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人民众志成城、万众一心,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与疫情展开殊死较量,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在抗击疫情过程中,广大医护工作者无私无畏、甘于奉献、救死扶伤,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医学生是未来的医护工作者,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新时代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培育中,是高质量医学人才培养的发展需要,对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与人民健康水平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一、伟大抗疫精神的深刻内涵 1.守护生命、人民至上的为民精神。“生命至上”体现了中国人民深厚的仁爱传统和对生命崇高的敬畏,是中华民族最核心的价值观,坚持“生命至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守护生命、人民至上的为民精神。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党和政府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为出发点,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和行动部署,不惜一切代价救治每一个患者,尽可能为人民基本生活提供保障,全力保卫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 2.举国一致、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抗击疫情是一场全民行动,中华民族举国同心、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现实行动汇聚起了抗疫的磅礴力量。面对疫情,广大医务工作者日夜奋战、舍生忘死、救死扶伤;广大社区工作者、基层民警、下沉干部、志愿者等夜以继日,悉心为群众服务,坚决守好“医院救死扶伤”和“社区防控”两个抗疫阵地,构筑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展现中国人民万众一心的团结精神,以及面对灾难时百折不挠、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的伟大民族精神。 3.舍生忘死、奋勇向前的牺牲精神。在这场艰险无比的抗疫斗争中,中国人民迎难而上、挺身而出,舍小家为大家,奔赴在抗疫的各条战线。医务工作者不畏风险、逆向前行,义无反顾奔赴战“疫”一线,用生命守护生命;广大抗疫工作者不怕困难、不屈不挠,为“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坚决遏制疫情蔓延的势头。 4.尊重规律、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我国本着开放、透明、科学的态度,积极开展病毒溯源,坚持中西医结合,探索优化诊疗救治方案,加快疫苗和治疗药品研发,尽最大可能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同时,将5G、云计算和大数据等先进技术运用于疫情的监测、排查、预警工作中,采取联防联控、群防群治措施,制定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策略,以科学研究助力疫情防控,以科学治理有效防止疫情蔓延、助力企业复工复产,推动社会经济稳定快速复苏。 5.命运与共、共克时艰的天下精神。面对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危机,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从人类命运共同发展的角度出发,建立透明的疫情信息发布机制,及时公开国内疫情动态。在巨大疫情防控压力下,仍竭尽所能为疫情严重的国家开展医疗物资援助,无偿捐赠口罩、防护服、呼吸机等防疫医疗物资和医疗设备,派出医疗专家组给予技术支持,向多个国家提供自主研发的疫苗,毫无保留地分享疫情防控和病患救治的经验与方法,积极加强同各国的合作交流,为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作出了卓越贡献,惠及数亿民众。 二、伟大抗疫精神融入新时代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价值意蕴 1.有助于培育新时代医学生“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新时代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有助于医学生提高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树立生命重于一切的伦理意识。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在疫情防控中彰显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和制度优势,有利于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信念,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践行治病救人的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 2.有助于培养新时代医学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职业精神。新时代医学生作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储备人才,肩负实现“健康中国”发展战略的重任,学习伟大抗疫精神能够使医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医生救死扶伤的责任与使命。医学生是我国抗疫实践的亲历者,将无数逆行的白衣天使、震撼人心的抗疫事迹中蕴涵的精神传递给医学生,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树立“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职业精神。 3.有助于培育新时代医学生“守望相助、举国同心”的家国情怀。在这场严峻的抗疫斗争中,中国人民同舟共济、患难与共,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新时代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有助于涵养医学生的家国情怀,让医学生从全国上下团结一心的抗疫实践中,体悟和践行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医学生的爱国热情。 4.有助于培育新时代医学生“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使命精神。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无数人不惧生死、挺身而出,以大爱护生命,为全国人民构筑了一道坚强的生命保卫墙,他们的一言一行和在抗疫中所展现的勇于担当、无私奉献,是在读医学生学习的真实典范,能够对医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医学生是未来人民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储备力量,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新时代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有助于引导医学生深入思考肩负的使命与担当,塑造新时代医学生无私奉献的品格,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5.有助于培养新时代医学生“风雨同舟、命运与共”的协作精神。世界各国命运与共,在疫情面前,我们每个人既是命运共同体,也是责任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只有团结合作、齐心协力才能应对人类共同的挑战。将抗疫精神融入新时代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中,使医学生感悟到中国人民守望相助、和衷共济的大爱情操,以及国际合作中蕴含的中国精神实质,有助于医学生开阔国际视野,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成为“人类健康共同体”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为维护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守道义的大国形象贡献力量。 三、伟大抗疫精神融入新时代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实施路径 1.讲好抗疫故事,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医学生思政课。一方面,选取优秀榜样,讲好抗疫故事。深入挖掘抗击疫情中涌现的先进典型、英雄人物和感人事迹,展示医务人员在抗疫过程中无私奉献、英勇奋战的精神风貌,引导医学生向榜样看齐。另一方面,丰富课堂形式,深化育人成效。发掘抗疫精神与思政课结合的新亮点,既要契合医学专业特点,也要提升医学生参与感。 2.践行健康中国战略,筑牢医学生崇高的理想信念。医务人员是人民群众的“健康使者”,在这场抗疫中,广大医务人员临危不惧、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舍己救人,赢得了全社会的高度赞誉。在校医学生是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接班人,肩负振兴祖国医学事业的重任,应通过践行健康中国战略,在全社会营造尊医重卫的良好风尚,筑牢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 3.加强职业素养培育,引导医学生树立科学的生命观。一方面,建立抗疫科研人员先进事迹案例库,组织医学生学习科研人员的探索精神和严谨务实的科研态度,不断提高职业技能,努力成长为医学领域的优秀科研工作者。另一方面,结合教学目标和内容,将抗疫精神链接、内嵌于专业课程中,引导医学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根据不同临床专业特点,设置不同的人文精神课程,向医学生传递人文情怀。 4.强化责任担当意识,提升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水平。医学院校要引导医学生深入思考青年一代肩负的时代责任,激发医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并自觉把这种责任意识转化为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动力。既要引导医学生努力提升自身的科学知识,在科研探索中创新创造,又要结合抗疫过程中党和国家所持的政治立场和人民立场,强化医学生的“四个自信”;要大力弘扬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引导广大医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医学生培养为具有较高专业水平、政治素养、人文情怀和科学精神的复合型医疗人才。 5.依托抗疫教育基地,有效开展医德实践教育活动。为了纪念本次抗疫斗争,我国一些城市建立了抗疫教育基地,旨在将抗疫斗争中取得的成绩、涌现的先进典型、积累的宝贵经验呈现出来、固化下来,弘扬伟大的抗疫精神。医学院校应依托抗疫教育基地这一实践教育平台,有计划地组织医学生开展医德实践教育活动,聆听抗疫故事,强化医学生的情感体验,陶冶医者情操,使医学生在实践教育活动中感悟抗疫精神、汲取奋进能量,把对抗疫英雄、抗疫精神的敬仰、学习、感动化为实际行动,提高医德实践教育的实效性。 作者:朱佳妮 单位:郑州大学护理与健康学院
露天煤矿论文:露天煤矿安全生产论文 1露天煤矿产能特点 1)露天煤矿产煤量占煤炭开采量比重低。2013年全国煤矿数量1.2万处,原煤产量37亿t,据煤炭工业发展研究中心信息,我国目前生产和在建露天煤矿230多处,煤炭产量3.8亿t,约占全国煤炭产量10%。 2)露天煤矿开采比例远低于德奥印美等主要产煤国家。国外露天开采比例分别为:哈萨克斯坦90%,印尼90%,德国88%,澳大利亚89%,印度89%,美国69%,俄罗斯58.2%,南非52.9%,波兰29%,我国10%的比例远低于国外标准,井工开采仍然占绝对数量,从中也反映出我国煤矿开采事故多发、伤亡大的另一客观原因。 3)产区高度集中。露天煤矿产量超过1000万t的省区有内蒙古25246万t、山西5109万t、云南2100万t、新疆1800万t和黑龙江1000万t,占全国露天煤矿产量的97.7%。 2露天煤矿事故特点 从国家煤矿安监局网站对2000年-2013年以来的露天煤矿事故进行了统计分析,其特点为:14年里共发生19次事故,共死亡32人。按发生事故的煤矿类型分:10家国有大型煤矿,死亡15人;1家国有地方煤矿,死亡1人;8家乡镇煤矿,死亡16人。事故类型统计见表1。对2000年-2013年全国煤矿事故进行统计,如图1,14年间全国共发生煤矿事故33046起,死亡或失踪58159人。 3露天煤矿安全生产危险因素分类辨识及致因分析 依据《GB18218-2000重大危险源辨识》和《GB6441—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等标准,对露天煤矿生产场所的环境和开采工艺的穿孔、采装、运输、排土4大环节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了辨识分类,并对其造成各类危险事故的原因、发生场所、造成的伤害进行了分析,主要如下: 1)机械事故。露天煤矿的所有生产环节都离不开机械的运用,当现场出现人为的误操作或设备的失效失控等故障,机械设备(部件)与人体接触引起的夹击、碰撞、剪切、卷入、绞、碾、割、刺等伤害。机械事故发生的场所:剥离过程、凿岩及凿岩台阶、设备检修场所、破碎过程、运输过程等。机械事故造成伤害:主要是造成人员伤亡,其次是对物件的损坏。 2)滑坡及坍塌事故。露天煤矿滑坡(坍塌)作为最常见的一种地质现象,常发生在排土场和边帮,直接威胁到露天矿采剥工作面、运输通道和工业广场的安全,造成设备毁坏,人员伤亡。 3)放炮(爆破)事故。露天煤矿放炮(爆破)事故是指在爆破作业过程中发生的事故,一旦发生,波及范围广,造成的伤亡程度比较严重。 4)运输事故。由于露天煤矿4大生产工艺环节决定露天煤矿运输设备多,运输车辆大,车辆作业线路长,致使运输事故成为露天矿最易发生的事故,造成的伤亡也最多。 4露天煤矿安全生产防范体系建设 露天煤矿的危险本质上讲主要是有害物质、能量、设备的失控或超过临界值,主要体现在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管理缺陷和环境状态不利4个方面,而且一起事故的发生总是在直接因子的导致下和间接因子的诱导下共同作用造成的,所以露天煤矿的安全生产防范体系应是以致因类别划分优先级别的,优先防范直接危险因子,其次是防范间接危险因子。 5结语 任何企业生产的目的都是投资必要的成本,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露天煤矿也是如此。在我国社会发展的今天,露天煤矿的安全投入已是必不可少的,当安全成本与经济效益发生矛盾时,应优先保障安全,否则带来的社会效应、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都是不可挽回的。今后露天煤矿安全生产一是要加强人员的素质,包括心理的和技能的;二是应用本质安全化的设备和技术方式,消除导致事故的直接危险因子;三是提高作业环境的安全保障,采取更科学的预警和防护措施;四是加强管理,煤矿企业应完善各类制度,尤其是考核和奖惩制度,政府应健全各类监管措施,把分级预控防范安全事故作为提高生产效率的必要手段。 作者:丛秀枝单位:煤科集团沈阳研究院有限公司 露天煤矿论文:露天煤矿地质勘查任务与要素 在煤的露天开采工程的各个阶段中,工程地质勘查有其各自侧重研究的内容和工作的程度.不能设想在地质勘探阶段就可以完全揭露和解决在露天矿生产开采阶段中的全部1:程地质问题,这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在技术上也是难以达到的,更由于很多影响煤露天矿安全的事故,往往是由于对开采技术条件不了解.并完全依靠勘探阶段少数的工程量去进行,以至使设计、建设缺乏依据,盲目追求产量的违规操作引起的。如:新疆三道岭露天矿在总结经验时指出的首要原因就是没有进行1=程地质勘探。平庄西露天矿的2次边坡整治中所使用的工作手段还是钻探。有人认为专门工程地质勘探主要是利用钻探手段,也就不进行边坡勘探工作,显然是不对的,更不应该把问题的解决依托在事故以后总结经验和处理事故上。 1露天煤矿工程地质勘查的目的和任务 露天煤矿工程地质勘查的目的和任务是为露天煤矿选择合理的开采T艺,为保证安全、正常、经济地生产,以及为此所应该采取的必要防治措施提供基础工程地质资料,工程地质勘查应分阶段进行,在勘查阶段,应为初步设计服务。在基建前期阶段.应为详细设计服务。而在生产阶段,则应为一个开拓段以至每一个阶段设计服务。其主要工作内容应包括以下5个方面。 1.1剥离物强度 主要研究被剥离的上覆岩石的强度,以确定开采1二艺采用单斗还是轮斗及设备选型,以及需要的爆破工程和爆破丁艺。不同的设备和开采T艺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是不同的,将主要取决于被剥离岩石的强度。冈此,为了查明被剥离岩石中不同等级“硬岩”的厚度、分布和含量,必须进行特殊的岩石强度勘探,以决定能否选用轮斗开采工艺及设备选型。 1.2边坡的稳定性 露天开挖时,岩石的天然平衡状态将被破坏,露天的边帮及露天内各台阶能否保持稳定,是露天煤矿能否安全、正常生产的核心。经调查了解,迄今为止,中国的几乎所有的露天煤矿的边坡和排土场,都曾经出现过多次边坡滑落,基本上都是灾难性的。如新疆哈密的三道岭露天煤矿,设计能力150万t/a.从l967年揭露煤层顶板开始.就发生外1二作帮滑坡,至1982年使整个东区俩部区尚未开发]35km2f向外1二作帮全部滑落,其滑坡面积60万n12,体积达2163万lq[1,给生产带来困难,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分析原因是由于在勘探阶段缺少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工作:设计阶段对边坡考虑不周;基建阶段忽视边坡疏千和边坡管理。如阜新海州露天,有1O次滑坡,一次滑坡的土石方量134100m,如此等等,足以说明边坡稳定的重要性。为了安全生产.就要提高边坡的稳定性.只能采取减缓坡角.或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减缓坡面必将导致增加土石方的挖掘量,显然必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样,增加防治措施,也将造成一定经济损失。因此,必须通过边坡勘查,研究查明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地质因素,研究开采中的人为因素对稳定性的影响,为正确合理确定各个区段,各个台阶的合理的边坡角以及应该采取的防治措施,提供相应的工程地质资料。 1.3排土场的选择及排土场的稳定性 排土场是露天坑废弃物料的排放场地,一般有外排和内排之分.但是在露天开发的初期总是要存放在外排土场的。外排土场的稳定性,将影响露_天生产的正常进行,因此也有必要对排土场址选择和稳定性进行评价。 1.4坑内运输、设备运行及出车沟的工程地质问题 目前随着开采方式的改变.运输方式往往采用大型汽车或皮带运输方式,大型汽车将作为短距离最机动、最重要的运输设备,随之而来的是坑内煤层底板岩石和组成坑内台阶的岩石承载力,坑外至排土场的运输道路的地基承载力和特大型采掘设备的承载力,以及轴填物料的性能等,均将作为工程地质勘查的内容。因此,同样需要研究其边坡的稳定性和地基的承载力。 1.5环境工程地质研究 露天坑的开挖.既破坏了原有的自然平衡状态.也将产生新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如露天边帮和排土场的稳定性对临近地区的影响;疏干排水造成大面积地下水下降.而引起的地面沉降和塌陷:地下水资源枯竭等:河流改道对区域径流条件影响:露天开挖和排石对环境水文地质影响等。总之,由于煤的露天开发和排士,改变了原有的自然平衡状态。露天工程地质工作的任务就是为选择提出经济合理的开采工艺,掌握露天开采技术经济管理及维持其高效、安全、正常生产的各种因素,预测自然状态改变后应该采取的措施提供资料,为设计和指导生产服务。 2露天煤矿工程地质勘查的基本因素 露天煤矿是在确定地质体的基础上,由人1二开挖的巨大T程。控制露天煤矿工程地质的基本因素可分为地质因素和开采因素2大类。对于工程地质勘查来说.主要是调查地质因素的作用;地质因素主要包括岩石因素、岩性因素、构造因素等。 2.1岩石因素 由于成煤时代的不同以及所处的大地构造环境的差异,所以组成的露天煤矿地质体的岩石的石化程度有着明显的差别。岩石的抗压强度由几百MPa/era到几MPa/cl12,甚至更小。这就给露天煤矿工程地质研究内容,对安全正常生产带来许多问题,以及所应该采取的防治措施造成很大的区别。因此,从露天煤矿的实际出发,就岩石而言应该细分,使分类更切合实际具体分类如下: 软岩类。岩石抗压强度一般在5MPa/cm。以下,如二=r=程地质勘查接近尾声的朝阳露天煤矿、小龙潭、宝日两勒等。用轮斗可直接切割并能达到最佳效率,疏干条件将成为边坡稳定的重要冈素。 半胶结岩类。岩石抗压强度一般在5~l5MPa/cm之问,如元宝山、霍林河、伊敏等。轮斗机能否直接挖掘,需要经过详细勘查,进行技术经济对比后.才能确定能否使用轮斗工艺。断层、裂隙对边坡稳定性有一定影响.但主要是软弱夹层的作用影响边坡的稳定。 )半坚硬岩类。岩石抗压强度一般在l5~3OMP舶m艺间,如准格尔、神木、阜新海州等。已经不可能采用轮斗挖掘工艺,裂隙对岩体稳定性的影响较大,它与层状软弱夹层相应在不同部位,将分别构成边坡滑落的主导因素。f41坚硬岩类。岩石抗压强度一般大于30MPa/cm2,岩体和岩块的强度特性差异很大,岩体强度取决于结构,而发育程度和它的强度不是单块的岩石的强度。断层、裂隙对于岩体稳定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2岩性因素 在沉积岩层中.主要以粒度大小作为划分岩性的主要指标。实践证明岩石的强度与粒度有一定的关系,对于半胶结或松软岩石的中、粗砂岩中,由于泥质含量低,胶结相对疏松,其强度普遍低于细粒岩石。特别是岩石中粘土矿物的种类和含量.对于岩层的工程地质特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岩石中蒙脱石矿物含量较高时,将极大地降低了岩石的抗剪强度和地基承载力,也是工程地质条件最差的层位。如胜利煤田泥岩的粘土含量"~zg.5o%-8o%。其中蒙脱石矿物含量可达32%-60%,将对露天的正常生产带来网难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层面、沉积间断面、风化壳、构造破碎带、泥岩和砂岩的接触部位等.也是在工程地质勘查中必须注意查明的。 2.3构造因素 煤田中常见构造是断层和褶曲,断层对于露天煤矿来说的主要影响.是它作为一个不连续而存在于岩体之中,它破坏了岩体的完整性。在断层带未发生重胶结时,其本身的强度要远远低于岩石的强度,因此构成了岩体的软弱带,断层破裂面的存在往往对边坡稳定带来严重的威胁。露天边坡区中的局部构造,可能改变局部地段中岩层产状和坡面的关系,从而导致局部区段边坡不稳定现象,这也是露天工程地质勘查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3结语 由于露天煤矿的开发,不同于煤矿床的地下开采,露天开采将煤层顶板以上的所有岩(土)全部剥离掉,涉及到边坡的稳定性、排土场的稳定性、剥离的强度及工程地质条件的各种因素。同时也改变了原有的自然平衡状态 露天煤矿论文:露天煤矿进行岗位价值评价浅议论文 论文关键词:薪酬管理;岗位价值;激励 论文摘要:薪酬管理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活力,促进企业发展和经济效益提高的一个关键环节。本着科学、公平、透明的原则,不断对薪酬分配的模式进行改革和积极的探索,为企业员工提供合理、公平、满意、人性化,体现知识、技能和岗位价值的具有有效激励作用的薪酬,调动三道岭露天煤矿员工的积极性、凝聚力,万众一心,使露天煤矿稳定发展,不断壮大。 薪酬设计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难点,是企业员工日常工作和生活关心的热点。小则关系企业的进步和发展,大则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也是企业关心最多,应用最广泛的重大课题。 本文试图通过对露天矿薪酬管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与诊断,解决露天煤矿长期存在的薪酬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建立起较为完善和系统的薪酬管理制度和方法。 1三道岭露天煤矿基本情况: 三道岭露天矿1959年筹建,1962年破土动工,先开采东区3.5km,待东区达产后,再行扩建西区2.Skm,规模为年产150万t。露天矿从建设初至2007年底,共完成剥离24599万m3,煤4049万to完成基建剥离量东区1915万m3,西区1849.14万mo露天矿作业场所主要分为地面和采场两大系统。采场生产作业主要有穿孔、爆破、采装、运输、排土、防灭火、防排水等。地面主要为生产辅助作业环节,有机械检修、选煤、销售等。露天煤矿员工总数3400人,其中管理人员(干部)巧9人,作业人员(工人)3241人。按员工工作的性质可以划分为生产作业岗位和管理岗位。操作岗位有60余个工种。 2露天矿工资分配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1雾天煤矿员工的工资分配形式 (1)结构工资制:露采公司地面二线工人采用的分配形式。其薪酬为“年功工资+岗位工资+技能工资+奖金”组成。奖金只有简单的绩效考核,由所在岗位确定。岗位工资由岗位评价确定,技能工资由定期的技能考试确定。岗技工资的显著特点是工龄长,工资高。其实质是按年资分配,反映的是历史贡献,无法反映劳动差别,从而滋生了岗位无主次,工资无差异,同工不同酬的平均主义的温床。 (2)计件工资制:露采公司坑下一线剥离与原煤生产工人采用的分配形式。其薪酬由“年功工资+计件工资+奖金”组成,其中计件工资由本人工作的数量决定,计件工资部分有考核,考核的内容主要产量;奖金与其所处的岗位确定。 (3)中级管理人员(正副科级)实行职务工资制。薪酬由年功工资+职务工资+奖金构成。奖金没有考核,工资的升降主要根据集团公司核定工资额的增减。 (4)一般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实行岗位工资制,基本上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岗位技能工资。在奖金的分配上在各部门和二级厂段内部作适当的调整。奖金没有考核,工资的升降主要根据集团公司核定工资额的增减。 2.2薪酬分配存在问题分析 现行的薪酬分配是一种刚性化的岗技工资制度。它与职工岗位劳动贡献,责任风险、经济效益脱节,造成了工资标准能上不能下,能增不能减的劳酬脱节现象,基本形成了工资终身制,大大降低了工资分配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其实质反映的是历史贡献,无法反映劳动差别,从而滋生了同工不同酬的平均主义温床,使工资分配这一经济杠杆没有发挥其应有的驱动力。主要弊端如下: (1)企业现行的分配体制还不够完善和健全,分配观念需要更新,规范和科学。现行的分配制度没有真正成为经营管理的推动力,薪酬分配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分配制度由于思想观念的束缚缺乏创新,分配制度的改革滞后于经营环境的变化。 (2)没有进行必要的工作分析或工作分析不到位,或虽做过了岗位评价,但岗位评价要素设置过于复杂,难以操作,评价不准确,不能够准确反映岗位的价值,不能为薪酬制度改革、绩效改进提供合理、准确的依据。 (3)缺乏科学、合理、有效、可行的员工绩效评估体系。没有建立一整套分层分类的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及有效的绩效反馈、绩效改进和结果运用机制。 (4)等级工资在工资结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技能工资是从等到级工资套改过来的,技级不符,职级不符,技能工资在工资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过大。存在着工资与实际贡献不符的问题。 3三道岭露天煤矿岗位价值评价 3.1岗位评价的作用 在一个企业里,人们常常需要确定一个职位的价值,对不同职位之间价值进行衡量比较,这就是岗位价值评价需要解决的问题,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确定职位级别的手段。企业如果仅仅依靠职位头衔称谓来划分职位等级,而不是依据职位评估,这样有失准确和公平。如在某企业内部,尽管财务经理和销售经理都是经理,但他们在企业内的价值并不相同,所以职位等级理应不同。同理,在不同企业之间,尽管都有财务经理这个职位,但由于企业规模不同、该职位的具体工作职责和要求不尽相同。 (2)薪酬分配的基础。在工资结构中,一般公司都有岗位工资这个项目。职位评估解决了薪酬的内部公平性问题,它使员工相信,每个职位的价值反映了其对公司的贡献。 (3)确定公平合理的薪酬。岗位评价的目标是建立一种公正、合理的工资结构,使员工在工作中体现的能力、辛苦程度可以在收人上得到相应的回报。需要一种科学的方法来衡量岗位间的相对价值,从而确定一套有良好激励作用的薪资方案。 如何科学、客观、精确测评岗位的相对价值,对实现组织内部公平很重要,是企业制定合理、公平的薪酬分配制度的重要基础。 3.2岗位评价要素及权重的确定方法 为便于研究,本文只对生产作业层员工(一线生产作业层员工和二线辅助作业层员工)。具体确定岗位评价要素时,根据2类人员的不同特点,确定岗位的共同要素及要素的侧重点,并将这些因素分级、定义和配点,以建立评价标准。之后,依据评价标准,所有岗位进行评价并汇总每一岗位的总点数。 (1)生产作业层(工人)岗位评价要素的确定。根据露采公司员工构成、分布、岗位调查、岗位说明书,结合露采公司实际生产情况和工作特点,选择4个一级评价指标,巧个二级评价指标。要素指标如图1。 (2)岗位评价权重设置方法。论文采用层次分析法给各指标赋权。该方法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将所要分析的问题层次化,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达到的总目标,将问题分解成不同的组成因素,按照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及隶属关系,将因素按不同层次聚集组合,形成一个多层分析结构模型,最终归结为最低层(方案、措施、指标等)相对于最高层(总目标)相对重要程度的权值或相对优劣次序的排序问题。利用AHP求解一般的多层次结构问题的基本步骤如下: ①岗位评价指标层次结构图(图2)。 ②构造比较判断矩阵。根据两两比较的九级标度法,对评价要素进行比较,得两两比较的量化标度分,再对评分小组各成员的标度分进行平均,构建两两比较矩阵,如表1: 矩阵P:A为知识技能;B为劳动责任;C为劳动强度;D为工作环境 同理可构建矩阵注,B,C,D。 ③层次单排序。 计算每个矩阵的相对权重并检验。 对矩阵P: 第一步将判断矩阵尸中的元素按行相乘:即 第二步计算 第四步计算最大特征根: ④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在得到判断矩阵和所对应的特征向量W=[w1w2w3w4]T后,为检核判断矩阵一致性,需要计算它的一致性指标CI;首先计算: 式中n为判断矩阵的阶数,然后计算一致性比例CR; 式中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其值见表3。 当CR 0.1时,则认为判断矩阵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需要调整判断矩阵,使之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对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CR=0.043 0.1 同理可计算A,B,C,D矩阵的相对权重并检验。 通过上述表格的计算,得到尸指标系列的权重,以便于岗位价值评价。 4露天煤矿岗位价值评价要素层次排序及实证举例分析 4.1层次总排序 利用同一层次所有层次单排序的结果,就可以计算针对上一层而言本层次所有元素重要性的权值,这就是层次总排序。 4.2岗位评价要素点值计算方法:加权平均法 表3的岗位评价层次总排序已确定了各要素的权重,及评分小组确定的要素点值分。 确定了各要素等级的点值后,就可以对露采公司各个工作岗位进行岗位相对价值评价。评分小组确定岗位总点值分为500点。 将评价对象中的各项指标依照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已赋予了不同的权重,即对各因素的重要程度予以区别对待。各项指标的分值采用由评分小组评定。 根据各组指标的综合得分和相应的指标权重,计算评价对象的综合评价结果。 4.3零天煤矿岗位评价举例 露天煤矿生产作业工人岗位评价实例: 对每个岗位通过现场调查,跟班写实等调查工作后,必须进行岗位分析,确定该岗位的工作内容(职责项目和职责内容)和工作标准(职责标准),据此逐个进行岗位价值评价。本文以公司采掘段挖掘机司机为例说明岗位评价的过程。 (1)评分小组根据岗位价值评价表和有关资料对岗位评价要素评分。 (2)求平均值。评分结束后,对评分小组的评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求平均质和标准差,对得分超过2个标准差的要素得分需要重新打分。 (3)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岗位价值评价综合得分。 (4)计算过程和各要素得分情况列表。 (5)评价结果。挖掘机司机岗位评价点值分为345分。 (6)评价结果分析。对所有岗位评价结束后,需要与基准岗位进行比较,并对各个岗位进行对比,对明显不合理的评价结果要重新进行评价。分析评价要素和权重设置是否合理,等级赋值是否恰当。 露天煤矿论文:加强基础工作 建设本质安全型露天煤矿 安全是煤矿永恒的主题,是企业经济效益得以保证的基础,是矿区社会稳定的前提,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必然选择,是和谐社会的呼唤。煤矿作为一个高危行业,由于生产环境的特殊性、条件多变性和不可知性,发生事故的机率较高,安全工作历来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珍惜生命,追求企业的本质安全已成为广大职工的迫切愿望,建设“本质安全型露天煤矿”是煤矿企业的性质所决定的。因此,加强基础工作,建设本质安全型露天煤矿势在必行。 一、建设“本质安全型露天煤矿”,必须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处理好安全与效益的关系 建设“本质安全型露天煤矿”,必须搞清什么是“本质安全”。过去人们普遍认为,煤矿企业属于高危险行业,发生事故是必然的,不发生事故是偶然的。如果我们在工作中处处按照标准、规程作业,把事故降低到最低甚至实现零事故,从而得出结论:煤矿发生事故是偶然的,不发生事故是必然的,这就是“本质安全”。“本质安全”,其实是指安全管理理念的变化,本质安全型露天煤矿,就是运用先进的安全管理理念和科学的管理模式,使内部的人、物、系统、制度达到安全和谐统一,从而使各类事故降到最低,最终实现企业零事故的本质安全,通俗一点就是说,在自然的工作环境和正常的工作状态下,排除人为的因素,其工作环境中的人、设备和环境本身不会引发事故,即使有人为因素,其保护设施也能快速、可靠地发生作用,避免或降低事故的危险性,减少事故的损失,实现人机互补,人制互补,从本质上实现露天煤矿的安全,即从传统的“要人安全”的管理方式向现代的“人、装备、环境、制度本身就安全”的本质安全型过渡。 近年来,煤矿安全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对安全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国务院、自治区等上级主管部门先后下发了一系列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对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使我们进一步清醒的认识到安全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紧迫性,增强了抓好安全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把安全工作上升到讲政治的高度去认识,提高到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上去认识,实现安全生产与落实科学发展观联系在一起,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安全理念,使广大干部员工摆正安全与生产、与效益、与稳定、与各项工作的关系,同时,转变观念,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员工抓安全的责任心,工作就会越抓越严,越抓越细,越抓越实,使安全工作有了可靠的思想保障。 安全生产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和组成部分。就煤矿整体工作而言,经济效益是中心,是企业全部工作的目的和归宿。但在具体生产过程中,必须坚持安全第一,不安全不能生产。一个煤炭企业安全生产情况如何,必然会影响企业的效益。企业发生事故总要或多或少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还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处理。这本身就是直接的经济效益上的损失。此外,由于工亡事故的影响,员工人心不稳,出勤难以保证,生产难以进行,这也是无法估量的损失。由此可见,安全生产对煤矿至关重要。安全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安全就没有效益。另一方面,安全毕竟不等于效益,安全上去了并不等于经济效益就能提高。事实证明,效益与安全是煤矿企业的两项根本性任务。企业领导必须坚持两手抓,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厚此薄彼。如果摆不正两者的关系,效益一时上去了,安全出了问题,也会前功尽弃。同样,只抓安全不抓经济效益,企业没有经济实力,安全也不会搞好。 二、建设“本质安全型露天煤矿”,必须加强基层、基础“双基”工作 把安全工作的重心放在基层班组。班组建设是露天煤矿安全生产的基础,重产量轻安全,是班组存在的普遍问题,因此要把班组建设纳入安全管理总体规划,彻底扭转重生产轻安全的不良倾向,夯实安全基础。建立有效的班组管理办法和考核机制,给班组提供规范、科学、具体的安全管理平台,提高班组自身管理水平,将懂安全、会管理,创新能力强、敢于碰钉子、大胆抓的人才选拔到班组长的行列。对班组工作要多指导、多帮助、多关心,积极鼓励班组自查自纠“三违”现象。建立健全班组安全管理激励机制,为班组安全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班组要有兼职安全检查员,确保安全生产各项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指示指令,在煤矿贯彻到底,要从建立标准体系、达标、考核奖惩等环节着手,把安全质量标准化与质量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结合起来,建立企业内部全员、全过程的安全质量管理体系。认真实施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严格标准,提高门槛;严格实行“三同时”制度。把企业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广泛开展起来,深入持久地坚持下去,夯实煤矿安全工作的基础。 三、建设“本质安全型露天煤矿”,必须加强安全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煤矿安全教育是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基础,把安全教育培训作为抓安全生产的治本之举,把提高员工业务技术素质作为安全的基础工作来抓,不断创新思路,推行班前培训、现场提问,学习考试,安全演讲、安全征文、文艺演出、安全知识竞赛等一系列安全教育的办法,严格落实特殊工种培训,持证上岗和定期复训制度,使特殊工种的技能不断提高。同时,要坚持环境育人,努力创建安全文化,形成良好的安全氛围。 严格按照《安全生产法》、《劳动法》等法律法规,加强特殊工种和广大员工的安全培训,坚决杜绝无证上岗,实行定期强制培训制度,把安全理念落实到实处。安全监察部门应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基本安全知识的抽查。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生动丰富的安全文化活动,向员工宣传先进的安全理念,培养正确的安全价值观,唱响“以人为本、安全第一”这个安全生产工作的主旋律。以培训机构、师资和教材“三项建设”为重点,继续推进企业安全培训标准化建设。把学安全与学文化结合起来,以安全培训为起点,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文化素质,力求使培训工作科学化、人性化、多元化,增进实效性。 深化安全培训,提高职员工安全技术素质。人是安全工作的主体,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是煤矿实现安全生产的根本保证。一是突出管理人员的素质培训,全面提高领导干部的安全管理水平。二是突出班组长的业务培训,使班组长全面掌握专业知识、管理技能,促使其有效地搞好现场安全管理。三是突出员工队伍的技能培训,重点加强工人应知应会教育和强制性安全轮训,提高员工的自保、互保技能,努力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经验的实用型员工队伍。凡不合格者下岗到教培中心再培训,促使全员掌握安全知识技能。 四、建设“本质安全型露天煤矿”,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科技兴安”战略,不断提高企业安全科技水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推动企业安全工作的巨大动力。实现企业本质安全,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安全技术基础研究、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和安全管理水平的同步提高。 实施“以人为本、科技兴安”战略是安全生产的保障。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装备,有效优化露天煤矿安全生产环境,可以从根本上预防和杜绝事故。随着企业效益的提高,要不断加大对安全生产的投入,提高装备水平。 一是要重视抓好安全科学技术基础研究。要结合安全生产技术保障体系建设,整合和壮大安全科技资源,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围绕制约安全生产的重大基础研究课题,组织开展科研攻关,提高煤矿安全科技理论水平。 二是要加强应用技术和装备的研究,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抓好煤矿安全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推广一批先进实用的技术和装备。 三是要加大煤矿安全管理的科技含量。积极采用网络化、数字化、推广视频监控和远程调度指挥等先进技术,提高企业内部安全管理,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强科学管理的基础上。 深化科技兴安,提高露天煤矿的安全保障能力。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安全技术措施各类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安全生产快速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是提升预防灾害能力、实现安全高效生产的有力保障。建立安全生产技术保障体系,加大新技术、新装备的推广应用力度,不断提高露天煤矿安全技术装备水平;拓宽资金渠道,确保“科技兴安”的必要投入;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为实现“科技兴安”提供坚实保证。以建设高产高效现代化露天煤矿为目标,加大对露天煤矿关键生产技术的科研攻关,实现露天煤矿安全生产的自动化、信息化,形成一个集成、高效、覆盖生产全过程的安全管理系统。加大以预防安全事故、改善生产条件为目标的安全技术改造力度,增强露天煤矿防灾抗灾能力,“以人为本、科技兴安”战略是安全生产的必由之路。 五、建设“本质安全型露天煤矿”,必须深化管理、创新安全监察机制,加大监察力度 安全监察在露天煤矿生产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把关作用,各级领导都要支持、配合安监人员的工作,大力支持安监部门履行监察职责。 深化监督检查,提高安全监控水平。彻底解决监督检查中的“严不起来、落实不下去”的问题,是避免应付现象、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关键。推行安全责任监控和安全信息监控,对不同层次的安全管理人员上岗情况和各个班组、地点的不安全隐患实行动态循环控制,努力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环境的不安全因素。严格落实值班跟班责任制,对于发生事故采取措施不及时,延误时机或因其它失职渎职行为而影响安全工作的有关人员,坚决严肃查处;对于发生事故而瞒报、谎报或拖延不报,造成事故进一步扩大的,要严厉追究其责任,确保安全管理的严肃性。 创新监督检查是安全工作的手段。安全检查是煤矿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确保动态安全的措施。坚持把创新监督检查方式作为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检查的力度不断加大,检查的形式不断深化,组织员工代表安全视察、专业检查等各类检查不断,尤其是节假日、周末等特殊时期,坚持组织检查,使广大现场干部员工时刻感到在监控之中,按章作业的自觉性不断提高,违章作业受到了有效的遏制,使动态安全增强了可靠性。在检查中不断创新完善检查手段,突出强调检查质量、检查效果。实行了谁检查谁负责,推行了质量标准化考核管理办法,大大增强检查人员和被检查单位的责任心,有效地解决检查中的形式主义和走过场的问题。在坚持各种有效检查形式的基础上,推行了安全质量标准化程序化检查量化考核办法,检查人员按标准,逐项检查,查出问题,突出货币化现场考核,进一步提高检查的质量,促进现场质量面貌的稳定。 深化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提高全员抓安全的能力。安全生产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全员动手,综合治理”的方针,超前管理,共同维护良好的安全生产局面。围绕安全生产的主题,党政工团各级组织积极行动,紧密协作,各司其职,做到合作与分工相结合,努力形成统一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安全生产监督体系,为露天煤矿保安全、促生产营造一个更具人性化的工作氛围。 加强员工自我保安意识。在煤炭企业这一特定的生产环境中,员工的自主保安意识和自主保安能力对安全生产的重大意义更是无庸置疑。在现场工作中,只有工人自己才会及时维护自身的生命权,也只有工人自己才能在第一时间维护自身的生命权,因为没有人比工人自己更清楚在什么情况下自身的生命处于危险状况,应该采取什么措施避免危险状况,企业安全生产不能够忽视工人的声音。基于这种情况,应把企业员工纳入企业监管主体,使企业改善生产环境、完善劳动用工机制得到有力监督,使这种监督转变为强有力的保障动力,形成“人人参与安全管理”的安全生产第一道防线。 总之,安全生产关系广大员工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企业发展和矿区稳定,抓好安全生产是加快建设高产高效露天煤矿建设的需要。因此,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刻认识“本质安全”工作理念,从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角度出发,营造本质安全工作氛围,提高员工的本质安全意识,全面加强基础工作,建设好本质安全型露天煤矿。 露天煤矿论文:浅谈露天煤矿调度管理 摘 要:通过介绍神华准能黑岱沟露天煤矿所使用的先进设备,所采用的合理开采工艺,阐明调度管理在煤矿中的主导地位和重要性。 关键词:调度管理;工艺;设备;遵循的原则;效能;目标 随着露天煤矿产能越来越大、采矿设备越来越先进、开采工艺越来越科学、管理水平越来越高,露天生产调度管理就成为露天煤矿生产管理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加强对调度管理的重视和对调度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一方面可以保障各生产环节的有序进行,另一方面可以合理协调各职能部门的积极配合,实现调配和谐,使各部门生产能效发挥至最大。因此,加强露天煤矿的调度管理对于煤矿的高效率生产以及提高煤矿产业的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以黑岱沟露天煤矿为例阐述如何发挥露天调度管理的最大效能。 黑岱沟露天煤矿是国家“八五”期间重点项目之一,设计开采范围42.36平方公里,上部黄土层平均厚49米,岩石层平均厚56米。境界内可采煤层为6#煤层,平均厚28.8米,可采储量14.98亿吨,年生产能力3000万吨,煤质属特低硫、低磷、中灰长焰煤,被誉为“绿色煤炭”。 设计开采工艺:轮斗―胶带连续工艺(现已停用);单斗―卡车间断工艺;抛掷爆破吊斗铲无运输倒堆工艺(新工艺)及单斗―卡车―坑边半移动破碎站―胶带输送机半连续工艺。 投入使用设备: 穿孔设备:DM-H型2台、DM-H2型4台、DM-45型钻机3台,CDM-75型2台和1190E型钻机1台;共计12台。 采掘设备:55M3WK55型 4台、35 M3WK35型3台、20 M3WK20型电铲1台,32 M3395B型电铲6台,28 M3PH2800型电铲1台,EX3600型液压反铲1台; 100 M38750-65型吊斗铲1台, 992型装载机2台、L1350型装载机1台,共计20台。 运输设备:630E卡车59台、730E卡车5台、830E卡车10台、930E卡车14台,SF33900卡车13台,共计101台。 工程设备:D475A型、D37A5型、D11T型、D10N型履带推土机32台,844H型、WD600型、834B型轮式推土机,988H、988B型轮式装载机,24M型、16G型平路机,SF31904、TR50型洒水车等工程辅助设备,共计54台。 黑岱沟露天煤矿产量大、开采工艺复杂、设备数量和种类繁多,工程位置要求衔接顺畅,生产组织难度较大。因此,需要科学高效的调度管理系统与庞大复杂的生产系统相适应,才能使所有设备的生产能力发挥到最大程度。而调度管理在执行的过程中主要是根据上级领导传达的指示,有效的将煤矿生产环节中的矛盾、问题及时的反映出来,以此来达到科学管理煤矿的效果,进而可以有效的减少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煤矿安全生产顺利进行。 露天煤矿在管理过程中,不管采用连续工艺,还是间断工艺,或是各个工艺的结合,其特点是:动态因素大,管理在动态过程中进行的,而生产管理主要是由调度管理去实现。调度管理主要是以矿生产计划为依据,以提高设备利用率、生产效率、创造的经济效益为目标,科学合理地组织生产,通过对设备、人员、生产工艺的合理安排,及时全面掌握生产动态,积极预测、预防生产中可能出现的不平衡现象,均衡地、有规律地组织生产,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 达到露天煤矿调度系统效能的最大化,调度管理工作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计划性原则 计划性是调度管理的基础,生产调度是以生产计划为依据,年初要制定年生产计划,月初要制定月计划,根据月计划制定日计划和班计划,甚至设备检修也要有计划,调度的职能就是以各项计划为依据和目标,合理组织协调生产,掌握生产动态,全面了解生产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生产决策,在生产组织工程中,当生产实际与计划发生偏离时,要及时调整生产组织方式,及时进行二次决策,有预见性的合理组织协调生产,保证各项工作按照新的计划目标有序进行。 2 统一性原则 统一性也是露天煤矿调度管理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生产调度工作必须具备高度地统一指挥的职权,是现代化露天煤矿发展和管理的需求。随着现代化露天煤矿的发展,具有规模大,设备型号增大,设备数量相对减少,对作业环境要求高,推进速度快等特点,要求建立一套现代化的调度管理系统。通过对露天煤矿建立一套调度管理系统,可使煤矿的生产活动受到统一性的指挥,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煤矿生产的有序进行。例如:露天矿GPS卡车智能调度管理系统通过采用全球卫星定位技术(GPS)、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无线数字通信技术、矿山系统工程及优化理论、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电子技术等高新技术,对传统的人工调度系统及管理体制进行改造,通过采集生产设备动态信息,实时监控和优化调度卡车、电铲、辅助设备等设备的运行,从而形成一套统一的信息化、智能化、社会化的新型现代调度控制系统和全方位的采矿生产管理控制自动化决策平台,是数字矿山的关键技术内容之一,是实现“数字化矿山”的目标。因此,调度管理不仅不能削弱,而且必须提到露天矿管理的首要位置上来,使露天矿生产活动按照统一指挥的原则,沿着健康、快速、高效的轨道运行。 3 预见性原则 露天煤矿的调度管理不仅应遵循计划性、统一性原则,还应遵循预见性原则。生产调度工作要有总揽全局的管理思想,因此,调度人员应有统一全局的思维与能力,在对露天煤矿进行调度管理的过程中,应对露天煤矿所出现的安全问题、生产问题有一定的预见性,瞻前顾后,掌握各生产环节,抓日、旬、月、季、年生产,对生产过程中可能或将要发生的问题,尽早采取措施,对生产过程中薄弱环节提前做好充分准备,做到防患于未然。 4 及时性原则 露天煤矿的调度管理工作涉及到各个环节,因此在管理过程中我们一定要遵循及时性的原则。 对于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及时反馈,解决问题要准确而果断,切忌含糊其词、相互扯皮、拖拖拉拉,回避矛盾的现象,及时了解掌握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机动灵活地采取果断有力措施去解决各种问题,保证生产计划的完成。 5 群众性原则 调度管理工作贯穿于群众中,群众具有很强的凝聚力、浓厚的群体意识、有自然形成的核心人物、信息沟通灵敏和群体效率高等特点。它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及个人的安全行为既可以起到积极作用也可产生消极作用。因此深入群众中,不断改进管理方法,来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集思广益来解决问题,经常和职工相互沟通,进而才能不断的修改管理方法,使管理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 综上所述,要提高煤矿生产能力,调度工作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煤矿调度人员不仅要掌握基本的安全生产知识、生产工艺流程,还要通过不断的生产实践,在实践中提高管理水平,在工作中溶入科学的管理方法,灵活运用管理原则,深入分析,准确判断,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做出妥善而果断的决定,最终达到管理的目标,为煤矿的安全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发挥调度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枢纽作用。 露天煤矿论文:针对露天煤矿电气系统隐患探讨防护方式 [摘 要]我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其中煤矿开采行业发挥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在当今时代下煤矿开采业在我国国民经济总值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特别是露天煤矿的地位更加不容忽视。露天煤矿在整个生产中会使用到各种各样的电气设备,其安全性能直接关系到煤矿生产及作业人员的安全,随着最近几年煤矿行业的快速发展,露天煤矿中包含的电气设备安全性受到了大众的广泛关注。本文首先针对露天煤矿电气系统中可能存在的隐患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探索了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妥善的防护方式。 [关键词]露天煤矿;电气系统;事故隐患;安全防护 1 引言 煤矿开采中的危险系数非常高,因为在实施过程中所处的环境非常的恶劣,使开采过程很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从而引发各种安全事故发生,所以,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机率是露天煤矿建设与管理中重点关注的问题,其中更不可忽视电气系统在露天煤矿中所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因为,据不完全统计,露天煤矿在生产作业中所发生的安全事故,一半以上都是由于电气系统设备故障造成的。这样不仅给煤矿开采进度带来影响,最重要的是对操作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2 露天煤矿电气系统存在的事故隐患 导致煤矿事故隐患发生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其中最为突出且主要的原因则是电气系统等设备及设施不合理造成的,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电气事故的发生几率,以下是做了具体的分析: 2.1 断路器及开关遮断容量不足 如果在露天煤矿开采过程中断路器及开关遮断容量不达标,那么就会影响到分段短路的电流能力,从而引发由于短路故障增大热量而发生的设备及电缆燃烧现象,轻则导致一些矿区停电停产,耽误工程进展速度,重则造成财产巨大损失以及人员的伤亡。 2.2 雷击过电压问题 煤矿开采过程中经常遇到各种雷雨天气,其中雷电灾害作为重大灾害之一,给煤矿开采带去的危害至关重大,当云层的电荷与其他物体或云层发生闪电或雷击时,云层中的负电荷就会快速消失,电容效应也随之不见,那么聚集在物体表面的正电荷也立即流向大地,由于电流较大,会在流动的路径上由于电阻的原因产生很大的电压。如果由于雷击过电压、电流产生火花或是击穿电缆设备,出现短路问题,电流产生的火花甚至短路问题带来的火源再将油污、电缆等易燃物品点燃,会直接引起火灾,这时配电室内没有充足的灭火设备或是没有及时安装通风排烟设备,会导致火灾很难控制,甚至可能引起事故范围不断扩大,停电、停产、人员伤及在所难免。 2.3 电源线路强度及主变压器容量不足问题 目前,很多的露天煤矿在生产运营过程中所面对的一个头疼的问题就是主变压器容量匮缺引起变压器供电能力不足而引发的事故。另外,由于电源线路的强度不足,一旦遇到各种恶劣天气就会很容易发生电源线率断掉或塔杆倒下等问题,不得不将开采工作暂停,不然容易给露天煤矿的施工人员带来生命危险,造成人身财产安全恶劣后果。 2.4 电气设备缺乏完善性引起的火花事故 从近几年我国各煤矿实际的发展情况了解后发现,露天煤矿中频发火花事故,其主因是电气设备缺乏完善性导致的。通常引发火花事故的原因分为:其一,电气设备在维修及安装过程中不符合标准要求,造成开关触点分合时出现电火花,从而引发安全隐患;其二,露天煤矿带电电缆由于外力原因拉脱、破损、电缆绝缘下降容易造成系统短路、接地,引发电气火花;其三,露天煤矿电气设备保护失灵,当出现过流、短路、接地等电气事故时拒动,使设备、电缆过载、过热印发电气火花。 3 露天煤矿电气系统存在事故隐患的解决措施 3.1 定期检查,对不足进行及时的修复 电气设备在经历了长时间使用之后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存在,为了不影响整体的运行需要定期进行检查。针对于开关遮断容量不足的问题并不是不能够解决,如:更换灭弧介质,重合容量不足的开关停止重合闸的使用,经过调整降低系统短路的电流,满足开关的灭弧能力或更换全新的开关。而容量严重不足时,应改为“非自动”,作为负荷开关或隔离开关使用。 3.2 提高对防雷工作的重视度 这就需要露天煤矿在运营过程中结合国家及地方的相关规定及要求配置有效的防雷装置,这一过程中还应结合地势环境、土壤、气候、地理位置等因素进行,以此达到安全可靠、经济合理以及技术先进等目标;另外,建议换成组合式过电压保护器,换成相吻合的避雷器;也可以进行二次继电保护工作,在继电保护调试中模拟煤矿电站短路情况,可以靠近电站的过留速断跳开,因其对保护断电系统具有可靠性,而且在输电线路时,降低了雷电对段杆塔的袭击,提高了雷击杆塔的抗雷作用。 3.3 安装有效的视频监控系统 在当前科技快速发展的局面下,越来越高科技的监控系统也接连形成,可以在露天煤矿中安装相应的视频监控系统,为开采作业顺利进行树立良好的保障,同时还能够促进煤矿产量、效益及安全性的提升。因此,安装电气系统的监控设备越来越成为露天煤矿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露天煤矿电气系统的安全作业提供保障,为露天煤矿开采提供有效的指导,同时还可以在事故中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 3.4 对电气设备的维修模式不断创新 传统的维修模式已经无法适应于全新的时代需求,为了能够及时的发现电气设备中的故障问题,不影响生产的正常运转,那么露天煤矿就应该对电气设备维修模式全面创新,并明确做出规定,定期对电气设备进行检修,合理安排检修时间、检修负责人以及检修机器数量等。一些陈旧的机器设备,性能较低,出现故障率较高,因此,可以成立管理检修小组,进行深入分析其运行状态,对设备进行实时控制,加大检修力度,确保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机器设备的安全性。 3.5 加大对作业人员的培训力度 当前,很多煤矿所具备的电气系统负责人员不管是在综合素质还是专业能力上都有所欠缺,种种原因也使得电气设备容易出现隐患。所以 应针对岗位人员定期进行培训,不断强化他们专业能力及综合素质,增强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调动工作的积极性。依照不同岗位进行相应的培训,通过对技能知识的讲解与技能实际操作,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为培养全能型的技术人才。 4 结束语 总之,与其他工程相比较,煤矿开采工程的危险系数相对较高,尤其是露天煤矿中的电气系统故障隐患,如果得不到有效的防护将造成无法弥补的后果,因此受到了社会大众广泛的关注。基于此,露天煤矿应积极应对电气系统的安全问题加大改革力度和各方面的投入力度,结合现实状况不断改善,促进我国露天煤矿事业的健康发展。 露天煤矿论文:浅谈露天煤矿调度管理 摘 要:通过介绍神华准能黑岱沟露天煤矿所使用的先进设备,所采用的合理开采工艺,阐明调度管理在煤矿中的主导地位和重要性。 关键词:调度管理;工艺;设备;遵循的原则;效能;目标 随着露天煤矿产能越来越大、采矿设备越来越先进、开采工艺越来越科学、管理水平越来越高,露天生产调度管理就成为露天煤矿生产管理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加强对调度管理的重视和对调度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一方面可以保障各生产环节的有序进行,另一方面可以合理协调各职能部门的积极配合,实现调配和谐,使各部门生产能效发挥至最大。因此,加强露天煤矿的调度管理对于煤矿的高效率生产以及提高煤矿产业的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以黑岱沟露天煤矿为例阐述如何发挥露天调度管理的最大效能。 黑岱沟露天煤矿是国家“八五”期间重点项目之一,设计开采范围42.36平方公里,上部黄土层平均厚49米,岩石层平均厚56米。境界内可采煤层为6#煤层,平均厚28.8米,可采储量14.98亿吨,年生产能力3000万吨,煤质属特低硫、低磷、中灰长焰煤,被誉为“绿色煤炭”。 设计开采工艺:轮斗―胶带连续工艺(现已停用);单斗―卡车间断工艺;抛掷爆破吊斗铲无运输倒堆工艺(新工艺)及单斗―卡车―坑边半移动破碎站―胶带输送机半连续工艺。 投入使用设备: 穿孔设备:DM-H型2台、DM-H2型4台、DM-45型钻机3台,CDM-75型2台和1190E型钻机1台;共计12台。 采掘设备:55M3WK55型 4台、35 M3WK35型3台、20 M3WK20型电铲1台,32 M3395B型电铲6台,28 M3PH2800型电铲1台,EX3600型液压反铲1台; 100 M38750-65型吊斗铲1台, 992型装载机2台、L1350型装载机1台,共计20台。 运输设备:630E卡车59台、730E卡车5台、830E卡车10台、930E卡车14台,SF33900卡车13台,共计101台。 工程设备:D475A型、D37A5型、D11T型、D10N型履带推土机32台,844H型、WD600型、834B型轮式推土机,988H、988B型轮式装载机,24M型、16G型平路机,SF31904、TR50型洒水车等工程辅助设备,共计54台。 黑岱沟露天煤矿产量大、开采工艺复杂、设备数量和种类繁多,工程位置要求衔接顺畅,生产组织难度较大。因此,需要科学高效的调度管理系统与庞大复杂的生产系统相适应,才能使所有设备的生产能力发挥到最大程度。而调度管理在执行的过程中主要是根据上级领导传达的指示,有效的将煤矿生产环节中的矛盾、问题及时的反映出来,以此来达到科学管理煤矿的效果,进而可以有效的减少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煤矿安全生产顺利进行。 露天煤矿在管理过程中,不管采用连续工艺,还是间断工艺,或是各个工艺的结合,其特点是:动态因素大,管理在动态过程中进行的,而生产管理主要是由调度管理去实现。调度管理主要是以矿生产计划为依据,以提高设备利用率、生产效率、创造的经济效益为目标,科学合理地组织生产,通过对设备、人员、生产工艺的合理安排,及时全面掌握生产动态,积极预测、预防生产中可能出现的不平衡现象,均衡地、有规律地组织生产,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 达到露天煤矿调度系统效能的最大化,调度管理工作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计划性原则 划性是调度管理的基础,生产调度是以生产计划为依据,年初要制定年生产计划,月初要制定月计划,根据月计划制定日计划和班计划,甚至设备检修也要有计划,调度的职能就是以各项计划为依据和目标,合理组织协调生产,掌握生产动态,全面了解生产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生产决策,在生产组织工程中,当生产实际与计划发生偏离时,要及时调整生产组织方式,及时进行二次决策,有预见性的合理组织协调生产,保证各项工作按照新的计划目标有序进行。 2 统一性原则 统一性也是露天煤矿调度管理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生产调度工作必须具备高度地统一指挥的职权,是现代化露天煤矿发展和管理的需求。随着现代化露天煤矿的发展,具有规模大,设备型号增大,设备数量相对减少,对作业环境要求高,推进速度快等特点,要求建立一套现代化的调度管理系统。通过对露天煤矿建立一套调度管理系统,可使煤矿的生产活动受到统一性的指挥,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煤矿生产的有序进行。例如:露天矿GPS卡车智能调度管理系统通过采用全球卫星定位技术(GPS)、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无线数字通信技术、矿山系统工程及优化理论、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电子技术等高新技术,对传统的人工调度系统及管理体制进行改造,通过采集生产设备动态信息,实时监控和优化调度卡车、电铲、辅助设备等设备的运行,从而形成一套统一的信息化、智能化、社会化的新型现代调度控制系统和全方位的采矿生产管理控制自动化决策平台,是数字矿山的关键技术内容之一,是实现“数字化矿山”的目标。因此,调度管理不仅不能削弱,而且必须提到露天矿管理的首要位置上来,使露天矿生产活动按照统一指挥的原则,沿着健康、快速、高效的轨道运行。 3 预见性原则 露天煤矿的调度管理不仅应遵循计划性、统一性原则,还应遵循预见性原则。生产调度工作要有总揽全局的管理思想,因此,调度人员应有统一全局的思维与能力,在对露天煤矿进行调度管理的过程中,应对露天煤矿所出现的安全问题、生产问题有一定的预见性,瞻前顾后,掌握各生产环节,抓日、旬、月、季、年生产,对生产过程中可能或将要发生的问题,尽早采取措施,对生产过程中薄弱环节提前做好充分准备,做到防患于未然。 4 及时性原则 露天煤矿的调度管理工作涉及到各个环节,因此在管理过程中我们一定要遵循及时性的原则。 对于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及时反馈,解决问题要准确而果断,切忌含糊其词、相互扯皮、拖拖拉拉,回避矛盾的现象,及时了解掌握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机动灵活地采取果断有力措施去解决各种问题,保证生产计划的完成。 5 群众性原则 调度管理工作贯穿于群众中,群众具有很强的凝聚力、浓厚的群体意识、有自然形成的核心人物、信息沟通灵敏和群体效率高等特点。它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及个人的安全行为既可以起到积极作用也可产生消极作用。因此深入群众中,不断改进管理方法,来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集思广益来解决问题,经常和职工相互沟通,进而才能不断的修改管理方法,使管理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 综上所述,要提高煤矿生产能力,调度工作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煤矿调度人员不仅要掌握基本的安全生产知识、生产工艺流程,还要通过不断的生产实践,在实践中提高管理水平,在工作中溶入科学的管理方法,灵活运用管理原则,深入分析,准确判断,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做出妥善而果断的决定,最终达到管理的目标,为煤矿的安全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发挥调度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枢纽作用。 作者简介 杨树梅(1972-)女,内蒙古准格尔旗人,工程师,1993年毕业于伊盟工业学校矿山机电专业,现在神华准能集团公司黑岱沟露天煤矿调度指挥中心工作。 露天煤矿论文:基于露天煤矿开采的环境问题及土地复垦分析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发展成果,其中工业成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导致整个社会对煤的需求大量增加,露天煤矿开采工程数量大幅度上升,带来了严重的土地破坏问题,同时,对开采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露天开采,带来的经济效益是一时,为人类社会带来的破坏和灾难确实长久的,生态环保理念下,笔者立足工作实践,对露天煤矿开采的环境问题以及土地复垦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经济社会 露天煤矿 生态环境 经济效益 生态环保 前言: 我国矿产资源丰富,工业生产消耗了大量的煤炭资源,煤炭资源的大量需求,导致煤矿开采行业的经济效益空间巨大,为了最大程度的追求经济效益,目前的露天煤V开采将煤矿开采量放在首位,在煤矿开采的过程当中以及煤矿开采之后,缺乏对环境保护意识,同时,由于开采技术和开采设备的落后,对土地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鉴于此,本文围绕这题题目展开研究,以期能够改善和减少露天煤矿开采对环境和土地的破坏。 1、露天煤矿开采和加工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贺兰山太西煤,因位于太原西部而得名,素有世界煤中之王的美誉,性质优良,具有“三低六高”的特性,是我国宁夏地区的主要煤资源。但在开采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了一些不利影响。 1.1 破坏土地资源 对土地而言,煤矿露天开采当中的直接挖损,以及排土场的占压两个环节,是造成土地资源破坏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开采1万吨的煤矿,对土地的破坏面积高达0.24公顷,遭受破坏的土地资源,难以养育植被,荒芜一片,再无生机。 1.2 引发地质灾害 煤矿的露天开采,一般是从地面和边坡开挖,对开采地区固有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导致土地变形,进而诱发崩塌,发生山体、土坡的滑坡等一系列地质灾害。在露天开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土和弃渣,以及大量的剥离物,这些废弃物的大量堆积,形成排土场,这些土壤的结构松散,易被大雨冲刷,进而诱发滑坡灾害,以及泥石流灾害。 治理煤矿矿山露天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要以采用防治结合的方式,在对矿山开采的过程中,要提高开采技术,使用先进的开采设备,进而实施有效开采,减少对山体和题面的破坏。对于剥离出的废弃物、土壤,可采取加压的方式,使土壤结构更为紧密,降低发生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的可能性。 1.3 破坏水环境 煤矿中带有大量的有害重金属,排土场以及采矿场在大雨的冲刷下,会将这些有害物质带入当地的水资源中,除此以外,煤矿开采也会产生大量废水,并带有大量酸性物质,直接影响开采地周围的水质,严重破坏开采地的水文环境。 煤矿矿山露天开采对水环境的破坏是不可避免的,治理水环境问题,可以对废水进行处理,将酸性物质提炼出来,再通过化学方式将其化解。 1.4 破坏大气环境 露天煤矿开采,也为大气带来严重的污染。污染源来自开采过程中,采掘场、工业场地,以及交通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产生的粉尘和扬尘。除此以外,排土场中煤矸石氧化自燃,也会产生大量有害成分,同时,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和尘土,为酸雨的产生提供条件。针对这一情况,可以在开采地实施防风固沙工程, 1.5 造成生物多样性损失 煤矿开采的直接挖损,必然剥离大面积的表层土,同时,排土场通过对土地的压占,也会对土地资源造成破坏,进而降低地表的植被覆盖率。除此以外,开采活动,以及开采设备,以及工作人员的流动,也会对开采地以及开采周围地区的植被造成破坏,减少生物量,最终造成生物性的减少[1]。 2、露天煤矿废弃地的土地复垦技术 2.1 工程技术 2.1.1采矿的同时兼顾复垦 在露天开采过程中,兼顾土地的复垦,一方面,让采矿的施工人员使用开采设备,对土地进行复垦,能够有效节约人力和物力,另一方面,可以切实减少因露天开采对开采地带来的破坏,有效提高土地复垦效率。 2.1.2做好表土的剥离和贮存 开采区植被的生长,离不开营养丰富的表层土,因此,对表土进行剥离,并进行贮存,对表土和底土进行分离处理,复垦时,将贮存的表土回放到土地上,为农田和植被的生长提供养料。 2.1.3表土覆盖和平整 在进行煤矿开采的同时,对采空区进行填埋,即用开采产生的废弃物填埋填补采空区,填埋时,先填埋底土,然后再填埋表土,最后,在煤矿开采结束时,只需要对填埋区采取简单的土地平整措施,就可以有效促进土地资源的恢复。此种方式,可以减少采空区填埋工作中填埋材料的运输工作,能够节省人力、物力,提高复垦效率,并可以减少复垦时间。 2.1.4矸石排弃与场地平整 在煤矿开采的同时,要切实做好剥离矸石的排弃工作,达到排土平盘平整的要求,与此同时,台阶坡面角,要符合土地复垦中排土台阶稳定的标准,减少和避免滑坡、泥石流发生的几率。 2.1.5修建基本的水利工程 即使采取有效措施对遭到破坏的土地进行复垦,复垦后的土地质量也难以恢复到破坏前的质量,土壤中的有机质容易流失,复垦区的植被生长速度和质量也会有所降低,鉴于此,要在复垦区修建基本的水利工程,避免发生水土流失的情况[2]。 2.2 生物技术 工程技术的最终目标是恢复植被,因此,对遭到破坏的土地进行生物复垦后,要及时实施生物复垦,尽快的恢复土壤肥力,以及恢复土地的生物生产能力。生物复垦依靠生物技术,生物技术的运用,要遵循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生物复垦工作的进行,要根据所要复垦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生态设计,种植适宜当地环境的植被,进而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最终切实改善复垦区的环境。 在工程复垦的基础上,可以对复垦区的土地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根据复垦土地的实际情况,为其选定的适宜的植被,若土地适合树木生长,则在复垦区种植树木,若是适宜种植草本植物,则在复垦区种植草类植物,同时,可以采用穴植和条植的种植技术,改良土壤,在选择种植植被时,要选择适应能力强,能够适应复垦地区气候与环境的速生品种,提高植被的成活率。除此以外,使用生物技术时还应该注意结合复垦区的实际情况,不可盲目的将国外的复垦模式一成不变的用于我国的土地复垦工作,要选用最佳的复垦模式,将草、灌、乔三种类型的植被以一种科学合理的方式种植,即将草类植被种植在上坡,草灌结合种植于中坡,对于下坡和坡脚,则混合种植乔木和灌木[3]。 3、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首先分析了露天煤矿开采对坏境产生的影响,然后,详细的阐述了土地复垦工作的两种复垦技术,即工程复垦技术和生物复垦技术。露天煤矿开采,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并对土地资源造成了破坏,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露天开采带来的负面影响。 露天煤矿论文:浅谈露天煤矿开采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 [摘 要]露天开采具有生产能力大、回采率高、生产成本低、安全程度高和劳动强度低等特点,一般新建矿山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般采用露天开采的形式,随着最近几年露天开采的不断开发和建设,露天开采总生产能力达到了全国煤炭产量的10%左右,但是随着露天煤矿的发展,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还制约了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对此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露天煤矿;开采;环境问题 1 露天煤矿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露天煤矿开采主要是对岩石进行搬运的一个过程,本身就是在破坏自然环境,由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能源,煤矿是必然要进行开采的,人们只关注煤矿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露天煤矿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有对土地资源造成的影响、对矿区环境造成的影响和对水资源造成的影响,另外还会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 1.1 露天开采会对土地原始表层造成一定影响,开采地表岩石会破坏岩石结构的稳定性,出现岩石滑落现象,另外会影响开采地表的植被,造成土地沙化,出现水土流失现象。