的。 (二)实践能力:工作与学习最大的区别是,一个是实实在在的实践,一个是纸上谈兵;而这恰巧也是我们从校园进入到工作岗位所必须面对的;同时,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最看重的无非也是你的实践能力,因为这关系着公司的利益,所以,实践能力是我们进入社会进入工作岗位所必备的。 (三)团队协作能力: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懂得协作,敢于协作,放下身段去与团队中的他人协作,是生活中的你、我、他必须具备的能力。而在如今的企业当中,对于团队协作能力也越来越重视,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也应该着重培养自己的这种能力。 (四)领导能力:每个人都希望有所作为,都追求成功、渴望成功。渴望当一名受人尊敬领导者,想要作一名领导者,就需要你具备领导能力。而领导能力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一个人的领导能力决定一个团队是否成功。企业当然也希望大学生能够具备领导者的素质。 三、建议 (一)职业能力和企业需求制定校企合作模式。从高职院校来看,可以依托企业技术人员充实师资队伍,弥补”双师型和师资的不足,完善办学条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根据企业需求制定校企合作模式;从学生能力角度看,让学生提前进入企业,进行职业实践活动,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接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同时,通过掌握职业技能与学生就业相挂钩,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使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得到增强。 (二)教育与职前培训一体化。一个新员工从一种环境到另一种环境中,往往会受到各方面的冲击,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学识和经验与工作的不适、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等,会感到较大的压力。这导致员工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全身心的投入,既不利于企业的经营,又不利于员工的自身发展。因此,职前培训不可忽视。因此可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设置相对应的职前培训必修课。 (三)大学生素质拓展。第一,以非业务素质为重点,根据学生个人的特点、爱好和能力,对他们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进行设计指导,并就学生完善素质的具体方法和途径提出合理化建议,帮助学生建立成才目标,引导他们有意识、有选择地参加各种素质拓展活动;第二,以学生为本,根据不同阶段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成才需求,广泛开展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社会实践以及其他有益于学生素质提高的第二课堂活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训练和帮助。 综上所述,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就业形势,应充分考虑大学生素质与企业需求匹配度的高低,并基于企业的需求分析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提高匹配度。有些学校由于忽视了企业的需求,仅仅从大学生自身出发,致使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无法满足人才需求。由此可见,在职业化教育体制改革背景下,提高匹配度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必经之路。 毕业素质论文:民办高校毕业生素质拓展训练与就业创业工作分析 摘 要: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本文提出了将素质拓展训练运用到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中去,为做好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对于保持就业形势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毕业生 素质拓展 就业创业 1.毕业生素质拓展训练 素质拓展训练是以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普遍提高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为目的,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进行科学规划、个性化培养和综合性开发的训练。素质拓展训练可丰富毕业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毕业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拼搏奋斗精神,最终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素质拓展训练是毕业生就业创业的迫切需求,也是更好地服务和促进民办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 2.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749万人,比2014年再增加22万人,创下历史新高,毕业生就业面临新的挑战,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2014年创业大学生人数比2013年增加了超过3成,今年,又有48万大学生在工商部门登记创业,比去年多了12万。民办高校要把毕业生就业放在今年就业工作的突出位置,发挥市场作用、着力改革创新,优化就业创业环境,力争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比例双提高。 在国务院办公厅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2014年至2017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通过提供创业服务,落实创业扶持政策,提升创业能力,帮助和扶持更多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逐步提高高校毕业生创业比例。民办高校要广泛开展就业创业教育,通过以下措施提升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 2.1积极开发创新创业类课程 创新创业类课程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基础,属于通识性教育。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有效载体,因此正确理解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关键。我国大学创新教育较多停留在对创业计划和就业层面的指导上,系统性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不足,而“创业计划大赛”和“科技创新项目”等多为临时性的安排,并未采取规范性的课堂模式,很难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综合素质。从这个层面讲,创新创业类课程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它是整个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基础层,是实践层的有效支撑;同时从实践的角度看,它又是比当前惯常采用的创业计划大赛等更规范和更高层次的形式。总体来看,创新创业类课程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基础,对于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就业能力,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指:民办高校有计划地位培养毕业生创新创业精神和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所组织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 2.2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类教育体系应包含基础层、引导层和实践层三个方面。其中,前两个层面属于课堂教育,第三个层面为实践能力培养。基础层的课堂教育指的是“创业管理”、“创新管理”等性质的课程;引导层指的是带有导向性的课堂教育,比如“风险投资运作”等具有强烈创业导向性的课程。部分民办高校已形成一些成熟的创业培训模式,如“GYB”(产生你的企业想法)、“SYB”(创办你的企业)、“IYB”(改善你的企业);民办高校毕业生可选择参加创业培训和实训,并可按规定享受培训补贴,以提高创业就业能力。 2.3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学分管理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纳入学分管理,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实际效果。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分管理,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建好一批实训实践基地。同时建立成果和学分转化制度,实行弹性学制,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资助创新创业项目。民办高校首先在课程设置和专业上要进行调整,要积极开创性的开设创业指导课程,聘请创业导师;其次要推动高校建好一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实践基地,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再次要改革教学管理,允许学生休学创业;最后再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建立学生创新创业基金。 3.通过素质拓展训练,有效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素质拓展训练是“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中心环节,是大学生能力和素质实现和获取的有效途径。这个环节关键是要梳理和构建我校“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训练项目,让每个学生能够按照个人需求,自主选择、合理排列,形成符合特点、张扬个性的素质训练方案。 3.1毕业生素质拓展训练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民办高校应加强对毕业生的指导,帮助毕业生建立就业目标,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各种素质拓展训练,积极开展各种素质拓展和创新能力培养训练,广泛开展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社会实践以及其他有益于提高毕业生素质和能力的活动,为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条件。毕业生素质拓展和创新能力培养实行学分制,进行量化管理。民办高校的素质拓展训练应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即课内外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参加大学生素质拓展学校组织的“第二课堂选修课”和“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取得相应的“第二课堂”学分,不仅达到极拓展自身素质目的,还可以提升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促进民办高校完备的素质拓展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建设。 3.2毕业生素质拓展训练有利于团队意识的培养 团队协作是一种为达到既定目标所显示出来的自愿合作和协同努力的精神。“一根筷子容易断,十根筷子抱成团”,团结就是力量。在拓展训练,团队协作意识及精神总是运用得淋漓尽致。比如:过雷区、过电网、越障碍、过独木桥和珍珠岛任务,这些项目都不再困难,关键就是要运用集体的智慧,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的优势,将每个人的力量集中到集体中,共同完成每一项任务。这些项目主要是培养我们的团队合作意识,还有水上训练(扎筏求生),它的训练项目是积极参与、合作的团队精神。其成功的基础是合理的安排活动,注意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一切行动听从指挥,有全局观念、协作意识,积极投入并有必胜的信念。 3.3毕业生素质拓展训练有利于增强自主创业就业的意识和能力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按照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的思想和理念,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进行科学规划、个性化培养和综合性开发。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既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增强大学生自主创业就业的能力,也有利于增强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在社会中的综合竞争力。 毕业素质论文: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素质培养的思考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不少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心理方面出现了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在大学生中常见的一些心理问题,提出针对这些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就如何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心理素质提出了设想。 一、求职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求职择业是大学生人生的重要转折。目前,社会要求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心理方面拥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艰苦奋斗的精神,正确的择业观,在实践中,能够主动适应环境、自觉调节情绪以及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等等。然而,准备踏进社会的大学生们,显然还没有做好这方面的准备。毕业在即,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和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状况,大学生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工作待遇、工作环境、能否找到自己既喜欢又擅长的工作、在择业的过程中能否享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诸如此类的问题,让初次涉入社会的大学生们本来正常的心态变得敏感起来,反映在就业心理上,主要有下列几点。 1.焦虑心理 焦虑是由于个体的心理冲突或者挫折而引起的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主要表现为恐惧、不安、忧郁及某些心理、生理的反映。就业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经过“十年寒窗苦读”,每名学生都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但是,在激烈竞争的社会实践中,每名学生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残酷的现实,对毕业生们产生了有形或者无形的强大压力,导致习惯了父母呵护的大学生们产生焦虑的就业心理。工作待遇、工作环境、能否找到自己喜欢的又是自己擅长的工作、在择业的过程中能否享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诸如此类的问题,让初次涉入社会的大学生们本来正常的心态变得敏感起来。过度焦虑是大多数毕业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适度的焦虑是正常有益的,并可以产生动力,促使个体不断向着预定的目标前进,但过度的焦虑则会影响个体的正常社会功能和身体机能,使大学生精神负担加重、紧张烦躁,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焦虑程度发展严重时,个别毕业生可能会产生“就业恐惧症”,一提起就业就紧张、恐惧,对前途没有信心,害怕离开学校,极个别学生还会出现极端行为。因此,过度焦虑这种心理现象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2.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 成功择业的首要步骤是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大学生是一个承载社会、家长以及自身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自我定位比较高,成才期望强,这是正常的,一名求职者只有坚信自己有实力胜任某项工作,才能展现出坚定的态度和从容不迫的风度,才能赢得用人单位的赏识和信任。因此,自信心对于大学毕业生就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是,自信不等于自负,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当今的社会在充满机遇的同时也充满着严峻的挑战,这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人们必须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的学生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对自己估计过高,认为自己在选择职业中具备种种优势:学习成绩优秀,政治条件好,学校牌子响,专业需求旺,求职门路广……因而盲目自信,选择职业时胃口吊得很高,看不到自己的不足和对困难估计不足,盲目自信是一种幼稚的求职心理,也是心智不成熟的一种表现。其实,用人单位往往反感急功近利和过高估计自己的人。到头来,这些人会因为对自己的劣势估计不足反而在择业中受挫。所以,毕业生除了要客观地分析就业环境外,最重要的是正确认识、评价自我。正确认识自我是毕业生合理定位的前提。 3.缺少充分的心理准备 毕业生就业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要想获得就业的成功,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不行的。心理素质在一般情况下主要是指“人在认知、情绪情感、意志、性格、自我意识、价值观及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素养。”它是个体在环境的熏陶下,经过有意识的修养,逐渐内化成的一种心理结果。作为初涉社会的求职者,既要有成功的准备,也要有落聘的准备。面对落聘的现实,必须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落聘并不等于失业,更不等于事业无希望。它只是失去了一次选择职业的机会,也许还是好事,因为以后找到的工作可能会更适合自己。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学生们在这方面的表现是不尽如人意的。他们在就业时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盲目自信、自卑畏怯、急功近利、目标游移、依赖、从众等几个方面。 二、从“心”开始,创造美好的未来 求职就业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的一次大考验。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毕业生表现出的不同心理特征,对就业也造成了不同的结果。“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是国家把大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人力资源,通过市场调控,使用人单位能够录用到满意合格的人才,毕业生也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单位和工作岗位,实施优化配置的一项就业政策。在这种双向选择中,毕业生要想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单位和工作岗位,就必须与其他的毕业生展开激烈的竞争,且若想在竞争中不断成长和进步,就必须避免上述错误的产生,从“心”开始,创造美好的未来。 1.认识自我,确立积极主动的求职意识、培养强烈的竞争意识 美国职业指导专家帕森斯认为职业选择包括三个主要步骤:一是认识自我;二是了解职业环境;三是决策。可见,在职业选择中,正确评估自己的特征与职业活动的相关因素,是正确选择职业的重要前提。 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学校教育与社会对学生的职业要求联系不是太紧密。在大学生就业的实践中,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并不少见,而且还有许多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选择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偶然性,因此,一些学生对自己将来要从事的工作并不是很了解。所以,为了尽快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适应社会改革的步伐,大学毕业生必须培养积极主动的求职意识,了解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发展方向,注意收集社会各个方面的用人信息,不断调整自己的职业取向,多角度、多方位地主动出击,来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职业。 2.要有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 作为初涉社会的求职者,既要有成功的准备,也要有落聘的准备。面对落聘的现实,必须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没有人喜欢挫折,但是漫长的人生路上难免遭遇挫折,狭路相逢该如何应对?如前所述,作为初涉社会的求职者,必须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落聘并不等于失业,更不等于事业没有了希望。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选择职业的机会很多。客观结果已定,能够改变的只有主观的态度和行动,要切切实实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要学会从失败中寻找教训,从教训中学会“重新做人”,放下包袱,再上征程。 3.正视现实,自信豁达 大学毕业生要进行职业选择,就应该对自身所处的就业环境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且有勇气面对这种现实,采取灵活变通的态度。 “天生我材必有用”。自信豁达地面对择业当中的困难,才能够战而胜之。自信是大学生择业成功应当具备的重要心理品质。自信是对个人自我价值的表达,是对自身力量的认识和估计。“自信的人力量强大,怀疑的人力量薄弱”。求职者只有坚信自己有实力胜任某项工作,才能展现出坚定的态度和从容不迫的风度,才能赢得用人单位的赏识和信任。在充分了解用人单位的要求后,只要自己符合条件,就要充满信心,相信自己能够胜任工作,大胆地接受挑选。 三、结语 大学扩招、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种种因素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客观看待社会、正确看待自己,按照上述的几个的基本要求从“心”开始,来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就业心理素质,及时排除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障碍,才能顺利就业,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作者单位:深圳市罗湖区翠竹街道新村社区工作站) 毕业素质论文:从毕业设计入手提高军校合训学员综合素质能力 【摘 要】针对当前军校合训学员的培养模式与特点,提出改进一种开放式的毕业设计模式设想,并对具体的执行方式和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阐述。 【关键词】合训学员 毕业设计 综合素质 当前全军院校正在深入推进任职教育改革,教育模式的转变对于当前部分学历教育院校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本科学员经过四年的培养,参照原有专业进行二次分流,重新分配专业进行为期一年的任职培训。学历教育的侧重点不仅在于打牢学生的科学文化基础,还需要培养毕业生全面的综合素质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岗位任职培训。 本科毕业设计是应届毕业生在毕业前接受课题任务,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或工程实践并取得成果的过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更是提高其自身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潜在的专业变化、学员自身能力素质差异、现有教学计划、执行模式的弊端等,都使得毕业设计这一最后的实践环节出现了许多问题。 为满足岗位任职培训对应届毕业学员的能力素质要求,充分发挥毕业设计这一实践教学环节的重大作用,锻炼和提高应届学员的综合素质能力是摆在全军院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一 当前毕业设计的现状分析 通过对海军几所学历教育院校毕业设计执行情况的调研和学习,并结合近年来毕业设计教学工作的经历,我们发现当前毕业设计教学工作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1.毕业设计实际执行时间较短 每年3月开学后,学员选题与导师分配,通常在4月底之前完成;5月开始进行毕业实习,大约2~3周时间,5月下旬返校;实习结束后,全面投入毕业设计和论文撰写阶段;最后由各教研室组织所属相关专业教员进行毕业设计的答辩工作。 由此可知,留给学员的毕业设计工作时间在一个月左右,同时毕业临近各项活动也相应增加,因此实际的时间可能还不足一个月。毕业设计的实际执行时间较短,再加上一些行政性活动占用时间和日常作息时间的要求等,时间问题是当前毕业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2.分流专业变化影响工作热情 当前的分流模式是全海军院校统一分配,指挥类、政工类、机械类、电子类等专业交叉分流,尽管在分流的问题上,各院校均能依照尽可能贴近原有专业的原则,但每年的任职培训专业计划与当年应届毕业本科生的专业出入仍然很大。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2010年毕业的兵器工程专业20人,有一半的学员毕业时分流到其他专业,专业岗位的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即将毕业学员对于毕业设计的投入与热情。 3.自身素质能力差异较大 军校毕业学员相比地方大学生毕业时的工作压力要轻松得多,却带来一个问题:同一个班的学生经过四年的大学学习,彼此之间综合素质及能力相差却很多。一部分积极上进的学员综合素质较高,知识全面、思维敏捷、应变能力强;也有一部分学生能力较差、心理素质差、应付思想严重、基础素质低,只会读死书,缺乏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所有这些问题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表现为: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意识薄弱、知识与能力分离严重、具有较强的依赖性、缺乏协作精神。总之,学员自身的思想认识、能力水平等差异也对毕业设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 过程控制是保证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规范的开题报告、中期检查与汇报、多级答辩等形式都可以有效提高毕业设计及论文的质量。然而,对于现有的毕业设计模式而言,采用中期汇报等形式的过程控制手段已经不是很现实了。主要受进度安排与时间的限制,具体有两点:(1)毕业设计的前期展开由于学员缺乏足够时间进行题目的消化与理解,很难得出行之有效的研究结论,因而进行阶段性总结缺乏基础;(2)完整的毕业设计执行时间原本就不多,很难再给学员分配出单独的阶段性汇报与检查的时间。 5.答辩及成绩评定存在人情分 在毕业考核、论文和答辩等多重压力下,毕业设计中一筹莫展的学员开始向指导老师诉苦,指导老师无奈于学员的前途与毕业模式的限制,最后给出近似于捷径的毕业设计帮助,使得学员可以顺利完成毕业设计,而这一做法正是对于学员综合能力与素质锻炼的极大偏离,违背了毕业设计的初衷。 上述几个问题虽不够全面,但在当前毕业设计过程中却比较普遍,有针对性地解决或避免这些影响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当务之急。 二 改变现状的途径和方法 由前面的分析可以把影响毕业设计质量和水平的因素分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类。主观上有学员自身能力素质差异和心理的不确定性因素;客观上有教学计划与实施模式、严格有序的过程监管和综合全面的成绩评定机制。对于这些问题,除了加强日常思想教育、强化文化知识学习以外,还需要强化以下几个方面: 1.加大课程体系改革的速度和力度 为使学员能够适应信息化条件下战场环境的复杂要求,必须建立体现能力素质要求的新型课程体系,打破传统课程体系“三层楼”结构(基础课――工程技术科学基础课――专业课)。新型课程体系可以采取模块化设计,“底层”为共同基础课面对所有专业的学员,包括思想政治基础、军事技能基础、理工文化基础等;“上层”则主要拓宽专业平台,以专业主干和专业方向的模式设置。专业主干课程主要考虑搭建学员们的专业素质平台,不直接面对未来的专业方向;专业方向课则可以采用选修或公共选修的形式,目的是扩展学员的专业认识、开阔眼界,同时为进一步的专业选择提供参考和帮助。 2.因材施教,提高全体学员的综合素质 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因材施教是最难的。由于学习条件、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不同,学员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知识基础等方面各有差异。学分制是很好的一种模式,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却需要更多的关注。努力设计和改进科学合理可行的学分制课程模块,以学员为中心,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酌情建立个人能力模型,针对不同特点的学员,侧重不同的教育培养模式。 3.加强教员的主导作用,增进师生交流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员不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更应该是学员的亲密导师。笔者所在单位正在开展的“导师制”教育模式改革,就是加大师生交流,强化教员主导作用的有益尝试。导师制培养是近似“一对一”的培养模式,本科学员从进入高年级开始指定相关教研室或相关专业的教员作为学生的“导师”,为学员提供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心素质等全方位的指导与帮助,采取定期或不定期汇报与交流的方式建立师生之间的联系。教员与学员的深入交流,不仅有利于学员科学文化基础的培养,更重要的经过教员的言传身教,教员的自身素质会对学员的成长产生有益的影响,而且对于学员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具有重要意义。 4.创新毕业设计模式,强化学员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毕业设计不同于各种竞赛、创新大赛等活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竞赛参与者的选拔与培养更多倾向于精英模式,因为竞赛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的声誉;毕业设计则更倾向于一种普适教育和锻炼的过程,每一个取得学士学位的本科学员都会经历一次毕业设计的考验。创新毕业设计模式,以学员为中心,在真实的工程环境中培养其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 开展开放式毕业设计的设想 针对军校大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能力素质要求,设想一种以学员为中心的开放式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目的在于通过不断的实践、交流与合作,最大限度地培养和提高应届毕业学员的综合素质能力,同时利用科学合理的监管方法和成绩评定机制,保证整个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开放式毕业设计模式以学员为中心,设计开放式的教学实施过程和严格的过程控制机制,概括来说,主要包含:一个开放式的选题平台;相对自由开放的毕业设计时间;开放交流的设计过程;严格的监管机制。 开放式的选题平台是指在毕业设计的选题过程依托网络化平台,建立一个开放式的选题环境。即将进行毕业设计的学员,通过网络浏览等方式了解课题背景和要求,并进行选题和交流。 相对自由开放的毕业设计时间安排基于如下考虑,虽然教学计划是相对固定的,但可以将毕业设计的时间向前延伸,在四年级开始时结合专业课的学习同时开展;或者在四年级下学期开学时同时开展。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通过提供充裕的时间,使得整个过程相对自由,避免由于进程紧张所带来的匆忙。 开放交流的设计过程是指毕业设计过程中的几个阶段性任务,主要指开题报告、中期考核、毕业答辩等采用开放式的实施方法,不仅提供给应届毕业学员之间交流的机会,同时允许低年级学员参加,使得他们对于毕业设计有一个预先的充分认识和了解。开放式的报告会将提高学员对于阶段性工作汇报的重视程度,从另外一个角度促进毕业设计的进行。 严格的监管机制是对毕业设计过程质量的保障,为避免人情分和临时“抱佛脚”等行为和现象的出现,将毕业设计过程进行分解,同时设计对应的评分机制。开题、中期汇报、导师评定、评阅意见评分、答辩小组评分等分别记分,综合后作为整个毕业设计的总分。各部分有明确的评分标准,基本上反映了毕业设计的质量。为避免导师有给高分、评阅教师评分有随从导师的倾向,同一专业指导导师可以采取课题小组交叉答辩。申请优秀的学生还要实行两级答辩,以确保优秀论文的公正性,同时也给一般答辩者起示范和导向作用。 四 毕业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开放式的毕业设计将为应届毕业学员提供一个自由展示的平台,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从而使得这个平台在学员综合素质与创新精神的锻炼方面提供更多的支持与帮助。 1.注重课题的实用性、教学性 学习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应用。与实际结合的课题能激发广大学员的学习动力,产生强烈的爱好。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课题应尽可能地贴近部队实际、装备发展现状。课题的教学性能使知识得到传承,强化理论基础,重视实际应用,有助于学员在未来的岗位上融会贯通、开阔视野、锻炼技能。 2.充分考虑学生实际能力的差异 每一期学员不可避免地在理论基础和动手能力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课题的预备应有层次性。课题的分组设计要合理安排,充分考虑基础不同的学员的课题方向问题,尽可能符合每一位学员的实际能力。 3.指导教师应投入更多的精力 毕业设计既涉及理论知识又涉及实际操作技能。因此,指导教师既要从理论上给予指导,又要从实践上给予帮助。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应投入更多的精力,设计课题、控制课题进展、把握课题质量。 4.兼顾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与文化培养 军队大学生不同于一般的地方院校,学员的特殊身份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在整个指导过程中,教员不仅要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更需重视道德品质与文化的熏陶与培养。通过言传身教,树立学员的爱国奉献精神、精武爱军精神等。文化的传承其意义远远大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 五 结束语 素质教育泛指一切提高个体适应性的教育,一切有利于提高个体的社会适应性与职业适应性的教育都可以称为素质教育,而这种教育正是高校素质教育的实质和核心。全军院校正在开展的任职教育改革对于应届毕业学员的素质能力要求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毕业设计作为普遍且重要的实践教学手段,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才能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通过对当前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分析,提出的开放式毕业设计模式有利于创建一种实践技能和创新精神的锻炼平台,对于提高应届毕业学员的综合素质有着一定的辅助意义。当然,具体的执行效果还需要在进一步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地修正和改善,但我们相信,通过不断的尝试和努力,军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精神必将在全体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坚持下得到成长。 毕业素质论文:注重素质教育培养机械类本科毕业生的专业技术能力 摘要:作者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对多所学校机械类本科毕业生进行调查统计,分析了大学毕业生专业改行的原因,相当数量的大学生改行原因是一直找不到专业感觉,难以担当专业技术工作,所以注重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素质教育,培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 关键词:改行;就业; 素质教育; 行为导向教学理念 作者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进行了调查统计,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工科大学毕业生改行了,专业改行浪费了人才资源,本文提出了在工科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注重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改革思想。 1. 调研样本选择、调研结果统计分析 (1) 选择调研样本 对多所学校工科机械类本科毕业生网上发放问卷,委托企业人力资源和技术部门统计,借大学生返校聚会的机会,向毕业生发放调查问卷608份,共收到问卷496份作为样本。 (2) 对改行的界定 考上研究生的不在统计之内,在企业从专业技术工作做起,走上管理层岗位的不算改行;跨越一级学科的专业才算改行。 (3) 对改行与毕业年限关系统计分析 对496个样本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图1所示专业改行与毕业年限关系统计结果,毕业就改行的162人占32.2%;工作一年改行的178占35.8%;工作一年改行的178占35.8%,以后改行的可能性很少,可以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占32%;可见超过一大半毕业生改行了。 2. 改行原因分析 对一年内跳槽的166人的原因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图2所示结果:在企业心理落差很大,与自己理想状态的工作相差很远的占26%,而这些人大部分还没有接触真正专业技术工作,半年内就跳槽;业务能力不适应单位需要,不能承担专业技术工作的占70%;总感觉工作太累待遇低的占18%,这三者百分比大于100%是因为部分跳槽者原因占二或三项,为此以由重到轻的顺序统计跳槽的原因依次为:E、D、F,可见跳槽第一位的原因是在原单位业务技术能力不足,在比较大的程度上不适应专业技术工作。 可见:机械类大学生在企业工作一年基本就是决定是否跳槽的关键时间节点,而在校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在企业第一年工程实践能力的锻炼程度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是否跳槽,也决定了大学生职业技术生涯发展前景。 2. 反思机械类本科实践性教学环节存在的弊端 大学生专业技术能力不能适应原单位岗位技术工作,原因如下: (1)很大原因是在校学习期间没有比较好地培养起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尤其是做为把学校教学向企业专业技术工作过渡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偏离了工程自然的正确道路,做了脱离工程实践的纯理论性设计,没有起到把学校教学向企业专业技术工作过渡的桥梁作用。 (2)学校政策上缺乏青年教师到企业工程实践能力锻炼的机制,影响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 (3)大学毕业生实践创新能力差,与我国高校长期过分偏重理论和学术性专业教育,忽视了基于行为导向教学理念为特征的实践教学和专业工程能力培养,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严重滞后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3. 机械类本科教育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思路 (1)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贯彻行为导向教学理念组织教学,即把知识点和企业实践工作过程融入教学,让学生“看实物、看工作过程、动手做、置于工作现场发挥耳、眼、手、动作全部投入的教学过程”,拉近理论与工程实践之间的距离,形成大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2) 教师在指导实践性教学环节过程中,如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要注重选择来自企业工程应用题目,注重把知识点、实物、实验和企业工程项目案例弄明白,掌握的原则是只要是真刀实枪设计、安装、操作的实实在在课题就认为与企业工程实践接轨。通过企业工程案例获得感性认识之后再进行设计,即使学生照图册抄也明白为什么这样设计,避免闭门造车和就画图而设计,不能提高大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 4. 企业要以项目的形式加强毕业生实习期工程实践能力的锻炼 大学生毕业进入企业首先面临半年左右的实习期,调查发现,不少企业对学生的能力估计过高,没有安排学生以工程项目为切入点进行实习,而让学生全厂逐个车间工段观看实习,很容易走马观花,难以达到应有的实习效果。如调查发现某企业三位机械类毕业生在机械加工车间实习了四个月,问及某台立式铣床相关技术问题时,只知道铣轴上键槽,其他如工序尺寸、定位基准、测量基准、设计基准、铣床传动链和电气控制等问题一概不知,这样实习期满根本承担不了轴的加工工艺设计和铣键槽工装设计。 建议企业对新来大学生分组进行项目实习:每组给具体的实习项目,已经设计成功投入使用的项目(一道工序为主)即可,如A组轴铣键槽项目、B组精车削轴项目:均涉及加工设备、工装、工艺规程、加工工艺尺寸链计算及电气控制与维修等实习,把书本知识和前人的设计理实一体化认真学习通一遍,把电气控制原理图再对照实物画一遍,毕业生以项目成果和实践为导向,深入学习、理解、学习项目的内容,组与组之间再互相交流学习,达到实习一个项目有多个项目的收获。项目实习结束可转入另一项目。有的企业就这样以项目为切入点安排新到大学生实习,明显提高了实习效果,实习期满学生感觉有承担技术工作的能力了。 作者在2013年指导专业课程设计设计进行了文献[2]所述的实践性教学改革,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大学毕业生进行项目实习,实际就是基于行为导向教学理念的项目教学法在企业实习的延伸,实践证明能够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很快就能担当起专业技术工作,有效地培养了人才,跳槽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使人才资源充分发挥作用。 孙哲:男, 1986年5月生,硕士,山东淄博新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工程师
1引言 绿色施工已经成为现代建筑行业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有利于缓解高能耗、高污染产生的资源紧张和环境污染问题,加快企业改革升级,提高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 2绿色建筑与节能建筑内涵解析 绿色建筑是在全寿命周期内除了保证质量、安全、工期、成本等建设目标,还要实现四节一环保,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高效的生活空间,最大程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根据国家相关标准,绿色建筑可以分为三个等级,通过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分,分数越高,级别越高,建筑的绿色环保性越好。根据建筑节能水平,节能建筑又分为一般节能建筑、被动式节能建筑、零能耗建筑、产能型建筑,被动式节能建筑可以不依赖主动热源供给,通过被动收集来的热量就可以提供一个舒适的温度,零能耗建筑可以不消耗常规能源,通过可再生能源就可以维护建筑正常运转,产能型建筑产生的能量超过自身运行所需要的能量,在建筑低碳节能标准不断提高的背景下,节能建筑发展迅速,成为建筑节能的重要方向[1]。 3智慧节能建筑外墙保温层现场施工工艺 围护结构的传热损失是建筑耗能的重要原因,根据相关调查研究发现,围护结构传热损失约占总耗热量的75%,而在围护结构的传热损失中,外墙约占1/4,所以,外墙保温对于建筑节能而言至关重要,根据保温层位置不同,外墙保温构造可以分为单一保温外墙、外保温外墙、内保温外墙、夹芯保温外墙,其中以外墙外保温和外墙内保温为主,顾名思义,外墙外保温就是在墙面外侧做的保温层,根据保温材料不同,采取的施工工艺也各不相同,而外墙内保温是在外墙内侧做的保温层。相对而言,外墙外保温体系的保温效果更好,更有利于建筑主体结构保护和使用寿命的延长,但是对保温材料要求较高,需要应对复杂的外界条件,尤其是在建筑防火方面需要格外注意,外墙内保温施工更安全,不会对建筑原有外立面造成威胁,但外墙内保温体系不易大面积展开,存在许多保温薄弱部位,容易产生热桥,特别是在老旧小区保温改造时,影响室内装修,占用室内面积,存在诸多不便,所以现有节能建筑外墙保温层主要以外墙外保温体系为主,下面将针对几种典型外墙保温现场施工工艺展开探讨。 3.1挤塑板外墙保温层施工工艺 挤塑板即挤塑型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是经特殊工艺连续挤出发泡成型的材料,表面形成均匀平整的硬膜,具有轻质、不透气、不吸水、高抗压、不降解等特点,与EPS板相比,在同样厚度情况下,挤塑板的保温效果更好,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围护结构保温。施工前,要对保温材料质量进行检验,保证保温性能、燃烧性能等级能够符合规范要求,所有特殊工种人员必须持证上岗,然后采用相同材料和工艺制作样板件,经确认合格后才能大面积施工[2]。 3.1.1基层处理 做好基层处理工作,挤塑板铺贴对墙面平整度有一定的要求,墙表面凸起超过10mm的部分需要剔除掉,凹陷超过10mm的地方需要使用水泥砂浆抹平,严格检查阴阳角处的平整度、垂直度,经处理、验收合格后,才能进行下一步工作,在贴保温层前两天,反复用水将外墙表面润湿。 3.1.2挂线挂线、打点、做口、贴边 外墙外保温系统是由保温层、保护层、固定材料等构成的且适用于安装在外墙外表面的非承重保温墙体。节能建筑常用的外墙外保温系统有聚苯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胶粉聚苯颗粒保温复合型外墙外保温系统,聚苯板钢丝网架现浇混凝土外墙外保温系统、聚苯板现浇混凝土外墙外保温系统等。 3.1.3刷界面剂刷界面剂,贴挤塑板 配置专用聚合物砂浆,控制聚合物砂浆干料和水的比例,使用手提式电动搅拌器进行搅拌,搅拌时间大约控制在5min,保证稠度合适、搅拌均匀,为了保持聚合物砂浆的黏度,在拌合时不能添加其他材料和外加剂。使用专用聚合物砂浆贴挤塑板,通常采用梅花型点粘法,根据挤塑板尺寸规格,合理设置粘结点间距,粘结点抹好后,立刻将挤塑板贴到墙面上,并使用木抹子反复拍打挤压,使其粘贴牢固,表面平整,与垂直方向铁丝缝隙在1mm~2mm,查看线缝是否均匀。板与板之间的缝不要抹灰,应该挤紧,缝宽不能超过1.5mm,而且挤塑板对缝处高低差不能超过1.5mm,如果有超过的地方,可以使用砂纸打平,沿水平方向粘贴挤塑板,上下两排竖缝应错开1/2板长,最小不能低于30cm[3]。 3.1.4安装固定安装固定,清理整平 贴完挤塑板约20h后,可以安装锚固件,锚固件的数量要根据相关规范确定,且每块板不能少于一个锚固件。在屋檐口、阳角、门窗洞口四周等位置,应该适当加密,距离基层边缘不小于6cm,间距不超过30cm,锚固件在墙体基层的锚固深度不能低于25mm。在安装时,首先使用冲击钻钻孔,并将孔内的粉尘清理干净,然后砸入塑料膨胀塞,再用螺丝刀拧入自攻钢钉拧紧,严禁使用锤击的方法固定,最终自攻钉帽表面应该比挤塑板表面低0.5mm~1mm左右,固定完成后,对挤塑板表面进行清理整平,用砂纸打磨对缝不平处,并将浮灰、碎屑清理干净。3.1.5贴网格布贴网格布,抹面在窗口处,应该在窗台两个角的下边沿窗口对角线方向两边各增添一块约30cm的方形加强型布,防止沿窗口两个对角线方向产生八字形斜裂纹,压入网格布后再抹一层聚合物砂浆,厚度约为2mm~3mm,不能将网格布露出。 3.2矿物纤维喷涂保温层施工工艺 随着节能建筑外墙保温工程的不断发展,许多节能环保新材料被开发应用。矿物纤维喷涂保温材料具有保温、防火、吸声降噪三大功能,燃烧等级为A级,能够有效减少因保温材料失火导致的火灾事故。典型案有首都机场新航站楼、国家体育馆等。矿物纤维喷涂保温层以特殊处理的矿物棉为主要原料,配合水基胶粘剂,采用专门的喷涂设备施工,当喷覆在建筑基层表面时,能够形成一定厚度的连续无接缝喷涂层。相对于传统的板块保温体系,矿物纤维喷涂保温系统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同时解决多种功能性需求,从而减少重复施工,而且质量轻,附着力强,在任何建筑表面都体现出良好的适用性,尤其是在异型结构和复杂结构中,能够保持建筑原有造型,施工完成后,不会产生接缝,具有良好的密封性,有利于提升建筑综合节能效果[4]。 3.2.1做好施工准备工作 矿物纤维喷涂保温层施工需要严格控制施工条件,做好相应准备。将外墙面需要预先安装的管道、预埋件等设施安装处理到位,施工现场环境温度不能低于5°,在雨雪天气或5级以上大风天气也不得施工,同时要针对施工后可能出现的烈日暴晒和雨水冲沙做好防护措施,保证施工外架搭设牢固,符合安全验收标准,编制专项施工方案,把控技术交底质量,让技术人员施工人员能够熟练掌握施工工艺要求和有关技术要点,做好施工机具准备,合理组织流水施工,提高人与机具配合施工效率,做好材料准备,保证入场材料质量合格、资料齐全,能够满足现场施工要求。 3.2.2基层处理 清理外墙墙面浮灰,剔除主体表面挂浆胀模混凝土,堵塞施工洞线槽,如果是加气块墙体,要隔夜浇水湿润,对于不同材料交接部位,需要钉挂加强热镀锌钢丝网,在主体结构混凝土墙体表面喷刷界面剂,基层处理完成后,进行找平层施工,检查墙体抹灰面平整度、垂直度,弹出各种控制线,在门窗洞口、阴阳角处用水泥砂浆做护角,厚度与找平层相同,在找平层抹灰前隔夜浇水湿润,水泥砂浆总厚度控制在两公分,然后压实抹光,浇水养护,做好成品保护措施[5]。 3.2.3抹聚合物防水砂浆 按设计配比要求配置聚合物防水砂浆,并通过机械搅拌将其搅拌均匀,通常情况下,搅拌时间约为两分钟,分别进行聚合物砂浆抹灰基层和面层施工,每次基层抹灰厚度控制在2mm~3mm,面层砂浆厚度控制在4mm~5mm,压入网格布面层砂浆,保证各层抹灰紧密配合、连续进行,避免出现空鼓情况,严格控制网格布搭接宽度,通常不能低于10cm,基层砂浆和面层砂浆的总厚度不宜超过8mm。 3.2.4矿物纤维喷涂保温层施工 矿物纤维喷涂保温层施工主要流程包括基层处理、底涂层喷涂、保温层表面整形、面涂层等,同时还包括一些辅助工序。在喷涂时,需要调整给料装置和工作风压,保证纤维棉输出率合适,并保持均匀稳定,喷涂角度应该控制在60°~90°之间,这样可以获得较大的压实力,而且回弹最小,喷嘴应该在循环形范围内做迂回直线连续移动,保证喷涂连续均匀,严格按照正确的喷涂顺序进行,防止出现疏松或空洞现象,及时清除被喷面上的空洞和疏松矿物棉,便于后续的修补,每次喷涂工作停止后,都要仔细清洗喷嘴。在纤维固化前,使用压板进行压平整形处理,喷涂后的保温层应该保持干燥通风,在固化72h后,才能进行其他工序,及时清理喷涂施工现场,将回弹料装袋清除。DKGL硬质矿物纤维喷涂层施工与普通矿物纤维喷涂层施工基本相同,但需要在涂层厚度、原料配合比等方面加强控制。 3.2.5找平层和防护层施工 在矿物纤维喷涂层基本干燥后,开始找平层施工,采用分层作业的方法,每层抹灰厚度控制在1cm左右,时间间隔控制在24h,总抹灰厚度约为15mm,严格遵循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找平层中层抹灰厚度要与标准贴饼一致,中层抹灰4h-6h后开始面层抹灰。找平层施工完成5h~7h后,开始抗裂砂浆防护层施工,提前做好洒水湿润,抗裂砂浆必须均匀的涂抹在保温层表面,随即抹平压实,保证平整度满足要求,严格控制防护层厚度,第1层抹灰厚度不能超过4mm,总厚度不超过8mm,尽可能减少裂缝的产生,在抗裂砂浆防护层面层施工完成达到养护效果后,进行涂料饰面施工[6]。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充分介绍了节能建筑特点和要求,希望通过科学的组织管理和规范的技术应用,提高节能建筑外墙保温层施工效果,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稳定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尤华.分析房屋建筑外墙保温节能在施工中的质量控制[J].智能城市,2018,4(1):144-145. [2]谈福本.浅谈高层建筑外墙保温施工技术要点[J].房地产世界,2021(21):74-75+82. [3]刘志彬.浅谈建筑外墙保温技术及施工工艺的运用[J].河北企业,2017(8):203-204. [4]王继超.建筑外墙保温节能技术在建筑施工中应用[J].绿色环保建材,2020(9):58-59. [5]康体,陈江,郭林博,向长于.建筑外墙保温施工技术与施工措施[J].建筑技术开发,2020,47(19):44-45. [6]王国栋,王术亮.住宅建筑外墙保温的施工技术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19,4(13):55-56. 作者:刘雪梅 单位:中建二局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通信网络拓扑结构分析研究:通信网络拓扑可靠性层次与测度研究 摘 要:梳理讨论了目前通信网络可靠性研究之间的层次关系,讨论了拓扑可靠性所处的地位、任务、指标等。其次,分析了拓扑可靠性的非概率测度,指出了连通度的核心作用。再次,研究了基于边连通度与节点连通度进行可靠性评价的思想与算法。最后,通过一个算例展示了通信网络拓扑可靠性评价的具体过程。 关键词:通信网路 可靠性 层次 测度 随着通信、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人们对通信网络的依赖愈加明显,随之而来的可靠性问题日益成为用户关注的焦点领域。现代通信网络是一个复杂系统,融合了多学科领域,因此对其可靠性的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 从目前的公开文献来看,通信网络可靠性研究分布于网络应用的各个层次与领域,一般可对应于OIS(Open System Interconnect)系统模型的划分。同时,通信网络的复杂性、动态性、多态性等属性为可靠性评估与优化提出了新的挑战,导致了研究的视角与侧重点也不尽相同。拓扑结构是通信网络的核心特征,其依据拓扑来组织网络形态,进而体现通信网络系统的整体性。因此,对通信网络拓扑可靠性的研究处于整个通信网络可靠性研究的中心地位。 1 通信网络可靠性研究的层次体系 1.1 拓扑可靠性处于核心地位 如引言中所述,拓扑可靠性并不能完全表征整个通信网络的可靠性,其研究对象只关注于网络的拓扑结构,忽略了网络通信设备、路由策略、承载业务、管理效率等因素所带来的可靠性变化。拓扑层高于设备层,同时是路由层、业务层等高层可靠性的基础,在整个通信网络可靠性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其影响可见一斑。 通信网络可靠性可分层讨论,每层均应设计相应的指标与测度方法,以完成对通信网络可靠性的定量描述。因此,通信网络可靠性应具备一个同向、协调、完备的指标体系。在对目前文献梳理的基础之上,可得可靠性指标体系。同时,各文献对可靠性的理解与划分具有相互重叠性,而且关于同一类指标的描述也不尽相同,新的指标也不断被提出。 1.2 拓扑可靠性指标分析 在网络拓扑可靠性的指标描述上是想通的,即在抗毁性与生存性上具有广泛共识。同时可见,连通度是两者的指标与测度设计的基础因素。 (1)网络拓扑抗毁性。主要用于刻画在确定的网络组织结构(即网络拓扑)、预定的破坏(攻击)方案下,通信网络依然能够保持全网或部分连通(物理可达)的能力。在对实际网络进行拓扑抽象之后,抗毁性指要破坏(中断)部分网络节点连接需要移除(破坏)的最少网络节点或链路(边)的数目,从而表征出破坏整个或部分通信网络的困难程度。可见,抗毁性完全由网络拓扑结构所决定,是可靠性的一个确定型指标。 (2)网络拓扑生存性。生存性最显著的变化是引入了网络部件的失效(故障)概率,用于刻画在随机故障或蓄意破坏之下,保持通信网络整体或部分连通的概率。其建立在图论与概率论基础之上的可靠性分析,不仅受网络拓扑结构的影响,同时还依附于网络部件(设备)的故障概率与模式、网络维修与管理等因素,因此网络拓扑生存性是广义的拓扑层可靠性。 2 基于连通的通信网络拓扑可靠性测度 通信网络拓扑可靠性问题可抽象为图的可靠性问题,用图G(V,E)来描述拓扑结构。其中,V表示网络中节点的集合,例如用户终端、服务端、路由服务器等;E表示连接网络中节点的边(链路)集合。同时,本节主要讨论拓扑可靠性的非概率(静态)测度,即不考虑上层业务或下层设备影响,将问题视角完全限定在拓扑层面。 目前,关于拓扑可靠性的静态测度研究很多,可谓仁者见仁,测度设计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例如:连通度(vertex connectivity)、坚韧度(toughness)、完整度(integrity)、粘连度(tenacity)、离散数(scattering number)、膨胀系数(expansion coefficient)等。其中,连通度是拓扑的基础指标,后续的测度均建立在对连通性的充分考虑的基础之上。因此,本节以连通度为重点展开讨论。 2.1 边连通度与节点连通度的定义 (1)边连通度。 记为,其大小等于使网络成为不连通图所需去掉链路(边)的最少条数。它反映网络节点间的内聚程度,是网络可靠性的一个基本度量指标。例如:通过分析可知,所示的网络分割至少需要移除3条边,即边连通度。 (2)节点连通度。 也成为点连通度,记为,其大小等于使网络成为不连通图所需去掉的节点的最少个数。同理,网络的连通度。从某种意义上讲,点连通度是比边连通度更重要的网络可靠性度量指标,这是因为在网络中去掉某个节点就意味着与之关联的所有链路将失去意义。 2.2 边连通度与节点连通度的算法 (1)算法的基本思想。 通常,要求给定网络的边连通度,需要首先确定任意不同两点的链路割集。设和是的两个不同节点,所谓的一个链路割集是指这样的链路集合:若去掉其中所有链路,网络将被分割成两个分支,一个包含节点;另一个包含节点。假设是中所有链路割集中链路的最小数,则就是切断和之间所有路由所需从中删去的最小链路数,故网络的边连通度可按(1)式计算: 2)网络边连通度计算步骤。 由前所述,计算网络边连通度的算法思路是:先按标号算法求分离任两点的最小链路数,然后,再求所有这些数的最小数即可。但是,上述求的算法是针对有向图给出的,而网络边连通度是针对无向图的,因此,算法需首先将原无向网络转换成等效的有向网络。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第1步:对给定网络,任选一对节点和,按下面的步骤求分离和的最小链路数: ①首先将转换成有向图。方法是:将链路集中以为端点的链路转换成中以为起点的到相应节点的有向链路,将中以为端点的链路转换成中从相应节点到节点的有向链路,又将中其他链路转换成中2条有向链路和。 ②用标号算法,求中分离与的最小链路数。 第2步:对所有节点对,,重复上述步骤计算,最后计算:,即网络的边连通度。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对于含有个节点的图,第2步中需要计算的共有个。 3)网络节点连通度计算步骤。 算法的思路是:将割点问题转换成割边问题,从而使求网络节点连通度的问题转换成求网络的边连通度问题。转换的方法是:在网络中任选一对节点和,首先,类似于边连通度算法一样,将转换成有向网络,然后,再将构造另一个有向图,构图规则是:将中除和外的每个节点拆成2个新的中的节点和,并用中的有向链路将它们连接起来。将中每一链路换成中的链路,并把标为,标为。 由构图规则可知,在新的网络中,从发点到收点的包含节点的一条路由,必定包含一个顶点拆成的两部分之间的那条弧。并且原图的一对相邻点及其间的边被转换成等效的由4个节点组成的“8”字形有向回路。因此,一个链路割集在切断中到的所有有向路由方面,与在原始无向图中去掉节点割集有相同作用,即中等于中。综上,可得网络节点连通度算法计算步骤如下。 第1步:对原网络的任一节点对和,按上述规则构造新的有向网络,并用标号法求中分离和的最小链路数,即中分离和的最小割点集点数。 第2步:对所有节点,计算,即得的边连通度。 3 结论 本文讨论了通信网络可靠性的层次划分与影响因素,针对性的分析了拓扑层可靠性的指标与测度,指出了“连通度”作为拓扑层可靠性基础测度,以及其对其它测度设计的重要性。同时,详细分析了节点连通度与边连通度的计算思想与算法步骤。最后,通过一个相对简单的算例演示了通过边与节点连通度计算来评价某一通信网络拓扑可靠性的主要流程。 通信网络拓扑结构分析研究:关于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拓扑有效性的研究初探 无线移动通信网络的拓扑结构会影响到网络的性能,关系到网络是否能高效、稳定运行。发现网络拓扑结构是对其进行高效管理的重要方面,它能揭示出网络中的节点地理位置、与临接点的关系、剩余电源、数据链路等信息。本文在较为理想的层次上通过仿真分析研究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拓扑结构的有效性。 【关键词】无线移动通信网 拓扑结构 节点 有效性 链路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网络需求的增大,无线移动通信网络也将不断扩大规模,功能变得更加强大,而网络结构也变得更加复杂,这个时候,网络管理水平就关系到无线网安全稳定运行水平。拓扑发现作为一项先进技术,在网络管理中起重要作用。网络的拓扑简单来说是就是网络节点的一种地图,标记出所有节点的地理位置以及连通情况,分析网络拓扑结构可以迅速发现网络的数据传输路径、网络的承载能力等,网络拓扑是监视网络运行的重要措施。 1 节点移动模型和链路有效性 1.1 节点移动模型 分析网络节点的移动方式与性能分析有关,目前的节点移动模型多是从速度和时间角度来进行的,通过节点移动的速度和时间来判断节点移动对网络性能的影响。由于实际上的无线移动通信网络中的节点移动是非常复杂的,为简化流程,我们假定其处于较为理想的传输环境,采用简单的二维随机移动模型来进行节点的移动分析。 在一个无边界限制的二维平面上,节点处于无序移动状态,在一个基本单位时间里,节点的移动速度是相同的,在进入另一个基本时间单元时方改变速度。所以,节点在X轴和Y轴方向的方向移动中的速度和位移量都呈现出零均值正态分布,所以,节点在时间n的坐标为: 1.2 链路有效性 对于某覆盖半径为R的节点来说,其他节点与该节点存在链路都必须满足r≤R的条件,否则的话就不存在链路关系。在一个无边界限制的二维平面上,其节点的密度为ξ/,那么半径为ρ的圆周中的节点密度为:fρ(ρ)=2πξρ。在进行节点的链路有效性测试时,就可以将该节点所覆盖的范围内所有节点在某时刻链路中仍存在的平均节点数与总节点数的比值作为该节点的有效性测试结果。 2 仿真分析 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拓扑中的节点移动速度是有一定的限值的,我们最大的位移定义dm为:P{│Δx│ dm}=P{│Δy│ dm}≤ε,任何一个节点密度都存在σ=Kdm,本文将节点的密度定义为0.00135/,得出的K值为1/3。 2.1 链路有效性测试 为了确保仿真结果的准确性,进行多次仿真绘制仿真曲线,对覆盖范围的所有节点移动状况进行10000次仿真,然后绘制出仿真曲线图。 分析节点初始位置对链路有效性的影响,图1中的三条仿真曲线分别是节点初始位置为4、8、10m时的仿真结果。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节点的链路有效性逐渐降低,当n=200时,三条仿真曲线的链路有效性相差不大,接下来的递减速度也放缓。n在0-50范围内时,不同初始位置的节点链路有效性随着时间的递增而迅速降低。到n=100以后,不同初始位置的节点链路有效性随着时间的推移递减的速度放缓。这说明初始位置对链路有效性的影响在节点移动的刚开始一段时间,节点移动的时间长了之后,初始位置对链路有效性的影响逐渐变小。 2.2 拓扑结构有效性 假定场景的节点密度为1/,dm为4,改变覆盖半径R的大小进行仿真分析。如图3所示为覆盖半径为4、8、16、32、64m时的仿真曲线图,随着节点移动时间的推移,拓扑结构的有效性也在降低。覆盖半径越大,拓扑结构的有效性越高,递减的幅度也越小。覆盖半径为4、8m时,拓扑结构有效性在节点刚开始移动是呈现急剧降低现象,到n=50后,拓扑结构的有效性降低速度放缓。 3 结束语 无线移动通信网络作为当前以及未来的主要网络形式,其拓扑的有效性关系到网络运行的稳定和安全。拓扑图中节点的无序移动会影响到网络的有效性,本文以理想状态下的网络运行环境为背景建立了二维平面节点移动模型,经过仿真分析,研究节点初始位置、节点覆盖半径大小、节点密度等对拓扑的有效性的影响,而现实环境中的网络拓扑受到的外界干扰更多,其拓扑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通信网络拓扑结构分析研究:基于遗传算法的通信网络拓扑优化研究 摘要:该文通过分析通信网络中的拓扑优化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并利用遗传算法对该模型进行求解。最后通过实例验证用遗传算法求解该问题明显优于一些传统的算法,文中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和算法能够正确地解决通信网络拓扑优化问题。 关键词:遗传算法;通信网络;拓扑;优化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通信网络不断扩充新功能,发展新业务。这必然导致网络规模日益庞大,节点众多,并且网络拓扑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从而造成了数据信息的转接次数增多,迟延增加,维护难度增大,这就给现代通信网络的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对通信网络进行优化能够使其更加快速有效可靠地传递信息,避免和最大限度减少因网络中断或延迟带来的损失。遗传算法(GA)模拟自然进化过程,是一种具有并行特征的搜索算法,它能对解空间进行搜索,加快对解的搜索速度,便于推广到多结点的网络优化设计中,是解决大规模网络优化问题的有效工具。 1 遗传算法求解过程 遗传算法(GA)的主要特点是直接对结构对象进行操作,具有内在的隐含并行性和更好的全局寻优能力,自动获取和指导优化的搜索空间,自适应调整搜索方向,不需要确定的规则。 使用遗传算法求解通信网络的拓扑优化一般采用如图1的过程。 2 算法设计 2.1 编码和初始化种群 对于一个n结点的网络,其G图最多有n(n-1)/2条边,所以染色体的长度可定长为n(n-1)/2的二进制串。由于邻接矩阵具有对称性,因此只需使用该矩阵的上三角表示,这样可以使个体的长度为n(n-1)/2,压缩比为2。 所求问题可用图2的下(上)三角矩阵表示,称其为G的邻接矩阵T。如图2。 图2 G的邻接矩阵T 在上述编码方式中,则基因型可设为A[1,…,n(n-1)/2],由此可以生成W个基因个体,每个基因个体都是此通信网络的一种拓扑。 2.2 根据个体适应度进行选择 求解网络优化的数学模型属于求解目标函数最小值问题,适应度函数可设为 随着进化代数的增加,个体适应度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小,可以对适应度函数增加一个比例系数a将其放大,f’(x)=af(x),a 1。 2.3 算法终止条件 当种群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之一时算法终止并输出最优解。 1) 个体的最大适应度超过预先设定参数。 2) 个体的平均适应度超过预先设定参数。 3) 种群代数超过预先设定参数。 3 实验及结果分析 某通信主干网络节点数为9,经过多次实验后,选取POP=60,Pc=0.65,Pm=0.01, 并以最大代数max gen=3000做为程序的终止条件。其各节点间线路代价如表1所示。 经过该算法可得到计算结果如图3。 若采用枚举法,则时间复杂度为O(2N),此算法时间复杂度为O(N2),所以在对通信网络优化的同时,大大降低了时间复杂度。 4 结论与总结 通信网络的优化是一个复杂且涉及范围广泛的课题,是通信网络技术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与遗传算法相比,传统算法比较复杂,局限性很大且计算时间较长。本文使用遗传算法较好地解决了通信网络优化问题。本文提出的算法对小规模通信网络的拓扑优化问题能够较好的求解,对大规模网络拓扑进行优化还存在不足。改进方法可以在遗传算法中融合其它优化算法,构成一种混合遗传算法。本文中对遗传算法在网络优化中的研究只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要将这种方法完善还需要做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电子仪器设备维护技术探析:实验室电子仪器设备维修的常用方法 摘 要:实验室电子仪器设备的维修是实验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电子仪器设备维修的常用方法进行阐述。 关键词:实验室 电子仪器设备 维修方法 实验室电子仪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因人为和客观因素产生各种故障,为确保教学、科研工作顺利进行,提高实验室仪器设备完好率,现就电子仪器设备维修的常用方法进行一些探讨。 一、非电量维修法 1、直观检查法 直观检查法是指断电后且不用仪器仪表,凭直观的感觉,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4种感觉特性,进行判断。这种检查方法虽然准确性较差些,但速度快,尤其对电源故障检查较为有效。 看,主要是指观察仪器面板及内部元器件等。看按键、开关、接口、指示灯有无松动,元器件有无变形、脱焊、互碰、漏液、胀裂,印刷电路板铜箔有无断裂、短路、断路、虚焊、打火痕迹等现象,保险丝有无熔断或松动等问题,用眼睛直接识别和判断。 听,主要是指是否有异常的声音存在。可轻轻摇摆仪器,听听有无器件散落或螺丝钉脱落情况,是否有碰击声;还可作连续翻转,听有无不正常的“吱吱”声或“啪啪”的打火声(通电时)。如果有这些现象,故障可能出现在这些地方。 闻,主要是指是否有闻到烧焦等异常气味,找到气味来源,故障可能出在异味之处。 摸,主要是通过对具体部位用手摸,感觉是否有异常的发热或其他物理现象。如断电后摸变压器外壳,感觉是否超过正常温度、发烫,但注意不要触及接线端子,因有时充电电容存在,电压甚高,危及安全;摸功率管有无过热或冰凉现象;摸调整管有无过热或冰凉不热现象等等。如果有这些现象,问题可能出现在这些地方。 2、加热冷却法 此法对软故障更有效。这是因为一些软故障大多出自器件内部或引脚接触不良,通过加热(如用电烙铁烘烤集成电路)冷却(如用酒精棉球擦拭集成电路外壳)使之产生热胀冷缩,从而将故障表现出来,然后排除。 3、等效替换法 在大致判断了故障部位后还不能确定造成故障的原因时,对某些不易判断的元器件(如电感局部短路、集成电路性能变差等),用同型号或能互换的其他型号的元器件代换。在现场缺少测量仪器时,往往用替换法排除故障,尤其是插入式安装的元器件更是简单可行。 在运用该法时要注意替换的元器件应确认是好的,否则将会造成误判而走弯路;对于因过载而产生的故障,不宜用替换法,只有在确信不会再次损坏新元器件或已采取保护措施的前提下才能替换。 二、电量维修法 1、电阻检测法 电阻检测法就是利用万用表的电阻档测量电路中的一些可疑元件、可疑点以及集成电路各引脚对地的电阻。对所测的数值与正常值作比较,可迅速断定元件是否损坏、变质,是否存在开路和短路,是否有晶体管被击穿等。该方法对检修开路或短路性故障和确定故障元件最有实效。 为了确保检修的安全可靠性,测量前应对被测电路中的大电容进行放电,防止其储电烧坏万用表。 在维修过程中还经常会用到在线电阻测量法和脱焊电阻测量法。在线电阻测量法,就是在电路板上测量元件的阻值,由于被测元件接在电路板上,所测的数值是受到其它串、并联支路的影响,因此测量结果应予分析考虑。脱焊电阻测量法在维修过程中经常用到,其方法简单、快捷。就是将元件的一端或整个元件脱焊下来,再进行电阻测量的一种方法。两种方法宜配合使用,相辅相成,才能发挥电阻检测法的优点,获得正确的结果。 2、电压检测法 电压检测法是用万用表通过测电路或电路中元器件的工作电压并与正常值进行比较来判断故障部位或故障元件的一种方法。一般来说电压相差明显或电压波动较大的部位,就是故障所在部位。 电压测量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静态电压检测法,是显示器不输入信号的情况下测得的结果。另一种是动态电压测量法,是显示器接入信号时所测得的电压值。 电压检测法一般是检测关键点的电压值。根据关键点的电压情况,来缩小故障范围,快速找出故障元件。 3、电流测量法 电流测量法主要测量电子设备整机工作电流或某一电路中的工作电流。电流检查往往比电阻检查更能反映出各电路静态工作是否正常。测量整机工作电流时,须将电路断开(或取下直流保险丝),将万用表电流挡(选择最大量程)串入电路中(应将万用表接好后再通电);另外,还可以测量电子设备插孔电流、晶体管和集成电路的工作电流、电源负载电流、电容器漏电电流、空载变压器电流、过荷继电器动作电流等。家电测量时必须预先选好量程,防止量程过小而损坏电表。 4、波形测量法 用示波器测量波形,可比较直观地检查电路动态及工作状况,这是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 测量时应注意选择公共点作为示波器地线,地线必须接触良好,否则波形不稳或看不到波形;应注意被测设备的地线必须是“冷”地(即与电网是隔离的);应注意示波器探头输入阻抗要高,否则对被测电路有影响;应注意示波器输入信号应在量程范围内,否则易损坏示波器。 5、干扰法 主要检查电子设备在输入适当的信号时才表现出来的故障。方法是用镊子、螺丝刀、表笔等简单工具碰触某部分电路的输入端,利用人体感应或碰触中的杂波作为干扰信号,输入到各级电路;或用短路法使晶体管基极对地连续或瞬间短路,在给电路输入端加入这些干扰信号的同时,可用万用表或示波器在电路的输出端进行测量;注意荧光屏上是否有噪波干扰、喇叭中是否有噪声干扰,以判断被检查部位能否传输信号来判断故障部位。最好从最后一级逐渐向前检查。 6、比较法 维修有故障的电子设备时,若有两台电子设备,可以用另一台好的电子设备作比较。分别测量出两台电子设备同一部位的电压、工作波形、对地电阻、元器件参数等来相互比较,可方便地判断故障部位。另外,平时多收集一些电子设备的各种数据,以便检修时作比较。 7、隔离法 适用于各部分既能独立工作,又可能相互影响的电路(如多负载并联排列电路、分叉电路)。这时可将某电路各个部分一个一个地断开,一步一步地去缩小故障范围。如当测量到某点对地短路时,首先看看是由哪几个支路交汇于这一点,然后逐一或有选择地分别将各支路断开,当断开某一支路时短路现象消失,则说明短路元件就在此条支路上。然后再沿这一支路,继续用上述方法查找,直到查到短路元件为止。当然,在查找的过程中,串接有较大阻值电阻的支路可不用考虑。 8、信号追踪法 用示波器、逻辑探头或万用表,按信号流程选择正确的检测点,检测电阻、电压、电流、信号波形、逻辑电平等是否正常。 测试时应由不正常的检测点开始沿信号通路往回测试;应先大范围寻找故障源,再小范围仔细测试(对于串联电路,可以从中间插入进行检测)。 以上所述是电子仪器设备维修的常用方法,在实际维修中到底采用哪一种方法更有效,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有时可几种方法同时使用而快速准确地排除故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电子仪器设备维护技术探析:分析电子仪器设备的维护技术 摘 要 本文详细介绍了电子仪器设备在日常的正确使用和维护工作,针对如何维护设备以增加其使用寿命做出了科学的论述。 【关键词】电子仪器 电子设备 正确使用 维护 电子设备的使用期一般会很长,这就需要做认真好日常的维护工作,这样不仅可以加长电器的使用寿命,减少设备的维修次数,保证设备的精密运行,还能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针对电子仪器的维护一般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防尘与防灰 外表的整洁不仅可以保持电子仪器的美观,使其使用时更加方便,还能避免仪器内部的细小部件因灰尘的影响而不能正常工作。因此,必须做好基本的防尘与防灰维护。 灰尘对仪器内部的破坏主要是由于灰尘的吸湿性,这种性质主要会毁坏设备的绝缘性能,会增加活动、接插部件的磨损,在雷雨天气时,会增加设备被电击穿的概率,严重缩短电子仪器的使用寿命。 使用防尘罩是避免设备沾染灰尘的最好方法,电子仪器一般自带大小适宜的防尘罩,没有的话可以自行购买,也可以直接将仪器放进柜厨内。防尘罩不仅防尘还需要具有透气性,市面上主要有玻璃纤维和编制塑料的罩布,但玻璃纤维会影响使用者的身体健康,容易进入仪器且进入后不易清洗,会引发接触不良、干涩等问题,因此最好采用质地细密的编织塑料罩。仪器使用完后一般会有发热的现象,在使用防尘罩过程中应注意,要等温度下降后再加罩,因为挥发不出的水汽会腐蚀设备内部的金属元件,进而降低其绝缘度,另外,不能将电子仪器无遮盖地长期搁置在水泥地或靠墙的地板上。 以上措施并不能完全避免灰尘进入仪器内部,但由于在系统的检修仪器时,会将仪器拆卸开来,所以我们可以很好的利用这个机会,用毛刷将细小仪器里的灰尘吹刷干净。但在吹刷过程中,一定要保持电路元器件、接线位置、电子管、石英晶体等位置不变,如果必须变动,则要用记号笔做好标注,以免复位时插错位置。 2 防潮与驱潮 湿度对元器件的性能的影响,比温度有过之而物不及,湿度主要影响电子仪器的绝缘性能和介电参数。这就需要我们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潮措施,以隔离潮湿的环境,主要的防潮措施有:密封、涂覆或浸渍防潮涂料、灌封等。 首先,电子设备最好选择干燥的房间存放,最好有充足的阳光照射、四面通风,从根源上避免受潮的可能。为保险起见,在仪器内部或存放仪器的柜厨里,还需要放置“硅胶袋”以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在新买的仪器里一般都会附带。同时应定期检查硅胶是否干燥( 正常应呈白色半透明颗粒状),根据硅胶的化学性质,若出现结块变黄的现象,表明它的吸水功能已经下降,应马上更换新的硅胶袋或把结块的硅胶加热烘干,使它恢复颗粒状继续使用,但最好选用新的硅胶,以保证更好的吸水效果。还可以选用光热除潮的方法,一般可在仪器橱内,安装100w 左右的灯泡或25 w 左右的红外线灯泡,定期通电驱潮。长期搁置不用的电子仪器,即使放置时已做好十足的除潮工作,在使用之前也应检查受潮情况,并进行排潮烘干工作。排潮烘干工作的具体步骤为:把仪器放置在大容积的恒温箱内,用 60 左右温度加热 2-4h。大容积恒温箱可用适当功率的调压自耦变压器来代替,具体操作步骤为:先将市电交流电源的电压降低到 190 v 左右,使仪器在较低的电源电压下,通电 1-2 h,然后再将交流电源电压升高至 220 v 额定值,继续通电 1-2 h,这样同样可以收到排潮烘干的效果。若不进行排潮烘干工作,在用正常家用电源供电时,往往会发生内部电源变压器或整流排潮烘干工作电路跳火、击穿或局部短路等故障现象。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对电压有特殊要求的仪器设备,一定要在其规定的电压下工作,以免损坏仪器设备。另外,仪器设备在未经绝缘试验的情况下,切忌通电驱潮。对于功率较大的电子设备,长期闲置不用时,应按说明书要求或在每年霉雨季节过后定期通电驱潮。 避免温度的剧变,温度的巨变会使仪器表面带有潮气,仪器的金属部件可能会因此生锈,尤其在我国东北地区,冬季室内外温差可达30~40 ,室外用完的仪器移至室内时,一定要把表面的潮气擦拭干净。 3 防热与排热 绝缘材料和电路元器件的参数受温度的影响很大,主要影响方面有:介电性能、抗电强度、碳质电阻、电解电容器、半导体器件等,其中半导体器件的特性受温度的影响最大。例如,晶体管的电流放大系数 集电极穿透电流,都会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增大。这些情况将导致电子仪器工作的不稳定,甚至发生各种故障。因此,电子仪器的温度变化范围一般设定在40 左右,一般最高工作温度应低于65,即不烫手的温度。电子仪器设备说明书中会对使用环境温度作出规定,一般温度在 20 ~ 25 ℃是电子设备的最佳工作温度。不能在烈日下工作,阳光暴晒会使温度迅速增高,对仪器造成损伤,如果室温超过 35,也应采取相应降温措施,如:通风排热、缩短工作时间等,必要时,应取下机壳盖板,以利散热。但决不能用洒水或放置冰块方式来降温,水汽会严重侵蚀设备使其生锈。 4 防腐蚀 酸性或碱性物质都会腐蚀电子仪器,而近半数的电子仪器一般都会使用电池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定期检查电池的使用情况,避免其发生漏液或腐烂,对于长期不使用的电子设备,最好在放置电子仪器时将电池取出。对于附有标准电池的电子仪器( 如数字式直流电压表、补偿式电压表等) ,应特别注意保护其标准电池,必要时可以将其带有的标准电池取出来另行运送,尤其是装箱搬运时,以给予其应有保护。电子仪器如果需要较长时间的包装存放,应使用凡士林或黄油涂擦仪器面板的镀层部件( 如钮子开关、面板螺钉、把手、插口、接线柱等) 和金属的附配件等,并用油纸或蜡纸包封,以免受到腐蚀,使用时,可用干布把涂料抹擦干净。在沿海地区,其气候条件更加复杂,尤其要注意盐雾气体对仪器设备的侵蚀。 本文通过对电子仪器维护的具体阐述,详细说明了电子设备在日常使用中所需的重要保养,不仅保证了电子设备的安全使用,延长了其使用寿命,还为工厂的电子设备维护提供了借鉴,通过设备的维护,可以大大减少成本支出,增加企业效率。 作者单位 广西南宁联洋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530000 电子仪器设备维护技术探析:医学实验室电子仪器设备管理初探 1高校电子仪器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 1.1不健全的仪器设备管理制度 目前,在我国部分高等院校中,对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有效管理工作普遍是各学校管理工作中相对薄弱的一个环节,在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方面都缺乏统一的管理制度。在多数的高等医学院中,其对医学实验室中仪器设备的管理主要实行的是二级管理体制,实质上就是将仪器设备交由设备处或资产处进行宏观管理,而各院系和相应的使用部门就负责其设备的日常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在各部门各司其职的管理基础上进行总部门的宏观管理,本来是一种比较具有实用性的管理模式。但是在实际的仪器设备管理中,其宏观管理与各院系之间的日常管理往往会存在不连贯或者是脱节的情况,最终导致了在设备处或资产处的宏观管理中得到的有关设备的数据不准确,从而对设备的保有情况和使用情况不能进行有效的动态化管理,如对设备进行交接、调配、报废与维修方面的有效管理。 1.2传统基础医学实验室管理模式落后 高校基础医学部的实验室都是按照学科的分属以教研室为单位进行相关的教学与科研活动的,并且各实验室职位本学科服务,而这就直接导致各实验室虽小但全的同时,造成相关有联系的学科的实验设备的重复购置,大大的降低了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并造成设备经费的浪费,致使部分的陈旧落后的仪器设备得不到及时的更新,从而影响实验的进度与效果。 2高校医学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有效管理措施 2.1医学实验室体制的改革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科间的相互融合发展是目前现代医学发展的主要特征,它将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之间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相互交叉渗透,逐渐呈现出一片高度综合的局面。而且,要想使未来医学的发展取得重大的突破,就必须逐渐加强其与生物学、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等理工学科和生命伦理学等众多学科之间的交叉与综合,并且将医学科学基础研究与相关的医疗技术进行有机的融合,促使高等医学教育逐渐朝着整体化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因此,为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就必将建立以功能相同、学科相关的综合性的实验室。如在实际的医学实验室的建设中,就可以将外科学、内科学和临床检验学等实验室进行交叉与渗透以形成综合的临床技能实验室,综合培养学生的临床技能的学习,对其临床操作能力进行系统、综合的培养。而这就将有效的改变传统高等医学院校单一性功能的实验室,使那些结构相似、功能雷同的教学实验室能够进行有机的融合,提高各医学电子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实验设备资源的充分共享。 2.2有效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 对医学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特别是电子仪器设备的管理是一项经济性、政策性和业务性很强的管理工作,在实际的管理中,对相关管理人员的政策水平、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和协调的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各院校的领导要不断的加强对医学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队伍的建设,并进一步完善对队伍中人员的岗位培训制度和技术考评制度,将不断提高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纳入到日常的管理工作中,使其得到进一步的落实。长期以来,部分医学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地位和作用都得不到重视,影响了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培养。随着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不断发展,医学实验室中大量的新技术的开发、新设备的引进,和实验教学中设计性实验的有效开展,致使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工作性质发生了变化:要求实验室技术人员能够掌握新技术、新设备的有效运用,掌握各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等知识,并有效应用计算机对各医学实验室进行现代化的管理和相关仪器,特别是电子仪器设备的规范化管理。而这种变化就要求各实验室的技术人员能充分树立自身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有效的实现个人的价值。因此,在实际的实验室设备的管理中,要加强实验室技术人员的个人价值的发挥,鼓励其与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共同对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并在结合社会对实用性人才和创新性人才的需求,不断的开发出有利于学生操作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综合性实验。同时,还可定期的对实验室的技术人员进行业务学习,向他们讲授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医学实验操作技能,以不断的强化他们对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能力和使用能力。 2.3做好实验室中仪器设备的维护工作 在实际教学中,为了保证各医学实验能够正常的进行,实验室中仪器设备的管理人员要定期对仪器设备,特备是电子仪器设备进行维护管理工作,从而保证各仪器设备能够正常的运行,提高其有效利用率。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为了有效的开展对电子仪器设备的维修工作,并避免在维修中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时间的浪费,首先,在维修中因具备一定的条件:相关硬件的准备,如万用表、拆装工具、元件参数手册、信号发生器等;相关软件准备,如维修人员要熟悉相关电子仪器设备的基本工作原理,并掌握一定的维修技巧,仔细了解、分析仪器设备发生故障时的现象和使用情况;然后,进行了一定的准备工作后,维修人员就要确定维修的思路,并采用与故障相适应的维修方法,如非电量检修法、电量检测法等,其中在非电量维修法中,可具体运用直观检测法、加热冷却法、等效替换法等,而在电量检测法中,就可有效运用电阻、电压、电流测量法、比较法、隔离法等;最后,在电子仪器设备维修完成后,必须进行必要的校正工作,以保证设备在维护后的质量,从而使电子仪器设备能够保持原有的指标。此外,工作人员在对医学实验室的电子仪器设备进行维修的过程中,要保证电子仪器设备和人身的安全,避免因不当操作造成电子仪器设备故障的扩大。如在维修中,工作人员要时刻注意电子仪器设备工作的电压值,对电子仪器设备进行拆装时,要慎重,不可轻易拆装,在对元件进行更换时,也要尽量满足原参数的要求和性能指标等。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不断加强和完善各医学实验室仪器设备,特别是电子仪器设备的管理,可以有效的提高其设备的利用率,并最大化的优化实验设备,从而使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能够更好的为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服务,以提高其教学实验的质量,并且将其实验设备的使用效率全面的发挥出来,有效的俄促进高校实验课程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作者:潘颖 单位:内蒙古锡林郭勒职业学院
信息科学论文:分析地理信息科学本科生能力调查 1企事业单位对学生能力期望分析 在对学生成绩总体评价方面,单位或企业都很看重学生的在校成绩,希望学生成绩在良好以上的单位占92.0%。在学生获得各类证书方面,希望学生外语成绩通过四六级考试的比例为72.0%,但有些单位不要求学生通过等级考试,这样的单位有软件公司和从事纯测绘的单位。希望学生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能力的单位占96.0%,但在计算机等级考试方面,希望学生过二、三级考试的单位占64.0%,也有28.0%的单位不需要学生过计算机等级考试,这样的单位往往是行业管理单位或规模较小的单位。考虑学生是否具有“全国GIS应用水平考试证书”的单位不多,选择可有可无的单位占80.0%,选择需要的只占12.0%,“全国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水平考试证书”考试是由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及其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组织的。目前除高校外,对大多数企业来讲不是很了解,有待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当其纳入到政府行为的全国职业资格考试范畴时才会引起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重视。在行业内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使用方面,有84.0%的单位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使用,说明单位看重学生的对行业内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实际动手能力。在地理信息工程应用方面,希望学生在校期间参加过工程应用项目经历的比例达84.0%,且92.0%的单位希望学生掌握了数据整理与建库技术。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开发方面,要求学生基本掌握或熟练掌握地理信息系统二次开发技术的比例达96.0%,要求熟练掌握的主要是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公司和信息中心等单位达48.0%。由于调查的是测绘地理信息行业,有68.0%的单位希望学生具有从事外业测绘工作的经历和能力,不要求学生具备外业测绘能力的单位多数是软件公司和信息中心。除外业测绘能力外,有96.0%的单位强调学生具有摄影测量与遥感方面的知识,因为企业都知道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是未来空间信息获取的主要手段,此项知识的掌握有助于单位未来业务拓展。自学能力是一个人从事终生学习的基本要求,几乎所有的单位都希望学生具有自学能力,有72.0%特别强调很需要,说明一个单位的发展离不开员工的知识更新。希望学生具有科学研究潜力的单位占80.0%,只有20%的单位不强调这一要求,其中私有企业几乎都要求学生具有科学研究的潜力,表明企业要发展,必须要求员工具有科学研究潜力来保证。多数企业注重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各类竞赛活动并获奖,有60.0%单位表示会优先考虑录用获得过各类竞赛奖的学生,只有16.0%单位不会考虑。至于学生在校期间是否获得奖学金,有60.0%的单位明确表示不考虑,表明单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因素大于课堂考试成绩因素。在团队协作精神方面,有96.0%的单位强调学生这一素质,因此大学期间如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是今后学校应该关注的问题。就学生的交际能力方面,84.0%的单位表示学生应该具备较强的交际能力。在学生业余爱好方面,强调学生具有体育、艺术爱好的单位比例分别是48.0%和36.0%,也有20.0%的单位不对学生业余爱好提出要求。在学生生源的地域方面,有76.0%的单位不考虑学生的地域要求,希望学生来自农村或周边省份的单位所占比例均为16.0%单位,这样的单位是基础测绘单位,希望学生能吃苦、稳定。在性别方面,有72.0%的单位不考虑学生的性别,有28.0%的单位希望是男生。这是由于GIS专业性质所决定,GIS专业人员大多在室内工作,男女生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而希望招收男生的主要是从事测绘与地理信息生产任务的单位。 2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学生能力结构体系 2.1学生能力结构体系 人的能力是在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经过教育和培养,并在实践过程中吸取前人的智慧和经验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能力=知识+科学方式+技能[6,7]。地理信息科学是一门集计算机科学、地理学、测绘科学、环境科学、空间科学以及管理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交叉学科,这就要求GIS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应该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软件开发能力,同时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适应未来学科发展和拓展应用领域的基础[8]。具体来讲,对一个GIS本科生的基本要求是:起码要熟练掌握一门计算机语言,能够开发简单的GIS应用模块,能够掌握二种以上的常见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并至少具有一种二次开发的能力,尽最大可能让学生参与相关的科学研究与实用地理信息工程项目的开发[9]。由此可见,GIS专业学生能力除一般大学生所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之外,更要突显以下七个方面的能力:专业基础理论与前沿技术、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使用与数据采集处理能力、空间数据建模与分析能力、地理信息工程建设能力、地理信息系统二次开发设计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GIS科研与创新能力等。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构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生能力结构体系,通过专家打分后采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进行 综合评价得到各结构项的权重[10-12],如表2所示。在该能力结构体系中,强调学生的基础理论、兼顾学生的基本技能,同时也突出了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应用的特点和创新能力。权重的高低并不代表知识重要程度,因为表中的7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所必须具备的,它是指各知识结构在整个知识结构中的比例,可以成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基础。 2.2能力结构体系应用 东华理工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从1999年开设,专业教师一直在探索该专业学生能力体系结构,并根据能力结构体系制订和修订教学计划。东华理工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是依托测绘学科开设的,所以东华理工大学的特色在于突出空间信息的获取与表达、地理信息工程开发与建设两个方面。对此,东华理工大学加强了测绘类和计算机类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性教学的比重,体现理论与实践性课程“四年不断线”的教学计划设计思路。例如,测绘类课程开设了地图学、测量学、测量平差基础、摄影测量学、GPS测量原理、遥感原理等课程;计算机类课程开设了计算机基础、C语言、高级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与地图数据库、计算机地图制图、GIS二次开发等课程;实践性课程有数字化测图软件(测量学)、GIS软件及应用、遥感软件及应用,GIS设计与开发、专业综合实习、生产(毕业)实习。这样保证了学生从大一到大四每年都能在测绘类、计算机类、实践类三方面都有相应的理论课程或实践性教学环节,对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对学生能力培养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此外,东华理工大学还注重为学生提供科技创新与动手能力的机会,例如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鼓励学生参加老师生产型或研究型课题、引导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与竞赛活动等。实践表明,通过教学计划的调准,学生能力有稳步提高的趋势。例如,东华理工大学2013届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有一个本科生就成功地在网络环境下研发了一个“基于GIS的高校餐饮物流配送管理信息系统”,并应聘到上海诚信所从事软件开发工作,这与平时东华理工大学加强学生知识结构与能力培养是分不开的。 3结束语 就业率的高低是高等学校培养大学毕业生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本次调查研究发现,目前社会对GIS专业学生需求量较大,而且寄希望他们从事GIS工程开发与维护工作,更注重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GIS软件操作与二次开发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针对就业单位的需求,本文构建了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生能力结构体系,它可以作为GIS课程体系设置的基础,为GIS专业学生能力培养提供很好的参考依据。 信息科学论文:信息科学和技术课程思考 一、当前电子信息课程教学存在问题 1.中职学校在教育决策方面出现了失误,误导了电子信息课程教育方案的实施,影响了整个专业课程的教学成效。另外,学校对电子信息课程缺乏足够的条件支持,也是课程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一是观念。中职学校尚未认识到电子信息科技的重要性,没有将校内课程教学与市场人才需求相结合,对电子信息课程失去了正确的认识;二是设备。对新型课程教育缺少资金支持,教育资金过少而限制了教学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无法接受到最专业的教育。 2.对于任何一门专业课程教学来说,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教师本身专业水平决定了后期的教学质量。目前,中职学校教师存在的问题包括:一是专业问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落后,与当前社会科技发展趋势不相符,部分教师依/,!/旧停留在过去信息技术的认识水平,课堂教学中无法引导学生高效率地学习专业知识;二是方法问题。电子信息属于科技类的专业课程,教师必须要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平台,才能使学生客观地理解和掌握课程知识,而实际教学中教师所用的方法不科学。 3.学生是课程教育中的主体,教师只有围绕着学生的需求拟定教学方案,才能更好地挖掘中专生的专业潜能。而中专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干扰,参与电子信息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直接导致了其专业课程水平的缺失。例如,当今社会是人才竞争的时代,中专生因自身学历较低,失去了与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等参与就业竞争的信心;对于电子信息课程缺少全面的认识,削弱了其学好电子信息课程的信心。 二、电子信息课程教学的建议 1.加强教师队伍培训。教师能力的高低是影响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质量的关键。若没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即使有良好的学校环境与先进的教学设备,也难以取得满意的教学成果。因此学校应将教师队伍的建设作为管理的重点,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打造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理论深厚、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 2.调整教学内容,进行实践教学内容的改进。应着力改变过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如果仅仅侧重理论的灌输,而与实际例子脱离,学生可能在经过很长时间的学习后,依然无法真正理解课程的实际作用,在学习兴趣培养上是不利的。为此,应结合电子信息专业发展现状,基于实践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调整,重点突出应用性更强的信息系统、电子电路、通信工程等方面知识的综合调配,将落后的知识或者没有应用价值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同时拓宽知识面,将信息论与编码、计算机网络等作为重要的专业基础纳入教学计划。把图像处理技术、数字语音、数字视频技术等信息前沿技术充实到教学体系中,使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和掌握,专业当前的最新理论和技术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应坚持引导开发教学,适时采用多媒体将一些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实例带到现场进行演示,让学生在演示和操作中提升兴趣,调动动手实践的积极性。 3.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校企合作是未来技术类专业教学的发展趋势。定期聘请电子信息专业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授课,使学生了解企业对于人才的需要以及最新的行业动态。同时与有关的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通过学生在企业内的实际学习增长学生的见识同时拓宽了视野,了解声场管理等业务,增强对社会的认识,学到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4.鼓励大家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和竞赛。通过鼓励大家参加各种学科竞赛、相关社团和科技创作,可以提高大家的实践能力。这些科技活动主要包括专题的电子设计和制作、电器维修活动等课余科技活动,还包括学术活动,主要是在学生中选拔实践能力强的参加老师的科研课题,在学生中形成良好的科研风气;另外举行科技创业大赛,成立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团队,对外承接电子信息技术的设计任务。这都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起到极大地帮助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知识的不断更新,专业课程体系与专业培养计划也应及时更新。因此,课程体系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只有将科学技术进步的最新成果及时地融入专业教学中,才能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专业技术人才。 信息科学论文:对信息科学人才成长途径分析 本文以信息科学领域1994—2008年的杰青获得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基础研究青年拔尖人才的成长规律。信息科学领域杰青获得者不仅在样本量上有保证,而且年龄较小,均为45岁以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申请的硬性要求),与当前的社会教育环境和教育体制比较相近,研究他们的成长路径对我国基础研究领军人才的培养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杰青获得者的概况 自1994—2008年15年间,信息科学领域共有220位青年拔尖人才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基本情况如下:从年龄分布来看,由于杰青获得者的年龄限制在45岁以下,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将他们的年龄分为4个年龄段:幼龄段26—30岁、小龄段31—35岁、中龄段36—40岁和大龄段41—45岁。220杰青获得者的年龄分布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四分之三的杰青获得者属于中龄段和大龄段,说明时间积累对于基础研究拔尖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从获得学位来看,220位杰青获得者中有216位取得博士学位,占总人数的98.18%,说明博士已成为青年拔尖人才成长的主流学位。从教育背景来看,220位杰青获得者中有102位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或从事过博士后研究。剩余的118人中,有53人在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前有过1年以上的香港或国外访问学习研究经历,19人有过三个月以上的国外访问学习研究经历。三者相加,多达174人在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前有过海外学习研究经历,占总人数的79.10%,说明海外学习研究经历对于青年拔尖人才成长的重要促进作用。从依托单位来看,220位杰青获得者中高校有162人,占73.64%;中国科学院有56人,占25.45%,其它单位2人。说明高校和中科院作为基础研究拔尖人才培养的主体地位。从地域分布来看,220位杰青获得者中有173人的工作地点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和陕西等省级行政区,其中工作在北京的有91人,占总人数的41.36%,显示出北京作为高校和研究院所集聚地而具有的超强基础研究实力。从学科分布来看,信息科学领域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电子学与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自动化、半导体科学与信息器件、光学和光电子学等5个学科的拔尖人才。电子学与信息系统学科人数最多,资助53人;光学和光电子学学科人数最少,资助33了人。事实上,由于基础研究的各学科之间日益呈现出相互渗透和融合的特点,仅从申请人申报的学科代码已无法准确界定其研究内容的学科归属。 杰青获得者的关键成长路径分析 关键成长路径的定义关键路径是项目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是项目计划中最长的路线,决定着完成整个项目工程的完工时间。本文将关键路径的概念应用于拔尖人才成长路径的分析中,提出关键成长路径的概念。关键成长路径是拔尖人才的主要成长路径,其主要特点是:通过关键成长路径成才的耗时较短,成才的人数最多。设选择成长路径的拔尖人才总人数为ni,选择成长路径i的第j个人成才的耗时为tij,i=1,2,3,…;j=1,2,3,…,ni,则选择成长路径i的ni个人的平均成才耗时为:Ti=∑tij/ni;选择成长路径i平均每年的成才人数为:Ni=ni/Ti;当Max{Ni}时的成长路径i即是关键成长路径。研究样本的选择及研究途径本文以216位拥有博士学位的杰青获得者为研究样本,从教育连贯性、教育经历多元复合性以及本科阶段教育单位层次等三个视角,分析他们从本科到博士毕业的关键成长路径。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选择成长路径i的第j个人成才的耗时tij,计为该杰青获得者从博士毕业到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的时间。取得多个博士学位的,以获得第一个博士学位的时间为准。杰青获得者的关键成长路径分析.1教育连贯性视角下的关键成长路径。教育连贯性是指杰青获得者从本科、硕士到博士毕业的连贯程度。三个阶段间间隔的时间越长,教育连贯性越差。根据杰青获得者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可以将教育过程分为五种模式:本科—硕士—博士、本科-硕士—工作—博士、本科—工作—硕士—博士、本科—工作—硕士—工作—博士、本科—直博。通过计算分别得到五种模式下的平均成才耗时Ti、平均每年成才人数Ni如表2所示。明显地,选择成长路径l3的平均每年成才人数N3最多,远高于其它路径,且平均成才耗时T3也较短。因此,连贯性最好的成长路径l3,即是教育连贯性视角下的关键成长路径。 教育经历多元复合性视角下的关键成长路径。高等教育经历的多元复合性,是指一个人在两个及以上单位(含高校和科研院所)完成从本科到硕士、博士的高等教育,接受过不同学术氛围、校园文化的熏陶。高等教育单位越多,多元复合性越好。根据实际情况,杰青获得者选择在一个、两个或三个单位等三种路径完成本硕博三个阶段的高等教育。这三种路径下的平均成才耗时和平均每年成才人数Ni如表3所示。选择成长路径l2的平均每年成才人数N2最多,而且平均成才耗时T2也较少。因此,多元复合性较好的成长路径l2,即是教育经历多元复合视角下的关键成长路径。.3本科阶段教育单位层次视角下的关键成长路径。本文所述的教育单位层次是指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高校一般被划分为“985”工程重点高校、“211”工程重点高校和地方一般院校等三个层次。另外,国内还有大量的科研院所从事高等教育。据统计,216位杰青获得者全部在国内高校完成了本科阶段的教育,其本科阶段教育单位分布如表4所示。明显地,选择成长路径l1的平均每年成才人数N1最多,而且平均成才耗时T1也较小。因此,选择“985”工程重点高校的成长路径l1,即是本科阶段教育单位类型视角下的关键成长路径。这反映了“985”工程重点高校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雄厚实力。但另一方面,我们统计还发现,216位杰青获得者的博士学位都是在国内重点高校(含“985”和“211”)或国内科研院所或国外高校完成的,没有一位的博士学位是在地方一般高校完成的,这说明地方一般高校在研究生教育方面的薄弱,同时也说明了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还不太合理,有待进一步完善。 基础研究拔尖人才培养的启示 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培养了数以亿计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但正如国家主席在清华大学100周年校庆大会上指出的那样“从总体上看,我国高等教育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明显差距[8]。”正如我们前面分析的那样,“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高校本科阶段培养了绝大多数的青年拔尖人才,但由于教育资源的不足和地域乃至家庭环境的差异,不是所有人才本科阶段都能在“211工程(含“985”)”重点高校接受教育,更多人才的培养是在地方一般院校完成的。而且,如我们前面分析 的那样,近20%的青年拔尖人才本科阶段是由地方一般院校培养的。因此,我们在努力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的同时,还应给予一般院校适当的政策关怀和资源支持,构建协调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拓宽拔尖人才成长的渠道。设计多通道的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在同一环境下接受本科、硕士和博士教育,可能导致人才思维模式的僵化、创新能力的缺乏,不利于拔尖人才的成长。因此,应大力鼓励高等院校通过加强与国内其它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对学生进行联合培养。同时,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两种途径,为学生的国际化培养提供机会,即一方面将学生送出国,与国外高校、研究机构开展合作培养;另一方面将国外的优秀师资、课程等引进到国内课堂。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基础研究拔尖人才的培养,重在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教育单位应积极为学生的培养搭建一流的科研平台,同时,提供机会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充分参与项目研究。这样就能够保证学生在完成学位课程学习后,可以立即开始科研项目的研究,进而尽快融入世界前沿水平的科学研究之中,在高水平的科研创新中得以历练。 信息科学论文:信息科学和概率统计学的整合策略 数学学科作为所有自然学科的基础,对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有着极强的推动作用,而信息科学作为新时代的主流技术,也已经逐渐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二者在发展中还面临着许多的挑战和阻力,对于概率统计与信息科学二者的结合研究,其意义就在于加强学科间的渗透从而给各个学科带来更加广泛的运用,给学科自身发展探究带来便捷。 1简介概率统计与信息科学的发展 1.1关于概率统计学 概率与统计是一门从数量方面研究随机现象规律性的数学学科,概率与统计的概念被广泛运用到各个领域及部门。概率统计学的运用及其广泛,随机事件的研究结果对于当代各类数据分析整合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概率与统计的学科特点也决定了其研究的难度较大,概率与统计的结论得出往往建立在大量的实验与实践基础上。作为一门应用型数学学科,其广泛性必将为未来科学技术和人们生活水平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而其自身研究条件的局限性,尤其是实验条件的不足,将直接影响到未来自然科学发展,也势必会减慢人类在科技创新之路的发展进程。 1.2关于信息科学 信息科学主要包含信息论、控制论、计算机理论、人工智能理论和系统论,其中,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在信息科学中占有主要地位,而计算机理论是数学研究中的应用重点。信息科学的兴起直接带领人类走向了信息化时代,对于人类文明的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信息科学发展到今天,其作用已经不仅仅针对于学科本身以及信息行业,在信息化趋于高度发达的今天,将会为人们的生活带来质的飞跃,对于不同的行业领域,都将有信息科学的推动,信息化带来的是未来自动化和智能化的飞速前进。而信息科学自身也在不断地发展完善,数学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学科,对于信息科学的发展也不例外,只有从基础上进行完善和补充,才能帮助信息科学走上更加成熟更加美好的未来之路。 2信息科学与概率统计学的内在联系 在信息科学已经逐步成熟的今天,其所包含的各项技术已经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加智能化、便捷化的体验。当然,信息科学是建立在数学基础上的学科,其技术须有数学理论、数学方法的支持与论证。[1]概率统计对于现代数学更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所涉及的随机规律的研究将更加符合生产生活的需求,而随机规律的运用在信息科学中体现的更淋漓尽致,信息科学的大多数结果都需要建立在庞大计算与实践的基础上,这就需要对结果的普遍性进行概率与统计的研究分析,同样,对于概率统计学科的发展,信息科学能够很大程度的减少研究过程的繁冗,加速概率统计学的发展和进步。由此可见,这两个科学领域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将概率统计与信息科学整合研究对于其自身发展以及整个应用型科学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3信息科学与概率统计学的整合策略 3.1重视对二者探究观念的结合 信息科学的发展带来了许多先进的生产技术,将其应用于概率学的研究探讨可以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如何将二者更加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更大的社会价值,首先就要要求在思想观念上将概率统计学与信息科学联系起来。例如,在对于概率统计的研究或者论证中,根据其研究特点将概率统计中的数学模型抽象出来,针对其特点进行信息化的整合,力求将繁冗的步骤简化,减少人力物力的过度消耗。同样,对于信息科学,要在对其先进性进行发展改进时考虑到概率统计的运用,利用概率与统计的结果和普遍性规律对信息科学技术进行改良与进化,使得信息科学在实际中的应用更具有合理性。科学具有广泛的共同性,并且都不是单一存在的,只有建立起学科间穿插研究、互相渗透的观念,才能在科学技术的发展进程中更大程度的的实现多样化,挖掘出自然科学更大的潜力。[2] 3.2重视将整合后的理论用于实践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而实践才使得理论具有意义,这句话对于各个领域,尤其是自然科学的探究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概率统计与信息科学的渗透发展,仅仅局限于“敢想”是不够的,在充分的思考后,要将想法勇于实践才能真正的实现二者的结合发展。而如何将理论用于实践,不知是需要专业知识的支持,还需要对环境因素、人为操作因素、结果预估等等进行全方位的统计,在推行到实践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科学严谨的态度,把控每一个环节,抓好每一个细节,才能更好的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中去,才能赋予学科间渗透结合更完整的意义。 3.3重视对实践结果的推广 成熟的技术需要进行推广才能创造更大的效益,众所周知,概率统计学的研究过程面临着庞大的实验数据,要将这些数据分析并不是人力所能承受的,这就需要在对此学科的研究中大力推行计算机科学以及信息科学的技术。将二者充分的结合渗透,研究出兼具科学性、合理性和操作性的技术模式,为研究人员、教师和学生都创造出极大的便利,也为其自身技术水平的先进化和自然科学的整体发展水平提升做出了杰出贡献。 4结束语 概率统计学发展至今,其所研究的随机规律已经带给了人们许多便利,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信息科学也是如此。在时代的要求下,二者的结合渗透已经成为了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必要途径,加强二者在研究观念上的结合、在实践应用中的结合、在技术推广上的结合将会在未来创造出更加优异的成绩。当然,在二者的结合发展中还将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难题,要努力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结合在一起,多角度的考虑问题,解决问题,势必会为科学的进步添上其浓墨重彩的一笔。 信息科学论文: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建设和探究 1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建设现状与思路 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进入起步阶段。随着社会进步,地理信息产业不断发展,我国地理信息产业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仍然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十一五”期间增幅超过300%,2011年产业总产值突破1500亿元,从业人员约80万人,从业机构超过2万家。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推进地理信息产业的目标是到2015年年总产值超过3000亿元,到2020年年总产值达到10000亿元。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我国新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其中对高校本科专业行了调整,专业由原来的504个调整为294个,教育部特别增设了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这一点说明地理信息产业的特殊优势和生命力。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再次调整,将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改名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经各种资料的统计表明,2000年有37所院校设立了GIS专业,2003年有93个高校开设了GIS专业,2007年全国共有161所高校设置GIS专业,2012年全国共有168所高校设置地理信息科学专业[1-2]。从而促进地理信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2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分析 2.1教师专业素养迫切需要提高 目前状况是一些院校现有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教师是从相关学科转入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大多数是从学校毕业又走入学校,并没有机会从事实际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开发和应用的经验[3]。而地理信息科学技术本身发展又很迅速,这使得一些教师很难胜任所承担的核心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任务。 2.2教材建设与培养目标脱节 由于软件的更新速度飞快,相应的实验教材很难跟上。据此有些人提出了要大胆尝试采用电子教材,某些部门或是软件出品单位不要只是将精力放在软件使用帮助上,也应当随之出品入门级或更高档次的电子实验教材,弥补实验教材陈旧落后更新慢的问题。理论教材内容更新滞后非常明显,与各人才培养层次与方向脱节,没有针对各个培养层次和方向的统一化、系统化的教材的建设[4]。 2.3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与社会需要脱节 各高校开办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时,主要是依托已有相关专业构建课程体系,无论是学科基础课程,还是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皆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目标及社会需求脱节[5]。大多是根据本校的师资和学生的素质来设置相应的课程。还有因师资不足,涉及地理信息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课程不能开设,学生空间分析、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二次开发与应用的能力上得不到锻炼,在工作中暴露出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能力差的缺陷,直接影响到该学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声誉[6]。 2.4专业目录名称与本学科内涵不相适应 随着形势的发展,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从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分层次的培养来看,名称上存在不相称,一些专家建议,对于理科院校或从地理科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完全可以称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但对于工科院校或从测绘等方向发展起来的,可以改称为地理信息工程专业。笔者认为经过多年的磨合共融发展,也可能在将来二者会统一于新的名称。 2.5资金投放不足 目前,高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同样受到发展速度与投入增量不同步的影响,专业建设经费不足,仪器设备陈旧且不配套。特别是在一般本科类院校,在追求规模发展过程中,因资金不足与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对教学仪器设备与运行保障经费采取紧缩政策[7]。 2.6全国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发展没有一个统一的教育培养评价体系 对于这个专业培养的人才没有相应评价体系。尤其针对一般本院校来说,不论是以测绘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还是以地理科学为依托发展起来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都没有真正融入到全国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大圈子里。要真正服务社会,不应靠少数顶级院校的科学进展,更多是发挥好全国各地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教育资源,让地理信息科学的大众化教育与培养复合型人才可以落到实处,从而彰显地理视角。 3建议与发展策略 3.1地理信息科学教育应遵循应用科学的教育理念 这个专业无论是从测绘工科院校发展起来的还是从以地理学空间分析应用为主的理科发展起来的,大家都会认为本专业是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学科。从现在本科生、研究生的招生就业情况来分析,本科阶段是扎实掌握基本理论的重要时期,研究生阶段可注重与实践相结合。大学本科阶段要遵循教育的基本理念,而不是一味地追寻市场,更不能成为步入社会的培训场所。大学本科教育是思想和认知善恶发育成型的阶段,让学生有能力去追求知识与真理,这是大学本科的教学核心。只有这样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 3.2培养空间思维的教学模式不能变 空间思维能力不只是让人知道东西南北,更多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空间维度。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地理信息科学的普及也是对全民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比如ESRI在美国会对小孩子进行免费的地理知识讲解,使他们从小就能接触到地理空间的概念,启发了他们的空间想象力。 3.3人才培养上要在权威机构中划分出层次 从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来看,地理信息科学学位教育应强化技能培训,这部分人才培养就落在一些以测绘为基础的工科院校发展起来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培养上,突出地理信息科学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而另一类别是以地理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院校专业上应突出地学方面的应用。总之地理信息科学人才的培养既需要有能够创新思路的人才,也要培养具有扎实知识的技能型人才,这样才能共同推动地理信息科学和地理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 3.4通过任教资格考试、技术水平认证来规范地理信息从业人员的水平 国家应有相应的政策法规来管理地理信息产业。规定必须要有相当水平的从业人员才能承接各种项目。原因就是地理信息产业的相关行业关系人类社会正常发展,如果政策法规跟不上,那么将会一片混乱。3.5为一线地理信息科学教育工作者申请教学或科研 项目建立一种运行模式与保障机制笔者认为可以从政府层面上建立一种运行模式,保障地理信息科学教育工作者真正地申请到地理信息科学项目,如教育部科技司、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等等或是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等各级协会都可以组织建立保障机制并实施这种运行模式。 3.6分层次规范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 笔者认为,全国一流院校培养高级人才应侧重于地理信息科学技术研究的学术型人才;对于一般的工科院校来说,这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应突出测绘或计算机及信息科学方面的应用,培养出具有优秀技能型人才;对具有地理学师资优势的一流综合理科院校,其专业课程设置应突出地学方面的应用,培养能够有创新思路的人才;那么对于一般的理科或职业院校,应该重点培养地理信息科学的大众化教育及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信息科学论文:“数字鸿沟”与地球信息科学的应对(1) 2003年上半年,连续出现严重的全球性突发事件,国家与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差距继续在扩大之中,发人深省! 伊拉克应对美英联军的战争,是一场很不对称的非常规战争。美国步兵师的装备全部数字化、信息化,具备很强的制空能力。精准制导炸弹占80%-90%,而1991年海湾战争中只占7.6%,科索沃战争美国一共动用了50多颗民用和军事侦察卫星,24颗全球定位卫星,以及第7代预警卫星。包括长曲棍、快鸟、锁眼等低轨、高分辨率、超光谱和雷达卫星。早在1998年,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数字地球”战略,重组“国家影像制图中心”,美国总参谋长、海军上将威廉·欧文斯狂言,2005年,美军将在全球90%的地域上有能力侦察任何重要的军事目标。而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司令被收买,巴格达1:1万的城市信息系统和“快鸟”卫星的图像数据,早已掌握在美军手里。巴格达城外壕沟里燃烧石油,就像乌贼吐放的墨汁,只是临阵脱逃的迷雾。 第二个突发事件就是全球性的“萨斯(sars)”病毒,另一场突如其来的没有硝烟的战争。由于美国在9.11事件之后,早就意识到应对突发疫情和生物武器恐怖袭击的重要性,投资791亿美元,建立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在今年的非典病例调查中,启动紧急行动计划和特别调查组,格外“关注”国际调查,提出隔离与检疫措施、标准,对来自病区的旅客实行严格检查(照相、按指纹手印),并利用“传染病监测网络”,通过旅游警告机制。到4月7日,cdc共发出疾病防范警告50万份。 欧洲一些经历过疯牛病、口蹄疫、禽流感等危机的国家,也建立了比较健全的疫情监测机制,信息渠道畅通,效率较高,形成了比较规范的疫情信息渠道和防范模式。例如英国3月17日开始在全国范围监测sars,对所有可疑的“非典”病例,实行全程跟踪。疑似病例报告全部存入传染病监测中心的数据库,通过传真或电子邮件,发送当地的流行病学专家,跟踪防治。 世界卫星组织专家英格尔4、5两个月全程考察北京、广东、上海、河北及河南等地sars疫情,认为我国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存在四个主要问题:一是缺乏公共卫生专业化队伍,乡镇地区缺乏专业培训;二是疾病监测报告体系比较落后,大都用手工报表或电话通报,没有评估环节,无法了解数据是否准确到达指定地方。例如省级疾病控制中心(cdc)起初未将数据报告到国家cdc,而是通过卫生部转移数据;三是数据分析迟缓。疫情报告数据包括数字、发病地区、症状、是否群聚感染等。但北京在4月下旬疫情爆发后,仍未分析病例数据,导致一半以上病例传染源不清晰;四是实验室控制能力不足。河北、河南等农业人口大省防疫部门,缺乏健全的实验室检测系统,河南甚至未建立省级疾病控制中心。 第三个全球性突发事件是:西太平洋岛链中日本、菲律宾和印尼连续发生地震。尤其2003年5月26日18时仙台海域的7级地震,袭击半个日本,引发19次山崩,3起火灾98人受伤。大约3.5万户人家暂时断电,但几小时后又亮起来。位于震中附近的太平洋岸城市--女川的一座核反应堆自动关闭。日本首相官邸危机管理中心立即成立了东北地震对策室,当地的自卫队应命作了准备。由于震源仙台东北100公里的近海海底71公里,判定没有海啸发生,余震最大为里氏4.7级。 东京成田机场关闭了30分钟,羽田机场和仙台机场也暂关闭。大约半小时就重新开放。由于日本采用先进防震技术和严格建筑标准,没有房屋倒塌,只有少数房屋受损。回顾1995年神户里氏7.2级地震,造成大约6400人丧生,4人受伤,24.8万处建筑物被毁。我们参观东京的全国地震灾害研究所时看到,几乎日本每个县都有自己的防灾救灾信息系统。今年的地震证明,日本在地震灾害方面,已经具备较高的应变能力。 经过唐山等特大地震灾害的袭击之后,我国地震灾害的监测、预警与应变能力,已经进入国际先进行列。经过1991,1998年特大洪涝灾害袭击之后,我国气象界旱涝、沙尘暴预报准确程度和机理研究,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应变能力与长远规划 诚如中央党校战略室段培君主任接待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所说,这些突发事件,不仅让我们从体制、机制的层面上进行反思,也同样在深层的观念上进行反思。给人们带来启示:知情权也是生存权。获取信息才能维持生存,了解信息也是生存的基本条件。信息误导就是对生命的误导。只有让公众知道实情,公众才会更理智地“万众一心、众智成城”,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4月20日是我国迎战非典突发事件的转折点。从当时国务院新闻办的会上,老百姓第一次从正规渠道得知当时北京山雨欲来的严重疫情。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采取一系列的有力政策和措施,稳定了局面。坦承失误,吸取教训,群防群控的局面,立刻展现了强大的凝聚力,在灾难面前,迸发出伟大民族精神的灿烂光辉。 2003年接二连三的全球性突发事件,对人类绝不会仅仅是损失。至少是又一次暴露、一个警告、一个推动、一个契机。多难兴邦,人类从灾难中学到的东西,印象深刻。人民是历史的主人,政府不能没有群众的信任!信息不透明,公众参预不够,决策民主不够,行政的效力和公正性就很难得到保证。 2003年上半年的三次世界性突发事件,再一次证明了信息时代的严酷:谁掌握信息,谁就更加安全,更加富有;谁失去信息,跌进“数字鸿沟”,谁就更加贫穷,难免要被动挨打,甚至授人以柄,付出生命的代价! 我国在信息时代制订《2020年的 地球信息科学的应对 由于综合国力有限,捉襟见肘,在20世纪的年代里,面对许多全球性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我国科技界心有余而力不足,往往是“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只有少数项目得到领导部门的超前决策,能够列入国家长远科技规划,能够付诸实现,很快取得辉煌成就。我亲身经历了1954年国家12年长远规划的制订和实施,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超前决策,当时组织全国科学家,并借助前苏联的科技力量,大力开展青藏、新疆、内蒙古等边远地区、黄土高原与大河流域的综合考察,完成了全国1:10万地形图和1:20万地质图,水文地质图的测绘,完成了国家、省区系列专题地图集的编制,完成了全国自然区划、农业区域,动植物志和1:100万土地利用、土地资源、草场系列地图等基础性调查和研究工作,为建国初期的资源开发与经济建设,及时提供了大量第一手的科学数据和地图。也为20世纪建立相应的各种资源与环境数据库打下了基础。1977年科技大会之后,连续制定三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我国自己的航天、遥感事业,成功发射了气象、资源,海洋系列卫星,完善了地面台站观测网络系统,开展了以资源与环境为主体的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在三北防护林,江河洪水灾情监测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方面,组织了应用示范。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航空雷达的研制与沿海城市化的发展与“数字地球”的思潮,以电子政务(办公自动化)电子商务为核心的数字省区、数字城市、数字流域,百舸争流,势不可挡,在电力、交通、物流管理,地下管网规划、建设与管理,交通安全与公安、远程教育设施,土地、森林、渔业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等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极大地推动了国家信息化的进展,缩小了与美、俄等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成为第三世界和发展中的国家和地区的榜样。我国目前大约已有180多个卫星与航空遥感应用机构和400多家地理信息系统公司,70多所高等院校设置了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拥有理科和工科两类不同的博士点,逐步形成了一支初具规模的地球信息科学专业队伍。经过3个五年计划的整合,正在努力谋求卫星遥感、航空对地观测、卫星定位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综合集成。朝着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导,以并行计算,网格计算等信息科学新技术为依托的学科体系。深入探索地学信息图谱与知识发现的新方法;促进网格地图在自然与人文学科中的融合与应用。 未雨绸缪,有备无患。没有基础研究和基础性数据作为应对突发事件的科学储备,临渴挖井,就难免“远水救不了近火”。养兵千日,用在一朝,sars突发,而我们对这类病毒知之甚少,政府呼吁“依靠科学,防治非典”,科技界感到非常惭愧!只能又一次付出生命的代价,去与疫病相拼搏!人类应该反思,科学技术这柄双刃剑,是否应该多发挥它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人与人的和平共处、在谋求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更大的作用?我们很高兴地看到,数字北京的地理信息系统,不仅服务于2008年的奥运,马上移植到非典肺炎的监测与防治系统中,作为跟踪疫病传播快速的路线,部署防治系统,保障物流供应的有效手段,就是一个立竿见影的例子。“国家sars控制与预警地理信息系统”的应急研制计划,已经在有关部委和院校的通力合作下诞生,5月上旬建成的疫情实时采集与传输、webgis的internet疫情系统,面向决策的模型分析五个子系统,已在北京、在石家庄付诸实施。 《信息科学中的哲学问题》评介 摘要:俄罗斯科学院信息科学问题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国际信息科学学会(isis)主席,康斯坦丁·科林先生的著作《信息科学中的哲学问题》,对信息科学发展的历史、现状,对信息科学的性质、研究对象和范围、学科地位、体系结构、领域和方法,信息科学教育,信息的科学观和哲学观,信息社会与人类文明的发展等诸多领域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对信息科学的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在这本著作中,科林先生不仅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科学观和哲学观,而且还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社会观和教育观。科林先生所代表的俄罗斯学者的相应研究和工作,一定会给我们诸多启发,值得我们借鉴。 关键词:信息;科学;哲学;问题;评介 中图分类号:b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31(2012)02-0023-05 在2010年8月召开的第四届国际信息科学基础大会(fis 2010,北京)上,我很荣幸地认识了俄罗斯科学院信息科学问题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康斯坦丁·科林(kohctahtl4h koz_rm)先生。他为大会提交的英文论文的题目是“philosophy of informationand fundamental problems of modeltl informatics”(《信息哲学与现代信息科学的基本问题》),而这样的研究方向正是我所感兴趣的。在进一步的接触中,我们了解到,科林先生在信息哲学和信息科学中的哲学问题的方向上已经研究了20多年,是信息哲学和社会信息科学领域的著名专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从科林先生的介绍中,我们还了解到,俄罗斯学者在信息哲学和信息科学中的哲学问题的方向上的理论研究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其中有相当一批学者都对这一研究领域十分重视,并作出了一系列开创性的成果。 另外,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俄罗斯科学院和俄罗斯的一些大学还开创性地在大学生和研究生中开设了关于信息科学与哲学方向的通识课程和学位课程,其中举办较为成熟的课程有《信息科学中的哲学问题》和《社会信息科学》。而科林先生正是这两门课程的积极倡导者和重要设计者。 在会议期间我们还了解到,科林先生有一本新书将以俄文和英文两种语言同时出版,而这本新书既是一本专著,又是为配合《信息科学中的哲学问题》的研究生课程而编写的教材。会后征得科林先生的同意,我将这本新书从俄文译成了中文,该译本即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是一本关于信息科学的性质、研究对象和范围、学科地位、体系结构、领域和方法,信息科学教育,信息的科学观和哲学观,信息社会与人类文明的发展,以及信息科学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前景的学术专著。全书论域之宽泛、理论之深入、观点之明确、论述之简明,都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如此体例和内容的学术专著尚未见到。 全书的立论是建立在作者对信息的本质及其存在范围和普适性规律的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在关于信息的本质和信息的存在范围的认识上历来颇多争议。科林先生坚持从世界客观本体的层面上对信息的本质和存在范围做出相应的规定。他写道:“在最广泛意义上,信息是现实世界的客观属性,它是物质和能量在空间和时间中分布的差异性(不对称)的表现,这些表现存在于所有自然发生的生命界、无生命界,以及人类社会和意识活动的非平衡过程之中”(第三章第三节)。这样的认识无疑在两个方面是十分成功的:一是把信息看作是所有事物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即是说,信息具有最为普遍性的存在论品格;二是用信息显现和表征的“差异性(不对称)”来解读信息的本质,这就在某种程度上看到了信息存在方式和物质、能量的存在方式的区别。 但是,在这里我们还是要提请注意,仅仅用“差异性(不对称)”来标明信息的本质,还只是看到了信息活动外在表现的方面。固然信息必须通过“差异性(不对称)。”来显现和规定自身,然而,这种“差异性(不对称)”本身却不是信息最本质层面的规定性,因为,人们完全可以把“差异性(不对称)”看作是物质世界自身存在的一种方式、一种关系。另外,任何“差异性(不对称)”都还必须通过信息的对应性显现才能表征自身的存在。如此看来,信息只能是在显现、表征的意义上才可能构成自身区别于物质世界的独特存在方式。这样,要真正揭示信息区别于其他存在形式的本质,还有必要从信息独特的存在方式的层面上继续探讨。但是,无论如何,科林先生已经把对信息本质的规定设置在了客观自然关系的尺度上,这就离我们关 于信息本质真谛的认识不远了。 科林先生的理论的更为深刻之处还在于,他基于他对信息的本质和信息存在范围的认识,提出了一个关于世界二重化存在的理论。他写道:“我们面对世界的现实结构具有二重化的性质,因为,这个世界同时包括两个主要的组成部分:物理现实和理想现实。这两个部分都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是相互作用的,因而它们具有相互反映的特性”(第三章第二节)。由此出发,我们便可以建立一种全新的哲学本体论学说,从而打破传统的关于世界是由物质和精神构成的二元对立的哲学观念,这在实质上就是建立了一种全新的世界观。 在科林先生那里,信息的科学观和世界观是统一的,并且,信息的世界观是以信息的科学观为其科学基础和依据的。这种信息的科学观就集中体现在科林先生对信息的性质和作用的认识之中。在科林先生看来:“信息贯穿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有组织的物质和能量的各个层次,它是物质和能量运动的首要的原因,并决定着它们在空间和时间中运动的方向”;“信息是进化的决定性因素,它决定着自然和社会进化过程的发展方向”;“信息是现实世界中的多方面的现象,它以某种特定的方式体现于自然的生命界和无生命界的各种信息环境之中,体现于信息活动过程的不同条件之中”;“可以假定,在这些一般的信息流程、现实对象,以及任何形式的过程和现象中,都体现着某些基本的信息规律”(第三章结论)。 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科学观和哲学观,科林先生才确立了他关于信息科学的性质、研究对象和范围,以及其在现代科学中的学科地位的理论。他特别强调“信息是现代科学的基本概念”,信息科学是“一门基础科学”,并具有“跨学科性质”(第二章第一节)。他写道:“信息现象乃是信息科学的最重要的研究对象,根据信息概念的规定以及信息活动的规律,在生物领域和无生命的自然领域,也包括人类创建的人工技术系统之中,应当有一个共同的信息活动的基础”(第一章结论);“正是信息的基本概念,以及信息在生命和非生命的自然发展过程中所起的关键性作用,使信息科学推动了基础科学发展的水平,同时也使信息科学自身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知识领域”(第二章结论)。“作为基础科学的信息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信息的基本性质、自然和社会相互作用中的信息活动过程的规律,以及这些活动过程在技术、生物和社会系统中的组织方法”(第三章结论)。 由于科林先生认为信息科学具有基础科学和跨学科的性质,所以,在论及信息科学的体系结构和领域方法时,科林先生也应用了从基础科学到分支科学和应用科学的跨学科的系统综合集成的方法。科林先生写道:“信息科学研究的并不仅仅是在计算机通讯和其他技术系统中收集、存储、处理和传递信息的仪器和技术方面的问题,而且还包括在自然的生命界和无生命界,以及在人类社会中存在的信息活动过程”;“把不同科学领域(物理、化学、生物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的科学家们汇聚起来,对生物系统,以及无生命的自然过程中发生的信息显示的特征进行研究乃是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毕竟,这些研究结果可能会导致科学家们揭示出某些一般性的规律,这些规律对于不同性质的信息环境中发生的各类信息活动过程都具有解释的有效性”(第三章结论)。 早在1990年科林先生就提出了一个信息科学的体系结构,它包括四个主要的部分:理论信息科学;技术信息科学;社会信息科学;生物信息科学。后来,他又根据俄罗斯科学院信息科学问题研究所的相关研究成果增加了一个部分——物理信息科学。科林先生认为上述的五个部分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处于上层的理论信息科学,它研究的是信息过程的一般性质和规律;另一个是处于较低层次的四个并列的部分——技术信息科学、社会信息科学、生物信息科学和物理信息科学,它们研究的是在某一特定类型的信息领域中实现的相应的信息过程(第一章第三节)。 我们有理由把这样一个学科体系结构看作是最基本层面的结构划分,在其之下一定还可能细分出大量的分支性和应用性学科。由此,也可以显示当代信息科学发展的跨层次的学科群的特征。其实,由于信息已经成为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所以,从理论上来说,所有的传统科学学科在对其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时,都不可能回避这些对象的信息特征以及其中现实发生的信息活动过程。另外,我们还应当在上述体系结构的顶端再增加一个更为一般和综合的 层次——信息哲学。毕竟,信息科学的发展已经有迹象把人类的哲学思维和科学思维重新统一起来。并且,要建构统一的信息科学理论,必须对信息的本质以及信息的一些最基本层面的规定进行综合而统一的解释,而这样的一种解释,只有在哲学的层面上才能最终实现。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才在北京1995年召开的一次关于信息科学和社会发展理论的学术研讨会上提出了“科学的信息科学化”的理论,并给出了一个包含六大层次的信息科学的体系结构:信息哲学、一般信息理论、领域信息学、门类信息学、分支信息学、工程技术信息学。领域信息学又包含三大并列的学科——自然信息学、社会信息学、智能信息学,分支信息学还可以再行分化出多级分支学科。两相比较,我们可以看出,科林先生所划分的信息科学的体系与我所划分的信息科学体系的一般信息理论、领域信息学的层次基本对应,而其所提出的技术信息科学则对应于我所划分体系中的工程技术信息学的层次。 虽然,科林先生仅只给出了两个层级的信息科学体系的划分,但是,他的信息科学的体系却并不具有封闭于这两个层次的性质。因为他同样关心和注重讨论了向上的信息哲学问题的方向,以及向下的分支信息科学的方向。 在这本书中,科林先生反复强调了信息科学的历史和哲学问题方面的重要性,并对那些只关注信息科学中的工具性和技术性问题的做法的狭隘性提出了批评。科林先生在其自拟的关于本书内容的《简介》中明确地表示:“本书的目标是要建立信息科学的哲学和科学方法论的基本理论,并对这一理论所具有的越来越重要的跨学科的基础科学的性质,以及其在意识形态和社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进行讨论”。 在本书“第一章”的“结论”中科林先生曾经这样写道:“信息科学正在实现它作为一种系统的科学知识而发挥其整合功能的作用……信息科学基础知识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哲学和科学的方法论意义”;“当前,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是信息科学的哲学基础的发展,这一问题是建立在对信息本质的新的哲学理论形成的基础之上的”(第一章结论)。 从上面我们提到的科林先生关于信息的本质、信息存在范围,以及世界的二重化存在的理论中,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科林先生关于信息科学的整体认识其实是以他提出的信息哲学理念为前提的。在书中他还明确强调: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认识世界的信息方式和信息世界观,这一新的观念从根本上改变了当代以物质一能量为标准模式的世界图景、科学范式和科学研究方法”(第四章第一节)。 当然,信息哲学的研究内容并不仅限于科林先生所论及的部分,因此我们还是应当强调,信息哲学应该成为信息科学中的一个独立的研究层次,它也应当有它自己的具体研究领域,如,信息本体论、信息认识论、信息进化论、信息价值论、信息方法论,等等。 从科林先生所揭示的信息科学的跨学科的性质出发,在科林先生所论述的信息科学体系的第二个层次的四大信息科学的研究领域之下再派生出众多分支性和应用性的信息科学学科同样具有合理性和必然性。这也与科林先生在书中的相关论述和所介绍和讨论的相关信息科学学科的具体领域和方向的内容完全吻合。 科林先生写道:“信息科学的跨学科的性质主要表现在,信息科学的研究方法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量子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遗传学、地质学、矿物学等。另外,信息科学的研究方法还越来越多的、频繁的开始被应用于人文学科领域: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和语言学。虽然,在信息科学自身的方法论研究领域,以及在信息科学的各种应用性研究领域,现在仍然有许多工作要做。”“信息科学的学科领域正在迅速扩展”(第二章结论)。 在论及信息科学的现状及其未来发展前景的时候,科林先生具体介绍和讨论了大量信息科学的分支性和应用性学科。其中主要包括:经济信息科学、网络信息经济、信息政治经济学、信息科学的脑科学、社会信息技术、社会信息理论、心理信息科学、教育信息科学、医疗信息科学、计算机图形学、纳米信息科学、量子信息科学,等。其实,就目前信息科学的发展而言,由于本书目的所限,已有的大量信息科学的分支性和应用性学科都未进入本书的视野,此外,尚有更多的信息科学的应有的学科或者是正在酝酿形成之中,或者是连一个基本的概念都还未能提出。 值得指出 的是,科林先生对量子信息科学的科学和哲学意义给以了相当高的评价。他认为:正是量子信息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科学和实践的面貌,它使人类对物质自组织的信息问题的定性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量子层级的水平,人们在这一水平上达到的认识乃是人们对各级自然和人工系统的性质进行认识的基本原则。”“这一基本原则的揭示不仅能够作为科学技术发展进步的一种新突破的标志,而且还能够作为人类文明过渡到一个新的质的发展水平的标志”(第六章第八节)。 科林先生对量子信息科学所作的这一评价是毫不过分的。其实,无论是量子信息科学,还是纳米科学,或是虚拟现实科学的领域都是最能集中体现信息科学理论的最有发展前途的前沿性领域。因为,正是这些领域的发展把信息科学的码元、码元序的组织结构、关系模式建构,演化程序、过程模式展示的基本科学理念和技术方法贯彻到了自然原子、分子结构的构造,以及数码人工技术实现的层次和水平。从而以科学的名义实现了信息系统复杂综合的世界图景,并最终导致人类的科学观念和科学思维方式、哲学观念和哲学思维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除了理论阐释的清晰性和深刻性之外,该书的另外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它的实践指向性。这一方面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该书对社会信息科学,以及实施信息科学教育原则的设计之中。该书的“第四章新的现实信息与社会信息科学”“第五章信息科学与教育”,以及关于《信息科学中的哲学问题》《社会信息科学》两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的两个附录,涉及的都是这方面的内容。 科林先生强调说:“全球信息社会的发展为人类生存条件的根本改变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而我们的现代教育体系仍然不能适应这一发展,需要从根本上进行现代化的改造……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发展教育的国家标准”(第五章结论)。“我们必须用信息科学提升我们各级教育系统课程教学的内容”(第三章第一节),并“把教育方式转变到对信息科学的新原则进行学习的方向上来”(俄文版内容简介)。有必要提出一个“十分重大的、具有前瞻性的全新教育原则:把信息科学的教学纳人基础自然科学和通识教育的具体科目”(第一章第二节)。 科林先生还进一步指出,由于信息科学的发展所导致的人类社会的全方位的变革,致使“人类现有的教育哲学的观念将不得不在很大程度上予以改变,人们必须对信息社会的进程,以及形成的新的信息现实进行必要的反思。”“现在,必须对俄罗斯的科技人员进行系统培训,使他们能够对信息科学的历史问题和哲学问题进行研究”(结束语)。“我们对作为一门基础科学的信息科学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就是要为进一步加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融合创建一个共同的框架。然而,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目前的相互割裂的状态,不能为人们提供关于自然和社会的全面知识,因此,有必要实行全面的教育和塑造全面的人格”(第六章结论)。 正因为有了如此明确的认识,科林先生才致力于俄罗斯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并长期努力投入具体实践。 科林先生和他的俄罗斯同事们以信息科学和信息社会的发展为背景,对当代教育理念和体制所进行的反思,对俄罗斯教育所进行的改革实践,不仅是合理的、现实的,而且还是超前的。目前,在我国的教育界,相关的理论探索十分薄弱,更谈不上实践方案的制定和落实。如此看来,科林先生所代表的俄罗斯学者的相应研究和工作,一定会给我们以启发,实在值得我们借鉴。 翻译是一种学习。我为科林先生提出的很多杰出的新思想感到振奋,也对科林先生在信息科学、信息哲学和相应的教育改革实践中的执著精神深感敬佩。 在把科林先生的研究成果介绍给中国学者的此刻,我热切地希望,能够在俄罗斯学者和中国学者,以及其他一些更多国家的学者之间建立起更为广泛的学术同盟,以便在信息科学、信息哲学和相关的教育领域更好地发展我们共同的事业 信息科学论文:简谈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 论文关键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人才培养 社会因素 实践 论文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大家对电子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电子产品泛滥,电子信息科学应运而生。就现今各类院校常见的人才培养模式来说,不仅形式多样化,内容更是丰富且具有时代特征,大致可依据三要素:基础的厚轻、口径的宽窄以及能力轻重程度划分为学科型、专业应用能力型、技艺应用型这3种。顾名思义,三者差距就在着重点置于理论还是实践。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这门新兴学科专业的诞生,其人才培养模式离不开周遭环境的社会经济科技发展、企事业单位的应用、学校师资设备的充分与否。本文对这些很大程度影响电子信息科学人才培养的因素进行探讨。 1 各类院校积极培养多功能、应用型人才,尽量向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靠拢,社会缺哪种人才,我们就补上哪种,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基准 为了追赶时代新要求,我们通过实践教学例如:实验设置、主课程设计、整体设计实验、总结经验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此提高学生想与做的全方面素质和创新思维、并用在需要的地方。课程教学第一步就是对基础知识的获取,紧接着就是接受专业技能的训练,从各个方面培养多功能型人才,训练讲究方法,可以开展实训课程,具体到每一个分支,类似电视机组装、电子路线等等,结束相应的课程后,这时就要给学生展现成果的平台,提出基本要求,学生需通过课程实验完成系统分析,数据统计,方案设计,程序调控,电路板整装等。院校对电子信息与科学这个专业的管理与教学,并重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能力,具体到细节的培养方式依据学校具体情况而定,利用课程实用的实践实训环节,对增大学生就业机会,提高竞争力,打造本专业特色有绝对优势!这就是我们一直强调的学有所用,社会是验证学校培养出的人才是否有用的最佳“场所”。 2 优化课程教学系统,改善课堂教学方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验的实践过程,建设高素质教师团队,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引导角色 网络资源的利用给教师更多机会以新的手段教育学生,很多经验老道的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其它的电子版教案、多媒体课件等等可利用网络资源都能为教师所借鉴利用,从中汲取适用的、与实际课程相符的部分。整个教学过程应能划分为两部分,一是讲授,课本不是最有用的,但却是最基础的理论常识,没有理论支撑的实践也是残疾的;二是解决问题、研究问题的方法,“授之以渔”远比“授之以鱼”的实际作用要大,因为“授之以鱼”只是短时间内的收益,只有学会方法的使用,才能获得长远利益,目光短浅不应该用来形容现代学生,他们应该而且必须掌握方法。达到这个目的,教师也要付出一定努力,在学生消化知识,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的授课过程中,适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新技术平台,可以是放映动画、网上制图、计算机办公软件等多种形式做课件,展示课程内容及要点。要改进的不仅是教学技术,教学方法也得随之而动,以单元为单位确定教学方法,省去了版书等不必要环节的时间,力求少课时、内容信息量大。电子信息与科学本身就是一门技术操作性强的专业,教学中加大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课程教学,也是在学习利用本专业,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本专业的热情!教学资源的免费开放是教学现代化的一个内容,是教学进步的重要表现,使教师学生在资源利用中获利更多。 3 最佳实现与企业合作,适当调整企业用人标准应用于教学过程中,营造学生就业的优良环境 不能等到真正要就业时被拒绝才问为什么拒绝这些毕业生,可能是某识或技能还不足以胜任这份工作?等一系列问题,恐怕已无力回天了。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到调整课程面向就业。毕业实习有在校内的,更多的是在校外。校内实习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题,学校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综合运用所学练习的机会。校外实习的学生可以增长见识,学校常常与周边或熟悉的企业、单位建立了长期、良好合作关系,当做学生实习基地,企业、单位也能缓解工作压力,双方互利。实习相对来说,只是给学生一个短暂的机会了解社会、用人单位,有的知识可能用到了,还有的需要用到的可能不会,这都是一个不利于毕业生就业的状况,学校挑选必修、选修课程要充分考虑多方面因素,其中企业用人准则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切合企业单位的实际运作。 4 通过亲力亲为的动手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开阔学生视野,以创新思维独立完成科研。 在课余时间安排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作业,严抓学生专业学习质量,落实专业知识、技能,实验的实现方案通常都不是唯一的,学生可以自己做主选自己最擅长或最习惯用的,最简便的动手完成开放性强的实验,借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开发无限动手潜能,激发学生对接受的知识更深入的理解。学生在实验所需资料查阅过程中能了解到其他相关学科知识.,涉及多方面知识,处处孕育着创新能力提高的苗头,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开放实验室是一个获益多方的行为,学校实验器材买来就是为了用的,学生用来理解课本知识,动手有助于理解,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大培养力度,培养专业特色适应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 信息科学论文:谈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大家对电子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电子产品泛滥,电子信息科学应运而生。就现今各类院校常见的人才培养模式来说,不仅形式多样化,内容更是丰富且具有时代特征,大致可依据三要素:基础的厚轻、口径的宽窄以及能力轻重程度划分为学科型、专业应用能力型、技艺应用型这3种。顾名思义,三者差距就在着重点置于理论还是实践。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这门新兴学科专业的诞生,其人才培养模式离不开周遭环境的社会经济科技发展、企事业单位的应用、学校师资设备的充分与否。本文对这些很大程度影响电子信息科学人才培养的因素进行探讨。 关键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人才培养 社会因素 实践 1 各类院校积极培养多功能、应用型人才,尽量向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靠拢,社会缺哪种人才,我们就补上哪种,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基准 为了追赶时代新要求,我们通过实践教学例如:实验设置、主课程设计、整体设计实验、总结经验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此提高学生想与做的全方面素质和创新思维、并用在需要的地方。课程教学第一步就是对基础知识的获取,紧接着就是接受专业技能的训练,从各个方面培养多功能型人才,训练讲究方法,可以开展实训课程,具体到每一个分支,类似电视机组装、电子路线等等,结束相应的课程后,这时就要给学生展现成果的平台,提出基本要求,学生需通过课程实验完成系统分析,数据统计,方案设计,程序调控,电路板整装等。院校对电子信息与科学这个专业的管理与教学,并重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能力,具体到细节的培养方式依据学校具体情况而定,利用课程实用的实践实训环节,对增大学生就业机会,提高竞争力,打造本专业特色有绝对优势!这就是我们一直强调的学有所用,社会是验证学校培养出的人才是否有用的最佳“场所”。 2 优化课程教学系统,改善课堂教学方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验的实践过程,建设高素质教师团队,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引导角色 网络资源的利用给教师更多机会以新的手段教育学生,很多经验老道的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其它的电子版教案、多媒体课件等等可利用网络资源都能为教师所借鉴利用,从中汲取适用的、与实际课程相符的部分。整个教学过程应能划分为两部分,一是讲授,课本不是最有用的,但却是最基础的理论常识,没有理论支撑的实践也是残疾的;二是解决问题、研究问题的方法,“授之以渔”远比“授之以鱼”的实际作用要大,因为“授之以鱼”只是短时间内的收益,只有学会方法的使用,才能获得长远利益,目光短浅不应该用来形容现代学生,他们应该而且必须掌握方法。达到这个目的,教师也要付出一定努力,在学生消化知识,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的授课过程中,适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新技术平台,可以是放映动画、网上制图、计算机办公软件等多种形式做课件,展示课程内容及要点。要改进的不仅是教学技术,教学方法也得随之而动,以单元为单位确定教学方法,省去了版书等不必要环节的时间,力求少课时、内容信息量大。电子信息与科学本身就是一门技术操作性强的专业,教学中加大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课程教学,也是在学习利用本专业,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本专业的热情!教学资源的免费开放是教学现代化的一个内容,是教学进步的重要表现,使教师学生在资源利用中获利更多。 3 最佳实现与企业合作,适当调整企业用人标准应用于教学过程中,营造学生就业的优良环境 不能等到真正要就业时被拒绝才问为什么拒绝这些毕业生,可能是某识或技能还不足以胜任这份工作?等一系列问题,恐怕已无力回天了。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到调整课程面向就业。毕业实习有在校内的,更多的是在校外。校内实习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题,学校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综合运用所学练习的机会。校外实习的学生可以增长见识,学校常常与周边或熟悉的企业、单位建立了长期、良好合作关系,当做学生实习基地,企业、单位也能缓解工作压力,双方互利。实习相对来说,只是给学生一个短暂的机会了解社会、用人单位,有的知识可能用到了,还有的需要用到的可能不会,这都是一个不利于毕业生就业的状况,学校挑选必修、选修课程要充分考虑多方面因素,其中企业用人准则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切合企业单位的实际运作。 4 通过亲力亲为的动手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开阔学生视野,以创新思维独立完成科研。 在课余时间安排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作业,严抓学生专业学习质量,落实专业知识、技能,实验的实现方案通常都不是唯一的,学生可以自己做主选自己最擅长或最习惯用的,最简便的动手完成开放性强的实验,借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开发无限动手潜能,激发学生对接受的知识更深入的理解。学生在实验所需资料查阅过程中能了解到其他 相关学科知识.,涉及多方面知识,处处孕育着创新能力提高的苗头,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开放实验室是一个获益多方的行为,学校实验器材买来就是为了用的,学生用来理解课本知识,动手有助于理解,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大培养力度,培养专业特色适应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 信息科学论文:信息的现实结构\本质和信息科学的哲学基础 要:客观现实的世界具有二重化的特征,因为它同时包含着物理现实和理想现实,并且,在这两种现实之间具有相互反映的性质。我们把这一现象称为信息。在最广泛意义上,信息是现实世界的客观属性,它是物质和能量在空间和时间中分布的差异性(不对称)的表现,这些表现存在于所有自然发生的生命界、无生命界,以及人类社会和意识活动的非平衡过程之中。信息贯穿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有组织的物质和能量的各个层次,它是物质和能量运动的首要的原因,并决定着它们在空间和时间中运动的方向。信息是进化的决定性因素,它决定着自然和社会进化过程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物质;能量;信息;本质;物理现实;理想现实 近年来,在基础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研究的领域,信息科学的作用正在大幅度增长。这是因为,现代科学自身发展的逻辑导致的,这一逻辑就是基于信息科学的相关概念和方法的应用形成了新的科学范式和新的科学研究方法。 一、信息现象的现实结构 依据许多研究人员的看法,信息是我们面对世界的最重要的,同时也是最神秘的现象。 在今天的科学文献中,对信息的定义有几十个,然而,其中没有一个能够被普遍的接受。这是因为,科学家们在进行某一科学领域的研究时,都是从他们研究领域的特定角度出发,制定或选择一个最适合其研究领域的特定的具体的信息定义。 此外,有些科学文献甚至宣称,为信息概念下一个一般性的本质定义也许是永远不可能的,至少在今后几年中这种尝试不可能达到。也许,“信息”这一概念从根本上就是无法定义的,也许,它仅只是一个同音异义的术语,在日常使用中,它可能被用来指称完全不同的或根本没有关联的不同的对象。 然而,与此同时,信息已经成为一种普遍性的科学范畴,今天,许多研究人员都已经公认,信息在关于自然现象、技术系统、生物世界、以及人与社会的问题等众多研究领域的价值正在迅速增长。 信息现象是多层面的,因此,它不仅在不同状态的信息过程中,而且也在这些过程现实运行的不同阶段上都以特殊的方式表现出来。 从正统的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在现实世界中,除了物质和能量之外什么都不存在。并且,物质和能量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又是密切相关、连续运动的。 因此,物理世界(物理的现实)乃是一个被运动着的物质和能量充满了的世界,其他的世界(其他的现实)根本就不存在。这就是从笛卡儿和牛顿的时代就开始占据科学的主导地位的关于物质和能量的世界图景。 有没有另外一个现实的世界——一个现实的理想的世界?虽然,整个生活的实践使我们相信这样一个现实的理想的世界也是存在的。但是,是什么构造了这个理想的现实?它是否是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 众所周知的控制论的创始人诺伯特·维纳曾经针对信息的本质说道:“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而是第三种存在”。换句话说,维纳认为,除了物质和能量之外,世界上还有“第三种”存在,而这个“第三种”存在便是信息。 但是,信息本身是什么,它与物质和能量的关系怎样?关于这些哲学问题的答案我们在维纳的著作中并没有找到。然而,后来的一些更多的科学家都认为,物质、能量和信息是现实世界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是独立于我们的意识之外而存在的客观现实的不同表现形式。 然而,如何揭示这三者的相互关系?如何把它们和理想现实的概念进行比较? 为了找出上述问题的答案,我们将做一个思想实验。假定一个现实的物理系统,其中只包含两个组成部分——a和b。a是一个塑料球,b是一个台球,很难在这两个球之间找到一种一致性的关系。接下来假定,使这两个小球相互接触,然后再分开。其结果是,在a的表面形成了一个凹坑,这就是由于b的作用在a的表面留下的一个痕迹。 难道现在我们还不能从现实世界结构运动的角度来说,这就是两个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吗?事实证明,这种结构的改变已经是相当明显了!事情还并不仅仅如此,并不仅仅是改变了a的表面形状,使a的表面有了一个凹痕。事情更为重要的方面还在于,这个凹痕乃是a通过与b的接触而对b的某些内容的反映(镜像印迹)。 这样,我们可以说,我们观察到了一个现实的过程,之前只有两个分离的对象,通过它 们的相互作用,产生了第三个对象c。这个c是某种痕迹(凹痕),是在a的表面呈现着的对b的表面的某些内容的反映。这个新的对象不是物质,所以,应当把它看作是一种理想现实的对象。 这个对象确实存在着,它不是我们凭空的想象。它不是一种意识的精神产品,它很真实,它是我们周围现实的物理世界中的物质对象间的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此,理想的现实是客观存在的。它与物理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由物理世界中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产生。这是从上述分析中得出的第一个和非常重要的哲学结论。 现在我们来探讨“理想现实”和“信息”概念间的关系。可以说,这两个概念的含义非常相似。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已经可以确定,两个物体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是物理现实世界中的一种现象,其中一方的结构的产生是对另一方的部分内容的反映,这就能够从某一对象的某些表面结构的模式中获得另一个对象的某些特性(信息)。 我们还发现,信息本身不是一个物理对象,属于理想的现实世界。当然,信息自身的显示必须以现实的物理对象(或过程)为其载体。如果没有这些作为载体的对象(或过程)信息的显现在原则上是不可能的。 我们现在来证明,尽管信息具有理想特征的本质,但是,它却能够影响物理现实的对象和过程。正如我们在上面所举的例子那样,在两个对象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对象a以其有所改变的凹痕的形式反映了对象b的某些内容,并且可以使我们由此获得关于这些内容的副本,也就是,其物理材料的模式。 因此,我们认为,这一过程正是信息从一个物理现实的对象转移到另一个物理现实的对象的具体机制。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一个带有根本性价值的重要的哲学结论,这就是,在我们所面对的世界中,物理的现实和理想的现实是密切相关的,它们之间能够发生非常明显的相互影响。 因此,客观现实的世界具有二重化的特征,因为它同时包含着物理现实和理想现实,并且,在这两种现实之间具有相互反映的性质。我们把这一现象称为信息,令人惊讶的是,关于这一现象的很多方面我们现在还没有搞清楚。要搞清楚这一现象的本质的困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样一个事实,这就是,在不同的条件下它表现出来的行为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它在无生命的自然的物理系统中、在生物系统中、在人类创造的技术设备中、在社会系统中,以及在人的头脑中它所表现出来的行为都是不同的。 信息具有多方面的表现,这就是为什么经常会出现运用同一术语所描述的具体现象却有不同的表要:客观现实的世界具有二重化的特征,因为它同时包含着物理现实和理想现实,并且,在这两种现实之间具有相互反映的性质。我们把这一现象称为信息。在最广泛意义上,信息是现实世界的客观属性,它是物质和能量在空间和时间中分布的差异性(不对称)的表现,这些表现存在于所有自然发生的生命界、无生命界,以及人类社会和意识活动的非平衡过程之中。信息贯穿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有组织的物质和能量的各个层次,它是物质和能量运动的首要的原因,并决定着它们在空间和时间中运动的方向。信息是进化的决定性因素,它决定着自然和社会进化过程的发展方向。 信息科学论文:信息科学在经济拓展中的重要性 本文作者:陈传久 单位:大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信息与计算机科学专业在读生。 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了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并产生了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产业,使工业的发达国家转变为信息经济的行列,从生产型转向服务型、从物质资转向人才资源、从劳动密集型转向“硅谷”智力型,从此可见,当代社会对智力、技术、创新及专业知识的迫切需求。从微观经济学的供需模型来分析,当需求大于供求时,一些新型产业的出现是个必然的趋势,因此信息技术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滋长。 任何一个大规模企业都需要一个以人为本、利用计算机软件、硬件、网络通讯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支持组织高层决策、中层管理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人机系统,即管理信息系统。它对是一个企业的影响犹如革命对社会一样,也可以说MIS就是一个企业的战略资源,一个没有运用信息科学与技术结合而产生的管理信息系统,面对一个有管理信息系统战略优势的企业,简直是不堪一击的。而当一个企业制定目标时,不仅要考虑到外部的机会和威胁,还要考虑信息科学与技术产生的系统所带来的战略潜力,更加不可越级的是:考虑到用户的需求和原有的资源等等一系列的影响因子,但让你不可不得不信的是: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运用信息系统,会给你一个无可比拟的战略目标。21世纪是一个信息科学与技术为主要力的推动时代,从根本上来说主要是从企业这一方面来表现其影响力的大小,就对企业的运营管理来分析:首先,是对生产管理产生的影响,其主要的目标是:提高效率而提高效率主要体现在减少人力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上。利用信息技术,这个目标是很容易达到的,好比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对财务部门实行BPR,结果把原有的500人减到125人,劳动生产率差不多提高了4倍。其次,是用于管理提高效益。随着信息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智能机的应用,使得管理层对于方案及计划的实施有了明显的提高,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人力从而提高了工作的效益。提高效率和提高效益合在一起,就是我国提出的“减人增效”,是提高生产力的一种手段,也可以说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对一个企业来说这些正是使利润最大化的走势。由此可见,对于一个企业,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影响是不可小觑的,同时也是不可替代的。 目前,信息产业已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和强劲的引擎,中国经济增长也依赖于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经济增长理论研究表明,当今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之一是信息,越来越多的人们担心因信息不灵而处于与世隔绝的孤立状态,担心因信息系统失灵而造成巨大损失。传统经济增长的源泉包括:资本、劳动、技术进步等生产要素上,而技术进步在经济的增长作用上体现在生产率的提高。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与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相反,它认为:技术进步是内生的,并且原有意义上的劳动力概念也应为人力资本。内生增长理论中利用索洛模型来假设经济的长期增长来自于技术的进步。技术的进步会引起人均产出的持续增长,此模型认为:在超长经济中,只有技术进步才能解释持续增长和生活水平的长期上升。信息产业的迅速崛起为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而经济增长用GDP的变化有表现,在信息产业中,尤其是通讯信息产业对中国GDP的贡献份额比重比较大,可能它对GDP的拉动,实际上有二个效能,一个效能是信息产业自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新的增长点,所以我国经济中的发展必须有它。第二,通信产业在经济部门和其他少有几个部门有很强的相关产业链带动作用,比如房地产、汽车、通讯。最近几年风靡全球的电子信息产业是电子商务,阿里巴巴是一个相对成功的案例,电子购物和邮政局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邮政局的50%的业务都是由各个网店来支撑的,所以信息化对经济拉动的作用是非常直接,也是非常明显的。而且,中国信息技术产品的市场还是相当大。不仅用户对信息技术的需求还是很大,而且传统企业对信息技术产品的改造的需求也很大。比如,信息产业在商业应用中运用就很不够,现在制造业在信息技术市场规模中占的份额不到10%,要提高竞争力也将会引入信息技术方面有重大进展。中国西部大开发、电子商务的开拓、产品渠道的销售等都表明了信息技术产业在我国的产业结构上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 信息科学与技术所带动的信息技术产业大大地优化了服务行业的发展,并使其行业不断的延伸和扩展如:计算机软件设计、网络编辑、计算机处理系统、软件批发产业等等;改变了传统产业的结构,运用信息技术大大改善了生产的模式并提高了生产效率,如电子厂中利用先进的仪器设备生产高端的电子产品,减少了劳动力的需求、并提高了生产效率;改变了原有的单一的贸易方式,现在人们利用网络在家购物,并不仅仅是在实体商店里进行交易,大大地服务于各种用户,将其市场扩宽,推向市场,商品的流通渠道也更加的流畅,资金的运行速度加快从而加快了经济发展的步伐。 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虽然已有了一定的成效,但就整体来说水平还是比较低的。然而在这个信息时代,企业要在社会生存并长久地发展,进行信息化改革是一个必然的选择,是企业能够蒸蒸日上的一条必经之路。在我国经济发展较快的社会背景下,企业对于信息化的建设显然已有了一定的成效,尤其是科学地应用信息技术对传统的产业的改造已达到一个新的层次上。当下,企业对于计算机的使用已经从单项向集成化、综合化、网络化发展,从而使得一些重点行业的大型基本实现了生产的自动化。根据一些资料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300家重点企业中有80%以上已经建立办公自动化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70%以上接人了因特网,超过一半的企业建立了内部局域网。总的来说,我国大型企业中,仅有10%左右的基本实现了企业信息化,而中小型企业的信息系统建立的比例则更低,一些规模次之的企业在其之下,因而整体的信息化建设还是比较低的,建设空间还是非常大的。 选择了信息化,就等于选择了变革,高层的管理者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如:统一思想,领导重视、决策与参与,明明白白建设信息化。首先应从意识上认识到信息化是一场技术“革命”,要做好与一切之前的管理陋习作斗争的心里准备;要努力学习与信息化相关的知识,要从心里认识到信息化是本社会需要的,不能盲从,同时也应看到实施信息化不是简单容易的事情;要给予相关人员极大的鼓励和支持,当他们有困难的时候,及时安慰鼓励他们。因此实施信息化的过程必须由上级领导的支持,不然很难坚持到最后。发动工作人员积极参与该过程,增强员工对信息化的全面认识,使员工对此次的变革的态度成为一种推动力。企业高管还要积极关注国家的政策支持,以及客户的需求的走势,更加注意的信息技术的维护与更新,更好的企业的经营带来利润的空间,从而实现企业的是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进而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贡献。#p#分页标题#e# 信息科学论文:光信息科学人才培训思路 本文作者:刘雁 蓝岚翎 许云丽 曾曙光 李晶 王飞 黄瑶 单位:三峡大学理学院 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全世界光电子技术产业的市场规模己达1万亿美元,国外光电子产业主要集中在美国、西欧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近十年来,中国光电子技术产品市场的年增长率始终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随着信息光电子技术、激光加工、激光医疗、显示、照明等光电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形成市场可观、发展潜力巨大的光电子产业。2006年,《国家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中长期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未来5~15年15个领域发展的重点技术中就包括了光电子技术,声明要重点发展激光器、光电探测器、光传输和光传感设备、微光机电系统、半导体照明等产品。[6]2010年10月,国务院正式《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光电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新型显示器件、LED等在内的细分产业都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中明确提到。[7]可见,在光电产业相关技术和生产能力快速提高的情况下,对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将逐年增大。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目前,在光通信、光电检测、光电照明、光学元件与系统、光伏产业、激光技术、光学设计、光学材料等方面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社会的发展和贡献不可估量。作为高校,除了科研、教学,还要服务于社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这些不仅体现在科学研究和教师兼职方面,也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上。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同光学、机械、电子、材料、计算机、自动控制等多学科的知识息息相关,但也不能面面俱到,所以十分有必要结合当地企业的发展,调整学科的发展、人才培养计划,为地方经济服务,加强科学研究,引领社会的发展。三峡大学地处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宜昌,经济活跃,交通方便。现在高铁开通后,宜昌到武汉的时间已经减少到2小时左右。随着国内光电照明、太阳能、光电显示产业如火如荼地发展。宜昌太阳能、光电照明等光电企业也有较大的发展,如中国南玻集团宜昌南玻硅材料有限公司(一期项目已累计投资20多亿元,专门从事高纯多晶硅材料、太阳能硅片及电池片生产的大型制造企业)等等一大批光电企业。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光伏产业、节能照明、LED、光学冷加工等方面。这些光电企业有着旺盛的人员需求,对本专业产业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1年出台的《宜昌市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至2015年)》明确提出,在节能环保领域的发展方向要围绕光电子产业核心技术开发,抢占背景光源行业技术创新制高点,加快液晶照明灯、LED背光源及照明产业化。围绕太阳能技术开发,加快太阳能热水系统产品系列开发及产业化。[8]由此可见,在地方政府的扶持下光电子相关产业会得到快速发展,这些都为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结合本地进行产业人才培养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根据三峡大学理学院发展的需要,结合产业的蓬勃发展,产业人才培养措施如下: 改革本科教学培养方案,加强专业基础理论学习,巩固专业思想教育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需要学生在系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在光电子技术、光通信及应用等方面具有较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并成为在电光源、光学设计、光学材料、光纤通信等专业领域中的一个或两个方向具有特色的人才。毕业生能在光信息技术产业及其相关领域从事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研究、设计、集成及开发、制造、技术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要加强几何光学中的光学设计、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嵌入式系统、光电检测技术、机械原理和设计等课程的实践环节,同时要加强专业思想教育,了解社会发展的动态,密切了解光电信息的最新发展和应用,掌握一些主流软件的应用。另外,为了使培养方案切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我们广泛征求本地企业的意见,积极邀请了相关企业参与了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 加大力度开展实验教学,开足基本实验,充分利用专业实验,开展创新实践要加强实践的教学,更新教学设备和教学内容,加强电路设计和光学设计方面的实践教学,充实实验室设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完成相关实验。另外,创新实验室的设立为学生创新实践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平台。虽然这个方面的工作才刚开始,但是已经受到学生的积极评价。 拓展实习基地的实践教学,提升专业技能在目前联系的实习基地基础上,增强与当地光电企业联系,经常参观了解企业的发展和社会需求,同时能争取进入相关企业实习,锻炼培养专业能力。我们已经同宜昌劲森光电(主要从事液晶背景光源、CCFL液晶民用照明及LED民用照明开发、制造、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中船重工388厂(光学冷加工、光电系统)、匡通照明(LED封装)等相关的光电企业建立了实质的合作关系。陆续有学生进入上述企业实习,一些优秀的学生也相继进入这些企业工作。教师参与了劲森照明新型节能灯具的开发。与匡通照明组建了联合的工程试验中心,投入1000万元左右,很快试验设备就将到位。这些不仅仅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反过来又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也为本专业的学生实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实习基地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与生产企业进行有效地沟通,制订实习项目,并且跟踪学生对实习的反馈,建立有效的实习效果的评估体制,保证学生的生产实践能力得到实质的训练。学生实习基地的进一步拓展一直是迫切的需要,多方位多角度的实习训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深刻了解产业界对本专业的要求,反过来会激励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欲望。 人才培养与科研开发相结合人才培养能力与科研能力息息相关,科研不仅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增强学生对专业的信心。在横向科研项目上,尽可能让部分能力强的学生参与进来,直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证明,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及其有效的手段。比如学生的毕业论文有些涉及到大坝光纤传感、节能灯设计等实践性很强的课题。鼓励学生申请学校针对学生的创新基金项目,虽然经费不多,但是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益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参与科研的热情。随着相关科研能力的快速提高,可以预见未来的几年内,伴随着学生进入实验室,至少有一部分本科生的科研能力也会得到极大的提高。#p#分页标题#e# 人才专职与兼职相结合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加大专业教师的培训力度。依托相关的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一方面要努力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本专业的教师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要轮流、定期到相关企业进行培训或者兼职工作一段时间,力争在3~5年内实现所有专业教师都有在相关企业工作的经历。另一方面,要聘任(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本专业专兼职教师,到学校指导教学、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甚至可以参与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这种指导可以是单独的,也可以是合作形式的。只要是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教学,这种合作的形式是灵活的。 研究型人才与工程型人才相结合过去教学中,对学生在理论的掌握方面比较重视。我国高校培养的光电人才工程能力较差,对工程技术人员这一层次的培养有所忽视。而这方面的人才不仅是光电子产业园的需要,科研生产单位也需要。在鼓励学生考研深造的同时,要加强培养对工程上认识和正确理解,并身体力行。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条件适度建设校内实习基地作为校外实习基地的补充,同时也是对教学内容的补充。[9]我们正在设想建设一套光学冷加工的系统,让每个学生完成设计、制作和检测整个过程。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可以购买一些光学公司淘汰的设备,或者可以谋求有实力的公司建立联合试验室,我们提供场地,同时为对方人员培训提供服务,达到双赢。不断完善人才鼓励政策,培养人才,吸引人才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努力营造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良好氛围和招贤纳士的优良环境。加强培养合理的教师队伍梯队,凝练学科的发展方向,努力争取更多的外部资源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做好铺垫。教师的进修和学习要都要与本地企业的生产、研发紧密联系。 本文以三峡大学为例,在分析光信息产业发展的特点和本地光电子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产业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可为其他地方高校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产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信息科学论文:信息科学与人才培养探索 一、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针对企业人力资源规划需求,双方共同制定或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师资、技术、设备等办学条件方面进行合作,利用双方的资源优势,采取多种形式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的一种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在此,笔者简要介绍一下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具体做法,以供参考。采用“3+1”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前三年在学校修完所学专业的必修课和限选课,留出应修总学分的5%-8%作为任选课学分,于第四年按照企业与学院商定的课程、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进行授课和考核,所学课程和成绩记入学生档案。学生修完指定课程后,可以选择在合作企业做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并按照学校的相关文件规定进行答辩。修改后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呈报学校教务处批准并备案。(二)“工学结合、校企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校企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能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兴趣爱好进行合适的职业规划。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目标。该模式能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岗位,使学生切身感受企业氛围,了解产品研发和生产的流程,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树立工程观念,增强职业意识,提高专业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该模式培养的学生毕业即能就业,就业就能融入企业,独当一面,成为深受企业欢迎的优秀应用型人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积极引导教师参与佛山本地光电企业(国星光电、雪莱特、佛山照明、天财东宝等)的产学研项目,创造条件将学生的课程学习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利用参观访问、暑期见习、毕业实习等,让学生了解光电企业产品研发、生产、组装、质检、销售等环节的操作流程和管理规范,参与企业产品研发、纵向横向课题研究,将自己所学专业知识与具体研发项目、生产过程结合起来,学以致用,加深理解。学生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一方面提高了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另一方面认识到自己在专业知识方面的欠缺以及工作能力的不足,从而更有针对性地锻炼自己、充实自己,及早开始职业规划。同时企业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充分了解了学生的能力、兴趣、专长。该模式培养的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很多毕业以后就被留在相关的企业中工作,并很快成长成为业务骨干。(三)“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高等教育的变革向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培养富有责任感、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拔尖人才是新时期高校的又一项重要职责和使命。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经济、人文、科学等诸多领域,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将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创业的技能素质培养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创新创业活动中来,不断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为培养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和开拓竞争能力,我们以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为主导,以成人成才为核心,在学校开展“创新创业班”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情况,按照学校“平台+模块”的思路,搭建知识平台,开设了有本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佛山是世界非常重要的光电器件、显示器件,尤其是照明器件的主要生产基地,全国大约30%-45%左右的照明器件的元件都产自佛山。我们让本专业的学生充分了解这些光电企业的产品设计、产品生产、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等各个环节的操作流程、行业规则和各种资质认定的具体要求。通过实训案例教学、公司见习、实习和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种机会,让本专业的学生充分了解佛山本地光电行业的资源优势和产业链衔接关系,结合学校“创新创业”班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自身创新的内驱力,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和主动探究能力,为学生创新创业、成人成才提供良好的专业指导和成长环境。 二、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实践育人工作。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坚持理论学习、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坚持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专业目录调整后增加的新专业,旨在培养光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创新型、应用型专业人才,因此,围绕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对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3]。(一)强化课堂实践教学,构建开放式四层次实验教学体系打破独立分割的传统教学体系,在保证必要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我们增加了研究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题性实验的比例提高到实验项目的80%以上。建立了由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课题研究型实验组成的开放式四层次实验教学新体系,不同的层次标志着不同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水平。各层次实验的具体要求如下:(1)基础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实验室开放,网络预约,学生利用网络资源预习或进实验预习,独立完成实验,教师现场指导。(2)设计性实验:学生自选实验项目,提交可行性报告后实验中心提供器材和场地,完成实验,并撰写小论文,教师适时指导。(3)课题型实验:实验室提出相关课题,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作可行性分析,搭建实验平台,独立完成实验,撰写课题论文。教师适时指导,并定期参与讨论和交流。四层次实验教学体系不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和验证,而是从低到高、从基础到前沿、从接受知识到培养综合能力台阶式上升的教学体系。实验内容必须渗透现代科学技术成果才能赋予实验课程以新的生命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学院将计算机技术、光通信技术、光谱技术、传感器技术、半导体电光源技术等现代科技成果转化为课堂实验,从设计思想、实验方法、仪器原理及应用等方面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实验兴趣和实验创新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提高实践学分比重2012年,《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强化高校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各高校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不少于25%,高职高专类专业不少于50%。落实该文件精神,非常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构建了一个较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切实加强实践教学。一方面,通过开设一系列实践教学课程以确保实践学分不少于总学分的25%。这些课程包括军训、金工实习、电工实习、多门专业课课程设计、横跨大三学年的科研训练、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学分达到了45分,占总学分(180分)的25%。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获得9个学分的创新学分。学生要想获得创新学分,必须有选择性地参加以下活动:各级各类竞赛(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大赛、挑战杯竞赛、广东省大学生物理实验设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全国虚拟仪器大赛等)、或申请专利、参与科研活动(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承担实际工作;完成学校学术基金项目;完成学校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等)、通过各类考试(全国大学英语等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全国计算机软件资格水平考试等)、获得职业技能证书、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交调查报告)、参加国家级、省级或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这样通过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将实践学分提高到了54分,不仅使实践学分的比重增加到了总学分的30%,而且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另外,学院通过建立和完善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加大表彰力度,来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自觉性、积极性,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高,逐步成长为应用型光电类专门人才。 三、结语 本文结合佛山地区经济、产业、生源的特点,重点对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提出建立多元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开放式四层次实验教学新体系,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些研究能对其他院校相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起到借鉴作用。 作者:曹辉 陈国杰 梁佩莹 韩定安 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信息科学论文:信息科学专业实习报告 1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实习报告的重要性 1)实习报告是实践过程的重要体现。作为实践教学的受众主体,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将学会通过一定的手段,借助一定的工具,掌握一定的方法,实现特定的目的。实践教学的考核往往视实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而定,一方面,需要考核学生实习结果质量的好坏,另一方面,还需要考核学生实践过程的执行情况,如GIS软件操作的熟练程度、GIS软件设计与实现方法的掌握程度等。其中,实习结果的完成质量可以随堂考核,但对于实践过程而言,一般情况下,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指导教师不可能逐一进行仔细检查。实习报告是对实践过程的阐述、分析、综合和总结,是实践过程的重要体现,为指导教师了解学生实践过程的执行情况提供了重要渠道。2)实习报告是创新性思维的重要源泉。实践教学是对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其实习内容将根据学生所学的某个知识点或多个知识点而定,涉及面相对较窄,且有一定的代表性,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理论与方法的认识与了解。因此,学生的实践过程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在不偏离实习内容的前提下,适当进行外延拓展性思考,有助于将所学知识点融会贯通,纵向上可以扩展各知识点在实际应用中的深度和广度。如缓冲区分析实践教学中,除了实习内容规定的噪声影响范围分析,还可将其应用扩展到洪水淹没分析、城市扩张影响范围分析等。横向上可以提高利用不同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将缓冲分析、路径分析、叠置分析等应用于商店的选址中。这些实习内容以外的思考或灵感可通过实习报告记录下来,与指导教师互动获取评价或建议,为今后各种创新性活动(各种GIS软件开发大赛)提供思路。3)实习报告是科技应用文的重要基础。对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实习报告是最常见的一种科技应用文。除此之外,科技应用文还包括参加各种GIS软件开发大赛需提交的系统设计书、操作说明书、总结报告等,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涉及的投标书、项目建议书、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项目申报书、项目计划任务书、项目实施方案、项目结题报告等,以及毕业阶段每个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同时还必须撰写的学位论文。以上各种类型的科技应用文,是对所从事科技活动的阐述、分析与说明,从目前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并不擅长撰写此类文章。以学位论文为例,大多存在图文不规范、参考文献引用格式不正确、缺乏创新等问题。实习报告作为学生接触最多的科技应用文体,其规范写作将有助于养成良好的科技行文习惯和良好的创新性思维习惯,为今后各种科技应用文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4)实习报告是就业面试的重要砝码。站在指导教师的角度,通过实习报告可以看出学生实践过程的执行情况和实习结果质量的好坏,还能看出学生对待实践课程的学习态度。对用人单位而言,通过实习报告能够间接了解一个学生在大学期间从事了什么样的实践活动,是否符合用人单位的发展需求,同时,从实习报告的行文规范能间接看出一个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作态度。因此,在毕业找工作之际,除了个人简历,还可以将大学期间所做的实习报告作为就业面试的重要砝码,为用人单位了解自身实践动手能力提供重要参照。 2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实习报告的撰写 武汉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同济大学、中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GIS领域国内知名高校的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中均有针对性地开设了相关实践课程,尽管这些课程的名称可能有所不同,但均涵盖了GIS软件操作、GIS软件研发、地图设计与编绘等3方面的核心实践课程。本文以这3种核心实践课程为例来探讨实习报告的撰写规范。首先,实习报告的封面应指明如下信息:实践课程名称、学校、学院、专业、班级、学号、姓名、指导教师和提交日期等。其次,实习报告的提纲应涵盖以下内容:实习名称、实习目的、实习时间、实习内容和实结等。1)实习名称,用于概要描述实习内容,字数不宜过多,以20字以内为宜,可作为标题放在实习报告的最上方,也可以作为实习报告的正文放在最前面。2)实习目的,一般言简意赅,直入主题。例如,GIS软件操作的实习目的在于熟悉某GIS软件的某些功能操作,实现指定应用目标,掌握课堂教学的相关知识点;GIS软件研发的实习目的在于熟悉某编程语言、某GIS软件基础开发平台,掌握GIS软件工程设计与实现思路;地图设计与编绘的实习目的在于精通制图软件的相关操作,掌握不同类型的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的设计与编绘技巧。3)实习时间,包括完成实习内容的起始时间。另外,还可以在这一部分增加时间进度安排,用于进一步规划实践过程每一个关键步骤的完成时间节点。4)实习内容,是整个实习报告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对实践过程的完整反映,需详细阐述实验环境、实验任务、实验步骤、实验结果等方面的内容。实验环境是指实践过程中涉及的各种软、硬件环境。除了实践课程所用的计算机硬件设施、操作系统,GIS软件操作的实验环境还包括各种GIS软件、数据库软件等。GIS软件研发的实验环境还包括编程语言、编译环境、二次开发平台、数据库软件等,地图设计与编绘的实验环境还包括各种图形图像处理软件、GIS制图软件等。实验任务是实习目的的具体化,通常通过完成某一个或多个实验任务来达到实习目的。例如,某地区地块拓扑关系的建立可以作为GIS软件操作的一个实验任务;某校园地理信息系统的实现可以作为GIS软件研发的一个实验任务;某地区人口结构分布图的制作可作为地图设计与编绘的一个实验任务。实验任务篇幅不宜过长,可略多于实习目的,通常用一小段文字进行描述。实验步骤是指完成实验任务的每一步操作、流程、思路等,应结合技术路线进行说明。从以往学生提交的实习报告中可以看出,在实验步骤的阐述中,一部分学生容易产生误区,如在GIS软件操作的实验步骤中大量插图,缺乏文字描述;在GIS软件研发的实验步骤中大量粘贴代码;在地图设计与编绘的实验步骤中仅指出图例设计与图面配置的结果。实验步骤的撰写应把握好度,既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面面俱到。GIS软件操作的实验步骤应图文并茂,不必每一个参数的设置都配图,但需用文字进行说明,插图以关键步骤的实现效果图为宜,并辅以相应的文字表述。GIS软件研发的实验步骤应结合流程图展开,并辅以关键算法的代码。地图设计与编绘的实验步骤中,对于普通地图而言,应先指明地图符号设计和地图注记配置遵循的国家标准、地图综合选取和概况的方法与依据,再插入各种地图符号的设计效果图、地图注记的配置效果图、地图综合前后的对比图等;对专题地图而言,应先分析和比较现有专题资料,再统计分析各种专题数据,接着选择各种专题内容的表示方法,最后以各专题内容的表达效果作为插图。实验结果是指通过以上实验步骤,完成实验任务之后所得结论或取得的总体实验效果,一般以插图或插图加简要文字说明为主。GIS软件操作的实验结果可以是数据编辑处理之后的效果图、执行空间查询分析之后的效果图、二三维数据可视化表达效果图等;GIS软件研发的实验结果可以是系统运行界面、系统各功能操作效果图、算法执行后的效果图等;地图设计与编绘的实验结果可以是一幅完成数字化或地图综合后的普通地图,也可以是一幅完整的专题地图。5)实结,是对实践课程的整体回顾,是实习内容的进一步凝练与升华,能够体现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是否进行了独立的思考。实结的内容包括实践过程的总述、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实践课程的收获与心得、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将来有待进一步学习和改进的地方以及对未来从事相关实践活动的展望等。由于实习内容难免和现实生活之间存在一定差距,照本宣科的机械式实践课程学习固然有助于巩固课堂教学所学知识点,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也不利于提高学生利用所学GIS知识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应鼓励学生在完成实习任务的同时,充分进行外延拓展性思考,并将思考的内容记录在实结中,与指导教师进行交流,在课外进行实验验证,如GIS软件操作中的缓冲分析拓展综合应用;GIS软件研发中最短路径算法的改进与优化;地图设计与编绘中的自动综合、注记自动配置等。这既符合国家对高校提出的培养创新性人才的要求,又能真正让学生发挥专业特长,将所学的GIS知识灵活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还能为今后的各种创新性活动提供思路。最后,实习报告的图文格式方面应严格遵循科研要求,以养成良好的科技行文习惯。 3结语 实践课程可分解为若干个不同的实践内容,各部分实践内容对应的实习报告都可按本文提出的规范分开撰写。若实习报告中引用了参考文献,需在实习报告正文中添加引用,并在末尾指明引用的文献信息,参考文献格式参考《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7714-2005)》。本文提出的实习报告撰写规范及考核标准可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学生和实践课程的指导教师提供参考。 作者:杨乃 郑贵洲 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信息工程学院 信息科学论文:信息科学与专业建设的思考 1蚌埠学院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近年来,国内许多重点高校和普通高校都相继开设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并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5].重点高校具有深厚的学科基础和优质资源,有的还有光学硕士和博士点;普通高校特别是新开设此专业,开始阶段从师资力量、实验室建设,以及学生的整体水平等都与重点高校相比存在差距.当前有企业反映高校毕业生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缺乏实践的倾向,社会急需的是能胜任研究、开发、设计策划等工作高素质、应用型的复合型人才.那么,如何完善具有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如何培养适应社会不同层次需要的人才,如何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等,就成为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蚌埠学院的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已正式招生,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实验室建设等方面都需要认真思考与实践,不断完善和创新[2-5]. 1.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讨 社会的发展对高校人才的发展提出新的挑战,要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的复合人才,就必须改革人才的培养模式.结合蚌埠学院的特点,构建适合社会发展、学生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专业建设中的首要问题.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各种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已成为学科发展的主要趋势.面向21世纪,我校提出了加强基础,拓宽知识面,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适应性和竞争性的总体要求,推进学科建设.实现专业与基础的结合,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相邻、相关学科的交叉、渗透和融合.其目的就是培养具有坚实基础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致力于光电子学在信息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结合本校特点,本专业办学指导思想是:实基础、适口径、重应用、强素质、理工结合.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较强的创新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身心素质,并系统掌握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电子技术实训、光信息专业的基础实验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光电子、光信息、光电技术及其相关学科工作的基本能力.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备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能在光电子学、光通信、光学信息处理、光电检测、光电信息显示与存储,以及相关的电子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等技术领域,从事产品设计与开发、生产制造与管理、科学研究、教学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按照社会需求,结合学生兴趣和学院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等,我们需要努力不断探讨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 1.2合理构建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由于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国家目录上编列的时间不长以及社会日新月异的需求,目前课程体系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课程大纲、教材内容不统一和怎样符合不同学校的办学特色,不同课程内容相互重复,课程设置时课程先后顺序、学时分配的矛盾等.合理构建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对人才培养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以知识全面性和学习者为中心,结合学校办学特色来设计课程和培养环节,要合理安排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以及其它诸如实验课程等的比例,安排应突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优化组合,强化学生应用和工程意识,另外要更多渠道优化,为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较大的时间和空间,诸如校选课制、网络课堂等.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更新和发展飞速,在课程建设方面,我们要以构建“适应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为龙头,带动教学内容的更新,合理动态更新教学内容,淘汰过时的,促进课程质量的提高;其次根据课程设置对光学和光电子技术系列课程进行修订、整合,使课程体系少重复、层次清晰、拓宽知识面;再次为了反映当代科技的重大成就和前沿,我们除了完善光通信原理、光电子技术、激光原理与技术等专业基础课,还考虑研究生课程打通,考虑实际应用,增设了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方面的选修课,如激光光谱技术、非线性光学、信号与系统、光信息存储与现实、MATLAB光学模拟技术、太阳能基础、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等,以适应国内外迅速发展的光电子技术的要求,培养“理实交融”的复合型的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人才.另外,由于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属于应用面广,实战性强的专业,建立光学与光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新体系也尤为重要.围绕本专业培养目标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特点,结合本院学科特点,经过反复调研、酝酿和会议讨论,我们设置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主要课程为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物理光学、应用光学、电磁场与电磁波、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原子物理、量子力学、数学物理方法、光电子学、信息光学、光通信原理、光电子技术、光电检测技术及应用等.学位课程中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从以上主要课程中选取. 1.3实验与实践教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科学和技术关系密切 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并重,所以围绕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以深化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以及实践锻炼、注重实验和实践能力、鼓励创新能力作为指导思想,加强校内外教学和实践环节的实效性,注重建立高素质的实验和实践教师队伍和教学考核办法,努力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1,6,7].围绕本专业培养目标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特点,根据本专业特点以及我校专业实验室建设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全面考虑主要实验课程包括大学物理实验、光学基础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数字图像处理实验、光电子技术实验、光通信与光信息技术实验、激光原理与技术实验和光电检测技术及应用实验,精心设计实验内容和创建实验室.实验室要建出特色、建出水平、形成优势,发挥示范作用.基础课实验室要提高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同时重视专业实验室建设,重视用高新技术提高实验室建设水平,强度基础性和完整性建设的同时,增加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设计性、探究性、创新性类实验项目.我们利用已有光学实验室、数学建模实验室、电子技术实验室,强化建设信号与系统、EDA、电子工艺设计、近代光学实验、信息光学实验、激光实验室、光通信实验室、电子线路实验、光电技术实验等专业基础实验室,需要努力争取校领导及各职能部门的支持,确保经费到位,计划1年内基本建成,可以满足新专业教学和研究工作的需要.本专业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军事训练、社会实践、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光信息专业基础实验、光电子学课程设计、光通信原理课程设计、光电检测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我们需要进一步努力在原有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通过更多知名光电信息企业和重点实验室争取建立实践能力强、技术前沿以及管理一流的实习基地,主动与相关企业联系调研,理论联系实际,实现学校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有机结合.此外,争取实施校园网进教室和实验室计划,增加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料数量,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和创新动力. 1.4务必拥有自己的核心资源 开办新专业仅有良好的课程设置和合理的实验室建设是不够的,还需要优良的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的数量、结构、素质、水平达到较高先进水平.计划到2014年,在学历结构上,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30%左右;35岁以下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的占90%以上.在职称结构上,教授占教师总数20%以上,副教授占教师总数40%以上.全力推进科学研究工作,以科研促教学,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多出一些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深入到蚌埠市及周边地区的企业,了解他们在生产中碰到的技术难题,寻找一些我们可以解决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进行合作研究,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同时建立与本地区科研院所的联系,加强合作,共同申报科研课题.建立科研激励机制,培养合理的科研梯队.广泛开展学术研讨、学术交流活动,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加大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力度.目前存在一个问题是该专业课教师数量不够,迫切需要加入新生力量充实教师队伍,加强教学和科研实力,还要注重在职教师的教学和学术进修.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建设必须拥有大量的人才资源,包括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各种教辅人员、高效精干的行政管理人员.必须拥有较好的办学“硬件设施”和“软件平台”,包括教学和科研设施和服务、与外界交流的各种平台和渠道,以及各项政策法规、规章制度等. 2结语 按照蚌埠学院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拓宽专业口径,增强适应性,进一步优化专业的培养计划并认真实施;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整体课程教学水平;广泛开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努力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加强实验和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实验和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进一步深化教学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改革,完善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注重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培养适应现在和未来社会的光信息科学与技术高素质、应用型的复合型人才. 作者:傅院霞 程荣龙 许永红 高光明 葛立新 宫昊 吕思斌 单位:蚌埠学院 数学与物理系 信息科学论文:信息科学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实践教学在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整个教学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通过各类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习、科技活动等实践教学途径,构建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 1.GIS数据采集与获取能力培养 (1)地形测量与数字成图实习。地形测量与数字成图实习在第三学期开设,时间为4周。实习的主要内容为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练习,通过实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全站仪、红外测距仪、DS3水准仪、DJ6经纬仪的使用,掌握小地区控制测量的实施、地物地貌的测绘方法及利用电子平板进行数字地形图成图的基本技能,使学生熟练掌握地形测量各种仪器、工具的操作和使用方法;熟悉数字测图的全过程,掌握地形测量的测、算、绘技能。(2)摄影测量实习。摄影测量实习在第五学期开设,时间为2周。实习的主要内容包括基于ASTER制作三维地形场景、基于SPOT异轨影像和航空像片制作三维地形场景,让学生掌握PCI、ENVI、ARCGIS软件的应用等能力。(3)房产与地籍测量实习。房产与地籍测量实习在第六学期开设,时间为1周。实习的主要内容为房地产分幅图编绘、界址点测量与宗地面积计算以及房产面积测算,使学生了解房产与地籍测量的内容和工作流程。(4)GPS测量实习。GPS测量实习在第六学期开设,时间为1周。实习内容包括技术设计书的编写、选点及标志埋设、外业观测、内业解算,使学生掌握GPS卫星定位技术的基本原理、GPS接收机的基本操作知识,能够利用GPS接收机进行实际作业,并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随机软件和网平差软件进行GPS测量数据的处理与分析。(5)遥感原理与应用实习。遥感原理与应用实习在第六学期开设,时间为2周。实习针对一个具体的生产项目,按照遥感图像处理规范完成遥感图像的预处理、遥感图像的增强处理、遥感图像的分类、遥感成图等工作,让学生掌握ENVI软件应用能力。(6)控制测量与工程测量实习。控制测量与工程测量实习在第七学期开设,时间为3周。实习的主要内容为控制测量野外作业的基本技能训练,三、四等控制测量作业训练,等级导线的作业训练,GPS作业训练,使学生熟悉控制测量外业观测的基本技能和内业数据处理的方法与工程测量的基本方法。 2.GIS软件操作与应用能力培养 (1)城市规划原理课程设计。城市规划原理课程设计在第二学期开设,时间为2周。课程设计内容为居住区详细规划设计,主要包含居住区道路、住宅、公建及绿化的具体平面布置情况。采用需求调研、方案构思、方案完善修改和机房上机相结合的方式,最终完成规划平面图和户型平面2张图纸。(2)GIS基础实习。GIS基础实习在第四学期开设,时间为4周。实习内容包括ArcGIS软件的应用实习(地图矢量化、市级行政区划图制作、空间分析、数据转换及3D数据集成)以及MapGISk9的应用实习(校正影像图、地形图绘制、地形图编辑、地形图图幅入库),通过实习使学生熟练掌握GIS软件主要模块的使用。(3)城市GIS实习。城市GIS实习在第六学期开设,时间为2周。实习内容包括野外调查(实地调查获取益阳市基础地理城市数据库所需的基础地理图件)和室内作业(建立基于GEODATABASE益阳市基础地理城市数据库、建立局部三维场景),使学生掌握城市GIS项目开发与管理的基本技能。 3.GIS设计与开发能力培养 (1)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在第三学期开设,时间为2周。课程设计共分八个项目,分别是学生管理系统、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宾馆管理信息系统等。学生组成项目组,根据任务分组采用需求调研和机房上机相结合的方式,设计并实现基于数据库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各项功能。(2)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数据结构课程设计在第四学期开设,时间为2周。课程设计内容根据指导老师给定的数据结构设计题目进行选择,通过数据结构综合设计使学生能将所学的GIS理论、GIS软件、GIS应用等进行综合整理。(3)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设计在第五学期开设,时间为2周。课程设计内容包括图书管理信息系统和学籍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实现,五人一个小组,选择一个题目,学生按照软件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分析、设计、实现、集成、测试,锻炼学生项目实施的能力。(4)WEBGIS实习。WEBGIS实习在第五学期开设,时间为3周。实习内容包括基于Web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以及ArcGISserverwebadf的应用,使得学生掌握WebGIS开发平台及网站设计的基本流程,具有一定的WebGIS开发能力。(5)软件工程实习。软件工程实习在第六学期开设,时间为2周。实习包括完成软件的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原型软件设计与实现、软件测试、提交等内容,使得学生掌握GIS软件设计、编程、测试及维护的实用技术方法,按照GIS软件工程的要求进行实际软件项目的开发。(6)GIS二次开发实习。GIS二次开发实习在第七学期开设,时间为3周。实习内容为运用所学知识采用接口编程的技术和软件开发的思维方式开发一个管理信息系统或其他应用系统,系统内容结合生产单位的具体实践。培养学生综合利用C#和ArcEngine进行GIS二次的能力,加强接口的运用及学生对GIS二次开发方法的初步认识,提高软件系统分析能力和程序文档建立、归纳总结的能力。 4.综合能力培养 (1)GIS专业综合实训。GIS专业综合实训在第八学期开设,时间为8周。实训包括:实训一(2周)以益阳市内地形的测量数据为基础,完成1∶500地形图的编绘。实训二(2周)以湖南城市学院新校区和朝阳校区的测量数据为基础资料,要求把新旧两个校区数据(CASS数据)转换为MAPGIS数据,同时导出其属性,然后在MAPGIS的属性库管理和图形库管理中进行入库管理。实训三(4周)运用GIS软件工程思想对数字校园进行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开发并实现。实训以应用生产实际过程中的几个综合实践为素材,培养学生GIS综合应用能力和技巧。(2)毕业设计。毕业设计在第八学期开设,时间为12周。毕业设计采取由教师出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相关题目再由教师根据题目的难度、学生的水平及其他情况综合评判选择合适学生的模式。毕业设计以个人为单位,教研室老师邀请生产单位技术人员一起担任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对于由生产单位技术人员担任指导老师的学生,可前往生产单位开展毕业设计。毕业设计评分综合导师评分、评议员评分和答辩委员会评分。(3)岗位实习。岗位实习在第七、八学期开设,联系公司和单位,推荐优秀学生进入GIS公司实习,具体时间视实习生工作情况最终确定。通过岗位实践,让学生近距离接触GIS行业的生产应用,能够帮助他们了解社会对GIS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提高今后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以及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4)GIS活动与资格认证。GIS活动与资格认证在各学期分散开展。联合生产公司合作举办各种GIS活动,组织学生参加GIS类竞赛和资格认证,让学生了解GIS前沿技术、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增长见识,开拓视野,培养学生专业意识和自信心,同时在竞赛中和资格认证中锻炼实践能力,使得他们更具有就业竞争力。 二、结语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我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通过了解多家GIS公司的需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构建了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GIS产业发展势头迅猛,GIS企业对GIS人才素质的要求正在不断变化,都要求我们不断改进和完善培养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专业能力的方法,以适应市场对GIS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作者:薛云 张维 刘凤姣 单位:湖南城市学院市政与测绘工程学院