露天开采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剥离物,剥离物一般会堆积在矿区周围,长时间的堆积会造成土地积压,另外剥离物中含有金属元素,当这些金属元素和土地产生反应时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盐碱化或酸化,影响矿区植物的生长,情况严重还会使矿区耕地荒废。 1.2 露天煤矿开采的作业方式一般要进行爆破作业,煤矿爆破会产生一定的煤尘、粉尘和一些有毒气体,这些大量气体物质会污染空气,另外煤矿在进行运输、排土和采装过程中也会产生一定的大气污染,煤炭中含有易燃物质,煤炭在长时间的暴露中会发生自燃现象,从而产生有毒气体,粉尘、煤尘和一些有毒物质除了污染矿区的环境外,还会随着空气的流动向矿区外扩散,影响到矿区外的环境。 1.3 露天煤矿在进行开采时要进行疏干排水,这样会改变矿区地下水的流势和排水条件,破坏了大气和地下水之间的平衡,露天开采在进行排水时,如果不进行污水处理直接排放,会污染当地水资源,影响饮用水和灌溉水的使用。 1.4 露天煤矿开采会破坏矿区的地质构造,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煤矿开采一般采用采场边坡的形式,煤矿边坡的土质一般是软岩石质,这种类型的边坡很难进行有效防护,煤矿在进行开采中受到机械振动和水体流动的影响而发生坍塌和泥石流的产生,会严重影响到煤矿开采作业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 露天煤矿开采环境问题防治对策 2.1 提高煤炭资源的回采率,煤炭是我国一项重要能源,在进行煤炭开采时要最大化的实现煤炭资源绿色开采,减少煤炭资源浪费,提高煤炭的回采率,结合外界因素的影响,合理选择采煤方法,对于开采近水平煤层时要选择倾斜分层和顶板漏煤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开采,对于倾斜和急倾斜的煤层要选用水平分层台阶式开采,根据露天煤矿现状条件选择合理的开采形式,尽可能降低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实现煤炭资源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2.2 露天煤矿开采的生产环节主要有穿孔、爆破、采掘、运输和排土,运输把整个环节联系起来,所以优化露天矿山的运输系统有利于节约费用、提高运输效率和减低运输过程中造成的能源浪费,减轻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露天矿山的运输系统要根据矿岩的流向进行优化,选择最合理的运输路线和运输工具,通过比较运距、运输的费用、时间和方式,选择最短运距、最少费用、最短时间和最优的运输系统,从而提高矿山的经济效益。 2.3 大气环境问题的防治。要想使露天煤矿开采不会造成大气环境污染,就必须要针对粉尘以及一些有毒气体进行科学的治理。第一,应在采矿区周围大量种植绿色植物,并在针对煤矿资源进行运输以及卸车等工作进行有效的处理,防止大量的粉尘飞入空气中,另外,在煤矿存储的区域应加设防尘抑尘网,防止粉尘随风飘走。第二,采V企业使用的锅炉等设备应安装脱硫设施,并且应提高设施设备的节能环保性,从而使煤炭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气体被有效处理,防止大气污染情况的发生。第三,露天煤矿开采要减少用油设备,增加用电设备,采用连续工艺、倒堆工艺代替单斗电铲一汽车运输的间断工艺,降低原油损耗,减少机械设备产生的尾气污染。 2.4 强化水土保持。露天煤矿的水土保持布设措施主要分为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临时措施三个类型:(1)工程措施。工程措施指的是通过设置一些简单的工程,来保护矿区土壤的凝结力,保证结构完整,主要包括表土剥离、截排水措施、拦挡措施、土地整治、边坡防护等。其中,剥离表土时,应将剥离的表土统一存放在排土场中,设置相应的防护措施,避免表土破坏或流失,开采结束后将这些表土重新覆盖在矿区周围,用来恢复植被和绿化。开采过程中,应该在一些重点区域设置围挡墙,以减少扬尘和空气污染等情况。拦渣墙主要用于存放废弃的矿渣,在设计时,应该注意水渣分离,避免暴雨冲刷造成泥石流。另外,拦渣墙应该采用重力坝,这样可以提高抗滑能力,保证使用的安全性。排洪设施指的是为了避免降水冲刷边坡,需要在排土场周围修剪拦洪沟,这样能够将水流汇聚在排水系统中,减少降水造成的破坏力。边坡防护指的是在山体不稳定或者垂直度较大的区域内,设置一定的护坡工程,在垂直度较小的区域可以种植一些根基较深的植物,这样能够在控制工程量的基础上,提高边坡的稳定程度。开采完成后,需要加强对土地的整治,将废料、废渣等清除出去,疏松土壤,然后种树、种草,改善工程区的地表环境。(2)植物措施。植物措施指的是通过种植乔灌木和草皮,来减少水土流失的一种保持措施。工作人员应该根据矿区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合的植物类型,常用的模式有乔灌木、乔草、乔灌草结合、藤本护坡等。工作人员应适当增加植物的种植种类,将树木和草木合理配置,例如在边坡设置种植槽,选择一些攀爬类的植物进行种植,种植密度应该在0.3m×0.3m之间。树木的栽植应注意适当培土和苗木扶正,当前抚育2―3次即可。(3)临时措施。临时措施指的是在暴雨、大风天气时通过临时遮挡、覆盖、排水等措施,对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区域进行保护,待特殊天气结束后恢复原样的一种保持措施。或者在道路两旁及经常裸露的区域内进行洒水处理,避免土壤开裂,促进边坡结皮。或者在拦水沟处后处设置临时的沉砂池,避免砂土下流到农田中,影响土壤肥力。 3 结语 我国的煤矿资源非常丰富,其在工业生产以及火电厂的发电等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我国众多煤炭企业对煤矿资源进行了大力的开发。露天煤矿开采方式是煤炭企业使用非常广泛的一种方式,对比其它开采方式,其具有投资低、使用设备简单、产量足等优点,但是在实际露天煤矿开采的过程中,会对生态环境造成非常严重的污染,如果不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理的话,就会使地球的整体生态环境遭到巨大的破坏,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存质量,所以,本文针对露天煤矿开采环境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并在上文中针对几种环境问题的防治对策进行了叙述,希望对煤矿开采企业在进行露天开采过程中的环保性能具有一定的加强作用,使煤矿开采事业能够持续发展进步,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增添动力。 露天煤矿论文:针对露天煤矿刍议其安全管理模式 [摘 要]在露天煤矿的管理工作中,安全管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安全管理质量直接关系到露天煤矿的员工安全,关系到露天煤矿的未来发展。下面本文主要针对露天煤矿的安全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然后进一步完善了安全管理模式。 [关键词]露天煤矿;安全管理;对策 近几年,露天煤矿的安全事故发生率逐渐呈现上升趋势,安全事故不仅给员工的生命安全带来了负面影响,还会在某种程度上增加煤矿的经济损失,因此我们应该从安全管理工作入手,提升露天煤矿的安全管理水平。 1 影响我国露天煤矿安全现状的因素 1.1 自然因素 我国的陆地大部分都是由小型地块组合而成的,不同的地块之间会发生一些积压、摩擦或者碰撞导致的陆地变形,这样就增加了煤矿开采的难度。近几年,印度板块逐渐向我国大陆靠近,造成我国地质条件更为复杂,煤矿开采过程中难度更大,容易发生瓦斯压力、地应力等问题,影响露天煤矿的发展。自然环境对煤矿开采具有直接影响,其难度系数制约煤矿的安全生产。 1.2 技术因素 我国的煤矿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是受到我国自然环境的影响,一些煤矿资源的开采较为复杂,影响了我国煤矿的开采率。实际上,这些都是因为我国露天煤矿的开采技术比较落后,一些煤矿的机械化程度甚至不到50%,开采方式以井工开采为主,尽管生产效率较高,但开采安全无法保障。露天煤矿开采因其自身的特点导致易流失高素质人才,目前呈现人才匮乏的局面,不利于露天煤矿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 1.3 安全管理工作的影响 只有采用科学的安全管理对策才能提升煤矿的安全管理工作水平,不少安全事故的发生都是因为安全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引发的,这类安全事故大都在责任事故的范畴内。露天煤矿缺乏高素质人才导致安全管理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人员的素质明显偏低。另外,煤矿企业技术手段较为落后,仍然采用传统的安全管理方法,创新力不足,遏制不住重复性安全事故的发生。 2 刍议露天煤矿的安全管理模式 2.1 完善露天煤矿安全管理体系 第一,我们应该不断完善煤矿的安全管理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障露天煤矿的开采安全。结合当前的露天煤矿安全管理现状制定科学的安全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实行责任到人的管理制度,使每个岗位和岗位人员都明确自身的职责,任务清晰,在整个煤矿企业都营造一个人人关注生产安全的环境。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如果需要交叉作业,应事先做好相关的交叉作业规程,保证交叉作业完全符合安全管理规定,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第二,创建合理的煤矿安全生产监管体系。露天煤矿的安全管理工作应该全面考虑各项影响因素,不论企业的规模大小都不能忽视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性。露天煤矿企业应该给予安全监管工作足够的关注,同时应该将一些具有责任心、勤奋、业务精湛的员工分配到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当中。健全安全管理结构,每个岗位都要配置专业的安全监督管理员并设置相关科室。完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办法,定期对安全管理人员以及煤矿生产环节进行抽查,充分发挥安全管理员的职能和作用,在煤矿企业内部打造一支具有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2.2 加强安全管理机制的建设力度 第一,不断健全安全奖惩制度。露天煤矿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现状健全安全奖惩制度,定期进行煤矿安全现状的检查,针对安全工作落实较好的员工给予奖励,相反做的不好的员工要接受相应的惩罚。将岗位责任制纳入到日常的考核当中,充分调动每个岗位员工的安全意识,对于违规操作的人员取消评优评先的资格。通过多种安全约束和激励机制能够有效增强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积极置身于露天煤矿安全生产过程中。 第二,创建科学的煤矿风险防控管理制度。以往的露天煤矿安全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我们应该不断革新安全管理模式。基于此,我们可以创建科学的煤矿风险防控管理制度,判定企业中影响安全生产的潜在因素,加强对安全生产控制点和责任岗位的监管力度。大范围地向员工普及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和防范措施,全面提高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切实提高露天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 2.3 提升科技水平,完善安全管理模式 要想提升露天煤矿的安全管理水平,我们还可以提升安全生产的科技水平,同时需要注意,不管企业的经营状况好坏,我们都不能忽视安全管理工作,不能挪用安全生产的资金,确保企业拥有足够的资金更换老旧设备,做到专款专用,并指定专门的人员进行资金管理。企业要加强科技兴安战略,加大对新科技的引入力度,提高露天煤矿企业安全生产防护的技术含量。整改结束后,上一级部门需要检查和验收,满足生产标准后才能开展开采工作,在露天煤矿企业内部形成检查、整改、复查、考核的管理模式,切实保证开采人员处在一个安全施工的环境当中,提高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 2.4 发生安全事故后的应急救援对策 露天煤矿的安全事故是无法杜绝的,只能尽量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安全事故经验制定相应的应急救援对策,减少安全事故给人们带来的伤害。首先,我们应该健全露天煤矿的应急救援组织,如果遇到突发的安全事故能够及时完成抢救工作,尽快恢复各个系统的正常运转,降低因灾害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其次,要加强预防和预警工作。各个部门要明确自身的职责,抓住露天煤矿生产的各个环节,制定对应的风险防范管理措施,将应急措施落实到具体的人员上。再次,要对安全事故进行应急响应,争取做到事故的可控性,将不同事故按级别进行分类,并根据事故的严重程度启动响应的应急预案。 3 结语 总的来说,由于我国的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因此我国的煤矿开采工作难度也较大,加之一些露天煤矿的安全生产技术不够先进,安全管理模式比较落后,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有待提升,所以,露天煤矿的开采安全工作应该得到我们的重视。露天煤矿的安全生a技术管理部门要加强安全管理力度,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的频率,为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煤矿资源,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露天煤矿论文:露天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分析 摘 要:露天煤矿不断向大型化、现代化方向发展,设备运行管理也更加精细。设备运行管理是一项长期工作,设备运行管理运用现代化手段,并要结合现场际情况,使设备运行在安全、经济、高效状态下,为露天煤矿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重要保障。该文以胜利东二号露天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为例,从运行状况、经营成本等方面做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露天煤矿 机电设备 管理分析 胜利东二号露天煤矿位于胜利煤田的中部,露天开采资源可采储量3 970.02 Mt,平均剥采比2.93 m3/t。该矿是“锡多克”能源重化工基地的煤炭生产基地具备建设特大型露天煤矿的条件。机电设备管理是露天煤矿生产中的重中之重,对露天煤矿的生产组织、生产能力、生产安全等,在一定意义上有决定性作用。因此,保障机电设备处于良好状态,提高设备可用率,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该矿自投产至今在露天矿机电设备管理方面取得了一些经验,以供参考。 1 机电设备管理分析 1.1 生产工艺及特点分析 (1)剥离系统:单斗―卡车―推土机排土工艺;该系统的主要特点是具有最大的机动灵活性和适应性,初期投资不大,生产效率较高,基建量小,用人少。 (2)输煤系统:单斗―卡车―可移式破碎站―带式输送机半连续工艺;其特点:综合了间断工艺的广泛适应性和连续工艺生产效率高的优势,缩短了卡车的运距,降低了运输费用,破碎机是这种半连续开采工艺的中心环节。 在设备选型上满足“生产上适用、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三者统一权衡”的原则,并符合实际情况,整体上达到了行业先进水平。 1.2 一期工程(10 Mt/a)投资分析 矿建投资占总投资的11%;建筑工程投资占总投资的19%;设备购置占总投资的41%;安装工程占3%;其他费用占26%。 1.3 运行状况分析 现就主采设备(20立电铲、100 t级卡车)与国内同级别的运行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该公司主要采运设备可用率水平达到了行业平均水平,但生产能力偏低,且运行维修成本偏高。说明该矿在运行维修管理方面还有待提高,继续加强设备管理,实现“降本增效”。 1.4 经营成本分析 机电设备平均单耗分析:设备大修、故障增多,维修成本将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从燃油、大修以及配件方面分析:占费用比例是燃油69%,大修14%,配件9%,两项合计92%。可见,有效合理控制燃油消耗,制定合理的大修计划,是降低机电设备运行成本的关键所在。 从工程械运行成本方面分析:运输设备(卡车)占整体费用的71.45%,其中TR100、220卡车所占费用比例较大;工程机械占整体费用的18.55%,其中履带类设备履推、液压反铲所占费用比例较大;掘设备(电铲、液压铲)占比5.92%,突显电动设备比燃动设备在运行成本方面的优越性。 2 组织和制度 2.1 组织机构 该单位的组织形式属于“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其特征是:职能部门提供服务,与直线部门共同工作。直线部门直接参与生产目标的实现;职能部门间接参与,监督和管控,实现“他人”管理,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服务。优点:直线型结构集中统一指挥,职能型结构分工细密、注重专业化管理。缺点:属于典型的“集权式”结构,权力集中于最高管理层,下级缺乏必要的自主权;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较差;建立在高度的“职权分裂”基础上,各职能部门与直线部门之间如果目标不统一,则容易产生矛盾。为了避免这两类人员的摩擦,最高管理层应明确各自的作用,鼓励直线人员合理运用职能参谋人员所提供的服务。 2.2 制度体系 制度体系呈金子塔形式分3个层级。 最高层是机电设备管理制度,该部分是整体统领性文件,包括资产台账、购置、使用、更新、调拨等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规定。中间层是四大标准(点检、检修、操作、润滑),该部分是技术指导性文件,检修活动的科学依据。最下层是其他制度、流程、岗位责任制、安全规程等,该部分是机电设备管理制度和四大标准的具体执行。 3 检修模式分析 3.1 点检定修与传统检修模式对比 传统检修:以修为主,检修人员完成事后消缺,备件使用寿命最大化,无需掌握设备的劣化程度,无需配置专业人才;易发生机械事故,影响生产增加备件储备量,要求维修能力强;模式简单,配合简单的交接班点检。 点检定修:以防为主,全员参与,实现预防维修;有效防止“过维修”或“欠维修”,减少设备的故障发生率。制定合理的备件供应计划和设备维修计划;设备运行状况不易判断,需要积累大量资料,分析判断专业性较强。 3.2 目前状况 设备管理部内部成立故障诊断中心,购置专业点检设备,培养专业人才,全面推进点检定修管理模式。各项工作向着标准化、规范化、正规化的方向迈进。 已形成较为完善的“防、跟、测、改、治”的点检定修管理方法,有效控制了故障的发生。针对露天煤矿设备的特异性,同时推行传统事后检修、计划大修的检修模式,两者有效结合。 3.3 最终目标 形成具有煤矿特色的设备点检定修制度,并与传统检修模式相结合,确保设备完好运行,降低检修费用。 4 安全管理分析 该矿的安全管理危险因素及应对措施如以下几点。 (1)人的不安全行为:做好人的管理,加强宣传教育,培训考试,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杜绝“三违”,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 (2)物的不安全状态:做好设备的管理是设备保持正常稳定状态,通过技改消除缺陷,提高设备本质安全。 (3)环境的风险因素:加强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力度,做好环境风险识别,消除危险因素,做到不安全,不生产。 (4)重大危险源的管控:制定安全技术措施和事故发生的应急预案,同时,加强监测、分析、预报、预警工作,杜绝隐患的发生。 5 管理提升分析 该矿针对存在的问题,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注重人才的培养和选用:加大培训力度,设置合理的人才提升机制,提高机电设备运行与维修人员的技能水平。 (2)部门职责界线清晰:生产部门与职能部门划分清晰的职责范围,各司其职,共同做好机电设备运行维护的管理工作。 (3)树立成本经营理念:加强机电设备运行维护的成本核算,全面推行包机制,工资奖金与生产指标挂钩,节奖超罚,加大设备(配件)国产化开发、技术改造、修旧利废力度,实现降本增效。 (4)合理优化采运系统。通过不断加强生产工艺各环节的优化工作,统筹规划采、运、排生产环节的时空关,设置合理的车铲配比,加快剥离半连续系统的投入。提高设备作业效率,进而降低采剥成本的效果。 (5)拓展维修部门自修范围,减少设备维修停机时间,提高设备的可用率,为降低设备检修成本。 (6)强化质量标准化管理:推进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强化风险预控管理。认真辨识危险源并制定针对性控制措施,提高设备本质安全,减少机电设备事故的发生。 6 结语 通过总结胜利东二号露天煤矿自投产至今在机电设备管理方面的经验和不足,对提升该矿的机电设备管理水平有促进作用,也为露天煤矿企业在机电设备管理方面提供可借鉴的模板,具有很好参考价值。 露天煤矿论文:GPS―RTK技术在准东露天煤矿爆破施工中的应用的研究 摘 要:RTK测量技术及衍生的三套布孔施工工艺,先于准东露天煤矿进行应用,后在宜化露天煤矿进行应用推广,结果表明:在露天矿山爆破施工中应用这三套工艺,可提高作业效率,降低爆破单耗、减少大块及根底,大幅度降低爆破成本。 关键词:GPS-RTK;露天煤矿;爆破;应用 1 概述 针对公司承接准东露天煤矿爆破布孔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GPS-RTK技术特点,研发出GPS-RTK用于露天矿山爆破布孔施工的工艺,提高生产效率,取得较高社会、经济价值。 2 研究的内容及特点 在大型露天矿山台阶爆破施工中,现在多用拉测绳测尺的方法进行精略的炮孔布置,然后采用水准仪或全站仪进行孔深数据采集。这些方法生产效率低下,而且布孔精度较差,孔位分布不均匀,导致爆破后大块和根底较多。在施工过程中,为保证较小的大块率和根底率,孔网参数很难进行调整而达不到最优化,炸药单耗较高。 由于没有采取合理有效的控制手段,每次爆破区域自由面参差不齐,为保证抵抗线一致,大部分前排孔需要向后移动(或在前排孔前加密一排孔),这导致前两排孔炸药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前两排孔实际爆破方量小于理论承爆方量。这里把实际爆破方量与理论承爆方量的差值称为“修正方量(V修)”;实际爆破方量与理论承爆方量的比值称为“修正系数(α)”。据统计,一般爆破“修正方量”占实际爆破方量的85%-95%,无形中造成成本增加非常多,这一问题是成本控制中的一大难点,解决后将对成本控制影响非常大,对露天矿山台阶爆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针对上述准东露天煤矿急需解决的问题,深入推广GPS-RTK测量技术,根据GPS-RTK技术特点,经认真探讨实施改进、完善、实践、再完善、再实践这一循环提高计划,逐步形成适合于露天矿爆破布孔测量作业的一套创新成果体系,主要三种施工工艺。 2.1 工艺一:RTK控制矿区整体基准线工艺 (1)选取基准线。根据矿区设计图纸、业主要求、矿区现状等方面综合考虑,选取一条参考线,一基准线最好横跨整个矿区。RTK在校正后,将选好的基准线键入手簿中。 (2)布孔时,先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使用RTK中的参考线放样确定后排孔孔位,保证每个炮区都平行或者垂直于基准线。把以往从前往后布置炮孔的模式慢慢改为以从后往前布置为基准综合考虑前排抵抗线的模式,最终使矿区各台阶自由面都平行,爆破区域规整。 2.2 工艺二:RTK参考线精确布孔工艺 (1)以工艺1中的矿区整体基准线为参考线,进入手簿中的直线库放样界面,将杆高设置为“孔底高程+仪器高度”,屏幕上显示的高程就是该孔的孔深。 (2)观察炮区自由面,根据设计中的抵抗线参数选择第一排孔的偏距,“第一排偏距-(N-1)*排距”为第N排的偏距。N=2,3,4,…… (3)第一个孔的桩号根据侧边抵抗线来确定,确定好第一个孔Ⅰ11后,移动移动站改变桩号,同时让手簿上偏距保持不变,桩号的变化就是两点之间的间距。假设孔距为a,当桩号变化一个a值,即得到第二个孔的孔位Ⅰ12,以此类推将第一排孔布置完成。 (4)以梅花孔为例,“Ⅰ11的桩号±a/2”即为第二排第一个孔的孔位Ⅱ11,按步骤(3)中的方法将第二排孔布置完成。 (5)以此类推,可将整个炮区的孔位布置完成。 (6)布孔完成后,将炮区边界的偏距与桩号等内容在施工记录本中进行记录。 2.3 工艺三:RTK-测绳结合快速精确布孔工艺 (1)布孔前,使用GPS-RTK中的“线放样”,测量炮区临空面距离基准线的距离,观察自由面,根据爆破初步设计中的抵抗线,来确实第一排孔的偏距,再根据排距确定每排的偏距。 (2)按每排的偏距每隔一段用装有石块的红塑料袋放样(下称“排距”),要求每段所布置的“排距”桩号都相同,每段“排距”距离为98米,不足98米时可以取小值,但要记录下这两个“排距”之间的距离。 (3)使用100米测量绳布孔,一名辅工将测绳的1米刻度踩在“排距”上,另外一名辅工将99米刻度踩在下一个“排距”上;若两段“排距”之间的距离小于98米,辅工拉测量绳时,一名辅工留1米刻度踩在“排距”上后,另外一名辅工根据两段排距之间的距离将相应的刻度踩在“排距”上。拉好绳子后,施工员或技术员使用装有石块的红塑料袋子布孔。 (4)孔布好后,使用RTK测量出每个孔的孔深,用记号笔写在孔位上的红袋子上,并用RTK记录孔深数据。 3 应用推广情况 三套RTK工艺在准东露天煤矿爆破施工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实施和应用,得到了巨大的社会及经济效益。 使用新工艺之前,由于每次爆破区域的“后排线”都不一致,使下一循环爆破时,炮区前排临空面参差不齐(图1)。采用此工艺一段时间后,各台阶都相对平行(图2),矿区规整,前排孔没有折损方量,产生的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为了方便对比,将孔位误差超过0.2米的孔称为偏差孔,偏差孔数除以总孔数得出炮区布孔偏差率。偏差率越小,说明布孔精度越高。 从表1中可以看出,使用传统的布孔工艺,孔位偏差较大,孔网参数无法最优化。据统计,矿区使用新工艺后,二次处理成本较以前降低了近80%,新工艺经济价值可观。 结束语 新工艺推广与应用使得矿区台阶之前参差不齐的自由面变得相互平行,每次爆破区域均可视为标准炮区,布孔作业简单方便,降低了以往前排孔由于自由面参差不齐而影响的爆破方量,现了矿山精细化爆破布孔施工。精度布孔使得爆破区域孔位均匀分布,炸药爆炸产生的应力均匀分布于被爆岩体中,改善了爆破效果,减少根底的产生,使二次处理成本降低。在不久的将来,在我们努力推动下大家对新工艺更熟知,操作更便捷,推广运用更广泛。 露天煤矿论文:浅谈露天煤矿开采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 摘 要: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尤其是煤矿资源,我国每年煤矿资源的产量一直以来都是世界前几名,由此可见,煤矿资源对于我国的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煤矿资源开采的时候,通常都是采用露天的形式,其有着很多优点,露天煤矿开采更加安全、资金的投资量也比较低,产能非常强,但是在露天煤矿的过程中会使环境受到严重的污染,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质量,因此,露天煤矿开采企业应针对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并采取非常高效的防止对策加以解决,从而提高露天煤矿开采的绿色环保性,使露天煤矿开采产业能够持续发展,为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环境提供基础保障。 关键词:露天;煤矿;开采;环境问题;防止对策 煤矿资源是非常重要的资源之一,大量的工业生产都需要煤矿资源的支持,这种情况就促使我国的煤矿资源开采量规模逐渐扩大,煤矿开采企业也不断增加,其中很多企业在进行煤矿开采的时候使用的是露天的形式,这种形式与其它形式对比具有非常大优势,因此,露天煤矿开采也非常普遍。在露天煤矿开采的过程中,由于煤矿的开采、运输、处理等都直接与生态环境直接接触,在各个工序中产生的灰尘、废水、废料等就会对环境造成巨大的污染,如果煤矿开采企业不对其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理的话,就会使我国的整体环境质量越来越差,最终影响人类的生存。所以,本篇文章就是针对露天煤矿开采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几点具体防止对策,希望能够加强我国露天煤矿开采的生态环保性,避免煤矿开采造成环境污染。 1 露天煤矿开采环境问题 1.1 过度开采对土地的破坏 在进行露天煤矿开采的过程中,会对土地结构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露天煤矿开采还会占用面积非常广的土地资源。在实际开采的时候,通常都会进行穿孔爆破工作,这项工作会使原有的土地结构出现损坏,最终就会影响周边生物的生存环境,使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出现失稳现象,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性。而且煤矿开采中还会产生大量的废土、废渣等,这些物质都会进行堆放,这样就会占用非常大的土地面积,而且占用土地中的植物等都会受到破坏,影响了生态环境系统的平衡性。 1.2 大气环境的污染 在进行露天煤矿开采的时候,在各项工作中都会产生非常大的烟尘,这些烟尘对于大气环境具有巨大的污染。由于煤矿在开采完毕后会进行存放,在存放的过程中,煤矿是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的,而且周围也没有非常好的防风措施,如果出现大风天气,就会造成大量的煤灰随风飘散,这样一来,不仅会浪费煤矿资源,而且还会严重影响大气环境。 1.3 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污染 在煤矿开采的时候,在矿坑中会产生一定的污水、废水,这些水中具有非常多的污染物质,其能够逐渐渗透到地下,使地下水源也收到严重的污染,地表水更是如此。煤矿开采时会使用非常多的化学试剂,而且煤矿中具有非常多的重金属元素,其在水中会大量的扩散,最终就会使该区域的植被以及生物的生存受到破坏。 2 露天煤矿开采环境问题防治对策 2.1 土地的复垦再利用 首先,应针对开采时间非常长的矿区进行有效的规划,并利用分区复垦的办法,使煤矿开采土地得到科学有效的运用,这种办法在最开始的时候,需要进行大量的投入,但后期获得效益要远远大于前期投入的资金量,使土地资源得到高效的利用。其次,应对排土场进行大量的构建,降低土地占用面积,防止土地结构被破坏,从而提高土地资源的环保性能。 2.2 大气环境问题的防治 要想使露天煤矿开采不会造成大气环境污染,就必须要针对粉尘以及一些有毒气体进行科学的治理。第一,应在采矿区周围大量种植绿色植物,并在针对煤矿资源进行运输以及卸车等工作进行有效的处理,防止大量的粉尘飞入空气中,另外,在煤矿存储的区域应加设防尘抑尘网,防止粉尘随风飘走。第二,采矿企业使用的锅炉等设备应安装脱硫设施,并且应提高设施设备的节能环保性,从而使煤炭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气体被有效处理,防止大气污染情况的发生。第三,露天煤矿开采要减少用油设备,增加用电设备,采用连续工艺、倒堆工艺代替单斗电铲一汽车运输的间断工艺,降低原油损耗,减少机械设备产生的尾气污染。 2.3 综合利用矿区水 我国煤矿开采区域存在缺水问题,并且矿区水源处理不当也会造成水体污染,因此实现矿区水的综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很多露天煤矿开采区域的矿坑水没有经过科学处理直接排放,不仅污染了地表水和地下水,还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对此,煤矿开采企业要积极制定方案,加强矿区水的综合利用,例如储备一定矿坑水用于露天煤矿内的灭火,也可以用于矿区内的道路洒水降尘。 3 总结 我国的煤矿资源非常丰富,其在工业生产以及火电厂的发电等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我国众多煤炭企业对煤矿资源进行了大力的开发。露天煤矿开采方式是煤炭企业使用非常广泛的一种方式,对比其它开采方式,其具有投资低、使用设备简单、产量足等优点,但是在实际露天煤矿开采的过程中,会对生态环境造成非常严重的污染,如果不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理的话,就会使地球的整体生态环境遭到巨大的破坏,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存质量,所以,本文针对露天煤矿开采环境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并在上文中针对几种环境问题的防治对策进行了叙述,希望对煤矿开采企业在进行露天开采过程中的环保性能具有一定的加强作用,使煤矿开采事业能够持续发展进步,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增添动力。 露天煤矿论文:露天煤矿采空区处理与采矿一体化研究 摘 要:采空区处理是有隐伏采空区的露天矿开采的重要步骤,对维持采空区稳定、防止坍塌沉陷事故发生、矿山安全高效的开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露天煤矿采空区独特的特点,提出采空区治理的原则,进一步对露天煤矿不同位置的采空区提出不同的治理方法,在此基础上,以某露天矿首采区已探明的采空区为例,提出采空区处理与采矿一体化的研究。 关键词:露天煤矿;采空区;采矿一体化 1 采空区治理方法 目前,国内外采空区治理方法可分为五大类,即封闭法、充填法、地下峒室崩落矿柱法、小孔径崩落矿柱法、露天采场深孔爆破法、抛掷爆破法等。 封闭法适用于处理小范围的、单独的、对周边没有影响、可以自由塌陷的采空区。对于露天开采境界内的采空区,封闭法是不可行的,但对于原煤运输巷道影响区的治理有一定的适用性。充填法在我国目前比较成熟,根据充填材料的不同,有多种充填方式主要有:干式、高浓度全尾砂、膏体胶结和高水速凝全水固化胶结等,这些充填法在技术上都是可行的。地下硐室矿柱崩落法和小孔径矿柱崩落法,一般适用于露天开采境界内原先地采所留煤柱以及采空区顶板岩石破碎严重的采空区处理。它比较难实施,工程投资较大,效率低下,所以也不宜采用。抛掷爆破法分为硐室抛掷爆破和钻孔抛掷爆破,峒室爆破法主要用于巷道还在的采空区。由于露天矿境界内采空区大都没有具体的巷道,不适用。而钻孔抛掷爆破需要配合岩石的抛掷爆破来进行,它具有以下特点:①台阶高度大,上部作业设备离采空区顶板距离较远,大于上覆岩层安全厚度,设备作业安全;②装药量大,顶板垮落充分,充填的较密实。③大块率较大,还得二次处理。露天采场深孔爆破法就是利用露天矿生产所用深孔爆破法来处理采空区同时达到爆破岩石的目的。相比较前面的几种方法,露天采场深孔爆破法把露天矿采空区处理和爆破岩石紧密结合在一起,具有投资少、施工技术简单、安全可靠等优点。因此,把它用于露天采场内采空区处理是比较理想的。 综上所述,本文选用深孔爆破法处理露天采场下部的采空区,而封闭法和充填法对于治理露天煤矿边坡下及原煤运输巷道附近的采空区可部分使用。 2 采空区处理与采矿一体化 由于采空区的存在严重制约着露天台阶生产,因此采空区治理不并不只是单一、独立的安全治理工作,它严重的影响着露天矿的生产。露天矿不能不处理采空区正常推进,也不能完全停下生产来专门搞采空区的治理。同时,采空区治理采用深孔爆破处理法又是非常实际、现实、具体的工作,采空区处理应根据采空区、台阶的变化而相应调整。考虑到某露天煤矿采空区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动态变化性,结合公司露天生产、安全的需要,某露天煤矿采空区处理应与露天采矿统筹规划,以实现强化安全开采为目标,将采场内采空区进行分类,然后根据分类分情况治理,把采空区处理与采矿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采空区处理与采矿一体化系统。 (1)采空区资料收集。根据某露天煤矿的地质特征、现场实际情况、采空区存在的岩石层位以及曾经在小煤窑工作过的人员经验,以东露天煤矿已经收集到的小煤窑井下巷道图为参照,确定采空区最大可能发生的范围。 (2)物探探测。委托有资质的专业物探公司对东露天煤矿小煤窑采空区进行勘探,初步划定采空区范围。 (3)钻探探测。对综合物探给出的采空区可能区域合理工程钻探,选择合适的钻机对可能区域穿孔作业,钻机应布置在疑似区域的外围进行钻孔,钻机工作时,应配专人进行地压检测。 (4)资料汇总。生产技术部通过对前面三步得到的资料进行细致的分析,得出采空区的详尽的资料,并将采空区的具体位置标注在采场上,建立采空区三维矿床地质模型。具体不同的采空区的处理应分别考虑,不能一味照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采空区处理。相关生产技术人员根据采空区上覆岩层的厚度对采空区进行分类,根据采空区分类结果以及采空区与采场相对位置关系,结合生产计划制定采空区治理措施指导生产。 3 露天煤矿过采空区的安全措施 为保证某露天煤矿在采空区作业的设备及人员的安全,论文在认真研究采空区探测方法、采空区上覆岩层安全厚度及采空区处理的基础上,得到某露天煤矿过采空区安全生产技术措施,具体包括采空区安全作业技术措施、作业人员和设备安全作业措施等。 (1)采空区安全作业技术措施。①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加强对采空区安全作业管理;②工程技术部门及相关部门将采空区的具体位置标注在采剥工程平面图上,并在采场具体标定,设置警示牌,禁止大型设备进入;③钻机、挖掘机、卡车及其它辅助设备在采空区范围内作业时,必须进行采空区安全稳定性研究,根据研究结果对采空区进行分类,并相应划定危险区域范围,在现场设置警示牌。拟定采空区处理技术方案,报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审批。作业部严格按照批复的采空区处理技术方案进行实施;④大型设备在采空区区域内作业时应时刻进行地压检测,同时设地面指挥人员,地面指挥人员应经常观察作业设备周围情况,如有异常,所有人员和设备必须立即撤到安全区域并向有关部们汇报。 (2)人员和设备安全作业措施处理采空区时,露天矿工作人员和设备要在采空区上部平盘作业,为确保人员和设备的安全,要制定好人员及设备的安全作业措施。①采空区上部平盘是采空区处理时人员和设备的作业场所,根据采空区上覆岩层厚度,对可能发生设备沉陷的采空区范围,相应的在工作面上划出危险禁区,禁止人员和设备进入。②在工作面划出采空区的危险区域进行穿孔作业时,钻机重心应禁止在采空区危险界线以内作业,同时应时刻保持钻机的退出采空区影响范围的道路通畅,确保发生危险时能及时将钻机撤出采空区影响范围。另外,钻机不在作业时,应将钻机放置在采空区影响范围外的地带。③对出现掉钻、不返岩粉等情况的钻孔,穿爆队应视不同情况区分正常孔、有气体泄漏孔、高温孔或火孔采取不同的处置措施,如果是高温孔或火孔,应及时封堵孔口并进行降温和灭火处理。④制订专门的采空区爆破作业规程,经批准后方可实施。⑤采空区在爆破处理后,应及时对于采空区的爆破效果进行检验,根据爆破经验(通过爆堆的沉降)判断采空区的处理效果。 露天煤矿论文:露天煤矿储煤场类型及优缺点比较 摘 要:本文介绍了条形堆取料机储煤场、圆形堆取料机储煤场、圆形落煤塔储煤场、卸车栈桥条形储煤场、圆筒储煤仓、槽形仓等国内常见的几种储煤形式,并从占地面积、投资、环保、系统可靠性等方面进行比较,对在设计中如何选取储煤场形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露天矿;储煤场形式;优缺点比较 0 引言 露天煤矿的储煤场对缓冲露天煤矿采煤与供煤之间能力不平衡,提高生产环节的灵活性和可靠性,保证系统的正常生产具有重要意义。露天煤矿储煤场形式的选择非常重要,目前国内常见的储煤场形式主要有:条形堆取料机储煤场、圆形堆取料机储煤场、圆形落煤塔储煤场、卸车栈桥条形储煤场、圆筒储煤仓、槽形仓等,本文主要对以上几种形式的储煤场进行介绍并比较其优缺点,对于设计中选取储煤场形式提供参考。 1 条形堆取料机储煤场 条形堆取料机储煤场布置为条形,煤场内布置条形堆取料机和料场带式输送机,通过堆取料机实现堆取料作业,常见的堆取料机有悬臂斗轮堆取料机和门式斗轮堆取料机。 门式斗轮堆取料机由一个门形的金属构架和一个可升降的桥架组成。门架横梁上有一条固定的和一条可移动且可双向运行的堆料带式输送机,在门架一侧的料场带式输送机线上设有随门架运行的尾车。斗轮套装在可沿升降桥架运行的小车上。堆料时,物料经料场带式输送机、尾车转至堆料带式输送机上,最后抛卸至料场。取料时,由横向运行的小车及其上旋转的斗轮连续取料,物料卸到桥架带式输送机上,最后转卸到料场带式输送机运走。 2 圆形堆取料机储煤场 圆形堆取料机储煤场主要通过圆形堆取料机进行堆料作业和取料作业,圆形堆取料机由堆料机、取料机和中心立柱三部分组成,取料和堆料作业时具备两个独立的堆料回转机构和取料回转机构,使堆料机和取料机形成两套相对独立的运行系统,实现同时进行堆料和取料作业。堆料机由悬臂皮带堆料机和进料带式输送机组成。取料机由刮板取料机、中心锥形料斗、出料带式输送机组成。 3 圆形落煤塔储煤场 圆形落煤塔储煤场又称为溢流窗式储煤场,储煤场布置为圆形,中间是一个圆筒形的落煤筒,在筒壁的不同高度上开有溢流煤窗,落煤塔顶部设置卸煤设备,底部为回煤暗道,卸煤时,煤首先落入落煤筒内,然后通过设置在落煤筒筒壁的溢流煤窗流到储煤场中,回煤时通过设在回煤暗道的给煤机及回煤带式输送机将煤运出储煤场。落煤筒的直径通常为6米或8米,高度可达40多米,外部为全封闭的网架结构储煤棚,其内设有通风、喷雾降尘设施及安全出口。 4 卸车栈桥条形储煤场 栈桥式储煤场是一种最简单的储煤场形式,卸煤时由卸煤栈桥上的带式输送机及卸煤设备(卸料车)将煤卸到储煤场堆储,取煤时通过设置在回煤暗道上的给煤机及回煤带式输送机将煤运出储煤场。给煤机回煤范围外的区域需要采用推土机辅助作业。 这种形式的条形储煤场,受卸煤设备限制,储量一般不大,适用于环保要求不高的小型储煤场。 5 圆筒储煤仓 圆筒仓通常的布置形式为:在圆筒储煤仓顶部设置配仓带式输送机、刮板机或卸料车等卸料设备,将来煤卸至圆筒仓储存。在圆筒储煤仓底部设置有给煤机和回煤带式输送机,将煤运出圆筒出煤仓。为了防止堵仓事故的发生,在圆筒仓漏斗外壁上设有空气炮。、目前筒仓最大直径可达40米,单个筒仓储量可达3万五千吨。 6 槽形仓 槽型仓可分为半地下和全地下两种,布置形式由具体的地形、地质条件决定。半地下形式槽仓地下部分包括储煤槽仓仓壁结构部分、槽仓漏斗结构部分、输煤暗道部分和槽仓基础结构部分;地上部分包括落煤筒主体结构部分、落煤筒筒间钢结构部分和储煤槽仓地上围护部分。 通常的布置形式为:槽仓的顶部为全封闭储煤棚及卸煤栈桥,底部为回煤暗道、给煤机及带式输送机,整个储煤场成“V”型。为了降低土建投资,设计时尽可能利用地形条件做为槽仓两侧的斜壁。工作时由槽仓顶部的卸煤栈桥及卸煤设备将煤卸入到槽仓内,通过设在底部的给煤机及带式输送机完成回煤作业。 7 结语 综上所述,每一种类型的储煤场各有特点,在具体设计中,应根据煤质、地质条件、设计规模、投资要求及自动化程度等方面综合考虑,选取适合的储煤场类型。具体选择时,可参考以下结论:(1)条形堆取料机储煤场储量大,堆取料机能力较大,堆取料作业灵活,自动化程度高,系统可靠性高,煤的自燃问题较容易解决。土建工程量小,施工简单,工程投资低,但露天储煤场占地面积大,环保效果一般,在储煤场的四周需加设挡风墙或防风罩,但降尘效果不明显,需参考环保要求来决定是否采用该储煤场形式;(2)圆形堆取料机储煤场占地面积小,堆取料作业灵活方便,自动化程度高,场内储煤,不受雨雪风环境影响,无环境污染,环保效果好,不足之处是土建工程量较大,施工难度高;(3)圆筒仓土建工程量及投资较大,对地质条件及煤质条件要求高,需要考虑地质条件是否适合建造筒仓,对环保条件要求高时可以考虑优先选取;(4)圆形落煤塔及卸车栈桥式储煤场回煤时辅助工作量较大,生产自动化要求高时,不宜选取;(5)槽型仓需要在地形条件满足的情况下优先考虑,可以降低土建成本。
信息技术管理论文:国税局信息技术管理交流材料 一、推进征管工作组织方式变革 (一)加强对应用需求的统筹 信息技术的持续快速发展,使得技术应用需求不断增长和扩充,而来自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的几乎每一个应用需求都需要征管资源的配套。面对应用需求快速增加、征管资源供给总量不足的现实,决策层必须建立健全识别应用需求的重要性、急迫性和可实现性的工作机制,改变过去分工组织、分别统筹、分散推动的领导模式,加强决策高层的内部协调,以及时、准确地确定信息技术应用和征管资源投入的重点,保证技术、业务和行政管理资源的配套,力争税收管理有限资源的效率最大化。 (二)加强对任务的管理控制 随着信息化建设及其应用工作的深入,原有的分税种管理模式不能适应综合征管工作的要求。为此,必须合理界定计统、征管、数据应用团队、税政业务部门,以及稽查局等在税源管理工作中的定位及其职责,并相应规范工作流程和标准。要加快建立健全各部门之间的税源管理工作协调机制,避免出现管理层多头推动,基层疲于应付的现象。同时,基层也要正确认识当前税源管理任务的艰巨性,积极落实好决策层、管理层的工作要求。 (三)加强对业务关系人的组织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提供了强大的协同工作手段,可以把散落于不同部门的人力资源有效组织起来,共同完成突发和临时性专项工作任务。为此,未来税务组织机构在运作过程中,应根据工作的需要积极建立跨职能、跨部门,具有高度柔性化的团队和项目运作机制,围绕任务组织最合适的执行人员,依靠流程驱动业务展开,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人力资源效用,降低管理和运行成本。 二、推进税收征管模式变革 (一)税收管理的重点应从前台转向后台 信息不对称是税收管理中长期存在的现实,在这一约束条件下,税务部门是通过各种审批在前台进行拦截,但效率很低,而事后粗放式管理的成本又很高,效果也不好。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税收管理工作正日益演进为: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在前台有效采集信息,在后台基于信息分析、处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提高税收征管事前预警防范能力,增强事后打击精确性、有效性,形成全新的管理模式。其核心的内容在于依托数据大集中的优势,全面强化数据管理和应用工作,建立基于风险评价的税收征管制度体系。这一制度设计的关键在于税务机关的管理和打击的重点对象是涉嫌违法的纳税人,服务的重点对象是守法纳税人。 (二)税收管理活动应从单一模式向协同模式过渡 传统的税收管理主要依靠单一部门独自处理税收管理事务,很少有其他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因而所处理的税收管理事务比较简单、重复,问题反馈渠道也仅限于上下级部门之间线性沟通模式。在信息管理的模式下,信息分散在不同的管理部门,单一部门无法满足现代税收管理的需要,不同管理部门的协同作业将是信息化条件下税收管理的基本模式。首先是在税务机关内部各个不同的职能部门之间实现协同,在纳税人统一视图的基础上对纳税人进行统一管理,为其提供专业化、高质量的服务。其次是税务机关与其他部门之间实现协同。在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上为纳税人提供统一从开业至结业的“一站式”服务,同时利用各部门的信息源对纳税人的税收遵从状况做出准确的判断,营造一个公正、公平的税收环境。 三、推进征管组织机构变革 (一)加快组织机构的适度扁平化 从纵向结构上,精简原有流程下的中间管理层职能,逐步推进组织机构的扁平化。根据信息技术的支撑能力,重新界定分工原则和管理跨度标准,减少上层与下层之间的信息节点和环节,减少决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迟。并通过适度授权,进一步增强基层税收管理员的自主性,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力。在此过程中,一方面要做到分权与集权适度,强化岗位权责衔接;另一方面要提高人力资源素质,保证税务人员业务能力适应岗位技术含量要求。 (二)加快组织机构的专业化、虚拟化 从横向上进行机构重组,按纳税人与税务机关的互动关系和税源特征推进管理的专业化。一是对纳税人发起的业务,包括咨询、受理、征收、核批、救济,由纳税服务机构来承担相应职能。其中,征收业务应利用网络技术加快虚拟化进程,逐步转移到网上办税服务大厅办理。二是税务机关主动管理和服务纳税人的业务,包括巡查核查、调查、评估、税法宣传,由税源管理机构承担相应职能。三是税务机关以强制纳税人履行义务为主的业务,主要包括税务检查、稽查,由税务稽查机构来承担相应职能。四是结合税源构成情况,成立专业化管理的大企业管理局、中小企业管理局和反避税调查局等。 (三)建立风险管理和纳税服务网络化组织体系 首先,建立以风险管理(纳税评估)中心为枢纽的管理架构。主要是承担宏观税负、行业分析和微观分析等分析工作,通过专业评估系统的打分评判、预警提示,结合专家识别和经验分析等代替以往纯粹人工计算、分析及评价过程,及时发现纳税申报异常情况,并综合评价纳税人潜在风险。风险管理(纳税评估)部门负责向基层税源管理部门及其税收管理员、稽查部门提供管理和稽查对象指引,同时,收集和整理基层税源管理、稽查部门反馈的纳税人行为动向信息,提出改进管查措施及信息系统的意见和建议。其次,建立以专门纳税服务机构为核心的纳税服务组织体系。把目前征管部门的纳税服务职能分离出来,成立专门的纳税服务机构,全面统筹涉及纳税服务的各项工作。主要是负责纳税人服务渠道建设(办税服务厅、网上虚拟办税服务厅等)、纳税人统一视图管理、纳税人权益保障、纳税服务质量检查和评估等工作。 四、推进业务流程变革 (一)推进分散处理向集中处理转变 分散化处理的业务流程是影响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信息化条件下的大批量业务的处理,在达到一定的数量级后信息系统促进效率提升的作用非常明显。以纳税人提交资料的影像档案处理为例,应进一步减少前台信息输入,将大部分的信息录入工作进行集中处理或外包,减少人力资源和计算机资源消耗。同时,应建立集中审批机制,将无附件审批(如延期申报等)、有附件但不需现场调查的审批(如票种核定、超限量购买发票、购票特批等)业务,进行集中处理,这样既可以保证标准的统一,又可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管理效益的增长。 (二)推进流程的串行向并行转变 在信息化的支持下,税收业务审批过程中的数据可以充分共享,同时,信息系统可以轻而易举地完成人工无法同时处理的多项任务,所以,信息化条件下,无前置条件的业务流程从串行转变为并行成了必然趋势。如税务登记注销,在人工的条件下,其业务流程中的若干环节如收缴证件、清缴税款、缴交发票、注销资格、查询是否在案等环节必须以串行的方式逐项进行,甚至在该环节无审批事项时也必须签署意见。而在信息化的条件下,以上环节可以由系统事前检查,系统自动审核后,逐项列出未结事项交给纳税人办理;在办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并行的方式,大大节约纳税人的时间。 (三)推进逐级审批向单环节业务主办转变 在人工的条件下,业务流程设计为逐级审批有其必然意义。逐级审批既可以保证上级对下级的监督,避免腐败滋生;又可以保证同类业务审批标准的统一,公平对待业务申请者。而在信息化的条件下,如果审批标准可以设置为硬约束,则业务的逐级审批成为冗余,对于这样的业务审批就应予以精简。此外,信息化已经提供了足够的手段对业务进行监控分析,业务流程可以从审批制逐渐转变为备案制,这也是信息化给业务流程重组带来的选择之一。 此外,还应围绕组织(部门)和个人业务绩效提升这个主题,依托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健全内部知识管理机制,完善部门绩效管理和人员绩效考评制度,并加大行政监督和问责的力度等。 信息技术管理论文:企业中信息技术管理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知识经济的兴起,以计算机、通信技术、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电子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和日臻完善,企业所依靠的价值观、生产方式、交易方式以及治理模式等,都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企业要在瞬息万变的经济大潮中生存发展,惟有不断超越自我、创新求变。国内外许多企业在新治理理念指导下,顺应时代变化进行治理变革,在企业治理上呈现出一些新趋势。 一、企业治理观由追求利润最大化向追求可持续成长转变 时代与环境的变化使企业生存越来越不轻易,而把利润最大化作为治理的惟一主题和最高宗旨,是造成企业过早夭折的一个重要根源,这使得企业家和治理学家们都开始关心企业的可持续成长问题。可持续成长治理观认为:利润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和手段,但不是其生存的目的,应该科学合理地追求利润。坚持这种治理观,在治理中就会注重整体优化,讲求系统治理,实行企业系统整体功能优化;注重依靠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市场竞争优势;注重夯实基础治理,讲求治理精细化,实行治理科学化、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注重开拓创新,讲求在自我否定中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实现变革与稳定并存;注重以人为本,不断提高员工素质,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能动作用;注重以诚信为本,对待企业外界的利益相关者要讲求质量、服务、信誉过硬,等等。 追求企业持续成长就是追求企业长寿。世界闻名的长寿公司都有一个共同特征,这就是有一套坚持不懈的核心价值观,有一种崇拜式的企业文化,有一种有意识灌输核心价值观的行为。 二、企业竞争由传统的要素竞争转向企业运营能力的竞争 如今的企业开始从产品和服务标准化、寿命期长、信息含量少、简单的一次性交易的竞争环境,向产品和服务个性化、寿命期短、信息含量大、与顾客保持沟通关系的全球竞争环境转变,更丰富的顾客价值内涵、更广的产品范围、更短的产品周期和处理任意批量定单的能力,正在成为新的市场竞争或经营的准则。这个新的现实要求企业对内外部客观环境保持敏锐反应,加强危机治理,不断增强组织的适应性,提高处理复杂性、不确定性问题的速度和能力,使企业在生产、营销、组织、治理等方面都“灵敏”起来,成为一个全新的“灵敏性”经营实体,实现向“灵敏治理”方式的转变。 “灵敏治理”是关于企业如何积极创造新的顾客机会和快速响应市场机会,在动荡的、竞争激烈的经营环境中获得利润的战略过程。企业转向“灵敏治理”,必须对迅速变化、不断细分、高质量、高性能的顾客定制产品和服务型的全球市场经营挑战做出全面反应。一个企业要适应超倍速的竞争,必须在各个层面的治理上具备灵敏性的特点,即:在生产层面上,具有依照顾客定单,任意批量制造产品和提高服务的能力;在营销层面上,具有以顾客价值为中心、丰富顾客价值、生产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组合的特点;在组织层面上,能够整合企业内部和外部与生产经营过程相关的各种资源,通过与供给商和顾客的互动合作,创造和发挥资源杠杆的竞争优势;在治理层面上,从强调指挥和控制的治理思想,转换到领导、激励、支持和信任上来。灵敏企业最基本的治理目标是:保证人力资源队伍由一支有知识、有技能、善于创新的员工队伍组成;为员工提供其所需的资源,以应付变化的市场机会及个别顾客的要求;适时变革组织的“壁垒墙”,建立一个灵活的、具有实时响应能力的企业。 三、企业间的合作由一般合作模式转向供给链协作、网络组织、虚拟组织、国际战略联盟等形式 当今企业竞争的战略重点还在于,要与相关的社会集团或群体建立起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现代企业不能只懂得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还必须懂得如何把自身的核心能力与技术专长恰当地同其他各种有利的竞争资源结合起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和局限性,以取得实际效益,获得竞争优势。此外,还要让与其合作的顾客、供给商、利益相关者等至少实现他们的基本利益或底线利润目标。 在现代企业的生存原则中,“排他”已被“合作”所取代或包容。越来越多的企业熟悉到,基于合作的竞争才有利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互利合作的竞争方式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类型:一是供给链型,是指企业与供给商的联通合作;二是战略网络型,是指企业通过建立与供给商、经销商以及最终用户的价值链形成一种战略网络;三是协作联营型,是指企业通过有选择地与竞争对手、供给商或其他经营组织分享和交换控制权、成本、资本、进入市场的机会、信息和技术等,产生特定的协作关系,形成一种联营组织,从而在市场竞争中为顾客和股东创造更高的价值;四是虚拟组织型,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把各种资源、能力和思想动态地连接起来,成为一种有机的企业网络组织,从而灵活地把自己企业的优势资源与其他企业或市场主体的优势资源充分地结合起来,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创造出最佳的效益。 四、员工的知识和技能成为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资源 竞争的压力已经使企业产生了对知识共享的巨大需求,企业将主要通过治理员工的知识和技能而不是金融资本或自然资源,来获取竞争优势。企业的知识被认为是与人力、资金等并列的资源,并逐渐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国外机构的研究表明,在企业的市场价值中已有七分之六取决于“知识”资产,治理这些“知识”资产中最难的事情是怎样对待员工的思想和知识。员工的创造性思想和知识在企业价值中的重要性正在不断增加,但思想只有在被人们分享并创造出利润时,才是有价值的,让有聪明的头脑共享他们各自的想法远远胜于纯粹地投入金钱或者购买软件。由此,出现了知识治理、学习型组织等治理方法,来帮助企业汇集员工的知识和技能,采用新的积累知识的方式,使企业从知识资本上获得最优的回报。 建立学习型组织,加强知识治理,要求企业更注重对人才的治理。企业的治理对象已从“劳动力”转变为“人力资源”,其中的英才还被称为“人力资本”。企业应成为优秀雇员的集合体,其创造性的思想和知识必须能够在整个企业内通过非正式渠道,来实现从下到上的流动,而不仅仅只是从上到下的流动。在这一过程中,企业高层只有认真制定出引导和过滤信息的规则,才能使获得的信息值得存储,这是做好知识治理的要害。 在新经济条件下,员工培训不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为了保持员工的必备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必然选择,企业预期从员工身上获得的回报越大,对员工进行培训的重要性也就越大。一旦将优秀人才吸引到企业来,接下来的挑战就是如何不断更新并扩充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培训是企业向员工进行投资并为股东创造价值的主要途径,企业必须仔细思考如何以最有效的方式对员工进行培训,然后从这些员工身上获得投资回报。最有效的培训方式是说服员工将对他们的培训视为一种伙伴关系:雇主对员工进行培训投资,员工以自己的时间为企业对自己的投资创造效益 五、从传统的单一绩效考核转向全面的绩效治理 把绩效治理与公司战略相联系,变静态考核为动态治理,是近年来绩效治理的显著特点。传统的绩效考核,主要是通过对员工工作结果的评估来确定奖惩的实施,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过分依靠用奖惩制度促进员工的绩效改善和能力提高,单纯依靠定期的、既成的绩效评估而忽略了对工作过程的控制和督导;由于治理者的角色类似警察,考核就是要挑员工的毛病,所以造成了治理者与被治理者之间的对立与冲突;只问结果不问过程的治理方式,不利于对缺乏工作能力和经验、资历较浅的员工培养;当工作标准不能进行确切衡量时,会导致员工规避责任,等等。其致命的问题还在于:从目标到绩效结果的形成过程缺乏控制;不是封闭的,没有绩效改善的组织手段作为保证;在推行绩效考核时会碰到员工的强烈反对。 绩效考核其实只是绩效治理中的一个环节。完整的绩效治理应当是一个封闭循环的流程,包括绩效目标制订、绩效辅导、绩效考核和绩效激励等内容,结果导向不应排除,但结果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对过程控制的基础上。从表面上看,绩效考核与绩效治理不过是治理的开放与封闭的差别,但却体现了治理思想的截然不同。在传统的绩效考核中,不同的人受同一标准衡量,是相互比较;而在绩效治理中,不同的人由不同的指标衡量,是与自己比较。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更为精细的绩效治理成为可能,绩效治理的工具也由单一向多维发展,主要包括目标治理、要害绩效指标(KPI)、360度打分、平衡计分卡和EVA价值治理等。 六、信息技术改变企业运作方式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几乎无限制地扩大了企业的业务信息空间,使业务活动和业务信息得以分离。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业务活动可以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集中或分散,业务信息却始终要集中治理,治理者的侧重点从“管”转移到“理”,主要是基于业务信息的全面把握,梳理和优化业务活动的脉络,以便更好地服务客户。信息技术还为整合与集中提供了手段。通过整合能够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集中、统一和有效配置;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企业能够跨越内部资源界限,实现对整个供给链资源的有效组织与治理。 信息技术推动企业运作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出现了数字化治理的趋势。主要变化有:一是产品研发模式转向全程供给链治理下的协同研发。出现了很多企业信息化产品,如PDM(产品数据治理)、ERP(企业资源计划)、CRM(客户关系治理)、SCM(供给链治理)等,这些信息系统在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为企业治理与技术水平的提升提供了解决方案。二是生产制造模式转向外包与协同。企业可通过供给链设计、业务外包、组件标准化、协同计划和建立供给商战略伙伴关系、采用柔性制造技术、进行业务流程重组减少不增值环节等途径,实现快速响应和低成本。三是市场营销模式转向快速满足客户需求。通过应用数据库以及数据分析挖掘技术,可以得到客户更丰富的信息,从而进行有效的市场治理、销售治理和客户服务治理。 七、顾客导向观念受到重视并被超越 长期以来,以顾客为导向,为顾客创造出有“比较价值优势”的产品或服务是顾客价值治理的核心观念。但近年来,以微软、英特尔为首的部分高科技企业却放弃了“顾客导向”,采用以产品为中心的经营战略,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由此产生了超越“顾客导向”的竞争新思维。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面对的已不仅仅是现有的份额,更重要的是未来的市场和挑战。要提高企业的预见性,抢占产业先机,仅着眼于顾客需求已经不够,它会随着竞争条件的变化而逐渐失效,必须超越“顾客导向”,变被动追随为主动创造。 超越“顾客导向”并不是对传统顾客导向观念的否定,而是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及企业经营思想的进一步深化。“顾客导向”观念仍适用于已结构化的产业市场中,超越“顾客导向”是对“顾客导向”观念的补充和完善。正如从最初单纯强调被动适应顾客需求的4Ps理论,到重视建立新型主动企业顾客关系的4Cs理论,再到强调竞争导向的4Rs理论一样,在螺旋式上升进程中,每一种新的理论和实践的出现,都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 八、由片面追求企业自身利益转变为注重履行社会责任,实现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 近十几年来,治理体系方面最重要的发展是SA8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体系的制定。企业社会责任有三个基本要素:一是市场行为,即企业通过竞争市场所体现的社会责任;二是监督行为,即企业的经营行为必须符合政府和国际组织的规则、社会契约的规定;三是自愿行为,即企业自愿承担不完全社会契约的要求。如今消费者在选择购物时越来越多地考虑公司的道德表现,商业行为符合道德标准已经成为一件头等大事,大多数商业发展计划都需要进行道德评估和环境影响分析。所以,在目前的商业环境下,已经不是企业“是否应该”实施社会责任的问题,而是如何有效地实施。 一个真正对社会负责任的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必须遵守法律、重视伦理道德、广施慈善。2003年6月16日,福特汽车中国公司在北京召开新闻会,向社会了一份企业公民报告,该报告规定公司履行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包括三个方面:企业全球事物的基本价值、政策及实践;从原材料至产品处置所形成的各个合作环节涉及环境、社会等事物的治理;企业为促进社区发展而发起的志愿活动。这是国内企业界第一本完整的企业公民报告书。 信息技术管理论文:银行信息技术管理 [摘要]本文阐述了信息技术外包逐步成为银行IT应用和发展的必然性,由于银行服务外包在战略规划、成本控制、转移风险、增强核心竞争力等方面的优势,其服务外包的范围和规模都得到了空前发展。详细分析了银行IT外包服务的特点,在银行实施IT外包服务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银行外包应用服务提供商 一、银行IT外包服务概述 随着我国银行改制的深化和发展,银行间的竞争日益加剧,银行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业务系统不断进行升级和发展,银行内部信息技术部门对这些系统管理也越来越困难。而银行IT外包服务的出现能够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银行IT外包服务是指银行以合同的方式委托IT服务商来为其提供信息系统或信息技术服务的一种实践或管理策略,它也引申为雇佣外部组织或个人来发展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的行为,使银行能够以更富有效率、低成本、低风险的方式完成某项信息技术任务。常见的银行IT外包涉及银行通信网络管理、银行信息系统运作和管理、应用系统开发和维护、备份和灾难恢复等。IT外包在构建银行核心竞争力、节约项目成本费用、加速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二、银行IT系统外包服务的特点 银行系统IT外包运行操作服务具有如下特点: 1.专业性与复杂性,银行信息技术融合了目前世界上各种先进的信息理论和技术,信息设备包含多家厂商的高、中、低端产品,IT系统结构设计、技术运用和生产配置均采用IT技术领域先进模式。 2.影响范围,银行IT外包服务范围涉及银行总行及各级分支机构,影响多种重要业务与应用系统的生产运行。 3.实时性,银行信息系统所承载的许多银行业务与应用系统直接面对客户,提供实时服务与交易功能,因此必须保证系统的连续稳定运行。 4.服务不间断性,根据银行业务的特点和需求,必须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不间断对项目进行实时运行操作服务。 5.流程管理,银行IT外包服务要严格按照相应的日常操作手册、日常监控流程、故障处理流程、系统变更流程等工作流程与规范进行。 6.报告机制,在运行操作服务中要有完善的报告机制,对银行IT系统日常运行状况、投诉与响应、故障处理与分析、系统变更与备份、数据分析与统计、综合评价等相关信息与数据均要按照合理的流程与科学的形式进行报告。 7、安全与保密性,银行IT系统支撑了从内部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到核心的交易系统,这些系统是银行的命脉,对其数据的安全是非常高的。除此外,涉及到这些系统的相关文档、资料都属于非常机密的内容,需要分级使用。 三、银行IT外包服务的成功保障因素 根据IT服务的理论,结合IT服务的经验,从以下四个方面为IT外包服务提供保障: 1.从技术上提供保障 2.从管理层次上提供保障 未实施银行IT外包服务之前,系统运行维护的风险主要是技术上的风险,管理上的风险较小。实施IT服务外包后,由于维护人员不是银行内部职员,从本质上讲是将技术服务的风险直接转化成服务管理上的风险。因此,在IT服务商和客户之间建立有效的管理界面,是IT外包服务之核心所在。 3.从技术过渡上提供保障 成功的银行IT外包服务需要对系统的全面掌握和对服务管理流程的明确制定。对服务提供商来说,这些要求的实现均需要一定的时间。(1)接手外包服务的过渡磨合期,服务提供商在接手任何一项外包服务前,需要首先深入项目各个环节,详细调研和理解现有项目的服务内涵,包括服务的内容和指标、人员、流程和系统架构,为后期与用户一起制定服务的接收、整合和管理提供基础。(2)循序渐进的管理过渡,围绕保障服务持续性的要求,服务提供商需要对服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的建议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优化整个服务项目的流程、管理、人员等内容。 4.从对外包项目的可控性上提供保障 银行对外包项目的控制力度是通过管理流程来实现的。管理流程明确规定双方的责任点、工作汇报机制等。服务商必需做到两个方面:服务的透明性和伴随知识(知识库)为用户所有。服务透明是指服务商不能为外包服务项目设置壁垒,银行通过工作汇报、文档记录、服务流程很容易的掌握服务项目。伴随知识是在服务的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知识库。知识库是非常重要的技术资源,服务商在服务过程中建立的知识库产权应该归银行而不是服务商。这样将降低银行更换服务商的风险。 银行的IT系统对安全性要求非常高,一旦将某个系统包给服务商,需要特别重视保证银行的数据安全。可通过三种途径来达到这个目的:(1)通过法律手段签署用户、公司和个人三方保密协议,运用法律手段约束服务商对用户数据进行保密,在保密协议中需要明确规定对于因泄密而造成损失的赔偿方式;(2)通过管理手段:需要通过管理手段实现对用户数据进行保护;(3)通过技术手段:结合业界的先进技术工具,做到对关键配置更改的审计和跟踪。 四、结论 目前,银行IT外包服务的内容和规模越来越大。由于我国IT外包服务发展较晚,银行IT外包市场还未发展成熟,因而银行IT外包服务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如何正确全面地考察分析有关的复杂因素,做出正确的IT外包决策,提高银行IT服务的水平,降低IT运行维护的成本,达到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目标,是需要我国银行界和IT界共同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信息技术管理论文:银行信息技术管理 [摘要]本文阐述了信息技术外包逐步成为银行IT应用和发展的必然性,由于银行服务外包在战略规划、成本控制、转移风险、增强核心竞争力等方面的优势,其服务外包的范围和规模都得到了空前发展。详细分析了银行IT外包服务的特点,在银行实施IT外包服务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银行外包应用服务提供商 一、银行IT外包服务概述 随着我国银行改制的深化和发展,银行间的竞争日益加剧,银行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业务系统不断进行升级和发展,银行内部信息技术部门对这些系统管理也越来越困难。而银行IT外包服务的出现能够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银行IT外包服务是指银行以合同的方式委托IT服务商来为其提供信息系统或信息技术服务的一种实践或管理策略,它也引申为雇佣外部组织或个人来发展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的行为,使银行能够以更富有效率、低成本、低风险的方式完成某项信息技术任务。常见的银行IT外包涉及银行通信网络管理、银行信息系统运作和管理、应用系统开发和维护、备份和灾难恢复等。IT外包在构建银行核心竞争力、节约项目成本费用、加速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二、银行IT系统外包服务的特点 银行系统IT外包运行操作服务具有如下特点: 1.专业性与复杂性,银行信息技术融合了目前世界上各种先进的信息理论和技术,信息设备包含多家厂商的高、中、低端产品,IT系统结构设计、技术运用和生产配置均采用IT技术领域先进模式。 2.影响范围,银行IT外包服务范围涉及银行总行及各级分支机构,影响多种重要业务与应用系统的生产运行。 3.实时性,银行信息系统所承载的许多银行业务与应用系统直接面对客户,提供实时服务与交易功能,因此必须保证系统的连续稳定运行。 4.服务不间断性,根据银行业务的特点和需求,必须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不间断对项目进行实时运行操作服务。 5.流程管理,银行IT外包服务要严格按照相应的日常操作手册、日常监控流程、故障处理流程、系统变更流程等工作流程与规范进行。 6.报告机制,在运行操作服务中要有完善的报告机制,对银行IT系统日常运行状况、投诉与响应、故障处理与分析、系统变更与备份、数据分析与统计、综合评价等相关信息与数据均要按照合理的流程与科学的形式进行报告。 7、安全与保密性,银行IT系统支撑了从内部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到核心的交易系统,这些系统是银行的命脉,对其数据的安全是非常高的。除此外,涉及到这些系统的相关文档、资料都属于非常机密的内容,需要分级使用。 三、银行IT外包服务的成功保障因素 根据IT服务的理论,结合IT服务的经验,从以下四个方面为IT外包服务提供保障: 1.从技术上提供保障 在ITIL(ITinfrastructurelibrary)有关IT服务的最佳实践理论中,技术是IT服务的三大要素之一。没有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就无法进行运行维护的正常开展。技术的支持能力包括对技术本身的支持服务能力和服务的技术能力两个层面。前者是对各种IT技术的掌握程度,后者是能多大程度上把IT服务理论贯彻到实践中去,产生符合用户实际情况的最佳运行和维护操作。 2.从管理层次上提供保障 未实施银行IT外包服务之前,系统运行维护的风险主要是技术上的风险,管理上的风险较小。实施IT服务外包后,由于维护人员不是银行内部职员,从本质上讲是将技术服务的风险直接转化成服务管理上的风险。因此,在IT服务商和客户之间建立有效的管理界面,是IT外包服务之核心所在。 3.从技术过渡上提供保障 成功的银行IT外包服务需要对系统的全面掌握和对服务管理流程的明确制定。对服务提供商来说,这些要求的实现均需要一定的时间。(1)接手外包服务的过渡磨合期,服务提供商在接手任何一项外包服务前,需要首先深入项目各个环节,详细调研和理解现有项目的服务内涵,包括服务的内容和指标、人员、流程和系统架构,为后期与用户一起制定服务的接收、整合和管理提供基础。(2)循序渐进的管理过渡,围绕保障服务持续性的要求,服务提供商需要对服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的建议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优化整个服务项目的流程、管理、人员等内容。 4.从对外包项目的可控性上提供保障 银行对外包项目的控制力度是通过管理流程来实现的。管理流程明确规定双方的责任点、工作汇报机制等。服务商必需做到两个方面:服务的透明性和伴随知识(知识库)为用户所有。服务透明是指服务商不能为外包服务项目设置壁垒,银行通过工作汇报、文档记录、服务流程很容易的掌握服务项目。伴随知识是在服务的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知识库。知识库是非常重要的技术资源,服务商在服务过程中建立的知识库产权应该归银行而不是服务商。这样将降低银行更换服务商的风险。 银行的IT系统对安全性要求非常高,一旦将某个系统包给服务商,需要特别重视保证银行的数据安全。可通过三种途径来达到这个目的:(1)通过法律手段签署用户、公司和个人三方保密协议,运用法律手段约束服务商对用户数据进行保密,在保密协议中需要明确规定对于因泄密而造成损失的赔偿方式;(2)通过管理手段:需要通过管理手段实现对用户数据进行保护;(3)通过技术手段:结合业界的先进技术工具,做到对关键配置更改的审计和跟踪。 四、结论 目前,银行IT外包服务的内容和规模越来越大。由于我国IT外包服务发展较晚,银行IT外包市场还未发展成熟,因而银行IT外包服务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如何正确全面地考察分析有关的复杂因素,做出正确的IT外包决策,提高银行IT服务的水平,降低IT运行维护的成本,达到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目标,是需要我国银行界和IT界共同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信息技术管理论文:网络信息技术管理应用 摘要:文章论述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指出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搞好工程造价的基础和重要条件。 关键词:工程造价管理信息技术管理应用 工程造价管理是建筑业的重要经济管理,涉及项目可行性研究、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合同价确定、竣工结算全过程的造价管理;涉及工程主体方、委托方、施工方和主管部门等众多机构和单位,应采取全方位的造价控制。目前工程造价管理的难点就在于涉及单位众多、经历时间长、信息需求量大且变动频繁、造价确定方法繁杂等,但这些都可以借助于计算机得以优化和改善。目前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在建筑行业的推广应用,主要表现在制定定额、编制标底、投标报价、造价控制等方面,实现了电子化、信息化管理,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益。 一、信息技术在工程造价领域的应用 1.定额编制。定额编制工作是一项计算复杂、数据量大、过程繁琐的工作。目前的定额编制软件针对编制工作的特点,以简便、实用为主导,从定额编制人员最容易接受的角度出发,应用软件的主要工作页面与定额页面完全一致,只要用鼠标在页面相应位置点选,就可以对定额进行修改、添加、删除等操作,简便易用。在定额编制过程中,可以通过应用软件的检验功能,迅速发现定额编制过程中的不合理内容,可以随时比较数据差异,适时调整,保证定额编制过程中数据的准确性。 2.工程计价。工程造价的形成,需要借助一个功能强大、操作方便的工具。工程造价的形成对计算机的需求更大,应用更广泛。作为应用软件,稳定性十分重要,稳定且经过成熟测试的基础平台是整个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工程造价应用软件同时应具有二次开发能力,根据实际情况,在不影响根本的稳定性条件下调整软件功能或者增加软件功能,实行个性化服务,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 3.积累工程造价信息资源。工程造价信息资料是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基础资料,利用其能研究工程造价变动的规律,整理出相应的价格指标,可作为投标报价的参考,作为编制定额、控制投资的主要依据。工程造价信息资料积累工作是招标投标管理中的一项基础工作,全面系统地积累和利用工程造价信息资料,建立稳定的工程造价信息资料积累制度,对加强招标投标管理,合理确定和控制工程造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工程造价的信息化管理 1.推广应用网络技术,有效提高工程造价准确度。在信息时代,企业的工程造价管理离不开网络做支撑,搞好工程造价信息的网络建设,实现企业内部和外部信息的网络化十分重要。信息化管理应包括数据处理,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效果评估,数据传递,技术经济信息咨询等网络服务。企业通过网络平台与相关的生产厂家或价格管理部门取得联系,就可以及时、准确、全面系统地获取信息。网络上拥有的数据信息,可以通过互联网向工程造价工作的专业用户传递,同时,工程项目中的价格文件也可以在网上向各有关单位传递,各单位便可以及时地对文件中的数据进行验证、修改和补充,从而缩小时空距离,有效地提高工程造价的准确度。 2.充分利用工程造价数据库的信息资料,为工程造价管理和政府调控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任何一个工程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要随时接收不同的参考信息。为适应招标投标快速报价的需要,科学地进行工程价格评估,使招标投标工作信息化,需要利用互联网收集各类工程资料,包括技术经济指标和基础数据,以建立工程造价数据库,实现数据共享。数据库中存有各类工程在不同年度、不同施工阶段上的各种相关数据。采用数据分析技术,对各类数据进行分析提炼,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政府的宏观调控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另外,从互联网上捕捉最新的材料价格等信息,并进行对比与合理性验证,以提高工程造价管理的科学性,适应市场快速、多变的特点。 3.信息处理集成化,为工程造价管理提供全面、准确数据。工程造价工作应该将信息处理的范围扩展到相关系统,如企业定额编制系统、投标报价系统、施工管理系统、材机数据收集系统、工程造价数据收集系统、造价指标系统、工程设计的其他设计系统。企业定额直接传给投标报价系统,企业管理系统中的数据可进入造价信息收集系统,指标系统可对整个报价工作进行检验和指导。这样不仅确保了设计数据一致性、准确性,而且还大大地提高了招标投标工作的信息化水平,从而实现计算机技术应用的集成化与系统化,为工程造价管理提供全面、准确数据。 4.应用软件智能化,提高工程造价审核工作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工程造价应用软件要进一步升级到对价格进行自动分析、判断和比较。通过计算机可以收集到各种竣工工程的各类价格信息,比如工程特征、造价成本、造价指数分析等方面的数据,作为经验数据组成智能化专家系统,在实际的工作中,便可以借助它对某一新建工程的价格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为各级领导提供决策信息。这样不仅有效地改进了工程审核工作方法,提高审核工作效率,而且还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使审核的结果更加准确,更具权威性。 5.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实现企业业务流程重组和效率管理。我国传统企业机构庞大,部门职能重叠,办事效率低下,原因在于没有用普及和成熟的信息技术作支撑,没有用效率管理的原则和方法,只能靠庞大的组织体系和手工操作的人海战术维持正常运转。 信息技术为企业效率管理提供了新理念和效率处理业务的先进手段。按照现代管理的要求,遵循效率管理的基本原理对企业内部流程的重新设计,优化业务流程,消除部门职能重叠,用办公自动化替代中间职能层,构成扁平式的组织结构,科学配置企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企业产、供、销各个环节实行信息化改造,在企业决策程序和业务处理中建立起智能信息系统,实现企业信息的集成,为企业业务提供高效快捷的操作空间。原先要许多人做的工作,现在只要一个人加一台计算机及计算机软件就可完成了。这样,既节省了人工成本和时间,又减少了办事程序,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从效率管理的理念和效率管理的技术两个层面保障了“精简、高效”目标的实现。 信息技术管理论文:企业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构建 文章摘要:随着企业的发展和业务的壮大,需要记载的档案越来越多,如果还是采用传统的纸质档案,将会降低档案管理的难度和成本。本文探讨如何建立企业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寻找更加科学的管理方法。 关键词:企业档案;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 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简单来说就是管理企业的档案系统,是光盘存储、数据库管理、图像编辑、信息共享和处理一站式的全新的现代化管理系统。数据档案上网,即可实现企业员工对数据的共享,设置权限,使得相应部门的工作人员可对数据进行处理更新。这样有利于信息的调用和传播,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但是如何构建一套安全可靠实用的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是摆在企业档案管理人员面前的一道难题。 1构建企业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的原则 1.1实用性原则。 每个企业都有每个企业的文化和业务,所以每个企业都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构建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自身企业的特点,才能够让企业员工更加有效的了解和熟悉企业的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任何看似先进而不使用的系统都不是好系统。 1.2安全性原则。 企业的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包含大量的企业信息,如果信息安全得不到保证,将会导致企业信息外泄。轻则让员工私人信息泄露,重则很多商务信息传到竞争对手手上,将会让企业利益很大程度的受损,导致企业受到沉重打击。所以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的安全性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1.3开放性原则。 企业带脑子信息管理系统不进要在企业内部对相关的工作人员开放,还要对外部访客进行开放。系统需要有相应的端口与其他系统相连,比如PS系统、CAD系统等,可以让企业内部人员直接整合相关的信息,达到内部信息共享的目的,提高生产科研效率。另一方面让企业外部人员能够进入系统,了解企业产品和文化,或许每一位浏览企业信息的人都是潜在的顾客。 1.4先进性原则。 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如同手机一样,也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商品。企业要与时俱进,时刻保持系统的先进性,不能让陈旧的系统影响企业的发展,及时更新和完善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 2构建企业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的方法 2.1准备阶段。 首先,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广泛的收集企业的相关信息,寻找合适的电子信息技术管理软件开发公司,了解信息管理的发展趋势,以选择最适合的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其次,协调企业各部门工作人员召开会议,了解各部门的信息管理需求,并将这些需求转达给管理系统开发公司,初步达成合作意向。最后搭建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操作和使用制度,让系统有序运行,帮助企业提高工作效率。 2.2建立阶段。 首先,协同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开发公司安装企业电子信息系统,连接企业的局域控制网络,把需要接入系统的其他系统和打印机等外部设备接入系统,初步构建较为完善企业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其次,组织企业各部门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试运行,检查存在不足的地方和不合理的地方,或者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的。最后,讲试运行期间的问题汇总提交给系统开发公司进行修改。 2.3交付使用阶段。 第一,开发公司对相关部门后台运作员工进行专业的培训,保证后台运行员工能够正确使用。第二,系统全面对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进行开放运行,正式交付使用。第三,必须和开发公司签署系统的售后和技术服务工作,做好系统的安全维护工作。 3构建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的注意事项 3.1准备工作。 构建企业的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是一项牵扯广泛的复杂工作。这里面会涉及到企业的各个部门的生产信息,需要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如果准备工作做不到位,将会导致部门之间协调不顺畅,延误系统构建的进步性和科学性,甚至导致系统构建计划流产。 3.2需求分析。 电子信息技术管理工作的目的在于提高各个部门交流和生产的效率,所以必须认真分析各个部门的需求,不能够凭借该系统构建部门的意愿来搭建。这会导致系统不符合实际需求,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轻则是工作失误,重则是生产事故。只有认真分析各个部门的需求,才可以构建符合生产需要的信息管理系统,以提高企业的效率。 3.3联合开发。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公司文化和专长,企业自身对本单位的信息比较了解,而系统开发公司的优势在于开发应用系统。单靠企业自身或者开发公司都是无法直接完成构建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的任务。联合开发的优势在于两家单位互补,企业选择开发单位的时候也要看中它的研发案例和经验。尽量寻找一家有能力、安全可靠、售后积极的公司。 3.4专人衔接。 企业构建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必须要委任专人来对接系统开发公司,不要隔几天就换一个人。因为每一个人对企业电子管理系统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对开发公司来说,同一个人接洽,有利于信息的对接和意图的理解,更有利于保障系统开发的周期,避免因为沟通不一致,导致系统开发周期延长。 3.5试用对象。 选择正确的试用对象,可以有效的评价和发现企业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存在的不足和可以改进的地方。特别是系统后天运行和系统对接企业其他系统的衔接,一定要选择较为专业的工作人员来试用,保证系统正式运行不会出现错误而导致企业生产效率的降低。 3.6项目监控。 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大的工程,投入较大,周期较长,一定要安排专门部门对接系统开发公司,实时监控系统的开发进步,保证系统能够按照预定的时间进行开发并投入使用。好的企业电子信息系统将会极大的提高生产效率,对企业的发展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好的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将会导致各个部门怨声载道,互相推诿,反而拉低工作效率。企业信息电子化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趋势,需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构建符合企业自身实际需求的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 作者:王自敏 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南昌理工学院 信息技术管理论文:建筑工程信息技术管理研究 摘要:文章首先结合建筑工程管理实践的具体情况,在对建筑工程管理的主要特点进行论述的基础上,探讨了当前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再以此为基础,以提高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水平为目的,分别从工程管理信息门户的建设、信息软件的开发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核心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借助于信息技术改善建筑工程管理水平的措施。 关键词:信息技术;建筑工程;工程管理;措施 通过利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对传统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技术和施工方式进行改造和提升,可以使得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和施工手段得到提升,促进建筑工程项目建设效率的提高,实现建筑工程管理水平的提升。但是,当前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还处于较低水平,其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需要在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针对其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建筑工程管理的实际特点,制定对应的改善措施,以利于信息化环境下建筑工程管理水平的提高。 1建筑工程管理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信息技术基础较为薄弱 从目前建筑市场的发展情况来看,建筑工程信息技术基础较为薄弱,主要体现在这样三个方面:(1)建筑行业中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因为在建筑工程的实际应用过程中,主要以单机软件操作为主,没有形成实时的网络信息共享和数据传递;(2)当前建筑行业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较窄,网络材料采购、项目管理、施工管理、管理信息共享与查询等都没有完全实现;(3)整个施工管理工作依然以管理人员的实际经验为主,管理模式较为粗放,没有形成统一的现场跟踪管理制度体系,实施信息化管理的基础较为薄弱。 1.2信息技术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在当下的施工项目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信息技术的管理水平较低、管理方式的陈旧和落后直接限制了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导致整个管理结构混论、管理模式单一,信息技术只是在某一个具体的环节得到了应用,没有形成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例如,当前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施工计划的编制方面,且编制深度不足,只是浅层的技术应用。由此可知,当前整个建筑行业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从全局角度出发,全面普及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水平,提高建筑工程管理的信息化程度。 1.3信息技术软件不够完善 由于当前建筑工程实施信息化管理的时间相对较短,建筑工程信息管理系统及相关软件的开发和应用都处于初级阶段,与国外的相关软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而国外的软件又不能完全适应国内的工程管理情况,导致在使用、维护等方面都存着在一些困难,且价格昂贵,不利于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行业的大范围推广。所以,当前大部分的工程项目依然还在使用传统的管理方法,或者是采取传统方法与信息技术共同使用的方法,这种信息软件不完善的问题直接限制了我国整个建筑行业的信息化发展进程。 1.4信息技术的普及范围不广 当前,大多数的建筑工程管理技术人员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将信息化管理简单的理解为是上网搜集信息、发送邮件,对项目信息化管理过程中的流程规范、实时监控以及统一调度等的认识明显不足。同时,我国的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的施工人员素质普遍不高,而且存在企业之间的差异较大的问题,在具体的信息化过中不能够使用完全统一的标准进行信息化改造,增加了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应用的难度。 2提高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水平的措施 2.1构建完善的建筑工程项目信息门户 一个完善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信息门户是实现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为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利用项目管理信息门户,可以把项目建设从开始到完工的整个过程中项目参与人员的信息、数据进行汇总,并为全体参与人员提供在线的搜索查询入口,为所有建筑项目管理工作提供一个协调的网络平台。利用构建的建筑工程项目信息门户,通过Internet将Web业主、材料供应商、工程设计方、项目管理人员、施工方以及第三方的所有信息集中到一处,形成中央数据库,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和加工,不仅能够根据各个参与方的实际需要,将信息实时反馈给他们,同时,工程信息门户还可以通过项目信息、文档共享等方式进行信息传递。在整个信息传递过程中,信息的传递是横向进行的,各个参与方都可以将自己需要的信息传递给任意一方,同时也能够从其他各方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保证了信息传递的便捷性和准确性,使得建筑工程管理工作效率更高。 2.2加强信息应用软件的开发力度 为了提高建筑工程管理的水平和效率,需要加强建筑工程信息应用软件的开发力度。在进度管理方面,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能够将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关键工作、机动时间、制约关系等因素显示出来,并通过进度管理软件对施工现场进行控制,适应建筑工程多变的施工环境,当前该类型软件已经相对成熟;在质量管理方面,通过使用质量管理软件能够实现手动操作难以匹敌的精细控制,不但处理时间短,而且可靠性较高;在工艺管理方面,当前使用较为广泛的包括深基坑的设计与计算、施工模板设计、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大型结构件的吊装自动化控制和管线设备安装效果设计等都充分显现了加强软件开发的必要性。 2.3以项目管理作为信息技术的应用重点 在信息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应该将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置于核心点,这样才能有利于实现对项目信息的综合利用,从而能够有效地确保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组织、进度设计、合同管理、进度控制、资金管理等相关内容的有效实施,同时也能够有效地补充当前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上述不足。另外,还需要考虑到不同建筑工程项目的内容和管理方式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在信息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合适的信息应用模式和管理体系,使得工程项目各方能够便捷地进行信息共享,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效率。 作者:胡梦岚 单位:平顶山市建设工程标准定额管理站 信息技术管理论文:物流信息技术管理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逐步深入到日常生活,网络购物也越来越普遍,而网购的发展离不了物流业的支持,现代化的物流业运用了信息化技术,使得物流的管理涵盖了每一方面,实现了物流配送的准确、及时、高效。 1物流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1.1提高作业效率 由于物流企业业务量很庞大,如果缺乏信息化的管理,只靠人工来处理,既费时费力,又不可能处理完成。例如,被众人所熟知的海尔集团,就是一个使用信息化管理的成功事例。海尔集团通过信息化平台的搭建,将每一个订单信息及时的传递到各个部门,使得每一个部门围绕着订单各司其职,这既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又得到了客户的认同,从而使得企业客户订单源源不断。由此可见,物流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住脚跟,必须要建立信息化的管理,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只有这样,才可以增加业务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1]。 1.2提高管理水平 现代化的物流企业可以通过搭建信息化的平台以及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为企业管理层提供有用的信息便于决策。信息化平台可以把企业、客户、供应商连接起来,客户及供应商都可以利用平台与企业交流、联系业务。企业的管理层就可以从这些交流中收集有用的信息,按照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企业的经营策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2物流企业信息化管理问题 2.1管理认识不足 物流企业在实施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要根据自身的需要,而不能有盲从情绪。目前很多的物流企业对于自身信息化管理认识不足,单纯地以为只要有硬件设施就是信息化管理,这是一种片面的想法,这不能从根本上改善物流的管理模式。这样的企业没有认识到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导致在信息化管理上认识不到位,既浪费了资源,又不能充分利用设备。 2.2缺乏统一规划 目前,大多数的物流企业在进行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缺乏物流信息的统一规划,致使信息杂乱无章,无法收集有效的信息资源,或导致信息资料的缺失,使得整个物流信息化平台收到影响。此外,如果忽视物流信息的统一规划,就会致使信息无法畅通的使用。这主要是由于信息管理部门缺乏对信息的集中管理,使得信息的实时共享受到影响,导致滞后性现象的出现。 3物流信息化管理措施 由于物流企业在信息化管理方面的种种问题,本文单独就物资储存及供应这方面,建立物流存储信息化管理的措施。 3.1物资的存储信息化管理含义 所谓的物资存储信息化管理,就是把计算机技术与企业管理理念相结合,实时性的反映出物资存储的状况,利用信息化的管理平台,实时的反映出存储物资的动态变化,使得物资信息的反映的及时准确,从而确保物资的供应状况,为企业管理层提供全面的信息,保证决策的正确性。物资存储的信息化涵盖了物资仓库管理及供应等环节。 3.2物资信息化的在存储及供应中的应用 (1)计算机出入库管理。物资存储不再由人手工填写,实现了计算机出入库管理,物流货品经过相关手续后由信息管理平台打印出、入库单。入库时由管理员根据物资的数量单价及供应商等情况输入管理平台;出库时,由物流信息平台的客户信息,按需出库。这样能够保证物流信息的真实性及物资数量的平衡性,使得企业管理层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信息,以便于各部门的相互协作,权责到人。 (2)条码技术。条码技术是一种自动识别技术,在计算机应用实践中不断发展成熟起来,是为了能够方便对信息自动扫描而设计的,条码技术能够实现快速、精准的收集信息、采集数据。在供应的过程中,物流企业为了能够简便快捷的识别商品信息,广泛采用了条码技术,条码技术为物流企业提供了一种对物品进行识别的手段,能够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条码技术为商品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标识方法,借助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能够使物流公司及时了解商品的位置信息,并快速的做出有效的决策。 (3)射频技术。射频技术也是一种自动识别的技术,它可以根据电信号识别目标并收集相关数据信息,不需要与目标建立接触。射频技术具有条形码所不具备的优势,例如,防水、读取距离长、防磁等。射频技术因其读取距离远,所以不局限于视野,因此,在一些要求不接触采集信息的场合十分适用。在实际的应用中,射频技术能够大大提高物品供应过程中的透明度,使得物品在供应过程中都可以实时监测,防止在供应中人为错误的发生,同时,射频技术能够提升物流公司信息管理的效率,能后得到商品在供应过程中的反馈信息,从而优化供应环节。 (4)GIS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是在地理空间技术的基础上,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对相关空间进行数据采集、分析以及模拟的技术。在物流供应管理中,采用GIS技术使得企业供应信息共享,并且通过GIS技术平台,无论时候都可以查看任何区域的电子地图,从而得到有效的商业及地理信息。GIS在物流供应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提高了物流商品供应的集成度,使各商品销售点资源得到共享,加强了企业物流资源的整体优势。(5)EDI技术。EDI技术即电子数据交换技术,这是一项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商务处理的新型方式,它通过信息网络使得公司的贸易以及运输等方面的信息进行整合交换处理,从而完成贸易业务的整个过程。EDI具有快捷、及时以及不受时空限制等优势,能够有效减少交易书面往来,使得业务能够经过信息技术网络快速达成。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EDI技术在商品的供应中逐渐得到应用,成为物流公司进行信息收集的一项重要流程,既减少了书面作业,节约了成本,又能够简便快捷的获取信息,为客户提供更好地服务,从而提高物流企业的工作效率。 4结语 要想建设现代化的物流企业,首先就要建立物流信息化管理技术,解决信息化管理中的问题,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企业发展自身规划的道路,加强企业物流信息的交流,提升工作的效率,从而提高企业自身的效益。 作者:王钰 单位:陕西煤业化工物资集团有限公司 信息技术管理论文:中等职校信息技术管理教学 中等职校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实现教学主体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提升。如何让中等职校信息技术管理与教学策略取得教学效益最优,这是每个教师都需要研究的问题。 一、加强机房管理 1.机房环境的管理。 中等职校如何实现安全、有序、快捷、高效的教学,对机房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机房建设、改造和使用中要注意消除安全隐患,避免让学生踩踏裸露的电源线、网线,以免造成漏电或网络不通;定期对机箱内部元件进行清洁;定期安排学生打扫机房卫生;严禁学生带零食进入机房。 2.电脑硬件的管理和维护。 电脑硬件要全面、完善、适用、稳定,才能满足教学需要。对机房进行管理和维护,首先要在硬件的基础上进行,因此,确保硬件能正常进行工作是保证机房正常运行的前提条件。定期清理机箱内部灰尘,防止学生随意插拔鼠标、键盘、网线、电源线等各类接头。3.电脑软件的管理和维护。要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就必须实现学生互动、师生互动、人机互动,这就需要中等职校信息技术教学系统的支持,有必要对软件系统进行升级换代或选择更适合的软件来更换,实现学习和管理的简便、易行、优化、有效。而对于机房电脑软件的管理和维护,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硬盘合理分区、系统定时整理、教学软件定期检测、机房网络适时维护等。 二、多样化教学策略 1.直观演示法。 对于有条件的学校,要尽量保证教学需要的多媒体教室、投影仪、白板教室、实物展示台等硬件设备,为教师采用演示法创造条件。为了提高演示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1)讲练结合。由于学生长时间看计算机屏幕或投影仪屏幕,容易产生疲劳感,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所以演示法要配合讲授法一起使用,教师边演示边讲授,但在讲授时要注意联系实际,语言要精练,富有感染力。(2)实践巩固。教师要一部分内容演示完以后,要及时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使学习的内容得到进一步巩固。(3)培养能力。教师在演示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演示对象的主要特征、主要步骤或事物的发展过程上,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2.操作实践法。 (1)课堂练习。例如,建立文件或文件夹的练习,打开或保存文件的练习,这些练习一般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学生做练习时,教师应走进学生进行指导,特别注意多指导知识掌握较差的学生,可以请做得比较好的学生将做法说给大家听。这种练习既是学生的自我检测,也是教师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2)上机实践。这是中等职校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形成电脑操作技能的主要途径。为了获得较好的成效,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明确上机目的与要求。上机前,教师要事先布置好上机内容,说明目的和要求。学生应事先做好准备,以充分利用上机时间,提高上机效率。②精选上机内容。上机内容要根据上机目的、学生实际情况及学习上的实际需要加以选择。要加强基本技能训练,注意创造性练习。③正确的上机方法。上机练习要按确定的步骤进行。教师应事先发给学生上机报告单,表上应有“目的要求”“操作步骤”“达到效果”等,要求学生及时填写。④加强指导。上机时,教师要有重点地进行指导,对于大部分学生不懂的问题,可由教师示范操作。 3.任务驱动法。 中等职校信息技术课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操作性强的学科,“任务驱动法”教学在中等职校信息技术课堂中普遍应用。“任务驱动法”教学可以将教学内容巧妙任务化,在营造的情境中提出任务,驱动学生开展学习、探究活动,通过完成任务从而掌握知识中、形成技能。教师在课堂上只是起到一个“导师”的作用,在讲解理论知识时,尽可能地精讲,把最基本的方法讲清楚,把操作步骤说明白即可。接下来就可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动手练习。 三、资源整合协作策略 课堂是动态的、变化的,由教室环境、教学设备、学生的教师等诸多因素共同影响着。在教学中可进行恰当的资源整合,策略各种因素,提高中等职校信息技术教学的效益。 1.协作学习,共同提高。 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的形式,组内的成员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方式对问题进行论证,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策略。协作学习的实施必须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学生在组内有着自己的职责,小组成员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此外,协作学习还需要机房内软硬件设备更好的匹配,才能使师与生的教与学达到优化。 (1)优化组合。合理分组有利于合作学习的进行。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学情,把邻近的6~8个学生优化组合为一组,选取一名愿意帮助别人而且操作比较熟练的学生担任组长。 (2)软硬件匹配。在进行中等职校信息技术教学时,可以使用在教师机与学生机都安装的“多媒体电子教室”这个软件。“多媒体电子教室”软件的功能很多,教师机既可以用“远程命令”控制学生机的重启、关机,也可以实现通过“学生演示”单独或多个学生过程辅导;当然也可以对各个小组使用“分组教学”。如果要对全体学生教学,则可以使用“广播教学”功能,把老师的操作演示在学生机的屏幕上。实现以上功能时,被选中的学生机就被教师机控制起来,除非解除控制状态,学生机是不能在自己的电脑上执行任何操作的。因此,教师的教是在有序的状态下进行的,学生的学也能及时进行实践,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2.异步达标,物化成果。 当学生完成任务时,就是展示他们成果的时候。此时教师可以通过使用教师机中“多媒体电子教室”软件里的“学生演示”和“监控转播”来向大家展示自己所完成的任务,这就是“物化成果”。 (1)同步课堂异步达标。任务开始时所有的学生或小组都是要同一个起跑线上的,但学生之间有差异,各个小组也存在差异,在完成任务时就有先有后。先完成任务的小组可以相互交流各个分层任务环节的心得体会,完善和掌握操作步骤,然后在其他小组推广应用。通过交流异步达标,使完成得好的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其他的则通过这些学生的演示求得发展。 (2)关注差异,物化成果。当教师把各个小组的成果展示给所有学生欣赏时,不时有学生在评论,有的赞叹,有的说还不如我做的,有的还说原来是这样做……物化成果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互相学习、互相激励。 (3)课堂小结,教学反思。教师每堂课最好留出5分钟进行课堂小结。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是需要师生或生生的双向多维护互动来实现其有效性的。在课堂上完全按备课计划进行教学比较难,课堂上的某个突发事件,或学生的一个提问,都会改变原来的教学思路,教师应该在课后把这些突发事件记录下进行理性的分析,写出教学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从而积累第一手材料,作为下次备课的借鉴。总之,中等职校信息技术教、学、练、考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系统和教学的策略。中等职校信息技术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确保机房正常运行,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不仅如此,教师还要使现有的机房设备完全匹配,使中等职校信息技术管理与教学的策略相结合,这样既能让学生顺利通过中等职校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又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更能以此契机来促进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提高。 作者:郭天学 单位:云南省曲靖市会泽职业技术学校 信息技术管理论文:信息技术建筑施工技术管理论文 1.信息技术应用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施工企业整体的信息化水平较低 部分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技术的使用,主要依靠于单机的电脑应用软件,使信息技术只使用于施工技术管理中的图样设计等方面的内容。这样只能发挥信息技术处理信息较快的作用,并没有实现信息的共享。在这种情况下,施工技术管理的各个环节仍然是独立的,信息技术不能完成施工企业的资源合理配置,无法为施工技术管理提供信息的分析和决策作用。 1.2施工技术管理人员不具备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由于建筑施工企业的施工技术管理人员的能力水平不同,所以导致一些施工企业缺乏使用信息技术的管理人才。因此,由于施工技术管理人员的能力有限,导致了他们不具备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施工管理的能力,使得信息技术不能在施工技术管理中发挥作用。施工技术信息化管理软件的开发落后。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进行施工技术管理的信息化手段依然比较落后,拥有的信息技术管理软件也比较单一。针对不同的施工管理要求,同一种施工技术管理软件不能更好的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作用。 2.信息技术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的应用对策 2.1建筑施工企业需要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 只有让建筑施工企业意识到信息技术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应用的重要性,才能够使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者将大量资金投入到购买信息技术设备上,促进信息技术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通过了解信息技术的使用范围,企业就可以将信息技术投入到施工技术管理的各个环节来进行使用,从而实现施工技术的信息化管理。 2.2全面加深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程度 为了使信息技术更好的服务于企业的施工技术管理,应该全面加深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从而使企业进行信息技术的网络建设,实现施工技术管理信息的共享。在实现信息共享的情况下,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实现施工技术资源的合理配置,还可以优化施工时间,同时做好施工技术的质量控制,从而帮助施工企业做好施工技术管理工作。 2.3提升施工技术管理队伍的素质 为了提高信息技术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应该提升施工技术管理队伍的素质,从而保证管理人员能够更好的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施工技术管理工作。首先,可以对施工技术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使用水平作一个调查,对不同能力水平的管理人员进行不同的培训。其次,可以设立网络沟通平台,促进管理人员进行信息技术的使用交流。再者,要对施工技术管理人员进行信息技术使用的考核,督促人员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从而提高施工技术管理队伍的整体水平。3.4积极开发施工技术信息化管理软件。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国家和政府应该注重建筑施工技术信息化管理软件的开发,保证建筑施工企业可以在施工技术软件的使用上有所选择,从而进一步提升建筑施工的质量和效率。所以,积极开发施工技术信息化管理软件,是促进建筑施工企业发展的科技力量。 3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当前建筑行业竞争的日渐激烈,建筑施工企业只有不断的完善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才能实现建筑施工的科学化、信息化管理。这不仅是信息时代对建筑施工企业的要求,更是施工企业未来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所以,本文针对信息技术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的应用问题做出的探究,对于建筑施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齐绍东 单位: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信息技术管理论文:农业生产信息技术管理分析 一、农民对信息技术的掌握 (一)加强对自身的科学教育力度 现今,进行农业生产的人员,大多缺乏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致使农村缺乏大量的先进信息技术的人才,导致农业的生产与发展跟不上市场的需要,更发现不了,经济市场中各种有效的商机,使更多的经济效益在身边白白流失了,促使农业发展,不能够得到有效进步。进行信息技术的深化学习,就要从实际情况入手,发现自身的不足,进行基础性的教育学习,熟练掌握对电脑的操作。由于农民多是文化水平较差的,很难领悟信息技术的正常使用细节要求,只能从最基础的东西入手,并且按照自家农业水平的现实状况,不断进行有效的基础性建设。将网络中学习到的先进经验进行实际应用,这是一个较难的环节,虽然农民的动手能力很强,但是其学习能力有限,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应该专业的人士作指导,一步步进行基础性的操作,坚持不懈的努力,达到能够熟练操作。 (二)组建信息技术建设队伍 乡镇组建信息技术模范队伍,对理解力较差或学习有困难的农民进行手把手的教学,通过政府的力量使农民感受到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使农民通过对现场实际教学中,能够发现掌握信息技术的重点,使自己在学习中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根据别人的正确指导,进行相应的实际操作,将更多的经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去。同时,信息技术队伍的核心思想还应是,使农民能在灵活掌握对网络等信息技术应用的前提下,还要集合自己的种植经验,进行网上的交流,将自己的农业技术推广到网站上去,给更多的农民提供先进的种植经验和技术指导,同时也能够带动自身种植技术的信心提升,各项细节也会得到不断强化和增进。 (三)加强对农业的信息的分析研究 进行信息技术的使用,就要将农业信息进行系统性的整合研究,发现其中存在的商机和挑战。最近,大葱价格上扬,一些葱农发现不了其主要原因,通过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发现是中间环节多引发的,这就能帮助葱农趋利避害,发现其中的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发现问题,再进行实际改革,使农业商机不断进行拓展,将中间环节缩小,不断进行商业变革,将着眼点放在真正能够进行促进销售的改进方法上来。将网络及其它先进技术载体提供的农业信息进行整合,发现先进的种植技术,了解新型的防虫病害的有效方法,使农民更好进行农业运作和病害防御。同时,在各种信息中优中选优、精益求精,不断进行创新实验改革,将最好的农业技术进行实践应用,加大对农业的发展力度,使更多的人认识到农业市场的良好商机,都能够加入到农业生产中来。 二、农业经济管理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一)发现商机 以上粗略提到过在有效信息中发现商机,下面详细介绍一下:进行信息的有效整合,就是要把信息中最有用的东西提炼出来,进行深加工,然后进行有效的对照分析,比如对区域性的农业发展进行对比,结合当地地形、天气情况,是不是真正能够进行这样的种植,是不是应该将自身的种植技术传授出去。这样进行详细的判断,未雨绸缪,趋吉避害,才能使农民不至于白花钱,白浪费时间。另外,在各种外部信息中发现哪里需要我们的产品,分析这个地方的人们需求和食用习惯,发现他们的市场价格与我们当地的冲突,进行有效选择,分析出价格最低,最适合我们进行销售的地方。还有发现其中的中间环节的复杂性,发现最少中间环节的经营市场,或者直接选取适宜农民直接销售的地点自行经营,把效益不断进行提升。 (二)创新技术实验 进行有效的信息技术渗透,把农业经济管理与其相结合,需要更加创新的技术来进行协调应用。通过对信息的研究,发现在经济事项中的各项存在的问题,其中在经济管理的重要事项中,应该把农民的价格自我调整能力进行不断提升,在信息技术指导下,发现更先进的管理经验,帮助农民自身不断进行经济管理改革,比如,加强对经济效益的统筹计划,提高商务活动中的经营技巧,使自己能更上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创新新进的种植技术改革,不断进行创新信息研究,使信息技术能够为自己更好的利用,使经济效益在更加稳定的市场中,进行良好的运作,促进新型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一步步达到最好的经济发展水平。 (三)多方位的信息技术结合 只有政府提供的信息技术还是远远不够的,农民自己应该找到更多的信息传播途径,将多媒体技术进行充分利用,用长远的眼光进行系统性的创新研究,使信息能够通过更多的途径传到农民那里,使农民了解到更多的农业信息,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发现更多的商机和种植技术信息。整合更多的资源,农民之间进行有效合作,使农业经济管理能够更上一个台阶,系统性的建设有效的发展战略,将思想素质建设与信息技术能够不断进行提升,使农民不断增强对经营信息的掌握,多方面细化分析,在进行新一轮的战略部署中,能够打好漂亮的一仗。农业经济管理也应该是多方位发展的,将信息技术进行渗透,把握市场的先进管理经验,帮助农业在进行经营和投资过程中,找到更加有效的方法,减少成本投资,又要使农业经营收入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农民能够抢占先机,不断在市场中渗透多样性的观察手段,将信息渠道不断进行拓宽,将信息技术的力度不但增强壮大,使信息技术真正为农业经济管理做贡献。 三、总结 将信息技术与农业经济管理相结合,互相促进,使农民能够真正在其中发现商机,不断进行整合分析,加强技术的创新力度,使信息中的有利因素不断呈现出来,将农业经济管理中问题进行改革,使农业生产发展及经营运作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信息技术管理论文:农业经济信息技术管理分析 一、农民对信息技术的掌握 (一)加强对自身的科学教育力度 现今,进行农业生产的人员,大多缺乏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致使农村缺乏大量的先进信息技术的人才,导致农业的生产与发展跟不上市场的需要,更发现不了,经济市场中各种有效的商机,使更多的经济效益在身边白白流失了,促使农业发展,不能够得到有效进步。进行信息技术的深化学习,就要从实际情况入手,发现自身的不足,进行基础性的教育学习,熟练掌握对电脑的操作。由于农民多是文化水平较差的,很难领悟信息技术的正常使用细节要求,只能从最基础的东西入手,并且按照自家农业水平的现实状况,不断进行有效的基础性建设。将网络中学习到的先进经验进行实际应用,这是一个较难的环节,虽然农民的动手能力很强,但是其学习能力有限,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应该专业的人士作指导,一步步进行基础性的操作,坚持不懈的努力,达到能够熟练操作。 (二)组建信息技术建设队伍 乡镇组建信息技术模范队伍,对理解力较差或学习有困难的农民进行手把手的教学,通过政府的力量使农民感受到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使农民通过对现场实际教学中,能够发现掌握信息技术的重点,使自己在学习中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根据别人的正确指导,进行相应的实际操作,将更多的经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去。同时,信息技术队伍的核心思想还应是,使农民能在灵活掌握对网络等信息技术应用的前提下,还要集合自己的种植经验,进行网上的交流,将自己的农业技术推广到网站上去,给更多的农民提供先进的种植经验和技术指导,同时也能够带动自身种植技术的信心提升,各项细节也会得到不断强化和增进。 (三)加强对农业的信息的分析研究 进行信息技术的使用,就要将农业信息进行系统性的整合研究,发现其中存在的商机和挑战。最近,大葱价格上扬,一些葱农发现不了其主要原因,通过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发现是中间环节多引发的,这就能帮助葱农趋利避害,发现其中的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发现问题,再进行实际改革,使农业商机不断进行拓展,将中间环节缩小,不断进行商业变革,将着眼点放在真正能够进行促进销售的改进方法上来。将网络及其它先进技术载体提供的农业信息进行整合,发现先进的种植技术,了解新型的防虫病害的有效方法,使农民更好进行农业运作和病害防御。同时,在各种信息中优中选优、精益求精,不断进行创新实验改革,将最好的农业技术进行实践应用,加大对农业的发展力度,使更多的人认识到农业市场的良好商机,都能够加入到农业生产中来。 二、农业经济管理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一)发现商机 以上粗略提到过在有效信息中发现商机,下面详细介绍一下:进行信息的有效整合,就是要把信息中最有用的东西提炼出来,进行深加工,然后进行有效的对照分析,比如对区域性的农业发展进行对比,结合当地地形、天气情况,是不是真正能够进行这样的种植,是不是应该将自身的种植技术传授出去。这样进行详细的判断,未雨绸缪,趋吉避害,才能使农民不至于白花钱,白浪费时间。另外,在各种外部信息中发现哪里需要我们的产品,分析这个地方的人们需求和食用习惯,发现他们的市场价格与我们当地的冲突,进行有效选择,分析出价格最低,最适合我们进行销售的地方。还有发现其中的中间环节的复杂性,发现最少中间环节的经营市场,或者直接选取适宜农民直接销售的地点自行经营,把效益不断进行提升。 (二)创新技术实验 进行有效的信息技术渗透,把农业经济管理与其相结合,需要更加创新的技术来进行协调应用。通过对信息的研究,发现在经济事项中的各项存在的问题,其中在经济管理的重要事项中,应该把农民的价格自我调整能力进行不断提升,在信息技术指导下,发现更先进的管理经验,帮助农民自身不断进行经济管理改革,比如,加强对经济效益的统筹计划,提高商务活动中的经营技巧,使自己能更上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创新新进的种植技术改革,不断进行创新信息研究,使信息技术能够为自己更好的利用,使经济效益在更加稳定的市场中,进行良好的运作,促进新型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一步步达到最好的经济发展水平。 (三)多方位的信息技术结合 只有政府提供的信息技术还是远远不够的,农民自己应该找到更多的信息传播途径,将多媒体技术进行充分利用,用长远的眼光进行系统性的创新研究,使信息能够通过更多的途径传到农民那里,使农民了解到更多的农业信息,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发现更多的商机和种植技术信息。整合更多的资源,农民之间进行有效合作,使农业经济管理能够更上一个台阶,系统性的建设有效的发展战略,将思想素质建设与信息技术能够不断进行提升,使农民不断增强对经营信息的掌握,多方面细化分析,在进行新一轮的战略部署中,能够打好漂亮的一仗。农业经济管理也应该是多方位发展的,将信息技术进行渗透,把握市场的先进管理经验,帮助农业在进行经营和投资过程中,找到更加有效的方法,减少成本投资,又要使农业经营收入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农民能够抢占先机,不断在市场中渗透多样性的观察手段,将信息渠道不断进行拓宽,将信息技术的力度不但增强壮大,使信息技术真正为农业经济管理做贡献。 三、总结 将信息技术与农业经济管理相结合,互相促进,使农民能够真正在其中发现商机,不断进行整合分析,加强技术的创新力度,使信息中的有利因素不断呈现出来,将农业经济管理中问题进行改革,使农业生产发展及经营运作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信息技术管理论文:机电安装工程质量安全与信息技术管理 【摘要】机电安装工程随着企业自动化设备的发展而不断壮大,随着科学技术在自动化设备上的应用,目前对于机电安装工程的安装质量、安全以及信息技术有了更加严格的要求。论文就机电安装工程质量、安全以及信息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1引言 机电安装,是保障企业自动化设备正常投入使用和顺利运行的关键工程,加强对于家电安装工程的质量管理、安全管理以及信息技术管理,不仅可以提高机电安装工程企业自身的发展,还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由于目前在机电安装工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影响着机电安装工程的质量、安全以及信息技术,本文就从机电安装工程前提管理、设计阶段、安装阶段进行管理问题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2机电安装工程质量、安全以及信息技术管理的问题分析 2.1前期管理 机电安装工程前期,是指在机电安装工程计划实施前,对于整个工程的质量、安全以及信息技术进行一个全面的评估和检测,一般需要有专门的专家通过对于机电安装工程的项目进行可行性的报告论证和评价,并将这些结果进行分析和整理以供工程决策部门进行项目立项做科学依据[1]。但是,在实际的工程管理中,对于机电安装工程实践的可行性报告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是指在进行机电安装工程安装的可行性报告时,缺乏实践性深度,使得报告中的评估数据不准确,这对于机电安装工程的工程质量、安全以及信息技术管理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2.2设计阶段 现阶段,我国机电安装工程项目设计机构相对较少,在设计的过程中其设计质量相对较低,而这一现象,又与我国急需机电安装的现状相碰撞,在机电安装工程中,设计机构没有建立完善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这就使部分设计机构在设计的时候出现文件管理问题以及多项、漏项等现象发生的几率增大,使得对于机电安装工程项目的设计探索和创新受到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到我国机电安装工程质量、安全以及信息技术管理。 2.3安装阶段 在安装阶段,影响机电安装工程质量、安全以及信息技术管理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安装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不足,以及综合素质较低;施工投入的资金力量不足;施工设备存在不配套等等,这些情况都会影响到机电安装工程的质量、安全以及信息技术管理。目前,在机电安装施工阶段,由于采用的施工人员并非专业的技术人员,这就使得在安装的时候,施工人员对于很多专业性的知识不懂,在施工现场不能够准确地进行安装质量把控,另外在安装的过程相对较为随意,不能够严格按照安装的规定流程进行,会使得机电工程的安装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2]。其次,在机电安装阶段投入的资金相对较少,没有专业的施工设备,或者是施工设备不配套,这都会影响到机电安装工程的质量、安全以及信息技术管理。 3机电安装工程质量、安全以及信息技术管理措施探讨 3.1质量管理 首先,在准备阶段。机电安装工程进行施工的时候,一般都会要求施工人员对于施工设计图进行熟悉了解,并对于施工的每一项步骤做到提前的掌握。这就要求施工人员要有一定专业技术水平,因此在进行施工前需要对于施工队伍中的普工和技术人员进行合理的分配,保证施工的过程普工与技工之间的相互搭配,这样有利于保证施工的质量,避免了施工工程中由于专业技术不足导致的施工质量问题。然后,在施工质量监督管理上,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措施建立,由于在机电安装工程中,缺乏对于施工现场的监督和管理,使得在质量保证体系上存在很多不足,建议在机电安装现场组织专门的监督管理人员,对于现场的施工人员进行安装施工质量的监督,对于可能发生的质量安全问题,及时提出,并制止安装人员不良的施工行为。另外,在施工阶段,对于施工图纸的设计规范是否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在施工的过程中发现施工图纸有不对的地方要及时提出,并经过相应的探讨和研究后,做出正确的变更[3]。 3.2安全管理 首先,在机电安装工程中,要做到对于日常安全管理,比如在施工的现场,施工人员必须佩带安全帽、安全手套以及穿戴工作服,并要求有专门的安全防护措施[4]。然后,要建立一个安全管理体系,通过专门的部门来对机电安装工程的安全问题进行细化分工,明确责任人,对于机电安装工程的项目负责人要加强安全管理意识,定期进行安全检查,保证在机电安装工程中施工质量以及安全管理等问题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另外,要加强对于机电安装安全知识的培训。这需要机电安装人员在实际的操作中进行规范的操作,针对于目前的现状,要想提升机电安装人员的安全意识,提升机电安全培训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①建立一个机电安装施工现场模拟实验室,在实验室内通过模拟不规范施工的行为造成的损害,来提高安装施工人员的安全施工意识。②组织安装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利用互联网资源,给安装施工人员提供一些先进的安装施工技术理论,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使其能够处理各种施工问题,排除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③多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将机电安装工程安全培训工作深入到实际的工程中,通过理论加实践的培训模式,不仅可以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还有利于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素养。3.3机电安装工程信息技术管理通过对于机电安装工程信息技术的管理,可以促进机电安装施工的工作效率,保证机电安装工程的质量,通过信息的互通,可以降低安装施工中安全事故发生的机率[5]。要加强机电安装工程信息技术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建立一个信息服务平台,并保证其运行可靠性。可以通过合理的增设服务器、对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进行更换升级,在实际的运用中,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管理条件,对于使用要按照相应的规范标准进行操作,并定期进行检查和维修。②要建立一个以决策服务为目的、以工程管理为主要的战略要点,针对于整个机电安装过程的子服务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要有一定的预测功能和辅助决策功能,通过对于各种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提高信息资源的使用率。③建立一个信息化安装流程,对于每一个环节的安装实现信息的及时传递,这样有利于保证安装施工的质量、安全,同时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另外要加强对于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实现安装现场的实时监督,消除安全隐患,并提高自动化控制技术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为系统的开发以及未来工作积累经验。 4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探讨,机电安装工程质量、安全以及信息技术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阻碍着机电安装工程的发展,希望本文所提供的一些改进措施可以帮助到相关的技术人员,通过对问题的改善,来提高机电安装工程的质量,保证安装工程的安全,促进信息技术的发展。 作者:于贤思 张建彬 王宝阳 单位: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公司 中国石油西部管道公司 新疆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技术管理论文:信息技术对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应用 摘要:传统模式的建筑施工技术已经远远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对于建筑施工项目的条件和需求,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将先进的信息化技术结合到现代建筑企业的施工工程项目中去,这样不仅能够加快企业经济的发展,更能利用科技手段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提高企业在市场的综合竞争力。但由于我国目前许多企业仍在信息化技术转变中存在一定的缺陷和问题。本文将以如何根据这些问题加快信息化脚步为话题展开讨论。 关键词:信息技术;建筑施工技术;企业管理 一、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特殊性 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与其他行业相比更显特殊,管理起来也更为复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筑施工企业的施工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工作量极大。而要对这些复杂的人力、物力进行统一的管理,则需要经过详细的统计,还必须进行严格的筹划,这是极其苦难的,靠传统的管理手段想要实现建筑施工企业的合理规划也是有难度的;二是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涉及到各个方面,而且管理部门繁多。建筑施工企业要完成一个建筑物的建设,需要有专门的原料采购部门、要有专门的工程检验部门、要有统一的工程筹划部门,还要有工程的安全监理部门等等,这些使得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非常宽泛。但建筑施工需要各个部门间需要进行合理地分工合作,施工的各个环节都是紧密相连的,各个环节的信息交流也比较繁多,建筑企业的施工管理则要对实现对这些许许多多信息的统一管理,是极为复杂的。 二、建筑施工企业采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施工企业的传统管理多以口头传达和书面通知来实现,而随着建筑工程项目难度的增加,各部门之间信息交流的增多,以及施工质量要求的提高等,建筑企业的施工管理变的更为复杂。传统的口头表达等方式无法实现各部门之间的有效交流,就会造成各部门合作的失调等。另外,靠书面通知等进行的管理会导致各部门间信息传递的滞后,直接影响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由此可见,采用信息技术进行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三、目前我国建筑企业信息技术管理上存在的缺陷 1.信息技术认知度和应用程度较弱 首先,由于我国刚刚实行企业技术信息化不久,许多企业正处于初步信息化内部建设过程中,许多部门由于没有及时更换新时期模式,仍然在以传统办公模式为主进行日常工作,导致各个部门的工作交接产生一定困难,无法提高工作效率;其次,我国大部分中小型企业由于资金不足等,无法及时将信息化技术引用到工作中,导致竞争力下降,处于落后形势;第三,许多建筑企业领导部门对于内部一些部门不够重视,因此这些部门的信息化技术更替无法快速完成,并对其他部门工作造成一定影响。 2.综合信息技能水平掌握程度较弱 有些建筑企业认为只要将办公形式从传统模式转换为电子计算机形式就可以了,他们认为这样就能够体现企业的现代化气息。但单纯地将工作形式转换为电脑软件,只能够起到加快工作进度的作用,并没有达到全面信息化的形式,对于综合信息化技能只了解了浅表知识而已。这种办公形式无法真正做到分析施工方案以及综合处理建筑施工问题,并不能真正实现企业建筑施工工程现代化、科技化建设目标。 3.施工人员整体素质较为低下 首先,有些施工人员自身专业水平较为低下,缺少相关技能和施工经验,导致建筑企业内部整体专业水平无法提高;其次,许多员工虽然具备相关专业技能知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但大多都是工龄较大的员工,对于信息化技术相关知识可谓是一窍不通,或者只到达一知半解的状态,无法利用信息化技术完成施工工程,使得信息技术无法真正发挥主导作用,对整个建筑施工项目的效率有所降低。 4.施工技术不够先进,整体水平较为落后 我国一些中小型建筑企业受到自身规模、资金以及人员的条件因素限制,仍然无法将先进化程度较高的信息技术吸引到建筑工程中来,一是成本不够,二是无法进行完善管理和实施;而有些小型企业虽引进了先进技术,但由于技术运用时依然采用传统方式进行施工和管理,无法将技术作用发挥到最大化,不能实现先进化效果,致使企业整体施工水平依然比较落后。 四、信息技术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的应用对策 1.加强施工企业的信息技术管理制度 首先,企业必须根据自身具体情况来进行引进信息化技术,认识到自身优势和缺陷对信息化技术的实施和管理建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制度,并要求相关部门严格遵守并实施;其次,在制定管理制度时采用企业内部全员参与的方式,员工们以纸条或邮件的形式写下自己建议和意见,领导部门和管理部门根据员工提出的问题和对策进行整合,将完善合理的意见和建议添加到制度中去,不仅能够以集思广益地形式提高管理制度的严谨性和全面性,更提高员工和建筑施工部门的工作积极性。 2.提高企业内部信息化程度 首先,企业领导部门应该提高对内部所有部门的这整体重视,全面引进先进化科学信息技术,将所有部门的工作形式转换为信息化,真正实现企业内部信息共享;其次,深入了解信息化技术的特点和具体操作范围,提高企业整体科技化建设,促进建筑工程项目的科技化发展,为企业长期稳定发展提供帮助,并提高企业的市场综合竞争力。 3.全面提升施工队伍整体信息专业水平 首先,对建筑企业施工人员进行招聘时,需要选取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较高的人员,并优先选择工作经验相对来说较为丰富的人才,提高建筑部门整体专业水准;其次,定期对建筑部门内部人员和施工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和最新技术理论的培训指导,并开展计算机信息技术处理课程,对不同程度的人员要进行不同的培训,确保在短期内提高企业整体化水平;第三,在企业内部建立网络平台,使员工在休息时或在工作中遇到技术瓶颈时能够快速寻找到解决办法,在促进员工们使用信息技术模式交流时提高人员信息技术掌握程度水平。 4.加大建筑施工软件技术开发力度 首先,国家和各地政府应加强对我国建筑行业的重视,加大对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力度,并加快研发新型施工项目信息化技术软件的开发,提高我国建筑企业的科技水准,增加建筑施工工程的质量和效率;其次,企业内部应成立科研小组,利用先进科技手段和现有的为信息化技术理论,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研发符合自身企业和其他企业现状的新技术。 作者:杨永春 单位:河北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车间管理论文:卷包生产车间现场质量管理 1、前言 随着烟草加工工艺研究的逐步深入,现代卷烟生产企业更加注重卷烟加工工艺要求,这使得卷烟加工工艺要求在卷烟质量的中地位更加显著,为推进公司发展方式由“产量主导型”向“质量导向型”的转变,推动卷烟加工工艺不断向着特色加工、精细加工、智能加工的方向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强生产车间现场质量管理成。卷包车间建筑面积达2.7万平方米,是集卷、接、包、成型为一体的卷烟生产车间,生产控制和管理全面采用数据采集和MES制造执行系统,拥有各类生产设备67台套,其中卷包对接机组35台套(ZB45-ZJ17硬包机组21台套,ZB25-ZJ17机组9台套,B1-ZJ17机组5台套),KDF2成型机16组,咀棒发射机8组,装封箱机8组(其中有6组YP11A、2组YP12),年生产能力达到100万箱,员工760余人,是我公司主力生产车间之一,也是长江以北单体作业最大的卷烟生产车间。作为公司主力生产车间,一定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现场质量管理体系,现就如何做好现场质量管理做如下阐述。 2、现场质量管理 卷烟质量的现场管理可以从设备的在线检测,即设备的关键质量监测点,计量、检测仪器的管理,及工艺质检人员的检测三方面入手,通过完善检查激励机制,开展课题、加强培训等多种手段进一步提升现场管理的有效性。 2.1设备在线质量监测 设备的关键质量检测点是卷烟产品质量的根本保障,如PROTOS卷接机组的重量控制系统,缺盘纸检测,盘纸拼接检测及剔除,堆胶检测,漏气、空头、缺嘴检测等;GDX2包装机组的小盒成像检测,小盒开口检测,小透拉线检测,小透飞包检测,双包缺包检测,空头、缺支、缺铝箔撕口、缺内框纸检测,飞内框、内框纸接头、铝箔破损、小透飞包检测,条盒的拉线、缺包、缺条检测等等。管好产品加工质量首先就要保证这些在线检测仪器能够准确工作,因此必须加强在线检测仪器的管理。首先,使用部门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将所有的在线检测仪器建立台账,校验规程并进行管理校验、登记,填写相应记录并由本部门存档以备查阅,管理制度、校验规程汇总交管理部门备案,根据检定周期定期进行检验,检定标识要完好按规定粘贴。这样既保证了在线检测仪器的可靠性,也保证了检测结果的权威性。其次,在线检测仪器也是设备的一部分,将在线检测仪器列入设备点检计划。点检记录要有责任人,有检查标准,有结果记录,有复查人。发现异常及时向工艺人员反映,及时处理避免不合格品流向下一工序,并做好记录便于追溯。对于关键质量点的管控,我们制定了检验标准、检验方法并对机车操作人员、维修人员、工艺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对仪器完好的检验有标准可依。 2.2计量、检测仪器的管理 监视和测量装置分为A、B、C三类,国家规定的强制检定的监视和测量装置,即用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环境监视、医疗卫生方面的监视和测量装置,用于量值传递的标准计量器具,与工艺控制、质量检测等密切相关的计量器具为A类,例如温湿度测试仪、综合测试台标棒等。用于工艺控制、质量检测或其他检测且对计量数据有一定要求的计量器具划为B类,例如电子天平。苏巧张家口卷烟厂有限责任公司河北张家口075000作为对工艺质量有重大影响的A、B类测量装置,必须有检定计划、鉴定记录、鉴定证书、鉴定标识,按规定周期进行检定。有专门负责人保证装置及标识的完好,并由质检人员进行不定期抽查,将抽查结果与绩效挂钩。在现场管理中,计量、检测仪器的管理主要包括标识的检查、校验记录的检查、仪器的完好检查(包括点检记录、维修记录等)。 2.3工艺质量人员的自检管理 作为把控产品质量的关键岗位,首先从事该岗位的人员必须达到一定的要求,比如具备工艺质量专业知识,具备职业资格等级;其次工艺质量人员要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熟悉工作流程,掌握工作标准,出现问题有一定的分析、处理能力,并能与相关人员沟通,及时处理,保证产品质量。在现场管理中,首先质检人员要遵守最新标准的工艺规范,做好工艺规范额更新、作废记录,检查现场工艺规范的实时性,保证生产产品与工艺规范牌号一致;其次,关注生产现场的环境温湿度、异味,防止温湿度不达标或有异味影响卷烟吸味,从各方面保证产品满足工艺要求。除此之外,质检人员最重要的工作便是对产品物理指标的检验。由于是人工检测与设备检测相结合,在主观判断占主要地位时,一定要尽量消除人为因素的影响。通过加强理论知识及实际操作的学习,不断提升业务水平,制定详细完善可操作性强的工艺标准,同时加强职业操守教育,使现场检查更加规范、公平。在利用仪器检测时,首先要查看仪器校验记录,保证仪器的可靠性,其次要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方法,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检验结果保存完好便于今后查阅。在现场质量管理中,开展课题也称为提升现场质量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一直持续开展的QC课题、利用数据有效分析结合六西格玛工具开展的精益六西格玛课题以及精益质量课题,通过开展课题创新充分调动全员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参与管理的主人翁意识,集思广益真正为提升产品质量贡献了才智。但是专业质量管理人员要同群众QC小组活动相结合,同生产相结合,与质量攻关项目相结合,注重实效,注重成果,切不可一哄而起,一哄而散。三是在企业推行各种形式经济责任制过程中,应该把其内容列入考核中,定期组织发表成果,奖励先进单位及小组个人,同职工切身利益挂钩,才能持久有效地开展下去。 3、结论 近年来,我车间在现场管理各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提升,现场质量管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也是尤为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将不断研究行业发展趋势,借鉴成功经验,梳理现场质量管理现状,查找质量管理短板,结合公司信息化平台来提升现场质量管理水平。同时工艺质量管理队伍素质要进一步加强,从而不断强化工艺质量管控能力,推进公司更好更快发展。 作者:苏巧 单位:张家口卷烟厂有限责任公司 车间管理论文:电务检修车间信息管理论文 1信息管理模式 信息管理系统以网络为平台,以管理为导向,以技术为工具,建立一个软硬紧密结合的信息平台,以器材状态为主线,实行管理节点的闭环管理,来实现工作流程卡控、智能预警、台帐管理、用户管理、报表自定义、专家分析、报表计划、器材统计、数据查询、数据管理、测试数据查询等功能,各模块之间数据相互关联,充分体现过程式管理的规范性和ERP(企业资源计划)的管理思想。信息管理系统的关键节点为器材的出所节点、入所节点,站场管理的上道节点、下道节点,器材的条形码管理或标识标记管理,器材定点定位、对点对位的管理。信息管理系统是由业务数据管理系统及底层检测系统、专用工装工具及配套工艺设备系统组成,各子系统间各司其职,又相互关联,快捷方便的实现设备数据横向和纵向交叉管理功能,设计采用集成化、流程化的管理模式,融合轮修器材出入所管理,检修测试管理,器材运用现场管理,以及数据分析管理和报表管理等功能。 2信息管理目标 信号设备智能化测试:以系列模块化、智能化检测设备为基础,运用数据A/D和DSP技术,实现数据自动读取、自动存储,避免人眼读数,手工填写,确保数据完整准确。机控流程和技术标准:建立系统软件控制的检修作业流程与质量管理流程以及检修技术标准体系,能自动判断被测设备是否达标,实现技术参数的智能化验收,确保设备的检修质量。全过程质量控制预警:对设备获得“身份证”到报废过程中所有的流程都能得以自动管理和控制,能对设备备用量、库存量、轮修到期、寿命到期进行预警。数据资料自动查询和生成:实现各级管理统计报表的自动生成、上报和打印,减轻生产和管理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3信息系统功能 3.1数据管理功能 一是完成器材入所管理、条形码打印、轮修器材出所管理、入库管理、出库管理、查询、统计、工艺卡片/标签打印、到期报警/预警、器材统计等功能,并能生成检修计划。二是具有所内设备管理、现场设备管理、各年月检修计划、计划调整、器材统计、数据查询、数据卡片打印、数据报表打印、数据导入导出、器材到期报警、器材寿命报警等功能。 3.2流程管理功能 器材从入所/出所开始严格执行管理流程,所有器材均在计算机管理室的应用计算机上办理入所或出所手续,表明器材入所的状况或器材出所的位置,实现器材的对点对位、定点定位管理,形成段管器材的闭环管理。 3.3器材检测功能 能自动完成器材的入所测试/记录,器材的检前、检修、测试、验收、复验、抽验、入库/记录工作,对入所器材的状态、检前状态、检修人、验收人及测试数据自动生成记录、存储、上传。 3.4过程提示功能 检修模式按工位检修分为:检前、检修、验收、复验、抽验五个步骤,检修工艺由计算机程序预先设置或提示,检修人只需按程序的提示进行作业,如发生漏做或者不按检修工艺要求操作,程序的智能专家系统都将进行控制和调整及提示。