新闻专业论文:从新闻专业主义看“戏仿新闻” 摘 要:戏仿新闻是将“戏仿”引入到新闻实践之中,对传统新闻进行“恶搞式”的摹仿,特别是针对社会热点事件与舆论焦点。戏仿新闻最为直接的两个特点是“假”和娱乐性。“假”是建立在一定事实依据之上,并非凭空杜撰,“假”只是呈现给受众的表象,传达的是新闻背后的社会问题及其根源;同样,戏仿新闻以一种娱乐化、戏谑调侃的方式“说新闻”,在娱乐大众的同时暗含对社会严肃的思考。 关键词:新闻戏仿;新闻娱乐化;新闻真实;论文 李普曼“拟态环境”理论表明大众传媒由于受到媒介属性的限制、新闻专业主义的规范等,经过一层层的“把关”之后向受众提供新闻信息。大众传媒所提示的环境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并重新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并不是环境的全部。与此同时,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矛盾的不断涌现,新媒体的不断兴起,人们越来越重视意见的表达,越来越关注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新闻戏仿”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用一种调侃的方式“说出”在新闻媒体中不敢说、不能写的事情,弥补了传统新闻的“缝隙”。针砭时弊,反映新闻背后的社会问题、社会矛盾。 有观点认为戏仿新闻就是假新闻,就是单纯娱乐大众,但是究其本质,“戏仿新闻”又与新闻真实性原则、新闻娱乐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当传统新闻被“戏仿”,衍生的戏仿新闻是更加注重“戏仿”的成分,还是新闻的成分,值得深入的思考与研究。 一、从“戏仿”到“新闻戏仿” “戏仿”的定义首先出自于英国文人撒缪尔·约翰逊在《牛津英语辞典》中,首先认为这种摹仿可以造就戏剧效果、滑稽效果以及荒谬效果;其次这是一种低劣的摹仿。“戏仿”之风从电影艺术开始,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蔓延到文学、音乐、绘画等领域。人们运用“戏仿”这一手法,在自己作品中借用其他作品,通过营造一种“熟悉的陌生化”气氛,使其具有戏谑、滑稽的审美效果,以达到调侃、嘲讽,有时甚至是致敬的目的。当“戏仿”被借用到新闻实践之中,产生了一种全新的媒介现象——“新闻戏仿”,由此衍生出戏仿新闻。 但“戏仿”并不是新闻的表现手法之一,戏仿新闻也没有成为新闻体裁之一,在业界并没有“新闻戏仿”或者“戏仿新闻”这种说法。因此“新闻戏仿”只能说是一种兴起的媒介现象,与“恶搞”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但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有学者说:“使用戏仿这种叙事手段的新文本否定母本的价值取向,新文本总体上有一定的价值追求。使用恶搞这种叙事手段的新文本对母本态度暧昧,没有明确的、更高的价值立场,因而恶搞是‘空心的戏仿’[1]”,由此说明,“戏仿”是对模仿对象的批判与否定,而恶搞则不一定,也许是否定,也许是褒扬。 在西方国家,最着名的新闻戏仿节目是在美国喜剧频道每周一至周四晚间十一点播出乔恩?斯图尔特的《每日秀》。“戏仿新闻”的研究就源自美国学界在讨论关于乔恩?斯图尔特的《每日秀》节目的论文中所用到的“News Parody”。 在国内,新闻戏仿节目并不多见,也没有引起较大的反响。2000年伊始,各大中文论坛曾出现过一批源自“黑通社”(黑色幽默通讯社)的“假新闻”,以标准的新闻体或者访谈体播报,但其内容缺乏真实性。此外,还有南方报业集团旗下网站奥一网开创《愚人日报》;《南都周刊》2006至2008年制作的年末评点特刊《反向新闻》。它们所制造的“假新闻”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假新闻,而是暗含着对社会热点事件的调侃与讽刺。 2010年春节,《壹周立波秀》火热荧屏,周立波以特有的方式对2009年重大新闻事件进行趣谈盘点,如重庆打黑、房市楼市的跌跌涨涨、奥巴马访华等等,其中“立波梦话”的板块秉承了“新闻戏仿”的创作手法,周立波与另一名女主持人互相搭档播报新闻,严肃认真的表情俨然新闻主播,文本模仿“新闻联播体”对当下社会热点事件进行播报,整个过程中极尽戏谑与讽刺,例如“近日几百万观众走向街头向各电视台抗议,强烈抵制在广告时间插播电视剧,他们声称现在大多数电视剧还不如广告好看,我们要想看到一条精彩的广告,经常要等上四五十分钟……”是对广电总局要求电视剧中不允许插播广告这条新闻的“戏仿”。而“面对国际燃油价格居高不下的状况,有专家撰文透露,他已经发现了一种新型汽车燃料,该燃料不仅价格便宜,无污染,还可以饮用……”是对油价上涨此类新闻的“戏仿”。 “新闻戏仿”并不是单纯地制造一条条的假新闻,混淆视听,而是通过“戏仿”这样的形式求得人们对于热点事件的关注,进而发掘事件背后的根源。 由此,得出新闻戏仿的定义,所谓新闻戏仿是通过对传统新闻文本的戏谑性摹仿,以批判者的姿态与传统媒体建构的新闻事实保持适当距离,并在对事实的有差异的重复中创造出调侃、嘲讽的效果[2]。 二、摹仿与真实:戏仿新闻与新闻真实性 任何新闻都可以成为“戏仿”的对象,但并不是所有的新闻都有被“戏仿”的价值。戏仿新闻因其所要凸显的调侃与讽刺的意味,对于某些负面的社会舆论热点事件成为新闻戏仿的“宠儿”。 “新闻戏仿”以现实社会中的矛盾与冲突为中心,大量的社会热点事件成为其戏仿的对象,与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相差甚远,以黑色幽默的态度,表达百姓诉求,提供意见宣泄的良性渠道。例如,“限塑令”的出台之后,有“戏仿新闻”称“塑料袋自述:我活着,但我已经死了”对当时社会热点事件的反讽。而有些新闻事件本身就带有几分荒诞意味,例如曾引起广泛关注的“华南虎事件”,事件的真相——所拍老虎只是通过年画PS之作,令人啼笑皆非,对其的戏仿“正虎拍龙”将事件中的怪异可笑之处进行放大与夸大,通过情节离奇化、权威丑角化、仪式闹剧化、严肃游戏化等手段对其新闻事件背后的根源进行批判。 “戏仿”之下,虽然新闻变的“面目全非”,被冠以“恶搞”的形式,被称为是人们口中的“假新闻”。 区分其的标准之一就是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新闻专业主义的真实性要求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报道的事实是准确的;二是报道的是事实的真相。戏仿新闻违背了新闻真实性的第一层的要求,报道的新闻事实并非准确而客观,加入了创作者的主观臆想,但是究其本质,戏仿新闻目的是揭露事件背后的真相,从这一点上看,在形式上与传统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背道而驰,但内在具与传统新闻具有一致性:还原事实真相。相比较之下,假新闻则彻底违背了新闻真实性的原则。 一方面戏仿新闻的传播主要依托于网络,另一方面,新闻仿作虽有部分的事实依据,但杜撰的比例比较高,当“假新闻”拥有了“戏仿”之名,虚假的信息便会迅速扩散,新闻的真实性就面临着挑战。因此,“新闻戏仿”应该怎样做?戏仿新闻的真实性究竟如何?重要的是把握戏仿的“度”,分寸的拿捏影响着“戏仿新闻”与“假新闻”之间的距离。 三、新闻与娱乐的嫁接:新闻戏仿与新闻娱乐化 “新闻戏仿”的戏仿对象为新闻,但其本身是否为新闻还有待商榷;而新闻娱乐化只是新闻在内容上更加偏重于娱乐新闻,表现形式上多用娱乐的观点与视角。具体而言,新闻戏仿与新闻娱乐化有着以下的不同之处: 首先,“新闻戏仿”和新闻娱乐化的主体有所区别。“新闻戏仿”的主体有专业的记者、编辑等媒体工作者,但更多的是非专业“草根”,以平民视角、大众精神去评论社会热点事件。正如巴赫金所述,“在戏仿面前,无论身份高低、无论男女性别、无论尊卑长幼,不管是位高权重者还是卑微贫贱者,不管是伟人还是平民,不管是智者还是愚夫,都在这一场狂欢中体验着有趣的快乐。[3]”但是在新闻娱乐化中,新闻娱乐化的主体是大众媒体、新闻从业者,新闻的娱乐化实 际上是媒体及其从业者的娱乐意识在新闻报道中的泛化和滥化。 其次,“新闻戏仿”与新闻娱乐化的主体态度也不同。新闻戏仿是一种严肃的娱乐,通过娱乐化的形式表达其对社会问题的反思,表达对真善美的强烈渴望,以荒诞的形式中承载严肃的内容。而新闻娱乐化是用娱乐的观点与视角去诠释所有品种的新闻。这种娱乐化是不仅仅是由于报纸、电台和电视台娱乐性内容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新闻节目内容遭到冷漠和挤压,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新闻节目本身的娱乐性内容也越来越多,从严肃的政治、经济等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并在表现技巧上强调故事性与情节性,表明其主体态度从严肃向娱乐的渐变。 娱乐只是戏仿新闻的表象,用娱乐大众的方式,引发人们对社会热点问题反思。 四、反思:“戏仿新闻”未来之路 戏仿新闻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给传统新闻以一定的冲击,以其独特的风格揭示当下的社会矛盾和话语冲突,弥补了传统新闻引起报道规范而产生的部分缺失,从传统新闻的“对立面”促进其作出适度的改进。此外,戏仿新闻的草根性有利于提高大众参加公共事务的积极性,“新闻戏仿”给了大众以“发声”的新的方式,网络作为主要载体为“戏仿新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是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但与此同时,戏仿新闻的“虚假性”和“恶搞式”在成为其显着风格的同时,也阻碍着其更大的发展。要想未来走的更远,必须掌握好“度”的问题:超越“虚假性”的“度”,“戏仿新闻”就沦为假新闻;过分的“恶搞式”则会丧失“戏仿新闻”的批判价值。在恶搞新闻时,要传达正确的观念,遵循道德规范,恪守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否则会沦为纯粹的网络群体暴力。 为了让受众能够明显的区分戏仿新闻和大众媒体所报道的新闻,在“”戏仿新闻时应在开头或者结尾做出明确的说明,使戏仿新闻得以规范化,区分虚构信息与新闻事实。 作者简介:丁晓旭,女,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传播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新闻传播实务研究;刘慧,女,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传播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广告传播研究。 新闻专业论文:浅谈我国新闻专业主义研究综述 【论文关键词】新闻专业主义 个案研究 历史嬗变 现代化 道德伦理 【论文摘要】2010年度中国新闻专业主义研究有了进一步发展,并且研究的着眼点仍保持较高热情。但对于其存在的问题,却没能得到具体的建设性意见或解决方案,实际解决问题的功效并不显著。新闻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若无观照问题的学理性“眼光”,就会被实践和问题牵着跑,沦为就事论事应对问题的奴隶。新闻专业主义研究也到了需要挤去泡沫的时候了。 2010年度中国新闻专业主义的研究有了进一步发展,具体表现为相对以往,个案研究更加细化,历史嬗变成新晋热点,现代化与其关系的流变有待商榷,道德伦理的建构亦有待探讨。同时研究的广度与深度进一步延伸,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更加紧密,并试图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进一步探讨其发展前景。笔者通过阅读,整理归纳了2010年度中国新闻专业主义的相关研究文本,力图引导大家关注到该课题在本年度取得的进步,并对问题所在有所警醒。 一、更加细化的个案研究 个案切入,以小见大是论文写作的优势,值得注意的是该方面研究进一步细化,不仅针对具体案例、具体媒介进行分析,而且更注重可操作性。 以《南方周末》为例。有学者认为,该报所强调的“新闻专业主义”可从报纸理念变迁、采编团队的管理模式、新闻操作的创新三个角度去了解。从该报口号的变迁可见其时刻未忘新闻专业主义的要求,也折射出对新闻专业主义内涵理解的逐渐深入。业务导向则体现在该报日常业务管理和人事管理的方方面面。 另有研究者引入冲突性事件的报道概念,从《南方周末》从业者对记者角色和媒体功能的认识、从业者从业心态、新闻操作方法三个维度,分析该报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抑或背离。“《南方周末》的媒体观是‘推动历史’更多于‘记录历史’,记者观是‘事件参与者’更多于‘事件记录者’。这是其与新闻专业主义有出入的地方。” 二、本土化研究的历史嬗变 田新玲、张晓多合作撰写的《从新闻专业主义建构看六十年来突发事件报道》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媒体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过程做了一个梳理,认为“具体说来,建国以来我国突发事件的报道经历了‘以宣传为本位’、‘以事实为本位’和‘以信息为本位’三个阶段。” 另有学者从方法论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的近三十年研究成果调查发现,学者们对新闻专业主义的研究在内容上呈现分散、多元的格局,且主要以理论研究为主,研究方式也偏重理论结合实际的个案研究。研究视野的深度和广度虽有明显进步,但仍存在学科运用单一、系统化研究不充分和重复性研究等不足之处。因此,国内学者应在今后的研究中关注媒介融合下的新现象、新动态,并运用多学科知识来分析问题,不断拓展研究的视野与方法。 还有作者侧重于一个时期的历史环境对新闻专业主义产生的影响。王倩指出,清末新政是没落的清政府为挽救统治不得已而为之的一次变法,尽管它并未挽救清政府的统治,但变法的多项内容却形成了这一时期独特的传播生态:清末民初,一系列独立报人走上历史舞台,以其实践践行着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和工作原则。报人开始自发地成立新闻团体,进而形成共同的作业准则,中国最早的新闻教育也在这一时期产生。变法可以说是一次不成功的实践,但它客观上促进着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促进着公共空间、公共舆论的生成,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历史走向,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并生成了中国新闻专业主义。 亦有学者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深入考察新闻专业主义在我国的实践。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芮必峰通过检视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分析国内几项有代表性的调查研究结果,认为从我国新闻传播实践看, 真正对中国媒体和从业者具有“描述”意义或起“规范”作用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被称之为“底色”的东西。 三、历史人物的全新解读 2010年度对新闻专业主义的研究中除了对本土化嬗变的梳理,历史长河中还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角度和研究对象,拓展了这个领域的研究空间。 想必多数读者对邹韬奋不会陌生,他以《生活》系列为阵地,永远从大众的立场出发,逐渐形成了后人景仰的韬奋精神。即便在当下,韬奋精神也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韬奋精神没有被放入博物馆,却得到了专家学者的大力提倡,非常重要的一点原因是他注意到了中国社会生态环境的特殊性,保留了中国新闻人对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解。启示我们在理解和建构这些理念时要注意把西方理念与中国的具体环境相结合,才会有远大的发展前途。 类似的文章还有《张季鸾:新闻专业主义的追寻者》。在这个新研究领域内出现了多篇力度与理论深度兼具的好文章。 四、现代化视域下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 北京大学传播学博士云国强、郑寅淑合作撰写的《建构新闻共同体:当代中国新闻专业主义的发展与影响》既从宏观维度深层次书写当代中国新闻专业主义的构建史,对当代中国新闻事业的现代化作出社会文化剖析,试图捕捉这种形成中的新闻专业主义,并将其置于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语境下,考察它的形成谱系与发展脉络,探究哪些社会因素或力量参与塑造了它的形态,同时进一步分析它是如何孕育新闻从业者的身份认同,如何制约新闻行业共同体的建构,以及它在新闻报道实践中是如何产生影响和如何陷于无力根源的。 五、新闻职业伦理的考量 进入21世纪,什么是全球新闻专业主义道德伦理成为研究焦点之一。 “今天,全球新闻专业主义道德伦理研究主要不是,也不可能是关于‘是什么’的问题,而是‘如何使之可能’的问题。在当前世界多层次、多方位深刻全球化的历史性语境中,当然有必要设置一些全球新闻专业主义道德伦理的具体规范,诸如新闻传媒及其专业人员的社会责任与问责、真理与客观性、隐私与公共性等,世界许多重要国家对此非常重视。但是,最为根本的问题是思考全球新闻专业主义如何可能这一元问题,在先设定生命、自由、财产等最为基本的个体自然权利的基础上,进行某种制度安排,以便从策略上保障全球新闻专业主义的逐步形成。” 论及网络舆论对于新闻专业主义构建的影响,罗宁认为,目前的现状是我国新闻行业和从业人员还未完全具备专业主义的素质。而且,我国传媒的职业权利与党政权力的混同,使得它容易成为违法乱纪者重点行贿的对象;另外,追求传媒自身利益和记者个人利益的动力也越来越大,造成了职业精神的淡化。以上这些都是造成我国新闻职业伦理缺失的原因。 然而,任何能保护自由的权力也能威胁自由。网络,也有着致命的缺陷——信息的准确性无法核实。网络的开放性也带来了虚假信息的泛滥,直接导致人们形成与现实不相符合的意见,甚至产生思想混乱和极端行为。“捐款门”等事件频频敲响警钟。重新审视这一事件,不难发现,媒体的新闻专业主义的缺失是造成企业品牌“地震”不断升级的一个重要原因。 亦有学者从媒介融合的角度出发,指出:传统媒体的报道决不能只盯在物质生活的“幸福”选题上,还应强化维护公民尊严的新闻价值取向。传统媒体要积极地与新媒体互动,在“与民尊严”的进取中形成舆论的合力,同时政府部门也应为传统媒体在维护人民尊严方面创造良好的报道环境。 六、更为紧密的“知行融合” 笔者将理论统称为“知”,实践统称为“行”,紧扣时代热点,更为紧密的“知行融合”是2010年度新闻专业研究的一个鲜明特点。 近几年房地产问题成为社会热点,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郭磊通过阅读CNKI上近五年来以“房地产报道”为关键词的文本,认为“研究者们主要通过内容分析法对报纸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视域主要集中在房地产报道的内容分类、房地产报道中的民生问题、房地产报道内容的客观性和媒体立场的讨论三方面研究上。” 还有学者将视角延伸到现如今高校的新闻学教学中,进一步分析新闻专业主义现实存在的可能性和在我国发展的张力,探讨新闻专业主义的教学实践问题,以期在新闻教学中,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养成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新的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使得媒体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新闻专业主义在网络时代新的媒体格局下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杨艺蓓在《探析网络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一文中力图从媒介观、新闻观、记者观、受众观四个维度来考察网络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探究其在新时期继续发展的实践操作性。 结语 从总体看,相对于新媒体、媒介融合等舆论热点的研究,2010年新闻专业主义方面的研究相对冷静和客观,研究的着眼点仍保持较高热情,同时更注意结合实际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新闻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固然需要紧贴实践,解决问题,但若无观照问题的学理性“眼光”,就会被实践和问题牵着跑,沦为就事论事应对问题的奴隶。新闻专业主义的研究也到了需要挤去泡沫的时候了。 新闻专业论文:高职新闻专业学生需培养的网络传播能力分析 摘要新媒体逐渐成为新闻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之一,本文探讨高职新闻专业学生需培养什么样的网络传播能力,而这种能力又该如何区别于本科生。 关键词高职 新闻专业 网络传播能力 身处网络时代,新闻行业不甘落后,传统媒体纷纷向网络拓展。而网络新贵们,如新浪、网易等门户网站,也开辟了自己的新闻阵地,并逐渐成为人们获取新闻的重要来源。 随着媒体的就业门槛逐渐提高,普通本科院校的毕业生甚至研究生都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更不用说高职院校了。如何寻找出路,不妨把目光投向新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平台等)。那么分析高职新闻专业学生应培养的网络传播能力,且如何区别于本科生,就很有意义了。 网络传播,简单来说指人类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的一系列传播活动。而网络传播能力,自然指人类利用计算机网络传播信息的能力。 1 国家标准与职业要求 1.1 国家标准 对新闻专业学生来说,具备网络传播能力后比较对口的职业是网络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专家委员会网络编辑工作组对其这样界定:“网络编辑是指利用相关专业知识及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从事互联网网站内容建设的人员。”① 2005年1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了网络编辑师的国家职业标准,将其分为四个等级:②“网络编辑员(国家职业四级)、助理网络编辑师(国家职业三级)、网络编辑师(国家职业二级)、高级网络编辑师(国家职业一级)”。四个级别的职责各不相同,网络编辑员侧重于采集素材,编辑和传输内容;助理网络编辑师的工作涵盖了采、写、编、评等新闻核心业务;网络编辑师要求能策划栏目、制作专题、编辑和管理内容等;高级编辑师的重心是策划频道、管理运营。③ 值得关注的是,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网络编辑员的学历要求并不高,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历,且同时在网络编辑岗位连续见习一年的即可申报,这对于高职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很好的机会。 从高职新闻专业实际出发,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网络传播能力?我们从高职毕业生能找到的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来分析。 在“智联招聘”投简历并应聘成功的正德学院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应届毕业生董同学目前在“丁丁网”实习,这家网络公司专注于本地生活搜索。他的工作是信息编辑,负责维护“丁丁社区”(该网论坛)。刚开始他的任务是在每个版块发贴、跟帖、转帖,带动流量和人气。后来负责更新论坛首页图片和帖子的更新。用photoshop和“光影魔术手”把图片调到合适尺寸便于浏览,或把图片上的水印修掉。这份工作比较注重编辑能力,要心细,文字功底也要稍微好点。他认为“信息编辑”顾名思义就是善于捕捉信息,所以新闻专业的人应更加适合这个岗位。他觉得自己面试成功很大一个原因是新闻专业出身的。他分析这样的网站需要文字编辑能力比较强,或者有一定策划头脑的员工。 2 高职新闻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网络传播能力 既培养基础网络传播能力,又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力的传播能力,高职新闻专业的学生才能在残酷的竞争中寻找到机遇。 2.1 基础网络传播能力 从上面的实例来看,信息编辑的具体工作基本属于网络编辑师国家职业标准的初级标准——网络编辑员(国家职业四级)范畴,只需要具备采集素材、编辑和传输内容的能力即可,这就是高职新闻专业学生应该培养的基础网络传播能力。进一步细分,这种基础能力又可以分为: (1)文字功底——能够流畅、准确地将事件和创意完整、清晰地表达出来,不出现错别字,语法正确。并能够根据要求将繁杂信息进行整合和 (2)信息敏感——能够对社会热点和新兴事物保持关注,并有自己独到的意见和想法,可以通过对热点事件的分析,来带动信息的传播和交流。这是新闻专业学生区别于其他专业的重要指标。 (3)图文处理——熟练掌握photoshop等图片处理软件,能根据文字处理不同的图片,使之符合传播要求。 (4)网络互动——会利用网络资源准确找到需要的信息,并利用网络工具保持与周围人的联系,必要时可以进行初步的信息宣传和推广。 2.2 长远发展应具备的网络传播能力 普通高职新闻专业的学生具备基础能力即为合格,但若想具备持续的发展力,就必须要求他们达到助理网络编辑师的水平(采写编评能力)。如要再进一步加强竞争力,还必须具备网站专题策划能力。我们在基础能力上进行能力升级: (1)新闻基本功——在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基础上,训练其新闻基本功,包括采写编等能力。新闻评论暂不包括在高职新闻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功之中。这就体现出新闻专业学生特有的文字功底,不只是文笔好,还需要遵守新闻的规律,真实、客观。并且能够在“编”的能力上进一步提高,有新闻意识地将信息进行整合。 (2)新闻敏感——从信息敏感上升到新闻敏感,需要学生站在较专业的角度来看待新闻事情,并具备一定的观察力,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新闻,并进行深度思考。 (3)网页设计——在图文处理的基础上,还需要掌握flash、dreamweaver等网页设计与制作的软件,能够自主更新网页,网络新闻,这样可大大提高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 (4)策划与推广——懂得运用各种途径进行信息和创意的策划与推广,包括了解各种媒体的特性,并依据不同内容规划不同推广方式。这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是一项比较高的要求。 新闻专业论文:浅谈加强新闻学专业学生知识产权素质教育 [摘要] 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是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基点,高校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参与者和实践者。为了使我国高校培养出的新闻学学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要,必须加强各种能力的培养,新闻学知识产权课程应当以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为根本教学目标,合理安排,建立以理论为支点,以提高新闻学学生的知识产权应用能力。 [关键词] 新闻学专业学生 知识产权 教育 一、加强对新闻学大学生普及知识产权的紧迫性 1.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在 经济 国际化的新形势下, 网络 技术 发展 迅速,知识经济开始进入百姓生活,知识产权的保护越显重要。对在校大学生普及知识产权保护的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知识经济中的知识产权法,学会运用 法律 武器,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懂得尊重他人的智慧成果,这是新时期大学生应有的素质。新闻学专业学生是未来 三、加强对新闻学大学生普及知识产权素质基本知识的对策措施 1.改革高校知识产权普及 教育 的内容体系。在课程设计上,首先应注重内容的系统性和前瞻性,除介绍传统的专利性、商标法、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内容外,还要讲解民族民间文学 艺术 保护、生物技术知识 发展 等热点问题,既要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教授,更要重视知识产权创造、投资、管理和运用的相关知识传递,并充分利用典型案例教学法以及多媒体等 现代 化教学手段来增强授课的生动性和直观性。 2.扩展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的渠道,探索多种形式的实践性教学。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将知识产权教育纳入正规的教学体系,具备条件的高等院校应开设知识产权必修课和选修课。此外还应扩宽教育渠道。如定期举办知识产权系列讲座,聘请知识产权专家就国内外传媒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典型案例,知识产权的最新进展与动态进行介绍。建立校内知识产权 网络 教育咨询平台,利用网络的进行资源共享,扩大知识产权宣传的影响面。加强校媒合作,组织学生学习知名传媒单位的经验。 3.加强知识产权师资培养和引进力度,合理配置各种教学资源。目前,我国从事知识产权教学的主要是具有法学专业背景的教师,其自身的学科知识结构单一,实际经验不足,难以满足对学生开展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的需求。师资短缺问题可以从两方面解决:一是自主培养。可以重点选派本校有一定基础又具有其他学科背景的教师或知识产权管理人员进行知识产权系统培训,整合到知识产权专职教师队伍中来。二是引进人才。引进的重点应该放在具有丰富实务经验的兼职教师,如校外聘请优秀的知识产权律师、人兼职授课,弥补专职教师实践能力较弱的缺陷。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产权教育势在必行,高校最为人才培养基地,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不仅要分阶段、多模式、多途径培养,还应合理利用和挖掘知识产权人才的潜能。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背景下,高校应该积极探索,克服在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困难,不断为国家输送所需要的知识产权人才。 新闻专业论文: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方法探析 摘要:针对目前我国新闻传播类专业学生的数量激增与就业困境矛盾日益严重的现状,本文试图从专业教学内容方面进行思考,以专业核心课程《新闻采访与写作》教学为例,探讨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和课程实践教学方式的改进。 关键词:实践教学;核心课程 一、问题的提出2007年8月1日《中国青年报》上《成本低敛钱快范长江认作潘长江中国高校新闻类专业泛滥》一文中引用了这样的数据:“据教育部高教司统计,进入21世纪以后,新闻传播类专业不仅在一些理工类、师范类、财经类、政法类、农业类、体育类院校普遍设立,在一些地级城市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也纷纷涌现。到了2006年,全国已有460多所各类高校开设了新闻传播类专业点661个,在校生达到13万余人,每年的毕业生由20世纪八十年代的数百人增加到现在的3万余人。”[1]李良荣教授在2010中国教育传播高峰论坛上也提到,30年前,全国开展新闻教育的高校只有3家,现在已发展为850余家,与每年新闻单位的人才需求相比,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且这一局面将长期存在。 据笔者的了解和研究,专业数量的激增并没有带来专业人才的适销对路,其中原因之一是在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很多高校出现了照搬名校经验、缺乏明确专业定位的尴尬局面。在具体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新闻采访与写作》为例,很多高校都是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一本权威的教材,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如同空中楼阁般的知识框架,最终以闭卷考试作为课程学习的结束,而没有充分考虑到《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实践特殊性以及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特殊性。 以下,本文将以专业核心课程《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教学为例,探讨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方式的改进。 二、《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教学理念(一)专业核心课程的清华模式李希光教授的新闻采访写作课程是我国国家级精品课程,他认为该课程是解决“故事在哪里?”这个核心问题的。他认为,记者不仅会报道突发事件,更会报道日常生活中的故事;不仅见木,更能见林;不是简单地报道表面的事实,而是报道更能接近真相的事实;不仅能写作5个w,更能回答报道的意义;不仅能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更能让读者看清事件的本质。 李希光教授在他的课堂上告诉学生,培养一个好记者的标准要具备以下要素:1.对新闻报道充满了激情;2.对新闻理解充满了理性;3.有社会责任感;4.有新闻道德;5.有强烈的好奇心;6.有怀疑精神;7.有一个批评态度;8.有敏锐的观察力;9.高超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二)《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教学理念李希光教授的教学理念是非常具有借鉴意义的。结合当前在广播电视新闻新闻学专业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学习的开端,作为教师务必要给学生首先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为什么学新闻?我要学什么样的新闻?我要怎样学新闻?我学了新闻之后可以做什么?据笔者了解,《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一般是开设在大一下学期或大二上学期,作为核心课程,历时一学年,主要向学生讲授新闻采访写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在这个阶段,学生们往往对本专业的知识体系和学习目标还没有形成成熟系统的认识,对于新闻报道、新闻职业的认识往往局限于对某些著名记者和主持人的喜爱等方面。在课程学习中也会以课本知识为主,所以,如果教师在这个阶段只是机械的灌输给他们课本上的概念定义的话,那么他们也只是模模糊糊的接受所谓的方法技巧,而缺乏纲举目张的学习理念,不能帮助他们尽早的树立职业目标。所以,在学习技巧和方法之前,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关于培养学生自主树立专业学习的整体观念,笔者在授课过程中主要采取以下的方法:在课程的开始,首先介绍本门课程的性质、教学内容和特点。其次,在课堂上请学生思考上述问题,并把自己的意见写下来。再次,请他们观看电影《楚门的世界》,并借此引发思考与讨论———大众传媒特别是电视媒体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和影响,我们要做怎样的电视人?最后,教师在课堂上把他们的意见和讨论发言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大众传媒特别是电子媒体以及新媒体在人们的社会生活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一方面传媒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作为传媒人要遵守专业理念与职业规则,在课程中我们会具体学到很多新闻报道的方法和技巧;另外一方面,媒体还要积极发挥社会公器的职责,促动社会信息传播交流的平等与和谐,而不是成为危害社会正常秩序的反作用力。这是我们在掌握了方法和技巧之后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具备的社会责任感。最后,一名合格的记者要对社会生活保持高度的敏感和关注,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和别人平等真诚的交流。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培养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三、《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实践教学方法限于师资力量和硬件条件等限制,很多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都是以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进行课堂讲授为主,该课程的实践特殊性得不到体现。为此,我们可以考虑以下方法。 (一)课堂实践教学 1.课堂5分钟现场报道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平时对新闻报道的关注程度较低,对社会信息变动缺乏专业敏感,在采访交流中存在语言表述拖沓,意思表达含混等问题。为此,笔者特意在课堂上设置了课堂5分钟现场报道环节,强化学生关注新闻、把自己当成记者进行新闻报道的意识和动力。 对于刚接触专业实践课的新生来说,一下子让他们进入专业记者的状态未免有些困难。为此,笔者在开课初始的一段时间,先让学生尝试从报纸、网络、电视等媒体中找到他认为是有新闻价值的一条新闻,然后在课堂上用自己的语言把这条新闻说出来,特别注意的是不能让学生“念”新闻,而是要自己用一到两句话“说”新闻,并告诉别人这条新闻的价值点体现在哪里。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训练学生关注新闻、寻找新闻价值要素、自己组织语言并现场表达的能力。 在课程进入到中后阶段,笔者尝试让学生把自己当作现场出镜记者,在课堂上根据媒体已有报道进行再次报道,提醒他们注意自己是在运用电视语言,电视画面和现场主持的相互作用、现场出镜主持的语速、仪态等。此外,考虑到学生在课堂上可能会由于紧张不敢尝试,笔者还建议这样的学生在课下用dv等数码设备把自己的现场报道拍摄下来,带到课堂上进行播放。 此外,学生在逐渐熟悉了电视现场报道方式之后,还可以自主选择、设计报道新闻的形式或评论新闻的内容,形成自己的风格。不管事哪种方式,每次课至少有5位同学要进行5分钟现场报道,报道结束后教师还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评价总结。 2.案例教学加情景模拟教学 (1)案例教学在《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授课过程中,笔者搜集整理了国内外大量的新闻报道实例,特别是在讲授新闻采访部分的时候,结合教学内容在课堂上给学生观看了《新闻调查》、《面对面》、《新闻1+1》、《鲁豫有约》、《康熙来了》、《60分钟》等节目以及奥运报道等重大事件的现场报道,让学生学习其中的报道方法特别是记者和主持人如何与同不同类型的采访对象进行交流的能力。同时,笔者也会提供一些存在问题的采访实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采访方法。 此外,笔者在教授新闻写作部分的时候,除了上述电子媒体案例之外,还结合了大量的平面媒体案例,让学生根据报纸、杂志的报道进行分析总结,比如对《南方周末》上的深度报道进行分析、对本地都市报上新闻标题和内容的评价等。这个环节也是跟前面提到的课堂5分钟现场报道环节联系在一起的。 (2)情景模拟教学 在采访部分的教学中,笔者会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情景模拟训练,让学生尝试进入角色。比如在讲到采访形式中的新闻会时,在课堂上笔者会给学生观看一些重要新闻事件的新闻会录像,例如“70码飙车案”发生后的杭州市公安局的新闻会等,然后让学生总结新闻会的流程,记者提问的要素等。其次,笔者还发动学生模拟新闻会现场,根据某一新闻事件由他们自己担任新闻发言人和记者,进行实际问答。在此过程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积极性也很好地调动了起来。会结束后,由学生点评以及教师点评。 此外,我们还可以在课堂上邀请新闻媒体的记者或其他相关教师作为嘉宾、发言人,走进我们的课堂,针对某一领域的问题在课堂上接受学生的现场访问,这样的练习比起学生之间的互相配合又增加了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在课下更加积极认真的准备。 我们还尝试让学生模拟电视访谈节目,不一定照搬现有节目,鼓励学生自主创新。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模式确定节目样式,搜集背景资料,设定选题,拟定采访提纲,扮演角色。学生在课堂上模仿《面对面》、《鲁豫有约》等,虽然涉及的话题以校园生活占多数,但是在这样的训练中既可以让学生了解节目的基本流程,还可以锻炼他们的现场表达和组织协调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教学效果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笔者还尝试在课程接近尾声的部分让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让他们来上一节采访与写作课。他们可以自己选定授课的内容和方式,老师来担当学生听他们讲课。尽管有的学生会紧张甚至是在提问同学时笑场,但是这种情景也是让学生体验实践的方法之一,学生还是比较认同这种体验的。 (二)课外实践教学 1.校园采访报道实践以新闻采访部分的教学为例,按照课程进度的安排,教师向学生介绍了采访准备、采访方式和采访技巧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逐渐引导学生在校园之内寻找选题,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各项工作的准备。在课时安排上也是尽量把学生实践操作和课堂展示作品排在首位。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尽管在课堂上增加了案例教学和情景模拟教学,但是这些毕竟都是在人为设计的前提下进行的初级实践,学生只在课堂上学到了这些的话,还缺乏进行采访写作的亲身经历,无法准确的知道自己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在哪里。 以学生的第一次分组采访作品汇报为例。首先学生以6人小组为单位,分别进行校园话题采访报道的策划,进行背景资料搜索,确定采访主题,拟定采访计划,实施采访活动。其中有一组同学的汇报对他们来说是收获很大的。这组同学选择的主题是“校园食堂的安全与监督”。因为在当时关于校园后勤方面的负面报道比较多,他们这组同学就选择了从学校食堂的角度,带我们一起去了解学校的后勤保障。他们呈现回来的是自己用dv拍摄的10分钟采访。在采访中,他们找到了用餐的学生、食堂的服务员还有食堂的负责人,在负责人的带领下他们进入到了操作间里进行了拍摄和采访,让我们看到了学校食堂的整个操作过程,特别是食品保鲜和卫生消毒措施的运作。他们自己认为最大的收获在于,敢于迈出第一步,去跟别人打交道。刚开始他们很担心怎么找食堂的负责人,人家不理他们怎么办,不让他们拍摄怎么办,为此也想好了一些对策。可是后来他们小组中有两个女生非常轻松地完成了这个任务。她们说,在食堂吃饭的时候她们注意观察过,除了有服务员收拾餐具之外,在食堂里还有一个阿姨经常走来走去,偶尔还会询问学生饭菜怎么样。她们就猜测这位阿姨可能是食堂管理人员。后来,她们两个人就直接找到这个阿姨,跟她说明了采访意图,这个阿姨果然是管理人员,而且答应了他们的采访要求,还专门找人带他们去了食堂的操作间进行实地拍摄。 这样的采访虽然只是初次尝试,但是对他们来说确是非常有意义的“创举”。在实际与别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他们尝试了作为一名职业新闻人,如何去找到采访对象,如何与别人有效地交流。而这只有在实际采访练习中才能得到。 当然,也有部分同学的采访练习存在很多问题,那么这些问题不管是他们自己发觉的还是没有发觉的,在课堂展示和讨论过程中,都可以得到集思广益的交流与学习。 2.校外采访报道实践 限于时间与客观条件的限制,采访与写作课程的实践主要是集中在校园内报道一些活动或采访不同对象。但是,笔者也尝试学生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走出校门,可以先从他们比较熟悉的方面开始,用他们的dv和相机去拍摄真实的社会生活。比如,笔者在课堂上询问学生的课余生活如何安排,是否有人去做兼职?笔者也建议学生,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去尝试一下兼职。同时,笔者也提醒学生,兼职的目的第一是为了锻炼我们与别人交往交流的能力,锻炼自己的勇气,获得一定的报酬;其次,大家去做兼职的同时别忘了要和你的兼职伙伴进行交流,去了解他们兼职的目的,大学生普遍从事的兼职有哪些,他们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有哪些等等。还有,笔者了解到在大学城附近有网吧专门做学生上网的生意,有专车负责接送学生,笔者所教的班级中也有部分学生在网吧中上网。因此,笔者就建议学生可以就此来做一个深度报道,让我们详细了解大学城网吧产业链的形成与现状。总之,笔者一直以来都是启发学生不管是走在路上,在地铁中,在商场里,在旅游时等等,都要做观察生活的有心人,做探究真相的有心人,做记录事件的有心人。 3.野外实践与暑期实践 本专业的学生到了大三阶段都会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野外拍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主题,拍摄专题片。我们带领学生在安徽、江西、浙江、江苏等地进行野外拍摄实践,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既了解了各地的风土人情,也记录了风景特色,回来制作的dv作品等也屡次获得国家级和省级的重要奖项。 近几年来,笔者也一直在思考,能否把新闻采访与写写作的专项野外实践单列出来,就像李希光教授的大篷车课堂那样,老师带领学生重走长征路,到孔庙讲新闻学,探访楼兰古城等。但是,考虑到条件限制,目前还不能完全实现。因此,笔者提出可以把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野外实践与学生大三阶段的摄影摄像野外实践结合起来,学生除了担负拍摄任务之外,还要考虑到如何做出一个新闻片或纪录片,突出与人交流的采访报道能力,并最终形成作品。教师要跟学生一起,随时讨论。这样的话,学生的野外拍摄也更加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我们还可以把野外实践的阵线扩展到暑期实践。暑期,学校团委会安排一定的暑期实践活动内容,鼓励学生参与。 我们可以积极利用这样的机会,也可以发动学生成立专业暑期实践小组,去走进媒体,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记录生活。暑期实践形成的作品可以争取发表在媒体上,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新媒体制作并发表,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学生自办媒体实践 笔者所教的学生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平时,笔者一直不忘提醒他们要结合自身的特长特点去积极尝试媒体实践,特别是电子媒体的实践。学生能够使用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实践基地就是学生自办的校园媒体,如我院的《十分快报》、《奔逸》杂志,电子杂志和校园网络电视台。学生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校内媒体的报道策划、采访和拍摄制作等,课堂知识的积累,还有课内模拟训练和校园报道的实战经验,这些因素综合作用最终为学生能够在校内媒体中完整的制作出新闻作品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此外,我们也积极鼓励学生向校外媒体投稿,积极参与各级竞赛以此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 四、结语 《新闻采访与写作》是专业核心课程,是实践性操作性课程。虽然目前我们不能完全学习清华模式,但是至少在我们讲授此类型课程时,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都是可以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的。我们应该变“老师讲学生学”的死板教学模式为老师学生共同学习研讨,在实践尝试中不断调整修正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协助者,而不是权威的灌输者。 除了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有所改进和提高外,在课程考核方式上也应该逐渐调整。比如,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期末成绩以独立完成的一份报道为依据,逐渐减少以死记硬背书本知识为考核标准的比例等。 新闻专业论文:探析当前新闻学教育专业的矛盾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新闻学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高潮期,同时也不可否认,中国新闻学教育也进入了无法回避的危机期。在这场新闻教育的危机中,高校教育的危机体现得也最为明显。高校的新闻学教育在整个新闻学教育体系中占据着无可争议的主体性地位,在新闻教育活动当中,能够承担设计和教学组织任务的最重要的主体无疑是新闻学专业的院系机构,新闻专业教育目标的制定、整体教育内容的确定、不同教育方法的选择以及整体教育程序的设计都取决于院系机构的决策。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学教育的整体规范都要通过新闻院系的专业决策来实现。然而随着新闻媒体的强劲发展,新闻学专业的教育机构却陷入了难以克服的矛盾之中。而正是这些难以克服的诸多矛盾把高校新闻教育推向了整个新闻教育危机的风口浪尖。本文拟从中国新闻教育机构存在的问题入手,着重分析新闻教育专业机构所面临的不同矛盾,希望能为新闻学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学理上的参考与借鉴。 专业化与宽口径的悖逆 根据职业社会学原理,专业化教育被视作是一个行业的独立专业的重要标准之一,专业知识的积累和专业技能的系统训练成为专业化教育的基本内容,这些专业化的标准就是通过专业化教育而落实到具体的个体身上的,从而也就形成了不同专业领域独特的专业价值体系和从业规范标准。经过近百年的辛勤努力,中国的新闻教育已经成为新闻业走向专业化的重要标志。尽管在中国新闻业获得从业资格还不像医生、律师、会计等职业那样需要通过严格的专门考试来领取从业执照,但新闻工作已经成为社会分工中需要高度专业技能的具有极强专业化特征的职业,并且这些技能性职业的获取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专门化的学习和训练才能最终完成。也就是说,中国的新闻业已经开始走向专业化的道路。这也是几代新闻学教育工作者所梦寐以求的。 然而,随着大学扩招政策的推行以及随之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各高校纷纷提出了所谓的“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办学新思路。近年来许多大学模仿台湾地区及欧美而设置的大量“通识”类课程,除了相近学科之间的课程如哲学、文学、语言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心理学、法学、文化学、美学、逻辑学等课程之外,还根据各自的学科特点和优势将高等数学、普通物理、量子力学、有机化学、环境科学等理工科课程引进了新闻学专业,甚至为了扩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不少大学的新闻院系还开设了管理学、文秘学、会计学、旅游、护理、化妆、烹饪、裁剪以及与师范类专业相关的教育学、课程论、演讲学、教案课件、板书设计等,五花八门,应有尽有。这些多学科课程的设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开阔视野,为他们日后成为“杂家”型新闻记者打下“通识”性基础,然而不可回避的另一个问题是,由于大量通识课程挤占了专业课程的教学资源,致使许多新闻专业的学生到大三时还没有接触到本专业课程,甚至不少新闻专业的大二大三学生在修读了大量的通识课程之后,竟然还不知道新闻是什么,这不能不说是“宽口径、厚基础”办学思维的一个不可回避的尴尬。 尤其是在某些实施按大类招生的高校,新闻学专业和文史哲中各种专业共同招生,其中的哲学、社会学、法学、政治学、历史学、文学、语言学、教育学、文献学以及新闻传播学类的广告学、编辑出版学等学科专业统一招生、共同培养,其结果便是这些不同类别的专业学科的基本课程都将作为新闻专业学生修读的课程内容,按照现在的热门流行语来说,学生学习的专业“口径”确实“宽”了许多,“基础”也“厚”了许多,但是不容否认的是,这种所谓的“宽”“厚”是以牺牲学生的专业知识甚至是专业思想为代价的。 最近许多新闻院校开始尝试将新闻专业性较强的课程提前插入到低年级的通识教育中,以改变学生进入专业意识缓慢的局面。然而,在校学生的总学分数是有限的,在强调“宽口径、厚基础”的同时,还有多少余地留给新闻学本专业的课程呢?实际上,“宽口径、厚基础”与专业化在本质上就是相悖逆的思维方式和办学理念。虽然这种相悖的尴尬在不同的学科专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是对于作为新兴专业的新闻学教育来说,这种悖逆无疑是致命的。 师资建设与教育产业化的冲突 由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所决定,师资建设就成为兴办教育最基本的前提保证,没有师资的教育活动就像没有劳动者的劳动一样不可思议。尤其是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科学合理的专业化师资队伍显得越来越重要。综观国内外著名大学的专业化教育,谁占有了得天独厚的师资谁就抢占了现代教育的先机。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一个大学的专业化教育都把师资队伍的建设放在专业建设的首要位置。 由于中国的新闻学教育起步较晚,与传统的强势学科相比,新闻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也相应比较薄弱。尤其是随着近年来新闻专业招生迅猛发展,新闻学专业的师资就显得更加匮乏而急需建设。就全国目前的新闻学教育师资状况来看,除了少数几个资深院校之外,绝大部分兴建不久的新闻院系的师资队伍都处在临时搭建状态,一方面,这些临时拼凑的师资大都缺乏纵深的专业背景,教学和科研质量参差不齐;另一方面,即便是临时拼凑,但由边申报边建设的新增专业特点所决定,师资数量仍严重不足。可以说,现在全国绝大部分高校的新闻学专业都急需大量优质的师资力量。 然而与此相悖逆的是,1999年以后在全国普遍兴起的“教育产业化”,却又使得本来就十分脆弱的新闻学专业师资建设雪上加霜。不可否认,高等教育的产业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发展高等教育与国家财政匮乏的矛盾,然而同样不可否认的是,教育全面产业化以及由此带来的高等教育的全面市场化,却将全国的高等院校推向了商业化的危险境地。在教育产业化的大背景下,校方看到的往往是新闻专业的商业价值,是新闻人才的市场需求,是就业市场对高校普遍存在的招生和就业压力的缓解。至于专业化教育是否规范,如专业设置是否科学、师资结构是否健全、招生规模是否合理等都往往会被弃之不顾。 就全国范围内的文史性专业来看,新闻学专业还是一个兴起不久的新专业,其学理的积淀无法和一些传统专业相提并论,相对于中文、数学、外语等强势学科来讲,刚刚建立的新闻学专业规模也都往往较小,为了保证学校的整体利益,缺少了规模效益的新闻学教育便不得不将市场效益作为专业整体规划的基本标准,同样的师生比,新闻学专业的师资则必然处处捉襟见肘,一名教师同时兼授四五门课的现象在全国新闻院校司空见惯。同时,由于缺少了规模效益,新闻学专业在引进高层次人才方面也往往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这样,专业积淀本来就较为薄弱的师资队伍在这种不良环境中形成了恶性循环。对于刚刚兴起的新闻学教育来说,这种打击无异于釜底抽薪。可以说,由教育产业化而导致的与新闻教育专业师资建设的矛盾不解决,新闻学教育危机的解决就无从谈起。 学理性与技能性的两难 新闻学专业到底是“学”科还是“术”科的问题历来就有争论,虽然已经历尽艰险具备了一级学科的地位,但是有关“学”与“术”以及由此带来的学理性和实践性的矛盾却远没有得到解决。 其实,新闻学教育产生的缘起是为新闻业界培养具备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并且一直沿用的是传统的师徒相传的方式,除了由中文专业的教师讲授一些基础课程之外,大多是请业界资深记者编辑入学讲授,采用“短平快”的方式进行专业教育,从而形成了许久以来的“重术轻学”的办学模式。然而由于缺乏深厚的学术底蕴,培养的专业人才往往是后劲不足、根底不深的新闻“工匠”,从而形成了“新闻无学”的尴尬局面。到新闻学教育高潮迭起的上世纪80年代,学院型的新闻教育机构开始逐渐增加,旧有学徒型的新闻教育机构才逐渐减少,但仍然处于“无学找学教”的地位。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之后,为了解决新闻专业毕业生“后劲不足”的缺陷,改变新闻学早期重技能训练、轻学理培养的传统教育模式,从而彻底改变“新闻无学”的尴尬局面,新闻学教育才开始从传播学汲取学理营养向学术性倾斜,并因此奠定了新闻传播学的一级学科的地位。 然而,“学”与“术”的矛盾和分歧并没有因为新闻学学科地位的提高而在新闻学教育界停止或缓和。随着近年来硕士、博士学位教育的日益兴起和大规模发展,新闻学教育的学理性与技能性的矛盾表现更加凸显。近年报载的《新闻学博士不会写消息,算合格吗?》的新闻引起了广泛的热议,消息援引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赵振宇教授的话:“新闻学博士连最常见最简短的消息、通讯、言论都不会写,我认为是不合格的毕业生。”[1]虽然也有人坚持相反意见,但是明显的技能性倾向已经在新闻学界形成。再加上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首次高薪聘任曾任新闻高官的范敬宜担任院长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和复旦大学两个新闻教育重镇紧随其后的效法,重术轻学的教育风气便在全国各大新闻院校迅速形成。 然而就在新闻教育界开始向技能培养转型的同时,新闻学又遭到“上手快却后劲不足”的指责。众所周知,当年夏骏面对新闻专业学生所说的 “新闻学科的厚度不够,能给予你们的知识准备和知识联想力不足”以及“出色的编导和记者都不是学新闻出身”这样一番话还被视为惊人之语,[2]而现如今,公开放言不招收新闻专业学生的媒体已经相当普遍。实际上,这种观念和行为是许久以来的“新闻无学”理念的一种回归和复辟。据唐远清博士归纳整理,目前来自我国学界、业界甚至是政府权力部门的“新闻无学”的代表性观点至少有20种之多。[3]我们不想对这些观点做过多的是与非的判断,然而重要的问题是,这些新旧理念遥相呼应,以一种不可估量的力量共同抵制和解构着本来就稚嫩脆弱的新闻学教育体系,从而将新闻学教育与生俱来的“学”与“术”的矛盾激化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从某种意义上说,目前新闻学教育所处的尴尬地位很大程度上就在于这左右维谷的两难之中:强调新闻学理被说成是脱离实践,强调实践技能又被指责为缺少后劲甚至“新闻无学”,这种两难实际上就使得新闻学教育处在了学理与技能无可选择的矛盾状态。 从1918年10月蔡元培、徐宝璜和邵飘萍等人发起成立“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起,中国的新闻教育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历史,算起来,也仅仅比美国密苏里大学1908年建立世界上第一所新闻学院晚了十年。但是在近一个世纪之后的今天,中国的新闻教育却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矛盾和挑战,这些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中国新闻学教育的发展甚至是整个中国新闻业的发展,只有关注正视这些矛盾,并认真进行深入思考,才有可能将中国的新闻学教育和新闻业引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新闻专业论文: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实验课程设计与管理 摘要:文章根据新闻传播行业的特点,依据新闻传播学类的课程结构设计了实验课程体系。实验课程体系以新闻传播学类的主题性实验为主体,设计了各分项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习新闻传播学类工作分工而又协作的特点和团队合作精神。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类;主题性实验;分项实验;矩阵管理 一、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人才培养 经济学中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一定数量的商品或劳务。[1]高校对人才的培养相对于社会需求来说也是一种供给。因此,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结合经济发展、社会转型的需求来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教育部相关文件的指导下,新闻传播类专业是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特征的新闻传播类人才队伍,使他们具有从事新闻媒体、文化管理和教育科研等工作的素质和能力。毕业后可在各类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新媒体网站、广告、出版社及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从事新闻信息和图片的采编工作,甚至经营管理、文化传播、教学科研等工作。 二、实验课程分类 从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开发、课程管理与评价等多角度看,教师都是与课程高度相关的主体。[2]研究某专业课程体系必然离不开该专业的发展历程,以及该专业师资的专业结构。该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世界银行贷款对该校“电教中心”的支持,项目投入了当时最先进的设备,出资培训了中心师资。在之后的30年中,该校师资曾是地方电视台的重要技术力量,制作了大量的高质量的电视纪录片、新闻报道。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电教中心和物理系的共同培养下,首批电化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21世纪初,电教中心(后更名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与该校同样实力较强的中文系共同招生并培养广播电视学专业并成立新闻传播学院发展至今,目前已经有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三个。其发展过程和师资结构决定了专业的应用型特点。实验课程是建立在理论课程的基础上,但是部分课程又独立于理论课程。根据专业的培养方案,可以把专业的实验课程分为以下分类: (一)新闻与创作类 该类课程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文学与新闻素养,提升学生的写作与创作能力,锻炼学生的新闻报道与稿本创作的能力,锻炼学生项目策划与方案写作能力,加深学生对新闻伦理和法律、法规的理解。 (二)影视制作类 该类课程以影视制作技术实训为主,增强学生对影视制作手法的了解,让学生掌握各类影视制作手法和技能,掌握影视演播室和设备的操作规范,让学生适应不断更新的影视制作技术,理解掌握稿本与影片之间的关系。 (三)网络与媒体类 该类课程有别于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它侧重在网络与新媒体的结合,培养学生将新闻内容或影视节目在网络平台的能力,让他们掌握新媒体的技术特征,新媒体的应用与规范,新媒体平台的构建与维护管理的能力。 (四)经营与管理类 该类课程是关于媒介经营与管理的课程,能够锻炼学生经营媒体与管理媒体的能力,增加他们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培养与人沟通的素质和能力。 三、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 学生实验课程的选择需要按培养方案进行,每位学生需要选择一类或者几类实验课程,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事实上也不可能要求每个学生都是全能,对每一类课程都能达到优秀。这种独立的实验不利于学生对专业课程形成整体的概念,课程之间无法做到无缝衔接。实验成果也让学生没有成就感,不完整的作品无法示人,也没有观赏性。没有观赏性就无法吸引学生再次对实验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也无法找出作品的不足。为了让学生做的每一个实验作品都能得到保存和观赏,就需要对实验课程进行系统的设计,首先整体设计,然后分项实验。每一个实验可以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实验课程的分类不是学生专业的分类,各项实验从单体上看是独立的,它为课程服务,多个实验贯穿起新闻传播学类课程的多个类别。案例:主题实验——纪录片制作 (一)实验内容与课程类之间的关系 一个主题实验项目“纪录片制作”涉及八个分项目实验,它们包括采访、稿本写作、拍摄、后期制作、包装、网络、广告赞助与营销、过程评估。纪录片内容的选择可由参加实验的学生共同协商解决,以培养他们团结、协作与组织的能力。 (二)实验过程安排 一个总的主题实验可以由教师负责,也可以指定相应的学生负责,因为总负责需要协调实验室和学生的工作,而且总的实验成果是否成功直接关系到参加实验的学生的成绩,也影响到后面的实践能否顺利开展。主题实验下的分项实验项目可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时间自主报名参加,每个分项实验对学生来说是选修实验课程,但是根据培养方案又必须完成其中的一项或者几项。这样的主题性实验可以滚动开设,如果学生需要选择多项,那么应该在实验的不同轮次当中选择,同一位学生不宜参加同一轮次同一个主题性实践课程两项或以上。从这个实验上可以看出,虽然是一个制作纪录片的实验,但是该实验包含了多门课程的实验,实验分项目零而不乱,有骨有肉。新闻传播学类的类似的实验还可以有杂志的编辑、电视栏目策划与制作等。在这样的理念的指导下,该院新闻传播学类的实验设计大类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平面媒体类的两份杂志一份报纸:《晓时代》《十分快报》《奔逸》。第二,影视类的四个电视节目:纪录片制作、微电影创作、网络电视台《每周要闻》、网络电视台《旅游》。第三,新媒体类的三个设计类:网站建设、人像摄影与处理、广告设计。第四,经营管理类两场策划:迎新晚会、毕业欢送会。 四、主题实验管理模式 一个案例可以贯穿整个专业类的多个实验课程,为满足更多的学生的选择,可以设计更多不同的主题实验。每个主题不一定需要包含所有的课程,主题实验以主题的完整性为主,有可能是其中的一类课程或者两类课程。每一类的课程也包括多个分项实验,即主题实验包括多个分类实验,每个分类实验也包括多项课程实验,因此对实验的管理就涉及多个方面。在主题实验和课程的管理上可以采用矩阵管理模式,实验室负责管理实验的实施,教研室负责管理实验的主题内容。这样的管理模式能够促进教研室与实验室之间的沟通,也有利于双方发现自身在教学管理的中的不足,从而更好地做到以学生为本。这些主题实验管理得当可以大规模设计成开放实验。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开放实验室将成为点燃学生智慧火花的场所,也成为高校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 作者:魏彬 瞿文燕 单位:南京晓庄学院 新闻专业论文: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初探 新闻传播类专业对口就业率不高,已是一个不可改变的事实。在教育部近两年全国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中,全国有15个专业被亮起“红牌”,其中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等2个新闻传播类专业位列其中。复旦大学特聘资深教授、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位新闻学博士童兵,谈及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对口就业问题,也坦言,复旦大学相关专业对口率在40%左右,清华大学在60%左右。新闻传播类专业对口就业率较低,固然有新闻传播人力资源市场供过于求等外在因素,但更折射出新闻传播类专业自身人才培养方式的问题。新闻传播机构对于专业人才的要求往往是重“术”轻“学”,而新闻传播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则较为重“学”轻“术”。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侧重的不一致,造成了用人机构、教育单位、专业学生“三输”的局面。为此,改变新闻传播院校在教学中重“学”轻“术”的倾向,构建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成为当前新闻传播教育探讨的一个重要内容。实践性教学以实现掌握熟练技能和形成较强实践能力为目标,以技能的学习、训练和运用为中心的教学过程,既包括课堂上的理论教学,也包括实验室的实践教学。而新闻传播类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学考评等五大要素。 一、教学目标:能力本位 传统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较为注重的是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与连贯性,是以知识为中心,强调新旧之间的联系。以能力为本位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其教学目标要求十分明确,针对性与可操作性较强。一般会通过与新闻传播机构的联合调研,确定相关职业与岗位所需能力结构,并将岗位新闻传播人才能力结构图转化为专业教学目标,以满足新闻传播一线需求的岗位能力为中心,设计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训等教学内容。教学中,新闻传播理论与新闻传播实践并重,相互配合,共同为新闻传播人才的岗位能力服务。在理论知识传授上,虽然离不开相关新闻传播学科知识的传授,但会结合当前媒体融合的趋势,调整教学内容,会涉及多学科的整合,而不是着眼于单一学科知识系统地讲授,主要是按照新闻传播岗位能力的需求,有针对性地选取相关学科知识,强调知识的针对性与实用性。而在新闻传播实习实训中,侧重于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依据实际传播需求,进行整合处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为完成某一项实际或仿真的新闻传播任务,需要学生具备知识的运用能力、问题的理解能力、角色的扮演能力以及任务的胜任能力,而在这类能力的运用中,促进学生掌握相关传播理论,提升传播素养。 二、教学方式:工学结合 注重理论知识讲授,主要采用讲授式教学方式,与新闻传播行业缺乏必要的联系纽带。学生的学习与今后的工作之间存在脱节,是当前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学方式的一个主要弊端,而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因素在于新闻传播类专业中双师型素质教师的缺乏。在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学中,院校教师懂传播理论不熟悉新闻操作;聘用来自行业的教师,懂新闻操作不熟悉传播理论。虽然教育部和力推新闻传播高校与新闻单位从业人员互聘,实行高校与新闻单位人员互聘“千人计划”,加大力度逐步推动新闻教育与新闻实践的结合,但是在人员互聘之后将新闻传播专业教师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将学生新闻传播类知识理论的学习与新闻传播的实践实训结合起来,结合的效果主要看能否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强学生对新闻传播类专业的认识;能否让学生在看到学习与工作之间的联系后,提高他们学习新闻传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能否让学生通过与新闻记者的接触,跳出校园学习的局限,增强对社会新闻传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体会新闻传播工作中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能否让学生在新闻传播的职业指导与职业训练中,扩大知识面,开阔眼界,提高他们新闻传播工作的环境适应能力;能否让他们在实际工作的锻炼中,提高学生的新闻传播责任心和新闻传播判断力;能够让学生借助实践岗位锻炼的机会,提高他们的专业对口就业率。 三、教学内容:项目导向 传统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教学,大多按学科架构形成教学体系,按章节结构传授教学知识。此类教学内容主要注重的是知识理论的传授,而不利于学生新闻传播技能的培养。因此,有必要参照新闻传播业务实践中的工作流程,设计能够培养学生能力,符合学生今后工作环境的项目,以项目为导向,重构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对于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学内容中的项目开发,主要以新闻传播中产品与服务为载体让学生能够学会完整的完成新闻传播工作流程。因此,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项目开发,需要做到以新闻传播任务作为课程教学内容设置的参照点,确保教学内容以项目任务核心构建,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建构属于自我的知识与技能;另外,需要为学生设计围绕项目运行的所需要的综合化教学情境,以保障项目的仿真度或者真实性。项目确立后,对于承担项目的小组,需要对学生的角色基于真实新闻传播岗位的不同进行分工,并要求学生按照“明确任务、提出计划、组织实施、检验评估”等新闻传播工作流程展开项目实施。在真实或者模拟的新闻传播工作项目中学习,学生的学习不再是受教师的外部控制,而是变成了一种自我控制,学生可以围绕学习目标进行有意识的行动,锻炼学生从多种可能性的行动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锻炼学生对新闻传播工作任务的结果预测预判能力,提高学生自主意识。以项目为导向的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重构,其主要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获得新闻传播职业岗位上的工作能力与行动能力,特别是新闻传播行业最为看重的动手能力。 四、教学管理:加强反馈 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对于教学管理而言,主要在于加强教学反馈工作。传统的新闻传播类教学,其教学反馈较多以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为主;而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中在组建中,需要以教学反馈作为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的条件,认为教学信息反馈是提高专业实践性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实践性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学信息的反馈收集与传统理论讲授型有所不同。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性教学,由于教学场所不固定于教师,有时甚至是在校外,因此,教学反馈信息的获得具有随机性,而这也要求相关部门能够及时增派人员,制定相应的制度,保证实践性教学反馈信息获取的及时性。参照有关院校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一般来看,教学反馈信息的搜集,分为三个阶段:实践活动开展前的教学策划信息搜集,实践活动开展中的教学开展信息搜集,实践活动结束后的教学总结信息搜集。而如果从实践性教学反馈信息的来源来分,又可以分为实践单位的反馈信息、教师实践的反馈信息、学生实践的反馈信息。实践单位的反馈信息,主要从行业的角度,分析实践性教学活动,是否符合行业新闻传播产品与服务的实际生产营销情况;教师实践的反馈信息,主要从教学的角度,分析实践性教学活动,是否达到了教学要求;学生实践的反馈信息,主要从个人职业发展的角度,分析个人职业能力是否在实践性教学中有所提升。 五、教学考评:行业评估 依托教学管理搜集的反馈信息,对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性教学效果展开评估,是判断和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一环。实践性教学与理论性教学的考评,肯定存在不同。新闻传播类专业原有的教学考评,必须基于实践性教学的实际进行改革。比如,将评价内容从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改变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评价。又如,将评价方法从之前的理论考试总结性评价,改变为项目结果的总结性评价与项目过程的形成性评价相结合。而为了保障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性教学评价真实反映实践教学过程,最有必要的改革就是将之前单一的以院校、教师为主的评价,转变为传媒院校与传媒单位的双主体评价。特别是随着国家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不少主流媒体开始与新闻院校共建人才培养基地,联合培养新闻传播人才。联合培养人才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共同制定培养目标、组织教学团队、设计课程体系、建设实践平台,当然,也就包括了共同制定新闻传播人才实践性教学评价标准。参照相关职业的人才培养办法,一般来说,新闻传播人才实践性教学评价标准的制定,大多是由院校与行业联合成立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在其领导下,院校可以将教学的内容融入评价标准中,而新闻行业可以将实践的要求引入融入进来,并有可能引入通行的职业准入考试制度,以新闻传播专业人才通过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编辑记者从业资格证等相应的行业准入资格考试,作为学生结业的重要标准,实现学生毕业时同时拥有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保障。 作者:纪富贵 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宣传统战部 新闻专业论文:新闻专业的现当代文学教学 一、从教师主体化到学生主体化的观念转向 首先,教师需要将整体的教学内容进行化整为零的工作,将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划分为十五个或二十个专题:如白话新诗创作、三十年代的戏剧创作、都市小说与新感觉派、张爱玲与海派小说、莫言与寻根文学、金庸与现代武侠小说等。与此同时,根据这些专题的内容设置阅读计划,给学生开具参考书目,分列出精读和泛读两种阅读要求,并撰写相应的读书心得、阅读感受,或是抄写读书笔记。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有的放矢,还能增加他们的阅读广度和阅读深度,训练其独立学习、思考和分析文本的能力。其次,按照教学专题给学生分配演讲任务,并在每一次课中进行相应的演讲活动。主讲人必须事先准备详实的资料和流畅的讲稿,包括作家的创作简介、代表作品的故事梗概及其创作风格或是文学现象的主要特征,文艺思潮的发生发展等内容,学生也可以在专题的内容范围之内选取一两个自己最有心得的知识点进行自由发挥。当主讲人演讲完毕后,教师和听讲人可以向其提问,叙述人必须进行相应解答,如果学生无法完成,可由教师进行提示和补充。对于目前学术研究存有较大争议,尚无定论的课题,教师也没有必要刻意回避,可以采用小型的研讨会的形式,组织学生展开系统辩论,使学生在这样的思维碰撞和语言表达的活动中形成清晰的逻辑思维和良好的口头表达,这些都是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在今后从业中必须具备的能力。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辩论的结果,更深入地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尝试着撰写小型的学术论文或学术随笔,并在网上相关学术论坛进行发表,或是向一些学术期刊投稿,成功地实现从口头语言表达———逻辑思维———文字表达的完整过程,这对未来的新闻从业人员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训练。通过这种教学方式的改变,学生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则退居其次,侧重于从整体上调节和把控教学进程,介绍基本的文学史知识,以及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和分析,并协助学生解决学习中出现的困惑和疑难。这样,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得到了确定和强化,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学习真正成为了学生的一种自主性、独立性的活动,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和敷衍。最后,还应该注意的是,在传统教学中往往出现重文学史而轻作品选的现象,这个问题在其他的人文学科,如中文、历史、哲学中同样存在。当学期或学年课程完成后,学生往往能够对于文学发展史中出现的各种主义、思潮、流派等内容夸夸其谈,而对于原始作品却涉猎甚少,即使有少量阅读经验,也只是针对某些大家的选本、节本,很难对作家作品产生直观的主体感受,只是凭借二手材料形成表浅的拿来主义似的分析结论。而阅读分析和撰写成文是新闻学专业的学生不可或缺的两种能力。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适度减少对文学发展、文学现象等内容的讲授,而增加作品文本解读、分析的比重,强化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训练。只有对作品产生第一手的直观阅读体验,才能真正地领略文字背后蕴藏的创作意图,才能有可能接近和还原作家的创作心灵。 二、教学内容的不断调整和深化 与中文教学中的其他学科相比,现当代文学应该是最具有变化性特点的,不光是学界不断出现的新的研究成果,还有其本身文学观念的不断更新,文艺理论的不断深化,都使得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动态发展特点。因此教师在积累并形成稳定、深厚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必须不断关注学术前沿动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架构,从而使教学内容始终保持与学科同步发展的态势,而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将个人的科研方向与教学内容相贯通。对于高校的本科教学而言,教师除了承担一般性的教师工作外,更必须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厚积而薄发,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比较广博的专业知识与深刻的学术思想,这与中学侧重语言结构的教学不同。我们不难发现,从民国到现在,大学者往往都出自高校教师,特别是在某一领域有着非常高的科研水平。但这并不是说在课堂教学中需要讲解很专业的科研成果或是很高深的文艺理论,而是要求教师将自己的科研体验和学术水平融入到课堂中,深入浅出地展示自己对于现当代文学的理解与阐释能力,特别是对于文本的重新解读。然而,必须注意的是,文本解读必须立足于文本,不能盲目求新,无的放矢,而是换一个角度去认识文本,揭示其曾经被遮蔽的意义。例如我们在解读鲁迅的《故乡》时,往往更关注“我”在离乡和归乡不同时间段中的人生经历,然而对于叙述者,即作者,第一人称“我”个人的内心世界却缺乏更深入的探讨。“我”多年在外努力奔走所面临的生活困境、精神困境以及自觉对于亲情的愧对等问题,是值得在课堂教学中重点观照的。而这种对于作者的心灵世界的探寻增加了文本解读的深度。另外,像这样跳出教材局限的教学内容可以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去认识作品,并通过解读文本来探寻作家的内心世界,从而在作品、作家与读者之间架设一座理解和阐释的桥梁。在提供更多的阅读思路的同时,也更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热情。其次,在教学中注意向当下新兴文学或文化现象倾斜。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内容与古典文学不同,它的内容一直在不断地生长发展,甚至新变,几乎看不到时间的下限。因此在教学中,适当地突出其“生长性”和“当下性”是需要注意的问题。特别是对90后的学生们来说,尽管过往的文学经典作品很多,但他们往往更偏好时下流行的文艺作品,更熟悉新生代的作家。如何在课堂中正确引导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品味,教师需要有选择地为学生介绍、评述新世纪以来的文学现象以及代表作家作品,尤其是网络文学和微博时代的碎片化写作等话题。因此,我们在课堂中专门开设了相关专题,介绍和评述如郭敬明的物质写作、安妮宝贝的校园文艺、网络原创小说等不同的创作类型,让学生能够及时了解目前新锐的文学作品和创作潮流。最后,及时了解学界研究动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度引入当前研究热点的介绍,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众所周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形成和发展与西方的文艺思想的传入和渗透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 西方的文艺理论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创作和理论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形成大量的新课题、新方法,如阐释学、叙事学、女性主义批评、结构主义、神话———原型批评、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等众多文艺批评术语广泛出现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术研究中。但是这众多的研究成果在课堂教学上却并未得到充分展示。对于新理论、新方法的介绍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更为广阔的理论背景下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丰厚意蕴,而且可以让他们更多地了解现当代中西文化的差异和互动,开拓和丰富他们的专业知识,使学生不至于成为井底之蛙,而是与时俱进地认识和了解世界,了解文化的“他者”。例如在以往讲述张爱玲时,往往将其视为海派市井小说的代表作家,但依据现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去分析和考察其小说作品,便可发现其中更深刻的价值和意义。张爱玲虽然描述的大多是家庭婚姻和庸常生活中的细碎之处,不涉及重大现实题材和政治事件,与当时的文学创作主流有所偏离,但她的小说绝不只是所谓的市井之言。张爱玲站在女性的视域中,以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语言驾驭力对处于男权社会中的弱者———女性,进行了全面的观照,深刻地揭示出了这一弱势群体既可怜又可厌的性格特征。另外,像余华、残雪、格非等先锋派作家们在文本中大多热衷于展现暴力和描述死亡,但他们笔下的暴力和死亡与过去的文学并不相同。在他们看来,暴力是一种普遍意义上的生存景观,死亡更是一件轻易发生的、日常化的事件。先锋作家们通过这样的写作方式,揭示了生存的荒诞与虚无。而这些话题,只有通过存在主义的文艺批评理论,才能彰显出深刻的价值和意义。而这样的解读角度与叙述视野,使学生觉得别开生面,他们通过课堂接触到了现当代文学更广的维度。然而必须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所选择地介绍西方文艺新理论和新方法,尽量避免一些违背社会公共道德,背离中国文化传统或是争议性非常大的话题。 三、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手段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与网络资源在高校课堂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已进入到读图时代的当下,教师适当地借助信息技术来改变教学内容的展示方式和学生的接受途径,对于丰富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首先,制作并使用多媒体课件。很多现当代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艺运动至今尚存有大量的文字或图片材料,为课件的制作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网络上各类搜索引擎使我们能够便利而快捷地获取各种资讯,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需要对于这些渠道各异的信息进行判断和选择。一个内容丰富、形式生动的教学课件,不仅可以展示作家作品的生动图景,还能够深化和突出教学内容。例如在介绍鲁迅的生平经历时,教师特地收集了他抱着儿子周海婴“一岁和五十”的照片,在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形象之外,增加了他作为人父的脉脉温情,使得学生能够更立体地了解鲁迅的性格特点与人格精神。其次,有效利用网络的学术资源。目前有许多专业性很强的网站,像中国知网、维普网等收录了大量的学术研究成果,学生可以在这类网站上查询并下载最新的研究成果;像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能帮助学生收集相关的普及性介绍材料。通过浏览这些网站,学生不但可以获取丰富充实的关于作家作品的认知,还能使他们学会如何在众多资讯中,选择有效信息,并就此进行独立思考和价值判断。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浏览一些相关的学术论坛,一方面旁观、学习,及时把握当下的文学、文化热点;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发表言之有物、言之成理的论点,在不断地论辩中获取更深入的资讯。最后,合理引用影视材料。现当代文学作品与影视的关系非常密切,可以说前者是后者的创作基础,而后者成为前者的展示手段。由现当代文学作品直接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非常多,观摩相关的影视改编作品成为我们进入文学文本的路径之一。教师不但要事先介绍文学文本的写作特征、表现手法,还要在观影中提示影片与文本的异同,在观影后系统分析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在叙事、抒情、整体结构上的异同性特征,从而培养学生对于不同艺术类型的审美分析能力。例如,从余华小说《活着》到同名电影《活着》,故事的主干是一致的,但故事的整体叙事强度和人物命运结局都有了较大差异,小说完整地展现了福贵悲苦而隐忍的一生,而电影却在中途就戛然而止。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艺术类型的不同;创作理念的不同;传播途径与受众的不同。而这些教学内容的加入,使得课堂更生动、精彩,也使学生认识到现当代文学不是高高在上,脱离实际的,而是渗透到文艺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总之,目前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处于不得不革新的状态中,并且针对不同专业应该进行更合理有效的调整。除了在具体的教学模式上进行尝试性创新之外,更重要的是从教学观念上、教学内容上、教学思路上进行根本性的革新,以适应新时代高校教育教学的需要,培养具有独立思考精神和学术钻研能力的学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吾辈任重而道远。明月熙:新闻专业的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革新初探。 作者:明月熙单位:贵州大学人文学院 新闻专业论文:论中小城镇新闻专业化之道 关于坚决走专业化路子的问题 目前,中小城市办新闻广播实际上最大的障碍来自于观念。专业化已是必由之路,但一些中小城市电台现在仍然处于疑虑之中,比如现有节目怎么办?丢掉的受众市场怎么办?中小城市新闻资源不够怎么办?等等,这些确实都是问题,但都是一些可以解决的问题。在如今短兵相接的媒体竞争中,特别是当广播进入“窄播”时代,专业市场细分的今天,新闻广播试图继续保持“全面丰收、处处开花”变得越来越不可行。只有跳出取长补短的旧思维,将广播办的有了特色才能有所作为,出奇制胜。无数事实证明,“扬长避短”比“取长补短”更重要。广播应从“广种薄收”转移到“精耕细作”上来。借鉴广播诞生地美国的广播发展之路,自上世纪50年代电视兴起以来,广播已经无法以综合取胜,只能以专业化求生存。目前,美国的广播节目全部都是类型化节目,即一家电台直播一个类型。国外和国内广播先行者的实践证明,有些媒体的长处我们是无法通过追赶或者求取就能得来,同时我们自己的短处也无法去弥补,因为有些缺憾是天生的,后天尽管努力去改变,但不会从根本上发生变化。比如,广播的长处就是声音的优势,速度快、成本低、操作简单,广播把这些比较优势运用到直播中,其他媒体就会相形见拙;反过来,如果我们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如何弥补我们天生的比较劣势上,效果只能事倍功半,比如,稍纵即逝、线性传播等广播特点,要完全改变是有一定难度的。只有集中精力,把广播的直播优势、贴近优势、合作优势和交互优势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才是取胜之道。 关于新闻广播信息源的问题 获取信息是人的天性,这也是新闻广播节目的收听率要明显高于其他广播节目的原因。走新闻专业频率的路子,也是由大众媒体的性质所决定。中小城市新闻广播实施全面改版,走专业广播的初期会面临极度的困难。由于中小城市获取新闻的手段很少,而且记者数量有限,仅凭记者是无法撑起如此高密度的新闻播出频次和数量的。所以,开发信息源就成为首要任务。可以开设《本地新闻?县区企业专版》并以此为相互吸引的共赢手段,向其提供专门的广播宣传手段,由此利用其新闻资源,形成环绕新闻广播的信息场,再辐射到乡镇、社区一级,形成一大批相对喜欢广播,忠诚度高,有政治素质的信息员、通讯员、播报员队伍,第一时间内向新闻广播提供信息。以此类推,和本地日报社联手推出《天天读报》栏目,可由报社自己编排、播出(介绍)报纸新闻,让其占据广播一席之地。同时,该报记者(尤其是晚报记者)即可为我所用,在现场为我插报新闻。此外,在全面改版的初期,可向当地各单位、各行业收稿、组稿,弥补信息不足。还可以充分利用市委、市政府及各县区、大局信息科的资源,等等。快节奏的新闻播报,以多频次、滚动式形式出现,主要还有大量访谈类、谈话类等新闻专题穿插,形成快慢结合、张弛有度、节奏感强的编排框架,再在各节目、各时段间隔中,加入适量的各类广告、频率包装(如形象主题、音乐、间奏乐、片头乐、片花乐)、节目包装、下一时段节目预告等内容,即填充了时间,让听众感觉不那么拥挤,同时又是树立品牌频率的必要手段。 办好新闻广播的思路 1.本土化。忠实贯彻“三贴近”是新闻不竭的源泉。在本土化上下功夫,真正办出地方特色,才是新闻广播常办常新,经久不衰的路径。本土化是广播节目对本地信息的深层把握,对外地信息的本地化解读,以及采用适合本土听众口味的节目形式。方言节目作为地方文化的传承和表现平台不可或缺。2.模仿。一些中小城市开办的交通广播大多办得较为成功,其主要是“拿来主义”,也就是照搬大城市交通广播的模式。所以新闻广播也可以如此。模仿相对成熟的节目形态,可以大大降低开发难度和风险成本。“创新就是率先模仿”,在这方面一些卫视台模仿国外电视台节目大获成功的经验可以为我所用。3.裂变。力促品牌节目扩张,让其产生“核裂变”效应。《本地新闻?县区企业版》就是要让各县区、大型企业在充分利用《本地新闻》权威性的基础上宣传自己,同时成为我们高忠诚度的合作伙伴;《行风热线》也应由市纪检委、监察局牵头,聚合报纸、电视、网络同时出动,以广播为龙头,为民办实事。4.联动。把不同的媒体平台,媒体资源捆绑运作,使节目资源得到更深、更广的发掘利用,推动广播节目的影响力向更大范围渗透。真正达到全民办广播,广播为全民的效果。5.移植。即从一种媒体向另一种媒体横向潜入。目前,成功的是广播向“电视周刊“”新闻信息网”进行了移植,今后可以考虑向更广泛领域进军。6.拓展。即本文中“非常态节目”设置的思考部分,即向广播运营的其他领域进发,办“看得见的广播”,进而赢得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本文作者:陈玉惠 新闻专业论文: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人才能力研究 摘要:二十一世纪是新媒体时代,新旧媒体趋于融合,新闻传播专业就业状况发生了变化,使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能力培养及提升需要做出调整。在新闻传播人才的能力培养过程中,要对现行环境下的媒体发展趋势充分把握,注重能力提升的前瞻性。针对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学传播专业人才能力提升进行探究。 关键词:媒体融合;新闻传播学;专业人才;专业能力提升 1媒体融合下新闻传播类专业现状分析 中国市场经济环境下,媒体行业竞争日益激烈,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工作环境也相应地改变。媒体业发展至今,原有的对立性竞争模式转变为合作竞争模式,实现了媒体融合。新闻传播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上也逐渐趋于复合化,对新闻传播学专业的能力提升加以探究以使新闻专业人才能够符合媒体行业人才质量需求。在针对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在媒体融合环境下的现状调研中显示,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高度重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这一政策后,65%的被调查人员对媒介融合有大概的定义认知,而且大部分被调查人员意识到了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同时有6成调查者认为从业过程中受到了媒介融合的影响;在从业过程中,掌握新旧媒体的复合型人才受到更多的青睐,同时与新媒体有关的岗位也要求员工不仅在媒体渠道,更要在传播内容上敢于创新,以好的媒体平台为依托,推出更加优质的传播内容。调查还显示在媒体融合环境下,文字等综合表达能力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甚至大于跨学科的教学改革。 2媒体融合下新闻传播类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综合以上调查状况来看,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的培养问题有着诸多的弊端和急需改进的地方:(1)现如今大学教育对新媒体及媒体融合方面的知识传播较少。(2)跨学科拓展并没有很强的针对性,对媒体融合的把握仍停留在“拓宽媒体渠道”方面,忽视了内容的深层次要求。 3媒体融合下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能力提升对策探讨 要解决这两个问题,提升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能力,就要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主,同时拓宽媒体渠道认知和加快媒体融合教育方式,双向提升。 3.1注重培养复合型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人才 融合时代媒体行业所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其不仅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包括充足的理论知识及良好的文学素养,而且能够从多方面把握实际媒体渠道、媒体发展趋势,从而提高传播实际效率。关于“复合型人才”的界定,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其一,复合型人才为立体性的,不仅需要文笔出众,而且需要具备良好的新闻传播素质,能够准确及时地将内容传播出去[1];其二,复合型人才具有高能性,需要采集传播信息,将所获得的信息制作成传播内容;其三,复合型人才是多方面的,既需要具备制作传播内容的素质,也需要确保内容的有效传播。例如在近年来的新闻领域中,“全能记者”非常受欢迎,还有一些“背囊记者”,在承担传播新闻信息责任的同时,还要背着移动工作站,采集到更为全面的信息。另外,“全能记者”不仅要熟练运用传播技术,还要掌握新闻信息传播特点,如形态不同的信息、理念不同的信息等等,都要囊括多重知识领域。这就需要学校在对新闻传播学专业人才进行培养的时候,不仅要重视理论的传播,还要注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扩展知识面,让学生从自身的专业领域向其他专业领域延伸,做到不同学科专业与新闻传播学专业的融合。新闻传播学专业人才也需要在教学的指导下拓展社会科学相关领域,从而达到复合型人才的行业要求。而我们提出的将项目教学模式引入到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就是让学生以一名从业人士的身份参与到学科学习和实践训练中[2]。项目教学就是将满足就业人员需求的资源转变为教学内容,让愿意从事新闻传播业的学生自主选择项目,按照项目运行规则展开活动,将传播学专业知识渗入到项目内容中,学生参与项目活动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在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中采用项目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在项目空间中更好地学习,还能接触到更为广泛的课程内容,从而将专业知识与非专业知识充分整合,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3.2采用媒体融合的专业教育模式 媒介融合背景下,在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上也要注重教育模式的转型。中国虽然已经进入到媒体融合时代,但是,媒介融合落实到具体运作中尚处于探索阶段。媒介融合环境中,媒体的运行必然会产生巨大变化。这就意味着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中,要将媒体融合专业教育模式构建起来,以在人才培养上具有前瞻性,从而有效指导新闻传播学专业人才的能力提升。建议高校采用媒介融合专业教育模式,对课程体系建设方面的问题予以探索,并根据本校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人才培养创新平台构建起来。具体在运行中,在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在学的前三年,对学生进行跨媒体经验和技术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不同的媒体平台上获取经验。进入到第四年,就可以对学生从新闻传播媒体的角度进行专业培养。此时,学生就会从专业的角度把握传播内容,过程中与其他的媒体形式充分融合,使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具备多种媒体形式相结合重点把握内容的专业能力。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对不同形式的媒介都要充分了解,在平台上采用合适的媒体形式进行新闻传播,再加以符合传播性的内容,将新闻传播中媒体障碍打破,这样传播内容得以突出,才能做到双向媒体融合。综上所述,媒体融合时代,在进行信息传播中,就要能够根据新闻传播需求采用相应的媒体形式,重点把握传播内容;学校在对新闻专业人才进行培养的时候,要注重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并尝试着采用媒体融合的专业教育模式,在此教育方向下指导学生进行专业能力拓展,以使所培养的人才符合行业要求。 作者:方珍珍 许怡岚 孙波 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新闻专业论文:新闻专业转型研究 1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新闻专业人才培养 目标、定位以及面临的问题2010-2015年,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新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样的人才能够在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等新闻媒体及相关领域,掌握新闻基本理论和不同媒体的知识、技能、方法,具有报刊新闻的采写与编辑、广播电视和网络新闻采编、节目和广告的策划与制作、网络多媒体动画及网页制作等能力,能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和相关文化产业中的技能性岗位及一般企事业单位的新闻宣传岗位,从事新闻采写、采集与编辑、节目策划与制作、网站维护与管理等工作。专业依据人才培养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主要依托报刊(纸质媒体)、广电(电子媒体)、网络(网络媒体)三种媒体,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创建了“三技三能三媒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简称333模式。“三技”是指本专业就业所面向的三种媒体的技能,包括报刊媒体工作所需的新闻采写、新闻摄影、版面设计编辑等技能,广电媒体工作所需的新闻摄录、节目策划与制作等技能,网络媒体工作所需的新闻采集、编辑、网页美化、维护等技能。“三能”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这三种能力构成了本专业的综合职业能力。该教学模式的出发点是紧紧依托于三种类型新闻媒体,紧跟媒体报道内容和媒体技术发展,及时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保持良好的教学效果,预期依据该模式培养的学生具有的职业能力,除了适应新闻媒体的专业技术工作外,还能适应文化产业公司及其他企业单位相关岗位工作。但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很多弊端和问题。“333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从理论上讲,的确顺应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为学生预设了就业宽出口,使学生在校所学几乎到各种文化公司都能找到用武之地。然而,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遵循的是“2+1”的学习模式,导致学生专业学习技能的时间相当有限,当专业追求涵盖面“广”的同时,无法保证学生掌握新闻业务技能的“精”和“尖”,导致学生就业方向不明确、就业后职业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 2展开社会调研 2.1新闻专业人才需求调查 只有正视新闻人才需求的现状,才能够有的放矢,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为此,笔者在郑州、开封等地展开了“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人才需求问卷调查”,共有100余位媒体从业人员参与了问卷调查,他们来自报纸、广播、电视、企事业宣传部门、广告公司、策划公司及影视公司等媒体机构。调查问卷从课程设置、个人素质、职业道德、新闻单位的用人标准、人员引进情况、对高职毕业生的看法、校企合作等方面来设置,以期从调查中分析出媒体对从业人员的素质需求,为新闻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依据。新闻教研室共收回110份问卷调查,经数据分析,发现以下情况。 2.1.1用人单位对新闻人才的学历要求存在差异 在调查中发现用人单位对新闻人才的学历要求,因地区而异。通常,郑州的媒体对毕业生的学历有着较高要求,要求本科以上学历。郑州以外的地区,新闻单位在学历方面要求则有所降低。在河南省境内,大城市和小城市,对新闻人才的学历要求存在着明显差异。这一发现为新闻教研室开拓高职新闻专业学生实习就业市场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2.1.2用人单位认为新闻专业毕业生最应具备的素质 接受调查的用人单位对新闻人才的能力要求带有鲜明的倾向性,其中最受用人单位重视的毕业生能力分别是:综合能力、专业技能、策划与创新能力、敬业精神、表达能力,而理论知识水平的排名则比较靠后。 2.1.3用人单位对新闻专业课程设置的意见 在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设置有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新闻采访与写作、报刊电脑编排、摄影、摄像及视频编辑等课程。在调查当中,广大新闻单位没有提出增减意见,但普遍认为核心业务技能的训练不够精深,要对摄影、摄像、非线性编辑等技能着重加强训练,切实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2学生就业情况调查 课题组对新闻专业已毕业历届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追踪,充分了解学生就业情况。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共有117位学生参与了问卷调查。新闻专业学生的就业率非常高,达到97.5%,其中进入国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构的学生占35.5%,60%的学生进入了企业。真正进入新闻媒体工作的学生比较少,还不到6%,35%的学生是从事和新闻专业相关的文化传播领域工作。只有10%的学生对目前的工作表示“不满意”,剩下90%的学生对目前的工作表示“非常满意”和“很满意。”27.5%的学生表示“专业对口,与所学专业联系紧密”,45%的同学表示“有一定联系,但联系不大,偶尔会用到专业知识”,27.5%的表示“毫无联系,基本用不上专业知识”。这和学生的工作领域直接相关,进入媒体和文化传播公司工作的学生,工作和专业的联系较为紧密,而那些其他工作领域的学生则基本用不上专业知识。在“学校开设的专业实训课程是否能满足您目前的岗位需要”这一问题上,32.5%的学生认为“基本满足”,40%的学生认为“不能满足”,27.5%的学生认为“有很大差距”。通过对数据的汇总和分析,发现学生对新闻专业的整体教学设计还存在局部不认可的地方,实训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需要进一步调整和设计,使其充分满足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 3确定新的专业发展方向 经过近两年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索,新闻专业逐渐找准发展定位。结合当前最新的行业发展形势,新闻专业将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聚焦,确定“影像制作”为下一步的专业发展方向。 3.1摄影、摄像及相应的后期制作 技术有广泛的市场需求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显著提升,大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不断上升,追求精神享受的愿望随之增加,国家也在着力培养人民群众的艺术修养,提高综合艺术素质。摄影、摄像行业是目前正处在高速发展时期的朝阳产业,未来行业对摄影、摄像及相应后期制作人才的需求将逐年增加,其中经过正规培训的高端摄影、摄像人才将更加抢手。当前行业人才总体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在行业内就业的专业人才薪资待遇和工作环境都很优越。本专业方向的就业适应性也非常广泛,既能让学生在报社、电视台、影像制作部门、广告宣传部门、音像出版部门、影楼、剧组及影视公司从事摄影、摄像工作,又能支持自主创业,打造具备摄影、摄像和后期制作能力的专门应用型人才。 3.2本专业转型存在可实施空间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新闻教研室教师均获得“高级摄影师资格”。面对高职学生就业市场的瞬息万变,教师紧扣市场发展脉搏,积极调整自身的业务发展方向。教师们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社会培训和行业实践,在提升职业技能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摆脱了长久以来教师知识与能力脱节的问题,也为新闻专业向“影像制作”方向转型提供了良好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 3.3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向“影像 制作”方向发展的专业建设思路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在培养学生媒体应用技能的基础之上,强化摄影、摄像和后期制作能力,建构“目标引领、知识构建、平台孵化、服务保障”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目标引领”指明确培养“精业务、懂媒体、会策划”的创新创业型摄影摄像人才的目标;“知识构建”指构建融合人文学科和新闻传播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课程知识体系;“平台孵化”指搭建孵化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梦想平台的“影像传播工作室”;“服务保障”指提供满足学生创新创业需求的教学管理服务和保障。重新确定了人才培养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后,教研室基于工作过程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确定相应的技能要求,进一步设置课程,从而打造全新的课程体系。全部课程和环节对知识、能力、素质进行了结合,既包含体现能力训练为主线的、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也有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开设新闻学概论、新闻采访与写作等职业基础课为学生学习专业核心课提供必需、够用的理论基础;开设摄影、摄像、视频编辑与Photoshop图像处理等职业技能课,培养学生从事摄影、摄像前后期领域及新闻领域的职业能力;开设影像工作室实训、模拟电视节目实训等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综合运用能力。在职业拓展课程方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选修相关课程,课程包括人像摄影、商品摄影、主题微电影策划与制作、网页排版设计、网站运营、商业修图、广告策划与活动营销等,助力学生提升职业能力。此外,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还开设了提升学生个性化素养的选修课体系,包括唐诗宋词与人生、生活中的管理学、历代女性法律地位解读、大学生岗前法律问题、高尚女性的必修课、婚姻爱情与家庭、职业发展中的团队智慧、交友与情商、幸福心理学及大学语文等,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文化素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场适应能力。课程设置与开发体现了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和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支撑。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将根据学生的教学反馈和就业市场的反馈,持续不断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职新闻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高职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效益。 作者:于秀 单位: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新闻专业论文:新闻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高校开设的现代汉语课的教学方案主要是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需求设计的,很难适应非中文专业学生的需要,在新闻课堂上存在着教学效率低、教学效果不佳等现象。因此新闻专业的现代汉语课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就业方向调整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针对性、趣味性,切实改善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闻专业;现代汉语;针对性;趣味性 现代汉语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新闻专业的基础必修课,过去人们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堂教学上,而作为新闻专业的必修课关注得较少。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中,课堂教学出现了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一、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定位不明确 新闻专业现代汉语课的教学定位和汉语言文学专业应有所不同。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是要教会学生掌握现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而新闻专业主要培养媒体记者或者新闻宣传工作人员,对他们而言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和熟练的语言应用能力是其必备的基本素质。现代汉语课的学习是为他们提供现代汉语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教学应侧重于其专业性,重在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课堂上如果仍采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内容是不合适的。应根据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及时进行调整,在教学内容上应有所不同。 (二)教学内容繁多,实用性不强 现行的许多《现代汉语》教材都是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上制定的,教学内容繁多,理论性强,而新闻专业的现代汉语课的课时量只有三十多课时,约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1/4,要在这么短时间内学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材既不符合实际,也是没有必要的。现在市面上专门针对新闻专业的《现代汉语》教材不多,仅有邵静敏先生的《现代汉语通论精编》,黄李版的《现代汉语》等,即使使用这些教材,仍需教师在课前精选教学内容,并适当补充符合新闻专业未来工作所需的语言文字知识进行教学。另一方面,目前高校新闻专业学生对开设现代汉语课程的认识不足,一些同学认为,他们已经能够熟练地运用汉语交际,没有必要再开设这样的课程,而且这门课程的理论性又很强,所以学生学起来兴趣不大。因此要上好新闻专业的现代汉语课,主要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要在教学内容和练习的专业性上下功夫;另一方面,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二、增强教学内容和练习的专业性 针对新闻专业的专业特色,应该把汉语基础知识和基础运用能力作为主要教学内容,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进行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一)增强教学内容的专业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现代汉语课程知识分类比较细致,知识点讲解比较深入,比如语音章节时学习了音位、音位变体、四呼等知识,对新闻专业的同学则可以不讲,只需要加强元音、辅音等基础知识的了解和训练即可。同时涉及古代汉语的押韵等知识也可以不讲,侧重于现代的、实用性强的知识的讲解和训练。具体到教学内容上,每个章节可做如下调整:语音部分,淡化音位分析法、押韵、合辙等理论知识,注重汉语拼写规则、普通话训练等内容;文字部分,淡化对古代汉语“六书”的分析,侧重现代汉字的规范化;词汇章节,不讲语义分析法,侧重同义词的辨析、词汇的规范化等内容;语法章节,在句子成分分析、病句修改上下功夫,淡化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词类辨析、特殊句式等知识的讲解,旨在提高学生的编辑能力和语句分析能力;修辞部分,应侧重词语的锤炼和句式的选择,可与同学们共同分析一些好的新闻稿件的辞格、句式的变换等,旨在让学生体会新闻稿件的撰写和润色。在章节时间的分配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材重视语音、词汇和语法章节,对于新闻专业的同学而言,应加强文字和修辞章节的教学比例,因为这是编辑、新闻记者所必须对面的问题。他们要在短时间内写出优秀的新闻稿件,这需要良好的文字和修辞基本功。因此在课时安排上可以从语音和词汇章节中匀出部分课时向文字和修辞章节倾斜。此外,还需要增加一些新闻专业特有的内容,如语音部分列举电视新闻稿中易读错的字;文字章节增加“报纸版面设计”中的排版、字体、字号等内容;词汇部分可加入新词新语的讨论、报刊用语用句调查、媒体禁用语等内容;语法章节区分语法规则的超常规组合;修辞部分增加新闻标题与修辞等内容。一批与现代汉语用语用字规范化相关的表格、法规,如《简化字总表》《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标点符号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等内容也应该在授课过程中补充进去。 (二)增强练习的专业性 课堂练习能够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领会、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要根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精选课堂练习。老师的讲解一定要透彻,根据学生的回答有的放矢地分析,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针对新闻专业的同学,可以布置以下课后练习:词语拼写、不规范字的修改、同义词的辨析、标点符号的修改、新闻稿件的修改等作业。总而言之,新闻专业的现代汉语课应充分重视其专业特点,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语言能力的训练,有针对性地教学,适当降低理论难度,注重讲练结合。 三、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趣味性具有使人愉快、感到有意思、有吸引力的特性。现代汉语课由于理论性较强,常常调不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注重知识的形象化,把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就会愿学、爱学。 (一)知识点讲授的趣味性 在知识点的讲授中插入一些有趣味性的教学内容,能够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学生学习更有积极性。在讲方言部分内容时,最好让同学们说说自己的方言,或者播放一些方言的音频材料,会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如邵静敏先生的教材(2012)光盘中就有方言音频材料,录制了某句话的全国各地的语音,选择一些播放出来,让学生感受各地方言的差异,同学们兴趣很大。在汉字章节的学习时,可以采用猜谜语的形式让学生分析汉字的字形结构,如“表里如一(回)、打断念头(心)、黄昏前后(昔)、拉她也不来(接)、人人都走横道线(丛)”等等。还可以组织班上同学开展“汉字英雄”比赛,让同学们辨别常见的错字、别字。另一方面,讲授的知识要时时更新。在问卷调查中询问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时,排在第一位的是“关注生活中的语言现象”,这要求教师具有与时俱进的意识,了解当下汉语的面貌,与学生拥有共同的话语,尽可能以这些共同的话语为讲解、分析的对象,才可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进而使课堂具趣味性。 (二)例文引用的趣味性 同学们在学习现代汉语的时候之所以感觉趣味性不强,是因为教学内容与文学课相比,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没有感人的艺术形象,所以大部分学生都感到枯燥乏味。如果在课堂上渗透一些趣味性的语料,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现代汉语的兴趣。丁声树先生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中引用了很多自赵树理、老舍、曹禺等作家的小说中的例句,这些例句风趣幽默,能激发学习者不由自主地学习,在教学中也应向这些经典的语言学著作学习,精选例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经典例文的教学方面,还可以学习一些名人的事例,如赵元任先生在《语言问题》中讲到语音的平仄时,曾写过一个著名的小故事《施氏食狮史》:“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十狮,恃矢势,使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全文百余字的故事却只用一个音来描述,以表达如果没有四声,就无法理解汉语语意。我们将这个小故事引入课堂,引起了同学们的啧啧称奇和浓厚兴趣。邢福义先生的《汉语语法学》中引用了一个明代小故事:“张老便叫人请女儿女婿过来,嘱咐了几句,就把一纸遗书与他,女婿接过看道:'张一非我子也,家财尽与我婿,外人不得争占。'女婿看过,大喜,……”。“知县对那女婿说道:'你妇翁真是个聪明人,若不是这遗书,家私险被你占了。待我读与你听:张一非,我子也,家财尽与。我婿外人,不得争占!……”'(《初刻二刻拍案惊奇》初刻卷三十三,岳麓书社,1983年9月版)这个故事是为了说明汉语篇章句法具有流水式的特点,在没有标点的情况下断连会十分随意,断连不同语义会有很大的区别,甚至截然相反。把这个充满悬念的故事引入课堂中,受到同学们的喜欢。 (三)教学媒体手段的改进 在调查问卷中询问需改进的教学手段时,不少同学建议增加一些视频音频资料来丰富教学,适当的视频动画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需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具体方法如下:语音章节通过视频展示人的口腔、鼻腔发音动画学习元音、辅音的发音方法,让学生更准确地了解每个音的发音;汉字章节以动态形式展现易写错汉字的笔顺、部件、构造,给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修辞章节通过一些作品配乐片段的欣赏,让学生感受经典作品的语言魅力。如果课堂上教师精心准备好每一堂课,把趣味性的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就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对提升教学质量有很大帮助。 四、结束语 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都应该以其专业需要为根本出发点,对于现阶段新闻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而言,专业针对性和趣味性的欠缺是其所面临的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新闻专业《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师只有结合专业特点,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才能让课堂活跃起来,使学生真正从课堂中受益,增强学生的语言功底,为未来培养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发挥应有的作用。 作者:唐昱 雷鹏 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长沙理工大学 新闻专业论文:新时期高校新闻专业创新教育探讨 摘要:在新时期,尤其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发达的全新的时期,高校的新闻专业的培养面临着培养的机遇和挑战,高校的新闻专业需要创新教育培养。分析认为,从教育理念来说,高校的新闻专业要从培养正确的职业道德的教育理念出发,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正确的职业道德。从培养模式来说,新闻专业的培养无论是教育内容还是教育的方式都要具有创新的培养方式,才能更好的做好新时期新闻专业的创新教育的培养。 关键词:新时期;新闻专业;创新教育 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国的新闻传媒行业已经开始了繁荣的发展,现在从事新闻传媒领域的从业者已经达到了上百万人,对于高校的新闻专业培养,在新时期面临着新的挑战。客观的说,网络社会,新闻传播的方式已经有了深刻的变化,首先,从新闻单位管理方式来说,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经济的大背景下,在网络时代的新媒体时代,新闻人员的传播已经有了极大的冲击,新媒体带来的快速传播和便捷传播,使得人人都是新闻人员的趋势开始加强;其次,新闻界的社会价值和功用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发生了新的动向,新闻从业者在商业化的压力下出现了新的问题,由此新闻队伍的道德问题和新闻腐败问题也成为了新闻行业重点的关注的问题。所以,面对新闻行业趋势的变化,作为高校来说,新闻专业的培养,不能够像传统的培养一样,继续守着传统,要在新时期,创新的改变自身的培育模式,培育出更适合新时代和新市场的新闻从业人员。 一、高校新闻专业教育理念的创新培养 高校的新闻专业教育是为国家培养专门的新闻传媒人才,新闻专业的学生要具备专门的新闻的从业能力,在新闻教育中要具备相应的社会价值和职业价值的双重责任,因此,高校的新闻专业教育理念的创新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的新时代,是一个快速传播和便捷传播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新闻传播从业人员有着很大的挑战性,因为,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以新媒体为主的自媒体系统成为了任何人都可以发表新闻的场所,大数据下的浩瀚的新闻,要第一时间的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才有可能脱颖而出,并且才有可能得到观众的阅读,但是,时代的变化导致了新闻量的增加,因此在新闻从业人员做新闻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考虑其具有社会效益和价值的功能,另一方面还要第一时间的新闻从而抢独家和头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校的新闻专业的教育理念就必须要有创新的改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教育学生,让学生重新认识和审视自己所学的专业和知识。首先,新闻专业在新的时期虽然繁荣发展,但是竞争力在扩大,除了自己行业内的竞争以外,太多的自媒体人群也参与到了新闻传播中来,新闻专业的学生必须在教育中意识到这是新闻专业最好的时代,但是也是最具有挑战的时代,因此在这样的时代中,必须要牢固的树立自身新闻专业学习的理念,扎实的学习自身的专业知识,用自己专业新闻知识去服务于传媒媒体,去传播正能量。其次,在新时期,许多新闻已经开始在变味,为了利益和效益,不惜用吸引眼球的方式来做新闻,为了新闻的点击率,不惜违背道德底线,新闻已经违背了自身的职业道德。所以高校培养出来的新闻专业的学生一定要牢记自己做新闻的职责,在教育理念上要树立学生做有职业道德的新闻人,让学生在未入行之前就树立一种有职业道德的新闻观念,从而用这种新闻观念来指导自己以后的工作。 二、高校新闻专业教育模式的创新培养 专业培养,模式的培养是最重要的培养方式,客观的说,作为高等教育,一方面,要突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要从应用型或者研究型的角度对大学生进行深度的培养,让大学生深度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另一方面,在培养的过程中,作为新闻专业,应该如何培养,怎样培养成为了新闻专业培养的重点。新闻专业,作为我国的一个新兴专业,是应市场规律而兴办的,新闻专业严格意义上说是一个实践性操作非常强的专业,新闻专业的培养模式更应该在新的时代以一种创新的方式来进行培养。再次,新闻专业学生的培养,对师资的要求是十分高的,作为新闻专业的学生,必须全面的学习更多的知识,从而有效的把自己的知识用在自己的岗位上。因此学校在对老师的培训和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要让老师在培养学生的时候明确自己的教书的职责,从而使学生获得更有效的培训。总之,在新时期,新闻专业的学生的培养有挑战也有机遇,新闻专业是一个全新的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专业,具备相应的社会责任,作为高校培养新闻专业学生来说,衡量学生的合格与否要站在社会功能上去评判,让自己的学生牢牢的用舆论和喉舌来传播具有社会主义正能量的新闻,担负起一个合格新闻人的使命,才能在新闻界走出一条具有社会责任的好的道路,为社会和人民服务。 作者:张斯文 单位:吉林工商学院党委宣传部 新闻专业论文:新闻专业教育创新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从微观层面探讨了我国新闻学本科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改革新闻学教学实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闻教育;改革;现实选择 近几年国内关于高校新闻教育改革的讨论,其实质是在探寻新闻教育如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符合媒体和社会需要的新、闻传播人才这一新闻教育的本质问题。目前,在我国新闻传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确很多,既有宏观层面的体制性问题、学科内在矛盾问题、教育学术化导向问题,也有微观层面的课程体系问题、师资队伍问题、实践教学问题,教学方法问题等。当前的讨论围绕宏观层面问题的居多,如招生规模、办学体制、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关系等,而对微观层面问题关注的较少。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新闻学教育改革的大方向基本明确了,但新闻学教育改革的小方向依然不清,改革路线不具备现实性,改革内容不具有操作性,改革没有近期目标。教育改革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个实践问题。因此,本文试图从微观层面探析我国新闻学本科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改革新闻学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一环——毕业论文(设计)提出基本构想和改革方法。 一、人才培养目标:教育灵魂的迷失 人才培养是教育的首要目标。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审视新闻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或许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刻的看到我国新闻教育的迷失和困境。 1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认识模糊。 国内高校对新闻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认识模糊由来已久。教育的第一要务是培养人才。确立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出发点。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成为掣肘新闻教育改革的关键。新闻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什么?一个简洁明了的答案是:培养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可是翻开国内高校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看,很少有高校能够明确提出是为新闻媒体培养一线的记者、编辑的。新闻工作者这一称谓往往被“新闻从业人员”、“新闻传播人才”、“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取代。这里反映出的问题不是简单的概念变换,而是新闻学教育自身定位的基本问题。 现代新闻学教育自诞生以来,一直把培养职业记者作为自己的唯一目标。不同时期争论的主要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记者,如何使学校培养出来的记者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包括在当今美国对新闻学教育的争论,依然是围绕培养“专家型记者”还是培养“融合型记者”展开。无论怎样改革,培养职业记者的目标没有改变。反观国内,新闻学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语焉不详、笼统模糊,方向迷失。这与没有认清新闻学教育和传播学教育的联系有关。恰恰由于这种对新闻学教育_和传播学教育相勾连的认识误区,导致新闻学教育发展中出现了“培养记者编辑的新闻教育被培养非记者编辑的新闻教育和传播学取代”的局面。在当下学界对新闻学和传播学的界限差异都没有理出头绪的前提下,盲目用传播取代新闻是弊大于利的,用笼统的传播人才完全代替新闻人才也是不可取的。这样做的后果就是社会、业界和学生都怨声裁道。 2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有着较大的差距 如果就本科层次的新闻学教育而言,不管是研究性大学的新闻院系,还是教学型大学的新闻院系,其人才培养目标应当是一致的,那就是培养合格的抑或是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其差别可以是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区别等。依托人才培养目标建立起来的课程体系必然是能够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的。在代表美国最高水平的新闻院系里,密苏里新闻学院本科教育中“只有25%的课程是新闻、专业课程,75%是其他课程,包括历史、政治学、科学等等”,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新闻专业的128个学分中,新闻学课程最多只占44个学分,剩余的80多个学分中,65个学分必须修完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和艺术课程。”哥伦比亚大学新闻教育的特点是“课程设置完全以新闻业务为核心,正如他们自己宣称的不讲理论,只讲实践。” 反观国内高校新闻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上是“一个在新闻言新闻的、相对自我封闭、自我运作的课程构架”,即使像人大、复旦这样一流的新闻学院里,依然是过度强化新闻类课程,新闻类课程占60%左右。通识教育中除掉政治类的两课、外语、体育、计算机外,真正属于文、史、哲、艺术类的课程凤毛麟角。新闻类课程中又以理论讲授为主,最优秀的教师不是讲授实务型课程的,而是讲授理论的。课程设计多年一贯制,没有课程更新,课程建设跟不上时展的步伐,新课程中讲授概论的多,讲授实务的少。所以,媒体人士反映“很多新闻学院设置了各种课程,但这些课程培养的人90%不实用”。课程体系的种种缺陷不足以支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要对现有的的课程体系进行伤筋动骨的梳理和调整,恐怕又会遇到许多现实的阻碍,比如一些地方高校在设置课程体系中,不分学科、专业,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建立全校所有专业的大一统的通识教育课程,各个专业很难依据专业特点进行合理的课程安排;再如新闻学专业教师自身对新闻类课程难以割舍,既不愿面对无课可带的局面,也不愿让把自家“山头”拱手相让他人等。这些都导致课程体系的改革大多停留在研讨阶段,付诸实施者少之又少。 3实践教学脱离实践,人才培养纸上谈兵 “中国新闻教育重视实践却脱离实践”,“是学界和业界比较公认的新闻教育的核心问题。”一方面,高校新闻院系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有系统、严密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可谓不重视实践教学;另一方面,实践教学在执行过程中却走了样,达不到人才培养的目标。比如一些高校实施的小实习(学年实习)、大实习(毕业实习)方案,尽管在教学时间上保证了学生要有足够多的时间到媒体实习。但是这些实习的质量究竟如何?是否能够达到实习的目标和任务?恐怕新闻院校的管理者和教师心里都没底。这是因为在现阶段,媒体在市场化、企业化过程中,不愿承担高校学生的实习任务,多数高校实施的,各种实习都是依靠教师私人关系联系的,难以从制度上确保实习的规范化;媒体的指导教师也不愿承担指导实习生的义务和责任,如有的实习生在媒体实习过程中发生了人生意外事故,或采写稿件出了问题,而给媒体和记者本人带来了麻烦。更主要的是高校在这些实习过程中,高职称高水平的教师忙于科研,不屑于指导学生实习,这些实习的任务往往由年轻教师或辅导员担当,实习效果自然可想而知。再如,高校新闻专业的实验室教学、业务课程教学中,教师只满足于课内教学任务的完成,疏于指导学生在实验室开放、第二课堂中的实践。这和美国新闻院校“希望教师能够非常努力的工作,花很多时间同学生见面交流,阅读而且一行一行地修改他们的作品。教师是否会专心投入到每个学生身上,这才是最重要的”,“新闻学院对教师的要求也很特别,教师每周都要给学生改很多作业,改作业花的时间往往是上课时问的若干倍”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此外,我国新闻教育的一些好的传统也被丢弃,如教师高校和新闻媒体之间的有序流动等等。导致实践教学的边缘化和非中心化的原因很多,既有体制的客观原因,也要人事人力的主观原因。究其根本原因,这与目前国内普遍流行的以学科建设和科研导向的人事评价制度有直接的关系,教师普遍埋头于科研学术工作,缺乏教学创新的动力和积极性。一所以,无论从何方面看,只要高校现行的唯科研学术是瞻的体制不变革,重视实践教学就永远是侈谈,搭建校园一体化新闻实践平台也只具有形式的意义。 4学术型的师资队伍难以适应人才培养的要求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在急功近利的目标驱动下,各个高校人事选拔制度的门槛普遍提高,非博士者无法进入高校的师资队列中。俨然,高等教育打造的是一支学术型的师资队伍。针对这种现象,新闻教育界早有有识之士对此提出批评:“在我国很多高校中流行的招聘教师必须要有博士学位的‘一刀切’的选拔标准和只以纯学术成果评价教师水平的管理思路,其实并不利于新闻业务课程的教学改革。”。这是因为:学术型教师的辛要精力在“学术文章”上,不愿在教学上面花费时间精力,不愿把很多时间花在一字一句批改学生写作的报道文章上,也不愿把大量时间花在对学生的各种实践活动的指导上;学术型教师没有媒体实践经验,就像没有上过战场的军事教官在指导学员如何打仗一样,这样如何能培养出高质量的新闻工作者,从国际新闻学教育发展趋势看,建立一支由“实务型教师”和“学术型教师”组成的融合编队是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的。这种既有学术高度又有专业高度的师资队伍,能够充分满足学生对“学”和“术”等各类知识的需要,能够担当起培养富有深厚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富于崇高职业理想、掌握各种媒体技术能力的新闻工作者的重任。 但是,限于国内高校不具有办学自主权、院系没有人事权、从媒体到高校的人事流动渠道不畅等各种因素,充实部分优秀的“实务型”媒体人士到高校的师资队伍中来还只能是一种设想。即使这些“实务型教师”被聘请进来,如果相关的教师评价机制不发生改变,这些“实务型教师”也会无法立足、会被早早淘汰出局。 总之,只要中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体制性因素不发生根本的变革,新闻教育要想在微观层面上的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改革、突出实践教学等方面有所创新和变革,来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都是不切实际的理想和空谈。当然,这些问题在不远的将来或许会有所改变,但在短时间内不会发生根本性变革。 二、现实选择:以改革毕业论文(设计)为突破口 通过以上对新闻学教育微观层面问题的盘点。我们看到新闻学基本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难以克服的因素,似乎新闻学教育改革进入了死胡同。其实不尽然。从表面上看,新闻学教育的改革遇到的宏观和微观上的种种问题,矛盾处处存在,改革的掣肘和障碍重重。但是,新闻教育改革的现实性选择完全掌握在新闻院校的管理者和广大教师手里。只要我们有勇气面对现实,承认不足,积极创新,完全可以做新闻教育改革的实践者,从局部的微观层面改变新闻教育中存在的硬伤和漏洞。新闻教育改革有不少现实的路径(如教学方法的改革),其中最先改革的应当是作为高校教学实践重要一环的毕业论文(设计)。 1以毕业设计(新闻作品)取代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长期以来都被视为考察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但是在新闻学等同于一般人文社会科学的背景下,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却要以写学术论文的这种方式来结束其职业训练,似乎有些滑稽。毕业论文美其名曰是考察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检验学生大学四年的学习成效。但是这种考察的方式却背离了新闻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一新闻学教育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不管是应用型人才,还是复合型人才,他们都是新闻工作者。当然,如果一些大学认为其新闻学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术型人才则另当别论。我们衡量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的标准是什么?显然不会是新闻工作者学术研究的能力和水平,而是作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理想、人文精神和职业能力。既然如此,新闻学教育为什么会把毕业论文作为考察学生学习成效的最后一道关口呢?这个悖论却长期存在于新闻教育之中。恐怕这笔账就不能赖在教育体制上面了。我想,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新闻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出了问题。 用新闻作品取代毕业论文在国际上已经成为新闻教育界常规的做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出的《新闻学院课程模板》中就要求新闻专业的硕士毕业生可以用新闻作品替代毕业论文。新闻学作为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以毕业设计(新闻作品)取代学术论文符合专业发展的基本逻辑和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新闻学专业毕业的学生走出校门进入媒体,就应该能够胜任媒体的实际工作需要,是一个标准的记者编辑。媒体检验其是否合格,主要看其是否能够担当起各种新闻采写任务,是否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新闻报道的技术手段完成新闻作品。表面上看,这是对学生是否掌握新闻工作所需要的“术”的检验,实质也包括了对学生是否有“学”的检验。一个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新闻作品包含了“学”和“术”两个方面的水准。因此,是否能够采写出合格乃至优秀的新闻作品自然应该成为新闻学专业检验学生的标准尺度。 以往的毕业论文只是考察了学生是否有“学”,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对于新闻学专业的学生而言,这种“学”的水平和素养,不应该通过学术论文得以表现和张扬,而应该通过他所创造的新闻作品来实现和反映。因为新闻记者的终身职责就是通过大量的新闻报道来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大学毕业时的新闻作品就是其人生价值自我实现的起点。一个好的新闻作品往往是“学”和“术”的集合体,它渗透了记者的人生智慧、社会敏感、学养学识。“术”依托“学”而存在,“学”凭借“术”而表现。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毕业论文考察不了学生“学”和“术”结合的水平,只能看到学生掌握的“学”,看不到学生掌握的“术”。更何况,此“学”非彼“学”。学术论文考察的是学术之学,新闻作品考察的是智慧之学、人生之学。就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角色看,其拥有智慧之学、人生之学的意义要远远大于其拥有的学术之学。 2毕业设计(新闻作品)的评价体系 以毕业设计(新闻作品)取代毕业论文,必然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毕业设计(新闻作品)的评价指标体系。这样才能把握好对毕业设计(新闻作品)评审的客观性、公正性。 毕业设计(新闻作品)评价体系的核心应该是媒体的而非学院的。也就是毕业设计(新闻作品)的指导教师和评审委员会在考察学生的毕业设计(新间作品)时的标准应该是媒体的标准,而不能是学院的标准。一言以蔽之,就是看被评审的新闻作品是否达到了媒体刊播的标准和要求。这项评价原则不能说太高,也没有超出人才培养方案中对本科学生的能力‘要求。对于新闻学专业来说,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要和社会需要、媒体需要实现“零距离”对接,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在校内是准记者,走出校门就是记者。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即将从高校毕业的新闻学专业的大学生的能力和学识都应该也必须达到媒体的要求,即使不是对优秀记者的要求,起码也是对合格记者的要求。因此,对毕业设计(新闻作品)的评价原则不仅包括各种新闻要素,还应当包括政治要素、受众要素、市场要素等。 对新闻作品的评价难以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在新闻实践中对同一个新闻作品见仁见智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对毕业设计(新闻作品)的评价不同于以往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作业的评价。对毕业设计(新闻作品)的评价既要从新闻作品的基本规范着手,比如新闻真实性、新闻趣味性、新闻五要素、写作技巧、内容完整等;还要把选题意义、内容深度、新鲜新颖、新闻时效、标题引人瞩目、细节丰富、采访过程等因素作为评价指标。 新闻因媒体的差异分为报纸新闻、电视新闻、广播新闻。对这三种形态的毕业设计(新闻作品)要分别建立各自不同的评价体系。既要考虑不同形态,的毕业设计(新闻作品)在内容、形式、表达等方面的共同之处,还要考虑它们各自的差别。如电视新闻还要把拍摄技巧、画面质量、编辑技巧等作为评价指标。 3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新闻作品)制作过程中的作用 可以预见的是,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设计(新闻作品)的工作量和责任心要远远大于指导毕业论文的工作量和责任心。比如,指导教师帮助学生确定毕业论文选题要比帮助学生确定毕业设计(新闻作品)选题容易的多。一般指导教师在阅读一遍学生写的论文后,很快就能发现指出论文中存在。的问题;而一般指导教师要反复观看、反复阅读后,才能发现作品的各种细节的失误和表达缺陷。因此,不要简单的认为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设计(新闻作品)要比指导毕业论文简单容易。指导教师在帮助学生完成毕业设计(新闻作品)过程中,要注意抓好以下几个问题:(1)帮助学生选好报道题材,提炼新闻主题。新闻报道的对象是整个社会,报道内容会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方方面面。学生完全是在象牙塔里完成大学学业的。尽管经历的各种校内外实习和媒体实习,对社会生活有了一定认识,积累了一定的新闻工作经验,但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观察社会的角度还是不够成熟。再加上学生本身的工作学习尚未完全融入社会生活,与社会生活总是有一定的距离。如何从社会生活中独立的找到好故事? 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个考验。指导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各种报道题材的新闻价值,回避报道难度较大的题材。指导教师必须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现实的采访能力及条件,因地制宜、脚踏实地的选择好报道题材。同时确立新闻视角,发掘新闻主题,提升题材的新闻价值。(2)要对新闻作品采写过程实施动态管理。指导教师应当积极参与学生的采写过程,及时发现采写过程中的问题。指导教师从采访方案的确立、采访提纲的准备,到采访的实施和稿件的构思、撰写,都要全程参与,在采写过程的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如果只是被动的等待学生交来作品,则很难发现一个静态作品出现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同时,实施动态管理也是监督、激励学生的一种方式。(3)要有编辑意识、总编眼光。指导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要转变社会角色,要把自己当成是媒体的编辑和总编,从媒体的角度和立场审视学生的毕业设计(新闻作品)。既要从各种技术层面检查修改毕业设计(新闻作品),还要考虑这样的作品媒体是否会刊播?哪一类媒体(甚至是哪一类栏目等)会刊播这样的作品?这样的作品传播后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效果等。只有当学生的毕业设计(新闻作、一品)达到媒体刊播的要求和标准,指导教师才能对毕业设计(新闻作品)放行。 当然,以毕业设计(新闻作品)取代毕业论文并不是要完全废除毕业论文。在现行教育制度下,学生可以在两者间进行个人兴趣的选择,学校则可以实现对学生考察方式的多元化。用毕业设计(新闻作品)替代毕业论文是对现有新闻教育缺陷的一种弥补。这就像一位学者说的那样:如果不能从宏观制度及资源配置上改天换地,那么从中微观上改进教学环节就是一种次优的选择。在新闻学专业教育改革中把毕业设计(新闻作品)作为改革的一个突破口;虽然它不能解决新闻教育的所有问题,但是它有助于推动新闻教育改革的艰难起步,有助于新闻教育改革真正的走向实践。只有这样新闻学教育才能顺应时展,接受新的媒介技术革命的挑战。
小学科学论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研究 论文关键词:环保意识 探究式学习 小课题研究 论文摘要:在世界十大环境问题中,中国所起的反面作用是那么令人瞩目。水资源危机,作为世界21个贫水国之一的中国,全国600多座城市中,缺水的就有300多座; 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万平方公里,每年至少有50亿吨沃土付之东流;与日俱增的工业垃圾、生活垃圾已包围了我国三分之二的城市;…… 这一切都源于人们缺乏环境意识,没有良好的环保行为、环保习惯。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培养小学生环保意识的有效措施 (一)强烈的环保意识是建立在理性认识基础之上,充分挖掘科学教材中能够进行环保意识培养的内容。 1、从学科的内容和特点来讲,小学科学课与环保教育有着更多的共性,其内容丰富、知识面广。 2、充分挖掘其中的环境保护的内容,运用探究式学习方式,有效培养小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积极利用目前社会上空前高涨的环保气氛,大力宣传环保的意义 1、结合环保热点问题激发小学生“学环保、讲环保”的动机 2、结合有关环境的纪念日,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3、联系生活实际,强化环保意识 (三)在“学生的小课题研究”的活动中进行环保教育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各种污染物对环境、对人类健康、社会发展的危害,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已成为全球人的共同呼声。2001年7月北京获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北京提出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举办理念。绿色奥运,就是将环境保护作为奥运设施规划和建设的首要条件。 但是在世界十大环境问题中,中国所起的反面作用是那么令人瞩目——全世界三大酸雨区,其中之一就在我国的长江以南地区,而全国酸雨面积占国土资源的30%;水资源危机,作为世界21个贫水国之一的中国,全国600多座城市中,缺水的就有300多座;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万平方公里,每年至少有50亿吨沃土付之东流;与日俱增的工业垃圾、生活垃圾已包围了我国三分之二的城市;大气污染已使我国600多座城市的大气质量符合国家标准的不到1%。 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损失已占我国国民生产总产值的10%…… 这一切都源于人们缺乏环境意识,没有良好的环保行为、环保习惯。2007年9月,我对月苑一小中高年级的学生以及学校的大部分教师进行了有关环境保护知识的问卷调查,并对问卷进行了分析、研究。 一.小学生环境意识现状 (1)目前小学生的环境意识尚处于浅绿层。环保界对环保意识划分为浅绿层(关注环境卫生、绿化等身边的具体事)、中绿层(关注环境污染、噪音污染等恶化环境因素的解决)和深绿层(侧重于关注难以逆转的生态环境,包括水资源问题、土地荒漠化问题和生物多样性等)三个层次。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大多数的小学生环境知识较少,他们只是对日常生活型环境问题有所认识,而对环境污染的原因、生态环境的恶化等问题没有更深层次的认识,这表明,他们的环境意识尚处于浅绿层,这需要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改变现状。 (2)部分小学生存在消极从众心理,自觉遵守环境道德的主动性不强,环境意识淡薄。消极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正确的环境认识和积极的环境态度,采取与群体一致的行为,这些行为多数体现在破坏生态与污染环境上。 由于学生长期生活在群体环境中,周围人群的言行对个体的影响很大,比如在校园里,看见地面上痰迹斑斑,明明知道不应该随地吐痰,但是为了图方便,趁人不注意,随地吐痰;手里攥着一张废纸,走了一段路也没发现垃圾桶,看到草坪上有垃圾,随手就扔掉了;在脏乱不堪的教室,你会把自己的垃圾自觉送到垃圾桶里吗?大多数人是不会的……这样的例子很多,他们知道这样做不对,他们还是这样做了,他们不愿意让别人视为异类,他们也不愿意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别人,最后,使我们的社会环境受到了污染。人们对经济利益急功近利的追求,对环境污染没有切实的感受,使得大多数学生对环境问题缺乏深层次的理解,致使学生对身边的环境问题关注较少,很少主动地保护环境,思考环境污染问题。 二.小学生环保意识淡薄的成因分析 (一)社会的原因 学校所教与社会现实所表现的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方式。例如,老师教学生要集中处理或带到垃圾堆再扔垃圾,而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给学生的示范却是随地可扔、随手可扔,并不会受到社会谴责或处罚。由此可见,全民环境意识不强,直接影响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进一步削弱了本来就很薄弱、不系统的学校环境教育。 (二)学校教育的原因 缺乏对小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正确认识,一些职能部门和有关领导、教师认识不到位。小学的环境教育还没有制度化,没有统一的环境教育教学大纲和教材,缺乏对环境教育应有的重视,甚至有的学校目前还没有开设环境教育课程。小学环境教育缺乏专职教师,大多数教师在环保知识、环境技能和环保法规方面未接受系统的培训,环境教育的师资培训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和机制,师资的缺乏已经影响到了环境教育工作的大范围开展。小学的环保教育与学科教学未能很好结合起来。 (三)家庭原因 家长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子女,正确的言传身教会起到榜样作用。如果父母做的与学校所教的不一样,则会削弱学校环境教育的效果,甚至还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例如学生在学校接受环保意识教育,而回到家看到的是家长对水、电的浪费,为方便使用一次性用品等。 三、培养小学生环保意识的有效措施 1996年 12月,国家环保局、、国家教委联合制定《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 (1996—2010),《纲要》指出:“要根据大、中、小学的不同特点开展环境教育,使环境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学科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环保教育同样也离不了这块主阵地。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教育部在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各相关学科的设计中都渗透了环境教育内容。 (一)强烈的环保意识是建立在理性认识基础之上,充分挖掘科学教材中能够进行环保意识培养的内容 在小学各门学科中,科学课与环境教育的关系可以说是最为密切的。《科学课程标准》中的总目标有这样一段论述: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也指出: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的自然生物,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小学科学中的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都是与人类紧密相联系,因此,在科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积极挖掘教材内容,有机渗透环境教育,让学生幼小的生命在学科课堂学习中浸染绿色。 1、从学科的内容和特点来讲,小学科学课与环保教育有着更多的共性,其内容丰富、知识面广。 (1)智能教育内容 教材以大量的篇幅讲述社会、经济、生态的持续发展,资源的持续利用;阐述环境问题的现状、起因与解决办法,揭示人与自然互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如六下第四单元的《共同的家园》、五下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三上第二单元《我眼里的生命世界》…… (2)道德教育内容 教材告诉我们,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境对废弃物的容纳能力是有限的,对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开采,对环境的任意污染与破坏,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惩罚,通过破坏环境来侵犯他人的利益,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必将受到社会的谴责,从而明确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树立 “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新型环境道德观念。如四上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六下第五单元的《神奇的能量》…… (3)行为教育内容 要求学生成为大自然的优秀管理员,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讲究环境卫生,节约用水用电,收集废纸废铁,爱护花草树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主动参加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投身于环保事业。如三上第四单元的《它们是什么做的》;三下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六下第二单元的《遗传与变异》…… 因此,结合小学科学课教学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比其它学科有着更为有利的条件。 2、充分挖掘其中的环境保护的内容,运用探究式学习方式,有效培养小学生的环保意识 科学教材中,涉及环保教育的内容比较多,反映了环境和环保问题的方方面面,在教学这些内容时,要求教师对知识讲深讲透,同时还要注意适当延伸拓展,达到重点教育的目的。 (1)把科学知识与周围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紧密联系起来。 如在学习《关心天气》这一单元,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感受,分析冷热、刮风、下雨等现象,特别是经常影响本地的台风、寒潮等灾害性天气,使学生们知道这些主要是由自然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人类只有认识自然规律,趋利避害,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课堂上巧妙穿插环保知识渗透环保意识。 科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教师不给出固定格式的结论,而是由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搜集、阅读文字资料,实地调查问题现状等学习活动,使学生自己得出恰当的结论。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可能是各种各样,也可能是比较一致的,教师要根据一定的科学原理引导学生讨论所得结论的合理性,但不必统一到教师事先准备的结论上。因为环境问题本来就有多种解答方法,学生在课余到图书馆、阅览室、信息部门去搜集信息、查找资料、调查研究等。运用探究式学习方式培养小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是对学生进行如何利用信息资源来学习和探索的过程。 科学课毕竟不是环保课,教师在教学中切忌一味地单纯宣传环保。教师只能在围绕教学目标、抓住教学重点的前提下,巧妙的渗透环保内容,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去领悟、体会,自觉地成为环保的宣传者和参与者。 如三下第二单元第三课《植物和我们》就可以选择“植物对人类的作用”这一知识点,作为进行环保教育的切入点。运用了“情景体验法”, 大量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土地沙漠化的图片,长江中下游洪水、过度使用一次性筷子等视频资料,通过触目惊心的数据、图片, 让学生从反面深刻地体验到植树造林让人们受益非浅,迫坏自然生态环境必定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事实胜于雄辩”,残酷的现实情景再现,具有很大的说服力,最后在学生的思维达到最高潮时,让学生亲自动手设计保护植物宣传画,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的情感。 又如四上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的最后一课,我选择“噪声的危害”这一知识点,作为为了让同学们切实感受到噪声是一种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很不利,课前我录了大街上各种噪声,有汽车的鸣笛声,人们的喧哗声,并用电脑进行了处理,加入了电锯刺耳的剧木声,机器的轰鸣声,小贩叫卖声。当讲到美妙的声音能让我们感受到舒服时,播放了一段优美的钢琴曲。同学们在优美的旋律中,听着,享受着,这时孩子们都沉浸在欢乐愉快的氛围中,几个有点音乐特长的同学还用手指在桌上模拟着弹起了钢琴。但听着听着,我又把音乐换成了录制好的噪声,不绝于耳的叫卖声,各种汽车的鸣笛声,工地里机器的轰鸣声……这时再看他们的表情,意外,惊恐,并纷纷用手捂住耳朵,多数同学显得烦躁不安。我及时关掉播放器等同学们安静一会后,抓住时机讲解噪声的危害:同学们刚才听到的这些嘈杂的声音就是噪声,噪声也是一种环境污染,如果人们长期生活在这种噪声很大的环境中,不但会心情烦躁,休息不好,还会导致听力下降,甚至会神经衰弱。为了使我们的学习环境不受到噪声的危害,为了我们每个同学的身心健康,请同学们以后在教室内、电影院内等公共场所控制自己的声音。从他们赞许的目光可以看出环境保护的种子已经播撤在他们的心田。 (3)结合实践操作,增加感性知识,深化环保知识的学习。 如在学习《土壤与生命》这一单元时,我们可以让学生亲手做肥料袋,种植植物等,学生不但获得环保的技能知识,而且在亲身的感受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环保意识。 科学教材安排了大量的与环境教育有关的内容。如《植物的一生》、《它们怎样延续后代》、《生命之源——水》、《我们周围的空气》、《我眼里的生命世界》、《奇妙的声音王国》等等。可以说几乎每个单元都能挖掘出关于环境教育的内容,但这些环境教育的内容,多是以潜在的形式蕴含在科学知识之中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深入钻研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具体内容选准知识点,灵活机动地进行渗透。通过环保内容的渗透,让学生懂得每种动植物(包括人类)都需要一定的生态环境,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尊重生命的多样性和大自然的规律性。让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永远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清新。使祖国大地生机盎然、繁荣富强。 (二)积极利用目前社会上空前高涨的环保气氛,大力宣传环保的意义 1、结合环保热点问题激发小学生“学环保、讲环保”的动机 2001年7月北京获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北京提出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举办理念。2008年6月1 日,我国将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发扬重拾菜篮或者使用其它环保节约的替代品。2007年1月,南京市环境保护局制订了三年绿色公交行动计划,通过三年时间,做到基本消除城区内公交车严重冒黑烟和超标排放现象;50%的公交车以天然气为燃料;80%以上车辆排放水平达到“欧II”标准以上。还有能源短缺体验、绿色照明推广。 结合2007年9月,科技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科协、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联合制定的《节能减排全民科技行动方案》。对此类身边深有感受的一些事例,学生既能思考又能理解,不但理解了政府政策导向,而且对有关水文、气候、工农业生产等知识有了较深理解,有效地接受了环境教育。 2、结合有关环境的纪念日,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每年有关环境保护的纪念日有不少,如2月2日世界湿地日;3月9日中国保护母亲河日;3月12日植树节3月22日世界水日 ;3月23日世界气象日 ;4月7日世界卫生日 ;5月31日世界无烟日 ;6.5世界环境日 ;6月17日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6月25日中国土地日 ;9月16日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9月22日世界无车日;10月4日,世界动物日;10月16日 世界粮食日;10月26日环卫工人节 ;12月29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纪念日,有意识、有计划地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如3月 12日植树节,带领学生参加植树活动,学生实现了参与环境保护的愿望,在劳动中提高了环保意识,也深化了课本上有关知识的学习。6月5日世界环境日,开展保护环境热爱家园等主题的演讲活动,对身边环境问题的调查、研讨认证,得出一些合理的改进措施和方法,再进行广泛宣传,培养他们的全球观念,使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投身于环保事业。 3、联系生活实际,强化环保意识 在我们周围,还有很多破坏环境的事例,如向大海乱丢垃圾,随地吐痰,甚至随地小便,想必我们的学生不可能没见过这些不文明现象,教师都可以把这些插入到课堂中,并展示实地拍摄照片,交流这些现象对人类自身造成的危害,并让他们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为环境保护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生活中有许多保护环境和破坏环境的现象,但学生不太明白,比如集市上买卖蛇,上树捉鸟……这些学生司空见惯的现象,他们不以为然,甚至认为不会破坏环境。我们可以围绕这些现象开展谈论,在谈论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善于发现,仔细分析,才能分辨是与非。 (三)在“学生的小课题研究”的活动中进行环保教育 “学生的小课题研究”是一种很好的实践活动,它着眼于学生把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我们可以在各中队组织开展环保小课题的研究,让全体少先队员在研究的情境中,亲自实践,获取直接经验,让学生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 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的有关环境保护的小课题研究: 一年级的学生我们开展:1、乱扔垃圾的危害;2、铅笔与环境保护…… 二年级的学生我们开展:1、树木的本领;2、马路上废气危害知多少;3、怎样节约水资源;4、我家附近的河流…… 三年级的学生我们开展:1、校园里的绿化环境;2、影响校园美的行为有哪些; 3、废弃垃圾的处理;4、防止废电池污染;5、白色污染的害处…… 四年级的学生我们开展:1、关于污染河流的调查;2、影响天空变蓝的因素; 3、噪音的危害;4、绿化环境破坏后造成的后果…… 五年级的学生我们开展:1、菜场卫生情况对比调查;2、秦淮河水污染的主要原因以及现状; 3、水资源浪费情况的调查以及处理措施研究;4、改善环境我们能做什么…… 六年级的学生我们开展: 1、环境污染的后果; 2、哪些疾病与环境污染有关;3、家庭环境污染主要有哪些; 4、工业废水流到哪去了…… 通过系列有关环保的学生小课题的研究开展,培养学生环保意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自觉保护自然资源,从小养成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 通过有关环保系列小课题的研究开展,形成符合小学生实际的环境教育实施目标,总目标:关心;知识;态度;能力;参与。 关心,即要深化个人对社会总体环境问题的关心,并对其具有一定的感受性;知识即个人对社会总体环境及其存在的问题有基本的理解;态度即要明确个人对社会的价值,具有保护和改变环境的坚强意志;能力即要掌握解决环境问题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参与即能为解决个人和社会的环境问题而采取适当的行动,深化对环境问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分目标: 一年级:1、认识校园的花木及周边的小动物(3种以上); 2、不乱扔垃圾,在老师的帮助下整理教室卫生。 二年级:1、观察一些花木的生活习性; 2、了解水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三年级:1、大自然去观光游览,做到爱护花木,并能注意饮食的健康; 2、主动参与学校的“变腰行动”(即见地上有纸等垃圾能主动捡起)。 四年级:1、掌握初步的环保知识、了解河流与湖泊;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懂得爱护劳动成果,积极参与学校的垃圾回收。 五年级:1、掌握基本的环保知识,能体验生活中的美,主动深化、美化校园,学会垃圾分类; 2、了解生物知识、生态平衡、环境的保护,积极参与环保宣传活动。 六年级:1、有较强的环境生活意识,初步辨别那些是环保,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 2、了解地球与人类密切关系,积极参与环保实践活动。 学生通过了一系列环保小课题的开展研究,学们对环保有了更深的认识,不仅加强了回收再利用的理念,还能积极参加环保征文活动。学生撰写的科学小论文《关于废旧电池回收现状调查与研究》、《南京矿产资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为什么脏雪融化得快》、《电动车的利与弊》、《融雪剂的利与弊》……多次在省、市小学生环保论文比赛中获奖。通过参观考察和社会调查,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同时,也增强和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科学课中利用教材,有机地将间接知识和直接知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全员参与与重点辅导相结合,让学生多参与、多观察、多思考、多实践 ,从自我做起 ,成为环保活动的参与者、实践者,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新能力。综上所述,环境保护教育,只有上下一致,通力合作,从小抓起,从我做起,使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人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防止环境污染,才能创建一个美好的劳动生活环境,才能拥有一个充满生机的地球。 小学科学论文:中美两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理念的比较 内容提要:当今,中关两国的科学教育在目标上都既重视面向全体,又重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但在课程实施的理念方面差异很大,主要体现在课程的综合性、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科学概念的推理方式、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理论与实践孰轻孰重、评价方式等方面。这也是我国中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关键词:中美科学教育;科学教育目标;科学教育理念 当今,中美两国都意识到对青少年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并且都制定了科学教育目标及实施标准。美国于1989年2月发表了《2061计划》,其中第一份报告的标题就是《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报告对学生经过从幼儿园直到高中毕业(K-12)这13年的学习之后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科学素质作了全面的描述。为使这些目标不至于落空,有关人士在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资助下,花4年多的时间制定了美国历史上第一部科学教育标准,即《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atndads,NSES)。标准所规定的学校科学教育目标强调了让学生因认识自然而“产生充实感和兴奋感”,“恰当运用科学方法和原理”,“具有良好科学素质”。标准制定的首要原则是“科学是面向所有学生的”、“不问其年龄、性别、文化背景或族裔背景,不论他们有何残疾、有何志向,也不管他们对学科学怀有什么兴趣、受到了什么激励,都应该有机会接受科学教育,以使自己具有高度民主的科学素养。”川 1994年,美国出版的一部教科书——《中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方法》指出,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宗旨是为学生提供如下机会:批判性的思考和探究性的实践能力;发展有助于理解生物的和物质环境的概念;发展作为民主社会公民所必需的科学态度与技能;在科学教学中教师有很多机会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并以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激励他们去研究。 随着全球科学教育的改革,我国的科学教育目标与原来的《自然》课程相比,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我国新小学科学教育的总目标是: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研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新发展。不论我国的小学科学教育目标,还是中学科学教育目标,都注重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素质,强调让学生经历科学、体验科学、理解科学,也就是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研究活动……从新科学目标上看,我国与美国差距不大,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差异很大,主要体现在以下科学教育的理念上: 1.课程的综合性 在美国,中小学科学教育早就是综合性的。至少从 20世纪60年代课程改革以来,美国科学课程的整合就已开始,其改革的方式不是增加科学课程的数量,而是对科学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这不仅出于减少课程数量的考虑,也反映了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即“各门自然科学之间的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主要的概念变得更加统一”。这是当今科学技术的整合性对科学教育的必然要求。与美国不同,我国中学科学教育长期以来一直实行分科教学,而且从小学到中学的科学课程普遍偏难。以我国当前的中学理科为例,课程门类、教材内容多,学生负担过重;知识体系以分科为特征,各自为政,割裂了本来完整统一的客观世界;从价值观上看,分科课程实际上只是为少数未来科学精英准备的,不能一味地为精英而牺牲大多数。因而,课程的综合化问题越来越成为改革所关注的焦点。我国小学科学教学虽是综合性的,但科学教师大多数都是主课(语文、数学)教师被淘汰的或兼任的,普遍缺乏综合科学素质的训练,而且小学科学教育至今尚未真正受到重视。 2.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科学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就是以教师的讲解和提问为主,复习与重复性练习是教师用来控制和巩固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学生要反复练习以便能熟练解答与考试相似的问题。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擅长背诵公式和解答纸面上的问题,但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教师的权威和考试的压力使得学生缺乏怀疑精神和创新能力。近年来,我国教育界虽大力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提倡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但这种理念在“应试教育”的环境里很难得到贯彻。而美国中小学科学课完全以学生为中心,表现在美国的教师更加重视学生的兴趣、个性和创造性。他们的教学方式很随意,教师在课堂上十分幽默,教学中穿插科学故事,运用大量的身体语言,等等。在师生关系方面,美国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很随意,他们鼓励学生成为与他们平等的人,允许学生怀疑、提问、标新立异、与众不同。 比较而言,在中国,科学教学是件严肃的、按部就班的事。如有文章报道,“美国科学教育协会代表团,在上海一所著名的重点中学听了一节特级教师的物理课,其教学内容精当、目标明确、节奏紧凑、学生活动充分,教师的提问都是精心设计的,学生的回答也都是清晰明了的。按传统的评价,这堂课真是天衣无缝子。可是美国代表团成员却说,课堂上都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既然学生都已能回答了,为什么还要上课呢?上课应该是学生有问题,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师生共同讨论……”为什么会出现两种完全不同的评价呢?这里反映了两种根本不同的教育观念。中国传统的衡量教学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问题、“全都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学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假如学生提的问题连教师都回答不了,那才是成功的。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 3.科学概念的推理方式 演绎推理是我国科学教学的主要方法。教师首先一步步地提出概念或理论,然后运用教材上的例题阐明这些概念或理论。在教基本理论和概念时,教师必须做到“正确”、“严谨”和“详细”。美国科学教师倾向于在科学教学中采用归纳推理的方法。他们引导学生从观察具体的实际事物开始,逐步逼近概念和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发展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要求学生参加动手操作的活动,有些教师甚至引导学生做真正的科学实验研究。一位访美学者说:“教师给学生提供不同的设计题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知识背景选择课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整个的项目研究——查阅文献、进行调查、收集与分析资料、检验假设、撰写并提交研究报告。”通过这种教学,学生对科研过程了解透彻,从而逐步掌握科研的方法并形成科学的精神,而我国的学生没有或很少有这样的训练。 4.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 在我国,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因为他们从上学时起就围绕着教师、教材和考试转。听课、做笔记、背诵、做练习是大多数学生的主要学习策略。他们都是按教师设计好的内容和方式去学习,自己没有选择的余地。他们学习的基本科学知识通过螺旋式的课程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反反复复。因此,一般而言,我国学生在基本科学知识的掌握上比较扎实。这样一来,我国的传统教学造就了一大批高分低能的学生。目前,我国的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思想活跃,敢想敢干,但想象力和创造力差,多数学生很少有问题意识。尽管教师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及问题意识,但大多仍局限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种语言交流活动中,教师没有着意培养学生主动的问题意识。当学生要提问时,得先举手,然后站起来问老师,这就制约了许多学生提问。一位学者这样评论我国的科学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咀嚼’知识,像喂他们吃饭一样地灌输给他们,学生惟一要做的就是吞下知识。即使在做实验时,教师和实验室助手常常为学生准备好一切,而学生所要做的只是打开或关闭开关!结果,大多数学生都非常依赖老师。”而美国学生是主动学习的,老师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学生提问不需要得到教师的允许,也不需要站起来,他们往往问得很多。在实验教学时,学生通常有机会自己准备设备和材料,并独立进行实验。教师还要求他们撰写实验报告并向全班同学汇报。显然,美国的学生在学习上比我国的学生更加主动,更为独立,更具有创造性。 5.理论与实践孰轻孰重 我国曾有访美学者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中美两国学校里的重要问题。”然而,焦点是不同的。在我国的科学课堂上,过分强调理论的学习,演示与实验活动却常常被忽视。正如我国一位学者所说:“中国科学教师只要能够用语言把问题解释清楚,他们就不会去动手,而美国学校则更加强调实践。”就对待实验和动手操作的目的而言,中美两国中小学的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一位访美学者作了如下的比较:“在中国,动手操作实践是为了证明课本上的理论和结果。学生只需用相同的方法和仪器,做相同的实验,并期望得出相同的结果。然而,在美国,动手操作活动的目的是发现课本上以及课本外的理论和结果。因此,学生受到鼓励进行不同的实验,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并得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和结论。”美国的科学教师注重动手操作,只要能够通过动手操作阐明的理论,教师就不会用语言去解说。美国中小学科学教学的演示和实验活动有3个特点:①所用的设备和材料并不奢侈、昂贵,大多是一些简单而又便宜的;许多仪器是教师自己利用日常家庭用品制作的。②由于动手操作与日常生活情境相联系,既生动活泼又切合实际。③大量使用计算机。 一位访美学者这样描述了他所观摩的一堂高中化学课:“在学习新课时,教师并不像中国教师那样先讲授,而是把学生分成小组,带领他们进行实验活动。学生自己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并作出分析。做完实验后,学生再阅读教科书,查阅有关的参考资料。他们各自得出自己的初步结论,然后与小组的其他同学分享彼此的实验结果。最后,教师花一点时间总结实验并提出理论。这样,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得到了培养。”另一位访美学者对生物实验课作了如下的比较:“中国的生物实验课总是在教师讲课之后进行。首先,教师详细地向学生解释实验的目的、要求、方法和设备。然后,学生像照着烹饪书做菜一样做实验。他们不知道实验的所以然。而在美国的生物教学中,实验经常是在教师讲课之前进行的。在实验手册上,投有关于实验的详细解释,而是一系列问题。教师促使学生理解这些问题,然后,学生自己独立地做实验。他们必须积极地思考、阅读、设计、观察、记录,并得出结论。显然,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比较中美两国中小学的科学实验课,访美学者发现,“中国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是试验性的,而美国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是探索性的。”这值得我们深思。 6.评价方式 由于我国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及考试制度的束缚,教师和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强调的是常模参照评价(全班按分数排队,比较强弱胜负)。这种竞争性的评价是有局限性的。它把是否“成功”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惟一标准,脱离了大多数学生的实际。这种评价方式,只有少数学生能得到好名次,并取得分数意义上的“成功”,而大多数学生则注定是学习的失败者。这不利于大多数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结果是学生的家庭作业负担过重,考试的压力过大,致使许多学生精疲力竭,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所谓“高分低能”现象主要就是由这种被动、封闭的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造成的。而美国对学生科学课程的评价主要看重创新能力。我国有些高才生到美国去读大学或研究生,学习很努力、认真,若老师讲了六个要点,考试时他们决不会改变一个。在我国这样的试卷自然得满分,可在美国一般只能得C等,而有些学生只写了一两个要点就能得A等。我们的学生不理解,老师的回答是值得回味的,“你答的六个要点都是我讲过的,我讲过了你还说它干什么?我讲过的六点,那是我思考的,是已经有的六种可能性或解决问题的六种方法。有的学生虽然只写了一两个要点,但那是他自己想出来的或通过其他资料获得的,有创建性。我讲课的目的,就在于启发大家通过我讲的六个要点形成你们自己的思考,得出你们自己的答案。” 由此可见,多年来,造成我国学生高分低能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以上的科学教育理念。因此,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观念亟待更新。首先,要更新我国科学课程中的不足:科学课程过分注重学科的逻辑性,忽视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我国科学课程带有精英主义的性质,不利于科学的普及。其次,科学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加强科研过程和方法的训练,确立探究式的科学教学模式;突出动手操作,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等等。这都是我国科学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小学科学论文:浅析“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与思考 【论文关键词】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 历史回顾 课程体系 课程构建 【论文摘要】“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建设是当前高师小学科学教育人才培养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根据课程名称与研究层次的变化,把“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划分为小学理科教授法孕育于教育学之中时期、小学自然教学法研究的独立起步时期、小学自然教材与教法研究受到冲击的时期、小学科学教育研究的重要发展期、当前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深化改革期。对“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充分考虑学术性与师范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关系,加强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的编写,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改变对师范生的评价,积极开发与利用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资源,以推动“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规范化建设,使之逐渐走向成熟。 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开设的“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其建设与实施质量将直接影响师范生从事科学教学的基本素养和专业化发展,并在人职以后对当地小学科学教学产生辐射作用。因此,“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建设是当前高师小学科学教育人才培养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对其课程建设的基本历程进行回顾和当前现状进行思考,对于推动“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规范化建设,使其课程体系逐渐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程 我国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其名称经历了格致一博物一理科一自然一常识一自然常识一自然一科学的曲折变化。作为培养小学教师的师范院校的重要课程“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的命运也随之跌宕起伏。结合历史的发展,根据课程名称与研究层次的变化,把“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划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一)小学理科教授法孕育于教育学之中时期(19041912)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和《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规定在初等和高等小学开设格致科,从此确立了小学科学课程的独立地位。 针对小学各科教学,师范学校开设了各科教授法的课程。比如1905年,蔡元培等编著的、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教授法原理》,作为初级师范学校的教科书,对“教授法”的过程、教师、学生等基本理论概念进行阐释,主要内容是教学原理。1914年徐特立的《小学各科教授法》,对小学各科教学的基本规律作了全面深刻的论述,“其中阐述了地理、理科的教学任务、过程、原则、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等,其重点是‘研究小学各科之目的、材料及其处置方法”’。 (二)小学自然教学法研究的独立起步时期(1912—1956) 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改“格致”为“理科”,内容未变。1922年,小学改为四二制,初小设“社会”(包括卫生、公民、历史、地理)、“自然”。高小设卫生、公民、历史、地理、自然。规定乡村学校无力单独设科的,可将社会、自然合并为“常识”科。 这个时期我国教学法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时期的标志就是“教授法”改为“教学法9901919年,陶行知对“教授法”提出质疑,指出“教的方法主要根据学的方法”,建议把“教授法”改为“教学法”,目的是突出学生的本体、自主的过程。随着小学自然科或常识科的开设,从事一线小学教育的专家也开始了对小学自然教学法的研究与探索。 从表1明显看出,“小学自然教学法”的研究在这个时期已经作为一门新的课程从普通的教材教法中分离出来,主要是面向在职小学自然教师。编著者大都是长期置身于一线自然教育教学的研究,亲自执教小学自然,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注重对教材的分析,突出自然教学中的具体教学方法研究。这个时期,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的倡导者和开拓者陶行知提出了科学教育的重要性,从“教学做合一”思想出发,认为科学教育最好的方法就是“提倡玩科学的把戏”。以上编著的教材里所蕴含的科 学教育思想与我国教育部2004年从法国引进的“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以及2l世纪初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倡导的“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比如俞子夷、朱最肠1934年合编的《新小学教材教法》在理论上受杜威、桑代克、赫尔巴特、陶行知等的影响,在下编第七章里分析了课程标准对自然科的教学目标与教材的范围、选择、组织的要求,强调观察、实验研究是自然的手段,不是研究自然的目标。目标是从实验、观察,合了讨论、阅读、讲演,寻出一个关系来。指出自然科的教学过程是归纳兼演绎而且是注重在做里学的。因此,这个时期的小学自然教材教法为我们留下了宝贵遗产。我们当前正轰轰烈烈借鉴国外科学教育的时候,更不应该妄自菲薄不能忘记我国科学教育的传统,要从中深入挖掘其中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探寻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教育之路。 (三)小学自然教材与教法研究受到冲击的时期(1956一l981) 1956年,中国制定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教学大纲,规定初小阶段的自然课内容在语文课中进行教学1963年颁布了第二个自然教学大纲,只规定了高小的自然教学任务,过去初小的自然课被砍掉了。1966—1977年“”期间,科学教育质量大幅度下降。1978—198年,在社会秩序刚刚从大乱转入初步稳定之后,教育部颁布了第三个全国通用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自然常识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规定只在小学阶段最后两年开设“科学常识”。这个阶段的小学科学教育处于边缘地位,师范学校开设的小学自然教法也受到严重影响。为了减轻师范生的负担,减少课时,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58年出版了《师范学校小学自然、历史、地理教学法》。虽然1980年教育部颁布的《中等师范学校规程(试行)》规定了中等师范学校开设“小学自然常识教材教法”,但并没有制定相关的教学大纲,只在中师物理、化学、生物相关学科的教学大纲中要求选取小学教育工作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师范教育自然教材教法的研究在这一阶段没有得到重视和发展。 (四)小学科学教育研究的重要发展期(1981—2001) 1981年3月教育部颁发《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自然从三年级起开设。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一批理论教育工作者引进西方的科学教育理论和实践,并运用于我国的教育实践中,比如刘默耕推广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的“探究一研讨”教学法,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以后经过大约l0年的实践与探索,1992年国家教委颁发《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自然教学大纲(试用)》,终于第一次在国家教学大纲中将小学自然课列为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自然”从此成为整个小学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 随着我国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和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20世纪9o年代中师教育沿两条线索进行改革:一是积极尝试新模式培养大专及以上层次的小学教师;二是大量原有中等师范学校在三年制不变的条件下,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H嗍为了深入进行中师的教育教学改革,国家教育委员会于1989年颁发《三年制中等师范学校教学方案(试行)》,课程设置中的理科必修课和选修课中都明确了涉及小学自然教学的内容以及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要求。为了让学生毕业后胜任数学和自然的教学,许多中师试办的大专班划分出“理科”方向或者为“数学与科学方向”,如湖南岳阳师范学校、湖北阳新师范学校等把“小学自然教学法”列入必修课。这个时期的教材有林有禹等编的《中等师范学校课本(试用本)——小学自然教学法》,1983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92年,湖南岳阳师范学校隋国庆著《小学自然教育学》,由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等等。教材内容比民国前后的教材教法内容有所拓展,比如增加了对小学自然的教学过程、教学原则、实验教学、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的阐述,但对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研究重视不够,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不高,理论体系仍不成熟,学科研究滞后于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缺乏实践指导的有效性,国际开放性不够。 (五)当前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深化改革期(2001至今) 世纪之交,建国后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小学“自然”课改为小学“科学”课,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从理念、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各个方面对小学科学课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我国小学教师的培养在21世纪初开始进人高师的行列,本课程的发展开始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近几年,针对小学科学课程而编写的教师教育教材主要有陈华彬、梁玲编著的《小学科学教育概论》,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张红霞编写的《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两本教材的共同点是具有开放的国际视野,突出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体现了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堂教学的组织与评价。但两本教材对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框架结构、概念范畴、理论基础等问题的认识还不够清晰,还没有建立起自己学科独特的一整套概念、范畴、体系。这些问题降低了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学术水平,制约了该学科的发展。 二、“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与建议 当前,西方小学科学教师职前培养的课程体系比较完善和科学。比如:美国的科学教育课程由科学本质、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和教育科学课程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的课程可以为师范生提供科学教育学领域的整体知识,要求师范生在现场经历中得以实施。](嘣’教师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来组织教学,普遍采用探究式的、开放的教学方法,有“小组讨论、学生提问、课前简短汇报、小组动手做研究、演讲和专家讲座、写教学计划、教学实习、采访科学家和工程师、教材阅读、使用计算机、文件包设计和编辑、反馈和评价等。”师范生经过这样的亲历活动,能悟到科学教学理论的实质,有利于将这些教学理论真正用于实际教学,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保持学生的持续学习与研究。 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学教育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即便在西方,以科学素养为目标的科学教育新理念和实践还在完善中,因此许多问题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作为培养科学教师的核心课程,应注意吸收和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努力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小学科学与课程论”的新课程体系。 (一)处理好学术性与师范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关系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如果处理不好学术性与师范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关系,就会使得小学科学教育课程出现某些失衡,导致培养出的师范生的科学教学素质与一线小学科学教师的要求之间出现一定程度的落差。因此如何真正处理好课程设置上师范性和专业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关系,追求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设置的合理性,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二)加强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的编写 —个学科领域的教材代表了这个领域的专业程度。当前,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的教材种类很少。现有教材的结构框架、内容选择等都处于探索形成阶段。现有教材缺乏小学科学教育的针对性,关于小学科学知识、教学模式、教法与学法等概念有待理清,教材的系统性、逻辑性与可读性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改革课堂教学方式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指出:“如果我们要想很好地完成改革的使命,那么专业进修就必须包括那种能使预备教师和现职教师积极参与可以充实其知识,增强其认识,发展其能力的活动。”J(耽’当前高校的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严重缺乏可操作性,使这门本应具有大量的、系统的教师教学操作方法示范和学生的操作行为训练的课程的价值得不到应有体现。因此,教师要组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通过具体高效的教学策略,达成课程目标。 (四)积极开发与利用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资源 近些年,设置科学教育专业的高校逐步增多,关于科学教育的书籍大量涌现,小学科学课程的教改逐步推向深入,小学科学教学呈现出精彩纷纭的生动材料。教师要适时把各种资源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要充分利用实习基地资源让学生深入小学课堂进行观课、讲课、交流等教学实践活动。