实现检修工作零误差、出所器材零缺陷、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保障产品检修质量,实现检修作业流程化、标准化、管理规范化。 3.5计划管理功能 所有计划自动生成,生成的计划可按实际检修任务进行计划调整,从而使报表系统与实际检修任务紧密结合,实现检修计划自动生成和设备到期/预期报警自动生成。 4系统应用效果 电务检修车间信息管理系统提供了详细的决策管理数据依据,确保了电务管理的信息化,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保证了产品检修质量和管理水平。一是配合检测试验设备的功能、精度和系统化、标准化,实现了检修工作零误差,出所器材零缺陷,提高了轮修器材的出所质量。二是通过规范化器材出/入所管理,实现了现场运用器材管理定点定位,对点对位和全寿命管理。三是自动生成检修计划、到期/超期器材报警信息,实现了快速的数据收集共享管理,提供了完整的器材设备信息共享查询和管理。四是快速提供详细的决策管理数据和器材运用质量信息,建立了可追溯、可分析的质量闭环管理机制和条件。 作者:魏俊涛 车间管理论文:采掘车间绩效管理论文 1股权激励 1)员工所持股份主要由原始股和投资股2部分组成。员工所持的原始股份额由员工所在的岗位决定,由于不同岗位对出矿质量的影响程度不同,为各岗位配发的绩效基金原始股份额也不同。投资股由员工自行购买,允许员工在车间内部交易。员工所持投资股数不得超过个人原始股数的50%。 2)每月月初员工质量绩效股价恒为1。在本月内,每周员工持股股价随着员工所在工区的出矿质量优劣而浮动。工区出矿质量每超、欠出矿计划品位0.01g/t,该工区员工的绩效股价上、下浮动0.5百分点。员工绩效股价按周浮动,月底结算。若车间的整体出矿品位完成出色,车间将视情况适当上调单股股权价格。 3)工区出矿月平均品位超过计划品位0.5g/t时,车间将以增股的形式为工区参股者派发红利,增股数为个人原始股的2%,但累计不超过个人原始股的5%。股权增股当月兑现,且增股后的股权数自动滚入下月个人基金账户中。 4)若员工日常工作中受到矿部的奖励或考核,则员工的绩效股价根据奖惩金额数而上下浮动,浮动大小由员工的奖惩金额数和员工所持股权数决定。直接从事生产一线的员工、地测采技术人员和生产管理人员,若1年内出现3次违反矿部管理相关规定的情况,取消其投资股。 2系统设计 2.1系统技术方案 采掘车间出矿质量绩效管理系统基于UCML企业级应用框架开发平台研发,利用SQLServer2008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结构采用B/S(浏览器/服务器)结构,充分利用焦家金矿采掘车间现有的网络资源,基于HTML5在客户端能够实时地生成车间人员绩效股价走势图,动态地体现出员工绩效股价的变化,从而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促进采掘车间生产质量的提高。系统采用的UCML开发平台[4]基于.NET体系,可以直接转换为c#源码,网页应用系统开发全过程均可在该平台上实现。业务开发流程包括:业务的开发和整合、网页报表、工作流、多维分析、门户管理、移动开发和协同管理套件等。SQLServer2008是一个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功能非常完备,为商业智能管理和企业数据管理提供了高效、安全和可靠的平台,是一个端到端的、集成的、全面的数据信息解决方案。基于.NET平台的B/S架构模式包括表示层、业务层和数据层3层结构。表示层负责处理用户的输入和输出;业务层负责处理用户提交的请求并向用户返回处理结果;数据层负责实际的数据存储和检索。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HyperTextMark-upLanguage,HTML)在目前的网络中应用极为广泛,是网页文档的主要构成语言。基于HTML5在客户端生成图表具有实时更新、离线使用、跨平台使用等优点,绘制出的图表不仅动态美观,而且可以支持多种主流浏览器,实现电脑手机等多种方式的应用。 2.2系统结构设计 焦家金矿采掘车间出矿质量绩效管理系统主要由5个模块组成,包括:基础信息维护、股价/股权变动、生产数据录入、股价实时动态和每月分红结算。模块主要实现如下功能: 1)基础信息维护。主要用于存储和维护车间工区、工种信息和车间全体员工的实时持股信息。系统管理员通过该模块可以直接、综合地查看和管理车间全体员工的持股信息。 2)股价/股权变动。该模块记录和存储了车间员工的所有奖惩信息和投资股买卖信息,同时完成了奖惩/买卖记录的存储和个人股权股价信息实时更改。在车间员工受到矿部奖励或考核的情况下,实现了奖惩信息的存储和责任人绩效股价的实时更新。 3)生产数据录入。用于记录和管理车间各工区的月计划采矿量和月计划出矿品位,以及每月每周各工区的周实际采矿量和周实际出矿品位,实现了月实际采矿量、出矿品位随着周实际数据的录入而自动更新的功能。该模块生成的车间出矿数据汇总表包含了车间和各工区的所有出矿信息,并能实现自动统计分析功能。 4)股价实时动态。主要用于生成车间全体员工的每周股价信息和每日股价信息,同时在客户端自动更新生成近10日的车间/工区每日股价走势图,间接反映了各工区每周的出矿质量和工作绩效,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5)每月分红结算。在月末整体绩效考核时,该模块可自动生成车间全体员工的持股信息表,根据每个员工所拥有的股权价值来结算分红,实现了出矿质量股权制的绩效考核。 3系统应用及效果 焦家金矿采掘车间出矿质量绩效管理系统从2014年6月项目实施至2014年8月正式投入运行,至今应用效果良好。车间管理人员通过该系统可以对车间生产信息和员工的绩效考核进行综合地管理,生产信息等基础数据输入系统后,可以自动生成车间各工区员工的每日股价走势。股价走势图通过LED电子屏在车间内部每日更新展示,员工通过浏览LED屏上的股价走势变化即可了解本人所在工区及车间的生产质量波动。系统投入运行后,采掘车间的月平均出矿品位提升了1.8%,月平均生产效益显著提升。系统的实施促进了采掘车间生产质量的提高,减少了车间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隐患。近3个月来,采掘车间事故发生率为零,车间员工提高了生产质量意识,达到了降本增效的目的。采掘车间出矿质量绩效管理系统自运行以来,动态地体现了员工绩效股价的变化,对车间全体员工起到了有效的激励作用,达到了信息化管理、综合提高车间出矿质量和生产效率的目的。 1)健全和完善了采掘车间的激励-约束管理机制:采掘车间目前绩效考核制度按月实行,员工对生产质量与工作绩效的联系意识较淡薄,每月绩效考核制度对员工工作的激励作用也不是很明显。出矿质量股权激励绩效考核制度的实施,能够有效地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帮助采掘车间增强内部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利于车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长期稳固的发展。 2)生产数据的自动统计分析:以采集的车间每月计划生产数据和实际生产数据为前提,自动生成各种统计汇总表。汇总表按时间和所在单位(包括车间、工区、其他人员)进行划分,包括基础数据汇总表,工区月平均品位分析表,车间每周股价信息表,车间每日股价信息表等。系统综合的数据统计分析,使得管理人员能够及时、全方位地掌握车间的生产动态,极大地节省了数据分析的时间,为车间管理人员提供了全面可靠的决策依据。 3)车间/工区每日股价走势的自动更新:以系统采集的实时生产数据和员工奖惩记录为基础,系统能够在客户端自动精确地生成和更新车间/工区每日股价走势图。根据车间全体员工的持股信息,可以有效地帮助财务人员快速地完成每月的绩效考核和分红结算。员工通过浏览和对比车间/工区每日股价走势图,能够及时地了解和掌握车间各工区的出矿质量和生产绩效,从而激励员工从生产质量出发,为车间、矿部创造更多的效益。 作者:张凤芝 刘再涛 汪卫东 董金波 薛田喜 单位:山东黄金矿业( 莱州) 有限公司焦家金矿 车间管理论文:强化车间班组企业管理论文 一、如何进行班组建设 班组建设的重要性在企业的发展中是不容小觑的,因此,我们要特别看重班组的建设过程。班组的建设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组织建设。 虽然班组是企业中最小的组织,但是它的组织结构还是一应俱全的。第一,班组的成员设置。包括管理能力强且技术水平高的班组长,主要从事过程抽检和巡检工作的质量检验员,监管产品不良率、返工率及报废率的核算统计员,熟知设备的设备管理员,掌握收发材料的材料管理员,负责员工生活和纪律的生活卫生员。第二,生产的六大要素。包括人员、设备、材料、方法、环境和信息。 2.制度建设 无论组织的大小都需要相应的制度来制约。班组需要建立的制度有:晨间会议制度、交接班管理制度、安全生产制度、月初计划中控制末总结制度、经济责任制度等。 二、班组长的作用和使命 车间班组长处于“兵头将尾”的位置,是联系企业经营管理者与员工的桥梁和纽带。他的作用显得至关重要。 1.生产决策的执行人。企业生产决策关键的实施者是班组长,他是企业利益的最终实现者。班组长要做到毫无折扣地执行生产决策,认真落实企业决策人设定的生产目标以及采取的措施方案。 2.领导员工的联系人。班组长不只起到传达企业经营管理者决策的作用,也是员工的代表,把员工的建议、想法、需求及时反馈到企业经营管理者那里。 3.科学生产的组织人。班组长不仅是车间生产的劳动者,也是生产一线的直接组织者。他时刻加强技术知识的学习和生产操作技能的提高,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全能的人才,凭借自己全方位的素质和先进的科学的管理技能组织班组生产。 车间班组长在生产中的使命就是要组织和领导全班组员工充分地发挥全班组员工的生产积极性、技术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全面地了解和利用全方位信息,使班组生产安全地、有效地、均衡地进行,更好地完成上级制定的生产计划指标。详细地说,有四方面: 1.做到安全生产。“安全第一”是每个企业都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对于机械设备的安全性能班组长需要主动联系有关技术人员一起认真改进,并且监督员工按照相关操作规程工作,因为,员工的违规操作往往是造成生产事故的主要原因。 2.保证产品质量。市场的大小、企业的存亡都是取决于产品质量的好坏。车间班组长要领导员工依据标准生产,保证产品的质量,用高质量的产品来抢占市场。 3.提高生产效率。只有生产效率提高了,在一定的条件和时间下创造的利益才会增加。班组长要积极地挖掘员工的生产潜力,不断地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来进一步改良设备操作技术和生产管理流程,为生产质量更好地产品打下坚实的基础。 4.降低生产成本。企业产品价格的多少,能够体现其竞争力的大小。物美价廉的产品才是最受欢迎的产品。因此,我们企业想要提高竞争力和生命力,保障员工的报酬和福利等,就得在控制成本上下功夫。在这方面,班组长要首先确立节约成本的意识,领导员工在节约能源消耗、降低材料使用、节约人力成本上集思广益,争取降低生产成本,用最少的支出取得到最大的收获。 三、班组长设置的标准 班组长作为班组的“掌门人”,担任这个职位需要符合其设置的标准,这样才能帮助企业跻身于竞争激烈的市场之中。主要的设置标准有以下几点。 1、思想进步,积极向上。班组长是与员工接触最密切的领导,是对员工影响最大的管理者,他的思想道德倍受关注。因此,想要胜任班组长这个职位就需要时刻加强自己的政治修养,为班组成员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使得班组内部的政治氛围不断地积极向上。 2、勤于学习,技能精湛。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设备的不断更新,勤于学习、技能精湛是班组长必备的条件。想要成为班组长就需要紧跟着先进技术的脚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设备操作水平和技能掌握水平。这样才能成为班组成员的主心骨。 3、坚持原则,以理服人。想要保证班组工作的正常进行,按制度办事是前提。作为班组长要公私分明、有赏有罚。这样才能对员工树立威信,以理服人。 4、善于沟通,以情感人。班组长要及时的与班组员工沟通,化解不必要的麻烦,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关心组员,与大家成为真正的一家人。 5、推崇民主,平等待人。班组作为一个集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身为班组长不可以“一手遮天”。在班组内提倡民主,倾听来自组员的不同想法,平等的看待每一个人,使班组内人员和平共处。 四、如何做好班组长 班组长作为基层管理人员,地位特殊、作用重要、责任重大。因此要无时无刻地要求自己做得更好。 1、明确自己的权利与义务。班组长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得其必须要搞清楚自己的角色,从而更充分的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在工作中兢兢业业的下达决策者的立场及策略,对员工依照制度管理,并且代表员工向上级及时的反应基层的情况。这样,通过班组长的连接,企业才会生龙活虎的发展下去。 2、明确领导对自己的要求。班组长着实作为下级员工,要能机灵的领会领导的各项指示、了解领导的做事风格与习惯。采用正确的方法与领导及时的沟通,使领导更全面的了解自己的才能。这样,对领导作出正确的决策,引导班组任务的圆满完成有很大的好处。 3、明确下属对自己的期望。做为一个小领导,还是要注意自己管辖范围内员工对自己的期望,尽自己所能做一名好领导。最基本的要做到办事公道、体恤民情、思路清晰、指挥有序、严格管理、不吝赐教、赏罚分明。达到下属的期望值,得到尊重,使班组内工作越来越好进行。 五、班组长的管理、考核、培训 班组长的地位和作用在企业中是极其重要的,对班组长的管理、考核、培训便成为了企业中不可或缺的工作。 1、对班组长的管理。 班组长是企业的后备力量,需要企业规范的管理。首先要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使得管理的时候有所依据。制度要具体地说明担任班组长的设置条件、需要具备的素质、待遇的高低、奖罚的原则、自身的权利和义务等有关方面;其次要加强各方面的监督。班组长要在上级干部和管辖员工的监督下积极地做好自己的工作。企业可以设置举报箱和表扬箱来勉励班组长。最后要增加班组长的紧迫性。有工作能力的、业绩好的班组长可以继续担任。同时,不阻止其他优秀员工公平的竞争这个岗位。 2、对班组长的考核。 针对班组长的考核,首先要建立考核档案,使考核有条理进行;其次要制定完善的考核制度,使考核有明确的依据;最后要定期进行考核,并做好总结工作,这样的考核结果才能真正作为提拔、奖励的依据。 3、对班组长的培训。 班组长每年需要一到两次的集中培训。首先要根据企业的需要和培训方的条件制定培训课程;其次在培训内容上要做足工作,设定循序渐进的版块。比如分为自我素质与能力的管理、团队建设与拓展的管理、现场实务与生产的管理、工作交流等一系列课程内容的设置。 车间管理论文:车间零库存管理分析 1库存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库存管理的目的是在满足生产使用单位顾客服务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对企业的库存水平进行控制,力求尽可能降低库存水平,提高物流系统的效率,从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传统的库存概念认为库存是一种安全保障,是企业的资产;现代物流理论提出的及时管理方式(JIT)认为库存是浪费,对企业来说是负债,因此,要尽量实现零库存。当然,在实践中要实现绝对的零库存往往是不可能的,但是及时管理方式对物流管理具有重大意义,它强调及时地服务和过硬的品质,通过消除浪费使库存减少到尽可能低的水平。及时管理方式理论认为库存掩盖了企业存在的问题。打一个比方,就是“船与暗礁”的说法[1],把企业库存比作一个湖泊,湖泊底部的岩石就代表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如需求计划的不准确、不准确的预测、预算管理中的误差以及产品质量问题等。当库存水平很高时,即湖水很深时,船长在航行时并不担心会碰到这些岩石,可以说库存掩盖了企业中存在的问题。但是,一旦库存水平降到较低时,许多方面的问题就相对暴露出来,因此,企业管理者就必须要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统一思想认识,减少库存管理的负面作用,以满足企业生产经营建设需要。 2车间零库存管理工作开展的必要性 车间零库存管理的涵义是最大限度地降低车间库存物资占有量,减少流动资金占用,同时对生产过程中的在途物资实现“四公开”管理,即公开物资使用过程中的车间存放地点、具体的物资消耗品种和库存周转数量以及物资的动态库存使用消耗情况,并促使车间现场管理的规范。梅山矿业公司于1998年实现了仓储集中改革,对二级单位的仓库进行集中管理,贸易部仓库成为公司通用物资的集散中心。公司实现仓储集中改革后,在当时的工作条件下,有效地避免了库存物资的分散,减少了库存资金的占用,降低了仓储管理费用。但是,随着公司生产经营建设规模的扩大和生产工艺流程的改造,在采矿场、选矿厂和动能部等主体单位都取消了厂级库存后,生产车间为了方便生产急需,特别是为了应急抢修,再加上物资的生产需求计划与实际使用情况之间存在的误差,从而使少部分车间或多或少都储备有一定的车间库存。针对这种现状,推进开展车间的零库存管理工作具有以下几点必要性。 (1)适应低成本战略管理工作的要求随着现代库存管理概念的引进,推进零库存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库存,减少库存在生产过程中的闲置,势必要求推进车间的零库存管理,以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 (2)实现成本无虚耗管理的要求现代企业的成本管理,必须要实时反映企业的实际消耗,存在车间库存积压就可能导致成本不实,不能适应企业的管理要求。 (3)加强库存动态信息化管理的要求提出车间库存的“四公开”管理原则就是要通过加强机旁备件的信息化管理,即对车间在生产使用物资过程中的库存消耗情况加强过程管理,实时掌握物资在车间的使用情况,及时控制物资的消耗状况。 (4)完善现代物流管理工作流程的要求通过推进车间的零库存管理,有利于加强物资供应工作的计划管理,有利于直接掌握物资的实际需求计划情况,为以后制定物资消耗定额提供真实的依据,同时也适应企业推进低成本管理的需要。 3目前推进车间零库存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在加强库存管理上采取了多项措施,但是与公司提出的低成本管理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1)个别车间在推进零库存管理的力度上有待于加强。由于受历史遗留问题因素的影响,并考虑到预算管理工作的推进和实际需求状况的预测误差,存在着对“战备物资”的依恋,对发生的成本费用希望有一定的调剂余地,因此推进车间的零库存管理还有一定的畏难情绪。 (2)物资需求的基础管理工作有待于加强。随着公司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以及生产工艺流程的不断改进,在引进先进的设备后,尤其是要加强对各类基础台套设备的相关零配件的信息掌握,需要不断加强二级单位职能科室的基础管理作用,提高物资需求计划的准确性。 (3)车间库存的使用过程管理有待于加强。由于生产车间覆盖点较多,区域范围较广,库存到车间后的动态消耗管理需加强,要与目前运行的动态成本管理系统的库存信息进行共享,直接掌握库存到车间后实际使用的跟踪,要加强和控制物资消耗在生产使用中的过程管理。 4深入推进车间零库存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为进一步推进车间的零库存管理,提出以下建议和措施。 (1)彻底清查车间库存,重新核定机旁备件。要求对各单位现有的车间库存和机旁备件重新进行核查,由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现有的机旁备件进行认定,明确界定机旁备件的定义,分清修复件与一般备件的类别,对现有的一般机旁备件要纳入车间零库存进行管理,并采取有效措施来加强机旁备件的管理。 (2)实行现有车间库存的厂级集中管理,加强库存控制。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客观地对待清查出的车间库存,对现有的车间库存进行集中,由各厂级来集中控制管理,利于实现4个目标:有利于实现成本无虚耗管理,避免车间利用“蓄水池”进行成本调节;有利于避免通用物资在各车间的重复配置,减少库存的存贮数量,从而降低整体库存;有利于节省仓储库房的空间,降低仓储管理费用;同时有利于降低管理风险,推进企业的党风廉政建设。 (3)加强物资管理的基础职能,强化职能科室的作用发挥。随着车间零库存工作的推进,为保证生产建设的需要,必须要推进精细化管理,保证生产顺行,职能科室要加强对使用的备件和材料的需求计划的控制,适应生产工艺流程的不断改进,在引进先进的设备后,尤其是要建立对各类基础台套设备的相关零配件的需求台帐,并且加强与物资供应部门的信息沟通。 (4)完善厂级库存的信息化管理,发挥网络优势。各单位要将现有的车间库存和机旁备件全部建立计算机信息管理,充分利用网络系统的优势,开发机旁备件信息系统,形成库存的公开透明和信息化管理,并在技术上探讨与公司现有运行的动态成本管理信息系统接轨的可行性,有利于各级计划采购人员信息共享。实际上这是对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的功能的深化,保证在审批物资需求计划时,同步查询掌握二级单位的库存状况,同时利用信息系统建立在途物资库存入库及使用的过程管理,直至跟踪该备件材料的全过程消耗。 (5)有序推进厂级“零”库存管理,努力提高物流管理效率。现代物流管理工作的要求是各单位最终实现按“需”领料,真正实现各厂的零库存管理目标。但是要走到这一步,路程还很艰巨,需要各级物资管理人员不断增强业务本领,加强物资需求计划的准确性,贸易部还要不断完善库存管理模型,同时充分发挥物资配送工作的优势,包括实现24h配送工作,逐步实现厂级库存的“零”目标,有效实施物流效率最大化。 5结语 在推进低成本竞争战略工作中,公司应努力加强物资管理工作,充分发挥企业“第三利润源”的作用,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推进车间的零库存管理工作,促进成本无虚耗管理,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 车间管理论文:硫化矿车间人力资源管理优化策略 摘要:在矿山选厂一体化的改革大潮中,硫化矿车间正在积极的转变管理方式、优化管理结构,适应新模式、新体制,在这个过程中,要想尽快跟上改革的步伐,取得好的发展,就必须精简班组结构,合理配置管理人员、操作人员,做到人尽其职,物尽其用。本文主要探究了硫化矿车间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希望能促进硫化矿车间的发展。 关键词:硫化矿车间;人力资源;优化 硫化矿车间隶属大屯锡矿的一个以锡铜为主的选矿车间,受原屯选分公司“严、精、细、实、新”的精细两级管理模式的束缚,车间的管理模式纯属于单一的生产组织型和执行型,随着矿山选厂一体化改革的稳步推进及实施,车间管理模式也由原来的生产组织型向生产经营型逐步转变,车间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也随之改变,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摆在车间面前的关键问题,也暴露出车间人力资源管理的劣势。 一、车间人力资源中存在的问题 1.受原管理模式及观念的约束车间多年处理两级管理模式下的生产组织型,长期不参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管理者的想法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仍然停留在原来的看法上,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缺乏认识,实行管理方式单一,对管理上级有太多的依恋,缺少主观能动性,影响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不利于车间当前及经后的发展。2.受原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影响处于矿山选厂一体化改革实施的初期,管理人员的思想还停留在原制度束缚下生产组织型模式上,对车间职工关心的焦点、热点问题不能按一体化后的模式和机制上合理解决,导致职工怨言、心中生闷气。此种管理模式,不利于车间职工思想稳定;不利于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不利于车间生产经营目标的顺利完成。3.配套制度不够健全目前矿部制度正在修订中,部分制度还未健全,有的使用于矿山、有的使用于选厂,还未达到矿上选厂兼顾全面,车间经营考核办法、管理人员考核办法、激励机制等制度还处于生产组织型模式下,没有完全与新模式融合接轨。 二、对如何做好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 目前,车间在岗位设置、人员搭配、管理结构等方面尚有许多问题有待于解决,有待于优化,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人皆为岗所需,岗岗皆有人所任”,是车间急需解决的。为此,我们从以下几项工作进行探究:1.创新观念,确切落实车间做好大量宣传工作,利用排版会、车间会、微信平台等各种方式宣传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新模式,使广大职工加深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了解,理解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内涵和外延,引导职工转变思想,激发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在推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一定要按照矿部的大原则严格执行,维护职工的利益,维护好管理者的制动性。对已展开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逐步步入正轨,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完善服务手段,最终成为管理的各项工作的有益补充。2.分层次执行对车间实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应分层次执行,可以采取“新老办法”相互融合,已完善的管理制度稳步推行,不完善的制度按原有的管理制度执行,对新建立的制度采取车间定出原则,工段、班组拿出可行方案,车间、工段讨论修改,职工代表商议,修改完善,在广大职工认为可行时,方可下放实施。3.完善考核,规范制度以“矿部制度”为原则,结合原定制度及车间管理实际,职工关心的焦点、热点,修订各类制度,充分调动职工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规范制度,建立一个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相结合、业绩考核和过程考核相结合,适合车间自身特点同时又具有可操作性的科学合理的考核办法,以确保考核的公正、公平的有效激励机制,并逐步在全体职工中推行。4.分配制度的优化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激励与约束并重,奖励与奉献相统一的原则;坚持向苦、脏、累、险、贡献大、业绩突出者倾斜的原则;实行同岗同效同酬、薪绩挂钩、有效激励的原则;实行以岗位绩效工资分配为主,其他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薪酬分配的原则。在生产指标按“无基数动态考核”的基础上,对岗位工作再次用打分制进行量化细化,让有技术、能干、肯干的职工劳有所获,得到激励;让怕脏、怕苦、不愿干的职工得到鞭策。5.优化岗位设置科学合理设岗是一项重且难的工作,根据工艺流程、岗位作业的专业性特殊性,归口不同的工段、设立相应的班组,配置具备岗位专业技能的人员,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1)针对车间ⅠⅡ系统进矿标高三班制工作不饱满现状,车间认真计算进矿量,在确保满足生产情况下,大胆出击,将三班制配置45人的系统,改为两班制配置40人,精简5人,提高职工绩效系数,合理安排班间间隔时间。(2)针对车间ⅠⅡ系统重选标高原设砂矿、精选、泥矿三个班,一班三组,三个班配置3值班长、9正组长、9副组长,共21人,管理人员偏多的现状,经车间多方面调查了解,将砂矿、精选、泥矿三个组合并为重选组,一班配置1值班长、1正组长、2副组长,班组管理人员由21人精减至12人。(3)根据工艺流程的专业性归口管理,将ⅠⅡ系统进矿系统和4000吨粗碎系统,归统由进矿标高管理;将ⅠⅡ系统磨浮和4000吨磨浮,归统由磨浮标高管理;将ⅠⅡ系统重选和4000吨重选,归统由重选标高管理。综上所述,车间力资源管理工作必须要真正地走出车间,真正地走向矿山选厂一体化改革的深水区,不断地完善。随着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不断完善,必将推进车间人力资源的合理与高效,必将与车间各项工作融为一体。 车间管理论文:机械加工企业车间设备管理的必要性 【摘要】机械加工企业设备管理系统重要组成部分是车间设备管理,这对车间生产任务正常完成有直接影响。对设备的使用情况和维护以及运行细致化的管理有很大帮助,设备的使用效率可以有效提高,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出现故障的可能性,这是机械加工企业车间设备管理的主要目的,为了使设备的产能可以充分发挥,保证生产规划安排合理,让企业加工生产可以顺利运行,需要构建机械加工企业车间设备管理系统。本文就对机械加工企业车间设备管理系统构建的必要性进行研究,得出一些方法和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机械加工;设备管理;必要性研究 引言 为了能够对设备更好的维护以及技术改造,需要建立准确统一的设备档案。这样能够把设备数据保存下来,尤其是在设备维修过程当中很有意义,利用故障分析可以找到有效的防范措施,使维修的成本降低,效率得到十分明显的提高。最主要的是能够保证车间设备正常运行。面对车间生产管理的实际情况,完善设备管理体系,可以令设备高效运转,使发生故障的情况降低,以此达到节约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1机械加工企业简介 1.1生产过程 利用机械设备对工件性能或者是外形进行有效改变就是机械加工。在生产过程当中,需要把原材料或者是半成品制成产品。其中生产包括了原材料的保存和运输、产品装配与调试等内容[1]。而且当前生产内容相对比较广泛,在现代化企业当中会把生产过程当作是输入和输出的生产系统。 1.2加工工艺过程 机械加工工艺的制定要先确定工件,必须经过的工序是列出工序名称和工艺过程。这被称作工艺路线。工艺过程的总体布局是工艺路线,一般情况下选择表面加工方法,把表面的加工顺序进行确定。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工艺过程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 1.3工序 所谓工序便是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组成部分,主要指一个工人或者是一组工人在一个工作点对一个工件连续完成的过程。其中需要注意不能够改变加工对象、设备以及操作者,同时保证加工连续进行是工序的主要特点。 1.4机械加工企业发展相撞 现代机械加工技术发展很快,出现了很多机械加工技术,例如快速成型技术、微型机械加工技术、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这些技术对机械加工企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促进了机械加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车间设备管理系统构建 设备档案、设备故障与维护、设备检修和运行、设备数据统计以及计量器具管理便是车间设备管理,这些是构建车间设备管理系统最主要的内容[2]。车间设备管理系统的构建对机械加工企业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有非常深远的影响,笔者就对当前机械加工企业车间设备管理系统功能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2.1设备档案和维护 设备档案在一般情况下是指依照企业管理的要求以及车间设备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对应的档案。而车间设备的维护则是对车间日常情况的维护管理,主要有设备的检点管理、润滑管理、检查管理以及设备保养内容。①车间维护工人要进行点检,要依照设备点检的相关内容制定出点检表;②维修工要按照润滑的制度对设备定期润滑,并且要在润滑表上做好记录;③每一周都要对车间设备进行一次彻底检查,然后根据检查结果要做好记录。设备的生产和维护交接情况要做好,避免出现隐患的情况。 2.2设备故障和检修管理 在进行生产管理的过程当中,要及时发现设备出现故障和事故的情况,并且及时处理,故障发生的情况要通知到相关人员,之后要填写相关记录表。为了可以更好的了解出现事故的原因,应该对现场进行保护,不要破坏现场,以免检查不出来出现故障的原因。而设备的检修管理需要依照计划进行,在对设备检修开始前,应该组织好人员,还要做好备品备件供应,同时也要填写好检修记录表,检修完成之后,要对设备进行验收,并填好相关的验收表。 2.3设备运行和统计 依据设备运行状态和查询条件进行设置,对设备日常生产活动进行查询,给生产计划提供数据支持。而设备的统计主要是指对车间设备数据进行统计,这样形成的统计表可以为统计分析提供可靠、准确的数据。按照设备检修的记录情况能够得到季度或者是年度设备事故统计表。 2.4计量器具管理 计量器具管理包括台账管理和送检管理两方面内容,其中台账管理包括了建账和报废申请管理,而送检管理包括了送检计划以及送检记录表。 3必要性研究 3.1减少了出现故障的可能性 在机械加工企业车间设备当中,非常容易出现故障,不过车间设备管理系统可以有效减少出现故障的可能。在车间设备管理当中,工作的基本步骤大致有四点,具体内容如下:(1)车间设备出现故障时,可以快速发出故障警报,然后就会以最快的速度生成设备报警记录,依照报警信息的程度,迅速向相关管理人员上报。而且在车间相关人员要按照真实情况,填写故障记录表。相关人员要把表交给设备故障的负责人,让负责人签字。(2)设备管理人员在接到签字之后,做好记录,并且要按照故障的程度派遣相关人员进行检修。(3)要按照检修安排进行检修工作,而且也要填好设备检修记录表,在设备检修完成后,把表交给相关人员。(4)管理人员要依据维修的情况,安排工作的时间。车间设备管理系统构建可以有效减少机械加工企业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对机械加工企业发展有很大的帮助。而且这样可以有效的解决故障,使故障带来的损害减到最小,对机械加工企业发展非常有利。 3.2提高工作效率 车间设备管理系统和很多环节都有联系,例如,设备档案管理能够给车间管理的其他管理环节提供台账信息,维护和故障事故管理能够非常有效的给数据统计和运算提供相应的信息。把点检情况分析表给分析出来。还有就是在日常的生产过程当中,企业生产调度和计划管理可以提供车间设备的运行信息和其他相关的信息,这能够在出现故障时向相关人员提供故障的信息和设备检修的数据。而且还能够减少点检的时间,使工作效率有效的提高。根据实际的分析发现车间设备管理系统的实施使车间工作效率提升了30%。 3.3规范车间设备管理的使用 在机械加工企业车间设备管理当中,合理安排和规划是管理工作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规范车间设备管理对车间工作非常有益,就点检管理方面来讲,点检管理工作的流程大致是有生产组组长或则是相关的操作人员担任车间设备的点检员[3]。然后每个班的点检员要严格的按照车间设备的点检内容和标准以及周期进行点检,按照点检的结果,填写相应的点检表;之后,车间设备管理人员应该按照点检表上反应出来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最后,车间设备相关管理人员按时检查设备点检表,这样就能够有效的促进点检工作,对点检工作的问题起到协调的作用。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设备管理系统,那么机械加工企业车间工作就会杂乱无章,对车间正常工作产生较严重的影响。通过与设备管理系统实施之前进行对比,发现管理系统实施之后,点检规范程度提高了40%。综上所述,机械加工企业车间设备管理系统的构建非常重要,对企业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所以,一定要积极的构建车间设备管理系统。 4结束语 对车间设备管理起到重要保障作用的是机械加工企业车间设备管理系统设计与实施。在机械加工企业生产车间当中,设备管理系统的构建很有必要,所以,在机械加工企业车间应该构建设备管理系统,这样机械加工企业才可以有良好的技术保障,并且对企业的发展很有益处。总而言之,机械加工企业车间管理系统的构建符合时展的要求,推动了机械加工企业的发展。 作者:周熙 王泽军 单位: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 车间管理论文:车间设备管理研究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从远古的砖木起火,瓦特发明蒸汽机一路走来,时代的进步已经铸造了人类的文明。现在的生产可以说是想得到就能造的出来的时代,想要多少有多少。效率比起当年那是个想都想不到的时代了。而我们所考的就是机械化的生产。当这些机械给人们带来财富及效率时,人们也不忘记对设备车间设备管理、维护并让其性能保持在最佳状态。而这就有管理的准则在当中。今天就探讨如何对车间设备管理。 关键词:砖木起火;瓦特;效率;设备管理 企业如何做好数控机床的管理、使用、维修、改造等工作,技术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及社会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于是要求现代数控机床成为了一种高质量,高效率的设备。生产力发展进步的重要步骤是开发数控技术,所以企业要不断降低机床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 1机床安全操作管理 (1)工作前,穿好工作服,如扣好衣服,扎好袖口,女同学必须带上工作帽,将长发或辫子纳入帽内,不允许戴手套工作。(2) 在没有了解机床的各个性能时和没有在他人的指导下,不能自己开启机床。(3)在机床开启时要检查好机床的各个传动部件润滑情况是否完好,各个运动部件,保护装置是否完好及机床所在周围的环境安全是否得到了保障。(4) 装夹刀具及工作时必须停车,必须装夹牢固可靠。卡盘扳手夹紧工件后不要忘记取下,以免开车时飞出伤人。(5)车刀的刀尖应调节和工件轴心同一水平上,刀杆不应伸出刀架太长。(6)切削速度、背吃刀量、走刀量等应听从指导教师指导选择适当,不应任意加大。(7)机床开动后注意下列事项:1)不要用手去接触工作中的刀具、工件或其他运转部分,也不要将身体靠在机床上。2)切削中途欲停车,不准用开倒车来代替刹车;操作时不能随意离开机床。3)禁止在车床运行时测量工件的尺寸或进行探试机床、添加润滑液等。4)禁止用手去抓要切断的工件或用手清除切屑。5)工件完成后随手关闭机床电门,整理工具并做好机床和周围的清洁工作。 2安装夹具应注意的事项 在安装夹具前,必须选择好刀具夹具的设计,数控加工用刀具是由加工方法、切削量及其其它与加工有关的因素来确定,在设计与选择夹具时候,应该特别的注意要快速完成工件定位和它的加紧过程,减少它的辅助时间,此外,在所使用的夹具斗应该便于安装的,便于协调工件和机床坐标系的尺寸关系。安装夹具在机床上的位置和连接要正确,夹具的稳定性能尽可能大,夹具的轮廓尺寸要与机床的允许范围相适应。 3车床保养 日常保养内容和要求:3.1班前(1)擦净机床各部外露导轨及滑动面。(2)按规定润滑各部位,油质油量符合要求。(3)检查各手柄位置。(4)空车试运转几分钟,并检查轴套有无晃动现象。(5)安装时调整好齿轮间隙,并注入新油。3.2班后(1)将铁屑清扫干净。(2)擦净机床各部位。(3)部件归位。(4)认真填写交接班记录及其他记录。(5)定期保养的内容。 4机床润滑 机床的润滑是延长其使用寿命,降低损耗动力及减少其磨损,保障它的稳定性,安全性及它的长效型。机床并不是有油就能够润滑的,它的油粘度,所含的水量,对运转机构也有一定的磨损,因此应该检测好润滑度,配备良好的合理的润滑油。还有就是油量的多少也会影响其运转机构,加油太多,对运转机构的温度,不良的润滑都有其影响,如果长期的不加润滑油会造成其运转机构磨损更进快,使用寿命缩短。 5安全规程 5.1工作前做到 机床是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的设备,在工作前要检查机床的电器问题是否安全可靠,接地是否完好。在开机前还得检查机床的各个传动部润滑度是否完好,没有达到润滑要求的要及时添加润滑。周围是否有障碍物,对于有障碍物的要及时的清理干净,个人衣着要穿戴整齐,要带帽子,头发长的要把头发压在帽子里面,不能穿裙子、拖鞋、凉鞋上岗,在工作的时候要带手套,防止工件割手划伤,保证人身安全。 5.2工作中认真做到 (1)用手扳动卡盘来找正工件位置,不能高速找正工件位。(2)夹具应确保导套底面到工件顶面的距离。(3)尾座的套筒是不准超套筒直接二倍,同时还要必须锁紧。(4)出现超定位时,应立即取消超出的定位工件。(5)夹具定位底面尺寸应该大于夹具高度。(6)旋转夹具要在夹具适当位置可调整的平衡块。(7)车床的刀具不宜伸出过长,刀具的垫片要平整。(8)用光杠车削外圆,不能用丝杠代动溜板走刀。(9)在加工中不能用反车来制动它的主轴回转。(10)必须停止主轴后才能进行回转方向,不能突然改变其方向。 5.3工作完成后需做 打下开关停止机床,断开电源、气源,将操作的手柄,阀门,开关板到非工作的状态。清理机床上的铁屑,打扫机床周围的卫生,擦干净机床的导轨,传动部位及它的滑动部件,在清理过程中严禁使用带有铁屑的脏的棉纱擦机床,最后在班中发现机床出现问题的要及时跟下一个班次说明情况,并做好记录。车间设备管理,对设备的使用、保养、延长期使用寿命保持工作精度的一种必要体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制造技术的进步,对机床的加工业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所以要对设备管理工作精益求精。此外还得不断的学习知识,运用到平时的生产加工工作中去。依法做到安全生产,实现高效率生产,但是对管理中还存在的问题还应加以改善,车床的管理不仅在外面的管理,还需多了解它的各个部件、原理、所加工的零件进行了解,这样在管理方面就更加的娴熟。在未来数控机床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技术要求也是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不断的学习机床的先进问题,不断的更新技术,跟随数控机床的技术发展。 作者:姚秋丹 单位:广西华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车河选矿厂 车间管理论文:烟草公司生产车间6S现场管理研讨 摘要:现场是企业各项专业管理的落脚点和基础管理的集中地,企业要提高利润、提高管理水平,必须从现场管理入手。目前,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了现场管理的重要性,将目光重新聚焦于现场管理上。本文以S烟草公司生产车间作为研究对象,对S烟草公司生产现场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研究的切入点进行6S现场管理方案的设计。 关键词:现场管理;烟草公司;生产现场;6S 我国企业在现场管理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现场管理是企业生产管理中的一个关键问题,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生产效率、生产成本和生产质量。S烟草公司现场管理工作先从试点车间—制丝车间、卷包车间,开始推进,待方式方法成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后,再在全公司范围内推广。 一、S烟草公司生产车间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深入地对S烟草公司生产车间现场的分析之后,本文总结得出了S烟草公司生产车间现场管理存在的具体问题,并对问题形成的原因进行阐述,为后面的现场管理方案的设计提供基础。 1.现场管理意识薄弱。S烟草公司生产车间的现场管理人员主要是生产车间的班组长,其对现场管理的认识只是停留在对现场环境卫生的清扫与保持的层面上,认为现场管理只是现场的环境改善,其管理工作的开展主要是凭借经验管理。同时,生产操作人员只是听从车间班组长的指派与工作上的安排,没有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对现场管理提供改进意见。通过对卷包车间与制丝车间生产现场管理人员与操作人员的调查,了解到只有个别员工知道现场管理是针对人、机、料、法、环、信六大要素,对现场管理的内容认识不足,对现场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2.工具与物料摆放随意。工具及物料摆放未定位,人员的效率就难以提高,搬运工作量势必增加,生产效率势必受到影响,会造成工时及人员的浪费,同样也会加大物品管理的难度。如修理工修理设备过程中使用过的工具乱放,致使下次无法及时获得需要的工具,造成设备修理的时间相应延长,影响生产活动。修理组修理工具存放点的修理工具未定位,存在乱推放现象等。生产现场的保养用具没有定点的存放位置,操作人员随便找位置放置。 二、S烟草公司生产车间基于6S的现场管理方案设计 1.整理活动推进方案。S烟草公司生产车间现场经常会有一些残余物料、待返工品、报废品等滞留在生产现场,既占据了空间又妨碍生产,并且会造成浪费,如空间的浪费、工具柜、工具箱等的浪费。通过整理活动,可以有效防止上述浪费,提高生产效益。1.1生产现场全面检查。对生产车间现场进行大检查,包括看得到和看不到的。对于车间现场各个工位和设备的前后、通道左右、工具箱内外,以及车间的各个死角,都要彻底搜寻。1.2区分要物与不要物。对生产现场的现实摆放和停滞的各种物品进行分类,区分什么是现场需要的,什么是现场不需要的。对需要的物品调查使用频度,决定日常用量和放置的位置。 2.整顿活动推进方案。整顿是对整理之后留在生产车间现场的必需物品分门别类的放置,排列整齐,明确数量,并进行明确的标识。整顿的目的是让工作场所一目了然,保持整齐的工作环境,做到工作场地井然有序、有条不紊。消除找寻物品的时间和无用物品。整顿的结果是要使人、物、场所处于最佳结合状态,任何生产操作人员都能立刻获得所需要的物品。2.1落实整理工作。S烟草公司生产车间现场内只能放置必需且是最低限度的物品,不要的物品不进行整顿,直接清除掉。2.2确定放置场所。以划线的方式明确区分通道和作业区域。应充分考虑搬运的灵活性,切记随意置放。2.3选择放置方法。放置时应考虑物品的先进先出,利用货架立体放置,可提高收容率。同类物品集中放置,长条物品需横放,或者束紧竖放。2.4定置、标识管理。定置管理要做到定点、定量、定置。首先,要对生产车间进行现场诊断,由车间的技术人员并邀请操作工人共同完成定置图的设计工作,因为他们每天与生产现场打交道,最了解生产现场的情况。其次,划定定置区域,根据定置图在生产车间现场用不同的颜色划分定置区域。再次,做好标识工作。 3.清扫活动推进方案。清扫是扫除灰尘杂物、清除脏污异常,同时进行整理、整顿活动。通过彻底清扫、将将陈年污垢除去,创造一个整洁的工作场所。3.1划分清扫责任区域。对S烟草公司生产车间现场的区域,划分清扫责任区域,将每块区域的清扫任务都落实到人,并在相关区域的明显位置标识各区域的清扫责任岗位和清扫责任人员。3.2制定实施计划。首先,进行责任划分,决定由谁在何时对何区域实施清扫工作。其次,确定实施程度,具体清扫区域内的何部位,从何部位开始实施清扫,做到怎样的程度。最后,作好清扫保养工作的记录。3.3实施彻底清扫。在实施清扫时要对储物柜里面、设备的背面、平时不打开清扫的部位进行重点清扫,切实做到不留死角,彻底大清扫的要求。 4.清洁活动推进方案。将前面三个S——整理、整顿和清扫实施的做法制度化、规范化,并贯彻执行及维持结果,就是清洁的工作内容。4.1落实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就是要做到规范化,维持整理、整顿、清洁后的局面,使生产车间人员觉得整洁、卫生。一定要有明文规定,制定守则,告示全员,使大家知所依从,才能持之以恒。4.2制定考评办法与奖惩制度。S烟草公司首先将现场管理纳入岗位责任制,使每一名员工都有明确的岗位责任和工作标准。其次,严格地搞好检查、考核工作,将考核结果和每一名员工的绩效奖金挂钩。 5.素养活动推进方案。通过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等手段,提高全员的文明礼貌水平,引导S烟草公司生产车间现场员工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并遵守规则做事。开展6S容易,但长时间的维持必须依靠员工素养的提升。5.1制定员工素养要求。S烟草公司生产车间现场制定了员工日常素养要求。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认真而严格地按照标准进行作业。工作应保持良好的状态,按规定要求穿戴工作服、佩戴工作牌,着装整洁。工作服、帽干净无破损。5.2培养习惯。S烟草公司生产车间利用会议的形式向员工宣导解说素养要求,并要求员工身体力行。通过各车间的宣传机构加以宣导。向员工灌输遵守规章制度、工作纪律意识,有助于员工养成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 6.安全活动推进方案。S烟草公司生产车间现场通过制度与措施来提升安全管理水平,防止灾害发生,消除隐患、保障安全。首先,加强安全教育、安全技能培训。其次,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宣传防护措施。再次,坚持每周一次的安全日活动。最后,建立安全巡查制度。综上所述,实施6S现场管理以来S烟草公司对时间、空间、能源等方面进行合理利用,以发挥它们的最大效能,从而创造一个高效率的、物尽其用的工作现场,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使员工可以集中精力,认真干好本职工作。 作者:曹秀丽 单位: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车间管理论文:铸造车间产品质量管理研究 0引言 在当今社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下,企业为了在竞争中确保一席之地,就必须不断地加强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提高产品的整体质量水平,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生产车间是一个生产型企业赖以生存的中心所在,是企业在竞争力所在。因此,当代铸造车间,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落实好车间的产品质量管理工作,对于企业的生产发展,对于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当前铸造车间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产品设计漏洞或设计变更影响产品质量 设计是一个生产的基础和灵魂,从根本上确定着生产的质量。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设计能缩短项目生产周期、节省投资、提高质量。然而,某些产品的设计工艺没有正规的设计单位,某些铸造车间产品制作设计也跟不上产品制造的需求。更有甚者,设计深度不够,漏洞多,致使生产中需要变更设计,且变更处巨大,造成不必要的安全损失,更影响生产的质量,造成安全隐忧。 1.2产品制造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我国产品铸造车间从业人员众多,为了尽可能的节约人力成本,其中大量人员为农民工,他们参与铸造车间产品制作时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缺乏专业技能再加上生产现场管理混乱,某些从业人员为了自身利益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导致企业产品质量堪忧。 1.3生产流程不规范、岗位分工不明确 近年来,我国许多铸造车间在岗位分工的相关条文方面在逐步细化,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生产流程、人员的组织安排不合理就会使企业生产缺乏节奏性和比例性,增加企业生产风险,使得企业的整个生产陷入混乱状态,使企业生产计划控制力降低,企业缺陷暴露无遗。对生产流程岗位进行明确分工在车间安全生产管理中的重要性是最为突出的,企业在车间生产管理中如果人员杂乱、分工不明确、没有进行统一安排,或岗位进行分工、安排不合理都将导致安全生产管理的混乱,极易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甚至影响企业产品的质量。尤其是,在生产过程中,人员安排混乱造成的交叉作业现象,还可能造成安全事故。 1.4缺乏严格的质量监管制度 某些项目中没有完整的企业产品质量监管制度,在产品制造的整个过程中,没有详细化的监管流程,致使许多生产环节工作做的不到位。许多铸造车间,虽然设置了相应的监管部门,但是某些监管部门未能充分履行职能,发现问题却没有及时上报处理,致使问题不能有效的得到解决,影响产品的正常生产,最终影响产品的质量。 2加强铸造车间产品质量管理的措施 2.1完善产品的设计 通过对通过质量计划的编制,实现企业产品质量的预控,尽可能的保证生产在产品制造过程中拥有先进的技术、行之有效的产品制造方案、严密的管理、合理的经济保障,确保企业产品质量的的优化。质量计划的编制一般包括以下5个方面:(1)需要达到的企业产品质量的具体目标数据。(2)产品制造步骤和产品制造中各个过程的部署。(3)在产品制造不同阶段应该履行的职责和拥有的权限,以及对资源的优化和配置。(4)产品制造过程中不定时的、有效的实验、检验和测量。(5)保障产品制造环境安全的措施 2.2提高铸造车间人员的素质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也要对企业的员工进行定期的或不定期的员工技术培训,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加强员工专业技术和操作技术熟练度,提高员工安全生产技术水平、操作技能和工作能力,同时通过在培训中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竞赛,可以提高员工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同时,企业还要专门设置实际生产辅导人员,帮助企业员工尽快熟悉铸造车间生产工作的流程及操作步骤、操作注意事项等基本内容,针对生产的具体工作进行教育,提高安全操作技能。此外,企业还要加强生产技术水平的交流与沟通,使员工在沟通交流中,提升技术水平。 2.3对生产流程岗位进行明确分工 铸造车间要加强生产流程岗位的明确分工,保证生产的规范,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具体措施如下:首先,必须要把生产流程岗位分成几个层次,技术含量高的岗位为一个层次,有技术但技术含量不高的为一个层次,无技术的为一个层次,其次,要对员工的实际情况进行一个大概的了解,知道各个员工的生产技术高低,以便于把员工分到生产流水线的合适的工作岗位上去,做到合理任用人才。最后,按岗位所需并结合员工的实际情况,把员工合理地安排到生产的各个岗位上去,使每一个员工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这样的安排能够大大提高企业人员的利用率,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企业产品的整体质量水平。 2.4建立完善的质量监管 建立明确的质量监管理制度,对于现代化环境下的铸造车间的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建立明确的质量监理管管制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需要专门的人员针对本铸造车间的实际情况,把适用于本企业人员管理制度具体的方案制定出来,然后在本公司内自上而下的进行组织实施,同时,在公司的人员监管管理制度方案实施过程中,要对本公司的实施情况进行实时监督,以确保人员监管理制度可以有条不紊的执行下去。 3总结 总之,当代铸造车间加强质量管理工作,把质量管理融入到生产流程的各个环节中,对于规范生产,提高产品的质量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企业的未来发展过程中,铸造车间还要继续完善自身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不断实现管理体系的创新,从而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真正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作者:鲁志武 单位:太原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冶铸分公司 车间管理论文:精益生产车间现场管理探讨 一、精益生产之于车间现场管理的作用 精益生产的内涵是企业以客户需求为主导,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对企业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和合理使用,以最大限度地谋求企业经济效益的生产方式。企业车间的高效运转离不开有效的现场管理,精益生产在车间生产中的主要作用是现场改善,即对生产现场的人、机、料、法、环等生产要素管理的深化。现场改善的作用有: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降低企业成本。 二、精益生产视域的车间现场管理重点 5S管理是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的总称。在5S管理中,整理指对车间现场有用、无用物品的区分管理和清理,它可以方便作业,改善作业环境;整顿指将来物品进行定量、定位整顿;清扫指对工作场所的清理打扫,整顿和清扫的目的都是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干扰因素,提高设备和人力工作效率;清洁是指将整理、整顿、清扫实施的做法制度化、规范化,维持其成果;素养指员工工作中形成的安全、整洁、清洁等好习惯、好风尚。车间现场5S管理措施如下:首先,区分车间内的物品,做好车间内有用物品的计量工作,统计焊机、气动扳手、气钻等工装设备的数量和种类,将无用物品如废弃刀具、灯具、螺栓螺母等清理出车间。接下来,针对物品摆放混乱问题,管理者要进行车间定置管理。车间定置管理的内容有:根据生产实际绘制定置图及工位产品类型,明确产品的存放位置,如将短期不用物品清除出车间另行保管,将带有油脂的抹布、刀具残片等高危废弃物放入危废箱,将待检材料堆放整齐。通过物料位置调整、数量清减优化车间物料存放秩序,改善车间环境,优化设备布局。如果车间内工装检具积压严重,还要在车间内筹建工装检具库,由专人负责暂时不用的工装检具的收集、保养和维护工作。为了降低成本、提高工具利用率,管理人员除了做好工装检具的保管工作外,还要做好工具发放、回收登记。车间管理人员则要以提升工作效率为核心,给员工施加适当的压力,争取通过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促使员工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精益生产价值流改善。价值流指从原材料转变为产品并赋予其价值的全部活动。精益生产价值流改善就是借助于价值流图来分析企业增值和非增值活动,进而消灭浪费、降低成本。具体来说,企业管理者可通过物流、信息流的整体绘制,将车间管理划分成若干个含有多个单元功能的价值流,同时识别和明确那些用以监督价值流的指标如质量指标、成本指标、传输指标和安全指标(QCDS),由每个价值流的管理者对价值流的盈利能力负责;在此基础上,车间生产管理部门要重新设计车间生产流程,以减少生产浪费和非增值工作。车间价值流负责团队则要定期召开QCDS价值流指标汇报会,总结管理经验,讨论车间生产环节存在的问题,为公司决策提供参考依据,进而影响车间乃至企业生产标准、成本分摊、业务绩效变更。 对企业进行价值流图析,并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它即需要对企业价值流的各环节充分了解,更要能灵活应用IE/精益生产各改善手法,以便识别问题点,提出改善方向与改善方案;现状我国大部分制造企业还是在专业顾问的指导下完成价值流图析。如价值流中的增值活动,它是指直接为顾客创造价值的活动。在焊接车间所谓的增值活动主要是焊枪与工件之间火花冒起的短暂时刻,可能不到1秒钟,但为完成这焊接这短暂时刻的作业,可能需花费好几分钟去做非增值活动,如搬运、存储、修整等,这些活动对于客户来说并没产生价值,相反这些活动多了还可能会对客户产品价值产生一定的损坏;对于车辆制造的底盘车间主要是扣动气动扳螺栓真正转起的那短暂时刻。对于制造业的员工,你会发现,再不用苦于为寻找不到改善点而发愁,而是遍地都是待改善的浪费点,把这些浪费消除,减少企业的成本,把它转换成利润,这样,你在企业里待着就会有遍地是黄金的感觉。浪费的消除。企业生产中的浪费主要有七种,分别是生产过剩、库存、等待、搬运、过度加工、不良品和不必要的移动;另还需注意消除往往容易被忽视的两大浪费:未被使用的员工的创造力和管理的浪费。车间管理者要本着精益管理理念,严格执行生产责任制,禁止不良原材料、半成品流入后道工序,减少不良品产生的概率。其次,车间管理人员要通过精益改善优化物料供应系统,提高产线平衡率,减少生产等待浪费、搬运浪费、操作员动作浪费,提高生产效率。丰田汽车为什么效率那么高,很重要的就是他们有勇于暴露问题的精神和让问题浮出水面的手段,只有让问题显现化,才会引起大家的重视。简单的例子:如你设计的产品有质量问题,在制作过程中产生异常,且短时间内不能解决,车间可以把产品继续往下流到后面来处理;也可以整线停下来,等着你的处理。如果车间采用继续流转的处理方式,这时你也许会暂时感觉很庆幸,可以回办公室慢慢分析问题,再给出解决办法;但如果车间的处理方式选择了后者,整个车间的人就看着你给出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在后续的设计过程中你的会更加的谨慎、小心,你会去构思如何防止错误发生的办法,这样你的设计质量将会得到显著提升。车间采用停线或非停线的方式等待问题的处理,很大程度上可以判别管理者对异常问题的重视程度,有破例长期采用停线方式来等待问题处理的公司,其生产问题必定越来越少,产品质量必将会越来越好。丰田的安灯系统就是产生于这种“建立立即暂停制度以解决问题,从一开始就重视品质管理的文化”的生产原则 三、企业精益生产的车间现场管理建议 精益生产能否推行下去,与员工思想观念、企业管理制度尤其是绩效考核制度是否健全有着直接关联。因此,在精益生产管理中,企业要加强员工培训和教育,如借助于企业文化的方式宣传企业精益生产理念,有针对性地对全体员工进行精益生产方法培训,以提升员工认识和执行力,构建一个有利于精益生产的内部环境。其次,企业要尽快制定精益生产实施方案,在企业范围内推行标准化生产,定期召集技术、生产、物流、品管部门主管了解精益生产推进情况。与此同时,企业要尽快建立健全内部绩效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对员工表现、精益生产执行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夯实精益生产有效落实的基础。 作者:胡查辉 单位: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车间管理论文:汽车生产总装车间设备管理流程再造 1汽车生产总装车间设备管理流程现状 近些年来,我国一些汽车制造企业开始在总装车间引进信息化的设备管理,虽采用了多样化的开发方法和工具,但产生的结果却不明显。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缺乏创新精神,往往不会对其运营过程和管理组织进行研究,而是一味的照搬过去的模式,管理信息系统往往仅作为人工系统的代替品,埋没了信息系统管理的更高层次作用。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是目前我国大多汽车总装车间所采用的管理模式模式。这种模式下,管理机构和人员被划分为直线领导机构人员以及职能机构和人员,前者主要是指以命令统一为准则对各级进行指导的人员;后者是指以专业化为准则实际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员。直线领导机构人员和职能机构和人员主要区别体现在是否具有领导权。直线领导机构人员对于下级具有一定的指挥权,但其指挥权也具有一定的范围,并要对自己部门的一切事物负责。职能机构和人员不具有指挥权,在工作中往往是一个监督者、指导者的作用,对车间的业务进行指导、监督,但不能直接下达命令。这种直线—职能组织机构是一种金字塔结构,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分散维修。董事会或厂长处于金字塔的最顶端,其隶属部门主要就是设备动力处也称机动处,对企业设备进行宏观的综合管理,采取监督下级单位工作的方式来替代直接管理的方式。下级部门并不对设备动力部负责,而是接受其直属领导的命令,并对其负责,而设备动力部在这一过程仅仅发挥监督指导作用。工作组,负责各项工作的实际开展,位于金字塔的最底层。 2这种组织结构存在的主要弊端 (1)纵向层级设置过多,反应速度慢,信息的真实性很难保证。如设备出现故障需要处理,就会经过一个冗杂的处理程序。首先由车间的维修工人进行最初步的判断,若能维修就可以直接内部解决,但是维修工若处理不了就需要技术维修人员,技术维修人员首先要确定设备是否在保修期内,若在保修期内则直接联系厂家进行维修,若保修期已过就要判断维修等级,即是需要大修还是局部处理。但是我们不难发现,不论是大修还是局部处理都需要层层的审批核查,这样一来设备的维修周期将会被大大的加长,会严重影响企业的综合效益,甚至还会影响生产。总装车间是整个汽车生产的最后环节,设备的维修周期过长会严重的影响汽车向市场的投放,十分不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2)管理机构存在交叉重叠,机构和人员过多,由此带来管理费用过高的问题。以某公司的组装厂为例,员工的总数量为600人,其中装备科就有35人,其下设的4个总装车间,平均每个车间配备10人左右的维修工,3人左右的设备员,设备管理人员的比例已经达到了14.5%。(3)缺乏横向沟通,在此种模式的主导下,各个总装车间的独立性很强,联系很少,信息往往在纵向传播,缺乏横向的交流协作,一个个车间往往是一座信息孤岛。影响了信息的传播和交流,不利于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同时也不利于资源的共享,易导致资源的浪费。 3解决方法 由美国的MichaelHammer和JameChampy提出的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理念,在九十年代作为一种管理概念而达到全盛状态。它把业务流程作为改造的对象和中心,利用先进的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再思考和再设计,进而实现技术上的功能集成和管理上的职能集成,对原有的职能型组织结构进行改革(Function—Organization),创建出过程型组织结构(Process—OrientedOrganization),使企业改善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的问题。新的组织结构以作业流程的形式打破了过去僵化的金字塔组织结构,可以大大的提高生产效率以适应社会高效率、快节奏的趋势,为员工参与企业的决策管理提供机会,同时还可以实现横纵的多方沟通,灵活性和应变能力都大大加强。全新设计法和系统改造法是常见的两种BPR法,前者是对旧流程的一种完全否定,毫不保留的开始新的设计,而后者则是立足自身实际,对现有的流程进行分析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原有流程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但是经过实验的验证,全新设计法的失败率远高于系统改造法,因此人们主张将BPR活动与EXP系统进行有机结合,逐渐的实现过渡。BPR主张实现业务流程的整体最优化,EXP主张实现有效利用和管理企业资源。为了实现更好、更快、更省的目标,我们就必须对现有的流程进行重新的设计或完善。更好是指在生产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更快是指在生产的过程中使设备的维修和维护时间大大缩减;更省是指更高效的完成前两项目标,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降低成本。针对目前我国汽车生产总装车间存在的设备管理机制和流程的不足,以BPR思想为指导,本文提出了新的设备管理组织模式和业务流程。即取消车间的设备管理机构,剔除其设备管理职能。设备由动力部门统一管理,并增设设备监控中心、信息处理决策中心、工具配件仓库和维修保养中心等部门进行辅助,部门间虽分工明确,但联系仍十分紧密。其主要运作方式分为以下几个环节:首先设备监控中心要对各个总装车间的设备进行实时监控,一旦发现问题,必须马上告知信息处理决策中心;然后信息处理决策中心依据设备原始资料和监控中心的材料进行最初步的判断,如保养、修理或联系供应商保修等,并交由维修保养中心;最后维修保养中心按照计划进行实施。 4结语 如今设备管理开始呈现出现代化的趋势,即变得更加智能化、计算机化、网络化、全员化。目前的发展形势对于我国汽车制造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同时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设备管理流程重组为汽车制造企业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具有很强的社会经济价值,值得在我国的汽车制造企业中推广。 作者:周海辉 单位:沈阳华晨金杯汽车有限公司 车间管理论文:实训车间课堂管理论文 1理清工作过程,强化实训过程管理 一个实训车间有各种各样的流程,比如,实训教师进行实训教学的流程——备课、组织教学、入门指导、巡回指导、结束指导等;学生技能训练的流程——预习、操作准备、操作训练、操作结束等;某一实训课题的工艺流程等。如果这些流程效率低下,环节结构不合理,工艺调配不科学,就会人浮于事,官本主义盛行,就会极大地阻碍实训教学质量的提高和进步。因此,要找出各实训车间每一实训课题的核心流程,绘制高水平的流程图,找到制约实训发展的瓶颈,对流程进行有针对性的再造再设计。设计好新的实训教学流程后,要加强过程管理,使过程能力满足实训的设计要求,即实训大纲要求达到的操作技能要求,对不能满足要求的过程能力进行优化和改善。在这方面,浅谈如何提高实训车间课堂管理邓茂成(重庆教育管理学校)国内外有成功的经验:一是流程再造,二是流程再设计和优化,很值得我们在实训教学中借鉴。因此,为了在激烈的职业技术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加快职教学校实训教学流程再造是很有必要的。 2转化教师态度,实现教师积极管理 实训教学质量能否提高,车间实训设备否充分发挥,实训教师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实训教师以及实训车间领导,有没有领导力、执行力、决策力,是能否管好实训车间的分界线。一个优秀的实训车间领导,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是:远见卓识的眼力,影响团队的魅力,大胆开拓的魄力、快速行动的执行力,开诚布公的道德力。同时对于一个优秀的实训车间领导来说首先要知道为什么要做,做什么,在哪里做,什么时间,谁来做分工如何,以及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这样才能使各项实训教学工作落到实处。作为车间一名车间主要管理者,还要做到以下两点。1)真情管理。学生是实训车间的主体,教师要非常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要多去关心学生的工作状态等等,只有把学生的心安放好了之后,才可能保证实训有序的进行,在运用相关的管理制度时,不仅仅是重在严“管”上,更多的是体现在“理”上面,比如更多的是与学生交流、沟通,讲一些直白的道理等等,让他们更好去接受。 2)巡查管理。组员之间衔接的非常重要,一个组每个学生的工作内容可能不同,与之对应的技能要求也就不尽相同。教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多去现场监督、勤巡查,现场巡查切勿走马观花,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当问题出现的时候,首要的责任就是去消除实训异常,保证正常实训,减少时间和能耗的浪费,而不是一味指责、更不是斥责。其次,不要单一地强调巡查的次数,而是在现场巡查中,眼睛要不断地转、不断地发现异常,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出对策消除异常,保证全部的学生都能正常工作,学生才能信服、依赖你。 3紧跟市场变化,更新实训管理细节 当前职教的生存环境日益复杂,社会对职教的需求多样化、个性化,也相应地要求供应链管理越来越快捷化、低成本化、信息化、智能化。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学校培养技能人才的方向和目标也要变化,因而实训教学课题也应随之相应变化,为实现培养的目的,将实训结构、教学流程以及实训文化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善,以适应社会和企业的发展需要。加速实训车间内部变革管理,优化实训教学流程,重新整合实训资源,加快实训的信息化现代化的步伐,是实训成功的根本保证。总之,要通过变革管理,使实训教学反应速度、应对危机的能力有一个大的飞跃。 作者:邓茂成 单位:重庆教育管理学校
煤矿安全生产论文:论煤矿安全生产投入与经济效益关系 安全生产与实现经济增长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两大根本性问题,实现安全生产是人类最大的、也是永恒的主题。随着世界安全运动的兴起,人人渴望安全,国家治理安全,人类呼唤安全,世界需要安全,国家对安全的重视程度之高,对安全讨论之多,对安全投入之大,可能是前所未有,那么安全与经济效益到底是一种什么的关系呢? 对企业而言,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既相互矛盾,又辨证统一。作为一个企业特别是我们煤矿企业,由于煤炭行业开采的特殊环境对人的自由度的限制,较之其他行业大的多。水、火、瓦斯、煤尘、顶板等五大自然灾害时时刻刻威胁着员工的生命安全与健康,煤炭行业的职工相对较低的文化素质,简单的劳动技能和闭塞的社会视野,又制约着安全生产开采科学开采,所以说,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就更为重要。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但是也不能忽视安全而单纯去追求经济效益,这也是任何一个企业的责任。没有安全,企业很难维持正常运转,事故发生后,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处理,直接影响经济效益,但是世界上没有一个企业会不为提高效益而努力。实践中,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的矛盾始终存在,合理的安全投入,能减少和防止事故的发生,能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从而也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安全管理与企业经济效益的理想状态是“双赢”。随着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安全投入的增加,安全意识的增强,安全生产有了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会随着提高。因此,如何在保障安全生产的基础上最大程度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保证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是煤矿企业面临的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 首先,要正确认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要做好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首先在思想认识上有足够的提高,应当时时刻刻把我们的生命,企业的效益和社会的责任联系在一起。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安全工作,提出“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安全生产理念,更体现了安全的重要性。当然,作为一个企业只讲安全,不追求经济效益是不切合实际的,应该说,安全是实现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安全是不能用经济效益来弥补的,它是我们对自己、对他人的责任,在现代化的生产建设中,它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保障地位。只有大家都充分意识到安全生产对人、对企业、对社会的极端重要性,才能通过社会全员的主动、积极参与而减少事故的发生,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减少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负面经济效益。 在煤矿企业,只有有了健康的安全文化氛围,正确的安全文化理念,有效的安全管理手段和方法,才可以提高员工的安全生产积极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间接地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人,其关键是通过宣传,教育培训,建立制度,开展活动采取激励措施等来转变员工的安全价值观,使实现职业安全健康成为全体员工的共同的价值观,保证生产安全,防止事故发生成为员工共同追求的目标,实现企业生产价值与实现员工自身价值的高度统一成为全体员工共同的行为准则。建设企业安全文化就是要在企业各个方面,所有活动,一切生产过程中营造出一个强大的安全文化氛围。使全体员工在这个文化氛围中,其行为被潜移默化地规范在崇尚安全价值取向和安全行为准则之中,用安全文化造就具有健康完善的心理定式和正确的安全理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行为取向和文明的生产秩序的现代化员工队伍。 其次,要从安全经济学角度看待安全投入。 谈到安全投入,很多人都认为只要增加安全投入就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减少了收入和利润。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安全投入不应该是企业的负担,它所产生的决不是简单的成本增加。但是,就其本质,安全投入应算是一种特殊的投资,对安全投入所产生的效益不象普通的投资那样直接反映在产品的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改进上,而是体现在生产的全过程,保证生产的正常和连续的进行,这种投入的直接结果是,企业不发生或减少发生事故和职业病、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这个结果是企业持续生产,保证正常效益取得的必要条件,安全与效益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从经济的角度看,如果安全生产做好了,我们的企业效益就有保证,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秩序才能有保证,从而可以发挥极大的社会效益。如果安全生产工作做不好,不但会危及个人的生命安全,而且会给企业造成狠大的经济损失和浪费,并危及企业的正常生产,给人们的生活造成极大的不便,甚至造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和政治影响。比如,阜新孙家湾矿难,承德暖儿河事故,陕西陈家山矿难等等,都充分证明这一点。我矿近年来,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完善了防尘系统、灌浆系统和安全监测系统,购置了便携式瓦斯断电仪、自救器,完善了安全设施,加大了安全培训力度,壮大安全监察队伍。因此,杜绝了伤亡事故的发生。使全矿的各项工作能够在安全、稳定、和谐的环境中连续运转。所以,安全投入并不是单纯的支出,只是安全效益的间接性、滞后性、长效性和实效性。这就是安全投入的特殊性。 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合理控制安全投入,从哲学的角度看,在任何一对矛盾的事故间都可找到最佳平衡点,从经济学角度看,安全投入并非越来越好。合理的安全投入可以与经济效益成正比增长,如果一旦超过某一限度,就变成无所谓的损失浪费,甚至可能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正常的安全投入都应该在安全的失稳点与安全的保障点之间,超过安全保障点的安全投入可能就是盲目的投入,得到的效果,必然会适得其反,不但会增加安全管理的难度,还有可能真的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如果按全资金投入不足,企业盲目生产,从根本上不能消除事故的发生,将直接影响安全工作,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企业对安全的投入应该有预算,力争使用合理的安全投入,发挥其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还需要用监督检查等手段对企业安全资金投入使用情况进行必要的监督检查。另外,企业应当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并且通过加大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培训力度,以努力提高自身的安全生产能力和管理水平。力争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做最合理的投入,最大限度的发挥安全投入的作用,减少事故经济损失。以最少的投入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这就是安全工作所追求的最佳状态。 企业的安全工作来不得半点侥幸心理,安全生产就是企业最大的效益,是企业生存发展的保障。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是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我们绝不能为一时的眼前利益去铤而走险,而是应该摆正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实现安全投入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煤矿安全生产论文: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探索 摘 要: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文章简要的论述了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现状以及在生产过程中有存在的问题,提出从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安全文化氛围;加强煤矿职工培训工作,提供全员素质;增加煤矿安全生产投入;完善安全监察体系,加大安全执法力度四个方面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效果的措施。 关键词:煤矿企业;安全管理;安全现状;监察 煤矿安全问题是煤炭企业生产过程中永恒的主题,而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煤炭企业生产的最基本的要求。随着我国对煤炭需求不断增长,一方面要保证产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煤矿的安全生产面临巨大的压力,煤矿安全生产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社会的稳定、和谐。本文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对煤矿企业进行了探索和实践,简略地谈几点对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的经验和思考。 1 煤矿安全现状 自2008年以来,全国各地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等煤矿安全管理方针,在煤矿安全生产过程中采取了许多措施,煤矿安全事故明显下降。但最近一段时间来,河南发生了几起事故,使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损失,给社会带了比较严重的影响。目前煤矿安全形势的特点:煤矿生产稳定、但煤矿安全形势不稳定,事故的总数量下降,但单起事故性质严重,瓦斯事故、违章违纪事故居多。因此,有必要进一步认清形势,全面落实责任,提高对煤矿安全生产的认识。同时,煤炭安监部门也应加强监督,促进煤矿安全生产快速稳步的进行。 2 煤矿安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煤矿企业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安全生产问题的任务还十分艰巨,经济损失比较大,事故伤亡人数比较多等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的好转,仍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 ①客观因素。我国煤矿生产大部分是在地下作业,环境比较恶劣,矿井中的水害、地热、瓦斯、煤矿和冲击地压等灾害严重威胁到煤矿安全生产和职工的人身安全,并且随着开采深部的不断增加,开采条件越来越恶劣,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难度增大。这些煤矿特有的不利安全因素,制约煤矿安全生产,是控制事故发生的主要障碍。 ②安全思想意识淡薄。国务院和各级政府在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中指定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但在具体工作中,问题仍很突出,措施的落实也仅停留在口头中、会议上和文件中,没有真正的落实在第一线上,安全思想意识淡薄。个别企业领导、职工存在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墨菲定律”告诉我们只有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不管这个事故发生的概率多小,这个事故迟早会发生的。这告诉我们,有事故征兆事,应当采用一系列的措施,把不利于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之中。 ③安全投入不足。许多煤矿企业安全投入不到位,企业职工众多,煤矿机械设备老化或者出现严重的磨损,矿井安全生产系统不够完善等问题,安全的保障能力较差,安全隐患多,特别是乡镇、个人煤矿设备比较简陋,技术比较落后,严重煤矿安全生产。同时煤矿企业的安全科技水平不能大幅提高,职工安全教育培训不重视,由此而造成的人为的违章违规作业现象比较多。 ④安全监督力度不够。煤矿安全规章制度执行不严,安全执行力度不够,留有安全隐患。一是一些技术措施、安全标准没有及时的修订和调整,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缺乏有效的指导,严重制约和影响了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二是安全法律法规执行力度不够,煤矿安全考核不严,惩罚不及时兑现。三是煤矿安全监察部门体制多次变化,安全监察职能交叉等问题还没有特到有好的解决,监察效率较低。四是煤矿安全监察部门力量不够,监察人员素质不高,执法能力不强。 3 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思考 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的工作,保障煤矿快速稳步的生产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新形势下,如何处理煤矿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的关系,遏制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从煤矿安全责任体制来看,煤矿企业是做好安全生产的内因,国家、各级政府监察部门是做好安全生产的外因,煤矿安全生产主要取决于内因,但受外因的影响。对于煤炭企业来说,要做好安全生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安全文化氛围。在众多影响煤矿安全生产因素中,人是安全生产的主体 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矿井没有人的参与,安全生产也就无从谈起,煤矿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把安全管理的重点放在人上,通过处理好人的问题,使人、机和环境稳步运转,而安全文化是指人们在生产、生活活动中,保证安全和健康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总和,通过对人的意识、行为和观念等安全氛围的影响,从而到达有效控制人的不利于安全的因素,如河南煤业化工集团的安全理念是“从零开始,向零奋斗”。 ②加强煤矿职工培训工作,提供全员素质。煤矿职工的专业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不高,同时每个职工的素质各不相同,而由于人为因素引起的安全事故较多。因此要加强煤矿职工培训工作,提供全员素质,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必由之路。企业一方面要加强煤矿专业技术人才建设,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矿井实际条件,进行煤矿安全规程、操作规程和应急预案等培训学习,培训形式可以多元化。另一方面煤矿也要加大投入培训的力度,提供职工的待遇,可以建立一些培训的考核机制,促进培训效果的不断提高。要突出管理人员的素质培训,提高各级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水平;突出班组长的业务培训,使班组长全面掌握专业知识、管理技能,有效的搞好现场安全管理工作;突出职工安全技能培训,提高职工自保、互保技能;突出职工现场安全培训,增强职工防范事故和应急处理能力;安全培训教育要讲求实效,坚决杜绝代考、代答等弄虚作假现象 ③增加煤矿安全生产投入。提高煤矿安全生产设备水平是搞好安全生产的有效途径。因此,应该依靠科学技术,完善设备的跟新换代,如逐步提高煤矿安全生产和监测设施中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装备等,保障矿井抗灾能力,提高矿井安全生产能力。完善“一通三防”系统,全面落实风险抵押政策和安全费用的支出,积极推行度商业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责任制,减轻煤矿企业的赔偿,提高社会的保障能力。 ④完善安全监察体系,加大安全执法力度。选取一批专业水平高,责任心强,铁面无私的安监员,对煤矿进行定期监察、临时监察、专项监察,并协同当地监察部门和矿上监察员做好日常监察;严格落实安全措施制度,对于发生伤亡事故的矿井、不安要求整改安全隐患的矿井、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矿井、不具备有安全生产资质的矿井一定要加大处理力度;应该不断改变监察的形式,打破固定的监察模式,加强对边远采区、边缘地带的监察,把安全隐患解决于萌芽之中;严格的包干责任制度,责任落实到个人,提高安全监察力度;深刻吸取煤炭安全事故的教训,进一步深化煤矿安安全生产工作。 ⑤夯实安全基础。其一,要坚持“零”目标理念。这是我们做好安全工作的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矿井要自我加压、关口前移,努力实现“人身安全事故为零、机电设备运转事故为零、工程质量事故为零、顶板事故为零、瓦斯超限为零、自然发火为零”。其二,要严格落实各级安全责任制和各项安全管理制度。要坚持“责任有我,我必负责”的理念,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管理责任体系。要加强检查、严格考核、加大奖惩,始终保持安全高压态势,保证各级责任和各项管理制度落实到位。其三,要全面推进质量标准化建设。质量标准化是安全工作的基础,必须抓紧抓好。要按照整体推进方案,全面提升质量标准化水平。其四,要加强重大自然灾害防治。加强科研攻关,掌握灾害发生规律,建立完善可靠的综合防治体系。要重点做好支护改革、煤层注水、沿空留巷等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其五,要进一步提高人员素质,加强事故避险和救援演练,保证职工能够熟练运用各种避险设施。 ⑥加强安检队伍的建设,为安全管理提供坚实保障。强化安检队伍建设,安检科要加强自身队伍建设,认真组织职工学习各项规程措施,不断提高安检人员的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及时发现问题,消除隐患。对现场发现的不利于生产的重大隐患要坚决停下来进行整改。要落实安检人员的责任,对当班发生的事故要进行责任追究。加大对安检人员的考核力度,安检科要制定详细的考核制度进行考核。 4 结 语 永新矿业通过以上安全管理新模式,形成了具有永新矿业特色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但是,煤矿安全生产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任重道远,只有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安全氛围,全面提高职工的素质和安全意识,加大安全设备的投入,完善安全监察体系,加大执法力学,安全事故就一定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煤矿安全生产论文:浅析煤矿安全生产管理防护措施浅析 论文关键词:煤炭;安全;精细化管理;体系 论文摘要:本文着眼于煤炭安全生产中如何强化安全文化建设,论述了对人、设备和矿井自然环境的安全防护管理及安全与生产的关系,突出了要强化精细化管理,筑牢安全生产防线,要进一步加强对人的管理。提出了在安全生产的管理工作中要按照人的心理规律和客观规律制订安全预防措施,引入和运用心理科学分析方法更好地为煤矿安全管理服务,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全新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随着国际形势不断发展变化,我国从进入wto后为适应国际形势更好地发展壮大。党中央人民政府把安全工作推上了新的台阶,“关注安全,关爱生命”成为安全生产的主题,党和国家领导人每年亲自到煤炭安全生产的第一线视察指导工作。由此可以看出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煤炭安全生产的重视,同时也看出煤炭安全生产也是他们的一块心病。我认为煤炭安全生产最主要的环节是现代煤矿安全管理,主要是对人、设备和矿井自然环境的安全防护管理。其中,对人的管理是核心,因为人的因素是主导、管理因素是关键、物的因素是基础、环境因素是条件。在安全生产的管理工作中,应由事后追查为主转变为事前预防为主,按照人的心理规律和客观规律制订安全预防措施,引入和运用心理科学这个手段更好地为煤矿安全管理服务,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安全管理体系。 1 煤矿安全与生产的关系 煤矿安全与生产是相互依存关系,安全是伴随着生产而言的,没有生产就没有安全,生产过程中必须保证安全,不安全就不能更好地生产。但在实际工作中,对安全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思想还比较普遍,造成事故几率也会增加。在当前煤炭市场较好的形势下,煤矿的各级领导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树立“一切为安全工作让路,一切为安全工作服务”的观念,坚持安全第一,把安全生产的方针落到实处,落实到现场,才能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安全生产。煤矿安全生产运行过程是指人-环境-安全行为-安全状态-人的反复循环,其中,人是安全生产运行中的核心因素。安全管理就是要着重研究和控制在生产活动中自由度极大的人,这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前提、基础和保证。煤矿发生事故,除了环境和设备诱发的因素外,更多的是人为事故,即责任事故。要克服人为事故的发生,必须要运用安全心理学的原理,培养训练员工养成自我控制的素质,从而减少不安全行为的出现,避免事故的发生。 2 安全意识在安全生产中的作用 安全意识在安全防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对自已所处的工作环境及工作方式所存在的安全隐患有一定的认识;其次,对于隐患有一定的防范措施;最后,这些意识始终在人的大脑里跟随。在进入工作场所后,这些意识就不断地提醒自己,从而消除人为的不安全因素。安全意识对客观事物属性的认知程度如何,对人的行为有直接的影响和制约作用。要让安全驻足于人的意识中,必须依靠安全教育培训和对煤矿安全生产知识的学习,只有清晰地感知到井下的客观环境,才能为排除不安全隐患奠定认识基础。同时,只有矿工意识到不安全隐患才能在行为上、技术上做到预防,及时消除不安全隐患,实现安全生产。 3 煤矿安全文化的建设 “安全文化”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指导和约束企业整体安全行为及员工安全行为的价值理念。首先,要明确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目标。建设煤矿安全文化的最终目的,是有效控制和最大化降低安全事故,确保煤矿安全生产。建设煤矿安全文化的目标应定位于“使人们牢固树立安全观”。其次,要明确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原则。根据实践经验,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原则应确定为“以人为本、坚持和树立安全发展思想观、将安全文化这一看似抽象的概念转化为有实用价值的指标”。最后,构建煤矿安全文化的运行机制和落实措施。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安全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使人们对安全文化的内容、目标、重点、原则、方针及其推进安全文化建设的作用和意义有系统的了解。制订安全文化的建设规划,不断总结,逐步形成有煤矿特色的安全准则、安全理念和安全管理模式。把安全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对人的观念、意识、态度、行为等有形与无形的安全氛围的影响,达到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的有效控制。 4 推行精细化管理 推行精细化管理,进而提高职工的质量标准化意识、管理人员科学管理意识。这样一来职工与管理人员普遍感到工作压力增大,学标准、干标准活的思想意识普遍形成,职工的素质和工作积极性逐步提高,促进企业的发展。 首先,在生产管理上推行精细化管理矿及各基层单位制订精细化管理文件,在全矿范围内形成精细化管理体系。精细化体系文件的建立是管理控制体系形成的体现,是对安全生产管理的制度、方法、活动、程序等内容的体系整理和总结,使安全生产管理的所有活动,都能得到充分而有效的控制。科学的体系文件建立,使基层管理人员和广大职工在生产中“有法可依”有了工作的标准,减少了以往在安全生产中的随意性,杜绝盲目蛮干,做到正规上岗,上标准岗。精细化管理的推行在管理上实现层次化、制度化,做到安全生产工作人人有责,使各项工作协调配合,实现预定的目标。 其次,在环境上推行精细化管理对生产环境特别是井下生产环境提出了严格的要求,狠抓工程质量管理,狠惩“三违”,切实有效地落实煤矿安全生产的“安全第一,不安全不生产”方针,为煤矿的安全生产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 最后,在外部环境上加大煤矿安全生产教育宣传力度,以粘贴标语、广播、电视、座谈、走访等各种形式大力广泛地唱响安全文化,为企业营造“人人讲安全,事事要安全”的安全氛围。 5 加强安全心理培训 通过培训来提高矿工的素质,但强调思想素质、技术素质和身体素质,往往忽视了心理素质。虽然思想素质、技术素质、身体素质不可少,但都要受心理素质的制约,必须要以心理素质作为共同基础。实践证明,在紧张、危险的工作环境中,心理素质强会激发斗志、振奋精神、增强信心,员工的技术素质就会得到更好地发挥,处理好险情,保证安全生产。 矿工安全心理和安全态度的形成,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一个自觉学习的过程。对矿工进行安全心理培训,就是要运用心理学这个手段,建立矿工安全心理模型,形成安全心理定势,提高安全心理容量,从而使员工在生产中能够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做出适应性的反应,用心理指导行为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 矿工安全心理培训是一个新内容、新任务。培训工作要采取逐步展开的方式,内容从简到繁,方式由易到难,做到经常化、渐进式,有计划、有步骤、有程序的进行。通过培训使员工自觉地控制心理活动,指导好自己的工作行为,保障安全生产的正常进行。 在煤矿安全生产中,大力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采掘工艺和安全基础设施的投入,为职工创造良好的安全工作环境更是非常必要的。总之,实现煤矿的安全生产长治久安,任重而道远,只有建立长效的安全管理机制,提高全员的整体素质和安全意识,煤矿的安全工作才能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认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建立安全生产的管理机制,以人为本,营造安全生产氛围,从而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 煤矿安全生产论文:坚持以人为本,强化煤矿安全生产管理 摘要:针对安全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煤矿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各级领导干部都要从大局出发,牢固树立安全生产“一盘棋”的思想,将人的生命摆在第一位,提高员工安全意识,注重安全生产的管理和技术创新,实现煤矿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关键词:以人为本;安全生产管理;煤矿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在煤矿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以人为本”首先要以人的生命为本,就是人的生命第一,也就是“安全第一”。“以人为本”包括两个内容:其一是一切工作是为人的根本利益,当人生安全与经济利益或其他的安全发展冲突要无条件地服从人的生命;其二是一切工作是靠人去完成的,要充分调动安生产全管理中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以人为本”,抓好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过程中是一个全员、全方位的管理过程,既是贯彻党的“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生产方针的具体体现,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之一。 1.“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人既是安全工作的受益者,又是事故发生的受害者,搞好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做好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第一步,就是要解决对安全工作的认识问题,也就是能否从思想上真正地把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放在其它一切工作的首位的问题。事实上,每个人已认识到安全是最重要的,就是思想不牢固。道理很明显,每个人一出生到懂事后就想安康长寿,平平安安度过一生,安全需要是人类最根本的本能需要,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或者是因为“见利忘命”,或者是为了“省时省力”等原因,不顾客观条件,不顾法律、法规及制度的约束,忘记了“安全”的重要性,冒险蛮干,结果酿成终身遗憾,事故一出现,“安全”这两个字又拿到了第一重要位置去思考,但已经晚了,前者悔之已晚,但后者不鉴教训,仍然重走旧路,这样就造成“安全第一”的思想不牢固。那么怎样才算真正地树立起“安全第一”的思想呢?就是在实践过程中,当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发展发生矛盾的时候,必须首先想到安全,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组织生产,就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就是要服从“安全第一”的原则。企业要树立起每一位员工的安全意识,巩固“安全第一”的思想,把实现“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根本性转变作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坚持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营造“人人关注安全”的良好氛围,拓宽宣传教育形式,建立起整体性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全员的安全环境。 2.“以人为本”,强化技能培训,提高全员素质 现阶段煤矿属劳动密集型企业,作业工人素质低,不能适应煤矿安全生产的要求。现在煤矿井下作业工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不具备必备的文化程度、安全知识和技术素质,这既拖了煤矿发展的后腿,也给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增加了难度。因此,有必要对国有煤矿现有全民合同工、农民轮换工和副业工进行一次文化考试,达不到初中文化程度的全民合同工要进行文化知识补习,农民轮换工按合同,期满的予以辞退,末满期的,必须补习文化知识并辞退各类副业工;达到初中文化程度的,必须按工种分期分批进行不少于1个月的脱产安全技术培训,以提高国有煤矿作业工人的素质。乡镇和个体煤矿的作业工人流动性大,人员成分复杂。因此,该部分作业工人必须经过政府有关部门授权的安全培训中心进行不少于1个月的安全培训,并取得合格证,否则不许上岗作业。政府煤矿安全监督部门对此要从严管理,发现未经培训或不符合培训规定的工人上岗作业,要对煤矿经营者或个体矿主从严处罚。 在抓煤矿安全思想教育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强化对职工的安全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以提高全员的安全技术素质和操作水平,如果只抓前者,而不抓后者,即使有了很高的安全意识,但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不懂、不会,必然是凭经验去做,违章冒险蛮干,其结果不出事是侥幸,出事是必然,这只是一个时间长短问题。在实践过程中,没有保证安全,那么安全思想教育的目的难以实现,“安全第一”的思想等于空谈,没有体现“安全第一”思想的真正内涵。 3.“以人为本”,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要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牢固树立安全才能发展、发展必须安全的思想,落实企业法定代表人和政府行政首长两个负责制,落实企业的安全生产及政府的安全监管两个主体责任,真正把安全生产工作摆在第一的位置,由“第一把手”负总责,用第一的决心、第一的力度、第一的措施,一心一意、一如既往、一以贯之地抓紧、抓细、抓实、抓好。安全工作人命关天,责任重于泰山。煤矿工作条件差,实现安全生产的难度大,这是一个公认的问题,但为什么在同等的条件下,有的煤矿能够实现安全生产,而有的煤矿却事故频发?在同一个矿井中,为什么有的区队能实现安全生产,而有的区队却屡次发生安全事故?同样是矿工,为什么有的人下了一辈子井都平平安安,而有的人却是经常出问题?关键的一点就是思想认识高低和工作责任是否落实、工作是否到位的问题,只要思想认识到位、工作到位、责任落实到位,实现安全生产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工人没有安全意识,施工没有相关措施,也没有正确到位的安全监督,整天靠自以为是、靠运气、靠侥幸干工作,早晚都要出问题、出事故。安全工作不是老大难,和生产一样,安全仅仅是煤矿企业的一项本职工作而已,不具备多大的特殊性,只要肯抓,就能管好。抓与不抓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重大问题,决不能有丝毫马虎。国务院《转发劳动部关于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意见的通知》( 国办发[1997]36号) 规定,要按照“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群众监督和劳动者遵章守纪”的总要求,以及管生产必须管安全、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领导责任制并实行严格的目标管理。我们将“谁主管谁负责”作为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基本原则,企业每位员工都有自己的工作岗位,谁负责什么工作,就要对其所负责的工作内容所涉及的人员、机械、材料、操作方法、作业环境、监测监督、操作过程等所有方面负全面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各方面的安全责任和保障安全的措施。全面落实好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搞好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通过责任制的落实,可以增强各级管理人员的责任感、使命感。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必须做到为官一任,既要发展一方经济,更要保一方平安,不能以发展经济为由,不顾安全生产或放松安全生产管理。否则一旦发生事故,必须严格按照《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坚持“谁办矿、谁负责、谁受益、谁负责”和“谁审批、谁发证、谁负责安全”的原则,落实企业和行政部门的安全责任,进行严肃处理,不能不了了之。 4.“以人为本”,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并举 要努力改善职工的劳动和文化生活条件,大力提倡文明生产,营造煤矿安全生产文化氛围。要全面落实“十一五”安全生产科技规划,加强安全生产领域的科技创新与进步工作。搞好产、学、研结合,围绕安全生产技术与装备水平的提升,大力推进原始创新、消化创新,力求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并搞好科研成果的转化。着重狠抓科学技术在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中的应用,努力提高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现有煤矿的技术改造,推行一个矿井一个工作面的新井建设,提高煤矿装备现代化、系统自动化、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快安全高效矿井建设。发展适合于中小型煤矿的机械化装备,加快培育和发展面向小型煤矿的综合服务体系,新建中小型煤矿必须采用机械化开采,现有煤矿限期进行技术改造,尽快提升中小型煤矿技术装备水平。完善煤矿“一通三防”、防治水等防灾系统。建立矿井安全监测监控系统,重点煤矿实现企业内部监测监控联网,其他煤矿实现县(区)范围内联网。加强劳动用工管理,严禁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生产,建设安全质量标准化和本质安全型矿井。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及使用、风险抵押金、企业负责人和经营管理人员下井带班等制度。 5.“以人为本”,搞好质量标准化工作 质量标准化工作实质上就是现场管理问题,是工程质量,工作质量,规范操作及文明生产的一些问题。一些局、矿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总结多年来的事故教训,并将每次事故发生时的工程质量,工作质量及以操作行为进行对照,使大家清醒地认识到,煤矿的事故几乎都与之有关,如果大家都上标准岗、干标准活,事故就会杜绝或大量减少。从而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工作质量,工程质量搞不好,安全就搞不好。生产也就搞不好,安全就搞不好。生产也无法保证,效益也好不了。从1987年开始,国有重点煤矿开始了质量标准、安全创水平活动,真正铺开这项活动是1988年,通过方方面面的质量标准化,使安全状况有了好转,1986年国有重点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2.99,1989年下降到1.74。随着标准化的深入,1990-1999年10年间,国有重点煤矿的百万吨死亡率一直在1左右。仅此每年少死600人左右。 要抓质量标准化,确保安全生产,首先要破除3种错误思想:一是矿井基础差,标准化工作搞不好的认识。正因为底子薄,基础差,才需要从抓基础建设开始。质量标准化是煤矿安全工作的基础,抓住了标准化才抓住了根本,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安全被动的局面。二是破除财力紧张搞不好标准化的思想。通过算事故损失账认识到,把钱用在标准化建设上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大同矿务局的“5.9”事故和“9.5”事故导致的两矿提前破产就能说明安全的负效应。三是破除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思想。认为用以往几十年总结的老经验、旧套路办事省力能多出煤,没必要按照标准要求束手束脚地去做。其实,不出事则已,事故一出就懂得了仅靠经验型管理难以适应煤矿发展的需要,必须与实践紧密地合起来,在实践上寻找管理的捷径,那就是“搞质量标准化建设”。 搞标准化建设,要从严从细抓管理,高标准,严要求,从每个干部到工人,从井上到井下,从机关到基层,从生产到经营,从思想政治工作到职工生活,全部制定严格的工作标准,使项项工作有标准,件件事故有要求,并要一丝不苟,真抓实干,持之以恒。搞标准化建设,要严格制度不放松,对工程质量的检查,应该“班班有验收,旬旬有检查,随时抽查”,执行制度不迁就,不讲人情。 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只有树立并真正落实了科学发展观,用其统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才能明确安全生产工作的方向,把握安全生产工作的大局;才能抓住安全生产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夺取工作的主动权;才能理清思路、周密部署,强化措施、完善对策,加大力度、狠抓落实,不断推进、取得实效。我们必须学习好科学发展观,深刻领会其内涵,尤其要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对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重大指导意义;实践好科学发展观,用以统领和指导煤炭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好科学发展观,沿着科学发展观指引的道路,把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切实抓好、抓出明显成效。 煤矿安全生产论文:煤矿安全生产自动监测系统的探究 【摘要】本文提出了煤矿安全生产监测系统的总体结构图和实现方法,重点讨论了系统开发中涉及到的数据传输技术、链表的使用等主要技术。本系统的开发和使用将大大改善煤矿安全生产中的不安全因素。 【关键词】煤矿安全生产 监测 数据传输 链表 一、引言 煤矿安全生产是指通过改善劳动环境,减少生产中的不安全因素,防止伤亡事故的发生,从而确保煤矿生产的顺利进行。在安全生产中,安全是前提;生产是目的,是维系安全的物质基础。但是二者之间仍存在一定的矛盾,从某种意义上讲,在投入资源一定的情况下,投入安全中的资源增加,意味着投入生产中的资源减少;另外,许多企业由于缺乏长远的战略目标。为了追求短期的高效益,往往会以牺牲人员或设备的安全为代价来换取暂时的利润。而且,煤矿生产本身具有特殊的作业环境,加上地质和环境的复杂性,致使煤矿生产具有更多的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在日常的生产过程中,由于安全管理不善而引发各类安全事故层出不穷。从而影响了煤矿的生产经营秩序,企业总体经济效益不断下降。 由此可见,煤矿安全管理己成为煤矿生产经营的“瓶颈”,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正是基于上述背景条件下产生的。该系统是以煤矿企业预警管理理论为指导,针对煤矿企业生产中的不安全因素提出的,是一种新型的、具有创造意义的研究课题。它通过及时反馈安全事故信息,提出一种能够监测、预控安全事故的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旨在为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提供一种具有实际运用价值的安全管理新模式。 二、系统的总体设计 1.系统结构概述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采用以b/s(browse/server)与c/s(client/server)相结合的方式来架构整个系统。b/s方式用于查询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c/s方式用于实现各矿动态图形的上传和维护管理。 在设计上,本系统采用三层结构。三层结构的特点是在传统两层结构的基础上加入一个业务逻辑层。它将c/s体系结构中原本运行于客户端的应用程序移到了中间件层,客户端只负责显示与用户交互的界面及少量的数据处理(如数据合法性检验)工作。客户端将收集到的信息(请求)提交给中间层服务器,中间层服务器进行相应的业务处理(包括对数据库的操作),再将处理结果反馈给客户机。这样减轻了中心服务器的负担,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安全性。 2.系统总体设计结构图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总体结构图如下图2-1所示: 3.服务器程序的详细介绍 在图2-1中,体现出服务程序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各矿点的数据是通过它来中转的。 各个矿点通过tcp传送数据时,服务程序为各矿点开辟了一个实时连接线程,进行实时数据的传输。然后将数据排入缓冲池,缓冲池的设计防止了数据因为同时的发送,而造成数据接收时的冲突,解决数据收发的速率匹配问题,防止从监控程序接收的数据直接发送至客户端而带来的延时及数据丢失。 数据通过两路前行,一路是数据存入数据库,这是一个后台的操作。另一路是数据流向安全客户端,同样安全监控客户端也与服务程序的客户端连接及管理开辟连接线程,通过tcp接收数据。 从总体上来说,安全监控客户端和各矿点的监控程序与服务程序采用了c/s的结构,这种结构不但能够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而且能够保证数据的实时性。 三、功能实现中的主要技术 1.数据传输代码的实现 服务端的监控部分和客户端的访问部分都用到了数据的传输,有两个关于数据传输的基类,分别是连接类和连接管理类,这两个基类分别用了microsoft的socket类和tcplistener类。 (1)socket类 socket类为网络通信提供了一套丰富的方法和属性。socket类允许您使用protocoltype枚举中所列出的任何一种协议执行异步和同步数据传输。socket类遵循异步方法的.net framework命名模式;例如,同步receive方法对应于异步beginreceive和endreceive方法。 (2)tcplistener类 tcplistener类提供一些简单方法,用于在阻塞同步模式下侦听和接受传入连接请求。使用tcpclient或socket来连接tcplistener,使用ipendpoint、本地ip地址及端口号或者仅使用端口号,来创建tcplistener。可以将本地ip地址指定为any,将本地端口号指定为0(希望基础服务提供程序分配这些值)。如果选择这样做,使用localendpoint来标识已指定的信息。 start方法用来开始侦听传入的连接请求。start将对传入连接进行排队,直至您调用stop方法或它已经完成maxconnections排队为止。可使用acceptsocket或accepttcpclient从传入连接请求队列提取连接。这两种方法将阻塞。如果要避免阻塞,可首先使用pending方法来确定队列中是否有可用的连接请求。 调用stop方法来关闭tcplistener。stop方法不会关闭任何已接受的连接。需要用户负责分别关闭这些连接。 2. 程序所用链表的代码实现 在程序中我们经常会用到链表这样一种数据结构。很幸运microsoft为用户提供了很好的数组类arraylist,用起来很方便,如同在用一个链表。 arraylist类提供在大多数collections类中提供但不在array类中提供的一些功能。例如: array的容量是固定的,而arraylist的容量是根据需要自动扩展的。如果更改了arraylist.capacity属性的值,则自动进行内存重新分配和元素复制。arraylist提供添加、插入或移除某一范围元素的方法。在array中,您只能一次获取或设置一个元素的值。arraylist提供将只读和固定大小包装返回到集合的方法。而array不提供。另一方面,array提供arraylist所不具有的某些灵活性。 四、总结 本系统希望在以后能投入使用,各煤矿企业将实现井上下探测有毒、有害气体浓度的实时监测警报,井上下主要设备运行状态监控,采掘动态位置显示,隐患整改督察,调度指挥,故障、事故调查分析“黑匣子”功能。 煤矿安全生产论文:对煤矿安全生产的几点探讨 [摘要]煤炭工业作为一个特殊行业,生产条件差,工作场所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自然灾害和生产事故的危险源始终影响和制约着煤矿的安全生产。要彻底扭转事故多发状况,塑造煤炭企业良好形象,并最终达到消除事故和职业危害,实现本质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就迫切需要在企业内部建立并保持一种自我制约、自我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运行机制,以充分发挥内因主导作用。 [关键词]安全管理模式安全督察管理措施教育策略 煤炭工业作为一个特殊行业,生产条件差,工作场所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自然灾害和生产事故的危险源始终影响和制约着煤矿的安全生产。要彻底扭转事故多发状况,塑造煤炭企业良好形象,并最终达到消除事故和职业危害,实现本质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就迫切需要在企业内部建立并保持一种自我制约、自我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运行机制,以充分发挥内因主导作用。下面,我就该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1建立金字塔式安全管理模式 安全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激励和约束等环节来协调管理对象,以期更好地达到预期安全目标的一个全过程。在企业,不论规模大小,法人代表都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者,负有领导责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作为企业法人你就是“金字塔”的顶尖人物,你就应该俯视安全管理上的一切工作。并充分认识到基础不实不牢,“金字塔”会出现倾斜的道路。通过俯视看管理是否到底,看责任是否到位,这样你就可以按照领导级别,领导分工,制定逐级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管理责权,激励与制约办法等一系列“纵向到底”的管理体制,即:矿长管什么,分管矿长管什么,科长管什么,队长管什么,企业员工怎样动态互保和联保;同时,还要结合安全管理的分工不同,责权范围的不同制定横向到边的安全管理措施。即:分管矿长之间的协调,分管科长之间的协调,采、掘、机、运、通队组间的协调。 2严格实行安全督察包保责任 为健全和完善安全保障体系,煤矿必须大力实行安全督察包保措施,从矿长、党委书记,副矿级领导、分管科室负责人,到基层区队、车间安全主要责任人,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安全包保体系,对督察包保工作统一部署、协调和考核。成立督察包保小组,对煤矿各生产单位进行督察包保,督察包保小组对所包单位一包到底,包保的内容包括:安全目标、宣传发动、安全管理、安全监督检查、重大隐患的排查治理、各项制度的落实、典型选树、管理经验推广和安全信息交流反馈等。每个包保小组分两个工作小组,一个负责地面,一个负责井下现场。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突击检查的方式,对查出的问题及时召开大会通报情况,按照有关规定从严从快追究处理,从分管领导、到科室、到区队、到直接责任人,一查到底,并及时下发追究处理通报。 3强力推进先抽后采管理措施 据我估计,现在我们瓦斯抽采率充其量不到25%,就这四分之一里面用了又是三分之一,三分之二放掉了,放了以后破坏大气臭氧层。这种瓦斯治理是初级阶段,一定要向煤层气的开发利用发展,力争取得政策性的突破。美国也是这样走过来的。美国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瓦斯抽采一年也就几十亿立方,但是80年出台了一个煤层气开发利用税收补偿政策,采的量越大,补偿越多,结果没有几年,煤层气的开发量就上升到500亿立方米,等于我国现在一年天然气的总产量。煤层气既是巨大的财富,又是安全的隐患,同时还是破坏环境的祸首,要化害为利,加快开发利用。 4严防井下作业人员静电危害 在煤矿安全生产中,应将煤矿井下作业人员个体抗静电问题,纳入煤矿防爆管理范围。即应该认真规范工人的着装、穿鞋,避免因运动摩擦而产生静电,减少瓦斯爆炸事故的发生。众所周知,人体运动的过程中,会产生强大的静电,如果在煤矿安全管理工作中不加以解决,所产生的静电,势必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科学证实,人体的确是一个带电体。互握的手同时感到针刺的电击,这种情况在天气干燥情况下非常多见。这是人体静电效应影响的结果。科学实验已经证实:一般人都带有几十至几百伏的静电压而以脱衣时和用脚蹬地时静电压更要高。人体静电的强弱还于周围环境、人的穿着、行为和人的个体等因素有关,空气干燥时比空气湿润强,个别人比一般人强,女人一般较男人静电强。人体静电效应对人们的生活、工作的危害主要有两点:一是力的吸附作用,人体静电容易吸附空气中和地面上的灰尘,污染衣物,对人体健康不利;二是静电火花放电在危险的易燃易爆场所,会使带电人体犹如一根一触即发的导爆索。在空气干燥季节,当人开门时偶尔会有电击的感觉,这就是静电放电。当感觉到电击时,人身上的静电电压已超过2000伏!当人看到放电火花时,身上的静电已高达5000伏!当听到放电声音时,人体上的静电已高达8000伏!因此,给井下作业人员装备防静电服,是当前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必须落实的一项基本工作。 5致力全面突显安全教育策略 安全宣传教育应该是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煤矿企业应该形成以舆论网、警示网、教育网、监督网、帮交往、培训网的安全建设为载体,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全面健全完善安全文化网络。在对干部、工人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对各级管理人员要进行安全法规和安全责任制教育的同时,还要对职工家属及其子女进行安全宣传教育,了解煤矿安全的特殊性、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形成一种人人关心安全,人人搞好安全的氛围。同时,煤企的宣传教育形式,不仅采取培训教育,还要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形式多样的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比如开展餐桌安全文化,将煤矿法律法规、安全知识以问答形式制成卡片摆在餐桌上,每周对卡片内容进行更新,使职工在享受物质食粮的同时也获得精神食粮等等。 总之,煤矿安全工作重要性在管理。应该特别提醒的是,管理的严松是决定企业政治影响、经济效益、社会安全、企业发展的大事。严则平安稳定,松则事故多发。作为企业的领导,不要侥幸,不要浮躁,不要急功近利,要充分认识到管理也是生产力,实实在在地把广大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时刻挂在心上,对广大矿工负责。因为管理工作是领导者的责任,作为各级领导都负有不可推卸的管理责任,这是实现安全生产长治久安的关键所在。 煤矿安全生产论文:关于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论文关键词 煤矿;安全生产 管理 ;思考 论文摘要 煤矿安全生产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改革发展和社套稳定大局。众所周知,煤矿企业是典型的职工劳动强度高、从业危险性高、事故发生率高的“三高行业”,在煤矿企业里安全自然就成了人命关天的头等大事。国家和各级部门下发了一系列文件,召开了多次会议。实践表明,安全生产管理光靠领导重视、开会议、发文件是不够的,安全生产工作必须落实到每一个具体企业,每一个职工,注重企业内部具体日常化细节管理,真正做到安全生产,减少伤亡事故的发生。 煤矿安全生产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改革发展和 社会 稳定大局。搞好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反映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 文化 的前进方向。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 经济 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实施可持续 发展战略 的组成部分,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基本要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把安全生产作为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克服厌战、麻痹、侥幸 心理 ,从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意义和现实紧迫性,动员全社会力量,齐抓共管,全力推进。特别是各煤矿企业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生产第二”的思想,从安全生产环节过程人手、注重生产日常细节管理,努力提高煤矿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真正做到生产安全,减少伤亡事故的发生。本文根据自己的现场工作经验、结合企业的特点,谈几点对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认识和看法。 一、把安全 预防 落到实处 安全预防“补牢”未必为“亡羊”,只有使得预防工作渗透到每一个角落,安全工作才能做到万无一失。 (一)、做好“安全理念”的思想预防。生产过程中,思想麻痹、安全意识淡薄是造成诸多事故的祸首。只有在思想上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把预防工作搞好,才能把事故后处理变为处理后无事故,避免企业因预防工作没做到位而造成事故,付出不可估量的代价。 (二)、做好“安全文化”的行为预防。预防就是防患于未然。在事故发生前或刚有事故征兆时,采取一系列措施,把不安全的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这就要求在行动上一定要小心谨慎,不要造成事故隐患。避免有对工作不尽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一些小的隐患、缺陷心存侥幸心理,往往会把一些小事搞大、大事搞砸。要通过行之有效的安全文化建设极大地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三)、做好“安全管理”的技术预防。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做好预防工作,可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煤矿生产 地质 环境 复杂,包容面广。对技术环节薄弱的要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对安全法规、制度执行不力的,要敢于加大管理力度;设备有缺陷的要舍得投入资金进行革新改造。从设备质量、人员技术力量上做到预防。 二、安全管理必须务实 抓安全管理必须务实、任何的不务实、不作为和乱作为都有危害、都不可取。安全上一时的疏忽、侥幸,虽然可以在突击、蒙骗、辩解下脱逃责任,但却会留下一个潜伏的隐患,极易让人养成懒情的惯性心理。这种作风,拿来抓安全,轻则懒惰了自己,重则成了一种惯性,就会危及安全工作效率,影响个人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安全事大,关乎生命,人人有责。 “临时抱佛脚”能够获得他人的信任,但却经不起明眼人的审查、经不起时间的考验。问题与隐患能隐藏一时,却也能在不经意时爆发,它若爆发,随之而来的,会是可怕的事故。对安全与隐患,轻易地相信自己的经验判断,而没有及时地采取措施,热衷于临时突击,当问题被查出,本身受到处罚,心里才明白平日里的不重视、不作为是多么地危险,然而此时的后悔与叹息,又有何用呢? “没有铁打的基础,撑不起高楼”。安全工作,只有一点点地日常积累,让安全真真正正地入耳入脑人心,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才能够做到“以不变应万变”。“不变”的是日常的、扎实的安全工作。对安全工作一以贯之、常抓不懈,自然能够在“万变”地安全检查和安全事故面前从容淡定、游刃有余。 三、安全生产要强化细节管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在企业的安全生产中,也许太多的人,总不屑一顾安全管理的细节,殊不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安全生产,安全生产必须依靠精益求精的细节管理。 安全生产无小事。在安全管理工作中,我们要带着“显微镜”深入一线检查隐患,运用“放大镜”及时整改隐患。要从大局着眼,从细微处人手,想在心理、挂在嘴上、看在眼里、跑在腿上,时刻绷紧安全这个神经。 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愿意把小事做细的人很少;我们不缺乏备类管理规章制度,缺少的是规章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日常工作中,总有那么一些人不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不心思缜密地注重细节,宝贵的生命就这样在疏忽中失去。 始终关注细节,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是做好安全工作的有效方法之一。安全管理尤其要注重从细节入手,不忽视每一个细微环节,不放过每一个细小的漏洞,不留下任何一个死角,需要每个细节很完美很难,但只要一个细节没注意到,就会带来难以挽回的损失。 细节不是空喊出来的,它是一种习惯,是一种积累,也是一种眼光,一种智慧,关系着我们安全生产的方方面面。 四、警惕不良习惯酿灾祸 在煤矿企业里,众多的职工有着不同的行为习惯。其中有些是有害的。如有的地面职工见到熟人喜欢打打闹闹,骂大会;有的井下个人工作间隙喜欢躲在巷道一角打瞌睡;有的干起工作毛手毛脚等等,这些都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记得在我的工作中,在一个掘进工作面,亲厉了这样一事;一天夜班,有名入矿不久的新个人工作闲暇时身子习惯地歪在巷道帮上打盹,脚伸到了轨道上,谁知 运输 车过来了,索幸有一位老师父路过这里,见此险情,猛然用脚将打盹的新工人踢醒,才避免了一场事故。班后这名新工人挨了批评,却深深感谢这位师傅。 其实,工作的过程中说笑打闹也好,干活毛手毛脚也好,都容易出现偏差酿成事故。一些企业结合单位实际开展岗位行为规范 教育 以及“手指口述”操作,就是为了纠正各种妨碍安全生产工作的行为习惯,保证职工在岗位尤其是在要害岗位上正规、集中精力操作,保障安全生产的有力举措。煤矿生产过程中,不安全因素随时都会出现,职工不论在什么岗位,工作时都有规规矩矩,执行制度、规范上岗,切不可死守自己的老习惯、坏习惯,那样会误了制度和纪律的执行,毁了生产的安全。 五、安全工作靠大家 在现实工作中,一提到安全工作,一些人总不以为然,认为那是领导和安全员的事,与自己无关,或是关系不大。其实这是一种错误认识,形成这种认识误区的根源在于没有搞清楚,搞好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存在这种认识的职工主观上产生麻痹,思想上警惕性放松,在实际生产工作中对安全心不在焉,能应付则应付、能走“捷径”则走“捷径”,这就为事故发生埋下了祸根。 抓安全工作仅仅依靠领导和安全员是远远不够的,领导和安全员其职责主要是监督、检查,了解生产现场,班组安全状况,发现安全隐患,获取安全信息,消除安全隐患,促进安全生产。但是生产单位,员工多、生产面广、危险源点多,不可能派专人一直“关照”每位员工,更何况8小时以外呢?因此说,抓好安全工作更应该靠大家,靠我们每一个员工自己。 只有依靠自己,安全学习的积极性、遵章守纪的自觉性才会增强,安全意识和防范技能才会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才能及时发现自己身边存在的安全隐患,并能积极主动地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和防范。其实依靠自己抓安全说到底就是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思想转变。实现这一转变就能使广大员工自觉地坚持“安全第一, 预防 为主”的方针,牢固树立“讲标准、讲规程、查隐患、反违章,时时事事保安全”的思想,从而真正做到工作上“三不伤害”。“三不伤害”的精神实质,主要体现了一个“我”字,企业就是由许许多多的“我”组成,假如我们每一个职工都能做到:“我”不伤害自己,“我”不伤害他人,“我”不被他人伤害,那么企业安全生产的大好局面就会形成。 六、安全工作需要强化闭环 管理 发现了安全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落实整改责任人,最终将安全隐患消除掉,这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安全闭环管理,就是为了对安全隐患全部、干净、彻底消灭之,不留后患。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地单位在闭环管理方面做的还不够。处理起隐患来不是拖泥带水,就是不够果断,以至于旧的还没有解决,新的安全问题又接踵而至。 抓好安全闭环管理,其重要意义在于强调对待安全工作必须认真负责,不能遇到问题就绕道走或者互相推诿扯皮、踢皮球。一项工作如果只有开始而不收好尾,那这样的工作肯定是有缺陷的。现实中这样的例子也经常遇到。在 调查 事故起因时,往往会发现事故是隐患处理不彻底、留下的尾巴而致。等到人们大梦初醒时,一切都已悔之晚矣;一些安全检查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查出了问题,开出一张罚单或整改通知书,然后就万事大吉了,至于隐患有没有整改,整改到什么程度,好像已经不在关注的视线范围之内了。这样长期下去,不出问题才怪呢? 有则故事颇能给我们以启发;过去有一个猎人,同时去追几只兔子,结果追来追去,什么也没有捞到,最后落得个空手而归。这个故事的教训告诉我们,要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不能旁顾左右心分散。处理安全问题也是这样,要一件一件地去解决,要盯在现场,要有一种不处理好誓不罢休的决心。大家都这样去做了,安全隐患作威的空间必然就会越来越少。抓安全要有始有终,对安全隐患要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真正做到安全闭环管理,只有如此,我们的安全生产才会有可靠的保证。 七、安全应多一些“自律” 说起安全的重要性,道理谁都懂。但能够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做好安全工作,却很难。 确保安全生产,除了企业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外,更需要职工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律己慎独的良好心态。如在现场作业过程中,发现有危险因素,即使没有安全员在现场检查监督,也决不能图省事存侥幸。要多做些准备,要坚持使用安全防护用品。尤其是没有人监督时,个别人往往会放松安全弦,缺乏必要的安全措施也敢贸然干。其实那些安全措施不是“秀”给检查人员看的花架子,即使一次侥幸违章行为逃避了处罚,也鼓励了冒险作业者的胆量和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所以加强自律是做好安全的关键。 做善于自律的人,首先要有一颗关爱安全的心。不仅表现在自己的小组和团队成员之间,也应对不熟悉的人的安全多一些关心。这样.面对安全事故就会多一些警醒,少一些麻木;对他人的危险作业行为多些提醒,少些漠视;对自己的作业行为多些理智清醒,少些盲从糊涂。 做善于自律的人,会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安全检查,只要安全措施得当,按章作业,对自己和他人安全负责,检查不检查都是一个样。 总之,安全生产工作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实实在在地坚持制度,狠抓落实;只有从预防抓起,从细节抓起;只有全员参与,共同营造;强调自主管理;注重日常基础工作,我们的安全工作才会更安全。 煤矿安全生产论文:浅谈关于视觉环境与煤矿安全生产关系 论文摘要:视觉环境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必要条件,也是安全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视觉生态理论,阐述了煤炭企业改善视觉生态环境,稳定矿工情绪,规范上岗行为的意义和方法。 论文关键词:视觉生态环境;视觉信息;颜色;安全生产 0 引言 最近,环保专家提出了一个长期被忽略,但却关系到人们身心健康的新课题——视觉生态。俄罗斯《独立报》曾刊登一篇文章指出:“一提到生态,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污浊的空气、肮脏的水源、嘈杂的声音和可怕的辐射,从来不会想到视觉环境。其实,恶劣的视觉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甚至比上述因素更大”。这里所指的人体健康,除生理的完善外,还包括心里的平衡。恶劣的视觉环境既会损害人得身体,也会使人的注意力涣散,心情烦躁,警觉丧失。多年来的实践证明,80%以上的事故都是由于矿工的安全意识淡薄、思想麻痹、精力不集中造成的。恶劣的视觉环境不仅关系到矿工身心健康,而且对工作效率和安全生产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1 视觉生态理论的提出 多年来,我国煤矿生产安全系数不高的问题始终未得到很好的解决。根据煤矿事故统计,绝大多数煤矿事故都是由于矿工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因此目前对于防止煤矿事故的对策,已从主要着眼于检查、监督转向管理、装备与培训并重,以及强化矿工的安全意识方面来了。许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提出了多种改进措施。这些措施在不同程度上都起到过有益的作用,但它们仅仅是以改善和提高矿工对安全生产的认识和操作两方面,却较少注意到情绪这个重要因素。该因素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偶然的情绪反常也会使安全意识正常的人因一时冲动而酿成事故。 远在视觉生态理论提出之前,人类就已知道利用视觉呈现取得各种期待的心理效果。然而,视觉影响情绪的理论,直到实验心理学高度发展的今天,才被人们从科学的角度加以研究和认识。 原来,人类从环境中获得的80%以上的信息要依靠视觉来完成;而视觉信息来自视觉呈现的光度、色度、形状、大小、远近等时空变化,是通过大脑处理加工后才被认知的。如果视野中没有上述变化,就得不到任何信息。因此,我们的眼睛总是要通过自动的生理机制,不停地搜索事物变化,比如眨眼,就是这种自动机制之一,目的是使射进眼里的光线至少有瞬间的强度变化,以维持眼睛处于工作状态。生态学家认为,像呼吸需要空气一样,人的视野中也必须有不断变化的具体内容,否则,单调而静止的“单质视野”会造成视觉饥渴,使人精神涣散、心情烦躁。 以上由视觉生态学得出的不利于身心健康的视觉环境的判断,可以简单地归纳为:缺乏时空变动的单调或重复。它的理论依据在于:有害的视觉环境与人类作为一种动物而形成时所处的自然环境大不相同,破坏了自然的视觉生态。 2 改善视觉生态理论的应用 煤矿井下的视觉环境显然是不健康的,因此,必须在可行性范围内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善,尽量减少由于井上、下有害的视觉环境给矿工带来的烦躁情绪。 2.1 消除不健康的直接视觉画面 (1)井下大巷中的光线较差,巷道中的主要色调是黑色和灰色,色彩十分单调。这对于进入工作面从事艰苦工作的矿工来说,无疑会产生“与世隔绝”的禁闭感觉。为此,应把工程心理学布置工作场所的有关成熟经验尽量加以利用,如:把巷道粉刷成鲜艳明快的蓝色或明快的白色,就会使人心情舒畅起来;在漫长的巷道两侧布置一些用发光材料制成或人工照明的假窗户,并饰以自然风光,使井下工作人员感觉不到自己置身在条件艰苦的作业场所。这些对于调节井下矿工的情绪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对井下大巷的污水坑,按照设计要求开挖排水沟,并加上盖板或箅子,使人看不到肮脏的污水。同时,把附近的排水管线吊挂起来,并加以整理和美化。这些对于改善井下的视觉生态坏境,无疑是很有益的。 (3)加强井下大巷和采掘头(面)文明生产的管理,使之达到视觉上的美观效果。一是管线管理,把井下巷道中的压风管路、供水管路、排水管路、高低压电缆、信号线等悬挂起来,排列整齐,并涂成不同的鲜艳颜色(如:红色、橘黄色、绿色、白色等);二是做到整洁美观,无淤泥积水、无悬煤危岩、无浮矸杂物;三是整齐划一,做到管线、牌版规格及吊挂高度、间距一致,设备材料存放间距一致,设备材料存放整齐划一。确保人们身临其境时感到心情愉快,至少不致产生厌烦心理。 (4)对于大巷中的设备及运输车辆,综采工作面及掘进头的大量装备,如液压支架、输送机、采煤机及电器开关等,按照以前的做法,这些设备都会被涂以黑色,这对于长时间在井下工作的矿工们来说,难免会感到单调、枯燥,产生窒息、压抑的感觉,心情往往会变得烦躁不安。为此,把这些设备都涂以不同而且鲜艳的颜色,这对于改善井下视觉环境、调节矿工们的情绪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5)矿工的宿舍应该建筑在一个空气新鲜、绿化良好、安静无哗的自然环境中。矿工们在井下从事艰苦劳动后,回到宿舍,要充分休息。如果矿工宿舍四周的环境不能给他们提供健康生态的营养,以致上次在井下形成的烦躁情绪尚未康复,就又下井工作,那么,他们在井下的情绪就会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从而容易酿成不自觉的失误。楼房的设计可采取小范围多变化、大范围循环的构思,以改变目前视觉生态学称之为“有害视野”的单调或重复的外观。这样,矿工们在工作之余,能够充分吸取自然生态的视、听营养,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迎接第二天的工作。 2.2 用音响引发美好的视觉环境 把井下的视觉环境装扮成大自然的景象,既不可能也无必要。然而,通过人的不同感觉渠道相互作用,使井下呈现某些自然生态的假象,从而取得有益的心理效果却是既经济又实用的。神经心理学实验发现,听到的声音或语言暗示可以在大脑皮层的视觉区引发电效应和视觉感受。虽然视野中并没有这种实物呈现,但声音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两方面,都能引出视觉图形。人们经常用视觉感受来形容听到的声音,如形容声音经常用“大小”、“高低”、“粗细”、“宽窄”、“尖‘、”圆“等。音响还可以引发某种视觉境界,使人产生特定的心理感受,如电影中山野的鸟叫声和流水声使人舒畅,夜晚的风声使人紧张等。我国古代诗人已知道利用这种效果使诗句发出奇妙的魅力。例如唐代诗人钱起,在渲染鼓瑟的高超艺术时,曾用“曲中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这两句来渲染鼓瑟所造成的一片似真如幻、绚丽多彩的世界,随着曲子的终结,一瞬间烟消云散,让人回到了现实世界——湘江的山山水水。对于井下的恶劣工作环境,为什么不可以用人造的美妙声音来加以改善呢? (1)在井下工作的电机车及绞车司机,特别是调度绞车司机,工作环境较差,在暂时停机时,四周一片寂静,往往会使人产生困倦和烦躁不安。可以在他们工作的地方配置音响,播放优美、动听的音乐,使他们的心理状态趋于平和,心情变得舒畅起来。 (2)对于在采掘头(面)工作的矿工们,人们常用“四块砖头,一块肉”来形容他们工作环境的艰苦、危险。对于在这种环境中工作的矿工们,除了经常向他们讲明安全规程,操作规程,作业规程外,在班中休息吃饭时可以播放美妙的音乐、好听的歌曲等,借以调节矿工们在恶劣工作环境中的情绪,使他们得情绪变得轻松愉快起来,从而更有利于他们的安全操作,主动避免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3)在井下从事了8~9h艰苦劳动后的矿工们,挤在井下候车(罐)室里候车(罐)时,经常会感到疲劳、饥饿,在这种心态下,往往心情不好,遇到稍不如意的事,就会勃然大怒。可以在候车(罐)室里播放轻松、悦耳的轻音乐,如展现出一派恬静的田园风光或莺歌燕舞、潺潺流水的秀丽山水画面,同时张贴一些相似内容的图画或照片,矿工们在拥挤的候车(罐)室里听着美妙动听的音乐,欣赏着美丽的图画,情绪自然会放松,心情也会随之好起来。 3 结语 重视视觉生态环境的改善,决不意味着可以削弱矿工们的安全意识或放弃其他行之有效的安全、技术措施,它们之间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群策群力,多管齐下,互相促进,煤矿安全生产的奋斗目标才能够实现。 煤矿安全生产论文:煤矿安全生产管理问题及发展 摘要: 煤矿安全管理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近年来煤矿安全问题频发,映射了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本文针对煤矿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并分析了煤矿产业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和谐发展;发展趋势 煤炭资源是支撑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但是,一直以来煤矿生产安全管理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基于此,解决煤矿安全生产管理问题,已经成为现阶段的必然之势。 1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缺乏安全管理观念 安全管理在管理学当中是一个重要的部分,同时也是企业生产管理工作的关键点,进行安全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企业运营的安全性与平稳性,也保证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1]。由于安全管理本身属于动态性的管理工作,其管理对象为生产流程中的所有人和物等,如果缺乏安全管理观念,便会导致职工在生产工作中面临生命威胁。一些煤矿企业基于当前重生产、轻安全的管理观念下,安全生产工作的资金与人力投入存在欠缺,导致企业中制定的制度浮于表面。加之井下职工自身教育水平比较低,对于安全管理的认识远远不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甚至个别员工忽视安全管理要求,只是凭借积累的经验面对问题,进而造成安全事故。 1.2缺乏有效的安全管理技术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安全管理的资金投入,一些煤矿企业也相应地配置了先进的安全管理技术手段,例如安全信息系统与监控预警设备等,能够全面、快速地进行信息收集、分析等工作,极大地减少了人为作业的失误。与此同时,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也能够及时发现井下的危险问题,并对其进行预警,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各个生产环节的调节,确保煤矿生产的安全进行。但是,我国煤矿安全生产中对于信息技术的使用依然处在发展时期,诸多企业并未全面应用这些新技术,仍然沿用传统生产管理技术,极大了降低了管理效率与效果。 2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提升策略 2.1加强安全生产观念,落实管理培训工作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安全事故问题,必须要在煤矿企业中建立安全第一的观念,企业管理人员要将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核心,使安全生产这一观念深入每个职工的内心,全面加强企业中职工的安全生产观念。可以利用建设企业安全文化的方式,在企业中开展安全教育与培训工作,普及安全生产这一概念[2]。建设企业文化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循序渐进的执行过程。企业必须要将安全文化落实到每一生产环节,培训对象要保证全员化,培训内容的选择也要有针对性,进行培训考核时,要体现严格的特点,以此保证培训效果。进行安全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企业运营过程中所有职工与物体的状态,使职工均可以认识到各自的职责、严格遵守操作要求,以免因设备运行与人员行为的原因造成失误。在企业每个职工的工作中融入安全管理观念,进而抑制安全事故的出现。 2.2重视先进技术的运用 信息技术在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中的运用是必然之势,基于安全信息技术搭建的煤矿井上与井下安全预警系统、管理决策信息平台,先进性与便捷性是其主要特点。对于井上,必须要保证管理平台的一体化,强化网络集中化管理力度,实现各个安全监测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之间的融合,以此组建带有综合性质的信息网络。在煤矿开采现场运用传感技术,利用各个类型的传感器实施监测、采集井下湿度、温度以及瓦斯含量等,将采集所得数据输入计算机中进行分析与处理,以此获得井下动态,并完成自动预警。作业现场安装视频监控,以此了解职工的状态,规范职工行为,避免安全隐患的发生。利用信息化技术完善煤矿生产管理,必然会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3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发展趋势 3.1实现煤炭企业中监管行政资源的整合 在煤矿安全监管相关条例的基础上,强化煤监职责,政府部门要积极开展煤矿监察工作,优化各个级别的煤矿安全监管体系,落实煤矿安全监察与监管两个部门职责,真正实现煤矿安全监察与监管工作的有序进行与一体化。煤矿安全生产当中的监管工作要将预防工作作为关键内容,主要对象一般都在基层,所以监管的重点也在基层,以此可以解决监管关口的前移与重心下移问题,从而完成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建立。 3.2提升煤炭资源配置的合理性 对于一些已经被关闭的矿井再次运营等相关问题,现阶段依然十分严重,必须要遵循统一规划、规范开采的基本准则进行煤矿安全管理。在此基础上,需要调高市场的准入门槛,贯彻落实“关小上大、能力置换”的要求,及时淘汰一些已经落后的煤矿企业,优化现有企业结构,对矿产资源进行有偿使用。而一些小煤矿则要利用采矿权出让、产权置换等方式将现有资源进行整合,以此实现减少矿点、扩大挖矿规模等目标,全面提升生产安全。因为煤炭本身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所以在使用时必须要以节约、合理、均衡开采为前提,从而实现煤炭资源开采的可持续性。 3.3加强煤矿安全生产责任 除了要对煤矿职工进行培训之外,也要对煤矿的法人进行知识普及,使其能够提高对安全生产的认识。要做好煤矿隐患的排查工作,尤其是“一通三防”工作的落实,对施工现场的瓦斯、煤尘等安全隐患全面整改与排查,针对已经排查出的安全隐患要安排专业人员进行整改。必须要积极落实煤矿的整顿与关闭工作,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资源整合,以减少资源与资金方面的损失,确保地方经济可以实现协调发展。 4结束语 确保煤矿生产工作的安全性,不仅是保证煤矿企业职工人身安全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维护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所在,只有加强对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视,才能真正营造健康的生产环境,并为今后煤矿生产工作提供保障。 作者:谢飞杨 单位:安徽理工大学能源与安全学院 煤矿安全生产论文:煤矿安全生产中技术管理研究 1技术是方案设计的基础 矿井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开拓以及开采设计问题,将会直接影响煤矿生产的安全与否。开采设计以及矿井的开拓工作主要是用于从总体上安排规划矿区的相关布置(巷道布置、工艺流程的选择、划分采取以及选择设备造型和相关技术安全措施)。在对矿井进行技术设计时就需要广泛了解矿区实际地质、先进装备以及技术工艺,为矿区的开采以及拓展奠定合理化的基础。在煤矿设计中应当遵循三项基本原则:机械化原则、技术应用合理化原则、集中化原则。在对巷道进行设计时力求简单便捷,保证系统中所用的设备符合技术合理化原则并保证技术的经济合理性,保证事故预防措施能够覆盖全矿。而这些都是建立在必要的技术之上的,需要经过专业的技术方案比较、技术论证以及分析,通过综合选择得出最佳方案。