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生成性资源包括学生的质疑问难、微格试教、教学反思等的积累。 (五)改变对师范生的评价 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师范生成绩评定既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我们要注重学生科学教学素质与能力的考察。在整个评价体系中,既要有终结性评价,更要有形成性评价;既要有“量”的评价,更要有“质”的评价;既要有他人评价,更要有自我评价。通过科学的评价,促进学生科学教学素养的提升。 小学科学论文:关于小学科学新课程背景下引领学生合作学习的研究 [论文关键词] 合作学习 小学科学 新课程 [论文摘要] 新课程强调学习方式多样化,小学科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学科,学习方式更要多样化,应按科学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现就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应克服的不良倾向、动手操作的引导、应遵循的原则等作简要阐述。 小学科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学科,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重要阵地,是在小学阶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科学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全民科学素质工程和素质教育工程的成效。交流与合作是科学学习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所产生的效应远大于教师的单向传授。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通过学生交流与合作学习,可以使不同的探究者贡献出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使探究者完成单个探究者无法完成的复杂任务。只有协调的合作行为,才能真正达成科学探究的目的。合作的方法与形式有许多,下面谈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引领学生合作学习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1 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小组合作能增加学生间的情感和语言交流,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使学生为小组成功而欢呼,为小组失败而捶胸顿足。小组成员在合作、互助的气氛中面对面地交流,共同探讨,解决问题。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采用以下不同的合作学习形式: 1.1 讨论交流式:通过组内同学讨论交流的形式解决学习中存在异议的问题。 1.2 实验探究式:对一些需要通过实验探究的教学内容,组织组内同学合作实验,验证科学结论。 1.3 小组对抗式:此类合作学习是指教学中教师引导组与组之间就一些探究问题进行比赛。 1.4 小组互补式:是指学生对探究实验过程中生成的问题,教师引导组与组之间进行互相补充交流的学习形式。 2 小组合作学习应克服的不良倾向 在进行合作学习时,一方面应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营造持久活跃的群体参与氛围,另一方面应加强对组长的培训,让组长协调好组内同学,让每一个人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要防止三种不良倾向: 2.1 把小组讨论变成为个别学生的专利。刚讨论时,每个同学都会争先恐后地发言,以表明自己的观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少数几个优秀的学生慢慢地成了小组内的“权威”,一部分的同学成了处境不利的对象,他们也渐渐地也失去了发言的勇气。于是小组讨论就变成为个别优秀生的专利,结果便是个别优秀生说,其他同学听。“知识由教师灌变成了由小组长灌”。大部分学生获取得的还是死知识,不是自己探究的活知识。我认为在讨论学习时,教师应仔细观察每个小组的动态,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积极鼓励处境不利的对象,树立组内成员互助意识。形成良好的讨论氛围,让每位学生都能为探究目标作出自己的努力。 2.2 追求表面上的热闹。这是目前在合作学习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教师为了追求课堂上学习气氛的热烈,以显示教学上的宽松、民主,任凭学生的自言自语或大喊大叫,甚至对于学生的借机“放松一下”或“吵闹一下”,教师也会视而不见或一笑了之。久而久之,必然会导致教学走向另一个极端。我认为,讨论学习时,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针对问题,如何激发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答辩,如何点拨学生去理解、去升华;讨论学习时,教师游走于各组之间,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序地开展小组活动,避免无效讨论。课堂上,针对个性差异,对几个已经完成讨论的小组采用正确引导,展开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交流,避免讨论中学生放松自己。 2.3 评价的单一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评价学生往往就那么几句:“你回答得很好”、“你说得真好”等。有时,针对某一问题,大概是学生汇报的答案正中教师下怀,教师顺水推舟给予肯定,结束了汇报。难道50多位学生八九个小组答案都会一样,就没有不同的声音?我认为在一个小组中,即使是对同一问题,也可能存在不同见解,教师应该延迟评价,要留一些时间设问“有没有不同的意见”,让各小组代表充分发表各自不同的意见,让全班学生共享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另外,平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评价,让他们在小组内展开互评,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学间如何评价呢?⑴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弄清观点的来源;⑵站在他人的角度想一想;⑶把自己的看法和他人的意见比一比。教师要参与到学生活动之中,克服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评价时直言不讳,在评价自己与他人时,往往只看到别人的缺点与自己的优点,使被评价者陷入尴尬的境地,严重挫伤其学习积极性的现象。 3 加强合作学习中动手操作的引导 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成功的科学研究都是由一个团体合作完成的。个体本领再大,那也是有限的。在科学教学中也应该注重学生团体合作能力的培养。如何把一个团体的力量发挥到最大限度,使每个成员各尽所长,都有动手的机会是我们要关注的地方。 3.1 人人有任务。合作学习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者地方领导能力。所以小组长应选择组织能力强、学习态度好的学生,让他(她)负责组织成员进行动手操作,开展讨论探究学习。记录员笔头要快,需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包括合作学习的结论、结果,动手操作、组织讨论过程中的疑难问题等,同时还记录小组成员中不积极参与合作的现象,以便以后改正。汇报员应选择口头表达能力较好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向全班或老师进行汇报。 3.2 人人要动手。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之一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优生与处境不利的对象的关系,不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优生更优,处境不利的对象更差。为此,我首先鼓励处境不利的对象积极动手,大胆发言,勇于说出自己的意见,即使说错了也要说出来;其次,在组内安排处境不利的对象优先发言,让处境不利的对象先说出最容易想的解题策略,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第三,要求处境不利的对象认真仔细地听取别人意见,听完再动手操作,细致分析一下过程;第四,教师进行指导时,应更多关注处境不利对象的学习操作活动,了解他们的学习思维状况,帮助他们解决操作困难。 4 小组合作学习应遵循的原则 无庸质疑,好的合作学习的确有事半功倍之效,但也不乏流于形式,为小组学习而小组学习。纷乱嘈杂,看似热烈隆重,实则收效甚微。因此,和其他学习方式一样,小组学习也应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有的放矢,为学生积累知识、提高能力服务。 4.1 适应性原则。小组合作学习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方式,它是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的一种。它的运用应该适文、适时、适人、适量。 4.2 合作、探究与竞争的原则。“小组合作学习”是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小组成员在同一时间内,针对同一问题进行。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其他成员的见解和想法,从而使自己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但由于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对同一问题的思维水平必然有高有低。如果教师一概而论,同一标准,统一要求,势必挫伤优生的积极性,而处境不利的对象则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在合作学习共同要求的同时,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求新求异。展开竞争,比一比谁说得更好、更全面,谁的见解更独特。这样,才能发挥小组中每位成员的优势,真正实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4.3 时效性原则。注重实效是每一个有目的活动的基本要素。“实效”和“时效”有所不同。小组学习的时效性是指在提供了充足学习、活动时间的基础上的实效。课堂教学中,给小组学习提出了明确的目的要求,也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活动时间,以完成感知、认知、整理、反馈等学习目标。教师不能急于求成,以偏概全,必须在充分调查学生的共性、分析个性后才能下结论,才能确认学习的效果。 4.4 鼓励性原则。教师对于学生汇报的学习成果,必须明确而中肯地给予评价。既要有效鼓舞学生信心,又要形成正确的认知。实际教学活动中,在达到学习时效的同时,往往会出现一些“意外”。教师应作好课堂调控,变“不利”为“有利”,教师要善于正向鼓励,让学生敢于问难、乐于解疑,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都能体会成功的愉悦。还要善于存疑探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一时难以解答,难以判断正误,教师决不能含糊其辞,应实事求是告诉学生“这个问题老师一时也说不清楚”,并留下悬念,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寻找答案,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精神。 4.5 多元性原则。合作学习本身具备开放而有活力的特征,合作的对象除去一般意义上的生生互动外,还应遵循多元化的原则。教师是引导者,但不应该游离于活动之外,也应蹲下来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共同质疑、共同解惑、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的思考,感悟他们的见解,这样既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共同讨论的兴趣,又能有效调控活动的角度、方向和效果。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展现课堂活力,优化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我们应该积极倡导,广泛用于科学教学活动之中。 小学科学论文:浅议小学科学探究中的一些问题 论文关键词: 小学科学 探究问题 论文摘要: 如何最有效地进行科学探究教学是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存在的令人困惑的问题。本文认为,探究式教学是一种精心编排的教学活动,但不是唯一的教学方法;不是所有的探究活动都要强调亲自动手;教学中不能割裂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二者之间的关系;探究式教学并不是杂乱无章,而是一种精心编排的教学活动。 随着小学科学课的普及,虽然“科学探究”一词经常被提到,但对于什么是科学探究和如何最有效地进行科学探究仍使部分教师深感困惑。教育工作者很少有机会亲自体验科学研究,对此,多数人认为教师做学生时没有学过科学探究,也没有学过如何用这种方法教学生。下面是我对其中一些最普遍的问题的思考。 一、探究并不是唯一的教学方法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探究式教学是科学教育的主要特征,但是没有把探究式教学当作教学的唯一方法。科学教学应该包括多种教学方法。即使是在探究式教学中也包含着多种形式和方法。 教师必须为完成特定的学习目标确定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这些特定目标包括形成概念性理解、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和体会科学探究等。参加强调动手的活动,阅读有关资料,开展班级讨论,教师进行示范演示,参加有助于提高能力的活动,观看影片、录像,进行科学探究等诸多方法,只要适当地加以运用,就都是很重要的教育手段。对于教师而言,教学目的就是要在教学方法、学生自主探究和教师指导这三方面创造一种教学平衡。如果教师过于僵化科学探究和其他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就会大大削弱成功地进行科学教育的可能性。 二、不是所有强调动手的活动都是探究,也不是所有的探究活动都要强调亲自动手 如今,课堂教学可以利用许多高质量、强调动手的科学课程和科学材料。但是,使用强调动手的教学法并不总能保证教学科学进行的有效性,强调动手的教学法不一定就是探究式教学法。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应有机会提出自己的问题,计划、设计并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回答其中的一些问题,有充足的时间思考问题、互相交流,以发展概念并为自己的发现辩护。 用探究的方法教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允许学生拥有适度的自主权,即让学生有机会接触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并寻找合适的途径解答这些问题。这并不意味着每个学生都从他自己的问题出发进行工作或是独立地进行科学探究。富有成效的探究活动可以由全班学生就同一个问题展开探究活动,或是分小组探究不同的问题。 强调动手的学习活动是否就是探究活动,这常常要由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并让他们找到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而给予的弹性程度而定。这有别于教师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采用相同的方法找到共同答案。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明确他打算让学生掌握什么科学概念,允许学生的探究活动出现多样性,承认对于同一个问题可能存在多种解决方法。 虽然探究式学习包含要求学生主动地学习并发展更高层次的思维能力的目标,但强调亲自动手的学习并不是达到这些教学目标的唯一方法,其他的资源对于激发问题和提供信息也很重要。一方面,书本、文章、英特网上的信息和个人亲自参加的会议和进行的访问都能激起学生对某一论题的最初兴趣,从而引发科学探究活动。另一方面,一旦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这些资料就可以成为辅助材料为科学探究活动提供额外的支持。 三、不能割裂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二者之间的关系 科学教育改革时期,应该把教学重点主要放在教学内容上还是放在教学过程中呢?我认为,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都很关键,强调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探究有助于学生掌握了解周围世界的方法。“学习科学具有双重优点,因为科学既是一种方法,又是一系列思想,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结果。作为一个过程,科学提供了寻找信息、检验思想以及寻求合理解释的方法;作为一种结果,科学是能够用来理解新的经历的思想体系”。(温·哈伦《投入科学》)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探究的过程与获得概念性的理解和知识这两者是协调一致、齐头并进的。但是,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能否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依赖老师和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的经验和信心。我们常容易出现一方面强调既重视过程技能的发展又重视科学内容的掌握,另一方面却又只对其中的一项进行细致的检查,而忽略另一项。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发展探究技能,使之成为一名优秀的探究者,要相信:只要有大量的实践,假以时日,这些技能就能发展成熟。 四、探究式教学并不是杂乱无章,而是一种精心编排的教学活动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较,尽管探究式教学有不同的要求,但它也需要高水平的组织、计划和安排,这有赖于师生的共同努力。能够为科学探究活动提供支持和帮助的课堂环境需要有意识地培育。教师应该为科学探究活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教师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起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促进者或向导,教师要设计出一系列概念性的框架,对此学生们可以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这种概念性的框架是指导学生深入学习科学概念的基础。在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作巡视并与各个小组交流,听学生们的问题和想法,不时评价他们的探究进程并确定合适学生进程的学习计划。必要时,教师还要把学生集中起来,通过演讲、示范或讨论等形式提供其他信息。 学生对探究性学习意识的形成有着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从易到难,从具体到复杂,使学生逐步树立探究的意识,掌握探究的方式与方法。 首先是敢于探究。敢于向司空见惯的行为和公众认可的标准答案提出质疑,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而探究习惯却是学生在学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的。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要注意对他们进行探究性学习方法的培养,要给他们营造探究性学习氛围和空间,使他们勇敢地跨出探究的第一步。教师应制定正确的探究目标,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引导学生寻找逐步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探究中会遇到一些问题或困难,教师应主动倾听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从失败中汲取教训,获得成功并享受成功的快乐。其次是善于探究。探究是学生的一种学习行为,必须持之以恒,通过教师不断地引导从而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会探究。再次是乐于探究。当学生把探究作为一种学习的需要,逐步成为学习的行为习惯时,就会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学习也就会成为学生的一种内驱动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还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例如在指导《压缩空气》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玩皮球,在玩的过程中会发现很多有趣的问题,如:皮球为什么可以捏扁,放手后会复原?为什么有的球弹性好,有的球弹性差?……学生带着自己发现的问题探究,探究兴趣就会更浓厚。弹性是怎样产生的呢?弹性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呢?学生提出问题,再带着问题去探究,逐渐构建起从实践——提出问题——再实践的循序渐进的知识结构。 为了使探究活动更有成效,教师应该为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承担起更多的责任打好基础。教师还应该创造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环境,让学生可以在这种环境中学会如何组织和使用教学材料,营造一个能够提供支持的社会环境,使学生能够在这种环境中以小组或大组形式进行合作,积极参与对话交流并学会尊重别人的看法。 小学科学论文:论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整合 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科学;课程整合 论文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以网络和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了学生观察世界、探究世界、拓宽视野的一种现代工具。本文从内容、方式、专题三个层面对有效进行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的科学整合进行了相关探究,并提出建议。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网络和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了学生观察世界、探究世界、拓宽视野的一种现代便利工具。现代信息技术以它的交互性、广博性、便捷性为科学课堂打开了新视野,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积累科学文化底蕴的过程。 一、课程内容的整合——实现知识的再现与补充 现行小学科学教材中。经常出现一些离现实、离时代比较远的信息,教学内容明显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大部分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科学素材和教学内容,由于编写的限制。很难在教材中及时、准确地反映出来。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则能较好地化解上述教材内容滞后的现实与科学教学的实际要求的矛盾,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现和补充。 例如,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进一步观察岩》一课中,通过模拟火山喷发实验,让学生明确玄武岩的形成原因。教材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对火山自然现象的了解,认识这种自然现象是形成玄武岩的主要原因。然而这一教学内容宏观和抽象,所举的事例也已久远,学生又缺少相应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因此,我们通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宏观的地球自然现象浓宿进教室,把千万年的漫长时间变化缩短至几分、几秒展现在学生面前;把复杂多变、抽象的地壳运动,变得集中、具体和形象;把最近的、影响最大的“火山”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不仅让学生对地球的地壳运动有了深层次的认识,更使学生经历了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教学中,先引导学生上网查询、收集、整理玄武岩、国内外的火山方面文字、图片等信息;再组织交流,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让他们自主了解火山与玄武岩的密切关系,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形成火山的兴趣与欲望。此后,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在课堂中再现火山爆发的场景,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引领学生分析探究玄武岩的形成原因,让孩子们在观察研讨中感受科学学习的快乐。 查询、收集、整理、交流、观摩、研讨学生思维的空间拓宽了,创新能力提高了,探索精神养成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加盟,引时代活水于课堂,使科学课堂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感,也为科学课堂注入了活力。 二、教学方式的整合——体现学习的自主与合作 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教学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充分利用情境、合作探究、研讨交流等学习环境和手段,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各层次的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建构目标。 例如,教学俄们知道的太阳》一课,为了让学生能自主参与对太阳的研究,丰富科学课堂的内涵,我们可以引网络于科学研究性学习当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操作上分三步走:.学习第一板块,在学校校园网的子网站——“小学科学在线”网站(www.1ykx365.com)中“科学园地”中设“我们的太阳”子栏目,可确定若干块学习内容:如太阳的故事、太阳与人类、太阳的未来等;第二板块,各小组选定学习内容后,制订本组活动计划(包括信息来源、活动步骤及学习成果展示的方式)利用网络探究学习并完成研究成果。过程中教师及时查看学生收集资料情况,同时巡视指导,进行个别辅导,了解各小组活动进程。最后的板块,引导学生进行现场展示、汇报和研讨交流。过程中其它组的同学可以提问、评价,也可以进行相关学习材料的补充。 三、研究专题的整合——呈现学习的过程与态度 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探究过程中,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提高科学探究能力,丰富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领悟科科学实验的本质。在这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中,我们更应该利用信息技术和科学课程整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小课题的研究,帮助学生养成随时留意周围的新问题、新现象的良好习惯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自我发展。 例如,我们可以课前在校园网上一些学生乐于研究的科学小课题,如“蜗牛怎么不动了?”“梧桐树叶为什么落得有早有迟?”“爬山虎为什么能攀爬墙壁?”等等,并将其作为考核学生学业成绩的一项“长作业”,以提高学生科学小课题研究的积极性。然后,引导学生自行选题,或个人或组成研究小组,通过网络资源,查找有关资料,要求在学期末进行考核评定与表彰。过程中,老师做个有心人,关注、鼓励帮助学生的“作业”成效、及时发现并指导学生将研究成果,写成小论文在网上或在校园网的留言板上留言,甚至可以通过发贴子与老师或同学进行互动式的交流、研讨,或开展阶段性的成果汇报活动,以激发学生小课题研究的兴趣与成功的体验。另外,老师能将自己平时在学习、生活中不解的现象或问题在校园网上,吸引其它的师生一起参与解决和研究,壮大科学探究的团队。同时开设科学活动课,组织大家一起汇报、交流研究成果,催化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创新精神。 研究专题的整合,使科学课堂充满了“研”的品质,它诠释了研究性学习的内涵。首先,于科学知识与生活场景,教师将教学内容和网络资源进行了整合,形成了研究主题;其二,网络留言板的交互功能,使每个学生既是科学信息的获取者,也是科学信息的提供者,这样便形成了一个密切与研究目标相结合的信息库;其三,网上资料的收集是专题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通过对资料的分析、筛选、整理,研究性学习在网络环境中找到实践的支点,同进,为最终问题的解决作好了准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其四,网络的现实与虚拟双重性推进了课后的延伸拓展,它不仅促成了研究主题的再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而且也达成了研究性学习的“行无止步,研无止境”之境,使研究又开始新一轮的动态生成! 四、课程整合的几点思考 现代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有效整合,丰富了科学课堂的内涵,拓宽了科学课堂的外延,而且也促进了学生良好学习方法的获得,。但是如果使用不当,反而会带来负面作用,因而使用得当是关键。在整合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把握好几个度: (一)把握好权重比例的“度”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整合,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孰轻孰重?我们应该有个权重把握,避免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时候,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从科学课程的实际需求出发来使用信息技术,它只是作为辅助手段引入课堂教学,切不可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甚至不惜以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同时,还要注意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需要一个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师生间、生生间的水平又不尽相同,尤其小学生,往往因相关同步知识不具备而使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本身遇到障碍。 (二)把握好信息扩充的“度”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整合,需要教师在课前有选择地为学生筛选相关的学习内容,对学习内容事先进行有机地修整,既能让学生接触广博的有效信息,又能给学生留有思考和想像的时间和空间。网络上的资源虽然非常丰富,但并非所有信息都是有用的,重复现象较多,质量也比较低。如果学生只会把网页整个保存,而不进行整理、加工,就不利于学生消化和真正掌握探究得到的新知识,若是全部由教师进行自制,既需投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又受到一定技术水平的限制,有时不能精确地表现出设计需求,还会耽误本身的教学任务。这就需要教师做好筛选预设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掌握自己的学习主题,下载和主题相关的信息资源。 (三)把握好衔接融合的“度”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是较高层次的“糅合”与主动适应。我们必须改变传统单一的辅助教学观点,从课程的整体观考虑信息技术的功能与作用,把握好融合的度,以“有痕为无痕”,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情景,创设条件让事实说话,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改善学习的目的。 (四)把握好合作学习的“度” 把握好合作学习的度,主体现在二个方面:一是提高合作学习的效度。做好分组工作,既要注意各组人员的兴趣特长,又要注意相互交流的融洽度,包括现储科学知识量、现代信息技术操作能力、性格互补等情况,尽量考虑分组的合理性;做好过程的指导工作,从分工到采集到汇报交流,教师要关注过程细节,在由扶到放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合作;二是找准合作的最佳时机,在个人学习能解决的情况下尽量不采用。 小学科学论文:浅谈小学科学课程教师队伍建设 论文关键词:基础教育课改 小学科学 教师队伍建设 岗位培训 教师培养 论文摘要:小学科学教师队伍建设,是小毕科学课程建设和发展的基本保阵。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对小学科学教师队伍建诬问题,从脚位成长和师范培养两个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始于新世纪之初的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至今成效明显:素质教育得到有力推进;儿童全面发展、自主成长的教育环境正在形成;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同时体现现代科技和文化特点的小学教育课程体系初步建立;学校教育中单纯知识传授的情形大为改变,培养会生存、会生活、会学习、全面而又和谐发展的人,已是学校教育最为强调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目标。我国基础教育正在步入从全面普及向全面提高质量的发展阶段。 小学科学,是课改中设立的新课程。科学课的实施,对小学课改的整体推进作用明显,因而在新课改的进程中,尤为受到关注和重视。科学课程在各地建设和开展情况不同,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各异,但却均表现出教师队伍师资缺乏和团队专业水准不高的相同问题。笔者在对二百余所各级小学科学课程建设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小学科学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愿与关注者共同探计。 1小学科学教师队伍专业教师缺乏、专业教学水平不高、工作繁重。多数学校科学教师队伍不能满足“基本胜任小学科学教育的需要” 应当重视的部分调研数据分列于下。 学校科学课专职教师只占任课教师的22%,兼职教师比例高达78%,且年更换率近40%。 任课教师学历达标约90%,但专职教师中具有科学专业背景的只有68%,而兼职教师则不足20%。 75%的科学教师由学校安排任课,并非个人选择和要求。 专职教师中通过科学课程岗前或在岗培训持证上岗者约为47%,兼职教师则不足15%。 专职教师都兼有管理实验室和器材室的工作任务。90%的任课教师周课时超16节,38%的教师在18节以上。 75%的教师认为,教学中设计教学活动、理解教学内容、把握课堂教学目标、分解和落实课程目标,均感到较为困难。 50%的教师在教学中,教学方法和手段缺乏,许多科学课成为“讲科学”。 认为科学教师严重缺乏的学校占78%,认为不缺的只有11%.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须通过课程教学实现,这使课程专业教师队伍成为关键。充足的专职教师,合格和高水准的课程教学,是课程实施和课程目标实现的保障。小学科学课,有“教师即课程”的说法,但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科学课程的建设,严重受制于教师队伍建设的滞后。 2理解、支持科学课教师工作,改善工作环境,重视岗位培训,多途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创新教师培养体系,加快,学科学教师队伍建设 2 .1理解支持教师工作,改善教师工作环境.促进科学课教师成长 小学科学课教学,是一种新课程、新理念、新内容、新方法的科学实践活动,实践难度较大。学校领导应充分理解和支持,要努力创造物质与非物质条件,不断汇聚和拓展教学资源,给科学课教师相对宽松的教学环境,使他们精力充沛、充满热情地投入教学和教研,大胆探索,努力创新,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不少学校在实践中,创立了各种形式的任务驱动和目标激励机制,科学课教师在良好的工作环境中获取动力,自我提高,锐意进取,不断成长。 2 .2多途径提升科学课教师专业素养,促进专业成长 我国小学科学课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尚处初级阶段,多途径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和加快专业成长,对小学科学课程的实施和推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立足现实,各地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科学课教师培训工作,把岗位培训作为最为急切的科学教师队伍建设任务。通常的目标基本为专职教师专业水平提升和兼职教师普及化训练。力求持证上岗,基本达到国家要求。 岗位培训表现出新课程建设在教师队伍建设上的一种最基本的需求,各地在实践中逐渐总结出多种适宜的模式,进而逐步建立起有效的培训体系。 岗位培训策略一般包括:专家和教学骨干组成培训团;成立专门网站,建立教师争鸣、交流、异地探讨的平台;计划和组织专职和兼职教师参加不同内容和形式的专项培训;积极开展校本教研。 受欢迎的培训体系,常建构为“研训结合”的形式。培训方法主要有理论辅导(专家报告、教师传经),教材分析(整体和全面分析、专题分析、课例分析),专题研讨(专题研讨会和研究课),实践活动(亲历探究、实验制作、科技环保活动)和科学课沙龙(网上和校际交流)等。 多途径的科学教师培训,有效提升了小学科学课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增强了教师们的教学信心和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小学科学课教师的专业成长。 2 .3尽快创立小学科学教师培养体系,加快科学课教师队伍建设’ 我国师范教育的改革发展,近年来未能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变化和要求,尤其是未能给予小学科学教育足够的支持和贡献。 在教师教育已变化的今天,师范教育必须关注和顺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应当以此促进自身的改革和发展。不少地方师范教育中科学教师教育已经起步,时代呼唤高素质的小学科学教师,同时也赋予师范教育新的历史任务。 首先要尽快重建和创新小学教师包括科学教师的培养体系。尽快改变近年来小学教师教育弱化和无序的现状,有力地承担起新时期小学教师教育的重任,为小学科学教师队伍不断注人新的力量。其次,还须尽快完善小学科学教师培养课程体系,明确培养目标、内容及要求,保证小学科学教师培养质量。还要注意扩展高师教育职能,高师培养要与小学教学实际联系,教师教育要“下延后续”,走理论与实践结合,基础教育改革和教师教育改革共进、共赢、共荣的道路。 3结语 科学作为当今世界最为先进的文化现象,对人的影响意义重大而深远。儿童在科学的学习中,可内化科学精神,形成科学价值,领悟科学本质,最终养成良好科学素养。小学科学课程特别重要,科学教师队伍建设,是我国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基础教育改革目标进程中必须重视和完成的任务。 小学科学论文:关于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探索 论文摘要:科学教师素质关乎科学课程实施的成效,关系学生科学素养的水平。目前,小学科学教师总体胜任力不强,而且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着课程设置重知识课程轻实践课程、课程实施重讲授轻活动参与的方式、课程评价重鉴别轻发展功能等问题。对此,有针对性地开设包括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师专业发展等四个课程模块在内的综合性、实践性、发展性的课程;采用参与式、案例式、校本培训等多样化方式;确立促进教师提高的发展性评价;以达到提高小学科学教师综合素养,促进其自主发展的课程目标。 论文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 科学(3—6年级)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在小学阶段新开设的综合课程之一,其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素质。也就是小学科学教的素质关乎科学课程实施的成效,关系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目前,小学科学课教师大多为非专业出身,教师总体胜任力不强。调查显示,能胜任科学课教学任务的占11.8%,比较吃力的占52.9%,很吃力和不能胜任的占36.3%。而且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着课程设置重知识课程轻实践课程、课程实施重讲授轻活动参与的方式、课程评价重鉴别轻发展功能等问题。对此,应构建基于小学科学教师发展需求的先进性、可行性的课程体系是当务之急。本文拟从从小学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四个方面对课程体系进行探究。 一、课程目标:提升专业综合素养。促进教师自主发展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结合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对教师素质的特殊要求,确定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目标是提升专业综合素养,促进教师自主发展。 教师专业素养的内涵虽有不同,但一般认为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等三个方面。所以,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目标旨在提升科学教师应有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态度。具体地说,通过对小学科学教师的继续教育,使他们确立面向全体学生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科学课程相关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具有较高的科学课教学设计、多元化教学策略、教学反馈与调控、教学评价、课程资源开发、探究学习环境创设等教学实践能力,以实现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强化教师的自我反思与合作意识,提高其自我规划、自我调控与合作交流的能力,不断促进小学科学教师的自主专业发展。 二、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开设综合性、实践性、发展性的课程 我国目前科学教育专业毕业的科学课教师较少,调查表明,现任科学课教师中有70.1%来自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理工类学科,有6.4%来自音乐、体育、美术等文体类学科,有23.4%来自政治教育、行政管理等学科。这些非专业科学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科学课、其他学科教学实践的锻炼,虽然已具有作为教师的一些专业素养,但由于缺乏科学教育专业的系统培养和切合科学课教学的专业培训,他们还欠缺胜任小学科学课教学的一些专业素质。所以,他们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遇到的具有代表性、紧迫性的困惑或问题将是培训的主要内容。 依据科学教师胜任力模型的五维度:教学理念、学生理解、知识体系、行为能力、专业成长,结合当前小学科学教师素养的现状调查和发展需求,遵循教学理念的先进性、专业知识的综合性、专业能力的实践性、专业发展的合作性与自主性等原则设置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内容。本文主要从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师专业发展等四个课程模块选择最具针对性、操作性的内容对小学科学教师进行培训,坚持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协调统一。 (一)学科知识课程 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都属于专业知识素质,它们是教师从事有效学科教学的基础。 学科知识单一是目前影响小学科学教学成效的因素之一,调查表明,25.9%的小学科学教师最急需得到“学科专业知识”的培训。科学课是一门融合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等多学科于一体的课程,所以小学科学教师应具有多学科融合的专业知识。针对小学科学教师对一些重要的科学术语和科学观点存在着一定的误解,应加强包含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在内的跨学科知识的培训。为了达到学生理解科学本质的要求,教师首先要认识科学本质,针对我国科学教师对科学本质观理解的偏差,可以开设科技史专题、科学哲学专题。 总之,通过开设科技史专题、科学哲学专题、综合科学知识、生命科学基础、物质科学基础、地球与宇宙科学基础这些课程,加深小学科学教师的学科知识。 (二)学科教学知识课程 仅具有深厚的学科知识并不是教师知识的特征,教师应掌握如何把特定学科知识转化为适宜学生学习的教学知识,即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0ntent Knowledge),它是教师专业知识的核心。塔米尔(TaHlir)提出学科教学知识应包括课程知识、学生知识、教学知识、评价知识。据此,相应地确定科学课程改革理念、课程标准深层剖析;小学生心理发展与学习;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知识,为提高小学科学课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尤其要提到关于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与学习的知识,这是教师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是进行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和选择教学策略的主要依据之一,为此,必须了解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如何学习科学、已有的科学经验等知识。另外,上述教学知识运用于具体的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中,就形成了下面所要阐述的教学实践能力,所以,课程设置时把教学知识与教学实践能力相结合,重点在下面的教学实践能力课程模块中详细阐述,本模块中的教学知识和评价知识整合形成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指导这一内容。 (三)教学实践能力课程 教学实践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中的核心构成。一般认为,小学科学课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有效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和方法、教学调控、教学评价、课程资源开发等能力。 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中尤其要提高教师运用科学探究进行教学的能力。调查发现,不少教师在科学课教学中,是在“讲科学”。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的核心,也是科学教育的目标之一,所以,应强化教师如何运用探究教学策略的指导,提高教师运用科学探究进行教学的能力。另外,在一些教师抱怨实施科学课程的资源缺乏时,却忽视了教师就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所以,通过对教师如何进行科学课程资源开发进行有效指导,提高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和能力,为小学科学课的实施做好充足的准备。 (四)教师专业发展课程 教师的专业态度中一般都提到教师个体专业发展、反思与合作等方面。尤其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时代趋势下,教师专业发展,尤其是教师自主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教师自主发展是其专业发展的持久动力。 教师通过学习、研究、实践、反思与合作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教育科学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以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目的,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进行探索、分析、反思、概括,教学与研究密切结合。25%的小学科学教师最急需得到“科学教育研究方法”培训,为此,开设科学教育研究方法与实训专题,提高小学科学教师的科学研究意识与能力,促进其逐步成长为“研究反思型教师”。自我反思和合作交流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其中,反思是教师自主发展的核心因素。教师通过对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和结果等方面的反思,激发教师不断自主更新与发展的原动力,促进教师不断改造自我、完善自我。在强调教师自我反思的同时,还要密切教师之间的合作、对话,创建教学共同体,共同提升教师综合素养。为此,通过教学反思、教学合作案例的解读,提高参训教师反思、合作的意识与能力;结合小学科学优秀教师成长案例的分析,激励参训教师自我规划、自我提升。 三、课程实施方式:采用参与式、案例式、校本培训等多样化方式 课程实施主要分为集中培训和分散研修两个阶段。集中培训阶段主要完成重要专业知识的理论学习、研讨与体验,教学能力与专业发展课程的强化训练、案例分析、参与体验;分散研修阶段一方面是对集中培训内容进行实践探索和深化,尤其使教学实践能力在小学科学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得到训练和提高;另一方面是通过设计选修课程,开展更切合小学科学教师个体情况的培训,使培训更具针对性。 (一)集中培训 传统教师培训存在重讲授、轻参训教师主体参与,忽视培训者与参训教师积极互动、平等交流等问题,为此,适用有利于参训教师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体验、互动交流、反思实践的培训方式。针对小学科学教师普遍欠缺且需要专家引领的理论内容,可以采用讲座与研讨结合方式,这样在倾听、思考、研讨中深化小学科学教师对专业内容的理解。但是,这并不是主要培训方式,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将主要采用参与式、案例式、工作坊式等多样化培训方式,通过多种培训方式相结合,以提高培训效果。 1.参与式 参与式培训是在全员参与的氛围中,参训教师亲身经历主动、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从而达到自身教学观念、态度和行为的转变,并能将所学知识和方法运用于自己工作的培训活动。科学探究是小学科学课教师应运用的主要教学方式之一,但如何有效实施科学探究是目前小学科学教师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通过参与式培训,让小学科学教师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在“做”中体验,“做”中学,在主动参与的氛围中逐步提升教师科学探究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2.案例式 教师的在职培训应和他们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密切结合,才能真正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案例式培训是以小学科学课教学案例的解析为主线,以所学教学技能的运用为内容,在教学观摩、研讨、反思、实践中,逐步提高参训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活动。案例式培训一般指向小学科学课教师遇到的教学问题,所以,培训更具针对性、更具实践操作性。 3.工作坊式 工作坊(workshop)式培训是多人共同参与的场域、过程,且参与人员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相互对话沟通、共同思考、调查与分析、提出方案或规划,并一起讨论方案如何推动、如何付诸实践,以及如何反思、改进完善方案。它一般基于真实的教学情境,围绕特定的主题进行,由参训者、优秀学科教师、学科专家共同互动交流、积极思考,制定主题的行动方案,并在实践与反思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二)分散研修 分散研修阶段,参训教师将在小学科学教学的具体实践中继续参与培训,所以,针对这种情况,主要采用校本培训与网络培训方式。 1.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是指以校为本的培训,是在学校情境中,基于教师的具体教学实践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的培训活动。学校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场所,小学科学教学是教学能力提高的主渠道。短期的集中培训难以有效训练教师的教学能力,需要在小学科学日常教学实践中,在运用专业理论的过程中,在理论和实践相互促进中,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设计、具体实施中,在教师相互观摩、交流中得以训练。校本培训更有助于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教师持续专业发展。 2.网络培训 在2004年《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规定的指导下,发挥教师网络联盟在教师培训中的重要作用。利用各地市教师教育网,建设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丰富资源,为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通过视频讲座、专家在线答疑、同行交流互动等网络学习方式,为小学科学教师之间、小学科学教师与名师、科学教育专家之间的交流、互动提供一个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合作交流的良好发展氛围。 四、课程评价:促进教师提高的发展性评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在发展性评价理念的指导下,为参训的每位小学科学教师建立档案袋,实行教师档案袋评价。 教师档案袋评价是通过系统地选择、收集被评价教师的一些文本材料、实践记录等成果,展示其在一段时间内发展状况的质性评价方法。它不仅记录教师的成长过程,而且有利于教师自我反思、自我完善,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档案袋评价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根本目的。每位小学科学教师的档案袋中,除了有平时学习状况的记录,还有在培训结束时提交的小学科学教学录像和综合研修报告。教学录像能较真实反映教师的小学科学教学综合素质,尤其是教学的实践能力。综合研修报告中包括参训教师整个培训过程中的收获、存在的不足,以及个体未来的成长规划。教师培训的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40%)、教学录像(30%)和综合研修报告(30%)综合而定,分为合格、合格、良好和优秀等级。这体现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档案袋评价不仅考核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知识,也考查其专业能力和专业态度,做到评价内容的全面;档案袋中的具体评价形式,既有参训教师的学习笔记、研讨记录、学习体会,还有案例分析、课例设计,以及教师的课堂教学录像等,体现评价形式的多样化。教师档案袋评价较全面、真实反映参训教师的成长历程。 总之,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通过有针对性地开设综合性、实践性、发展性的课程,采用参与式、案例式等多样化培训方式,达到提升专业综合素养,促进教师自主发展的目标。 小学科学论文:对当前农村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现状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农村小学 科学课程 教学现状 论文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把加强科学教育摆在了突出位置,在看到科学课程的重要性的同时.只有中小学科学教师正确认识科学课程在学生终身发展和在社会中的作用、真正理解科学教育的内涵,才能从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出发,理性地关注科学课的改革,立足于教学本位工作搞好科学课程教学。农村小学的科学教学是一个难点,但同时也亟待加强。 进入20世纪以后,科学对社会的推动作用较为明显,这不仅是由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而且因为科学作为探索真理的活动,同时也在塑造人的品格影响人类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文化形态,思维模式及行为模式等等。 2006年2月国务院正式颁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明确指出: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对于增强公民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对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的比例相当高,公民科学素质的城乡差距十分明显。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质量,是提高未来公民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对于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项不可推卸的任务。 一、科学课程在农村开设现状 在农村由于缺乏科学文化知识,某些地方封建迷信盛行,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损失,甚至有时还会导致一些意外事件发生。长期以来,大多数的基础教育普遍存在重升学轻素质的问题,导致科学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调查中发现广大的农村的儿童对科学以及科学课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小学科学作为一门科学启蒙教育,它的价值是和语文、数学、外语等其他基础学科无法替代的,如果不重视农村地区的科学教育,就等于在扼杀农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课题组展开了一系列调查,希望通过调查发现困难找出原因,提出有效建议。 1.科学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与城市小学一样,大多数郊区、农村学校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把科学课列在副科之列,因为不是主课,其地位自然明显低于语文、数学、外语等所谓的主科,许多地方都存在着对科学课的挤课、占课现象。 2.师资力量薄弱。农村小学科学教师的师资状况很不容乐观。多数农村小学科学教师是兼职,几乎没有专业背景,这样的非学科专业背景直接影响课程的实施质量;学历层次普遍不高,多为中师,专科及专科以上学历较少,本科更少,这样更无法保证教师素质符合课程要求。 3.教学把握不当。首先,是教学内容方面,显得凌乱,深浅难易把握不够恰当。存在体系落后、不重视整体框架和结构的问题,有些书本知识严重老化,再加上不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既不能适应经济、科学和社会发展,也难以转向其它科学领域。 其次,在教学模式方面,不注意将书本知识与科学实践联系起来,忽视科学教育过程的复杂性,不通过科学研究进行学习。这样的科学教育,难以发展创造、直观、想象与怀疑的态度,难以在学生思想和态度的训练方面作出指导。 再次,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采取的主要还是讲授法,“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念、学生记”的教学方式只能使学生机械地背科学、学科学。有时甚至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企图把更多的新的科学知识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很难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加强科学教育,并不是堆积知识,而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4.教育经费缺乏,教学资源跟不上、教学配套设施缺乏。这是包括城市小学在内的普遍性问题。对于农村小学来说经费就更是一个突出问题了。由于经费的缺乏,会产生很多的连锁反应。 由于经费缺乏,教师少有参加教学研究和培训活动的机会。学校仅有的一点办公经费也只够给教师买粉笔和文具。由于经费问题,一般乡里的教研活动也很少开展,更没有资金也不可能去从事课题研究,教师学习的机会就更少,师资很难提高。 众所周知,农村的信息大多不够通畅,教学资源相对较少,学生查阅资料相当困难。有限的教学资源仅仅局限于教师、教科书和校内有限的图书资料。在所选用的教材中有很多查阅资料的活动但由于缺乏图书馆和网络,即使是教师查阅资料也不容易,更谈不上学生了,有时只好不了了之。 没有经费投人,教育设施奇缺当然难以适应和进行现代的科学教学。许多教室里基本的教学设施就是课桌和黑板,教室没有电源插座,就算有也是好多都是坏的,根本谈不上用电视进行录像教学,和网络、多媒体教学。更有甚者连弹簧秤、天平、温度计和试管这些最常用的、基本的实验仪器学校也没有配备。这让搞科学教学的教师感到非常困难,要不就花费大量时间自己去制作仪器和准备材料,如果没有精力和能力去做,就干脆带学生读课本,这样很多的科学教学就变成了一种“走过场”。 二、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现状的思考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提升科学课的学科地位 科学课在我国是2001年由自然课改过来的一门新课程,与原有的自然课相比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老师的授课方式上都完全发生了转变,各地教材不统一,课时不统一。这对我们教授科学的教师来说是一种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严峻挑战,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深刻理解科学学习的内涵,真正树立以学生发展中心的观念;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知识素养和完善的知识结构;需要教师具有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形成积极学习态度的能力。要知道这门课程的学习与传统的学科学习是完全不一样的,过去的老师总是站在讲台上,老师讲的话就是权威就是答案。而科学课程的讲授就需要老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学生要积极与教师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老师要正确处理一滴水和一桶水的关系,这已经不是过去一滴水与一桶水的年代了,要知道现在老师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应该是一条河,这条河里的水随时都是流动着的,是新鲜的。所以老师要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要有危机意识,真正意识自己的知识结构单一,能力有限,正视自己的不足,解放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没有经验可以摸索;知识不够可以学习。在不断探索、不懈学习的过程中逐渐熟悉科学教育的流程与要求。通过自身的学习,掌握一定的科研能力来更好的指导学生的科学学习。 一门课程的学科地位,取决于它的学科性质。小学科学课程的学科性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规定:“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以促进未来国民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加强我国在科技竞争中的地位。”因此,加强科学课程改革,首先须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上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下到各小学校长及科任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加强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科学教育提高到关系国家兴衰、民族命运的高度来认识,不再把科学课当成副科。而要确保科学课的学科地位。 2.加强师资培训,提高科学课程教师专业水平 实施科学教育的关键在教师。长期以来的传统观念给语文、数学等所谓的主科教师在培训上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而给科学教师带来的却是“不平等”待遇。以致科学课没人愿上,没人会上。针对面前农村现任科学教师专业水平较低、学历不高和专业局限的状况,必须加强农村科学教师的师资培训。要把转变教师观念贯穿与培训的全过程,让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权威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移到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要适应和满足科学教育的需要,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培训机构必须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师的培训,提升教师的各种素养,提高教师的教学、指导能力。 3.因地因校制宜,提倡科学学习的多样化 科学课程是国家与学校合作管理的课程,国家主要对课程的地位、课时安排进行规定,而课程的开发必须由学校来完成。学校课程要符合科学课程的性质,也要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应该具有可行性与实效性。在农村,各学校的办学规模二办学模式、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生源水平与市级学校都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各个学校在开设科学课的过程中,应该坚持的原则是:一切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鼓励师生自己的特色实施该课程。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在科学学习上有各自的差异,所以在目标定位上可以各有侧重,在内容选择上也可有各自特点。农村学校尤其要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做到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时制宜,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学习资源。校内外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现实生活中都包含着科学问题和科学道理,这些都是丰富的教学素材。科学教师如果加以很好地利用,这对课程资源相对缺乏的郊区和农村地区是非常有用的。 4.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人,切实改进农村教学设备。 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的不足主要由于教育经费缺乏造成,如果政府部门能够多向农村教育投人资金,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购置一些教学仪器和设备,帮助农村建立一些网络资源,那么农村在小学科学教学方面的一些困难就会得到有效缓解。 小学科学论文:关于PBL的中小学科学课程的改革探索 论文关键字:PBL;科学课程;学习项目 论文摘要:PBL基于项目的学习是以学习项目为主导来实施教学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本文尝试将其引入到科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将主要从学习项目的设计、实施与评价几方面展开论述。 我国传统教学的目的只是让学生获得现成的书本知识,而不是鼓励学生去主动思考、探索和创造新知识,这样就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而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科学探究精神,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此,对传统教学的改革乃是当务之急。基础教育课程中的科学课就是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设的,但是在我国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一直存在着“只会喊口号,没有实行动”的弊病,也就是对于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得很是理想,可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无非是延续传授式教学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在很多情况下这种“老师讲,学生听”的单调的教学形式只会抹杀学生的创造力和探究精神。PBL这一新型教学模式的出现给我们的基础教育课程的教学带来了希望,它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最大限度的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一、PBL的基本思想 PBL是Projeet—based learning的简称,译为荩于项的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以学科知识为核心,通过设定与学生真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与任务,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以培养其自我决策、解决实际问题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综合实践能力。它主要有以下特点: 1.以学科知识为背景,项目的设计‘应体现知识主题。 2.学习项目主要涉及真实生活情境中的实际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占主体地位。 4.用理论指导实践,使学生能真正体会到学有所用。 5.项目的有效性,即所设计的学习项目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是真正有效的。 6项目实施完成后,学生必须以成品的形式来体现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 二、中小学科学课程的特点 科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综合性学科,包括概念常识、技术能力、态度和价值观等全面的素质要求。它将各门学科的知识整合到一起,其中大部分问题都源于现实生活,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和将要遇到的困惑和难题,科学课程的整个教学实施过程就是要帮助学生解决这些困惑和难题。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着重采用探究式和体验式教学方式。观察访问、实验操作、资料搜集、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仿真模拟和实地研究等方法都是科学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激发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良好方法。 基于科学课程所具有的这些特点,只要我们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思路与做法合理恰当,就势必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以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三、PBL在科学课程教学实施中的应用 由PBL的特点我们不难发现,将其应用于科学课程的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下面主要以PBL在“资源与环境”课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为例来讲述PBL在科学课程教学实施中的普遍应用情况,其整个流程设计如下图所示。 1.确定学习项目 学习项目的确定是PBL在教学中应用的关键。学习项日是实施教学的堆础与导,其设计好坏关系到整个教学过程的成败,如果没有好的问题情境设计,没有好的教学过程的规划就不会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更不会达到理想的教学日标。所以在“资源与环境”课的教学实践中,务必要精心设计好与课程内容相对应的合的学习项目。 (1)教学目标分析 在中小学开设科学课程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牛更好地认识自然,培养其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促使学生理解科学内容,使其养成用科学的观点看待问题的良好习惯,并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其科学文化素养和科学探究精神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①学生能够利用网络查阅何关资源与环境方面的资料,将其中的有效信息进行组织编排,制成个人网站,与同学交流,从而巩固所学课程。 ②学生能发现现实生活中存存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方面的问题,并能自行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使自己养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2)学情分析 为实现教学日标,学生需要掌握计算机操作的本技能,会使用网上搜索工具查阅资料,能利用网页编辑软件制作个人网站;了解删络虚拟技术,蚪能利用这项技术进行辅助性学习;能利用所学知识指导自己的活实践活动,做到学以敛用。其中,计算机操作技术、叫页制作技术与虚拟络的应用技术部是学牛要完成学刊项目所必备的綦本技能,实施项目之前,教师应先了解学生对与这些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然后根据了解结果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朋所学知识指导的实践活动属于高级技能,这项技能的获得中要是在实践活动中慢慢积累,它要求学生侄实践中不断地交流、反思,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 (3)资源环境创设 要想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还必须要有一定的资源环境作支持。学校需要为学生配备计算机网络课室,学生能方便的上网查阅相父资料,并儿有充足的时间制作个人网站;教师预先教授学生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网页制作软件的使用技能;利用网络虚拟技术创设能体现资源与环境这一学习主题的虚拟情境,学生可以进入其中亲身体验,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小组各自完成自己的学习项日,小组内成员必须具备合作精神,并能很好地与组内成员交流,小组之间也要不断进行交流学习。 通过以上分析最终确定的总项目为:学生首先通过上网搜索资料,了解当前资源与环境的现状,选出其中的有效信息,写进自己的个人网站中,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利用网络虚拟技术创设在真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情境,使学生们更好地体验,从而发现其中的问题,并自行解决这些问题;利用自己所了解的有关资源与环境方面的知识,学生自行设计活动项目,并依此指导在真实生活中的实践活动,不断积累各方面的经验,以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并加深对资源与环境这一教学内容的理解,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学习项目的实施过程 按照我们预先确定的总项目,本节课的具体教学实施过程如下: (1)网上收集资料,建立个人网站 计算机网络时代的到来给我们的学习交流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条件,学生可以足不出户就能获得大量可供学习的信息。针对我们设计的学习项目,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有关资源与环境方面的资料,从而了解与学习主题相关的内容。为了使学生形成较深刻的认识,教师应当让他们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筛选处理,将其中的精华以及自己的学结和心得体会纪录下来,并制作成一个有特色的个人网站,网站的制作可以利用现在网上流行的博客(B1og)和维客(Wiki)系统平台,网站设计固然会人而异,但是所涉及到的内容必须围绕“资源与环境”这一学习主题。譬如:网站设计项目可以包括资源与环境介绍,当今社会存在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现象,资源短缺与环境破坏对人类造成的危害等。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都足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学生在制作网站的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及时的指导,帮助学牛解决些技术上的问题。经过这一教学过程,学生的网络信息搜集与管删和制作个人网站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得剑提高;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加强他们对信息的选择分析和加工处理的能力,也使他们进行网学和与他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得到锻炼。 (2)创设情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例络虚拟技术的应用给教育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为了让学生能真正体会到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现象给人类带米的巨大危害,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创立虚拟学习情境,将学生置于其中并扮演不同的角色,使其抉得接近真实生活的体验。譬如:创设的场景中有一片庄稼地,地里的庄稼干旱而快要死去,让学生扮演管理庄稼的农民来到这一场景中。 ①由学生自行探索发现其中的问题。他们发现庄稼的f旱主要是凶为缺水造成的,而水资源短缺的原凶有很多,由此,学生们便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假设。 ②针对这些假设,学生之间展开讨论,直至最后能够解决其中的问题。 这一场景设置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节约用水,并且能够充分利用好身边的一切水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将学生置于一个环境被严重污染的场景中,在这一场景中设有遍地的垃圾、充满烟气的工J’和被污染的河流,学生作为一个环境管理者进入其中。一进入这样的场景,学生们立即流露出痛苦的表情,他们的反应都非常强烈,决心要改变眼前的境况,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提出改进当前环境的方法,并付诸实践,最终解决了其中的问题。由此,学生们便能体会到恶劣的环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意识到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始终不忘自己的角色仟务,把解决问题看成是自己的事,从而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3)走进生活,切身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孩了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问题源于学生的真实生活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让学生走进生活、切身体验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方面是传统课堂教学所无法企及的。社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其中蕴含着大量宝贵的教学资源,在科学课程的教学实施中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白行设计社区活动的学习项目,应注意的是所设计的项目必须能体现资源与环境这一学习主题。 ②学生走进社区,实施各自的学习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牛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体现学习主题。他们町以从点滴小事做起,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自觉节约资源、保护耶境,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还可以进入社区,组织社区文化展览等一些有意义的社区活动,以告诫身边的人应当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而且存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用委婉的语气、恰当的言辞。通过活动项目的实施,既可以提高学牛的组织合作能力,又可以锻炼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③学生应该把在实施项[j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以及自己的心情感受写进个人网站中,以便与大家交流共享。 3.学习项目实施结果的评价总结 从某种意义上讲,评价是一把“双刃剑”。科学的评价能对教育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而不好的评价不仅耗费了宝贵的教育资源,还会导致诸多不良后果。传统课程评价的主要功能是用来比较和选拔学生,不重视学生自身的发展与提高,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必须改变传统的评价方法,本节课教学的评价方法如下: (1)评定作品成绩 学习项目实施完成后所形成的最终作品是评定学生的重要依据,其中,学生的学习纪录丰要保存在自己的个人网站中,教师应将学生个人网站的制作情况作为评定学生成绩的一项重要指标,包括学生对网页制作软件的使用情况,网站中内容是否能够体现资源与环境这一学习主题等方面。 (2)书面测试 传统的考试系统存在一定的弊端,但是我们不能将其归咎于作为主要考试形式的书面测试本身,它对于考查学生的学)J情况存在着一一定的优势,关键是我们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怎样实施。在本节课的书面测试中,我们所设定的考试题门应改变传统的以考察学生对知识的为主的指导思想,主要以开放性题目为主,考察学生对资源与环境这一知识内容的理解,以及他们在提出科学问题、制定计划、科学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所达到的程度。 (3)实践活动录 教学过程要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所以,这一环:是评定学生的主要依据。学生在进行实践活动之前先白已设定活动项目。在活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将自己的行动过程与实践体验进行:随时记录,教师可参照学生的笔录并结合家长对自己孩子在日常牛活中的观察和评价结果对学牛进行综合考察。 四、结束语 通过对PBL支持的科学课程的改革进行分析探索,我们发现将PBI这一新型教学模式引入科学课程的教学足非常可行的,项}j的实施过程仃利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能够提高他们的合作交流和动手实践等综合能力。蟮于PBL所存在的特殊优点,我们应该将其在教学实践中推广应用,把它引入到其他课程的教学中,以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全面改革。 小学科学论文: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科学发展的策略探索 摘 要:在信息化的现代社会,对于语言和理解能力的掌握具有很高的要求,如何进行小学语文基础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是小学语文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从教学方式的改进、习惯的养成等方面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建议化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价值观;自主学习 语言是感情、思维的直接表达,对语言的正确掌握和使用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正确建立。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和审美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学生通过小学语文的学习能够加深对中国的传统文学和艺术的认识和感知能力。新课改理念在小学教育事业的不断渗透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也需要改进,以符合新的背景之下社会的要求。 一、多重教学方式相结合,增强学习兴趣 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因此适合的教学方式也不同。单一的教学方式往往会对部分学生起不到作用,由以偏概全造成的学习水平差距会消磨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进行归纳总结,吸取其他教学方式的优点,扬长避短,使教学方式更具有针对性。通过多媒体教学为建设活泼、和谐的课堂氛围添加了因素。例如,在学习古诗《寻隐者不遇》时,教师可以在正式的授课之前播放朗读音频,使学生对作品的情感进行感悟,松在诗中隐喻着作者高洁的生活情趣,使学生对作者有更深的体会和了解,教师还可以通过图片和音乐的播放,在视觉和听觉的共同感染之下进行背景的创设,为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建立有益的情境。此外教师可以采用合作教学的方式,使学生在合作探讨中增强独立思考的能力,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二、培养看书的习惯,丰富课余生活 在传统课堂的影响之下,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对教师产生依赖。在日常生活中没有了教师的督促无法自觉地进行自主学习,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看书的好习惯,将几门语文课程作为阅读课,多推荐给学生符合年龄心理发展的基础读物,使学生在课余生活中拥有自觉进行阅读的意识,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提高学习的效率。此外,大量课外书的阅读能够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滋养学生的心灵,为学生进行写作提供较多的素材,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写作水平。通过对书中多种思维的接触,能使学生的感性思维得到发展。让学生从小就在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之下成长,对建立学生健全的人格也具有重要意义。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教学活动不能将视野仅仅局限在课本之上,要使学生摆脱书本的限制,教师要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教师要注重学生课外知识的丰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具有更加全面的认识。例如,在古诗《江雪》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将作者的创作背景进行讲述,这首诗是柳宗元在被贬到永州之后的作品,使学生在了解的同时又能体会到作者郁闷的心情。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对作者生活的唐代的服饰等方面的习俗进行展现,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对课堂知识的补充起到拓宽学生视野的作用,与此同时又能充分挖掘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更加自觉地主动进行知识的获取。 小学语文作为文学创作、思维表达等技能的基础,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作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把握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水平和心理,实施高效、适合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进行知识的全面巩固和提高,为信息时代的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 小学科学论文: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效率的几点建议 小学科学课是对小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对培养孩子兴趣、启迪孩子思维、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是现在小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但对于现在的农村小学而言,由于基础设施差,教学条件落后,严重地影响了科学课的正常教学,那么如何提高科学课的教学效率,将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针对这种现状,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教学,提高科学课的教学效率。 一、注重情境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 教学实践中,课前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导入新课,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上好本节课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是引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不竭动力。因此,教师备课要精心设计好导入激趣这一环节,给学生以悬念和激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这样,探究活动就开好了头。如上四年级下册《种子的萌发》一课,在导入时让学生猜谜语:“叶子圆圆个儿小,全身长满小镰刀,镰刀外面长毛毛,镰刀里面藏宝宝。”学生猜后,就明确地知道了本节课我们所需要研究的问题了,对种子的探究就会引发许多兴趣和问题,探究教学的氛围营造得更浓厚。接着老师设置疑问:种子里面有什么?为什么能生根、发芽、长成新的植物呢?这样就激发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引入了本节课所探究新知的教学过程。 二、充分利用学校及地方课程资源,充实教学内容 农村小学科学教育资源相对城市而言比较匮乏,但农村孩子天天的所见所闻更接近于自然,生活的内涵一点也不比城市的孩子落后。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联系他们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发挥孩子们丰厚的感性认识的优势来服务教学,自觉充实教学内容,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根据时令季节的不同,可以改变教科书中有关教学内容的顺序,力求做到因时而教、源趣而授,使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得更为紧密。将《各种各样的花》的教学调整到春暖花开的阳春三月,教师带领学生到大自然的大科学课堂中,放飞在花的海洋里,观察各种各样植物的花,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就可以掌握花的共性,了解到花的构造,进而认识到完全花与不完全花的特征及其区别。而《植物的果实》则选择在金秋十月的收获季节进行教学,发动学生到大科学课中广泛收集各类植物的果实,然后带到课堂中观察,采用浸泡、解剖、尝味等多种实验方法来丰富、增进、完善学生对果实的认识。 科学课中的很多内容,都可以随时而择、因地而栖 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丰富科学课教学途径 虽然农村小学购买了很多实验教学器具,但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仪器的短缺现象仍然时时制约着实验教学的有序开展。如何立足于现实,在进一步加大力度装配、建设实验室和仪器室的同时,走自我创新之路,探索出一条既适合于现代实验教学的需求又富有个性特色的地方实验教学的新路子呢?我们在用足用活现有教学仪器、设施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地方的物产资源,就地取材,配合相关教学内容开展了教师自制教具、学生制作学具活动。这样不但解决了科学课教学仪器的短缺问题,而且为学校充实了大量的教具、学具,也推动了科学课教学器具的更新换代,极大地提升了实验教学的开设率。比如《肺呼吸活动模拟器》、《自动转臂吊车》等教具都可以自制,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更是同学们的拿手好戏,到沙堆中捡鹅卵石、到石子中捡有植物及小动物化石的石片也是为学生津津乐道的趣事。这些带“土”气的教学具和现代科学课教学具相结合,确保了科学课教学规范化、现代化、一体化的优化运行。 四、充分利用自然地理环境,开展课外科学研究活动 农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进行考察活动。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带领学生到大自然这个“大课堂”去上课。自然课中凡是适合在当地自然环境中教学的内容,如水域的污染和保护、植物与环境、能 源矿产、岩石、土壤等等,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直接与大自然接触,并注意把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和改变当地自然面貌结合起来,把自然课的教学和课外自然研究活动结合起来,从而使本节课取得了综合的教学效果。如学生通过科学课里的《水》的学习,自觉应用于实践,主动考察研究本地水资源循环情况,找到了本地居民生活用水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课堂向课外拓展中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意识。学生在课内与课外的沟通中,在学习和实践中,真正学到了科学知识,锻炼了科学实践能力,科学意识不断得到了增强。 五、教学中注重实施情感教育,有利于保证科学课的教学效率 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一个“伙伴”平台,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同时更应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和反应,及时与学生沟通,采取积极评价,使学生体验到尊重、信任、宽容、友爱的教育情感。特别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教师要更加关心和体贴他们,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表扬,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给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确保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总之,善于利用我们身边一切可利用的因素,注重学生的爱好和专长的形成,结合农村教育资源,就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创造性地为科学课教学服务。这不仅能提高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的课堂教学效率,而且也可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建立一种新型的“教”与“学”的平台。 小学科学论文:小学科学课堂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的不懈追求。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在课堂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又是有效教学的关键。结合小学科学学科和小学生的特点,浅谈本人在科学课堂中关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与途径的思考和做法。本文试从学生自主发问、教师诱导发问和教师营造和谐的发问情境入手,并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做一个较为系统的阐述。 【关键词】创设情境 自主发问 诱导发问 科学问题的产生不外乎两个途径:一是教师自己事先设计好的;二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具体情况、自己喜好事先设计好问题。课堂中向学生连环抛出问题,这种“一问一答”的问题设计程序体现了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理念,学生只是被动地思考问题。没有参与到科学的学习当中,没有得到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没有投入到科学的实践研究中去。 现代教育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为此,我们应该鼓励让学生自己来提问,积极倡导学生好问的学习态度。只有多问,多想,学生才会积极思维,深入研究。一个个心中的问号最终变成萌发新意识的源泉。科学探究的问题究竟该从何而来?具体如何操作?下面是我个人在《科学》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一、创设情景,自主发问为主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学生要成为积极理解和独立思考的主体,就必须自主提出问题来,引导注意力和促进思维活力。而教师的提问则无法达到相同的刺激强度和效果。因此,学生自主提问优于教师提问。例如:在教学《叶的蒸腾作用》这一课时,在一起探究了在水中浮着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后,我拿出一盆罩着塑料袋的植物,先让学生猜测过段时间塑料袋内会不会出现水珠?有的猜测可能会,但大部分同学猜测不会,可当他们通过实验之后,发现结果并不是像他们刚才猜测的那样,这时就产生了矛盾冲突。这一现象引起了学生的思考,我见机提出“对于这种现象,你有什么想说的,有什么想问的呢?”绝大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小水珠是不是从湿土里跑进去的?”“小水珠怎么会从外面跑进去呢?”我进而引发学生深层次地思考:这些水蒸气是从植物的体内跑出来的,植物体内应该有什么构造,才往外跑“气”?在这种真正的探究动机的作用下,学生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到后面的探究活动中。 二、把握时机,教师诱导为辅 我们说学生自主提问优于教师提问,并不是否定教师提出问题。其实,问题的提出不仅可以由学生提,有时也可以是教师直接给出任务“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开门见山,直奔重点为,而绝大多数我们研究的正是教材中提出的问题。教师恰当的提问对启发和推动学生思考,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提问有许多讲究,在课堂教学中,正确把握问进机显得十分重要。 1、新授前提问,搭桥铺路 科学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每一单元的每一课并不是彼此独立的,它们之间有着或多或少的内在联系。例如在《蜡烛能燃烧多久》这一课时,先演示点燃蜡烛,罩上玻璃这一实验,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并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蜡烛点燃罩上玻璃杯后熄灭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有的说是氧气没有了,有的则猜测是氧气不够了。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出这两种可能,由此引入新课的第一个活动。这种铺垫式的提问既有利于复习旧知识,又有利于顺利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2、新授时提问,抓住重点 每节课要想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突破重点、难点。例如在《热起来了》这课,“衣服到底能不能生热呢?怎样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呢?”这是本课的重点活动。教师通过“衣服本身到底能不能生热?你是怎样想的?”这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推理,学生在假设衣服能生热是正确的前提下,推理出与事实不相符合的结果,从而证明衣服是不会生热的。 3、训练时提问,抓住联想。 联想是学生思考的关键,教师的引导是否得当将影响到教学效果。例如《形形色色的动物》一课教学,当我问到“关于老师出示的动物你们还知道什么?”的时候,学生们兴致勃勃地说开了“我知道兔子是哺乳动物,蛇是爬行动物。”“我知道蛇是靠身体的摆动和腹部的鳞片往前运动的。”“我知道跑得最快的动物是猎豹。”接下来,我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了适时适度的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教师起到了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一步一步地引导他们主动探索了关于老师出示的动物的其他知识,充分发挥了引领者的作用。因此,只要教师能立足教材,把握重点,精心设计问题,并选择好提问的最佳时机,就能做到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三、营造氛围,增强互动有效性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是师生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发展。教学活动中的气氛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建立起来的,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沟通与表达,对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引起注意至关重要。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态度,双方情感的协调或建立愉快的信任和合作关系,需要以教师自身积极情感的建立为基础,以此来感染和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 总而言之,科学问题的生成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如何有效地启发学生引领学生,是我们不断探求的方向。科学教师应以“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教学为学生服务的”的宗旨,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甚至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微笑……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最大的发展!使“一切为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不再成为一句空话! 小学科学论文: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 学习科学课的过程,是从观察现象,动手实验出发,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成概念、规律,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和运用,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实验是学科学的最有效的手段。通过动手做实验可以激发小学生爱科学的兴趣,有效地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养他们对科学实验的探究欲望。怎样才能更好地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呢?笔者认为开展小学科学实验活动,应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明确实验的基本要素 1.明确实验目的 做实验之前,只有给学生提出做该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任务是什么,才能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才能使他们深入细致地去观察去做。因此,明确实验的目的对于学生上好实验课是至关重要的,它能让学生明白该实验是为了研究什么而设置。 2.明确实验操作过程 每个学生理解能力不一样,实验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学生对实验中的重点、难点、操作的把握程度,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总结。做实验每个学生都喜欢,但由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观察事物时常是杂乱无章的,缺乏系统性和目的性,观察时受兴趣和情绪的影响很大,有时常常偏离观察的主要目标。 3.明确实验中的观察任务 让学生明确了实验前的观察任务,才能在实验过程中取得良好效果。教师要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和感知。 运用眼、耳、口、鼻、手等感觉器官去观察和感知实验过程中形态、特征和声、光、色、味、温度等变化情况,时刻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感知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个细小的变化。以《观察植物的种子》为例,课前要收集各种植物的种子,仔细观察它们的外形有什么不同,不同的植物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各不相同。 4.明确通过实验得出结果 从现象到分析比较、得出实验结论,是一个以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是思维从感性到理性的质的飞跃,只有完成了这个飞跃,才算真正得到了知识。在《磁铁》的实验中,当我们看到磁铁能把带铁的东西吸起来,就知道磁铁有吸引铁的性质,所以就把磁铁的这种特性叫做磁性。磁性有强弱,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把磁铁用细线悬挂起来,等到它静止时,磁极分别指向南方和北方,指北的磁极叫北极,指南的磁极叫南极。教师可以提示指南针就是根据磁铁的这一特性发明的。通过实验结果可以增强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教师通过提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奠定坚实基础。 二、千方百计拓展实验空间 1.因地制宜开辟实验场所 小学科学实践课的实验场所不局限于学校的实验室,实验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校园、家庭、社会和大自然。将课内有限的探究延伸到课外活动中去。如在教学《观察植物根的生长》一课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在家里自己做实验,看看种子萌发先长什么,再长什么;植物的根向哪里生长,根的生长速度怎么样;根有哪些作用,种子是怎样变成幼苗的,植物茎的作用和怎样开花结果的等。学生通过自己亲自选材,亲自种植,并把每天的生长都记录下来,从而了解了植物的生长过程,通过实验,使学生获得植物生长变化的数据。 2.选择好实验材料 根据实验科目的需要,就地取材,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实验材料的选择。如在做《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实验材料需要土豆、鸡蛋、木板、铁块、塑料泡沫等等,就安排学生自己搜集带来。 三、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实验的乐趣 科学实验兴趣的培养,一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典型活动;二是要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科学实验应该让学生充分参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实验教师既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的器材,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量搜集身边的实验材料。 1.寓欢乐于学习实践中 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资源开展一些生动有趣的科学实验。如在《观察蚯蚓的身体》、《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点亮小灯泡》、《种子发芽的实验》等这些具有小制作、小实验性质的实验课时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实验,在无危险时,尽情地实验,痛快地玩耍,学中玩,玩中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着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做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从而获得科学知识。科学教材中实验部分大多为探究性实验,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在实验中应鼓励、引导学生大胆探究。如在教《点亮我的小灯泡》一课时,教师一开始简单介绍了电池、电线、灯泡后,先不讲明怎样做才会让小灯泡发光,而是提出疑问“: 谁能让小灯泡发光。”在学生认识仪器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敢于思考,利用现成的仪器去实践,并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争着去比一比谁最快让小灯泡发光,既激起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是一种积累,需要教师的引导,更需要师生的合作。只要实验教师创新实验教学方法,把解决实验教学难点和调动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相结合,实验课教学就能够取得很好的成效。 小学科学论文: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家庭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论文关键词】小学科学教育 课程资源 开发与利用 家庭资源 【论文摘要】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课程实施的基础和条件。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应该是综合多样的,家庭教育资源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家庭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适应了小学生课程应与生活相结合的特点,对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有重要的意义。 一、对科学课程资源的理解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为实现教育目标提供了基本的素材.是课程实现的基本条件。在教育的全过程中,有了教育的资源并加以利用,才可以谈及后面的步骤。科学课程资源的来源是广泛的,一切能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的资源都可以转化成为学生学习的课程资源。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运用做出了如下说明:“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的科学课程,不应该局限于以前单一的以科学知识教授为主的课堂与教材方面,而是要以一个全新的广泛的课程理念来指导小学生的科学教育。这也是与新课程提倡的在小学阶段课程以综合性课程为主的理念相吻合的,也是适合小学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的特点的。 科学教育的课程资源也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按照科学资源空间上的划分,可以分为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和社区资源三类。在现代信息化社会,又可以将其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以及网络资源三类。从性质上来看.则包括人力、物力和环境三大类。一般而言,学校资源是科学教育中最主要的资源,是有组织、有目的、系统的教育教学资源,主要体现形式是科学教材和教师的科学教学活动。尤其是教材和实验室中的教学,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一直都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主要资源。这种局面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对科学教育过于知识化、偏重于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教育,所以往往只把眼光放在校内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而家庭资源与社区资源这些校外的资源由于长期不受关注和重视,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和利用。在资源应广泛化的今天,没有对小学生的科学教育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成为一种资源上的浪费。 二、家庭科学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在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和探究式学习方式的新课程观的指导下,家庭资源是小学生进行科学学习和探究的重要资源,做好家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将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有重要意义。 家庭是小学生除了学校以外,最主要的学习、生活场所。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家长是孩子学习的启蒙者。对于科学教育而言,家庭也是孩子最经常性接触的、最早发生的一个学习场所。小学生的科学教育也要结合小学生的特点,提倡与孩子的生活相结合,在生活中学科学、在生活中用科学,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孩子的科学素养。 家庭中科学资源的开发可以从家庭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两个方面来挖掘。 1.第一个方面是家庭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人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活的课程资源,在家庭中,主要是孩子的家长担负起孩子科学教育的指导者的角色。一般来说,家长都具有丰富的工作经历和生活经历,与孩子有比较多的接触时间.完全有能力为孩子的科学教育提供良好的支持。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家长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需要家长提高对孩子的科学教育意识。作为家长,都应该明白,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科学素质的高低是一个人综合素质高低的重要表现之一。现代社会里,一个人需要具备基本的科学素质。尤其是在目前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更需要有仓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科学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再是中小学教育中可有可无的课程。家长应该改变过去只看重孩子的语、数、外等所谓的“主科”的成绩的观点,努力从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孩子所有的学习。只有这样。在家长有了很好的科学教育意识的情况下,家长才有可能主动积极为孩子的科学教育提供良好的支持。 其次,家长要有意识地为孩子提供科学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创造一个科学学习的家庭氛围。以家长的阅历和职业背景来说,无论家长自身的文化水平怎样,从事的职业如何,都有可能为孩子创造科学学习的条件。这也是由小学生科学学习应该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特点决定的,只要家长具备一些最基本的科学知识或者是常识.或者是生活经验,都可以为孩子提供帮助,因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传授。能将家长在某一方面的专长与孩子的科学学习和探究活动结合起来。做到良好的亲子沟通合作,可以说是家庭科学教育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一个主要的途径。如有的学生家长恰好是某方面的权威或者是某领域的专家,不仅可以为自己的孩子在家庭中提供良好的指导和帮助.而且可以为学校科学教育提供帮助,到学校给学生做讲座,或是为学生提供到所在单位参观学习的机会。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需要广大家长的支持与参与.正是家长的全力支持与合作才能保证家庭科学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科学课程资源。 2.第二方面是家庭物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家庭生活中的所有一切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可以开发成为孩子的科学教育资源,这些东西的使用需要在第一个方面的参与下完成,即要有家庭人力资源发挥作用.自然包括家长和孩子自己。在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下的科学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多彩的,下面仅举几个例子.作为家庭科学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中具体方法的范例。 (1)家长引导下的科技阅读。“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言而喻,它同样是科技进步的阶梯。家长作为孩子的科学教育的启蒙者,其职责在于适时选择符合孩子心智发育时机的科技读物,指导孩子阅读。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而言,家长可以为孩子提供图文并茂的科技图书,也可以提供电子音像读物(如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等等)。像《十万个为什么》之类的科普读物,家长可以多买一些,为孩子建立自己的科普读物小书架。收集孩子喜欢读、读得懂的读物。另外,家长可以多花一些时间和孩子在一起时问,看看《人与自然》、《动物世界》等反映科学的电视节目,给孩子适当的讲解。 (2)科技游戏。玩是孩子的天性,在游戏中进行有意识的科学教育,起到的效果可能会比生硬地教孩子强记一些科学知识更好。因为这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在家庭愉悦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可谓寓教于乐,把“教学做”、手脑有机结合在一起。这类游戏可以是手工拼装、拼图比赛、玩电子游戏等,也有很多益智玩具,都可以作为家庭中家长与孩子共同游戏、加强亲子交流的素材。 (3)旅游考察。在有条件的地方和家庭里,特别是对城市中的孩子而言,家长有机会一定要多带孩子“到自然中去观察”,让孩子与大自然有近距离的亲密接触。因为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包含了很多很好的科学教育资源。名山大川,天空海洋、地貌植被、鸟兽虫鱼、古代与现代建筑等,可以说处处是课堂、处处是教材,资源丰富多样,而且生动实在,在潜移默化中,科技教育的素材和资源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入到孩子的心灵,这对于激发孩子对自然的兴趣和好奇心,进一步产生科学探究的愿望是十分有意义的。另外,有条件的地方,家长可以多陪同孩子去参观科技馆、博物馆、植物园、动物园等场馆,因为这些地方也是科学教育的基地,孩子在这些地方可以看到很多东西,既开拓了眼界,又增长了知识。 (4)植物种植和动物养殖。在家庭当中,可以让孩子亲手参与进来,在与植物、动物的亲密接触过程中做全程的仔细观察,深入了解动植物的属性特征。这是一种很有实践意义、能全方面培养孩子科学素养的资源。比如说在家里种植一盆花,甚至可以从种子开始,在家长的指导下,让孩子负责照料这盆花。通过整理花盆、播种、浇水,施肥等等一系列的过程,直到开花、结果.让孩子亲身经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引导孩子做一些观察记录,这其实就是在引导孩子用科学的方法来做一件事情。孩子可能没意识到这是在进行科学活动,但是家长一定要有这个意识,才不至于让很好的科学教育资源流失。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肯定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说孩子可能会认为浇的水越多、施的肥越多,花就越长得好,如果家长指导适当的话,可以让孩子做一些实验,验证一下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通过结果的对比,小孩明白了自己原来的想法可能并不正确,然后会继续问~些“为什么”,这时候家长又给以适当的指导。这样下去的话,孩子探究的兴趣就越来越浓厚,逐渐就养成了一些科学的思维与方法。这样通过孩子亲自参与得到的东西,比只从书本上看到或是家长、老师告知得到的东西理解要深刻得多。 (5)家庭日常生活的科学教育价值。日常家居生活也隐含了许多可以进入小学生科学学习范畴的资源。很多不经意的小事蕴含了科学的道理,在生活中让孩子结合课堂所学去解释这些现象,一来可以检验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二来也可以利用知识指导生活实践。比如.在小学的科学课本中,有介绍食物的营养结构合理膳食的部分,根据这个知识,孩子可以先记录自己家每天的食物结构,然后分析是否合理健康,最后提出一个修改意见,制定一个合理的食谱。又比如,看到家里烧水用的锅子锅底结了一层厚厚的水垢,可以启发孩子思考这层水垢是怎样形成的,与家庭用水的水质有没有关系,怎样才能除掉这些水垢等.让孩子多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也是给孩子科学教育的绝好机会,家长应该充分利用起来。 三、家庭资源开发与利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对家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主要也是为了孩子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价值等方面有全面的提高,共同增进孩子的科学素养。科学是一种探索的方法,也是一种开放、积极的研究过程。因而科学教育资源的开发也不仅仅是为了孩子能够背诵几个科学概念、公式,更应该是为孩子提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机会。这是一个孩子能积极参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而言,通过一些家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能让孩子会用一些调查或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收集信息、解释数据、并用适当的语言进行描述,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会完成一些简单的科技制作、知道一些著名科学家的故事,这些都是家庭科学资源开发和利用力求达到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还是一个基础性的水平,不讲求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因此,在家庭科学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结合孩子的特点,做到资源的趣味性、多样性和渐进性综合,能激发孩子的兴趣,适合孩子的发展,又要保持科学教育应有的科学性,创造性和启发性 小学科学论文:浅析小学科学课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构建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主要活动方式之一,有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可以使学生掌握合作技能,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笔者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构建” 的实践研究,有效打造活力科学课堂。即通过一、构建结构、分工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二、创建环境,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机会;三、有效组织,促使合作学习的成功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实施 合作学习 打造 活力科学课堂 小组合作学习是小学科学课中主要的教学方式,它为学生创造了宽松愉悦的学习情境,因而在科学教育中创建合作学习小组,既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也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掌握了一定的合作技能。然而令人深思的是,在实践中,小组合作探究的效果不尽人意。常常是老师一宣布讨论,教室里就“翁”声一片,热闹非凡,看似在激烈讨论,相互合作,其实并不合作。汇报讨论结果时,要么,个别学生“一言堂”,多数学生当观众;要么,大家抢着说,谁也不听谁的,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常此下去,这个“合作的小组”就形同虚设,失去它存在的意义;反之,要是能正确运用,合理调控好这个“合作的小组”,就会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使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快乐,课堂活力不断呈现。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策略,构建合作学习模式是十分重要的。 一、构建结构、分工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 在构建合作小组时,首先,要注意结构的合理化。遵循“优势互补”原则。我主要采取动静、男女、动手强和思维强的组合方法。这样组合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其次、要注意分工的合理化,只有小组内分工明确,才会使探究过程“活而有序”反之容易出现“争抢”和“坐等”等不良现象,不利于小组团体意识的增强和探究能力的提高。 一般在小组内设置小组长、实验员、记录员、汇报员、材料员等角色。这些角色并不是孤立的,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例如小组长也可以是汇报员,记录员也可以是材料员等。这些角色也不是终身的,我们会定期轮换。通过一段时期的训练,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意识,掌握了一定的合作技能。 二、创建环境,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机会 1、创造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 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可以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安全感,在精神上受到鼓舞。教师要放下架子,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学习中。 在执教《点亮我的小灯泡》一课,我给每组准备一个灯泡,一节电池,一根导线。要求用多种方法点亮小灯泡,并在记录本上画出你的连接方法。在讨论过程中我播放一段轻音乐,让学生在音乐声中主动的探究,同时,我走入他们中间,和他们一起合作学习。没过一会,有好多组的小灯泡都被点亮了。但是我发现其中有一组一直没亮起,看他们的神情好象有点着急了,我及时过去安抚他们:“不要急,慢慢来,需要老师的帮助吗?”我给他们指出了几点建议,一试果然亮起来了。他们很开心。 2、提供充裕的合作时间与空间。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探究、交流时间和空间。减少不必要的讲解时间,把课堂时间的支配权给学生,使学生有机会发言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学生的智慧得到发挥。在合作前给足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只有当学生对探究的问题无法解释时进行合作才是最有效的。 在执教《光与热》一课中,我主要是让学生来认识光与热的必然联系。首先,给每一小组提供材料:温度计、平面镜三面、记录表格。其次,给学生十分宽松的时间进行讨论。即认识实验的目的、设计实验的方法、实验的注意事项等问题并拟好书面的实验方案。然后,交流各组的实验方案,学生进行讨论并提出建议,相互补充,在老师的有效指导下修改各组的实验方案。这里我给了学生足足20分钟的时间,努力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机会,使不同的学生的智慧得到尽情地发挥,体会合作探究的乐趣。同时为下面的实验操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最大限度取得实验的成功。最后,给学生提供较大的探究空间,不局限于教室走廊,在不影响学校教学次序和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你可以选择校园的任何角落来作为你的探究场所进行实验。最终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3、开展组间竞争,激励学生合作。 有的时候对学生适当运用奖励的方法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教学中我常采用小组竞争的机制。在执教《造一艘小船》一课时,教师为每组准备相同的橡皮泥一块,小铁圈若干。让小组间进行比赛,看哪组用橡皮泥 做的船装载的小铁圈最多为胜利。在合作之前,我激励学生,今天老师给各组一个机会,来比一比那组同学造的船厉害。能装载大量的货物并能分析出装载量大小与船的哪些因素有关系。比赛结束后,老师给装货多并能说出装载多少原因的合作小组给予奖励。颁发“最佳造船奖”。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你们取得的成功是大家合作的结果,每个人的努力都将关系到合作小组的荣誉,体会到自己是小组中的一员,要为小组出力,才能使的小组探究取得成功。 三、有效组织,促使合作学习的成功 1、努力培养学生的“三会”。 即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其他同学的发言,努力听出同学发言的要点,对同学的发言能做出自己的评价;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同学作进一步的解释;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出总结性发言。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只有努力培养学生的这“三会”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这种习惯,促成合作学习效果的最优化。 2、善于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如在当有较多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相近疑难个人无法解决时;当学生对某一问题出现较大分歧,需要共同探讨时;当学生学习任务较多,需要分工协作时;当学生思路不开阔,需要相互启发时,都是进行合作学习的较好时机。记得在执教《相互协作的人体器官》一课中,我要求各组用图文的形式直观表达人体器官的联系。我深知完成这个关系图的绘制是有难度的,所以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充分的发挥小组合作优势,先给小组学生充分的思考与修改的时间,然后通过讨论让学生相互启发,开阔思路,找到彼此之间更广泛的联系,最后再完成一幅完整的图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执教《摆的研究》一课时,我出示两个不同的摆,并让它们同时摆动半分钟。请两个同学分别数摆摆动的次数。学生发现不同的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是不同的。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有说与摆锤的轻重有关、有说与摆角的大小有关、摆绳的长短有关等。学生的分歧很大,此时我鼓励共同探讨,确定本组探究问题的指向。设计实验方法进行实验,运用排除法。最终得到正确的认识。 由此可见,成功的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而又可行的学习模式,在教师的正确运用,合理调控下不仅可以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更重要的是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参与意识,教会学生与人合作的方法,促使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助、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小学科学论文:西部农村小学科学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要:西方国家把科学放在语文数学前面,而我国则把科学放在语文数学之后,这一对比充分说明我们对待科学的态度。因此,农村小学科学课程常常被忽视,令人痛心,笔者在教学第一线就农村小学科学教育现状及对策进行肤浅的研究,期待引起共识,让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农村科学教育事业。 关键词:科学教育的定义、意义 现状 对策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也就是科技教育的竞争。为了适应国际竞争的要求,为了迎接知识经济对教育提出的新挑战,为了使我国立于世界科技强国之列,,加强和改进我国中小学的科技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应该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值得高兴的是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了这一点,各大中城市的学校已经开始重视科学课,他们有专业的科学教师,有标准的实验室以及配套的教学仪器,科学课开展得有声有色。但是,在一些农村小学却相对落后: 农村小学科学教育现状及原因 不重视科学教育。一是许多人对小学科学教育的内涵认识上有误区。有人认为科技教育就是培养科学家的教育。事实上,一个民族科学素质的提高,仅靠个别科学家是远远不够的,科学是从小培养学生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简单的说,就是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二是人们对科学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据有关专家分析,一个正常的国家建国35年左右就应该产生自己国家的诺贝尔奖得主:前苏联是39年;捷克是第41年;波兰是第46年;印度是第30年;巴基斯坦是第29年。而我们国家至今还没有,这是与我们国家不重视教育、不重视科学分不开的。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世界上一些主要的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在幼儿园和小学里进行探究式的科学教育。例如, 1983年美国国家卓越教育委员会(ncee)发表了致美国人民的公开信“国家处于危机之中”;1989年2月年美国科学促进协会了2061计划的第一份重要报告;1996年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了美国历史上第一部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提出了要在幼儿园和小学中实施探究式科学教育,并随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落实这个科学教育标准。1999年法国教育部决定在全国幼儿园和小学中进行科学教育。与别人的重视比起来,我们的科学课常常把他叫做“副科”,没有专业的科学教师,而是由语数教师兼任,由于应试教育的“毒瘤”,科学课因而常常被语数取而代之。 科学教师素质不高,兼职科学教师多,教学方法落后,灌输多,动手实践少,科学精神、探究能力培养不足。农村小学没有专业的科学教师,科学课往往是兼任或由一些老教师担任,兼任的教师有其他教学任务,往往没有精力去精心准备科学实验,往往是拿着书本照本宣科的满堂灌,许多实验没有做,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试想,一个老师要上数学课,批改作业,又要备科学课,还要自己去准备实验器材,谁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只好该省的省,该上的课不上。 教学条件相对落后,跟不上科学教育发展的步伐。农村小学没有实验室,实验仪器陈旧且不足,教具不理想。没有实验员准备实验器材,导致实验准备不足;仪器的短缺,导致许多分组实验无法进行。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我国在教育上的投入还不到gdp4%,更没有资金投入到科学实验上来。由于经费的不足,实验室无法建设,实验仪器无法添置。限制了科学教育的发展。 农村小学科学教育对策研究 提高认识,领导重视。首先,县级领导及校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小学科学教育是强国之基础,高度重视科学教育;其次,发掘科学人才,对科学有浓厚兴趣的教师充当专职科学教师;再次,学校领导要严格要求教师按课排表上课,并加大巡视力度,采取强制措施确保科学课程的顺利开展,只有这样科学课才不会被挪用。 加大教育投入,满足科学教学的基本条件。每所学校至少建设一间标准实验室,配备足够的与教材配套的教学仪器,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设一间数字化的实验室,满足科学教学的需要。 创造良好的科技育人环境。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能对学生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在实施科技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环境对学生的感染作用。就校园文化来讲如可在学校里悬挂科学家的头像、名言;开展科普知识竞赛;每期举办一次小小发明家活动;读一本科普书籍;观看“神六”上天;参观科技展览;观看科技影片等。让学生时时处处生活在科技教育文化氛围之中,从而实现外在环境与科技教育内容的统一,达到激发科学兴趣,提高学生科技素质的目的。 培养骨干科学教师,采用走出去学,请进来教的办法提高科学教师素质。当前农村小学聘请科学专业的教师任教科学还不太现实,只有选派优秀教师出去学习,请名师进来教的办法培养本校科学教师。提高科学教师素质,提高农村科学教育的质量。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距。 贴近自然,发挥农村小学的地理优势,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资源,上好科学课。在没有实验室、实验仪器不足的情况下,农村教师应因地制宜,灵活多变,千方百计保证科学课的顺利开展。农村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树叶、花朵、果实、石头以及蚯蚓、蜗牛等小动物,便于就地取材,上好科学课。如利用多样性的动物和植物资源,可以发动学生采集各种动物和植物样本,制作标本;利用肥沃的土壤,进行土壤教学;利用天然的岩石,制作岩石标本。 建立考查制度,不考试不重要,只有考试才重视。记得九十年代,小学升中学自然成绩就占30分,就迫使人们不得不重视自然,所以笔者认为,小学毕业应把科学纳入考查科目,提高小学科学的“地位”。 总之,教育事业是全人类的事业,科学教育是提高国民科学素养的基础,基于对未来的希望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责任,我们相信科学界和教育界,以及全社会都会携起手来,共同推进小学科学教育的改革,加强科学能力的建设,加强国际合,提高农村小学科学教育质量,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让中国的诺贝尔之花在祖国大江南北处处开放。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浅议生活化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新途径 论文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活化 情境 论文摘 要:小学数学知识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教师应该把数学教育与生活联系起来,努力使数学课堂回归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实现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人人数学观”。本文从导课、课堂活动组织及实践教学等方面对小学数学生活化进行阐述,以期对一线教师有所启示。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生活化、情境化与知识系统性的关系”。这就要求,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更要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体验出发,设计和组织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活动,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自己观察、思考、发现和总结规律,并把学过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问题中,锻炼运用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努力使数学教学回归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数学学习能力。 一、挖掘教材资源,搜集生活化教学素材 我国现行的各个版本的小学数学新教材,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以人教版为例,教材中穿插了大量生动活泼的主题图。这些色彩鲜艳的主题图,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能够吸引学生去观察,吸引他们学习的兴趣,并且这些美丽的主题图,多数与生活现实息息相关,为生活化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作为教师,应该认真审视这些主题图,探寻这些图中所蕴藏的内在魅力、数学知识和素养。通过主题图提供的素材,把教材的内容以学生数学的生活情境表现出来,提升了学生的兴趣、参与性和主动性。这些主题图有很多是活动类的,为师生提供了一些教学活动组织方式,揭示和体现了“做中学”的理念。教师还应该做生活的有心人,在平时上网、看报纸杂志时,多搜集与教学相关的有价值信息,并及时分类整理,作为生活化教学的有用素材。另外,面对这些素材,教师不能生搬硬套,而是应该利用自己的教学思想,对其进行自主的深层次开发和加工,并将其与生活中积累的教学信息资料灵活整合,进行恰当重组,以使教学流程更加顺畅,教学效果更佳。 二、课堂教学情境化、生活化,让学生在感受中学习数学 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情境化的知识有利于学习者利用既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对新知识进行顺应和同化,有利于新知识的建构。而且,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弱,尤其是抽象思维能力更差。 首先,课堂导入生活化,从学生生活实际导入,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教师要通过自主加工,把教材还原成现实生活,从学生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生活经验出发,消除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和畏惧感,帮助他们对新知识有良好的初步认识。其次,课堂例题生活化,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通过对教材中例题的选择和改编,让题目更加充满生活气息,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让其亲身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通过分组练习、自主讨论等方式,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学生对自主探究的结论更加信服,而且通过这种活动,能够开拓学生的思路,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最后,课堂语言生活化,教师自身要注意尽量运用生活化的语言。鉴于小学生的理解水平,小学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需要,把抽象化的数学知识,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表达出来,引导学生去理解和学习。 三、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应用中提升能力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应是数学教学的起点和归宿,加强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时代的需要,也是学生长期发展的需要。而且,通过对知识的运用,可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迁移能力的提高。首先,让学生逐渐习惯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问题,找找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其次,让学生练习用数学方法研究生活中的常见问题。最后,让学生学习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生常见的情境结合所学知识,编制成富有情境的问题,让学生学着去思考和解决。 数学来源于生活,但是高于生活。数学教学包括小学数学教学,也要注意不能失去数学课程本身的“数学味”。生活化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通过将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在对身边生活的提炼和超越中构建起数学知识框架,最终要通过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构建起数学模型,实现知识的数学化。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试析新形势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探讨 论文关键词:新形势小学数学 课程理念 合作交流 评价方式 实践化 论文摘要: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无论从理念到方法都是全新的,从表面上看只是改变了教材,实质上是在改造人。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的方式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都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务必根据教学对泉及文本内容的需要,优化组合这些方式上好每节课。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即复习新课一讲授新课一练习巩固。即使在学习环节中注重了“预习”,也是为了更好地“讲授新课”,为了更好、更快地让学生接受“新知”。久而久之,客观上导致了学生思维的依赖性和惰性,因而也就根本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以致于丧失了创造力。因此,新的数学课程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1.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抽象性、精确性和应用的极端性等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可以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可以创设“操作”情境,提供参与条件;可以创设“讨论”情境,营造参与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生动有趣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如:教学‘`0”的初步认识时,我先创设全班学生吹泡泡的情境。学生边吹边数教室里充满了五颜六色的泡泡,一会儿泡泡没有了。这时我抓住时机:谁能讲一讲你吹了几个泡泡?现在有几个泡泡?全破了、没有了。没有用什么数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知识,从而揭示课题。紧接着我再创设“小猫钓鱼”的故事情境:让学生数一数第一只、第二只、第三只、第四只小猫各钓几条鱼?当学生讲第四只猫没有钓着时用什么数表示?用“0”表示。这样把问题情境故事化,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再比如:学习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用“分苹果”,学习得数为“0”的减法用“小猫吃鱼”,学习“5”以内的减法用“摘果子”。在讲解认识时间时我用“小明的一天”等一些有趣的课题表示,使学生学习既不陌生,又不枯燥,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学的实效性。 2.合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转变角色,从“知识权威”的神坛上走下来,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做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其次,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是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教学时,教师应以同桌或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在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多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空间,充分满足学生的活动欲望,使学生在合作中学到知识,在交流中解决问题,找到方法。比如在教学“用除法解决问题”课题时,我首先出示一道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生活问题情境;老师到商店购物时发现一种饮料一箱54元共6瓶,另一种饮料一箱8瓶合计56元,老师想买一瓶饮料,买哪一种便宜呢?让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和与同伴的交流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的教学设计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他们是主动完成意义的建构、创造性的解决实际问题,并积极参与反思、修正自己行为的真正的人。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合作学习的本质优势,教学设计应着重关注以下四条策略:①精选合作内容。②明确合作分工。③细化合作组织。④重视合作指导。 3.鼓励算法多样化 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上更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教师要具备整合教材的能力。选择那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内容的呈现也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的多样化,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我首先创设“讨论”情境,提问:老师想买一本定价32元的故事书。可是老师现在只有9元钱,老师至少还要在攒多少钱才够买这本故事书呢?问题一出学生就急不可待地展开热烈的讨论,最后想出了6种解决问题的算法。有的学生说:先用30-9=21,再用21+2=23;有的学生是这样算的:12-9=3,20+3=23;还有的学生举手说:我是先用10-9=1,再用22+1=23的。这样选取生活中的事例作为教学内容,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意义,而且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引起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学生主动学习,从而想出了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4.运用知识实践化 学生在自主学习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因此让学生在生活的空间中学习,在实践中感知学会从生活中解决问题。如:教学得数是9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时,放手让学生去实践,通过自己涂一涂总结出加法和减法算式。当学生初步学会统计知识后,放手让他们去统计自己的身边的数量,如:春、夏、秋、冬的衣服各几件,春、夏、秋、冬的裤子几条、鞋几双,小书架上的书,家中餐具,一月的水、电、气费等。这样的教学安排,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去,学生同时在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获得了一些数学的情感体验。健康及富有活力的课堂数学学习活动,具有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内容,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信和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因此,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学生能够在其中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地交流各自对数学的理解,以改变学生认知方式的单一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 有效性 【摘 要】 有效的教学课堂,是数学教师永恒的追求。本文将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摸索、实践,以情景创设的有效性,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来阐述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有效性 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教学是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现就课堂教学有效性实验研究发表几点初浅的看法: 1 有效性教学要注重“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创设数学学习的良好情境,教育界已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并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认识与实践经验。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然而,新课程下的一些数学课,情境只是为创设而创设,只图表面热闹,有的甚至成了“说话课”,夹杂了太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了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1 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1.2 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根据学生身边熟知的事物而设计。对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2 有效性教学要注重“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由始至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做学习的主人。学习过程是否有效,则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 2.1 激发兴趣,产生参与动机。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为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兴趣。 如在教学第一册的求未知数时,我创设了“猜扑克牌”的游戏情境,第一次,我手拿两张扑克牌,让学生猜猜两张牌分别是几?学生兴趣很高,纷纷举手告诉老师他心中的答案。第二次,我告诉他们这两张牌的和是9,这下,举手的学生更多了,而且答案也更加的统一,出现了以下4种情况,a(代表1)与8,2与7,3与6,4与5。第三次,我告诉他们其中的一张牌为2,这时,几乎是全班的小朋友都举手了,而且喊出了答案7。这个情境的设计,不但了解了学生,把握了教学起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参与学习。 2.2 适时点拨,指导参与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主动性,在重视让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今天,我们也应重视并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我们要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及时加以点拨指导。 如教学《数一数与乘法》,当学生探究出用加法计算:3+3+3+3+3算法之后我没有直接引出简便算法写成乘法算式,而是让学生利用探究出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接着再加以适时引导:“通过计算你发现什么”,“你觉得这样写怎么样”,“要是能简单一些就好了”,通过一个一个的设问、谈话,一步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目标:原始算法“烦”,需要“简化”。 这时再通过动画演示“由繁到简”,使学生对简便写法的印象深刻。教师有效的引导,能确保学生探究活动的质量,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有意义,更为有效。 2.3 创造空间,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周玉仁教授曾说过:“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快。”这些“多一点”告诫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时间、空间,保证学生的参与机会。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开展“说一说”、“摆一摆”、“做一做”、“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叠一叠”……对于一个问题爱多问几个“谁还有不同意见或想法?”“谁还能补充?”“再仔细想想还可以怎样做?”等等,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如教学“生日”,时我设计让学生填生日蜡烛卡片,然后将手中的生日蜡烛卡片交到相对应的春、夏、秋、冬四个小使者手中,再通过数实物(卡片)来完成统计,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动手动脑,这样既避免了统计过程中的混乱,又保证了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统计的知识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有效性。 3 有效性教学要注重“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一直以来,学生学习数学主要以接受学习为主,这样学习的结果是学生的计算能力、解题能力特别强,而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却没有得到培养。为此,《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 3.1 高度重视探究学习。“探究”作为新课程强调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因具有其激发学习自主学习、体验、发现等优点,已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中运用,如教学“量长量”时,主要是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为了巧妙地引出测量工具“直尺”,我先让学生选择身边的工具量一量书桌有多长。有的用课本量,有的用铅笔量,还的竟拔掉一根头发量,就在这“热热闹闹”的测量操作中,学生得出结果也不一样,有的说桌子有四本数学书那么长,有的说大约在6枝铅笔那么长,还有的说有22根头发那么长,此时学生的思绪纷繁复杂,对问题疑惑不解;同样的桌子,为什么测量后长度不一样呢?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意识到操作时要统一测量工具。在重视探究学习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的是,数学学习不可能也不必要由学生处处去亲自发现和独立探索。让学生运用探究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我们更多要考虑的是学习内容是否适合于探究学习,从而确保学习的有效性。 3.2 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把握教师定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有估测: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如果有,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这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②分工明确,让学生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着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活动。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承担,使每个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③建立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我们要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一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积极参与,学会思考。 3.3 不排斥接受学习。我们应该承认,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科学,有其特有的结构性特点,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而不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轻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的学习还应以接受学习为主,需要教师的讲解或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获得,而无探究的必要。如: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规定,四则运算顺序的规定等等。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达到更好的效果。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始终追求的最理想效果。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只有我们不懈地追求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真正全面的提高教学质量,把实施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探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笔者认为,探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从课堂教学的有效准备和有效实施两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小学 数学 课堂教学 有效性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小学数学教学永恒的话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出,是针对课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低效、甚至无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必然反思和回应。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低效,主要源于认识层面的不到位和课堂实施的低效运作两个方面,这是我们在追求有效教学的过程中所应竭力避免的。探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从课堂教学的有效准备和有效实施两个方面入手。 一、课堂教学的有效准备 课堂教学的有效准备是获得有效教学的基础和前提。一要正确解读教材,二要全面把握学生,三要有良好的目标意识。 1.正确解读教材 首先,我们要理清教材中各个内容领域的编排线索,善于将某一知识点放置于这一单元、这一学段甚至整个小学数学的知识体系中来审视,才能进一步明确该知识点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弄清这一知识点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怎样为后面知识的学习作准备。其次,在细节上应学会推敲,应深入研究教材对教学活动所蕴含的启示,包括教材上的每一幅插图、每一句提示语。我们一直倡导“深入浅出”,“深入”是“浅出”的前提,把教材钻研得越深,课上起来就越简单、越得心应手。 2.全面把握学生 建构主义理论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不是知识的简单接受过程,而是学习主体基于自身原有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认识学生,把握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已经成为我们开展数学教学的重要前提。关于这一点,尽管在小学数学界已基本达成共识,但在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把握较准,而对他们的生活经验积累等认识模糊、把握不透,尤其对他们的学习心理、学习品质、认知风格等更是知之甚少,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命脉。对此,我们曾提出通过“数学日记”和“师生非教学性对话”等形式来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增进教师对学生全方位的了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3.有良好的目标意识 目标意识也是影响有效数学课堂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的思考有三:一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应从观念、态度上慎重对待教学目标的制订,做到教学前心中有谱。二是目标的制订要具体可行,且兼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不同方面,尤其要体现出教师对于数学教育的独特理解与准确把握,如果仅是教学参考书的复制,不写也罢。三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心中有目标,时时以预设的目标为指针或参照物,观照目标的真实达成度,并对教学作出有针对性的调控,不断引导课堂向着预期的目标行进。 二、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 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是获得有效教学的基本保障。一要创设教学有效情境,二要组织教学有效活动,三要促进教学有效生成。 1.创设教学有效情境 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情境的创设对于课堂教学至关重要。对此,数学课程标准中已有具体要求,这里不再复述。情境的创设应该为教学服务,教学内容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十分自然地找到现实原型,并且现实原型的引入确实也能有效地增进、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此时的生活情境就是合适的、有价值的;如果教学内容本身没有明确的现实原型,并且从数学知识本身引入反而会更直接、更清晰,此时,就没有必要为生活而生活、为童话而童话,直接从数学旧知引入又未尝不可,或许还可收到开门见山、简捷明了的效果,大大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性。问题情境只要能使儿童产生认知的“不平衡”,引起他们的思维冲突,就能激起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就会使教学过程始终在动态平衡中前进,就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问题”可以来自数学系统外部,即现实生活;也可以来自数学知识内部,处理得当,同样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2.组织教学有效活动 作为对课堂教学最直接的规划,是要考虑怎样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把计划付诸实施。我们不能随意否定过去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且也适应当前教学实际的观念、模式,应该对学生认识数学知识的内在原理进行认真研究,从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认识的一般规律出发,选择恰当的形式来组织和展开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显然,“不能单纯依赖”并不表示完全不要,适度的模仿与记忆仍然是合理的,也是必需的。因此,如何科学、审慎地反思传统教学中的方法、理念,并以一种传承、扬弃的理性态度对待它们,在课程改革不断往纵深推进的今天,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3.促进教学有效生成 今天的小学数学课堂与课改前有了许多不同,教学已经不再是教师一厢情愿、一成不变的简单预设,由于师生、生生之间全方位的教学互动而引发的“生成”问题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界探讨的热点和焦点话题。我认为这是对“生成”的一种片面理解。生成既有预料之内,也有意料之外。所谓预料之内,是指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的过程与结论在教师预设的期望之中;所谓意料之外,就是在课堂的师生互动中,学生的学习生成在教师预设之外而又有意义的部分,前者可能更重要。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生成有其特殊的要求与判断标准,必须是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后的结果方能理解为生成。没有思考而生成的内容都应视为无效的泡沫。一个真诚关注学生发展的教师应会果断地调整教学任务,敏锐捕捉稍纵即逝的生成点,并加以放大。因为他们相信,许多富有创造性的生成点是一闪而过的,一个时间差,就可能错失一次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良机。当然,任何问题总要涉及一个度,无论情况如何,教师心中都要有一把尺子,权衡其间的利弊,在预设与生成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 教学是一种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相统一的活动。一方面,教学蕴含着教师的主观意趣,这种主观意趣蕴含着教师的价值选择和价值预设;另一方面,学习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塑造而成的。过分强调前者,教学就会成为强制灌输的活动;而过分强调后者,教学就会沦落为一种信马由缰的活动。这就是说,强调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不能忽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学校教育中,以现代教育媒体的广泛应用,现代化视听技术的普及为特征的第四次教育革命,使教育再一次进入到更高的发展阶段。现代教育技术为师生提供了一个交互式的广泛的学习空间、交流空间,把即时的信息和反馈提供给每一个学生。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了课堂,正显示出它无与伦比的优势。 下面我就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谈些体会。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一种从一定的目的任务出发,有计划、有组织、较持久地认识某一对象的知觉过程。观察在几何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学生从看图到认识图形都离不开观察。教学中如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在屏幕使运动的事物静止化,静止的事物运动化,从而增强学生观察的目的性、计划性,也十分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调控。 例如,在讲解长方体的特征时,我曾经使用长方体教具讲解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等有关概念,而常常因为学生观察的角度和我在演示时被手挡着等原因,使学生看不清楚长方体的某些特征。现在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使原来实物不易展示的部分得到充分展示,降低了学生在观察上的难度。又由于电脑画面能动静结合,刺激着学生的感官,使观察重点更突出,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引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的专注力,融化了知识的难点,学生也很轻松地掌握了这些知识。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过去经验包括学习和生活实践中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而现代信息加工理论认为,记忆是人脑对输入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 几何初步知识中有不少图形公式需要学生记忆,“扇形面积公式 r2”就是其中之一。教学时,我先在屏幕上出示一个圆,并要求学生说出圆的面积公式s=πr2。然后在圆中分别运行出一组扇形,第一个圆中显示180 的扇形,第二个圆中显示90 的扇形,第三圆中显示60 的扇形,第四个圆中显示n 的扇形,并要求学生思考圆中阴影部分(即扇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 r2 r2 r2r ) 学生通过电脑演示,在头脑中建立了图式表象,发现了扇形的面积与所在圆的面积的内在联系,同时也按照这个知识网络的形成过程,记住了扇形的面积公式。 这种形象的演示,牢牢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他们十分投入地关注画面的移动、展现,对每一处的变化都观察得十分细致、全面。在这一活动中,没有外在的强制性,也没有机械地背诵公式现象,而完全是学生内心的体验,这样更有利于知识的长久储存和适时提取,也为学生记忆创造了条件。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理解是指人们调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从不同角度用多种方法抓住问题的实质,我发现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所表现的理解能力,主要是学生调用诸种感官,通过创设情景,依靠思维去理解新知识。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直观形象,把数学课本上抽象的文字描绘和静止图像转化为具体、直观的动态过程,这样使难题、难点变得容易理解。 例如,为了加深对直线、射线、线段三者间关系的理解,在屏幕上先映出一条光亮的线段,让学生清楚地看到端点有两个;再使一个光亮的点向一旁延伸,从而造成有关射线的具体生动的表现,认识到它与线段间的关系,看到射线的端点只有一个;最后使光亮的线段向两旁延伸,又使学生看到直线的形象,认识到直线无端点。这种动感的演示,容易一次形成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及三者间关系和各自端点的个数。由于学生们亲眼看到那些变化过程及图文并茂的形象,对概念的印象非常深刻,使抽象知识变得更加容易理解,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实践创新能力是多渠道的,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则具有它独到的一面,即:时空的开放性、声形色的丰富性、查阅资料收集素材的迅速性、交互操作的便捷性与趣味性。现以小学一年级数学活动课“数数造型”为例说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便捷性和特效性。 一年级学生大都能从1数到100,但许多学生能数到100具有机械性,根本不知道一个数到底代表多少。课件设计:屏周围有许许多多含包欲放的花蕾,并配以声音:你想得到漂亮的花儿吗?请用鼠标点击它,你想要多少就点多少,但每次必须知道花儿开了多少朵,并且把这些花儿拖到中央进行分组排列或造型。千万别忘记与小伙伴合作哟! 学生接受任务后迅速行动起来,十分投入。许多学生进行了多种不同的排列或造型: 数的组合:7朵(左1右6、左2右5……) 26朵(2个10和6个1) 数字的造型:用花儿排列成0——9十个数字。 自然景物的造型:太阳、花环、波浪…… 动物的造型:小鸟、鱼儿…… 人物的造型:笑脸娃娃、哭脸娃娃…… 通过这一实践操作学生不但便感知了数的多少与组成,更重要的是他们创新能力得到了锻炼与提高。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可以灵活地渗透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过程,能有效地化枯燥为有趣,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突出重点,化难为易,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和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身临其境地感觉到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中,自己的观察、思维、记忆、想象、创新等能力有很大提高。这也是当前我们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去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
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这表达了总书记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我们的文化自信来自于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来自于中国的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文化都有很强的地方色彩、地域特点,就如同人们常说的“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深入研究地域文化及其自身的文化特征,挖掘优秀地域文化传统,对地域文化的进一步传承、发展及地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都有着积极的理论指导意义。 1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一般是指打上了地域烙印,在特定区域源远流长,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地域范围内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与其环境相融合且独具特色、独具特性的文化。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影响一方经济并造就一方社会。在中华大地上,不同社会结构和发展水平的地域自然地理环境、资源风水、民俗风情习惯、政治经济情况造就了不同特质、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诸如中原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等。不同个性特质、各具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不仅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甚至是精华部分,而且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地域文化一方面为地域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氛围,另一方面通过与地域经济社会的相互融合,产生巨大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直接推动地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可见,地域文化已经成为地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力量。因此,大力弘扬地域文化尤其是其精华部分,深入探讨地域文化的本质,对于促进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城市和区域的文化品位,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地方高校图书馆与地域文化的密切关系 高校图书馆特别是地方高校图书馆除了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基本职能以外,还承担着保存地方优秀文化,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地方政府提供决策所需的信息资源这一社会职能。特别是在一些地级市、区公共图书馆不能满足地域文化建设所需文献信息服务的时候,地方高校图书馆更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地方文化建设服务。 2.1地域文化是地方高校图书馆充实显特的基础 地域文化的发展为地方高校图书馆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地域文化遗产在其产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文化资源。有的是口耳相传,有的是文字记载,有的是实物遗存。地方高校为了通过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的购置,馆藏文献总量不断增加,文献资源系统全面,学科范围广,形成了学校学科特色为主的丰富的馆藏资源。在此基础上,地方高校图书馆为了实现其为地域文化资源建设这一社会职能,势必要系统全面地收集多载体的地域文献资源,形成其独具特色的藏书体系,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能够体现本地区地域文化的文献资料,开展特色服务,使其资源为社会所共享,从而在一定的范围内形成优势。例如地处客家腹地的嘉应学院图书馆就把客家人文资料作为本馆的特色馆藏文献。 2.2地方高校图书馆是促进地域经济文化发展的动力 地方高校图书馆作为促进地方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生力军,肩负着沉淀地域文化,传承历史文明的重任。地方高校图书馆依托地域优势,资源、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深入开展最有价值最具紧迫性保护的地域文化特色资源建设,即对地域文化资源进行系统化的搜集、整理和开发,正是地域文化在当代背景下实现有效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对丰富图书馆馆藏资源特色,传承和保护地域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可见地方高校图书馆与地域文化建设是一种相互联系、互利共生和相互促进的关系。高校图书馆是城市的文化场所,在深化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地域文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认识地域文化的内涵,搞清楚地方高校图书馆与地域文化建设的密切关系,充分挖掘地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开发利用好地域文化资源,传播与弘扬地域文化,以更好地促进文化惠民。 3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地域文化建设的策略 地域文化建设是一项跨地区跨部门的系统工程,需要众多部门来共同完成。地方高校图书馆作为地域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地域文化建设方面应采取如下策略: 3.1不断完善地方文献资料室 地方文献是地方高校图书馆的一大藏书特色,也是其参与和服务地域文化研究的基础。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彰显特色。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要重新定位地方文献工作。首先,要配备专门的人才队伍,进行专业的采访、管理和研究,要以多渠道多途径方式进行收集,要把分散在图书馆各个库室的地方文献,不论其何种载体形式,一律统一集中到地方文献资料室,统一编目,统一管理。还要重视校内合作,把分散在各个部门的学校出版物、校史资料、教学资料等文献资料建立有针对性的合作关系。在地方文献的采访中不但要拓宽地方文献收集的广度,收集各种各类纸质文献、电子出版物、视听资料,还要通过网上下载有关的地方文献信息,拓展地方文献收集的深度。其次,在信息量急剧增长的今天,图书馆之间必须加强交流与合作。只有分工合作,各有侧重,互通有无,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取资源,保障所建特色资料的完整性。地方文献资源在图书馆文献资源中往往利用率高、社会影响大、市场需求广、直接服务多。因此,图书馆加强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不仅有助于为本校教学、科研及地域经济文化建设服务,而且有利于将图书馆建设成为本地区的文献信息中心。 3.2建设地域文化特色数据库 建设地域文化特色资源是地方高校图书馆实现社会职能的主要方式。在今天网络信息时代,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既包括实体库室的建设,更包括数据库的建设。图书馆之间要分工合作,借助现代化的信息和网络技术,实现资源互补收集与利用共享,即加强虚拟文库建设,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弥补实体文库收藏的不足,满足多人同时在线使用,而且还可以提供更便捷的服务,节省读者宝贵时间,同时也使原始资料得到有效保护,扩大地域文化特色资源的宣传力度。可见特色资源数据库是图书馆服务读者,参与市场竞争、提高本馆影响力和资源共享的重要保障,也是地域文化特色资源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设地域文化特色数据库必须掌握独特性、标准化和规范化、可扩充性、内容丰富的建设原则。建成的数据库应该提供强大的检索功能,不仅检索界面要尽量友好和人性化,而且需要提供多种检索方式和检索点供用户选择,具有集史料性、学术性和观赏性为一体的显著特点。既可以使读者通过题录、摘要、全文、图像、音频、视频等全方位多元化的阅读环境了解本地历史人物、风土人情、风景名胜、文化遗产等,也可以使地域文化研究专家获取地域文化研究信息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进而掌握学术前沿,把握研究方向。 3.3整合和开发馆藏资源 地方高校图书馆要对馆藏地方文献进行深度开发,从传统文献信息服务向对知识内容的分析、提炼、组织、整合转换,通过编制二次文献、三次文献(专题书目、索引、文摘、题录、评述、动态综述等)来提高文献服务的品位和标准,主动嵌入学校的教学与科研的进程中,随时关注师生的需求变化,为师生提供及时便利、实用精准、知识含量高、内容新颖的个性化服务。还可与地方支柱产业联姻,收集、翻译、整理行业资料,为企业办集体借阅证,满足其对技术、信息的需要,主动为地方经济服务。建立地域文化研究专家档案,重点掌握专家在研究地域文化方面取得的各种成果及其研究动态。举办各种文化和经济问题研讨会。参与企业文化的研究等。以文化促经济,以文化促效益,树立和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以文化品牌的优势树立高校图书馆的形象。 3.4利用多元化渠道加大地域文化宣传 图书馆应利用各种渠道展示地域文化魅力。这样有助于激发人们爱国爱乡热情,增强地区凝聚力。在当今的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可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定期推送本地历史文化名人的生平事迹及研究动态。读者能够在平台上提出自己在学习中的建设性意见,图书馆据此进行服务需求分析。读者可通过即时通讯工具向从事地域文化服务的馆员咨询等,成立如微信讨论组和读书群,为读者提供方便、快速、精准、深入的交互式个性化服务。图书馆还可以利用校园网的便利,发挥自身文献信息优势,将地域文化特色数据库放置在图书馆主页醒目位置,攫取读者的眼神,鼓励读者参与其中。图书馆还可邀请知名专家、教授、学者来馆参观、讲学,通过开展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交流,营造地域文化氛围。 4结语 综上所述,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地域文化建设的方式方法可以有很多。但离不开其核心:一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进行服务。二是突破传统的服务手段,把宝贵的文献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通过专业人才和现代科技手段进一步加工后提供给地方,以助地方文化建设跃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殷爱玲.试论公共图书馆参与地域文化建设的途径[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3(3):72-75. [2]郑乐丹.高校图书馆地域文化特色数据库建设研究:以温州瓯越文化特色数据库建设为例[J].现代情报,2010,30(7):56-59. [3]张鑫.基于地域文化的高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J].兰台世界,2016(2):73-75. [4]毛倩.高校图书馆与地域文化建设思考:兼谈“镇江文化专题数据库”建设[J].镇江高专学报,2011,24(1):66-68. [5]许苗苗.论公共图书馆在弘扬地域文化中的“有所为”[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6(6):21-24. [6]徐苏.“有为”才能“有位”:论公共图书馆参与地域文化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05(2):22-24. [7]方向红.图书馆如何为地域文化建设服务——以龙泉市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5(1):74-75. [8]张秉军,邢杰,卜洁.高校图书馆地域文化特色数据库建设与研究——以天津文化艺术特色数据库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6):46-48. 作者:罗碧文 单位:嘉应学院
家庭教育论文: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若干特点及其对社会工作的启示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越来越多的流动儿童进入公办学校就读,流动儿童这个群体逐渐被更多的公办学校的教师所了解和认识。在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就有了对流动儿童的评价。有些评价是积极的,如流动儿童比城市儿童更能吃苦、更懂事,更体贴父母,更会干家务等等。但更多的评价是消极的,如流动儿童的性格比较内向,课堂上不敢发言;流动儿童有很多不良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也不太科学;流动儿童的知识面狭窄,学习基础较差,跟不上城市学生的学习步伐。非常有意思的是,公办学校的教师几乎一致性地认为,以上种种“反常”或“落后”与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或者说,流动儿童的这些“反常”或“落后”均是由于流动儿童不良的家庭教育导致的。 同时,关于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种种劣势,学界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1-4],研究结果一致性地表明,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种种不足和缺陷。这似乎表明,不管是教师的主观评价,还是学界客观的评估,均指明了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种种劣势和清一色的不足。 本研究思考的是,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特征是否真的是清一色“不足”或“缺陷”?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是否也存在某些优势?为此,本研究选取流动儿童家庭教育中与流动儿童的学业学习有关的方面,探索流动儿童家庭在促进子女学业方面拥有怎样的资源,怀有什么样的观念,又表现出怎样的行为特征。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取某所中学作为案例,采用多途径的方法收集资料。其中,访谈共涉及16位流动儿童的家长,背景性资料的问卷调查涉及全校120名流动儿童及其家长,家庭教育的问卷调查涉及45位初一和初二的流动儿童及其家长,工作总结涉及10位班主任老师。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家庭教育资源匮乏 家庭教育资源主要指的是,家长有多少时间和精力来监督和指导孩子的学习,家长自身的受教育程度在多大程度上能为子女提供必要的学业指导,家庭有没有足够的资金和条件来满足孩子基本的学习要求,等等。这些问题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家长的社会经济地位。本研究的结果表明,从总体上来说,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资源比较匮乏,主要表现在流动儿童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偏低、家庭收入偏少和职业类型特殊三个方面。 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偏低。本次调查的结果显示,大多数流动儿童的父母文化层次较低:54.4%的流动儿童的父亲其受教育程度在初中及初中以下,而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就更低,64.5%的母亲其受教育程度在初中及初中以下。由此导致的一个后果是,当流动儿童需要父母提供学业支持时,虽然有些流动儿童的家长休息在家,但由于学识水平有限,他们没办法为子女提供基本的学业支持。试想,家长自己才小学毕业或初中未念完,怎么可能指望他(她)能为子女提供学业支持? 当然,家长并不一定要为孩子提供“直接的”学业支持,也可以为孩子提供“间接的”学业支持(如,为孩子请家庭教师),但较低的家庭收入可能使这一途径无法通畅地运行。 家庭收入偏少。此次调查显示,2%的流动儿童家庭其月收入在500元以下,9%的家庭月收入在500—1000元,22.5%的家庭月收入在1000—2000元,25%的家庭月收入在2000—3000元,18%的家庭月收入在3000—4000元,23.5%的家庭月收入在4000元以上。可见,大多数流动儿童的家庭月收入大约只能维持一个家庭在上海这样一个大城市的基本运转,实现家庭的基本功能。家庭收入偏少可能导致的直接结果是,钱的重要性凌驾于孩子教育的重要性之上,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首先要以家长“降低生活成本”这一目的为中心。比如说,由于家庭收入偏少,很多流动儿童家长在选择租房的面积、子女的教育投入方面要精打细算,很多时候论文更是捉襟见肘,这在客观上使流动儿童在家里很难有一个舒适和安静的学习环境。本次调查的结果发现,流动儿童的家庭大多是在一些比较老的旧小区,住房条件相对较差:如果家里只有一个孩子,基本上租借老式的“一室户”,父母和孩子是共处一室的;如果家里孩子较多,有两个或三个,或者还有其他成员,一般租借一套“两室户”的房子。也就是说,这些流动儿童基本上没有自己独立的房间,只有少部分孩子拥有自己独立的学习和生活空间。还有数量更多的流动儿童,由于他们的父母是小企业主或小作坊主,因此,他们往往就在父母的店铺或作坊间伴随机器或城市马路、集市的喧嚣复习功课。 职业类型的特殊性。本研究中的流动儿童父母大多从事的是个体经营业(如批发水产、蔬菜、水果,经营理发店),少数家长进入工厂务工。这些职业的特点主要是工作时间长,基本没有(固定的)休息日,这就使得家长试图监督孩子的学业成为事实上的不可能: “孩子做作业时,我们在楼下干活,只是抽空上去看一看,督促一下,也不是时刻看着。一般是没有(监督)的,还是比较自觉的。” “没有人监督孩子做家庭作业,一般孩子做作业时,我们都不在家。” “孩子做作业时,我们做饭或看电视,有时也可能还没有到家,基本上没有人监督,孩子比较自觉。”“我们一般很晚才能到家,没有人监督(孩子做作业)。” “(孩子做家庭作业时,我们)还没有下班,没有监督,靠孩子自己。” 但本研究也获得了一个“意外”的发现:在45份家庭教育问卷调查中,有近20%的家长已成为孩子学业直接支持的重要来源。一般来说,这些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已经达到或超过“中专或高中”①,其所从事的工作类型又恰恰使他们的休息时间与孩子的休息时间较 为一致。显然,由本人来给孩子提供直接的学业支持减少了流动儿童家庭的“生活成本”。我们认为,这可能是某些流动儿童家长选择由自己来辅导孩子学习的一个重要动因。 “(我可以)辅导孩子的作业,减少她的心理压力。”(父亲,高中毕业) “他数学(做对了还是做错了)我可以看出来。如果他有不会做的,我可以教他。语文他查查字典什么的就可以了。”(母亲,高中毕业) “爸爸学业稍高,可以帮助我。”(爸爸,高中毕业)本次调查还有一个有趣的发现:虽然大多数流动儿童的父母未能给子女提供直接的学业指导或帮助,但许多(甚至是大多数)流动儿童并不缺乏直接的学业支持或指导,这种学业支持或来自哥哥姐姐,或来自隔壁邻居家的孩子②,这是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资源的独特优势。 “有他哥哥教他。”“找姐姐帮助。”“我会去问姐姐。还会去问楼上的同学。” (二)教育期望的两极分化 由于大多数流动儿童的家长自身的文化层次不高,掌握的技术又很有限,因此,他们只能从事脏、苦、累且报酬低的工作,这使他们体验到都市生活的艰辛。他们很希望能改变这一现状,却又感到力不从心,于是转而将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不要像自己那样辛苦,要像城市的“体面人”那样轻松地生活。同时,他们也清晰看到,在当前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格局和户籍制度下,接受更高的教育,拿到更高的文凭,是向上层社会流动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在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流动儿童的家长对子女都抱有很高的教育期望,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上大学”“,读得越高越好”: “没有大学文凭就不行了。这个社会没有个大学文凭就不行了。像你们(访谈者)一样多好。”“只要她考得上,就尽量让她上。我们对她说,只要你考得上大学,我们砸锅卖铁也供你。”“所有的父母都望子成龙,当然希望他读的程度越高越好。” 但是,我们的研究也显示,在流动儿童的家长中也存在着另一个群体。他们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值较低,对孩子的教育怀有理性的或实用的期望。这些家长大多是比较成功的商人,或者他们的孩子学习成绩相当地差,家长对孩子上大学已经彻底地失去了希望。班主任老师也向我们反映,这些家长的观念大体是,“你看我,不也没读到书嘛,但照样混得很好。”下文的受访者靠着自己在上海的十几年打拼,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房屋转租的大老板。 受访者:“我估计她上高中也不行。她成绩中等偏下。我估摸着让她在上海(读完初三)继续念学院。访谈者:什么学院?受访者:就是学技术的。或者让她参军。访谈者:但参军转业后怎么办呢?能找到工作吗?受访者:我们河南不像上海,参了军回来非常好找工作。孩子她舅舅在法院工作,我爸爸妈妈也是干部,她转业后可以很轻易地进入公检法部门工作。”我们认为,教育期望两极分化的背后隐含的是流动儿童的家长对教育的工具性价值的判断所存在的巨大分野:一些家长认为,教育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和最为重要的途径,他们本人就是因为受教育程度不高,才导致目前不体面的生活;另一些家长则认为,不受很高的教育也行,通过其他的途径(如做生意)也能过上美好生活。所以,我们认为,不管流动儿童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如何,其背后隐含的思想都是非常质朴的、个人化的和功利的,他们很少将接受大学教育与提高素质联系在一起,这其实是将教育的价值或功能狭隘地工具化了。 (三)教育能力不足 虽然绝大多数流动儿童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读大学,但他们并不知道怎样帮助孩子实现上大学的梦想。当被问到:“家长能为孩子的学习做些什么”时,只有少数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家长指出“督促孩子做作业”、“校外补课”和“买学习资料”等支持性的行为:“我会经常督促她学习、看书。”“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需要时请家教。”“教育孩子从小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大多数流动儿童的家长认为自己文化水平较低,给不了孩子帮助,主要“靠孩子自觉”和“靠他(她)自己”,自己能够做到的就是给钱,只要孩子能读,就一直支持到底。“我们文化水平有限,加上在外打工,我们没有时间帮助孩子什么,完全靠孩子们自己努力。”“这个我们不清楚。”“家长在其中无事可做,孩子的学习只能靠他自己,自己文化程度不高,只能出钱。”“我们做得很少。但是教育怎样做人还是经常教育的。不知道成绩不好时,该如何教育了。打也不是,说也没用。哎!” 当孩子出现学习问题时,家长是采取简单粗暴的打骂方法还是积极寻找补救的办法,这是反映家长教育能力高低的又一个重要方面。当被问到“如果孩子不喜欢学习或者学习成绩差时,你们怎么办”时,虽然大多数家长的回答是:“会找出原因,对症下药”和“教育他(她)”,但我们从流动儿童那里得到的信息却完全不同。大多数流动儿童的回答是:如果自己学习成绩不好,家长很多时候会很生气并骂自己,甚至打自己。这似乎表明,在流动儿童的经验和记忆中,打骂已经成为父母应对自己学习成绩不理想的一种常用手段。 “会打我,骂我。”“如果考得不好,有时会打我。”“老爸会骂我几顿,老妈也会骂我。”由于受教育水平的限制,大多数流动儿童的家长无法给孩子的学业提供任何直接的帮助,无法辅导孩子的学习,这是流动儿童家长教育能力低下的第三个表现。当流动儿童碰到不会做的家庭作业时,家长一般会鼓励他们问哥哥姐姐,或者到邻居家孩子那里寻求帮助。如果没有以上两种资源,家长一般会鼓励孩子“打电话”问同学,或者干脆让孩子空着不做。 “如果真不会做只好不做。”“第二天问老师。”“第二天上学问同学。”“自己靠手边的资料,再不行上网查找。没有人提供帮助。” (四)家校沟通不够积极主动 良好的家校沟通可以有效地促进孩子的学习。虽然大多数流动儿童家长认为经常与老师保持联系是必要的。比如,当问到家长会是否有必要时,几乎所有的流动儿童家长都给予了肯定和积极的评价:“因为只有这个时候才能和老师联系。”“这样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家长会)有必要开。因为能了解这一段孩子的学习情况。”“我觉得家长会一定要开,因为学校和学生家庭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学生学习状况,以便更好地使老师与家长之间产生沟通的平台。” 另据班主任老师反映,绝大多数(接近90%)家长也能够参加每月一次的家长会。但是,流动儿童的家长在家校沟通上的表现总体上可以用“消极和被动”来概括。用一位班主任老师的话来说就是,“流动儿童的家长很少与班主任老师联系和了解孩子的情况,但如果是班主任老师主动与流动儿童家长联系,他们还是很希望从班主任老师那里了解孩子的情况或得到如何教育孩子的建议的。” 流动儿童的家长为什么不愿主动与班主任老师联系呢?这或许与他们的观念有内在的联系。本次调查发现,有些家长认为,主动联系老师就是麻烦老师,没什么事就不麻烦老师了,孩子读书不好是自己的事,找老师也没有用,也没有必要麻烦老师。访谈者:会主动跟班主任老师联系吗?受访者:不太会。访谈者:为什么不主动联系?受访者:怕麻烦。访谈者:怕麻烦?受访者:没什么事就不麻烦老师了。访谈者:主动跟班主任老师联系过吗?受访者:没有。访谈者:如果小孩成绩不好了,或者你觉得小孩跟以前不太对劲了,会主动联系老师吗?受访者:小孩读不好书,找老师也没用。访谈者:自己解决?受访者:对。访谈者:那万一自己解决不了呢?受访者:(小孩)自己学,学得下去就学,学不下去我们也没办法。 四、研究结论及研究结果对社会工作的启示意 义 从总体上来说,流动儿童的家长在促进子女学业方面所拥有的资源,所具有的观念和表现出的行为特征之所以表现出较多的不足和缺陷,与其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存在密切的联系。但流动儿童父母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也主要源于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流动儿童的父母,他们在家庭教育资源、教育期望、教育能力和家校沟通上的表现都要好于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流动儿童的父母。本研究最有趣的一个发现是,在多子女的流动儿童家庭或生活在流动人口聚居地的流动儿童家庭中,大多数流动儿童并不缺乏直接的学业支持来源,流动儿童的哥哥姐姐或邻居家的同学可以为他们提供学业帮助。 本研究的结果对社会工作至少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启示意义: 其一,亟需开展流动儿童父母家庭教育的干预。本研究的结果表明,部分流动儿童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偏低,几乎所有的流动儿童家长都将教育的功能和价值狭隘地工具化,大多数流动儿童的父母教育能力不足,家校沟通不积极,甚至错误地认为主动地与班主任老师联系就是麻烦老师,等等。这些主题都可以成为家庭教育干预的焦点。除此之外,采用社会工作的优势视角来开展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干预也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选择。根据优势视角的基本原则,“每个个人、团体、家庭和社区都有优势”,而“优势视角就是要甄别且尊重这些有可能用于扭转不幸、对抗疾病、消除痛苦、达到目标的力量和资源”[5](P20)。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受教育程度较高且作息时间与孩子的学习时间有重叠的家长可以为子女提供直接的学业支持,相当部分流动儿童的哥哥姐姐和邻居家孩子可以为他们提供重要的学业支持,这些在实际的干预中都是可以善加利用的。当然,从外部引入常态性或项目性的支持系统也不失为一个选择。以上活动均可在个案、小组和社区多个层面上开展。 其二,改善流动儿童父母的生存状况。由于受教育程度总体偏低,掌握的技术又很有限,所以大多数流动儿童的父母只能从事“脏、重、累”且报酬低的职业,这种生存状况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我们并不期望流动儿童的父母都能从事“轻体力”的工作,这不现实。但我们必须思考的是,流动儿童父母目前的这种生存状况是否符合社会公平的原则。我们认为,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格局和户籍制度部分地导致了流动儿童父母的受排斥地位,使他们在就业中处于不利地位,很难有与城市市民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待遇。当然,城市社会保障对农民工的封闭也是一个问题[6](P291-394)。所有这些都必将使流动儿童的父母处于严峻的生存状况之中,致使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资源比较匮乏。因此,我们必须思考,为流动儿童的父母争取平等的社会地位的社会运动和政治运动是否是一个可能的选择。当前,在西方社会工作领域兴起的结构社会工作运动或许为我们开展社会和政治倡导提供了某些启示。为什么具体、直接的社会工作有时候很难从根本上导致服务对象的改变?因为很多服务对象问题的根源其实存在于刚性的社会制度和结构之中。因此,我们认为,通过社会倡导和政治倡导可以使大众反思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格局和户籍制度,推动社会的变革,这或许可以更为根本性地改变流动儿童父母严峻的生存状况。当前,社会工作的各实务领域已经发展出的社会运动和政治运动模型(如为残疾人争取权利的社会和政治运动模型)[7](P266-276)也许可以作为借鉴 家庭教育论文:家庭教育对农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影响的思考 农村儿童、青少年特指农村在校的中小学生(不含幼儿园、学前班阶段),也包括辍学者。接受基础教育的农村儿童、青少年正处于其个体社会化的基础期和关键期。农村儿童、青少年社会化内容包括社会技能的养成、社会规范的内化、健康人格的培养和发展、社会角色的学习、确立生活目标和观念,这五大内容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必须关注的要素。基于一定家庭因素的农村家庭教育对农村儿童、青少年在社会规范、劳动观念、自主能力、个性及智能方面的社会化产生重大的影响。无疑,这种影响既有正向性的,又有负向性的。 良好农村家庭教育环境对农村儿童、青少年的社会化起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利于他们社会化过程的顺利完成。概括说来,这种正面影响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良好农村家庭教育内容的正面影响,良好农村家庭教育方式的正面影响和良好农村家庭氛围的影响。 1、良好农村家庭教育内容的影响 良好农村家庭教育内容及其传递是教会农村孩子做人、成材的可靠保证。它应是完整而科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农村儿童、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正如蔡元培先生曾经所指出的那样:“家庭者,人生之最初学校也。”“一个人的思想的发展,知识的丰富,品德及良好习惯的养成,家庭教育实应负完全的责任。”这里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遵纪守法、勤劳节俭、文明礼貌、尊敬师长、关心他人、爱护公物、立志成材等方面的教育,也就是教孩子学会怎样做人的教育,这种教育靠言教,更靠农民家长的身教。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即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良好生活、卫生习惯,良好学习习惯等的教育,即所谓日常生活中的“养成教育”。此外,良好农村家庭教育的内容在当今还应包括农民家长正确对待和指导农村孩子看电视、使用电脑和阅读课外文化读物的行为。这些良好农村家庭教育内容的灌输与内化有助于农村儿童、青少年形成良好思想品德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从而对他们的社会化产生积极的影响。 2、良好农村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 如果说,良好农村家庭教育内容及其传递在农村家庭教育中是基础性的要素,且具有根本性教育功能的话,那么,良好农村家庭教育方式则起着“四两拔千斤”的杠杆性要素的教育功能。良好农村家庭教育方式能促进农村儿童、青少年形成良好个性。 良好农村家庭教育方式就是理智型的家庭教育,或称之为民主式家庭教育。施行这种家庭教育方式的农民家长通常具有良好自身素质,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遵纪守法,吃苦耐劳,勤劳致富,孝敬长辈,热心助人,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染孩子,并对孩子的身体健康、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常加以正确教育和引导。他们有强烈的家庭责任感,能自觉履行家长的教育职责,按照国家的要求来塑造子女的人格,并创造良好家庭环境,促使子女良好人格的发展。民主宽松的家庭教育会给农村孩子心理和人格的良好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可使他们按照自己的爱好、兴趣和特长确定学习成长的方向,实现个体正常社会化。以这种积极的、科学的教养方式的农民家长,通常能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不任意干涉孩子的活动。他们既严格要求子女,又不苛求子女;既有丰富的爱心,又不盲目溺爱。这样的家庭充满着温暖和睦的气氛。孩子在这种环境中容易形成独立、坦率、积极、亲切、自信、热情、合作、善于思考等一系列良好品质。 3、良好农村家庭氛围的正面影响 西方社会学有一种观点认为,家庭是以血姻缘为纽带的“人性的养育所”这种观点在一定的意义上,可将其视为家庭气氛比任何社会组织气氛都易于和谐。农村家庭教育氛围亦可作此推理。一般说来,家庭氛围就是家庭成员之间所表现出来的给人以某种强烈感觉的精神面貌。如果每个农村家庭成员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充满亲情温暖、民主平等、互敬互爱、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那么农村儿童、青少年就会始终沐浴在一派平等、和谐、文明、宽松的家庭氛围中快乐学习,健康生活。这样就能培养他们活泼、开朗、勇敢、进取的性格,培养他们良好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树立平等宽容、共生共存、创新发展的现代意识。可见,农村家庭氛围是否和谐,也是农村儿童、青少年社会化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这个结论己被大量的农村家庭教育调查所证明。 虽然农村儿童、青少年社会化还受同辈群体、学校、大众传播媒介、农村社区及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但作为个体最初的社会化因素一一家庭教育,其地位是任何其他社会化因素所不能取代的。农民家长有效利用各种家庭因素进行适当的家庭教育和影响,是农村儿童、青少年得以顺利实现其社会化的重要基础,其影响力将持续人的一生。 1、不良农村家庭教育内环境的负面影响 (1)片面的家庭教育内容的负面影响。这种教育内容的片面性主要是由农村中小学所推行的应试教育的功利性所导致的。为应对竞争日益激烈的未来社会,农民家长重视子女学知识、长身体,尤其关注孩子在学校的考试成绩,但忽视对子女独立能力的培养和勤俭品质的养成,忽略家务劳动和生产劳动的锻炼,导致子女畸形发展,在社会化进程中受阻。而且,有的农民家长对子女的要求与自身行为示范背反。他们往往对子女正面引导,要求较高较严,而自身行为榜样与教育内容不一致,甚至相反,使初步具有评判能力的青少年子女产生上当受骗的感觉,或者对教育产生怀疑、厌倦、逆反心理,或者对社会产生不满情绪,直接影响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社会心态的形成,甚至导致人格缺陷。 (2)不良教育方式的负面影响。不良农村家庭教育方式往往导致农村儿童、青少年养成不良个性,它通常有三种类型::溺爱娇惯型、粗暴型、放任型。 在不良农村家庭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农村儿童、青少年很难养成自立自强、自尊自重、关心他人、善于合作的品质,即很难建立健全的人格,从而阻碍或延缓了他们正常社会化的进程。 (3)不良家庭氛围的负面影响。农村家庭氛围是否和谐,也是农村儿童、青少年社会化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在当今农村,有以下四种特殊的家庭因其不良氛围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农村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主要是残缺家庭、离异家庭、留守家庭、流动家庭带来的一些负面 影响。2、不良农村家庭教育外环境的负面影响 所谓农村家庭教育外环境是指与农村家庭教育内环境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它主要包括电视文化、农村集镇文化市场和农村社会风气。内外环境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农村儿童、青少年社会化的进程,而不良农村家庭教育外环境会对农村儿童、青少年社会化产生负面影响。 比如,随着电视机、影碟机在农村的普及,电视对闲暇时间的占有日渐增加,农村儿童、青少年的收视行为和电视经验的获得己经成了影响他们身心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众所周知,电视的形象性和收视的随意性比起严格的学校教育来说更容易被儿童、青少年所接受;同时,电视比学校较早进入农村儿童、青少年的生活,其吸引力不言而喻。当今一些电视节目令许多农民家长担忧:第一,电视动画片过多,儿童节目过长。第二,武打爱情内容过多。第三,充满凶杀打斗,渲染血腥暴力和魔鬼神怪的外国卡通片过多。第四,有些电视内容严重脱离现实生活,热衷于为“老板”、“大款”、“明星”们歌功颂德等,宣扬物质主义。笔者在农村的家庭教育调查中发现,由于农村文化娱乐生活的过于单调使绝大多数农村孩子,尤其是小学生与初中生沉腼于电视节目,他们中有的人日平均看电视时间为3小时左右。如果农民家长不正确对待自己孩子的收视行为,不加以悉心指导,每天3小时左右不加选择和干预地任凭儿童、青少年收看电视,就必然会对其身体、心理的发展构成负面影响。 如前所述,当今,伴随我国社会的转型和改革开放的拓展、深入,在我国农村家庭教育中影响农村儿童、青少年社会化的主要因素是农村家庭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氛围。由于我国社会转型引发社会价值多元化向农村的渗透,以及高科技文化产品向农村的传入,所有这些都客观地对农村家庭教育观念产生冲击。这种冲击,一方面使得农村家庭教育超越传统,有了新的气象,另一方面又使得我国农村家庭教育的教化功能产生失调。主要表现,一是教育内容的片面性,二是教育方式上的偏差,三是家庭教育氛围不佳。 总之,无论我们从农村家庭教育对农村儿童、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正面影响,即对传统教育的超越,还是从其负面影响,及其所引发的农村家庭教育教化功能的失调,我们都可以从中把握到农村家庭教育在对农村儿童、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一条规律。这就是:伴随社会的转型和新农村的变迁,作为农村家庭教育主体的农民家长,在与作为客体的农村儿童、青少年之间,在围绕一代人的“社会化”问题上,传统与现代既融合又冲突,上一代与下一代即所谓“代际”关系既对立又同一,即农村家庭教育之主客体双方总是在交互的冲突作用过程中实现融合的。所以,如何解决农村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负面影响,是我们必须严肃对待的事情。 家庭教育论文:浅谈家庭教育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的作用 当前社会上由于各种原因,青少年犯罪现象比较严重,而且出现了犯罪低龄化,犯罪手段成人化,犯罪性质严重化的趋势。因此,党和政府对此十分重视,花大力气搞好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 所谓综合治理,就是指在各级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配合和广大群众的参与支持,综合运用思想的、政治的、经济的、行政和法律的等多种措施和方法,努力提高人们的道德和法律意识,抵制和消除各种诱发犯罪的因素,缓解可能危及治安的社会矛盾,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而家庭教育在综合治理这个社会系统工程中,具有其他层面所无法替代的作用,为此,笔者浅谈如下点滴意见。 首先,家庭教育是法制教育第一所学校。 家庭教育是提高人的素质的重要课堂,人的素质包括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是非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家庭教育影响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父母的言谈举止对子女良好习惯的养成,法律意识的形成都具有其他方面无可替代的作用。 家庭环境是人生社会化过程的母体。子女的异常举动,不良言行会在家长面前流露出来,家长只要能抓住苗头,掌握青少年可能犯罪的言行,施以正确的引导,是不难预防犯罪的。如某男孩子在家扬言非要给某某男同学利害看,家长听后,顺藤摸瓜,到学校走访老师。当了解到其于以为某女生与他恋上了,而某某男生又经常与那个女生在一起时,就扬言杀那个男生,并准备了利器。家长在调查的基础上回家告知孩子,某女生并没有恋他恋你之意,你的想法纯屑臆念,给人以“利害”是犯罪的行为,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一番话,说得儿子心服口服,使一起可能发生的恶性治安案件化解了。反过来,有的父母白天在外工作,晚上进舞厅、上赌桌,对孩子不管不教,甚至孩子几天不回家都不问不找。这种家庭教育最终只能是酿造出苦涩的酒,“儿子坐班房,父母恨断肠。” 家庭教育对转化青少年,特别是有劣迹的青少年,预防他们再次犯罪,这对促进社会治安的完全好转,是其他层面所无法取代的作用,以家庭教育特有的血缘关系、情感功能帮助违法犯罪的青少年、劳教释放的青少年,让这些人改变过去,走向未来,不至于“二进宫”。方法上,一要热情耐心地帮助。二要督促他们进步,使他们振奋精神重新做人,成为社会治安稳定的力量。这是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个十分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如一位家长在儿子进高墙,缺乏生活的勇气之后,经常探望他,写信帮助他,扬起他生活的风帆。儿子刑满回家后,一面积极地为儿子找单位落实工作,一面要求他正视人生,不再同一块青石上摔跤,结果这个孩子在释放的第二年结了婚,还拿到工厂的奖状。但另一位家长,孩子入牢房不闻不问,回家后家长经常发脾气、谩骂,结果这孩子第二次入高墙,在被抓走时,儿子发狠回来就先杀妈妈。足见家庭转化工作做得好,社会就多一份安定;转化得不好,社会就会多一个犯罪。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既教人又育人。家庭教育可贵之处也是最难办到的事,就是家长对青少年时期的孩子要处处关心,事事留心,使家庭教育持之以恒。 如某市一小孩,因家长教育过严而盗窃他人钱财,其因是家长怕孩子乱花钱,分文零花钱不给,小孩因饥饿而偷了巷口卖鸡蛋的老五叔的四千元钱,小孩子慌慌张张地回家,其父随即追问,孩子将钱全数拿出,嘴里只是说,我饿了,我要吃。他父亲给他吃饭后,弄清了事情的原因,带着孩子到派出所报案。并向孩子保证,今后爸爸不乱打你了,孩子也发誓:今后也不干这种事了。这件事说明,每个家长切实负起责任,那么每个家庭就如同一座社会治安堡垒。反之,家长对孩子不闻不问,放任自流,后果就难以预料。如某市一孩子盗窃工厂的电解铜,家长看见孩子床下有不明物品,未当回事,当儿子和床下的赃物一起被警车带走时,才如梦初醒,悔恨莫及。这些事从正反两方面告诉我们,家庭教育对预防青少年犯罪确实是基础的治保单位。 最后,家长要发挥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监护作用,搞好综合治理。 预防犯罪达到减少犯罪,是一件重要工作。要搞好犯罪预防,首先是搞好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家庭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基础。因此,家庭教育对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具有其他层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尤其是父母是法定的监护人,对孩子身心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特别是孩子思想意识的熏陶、生活习惯的培养、经济来源的掌握、人际关系的状况,家长都应当加以监护,使孩子有一个优良的学习、生活环境。 人的意识来源主要是社会文化的积淀,家庭文化的积淀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如果青少年头脑积淀的全是恐怖凶杀,那么有可能成为杀人凶手;如果青少年头脑里积淀的是床上戏等淫乱污秽的东西,那么有可能成为性犯罪分子;如果青少年头脑里积淀的是前途前途,有钱就图,理想理想,有利就想,那么就可能成为资产阶级利己分子。家庭是孩子意识反映的来源之一,直接影响孩子世界观的确立,思想意识的形成,所以家长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文化素养,努力建设好家庭文化,使自己成为孩子思想意识的监护人。做到黄色书刊不进门,淫秽录像不进门,污言秽语不出口。这是正确的做法,也有一些家长自己看了不健康的东西,还使孩子有意无意的受到毒害。当这些孩子从高墙内仟悔的家书中悔恨当初,要不是爹妈看的那些,不致落到今天这样,父母才从良知中感叹:“是我失责,是我混帐。” 常言道:“学好千件事,学坏一件头。”家庭环境离不开社会环境而孤立地存在,社会环境必然会影响家庭环境,反过来,家庭环境建设好,又会影响社会环境。 青少年犯罪中盗窃犯罪突出。主要是个别青少年消费早熟,大把大把地花钱,加之赌博等社会公害,沉渣泛起。做家长的定要留心观察孩子的经济动向,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温州个体户张某,只消极控制孩子经济数额,不注意孩子消费趋向,结果每天十元的零钱,把这个孩子送进赌场,进了牢房。家有资产数十万,儿子成为盗窃犯,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当前青少年犯罪团伙化,集团化的趋势较快,其主要原因很多,但是家长监护不到位,不及时拆帮 解伙,致使小孩子过早地染上江湖侠客的所谓义气,由义气变为犯罪。例如,某市发生的抢劫致人死亡一案,最大的16岁,最小的8岁,这些孩子聚在一起,立帮规、排座次,最后杀人越货,进牢房,但这些孩子最初时结义,最初的动因不能说家长一点不知,而糊涂的家长认为独生子易被人欺,多几个哥儿们就不怕了。这事从反面告诉我们,家长负起监护的责任,履行监护义务,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对子女都是十分有益的。特别是对一些恶性案件的预防和减少有着特定的制约作用。问题在于家长要当有心人,留心观察,仔细分析,不断捉住孩子的思想脉搏,监护好孩子。 综上所述,家长是家庭教育的实施者,家庭教育是社会教育中的一个方面,家庭教育能树立孩子良好的道德和法律意识,预防青少年犯罪,是基础的治保单位。家长是法定的监护人,对孩子思想行为的控制具有其他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说,家庭教育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项基础工作。家庭综合治理搞好了,社会综合治理也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家庭教育论文:关于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的几点思考 以“为国教子、以德育人”为主题的全国“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城乡广泛开展,这是贯彻中央20__年8号文件,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的有力举措;也是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环境的良好平台,这次实践活动成为家庭教育工作的新亮点,有力地促进家庭教育工作的提高和发展。 一、“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的意义 (一)现实性。“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是加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促进素质教育,坚持“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的有效途径,对提高国民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二)科学性。“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体现了育人工程的基本途径,反映了家庭教育育人工程的主体性,突出了对广大家长的素质要求;同时也把家庭,特别是家长的教育作为育人工程的前提。从而营造了学习型家庭的良好氛围,达到两代人学习,两代人提高,两代人双赢的效果。 (三)社会性。“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主题鲜明、要求明确。这项活动不是一般的创先达标活动,标准不是高不可攀,它是以家庭和做人基本准则为依据,普通家长和孩子都能做得到的要求制定活动计划,从而促进社会群体的进步,这一活动抓住宣传、教育、实践三个环节,能够得到广大家庭的积极参与。 (四)创新性。“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是新形势下家庭教育工作又一创新。这一活动与“六个一”工程、“五小”活动结合在一起,产生积极的社会效果。“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还为家长学校增添了活力,使家长学校不再流于形式。同时,拓宽了企业家长学校、新市民家长学校、流动人口家庭学校的空间。 (五)指导性。家庭教育工作经过20多年努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在知识健全、理念更新、宣传普及等方面都有了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引起关注:社会的炒作、商业化的运作、家庭教育误区也还困扰着家庭教育。“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无疑是一个适合广大家长教育实践的良好平台,对指导家长科学教子,促进儿童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差距 “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但由于我国的地区、城乡、职业等诸多生存状况不同,也造成了明显的差异,制约着这项活动的发展,表现出这项活动的不平衡性和间断性。 (一)认识差距。“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在一些地区还存在着认识不到位的问题,缺乏广泛宣传。不少群众、不少家长还不甚或不了解“双合格”的活动要求。有些地方这项实践活动还仅限于妇联组织实施落实。党委、政府部门还没有将这项活动与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学习型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缺乏应有的重视。 (二)城乡差距。“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在城市开展较为广泛,在农村却不尽人意。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约有六成家长外出打工,这些为父母者,迫于生计基本上或完成放弃对孩子的教育,而祖父母大都受文化局限,只能给儿童衣食上照顾。一些农村除贫困外,受到重男轻女和读书无用论影响,使儿童、特别是女童辍学,家庭教育出现弱化或虚化现象。由于农村基层干部的压缩,有些农村村一级妇联组织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家庭教育实践活动成了空中楼阁。 (三)实践差距。“教无定法”家庭教育是一项复杂的教育工程,因人因家庭而异,它只能有普遍的认知规律,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近来,由于媒体的炒作,家庭教育有简单化、教条化的趋势。如媒体炒作“哈佛女孩”、“高考状元”,把成才和家庭教育成功局限于升名牌大学。我们不能用特定教育方法去指导所有的家庭,成为教育儿童一成不变的模式。 (四)理论差距。在当前的家庭教育中教育理论呈多元化态势,也不乏商业运作,有意作秀,出现了良莠不齐的状况,出现了一些值得探讨的理论“瞎教育不如不教育”、天津“郝氏协议书”等等。这里在有的仅仅是自我感知,家庭教育理论目前还存在着“老方法不灵,新方法不明”的特征,要让家长有普遍的认同感就要建立科学的理论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断章取义,使家长处于难辩真伪,无所适从的境地。 (五)家长差距。在市场经济发展大潮中,家庭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出现了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家庭、流动人口儿童家庭、特困儿童家庭等,这些家庭在一些地区约占儿童家庭总数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这些家庭比一般家庭的儿童更需要关爱,一些单亲家庭缺少父爱或母爱,一些特困家庭忙于生计,儿童缺少基本的教育条件。一些失去双亲的家庭,有的与祖父母生活,生活拮据;有的与叔叔等亲戚生活,受到歧视等等,更谈不上家庭教育。 一些独生子女家庭对独生子女教育特点缺乏足够重视,这些捧出来的儿童往往感情脆弱,经不起挫折。 (六)两种教育差距。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应对,始终对家庭教育的形成新的挑战。应该说: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不是对立的两种教育,素质教育更侧重人的德与才的培养,而应试教育注重识记、理解力的培养、缺乏一定的创新性。目前,儿童学习没有彻底减负,过重的升学负担使家庭教育和素质教育显得苍白 无力。 三、开展“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点尝试 我们运用科学的“双合格”教育实践活动家长、儿童测试表,提高两代人素质。《测试表》中内容以自评为主。在检测中,找出不足,接受评比。测试表中的要求覆盖了家庭教育实践活动的全部内容,提出了“双合格”的基本要求,其中绝大部分内容是家长、儿童能够做到的,因此,它不是一般的评优创先条件,而是做合格家长、合格小公民的基本条件。我们通过在广大家庭中运用推广,使这项活动扎扎实实地开展。 家庭教育论文:谈现代社会中家庭教育 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大板块。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当看到有些孩子不懂礼貌或是不遵守交通规则或是言行不雅时,人们常常会随口说到:“这孩子,老师是怎么教的!”人们把孩子身上体现出来的缺点归咎为学校教育的失败,归咎为学校教育的责任。在素质教育、义务教育的大环境下,人们常常有意或是无意的过度强调了学校教育的作用,而弱化了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功能。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率和犯罪率的不断增长,自杀事件越来越呈现低龄化的趋势。学生的人身安全和道德底线受到冲击。这让我们不得不重新认真思考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重新准确定位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家庭教育是摇篮教育,是终生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成败的关键所在。2004年10月颁布的《家长教育行为规范》要求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知识与方法,针对子女年龄、个性特征实施教育,与子女互动互学,共同提高”。但还有一部分家长总是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是教师的事,教师拿着国家的工资,就应该教育好孩子,责任全是老师的。”这些都是偏见。因此,现代社会要求父母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方法,提高自身素质,尽可能的避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出现失误,与孩子一起健康的成长。 我认为,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必须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多一点给孩子的时间,多关注孩子的成长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忙于赚钱,有的外出经商、打工,有的在自己家门口承包土地搞种植、养殖等。家长的注意力放在赚钱养家上,顾不得和孩子交流沟通,更谈不上关心孩子的学习。 有的只是在平日里偶尔的问一下:考试考得怎么样?做完作业了吗?从不会认认真真的帮助孩子检查一下作业。孩子说做完了,家长也不会去证实是否真的做完作业了或是作业的质量如何。家长的督促和检查对于孩子的学习是有很大的激励作用的。当孩子结束了一天的学校生活回到家中,家长应该监督孩子尽快把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做好,使孩子养成回家后马上复习当天功课的习惯。这样容易巩固已学知识,使孩子会产生一种学习有收获的喜悦心情。 还有些家长应为忙于生计,常年在外打工,孩子只得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年迈的老人对于孩子的教育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孩子接受教育的滞后。作为父母一定要给孩子多点的时间。这样才能与孩子有了沟通和交流的基础,没有时间一切都是空谈。 一年级的旭辉是个性格倔强的小男孩。他的父母在外打工,只有过年过节回家一趟。平日里只有爷爷照顾他。有段时间,旭辉出现了厌学的情绪。每次一到学校门口,就哭闹着不进校门,把书包扔掉,在地上打滚。任凭老师怎样劝哄都无济于事。没办法只好让他停课在家。老师怕耽误孩子学习,建议他的父母回来陪陪孩子。结果,旭辉是真的想爸爸妈妈了,他们一回来,孩子的情绪就好了很多。每天拉着妈妈的手来上学,高高兴兴地进教室,上课的时候也积极了很多。孩子的愿望多简单,只要爸爸妈妈陪在身边就行了,经济条件的优越也不能换来孩子的真正幸福。 俗话说:50岁之前看自己,50岁之后看孩子!但并不是说50岁以后才开始管教孩子,而是从孩子娃娃时就开始教育他。有的家长忙于赚钱,却忽略了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在错综复杂的多元化信息时代,孩子的成长太需要父母在身边给与及时的引导和关怀,避免他们因为各种原因误入歧途或因意外失去宝贵的生命。有的家长给孩子的多是物质的满足,与孩子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导致孩子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叛逆。家长说一句,孩子顶十句。这就是长期疏远的结果,不仅是空间的距离,更是心的距离。家长“赢”得了钱,却“赢”不了自己的孩子。要是这样就快快倾斜一下自己的天平吧!50岁之前你“赢”在了事业上,50岁以后可别“输”在了孩子身上! 二、“润物细无声”,注重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一言一行、为人处事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根据多年的教学经历,阅孩子也算不少,真切的体会到“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但是孩子身上或多或少的会反映出家长的一些生活习惯。借用那句话:孩子身上有父母的影子,的确很贴切。 班上的振邦家长是做羊肉生意的,孩子经常在班上做出一副宰羊的架势,把整个过程说的头头是道,在关键时候怎样擦擦汗,怎样磨磨刀表演的是惟妙惟肖。这完全源于他经常看家长这样干活的。长期以往,对于这样的血腥场面,他就习与为常视而不见了。 学校幼儿园的景宏小朋友,上课或是下课的时候,觉得热了,就旁若无人的把衣服从头上一撸就光起了膀子。经过老师多次的教育才慢慢的改变了这一不雅的习惯。问起来,他还自豪地说:“夏天热了,在家里,爷爷和爸爸都是不穿上衣的。”可见,家庭环境对于孩子有多大的影响。 家庭作为孩子生活的基地,应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环境。我国古代就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为了孩子不染上市侩气,成为一个有学识渊博的读书人,不厌其烦,多次搬家择邻,为孩子创造合适的环境。环境本身就是一种教育,他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孩子。孩子的模仿性很强,悄悄的观察着世界。这个环境发生的一切在孩子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良好的家庭环境需要父母的自身来创造,父母应远离一些不良嗜好,如酗酒、赌博、搓麻将等。做到“百事孝为先”为孩子做好榜样。团结邻里,为人善良厚道。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自然会拥有正义善良、知耻上进的好品德。 三、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让孩子从礼貌待人开始做起 当我们接触一个人之后,常会给他一些评价:“这个人真有教养。”“这个人素质真差,连一点礼貌也没有。”一个有素质有教养的人才会被尊重,受人欢迎。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被众人接纳的程度高,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家长应注重孩子的可发展资源,使孩子养成良好地行为习惯。 尴尬镜头一:有家长带儿子去赴宴,行前生怕孩子不知礼节而使场面尴尬,便嘱咐孩子一定要懂礼貌。可是在家就无法无天惯坏了的儿子哪能说改就一下子改好了呢。几个菜刚刚端上来,儿子就急不可耐的伸出筷子吃了个遍,将自己最爱吃的菜几乎全夹到了自己的面前,旁若无人的吃起来。大家饭还没有吃完,他就趴在妈妈的怀里又吵又闹的要回家。此时,家长满脸的尴尬,无地自容极了。 尴尬镜头二:周末,预约好便到某朋友家拜访。一进门,看到他的孩子只穿内衣,光着脚丫侧躺在沙发上看电视。面前的茶几上堆着一些零食,虽旁边有垃圾箱,但果壳还是落了一地。看到客人来,只是瞟了一眼,便继续看电视,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做法有什么不妥。当家长训斥的时候才摇头晃脑不情愿的回到自己的房间里。 文明礼貌从小就要培养,形成良好的习惯。有些家长认识片面,对培养孩子的文明习惯不够重视,认为学好习就行了。还有的认为孩子天真无邪,越坏越调皮说明孩子越聪明越有胆识,长大了自然就好了。这都是误解!所谓的播种一种行为收获的是一种习惯就是这个道理。如果孩子从小不播种好行为培养好的习惯,就必然形成坏习惯。坏习惯形成了,就很难再改。 仔细想想,现在有些孩子说话没大没小,家里来客人没有礼貌,饭桌上挑挑拣拣旁若无人,满口脏话,随地丢垃圾,吐痰.....。这样的孩子如果不教育、不纠正,会在某一天突然变个样子吗?越是懂礼貌的孩子,越能获得自由发展的开阔天地,因为他是受大家欢迎的人,这也就是孩子走向成功所必需的“人脉”,有了人脉,机缘就更多,走向成功的步伐就更快! “凡是可以给孩子刺激的都是他的环境”。家长应该提高自己的礼仪意识,注重以身作则 ,发现孩子有不讲文明礼貌的行为,及时指出并予以改正,逐步培养起孩子讲文明礼貌的习惯。当孩子忘了说“谢谢”时不要粗鲁的训斥,正确的引导;和孩子再见时,自己别忘了道别。家长用恰当的方式、恰当的语言、恰当的场合教育引导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使孩子成为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 四、培养孩子勤劳节俭的品德 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大部分家长害怕孩子吃苦,也为了让孩子专心学习,不让他们做家务。实质上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是有害的,要想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必须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不光是学习要努力,还要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而不是一个高分低能的人。勤劳节俭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不勤劳的人是没出息的,不可能成就任何事业。勤劳节俭,相辅相成,不勤劳的人不懂得珍惜劳动成果,珍惜劳动成果的人往往更勤劳。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的支持,而家庭又是社会的细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若要真正的贯彻好农村小学素质教育,就要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 家庭教育论文: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论文 摘要:父母既是孩子的家长,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是全面的、科学的、合理的引导和开导,使其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获得均衡发展,本文主要从爱心感化孩子,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良好学习兴趣的形成,关注留守儿童等方面来对农村家庭教育进行探讨。 关键词:农村; 家庭; 教育 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关键阶段,家庭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可在家庭教育方面又表现得不均衡,城市家庭教育的水平要比农村高得多,而我国又是个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多,农村孩子的基数也比较大,可以说农村孩子的家庭教育不仅关乎着农村教育,同时也关乎着整个中国的教育,所以,如何做好家庭教育特别是农村家庭教育的指导则显得尤为重要,家长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国家的教育及时代的发展的需要。针对农村孩子家长文化水平相对不高、留守儿童偏多、家庭教育条件相对薄弱这些现状,要让家长弄清家庭教育的目的,使他们更快地提高自身素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教育问题的关键是家庭教育。为了改变农村家庭教育后进的局面,我从多年的教学实践及所了解到的一些家长的教育方式中觉得,要提高农村的家庭教育质量,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 一个孩子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取决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要想当好这个老师,就必须记住古人的一句话“亲其师,信其道”。家长的爱一旦被孩子理解和接受,他们同样会对家长充满爱,也就会心甘情愿地听家长的话,接受家长的教育、引导。假如有一天,你听到一声“妈妈,您辛苦了!”、“爸爸,您歇会儿吧!”时,你定会感到幸福无比。 然而,家长的爱都是无私的、全面的,不仅要爱乖巧、聪明的孩子,更要疼爱顽皮的孩子。当然,家长对学生的爱,决不是溺爱、迁就和放纵,而应该做到爱中有严,严中有爱,爱之愈深,教之愈严。去年我教二年级时,碰到这样一件事,有一位孩子家长跟我说:“你班上有一个学生看中了我孩子的玩具汽车,就偷偷藏了起来,我没有把这件事告诉他家长。”我就问他:“你为什么不说?”他说:“老师啊,你不知道,这孩子的家长脾气暴躁,我怕他打孩子。”我知道这一情况后就找到那个孩子的家长,向他了解平时教育孩子的情况,对他那种简单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提出了严肃的批评,并告诉他只有向孩子、讲清楚道理后,再对他进行严厉的批评,孩子才能接受,并告诉他今后要做一个诚实、品优、阳光、爱学习的好孩子。那位家长按照我说的做了,效果果然很好。这件事使那个犯错的孩子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也有所提高。面对一群天真、活泼、聪明、可爱又调皮的孩子,遇上这样的事做家长的又能怎样呢?只好利用休息的时间尽可能地和孩子聊聊天、做做亲子游戏,消除孩子对家长的畏惧感,努力使他们尽快地把家长当作自己的保护伞和可以信赖的朋友……我在家里常常这样想:八九岁的孩子能做到这样已经很不错了。所以家长对孩子应该有一种宽容之心、疼爱之心。我相信:只要家长经常和孩子谈谈心,孩子就会与家长拉近距离。试想一下,家长为什么一定要让学生怕自己呢?保持和谐融洽的亲情关系不是更好吗?说句实在话,只要家长的内心里把孩子真正看作是个孩子,教育起孩子来就会轻松多了,而且效果可能也会有明显的不同。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就要留意孩子平时的一言一行,针对孩子的年龄、心理、生理等特点,对孩子进行婉转、科学、正确心理疏导,以孩子生活中的事、身边的事为抓手,注重孩子的养成教育,引导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懂得做人的道理。这样,孩子的进步会很大,家长做起工作来也会得心应手,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养成教育重在培养,贵在坚持。平时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就要把孩子的养成教育与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等紧密结合起来,利用空闲时间和孩子一起做些公益活动,让孩子在亲身实践中逐渐潜移默化,形成良好的习惯。作为班主任及家长的我,深知对孩子平时的点滴进步要及时表扬,因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一次午间,我发现班上一个孩子在从食堂回教室的途中主动拾起地上的废纸,我回到教室就对全班同学说:“某某同学主动捡起地上的废纸,真是个懂事的孩子。”还摸摸他的头、拍拍他的肩,用肢体语言鼓励学生。通过这次表扬后,课间擦黑板、打扫包干区、倒垃圾等活大家都抢着干,都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管理、为班级服务。结果,教室里越来越整洁,孩子们也越来越懂事理。那么我们做家长的在家里也可以这样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如:孩子拿笤帚扫地,尽管扫得不是很干净,但是家长不能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这时要去表扬孩子爱劳动的行为,鼓励孩子积极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而且一定会越做越好。此外,随着天气渐渐转暖,家长应经常提醒孩子洗头、洗澡。如果孩子怕洗,家长不是去批评孩子,而是应该跟孩子讲清讲究卫生的好处那些埋着头的孩子,而且自己带头去做。这样,我相信今后孩子一定会很勤快地洗头、洗澡。平时家长也可以不定期地检查孩子的手、书包及房间卫生,在检查的过程中向孩子传递一个信息----既要讲究人卫生教育、又要注意环境卫生,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家庭面貌整洁一新,看着孩子充满童真的笑脸,家长的内心定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愉悦、幸福之感。渐渐地,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初步养成了;那么在学习、劳动等到方面孩子也会有突出的表现,使孩子在温馨快乐的家庭中健康成长。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自己在民主作风上精进不已,才能以身作则,宏收教化流行之效。”家长是家庭教育的主要责任人,既然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就应肩负起教师的职责,要清楚孩子有着较强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随时会向父母提出这样 那样的问题。因此,父母同样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这就要求父母必须阅读大量的优秀书籍、广泛涉猎各种知识,要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和书本知识,对孩子所提的任何问题要有处变不惊,随机应变的能力;这样的家长在孩子的心目中才会有分量,才会让孩子尊重,才会让孩子感到骄傲,更好地教育自己的孩子,才能将知识的甘露洒向孩子的心田,才能轻而易举地去开启孩子心灵的闸门,才能用渊博的知识去拨动孩子的心弦,才能激励孩子向着科学的高峰不断登攀。孩子的求知欲是十分可贵的,但又是十分稚嫩的。作为家长,千万不能不能因为孩子的问题幼稚或工作繁忙挫伤孩子猎奇的心理、好问的习惯和求知的积极性,而应该积极引导和开导,全心呵护和精心照顾。孩子有爱听好话、争强好胜的特点,为激励孩子的学习热情,我常用比赛的形式,树立他的竞争意识。如在家里开展家长和孩子进行猜谜、朗读、讲故事等有趣且有意义的活动,使孩子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积极向上的良好的学习热情。 小孩子有意注意的时间不长,有点风吹草动注意力就容易分散,所以在家时,家长也可应采用多种活动形式有意识地去训练集中注意力学习、做事。如孩子完成了家长所布置的任务,家长可给孩子一定的承诺,如陪孩子去玩,给孩子买他喜欢的书籍等激励性措施,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主动去学、乐于去学。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健康成长。要做到这一点,家长则需要有耐心、细致爱心和宽容之心,用“我的孩子准行”、“我的孩子真棒”、“我的孩子最聪明”等话语勉励孩子,使他对学习充满自信、全面发展。 由于农村人口多、企业相对较少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进城务工的越来越多。家庭的隔代教育现象较为严重,爷爷、奶奶对孩子过溺爱,具体表现在老人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生怕孩子不听话、发脾气、惹是生非。久而久之,造成孩子在家里难管理,在学校难教育的尴尬局面。面队这些现象,我经常于接送孩子的老年家长交流谈心,及时告诉他们孩子平时在学校的表现和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不利于孩子成材的事例,使他们知道对孩子的教育要严爱有度。孩子的父母不在家,爷爷、奶奶觉得对孩子教育的责任重大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然而不管有何种理由都不能影响孩子的成长。这就需要家庭、学校的共同努力、有机结合,使孩子健康成长。 众所周知,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家庭教育是其中的一部分,当然也不例外,只要学校、家庭、社会三者有机结合、共同努力,共同分析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并对家庭教育适时的指导,就一定能保证农村教育的成功。然而要做好家庭教育工作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全社会坚持不懈的努力。我相信每个家长都有各自的酸甜苦辣,教育孩子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可孩子对人生观和世界观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这在相当程度上依赖家庭教育,要家长对孩子加以耐心教育和正确引导,帮助他们早日健康成长。家长要用爱心,信心和决心去爱护孩子,并严格地要求他们,鼓励他们,教育他们,做事细致入微,不辞辛劳,就一定能使祖国的花朵开得更艳丽,早日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 家庭教育论文:现代家庭教育教学征文 要对症下药,就必须了解症状如何,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方案,那么面对现代家庭,我们首先要了解现代家庭的特点。毋庸置疑,“独生子女”对于现代家庭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词汇,它成为一个教育问题的集结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现代化科技产品是每个家庭的必备,而与学生有密切相关的就是越来越普遍的电脑极其网络世界。电脑网络对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的影响力不容小视,信息多元化也是对老师的教学权威形成了一定的挑战。具体来说,现代家庭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过分的照顾,让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不爱劳动、懒惰、吃不得苦、意志薄弱、处处依赖家长,缺乏独立性的不良习惯。 过分的疼爱,形成孩子 “ 一切以我为中心 ” 的任性、专横、执拗的坏脾气和不良习惯。由于现代家庭虽群居于高楼间,确缺少邻里联络,孩子少有玩伴、活动单调,容易形成孩子的孤僻、胆小、不合群性格的特点、缺乏待人处事的勇气和智慧,社会适应能力差。 随着人们经济生活的富裕,婚姻观念的变化,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也冲击着现代的家庭,使得现代家庭的离婚率不断的上升。家庭的解体使得原来和谐的组织关系发生了变化,父母之间的问题不可避免的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孩子要么生活在一种不融洽的气氛中,要么生活在缺少父爱或缺少母爱的环境中。所以这样的孩子在学校中也是特别要关注的,老师应该更加关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家长在学业上对孩子抱有较高目标,“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觉得要出人头地,要找好工作,必须要考上大学,而自己由于工作或其他原因平时却疏于关心孩子的学业,一切以分数来衡量自己的孩子,一但孩子达不到目标或出现错误,有的家长动辄 打骂,使孩子产生畏惧心理,说谎、作弊、自卑、怯懦随之产生。部分学生很害怕家长会,害怕让父母在家庭联系册上签字,为了得到家长的表扬、或避免挨家长批评,有的涂改成绩册或干脆撕掉成绩册。在分数的指挥棒下,家长忽视孩子的个性发展,一些泄气的话语使子女整天为学习过度焦虑、恐慌,失败的滋味非但不能激起他们学习的欲望,反而会使他们失去信心与意志,产生自卑感,而有的孩子则会破罐子破摔,出现逃学、破坏课堂纪律或干脆放弃等一些问题行为。 互联网在家庭中的普及,使得孩子能够更加轻而易举的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在搜索网站上,几乎你能想到什么就能查到什么。这种变革性的知识获取方式,大大冲击了传统的知识“授与受”的传递模式,它使得孩子们的视野更加宽阔,知识面更加广远,与此同时,对于“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所以现代社会家庭给学校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课题,而肩负着学校教育重担的老师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做老师的人,都希望成为一个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什么样的老师是一个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如何成为一个受学生欢迎好老师? 做个有爱心老师。 心胸开阔,善解人意,用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不以分数论英雄,那种对学生的缺点错误皆以惩罚为手段或者采取责骂批评的方法,坚信“严师出高徒”的观念已经不能适合现代孩子的教育了,“人无完人,孰能无过”,大人都会犯错,何况孩子,所以对待犯错的孩子应该蹲下来,倾听一下他们的心声,采取宽容的态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口服心服。 认真备好每一堂课,讲课往往用具体生动的事例引入新课,深奥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浅显易懂。在学生感到疲劳时就会来点风趣幽默逗学生快活,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激励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的热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而且效率高。 老师是学生的表率。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学生一下子难以做到的,从不强求学生。教学生做人,自己首先做好人。要实事求是,循序渐进。 学历的高低不重要,关键要勤奋学习,善于学习,严谨治学。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备有一桶水。这水不仅是知识方面所要准备的,也是人格魅力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是具体的反映教师的道德观念、面貌和才智。只有老师德才兼备,才能要求学生品学兼优,这样的老师是学生的表率、榜样和楷模。 教师是阳光,学生则是含苞欲放的花蕾,我愿化为温暖的阳光,为他们带去温暖和光明,让他们为大地增添更美的风采。 家庭教育论文:剖析中国家庭教育的现状 摘要:近年来,我们的家庭教育出了很多的问题。家庭是人的第一所学校,是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最主要场所。一般地说,人都出生和生活在一个家庭中,都是首先通过家庭这个最小的社会基层组织,再进入更广泛的社会生活领域的,儿童是一个国家的希望,家庭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基础。因此,对大多的成长来说,家庭是第一所学校,父母是第一任教师。家庭对儿童各方面的发展与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中美两国在家庭教育上存在着显着的差异,如在家庭成员的相互关系上,我国家长大多处于统治地位,而美国家长更注重与孩子平等相处,他们很尊重自己子女的看法;在育儿观上,中国家长大都希望孩子能出人头地,而美国家长更看重提高孩子的生存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教育方式上,中国家长喜欢包办替代,而美国家长更愿意让孩子自己动手实践,这些差异导致了两国儿童成人后在生存适应能力上的明显差距。从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上可以看到我国在家庭教育上存在的不足。因此,正确认识并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方法,对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提高未来人才的素质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引言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家庭教育指的是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成长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也是全社会各个教育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中美两国由于在文化传统、观念意识、生活方式以及社会习俗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之处,导致了两国在家庭教育的成员关系,育儿观,教育方式以及教育结果上存在的差异。因而,正确认识和了解两国之间的这种差异,可以看到我国当代家庭教育存在的不足,吸取美国民主、开放的家庭教育观对于促进我国当代家庭教育的良性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下文就对此做了详细的分析和说明.本文一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大部分讲的是中美两在家庭教育上存在的差异.作者分别从家庭成员关系、育儿观、教育方式以及教育结果这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第二大部分讲的是中国当代家庭教育的现状,与美国的家庭教育相比,中国当代的家庭教育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如:中国的家长所存在的悲观思维方式造成了急功近利的心态;家长重养轻教,重物质轻思想,导致了中国的孩子容易出现情绪失调和品德问题等.由此也不难看出,美国的家庭教育有着一些我们所应该学习和借鉴的经验,如:家长注重培养孩子的平等意识,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等.第三大部分是作者对整篇文章的总结,作者认为我国只有变“传统”、“片面”、“封闭”的家庭教育方式为“民主”、“全面”、“开放”的家庭教育方式,才能培养出适应时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一、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在于:传统的中国式家庭教育强调命令与服从,而美国家庭则注重公正和自由。中国家长大都喜欢“塑造”孩子,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发展。他们往往用自己的意愿来干涉孩子们的自然发展,因此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美国家庭则更重视孩子们的自主权,让孩子学会在社会允许的条件下自己做决定,独立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其差异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两种不同的家庭成员关系 在我国家长总是意味着权威,作为统治者在家庭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父母总觉得孩子永远长不大,对孩子的教导会持续到孩子长大以后许多年。另外,在中国人的思想里“长者恒为师”的观念根深蒂固,在家庭中,年长者一定可以教育年幼者,这就在家庭中形成了一种不平等,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孩子慢慢习惯了在多重规则下生活。然而近年来,许多家庭走向另一个极端,孩子成了中心。家长总是对孩子千依百顺,这种溺爱的行为,造成了家庭关系的另一种不平等。在中国,孩子在家里很少有发言权,参与权,中国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就是听话懂规矩。 美国家长更注重与孩子自由平等的相处。在孩子小时候就尊重他,重视给孩子个人自主权,让孩子学会在社会允许的条件下自己做决定,独立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他们把孩子看做独立个体平等对待,给孩子尊重和理解。让孩子在家里有发言权、参与权,美国父母鼓励孩子有独立的合理思想;美国孩子有选择权,美国父母在孩子的有了初步的认知能力时,就很重视让孩子自己去进行选择,作出决定,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图书,游戏,长大以后自己选择朋友,自己选择职业、自己选择婚姻对象等等。美国父母大多不会替孩子选择,他们主要是引导孩子怎样进行选择,或者站在孩子的身后,给孩子信心,鼓励孩子。所以,孩子有独立的时间和空间去自由的想像或进行创造性活动 (二)两种不同的育儿观 中国家庭很重视孩子将来是否有出息,能否找个好工作。很多家长认为,父母责任就是尽力让孩子生活得更好,给孩子创造最优越的生活条件。因此,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仅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还特别关心孩子的智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让孩子干。至于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适应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却很少考虑,认为孩子只要成绩好,什么问题都能解决。 美国家庭的育儿观非常不同,他们注重培养孩子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的能力。基于这种观念,他们十分重视孩子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依靠自身的力量。因此美国家长注重培养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 (三)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 中美两国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也有很大的不同。中国方面大致体现在以下几点: 1.生活上包办代替。中国家长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长,对孩子的衣食住行包办代替,这种包办横向涉及孩子的方方面面,纵向延伸到孩子长大成人。对孩子自主能力的形成非常不利。 2.社交上过度保护。不少家长怕孩子吃亏或学坏,于是限制孩子与外界的接触,一旦孩子与小朋友或同学之间发生争执或不愉快的事情,多数家长采取袒护自己孩子而指责其他孩子的办法。 3.经济上任意放纵。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不少小学生都拥有手机、数码相机、MP5等高档消费品,这无形中助长了他们奢华浪费的习惯。 4.学习上过于严厉。应试教育一直深深桎梏着中国家长们的思想,导致家长们把孩子的学习成绩与能否考取高等学府视为孩子成材的惟一标准,对孩子成绩要求非常苛刻严格。 而美国家长重视锻炼孩子独立生活能力,从孩子出生,父母就设法给他们自我锻炼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在各种环境中得到充分锻炼。第一,宁苦而不骄,美国家长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欧美的儿童少年,从小就打工,这就是一种吃苦精神的磨练。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可能还在热被窝里熟睡时,他们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纸了。第二,家富而不奢。美国的家庭平均收入比中国多几十倍,但他们对孩子的零用钱都有严格的限制和要求。据调查发现,美国54%的青少年学生没有零用钱,而且年龄越大越不可能拿到零用钱。第三,严教而不袒。西方人对孩子的缺点错误绝不听之任之,更不袒护, 而是设法教孩子自己知错改错。另外,美国家长大都不会对孩子的学习施加太多压力。他们认为孩子感兴趣的知识自然会努力去学,强制他们去做本不愿做的事情,反而会伤害孩子的感情与个性。人的兴趣、爱好和才能本来就各不相同,孩子适合做什么就做什么,让他们自己走自己的人生道路。成功的家庭教育让孩子在尊重和鼓励中成长。 (四)两种不同的教育结果 由于两国育儿观和教育方式不同,教育结果也明显不同。美国孩子从小就表现出很强的独立生活能力,这体现在:(1)性格倾向积极,遇事镇定沉着,能与人和谐相处,有克服困难的毅力,具有创新精神。(2)具有很强的自立能力。(3)具有适应社会环境的本领。 与此相反,中国孩子虽然学习成绩上不亚于西方,但普遍独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自主意识,缺乏对环境的适应和应变能力,不懂得人际交往的技巧;怕苦怕累,缺乏同情心和帮助别人的能力;在家不懂得尊敬自己的长辈,在外缺乏社会责任感。中国孩子的这些个性和特点,恐怕是与我国倾向于“学历教育”有很大关联,父母希望孩子躲在学校这座象牙塔里寒窗苦读,不让孩子在风云变幻的社会里摸爬滚打。 二、对中国家庭教育现状的分析 中美两国家庭教育哪一种更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呢?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人的创造性。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越来越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因为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有活力的、全面的人。显然,美国家庭教育更能培养个性张扬、有创造力、生存力的“人”,而中国家庭教育培养的是“守规矩”、“会读书”的所谓的“才”。这是中国家庭与学校“合作”进行“应试教育”的结果,这教育的结果将严重影响我国青少年的身心素质。那么,美国的家庭教育有哪些优点呢?与美国的家庭教育相比,中国的家庭教育存在着哪些不足?当今中国家庭教育的现状有哪些呢? (一)美国家庭教育的特点: 1、注重培养平等意识 在美国大人跟孩子谈话永远是蹲下来同孩子脸对脸、目光对视着,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的尊重,有利于培养孩子自尊自信。孩子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父母负责引导,帮助分析,但最终的选择权在孩子手里。美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充分提供孩子参加和表现的机会,无论结果怎么样,总是给予认可和赞许。在这样宽松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开朗活泼、勇于创新、充满自信。 2、注重培养动手能力 在国父母很重视孩子的创造能力,他们会有意识的为孩子提供环境和条件进行劳动训练,加强他们的动手能力。美国父母认为劳动能给孩子带来很多好处,比如:劳动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劳动能促进手脑并用,促进智力发育;劳动能促进身体健康、增强体质;劳动能促进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 3、注重培养独立能力 在美国,绝大多数18岁以上的青少年,都是靠自己挣钱来读书。美国的家长普遍都支持自己的孩子通过打工、做兼职等来锻炼其独立生活的能力。美国孩子从小睡小床,稍大后单独一间,从没听说过孩子与父母睡在一起。 4、注重培养创造能力 美国人不会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而是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应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他们认为对人的创造能力来说,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去寻找所需要的;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 (二)当今中国家庭教育的现状 1、悲观的思维方式造成急功近利的心态 从如今的等级观念根深蒂固,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其它无所谓;盲目攀比造成心理失落,失落导致恨铁不成钢,家长的心态变了,孩子的自信也失去了。 2、重养轻教,重物质轻精神 现在不少父母仅关注孩子的衣食住行,会忽略孩子内心世界,这样孩子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和品德问题。家长的溺爱造成孩子个性缺陷。剥夺了孩子对人生的正常体验,孩子失去了生存能力;而家长对孩子学习上过高的期望又造成他们过重的精神压力,这种教育十分的不合理,缺乏科学性。 3、把孩子当作私有财产 中国家长爱孩子,更爱面子,家长喜欢拿孩子作为自己炫耀的资本,满足虚荣心,给自己挣面子。他们理所当然的认为孩子是他们的,他们就有权利支配孩子的行为,而当孩子违背他们的命令时,有的家长就会使用“威严”的家庭暴力,却不知道他们的行为是违法的,他们坚信“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的“教育理念”。 4、缺乏学习和家庭教育的氛围 家长的教育观念方法过于陈旧,,缺乏正确的教育方式,既不学习教育知识,也不借签他人经验,教育结果一定不好,只会用打骂的方式对待孩子,结果造成家庭教育气氛紧张,缺少亲情。家长与孩子交流非常重要,其实父母与子女的交流更多的是非语言的,家长的言谈举止,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无一不在言教之中,无形影响,构成对孩子最直接最深刻的教育。 结语 综上所述,不同的家庭成员关系、育儿观和教育方法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结果,孰优孰劣非常清楚。要提高未来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关键在于提高人才的质量和素质,这就必须从家庭教育做起。因为家庭教育是整个学校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它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取代的。我国的家庭教育受几千年封建传统的影响,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社会结构的变化,家庭教育中某些传统观念、手段及方法已无法适应当代中国的家庭教育。因此我们应该吸取西方国家的民主、开放的家庭教育观。努力改善教育的手段、途径和方法,熔铸古今,汇通中西,我们才能造就出非凡的下一代。 家庭教育论文:我市家庭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能否健康成长,家庭教育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家庭教育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培养、品格情操陶冶,文化积淀和智力开发都有着极大的影响。抓好家庭教育对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建设现代化新兴港口工业城市、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市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 (一)家庭教育的目标定位存在偏差。我市大多数家庭把“子女分数第一,学业至上”作为家庭教育的目标,而不注重子女的思想道德的培养,导致部分孩子产生不良思想行为。据调查,约有40%的学生感到压力很大,有30%的学生长期处于紧张、厌倦、压抑和烦燥之中,有8%左右的学生产生反叛心理,自暴自弃或远离校园,混迹社会。 (二)家庭教育观念陈旧,方法落后。我市家庭教育中,普遍现象存在着家庭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法落后,新旧家庭教育观之间互相碰撞的现象。这对子女身心健康、家庭和睦、社会安定产生了不良影响。亲子之间感情隔阂,关系紧张,父母痛苦,子女产生了发泄欲望,出现反叛心态和“过激’,行为,有些孩子夜不归宿,整天泡在网吧,甚至干那些偷窃、勒索等违法事情。 (三)家庭教育教化功能缺失,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一大障碍。如下三种情况不容忽视: (1)暴力替代教育。一些孩子在被嫌弃、打骂、捆绑、驱赶中走上歧途。 (2)溺爱替代教育。孩子从小滋长了骄、娇、霸、惰气,不出问题不教育,出了问题错误教育。这些家庭的孩子长大后,在思想、意志等方面会变得非常脆弱。 (3)放弃教育或无能力教育。这些家长长期不看书,不读报,不沟通,不作为,整天打牌、打私彩、看碟,脑子里根本没有家庭教育的概念,这类家长在我市城乡中为数不少。 我市家庭教育存在的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影响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影一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是决不能忽视的,因此,加强家庭教育工作是当务之急。 二、我市家庭教育工作的现状 目前,全市建立的各类家长学校3405所,其中小学家长学校2524所,“一费制”后能坚持办家长学校的学校2287所,占90%,农村妇女学校1380所,其中开设家庭教育课程1091所,占86%,家长学校骨干教师8246人,家教志愿者1965人,家教讲师团823人。虽然全市大多数家长学校能坚持办校,有些甚至坚持得不错,但相当部分是维持现状,甚至有些滑坡和萎缩,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有的地方领导认为家庭教育工作不是中心工作,也不属于某个阶段性的重点工作,因为未能把家庭教育工作摆上议事日程;有的是临时应付,短期行为,没有建立长效机制。 (二)家教队伍不够大、不够强。我市有60多万名中学生,106多万名小学生,这意味着我们要面对166万学生家长,要为他们不断地提供家教的新方法、新观念,但目前我们的家教骨干队伍仅有1万人左右,这与家教工作的需要是很不适应的。除了人数欠缺外,骨干队伍的专业知识也缺乏,大多数家教骨干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教学经验不足且欠缺指导知识。这影响了我市家长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家庭教育工作的加快发展。 (三)教材不适应社会形势发展的要求。据调查,目前有的学校仍然沿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小学家长学校教材》,内容较陈旧;有的学校从网上下载相关的家教内容为家长上课,其内容的选择也缺乏系统性;有的学校自编上课内容,但欠深度,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由于教材不适合各层次家长的需求,降低了家长学校的吸引力,影响了家长上课的积极性。 (四)缺乏必要的经费保障。全市中小学校实施“一费制”收费后,取消了家长学校收费政策,有的学校,尤其是农村和困难地方的中小学由于无法解决家长学校的办学经费,家长学校已名存实亡,或者干脆取消;有的学校只能靠学校从有限的办学经费中提取极其有限的一点经费,在苦苦支撑;有的学校让上课的教师发扬奉献精神维持家长学校的运作,但家长学校的各项活动的开展,家长学校的课本、资料、上课的补助等,都因经费不足而受到严重影响。 三、关于加强我市家庭教育工作的建议 (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教育是关系到社会全局,影响极其深远和涉及面十分广泛的社会系统工程。在构;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大格局中,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 家庭教育更具有天然的优势和特殊重要的作用。中央8号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作用”。“各级妇联、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要切实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责任”。因此,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中央名号文精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把家教工作纳入当地的“十一五”规划;要发挥和确立教育部门在中小学家庭教育的唱主角的作用指导工作,把办家长学校纳入教育体系,提上议事日程,建立有效工作制度;要充分发挥妇联牵头、教育部门唱主角的作用,协调社会各部门相互配合,发挥关工委 参谋和咨询的作用,形成齐抓共管家庭教育的合力。 (二)加强对家长学校的指导和管理。当务之急是恢复家长学校的正常运作。家长学校是我们开展家庭教育工作的主要载体,要恢复家长学校的正常运作,就要健全有效的工作机制,加强管理和指氛各地妇联组织要把指导·督查家庭教育工作纳入实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督导评估重要内容;教育部门要把指导、督查家庭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体系,把家长学校师资培训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计划。每年开展一次中小学家长学校的督导检查,使之成为推动家庭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建议各县(市、区)尽快成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 (三)扩大队伍,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家长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家庭教育工作水平的关键。教育部门要发动中小学 教师研究家庭教育工作。中小学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人才、知识、经验、资讯等资源优势,还要通过家访、电话、网站等接受家长的咨询。各地妇联对本地的家庭教育研究会和讲师团的成立一定要抓落实,并依托家教会和讲师团加强对本地家教骨干、家长学校教师进行层层培训,力争打造一支本地区较高素质和较高水平的家教队伍。同时应该组织家教专家、各方面的力量和成功家长等巡回作报告;关工委继续发扬积极参与的精神,配合中小学开展家庭教育工作。 (四)采取“几个一点”方法解决经费问题。家长学校要正常运作必须有家长的学习课本、资料、老师授课、租用场地等等,这些都得花钱,但目前的“一费制”规定不准收费,因此,建议采取“几个一点”的方法筹集资金:一是各级政府要把家庭教育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按实际需要拨点专项,这是非常应该和十分必要的;二是教育经费统筹解决一点;三是家长所在地的基层补助一点。 (五)编写家庭教育教材,组织创建学习型家庭活动。在新形势下,家长学校需要相应的教材作辅助,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教理念和方法,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建议成立市中小学家长学校教材编写小组,组织有经验的学者、教师或相关人员,结合__市家教的实际,编写适合我市中小学家长学校的课本。目前我国已进入终身教育时代,因此,创建学习型家庭、学习型学校、学习型社会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我们有责任指导更多的家庭学习开展素质教育的新理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 家庭教育论文:关于家庭教育的论文 陶行知认为,家长肩负着教育儿女的重任,但不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各种方法来管教孩子,家长之间要团结,教育孩子的观点要一致。 面对教育的新形势、新要求,班主任只有善于为家庭服务,才不会让家庭教育掉进山谷,才能让孩子走得更宽敞,走得更远。一、让孩子能尝到母语的甜味;二、让孩子能随家长启航;三、让家长不要总用杀手锏;四、家庭教育中的不平衡性;五、利用网络与家长交谈。 我坚信只要让孩子穿合适的鞋,走健康之路,家庭、学校甚至社会就会奏响一篇篇和谐乐章,家庭教育就不可能感到迷茫。 班主任 家庭 合适 健康 家庭,一个温暖的地方;家庭,一个和睦相处的地方;家庭,一个充满幸福的地方。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对孩子来说,家庭是第一所学校,是第一个教育阵地,家庭的启蒙教育更能把孩子领进成功的道路。虽然家庭教育主要由家长来启发、促进,但是教师对家长的引领作用同样不可忽略,尤其是班主任老师更应对家长指明方向。只有对家长进行科学的指导,才能使家庭教育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应让家长深知:如果你真的爱孩子,就该让他明白:彩虹总在风雨后。陶行知认为,家长肩负着教育儿女的重任,但不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各种方法来管教孩子,家长之间要团结,教育孩子的观点要一致。 十几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使我深深认识到二十一世纪的教师工作不能仅局限在课堂上,应走向家庭,融入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直接影响着学生后天的发展;当然,也同时影响着教师自己。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应让孩子穿合适的鞋,走健康之路,家庭、学校甚至社会就会奏响一篇篇和谐乐章。 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是教育成功的垫脚石。在平时的工作中,抓德育促学习,在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的同时努力提高他们的快乐家庭意识。美国心理学家哈里森说:“帮助儿童的最佳途径是帮助父母。”当孩子们遇到丛生的荆棘时,提醒孩子:你的背后有爸爸、妈妈的支撑,一切坎坷都可以成为过眼烟云。家庭、学校都应成为学生心理成熟的坚强后盾。 我班__同学和我讲了他的一个周末镜头:他正在读英语,当他在悄无声息地进行中时,妈妈走了过来,他不以为然。谁知过了一会儿,妈妈来了个回马枪,又来到他身边,大声责备道:“读英语声音怎么这么小,像是在读吗?要大声朗读,这样才记得住。” 他不满地说:“我现在不是在读吗?”但是妈妈还是不厌其烦地劝他改变这种读书方法。但是他毫不领情,顶了几句后便气呼呼地回去睡觉了。 经过我苦口婆心地解读,__恍然大悟:妈妈的表达比较浅显,但心意是正确的,像他这种读书方法确实不对,没有什么效果,真不该顶嘴,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应该向妈妈道歉。 人无完人,知道错误应该能够改正,要敢于面对自己的错误,应让孩子能尝到母语的甜味。俗话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是的,孩子在幸福的港湾里前进着,但他们不知其味,应适时开导他们。他们终究会知道:父母是恨铁不成钢,父母的教诲应成为孩子前进的动力,愿他们将在这种幸福教育中领悟成长。 只要把别人装在心上,朝着此路去探索,不畏困难险阻,一定会拥抱爱心。 学校旁边住着一位孤寡老人王奶奶,是村里的五保户,其子在期间被迫害去世,老人在丧子后,整日以泪洗面,导致双目视力严重下降,几近失明,孤身一人,生活很是艰难。得知这个情况后,我、家长、孩子共同成立了“雏鹰爱心小分队”。从那以后,只要是节假日,我和家长经常带领孩子为王奶奶家打扫卫生、晒衣服等。几年如一日。王奶奶虽然现在已经过世了,但帮助孤寡老人的雷锋精神却永远“订”在孩子们的心里。 真正的幸福在哪里?哪怕是捡起一张废纸,哪怕是给别人一句问候,其实幸福就在身边,帮助别人更是一种幸福。让孩子能随家长启航,尊老爱幼——千古佳话,这样的实际行动教育了学生,让他们终身受益。 陶行知1925年在书评《陈著之〈家庭教育〉》中指出,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素主刚柔并济。父亲往往失之过严,母亲往往失之过宽。父母所用的方法是一致的。虽然有时相成,但流弊未免太大”。其流弊在于“因为父母所施法过严不同,子女竟无所适从,不能了解事理之当然。并且方法过严则易失子女之爱心,过宽则易失去子女之敬意。这都是父母主张不一致的弊端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的言行举止时时刻刻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俗话说“子不教,父之过”,家长素质的高低程度决定了培育“花朵”的质量,让家长不要总用杀手锏,提高家长素质是家庭教育的有效途径。 下面我来回放一下去年的一段场景,我班转来一名叫__的男同学。这是个让老师头疼的孩子,已转过3次学,转来刚一个星期,就一天两迟到,两天一旷课,三天一破坏,四天一小偷,其他同学都不愿跟他交朋友,连下课玩耍都离他远远的。我知道情况后并没有责罚这名同学,而是亲自骑车去几里外的这名同学家了解情况。经过家访,了解到了这名同学的很多情况:这名同学的母亲是贵州籍妇女,于五年前离家出走,至今杳无音讯,父亲是个泥水匠,整日酗酒,脾气暴躁,孩子在家就是他的出气筒。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我心情非常沉重,找来这名同学谈心,并陪着这名同学回家与其父亲促膝长谈、分析利弊。哪怕孩子有一点点进步,我都将孩子的进步与家长共享。 后来孩子的父亲终于不再酗酒,不再打骂孩子,孩子的脸上也呈现出少有的笑容。我们应时刻让家长懂得 “理解”、“关心”是教育好孩子的前提,而“负责”和“合作”则是孩子将来走上社会必备的优秀品牌。 世 上有很多东西,给予他人时,往往是越分越少,而唯一有一样东西却是越分越多,这就是“爱”, 作为一名普通而平凡的小学教师,我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用爱心去感染每一个人。人生的价值是用实际行动诠释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生命的价值是用实际行动饯行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一诺言。生活是精彩的,因为我的爱没有白白付出,换来的是家长、学生的可喜进步。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的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我们不能让学校教育独占舞台,应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绽开合作之花。 家庭教育无可替代,任重而道远。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能塑造孩子的世界观、价值观。新时代的教育应提出 “互换角色”,在家庭教育中“拔苗助长”、“急功近利”的思想严重。对家庭教育情况调查说明:93%以上家长期望孩子能进入大学深造。孩子出现问题,家长往往过度批评,甚至谩骂、暴打,常常表扬别人家的孩子。他们只重视孩子的分数,“唯学论”的思想比较严重。家庭贵在和谐,喊破嗓子不如适时启发,孩子的可塑性很强,应像对待弹簧一样,松弛有度,严、爱并举。在不同时期严爱应该有所侧重,儿童时期应以严为主,绝不能放任自流。而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家长应给予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培养孩子的能力,有效防止逆反心理的产生。家庭教育必须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坚决破除一切妨碍家庭、学校平衡发展的弊端。 家长的教育往往出现父爱与母爱的不平衡性,部分家长整天为提高生活质量而奔波,经常把孩子冷落在一边,使孩子缺少父爱与母爱的滋润。有些家庭是父亲整天忙于工作,母亲负责管理孩子,这种家庭的孩子缺乏刚毅的性格,有女性化的倾向。因此父母应主动共同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 教育工作者应主动举办家长学校,改变家长的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班主任要为家校沟通架起一座有效的教育桥梁。定期举办家长培训班;二是要经常家访。三是定期召开家长会,引导家长有目的、有侧重点的去正确教育孩子,让家长、孩子的心中时常得到爱的滋润。 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互相合作,比翼双飞,若脱离学校教育的教育轨道,家庭教育就会徘徊于教育的边缘,甚至误入歧途。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作为学生教育过程的两种主要教育阵地,应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合力,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与时俱进的创新人才。 班主任与家庭的沟通方式很多,在闲暇之余,可以利用校讯通把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等情况适时反馈给家长,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动态。我经常给家长发一些教育孩子的最新理念和方法,比如:如何去鼓励孩子,要看到自己孩子的进步。这种良性互动,消除了传统的家校分离状态,使学校和家长之间的联系与配合正常化、及时化。我通过校讯通,有的放矢地进行家庭教育,提高了家长的教育素养,家长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孩子的学习也轻松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一个光荣而神圣的职业。之所以这样评价和定义,是因为教师在人类文明的传承和进步的事业中,起到了至为重要的作用。每一个人从懵懂中走来,又带着文明和智慧前行的历程中,任何一步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扶持和关爱,家长、孩子更是我们永远关注的主题。 我坚信只要让孩子穿合适的鞋,走健康之路,家庭、学校甚至社会就会奏响一篇篇和谐乐章,家庭教育就不可能感到迷茫。爱的代价是什么?就是日后回忆时所付出的一切,内心会充满自豪,难道这不值吗? 家庭教育论文:新时期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如何进行有机结合 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作为专门的幼教机构,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家教指导的职责,与家长共同担负起教育幼儿的任务,真正做到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有机结合。 最近网络上速传一首小诗《幼儿园,当我把孩子交给你》,字里行间都体现了一位母亲对孩子魂牵梦萦的牵挂,对幼儿园教师真情的期盼!其中一句“我的孩子,妈妈像选择爱人一样地选择幼儿园。不奢望她像我一样地爱你,但希望你像恋我一般地恋她。”更是将妈妈的心声发挥得淋漓尽致。面对这一实例,留给我们幼儿园的更多是的担忧、更多的是思考。 作为幼儿园有责任有义务让家长了解幼儿园,参与幼儿的活动,倾听家长的心声和建议。从有效的教育实践可以看出,只有老师和父母配合好,才能教育出具有美好的心灵,具有创造力、有信心、有责任心、有责任感而且乐观向上的孩子。幼儿园要充分发挥好在家教指导上的作用,通过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架构起幼儿园与家庭沟通的桥梁,促进了家长的认同感和合作心,达到家园一致的理想教育境界。同时,也鼓励家长参与幼儿园各种相关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一方面可以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另一方面也是幼儿园服务和回馈社会、帮助家长成长的途径。让幼儿在爱的教育中茁壮成长,成为健康、和谐、快乐、积极的现代儿童。 那当前新时期我们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应如何进行有机结合?我园进行下列一些工作: 1. 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如家长会、致家长的一封信、家园联系栏、家访、观看音像资料等形式,让家长明白幼儿园教育离不开家长参与、支持、配合,激发家长配合幼儿园教育的热情,鼓励家长支持幼儿园教育的行为。如每年新生幼儿入园前,我园都会对新生幼儿家长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办园理念,解决新生幼儿入园时遇到的问题,请家长谈谈自己对幼儿园教育的认识,对家庭教育的理解,请家长观看历年来园内家园共育的图文资料和展示家园共育的成果,让家长了解作为21世纪的合格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必然要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寓教于家庭的生活之中,又是学前教育机构教师的亲密伙伴,与教师互动合作,协调一致地教育孩子。 2. 开展多项活动,达到家园教育结合的目的。在日常活动中经常采取多样活动:如家访、问卷调查、培训班、举办讲座,开展有趣味性的亲子运动会、亲子游戏、家园知识竞赛、家园主题活动、文艺演出等等,让家长深入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模式,理解教师的工作性质,能够更加准确客观的评价自己孩子的成长情况,从而有针对性的实施家庭教育,大大提高教育效率,提升教育效果。 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是幼儿园与家庭相互合作、交流,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教育形式。所以家园合作是一种双边互动活动,幼儿园与家庭对幼儿教育都应该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我园领导要求每一个教师积极主动注意研究每个幼儿的家庭经济情况、社会地位、父母的职业和文化素养等因素对幼儿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①有的家长赞成让孩子与同伴游戏的做法,但在现实生活中,父母却宁愿把孩子关在家里,不让他出去与小朋友接触,有的家长是怕孩子与同伴产生纠纷,怕自己的孩子吃亏;②在对幼儿的评价上,一种家长对幼儿的评价高于幼儿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在有些家长的眼里,自己的孩子的优点总在闪闪发光,缺点则看不见或看见了不愿承认,他们总觉得自己的孩子是最聪明能干的;③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往往对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期望,会造成培养目标、教育实施上与幼儿园有分歧;④有些家长对幼儿的关怀照顾带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个体指向性;二是细致入微;⑤幼儿教师在教育工作中遇到困难,不能取得令家长满意的效果时,有的家长就可能会指责、埋怨教师工作做得不好;⑥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有的家长对孩子管理严格,有的则放纵溺爱,有的重能力发展、智力开发,有的要求识字写字,多长知识;⑦有的家长则强行对幼儿进行正规的学习训练……了解到这些家长的不同想法和做法后,教师便可以有目的地与他们进行心理沟通。然后根据不同的经历、素质等循序渐进获得家长的理解、支持 。幼儿教育,虽是家长和教师共同配合的教育,但孩子在园的学习教育主要靠教师来完成,教师不能一味的依赖家长,将本应该是教师承担的责任全部推给家长,占用家长的时间,造成家长的负担。这样就会大大降低家园共育的质量。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学前教育的理念也在不断的变化,教师与家长要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要及时武装新的幼教理念,适应新时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如:今年10月份,教育部正式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方面给学前孩子设定了一个“阶梯”状标准,并确定幼儿各阶段的学习内容及园方的教学要求。我园教师认真学习和领会了《指南》的精神实质,在转变教育理念的同时,时刻以《指南》为标尺来规范、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又及时向家长们宣传《指南》教育理念,使家长对《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帮助家长了解了3-6岁各年龄阶段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使之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提升家长的科学育儿能力,真正做到科学引领、家园共育。如让家长明白3、 4岁的孩子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跟陌生人走;4、5岁的孩子能知道家庭地址;5、6岁的孩子能通过实物操作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除此以外,我园还经常要向家长宣传教育法律、法规,让家长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掌握科学和先进的教育方法和理念,更好地对孩子实施科学的家庭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培养阳光小孩和监督幼儿园工作。我们为家长解读《指南》和向家长宣传教育法律、法规时,为了使家长能够迅速理解,常常通过讲故事,举例子,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如何关注孩子的心灵成长,如何培养孩子养成各种良好的习惯,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如何做好孩子的榜样等方面一一进行详细地讲述,让家长能掌握到指导教育孩子的有效方法,了解幼儿教育必须面向未来。要注意可持续发展教育,切忌拔苗助长。 在家园共育中,由于采取措施及时,方法得当。近年我园的亲子游戏、亲子绘画、亲子表演、区域游戏等都获得专家和社会的好评,有的甚至参加县、区、市的比赛获得较高的殊荣,同时我园也荣获了十多项殊荣:“模范家长学校”、“模范学校”、“巾帼文明示范岗”、“特色项目学校”、“文明单位”、“青年文明号” 、“早期教育基地”、“省示范学前教育示范区”等等,这所有一切的取得都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帮助。所以良好的家园共育是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人生百年,立于幼学”一句话点明了学前阶段科学教育的重要性。让我们与家长共同携手,一起为培养好下一代而共同努力。 家庭教育论文: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导师,也是最长久甚至终生的导师。家庭教育在造就人才的启蒙教育和终生教育中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身体和心理的发育都进入到关键阶段,小学时期孩子所走的每一步对他以后的人生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现代大多数的小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严重影响着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小学生的家庭教育不容忽视。 1.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尽管目前社会各界及部分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为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着种种不容忽视问题。具体表现在: 1.1思想认识不够,家庭教育过分依赖学校 据调查,学生家长真正认识到自己对子女教育负有责任,并能较好地担当起这一责任的家庭只占15%。85%的家庭认为只要让孩子衣食不缺就可以了,而教育的责任在老师、在学校。有的家长和监护人甚至说:“孩子在学校,家长出钱学校管,自己还操什么心?”这种教育理念与思想认识,大大增加了学校对这部分学生教育管理的难度。更有一部分父母或监护人教育理念差,认为“只要吃好喝好就行”,“儿孙自有儿孙福”,认为只要能挣钱,读书也没什么用,不读书照样可以赚钱,大学生不是还找不到工作吗?这些观念势必影响孩子,产生学习无用的情绪;在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中,由于学校单方施教,往往收效甚微。有的未成年人虽然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但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和教师的事情,与己无关,家长与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不能配合教师对孩子进行教育。孩子出了问题之后,家长们往往只是一味感叹孩子没遇上好教师甚至指责学校误人子弟。 1.2家庭环境不利于孩子成长 由于大多数学生父母外出务工后,这些学生的监护权一般都移交给了祖辈或亲朋。父母不在身边,年迈的祖父辈或其他监护人文化水平不高,既没有教育的精力,也缺乏教育的艺术。而有的亲戚和朋友的责任心更差,许多只是口头应承而已,形成这部分学生教育管理的盲区,导致这些学生 出现许多问题。如厌学、逃课、外出打电子游戏、上网,有的甚至与社会上的“混混”聚在一起,逐步沾染上赌博、看黄色录像、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社会恶习。例如发生在3月5日紫金县育新中学两名初二学生为打游戏机入室盗窃杀人事件就是因为缺少家庭教育引发的。不少家庭的老人有迷信、打牌、饮酒等行为,对孩子也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如果只有父母一方在家,要承担所有家务和田间劳作,也无法顾及孩子的健康成长。更有部分父母外出打工从事非法活动,影响子女健康发展,这部分家长对此心里虽然非常清楚,但他们不但没有对孩子作任何矫饰,反而认为这是生财的一条捷径;更有甚者,每当寒暑假来临时,把孩子接到所务工的城市去,让孩子耳濡目染一些非法行为,甚至让孩子直接成为自己的帮手,做着一些违法违纪的事情,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1.3亲情缺失影响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 根据调查显示,目前农村有85%的小学生父母常年在外,孩子缺少亲情的关怀,成长中的心理需求无法满足,造成不少学生孤独、自卑、封闭、虚荣、过于敏感、过分自尊、盲目交友等,甚至让个别学生产生仇视心理。一些常年在外务工、经商的父母,由于经济条件宽裕,出于一种补偿的心理,给孩子拿钱方面十分慷慨,无计划、无节制,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理财能力和自控能力,他们自恃家长有钱,模仿大人请客过生日,花钱请人做作业,久而久之,生活上追求享受,学习上怕吃苦头、不思进取、自由散漫、懒惰贪玩。这部分学生中多数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和刻苦钻研精神,在生活、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和爱心,逆反心理重,进取心、上进心不强。同时有部分单亲、贫困、残障、表现差等特殊家庭由于亲情的缺乏,对孩子的负面影响非常大,极大地影响孩子的人格塑造、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等。 1.4教育内容单一,普遍存在重智轻德现象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制约,大部分家长只注重孩子的衣食住行和学习成绩,而在他们眼中,往往是分数代表着一切,只关注孩子“成才”而不是“成人”,过度看重学习成绩的好坏、名次的位置,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现象严重,忽视了对孩子品德修养和心理素质的教育,忽视了健全人格、优良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家庭教育目标的偏离,使不少家长落入“重身体轻心理,重智育轻德育,重物质满足轻精神需求,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的误区。有的家长甚至用暴力“逼”“压”孩子学习,更有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专心读书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不仅在家里不让孩子做家务劳动,还往往暗示孩子少参加集体活动,少承担班级集体工作,使孩子变得自私、冷漠、不关心集体。这种“重智轻德”的后果十分严重的,一些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胸无大志,缺乏理想和人生追求,没有把“学会做人”当作自己的首要任务,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加强思想道德的修养,思想品德素质较差。少数孩子在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下,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歧途,农村小学生中盗窃、故意伤害、寻衅滋事、诈骗、抢夺、敲诈勒索等时有发生。 1.5教育方式传统简单,不能适应现今社会的发展 (1)期望值过高,家教过于严厉。面对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很多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非常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因此对子女严加管教,甚至剥夺孩子起码的休息、游戏、娱乐的时间,扼杀了孩子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 (2)盲目溺爱或疏于管理。据调查了解,大部分家长忙于家活或打工挣钱而无暇顾及孩子,更谈不上与孩子一起玩耍、交流、沟通,疏于对孩子的教育管理。有些家长对市场经济新形势和未来社会竞争的认识偏颇,不辨是非、偏袒孩子的不良行为,对于孩子好斗逞强、贪小便宜、耍小计谋等行为倍加鼓励,助长了不正当思想意识的形成,滋长了这部分学生骄横跋扈的气焰。有的家长过分纵容子女,对于子女不正确的言行不管不问,放任自流,管教不严、一味纵容,认为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就是对孩子的爱,特别是留守孩子监护人中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在这方面显得更为突出。由此养成了孩子重享受、好攀比的不良心理,有的甚至养成追求品牌、迷恋网吧、不求上进、粗暴蛮横的不良习惯,“骄”、“娇”二气严重,性格变得任性而脆弱。 (3)教育方式简单粗暴,过分严厉。部分家长封建家长作风严重,家长至尊,不顾孩子的自尊,经常要求孩子无条件地服从自己不理解的规则。有的甚至认为“棍棒下面出孝子”,信奉棍棒教育,觉得孩子是打出来的,父母打孩子天经地义,对孩子动辄打骂、训斥、体罚等。有的家长对孩子采取物质刺激,考试取得名次或完成某件事情,均以物质奖励;家长缺乏与孩子的交流,缺少对孩子正确的思想教育,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在父母面前所需要的是服从,根本没有与孩子沟通的意愿。长此以往,孩子变得胆小、退缩、冷漠,或以攻击和敌意对待他人。 2家庭教育的对策及建议 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教育的效果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这三个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缺一不可,如果步调统一,相互促进,他们的合力就大,教育的效果就会更好。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为此,笔者从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提出如下建议: 2.1社会方面 (一)社会各职能部门要协调配合,发挥合力,大力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营造良好家庭教育的社会氛围,利用多渠道多形式如广播、有线电视、宣传专栏、印发家教知识小册子、举办形式各异的家庭互动实践类活动,如亲子活动、家庭运动会、家庭艺术节、孝敬父母好儿童、教子有方好家长报告会等等,使家庭教育实现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教育性的统一。 (二)注重家庭教育组织网络的建设,形成乡镇、街道、学校的三级家教组织网络,建立家教领导小组、社区(村)家长学校、家教指导服务站、“母亲课堂”等家教组织,为深入开展家庭教育工作提供组织保证。 (三)办好家长学校,大力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家长学校的领导和管理,抓好示范家长学校建设,通过对这些示范家长学校的重点指导,总结经验,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全面推广,使家长和学校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推动家长学校的兴办和发展,提高家长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同时要加大对家长学校等家庭教育培训的投入,保障家长学校的培训经费,采取一定的措施,鼓励家长参加家长学校的培训,从而保证家长接受家庭教育知识,引导教育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关注孩子的全面成长。 (四)加大投入,建立具有一定规模、影响力较 大的少年儿童活动场所、德育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加大对家庭教育事业和家庭教育工作的政策支持、经费投入,加强学校图书阅览室等场所建设等,让更多的孩子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有可去之处。社会各方面要努力营造健康和谐的成长氛围,提供场地和各方面的条件,组织开展一些健康有益、具有吸引力的道德实践活动,鼓励和引导家长及学生共同参与,帮助孩子搭桥铺路去接触社会、认识社会,让学生参与道德实践,加深道德体验,提高道德修养,促进孩子健康成长,从而实现家庭教育和社会道德实践的有机结合。 (五)加强对网吧、电子游艺等游乐场所及音像制品、出版物的管理,创作生产、推荐一批健康科学的、有利于学生成长进步的图书、音像制品,努力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不断优化农村孩子生存、保护和发展的环境。 2.2学校方面 (一)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配合社会各职能部门办好家长学校。家长学校是传播科学教子知识的重要载体。家长学校本着教学时间上求活、教学内容上求新、教学效果上求实的宗旨,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搞好教学,并通过丰富多彩的家教活动普及家教知识,诸如家教知识讲座、家教经验交流会、家长园地、家长开放日、悄悄话信箱、各种竞赛和论文研讨活动。家长学校通过上述活动,使家庭、学校形成合力,真正达到普及家教知识,传授科学教子经验,优化家庭教育环境,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目的。 (二)学校每学期都要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学校的中心工作,让家长了解学校要求,有的放矢地指导教育孩子,做到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 (三)建立学生家庭教育信息袋,掌握学生家庭和家长的有关信息,如家中人数、每个人的姓名、出生年月、监护人或监护人工作单位或地址、性格特征、兴趣爱好、联系方式及学生的有关成长信息等,以便能及时对症下药地向学生家长或家庭人员了解和汇报学生的有关信息。 (四)建立家访制度,发挥家访的多向性作用。家访是教师开展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随着现代化通信技术的普及,登门家访似乎已渐渐的被人忽视了,但家访作为一项在特定环境下进行的工作,是有其不可替代作用的。一是能及时向家长反映学生的闪光点,让家长分享孩子成长的快乐;二是能及时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家长配合帮助学生清除身上的消极因素,扬长避短,促进学生积极向上;三是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针对学生成长中出现的问题,给家长提出建议,像医生治病那样“对症下药”,“救死扶伤”,将学校和家庭紧密地联系起来,使教师与家长配合,形成做学生思想工作的“合力”;四是能及时结合学生家庭教育的实际,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知识的传播;五是能让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使教育具有针对性;六是可以增进师生感情,尤其对解决个别生的特殊问题有着独特的作用。 2.3家庭方面 家庭教育具有早期性、连续性、权威性、感染性、及时性等特点,为此家长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 教育孩子是每个家长的责任和义务,父母的言行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发生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所以,必须重视和加强家庭教育,强化家长的垂范意识和责任感,不断学习家教知识,给家庭教育注入新的内涵与理念。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备条件,同时更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作为家长只有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觉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尽好家长的责任与义务,才能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二)为孩子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 因为环境因素有广泛性、经常性、自然性、偶然性的特点,所以,儿童会受到种种影响。尤其是自然性的特点,它有与教育相平行的影响,也有与教育相矛盾的影响,这时儿童的身心发展有时可能是有利的、积极的,有时可能是不良的、消极的,所以,不能低估环境因素的作用。在不同的家庭中成长的儿童,往往会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倾向,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一定意义说明上说明了环境对人影响的作用。古代曾有“孟母三迁”,从“其舍近墓”到“迁居市旁”,最后徙居“学官之旁”,终于使孟轲在学官的影响下,成为学者,这说明人们很早就重视环境影响人的作用。温馨和睦、民主宽松的家庭人文环境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三)树立现代家庭教育思想 家长要改变过去教育子女要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狭隘观念,努力把孩子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改变子女必须无条件服从家长等传统观念,积极培养孩子的科学民主、自立自强、公平竞争与合作等现代意识;要改变重智轻德体,重知识轻能力的观念,重视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人际关系协调能力的发展,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四)不断提升家庭教育能力 父母的“言、行、举、动”都将在儿童洁白无暇的心灵上铭刻下难以泯灭的痕迹。对儿童思想、性格、品德、作风的形成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父母要以身作则,讲文明、讲礼貌,有意识有步骤的教给儿童应对进退、待人接物的礼仪,循循善诱,持之以恒,使儿童耳濡目染从小就受到真善美的陶冶与感化。在家庭教育中,教育者是家长,被教育者是子女。在这个关系中,家长是家庭生活的组织者,是家庭大厦的支柱,是子女生活的依靠,家长与子女一般地说是朝夕相处,利害与共,命运一致,关系亲近,这种特点的生活环境,家长具有权威性,使孩子非常尊敬家长,父母与子女关系密切和其被子女的尊重,这是家庭教育的一个优势。但优势能否发挥出来,家长能否与子女亲密无间,能否严格约束自己,受到子女的尊重,这就看家长的修养如何?若家长的素质、言行不足以让孩子依赖,家长经常说空话,那么孩子就不听你的话,家庭教育的特点、优势就发挥不出来。 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一言一行、事事处处为孩子做出表率,使孩子受到良好的品德熏陶。要紧跟时展,不断吸纳新思想、树立新观念、研究新方法,做智慧型的家长。要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让孩子从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中去感受生活的美好,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五)转变教育方式方法 要学会与孩子沟通,通过言传身教,把理性的教化、爱的滋润、美的熏陶有机融为一体,倾注到孩子的成长过程,指导孩子在做事中开智明理;要尊重理解自己的孩子,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孩子,尊重孩子的爱好兴趣,给孩子一个充分展现自我的空间;要多鼓励,不要总是与其他孩子作横向比较,要多看其自身的发展与进步;要允许孩子犯错误,并给他改正错误的机会。 4结语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的强盛是扎根在家庭这一基础之上的。只有齐抓共管,进一步形成家庭教育工作的合力,才能推进和发展家庭教育,才能真正促进农村学生健康成长,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篇1 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写作教学时应当高度重视读写结合的应用,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教学改革的要求,采取自主性的学习策略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真实写作水平的基础上,展开科学有效的教学活动,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自主学习的简要介绍 (一)自主学习的含义 广义的自主学习是指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和方法不断实现自我发展,自主学习的方法能够使学生更专注地完成目的性和选择性较强的任务,以此保证学习活动的效率和质量。狭义的自主学习则是指语文教师通过落实主动性和创新性的学习策略,使学生能够在合适的指导下实现自我成长。自主学习的方法对于初中生的长远学习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初中教师需要对自主学习概念进行深刻的理解,结合学生写作能力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合理、科学的写作教学模式,以此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二)自主学习的特征 1.自主性 自主学习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自觉性和学习方法的有效性,因为学生在此过程中会结合自己习惯的学习方法完成活动,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则主要起到了指导和鼓励的作用,确保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学习潜能可以得到最大化的发挥。自主学习的方法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初中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引导,尽量不要直接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问题的解决方案,而是更多地为学生提供思路和线索,学生只要根据正确的思路就能够寻找到问题的答案。自主学习的方式能够十分有效地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语文学习思维。 2.民主性 初中语文教师还需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营造出和谐、民主以及互相尊重的课堂氛围。不少学生在自主学习写作时会感到困惑和迷茫,所以教师更加需要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勉励和指导,并且结合其综合语文素养提供自主学习的方向。同时教师和学生还可以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进行积极的讨论,通过更加民主的交流方式,学生能够更加无拘无束地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能够实现个性化和民主化的个人发展。 3.开放性 为了能够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开放性,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对写作教学的内容、方式和目标等进行一定的修改和管理,使写作教学的设计、组织以及课程评价更加具有开放性。初中学生已经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语文课程学习,具有一定的自我判断能力以及学习时间、地点的自主安排能力,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对学生学习模式的选择进行一定的指导,而且应当帮助学生明确语文写作的学习目标、内容和方法。不仅如此,初中语文教师还需要重视自主学习的评价和反馈的环节,使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4.创造性 每位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都有其个性和特点,初中学生的个人学习方法和思想已经初步成熟,因此教师需要更加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调整。提高初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培养其创新意识对于其长远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作用,教师应结合最新的教育成果为学生提供更加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鼓励学生更加大胆和主动探索适合自己的自主学习模式。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也需要融合新旧知识体系,单纯的学习内容拷贝已经无法满足自主学习的要求,因此融合旧知识并进行自我创造十分重要。初中学生还需要有意识地对自己自主学习的方法进行完善和改进,通过总结学习成果和反思学习过程,更加具有创造性地解决学习问题。 二、写作教学中自主学习策略的重要作用 当前的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大多是以教师为主导地位,并没有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热情得到充分培养和激发,处于被动状态的学生很难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和水平。因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在写作教学中更加充分地体现出自主学习策略的作用,使学生以课堂主体地位逐渐摸索出个性化的学习模式。与自身学习水平相适应的学习模式也有利于学生更加充分地发挥个人实力,在写作实践的过程中激发出个人的创新动力。 三、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一)学生自主写作能力不足 传统语文学科教学往往都存在理论内容枯燥且没有新意的问题,所以大部分学生都无法对理论知识有全面和深入的理解,在写作实践过程中也很难发挥理论知识的作用,所以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很难在写作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改善,长此以往将导致学生对写作失去热情。许多教师在开展写作练习的过程中会为学生十分仔细和全面地解释题目内涵和要求,虽然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对于写作题目要求的理解能力,但是会导致大部分学生在脱离教师帮助的实际考试过程中,出现理解方面的偏差。传统语文写作教学已经无法适应现阶段的语文考试要求,因此教师可以借助自主学习模式使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理解能力得到提升。 (二)教学方法存在不足 传统初中语文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传统的授课形式很容易导致学生对写作教学失去兴趣,教师的授课效果和学生的听课效果都很难达到预期。传统的语文写作教学思维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因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输大量的方法和思想,学生的写作模式很容易因为教师的想法而受到固化,所以写作的想法和情感都会缺乏创新性。 四、自主学习策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写作的热情 学习兴趣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首先需要借助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很有可能会遇到学生对写作话题不感兴趣的情况,教师在此时需要充分借助生活实例和周围的事物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能够以正确的思路更加真实地表达自身情感,其写作兴趣和表达欲望也可以得到明显的提升。学生写作的素材大部分源于实际生活,语文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发生的各种各样有趣的事件。观察能力和积累意识强的学生会拥有更加丰富的写作实例,并且在这些实践中更加容易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其文章的内涵也会更加具有深度和感染力。而且初中学生大多数情况下在考试中都会选择记叙文体,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实例是很好的写作素材,作文的原创性和情感的真实性都可以得到良好的保证。初中语文教师还应当尤其重视师生交流以及课堂氛围的营造,充分的师生交流能够保证学生写作思路的正确性,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也可以保证学生更加无负担地表达出自己真实的看法,其写作热情和表达欲望可以得到最大化的激发。 (二)重视学生视野的开阔 许多初中学生都存在生活经验少、视野比较狭窄的问题,因此在写作实践过程中很有可能出现例子不足的问题。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学生这类严重问题,通过多种有效的手段丰富学生积累的素材。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外休闲时间观看科普类和社科类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百家讲坛》以及《新闻周刊》等节目都能够使学生积累到大量的实际生活例子,使其文学知识和写作素材都得到明显的拓展和丰富。有价值的节目可以有效开阔学生眼界和丰富其知识,保证其写作内容的深度和内涵。初中语文教师还可以在写作教学之前为学生提供课堂主题,鼓励学生结合该主题在网络上收集各种各样丰富的资料,而且网络信息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写作思路。积极鼓励和督促学生阅读名著等课外书也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水浒传》《西游记》和《骆驼祥子》对于初中生而言是十分典型的阅读内容和写作素材,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接触更加多样且有价值的课外读物。 (三)积极开展合作学习 因为每一位初中学生的语文知识掌握情况和理解程度都具有差异,课外阅读量、素材积累量和文字表达能力都存在不同,所以教师需要充分尊重每位学生写作能力的不足和差异,通过优化写作学习小组组合的方式使学生可以相互学习,有效提高写作课堂合作学习的质量和效果。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写作课堂的教学重点进行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合,然后让学习小组根据写作主题自主地交流和讨论,通过综合每一位小组成员的思路列出写作提纲,致力于写出结构更加合理、内容更具有深度的作文。同时合作学习的模式还可以使学生之间相互促进和鼓励,使小组的整体写作能力得到培养和提升。例如,教师在以“身边的温暖”为主题开展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享自己曾经感受到的温暖的事件,然后通过讨论选择出具有代表性和感染力的生活事例,通过合作去分析和决定事件叙述的结构,以此保证事件叙述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教师在此过程中需要认真倾听学生讲述的真实事件,并且对其写作提纲的制定进行一定的指导。 (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学生形成全身心投入于任务的习惯,以及自主学习的意识,对于其长远的学习和生活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重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写作的能力和积累语文素材的意识。拥有主动学习的热情对于学生而言是十分良好的学习状态,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和积极地进行自主探讨。例如,在写作教学中与学生一起探讨写作方式的优点,结合实际案例一起探讨哪一种表达方式更适合,或者与学生共同分析哪一个实际案例更加贴合写作主题。热烈的讨论能够十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最大限度地提高写作能力。 (五)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写作 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和看法都具有其个人特色。与其他年龄阶段的学生相比,初中学生的作文表现出了更加难能可贵的活泼和青春气息,因此大部分初中学生的作文都具有极强的个性色彩,而且在文字中也表达出了十分真实且感人的情感。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感受和个性可以在写作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首先,初中语文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形成写随笔的良好习惯。随笔是一种题材、内容和形式都没有限制的文体。因此学生在写随笔的过程中,不需要过多地考虑写作形式等问题,学生可以结合生活实例用笔记录下自己的真实想法。而且随笔文体对字数也没有要求,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表达欲望都可以得到大幅度增强,学生在随笔中能够更加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其次,教师需要保证学生能够以良好的心境进行写作。主动且向上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学生更加顺畅地行文,以更加积极和主动的心态去感受写作的快乐。教师还需要让学生能够有权利选择自己的写作时间和地点,在布置好写作训练的主题之后,应当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写作素材和行文思路,积极和轻松的写作状态能够保证学生的写作热情不会受到影响。 (六)优化和改革作文的评改方式 初中阶段的学生大多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写作效果评价的过程中应当更多地采用激励方法,基于尊重和信任学生的原则开展教学评价。例如,教师在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注的过程中,可以标注和指出学生写得较好的句子或语段,对于优秀的写作语段和文章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表扬,鼓励式的写作教学评价方法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并激发其写作自信。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也参与到作文的评改过程中,相互评改的方式能够使学生更加充分地认识和学习到其他同学在写作方面的长处。学生通过仔细阅读和分析其他同学的作文可以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通过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他人优秀的行文思路和写作方式,从而不断弥补自己在写作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例如,语文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作文互评之前,可以指导学生对作文的格式、病句、选材、表达方式、卷面以及中心等多个方面进行重点关注,基于明确的评改原则客观看待自己的作文。初中语文教师应当重视学生自主探究精神以及写作热情的培养,基于自主学习策略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方法。大量阅读课外书籍、观看科普类节目以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都十分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的写作实力,教师需要致力于研究和总结出具有创新性的自主学习策略。 作者:蔡钿珍 单位:福建省连城县林坊中学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篇2 1引言 初中语文作为初中教育阶段重要的课程之一,其不仅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还能够基于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有效地拓宽学生的眼界。但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教学课程的效率与质量,忽略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在教学过程中花费较多的时间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与掌握,使得初中语文教学效率达不到新时代的教育需求,也不利于学生各项基本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2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2.1过于注重教学效率 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过于注重课程的整体教学效率,往往会投入较多的精力与教学计划,设计过程中,教师并未根据学生的基本学习特点,有效地设计课堂教学板块,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外,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往往在设计教学内容时,仅注重课堂教学内容的充实性,却忽略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与解决。学生也只能机械化地对教师所讲述的知识进行记忆与背诵,不能够带领学生进行实践的操作与训练,学生也只能够熟练地背诵理论知识,却无法进行实际的训练与应用,不利于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1]。 2.2未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近年来,素质教育理念已经渗入到教育行业的各个方面,许多教师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各项基本能力,但并未采用具体的方式方法,只能够对学生进行口头的教导与指挥,并不能够切实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且许多教师在设计相关教学内容时,也未能够结合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目标,有效地渗透到教学计划当中。另外,许多教师往往未能树立正确的教育意识,认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比较漫长,会浪费大量的课堂时间,所以许多教师往往忽略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板块内容的设计与实施只能够形式化的设计,相应的内容并未,真正的落实导致初中语文教学过于纸上谈兵,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极大的提升。 3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分析 近年来,由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可以看出,在现阶段的教育过程中,教育部不仅要求教师完成基本的教学计划与任务,还应当不断培养学生的各项基本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并且在现阶段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各大企业对人才的招聘要求也有所提升,不仅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知识的能力,还应该有着自身独特的学习特点与发展规律。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初中教育阶段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其不仅可以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与要求,还能够使得学生在初中学习阶段,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对学生进一步地学习与工作都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另外,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够加速初中语文教学计划的开展与实施,使得大部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都能够主动地对知识进行预习与研究,教师在课堂上也不需要一味地进行知识的输出,进需要根据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难点进行适当的讲解与分析,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到答疑解难的作用,能够互换传统背景下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角色,充分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另外,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够使得学生在学习方面不断地总结相应的方法与技巧,能够更好地将学习方法迁移到其他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仅会提升初中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率,还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应用。同时,由于中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学生往往会接触各种各样的新知识或者新科技,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往往会激发学生对新事物的求知欲,使得学生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或问题,都能够寻求相应的解决方法,而不是一味地退缩,可以使得学生在无形中养成敢于探索敢于正视问题的优秀品质,对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与提升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2]。 4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分析 4.1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 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教师在课堂上过于注重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往往会安排大量的授课内容,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较多的发言机会,只能根据教师的教学计划,一步步地对知识进行记忆与掌握,这一传统的教学形式,使得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整体教的学生在课堂上也不能有效地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随着中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在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树立正确的教育意识,能够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有效设计课堂教学内容,能够带领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对知识进行探索与研究,教师在课堂上应当放低自身的姿态,不能够过于主导课堂,应当将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共同对知识进行探索与发现,从而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充分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并且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课程,这门学科的知识内容相对比较丰富,教师应当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应当对相关的知识进行拓展与延伸,以拓宽学生的事业,使得学生在课堂上高度集中注意力,从而提升初中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率。比如,在学习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古代诗歌四首》中相关内容时,教师在传统背景下,往往是带领学生逐句地分析诗词的内容,最后整体的分析整首古诗所要表达作者的情感,然后教师便会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背诵与记忆,在下节课便会对学生的背诵情况进行提问。这样一来,学生就不能够主动地对知识进行探索,只能够根据教师的计划,对相关的古诗进行死记硬背,学生仅根据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往往不能够深入地理解深层次的知识内容,所以教师在现阶段的教育过程中,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三到四人为一个小组,各小组根据学过的古诗内容对新知识进行迁移与应用。然后,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引导学生通过抓古诗词中的关键词内容,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这样一来,既能够转变传统背景下,教师一味地进行知识输出的教学形式,也能够使得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对知识进行理解与认知,既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初中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也有着深远的意义[3]。 4.2优化教学观念,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语文作为各个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正确认识语文课程的特点,不能再沿用传统的教学形式,带领学生掌握重点的知识,内容后便直接告诉学生课文的深刻内涵以及所要表达的哲理,教师在现阶段的教育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思维的引导,使得学生自己发散思维,结合所学的知识内容,对文章的深刻内涵进行挖掘与发现,最终得出对人生的感悟。所以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地优化自身的教学观念,摒弃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能够根据新时代的教育需求不断地转换教学思维。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9课《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之前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日常学习、生活当中是否也存在自欺欺人的现象?自己是否有因没有好好学习,在考试时产生不正当的念头?通过诸如此类的设问,引导学生在与自身生活经验的实际结合,思考自身的行为做法,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思考:皇帝的新装告诉我们什么人生哲理?也可以开展同桌讨论的形式,初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意识,进而更好的理解课文所要传达的道理。这样一来,既可以改变传统背景下,教师直抒胸臆的理论讲解,学生也能够通过教师的思维引导,对语文知识进行逐步的探索与研究,从而感受极深刻的哲理与内涵,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实际作用,对学生价值观念的进一步优化与培养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作用[4]。 4.3创设教学情境,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现阶段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够一味地进行理论讲解,应该积极地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使得学生通过具体的感受与体验,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语文课程的教育目标,实施有效的教学计划。例如,在学习朱自清散文《春》时,由于初中生的理解能力和生活经验较为有限,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可以适当突破课堂的限制,如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之下,组织学生前往公园等地举行户外体验,让学生已经掌握作者写作背景和时代条件的基础之下,引导在户外实践环节中自主思考,营造身临其境之感,在特殊的教学情境之下,学生能更好地感受作者在文章当中的思想感情,体会朱自清在写《春》这篇散文时的心境,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的经历和时代背景感受文章。同时,实践性的教学环节有助于学生理解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全面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文学习能力,这也能弥补传统语文课堂中实践环节缺失的不足。在实践课堂之后,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自主总结,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进而引导学生逐步进入自主学习的环节。教师再引导学生通过自由朗读的学习方法,找出朱自清的《春》中都运用了哪些基本的描写手法,激发学生对故事类文章的阅读兴趣,学生对趣味性较强的文章较感兴趣,在趣味性较强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5]。 5结语 在现阶段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时代的发展趋势,不能仅局限于对教材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应当根据初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借助现代教育元素,不断的设计现代化教学内容,以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另外,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特点,能够根据教材基础知识主动地钻研相应的知识内容,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在初中学习阶段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进一步的发展与提升也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作者:周燕飞 单位:南通市通州区实验中学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篇3 一、引言 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良影响,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创新自身的课堂构建,在学生活动的构建过程当中,教师要做到结合科学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锻炼自主学习能力,课堂要实现结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运用来配合教师的活动引领,从而实现语文教学课堂达成更高境界的教学目标。 二、自主学习能力重要性分析 (一)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学习效率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语文教学课堂当中实现有效提高,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学习效率,因为当学生具备一定水平的自主学习能力之后,他们就可以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来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在这一过程当中,既保证了能够有效吸收和理解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内容,又能够通过自身的自主学习活动,来找到自身学习过程当中存在的不足和优势,从而结合自身的学习思考来完成自身学习计划的科学制定。这样学生在课后的学习活动也能够拥有一定的效率保障,在这种状态之下,所展开的学生学习活动,就能够推动语文教学的实际教学效率翻倍增长。[1] (二)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有利于提高课堂授课效率 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组织课堂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直接的益处就体现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学生调动自身的主动性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就不仅可以使自身的学习效率提高,而且还能在长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开展有效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这样就能够丰富课堂当中的教学环节和形式,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一过程当中,实现更加明显的体现,也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在积极参与的状态之下,来帮助语文教师构建更为高效的语文教学课堂。在学生高度配合的状态之下,语文教师的课堂授课也能够发挥更加良好的效果,这样就能够实现教学课堂的授课效果达到理想的状态。所以初中语文教师要正确认识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反作用于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优势,积极发挥学生的这一优势能力来助推高效课堂的构建,为初中语文的课堂优化提供更多的实践路径,让学生能够在更加优质高效的语文学习课堂当中实践语文学科素质的综合锻炼。 (三)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动力 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学生在参与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会潜意识的强化自身的学习欲望和动力,以此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提供学习动力。[2]不仅如此,而自主学习能力的强化在语文学习的过程当中,能够让学生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来对待语文学科的课程学习,从而在课堂之外的场所也能够对语文学习活动保持一定的兴趣和热情,从生活实践当中源源不断地汲取语文学习的资源,从而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的推动之下来强化自身的语文学科素养,让学生具备更高水平的语文素质能力,在一定的知识储备帮助之下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加全面的综合发展。 三、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探究 (一)结合课前预习作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任何一个学段都强调课前自主预习的学习形式,而到了初中后这种学习形式的优势会更加明显。预习本身相当于学习,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课前自主预习的学习形式来能够很好的调动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因为在课前预习环节当中,学生有一个更加自由的学习状态来支配自身的学习活动,这便也是能够最直接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办法。语文教师所设计的自主预习学习活动,还能够让学生提前了解课堂当中所要学习的内容,从而帮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当中,可以带着更加充分的准备跟随教师的学习节奏,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3]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够在作用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方面,而且还能够让学生在教师的正式课堂当中,带来更加积极和良好的课堂表现。例如,学习《最后一课》这篇文章时,语文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通过自主预习的形式来了解这篇课文的情节脉络,通过整理时间线的形式来让学生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从情节和人物形象上来分析,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在预习学习的过程当中,还能够让学生通过自主挖掘资料来了解当时的写作背景,从而丰富学生对这篇文章内容更为的全面的认知。 (二)组织课堂讨论启发学生思考展开自主学习 初中语文教师在新型教学环境当中,教师组织课堂讨论的方式可以作为能够启发学生思考的重要途径,课堂讨论能够让学生从思维能力的运用层次来达到自主学习的目标。因为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的过程当中,如果纯粹的吸收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而不结合一定的内容展开思考,就会走入越学越迷茫的学习误区,从而导致语文学习自主学习效率的低下。为了避免学生出现这一不良现象,初中语文教师要及时的借助课堂讨论的环节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重视思考的过程的重要性,在自主学习的过程当中更加积极地运用自身的思维能力助推学习活动的进行。讨论要侧重于解决课文中重点、难点和疑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4],例切不可以教师为中心。例如,以学习课文《邓稼先》为例,对于结合阅读课文文章来分析人物形象的语文学习课堂,语文教师更应该发挥好课堂讨论的优势功能来启发学生思考,结合文章当中相关故事和情节的描述,让学生利用文章当中所描述的细节内容展开思考,从而更加生动形象地的对邓稼先这一人物形象进行讨论,帮助学生对人物形象更深一步的理解。 (三)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锻炼学生自主学习 结合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来展开学生的自主学习锻炼,也是当前阶段语文教学课堂当中十分实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在小组合作的学习环境之下,学生通过与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助来完成对课程的学习活动,语文教师只需要在教学过程当中布置一定的小组任务,让小组成员进行自主的分配,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共同努力完成小组任务。教学中教师要正确认识到学生当前阶段的学习情况,把握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当中的优势条件,积极地启发和引导学生之间的互动,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实现利用高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来助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在这种学习模式之下,学生的目标明确,合作意识增强,能够更自由的调动自身的学习状态,综合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其以后的语文学习活动提供更多的学习方式,从而更易解决语文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的困难。结合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来展开学生的自主学习锻炼,也是当前阶段语文教学课堂当中十分实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在小组合作的学习环境之下,学生是通过与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助来完成对课程的学习活动,语文教师只需要在教学过程当中布置一定的小组任务,让小组成员进行自主的分配,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共同努力完成小组任务。在这种学习模式之下,学生能够更自由的调动自身的学习状态。初中语文教师要正确认识到学生当前阶段的学习情况,把握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当中的优势条件,积极组织学生利用高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来助推自身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在小组合作的过程当中,实现各方面综合素质的有效锻炼,为学生之后的语文学习活动提供更多的学习方式来解决语文学习过程当中的困难。 (四)利用微课教学模式锻炼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初中语文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入微课视频的教学模式来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方面,微课视频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当中,集中注意力跟随微课的教学节奏展开学习活动,学生自主观看视频的学习形式,减少了学生对教师的学习依赖性,这样就能够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创造了一个更加良好的条件,这就需要发挥了好微课教学视频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优势效果。另一方面,微课教学视频当中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都是相当良好的一种教学资源,来展开自主学习活动,还可以帮助学生通过这种学习方式掌握一门新的自助学习技巧。,在课外的学习过程当中,也能够通过自主的微课学习活动来强化自身的语文学科素养。例如,语文教师可以通过结合课文《皇帝的新装》来让学生展开微课视频的自主学习模式,因为这篇课文是学生所熟悉的童话故事,所以在课堂当中进行授课时,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把握和人物形象的分析都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基础,在这种学生学情的条件支持之下,能够更加有效的利用微课教学模式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结合微课视频的观看能够重新激发学生对这篇童话故事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重温学习的过程当中实现自主学习能力的强化。 (五)通过任务驱动教学助推学生自主学习活动 在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实践当中,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开展来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是当前阶段语文教师运用比较广泛的一种形式,因为在任务的引导之下,学生只需要结合教师布置的任务要求来展开自己个性化的学习方案,达到完成任务的目标即可,就不需要学生过度依赖教师的教学帮助,而是能够更加独立的脱离教师的影响来展开自主化的学习活动,从而在一种更加自由的状态之下完成自身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但是,同时,又能够借助语文教师的任务指导来引导自身的学习计划安排,结合相应的任务要求来为自身的学习计划设计提供科学的思路,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当中少走错路,利用教师科学的任务驱动模式来为学生选择更加科学有效的自主学习方案。例如,语文教师在带领学生展开课文学习《木兰诗》的课堂中,首先通过课件给学生展示木兰诗的历史背景材料,布置课堂任务让学生通过材料分析出木兰替父从军的原因。学生可以从当时的历史、军事、政治等多个方面展开思考,从中得出课堂任务的答案学习之前,可以首先通过预习作业任务的布置来驱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要求学生通过自己搜集资料来了解木兰诗的写作背景和故事的情节,从而让学生可以借助预习任务的学习来帮助提高在课堂当中的学习效率,使学生在自主预习作业任务的驱动之下完成自主学习活动的构建。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学习课堂当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所体现出来的优势,要求语文教师不得不重视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因此需要初中语文教师进行积极的教学探索,创建更加高效的语文教学课堂来实现培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伟.简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J].科技资讯,2020,v.18;No.585(12):134-135. [2]管红柳.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J].新课程(中),2018,000(009):181. [3]韩红良.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2(04):93-93. [4]许金玉.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中学课程资源,2014(8):30-31. 作者:杨继媛 单位:潢川县第三中学
西方建筑论文:谈东西方建筑装饰中的植物 论文关键词:建筑装饰 卷草纹比较 文化 论文摘要:本文由建筑装饰中的卷草纹谈起,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对东西方建筑装饰的差异进行分析,探讨建筑装饰在不同的民族、地区和时代所体现出的不同精神内涵和文化特征,使我们从更广泛的角度认识东西方装饰文化。 建筑装饰的形式和内容十分丰富,潜在的精神象征意义博大精深,我们从建筑装饰的形式中选取植物纹样——卷草纹作为切入点,以比较文化的角度对东西方建筑装饰的差异进行分析,探讨建筑装饰在不同的民族、地区和时代所体现的不同的精神内涵和文化特征。 植物纹样在世界各国的建筑装饰中大量存在,其中卷草纹是不同文化形态中最具代表性的植物装饰纹样,卷草纹的首次出现,对装饰艺术史有着极大的意义。东西方的卷草纹装饰,彼此具有内在的联系。对于卷草纹究竟属于何种植物,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理解,从形式和构成规律方面看它们非常相似,都以植物藤蔓为纽带,互相交错,以叶片为点缀,穿插少量花蕾,具有连续性。无论东方的忍冬纹还是西方的莨苕纹,都以线条的生动构成有机纹样,使人们感受到一种植物纹样风格化和生成过程中所承载的人类情感。 一、古代中国和埃及的卷草纹饰 中国的卷草纹样出现于公元300年前后,在宫殿、庙宇等建筑装饰中较为常见。中国卷草纹最初称为忍冬草纹样,随佛教一起传入中国,多少带有宗教的含义。任何宗教性质的符号,只要具有艺术的潜能,都能随着时间而成为主要的或纯粹装饰性的母题。当一个母题因为与宗教意义有关而被频繁地在各种领域中特别是建筑上运用时,就会产生定式。忍冬纹以及与之同源的莲花纹样一起,在南北朝时期得到广泛发展,主要体现在当时的石雕、壁画等装饰中。南北朝时期的装饰艺术具有极强的超现实主义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汉灭亡后,三国鼎立,数年战乱,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渴望摆脱现实进入美好的精神境界,此时佛教传入中国,各地开窟造像,敦煌莫高窟便始于此时。这种风格对卷草纹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之具有自由、随意、唯美的特点。忍冬纹的特征为三瓣叶或四瓣叶图形,以富有变化的组织形式构成有节奏的图案,其中有单独纹样、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不同构成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卷草纹不断变化,这种最初的宗教装饰符号,其原始的含义逐渐被淡化,到唐代演变出更加丰富的形式。唐代建筑装饰风格华丽富贵,卷草纹样与葡萄、莲花、石榴、牡丹、宝相花以及祥禽瑞兽等纹样相融合,创造出极富理想主义色彩的植物装饰形象,以其流畅舒展的风格用于建筑的石雕、木雕、藻井、门饰、壁画等方面。 古埃及人最先创造了纪念性建筑,他们用极其耐久的石头建造神庙和陵墓。古埃及艺术是最先把植物的形象加以改变,使之成为装饰形式的,有两种植物与埃及文化紧密相连,即莲花和纸莎草。古埃及的卷草纹样以莲花、棕榈、纸莎草为主题构成藤蔓,花和花蕾点缀在卷曲的茎叶之间,形成优美的曲线,这种纹饰被认为是卷草装饰的基础。莲花和纸莎草生长于尼罗河岸边,莲花象征美好,纸莎草可用于书写,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它们在埃及文化中具有特别的意义,常用于建筑柱头、柱身、壁画、门楣等装饰。埃及建筑装饰本质上是象征性的,是东方文化中将宗教与政治结合起来的强有力代表,它们不仅仅是纯粹的装饰,更是为了表达民族自身的观念、情感和思想。 二、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卷草纹饰 富于韵律、节奏鲜明的植物卷草纹,在希腊建筑装饰中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虽然其渊源来自古代东方,但在希腊人这里被赋予了形式美。古希腊罗马的卷草图案,多用于柱子的装饰。古代希腊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小亚细亚沿岸、意大利南部及西西里岛五大部分,经历了荷马时期、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和希腊化时期等不同历史阶段,古希腊文明及爱琴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摇篮。西方的卷草纹主要以莨苕叶和葡萄纹为基础,组成弯曲的藤蔓,用于建筑装饰。莨苕最初是生长在地中海沿岸的一种低矮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在西方,“莨苕树”以其生命力特别旺盛,象征重生、复活而被崇拜和敬仰。古希腊罗马的神殿建筑多采用莨苕叶造型进行装饰,科林斯式柱头便以莨苕叶造型雕刻而成,象征神殿永存万世,如雅典利斯克拉底纪念碑的科林斯柱头装饰,以及厄瑞克忒翁神庙的柱饰、门楣、门框等建筑装饰,都是以莨苕叶为基础,以柔美流畅的卷草造型进行装饰。莨苕叶纹饰后来发展为罗马卷草纹,这种形象奇异、卷曲而充满生命力地向周围伸展的叶子,影响了阿拉伯藤蔓的形成(阿拉伯藤蔓演化为阿拉伯寺院的装饰花纹,具有生机盎然的气势和无限扩张的活力)。古希腊罗马建筑装饰中,葡萄卷草纹也很常见,以横向延伸的茎为基础,两侧安排葡萄和葡萄叶。葡萄卷草纹是由波斯传向西方的,因其象征丰收、多产和幸福而被人们所喜爱,在西方与莨苕卷草纹一样,逐渐成为主导型的植物装饰纹样,大量使用于建筑装饰。 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建筑装饰具有不同的特点,基于人类精神情感的某些共性,不同文化又产生种种奇妙的联系与融合。卷草纹作为不同文化形态最具代表性的植物装饰纹样,涵盖了东西方文化的相互渗透及发展演变。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对东西方建筑装饰进行分析比较,能够使我们从社会、历史、政治、经济、心理等更广泛的角度认识建筑装饰文化。 西方建筑论文:论中国传统寺庙建筑与西方哥特式教堂异同 【摘要】建筑是人们按照一定的建造目的,运用一定的建筑材料,遵循一定的科学与美学规律所进行的空间安排,是物质外显与文化内涵的有机结合.换言之,建筑是空间的"人化",是空间化了的社会人生. 【关键词】中国传统寺庙建筑;西方哥特式;美学角度 建筑的本质:文化是建筑的灵魂,美学家黑格尔这样赞叹建筑艺术:“建筑是对一些没有生命的自然物质进行加工,使它与人的心灵结成血肉因缘,成为一种外部的艺术世界”. 一. 中国寺庙建筑展现人神和谐相处“天人合一”,而西方哥特式教堂建筑喻示天国与人间两个世界的对立 从建筑外形结构上分析,哥特式建筑是垂直的,与“尖拱技术”同步发展,使用两圆心的尖券和尖拱,推力比较小,有利于减轻结构体自重和增加跨度。尖拱和尖券大大加高了中厅内部的高度。哥特式教堂内部,可以看到从柱墩上散射出来的一根根骨架券,它交合于高高的拱券尖顶。 高耸入云的塔尖,色彩缤纷的彩色玻璃嵌画,玲珑矫健的飞券是轻快的哥特式教堂的风格。如德国的科隆大教堂是欧洲哥特式建筑的丰碑,荡魂摄魄的繁复尖塔和眼花缭乱的彩绘玻璃窗是其最独特之处。教堂顶部尖塔林立,远远望去如一座巍峨的石林,直刺天宇。 根据心理学移情原理,外界的形式感会影响人的心理活动,以高、直、尖和具有强烈向上动势为特征的造型风格使人也有飘然欲升的意向。建筑学家指出,这种高大拱型穹顶、繁复的尖塔及彩绘玻璃窗无不体现着宗教寓意。四面皆壁的封闭空间、弯曲的围闭形成的穹顶及尖塔的笔直通道暗示着上一层空间的存在,这就是天堂,人世是苦难的,只有天堂才是乐土,也表现了一种“崇高”。建筑的每处细节无不用心良苦地表达出天国与人间两个世界的对立。使我们不自觉联想,进而感受到“崇高”。正如席勒所说:“没有一定强度的想象,巨大的对象就完全不会成为审美的对象,相反没有一定强度的理性,审美的对象也不会成为崇高的对象。” 中国寺庙建筑则恰好相反,它有意将内外空间模糊化,讲究室内室外空间的相互转化。殿堂、门窗、亭榭、游廊均开放侧面,形成一种亦虚亦实、亦动亦滞的灵活的通透效果,所蕴涵的空间意识模糊变幻,这与中国天人合一、阴阳转化的宇宙观有深层联系。 “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空间与时间的无限,即为宇宙。“宇”字本意为房檐,无限之宇,当然则以天地为庐。这个宇宙观,把天地拉近人心,人与自然融合相亲。“以天地为庐”的观念古已有之,“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天地人乃一大调和,那么艺术 ———“乐”,就应该体现这一调和。 所以,中国寺庙建筑群才会有那么多的室外空间,它并不把自然排斥在外,而是要纳入其中,“深山藏古寺”,讲究内敛含蓄。张世英说:“审美意识是人与世界的交融,用中国哲学的术语来说,就是‘天人合一’,这里的‘天’指的是世界。人与世界的交融不同于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之处在于,它不是两个独立实体之间的认识论上的关系,而是从存在论上来说,双方一向就是合二为一的关系。”“托体同山阿”,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正是天人合一的体现。 二.西方哥特式教堂建筑注重表现人心中的宗教狂热,并把它具化为实在的视觉形象,而中国的寺庙建筑则受儒教实用理性的影响,重在再现人们内心世界的宁静与平安。 李泽厚指出,“中国建筑的空间意识与山水画“可游”“可居”理论是一致的,它不在意强烈的刺激或认识,而是展现能供游览的生活场所。它不像欧洲大教堂那样,人突然一下被扔进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中,感到渺小恐惧而祈求上帝的保护。”中国寺庙建筑这种平面铺开的有机群体,实际上是在把空间意识转换为时间进程,当人慢慢游历在一个复杂楼阁的不断进程之时,他感受到的是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西方教堂建筑那种瞬间直观把握的巨大空间感受,在这里变成了时间绵延流动的美,以理智的入世精神排斥了非理性的迷狂。萧默指出,欧洲中世纪是一个漫长的宗教长夜,君主制屈居于神权之下始终不能茁壮成长,教会成了社会的中心,“君王施权于泥土,教士施权于灵魂,灵魂的价值超过泥土有多大,教士的价值即超过君王有多大”。因此,西方国家才会不计工本地去营造富丽堂皇的教堂,那些著名的教堂往往耗时上百年才能建成。中国的寺观是以平民难得一见的宫殿为蓝本来建造的,这既显示了佛的尊贵,又形象化展现了佛国的富饶安乐。如建筑学家傅熹年所言,神的居所规格是由皇帝来规定的。例如:屋顶的最高规格庑殿顶,是为皇宫主殿及佛殿专用;斗拱只许皇宫、寺观和王府使用;黄琉璃瓦只有宫殿及佛殿可用,而王府及菩萨殿只能用绿琉璃瓦。可见诸神受到皇帝颇高的礼待,但他们并不能凌驾于皇威之上,其规格在都城没有超过皇宫,在郡县没有超过王府和衙署。从另一个角度理解,神的居所与人的居所一致,其实旨表明乐土就在现世,在人间,天人合一,人神同在。 三.中国传统寺庙建筑与西方哥特式教堂均为美的不同文化模式,表现一种“宗教型文化”,美在宗教体验中实现,美的深度表现为文化深度,即两者都体现了“美”,都使人感受到愉快。 从模态的方面说,“美是不依赖概念而被当作一种必然的愉快的对象”。这种宗教型的美,使审美主体产生“共通感”。如康德理解“有一个共通感(不是理解为外在的感觉,而是从我们的认识诸能力的自由活动来的结果),只在一个这样的共通感的前提下,才能下鉴赏判断。”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中国传统寺庙建筑与西方哥特式教堂均为美的不同文化模式,都表现出一种“宗教型文化”,美在宗教体验中实现,美的深度表现为文化深度,即两者都体现了“美”,都使人感受到愉快。 西方建筑论文:浅谈西方历代建筑空间观念的演变 摘 要:建筑空间的发展受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科学技术、艺术水平、意识形态等客观前提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建筑史上历代的一些空间形式展示了各个时代的不同空间观念。从古希腊到当代的建筑空间的变化,是一个由客观倾向转向主观倾向的演变过程。 关键词:建筑空间;意识形态:演变过程 1 古希腊的空间 古希腊文明的核心则是户外活动,这种活动不在四面墙壁和一个屋顶的包围之中,也不在家庭和建筑的内部空间之中,而是在圣地之上,在卫城上,在露天剧场中。 古希腊建筑的主要成就是纪念性建筑,如希腊神庙。 希腊神庙的特色在于对人体尺度的绝妙运用,神庙没有设计成礼拜的场所,而是设计成不容入侵的诸神的圣所。希腊神庙的基本组成部分有高台基,其上立有列柱,支托团结的过梁,过梁又支承屋顶。神庙中唯一可供人通行的是列柱和内殿之间的廊,还有一间内殿,在古风时期就是该种建筑物唯一的核心部分。这个内部空间从未加以创造性发展,因为古希腊文明的核心则是户外活动,内部空间没有什么社会功能需要。内殿不仅是一个围起来的空间,而且简直是一个封闭的空间(见图1)。 宗教仪式是在神庙周围露天举行的,因此,雕刻师兼建筑师的技艺和热情就都倾注在把支柱造成高超的造型艺术品,倾注在用无与伦比的浅浮雕来布满过梁表面、正面山墙檐部和墙。表达了希腊人对自身完美的追求,人、神、自然的共存是其建筑形式的精神基础(见图2)。 希腊神庙的特色,一方面有它的一个缺陷,这一缺陷,在于忽视内部空间:另一方面又有它那迄今无与伦比的高超之点,其高超之处,则在于人体尺度绝妙的应用。 在当代,两个最有声望的现代建筑师在评价希腊神庙中互相对立,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及其追随者赞赏希腊神庙的人体尺度感,而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joyd wright)及其追随者则对希腊神庙忽视内部空间感到遗憾。 总之,希腊文明是以户外活动为核心则,神庙的内部空间是一个封闭的无人的空间。 2 古罗马的空间 古罗马建筑是权利肯定的一种象征,人的威望战胜了自然,人的虚荣赋予了建筑的虚荣(见图3)。随着帝国的建筑物宏伟的尺度对技术提出了特殊要求,人们生活在其中的巴西利卡已经具有一种社会生活主题,因为指导人们生活和行动的哲学和文化已经冲破了古希腊那种抽象沉思和完全平稳的理想,要求心理活动更丰富些,要求更喜爱和更善于作宏伟壮丽的修饰处理。将古希腊回廊移入室内就意昧着人已经进入了一种围合的空间,其中一切造型的装饰都是为了增进这种空间效果。 古罗马继承了希腊建筑形式的诸多方面,并力求扩展封闭模式并使之人性化。其空间形式多样,尺度宏伟。拱和券的新技术的运用,表现了对大尺度体积的把握能力和强有力的空间概念。巴西利卡、大浴场、宫殿、竞技场、住宅等构成了一部建筑形式的百科全书。 古罗马的空间已由希腊式的封闭空间向围合空间转变,将包围希腊神庙外部的柱廊移到了室内。它的空间特点在于静态的构思,无论圆形还是方形空间,其共同规律是对称性,内部空间规模设计宏大,与相邻空间的关系是绝对的独立性(见图4)。 古罗马的巴西利卡将古希腊回廊移人室内就意味着人已经进入了一种围合的空间,但没有把人考虑在内,为它本身而客观存在,你可以进去、穿过它、离开它,你可以欣赏它但不能被包含在内。 3 基督教的空间 基督教的建筑师在建筑史上有着非凡的重要性。因为基督徒们利用旧的构件创造了一种新的体系,具有新的性质和功能作用。 罗马帝国的衰弱,战争的频繁,黑暗年代使人对现实寄托在新生的基督教。教堂建筑的发展演变反映了社会情绪的动向,这种讲求精神内省和仁爱的宗教需要一个为人而设的环境,一个按人的尺度来建造的建筑空间。 古罗马巴西利卡是围绕两条轴线来配置的:柱廊对柱廊、后殿对后殿。所创造的空间有一个明显的中心点,这是建筑物本身的功能,而不是人的活动路线的功能要求。古罗马建筑空间没有把人考虑在内,因为它本身而客观存在,你可以进去、穿过它、离开它,你可以欣赏它但不能被包含在内。巴西利卡强调了纵向轴线,其所有的平面和空间概念以及装饰处理,只服从一个动态准则:观者穿过建筑物的流线。而基督教建筑相反,例如在圣萨比娜教堂(见图5),人不会被一种舞台效果般的厅景和过分修饰的处理搞得透不过气来,整个长向布置的内部空间富有节奏感,空间流线是为人而设计的,也只有人在里面的时候,这空间才是有意义的。 基督徒们承认和提倡人的活动性,他们的整个建筑是按人的活动路线来构成方向性的,是沿着他通过建筑物的方向来建造和组织空间的。可见,基督教的空间开始把人的活动路线考虑在内。 4 拜占庭的空间 公元5~6世纪,拜占庭帝国十分强大,版图不断向外扩张。但大量的古希腊和罗马文化被保存和继承下来,同时也融汇了东方的波斯、两河流域、叙利亚及亚美尼亚文化。 宗教建筑是当时主要的建筑,将穹顶支承在四个或更多的独立支柱上的结构方法和相应的型制。在空间方面与其说它是扩展了的空间,不如说是正在扩展着的空间。 例如:索菲亚教堂的平面(见图6),拜占庭特有的带简拱顶的巨型半圆凹室的外形。墙面好像从主要区域的两个固定点出发,远离建筑物的中心面向外逸去,好像以一种有弹性的离心运动向外甩出去,使室内空间显得开敞,疏朗和扩展开来。 拜占庭的空间打破纵轴上形成的单一节奏,加强了内殿的重要性,意味着打破空间的通长效果。总之,拜占庭的奔放的空间透视效果使人迷乱。 5 哥特式的空间 公元12~15世纪,为建筑史上的哥特建筑时期,城市教堂为主要的领军建筑,他同时也是市民活动中心,可兼作会堂、市场和剧院等。在空间方面强调剖面的长方形与平面的长方形的维度对比关系以及空间的连续性。纵深对垂直方向占主导地位,而垂直方向极为次要,而人与这两个长方形的相互关系则是次要的(见图7)。 事实上在整个建筑历史上,哥特建筑首次孕育了一种与人体尺度明显对照的空间效果;这种效果引发了观者产生不平衡感。产生矛盾冲突的冲动和激情,产生奋斗的情结,给人不是宁静沉思的气氛,而是提高人的空间感受。 6 文艺复兴的空间 十五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空间形式更多地从心理学和精神方面出发,致力于强调人对建筑空间理性的控制,力求创造一个可以使文化与个人思想高度统一的形式。 人们已不再为早期基督教空间的节奏感所打动,不再为拜占庭时期奔放的空间透视效果 而迷乱,也不再为哥特式的神秘高度及纵深的空间的强烈效果而激动并感到精神痛苦。此时期的建筑师并未被宗教狂热所支配,而是寻求一种不带神秘色彩的合理的有人性的表现方法。人们在建筑物中明显地感到仿佛是在一所充满人性昧的住宅里面而感到亲切随和的气氛。 希腊神庙中雕刻与人的相互关系所表达出的人体尺度呈现了一种类似宁静的平衡感,而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伟大在于将那些使希腊神庙生机勃勃的人类感情由建筑外表转移到建筑物的内部空间效果中去了。在此时期之前的空间决定着人在建筑物中行动的速度,引导人们的眼睛沿着建筑师所设计的流线移动。而此时期不再由建筑物来左右观者,而是观者通过认识贯穿在该空间内的简单规律而把握了建筑物的内涵(见图8)。 7 巴洛克式的空间 巴洛克时期是空间解放的时期,这是对规则、传统基本几何关系和稳定感的一次反叛。这是从对称形式,从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对立中的一次解脱。赋予封闭静止的文艺复兴空间以动感和渗透感。 巴洛克风格已越出了原有构图形式,创造出了一种新空间概念的阶段。巴洛克建筑上整片墙壁呈波纹起伏,表现的是一个形成空间的过程,它表现了在活动中的空间、体积与要素。 就空间而论,这种动感根本没有明确而有节奏地划分为几何开关的空间形式,与垂直方向上互相渗透,使每一个空间形式丧失了确定的柱体或体积的明确外观。例如:要根据圣卡利诺教堂的平面来想像其外形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在其人口一方,有一个半边椭圆形空间,在其后殿处又有一个;另有两个椭圆的局部,位于教堂的左右两边,这四个几何体的片断,相互渗透,构成一种平面组合形式,已经毫无文艺复兴时期那种明确格律与和谐节奏的痕迹了(见图9)。 可见,巴洛克时期的空间具有动感和渗透感,开始引导人在空间的自由活动。 8 现代空间 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给城市与建筑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建筑的宏伟纪念性已不是社会的需求,需要解决的是中产阶级、工人、农民的居住问题。这些需要,对建筑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黑格尔认为,主导每个时代的精神氛围的“时代精神”是空间形式产生的基础,也是人对空间体验的指导。 现代技术和审美情趣提倡简洁的设计风格,许多从前的空间创造成果在现代建筑中重新出现时都表现出一种新的艺术面貌。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的巴塞罗那展馆(见图10),用垂直平面来分割连续的空间,创造了一种随观看角度的转移而畅通无阻的动线,这是现代空间形式的灵活发展运用。赖特的设计更是追求空间的连续性(见图11),他的建筑集中围绕内部空间的生活真实的情况。他的“有机建筑论”倡导了人性化建筑的任务。有机的空间充满着动感、方向的诱导性和透视感、生动和明朗的空间意境,它的目地不是追求眩目的视觉效果,而是寻求表现人生活在建筑中的真实体验。这一系列空间形式的演变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段的建筑空间观念。 现代建筑是以开放平面为基础,钢材和钢筋混凝土新技术的运用,为灵活开放的平面提供了条件。大面积玻璃的设计使室内外空间达到了完全连续的效果,灵活随意的内隔墙使室内各空间呈现有机的连贯性,体现人在建筑中的真实体验。 9 当代空间 在当代西方美学的影响下,以库哈斯、埃森曼、屈米、李伯斯金等为代表的的建筑师通过建筑制造发掘事件,把事件带入了建筑,把眼光投向了审美的主体,强调人在建筑空间中的各种体验活动和感受而形成序列事件的“过程”。 德国柏林犹太人博物馆是李伯斯金的一项力作。在博物馆的一个狭小的内院天井空间中,庭院的地面上杂乱地铺满了无数个锈迹斑斑的圆形生铁铸件(见图12),铸件有几种规格,但大小都和人脸差不多。每个上面都有几个圆洞,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骷髅的脸。红褐色的血迹,再现的是纳粹时期成千上万的犹太人被屠杀的场景。当脚踏上去时而翘起,时而落下,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通过混沌土墙的反射,在荒凉的庭院中回荡,象地下的阴魂拖着声音在嚎叫,令人不寒而栗。 在一个通往三层的长长的楼梯的上空,有一些不规则的相互交叉的混泥土构件,象空中的异物似乎随时会塌落下来而心存不安见(图13)。 可见李伯斯金把眼光投向了观者,重视观者在其建筑空间中的各种主观体验活动。 10 结语 纵观西方历代建筑空间,从古希腊建筑的建筑空间到当代的建筑空间,是一个由客观倾向转向主观倾向的演变过程。建筑观念的这种转变体现着人类表现自身生命力的愿望,反映出人们对建筑更高层次的需要。为的是从空间中获得某种新的体验和感受以及形成事件的“过程”。 西方建筑论文:小议中西方园林建筑的差异 园林建筑位置分布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遵循自然式的设计原则,在园林建筑的分布上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园林建筑在园林中的分布遵循着这一原则,一般根据实际的园林景观进行变化,建筑的功能和类型也根据园林景观整体的布局进行选择,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统一。西方园林建筑的分布,遵循对比的原则。园林建筑一般处于园林景观的中线或者视线的节点上,园林建筑之间相对独立,园林建筑与园林其他景观之间也处于独立的状态。 园林建筑的功能差异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同时具有美学功能和使用功能两个功能,具体的体现在美学功能、使用功能、生态功能和空间的组织功能四个方面。园林建筑本身的造型和设计发挥其美学功能,其居住、休息、宴会等作用是园林建筑使用功能的发挥。此外,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还可以起到对园林的空间进行分割、组合的作用,如墙在园林建筑中的作用,增加了中国园林的空间感。西方古典园林的园林建筑,除亭、桥等具有使用功能外,其他的园林建筑一般不具有使用功能,仅仅是作为人工景观对园林起到点缀作用,美学意义大于实用功能。在空间上,西方建筑不具有分割、组合空间的作用,在园林景观中独立的存在。 东西方园林建筑差异的原因分析 东西方历史文化原因东西方园林建筑之间存在差异性的首要原因,就是东西方历史文化氛围的不同,即文化观念的不同直接导致的对园林艺术审美要求的不同。中国文化追求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状态。在园林设计中较多采用曲线设计来反应自然景观的不规则性变化,以曲线为美,园林建筑的设计包含了中国人对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最高追求。在西方,西方文化追求人改变自然的观念,在园林的设计中多采用直线的设计,以直线代表着人的意志,对自然景观进行征服,在园林建筑的设计中以对称、直线和几何图形为美。 自然环境导致建筑材料的不同西方园林建筑起源于古罗马建筑,建筑材料的选择以石头为主。中国园林建筑受到传统的自然环境和传统木式建筑的影响,园林建筑以土木为主。西方建筑以石料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在园林建筑上也是这样。以罗马万神庙最为代表的拱式建筑是西方建筑的代表,以石料砌筑,墙壁较厚,窗洞较小是其建筑因材料带来的特点。西方园林建筑强调体积美感,建筑的尺寸和重量等以追求宗教氛围的营造为主,不以实际的使用需要为主。雕塑作为西方建筑的主要装饰方式,追求雕塑与建筑的统一,也是以以石料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决定的。中国的古典园林建筑以土木作为建筑的主要材料,以抬梁式作为建筑的主要结构。抬梁式结构实现了中国园林建筑可以单间或者多间组合,还可以实现三角、六角、圆形、田字等多种平面结构建筑。塔最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代表,既是在以较轻的土木为材料,以抬梁式为主要工艺的基础上实现的。 东西方在园林景观与建筑之间关系认识上的不同东方园林建筑是文人、艺术家追求自我哲学,在园林中寄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在园林建筑的设计上追求自我审美与建筑的统一。东方园林多由不规则的自然景观为主体,以建筑作为点缀和连接,在建筑上表现不同的文化品味。西方园林建筑则是对西方几何美学的追求,是对西方自然科学发展的赞扬和崇拜,园林建筑作为人的代表处于园林的轴线上,起到统帅园林的作用。 总结 东西方园林建筑的差异,存在于建筑的类型、材料、功能和布局等多个方面,其本质原因是东西方文化差异和历史上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导致的东西方在对园林建筑意义定位上的不同。探讨东西方园林建筑的差异性,可以实现两者之间的互相借鉴,实现园林建筑在园林中最佳作用的发挥。 作者:钟松涛单位:南昌市世纪园林实业有限公司 西方建筑论文:借西方经验谈中国城市行政建筑的建设 1当代西方城市行政建筑发展的制度根基 工业社会以来西方国家普遍实行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建立了现代政府。三权分立是指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相互独立、互相制衡,即政府代表行政权,议会代表立法权,法院代表司法权。这种制度反映在城市行政建筑物质空间形态上,则表现为将三个权力机关分设于不同建筑,又通过一定关系有机地联系为整体,从而体现三权分立,相互制衡,但又统一于国家利益之下的政治形式。市政体制,即城市政权的组织形式,是国家政体在城市的延伸。西方国家的市政体制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在形式上具有多样性,有市议会制、议会市长制、市长议会制、市委员会制、市经理制等多种形式(表1)。城市行政建筑的物质空间呈现出与西方市政体制相适应的特征。城市行政建筑主要包括市政厅和在市政厅内部或周边布置的议会机构,不同性质的权力机构在空间上分设,又通过一系列的空间联系将其组合成整体。议会建筑作为合法集会场所,在民主决策制定的过程中占据着核心地位,也占据着空间的主导地位。相对中国而言,西方由于地方社区自治成熟度较高、市场发达等原因,行政机构与部门数目比较少,城市行政建筑一般功能较简单,规模也不大。 2当代西方城市行政建筑发展的理论背景 2.1市民社会的复兴 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代表人物哈贝马斯认为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过程中,市民社会开始出现,即是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分离的过程。市民社会与国家成为两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的实体性存在。市民社会通过公共传媒表达意见,并在公共空间交换意见,通过社会活动来参与和影响国家的活动和政策的形成。现代西方国家繁复的科层统治造成了对市民社会的压制,尤其是20世纪中叶以来以凯恩斯主义为基础的政府干预模式出现,国家以不同形式、不同向度向市民社会渗透。人们开始重新诉诸于市民社会理论,试图对国家与社会间极度的紧张关系做出检讨、批判和调整,以求通过对市民社会的重塑和捍卫来重构国家与社会间应有的良性互动关系①。市民社会复兴意味着人类进入后国家主义时代,在这个时代中,非政府组织承担起重要的社会治理功能,用一种合作主义的治理模式取代以往“政府垄断”的单一治理②,这使得国家与市民社会、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关系随之发生微妙的变化。西方城市行政建筑复归其市民社会公共空间的本质成为潮流所在。 2.2政府改革运动的冲击 西方公共行政价值演变经历了三个时期,即效率至上的传统时期,公平为主的新公共行政时期和市场化为主的新公共管理时期。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国家及政府公共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和管理公共活动职能的不断增强,国家及政府开始陷入了假公济私、以共谋私的公共性危机。20世纪80年代全球兴起了政府改革运动,即“重塑政府”、“再造公共部门”和“新公共行政”等。全球性政府改革运动反映出一个趋势,即公共活动的社会化,最终走向服务化,公民参与制度化和经常化。公共活动演变为公共服务,使公共服务成为公共活动的本质,广大民众可以公平、真实地分享公共活动所带来的利益。从本质上看,这是传统行政价值观的改变,其目的在于提高政府效率,为公众提供高品质的公共服务,政府由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角色的变化揭示了价值取向的转变。西方行政改革深刻影响着城市行政建筑的实践活动,从以往强调其精神功能与象征意义,转而重视其服务功能与城市公共空间属性,重视民主政治理念的表述,其物质空间形态更趋开放与透明。 3当代西方城市行政建筑发展的类型分析 西方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城镇体系是以大量独立的小城镇为基本单位。与当代中国城市行政建筑相比,西方国家的城市行政建筑具有突出的小城镇建筑特征,受到小城镇城市自治、公共财政的影响并表现出多元化特征。具有建立在民主与法治基础上的开放性与亲民性,立在私有制的公共财政模式基础上的务实性以及建立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与创新精神之上的多元化。一些典例包含了主流的设计思想,尤其是一些获得好评的建成项目,更是直接反映出了城市行政建筑设计理念的发展趋势。 3.1开放性与透明性 出于对以往沉闷的官僚机构和纪念碑式建筑的反思以及公众对于市政建筑功能的、情感的、象征性的呼唤,人们希望通过文化与政治活动创造出公共空间的场所感,表达更深层次的民主意图。社会公平与公民权利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们努力在相对立而存在的国家、市民、社会三者之间寻求一种良性互动关系,这使得代表国家公共权力的行政建筑逐渐向自由、平等的特质回归,更加注重其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本质属性,那就是空间的公共性与开放性。1968年建成的美国波士顿市政厅,建筑的上部是市政办公,下部是公众活动部分。建筑的结构逻辑性明确,内外空间相互融合、穿插,使建筑底层界面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公众可以自由出入,展示了政府的亲民姿态和工作的透明度,创造了亲切的城市空间氛围(图1)。又如美国芝加哥伊利诺伊州中心(1985年建成),建筑自下向上逐层后退以减少空间的压抑感,表现出对周围建筑的谦虚姿态。在半径为48.8m的圆形中庭内,各楼层的走廊、楼电梯一览无余。中庭直接与城市地下交通枢纽联系,将人流直接组织到城市交通网络之中,同时把城市人流引入建筑内部。该建筑的个性正是来自于其独特的交通处理方式和完全开放的内部空间环境(图2)。 3.2功能多元化 当代西方国家城市生活更趋多元化,城市行政建筑的实用功能越来越复杂,规模越来越大,出现了政府设施中市民空间的多样化倾向。近年来,供市民休闲的场所以及其它多功能与多用途的空间日益增加,并且这一部分市民空间还将继续扩大。多元化需求与多功能聚集可有效提升城市公共空间活力,并满足当代社会日益多元化、多方位的需求,具体表现为政府设施与其它设施的复合。除了行政管理功能和行政服务功能,城市行政中心还提供多样化的公共服务设施,如图书馆、美术馆、剧院、咖啡厅、餐厅、展览馆等,通过设施间的相乘效应,加强设施所具有的吸引力。1988年建成的荷兰阿姆斯特丹市政厅及歌剧院是一组功能复合的建筑群。市政厅在白天是城市的活动中心,而歌剧院则是夜晚城市的活动中心。功能的复合化提升了建筑使用效率,有效提升了建筑空间的活力(图3)。又如1995年建成的荷兰海牙市政厅,长达244m,宽72m,包括议会大厅、婚礼仪式大厅、图书馆、档案馆和咖啡厅,还有一个高达47m的玻璃大厅,是欧洲最大的室内广场,各种公众聚会的举行使这里总是充满生气(图4)。 3.3民族性与地域性 “在我们的生活世界中,通过电子传媒,事件在全球变得无所不在,不是同时发生的事件也具有了共时性效果。与此同时,差异消失,结构解体等等,都对社会的自我感觉造成了重大后果。疆域的拓展是与具体角色的多样化、生活方式的多元化以及生活设计的个人化同步进行的。丧失根基的同时,也出现了自我群体属性和出生的建构;与平等同时出现的是面对无法透视的复杂制度时权力的空缺。”③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文化趋同现象严重。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正逐渐被全球化浪潮吞噬。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行政建筑,有助于塑造民主政府的形象,让市民重新找回城市的归属感和荣誉感。这种思潮反映在实践中则出现了许多对地方文化进行有益探索的案例。由查尔斯•柯里亚设计的印度博帕尔邦议会中心(1996年建成),成功地将当地艺术和传统建筑形式结合在一座现代建筑之中。建筑平面采用了曼陀罗④的传统形式,九个分格定义出九个组成部分,整体通过圆形构图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当地红色石材及手工陶瓦的运用更使得该建筑成为博帕尔市悠久文化传统的象征(图5)。另一个例子是1981年建成的日本名护市市政厅,由于当地气候炎热、潮湿、多雨,建筑通过变形天窗和花格窗来遮光,通过屋顶覆土隔热,通过风道来通风和散发热量等。采用通透的遮阳棚架联系东西两大建筑体量,各层北部均设有带遮阳棚架的平台(图6)。 3.4新旧建筑和谐共生 无论对于个体还是不同地域或民族文化而言,充分表达自身的文化价值观念,追求个性与独特性,都是一种最基本、最强烈的精神需求,也是每一种文化传统的基本权利与合法要求,更是其能够进入世界多元文化对话与交流的主体性必要条件。在全球化时代,保护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已成为世界潮流,西方历史上的市政厅建筑大多具有很高的建筑质量与艺术水准,记载着城市的历史文化,因此具有较高的保护和再利用价值。让老建筑和谐地存留于当代城市环境之中,并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城市的文脉才得以延续。1998年建成的西班牙穆尔西亚市政厅,位于气势恢弘的贝鲁加大教堂的正对面,古老教堂纪念碑式立面主导并控制着整个广场空间。市政厅主入口被设置在侧面,而不是正对广场;建筑临近广场的界面向地下延伸了一层,以形成建筑与广场之间的缓冲区。新市政厅在新旧建筑之间达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它既较好地展现了自己的存在,又没有对广场和大教堂构成压迫和威胁(图7)。又如1988年建成的加拿大纽卡斯尔市政厅,该建筑在原市政厅基础上加建而成。设计完全保留了旧建筑,保持了城市历史的延续性。新旧建筑之间是三层高的市民大厅,新市政厅巨大的曲面墙与市民大厅连接,这面墙是新市政厅的主要结构,也是空间标志,同时又为旧建筑提供了现代风格的背景。新建筑还在细节上尊重并效仿了旧建筑,如挑檐、窗户的大小、比例以及建筑材料等(图8)。 3.5绿色生态与节能环保 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迅猛发展,高度工业化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导致了全球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物种骤减、气候变暖等后果。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代城市与建筑发展的方向。生态设计趋向源于对环境的关注和资源的高效利用,具体表现为对自然的索取要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要小。建筑设计从以往以“功能——空间”为单一目标转变为以“功能——空间”和“环境——资源”并重的双重目标,而连接这两个目标依赖于不同的技术手段。如尽量采用无公害、无污染、可再生的建筑材料;进行能量循环途径的技术和措施的研究,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注重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与遮阳;为改善小气候采用多种绿化手段;为增强空间适应性采用大跨度轻型结构;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垃圾分类处理及充分利用建筑废弃物等。西方国家新近建成的一些行政办公建筑体现出了较强的生态设计理念。2002年建成的由福斯特设计的大伦敦市政厅大楼采用几何球体外形,建筑在获得最大容积的同时外表面积最小。建筑向南倾斜,上层楼板为下层空间挡光、遮阳,中庭周边的办公室可靠窗下的通风孔自然通风。建筑装配了集中环境调控系统,以减少机械能耗。该建筑的空调系统先用泵道抽取地下水,通过天花板下的梁进行冷却,从而避免了有噪音污染和不美观的屋顶冷却水装置,同使用一般空调系统的办公建筑相比,机械能耗减少了3/4(图9)⑤。德国柏林新议会大厦(1999年建成)是福斯特的另一个作品。该建筑采用了混合式能源使用系统以及自然光照明和通风,从而减少了能源消耗,提高了能源效率,降低了建筑的日常维护管理费用。建筑利用可再生植物油(相比矿物燃油减少了94%的CO2排放量)作为基本能源,建筑余热以热水形式储存于地下300m深的蓄水层;热水泵取到暖气系统内给建筑加温,还可驱动一个汲取式冷温机,产生的冷却水泵取到冷气系统内给建筑降温,或以冷水形式储存在地下。穹顶内光锥上的镜面反射板能够将自然光漫射入议事厅内,其上有太阳追踪装置以及可调节的遮阳系统,在提供充分、柔和的自然光照明的同时能防止太阳辐射增加室内热负荷(图10)。 3.6去政治化趋向 传统行政建筑一般具有很强的政治涵义,建筑形象也比较庄重严肃。随着西方民主政治的进程,政府形象日渐开放,至少在形式上希望向公众传达出民主理念。行政建筑被逐渐赋予了各种公共功能,成为了市民的公共活动空间,其空间的公共性得到强化,而空间的政治性逐渐弱化。可以说传统行政建筑的政治功能正逐渐被消解。因此,去政治化的设计趋向,即形式民主化成为当代西方城市行政建筑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为:①采用温和、平实的建筑外形,希望对公众形成平易亲切的政府形象,以诠释平等的民主精神;②采用透明的建筑材质,将政治活动透明与公开,强调国家权力机构的开放与公正;③将普通公众流线引入政治空间内部,旨在体现权力的运行时刻处于民主监督之下,以防止不公正行为的发生;④设置多种公共服务功能,旨在体现行政建筑的城市属性及其复归市民公共空间的实质。由格雷夫斯设计的美国波特兰市政厅(1982年建成)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发轫之作。建筑三段式构图的立面以实墙为主,采用了从古典建筑拱心石及古典柱式中演绎出来的各种构图。这个作品完全打破了以往政府办公楼简洁冰冷的形式,带来了从新古典主义到装饰艺术风格的众多联想,但又明显让人感到建筑立面象一幅通俗的拼贴画。它使城市中极为重要的公共建筑实现了既出自专业人员之手又使大众简明易懂的后现代设计理想⑥(图11)。又如2004年建成的由西班牙建筑师恩瑞克•米拉勒斯设计的苏格兰议会大厦建筑群采用自由的空间布局与夸张的形体组合,似一幅充满诗意的树枝与叶片的拼贴画。具有强烈装饰效果的表皮使其带有明显的后现代建筑的意味,彻底颠覆了传统行政建筑的庄严形象,体现出一种去政治化的价值取向(图12)。结语“政治性空间的产生不是随机的或偶然的,它反映了不同的前提和倾向,包括一个时代在建筑上的惯用手法,以及掌权者的意识形态,强化了时代的政权体系的特征,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当时人们看待空间关系的普遍倾向。因此,此类空间以及包含其中的事物可以被认为对公众、政治、文化以及文明的无声注解。”⑦当代西方城市行政建筑,在设计理念上,表现出了去政治化的趋向,即城市行政建筑的政治性空间含义在减弱,而城市公共空间含义在增强,空间的开放性与透明性不断增强。在建筑功能上,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由以往单一功能行政建筑逐渐向综合型、复合功能建筑发展。在建筑形式上,表现出了多元化趋向,其艺术风格与美学形式丰富多彩,是当代西方社会多元价值观的直接体现。目前,中国各地兴起了城市行政中心建设热潮,虽然中西方市政体制不同,西方经验中存在着不适应中国现实国情的内容,但当代西方城市行政建筑中所包含的民主平等的价值观、复合多元的功能构成、开放的极具个性的建筑形象等无疑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西方建筑论文:西方建筑和代建筑 摘要:我国近代建筑具有很多特质,它一方面在继承中国传统的同时,另一方面又受到西方建筑形式的冲击,但在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条件下,这两种建筑风格并没有在那种特定的环境下进行融合与发展。本文仅从建筑造型方面在这一历史时期所体现出的一些特点作一些简要的分析和思考,以便能够对我国建筑形式的现代化发展有所启发。 关键词:近代;建筑形态;建筑文化 1中西方古典建筑形式简述 客观存在的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反映在近代建筑体型方面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中国的古典建筑和西方的古典建筑隶属两个不同的体系,这些差异可以归结到当地自然条件、人文风俗、思维模式以及技术条件等等多个原因。西方建筑的构成逻辑是一个从原型到细节的过程,西方的哲学传统认为简单几何体是最为完美的形体,也是宇宙构成的根本,这样形而上学的精神贯彻到建筑当中,就使得西方几乎所有古典建筑都可以视为简单几何体的构成。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西方建筑都是用一些非常概括的体型拼接来做模型,这一发现就从最根本的角度展现出西方建筑的大致风貌与普遍规律。如果说西方建筑有“神”的话,那么这种“神”就是曾被一些古希腊哲学家视为宇宙本源的几何学。 1.1如果说中国建筑有“神”的话,那么这种“神”就是中国的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多信仰、多神论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建筑无论从宏观还是从局部看都与西方建筑迥异。 从宏观上看,用西方的基础几何形体无法很好地描述其形态。比如从北京的乾清宫和坤宁宫的对比中一眼就可以看出,中国文化核心——儒家伦理、阴阳八卦、五行生克和龙凤图腾无不蕴含其中,那是西方任何高明的几何学说所无法解释的。 从局部看有两点不同门窗等局部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所蕴含的文化也不尽相同。如中国的门窗墙面有着无比丰富的中华文化的载体。墙上的雕花,无不是岁寒三友、二十四孝之类的内容;而大门上有尉迟恭、秦叔宝的门神形象,这与中国道教属于多神教,与汉民族信仰多神的宗教特点密不可分。西方建筑为了打破平面直墙的单调,主要采用以几何线条作为装饰和点缀。 1.2组合形式与建筑体量不同。中国传统建筑都由台基、屋身和屋顶3部分组成,各部分之间有一定的比例。屋身由柱子和梁枋、门窗组成,如是楼阁,则设置上层的横向平座(外廊)和平座栏杆。形象突出的曲线屋顶在单座建筑中占的比例很大,一般可达到立面高度的一半左右。古代木结构的梁架组合形式,很自然地可以使坡顶形成曲线,不仅坡面是曲线,正脊和檐端也可以是曲线,在屋檐转折的角上,还可以做出翘起的飞檐。巨大的体量和柔和的曲线,使屋顶成为中国建筑中最突出的形象。屋顶的基本形式虽然很简单,但却可以有许多变化。由于屋顶巨大加之构筑屋顶结构构件组合形式的多种多样,从而形成了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灵活多变,不拘一格。除了以上基本区别外,建筑体量也相差甚远。一般认为,中国人没有十分高大雄伟的纪念性建筑。建筑物以木梁柱结构,坡屋顶,其体量与高度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像古代埃及那样高达数百米的金字塔,或中世纪欧洲人花上百年时间建造的高敞雄伟的大教堂,在中国历史上是没有的。中国建筑追求体量适中,结构上也不求宏大与久远。 2近代西方建筑文化对我国建筑形式的撞击 近代的两次鸦片战争使得帝国主义敲开了我国的大门,伴随而来的是帝国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社会意识的“野蛮移植”。在腐朽的晚清政府统制之下,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还在竭力地抵触外来文化的渗透,但是由于对帝国主义存在着惧怕的心理,只能放任其在特定的区域内发展。而中国的先进分子从鸦片战争中看到了我国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存在很大差距,极力想通过所谓之洋务运动向帝国主义学习来改变本国落后的状况。因此,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社会意识在特定的区域、特定的阶层流传起来了。在这时期内,我国的建筑文化受冲击是比较大的,我国近代建筑体系从整体上说是对西方建筑体系包括技术、制度和思想多个层 面的模仿与移植,在本国特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的反对、制约和钳制下带有鲜明的特征,从而产生了所谓的中国近现代建筑思潮,近现代建筑在我国积极发展起来了。 3近代中国建筑实例分析 中国近代建筑体系从整体上说是对西方建筑体系包括技术、制度和思想多个层面的摹仿与移植,在本国特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的反对、制约和钳制下带有鲜明的特征,从而产生了所谓的中国近现代建筑思潮。近代史上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冲击是巨大的,很多建筑都是很忠实,也可以说是很生硬地模仿了原西方的形式和比例,也有极少一部分可以看到两者风格的有机共存。 3.1青岛江苏路基督教堂 这座建筑主体造型比较简洁,基本是由一个长方体和一个三角锥体构成的坡屋顶形式,钟楼基本呈四方柱状,内外都刻意追求西方古典主义风格。这种形式基本上符合中世纪罗马基督教堂的特点,同时在比例和细部中又可以看到一些德国式的风格。这样的房屋建筑在中华黄海之滨,与中华民族的建筑文化毫无共同之处,这可以看出,教堂的设计者为了突出基督教堂的特点,在设计时是刻意求西。这座建筑也可以看成是西方建筑在中国的代表作。 3.2沈阳火车站 这座火车站由杨廷宝先生(河南南阳人,1901年-1982年)回国设计,杨廷宝先生的留学经历使得这座建筑具有比较浓厚的西方色彩,整体以长方体和圆柱体构成,造型简洁有力。在细部比例、开间大小等方面,体现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些特点,另外刻意强调水平和垂直线条也有其特点。在很长一段时间,这座建筑在中国建筑方面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中国的许多著名建筑,都可以看出师法于它的痕迹,包括建国初期对于传统建筑形式和新的建设条件的结合,也基本沿着这个方向发展。其特点可以用外西内中,大体上西化局部上有中国传统元素在里面。 3.3西南大学第一教学楼 在建筑上争取中西合璧是很多建筑设计师的追求,但能够珠联璧合者少,貌合神离者多。上世纪50年代初建于现重庆市北碚区西南大学校内,是原川东行署办公旧址,属折中主义建筑风格。这座建筑是一种传统风格和西方风格比较生硬的结合,整体结构采用砖石建造,长方体的体量感和墙体的存在感都比较强,但是加在建筑顶部的传统式样屋顶比较生硬,虽然其线条对于缓和纯粹几何体的冷酷感有一定作用,但整体上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协调,其特点可以用上西下中概括,使人产生上中下西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的感觉。 3.4上海有利大楼 1922年,旧屋拆除后建新楼。系上海第一幢钢框架的大楼,据说钢框架是向德国著名的克虏伯工厂订制。大楼高6层,正立面仿文艺复兴风格,外装饰为巴洛克式,大门两旁有修长的爱奥尼克式柱,外墙用花岗岩贴面。整座建筑开间大,楼层高。这种位于街道转角处的建筑在近代史时期比较多见,这种建筑一般沿街道方向以长方体布置,同时在转角处做倒角处理,设置建筑的入口,这种方式更好地利用了街角的空间,同时在中国现存近代建筑中并不多见。其特点可以概括为西方古典建筑风格的拷贝。如果用西欧人的审美眼光看这座楼,也许相当不错,但并非像欧洲人的基督教堂和阿拉伯人的伊斯兰教堂那样非要突出西方文化或者阿拉伯文化不可的建筑。在当时的中国国土上,与东方文化差距甚远,这也许就是后来仿效者不多的原因。 3.5云南陆军讲武堂 这座建筑的正立面处理是典型的西方风格,整个立面轴对称,力量感非常强。立面做得非常丰富,各种窗户,廊等构成了层次丰富,比例和谐的造型。在西方建筑经常对某一个面做强化处理的方法,在中国近代建筑中并不是十分流行。作为军事学校,设计者追求雄健阳刚的军人气魄,这无可非议,殊不知在中国有多少行伍中人以“儒将”自诩,具有儒家风度的将才才是最受人青睐的。 3.6上海市政府办公大楼 1923年建成时,这座建筑前身是汇丰银行上海分行,建筑规模比较大,达到了3.2万平方米。建筑的地基是正方形,四面临街,整体是一个大正方体,四个立面的比例均按照典型的古罗马三段式设置,在中间由一个穹顶立于建筑之上,这种造型在一些文艺复兴风格的近代建筑中也比较常见,有一些采用传统屋顶代替这种建造元素,但效果并不协调。其次,以此作为汇丰银行无可非议,后来居然作为国民政府的上海市政府办公大楼,多有不妥。 以上6例,1、4、5为一类,属于“全西方化”风格。兴起的时间是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以开埠(1840鸦片战争以后)为起点,中国建筑开始了主动或被动的“西方化”过程,社会思想、生活方式、城市风貌、建筑风格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发生在西方人在华的生活区内,主要由西方人设计完成。具体的成果主要表现为:在西方人的生活区域内建筑风格由殖民地式转为正规西方样式,人们在接受西方思想、生活方式的同时,这些建筑形式也慢慢被人们所接受,完成了对西方建筑的社会心理上的转变。 西方建筑论文:东西方文化差异中传统建筑形式影响 引言: 人类的建筑活动总是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状况紧密相联的,一种建筑风格的形成必然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根源。地域的差异导致了历史文化的不同,人们对美的感受,对建筑的理解也大相径庭。古往今来,不同地域的建筑为我们带来了缤纷的视觉享受。西方历史上,建筑的发展受到强烈的理性因素的左右,从古罗马时代以严谨比例而著称的柱式,到文艺复兴时期《建筑论》,然后一脉相承地发展到了现代西方建筑,这是一个非常理性的建筑文化体系。影响西方建筑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是神学,主要体现在教堂上,人们认为上帝是万物的主宰,人们对神充满着敬畏,从帕提农神庙到万神庙,从巴西利卡到希腊十字,西方的建筑师对于教堂平面、立面和空间感受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过。相应的情况是,数千年来的中国建筑,虽然也有儒家的实用理性的思想蕴含其中,但建筑的基本思考却被束缚在传统框架中,如依靠风水这种超自然力来决定建筑的选址。 1单体建筑的差异 1.1建筑材料 在我国的古代文献中,《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可见中国传统建筑一直以砖木为主要材料,而西方主要以石材为主。二者对于材料的选择除了地理位置之外,还受到了文化理念的影响。一方面,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天一和人”的理念,这个理念阐述了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认为人应该亲近自然,融入自然,物我一体,选择木材这个材料,正是看到了木材的亲和性。另一方面,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重视的建筑不是寺庙,而是皇帝居住的宫殿,木质建筑便于横向发展而有利于采光的特点刚好满足居住建筑宽敞明亮的需求,而且建筑速度快,可以快速建造大规模的宫殿。而西方重神性,一方面,石质建筑容易向高度发展,直指天空,有利于塑造高耸且不采光的空间,刚好满足宗教需要的神秘性;另一方面,从历史上看,金字塔、希腊神庙、罗马斗兽场、万神庙等西方的大型建筑建造时间长,石材又便于保存,满足建筑建造时间长、追求永恒的特点。 1.2建筑形式 另一方面,从建筑形式上来看,东西方的建筑也有很大的差异。首先,东方人祭祀先祖,希望先祖可以庇佑自己和后人。所以东方的祭祀建筑——祠堂,其建筑形式更接近于普通的居所。而西方人则是崇拜神,追求不朽,这点在教堂建筑上可以得到很好的体现[1]。其次,由于建筑材料的差异,东方建筑的木构架建筑更易于横向发展,而西方的石材容易向高处发展。所以东方的建筑等级越高,开间就越多,以此体现建筑的地位。如北京太和殿,它面阔11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2377.00㎡,高26.92m,连同台基通高35.05m,为紫禁城内规模最庞大的建筑。西方的建筑越是重要,就越高大。古罗马的万神庙,它面阔33m,正面8根柱子,高14.18m,穹顶直径达43.3m,顶端高度也是43.3m,整体高大雄壮,色彩艳丽。再如之后的哥特式教堂,建筑外表的向上动态很强,轻盈的垂直线条统领着全身,越往上划分越细,装饰越多,越轻盈。西方人企图通过高耸入云的建筑与神进行对话。 1.3建筑装饰 西方建筑的起源是古希腊,古希腊的建筑风格主要依靠柱式和山墙体现。柱子上细下粗、上轻下重,下面质朴而上面华丽,这使它们表现出向上生长的姿态。柱式体现了西方的严谨性和逻辑,每一种构件的形式完整,垂直构件作垂直线角或凹槽,而水平构件作水平线脚,柱头是垂直构件和水平构件的交接点。柱式上的装饰很有节制,精美而不冗杂,并且随着环境的不同,建筑物的大小性质不同,柱式都要作相应的调整。建筑的坡屋顶形成了建筑前后的山花墙装饰的特定的手法[2]。古希腊建筑中有圆雕、高浮雕、浅浮雕等装饰手法,创造了独特的装饰艺术。东方建筑的装饰包括彩绘和雕饰。彩绘具有装饰、标志、保护、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颜料中含有铜,不仅可以防潮、防风化剥蚀,而且还可以防虫蚁。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时期规定朱、黄为至尊至贵之色。彩画多出现于内外檐的梁枋、斗拱及室内天花、藻井和柱头上,构图与构件形状密切结合,绘制精巧,色彩丰富。明清的梁枋彩画最为瞩目。清代彩画可分为三类,即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雕饰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墙壁上的砖雕、台基石栏杆上的石雕、金银铜铁等建筑饰物。雕饰的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动植物花纹、人物形象、戏剧场面及历史传说故事等。北京故宫保和殿台基上的一块陛石,雕刻着精美的龙凤花纹,重达200吨。在古建筑的室内外还有许多雕刻艺术品,包括寺庙内的佛像、陵墓前的石人、兽等。 2群体布局的差异 2.1建筑群布局 东西方建筑的空间布局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社会观念的影响。在东方,大约六千年前,广大地区都已经进入了氏族社会,仰韶文化的母系氏族已经过着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血缘关系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纽带,居于首要地位,礼制宗法制度也都来源于血缘关系,并且维护着它[4]。而礼制宗法制度又影响着建筑布局,所以东方的建筑多以家庭血缘为纽带,形成一个对外封闭对内开放的建筑空间,也就是四合院。具有代表性的是西周时期的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由二进院落组成。又如北京故宫,由重重院落组成的庞大的建筑群,各个院落、各个建筑又都表现出了等级制度,体现了东方建筑所包含的礼制思想。与东方建筑的建筑群不同,西方建筑往往重于表现单体建筑的高大辉煌,表达建筑的个性,这与西方自古以来的英雄崇拜主义有着很大的关系,希望可以突出个体的表现。虽然西方也有建筑群,如图拉真广场,广场的形式参照了东方建筑的特点,不仅中轴对称,而且作了几进布局,空间纵横、大小、开合、明暗交替,雕刻和建筑交替。但与故宫不同的是,这一系列的交替只是为了酝酿艺术高潮的到来。建筑群的最后是一个围廊式的庙宇,这是崇奉图拉真本人的庙宇,规模很大,非常豪华,是整个广场的艺术高潮所在。所以图拉真广场的本质还是个人崇拜,与东方的礼制思想有很大的不同。 2.2园林布局 在影响东方建筑发展的诸多理念中,“天人合一”的观念是最基本的。“天”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类对无法预测的宇宙的敬畏,夏商以后,“天”被认为是世界的主宰。春秋以后,对这种主宰的敬畏构架起以天人关系为基础的宇宙观,并出现了“天命”“天意”等一系列的观念。西周以后,人们强调人与天的关系不可分割,于是出现了“天人合一”的观点。其次,是“物我一体”的自然观,在东方的文明中,受到道教的影响,自然包含了人类本身与周围环境,在这种观念中,人与自然中的其他东西的地位是相同的,没有高低之分,这为确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奠定了思维基础。所以,东方园林追求“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意境,与自然之间保持和谐、相互依存的融洽关系,通过巧妙的布景、独具匠心的空间安排[5],并借助于文学、雕塑、绘画等艺术手段,把自然景物和人文艺术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从而使园林超越了单纯的使用居住功能,具有深厚的抒情性。苏州拙政园就充分体现了“自然美”的主旨,在设计构筑中,采用因地制宜,借景、对景、分景、隔景等手法来组织空间,造成园林中曲折多变、小中见大、虚实相间的景观艺术效果。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园林建筑,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自然山水融入园林建筑设计中。而西方受到基督教的影响,虽然将人与自然都看成被上帝创造之物,但是却认为自己被赋予了上帝的形象,因而享有管理、控制自然的特权。所以在西方文明中,自然是作为人类的对立面而出现在矛盾关系中。同为人工创造,西方园林不同程度地展现了人工管理的痕迹。如凡尔赛宫,充分体现了“秩序是美的”的观念,所有的植物都被修建成规整的几何形式,园林中的道路都是整齐笔直的,并且整个花园有着明确的中轴线,就园中的建筑而言,并没有像东方的园林建筑那样,企图融入到自然环境之中,而是脱离建筑存在,表达自身的雄伟壮丽。 3结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东方注重血缘关系,西方重视个体价值。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东方讲究“天人合一”“物我一体”,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西方则认为人是世界的主宰,要改变自然。在信仰则分为祖先祭祀和崇拜神两种模式。这些差异反映在建筑上,就出现了东方以庞大建筑群落为主,和西方以高大的单体建筑为主两种建筑形式。表现在建筑材料上,东方的土木结构在废弃后便于回归自然,西方的石材则体现出他们崇拜天神、追求永恒的观念。 作者:郭柳辰 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西方建筑论文:谈中西方园林建筑环境景观设计借鉴 摘要:园林艺术是一门注重人和自然关系的综合艺术,是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发展的重要载体。在世界园林史中,以中国为代表的自然园林和以法兰西为代表的西方园林成为园林艺术的典型代表。文章结合中西方园林设计不同文化下的不同思想,分析园林建筑环境、意境和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中西园林建筑环境的差异,总结出中西方园林建筑环境对室内景观设计的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西方园林;建筑环境;室内 景观设计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下,创造文化和生态结合的园林建筑成为有关建筑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园林景观建筑作为一种空间和环境综合形成的环境景观,对于研究各种组合形态内涵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我国现代园林建筑和室内景观的构建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意义。人们对建筑景观的空间体验在某种程度上会受到地方气候、风俗、地域、环境、场所等因素差异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西方的园林建筑环境对中国园林建筑景观产生了愈发重要的影响。在当今的园林建筑环境呈现中实现了中国“欲扬先抑”和西方“率真表露”手法的结合。 一、中西自然观和中西园林艺术 (一)地理环境和自然观 中西园林建筑环境自然观的形成深受二者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一,中国的地理环境。中国幅员辽阔,独特的地势特点使得中国文化发展长期处于封闭的环境中。传统农业的发展使得中国社会出现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系统,人们将个人的精力投入到农业生产建设中。另外,受社会条件的影响,人们会将自然界难以理解的现象认为是神明的旨意,对自然环境心存敬畏,逐渐产生了崇拜和依赖自然的心理。这种思想在传统园林设上的表现值因地制宜、顺应自然的进行园林建设。园林建设追求对自然的顺从。第二,西方的地理环境。西方自然环境比较恶劣,气候类型多样,欧洲人员的生活以狩猎为主,长期发展过程中养成了和自然斗争的自然观,注重对自然界的改造。这种自然观思想在西方园林设计中的表现是强调设计中对自然征服,注重人工美高过自然美的设计理念。 (二)文化基础和自然观 中西方因为思想观念和文化差异的不同使得二者在园林建筑空间的设计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出现这种差异一方面是由两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差异导致,另一方面则是由两个国家的不同发展历程和哲学命题不同导致。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在建筑空间设计的表现是注重审美情趣和意境的表达,而西方哲学思想在建筑空间设计上的表现则是注重原始宗教的力量。园林建筑环境作为人类文化和精神力量的重要载体,在设计发展的过程中会体现哲学的特点。中国园林建筑环境则是会受到传统儒家礼教的影响,这一点从清代在北京建立的一系列的集锦宫苑中就能够体现出来。这些宫苑在空间思想上表现出至高无上的皇权和封建宗法。但是这种建筑形式是依靠高墙大院形成的,在具体的呈现上缺乏必要的公共交往空间。西方园林建筑受文艺复兴思想的影响,在园林建筑的设计上从原有的心理幽闭性向开放性、层次性发展转变。西方贵族人士兴致勃勃的建筑打造心理和猎奇心态使得园林建筑景观的发展在一时间达到了顶峰。在研究园林建筑景观的历史发展轨迹可以发现园林建筑和周围环境之间的密切关联,比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注重的园林的意境文化性、在唐宋时期注重的是建筑设计和环境的对等性、在明清时期注重的是建筑对环境的支配地位。在建筑园林环境的呈现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表现得很明显,特别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园林建筑的设计构思中有了充分的体现,在园林建筑中体现了我国独特的哲学思想。 二、中西园林建筑环境分析 人们对于园林环境的认知心理体验能够直接转换成人们对环境空间的体验和认同,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建立了以人的认知判断为基本标准的认知发展模式,强调艺术物化之后的审美意识,是对人类认识和情感表现统一的体现。基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进行建筑构造的时候会将自然要素,比如植栽空间、水体空间等引入到现代室内空间建构中。我国古典园林空间布局设计强调的“曲径通幽”,在设计中会采用“道路透景”的方式来给人带来空间的模糊性和独特的心理效果。我国古典建筑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发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曲径幽深的设计理念在明清两代的江南园林设计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体现。园林建筑的空间表现形态丰富多样,在逐渐的衍变发展中实现了建筑艺术和建筑意识的融合,并在园林艺术设计中融入了大自然中的诗情画意。在隋唐之后,诗情画意在中国园林的建筑设计中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体现,是中国园林构思设计的重要一环,典型的是以山水创造为基本主题的园林建筑设计。山水为主题的室内园林建筑设计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审美享受,比如以江南古典风格的园林设计——拙政园为例,拙政园以“远香堂”为主要的厅,由中花园的旧门入园管理,经过长弄和腰门,能够看见黄石假山,假山纵横拱立,起到了隔离景物的封闭作用。在临近“远香堂”的附近发现明窗四面广阔敞亮,能够将景色完全的展现,给人带来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形成了和谐的室内空间序列。西方园林建筑则是以形式多样的回廊和立柱维合的结合体现,特别是在贵族的建筑装饰中,存在大量的罗马式、哥特式建筑形式,在这些建筑形式中主要以规则为基本主体。在欧洲的园林建筑设计中融入了大量的景物元素、构件元素、造型元素,在对这些元素的规划设计中体现了西欧人们人定胜天的思想理念。在众多的建筑艺术形势下,喷泉和雕塑的结合成为一种常见的形式,显示出西欧社会的人文内涵,代表了欧洲文明的发展。 三、中西方园林建筑环境和室内景观设计的匹配 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善于应用隔、曲、抑的手法来营造园林景观参差多变的特点,使得园林景观的设计景外有景、象外有象,给人们带来一种独特性的视觉感受。园林创作注重人和自然的协调,意在通过园林建筑设计来给人带来关于自然情境的无限遐想。室内景观在表现建筑空间环境的生态化和文化内涵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室内景观的设计表现注重建筑、景观、室内设计三者之间的融合和协调。为此,在室内景观设计中可以将室外的自然景物直接引入到建筑设计中,提升室内景观设计的神韵。另外,还可以通过各种公共建筑空间室内景观和建筑景观融合来为人们打造一个以人为本、以自然为本的景观,通过健康景观的设计和呈现降低人们的生活压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室内景观设计是现阶段园林设计的重要组成,受人们思想观念和建筑形态多样化的发展变化,室内景观设计和创作逐渐回归到自然状态。中西方园林建筑环境在室内景观设计中的引入成为一种必然发展趋势,通过中国古典园林意境、标志符号、思维方式的融入能够实现我国现代室内空间设计的创新化发展设计。 作者:黄文珍 单位:厦门南洋职业学院福建 西方建筑论文:比较中西方建筑雕塑论文 一、中西方建筑雕塑文化内涵之比较 中国的建筑雕塑的大发展是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佛教源于印度,传人我国后以迅雷之势蔓延开来,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后扎下根。佛教的兴盛推动了佛教建筑的修建,而佛教建筑是离不开雕塑的,客观上推动了建筑雕塑的繁荣。自此之后的中国古代建筑就与雕塑结下不解之缘,雕塑成为建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纵观整个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人文思想对建筑雕塑的影响是很大的,概括起来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传统儒家的社会等级思想,这种思想影响在建筑领域就是“贵贱有等,长幼有序,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荀子•礼运篇》);“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一……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礼记•礼器》)[2]。这说明私人所拥有的一切物品,必须与其身份地位相吻合,不能逾越。建筑的大小、形制,建筑装饰的华丽程度,建筑雕塑的内容题材和繁复程度都要与主人的身份相一致,建筑也成为维护伦理纲常、礼乐秩序的工具。二是中国传统认知重文学艺术轻科技工学,建筑恰恰不幸的处于工学技艺的范畴,建筑人员在古代只能被称作“匠”,建筑也充其量就是手艺活儿,这些导致了我国古代的建筑发展和传承一直处于师傅传徒弟的状态,没有像西方那样有知识阶层的充分介入,将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成为一门学科。师徒式的代代相传,往往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徒弟要秉承师傅的教诲,守“祖训”,势必不能跨越祖宗定下的规矩。因此,在封建社会,中国传统建筑并没产生质的飞越,无论是建筑材质、建筑形制,还是建造技术都没有新的突破,理论上的建树更是乏善可陈,仅有的几部建筑方面的著作,也只是对现有成果的归纳总结,更多得是为了发挥规范作用。但是,这并没有阻碍建筑雕塑的发展,中国古代建筑不乏繁复精美、巧夺天工之作。 二、中西方建筑雕塑表现形式之比较 (一)建筑雕塑的载体和部位 西方建筑普遍是砖石结构,石材是其建造建筑物的主要材质。因石材具有稳定性佳、耐腐蚀风化及抗灾害性良好的特性,因此西方至今仍留存于世的古代伟大建筑较多。建筑雕塑依附于石材之上,以石雕为主。早期希腊建筑以柱子作为建筑的承重构件,在这些柱子的柱头或柱身的下半部往往会有雕刻纹样存在,有的甚至整根柱子就是一尊完整的人物雕塑。建筑山墙的尖端会有纯装饰性的雕塑出现,山花及檐部都有大量雕刻。罗马时期柱子沦为装饰,不再作为建筑的结构构件使用。中世纪的欧洲,主要建筑成就集中在教堂的建设上。12世纪以后,西欧的城市教堂以哥特式为代表,更强调世俗美和感性美,教堂的内部由垂直支柱构成框架结构,冷峻精瘦,支柱之间是大面积的窗子,这种内部结构形式使得其内部几乎没有墙壁,雕刻之类的建筑装饰没有了依附。但教堂的外部却布满装饰,比如教堂的大门四周,主体建筑的外立面。巴黎圣母院的西立面上就雕刻着彩色雕像,龛、小尖塔、华盖上往往也会布满雕刻,使建筑的天际线拥有跳跃的层次性,增强了教堂的庄严、静穆之感。西方建筑雕塑的巅峰是巴洛克建筑,巴洛克建筑是一种炫富情绪的释放,它打破传统建筑的设计思维,更注重标新立异,故而装饰布满建筑内外,大量使用雕刻和壁画,华丽璀璨。许多天顶画和壁画采用浮雕技法,使雕塑、绘画与建筑浑然一体。中国古代建筑多以木构架为主,墙体多为土质烧制,这与中国古代的阴阳理论有关。古代风水理论认为“,木”属阳性,宜于活人住所建筑,而石材乃无生命之物,一般用于陵墓等阴宅的修建。古代建筑雕塑以木雕为主,同时还有彩绘、漆饰等。西周时期出现了板瓦和筒瓦,东周时已有附有雕刻纹样的瓦当出现。我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形式多样,两屋面相交而成屋脊,两条脊或三条脊相交必然产生一个集中的结点,对这个结点往往进行美化处理,雕刻成动植物或几何样式,称之为宝顶或吻兽[3]。整个木构架体系的划分细致,分为梁、柱、枋、檩、椽等,这些构件几乎都是肉眼可以看到,暴露在外的,因此也是进行装饰的首选之处。往往根据部位和形态的不同加工成动物造型、植物造型等不同形象。古代建筑的门窗也是进行雕刻的主要部位:大门上有成排的门钉,中央会有一对兽首口衔门环;窗子上多用纸糊的,窗格较为密集,这密集的窗格上大都布满雕刻纹样。古代建筑往往有高高的基座,台基上建有围栏,围栏通常雕刻纹饰;望柱的柱头和望柱下的排水口多被雕刻成动物形象,使整个基座高台看起来庄严富丽。 (二)建筑雕塑的内容题材和形式手法 中西方建筑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雕刻内容也不尽相同,但基本超不出植物、动物、人物这三大类。其中人物又分为历史人物和神话人物,以及与表现人物所关联的历史事件或神话传说。雕刻手法基本都是浅浮雕、高浮雕、圆雕、透雕几大类,少数建筑上存在线刻手法。西方古典建筑物上的雕塑多为古代神话。以帕提农神庙为例,该神庙是希腊神庙中最负盛名的一座,作为雅典卫城建筑群的中心建筑物,它的雕刻和装饰也是最杰出的,山墙的最上部有金色的雕塑装饰物,东山花上是雅典娜诞生故事的群雕,西山花上是海神波塞顿和雅典娜争夺对雅典的保护权故事的群雕[4],这两面的雕刻恰当地被安排在三角形的外框内,自然贴切。檐部的陇间板上也雕刻了一幅幅画卷,表现的仍是希腊神话内容。这些雕刻采用的是高浮雕和圆雕,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圣经故事也是雕塑的重要内容,大大小小的宗教建筑之上分布着圣母、圣子、圣徒雕像,《新约》也是其雕刻的重要题材。早期的我国古代建筑雕塑最初仅具有本民族图腾崇拜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雕塑越发丰富起来,其功能也更加多样化。皇家宫殿多雕塑龙、凤、兽、狮子之类,还创造出来并赋予某种美好寓意的动物,如鸱吻,原型类似海中鲸鱼,用作房屋顶部正脊两端,有防火的寓意;普通百姓府邸较多选择表祥瑞的雕塑题材,如荷花、鱼、福禄寿喜等;文人雅士的住宅则较多雕刻梅兰竹菊之类品节高尚、卓尔不群的植物形象,用以托物言志;寺庙佛窟之类的宗教建筑雕刻的往往是各种佛像或佛祖故事之类的神话传说;太庙祠庙类的坛庙建筑内多会刻画一些先贤圣哲故事,突出人伦教化功能。建筑雕塑依附于建筑而生,是建筑精神的展示,也是民族文化的演绎与传递。在中西方文化截然不同的背景下,深入研究中西方建筑雕塑,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了解中西文化,使传统得以传承。 作者:陈希 单位:宿州学院 西方建筑论文:石材在西方建筑空间中的生态运用 一、传统石材在建筑中的使用方法 (一)堆叠 石材的堆叠是绿色建筑的起源,建筑师挑选可塑性好的并有独特艺术美感的石材,在不用任何粘合剂的情况下形成的壮丽建筑造型,就是石材堆叠的作品见证。土耳其的卡帕多西亚大峡谷和意大利的山洞是最早对石材的运用。石材给人的稳固及厚重感使人在建造洞穴时很有安全感,会给人沉稳的力量感。它的肌理经过岁月的冲刷展现出震撼沧桑。并产生对时间流逝的生命美感,叠砌的阵列感会更加强化了石材的生命美。 (二)采光 石材因其在建筑中门窗的结构建造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围合作用,镂空的采光口在自然光的照射下在地面和墙壁上产生光影,光影的轮廓因石头的各种不规则边角呈现不同的形态,展现出光与影的艺术美。(三)石材与其他材料的组合。任何一种材料都不可能独立诠释在建筑中,通常会与多种材料结合使用。它与水泥、沙子和颗粒等混凝土原料结合,可以为建造增多环保成分,成为大多数的建筑空间。其中非常值得我们欣赏的就是密斯的作品,他提倡把石头、玻璃、水和钢材等物质加入建筑行业,形成特殊的视觉效果。建筑设计的魅力就在石材基地和木制建筑墙体设置表现匀称,卵石发挥衔接与过渡作用,粗糙墙壁纹理营造简单气氛。 二、传统石材在早期建筑中的表现 (一)古埃及时期 石材在建筑中使用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埃及金字塔时期,因为古埃及人相信,石头是有灵魂的,灵魂是不朽的,所以不管是建筑还是雕塑中始终让石头保持原有的外观和状态。 (二)古希腊雕塑 古希腊人用石材做雕塑是石建筑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潮。石材在建筑艺术方面的潜力被希腊人充分挖掘出来,石雕柱式是最显著的表现方式之一,它的雕塑及石雕柱式在当时对人们的审美标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希腊人建立了石装饰在建筑装饰行业的美学模范,石材丰富了柱式语言并被巧妙利用,达到了一个新的审美高度和过程模拟。希腊人则完全用古希腊的做法,揭示了石头雕刻的潜在美感。例如:古希腊人的建筑在不同的建筑中为石材增添不同的人文精神感染力,这完整体现出古希腊时期的石材雕塑材料在建筑中的充分运用。希腊人的石材雕像现如今还伫立在大街上,影响与熏陶着前去观赏他们的人们,这些艺术珍品影响可谓深厚长远。 (三)古罗马帝国 石建筑辉煌史发生在古罗马,罗马帝国继承了希腊的宗教。