矿区的设计以及矿井的设计是一座矿井、一个矿区是否具有良好效益以及是否具有长久寿命的基础关键,因此在进行开采以及开拓的设计时技术管理工作就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 2技术管理在防治煤矿事故中的作用 煤矿在开采过程中,井下环境极其恶劣,水、火、顶板、煤尘以及瓦斯是影响井下环境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是造成井下事故的主要因素。生产中生产工序以及环节之间的配合对事故发生几率的影响较大,若是配合不当极容易发生事故、故障,甚至引发灾难,威胁着矿井安全以及人员生命。煤矿本身就是高危险区域,开采煤矿的工作环境具有很多无法消除的隐患,只是隐患程度高低不同,只有严格的排查,不断的检验消除其中的隐患才能保证生产的安全,这才是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因此,通过有效的措施以及技术的应用,确保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煤矿生产中事故的发生几率同隐患存在的数量以及程度密切相关,因此消灭隐患是预防事故发生的重点,若是忽视小隐患,没有及时彻底消除该类问题,小型隐患问题便会发展升级为大隐患。煤矿开采中的不稳定因素始终威胁着生产,因此基础工作的加强是对长期隐患消除的前提,通过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检测手段的不断完善以及防治措施的有效实施,保证井下环境的安全稳定。开采中,矿井局部极易出现瓦斯超限现象,个别采掘面距离含水层较近,顶板初次来压、周期来压问题,以及钻空顶和断层问题,这些短期隐患应当通过相应临时措施的制定、责任的明确以及管理手段的强化进行消除。在技术管理中矿井工作面的短期隐患需要进行定期分析,并保证分析定量。通过经验以及理论对事故同隐患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找出相关的科学可行的合理措施,以便及时消除事故隐患。 3一通三防的重要性 煤矿瓦斯爆炸是目前我国煤矿事故中民众听到的最多的事故种类,并且其结果往往会给人民生命以及国家财产带来严重损失。因此一通三防工作在煤矿技术管理中不可或缺,且占有重要地位,若是稍有松懈便有可能威胁到煤矿安全,铸成大祸。不仅无法保证生产的安全性,更无法对人民的生命安全负责,对国家的财产安全负责。因此一通三防工作必须放到安全生产的工作重点。狠抓技术管理,对瓦斯、煤尘进行控制,杜绝事故发生。而一通三防工作中技术管理的重点包括: 3.1建立健全责任制度 一通三防管理工作从各层领导就需要明确责任,通过责任的明确,加大制度落实,共同管理,协同作战。严格把握设计、生产布局以及措施审批和隐患处理工作质量。 3.2通风技术管理的重要性 矿井的通风是所有工作的基础,是治理预防瓦斯和粉尘的必要条件,是灭火工作的前提,实际工作中通风管理以及系统合理性改造调整是通风技术管理工作的重点,另外,保证通风设施的完好性,并建立健全的通风管理制度,保证供风合理、分配科学。同时加强员工教育,提高爱护设施意识,避免人为破坏的出现,保证通风系统运行稳定可靠。 3.3加大“一通三防”安全设施资金的投入,配齐通风防尘设施 也就是说在“一通三防”设施的资金使用上,该花的钱,坚决花,以确保通风、防尘设施安全可靠,做到万无一失。 4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最大动力就是要依靠科技进步来加强技术管理 要想实现煤矿安全生产,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改进采煤工艺,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提高广大员工的综合素质,努力改善井下的工作环境。煤矿安全状况整体不是很好,除受地质和开采的特殊条件制约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装备和工艺落后,安全技术管理人员素质和员工的综合素质不高而造成的。因此依靠科技进步来加强技术管理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最大动力。 5技术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工程技术人员积极性的充分发挥是煤矿安全生产的有力保障 煤矿安全生产的大量事实证明,加强对生产技术的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建立以总工程师为总技术负责人的技术责任制的技术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没有一套有效的技术管理机制,没有一个完善的技术管理机构,技术管理就必然带有随意性,也必然会给煤矿安全生产带来隐患。以人为本应当是技术管理的核心,为保证安全生产,各级部门都应当对技术人员充分关心,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工作上,都予以支持、帮助和关心。在待遇以及薪资上基于工程技术人员以照顾,发挥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其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令其充分投入煤矿生产的安全建设中,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服务,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的科技兴煤战略中,我国煤炭行业不断革新安全管理的体制以及监察制度,希望从根本上转变安全生产中漏洞百出的现状,稳定安全生产局面。因此,煤矿的技术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大力加强技术管理,才能从根本上促进生产的安全发展。 作者:李山龙单位:冀中股份有限公司东庞矿机掘队 煤矿安全生产论文:计算机技术对煤矿安全生产的影响 1安全计算可视化模型的现状及应用意义 监测工作维护的基本安全生产条件对整个工作区与周围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并为其他专业设计工作的整体的地理位置和安全性方面提供了正确的指导。针对煤矿井下环境的复杂性和可变性,在研究时有一个全面的监控警示,涉及到了安全计算可视化模型中的所有内容。在优化操作方面自动监测是不常见的,这些反馈信息间接反映了安全计算可视化模型存在的不足。因此,安全计算可视化模型的Web技术的社会意义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无线通信技术在安全生产中的应用决定工作的质量,一方面它对安全管理有着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决定了未来我国煤炭安全生产技术的发展。 2计算机技术在煤矿井下的应用 2.1联网设计 为了让无线带宽达到预定的要求,采用局部分层视频传输的设计方案,在安全计算可视化模型的设计中,它是在每个无线宽带施工的视频转发服务端口,和监控管理中心在现场建立联系,提高各端口的视频解码器、电视墙等其他设施。通信模型的网络设计还有一些困难:它的设置地点一般在比较偏远的地区,带宽等条件也不是很好,无线网络也可以很好地在广域网络视频中应用,但是考虑到模型平台中的视频网络模型,因此在设计方案中选用当前应用广泛的2MB带宽,不然很可能导致无线网络监测状况不稳定以至于不能正常使用。煤矿网络节点的设计可以通过连接与登录视频流管理的服务端口,监视服务器可以在其可视的范围内形成视频,前端带宽的负载因为这种合理的设计也不会增加,而且这个视频还可以提供给多个用户共享。 2.2设计方案 在图2中,可以清楚地看到Web技术安全计算可视化模型的设计方案。通过4个监测工作站画面轮巡,图像分割和上传到视频流管理服务端口,然后通过视频流服务接口的视频信号的存储和解码,可有效避免员工直接访问客户端而发生的拥塞现象。前端摄像机的视频线连接到前面的图像处理器,视频服务器和终端机,通过电缆接收视频信号传输到监控中心。在接收到的视频信息监控中心,一个视频服务器的远程云台控制的信号也在第一时间最终转移到监控中心,实现安全计算可视化模型的建立。 2.3视频流管理服务器设计 视频管理服务器的IP地址传输端口的通信模型设计的重要通信途径。建立流程管理服务端口的视频管理模式,不仅可以支持多用户同时访问,而且也没有无线带宽的限制,这是远程视频管理的一个解决方案,各部门领导可以直接通过桌面计算机通信模型在任何时间接入、浏览图像和监控视频。煤矿安全生产信息管理功能可以通过查询数据库服务器来实现,还可以对远程计算机发出指令进行控制。连接视频管理服务器和空间数据库,可以提供完善的搜索查询服务,如属性查询服务,矢量和栅格地图服务等。安全计算可视化模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视频流管理缓存服务器模块,并在客户端请求的索引管理组件的指标分析下,使服务器有更大的空间来处理数据列表。如果你可以开发使用缓存的数据,数据库的交互可以被删除,这样数据的响应速度将大大提高。在一般情况下,提供视频监控和视频的视频流媒体服务器的安全生产管理的有效存储功能,可以实现用户管理,自动报警和安全建议。3.4KJ95监控模型这里简单介绍一下由常州自动化研究所开发的KJ95综合监控模型。该模型通过地下通信和工业电视监控设备,整个生产监测地下工作。工业电视监控和地下通信不仅可以任意组合,也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随时使用,它能满足系统不同的要求。95集成模型监测和通信模型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主要原材料是光学纤维,以保证通信模型对采集的语音信号和监控模型的数据也可机动的接收,用于光传输方便,光信号的转换机会混合光信号,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是通过光收发器发送到井下工作面,把数据和语音有效分离。电动机的RS232地下口可以把数据信号传输到井下,然后再通过传输接口的输出传到各分站。接线盒可以进行语音信号发送到手机,完成在语音信号的过程和监测数据的双向传输。 3结语 通过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煤矿安全生产中,对远程计算机的服务端口通信的建立,实现对各个阶段的三维可视化的监测,了解各节点的相对位置和相互关系的实际环境监测中,不仅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管理的难度,而且很好地控制企业成本,最后获得安全生产管理的最优解。因此,我们必须不断探索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应用策略的Web技术和无线视频技术,做到事前控制,预防处理,防患于未然,使通信模型的安全稳定运行,确保实现零故障,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作者:蔡可追单位:淄博职业学院 煤矿安全生产论文: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现状及措施 1中国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1企业主体责任有待落实 一些煤矿负责人不顾政府部门的管理,为了获得高额经济利益,不管煤矿工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强行命令工人下井,只要发现煤层就大力开采,而不采取各种安全措施,对于用于保障工人安全的煤柱也不保留,导致顶板事故和漏水事故经常发生。还有一些煤矿负责人表面上严格执行政府部门的命令,但在实际生产中依然我行我素,将政府的命令抛弃在一旁。有的煤矿不顾政府停业整顿的命令,仍然进行生产,所以出现了很多安全事故。 1.2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有待充实 在众多煤矿生产中,普遍存在着工人劳动时间长、工资少、风险大等情况,所以,不少煤矿根本不配备专业技术人员,也有的很多煤矿只拥有一名技术人员的情况。因为最近几年煤炭行业的低迷,造成了大量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形成了很多煤矿缺乏技术人员,不能有效开展技术工作。再加上一些煤矿不配备安全管理人员,导致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 1.3职工素质亟需提高加强职工培训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个煤矿的用工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招收大量的农民工,用以节省大量资金,使煤矿企业的招工问题得到了解决,但却忽视了煤矿生产队伍的整体素质问题。其次,在招进农民工以后,没有进行严格的专业训练,也不利于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中国安全法律有明文规定,职工在上岗之前必须接受专业技术培训,并且还要保证每年参加继续培训。但在煤矿长期的生产中,一些煤矿负责人认为培训只会增加经济负担,所以干脆放弃专业技术培训,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煤矿企业的发展,尤其对安全生产不利。 2加强中国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对策 2.1调整产业结构开展企业合并走集团化发展战略 煤矿企业要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大量吸收高等人才,以安全管理和改善技术为机遇,加快行业整合步伐。同时建设煤炭精加工企业,提高煤炭行业的经济利益,全面整合煤、电、气、化等资源,实现一体化生产。在企业内部实行股份制改革,运用新型生产模式,提高管理水平,使广大内部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断扩大经营范围,早日打造一批亿吨级煤炭企业,改变现有煤炭企业构造,实行最优组合,紧密联系实际发展状况,逐步实现稳定供应,将煤炭产品推向世界市场,参与国际煤炭市场竞争。 2.2坚持安全第一方针加强安全生产意识 在煤炭生产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必须将安全放在首要位置。煤炭企业的发展必须以安全生产为前提,其次才能不断提升生产数量。企业要想获得高额利润,必须保证生产方面的安全。在煤炭企业运行中要努力做到五不变:完善的规章制度、安全负责人的责任、监督检查力度、安全第一、重罚重奖等五种制度始终不变。另外,对煤炭企业的职工要定期进行培训,使广大员工具备高度的安全生产意识,不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针对员工的知识水平不同,开展多层次技术培训和知识培训。 2.3加强监管责任落实严格追究责任 对煤炭企业的监管在安全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预防各种安全事故。当前,国家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对煤矿企业的安全监管,大力引进高等监管人才,合理配置监管人员,给予监管部门一定的权力,代表政府对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进行监管。同时明确政府和企业的法人责任,制订齐备的安全生产制度,并监督落实。定期培训煤矿企业的领导人员,提高其思想认识,使煤炭企业的生产行为更加规范,运用先进生产技术,保证生产过程的安全。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生产方式,责令其必须整改。利用各种风险评估手段,确定安全管理的主要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管理工作。 2.4加强人才引进 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企业拥有的专业技术人才,所以企业要多方筹措,吸引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前来。a)煤炭开采行业在很长时期内经济效益低迷,很多专业技术人才不愿加入,针对这种现象,国家要充分重视当前煤炭行业高等院校的重大作用,给予其大力的资金扶持和政策优惠,保证其不断培养出优秀的煤矿开采人才;b)国家煤炭企业要主动走上门去,深入广大高等院校,与这些院校加强合作,制订用人制度,运用多种奖励措施,鼓励广大高等院校学生毕业后到煤炭企业来工作,同时拨付大量资金帮助家庭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为了提高高等院校学生质量,煤炭企业可以提供实习场所,欢迎广大学生深入到煤炭开采第一线,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建设新型企业与学校合作模式;c)当前煤炭企业也应不断加大改革力度,应用最先进的生产技术,牢牢掌握当前煤炭企业发展的良好势头,不断提高内部员工的工资待遇,使广大职工安心工作。 2.5加强安全技术培训 随着中国煤炭企业的不断发展,各种灾害也会越来越多,同时也会出现各种应对技术。所以,煤炭行业要高度重视安全培训工作,拨付大量资金用于全员培训;企业人员培训不再受地区和专业限制,不断改进培训办法;加强资金投入,用于技术人员的资格认证培训,安全设备的购入,实行多种形式的安全强化培训,并争取使各级培训达到预期效果;对安全专业人员进行专门培训,保证安全能力的提高;在煤炭生产过程中,必须按要求配备足量的专业工程人员,负责采掘当中的通风工作;提高安全监督能力,对煤矿的安全生产进行各种形式的检查评估,使煤矿工人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将安全事故发生率降到最低。 3结语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炭工业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也要充分重视煤炭生产中的安全问题。从事煤炭开采的工人时刻面临高度危险的境地,各种自然灾害不断发生,所以,煤炭行业要想获得稳定发展,则必须做好生产的安全工作,要求煤炭行业负责人必须充分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煤炭行业的安全生产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课题,煤炭行业一定要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严格抓好安全工作的落实,只有这样,中国煤炭行业才能获得稳定和谐发展,不断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 作者:周岩单位:山西煤销集团中岳煤业有限公司 煤矿安全生产论文: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步骤 1煤矿安全培训是搞好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 人是企业的生产力中非常具有决定性的一种生产力量和生产之中最活跃因素,同时也代表了生产力的发展需求,在企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充分的发挥人的生产作用就应当努力的加强企业培训、以人为本提高素质。从此意义上来讲,企业搞好安全生产的培训就等于是在保护企业的发展生产力和财产。从某种角度来说,党的十八大重点提出要全面的构建小康社会,同时也包含了对我国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要提高的确切要求,更包含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强烈要求。构建人民群众小康社会就必须要保障人民群众的生产安全,生命安全,从而实现我国企业安全生产状况根本性的好转,同时也必须致力于我国全民安全文化素质的提高。因此我国企业安全生产培训工作应当作为安全生产的“三件大事”之中非常重要的一件,即务必保障人的生命安全为最重要的基础工作。煤矿是高危行业之一,是安全管理的重点领域。煤矿企业要搞好安全生产,首先必须要做好各级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提高员工的安全操作技能和安全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减少人身伤害事故的发生。也就是说煤矿企业必须做好安全培训,只有做好安全培训才能更好的减少煤矿事故的发生、才能保证煤矿企业的财产不受损失,安全培训工作是搞好煤矿安全生产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2安全培训不足是煤矿事故的根源 近几年来,我国的煤炭企业的生产总量逐年攀升,煤矿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虽然有好转,但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形势仍旧非常的严峻,各种煤矿安全生产事故接连不断地发生,太多太多的鲜活生命在瞬间陨落,无数的幸福家庭被瞬间的灾难摧毁,无数的幸福被泪水淹没。痛定思痛,煤矿的生产事故频繁发生,就证明在安全生产制度方面固然有一定的原因,比如煤矿的开采生产之中要面临突如其来的水、瓦斯、煤尘、火、顶板,生产运输以及随着煤矿生产开采的深度的增加带来的地热等,另外还有生产过程中遭遇洪水、地震等我们不可抗拒的因素都会时时刻刻影响着安全生产。但是通过认真分析事故的具体原因,就会很容易发现,基本上每一起生产事故都和煤矿职工的行为不够规范有着非常大的关系,这种事故的根源不外乎两个:一个是煤矿职工思想上的麻痹,存在侥幸心理,安全意识不强,法制观念差;另一个是对安全技术不懂,违章蛮干,最终体现在安全培训不足上。思想麻痹、安全意识不强或不懂技术的违章蛮干,发生事故那是必然,不发生事故是侥幸。然而对于有些事故似乎是客观原因造成,但事实上如果安全培训到位,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如:山西焦煤集团“2•22”屯兰煤矿瓦斯爆炸事故,造成78名矿工死亡,114人受伤的特别重大伤亡事故。这一事故除了管理原因外,更重要的是培训不到位造成职工思想麻痹、安全意识不强的原因所致。 3做好煤矿全体职工安全培训工作是减少煤矿事故、搞好煤矿安全生产的有效途径 美国煤矿之所以能实现“高产量,低死亡”,我认为得益于三大因素: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煤矿的生产安全;煤矿主负责人与政府部门都增强了安全责任感;增强了对煤矿工人的培训工作。其中只有通过对全体人员的培训,才能增强全体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提高自身素质。东汉思想家荀悦在《申鉴杂言》中有这样一段话:“进忠有三术: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先其未然谓之防,发而止之谓之救,行而责之谓之戒。”这就是说“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搞安全工作,就必须牢固树立防为上的思想,只有把安全防范工作做得扎实有效,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灾难。我国大多数煤矿从业人员没有专门的生产知识,没有接受过高层次的教育,因而普遍缺乏安全意识、安全生产技能。这样,对煤矿全体员工的培训工作就显得十分必要。只有通过培训使煤矿从业人员具备了安全生产知识,具备了安全生产技能和事故险情发生后逃生自救能力,具备了常规事故的处理能力和临危不乱、遇变不惊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有效地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才能有效地保证安全生产的正常进行。在安全培训工作上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和《国务院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国发〔2011〕40号)都对安全培训工作提出明确的要求。尤其年初《国务院安委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培训工作的决定》(安委〔2012〕10号),这个文件贯彻了“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执政理念,贯穿着“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综合治理”的重要方针,对于强化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基础建设、遏制重大特大的安全事故,全面实施“人才强安”的战略,开创我国煤矿企业安全培训工作的最新局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总之,煤矿职工的安全行为、心理意识、安全法治观念和安全技术水平等都与安全培训工作有着密切联系,只有认真做好煤矿安全培训工作,才能使职工安全意识、安全技能等在脑海中根深蒂固,使职工在生产中始终处于警戒状态,才能使安全事故隐患做到及时发现,做到按时整治,切断事故根源,进而使煤矿生产永远处于安全状态。 作者:刘海玉单位:太原煤气化公司清河一煤矿 煤矿安全生产论文:煤矿安全生产的困难及措施 前几年,由于煤炭市场长期低迷,煤炭企业效益低下,国有企业很难筹集到足够的资金投入到安全基础设施的装备上,导致大多数煤矿设备严重老化、失修,矿井生产安全系统不完善,特别是“一通三防”系统不完善,在没有了投入或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形成了事故隐患。设备陈旧、机械化程度低。从1992年~2000年煤矿百万t死亡率看,煤矿百万t死亡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这一时期的采煤机械化程度仅提高1个百分点,采煤机械化投入少,旧设备无法更新。同时,采、掘、机、运、通各大系统新技术与新设备开发相对滞后。大多数新技术与新设备处在摸索阶段,尚不成熟、不稳定。 1主观原因分析 (1)利益驱动矿井违规生产 近几年来,煤炭市场逐渐好转,煤价呈现出恢复性增长的态势。面对难得的机遇和可观的利益,煤炭企业抢抓时机,夜以继日地满负荷甚至超负荷生产。长期超通风能力和矿井提升能力生产,必然导致矿井积弊丛生,隐患重重,发生事故也就在所难免了。 (2)安全管理的放松埋下了事故隐患 安全管理放松主要表现在:①历史安全欠账太多,而后期投入严重不足;②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滑坡;③企业技术管理薄弱;④安全培训不到位;⑤一些煤矿干部作风浮飘;⑥煤矿企业的安全文化氛围不浓厚;⑦安全责任制落实不到位;⑧一些企业安全管理混乱,“三违”现象严重;⑨劳动组织管理混乱。 (3)机制不全,安全监督乏力 ①煤矿安全监督检查有“刮风”之嫌;②安全监督检查大多锁定细节。煤矿有无“四证”,职工是否佩戴上岗证,有无“三违”,机电设备是否有异常,巷道有无冒顶,作业是否按操作规程等是某些安监部门安全检查的重点。而对于矿井设计、巷道走向设计是否符合地质构造等具有决定作用的地方,往往成为安全监督检查过程中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③安全监督检查形式呆板,方法单一,以罚代管。检查当中偏重于罚款,而缺少具有较强制约力、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④职工群众的安全监督作用没有得到发挥;⑤地方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监管不力。 2解决煤矿安全生产问题的途径 解决煤矿安全生产问题,一是要靠国家不断健全宏观调控体系;二是要靠政府有关部门、企业、员工的共同努力。 2.1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1)健全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以《煤炭法》为主体的法律法规体系。(2)完善经济政策。(3)加强行业管理。 2.2政府有关部门、企业、员工应该作好的工作 (1)加大煤矿整顿关闭工作力度,淘汰生产规模小、无安全保障、开采工艺落后、浪费资源的小煤矿。①落实关闭矿井,确保关闭到位;②研究制定关闭煤矿的相关配套政策。 (2)加强安全管理,落实安全责任①落实企业主体责任;②加强现场管理,确保安全措施落实到位;③加强技术管理工作;④加大推进小煤矿采煤方法和支护方式改革力度,淘汰落后的采煤方法和支护方式;⑤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 (3)加快煤炭科技创新①加大科技攻关力度;②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③推进煤矿重大装备国产化;④加快安全高效矿井建设;⑤大力推进中小型煤矿机械化。 (4)进一步深化煤矿瓦斯治理工作①坚持开采解放层;②坚持落实“先抽后采”;③强化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监管;④加强通风与瓦斯管理;⑤加强乡镇煤矿低瓦斯矿井的瓦斯管理与检查。必须加强乡镇煤矿低瓦斯矿井的瓦斯检查与管理,严格瓦斯检查制度,严格矿长对瓦斯日报的审签,加强部门通风和瓦斯管理,严禁无风或微风作业,减少瓦斯事故;⑥加强机电设备管理,减少瓦斯爆炸火源。严禁使用没有安全标志的机电设备,加强对各种机电设备的检查和维护,减少机电设备失爆现象。严禁工人在井下撤卸矿灯,矿井停电必须撤出作业人员,恢复供电、通风时,要采取瓦斯排放等安全措施。 (5)加强水害治理①完善煤矿“一通三防”、防治水等防灾系统;②制定水害治理方案;③严格执行探放水安全措施。 (6)加强安全技术培训,提高职工综合素质①加强职工全员培训;②加强现场管理人员培训;③建立安全生产教育体系。逐步建立煤矿专业教育、职业教育、企业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安全生产教育体系。 (7)加大煤矿安全监管监察力度①加强安全监督检查;②加强对资源整合和基建、技改矿井的监管。要严格新建项目审批,从严控制新矿井建设;加大对资源整合和基建、技改矿井的日常监管,防止基建矿井或技改矿井在扩建区进行生产;③加强事故多发地区的重点监管监察。政府和各煤矿安全监管、监察机构,要将事故多发地区、煤矿企业、煤与瓦斯突出和高瓦斯矿井,列为重点监察对象。继续实施重点监察,加大对其的监管监察力度,督促其加大煤矿整顿关闭工作与安全管理力度,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 (8)重视煤矿职业危害防治工作不断提高煤矿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减轻职工劳动强度,改善井下作业环境。制定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监督检查、职业危害事故处理等规章制度。整合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源,推广建设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加大监督执法力度,提高煤矿工人职业健康水平。 (9)加大煤矿事故查处工作力度进一步理顺综合监管与行业监管、国家监察与地方监管、政府监管与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关系,明确职责,加强协调。坚持按“四不放过”的原则搞好重点监察、专项监察和定期监察,加强事故调查处理工作,强化事故责任追究制度,严肃追究有关人员责任;要坚决查处事故背后的安全隐患和违法行为;对发生重特大事故的矿井,要提请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关闭,对事故多发矿井实行挂牌警告制度。 作者:杜鲲单位: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会计系
卫生信息管理论文: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务信息管理系统分析 摘 要: 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是一项政策性强、考试专业(初、中级考试全国开考有100多个专业)和科目众多、各专业人数分布复杂的工作,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难以完成现有大量复杂的考务工作。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计算机在考务工作的各个环节得以深层次的应用,这不仅保证了考务工作的顺利完成,而且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本文分析了系统开发的背景和国内外集团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简要描述了系统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也描述了系统的整体情况。 关键词: 卫生专业技术 资格考试 考务信息 管理系统 1.国内外研究技术开发状况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尤其信息管理系统的网络化的发展,人才考评平台得到了更好的支持,首先在局域网范围内对考试工作的每一个或多个环节进行更好的支持,比如报名可以多台机器同时录入局部共享数据,大大提高了效率。这个阶段对于大区域、大规模组织的考试支持已经逐渐成熟,并且随着Internet的日益发展,带宽的不断增加,使得人才考评工作一体化成为可能,在解决信息安全问题的基础上,人才考评工作系统会逐渐移到全部在Internet上。这种情况下,信息全部集中,有利于考试工作信息得到安全、可靠、高效的引用和管理。整个范围内数据共享,并可通过远程网络传送,实时性强,使得全局的统计和分析工作可以更加高效地展开。 在国内,各个行业的人才评价大都采用JSP技术,这种传统的web应用允许用户填写表单(form),当提交表单时就向web服务器发送一个请求。服务器接收并处理传来的表单,然后返回一个新的网页。这个做法浪费了许多带宽,因为在前后两个页面中的大部分HTML代码往往是相同的。由于每次应用的交互都需要向服务器发送请求,应用的响应时间就依赖于服务器的响应时间,这导致用户界面的响应比本地应用慢得多。 从各个行业人才评价体系的应用水平来看,国内的企业开发的管理系统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在技术上还有一定的差距。西方发达国家基于Web应用程序开发方法的管理系统建设工作起步较早,各种技术的研究研发机构相对国内来说也多,致使其集团企业的基于WEB管理软件的发展一般都采用了JSP、Servlet、EJB、JNDI、JDBC、Ajax等j2EE技术,因此其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一般都已经进行了非常紧密的多功能集成。从时间跨度上看,许多集团企业的管理化系统建设都经历了10多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英国、美国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已经开始在全球范围扩展,例如英国培训机构的国际注册营养师,还有美国医学执照考试(United States Medical Licensing Examination,简写 USMLE)是美国的一种医学考试,这两种考试内容的主要方法——基于模型的实践分析,主要采用的是占用Web服务器较少的Ajax技术,使得整个系统能快速迅捷地回应客户动作。 随着计算机尤其是Internet的发展,卫生行业人才考评系统目前也做到大面积实时连接到Internet,但技术资格考试考评管理采用的是基于Internet进行信息传输,大部分工作阶段数据是数据分布的,只有到报名结束时,数据再集中起来的方式,要想真正做到全面地移到Internet上进行考试管理,还需要一个过程。 2.系统概述 卫生专业岗位属于责任重大、社会通用性强并关系到公共利益的专业技术岗位,也是实施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行业。中组部、人事部、卫生部联合下发的《关于深化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要求,卫生事业单位要“打破行政职务、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实行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卫生行业要按照全国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社会化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要求,坚持“脱钩、分类、放权、搞活”的思路,结合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加快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改革,全面推行聘用制度,逐步实现人才由“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应进一步深化职称改革,逐步建立政府宏观调控、个人自主申报、社会客观评价、单位自主聘任的专业技术职务管理体系。对责任重大、社会通用性强并关系到公共利益的专业技术岗位实行准入制,推进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的国际互认。全国专业技术性强的行业,如律师、财会、统计、计算机等行业已经建立了资格考试制度,有近一半以上省市的卫生行业也实施了资格考试制度。根据三部对卫生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加强卫生行业技术人员的行业管理,实施各类资格考试和资格评审是必要的。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为卫生行业培养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一方面,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是职称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聘任卫生系列相应专业技术职务的条件之一。另一方面,每年参加各类卫生技术专业职称考试的人才数量呈直线上升趋势,单凭手工方式处理报名考试工作,不但工作效率低,而且任务重、周期长、出错率高,已远远不能胜任实际工作需要。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一体化的趋势,以信息技术为主体的信息产业获得了蓬勃发展。它在社会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使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革。因此,利用当今蓬勃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实现考试系统的自动化势在必行。这也引起了卫生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在这种形式下,尽快建立先进的人才评价平台成为卫生人才评价体系建设的迫切需求。下文将针对人才评价、人才培训等业务需求进行详细的分析。 从技术上要保证系统的规范性、一致性、完整性、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并采用可移植性好的JAVA作为系统开发语言。 整个系统的工作流程如图2-1。 3.系统目标和解决的问题 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考务信息管理系统主要是在考试组织实施过程中对组织机构信息、考生自然信息、考生报名信息、考场信息、试卷、成绩信息、考试科目、试卷信息和考生的违纪信息等的录入、审核、修改、打印、维护、计算生成和查询统计等一系列的操作和过程的管理,以便减少鉴定工作的成本和开支。 具体实施时,首先根据现有政策人才中心人才评价、职业技能鉴定、人才研究、人才培训等各个体系的人才考评情况、分类原则及业务开展情况进行需求分析,建立被评审人员信息的合理存储方式,建立灵活的权限管理体系,实现考评人员检索及统计的快捷准确,方便统计工作。经过整体的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提炼和抽象出相对稳定的考评人员资源数据模型及业务模型;其次根据各个体系的特殊性,对系统进行适当的配置与调整,满足各个体系具体业务的需求;最后在人才考评平台其他各个系统逐渐完善的过程中,实现平台与其他系统的整体统一。 卫生人才评价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是:建立起功能完备、标准统一规范、系统安全可靠,与卫生改革与发展相适应的卫生人才评价信息化管理系统,提供稳定的、不间断的、准确及时的、热情周到的“人性化”的卫生人才评价的综合信息服务,结合通讯、多媒体、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技术,形成覆盖全国范围的卫生人才评价综合信息网络体系。 具体的系统目标如下: (1)系统的建设与发展,必须能够加强卫生部有关部门的政府职能。 卫生部的有关部门作为政府单位,担负着对卫生行业的人员、单位和资源进行引导、管理、调控和服务等职能。通过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利用现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加强其政府职能,应该是这次建设任务的首要目标。 现代高科技手段与政府的管理职能相结合,实现管理创新,提高工作效率,是加强政府智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充分利用信息化的平台,为卫生行业的各级各类人员和各级各类单位提供全方位的、实质性的服务,逐步提高服务的质量,是加强政府职能的另一重要方面;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卫生信息资源的积累、加工和综合利用,实现对卫生行业的政策引导、宏观调控,更是信息化建设加强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 (2)系统的建设与发展,应该能够对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人才评价系统的建设和发展,有助于培养数量多、质量高的卫生专业人才,有效提高卫生人才专业素质和技术能力。 有效地引导和开展人才交流工作,可以加快卫生人才的合理流动,推动卫生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考务管理网络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对卫生人才评价体系的考务管理人员来讲,则是实现终身学习、保持知识更新的重要手段。 (3)系统的建设和发展,能够服务于人民大众。 考虑到人民大众对卫生医疗、保健与疾病控制等方面的极大需求,在推动卫生事业发展的同时,陆续为人民大众开设互动栏目,为广大群众提供良好的服务平台。 4.系统功能 卫生人才评价业务管理平台是一个为卫生专业各种人才评价业务提供统一管理的系统平台;通过对人才评价业务中的人、财、物和事的全面管理,全面提升人才评价业务的规划化、制度化和科学化,从而有力地保证人才评价业务的客观公正。 卫生人才评价业务管理平台支持卫生部人才交流中心涉及的所有人才评价业务,包括初中级技术资格考试、职业技术技能鉴定、高级资格评审等;支持多种人才评价方式:纸面考试方式、机考考试方式、答辩方式、评审方式、量化指标考核方式等。 卫生人才评价业务管理平台的服务对象为参评人员、评价服务方;面向参评人员的服务以方便快捷的个人信息管理为主,面向评价服务方的服务以评价的组织实施管理为主。具体的服务如下: (1)面向参评人员的服务 网上报名;准考证查询;考场查询;成绩查询;证书查询。 (2)面向评价服务方的服务 组织机构管理;报名信息采集;报名信息审核;考场组织;试卷的和交付;成绩管理等。 5.系统发展预测 随着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不同职业工种、不同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会逐步规范。在我国职业技能鉴定事业高速发展的时期,在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强大支持下,将有以下十大发展趋势。 (1)实行职业技能统一鉴定。推行职业资格统一鉴定,主要是采取理论部分的统一时间、统一试卷、统一考务管理,操作技能方面统一安排考场、考评员等统一考务管理的办法。其主要意义有三个方面:一是有利于确保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质量,实行统一鉴定,有利于集中力量加强考务管理。二是有利于统一职业技能鉴定统一标准和技能水平。可以避免因为试卷不同、考务管理严格程度不同造成的同等级或同分数的考生鉴定结果不同。三是有利于降低鉴定成本,大大减少考务管理工作量。 (2)职业技能鉴定覆盖面迅速扩大。一方面是鉴定数量的迅速增加。另一方面是鉴定职业工种的迅速增加。国家题库和省题库的开发步伐进一步加快,为扩大职业技能鉴定覆盖面打下基础。 (3)职业资格证书体系不断完善。国家陆续制定和颁布了技师、高级技师的职业标准。随着政策的制订和完善,技师、高级技师的鉴定将成为2014年的鉴定热点。有强制实行就业必须持证上岗的职业工种职业资格证书、有非强制推行的职业工种职业资格证书、有国内和国际职业资格证书、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与行业共同推行的特种行业职业资格证书,等等。 (4)职业技能鉴定质量控制意识不断增强。没有鉴定的质量,就没有鉴定工作的未来。严格控制职业技能鉴定质量,逐步成为大家的共识。 (5)职业技能鉴定中推行新的先进技术。智能化考试在不久将会被推行。考试中使用仿真技术,通过计算机处理后,试卷中出现了照片、录像、声音,使得鉴定更方便、更直观,逐步实现将计算机信息技术运用于考务管理中。 (6)职业技能鉴定引导教育和培训的作用进一步加强。许多学校、培训机构把职业技能鉴定内容引入教学,加强了学生操作技能的培训、教学和考核。 (7)职业技能鉴定中新职业、新工种不断增加。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新职业、新工种不断出现,如公共营养师、医疗救护员等,各地陆续开展了这些新职业、新工种的鉴定工作。 (8)职业技能鉴定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加快。我国与国际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机构的合作进一步加强。目前,已经得到劳动和社会保障注册的有英国城市行业协会C G证书、英国伦敦工商会考试局的LCCI证书、国际认证与注册协会(简称IARI)的国际注册营养师证书等,全国正在掀起国际职业资格证书热。 (9)大专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开展职业技能鉴定热情高涨。大中专学校积极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意识进一步增强。上海同济大学等全国重点名牌大学也在校内开展针对本校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技能鉴定工作。 (10)创职业资格证书品牌意识不断增强。结合行业、学校、地方特色创职业资格证书品牌已成为体现教育和培训特色的重要手段。 卫生专业岗位属于责任重大、社会通用性强并关系到公共利益的专业技术岗位,也是实施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行业。中组部、人事部、卫生部联合下发的《关于深化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要求,卫生事业单位要“打破行政职务、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实行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但各地自行考试缺乏全国统一标准,不能代表国家的资格考试水平。根据三部对卫生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加强卫生行业技术人员的行业管理,实施各类资格考试和资格评审很有必要。 卫生信息管理论文:扬州市妇幼卫生信息管理 关键词 妇幼信息 管理 质量 在加强妇幼卫生信息工作规范化管理,提高妇幼卫生信息质量,发挥市级监督管理作用,以制度强管理,以规范促发展,适应新形势等方面作了一些探索,通过完善制度、加强培训、质量考核和信息反馈等方面进行规范管理,可有效促进妇幼卫生保健各项工作的开展和质量的提高。现介绍如下。 完善妇幼信息管理制度 近年来,市妇幼卫生信息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们的高度重视,市卫生局分管局长、基妇处长亲自抓妇幼卫生信息工作,经常进行工作调研,掌握动态,发现薄弱环节及时干预。市妇幼保健院协助卫生局进行妇幼卫生行业管理,院长、分管院长多次对妇幼卫生信息工作进行督导,并明确工作职责,规范工作流程,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①台帐资料实行档案化管理;②建立数据核对、上报前行政审核制度;③妇幼信息考核、量化评分,实行信息反馈制度;④例会报告制度;⑤定期对信息资料分析并利用;⑥“两个死亡”调查评审制度;⑦建立分级质量控制等,从制度上保证了我市妇幼卫生信息工作更加规范化[1]。 健全网络、畅通信息 年报及“三网”监测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健全的年报及“三网”监测网络,充实、稳定的监测队伍,是做好妇幼信息工作的关键。因此,建立了完整的年报及“三网”监测信息上报系统,明确在城市:市保健所—市直医院和辖区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农村:县级保健所—乡级—村级三级监测网络,报表流程自下而上;质量检查由上而下,同时自查自纠,市、县之间有信息沟通。同时,规定市直医疗卫生机构和辖区医院、城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各县(市、区)妇幼保健所不仅要有专人负责妇幼信息上报工作,各乡镇卫生院也要设立专兼责妇幼人员,建立健全工作制度、人员职责,明确责任,具体到人,确实地稳定了妇幼卫生信息的业务队伍。具体做法。 在城市建立市妇幼保健所—市直医疗卫生机构和辖区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运转网络,市级监测人员接到上级领导布置的监测任务后,将项目任务逐一分解到市直医院和辖区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各县(市、区)保健机构监测人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各县(市、区)保健机构监测人员再将项目任务分解到社区和乡村。 在市直医疗机构和辖区医院均设有专人负责妇幼卫生信息工作,定期向市妇幼保健所报送妇幼卫生信息报表,将《孕产妇保健手册》运转至各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由妇儿保人员收集妇幼卫生信息并建立各种台帐资料,按月向市妇幼保健所上报相关报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妇保人员承担本辖区的产后访视工作,并及时收集孕产妇、5岁以下儿童、育龄妇女和流动人口等信息。 在农村按照分级质量控制,县级妇幼保健院(所)将出生、死亡等信息定期反馈到各乡卫生院,并收集、汇总各乡上报的妇幼卫生信息资料,经核对和行政审核后上报市妇幼保健所;各乡卫生院对村医所报告的资料和县级妇幼卫生机构反馈的出生、死亡情况进行核对,定期召开村医例会,利用例会对村医进行相关业务培训;村卫生室定期向本乡妇幼保健人员报告本村的孕产妇信息、出生缺陷信息、5岁以下儿童死亡信息和本村流动人口等情况,对乡反馈的妇幼卫生信息进行核对,做到不多报、不漏报。 市妇幼保健所对中心工作的开展提出指导性意见,传达有关妇幼卫生最新的工作信息,定期召开各县市(区)保健机构负责人工作例会,交流各地妇幼保健工作的进展、存在问题和创新思路,在交流的基础上总结上阶段工作;研究基层妇幼保健及行业管理的对策。 通过上述的网络和制度的建立,稳定了专业队伍,增强了妇幼卫生信息的管理和服务功能,促进了妇幼卫生信息互通,提高了妇幼信息工作效率。 重视业务培训、提高信息工作质量 为了进一步提高妇幼信息管理水平,确保妇幼信息工作质量,每年年初制定对城区和县(市、区)的业务培训计划和督导计划,对县(市、区)每半年定期召开妇幼信息人员例会,根据当年工作计划,相互交流、布置阶段性工作、业务指导和信息管理,不断增强妇幼信息人员队伍素质,适应妇幼保健工作需求和妇幼信息上报要求。 对城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季度定期召开妇幼信息人员例会,以会代训,穿插专题业务讲座、更新知识,进行业务培训,有针对性地进行督导,特别是针对儿童死亡诊断标准和分类原则、填表要求、报表程序和报表质量进行指导,进一步提高妇幼信息人员业务水平,确保妇幼信息工作质量。 分级质控、量化评分、信息反馈 在市卫生局的指导下,市妇幼保健所结合本市实际工作情况,按照省年报及“三网”监测工作要求,制定了分级质量控制、及时量化评分和定期信息反馈制度[2]。 市级质控:每季度对城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幼保健工作及妇幼信息上报情况进行检查、考核、评价,利用例会及时反馈质控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干预措施,促进妇幼信息工作的提高;每半年市妇幼保健所在市卫生局基妇处领导的带领下,对全市市直医疗保健机构、各县(市、区)医疗保健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妇幼信息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市级质控不是单一的数据漏报调查,而是对各级质控情况、流动人口和基础资料管理情况、妇幼信息人员业务知识掌握情况、《出生医学证明》发放台帐资料和窗口、孕妇学校硬件和资料及基本、重大公共卫生工作等进行督导,每次质控后形成市级质控报告上报市卫生局。 县级质控:县妇幼保健院(所)每季度对各乡卫生院的原始登记台账及表、卡、册进行抽查核对,每半年1次全面质控,同时量化评分,县妇幼保健院(所)将质控报告报市妇幼保健所。 乡级质控:乡妇幼人员每月利用例会组织村医对各类表、卡、册进行互查;每季度对本乡的孕产妇、儿童和育龄妇女漏报调查,同时量化评分,并将质控报告报县妇幼保健院(所)。 注重数据分析与利用 近年来我市充分利用妇幼卫生信息,对收集的数据认真整理、定期汇总、及时分析及反馈,促进了妇幼卫生各项工作的开展。 每个月及时汇总全市各项妇幼保健调查相关统计报表,同时注意检查各指标间的逻辑关系,比较各项指标的变动情况,及时写出分析报告,让主管领导随时掌握妇幼卫生工作动态。 每季度及时全面掌握全市高危孕产妇及高危儿童数量、情况与,监督管理各保健单位对高危孕产妇、儿童所采取的措施及跟踪、回访力度,向分娩医院迅速准确地提供孕产妇历次检查数据,为保障分娩过程中母子平安提供条件,有利于降低全市孕产妇、儿童死亡率;每季度、每半年、全年对全市儿童死亡、育龄妇女死亡、出生缺陷进行1次书面分析,动态掌握全市妇女、儿童健康状况,有利于提高妇女、儿童保健质量。 每半年对年报中的相关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根据“两个死亡”评审的情况,提出干预措施,能有效地为卫生行政部门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因此,数据统计与分析,既能指导妇幼保健工作取得良好的成效,又能很好地服务于科研项目。 充分认识到妇幼卫生信息工作在妇幼卫生工作中的重要、不可替代作用,只有妇幼卫生信息制度化、质量控制持续化和数据分析利用科学化,才能不断提高妇幼卫生信息质量,不断丰富妇幼卫生信息内涵,使妇幼卫生信息管理工作沿着良好的发展方向稳步前进。 卫生信息管理论文:以市场为导向转变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摘要】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是高职高专院校中的一个新专业,学生实际就业岗位与原培养目标之间存在差距,通过对盐城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创办以来的138名毕业学生的就业岗位进行分析,提出以市场为导向转变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理念,提高人才培养的市场适应性。 【关键词】市场为导向;卫生信息管理专业;高职课程设置 高职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是在病案管理的基础上,随着信息科学与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新专业。高职教育课程设置是高职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总体规划,它把为达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所要求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进度和实现方式等在总体规划中全部体现出来。高职课程设置的基本依据,应该是为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服务,为社会经济服务,为地方建设服务。 盐城卫生信息管理专业2006年正式开始招生,在人才培养初期,我院对全省42所县级以上医疗机构进行了人才需求调查表明,42个单位中,仅信息人员就缺125人。对盐城市60多所乡镇、社区医院所进行的调查表明,其专业信息化人员几乎是空白,随着乡镇社区信息化水平的快速提高,乡镇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必将成为专科层次的卫生信息管理人才就业的大市场。因此,对人才培养的岗位定位为:毕业生主要面向市级以下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各级医院、医学信息部门、医学图书馆等,从事日常办公事务处理、病案管理、卫生信息资料的分析、统计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科层次人才。 随着我院2009年以来3届学生的陆续毕业,虽然我院就业率一直为100%,但针对他们的就业协议及电话联系随访发现: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并没有按照当初职业定位学生绝大部分在卫生行业就业,而出现了不同的情况,3年来就业情况如下表: 表1 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2009-2011届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情况 从就业情况中我们可以看到: 从2009年以来卫生行业就业学生平均占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总数平均的41.3%,卫生行业就业率从2009、2010和2011分别为57.1%、45.0%和16.7%,三年来卫生行业的占有率呈下滑趋势。高职学生的就业方向受政策和市场等多方面的影响。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为什么没能进入卫生行业,经过调查主要有以下原因:进入卫生行业的门槛越来越高,学历要求普遍为本科及研究生以上,从个卫生行政部门及各级医院的招聘简章上我们即可看出,现在连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站在录用人员是也提出本科学历,这是高职学生就业时普遍面临的巨大困难;各级卫生行业对卫生信息的专业人才没有足够的重视,比如各级医院的信息科的成员仍然大都数由非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人员构成,而由计算机专业、统计专业人员或由其他科室成员转岗而来,没有注重成员的医学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的有效结合;还有一部分学生自己愿意从事其他信息相关行业,认为前景更好。介于此情况,我们必须扩大人才培养的市场针对性,实现学校专业教育与市场行业运作相衔接,实现学生与行业、社会的“零距离”接触,真正实现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之路。所以我们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改,以市场为导向改善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在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对传统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大幅调整,认为“信息技术”才是当前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就业岗位核心能力,而“网络技术”又是高职就业信息技术的核心技术。所以设置课程时围绕网络技能核心,突出信息技术能力。课程设置改变如下表, 表2 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2006及2011届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比较: 上表体现了我们在设置课程中对信息技术的科目和课时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减少其他科目,比如数学、医学类课程,将课时用于信息技术课程上。课程设置围绕核心能力:《信息技术概论》《多媒体技术》是学习计算机基础的、实用的应用技能;《VisualBasic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和《数据库原理》使学生可以学会编制小型实用软件;新开设的《系统维护》是一门实践性为主的课程,主要是训练单机操作系统、服务器操作系统的安装,系统配置、系统环境优化及常见问题的解决;《计算机网络》包括必备的网络理论基础知识和具体实用的网络基本配置,网络硬件连接,连接线制作及测试,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的管理和配置等,使学生对单位局域网及INTERNET网,不仅能做常规的硬件连接,还能通过对二、三层交换机及路由的配置,确保单位网络内、外畅通和安全;新增的《网站建设》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熟悉软件功能和网页设计思路,熟悉和掌握Dreamweaver和制作网站建设方法,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或深入的设计打下基础。《卫生统计学及统计软件包》更加注重学生的数据整理和分析的应用能力。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高职学生就业在目前卫生行业普遍重视学位的情况下难度越来越大,虽然基层卫生信息管理人才仍然普遍缺乏,但我们必须正视现实,在配套政策没有到位的情况下,人才培养必须为学生就业服务。通过课程设置改革,我们希望学生毕业后就成为能胜任各种包括卫生行业在内在内的各种信息管理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卫生信息管理论文:青海省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实现 摘要:本文从我省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处理的需求出发,以实现信息管理系统确定的目标为导向,利用成熟的互联网技术和先进的J2EE的系统架构,设计、实现了系统的总体需求。在实现的过程中,大量直观的统计图表的动态显示问题,系统使用了JFreeChart组件来实现;为了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开发Web时采用了Ajax技术和Tomcat的数据库连接池技术;为了保证系统的数据安全,系统采取数据的多份存储的容灾备份策略。 关键词:国家基本公共卫生;J2EE;MVC设计模式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我国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初步建立了以疫情、疾病监测、卫生监督为主体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形成了从县到中央四级卫生防疫信息网络,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在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省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等为重点,融预防、保健、医疗、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和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治疗和康复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方面,信息化程度不高。使用中存在以下问题:(1)系统功能实用性差。管理系统的功能上基于日常业务考虑, 简单的将记录的载体从纸质变成了电子方式存储,系统提供的统计、分析功能十分有限;(2)数据接口标准不统一。采用的管理系统名目繁多,开发的管理系统无统一的设计标准指导,使用的管理系统数据接口不统一、数据存储不规范、不能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交换,(3)无统一的信息处理平台。各卫生机构组织人力、物力开发的管理系统大多是单机版,存储的信息只供社区内使用,不能“流通”、共享、复用,从而形成了“信息孤岛”和“信息烟囱”。基于以上问题,本文参照文献[1][2][3]提供的标准,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业务流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设计并实现了基于J2EE架构B/S模式的我省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管理系统的解决方案。 系统需求及目标 由文献[1]可知,我国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由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组织实施,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应分别接受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业务管理并合理承担公共卫生服务任务。其服务项目有: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预防接种、传染病报告和处理、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10项业务,这些分散的业务,归纳起来就是以辖区居民个人健康档案为中心,涉及了居民疾病防治、健康体检、妇女儿童保健等卫生服务过程,因此要设计的系统总体需达到: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围绕各级各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需求,建立省、市、县、乡(镇)四级信息处理平台,执行文献[1]的标准,规范信息收集、整理、存储等业务过程,实现信息高效的处理。通过对以上10项业务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如下的设计目标: (1)、功能实用化。设计的系统按照文献[1]的要求,设置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管理、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免疫规划项目管理、传染病报告与处理管理、慢性病患者管理、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诊疗服务管理外、还要设计查询统计、系统配置、机构管理、权限管理等模块,体现出信息化管理的强大功能; (2)、设计标准化。设计的系统设计的数据库结构、数据元标识符、数据类型、取值长度等须满足文献[2]的要求,确保健康档案数据信息符合国家标准,便于同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国家公共卫生信息互通、互联;系统的居民健康档案编号执行文献[4]的标准,确保每位居民及其家庭健康档案编码的全国唯一性,便于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的分类、检索、查询、处理和利用; (3)、管理规范化。设计的系统的健康档案要实现居民医疗、健康信息的集中存储和利用,实现人的出生、儿童、青年、成人、老年健康信息的连续、完整记录。因此,系统在进行数据管理时实行逐级审核,逐级上报,数据统一存储的管理模式。以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层的数据采集点,由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审核、上报辖区居民的基本公共卫生数据至上级,数据统一存储在省级卫生服务中心; (4)、架构先进、网络化。设计的系统须采用先进的开发技术和生命力强的开发模式,使用户通过网络就能快速的使用系统,实现客户端零安装、零维护,实现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共享,为辖区居民的保健、就诊提供连续的、可靠的依据; (5)、安全保密化。设计的系统要考虑到涉及辖区居民的个人隐私等敏感问题,要保证系统做到一定的安全保密,可以通过数据加密、权限控制、密码设置等方式实现;采用安全、高效、处理并发能力强的数据库系统,能够满足大批量用户的使用; (6)、使用简易化。设计的系统的要面向全省从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卫生机构非计算机专业人员使用,因此系统设计的表单界面、查询打印表格等须与文献[1]提供的表单界面基本一致,体现出系统使用时的简单易用特点,达到方便用户操作的目的。 系统的设计 3.1系统架构 目前,我省有省、市、县、乡(镇)、村五级各类卫生服务机构4500多个,这些机构担负着我省人民群众的公共卫生服务职能。本系统的开发就是要面向这些医疗机构服务, 实现基本公共卫生业务的网上信息化。因此,系统设计时采用了当前先进的J2EE框架B/S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系统架构分为4个层次:客户端、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其中客户端是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数据采集点电脑上的客户层组件,由IE浏览器来完成;Web服务器是响应客户请求,为客户提供所请求的资料,主要包括运行在J2EE服务器上的Web组件,主要采用的是Struts框架,实现了MVC模型中的视图部分和控制部分;业务层采用的是Spring框架实现,从客户端程序接收各种数据,对其进行处理并发送到EIS层加以储存;EIS层用以存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系统的关键数据。 3.2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由于系统是面向全省从事基本公共卫生事业的医疗机构公开,随着建档居民的增加,系统的数据量会越来越大,所以选择了Oracle 数据库,Oracle 10g 具有支持大数据的存储与多用户量访问,提供可靠、快速相应的服务;同时提供对数据完整性、一致性的有力支持;在安全方面,提供了坚固的数据和用户管理、维护功能;并且具有强大的可伸缩性,能够完全适应实际业务的快速增长。数据库设计阶段采用Powerdesigner15进行建模,根据文献[3]提供的公共卫生信息基本数据集标准进行设计,基本按3NF进行设计,充分考虑程序的运行效率,适当地进行了字段的冗余设计。 4、系统的实现 系统在实现过程中使用了Eclipse开发环境MyEclipse的J2EE插件,Struts框架和Hibernate以及Ajax等一系列技术,web服务器使用tomcat,数据库使用Oracle,下面是几个关键技术的介绍。 4.1统计图表动态生成技术 系统设计的统计功能中,为了直观的反应统计的结果,本系统用图表的方式动态地显示统计结果,如人口结构分布图、社区人口年龄段图、育龄孕妇统计图等,在本系统实现方法是采用了开源的、低成本的、易于维护的JFreeChart组件。JFreeChart是一款功能强大的统计图生成组件,通过它的开发包能够创建饼图、柱状图( 普通柱状图以及堆栈柱状图) 、线图、 区域图、分布图、混合图、甘特图以及一些仪表盘等2D或3D图片,并可生成PNG或JPG图片格式文件[7]。通过该组件在本系统的使用,缩短了开发周期、节约了开发成本,较好的实现了WEB图表的直观显示。 4.2 Tomcat的数据库连接池的运用 当JSP页面需要频繁地访问数据库时,必然要频繁地连接和断开数据库。每次连接必须完成用户验证、安全上下文配置等任务,这就要占用一定的通信和内存资源,因此往往会成为最耗时的操作。所以当一个动态网站频繁地从数据库中存取数据时,为提高整个系统的效率,本系统使用了Tomcat的数据库连接池这个办法。数据库连接池是一个用于存储数据库连接的容器,它是编写应用服务时经常需要用到的模块,当应用程序需要连接数据库时直接从连接池中获取一个连接,当使用结束时,再将这个连接交还给连接池供其它应用程序使用。这样,一个数据库连接可以被很多应用程序实例共享,应用程序无需在每次与数据库交互时都进行连接和断开操作,从而大大提高了访问数据库的效率。 4.3数据备份技术 为了保证系统的数据不会因为意外事件的发生造成损坏和丢失,必须考虑系统数据的容灾备份设计。数据备份是系统和数据容灾的基础,目前备份技术主要有快照备份、异地存储备份等。本系统在总体设计中,就已经考虑到这一点,从硬件层面上进行多服务器设置,多台服务器实时的保存同一份数据的多份存储,目的就是避免物理故障,同时在系统中还有数据的复制功能,数据库的备份等,以此来保障出现突发事件后的数据恢复。 结束语 采用先进的J2EE框架设计的我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系统的实施, 将实现社区卫生服务的电脑化、无纸化和标准化;建立以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涵盖居民基础健康档案以及预防免疫、就诊记录、健康检查记录、疾病管理等方面的居民个人健康档案信息,将实现居民医疗、健康信息的集中存储和利用。系统利用JSP技术使得Java与动态网页能够进行无缝连接,使用JDBC驱动程序连接Oracle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实现了对数据的存储、组织和利用;Ajax技术和 Tomcat数据库连接池技术实现了系统的负载均衡,解决了多用户访问造成的并发问题。 卫生信息管理论文:卫生信息管理课程设置的若干思考 摘要:文章结合信息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 对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提出若干思考。 关键词:卫生信息管理;课程设置 一、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在卫生领域的各个方面大量的应用,目前中国数字化医院已基本实现,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已经成为各医疗卫生行业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数字化的工作环境对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卫生信息管理所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医学基础知识,还必须掌握必要的信息技能。信息技能是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在医疗卫生行业工作和学习时应具备的卫生信息技术,是卫生工作者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工作效率和竞争力的基本条件,也是提高卫生行业数字化水平的基本保障。 二、专业培养目标 数字化医院是目前各大的医院的发展方向,而信息技术应用维护与信息系统设计开发是医院数字化两个重要方面,因此本文所探讨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的岗位是定位于信息技术应用维护与信息系统设计开发这两个方面。 1.信息技术维护能力 培养目标是为卫生医疗行业培养能适应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一般技能型人才。主要包括计算机硬件维修和软件维护。此能力定向明确,专业技能突出,要求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强,就业去向是卫生医疗行业的信息中心。 2.信息系统开发能力 其培养目标是为医卫生医疗行业培养能适应信息网络化建设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要求毕业生能够规划设计和开发相关应用软件,要向卫生行政管理提供发展的决策信息。就业去向是卫生医疗行业信息中心,担任设计开发和设计等技能性工作。 三、对课程设置的思考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融合了医学、计算机应用技术、管理学等三门学科知识, 本文以系统观为指导, 在医学背景下,课程相关设置主要是拓展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最终目标是扩大学生就业范围。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主要分为三大块, 包括人文素养模块、医学素养模块和专业素养模块。 1.人文素养模块 基本是按照国家教育部的相关规定设置,包括军事理论、德育、体育、数学和英语,以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为目标。 2. 医学素养模块 医学卫生类课程是让学生有统计、图像处理系统和网站开发的能力,是本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此类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对医学信息应用能力有更深入的理解, 为其研究和开发医学信息资源奠定基础。 3. 信息素养模块 本专业此类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是以计算机为工具, 处理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医院信息处理能力。侧重于以临床为为主的医院信息处理, 如病人信息管理、库房药品管理、电子病历管理、医嘱处理等等。二是医学信息处理能力。因为从事信息系统设计开发、维护信息资源,都涉及到较强的程序设计能力, 包括程序类课程和网站建设类课程。程序类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编写程序的基本功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调整让学生全面掌握程序设计的思想、方法和技巧, 要有C/S 和B/S 两种模式的程序设计能力;网站建设类课程培养学生制作网页,以及在不同浏览器环境下管理网络数据库的能力。 四、课程设置优化建议 针对目前学生反馈的信息以及国内外在信息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上已取得的经验, 笔者认为可以在现有课程设置上作一些改进: 1.精简医学类课程 在对历届毕业生通过专业实习之后, 反映的一个共同问题就是所学医学课只了解皮毛, 缺乏对医学知识的总体认识。