传统寺庙中石材是主要承重结构,并开始有装饰功能。 (四)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是由承重的石头建筑和琢石构成。这座哥特式的石头建筑,经历200年,是巴黎最古老的最大的建筑景观,在欧洲建筑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圣母院内石刻为主要建筑材料,装饰风格既大气又华丽,石材被发挥得恰到好处,质朴的氛围不失华丽,完美诠释了教会的亲和力,以及纯净大气和神圣的气质。 三、现代石材在现代建筑中的表现 (一)石材在现代技术下体现出的本质美 每一种材料都有它自己的特点,有些材料应该是光滑的、美丽的,如瓷砖、玻璃。有些材料是简单的、复古的,如木材。而石头则是最简单自然的,没有任何装饰。人们应该充分尊重每一种材料的性质,让它发挥真正的魅力。当代的石头建筑,越来越多地表现出的是石材的装饰作用,而不是承重结构功能。材料市场上到处都是石头,一切是相同的模具,这是石头吗?如果是这样,与人造玻璃、人造地砖相比,石头就没有什么特别的。因此,石材就该有石材的样子,石材是有性格的,或许它应该是沉重的、大体积的、自然的,不应该与其他材料相一致。 (二)在现代建筑中体现的案例 在法国有个不得不提的建筑便是高迪的建筑作品西班牙巴塞罗那圣家族教堂。高迪特立独行的建筑总是以一种惊艳唯美的影像出现在人们面前。高迪对材料的掌握达到了极致,他用陶瓷、搪瓷和马赛克镶嵌成奇数拼贴,所有的事情在忘我的激情的矛盾下共同推动,已经失去控制的能源附在双曲静态结构框架上。只有高迪可以把这种疯狂的形式结合在一起,如马赛公寓的马赛克拼花。 四、结语 石材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的作用随着时代变化而日益转变,展望未来石材在建筑中的发展趋势会越来越被合理地运用,并展现出它的环保绿色生态美。在建筑设计中,设计师会根据不同的地域文化和人文环境、不同的装饰内容、不同的光线和功能需求,与石材有一个更贴合设计构思的新交流。相信石材作为建筑材料在西方建筑的不同的历史和文化阶段有不同的理解,但无论怎样它的魅力仍然是不变的,应该有越来越多人去慢慢挖掘研究隐藏在石头中的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 作者:周长积 袁世君 西方建筑论文:建筑文化与中西方文化论文 一、关于中西方文化 1.文化的定义 对于文化的定义,似乎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著名人类学学者泰勒给文化的定义是: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获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 2.中国文化定义 中国文化一般指中国传统文化,是各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经过历史沉淀积累下来的精华,是民族未来发展的根基。“文化”在中国古代典籍里是“文”和“化”的复合。“文”字又通“纹”字,可引申为文、文章、文采、条文等。化,则有变、改、生、造化等义。如《礼记?乐记》中说:“和,故百物皆化。”这里的“化”指化生。 3.西方文化定义 西方的“文化(Culture)”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原意是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尊重。在物质活动方面,“文化”意味着耕作,而在精神修养方面则涉及宗教信仰等,这是西方的文化概念中最原始、最基础性的涵义。西方文化一般是指发源于古希腊、罗马,秉承了中世纪的基督教传统,传承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期,经启蒙运动发展而最终确立,并且几百年来兴盛于西欧、北美地区的文化系统。 二、中西方建筑文化的比较 建筑文化是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不断作用的产物,是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靓丽风景,是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产生的物质财富,也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域,建筑文化的内涵和风格是不同的。由于中西方社会发展的差异以及地理、自然环境的不同,它们所呈现的建筑文化也是有差异的。 1.中国建筑文化 中国建筑伴随着中华大地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而产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建筑以其独特的构思、丰富的美学价值而成为无价之宝,它能陶冶国人的情操,提升国人的审美情趣,丰富国人的视野。传统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如北京四合院、闽南的圆楼、云南的一颗印住宅、河南和陕西的窑洞等,以及都城的规划,宫殿的布局,皇室贵胄、达官显贵的陵寝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浸润的结果。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构筑了精美的建筑体系。中国建筑作为中国文化的物质载体和中华民族精神的物质化表现,必然有着与西方建筑不同的风格和特点。中国建筑以其独特的形质格局、超拔的内容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大放异彩,为世人所瞩目。从建筑理念上看,传统中国建筑有着浓厚的天人合一的时空观念及和谐精神,在建筑布局上则有着浓厚的中心观念。可以说,中国的建筑渗透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黎族文化的发展对于其自身的建筑有着深刻的影响。自远古时代以来,黎族人民就生息繁衍在美丽富饶的海南岛上,创造出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作为黎族民族文化一部分的民居住宅建筑艺术同样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黎族人民根据地形环境、气候条件、建筑材料等,因地制宜地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茅草屋。黎族人民居住的传统房屋是以格木、竹子、红白藤和茅草为建筑材料,房屋的顶部是以茅草搭建的,屋子的骨架用竹木构成,属于中国传统的竹木结构建筑。由于房子低矮,外形像船篷,内部布置像船舱,被人们称为“船形屋”,它是黎族人民传统智慧的结晶。黎族传统的建筑文化展现了中国古代人民无与伦比的智慧和独树一帜的风采,也展现了中华传统建筑的强烈个性和艺术魅力。 2.西方建筑文化 西方传统建筑在材料上多采用石材,外观具有严密的几何性,常常以带有外在张力的穹隆和尖塔渲染房屋的垂直力度,形成傲然屹立的特征。西方建筑体现了西方人的理性精神,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的重要性,认为人是世界的主体,能够战胜一切。西方建筑由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依靠体量的向上扩展和垂直叠加,以巨大而富于变化的形体形成巍然耸立、雄伟壮观的整体。其建筑整体风格是外向的、开放的、活泼的,追求外在的自由性和进取精神。西方传统建筑受西方文化观念的影响,呈现出其特有的建筑风采。受西方宗教的影响,西方传统建筑刻意体现宗教精神和“出世”思想。如,西方中世纪哥特式风格的基督教堂,以高耸的尖塔、尖形的拱门以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等,反映了西方人征服自然、向往天国的文化观念,也表现了人们对尘世幸福的渴望。而远近闻名的巴黎圣母院也是哥特式风格的典型代表,它集宗教、文化、建筑艺术于一身,采用石材建造,整个建筑高耸挺拔、辉煌壮丽,给人以庄严而和谐之感;其拥有华丽的建筑外形和精美的雕塑装饰,增强了外观的艺术装饰性。巴黎圣母院不仅承载着与众不同的历史与文化的时代烙印,更是西方人民智慧的结晶,展现了西方建筑艺术的非凡魅力。由于文化的起源不同,中西建筑的文化理论、审美方式、表现形式各具特色,给观者带来了不同的视觉感受、文化气息和心理体验。不同的社会历史、民族文化和地域特征,造就了中西方迥异的建筑文化背景。中西方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一次又一次地碰撞,我们不仅需要继承优良的传统文化,也要汲取西方文化中的积极因素,重塑新时代下我们自己的建筑理念。这样,中国建筑文化才会充满活力,更加丰富多. 作者:叶自健 单位:吉林动画学院 西方建筑论文:中西方建筑艺术文化差别 一、中西方设计艺术文化特点及差异 我国的传统崇尚一元论,即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西方则是二元论,即主客分离。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以儒道两家思想为基础,将整个世界乃至宇宙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讲究的是整体性、和谐性、关系性和实用性。而主客分离则强调在理性思维的基础上,突出个体差异,突出开放性。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注定会影响室内外空间的建筑布置。正是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加上古时交通的不便,造成了中西建筑互不影响、相对独立、风格迥异。中式建筑体现的是封建的儒道思想,追求天人合一的特色,突出建筑形态的互补性和对立统一,表现的是封建社会特有的等级观念、从属观念和临时观念。西式建筑则受宗教神权的影响,追求主客分离的特色,表现的是地位观念、归属观念和永久观念。这种差异的实质是中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和社会形态上的差异。 1.中国传统设计艺术文化特点 中国传统设计源于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有以下三个特点:其一,整体设计观。中国传统的设计理念突出天地人三者的大和谐设计观。物尽其才、人尽其力、天时地利。在建筑中强调人、建筑、环境的和谐统一。其二,散点透视设计观。由于中国绘画艺术与西方写实主义的不同,采用散点透视原理,在绘画艺术中营造出无边无尽的超脱意境,让欣赏者仿佛身临其境,在精神需求上产生共鸣。在建筑艺术的表达上则形神兼顾,其空间是多方的视点相结合的布局以达到诗情画意移步易景的境界。其三,以形传神的设计观。南齐谢赫提出追求“气韵生动”的最高境界,以神似替代形似,不是表面再现物体的外在形态与色彩,而是强调事物内在的生命韵律以及与环境人文的相辅相成。 2.西方艺术设计文化特点 在西方设计艺术中,现实性和务实性是两个最突出的特色,用一切能够表现写实的手法对人和自然进行复制,突出人的价值取向,形成了这样几种设计思路。首先,科技至上的设计观。从古希腊就开始研究几何学、数学、解剖学等科学技术并将其运用于绘画、建筑等多个领域。神话与科学共存,画家、设计者擅长用几何数理公式来表现具体物体形状、结构、运动方式。设计理念与科技发展息息相关并遵循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而前进。其次是物质主义设计观。西方哲学思想着重突出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是科学至上的唯物主义思想为基础的世界观。在西方普遍认为人是第一生产力,通过人对客观世界的研究以及乐观的强调人的能力。社会强调“生存竞争”。通过人的力量得到价值体现。科技至上和物质主义这两种设计观集中体现了一个特色,即现实性。另一特色务实性,则表现在西方设计艺术最后一个特点上,即功能至上设计观。从西方早期设计到现代设计的发展史中不难看出,西方设计追求的第一要素即功能至上理论,受务实思想影响,产品的使用价值作为设计的主要衡量标准,用各种科学技术来创造最合理的功能,体现物的实用性,这是与我们追求精神性的最根本的区别。 二、中西方建筑空间组织方式的异同 中西方制度文化和性格特征的异同,完全可以在建筑空间的布局上得到充分的表现。相同之处在于顺序形式均以一定的轴线为基础,即双方均采用了轴线的概念组织空间。不同之处则在于,西方建筑的轴线概念多为东西向,且常用于单个建筑空间,而中方建筑多为南北轴线,且常用于群体建筑。在中国,以农业为主要生产形式的古人,在实践研究自然规律而渐渐产生了“以北为尊”的观念,我们常说的建筑形制中的坐北朝南就是这个意思。在实际建筑形式中用南北向轴线组织建筑群是中国古建筑的独有组织形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以及人的内向型性格,在建筑空间形式表现出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构成规模巨大的平面式建筑群,前后左右有主有宾、有规有矩地平面展开,具有一定的规律规定性,这种建筑组织形式与中国古代社会的结构形态有相似性,可以说建筑同样是表达尊卑长幼秩序的一种手段。要满足各类建筑功能上的不同需求,就要通过它们所组成的不同群体来完成。例如:北京的故宫,拉萨的布达拉宫,北京昌平的明十三陵,山东曲阜的孔庙等。简而概之,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相比,建筑多为平面简单的矩形,既单纯又整齐划一,在平面空间上叠加,从而组成有秩序的建筑群落。而西方则不同,影响古罗马乃至整个西方世界的是科学民主精神和人的外向型性格,这些都是源自于古西方社会的神学、宗教和古希腊的神话传说。相比较而言,中国建筑内敛,表现为地面上的平面拓展,而西方建筑外放,表现为垂直空间上的延伸。西方人思想体系中太阳和自然万物是生死循环的根本能量,神的力量主宰太阳的朝起夕落过程。在西方建筑中,建筑功能的划分往往在建筑内部完成。与我们东方建筑在形制上恰恰相反,西方建筑多是垂直空间的延伸。但是这种设计理念却被建筑技术和浩大的工程量所制约。垂直空间的延伸需要极大的建筑空间支撑,可是在实际的建设过程当中,不断增高的建筑所带来的危险性是显而易见的,注定需要依靠更高的科学技术和更大的工程量以及随之而来的更高的建设成本和更多的人力物力,而这些,尤其是科学技术,却不是随人的意志而转移的。为解决这种难题,西方社会受太阳东起西落启发,渐渐地采用东西轴线来替换垂直轴线。这种建筑形制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开拓了建筑的内部空间,将纵向的内部空间进行组合创造,同时创造出相应的空间装饰和艺术。这种建筑构造离不开成熟的几何理论知识支撑,拱券技术和混凝土的发明使西方建筑走入一个新的时代,建造出了一系列辉煌的建筑。如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索菲亚大教堂和其他一些欧洲着名的哥特式建筑。 三、中西方建筑材料和装饰的差异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木质材料占据着建筑材料的主要位置,其它均为辅助材料。儒教在中国的几千年的传承过程中,奠定了以“仁”为主,忍、韧的精神。而木材恰恰能够极好地体现出这种思想文化的细密、深邃、坚韧和柔美的意境。从建筑形式与建筑材料的搭配上讲,木料结构的建筑更适合中国式平、广、大的建筑模式。中国古代建筑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采用木质结构体系。这种木建筑的优点有很多,第一,防震能力优良。在1996年的丽江大地震中,专家们看到市区内不少新建建筑倒塌受损,但令人称奇的是丽江老城区的古建筑受到的影响却很小,古老的丽江古城并未消失。而山西应县我国最老的木结构佛塔至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在这风雨飘摇的几百年中,这座木佛塔不知经受过多少次地震与自然灾害的侵蚀,但依然屹立依旧。第二,木质结构器物选材取材的便利性强。树木砍伐相比起开山取石或是烧制砖石来说,要便利容易太多了。而且古人用木材做柱子、梁枋大大提高了建筑时间。例如北京故宫,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中仅房屋面积就达到16万平方米。有史记载的从开始建造到全部完工,仅仅用了13年。重点是在这13年中大多数时间用于准备建筑用木材,真正现场施工还不到5年。而西方建筑受古希腊文明的影响,人的主观能动性充斥在以人为本的主体思想中。西方建筑中多采用石材作为主要建筑原料。石材建筑充满力量感,在材料的对比上不难看出石材的运输修整更耗时耗力。例如,法国巴黎的凯旋门,建造耗时近三十年,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圣母之花教堂,这座宏伟的石料建筑花费了将近50年之久。建筑作为一种特殊的物质财富,在人类创造的过程中,在追求其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审美需求也必不可少。在装饰设计艺术方面,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仍然以木结构为主,经过一系列美化加工的原木构件被用在建筑物的里里外外,形成传统装饰的主要部分。由于木结构怕火,历史上很多建筑因此而付之一炬。为了保护木构防腐及防火,常常在原木上涂漆绘画。中国传统的五行学说从组成世界的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到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从宫、商、角、徵、羽五种音色到青、黄、赤、白、黑这五个颜色。在建筑色彩应用中表现为东青、西白、南朱、北黑外,中央为黄色,黄色为大地之本,尤其在农业社会,土地更是一切财富的基本,具有特殊的地位。传统装饰中经常提到的“雕梁画栋”正是这一特征的具体详实的写照,具有以下特点: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表达特殊的含义,比如说植物中的岁寒三友,动物中的飞禽走兽或是数字中的象征意义。不管采用哪种装饰形象,无一是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愿,或是对秩序的隐喻。西方主流建筑的基本元素是柱式,它是决定建筑的大小和风格的首要因素。柱式建筑历史悠久,流行广泛,生命力强大,是从一种建筑形式慢慢演化出依附结构的设计艺术形式。而且西方柱式结构建筑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逐步有了量化的设计标准和设计规范。柱式的强大生命力一直延续到今天,就是因为其技术的简单性,形制的规范和成熟性,和多环境的适应性。最基本的柱式结构有三种,即男性化的多立克、女性化的爱奥尼亚和装饰的科林斯。柱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将人体美赋予建筑,通过雕刻艺术与柱式结构的结合,在人物和动物的塑造上通过写实艺术塑造精准逼真的形体。 四、结束语 多元文化造就了各具特色的建筑,但在当今世界大同的情况下,一味不加区别地模仿堆砌建筑符号,而不对中西方的传统进行系统研究,是根本无法创造出真正有特色的建筑的。理解传统,继承传统,同时灵活地依据当时当地的客观条件,结合当今的高新科技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先进理念,才能设计和建造出真正独具特色的建筑,这才是建筑的真正创新之路。我们要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在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设计和建造出即有舒适性又符合生态学要求的新建筑,开辟出建筑事业的新天地。 作者:王婷单位:中原工学院服装设计 西方建筑论文:东西方园林设计区别思索 本文作者:钟松涛 单位:南昌市世纪园林实业有限公司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遵循自然式的设计原则,在园林建筑的分布上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园林建筑在园林中的分布遵循着这一原则,一般根据实际的园林景观进行变化,建筑的功能和类型也根据园林景观整体的布局进行选择,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统一。西方园林建筑的分布,遵循对比的原则。园林建筑一般处于园林景观的中线或者视线的节点上,园林建筑之间相对独立,园林建筑与园林其他景观之间也处于独立的状态。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同时具有美学功能和使用功能两个功能,具体的体现在美学功能、使用功能、生态功能和空间的组织功能四个方面。园林建筑本身的造型和设计发挥其美学功能,其居住、休息、宴会等作用是园林建筑使用功能的发挥。此外,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还可以起到对园林的空间进行分割、组合的作用,如墙在园林建筑中的作用,增加了中国园林的空间感。西方古典园林的园林建筑,除亭、桥等具有使用功能外,其他的园林建筑一般不具有使用功能,仅仅是作为人工景观对园林起到点缀作用,美学意义大于实用功能。在空间上,西方建筑不具有分割、组合空间的作用,在园林景观中独立的存在。 东西方园林建筑之间存在差异性的首要原因,就是东西方历史文化氛围的不同,即文化观念的不同直接导致的对园林艺术审美要求的不同。中国文化追求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状态。在园林设计中较多采用曲线设计来反应自然景观的不规则性变化,以曲线为美,园林建筑的设计包含了中国人对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最高追求。在西方,西方文化追求人改变自然的观念,在园林的设计中多采用直线的设计,以直线代表着人的意志,对自然景观进行征服,在园林建筑的设计中以对称、直线和几何图形为美。 西方园林建筑起源于古罗马建筑,建筑材料的选择以石头为主。中国园林建筑受到传统的自然环境和传统木式建筑的影响,园林建筑以土木为主。西方建筑以石料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在园林建筑上也是这样。以罗马万神庙最为代表的拱式建筑是西方建筑的代表,以石料砌筑,墙壁较厚,窗洞较小是其建筑因材料带来的特点。西方园林建筑强调体积美感,建筑的尺寸和重量等以追求宗教氛围的营造为主,不以实际的使用需要为主。雕塑作为西方建筑的主要装饰方式,追求雕塑与建筑的统一,也是以以石料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决定的。中国的古典园林建筑以土木作为建筑的主要材料,以抬梁式作为建筑的主要结构。抬梁式结构实现了中国园林建筑可以单间或者多间组合,还可以实现三角、六角、圆形、田字等多种平面结构建筑。塔最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代表,既是在以较轻的土木为材料,以抬梁式为主要工艺的基础上实现的。 东方园林建筑是文人、艺术家追求自我哲学,在园林中寄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在园林建筑的设计上追求自我审美与建筑的统一。东方园林多由不规则的自然景观为主体,以建筑作为点缀和连接,在建筑上表现不同的文化品味。西方园林建筑则是对西方几何美学的追求,是对西方自然科学发展的赞扬和崇拜,园林建筑作为人的代表处于园林的轴线上,起到统帅园林的作用。 东西方园林建筑的差异,存在于建筑的类型、材料、功能和布局等多个方面,其本质原因是东西方文化差异和历史上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导致的东西方在对园林建筑意义定位上的不同。探讨东西方园林建筑的差异性,可以实现两者之间的互相借鉴,实现园林建筑在园林中最佳作用的发挥。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怎么提高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质量 生物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帮助学生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在推动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生物世界的奥秘方面,生物实验教学有着其它教学手段所不具备的特有功能。然而,在广大农村初中,特别是农村薄弱初中,由于教育经费,升学压力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生物实验教学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如何针对农村生物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探索一些切实可行的农村生物实验教学策略,以期提高生物教学质量,成为目前摆在生物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教师首先要重视实验教学 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更应该体现出来,这是落实素质教育方针,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一个突出表现。作为一名第一线的授课教师,首先必须从思想上重视实验教学,不能把它看成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要彻底改变那种教师一讲到底或者靠学生死记硬背的陈旧方法,从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验证性实验中走出来,大力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改课内实验为课外实验,改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尽可能多的创造学生实验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提高他们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课前充分准备和精心设计实验教学程序 生物实验是教师指导学生利用一定的材料、药品、仪器设备,按照指定的条件去进行的生物实践活动。教师应该在每学期之初,认真钻研教材,科学制定切实可行的生物实验教学计划,避免平时生物实验教学的随意性。教师作为生物实验活动的调控者,指导者,其实验操作的规范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的效果,所以在每次实验教学前,教师首先要按照教材中的实验要求,课前自己认真做几遍,确保自己实验操作的规范和熟练。同时,教师要根据自己课前实验的实际情况预测课堂实验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以及在指导学生参与实验操作过程中,哪些地方可能会是学生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偏差的地方,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确保生物实验活动的顺利开展。实验教学和一般的授课有不同的要求,而生物教材又往往受到地方性和季节性的限制,有些生理性实验还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看到结果,因此课前的准备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农村初中的生物实验材料几乎都可以在当地找到,也可以放手发动学生采集和培养,以此培养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获得对生物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性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 三、加强实验教学的课堂指导和管理 在生物实验课教学中,我们虽然看到了学生热闹参与实验的过程,但是,可能只是表面现象;我们虽然看到了教师在课堂上顺利完成了实验教学任务,但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可能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多数初中生把观察简单地理解为“看”,对看到的现象缺乏分析和思考,实验完毕后往往答不上产生现象的原因和实验的结论,一堂课下来,教师会弄得疲惫不堪,学生在嬉戏中一无所获。因此,要加强学生的实验指导和管理工作,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及实验方法,认真分析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并教育学生对实验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实验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大胆质疑,抓住现象的本质,找出与该现象相关联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现象、失败的原因要尽可能考虑细致,尽可能多设置几个“为什么”,发现学生的操作技能有错误或观察判断不正确,要及时启发学生纠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最后指导学生认真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 总之,只要对生物实验教学予以高度重视。从教与学的实际出发,在实验教学中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生物实验的教学质量将有望得到大面积的提高。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案例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案例教学是运用“案例”开展教学的一种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引导并组织学生积极思考、讨论研究、归纳总结,同时收集学生互动讨论中的感性材料。案例教学变传统的“老师是课堂的权威者”为“以学生为主,教师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引导者”,师生互动合作,寓教于乐。可见,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进行案例教学。 一、初中生物案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宏观来看,受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影响,学校和教师评价学生的手段还是以考试成绩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案例教学的实践。从微观来看,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有其局限性,案例教学也不例外。首先,案例教学对教师的备课要求较高,一个好的案例需要教师花费较长的时间精心选择,并对内容进行核实串接。其次,在案例教学实施中,对教师课堂驾驭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教师既要确保学生积极参与,又要稳定课堂纪律。最后,案例教学存在一定的风险,案例大多是孤立的一件事情,没有完整的结构体系,学生可以通过这个案例掌握一个知识点,但很难将所有知识点融会贯通。 二、实施案例教学的基本方法 1.案例讲授法 案例讲授法是以教师为主,通过教师对案例的分析,将案例与课本上的知识点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案例分析时达到对知识点和该节内容的系统掌握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采用此种方法。 2.案例模拟法 案例模拟法也是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更生动形象的方法。通过情境表演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种案例模拟以真实、具体的情境感受,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评析,最终达到掌握案例所针对的知识点的目的。例如,教师讲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时,可以让学生以小品的形式表演:甲(腮腺炎潜伏期)和乙两人小聚,并热烈地交谈,一星期后,乙的腮帮肿大,得了腮腺炎。 3.案例讨论法 案例讨论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实际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交给学生研究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沟通和表达的能力。如大雁南迁时,总有一两只身体孱弱的大雁站岗放哨,当发现有敌害侵犯时,这些放哨者通过嘶鸣狂奔向整个雁群传达警报,使雁群尽快作出御敌或逃生准备,而报警的孤雁最终难逃敌害的袭击。通过这个案例,教师让学生分析讨论孤雁冒险“放哨”对雁群有什么意义。 4.案例辩论法 当案例提出来且学生进入分析思考后,学生的解读是多种多样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采用案例辩论法让学生尽情地畅谈自己对案例的理解,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可以整合学生观点,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先由小组代表阐述自己的观点,再以类似辩论会的形式让各小组之间互相争辩反驳。辩论结束后,教师要善于总结,表扬鼓励优点,指出应改进的地方。如众多入侵的外来生物不仅破坏了我国生态系统平衡,同时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问题:某些外来物种的入侵能破坏我国的生态系统吗?为什么?教师将学生分为正反两个辩论小组,正方认为外来物种入侵不会破坏我国的生态系统,而反方认为外来物种入侵会破坏我国的生态系统。 三、案例教学实践的几点体会 1.完备的案例汇编是案例教学的前提 案例的编写和选择是案例教学实践的前提。在生物教学中,合格的具有针对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案例数量仍很不足而且零散。因此,案例的汇编单靠每一个教师的力量是很难完成的,它需要整个教学组每个教师共同努力去建立完备的案例库。 2.处理好具体案例学习与系统知识掌握的关系 一般来说,案例往往都是针对某一事件的特定情形而设定的。一个案例通常只能反映一个知识点或者某一方面规律,因此容易造成以偏概全。这需要教师通过案例分析,揭示出隐藏在案例背后具有普遍的真理性的本质规律。让学生在对案例单一认识的基础上过渡到对知识结构整体的理解消化上,发挥案例的最大教学价值。 3.正确对待案例教学中的评价问题 评价一个案例的使用是否能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的标准是多样的。案例教学由其自身特点决定了它对学生的考察能力也是多方面的,包括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等。因此,要对案例教学进行多方面的评价,评价过程也应关注学生在整个案例实践活动中的综合表现。 4.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案例教学对每个教师都提出了挑战,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具有民主平等的教学理念。此外,一个好的案例的选取,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这需要教师具有很高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因此,教师从要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工作方式等方面挑战自己、改变自己和完善自己,以案例教学的实施作为自我提升的一个良好契机。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初中生物启发式教学初探 一、问题的提出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通过生物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思想方面的教育。但是,如果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能很好地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往往给学生们一个印象:生物学知识靠死记硬背,事实上,生物学知识是人们实际经验的结晶。有好多好多的知识是可以通过自己做小实验总结得来。而学生对这方而的情况是缺乏能力完成的。这就需要老师的指导。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主战场,怎样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的手、脑、口等解放出来,这就是老师需要研究和探讨的课题。而在这一切之中,关键是要在教学中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思想,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来总揽教学。 二、指导思想 启发式教学与注入式教学是两种对立的教学指导思想,启发式教学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思考。注入式教学则让学生对知识无所适从,成为学习的容器。因此,启发式教学一直为人们所推崇,历经数年而不衰。同时,启发式教学也是一种教学方法。它可以充实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因此,研究启发式教学对搞好生物教学是很必要的。 三、研究方法 从组织教学、备课、上课、辅导、试题测验、思想交流等方面体现启发式的教学思想,特别是在教学中体现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具体表现在:组织教学时,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启发学生的思维;备课时,要尽可能地把一些“活”材料备到教案中;上课时,要进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辅导时,要启发学生质疑;出题时,要出一些考查综合能力的题目,与学生谈话时,也要具有启迪学生思考的作用。 四、实施过程 1、组织教学中的启发性 组织好教学过程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组织教学中的自发性就是要使学生自觉地寻找学习的材料,发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达到解决的目的,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来。如为了讲苔藓植物有直观材料,我特地启发学生们:这种植物我们是见过的,只是我们没有留意。它生活在什么地方呢?它有多高呢?哪位同学能够采到它呢?同学们在课前想想办法!经过这样提供线索式的启发,结果有好几个同学采来了实物标本,其中有的标本还带有孢蒴,植物形态很完整。我进一步启发学生:你们是在哪里采集的呢?有的说在湿砖上;有的说在水沟旁;有的说在家里的盆景中。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了生活环境的学习内容之中去了。学生学起来水到渠成,让学生自已去准备材料,想办法去思考问题,启迪思维,这种组织教学就具有启发性。 2、备课中的启发性 备课时也要围绕启发式教学来进行。教学时才能体现出启发式教学的内容,备课的时候就要把怎样让学生想办法、找问题、去思考、去观察的内容考虑进去。如引入教学内容的启发式教案可以这样来书写:同学们先看一看这是什么?(出示蜂巢的教具)接着启发:为什么蜜蜂要筑蜂巢呢?蜂巢的大小是否相同呢?蜂蜜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就很自然地进入到蜜蜂内容的学习了。 3、上课中的启发性 上课是最能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的。无论是引入课题、提问、讲授、谈话、阅读、分析、归纳、讨论、问答都可以进行启发式的教学。围绕教学目标和要求给学生点明关键、寻找线索、营造环境、自发思路,有步骤、分层次,一环扣一环地实行启发式教学。如“叶的形态”启发式教学过程可如下进行:先让同学们看棉花的叶,思考叶的组成有哪些?启发思考谁是叶的主要部分?(叶片)叶片从宽度、厚度上来看有什么样的特点?(扁平而宽阔)这对叶的功能有什么样的好处?(便于接受阳光的照射)这表明叶片与其功能有何关系?(相适应)[这是第一层次]进一步观察棉花叶与月季叶,看一看每个叶柄上叶片的数目是不是一样,转入单叶和复叶的学习。展示棉花叶与月季叶,问哪是单叶?哪是复叶?学者的概念,紧接着比较复叶与枝条之区别。[这是第二层次]继续观察柳的叶、丁香的叶、夹竹汐的叶在茎上的排列次序,转入叶序的学习。接着观察叶的排列情况有无完全重叠的现象?引人叶镶嵌的概念,表明叶具有向光性。[这是第三层次]这样一环扣一环,步步深入地启发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去归纳、去总结,这就是启发式教学在课堂上的运用。 4、出题、辅导、谈话中的启发性 出题时要出一些具有启迪思维的练习题。如讲了根的形态后,为复习根系可出这样的题:画出杨树的根与小麦的根在地下的生长情况?(学生就要思考画成直根系还是须根系的问题)辅导时要启迪学生思维,如讲了“排泄”后可启迪学生思索:健康人每天形成原尿约150升,而排出的尿液只有1.5升,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学生就要联系尿的形成过程及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方面的知识。谈话时要抓注问题的关键、学生的思想顾虑及其不足之处,启发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不足,分析产生这些情况的原因,下决心去加以改正等。 五、结论 通过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融洽了师生之间的关系,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从被动的学习之中解放出来,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教学的效果。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习,自然而然地学习,自发地学习,愉快地学习。锻炼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文化素质的提高,思想素质的成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诗词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诗词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恰当应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思维、深化知识,又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 关键词:诗词 激发兴趣 启迪思维 升华主题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花开花落,似水流年,五彩缤纷的生物世界,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谱写出无数名篇佳作,牵动着人们的情感世界,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深化,要求我们一线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地创造出新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教育方式与方法。在生物学教学中引用一些精炼优美、千古传诵的诗句进行教学,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启迪思维、深化知识,又能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全面提高素质、可谓一举多得。 一、以诗导课,先声夺人 用诗词导入新课,会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精神饱满,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 如我在讲授《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时,首先用多媒体出示一幅老农辛勤劳作图片,请学生展开联想,可能想到什么诗词。学生会马上联想到李 :请记住我站域名/ 又如在学习《芽的类型和结构》让学生齐咏唐·贺知章《咏柳》,并适时提出“绿叶是由什么结构发育而成的?”从而引出本节的学习内容,同样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二、画龙点睛,升华主题 在新授教学内容时,适时适当地嵌入一句乃至一首优美的诗词,易于把深奥的生物学知识形象化,从而起到画龙点睛,升华主题的妙用。 例如在学习“环境中影响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时,我吟咏了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和“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以及黄巢的“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并分别提出,山寺桃花开花较晚,红杏探出墙头,秋天菊花开放,分别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学生会深入分析思考,这样学生既受到文化熏陶,又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起到一举多得之效。 又如在学习“环境中影响生物生存的生物因素”时,引用了陶渊明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引导学生分析草与豆之间的关系,这样使教学内容非常形象生动、学生乐于接受。 三、以诗深化,意味深长 良好的开端并不等于成功的全部,而结课的失当也会导致功亏一篑,以诗词结尾,既寓教于乐,让学生深化所学知识,又能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浓烈的情感氛围中受到鼓舞和教育,产生余音缭绕、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例如在学习完《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后,引用辛弃疾的诗词,“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请学生运用所学过知识分析“丰年”与“蛙声”之间的关系,深化本节的主题,使学生更加重视“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又如学习完《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所有内容后,让学生辨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句中诗人是否有失当之处,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运用所学生物知识分析生物现象,从而获得成功的快感和学习的乐趣。 四、启迪思维,培养能力 以诗词为载体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理解、运用能力的试题屡见不鲜,在试题中运用诗词,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例如:1、下列叙述中属于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A、春来江水绿如蓝 B、雨露滋润禾苗壮 C、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2、“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诗中的“绿”真实是由衣藻等大量植物繁殖引起,请问衣藻属于下列哪类植物( ) A、苔藓植物 B、蕨类植物 C、藻类植物 D、种子植物 3、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诗中描写燕子的什么行为( ) A、求偶 B、筑巢 C、育雏 D、产卵 用诗词命制试题,应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这样既能巩固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能力,使课堂效率更有成效。 课堂中浓郁的文学艺术色彩,有利于学生主动配合师生双向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注意力,让学生在受到文学艺术熏陶的同时,更乐于接受科学知识,让生物学课堂充满活力,增强生物语言的艺术魅力。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巧用课堂提问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是师生情感交流的纽带,是教学信息反馈的主要途径。好的提问,是激活学生思维的“酶”,是强化记忆的“催化剂”,好的提问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每一位教师的每一堂课,都会自觉不自觉地用到提问这一方式。提问是否成功,则取决于“如何问”、“怎样问”、“问什么”。提问的方式多种多样,下面仅就我对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总结和思考,枚举几例,与大家共议。 一、全面了解学生,分层次提问 全面了解学生是备好课和上好课的前提,也是提问是否成功的基础。备课时,要设计出不同难易程度的问题,在课堂上分别根据学习成绩情况和学生个性特点请学生回答。如较难的问题请成绩好的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请中差生或性格内向、平时不爱交流的学生回答,并及时肯定他们的进步,使他们形成“我也能学好”的良好心理状态,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培养其乐观开朗的性格。 二、抓住关键知识,比较提问 比较是生物学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通过比较能使学生认清事物间的区别和联系,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达到加深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效果。如在学习了七年级生物 “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植物的呼吸作用”后,就要抓住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公式,就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进行的场所、需要的条件、原料和产物进行比较提问,然后抓住两者的实质(物质变化、能量变化)及过程比较提问,再比较两者的区别和联系。这样由浅入深地比较提问,使学生不但加深对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实质的理解,而且易于掌握两者的区别和联系,有利于知识的巩固记忆和运用。 三、新旧知识联系,综合提问 综合提问是把现在所学的内容与相关的内容联系起来提问的方法。它能起到以新联旧,温故知新,融会贯通的作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如学习了“尿的形成和排出”后,提问学生,人体尿液中的废物是从哪里来的?不仅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排泄的过程和对于人体生存的意义,而且复习了人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人体内的运输与利用,进一步增强了对“人体是一个由多个器官系统组成的统一整体”的理解和掌握。 四、利用学科间联系,迁移提问 这种提问就是引导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转移到其他学科和生产实际中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在做完“叶绿素的形成是否与光有关”的探究实验后,提问学生,生产韭黄时为什么要遮光?结合语文课中《山行》和《香山红叶》等诗句内容提问为什么霜叶会红于二月花?香山的黄栌和枫树为什么在重阳节才红?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 巧用课堂提问,关键在于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所提的问题要有针对性、灵活性和量力性,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初中生物发现法教学初探 由于时代的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不断的提高,而在我们传统的生物学教学中往往只把生物学科的基础知识,当作一堆现成的知识成果传授,片面注重了知识的传递,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不自觉中排斥了学生思考和个性,这样一来剥夺了课堂上学生思考时间,以及充分思考的权力,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知识,不敢创新知识的“好学生”。因而使课堂气氛陷于沉闷,久而久之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失去了激情、兴趣。 那么,如何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本人认为我们应当充分利用生物学科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的知识结构特点:以观察、实验为研究手段,结合初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直接兴趣起主导作用等特征,通过探究问题式的发现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引导学生自己设法发现和掌握生物学知识,并解决一定的问题。也就是说有针对的提出问题(目标),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一系列听讲、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等环节,发现“新”知识,把感性的知识内化为学生各种能力要求。这样教学过程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 一般来说在发现法教学的过程中经过的以下基本的几个步骤: 一、根据中学生物学新课标要求、教材内容、提出学生感兴趣问题。 提出的问题,即作为学生发现的目标。当然问题的提出并不是盲目、随意的。要根据要完成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充分利用学生想看,想知道,想做的心理渴求状态,在设置一定的教学情景中,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提出或由教师把科学上已解决的某个问题(指课本中的基础知识),作为未知的问题提出,作为发现的目标。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对学生应有针对性和有意义的,不能是深不可测的,必须能够通过学生的观察、实验等活动或从可靠的渠道获得的科学知识能予以解决的。当然问题的来源可以是学生、教师、教材、网络或其它资源,也可以几个方面结合起来产生。在此基础上再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去“发现”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样有利于把学生导向科学的研究,使学生体验到既有趣又丰富的研究活动。 例如,在《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教学中,我们可设定一定的情景,自然的引出问题:植物依靠根从土壤里吸收大量的水分,叶片用水等物质做原料,在阳光下制造有机物质。茎,担任着根与叶之间的物质运输工作。那么茎,是如何把水,以及溶解在水里的无机盐运到叶片上呢?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 二、分析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假设。 由于初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及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有限,往往对问题的分析和目标的发现,常感到无从下手,不知所措。此时教师应帮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把问题(目标)分成若干个需要回答的疑点,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引导学生思考及发现目标的方向。 例如,在前面的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很容易地从茎的结构入手,展开讨论。因为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人人都能参与讨论,课堂气氛较为活跃。一个个的可能被提了出来: (1)可能是树皮(韧皮部)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 (2)可能是木质部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 (3)树皮和(韧皮部)和木质部一起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但是,如何用事实说话,即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如此一来,真正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参与发现。 在这个过程中,也就是要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估计假设的可检验性。 三、设计实验,验证实验,加强“引导”,促进“发现”。 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拟订“发现”的计划,列出所需的材料与用具,选出可控制的变量。因此这个过程是学生动脑、动手积极参与探索的机会。为了尽最大的可能帮助学生解决各个问题,实现逐步发现“新”知识的过程,那么教师应根据教学的要求,根据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提供给学生各种发现的材料。如:活体、标本、模型,及挂图等,有条件的最好结合第二课堂活动进行“发现”,并指导探索问题的思路。学生根据材料以及教师的“引导”,通过自身的观察、阅读、讨论或师生的互动谈话交流等方式,逐步实现自我的“发现”“新”知识的过程 在前面的教学过程中,以往在学生的分组实验一般是事先安排好的步骤,学生按部就班,规规矩矩的操作。着对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的技能是有一定的帮助的,但同时有制约了学生实验操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质疑、探求、求解、创新的精神,为了解决这个冲突我提供给每个实验小组几根柳树的枝条,稀释的红墨水(或蓝墨水)等材料和用具,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分析结论,进行实验的设计,并验证自己提出的各种假设。实验组织上,强调组员之间的协作精神。引导他们积极地发现问题,多角度、多方向的思考问题,使思维具有深刻性、独立性,进而使学生更敢于创新。 当然,以上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和“发现”是关键,教师的主导体现在“引导”有法,学生的“发现”才能保证,这样才能使学生更积极参与“发现”活动,获取知识、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实际上已经历了:拟定探索计划、列出所需的材料与用具、设计对照实验、进行观察、调查实验、收集实验数据、评价数据的可能性等“发现”过程。 四、共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实现目标。 生物学的实验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以及对观察、实验现象与结果进行分析、理解、概括和综合的活动。这不仅有利学生形成概念,掌握理论,还有利于加强学生科学观察、科学分析等科学实验能力的培养,以及有利于加强学生科学思维品质的培养。实验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学生毕竟都经历了一个自我“发现”过程,都要认真加以分析、讨论,找出问题所在。这也是在“发现教学法课堂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只要学生通过了自己的积极思维,积极探索,严肃认真地进行了实验、讨论与交流,此时或多或少总能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当然,有时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得到的结论知识是有些零碎、分散的。此时,教师就有必要指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共同将分散的知识,系统化,并上升到规律、概念或原理,实现真正的“发现”。 例如:在前面教学中,学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现”活动,通过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分析、探讨,不难得出植物体内担负水分和无机盐重任的结构,从而真正实现了知识的内化。 五、练习和反馈,巩固知识,发展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利用一些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使结构化的知识用于实际,实现再认识。 总之,“发现”法的教学过程,是以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为主线来组织教学 的过程;是以培养探究性思维的方法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进行学习。它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着眼于学生的“发现”活动,由原来的“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演示实验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是教师用演示的方法,结合课堂教学进行的生物学实验,是一种直观教学手段。通过演示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生物学概念,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通过课堂演示实验,教师可以更为形象地讲解生物学概念、现象和规律等;学生可以培养自身的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能力等。 中学生物学的教学内容是比较复杂和抽象的,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对于一些直观性的知识比较容易掌握。因此,教师结合课堂演示实验来讲授新知识或复习旧知识,学生就更容易接受和掌握有关知识。另外,通过演示实验,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各种实验仪器并能正确、规范地使用,在以后的学生实验中,能够独立、高质量地完成各个实验。所以,演示实验是中学生物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直观教学手段之一。 一、中学生物演示实验教学的现状。 生物学科主要研究是生物的生命现象及其规律,在初中生物教材中,几乎每节课都穿插了实验内容,目的是通过实验使学生深刻地掌握生物学知识和提高学生实验能力。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并不能很好地运用这一直观教学手段。一方面,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特别是一些农村中学,在实验室的设备配置和规范管理方面都比较落后,因此,在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限制,使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有些教师对这一极为有效的教学手段认识不够,从而忽略了演示实验的优越性。我校在这方面做的还是很到位的,花巨资添置各种必备的实验设备和实验用品,以满足教学要求;我校教师在教学中,对教材上的每个演示实验(对于一些有条件限制的实验做了适当地改进)在课堂上都一一加以演示,,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二、课堂演示实验教学的艺术性 在初中阶段所涉及到演示实验一般都比较简单,可塑性较强。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堂演示实验内容的特点不同,教学方式可做相应的改变。 1、验证式实验--先授课后实验。例如,讲授“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时,教师可先列举一些生活实例,启发学生思考、讨论食物中可能具有的某些成分。在学生思考、讨论并获得一定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再通过演示实验,一一加以验证。实验中,学生们发现加热干燥的小麦种子后在试管内壁有水珠生成,挤压花生的一片子叶会在白纸上留下油渍,等等。通过这些现象,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同步式实验--边授课边实验。在“显微镜构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显微镜实物,按照一定的顺序(从上至下或分光学系统和机械系统),对显微镜各部分的结构和其功能一一进行讲解。这样,可使学生直观、形象和深刻地掌握显微镜各部分结构名称和作用。 3、探索式实验--先实验后讲授。例如,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中,先让学生观察活鲫鱼在水中的运动状态,然后分别剪掉它们的胸鳍、背鳍和尾鳍,再让学生观察其运动状态的变化。学生们看到剪掉背鳍的鱼会失去平衡而侧翻,剪掉胸鳍的鱼只能向前游动而不会转弯,剪掉尾鳍的鱼游动速度明显减慢、身体摇摆不定。通过这些直观现象使学生极为容易地掌握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教师在加以讲解,进一步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三、课堂演示实验教学的意义 1、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课堂演示实验教学通过看得见、感受得到的现象,使学生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中学习,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旦被调动,接受知识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2、加快学习速度,提高学习效率。科学研究表明,人们从语言形式获得的知识大约能够记忆15%,而同时运用视觉、听觉则可接受知识的65%左右。因此,通过课堂演示实验讲授生物学知识,能使学生的学习走近路,走直路,用较少的时间获得更多的知识,从而,加快学习速度,提高学习效率。 3、传授学生生物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在进行演示实验教学中,根据教学目的,要求 教师向学生介绍有关演示实验的思路、设计方法、实验设备、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过程以及实验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知识,并能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地分析和说明。通过演示实验教学,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和掌握生物学科学实验的基本思路、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为学生今后从事生物科学事业奠定一定的基础。 正由于演示实验有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教学中应当注意实验操作的规范性(甚至一个微小的动作)、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实验的全局性。为此,教师应备好每一个演示实验,不可忽略每一细节,力争做到实验准确无误,授以学生科学的知识和实验技能。 总之,作为直观教学手段——演示实验,是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的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每个演示实验,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使每位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生物学知识和生物实验技能,培养其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谈初中生物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 【摘 要】初中生物教学中,只有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才能激发其学习动机和强烈的求知欲,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得到不断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 学习兴趣 培养探究 初中生物教学是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而兴趣的培养是完成这一活动的基础。只有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才能激发其学习动机和强烈的求知欲。也只有这样长期的坚持,才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发展其智力,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得到不断地提高。 一、明确目的,激发兴趣 首先,通过生物教学,使初中生明确学习目的,知道生物是自然学科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人们的饮食起居、卫生保健都离不开它。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微观上,以细胞工程、遗传工程等代表的生物工程将有突破性的发展;在宏观上,由于人口“爆炸”,粮食短缺,资源枯竭,能源耗费,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等因素日益困扰着人们。生物学知识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将发挥重要作用。我国的科研工作的重点已将生物学列为高科技研究发展的重点。当代学生是新世纪的主人,都希望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主力军,无生物知识便等于无稽之谈。受过这样的教育,使学生明白学习生物知识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未来世纪的迫切需要。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与兴趣。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之间所有的正面情感都是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产生,良好的关系又是通过沟通来完成的。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感情投入和沟通技巧把学生与所从事的教学工作联系起来,尊重关爱每一位学生,与学生交朋友。师生感情的建立是双向的,投入多少感情就有多少回报,在与孩子建立有效的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开启他们内在的智慧和资源。教师关心学生,学生也就信任老师、喜欢老师,也喜欢老师教的学科。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教育教学发挥最佳效果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洞悉学生渴望了解生物的各种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心理状态。依据所传授的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通过创设一些富有趣味,含有质疑性的问题,在课堂上巧妙地造成悬念,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发展思维,激发创造能力。 四、教学形式多样化,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设计多样的课堂形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把课堂活动化生动化,这些都能给生物教学带来无限生机。比如实验活动形式,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并使学生加深理解、巩固和验证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了解生物知识在日常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竞赛与游戏相结合的活动形式,能够让学生在紧张活泼的趣味活动过程中分析、解答问题,从而巩固教学知识;野外考察类的活动形式,能够突出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其他的活动形式还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直观教学法、观察探究法、角色扮演法、调查探究法等等 五、实验操作,激发兴趣 学习对生物的兴趣,不能仅仅停留在观察挂图和模型上,还需要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学生亲自实验的能力,以便更加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学习“观察和实验的用具”时,将学生带到实验室,分组学习显微镜的使用,在讲清各部分结构名称及作用的同时,让学生亲自操作怎样取镜、安放,怎样对光、调光,怎样观察、绘图。这堂课学生学得特别认真、仔细,而且学习兴趣高昂,轻松愉快。例如,讲骨的成分时,每个学生取两条鱼肋骨,分别放在火上烧和放进稀盐酸中浸泡。实验过程中利用学生初一时学过的无机物和有机物的知识,引导他们观察骨的变化,启发他们自己总结骨的成分及无机物和有机物的特性。并且实验前后分别称重,计算出无机物和有机物的比例,进而让学生分析骨的成分与比例和骨特性的关系,归纳出骨的特性。课本中大多数的验证性实验,都将其提前与新课的讲授结合进行。这样的授课方式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交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不会感到疲劳。增加实验,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动手机会。只要课时允许,生物课可增加的实验很多。 六、利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们接受知识离不开具体形象。课本插图、挂图、生物标本、模型、实物这些传统直观教学手段,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变,幻灯、投影、多媒体等现代化直观教学手段为教学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如果教师能灵活应用这些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很容易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直接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生物教学中可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巧没疑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七、联系实践生活,寻求兴趣 “兴趣的基础是需要。”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未必能使学生的兴趣持久,现代社会处处离不开生物,作为初中生物教师,只有使学生认识到生物课在当前的学习和今后的实践运用中是必不可少的,学习的兴趣才是自然的。学好生物学,学生就能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在学习人体生理卫生时,利用投影、挂图、录像或课件,让学生感受各种器官在自身的实际位置、生理特点。同时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如针对学生坐、立、行、走姿势不够端正的现象,在学习了骨的成分和物理特性后,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保持坐、立、行、走的正确姿势。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把知识学活,又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生物学基础知识的理解。经常训练,必然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我们要充分利用周围的环境,所见所闻,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之后,要经常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如利用电视、录像、电化教学等使学生开阔视野,谈谈生物与生活,参加实践、组织学生到农田进行土壤的酸碱度的实地调查、测试,以及对 学校的绿化进行综合评价,通过田间、校园等实验调查,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五彩缤纷的生物世界。 生物教学的有趣可以为培养初中生学习生物兴趣提供前提条件,即学生激动的学习情绪背景。至于能否使学生由此产生学习兴趣,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使学生激动的学习情绪体验稳定下来,成为稳定的心理状态,从而造成认识和情感方面的不平衡,形成学习需要,当学习需要在学习活动中得到满足并伴着愉快的情绪体验出现后,才能产生学习兴趣.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信息的主动获取者和加工者,是以自身的力量去主动作用于教师的教,是学习的内因。只有当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时,生物教学才能生动活泼,富有成效。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积极探索如何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是符合新课程的要求的。 (一)创设情境,诱发学生主动探求 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爱学、乐学、会学、善学。因此,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多展示教学非凡的魅力;要善于利用初中生的求知欲和好动的特点,巧设疑问,创设悬念环节情境,激发学生探求生物知识的强烈愿望,为教学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 如,在学习“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这一节时,创设问题情境:“如果请你帮幼儿园的老师想个办法,让孩子们知道手上就有细菌或真菌,饭前必须洗手,你有什么办法?”学生就会设身处地的想办法用生物学知识去帮忙,如配制培养基,在手心、手指采集细菌,检测不同环境条件对比实验,观察菌落形式等。又如在学习“人体的呼吸”这一章时,提问:“刚刚出生的婴儿就会啼哭。如果婴儿没哭出来,那医生可要着急了,就会拍婴儿屁股,让他哭出来。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呢?”学生马上来了兴趣,迫切想知道答案。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情境中,主体意识将逐步得到培养。 (二)给予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参与确定学习目标 目标是行动的指南。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如果了解了教学目标,明确了学习方向,就能有效地调动各种感官相互协作,朝着目标迈进,并能不断地反馈、检查、矫正、调整、优化学习探索过程。否则,只能被老师 “牵着鼻子走”,盲目探索,无所适从,被动参与,降低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学习目标的揭示,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当然,学习目标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由于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加之新课程的初中生物教材图文并茂、浅显易懂,在某些专题的教学前,教师可先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自学提纲,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提出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习“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时,先向学生提出以下几个具体的思考问题:蚂蚁能“搬家”,小猫会吃东西,小狗会睡觉,动物的这些行为需要人去教吗?是不是出生之后就会的?“鹦赋学舌”是天生的吗?再结合课本中富有趣味的资料分析,让学生沿着“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课题去提出什么行为是“先天性”,什么行为是“后天经过训练的结果”。然后进一步思考“学习行为越多,对动物的生存就越有意义吗?”学生在足够自主的学习空间中,经过加工、组合、提炼,形成教学目标: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此外,还可以通过师生合作,共同确定出教学目标。通过适当方式,让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有利于学生明确探究方向,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方向性,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 (三)给予学生足够的动手操作体验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知识的本身就是活动,动作和思维密不可分。”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双手实践的东西。恰当的动手活动,能变隐为显,化静为动,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充分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明白动态形成的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和深刻性。 生物学本身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对课标要求的“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探究”、“进一步探究”、“实验”、“调查”、“设计”、“模拟制作”、“制作”、“技能训练”和“课外实践 ”等探究活动一定要落实到位。教师应创设引人的情景,提供适当的线索及方法,鼓励学生广开思路,设计多种方法给予学生足够动手操作的体验,开展探究活动,使这些活动真正起到提高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动手能力、收集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判断的能力的作用,让学生在失败与成功的体验中发展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初中教学中,教师还要针对学生好动、好玩、好奇,乐于模仿的特性和思维带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应多设置一些实践性活动,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动手参与。例如在《生物学》七年级下册中,全书就是一章内容《生物圈中的人》,因此非常容易在课堂上开展活动。如在学习“运动系统的组成”时,让学生在课堂上做一做屈肘和伸肘的动作,感受一下这个动作是靠哪些结构完成的;在学习“呼吸系统的组成”时,让学生做深呼吸的动作并将双手分别放在胸部和腹部,体会一下胸腔和腹腔的运动与呼气和吸气的关系;又如在学习“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这一节时,通过学生游戏:“拍手”和“抓手”、缩手反射和“看到解剖针就害怕”以及分组完成膝跳反射的测试,学生就很容易领悟出反射的概念。再如,在关于空气中尘埃粒子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可以分别通过实验探究的操作活动,比较出楼层高矮、雨天前后、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等条件下尘埃粒子的数量。这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同样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四)在合作互动学习中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 人的受教育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研究表明,人的社会化的关键和最终结果在于其个性化的形成,在于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而社会化的一个有效途径便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因此,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学习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合作学习既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集体精神。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实际情况。如一些相似易混的知识点;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概念的关键处,都可创设质疑问题的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互动学习。 例如,对于食品保存,学生并不陌生,但是要学生讲出细菌、真菌与食品保存的原理来,就不容易了。在学习“细菌、真菌与 食品保存”这部分内容时,在观察与思考的基础上,可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片引导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启动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大多数小组都说出了5种以上的食品保存方法,例如:脱水法、渗透保存法、腌制法、巴斯德消毒法、罐藏法和真空包装法等。并能认识到防止食品腐败主要是把食品内的细菌和真菌杀死或抑制它们的生长和繁殖。 总之,在创新教育理念下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善于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真正地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实到生物课堂教学的各个具体环节中,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素质。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浅谈在初中生物与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翻开历史的长卷,古往今来,德育这个词语比比皆是,比如,在学习中、工作中。其实,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教育现象,具有一定的社会性。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德育在教学中尤为突出,因为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一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现阶段的学生正缺乏这种观念,就对初中生物和地理学科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做一下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初中生物;地理学科;德育;渗透 一、在初中生物和地理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意义 当前,初中生物和地理的教学模式较为固定,不仅注重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求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使学生整天处于学习压力的氛围中,缺少了主动学习的热情,对初中生今后发展极其不利。那么,如何才能打破这种僵局?这就需要老师改变教学观念,例如,在进行生物课教学时,因为这门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老师完全可以采取先实验后教学或边实验边教学的教学模式。通过实验,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和沟通,不仅学会了知识,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还增进了同学之间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会处于被动状态,而且还让学生感觉到浓厚的科学氛围,体会到科学的谨慎性和严谨性,从而使学生在生活中多了一些严谨,少了一些粗心。学生对自己国家的科学技术和科学家产生高度的感慨与崇拜,从而让学生对自己的国家更加的热爱。其实,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反应就是德育的关键所在,所以在初中生物和地理学科教学中,老师要做好德育渗透,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德育渗透的方法 1.总结性渗透法 在初中生物和地理的学科教学中,许多老师的教学方法都存在着盲目性与分散性的问题,缺乏教学中的归纳与总结,从而导致当完成教学时,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其实,老师应该把有关德育方面的授课内容结合在一起,然后再把德育融入课程里,达到一劳永逸的效果,简单地说,就是老师在教学中把德育渗透和教学中所有有关德育的知识放在一起讲。 例如,老师在讲“初中一年级地理”课时,先把本书所要讲的内容进行一下总结,让学生对本书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初中一年级地理主要内容是世界地理,讲一些地球和地图的基础知识。在世界地理概况中,以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类及其活动为线索,使学生了解世界的海陆分布和地表形态,世界的气候和陆地自然带等基础知识;了解世界各种自然资源、居民和国家等概况,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现状,从而初步认识人类、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使学生意识到人类要想在世界上很好地生存,就必须有保护好周边的环境的良好意识。 通过在地理教学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与地理学科之间是密不可分的,更加明确学习地理的重要性与价值。学习地理不仅可以了解地球上各地区的环境、自然、人文特征,还能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与保护大自然的责任和使命感,进而衍生出热爱祖国、关心和爱护人类环境的意识和行为。 2.隐藏性渗透法 在初中生物和地理的学科教学中,老师应该根据课程的安排,在教学过程中把德育隐藏在教学内容中,然后在授课时,在适当的讲课内容中渗透一些有关德育方面的内容。 例如,在讲初中生物第二单元的第三节“观察动物细胞”时,其中有些科学家需要老师去介绍,譬如:施莱登和施旺是如何发现细胞学说的、并且在研究过程中是如何做实验的以及做实验的次数,通过老师的介绍,学生对科学家产生了仰慕和崇拜之情,并且自己也想成为像他们这样的人,从而更加地崇尚科学、热爱科学,使学生的个人素养有了进一步提升。 3.联系实际渗透法 在现今的初中教学中,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对科学的认知、思想的觉悟、个人修养、实际生活情况和学生的年龄、理解能力等,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有关德育方面的内容的渗透。 例如,在讲初中地理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时,主要讲完善运输业,怎样去发展农业和工业的现在发展如何以及分布情况。知道主要讲的内容后,老师根据学生生活的周边环境去让学生观察了解现在的运输状况、农业发展状况等。通过了解,学生感觉到了当前生活与发展的状况并不理想,从而让学生生成想改变自己的家乡,甚至改变国家发展进程的想法,使学生热爱国家的心情进一步提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学习成为优秀的人才,为自己的祖国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在初中生物和地理学科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初探 摘 要:笔者通过预习指导,现场操作示范及实验操作考查等方法,强化了生物实验课教学,使毕业会考优生率达90%以上。 初中生物新教材学生课堂实验共37个,这充分体现了生物教学大纲指出的“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努力创造条件,结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克服困难,完成大纲、教材规定的课堂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素质,提高生物教学质量,是我们生物教师的责任。自己经过三年的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1 明确实验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心理学告诉我们,目的是人采取行动的结果,而动机则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动力。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自觉地产生动手实验的内部动机,实验效果就会很好。但是初一、二年级学生好奇、好动,对实验陌生。有的学生认为上实验课好玩,缺乏科学态度,有的学生认为升学不考,学习目的不明确,这些都给实验课组织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实验前除要求学生明确教材上的实验目的外,还要明确该实验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应用。如上显微镜使用一课时,提出医生对贫血、癌症等疾病的诊断,除看、问、查以外,还要通过化验,用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对病人患病部位的细胞组织等进行病理诊断,才能得出结论。没有科学手段会使病人误诊,严重时会危及生命,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同时介绍显微镜在工、农、医学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树立科学态度,提高学习兴趣,这样有利于克服组织教学难的问题。 2 指导学生掌握实验步骤的方法,规范操作。 实验步骤是学生动手规范操作的要领,只有理解、掌握才能规范操作,实验才能成功。因此实验前指导学生预习,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抓住每一步的关键词语串通于实验步骤之中可以收到好的实验效果。如显微镜使用过程中的“三个一”:一、安放距桌边一掌(5-7cm);二、对光要目(目镜)物(物镜)通光(通光孔、光源)一直线,光强用平面镜,光弱用凹面镜;三、观察时标本对孔正中距离物镜一厘米,视野中出现标本颜色或杂质时观察目标即将到位,微调粗旋镜升降,细旋校象清晰,找不到目标时缓缓移动玻片标本即可找到。教师规范操作一步,边讲该步的注意事项,边让学生模仿操作一步,教师巡视,及时表扬规范操作快而且准确的学生。纠正错误操作,如用左眼观察时,纠正学生用右眼观察或闭着右眼的习惯,转动转换器时,纠正扳物镜的错误操作。这样学生很快对好光,观察到标本在视野中的图象。用完显微镜擦干净外表。转动转换器,把物镜偏两旁,放回镜箱原处。制作临时装片的实验,先将擦滴取展盖染的实验步骤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看书了解每一步的涵义,圈上关键的词语,教师再讲每一步的涵义及注意的问题,边操作边叫学生模仿操作。然后强调注意事项。滴一滴清水,太多易外溢,太少易出现气泡。取材薄而透明透光易观察,展平防重叠,轻盖防气泡。气泡与细胞的区别,气泡圆边厚黑,中间亮白,轻压变形。这样学生很快掌握步骤、要领,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自己制作临时装片中的细胞,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细胞膜紧贴细胞壁,在光镜下看不见),然后绘出细胞结构图。这样学生就达到了实验的目的要求,兴奋不已,终生难忘。 初一九八级一班59名学生中有32名学生在北碚区初一下期末统考作文《我最难忘的一节课》题目中写了《我最难忘的一节生物实验课》。生动地说明了生物实验课对学生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 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是进行实验的基础,而对实验现象的认真观察,是达到实验的目的、探索实验结果的关键。但学生在实验中往往重视操作,忽视观察、分析。如在解剖鲫鱼的实验过程中,学生认为解剖完了,实验就做完了。针对这一问题,我在实验前编好实验指导,要求学生预习实验时准备好硬纸板,在一定的位置写上鲫鱼各器官、系统的名称。做解剖鲫鱼实验时,先让学生观察鱼的各种鳍在游泳中所起的作用。然后,按步骤规范操作解剖,将观察后的器官,系统解剖放在硬纸板写好的相应位置上,并在实验指导的空白处填上相应的结构及功能,教师检查评分。我在下一节课前5分钟小测验,结果181名学生有160名均在90分以上,其余在80分以上。这样通过学生动手、动眼、动脑、观察、分析思维,培养了学生认真的科学态度,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4 对教材要求掌握、难度大的实验进行考查。 我们在初九七级4-6班,初九八级1-3班进行了实验考查,如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探究种子成分,鲫鱼的解剖等。在上完植物的基本结构后,对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实验进行考查,这个实验既考查了显微镜的使用,又考查了临时装片的制作,也考查了对细胞结构的认识,为后面的生物实验打下基础。我参照了高中毕业生物实验考查《显微镜使用和临时装片制作》的方式及评分标准,三分之一的学生在5分钟内完成,评90分以上;多数在8分钟内完成,评80分以上;极个别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评60分。这样通过实验考查,促使学生认真预习、复习、动手操作。对实验操作差的学生及时发现,加强个别辅导,做到人人过关。这样克服实验仪器少、学生多、难于动手的矛盾,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生物课的兴趣。综上所述,通过实验教学,培养了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认真的科学态度,发展智力,提高了学习生物的兴趣,从而提高了生物教学的质量。如初九六级3-6班171人参加市毕业会考,平均成绩88 8分,优生率90 2%。其中四班人平94 2分,优生率95%;满分有八人,占全区的三分之一。初九七级5-6班116人,参加市毕业会考及格率100%,平均92 1分,优生率91 5,其中五班人平96分,优生率95%,满分6人。 通过几年的生物实验课教学实践,我体会到生物实验课对提高生物学科的教学质量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自己决心将实验课的改革,继续深入进行下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论“目标”的初中生物学教学策略的创新机制 教学不可缺失了清晰的目标,初中生物教学亦不能例外。从初中生物课教学现状来看,课上挺热闹的,尤其是公开课被实验、视频、图片、模型、标本填得满满的,课上看上去轻松、有趣,但是课后效果低下,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笔者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灌输式教学有弊端,不过,生物课不是观赏课,毫无目标地让学生随意去学显然也是无效的。我们的教学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通过目标的制定让学生找到知识学习的“相关性”,实现生物知识、能力和情感有效的、定向的发展。本文就该话题进行简单的分析望能有助于教学实践。 一、合理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 对于一个学生而言,知识和能力目标是否达成是显性的,也是可以通过考试进行考量的,所以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仅重视知识与技能目标,教学目标处于单维度不利于学生全面的发展,很多学生在校成绩很优秀,步入社会就什么都不会了。为此,新课程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即除了知识与技能目标外,教学目标还增加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隐性的教学目标。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表明,三维教学目标相互之间有着很强的联系,知识的获得、技能的提升都需要经历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离不开正确方法的指导,情感和态度又是学生能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在良好情绪的驱动下,学习过程才会变得轻松又有节奏,提高知识获得的效率。我们在初中生物每节内容的课堂教学之前就必须正确。 2.准确定位 每节生物内容的教学,教学目标都应该各有不同,准确定位是教学有效的前提。那么如何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呢?笔者认为必须将教材、课程标准、学生的学情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综合的考虑。如“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这节内容,从其在教材中所处位置来看该节内容是“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的第一节,教学内容的重点有如下几个:(1)制作洋葱表皮临时玻片标本;(2)正确使用显微镜对洋葱表皮细胞结构进行观察,通过自主观察实现对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进行有效地识别;(3)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细胞的功能有所了解;(4)理解细胞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结合这些教学重点内容,目标如何制定还要看看学生的具体学情,此前的生物课学习中,显微镜的使用和制作临时玻片学生已经学过,基本方法已经掌握,可以作为本节课知识学习的基础和技能发展的起点。具体的教学目标可以综合上述几块分析进行科学的设置,确保教学目标简明且可达成。 二、实施和达成教学目标的策略 1.“知识目标”问题化策略 每个知识内容都有不同的要求,分为了解、理解和应用等几个层次目标。那么这些知识目标如何实施和达成呢?笔者在教学中采用问题教学法组织知识教授,将知识隐喻于具体的问题中,通过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发现、理解和内化。 在具体知识内容的教学中,将每个知识目标转化为一个主问题,再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和能力水平将主问题拆解为若干个引导学生思考和学习的过程性问题,问题的设置必须与教学重点内容紧密联系,问题的呈现形式简洁、清晰,问题的难度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在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和能力的提升。 2.“能力目标”操作化策略 生物是一门自然科学,生物知识的获得都经历了一个观察、实验、总结的过程,“过程与方法”的能力目标应从学科特点出发,将目标投放在具体的操作中,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设动手、动眼的机会,在操作中熟悉基本实验器材的使用,掌握实验操作要领和实验探究的一般方法。 当然,也不是让学生漫无目的的瞎操作,在学生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我们教师首先应该帮助学生一起理顺实验步骤,适当地时候可以采用示范的方式确保学生的操作正确性,设置具体的观察任务和问题引导学生有目的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提高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知识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来的,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生物学习自信心和成就感。 3.“情感目标”过程化策略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体验式学习,不仅仅知识和能力的提升要让学生自主体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不可以采用说教的方式,而应该在具体的知识学习过程中进行渗透和浸润。 (1)我们在课前备课时应该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元素,多维度整合教学资源,精心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知生物世界。 (2)倡导教学过程动态化,给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以学生为主体,任务和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在解决问题——生成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循环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及创新意识。 (3)将课堂知识学习与生活有机联系起来,在观察和参与丰富多彩的“生物”活动中体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初中生物比较法教学探索 初中生物比较法教学探索 生物比较法教学,是指按照事物对立统一规律和人的认识规律,将复杂多样的生命现象和本质,进行分析鉴别和综合比较的教学方法。比较法是研究生物学的重要方法,也是生物教学的重要方法,是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 一、生物比较法教学的作用 初中生物学,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讲述了各种生命现象和规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能举一反三、全面系统准确地认识掌握概念,并从各个概念中找出生命活动的规律,将知识融会贯通,这是生物教学中的一个难题。采用比较法教学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说,大致有如下几方面。 1.可使学生在已知概念的基础上,迅速而准确地由此及彼,去认识未知概念,获得新的知识;扩大原有知识的范围,加深原有知识的程度。如讲细菌的营养方式——异养型,先用绿藻的自养方式作对比,引出异养的含义。 2.可使学生牢固地建立起知识的内部联系,把一些零碎的知识组织起来,使之系统化。 生物学知识,本来有它固有的联系,但在教材编写时,不得已将它们分割开来,编入不同章节中。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将分散了的系统的知识适时相应地集中起来,阐明复杂多样的生命现象和规律间的关系。如讲动物的进化规律时,把各门动物的神经进行比较,就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动物之间有着一定的亲缘关系,是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进化的。 3.可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中学生认识事物时,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对那些相近的概念、成双成对、成列成排、前后联系的名词混淆不清,琢磨不定。有比较才能鉴别,一切事物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在教学中采用比较法,突出一方,找出它们的异同,就可避免混淆和张冠李戴。如讲穗状花序时,用总状花序作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可使学生清楚地掌握这一对概念。 4.比较法能起到或加强直观作用。 比较法能使抽象微细的生命现象和规律具体形象化,我们也称之为“对比直观”。如借用学生们所熟知的一般事物,比喻生命现象或规律,如说草履虫象草鞋,大草履虫有一个透明略呈肾形的大核,等等。这样,使学生对微细抽象的生命现象,有一个直观形象。比较法还能加强直观作用。如将蜥蜴的肺结构图同青蛙的肺结构图比较,能使学生具体深刻地看到蜥蜴肺泡数目增多,深切地认识到蜥蜴肺的呼吸作用能够满足整个身体对氧气的需要,因此适于陆地上的生活。而青蛙还需要皮肤辅助呼吸,仍然离不开潮湿的环境。 5.比较法是培养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 比较法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石,即比较是一切逻辑思维的方法。任何事物的特点必须在相互比较中才能充分地显示出来。因此,采用比较法,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学生必须用比较法,从逻辑上找出对比之项:作用场所、作用条件、反应物、生成物、能量转化等等,然后分析出对立面和统一面,得出答案。并从中看出二者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比较法的类型及其运用 中学生物学主要是讲述生命现象的共性和个性,都是科学家们经过反复比较,从理论上概括总结出来的。生命现象之间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纵横交错,网络复杂。生命现象的多样性决定了比较法的多样性。一般的比较法有类比、列比、历比、寡众比和综合比。 1.类比。就是根据生命现象和规律的系统性,进行类型或类别比较的方法。根据被对比各点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类比法又分为类型比较法和类别比较法。前者是把同类的各个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比较,找出共同性和相似性,进行归纳教学的方法。如学生已学过了地上茎的知识,在讲授地下茎时,将其特点分别与地上茎特点作相应比较,或者让学生把两个实物对比分析,这样可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学似地获得新的知识,建立起同类的概念。后者是把不同类的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比较,找出特殊性和差异性,进行分类的教学方法。如绿藻和兰藻的比较,鲸和鱼的比较,可使学生在原有一类知识的基础上,获得另一类新的知识,扩大原有知识的范围。 类型比较法和类别比较法关系密切,常相互配合,同时运用。求大同,归一类;找出特点,分门别类。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对比各方既是具有共同特征的一大类,又是具有不同特点的二类或多类(小类)。 2.列比。列比就是把相对独立的互为并列的几个生命现象进行比较的方法。如:绿色开花植物的各种根(或茎、或叶、或花、或果实)的比较;昆虫纲各目动物口器的比较;等等。可使学生从中清楚地认识到繁多的生物器官与其功能和环境条件相适应。 3.历比。历比就是从时间上和空间上,将某一生命现象发生发展历程分阶段进行比较的方法。如将高等植物各类的根(或茎、叶),按进化程序比较,可帮助学生具体生动地认识到:植物的进化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历程。又如把鱼纲、两栖纲、爬行纲和哺乳钢的心脏(用挂图或模型更佳)比较,这样,学生就不难看出脊椎动物心脏的分隔变化,即由一心房一心室到二心房一心室至二心房二心室。有力地证明了动物也是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历程。 4.寡众比。寡众比就是将同类中的一事物同众事物比较的方法。一般以一事物为圆心,与众事物分别比较,而众事物之间不进行比较。如把茄科与锦葵科、蔷薇科、十字花科的主要特征分别进行比较,强化对茄科主要特征的认识和记忆。在分章节复习时,也可把其中的一种器官(或组织、或系统)同多种器官(或组织、或系统)分别比较。强化其一,巩固其他。 5.综合比。综合比就是把一系列的各个生命现象的诸方面进行比较的方法。一般用在总复习末期,将一本教材(或一编)的内容,分纵类和横行,综合整理,分析精炼,列出一览图表,让学生灵活运用上述各种比较法,掌握个别和整体知识的网络关系,积零为整,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化。如六大类植物类群的主要特征比较等。 三、运用比较法需注意的问题 1.选准比较因子。比较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虽然很广泛,但不是任何两个事物都可以用来作比较的。只有具有比较意义和条件的双方,才能确立为比较对象。一般要符合如下比较的基本条件: (1)同类不同种的生命现象和规律的比较。如:一种植物体与另一种植物体;一种动物体与另一种动物体;一种植物群落与另一种植物群落;一个动物类群与另一个动物类群。它们分别隶属于同一大类中的不同小类。比较的目的:求其异同,寻其特点。 (2)非同类事物的比较。非同类事物的比较,属于借比。如:双子叶植物叶脉呈网状,栅栏组织象栅栏,海绵组织似海绵等。比较的目的:借以说明某些难于想象的事物,使学生理解某些抽象的事物。 (3)本质特征相同或相反的生命现象和规律的比较。如:动物进化原因与植物进化原因;呼吸作用实质与光合作用实质等相比。 2.贴近学生思维要求。运用比较法时需“驾轻就熟”,“就地取材”,不要找那些学生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对象,更不要找那些比本体还要复杂,令人费解的对象。如:比较蜂群中蜂王、雄蜂、工蜂的区别。引导学生分别从三种蜂的身体大孝卵的受精情况、蜂房大孝幼虫期食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及职能等加以比较。 3.灵活综 合应用。 由前所述,比较法虽分几种,但它们是相互联系,纵横交错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在生物教学中,可根据知识的特点和需要,灵活运用。 总之,生物教学中利用比较法教学的因素和内容很多,关键是教师要善于总结和把握,有意识地利用比较法的优点,使它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初中生物教学情景 [摘要]:本文论述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初中生物教学情景的方法,主要包括利用网上文字和图片资源创设教学情景,利用flash动画创设教学情景,利用自制PowerPoint课件创设教学情景和利用电视录像创设初中生物教学情景。 [关键词]:教学情景;生物教学;现代教育技术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不只是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让学生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的影响。生物教师应当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生物学科教学之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创设生物教学情景。情景是指对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产生影响的各种情况,既包括学生内部的情况,也包括学生外部的情况。情景教学就是利用具体的场景或所提供的学习资源以激起学习者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情景的创设可分为提供具体活动的场景和提供学习资源两类。前者以语言为基础,借助环境氛围、动作表演等使学习内容与相应的情景相结合,有助于学生从整体结构上感知和把握学习内容。后者指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学习资源和自主化、协作化的学习环境。初中生物学,主要学习感性的、浅显的、侧重生命现象的基础知识。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生物教学情景,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传统的、低效的教学模式变得生动、高效,可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对生命规律的研究兴趣。根据自己多年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生物教学的体会,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初中生物教学情景的方法。 一、利用网上文字和图片资源创设生物教学情景 互联网上最丰富的资源是文字和图片,在生物课的教学中,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景,既可以拓宽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又可以使学生受到感染和启示,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寓教于乐的教学优势,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从网上搜索一些名人轶事、历史故事及动植物趣事,为学生提供教学情景,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所讲知识。如在准备“遗传与变异”一节的教案时,从网上搜索到近亲结婚与遗传疾病的典型例子“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的家史”“达尔文的悲剧”等。课堂上,当讲到“禁止近亲结婚”时,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中国有句古话:近亲结婚亲上加亲。可是国家婚姻法却明确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禁止结婚。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等学生讨论后,再给学生讲述,近亲结婚到底有多大危害。笔者列举了这样两个事例:1840年2月,21岁的维多利亚女王和她的表哥(舅舅的二子)阿尔伯特结婚,婚后给她的个人生活带来了巨大不幸。他们生下的9个孩子中,有3个患有遗传病----血友病,其他人是血友病基因的携带者。真是无独有偶,1839年,30岁的达尔文与他的表妹爱玛结婚,爱玛是他舅舅的女儿。谁也没有料到,他们的6个孩子中竞有3人中途天亡,其余3人又终身不育。到了晚年,达尔文在研究植物的生物进化过程时发现,异花授粉的个体比白花授粉的个体结出的果实又大又多,而且自花授粉的个体非常容易被大自然淘汰。这时,达尔文才恍然大悟:大自然讨厌近亲结婚。向学生讲解这些名人的沉痛教训,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近亲结婚会导致遗传病,所以是应当禁止的。又如在讲“环境保护”一节时,从环境保护网上下载一些有关环境保护如“赤潮及其危害”“酸雨及危害”“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环境激素污染的现象和危害”“过度排放与污染”等的文字材料及图片资料,可以使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让学生看到他们平时看不到的东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充分利用网上资源,使教学内容充实,资料丰富,把抽象的内容直观化,自然会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帮助学生理解的同时加深记忆。 二、利用Flash动画创设生物教学情景 计算机多媒体以其极强的交互性和模拟功能显示出它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和静态图片相比,Flash动画有声情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等特点,它可以创设课堂教学所需要的情景,如再现生物的生理特点、生理结构及生活环境。因此,Flash动画成为创设教学情景很好的工具。利用Flash动画可以把学生平时看不到的微观结构和学生不易理解的、语言不好表达的抽象内容(如微生物的结构及生殖过程,光合作用过程等)展现出来,产生直观效果,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在生物教学中运用Flash动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Flash动画可以自己制作,也可以从网上下载。自制Flash动画进行教学优势较大,这样教师可以结合本人教学的经验,能更好的把握其形式和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特点,使制作的Flash动画内容更加适合生物情景教学的需要。如可以自制“水螅的出芽生殖”“细菌的分裂生殖”等。在讲授“腔肠动物”一节讲到水螅的生殖时,可以向学生演示自制的Flash课件“水螅的出芽生殖”。动画中,水螅的母体上渐渐长出一个小芽,小芽长大,当长成一个小水螅后,从母体上脱落下来,从此这个小水螅开始了新生活。课件中设置有播放、暂停及重播按钮,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进行控制,可以重播,也可以暂停插入讲解。 虽然自制课件适合自己,但教师把要用的课件都做出来是不可能的。平时上网时注意把与生物教学有关的课件下载下来,需要时可以方便使用。例如,笔者下载了课件“细胞”“光合作用”“气体交换”等。当讲授“细胞”一节时涉及到细胞的生理活动,即细胞的吸水与失水。如果采用以往的教学手段,讲课时总是用挂图或模型,且要带上实验器材给学生演示,翻来复去地讲多遍,仍有学生不理解。现在用下载的Flash动画来显示整个细胞吸水与失水的过程,既简单又快捷,而且由于使用大屏幕投影,即使后排学生也看得真切、看得明白。必要时加上教师的讲解,整个教学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三、自制PowerPoint课件创设教学情景 与文字教材、传统的挂图、投影片等教材相比,多媒体课件具有表现力强、交互性好、知识的组织形式更佳、信息量更大等优点。在市场上购买的课件有时不太适合自己教学,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制作教学课件,而电子幻灯片PowerPoint是现代教育技术中制作简单、使用方便的一种技术。 利用Microsoft PowerPoint制作课堂教学幻灯片,既可以声、文并茂地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同时PowerPoint还有许多优点----不仅可以显示文字、图片,还可以播放声音、制作动画效果,在需要时还可以进行超级链接,方 便地链接到需要的内容;它可以插入背景、插入音乐,在教学中使用效果也相当好,并且可以按照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设计整个教学课件的内容。如在讲“种子的结构和成分”时,笔者用自制的PowerPoint课件“种子的结构和成分”,课件中插入了很多种子的结构图片,不但清楚地讲解了双子叶植物菜豆种子和单子叶种子植物玉米种子的结构,又将它们的胚的各部分进行了对比,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PowerPoint课件中插入验证种子各种成分的实验录像,更让学生身临其境。在讲授这节课时,利用自己制作的课件,可以使教学重点和难点轻易地得以解决。又如讲授“人的神经系统”一节课时,由于神经系统比较抽象,且概念较多,学生平时很少接触这些东西,不好理解,所以把“神经元的结构模式图”“脑和脊髓里的灰质和白质”“神经冲动传导的示意图”等制成PowerPoint课件,利用它们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色彩鲜明的图像,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视觉和听觉并用。课件中还补充了大量的练习题,扩大了课堂知识的容量,提供了学生课堂练习的机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在课堂上就可以很好的解决重点、难点。。 四、利用电视录像进行生物情景教学 如果说Flash动画是形象逼真地表现生物的生活状态的话,那么电视录像则是把活生生的生物现象重现在学生眼前,它在生物情景教学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恰当利用电视录像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境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和启示,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应当在平时注意生物录像资料的收集,可以从电视上录制到很多能用于生物教学的内容,如中央电视台“人与自然”的部分节目、中国教育电视台的生物课堂以及各地电教馆的教学实验录像带如《动物解剖》和《植物实验》,还可以购置如《趣味生物奥秘》《海洋馆》《鸟的世界》等录像光盘;如果有校园网,还可从网上下载教学录像,如笔者从河南大学网站上可以下载生物科教专题“人类生殖”“细胞”“生物的形成”等录像内容。结合教学内容,合理地运用录像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例如在讲授鱼类、两栖类、鸟类等课时,可以使用这些录像带,这些录像资料使用很方便,效果也很好,可以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更加接近现实生活的教学情景,能把学生带入神秘、奇妙的生物世界,引导他们主动学习。在笔者讲到海洋鱼类时,播放了《海洋馆》,学生看得如痴如醉,神情专注。又如,讲鱼类解剖时,教师不可能把鱼缸搬到课堂上,即使能搬,坐在后排的学生也不一定能清楚地观察到细节,这时用录像带播放鱼类生活的镜头,展示鱼在游动时鱼背鳍的作用、尾鳍的作用、腹鳍的作用,这种教学效果比观察真鱼还要好。讲解鱼的解剖时,播放解剖鲫鱼的全过程,电视录像中详细讲解了解剖鲫鱼的方法,镜头还展示了鱼体内部结构和解剖的细节等。在播放的同时,教师可以暂停进行讲解,强调重点,也可倒过来重复播放,让学生多次观看重点难点内容。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容易接受也乐于接受,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初中生物学的三类实验课教学 在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中,选择适合于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特点的实验方法是至关重要的。从初中生物学实验的内容来看,主要有形态解剖实验、分类实验和生理实验三种;从实验的类型上划分,可分为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和实习三种,而其中学生分组实验所占的比例最大。根据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的特点,可将学生分组实验分为验证式实验、同步式实验和探索式实验三种类型。 1验证式实验----先教课后实验 验证式实验是以验证为目的,先讲新课后的实验的一种方法。其基本的程序是:复习知识教师示范或讲解操作学生动手实验验证知识。这类实验一般编排在有关课文之后,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很多,观察操作要求较高,实验的内容比较复杂。例如:教师用两课时讲授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然后利用两课时组织学生仔细观察细胞并做实验。此外,像“观察根尖的结构”、“观察叶片的结构”等实验也采取这种方式进行教学。 在验证实验课中,实验的内容都是学生已知的,实验课的程序和知识脉络比较容易,通过实验能起到验证和巩固知识的作用。但是,从培养学生的生物能力来看,它的不足之处是结论和程序都是学生已知的,只是“重新体验其过程”而已,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2同步式实验----边教课边实验 这类实验把讲授新课和实验结合起来,讲课与实验操作同步或交替进行,即讲授内容与实验内容是同步的。它一般编排在有关课文之中或之后,所需的基础知识较多,并且实验的内容与讲述的理论知识关系相当密切,学生需要通过实验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之后,才能将观察结果上升为理性认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如:“观察种子的结构”、“观察叶芽的构造”、“观察花的结构”、“观察水螅”、“观察蚯蚓”、“观察常见软体动物”、“解剖青蛙”和“解剖鲫鱼”等,均可采用同步实验的方式进行实验教学。 在同步式实验中,教师要把教授新内容的任务和实验课的任务融合在一起,通过科学研究的过程使学生学习生物学基础知识,同时培养其基本技能和能力。因此,此类实验课教学程序的设计以及教学内容的合理组织尤为重要,是实验课成败的关键。首先,教师应精心设计好本节课的教程,做到手段多样而不繁琐,内容丰富而不杂乱,即:将实验的观察、操作等环节穿插于讲述、理解、思考与总结之中,并力求两者衔接自然而合理,做到教学思路清晰,知识脉络一目了然,符合初中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以“观察水螅”一节课为例:本节课的知识点有5个,即:①外部形态;②内部结构;③捕食和消化生理;④神经结构与应激性;⑤生殖生理。围绕知识点,教师可设计这样的达标程序: 教师设问:水螅有什么样的外形与体色?学生观察实物并 回答教师展图并板书总结:水螅形态结构特点。 教师设问:水螅体壁有几层细胞?体内有什么结构?学生 用显微镜观察纵切片学生回答教师展图、解释、补充板书总结:双胚层与消化腔。 教师设问:水螅如何捕食和消化食物?学生亲手释放活水 蚤喂水螅,并观察其捕食行为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总结:捕食消化。 教师设问:用探刺活水螅不同部位,它有何反应?学生操 作并观察学生回答教师解释总结:神经网及其特点。 教师设问:水螅用什么方式生殖?学生观察水螅的芽体 教师归纳:出芽生殖。 在以上整个达标过程中,教师的讲述与学生实验的组织条理清楚,学生眼、手、脑和耳并用,求知欲和主体意识得到充分的调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实验方式。 3探索式实验----先实验后讲课 探索式实验能充分体现启发式教学思想,是实践论在教学中的实际体现,它充分利用学生对新奇事物进行探索、调查、研究的心理,由教师向学生提出课题和实验方法,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操作、观察、思考和得出结论。其教学程序是:实验观察讨论分析获得结论。 这类实验一般编排于相关课文之前,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不多,实验材料易找,实验操作程序简单,实验方法通过学生自己阅读就能掌握。如:“探究种子的成分”、“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和“脊蛙反射实验”等均适合用这种方式教学。 这类实验课,把传授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三者统一起来,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使学生直接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开拓思维、求实创新,从而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在这类实验课中,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教师应巧妙设疑,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完成实验。 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是中学生物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课堂,应得到重视和加强。生物学教师应在这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实践,总结出适合于这3类实验课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真正发挥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功能,从而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关于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的几点探讨 【摘要】概念是生物学习的基础,也是生物学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其本身的抽象性、理论性,概念学习一直是初中生物教学的一个难题。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特点,采用适合学生的理解的教学方法,帮助同学们进行概念的记忆与理解。本文从联系事实、实验探究、类似概念对比等几个角度介绍了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 概念教学 一、联系生活,让事实成为学生概念学习的支撑 根据不完全调查显示,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希望老师在进行概念的教学时能够联系生活实际,的确,生物对初中生而言是一门陌生的课程,但是他们对生活中的一些与生物相关的现象并不陌生,老师可以使用这些事实来作为学生概念学习的支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生物学实例和感性材料,帮助学生从这些感性的认知中抽象概括出生物学的基本概念,最终形成一种理性的认知。例如当学习“绿色植物的一生”时,学习的难点之一就在于种子、根、茎、叶、花、果实的结构和功能,学生对这些生物学专有名词不熟悉,对植物各个器官的功能也没有一个理论性的全面性的理解,老师可以带领他们对生活中的一些植物如豆芽、菠菜叶、橘子等进行解剖实验,用显微镜观察,引导学生去观察不同的植物都有哪些组织结构,不同的组织结构有哪些功能,这些功能在生活中的体现是什么。可以将实验的现象、结论整理成表格,让学生进行归纳分析,最终从实验中概括出器官的概念,即由多种组织构成的,能行使一定功能的单位。与事实、生活相联系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知识形成的过程,加深他们的印象和理解,还能够锻炼他们观察、分析的能力,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 二、通过实验研究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生物学科作为一门科学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是其基本要素,也是生物学的基本语言,有68%的学生都希望在概念教学的同时辅以实验教学。老师要抓住实验与概念的结合点,让学生在实验现象的观察中去理解概念的内涵,从而去思考、掌握概念。例如在学习植物的生存环境时,老师可以给一些指导,让学生自己去观察,那些长在树荫上下的植物大多叶片比较小,而那些有明显主干的植物大多长在阳光比较充足的地方,让学生自己去观察阳光、水、土壤等不同的因素对植物生长产生的影响效果。又如在学习生物最基本的单位——细胞时,书本上有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但是这样的实验实际意义不大,老师可以将人口腔上皮组织细胞观察实验与洋葱表皮观察实验进行对比。在观察人口腔上皮组织细胞时,第一次观察后可以将生理盐水换成清水再观察,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人口腔上皮细胞在清水环境中会破裂,而洋葱的表皮细胞不会,同时引入动植物细胞的区别的概念,原因就是植物的细胞壁对细胞的形态有保护和支持的作用。通过这个实验,不仅让学生对于细胞的相关概念有了一个更深刻的了解,学生对于细胞壁与细胞膜在结构与功能上的区别也有了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此外,老师还可以通过一些探究性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的观察自己总结生物学概念和规律,形成一个自我的认知体系。探究性实验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由老师指导学生动手,将义务教育的内容与科学探究相结合,重证据、重数据、重分析判断。例如在学习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时,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探究性的实验让学生去完成,如让学生探究水温与金鱼的呼吸次数,通过金鱼鳃的开闭来计算呼吸的次数与频率,通过控制水温的变化来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在观察中自己记录数据,最后将数据以图形的形式表现出来,那么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也就一目了然了,老师再用语言将概念表达出来。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精神,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 三、进行概念的对比学习,避免概念的混淆 在生物的学习中,需要掌握的概念有很多,而这些概念要么在字面上具有相似性,要么在表述上、过程上有相似性,学生很容易混淆。例如细胞的分裂和分化、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等,这些都是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老师针对这些概念可以进行对比教学,突出两个概念中的不同点,让学生更能够掌握概念的本质。例如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学习中,老师可以对这两个现象发生的 件、场所、原料、产物能量变化等都进行一个对比,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中发生的,而呼吸作用是在线粒体中发生的,光合作用只有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进行,而呼吸作用有光无光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和氧气,而呼吸作用产生水和二氧化碳。另外也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图形对比来明确不同的概念,如图,图形的第一部分是细胞分裂的过程,特点是细胞数目的增多,而第二部分是细胞分化的过程,特点是细胞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上形成一定的差异。通过这样简单的小图片,让学生对两个概念的区别一目了然,掌握起来自然更清晰,不容易混淆。 四、运用概念图,帮助学生构建概念体系 概念图的运用是一个阶段性的学习方法,是一种总结和温故知新。老师在每一单元、每一章节的学习之后,都可以和学生一起构建单元体系的概念图,将平行的概念、从属概念等进行归纳和对比,形成一个知识体系。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整合,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将相关的概念进行对比学习还容易让他们加深不同概念的印象,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优化初中生物教学措施,打造高效课堂 摘要:初中生物课堂是生命的课堂,是探索大自然间万事万物变化的课堂,而初中生物教学也应该是具有生命力的教学方式,不能拘泥于陈旧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思想,也不能简单地将书本中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应该扩展学生视野,采取更高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初中生物课堂中体验到生命的运动,体会到课堂的活跃,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教师可以运用情境教学、分层教学、开放教学以及实验教学四种教学方法,使得以学生为本的新课标教学理念被融入到生物课堂的教学中,打造高效的生命课堂。 关键词:高效课堂 初中生物 教学方案 实践对策 初中生物是一门实验学科,与人们身边的生活密切联系,并且涉及周围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新课程标准不断要求教学课堂应该“以人为本”,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下面,我将对四种教学方式加以研究,探索属于生命初中课堂的教学方法和措施。 一、情境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情境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并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的一种方法。情境教学法,可以创造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注意关注生活,体会生活中的一些细小现象以及生物的变化奥秘,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好奇心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地展开初中生物的学习,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学习到生物知识,并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比如,在学习“血液的循环”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真实的循环情境。利用动画效果,展现血液循环的整个过程,可让学生有更加直观、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教师讲解出体循环与肺循环之间的不同范围,以及循环过程的不同。利用多媒体进行情境教学,让初中生物的学习更加便利与直观,学生可以在观察学习之后,对血液循环的认识更加清晰,更加明了,增强了学习的效果,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师还可以展开问题式的情境教学,在课堂上顺应时机地对学生展开提问,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比如,在学习“昆虫的生殖与发育”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进行引导式的提问:“昆虫的有性生殖有几种方式呢?其中我们知道有变态发育,那么不变态发育与它有什么区别?”等等。通过问题,引导式地进行初中生物的教学。情境教学,教学思路清晰,并且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更高效地学习到知识。 二、分层教学,注重学生的差异性 分层教学,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在一个教学课堂中,班级中会有很多学生,而这些学生由于其所处的家庭环境、接受能力以及基础知识的掌握各不相同,就导致他们对新知识的掌握能力不同,其智力发育和接受知识的速度不同。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可以展开分层教学,关注脚步慢的学生,提升学习优异的学生,给予学生最大的尊重。对学生教学目标、教学作业、教学辅助、成绩考核进行不同的分层,让学生都获得更大的进步。 比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优良中差这四个等级,并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作业,在课下对学生进行不同的辅导。对成绩好点的学生,可以促进学生广泛阅读,深入涉猎,并且对生物实验、生物理论等各方面的知识进行扩展,让他们获得更大的提升。对成绩差点的学生,进行补差辅导,并且从学习信心、学习作业上对其进行鼓励和辅导,帮助其掌握基本的教学知识,达到基本的教学目标。分层教学需要生物教师倾注更多心血在教学研究上,给予学生尊重,让学生自己能获得信心,不断地努力,获得提升。 三、开放教学,创新学生的认知度 开放式教学,对于现在的传统教学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面对巨大的升学压力以及学业压力的情况下,开放式教学需要注意开放教学的适中度,也需要考虑与实际教学环境的匹配度。而我们在讨论问题的开放式教学的过程中,是以动态的、差异的、开放的教学思想为指导,实现教学目标、教学组织、教学内容的动态性和开放性。相比于传统的统一性教学,开放式教学过程将抑制学生创造力的束缚释放开来,并使得学生能放飞想象的翅膀,实现动手操作,找对学习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生物知识学科。 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亲自去感受一下生物的变幻无穷和种类繁多。在学习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多年生和一年生的植物的异同、单子叶与多子叶器官之间的差别时,教师都可以带领学生亲近大自然, 去观察生物的千奇百怪与无穷变化。在学习环境的污染与保护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工厂观察,研究校外的各个污染点,对污染源头进行调查研究,让学生真正理解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以及带给人们生活和生产诸多的危害,以及针对这些污染源、污染渠道,制定出相应的污染解决对策,让学生通过实践学习和探究,了解世界的生命力,了解我们身边的真实生活。通过开放式教学方式,学生能更加深入地了解生物,产生对生物知识世界的探索欲和好奇心。 四、实验教学,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实验教学问题可能是老生常谈的问题,我们在教学方法与方案的讨论中,经常会提到实验教学问题的重要性,但是真正的落实情况也未可知。实验教学,需要注重实验开展的可行性,不能使学生对实验产生畏惧,而应该采用启发式和引导式的方式,带领学生探究知识的奥秘。实验过程应该简短而精悍,并且实用而有价值,有针对性地开展实验,才能提升课堂效率,有效利用时间,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 比如,在学习“观察人体的基本组织”这一相关知识时,可以展开“用显微镜观察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切片”的生物实验。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生物实验,并进行边解说,边提问,边演示,边指导的生物实验方针。在该实验中,需要注意的是显微镜的基本使用方法,以及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这四种基本组织的不同点,并结合书本上的表述,对这四种基本组织进行观察,找出对应的落脚点,从而对书本知识进行了实践认证。并且通过该实验,能让学生亲自解答心中的疑惑,获得更高程度的学习认知。在生物课堂中,由这样的小型生物实验,是对理论的深入了解和学习,并且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对知识了解得更加透彻和深刻。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加强初中生物实验教学 [摘要]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形成生物学概念,获得生物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践能力,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实验教学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同时要规范实验步骤,注重观察实验现象,强化课内外实验,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基础上更要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关键词]初中生物 实验教学 探析 加强 在教学中如何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提高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在如今的初中生物教学中显得非常重要。教师通过树立幽默形象、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恰当运用类比并设计有趣的活动,能使学生喜爱学习,快乐学习,突破教学难点,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激发学生的生物兴趣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放开学生的手、脚,不要牵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走,让学生去模仿,教师要相信学生都能成功的完成实验,允许学生实验失败,鼓励他们从失败中找原因,直至实验成功,要让学生从实验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但在放手实验时,首先要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去实验、去探究,把知识从实验中体会出来,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这样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积极性。实验前先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再指导学生在预习中抓住每一步的关键,并在每个实验步骤中规范操作,这样才可以收到好的实验效果。但学生在实验中往往重视操作,忽视观察、分析。例如,在观察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的形态、结构时,首先向学生强调两种植物的显著区别:①叶脉的结构:平行脉与网状脉;②茎的结构:有无形成层;③种子胚的结构:一片子叶与两片子叶。学生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去观察,就能达到观察的目的。 2.运用简易方法,做好初中生物实验 模拟生态法以少量活体生物完成量大的生物实验,教师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实验前到灌木丛问,铲取地表的潮湿、疏松、富含水分的落叶、泥土,装在较大号的黑色方便袋中装至半袋处。当学生捉到鼠妇交到实验室时,就将它们放入袋子里的泥土上面,袋口敞开,袋身竖起向上,这样鼠妇自然会好好的生活在袋子里面,不会跑出来也不容易饿死。每次实验后都将收回来的鼠妇放入袋中,若时间较长,泥土有发干的现象,则向泥土中洒入适当水分保持泥土和落叶始终呈湿润状态,这样采来的鼠妇可保存一个多月。运用此种方法,原本只够一个多班使用的鼠妇现在就可满足近十个班实验之用,且最后一个班级完成实验后还留下一活的鼠妇让学生放回适宜的生态环境中。替代法克服药品或器材差缺的困难。比如在使用北师大新世纪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的教材,其中的第一节课就要运用吲哚酚试剂检测维生素c,然而上级部门目前还没有为初中生物实验配发这种药品,市场上也无法购买到。于是在多次实践中,我总结出运用0.01%的高锰酸钾溶液或医院用来消毒的碘伏就可代替吲哚酚试剂而很好地完成褪色反应。高锰酸钾和碘伏在一般的药店或村的卫生室都能买到,且价钱便宜,用量也少。应用此法,几乎所有的学校都能很好地完成这个看似无法完成的实验。实践证明,对于条件较差的学校以下方法也是比较实用的:米汤代替《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中所需要的淀粉浆糊;84消毒液代替《制作叶脉标本》中需要的漂白剂;野油菜花或红菜薹的花或白菜花代替冬季做《解剖和观察花的结构》实验中难以找到的桃花;米豆腐代替《研究细胞大小与物质扩散的关系》中所需要的不易购买到的琼脂;配制斐林试剂检测葡萄糖以取代使用现在还无法买到的尿糖试纸检测葡萄糖;做植物的呼吸作用实验时,用校园内的杂草或灌木叶取代小麦种子,能够在一次性做好多组对照实验的同时节省一定数目的实验经费;用嫩的紫花茉莉等植物的叶取代香蕉也能做好《dna的粗提取》实验;用市场上销售的白醋代替稀盐酸清洗盛过石灰水的试管、烧杯等玻璃仪器其效果比较好,同时也比较安全。 3.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通过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过程,而提出一个问 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而且也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一种动力,它孕育着希望的光芒、美好的情景,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希望他们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和辛勤的劳动去发现问题。合理安排和组织实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根据学生求动、求知、求趣、求异、求新等心理特点,精心组织和设计课堂讲授内容和实验内容,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避免了死记硬背。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如果能采用各种生动有趣的实验,把“外在”的信息,即生物课题以新奇的方式揭示在学生面前,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引人入胜,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乐趣中获得知识,巩固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无疑会产生良好的效果。更要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学知识、用知识。为生物学的研究、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浅议加入中考理科实验考核背景下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 我地区从2010年开始将生物实验操作考试加入初中理科实验技能考核,我参加了淮安市4月17、18日的理科实验考试的监考工作,经历了两天的繁重、紧张的考试,对自己今后的实验教学进行了深入思考:如何强化实验教学的地位,改变学生轻视、惧怕实验的态度,如何改进实验教学的方法、提高实验教学效率,这些都是当前理化生老师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1.更新传统观点,改变陈旧意识 长期以来,许多老师、学生对实验的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加之生物实验操作没有加入到初中理科实验技能考核中,因此老师和学生的重点就放在如何提高中考实验题目的应试技巧上,而忽视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长期的这种重理论分析而轻视实验操作的训练,是导致高分低能的真正原因。特别是一些边远地区的学校,由于实验器材不足、实验条件落后,课本上的许多实验是以老师讲解为主,最多也只是演示而已。因此通过这次加入中考初中理科实验技能考核,让所有的老师和学生都对生物实验教学重视起来,是改变过去讲实验、背实验的不良局面的非常好的契机。 2.创造实验条件,开发实验资源 近年来,学校的实验条件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添置和更新了大量的实验器材,这就为加强学校的实验教学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可是对以前的和更新的仪器进行归纳整理后,老师们发现许多课本上的一些实验还是无法用现成的实验器材来满足,因此不断地利用自身的优势开发一些实验资源显得十分必要。 如:苏科版生物教材中有许多“diy”,这些活动其实就是一个个小实验,学生对于活动的参与程度和热情都非常高,也制作了大量的相应的模型,像“细胞模型”、“组装人体模型”、“制作蘑菇的孢子印”、“自制粘蝇纸”,等等。教师可对这些自制的模型进行评比和收集,积累大量的实验资源。 3.改进实验方法,创新实验模式 实验教学的最大魅力在于它的感性认识强,形象直观。但是课本上有许多实验,老师在做的时候发现效果不明显也不理想。因此,改进一些实验的实验方法,既可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如:制作叶下表皮临时装片,观察气孔的试验中,用青菜叶制作起来不容易撕下下表皮,用桂花叶制作气孔观察不明显,而用菠菜叶则既容易撕下下表皮,又可以观察到清晰而又明显的气孔。 教学模式的改变也会让实验教学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可以将学生从课堂带入实验室,也可以将学生从实验室带入野外。如:在学习“地面上的植物”时,我将学生带到校园里,让他们观察校园里各种植物的形态。学生有了非常直观的感受,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并注意爱护校园里的一草一木,提高了保护生物、爱护环境的生物学素养。 4.加强科学指导,力求规范操作 通过参与这次理科实验考试的监考工作,我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实验操作不规范,在实验过程中丢三落四,这跟老师不重视平时要求和动手操作少有直接的关系。如在显微镜观察实验中,忘记先对光就开始用装片观察,使用的物镜没有转动到低倍物镜上,观察完之后忘记收镜,装片没有取下来,等等。 因此,教师在强化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学生的实验步骤进行科学的指导,对他们的操作严格规范。既不能犯科学性的错误,又不能忽视操作过程中的细节。只有平时严格要求、科学训练,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5.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生有着天生的好奇心理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实验就是打开孩子通向科学殿堂大门的钥匙。无论是通过老师科学合理而又引人入胜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自主、合作的探究实验,一旦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他们就会深深地爱上实验,爱上科学。 激发学生对生物实验的兴趣的途径有很多,如:认真上好学生接触生物的第一次实验课,为以后的实验教学播下良好的种子;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在实验室里自主地探究,沉醉在实验 的神奇与美妙之中;适时而又恰当的鼓励,也会增强学生做好实验的信心,为将来的更深、更高层次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6.强化节约意识,培养多种能力 在这次参与理科实验考试的监考过程中,在鉴定食物成分的实验过程中,我目睹了以下一些现象。 现象一:学生1,拿起一大块馒头,就往上滴满碘酒,结果就看见黑乎乎的一大片。这个实验本应该取一些馒头碎屑,放在载玻片上,滴上一滴碘酒,观察馒头碎屑发生的变化。 现象二:学生2,端起鸡蛋清,往烧杯里倒上半杯,然后加满开水,差点烫着自己。这个实验本应该是用滴管取少量的鸡蛋清放在烧杯里,加少量的开水并迅速搅拌,观察现象。 现象三:学生3,拿起一大张滤纸,用花生挤压后,顺手就把这张滤纸给处理掉了,毫无节约意识。 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非常重要,而生物试验中的许多操作恰恰能体现学生的节约素养,教师应有意识地加以重视,如:将馒头用刀切成小片,这样就好取;将碘酒加以一定比例的水稀释,既不影响观察又节约材料;将鸡蛋清加以一定比例的水混合,既容易取,又节约鸡蛋;把滤纸换成小的或裁成几片,等等。在平时的教学中与学生一起探讨,既能让学生加深知识的掌握,又能让学生强化节约意识,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节约素养、思维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增强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对于中学生物老师来说任重而道远,但只要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创新,就能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改革之路。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初探 摘 要:笔者通过预习指导,现场操作示范及实验操作考查等方法,强化了生物实验课教学,使毕业会考优生率达90%以上。 初中生物新教材学生课堂实验共37个,这充分体现了生物教学大纲指出的“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努力创造条件,结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克服困难,完成大纲、教材规定的课堂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素质,提高生物教学质量,是我们生物教师的责任。自己经过三年的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1 明确实验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心理学告诉我们,目的是人采取行动的结果,而动机则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动力。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自觉地产生动手实验的内部动机,实验效果就会很好。但是初一、二年级学生好奇、好动,对实验陌生。有的学生认为上实验课好玩,缺乏科学态度,有的学生认为升学不考,学习目的不明确,这些都给实验课组织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实验前除要求学生明确教材上的实验目的外,还要明确该实验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应用。如上显微镜使用一课时,提出医生对贫血、癌症等疾病的诊断,除看、问、查以外,还要通过化验,用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对病人患病部位的细胞组织等进行病理诊断,才能得出结论。没有科学手段会使病人误诊,严重时会危及生命,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同时介绍显微镜在工、农、医学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树立科学态度,提高学习兴趣,这样有利于克服组织教学难的问题。 2 指导学生掌握实验步骤的方法,规范操作。 实验步骤是学生动手规范操作的要领,只有理解、掌握才能规范操作,实验才能成功。因此实验前指导学生预习,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抓住每一步的关键词语串通于实验步骤之中可以收到好的实验效果。如显微镜使用过程中的“三个一”:一、安放距桌边一掌(5-7cm);二、对光要目(目镜)物(物镜)通光(通光孔、光源)一直线,光强用平面镜,光弱用凹面镜;三、观察时标本对孔正中距离物镜一厘米,视野中出现标本颜色或杂质时观察目标即将到位,微调粗旋镜升降,细旋校象清晰,找不到目标时缓缓移动玻片标本即可找到。教师规范操作一步,边讲该步的注意事项,边让学生模仿操作一步,教师巡视,及时表扬规范操作快而且准确的学生。纠正错误操作,如用左眼观察时,纠正学生用右眼观察或闭着右眼的习惯,转动转换器时,纠正扳物镜的错误操作。这样学生很快对好光,观察到标本在视野中的图象。用完显微镜擦干净外表。转动转换器,把物镜偏两旁,放回镜箱原处。制作临时装片的实验,先将擦滴取展盖染的实验步骤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看书了解每一步的涵义,圈上关键的词语,教师再讲每一步的涵义及注意的问题,边操作边叫学生模仿操作。然后强调注意事项。滴一滴清水,太多易外溢,太少易出现气泡。取材薄而透明透光易观察,展平防重叠,轻盖防气泡。气泡与细胞的区别,气泡圆边厚黑,中间亮白,轻压变形。这样学生很快掌握步骤、要领,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自己制作临时装片中的细胞,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细胞膜紧贴细胞壁,在光镜下看不见),然后绘出细胞结构图。这样学生就达到了实验的目的要求,兴奋不已,终生难忘。 初一九八级一班59名学生中有32名学生在北碚区初一下期末统考作文《我最难忘的一节课》题目中写了《我最难忘的一节生物实验课》。生动地说明了生物实验课对学生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 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是进行实验的基础,而对实验现象的认真观察,是达到实验的目的、探索实验结果的关键。但学生在实验中往往重视操作,忽视观察、分析。如在解剖鲫鱼的实验过程中,学生认为解剖完了,实验就做完了。针对这一问题,我在实验前编好实验指导,要求学生预习实验时准备好硬纸板,在一定的位置写上鲫鱼各器官、系统的名称。做解剖鲫鱼实验时,先让学生观察鱼的各种鳍在游泳中所起的作用。然后,按步骤规范操作解剖,将观察后的器官,系统解剖放在硬纸板写好的相应位置上,并在实验指导的空白处填上相应的结构及功能,教师检查评分。我在下一节课前5分钟小测验,结果181名学生有160名均在90分以上,其余在80分以上。这样通过学生动手、动眼、动脑、观察、分析思维,培养了学生认真的科学态度,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4 对教材要求掌握、难度大的实验进行考查。 我们在初九七级4-6班,初九八级1-3班进行了实验考查,如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探究种子成分,鲫鱼的解剖等。在上完植物的基本结构后,对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实验进行考查,这个实验既考查了显微镜的使用,又考查了临时装片的制作,也考查了对细胞结构的认识,为后面的生物实验打下基础。我参照了高中毕业生物实验考查《显微镜使用和临时装片制作》的方式及评分标准,三分之一的学生在5分钟内完成,评90分以上;多数在8分钟内完成,评80分以上;极个别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评60分。这样通过实验考查,促使学生认真预习、复习、动手操作。对实验操作差的学生及时发现,加强个别辅导,做到人人过关。这样克服实验仪器少、学生多、难于动手的矛盾,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生物课的兴趣。综上所述,通过实验教学,培养了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认真的科学态度,发展智力,提高了学习生物的兴趣,从而提高了生物教学的质量。如初九六级3-6班171人参加市毕业会考,平均成绩88 8分,优生率90 2%。其中四班人平94 2分,优生率95%;满分有八人,占全区的三分之一。初九七级5-6班116人,参加市毕业会考及格率100%,平均92 1分,优生率91 5,其中五班人平96分,优生率95%,满分6人。 通过几年的生物实验课教学实践,我体会到生物实验课对提高生物学科的教学质量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自己决心将实验课的改革,继续深入进行下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探讨:浅析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管理 【摘 要】现今时代,大部分学校都设置有图书馆这一公共场所图书馆往往能够反映出一所学校的学术水平与教育水平,因此,对于图书馆的管理是学校所必须重视的。而利用计算机网络来对图书馆进行管理,已经在各大高校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在图书馆中,计算机网络建立的目的在于共享图书馆中的资源,而其最主要的功能在于提供共享的资源给用户,用户自身并不需要考虑自己和自己所使用的资源在网络中处于何种位置。所以,在图书馆中的计算机,具备软件共享、硬件共享以及数据共享的功能。本文深入地分析了在学校图书馆的计算机网络中所存在的安全问题,并提出了一些防护的策略。 【关键词】图书馆 计算机网络 安全管理 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信息技术就如同一把双刃剑,能够给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便利,同时也使人们日益受到网络安全问题的威胁。虽然现在已经有了如防火墙、数据加密、访问控制等诸多网络安全技术,但是,仍然不能完全抵制网络黑客的非法入侵,严重时更会对社会秩序造成危害。如何解决网络上所存在的安全威胁、保证信息在网络中的安全,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课题。在现今学校图书馆计算机的网络系统中,存贮系统中所储存的大量数据保证了图书馆工作的正常运行。而图书馆中的计算机网络也会时常遭到来自网络的安全威胁,导致图书馆存贮系统中的数据遭到盗取和篡改,从而对整个图书馆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造成威胁。 一、当前的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存在安全问题 在当今这个信息化的社会,网络已经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计算机网络的终端自身具有分布广泛的特点,并且是开放的、互相连通的,这就使得计算机网络容易遭到网络上的攻击,这些攻击一般来自黑客和各种恶意软件。信息的泄密与破坏、拒绝服务以及网络资源的滥用是比较常见的几种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威胁。这些威胁会破坏信息系统的保密性,造成各种安全威胁,严重的危害着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通常情况下,能够对图书馆计算机网络构成安全威胁的因素有很多,可以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种。而人为因素所造成的损害是最大的。人为因素所造成的损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无意中造成的失误 这一点主要指的是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的操作人员在进行安全配置时采用的方法不恰当,导致安全漏洞的产生。在设置和使用计算机网络时,对资源访问的不合理设置、用户缺乏安全防范意识导致口令设置不严密或将自己的网络账户告知他人,这些都会对网络安全造成威胁。 (二)出于恶意的人为攻击 现今时代,计算机网络所遭受的最严重的安全威胁是出于恶意的人为攻击。这些攻击往往是有目的性的,用多种手段来盗取信息和篡改信息,破坏信息的完整性和有效性。通常将从事这种活动的人称为积极侵犯者。这样的侵犯者能够截取并更改网络上的信息包,使信息包失效,或是通过添加信息来误导接收者,对图书馆中的计算机网络造成严重的危害。 二、对图书馆中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管理防护策略 (一)使用防火墙技术 网络防火墙由硬件设施和软件配置两部分构成,处在外部互联网与内部计算机网络之间,对外界用户的未授权访问进行限制,并且管理内部计算机网络的用户对外部网络的访问,在内部计算机网络和外部互联网之间形成一个有审核功能的系统。防火墙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数据包进行过滤。当用户通过互联网下载文件,或是收发电子邮件时,网络防火墙将会对每一个上传或下载的数据包进行检测。在检测时,会根据一些已经编好的逻辑进行过滤,检查数据包的源地址、目的地址以及所用的TCP端口与链路状态,从而判断数据包的安全与否,决定是否允许通过;2.服务。依据网络管理人员的设置,对一些指定的功能予以审核,并且拒绝或允许,利用服务器来实现内外数据的交换,从而将内部计算机网络与外部互联网隔离开来;3.变换网络地址。NAT技术有效屏蔽整个局域网的内部结构,防止外部的恶意侵袭。 (二)在网络认证中使用加密技术 数据加密技术指在数据传输、存储中,对数据采取安全、有效的保护,保障数据的完整性和防止被外部截获、破析,数据加密在许多场合集中表现为密匙的应用。电子认证是为防止数据被篡改、删除、重放和伪造,并使发送的数据具有被验证的能力,使接受者能辨别和确认数据的真伪。 (三)安装有效的杀毒软件 计算机病毒是计算机程序的一种,它由人来编写,一般用来对计算机系统进行破坏。在当今的网络时代,网络病毒可以说是层出不穷,严重影响网络安全,造成大量信息泄密。在防范计算机病毒的手段中,较为有效的就是安装杀毒软件。杀毒软件应该经常升级更新,以确保能够对最新的病毒具备查杀能力。 (四)加大操作培训力度 1.加强对系统管理员的培训。在选择系统管理员时,应该挑选具有一定计算机操作能力的人,并对其进行培训,以确保系统管理员的专业性;2.加强普通操作员培训。由于计算机技术是一种具有一定难度的操作技术,需要使用者具备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所有的系统操作员都应具备一定计算机操作技术,特别是具备操作系统的基础操作技术。在此基础上,操作员要经过系统操作专门培训,掌握系统基本操作技术;3.强化权限设置。系统管理员在管理过程中,要对操作人员的权限予以限制,限制操作人员所能访问的子系统和菜单、限制操作人员所能使用的功能和操作,在满足操作人员工作需求的前提下,对操作人员的权限进行设置,这样,就可以在保证工作的同时维护系统安全。 三、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学校在建立图书馆的计算机网络时,一定要加强安全防范意识,在建立和维护的过程中都要重视网络安全的防范。同时,对操作和管理人员也要做好相关的培训工作,这样,才能确保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的安全。 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探讨:浅谈高校数字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安全与防护 摘 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高校图书馆的广泛应用,数字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安全与防护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对数字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概念和技术特征进行了深入阐述的基础上,对当前数字图书馆计算机网络所面临的主要威胁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策略。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网络安全;防护 本文就数字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与防护所采取的策略进行如下探讨。 1 数字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概念和特性分析 数字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安全是指采取相应的硬件、软件和安全管理、保护等技术措施,使数字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的软件、硬件系统以及图书馆数据信息得到安全保护,确保数据信息在处理和传输过程保持高度的可靠性、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数字图书馆网络安全的特性主要包括: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应保证数字图书馆的主机存储信息具备可用性和可操作性[1]。 2 数字图书馆网络安全问题所产生的根源及面临的主要威胁 当前,数字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在于网络本身存在着很多安全漏洞,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主要表现在:一是计算机操作系统本身存在安全漏洞;二是计算机网络安全软件存在安全问题,由于计算机网络安全软件都是基于TCP/IP协议基础之上的,软件本身就缺乏安全性;三是网络系统的安全性。许多服务器在控制访问和数据传输安全方面估计不充分,如果系统设置不准确,容易引发安全问题;四是对局域网用户缺乏必要的监控手段;五是对计算机病毒的防控意识不高,措施较少。 数字图书馆计算机安全所面临的主要威胁有三个方面: ⑴计算机病毒传播。计算机病毒是一种具有破坏性的计算机程序,能将自己复制到别的程序中,最终影响计算机的正常运转。对于数字图书馆网络来说,“后门”技术是黑客侵入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常用手段,黑客如果成功在一台计算机内种植木马服务器程序,那么,黑客就可以运用制器程序再次进入这台电脑,并实现运程控制计算机的目的[2]。 ⑵非法网络入侵。非法访问主要是指能够熟练编写、调测计算机程序的计算机使用者(俗称黑客),通过自身的计算机使用技巧来非法入侵计算机网络或他人计算机内的不良行为。 3 数字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防护技术策略 3.1 数字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的软硬件保护 硬件方面:在配置计算机时,尽量选择性能优异、声誉较好的产品,同时,服务器一类的重要计算机设备应进行双重备份并设置专人进行维护。软件方面:主要是选择安装运行安全可靠的防火墙技术和相关杀毒软件,在对数字图书馆计算机的相关应用软件和数据信息库管理系统进行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兼容性、安全性和实时性,切实保证计算机网络安全。 3.2 数字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 一是安装防火墙和杀毒软件。在数字图书馆网络安全与防护中,对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最为重要。反病毒技术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安装计算机防火墙,对数字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实现实时、有效监控,在第一时间内将计算机病毒拒之门外;二是安装杀毒软件。通过杀毒软件能够有效地监测并及时处理掉进入数字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系统内部病毒程序,它是继防火墙后第二道安全保障防线。 二是身份认证技术。身份认证主要是指计算机通过标识和鉴别用户身份,防止网络黑客利用假冒合法身份来获得数字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的访问权限。目前主要的方法:一是设置口令,缺点是简单、易记但安全性不足;二是物理识别技术,如智能卡,指纹验证等。 三是加密传输技术。目前,主要是采用密码加密的方式来防止数据传输介质丢失。密码加密是确保数字图书馆重要数据信息不被他人破译的主要措施,通过对数学变换、排列的方式,将明文变换成密文,这样,只有数据收、发双方通过对密码解码来还原初始数据信息。此外,也可以将解码的密钥和密文捆绑一并发送,传输时将密钥进行加密,然后,通过另一个密钥进行解码,这种组合加密、解密的方式被称为数字签名。 四是对系统及时升级、查找漏洞。非法访问主要是指能够熟练编写、调测计算机程序的计算机使用者(俗称黑客),通过自身的计算机使用技巧来来非法入侵计算机网络或他人计算机内的不良行为。这种非授权网络入侵行为的主要目的获取使用系统的存储权限、写权限以及访问其他存储内容的权限,从而能够进一步非法进入其他系统、恶意破坏计算机系统或者网络,使其丧失功能[3]。 五是数据备份技术。数据备份技术是指将数字图书馆内的重要数据,如:日志、文件、日常流通、书目等进行备份,在网络系统数据受到破坏后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恢复,并对所出现故障原因提供有益的数据借鉴。数据备份主要有日志数据备份、参数文件备份、流通数据备份、书目数据备份。 六是安全监控和审计技术。安全监控是指利用监控软件,对引起网络运行异常的数据记录进行分析处理,及时发现来自内、外部的非法网络入侵行为,并进行处理。安全监控技术主要以不断查询和控制为主。安全审计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系统的日志记录功能,来记载系统运行发生的所有数据记录,如:系统登录、访问、查询等数据,为系统数据分析提供有力数据支持。 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探讨:高职院校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安全与防范 摘 要: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运行模式正全面向网络化和数字化发展,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了丰富的数字资源,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随着计算机网络在图书馆的广泛运用,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何做好高职院校图书馆安全与防范工作,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网络安全;管理对策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普及,给人们的学习、娱乐、生活等各方面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一个网络化世界的雏形正逐步呈现。但同时,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病毒、木马、黑客等时刻威胁着我们的网络安全,为保证高职院校图书馆网络的安全运行,做好教学和科研服务工作,必须做好网络安全与防范工作。 一、什么是计算机网络安全 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定义,计算机网络安全是“为数据处理系统建立和采取的技术和治理的安全保护,保护计算机硬件、软件数据不因偶然和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和泄漏”。网络安全包括组成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在网络上传输信息的安全性,使其不致因偶然的或者恶意的攻击遭到破坏,网络安全既有技术方面的问题,也有治理方面的问题,两方面相互补充,缺一不可。 二、高职院校图书馆网络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 要做好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网络安全和防范工作,首先我们要弄清楚网络安全的主要威胁来自哪些方面,才能有针对性的采取防范措施。 2.1 计算机病毒和木马 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病毒和木马的传播打开了方便之门,使病毒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影响范围越来越广、所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大。曾经广泛流行的CIH、梅丽莎、熊猫烧香、火焰、鬼影、灰鸽子等病毒都给广大网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网络系统一旦被感染,将使整个网络陷入瘫痪状态,造成致命的破坏和威胁。 2.2 软件漏洞和黑客攻击 无论软件开发者多么的认真仔细,所设计出来的软件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和漏洞,不法分子或黑客发现后会利用这些缺陷和漏洞对系统发起攻击。蠕虫、Rootkits、DDOS等是黑客们常用的攻击手段,在这些攻击手段出现新的变种后,所造成的危害也愈演愈烈。与此同时网上还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黑客工具,这些黑客工具的出现,使黑客的技术门槛大大降低了,一个并不十分精通计算机的人也能利用这些工具,去“黑”别人。 2.3 人为因素和管理因素 在各种对计算机网络安全造成的威胁中,人为因素也是一个相当主要的因素。网络管理人员和使用人员,如果安全意识淡薄,对网络安全重视不够,会给网络安全带来很大的隐患。 为保证网络安全,各单位都会制定相应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但往往由于监管不力,使这些管理制度形同虚设。比如虽然规定工作人员不得在工作用机上从事和工作不相关的操作,但实际上在工作时间看电影、玩游戏、炒股的大有人在,更有甚者随意浏览不明站点、下载软件从而造成计算机中病毒或者被植入木马,并感染网络中的其它计算机,使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网络处于危险之中。 三、如何做好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网络安全和防范工作 前面分析了威胁网络安全的几个主要方面,要做好网络安全和防范工作,就必须针对这几个方面作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3.1 采取必要措施防范病毒和木马的入侵 在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所有服务器和工作机上都装防病毒软件,对病毒和木马进行实时检测,保证系统的安全。为了便于管理,最好使用网络版的防病毒软件。在所有服务器上安装网络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加强网络之间的访问控制,实时监控和检测非法操作,防止外网用户非法进入内部网络,保障网络安全。 3.2 及时更新系统并做好数据备份工作 我们常用的软件不可避免的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漏洞和缺陷,而黑客正是利用这些漏洞对系统进行攻击,窃取用户信息或者进行破坏。而软件开发者会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对发现的漏洞和缺陷进行修复,推出补丁程序。比如微软公司会定期对windos系列软件、ie浏览器、office办公软件等推出补丁程序。这些补丁程序推出后,我们一定要及时更新系统,防止这些漏洞被黑客利用。因为微软公司2014年4月8日起不再为xp系统提供系统更新和安全补丁等技术支持,如果还在使用xp系统的,需要对系统进行升级,安装win7、win8等更为安全的系统,确保网络系统不受些影响。同时要对图书馆的关键数据定期进行备份,以便在意外发生后及时恢复数据,保障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数据安全。 3.3 提高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强化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 因为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网络管理人员很多并不是专业人士,在网络安全意思和专业知识方面都有待提高。因此对网络管理人员进行学习培训就很有必要了。通过学习,可以强化他们的安全意识、掌握保障网络安全的相关技术和手段,使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网络安全得到保证。 网络管理制度仅仅挂在墙上是没有用的,只有把管理制度和技术手段相结合,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管理体系,才能实现网络安全的管理目标。作为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应自觉遵守和维护网络安全的相关管理制度,不做危害网络安全的事情。但对于那些不自觉的工作人员,也要给予相应的处罚。只有所有工作人员都认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网络安全的内部隐患。 虽然各高职院校图书馆对网络安全越来越重视,但由于网络环境复杂多变的特性,绝对安全的网络系统是不存在的。网络安全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安全管理问题。只有综合考虑各种安全因素、把网络安全技术手段和安全管理有效结合在一起,才能充分保障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网络安全,从而更好的为教学科研工作服务。 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探讨:浅谈高校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互互联网应用的普及,人们对计算机网络的依赖越来越高,计算机网络也确实给我们日常生活学习带来极大的便利,然而,近年来,网络安全时间时有发生,网络安全问题也逐渐引起关注。这篇文章,我们主要研究计算机网络安全对高校图书馆的冲击以及相应的对策。本文简述了影响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管理的具体问题,并根据实际经验,提出了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管理的对策,希望对提升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安全性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完全;对策;管理 1.引言 目前计算机网络技术已应用到各行各业的工作中,图书馆各项业务工作的开展也离不开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给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麻烦与问题。如果计算机系统瘫痪了,图书馆的各项工作都不能正常运行,会造成很大的损失。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管理问题必须引起图书馆管理者的重视。在图书馆的建设中,必须将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问题放在首位,增强安全意识,及早发现,及时处理,尽最大可能将图书馆的网络系统安全问题排除在外。保证各项业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2.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问题 2.1危害网络安全管理的因素 2.1.1物理和环境因素。 物理因素指图书馆通过物理隔离或场地实现网络安全管理。如果机房没有配备门禁、防盗系统和监控系统,就有发生盗窃行为的可能。图书馆机房的电源如果没有备用电池或必要的保护装置,就难以应对突发情况,比如停电、电压冲击等。环境因素指图书馆计算机控制机房的周围环境。如果机房的环境比如室温调节、供电、灰尘堆积的处理不符合相关要求,就会影响机器的使用寿命及正常的运转。 2.1.2人为因素。 人为的恶意进攻会对计算机网络安全带来很大的危害。比如一些有不良想法的人对其他计算机进行恶意攻击,主动破坏,以篡改、获取重要的网络信息。由于图书馆网络管理员的疏忽,不经意将计算机上的账户及密码泄露出去,这就会导致网络信息的泄露。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会利用这些失误从他人计算机中获取不良信息,导致图书馆数据的窃取,从而增加了网络安全隐患。 2.2图书馆计算机系统自身的问题 2.2.1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是一种人为制造的!隐藏在计算机系统数据资源中的!能够自我复制进行传播的程序“一般情况下,计算机在遭遇病毒感染后,都会造成数据的损坏丢失”病毒到现在一般利用网络传播的手段进行破坏活动“由于网络自身在运行等方面的特点,它很容易使获得迅速传播”对于图书馆来说,轻则干扰图书馆的正常工作,重则毁坏数据,甚至破坏计算机整个硬件系统体系。 2.2.2系统安全问题。 安全漏洞问题是图书馆计算机系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些是由于操作系统或应用软件本身带来的问题,比如 IE 漏洞是每个计算机系统都必须面临的问题。当更新版本或对系统进行修复后,新的漏洞问题又会相继出现,从而产生新的安全隐患。如果这些安全隐患不及时排除,这些漏洞就有机会被黑客利用,从而非法入侵计算机系统。这就会给图书馆的计算机管理带来很大的麻烦及损失。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由于图书馆计算机管理员操作上的不当也会带来安全漏洞问题。从而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侵入系统中带来整个图书馆计算机系统的破坏与侵害。 2.2.3黑客攻击 黑客大都是从事程序员工作,对于电脑的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有着十分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他们在实践中希望通过侵入他人的操作系统,探索他人操作系统的奥秘并了解他人隐私,并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充分了解各个系统中的漏洞及其原因所在,但他们永不破坏任何系统但骇客利用非法手段在侵入他们系统后进行控制!破坏重要数据的活动“对于图书馆来说,若遭受其侵蚀,将会造成严重后果”。 2.3图书馆自身的管理问题 管理问题是整个图书馆计算机管理系统中最复杂!最不安全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不仅取决于管理人员,更取决于系统的完备程度“对于计算机系统来说,再完善!再安全的系统,都可能遭到人为的有意或无意的破坏”有意破坏是指一些道德低下的读者或缺乏职业道德的工作人员利用计算机窃取馆藏图书,或制造病毒干扰,破坏系统的正常运行;无意破坏是指工作人员岗位素质不高!操作失误造成数据丢失,或缺乏安全意识!违章操作导致的系统破坏。 3.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的应对途径及策略 3.1重视图书馆机房环境建设,配备专职的管理和维护人员 从环境方面看,图书馆机房环境,应远离各种辐射!强振动和噪声,并配备防水!抗震!防火等能,保持机房室内良好的通风!恰当的的温度和湿度以及环境卫生“并注意机房的供电问题,从根本上综合保护计算机设备不受或少受损坏,而且,需要重视系统管理人员和维护人员的作用和功能,在建立良好的机房环境和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下,利用计算机系统管理人员和维护人员的专业知识,预防和排除图书馆计算机系统产生的漏洞和故障,有效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利用率和设备使用寿命,并减少系统的维护费用,从而在低成本预算下确保图书馆的计算机系统的系统安全”. 3.2建立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在图书馆机房门口醒目位置张贴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细则,制定具体的责任人,将机房管理工作落实到每一个责任人身上。网络服务器与数据的安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整个网络系统的安全。应将图书馆计算机网络服务器安置在极其安全的地方,同时加强内部的防范工作。比如制定数据的保密范围,每天对图书馆业务数据及时备份。并对图书馆计算机系统的管理人员加强培训与管理,必要时进行监督。比如为管理人员提供进行业务和技术培训的机会,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工作能力、责任意识与安全防范意识等。这样可以有效防止人为因素造成的系统安全事故问题,减少因工作失误而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 3.3加强病毒防范,防止“黑客”入侵 防范病毒的最常用的方法即采用“防火墙”技术,安装杀毒软件。防火墙技术可以有效地监控网络间的任何活动,保证内部网络的安全,能够有效阻止外部网络对本地网络的侵害,并及时过滤不安全的服务和非法用户。杀毒软件可以减少病毒的侵害,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图书馆系统和数据的安全。必要时可采用多层病毒防卫体系。在每台计算机、服务器及网关上安装防病毒软件,配置全方位、多层次的防病毒系统,及时进行升级,并加强日常监测,这样可以使网络免受病毒的侵袭。 4.结束语 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工作是图书馆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图书馆管理人员不但要时刻了解网络安全当前存在的问题,而且要根据发现的问题采取恰当的措施,将影响网络安全的因素及时排除在外,确保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的安全。从而保证图书馆各项业务工作的正常开展,为图书馆的日常运行提供安全的技术保障。(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探讨: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安全策略浅析 摘要:现代图书馆运行管理离不开计算机网络,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多图书馆间的跨库检索、馆际互借等新业务不断出现。因此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问题日益突出。本文分析了影响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安全性的主要因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强图书馆计算机网安全管理应遵循的策略。 关键词:图书馆;计算机网络;数据安全;网络技术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图书馆的运营管理与传统模式相比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但读者查询馆藏书目、预约图书、读者和书目信息管理都通过网络进行,而且随着图书馆数字化、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多图书馆间的跨库检索、馆际互借等新业务不断出现都依赖于计算机网络。可以说现代的图书馆一刻也离不开计算机网络,如果计算机网络出现故障,整个图书馆将陷入瘫痪。随着现代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图书馆的数据库资源越来越庞大,如何保障计算机网络的安全运行以及保障海量数据资源的安全性成为了重要的课题。 二、影响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主要因素 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安全涉及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图书馆管理技术等多领域多学科。影响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因素也多种多样,对其进行充分的分析研究,弄清其中的关系,是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前提。 (一) 人为因素 影响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人为因素主要包括人为操作失误和网络黑客的恶意攻击。其中以人为操作失误引起的网络安全问题最为常见。例如管理员操作不当或安全配置不当,导致网络安全漏洞,或者管理员误操作导致数据丢失;用户的操作不当同样容易导致网络安全问题,如用户设置密码过于简单或者用户安全意识不强,随意将账号借给别人等,都会对网络安全造成威胁。 网络黑客恶意攻击给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安全造成的威胁是最大的,网络黑客往往利用网络安全漏洞对图书馆网络进行攻击,目的在于窃取机密信息或者破坏数据库的完整性和有效性。恶意攻击又可分为主动攻击和被动攻击两类。主动攻击是指黑客采取各种手段破坏网络防火墙,进攻图书馆数据库系统,有选择性的破坏信息内容。而被动攻击则更为隐蔽,是在不破坏网络的情况下,偷偷的窃取、拷贝、监听机密信息,会造成机密信息的泄漏。 (二) 软件因素 软件安全性不强也会导致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安全故障。例如数据库系统以及数据传输技术本身存在的漏洞会导致数据库内容丢失或者传输数据产生错误,这都会威胁网络数据库的完整性。 软件因素引起的网络安全故障另一个方面体现在计算机病毒的入侵。计算机病毒具有潜伏性和极强的传染性,它的存在会干扰系统的正常运行,甚至造成数据破坏和丢失。因为其扩散能力强,往往造成大范围的网络故障,具有极强的破坏力。 (三) 硬件因素 硬件故障同样会影响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如果数据服务器硬件出现故障,而又没有进行良好的数据备份,则有可能造成大量数据丢失。虽然从单一元件来看,其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硬件故障的概率很小,但是因为图书馆网络的复杂性,需要使用大量硬件,且服务器多长时间不关机,所以出现故障的概率就会大幅度增加。 三、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安全策略 为了应对以上列出的种种威胁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问题,避免数据信息遭到破坏和窃取,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安全策略。 (一)硬件防护 针对网络数据安全的硬件防护主要是指通过增加硬件的方法来达到安全保密的措施,通常指在计算机硬件上,如CPU、数据存储器、缓存、输入/输出通道、外部设备,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防止数据破坏,保障数据库完整性。通过硬件来保障安全,相较于软件防护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对于重要的系统和数据,必须采用软件防护与硬件防护相结合的方法,以确保数据安全。常用的硬件防护方法有存储器数据保护、虚拟内存保护、输入/输出通道控制防护等。 (一) 数据安全防护 数据安全是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根本,为了保障网络数据安全,应该采取网络数据备份和网络数据加密两项安全措施。 1.图书馆计算机网络数据备份 无论人为因素还是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故障,都有可能导致数据丢失。而数据丢失也是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安全面临的最大问题。减少数据丢失造成重大损失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定期进行数据备份。采用独立磁盘冗余阵列(RAID)技术是实现数据冗余备份、提升数据系统性能的重要方法之一。RAID的原理是利用数组方式来作磁盘组,配合数据分散排列的设计,提高数据的安全性。它将多个磁盘驱动器组成的磁盘系统视为一个磁盘,可以将数据在RAID条带集上展开,以实现多磁头的同时读写。这样一来即提高的数据的安全性,又实现了数据的并行操作,提升了数据库系统的整体性能。 2.图书馆计算机网络数据加密 网络数据的加密主要是防止不法分子在数据传输过程中通过截取数据而对数据实施篡改、窃取和复制等操作。网络数据加密技术是一项基本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数据的加密方法有多种,按照数据传输、存储的不同阶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数据传输加密:数据传输加密有传输线路加密和端到端加密两种方法,传输线路加密是指针对不同传输线路采用不同的加密算法,有不同的密钥;而端到端加密是指在数据发送前就对数据整体进行分包和加密,在传输过程中采用统一密钥,到达目的地后需要按照分包信息对数据进行重组解密后方可读取。②数据存储加密:即使数据的传输过程是安全的,但是在数据存储的过程中,信息依然可能被窃取,这是就需要使用数据存储加密。存储加密可以是通过特定算法,对存储的数据本身进行加密,也可以是针对访问者的存取控制,即只有拥有特定权限和特定标识的访问者才能访问该数据区域。
化学毕业论文:提高化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探讨 摘要: 结合商洛学院化学工程与现代材料学院建设实践,提出教学渗透科研,创新依靠能力,实践关注结果,选题结合专业,研究注重过程的教学改革模式,旨在提高化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 关键词: 科研;选题;教学改革;毕业论文(设计) 0 引言 2014年教育部引导全国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促进高校紧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而不再是闭门造车,培养大量缺乏市场竞争力的“待业者”[1,2]。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应用能力的综合体现,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强弱。本文结合商洛学院化学工程与现代材料学院建设实践,仅就提高化学类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谈几点看法。 1 教学渗透科研 高校教师在搞好教学的同时,还要从事相应的服务地方的科学研究工作。有的教师已形成了科研团队,有的教师在自己的科研路上持续探索。教学与科研不应是两条平行线。在教学的同时,将自己的科研工作渗透到课堂中,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了解一些与实践应用相关的研究内容,会使枯燥的课堂活跃化,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兴趣。课堂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最直接渠道,教师通过学生的反应,发掘志趣相投的学生,在平时多交流多培养,为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埋下伏笔或打下基础。学生通过教师的科研,了解学科发展方向,对自己的未来会有一个直观的理解,而不是盲目学习,不知道自己未来要干什么。将科研渗透贯穿于课堂,对学生和教师而言,是双赢的。 2 创新依靠能力 商洛学院大学生创新项目大致可归纳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学生自己写好项目,立项后,自己摸索如何研究。有的项目和自己的专业不相干,指导教师不能发挥指导作用,有的教师由于工作繁忙对学生指导不到位,导致学生的创新项目不能很好地完成。第二种是教师主动找学生。该校教师年度考核中指导学生创新立项加分不少,这就导致部分教师写好创新课题的项目找学生,立项后学生因为对项目不了解无从下手,有的学生甚至立项后就忘了这件事,快到结题时,教师自己发一篇文章,挂上项目编号学生姓名,项目也就顺利结题了,学生和教师都得了荣誉,看似双赢,表面之下,学生获得了什么,能力没有提高,项目走了过场,也就失去了创新的本意。创新要结合自身的能力,在创新中,教师是答疑解惑指点迷津的;在创新中,学生是设计路线开展研究的。创新的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科学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培养了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能力,使学生能更好地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对于教师而言,通过指导创新性项目,可以发掘学生的潜质,找到“志同道合”的队友,一起进行科学研究,更好地向毕业论文(设计)过渡。 3 实践关注结果 大学生在校期间,会有很多的实践机会,包括认知实习、课程实习、专业实习、创新实践等,化学专业的学生还包括各类实验课的实践环节。实践环节不能流于形式,应注重结果。这里的结果不是最后的分数,而是学生真正了解了什么、学会了什么、思考了什么,简言之就是学生获得的信息量。实验课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环节,也是对课堂理论知识的延伸,不能仅靠一份实验报告评判学生实验能力的强弱,而应将评判标准延伸至实验课程的各个环节,建立一整套的评判标准,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在各个实习环节中,学生要抓住实习机会,发现问题并展开讨论,从专业和兴趣出发,尝试解决问题的办法,将这个过程转化为创新过程,申报创新项目,主动完成创新学分,而这些环节中,教师应该因势利导,而不是喧宾夺主。通过实验环节能力的培养,学生逐渐具备了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能力。 4 选题结合专业 在毕业论文环节中,选题是第一个环节,也是毕业论文质量保证的前提[3]。实践证明,选题不当,则会“老虎吃天,无法下爪”,轻则打击学生的积极性,重则使学生产生放弃、敷衍了事心理[4]。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过程是收获、充满喜悦的过程,而不是一无所获、消极懈怠的过程。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应以选题为突破点。选题内容应和学生的兴趣相结合,和学生的实践经历相结合,和学生的考研方向相结合,和学生将从事的工作相结合,和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相结合。但不管哪种结合,最终都要以“服从所学专业”为最高原则[5]。这样,一则指导教师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二则毕业论文(设计)有教师项目经费和技术支持,有坚实的基础;三则从事毕业论文(设计)学生有兴趣、有实践经历、有知识积累和动力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时,应将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方向等详细信息告知学生,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出发,选择合适的指导教师,进行适合的科学研究工作。教师不应为了自己的科研课题顺利完成,对学生挑肥拣瘦;学生也不应不切合实际,选择不适合自己的指导教师。 5 研究注重过程 毕业答辩时指导教师全程回避,其他教师对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表现知之甚少,所以就导致有的学生因论文写得好和答辩说得好就拿了高分。然而毕业论文(设计)成果不是写出来或说出来的,而应是扎扎实实做出来的。因此,在科学研究中应注重学生从事研究的整个过程,而不仅是最终的答辩表现或论文(设计)。考核中,整个研究过程应该占有绝对的地位。在毕业论文(设计)考核中,应建立一套科学的考核方法,将整个科学研究过程系统化:选题-文献查阅-综述-初步研究-深入研究-结论,严格把关各个环节,只有过程扎实,结论才更让人信服。这样,也杜绝了学生不进行科学研究,仅凭几篇文献就完成毕业论文(设计),也监督了教师的指导过程,不使指导教师流于形式。 6 实践应用 本文中的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模式自2014年提出以来,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已经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该院2015、2016两版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修订中强调创新学分,从预习-操作-思考-结论等环节对各项实践进行考核,学生动手能力明显提高。近两年学生科技创新不断取得新进展,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选题80%都与商洛地方特色相关,90%来自教师科研项目。通过跟踪整个毕业论文(设计)环节,使得毕业答辩更公正,以及对优秀的毕业论文进行奖励,以激励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较2014年之前明显提高。 7 结语 本文提出了教学渗透科研、创新依靠能力、实践关注结果、选题结合专业、研究注重过程的教学改革模式,通过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从而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本科生应用能力的提高。在改革的同时,全面提高化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还需要其他环节的配合。考虑到学生考研、就业与毕业论文(设计)时间冲突等客观实际,建议在大二、大三年级就要加强科技论文写作并参与科研实践,使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前就有了写作技能和实践经验的储备,从而在毕业论文(设计)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 化学毕业论文:关于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设计)的几点探索 摘 要: 本文以周口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为例,介绍了该学院对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探究和摸索,通过毕业论文(设计)提前进行和毕业论文(设计)与实习相结合的探究,有效缓解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一些迫在眉睫的问题,以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 关键词: 化学化工 毕业论文(设计) 高校转型发展 在当前高校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实践教学在本科教学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强。作为综合性实践教学中最重要一环的毕业论文,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科学研究及训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然而,现阶段高校的毕业论文都安排在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个学期,时间短、任务重,并且与考研及就业冲突,严重影响毕业论文质量。为此,我们对2011级和2012级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取得了―些卓有成效的效果。 一、目前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有些指导教师自身科研实力突出,学生选题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可扩展性,有些教师有较深的工科背景及横向研究经历,学生选题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和深入研究的潜力。毕业论文(设计)所在的第八学期恰恰是学生联系就业的关键时间,学生往往忙于就业,无心论文,时间短、任务重,并且与考研复试、资格证考试、公务员考试冲突[2]。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往往依托实验,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支撑,实验实践时间需求较大,导致很多课题刚刚获得突破就急于结题,有些课题还未优化结果就要撰写最终结论,一些很有潜力的课题还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就随着毕业而被束之高阁。学生为了突击应付毕业论文工作,只好假题假做,甚至有些学生进行网上抄袭或者使用百度百科等网络文章拼凑成论文,有的学生找人论文,还有的学生直接改用本专业往届学长的合格毕业论文上交等[2]。这些做法不但使得学校安排学生写作毕业论文(设计)的培养计划失去应该的作用和意义,还浪费稀缺的教育资源,败坏学术风气。 二、针对毕业论文(设计)存在问题所做的探索 针对目前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所面临的困境,我院经过大量研讨和调查后,对毕业论文工作进行了探究。 1.毕业论文(设计)提前进行的探索 因为毕业论文环节放在第八学期,就业等原因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进度、质量,所以我院尝试对毕业论文(设计)灵活化处理,允许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第六学期结束的暑期至第七学期开学前三周的时间段内申请提前选题,部分学生暑假即可开始进行毕业论文相关工作。考研深造的学生可以利用长达一年的毕业论文系统的进行系统的学术训练,化工设计类的学生可以将毕业论文工作和化工设计竞赛的准备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对于就业的学生则避开联系就业的关键时间。 在第六学期结束时,化学专业的学生已经修读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及相应的化学实验,已经基本具备处理化学问题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3];文献检索、专业英语、毕业论文写作及学年论文更是为毕业论文工作的提前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第六学期结束时,学生提前进行毕业论文完全具备实现的基础。 2.毕业论文(设计)与实习相结合的探究 高校本科实习工作一般安排在第七学期进行,将毕业论文(设计)时间提前至第六学期结束的暑期的话与实习工作并无太大冲突,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学生提前进行毕业论文设计时间是第七学期开始,同时是本科实习开始的时间。这得益于我院的另一项探索即毕业论文(设计)与实习相结合的探究。我院与实习单位达成校外毕业论文(设计)合作教育协议,针对确定从事该行业的同学提供顶岗实习岗位。合作培养,共同指导学生的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学生可以在实习单位参与一线生产的同时,完成第七、第八学期的相关学业。 三、毕业论文(设计)所取得的成效以及问题 针对毕业论文(设计)施行的一系列的举措,我院很好地缓解了毕业季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毕业论文期间本科生参与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2011级和2012级毕业生共有241名成功考取了硕士研究生,李全良老师等指导的毕业生在第九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中荣获二等奖,两届所有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均取得合格以上的成绩。 总之,根据化学化工学院的实际情况,毕业论文(设计)提前进行的探索和毕业论文(设计)与实习相结合的探究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缓解了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一些迫在眉睫的问题,较明显地提升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 化学毕业论文:化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实践模式改革 摘要:本科毕业论文是培养化学类专业学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文章分析了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在选题、安排时间、实验室条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化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实践模式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化学;本科毕业论文;实践模式 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作为化学类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中最后一个实践性的环节,要求学生运用已学到的专业基础知识选择论文选题、查阅并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设计与实施实验方案,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而得出结论,最后形成毕业论文。文章从化学类专业本科论文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化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实践模式改革的重点。 一、化学类专业毕业论文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选题新颖性不够。 选题是毕业论文过程中的首要环节,目前主要采用教师正在进行的科研课题,很少有学生会根据所学的专业知识自主选题。就近几年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情况来看,尽管多数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所选的选题比较合理,但仍有不少毕业生的论文选题存在许多问题。如同一老师所指导的本科毕业论文连续几届的选题相似度较高,实验目的、实验药品与材料、实验路线都出现某种程度的相似,选题单一。 (2)毕业论文与找工作、考研相冲突。 本科生毕业论文在培养方案中往往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完成,学生考研和找工作与之冲突,这对毕业论文的开展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据调查,有些学校班级考研人数达到一半以上,竞争日益激烈,考研学生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考研上。另外,毕业生择业在时间上正好与毕业论文相冲突, 学生为了在限定的时间内找好工作, 就把毕业论文放到了从属位置,对论文的实验工作投入明显不足。 (3)实验室条件限制。 在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学生人数连续增加,而教学资源的投入又相对滞后,导致学生在做毕业论文时,实验中所需的实验场地和设施却得不到保障,从而限制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进行和质量。 二、化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改革的重点内容 (1)采用分组组合的方式。 根据化学类各专业的特点,教师可以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根据分组组合的方式进行组合,把学生按毕业论文设计中需要实施的实验类型分到同一个组,组里的成员可采用相似的实验过程但选用不同的实验试剂与材料。采用分组组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分组指导后,学生学习就不再是老师和每位学生之间的互动,而是同学之间共同交流学习的过程。论文选题环节的时候,组合内的学生就需要对实验设计和内容进行交流,并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改进方法。 (2)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论文。 校企联合指导大学生的毕业论文是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毕业的学生毕竟要走出校门到社会上工作,因此这也符合了毕业班学生对化学、化工类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兴趣。化学、化工企业需要生存,同样要面对创新这一课题,而企业往往缺乏人才,但却拥有充足的经费,这为双方合作奠定了基础。 (3)教研室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由于完成毕业论文时间不长,这就需要指导教师加强对自己课题组的实验督促工作。让学生和老师展开讨论,这样既督促了实验进程,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协作意识。 (4)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论文完成过程中, 指导教师为学生把握好方向, 给予学生必要的启示, 但不能陪作, 更不能包办。 三、结语 对于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在选题、安排时间、实验室条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采用实验分组组合方式、校企联合方式、教研室学术交流活动,来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 从而使学生能够完成较高质量的毕业论文。 化学毕业论文:保障应用化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索 摘 要:该文针对该校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加强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做好学生论文的选题工作,充分发挥导师在毕业论文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及加强毕业论文的中期检查和过程监控等因素,初步探索了保障应用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应用化学 本科毕业论文 质量保障 本科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校期间最后一个综合实践性环节,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课题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阶段;毕业论文质量的好坏,是评价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培养具有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2]。因此,加强学生毕业论文的教学环节,提高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是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3]。该文针对该校应用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中所存在的问题,初步探讨了保障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 1 该校应用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 该校应用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这一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中,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1 毕业论文选题随意性、不科学,存在两极分化现象 主要表现在有的选题偏离学生所学的基本知识,只是把科研项目简单地分解为学生的毕业论文课题,由此造成一些学生完成毕业课题的难度过大,从而很难保证论文质量;另外有的则选题过于随意,毕业课题只是专业综合实验的简单延伸,由此造成毕业论文内容不充实,过于简单,有此造成一些学生的论文质量不高。 1.2 一些学生对待毕业论文的态度存在偏差 毕业论文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进行各种基本实践能力的综合训练。在选题确定后,学生应根据所选课题按时按质完成选题所确定的课题内容:包括查阅、综合和分析各种相关的文献资料、研究设计相关研究方法并进行化学实验,同时根据实验研究所得的数据及时地进行分析与处理、撰写论文等。但一些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态度存在偏差,认为毕业论文环节只不过是走走形式过过场,认真对待与马虎了事都能正常毕业,由此造成一些学生对待论文的态度不端正,个别学生甚至出现拼凑相关实验数据现象,导致毕业论文质量从根本上得不到保证。 1.3 一些带教导师对指导毕业论文的观念存在偏差 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观念是否正确,以及其对毕业论文教学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质量。有的导师对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不够重视,在指导过程中,忽视对本科毕业论文的相关要求,放弃了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个别教师同时指导多名学生,由此导致教师不能全面关注学生的论文进展情况,很难做到对学生进行全面详细的指导和及时对学生的研究方案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从而影响其指导的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 2 保障应用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索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几年来我们从加强学生对毕业论文的认识、论文选题要求、中期检查、论文四表填写要求、论文撰写要求、毕业答辩要求等多个环节进行探索,以保障该校应用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这一教学实践环节的质量。 2.1 切实做好学生论文选题工作 该校应用化学专业都有传统的导师制制度,许多学生从大三开始加入教师的科研课题,在导师的指导下从事一定的科研工作;另一些学生申请有学生科研课题。由此,毕业论文的选题工作就从此切入点着手,尽可能使学生的毕业论文研究课题与导师制及学生自己的科研课题相结合,这不仅符合学生对毕业论文研究课题的兴趣,同时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更好地做好毕业论文,为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打好基础;对于其他毕业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在明确导师后,结合导师的科研方向,由导师列出难易程度适当的相关研究课题,让学生自主从中选择毕业论文课题,以激发学生做毕业论文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从而保证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质量。此举通过填写及检查学生的“论文选题登记表”来尽可能减免学生在毕业论文选题过程中出现的随意性、不科学的现象。 2.2 重视加强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 从大三起,通过专业负责人对学生进行毕业环节的教学内容重要性的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毕业论文教学环节是高校学生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其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能力训练与培养的重要环节,又能有效提高其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使学生对毕业论文环节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介绍各专业教师的科研方向,利用专业导师制制度,让学生针对自己对某个科研方向的兴趣选择导师,以尽早介入导师部分科研工作。使其尽早学习如何正确选题,如何查阅文献资料,如何设计实验,如何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和如何解决实验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为做好毕业论文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 2.3 充分发挥教师在毕业论文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在毕业论文过程中,切实做好导师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是保障学生论文质量的前提。当前很多导师所指导的研究生也部分协助导师参与本科学生的论文指导工作,因此,指导教师可以利用每周和研究生交流的时间,规定本科学生也参与每周的面对面的交流,交流期间导师不仅要和学生探讨毕业论文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及时指导学生如何解决问题;还应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帮助调整学生的不良状况,促使学生较好地完成毕业论文,真正发挥指导教师的指导作用。此举我们通过由学生填写“导师指导记录表(学生、导师双方签字认可)”来体现教师在论文期间指导学生的真实情况,从而督促教师能更好地做好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 2.4 加强毕业论文的中期检查和过程监控 严格遵守学校教务处、学院相关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监控与管理制度,切实做好学生毕业论文的实践教学环节。具体如下。 (1)在导师指导下,学生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或由导师列出相关研究课题,在充分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分析后填写好论文选题登记表,包括:选题意义及国内外发展简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手段及步骤,主要参考文献,研究时间进度安排等;经导师检查签字及专业负责人审查通过并签字后,学生方可进入实验研究。 (2)导师须经常关心及指导学生的论文课题研究,对论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建议及解决方法;同时学生须填写好导师指导记录表并双方签字认可。 (3)校教务处、学院及专业组织相关专家对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进展情况进行中期检查,内容包括论文选题登记表、导师指导记录表、论文进展程度、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计划;同时检查学生论文是否每人一题,学生之间是否存在重题现象;每个导师指导的学生数是否小于6人等(严格规定一个导师最多指导6名学生)。 (4)学生论文答辩,毕业论文经过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审查合格后,学生才能进入答辩,答辩时规定指导教师不能参加自己所指导的学生答辩,答辩结束后,答辩教师必须填写好学生答辩记录表并签字。 2.5 充分利用重点实验室及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为本科毕业论文服务 充分利用教育部资源化学及上海市稀土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和上海市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的资源。让本科学生在毕业论文时期能利用其良好的实验条件及实验仪器设备,获取有效的与论文相关的表征数据,以保证论文完成的质量。 3 结语 本科毕业论文是大学本科教学过程中最后一个综合实践性环节,其完成的质量是对毕业生综合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能力的一次综合考查,也是对毕业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课题综合设计能力等进行科学综合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加强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做好学生论文的选题工作,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毕业论文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及加强毕业论文的中期检查和过程监控力度,对于保障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无疑会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化学毕业论文:“导师制”在提升高师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中的作用 摘 要: 本文结合当前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实际情况,针对高师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中暴露出的突出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并探讨“导师制”在提升毕业论文质量中的作用。 关键词: 导师制 本科毕业论文 化学专业 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完成四年学习计划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是对学过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全面运用,是高校对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际能力的综合性考核。毕业论文质量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1]。随着我国高师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平均占有教学资源明显减少,特别是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严重失调。另外,由于高师院校长久以来以培养中小学教育工作者为主要目标,忽视对本科生研究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偏重于基础理论学习及当前师范院校面临严峻就业形势等多方面原因,造成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普遍下降[2,3]。这一趋势必然影响高师院校整体教学管理,成为提高本科生教学质量和适应新形势下创新人才培养的瓶颈。因此,如何改革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模式,强化毕业论文教学管理,不断提高毕业论文教学质量,成为高师院校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笔者所在地方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实际情况,针对高师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暴露出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导师制”在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中的作用。 1.高师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现状及问题分析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高校化学专业是以培养具备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化学及与化学相关科学技术和其他领域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及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的。因此,与其他大多数专业不同,化学专业本科生教学及毕业论文环节更注重培养学生实验设计、操作实践及总结创新能力。虽然近年来各高师院校在狠抓毕业论文和本科生教学质量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毕业论文实践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4]。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科研实践,认为目前高师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突出问题:(1)论文目标定位不明确,导致论文选题质量不高,直接影响毕业论文的科学性、实践性、创新性和针对性等;(2)由于就业形势变化和考研的冲击,使毕业论文投入时间不够,导致毕业论文的完整性、研究深度及论文格式的规范化得不到充分保障;(3)多方面客观现实原因使论文研究经费投入不足,导致本科毕业论文缺乏重要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创新性和延续性普遍不高;(4)论文开题、中期检查、评阅和答辩等环节管理机制不完善,有待进一步提高。 2.“导师制”的特点及在提升毕业论文质量中的作用 指导教师在本科生完成毕业论文的全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论文选题、调研、实验设计与开展、数据分析、论文撰写和答辩等环节都十分关键。因此,如何优化配置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资源及相关机制,将是解决上述诸多问题及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问题。本科生“导师制”指通过鼓励本科生积极参加指导老师的科学研究课题,以科研作为纽带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在育人中的主体作用,以适应新形势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要求。在传统“辅导员制”基础上,“导师制”的实施将成为提高高师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和培养化学专业本科优秀人才的有效途径,优越性和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论文选题以科学前沿研究为导向 近年来高师院校扩招使本科毕业生数量大幅上升,一方面使每位老师指导的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另一方面指导老师为学生论文选题时间很仓促,常常导致论文目标定位不明确、选题质量不高。“导师制”的实施使导师的前沿研究课题成为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向。在这一体制实施过程中,本科生在大一或大二阶段就可以参与到导师的研究课题中,通过前期对课题相关内容的探索、实践和理解,让学生更早地确定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向;同时,由于选题是经过导师和学生大量查阅文献资料、长期探索和实践之后凝练出的新课题,因此论文选题的可行性更强、意义重大。 2.2论文研究时间和经费有保障 根据高师化学专业本科生培养计划,毕业论文主要在第7~8学期内进行并完成。前已论及,由于当前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变化和考研的冲击,使毕业论文投入时间不够,实验型论文的完成更是如此。另外,由于部分指导老师在科研能力和经费上的欠缺,这些因素常常导致论文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导师制”使学生在几乎整个本科阶段的课余时间都参与到课题研究中,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毕业论文中,使毕业论文完成具有充足的时间。同时,导师科研课题的开展充分保障学生毕业论文工作所需的研究经费。 2.3论文撰写质量提高及格式规范化 毕业论文的撰写质量、科学术语的准确表达、论文格式的规范化都将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理解和个人科研素质的高低。本科生进入导师课题组参与研究的同时,将在课堂学习之余得到导师的悉心指导,有更多机会与高年级学生进行交流和学习。无形之中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研究氛围,使学生在团队中不断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和科研综合素质,对毕业论文质量提高大有裨益。 2.4导师的人格魅力和榜样力量 “导师制”实施的目的不仅是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方向。导师的人格魅力和思想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确立明确的专业发展方向和人生奋斗目标,制订科学的专业学习计划等,在学生自我发展中发挥引导和榜样的作用,使学生得到全方位发展和提高。 化学毕业论文:师范化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探析 摘要:化学专业在国家、社会的发展进步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为更好地帮助和指导师范化学专业的毕业生进一步充分就业,本文在深入分析2009年至2013年云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师范化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措施和建设好化学专业的设想。 关键词:化学;毕业生;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和谐之基,近几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矛盾越来越突出,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它涉及到千千万万个家庭和学生的切身利益,成为社会发展稳定的重要因素。化学专业在国家、社会的发展进步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师范院校,如何培养优秀的化学专业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如何探索师范化学专业学生就业指导新模式,服务于广大毕业生充分就业,是我们学生工作者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在深入分析2009年至2013年云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师范化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措施和建设好化学专业的设想。 一、近五年来化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1.毕业生就业情况。从表1可以看出,2009年至2013年五年本科毕业生共912人。其中875人就业,年终平均就业率达到96.4%。统计表明:化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总体情况良好。 2.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2009―2013年,化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于党政机关的20人,占就业总人数的2.28%;就业于国家事业单位的410人,占就业总人数的46.86%;就业于国有企业的44人,占就业总人数的5.03%;服务基层项目的109人,占就业总人数的12.46%;考取硕士研究生的90人,占就业总人数的10.29%;自主创业的8人,占就业总人数的0.91%;入伍的6人,占就业总人数的0.69%。统计表明:师范化学专业的毕业生依然以工作相对稳定的教育事业单位为首要选择,就业逐步向基层倾斜,基层就业项目成为就业热点,同时,为缓解激烈的就业竞争,考研升学也开始成为很多毕业生的主要选择,自主创业也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3.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2009―2013年,化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在云南工作的有665人,占就业总人数的76%,其中选择在昆明就业的有202人,占就业总人数的23.08%;选择在省外工作的毕业生有91人,占就业总人数的10.4%。调查发现,这些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以学校提供的招聘信息为主,部分来自家庭,绝大多数毕业生是在校园招聘会上寻求工作机会,“故土难离”的观念和信息渠道来源单一是影响毕业生成功就业的因素之一。 二、做好师范化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建议和对策 大学生就业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整个培养过程综合成果的重要体现,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在根本上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也是学校品牌的衡量标准之一。基于2009年至2013年近五年来近千名化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基本情况,以及未来就业市场趋势,我们认为对于师范化学专业的毕业生而言,一方面教育行业仍具有较大潜力,边远地区和基层教育将需要大批量的化学专业毕业生为落后地区、边疆地区的基础教育服务;另一方面化学化工产业行业是化学专业职业需求的发展方向,我国目前从事化学化工产业方面的人员,无论是科研人员或产品开发人员,都存在短缺,化学化工产业行业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做好师范化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关键在于以下几点: 1.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等方面的教育,尤其是中学化学教师的职业素养以及化学专业技能。借助课外科技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平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活动促提高,促使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经验,丰富阅历,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完善就业指导体系,提高就业指导绩效。为提高高等师范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应从以下三方面不断完善和充实就业指导工作体系:一是建立“全员化”的就业指导专门工作机构;二是建设职业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人员队伍;三是进行“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即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贯穿整个大学教育的各个阶段。通过“全员化、职业化、全程化”全方位地为培养学生就业力提供指导和保障。 3.加快信息平台建设,畅通就业信息渠道。认真做好毕业生信息资料库,动态完善数据更新,加强与各类人才网站的链接与合作,尽可能建立广泛的毕业生自荐平台,积极开展与校外各级各类就业服务中心、人才市场等单位的信息服务和联系合作,拓宽毕业生的就业空间。除举办师范专场招聘会外,积极组织广泛、细化、专业性的小型专场招聘会,如化工企业的招聘会,畅通毕业生就业信息渠道。 4.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引导学生自主创业。近几年,自主创业成为新的就业方向,国家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税收、贷款等多方面优惠政策。2009年起,云南省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单位为首次创业人员在省内自主创业提供贷款支持、税费减免、创业服务、资金补助等方面的扶持措施,简称“贷免扶补”政策,鼓励自主创业。统计表明:师范化学专业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不多,学校要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创业。 三、进一步建设好师范化学专业的启示 2009年至2013年五年来,云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共912人,其中875人就业。从中可以看出师范化学专业的毕业生能比较好地适应社会对应用理科人才的需要,主流是比较好地,但从我国教育事业和经济建设发展需要出发,如何进一步建设好师范化学专业,我们认为以下几点应当引起重视。 1.拓宽专业口径。按照发展趋势,随着未来职业的“不确定性”,高校的毕业生要由“专才”向“通才”转变。为实现这一目标,在课程结构上要实现大专业、多方向,拓宽专业口径,同时加大校级选修课程比例,加强理科学生的人文素养,注重学生个性发展。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修读双专业、双学位。 2.优化专业课程。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教师的实验教学能力是其专业素养的核心组成部分。要十分重视坚实的理论功底与扎实的实验动手技能,注重扩展知识面的同时,加强深度,发展边缘科学,探索学科间的相互渗透,鼓励引导一部分的学生能够发展为科研攻坚人员,在此基础上主修课程基础化,选修课程模块化,优化专业教育课程,把专业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 3.加强实践课程。加强实践课程,不仅有利于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还易于鼓励创新、团队协作的氛围形成。尤其是师范专业,更强调教学实践的重要性。云南师范大学自2013年起,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大胆改革,将原有的师范化学专业总课时从2745课时削减至2684课时,在第七学期安排了全学期的教学实习见习,从课时上保证学生能够全方位地参与教学实践,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技能。 4.改进教学方法。化学教学的内容应从学科导向职业导向演变,积极开展课题教学,采用体验式、探究式教学方式,“以问题为中心”,由“课题来组织”,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工作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主体性品质培养和锲而不舍、追求真知的科学精神形成。 作者简介:刘莹(1981-),女,云南昆明人,硕士,云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指导及研究。 化学毕业论文:提高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思考 摘 要:该文从毕业论文安排时间,学生对待毕业论文的态度,指导教师,学院资金配套等方面对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接着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行之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 化学类 质量 现状 对策 毕业论文是本科教育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科研、设计能力的主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知识创新的主要途径[1]。以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为研究对象,发现毕业论文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毕业论文的质量有待提高和改善。该文从本科化学类毕业论文的现状及原因出发,提出了提高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和方法。 1 本科化学类毕业论文的现状及原因 1.1 时间安排的不合理 本科毕业论文安排的时间比较靠后,基本在大学的第8学期,而这学期正是学生正在忙于硕士考试面试,找工作,考编等,学生没有足够的精力来认真做毕业论文。 1.2 学生的重视程度欠缺 学生对本科毕业论文重视程度不够,多数学生认为只要随便应付一下就可以,毕业论文可有可无。甚至有及个别学生到网上搜索或抄袭他人的论文。 1.3 老师精力不足 个别老师责任心不够强,认为本科生做不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不需要认真指导,只要通过就可以了。很多老师每人指导8~10个甚至跟多学生,由于学校别的教学任务很多,老师的精力有限,毕业冷文中老师指导跟不上步伐,无法对所有学生进行较为详尽的指导。 1.4 学校的资金配套跟不上 学校的配套资金不够充分,导致有些科研实验不能顺利进行,无法得到有价值的东西。比如,有学生合成出一个晶体,需要核磁共振,透射电镜等都达不到,只有XRD,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这显然对分析所合成晶体的结构是严重不足的,而老师的基金数额有限,无能力购买此类仪器。 1.5 安排毕业论文任务不够具体 安排毕业论文比较笼统,只说时间节点而没有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措施监督毕业论文的各个阶段。虽然学院很重视文章的重复率,但文章的具体内容以及创新性重视不够。 2 提高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的对策 针对以上常见问题情况,笔者认为需从以下几方面有针对性的提高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具体对策如下: 2.1 合理调整毕业论文的时间 本科毕业论文的时间可以适当提前,这可以根据教师的自愿或学生的意愿进行。根据我对大学四年级做的问卷调查发现,65%的学生希望在考研和找工作之前完成毕业论文。毕业论文工作可以提到第6学期末或第7学期初进行,那时学生还没开始准备考研和找工作,学生精力比较相对充足。今年的毕业论文我将4个学生的毕业论文提到了第6学期将近结束的时候进行,有的学生暑假在学校开始着手做毕业论文,效果很好。 2.2 毕业论文选题要合理,试剂药品的申报时间要提前 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要采取学生给题,学生自选课题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自选课题,指导教师负责给学生的选题把关。教师给题可以适当向指导教师自己的科研课题靠拢。选题结束后,就可以调研文献,选择要用的试剂药品,进行试剂药品申报工作了。因为从试剂药品申报,审批,招标到试剂药品到位大约需要4个月的时间,所以学院要督促指导教师提前组织学生选题并进行试剂药品的申报工作。 2.3 积极引导学生从思想上重视毕业论文 引导学生重视本科毕业论文,让学生明白本科毕业论文是对本科中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对以后的研究生学业甚至以后的教学都是很有帮助的。一部分学生可能到中学任教,任教过程中有职称评定工作,目前评定职称要求有相应的论文。但是中学实验条件非常有限,所以完全可以在做本科毕业论文的时候完成一些科研工作,这样实现了毕业论文和以后要求论文的双赢。今年有2个学生从开始选题到实验过程以及初稿,终稿的准备中都是非常卖力的,选择了一个比较新颖的与食品分析化学有关的题目,毕业前已经被期刊接收并发表,在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后被学院评为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了。这样既让学生感觉到了成就感也比较成功的完成了毕业论文。 2.4 增强老师的责任心 增强老师的责任心,相信学生的能力,可以让学生从大学二年级开始试着在老师指导下申请学生科研立项,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老师的科研项目中,锻炼科研习惯,培养科研能力。每个老师都是从学生来的,只主要充分的锻炼,学生也会是实验操作以及数据处理的好手。在不影响学生正常学习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完成学生科研立项的申请以及结题工作,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对学生未来的研究生学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2.5 学院要有适当比率的资金配套 学院要重视毕业论文,给予适当比例的资金支持,毕竟化学专业需要的药品和仪器还是比较多的。适当配套较精密的仪器是顺利完成本科毕业论文的一个重要的前提。以合成某有机物为例,合成需要的药品及实际能比较容易的购买到,但是合成出后产品的表征是需要一些精密仪器的,只合成不表征的有机合成石无意义的,因为没有这些仪器的帮助确定合成的物质是目标物质,其他的性质都是空话。另外学院要着眼于毕业论文的全过程,加强过程监督,最开始有论文开题答辩,有中期检查,最后有又正规的毕业论文答辩,通过答辩不合格的可以让学生重新修改以及添加数据进行二次答辩。督促指导教师和学生按照套路顺利的完成毕业论文。 3 结语 毕业论文是学生大学四年本科学体能力的体现。对化学院的学生来讲,毕业论文不仅是所学知识的体现也是实验动手能力以及数据处理能力的体现。不仅学校要重视,知道老师和学生更要重视,指导老师需要按照学校的要求具体的引导学生重视毕业论文,真正锻炼自己的能力。老师要提前着手锻炼学生指导学生相关仪器的用法,指导学生学会处理相关实验数据。学校建立相关的考核机制,督促学生积极完成毕业论文。只有学校、老师、学生配合好,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才能有好的保证。 化学毕业论文:普通高校化学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摘要:本文以绍兴文理学院为例,旨在通过对该校2006、2007、2008级化学类毕业生就业问卷调查,分析普通高校化学类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解决普通高校化学类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可行性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化学类;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分析;对策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形势严峻,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把握普通高校化学类毕业生的实际就业情况、就业倾向、就业质量、就业认可度等方面问题,本文以绍兴文理学院化学化工学院2006、2007、2008级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近三年毕业生进行问卷和跟踪调查,并进行分析,找出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和解决对策。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1.就业率。经调查统计数据显示(见表一),绍兴文理学院化学类专业2006~2008级毕业生的就业率分别为:96.18%、96.77%、97.39%。由此可见,近几年对于化学类毕业生就业总体比较平稳,变化不明显,但是其中不同专业之间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中以应用化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为最高。 2.就业区域选择。毕业生就业流向与生源区域比,即该区域就业的毕业生人数与生源地毕业生人数的比率。经调查,绍兴文理学院招收的化学类学生以浙江省为主,比对2006~2008级化学类毕业生的就业流向区域和生源区域比率(见表二),外省生源毕业生在长三角区域就业的较多。经分析,其主要原因,第一,医药化工产业在长三角地区比较发达,尤其在绍兴、台州等地作为支柱产业之一,政府扶植力度大,人才需求量大;第二,学校与周边企业联系密切,同时创新了教学就业模式,不仅与企业合作组织专场招聘会等,而且开展“3+1”教学模式改革,使学生提前进入企业,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增强了彼此的了解,促进毕业生早日实现就业。 3.就业性质流向。2006~2008级化学类毕业生在就业单位性质的选择上,逐年存在一定的变化。经调查(见表三),化学类学生毕业后参加相关事业单位的招考(包括教育局、医院等)的比例在增加,从2006级的27.29%到2008级的37.85%;选择继续深造(包括攻读研究生、出国留学等)的学生比例逐年在下降,从2006级的10.19%下降到了2008级的5.88%。当然专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虽然最终在企业实现就业的比例仍是最高的,但这其中有相当部分的毕业生是在参加事业单位招考失利后,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说明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正发生着变化,很多毕业生择业观变得更为现实,拥有一份稳定的职业是大多数此类层次毕业生的首选,有的毕业生既考取了研究生又通过了教育局招考,在抉择中往往会选择后者。 4.就业价值取向。如表四,由于就业价值取向不同,使得不同专业方向的化学类毕业生在职业选择上存在差异。化学(师范)专业毕业生有着明确的就业目标,希望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毕业后首选参加教育局招考。药学专业女生居多,医院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受到大多数女生的青睐,而近几年医院评估升格客观上促进了药学专业毕业生在医院实现就业,更对药学专业学生产生促动,很多药学专业学生在低年级就确定了报考医院的就业目标。应用化学专业毕业生虽然有些课程与化学专业相近,很多学生也完全能胜任教师岗位,但由于一些政策方面的限制,在很多地区无法参加教育局招考,使这些学生的就业目标和定位非常明确,就是扎根企业。当然,也有一些毕业生没有从事本专业相关的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他们的性格、爱好和家庭环境有关。 二、存在的问题 1.就业面和就业层次有待提高。调查显示,普通高校化学类毕业生整体就业面相对较窄,选择专业相关的事业单位的较多,一些毕业生甚至只认定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其他都不考虑,无形中限制了就业选择。省外尤其是西部省份的毕业生,毕业后大多希望留在长三角地区,而忽视了生源地一些更好的机会。对于找到工作的毕业生所选择的岗位来看,整体层次和就业岗位的科技含量有待提高。究其原因,一方面,受学历和工作经验所限;另一方面,由于受到社会畸形用人机制的影响,一些用人单位片面要求应聘人员为“985”、“211”高校毕业生,本科生完全能胜任的工作也要招研究生,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普通高校毕业生进入高层次单位的机会;另外,受金融危机下的经济环境的影响,海外高层次人才纷纷回国,一些大型企业又削减了进人数量,客观上对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就业也带来了一定冲击。 2.就业心态差,就业期望高。目前就业形势严峻,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会面对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多重压力,导致一些学生在择业的意向上往往不切实际。一些毕业生过多地考虑“档次”、“面子”之类问题,对一些工作条件差、待遇较低的单位和农村乡镇企业则往往不加考虑,对就业期望值过高,甚至想毕业后就能拿到高额的工资,高不成低不就,客观上造成了企业招不到人、毕业生就不了业的怪现象。 3.实力不足和对信息不重视,导致就业机遇难把握。一些毕业生或专业能力不强,或职业素养较差,实力的不足,容易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当机会出现在面前时,也无力抓住机会。信息对于毕业生来讲就意味着机遇,但很多毕业生直到毕业才重视起来,缺少针对性准备的时间,容易丧失机遇,另有一些学生要应对各种考试,无暇顾及就业信息,也会导致一些就业机会的流失。 三、对策与建议 1.从学生个人实际出发,转变就业观念,增强自身实力。当前不少化学类毕业生对自身价值无法正确判断和对就业岗位的不熟悉,导致在选择就业岗位时感到茫然和无所适从,对于未来前途和发展缺乏必要的自信。对此,毕业生要转变就业观念和意识,不好高骛远,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树立就业信心,寻找切合个人专业和能力的就业单位。毕业生要了解自身,调整就业心态,用平常心去对待就业过程中出现的焦虑情绪。同时,需要转变就业观念,降低就业期望,先就业后择业,寻求一条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 2.学校总体出发。①因势利导,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职业规划教育如今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高校的重视,加强职业规划引导,力求使大学生在低年级就树立明确的目标。不少高校也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目前其成效不是很显著。高校间、学生间还存在着差异。普通高校要根据学校实际,因势利导、因人而异,建立切合实际的课程体系,邀请专家、校友、企业家等来校开设讲座,提高就业指导的系统性和整体性,防止大学生盲目就业和对未来工作产生茫然。同时,要全程跟踪,做好调研,增强实效。另外,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可以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使两者相得益彰。②构建就业平台,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依托学校,积极完善校、院两级的就业服务体系,多渠道掌握就业信息,并借助网站、QQ、微信、手机短信等现代化媒介,及时有效地将信息传递给每位毕业生。运用营销理念,探索就业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借鉴枫桥经验,责任落实,积极发挥领导、班主任和教师的作用,适时营销,挖掘就业资源,使之形成合力,拓宽就业门路,更好地为毕业生服务。 化学毕业论文:化学本科毕业论文存在问题和教学改革的方法 摘 要: 本文在对本校化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分析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毕业论文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提高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的方法。 关键词: 化学本科毕业论文教学 教学改革 存在问题 教学方法 化学本科毕业论文是化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培养、锻炼、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与能力最集中的一个教学环节,是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论文教学环节是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把过去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解决某一具体科研课题,在文献查阅、方案设计、实验技巧、动手能力、论文撰写等诸多方面都有一定收获。但在高校扩招的情况下,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出现了明显下滑,质量不高,而且弄虚作假严重,形式大于内容。因此,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已成为当前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一项紧迫课题[1]-[3]。 一、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毕业论文质量明显下降。原因如下:学生的态度不端正,在当今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每到大四上学期,学生开始准备考研、找工作、出国等。毕业和就业时间存在严重的冲突。有的学生为了找工作而向学校请长假,这严重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而且一般学校很少发生学生因为毕业论文的原因而不能毕业的,所以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态度非常不认真。 化学本科毕业论文与其他文科专业的论文有更大的区别,有些化学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它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要撰写高质量的毕业论文,除了学生和指导教师有时间和精力上的保障外,还必须有一定的实验条件和科研经费保障才能有效开展相关的科研实验。很多学校图书馆的资源非常有限,特别是相关外文数据库几乎没有,教师和学生无法查阅最新的外文文献资料。学校提供的毕业论文专项经费有限,实验所需的药品和测试条件不足。大多数普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没有科研项目,缺乏必要的研究经费;指导教师数量不足,这势必造成对学生指导得不到位,老师由于工作量大而态度敷衍。这些因素造成学生很难完成具有一定水准的实验性毕业论文。 二、化学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方法 (一)加强对毕业论文的重视,正确认识毕业论文的教学定位,正确认识本科毕业论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部分学生往往是在应试教育指挥下进行机械性学习,严重缺乏创造性,创新思维得不到发展。毕业论文是培养、锻炼、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与能力最集中的一个教学环节,是弥补教学过程中的某些薄弱环节的不足,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最好的课堂。学生和老师应该深刻地认识到此重要性,加强对毕业论文的重视。教师是指导者和领路人,要重视本科毕业论文,在指导过程中既要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履行自己的职责,帮助他们顺利完成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国家和学校应加大对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激励力度,加大对化学本科毕业论文资金的投入;使得本科毕业论文在物质上得到保障,解决普通教师由于经费的缺乏而限制了论文水准的问题。学校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把指导毕业论文的能力和质量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指标之一,并在课时配备、津贴补助、评优晋级等方面予以倾斜。 (二)鼓励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鼓励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进行相关教育,建立有利于毕业论文创新的教学机制。 化学专业本科生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通过短暂的毕业实验就可以一蹴而就的。和其他专业相比,它是一个长期过程,应该贯穿于整个本科教育中。化学专业的本科生除了要牢固地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外,还需要具有扎实和熟练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尽早接触实际和研究课题,获得更新和更前沿的知识与理念。鼓励本科生参与教师承担的研究项目课题组,尽早在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从事科研实践活动。学生在大二、大三就进行相关的科研训练,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加快了科研项目的进度,调动了教师的热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经过更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往往能凭借自己的体会写作毕业论文,从而避免论文抄袭现象。目前,我院很多大四学生已经成为教师科研项目的得力助手,毕业设计已成为学校教学和科研的较好结合点,体现教学与科研很好结合的范例。 实验室高端仪器向本科生开放。通过精心设计实验课件,向包括本科生在内的各层次学生开放实验室等,把高端仪器设备的应用和实验技术推广到本科实验教学中,既提升了本科实验教学的先进性,又提高了贵重仪器的利用率。例如,X-射线衍射仪、电镜、核磁等现代仪器和技术的培训与运用,可使学生了解最新的现代仪器的操作,培养运用现代技术与技能的能力,为本科毕业论文工作提供扎实的技术与技能。 (三)改革毕业论文成绩的评价方式。 对于毕业论文不要拘于形式,将对化学本科生的专业要求落到实处,毕业论文中形式的东西可以弱化;充分发挥这个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以多元化的学习成果替代单一的本科毕业论文。 美国是公认的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美国大学可谓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本科学生采取各种不同的灵活多样的毕业形式,例如公开发表的专业性学术论文、专利,完成各种项目或写作调研报告等。在美国,不仅很多本科生不写毕业论文,而且有的专业连硕士研究生都不用写毕业论文。因此采用多元化的成果代替毕业论文有国际先例,证明可行。对待毕业论文要综合考虑中国国情和外国经验,在确保对本科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基础上对毕业论文进行改革。鉴于高等学校是多层次性、多类型性和专业的差异性,宜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化学专业本来是一个实验学科,周期很长,实验过程中有很多失败。毕业论文开题的课题不一定顺利,但在失败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弱化对毕业论文教学的过程管理,强化结果管理。毕业论文时间本来就不充沛,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等形式的东西应予以弱化、取消。但应强化毕业论文的答辩环节,从严要求毕业论文的评定;加强毕业论文的工作检查,对于那些抄袭、剽窃、达不到要求的毕业论文,采取一票否决制,延期毕业。 化学毕业论文:结合导师制提高材料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运行新模式研究 【摘 要】本科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须的实践教学环节,其质量的高低是一所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直接反映。当前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现状, 反映出本科生的科研意识淡薄、科研能力低下的问题相当突出; 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对解决时下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值得尝试。 【关键词】导师制;毕业论文;材料化学;本科 本科生毕业设计是高校本科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形式,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分析、研究、解决问题能力,是对大学生本科四年学习成果的阶段性总结和审核,同时也是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最初尝试。 本科生,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在大学阶段普遍缺乏系统的从事科学研究的经历,因此,有必要经过本科毕业设计这样一个过程的系统训练为以后继续深造从事科研或者服务社会打下基础。同时,本科生毕业设计对于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及独立工作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完成本科毕业论文是每个大学生毕业的基本条件[1-2]。 1 材料化学本科毕业论文的现状及原因 材料化学专业是研究从制备到废弃全过程中材料的化学性质,其研究范围很广,既包含了整个材料领域,又包括各类应用材料在有机和无机等多领域的化学性能,它是一门应用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解决在工业化生产中与化学和材料有关的问题的学科。它既是材料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又是化学学科的一个组成部分。材料化学跨越了材料和化学两大类学科。是一门既具有交叉边缘学科性质又含有应用理学性质的综合性学科。同时,正由于材料化学学科的交叉性和复杂性,从而导致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凸显出相对于其他传统学科所不同的教学难点和盲区。这就给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提高了难度,也对教师的教学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于此同时,由于近年来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不断的转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在逐年下降。高校教师指导的学生和毕业论文的数量大幅增加,从而导致每个学生得不到足够的指导。并且在考研、就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很多大学生无法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于毕业设计方面的工作,对毕业论文持应付态度,得过且过,导致论文质量普遍不高。毕业论文工作易流于形式有的选题偏大或选题落后于当前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水平;有的理论与实践不相符,内容空泛,缺乏现实依据和说服力,更没有从理论到实践转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的试验设计和研究技术路线不合理,试验数据错误;有的毕业论文仅仅是罗列了相关的文献内容,简单概述他人的成果与现状,并没有提出自己的理念和想法,甚至存在着抄袭论文的恶劣行为。在这样的背景下,尽管学生完成的毕业论文已经达到了所需的某些硬性要求,但其论文的质量并没有实现质的变化。因此,改变本科毕业论文的现行状况,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已经成为当前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3]。 2 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几点对策 2.1 提高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 本科毕业论文不仅仅是一个常规的本科教学环节,它是高校实现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辅助手段,是本科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首要环节,是学生对四年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化和升华的重要过程,是学生进入社会前的综合技能训练。要想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首当其冲的是要提高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不仅仅是对学生,同时也是对老师的要求。通常可以采取动员大会、学术论文大赛等多种方式,进行广泛宣传,从而使教师、学生乃至管理人员认识到毕业论文工作是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科研能力、实践能力、信息检索能力形成和提高的重要过程,是其他教学环节无法取代的。 2.2 加强过程管理,实施质量监控 毕业论文设计的全过程需要学生、指导老师和组织协同配合,以学生为毕设主体,指导老师为主导,组织管理提供保障。从毕业论文的实施过程来看,主要包括从选题到答辩等诸多环节,每一个部分都需要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和要求,从而使毕业设计的管理更加合理规范。具体到每个环节,首先应严把命题关,完善选题管理办法,所选题目应具有时效性。其次要明确指导教师的资格,指导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教师的指导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最好毕业论文的组织撰写,教师应明确各阶段的要求,检查进行情况,并及时总结出现的问题加以指导。毕业论文在经过指导老师和的审查合格之后,学生才可进行毕设答辩,同时成绩的评定标准必须坚持公平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 实施质量监控机制也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监控机制主要包括初期检查、中期检查和后期检查三个部分。由校、院、系三级共同承担整个机制的运行和管理,对毕业论文工作的每个环节实行跟踪监督,结合本科教学评估的标准和要求,强化过程管理,严格执行和落实各项制度,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 2.3 全面实施导师制,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指导教师作为毕业设计全过程的主导,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建立指导教师的筛选机制,保证指导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形成一支责任心强并且科研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队伍,这是提高毕业论文指导质量的强有力保证。在学校鼓励学生进行学术探索和课题申报的大环境下,应尽快确定本科生指导老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指导老师的研究课题。在科研实践过程中,学生发现新的问题,分析并解决了这些问题,在不断的发现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而且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应有的训练,使其科研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高。这些不仅可为后期的毕业论文的开展奠定基础,为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可能,更为以后继续深造从事科研或者服务社会打下基础。 3 科研导师制的特点 科研导师制是多层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模式之一[4-5]。以科研作为纽带,充分利用教师的科研能力让学生参与课题研究,促进教师在育人中的主导作用。本科生导师制度不同于研究生阶段实行的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度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以学生为本,师生积极互动 实行科研导师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出、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科研方面的思维和能力。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为了满足不同的需求,高等教育必须在实施群体化教育的同时适时的提供个性化学习的机制,以个性化教育的实施有效的补充群体化教育所带来的在个体方面的不足。 3.2 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在大众化高等教育的现行模式下,绝大多数的学生依然将大部分的精力停留在书本上,缺乏独立开展开学研究的能力和实践训练,也很难有机会将自己的想法和创新应用于实践。但在科研导师制的模式下,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标、有步骤的进行科研研究,既可以将自己的创新思维付诸研究实践,又能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导师也可以全面深入的了解不同学生的特点和专长,从而制定出适合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案,使学生在研究实践的整个过程中,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都能得到不断的提高[6]。 3.3 操作性、实践性较强 科研导师和学生之间通过一个有价值的科研课题相联系,围绕着这个课题双方展开交流和沟通。科研导师要想引导学生深入课题进行研究,产生独到的见解,富有创新性,实用性,就必须加强实践环节。只有深入到实践中去,才可以让学生对课题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 3.4 工作具有延续性 通过本科生导师制度的建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制定科学的专业学习计划,确立明确的专业发展方向。在校四年期间,除常规教育之外,学生还接受了导师从科研到工作、从思想到行为各个环节全方位的教导,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提高。 4 科研导师制在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运用的重要意义 本科毕业论文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既有学生主观上的原因,也有教学和管理上的客观原因。总的来说,所反映出毕业生科研意识淡薄、科研态度不够端正、科研能力低下等问题是相当突出的。导师制有利于培养本科生的科研意识,端正科研态度,提高科研能力。为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提前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以有效地解决毕业论文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对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本科生导师制实行的根本目标不在于提高学生从事科研的能力,而是旨在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开拓其眼界,并同时使其科学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可以让学生多层次领域学科的学习成为可能。这种教育模式也为大学生对自身潜能的在开发提供了机遇。同时,学生较早的参与到科研活动中去,在科学实践中学生可以不断的发现和提出问题,从而提高了学生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科生导师制也是一种教学相长的过程,在科研之余,导师同时要负担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些都要求导师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断提高对自身的要求,自觉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以身作则,从而更好的发挥引导和榜样的作用。 本科生导师制也是对我们现有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补充。随着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强大冲击,以及大学生对新事务接受能力强但分辨能力弱的特点,更需要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学生与导师之间、同学之间开展积极的思想交流,要求学生提出并论证自己的观点,并能够接受他人建设性的批评和建议。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业,而且还有助于通过迁移培养学生的其他能力。 综合分析以上情况,本研究项目拟探讨将本科生导师制工作与学生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结合起来,本科生从低年级就开始参与到导师的科学研究工作中来,改变现有学生在大三下学期甚至大四才着手毕业论文工作的运行模式,改善现有导师制的运行状况和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作为探索专业发展特色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新运行模式,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化学毕业论文:药物化学毕业生实习带教心得 摘 要:结合药物化学实习带教情况,在药物化学毕业实习带教时有如下几点体会:结合实习生专业意向选题,让学生对预期研究结果做出评价和分析,培养学生调研文献解决问题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锻炼学生处理试验数据并归纳整理成毕业论文的能力。上述几点体会为培养并提高药物化学毕业生综合能力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关键词:药物化学 毕业实习 带教心得 教师富有成效的带教方法能使学生在实习期间收获颇丰,能大大提高毕业生的专业素养。本文结合笔者自身对毕业生的实习带教实践,浅谈毕业生实习带教的几点体会,以期提高药物化学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及综合能力,并对实习带教的同行提供方法参考。 药物化学是药学领域中重要的带头学科,涉及先导药物分子的发现,新药的发明,药物分子及中间体的化学合成、生物合成,化学分子的药物化学性质测试与分析以及药物分子的活性评价。是一门研究药物分子与机体细胞(生物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在药物化学课题研究过程中需要多个学科知识的参与和综合应用,药物化学的研究离不开天然药物化学、有机化学、合成化学、分析化学、药理学及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参与[1~2]。 1 结合实习生专业意向选题 结合药物化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毕业去向,有目的的选择毕业实习的研究课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习积极性,按实习生的专业意向选题也是学生所渴望的。教师在实习带教时应多了解实习生的思想动态以及毕业后的专业意向,如有的同学希望毕业后进一步深造继续从事药物化学方面的研究,可以让这类同学多从事基础性研究。有的同学希望毕业后到医药相关企业工作,可以让他们到与学校有合作关系的医药企业进行毕业实习,或是到学院的附属医院药房进行实习。针对我院相当大比例毕业生选择考研继续深造这一现实情况,除了本院老师的研究课题供毕业生实习参与外,学校也为毕业生开辟了校外进行基础性科研项目研究的途径,例如到医药企业的研究单位进行实习。毕业生的选题意向也与个人的兴趣点有关,有的学生喜欢西药的化学合成,有的喜欢从事中药的化学提取,而有的喜欢从事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研究即从事药理相关的实验,有的同学喜欢药物化学性质的测试与分析可让其主要开展药物化学性质测试方面的实验等。针对实习生的专业意向及个人兴趣开展毕业实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对预期研究结果做出评价和分析 针对学生的毕业意向及兴趣选题后,带教老师首先给实习生阐明选题的重要性,免得出现有些同学经过半年的实习毕业后才“恍然大悟”觉得自己选错题了,或者觉得糊里糊涂收获甚微。学生选好研究课题后首先要熟悉研究素材,对自己将要参与实施的研究课题有个清晰的整体的把握,可以预知研究过程结束后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并对预期的研究结果做出评价和分析,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有所预知和了解,这样不仅可以缩短学生从选择课题到进入研究状态的时间,也可以避免由于对研究思路不明徒走弯路。 3 培养实习生调研文献的能力 选好研究课题后,实习生组织调研文献的能力融汇贯穿于整个实习过程中,包括对实验结果的预知评价和分析过程以及研究课题的实施过程中。调研文献的能力不仅影响学生对实验材料的准备,更是关系到实习生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解决问题的能力。调研文献不仅仅包括狭义上的各种期刊数据库中的期刊文献,还包括各种相关的教材或工具书的查阅,工具书如药理实验方法学、各类药物化学相关教材等。数据库文献资料如CA数据库、Elsevier数据库、ACS数据库等,以及比较简单的中文数据库CNKI、VIP、万方等数据库等。带教老师应给实习生介绍上述常用数据库的在线查阅方法,增强实习生查阅资料的能力,同时培养实习生实验材料准备能力和遇到问题时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实习生实验操作能力 上述的各项准备工作做好后,实习生已经对自己的研究课题有了比较清晰完整的全局认识和把握,这时就可以有条不紊的进入实验实施阶段。对于药物化学等化学相关学科的实验研究,在学生进入试验室做实验之前,很关键也是很有必要的一点就是带教老师首先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的强化,这是毕业生顺利完成实习并培养各项综合实验操作能力的前提。实验操作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实践的过程,非一日之功,需要实习生在实验过程中细心观察,勤加思考,善于总结。带教老师可以把自己多年的试验或科研经验传授给学生,对学生动手操作进行适当引导,使他们明白试验操作的要点以及注意事项,然后让学生独立操作,在实践中增强试验操作技能。 5 培养实习生处理试验数据并归纳整理成论文的能力 课题研究的试验研究部分完成后,将试验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并归纳结果得出结论也显得非常重要,这是整个实习阶段的收尾工作,优秀的毕业实习生必须是善始善终的,这一点做科研的人应该深有体会,有的人试验做的很好,可惜整理结果的能力差,或者说文字处理能力差,这会直接影响研究论文的质量和发表,本科毕业实习生一般对撰写论文方面的要求很少,毕业实习论文的写作质量也会直接影响实习生整阶段的实习成绩。尽早培养处理数据和归纳整理研究结果的素质和能力对本科生进一步深造从事科研工作等方面都大有裨益。在处理试验数据的过程中有可能会有一些化学软件或者其他数据处理软件的应用,例如,SPSS、EXCEL、MATLAB、Origin等软件的使用。 6 结语 通过上述对实习生毕业实习的各个环节进行把关,结合实习生专业意向及个人兴趣选题,在熟悉了课题材料的基础上首先对预期研究结果做出评价和分析,在试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文献调研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试验操作能力,最后引导学生做好后期的数据分析,结果归纳工作。按照上述模式有利于提高药物化学专业毕业生实习的质量。实习带教方法探讨已成为当前有实习生带教任务的同仁共同关心的话题。本文结合药物化学实习带教实践,指出笔者在实习带教过程的几点心得体会,与有相关经验的同仁分享交流,也为药物化学及其他相关学科毕业生实习带教方法的优化改革提供参考。 化学毕业论文:初中化学毕业班计算教学与复习策略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化学计算包括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进行简单的计算;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怎样的教学策略才能提高学生的化学计算能力呢? 一、注重化学概念的教学,加强化学用语的训练,为化学计算夯实基础 首先涉及初中化学计算的一些重要概念,在形成时应尽可能通过实验或其他具体事物分析、概括导出;其次,注重概念同化,进行新旧概念对比,弄清相近概念间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然后加强运用概念的训练,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提高运用基本概念的能力;最后还要加强与基本概念相关的化学用语的训练,掌握化学学科独特的学习语言。 实践证明,当学生理解了化学式、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等基本概念,化学式含义及化学式前系数的含义等内容后,有关化学式的基本计算就可以说是“轻而易举”了;当学生理解了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能够表示反应物及生成物各物质间质量比的含义等内容后,学生基本都能够进行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了;当学生理解了溶液、溶液的组成(溶质、溶剂)、溶质的质量分数等基本概念后,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也就不再难倒学生了。 二、初中化学计算是化学“量”的思想与数学计算方法的结合,化学计算的关键是化学“量”的思想 各种计算类型在教材上都出示了相应的例题,它们以清晰的解题步骤阐述了运用化学概念进行化学计算的思想,以简明的解题格式规范正确运用化学概念进行化学计算、表述逻辑思维过程的方式,故而要特别注重发挥教材上例题的作用。从接受式和探究式两种学习方法来形成两种策略,即传授性和探究性教学策略。 传授性教学策略主要是指通过教师讲授或师生共同谈论或学生直接自学教材上例题的方式,学习化学基本计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训练,并通过师生评价或学生相互评价等矫正,让学生掌握化学计算方法,逐步提高化学计算能力。这种方法多数学生能够较快接受,并迅速掌握基本方法,效率较高。但少数学生容易因“不理解而掉队”,从此对计算失去信心。 探究性教学策略主要是指教师创设真实情境,提出有意义的实际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力图运用基本化学概念完成基本化学计算问题,通过评价矫正不足。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可引导学生运用化学概念或原理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引导学生从例题中获取方法(不仅限于模仿),把获取的方法运用于问题中并解决问题,促使学生进行迁移。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充分感悟或体验运用化学概念进行化学计算的方法,自然形成化学计算能力,并巩固学习兴趣。短时间来看,这种策略似乎更费时间,但学生真正运用化学思想和化学概念进行化学计算时,既形成了能力,又保持了兴趣,应该是更有效率的学习方式。当然这种策略要求学生的化学概念必须牢固,基本学习方法必须到位,化学学习兴趣必须浓厚,否则课堂教学中容易“冷场”,收不到预想的效果。因而两种教学策略都要根据学生特点而确定,力争取得更有效的教学效果。 三、化学的总复习策略 初中化学的复习阶段,当然主要是针对选拔功能来说的,在复习迎考中有这样几点需要大家加以关注: (一)复习措施 1.以大部分同学现状为基础,分析教材、学生,研究对策,提高复习的针对性。 2.认真研读中考精神和中考说明,把握走向,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3.分轮次复习,使用盐城中考说明、盐城零距离、中考十三地市试卷,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按单元顺序复习,加强学科知识的联系,使基础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加强对学生“三基的考查及时查漏补缺。 4.注意对学生思想的教育,要进行人生理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明确目的,增强信心,提高复习的自我意识。 5.积极搞好教研沙龙,通力合作,集大家智慧,提高复习的质量。 (二)化学复习计划 1.指导思想。以教材、科学课标、考试说明为依据,以“三基”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为重点;以完成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为方向 2.复习目标。扎实地掌握三基;形成熟练的科学(化学和生物)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较强的化学和生物能力和运用有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复习思路方法。 (1)加强集体备课,备课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完成说课――讨论――导学反馈案。 (2)落实复习环节:读、讲、练、测、评、补(六环节复习法) 读:预习、练习,发现问题; 讲:按知识体系,梳理知识,形成结构,提炼学科思想方法,理清基本题型,掌握基本解题方法; 练:精选习题,学生训练,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 测:进行单元测试、定时练习查漏补缺,训练应试能力; 评:全批全改――统计问题――课堂讲评; 补:及时纠错,矫正练习(二次过关)。 化学毕业论文:从毕业设计反思化学专业选修课程体系构建探索与实践 摘要:化学专业选修课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专业素养、探索精神以及创新能力。本科毕业设计则是高校对学生学习知识的综合检验和训练,对学生学习质量的影响较大。因此,从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反映的问题入手,对化学专业选修课体系的构建、实践、效果评价提出一些建议和探讨。 关键词:化学专业;专业选修课;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是学生毕业之前最好的综合实践能力的锻炼,可以学习、深化、拓展所学知识并进行相应的创新,为毕业后参加工作或读研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在最近一轮的毕业答辩中发现,大部分同学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与之相比,学生的专业素质与修养却不高,主要体现在课题调研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献检索能力不高、计算机在专业中的应用能力欠缺、专业视野狭窄等。[1-2]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了化学专业选修课程的教学效果并未达到预期的设想,存在诸多问题,继而让人们反思必须对原有选修课体系的设置、教学进行改革和完善,以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一、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高校扩大了招生规模,导致教师人均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人数增多,因此相对而言,指导教师投入在每个学生身上的精力相对减少;同时学生就业压力也在增加,找工作、研究生备考等跟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开展时间冲突,导致学生投入到毕业设计的时间非常有限;另外,对于学生大学四年总成绩而言,毕业论文只是相当于一门课程,对就业和考研影响有限,因此不少同学存在应付思想。 在对毕业论文的安排和检查过程中发现上述原因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毕业论文的质量有所下降。笔者发现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1.文献检索能力不高 目前,本专业毕业设计课题大多是教师科研项目中的一小部分,因此课题选题是固定的,通常学生在拿到课题之后,首要的任务就是利用文献检索技术收集、积累、分析课题相关的资料。通过文献检索,弄清楚针对本课题别人研究过什么,有哪些论点,目前国内外对本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以及发展趋势如何;然后总结资料,围绕课题做出可行性实验方案。但是学生检索能力不高,不能有效利用、分析前人的资料,导致认识不清,无法独立开展实验工作。 2.科技论文写作技能和技巧严重欠缺 学生缺乏基本的科技论文写作技能和技巧, 语言不够专业化和学术化;另外,书写格式不规范, 主要表现在对文献的引用、标点符号的使用、图表绘制及说明等方面。这些问题都反映出学生平时缺乏科技论文的写作训练,这方面的意识比较淡薄,对该方面的选修课学习不到位。 3.缺乏科学分析及创新见解 在教师悉心指导下,学生即使可以较好地完成文献综述及实验设计部分,在实验结果处理,整理提炼课题成果阶段仍然存在很大问题。大部分学生只能对已获得结果加以简单描述,既缺乏理论上的分析论证,更少有学生本人的综合分析及成果提升。这主要是由于大多数学生将主要精力都放在专业课学习上,对专业选修课普遍存在混学分心理,没有很好地利用选修课拓展专业学科视野,深化学科知识与技能。因此,对于最后一学期的毕业论文,学生仅仅是了解了科研的一般过程,并没有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今后的科研之路学生还是不知所措。 二、化学专业选修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在教学改革研究大背景下,鉴于我院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所反映出的问题,切实有效地进行化学专业选修课体系的构建、实践、效果评价研究是必要的。[3]与必修课相比,选修课侧重拓展学科视野,深化学科知识与技能,强化专业基础知识的应用,着眼于学科知识的拓展、深化,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或解决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关注较深、较广、较新的知识技能与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有较大的弹性,且须随时代变化及学生的要求进行及时调整。目前国内高校对化学和化工类系列课程开展了大量研究,例如教育部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实施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又于2000年启动了“2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众多研究及教改工程大多关注专业课程的设置及整合。近些年来,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化,人们开始科学合理地开设专业选修课,为学生专业素养的提高和专业知识的拓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因此专业选修课的设置和管理开始成为高校教学改革深化的重要环节。针对化学专业选修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思路: 1.探讨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选修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性 目前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共设置了21门专业选修课,包括仪器分析实验、化工原理实验、精细化学品化学、精细化学品实验、有机合成化学、有机合成综合实验、有机波谱学、高等有机化学、配位化学、无机合成化学、材料化学、现代分析技术、无机合成综合实验、分离技术综合实验、科技软件及应用、文献检索与科技写作、专业英语、现代企业管理与产品营销、化学工程设备、化工制图、化工安全技术。选修课程的设置综合考虑了四大化学外的化学理论教学课程、拓展实验课程以及工具课课程。但存在这样一种情况,例如无机化学中有专门的章节讲解配位化学,而配位化学同时也作为一门选修课程,由于不是同一任课教师授课就会出现内容交叉。此外,课程开设的时间需要进一步调整,例如物理化学实验大部分需要用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但是介绍数据处理的选修课要在大三才开设。因此,在遵循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规律的前提下,探讨建立合理的教学体系,确保课程设置上的连续性对完善人才培养体系非常必要。 2.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 专业选修课的内容是专业相关知识的延展和深化,同时还具有随着时代变化及学生的性质进行及时调整的基本要求。专业选修课的教学内容必须把握专业前沿和热点研究成果。目前,由于学生和教师普遍对选修课重视不够,导致部分选修课内容陈旧,不能反映当前专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企业的实际应用情况的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必须对专业选修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另外,有必要根据课程性质与特点探索各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3.开展师生座谈会,修订培养方案,规范教学大纲 通过师生座谈会,在学生范围内就选修课开设课程数、开设时间合理性、课程设置的连续性等方面进行交流,获得反馈问题;在教师范围就学生思想动态、授课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课程控制方法以及教学效果方面进行交流;综合问题所在,制定解决方案。一方面,就反馈意见、开设课程数、开设时间合理性、课程设置的连续性等方面优化课程体系,根据教学效果及学生反映的情况针对性地修订培养方案。另一方面,通过广泛调研,借鉴国内现有的成功的教学改革,制定完善、可行的教学大纲。从毕业设计反映出的问题入手,结合行业的现实需求和要求,在进一步了解社会、企业对化学专业人才期望值的调研基础之上合理优化教学内容,强化反应动手能力的实践环节。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探索适合课程性质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 三、结语 在教学改革研究大背景下,鉴于我院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所反映出的问题,结合教师的教学实践及教学效果评价,根据本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教学计划、教学方案并构建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对于实现培养目标、创新教学方法、确立专业特色、造就高素质、强能力的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化学毕业论文: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改革的探索与研究 摘 要:本文阐述以工为主的院校中作为理学专业的应用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尤其是做为教学环节中极其重要的一环的本专业毕业论文教学模式的改革措施,以提高本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具有科研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就业;毕业论文;创新能力 毕业论文的完成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开展科学研究,接受科研训练,创造科研成果的过程。从毕业论文题目的选定到实验计划的制定实施,从文献资料的检索到论文写作完成,从论文的评审修改到参加答辩,都带有浓厚的学术气氛。在整个过程中,大学生接触科学、感受科学、品味科学、走进科学,一点一滴的接受科学教育,一点一滴的树立起了严谨、求实、创新的科学作风,从而可以促进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内化。毕业论文要求学生必须独立研究完成,促使学生必须去接触实际,开展科学实验和搜集实验数据,在实践中学会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学会运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去解决问题,在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方面效果非常突出,相对于其他的教学环节,毕业论文的作用极为重要。毕业论文能否撰写成功,最能反映一个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本课题组对对本校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改革进行了探索研究。 一、改革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制度 毕业论文的选题时间弹性安排,提前进行。选题关系到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也是培养和锻炼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关键环节。以前毕业论文的选题通常都在第八学期进行,实施毕业论文的教学改革后,允许把选题时间调整安排在第七学期初。这种弹性安排,可以提前让学生介入与毕业论文有关的研究和资料收集,同时选题时间的幅度拉长,可以有效协调完成毕业论文与找工作之间产生的时间冲突。毕业论文题目提前进行公开,实行双向选择。过去教师指定学生的研究项目较多,这在选题环节上就很大程度制约了学生的创见性。为了使学生在选择毕业论文的研究题目上更能体现自己的专业兴趣,毕业论文题目提前制定,结合指导老师科研项目和生产实际,确立毕业论文选题指南,提前对学生公开,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申报毕业论文的研究课题。也可以允许学生自己确定研究项目,但要在查阅文献资料,开展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写出开题报告,通过开题答辩后,确定为毕业论文的研究项目。 二、以就业为导向确定毕业论文题目 毕业论文题目严把关,与本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相一致,紧密结合学生的就业单位需求,企业需要锻炼学生什么能力,需要什么样的学生,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把学生按企业不同需要目标确定不同毕业论文题目,真题真做。针对近几年企业对质检员要求越来越高,需求越来越多,对去企业质检部门的学生我们与测试中心联合培养学生,让学生在第七学期进入测试中心,利用测试中心的仪器设备,给学生确定产品分析测定方法建立的论文题目,熟悉现代分析测试仪的使用,以利于学生去化工厂、药厂、煤矿企业的质检部门工作,特别是为女同学提供一条很好的就业渠道。对去煤化工企业的同学,多数是去甲醇厂等,确定学生做碳一产品合成的题目,以产品为主线,催化剂为核心,进行碳一化学品合成的毕业论文研究。对有意去药厂、精细化工厂做研发的同学,以合成某一精细化工产品为毕业论文题目,要求学生除完成毕业论文撰写之外,实做的产品也是考核的指标之一。此外,对考研的学生以教师的科研项目为依托,设置子课题为毕业论文题目,提高题目难度。 三、延长毕业论文完成时间 延长毕业设计的时间。在原有的教学体系中,毕业论文所占的时间原本较短,又往往受到就业、考研等事宜的冲击,因而往往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出锻炼学生科研和实践的能力。因此,比较适宜的方法是将毕业论文工作开始时间大幅度提前,可以提前到大四的第一学期开始。此时经过前面的学习,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基本完成,学生有了一定的空余可支配时间,对本专业的学习也开始产生出兴趣,希望更多的了解与学科领域相关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提前开始布置毕业设计工作,可以让学生在较充裕的时间内保质保量从容完成毕业论文,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能够把课堂所学立刻与毕业论文相结合,互为促进,收到更好的效果。 四、增加硕士研究生担当助理指导教师 由于目前形势的发展,对本科生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无论是毕业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还是选择继续深造,都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科研实践素质。让本学科的研究生辅助指导老师参与指导本科生,一方面研究生刚刚从本科阶段过来,可以总结他们的本科论文的一些经验教训,另一方面研究生已经过一定的科研实践的训炼,并且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可以更好地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硕士研究生充当本科生助理导师完全可以满足需要,具有现实可行性。 五、低年级学生提前进人教研室从事科研实践 对于大二或大三的学生,在学习完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后,已经具有相当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采取自愿的原则,安排学生进人教研室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简单工作,例如科技论文的检索翻译,或实际参加项目,作一些相对简单的工作。这样在实际环境中和各教研室教师和师兄师姐的指导下,于耳濡目染中锻炼实践能力、培养科研素养。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其分配毕业论文题目,完成毕业论文。 六、实施毕业论文工作评比表彰制度 为了进一步强化毕业论文工作,实施毕业论文工作评比表彰制度。对在毕业论文的教学工作中成绩突出的指导教师和学生予以表彰和奖励,对指导毕业论文不认真负责的老师减少其指导毕业论文的学生人数,充分发挥评比表彰在教学实践中的产生的激励作用、示范作用、促进作用和强化作用,为毕业论文的教学改革创造更加良好的制度环境。 七、结束语 毕业论文作为一种学术性论文,是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成果,是毕业获得学位的必修学分,对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起着重要作用。毕业论文的写作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经过上述应用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可将学生在大学期间已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综合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学生研究问题要把握事物的规律,运用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观点,去突破、创新和提高。在这一过程中使知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和提高,在创新思维的培养上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毕业论文与学生就业相一致,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就业技能。 作者简介:薛丽梅(1968-),女,黑龙江省哈尔滨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专业建设改革。 化学毕业论文:加强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设计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摘要:本文对近年来毕业设计课题的选择、实施以及效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结合笔者在指导东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设计过程的经验和体会,从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角度入手,对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设计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为该专业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毕业设计;综合素质;科研项目;实践能力 应用化学专业是介于化学和化工两大专业之间的一个综合性应用专业,它囊括了化学和化工两大专业之间交叉领域的相关知识,是两大专业知识相互渗透和融合的一个专业。目前很多综合性高校均开设应用化学专业,但专业的方向和培养目标均是按照学校本身的特点和学校所处的地理优势而制定,如齐齐哈尔大学的应用化学专业主要以高分子材料为研究方向,大连理工大学的应用化学专业以染料和化学中间体为主要研究方向,西南石油大学的应用化学专业是以油田化学为主要研究方向,还有东北石油大学的应用化学专业利用行业办学的优势,依托大庆油田和大庆石化两大企业的地理优势,形成了油田化学和精细化工相互依托的两大研究方向,但最终的目的均是培养各类大中型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和高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校实现综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最关键环节。因为通过毕业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可以检验在校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可以使得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与具体的生产实际相结合。对在校的大学生而言,毕业设计(论文)是一次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最佳锻炼机会。然而,随着高校扩招和就业压力的增大,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不断提高,高校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和高水平人才,往往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和多种途径来实现这一目标。例如将毕业设计与科研项目相结合,采用科研项目所涉及的方向作为大学生毕业设计的课题,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激发大学生动手的兴趣,从而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或者将毕业设计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将大学生送到企业,利用企业的优势,通过双导师指导的方式,实现校企互利的目标。本论文从毕业设计与科研项目相结合着笔,探讨如何加强毕业设计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科研项目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需要充分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在较长的时间内才能较好地完成。一个科研项目往往涉及的专业知识比较广,个别的科研项目还需要跨学科或跨专业的知识,并且需要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这对在校的大学生而言很难达到,在校的大学生虽然到了大学的最后一个阶段,对该专业的专业知识有了较丰富的掌握和理解,但是对专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融合的能力还欠缺,虽然在大学期间做了很多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有了基本的操作能力,但是随着高校的扩招,对学生的要求随之降低,往往是大学期间的实验操作基本是按照教科书或实验老师的已定的步骤原班不变的进行,学生的创造性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很难得到充分的提高。因此,对于依托科研项目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有必要对每一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把关。 一、结合学生能力科学选题 毕业设计的选题是毕业设计重要的环节,一个优秀的毕业设计课题必须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的基本要求,但也必须遵循科研项目的原则,利于充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我校应用化学专业的选题正是遵循这一原则,在充分考虑学生能力的同时,将毕业设计与科研项目进行了很好的结合,使学生真正能在毕业设计期间,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充分提高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表1为我校应用化学专业2012年毕业设计与科研项目相结合的课题。 表1显示,与科研项目相结合的毕业设计课题,均为科研项目的子课题,由于在校大学生毕业设计的时间比较短,仅有18周,很难及时完整地完成一个科研项目,因此,就需要指导教师对科研项目进行合理的拆分,设立多个子课题,且子课题不是对科研项目进行简单的拆分,而是根据学生情况和科研项目具体内容进行合理的拆分,拆分的子课题具有完整的研究方案和研究内容,且难度适中,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毕业设计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表1中毕业设计课题有实验型,也有理论分析型,这些课题的设计正是遵循了上述原则,使学生在完成最后一个教学环节的同时,也通过参与科研项目,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二、营造学术氛围,培养创新能力 根据东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对毕业设计的要求,学生的整个毕业设计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这种性质的指导不是像大学期间专业实验和基础实验那样简单的布置实验内容、完成实验报告,而是要求指导教师尽力为毕业设计的学生提供实验环境、仪器以及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学术氛围。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如何查阅国内外最新相关文献,如何在最短时间内提取文献的精华;如何根据查阅的文献,结合自己的课题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如何准备实验仪器和实验装置。同时让学生发表自己对文献或课题的见解,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自己毕业设计课题的基础上,还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定期开展学术交流会,让相关的课题或相关领域的课题在一起讨论,开展多方面的交流,发表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合理引导学生对科学问题的理解,鼓励学生多看、多想、多问,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应用化学专业是介于化学和化工两大专业之间的一个交叉专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尤为重要,该专业毕业设计课题之间均有或多或少的联系,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尤为重要,东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多年的实践也证实了这一观点。表2为东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某指导教师指导大四学生期间的记录。 表2的内容显示,该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本着激发学生想象力、创新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的原则,每一次指导,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一方面要求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能很好地将以前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多看、多想、多问、多交流,对科研及工作应有一个认真、主动、积极以及负责的态度。通过毕业设计,学生能真正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很好地迈过理论学习向工作实践的过渡。 三、因材施教,严格要求 东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的毕业设计从大四第二学期的第一周开始,共18周,时间较长。同时这学期也是比较复杂的一学期,部分学生还没有找到工作,需要花一些时间去找工作;一部分考上研究生的学生需要抽出时间复习复试的课程,准备参加复试;还有一部分学生虽已找到工作,但所签单位要求提前到单位去实习、工作。毕业设计对马上走上工作岗位或进一步学习的学生至关重要,学生也比较苦恼,一方面想好好的做毕业设计,另一方面不想放弃工作或研究生复试。作为高校的指导教师,一方面为了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必须要求学生在18周内完成所规定的学习内容,另一方面对于结合科研项目的课题,能较好地完成科研项目的计划进度。对有特殊要求的学生,怎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毕业设计呢?东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教师在毕业设计的第一周,对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根据学生的情况建议学生合理选择课题,如对于想到单位工作的学生,建议选择综述性的课题,同时可以结合工作的内容,将综述和实践同时进行;对于考上研究生的学生,选择需要时间较短、理论深度较高的课题;对于没有找到工作的学生,建议选择难度较低、耗时较短的课题。同时,要根据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动手能力,选择难度适当的课题。 但是,对于这种改革或教学方式,并不是对学生听之任之,放任不管。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每一位学生制定课题的整体计划,详细规定学生每一周的工作内容,定时与学生交流,解决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确保学生在18周内较好地完成毕业设计。如东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的某教师对于综述性的课题,要求学生制定工作计划、详记查阅文献的目录以及文献的总结内容,并要求每周讨论两次;对于实验性的课题,要求学生制定实验方案、自己组装实验装置,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和实验数据,并每周至少三次讨论实验遇到的问题和实验现象,两周一次学术交流,同一组的学生在一起交流实验内容以及看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近十年的毕业设计实践和探索表明,毕业设计是在校大学生从高校跨入社会关键的一个教学环节。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很好地应用于实践过程,通过该过程,能更好地理解本学科的知识,也是积累工作经验、提高综合能力关键的一步,尤其是将毕业设计与科研项目相结合的课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高校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的良好方法。 作者简介:李翠勤(1978-),女,河南省南阳人,东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应用化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油田用化学助剂以及精细化学品的开发及应用。
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计算机网络拓扑分析 摘要:复杂网络是指具有无标度、小世界、吸引子、自相似、自组织中部分或者所有性质的网络。在现实世界中,许多复杂的系统基本上都能以网络来进行描述,而现实中的那些复杂的系统则可以以“复杂网络”来称之,比如社会网、交通网、电力网、万维网、因特网等等都可以称之为复杂网络。本文主要通过对复杂网络理论的介绍,从而对计算机Internet网进行分析,对Internet网这一复杂系统进行探究,揭示Internet拓扑现象的特性、规律及动因。 关键词:复杂网络;计算机网络;网络拓扑 在现实世界中,许多复杂的系统基本上都能以网络来进行描述,而现实中的那些复杂的系统则可以以“复杂网络”来称之,比如社会网、交通网、电力网、万维网、因特网等等都可以称之为复杂网络。在这些复杂系统中,那些现实中的实体往往通过复杂网络的节点来表示,实体跟节点相对应,节点之间的连线(即边)则对应于实体与实体之间的关系。而Internet网络自从诞生开始,其一直沿着更优、更高级、更复杂的路径演化和发展着,现在Internet网络已经成为一个开放的、无中心控制的、异构的、分布式的极其复杂的网络系统。其复杂性主要表现在:第一,Internet网络结构日益复杂。Internet网络的规模在不断的扩大,网络中的节点不断加入和退出,各个节点以及它们之间的链路时常发生失效,链路也经常出现方向和权重的变化。第二,网络中节点日益复杂化。各节点越来越具有复杂非线性行为的动力学系统。第三,复杂因素之间的彼此影响。各个节点之间或者数据包流和节点之间出现了非线性的作用及其各个用户之间的竞争和合作等等都是彼此的影响因素。 一、复杂网络理论简介 复杂网络是指具有无标度、小世界、吸引子、自相似、自组织中部分或者所有性质的网络。复杂网络理论的主要内容有:网络的演化特征、演化规律、演化动力学机制、演化的统计规律以及网络的模型特质、形成机制、几何性质、结构稳定性等。在自然科学中,复杂网络研究的最为基本的内容包括:度、相关性、集聚程度、最短距离、介数以及它们的分布特征。 复杂网络系统一般有着下面几个特征: (1)小世界。复杂网络通过简单的描述对许多复杂的现实网络进行了解释,认为不管规模多大的网络,其任意两个节点都是由一条路径连接的事实。它阐释无论什么世界都是通过相互关系非常小的无数个节点所连接起来的。比如,在现实的社会网中,每个人的生活圈很小,人跟人认识的数目非常少,但是这个社会却是由无数个关系所组成的,通过一条关系,可以找到跟你相距很远的无关系的陌生人。就好像麦克卢汉所讲的,地球将越来越小,是一个小的地球村,即一个小世界。 (2)集群性。复杂网络会越来越具有集群性。比如,在现实的社会网络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朋友圈、熟人圈,在这个圈子里,每位成员都可能跟其他成员认识。集群性就是指网络具有一种内聚的倾向,即在一个大网络中,会分布着许多个彼此联系的积聚小网络。比如一个朋友圈往往会通过某种关系跟另一个朋友圈联系着。 (3)幂律的度分布。度是指网络中的节点及其节点关系的数量;度的相关性是指各个节点之间的联系紧密程度;介数是指网络中所有最短路径经过某一节点的数量,即有一节点A,在网络中,所有经过A的数量,它反映的是节点A的影响力。无标度网络的特征主要集中反映了集聚的集中性。总之,复杂网络的主要特征有:无标度性、小世界效应、节点度的幂律分布。 二、Internet网络的拓扑分析 (一)Internet拓扑的特点 近些年来对于Internet拓扑的研究,最重要的成果是对于Internet拓扑节点度的幂律分布。这种分布在规模不同的网络拓扑中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也就是指,在规模不同的Internet拓扑中,它们的节点度表现出一种幂律分布,即: P(k)=k-β 其中,β一般在2―3这个小范围内进行波动,k是指节点度,P(k)表示度为k的节点出现的概率,即分布率。 Interne作为一个复杂网络,从其通信网络的优化目的来说,其实现节点间平均距离最小化、网络边数最小化是其拓扑优化的主要目标。即未来通信网络的趋势就是小世界网络。可是Internet网络所覆盖的范围非常巨大,具有全球性,其拓扑结构的发展还面临着许多技术上的问题。所以,对于Internet网络拓扑结构的优化目标的实现有点不大可能。但是话又说回来,尽管Internet的发展并不能实现拓扑设计的整体优化,它的小世界、较少边、高聚集等特性足以表明其还是具有小范围优化的特点,这些特点的产生可表现出其一些规律,即Internet网络具有优先连接和生长的规律。生长表示的是Internet具有动态增长的特性,所以Internet的拓扑结构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优先连接规律表示新节点进入Internet网络的规则,即在新节点加入网络时会选择拥有较大连接数的节点进行连接。 (二)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Internet网络拓扑模型的构建 在世人发现Internet网络节点度具有幂律分布的规律之后,Internet网络拓扑模型的构建产生巨大的转变。大家更多的选择从优先连接和生长等这一网络拓扑规律入手进行Internet网络的拓扑建模,其主要是为了让符合现实Internet拓扑性质的模型通过一些简单规则的演化让其自动地产生出来。可利用优先连接来对新节点加入网络的过程进行描述还比较粗糙,首先是因为新节点在加入之前,对网络全局的信息进行了解和把握具有很大的难度,其次一个原因是单一的优先连接不能够描述复杂的加入决策过程,而且在全网中容易形成少量的集散节点。所以要建立更加符合现实Internet拓扑特征的网络模型则需要考虑更完善的加入规则。 现在对于构建Internet模型主要是依据自治域级和路由器级,但由于Internet网络拓扑特性在不同层次和不同规模中表现出某种本质上的相似性,所以,本拓扑模型的构建都适应于这两个级。此模型主要的规则是前面提到的通过生长和局部优先连接,来形成Internet拓扑模型,这种形成机制就好像一个层次化比较强的选举过程,如下图所示: 此模型首先假设在一个平面中分布着n个节点,并存在着一个离散的均匀走动的时钟,这些节点都清楚自己是何时进入网络的,这些节点进入网络的时刻分布是从零时刻开始至具体某一特定时刻内的随机分布。每个节点进入网络前后的动作就是接收和发送消息及依据所接收的消息产生响应。发送和接收的消息中包括了自己的优先度以及消息传达的范围等内容。并且这些节点优先度将对其消息传送的范围即辐射半径产生直接的影响。在节点接收消息之后往往是按照消息源的优先度来确定其是否跟发送消息的节点建立连接,若所接收到的许多消息源节点存在相近的优先度,其将会随机地选择一个消息源节点进行连接。通过这种规则进行不断的演化和发展,将会得出上图的结果。其中a图表示Internet网络形成的初始阶段,那时仅仅只有一小部分节点进行活动,每个节点度都比较小,其发送和接收消息的范围还比较小,所以这些节点往往只跟自己相邻的节点进行连接。而随着时间的不断推进,节点度的不断增加,各个节点的消息所能到达的距离越来越远,即所形成的连接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多。在局部区域胜出的节点代表整个区域参与更大范围的竞争,以致形成更大区域的代表。这个过程将持续下去,直到网络中形成几个较大的聚集中心。如图(b)、(c)所示,这种自组织的层次网络并不具有预先设置的层次数。这就是Internet网络拓扑结构的形成模型,是一种消息自组织和传递接收的模型。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复杂网络理论最主要的特性是无标度性、小世界效应、节点度的幂律分布。Internet网络延续着这些性质,在其拓扑结构构建和形成中表现出来,具体所形成的拓扑规则是:Internet网络中节点的生长性和优先连接。通过其不断的生长以及生长出的节点的优先连接,从而促使网络拓扑是一种消息自组织和传递的过程。 复杂网络论文:计算机网络行为的复杂性理论研究 摘要: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计算机网络行为越来越复杂,传统的研究计算机网络行为的方法已难适应大规模的计算机网络。为更好地管理和控制复杂的计算机网络,提高网络服务的质量,将复杂性理论应用于计算机网络行为的研究,探索出一种复杂网络行为研究新方法。分析计算机网络行为研究的传统方法之不足,阐明复杂性理论应用于计算机网络行为研究的有效性,并概述其发展现状,以及指明其广泛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网络行为;复杂性理论 一、引言 当今的计算机网络异常复杂,运行时的动态变化规律成超分布、超并行、超复杂性质。计算机网络行为研究的对象正是这种动态变化规律,具体研究对象有:拓扑结构的动态变化、传输性能动态演化、网络安全、故障诊断、以及动态网络流量等。建立或优化出具有更高性能的计算机网络,在巨量用户的情况下,依然能保证高质量服务。故,研究计算机网络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统的计算机网络行为分析方法的基础理论大多为“还原论”思想,一定程度不适合当今复杂计算机网络行为研究的发展需求。基于传统计算机网络行为研究方法的缺陷,将复杂性理论应用于计算机网络行为研究之中,为探索复杂网络行为研究方法提供新思路。复杂性理论是一种基于非线性、动态、复杂系统的理论,其是解决系统整体性的新方法。故在研究计算机网络宏观行为特性时,复杂性理论有其巨大优势。 二、传统计算机网络行为研究 传统的计算机网络行为分析方法的基础理论大多为“还原论”思想,一定程度不能较全面地当今复杂计算机网络行为研究的发展需求,其局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的计算机网络中的采样和测量理论已不适用于现在复杂背景下的计算机网络。 2.复杂计算机网络中的宏观可靠性的研究甚少。 3.复杂计算机网络中的安全行和宏观安全监控理论缺乏。 4.传统的阵列新能评估理论不能处理长程相关条件下的性能评估。 5.复杂计算机网络拓扑图状态分析理论甚少。 6.复杂计算机网络中时常发生异常大流量,对这种显现的研究和处理理论甚少,而传统的Poisson和Markov理论不能准确刻画,故,需要新的数学理论对其进行研究。 7.研究复杂计算机网络中的流量实时测量和监控理论较少。 然而,现今的计算机网络发展迅猛,已经深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故,探索新的方法,来研究复杂计算机网络行的方法,以提高网络服务质量,因此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三、复杂性理论 复杂性理论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的科学”,作为一种介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之间的新科学研究工具。 将复杂性理论应用于现今的复杂计算机网络行为研究之中,可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宏观上研究和分析其网络行为特性,该领域的研究能突破传统算法的一些局限,更好地建设出和优化现今的计算机网络结构,保证服务质量。 复杂性理论主要包括:混沌学、分形学、自组织学、以及复杂网络学等,是一种新型的交叉科学: 1.混沌是非线性系统中,貌似随机运动的复杂现象,各个科学领域,包括计算机网络中,存在大量的混沌现象,其主要特征包括有界性、遍历性、不可预测性、分为性、普适性等。 2.分形所描述的一个粗糙或零碎的几何形状,可以分成多个部分,且每一部分都是体缩小尺寸的形状,即自相似性。由于其由非线性、非平衡过程所产生,故其具有非周期、无规则的自相似特征。 3.自组织是一种系统的自我调节的过程,为整个系统自我生存、寻求适应性、创造性的行为。各种内在因素相互影响,使复杂系统能够自动地变换成“自组织临界状态”,此时,系统的时空动力学行为不再具有特征时间和特征空间尺度,而是时空关联(满足幂定律分布),如果越过该临界状态,系统会产生复杂的相变现象。 复杂计算机网络行为的复杂性是宏观的,包括行为复杂、功能复杂、结构复杂等各个方面。而复杂性理论的自组织性、临界性、自相似性、非线性等鲜明特征正好符合研究复杂计算机网络行为的各种特征。 四、计算机网络行为的复杂性理论发展 由于复杂性理论的特性适用于研究复杂计算机网络行为,故国内外很多学者对将复杂性理论应用于网络行为研究感兴趣,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在计算机网络流量行为研究方面,WE Leland等人于1994年发现实际的计算机网络流量符合自相似特性,而并不符合传统的poisson分步布,这表明传统的poisson、马尔科夫流、自回归等分析手段不在适用,后来进过大量学者深入研究,建立了一系列流量模型,比如报酬模型、无限源Poisson模型、MMPP模型、On/Off模型等。 在网络拓扑行为研究方面,研究成果表明实际的计算机网络并不是一个随机网络系统,而是一种具有小世界特征和无尺度特征的复杂网络,其节点度服从幂律分。欲研究计算机网络的拓扑行为,就必须先着手建立有效的网络拓扑模型,随着学者深入研究,提出了比如WS模型、BA模型、局部演化模型等网络拓扑演化模型,及针对网络的鲁棒和脆弱性,提出的HOT模型等。 在将混沌学引入到计算机网络行为研究中的方面,研究发现计算机网络中普遍存在一种貌似随机的现象,其具有混沌的各种特性。为引导这种混沌现象向好的方面发展,学者陈关荣等人在详细分析了计算机网络流量控制系统中的混沌现象之后,将将混沌控制方法引入到网络流量控制当中,另外,国内外一些学者探索试将混沌最大Lyapunov指数、以及相空间重构技术引入到计算机网络流量行为研究和分析领域,获得了一些成果。 五、展望 将复杂性理论引入计算机网络行为研究,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现今的计算机网络越来越复杂、有其符合复杂性理论的特性,且复杂性理论的研究比较成熟。 在计算机网络拓扑机构研究方面,网络拓扑演化行为具有动力学、非线性、自组织性等,而将复杂性理论的自组织学、混沌学、分形学、拓扑学等领域研究成果引入计算机网络拓扑研究尚不充分,且更具具体的实际计算机网络特点结合复杂性理论进行研究也尚待探索。同样,在计算机网络流量行为研究方面,针对网络流量的混沌、自相似等特性,结合混沌理论、分形理论等,全面阐述网络流量行为的特点动态变化形式,并对计算机网络流量进行有效建模,支持其特征参数,为给出有效的控制方法奠定基础、以及为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稳定运行等方面提供理论前提。 六、结论 21世纪的信息化将给人来带来巨大财富,计算机网络行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而计算机网络行为研究中的复杂性理论研究将为其提供一种新方法。在此,针对实际计算机网络的复杂性特点,总结了传统网络行为分析方法的缺陷,并综述了计算机网络行为研究中的复杂性理论研究现状,指明其在管理和控制复杂计算机网络方和提高网络服务的质量方面取得的效果,总结了复杂性理论应用于计算机网络行为研究的有效性,并阐述该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以及其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应用潜力。 复杂网络论文:复杂网络研究 摘要:从复杂网络的三个主要度量特征量:平均路径长度、聚集系数、度分布的角度分别介绍了复杂网络中最主要的三种网络模型,即随机网络模型、小世界网络模型和无标度网络模型,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一些方向。 关键词:复杂网络;随机网络;小世界网络;无标度网络 1 复杂网络研究概况 近年来,国内外掀起了研究复杂网络的热潮。复杂网络之所以复杂,不仅在于网络规模的巨大,网络结构的复杂,而且网络在时间、空间上都具有动态复杂,网络行为也很复杂。 现实世界中的许多系统都可以用复杂网络来描述,如社会网络中的科研合作网,信息网络中的万维网、科研引用网,技术网络中的因特网、电力网等。网络节点为系统元素,边为元素间的互相作用,例如,在社会网络中,节点表示个人、组织机构或国家,边表示他(它)们之间的社会联系。现实网络系统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首先,网络的结构非常复杂,对网络节点间的连接,至今仍没有很清晰的概念;其次,网络是不断演化的,网络节点不断地增加,节点之间的连接在不断地增长,而且连接之间存在着多样性;第三,网络的动力学具有复杂性,每个节点本身可以是非线性系统,具有分岔和混沌等非线性动力学行为而且在不停地变化。 由于现实世界网络的规模大,节点间相互作用复杂,其拓扑结构基本上未知或未曾探索。两百多年来,人们对描述真实系统拓扑结构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在最初的一百多年里,科学家们认为真实系统要素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些规则的结构表示,例如二维平面上的欧几里德格网;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90年代末,无明确设计原则的大规模网络主要用简单而易于被多数人接受的随机网络来描述,随机图的思想主宰复杂网络研究达四十年之久;直到最近几年,科学家们发现大量的真实网络既不是规则网络,也不是随机网络,而是具有与前两者皆不同的统计特性的网络,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小世界网络和无标度网络。这两种网络的发现,掀起了复杂网络的研究热潮。 2 复杂网络主要特征度量 2.1 平均路径长度(Average Path Length ,APL) 平均路径长度是网络中一个重要的特征度量,它指网络中所有节点对之间的平均最短距离。这里节点间的距离指的是从一节点到另一节点所要经历的边的最小数目,其中所有节点对之间的最大距离称为网络的直径。平均路径长度和直径衡量的是网络的传输性能与效率。 对于无方向无权重网络,连接点i和点j的连线的数目即称为路径长度。点i和点j之间的最短路径是连接这两点的最短的路长,其长度是点i和点j之间的距离dij。若图带权重,可以使用同样的定义,但是要考虑到权重。计算dij的平均值,称为平均路径长度:。这样的定义存在的问题是如果在网络中存在不连通的节点,则平均最短距离将发散。为此Latora和Marhciorlli[2]提出了一种称为全局效率的相关测量量:。 2.2 聚集系数(簇系数Cluster Coefficient) 集聚系数,它衡量的是网络的集团化程度,是网络的另一个重要参数。簇系数的概念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对社会网络而言,集团化形态是其一个重要特征,集团表示网络中的朋友圈或熟人圈,集团中的成员往往相互熟悉,为衡量这种群集现象,科学家们提出了聚集系数的概念。 通常用到了两种聚集系数。Barrat和Wegiht[3]提出了对于无向无权重的网络的如下定义:C=3NA/N3 。 其中NA是网络中三角形的数目,N3是三个点连通的数目。因子3是考虑到每个三角形可以看作是三个不同的三连通点。一个三角形是每对点之间都是有连线的三点集,而三连通点则是每个点都是可以从另外的点到达的三点集,这样可以定义给定点i的聚集系数: 。其中NΔ(i)是包含了点i的三角形的数目,N3(i)是点i做为中心点的三连通节点的数目。若ki是节点i的邻居的数目,则N3=ki(ki-1);同样,NΔ(i)是i点的邻居之间的连线的数目,用li表示邻居之间的连线的数目,则方程可以写为:。 2.3 度分布(Degree Distribution) 度分布是网络的一个重要统计特征。这里的度也称为连通度,节点的度指的是与该节点连接的边数。度在不同的网络中所代表的含义也不同,在社会网络中,度可以表示个体的影响力和重要程度,度越大的个体,其影响力就越大,在整个组织中的作用也就越大,反之亦然。度分布则表示节点度的概率分布函数P(k),它指的是节点有k条边连接的概率。在目前的研究中,两种度分布较为常见:一是指数度分布,即P(k)随着k的增大以指数形式衰减;另一种分布是幂律分布,即P(k)~k-γ,其中γ称为度指数,不同γ的网络,其动力学性质也不同。另外,度分布还有其它形式,如星型网络的度分布是两点分布,规则网络的度分布为单点分布。 3 复杂网络模型 3.1 随机网络模型 20世纪50年代末期,匈牙利数学家Paul Erds和Alfred Rény首次将随机性引入网络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随机网络模型,简称ER模型。他们指出可以用两种方法建立随机网络一种方法是给定N个节点,从(N(N-1))/2条可能的边中连接E条边,忽略重边情况;另一种方法是给定N个节点,每一对节点以概率p进行连接,所得到的图是一个随机图。 随机网络的基本特性可以归纳如下: 1) 随机网络的平均度为: 2) 随机网络的聚集系数:由于网络中任何两个节点之间的连接都是等概率的,因此对于某个节点i,其邻接点之间连接的概率也是p,所以随机网络的簇系数 网络的平均最短距离随网络规模的增加呈对数增长。 3) 随机网络的平均最短距离可以进行如下估计:考虑随机网络的平均度(k),对于任意一个节点,其一阶邻接点的数目为(k),二阶邻接点的数目为(k)2,依此类推,当l步后达到网络的总节点数目N,有N=N=(k)l,所以lland~lnN/ln((k))可以看出,随机网络的平均最短距离随网络规模的增加呈对数增长。 4) 随机网络的度分布:给定一个连接概率为p的随机图,对于任意节点i,其度ki遵循二项式分布:当网络规模N很大时,网络的度分布接近泊松分布,即 。由于随机网络中节点之间的连接是等概率的,因此大多数节点的度都在均值(k)附近,网络中没有度特别大的节点.随机网络的特征是网络的簇系数较小,平均最短距离也较小。 3.2 小世界网络模型 1998年Watts和Strogatz[4]在ER模型基础上对比真实网络提出了小世界模型(WS), WS模型构造过程如下: 1) 开始于规则图形。初始有数目固定的N个节点,每个节点有k个临近节点,构成一个规则的一维圆环。 2) 随机化。以概率p对圆环中的每一条边重新连接。这个过程中要求不能自身连接和重复连接。例如图1[5]所示,p=0对应于规则图,p=1对应于随机图;当前研究的热点是p在0到1之间的WS网络的性质。 图1 中间为小世界模型(左图为规则图,右图为随机图) WS网络的主要性质为: a) 平均路径。图1中被随机选择又重新连结后的线称为捷径,它对整个网络的平均路径有着很大影响。分析表明:当p =2/(NK),即在保证系统中至少出现一条捷径的情况下,系统的平均路径开始下降。即使是相当少的捷径也能够显著地减小网络的平均路径长度。这是因为每出现一条捷径,它对整个系统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它不仅影响到被这条线直接连着的两点,也影响到了这两点的最近邻、次近邻,以及次次近邻等。 b) WS网络的聚集系数。由初始固定的节点数可计算出P=0时规则网络的集群系数为C(0), C(0)取决于网络结构而与尺寸N无关,因此有相对较大的值。随着边按一定的概率P随机化,集群系数在C(0)的附近变化。 c) 度分布。WS模型是介于规则网络和随机网络之间的模型,P=0时规则网络的度分布是中心点位于K=k的δ函数,P=1时随机网络是Poisson分布,在K=k点达到极大值。P从0变化到1的过程中,原来δ函数形式的度分布逐渐拓宽最终形成 Poisson分布。 3.3 无标度网络模型 上世纪末,Albert 等在对互联网的研究中发现了无标度网络(scale-free network),开辟了人们对于复杂网络系统认识的新天地。他们发现,互联网实际上是由少数高连接性的页面组织起来的,80%以上页面的连结数不到4 个。然而只占节点总数不到万分之一的极少数节点,却有1000个以上的连结。这种网页的连接分布遵循所谓的“幂次定律”:任何一个节点拥有k 条连接的概率,与1/ k 成正比,这就是无标度网络。其后几年中,各行各业的研究者们在许多不同的领域中,都发现了无标度网络。从生态系统到人际关系,从食物链到代谢系统,处处可以看到无标度网络。 无标度网络最显著特征是度分布属于幂分布。其表现出的特性是:大多数的节点只与一两个少数节点相连接,但有少数节点却被大量的连接。无标度模型一般用来分析网络的动态特性,揭示大型复杂网络的拓扑结构。 基于“成长性”和“择优连接”这两种机制,Albert等在深入分析了ER 模型之后,于1999年提出了BA 模型[6-7],从理论上解释了无标度网络的现象。它比较准确地把握了现实世界中网络最基本的特点,较好地解释了无标度网络的形成机制。 BA模型是第一个增长的网络模型,其算法如下: 1) 增长:在初始时刻,假定系统中已有少量(m0个)节点,在以后的每一个时间间隔中,新增一个度为 的点(m≤m0),并将这m条边连接到网络中已经存在的m个不同的节点上。 2) 择优连接:当在网络中选择节点与新增节点连接时,假定被选择的节点v与新节点连接的概率?蒹(ki)和节点 的度成正比,即。经过t个时间间隔后,便会形成一个有N=m0+t个节点、 条边的网络。图2显示m=m0=2时的BA模型的演化过程。初始网络有两个节点,每次新增加的一个节点按优先连接机制与网络中已存在的两个节点相连。 图2 BA模型的演化过程 a) 度分布。BA模型生成的网络的度分布是无标度的,因为网络中的每一个节点有k条边的概率p(k)~2m2l-3,如图3所示。 b) 平均路径长度。BA无标度网络的平均路径长度为,这表明该网络也具有小世界特性。 c) 聚类系数。BA无标度网络的聚类系数和网络大小有关,近似成一种幂率分布。 4 小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以前,用规则网络和随机网络理论来描述真实系统的拓扑结构,这只反映了众多系统的两种极端情况,不能很好地描述多数现实系统。近几年来,以小世界网络与无标度网络为核心的复杂网络领域的最新成果反映了大多数复杂系统的基本特性,使得对复杂系统建模的研究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复杂网络的模型研究虽然己取得很大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小世界效应新的产生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以WS模型为代表的小世界网络模型很好地展示了小世界的特性,但现实系统中的小世界网络异常丰富,理论上,有多少种现实网络就有多少种生成机制。因此,研究小世界网络形成的新机制,揭示产生小世界特性的多样性和新途径,是十分有意义的。 另外,演化网络拓扑的解析方法仍不完善。目前的多数网络模型是通过数值计算和近似的分析方法来建立的,即先以随机的方式生成网络,然后对度分布给出解析计算,而对其它主要参数仅给出模拟结果。由于模拟的结果带有很大的随机性,所以这种做对于网络拓扑特性方面的严格理解还发展得远远不够。 总之,复杂网络的发展给了我们一种看待世界研究世界的新方法,随着其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定能给我们带来新的惊喜。 复杂网络论文:利用MEX文件实现复杂网络分形维数计算 摘要:复杂网络是最近几年流行的新兴学科之一。通过复杂网络的研究可以发现人工网络和自然世界中共同存在的一些普遍特征。复杂网络的分形与自相似是复杂网络在演化成小网络时整体和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呈现出来的某种相似性,通过对复杂网络进行分形维数的计算来达到探测网络的微观演化过程非常重要。本文对计算分形维数的盒子覆盖法进行了算法上的改进,同时在具体实现算法时采用了Matlab与C的接口程序C-MEX,有效地提高了运算速度! 关键词:复杂网络;分形维数;C-MEX 随着20世纪末Watts-Strogatz的小世界网络模型和Barabasi-Albert的无尺度网络模型的提出,复杂网络的研究取得快速的发展。经过十几年的蓬勃发展,复杂网络已成为最近几年流行的新兴学科之一,已不同程度的应用于工程技术、经济、医药、生物等领域。 复杂网络是当前重要的一门交叉性学科,通过复杂网络的研究可以发现自然世界和人工网络中存在普遍的特征,如小世界、标度等,从而使人们重新认识自然世界。复杂网络是从网络的视角出发,描述和研究的是系统构件如何相互作用而导致系统的宏观特性与行为。分形与自相似是复杂网络中的一个重要特性,也是其研究的一个热点之一。复杂网络的分形与自相似是复杂网络在演化成小网络时,整个过程将始终保持自己特征状态的相对稳定性,从而使它的整体和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呈现某种相似性。在复杂网络中,定量地描述这种具有自相似的网络的参数就叫做复杂网络的分形维数。计算分形维数最常用方法之一是盒子覆盖法。本文对计算分形维数的盒子覆盖法进行了算法上的改进,同时在具体实现算法时采用了Matlab与C的接口程序C-MEX,有效的提高了计算速度! 1 复杂网络分形维数探讨 复杂网络的分形与自相似性研究是利用复杂网络中节点内部的互动性来探测网络的微观演化过程。一个复杂网络具有分形性是指在对该网络进行重整化的过程中,若覆盖整个网络中的点所需的大小为lB的盒子的最小数量为NB,NB会随着lB的增长呈有限指数的幂律增长,若设幂律指数为dB,则为dB为该网络的分形维数。具体满足关系模型如式(1): NB≈lB-dB (1) 盒子覆盖法是计算复杂网络分形维数基本的方法,是应用合适的形式于盒子覆盖的方式求出一个复杂网络的分形维数dB。盒子覆盖法描述为:对于一个给定的网络G和盒大小lB,一个盒子是所有任意两个节点i和j之间的距离lij小于lB的节点集合。盒子的最小数(记为NB)要能完全覆盖整个网络。以lB=1为例,那么很明显NB就为网络节点数N。 盒覆盖算法的最终目标就是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计算在给定盒子大小lB的情况下NB的最小值。 盒子覆盖法也有很多方法可以实现,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是贪婪着色法,其他的也有如燃烧算法等。本文采用了最常用的贪婪着色法并对其进行了稍微的改进。改进后的贪婪着色算法可以描述如下: 1) 给网络中的所有节点分配一个唯一的从1到N的数,每个节点并没有着色 2) 对于所有的值lB,分配一个颜色值0给所有1到其他所有节点,如Ci1=0 3) 将i设为2,重复下面的5个步骤直到i=N (1) 计算从i到j的所有节点的小于i的距离lij (2) 将lB设为1 (3) 对于所有的lij =lB选择一种没有使用的颜色Cjlij,就可以得到对于i的给定的lB的颜色值CilB (4) 设lB=lB+1,直到lB=lBmax (5) i=i+1 通过以上的算法只要在复杂网络中的所有节点游走一遍,就可以在给定盒子大小lB的情况下计算出NB的最小值,接着就可以利用关系模型公式求出该网络的分形维数dB了。 2 利用CMEX文件计算复杂网络分形维数 根据以上的算法描述,我们用matlab具体实现了这个算法。但我们在具体实现的过程中,发现由于复杂网络中的数据量非常大,而且MATLAB又是一种解释性语言,在执行M文件时,需要对矩阵的每个元素循环处理,运算速度非常的缓慢,例如利用MATLAB实现上述算法时仅仅调用一个20万行的数据,就需要执行30几分钟。 对于Matlab直接计算中存在的困难,我们考虑过从更换编程平台,但由于matlab一些优秀的特性,我们还是希望能用matlab软件来实现上述算法。这使我们把目光投向了CMEX混合编程。 MEX文件又称为外部程序调用接口,在进行大规模的数据处理,比如影响 MATLAB执行速度的循环体时,可以编写相应的C或C ++子程序完成相同的功能,并编译成 MEX文件,再由MATLAB调用此MEX文件以提高运行速度。 C-MEX是通过MATLAB的编译器转换为可执行文件,是按照MEX技术要求的格式编写相应的程序,通过编译连接,生成扩展名为.dll的动态链接库文件,可以在MATLAB环境下以函数的形式直接调用。一般来说,C-MEX 文件的执行速度是相同功能的M文件执行速率的20~40倍。 MEX文件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它们分工明确,分别用于完成不同的任务。第一部分称为计算功能子程,它包含了所有实际完成计算功能的源代码,用来完成实际的计算工作。第二部分称为入口子程序,它是计算子例行程序同MATLAB环境之间的接口,其作用是在 MATLAB系统与被调用的外部子程序之间建立通信联系。其中入口子程序的名字为mexFunction,其构成形式为:void mexFunction(int nlhs,mxA rray 3 plhs[],int nrhs,constmxA rray 3 p rhs[])。其中:nlhsnrhs为整型,分别表示输出输入变量的个数;plhs[]p rhs[]为mxA rray型指针数组,分别表示输出输入变量的地址。MEX文件执行流程可用图1表示。 针对于盒子覆盖法中的贪婪着色算法,我们也利用MEX文件编程实现了此算法来对复杂网络分形维数进行计算。具体利用C―MEX计算复杂网络分形维数的过程如下: (1) 我们先根据贪婪着色算法描述,用matlab的M文件实现 (2) 找出M文件中循环次数较多的代码段 (3) 将这些循环次数较多的代码段转化成相应的C-MEX程序,并编译成相应的.dll文件 (4) 将M文件中循环次数较多的代码段用相应的.dll代替 (5) 最后对修改后的程序编译执行 最后我们在CPU为AMD Athlon(tm) 64 X2 Dual Core Processor 4000+,内存为1G的机器上,分别对利用M文件和C-MEX文件两种方式调用了三组数据量不同的数据,得出的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使用C-MEX混合编程后,实现复杂网络分形维数计算算法的执行时间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这也证明了我们所采用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3 结论 复杂网络作为一门重要的交叉性学科,通过复杂网络的研究可以发现人工网络和自然世界中存在普遍相似的特征,从而使人们重新认识自然世界的一些特性。通过研究复杂网络的分形维数,除了探究复杂网络中相似网络的维数,还可以探测网络的微观演化。本文对复杂网络的分形维数计算算法进行了探讨,并利用C-MEX混合编程的方式实现了此算法,极大地提高了运算速度。 复杂网络论文:基因表达谱的复杂网络研究 摘要:该文采用复杂网络理论。首先利用分类信息指数对数据进行初步筛选,选出了314个基因。对选出的基因分别做肿瘤样本和正常样本的相关系数矩阵,利用Kruskal算法分别对两个相关系数矩阵做最小生成树,然后通过比较选出阈值,建立起节点间的连边关系,得到致病前后的两个网络。根据复杂网络中的相关理论,分别对肿瘤样本和正常样本进行社区划分,最后通过观察两个样本的网络系统,分析致病前后基因的变化情况,建议了结肠癌的特征基因。 关键词:基因芯片;基因表达谱;社区结构;分类信息指数;最小生成树;阈值;复杂网络 癌症起源于正常组织在物理或化学致癌物的诱导下,基因组发生的突变,即基因在结构上发生碱基对的组成或排列顺序的改变,因而改变了基因原来的正常分布(即所包含基因的种类和各类基因以该基因转录的mRNA的多少来衡量的表达水平)。所以探讨基因分布的改变与癌症发生之间的关系具有深远的意义。 复杂网络理论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的交叉。对于一个复杂的系统,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够单独通过分析系统内元组来反应系统性质。复杂系统是由微观层次上的海量个体所组成,个体之间存在着作用。把个体抽象为网络节点,而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抽象为节点之间的边,则复杂系统就可以用一个复杂网络来描述。 本文的实验数据集包含22 个正常组织样本和40个结肠癌组织样本,每个样本包含 2000个基因的表达数据。首先对样本数据进行归一化,另外,数据的特征维数2000,远远高于样本个数62。因此,有必要对数据进行过滤和降维。我们采用了分类信息指数方法 (information index to classification, ⅡC)[2],公式为: 其中,μ1(i),μ2(i)分别表示第i个基因在正常组织样本和结肠癌组织样本中的中表达水平的均值;σ12(i),σ22(i)分别为该基因表达水平的标准差。 根据上式计算结肠癌基因表达数据中的2000个基因的分类信息指数,大部分基因的分类信息指数在0到0.2之间,仅有少部分基因的大于 0.2(如图1)。保留指数大于 0.2 的314个基因用于下一步的分析,这样就大大缩小了基因选择的特征空间,剔除掉大量“无关基因”,大大缩小需要搜索的致癌基因范围。 另外在撰写本文的准备过程中,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有关文献。与已有文献的结果进行比较,发现所选特征基因中包含了一些已被实验证实的与癌症相关的重要基因,这些基因在癌症基因调控网络中起关键作用,一共得到了40个基因(如表1)。我们要探寻的结肠癌的特征基因极有可能包含在这40个基因中,这对我们后续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中6个基因在我们根据分类信息指数值对数据进行筛选的过程中被剔除了。所以我们选择剩下的34个基因作为我们研究的参考(如表1)。 然后分别计算结肠癌样本(cancer)和正常样本(normal)各个基因间的相似性,得到相似矩阵。分析这些基因点的联系,选择一个相似性的阈值来分别建立复杂网络,用邻接矩阵表示。(如果相似性大于该阈值的则这两个点相连接,在邻阶矩阵中用1表示;反之,如果相似性小于于该阈值的则这两个点不连接,在邻阶矩阵中用0表示)。其中关键的步骤是阈值的选取。本文提出的解决策略是,从关联系数矩阵得到最小生成树作为基因之间关系的骨架,然后再把文献中发现的相关基因之间的关系考虑进来,得到客观的阈值。 我们考查结肠癌基因表达数据中筛选出来的314个变化比较明显的基因,用向量组表示为, 其中T0m,n是第n个基因在第m个样本的基因数据,其中N=314,M是样本个数,正常组织样本个数为22,肿瘤组织样本个数为40。相关系数矩阵为R: 那么基因间的欧几里得距离就可以用以下定义的距离矩阵D定量描述: 最小生成树是图论中的基本概念。我们从距离矩阵中抽取出最小生成树,用N-1条边连接所有基因节点,形成一个无圈图。在形成的最小生成树中,要保证所有基因间的距离之和最小,也即相关系数之和最大,且是无圈图。那么,基因间的其它关系就被过滤掉了。原则上来讲,真正直接相关的基因之间的关联系数最大,因此可以认为最小生成树保留了基因之间的真正关系。因为一个基因可以和多个基因直接相关,所以很多的关系被丢掉。丢掉的关系将在后边的步骤中被找回。我们采用Kruskal算法来生成最小生成树: 我们用筛选后的314个基因数据(我们对这314个基因重新做了编号,其与原数据库中的编号的对应表见附表),对结肠癌样本、正常样本分别用两种方法得到了最小生成树。两个最小生成树的节点也即基因,一定是相同的,且都有314个节点,313条边。图2给出了正常样本中得到的最小生成树。 如前所述,最小生成树给出了基因之间的部分连接,但是很多基因之间的关系被丢掉。另一方面,文献中发现的结肠癌相关基因,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但是这些信息包含着很大的偶然性,也就是噪声。在此我们将把这两部分信息整合在一起,得到一个客观的构建基因关系网络的阈值。 我们首先抽取出如图2所示的生成树。它给我们提供了高可信度的链接,不足之处是包含的信息不够多,一些重要的关系被忽略了。我们再根据得病前后两类样本信息变化。然而,这里也可能产生噪声边。 从上面得到最小生成树出发。整合相关文献中已知的肿瘤致病基因,我们收集到34个这样的基因。用这34个基因重复上面的过程,得到阈值,肿瘤样本的记为DDIImin,在正常样本的生成树中记为DNIImin建立网络。,它们之间可能直接相连,也可能彼此没有直接相连。计算直接相连的节点间的距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选取最大的那个作为阈值,在肿瘤样本生成树中记为DDIImin=0.6239,在正常样本的生成树中记为DNIImin=0.6995。 我们选取DDIImin,DNIImin作为阈值,来建立网络。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一些噪声边的产生,避免了偶然因素可能引起的阈值选取的不稳定性,同时也恢复了我们需要的连接。 肿瘤样本网络以及正常样本网络的阈值选定后,利用我们在数据处理中选定的314个基因建立网络。以肿瘤样本网络为例,先算出肿瘤样本中这314个基因的相关系数矩阵。当任意两个基因的相关系数大于阈值0.6239时,我们就认为这两个基因是有相互作用的,在它们之间画一条边;当任意两个基因的相关系数小于阈值0.6239时,我们就认为这两个基因是没有相互作用的,它们之间就没有直接的边相连。这样我们就得到了肿瘤样本的基因相互作用网络。在相关系数矩阵中,把大于0.6239的值改为1,小于0.6239的改为0,主对角线上元素设为0,这样就由相关系数矩阵得到了邻接矩阵MD。邻接矩阵中的1就表示网络中有连边;邻接矩阵中的0就表示网络中没有连边。 复杂网络的结构是不均匀的,往往存在很多连接致密的集团,在这些集团之间只有很少边形成的松散的连接。这些致密的结构往往与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受到普遍的关注。当前普遍采用的划分社区的方法是Newman-Girvan算法。 社区划分反映基因间的功能关系,而在网络模块中,可以发现网络发生了明显的改变。首先我们画出正常样本网络,用Newman-Girvan的划分算法对得到的网络进行分块。当把正常样本网分成14个社区时,得到的聚类系数最大,为Q=0.596(如表2),这样就把网络分成了14个大的功能模块。如图3所示,即为正常样本网络的社区结构(每种颜色代表一个社区)。可以看出,各个社区结构中的节点数目分布并不均匀,并且存在很多孤立节点。社区内节点间的连接比较紧密,而不同社区间的连接比较稀疏。 同样用Newman-Girvan的划分算法,我们画出肿瘤样本的网络,把肿瘤样本网分成了13社区(如图4)。此时得到的聚类系数最大,为Q=0.630(如表3)。可以看出,肿瘤样本网络的各个社区结构中的节点数目分布也是并不均匀,并且同样存在很多孤立节点。社区内节点间的连接比较紧密,而不同社区间的连接比较稀少。 对于两个网络,我们计算出每个节点的度(degree)。我们发现,,,其中DDmax、DNmax分别表示肿瘤样本、正常样本的邻接矩阵中节点的最大度,DDmin、DNmin分别表示肿瘤样本、正常样本的邻接矩阵中节点的最小度。说明网络中的有些点与其他点的相互作用强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反应到网络结构中,可以用平均度加以粗略说明,其中肿瘤样本网络的平均度为9.36,正常样本网络的平均度为5.28。在肿瘤样本网络中每个基因平均与周围9.36个基因有相互作用,在正常样本网中每个基因平均与周围5.28个基因有相互作用。 分析度的变化。通过两个网络的度序列做差,我们就能够找到每个节点度的变化情况。表4即为度变化比较大的前十个节点。 同时我们对每个节点度的变化值做平均,得到度变化的平均值为7.0637。其中大于这个平均变化度的节点有89个,小于这个平均变化度的节点有255个。 我们认为特征基因在这些度变化比较大的节点中的可能性很大。度变化超过平均值的节点与我们查阅的的文献中得出个34个特征基因相比对,其中有15个基因是它们所共同拥有的(如表5),我们认为这15个基因应该是对我们寻找结肠癌特征基因非常重要的基因。 接下来对我们得到了15个重要的基因节点,在网络中分析它们。在上一步过程中,我们比较了文献中得出的,且度变化较大的15个重要节点。这15个基因在肿瘤特征过程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注意到我们选取的这15个基因最大的度变化值是33,但还有7个节点的度变化值超过了33,却并不在我们查阅的文献的结论中,我们认为有必要在网络中进一步对这些点进行分析。这7个基因节点分别是(如表6): 表6 其中,度变化是同一节点在肿瘤样本网络与正常样本网络中,该节点在两个网络中度的变化值;分类信息指数编号是指该信息指数在所有信息指数中从大到小排列时的次序,我们选取的314个基因是分类信息指数IIC>0.2的基因,也即分类信息指数编号前314个基因。通过上面的表格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基因的分类信息指数都比较大。通常地,样本们会去研究IIC大的点,分类信息指数编号偏后的那些基因极易在分析的过程中被忽略掉。现在我们发现,这些点在两个网络中度的变化值很大,也即癌变前后这些基因在网络中与其它基因的相互作用有了很大的变化。接下来,我们将这7个基因和另外15个基因分别放回正常样本和肿瘤样本的网络中去分析它们的变化。如图5,图6。 图5为我们找到的15个重要基因在正常样本中的相对位置。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社区。同时把度变化最大的7个节点(156,87,300,139,169,61,34)也放进了网络中。 图6为我们找到的15个重要基因在肿瘤样本中的相对位置。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社区。同时把度变化最大的7个节点(156,87,300,139,169,61,34)也放进了网络中。 从图5中可以观察出,在正常样本网络中,度变化最大的7个节点分别分布在4个社区中,且仅有一个节点与其它节点相连(节点61―节点68)。这说明7个节点在正常样本网络中没有明显的相互作用。而通过观察图6,我们的发现在肿瘤样本网络中,度变化最大的7个节点同时分布在同一个社区中,且这7个节点与我们找到的15个重要基因节点中的9个节点(分别为68、180、155、270、213、198、207、2、297)也在同一社区中(图6中蓝色表示的社区),并相连。我们有一个大胆的猜想,结肠癌的特征基因就分布在蓝色所表示的社区中。蓝色社区中的这16个节点所代表的基因分别为M22382,T96873,U09564,H08393,J02854,T62947,M59040,H20709,X62048,及M94556,T70062,L28010,M37583,H89087,H64807,T65740,从功能上看,这些基因对结肠癌的癌变过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正常样本网络中,这些点分布的比较分散,而在肿瘤样本网络中,这些点集中到了同一社区中,说明癌变后这些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加强。所以这16个基因就是我们要寻找的结肠癌的特征基因。另外,除了这些在同一社区的节点之外,还有一些散节点落在各个不同的社区中,其中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该基因位于两个社区的连接点处,如节点58(T60155),它是主动脉平滑肌肌动蛋白,而有研究表明肌动蛋白参与DNA转录,所以T60155是我们所寻找的结肠癌的特征基因。另一种是某社区内部的节点,如节点83(T51571),130(H43887),219(L41559),248(M36634),参照这些基因的功能对基因的癌变并没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并且这几个点的度变化值也不是很大,所以,可能是被误选入的,应该被排除掉。综上,本文运用复杂网络的方法,通过社区模块的划分,找出17个结肠癌的特征基因。 本文首先通过分类信息指数这一指标对数据做了初步处理,筛选出314个基因节点,剔除了大量的无关基因,对数据进行过滤和降维。并以此分别构建网络模型。生成网络之后,通过Newman-Girvan方法对我们的网络模型划分社区和评价,无论是肿瘤样本网络还是正常样本网络都是很好的社区结构。我们利用度变化值和参考我们查阅文献中得出的结论,挑选出了22个基因,其中排除掉5个基因后,得出了我们的结论,即结肠癌的特征基因有17个。 本文问题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加深完善,比如没有考虑到基因筛选后提出的变化不大的点。另外,我们对于生物医学方面的专业知识比较欠缺,在对模块进行分析的时候,对模块的功能分析不够精确。这需要我们以后的继续努力和学习。 复杂网络论文:复杂金融网络的自相似性研究 摘要:以股票为节点,选取适当阈值量化股票收益率序列间相关关系从而构建复杂金融网络。基于复杂网络的理论,讨论金融网络的度分布、平均最短路径和聚集系数,发现面向金融时间序列的股票网络具有小世界效应,无标度特性和一个很重要的特性―自相似性。该文用两种方法分析了网络的自相似性:一是提出用网络节点的度构造Hurst指数,定量分析金融网络的自相似性;二是金融网络的平均路径长度和聚集系数定性地分析了复杂网络的自相似性。 关键词:金融市场;复杂网络;无标度;自相似 证券市场素有经济晴雨表之称。证券市场由于受企业经济效益,居民收入水平,投资者的心态等诸多因素影响,所以它是一个涵盖大量信息的复杂系统。近年来以复杂网络角度理解和分析证券市场,构建金融网络的方法层出不穷。Boginski [1]等研究了美国证券市场6546支股票,发现股票相关性呈现无标度性。庄新田[2]等基于相关系数构建以上海证券交易所持续交易的股票为节点的复杂网络,讨论上海证券市场的股票价格波动,鲁巍巍[3]等对沪深A股构建复杂网络,计算网络的聚集系数,吸引率,讨论不同行业的聚合强度及其对沪深A股市场股价波动的影响,这些研究都是基于网络的拓扑结构特征:节点度分布、平均路径长度、聚集系数、吸收率等,都从网络节点对网络的影响程度方面考虑,对于复杂金融网络的另一特性――自相似性并无研究。 复杂网络的自相似性是指网络局部和整体在某些特征上相似。对于固定网络自相似性的研究一般是利用节点内部互动性来探测网络的演化过程。自相似系数的测量方法是由 C.M.Song与S.Havlin[4]提出利用重构化测量,以及R.Guimera,L.Danon[5]提出利用邮件系统测量社区结构的相似性,他们也用这些方法描述了一些现实网络的自相似性[4]。 1 复杂金融网络建模 1.1 数据来源 笔者随机抽取从2007年9月28日至2010年2月26日沪深A股的500只股票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每只股票月数据的开盘价、收盘价、最高价和最低价平均值计算股票的对数收益率,然后用对数收益率序列建立相关关系,通过相关关系数值化研究复杂金融网络的拓扑特征[6]。 1.2 复杂金融网络建模 以沪深A股为节点,股票相互影响关系为连边构建无权无向网络。设股票i在第t时刻的平均价为xi(t),xi(t)为股票i在t时刻开盘价,收盘价,最高价和最低价的平均值。 为股票i对数收益率。定义股票i和股票j的相关系数为: 其中E(yi)表示股票i在n期的平均收益率, 由定义知:ρij的值域为[-1,1]。若ρij=1,表示股票i和股票j完全正相关,表现为同向增长或降落;若ρij=-1,表示股票i和股票j完全负相关,表现为反向变化;若ρij=0,股票i和股票j完全不相关。计算n只股票对数收益率的相关系数,得到一个n×n阶对称相关系数矩阵p。选取合适的阈值,将系数矩阵p进行量化,得到一个只有0和1的稀疏矩阵,此矩阵便作为金融网络的邻接矩阵。 1.3 复杂金融网络的拓扑结构特征 1.3.1 节点度分布 节点度是指连接节点的边数,节点度分布是指一个任意选择节点恰好度数为k的概率,也等于网络中节点度数为k的节点数占网络节点总数百分比,用分布函数p(k)来表示。 1.3.2 平均最短路径长度 若一个包含n个节点的无向网络,,其中dij为节点i和节点j的最短距离,也是节点i,j最短路径所经过的边数。考虑到每个节点到期自身的距离为0,无关联节点的距离为无穷大,此时存在问题,所以对进行修改,得到“调和平均”最短路径长度。在股票网络中,平均最短路径长度是任意两只股票相关中介数量的平均值,反映网络的大小和分离程度。 1.3.3 聚集系数 考虑节点i,它通过ki条边和其他ki个网络节点相连接,则它们之间最多有ki(ki-1)/2条边连接,但ki个节点实际有Ei条边,所以节点i的聚集系数ci,,网络的平均聚集系数为。聚集是用来刻画网络的小集团形态,说明邻近集团在相关性意义上的凝聚程度。 2 复杂金融网络的自相似性研究 相识性是现实世界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描述相识性的方法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将对象看作为某k个维特征空间的点,对象的相似由点与点间的距离来确定,另一种衡量相似性方法是比较对象之间的一般特征和一些典型特征。自相似性是一种特殊的相似,是对象本身的一种特性,是对象局部和整体相似。 虽然C.M.Song等用重构化能测量网络的自相似性,但此时网络只能是固定结点的网络,而现实生活中的网络是动态增长的过程,如社会网中每个人认识的朋友数在不断地增加,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上市公司数量越来越多,在证券交易所交易的股票数量也在不断的更新和变化。鉴于这些动态变化的网络,本文分别采用以下两种方法来研究复杂金融网络的自相似性 2.1 基于R/S分析的金融网络自相似性分析 设网络为动态增长的,网络节点不断地增长记为n1,n2,…ni,计算节点在ni时度分布的累积极差R(k)和标准差S(k)。 设x(k)为网络节点是ni时各节点的度数,的均值,也为网络的平均度数。 累积极差R(k):R(k)=max x(k,ni)-min x((k,ni) 标准差S(k):,则关系式为, R/S为重标极差,H为Hurst指数,所以 具体计算:以ln ni为自变量,lnR/S为因变量采用最小二乘进行线性拟合,所得直线的斜率即为H的估计值 复杂网络自相似性与Hurst指数的关系[6] 若0≤H 若H=0.5, 说明复杂网络节点是互相独立的,度分布是随机的。 若0.5 2.2 基于容量维数的自相似性分析 基于分形思想,用半径为r的尺子去测长度为l的尺子,所需尺子个数为 用半径为r的小圆去覆盖面积为S的圆,所需小圆个数为 用半径为r的小球去覆盖体积为V的球,所需小球个数为 以此类推可用半径为r的客体去覆盖被测对象,所需个数N(r)的值与r的取值关系表示为, 定义D为相似容量维数,取对数得相似容量维数[7] 本文计算平均最短路径长度和聚集系数的D来分析复杂金融网络自相似性 3 实证分析 由于本文是分析动态复杂网络的自相似性,所以用不同数量的股票来构造网络。 1) 分别用200,250,300,350,400,450,500不等数量的股票构造金融网络,然后基于R/S分析用各网络节点度分布来求Hurst指数,在matlab编程基础上得到H=0.823,可知复杂金融网络具有自相似性。取阈值为0.85,构建股票网络并计算各网络的平均最短路径长度和聚集系数。 实证研究发现在网络平均度数缓慢增长时,网络平均路径长度和聚集系数呈现相似的变化趋势,这也是网络拓扑特性自相似性表现。 2) 选用200,250,300,350,400,450,500只股票分别构造金融网络,用比较分析法分析金融网络的自相似性。 比较300,400,500只股票时相关系数的概率分布,然后采用修正法[3]求相关系数的概率分布。文献[3]提出采用修正法求相关系数矩阵,来消除时间因素的影响。但笔者认为不能做修正,尽量保持原有信息,这才能反应真实的市场环境。因为首先证券股票市场存在在投机行为,趋利性等很容易造成追杀跌涨的“羊群效应”,其次证券市场受到经济周期和行业因素的影响,而每个行业都要经历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的发展演变过程,这个过程成为行业生命周期,再次证券市场还受到产业政策等影响。笔者用修正法[3]对300,400,500只股票构建的网络进行了修正,得到图3~图4。 显然修正后的相关系数的概率密度是正态分布,符合强势有效市场的假设,但中国证券市场目前状况是弱势有效市场,证券价格只能反映历史信息,还存在内幕信息等,所以本文不对收益序列做任何修改。 在阈值为0.85时各股票网络都表现出很好的无标度特性(如表1所示):(最小二乘法)。 给出在阈值为0.85时节点为300、400、500的度分布图1。 以500只股票构造的网络为整个复杂网络,300只和400只都为局部小网络,得到容量相似维数。 从表2中可以看出Dl,Dc都比较相近,所以得动态的网络也具有自相似性。 4 结束语 本文基于复杂网络的理论分析了金融市场的网络特性―小世界效应和无标度特性。无标度则表示网络节点分布不均匀,网络中有地位比较重要的“中心点”,可知股票市场存在影响力比较大的股票或是行业。实证研究结果得出,金融网络的幂律指数大概为1,这与庄新田[2]等人得出上海证券市场网络的幂律指数为0.8219和0.7930差异不大。本文还着重介绍了两种方法分析金融网络的自相似性,这说明金融市场变化趋势有一部分依赖于过去,到底依赖程度有多少,就需看整个金融市场自相似程度,这便成了下一步的研究内容。 复杂网络论文:复杂网络下的综合视频会议服务 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网络环境及应用,今天的企业用户需要的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产品或者系统,他们需要自己的IT应用发挥更大的价值,实现与客户之间的交互、员工生产力的优化以及企业资源的整合等,并通过这些方面的整合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视频会议作为提高沟通效率的有效方式,满足了人们全方位的交流需求,因而在近年来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目前,国外从事视频会议系统研制、生产的大公司大多已经进入中国市场,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积极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来,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视频会议系统供应商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才能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北京盛维新世纪网络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网络多媒体通讯软件开发及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全球少数真正全面掌握多媒体通讯核心技术的企业,盛维公司在过去几年中密切关注用户的使用需求,并在其Cenwave多媒体通讯软件平台上开发出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网络直播系统、网络实时课堂、多方电话会议等多种视频应用产品。 全面灵活的解决方案 由于我国存在比较复杂的运营商网络环境,企业的出口网络一般较窄,为了确保用户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成功召开远程会议,盛维公司为用户准备了一整套远程会议综合解决方案,可以为客户提供基于不同终端、多种实现方式融合的、系统化的视频服务支持。北京盛维新世纪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总裁魏松祥表示:“我们正在向用户交付一个真正兼容的平台,能够兼容不同网络、不同种类的终端设备,实现语音、视频、数据的全面整合。让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和任何人进行多媒体的沟通和交流,实现协同办公。” 相比较市场上其他服务商提供的解决方案,盛维远程会议综合解决方案全面涵盖了软件视频会议系统、硬件视频会议终端、软硬混合视频会议系统、MCU租用、电话会议租用、网络会议租用等各种产品与服务,并能够根据客户的需求提供这一系列产品与服务的组合,真正做到实现客户各种形式、各种应用环境下“成功召开远程会议”的目标。 魏松祥告诉记者,在盛维提供的纯软件高清视频会议解决方案中,用户只需通过普通的PC机、麦克风、摄像头就能够轻松在互联网上召开网络会议。对于关注成本的中小企业用户来说,盛维软件高清视频会议解决方案可以让它们以最小成本实现远程视频会议的召开。而基于硬件的高清视频会议终端主要是为了满足大中型企业客户的应用需求,系统采用了高集成度、嵌入式的设计模式,是一款体积小巧、外形美观、稳定可靠的硬件会议终端。 此外,为了加快网络视频会议在中小型企业市场的普及,盛维以颠覆性的思维推出了网络视频会议租用服务,为企业提供了低风险、低投入、实施简单的视频应用服务。在这种服务模式下,一切网络基础设施、软件平台、硬件平台的建设和维护工作都由盛维公司提供,当用户需要使用网络视频会议时,只需向盛维申请开通网络会议服务,获得登录账号就可以召开远程网络视频会议。这种独创性的租用服务模式,使得企业无需购买任何系统软件、硬件设备,无需租用昂贵的服务器带宽,也无需专业IT人员维护就可以轻松召开远程视频会议,真正做到帮助企业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覆盖全球的运营网络 多媒体视讯服务需要坚实可靠的网络来支撑。在全球化的时代,用户的沟通对象可能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一个网络会议运营网络不但需要能充分覆盖国内,也要能较好覆盖世界各地。盛维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一个覆盖面广、通信质量可靠的面向全球用户的网络会议运营网络,通过这个网络平台可以保证高清视频会议系统的稳定运行。 盛维网络会议运营网络为租用盛维网络会议的客户提供了一个高速的专用网络,确保用户在这个平台上能召开高质量的网络会议。同时盛维还与全球各地的电信运营商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把电话网成功对接到这个运营网络上。用户能以极低廉的资费召开电话会议,或者实现电话会议与网络视频会议的混合使用。 魏松祥表示,盛维运营网目前已经覆盖了全国所有地区,在主要骨干网上部署了上百台服务器,总带宽达到将近2Gbps。同时,盛维公司在亚太地区、北美与欧洲也部署了众多服务器,其运营网络能全面覆盖亚洲、北美以及欧洲等地。此外,为了确保用户在盛维运营网上的通信安全保密,盛维公司采用了严格的安全策略以及256位数据加密算法,并且有专业运维团队7×24监控服务器与网络。 凭借出色的技术能力,盛维系列产品目前已应用政府、军队、教育、医疗、金融、能源、IT等多个行业。在国内教育行业,更是取得市场占有率60%的业绩。魏松祥告诉记者:“每天全球有数万用户在使用我们的产品及服务,并且已有上百家客户使用我们提供的产品成功召开1000人以上大规模会议或远程培训。”凭借以上出色的表现,在2009年6月,盛维公司一举荣获第十三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献礼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软件行业最具成长力企业奖”。 可以说,在工业化与信息化日益融合的大趋势下,盛维公司给企业信息化选型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降低了企业视频应用的门槛。某种意义上讲,盛维公司正在改变传统多媒体通讯软件销售的模式,为企业提供了低风险、低投入、实施简单的信息化方案,使企业通过互联网便可以享受到相应的软件和维护服务,切实做到了帮助企业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复杂网络论文:基于复杂网络的风险传播模型及有效算法 摘 要:提出一种基于复杂网络的风险传播模型及有效算法,通过结合复杂网络中传播蔓延现象的推广模型,将风险传播模型划分为两种:主动型风险传播模型与被动型风险传播模型。并对已有风险传播算法进行改进,实验表明,该模型及算法能健全风险传播机制,提高传播速度与精确度。 关键词:复杂网络;推广模型;风险传播 1 引 言 随着网络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风险评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风险评估一般分为静态评估和动态评估两种,前者评估体系比较完善,评估精确性程度较高,但缺点是评估周期过长,评估模型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能适用,不能反映网络的实时信息;后者评估能根据网络状况适时的做出风险估计,能及时反映网络风险的动态变化,性能好于静态评估[1,2]。而针对动态风险评估的研究有:基于免疫的网络安全风险检测的模型[3,4],是一种基于入侵时的检测模型;基于隐马尔可夫模型的网络风险评估方法研究[5,6];基于贝叶斯模型的网络风险动态评估方法[7,8], 可以对网络的总体风险和局部要素可能引起风险的程度进行评估。以上文献对网络入侵检测研究较为深入,但侧重于对攻击的动态评估,未能考虑已有风险如何扩散与转移。针对网络风险传播,张永铮等提出了用于评估网络信息系统的风险传播模型[9]和一种求解网络风险传播问题的近似算法[10],对已有风险在网络中的传播进行研究,但其传播模型与算法存在一些缺点:首先,模型中仅考虑了风险传播模型,未能考虑风险引入模型;其次,一个部件上可能存在多个弱点,则该部件对另一部件的同一方向的可信访问路径可多于一种,则部件不能在有向图中被视为图节点。第三,最小入度的部件感染风险的概率较低,因此其作为风险源的概率不高。第四,若入度最小的部件已经感染风险,其出度不一定是最大的,正如流感爆发在人口密集的地区一样,则其风险不能立即传播出去,存在滞后性,时效性欠佳。 本文在针对网络风险传播问题,结合复杂网络中传播蔓延现象的推广模型 [11,12],提出了一种网络风险传播模型及相关定义,并改进了风险传播算法。 2 推广模型下的风险传播 网络信息的动态风险不仅仅表现为一般意义的风险,其传播可能会对社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如病毒的传播造成的跨域风险、有害信息的传播造成的社会风险等。为此我们将借鉴复杂网络的传播机理和分析的方法,研究网络风险传播模型。 按照复杂网络的传播蔓延现象的推广模型[11,12]:假设网络中有N个个体,每个个体是三种状态的中的一种:易染态S,感染态I和移除态R,在时刻t,个体i随机的与个体j相连,若i∈S,j∈I,则个体i以概率p得到一个正剂量di(t′),这里di(t′)都服从分布函数f(d)。每个个体都保留着过去T时期中所接受的总的剂量 在本文中,暂不考虑网络风险移除状态,即仅考虑风险在整个网络中如何转移,而未考虑网络风险传播后所造成情况的如何消除。因此上述推广模型应用于风险传播如下: 计算技术与自动化2016年6月 第35卷第2期吕元海等:基于复杂网络的风险传播模型及有效算法 每一时刻t,风险结点j对其直连结点i每发动一次攻击,就会从被攻击结点i中获取一定的信息剂量di(t),则在过去T时期中风险结点获取被攻击结点的信息总剂量为: 3 风险传播模型 3.1 相关定义 定义1.结点:指网络系统中任意一台网络设备上任意可能被利用的最小单元。其中已经被利用的称为风险结点,而尚未被利用的称为非风险结点。 定义2.有向路径:结点A访问结点B时,形成的从A指向B的单向访问关系。这里所说的单向访问关系是指合法或非法的、由主动发起方指向被访问方的访问,而不代表实际信息传输的路径,因为严格的讲,任何两个相连结点之间的链路都是双向的。有向路径概率即为结点访问概率。 定义3.风险传出:指风险结点对其所访问的任一结点造成的损失或影响。 定义4.风险引入:指非风险结点访问风险结点时,由于存在实际信息的交换而受到该风险结点的影响。 这里举例说明一下定义3、4,某病毒利用空气(相当于网络中的信息交换链路)进行传播,当病体A主动接触易染体B时,A将病毒传播给B,其中A主动接触B即为A访问B,病毒传播方向为A到B;反之当易染体B主动接触病体A,也会被感染,同样病毒传播方向为A至B,但为B访问A。 定义5.风险传出公式:设结点n被成功利用的概率为Pn,被利用后对网络系统的危害程度为Wn,利用至该结点的有向路径概率为Pmn,其中m为主动访问n的风险结点,则对结点n而言,产生的风险为Riskn=Pmn×Pn×Wn。 定义6.风险引入公式:设结点n为非风险结点,该结点成功访问风险结点m的概率为Pm,利用至结点m的有向路径概率为Pnm,由结点n发出至结点m的有用消息权重及概率分别为Unm、pnm,由结点m发出至结点n的有害消息权重及概率分别为Hmn、pmn,则对结点n而言,引入的风险为Riskn=Pnm×Pm×(Unm×pnm+Hmn×pmn)。 定义7.风险网络:借鉴张永铮等对风险网络[4]定义,把一个能够描述各结点风险分布与有向路径的网络称为风险网络。风险分布为网络系统各个设备中结点携带风险的分布情况,为内在风险;有向路径即为各结点之间的访问方向,为外来风险的传出与被引入提供可能。 3.2 风险传播模型 1.主动型风险传播模型:也称为主动型风险传出,即利用风险结点已存在的风险对其直连结点进行主动访问(包括非法攻击或可信访问,下同),产生风险扩散(即风险传出)。如图1(a)所示,结点A为风险源结点,存在至结点B、C、D、E的四条有向路径,设结点A风险结点,至结点B、C、D、E的有向路径概率为PAJ,(J=B,C,D,E),各结点自身被成功访问的概率为PJ,(J=B,C,D,E)[8],则结点A以概率PAJ×PJ(J=B,C,D,E)引起其出度所连结点发生风险,如图1(b)所示。 在实际网络中,路径传播概率可由两结点的所有可能路径计算得出,而结点被成功攻击的概率则有风险传播推广模型计算得出。 4 最大出度算法 针对最小入度最近邻算法[5]的不足,本文设计了一种能更好反映网络风险动态特征的算法――最大出度算法,又分为针对主动型风险传播模型的最大出度算法和针对被动型风险传播模型的最大出度算法。 4.1 风险源结点最大出度算法 Step1:计算未被处理过的风险结点出度值numofoutdegree。 Step2:优先选择最大出度的结点,利用图1所示算法将其风险值沿其出度传播给相邻结点,风险计算方法见定义5。 Step3:传播风险后将该结点标记为color=red。 Step4:重复Step1、Step2、Step3,直至所有风险结点全部被标记。 4.2 零入度非风险源最大出度算法 严格的讲,零入度的结点是不存在的,因此最小入度最近邻算法关于零入度的概念未指明其时间范畴,在本文中,零入度的结点是指在某时间段内不接受访问的结点。 Step A:将网络结点中所有零入度的非风险源结点标记为color=green。 Step B:计算未被处理过的零入度的非风险源的出度值numofoutdegree。 Step C:优先选择最大出度结点,并判断其出度中有无风险结点,若有则选择其出度所连结点中风险值最大的一个作为引入风险源,以概率引入风险,风险计算方法见定义6,将该结点标记为color=pink,断开与引入风险源的有向链接;若无,则重新选择结点,对该结点不进行任何处理直到再次满足条件。 Step D:引入风险后,该结点已为风险结点,如果满足最大出度的条件,则跳转至最大出度算法的Step2继续风险传播。如果暂不满足最大出度的条件,则跳转至Step A顺序执行。 4.3 一般非风险源风险引入 网络结点的风险在传播最后往往会出现如图3所示的情况:结点A、B、C为非风险源结点,D、E为风险结点且RiskD RiskE,按照文[5]的理论,则其程序在图3情况下停止运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引入如下算法: Step a:计算非风险源结点的出度值numofoutdegree。 Step b:优先选择出度最大的结点,若其出度所连接结点中存在风险结点,则选择风险值最大的一个结点作为风险引入源并断开与该风险引入源的有向链路,该结点被标记为color=pink;若不存在,则重新选择。 Step c:引入风险后,该结点已为风险结点,跳至Step b继续执行,直至又出现图3情况,则跳转至Step a继续执行,直至风险传播完毕。 说明:网络结点被初始化为风险结点(color=pink)和安全可信结点(color=green)后,运行风险源最大出度算法和零入度非风险源最大出度算法时,两者发执行,不存在先后次序,而一般非风险源风险引入只是在出现如图3情况下才使用的算法,是为了防止风险传播中忽略此类风险引入导致风险误差较大的情况。 5 算法性能比较 5.1 风险传播机制比较 最小入度最近邻传播算法[5]虽然能够对网络风险传播给出比较精确的结论,但其在理论上有一定的缺陷,如图4所示,假设结点1、2为风险结点,按照最小入度最近邻传播算法,结点1为入度最小的满足条件的风险结点,则其以概率使结点2、4产生风险,同时将自己标记为已处理,如图5(a)所示,然后结点2又满足传播条件,并以概率使结点3、5、6产生风险,并被标记为已处理,如图5(b)所示,两步共计感染四个结点,但其却是在第二步才将风险传给结点6,因而其时效性欠佳。而按照风险源最大出度算法,则优先选择结点2,使其携带的风险迅速被传播给结点3、5、6,如图6(a)所示,再次结点6满足传播条件,并将风险传播给其出度所连的四个结点,如图6(b)所示,两步共计感染七个结点,多于最小入度最近邻传播算法的新感染结点,并且其时效性优势随着网络结点的复杂化而凸显,更容易满足动态网络风险评估的要求。 此外,零入度的非风险源结点不会传出风险[5],因此应在风险传播之前对其进行处理:断开此类结点的所有出度,如图7所示,结点9被认为不会对结点2及尤其是结点10造成风险传播,因此可以断开其所有出度。但本论文认为结点9虽不会对结点10造成直接的风险传播,但是它可能会从结点2引入风险,从而使自己变为风险结点,进而对结点10造成风险传播,如图8所示。 5.2 实验结果对比 本实验实验环境为Microsoft Windows XP Professional,Intel(R) Pentium(R) CPU 1.8GHz,512M RAM。仿真工具为NetLogo 4.0.4、Matlab 7.0.0.19920(R14)。 共同参数:总结点为200,平均度为10,风险结点不超过所有结点入度之和,结点危害性参数W=1,风险结点初始风险值为1,路径传播概率服从[0,0.5] 上的均匀分布。 本文参数:结点被成功访问概率P可利用推广模型计算,其中推广模型的参数p=0.5,f(d)=δ(d-1),g(d*)=δ(d*-3),采用最大出度算法进行传播。 文[5]参数:概率权p(x)=0.5,采用最小入度最近邻算法进行传播。 6 结 论 实验表明:本文方法则是风险呈非线性变化,并且开始变化较快,最后变化缓慢,即在一定的精确度容许的范围内,对风险进行任意时刻的抽样,本文的风险值更接近真实风险,因而动态性能更好。另外考虑的非风险源结点的风险引入,使风险值被忽略的部分被重新计算在内,提高了风险精确度。 复杂网络论文:基于复杂网络的车载自组织网络抗毁性分析 摘要:针对车载自组织网络(VANET)的抗毁性问题,分析了其在随意攻击和蓄意攻击下网络的抗毁性特征。首先,提出以最大连通度、连通分支平均规模、临界点移除比例及网络效率为评价指标的VANET拓扑抗毁性参数;然后,基于带有车辆换道功能的智能驾驶员模型,应用VanetMobisim仿真软件建立VANET;最后,通过仿真实验分析了网络节点数、通信半径以及攻击模式对VANET抗毁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由于车辆节点度分布的不均匀性,VANET对随意攻击具有较强的抗毁性,而在蓄意攻击下显得比较脆弱;基于节点介数的蓄意攻击对网络的破坏更快、更强。这些规律为优化VANET拓扑控制、网络协议开发和网络管理提供新的指导。 关键词: 车载自组织网络;复杂网络;抗毁性;随意攻击;蓄意攻击;仿真 0引言 移动Ad Hoc网络(Mobile Ad Hoc NETwork, MANET)是一种自组织无线网络,由于它不需要基础设施支持,因此网络部署快速,扩展方便,使得它被广泛应用于军事、救灾、商业等各领域。近年来,城市车辆与日俱增,移动网络技术日益突破,车辆自组织网络(Vehicle Ad Hoc NETwork, VANET)[1]作为一种特殊的MANET网络也快速引起高度重视。在VANET中,在一定的区域内使用无线网络通信技术将车辆与车辆以及车辆与固定基础设施连接在一起,从而一个车辆间多跳通信网络在现有道路上被动态、快速地构建,且具有自组织、分布式控制的特点,因此,VANET在交通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如信息预警、行车安全、车辆之间通信及车辆Internet访问等。 VANET既具MANET网络的特点,如拓扑结构动态变化、自组织无中心、低带宽等,又有自己的特点,比如快速移动性、拓扑变化频繁、间歇连通性、网络规模大、充足的能量供应等[2]。在VANET中,由于车辆的高速运动,网络拓扑随之变化,对网络性能造成直接影响,因此如果能够掌握VANET拓扑结构的动态特性,可以设计高效的拓扑控制算法,优化网络连通性,使网络能够持续稳定提供可靠的服务。抗毁性是评价网络拓扑特征的主要指标之一,通过抗毁性的研究可以发现网络中的安全隐患和薄弱环节,从而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提高网络的抗毁性,优化网络拓扑结构,保证网络的稳定的通信能力,这对拓扑动态变化的VANET协议开发和网络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目前,国内外对Ad Hoc网络的抗毁性研究较多。比如文献[3]研究了网络抗毁性受节点行为的影响,通过建立节点行为模型及分析三维网络连通性得到了三维MANET网络抗毁性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同时仿真检验了它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文献[4]引入自然连通度为抗毁性度量指标,建立了能耗的移动Ad Hoc网络拓扑结构抗毁性综合测度模型,并确定了基于网络拓扑抗毁性的最优发射半径。Azni等[5]根据相关节点的行为建立了k相关抗毁性模型,通过仿真分析了Ad Hoc网络的全局抗毁性。文献[6]中有针对性地分别从失效成因、测度、提升策略与故障检测和修复等4个方面对无线传感器网络抗毁性的研究进行归纳和分类,着重探讨了基于网络重构和拓扑演化及路由控制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抗毁性优化策略。 目前,对VANET拓扑结构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分析其网络的度分布、聚类系数、路径长度等。文献[7]以多Agent微观交通仿真器(Multiagent Microscopic Traffic Simulator, MMTS)为仿真工具,研究了瑞士城市苏黎世交通网络的瞬时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网络节点数服从参数幂律分布;通信半径越大,最大集团的值越大,集团的数目越少;VANET不存在小世界特性。文献[8]中利用4000多辆出租车收集的实时数据,分析了城市环境下车辆自组网的度分布、聚类系数、特征路径长度等拓扑特性,建立了一种车辆自组网的网络模型,通过仿真验证了所建模型的有效性。文献[9]以城市道路交通仿真软件(Simulation of Urban Mobility,SUMO)为仿真工具研究了德国科隆的交通网络的瞬时拓扑结构,其主要刻画参数包括最大连通分支、度及介数中心性等,分析结果表明车载自组织网不具有小世界特性。文献[10]应用Barabasi和Albert提出的BA(BarabasiAlbert)无标度网络对VANET拓扑进行建模分析,认为VANET具有小世界特性。文献[11]利用车辆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数据分析了VANET拓扑结构的动态演化特征。据研究所知,对VANET拓扑结构抗毁性的研究甚少,仅有文献[12]对VANET的抗毁性作了初步研究,但是该文认为VANET是无标度网络,然后用无标度网络模型产生VANET,事实上,这样生成的VANET就是一个无标度网络,与现实环境的VANET相差太远,几乎没有考虑VANET的任何特征,比如节点移动性、节点移动受到道路限制等,因此该文本质上是研究了无标度网络的抗毁性,并非VANET的抗毁性。 抗毁性是VANET拓扑结构的重要特性之一,它代表网络在某种极端攻击或错误条件下其服务能力下降的程度。由于真实、公开的VANET的trace比较少,而且能够获得的一些真实trace存在一些问题,比如GPS数据不完整、时间粒度、数据精度不够等,使得用真实VANET移动数据研究抗毁性存在一定困难,因此,本文通过VanetMobiSim车辆仿真软件,深入分析VANET的抗毁性特征,为网络拓扑结构的优化提供指导。 1VANET抗毁性研究方法及测度 1.1抗毁性研究方法 目前,抗毁性的主要研究方法是用不同的方式对网络进行攻击,用相应的测度指标对网络的抗毁性进行分析。网络攻击策略是指采取何种方式删除网络中的节点或边,在现有研究中主要应用Albert等[13]Albert提出的文献,与文献13的作者不匹配,请作相应调整,以便保持一致;要注意论文在正文中的依次引用顺序。提出的随意攻击(Random Attacks or Failure)和蓄意攻击(Intentional Attacks)两种方式。随意攻击通常是指随机选择网络的一个节点或边进行攻击,然后再随意攻击其余节点中的一个节点或边,直至将网络中所有节点全部攻击完为止。蓄意攻击又称为选择性攻击,选择重要的节点或边作为攻击对象,一般用度和介数度量节点和边的重要性。具体攻击过程为:首先选取网络中度或介数最大的节点或边作为第一攻击目标,攻击完以后重新计算网络各节点或边的度量等级,依旧对度量等级最高的节点或边进行攻击,重复该过程,直到网络中所有的节点全部被攻击完为止。 1.2节点重要度评估方法 蓄意攻击选择重要节点或边进行攻击,评估网络中节点或边重要性的方法很多,本质都源于图论及基于图论的数据挖掘。本文用度和介数评估车辆节点的重要性。 定义1节点的度。在网络中,节点vi的邻边数目ki称为该节点vi的度。网络的平均度为: k=1N∑Ni=1ki(1) 直观上看,一个节点的度越大,该节点越重要。 定义2节点的介数。节点vi的介数Bi就是网络中所有最短路径中经过该节点的数量比例之和,即: Bi=∑j,k∈V, j≠kNjk(i)Njk(2) 其中:Njk表示节点vj和节点vk之间的最短路径条数;Njk(i)表示节点vj和节点vk之间的最短路径路过节点vi的条数。介数是一个全局特征量,反映节点在整个网络中的作用和影响力。在VANET中,若一个节点的介数越大,则表明它在网络中交换的信息流越大,可视为网络中的核心节点,也意味着它更容易拥塞,成为网络的瓶颈。 1.3VANET抗毁性测度 设G=(V,E)为VANET的拓扑图,其中V={v1,v2,…,vN}是网络节点的集合,E={e1,e2,…,ek}是网络边的集合,节点数定义为N=V。定义子图Ci=G(Vi,Ei)为含节点vi连通分支,设m(G)=max1≤i≤nV(Ci)表示图G的所有连通分支中顶点数最多的那个连通分支的节点数,则节点数最多的连通分支为最大连通分支。 定义3最大连通度S。将网络中的最大连通分支中节点数与网络中总的节点数的比值称为最大连通度,即: S=m(G)/N(3) 那么0 定义4连通分支平均规模s。当VAENT受到攻击后,网络被分割为若干连通分支,连通分支平均规模定义为去掉最大连通分支后其他连通分支的平均节点数,即: s=(∑ni=1V(Ci)-m(G))/(n-1)(4) 显然0 定义5临界点移除比例fc。当网络中的节点受到攻击后,网络处于崩溃边缘时,网络中被攻击的节点数占总节点数的比例,称为临界点移除比例,记为fc。 网络在某种攻击模式下,百分比f的节点被移除,当f超过一定阈值,即f≥fc当在“=fc”时,属于哪种情形,需明确。时,网络分割成许多小的非连通分支;当f 设网络中任意两个节点vi与vj之间的距离dij为连接这两个节点的最短路径上的边数。VANET由于车辆的高速移动、拓扑变化频繁,使得网络间歇连通,因此存在dij=∞。而且当网络受到攻击时,网络的连通性也将发生改变,网络被破坏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孤立节点,此时会存在dij=∞,因此,文献[13]提出用网络全局效率来描述非全连通网络的连通性。 定义6全局效率E。定义网络全局效率为: E=1N(N-1)∑i, j∈V,i≠j1dij(5) 显然,网络全局效率越大,网络连通性越好。 2仿真实验 2.1VANET仿真环境 本文采用VanetMobiSim[14]软件建立VANET环境,移动模型采用带有车道变换的智能驾驶员模型(Intelligent Driver Model with Lane Changes, IDMLC)[15]。该模型是一种微观交通流模型,是在IDM的基础上增加了车辆在十字路口的管理及车辆换道功能的智能移动模型,使得其更加符合真实的交通场景。仿真实验中,网络节点即为运动的车辆,可以获取任意时刻任意车辆的位置、速度、加速度、所处车道等瞬时信息。IDMLC移动模型中车辆长度为5m,加速度a和减速度b分别为0.6m/s2和0.9m/s2,礼貌参数p为0.5,其他参数设置如表1所示。 2.2VANET抗毁性分析 下面分析在不同攻击模式下VANET的抗毁性,为了在图中便于区分不同攻击模型,用符号Failure、RD和RB分别表示随意攻击、基于节点度的蓄意攻击和基于节点介数的蓄意攻击。图1为网络中车辆数为200、不同通信半径时,VANET受到Failure、RD和RB等三种攻击时网络最大连通度的变化趋势。由图1可知,当通信半径r=200m, f=0时,S=0.3630,即初始网络连通性较差。在攻击过程中当最大连通度低于0.1000时,视网络基本瘫痪。在随意攻击下,当S为0.0911时,临界点移除比例fc=53.42%;在RD攻击下,当S为0.0616, fc=28.77%;在RB攻击下,当S为0.0890时, fc=20.55%。当r=400m, f=0时,S=0.9521,初始网络近乎全连通(网络全连通时S=1)。在随意攻击下,当S为0.0747时, fc=82.19%;在RD攻击下,当S为0.0822时, fc=57.53%;在RB攻击下,当S为0.0959时, fc=36.99%。这一方面说明了通信半径越大,VANET连通性越好,临界点移除比例fc越大,抗毁性越强;另一方面,当通信半径相同时,随意攻击的临界点移除比例fc的值均大于蓄意攻击模式的,因此VANET有较强的鲁棒性,且在蓄意攻击下,由于将重要节点移除后网络迅速分割为多个连通分支,S先呈现迅速大幅度下降、然后缓慢下降趋势,即VANET又具有脆弱性。这种既鲁棒又脆弱的抗毁特征是VANET中车辆度分布不均匀所致。 图2为网络中车辆数为200、不同通信半径时,VANET受到Failure、RD和RB三种攻击时的网络连通分支平均规模。由图2可知,当通信半径较小(如r=200m)时,初始网络连通性较差,三种攻击策略下连通分支平均规模s均随移除节点比例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当通信半径较大时,网络初始连通性较好,则s随去除节点比例的变化趋势都是先变大后变小。当通信半径r=400m时,在遭受随意攻击时,s在阈值f=0.8220处开始缓慢变小,在遭受蓄意(RB、RD)攻击时,s分别在阈值f=0.4521和f=0.2055处开始变小。连通分支平均规模s之所以在阈值之前会变大,是由于随着节点被移除,网络总体连通程度变得越来越松散。在阈值之后会变小,是因为网络在大量节点失效时被分割成互不连通的多个较小的分支,当节点被全部移除时,网络则会消失。通过计算,在r=300m时,VANET在Failure、RD和RB三种攻击下连通分支平均规模s的方差分别为2.0306,2.4913和9.0228,即Failure攻击下s的波动最小,RB的波动最大,当通信半径发生变化时,也有类似的结论。这也说明了VANET既鲁棒又脆弱的特征。 图3分别为网络中车辆数为200、不同通信半径时,VANET受到Failure、RD和RB三种攻击时网络全局效率的变化趋势。由图3可知,通信半径越大,VANET效率越高;同时,随意攻击模式下的网络效率均高于蓄意攻击的。 另外,比较图1~3中最大连通度、临界点移除比例、连通分支平均规模和网络效率等抗毁性测度的值,可知对于蓄意攻击的两种策略,RB模式的攻击效能要强于RD模式。 下面研究车辆密度对VANET抗毁性的影响。图4~6为r=400m时不同车辆密度的VANET采取Failure、RD和RB攻击策略时表现出的抗毁性差异。从图4~6中分析得到:在通信半径一定时,车辆密度越大,VANET连通性越好,抗毁性越强,但是当网络达到全连通时,车辆密度对VANET抗毁性影响不大,因此,在VANET拓扑控制时,可以根据实际道路、地形、路边单元(RoadSide Unit, RSU)的配置等情况,对车辆通信半径和车辆密度进行优化设置,使得网络能够保持良好的连通性。 3结语 在VANET中,抗毁性对于分析整个网络性能来说十分重要,尤其是在增强安全性方面的应用。本文基于IDMLC移动模型对车载自组织网络的抗毁性特征作了研究,仿真结果表明,VANETs既有鲁棒性又有脆弱性;通信半径和车辆密度越大,VANETs抗毁性越好,但当网络全连通时,车辆密度对抗毁性影响很小。由于蓄意攻击(RD、RB)对网络破坏性强,因此,如何在拓扑控制时优化网络通信半径、车辆密度及路边基础设施配置等参数,使得网络中各个车辆节点保持相对均衡地位,从而提高VANETs抗毁性,这将是后续的研究工作。另外,本文只研究了VANET的瞬时拓扑结构及其抗毁性,然而,VANET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网络拓扑结构的实时变化,其动态抗毁性特征也是接下来工作之一。 复杂网络论文: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电网主导节点选择 摘 要:随着电网规模日益增大,对其进行电压控制越发困难。为了更好的对其进行电网优化控制,集中选取电网中的主导节点作为无功补偿点成为关键。为此文章提出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主导节点选择方法,并通过IEEE-39节点系统进行仿真校验。 关键词:电网;电网控制;主导节点,复杂网络理论 前言 自从1999年Baraba和Albert发现了无标度网络特性,揭示出复杂网络结构中包含的结构特征与各种动力学特征之间的关系,突破了单纯的规则网络和随机网络模型的束缚后,复杂网络理论的研究就上了一个新的台阶[1]。而电网可以抽象成一个复杂网络,具有复杂网络的一般特征,可运用复杂网络理论来进行分析。文章引入复杂网络理论中的程度中心性指标与灵敏度矩阵相结合来衡量节点在电网系统中的重要程度。 1 主导节点选择方法 1.1 灵敏度矩阵的介绍 电网中的主导节点不仅要能进行电压调控,同时也应该具有反映其节点电压水平的能力。因此,在已有文献中大部分都是通过构建成考虑可观性与可控性的目标函数来进行主导节点选择[2-3]。该矩阵是关于无功注入变化对电压变化的灵敏度,其性质能反映电网间无功、电压间联系的疏密程度。电网节点i的灵敏度目标函数定义为: 式中,m,j分别为区域内所有负荷节点的编号和无功电源节点的编号;Se为分区内所有负荷节点合集,Sg为分区内所有无功电源节点合集。可观性指标?琢im和可控性指标?茁ij均由潮流计算收敛后的雅克比矩阵求得。 1.2 程度中心性指标介绍 程度中心性指标是社团中节点在其所属群体内的重要程度进行判别依据之一[4],其定义为: 式中,di(n)为电网第n个节点与电网内其他节点关系权重和,gi为电网内所有节点之间权重和。 按目标函数(1)计算出电网节点具有较大的灵敏度,但在实际电网中求出的节点可能处于电网区域末端位置,那么该节点就不适合作为电网主导节点。因此本文提出基于程度中心性指标改进目标函数,改进的目标函数表达式如下: 为了验证基于复杂网络理论中程度中心性指标的电网主导选择方法的可行性,文章将利用Matlab仿真软件对IEEE-39节点标准测试系统进行仿真分析。 2 算例分析 根据潮流计算收敛后的雅克比矩阵求出了?琢im矩阵和?茁ij矩阵,但这两矩阵数量值不在同一个数量级上,因此需对其进行标准化计算。根据式(3)求出节点的目标函数值,文章只列出最大的3个节点,其值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所选主导节点在区域内部大致处于中心位置,有利于对电网区域中末端位置的节点电压水平进行调控,能更好的实现电压无功控制。 3 结束语 文章基于复杂网络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主导节点选择方法。并在IEEE-39节点标准测试系统上进行了仿真验证,所得到的主导节点综合考虑了电网的地理结构与灵敏度矩阵,从而提高了主导节点选择的准确度。
市政工程管理篇1 1BIM技术概述 1.1BIM技术的定义 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简称BIM技术,该技术融合了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化软件技术,是一种能够通过对工程设计及施工过程中的各项信息进行整合,并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进行建模,提高建筑企业施工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技术。该技术的发展引领着国内外各建筑企业以发展为核心、以技术创新和应用为动力,走向了更高的层次,提高了建筑工程的集成化程度。1.2BIM技术的特点BIM技术在建筑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该技术的特点主要包括协调性好、可视性效果好、模拟程度高以及使用方便等。目前在建筑工程中BIM技术多用于从实际的施工现场收集到数据信息建立三维建筑模型工作,而在此过程中其体现出了良好的模型可视性效果以及数据与模型的协调性较好的特点。此外,BIM技术的可视化还有效提高了工程设计人员与施工人员之间的协调和沟通便捷性,极大地改善了各施工部门以及各施工环节工作交接的困难程度,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性交流。 2BIM技术在市政工程造价中的应用优势 2.1提取工程量更为准确 传统的市政工程造价管理中,工程量等基础信息的数据采集往往是由人来进行,造价人员根据设计人员给出的图纸来核定项目工程量,依据国家现行定额,参考市场报价,通过一系列计算规则编制预算报表。但一个工程所涉及的材料、机械数据庞大繁杂,信息统计汇总工作量大,即使再有实际经验的老造价员,也很容易出现纰漏。利用BIM技术可以减少甚至杜绝错误的出现,提高数据计算的准确性。通过BIM软件建立1∶1三维市政工程模型,将所有构件赋予与图纸信息等同的属性信息,BIM技术将会自动统计工程量,避免人为统计失误,最终将工程量信息导入造价软件中,形成报表。新型的造价管理不仅提高计算准确度,提升工作效率,更能节省重复校核时间,节约人力资源[1]。 2.2实现数据协同共享 国内的工程造价信息多以纸质文件和电子文档(Excel、Word、Pdf)留存归档,无论哪种形式,都不能将模型与其属性信息逐一对应,数据只成了单纯的数字,使这些数字在实际的造价与施工管理中丧失使用价值。在项目建设期间各项数据每天不断增加,不断更新,但由于信息的碎片化、数据的孤立性使员工在数据查找和造价管理中产生困难。BIM技术的出现,解决了数据协同共享的难题。BIM本身就是一个大型数据库,它包含结构物所有的工程信息,在BIM平台中可以让不同身份的工程参与者通过BIM软件的交互作用方便快捷地调用、查看数据,协同多方人员,共享最新信息,提高数据的时效性,使造价管理与施工管理搭接、同步。 2.3保证图纸审查的质量 图纸是工程项目的基础和核心,一切工程活动都是以图纸作为依凭,所以图纸审核显得尤为重要。图纸审查是通过多专业集成后的碰撞检查、规范检查等一系列对设计模型的检查,以确保建筑工程从设计端到施工端的良好过渡。通过BIM建模软件将二维图纸转化三维模型,利用BIM可视化、模拟性的特点找出模型存在的错误,对应二维图纸进行标注,运用BIM审图能够快、全、准、省地检查出BIM模型中错、漏、碰、缺等各种设计问题,在工程施工前预判构件之间的相互冲突,最大限度降低施工返工,节约成本同时提升了项目工作人员之间的协作能力。 3BIM技术在市政工程造价中的应用 3.1决策阶段的应用 要想实现BIM技术在市政工程造价管理中的有效应用,应从市政工程的决策阶段入手,利用BIM技术的数据统计和施工模拟功能降低工程造价估算的误差程度。同时,企业管理人员还要对工程的投资方案进行全面、科学的比对,在进行投资方案的选择时,要充分考虑到企业的经营目的,即在施工过程中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所以对于工程投资方案的经济性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基于BIM技术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企业可以将该技术应用到造价指标的制定工作中,这样便可以快速地从庞大的数据库中找出最关键的造价指标,并缩短建筑工程造价估算的时间,为企业节约大量的人力和资金资源。同时,利用BIM技术对工程数据库中的各项参数进行检索和修改,也是一种很好的应用方式,这种应用避免了传统复杂的数据核算环节,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办公效率[2]。 3.2设计与组织阶段的应用 第一,运用BIM技术在计算机三维空间构建信息模型,并利用该模型获取应用价值良好的设计图纸,以直观、形象化的表达形式,为后续作业计划的高效实施提供科学指导,逐渐提高项目设计质量,并为其管理目标的实现提供专业保障。其次,要尽力加快限额设计的应用进度。限额设计基本上囊括了市政工程项目设计方案的全过程管控模式,能够控制好工程造价最高额度,在实施造价管控的同时避免造价超出所设计的额度。第二,制定基于BIM技术的项目设计管理方案,对所有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分析与利用。与此同时,为相关管理工作开展提供参考信息,并在数据共享平台的配合作用下,处理好项目设计中的细节问题,使得其设计过程能够处于可控状态,确保建筑工程项目实践中的设计管理状况良好性。第三,做好项目资金管理工作。造价管理人员可以通过BIM数据分析来了解项目资金动向,同时,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协同工程管理人员做好资金管理与分配工作,充分发挥所投放的每一笔资金的功效。此外,造价管理人员会与设计师进行及时沟通,全方位了解市场上的人工成本、材料价格与设备价格,明确定额,并随时掌握市场上的价格波动,以此控制定额标准。 3.3施工阶段造价的管理 在施工中利用BIM技术还可以对于工程的现场管理进行控制,对于索赔问题和费用问题进行合理解决,降低工程造价的失误概率,减少工程造价中的风险问题。BIM技术的更新与维护能够对现场施工的各种情况进行控制,如现场施工的工序,通过备案面积可以对现场施工工序进行合理调整。各方面数据的投入保证了施工工序录入的准确性。根据施工工序来看,在观察实际建设效果时,一旦发现问题则应对工序进行合理改进与改良,保证施工可以顺利进行。同时利用BIM技术还可以对施工单位进行实时监督,通过对于施工单位的工程量以及实际工作量进行核实和对比来达到监督监控的效果,对于现场状况和进度也可以有很好的控制效果。依靠BIM技术高效能的数据处理能力,能够保证对工程进展有着实时把控的效果,可以在施工阶段对工程计量和工程进展进行合理控制,使得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可以控制在一定的水平内,达到精细控制效果。 3.4竣工阶段造价的管理 首先,BIM技术在竣工阶段的应用效果关系建筑项目效益、造价管理质量和成本控制效果,在此阶段,应该将BIM技术应用于项目竣工阶段管理计划实施中,高效地完成工程总量的核对工作,控制好工程造价的施工成本,实现丰富信息资源整合利用价值最大化,使得处于竣工阶段的项目管理效果更加明显,更好地体现出BIM技术的利用价值。其次,运用BIM技术及其信息模式做好计价管理工作,同时,应根据计价工作特征,处理好与计价细节相关的问题。利用BIM技术来完成数据信息的整理工作,通过对比的方式来具象化工程造价的变化情况,提高工程造价的管理水平。最后,利用BIM技术构建工程的三维模型,明确模型各个节点所对应的造价情况,将每个节点作为工程造价的对比基础,从而加强工程造价的控制力度,节约市政工程的成本开支,提高工程造价的管理效率。 4结语 综上所述,BIM不仅使得工程造价管理更为方便有效,还可以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效率甚至提升其建筑能力。而BIM技术的应用一般存在于工程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中,如何对BIM进行应用直接影响到工程的整体造价,所以对BIM技术进行合理的应用,可以达到有效显著地降低成本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的目的。 作者:马娅丽 单位:珠海尚川建设有限公司 市政工程管理篇2 一、我国工程造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工程信息继承性差 建设工程在设计、招投标、施工、结算各个阶段,由于人员流动性大,造成了信息和资料的丢失甚至是人脉的流失。每一个接手项目的造价人员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梳理和熟悉工程情况,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二)工程计价存在地区差异 我国工程造价采取地区定额计价的方法,每个地区工程造价计量规则不统一。尤其是市政工程,由于原地貌地形的变化莫测,再加上各种地下工程的复杂交错,传统的手工算量方法,无法达到精准计算,所以导致了各个地区的定额规则不统一。 (三)地区定额数据更新滞后 目前,虽然工程量清单计价允许企业自主报价,在实施工程中仍然以各地区定额规则为基准计价,造价定额数据更新滞后,这不能真实反建设工程的实际情况。据调查,有企业定额的施工单位寥寥无几,大多施工企业还没有意识到企业定额的重要作用,没有企业定额做支撑,不能发挥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价值。 (四)造价管理信息化程度低 全过程造价管理要求工程数据可以实时更新,各部门可以及时共享数据。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信息化共享系统,信息共享程度低。 二、BIM的概念 BIM的英文缩写是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意思是“建筑信息模型”。BIM是建筑施工全过程中应用模型和数字表达的一种方式,是一个可以进行信息共享、可视化以及协同工作的平台,可以作为项目从决策到竣工交付全寿命周期的决策依据、管理依据、施工依据和运维依据。在项目的不同阶段,可以由不同的人参与BIM实施过程中,将信息输入到BIM平台、在项目决策、招投标、施工、竣工结算、运营维护过程汇总形成闭环,让BIM成为各个阶段沟通的桥梁与纽带,为市政建筑行业提供数据支持。 三、BIM能力 信息共享——信息共享能力,是BIM的核心(IT:信息内容、格式、交换、集成和存储)协同工作——协同工作能力,是BIM的应用过程(管理:流程优化、辅助决策,与传统方式的不同)可视化——直观展现能力,是BIM的效果(碰撞检查、三维扣减)模拟性——预先演示,是BIM的预测能力(施工模拟、土质分析模拟) 四、BIM技术在工程造价中的应用 (一)BIM可视化在造价中的应用 1.碰撞检查 工程设计阶段对造价影响较大,对工程造价的影响达70%以上。尤其对于市政工程,专业多,一个工程往往会有多个设计人员同时参与。将BIM技术应用于设计阶段,能及早发现问题,比如可以发现管线间距不合理等,从而进行设计方案优化,避免因设计方案疏漏导致工程造价偏差大;同时,由于对错误的及早发现,也避免了造价人员的重复工作。在设计阶段,BIM的角色很重要,它可以提前预判,提高设计质量,减少返工,节约成本。 2.有利于工程量计算 第一、真实模型计算工程量:在工程造价管理中,工程招投标、工程进度款支付、结算等方面都是依据工程量而进行的,它是造价管理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市政工程由于施工特点,土方工程量计算难度最凸显,比如计算小山丘土方,手工计算难以实现,只能用近似的平均高度进行计算,这样计算造成了很大的工程量偏差,但是偏差量具体是多少造价人员也很难说清楚,这样造价的准确度明显降低,不利于工程造价的控制。应用BIM技术与市政工程中,可以通过坐标点及高程,对原地面进行还原处理,拟合真实的地貌模型,通过真实模型,可以精准的计算工程量。第二,三维扣减计算工程量:市政工程管线复杂交错,给沟槽土方的计算带来了难题。市政工程专业管线多,间距较近,会造成土方工程重叠。传统的手工计算,很难将重复工程量计算清楚。同时,由于空间位置不够直观,施工单位只能凭借经验去判断土方开挖。土方重复开挖的现象很常见。BIM技术应用于造价中,软件可以通过三维模型,真实的扣减重复的土方量,而且通过三维模型,也可以指导施工,减少重复施工的浪费,节约成本。第三,统一计量标准:市政工程为了简化造价过程,一般采用近似的方法计算繁琐复杂的工程量。BIM技术的出现,打破了这个壁垒。BIM技术采用真实模型准确计算各种复杂工程量,计算规则统一,完全可以取代不精准的工程量计算方法。 3.结算审核 工程竣工结算阶段,施工单位报结算文件给甲方或审计单位进行审核,尤其在清单模式下,结算审核的大部分工作量在于计算工程量。结算审核是控制造价的最后一道关口,所以要求工程量计算的精度非常高。审计人员在审核过程中与施工单位出现的分歧需要双方进行核对。传统的算量方法是通过表格的方式进行计算的。这样存在的问题是,每个预算员的计算习惯不同,表格的设定不同,在对量的过程中除了需要核对大量的工程数据、计算方法外,还要花费时间在各自不同的表格中找到相同数据的位置,给工程量核对带来了麻烦。BIM技术的应用,可以通过可视化模型进行核量。模型的数据直观,计算规则统一明确,位置关系正确,大大节约的工程量核对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二)BIM协同在造价中的应用 1.成本控制 BIM是建筑行业的一次技术革新,它将设计人员、预算人员、施工人员从复杂的二维设计图纸解放出来,将建筑信息,如建筑结构尺寸、预算信息、成本信息,通过三维建筑模型展现出来,方便建筑项目各个阶段、各个专业相关人员之间进行沟通交流。就成本自身而言,成本控制有两层意义,首先,施工消耗大量人工、材料、机械设备,有效的进行资源配备,才能发挥资源的最大功效并且节约成本。其次,成本控制的好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同时,为了保证工程质量,成本控制并不是简单的压缩成本。所以“成本控制”就是通过科学的信息化手段,在设计、管理、造价、施工全过程进行优化设计、合理分配资源,才能节约成本,减少不必要的浪费。BIM技术在实际工程对成本控制有着非常显著的优势。BIM通过建立5D资源信息模型(3D实体、时间、工序),让三维模型与时间和工序建立关联,方便施工工序进行合理的流水作业及安排作业时间,同时将人材机等资源合理分配到每道施工工序,这样就可以对资源高峰及低谷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工序及时间进行合理的调整,同时通过模型进行模拟施工,找到最优的分配方案。基于BIM的实际成本核算方法,模型作为数据的载体,可以多维度进行汇总分析,更加可以细化到每个部位进行成本汇总,更加准确发现成本偏差的问题。企业通过成本偏差分析,就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浪潮中把握先机,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 2.企业定额 工程量清单计价是需要承包单位自主报价,通过市场竞争确定工程造价的一种计价方法。而自主报价的基础是企业定额,因此,企业定额开始上升到重要位置。BIM技术的应用,让我们的企业定额编制工作事半功倍。在传统的定额测定中,首先需要对施工进行工序分解,然后通过观察法测时法进行每道工序的工时测算。这种测时方法需要大量的人力来完成,最后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或同类推算的方法进行计算,最终形成企业定额。这种编制方法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撑,并不断的进行修改调整才能使企业定额具有合理性和指导性。数据的缺失和不可追溯,也正是大部分施工企业无法完成企业定额的原因之一。BIM技术的应用,可以以人工测量的数据为基础,再以BIM技术为辅助进行操作,形成大量的数据验算依据,提高企业定额的合理性,同时减少企业定额测算的人员消耗,提高企业定额的可实现程度。 (三)信息共享在造价中的应用 工程项目招标阶段,在CAD为主导软件的时期,由于CAD只是图形工具,无法提供建筑项目造价所需要的信息,所以需要预算员根据CAD图纸进行人工算量,然后根据计算的工程量结果进行清单的编制和定额的套用。不仅消耗大量的工时,而且由于人工算量难以避免疏忽,极易造成造价文件出现错误,导致决策及施工出现偏差,导致浪费。BIM可以提供工程造价所需要的信息,除了用于建模并计算工程量之外,还可以作为计价过程中的基础数据。通过这些基础数据,计算机可以自动匹配构件的清单以及定额,快速实现“编清单、套定额”的过程。大大减少了繁琐的人工操作和潜在错误,实现快速计量、快速套价的过程,提高造价人员的工作效率。 (四)模拟在造价中的应用 模拟投标:在施工项目招投标阶段,工程建筑三维模型可以让甲方更加形象的了解投标情况,包括施工计划、施工方案以及新方法新工艺的应用等,从而对投标单位的经验与实力做出判断。 五、结语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计算机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不发展,不断创新,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大幅飞跃,原有靠经验和传统手工管理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化施工管理的要求,BIM用于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已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因为国内BIM发展时间短、研究力度不够,所以对BIM的应用还处在初级阶段。随着我国对BIM技术的不断研究和深入应用,BIM技术将成为建筑行业造价管理的核心技术。 作者:赵妍 单位:北京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市政工程管理篇3 引言 在当前时期,我们国家对市政工程的关注度是较高的,若想使得工程质量有大幅提升。必须要对BIM技术予以充分应用。从市政工程建设的现状来看,道桥施工、市政管网、测量放样等均是不可忽视的,将BIM技术予以应用可以使得相关工作的实效性大幅提升,市政工程的整体质量也会大幅提高。 1BIM技术简介 所谓BIM技术,即是常说的建筑信息模型,也就是将现代科学技术、信息技术予以利用,使得相关数据能够真正实现整合,构建起合适的模型,进行完成分析工作。通过BIM技术可以使得管理的数字化程度大幅提升,建筑数据能够清晰呈现出来,这样就可使得工程信息能够更为准确。BIM技术是具有一定优越性的,在可视化、模拟化、协调化等方面是较为突出的。将此种技术予以充分应用可以使得传统设计的弊端切实消除。在对BIM技术予以实际应时,要将全部的构件信息予以整合,进而三维立体方式建立起更为完善的建筑工程模型。在展开工程设计的过程只能够,通过BIM技术能对每个环节予以模拟,使得实际操作能够和施工方案相吻合,这样一来,施工现场就能够更为稳定。从市政管网施工来说,利用BIM技术能够完成好优化工作,参与施工的各个单位可以形成紧密的协作关系,并将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寻找出来,进而寻找到切实可行的应对之策[1]。 2市政工程技术难点 2.1道路设计与施工复杂 在现阶段,我们国家的现代化设施建设正在稳步展开,建设项目的数量逐渐增加,建设企业不再局限于市内建设,城市以外区域成为了关注的重点,市政工程也是如此。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区域的环境是相对复杂的,而且地质条件不够理想,有些施工队伍并未提前做好环境勘察工作,这样就导致施工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这对市政工程的发展产生的影响是较大的。 2.2市政管线设计与施工 复杂相较于普通建筑工程,市政工程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工程占地面积较大,施工线路也较为复杂。对市政工程项目予以分析可知,施工难度较大的是排水管道的设计、铺设,如果此项工作未能做到位,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特别是管道倾斜角度和设计不相符的话,在投入使用后则会出现问题,特别是管线具有的作用能够无法真正展现出来。在对管线进行铺设时,地下环境是较为复杂的,这对铺设进度会造成一定影响,甚至会导致质量达不到标准要求,从市政工程的整体进度来看,所受影响也是很大的[2]。 3BIM技术在市政工程中的应用 3.1桥梁、道路工程应用 在展开桥梁、道路施工的过程中,BIM技术的应用是较为广泛的,只要对地形数据信息有一定了解后,就可完成三维模型的绘制工作,这样就可使得地形标高更为精准,施工准确性也能够有大幅提升。正式展开施工时,通过BIM技术能够完成好工地周边环境的观测工作,在此基础上构建起道路建设模型,这样就可保证设计图纸能够真正落实到位。众所周知,BIM技术在可视化方面是具有优势的,这样就为远程操控提供了基础,使得市政工程建设一直处于监控中,对施工的具体走向能够有切实的了解,更为重要的是,可在第一时间发展施工中出现的问题,进而采用可行的方法予以解决,市政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也就能够得到提高。 3.2市政管网工程应用 展开市政管网施工时,施工图纸是必须要重点关注的,通过BIM技术就可建成市政管线模型,这样就能够做好设计图纸、施工现状的比较,进而了解管网分布的实际状况,如果发现管网运行过程中存在安全问题的话,可以立刻予以解决,这样一来,市政管网工程的整体质量就能够得到保证。为了使得BIM技术的应用效果更为突出,可将其和CAD图纸予以结合,这样就能够对建筑区域的环境进行适当优化,通过CAD图纸能够对对居住环境有切实的了解,尤其时刻对环境参数出现的变换予以全面分析,这样一来,居住质量自然就会提高很多。 3.3在市政工程成本管理中的作用 BIM技术本就拥有信息分析数据库,其中含有的建筑数据信息是丰富的,对于管理人员来说,在对BIM技术予以实际应用时,能够确保数据测算、分析更为准确,将施工中要使用的材料数量、规格予以明确,这样就可使得施工成本得到有效控制。从事工程管理的相关人员在对工程成本进行管控时,确保BIM技术得到有效落实可以使得成本管理更具实效性,材料、设备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这样一来,支出成本就可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施工企业能够获得最为理想的经济效益。另外来说,通过BIM技术还可使得计算结果更为准确,在此基础上,管理人员就可切实完成好现场施工人员的调动工作,材料、设备的运输、存放更为有序,相关的规划工作可以切实完成到位。通过施工计算管理人员可以得到各个工作环节准确的工程量,以及所需要的材料数量、设备数量和人力资源数量等多方面信息,然后管理人员再根据这些信息的呈现制定施工计划,就能够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避免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是施工现场的工作能够合理有序的进行。因此,在市政工程建设过程中科学的应用BIM技术,使其在市政工程项目管理和成本控制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让工程的资源使用和施工安全得到一份可靠的保证,让工程管理人员在解决成本问题和工程资源调度问题时能够更加得心应手,使工程管理工作变得简单而有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施工水平[3]。 4结语 综上所述,市政工程项目施工中,BIM技术的运用,不但提升工程质量和效率,还令其发展更加科学化,在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中,BIM技术有很好的优势,促进市政工程的快速发展。参考文献: [1]徐志勇.浅谈BIM技术在市政工程中的应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8(20):261-262. [2]许云骅.BIM技术在市政工程中的运用[J].给水排水,2018,54(S2):264-266. [3]程昊.浅谈BIM技术在市政工程中的应用[J].居业,2018(04):101-102. 作者:李庆节 单位:中机中联工程有限公司
对此高职院校必须要积极实施教学改革,重视云计算辅助教学的运用,这将会给高职课程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本文将对高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探析,并重点论述云计算辅助教学在高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路径,重点发挥云计算辅助教学的优势,提高高职课程教学质量,从而为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不少用人单位都觉得高职生的专业技术能力要弱于本科生,使得高职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相对沉重,为了帮助学生快速找到心仪的工作,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课程教学改革已经势在必行。云计算辅助教学的应用给高职课程教学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教学环境变得更加开放自由,师生交流互动更加频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被充分的调动了起来,促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协同的发展,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现代化高素质人才。 一、高职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模式落后 填鸭式教学一直在高职课程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往往强制性的向学生灌输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唱独角戏,却不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也不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这让学生产生了对学习的厌倦感,他们觉得自己不被尊重,学习专业知识非常的枯燥和乏味,大大削弱了学生学习热情,学生极易被其他事物所吸引而出现逃课、迟到、早退现象,即使是在课堂上也会经常溜号,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致使高职课程教学流于形式,取得的教学效果不是十分的理想。 (二)课堂气氛沉闷 当前高职课堂气氛非常沉闷,师生互动少之又少,这一现状与教师的教学思想落后是密不可分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设置的比例不科学,学生的理论知识无法在实践训练中得到验证,其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再加上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教学内容十分枯燥,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不强,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存在疑问时也不能得到及时的解答,这些都给学生日后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学生的成才之路可谓是波折重重。 (三)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匮乏 现代化教育技术在高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是一种必然趋势,高职院校理应建设网络教学平台,打造精品课程,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一切便利的条件。可是只有极少一部分高职院校做到了这一点,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出于资金方面的顾虑仍然沿用传统教育模式,不能够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到高职课程教学中,极大的制约了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步伐,之于高职高效课堂的构建是极为不利的。 二、云计算辅助教学概述 所谓云计算辅助教学就是利用云计算技术构建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是一种基于合作教学的新型教育模式,在此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都非常的频繁,借助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来解决问题,帮助学生不断获得进步,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云计算辅助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致力于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在集体中找到归属感,显著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与此同时,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需要教师能够鼓励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那么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会得到良好的培育。可以说,云计算辅助教学将成为高职课程教学的潮流趋势,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理念的一大颠覆,教师的教学态度和学生的学习态度都会因而得到转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内在潜能都会被最大程度的激发出来,还会在平台上积极的探讨和交流学术问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学生的学习效率相当之高,其成长也是显而易见的。 三、高职课程教学中云计算辅助教学的运用 为了保证云计算辅助教学在高职课程教学的有效应用,当务之急是建立“三云”平台,主要涵盖了职业教育学习云、职教师资云、劳动力市场信息云。高职院校应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力度,购买先进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确保职业教育学习云能够符合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构建职教师资云时,要将高职院校中教学能力较强、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全部囊括其中;而劳动力市场信息云则需要与高职院校的招生就业工作相接轨,这样即可实时动态的采集高职院校教学和管理的完整信息,对劳动力市场也能有准确的把握,对于高职教育的长远发展大有助益。高职教育是面向就业的教育,因此劳动力市场决定着高职教育的起点和终点,即招生和就业。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数量、能力、职业素质和道德的要求决定着高职教育的招生数量、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以及对教师的需求等,换言之,高职教育只有大力培养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才能对学生就业有所帮助,进一步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率。资源共享是“三云”的基础;“劳动力市场信息云”是企业对人才需求的信息与高职院校、政府之间的共享;“职业教育学习云”是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资源的共享;“职教师资云”是高职院校教师资源的共享。云计算辅助教学在高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需要注意一些要点,比如说教师需要在云服务中实施教学的设计、组织、评价、管理等,而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自己的需要,订制学习计划和学习资源。该平台给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学生只需要在网络环境下就可以随时登陆到平台中,找到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源,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都非常灵活,对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术水平要求不高,符合新时期高职学生的自主学习需求。 四、结语 云计算辅助教学在高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给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气象,促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学生对于学习抱有较高的热情,还将制定科学完善的学习计划,并通过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争取早日完成计划目标,那么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将得到充分满足,其发展前景也会一片光明,高职院校的社会职能将得到进一步的展现。