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建议把多门医学类课程合并起来, 让学生整体去了解。 2.系统化的设计课程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涉及到计算机、医学、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因此用系统化的方法来设计课,为后续课程和为学生进一步提升能力做好准备。 3.关于选修课 参考必须课的三大模块,选修课也分为人文素养模块、医学素养模块和信息素养模块。 人文素养模块 大学语文,中华古诗词鉴赏,文学名著欣赏,高职应用写作,中国传统文化,哲学与人生,书法欣赏与创作,中国音乐欣赏,西方音乐欣赏,民族舞蹈,体育舞蹈,健身瑜伽,篮球,羽毛球,乒乓球,足球,中国传统太极拳, 大众健美操,形体艺术健身,大学生社交礼仪,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人际沟通,摄影等。 4.加强实践教学 目前我院学生采取大三整个学期的实习阶段来加强实践教学,是对两年理论知识的一次总结机会。现在我院已经和一些大中型医院建立了作关系, 学生可以在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学生可以在在此医院进行轮岗见习。 5.提高对毕业设计 的要求, 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 毕业设计是学训练生专业实践能力一个重要途径, 应该给予高度重视。目标我院已经让学生组成若干项目小组,围绕几个项目,让老师进行指导,让学生进行分析、设计、开发等。 五、后记 我院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是三年制专科专业, 结合盐城卫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科特点,培养适应信息化卫生行业建设需要的,各个方面能力全面发展的,掌握现代医学管理知识,具有较高信息化处理能力,掌握系统化处理问题的方法, 能够从事卫生相关行业信息应用能力、系统设计工作、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与科研的专门人才。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具有医学背景知识, 能够从事卫生医疗行业类软件的开发和设计工作。 因此更能在卫生医疗行业更能适应, 更容易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针对卫生信息管理涉及到多个方面的知识, 学生毕业后如果继续深造, 可以选择医疗信息统计方向、卫生事业管理、网络设计以及网站建设等多个方向, 可供选择的余地比较大。 卫生信息管理论文:爱国卫生工作服务中心信息管理的几点体会 摘 要:江苏省淮安市爱国卫生工作服务中心在信息管理工作中,从强化经济信息共享、建立爱国卫生信息、多渠道、多形式收集信息等方面构建信息管理平台;在信息收集处理中,紧紧把握“及时性、准确性、适用性、经济性”的要求,对信息进行筛选取舍,为爱国卫生工作服务,为经济建设工作服务,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在信息管理中,正确处理信息管理与管理创新、媒介宣传、经济工作的关系,把信息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关键词:信息管理;爱国卫生;经济工作 爱国卫生工作服务中信息管理是爱国卫生工作服务中心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爱国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树立爱国卫生形象的手段,更重要的是为爱国卫生管理决策提供依据,为政府职能管理部门与社会沟通提供平台,也有助于促进管理相对人逐步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爱国卫生工作服务中心信息管理包括信息平台构建,信息的收集、开发和利用等方面。市爱卫会网站做到:一是信息及时更新,内容科学合理。全年爱国卫生工作信息196篇;二是服务功能实用。有首页、爱卫概况、机构设置、政策法规、政务公开、工作动态、健康园地、统计信息、资料下载9个版块构成;三是意见及时回应。对网民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均达到在7个工作日内反馈处理,无法办理的予以解释说明,确保网民得到满意答复;四是制度规范健全。网站建立信息审核和保密审查制度,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市爱卫办还积极向省爱卫会网站投稿,全年被采用稿件73篇,高居全省榜首(第二名20条左右,其他都是10条左右,最少的是连云港才2条)。 1 跟上经济发展步伐,高起点构建信息管理平台 (一)增强信息管理意识,努力实现信息共享。爱国卫生管理把信息体系建设推上了前台和新的高度。在突发爱国卫生事件的处理中,信息的不灵敏、不对称使爱国卫生工作服务中心吃尽了苦头。各级爱国卫生工作服务中心基本上都在各自的“防区”埋头苦干,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复劳动、查处不一的现象。从全局意义上说,当前爱国卫生的体系建设包括信息化建设仍然相当滞后。但信息建设滞后,信息管理不能滞后。信息管理首先是一个观念问题。中共中央强调的科学发展观,要的是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在这个协调发展中,肯定有爱国卫生体系建设包括信息化建设的一席之地;爱国卫生信息管理一定可以全面提高爱国卫生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跟上时展的步伐。为了实现信息共享,我们建立了“上下联动、左右逢源、及时捕捉、迅速传输”的信息交互网。 (二)以建设“淮安市爱国卫生信息网”为基础,逐步发展爱国卫生信息平台。淮安市爱国卫生工作服务中心已建成了“淮安市爱国卫生信息网”。该网站设有政府公告、政策法规、热点新闻、办事指南、监督概览、卫生宣传等栏目。其中“办事指南”主要包括许可申报须知、卫生许可程序、申报表格下载、许可审批、监督管理、行政处罚、网上电子监察等内容,具有网上申报、许可办理和许可查询等功能。 “淮安市爱国卫生信息网”现已成为爱国卫生工作服务中心与国内和社会各界联系的桥梁,宣传爱国卫生工作及其相关知识的阵地,为经济建设和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场所。 (三)采取多种形式,广开信息渠道。信息管理重在开发,挖掘的渠道越多,信息量就越广,效果也就越好。除开通门户网站外,信息收集与传输的主要形式有:一是编印爱国卫生信息简报,定期将国家、省内各级爱国卫生工作服务中心近期发生的重要爱国卫生情况以及上级有关要求整理汇编,分别发往上级领导机关、全省各级爱国卫生工作服务中心和兄弟县市的爱国卫生工作服务中心。二是信息专报,定期向省爱国卫生工作服务中心、当地人民政府报告有特色的或专题性的工作。三是汇总上报各类爱国卫生统计报表。四是建立联动机制,与兄弟县市级爱国卫生工作服务中心建立互查协查联动机制。五是组织宣传周和街头咨询活动,向社会发放宣传材料,接受群众咨询,受理投诉举报。六是充分发挥媒体作用,扩大影响。认真进行信息资源处理,加强对信息的开发和利用。 2 把“及时性、准确性、适用性、经济性”作为信息处理的基本要求 (一)时效与质量是信息的生命。为了达到“及时性、准确性、适用性、广泛性”的要求,我中心制定了三条原则:一是好信息不过夜,当天上网。二是先核准再。本着对社会、对人民负责的精神,认真核查抽检结果。三是专人收集,照顾面上。每天有专人负责浏览省爱国卫生工作服务中心网站和兄弟省市爱国卫生信息网以及有关报纸,将有用的信息摘录下来,或上网传输,或简报转载,或供领导参阅;并对全省各市、县有关信息的录用情况进行登记,尽可能在信息采用的内容上更广一些,地域分布上更宽一些。 (二)在反映事物的本质和深度上下功夫。在信息管理中,当大量信息如潮水般涌来的时候,在兼收并蓄的同时,更要过滤处理,把能够反映事物本质和深度的信息捕捉住。一是增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政策观念和大局意识,掌握信息处理的“制高权”。二是知彼知己,明确爱国卫生工作的特点和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用他山之石攻本地之玉。三是将大量信息进行分类疏理,从每一类信息中选出精华,再加以比较,努力在信息的利用上“以一当十”。 (三)体现工作导向,避免“资料汇编”。在信息收集整理中,对信息的价值有一个判断分析的标准:一是要新,反映的内容具有独创性;二是要高,来自上层的声音,具有高屋建瓴的优势;三是要深,这些信息解决的是重点难点问题,看了使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四是要实,反映的是实实在在的工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从网站的“热点新闻”中,从“爱国卫生信息简报”中,从有关信息专报中,基本上体现了这一特点。 (四)借助信息资源,发挥智囊作用。加强信息管理工作是为了给所领导爱国卫生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当好参谋。当前爱国卫生工作信息量大、头绪多、情况纷繁复杂,通过对信息资源进行科学分析,对信息系统进行科学管理,使领导在充分掌握有关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决策,避免单纯依靠经验决策和由于决策信息不完备导致的盲目决策现象,从而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在信息管理中,借助丰富的信息资源,寻找机遇,理清思路,当好参谋。 3 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把信息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一)处理好信息管理与管理创新的关系。信息管理工作不是简单的管理工作,要促进信息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管理创新势在必行。信息管理,特别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管理,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思想、方法和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管理创新。通过信息管理,单位的行政管理、业务管理、基础管理,更为严谨、科学、有序了,管理模式进一步优化、管理流程进一步明晰。信息管理推动了管理创新,管理创新反过来又促进了信息管理工作,可以更好地分析、利用信息,为爱国卫生工作服务。 (二)处理好信息管理与媒介宣传的关系。向媒介公布爱国卫生信息,开展工作宣传是信息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信息管理工作就是要加强对拟向媒介公开的信息进行管理,归口管理全所的媒介宣传事务,统一安排媒介采访,正确引导媒介对社会公众关心的,或当前阶段的重点工作进行宣传报道,进一步树立爱国卫生形象。媒介宣传也是一把“双刃剑”,处理好则有利,处理不好会影响正常工作。信息管理工作中对媒介所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有采取主动措施,及时向媒介信息,表明立场、态度和事实真相,以避免媒介宣传中的猜测、杜撰,引起社会群众不必要的误解。 处理好信息管理与爱国卫生工作的关系。爱国卫生工作顾名思义是爱国卫生工作服务中心的主业,体现爱国卫生工作服务中心职能所在,信息管理工作也要服从服务于爱国卫生工作。加强信息管理工作,既是爱国卫生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也是促进爱国卫生工作更好发展的手段。爱国卫生工作需要信息化来保障,离开了信息管理,失去了信息分析,爱国卫生工作就会失去重心,偏离方向。通过加强爱国卫生信息资源开发,强化信息资源共享,以信息管理水平的提高带动爱国卫生工作的提高,促进爱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每年根据爱国卫生相关抽检结果,进行汇总、分析,确定第二年的爱国卫生工作计划、工作重点。 卫生信息管理论文: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 【摘要】在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聚焦专业发展,以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为目标,积极推进医院和企业参与专业的建设,努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拓宽学生的职业发展通道。 【关键词】卫生信息管理 校企合作 培养模式 一、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基本情况 近年来,国内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水平的快速提高,我院于2005年开设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本专业在广泛的调研基础上以行业需求为依据,坚持以卫生信息管理的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信息化复合人才。2008年围绕专业建设,我们通过广泛而深入的调研,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医疗卫生机构以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培养熟悉医疗卫生事业管理且胜任医院信息系统使用与维护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在此目标定位下开展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确立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标准,初步形成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模式。2011年围绕教学改革,我们又组建教学团队,重点针对专业核心课程积极推进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建设。 目前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招生主要面向省内应届高中毕业生。历届已毕业学生327人,毕业生当年就业90%以上。 二、师资队伍建设中与企业的合作 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人才教育发展的关键[1],校企合作模式可以很好地弥补学校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知识体系落后理论与实践脱轨的缺。2012开始至今,以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推进教研室整体师资教学水平的提升。一是骨干教师参加了各项省市级培训,通过培训提高教学能力,还鼓励教师参加了企业顶岗实践,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实践动力能力;二是组织教改课题申报,以研促教提升团队教学水平,提高了教师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教学团队的整体理论水平、执教水平都有明显提升。 在高职教师的培养体制上,我们鼓励教师去行业上以进修,顶岗实习等形式形式充实自己,已有多名专业教师在三甲医院信息科等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工作岗位上进修学习,零距离接触行业。目前我们和多家企业的合作正在进行,通过在企业的实践锻炼,了解了企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更进一步的促使我们对一些专业的核心课程进行相关的教学改革。以往我们卫生信息管理主要是课程讲授教学,而经我们在公司的这段时间的学习来看,很多技能符合市场的,课本里学不到。另外我认为我们急需要在数据库和网络等方面加大教学投入,并根据企业的要求和工作特点,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同时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专业建设改革与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 1.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只有校内实训是远远不够的,在校外实训基地方面,本专业做了很多努力,依托学院与省内外多家教学合作医院的良好关系,开辟有江苏省人民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和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以及华夏口腔医院、苏州眼视光医院等隶属型医院和吴中人民医院等非隶属型合作医院等实训基地。医院不仅为本专业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习条件,而且其信息科专门技术人才还成为学生的兼职实习指导教师,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必要保证。 在企业中我们又先后开发了医疗软件企业实习基地,如上海金仕达信息系统有限公司等,他们不仅为我们的学生提供了实习通道,还提供了就业岗位,实现了从实习到就业的一贯制无缝对接。 2.校企合作模式促进学生就业 校企合作模式提倡以就业为导向,传统教学模式中,理论与实践明显脱节,校企合作模式要求教育实现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 在企业就业市场这块,为拓宽学生就业渠道,我们有很多长期合作的业内知名企业,比如上市公司上海卫宁健康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创业医疗软件公司苏州分公司、苏州麦迪斯顿医疗信息系统有限公司等等,学生通过参与企业工作实践,获得实际的工作体验,可增强团队合作能力和有效沟通能力,提高职业能力,增强对职业的感情,保证培养出的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保证我院学生的就业优势。 3.对未来的设想 目前我们的教育观念还需不断更新。进一步树立起科学的发展观、人才观、质量观,并以校企合作模式为指导和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等各项教学改革。另外专业宣传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专业的影响力还不够大,社会对卫生信息化人才的认识也不够,需要进一步和行业密切联系。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强化,深入校企合作,互动介入,相互交融,深度合作,真正形成学校和企业的利益共同体,加强教师面向企业、面向社会的服务能力。 卫生信息管理论文: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 摘 要: 随着我国高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应结合自身特点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文章从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建设内容及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介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 实训基地 研究探讨 一、引言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是为了符合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求而确立的一种培养高层次卫生信息管理人员的新教育模式。该专业将培养与卫生信息时代相适应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集医学基本知识、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与卫生管理知识于一体的,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和较高专业技能,能从事卫生信息管理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是我校创办的重点专业之一。学生毕业后将在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岗位上从事硬件维修、网络维护、多媒体制作、卫生统计、信息安全等工作,逐步成为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管理的助理和参谋。根据本专业就业前景,结合卫生信息化要求,不断调整和修订专业课程,科学性规划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充分体现“突出专业特色,面向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宏观政策的引领下,高职教育成了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件,高职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现阶段,高职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这就决定高职教育应加强实训力度,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而实训基地正是开展实训教学,实施专业岗位技能培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场所。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实训基地建设已成为推动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然因素。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具有“多方向、浅而精、重技能”的特点,专业实训基地建设难度较大。以我校――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作为一所卫生医药类院校,医药类实训基地建设较完善,在网络信息技术方面的实训设备略有不足,某些实践操作性较强的课程仍采用传统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枯燥乏味的教学形式制约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无法适应新时期课改背景下,实施生产性实训教学模式的转变,从而与高职院校培养宗旨背道而驰。因此,集中力量加快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所学专业相适应的职业环境,是切实提高本专业教育水平和办学质量的当务之急。 三、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内容 实训基地主要分两类。其一,校内实训室是本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其二,校外实训基地是学生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体验企业文化氛围,学习所学专业关键技术的核心场所。 1.校内实训室 以本专业开设的《网络技术》、《综合布线系统集成》、《电子商务》等课程为例,可以考虑以下建设方案。 (1)组建网络技术实训室 鉴于网络设备价格昂贵,网络技术实训室可以考虑以虚拟仿真软件为主。该系统应具有图形化的网络模块、交互式的操作界面、简约细致的实训功能。此外还应具备升级功能,以便后期及时获得最新设备的模拟实训数据,从而解决网络设备更新换代频繁的问题[1]。 (2)组建综合布线实训室 通过创设智能大厦综合布线工程、机房工程施工及SOHO家居办公综合布线工程环境,实施综合布线工程项目化教学,涵盖产品选型、方案设计、安装施工、测试验收等环节;信息模块端接,配线架端接,管、槽、机柜安装,常用布线工具的使用,光纤熔接,测试工具使用等知识和技能。 (3)组建电子商务P2P实训室 建立电子商务模拟实验室,购买合适的电子商务软件,让学生熟悉与掌握电子商务的运行模式。并通过创立淘宝工作室、电子商务P2P外包服务等模式,向学生提供全方位的网络贸易实践操作平台。 2.校外实训基地 工学结合是当前高职教育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主流教育模式。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结合成一体,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它――学习内容是工作,工作目的是学习。而校外实训基地作为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核心场所,将是保证工学结合模式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应结合专业特点,遵循重点突出、资源共享、互利双赢的原则,积极探索学校与企业参与共建的校企合作模式,推动高职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四、专业实训基地的运作机制 专业实训基地建成后,应具备良好的运行机制,保障实训基地正常运作。 1.完善实训基地各项管理制度。制订与理论教学相适应的实训计划、大纲、考核办法等操作规程,保证实训基地运行管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健全教师管理制度,明确职责岗位。完善专业教师发展机制,培养优秀教师团队。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提升教学质量。 3.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明确管理职责。校企合作确立以学校管理为主、企业协助的校企共管模式。由学校牵头成立校企合作工作小组,为校企合作保驾护航。 五、结语 随着高职教育快速发展,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需要继续完善和革新,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努力探索,优化实训基地发展模式,确保实训基地健康可持续发展。 卫生信息管理论文:当前我国公共卫生信息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从1993年美国提出著名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到现在的云计算,大数据平台,互联网+.IT的各项技术日趋成熟,它的发展从深层次上影响和改变了社会组织形成和发展方式。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的布局谋篇之年。在过去的十二五规划中,公共卫生信息化管理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也曝露出一系列新的问题。本文通过描述问题表现,剖析问题背后的本质原因,籍此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互联网+;统筹谋划;集中化 目前在公共卫生信息管理领域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随着新兴技术的发展和在建设当中缺少地方和中央的统筹,导致了发展的低水平和重复性。同时在如何加强战略控制实现建设目标还是空白。本文将在这个领域着重进行探讨。 一、公共卫生信息管理的问题 1.缺少全局统筹规划,地方信息化建设陷入水平低重复性建设 目前在全国卫生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地方政府各自为政,盲目发展。造成了信息化建设的重复性,区域的东西失衡,建设的水平低,弟弟与地方不沟通协同,造成众多的信息孤岛。这样不仅浪费了财政资金,也不利于全国一盘棋的建设。 要整体与局部辩证关系统一的观念。既要在全局上进行顶层设计,有全局统一协调指挥,地方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建设。我们在建设要有协同发展的思路。要严禁闭门造成的情况出现,多串串门,多了解了解行业的发展状态,其它省市的发展状态和发展思路。在全国大一统的信息化统领下,各个地方相互借鉴,资源共享。才能更快更好的建设事业单位档案的信息化。 2.技术端口缺乏标准化,系统与系统不兼容 由于前期的统筹规划工作的失败,没有制定好技术端口的通用标准。造成地方之间,地方与国家之间的系统无法合并,形成不全国通用的网络系统。在医院内的信息传导机制上不兼容。我们要达到信息影像,电子病例,防疫监控,后期援助,等等内部系统兼容和一体化。要实现兼容必须制定通用的技术标准,实现内部的无障碍沟通。 3.缺乏信息共享建设,形成信息孤岛 目前的内部建设一般依靠软件的内部建设。虽然提高了内部的管理效率,但是不利于与外部的链接和缺少与外部的协同性效应,使得信息的作用打了折扣。缺少信息共享的造成了信息档案的重复性建设增加个公众的转移成本。公众不得不在转换新的就医场所后,重新登记相关信息,重新检查,导致信息的重复性也增加了公众的负担。 4.对外缺乏集成化便携式的网络节点建设,信息传播效率低 目前的公共卫生系统的信息仅供医院等相关医疗单位使用,最为最关心的公众对相关信息知道很少。对于公共卫生尤其是自身的健康档案了解,成为公众最新的诉求。 二、公共卫生信息管理问题背后的症结 1.缺少顶层设计和全局的布局谋篇和执行上的统筹规划 整体和局部是事物发展的一体两面。由于缺少前期的准备工作,造成了后期发展的无序性和混乱性。所以让局部自由发展的思路是不正确的。需要共建一个技术平台,建立一个信息通用标准,这就给地方发展提供了思路和依据,在后期的一体化建设中就会形成系统的个体,不再会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 2.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我们建设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中要加强地方与地方,地方与中央,地方与公众的关联性。部门割开联系来看待信息化的发展。目前出现的信息孤岛和卫生信息化与居民和社会脱钩,影响了全局的建设也满足不了公众的公共卫生的信息诉求。坚持联系的观点,有助于一体化的建设,实现上下互动,内外互动,形成信息共享信息利用的整体。 三、如何进行公共卫生信息管理路径的探讨 1.加强顶层设计和全局的战略谋划 加强信息系统建设的设计,制定好路线图,时间节点,责任权利,任务分解,如何加强内部控制等等,为公共卫生的信息化建设提供指导。目前的信息化建设应该具备以下功能:在传统的内部信息收集,处理,储存,传递,共享。着重加强信息共享的战略谋划,形成内外一体化的建设格局。 2.制定通用技术标准,实现技术的格式化发展。 加强卫生系统内部的信息化无纸化的同时,要加强内部各个系统的兼容和技术端口的通用以及之间的信息相互转换。只有这样能够减少转换成本,实现了信息的无障碍流通,降低了信息流程的成本和转换成本。IT技术是一门繁杂本身也是在不断探索的行业。不同的技术平台和技术门类下的档案信息化,必然会形成系统与系统不兼容,端口与端口不通用,最终影响国家大一统的信息化发展格局形成。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尤其通用人才建设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任何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所以我加强公共卫生信息化人才的引进培育和使用,发挥人才的智力智能,知识资源。目前人才队伍的建设面临总量少,存量流失,新量不足,存量内部知识结构老化,老中青三代结构比例失衡的问题,专用型人才居多,通用型人才少的局面。公共卫生的信息化需要具有计算技术,IT技术,管理技术和卫生技术的通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存在。专业型的人才结构,增了内部沟通成本和认识不一致的现象。不利于信息化建设的效率和效果的发挥。要吸收新鲜血液,要加强现有存量的人力资源的教育培训,实现知识结构的转型升级。 4.加强集中化和分权化的合理布局 作为研发卫生信息系统具有高风险,收益不确定的,智力资本要求高的特点。单纯依靠地方研发,会出现研发成果水平低,系统不兼容。而且地方的各自为政,重复性的研发都是浪费了宝贵的国家财政资源。所以要加强最高层次的集中研发制定通用的技术规范,地方只是使用通用软件或者针对各自特点在通用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 5.建设多元化执行监督体系,加强绩效考核体系的设计和制度制定,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战略的控制 任何战略都离不开执行,执行的效果决定了战略的成败。因此多元考核体系就是在必行。在设计绩效考核体系时,要充分关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关键要素,在综合平衡中重点考核的方面有,发展质量,发展能力,投入产出效率考核,不良建设浪费考核,信息化建设运行质量考核,资产结构健康状况考核,战略执行考核。 四、结语 公共卫生的建设离不开信息化的建设。只要我们在加强统筹管理和标准化建设以及内部控制建设,就能最终实现卫生信息化的建设目标。 卫生信息管理论文: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根据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等方式,对医院等医疗机构的卫生信息管理工作岗位进行调查,分析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设置以职业服务面向就业岗位及岗位胜任能力对计算机技能的需求。剖析高职专科医学校对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技能人才培养现状,研究适应岗位胜任力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 关键词:岗位胜任力;卫生信息管理;计算机;课程改革 进入21世纪,也进入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随着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各类医疗机构都需要针对病人、医药等方面的数据管理及分析处理。这对医院等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处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它们纷纷设立卫生信息管理的专业岗位,也急需相应的专业人才。 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指出:加强卫生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将信息技术应用列入医学教育领域,建立多层次、分类别、多形式、重实效的信息化人才培养制度,培养一批精通信息技术和卫生业务的复合型人才。[1] 针对社会的需求,医学院校设立了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以培养所需人才。高职专科学校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如何培养以职业服务面向就业岗位及岗位胜任能力的信息技术能力,是此类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的重点。 1 卫生信息管理的职业能力分析及岗位要求 在各级医院,专门设置卫生信息管理岗位,是近十多年的事,医学院校开设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也是近些年的事。近些年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迅速,各级医院及医疗机构纷纷大力发展其网络数据平台,对卫生信息管理岗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这些情况,我们作了相应的调查。 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的方式。问卷调查的对象主要是两部分,一是部分往届毕业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同学,他们在医院的相应岗位就业;二是医院的信息管理科的管理人员和技术员。问卷调查共发放200份,涉及学生问卷160份,医院管理人员40份,回收问卷200份,有效率为100%。问卷调查设计的问题主要是涉及在医院等医疗机构的卫生信息管理岗位对于信息技术的职业能力需求。根据问卷的统计结果,我们进行了归纳整理,总结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应具备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 在医院,卫生信息管理岗位归属于信息科,此岗位的工作范畴主要涉及医院的信息系统即医院数据管理平台的管理和日常运行维护,因此,要求管理人员应该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例如:熟练掌握常见的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的使用,基本的网络测试和网络操作等等。 ② 具备计算机软硬件维护和常见故障维修能力 在医院的计算机系统中,一般由医院数据平台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办公系统、诊疗系统三个部分构成。无论是哪个系统,核心是计算机,因此,管理人员要具备能够保障计算机正常运行的维护能力。并且,对于计算机出现的一般常见故障,要能够迅速处理和维修,保障计算机的正常使用。 ③ 具备数据库基础管理能力 现在各级医院都设置了计算机网络平台,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上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全院的数据存储和信息处理。所谓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其技术实质就是数据库的管理的应用。现在常见的数据库为SQL、ORACLE等,因此,管理人员应具备这些数据库的基本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 ④ 具备计算机网络使用和日常维护能力 医院的信息管理系统是运行在计算机网络上,计算机网络的正常运行和良好的运行状态是必须保障的。因此,信息管理人员要维护计算机网络的日常运行,要熟悉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操作,具备处理计算机网络的一般常见故障的技能。 2 高职专科医学校对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技能人才培养现状 通过上述调查分析,我们明确了医院信息管理岗位的工作需求。但在高职专科医学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和市场需求的岗位工作能力需求有些脱节,即不能胜任岗位需求,主要表现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计算机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中。 ① 重医学知识,轻计算机专业知识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前几年主要开设在医学本科院校,这几年在医学专科学校也开设了此专业,但在专科学校,通过问卷调查的分析发现,普遍都具有重视医学知识,轻视计算机专业知识的特点。学校的主导思想,是医学知识的学习为主,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知识掌握为辅。但是,专科院校由于学时限制的原因,没能足够的时间去学习更多的医学知识,造成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同学医学知识学习不够深,信息技术也掌握不好的局面。 ② 对计算机操作技能重视不够 某些医学专科学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医学知识、管理知识、信息技术三个部分构成专业的培养。这个人才培养方案看似不错,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学校重视理论教学,忽视计算机的操作教学。 ③ 计算机课程的设置不能完全适应岗位需求 部分医学专科学校的计算机课程设置,照搬了本科院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忽略了本科院校的学制和专业培养的侧重点;或者仿照了信息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没有将工作岗位的技能需求有机结合。毕业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不能将所学立即用于工作之中。 3 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 根据前面的岗位胜任力的调查分析和学校的计算机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① 重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课程体系 根据调查分析的结论,结合卫生信息管理岗位的工作需求,选择计算机课程,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学时,从计算机基础教学,到专业教学,构建计算机课程体系,以涵盖适应岗位需求的计算机技能。 ② 改革计算机课程教学的课程标准 根据调查分析结果得知,以前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标准是适应一般技能的,没有突出本专业所需求的技能要求,因此,课程改革中,要根据岗位的需求,增删课程内容,修订课程标准。 ③ 改革教学模式,适应岗位能力需求 专科教学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特别是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教学实践中要重视计算机的操作教学,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培养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操作技能,学生才能尽快进入工作角色。 卫生信息管理论文:适应岗位需求的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探讨 【摘 要】加强学校教育质量管理,提升具有产品属性的学生素质,强化高职院校“产品与质量”的新理念,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从改革专业课程模块、构建教学评价体系与优化教改步骤等方面,就如何培养既有专业技能又有较高综合素质、能适应卫生信息化迅速发展需要的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岗位需求 ;卫生信息管理 ;人才培养模式 一、探讨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 国外学者认为,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卫生信息管理类专业教育的名称广泛涉及到卫生信息管理、医学信息管理、医学信息学等,其中以“医学信息学”居多。为了促进各国间对医学信息学的相互交流,早在1976年就成立了国际医学信息学会(IMIA);它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认可的非政府组织,其政治宗旨是致力于推动世界医学信息学的发展。目前,美国、加拿大、法国等众多国家在医学信息学教学方面已做出了相当的成绩。 从国情分析,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职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并特别强调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 从医情分析,根据卫生部制订的《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要求逐步建成比较完善的以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为重点的国家卫生信息系统,进一步推进医疗服务信息化和其他卫生领域信息化建设发展,而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卫生事业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从发展史看,自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有十几所卫生学校相继开办了卫生会计与统计、病案管理等相近专业,培养了大批卫生信息管理人才,对地方经济及卫生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到90年代中期,国家为了抑制经济过热,化解金融风险,实施了财政紧缩政策,市场人才需求形势发生了变化。上述专业分工过细,专业面向狭窄,已经不适应市场职业变化的需求。跨入21世纪信息、网络时代以来,社会需要“高素质、宽知识、强能力”的实用型职业劳动者。将以上专业调整合并为“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符合“深化职教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题精神,符合21世纪社会卫生人才的需求形势。 综上所述,并结合初步调研情况分析,目前我国开设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均有不尽人意之处,与社会需求和岗位需求存在明显的脱节,不是“供大于求”而是“供非所求”。因此,我们认为,急需进行适应卫生领域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适应岗位需求的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二、改革适应岗位需求的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一)明确培养目标与细化基本要求 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卫生工作方针,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培养的是面向21世纪我国卫生行业的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专科层次实践型信息技术人才。所培养的学生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和人文精神,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热爱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具有必备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掌握现代卫生信息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同时根据培养目标提出了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具体要求(限于篇幅从略)。 (二)精选主干学科与规范技能实验内容 目前人文精神的缺失是医学教育的漏洞,而人文教育却是医学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其作用不可小觑。为此,在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将课程分为“素质基础课程模块”、“技术基础能力课程模块”和“专业技术能力课程模块”,在每个模块中设置相应的课程,将必修课的各模块明确规定课程、课时,选修课各模块规定课程范围、基本课时和基本学分,这样有利于培养既具有人文关怀又具有管理型、技能型信息技术人才目标的实现。 完善技能实验内容和训练方法,如Office办公软件、SPSS软件,病案软件管理系统;社会医疗保险实践,数据库和数据表的创建与维护,查询、报表、窗体的建立;硬件故障检查与诊断,计算机系统安装,网络管理系统、路由管理系统、服务器管理系统。 (三)优化实践教学环节与完善效果评价模式 根据职业岗位需要整合教学实验(训)内容,通过模拟实训和到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控制中心等进行见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训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工作习惯。岗位实习一般为40周,其中二甲以上医院(病案室、信息科、医务科、办公室等)和疾控中心等为32周,电脑公司或网络中心8周。学生要按照实施性实纲的要求,积极认真地完成实习活动。目的是在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提高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工作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积累工作经验。实习的主要科目进行出科考核,学生实习完后由实习单位进行实习鉴定。最终由学院和系部构建成综合优化效果评价模式。 三、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 根据现代卫生信息管理的要求改革并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明确不同课程集群的教学目标;充分利用学校与医药卫生行业的多层面、多渠道等软硬教学资源,开展“活用教材”、“项目教学”、“工学交替”等教学新模式,培养学生整体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校医合作”往往是指学校围绕医药卫生行业第一线对人才的职业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要求,通过建立一种由医药卫生行业单位全程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过程的合作关系,充分利用学校和卫生行业的两种不同环境及其教育资源,有计划地采用校内课堂教学与校外参加实际工作的有机结合来培养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 这是一种将学习过程和实际工作过程有效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学到课堂中学不到的东西,并接受一定的职业训练,取得一定的工作经历,从而顺利地进入职业生涯,有利于今后更好地发展的“适应岗位需求的”教育模式。 (二)根据不同类别课程选用相宜培养模式 对统计类、软件技术类等课程,宜采用“项目教学”培养模式。而卫生管理、病案管理类等课程,宜采用“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如学生根据学习相关课程进度,适时适量到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与病案管理工作,到疾病控制中心、卫生局、药厂、药店等参与卫生管理工作、挂任职务助理等。 (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意义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四个新突破:将学生成绩考核转化为“行业式考核”;强化了教师的行业素质和实践素质;师生实现真实的工作岗位“零距离实践”;实现教材内容与工作实际的“无缝对接”。 四、构建教学评价督导体系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不同于一般的医学专业或卫生管理专业,该专业培养的是面向卫生行业的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专科层次技能型信息技术人才。 (一)在教学新模式中遵循“四种意识”的结合 首先,教学始终遵循专业培养目标,明确“以学生为中心”的专业服务行动领域及其对应的学习领域。其次,不同组课程集群,淡化学科意识,形成跨学科、多学科和整合性课程(如《医学基础概论》是由解剖、病理、内外科等多门课整合而成),依据其课程目标、教学类型、模式,运用多种有效的策略及方法,组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整合性的专业能力与态度。再次,专业课程教学中,实践体验或情景模拟,实施行动导向教学,特别是项目教学。最后,重视团组合作学习。 (二)在教学管理中构建相应的教学评价与督导体系 (1)综合运用“运筹学与系统工程” 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种方法,根据“完备性、独立性、和谐性、可测性、一致性、科学性和发展性”等原则,构建教学评价体系。(2)以“系统工程学”的思想原则(整体性、有序性、动态性、开放性、最优化等)作为方法论基础,总结概括教育教学规律,以“教务处、系部、教研室”三个子系统为“经”,以“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六个分系统为“纬”,纵横贯通、依序衔接、条块结合、内外联系,构建教学实施体系、操作体系和督导体系。 五、转变教学理念与优化教改步骤 (一)教学改革的技术路线图 (二)转变教学理念 转变教学理念的基本思路是:(1)强化学生、专业与社会岗位需求三者统一;(2)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的典型任务(项目)为主线设计专业核心课程;(3)明确教学结果是学生表现的专业行为;(4)明确“学生―教师―教材”(教学资源结构与形式)三者的角色与互动关系。 (三)改革教学模式 强化“实践教学”模式;打破“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建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建立“模块教学”方式与“模块考试”方式。对部分专业核心课程引进网络教学平台,建立网络教学资源。 (四)优化教改步骤 教改步骤的优化思路是:构建课程体系拟订教学大纲完成教材精选选准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教学实践摸索教学方法总结教学成果再次教学实践完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 (五)注重学习引进 向同类院校学习取经,“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 六、结束语 在卫生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培养适应岗位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不断加强学校教育质量管理,提升具有产品属性的学生素质,强化高职院校“产品与质量”的新理念,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工作任重道远,值得继续探索。 卫生信息管理论文:基于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信息技术平台课程体系建设初探 摘 要:本文从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要求入手,提出该专业信息技术平台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和具体的信息技术模块,通过加强信息技术平台课程体系的建设,更好的促进医学院校和医疗系统信息化平稳发展,进一步的促进国家卫生信息化的发展。 关键词:卫生信息管理;信息技术;课程 国家卫生信息化“十二五”规划报告中指出,卫生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着缺乏顶层设计和信息标准,信息孤岛和信息瓶颈问题突出,医疗服务机构之间总体协同效果差,信息系统之间缺乏信息共享和业务协作机制等一系列问题。这就要求医学院校要适时调整专业和人才培养目标,基于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信息技术平台课程体系构建,这是医学院校信息化平稳发展的重要支撑。 1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 1.1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是为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建设发展需要而确立的一种培养高层次卫生信息管理人才的新模式。该专业的基本任务是贯彻执行国家的卫生教育工作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具有医学基本知识,现代管理理念、医学信息管理和处理的,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发展潜力的,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在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和其它从事医学软件开发的部门,开展卫生信息资源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质高技术应用型人才。 1.2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知识”“能力”“素质”是教育理论研究中的常见话语[1],三者各有各的重大作用,又密切联系。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核心岗位群包括: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从事信息采集与处理、疾病分类、病案管理工作;和医疗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从事软件实施、系统与网络维护工作;医疗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秘、财务、管理工作;拓展岗位群包括:医疗相关企事业软件开发、系统管理与维护工作,临床科室信息技术辅助工作。因此,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也应具备相关的职业岗位知识、能力和素质,具体要求如表1所示。 知识要求 (1)熟悉科技文献查找的有关知识及文献检索的应用;(2)熟悉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网络平台的应用;(3)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动态及应用情况;(4)熟悉卫生管理软件的开发过程和卫生事业管理内容;(5)熟悉医院运行流程。 能力要求 (1)具备计算机基本软硬件知识、操作能力和实际维修技能;(2)具备必要的网络软硬件基础知识和实际维护能力;(3)具备医学统计的基本能力;(4)掌握程序设计技术、数据库技术进行程序设计的能力;(5)具备借助程序设计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分析和解决医学信息管理中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6)能够从事医药卫生行业中卫生信息的收集、处理、管理工作。 从表1有关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职业岗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可知,除了必备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相关知识外,掌握信息技术能力是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重中之重。 2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信息平台课程体系建设原则 课程体系建设原则是指人们基于对课程设计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一般包括市场需求、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筛选、课程组织、课程实施等原则。(1)市场需求原则。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在设置与调整时,首先需要调查研究卫生信息管理人才就业和生源两个市场。由于就业市场常常决定着生源市场,所以,最终要以卫生信息管理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来确定专业设置,进而确定课程设置;(2)课程目标确定原则。课程目标确定原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学生发展的需要、职业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发展必定与信息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信息化医疗系统的快速发展也决定了信息技术平台课程的重要性;(3)课程内容实施原则。课程实施是把课程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信息技术平台课程可采取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实施方法。 3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信息技术平台课程体系构建 基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要求和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信息技术平台课程体系建设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图1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信息技术平台课程技术路线图 由图1可知,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信息技术平台课程体系可包括四个模块,分别为信息技术基础模块、信息技术应用模块、信息技术选修模块和信息技术实训模块,每个模块的具体参考课程如表2。 信息技术应用模块的课程内容着重于应用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和信息处理知识,能够处理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中面临的有关信息技术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选修模块的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结合个人兴趣和职业生涯规划,选择适合学生本身的计算机基础、软件应用等相关课程。信息技术实训模块的课程设置主要着重于让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的信息管理技术在卫生系统进行实习,以期巩固所学内容,更好的适应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需求。其中信息技术基础模块、信息技术应用模块和信息技术实训模块的课程均为必修课程,信息技术选修模块中的课程为选修课程。 4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信息技术平台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指对课程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的价值做出判断的活动或过程。课程设计的评价过程一般包括:明确评价目的、确定评价参考系、获取价值主体的信息、获取价值客体的信息和做出价值判断等五个环节。首先,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信息技术平台课程符合国家卫生信息化的方针政策,对该专业信息技术的相关课程进行模块建设,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信息技术,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征。其次,针对信息技术平台课程的特点,应将学生的参与情况、自学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实训的表现情况等纳入课程评价体系内[2],通过考察的方式检验课程体系是否适用。最后,应及时反馈教师的教学信息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对课程的价值做出新的判断,结合实际不断推进课程的创新。 卫生信息管理论文:完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管理体系的对策思路 摘 要:近年来,我国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率很高,良好的应急管理体系对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良好处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将结合我国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发展现状,对其中存在的有待解决的问题予以分析,提出相关的完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对策。 关键词: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完善;对策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含义是指,对社会公众的健康具有严重的损害的、突然发生的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它包括重大的食物中毒、群体性的不明疾病、重大传染并疫情等,其具有危害严重、影响范围大、紧迫性、非预期性、突发性等特点,在面对突发性的公共卫生事件时,政府能够进行及时有效的应急管理是对整个突发事件进行控制的关键所在,本文就将对此予以简单探讨。 一、我国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很多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很好的控制,我国逐渐建立起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运用这些应急管理体系,在突发性事件中,政府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与控制作用,非典期间,为了对其进行很好的控制,国家还专门成立了卫生应急办公室,并制定了各种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预案,组成了完整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网络,国务院还在2003年批准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扩大了各级医院的传染性疾病医院的建设规模,并在各级医院开展了紧急医疗救助中心的建设工作,虽然在一次一次的事件总结过程中,国家在不断的对应急管理体系进行完善,但是在后来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过程中,还是暴露出了不少我国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下面予以详细分析。 二、我国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部门在突发性事件的处理过程中没有做好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协调工作。虽然政府为了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并为了提高应急管理体系的成效,在不懈的努力,但是对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与控制,是一项关系到全社会人员安全的巨大的工程,社会其他组织的力量是非常大的,政府在管控的过程中,没有做好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协调,没有很好的动员其他社会组织的力量。 (二)关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知识的宣传力度不够。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对公众的健康及生命安全有着重大的威胁,做好相关疾病的预防、控制、处理工作是整个应急管理工作的关键所在,但是在实际的应急管理工作中,政府对于相关的处理知识的宣传力度的缺乏,导致很多地方的防疫人员并没有完全掌握相关疾病的预防、诊断、隔离、治疗相关的知识,这会对防控工作的效果造成很大的影响。 (三)中枢管理体制不够健全。我国现行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突出特点是参与管理的政府部门众多,条块分割,很难进行统一的调度及指挥,在这种应急管理体系之下,面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所带来的对公众安全的威胁,很难对分散的医疗资源进行统一的规划、统一的配置。 (四)预警责任制度有待完善。在我国现行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中,并没有对各级政府官员的责任制度进行明确的规定,这就使得即使有人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过程中处理不当,也没有法律依据进行相关的追责,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应该有明确的第一责任人,以便于出现问题之后,能够在第一事件找到相关的责任人进行问责。 (五)政府对于信息的公开度不够。我国政府在处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过程中,对于媒体信息的报道,存在一定的限制性,为了避免在民众中引起过度恐慌,政府对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的公开程度,是进行有选择的半公开,如在重大传染性疫情的信息的纰漏的过程中,通常会对死亡人数进行一定的隐瞒,媒体所报道的信息也是经过一定的过滤的,这样使得民众失去了最基本的知情权,这也造成了民众不能及早的对公共卫生疾病进行有效的预防。 三、完善我国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对策 (一)政府部门应该加强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协调。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控制工作是一项全社会参与的工作,在应急管理的过程中,政府部门要能够以自身的力量为主导,做好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协调工作,积极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促进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控制与处理。 (二)应该在防控的过程中积极的做好相关知识的宣传工作。通过前文中的分析可以看出对防疫人员及民众进行相关的突发性疾病的知识的宣传工作是十分有必要的,提高防疫人员的应急服务技能,对民众没有进行相关疾病的知识的宣传与指导,很容易造成民众的紧张情绪,导致一些盲目的哄抢事件的发生,对公众看站相关的预防控制知识的宣教,消除民众的恐慌强徐,同时能够帮助民众进行科学的预防,能够有效的促进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控制。 (三)完善中枢管理体制。加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政府的中枢管理,对传统的条块分割的应急管理体系进行改善,建立起完整的、独立的应急管理部门,有利于在应急管理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快速响应,同时能够对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避免资源的浪费。 (四)明确各部门的责任机制。不管政府制定出何种有效的预警机制,只有得到落实才能真正有效,这就需要在应急管理体系中明确的规定各级政府人员的职责,完善各级人员的问责制度的建设,促进应急工作的开展。 (五)加大突发性事件的信息公开度。政府应该建立起公开的公共卫生信息平台,对于突发性事件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估及反馈,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同时要充分尊重民众的知情权,对于突发性事件的信息及时予以公布,对各种信息进行准确、全面的公开。 四、结束语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威胁到每一个人的生命安全,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过程中,政府起到了主导的控制作用,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对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针对应急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完善对策。