企业财务报表分析论文:以识别税收风险为导向的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研究 【摘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离不开税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化手段的逐渐运用,税务机关逐渐利用后台的数据信息分析对企业实施监管,企业也越来越重视识别税收风险,加强税务管理。企业在进行税收风险管理时运用财务报表分析方法,关注和分析企业的涉税财务指标能够取得更为良好的效果,因此文章对其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税收风险 财务报表 财务分析 一、税收风险和财务报表分析的概述 在税收风险上,对公司的不确定性税务风险,这种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要承担的税收法律风险,由于主客观原因导致对相关税收法律法规理解的偏差,或是在对税收管理、财务税务计算和执行上,没有按照未付税的执行税法的有关规定,以至遭到补税甚至被税务机关查处而增加滞纳金、罚款等,甚至面临刑法处罚的严重情况。二是企业应承担的税收财务风险,企业相关涉税行为因未能准确使用相应税法或对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缺乏了解缴纳完全不必要的所得税费用,企业税负有所增加。财务报表分析方法即利用分析财务报表,尽早识别和控制税收风险,从而做出相应的防范便可减少因发生税收风险而造成的利益损失。 企业财务报表包括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部分,它们能够进反映一定时期之内企业的财物状况、资金流动、经济活动效果等。税务机关也会通过对企业的财务报表分析,数据整理,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和现状进行了解,并做出相应的评价。 二、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在识别税收风险中的运用 税务风险评估是企业加强税务风险管理的有效方法,它是根据有关运用数理统计知识,在对税收风险识别的基础之上,在税务机关对企业进行纳税申报评估之前对企业存在的税收风险进行预测、量化、分析、排序、判断以及再确定风险等级的管理活动。在税收风险评估指标当中,企业财务会计报表是最为重要的数据来源之一。如: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等数据,都能够从财务报表当中进行了解和计算。而财务报表中的总资产周转率、净资产收益率等财务比率指标,在税收风险评估当中,也是十分重要的指标。同样,税务机关基于对企业财务信息的全面掌握,也会运用财务报表分析方法,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进行准确的判断和分析。同时根据征管信息系统的税款数据,对企业纳税申报的合理性与真实性进行判断和辨别。 三、案例分析――以A房地产公司为例 (一)公司背景资料 A是一家房地产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和经营和酒店物业,近年来大力推进多领域跨越式发展战略,成为一家大型企业集团。因此,其税收风险不仅受企业重视,而且是中国证监会、投资者及行业竞争者所关注的焦点。 关注2014-2015A股份有限公司主要财务数据并计算其增减变动率,如:“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16.34%、“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1.46%、“销售税金变动率”44.66%、“管理费用变动率”11.6%、“财务费用变动率”36.38%、“资本公积变动率”8.82%、“营业外支出变动率”-80.11%、“营业利润变动率”22.28%、“利润总额变动率”23.83%。另外,2014-2015年A公司入库地方税数据增减变动率为:“营业税变动率”-0.53%、“城市维护建设税变动率”-0.54%、“教育费附加变动率”-0.51%、“企业所得税变动率”0.29%、“个人所得税变动率”1.45%、“房产税变动率”1.9%“土地增值税变动率”-0.3%、“土地使用税变动率”0.86%、“其他”0.78%。 (二)识别和评估公司税收风险 A公司l生的业务涉及增值税、营业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企业所得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等多项税费。在此通过年度主要财务指标并借助税收风险评估,以便从具体方面发现税收风险。涉及企业所得税的指标变动率预警值分别为:“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10%、“财务费用变动率” 10%、“管理费用变动率” 5%、“营业外支出变动率” 20%、“其他应付款变动率” 10%、“资本公积变动率” 0、“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销售利润变动率配比”≈100%、“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配比”≈100%。 将2014~2015年A公司主要财务指标变动率与预警值比较后可发现风险并将其描述为:财务费用变动率超过预警值,公司可能出现税前列支资本化利息、超金融机构借款利率支付利息等问题;管理费用变动率超过预警值,可能存在税前多列支管理费用;资本公积变动率超过预警值,可能存在受到返还税费、接受捐赠、债务重组收益未确认;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销售利润变动率配超过预警值可能存在不配比结转成本或销售税金及附加的问题;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配比远远超过预警值,表明公司存在虚增收入、少转成本,或当年建材价格下降、商品房售价却大幅上涨等现象。 (三)对税收风险结果分析 通过对A公司税收风险的识别及简单的评估,分析得出其可能在以下六个方面存在较大的税收风险:一是由于房地产行业快速发展,市场的国家宏观调控,在不断出台一些新的利息、税收调控政策下,可能会加大公司在税收上的不确定性。二是因为公司50岁及以上的涉税人员没有及时更新其原有的税务知识体系导致错误。三是公司内控制度不完善,控制、防范税收风险的能力不足。四是公司有利用借款利息避缴税款的行为,关联交易和不公平的条件等行为的存在。五是由于财务人员缺乏对公司整体性和全面性的考虑和判断导致公司在投融资及重组过程税务筹划失误,而给公司造成风险和损失。六是公司未采取国家给予的税收优惠的优势。 四、总结 本文以识别财务风险为目的,探索和强调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对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充分利用财务报表分析方法,着重分析表内数据之间、表与表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及时识别风险,关注财务信息与涉税信息的异常波动。二是自觉增强企业良好纳税观,强化税收通过风险意识实现合理优化纳税,可以地有效避免及降低企业地纳税风险,使其持专业素质,续健康地发展。三是分配专业素质高的涉税人员可以有效提升企业规避税收风险的能力。四是建立一个能够合理表达企业需要的与税务机关良好的税企关系,积极向税务机关进行政策咨询,学习最新的税收政策,结合实际情况,开展积极的政策分析、应用,在化解企业税收风险的同时,为公司谋求经济效益。 企业财务报表分析论文:哈佛分析框架下家电企业财务报表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哈佛财务报表分析框架,以青岛海尔为例,通过描述2015年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的l展状况,从战略分析、财务分析和前景分析三个方面对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分析,运用横向比较的方法,希望为使用者合理分析财务报告提供借鉴。 【关键词】哈佛分析框架 青岛海尔 财务分析 财务报表分析是企业运行管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作,其目的主要是判断企业当下的运营状态是否良好,财务状况是否正常,发现企业运营中的不足,为企业未来发展作出相应的规划和预测。 尽管以往的分析方法很多,但是很少有学者采用财务报表分析法中的“哈佛分析框架”来对家电行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鉴于此,本文以青岛海尔为例,通过对青岛海尔2015年的财务报表数据进行分析,为家电行业潜在的投资者亦或是家电爱好者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考信息。 一、战略分析 (一)公司简介 青岛海尔成立于1984年,目前是世界上大型家电第一品牌。自从企业创立以后,尔持续稳健发展,从一家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壮大成长为全球大型家电第一品牌。通过应用互联网模式,青岛海尔实现稳步增长。2015年全球营业额达到惊人的1887亿元。 (二)发展战略 青岛海尔自1984年成立以来,经历了名牌战略发展阶段、多元化战略发展阶段、国际化战略发展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发展阶段,目前正处于网络化战略阶段。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极大地改变了企业发展的模式,青岛海尔紧紧抓住这一战略机遇,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更是在2015年电视模块化战略,并与阿里巴巴联合推出阿里海尔Ⅱ代电视,极大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三)品牌优势 品牌荣誉方面,2016年10月11日,青岛海尔入选《财富》“最受赞赏的中国企业”榜单,在电子电器类中排名第一;品牌价值方面,在2016年第22届中国品牌价值100强榜单中,海尔以1516元的品牌价值,连续15年蝉联榜首。 二、财务分析 (一)偿债能力分析 主要进行流动比率分析。2015年青岛海尔的流动比率为1.38,同期格力电器为1.07,美的电器为1.30,海信科龙为0.90,九阳股份为1.75,苏泊尔为2.55。一般来说,流动比率越大,表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通常情况下,该指标在2左右比较合适,既可以保证短期偿债能力,又不会占用过多流动资产而导致持有成本增加。所以,青岛海尔的流动比率还是有提升空间的。 (二)营运能力分析 主要进行存货周转率分析。2015年青岛海尔的存货周转率为7.36,同期格力电器为7.31,美的电器为8.06,海信科龙为7.11,九阳股份为9.44,苏泊尔为11.63。一般来说,存货周转率越高,表明存货周转速度越快,转换为现金、应收账款的能力越强。海尔的存货周转率跟格力和海信科龙相近,但与九阳股份和苏泊尔差距较大。海尔应采取措施加快存货周转率,从而增强其变现能力。 (三)盈利能力分析 主要进行净利润率分析。2015年青岛海尔的净利润率为4.79%,同期格力电器为12.82%,美的电器为9.18%,海信科龙为2.47%,九阳股份为8.78%,苏泊尔为8.15%。一般来说,净利润率越高,表明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2015年青岛海尔的净利润率只有4.79%,仅高于海信科龙,远远低于格力电器、美的电器、九阳股份和苏泊尔,这种巨大的差距应该引起企业管理层的重视,毕竟海尔作为我国家电行业的龙头企业,引领家电行业发展的潮流与方向。 (四)发展能力分析 主要进行资本积累率分析。2015年青岛海尔的资本积累率为5.77%,同期格力电器为-15.49%,美的电器为24.05%,海信科龙为15.34%,九阳股份为-0.82%,苏泊尔为10.2%。一般来说,资本积累率越高,表明企业的资本积累越多,从而保证其应对风险、持续增长的能力越强。2015年青岛海尔的资本积累率为正,说明资本积累的绝对数是正值,高于同期的格力电器和九阳股份,但低于美的电器、海信科龙和苏泊尔。 三、前景分析 (一)青岛海尔发展前景 青岛海尔作为中国实力最强劲的家电企业之一,其优势是十分显著的。自推出可定制的模块化电视业务以来,成为其拓展家电市场的优势项目,未来的发展时间里,青岛海尔保持持续增长的可能还是比较大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以格力、美的等为代表的家电企业异军突起,很多指标并不弱于青岛海尔,某些指标甚至强于海尔,对青岛海尔造成巨大的冲击。所以,青岛海尔应当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扬长避短,积极学习格力、美的等家电企业的优势和长处,克服自己的劣势不足,加大对创新的投入力度,继续引领中国家电行业的发展,推动家电行业的繁荣与进步。 (二)家电行业发展前景 家电行业具有大批量专业化生产、技术密集、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快等特点,这使得家电行业的发展前景是十分广阔的。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中国经济“新常态”使得家电业面临比以往更大的挑战,全球经济依然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对于2015年中国家电业的基本判断是:在“新常态”的形势下,“高、大、上”将继续成为家电市场的消费趋势,创新性的产品将继续为小家电开辟更为广阔的市场。产业面临国际市场消费升级的挑战,家电业应及早做好应对准备,数字化、智能化的科技革命在更深层次影响家电业的产业变革。 但我们也应当看到我国家电行业的不足,最显著的是核心技术缺乏,产品创新能力较差。以彩色电视机为例,我国彩色电视机产品的技术含量尽管一直在提高,但遗憾的是核心技术至今没有完全掌握。大规模集成电路机芯等彩电的核心技术都在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发达国家。以等离子彩色电视机技术为例,迄今为止,掌握等离子彩色电视机核心技术的企业只有日本的松下电器和韩国的LG、三星等企业。中国企业还没有掌握等离子的关键技术,也没有进行生产,只是套装整机,更不具备大规模降低成本与价格的可能。 作者简介:吴志峰(1992-),男,汉族,山东泰安人,兰州交通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企业财务报表分析论文:新兴互联网企业财务报表分析 摘 要 乐视网作为唯一一家在境内上市的视频网站,近年来的发展十分迅速。本文以2010~2015年乐视网的财务报表为基本研究资料,对其近6年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状况进行分析,发现其繁荣发展的背后,资本结构、成本控制、无形资产管理等方面均存在着一些问题与隐患,并据此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互联网行业 上市公司 财务报表 一、引言 乐视网成立于2004年11月,2010年8月 12日在中国创业板上市。长期以来,乐视网致力于打造垂直整合的“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的生态模式,业务领域涵盖互联网视频、影视制作与发行、智能终端、大屏应用市场、电子商务等。本文x择乐视网自公开上市以来的财务报表为研究对象,在研究其现状的同时,也在其蓬勃发展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并就此提出了一些对策与建议。 二、乐视网财务指标分析 (一)偿债能力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2010~2015年,乐视网的流动比率呈现出先迅速下降,后逐渐稳定的趋势。其短期偿债能力较弱,财务风险较大,债权人保障不足,速动比率与流动比率的数值相近。本文选取资产负债率作为衡量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我国公司法规定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不得高于70%。自2010年至2015年,乐视网的资产负债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由2010年的不到10%到2015年的77.53%,说明该公司的长期偿债能力不断下降,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资产运用效率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近6年来,乐视网的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尽管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周转率均不断上升,但总资产周转率却在不断下降,这是由于公司的无形资产所占的比例较大,公司应当重点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管理。 (三)盈利能力分析 由表3可以看出,自2010年至2015年,乐视网的销售净利率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销售毛利率也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说明成本占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然而,销售费用占营业总收入的比重却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说明销售费用并不是引起营业总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公司现阶段应该注意控制成本,逐步提高销售净利率。 三、乐视网财务状况综合分析 杜邦分析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和权益乘数共同决定了净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与这三个指标均成正向变动关系。从表4可以看出,自2010年以来,乐视网的净资产报酬率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2015年稍有回转,但远不及前几年。由前面的分析可知,销售净利率下降的原因主要是成本的提高,因此公司应重点加强成本管理。与此同时,权益乘数不断上升,财务杠杆的提高虽然能够帮助乐视网获取财务杠杆收益,但与此同时发生财务风险的几率也大大提高,很有可能面临债务风险,因此乐视网应加强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 四、结论与建议 (一)加强成本管理,提高盈利能力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自2010年以来,乐视网的销售毛利率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说明营业成本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要想提高盈利能力,公司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控制成本。 (二)改善资本结构,控制财务风险 在2015年的时候,乐视网的资产负债率已高达77.5%,已经超过了公司法规定的70%。虽然较高的财务杠杆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财务杠杆利益,但是过高的负债比率会使企业面临巨大的财务风险。对此,首先,公司要适当减少流动负债以减轻公司的偿债压力。其次,公司应扩大融资渠道,比如采取股权融资的方式。 (三)加强无形资产管理,提高利用率 乐视网是作为一家在境内上市的视频网站,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较大。由前文分析可知,乐视网的流动资产周转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但总资产周转率却在不断下降,出现此现象的一部分原因是公司的无形资产所占的比例较大。乐视网的无形资产主要由非专利技术、系统软件和影视版权三部分组成。2015年乐视网通过公司内部研发累计形成的无形资产占无形资产余额的比例16.19%。因此,建议乐视网在加强无形资产研发工作的同时,也要加强无形资产的管理工作,提高无形资产的使用效率。首先,公司要对无形资产要定期清查,及时处理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淘汰的无形资产。其次,对于闲置的无形资产,可以采取出租、转让等办法。最后,公司要提高无形资产的质量,以此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为公司带来更多的收益。 (作者单位为中国石油大学) 企业财务报表分析论文:财务报表分析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探讨 【摘 要】S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发展环境的变化,企业财务管理已经成为了保证其良好发展的基础。近些年来,财务制度经过适当的调整和改革之后日趋完善,财务报表分析的重要性也体现的愈加明显,并逐渐成为优化各项财务信息的重要载体。基于此,本文将结合当前企业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探讨分析财务报表分析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希望能够对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财务报表;财务管理;作用探讨 一、引言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各领域带来了明显变化,而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是不可回避的事实。对于企业而言,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博得一席之位,已经成为了各企业关注的焦点。财务管理制度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很大程度上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因此,企业要想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脱颖而出,提高财务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其中一项重要措施之一。 二、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内容介绍 1.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阐述 企业财务报表指的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用来分析财务状况、盈利能力以及偿债能力,为实现企业财务管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财务报表主要通过分析企业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利润表来了解和分析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基本信息。通常而言,财务报表分析的目的有所不同,因此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可以大致分为四个方面。首先,由企业资产、权益、现金流量构成的企业财务现状分析;其次,企业的债务偿还能力,这点从本质上反映出企业的财务状况;再者,企业资产运营能力分析,涵盖了企业总资产的周转能力以及流动周转能力等方面;最后,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主要是对企业在之后发展过程中的盈利趋势做分析。 2.财务报表分析的常用方法 当前,企业财务管理在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的时候采用的方法比较多,如结构分析法、图表分析法等,除此之外还包括比率分析法、因素分析法、趋势分析法、项目分析法等多种分析方法[3]。一般而言,企业在财务报表分析过程中分析方法的选用需要根据具体的财务报表分析目的和决策要求,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分析人员需要尽可能地将各种分析方法融合在一起,使得分析的过程尽量考虑周全。 三、财务报表分析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分析 1.资产负债表分析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体现 资产负债反映出企业在某段时间内财务状况的重要凭据,它通过对企业全部资产、负债和所有权益等情况的统计来揭示企业实际价值的一种报表。企业在进行投资风险分析的时候,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可以对资产负债表中资产一栏所提供的数据信息加以分析,从而对投资潜在的风险有着更好的预估。此外,资产还是企业进行投资活动的保障,企业在进行投资的时候,必须体现对自身资产进行合理分析,这样企业才能够对能够实现的利润目标有更好了解。与此同时,资产负债表中还有所有者利益一栏,这是企业进行融资活动的结果,企业为了能够实现更好发展,需要采取相应的融资方式获取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而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利益一栏,能够为企业的融资活动提供方式上的参考,这也是企业获得高额利润的基础。 2.现金流量表分析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体现 现金流量表,顾名思义,是关乎企业现金流动的财务状况表动表。现金流量表能够很好地反映出企业在某段时间内现金流入和流出情况,间接表现了企业获得现金的能力。好多经济方面的专家学者都将企业的现金比作企业的“血液”,种种比喻恰恰说明了现金流动状况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而现金流量分析表能够直接反映出企业的“健康状况”,是揭示企业价值的重要指标。 3.利润分析表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 利润,简单而言是企业收入和支出相减的出的差值,而利润表则是企业“两个负债表”相互结合的产物,不仅能够直接反映出企业在某段时间内的经济活动成果,还能够直接反映出企业的盈利状况,这对企业自身价值的总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利润表中涉及到的内容都是有关企业在开展经济活动过程中支出费用和收入的总结,综合分析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收益和消耗情况。财务管理部门在对企业的盈利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的时候,可以根据利润分析表中的相关数据进行综合性评价,通过评价总结出企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和发展方向。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财务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意义重大,而财务报表分析又能够在财务管理中发挥重大作用,相互之间环环相扣。因此,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一定注重财务报表分析的作用,认真总结财务报表分析表现的内容,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依据,实现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企业财务报表分析论文:刍议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现状及发展策略 [摘 要]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主要作用是对财务会计报告中的相关数据、对应的补充信息等进行收集与整理,然后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现金流状况及财务状况进行分析与评价,向企业管理者提供决策与控制依据,对制定经济决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对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主要内容及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现状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今后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企业 财务报表 分析 数据 一、引言 企业能力的构成离不开企业财务的能力,它对企业发展影响重大,同时也是推动企业发展成败的主要推动力,是维持企业运转能否正常的前提,并且是企业竞争力形成是否有效的必要条件。因此,分析企业财务报表,研究其现状及发展已经成为每一个企业必须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许多企业进行财务决策的重要依据。知识经济时代,通过分析企业财务报表会计资料,对于企业的经营业绩有了全面了解,也有利于识别企业的优劣、预测企业的未来。 二、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主要内容 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会按照会计原则的相关要求,利用相关的会计处理程序与方法,把企业在某个时期的财务资料汇编成报表,可以有效体现出企业在该时期内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并可以及时反映出企业现金流量的管理及所有者权益的变动情况。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现金流量表,其中通过资产负债表可以分析企业在特定时期内的财务状况,分析企业资产及负债的构成与分布,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从利润表中可以对企业的盈利能力、经营效率进行分析与评价,判断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等。财务报表分析即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基于同样一份报表数据,不同的使用者,目的不同,分析经验不足,其洞悉财务数据的内涵和意义也会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正确的利用报表分析数据,财务报表分析才能够及时、真实、可靠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和发展前景,从而有助于信息使用者调整心态、选择机会,特别是领导者随时掌握企业动态,应付不断变化的客观情况,以便做出合理决策。 三、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现状 1、财务报表分析过程中指标体系不完善 从现阶段来看,仍有很多企业的财务报表在分析过程中比较侧重于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信息指标,而对于财务报表在披露信息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现实问题却忽视了。因此,无法做到系统化、全面化的财务报表分析。换而言之,现有的指标体系已经无法将企业实际的经营状况客观、全面、真实地反映出来,指标体系中未包含相应的非财务类指标,而这些指标会对企业的经营与发展产生较大影响,其中主要有:市场份额、服务、质量、潜在盈利能力以及人力资源等。尽管企业在实际财务管理中,对于这些指标在量化问题上还有一定的现实困难,但是由于其对企业的日常经营与决策有着重要影响,如果忽略了这些指标,则无法保证财务报表分析的客观性与全面性,相应地也就无法反映出企业的软实力。 2、财务报表所反映的信息资源具有不完全性 企业财务报表没有披露企业的全部信息。列入企业财务报表的仅是可以利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来源。而在现实中,企业有许多经济资源,或者因为客观条件制约,或者因会计惯例制约,并未在报表中体现。比如某些企业账外大量资产不能在报表中反映。所以,企业报表所反映的仅仅是企业经济资源的一小部分。 3、企业财务报表数据提取、编制存在局限性 企业财务报表是由会计工作者按照会计相关制度的要求,对企业一定周期内的经营活动进行记录的结果。企业的经营特点会导致其拥有很多会计无法计量的隐形资产,也就是当前会计无法确认的资产。另外,在编制报表数据的过种中,会计人员合理、准确、及时、全面的将某一会计期间的资产、负债、收入等事项记录下来时,也会面临着价值的分摊、计提的公正,成本的计价等一系列问题。会计制度允许在记录某一具有争议性业务时,多种会计方法并存,这样导致企业报表数据缺乏可比性,存在一定期间的收入、费用、资产等数据虚增或虚减现象,给报表分析效果带来了影响。 四、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发展对策 1、企业财务评估体系的变化 现行的财务报表分析体系是建立在传统工业经济环境下的,分析的主要资料来源于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提供的财务信息;财务分析指标主要是关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成长性;分析方法主要是比率分析法、结构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四类。但是,经济时代企业价值创造的核心要素是人力资源、无形资产等,因而现行的财务报表体系在人力资源的披露方面就暴露出明显的不足,就要相应的改进计量属性、财务报表结构、以及信息披露等。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财务评估体系也必然会随之变化。 2、在企业财务报表中增设非财务指标 (1)市场份额指标 在确定市场份额时,企业可以用销售额加订货额的结果,计算出企业产品占据市场销售总额的比例。市场份额指标从侧面反映出企业对其产品市场的掌控能力,通过企业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可以对企业产品的竞争能力及市场地位等进行更加客观全面的分析,市场份额占有比例越大,证明企业在同行业中的竞争能力更强,市场营销业绩更好,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也就更高。? (2)产品及服务质量指标? 通过产品及服务质量指标,可以对企业的技术发展水平进行客观评价与衡量,而产品及服务质量指标可以通过其他参数来量化,如:产品的废品率、次品率、顾客返修率与退货率,还可以进行顾客满意度调查来体现出产品及服务质量水平的高低。因此,要求企业要生产出与该行业质量标准相符的产品,并且服务产品要与顾客的使用要求相符。 (3)人力资源指标 人力资源对企业尤为重要,尤其是对某些高新企业而言,人力资源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有形资产,在一定程度上人力资源将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因此,要在财务报表中体现出人力资源指标,包括员工培训与发展计划、员工的满意度、人员的流动状况以及职位晋升状况等。 3、加强运用财务报表附注信息 财务报表附注是对财务报表本身无法或难以充分表达的内容和项目所作的补充说明与详细解释。在分析企业财务时,应充分利用财务报表及报表附注的信息,并联系其他相关信息。只有进行仔细深入地分析、研究,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对企业整体情况的理解,从而更准确地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做评价。 五、结束语 总之,企业财务报表的分析能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和价值,是当前财务能力分析的一个重要领域。随着企业财务方面所涉及的问题越来越多,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就要对其不断完善,以保证企业财务能力维持在良好的状态,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企业财务报表分析论文:海螺水泥与中部四家大型上市水泥企业财务报表分析 摘 要:财务报表能够反映一个企业的经营状况,对企业未来发展规划有着重大意义。文章通过对海螺水泥与我国中部四家大型上市水泥企业2014年财务报表分析,进而对比其在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及发展能力之间的差异,从中发现这五家企业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财务报表分析;海螺水泥;水泥企业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2014年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运行,GDP增速微幅下滑,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增幅下滑显著,同去年相比分别下滑了3.9个百分点和7.8个百分点。在此背景下,水泥行业投资增长乏力、需求疲弱,使得全国水泥产量较去年下降了7.8个百分点,行业投资同比下降了19.4%。在此宏观经济和行业发展背景下,笔者选取了我国中部五家大型水泥上市企业进行相关财务分析,了解它们的运营状况。 我国中部六省指安徽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1、江西省和山西省,对应的五家水泥上市企业分别是安徽省的海螺水泥(600585)、河南省的同力水泥(000885)、湖北省的华新水泥(600801)、江西省的万年青水泥(000789)和山西省的狮头股份(600539)。其主营业务包括水泥制品、熟料、骨料及石子等,这五家水泥上市企业都是当地水泥行业中的巨头,引领着当地水泥行业的发展。 (二)数据来源。这五家水泥上市企业财务分析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其2014年年报中的财务报告部分,行业部分数据来源于水泥数字网。 二、海螺水泥与中部四家大型上市水泥企业财务报表分析 (一)偿债能力分析。(1)短期偿债能力分析。短期偿债能力主要由流动比率分析、速动比率分析和现金比率分析三方面组成,这3个指标越大表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越强,流动性风险越低。流动比率反映企业每一元流动负债有多少流动资产作为偿还的保证。一般来说,生产型企业合理的流动比率在2:1左右。速动比率是剔除存货后的速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比率,相对于流动比率来说更能准确评价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及其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一般认为,合理的速动比率在1:1左右。现金比率进一步剔除了应收账款,是现金资产(货币资金和交易性金融资产等)和流动负债的比率。 表1 海螺水泥和中部其他四家水泥企业2014年短期偿债能力对比 资料来源:据各企业2014年年报计算整理(下同) 从表1可看出,海螺水泥3项指标远高于其他四家企业,并且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远大于2,现金比率也大于1,说明海螺水泥的流动资产、速动资产及现金资产比较充足,短期偿债能力较强。但海螺水泥的3项指标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在海螺水泥的资产负债表中,货币资金占流动资产的56.39%,占总资产的13.86%,比重较大。从企业经营角度看,反映了海螺水泥持有较多闲置资金,可能会造成企业机会成本的增加和盈利能力的降低。其他四家企业的3项指标偏低,流动比率远小于2,现金比率比正常水平更低,反映这四家企业流动性比较紧张,短期偿债能力存在问题。其中河南的同力水泥和山西的狮头股份现金比率异常低于平均水平,短期偿债能力存在很大问题! (二)长期偿债能力分析。长期偿债能力主要由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以及利息保障倍数等组成,资产负债率反映在企业资产中债权人提供资金所占的比重,这也反映了企业的融资方式和财务战略。产权比率是负债总额与股东权益总额的比率。产权比率反映企业股东权益对债权人权益的保障程度。一般来说,资产负债率合理范围为40%―60%,产权比率应小于 100%。利息保障倍数反映企业获利能力对当期所需支付债务利息的保障程度,从长期来看,利息保障倍数至少应大于1。 表2 海螺水泥和中部其他四家水泥企业2014年长期偿债能力对比 从表2可看出,海螺水泥和华新水泥的资产负债率都处于合理范围,不过海螺水泥的资产负债率和产权比率都低于华新水泥、万年青和同力水泥,利息保障倍数远高于其他四家企业。这反映海螺水泥的长期偿债能力较强,财务风险较低,股东权益的保障度较高!不过,这也反映了海螺水泥财务战略偏保守。华新水泥、万年青和同力水泥在这3项指标中都处于正常水平,长期偿债能力较强。而狮头股份由于为亏损企业,利息保障倍数为负值,反映狮头股份很难保证用经营所得来按时支付债务本息,濒临着资金链断裂的威胁! (二)营运能力分析。企业的营运能力主要指企业基于外部市场环境的约束,通过资源配置,对总资产及其各个组成要素的管理运作效率和效益。评价企业运营能力常用的指标有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及总资产周转率。一般来说,这些指标数值越高越好,反映这些资产周转速度较快,资金占用水平越低。 表3 海螺水泥和中部其他四家水泥企业2014年营运能力对比 由上表可看出,海螺水泥在5项指标中都保持着较高比值,这反映海螺水泥经营得当,在经济增速下降和房地产业下滑的大背景下,仍能保持优越的运营指标,实属难得!华新水泥、万年青和同力水泥虽然在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方面远低于海螺水泥,但是一方面这两项指标都还保持在合理的水平,另一方面其流动资产周转率均高于海螺水泥,反映这三家企业流动资产利用效率较高!由于狮头股份2014年仍处于亏损状态,导致狮头股份在这5项指标中远低于其他四家企业,比值均没有超过1,反映狮头股份在营运能力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 (三) 盈利能力分析。从财务角度看,盈利就是使资产获得超过其投资的回报。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可以从收入、成本、资产占用效果等不同角度分析。企业盈利能力主要由资产盈利能力、经营活动流转额的盈利能力和股权资本的盈利能力三方面组成。我们相应选取总资产报酬率、资产净利率、销售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和市盈率五个财务指标。 表4 海螺水泥和中部其他四家水泥企业2014年盈利能力对比 从整体看,海螺水泥、华新水泥和万年青前4项指标都处于较高的水平,反映这三家企业盈利能力较强。同力水泥在这几方面数值偏低,反映同力水泥在盈利方面表现一般。而山西省2014年建材全行业处于亏损水平,成为全国建材行业最差省份之一,在此区域背景下,狮头股份也难独善其身,再加上人浮于事,支出较多,其利润表中管理费用是营业收入的近2.25倍,导致其5项盈利能力指标均为负值! (四) 发展能力分析。发展能力是企业在生存的基础上,扩大规模、壮大实力的潜在能力。企业能否持续增长对投资者、经营者及其他相关利益者至关重要。分析企业的发展能力主要考察以下指标:营业收入增长率、资本保值增值率、总资产增长率、营业利润增长率和每股收益增长率。 表5 海螺水泥和中部其他四家水泥企业2014年发展能力对比 从上表中可看出,海螺水泥和万年青5项指标都处于较高水平,反映其经营规模扩张较快,未来发展趋势良好。华新水泥5项指标中数值较小,发展比较平稳。同力水泥和狮头股份2014年营业收入和总资产同去年相比有萎缩的迹象,其中狮头股份2014年资本保值增值率竟低于100%,表明企业股东权益资本减值,股东权益受到侵蚀,发展能力堪忧。 三、结论及建议 (一)对海螺水泥的发展建议。(1)海螺水泥应适当提高杠杆比率。从海螺水泥的资产负债比率可看出,海螺水泥趋于保守的运营策略,这对海螺水泥扩大规模不利。(2)继续保持运营方面的优势。海螺水泥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在宏观经济下行、房地产市场萎缩的背景下,海螺水泥积极调整营销策略,根据我国中部和南部区域需求增长的情况来拓展市场,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在以后的发展中,应继续保持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方面的优势! (二) 对其他四家水泥企业的建议。(1)华新水泥应当着重提高销售净利率和各项资产周转率。华新水泥要针对该项指标努力降低经营成本以及期间费用,积极调整营销策略,提高营业收入。另外,还要提高各项资产利用率,提高企业管理水平。(2)万年青应当努力扩大资产规模。万年青财务各项指标都很健康,只是规模同海螺水泥相比较小,仅为海螺水泥资产规模的1/11,万年青企业管理层应当制定好企业的发展战略,努力扩大企业的规模。(3)同力水泥应当努力提高存货周转率。企业应当根据区域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提高营销策略的针对性。通过和当地煤矿、电力企业合作,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给产品价格创造更大的空间,提高产品的销量进而减少存货积压。(4) 狮头股份应当努力降低经营成本和管理费用,对企业内部管理进行改革,努力实现扭亏转盈。狮头股份的管理费用是营业收入的约2.25倍,企业应当对企业内部人事进行调整,强化预算管理,节约开支,降低费用。另外,狮头股份偿债能力堪忧,企业应当强化资金管理,防范运营风险! 企业财务报表分析论文:企业财务报表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浅析 【摘要】财务报表在财务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财务报表分析帮助我们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在财务管理中财务报表起作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财务分析的结果并不理想,而且财务报表分析指标的标准缺乏可比性也不可以提供一些非财务信息。本人就如何改善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财务报表分析,问题,解决方案 一、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含义 财务分析是以财务报告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为依据,采用一系列专门的分析技术和方法,对企业等经济组织过去和现在有关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分配活动以及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增长能力状况等进行分析与评价的经济管理活动。它为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及其他关心企业的组织或个人了解企业过去、评价企业现状、预测企业未来,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或依据。财务分析的本质是搜集与决策有关的各种财务信息,并加以分析和解释的一种技术,是一种判断的过程,旨在评估企业现在或过去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其主要目的在于对企业未来的状况及经营业绩进行最佳预测。 二、财务报表的构成 财务报表是对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结构性表述。财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下列组成部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附注。财务报表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1.按编制期间分。按财务报表编制期间的不同,可以分为中期财务报表和年度财务报表。中期财务报表是以短于一个完整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为基础的财务报表,包括月报、季报和半年报等。年报是对一年的财务情况做出的报告。 2.按编制主体分。按财务报表编报主体不同,可以分为个别财务报表和合并财务报表。个别财务报表是由企业在自身会计核算基础上对账簿记录进行加工而编制的财务报表,他主要用于反映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合并财务报表是以母公司和子公司组成的企业集团为会计主体,根据母公司和所属子公司的财务报表,由母公司编制的综合反映集团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的财务报表。 三、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意义 各种财务报表能集中反映企业、事业、行政机关等单位的资金状况、财务收支和财务成果等重要的会计信息。 (一)通过分析资产负债表,可以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对公司的偿债能力、资本结构是否合理、流动资金充足性等作出判断。 (二)通过分析损益表,可以了解分析公司的盈利能力、盈利状况、经营效率,对公司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持续发展能力作出判断。 (三)是通过分析现金流量表,可以了解和评价公司获取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能力,并据以预测公司未来现金流量。 四、财务报表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分析人员素质不高。目前,企业管理正朝着战略管理的方向发展,根据战略管理的要求,财务分析人员不仅要掌握企业财务分析的知识和方法,而且还要有较宽的知识面。尽管近几年我国财务人员的总体素质有所提高,但仍不能适应新时期财务分析的要求。同时,企业管理当局对财务分析人员的素质提高也重视不够,导致财务分析的结果在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作用非常有限。 (二)企业财务报表数据时效性不强。企业财务报表的数据是进行财务报表分析的关键,财务报表数据的披露和传递直接影响了财务报表分析的效果。企业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会实时转换,会计信息使用者要求会计能够随着业务变化而变化,提供“实时”信息。企业财务报表对外披露的财务信息的有用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及时性,对于企业财务报表使用者来说,会计信息的披露和传递是越快越好。 (三)财务报表分析的方式方法落后。当前许多企业的财务报表分析方法较为落后,当前企业财务报表分析最常用的方法为比率分析方法与趋势分析方法。这两种分析方法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比如比率计算口径不统一、评价标准不一致,或者企业经营状况一旦发生变化,就会使财务报表分析失真。 (四)财务报表分析不全面。财务报表分析要求对企业运行的方方面面都进行分析,主要依据就是财务报表,但是也要充分考虑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其他因素,比如企业发展环境、大的经济运营趋势。企业的财务报表分析如果只是根据报表数据进行分析,很难全面的反映企业的真实发展状况,但是当前大部分企业的财务报表分析都仅仅依靠财务报表,不够全面。 五、财务报表分析的改进建议 (一)全面提高会计素质。首先要提高职业道德,培养教育会计人员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在履行职责中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不论遇到何种情况不丧失原则,不谋私利。其次,提高专业知识和技术素质。会计人员应具备丰富的会计专业知识并熟悉会计处理程序,精通会计法规并制定能及时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有用的会计信息。因此一方面要对现有的会计人员进行必要的分流。对不能胜任的会计人员可分流到其他岗位。严把新进财会人员关,对不具备素质要求的不批准其进入会计部门工作。另一方面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使其知识不断更新,适应生产经营。而且我觉的会计专业应该学习更多企业知识和银行业务,税务知识有关的内容。也许对于我们的实际工作更有帮助。还有要加强与所从事行业的知识。 (二)增强财务报表信息的时效性。尽可能及时的提供企业报表,必要时可以缩短企业财务报表提供的周期,例如,适当发表临时企业财务报表,实时企业财务报表等。 (三)可以依靠科技提高会计质量。会计电算化日益普及,各种财务软件(用友、金碟、天盾、速达)有利于提高数据采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四)建立科学的财务报表分析方法体系。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使用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相结合的财务报表分析方法体系就是一套比较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的财务分析方法体系。必须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把定量分析的结果与一些不可计量的因素综合考虑,进行综合判断修正误差,使定量分析的结果趋于实际。 总之,有效、理性的财务报表分析对于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企业财务报告分析是一项非常重要和细致的工作。通过分析报告,可从不同的角度及时了解企业的信息,从而为各自的目的对该企业做出一系列的决策。 企业财务报表分析论文:浅析财务报表分析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 摘要:财务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而且还是保证企业经济平稳发展的基础,而财务报表分析又是保证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越来越明显,这使得财务报表分析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所以,对任何企业而言,要想促进企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保证财务报表分析工作的有序进行,进而为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对财务报表分析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及作用进行类具体阐述。 关键词:财务报表分析;企业财务管理;作用 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企业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如何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谋求生存,成为管理者关注的要点。为了不被时展所抛弃,各个企业都进行了一些变革,企业的财务报表是用来分析企业盈利能力、财务状况、资产运营能力以及为企业制定经济决策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协助企业管理者调整经营策略的重要依据;所以,做好财务报表分析工作对于企业的良好发展至关重要。 一、财务报表分析简述 1.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 财务报表分为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三种。通过对这些报表分析所得出的内容,能够更好的反应出企业的各种经营状态。而且当管理者进行企业盈利能力、负债能力以及财务运营状况等指标的判断时,财务报表分析能够提供更加关键性的依据。根据财务报表分析的目的不同,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又分为以下几点:第一是企业的偿债能力,这是反映企业经营能力的重要标志,而且还是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保障程度。第二就是企业的盈利能力,这是衡量企业盈利状态的重要标志,是反应企业在某一段时间管理的好坏程度的重要指标。企业的盈利能力能够及时的反应出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而让管理者及时的采取对策,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最后,就是企业的财务状况分析,该部分主要包括三部分:资产构成分析、权益构成分析、现金流量分析,这也是反应财务信息的重要指标。 2.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 我国现阶段最常用的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有比较分析法、结构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因素分析法以及趋势分析法。除此之外,图表分析法和项目分析法也是两种进行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但是由于这两种方法操作起来较为复杂,所以不被企业广泛应用。 3.财务报表分析的目的 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为广大信息使用者提供有效的信息。一般来说,根据财务信息的使用者的不同,财务报表分析的目的又有以下几种:首先,对于债权人而言,报表分析后的资产流动状况和盈利能力等指标能够及时的反应出贷款的风险,进而为债权人是否向企业贷款提供参考依据。其次,对于经营者而言,财务报表分析能够及时的反映出企业的财务管理以及经营情况,进而有助于经营者为提高经营业绩而做出准确的决定。再者,对于投资者而言,企业的资产分析和盈利能力的分析对投资者而言至关重要,这为投资者是否进行投资提供重要的依据。最后,财务报表分析还能够为企业的主管部门提供重要的财务分析,这包括企业的纳税情况、职工的收入水平等等。所以,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不同的人提供相应的财务信息,进而为改善财务决策、提高经营业绩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依据。 二、财务报表分析对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财务报表是反映财务信息和会计信息的一种手段,在进行报表分析时,所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企业各方面经济的比率、经济体制结构、组成因素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财务报表分析对企业财务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如下: 1.财务报表分析是管理者对企业进行全面分析的重要依据 财务报表分析能够及时的反应出企业的财务情况,现金流量以及一段时间内企业的经营结果。而且企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该加强各个部门人员对财务报表分析内容的利用,这是了解和掌握企业基本情况的重要举措。而且这还有助于管理者对未来企业的发展做出更好的规划,进而避免较多的风险,这也是协助企业对管理人员进行考核的有效做法,而且能够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和奖励制度。 2.财务报表分析能够为工作人员提供更加有效的会计信息 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时,能够更好的分析诸多衡量指标,并且总结出企业所拥有资产数量,而且进一步解释出企业当前发展水平,进而以当前数据为依据,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做出展望。借助于财务报表分析所得的结论,管理人员才能做出更加合理的决策。而且财务报表分析还可以为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提供重要的参考;众所周知,企业资产和盈利能力的有效分析是投资者进行决策时的重要依据。同时,当判断企业的经营风险和偿债能力时,企业财务报表中对资产流动性的分析也是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 3.财务报表能够及时分析出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这是因为报表分析的内容包括对企业资产收益率和销售利润率的分析,这些数据能够及时的反应出企业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进而为企业下一步的发展指明方向。综上所述,财务报表分析对企业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来说都有不同的意义。所以,管理者应该重视财务报表分析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不断提高财务报表的可信赖度,如此,才能使财务预算更加有效,进而促进企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最终达到提高效益的目的。 三、财务报表分析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 对于任何企业而言,财务报表分析都是由资产负债表分析、利润表分析和现金流量表分析三部分组成。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财务报表分析对企业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高效的会计信息才能为管理人员做出决策提供更加有利的依据。下面,笔者对资产负债表分析、利润表分析和现金流量表分析等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作具体分析。 1.资产负债表分析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某一时段财务状况的重要依据,它通过对企业全部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等情况的统计来揭示企业实际价值的一种报表。在进行财务管理的投资金融分析时,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分析可以为其提供可靠地依据。这是因为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一栏是反应企业投资活动的重要信息,同时,资产也是投资的保障,只有准确有效的对资产进行合理的分析,才能确保企业获得更加可观的利润。再者,资产负债表中还有所有者利益一栏,这是企业进行融资活动的结果,这为企业提供了相应的融资方式,在资金的融通下,企业在投资中才能获得所需要的资金,这也是获得高额利润的重要基础。最后,企业的价值分析是资产负债表分析的重点,合理的价值分析有利于报表中的相应计划的实践,进而转换为现实价值。由此可见,通过使用资产负债表所传达的信息,财务管理人员才能及时的了解到各类财务方面的各类信息,才能将各类资产和负债的规模、结构及其数量进行一一对应,如此,管理人员在进行运营结构、方案的调整时才能做出更加明智的选择。 2.利润表分析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 利润表是两个资产负债表相互结合后的产物,而且能够总结出一定期限内企业所有经济活动的成果,同时也是反映盈利状况、总结企业价值的重要载体。利润表中所包括的内容都是对企业进行经济活动收入和耗用费用的总结,并且对企业生产经营的收益和成本耗费情况进行综合概述。再者,财务管理人员进行企业获利情况的分析时可以结合利润表中不同时期所反映的获利信息来进行综合性的评价,进而总结出企业日后的发展趋势以及发展方向。 3.现金流量表分析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 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状况的变动表,该表在进行编制时的基础是财务情况,它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反应企业获得现金的能力。现金就像企业的血液一样,时刻处于流动状态,而现金流量表的分析则直接反映出企业的健康情况,是揭示企业价值的重要指标。此外,现金流量表的分析结果能够让财务管理人员看到企业内部现金流量的实际情况,进而为日后的经营判断提供参考。 四、结语 综上所述,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活动的基础,而财务报表分析又是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为企业财务管理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依据;所以,在现在的市场竞争中,各个企业的财务部门都应该注重财务报表分析这一环节,如此,在未来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下,企业才能实现稳步发展。 企业财务报表分析论文: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局限性的原因及措施评价 【摘 要】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完善,企业想要更好的发展,注意强化财务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在财务工作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和过程就是对财务报表进行相应的分析。一般情况下,企业经过对财务报表的分析和研究后,不仅能够为企业中的决策者提供准确和科学的数据信息,同时也能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在现阶段我国进行财务报表分析的过程中,由于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为此,本文就将针对财务报表分析局限性的原因进行研究,并提出更好的解决方式,全面提升财务报表分析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关键词】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局限性;措施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财务报表对企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受到报表自身的局限性约束。因此,很多时候财务报表分析的结果也存在一定的误差。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合理的措施,将以上问题进行有效地处理,以便于财务报表更加准确和真实的反映企业实际的经营状况,避免出现因为报表分析存在问题导致企业的整体经营和业绩都受到影响的情况出现。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对财务报表分析不断完善和改进是一项必须进行的工作。 一、现阶段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 1.财务报表资料的局限性 现代财务报表资料本身就具备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很容易对最终财务报表分析的结果产生影响,甚至会对企业的决策者进行决策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无法对企业的真实情况进行充分地了解和分析。在进行财务报表的编制和分析过程中,会计准则和相关的会计制度也为我们进行分析提供了很多可供选择的会计方式,同时还需要相关的会计工作人员对企业的会计政策作出恰当的分析和判断。如在对企业的存货进行计价的过程中,企业就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对方法进行选择和确定,以此来确定企业中存货的实际成本。由于会计方法在使用的过程中本身就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此我们得到的会计数据也不一定会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这种情况就会对会计报表产生很大的影响。同时,由于货币计量的局限性和财务数据的虚假情况的存在,因此对分析的质量也造成负面影响。 二、财务报表分析方法的局限性 1.变现能力比率的局限性。在企业的发展中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是我国大部分企业中反映变现能力的两个重要指标,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合理的流动比率是2,而速动比率是1,但是在这两个指标的作用下,我们还需要从行业、销售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不能简单地按照传统的经验进行分析。如很多大量采用现金销售的企业,速动比率就很可能小于1,因此不具有准确性。 2.营运能力比率的局限性。一般情况下,报表的使用者在对报表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对季节性生产的变化、企业的特征和存货的结构都要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能更加精准的对企业的营运能力进行分析和判断。应收账款周转率反映了企业资金的实际周转情况,因此一旦收账的周转期比较慢,就会对企业的资金周转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三、改进财务报表分析的措施 1.提升财务报表分析人员的综合素质 我们在进行财务报表的分析过程中,无论选择哪一种分析方式,人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我们还应该不断加强对相关分析人员的培训力度,全面提升分析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和提升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应该积极地进行实践,在实践经验中得到更多正确的分析方法和理念,逐渐将自身的能力和素质进行有效地发展,为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提供更多科学、真实的数据,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帮助。 2.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相结合 在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生产经营业务和财务活动动态发展的过程。现阶段我们所掌握的数据和资料中,尤其是财务的报表资料一般主要都是静态的,是对过去情况的一种真实的反映。因此我们在对动态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要注意,在对过去的情况研究透彻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对当前的基本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这样才能更好的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帮助和作用。 3.充分的利用好电子信息技术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们今后在对企业财务的报表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应该对电子信息技术进行充分的利用,在互联网的使用和帮助下,我国企业的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才能得到更为有效地解决。 四、结束语 虽然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现行的企业财务报表分析还存在很多问题和局限性,但是经过本文的研究和分析,希望能帮助企业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采用更先进和合理的措施,对现阶段的问题进行完善和优化,全面提升我国企业的能力,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奠定更稳定的基础。 企业财务报表分析论文: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在银行信贷业务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强化对授信企业的财务报表分析,合理确定企业财务状况能够为银行信贷业务提供有力支持。本文围绕企业财务报表在银行信贷业务中的应用,重点围绕企业偿债能力、运营能力以及盈利能力等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企业财务报表;银行信贷业务 一、相关概述 对于银行来讲,在进行信贷业务时需要重视对企业的信用分析,评估借款人的信用高低,以此来确定借款人未来时期内按照合约及时偿还本息的能力和意愿。银行进行财务报表分析重点是围绕企业确定授信等级、评估还款能力、选择放款方式以及预测未来企业的盈利趋势等。只有依靠财务报表分析,准确了解企业的真实状况,才能够切实保证信贷资金的盈利性和安全性。财务报表分析不准确、不合理,决策失误等问题都会导致银行决策不准确,最终影响信贷资金的安全和完整,因此有必要强化银行在信贷业务中的财务报表分析,为企业信贷业务提供必要的支持。 二、银行信贷业务中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和内容 银行在信贷业务中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其目的主要是为银行能否为相关企业提供贷款及信用提供决策支持,相关业务主要包括履约保证、付款保证以及商业票据兑现等表外授信业务。围绕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时,银行需要重点关注被授信企业能否到期归还本息、能否按时支付利息、能否到期履约保证以及能否支付到期票据等。银行对于企业信贷业务重点是关注企业对借款等债务的偿还能力,因此在财务报表分析上可以分为短期性分析和长期性分析两种,其中短期性分析重点关注企业的财务实力和现金流量情况,长期性分析则重点关注企业的盈利能力。 就管理实践来讲,银行在信贷业务中对企业财务报表分析主要还是从企业的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以及损益表等入手,在此基础上分析企业的信用状况。着重考察企业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资产报酬率、存货周转率以及应收账款周转率等财务指标,并对多个财务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最终实现银行信贷业务在财务报表分析中的企业偿债能力、运营能力以及盈利能力的分析考察。 三、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对于企业偿债能力来讲,按照时间长短可以划分为短期偿债能力以及长期偿债能力两种。其中,短期偿债能力主要是指企业依靠流动资产来对流动负债进行偿还的能力。银行将贷款放给企业,依靠对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分析可以判断出银行的本金以及利息能不能及时收回。正是由于短期偿债能力会直接决定着企业未来的持续经营能力,因此银行在进行企业借贷时会首先依靠企业财务报表进行短期偿债能力的分析,这也是企业进行财务报表分析评价的第一项内容。银行对于企业的贷款最为关注的是企业是否具备充足的资产,并且相关资产是否能够及时转化为资金来偿还短期债务,在这一方面银行主要是依靠计算企业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来对其短期偿债能力进行研究分析。一般情况下,企业的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越高,则意味着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就越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指标并不是越高越好,尽管这类指标高意味着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较高,但是也意味着企业的管理过于保守,资金闲置或者负债利用不充分。因此,银行在对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进行分析时还应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结合多方面进行考虑,在进行短期偿债能力分析时充分考虑到应收账款周转情况以及企业存货情况等,全面科学地对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进行判断,减少判断失误。 除了短期偿债能力分析之外,银行还应当充分考虑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大小一方面取决于企业自身的获利能力,另一方面则取决于企业的资本结构。正是基于此,银行在对企业进行资金借贷时可以借助于财务报表,分析其产权比率以及资产负债率,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利润表的利息保障倍数等对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进行分析。 产权比率能够反映出企业负债跟所有者权益之间的比例关系,这一指标的大小能够直接对投资者和债权人的投资风险产生影响,在企业负债比例较大时,企业的投资比例就会偏低,就意味着企业的风险大部分是由企业的债权人进行承担,会在很大程度上弱化银行的债权安全性。除此之外,银行在使用产权比率分析企业长期偿债能力时,还应当考虑到这一指标的使用是依靠企业的净资产来开展的,由于净资产项目中包含了递延资产、无形资产、待处理财产损益以及待摊费用等不确定性项目,支付能力都相对比较弱,因此银行在使用这一指标时还需要结合有形净债务率进行分析研究。 资产负债率能够从整体上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也是银行进行财务报表分析的重点内容。能够从企业的资产总额以及负债总额的相互关系分析判断出企业未来的偿债能力。在使用资产负债率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时,一般情况下这一指标越低则表示企业的整体偿债能力越高,能够更好地偿还长期债务。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这一指标越低越好,在企业资产负债率过低的情况下,企业往往过于保守,不能够有效利用负债进行生产经营,很可能会对企业未来的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银行在实际的企业信贷业务中可以将资产负债率指标考查范围锁定在30%-60%,同时结合企业自身发展实际和行业特点,合理确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指标值,依靠资产负债率分析研究企业收益状况,合理判断企业未来的支付能力。 四、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企业运营能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企业的资产管理效率和资金回收情况,对于银行资金借贷来讲也是财务报表分析的重要内容。资产运营能力又指资产管理效率,通常情况下企业的资产运营能力越高,则表示企业的资产管理水平越高,在实际分析中可以依靠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以及存货周转率等指标。在这其中,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是重点分析内容。应收账款周转率能够分析企业应收账款的收回速度,是企业偿还债务的重要保证。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则表示企业的偿债能力越高。而存货周转率则表示企业营销能力的大小以及产品市场销售情况的好坏。这一指标应当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既不能过高,同时也不能够过低。存货周转率过高则表示企业采购过于频繁,采购成本增加,同时很容易导致企业市场销售机会的错失,也会导致企业的资金回笼出现一定的难度。而企业存货周转率偏低则意味着企业产品市场滞销,机会增加管理难度和仓储成本,同时也会占用大量资金,使得资金使用效益和使用效率偏低。上述两个方面都对于银行及时收回信贷资金不利,因此也就要求企业的存货周转率维持在合理水平。银行在对此财务指标进行分析时也需要结合行业特点和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合理判断企业的营运能力状况。 五、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银行在对企业进行资金借贷时也需要关注企业的盈利能力,在财务报表分析上重点依靠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每股收益等财务指标实现对盈利能力的分析和判断。企业只有实现盈利才能够保证其未来时期内的存在和发展,因此银行将盈利能力作为资金放贷的标准也是合理科学的,基于此,盈利能力也成为企业管理者和银行共同关注的问题。一般来讲,企业的盈利能力财务指标越高则意味着企业盈利能力越强,未来时期内企业归还本息的能力也就越大;相反地,企业的盈利能力指标越低则意味着企业的盈利能力越低,未来时期内企业偿还本息的能力也就越低。除此之外,银行在对企业进行资金借贷时还需要重点考察企业经营性净收益在整个企业净收益中的比重,这一指标能够反映出企业主营业务净收益的比重。这是由于通过主营业务活动的净收益相对比较稳定,这一指标越高表明企业的主营业务越明确,后期的发展就越稳定。只有确保企业的净收益大都是来自于企业的主营业务发展,而不是源于投资交易或者处置资产,才能够提升企业收入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同时,实现对企业盈利能力财务指标的连续性分析更能够考察出企业的盈利能力。 企业财务报表分析论文:企业财务报表分析 摘 要:文章在传统财务报表分析的基础上,基于中国动力有限公司2010年-2014年的财务报告,从战略与管理、效益与质量两个方面深入分析报表质量,得到中国动力有限公司的战略、效益与质量方面状况并给出建议。 关键词:财务分析;中国动力;质量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随着深化改革的推进,深入分析财务报表,全面把握报表信息,在生活和工作中都是十分重要的。选择中国动力有限公司作为分析对象,一是由于中国动力有限公司的主营业务中的新能源电池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二是由于我作为省属高校学生想选择一家河北省的上市公司进行财务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河北省的上市公司经营及发展提供借鉴。 一、从报表分析中国动力战略与管理 1.控制性投资分析 企业一般通过两种方法实现增长或扩张,一是内部经营,二是对外控制性投资。内部经营通常会改变债务结构和股权结构,而对外控制性投资不会。下面对外控制性投资进行分析。 其他应收款项母公司金额比合并报表金额高出约2.3亿(3.09亿元-0.8亿元),母公司其他应收款项目和合并报表中其他应收款项目的差额就是中国动力有限公司通过其他应收款向子公司提供的资金,所以母公司通过其他应收款向子公司提供了约2.3亿资金。 预付款项母公司数据小于子公司的数据,没有出现越合并越小的趋势,因此子公司通过预收款的方式从母公司获得资金的状况不明显。长期股权投资项目中合并报表金额比母公司金额少了约为3亿元,这个差额代表了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性投资。通过上述分析可知,2014年年末中国动力有限公司的控制性投资资产占用本公司的资源规模为2.3亿元+3亿元=5.3亿元(这只是一个大概的估计)。它撬动的效应需要进一步分析总资产的数据。 在资产总计中,合并报表的数据比母公司少了约2.1亿元,这2.1亿元就是控制性投资增量撬动的资源。也就是说企业用5.3亿元的投资增量撬动了2.1亿元的资源,说明子公司的扩张状况不是很理想。 2.经营性资产分析 从经营性资产和控制性投资资产数据对比可知,中国动力扩张主要是靠经营。总资产从2013年的41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43亿元,中国动力的资产呈良好发展的态势,资产总量在不断增加,特别是固定资产。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进一步发展,资产的规模效益和累积效益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将会进一步得到体现。 二、从报表分析中国动力效益与质量 1.营业收入分析 2013年和2014年营业收入增长率都在10%以上,2015年虽然增长率下降,但营业收入仍然增多了,说明中国动力的经营能力上升,并且中国动力营业收入都比骆驼股份要高。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动力进行了产品结构调整并且加大了市场开拓。2013年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流量为472341.10万元,2014年为498474.06万元,这说明营业收入的增加并没有完全形成现金流流入中国动力,以应收账款的形式存在,存在一定的收账风险。 2.营业成本分析 中国动力营业成本2013年的比2012年增加12.45%,2014年比2013年增加9.79%,2015年比2014年增加0.03%,可见中国动力营业成本在持续增加,但其增速是在不断降低的,说明中国动力在注意营业成本的数额,有意识地进行成本控制以提高收益。 但和骆驼股份相比,中国动力成本比骆驼股份高7亿,这也是中国动力营业收入比骆驼股份高,核心利润却比骆驼股份低的主要原因,同为生产铅蓄电池的企业,中国动力应该向骆驼股份学习加强成本控制。 3.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析 当每年存货周转速度超过两次的情况下,良性发展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应该是核心利润1.2倍-1.5倍的。中国动力和骆驼股份的存货周转率都在2以上,2015年中国动力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核心利润的3.51倍,骆驼股份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核心利润的1.35倍,这表明中国动力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较为充裕,现金能力较强。 三、结论及建议 从战略方面来看,中国动力进行扩张主要是靠内部经营,虽然控制性投资资产撬动的资源不是很理想,但是经营性资产扩张规模较好,由于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投入,中国动力在新能源领域已经开始崭露头角。 从效益和质量来看,中国动力的盈利能力是不错的,而核心利润比主要经营业务相同的骆驼股份低主要是由于营业成本高,中国动力应该加强成本控制,扩大企业的盈利空间。 总的来说,中国动力应该加强存货管理和成本控制,提高存货周转率,扩大利润空间,提高企业经营的核心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在产业环境政策的支持下,抓住“一带一路”和京津冀一体化的机遇,善于迎接挑战,在新能源领域开拓一片广阔的市场。 企业财务报表分析论文: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局限性问题及解决方法 【摘要】本次研究探讨了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问题和解决方法,首先简单介绍了财务报表对于企业的重要作用,随后阐述了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含义。再之后,本文详细探讨了当前我国企业财务报表分析中存在的局限性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对应的解决方法。在文章的最后,对本次研究进行了总结,同时对未来我国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发展提出展望。 【关键词】企业财务报表分析 局限性 解决方法 一、引言 财务报表可以真实的反映出企业实际运营状况,同时将企业财务信息展示出来。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市场经济竞争也日益激烈起来。在这种形势下,很多企业选择通过创新制度来提高企业竞争能力,与此同时,企业财务报表也越来越重要。借助于企业财务报表,可以直观地发现企业实际运行状况,同时根据其中反映的问题采取措施加快企业发展。然而在财务报表实际应用过程中,常常会因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财务报表无法发挥出实际作用。针对于此,本次研究探讨了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存在的局限性,同时提出针对性解决对策。 二、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存在的局限性问题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当前我国很多企业的财务报表分析存在局限性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分析人员的局限性 一般来说,企业财务报表分析人员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分析人员的专业能力不同,分析能力也各不相同。每一个分析人员在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时都会使用自己擅长的分析方法,而不同分析人员之间专业能力的差异也会导致他们对于财务报表分析的认识程度和理解程度出现差别,继而会影响他们对财务报表的分析结果。有些企业领导人在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时只关注企业的利润表,他们对于企业的销售额和利润额是非常关注的,因为企业的盈利越高,也就证明企业领导人的管理能力越强,因此他们在分析企业财务报表时特别重视利润报表。然而企业财务报表并不是单一的,不同财务报表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关联,它们都有各自的优缺点。一般来说,利润报表可以清楚地展现企业运营的成本、费用以及企业收入,从而为人们展示企业获得的盈利,然而利润报表很容易被会计方法所影响,继而导致虚假企业利润出现,最终影响企业领导人的正确决策。相比之下,企业现金流量表可以清晰地展示出企业资金的去向,然而却不能将企业的资金负债状况体现出来。另外,企业财务报表分析过程很容易会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人们可以修改所分析的各项指标。再加上使用不同分析方法所得出的分析指标也不一样,这些都会为某些居心不良的人用于做假账,继而掩盖企业真实运营状况[2]。 (二)分析指标的局限性 分析企业财务报表的最终目的在于向企业领导人提供决策依据,主要通过分析企业财务指标来得出企业实际运营状况。然而企业财务报表本身就有一定的局限性,有些财务报表反应企业财务信息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进而导致财务报表的分析过程不够完整和具体。不仅如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财务报表分析也面临着重重困难。当前有些企业财务报表的指标不够全面,难以全面反映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同时也没有包含一些企业经营重要指标,例如人力资源指标和潜在能力指标等等。虽然这些指标很难进行核算,然而却是分析企业运营状况的重要因素。只有具备了这些指标,才可以全面的反映出企业实际运营状况,继而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更好的决策依据[3]。 (三)分析方法的局限性 当前分析企业财务报表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常用的有趋势分析法、比率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以及因素分析法,这几种分析方法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例如,趋势分析法是通过纵向比较上一年度的数据来进行分析,所得出的结果也是参照上一年度的。这种分析方法的局限性在于过去结果的偏差导致当前分析结果出现偏差;比率分析法是通过对比两个相联系的项目来进行分析,如果只比较两个项目,那么分析过程往往会不够全面、不够系统;比较分析法是通过企业和不同企业在不同时期的财务状况进行比较,这样在分析过程中所分析的数据很容易缺乏可比性。在进行比较分析时往往会使用很多参照标准,其中有企业历史数据、同行业数据以及计划数据等。在进行横向比较时要根据同行业标准来进行,同行业标准的指导性有限,并不是特别科学、合理。这时最好的方法是选取一组更具代表性的企业来求平均数,以平均数为标准,新计算出的标准往往比行业标准更具有指导意义。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加入了竞争对手数据分析,然而某些企业是通过多元化方式来经营的,他们并没有特别明确的行业归属,同行业比较十分困难[4]。 三、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局限性问题的解决方法 针对当前我国企业财务报表分析中存在的局限性问题,可以通过如下几个方法来加以解决。 (一)改进财务指标 当前大多数企业的财务报表都只是简单的将财务信息放到报表中,进而交给企业决策者来查看,但是这种财务报表在制定企业发展目标和战略决策时却无法取得足够的作用。针对于此,企业财务人员在制定财务报表时,要同时关注企业财务信息的反应状况和相关信息状况,相关信息主要包括市场风险、人力资源和企业业务状况等,从而为企业领导人的决策提供更多的依据。当前我国财务指标的内容相对较少,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竞争局势变得特别复杂,需要更多的信息来为决策提供依据。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要改进当前的财务指标体系,进一步加强非财务类指标。与此同时,还要根据企业自身特点来提高企业产品的创新力指标、市场占有率指标、生产效率指标以及风险指标。尤其是企业风险指标,通过风险指标的制定,企业领导人可以很好地观察企业财务风险指标的变化,从而对企业未来潜在的财务危机进行分析。在制定财务风险指标时,可以制定现金债务比例和收益质量等指标[5]。 (二)综合利用财务分析方法 为了更好地评价企业经营成果和企业财务状况,企业财务人员在分析财务指标时要综合利用各种分析方法,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方法。其中定性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地说明企业各类财务指标的变动,主要包括会议分析法、专家判断法以及类比分析法。相比之下,定量分析法则是借助于数学模型,在数量上进行比较推算,从而更好地确定企业财务指标的变动数额,同时对企业财务指标因素变动进行分析。在财务分析过程中,要综合使用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以及事后总结的分析方法,提高改进企业财务分析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此外,在应用财务分析方法时,还要综合应用定量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例如在分析企业外部因素对企业运营的影响时,要使用定性分析法,而分析企业内部因素对企业运营的影响时,要使用定量分析法。不仅如此,企业还要结合使用动态分析法和静态分析法。企业运营过程属于动态过程,除了要分析静态的资料,还要在动态基础上预测企业未来可能出现的结果,从而使财务报表更加科学、更加合理。 (三)提升财务分析人员专业能力 企业财务分析人员是财务报表分析的重要因素,如果财务分析人员专业能力不足,所得出的财务分析报表也就不够科学。针对于此,企业必须要提升财务分析人员的专业能力。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通过定期聘请专家讲座的方式来提高财务人员的财会知识,同时也可以定期安排企业财会人员分享经验,让有经验的财会人员教授经验相对不足的财会人员。此外,还要培养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治观念,从而使其正确应对工作中存在的歪风邪气,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四、结束语 通过本次研究可知,当前我国企业财务报表分析中存在着分析人员的局限性、分析指标的局限性以及分析方法的局限性等问题,针对于此,本文提出了改进财务指标、综合利用财务分析方法以及提升财务分析人员专业能力等解决方法。未来随着我国企业财务报表分析方法的不断改进,相信我国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工作也将做的越来越好。 作者简介:刘康(1978-),男,本科,会计师,主要从事会计工作。 企业财务报表分析论文:财务报表分析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的不断深化改革,促使我国市场经济繁荣稳定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各企业为应对市场中的激烈竞争,纷纷优化改革管理措施,同时在增加经济效益方面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财务管理是企业的核心管理,健全的财务管理措施可以为企业的经济效益增长以及未来可持续发展提供着重要的基础。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财务管理工作经验,就财务报表分析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提出一点简单的探析,以供参考研究。 【关键词】财务报表分析;财务管理;企业发展 财务管理一直处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位置,依据国家制定的各项财经法规对企业中的各类财务活动,包括多种资产的投资、融资、利润、现金运营进行科学合理的组织,同时是积极处理各财务之间经济关系的一种财经管理工作。企业管理人员利用财务指标建立建设未来的企业运营政策,而财务指标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就要依靠财务报表分析,因此财务报表分析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财务报表分析 为企业科学的制定未来自身的发展计划,以及了解自身本年度的运营生产情况,企业要熟悉和掌握财务报表中各项经济财务状况变动表,同时要了解和清楚财务报表主要分析的内容和主要分析的方法,这样才能更好的整合分析各项经济数据,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财务报表基本的分析内容 财务报表基本的内容包括企业的权益构成,也就是对债务的承担能力,分析企业是否可以对债务资金进行经济活动利用,同时要分析企业是否可以按时的偿还各项债务,维护着企业财务管理的稳定发展;同时还包括企业现有的各项资产是否具备一定程度的营运能力,在做这一项财务报表分析时要着重的分析企业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分布情况以及该年度的资产运营情况,给企业的科学发展做出有力的物质基础;最后财务报表分析还包括分析企业该年度的盈利能力,企业盈利能力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要着重的分析企业是否完成了该生产运营年度获得利润的目标,同时要与往年的盈利能力进行比较,真正意义上达成企业财务的科学管理,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2.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方法 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方法包括两大类,比较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比较分析法顾名思义就是对存在共同属性的客观事物进行对比分析。在财务报表分析方面可以根据报表的多项特征进行比较,比如对企业的跨年度报表进行发展趋势上的数据分析,利用分析数据科学的预测企业发展趋势。因素分析法在实际的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工作中,主要是一种对财务管理进行各项分割分析的技术方法,有利于细化财务报表数据,及时发现财务管理问题,并相应的给出解决措施,维护企业的稳定发展。 二、财务报表分析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 财务报表是企业内部进行自我总结的重要依据,有效的反映了企业在本年度的财务经济态势、完成生产运营的效果、资金的周转利用情况,直观的观察财务报表数据并不能客观的反映企业本年度生产经营的情况,因此要对财务报表进行详细的比较分析,才能更加直观的了解到企业本年度发展运营的情况,使企业可以全面掌握经济财务的各项活动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发展目标,维护企业的稳定发展。 1.分析企业财务资产负债表的作用 资产负债表总结并反映了企业的资产和权益结构上的负债情况,分析企业资产负债表可以有全面反映企业在本年度生产运营中的实际价值,在企业开展新的业务时,对资产负债表进行深入的分析可以客观的了解到企业资金的流动情况,降低企业的盲目投资率,同时在企业进行经济投资的时候,也就是融资的时候,对企业权益结构进行分析可以使企业做出对应的融资措施,提高企业的利润获得率。分析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了解企业的实际价值,可以使财务管理人员及时的做出运营管理相对应的措施,以及管理方案的调整。 2.企业财务利润表的作用 利润表总结了企业在本阶段的盈利情况,有效的整合反映了企业的实际价值,在对企业利润表的分析中,可以直观的了解到企业的各项生产运营收入以及各项成本支出,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及时做出总结。财务管理人员在分析利润表时,可以依据经济活动的利润获得以及成本支出做出运营判断,以及政策决定,推动企业向高效益发展。 3.分析企业财务现金流量表的作用 企业要想正常开展财务管理工作,取得稳定高效的发展,就要使自身的现金积极流动,只有流动的资金才可以促进企业的健康成长,企业的财务现金流量表集中体现了企业现金收入支出的变动,财务管理人员依据分析观察财务现金流量表可以适时的了解到企业的现金流量情况,在基于实际发展的规划下做出经营决策的判断,维护财务管理的正常运作,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财务报表分析是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和了解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内容与方法,可以促进财务管理工作高效率的开展,认识了财务报表分析的重要性,对财务管理人员做出科学的运营决策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企业的稳定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企业财务报表分析论文: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局限性研究 摘要:企业要进行经营管理,需要建立在财务报表基础上,因此,财务报表在企业的管理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财务报表在分析上存在一定局限性,本文详细的研究了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阐述了分析财务报表的重要意义,希望此研究可以帮助企业的管理人员可以更好的了解财务报表,在了解财务报表的基础之上,做好企业的未来决策工作。 关键词:企业财务报表 分析 局限性 财务报表可以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因此,它对于企业的管理来说非常的重要。研究财务报表分析局限性方面就显得尤为重要。财务报表分析人员应该高度重视财务报表的重要性,合理的分析财务报表,正确的制定财务报表,积极的寻求解决财务报表分析局限性的措施,为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提供准确的参考数据。 一、财务报表分析的重要性 (一)具体含义 财务报表分析即财务分析,在编制财务报表时需要对与公司经营活动有关各部门发生的的数据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以及分析,然后客观正确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帮助财务报表使用者做好决策,加强公司经营管理,控制公司运营之中的风险。财务报表分析主要是把企业的各种活动用数据的形势反映出来,给企业的管理者提供决策的基本信息,从而帮助企业的管理者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 (二)重要意义 财务报表虽然可以体现出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但是,财务报表数据不能全面的说明企业状况,尤其是企业的经营成果,因此报表使用者想要全面的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就必须把财务报表数据和其他与企业经营有关的数据资料进行对比,然后做详细分析。财务报表分析工作对于企业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不仅可以帮助管理者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评价企业经营成果,掌握企业的现金流量,还可以对企业的预算做出检查,评价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和能力。 二、局限性范围 (一)数据计算和测量 1、范围方面的局限性 货币值是会计之中的一种计算方法,这种方法被普遍的运用在数据计量上,它计算的主要前提,即所搜集的数据必须要有很多的经营元素。也就是说,如果企业不存在大量的经营要素,那么企业就不能运用货币值,因此就会使业的财务缺乏真实性和全面性,使企业在预测未来业绩的时候产生失误。 2、工作人员自身品质与专业素质的局限性 财务报表的工作人员在编制财务报表数据之前,需要先搜集与财务报表有关的基础数据,这些搜集的数据来源于财务部门和其他部门,搜集完数据之后,工作人员还要进行整理和分析。财务报表数据必须要做到准确严谨,但是,有些单位或人员在生产经营业绩没有完成的情况下,为了自己的利益,会做出有违职业道德的事情,汇报的数据和实际的数据明显不相符,从而导致财务数据出现偏差,给企业的报表使用者带来错误信息,即了解不到企业财务的真实情况,企业真实的经营成果,从而使公司的管理层做出错误的决策,所以说,会计工作人员的自身品质与专业素质尤为重要,如果他们具有较高的品质与专业素质,那么就会较容易的发现不真实的数据,如果他们的自身品质与专业素质不高,并不会发现错误的数据。 3、方法的局限性 会计工作人员可以运用不同的会计方法进行计量,即会计估计,每一种计算方法之间可以相互独立。在使用了不恰当的方法做出错误会计估计基础上,财务报表反映存在偏差,在次基础上所做财务报表分析时就会出现错误。会计程序并不只限于一种方法,它有多种方法,企业的会计人员应该结合实际,选择适合公司的方法。所以,这种情况造成了不同企业之间的财务报表没有可比的价值性。 4、货值稳定方面的局限性 由于经济原因,货币的购买力出现大幅度下降,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如果出现通货膨胀的情况,那么市场的物价会升高,货币价值下降,市场物资的价值升高,从而增加企业的利润,这是货币性负债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如果说出现非货币性负债的情况,那么它给企业带来的影响恰恰相反,使企业遭受损失,市场物价上涨,企业为了还清债务,会用劳务代替债务,或者是商品代替债务。 (二)本身的局限性 财务报表本身之所以有局限性,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由企业的经营性质和规模以及市场环境的差异引起的,这些方面的差异会严重的影响财务报表分析情况。因此,企业应该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降低企业的经营性质和规模以及外部环境带来的影响,正确的看待财务报表的局限性,从而加强财务报表分析的效率,财务报表的有效内容有三点,第一点,企业之间相互比较带来的局限性,这种企业和企业之间的比较被称作横向比较。这种比较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太广泛,在比较的时候并没有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所以,不能直接运用这种方法分析财务报表。第二点,企业对不同阶段的发展状况进行比较,在分析上产生分析的趋向局限。如果我们想要知道企业的财务情况,那么就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分析财务报表,虽然这种方法有利于我们了解企业的财务,但是,它有一个弊端,就是欠缺合理性。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企业的财务出现增加的情况,从财务上升的这个现象上,说明不了企业的管理和经营成果。引起企业财务上升的原因有多种,比如说国家的政策和环境。因此,我们在进行财务报表分析的时候,一定要客观的看待这种方法。第三点,企业实际和计划之间进行比较,从而产生的分析差异。实际值和计划值之所以会产生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合理的预算导致的,并不是执行之中产生的差异。所以,当会计工作人员进行分析财务报表时,一定要选择合理的方法,避免产生分析上产生偏差。 三、解决措施 (一)前期准备 为了保障财务工作的正常进行,因此,在分析财务报表之前,一定要把前期的准备工作做好。想要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就必须要注意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当报表使用者做未来决策的时候,财务报表就会呈现出不完全性。财务报表在编制的时候需要用到以前搜集到的数据,因此,其在编制的过程之中,必须要按照历史成本原则。单单从会计资料数据上,我们看不出来企业的变现价值。就算把不同点的货币资料相加,这些数据也不够说明企业的财务状况,反映出企业的经营成果;第二方面,会计资料的报告是按年度分期进行的,因此只有短期的资讯资料,欠缺长期的资料;第三,由于报表运用到的数据有局限性,所以,我们不能判断它的资源是不是具有不完整性。 (二)对比数据 财务报表在企业的管理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影响着企业的决策,因此,企业应该要高度重视财务报表,及时对比财务报表,从而及时的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企业经营成果。通过企业的财务报表数据是无法全面的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的,财务数据太片面,缺乏全面性,因此,如果管理人员想要知道公司的财务周转,就必须全面的查看多种数据,然后进行数据的分析。了解企业产生盈利情况的原因,分析财务报表,从而客观的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及资金周转做出分析,做好企业未来的决策工作。 (三)非财务指标 报表使用者在分析财务数据的时候,需要阅读报表数据和报表附注。财务报表附注对于财务报表数据来说非常重要。比如说财务报表附注之中的重点内容解释和补充说明以及编制方法等,这些都可以帮助报表的使用者很好的进行财务报表数据的阅读和了解,从而使企业的管理者在未来的决策中做出正确的选择,避免决策上的失误。近几年,市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大,因此,报表数据对于企业来说非常的重要,它可以反映出企业市场的运营情况,企业的管理者在阅读报表数据的时候,会对报表数据的要求提高,因为,财务报表的片面性和不完全性,所以,报表使用者必须要阅读报表附注。附注和报表数据比较起来,就显得非常灵活,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附注可以灵活的增加或者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财务报表局限的特征。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局限性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探讨了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重要性,分析了财务报表的局限性,即范围方面的局限性、人员品质方面的局限性、方法的局限性、货值稳定方面的局限性、本身局限性,这些局限会使企业管理对财务报表分析产生误差,致使他们不能全面的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所以,会计人员通过数据进行综合对比、重视并且运用非财务指标等措施,加强财务报表分析,为报表使用者提供准确、客观、全面的数据,更加全面的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企业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使报表使用者在未来决策之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中职计算机教学论文:分组协作式中职计算机教学应用 【摘要】 中职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恰恰是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载体之一。但是中职的计算机教育存在学生学习积极性低、学习难度大和成绩不均衡的现象,基于此,分组协作式学习的方法被适时提出。同时,分组协作式学习在教学中也会遇到不同的情况,因此这一教学方法也应当在强调教师主导地位的前提下注重分组技巧,强调师生配合并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希望本次研究能对这一学习方法的推广提供帮助。 【关键词】 中职计算机教育;分组协作;问题;推动作用;注意事项 分组协作式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学习的教学方法。在分组协作式学习中,分组的形式和协作的手段都是为学习的目的服务的。适时提出这一学习方法是因为在中职计算机教育中存在诸多问题。 1中职计算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教学在中职教育中属于难点,一方面它的理论枯燥乏味脱离实际,另一方面它的实践性较强,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但同时,计算机教学又是中职教育的重点,在网络高度发达、计算机应用及其普遍的今天,教不好计算机的中职教育是失败的。现阶段中职的计算机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1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低 现阶段的计算机教材大多重理论轻实际,教学过程更加脱离实际。对于中职学生而言,计算机更主要的是一门应用学科,他们学习的目得更多的是为了应用,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现阶段的计算机教材更多的强调了理论研究,教材脱离实际,导致教学过程更加脱离实际,这就导致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低,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 1.2学生学习的难度大 由于教材内容过偏过深,学生的基础又普遍薄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低,导致学生学习的难度大,即使有的学生深知计算机技术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性,希望学好这一学科,也因为它的高难度而却步。很多学生,尤其是女学生对这一学科的反应是“看不懂,学不会。” 1.3学生学习成绩不均衡 在中职学校学习的学生也有相当一部分计算机学的相当好。这些学生或者是出于对计算机应用的特别喜爱,或者是由于长期应用计算机而操作熟练,理论理解深刻,当然,其中也不乏计算机学习的“天才”。但不论怎样,这些学生的存在加大了计算机学科中学生学习成绩不均衡的现象,使“大学水平”和“幼儿园水平”同处一室,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2分组协作学习对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推动作用 相对于大多数中职学生而言,计算机课程学习难度较大,分组协作式学习方式的提倡正是针对这一现象的。具体而言,这一学习方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众所周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一个主观意识方面的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性的提高不可能依赖于老师和学校的“填鸭式”说教。分组协作式学习将学生分成人数较少的小组,让每个人都能在小范围内得到更充分的教育资源,得到更多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这样的教学方式无疑可以提升学习的积极性。 2.2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分组协作式学习变一个人学习为一组人学习,集思广益,充分发挥了集体优势,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取长补短,同时便于查缺补漏,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使本来僵化、刻板的教学变得活跃起来,有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2.3平衡学生的学习成绩 如前所述,中职学校的学生有一部分计算机水平较高,但是大部分学生这一学科的成绩不理想。由于这一学科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对大多数中职学生来书,这一学科是很难学好的。分组协作式学习将可以充分组合各种学生,让计算机操作水平较高的学生和理论知识较强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带动另一部分学生,又因为是小范围学习,可以减少部分学生“不好意思问,不好意思操作”的现象。总之,这一学习方法有利于克服个别学生成绩“畸低”的现象,平衡学生的学习成绩。 3分组协作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分组协作式学习的优越性显而易见,但是作为一种教育手段,这种方法也因教学内容和教育对象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教学结果。为了使这一教学方法发挥更大做用,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3.1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 毋庸置疑,分组协作学习的目的是“学习”,把学生分成小组聚集在一起是为了学生们更好地发挥集体的优势,可是学生毕竟是十几岁的孩子,这就不可避免地面对某些学生分组是为了“一起玩儿”的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就更加重要。教师首先要充分了解教材熟悉大纲要求,明确哪些课程适合分组学习,要掌控学习的进度,及时考察学习的成果。例如在Word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演示添加表格的操作,然后不限制表格内容,以组为单位让学生学习添加表格的技巧,最后以组为单位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3.2科学有效的分组技巧 由于计算机学习难免枯燥乏味,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兴趣爱好又各不相同,因此在中职计算机分组教学中的分组技巧尤为重要。教师在分组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比如说,尽可能保证每组有一个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安排一个善于组织协调的组长……总之,让每个小组成员尽可能多的发挥自己的优点,同时让每个学生尽可能多的从别人身上学到东西。 3.3强调教师与学生的配合 分组协作式学习给了学生较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时间,试想如果一节课的时间只允许五个学生动手实践,那么四十个学生一起上课,每八个学生才有一个可能得到实践机会,如果把这四十个学生分成八个小组,那么一节课的时间足够每个同学去动手实践了。当然,分组操作学习必然面对个别学生脱离学习范围,教师难于掌控学习进度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分组协作式学习的教学模式中更加强调教师和学生的配合,在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的同时要求学生积极配合,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3.4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 分组协作式学习有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但是它绝不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式,对于许多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它并不适用,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教材内容和大纲要求,选择适合教学要求的方式教学。分组协作式学习要与其他教学方式相结合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 4结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大业关系到国家的未来,中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实用的技术人才,计算机课程在中职教育中极其重要。因此,在中职计算机教育中应用分组协作式教学意义重大。 作者:何磊 单位:开封技师学院 中职计算机教学论文:中职驱动任务计算机教学应用 摘要: 驱动任务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驱动任务教学法的意义出发,分析与探讨了驱动任务教学法应用存在问题,并为提升中职计算机教学水平提出科学的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 驱动任务;中职;计算机 一、引言 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信息技术的进步,如今已经进入了信息技术阶段,在大数据时代下,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与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这几年随着高校的扩招,一方面给社会与企业输送了大量高素质的人才,但是另外一方面给现代就业市场带来严峻的压力。许多用人单位更加青睐中职学生,与大学生相比,中职学生具有更加强的专业技能,尤其是动手能力方面更胜一筹。中职教育的发展得到国家的重视,但是中职教学依然存在较多的问题。纵观现在中职计算机课堂中,很多教师采用陈旧单一的教学方法,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不是很好。因此,为培养优秀的计算机人才,就要加大力度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驱动任务教学法,以任务为导向,将学生安排成若干个小组,学生以小组的名义去完成任务,在执行任务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干预学生的任务,任务结束之后,小组进行自我评价,教师并进行简要点评。驱动任务教学法,弥补了传统教学的弊端,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本课题重点探讨了驱动任务教学法的应用意义,并为提升中职计算机教学水平提出科学的建议。本课题进一步丰富了驱动任务教学法的相关理论,并为中职教学提出实践性的参考价值。 二、驱动任务教学在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应用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要提升教学质量就要激发学生兴趣。传统的教学课堂中经常采用填鸭教学法。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充满活力的中职学生来说,十分枯燥无味。通过驱动任务教学法,教师布置相关任务,学生以小组方式去完成任务,课堂上学生之间能够相互沟通相互讨论,与呆板的课堂相比,充满挑战与快乐,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如今就业压力非常巨大,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学历上具有一定的劣势。要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要通过日常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传统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职业素养以及通用能力的提升。通过驱动任务教学法,给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让学生以小组的名义进行学习,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在完成任务的时候,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与自我总结能力。通过驱动任务教学法,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三)驱动任务教学法有助于降低中职计算机教师的压力 社会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但是年轻教师的生存压力依然非常巨大,特别是房价、物价的持续上涨。不少民办中职教师,待遇比较差,工作压力较大,一些中职计算机教师不仅要承担教学任务,还有承担机房的维护工作,甚至还要担任班主任工作,繁重的教学任务让计算机教师非常疲惫不堪。驱动任务教学法,能够减少教师课堂的授课时间,同时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与沟通,加强师生感情交流,有助于教师组织课堂纪律。 三、加强驱动任务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措施 (一)布置合理科学的任务 在现实教学中,很多教师有尝试采用驱动任务教学法辅助教学,但是效果不明显。出现很普遍的现象,刚开始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但是后面就逐步失去兴趣,甚至有学生感觉到课程乏味,没有意思。深入了解,主要原因是教师在布置教学任务的时候,难度不合理。例如有教师给中职一年级的学生,布置编程等任务,很多学生都没有计算机基础,因此在执行任务的时候感觉难度较大,容易失去信心。也有部分教师,为了应付教学,给计算机专业学生布置的制作节日贺卡等任务,很多学生觉得任务比较简单,缺乏挑战性,不需要怎么进行讨论即可完成。 (二)加强对课堂纪律的管理与组织 中职学生,大部分是中考落榜生,他们文化基础较差,而且纪律性不强,比较难以管理,这个群体的学生通常不爱学习,比较贪玩,课堂中甚至喜欢捣乱。部分教师采用驱动任务教学法的时候,一些好动的学生经常趁讨论的机会讲话,甚至有逃离课室的现象,严重影响教学的质量。一些计算机教师,形式上采用驱动任务教学法,实质上直接放任课堂不管,对学生来说是非常不好,长时间下去并未学习到专业知识。因此,计算机教师,要加强对课堂纪律的管理,不管采用什么方法,都要求学生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以及课堂纪律,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制定严格的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才会更加明显。 (三)加强对学习任务的总结与评价 驱动任务教学法的运用,有另外一个特色,就是在任务完成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与总结,同时教师对各个小组的表现进行简要的点评。首先,教师要鼓励各小组要派代表主动对本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尤其是对其他组员的表现也进行点评,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其次,教师也可以组织小组之间相互评价,例如让A组同学对B组同学的表现进行评价,有助于小组之间相互学习,相辅相成。最后,教师要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点评,俗话说“英雄是赞美出来的”,对于学生做的好的要给以肯定,做的不足的教师应该以婉转的方式进行点评。 四、总结 总的来说,驱动任务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意义,驱动任务教学法不仅有助于激发中职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兴趣,同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要提升中职计算机教学水平,教师还要布置科学合理的任务,加强对课堂纪律的管理与组织以及加强对学习任务的总结与评价。 作者:张宁宁 单位:淄博市职工教育培训中心 中职计算机教学论文:中职卫校计算机教学问题分析 一、基于就业为导向的中职卫校计算机教学的内涵 一般而言,基于就业为导向的中职卫校计算机教学主要是指以就业为导向,按照市场需求,以国家职业技术标准为依据,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强化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强化学生应用处理医学信息的能力,实现同医学应用有效结合,进而培养市场需求型人才,拓展学生就职空间,为学生就业提供有力服务。 二、中职卫校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 中职卫校计算机教学可以说是培育中职卫校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的最重要平台。然而,当前中职卫校的计算机教学尚存在多种问题与挑战,情况不容乐观。 1.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在当前知识经济形势下,中职卫校计算机教学应以培养能同医学应用有机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注重提高学生医学信息应用处理能力为教学目标定位。然而,在现有中职卫校计算机教学中,教学目标有失明确,过于注重应试考证,忽视基本能力培养,造成与就业目标相脱节,难以适应社会与时展要求,致使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并未真正达到既定目标,计算机难以成为学生真正的一技之长。这样,学生面对残酷的竞争环境,难以很好地适应技术层面的更高要求。 2.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充分彰显“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原则,提高教学效益。然而,在现有中职卫校计算机教学中,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教学内容偏重理论教学,忽视学生基本操作能力培养,且常常脱离实际,语言晦涩,缺乏可操作性;教学方法往往单调枯燥,。满堂灌”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计算机教师多缺乏必要的操作经验和专业责任心,教学偏呆板老化等等。这样,教学资源难以得到优化配置,教学效果不佳,导致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偏弱。 三、中职卫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参考性建议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中职卫校计算机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亟待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改革,以便提高教学效益。 1.以就业为导向,明确教学目标 从某种意义上讲,职业技术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只有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适应市场需求,顺应市场规律,才能切实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因而,在中职卫校计算机教学中,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按照市场需求,以国家职业技术标准为依据,通过网络了解、实地调查、市场调研等方式关注市场动态,了解市场对计算机人才需求的情况,合理地明确教学目标,培养能同医学应用有机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注重提高学生医学信息应用处理能力,并在此基础上科学地制定与执行专业教学计划,努力做到职业技术教育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进而培养市场需求型人才,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好地服务。 2.以就业为导向,抓实技能培养 中职卫校计算机教学的最终目的即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应用处理医学信息能力。因而,在中职卫校计算机教学中,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抓实技能培养。优化教学内容。要注意提升教学内容设置的社会适度性,强化计算机教学服务职业岗位本位的设计原则,着力培养学生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软件实际应用能力及职业素质,尤其是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应用处理医学信息能力,如电子病历、入院记录、出院小结、检验报告单、医药费用明细清单等基本技能,为学生就业并胜任岗位奠定坚实基础。灵活教学方法。要注意依据教学实际,灵活选用不同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技能培养,提倡以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为主,辅以分组竞赛法等,以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任务驱动教学法即将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进行分解,然后学生在教师的帮助和自身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2)案例教学法即针对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产生的相关问题,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对问题的分析总结解决,使学生在过程学习研究中获得认知长进和操作技能提升;(3)分组竞赛法即将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任务化,以竞赛形式完成教学任务,其目的是以赛促学、以赛带学。健全教学评价。要注意构建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多层次的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倡导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包括师评、自评、互评、网络教学评价和档案袋评价等),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包括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意义建构程度,组内协作学习等),多元化的评价手段(包括适宜的考试时机,上机与非上机与相结合,适当的非考评价等),以便及时完善教学模式。开展课外活动。要以医学计算机应用为主,积极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如计算机病毒与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技巧、建立典型病例诊疗库、远程会诊、医学计算机信息检索及病患隐私的保密等,以便巩固和扩大学生知识与技能。 3.以就业为导向,打造高质教师队伍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计算机教学效益的关键。因而,在中职卫校计算机教学中,必须以就业为导向,通过鼓励教师创新教学理念,引导教师不断学习、吸收各种相关知识,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学识水平、兴趣爱好、家庭情况等多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并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在医院挂职以更好地掌握市场动态,以便着力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人格魅力、知识涵养等,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 四、结束语 中职卫校计算机教学应以就业导向为目的,通过采用实践教学与专业知识教学相融合的方式,明确教学目标,抓实技能培养,打造高质教师队伍,强化学生运用计算机应用处理医学信息能力,实现计算机教学同医学应用相结合,培养市场需求型人才,为学生就业提供有力服务。 作者:黄妮妮 单位:昭通卫生学校 中职计算机教学论文:创新教育下中职计算机教学论文 1.中职计算机教学的现状 第一,学生相关知识技能的基础较为薄弱。相对而言,中职学校在招生时对生源的文化课基础要求比较低,不少学生对文化知识掌握不多,在学习复杂的计算机课程时会感觉吃力。同时中职学校的生源中有一部分来自不太发达的地区,由于受到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的制约,学生平时接触到电脑的机会较少,对计算机知识缺乏了解。第二,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扎实的文化基础是学习水平的保障。中职学校的一部分学生在种种因素影响下,没有完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缺乏兴趣。第三,计算机课程比较复杂。计算机基础理论课程内容丰富,实际操作教程繁琐复杂,学生想要熟练掌握现代计算机技术,不仅要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这就需要日复一日的知识积累和技能锻炼,如果学生不够用功,很难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 2.创新教育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展现 2.1创新教学环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是培养人、影响人、改造人的过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起到传授课本知识的作用,而且会深刻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传统的计算机教学在向学生灌输知识时常常不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长此以往就很容易造成沉闷压抑的教学氛围,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致。在进行新课改的过程中,教师努力创新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中职计算机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 2.1.1教师将计算机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计算机是现代社会重要的应用工具,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广泛。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变得日益重要起来。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应该多为学生展示计算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起学生努力掌握计算机技能的欲望。例如,老师可以在指挥学生电脑操作时,谈论如今互联网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电脑技术为人类生活提供的诸多便利,比如办公软件的应用就大大提高了日常工作效率。 2.1.2教师在计算机课堂上与学生展开互动。 刚接触到计算机知识时,学生常常会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一些疑问;在熟练掌握一些计算机技能后,学生也常常会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老师与学生进行交流,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可以及时为学生解答疑惑,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老师在结束一堂课的时候,留下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提问,并对课堂知识进行自己的梳理和总结,引发学生的独立思考。 2.1.3教师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教师在课堂上设置有趣的游戏比赛环节,组织学生在游戏中进行电脑操作,互相竞争、互相交流。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积极学习。 2.2创新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具有十分广泛而丰富的内容,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发展。学生在学习计算机技能时只关注眼前的课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旧的知识只能解决一部分旧的问题,每个人都应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能固步自封拒绝学习新的知识。学习应该成为一种终身习惯。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突破自我,吸纳更多的知识、提高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时刻关注计算机知识的发展,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其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宜照本宣科,而应积极扩充自己的知识量,走在科学的前沿,向学生更新更科学全面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其二,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的学习,而要通过各种渠道广泛涉猎相关知识,结合实际生活学习、结合自己的思考学习,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其三,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时,不应仅仅重复讲授方法和演示操作的过程,应适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尝试新的想法、新的实践。例如,老师在教学生编程序的时候,特意留一些技术漏洞,让学生去挖掘问题,并鼓励学生对出现的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学生只有养成积极探索、独立思考的习惯,才能真正提高创新能力。 2.3创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2.3.1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模式下常常会出现一种情况:老师在计算机操作课上向学生耐心地演示了电脑操作过程,并详细地指出其中的难点和重点,然而学生在认真听完之后,很容易就忘记了之前听过的内容,为此老师不得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已讲过的内容。任务驱动教学法中,老师为学生设置任务,限制完成任务的时间,让学生边解决问题的同时掌握新的知识。这种方式往往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将知识点牢牢记住,基本杜绝了边学边忘这中状况的发生。新的教学模式使教师突破了传统教学习惯,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欲望、锻炼了学生的协作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2.3.2教学互换模式。 在开始新课程前,老师让学生结合课本了解相关知识,让学生掌控课堂进行传授,老师再对其授课的内容进行提问。这样师生互换位置的模拟教学,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还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深入思考,锻炼自学能力。 2.4创新教学手段,锻炼学生实践能力 2.4.1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 教师在指导上机操作的过程中,应为学生留下足够的上机练习时间,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习。 2.4.2完善考评制度。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重视观察学生的练习过程,发现学生的优点和局限,给学生正确的反馈。当学生努力完成教学任务时,老师应予以表扬;当学生遇到难题时,老师应耐心指导,不能盲目批评指责;当学生在学习时会有自己的想法,老师应明确肯定他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2.4.3利用多媒体教学。 以黑板为主要教学工具的传统教学方式中已不能满足现代教育培养综合性人才的需求,现代多媒体的发展让老师在教学上有了更多的选择。计算机教学本身就覆盖了多媒体技术,老师可以通过播放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种方式让学生融入课堂,并鼓励学生用多媒体技术展示自己的想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门智宴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煤炭工业技术学校 中职计算机教学论文:中职项目教学与计算机教学研究 一、项目教学法的定义与构成要素 (一)项目教学法的定义 项目教学法,是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相互协作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模式。在现阶段的教学中,教师通过为学生学习设置一定的教学计划,并将这个计划“项目化”,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这个项目中,并通过项目学习,最终达到获得“学习产品”的目的。 (二)项目教学法的基本构成要素 经济社会需求、基本教学大纲是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前提。应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强调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进而提高教学质量。项目教学法的基本构成要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教学内容 真实世界是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基础。因此,项目教学法具有较强实践性,并体现出不同企业对学生素质的要求。在设计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结合企业要求,为学生创造多种实践机会,并鼓励其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学习过程,达到锻炼动手能力的目的。 2.活动 活动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达到预期教学效果而进行的某些行为,这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进一步扩大了学生的学习范围。与传统教学相比,活动具有较强的构建性,学生通过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建立适合自己的学习活动框架,并与教师的教学内容相呼应。 3.结果 结果是学生接受教育后,对既定教学目标的认知情况,主要体现在所得的技能水平、知识应用能力等方面。现阶段,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能力、职业态度也是教学结果的重要表现。 二、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的具体措施 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应根据学校的教学大纲与学生的基本学习特点,合理设置优化教学内容。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项目设计 项目设计是整个项目教学法的关键,对整个项目教学起引导作用。为保证教学能够达到预期效果,项目设计应体现以下几点要求:一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鼓励学生对既定学习问题进行思考;二是以提升学生独立思想能力为教学目标;三是制定科学的学习效果评价标准,评价本次教学的教学效果。以FLASH教学的项目设计为例,对项目设计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设计FLASH设计背景。例如:为庆祝即将到来的帆船锦标赛,请同学们设计一个有关帆船比赛的活动简介。在此背景下,教师制定若干个学习效果评价标准。比如:项目一,当进入动画界面时,学生能够利用各帧完成动画制作,记录20分,每发现一处错误减1分;项目二,能根据既定流程,利用渐变动画显示“帆船锦标赛”的题目,记录10分,每发现一处错误减1分;项目三,利用引导层介绍帆船锦标赛的航线与相关器材,记录10分,每发现一处错误减1分;项目四,利用遮罩层,介绍参赛帆船的基本构造,记录10分,每发现一处错误减1分。教师在完成上述操作之后,可带领学生进行操作,并根据标准评价本次教学效果(大于40分优秀;30~40分良好;小于等于30分差)。在项目设计结束后,教师根据既定标准完成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得知学习成绩后,也能激发相互之间的竞争心理,为建立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奠定基础。 (二)项目示范 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示范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教师通过示范能够清晰地向学生展示某项具体计算机知识中的关键点,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同时,部分中职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较差,导致其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重难点知识,此时,项目示范的作用更加明显。以Photoshop教学为例。在Photoshop基础训练中,截取人物图像是教学难点,学生在截取人物图像的过程中,受操作技巧等因素的影响,经常出现图像缺失的现象。面对这一问题,教师可进行项目示范,并在示范过程中,介绍相关操作技巧。例如,教师可先向同学介绍图像缩放的作用,并介绍不同操作工具的应用方法。在简单介绍之后,教师开始演示,并重点介绍人物头发、手指等难点部位的截图方法,通过应用不同操作工具,帮助学生掌握操作工具的具体功能。最后,教师示范结束后,可要求学生根据所讲述的知识,独立完成一次人物图像截取。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要仔细观察其操作流程,及时指出操作中的错误,直到学生完成Photoshop操作。经过项目示范的教学指导,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快速发现计算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学生通过细致观察教师操作,也能逐渐提升自学能力,为开展下一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项目评价 项目评价是分析教学效果的关键,对教师而言,在项目评价中必须认识到:项目评价的内容明显区别于项目设计中的效果评价的内容。一般情况下,项目评价更倾向于长期的教学效果评价,其包括期末计算机考试成绩、学生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对特定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毕业入职之后的职业素质等,都可以用来作为项目评价的标准。例如,学生经过教师的指导,能够独立完成遮罩层的操作,并且在计算机期末考试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那么就可以认为,教师开展的项目教学法是有效的,反之亦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正确对待项目评价结果,并根据结果所反映的内容,制作表格,以真实的数据分析学生表现,再总结学生学习中的优点与不足,以便在未来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对中职计算机教师而言,项目评价的主要作用不是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而是通过具体的数据查缺补漏,为未来开展教学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必须正确认识项目评价的作用。 三、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创新 为进一步提高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应对其具体流程进行创新。结合中职学生的性格特点,分析如何利用“微技术”实施项目教学法。 (一)“微技术”简介 所谓“微技术”,是指当前热门的微信、微博等,通过合理操作这些数字通讯工具,实现其与计算机教育的结合。 (二)具体应用方法 1.项目设计 在微信群中,教师先告诉学生下一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并制作Word文档,上传学习内容的基本体系结构,标明下节课学习中,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内容、基本拓展内容与纵向学习内容,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询该知识点的操作技巧。最后,告知学生该知识点在期末考试中所占的比例,并通过朋友圈,分享相关操作视频,要求同学在视频的指导下进行自学。 2.项目示范 在上课时,教师先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并根据表现记录成绩;进行现场演示,教授学生操作技巧;要求学生实际操作,及时改正不足。对于一些课堂上表现较差的同学,通过微信实现一对一沟通,询问其学习情况。 3.项目评价 根据学生表现,分析“微技术”的应用效果。 四、结语 通过分析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得出结论:只有重视计算机教学方式、方法创新,才能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奠定基础。 作者:芮晓艳 单位:福建商贸学校 中职计算机教学论文:中职实用型计算机教学论文 1.中职院校在计算机教学现状和就业形势方面的分析 1.1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现状分析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现阶段,中职院校中进行计算机教学的老师大多只是按照课本内容进行讲解,而由于课本陈旧,因而,学生最终所学到的知识从根本上就是落后的。除此之外,从具体的教学形式上来说,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形式大多是以书本知识和课堂教学为主,即使有所谓的上机课,也只是换个地方接着学习课本知识,根据时下对计算机人才的要求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企业和社会需要的不是照着课本步骤可以解决问题的人而是面对着问题,依靠自身所掌握的技能,能够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人,但是由于就目前教学的现状而言,想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显得有点不切实际。 1.2中职院校计算机就业形势分析 计算机专业度是最炙手可热的专业之一,就业市场对计算机专业的人才需要更是供不应求,对于学计算机专业的人来讲,找工作不是难题;但是随着高校以及中职院校不断扩大招生比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进学校,学习计算机专业,从现阶段的调查情况来看,市场已经基本上处于饱和状态,而这,则造成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困难,特别是随着大学院校的扩招,进一步增加了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就业压力。 2.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培养实用型人才的举措 上面笔者对我国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现状和当前我国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就业形势做了系统全面的阐述,通过上述分析和论述,我们可以清楚的意识到中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必须要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为社会所用的人才,改变目前“用工荒”的尴尬局面,才能真正推动中职院校的长远发展,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教育结构和教育体系。下面,笔者从如下几方面阐述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培养实用型人才的举措。 2.1选用更具实用性的教材 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专业知识也在不断的更新换代,很多中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仍然在沿用数年前的教材,而这些教材早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也难以满足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要。因此,广大中职院校必须加快更新自身所用教材的步伐,真正为学生的长远着想,选择紧跟时代步伐的教材,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实用型的计算机人才,才能真正的满足社会需要,推动中职院校的发展。 2.2促进中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水平 能否能够真正培养出实用型的计算机人才,教师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特别是在已经拥有了符合时代要求的专业教材之后,教师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教师教授的好,学生更加容易掌握,那么就能更多的掌握专业知识,甚至能举一反三;反之,学生对老师所讲授的知识根本不能理解和吸收,最终还是无法真正培养出实用型的专业人才。因此,中职院校必须促进自身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对老师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能够将教材上的知识真正的吸收和理解,才能真正的培养实用型的计算机人才,推动中职院校的不断发展。 2.3创新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 众所周知,计算机专业是一个需要自己动手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学科。书本知识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只有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做到培养实用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因此,广大中职院校必须创新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加课外实习机会,使得学生能够在亲身实践中学习和掌握更多的专业技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实用型人才,才能推动中职院校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2.4要完善考核体制,督促教师和学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在广大中职院校中,对于学生的考核大多是以期末成绩为主,而关于老师的考核最主要的也是看中其所教班级的期末成绩。而这种做法,往往会使老师和学生为了提高自身的成绩,只注重课本知识的学习,而忽视课外实践等,而这样的做法非常不利于培养实用型人才。因此,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广大中职院校必须完善原有的考核体制,更多的增加课外实践所占的比重,只有这样,广大师生才会对课外实践引起重视,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实用型人才,才能为推动中职院校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3.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信息时代已然悄然来临。毋庸置疑,计算机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计算机重要性不断提高,进一步推动了对计算机实用型人才的需要,广大中职院校只有通过以上措施不断完善自身才能真正培养出为社会所用的实用型人才。 作者:张灵健 单位:江苏省启东中等专业学校 中职计算机教学论文:互联网中职计算机教学论文 一、中职计算机教学现状 1.教师教学方式落后 计算机教学最易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方式是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自我探索。例如,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教师在简述Word软件各项功能的基本操作后,让学生制作个人简历,学生利用互联网主动搜索优秀简历,主动发现问题及难点,通过老师的讲解,达到牢固掌握的目的。 2.互联网未在教学中得到充分运用 目前,很多中职院校因为担心学生在计算机学习过程中上网聊天、玩游戏等,对互联络参与计算机教学的重视不够,存在学生机房不开放网络的情况。但是,没有互联网的计算机教学是与中职学生重在实践的教学理念相脱节的,致使教学沦为纸上谈兵。互联网上有极为丰富的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它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Photoshop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学习互联网优秀的案例,收集丰富的视频、图片等,创造性完成操作训练。 二、互联网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1.充分利用学生对互联网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随着信息化的普及,特别是手机智能化的飞速发展,中职学生已对计算机和互联网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大多局限于聊天及游戏,对计算机知识接触少、认识不深,同时又对计算机这门学科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鉴于以上情况,教师在上课时可以把游戏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在课堂教学及设计课堂任务时,穿插游戏实例,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学与玩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要把学生在互联网上感兴趣的内容,结合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例,纳入到教学中来。例如,利用互联网上通过Photoshop对照片进行处理案例,将学生从游戏、聊天中解脱出来,在日常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以互联网切入为契机,改变教学方式 计算机教学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实践操作,怎样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不是传统课堂教学能解决的问题。互联网为改变传统的填鸭式计算机教学方式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因此充分利用互联网丰富的教学资源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迫在眉睫。改变计算机教学思路应以学生的实践操作为主线,以学生为中心,以互联网丰富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教学大纲的范围内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学习、去探索,形成学生提问、互联网找答案、教师辅导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互联网与计算机教学内容紧密结合 无论是对计算机基本知识的认知,还是对计算机基本功能的应用,脱离实际的课堂教学及固定的实践操作难免会让学生厌学,如果将互联网应用其中,把互联网上学生感兴趣的与时代接轨的实例运用到教学中,就能够很好地保持学生主动学习的状态。中职院校是为社会培养侧重实践操作能力的技工人才,把计算机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及互联网有机结合起来,在中职计算机教学要求中显得尤为重要。 三、小结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互联网为改变传统的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利用网络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便利性,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计算机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技能,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随着中职院校教研教改的不断推进,互联网必将融入计算机教学。 作者:张森 单位:杭州技师学院 中职计算机教学论文:实战化中职计算机教学论文 一、“实战化”要求引入更多的社会资源 学校的教育教学及管理中应结合社会需求和生产实际。举个例子,学生在计算机基础与应用技能方面,掌握到什么程度才算达到了企业需求标准呢?我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认为,一是参加全国、省级市级的中职计算机操作技能大赛。目前,技能大赛的测试及评价体系有效地结合了学校教育教学目标及企业的岗位培训标准,得到了企业界的认可。所以,学校要组织学生广泛参加技能大赛,并通过这个平台向企业展示自身的技能水平。二是鼓励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取得相关专业等级合格证书。不少企业在员工招聘过程中,除了学历要求,还要求具备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所以,学校也要引进这一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三是校企合作,制定符合企业需求的计算机各专业《技能通用标准》,每年都做适度的微调。以此为教学目标,使学生通过在校学习逐步达到企业的技能标准,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二、“实战化”需要和教学内容精炼化 “实战化”的教学不是按照课本原封不动的系统讲解,而是,选择有实用价值的内容学习和训练。而且,要不断吸取课本上没有的、在实际工作中用得到的内容,也要灵活增加到课堂教学中。这种对接式的、实战化的教学体系,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核心,以培养中职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为重点,增加了实习实训的经验积累。从“实战化”角度来说,《计算机网络》和《电子商务》等课程内容更新发展较快,所以,校企之间的交流沟通应更为及时舒畅,对《技能通用标准》做及时调整,使其能代表企业的技术改革升级和社会的主流技能评价标准体系。在这个问题上,专业课教师也要跟上社会及专业发展的脚步,通过自学和培训的方法,都进入企业生产和工作实践一线,了解专业发展动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三、教学方法的改进是“实战化”的重点 例如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师生以一个“实战化”的工作任务的中心,在实战化的情景背景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或合作学习,最终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其中,提出明确而适度的“工作任务”是前提条件,调动学生的“工作积极性”是基本保证。例如,在Photoshop教学中,设定的任务是“为家电销售企业制作宣传彩页”,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合理分解任务是教学法的关键,分解任务是通过分析任务将一个大的任务分成若干个分任务,再将分任务往下分,直到每个小的分任务可经具体的操作或执行为止。再如,案例教学法也是一种“实战化”很强的教学手段。在实战化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梳理概括后的教学大纲,拿出真实的工作案例作为教学道具。比如以教学内容“Excel电子表格公式和函数”为例,传统的教学设计以“制作全班期中考试成绩总表”为“任务”,练习内容包含:班级成员各科成绩、班级成员平均成绩、各科的平均分、班级总分和平均分、总分最高/最低的个人、平均分90以上的人数、不及格的人数等。这种任务设计过于老旧,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战化”程度不高。实际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以公司财务主管的身份,上报年终员工奖励报表,具体任务中涵盖了上述各种函数的使用,比如Sum(求和函数)、Average(求平均值函数)、Max(最大值函数)、Min(最小值函数)、Countif(统计函数)、if(条件函数)等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四、在学生的技能评价考核上也要注重“实战化” 比如,由用人企业(广告公司)来安排测试项目,形成试题库,学生通过抽题,上机实际完成要求的任务操作。测试项目一般应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工作环节或流程。这样就可以实现对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减少了对书面理论的考核,更加侧重了对实际应用能力的测试。同时,测试学生的过程反过来也会促进教师在自身专业学习上、在对企业技术规范了解上不断下工夫。 五、注重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熏陶和培养 对学生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培养同样也是”实战化“教学管理体系的一部分。因为企业需要技能过硬的员工,更需要忠于企业、爱岗奉献、认真负责的员工。从这一点上讲,学校在学生从“学校人”向“职业人”转化上的工作上所做的努力,也是“实战化”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保障。 六、结语 总之,中职学校的计算机专业课要根据社会需要,定位专业内容;不断加大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实战能力;强化思想品质的培养,增进学生职业素养,通过多角度的合力,力求让中职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中迅速找到自己的事业起步点,达到中职教育的最终目的。 作者:孔祥超 单位:河北省涿州职教中心 中职计算机教学论文:情景教学下中职计算机教学论文 1情景教学方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1因人而异,创设学习情景 从中职学校学生的基本情况看,他们的成绩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首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学习情景的创设。首先,在生活中寻找素材,创设情景。计算机教师应该注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引入日常的素材。比如:在学习“制作密码表单”章节,老师可以通过QQ聊天工具的登陆界面为案例,让学生找出如何用VF制作密码表单,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可以随时问学生问题,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巩固学习内容;其次,可以通过直观演示,创设学生的美感情景。美感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最大限度调动学习热情和学习动机。比如在Dreamweaver章节中,老师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自己的个人主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就会给学生一个问题“如何做出这样漂亮的页面来呢?”依托学生高涨的情绪,抓住时机导入新课。 1.2积极引导,强化师生互动 计算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积极引导,强化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一方面,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通过在课堂中设置各种情景问题,加强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老师要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每个问题,并且要进行正确的指导,要帮助学生及时克服问题,打消学生的消极心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都保持一个良好的态势。在互动中,计算机任课教师应该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对问题进行提纲式指导。另一方面,还应该强化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任课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在讨论中强化所学知识,比如在学习五笔输入法的章节,老师可以让各个小组进行比赛,通过这种方法加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计算机教师组织各个小组进行最终评比,通过学生的自我演示、方法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影响,不断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从而形成快乐的计算机教学。 1.3概括总结,深化情感体验 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通过主动学习和实践获取知识往往比单纯的理论学习和记忆更加深刻、更加牢固。在情景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之后进行概括中介,进而深化情感体验,这样以来,学生所学的知识才更加的有条理,记忆的更加深刻。计算机任课教师应当有目的地为学生准备实践问题,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内化,享受解决问题后带来的喜悦感和成就感,并最终经过自己的总结和概括,成为一套系统的、有条理的知识体系。这时候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才能够更加深刻。 2结语 总而言之,把情景教学方法引入到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中,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能够启发学生的心灵,深化学生的情感,点燃思想的火花。通过情景引入,将计算机课程中原本枯燥的学习过程变成了一种充满想象、充满乐趣的过程,让学生们在愉悦快乐的环境中学习知识,获取真理。因此,把情景教学方法推广和应用于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势在必行,能够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计算机人才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作者:马慧卿 单位:包头机电工业职业学校 中职计算机教学论文:中职德育教育中计算机教学论文 一、教师以身垂范,从培养学生习惯入手 习惯养成品格,中专学生可塑性强,正处于养成习惯和品格形成的黄金期。因此,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可以从一些基本的行为规范和细节做起,具体包括教育学生遵守机房规定,爱护机房设备,维护机房卫生等。此外,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内容,引申出教材中的教育元素,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在给一年级学生开设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时候,我特别强调Windows中关机的步骤,即只有在屏幕上出现“你可以安全地关闭计算机”时,才能关闭电源。并帮助他们分析这样做的原因:延长计算机的寿命,保护数据的安全。通过这样的一些训练,学生们慢慢意识到,良好的上机习惯不仅是对自己有益,也是个人素质的一种体现。教师的为人师表和以身作则,也体现在计算机使用习惯上。比如,不少人课件和资料杂乱地堆积在电脑桌面上,不美观不说,而且也会影响电脑的使用效率。但是如果一位教师,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很注意对文档进行整理和分类,那么这种良好的使用习惯会给学生一种美感和秩序感,会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形成定期整理和归档文件的良好习惯。所以,作为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二、引导学生参与,创设体验式德育模式 (一)开展话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 长期以来,德育教学往往限于教师独白,缺乏师生对话。但德育必须激活师生对话,引发学生参与。以网络德育为例,这些年出了不少青少年由于网络交友遭受网络侵害的事例。中专学生正处在青春期,他们渴望友谊,渴望与人交流,网上聊天给他们带来倾诉的空间和对象。但是网络的虚拟性也带来一系列问题,中专学生由于涉世不深往往容易受骗上当。有些学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随意向他人泄露自己的个人信息,而客观上使自己处于受伤害的境地。对于这些问题,以我的教学经验来看,如果仅仅限于口头的讲授,学生理解和体会也不会深刻。但是如果是精心设计的课堂讨论往往效果较好。例如在学习到网络伦理相关章节时,我设置了一个讨论环节:“应不应该向网友透露自己的个人信息?”同学们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交朋友应该真诚相待、如实相告,有的认为不应该随便告诉陌生人个人信息。同学们各抒己见,讨论的气氛很热烈。最后,由我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总结。通过这样的讨论形式,学生们加深了认识,增强了保护个人隐私的意识。 (二)以任务为驱动,创设体验式德育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借鉴计算机教学中的任务驱动法,进行体验式德育。我在担任中职计算机专业班的班主任时,在班会和相关课程上,注意设置任务驱动,通过情境体验,提高课程的德育渗透效果。例如“黑客”是不少学生都非常感兴趣的内容,学生对黑客的行为充满好奇,甚至向往。对此,在上这一节内容的时候,我进行了一次主题教育。首先,我播放了一些青少年黑客犯罪的视频案例,并引出了如何约束网络失范行为、营造网络文明空间的话题。然后布置了一篇调查任务:“我校中职学生网络行为的调查”,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收集相关素材,完成报告的撰写。学生们的参与热情很高,仅用一周时间就完成了一万多字的报告,在报告里列出了本校学生的上网行为状况、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最后,由我班学生发起的“校园网络文明公约”在校园引起了一定的轰动。通过这样的任务,学生们进一步加深了对网络不良行为的认识,并增强了对黑客行为、网络攻击、窃取他人隐私等行为的自觉抵制。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在活动任务中获得了体验,增强了认识,有利于道德教育成果的内化。 三、挖掘教材内容,进行爱国主义主题教育 计算机教材内容中有很多德育的素材。计算机发展史的介绍,让学生看到我国计算机发展水平与国外的差距(操作系统、芯片基本上都是外国开发的),激发学生的危机意识。当然,也要让学生们看到我国计算机产业的迅速发展。例如我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深圳华为的异军突起,文字处理软件WPS的独树一帜,联想集团的海外业务拓展;在讲到病毒防护的时候,重点介绍国内著名杀毒软件公司的代表人物,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通过这些案例,激发学生刻苦学习,立志成才。此外,结合一些当前网络热点和时事动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2008年奥运会,我们学校进行了相关的宣传活动。恰好我带了中职班的Photoshop课程。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和奥运有关的主题设计活动,结果一些学生的设计作品还参加了学校的展览活动。这样的一些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技能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在查找、收集、整理资料以及展示作品的过程中,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增进了爱国主义情怀。 四、结语 总之,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面是极其宽广的,期盼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摸索新方法、新途径,努力拓展德育的新渠道、新局面。 作者:陈蕾 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经贸旅游学校计算机教研组 中职计算机教学论文:分层教学下中职计算机教学论文 1小课题研究的概念 小课题研究主要是解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小问题,研究切入点小。比如,如何进行课堂导入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实验课学生不愿动手操作怎么办,学生上课时经常玩手机怎么办,等等。这些问题看起来很具体、很细小,无法立项,但它们恰恰是众多一线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遇到的最具体、最真实的问题。教师研究这些小问题,既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又能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科研水平,可谓两全其美。小课题研究的投入相对较少,一般由个人独立完成或两三个人共同研究,所以人员投入少;小课题研究的都是课堂中常见的小问题,所以一般不需要额外支出,花费的财力、物力较少;小课题研究主要是解决教学中的具体问题,一个问题解决了,马上转入下一个问题的研究,研究周期较短;采用的也都是基本的研究方法,如调查研究、案例研究、读书和文献查阅等;研究成果也较灵活,不需要撰写长篇的结题报告,可以是教学反思、教学案例、教育叙事、精品课例等。 2小课题研究的实践 教师在每天的教学实践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加以解决,比如查阅资料、与同行探讨或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等。在借鉴别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制定解决问题方案。这些工作我们经常在做,但如果我们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好好梳理、总结一下,就是一项有针对性和成效性的小课题研究。要想有效地将我们经常做的这些工作转换为有价值的小课题研究,首先,就要善于发现问题,并知道如何将“小问题”转换为“小课题”;其次,确定好研究的课题后,制定研究计划或研究方案,在实践中尝试找到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和具体办法;再次,梳理、总结研究的心得体会;最后,展示研究成果,并与同伴分享、应用研究成果。这些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2.1发现问题 小课题的选题源于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所以教师平时教学中要特别留意所遇到的问题。笔者上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时发现,教师布置了操作练习后,有小部分学生很快完成练习后就睡觉、玩手机、和同学说话,使得没有完成练习的学生也加入了聊天的行列,严重影响课堂纪律和教学效果。 2.2将“小问题”转换为“小课题” 出现以上问题,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教学内容对部分学生而言过于简单。受生活环境、个人兴趣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所以面对同样的教学内容,就会出现有的学生觉得较难,有的学生觉得过于简单的情况。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教材内容简单,也很实用,非常适合没有计算机基础的学生学习。如何让计算机水平不同的学生都有兴趣上这门课?如何充分发挥基础较好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带动全班学生一起学习?通过分析,笔者认为选择教学内容非常重要。虽然使用的教材是规定好的,教学内容也是教学大纲要求的,但教师可以针对知识水平层次不同的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创作,让学生感到学习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必要性和挑战性,使没有基础的学生“吃得好”,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由此确定课题———分层教学应用于中职计算机教学的研究。 2.3做题 2.3.1确定研究方法 在确定好研究课题后,选择适合的研究方法对小课题研究具有重要作用。根据本次研究内容,笔者选择了以下几种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法,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各班学生现有的计算机水平;文案研究法,研究教学大纲和教材,对教学内容“分层”,并通过网络等途径搜索相关内容,增加拓展内容;行动研究法,在教学中采取边实践边研究、改进的方法,以获取最佳教学效果;课堂观察法,通过观察学生上课时的眼神、表情、回答问题及完成练习情况等,及时获取本节课的各种信息,比如知道本节课的情境导入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教学内容难易程度是否适合等,以便适当调整。 2.3.2制定实施方案 首先,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初步了解各班学生原有的计算机水平。以笔者所教授的2012级护理9~15班为例,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7个班95.8%的学生用过计算机,但由于条件限制,经常使用计算机的学生只有18.5%。学生用计算机经常做的事情是上网聊天、听音乐、看视频、看小说、购物、查资料等,而对上网之外的其他功能知之甚少。可喜的是96.7%的学生对计算机感兴趣,愿意通过学习掌握更多的计算机知识。其中部分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明确提出通过学习想要掌握的内容和达到的水平。这些资料对教学内容的二次加工,尤其是对确定课外拓展内容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其次,深入研究教学大纲和教材,并结合问卷调查情况,将教学内容分为基本知识、飞跃进阶和课外拓展3个层次。将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设为基本知识,基本知识是全班学生都要熟练掌握的内容。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将一些操作小技巧以及教材上没有但又很常用、很实用的知识作为飞跃进阶内容,把一些高级的操作技巧和有一定难度的内容作为课外拓展内容。比如Word中可以把给文档加密设为飞跃进阶内容,把插入尾注和脚注设为课外拓展内容。对教学内容分层的同时,设计与不同层次教学内容相对应的案例和练习。教学中,在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鼓励学生挑战自己,进一步掌握飞跃进阶内容,突破课外拓展内容。 2.3.3反馈 观察学生上课时的反应,并通过提问和展示、评价学生作品等途径了解教学效果;课后根据教学效果结合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中职生大都是十六七岁的孩子,他们对于未知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动手操作的欲望很强,而且有股不服输的精神。教师要正确引导,抓住他们的好奇心,让其把这种不服输的精神用到学习上,在班级形成你追我赶的浓厚的学习氛围。上课时,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后,展示、点评不同层次学生练习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基础不太好的学生看到其他学生运用飞跃进阶和课外拓展知识完成练习后的效果,都很羡慕、好奇。于是他们不甘心只掌握基础知识和完成几个简单的练习,遇到不会的操作时,他们自然而然会问同学或老师。一次次提问、一次次讨论的结果不仅仅解决了某些具体问题,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习能力,增加了自信,逐步提高了计算机水平。而且同学间互相帮助、共同讨论,课堂学习气氛越来越浓厚,玩手机和说话的学生明显减少,教学秩序明显改善,教学效果越来越好。 2.4结题 结题就是把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总结出来。这一过程既是教师反思的过程,也是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过程。根据确定的研究方法和实施方案,最终小课题研究成果为:问卷调查的调查研究报告;编写飞跃进阶和课外拓展教学内容与相关练习题集;分层教学法应用于课堂的教学反思;以案例形式记录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形成优秀的教学案例。 2.5成果推广 将总结出来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再次运用到教学中,这是教师最有成就感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技能得到提升,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可以完成理论到实践的二次升华。本次小课题研究所编写的飞跃进阶和课外拓展的教学案例及练习题集,为教学提供了书面资料,方便了今后的教学;教学反思及时总结了教学中的不足与成功之处,及时记录了处理教学过程中一些偶发事件的灵感和闪光点,对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本次小课题研究,解决了现有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展示和点评练习,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就感。基础好的学生在学习拓展内容的同时,引发了其他学生的关注,进而带动其他学生一起探究,“先进”带动“后进”,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合作过程中他们互相帮助,取长补短,进一步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小课题研究解决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对于一线教师是一种既简单又实用的科研方式。每一个小课题研究的过程都是教师不断沉淀、积累的过程,每一项研究成果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将研究成果整理、归纳、应用、推广,对提升教师自身理论水平、实践水平有很大促进作用,对同行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聂玮 单位:茂名卫生学校 中职计算机教学论文: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论文 一、中职计算机教学目标的改革 计算机技术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科学技术之一,当前计算机正朝着巨型化、微型化、智能化、网络化等方向发展,计算机本身的性能越来越优越,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从而使计算机成为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从目前就业市场看,计算机平面设计师、计算机辅助设计工程师、动画设计师、多媒体设计师、数字视频合成师、网页设计师等中级计算机技术人才十分看好。因此,中职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应适应社会需求,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前提下,更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中职计算机教学计划的改革 在教学计划方面,中职院校应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为主。以培养学生对“一个方面学精、学通”为主导思想。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一般采用三年制,那在这三年中,要合理地安排三年的学习。在前两学年中,每学期既要适当地安排一些基础课的学习,三分之二的时间用于计算机专业方面专门化学习实践,最后一个学年,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专长提高训练,安排学生到不同的地方进行实践实习,使每个学生通过一定时间的社会实践学习得到专业性的提高。具体安排为: (一)第一学年: 1.进行办公软件、文字排版方面的加强提高,使其能适应各种办公自动化的需求,具备电子文档的管理能力。 2.进行计算机平面图像设计学习,使学生掌握平面设计的基础理论和基本规律,提高观察力和鉴赏力,加强平面设计创作能力;通过使用计算机设备和计算机软件能够完成一些平面设计。如广告的设计、标志的设计、包装的设计等。 3.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学习。利用计算机及其图形设备帮助设计人员进行设计工作,简称CAD。 (二)第二学年: 1.进行动漫设计的学习。动漫设计是通过现代艺术之理念和现代艺术之能力实践的专业学习,培养学生的艺术美感、理性思维和创作鉴赏能力;能使用三维动画软件工具进行三维影视动画艺术作品的创作,能够独立完成动画设计、动画编辑、动画创作等创意任务。培养影视动画领域的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 2.进行计算机硬件的安装和维护学习。 3.进行网页设计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网页设计的软件应用,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网页设计人才。 4.进行网络的安装和维护,培养计算机网络管理员,使其能掌握Internet网的接入技术及局域网的安装和维护。 (三)第三学年: 1.对学生进行专业性的提高训练。 2.学生进行社会实习实践,提高自身能力。 三、中职计算机课程的改革 社会需求是影响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决定因素,对中等职业学校来说,就是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技术人才,我们就培养哪一方面的技术人才,这就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必须跟随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断对学校开设的计算机课程进行改革。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软件的不断更换变代,我们不能停留在老地方,固步自封,要大胆尝试,开设一些实用操作性的课程。可以适当地去掉一些理论较强、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较高的理解能力的课程,如:BASIC,C++,VB等。 四、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的改革 中职学校很大一部分还采取传统的教育课堂教育学模式,但在目前的社会发展形势下,这种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不适用于中职学校,需要我们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进行一些改变。 (一)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在以往的教学中,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为辅进行教育教学,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现正在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转变。在教学中采用分组讨论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在“做中学、学中做、边学边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自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以多媒体技术为主的教学模式 多媒体教学技术能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是新型的科学教学技术,多媒体技术为教学提供交互式的教学环境,充分地把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中,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只有在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时,才能在应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技能。 (三)以实践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 计算机课程具有操作性强、适于实践教学的特点。教师应采用以上机实践操作为主的教学模式。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总结,探索出一条适合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之路。综上,我相信,经过我们不断努力,中职计算机专业会向着更好、更高的方向发展,中职计算机专业会为社会培养出大量的适用型技术人才,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李会丽 单位:河南省三门峡市黄金工业学校 中职计算机教学论文:中职学前教育计算机教学探究 1强化学生计算机功能性认识 幼儿学生对于形象生动的画面和声音具备深刻的记忆掌握和模仿学习能力,因此,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则是幼儿教学的核心部分,所以学习计算机教学软件的制作和使用是计算机教学的重要内容。相较于只靠教师的口头传授,计算机课件的使用则能更加的调动幼儿的专注力和模仿力。所以加强计算机功能性的认识和学习是中职幼师学前专业学生职业属性所要求的,只有加强了计算机学习,才能在职业领域内更好地展现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2科学实施计算机课堂教学策略 在端正了学生对计算机教学的认识和态度了,教师则需要结合学生和就业属性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科学地实施计算机教学活动,使计算机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就业的需要,做好幼儿基础教学工作。 2.1扎实理论知识 理论基础知识是实施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基础,中职学生可能会粗略地熟悉计算机的使用,但是在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功能性方面的知识还是比较缺乏,所以教学需要规范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和教学程序系统化,按照学习和工作需求,有步骤、有计划的完成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只有掌握了扎实的理论知识,才能更熟练地运用于实践,所以说,理论知识是构建计算机实践的必备基石,中职学生要制作出适合幼儿年龄需求和个性特点的精美课件,必须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比如,包括基础的word、excel的使用、PPT的制作等各项办公软件的学习使用,中职学生以前可能会简单的使用word、excel,但是对于其中的细节或技术方面的内容还不熟悉,而这些内容则是必备的工作使用范畴,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信息内容逐渐想向深层化的内容的学习。 2.2加强上机实践训练 上机实践是检验学生基础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考查学生实践能力的必须步骤。所以,教师不能只强调基础知识和口头的使用方法,而是要将这些内容融入到实践操作过程中,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及时的发现学生的问题。再加上,学生对于上机实践的积极性远超过课堂上的纯碎性的口头讲述,上机实践对于知识的掌握、记忆和使用情况会更加熟练和持久。计算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使用技能,即熟悉各项软件的使用技能,进而很好地为辅助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工作。 对于上机实践,教师也不是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操作,而是要求学生正确的使用目的完成操作步骤,比如根据制作课件的需求,制作PPT,动画或声音等等;同时,在上机实践中,学生也可以自主模式计算机操作程序,看看不同操作步骤和工具使用下的制作结果,这样可以有效发挥计算机的使用功能,拓展学生的实践思维和技能的协调发展。另外,应试教育下的中职学生,常常是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书面考试技能,而对于上机实践则缺乏坚硬的动手能力。因此,教师在安排教师活动的时候,应多结合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上机实践时间和机会,另外,在考核学习结果的时候,也应该综合学生的书面分数和上机实践分数,这样在考试的压力和驱动下,才能实现学生基础知识和实践使用能力的共同提高。 2.3实施任务分配,拓展计算机实践技能 对于计算机的熟悉和使用,不能只依靠上课时间,教师可以实施任务分配形式,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学校机房制作系列完整的教学课件,也可以进行自主的多形式、多角度的设计,便捷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幼儿教学的实践性活动的开展。另外,计算机的功能性是不具局限性的,它对于教育教学的辅助性功能也是多元的、强大的,而学生作为计算机的使用者,要善于挖掘和使用这些功能,使中职幼师学前专业学生的学习和工作更加事半功倍、受益匪浅。 3总结 综上所述,对于中职幼师学前专业学生而言,要加强计算机教学,需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同时,既要创新教学方法,也要拓展教学实践,强化上机实践技能,同时开放学生计算机的使用程序,突破思维局限,加强讨论交流,享受计算机给学习和生活所带来的便捷,实现计算机对于教学的辅助性功能以及强大的驱动功能。 作者:苟弘仁 单位:甘肃省甘南师范学校 中职计算机教学论文:中职计算机教学法研究 本文作者:单智峰 单位:浙江省杭州汽车高级技工学校 随着Internet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应用已经朝着多功能化、工业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与之相应的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中职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其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文字处理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为学生专业课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提供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本人根据自己多年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对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了分析,就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等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以计算机应用理论知识为基础,强化实践技能训练教学 结合到计算机教学来讲,提醒我们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虽然班里大部分学生对电脑很熟悉,但是电脑的内部结构是什么样?由那些配件组成?各自又有哪些功能?对于这些知识,他们却浑然不知。因此,在教授该内容时,我将课堂移到机房,把学生分成3人一组,每组一台电脑,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让学生结合实践操作,把所学的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二、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出发,改革计算机教学方法 计算机纯理论知识教学枯燥,因此在授课时可用比喻法、故事法进行教学,这样既可贴近生活实际,又可把书本上抽象的理论化为具体事物。比如在讲到计算机处理信息过程时,可将电脑处理信息的过程比作人脑处理信息的过程:电脑通过输入设备从外界获得信息,正如人通过耳朵、眼睛获取信息;电脑用存储器存储信息相当于人脑记忆信息;电脑用中央处理执行各类运算和命令,相当于人脑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电脑通过输出设备输出运行结果,就相当于人通过手势、嘴向外界传递信息;这样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概念。通常我们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1.讲授式的教学方法 (1)定义:教师主要运用语言方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传播思想观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2)具体实施形式:①讲解教学方法;②谈话教学方法;③讨论教学方法;④讲读教学方法;⑤讲演教学方法。(3)运用讲授式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①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②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具有清晰、精练、准确、生动等特点;③善于设问解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积极的思维活动。 2.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 (1)定义:教师提出问题,或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通过学生比较独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动,探求问题的答案而获得知识的方法。包括:问题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发现教学法。(2)运用发现教学法与探究教学法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要求:①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发现的良好的教学情境;②选择和确定探究发现的问题(课题)与过程;③有序组织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的探究发现活动。(3)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实施的基本步骤:①创设问题的情境;②选择与确定问题;③讨论与提出假设;④实践与寻求结果;⑤验证与得出结论。 3.训练与实践式教学方法 (1)定义:通过课内外的练习、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等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性活动,使学生巩固、丰富和完善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多方面的实践能力。(2)训练与实践式教学方法中的各种具体教学方法的内涵和基本要求:①示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示范操作和讲解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教学方法。在示范教学中,教师对实践操作内容进行现场演示,一边操作,一边讲解,强调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使学生边做边学,理论与技能并重,较好地实现了师生互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②模拟教学法在模拟情境条件下进行实践操作训练的教学方法。模拟教学法通常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后,实践操作前进行。③项目教学法以实际应用为目的,通过师生共同完成教学项目而使学生获得知识、能力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倡“个性化”的学习,主张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学生通过完成教学项目,能有效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既掌握实践技能,又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既学习了课程,又学习了工作方法;能够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注重客观评价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评价是对其学习成果的一个总结。由于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所以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更要强化过程评价,注重评价的激励功能,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促进其主动学习。教师也应该由课程评价的裁判者逐步转变成为课程学习和发展的鼓励者。综上所述,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法。计算机教学的内容具有实践性强、抽象、更新快的特点,但不同的内容对教学法有不同的要求,并不是某一种教学法都适用于所有的教学内容。 中职计算机教学论文: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创新理念的运用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逐渐的普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中职计算机的教育教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正是因为传统的计算机教学存在很多的缺陷,所以该文主要是运用了创新的教学理念来对中职计算机教学进行分析,主要是通过培养创新思维来实现,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技巧,将学生培养为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教学;创新;分析 现代社会所需要计算机人才是专业型的计算机人才,掌握着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人才,而中职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和实用性都为较强的学科,在新课改的要求下,中职计算机教学应该运用创新的理念,教学目标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要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培养一个满足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为学生以后更好的工作。而且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存在诸多这样那样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中职计算机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应对采取措施进行分析。 1创新的教学理念对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意义 1.1能够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运用创新的理念对中职计算机进行教学,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还能促进学生长远的健康发展。当今社会是个需要人才的社会,而这些人才应该具备一个灵活的头脑,具有创新意识和多项思维的能力。对于中职学校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培养技术型人才,那么,创新的教学理念就显得格外重要,也具有非常大的意义,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1.2提升教学水平 随着社会的不断改变,中职计算机教学也发生了大的变动,运用创新的教学理念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与时俱进,结合当今社会的需求,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制度,引导学生培养创新的思维方式,不仅大大提高了教学水平,而且还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以及促进学校长远发展[1]。 2中职计算机教学的特点以及不足 2.1中职计算机教学的特点 1)与实际操作相比,学生更缺乏理论知识。中职计算机学生处于青春期,思想还不太成熟,爱动,爱玩,上课的时候容易出现走神、小动作多、睡觉等现象,这样容易导致对理论性知识缺乏兴趣。而计算机网络往往比较能够吸引中职学生,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也往往表现在实际操作的能力上,所以学生无法真正的掌握计算机技术的知识和技巧,不利于长远的发展。2)仍以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为主导。创新教学理念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去探索,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过程。而对于中职学校而言,根据学生们的爱动,爱玩,以及思想并未完全成熟、缺乏对理论性知识的兴趣等,创新的教学理念在中职学校还有待提高。而对于教室来说,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仍是他们的主要教学方法和理念,教室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理念想要与时俱进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2]。 2.2中职计算机教学存在的不足 1)脱离社会的需求。大部分的中职计算机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脱离社会的需求,教学的内容与岗位需求相脱离,学生没有真正的掌握计算机技术的技巧和实际应用能力。中职学校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基础知识教学为主,一味的高度模仿高等院校的教学方法,却忽视了与高等院校学生之间的差别。其次,中职学校课程设置简单,不细致,而课堂的讲授方式也便捷、方便,不能深入去讲解,最后导致学生们的专业知识掌握差,可能会导致毕业面临着失业的情况。2)教学违背实际应用。在大多数的中职学校教师讲课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堂课枯燥乏味,讲课内容单一,导致学生失去对课堂的听课兴趣,从而导致学生听课效率低下。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差,缺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应对能力,最终不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学生工作难找和面临着未找工作已失业的现象。3)专业设置不合理。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都是初中毕业的学生,学生的知识也都大同小异,知识水平整体比较低,大多数都从事一些工资低的、专业水平较低的工作。如:从事计算机的维修与销售等职业,而不是从事一些软件开发、网页设计等工作。这种问题的局限性也与学校的办学条件、老师的教学水平、学生自身的素质有关系,最终导致学生专业知识掌握差[3]。4)教师的专业水平不高。大多数中职学校,教师的专业水平低,资历不够,虽然对于计算机的学习不需要要求较高的学历,但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教师应该具备的责任心。但现实的情况往往是这样,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中职计算机学校的老师往往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思想禁锢,缺乏创新能力,也没有跟上时代的需求与时俱进,导致教学速度慢,教学质量低下,教学方式落后,最终导致学生计算机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掌握差,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3解决中职学校计算机问题的对策 1)教学适应社会的需求。为了改变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理念和方法,首先应该改变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适应就业的导向,教学的模式也应适应社会的需求。现代的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改变的社会,中职计算机教学应该运用创新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不断改变。中职计算机在开展专业的知识教学时,应以就业为导向,在培养目标、技能操作以及课程设置方面,以适应社会需求为主,关注计算机市场的变化,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型综合型计算机人才[4]。2)加强学生的实践训练能力。中职计算机教学在运用创新的理念同时,不仅让学生掌握理论性的计算机知识,更应该让学生掌握实践能力,增强实践操作的能力,学生也应该学会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操作能力相结合。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操作的实践中去不断地深入挖掘学习,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发展真理,不仅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知识,还提高了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与此同时,学生在自己实践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会激发以后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同时,学校也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保证自身计算机软件的不断更新,完善学校自身的基础设施,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去学好计算机专业知识。3)改变传统模式。要想中职计算机更好地运用创新的教学理念,首先就是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培养全新的理念。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能力,增强实际应用能力,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机技巧,将学生培养为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教师也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仅要教会学生书本上的知识,还要扩展学生的课外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教师还应该寻求有趣的课堂教学,吸引学生提高对课堂听课的效率,从而增强师生之间的关系。4)提高教师专业水平。计算机对教师的专业水平要求比较高,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还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时俱进,教学方向应适应社会的需求[5]。 4结束语 总之,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现代社会对计算机的专业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中职计算机教学应该运用创新的教学理念,立足于社会的需求,从而培养学生计算机方面的能力。另外,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掌握计算机技术方面的技巧,从而更好地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作者:陈平 单位:广东省阳江市卫生学校 中职计算机教学论文:中职计算机教学对任务驱动法的应用 [摘要]将任务驱动法应用于计算机教学当中,对教学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重点分析与研究了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任务驱动法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中职教育;计算机教学;任务驱动法 中职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能够通过学习知识与技能,在毕业之后顺利就业,因此在教学当中,中职学校的主要目标应为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将来职场的工作。在中职计算机教学当中引入任务教学法,可促进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任务驱动法概述 任务驱动法即为在教师向学生教授完课堂知识之后,安排给学生与教学知识具有关联性的教学任务,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对学习任务进行分析与研究并最终完成任务的全过程,学生在接受教学任务之后,应用所学知识来完成教学任务。即在整个完成教学任务过程中,师生都是作为教学的参与者,教师作为教学指导者,学生则作为完成教学任务的主体。在中职计算机教学方法当中,任务驱动法是一种较为适宜的方法。能够较好地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并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并在任务当中融入教学课程与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践来获得知识,积累经验,达成既定的教学目的。任务驱动教学法适合于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此种教学法注重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能够对学生进行引导式教学,并由浅入深进行推进式的学习方法,能够让学生层层递进地学习知识与掌握技能。 二、对计算机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法的分析 (一)采用任务的课题 想要在计算机教学当中最大化地显现发挥任务驱动法的作用,首先即应有侧重点地采用计算机教学的任务课题。第一,在教学实践当中,教师应多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掌握计算机知识的层次。第二,所采用的任务应密切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深入理解与掌握计算机知识,并在现实生活当中去发现与计算机知识与技能具有关联性的生活现象。例如,一本小说中的文字必须运用计算机排版软件的文字排版,彩页与插图也必须运用计算机设计软件中的图片编辑与处理。 (二)导入案例并进行总体任务的细分 在开展任务教学时,教师应借助现实当中的案例,来指导学生执行具体的教学任务。例如,在学习PPT文本当中插入图片此任务时,教师可先播放相关教学视频,首先让学生对PPT文本当中插入图片具有基础认识,促进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求知欲,将总体任务划分为若干个小任务,教师应指导学生相互评价各自的作品,并认真细致地进行检查,告知学生其作品的不足之处,并让学生思考进行自主修改,让学生能够持续提升,并指导学生创新作品,并依据学生所学知识,来设计制作具有自身特色的新作品,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教师应持续总结学习要点 有效地应用任务驱动法,其核心在于教师是教学的指导者,注重于指导学生应用好学习方法。教师借助于每一个具体任务的安排,使学生亲力亲为地完成学习任务,那将会导致这样的现象:具有较强学习能力的学习优等生,由于其能够较好地理解与掌握知识,因此也可在保障质量的前提下较快的完成任务;而部分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由于未能在较短时间内理解与掌握知识,因此会对完成任务的进度产生直接影响。因此针对此情况,教师应适时总结好每一节课的知识要点,以促进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适应教学进度,并能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知识。 三、应用任务教学法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课题的可操作性与趣味性 在教学当中,教师采用的任务应体现出其趣味性,可在任务初始时,较好地提升学生的关注力,激发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地达成学习任务,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持续深化理解计算机知识。在任务教学法当中的相关任务必须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学生在接受任务之后通过发散性思维来思考完成任务的方法,并按照计划来实践,最终完成任务。如果教师安排的任务较为简单,就难以让学生较好地复习与巩固所学知识,而任务较难则会使学生感到无从入手,将会挫伤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难以有效开展任务教学法。 (二)建立与健全科学的评价体系 由于班级当中的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具有差异性,因此教师应依据不同的情况,客观全面地对学生进行评价。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教师可按照学生所达成任务的效率与质量、学习态度来作为整体评价,让学生能够客观认识到自身在学习当中反映出的诸多问题,持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结语 中职计算机教学当中引入任务教学法,是中职计算机教学一个重要的发展契机,并将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层次作为教学的重点目标,科学合理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既使学生能够理解与掌握知识技能,又使学生具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赵海霞 单位:乌海市职业技术学校 中职计算机教学论文: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创新教学理念分析 摘要:所谓“创新教育”,其实就是以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人格为其教育目的,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来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故在现代教育中,创新教育已经成为了其发展的必然趋势,特别是对中职生而言,因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更是有着较高的要求。文章以中职计算机教学为例,简要谈谈其创新教育的展开。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教学;创新教学理念 0引言 近些年来,伴随国家对职业教育改革投入力度的逐步加大,我国职业教育也呈现出一派繁荣发展态势。以中职教育为例,其计算机教学在长时间改革、完善下,也取得了较好成绩。但是,因新时期办学形式的多元化,学生生源的多样化与部分中职院校硬件设施的相对滞后,致使中职计算机教学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如学生整体素质较低、教学方式较单一、考评手段较传统等。为此,紧随时展脚步,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积极引进创新教学理念,显得很有必要。 1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 众所周知,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独有的想法与理念。故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教学理念的创新,就要求教师加大对学生个性的观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积极展开差异教学,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相应的发展[1]。基于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就可加大对学生的观察,重点挖掘出每个人学生的个性,并给予其相应鼓励。如出于个人偏好,有学生喜欢动画制作,有学生喜欢软件编写,这并没有好坏之分,更多体现的是学生个性与多样性。为此,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不能一味地强求学生,而是应该对学生加以引导,使之在对应领域中充分挖掘出自身潜能。因为即便是玩游戏,若是能努力钻研,也是能成为职业选手,也是能闯出自己一番天地的。同时,教学中,教师还需具体结合学生个性特征,给予其针对性教育与指导。比如,有的学生,性格较内向,在课堂上也不是很活跃,对这类学生,在课堂上教师尽量也不要对其提出太高要求,可以选择在课下多同其交流、互动,以获得更好教学效果;又如有些学生好胜心较强,平常喜欢钻研有些有技巧的制作,以此来获得满足感。故针对这类学生,教师就可适时为其布置一些尚未解决问题让其钻研,以此来加深其对计算机知识的把握,并满足其好胜心,营造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 2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中职计算机教学实践中,教师需积极落实创新教育理念,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一个能够吸引学生注意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欲望,以此来大大创新学生思维,培养中职生的创新能力[2]。 (1)主动设疑,引领创新。心理学研究指出,思维多是从问题开始的,故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需主动设疑,创设问题情境,以此来创新学生思维。如在讲解“操作系统”内容时,笔者就向学生提出了相应问题,“IBM公司虽然看不起比尔盖茨的微软,但最后却被微软超越;而微软也看不起互联网,结果被谷歌超越。你们知道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问题抛出后,引导学生对此展开探讨,并将学生讨论重点循序渐进引入到教学关键点上,以此来打开学生的思路。又如,在讲解“Excel排序”知识点时,笔者就先引导学生进行用Word来对班级某次考试成绩加以排序。但在这个过程中,无法完成对男女生最好与最差成绩的排序;对此,笔者就适时引入了“Excel排序”知识点,并详细讲解数据分类汇总知识点,让学生通过具体操作来更好把握知识点,提高教学效果; (2)创设矛盾情境,开发思维。从某种意义上说,争辩也是创新学习的一种,只有对问题有了争辩,认识到问题的矛盾处,才能发散思维、创新思维。而且在矛盾、争辩情境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的空间,进而在相互探讨、相互评价中,创新思维,培养合作精神。如在讲解“计算机硬件知识”的时候,笔者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想买一台电脑,是不是应该买配置最好的呢?”对此,多数学生都表示“应该买配置最好的”;这时,笔者又顺势提出,“但是,根据摩尔定律可知,伴随科技的迅猛发展,商品性能只会越来越好,而价格也会越来越便宜。 3革新考试办法,科学评价学生能力 因职业教育特殊性,对中职毕业生来说,只有那些动手操作能力强、专业技能到位,方能适应岗位需求。对此,在创新教育理念引导下,除了对教学手段加以改进之外,还需对课程考核办法加以革新。如在考试中,加大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考评,在试题选择上,需尽量迎合生活实际,具体结合就业岗位需求,设计一些真实案例来考察学生的专业能力;同时,对学生综合能力加以评价,适当增加一些用人单位所提供的项目实战,在每个环节设计与之相适应的考核项目,并要求学生在最后环节上交一份综合项目设计,以此来综合考察学生的能力。如对网页制作类课程,在考核过程中,笔者就具体结合企业需求,要求学生借助所学的Dreamweaver软件、photoshop软件与flash等软件来展开自主创新,并要求学生在网页制作中,充分借助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最大限度搜集所需创作素材。通过这样一种考察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创作欲望,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使之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且综合考试中,让学生综合利用多个软件来进行创作,也可使学生的计算机专业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 4结语 总而言之,紧随时代与素质教育发展需求,在中职计算机教学实践中,教师需主动形成创新教育理念,并将其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积极创设有效教学情境,革新考评方法,以此来逐步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之更好迎合社会对中职人才的需求。 作者:徐杰 单位:江阴中等专业学校 中职计算机教学论文:中职计算机教学分组协作式学习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已经逐渐渗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计算机技术对人类的社会生活和进步有着巨大的作用。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教育教学制度的改革,我国的教育教学水平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实施,对计算机技术的教学也提出了越来越多的标准和更高的要求,要想更好的提高中职教学的发展就需要改变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式和内容,分组协作式学习相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更多的优势,本文将对分组协作式教学进行简单的介绍再提出一些应用的方法促进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分组写作;概念;应用方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普及,计算机技术对人类社会的作用越来越大,人们对计算机的依赖也越来越大,当代生活处处都有计算机技术的参与。中职学生学习和掌握计算机技术能够提升自身的能力还能够更好的适应职业的需要,提高职业竞争优势,具备计算机技术的人才已经成为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素之一,中职计算机技术显得更加重要,教学方法的应用也至关重要。在中职教育中使用分组协作方式学习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1.分组式学习的概念 分组式学习就是通过将学生进行分组以团队或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分组协作是一种组织方法和管理手段。教师先通过对学生成绩和性格的一定了解之后再进行合理的分组,分组是协作式学习的基础是个架构,学生之间能够团结协作的学习是这个方法的精髓。协作式学习就是要同学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帮助,教师要想办法将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提升探索与发现计算机技术的意识,在提高他们内部之间的协作意识的同时也要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小组之间建立一种合理的竞争机制,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这也更加适合中职学生的发展。通过对学生的整体进行分组,让他们每一个人都与自己小组的人团结、合作,共同实现学习目标,分组协作式学习还能够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在任何的教学中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其中充当着引导者的角色。分组协作式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平等性和发展性,这种教学方式更加具有自发性、合作性、高效性、交互性等特点能够更好的促进中职学生的发展,提升各方面的能力。 2.分组协作式学习的应用 2.1分组 分组是分组协作式的基础,学生分组学习效率的高低基本由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的质量决定的,教师最重要的就是要对学生的基本成绩和学习能力和对计算机技术的兴趣程度以及个人的性格要有大致的了解,进而考虑哪些学生适合分配在一块,哪些人不适合分在一起。这样才能提高分组学习的效率。教师要考虑将整个班级的学生大致分配成几组,每一组多少人,学生数量要合理。太少了,学生分组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讨论时没人发言,太多了,学生就容易聊天也不便于管理。所以要分成合理的人数,4到6人较为合适的,不多也不少便与管理。将计算机技术成绩较为优秀的和较差的合理分配在一个组中再分配一些成绩中等的或者对计算机技术有较大兴趣的。将一些在课堂中较为积极的人、性格较为开朗的能够活跃课堂气氛的和性格较为内向的分配在一起,互相带动弥补这样才能够形成同学间的相互协作和配合,之后还要选择一位学生担任小组的组长,组长必须是自身的计算机技术理论知识和操作都较为优秀的学生,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带领大家学习,为组员解决问题。另外还需要有较强的管理和协调能力,给组员分配适当的任务,协调组员之间的关系。采用以上方法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行分组才能够得到最佳的分组效果,提高计算机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 2.2制定小组目标和任务 分组之后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要依据整体情况制定小组学习的任务和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充实不至于将分组协作式学习落于形式。教师还可以鼓励小组之间进行一些竞争,给予他们一些适当的奖励,组与组之间形成了竞争关系能够有效提升组员之间的竞争意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相比于传统的学生自顾自学有很大的优越性,对于学生与老师来说在学习中都能够更加轻松有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3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中职计算机教室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给小组制订了学习任务之后就要给予他们适当的空间,既不能不管不顾也不能干涉太多,教师需要在课堂中加强巡视,当学生在学习和操作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是及时的给予指导。在给小组安排问题时最好也按照分组的情况来安排,如果一个小组成员的成绩都较好就可以安排一些难度较高的问题,如果有较差的学生就安排较简单点的问题,尽量保持一个相对难度的平衡,这样成绩好的组不会因为题目太简单而散失讨论的兴趣和耐心。成绩较差的也不会因为太难而散失解题的信心。在题目完成之后就是要对小组进行考核,查看每个完成的情况,如果学生对一些问题没有弄清楚,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提问,教师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重点、详细的讲解和示范,这样才能够确保计算机课的课堂效果达到最佳。当出现一些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成绩下滑现象时教师要及时发现和关心了解。可以通过组长了解该学生的近期学习情况再与学生进行交流,找出原因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同时也要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 2.4教师要根据自身的教学内容安排教学任务 再对小组安排课堂任务时教师要先对整个学期的教学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制定教学任务,安排给小组的任务既要符合小组的实际情况也要依据自己的教学任务。教师在讲授一部分教学内容时都需要先将这部分教学内容科学的分解成若干份,小组可以根据教师的讲解进行自身的实践或者对下一课题进行预习,在面对问题时小组之间要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在解决问题时确保每个同学都有任务,在完成之后确保每位同学都已经明白。分组协作式有着众多的优越性,在教学实践中也较为常用,但是并没有真正发挥出最佳的效果。加强在中职院校中进行这样的教学方法形成系统化、科学化、可考核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提高教师的课堂效率也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职业技能需求,这对中职学生尤为重要。 作者:孔繁杰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煤炭工业技术学校 中职计算机教学论文:合作学习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中职教育在我国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了大力的提倡,合作学习的观念也慢慢的引入到我国现代的教育体系中来,中职等职业教育的体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体系发展的日益完善,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学生的学习能力,交流能力等,学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1、合作学习在中职计算机教育中的应用具有重大意义 在组织内部以相互依赖、沟通以及合作达到他们共同目的的学习方式就是合作学习。为提高教学的效率与质量,现代的中职教育以合作学习为基础,拥有重大的现实效果。 1.1有利于学生提高对计算机应用的兴趣 学生的学习方法以原来的被动转化为现在的主动接受学习的状态,不再过分的依赖老师的要求,取得了更好的学习效果,提高自身的创新自主能力,最终实现提高自身的综合成绩的目的,这些最终归结于合作学习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1.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观念、集体意识 水涨船高,只要学生的集体意识提高,互相团结,才可以共同提高,共同发展。分组学习这个是合作学习方法中的典型例子,它有异于我国的传统教育习惯,提高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从而实现他们的优势互补,取长补短的效果。实现他们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拥有好的计算机技能,适应不断信息化的社会现状,与社会接轨。 2、合作学习在中职计算机教育的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2.1合作学习的优势无法在计算机全部教学中得以发挥 计算机的教学大多以计算机基础应用为开端,它具有简易性、基础性的特点,难度比较低,无法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另一方面,教学中难度较高的阶段,如合作学习中的小组学习就很难完成自身小组的任务,也无法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因此,教师们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认真筛选自己的教学内容,正确运用自己的教学方法。 2.2合作学习的典例分组不合理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 学生的综合素质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分组不得当,会严重影响合作学习在中职计算机教育中得优势充分发挥。合理的划分小组,可以严重的影响学生的专业计算机技能的掌握,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等。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大对学生学习分组的关注。 3、合作学习在中职计算机教育中应用问题的解决方法 3.1以学生为本,是合作学习的教育理念之一 学生是合作学习得以发展的根本,教师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教学核心,让学生得到合适的分组,让学生在计算机学习的过程中充分的发挥他们的优点,例如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克服学习中得问题。 3.2合作学习需要学校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校是学生得以发展的主要地方,良好的学校学习环境,不仅可以促进中职教育水平的整体的提高,同时也会提高学生计算机技能的提高,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生提高自身技能的基础,合作学习也不例外,同时也需要良好的学习环境。 3.3教师在中职计算机教育中应该有正确的教学方法 正确的教育教学方法是合作学习在中职计算机教育中应用的基础。首先,选好适当的计算机教育内容。具有操作性的计算机课程,是体现合作学习教育方法优势的很好的平台,教学内容过于简单或过于困难,都不利于合作学习优势的充分发挥,因此,教师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至关重要。其次,教师要给学生选择合适的合作学习任务,合适的学习任务是学生合作学习的关键。教师要把握学习任务的难以程度,充分提高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研究学习效率,提高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研究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最后,教师教学过程中要适当的采用奖励制度。教师要时刻关注着学生的学习动态,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在研究学习计算机技能过程中的困难,同时采用奖励制度,肯定学生小组的学习研究成果,给予他们一定的鼓励与奖励,从而提高他们对计算机学习的动力,也促进合作学习在中职计算机教育中得更广泛的应用。 4、总结 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发展速度,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表现之一。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国家加大了对中职教育的关注。作为信息化社会的中国,计算机教育至关重要,培养与现代信息化社会接轨的专业人才的任务异常艰巨。而合作学习在中职计算机教育中得应用,大大的促进了中职计算机教育的迅猛发展,为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做出巨大的贡献。当然,现代的合作学习在中职计算机教育中得应用依然存在着大大小小的问题,它仍需我们去探讨分析研究。 作者:刘莹 单位:鲁中高级技工学校 中职计算机教学论文: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微课的应用 摘要:目前,中职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相对较多,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引入微课教学模式,有利于增加师生互动,促进学生把握自身学习情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讲授者,更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教练。但随着微课的引入,中职计算机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主要分析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微课的应用,希望能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教学;微课;实际应用 近年来,我国信息化的发展日新月异,导致外在环境的不断变化,使得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方式也在不断更新,微课是极富数字化学习的一种资源,它具有微小、便捷等众多优势,在获取知识方面可提供给学习者更多便利,基本上能够满足学习者在学习方面的需求,可以说它对教、学产生着强烈的积极影响。 一、微课教学的概念和特点 (一)微课教学的概念 随着教学体系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微课教学模式异军突起,逐渐在各个阶段教学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它的载体为教学视频,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并优化教学内容,再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呈现教学内容,最后将教学重难点和易错点在视频中解决。微课教学以微型化教学为显著特点,即教学视频时间较短,通常为7min左右每节课。尽管微课教学时间不长,却是教学内容的精华,一般是以视频化解教学易错点或难点。且微课教学模式下,教师讲课方式选择余地更大,教学形式可随时进行改变,有利于教师讲解重点内容。同时应用微课教学对传统教学理念的改变,促进教师正确认识微课作用,更新教师教学观念极为关键。 (二)微课教学的特点 微课的特征包括:微时间,即时间短,通常在5~8min左右,最长不超过10min,有利于学习者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微内容,即从极小的立足点选材,每个视频仅限于单一知识点讲解,且集中于教学易错点和重难点,选材新颖讲解清晰,学习者学习起来更轻松;主题情节相对清晰和完整,俗话说“麻雀虽小肝胆俱全”,微课并非多节课的混合体,所以它的主题、目标以及体例更具体、明确、完整,基本上包括正常课所必须具备的环节,包括目标、策略、评价等各方面。 二、微课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职计算机传统教学模式以说教为主,绝大部分教学时间都用在计算机知识讲解上,使得课堂教学内容无趣乏味,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降低。而这种教学形式不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反而以教师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微课教学的内容却以视频为主,主要依附于多媒体实现网络化教学。微课教学以相关教学视频具体化枯燥乏味的计算机理论知识,更能规避计算机教学中的难点问题。而微课教学利用教学视频有效融合和浓缩了相关教学重点内容,既有利于体现课堂重点,也有利于学生掌握。针对教学形式来说,微课教学模式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可直接在网络上讨论相关问题,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促进其学习兴趣提高。所以就整体而言,中职计算机应用微课教学在提高和丰富课堂教学质量与内容的同时,又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二)改变教学的观念 虽然近年来教改在不断深入,但仍然避免不了传统教学观念。中职计算机传统教学观念与普通教学形式并无差异,教师仅重视详尽地讲解计算机知识,以学生最终掌握计算机相关操作知识并能够操作为最终教学目标。其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性以及主体地位,严重制约着中职计算机教学质量的提升。微课教学则以网络视频教学为主,教师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讲解教学内容,学生也需要在网络课堂中针对疑难问题与教师和同学间展开相应的讨论即可。可见微课教学不仅能使得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提高,也能体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即微课教学是传统教学观念转变为互动式、自主式教学观念的实现途径。 (三)师生间互动增多 中职计算机相关课程设计中要求学生完成的活动和作业占大部分。但学生学习进度差异较大,小组活动难度较为凸显。而引入微课教学,学生可根据自身学习进度展开小组学习,且能够获得较好的成绩。“互联网+”时代更加严格的要求着个体间相互协作的能力,传统学习则以个体竞争为主,合作学习却将整个班级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也就使得个体竞争朝组间竞争转变。教学实践中要实现对学生集体观念的培养,就必须使其通力合作解决问题。微课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间相互促进,互补长短,通过彼此间的相互合作,也有利于其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组织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四)教师从讲授者转变为“学习教练” 人们对于微课的认识多限于视频教学。而直面互动的学习,教师从讲解传授知识技术的内容呈现者,向更深层次的设计指导和学习教练的转变,却是微课最具有现实意义的价值。在师生互动教学模式下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学习。中职计算机教师只有制作精致的微课,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实现知识传授者的转变,进而面对面的与学生进行交流,给予其针对性指导意见,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不妨利用任务驱动法,要求学生以任务为中心开展学习,将完成任务视作学习目标的实现,势必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微课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一)微课的设计 精心设计微课必须做到三各方面:①新颖性,既要新又要快,建议最佳为教学重难点和易错点。以《Flash动画设计》为例,学生普遍认为遮罩或引导层动画等为教学难点,教师便可以此设计微课,以帮助学生在课后反复进行观看,更加深刻地理解教学难点,最终实现化难为易。②既然微课也是课,就必须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对微课的观看学到知识,达到某种预定的目标。所以,教师在微课设计时必须要全面掌握教材,以学生认知情况和课标要求为依据,对脚本进行合理的组织撰写。③注意创新,微课的授课时间相对较短,要使得学生对微课内容产生兴趣,并将其记牢,创新教学模式及手段至关重要,为此,教师应积极摸索与学生心理相符合的教学方法,然后应用到微课设计之中。 (二)微课的制作 以《Flash遮罩层动画制作》教学为例,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①选择主题。在Flash动画教学中遮罩层动画是教学重难点,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很难有效掌握这一内容,故而该主题的代表性极强。②合理设定目标。以教学大纲要求和学生学习情况为依据,设定教学目标掌握并理解制作遮罩动画的基本步骤和原理。③制作内容。首先体现微课主题及相关知识点,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接着由浅入深地讲解知识点,对整个操作过程进行演示,包括图层图形的设置和绘制,以及难点部分遮罩层的设置等相关内容,大致用到4分钟左右,最后回顾梳理知识点。④制作工具。制作微课并不深奥,只要教师合理利用身边一切制作工具都能实现微课视频制作。通常PPT、照摄像机和计算机等均可用来制作微课,教师完全可以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进行选择。 (三)微课与常规课的融合 微课教学能够促进课堂教学氛围活跃,使得学生产生浓烈的学习兴趣,因此有必要结合微课教学和传统教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主动将微课教学内容加入相关教学内容中,促进传统课程实现微课化。这种相互结合教学的形式有利于具体化枯燥乏味的传统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有效结合常规课程和微课教学,是解决传统教学难点的关键途径。 (四)微课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中职计算机教学最重要的就是实践教学,学生要具备良好的上机操作能力,才是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最终目的。微课教学结合实践教学是其教学质量提高的主要途径。教师要利用微课讲解计算机上机操作知识,以视频形式展示具体流程,让学生在整体上认识上机操作。同时利用微课教学形式进行角色演练,对学生操作流程利用相关网络化中心进行实时监控,以便能发现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面临的代表性问题,而教师只需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讲解即可。这种相互结合的教学形式,更能促进学生之间互相合作,使得其团队合作能力进一步提高。 四、结束语 教学视频是微课教学的主要载体,也就是说课堂教学视频是开展微课教学的核心,教师既要转变自身角色,但又不能完全脱离教学,即必须实时参与其中。更需要进一步提升微课资源,整合微课内容建立相应的微课课程群,才能保证微课的深广度,增强微课教学品质,使教师专业成长需求得以满足。 作者:龚磊 单位:四川省蚕丝学校
实体经济论文:美国金融海啸的实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失调 【摘要】本文从美国 金融 海啸的形成过程进行分析,认为这场金融海啸的实质是虚拟 经济 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失调,最后探讨了金融海啸对金融工具及其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 【关键词】金融海啸;金融工具;虚拟经济;实体经济 一、美国金融海啸的形成与实质 美国当前的金融海啸,始于2006年出现、2007年2月首次披露的次级贷款危机。次贷危机的产生,是由于疯狂追求高额利润的资本主义的痼疾,在监管缺位的情况下无限制地运用杠杆化,资产证券化过度,衍生金融工具过分膨胀,最终致使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失调,这是此场金融海啸的实质。 美国的多数居民一贯超前消费、寅吃卯粮。因此在美国,向银行抵押贷款、 贷款买房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不过,原本只有收入可观且稳定的居民才可以贷款,但10年前,美国房市一片大好,在正常的房贷得到满足以后,投资银行及金融机构为了增加利息收入,扩大消费群体,又再次降低贷款的条件,扩大贷款的范围,向信用等级达不到标准和收入不稳定的一族发放抵押贷款。为使次级贷款者有能力还款,推出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包括零首付、利率优惠(前期固定利率,后期浮动利率或是提供一定的低利率优惠期)等。贷款公司成功开拓了次级贷款市场,但因为次贷风险较高,于是找来投行(高盛、摩根、雷曼兄弟等)分担风险。在格林斯潘主持美联储期间,一再降息,致使房贷资金充裕,购房需求愈增,房价上涨,房地产升值。持有房产者对其房产增值部分,再次申请增加抵押贷款,这部分涨价增值抵押贷款的风险较大,信用等级低,与之相对称,金融机构也就提高它的风险收益的预期,提高它的利息率。其利率曾高达10%—12%,比普通抵押贷款利率高一倍。投资银行及金融机构为了增加、扩充它的资金来源,运用杠杆化的原理,再引入资产证券化,运用新产品债务抵押债券(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cdo),其本质就是债券,通过发行和销售cdo债券,让债券的持有人来分担房屋贷款的风险。由于cdo是以次级贷款为基础的,风险较高,很多投资者不敢问津,于是将cdo分成优先cdo与普通cdo。发生债务危机时,优先cdo享有优先求偿权,因此相对于普通cdo而言,优先cdo风险较小,很快得到市场认可。普通cdo则风险更大,主要销售给偏好风险的对冲基金。2001年末,美国的房地产一路飙升,短短几年就翻了一倍多,使得以次贷为基础的优先cdo与普通cdo均市场红火,对冲基金除按照协议从投行处购买普通cdo,更将普通cdo抵押给银行,获得更多的资金,加大普通cdo的购买力度。而投行为了分得利益,又从对冲基金处回购普通cdo,同时投行开发出信用违约交换(credit default swap,cds),即在cdo中取出部分资金到保险公司投保,让保险公司分担风险,提高cdo的信用评级,将次贷的资本链进一步拉长,也使得风险级数进一步提高。 由于房价仍高涨,cds市场销量可观。华尔街在cds的基础上又开发出一种新型基金,专门投资买入cds的基金。 只是将基金资本分为不同的切片,其中一个部分作为support tranche,即在亏损时先由support tranche进行垫付,不足时才由其他切片依次支付。support tranche其本质是一种保证金。新型基金大卖,各种养老基金、 教育 基金、理财产品,甚至其他国家的银行也纷纷买入。新型基金大量增发,但保证金support tranche并没有增加,导致基金的抗风险能力大为下降。从次贷到cdo,再到优先cdo、普通cdo、cds、新型基金,这一系列的衍生品的创新过程,华尔街不是在遵循贷款证券化最初的分散风险的目的,而是在一味地追求高额利润。 这些抵押贷款,还有股票、债券、金融期货、金融期权及其他金融衍生工具等等,他们都是实体经济的“纸质复印件”,称之为虚拟资本,他们的运行形成了大大超过实体经济的虚拟经济。以2006年的估计数据为例,美国2006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3万亿美元,而市场上流通的股票、债券、期权、期货等的价格总额估计为400万亿美元,也就是说,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的30倍,虚拟的繁荣令人眼花缭乱。统计资料显示,1994—2007年,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水平大幅提高。美国抵押市场全部抵押贷款的证券化率由1994年的55.8%提高至2007年的74.2%,而所有次级抵押贷款的证券化率则由1994年的31.6%大幅提高到了2007年的92.8%。据美联储统计,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mbs)规模从2000年的3.0万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5.83万亿美元。据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的《次贷危机报告》,美国住房抵押贷款余额从2000年的4.8万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9.8万亿美元,年增13%,形成了庞大的住房抵押贷款。其中,次级贷款2003年4 000亿美元,2004年突破1万亿美元,2005年增加到14 000亿美元;次级抵押贷款比例从1993年开始起步 发展 到2005年的20%。在高度证券化的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上,次级抵押贷款的呆账和坏账,恶化了庞大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mbs)的资产池,增加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mbs)收益的不确定性。抵押品赎回权的丧失率(delinquencies)在2005—2007年短短两年时间内激增50%。 这样连续不断自我膨胀的虚拟资本总有一天要达到充分饱和的状态,泡沫太大终究会破裂的,金融资本的链条也就会断裂。诸如由房产供给逐渐扭转大于需求,房价下跌,房产及二手房卖不出去。房产抵押贷款中原先凭房产上涨增值而增加的贷款,就会难以继续还贷。这种情况逐渐多起来,使信心不足,房地产资本链就会断裂。 美国最大的金融信贷机构是“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房利美(federal national mortgage association,fanny mae)是在1938年根据美国国会颁布的法令成立的;房地美(federal home loan mortgage corporation, freddie mac)是1970年成立的竞争机构。他们只收购二级抵押贷款市场上的房贷资产(信贷凭证),然后以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将取得的房贷资产打包向投资人出售。他们虽然不直接提供房贷,但提升了信贷市场的流通性,使美国中低收入的家庭得到房贷。从1994年到2006年,次级房贷使900万户的家庭拥有自己的住房,房屋拥有率从64%上升到69%;从2002年到2005年美国房价以每年10%的升幅一路上涨,2005年上升达17%,累计涨幅超过50%,更加刺激了次级房贷市场的大发展。2005年达到6 250亿美元,比较2001年扩大了5倍,到2006年,美国次级房贷高达12 210亿美元。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繁荣,使参与房贷的金融机构收益丰厚。在经营过程中,不断运用金融衍生工具创新,增加信贷资源,也被社会所推崇。 必须指出的是,次贷市场及相关衍生品市场等虚拟经济的繁荣是以实体经济房地产的价格上涨为基石的。但是,自2005年以来,美联储由于对通货膨胀的担忧,连续17次提升基准利率,从1%到5.25%。风光了整整5年的美国房地产终于从峰顶摔下,2006、2007年跌跌不休,城市房价跌幅高达17%,最小也有11%。次级房贷的还款额因利率上调而逐步增加,低收入的不能偿还贷款的家庭大增,至2007年6—8月形成冲击市场的次级房贷危机。至2008年,比尔斯登破产、雷曼兄弟公司也被迫破产,房利美和房地美被美国政府收购,美林也被美国银行收购,扩展为2008年的金融海啸。 二、 金融 海啸对金融工具及其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分析 美国的金融海啸及次贷危机是金融衍生工具闯的祸吗?这样提问题和看问题是值得再度思考的。因为这种认识,不利于我国的 经济 发展 ,不利于我国的金融创新。金融工具以及金融衍生产品,他们只是一种工具,其性质是中性的。任何工具,特别是有效工具,都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用来为人民造福,也可以用来闯祸。诸如在房价上涨阶段,可用来集中资本,让众多中小收入者凭所购房产作抵押取得房贷,拥有住房,繁荣房地产市场,其功不可没;但是在房价下跌阶段,那些凭房价上涨、房产增值取得房贷从而套现者,以及没有提供收入证明而取得房贷者,则成为房贷市场资本链的薄脆环,有断裂爆破引发危机的可能。又如,金融期货,可以用来套期保值,对冲风险,又回避风险;也可以用来投机,追求高风险的高收益,引发高亏赔。这是违规操作追求高收益的贪婪造成的,是信贷缺少应有监管和风险管理不到位所致。在金融资本市场上,如果监管缺位或监管不力,正常的经营者也会流入投机者流。凭房价上涨增值发放贷款,是种没有实际抵押品的抵押贷款;没有收入证明发放抵押贷款,是将抵押贷款变成了没有信用的信用贷款。滥发信贷,就会使房贷市场的泡沫膨胀,其膨胀倍数大大脱离实体经济,增大了泡沫爆破引发危机的风险。 次贷危机发生后,众多学者、政界和 企业 界资深人士,特别是一些损失惨重的金融机构对按市价调整的 会计 准则发起猛烈抨击,纷纷指责金融机构实行的公允价值计量会计是引发此次危机的罪魁祸首。美国及欧盟在金融海啸的冲击中,一些银行家抱怨由于会计准则规定衍生工具要以公允价值即按照市场价格计量,严重低估了金融机构的资产价值,加剧了金融危机。美国国会2008年10月3日通过的美国政府救市方案中授权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暂停公允价值计量;10月15日欧盟正式决定第三季度起金融机构停止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准则,改用成本估值计量。10月13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宣布对国际会计准则作出紧急修改,允许金融机构对一些以前必须以公允价值或当前市场价值入账的金融资产“重新分类”。 其实,公允价值计量只是个会计技术问题,与金融危机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而且,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达到客观、透明、真实的高质量要求。改用成本计量也不能降低实际亏赔,只是账面和报表上好看一点而已,并不能解决价格下跌的问题,也不能改变危机的本质。首先,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更符合资产与负债的定义。例如,资产是指由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由于资产必须预期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而预期的经济利益或未来现金流量不可能以 历史 成本方式进行计量, 而只能以公允价值模式进行计量,这是符合逻辑的。 因此,运用公允价值模式对企业的资产进行计量更合乎资产定义。同理,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由于负债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因此以未来流出企业的经济利益的现值计量负债,也合乎负债的定义。其次,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会计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会计核算的前提之一物价稳定这一假设难以成立。尤其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价值随时间和市场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幅度也越来越大,历史成本信息的相关性逐渐降低,其决策有用性也大打折扣。公允价值计量能合理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从而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能较准确地披露企业获得的现金流量,更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资产运营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面向未来的公允价值要比过去的历史信息更有用于决策,从而使会计报表的使用者能更好地获知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帮助其作出理性的决策。因此,按公允价值计量能为企业管理人员、债权人、投资者的经营、决策提供更为有用的信息。 实体经济论文:中国金融要坚持为实体经济服务 众所周知,2008年美国金融创新的滥用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大海啸,不仅中断了世界经济在失衡结构中的增长势头,而且也让缺乏抗周期调整能力的南欧产业和支撑其高福利水平的财政赤字平衡都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尤其是今天由此造成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正在迅速影响到欧元区整体的经济活力及其银行业的稳健性,从而会进一步损害到长期以来由美元与欧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虽然,四年来为了修复金融危机给美国金融体系的借贷双方所造成的资不抵债的巨大压力,美联储不惜余力地大搞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取得了经济缓慢复苏的效果,但是,美国今天高失业率状态下的经济复苏,不但不给中国经济缓解外部的压力,而且还在以更加频繁的制造中美贸易摩擦的保护主义方式来遏制中国的出口,以实现大选之年奥巴马提出的、能够给美国本土带来就业曙光的“再工业化”目标。 另一方面,这些年来由于中国和其他崛起的新兴市场国家都陆续加入到了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分工体系中,从而依靠美元与欧元所提供的巨大流动性,渐渐确立了本国对外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发展模式。而如今欧美经济需求的深度疲软和美元与欧元币值及其流动性的巨大波动,却给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一、 应对错综复杂的形势金融改革刻不容缓 面对这样错综复杂的世界经济的动荡格局,我们一定要清醒地梳理清楚三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对症下药。否则,盲目行事,不仅事倍功半,而且事与愿违,得不偿失。 首先是结构性的矛盾。集中体现在全球化红利、资源红利、和人口红利开始出现程度不同的单边衰竭趋势时,中国现有产业结构和制度安排下的外需主导增长方式是否会面临巨大的阻力?而跳过客观的发展阶段和无视禀赋约束下的比较优势原理来推进企业自律地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是否能如愿以偿? 其次是周期性的矛盾。集中体现在实体经济部门企业利润下滑,融资困难,投资意愿不足;而在虚拟经济部门却出现流动性泛滥,价格扭曲,投机行为加剧的现象。虽然这里提到的流动性泛滥是前期泡沫经济膨胀和事后政府大规模救市所产生的后遗症,但是,脱离经济基本面支撑却被大量“激活”的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今天一起绕开了正在不断“去库存”和“去杠杆化”的实体经济部门,而奔向稀缺的全球资源市场,或去波动的国际金融市场与脆弱的新兴市场寻求短期套利的机会,这种投机现象给各国生产部门的复苏造成了成本上升和销售环境恶化的不良后果。尤其作为世界制造大国的中国,更是出现了让宏观调控政策左右为难的“钱流”和“钱荒”并存的状况。 最后是外部性的矛盾。由于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各国消费、投资、贸易和政府支出之间的“相互平衡机制”被打破,于是针对自己不同性质的经济结构失衡所带来的尖锐的矛盾,各国政府都采取了程度不同的救市干预政策,甚至很多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的货币救市政策给发展中国家造成的负面影响要远远大于拥有货币主导权的发达国家。而且,欧美发达国家更是利用他们在国际金融和世界经济舞台中的“话语权”,而不顾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发展阶段对现有 “一刀切”的平衡调整思路的消化能力,一味强化国内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和国外利己性的市场开放要求,以达到缓解他们结构调整所带来的财政压力和经济硬着陆风险上升的效果。这种只站在自己国家利益至上的立场上所推进的缺乏“共赢”的国际政策协调方式,确实增添了世界经济利益不断分化的复杂性,给中国带来了不可低估的挑战。最突出的问题莫过于来自于大宗商品市场的输入型通胀与通缩压力,以及海外游资短进短出所产生的外汇占款的大幅波动,从而导致既要保持币值和价格稳定又要确保经济增长和就业目标的我国货币政策等宏观调控措施的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认识到全球“失衡发展”的格局一旦破裂,上述各种矛盾的叠加效应就会接踵而来,从而不能抱有幻想,而是应该抓紧时间,抓住机遇,从制度改革着手去打造市场活力,化解矛盾,消除矛盾。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发展规律,选好调整时机,谋求共赢的国际合作方式。 二、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就是未来金融改革的切入点 中国金融的发展从规模和结构上看今非昔比,随着改革开放30年所创造的丰硕成果的日益积累和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体系产生的不对称冲击,中国银 业的资产规模和股市的市值水平等,和中国经济的生产总值一起都跃居到了世界的前列。尤其是中国加入wto融入到了全球化体系之后,大量为了分享中国全球化红利的外资金融机构都纷纷汇聚到上海,从而进一步提升了上海金融中心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影响力。 但是,尽管如此,和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定位一样,我们创造高附加价值的金融服务能力和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人家发生危机是金融创新滥用过度造成的后果,我们受到牵连是金融创新不足惹上的麻烦。佐证这一判断我们可以拿出很多具体的案例加以说明,比如,在国有股份制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的发展模式中,对长期以来一直靠垄断的息差盈利方式和在过度的行政监管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中国银行业而言,普遍缺乏金融创新的动力来提升金融服务的附加价值。于是,金融服务的缺位也造就了民间金融的发展空间,但是一直以来这片土壤没有很好的规范、引导、培育乃至必要的保护,所以它表现出来的脆弱性是最直接的,一点儿经不起外部冲击的考验。今天,有相当一批“新派金融家”,在不同程度上“痴迷”上了“以钱养钱”的金钱游戏,并没有花精力去打造一批具有发展潜力、代表中国未来竞争力的中小企业群体和为新农村发展的农民企业家团队。当然还有社保基金的空帐问题,商业保险的信誉问题等等都在不同的角度折射出中国金融“软实力”严重匮乏的问题!它具体表在六大方面: 一是金融资产价格扭曲。比如,中国目前以利率和汇率为代表的核心金融资产价格还没有完全市场化,再加上市场分割问题又并行存在,最为典型的就是中国的债券市场,银行间债券、国债和企业债等市场还没有整合在一起,无法为利率的合理水平提供有效的市场依据(收益率曲线)。这就会进一步严重影响到其他各种金融服务中合理的价格水平的发现和制定,从而使得很多金融服务的收费价格存在严重不合理的现象。另外,若在这种扭曲的价格体系下完全开放中国的金融市场,那么,在目前欧美货币宽松的环境下,就非常有可能会造成这些国家的金融机构,利用少量的自有资本和大额度的金融杠杆来华进行无风险的价格套利,从而有可能轻而易举地夺走中国大众长年辛苦积攒的储蓄(很多金融危机发生的新兴市场国家,就是没有顶住来自于投机机构所在国家的政府要求市场开放的压力,在没有充分完成其价格体系改革情况下,贸然开放了自己脆弱的金融市场,结果引火烧身,惹来民族的灾难)。 二是市场流动性不足。虽然股市的市值规模名列世界前茅,但是投资者换手率极高,价格波动非常明显,无法形成价值投资的格局,这就使得二级市场无法向一级市场传递融资条件的正确信号,从而也催生了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财富分配的极端不公平的格局。尤其是当经济周期下行的时候,这种矛盾就更为突出,于是很容易出现别人股市下行调整的时候,我们会跌得更惨,而别人股价反弹的时候,我们却还在为市场流动性不足而苦恼,刚拉起的股价片刻就被无情打下。当然,有人认为这种情况是因为中国投资者避险情绪远远高于发达国家所致,而进一步的原因就是在目前的发展阶段,中国大众财富的实力没有他们那么雄厚,所以很容易过度反应。 三是风险分散能力不强。无论是违约风险还是流动性风险,无论是市场风险还是操作风险等,我们的管理方式比较单一:银行体系凭借抵押和自身流动性准备来应付可能遇到的各种麻烦,而市场体系基本上由投资者自身来承担全部的风险(即使基金出现账面上“损失”也会通过信息不对称的保护伞来转移实际利润和靠垄断的服务费征收来把损失转嫁给弱势的大众股民)。这两种传统的“顺周期”风险管理模式都可能造成信贷过度和信贷不足的问题。比如,对(以实物或政府信用为靠山的)抵押实力雄厚的国有大企业,进行过度的放款,而对有着良好的投资机会却没有足够抵押能力的中小企业出现惜贷的行为。事实上,日本泡沫经济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一旦系统性风险爆发,那么所有的抵押品瞬间就会失去变现的能力。美国次贷危机中唯一值得我们借鉴经验的地方就是他们“逆周期”的风险分散意识:在市场繁荣的大好时机进行资产证券化,起到了很好的分散风险的作用。 四是信息披露不充分。内幕交易,粉饰报表,错误引导等都是中国资本市场的顽疾。在这方面要通过“事前”的机制设计尽量杜绝利用“信息不对称”盈利的一切漏洞,而在“事后”要对可疑的现象 ,彻底追查,严厉打击。另外,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常常是阻碍中小企业融资的最大因素,由于他们抵押能力不足,加上在它们又处在产业链的末端,准入门槛低,竞争十分残酷,盈利能力就十分有限,所以,缓解违约风险就全靠银行自己去加大对客户事前的信息管理和事后的资金跟踪,这样就使得银行信息生产的成本大大增加,从而挤压了他们相对于大企业而言本来就微薄的利润。于是,这批群体融资难的问题就很自然在中国这样银行主导的国家中发生了。 五是公司治理机制缺位。今天无论是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步伐,还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无论是强化金融业高管薪酬体系的改革,还是坚定不移地引入股市的退市机制等,都让大家越来越意识到引入竞争机制和对金融机构奖惩分明的制度安排,对改善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提高企业的业绩表现有着多么重要的促进作用。农村金融之所以发展不快,除了盈利模式严重受到抵押能力不足的阻碍以外,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现代金融机构的管理模式还没有得到充分确立。其中,作为激励机制的政府扶持力度还需要有很大的提升。 六是价值创造的取向有偏。如果金融服务不能为实体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那么投资者的价值创造就是一种“零和博弈”。而且,最终财富要么会集中到在不公平竞争的市场中获胜的少数人手里,要么就会因为不愿意介入这种投机行为充斥的市场而被迫温存在没有效率的银行体系,从而使得实体经济的平均融资成本大为上升。当然,中国股民习惯跟随“政策市”来抓住资本利得的短期上升机会,也改变不了中国资本市场价值创造能力长期不足的现状。所以,引进价值投资的专业化金融机构和完善中国金融体系的制度建设以及打造各类创新产品以满足由此产生的对各种高端金融服务需求,才是中国金融发展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必由之路。只有企业做强了,金融服务取向明确了,那么,大家才能真正致富。而且,那个时候投资盈利模式的选择对绩效的影响已经变得微不足道了。 三、 金融改革方案的选择要继续立足服务于实体经济 未来上海金融的发展一定首先要重视价值创造的取向,即要为创新驱动(提高附加价值)和转型发展(降低对外依存度)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也要充分认识到金融改革必须依靠国家一盘棋推动的重要性,稳中求进。要把国家引领的对现有金融体系所进行的“优化调整”的“存量改革”和上海自发的利用 “先行先试”的制度红利所推进的“市场创新”的“增量改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率先打造出一个依靠“要素服务软实力”创造高端价值的全新增长模式,努力改变上海长期以来依赖“商品制造硬实力”进行同质化竞争的不利格局。 我曾在去年5月10日在《解放日报》的思想版上,较为详细地比较了“商品制造大国”和“金融创新大国”之间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模式,解释了为何东亚国家在充分放开金融管制、满足金融现代化发展所需要的“要素价格自由波动”的时候,却失去了过去商品制造中依赖“要素价格保持稳定”所带来的“性价比”竞争优势——从而导致这些国家不仅出现了制造产业空心化的倒退现象。鉴于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我也强调了中国金融改革要充分重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探索多元化改革道路和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重要性。为此,我提出了上海金融改革与金融发展未来所需要“做实”的七种金融服务方式,具体内容如下: 其一,企业家金融。发挥上海高等教育、研发环境、金融人才和专业技术等各种知识型要素较为集中的比较优势,把过去控制要素投入成本的盈利模式尽快转变为发挥要素创新能力的价值创造方式,大力培育像美国硅谷那样的“企业家金融”的发展模式,即这类由天使基金和公共基金主打的金融服务,享受政府优惠的税收待遇并同时受到投资方式的严格监管,促使他们靠不断增长的企业实际利润来作为自己发展的收益来源,而不是靠“推动”企业未来“利润潜在增长的预期”,来谋求自己在退市过程中的高额资本利得。显然,对于后者的发展模式,一旦监管不到位,就很容易产生道德风险和投机行为。今天中国的创业板,在这方面就有很多教训值得反思。只有把社会资本、企业金融家和创新人才三者牢牢地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扶持创新型小微企业的成长,才能化解上海“大学生就业难、海归成海带”的资源浪费现象,从而实现“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 其二,关系型金融 效仿德国银行业的普遍做法,即依靠专业化、差异化的银行资金扶持和量体裁衣的投资管理计划,使得银企关系十分稳定,避免了同质化的盈利模式和银行之间恶性竞争。通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资本回到实体经济的舞台上。 其三,供应链金融。上海要为汇集而来的银行家创造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努力塑造像日韩银行业那样的“供应链金融”,即大企业和小企业的产业链和利益链通过激励机制和产业组织的设计将其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由大企业为小企业做融资的抵押担保的格局,这样就会大大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和融资成本偏高的问题。 其四,消费者金融。充分利用上海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集聚一身的明显优势,在确保让优质上市企业稳定主板市场价值以及完善和规范各种激励与风险防范的制度基础上,营造一批富有责任感的真正“为民理财”专业化金融机构,开拓符合中国现在发展阶段所呈现出来的理财目的为主的“消费者金融”的服务模式和风险管理模式,从而让日益稳定增长的“财富效应”来推动中国内地市场消费水平的显著提升。同时,也要兼顾在上海较为集中的高端收入群体改善生活质量目的的财富管理需求,为此,尤其要依靠金融创新来支撑这种“差异化、个性化”的高端服务。 其五,全球化金融。掌握“先行先试”的主动权,利用上述“企业家金融”平台、“关系型金融”环境和“消费者金融”模式所提出的多元化市场和金融服务的高要求,来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尤其要促进以四个中心建设为代表的“要素服务型行业”在上海的集聚,行政服务效率的提高和对异地而来的金融人才的人文关怀将是一个重大的考验。另外,上海和中央的金融政策协调、信息沟通也是打造国家“金融安全”所需要的、以“人民币国际化”为目标的“全球化金融”模式的必要条件。尤其是要重视与各国之间、全球各大市场之间、国际货币所在的主要区域之间的金融开放与合作模式,通过“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形式,努力打造人民币在海外越来越宽广的安全流通与结算网络。 其六,政府金融。在上海提供的得天独厚的“企业家金融”平台和“消费者金融”的市场环境以及“全球化金融”的运作体系中,探索管理外汇储备和社保资金等公共财富资金进入海内外市场的“政府金融”运营模式,提高诸如“主权财富基金、社会养老基金等”的资本运作绩效水平。同时,还要结合未来“藏汇于民、公私合作”的战略方针,进一步来优化“政府金融”运作效率的管理方式,从而分担社会大众的后顾之忧,释放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压力,确保中国经济依然能够保持可持续增长的发展势头。 其七,国家金融。充分利用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在上海较为集中的现象,主动与国家相关部委提出“以上述国家资源为主导,以市场运营机制为基础,以民间资本和海外先进技术为补充” 这样一种“政企紧密合作”的“国家金融”发展模式(一种和国家国家产业政策相结合的、有益的“信用配给”模式)——即使银行的收益来源主要还是来自于受到政策保护的息差收益,但是其核心任务就是大力扶持中国“资本密集型”新兴战略产业的发展,全力打造“中国标准”支撑下的国企和国有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上海经济“转型发展”的艰巨任务。 上述七大“金融业务模块”虽然侧重点不同,服务对象不同,风控方式也不同,但是,如果内在的激励机制和监管方式安排得体,它们一定会相互促进,有效地完成中国金融成功转型的艰巨任务,实现“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价值取向。 实体经济论文:虚拟经济不能离实体经济太远 摘 要: 房利美、房地美被国有化,贝尔斯登、雷曼兄弟倒闭,美林证券被收购,美国国际集团命悬一线。众多百年老店的迅速消失,宣布华尔街过度虚拟经济的失败。没有基础的衍生市场将是一个危机四伏的市场,而加强基础“标的”的多层次市场的建设,避免虚拟经济引发危机的灾难性影响,坚持伴随实体经济发展而持续发展的方向,是新兴市场用沉重的代价换取的最重要启示。 关键词: 资本市场,虚拟经济,衍生市场,新兴市场 次贷危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危机,而是一次资产价格泡沫破灭的危机。所谓资产价格泡沫,就是资产的价值与价格离得太远。这里有一个常识的判断,泡沫是非常脆弱的,泡沫的破灭几乎是不费吹灰之力的。事实上,华尔街金融巨头,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林证券,已经在虚拟经济的泡沫中灰飞烟灭。 衍生产品与虚拟经济 这次美国华尔街爆发的次贷危机的泡沫,包含很多内容,从信用泡沫--产品泡沫--资金泡沫--价格泡沫--市值泡沫,形成一条长长的泡沫链。 最底层的标的次级贷款是一个巨大的信用泡沫。抵押贷款是一个信用产品,信用产品应该带给有信用的人。但是,次级贷款把一个信用产品贷给了一些低信用,甚至没有信用的群体。而且附加了许多加大信用风险的优惠条件,比如零首付,比如,延迟本金还款等等。次级贷款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信用泡沫。 基于这个1.5万亿美元的信用泡沫,创造了超过2万亿的资产证券化产品(mbs),超万亿的债券抵押凭证的所谓结构化产品(cdo),近万亿的信用违约互换产品(cds),为了这些证券的高评级,债券保险公司产生2.4万亿担保产品,以及各自近万亿的信用卡证券化产品,汽车消费贷款证券化产品。眼花缭乱的产品泡沫以及伴随的价格泡沫,创造了一个巨大的市值泡沫。超过美国4.3万亿的国债市值两倍。一旦那些一厢情愿的假设,比如房价不断涨、利率长期低发生变化,次贷违约率上升,危机就爆发了。 价格泡沫和市值泡沫的制造与巨大的杠杆交易放大资金泡沫密切相关。在次贷危机中倒闭的著名的凯雷资本下面的凯雷基金,泡沫高峰期间,其6亿多的资本金,把管理的资产放大到200多亿,杠杆倍数高达32倍。当市场下跌3%,凯雷基金面对巨大的流动性风险,不得不黯然退出曾几何时还叱咤风云的华尔街历史舞台。 我们看到,这里最关键的部分是,这些也冠名为“产品”的东西,并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上的价值,并没有创造任何真实的财富。产品链越长,越不知标的为何物。次贷衍生品数万亿上十万亿的市值,是被虚拟货币托起的泡沫,是杠杆交易方式放大的虚拟财富,使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到危机四伏的地步。 美国前财长保罗·奥尼尔认为,“通过扰乱世界货币市场获益的人是投机者。在我看来,他们并没有提供多少有用的价值。”奥尼尔对金融市场的观点以及其为金融市场制定规则的重要的职责,挑战了金融机构的巨大利益,这可能是其被迫从财长位置上辞职的重要原因之一。 价格泡沫结局是危机 我们已经看到,次贷泡沫最后只可能是两个结果。第一个结果,就是泡沫破灭,瞬息之间,数万亿数十万亿的虚拟财富消失,化为乌有,引发全球金融危机,次贷危机几乎摧毁华尔街。次贷危机从新世纪抵押贷款公司的关闭开始,次贷违约,沿着次贷产品的证券化产品、结构化产品、保险互换产品、债券保险、债券市场、信用卡证券化产品、消费信贷证券化产品直至债券保险公司,都深陷危机。贝尔斯登倒闭,把危机的严重程度提高到红色警报,几乎所有金融公司都陷入了次贷危机的漩涡。 政府支持的最大的房地产抵押担保机构--房利美、房地美被接管,雷曼兄弟已经成为贝尔斯登第二,全球最大的投资银行美林证券公司被美国银行收购,美国国际集团命悬一线。这些百年老店迅速从华尔街消失,宣布华尔街过度虚拟的经济的失败。试想,如果不是在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下,美联储可以随心所欲发美元,华尔街大大小小的金融公司,完全可能重现1997年泰国一天关闭58家银行,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一幕。 次贷危机把另外两大经济主体拖入衰退。受次贷影响英国北岩银行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挤兑行为,最后英国政府对其实施了国家收购。因为直接持有大量次贷衍生产品,欧洲成为重灾区。虽然欧洲央行的大规模注资,使欧洲所有金融机构有了喘息的机会,但是因次贷延伸影响,一般滞后美国一年的欧洲经济已经开始面对衰退。日本经济也重返了负增长之途。 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通货膨胀,全球经济危机一触即发。次贷危机爆发,华尔街以及全球金融市场几乎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买,证券投资资本大规模撤出华尔街和其他国际金融市场,进入商品市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推高了石油粮食价格,全球通货膨胀急剧恶化,超过70个发展中国家通胀超过两位数。美国的通胀已经5.6%,欧洲的通胀大大超过警戒线,使美联储和欧洲央行都处于经济放缓与通胀的两难之间。全球通胀是否最终引发全球危机还要拭目以待。 新兴市场发展应“脚踏实地” 次贷泡沫使华尔街伤筋动骨,使全球经济陷入深重的危机。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连华尔街都难逃劫数,新兴市场国家在经济基础和相应金融体系不足以与金融资本一较高下之前,切不可以身犯险。 新兴市场多是初级市场,或者是不成熟的市场,夯实金融市场基础,是初级市场的根本大计。次贷泡沫的危机给新兴市场最大的启示是,新兴市场最应该夯“实”的基础,就是不要远离实体经济,不要过度虚拟,要成为实体经济的晴雨表。 新兴市场要扎扎实实发展与实体经济联系最密切,有效把资源配置给有成长、有价值的行业和公司的不同层次的市场,比如创业板、中小企业板、主板、三板、企业债、公司债市场。只有以上市公司的价值增长和发债公司的价值增长为投资目标的市场,才是金融证券市场的基础,也是金融证券市场发展的基础。培育优质上市公司和发债公司,使公司业绩不断增长,做实做强做大基础“标的”的市场,才能分享企业和公司的成长,才能分享经济的成长,而不会被过度虚拟的泡沫经济伤害。 新兴市场的衍生产品市场应该以对冲风险管理风险为目标发展,切忌以投资为目标推出。而多层次衍生产品的市场要审慎渐进。衍生产品是衍生出来的,虚拟的成分随着衍生的层次增加而增加。虚拟经济离实体经济越远,泡沫越大,泡沫破灭后的灾难也越大。 如果像次贷那样,被衍生的基础产品也存在巨大的风险成分,衍生出来的整个衍生品市场就是建立在一个“虚拟资产”的基础上。这样没有基础的衍生市场将是一个危机四伏的市场,而加强基础“标的”的多层次市场的建设,避免虚拟经济引发危机的灾难性影响,坚持伴随实体经济发展而持续发展的方向,是新兴市场用沉重的代价换取的最重要启示。 实体经济论文:房地产业的虚拟化及其向实体经济的复归 摘要:房地产是一个具有二重性的产业。一方面,它是实体经济的一个子部门,另一方面,又有非常强烈的虚拟经济属性,这主要表现在价格的强波动性、资本增殖的自主性和产业资本的虚拟化等方面。因此,在分析房地产市场价格是否偏离其价值时,不仅要从房价收入比、房地产空置率、房价租金比等实体经济的角度出发,也要从货币供应量、利率、信用、金融自由化等虚拟经济的角度出发。以美国次级债危机为例,从实体经济因素分析美国泡沫的生成虽有意义,但存在缺陷,美国的次级债危机不仅是一种价格泡沫,更是一种以货币、金融衍生产品为基础的信用泡沫。本文发现,从虚拟经济的角度来判断和预测房地产市场的走向,较之实体经济更有意义,而且,房地产泡沫的治理也离不开货币金融政策的支持配合。 关键词:房地产 虚拟化 实体经济 美国次级债 一、传统一元分析框架的缺陷 房地产被称为“不动产”(property),是指土地及其土地上的永久建筑。在人类的其他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房地产提供的住宅或厂房是保证这些活动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在传统的理论视野中,房地产一般都被认为是实体经济中的一个子部门。长期以来,人们也习惯于用实际收入、家庭与人口数量、就业量等实际经济因素来解释和预测房地产经济的周期波动。就房价而言,是否已经产生了泡沫,或者,是高了还是低了,有没有偏离其本身的价值,从目前学术界各种观点来看,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来衡量。第一个标准是房地产价格收入比(housing price-to-income-ratio)。所谓房价收入比,是指住房价格与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之比。根据1993年联合国对107个国家的调查,一般居民可支付收入跟房价比大概是3到6倍左右,这是一般的标准。 第二是房地产空置率(vacancies),是指某一时刻空置房屋面积占房屋总面积的比率。按照国际通行惯例,商品房空置率在5%-10%之间为合理区,商品房供求平衡,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空置率在10%~20%之间为空置危险区,要采取一定措施,加大商品房销售的力度,以保证房地产市场的正常发展和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空置率在20%以上为商品房严重积压区。 第三个标准是房价租金比,是指每平方米使用面积的月租金与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房价之间的比值。国际上用来衡量一个区域房产运行状况良好的租售比一般界定为300:1~200:1。如果房价租金高于300:1,意味着房产投资价值相对变小,房产泡沫已经显现;如果低于200:1,表明这一区域房产投资潜力相对较大,后市看好。房价租金比无论是低于200:1还是高于300:1,均表明房产价格偏离理性真实的房产价值。 第四个标准是经济基本面。如果整个经济处于过热的状态,那么由于其内在的相互关系,可以相信房地产业也会有一定的过热的现象。 不可否认,以上这些指标确实可以解释一些房地产经济活动,但是,研究表明,仅有这些因素不足以对房地产波动给予充分的解释。quigley使用1986-1994年美国41个大城市截面数据,根据居民收入、家庭数量、人口数量、就业量、每年房屋建造许可和开工数量、空房率等实际经济变量及房地产价格滞后变量对房地产价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些解释变量对房地产价格具有一定的解释能力,但是,难以预测价格变动的拐点,预测最准确的模型错误率也高达52.73%。19(见表2-1)这意味着,房地产市场价格出现异常波动时,只根据实际变量无法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很好的解释和预测。显然,房地产价格的变动已经不能仅由实际经济方面的一元分析来解释,必须联系货币和资本市场等虚拟经济领域的因素。 二、房地产业的二重性 在当代社会经济中,房地产是一个具有二重性的产业。一方面,在传统产业理论中,它是实体经济的一个子部门,强调房地产作为不动产的物理特征和物质价值,认为房地产作为实物资产的一种形式,价格和经济增长以及物价水平大致平行发展。另一方面,却具有非常强烈的虚拟经济属性。在我国,中国证监会(csrc)的上市公司分类指引主要是以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gb/t4754-94)为主要依据。在证监会的分类指引中,房地产业作为单独的一个门类,在所有产业中排行第15位(分类代码:j)。证监会是将房地产业单列出来,不仅是为了突出房地产业的重要性,更是由于房地产行业产业属性的这种复杂性使然,总体来说,证监会是将房地产业列入实体经济的部门。但是美国、英国等国家,不论是摩根斯坦利和标准普尔公司的全球产业分类标准(gics),还是伦敦金融时报的全球分类体系(gcs),都将房地产业列入金融产业的范畴。在这些虚拟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房地产业的虚拟化已经非常深刻,所以,房地产业与银行、保险、综合金融等一起被列入的是虚拟经济的范畴。房地产业的二重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房地产的资本化定价特点使房地产价格具有强波动性。从实体经济的角度,在一个完全竞争市场中,一件商品的价格应该等于其成本的加总,是其生产要素投入的总和。以边际成本定价法为例,方法就是使产品的价格与其边际成本相等,即p=mc,当某一产品的价格与其边际成本相等时,实现了帕累托最优。但是,当房地产不再是一种纯粹的消费品或耐用消费品,而作为一种重要的投资品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时候,房屋的销售价格就不再是建筑及土地成本决定的供给和由消费者效用决定的需求的一种均衡,而是以未来收益现金流的贴现方式出现,反映的是投资于房地产所能带来的预期收益和资产升值的潜力,这是一套与成本定价法完全不同的资产定价理论。在这种定价方式之下,房地产与股票一样,具有了强波动性。传统上人们认为房地产价格波动要远远小于股票价格波动,大约只相当于股票价格波动的五分之一,但是,投资专家、学者和基金管理者认为现在的房地产价格波动要远远高于这一水平,他们估计房地产价格波动大约要相当于股票波动的57%。 第二,房价脱离实体经济因素,资本增值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由资产价格理论得知,房地产价格由房地产租金收益流的贴现值决定,两者呈正相关关系。假如两者发生背离或房地产价格的波动幅度大于房地产租金的波动幅度,就表明房地产市场价格出现了异常。但是,在现实中,房屋销售价格与租金的背离已经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在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区,房地产价格的增长速度都远远超过了租金的增长速度。在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欧洲房地产周期波动中,房地产的价格与租金价格相比,也呈现更强的波动性。这说明房地产作为虚拟资产发展到一定阶段,房地产业的资本增值和实体经济领域的产品生产和劳务提供无关,这也体现了虚拟经济运行的相对独立性。 第三,房地产业资本的虚拟化倾向。房地产业是一个资本密集型行业,传统的房地产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这使银行系统性风险不断增加,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的储蓄与贷款协会纷纷倒闭就是一个教训。于是,为了分散风险,抵押贷款证券和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s)等直接融资方式纷纷发展起来。截止2007年末,国按揭贷款市场规模已经接近110,000亿美元,年增长速度甚至一度达到近16%。(图1)基于1.5万亿美元的信用泡沫,美国创造了超过2万亿的资产证券化产品(mbs),为了这些证券的高评级,债券保险公司又产生2.4万亿担保产品。眼花缭乱的产品泡沫以及伴随的价格泡沫,创造了一个巨大的市值泡沫。在美国。与房地产有关的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造就了一个倒置的金字塔,(图2)房地产虚拟资本的规模大大超过了房地产实体经济的规模。 三、房地产市场二元分析框架 关于房地产泡沫的研究有三条路径,一是从实体经济层面进行研究,二是从虚拟经济视角展开,三是从产业经济学和政府规制经济学角度进行研究。周建军、鞠方的研究表明,货币政策、利率政策、信贷波动及股价等对房地产的价格存在显著的影响。他们认为,房地产市场的高波动性与经济基本面关系不大,而更多的来自金融因素,主要与金融风险的增加有关。进一步地,他们提出了房地产泡沫的虚拟经济决定假说。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房地产价格波动基本上是取决于经济基本面或者实体经济决定论,但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尤其是90年代以来,随着虚拟经济包括房地产市场的展壮大,经济虚拟化愈来愈明显,金融危机和房地产价格波动越来越明显,房地产波动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而更多的与金融发展有关。现代经济实际上是货币经济,货币是连接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活动的纽带。房地产泡沫归结到底是一种货币现象,因此,应该从货币资金循环和货币政策角度研究房地产泡沫,这有别于一般的强调实体经济因素和金融因素的分析,也有别于存量分析方法。货币资金的流转循环变化是导致房地产价格波动的根本原因。 房地产泡沫既有实体经济的因素,又有虚拟经济的因素,这与现代经济和房地产市场的虚实两重性密切相关,而且,在房地产泡沫中,虚拟经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引入虚拟经济因素可以较好地解释房地产市场和实体经济部门同步发展时所存在的房地产泡沫现象,即使房地产市场和实体经济部门没有出现背离,如果房地产和其他虚拟资产之间的结构不合理,发展速度不平衡,房地产市场和虚拟经济出现背离,同样可能由于大量的货币资金积聚在房地产市场上而造成房地产泡沫。可以说,二元结构分析框架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两个角度来判断房地产泡沫,改变了传统的实体经济判断泡沫的局限和不足,为研究房地产泡沫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四、美国的房地产泡沫与向实体经济的回归 1、从实体经济因素分析美国泡沫的生成有意义,但存在缺陷 首先,从美国历年来的房价收入比来看,美国的房价收入比一直在2.7-5.2之间,07年底为4.9(见图图2-5)。根据1993年联合国对107个国家的调查,一般居民可支付收入跟房价比大概是3到6倍左右。显然,美国的这个房价收入比尽管近年来有所上升,泡沫风险确实在提高,但是,美国的房价收入比仍还在国际承认的安全范围之内。要知道,在我国,10年来,我国一线城市的房地产估值,如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的房价收入比一直在8以上。08年6月北京的房价收入比为21.0;上海的房价收入比为15.6;广州的房价收入比为13.6;深圳的房价收入比为19.4。而且,相较之下,图2-6数据表明,与美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相比,美国的单套房价也不是很贵。为什么在中国没有发生次金融危机,而美国却成为金融危机的引爆点呢?显然,从房价收入比等来解释美国的房地产泡沫和次级债危机,说服力并不强。 其次,在次级债危机爆发之前,美国的房价租金比虽有所上升,但仍在安全范围之内。从图2-7中我们可以看到,从1989年到2007年间,美国的房价租金比大体上是上升的,毫无疑问,这加大了房地产市场的泡沫风险。但是,我们也可以发现,直到2007年,美国的房屋租金比不到300:1,应该还是在合理的区间内。 再次,次级债危机前,美国的经济基本面向好。首先,从美国gdp增长率来看,直到2007年,美国gdp增长率仍然保持在2%以上,这说明,在2007年以前,美国并没有出现明显的经济衰退。从就业人口数来看,在危机发生之前,美国就业人口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而且,我们也从中可以发现,在次级债危机爆发的2007年7月,美国全就业人口就有所下降,相应的失业人口增加。 毫无疑问,通过对以上数据的分析,不论是房价收入比、房价租多比,还是gdp增长率、失业率等,这一系列传统的实体经济因素尽管都有或多或少的征兆,但都无法在根本上解释次级债危机的发生。显然,仅从实体经济因素考察美国次级债危机存在缺陷。 2、金融自由化与货币循环流视野下的美国房地产泡沫 从房地产虚拟经济属性的角度来看,美国的房地产泡沫和次级债危机则是一种金融或货币现象,即房地产市场和虚拟经济部门发展背离,大量的货币资金积聚于房地产市场造成的房地产价格膨胀。但除此之外,美国房地产泡沫不只是单纯的价格泡沫,我们从前文中已经得出结论,美国房价尽管已经开始与其实体经济相背离,但价格泡沫并不是想象中的严重。美国房地产泡沫的本质,还在于它是一种以货币以及金融衍生产品等为基础的信用泡沫。 首先,我们可以从图2-10中看出,房价的走势与货币供应量是正相关的,而且,从图中,我们也可以大约推算一下,房价一般要滞后于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换句话说,货币供应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房价的上涨或下跌。此外,利率作为货币的价格,无疑对房地产市场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1)在利率水平较低的时候,购房者的月供较少,促进了房地产的需求,同时低利率水平也促进了经济的加速增长,居民收入预期增加,也促进了对于房地产的需求;在加息的过程中,人们对于经济前景普遍非常乐观,居民收入预期进一步增长。同时房价的上涨也促使居民进一步购买房产,进一步促进了房价的上涨。(2)在利率水平较高的时候,购房者的月供较大,抑制了房地产的需求,同时高利率水平也促进了经济的增速的下降,居民收入预期减少,也遏止了对于房地产的需隶在降息的过程中,人们对于经济前景普遍非常忧虑,居民收入预期进一步下降。同时房价的下跌也促使居民的观望乃至抛售房产,进一步促进了房价的下跌。从图2-11中可以看到,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与美国住房价格存在强烈的反向作用。这说明,房地产泡沫的受货币政策的影响很大。 其次,近年来美国房地产的房屋价格与通胀率背道而驰。根据belke和wiedmann(2005)的观点,房屋的价格增长应与通胀率的走势大致一样。一般来说,从货币循环流的角度,当通胀率高企的时候,投资者会以房地产作为一种投资工具以对冲货币随时间的贬值。因此,房价增长率与通胀率相差的过大正是房屋根本价值与市场价值不相称的表现。从图2-10中,我们可以看到,1995年以来,美国的通胀率均保持了比较稳定的水平,按道理说,从实体经济的角度,这意味着宏观经济较为稳定。但是,从1995年以来,美国房屋价格开始大幅背离通胀率,直到2005年,这一差距被放大到了最高点。房屋价格与通胀率背道而驰的加剧表明,尽管国家通货膨胀并不明显,但房地产领域仍聚集着大量的投机资金,而这,正是房地产泡沫化的一个重要征兆。 在我看来,美国这一次次级债危机的大背景,是上世纪以来的“金融自由化”。金融自由化加剧了货币在各个虚拟经济部门之间自由、快速地流动并投机、套利。毫无疑问,住房金融制度的改革和住房金融约束的放松,为大量货币流转于房地产市场形成房地产泡沫提供了原材料。金融自由化使信贷约束放松,造成流入房地产市场的货币资金增加,也就是需求增加,在供给刚性的情况下,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信贷约束的放松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对房地产泡沫负责。美国这一次次贷危机,本质上是一种以资产价格泡沫破灭为特征的信用危机。房地产抵押贷款本来是一个信用产品,但是,由于金融自由化和近乎疯狂的金融创新,由于管制的放松,由于法律的不到位、缺位或者刻意被规避,银行的抵押贷款被给了一群没有信用的人。信用标准的降低,次级债款越来越多,使银行的信贷资金过度流入到了房地产市场,制造出了一个巨大的资产泡沫。 更重要的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作为一种金融创新,按揭证券化在美国经历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见图2-11)房地产市场和证券市场以及商业银行等整个金融市场通过抵押贷款证券化、担保债务凭证(cdo)等金融衍生产品紧紧联接在一起。在按揭项目不断进行证券化的过程中,银行及其它机构把原本一部分的借贷款及相对风险转移给按揭证券的持有者,由于证券可以在市场自由流通,在货币循环流的作用下,更多人可以间接投资于房地产市场,按揭证券的资金来源也不再只局限于本地的存款金额,也可以来自证券市场,毫无疑问。这又变向增加了房地产及其衍生品市场的资金来源渠道,在扩大房地产市场的影响范围的同时,也在放大房地产的泡沫,在房地产市场不景气的时候,房地产泡沫就会通过这种具有“传递”性质的证券,将房地产领域内的风险转嫁给固定收益市场。很容易理解,这是一整条的泡沫镱信用泡沫一产品泡沫一资金泡沫一价格泡沫一市值泡沫。 3、泡沫的破灭:向实体经济的复归 什么是房地产泡沫,我们知道,所谓泡沫指的是一种资产在一个连续的交易过程中陡然涨价,价格严重背离价值,在这时的经济中充满了并不能反映物质财富的货币泡沫。然而,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虚拟资本虽有其独特的定价方式,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但决不能背离这个基础而孤立的发展。如果虚拟资本的市场价格大大背离它的内在投资价值,形成泡沫,而泡沫作为一种财富幻觉,终有醒来的一天,泡沫被挤出后,虚拟资本的价格会立刻回到其自身价值的水平之上。泡沫破灭之日,就是向实体经济复归之时。从图2-13中可以看到,在房价开始下跌的情况下,股票也开始下跌,泡沫破灭。虚拟经济逐渐向实体经济回归还表现在美国住房投资占gdp的比重上。在图2-14中,从2002年开始,美国住宅投资占gdp比重开始越过均值,比重逐年加大,这意味着,货币更多地流向房地产市场,最终的结果是造成了美国的房地产泡沫和由此而来的次级债危机。紧接着,2006年-2007年间,受次级债危机的影响,美国住宅投资占gdp的比重开始重返均值。 美国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对实体经济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造成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滑甚至经济衰退。进入2008年以来,美国第一季度的gdp增长率为0.9%,第二季度为1.9%,第三季度为-0.3%,都远低于去年的2.2%。从目前来看,虽然美国经济陷入长期、深度衰退的可能性不大,但是,中性的观点认为,美国会经历2-3年的低迷期。二是失业率呈上升趋势。自2008年1月份以来,受次贷危机的影响,美国非农就业人数就开始下降。2008年10月份,美国非农就业岗位减少24万个,9月份则降28.4万,8月份降127万,这使得美国失业率升至6.5%,创下1994年以来最高纪录。 五、政策含义与建议 通过传统实体经济角度来分析房地产泡沫尽管有一定的解释力,却存在不可避免的缺陷。基于房地产市场的二重性,从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两方面来看待房地产市场及其泡沫问题,则有着极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显然,房地产泡沫的治理离不开货币金融政策的支持配合。加强与房地产市场相关的货币金融的控制和管理,特别是加强对信用的治理,防止大量货币积聚在房地产市场进行投机活动,消除房地产泡沫的货币根源,是治理房地产泡沫的关键。 事实上,以货币循环和金融自由化为切入点,通过对美国房地产泡沫的生成和破灭,以及美国次级债危机传导过程的分析,证明了美国这一次的房地产泡沫不仅与实体经济有关,更与货币向房市的过度集中有关。对于我们国家,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是两方面的。首先,站在国内的视角,我们应逐渐认识到,金融自由化不是不切实际的金融创新,不是单纯的放弃政府管制,而是改变政府管制的作用方式与政策工具;金融自由化所抛弃的仅仅是妨碍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金融抑制政策,而不是放弃所有正当而必需的金融体系游戏规则。事实上,要使得金融自由化导致真正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必须有一整套完善有效的法律规范和市场规则,以此来支撑金融体系的自由化过程。 其次,鉴于虚拟经济泡沫的破灭对实体经济造成的巨大影响,笔者还认为,有必要在二者之间构筑一道防火墙。这里所指的防火墙,是指在当前的货币政策的调控中,作为监管部门的央行,应特别关注虚拟资产价格,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建立起虚拟资产价格监测等相关指标体系。 实体经济论文:研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 摘要:本文从讨论虚拟资本入手,论述了虚拟经济的形成机理、发展和规模;接着研究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侧重研究了负面作用,即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会引发泡沫经济;随后分析了我国经济中的泡沫风险,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虚拟经济、泡沫经济 一、虚拟经济:形成机理、发展与规模 虚拟经济是与实体经济相对应的概念。所谓实体经济是指物质资料生产、销售以及直接为此提供劳务所形成的经济活动,其主要构成部分包括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建筑业、邮电业等产业部门。虚拟经济则不同,它是指与虚拟资本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也即虚拟资本的持有和交易活动。因此,讨论虚拟经济可以从虚拟资本入手。 所谓虚拟资本,是指与实际资本相分离的,本身无价值却能带来“剩余价值”、并具有独立的价值增值运动规律的各种资本凭证。虚拟资本的形成是与货币的产生分不开的。货币开始是为突破物物交换的缺陷而产生的一种交换媒介,但货币发展到由纸币取代金属货币,成为一种价值符号以后,在交换媒介功能之外,又增加了价值储藏功能,从而使货币转化为资本成为可能。在信用关系出现后,资金借贷双方联系日益密切,资金需求者愿意向资金供给者支付利息,货币产生了“收益”,从而转化为了虚拟资本(借贷资本)。借贷资本的大规模发展产生了银行信用,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融资便利。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企业的规模日益扩大,必然寻求新的融资渠道,于是股票和债券应运而生,它们是最明显的虚拟资本。在当今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虚拟资本呈现出越来越丰富的趋势,资本的虚拟化程度越来越高。继股票、债券之后,又出现了证券化资产和金融衍生产品。证券化资产是因资产证券化而发展起来的。银行将住房抵押贷款、汽车抵押贷款、信用贷款等各种信贷资产经过重新包装后实行证券化,或者在一些低信用等级的证券中加入较高信用等级的证券,并用其作为抵押发行新的证券,从而提高资产的流动性。这样等于是在本身就是虚拟资本的信贷资产及初级证券的基础上,又产生的虚拟资本,大大提高了资本的虚拟化程度。金融衍生产品是虚拟化程度最高的金融产品,金融期货、期权合约的买卖者并不真的拥有合同中规定数额的证券或货币,也不必在交易清算时真的买入或者卖出这些证券或货币。特别是指数期货和期权交易,实际上是就指数的涨落打赌,无任何实际对应物,是最彻底的虚拟资本。 与虚拟资本的发展相适应,从历史和逻辑的角度来考察,虚拟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闲置货币资本化。这是虚拟经济的最初阶段。例如,当某人持有暂时不用的闲置货币,而另一人却急需生产经营资金时,前者便可将其闲置货币让渡给后者去使用,后者则承诺对借入资金按期还本付息。在这种货币的直接借贷行为中,由于贷方并未从事现实的生产经营,而是仅仅凭借代表借贷行为成立的借据或凭证获取利息收益,因此,这种借据或借贷凭证便成为虚拟资本的雏形,贷方据以获取利息收益的活动也就是一种虚拟的经济活动。 2、借贷行为中介化。这一阶段的标志就是银行的产生。在这一时期,货币资金借贷主要不再是个人之间的直接借贷,而是表现为以银行为中介的间接借贷。此时,对广大的存款人而言,其持有的能够带来利息的存款凭证就是虚拟资本。因此,借贷行为的中介化实际上意味着虚拟经济活动的社会化,这种社会化由于能够扩大社会的资金借贷规模,提高社会范围内资金的配置和使用效率,因而,对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证券交易的市场化。随着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的大量发行,客观上要求形成一种便于有价证券实现流动性的机制或场所,于是,证券市场应运而生。虚拟资本交易的市场化可以引导资金向预期收益较好的产业流动,从而有利于优化社会资金的配置结构,提高社会资金的使用效率。 4、虚拟经济国际化。进入20世纪后,较大规模的跨国证券投资开始出现,虚拟资本的发展由此进入新的阶段。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布雷顿森林协议和关贸总协定推动下最终形成的规模巨大的国际金融市场,更加便利了虚拟资本的跨国交易,从而使虚拟资本交易日益呈现为一种国际性的经济活动。虚拟经济活动的国际化可以促进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并使资本的使用效率进一步提高。 5、金融工具创新化。20 世纪60年代以后,虚拟经济进一步发展。一方面,国际性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等规模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包括各种金融期货、期权等在内的金融创新工具层出不穷。金融工具的创新化使得虚拟资本的交易规模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并使虚拟经济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而日益呈现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活动领域。 80年代以来,各主要工业国家的金融资产迅速膨胀,交易规模迭创新高,使得虚拟经济的运行愈发脱离实体经济而扩张。据报道,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平均年增长率仅为3%左右,国际贸易平均年增长率为5%左右,但国际资本流动却增加了25%,全球股票的总价值增加了250%。1997年全世界虚拟经济的总量已达140万亿美元,约为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总和(28.2万亿美元)的4倍。全世界虚拟资本每天的平均流动量已高达1.5亿美元以上,约为世界日平均实际贸易额的50倍。可以预计,随着电子商务和电子货币的发展,虚拟经济的规模还会膨胀。 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 从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历史基础和现实基础。在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中,实体经济是第一位的,虚拟经济是第二位的。虚拟经济是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但同时也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极大地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一方面,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深化(麦金农,1973;格利和肖,1960)不仅可以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提高实体经济的运行效率;而且资本证券化和金融衍生工具提供的套期保值等服务,还为实体经济提供了稳定的经营环境,降低实体经济的经营成本和因价格或汇率波动引致的不确定性经营风险,使实体经济能够稳定增长。另一方面,虚拟经济自身产值的增加本身即促进了gdp的增长,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直接促进了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具体而言,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有助于提高社会资本的配置效率。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是实现资本在不同实体经济部门之间的优化配置。通过发行并交易虚拟资本,发现虚拟资本所代表的权益价格,是实现增量资本在实体经济各部门之间优化配置的主要诱导工具。同时,金融市场还为存量资本优化配置提供了有效途径,通过资产重组等产权交易,可以实现存量资本在不同实体经济部门之间的再次优化配置,盘活因投资决策失误或市场需求结构转变而闲置的存量资本,提高社会资本的利用效率。 2、有助于分散企业经营风险。其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企业制度的创新,使企业的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同时也使企业产权的所有权、经营权和受益权相对分离,企业所有权的转让与处置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影响弱化,企业经营的稳定性增强。其二,资产证券化、abs(资产担保证券)、期权交易等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对企业资金安排、投资选择、规避经营风险等具有重要影响,如通过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和外汇掉期业务,可使企业有效规避市场价格波动和汇率变动带来的经营风险,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等。 3、虚拟经济规模的扩张,在增加gdp规模的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在虚拟经济日益发挥出对实体经济巨大的促进作用的同时,虚拟经济自身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1980年相比,1996年西方主要工业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金融资产总额均成倍增长,特别是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金融资产的增长迅猛,并带动了相关服务业的发展,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但是,虚拟经济在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也隐藏着极大的风险。这是因为:虚拟经济要正常运转,需与实体经济的规模相适应。然而,虚拟经济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却越来越表现出相对独立性。在证券市场中,人们对于证券市场未来价格的预期往往并不是基于公司的财务状况,而是基于一种心理预期和想象空间。这种投机者的“市场接力棒理论”(金德尔伯格,《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生动地描述了投机者普遍存在的“博傻心理”,即投机者见到大家都看好某一金融资产,自己也加入这一行列,期望自己的“接力棒”下传,由于大家有相同的预期,在相反的预期未形成主流之前,市场接力棒就不乏接手者,从而带来市场的火爆,使市场价格脱离客观价值,形成泡沫。前面所提及的虚拟化程度较高的证券化资产和金融衍生产品,更是在虚拟资本基础上的再次虚拟化,几乎与实体经济没有联系,易形成泡沫是显而易见的。此外,投资中也可能存在着泡沫成分。企业为解决 资金不足问题,可以向银行贷款,也可以发行股票和债券。但一旦企业经营不善,或遇到经济全面衰退,企业破产倒闭,实际资本创造的“价值”得不到实现,企业先期的银行贷款和股票债券等虚拟资本较之实际资本来说,就成了空中楼阁。实际上也是一种泡沫。 经济中出现泡沫并不意味着泡沫经济的出现,经济泡沫对经济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并且可以通过市场供求机制而自动恢复均衡,只有当虚拟经济中的泡沫成分不断加重,资产价格普遍大幅度地偏离或完全脱离由实体经济因素决定的资产价格时,才会导致泡沫经济。泡沫经济会扭曲资源配置,降低资源配置的效率;泡沫经济所造成的虚假繁荣现象,会扭曲消费行为,恶化国际收支,破坏经济均衡;泡沫经济所造成的混乱的信用关系,会影响金融系统的运行,最终导致金融危机,并引发整个社会的经济危机。譬如1978-1981年发生在墨西哥的泡沫经济,在1981年股市崩溃之后,引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债务危机和持续的通货膨胀,导致大批企业和个人破产,失业率上升,社会贫富差距增大,整个墨西哥经济一片萧条;80年代日本房地产和股市泡沫的迸裂同样使经济实力雄厚的日本经济陷入长期衰退之中,至今难以自拔,所谓的“日本神话”由此破灭。 泡沫经济的产生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从主观上看,主要是由金融投机引起的。人们在“博傻”心理支配下,金融资产价格越高越买,越买价格越高,导致金融市场超常规膨胀,引发泡沫经济。从客观上看,实体经济的内在失衡是导致泡沫经济的根本原因,由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可见一斑。发展中国家在实体经济实力不强、结构性问题突出的情况下,金融市场过度开放,会导致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引发泡沫经济。七十年代以后,东南亚等地区国家经济快速增长,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受金融深化理论的误导,上述各国相继开放金融市场,企图通过金融完全自由化,依靠虚拟经济的快速发展刺激实体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但由于实体经济的发展水平偏低,且存在诸多结构性问题,虚拟经济过快发展超过了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最终引发了泡沫经济并导致了一系列金融危机。以泰国为例,泰国工业基础设施落后、建设资金匮乏、出口以资源型产品而非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虽然泰国政府力主投资并着重发展重化工业和高科技产业,但受教育和科技水平限制,严重制约了泰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在实体经济存在比较严重的结构性问题和金融监管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泰国政府却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外汇管理上推行了一系列激进的改革措施,加速了金融自由化和对外开放步伐,使虚拟经济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该国实体经济发展速度,特别是短期外资大量流入,且被投入到房地产和股市炒作而非实体经济领域,使泰国经济的泡沫化现象日趋严重,并成为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三、我国经济中的泡沫风险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经济,商品价格由国家决定,基本不受市场影响,而且金融交易近乎为零,基本不存在泡沫现象。但进入90年代以来,深沪股市的建立和房地产市场的开放,使“泡沫”的威力大大发挥出来。 我国股票二级市场上的泡沫是众所周知的。我国股市上有很多股票的市盈率都达到50倍以上,大大高于美国的水平(nasdaq的平均市盈率虽已经高达90倍,但美国工业类股票的平均pe(市盈率)仅为25倍,运输业股份的pe平均为12倍,银行业平均为13倍,公用事业股为20倍)。今年st板块的几番上涨,也有利地说明了我国股市的投机性强,不可避免地会引发泡沫。 在股市泡沫严重膨胀的同时,也出现了房地产泡沫。股市泡沫较之房地产泡沫,犹如小巫见大巫,这是由于体制漏洞而导致的疯狂炒作的结果。而且,股市炒作的参与者绝大多数是居民个人,而房地产的炒作主要是由有实力的企业进行的,资金量大,泡沫膨胀更加厉害。时至今日,房地产泡沫导致的后果依然是触目惊心的。 股市泡沫和房地产泡沫都是泡沫的表现形式。在我国,除了这两种泡沫以外,还存在更严重的泡沫形式,即由于实体经济结构存在问题,国有企业大面积亏损而造成的泡沫。这种泡沫集中反映在银行的不良贷款上。目前,我国企业融资以间接融资为主,银行作为中介为企业提供资金融通。只有企业经济效益好,银行、存款人和企业之间的资金循环才能正常进行。企业效益不佳则会给银行带来风险。若企业进行破产清算,清算价值无法还清贷款,银行会出现坏帐,若拖欠贷款,则会形成呆帐。企业风险只是单个风险,但当它通过不良贷款转 嫁给银行以后,就成为金融系统风险。我国企业由于体制原因、经营管理不善所导致的银行大量不良资产的存在,使我国经济潜藏了危机。 四、结论和建议 以麦金农、格利和肖为代表的众多经济学家认为,金融活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随着金融深化而不断增加,因此主张通过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深化促进经济增长。但经济发展的事实表明,这一主张是片面的。西方发达国家自80年代以来已相继实现金融自由化,金融深化程度不断提高,金融资产总量迅速膨胀,目前均已大幅度超过本国的gdp,但在金融资产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gdp并没有随之快速增长,其增长速度反而有所下降,而且,在欧洲还引发了90年代的货币危机,在日本则产生了严重的泡沫经济现象。许多发展中国家如泰国、马来西亚等在80年代中后期推行金融自由化之后,金融深化程度迅速提高、虚拟经济膨胀速度超过发达国家,经济的泡沫化现象日益严重,并引发了一系列的金融危机。 金融深化和金融自由化确实能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但盲目的金融深化和金融自由化却会带来极大的风险。因此,在我国这样一个内部经济存在一系列问题的发展中国家,金融深化以及金融自由化的进程应当慎重,我国对金融市场的开放应是逐步的。我们应当下大力气进行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金融体系的完善,以适应加入wto后的国际环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在加快资本市场规范化建设的同时,应着力加快资本市场的发展。这不仅包括扩大证券品种的规模,也不仅包括增加新的证券品种,而且包括拓展和开辟新的市场,扩大居民投资渠道和企业获得资本性资金的渠道。其中,存量股份制、债权转为社会股权、将建设国债建立在运用资本经营方式运作国有资产的基础上等,都是应当重视的具体措施。 2、 积极推进创业投资,加快高科技产业化步伐。知识经济是将知识转化为经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创业投资的功能极为重要。在资本市场的配合下,积极推进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调整国家的经济结构。 3、 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实物经济的货币化和资产证券化。实物的货币化和资产证券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实物的非货币化,有着诸多弊端;资产的非证券化,严重限制着资产的准确定价和资产存量的盘活。 4、 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加强金融监管,关键的问题是,运用何种机制和规范。在双重体制并存的条件下,运用计划经济机制,虽一时抑制了某些现象,但不利于金融市场的成长,结果可能造成更大的风险。为此,应特别重视运用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则,强化金融监管。 实体经济论文:虚拟经济、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 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是现代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体经济的发展、经济机制运行效率的提高,均与虚拟经济的扩张发展密切相关,但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又会引致泡沫经济,损害实体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拉美和东南亚地区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在金融自由化过程中,由于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引致了比较严重的泡沫经济,导致了一系列的金融危机,不仅对有关国家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破坏作用,也对世界经济形成了很大冲击;即使经济发达国家也存在诸多泡沫经济的隐患,日本的泡沫经济破灭后,至今未恢复增长;美国经济不断积聚的泡沫成分,让全球经济界人士忐忑不安。如何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引致泡沫经济,已成为国际经济学界的热点。目前,我国正处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加入wto后,金融服务业将被迫对外开放,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深化进程将日益加快,研究虚拟经济、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联机制,以便在充分发挥金融深化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的同时,防止金融深化过程中发生虚拟经济过度膨胀进而引发泡沫经济问题,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的重要课题。 一、虚拟经济、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涵义 实体经济是指物质产品、精神产品的生产、销售、及提供相关服务的经济活动,不仅包括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建筑等物质生产活动,也包括了商业、教育、文化、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 虚拟经济是指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之外的虚拟资本的持有和交易活动。虚拟资本是市场经济中信用制度和货币资本化的产物,包括银行信贷信用如期票和汇票、有价证券如股票和债券、产权、物权及各种金融衍生品等。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经济的货币化程度不断加深,金融活动占总经济活动的比例也越来越大,金融深化的程度日益提高,其结果是资本证券化和金融衍生工具大量创新。由于证券市场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中存在大量的投机活动,金融市场的交易额和金融活动本身的产值迅速增长,形成规模不断扩张的虚拟经济。 泡沫经济是指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引致的股票和房地产等长期资产价格迅速的膨胀,是虚拟经济增长速度超过实体经济增长速度所形成的整个经济虚假繁荣的现象。其形成过程为一种或一系列资产在一个连续过程中陡然涨价,价格上涨的预期吸引了大量新的买主,这些新买主一般只是想通过投机获取价差、牟取利润,而对所买卖的资产的实际使用价值或盈利能力不感兴趣;由于新买主的不断介入,价格节节攀升,形成泡沫经济现象;一旦价格上涨的预期发生逆转,价格暴跌,泡沫破裂,便引发金融危机并导致整个经济衰退。历史上著名的泡沫经济案例有1636年发生的荷兰郁金香泡沫、1791??1720年发生的巴黎密西西比泡沫、在伦敦发生的南海泡沫等,近年来发生的典型的泡沫经济案例拉美地区的金融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日本金融危机等。 在讨论泡沫经济时应严格区分泡沫经济和经济泡沫,泡沫经济并不等于经济泡沫。经济泡沫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不均衡现象,具体表现为上下起伏的经济周期。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市场机制会对经济泡沫起制衡作用,无论速度快慢,最终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总会出现一个均衡点,突出表现为价格上升,需求将下降。但市场机制对泡沫经济则无能为力,因为泡沫经济中根本不存在这样的均衡点,突出表现为价格上升,需求随之上升,市场充溢着买涨不买落的投机气氛,泡沫经济运行不遵循市场的基本运行原则,是市场失灵的特殊典型。1846??1847年英国铁路狂热,1919??1920年伦敦和纽约股票和商品价格暴涨暴跌,1920??1923年德国物价剧烈波动,1982年黄金价格从每盎司850美元跌至350美元等,均是比较典型的经济泡沫的案例。 二、虚拟经济的特征 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以服务于实体经济为最终目的。随着虚拟经济迅速发展,其规模已超过实体经济,成为与实体经济相对独立的经济范畴。与实体经济相比,虚拟经济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高度流动性、不稳定性、高风险性和高投机性等四个方面。 1、高度流动性。实体经济活动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即使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其从生产到实现需求均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但虚拟经济是虚拟资本的持有与交易活动,只是价值符号的转移,相对于实体经济而言,其流动性很高;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股票、有价证券等虚拟资本无纸化、电子化,其交易过程在瞬间即刻完成。正是虚拟经济的高度流动性,提高了社会资源配置和再配置的效率,使其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不稳定性。虚拟经济相对实体经济而言,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这是由由虚拟经济自身所决定的,虚拟经济自身具有的虚拟性,使得各种虚拟资本在市场买卖过程中,价格的决定并非象实体经济价格决定过程一样遵循价值规律,而是更多地取决于虚拟资本持有者和参与交易者对未来虚拟资本所代表的权益的主观预期,而这种主观预期又取决于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前景、政治及周边环境等许多非经济因素,增加了虚拟经济的不稳定性。 3、高风险性。由于影响虚拟资本价格的因素众多,这些因素自身变化频繁、无常,不遵循一定之规,且随着虚拟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交易规模和交易品种不断扩大,使虚拟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变得更为复杂和难以驾驽,非专业人士受专业知识、信息采集、信息分析能力、资金、时间精力等多方面限制,虚拟资本投资成为一项风险较高的投资领域,尤其是随着各种风险投资基金、对冲基金等大量投机性资金的介入,加剧了虚拟经济的高风险性。 4、高投机性。有价证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的交易虽然可以作为投资目的,但也离不开投机行为,这是市场流动性的需要所决定的。随着电子技术和网络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巨额资金划转、清算和虚拟资本交易均可在瞬间完成,这为虚拟资本的高度投机创造了技术条件,提供了技术支持。越是在新兴和发展不成熟、不完善、市场监管能力越差,防范和应对高度投机行为的措施、力度越差的市场,虚拟经济越具有更高的投机性,投机性游资也越容易光顾这样的市场,达到通过短期投机,赚取暴利的目的。 三、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内在联系 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是相对独立的两个经济范畴,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虚拟经济的产生源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无论虚拟经济发展多快、规模多大,其根本是为实体经济服务,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没有实体经济,则虚拟经济将无从谈起,即实体经济是第一性的,虚拟经济是第二性的。同时,实体经济的发展又离不开虚拟经济。虚拟经济中的货币、资金、电子货币、股票、债券、abs等金融工具,已经渗透到实体经济的各个环节,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转和快速发展,离不开虚拟经济的支持,落后的虚拟经济会成为快速发展的实体经济的障碍。 但是,我们应看到,虚拟经济的发展必须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虚拟经济的超前发展,并不能带动实体经济的超速发展,款增加了20%以上。由于大量新增资金并未投入实体经济部门,而是流入了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导致投机活动日益猖獗,并使日本经济迅速泡沫化:日经指数1985年为12000点,1986年开始急剧上升,到1989年底已突破39000点,四年之内翻了二倍多;日本土地价格以1980年为100,1985年上升为154,1990年上升为626,日本土地面积只有37万平方公里,按当时市值计算,1990年日本的土地总值已达15万亿美元,比美国土地资产总值多四倍(美国土地面积为93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五倍多。日本的泡沫经济与其货币政策的失误是密切有关的。 2、银行等金融机构信贷扩张过度,金融资产质量低下,大量呆账、坏账的存在是引发泡沫经济的重要原因。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追逐高利率的利益驱动下,放松金融监管和金融审查,银行信贷过度扩张,大量信贷缺乏必要的可行性论证,贷款抵押品手段非常软弱,许多贷款以被高估的股票和房地产作抵押,当泡沫经济迸裂,股票和房地产价值回归其合理价格时,被抵押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股票和房地产等抵押品出现大量缩水,不仅高息无法收回,而且贷款本金亦难以到期收回,致使银行等金融机构帐面出现大量呆账、坏账,金融资产质量低下,当广大民众对银行等金融机构失去信心,便会发生挤提,致使银行等金融机构出现流动性危机,进而引发金融危机。如泰国银行坏帐占银行总信贷的比例,1996年为9.8%,到1997年就上升为11.9%,1997年8月国际债信评价机构认为,泰国金融贷款中25%付不出利息。银行体系存在的大量呆帐、坏帐已经严重扭曲了泰国的金融体系,积聚了极大的金融风险,引暴了金融危机。 3、发展中国家在实体经济实力不强、结构性问题突出的情况下,金融市场过度开放,会导致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引发泡沫经济。七十年代以后,拉美和东南亚等地区国家经济快速增长,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受金融深化理论的误导,上述各国相继开放金融市场,企图通过金融完全自由化,依靠虚拟经济的快速发展刺激实体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但由于实体经济的发展水平偏低,且存在诸多结构性问题,虚拟经济过快发展超过了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最终引发了泡沫经济并导致了一系列金融危机。以泰国为例,泰国在工业基础设施落后、建设资金匮乏、出口以资源型产品而非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虽然泰国政府力主投资并着重发展重化工业和高科技产业,但受教育和科技水平限制,严重制约了泰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在实体经济存在比较严重的结构性问题和金融监管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泰国政府却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外汇管理上推行了一系列激进的改革措施,加速了金融自由化和对外开放步伐,使虚拟经济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该国实体经济发展速度,特别是短期外资大量流入,且被投入到房地产和股市炒作而非实体经济领域,使泰国经济的泡沫化现象日趋严重,并成为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1980-1996年期间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金融资产占gdp 的比例(%)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金融统计年鉴1997》 4、国际游资的大量存在也是产生泡沫经济的重要因素。国际游资属于短期投机资本。从新兴工业化国家泡沫经济的形成及其破裂过程看,国际游资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增长较快,金融市场开放度较高,且在金融监管方面经验不足,使国际游资有了大肆进行投机牟取暴利的机会。 1988-1997年新兴工业化国家股票证券投资流入(亿现价美元)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99年世行发展指标》 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必然引发泡沫经济,但并非说虚拟经济快速发展中形成的经济泡沫即为泡沫经济。由于美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发展举足轻重,且美国股市最近持续高涨,引致全球经济学界对美国经济是否泡沫化的担忧。事实上,美国目前仅仅是存在一些经济泡沫,整体经济并未泡沫化:其一是美国经济的持续强劲增长,是由实体经济中高科技、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带动的,80年代之后一直维持较低的通货膨胀率(80年代后为5%,90年代为1-2%,目前为1.5%,失业率不断降低,98年跌至4.3%,消费持续旺盛,兼并收购浪潮风起云涌等,使美国实体经济稳步、持续增长,足以支撑美国虚拟经济中的金融泡沫;其二是美国虚拟经济中存在一些金融泡沫是合理的。首先,美国股市虽然频频创出新高,但主要是由nastaq科技股的强劲上扬所带动,工业、运输业、银行业等行业的股票走势较为平稳。nastaq的平均市盈率虽已经高达90倍,但以美国工业类股票的平均pe(市盈率)仅为25倍,运输业股份的pe平均为12倍,银行业平均为13倍,公用事业股平均为20倍,均处于合理区间,不能仅仅因为一个科技股板块市盈率偏高而认为泡沫成分过大。其次,科技股板块整体市盈率偏高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根据现代的现金流量模型,股票价格更多地反映了投资者对该企业的成长性的预期,股票的内在价值由拥有这种资产的投资者在未来时期所预期并接受的现金流所决定,等于预期现金流的贴现值。其公式为: v=d1÷〔1+k〕 若按此方法计算,除个别市盈率过高的股票,如有的科技股市盈率达2900倍,存在过度投机现象,大多数科技股若长期保持现在的增长势头,则美国科技股的定价尚不太高。其三,美国拥有全球最为健全、规范、高效的金融体系,具有较高的金融监管水平,金融机构资产质量较好,抗风险能力普遍较强。因此,美国经济虽然存在一定的金融泡沫,但并未泡沫化。 反而会引发泡沫经济,而泡沫经济破裂又会引致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破坏。以edwards.shaw为代表的众多经济学家认为,金融活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随着金融深化而不断增加,因此主张通过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深化促进经济增长。但经济发展的事实表明,这一主张是片面的。西方发达国家自80年代以来已相继实现金融自由化,金融深化程度不断提高,金融资产总量迅速膨胀,目前均已大幅度超过本国的gdp,但在金融资产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gdp并没有随之快速增长,其增长速度反而有所下降,而且,在欧洲还引发了90年代的货币危机,在日本则产生了严重的泡沫经济现象。许多发展中国家如泰国、马来西亚等在80年代中后期推行金融自由化之后,金融深化程度迅速提高、虚拟经济膨胀速度超过发达国家,经济的泡沫化现象日益严重,并引发了一系列的金融危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一体化程度不断加强,这些金融危机的发生,不仅对本国实体经济产生了巨大损害,还通过国际贸易、汇率变动以及资本流动等渠道,对周边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经济产生巨大冲击,形成区域性或世界性金融危机。 四、虚拟经济的功能及其对实体经济运行的影响 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一方面,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深化不仅可以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提高实体经济的运行效率;而且资本证券化和金融衍生工具提供的套期保值等服务,还为实体经济提供了稳定的经营环境,降低实体经济的经营成本和因价格或汇率波动引致的不确定性经营风险,使实体经济能够稳定增长。另一方面,虚拟经济自身产值的增加本身即促进了gdp的增长,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直接促进了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具体而言,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有助于提高社会资本的配置效率。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是实现资本在不同实体经济部门之间的优化配置。金融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发现的虚拟资本所代表的权益价格,是实现增量资本在实体经济各部门之间优化配置的主要诱导工具。通过发行并交易虚拟资本,使发行主体如企业等能及时并充足地获得发展所需资金,促进优良企业的快速发展,同时获得社会资金的企业有义务提高其经营透明度,由广大虚拟资本投资者予以监督和审查,通过市场的力量,自动调节资金流向,使社会资本流向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经营效益好、管理规范的行业和企业,使没有前途的企业由于资金匮乏而自生自灭,提高社会资本配置效率,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同时,金融市场还为存量资本优化配置提供了有效途径,通过资产重组等产权交易,可以实现存量资本在不同实体经济部门之间的再次优化配置,盘活因投资决策失误或市场需求结构转变而闲置的存量资本,提高社会资本的利用效率。在这一方面,一个颇具说服力的例子是美国经济近十年的强劲增长。美国经济的持续强劲增长与技术进步、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变化和经济结构的成功转换有关,但风险资本市场提供的巨大支持也起到了同样重要的作用:风险资本市场为美国的网络经济等新兴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充足的发展资本,使其在短期内能够迅速发展,并成为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2、有助于提高整个经济的运行效率。其一,虚拟经济在促进社会资本优化配置的同时,也带动了劳动力、技术以及自然资源在实体经济部门之间的优化配置,使有限的经济资源流向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实体经济部门,提高整个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其二,股票、债券等证券市场的发展,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为企业的规模扩张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股权置换、控股收购等产权交易方式的创新,为企业低成本规模扩张提供了便利渠道,有助于社会规模经济的发展。其三,制度创新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虚拟经济的发展是企业制度创新的重要源泉。世界经济发展历史表明,对社会经济发展最具影响也最具推动力的企业组织形式就是股份制,而股份制的建立和完善离不开股权的分割、设置和股权交易,这些均是虚拟经济的重要范畴。 3、有助于分散企业经营风险。其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企业制度的创新,使企业的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同时也使企业产权的所有权、经营权和受益权相对分离,企业所有权的转让与处置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影响弱化,企业经营的稳定性增强。其二,资产证券化、abs(资产担保证券)、期权交易等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对企业资金安排、投资选择、规避经营风险等具有重要影响,如通过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和外汇掉期业务,可使企业有效规避市场价格波动和汇率变动带来的经营风险,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等。其三,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反映了现货市场供求关系的未来转变,有助于企业及时调整经营战略,选择正确的经营方向;股票市场的价格发现反映了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也有助于企业及时调整发展战略,规避投资风险。 4、虚拟经济规模的扩张,在增加gdp规模的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在虚拟经济日益发挥出对实体经济巨大的促进作用的同时,虚拟经济自身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1980年相比,1996年西方主要工业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金融资产总额均成倍增长,特别是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金融资产的增长迅猛,并带动了相关服务业的发展,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1980-1996年主要工业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金融资产 1980-1996年主要工业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服务业增加值的变化(1995年不变美元) 1980-1996-年主要工业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变化(%)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中经网数据处理中心 五、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的关系 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是通过将储蓄有效地转化为实体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实现的。但虚拟经济的发展与投机活动始终是共存的,虚拟经济所提供的资本配置的高效率,取决于虚拟资本的高度流动性,而虚拟资本的高度流动性是依靠投机活动实现的;虚拟经济所提供的风险规避功能如套期保值和外汇掉期业务等,风险也是通过投机者分摊的。虚拟经济相对于实体经济所具有的高风险、高收益特点,很容易吸引大批资金滞留于虚拟经济领域进行投机活动,而投机过度会引致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并形成泡沫经济。从日本、东南亚各国以及墨西哥等拉美国家的经验看,泡沫经济的产生是虚拟经济过度膨胀的直接结果,但与实体经济也有密切关系。引发泡沫经济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货币政策失误与金融监管不当是产生泡沫经济的体制性因素。在金融监管不利的情况下,低利率和超量的货币供给会使大量资金流入股票、房地产等容易产生泡沫经济的领域,导致投机活动猖獗,引发泡沫经济。如日本货币供应量在1982??1985年期间十分稳定,经济也稳步增长,出现大量外贸顺差,导致本币升值;且由于日本居民储蓄率始终很高,银行拥有大量过剩资金。为了继续保持其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日本央行在坚持零利率政策的同时,多次放松银根,增加货币供应量,1987??1990年日本货币供应量(m2+cd)超过了10%;日本银行积极向房地产经营者提供贷款,1985-1987年间对房地产的贷 六、泡沫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危害 在看到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产生积极促进作用的同时,我们还应看到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引致的泡沫经济,对实体经济发展造成的巨大危害。泡沫经济产生后,无论其持续时间有多长,最后均会发生破裂并引致严重的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发展构成多方面的损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扭曲资源配置方式、降低资源配置效率,阻碍农业、工业等实体经济的发展。在泡沫经济兴起阶段,投资于股市、汇市和房地产等可以得到远非实体经济能够企及的很高的回报率,高回报率使大量资本从实体经济部门流入股市、汇市或房地产,使股市、汇市和房地产异常繁荣,资金供求失衡又会引致利率大幅上升,使实体经济部门的发展因融资成本过高而萎缩甚至停滞;同时,股市、汇市和房地产业的高收益使大批人才流入泡沫经济领域,使劳动成本因人力资本短缺而迅速提高;生产成本的过度膨胀会降低实体经济部门的国际竞争力,阻碍出口贸易的增长。泡沫经济所扭曲的资源配置方式,会严重损害一国的综合经济实力,阻碍一国的经济增长。 2、扭曲消费行为,恶化国际收支状况。泡沫经济引致的虚假繁荣景象扭 曲了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是产生过度消费现象的重要根源,而过度消费又容易引致进口大量增加,同时,企业由于借贷成本过高,劳动力成本加大,会降低出口竞争力。进口的大量增加与出口的急剧下降,破坏经常项目的贸易平衡,经常项目出现巨额逆差,外汇储备剧减,使国际收支状况恶化。 3、破坏金融系统运作,降低银行抗风险能力,引发金融危机。泡沫经济中投 机活动盛行,资金需求剧增,诱使银行不断提高利率以获得更高的收益。高利率促使银行扩大信贷,放松对信贷质量的审查和可行性研究,使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大量资金涌入股市、汇市和房地产等过度投机市场,实体经济由于无法承受过高的银行利率而使其正常资金需求受到极大抑制,银行等金融机构作为既得利益集团,对股市、汇市和房地产投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不良作用。经济泡沫的破裂不仅使大批个人或企业陷于困境甚至破产,也会给金融机构带来带来巨额不良信贷,造成银行等金融机构资产质量低下,抗风险能力减弱,引发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破坏宏观经济稳定。 4、泡沫经济可重新分配国民收入,加剧社会贫富两极分化,严重的会引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对社会安定构成威胁。譬如1978-1981年发生在墨西哥的泡沫经济,在1981年股市崩溃之后,引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债务危机和持续的通货膨胀,导致大批企业和个人破产,失业率上升,社会贫富差距增大,整个墨西哥经济一片萧条;80年代日本房地产和股市泡沫的迸裂同样使经济实力雄厚的日本经济陷入长期衰退之中,至今难以自拔,所谓的“日本神话”由此破灭。1998年俄罗斯泡沫经济崩溃时,产生了许多俄罗斯新贵族的同时,是物价飞涨,人民生活水平的急剧下降和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增加,迄今为止,俄罗斯经济仍未见起色。 七、结论与建议 当前,国际经济学界和imf等国际金融组织在处理墨西哥金融危机和亚洲金融危机过程中,已取得了应对泡沫经济的一些经验,如加强国际协调、督促有关国家优化调整实体经济结构等,但对如何从体制上扼制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和防止发生泡沫经济问题,还远未形成一致的观点,对应对泡沫经济的许多措施的有效性,也存在很大的争议。我国目前即将加入wto,必然面临金融、服务等被迫对外开放等问题,更应积极致力于该项课题的研究,汲取他国发展经验,在充分发挥出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的同时,科学把握虚拟经济发展的“度”,对泡沫经济防患于未然。 1、大力培养金融人才,迅速提高金融监管水平,建立稳定、健全、高效的金融监管体系。金融体系是一国宏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稳定、健全、高效的金融监管体系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而培养一批高水平、高素质、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金融人才又是建立这样一个体系的先决条件。我国改革开放前,金融发展相对滞后,改革开放后,金融业发展才获得生机,金融监管水平是在金融发展过程中边干边学中提高的,缺乏一批既具有深厚理论功底、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因此,应尽快培养或引进一批高水准的专业人才,为建立完善的金融监管机制和探索先进的监管办法创造必要条件。 2、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促进实体经济的稳步发展。实体经济的坚实发展,能有效化解虚拟经济中的泡沫,防止产生泡沫经济。近年来,我国实体经济虽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结构性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并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 实体经济论文:对中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关联性的实证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1998年到2006年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各自的变动规律和它们之间的关联性,利用 gdp指标与股市的相关指标进行一般性的实证分析。股票市场作为经济增长中的一种融资和资源配置,作为虚拟经济的代表是实体经济的“晴雨表”,借此以研究我国股市对经济的促进、表征与预测作用。 关键词:虚拟经济 实体经济 关联分析 滞后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国内学者对中国股市的波动做了一些研究,其基本结论与经验判断证明,目前我国股市仍然是“政策市”,推动股票市场发展的直接动力源仍然来自相关政策。也有一些学者利用 1990—1998 年的沪深股市数据资料,分析了中国股市的运行特征,认为我国股市目前已经初步具有了成熟股市的基本特征,股市运行曲线基本上与宏观经济运行相吻合。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活动可以发现,gdp 增长率、gnp增长率等反映经济基本状况的指标呈现周期性特征,同时零售物价指数也在短期内表现为周期循环。经济活动的周期性变化必然会对股市产生影响,从而使得我国股市与其他发达市场一样,受经济周期的影响而呈现一定的周期性运行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中国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即二者有着某种长期均衡关系。 2. 无论是短期抑或长期,经济增长对股票市场都存在着单向granger 因果关系。 3. 就长期历史平均而言,中国股市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宏观经济态势;但就短期历史动态而言,并未达到可作为“经济晴雨表”的程度,甚至出现了背离宏观经济的现象。 二、实证分析 1. 指标和数据的选取 本文采用的数据是1998年-2006年的gdp值、上证指数以及二者之比:证券化率。 证券化率(securitization ratio)作为衡量一国(或地区)证券市场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测度了证券市场在该国(地区)经济中的重要性,当证券化率越高,证券市场在该国(地区)经济体系中越重要。一般,发达国家(地区)的证券化率较高,而发展中国家(地区)的证券化率较低。尽管短期或许存在不稳定性,证券化率仍不失为权衡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关度的较好参考指标。 2. 对反映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数据关联性进行实证分析 ① 主成分分析:第一个主成分(以下称实体经济主成分)可以解释固定资产投资年度累计、进出口总额年度累计、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工业增加值这四个变量,是和实体经济相关的指标,称之为实体经济主成分; 第二个主成分(以下称金融市场主成分)可以解释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m1、金融机构存款总额、金融机构贷款总额这四个变量,是和金融市场相关的指标,称之为金融市场主成分; 第三个主成分(虚拟经济主成分)可以解释收盘价、上证指数、股票总市值这三个变量,是和虚拟经济相关的指标,称之为虚拟经济主成分。 本文只研究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也就是第一类主成分和第三类主成分)各自的发展规律和他们之间的关联性,对于金融市场方面我们在这里不做研究。 ② 建立arima模型,以显示虚拟经济的变化规律: 可得出虚拟经济变动规律方程式表示为: xt=-0.131+0.077 xt-1 依据方程式(1)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虚拟经济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在宏观方面,其预测结果分析可以减少股市不规则波动对经济发展的负效应,一定程度上避免股市的大幅度波动所导致的经济危机。微观方面,预测结果也可以作为投资者们进行投资的一个参考。 ③gdp时间序列变化规律分析: 可得出gdp变动规律方程式表示为: xt= 64.863-1.002xt-1-0.973 xt-2-0.951 xt-3 依据这个方程式(2)我们可以对gdp发展趋势进行简单预测,其预测结果分析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等经济策略的制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④滞后分析: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成熟的股票市场的总体走势与其国家的政治环境及经济景气状况的变动周期是高度相关的,人们对未来经济发展走势的预期心理会首先从股市上反映出来,因此人们称股票市场为反映一国经济发展状况的“晴雨表”. 但是股市预测经济发展有一定的滞后性。 所以,我们选取股票总市值作为虚拟经济的一个代表指标,gdp作为经济发展状况的代表指标,检测股票总市值变化反映gdp变化的滞后性。 三、研究结论 第一,可以反映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虚拟经济中具有代表性的股票总市值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对实体经济的一些指标如: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额、进出口总额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进行解释。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是显著相关的,虚拟经济指标的变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实体经济的变动。 第二,虚拟经济主成分和gdp的变化规律都符合arima模型。利用该模型得出的虚拟经济变化规律可以对虚拟经济发展趋势进行简单的预测。预测结果可以反映股市的未来变动,政府根据这个变动可以对股市做相应的调整,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减少股市的大幅波动所导致的经济危机带来的危害。另一方面,这个预测结果也可以作为投资者们进行投资的一个参考,降低投资者投资风险。用gdp作为实体经济的代表指标,构建gdp变化规律的arima模型。它可以作为一国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一个依据,使国家宏观经济快速、平稳地发展。 第三,股市虽可作为一国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但它的预测作用往往是具有滞后性的。根据我们滞后回归分析的结果,我国股市对经济发展预测的滞后期是三个季度。滞后期的验证为经济发展状况的预测做了进一步的优化,使经济预测的结果更合理,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投资者投资决策的制定都是一种很好的补充。 实体经济论文:股市正进入与实体经济脱钩期 2008年金融危机至今已经四年了,还有很多疑问依然在那里,无人能够赢得共识。这直接导致了一个根本问题上的分歧——我们究竟处于危机后时期的哪个阶段?在今天的研究中,我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只有确定“我们在哪里”,正确预测“我们正走向何方”的概率才能最大化。 趋势一:全球经济陷入“死亡螺旋” “危机后”实施的临时性政策刺激,正在面临“信心危机”——当刺激政策药效逐渐消退,经济状态依旧疲软的时刻,更多的人开始怀疑“政府,本身或许是问题的根源”。迅速积累的、庞大的国家债务,让每一名国民感到失望,这决定了他们手中的选票会投向谁!即便非民主选举国家,民心所向的变化也会让政治家们感到恐惧。 凯恩斯主义被纳税人终结,只是时间问题。财政政策“被迫”收紧,给脆弱经济带来的潜在影响不免令人担忧。不过,完全放弃努力,却又是任何政治家无法做出的抉择,因此,无休止的谈判、结构化的政策,会令经济数据看上去陷入“下降螺旋”,而非猝死。 货币刺激,成为最后的救命稻草。不过,最大问题是,刺激成本的上升会逐渐体现,通胀周期开始缩短,经济增长幅度开始收窄,各国央行如同吸食吗啡的瘾君子为了追求同等快感而不得不逐渐加大用量。 过量货币投放,可以恢复经济增长吗?这个问题没有共识。美联储认为“可以”,其他央行“不反对”或者被迫“弃权”。没有通胀预期,货币流通比率就会下降,经济活动就会减少,经济增长率就会下降。尽管货币过量投放不一定能够促使经济出现持续性增长,但却可以做到维持实体经济基本稳定,虽然每一轮货币投放的力度必须加大。 相比未来可能发生的“世纪通胀”,眼下通缩造成的失业率上升更令货币决策者担忧。因此,量化宽松上各国央行的“一致性”体现得尤为明确。 凯恩斯主义完成了“家庭债务”向“国家债务”的转移,量化宽松则完成了“近期债务”向“远期债务”的转移(前提是以新增国家债务为抵押的货币发行方式比如美元)。本质上,它们都是财务技巧——将债务展期的一种方式。债务从来没有消失,政策刺激的根本作用是“减轻负荷、争取时间”,只有真正的经济增长出现才能在未来对冲掉一部分债务。 不过,真正的经济增长不会来自任何政策刺激,政策刺激只能是作为“诱因”或“债务转移”;真正的经济增长来自于创造性需求或替代性需求的持续出现(技术革命或战争)。“自发性复苏”何处会出现呢?没有人能够预料。上世纪三十年代大萧条的结束,可以归功于罗斯福新政,但如果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创造需求”,也许结局会是另外一个答案。 如何甄别“自发性复苏”来临呢?可以通过金融市场来发现,当游戏规则依然是“危机逻辑”——以流动性数据是逻辑主线,那么说明全球经济还没有走出衰退阴霾。阶段性的经济数据可能具有“欺骗性”,而游戏规则的变化则更为“诚实”。 趋势二:中国经济“减速换效率、减税换增长” 从长周期看,中国经济增长处于趋势性放缓。人口红利、全球化红利、城乡劳动力转移红利的消退,带来了生产效率持续下滑。从短周期看,主权债务危机恶化,发达经济体增长前景黯淡,使得中国经济外生增长动力严重不足。货币过量投放导致的通胀高悬以及房地产泡沫,抑制了长期政府主导下的内生增长。推动经济高速行驶所引发的成本(人力、物力、环境)上升,使得“宽松货币拉动投资、财政刺激主导投向”这套组合策略的边际利润已经下降至临界点。 值得庆幸的是,当下“减速”已达成共识——在没有寻找到新的可持续增长点之前,“减速”是最保险、最经济的选择。由此引发的失业率上升压力,可以通过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以及创造就业能力强的部分产业政策放宽来有所分流。减速不是目的,效率增长才是目标。这是所谓“调结构”的初衷。不过,“减速”同时,需要做一件事情——让“大政府模式”寿终正寝。否则,“减速”换不来效率。 主动减速,意味着不可能再出现“四万亿”刺激政策;意味着不可能再依赖房地产投资来拉动gdp;意味着经济目标彻底转向效率增长。这等同于宣告“大政府模式”的终结。高投资、高税赋是过去十年“大政府模式”的经典特征。我们要观察“大政府模式”是否终结,投资增速、税赋比率的变化趋势将是实证。 政府职能的转换,是实现效率增长的唯一出路,是应对全球经济“死亡螺旋”的唯一办法。通过全方位减税,交出投资主导权,改善社会财富二次分配的不平衡,逆转财富循环方向,进而推动中国经济步入新周期——即减税换增长。 “政府并非我们问题的解决办法,而政府则恰恰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相对于其他国家,“危机后”时期的中国政府债务水平并不高,如果要继续坚持走“大政府模式”并非不可以,但必经地方债危机或房地产泡沫破灭——政策刺激一发力,房地产在产业链前端,泡沫化必然更上一层楼,随时可能捅破。所以,某种程度上,房地产泡沫是当下放弃“大政府模式”的现实原因。 趋势三:“危机模式”证明真实复苏还没有出现 丑陋的经济数据与金融市场的繁荣并存,存在即合理。有人称之“非理性”繁荣——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周期不吻合,所以既有趋势脆弱且不可持续。我不同意上述带有“道德色彩”的教科书式观点。 趋利避险,是人性所归。资本的秉性一定是选择安全边际较高的区域。资本流向只是在说明——自发性复苏并没有真实出现,政府主导的人工复苏缺乏足够安全边际,没有形成足够稳定的趋势。因此,资本更愿意选择驻留在虚拟经济,而非实体经济。 为了拯救大到不能倒的金融机构,为了刺激经济复苏而不断输入流动性,在过去四年,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扩大了三倍,中国广义货币年增长20%,欧央行提供了过万亿欧元的长期贷款……放眼望去,几乎所有国家都在铆足劲印刷货币,以维持实体经济平稳。 不过,“凯恩斯”也好,“量化”也罢,货币创造不等于需求创造。当经济不景气,需求不振,货币乘数下降,新增流动性只能暂时“平衡”货币流量,但无法改变实体经济中货币流通速度减缓的周期趋势。 相比实体经济,虚拟经济的货币需求相对容易“创造”。接连不断的货币扩张计划,使得货币贬值预期上升,大量货币追逐有限资产的未来图景令投资人慌乱。金融资产的快速变现能力相对于固定资产更具有吸引力。所以,从投资人的选择,我们可以鉴别出当前经济所处周期——“危机逻辑”而非“复苏逻辑”——危机逻辑中,流动性数据是逻辑主线;复苏逻辑中,经济数据是逻辑主线。只有当自发性复苏出现,投资人预期影响下的资本流动才会逐步形成向实体经济转移的趋势。在此之前,货币扩张预期会支撑虚拟经济的阶段繁荣,与实体经济“脱钩”。 实体经济“空心化”、虚拟经济“泡沫化”作为周期性现象,是证明经济尚未出现真实复苏的“论据”。当前金融市场的表现只能说明流动性状态,而并非经济晴雨表。投资人只会为各大央行货币政策的宽松紧缩投票,而漠视各国疲弱不堪的经济数据。 简而言之,金融层面的流动性危机已经过去,经济层面的螺旋式衰退还看不到尽头。危机逻辑下,流动性是考量金融市场趋势的核心要素——这是投资人处于不同周期下的预期偏好所决定。 实体经济论文:小议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反作用 【摘要】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作用体现在正反两个方面。一方面,虚拟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资本集中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虚拟经济的过度投机会扭曲消费行为,影响实体经济的运行安全。因此,研究二者的关系,积极发挥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正向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实体经济与在其基础上产生的虚拟经济是现实经济中并行的两个经济体系,它们相互作用,共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金融自由化以来,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作用体现在正反两个方面。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其本身还存在诸多不健全和不稳定的因素。因此,研究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反作用,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积极发挥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正面积极作用 有利于促进资本集中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体现和发挥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正是由于虚拟资本的高度流动性,尤其在现代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的环境背景下,虚拟经济能够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支持和方便快捷的交易支付。虚拟资本的流动引导社会资本由效益较低的企业、行业和地区流向效益较高的企业、行业和地区,进而带动社会资源按照效益最大化的原则进行持续的重组和再分配。从宏观上看,虚拟经济优化了经济结构和促进了经济增长。 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有助于扩大内需和增加就业机会。虚拟经济通过其财富效应刺激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拉动实体经济增长。例如,股市上涨造成的财富效应能够有效地扩大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企业在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同时,对劳动力的需求也相应增加,从而带动就业增加。此外,虚拟经济的扩张,需要大量的金融等专业人才补给,促进了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的振兴将进一步刺激内需,吸纳一大批城市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有助于实体经济分散和重新配置风险,降低交易成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和风险投资市场是虚拟资本为风险配置发展起来的风险配置载体。它可以为大量的投资者分散风险,也可以提供具有各种不同风险等级的虚拟资本,把它们分配给对风险持不同偏好和不同感受程度的投资者。① 有助于解决实体经济信息不明晰的问题,提高资本运营能力。虚拟经济在运行过程中可以通过信息披露和金融创新,来处理由于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问题。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投资业绩的优劣,可以通过资产价格的信息功能来判断。虚拟资本的高速流动,加快了货币周转、转移和结算的速度,同时也提高了实体经济部门内部的资本运营能力。② 有助于深化国企改革,推动企业制度创新。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国企改革的重要内容。资本市场支持着现代股份公司的创建和日常运转。此外,虚拟经济的发展还是企业制度创新的重要源泉。股份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主要形式,它的建立和完善离不开股权的分割、设置和交易,而这些都是现代虚拟经济运行的重要范畴。 反面消极作用 过度投机危害实体经济。在金融活动中,投机和投资都直接表现为金融工具的买卖行为。投机活动是一种必然的市场行为,随处可见,然而一旦过度投机,势必会对实体经济产生巨大的负面作用。一、扭曲资源配置,挤占实体经济的资金供给。二、导致国民收入再分配不合理,拉大贫富差距。三、过度投机必然会滋生经济泡沫。虚拟经济运行的过程中,由于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脱离实体经济独立发展,自行扩张,一旦其规模和发展速度大大超过实体经济,就会使经济泡沫的成分不断增加。 扭曲消费行为,恶化国际收支状况。当人们看到所持有的虚拟资产价格高涨,预期未来收入将大大增加,就会增加现期消费,若消费过度增加容易导致进口大幅增加,加之企业借贷成本居高不下,劳动力成本加大,会削弱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进口大量增加的同时出口会受到抑制,这将导致该国经常项目的贸易失衡,使国际收支状况恶化。③ 虚拟经济过度发展可能会影响实体经济的运行秩序。虚拟资本发行过量、流通频繁,加上杠杆的放大作用导致银行信贷呆账坏账激增,使银行的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大大高于其实际价值而产生金融泡沫,进而会扭曲正常的信用关系,有可能引发债务危机。 由于自身的不稳定性和高流动性,虚拟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蔓延会严重威胁世界经济安全,阻碍各国的经济增长。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由于一些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像对冲基金这种虚拟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张可将外部的金融风险和危机传导到一个国家的内部,引发该国的金融危机,并将危机传播至其他国家。④ 反作用的机制分析 投资效应。一、托宾q值的变动。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托宾在1969年提出了所谓的q值的概念,这个值是企业的市场价值(market value)与其重置成本(replacement cost)之比,它反映了股票价格与投资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企业市场价值与其重置成本是不相等的,因此q值一般不等于1。那么q值的变动是如何影响实体经济活动的呢?当股价上涨使得企业的市场价值高于其重置成本时,也就是q值升高至大于1时,此时增加资本的成本将小于资本收益贴现的市场价值,即企业购置新厂房和设备等固定资产的资本就会低于企业的市场价值,企业进行投资有利可图,于是扩大投资,产出增加,经济繁荣起来。当股价下跌导致企业的市场价值低于其重置成本时,也就是说q值下降至小于1时,企业增加资本的成本会大于资本收益贴现的市场价值,也就是说企业投资者认为继续投资会无利可图,甚至会亏损,于是就不会购买新的投资品,投资不振,以致产出下降。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虚拟经济可以通过股价的变动来改变企业的q值,进而影响企业的投资行为,最终作用于实体经济。二、资产负债表效应,即通过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影响信贷水平。它指的是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动会影响到企业和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的结构,从而对投资产生影响。若金融资产的票面价值大幅上涨会使得企业和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好转,如企业权益增加、负债比例降低等,企业方面的净资产上升,增强了本企业的还款能力和信用度;银行方面的不良资产状况得到好转,银行也就会相应地放松对债务人的信贷约束,放贷意愿增强,企业筹资更加容易,筹资成本也大大降低。因此,金融资产价格上升最终导致银行放款增多,企业筹资增加,投资更加活跃,进而推动实体经济的增长。⑤ 虚拟经济对消费的作用。财富效应,也被称为消费效应,指有价证券等资产价格的波动,导致资产持有者财富的变化,进而导致其消费的变化。最早提出此概念的是美国经济学家庇古(pigou),他指出货币余额的变动会使消费者的支出引起变动,财富是消费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然而,对于财富效应应该重新思考和认识。股市上涨时,人们似乎更多地关注自己账面财富的增加,因为账面财富的增加意味着可能会获得更多的货币收入。此时投资者可能会出现两种行为:其一,大部分投资者将虚拟资本的变现所得用于增加现期消费。而通常情况下,人们不会去考虑其账面财富的增加是否会有与之相对应的实体经济部门产品的增加。若流向实体经济领域的货币过多,而实体经济本身的规模又没有及时得到相应的扩张,这就可能有产生通货膨胀的压力。其二,由于投机心理的驱使,投资人将增加的账面财富再投入到虚拟经济领域,如再购买股票、债券等,也不会给实体经济的增长带来任何作用。因此,财富效应究竟有多大作用或其产生的条件问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股权变动效应。股权变动效应的作用途径是投票机制。人们在股票市场上“用脚投票”,投资者认为某公司的股票有上涨的潜力,预期能够获益,便买进并持有该股票,反之就卖出。通过这种方式,投资者的买卖交易行为就会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这是因为投资者的行为反映了社会公众对该公司的经营业绩的评价,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和发展潜力较多地体现在其发行的股票走势上,进而反馈到该公司的经营活动中。另外,由于大股东掌握着公司的重大经营决策权,他们通过用“手”投票来实现其权利,加之大股东自身条件的差异(如财富状况、投资经验、持股份额,风险偏好等方面)从而使得大股东在投资经营决策时有所不同,结果由于股份的变动而导致股东的变换,就必然会影响公司的经营方向、经营规模等经营策略。通过股权的这种变动效应,可以看出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资源的配置作用。(作者单位:河南安阳师范学院) 实体经济论文: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关系之辩 论文关键词:实体 经济 虚拟经济 关系 论文摘要: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必须保持适度平衡,否则会出现经济危机。当前欧美发生的 金融 危机 ,正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背离的结果,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国务院总理在2008年10月14日应约与英国首相布朗通话时表示,要认真 总结 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金融创新 与金融监管的关系。温总理向西方发达国家首脑提出正确处理好“三大关系”的呼吁,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不论是深深卷入危机中的欧美金融强国,还是需要金融创新支持实体经济快速发展的 一、虚拟经济的概念与特点 虚拟经济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词语,其释义尚无定论。最为普遍的解释,是指与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简单地说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虚拟经济”的概念是马克思首先提出的,他在《资本论》第3卷第5篇中,特别是在论述信用和虚拟资本的第25章及其后,对此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他认为虚拟资本是在借贷资本(生息资本)和 银行 信用制度的基础上产生的,包括股票、债券、不动产抵押单等。虚拟资本本身并不具有价值,但它却可以通过循环运动产生利润,这是它与实际资本的共同之处。 虚拟经济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私人间的商务借贷行为。例如某甲急需购买某种货物,但他本人没有足够的资金,而某乙手头正好有一笔钱闲置未用,于是某甲便向某乙借一定数额的钱,许诺在一定时期内还本付息。某乙手中的借据就是虚拟资本的一种雏形,它通过借款与还款的循环活动而取得增值。这时某乙并未从事实际的经济活动,只是通过一种虚拟的经济活动来赚钱。 由此可见,虚拟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闲置货币的资本化,即人们手中的闲置货币变成了可以产生利息的资本。第二个阶段则是生息资本的 社会 化,即由银行作为中介机构将人们手中闲置的货币借入,再转贷出去生息,人们还可用闲置货币购买各种有价 证券 来生息,这时人们手中的存款凭证和有价证券也就是虚拟资本。生息资本的社会化可以引导资金从不能用于生产、流通等实体经济活动的人们手中,转移到能将其用于实体经济活动的人们手中,并可以将分散在各人手中的资金集中起来进行较大规模、收益较高的经济活动,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第三个阶段是有价证券的 市场 化,即有价证券可以根据其预期的收益而自由买卖,从而产生了进行虚拟资本交易的金融市场,例如,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货币市场等。市场化不仅能使人们手中的有价证券可以随时变现,大大提高虚拟资本的流动性,还能引导资金向预期收益较好的产业流动,从而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 第四个阶段是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即虚拟资本可以跨国进行交易。金融市场的国际化能在国际范围内引导资金向收益较好的产业流动,可以大大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同时还形成了一种新的金融市场——外汇市场。 虚拟经济发展的第五个阶段是国际金融的集成化,即各国国内的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相互间的影响也日益增大。随着因美元脱离金本位而导致浮动汇率制的形成、金融创新的增强、信息技术的迅速进步、金融自由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虚拟资本的流动速度越来越快,流量越来越大,从而使得虚拟经济的规模不断增大。 虚拟经济具有五大特性: 1.复杂性。虚拟经济是一种复杂系统,其主要组分包括 投资 者、受资者,以及金融中介者,他们按照一定的规则在金融市场中进行虚拟的经济活动。虽然每个人都有按照自己对 环境 及其发展前景的了解及其预定目标独立决策的自由,但每个人的决策又不能不受其他人的影响。 2.介稳性。所谓介稳系统是指远离平衡状态、但却能通过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而维持相对稳定的系统。这种系统虽能通过自组织作用而达到稳定,但其稳定性很容易被外界的微小扰动所破坏。虚拟 经济 是一种介稳系统,必须要靠与外界进行资金交换才能维持相对的稳定。 3.高风险性。虚拟资本的内在不稳定性导致其价格变幻无常,而 金融 市场 交易规模的增大和交易品种的增多使其变得更为复杂;人们对市场及 环境 变化的预测能力不足,从而较易导致决策错误;还有许多人因为追求高收益而甘冒高风险,从而促使各种高风险、高回报的 金融创新 不断出现。 4.寄生性。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虚拟经济由实体经济产生,又依附于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相关的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可看成是资本的循环运动。 5.周期性。虚拟经济系统的演化大体上呈现周期性的特征,一般包括实体经济加速增长、经济泡沫开始形成、货币与信用逐步膨胀、各种资产价格普遍上扬、乐观情绪四处洋溢、股价与房地产价格不断上升、外部扰动造成经济泡沫破灭、各种金融指标急剧下降、人们纷纷抛售实际资产及金 融资 产、实体经济减速或负增长等阶段。但是这种周期性并不是循环往复,而是螺旋式向前推进的。 二、实体经济的概念与特点 实体经济并不是一个专用术语,至少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这样的词语,有时候这个词语甚至被应用得很通俗化。 金融危机 爆发后,美联储频繁使用实体经济这个词语,与之相关联的是除去房产市场和金融市场之外的部分,就美国经济数据的构成来看,其中包括制造业、进出口、经常账、零售销售等的部分被美联储笼统地概括为实体经济。由于不包括房市和金融市场这样的特殊的部分,所以实体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美国国内市场运行的“流水账”部分。之所以这样来描述,是因为虽然实体经济往往不是要害部门,而是民用普通领域。 尽管不是要害部门,但实体经济显然对于美国市场的日常运行具有关键意义,一旦实体经济出现震荡或反复,往往反映到美国人的生计问题上,像美联储十分关注食品价格指数和消费者核心物价指数以及库存和零售销售等指标,这说明美联储所谓的“实体经济”反映的是市场运行基本面的状态好坏。 我们还可以认为,美联储把核心能源消费这一块也排除在实体经济之外,理由就是美联储所谓的“实体经济健康”往往与能源价格走势相反。而且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美联储所关注的实体经济指标往往同时反映大量中小企业的运行态势。这样看来,美联储所谓的实体经济与 三、准确把握实体 经济 与虚拟经济的关系 虚拟经济是和实体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活动模式。当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匹配良好时,虚拟经济将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为广泛的 融资 渠道,转移 市场 运作的风险,从而有效保障实体经济的发展。然而,当虚拟经济过度膨胀时,就会产生泡沫经济或者 金融 危机 。因此,必须准确把握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以维护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就是实体经济借助于虚拟经济,虚拟经济依赖于实体经济。 1.实体经济借助于虚拟经济。这表现为三点:第一,虚拟经济影响实体经济的外部宏观经营 环境 。实体经济要生存、要发展,除了其内部经营环境外,还必须有良好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这个外部宏观经营环境中,就包括全 社会 的资金总量状况、资金筹措状况、资金循环状况等。这些方面的情况如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实体经济的生存和发展状况,而这一切都与虚拟经济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如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第二,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加后劲。实体经济要运行、尤其是要发展,首要的条件就是必须有足够的资金。资金的来源有两条途径:一条是向以 银行 为主体的各类 金融机构 贷款;另一条则是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各类有价 证券 筹措资金。从发展的趋势看,相比较而言,通过第二条途径解决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资金问题,会更加现实,也会更加方便、快捷。这样,虚拟经济就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后劲。第三,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制约着实体经济的发展程度。从 历史 上看,虚拟经济的发展过程经过了五个阶段,即闲置货币的资本化、生息资本的社会化、有价证券的市场化、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国际金融的集成化等。事实证明,虚拟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就不同,亦即虚拟经济发展的高一级阶段对实体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总比虚拟经济发展的低一级阶段对实体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要大一些;反之,则会小一些。 2.虚拟经济依赖于实体经济。理由是:第一,实体经济为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虚拟经济不是神话,而是现实。因此,它不是吊在天上,而是立足于地上。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无论是它的产生,还是它的发展,都必须以实体经济为物质条件。否则,它就成了既不着天也不着地的空中楼阁。第二,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整体经济的进步,实体经济也必须向更高层次发展。否则,它将“消失”得更快。实体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对虚拟经济的新要求,主要表现在对有价证券的市场化程度上和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上。也正是因为实体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对虚拟经济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要求,所以才使得它能够产生、特别是使得它能够发展。否则,虚拟经济就将会成为无根之本。第三,实体经济是 检验 虚拟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志。虚拟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实体经济,即发展虚拟经济的初衷是为了进一步发展实体经济,而最终的结果也是为实体经济服务。因此,实体经济的发展情况如何,本身就表明了虚拟经济的发展程度。这样,实体经济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检验虚拟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志。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我们在制定宏观政策时,首先要健全 法律 法规,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虚拟经济系统中的主体行为;其次要规范、完善资本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效规避和转移风险;其三要加强监管和严格执法。 实体经济论文:融资水平助推实体经济工作意见 为进一步提升我市直接融资水平,充分依托多层次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促进全市实体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根据《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显著提升直接融资水平全面服务实体经济的实施意见》,结合我市实际,现就提升直接融资水平加快实体经济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明确目标任务 到2020年末,全市直接融资水平显著提高,社会融资结构明显优化,全市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不低于35%,在全省的排名超过地区生产总值(GDP)排名,国民资产证券化率达到30%,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推动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或挂牌交易,力争到2020年底,全市50%以上规上企业完成规范化公司制改制,新增主板或中小板、创业板上市企业1户,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3户,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企业数累计达到80户。 二、突出工作重点 (一)全力推动股权融资。 1.推动规上企业规范化公司制改制。大力实施规上企业规范化公司制改制“四年行动计划”,自2017年起,每年改制比例不低于10%,努力做到应改尽改。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园区管委会要切实担负主体责任,切实加强对规上企业规范化公司制改制工作的组织领导,对改制企业“一户一策”给予指导,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为改制企业提供财务、投资及法律顾问等方面的服务,或根据地方财力给予完成改制的企业适当费用补助,积极推动企业加快改制步伐。 2.做大做实上市企业后备资源库。依托省上“五千四百计划”和“创业板行动计划”,健全充实上市企业后备资源库,筛选推荐一批主营业务突出、发展前景好、成长性强、龙头引领作用明显、运行机制健全、财务管理规范的重点企业,予以重点培育和支持。同时,根据产业发展情况,每年对重点培育企业进行补充、调整和更新,实行一年一报、动态筛选、重点跟踪、动态管理,确保全市重点培育企业数量长期保持在150家以上。 3.鼓励重点培育企业多渠道上市挂牌融资。支持重点培育企业选择合适上市途径,引导其自主选择中介服务机构,对具备条件的重点企业实行“一户一策”精准帮助,力争更多企业纳入全省“五千四百”计划。鼓励和支持资产规模大、盈利水平高的企业在主板市场上市;具有发展潜力的特色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在中小板上市;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在创业板上市;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联合股权交易中心挂牌。支持上市挂牌企业公开转让股份,开展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和并购重组,促进股权与资本对接;支持有意拓展海外市场、吸引国际资本的企业境外上市。 4.支持上市企业做优做强。鼓励上市企业充分依托资本市场,通过公司债、可转债、定向增发、配股和优先股等多种方式实现再融资,扩大企业融资规模、投资规模和生产规模,提高上市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做大做强。支持上市公司借助资本市场融资工具,并购重组海外产业链核心资产以及研发、品牌与技术资源。 5.着力提升资产证券化率。支持市属国有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优化市属国有企业股权结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积极推进有条件市属国有企业开展并购重组,全力推进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整体上市,利用资产证券化盘活存量资产。 (二)大力推动债券融资。实施债券优先战略,扩大债券直接融资规模和比重,改善我市直接融资结构,力争到2020年末,50%以上市县两级国有企业、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信用评级在AA+以上的上市企业及其大股东实施债券发行计划,发行规模累计达150亿元以上。鼓励企业综合运用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超短期融资券等债务融资工具融资,推动优质企业发行公司债、可转债、集合债、私募债等。各区市县、园区要加强与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市场主管部门的沟通联系,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债券承销机构与发债企业无缝对接,为企业发债创造有利条件。鼓励驻市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在各自法定经营范围内开展债券发行、承销和结算业务,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申请债务融资工具承销商资格。 (三)加快推动基金组建。鼓励和支持小平故里发展基金采取“1+N”模式做大做强,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做实做大小平故里发展基金,借鉴先进地区经验推动我市基金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力争2017年底基金授信总规模达50亿元、提款达12亿元,2018年底基金授信总规模达100亿元。加大与央企、省属国企合作力度,积极对接系列基金等省级基金,合作设立基础设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等基金。加强与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对接,积极引入保险、银行理财等资金投入到全市经济发展建设。市本级设立3亿元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有条件的县(市、区)可参照设立。鼓励重点产业园区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产业并购基金、股权投资基金,重点支持创业型和创新型企业的主导产业和重点企业发展。着力优化我市创业投资、股权投资环境,鼓励有实力的金融机构和企业到我市设立产业投资、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各类基金,开展各类投资合作,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 三、强化工作保障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依托上市公司与产业引导基金发展工作组,建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的直接融资协调机制,帮助企业解决改制上市、并购重组、发行债券等直接融资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各区市县政府、园区管委会以及市级相关部门要主动与重点培育企业沟通对接,优化行政服务,特别是在重点培育企业实施改制、资产重组、上市挂牌、发债等过程中,要建立“绿色通道”和“一站式服务”制度,提高办事质量和效率。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政府金融办要加强对重点企业培育和提升直接融资水平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情况开展督促检查,实行定期通报制度,推动企业改制、上市挂牌、直接融资等工作落到实处。 (二)健全中介服务体系。优先吸引行业排名靠前的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进驻我市,帮助开展企业规划、实施境内外首发上市、债券发行和兼并重组等业务。积极引进和大力发展会计、审计、律师、资产评估、信用评级、金融资讯服务等中介服务机构,努力建设机构较为齐备、功能完善的资本市场中介服务体系,支持中介服务机构有序整合,提升行业整体实力。支持驻市证券营业部拓展业务领域,增设业务网点,创新服务产品,提升服务能力。鼓励融资性担保公司依托多层次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并积极为全市重点企业依托资本市场融资提供担保服务。加强中介机构监督检查,加快建立中介机构服务评价体系和诚信档案,引导中介机构以客户利益为中心,履行行业责任与社会责任,规范经营行为,提高服务质量,严守法律红线和道德底线。 (三)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各地各相关部门要认真落实上级奖补政策,扎实做好股权融资、债权融资、资产证券化融资类奖补资金的申报、审核工作,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税务部门要全面落实国家和省上出台的鼓励企业直接融资相关税费支持政策。 实体经济论文:银行业金融机构实体经济发展问题分析 摘要:如何围绕我国经济调整结构、转型升级的大局,加大金融科技产业融合的效力、助推经济转型升级,无疑是商业银行必须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在对科技型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银行机构服务科技型企业发展的实践的基础上,对进一步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科技型企业;金融支持;建议 近年来乃至今后更长一段时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无疑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经济工作。而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载体和作为实体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科技型企业,无疑需要加快发展步伐和加大支持力度。可见,提升银行机构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意义十分重大。因此,银行必须重视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在服务机制完善、质押模式探索、担保体系创新、财政资金投入和资本市场建立等方面形成合力,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型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一、科技型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地银行机构加大了对科技型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取得了较好成效。以某市为例,截至2015年三季度末,该市银行业机构为150多家科技型企业授信130亿元,占全部授信的15%。然而,银行在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制约因素,影响到了科技型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企业财务状况或生产经营状况无法满足贷款条件 大部分的科技企业为发展中的中小企业,经营发展不稳定,如某市一家科技研发企业,获取一个项目从研发到投入生产需要大概2年时间,期间客户只预交少量订金,研发成功即可获的全部研发资金,如不成功则合同失效,企业自行承担研发费用,企业因生产周期长、研发费用高、经营风险大,难以达到银行贷款条件。 (二)可供抵押担保的资产少 通常科技企业自有资产少,可供抵押的固定资产少,缺乏有效担保,如某市科创园区为近年来科技企业较为集中的区域,但大部分科技企业为租用园区工厂,自有资产不足以提供抵押担保;另一方面,科技型企业拥有的知识产权因技术性强、专业性高,难以评估作押。 (三)银行服务科技型企业能力和意识有待提升 银行专业化产品和服务差异化、特色化还不够,对科技型企业多样化融资需求还不能完全得到满足。目前,大部分银行基于资金安全方面的考虑,贷款资金必须有符合条件的抵押,某市仅有商业银行在试行开展“专利权”质押贷款业务;且信贷产品、信贷担保、业务流程、风险评价等主要还是面向传统产业客户和传统有形资产,未根据科技企业的特点建立有区别的信贷业务系统,也没有相应提高对科技型企业贷款的风险容忍度考核。 (四)科技型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还需完善 缺乏再担保机构以及地方担保机构能力偏弱,部分担保机构对企业发展评估专业性有待提高,仍然以企业是否有担保、抵押为评判标准,弱化了为企业提供有效担保的效果。 (五)政府对科技型企业支持有限 虽然有政府“两金”(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和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基金)的支持,但这些资金在高新技术发展资金中所占比重小、安排分散,不能对一些好项目大项目提供有力支持。 (六)融资渠道单一 调查显示,银行信贷仍是科技型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占企业融资的80%以上。社会性的投融资渠道不畅、方式不多。一方面是大量社会资本积淀,另一方面由于科技型企业投资风险大,易受经营环境的影响,变数大、资产少,相应负债能力也比较低,风险较大,难以吸引投资者。企业获取资金困难,致使一些好项目因缺少资金支持,难于做大做强,不能形成规模效益和实现产业化。 二、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科技型企业的实践 (一)加强监管引导 金融管理部门采取措施引导银行加强科技型企业金融服务。一是引导银行建立完善适合科技型企业特点的信用评级制度和信贷业务流程;二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基层机构的审批权限;三是在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和信贷规模等方面争取更多的政策倾斜;四是对科技型企业不良贷款进行科学考核和及时处置;五是鼓励银行业机构创新科技型企业融资产品、融资渠道、担保机制,最大限度地满足科技型企业发展的需要。 (二)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 各地紧紧抓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历史机遇,积极搭建科技专营支行,某市目前有2家银行机构成立了科技专营支行,并配备了相关专业人才,在建立商业可持续的科技型企业贷款机制方面进行积极探索,科技型企业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 (三)大力推动风险补偿机制建设 针对科技型企业贷款风险大的特点,各地政府出台了《科技和金融试点信贷融资业务风险补偿暂行办法》,实现了科技型企业融资风险补偿机制建设的重大突破,对全面改善科技型企业金融服务环境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办法》通过对科技支行提供一定数额的坏账风险补偿和奖励促使银行提高风险容忍度,降低贷款门槛,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投入。 (四)进一步丰富金融服务品种 根据科技型企业市场状况,各地银行业机构及时开发出满足科技型企业需求的新产品,如某市商业银行与市中小企业创新中心、市中小企业发展中心合作,推出“专利权”质押贷款业务;并推出针对以企业自有或第三人合法拥有的动产或货权为抵质押担保项下的“仓储通”贷款业务;农村信用社推广互助式会员制担保贷款,为9家科技型企业授信5200万元,累计投放资金3700万元。 (五)对科技型企业开展上市辅导 融资与融智相结合,对有上市预期的科技型企业不仅在资金上给予支持,而且在上市规划与辅导,募集资金监管与使用,后期发展规划等方面给予有效的智力支撑,帮助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以某市为例,在银行的帮助下,该市有2家科技企业将于2年内实现上市,企业发展即将步入新阶段。 (六)积极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以某市为例,为帮助企业实现融资方式由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变,2014年度由浦发银行该市支行主承销的1家科技企业的5亿元中期票据成功发行,为企业拓展了低成本资金的来源渠道,有效支持了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三、对进一步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的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对科技型企业的专业化服务机制,开展好间接融资服务 进一步推动科技专营支行管理规范化、队伍专业化、产品标准化、作业流程化、核算独立化、风险分散化,指导科技专营支行坚持重点服务科技型企业的经营方向、经营理念不变。探索科技支行“一行两制”模式,坚持并完善科技支行“五个单独”管理体制——单独的客户准入机制、单独的信贷审批机制、单独的风险容忍政策、单独的拨备政策和单独的业务协同政策;推动贷款审批权限的下放;坚持信贷评估时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的兼顾、重大项目的联合评审、风险管理前移、团队责任制,完善科技支行风险管理机制。 (二)探索知识产权质押模式,开发适合科技型企业的金融产品 指导专营机构不断探索和创新符合科技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推进产品服务创新,满足科技企业的发展需求。组织建立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不断健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处置方式;简化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流程,开通知识产权质押评估“绿色通道”;制定并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评估技术规范和实施办法;探索“评估+担保+信评+辅导”的知识产权质押评估模式。建立“统借统还”融资平台的模式;探索信贷工厂模式,推进联合互保贷款;探索“贷款银行+助贷机构”的小额贷款模式。推进质押贷款创新,不断创新保理融资模式。推进股权质押贷款、合同能源贷款、应收租金保理、债权保险融资等方面的创新。 (三)完善科技型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为企业提供切实有效服务 大力推进科技担保机构的创新。推进科技担保在担保模式和反担保模式方面的创新,包括但不限于企业互助担保、补贴资金贴现,股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无形资产质押;推进科技担保在业务模式和盈利模式方面的创新,包括但不限于创业担保、担保换分红和担保换期权。探索贷款银行、产业园孵化器、创业风险投资机构、政府专项支撑资金、科技担保机构共同担保的“科技型企业融资联合担保平台”模式。 (四)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创新财政投入方式与机制 统筹市县(园区)两级支持金融、科技等相关资金,市级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建立政府、金融机构联动的风险共担机制,重点用于信贷风险补偿、创投风险补偿、融资担保债务发展、引导基金资本金注入和科技金融平台建设工作经费,发挥国有资本战略导向作用,以更大的政策力度,支持科技金融体系发展。探索政府购买科技创新成果、服务及采购高科技企业产品的新模式;发挥税收政策的引导作用,探索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和创业投资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进一步增加科技投入。 (五)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 完善促进股权投资发展的政策,依托当地区域优势,积极引进全国性或区域性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设立机构和拓展业务;通过政府出资引导,组建产业重组基金,促进成长型企业的发展提高和衰退期企业的整合重组。通过税收优惠、提供全方位“一站式”办公服务和项目对接等政策优惠,创造创业风险投资市场发展的良好环境。逐步形成各类股权投资基金聚集区,促进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健康发展。通过为PE、VC等风投资本提供通道,拉动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跟进。完善中小企业改制上市培育系统,通过上市奖励、土地优惠,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或返还和提供中介桥梁、历史遗留解决、协调服务等,促进科技企业上市。搭建技术产权交易平台,充分发挥其综合服务功能,有组织推进金融创新和服务协调,不断增强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 作者:何虹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新野县支行 实体经济论文:有关扶持实体经济的意见 为积极应对当前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进一步提升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有效性,促进实体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现就进一步扩大信贷投放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四大一高”战略和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为重点,促进金融机构调整信贷结构,扩大信贷投放,创新金融产品,优化服务质量,建立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工作目标 通过扩大信贷投放,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明显提升,持续提高企业满意率、贷款满足率和贷款覆盖率,努力实现三个“不低于”的目标,即: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全年各项贷款增速不低于全省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对小型微型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全市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对小型微型企业贷款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 三、工作重点 (一)加大对“四大一高”重点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切实破解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落实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要抓住我市成为中原经济区和豫晋陕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两个国家级经济区叠加区的难得历史机遇,有效发挥货币信贷的导向作用,加大对“四大一高”重点项目、产业转移项目的支持力度,增强我市实体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 (二)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切实缓解小型微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从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维护稳定的大局出发,高度重视对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认真落实各项金融支持政策,努力提高小型微型企业贷款比重,切实缓解小型微型企业贷款难问题。要按照“稳中求进”的总基调,认真落实有扶有控的要求,在风险可控和商业可持续的基础上,着力加大信贷投放,着力建立完善机制,着力创新服务方式,着力突出差异监管,务求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工作取得新成效。 (三)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切实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通过调整信贷结构,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显着提高涉农信贷投放比例。要进一步推进“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健全“三农”金融服务网点和网络,以保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为中心,落实“三农”金融服务政策,探索构建“三农”金融服务可持续发展模式。 (四)加大对各类群体创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切实做好金融支持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对符合要求和条件的登记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城镇复员转业退役军人、高校毕业生及零就业家庭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鼓励其自主创业。对符合贷款条件、新增就业岗位吸纳上述人员达到一定比例的微型和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充分发挥中小企业促进就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要充分利用社区劳动保障平台的资源优势,继续稳步推进信用社区创建工作,不断完善“小额担保贷款+信用社区建设+创业培训”的长效机制,切实发挥小额担保贷款促进就业的作用。 四、工作措施 (一)加大对“四大一高”重点项目建设的信贷支持。1.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保持信贷总量合理均衡增长的基础上,要进一步优化信贷资金结构,统筹配置信贷资源,优先保证手续齐全、符合项目开工和建设条件的重大项目所需配套信贷资金及时落实到位。2.对符合国家投资投向、正在报批或需要继续完善新开工条件的重大投资项目,要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和项目单位的沟通协商,扎实高效做好信贷审查和信贷资金拨付的前期准备工作。3.对重大项目要建立起快速决策机制,提高金融服务效率,有针对性地设计综合性金融服务方案,提供包括中长期贷款、流动资金贷款、债券承销、融资顾问等全方位服务,并在利率优惠、规模调配等方面给予倾斜。4.鼓励和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银团贷款,为符合条件的重点项目提供有效信贷支持,发挥各家银行的优势和品牌特色,形成优势互补、信息共享、风险分散、合作共赢的信贷支持合力。 (二)鼓励引导信贷资源向小型微型企业倾斜。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坚决杜绝附加不合理的贷款条件,同时考虑小型微型企业实际经营状况,设立科学的贷款利率和服务收费标准,适度进行让利。要建立小型微型企业项目库,重点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政策、科技政策的优质小型微型企业;支持科技含量高、特色鲜明和具有创新能力的小型微型企业;支持有助于增加就业和具有可靠偿债能力的小型微型企业。各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确保优先将信贷资金用于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大型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争取小型微型企业信贷规模不受限制。鼓励和支持银行发行小型微型企业专项金融债券,监管部门要做好相关的组织推动工作。 (三)建立和完善小型微型企业信贷工作机制和服务体系。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利率的风险定价机制、独立核算机制、高效的贷款审批机制、激励约束机制、专业化的人员培训机制、违约信息处理机制等“六项机制”,并在2012年底前全部建立完善并实施到位。要坚持单列信贷计划、单独配置人力和财务资源、单独客户认定与信贷评审、单独会计核算的“四单原则”。对从事小型微型企业金融服务的工作人员建立专门的绩效考核和奖惩机制,科学设定尽责、问责和免责条款。各农村法人银行机构要学习银行的经验做法,在2012年底前确保做到“四专”,即建立专门服务小型微型企业的专营机构;配备专门从事小型微型企业金融工作的专业人员;制定专门针对小型微型企业授信的专项考核;单列小型微型企业信贷的专项规模。各国有商业银行和洛阳银行分行要大力发展延伸专营机构,切实解决小型微型企业信贷管理部门挂靠和没有单设专营机构的问题,凡是有县域银行机构的,争取在县域设立专营机构。 (四)提升小型微型企业金融产品适用性。1.加快担保和抵质押方式的创新。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不断完善抵质押担保形式,逐步由单一抵押扩大为包括应收账款质押、动产质押等多种方式,有效解决小型微型企业发展过程中突出的“不敢贷”、“不能贷”等问题。2.加快小型微型企业信用评级方式创新。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避免对财务报表、抵押担保等传统评级方法的过度依赖,将“三品三表”(人品、产品、抵押品,电表、水表、报关单表)纳入综合评定,以此作为发放贷款的相关条件,扩大小型微型企业授信面。3.加快金融产品的创新。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结合小型微型企业成长周期、行业特点、风险状况、资金特点和盈利能力,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行(社)制宜,研发有针对性和特色化的金融产品,探索金融产品多样化,提高金融服务个性化,逐步由提供信贷资金向提供综合性、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转变。4.加快业务流程的创新。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按照简单、方便、快捷的服务原则,积极推进业务流程再造、规范操作标准、集成信息决策,不断缩短审批链条,提高放贷效率,逐步实现小型微型企业贷款横向功能集中、纵向时间缩短,满足小型微型企业“短、小、频、急”的信贷资金需求。 (五)积极推进服务“三农”金融体制改革。1.积极推进农业银行三农事业部改革,按照单独信用管理、单独信贷考核指标、单独能力资源配置、单独的激励考核安排、单独贷款政策扶持体系等要求,推进改革进程,加大支农力度。2.加快农村信用社改制步伐,做大做强农村商业银行,充分发挥其支农主力军作用。3.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实现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在各县(市、区)全覆盖,发挥其支持“三农”的补充作用。4.大力发展农民资金互助社等民间合作组织,引导民间闲散资金的合理流动。力争用2-3年的时间推动农村逐步建成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体系,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资金需求。 (六)努力形成金融支持“三农”合力。农业发展银行分行要在及时足额供应粮棉油收储信贷资金,维护主要农产品市场稳定的基础上,大力支持水利和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农业科技等信贷业务,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仓储和冷链物流项目等。农业发展银行分行、农业银行分行要下大力气抓好农业产业化贷款的投放,要在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筛选一批经营效益好、示范效应明显的企业作为目标客户进行重点营销,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覆盖率;同时要选择一批信誉良好、项目可行、有公司依托的种、养、加工业大户,稳妥发放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款。市农信办要把广大农户作为基础客户群,适当提高信用农户的授信额度,发放循环授信凭证,切实为农民贷款提供便利;实施批量营销、批量评估授信、批量放贷相结合,主动对专业村、专业户集中营销贷款;确保信贷资金向特色农业倾斜,集中培育壮大果品、食用菌、中药材、烟叶等优质特色产业。邮政储蓄银行市分行要扩大“百亿送贷活动”的成果,继续依托特色村信贷服务模式,着力提高涉农贷款比重。 (七)探索建立“三农”信贷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1.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支持“三农”的税收优惠政策。2.建立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地方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一定的风险补偿资金,财政部门以上一年度县(市、区)涉农贷款的实际余额为基数,按新增涉农贷款的一定比例予以风险补偿。3.建立农业贷款保险制度。引导农村保险与农业信贷相结合,建立职能部门间的联系机制,共同解决经营风险和农民投保的承受力问题。在政策性保险缺位的情况下,可由商业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财政部门根据承保与赔付的情况对保险公司给予补偿。 (八)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和促进就业再就业。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强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的协调配合,研究完善配套政策,主动融入金融支持创业带动就业工作中。有关部门和经办银行要进一步简化小额担保贷款的审批手续,明确办理各项手续的具体流程和时限。同时,要加强对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使之熟悉掌握小额担保贷款相关的工作流程、时限和要求,提高小额担保贷款的办理效率。经办银行应建立区别于其他商业性贷款考核制度的小额担保贷款单独考核制度,在操作规范、勤勉尽责的前提下,经办银行的小额担保贷款质量考评情况可实行单独考核,不影响经办银行和信贷人员的年终评比、奖励和晋级。 (九)建立健全再就业贷款联动机制。建立“小额担保贷款+信用社区建设+创业培训”机制,大力开展创业培训,提高小额担保贷款项目的成功率。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人民银行要积极推进创业培训与小额担保贷款的有机结合,不断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提供面向所有创业者的项目开发、创业指导、融资服务、创业孵化等“一条龙”创业服务。加快信用社区建设,利用社区劳动平台为小额担保贷款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人民银行和经办银行要加强配合协作,积极开展个人信用意识教育,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和失信惩罚相结合的有效机制,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和社区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和监督机制,有效降低小额担保贷款的成本和风险。 (十)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个人购房的信贷支持力度。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认真落实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大差别化信贷政策执行力度,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对有实力、有信誉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和前景好的项目,要积极提供融资支持和相关金融服务,满足房地产开发的合理融资需求,增强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要优先支持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等保障性住房项目,继续支持居民首次购买自住普通住房和购买改善型自住普通住房的贷款需求。对居民首次贷款购买普通自住房的,符合条件的,可执行相对较低的贷款利率和首付款比例。要严格执行对第二套购房的贷款条件和所规定的政策,对非自住、非普通住房的贷款条件,银行业金融机构应适当予以提高贷款利率和首付款比例,切实改进风险定价水平,促进全市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实体经济论文:金融与实体经济跨越发展 一、把握经济发展主流。拓展金融服务空间 湖北经济具有其他区域难以比拟的优势,也有相对的不足。把握自身特点,趋利避害,发扬所长,弥补所短。是湖北经济实现后发增长过程中需要把握好的重点,也是湖北银行业发展需要解决的难点。大力支持经济社会建设重点领域、重点项目。湖北要加速经济步伐.就要抓紧形成促进经济增长的产业基础和公共基础。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一主两副”个中心建设以及长江经济带、鄂西生态旅游区开发、大别山革命老区开发以及湖北立体化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汽车产业升级建设、长江汉江水资源利用和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等,都是支撑湖北经济未来发展的战略性基础建设项目.具有重中之重的地位。金融支持湖北经济发展,就要针对省情区情,抓住突出矛盾,解决主要问题,真正对这些关系湖北经济民生内生增长的基础工程加大投入.保证丁程尽快实施,加快建成。积极支持战略新兴产业.培育未来竞争力和发展增长点。对湖北而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加快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符合湖北的经济文化特点,具有其他区域不可比拟的优势,应当率先优先发展。金融在服务这两个领域发展过程中应当把握三个方向:第一,紧紧抓住新兴产业与湖北传统产业的结合点和升级通道,把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支持湖北主流实体经济结合起来;第二,把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与加大科技创新手段结合起来。支持文化加科技的文化龙头企业向市场化、产业化、资源化发展和转型;第,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首先需要金融服务方式的创新发展。调整服务布局,积极推动“一主两副”战略实施。建设武汉国家中心城市与平衡湖北省内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并行不悖的原则。理解和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总体布局和主体功能区建设要求.通过金融手段,促进资源要素在不同功能区域的重组流动,提升经济的活跃度和整合集聚能力。湖北自身经济和金融资源毕竟有限,实现区域协同发展,需要挖掘经济金融存量,更需要提升经济金融增量。区域经济金融政策应当充分鼓励和调动两个副省级中心城市的资源聚集和资源利用能力,这就需要在政府科学决策、金融监管部门合理引导、金融机构主体变革图新、地方政府创新机制方面共同作用。武汉则应重点打造多层次、多主体、交叉融合的现代金融市场化服务体系,引导金融市场各个主体突破传统模式.实现金融服务跨越发展.引导区域以外金融要素向武汉集聚,提升武汉经济金融总量。 二、强化自身能力建设,提升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银行服务地方经济的可持续成长模式。基础来源于银行服务市场的定位与银行发展的核心战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监管政策的变化、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银行业传统发展方式.特别是核心价值理念与实现业绩可持续增长的模式。都面临着深刻的考验。同时,银行机构在资本约束背景下,也在推进着盈利模式转变,努力形成多元化收入和利润来源。因此银行机构越来越重视在制定发展规划中,以实现资本运用效率目标为基础,把自身发展规划与经济发展环境和金融发展需要进行比较,从而在确定发展区域、业务重点、业务结构、资源投入、组织架构、绩效管理等进行综合考虑。银行服务价值的核心是在满足核心客户经营需求的同时,实现银行自身的价值目标。服务的竞争必然带来服务的差异化和专业化,银行通过加强客户关系管理,了解核心客户的核心价值诉求与实现银行经营目标的契合点,不断明辩和调整客户因市场变化而产生的x,t银行服务需求的变化,从而获得属于自己的核心目标客户。所以在服务湖北经济跨越发展的过程中。发现和寻找属于自己的目标客户,形成针对核心目标客户的客户服务策略。是取得市场竞争优势的最重要基础,也是保持业务持续增长的关键所在。在确定自身核心客户策略和服务目标之后,就必须努力提升和巩固在这一领域内的服务品质和服务效率,满足客户的要求。在发展自身专业化服务能力过程中.银行机构既要遵循银行基本服务功能与内控管理原则。更要通过金融服务手段和服务方式的创新,满足客户对服务品质、服务价格、服务效率的更高要求.在金融服务中保持竞争优势。湖北主流经济发展为银行提供了丰富的客户市场资源,但这些客户自身也在实施着产业升级、行业整合、市场网络建设等工作,也需要在现代融资市场中获得更多的融资支持,商业银行不仅要满足于较为传统和单一的金融服务功能,把传统业务做专做精。而且更要抓住客户发展提升的机会,向提供综合服务解决方案的方向转变,通过创新业务、搭建平台、拓宽渠道提升综合服务能力。面对日益复杂的内外部经济环境变化,从总体上提出加快湖北创新型、复合型、综合型金融人才培养计划也属当务之急,这既是各家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兴行之策。要发挥金融机构、企业和政府的各自优势,提高各级政府对金融产业和金融发展的认识;调整各级政府对金融产业、金融机构的评价视角,完善考核办法;积极鼓励金融机构业务创新、模式创新,积极鼓励引进创新金融人才和创新金融机构。湖北的银行机构在培养金融创新人才或者建设专业化服务团队方面不应当与发达地区有太大的差距。在实现推动经济跨越发展的过程中,银行应当优先发展创新型人才,通过创新服务的方式促进经济加快转型、升级、提速、上规模。 三、加快区域金融强省建设。促进经济金融共同繁荣 湖北各级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共同责任。应当围绕区域发展总体规划充分互动.将金融服务升级、经济结构升级和微观主体培育三者放在一个宏观框架下进行统筹规划,为湖北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促进经济、金融、企业共同实现跨越发展。金融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运行过程,高度关注区域经济、产业经济发展的趋势变化,提升自觉响应能力。为此应当把金融经济运行纳入全省经济活动、经济调度和经济分析的体系内。在体系内加强沟通协调、加强信息交流、加强制度和机制建设。同时,围绕建设区域金融强省的目标,政府层面应当把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强化金融市场环境建设作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体系加以规划和管理,引导出台支持金融优先发展的政策和机制.从招商引资式的金融业发展政策向引导、服务和支持的金融业发展政策方向转变,为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和服务升级搭建政府服务平台和政府合作平台。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应当首先把武汉自古就有的区域以外资源导入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用区域经济发展的良好条件,吸引区域外部甚至境外机构向武汉积聚,在做大的基础上形成做强效应。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应当确立服务全省的发展目标。发挥出辐射和脯养湖北全省特别是重点发展区域的作用.发挥资金加管理加人才的优势.在促进全省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武汉城市发展向现代服务业方向转型。应当充分发挥国家批准武汉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强大政策优势,结合湖北的优势资源,以科技金融、产业金融的机制体制创新和发展模式突破,服务于湖北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也在我国金融产业发展过程中走出湖北的特色模式。在这一最有可能实现突破发展的金融模式创新中.有两个重要内容应当放在更突出的位置:一是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创新。良好的竞争性发展的创新环境和集群化生存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通过强化专业化风投团队市场发现机制建设和银行对成熟技术产业化的支持,湖北完全有可能培育出有中国特色和湖北特色的硅谷银行发展模式。湖北拥有丰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加上湖北拥有的信息、传媒、通讯、多媒体技术优势,也完全有可能打造出像湖南、江苏、北京、上海等地的文化产业集群,为湖北经济跨越发展提供更丰富内涵。打造湖北金融的信用高地。有关各方应进一步加强制度和环境建设,强化湖北诚实、守信的信用文化,有效防范各种类型的区域金融风险,营造让党和政府放心、让金融机构安心、让人民群众舒心的金融发展环境。加快中小金融服务组织的制度化发展建设.加强各级政策性担保机构建设,规范发展民间金融,优先发展信用中介服务体系,构筑多层次满足中小企业、社会居民正当合理需求的金融服务体系。使湖北成为金融资产质量最高、金融服务效率最好、金融法制环境最优的区域经济发展的信用高地,促进湖北经济更好更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