煤矿安全生产管理论文: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思考 1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的管理措施 煤矿安全生产关系到工人的人身安全,同时还会影响到煤矿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安全生产的管理。 1.1要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管理人员是煤矿进行安全生产的重要责任人,具体负责各班组的工作。因此安全管理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保证煤矿安全顺利地进行生产。a)煤矿单位要有效提高管理人员的思想素质,要对煤矿的安全生产引起足够的重视,要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要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保持良好的工作作风,维护好和协调好员工的利益;要协调好各方面之间的关系,做好配合工作;b)要提高管理人员的技术素质,随着新技术和新工艺的不断应用,给煤矿安全生产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更严的标准,就会在生产过程中出现新的问题。因此,煤矿生产管理人员要不断学习新技术和新知识,有效掌握生产操作流程和业务技能,熟悉和了解生产设备和工具的性能,能够在设备出现故障时,做出及时有效的合理处理;与此同时,能够对在煤炭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具有一定的分析和预判能力,把不安全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要做到胸有成竹,而不是临时抱佛脚;c)要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利用灵活多样的方法,科学合理地安排煤炭生产工作,在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要严抓细管,不能违规指挥,也要保证工作人员不违章操作;要随时随地了解职工的工作状态和心态,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在进行工资分配时,做到客观公正,勇于承担责任。 1.2加强现场安全管理a)加强煤矿生产现场的安全管理,才能保证整个煤矿生产顺利进行。因此,在加强煤矿的现场管理上,要把安全管理措施和责任贯彻落实到整个生产过程中,同时要进行必要的安全跟踪、监督和检查,使安全生产的每个环节和角落都能得到落实。(a)管理人员在生产中要勤观察,在每天挖掘正式开始前,安全管理人员对作业现场进行规范详细的检查,对存在的安全隐患或不稳定因素进行消除;(b)管理人员安全管理中,要多思考,对整个现场采用安全管理的有效方法,用科学合理的制度约束每个职工的行为,提高员工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保证每个生产班组职工能够遵章作业;(c)管理人员在生产现场要勤交代和嘱咐,在现场告诫职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观念,做到不安全不生产,时刻保持警钟长鸣。同时安全管理人员要给广大职工讲述违章作业和安全事故,要大家引以为戒;(d)管理人员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要勤走动和查看,要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及生产中遇到的难题,保证及时得到解决处理;b)管理人员在现场作业中,都要牢固树立安全重于泰山的思想,增强广大工作人员的生产和自我保护意识,把不安全和不稳定因素降至最低,坚决避免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假安全”现象[3-5]。另外,具体的每个班组管理是个长期的动态过程,因此,要明确责任,始终坚持在自己的岗位上,要加强检查设备和电力系统的运行情况,不能出现任何问题和故障。最后,管理人员要严把每一道工序安全关,要完全按标准和规范操作;c)在现场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要在每个班组建立安全监督岗点,明确划分相应的安全生产责任区,制定严格的考核要求,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要定期继续考核和通报,要立足岗位抓好全体生产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与此同时,要加强监督力度,坚决杜绝在现场出现安全管理的盲区和薄弱环节,要利用自查和互查的安全检查方式,不断加强安全监督管理。 2加强全体生产人员的安全意识培训 在通常情况下,煤矿单位都是通过培训来提高工人各方面的素质,但在实际培训过程中强调思想、技术和身体素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心理素质的培训。大量的实践证明,在高强度和危险的工作环境中,心理素质对工作人员的影响不容忽视。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有效振奋生产人员的精神,增强他们的信心,最大限度地处理好出现的险情,从而保证煤矿的安全生产。广大煤矿工人的安全心理和态度的形成,是一个自觉学习的过程。因此,煤矿单位领导要对工作人员进行适当的安全心理培训,建立相应的安全心理模型,形成良好的安全心理定势,实现采用良好的心理指导达到煤矿安全生产。在实际的培训过程中,要循序渐进逐步展开,不能一蹴而就,在培训内容上,从简到难,培训方式由易到难,要针对广大的工作者,按照既定计划、步骤、程序展开。通过适当的培训,最终目的就是让员工能够自觉控制,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违章违规行为,保障安全生产的正常进行。 3结语 煤矿的安全生产是一个长期过程,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因此,煤矿单位要建立相应的安全管理机制,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不断加强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广大人员的安全意识,不断采用新技术和工艺,加强对安全生产设备的投入,从而保证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朝着良性方向发展。管理人员要真正认识到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严峻性,重视现场的安全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为生产创造良好的氛围,为提高煤矿效益提供必要的条件。 作者:徐洪飞单位:山西潞安矿业集团 煤矿安全生产管理论文: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必要性 针对我国煤炭行业的现状,及煤矿安全管理工作的发展情况,提出了几点建议: ①要抓好安全管理工作,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是首要任务。在生产工作中,根据不同生产部门的工作性质和内容,制定出与之对应的安全生产制度和规程。针对六大系统中的重点环节及部位给予更多的重视,提出更加确切详细的操作办法譬如要做好矿井通风、顶板防护、提升运输、瓦斯防治、入井人员防护用品等多项措施,以确保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及自身防护的安全。要实行安全例会制度和隐患排查制度,严格实行控制指标制度,杜绝各种超标现象。对于工作不到位的现象要给予批评或惩罚,完成工作好的要给予奖励。各大系统制定出相应的安全评价标准,定期对系统进行评价,排除隐患。每月根据煤矿自身的生产条件制定合理的工作目标,促进煤矿加大安全投入,彻底改善安全生产条件,不断的夯实安全生产的基础工作。 ②安全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减少各类事故的发生,对于事故的控制,除了要积极的预防,还有同样重要的一点就是事故的应急措施。因为受技术水平、经济条件等方面的限制,有些事故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事故发生后通过及时的抢救、疏散、抑制等手段,控制事故的蔓延,把事故的损失减少到最小是控制事故的第二种手段,同时也是安全管理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即针对不同的事故类型制定出相应的应急措施,确保事故发生后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购买各类财产、工伤、责任等保险,以保险补偿的方式,保证企业的经济平衡和在发生事故后恢复生产的基本能力,从而促进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 ③强化基层干部的责任心教育,提高员工自我保护意识。加强干部的责任心教育,严肃整治只讲效益不讲安全的老作风、坏习气,要使安全工作责任意识到位,加强领导干部遵章指挥的意识,杜绝凭个人经验随意指挥调度,不认真熟悉管理制度、忽视规程措施,给员工错误的指导。强化现场验收标准,要求干部严格按照要求对现场作业进行把关,不能因为个别人、个别现场松懈验收标准马虎了事,只有把住现场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关键部位,才能保证安全工作的顺利进行。 重视安全生产的思想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要定期的对员工进行安全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事故案例教育以及安全生产技术法规教育等等,使得员工自觉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做到执法、懂法、守法。对员工进行安全责任感教育,使其正确认识自己在整个企业中的作用,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作用,保证能够不伤害自己的同时在其他人受到伤害时给予及时的救助,能够从思想上认识到安全不仅是对企业的负责对社会负责、更是对自己及家人的负责。加强员工对于安全技术知识的教育,从根本上提高员工整体素质,使其能够更加熟练的展开自己的工作,并熟知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各种危险,从而严格的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工作,尽量的减少可能造成的伤害,减少对于企业及自身的各项不必要的损失,同时也提高了安全管理的层次。 总之,加强煤矿安全管理工作势在必行,不仅要从制度上、还要从基层管理上,保证管理的全面化、规范化及精细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煤矿企业生产的安全,同时也能保证煤矿的工作人员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能够更好地投入自己的本职工作中,创造出更多的利润。 作者:王姗姗张亚楠孙淑光单位:鹤壁煤电股份有限公司八矿 煤矿安全生产管理论文: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研讨 1如何做好煤矿安全生产管理 1.1严格遵守规程,依法进行管理。 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确保生产过程中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避免出现安全事故,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管理人员如果想要将这个目的充分实现,首先要做的就是严格遵守规程,依法进行科学管理工作。实践证明,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如果不能对企业的规程实现严格遵守,实行管理工作也是随心所欲,那么势必会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影响到员工人身安全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为了加强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管理人员一定要严格遵守相关规程,将依法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1.2落实安全责任,强化安全意识。 在企业安全管理过程中,为了能够将责任明确。应该将企业各个部门的安全生产工作和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交予企业各个部门的安全第一责任人,安全第一责任人必须要对企业员工的人身安全、集体安全以及社会安全高度负责。广大职工要形成下级对上级逐级负责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安全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有条不紊的实施,从而对生产过程中潜在的事故进行有效防范。因此,落实安全责任,强化安全意识,企业安全第一责任人必须起模范带头作用,安全生产执行者必须自觉落实安全第一责任人的安全管理指令。 1.3抓住安全关键,突出管理重点。 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前景和经济效益,同时也涉及员工的健康。因此,在实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需要重点抓的工作有很多。根据各个企业实际运营的情况不同,对安全管理工作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企业在实施安全管理工作的时候,一定要结合企业的自身情况,从实际出发抓住安全关键,突出管理的重点。比如说在煤矿企业中,安全监察部门的主要工作是对各个基层单位安全过程中的监督,检查生产过程中的安全质量,资金的投入以及对安全培训的督导工作等;在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中,为了将管理工作做到位,一定要在繁杂的生产环节中分清管理的重点和方向,把安全管理的重点放在关心各基层单位的生产班组建设和职工切身利益上来。这就要求企业的安全第一责任人须把生产班组建设和职工人身安全作为安全管理的核心,并围绕这个核心加强安全思想教育,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安全技能,夯实安全基础,预防事故发生。 1.4确保措施得力,履行监督到位。 如果想要将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做好,那么确保措施得力,履行监督到位是不容忽视的一项工作。在管理过程中,企业必须针对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来选择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和监督制度,确保制定的制度能够符合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对安全的严格要求。同时,还要从根本上提高监督人员的安全监督意识,确保各种规程、制度在实际工作中的落实,减少事故发生。监督工作应该将安全监督的重点放在安全第一负责任和全体员工身上,对他们执行规程和制度的效果进行全面审查,一旦发现问题,应该及时要求相关人员采取合理措施将安全隐患排除,并且给予相应的惩罚,确保这类事件不会发生。在管理过程中措施得力,监督到位,真正做到有章必循、有法必依,把安全事故消灭在荫牙状态中,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结语 安全生产管理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煤矿企业的稳定发展和相关人员的人身安全。因此,管理人员一定要在充分认识其重要性的基础上,采取合理的管理措施,争取在追求安全的同时也必须追求科学管理,以保证煤矿企业生产在保障安全的环境中得到健康、稳定、协调发展。 作者:张建国贾力强宋晓磊单位:石家庄瑞丰煤业有限公司兴元煤业有限公司 煤矿安全生产管理论文:煤矿安全生产管理 当前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而开展,通过各级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共同努力,安全生产朝鲜出良好的局面,有效地减少了各类事故发生,建立了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和秩序,可以说安全生产是建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条件。因此,抓好安全生产工作意义重大,在开展该项工作时不仅需要始终不懈地坚持安全第一的方针,而且在安全生产的实践中还必须处理好其内在的各种关系。 一、安全与生产的关系 在安全与生产的关系上,有些人将它们对立起来,视为一对矛盾,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和片面的。安全与生产之所以不是一对矛盾,就是因为它们根本不是对立着的双方,安全生产相相互依存关系,安全是伴随着生产而言的,没有生产就没有安全。生产过程中必须保证安全,不安全就不能生产。人们常说:“安全促进生产,生产必须安全”就是这个道理。 在认识安全与生产的关系上,我们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来观察、分析事物和现象,既要承认安全与生产存在着本质的必然联系,又要承认安全与生产之间存在着区别,正确理解与掌握安全生产的辩证关系,反对形而上学,只见局部、不见整体观点,杜绝把安全与生产完全割裂开来的片面孤立的思想,特别是在当前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必须克服安全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错误思想,树立“一切为安全工作让路,一切为安全工作服务”的观念,坚持安全为天,安全至上,把安全第一的方针落到实处,落实到井上井下的全方位、全过程。 二、安全与效益的关系 就煤矿整体工作而言,经济效益是中心,这是企业全部工作的目的和归宿,但在具体生产过程中,必须坚持安全第一,不安全不能生产。煤矿对安全生产有特殊要求,煤矿的效益对安全生产有特殊要求。煤矿的效益主要来自于煤炭生产,如果没有安全保证,生产煤炭就是一句空话。事实上,一个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的情况如何,必须会影响企业的效益。企业发生事故总要或多或少造成经济损失和伤亡,还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去处理。这本身就是直接的经济损失。 此外,由于工亡事故的影响,职工人心不稳,出勤难以保证,生产难以进行,这也是无法估量的损失。由此可见,安全生产对煤矿至关重要。但是也应看到,安全毕竟不完全等于经济效益,安全上去了并不等于经济效益就能提高。由于有的国有煤矿多年来在计划经济模式下运行,企业效益低下,亏损严惩,因此必须深化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降低生产成本,保证煤炭质量,提高经济效益。事实证明,效益与安全是煤矿企业的两项根本性任务,企业领导必须坚持两手抓,要以安全保效益,以效益促安全,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厚此薄彼。 三、偶然与必然的关系 在安全生产中中,常有人以偶然两字来分析和解释各种事故。比如,若发生死亡事故,便以事出偶然来开脱,这种偶然显然不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对搞好安全生产是十分有害的。认真分析煤矿发生的各类事故,我们都可以得出一个共同结论。任何一起看似偶然的事故,其背后都可以找到隐藏着的必须规律。每一起事故的发生,尽管有各种偶然因素,但终究是“三违+隐患=事故”的结果。无论分析追查哪起死亡事故,都能找到发生事故的必须根源。看似偶然的事故,其实都是必然。安全工作不同于其它工作,它来不得半点的马虎和精心大意。要搞好安全生产,必须从基础工作入手,狠抓管理,从严要求,从严把关,从严考核,从严奖惩。只要坚持严字当头,认真强化安全管理,能逐步掌握安全生产的主动权,杜绝事故的偶然而走向成功的必然。 四、突击与持久的关系 安全生产涉及到井上井下,方方面面,有些工作需要集中时间、集中力量突击完成,在一段时间内形成高潮。同时,还要注意日常巩固,避免一阵风,走过场行为。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做扎实细致的工作。在安全生产实践中,注重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集中抓打开工作新局面,通过经常抓使工作深入持久,不断巩固发展。如每年5月开展的全国安全生产周活动,一年一个主题,一年一个重点,通过短短的一周时间集中优势兵力,打好突击战。在此基础上抓巩固,求提高,达到以周促月,以月促年的目的。这里的关键问题是要处理好突击与持久的关系。在这方面,我们有经验,也有教训。 为什么事故安全教育坚持不好,收效甚微,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只重视社会突击战,忽视持久战。很多煤矿往往是文件一至,上下号召,声势浩大,完成了事。事故安全教育是一项基础工作,仅靠“突击”一下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它需树立“持久战”的思想,从制度、纪律、时间、形式、教育等方面逐步建立一套考核机制,惟有如此,才能搞好这项工作。在安全生产,我们要处理好突击与持久的关系,用突击来巩固持久,以持久来检查突击,把突击与持久恰当地运用到安全生产活动。 五、硬件与软件的关系 安全生产中的硬件与软件是指装备与管理两个方面。搞好安全生产没有先进的装备不行,这是安全生产中的硬件。随着井下采拙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硬件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综采综掘机械化已经在安全生产中显示出它的优越性,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硬件水平的提高,为了搞好安全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抓好硬件的同时,我们也要注重狠抓软件建设,深安全管理,狠抓职工培训,促进职工队伍安全素质的提高,把硬件与软件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成为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但也必须看到,同样的装备,同样的条件上,同在一个矿生产,有些班队平安无事,有些班队则发生事故。其原因就是没有处理好硬件与软件的关系。实践证明,硬件仅仅是搞好安全生产的基础,在抓好硬件的同时,不能放松软件建设。必须坚持“装备、培训、管理”并重的原则。 六、爱护与袒护的关系 爱护与袒护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有原则上的区别。然而,在安全生产中由于有些领导对爱护的认识有偏差,往往错把袒护当爱护,这样,必须给安全生产带来负面效应。在安全产中,各级领导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和职责,领导干部爱护下属既是领导工作的需要,也是安全生产的需要。如何才是爱护下属呢?各级领导要把对下属的爱护全部体现到安全管理中。寓爱于严,严要求、严检查、严监督、严管理、严追查、严处理才是真爱护。对于下属发生的违章行为和责任事故不姑息、不迁就,该教育就教育,该追查就追查,该处罚就处罚,该撤职就撤职。这样才是真正的关心下属,爱护下属。而在安全生产中,确有少数领导干部错把袒护当爱护,他们把严格要求同爱护下属对立起来,一味地讨好、迁就下属,结果帮了倒忙。对下属的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如果袒护,表面看来是关心爱护,实际上是害了下属,往往导致事故的发生。 七、情治与严治的关系 情和严只是两个字,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就难了。在安全生产中,许多单位恰恰在情和严的问题上处理不好,使自己陷入被动的处境。究其原因,问题就出在他们处理情和严的关系上。情和严,也可视作一个对立的统一体,情应该出于严治之中,严应该立姜堰情治之上:两者是不应分离的。而在安全工作中,有些人往往处理不好两者关系,以致顾此失彼,易走极端。有的一味强调情治,使管理失去严肃性和权威性,甚至放任自流,弄得松松垮垮,无章可循,不可收拾。有的一味强调严治,使管理变成一堆冷冰冰的条文,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没有思想和感情的沟通,管理自然达不到目的。在如何处理情治与严治的问题上,要做到适而有度,恰到好处,情中有严,严中有情,只有这样,才能搞好安全管理,促进安全生产。 八、大事与小事的关系 俗话说,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安全工作中的大事与小事的关系,是量变与质变的具体体现,搞好安全工作重点要抓好预防工作,而要搞好预防工作就要化解量变,防止质变。各类事故,往往源于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这就促使我们运探究大与小的关系。以小为大,就会时刻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要知道,不排除小隐患就可能变成大隐患;不解放小问题就可能变成大问题;不处理小事故就可能变成大事故。而以大为小,往往由小变大,积小成巨,最后导致事故的发生。事故的教训告诉我们,安全生产无小事。谁忽视小事、放松小事,谁就受处惩罚、吃苦头。一定要妥善处理大事与小事的关系,把事故预防和消灭在萌芽状态,不然,放小变大,最易诱发大事故的发生,是很难搞好安全生产的。 九、独唱与合唱的关系 如果把安全生产作一首歌,那么就有独唱与合唱之分了,要唱好安全生产这首歌,既需要独唱,也需要合唱。只有把独唱与合唱融为一体,才能达到最佳效果。然而在安全生产中,有些人认为搞好安全生产是安监部门的事,与其他部门无关,这种认识是极其错误的。安监部门作为安全生产的管理部门,在安全生产中担负着重要责任,它在安全生产中起着领唱作用。在它的带动下,经过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和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才能共同唱好安全生产这首歌。安全工作涉及到采、掘、机、运、通、党、政、工、团、妇方方面面,是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要搞好它,离开任何一个部门,任何一个专业都是不行的。搞好安全生产,不只是安监部门的事,而是全体部门的事,不只是安监员的职责,而是全体职工的职责。我们要处理好独唱与合唱的关系,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让他们积极投入到安全生产活动中去,齐心协力唱好安全生产这首歌。 总之,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是一项动态的管理工作,一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我们必须牢牢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贯穿在实践中,坚持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将安全工作放在首位,坚持先安全后生产,坚持“安全第、生产第二”的操作原则,抓安全促生产使企业获得最大的政治、经济效益,并坚持管理、装备、培训并重的原则来保障安全生产,我们的煤矿企业才能达到少出事故和不出重特大事故的目标。 煤矿安全生产管理论文:解剖式安全检查在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运用 近几年来,我省煤矿安全形势总体稳定,趋向转好,但我省煤矿都是井工煤矿,采掘工作面安全生产条件复杂,变化大,安全生产管理任务十分繁重,采掘队伍人员流动大,给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带来的难度,新的安全生产形势下改进安全管理方式,提出解剖式安全检查法,提高安全管理效果。 1解剖式安全检查内容 (1)定义。采取随机分组到矿井开展表格式检查,现场检查结束后,逐个解剖分析隐患发生的原因、违反的规定、可能造成的后果以及管理方面存在的缺陷等,并提出相应安全管理措施与对策,从而提高安全检查实效。(2)煤矿解剖式安全检查可分为综合性解剖式安全检查和专业解剖式安全检查,共同特点都是按照矿井安全检查对照表所列内容开展表格式安全检查。 2解剖式安全检查法适用条件 (1)适用于矿井周检、月度、半年年度安全大检查、专项安全生产大检查。如2015年能源集团公司春季、秋季安全大检查采用的是解剖式安全检查法。(2)检查组成员要求安全管理工作经验比较丰富,职务要主体专业副总工程师以上或担任煤矿部门副职以上人员。 3解剖式安全检查法的要求 3.1现场安全检查的要求 (1)按照检查表的内容和标准逐项进行检查,见表1。(2)有量化标准要求的内容使用相应工具测量判定。(3)有工作要求标准的内容按现场的实际情况判定。(4)对检查表以外发现的安全问题进行记录。(5)随机询问现场人员安全情况。 3.2查阅有关文件和记录的要求 (1)查阅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技术标准执行等情况;(2)查阅本单位印发的安全生产文件、会议纪要、规章制度、有关安全生产奖罚、安全投入等情况。(3)查阅矿井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隐患排查和整改记录。 4解剖式安全检查法取得的效果 (1)提高隐患检查实效。通过改进检查方式,提高了安全检查实效。同时结合矿井开展的违章教育进家庭、亲情教育说安全、矿长与班长谈心对话等活动,推进检查隐患闭合管理。(2)提高隐患整改及时性。实行隐患整改书面汇报制度,动态抽查煤矿上报的隐患整改情况,随机抽取部分隐患,对整改落实情况进行“回头看”,推进隐患闭合管理。对安全管理制度不落实、隐患整改不到位和屡禁不止的习惯性违章及重复出现的安全隐患进行责任倒查、约谈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例如:2015年5月份,集团公司春季安全大检查采用随机抽取的方式确定铜锣坪煤矿为检查对象,检查采用检查表方式对井下各采掘工作面、生产系统、避险系统及相关内业等进行了全覆盖的排查,检查结束后以反馈单形式开具现场检查隐患整改单反馈给检查矿井铜锣坪煤矿,矿井根据集团公司检查组检查的隐患立即组织有关人员对照标准,逐个解剖分析隐患发生的原因、违反的规定、可能造成的后果以及管理方面存在的缺陷等,并提出相应安全管理措施与对策,同时组织队伍进行隐患整改工作。矿井还针对集团公司检查出的隐患剖析情况在公司层面检查反馈会上剖析、隐患发生的原因、违反的规定、可能造成的后果以及管理方面存在的缺陷等,并提出相应安全管理措施与对策,公司针对矿井隐患剖析情况同时追查相关人员的责任,对检查隐患整改情况进行复查,并将隐患整改落实情况书面反馈到集团公司检查组。 5使用解剖式安全检查法注意事项 (1)解剖式安全检查法是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措施手段之一,主要是依据《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以及其它法律法规的规定编制的,不同的煤矿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有针对性地编制不同的安全检查表,例如,煤矿通风专项安全检查表、煤矿顶板专项安全检查表等。(2)应用解剖式安全检查法的目的是分析隐患存在的原因,同时采取相应安全管理措施与对策,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强化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第一责任者的责任,严格落实各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对安全生产责任落实的跟踪考核,强化现场安全管理,严格执行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提高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现场管理能力,从而有效制止职工“三违”行为。 6结束语 解剖式安全检查法是促进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的目的,检查的目的在于防范隐患于未然,及时发现隐患,进而整改、消除隐患,落实好企业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煤矿的各项安全生产制度,从而保证煤矿的安全生产。 作者:魏二兴 单位:福建煤电公司铜锣坪煤矿 煤矿安全生产管理论文: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探究 摘要:安全生产对煤矿企业来说是重中之重,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不仅关系着职工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也是企业能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搞好煤矿安全生产是企业每个干部职工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本文从煤矿企业组织安全生产的关键和要点两个方面阐述了有关方式和方法。 关键词:煤矿;安全生产;关键;要点 实施科学合理稳妥有效的安全管理,是有效防范事故、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在科学管理中要充分依靠有针对性、系统性的程序,把安全管理落实到每一个基层单位、每一名干部职工、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中去,才能真正渗透至日常工作的每个细节中去,才能保证企业的长治久安。 1组织安全生产的关键 安全生产管理关键必须切实可行、行之有效,对安全生产活动采取切实有力、断然有效的分析、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一要建章立制。煤矿各职能科室要健全完善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和隐患排查治理、重大隐患管控等相关制度,补齐“短板”,堵塞漏洞。二要严格安全管理。各级领导干部要按照“关口前移、重心下移”的要求,以身作则,亲力亲为,带头深入现场、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将安全工作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抓住重点,强化弱点,突破难点,抓好现场措施、制度以及各岗位操作流程的落实。三要严格过程管理。变被动管理、事后管理为事先、事中管理,狠抓生产细节的流程监控,严抓生产过程的安全掌控,细抓生产现场的动态管控,做好六预(预教、预测、预想、预报、预警、预控)工作,全面抓好施工操作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四要严格制度执行。要充分发挥制度的约束性、强制性作用,既要严格执行事故责任追究、违章处罚等制度,严厉查处“三违”行为,做到铁制度、刚执行,从严查处、从严追究、从严考核、从严兑现。 2组织安全生产的要点 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不外乎在法律法规和上级会议及文件的贯彻落实、安全制度建设和执行、安全主体责任落实、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教育培训、安全投入、技术保障、应急管理、灾害防治、事故教训吸取等方面的问题。 (1)严守法律法规,遵章依法管理。每一个煤矿企业,都应当建立健全以矿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完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在此基础上要完善各基层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齐全技术、管理、生产等专业人才,系统性按章管理,依法办事,及时修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技术保障管理规定,严格按照安全规程依法组织生产。 (2)强化主体责任,严格责任追究。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红线意识、底线思维,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强化落实煤矿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为重点,以排查风险隐患、落实整改措施、严防事故发生为目的,以抓铁留痕、踏石留印的力度,深排细查安全隐患,严厉打击“三违”行为,严格安全措施,落实主体责任,开展自查自改,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确保安全生产。 (3)抓住安全关键,突出管理重点。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涉及到企业的发展,关联到企业的生存,涉及到职工的健康,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抓住安全关键,突出管理重点。从生产技术、资金投入、教育培训、机电设备、隐患排查、企业管理、后勤保障、经营管理等方面切实抓好分工、组织和考核。探索推行安全预想、安全风险预控等管理方法,加强井下顶板、机电、运输、安撤和放炮等关键环节的管控,强化职工自保互保,有效防范零星事故。细化井上下各重点岗位风险预控管理流程标准,严格对照本岗位风险预控管理流程标准,逐条逐项排查,根据防范措施整改落实,做到“三预”(事前预想、事中预控、事后预评),实现6个零安全管理目标(人身安全事故为零、机电设备运转事故为零、工程质量事故为零、顶板事故为零、瓦斯超限为零、自然发火为零)。强化9个薄弱时段管理:人员调整变动时、安全周期变化时、生产技术更新时、工作紧张困难时、精力不足疲劳时、时间地点变化时、工作交接班时、重大节庆活动时、人际关系变化时。 (4)强化措施得力,履行监督到位。任何管理都离不开具体措施,而有了措施就必须监督执行到位,才能产生实效。措施的生命力在于落实,只有真正将措施落实在现场才能既保证措施的可行性,又保证现场施工安全。一是要加强各项措施、规程、制度的落实;二是要强化现场隐患排查治理力度,发现隐患及时处理;三是要强化安监人员的安全监督意识,严格措施执行,减少事故发生;四是要强化事故教训的吸取,让责任人和责任单位受到深刻的教训,举一反三,坚决遏制同类事故发生,真正做到有章必循、有法必依,把安全事故消灭在荫牙状态中。 (5)适应现场生产,打好攻坚战。在矿井生产组织过程中,对于重点工程、困难时期、特殊季节要动员相关干部职工,全力以赴、攻坚克难,搞好不同时期的大整改、大会战。在综放工作面的安撤工程、初次放顶、老顶来压、缩(扩)面、过断层、周期来压、临近停采线等期间,在掘进工作面开门、过断层、大断面、巷道修复等环节,在地质条件变化,现场施工组织困难时期,在“雨季三防”、“冬季四防”特殊季节时期,要适应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的变化,采取有力应对举措,超前考虑、周密计划、重点部署,强化督导,保障有力,全面打好攻坚。针对零星工程、零散作业人员管理,要制定强有力的管理规定,严格备案和开工审批制度,严格现场监督考核,切实做到“四个一”(一工程一规程、一规程一会审、一工程一流程、一工程一签字备案编号)。 (6)挖掘安全潜力,探索管理思路。安全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煤矿管理又有着鲜明的行业特征,所以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特殊性。因此,作为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者,还必须在实际工作中挖掘安全潜力,探索管理思路,努力改善企业安全生产的条件,加大安全投入,全面改善矿井的软、硬件设施,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 3结语 煤矿安全生产在管理过程中是有一定的特点和流程,只有在实践中不断丰富,顺应形势发展,完善安全管理程序,强化安全管理重点,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指导,就能保障矿山企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作者:刘学星 边现伟 房海龙 单位:山东裕隆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单家村煤矿 煤矿安全生产管理论文: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中工程技术人员的作用 摘要:从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角度出发展开研究,分析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中工程技术人员重要性,在肯定其积极作用的同时,提出有效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技术人员;作用分析 煤炭是中国的主要能源资源,尽管近年来中国不断推进低碳经济战略,以减少煤炭资源消耗,构建符合和谐社会需求的生态文明社会,但从能源消耗构成来说,煤炭依然占很大比例,尤其在火力发电方面,约占60%左右。安全是煤炭安全生产的重要基础,当前中国在煤炭安全生产管理方面已形成较为完备制度,但在执行方面却存在一定漏洞,亟待完善[1]。 1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中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性 煤矿生产管理中存在大量分工,客观上造成安全生产需要不同工程技术人员通过共同合作来实现煤矿正常运行、安全生产。在现行煤矿生产中调查发现,工程技术人员作为煤矿生产中的基本构成因子,其自身所发挥安全管理效能却很低,这与严格管理体制、专业人才培养及不断完善监督制度很不协调。这主要是由于大部分工程技术人员没有形成安全管理意识造成。大部分工程技术人员仅仅偏重于“技术”,但却偏离安全主线,认为“安全管理”是有安全部门负责,不属于自身工作范围。工程技术人员的职责主要负责煤矿在运行各种技术,如机械设备、电力照明、通风排气等。事实上,这些技术的专业性恰恰也反映出工程技术人员在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中的重要性。一方面,技术专业性存在较高门槛[2],在各司其职前提下,其它领域的技术人员无法鉴别生产条件,即便存在明显安全隐患,也无法有效及时排查。另一方面,煤矿生产条件艰苦、环境复杂,工程技术人员作为最基本因子,彼此之间配合很重要,如缺乏安全生产管理意识,很容易造成各自为政的现象,引起操作不当而造成人为安全事故。 2保障措施 安全生产无小事,尤其在煤矿生产环境下存在因素繁多、环境复杂、危险系数高等情况,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基层操作者,与安全生产管理部门人员相比,具有更好的安全管理优势。如在技术施工方面,可有效了解、判断瓦斯故障、通风系统故障等;为充分发挥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中工程技术人员的作用,可通过以下保障措施展开。 2.1提高安全管理意识完善施工技术策略 作为煤矿生产中重要的人员组成部分,技术与安全之间密切联系,工程技术人员应具备比一般工人更强的安全意识。否则,无论安全体制多么完善、多么严格,都不能发挥安全生产管理作用。这是因为人作为执行的唯一主体,只有在思想上形成符合安全生产管理的认识,才能具备将技术转化为安全要素的驱动力。据中国煤矿生产管理现状[3],要积极对工程技术人员展开安全思想教育,使其具备企业主人公精神,成为煤矿安全生产第一道防线。结合中国煤矿自然环境、作业模式、设备特点等,将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工程技术人员身上。换而言之,根据煤矿安全生产要求及开采进度管理规划,要制定安全、环保、高效的施工测量。在这方面,煤矿井施工之前,需对工程技术人员展开专业培训,使其了解安全、技术和管理之间的权责关系。同时,在施工、开采过程中,根据需求及时调整技术方案,号召工程技术人员积极沟通、协调,制定符合现实情况、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 2.2科学制定生产方案关注安全技术实践 煤矿生产方案制定是一个大型计划,而煤矿工程技术人员大多从事不同领域专业性工作,如机械专业、土木工程专业、地质专业等,煤矿工作现场往往是针对技术方案展开。相应地,技术内容直接影响整体生产,所以根据工程技术人员相关需求,要灵活制定科学生产方案,并及时做出整改。技术具有创新性,尤其是新设备、新材料和新工艺引入过程中,绝大多数情况都会影响安全管理现状。为保障安全技术实践,不能仅考虑技术质量标准,更不能仅依赖数据和资料,还应结合安全管理、安全监督部门共同验收技术实践,并决定是否进一步推广。此外,工作交接制度不仅适用于煤炭工人,也适用于煤矿工程技术人员,煤矿安全管理部门可制定相应交接表,在一项技术实施之前、之后,基于安全生产管理需求填写核心要素。 2.3专家定期安全检查企业动态安全抽查 煤炭资源生产主要包括开采、加工、运输等环节,其中开采是获取煤炭资源的过程,也是整个煤炭资源生产主体,存在安全隐患最多。从技术角度来说,不同煤矿资源类型、不同地质区域、不同安全标准需求下,使用开采方法也有很大差异,这些问题都与安全息息相关[4]。为确保安全,仅依赖企业安全管理部门是不够的,可通过组织专家小组的形式定期安全检查,以专业角度来判断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应保持日常生产模式,而不做刻意改变,这有助于发现问题。同时,也可以以煤炭企业为主导展开动态性安全抽查或安全状态鉴别;检查内容包括各个方面,如设备安全、照明安全、通风安全、瓦斯安全等,尽可能扩大范围。由于中国国情特殊,煤矿工作环境本身比较恶劣,如考虑不周,就不能发挥安全检查(抽查)的作用。 2.4加大煤矿安全培训构建培训考核制度 通常情况下,煤矿企业安全培训工作主要针对领导层和安全管理部门展开,但工程技术人员却被排除在外,这显然不科学。因此,除在思想方面安全意识提升外,还要不断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到业务性安全培训活动中,使其与自身专业工作相结合,提出满足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合理建议[5]。在加大安全培训力度时,也应构建相应考核制度,考核内容除一般性安全常识外,要设定一些与技术相关的安全考核内容,并结合工程技术人员自身特点展开。 3结语 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是关系到煤炭资源稳定供应、煤矿企业安全效益、从业人员生命健康的重要问题,在以技术为生产力先导的时代背景下,针对工程技术人员加强安全生产意识是非常必要的,同时,通过培训的方式,将安全生产管理措施在工程技术人员身上体现,发挥未雨绸缪的效果。充分发挥工程技术人员在安全生产管理的作用,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积极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才能保障中国煤矿生产正常运行,为国家创造更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作者:杨加兴 单位:大同煤矿集团公司金庄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煤矿安全生产管理论文:现代化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探讨 摘要: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煤矿企业已经进入相对高自动化生产,但是煤矿仍然属于高危行业,要想保障煤矿的安全生产,就需要对煤矿进行严格管理。对于现代化煤矿企业来说安全生产关系着企业的生存死亡,是煤矿的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结合当前现代化煤矿企业的实际,具体对煤矿的通风与瓦斯、防火和防治水方面提出具体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现代化;煤矿;安全生产 矿产资源是我国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但是我国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并不多。当前很多矿井资源衰竭,不少矿井已经进入关井阶段。因此作为当前的煤矿企业,更要做好安全管理工作,采用新兴的采矿技术要领来进行安全管理工作,从而带动更多行业的发展和进步,使我国矿业发展得更好,走出国民,争取走向世界前列。 1煤矿的通风与瓦斯管理 一是专人管理局部通风机的自动切换装置,每天由跟班区长、班组长、电工在07:00-08:00之间进行试验。切换完毕,由电工填写原始记录,跟班区长、班长、瓦检员签字。二是不可以随便地将局部通风机打开,倘若碰到停风的情况,所有的人员应当往新鲜风流当中去,且跟瓦检员配合,设置警标和栅栏,不允许人员进入,电工对动力总开关进行闭锁。在通风恢复之前,务必认真地检查瓦斯,在停风区当中二氧化碳浓度在1.5%以下与瓦斯浓度在0.8%以下的时候才能够人工开启局部通风机;停风区当中二氧化碳超出1.5%或者是瓦斯浓度超出1%,最高二氧化碳和瓦斯浓度在3.0%以下的情况下,场地电工跟瓦斯检查员进行配合,实施风量控制策略,从而实现对瓦斯的就地排放;停风区当中的二氧化碳与瓦斯浓度在3.0%以上的情况下,务必执行瓦斯排放的策略,且上报煤矿技术责任人进行批准,让煤矿专门的技术工作者来排放。三是在瓦斯排放的时候,排放的全风压风流混合位置的二氧化碳和瓦斯以及排放的大瓦斯务必在1.5%以下,务必确保采取回风系统撤人和停电,以及清楚地要求其它区域的撤人停电范围。在恢复通风巷道风流当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在1.5%以下与瓦斯浓度在0.8%以下的情况下,才能够实现采区回风系统与局部通风机巷道当中电气装置的人工供电。四是严格地管理风筒,应当平直地吊挂风筒,以及双反压边风筒接头,在不大于90°角的拐弯位置需要设置弯头。确保一台局部通风机风筒直径的相同,对风筒破口或者是脱节进行检查处理,以使损失的风量减少,实时地更换或者是修补破口,确保没有破口和不会漏风、。 2煤矿的防火管理 一是矿井应用的纸、棉纱、布头、润滑油等,务必在盖严实的铁桶之内存放,使用过的纸、布头、棉纱等务必在盖严实的铁桶之中存放,且安排专人向地面传送,禁止随意丢弃。不允许在硐室或者是井巷当中泼洒废油、剩油。务必在专门的硐室清洗风动工具,且确保应用无毒和不燃烧的洗涤剂。二是所有的人员发现矿井火灾的情况下,需要根据火灾的现状、性质等实施有效的灭火措施,且向煤矿调度室进行报告,煤矿调度室在接收到火灾报告之后,需要根据《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组织相关的工作者实施灭火的方案。根据处理以及预防规划的要求,撤离全部受到火灾影响的工作者。在电器装置着火的情况下,需要先将电源切断,并且在电源被切断之前,灭火器材仅仅可以应用不导电的。在进行灭火与抢救的时候,务必让专人对改变的风量、风向、有害气体、煤尘、一氧化碳等进行检查,还务必实施有效的策略避免人员中毒、煤尘和瓦斯的爆炸。 3煤矿的防治水管理 一是做到“有掘必探、先探后掘”的防治水方针,严格按照《煤矿安全规程》及《煤矿防治水规定》要求开展探放水工作。二是超前探放水方法采用钻探和物探相结合,掘进迎头超前探测钻孔在巷道迎头及巷道右帮,共布置5个钻孔。确保超前距不少于30m;左侧不少于20m。若有异常,编制探放水专项措施,采用钻探和物探相结合的方式探放水。三是探放水钻孔的布设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探放钻孔水、陷落柱水、老空水等,需要分组设置探水钻孔,且在巷道前的竖直面与水平面呈扇形。钻孔终孔位置以满足平距3m为准,厚煤层内各孔终孔的垂距不得超过1.5m。(2)探放岩溶水与断裂构造水和等钻孔,务必顺着掘进的下方方向或者是前方方向来布置,确保底板钻孔在2个以上。(3)煤层之内一般禁止探放1Mpa水压之上的陷落柱水、含水层、充水断层水等,倘若确实要求,能够先建设防水闸墙,且通过闸墙外部往里面进行探放水。 4创建煤矿安全生产的信息化集成系统 立足安全生产管理和监控以及成本控制,创建集成管理信息系统。依托于煤矿固有的计算机网络,通过较为流行与先进的软件技术,基于B/S结构和Web结构,创建先进的、接轨国际的管理集成系统。该系统借助先进的管理系统,有效地统一煤矿企业管理的科学理论和ERP核心管理思想,应用该系统,能够给企业提供优化的和不间断的管理系统。以人机界面、功能设计、业务模型作为视角,有效地体现对我国煤矿企业的实用价值。我国煤矿企业管理系统提供了一个适用和逐渐优化的平台。借助先进性的平台化软件开发技术以及B/S结构,有着可扩展性、高稳定性,以及高灵活性等特点。有效地体现煤矿企业应用分散和地域广的优势,为煤矿企业的多元化和集团化发展提供持久性的支持,实施移动办公和远程管理。在新时期,应当将示范性的工程进行推广,体现示范引导的功能,进而更加全面地提高煤矿企业安全管理、应急救援指挥、安全监察,以及安全生产监管的能力,从而保障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性。 5结论 综上所述,矿产能源对于国民生产和国家建设都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采矿业是我国能源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要做好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创建煤矿安全生产的信息化集成系统,以实现煤矿采矿的安全生产长治久安,任重而道远,只有建立长效的安全管理机制,提高煤矿职工的整体素质和安全意识,才能保证煤矿安全工作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沿着和谐健康的道路前进。 作者:张伟 单位: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南屯煤矿 煤矿安全生产管理论文: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1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意义 安全是生产的前提,是企业得以生存的首要条件,没有安全其他一切都是空谈,安全生产管理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从每年一度的全国安全事故调查中可以看出,煤矿作为高危行业,煤矿企业的人员伤亡比重远远超过其他企业,人员伤亡数字触目惊心,给国家、社会、企业及遇难家属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严重影响着社会的长治久安、人们的幸福安康。《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确定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管理基本方针,国家专门立法确定了安全生产管理的地位,同时也体现了国家对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视,不管何时、何地,安全生产都应摆在第一位、重中之重的位置,任何人员都不能在违背安全的前提下进行作业,任何事一旦与安全起冲突都要优先保证安全,只有安全,才有生产,只有安全生产,才有经济效益。安全生产不只是人身安全,还包括场地、设备安全及周围建筑物等的安全,这对企业的生产、经济效益起到决定性影响,如果人员、场地、设备或建筑物出现安全问题,那轻则企业停业整顿、赔钱处理事故,重则会导致企业破产。要保证企业的安全生产,就需要专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对企业进行安全生产管理,遵守国家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将安全摆在第一位,敢于对不安全情况说“不”,切实做到安全先行,生产保障,让企业的员工都能了解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自觉遵守安全生产管理相关的规章制度,确保生产作业在安全的情况下进行,以保障企业的健康发展。 2新疆顺通煤矿企业简介 矿井2008年列入《自治区煤炭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改扩建矿井,矿井建设规模为30万t/a,2009年8月批准开工建设,2011年吉木萨尔县煤炭产业优化升级方案确定,顺通煤矿在“十二五”期间已经建成年产90万t矿井。矿井开拓方式为斜井开拓,分别为主斜井承担煤炭运输任务;副斜井承担人员上下及材料运输、其他辅助运输任务;回风斜井承担矿井回风任务。矿井提升运输系统副井采用绞车提升,主井采用双驱动变频控制皮带提升。矿井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式,通风方法为机械抽出式,目前矿井总进风量为2156.04m3/min,总回风2173.44m3/min,W1151综采放顶煤工作面配风1303.8m3/min。矿井供电采用双回路供电,一路备用电源引自水溪沟变电所,另一路主供电源引自新地乡变电所。 3顺通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3.1从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 在过去,顺通煤矿机械化程度较低,人工开采占主要部分,煤矿开采需要大量的劳动力,随着顺通煤矿不断开采新矿,年产量不断提高,因此顺通煤矿招收了大量的采煤生产人员,但由于人工开采煤炭资源不需要太高的技术含量,而且采煤环境差,因此招收的采煤生产人员素质普遍较低,对煤矿的安全生产意识淡薄,对采煤的安全技能知道的也较少,煤矿采煤生产人员为了生产任务和利益往往不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极易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给煤矿安全生产管理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3.2安全生产保障能力较弱 顺通煤矿安全生产基础保障设施尚不够完善,对瓦斯、突水、井涌、煤火探测等的安全防范措施不到位,安全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对于安全生产管理和通风、机电、采矿、地勘、测绘等特殊作业的年轻技术人员急需锻炼提高,这样不利于顺通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 3.3安全管理方式和水平都较低 顺通煤矿安全管理方式和水平相对低,缺乏系统的、全面的、有效的安全生产管理方式,而且顺通煤矿的大部分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不高,对安全生产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太熟悉,理解不够深刻,在安全事故预防方面做得不到位,这就导致了很多不安全因素的产生。另外,顺通煤矿的安全管理方式有待提高,对于一线采煤人员的意见或者提出的问题应当重视,通过调查对于发现的安全隐患应当及时处理,从而使安全隐患减少。 4顺通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措施 4.1对员工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培训增强安全意识 新疆顺通煤矿管理层要成立安全教育培训小组,专门负责对员工进行安全生产管理培训,同时要建立设备齐全的安全教育培训基地,聘请专业的安全教员对员工进行安全培训,另外还可以制定安全考核制度,对员工的安全生产进行考核,以便提高员工对安全生产知识学习的积极性,总之要想尽办法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 4.2提高煤矿安全生产保障能力 由于煤矿矿井本身的安全性就比较低,瓦斯、突水、煤炭自燃等自然灾害无法避免,煤炭开采过程中危险性极大,因此要想办法降低煤炭开采危险性。顺通煤矿为了保证安全生产,要通过提高安全生产技术、加强安全生产装备的投入使用,以便能提高煤矿安全生产保障能力。 4.3转变安全管理模式和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顺通煤矿要想要想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就必须转变现有的不科学的、不合理的安全管理模式,要强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将不安全因素扼杀在摇篮里,积极整治生产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并发动群众,让全体员工参与到安全生产管理中来,多倾听一线员工的声音,让经验丰富的一线员工共同制定符合新疆顺通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全体员工一起努力建设安全生产模范煤矿。 作者:康园胜 单位:新疆神新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顺通煤矿 煤矿安全生产管理论文: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摘要:近两年”大数据”概念被越来越多地引用与应用,在数据爆棚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人也已经感受到了它的价值。本文通过“大数据”概念的特点分析,将其引入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中的可行性,以及如何更好地应用。 关键词:大数据;安全生产管理;应用 1前言 煤炭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煤炭一直占到70%左右,预计今后30~50年,这一比例仍高达50%以上。但煤炭行业点多面广、从业人员多、危险源集中、事故灾害严重。为提高安全生产管理能力,需要不断引入适合的管理方法、体系,本文分析研究,将大数据概念引入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中的可行性,以及实际应用的可操作性。 2大数据概念 大数据是一个IT界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大数据”研究机构Gartner给出了这样的定义:“大数据”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到来的是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麦肯锡称:“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会产生新一波的生长率的增长,也预示着新的规律发现和新生事物发展趋势能够提前预测。“大数据”在物理学、生物学、环境生态学等领域,以及军事、金融、通讯等行业存在已有时日,却因为近年来互联网和信息行业的发展而引起人们关注。数据正在迅速膨胀并变大,它决定着企业的未来发展,虽然很多企业可能并没有意识到数据爆炸性增长带来问题的隐患,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将越来越多地意识到数据对企业的重要性。对于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实质上也是基于历史数据分析管理。其实大数据也早已存在于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中,在一次次血的教训中总结了大量的经验,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包括安全生产经验、危险源、职工违章行为、违章类型、事故发生时间、事故类型等等,只是现阶段认识中它还只是“小数据”,也没有发挥大数据的效用。 3大数据的特点 在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博士看来,大数据有3个主要的特点:全体、混杂和相关关系。①全体,即去收集和分析更多的数据。这个数据都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数据,这个数据点绝对的数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多少数据点是和研究的现象相关。如果想要研究的现象只有1000个数据点,抓住1000个数据点就是大数据,因为这就抓住了所有数据。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看到很多细节,这些细节在之前随机抽样得不到的。②混杂,即接受混杂。在小数据时代人们总试图收集一些非常干净的数据、高质量的数据,花费很多金钱和精力来确定这些数据是否是好数据,是高质量的数据。可是在大数据时代,就不用去追求那种特别的精确性。当宏观上失去了精确性,微观上却能获得准确性。③相关关系。因为更加混杂,因果关系转向相关关系。人们不要认为可以真正地、容易地找到因果关系,其实那只是发现相关关系。在大量的混杂的数据之间找到相互关系,从中发现我们应该关注的是什么,而不是关注为什么,这也就是从小数据时间的随机样本和大数据时代的全部样本、从去糟存精到保留繁杂的数据、从究其原因到发现相互关系。通过对比得出,小数据时代和大数据时代的区别,这样也更容易诊断大数据是否适用于其他行业。 4大数据概念在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中应用的可行性 4.1全体数据样本在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中应用 从我国煤炭工业发展以来,不断建立起了各种煤矿开采规范、安全规程及安全生产法等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文件,诸多文件无一不是通过大量现场实践经验积累而来,部分规定还在随着开采技术及环境发生变化不断进行着修改。过去在安全生产过程中需要建立各种台账,包括设备点检记录、人员不安全行为记录、地质条件变化记录等等简单数据台账,经过长期积累形成小数据库。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现代化监测监控设备不断投入使用,产生了时时数据,逐步扩充着小数据库,通过数据统计分析,总结出了“煤矿安全生产五大灾害”、“安全生产红线”等等。所以,全体数据样本,已经在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中应用,并且发挥了巨大作用。 4.2原始积累数据多而繁杂,但是都是有价值的数据 煤矿生产包括着方方面面繁杂的生产工艺,所涉及的各种台账及记录也是五花八门,虽然所使用的统计方法不一,但是在繁杂的大量数据中,能够得出一定的规律,每一次记录都是有效的数据。“海因里希法则”就是一个典型的示例,告诉我们当一个企业有300个隐患或违章,必然要发生29起轻伤或故障,另外还有一起重伤、死亡或重大事故。虽然不同行业不尽相同,但他说明了一种倾向,说明了数量巨大而且繁杂的原始数据是有价值的。 4.3数据相互关系的应用 在有大量数据基础的前提下,对基础数据进行分析,分析的是在多因素相互影响下事态发展趋势,在趋势形式下制定安全生产防范措施,从而促进安全生产。以下以某煤矿某一段时间内的“不安全行为”统计进行数据分析,具体见下表。以上数据为某一时段数据。看似简单的数据,但是蕴含的信息量却是庞大的。从数据信息中分析,20~30岁的员工违章数量小于30~40岁员工违章数量,30~40岁员工违章数量大于40~50岁员工违章数量;水泵工为单岗作业,夜班发生睡岗几率较大;瓦斯检查工也为单岗作业,容易产生侥幸心理而不按规定路线检查;10年及10年以下工龄员工违章数量较大;从事本岗位时间越长违章现象越少;近90%违章现象发生在夜班。从以上数据分析可以发现,虽然只是一个很小的样本,但是却还是蕴含了大量的信息,可发现一定的规律,从而有针对性的采取防范措施。可以预见,随着信息量的继续增大,规律会越来越明显,所反映趋势会越来越准确,其相互关系会自动显现。从而不用从数据样本着手去减小分析误差。综上所述,大数据的特点,都在煤矿安全生产数据应用中有所体现,但目前应用水平非常局限,仅仅是简单数据应用。①数据量不够,随着企业综合自动化水平提高,数据积累上有了质的飞跃,但数据还不够完善、全面。②数据仍然是零散的数据,没有对庞大的基础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数据处理仍然停留在样本处理上。安全生产管理中一些有关安全设施设置、事故隐患查处、重点危险源分布等信息查询和统计分析,主要依靠手工输入和单机处理,造成安全信息反馈相对滞后,分析统计不准确,无法进行资源共享,不利于安全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同时,也表现出数据应用,在煤矿安全生产领域有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5大数据技术在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中应用采取对策 5.1信息数据的采集 5.1.1自动化数据采集 加快煤矿综合自动化的建设,自动化水平的提高,一方面可以降低部分由于人为误操作造成的事故,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井下工作人员数量;另一方面,由于软件平台实现了各个系统的数据接入,生产管理人员可同时获得更多、更全面的实时、历史生产数据,从而能够更准确、更精细地进行生产指挥调度,各平台之间建立数据接口,实现数据共享。 5.1.2人工数据采集 目前除了人员定位、安全环境监测、顶板压力及部分设备运行实现了实时监控,其余包括人员不安全行为在内均无法实现自动化监测,仍然需要人员数据采集。目前虽然也在进行采集,但是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已经降低了其自身价值。例如人员的不安全行为的记录,要以现场安全监察员作为信息采集员,现场及时发现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并进行记录,包括已经发生的和即将要发生但被制止的行为,记录中要包括员工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工龄、年内参加培训类型和次数等等信息。不漏掉一个有效信息是真实数据积累的基础。杜绝在信息采集过程中就人为筛选数据,忽略大量数据存在的意义。 5.2数据处理 安全生产工作应该加快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强对安全生产管理和技术资料的收集、汇总、分析和建档工作,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数据库,积极探索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科学、系统的反映出安全管理的项目、要素和标准,具备信息传递查询、数据统计分析、危险源检测控制、隐患检查整改等基本功能。同时可实现行业内数据库信息的共享。在大量数据基础上引入计算机的云计算进行数据分析,从数据中分析出各个数据间的相互关系,从而预测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5.3数据联网共享 大数据时代就是基于互联网而提出的,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数据在海量数据中本来就是个体样本,从数据采集到积累都不易,应该建立统一共享平台、建立数据库,积累包括信息录入、信息调阅、信息搜索等等记录,从而从大量信息中筛选有价值信息。例如,在进行液压支架回撤过程中,因侧护板固定不牢靠而发生掉落伤人事故,从事故原因分析是人为主观责任事故,但终归是作业前没有危险源辨识,忽略检查。如果建立起作业内容及危险源辨识信息共享平台,只要发生一起事故,就会在全范围内通告,其他单位要进行同样的作业内容,只要在数据库搜索引擎中输入关键词,所有危险源及事故案例全部一一列出,便于在作业前对其风险评估及培训,避免同样事故的多次发生。 6结论 从大数据特点分析,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也同样具有相应特点,而且在传统数据积累和现代矿业全自动化系统建设中,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相关数据也将出现爆棚现象,数据越多,数据所隐含的内在关系也越清晰、越容易发掘,特别是对煤矿井下环境、灾害、人员活动高度耦合的大系统而言,数据越多,灾害预警模型维数也就可以更高,预警预报也就越准确。但大量数据处理将是又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在海量数据中必须要用到云计算技术提供计算支撑,也是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作者:薛志明 单位:神华宁夏煤业集团槽村煤矿 煤矿安全生产管理论文: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策略研究 摘要:煤矿安全生产事故的频发,造成了巨大的国家财产和人员伤亡,因此加强对煤矿的安全生产管理迫在眉睫。本文分析了我国煤矿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提出了加强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对策与措施,以供大家参考交流,希望能对我国煤矿事业的安全管理有所帮助。 关键词:煤矿;安全生产;事故;管理 0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煤炭资源的需求量巨幅增加,使得煤炭的生产能力越来越大,有一部分煤矿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往往忽视安全工作,超能力违规开采。由于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管理领域存在诸多的管理问题,使得我国的煤矿安全生产事故频繁发生,造成了巨大的国家财产损失和人员的伤亡,制约着我国煤炭行业的健康发展,也抹黑了我国的国际形象[1]。一次又一次的惨痛煤矿安全生产事故告诫我们,加强煤矿的安全监督管理,是一项长期而且艰巨的任务,不能马虎大意[2,3]。煤矿企业在“国家监督,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安全监管格局下[4],如何提高煤矿企业的安全监督管理能力,将煤矿事故发生的几率降到最低具有重要的意义。 1我国煤矿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分析 我国是世界上主要产煤大国,同时也是煤矿事故多发国。我国煤炭资源赋存的地质开采条件相对复杂,自然条件复杂多变,瓦斯灾害严重,地下水防治难度大,采、掘、机、运、通各大系统新技术与新设备开发相对落后、中小煤矿多,这是煤矿事故多发的主要原因。然而,深挖我国煤矿事故频发的深层次原因,煤矿企业重生产轻视安全工作,安全管理滞后;管理机制不健全,安全监督相对较弱才是我国煤矿事故多发的关键原因。我国煤矿安全监督机制不健全和监督管理不力,使得在检查中的一些小隐患不收到重视,导致了一些不被重视的小隐患积少成多,不及时解决,变成了大隐患,导致事故频发。因此,加强煤矿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对策 2.1加强安全生产意识 为确保当前煤矿安全生产状况平稳状况,为减少煤矿安全事故、建设本质安全型煤矿,必须要强化煤矿安全工作的责任意识,要不断提高煤矿管理者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这就需要煤矿的企业管理者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 2.2加强安全培训教育 由于目前在煤矿进行作业的人员有很多都是文化程度不高,安全意识淡薄的农民,为提高矿工安全意识,要加强煤矿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要经常组织职工学习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的文件、安全知识等,大力宣传学习安全理念,深化对安全工作的理性认识,突出抓好特殊工种、重点人物的培训教育工作,突出加强对一线职工的职业培训和思想教育,消除安全生产中的不良心理和不安全行为。同时要开展安全警示教育,通过宣讲典型事故案例,使职工知道安全事故的危害和严重性。 2.3建立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作为高危行业,煤矿生产管理必须制定严格的管理标准和措施。制度是生产的基本准则,要全面推行安全责任追究制度,使企业领导在安全方面增加责任心。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建立健全和考核落实,可以安全使每一个管理者明确自己的安全管理责任,使安全生产责任制具体化,责、权、利要明确,增强其安全管理的责任心。另外,安全生产制度不只是建立的问题,还要防止安全责任制和各种安全措施挂在墙上成为摆设,必须做好其执行和落实工作。 2.4加强作业现场的安全监督管理 煤矿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点还应重视现场的监督检查,做好现场状态的安全监督管理。煤矿企业现场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煤矿企业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目标的实现,也关系着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和形象,因此必须抓好煤矿的现场监管工作。抓好现场监管工作,必须规范矿工的操作行为,要将作业现场的监管工作常态化,不能只是阶段化的监督管理,应该不定时间、不定地点的进行现场检查和监督。查找出现场的安全隐患,同时要针对查出的隐患要及时进行消除整改,并进行安全教育。 2.5提高安全生产检查的水平与质量 全面提高煤矿的安全监督管理水平与质量,根据煤矿自身特点,确定生产过程中薄弱环节以及重点部位,有重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安全检查,解决形式主义的现象,充分了解现场的实际情况,对存在的问题与隐患可以及时的解决,把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中。坚持做到检查、建立档案、整顿改革、监督考察四个方面,环环相扣,增加治理隐患的力度。同时,要有步骤地实施重点监管、专项监管、定期监管,把安全生产监督工作发展到每一个角落。 3结语 安全是一种无形资产,安全就是最大的效益。煤炭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煤矿安全生产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工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和企业形象。煤矿企业一旦发生特大安全事故,不但抢险排险困难重重,而且可能因此造成毁灭性的灾害。煤矿安全生产,事关职工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煤矿和谐稳定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和保障。因此,煤矿企业的管理者无论在意识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必须把安全工作放在第一的位置,建设和谐煤矿,建设本质安全型煤矿。 作者:王静 单位:六盘水师范学院 矿业工程系 煤矿安全生产管理论文: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对策研究 摘要:煤矿安全生产事故的频发,造成了巨大的国家财产和人员伤亡,因此加强对煤矿的安全生产管理迫在眉睫。本文分析了我国煤矿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提出了加强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对策与措施,以供大家参考交流,希望能对我国煤矿事业的安全管理有所帮助。 关键词:煤矿;安全生产;事故;管理 0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煤炭资源的需求量巨幅增加,使得煤炭的生产能力越来越大,有一部分煤矿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往往忽视安全工作,超能力违规开采。由于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管理领域存在诸多的管理问题,使得我国的煤矿安全生产事故频繁发生,造成了巨大的国家财产损失和人员的伤亡,制约着我国煤炭行业的健康发展,也抹黑了我国的国际形象[1]。一次又一次的惨痛煤矿安全生产事故告诫我们,加强煤矿的安全监督管理,是一项长期而且艰巨的任务,不能马虎大意[2,3]。煤矿企业在“国家监督,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安全监管格局下[4],如何提高煤矿企业的安全监督管理能力,将煤矿事故发生的几率降到最低具有重要的意义。 1我国煤矿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分析 我国是世界上主要产煤大国,同时也是煤矿事故多发国。我国煤炭资源赋存的地质开采条件相对复杂,自然条件复杂多变,瓦斯灾害严重,地下水防治难度大,采、掘、机、运、通各大系统新技术与新设备开发相对落后、中小煤矿多,这是煤矿事故多发的主要原因。然而,深挖我国煤矿事故频发的深层次原因,煤矿企业重生产轻视安全工作,安全管理滞后;管理机制不健全,安全监督相对较弱才是我国煤矿事故多发的关键原因。我国煤矿安全监督机制不健全和监督管理不力,使得在检查中的一些小隐患不收到重视,导致了一些不被重视的小隐患积少成多,不及时解决,变成了大隐患,导致事故频发。因此,加强煤矿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对策 2.1加强安全生产意识 为确保当前煤矿安全生产状况平稳状况,为减少煤矿安全事故、建设本质安全型煤矿,必须要强化煤矿安全工作的责任意识,要不断提高煤矿管理者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这就需要煤矿的企业管理者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 2.2加强安全培训教育 由于目前在煤矿进行作业的人员有很多都是文化程度不高,安全意识淡薄的农民,为提高矿工安全意识,要加强煤矿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要经常组织职工学习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的文件、安全知识等,大力宣传学习安全理念,深化对安全工作的理性认识,突出抓好特殊工种、重点人物的培训教育工作,突出加强对一线职工的职业培训和思想教育,消除安全生产中的不良心理和不安全行为。同时要开展安全警示教育,通过宣讲典型事故案例,使职工知道安全事故的危害和严重性。 2.3建立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作为高危行业,煤矿生产管理必须制定严格的管理标准和措施。制度是生产的基本准则,要全面推行安全责任追究制度,使企业领导在安全方面增加责任心。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建立健全和考核落实,可以安全使每一个管理者明确自己的安全管理责任,使安全生产责任制具体化,责、权、利要明确,增强其安全管理的责任心。另外,安全生产制度不只是建立的问题,还要防止安全责任制和各种安全措施挂在墙上成为摆设,必须做好其执行和落实工作。 2.4加强作业现场的安全监督管理 煤矿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点还应重视现场的监督检查,做好现场状态的安全监督管理。煤矿企业现场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煤矿企业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目标的实现,也关系着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和形象,因此必须抓好煤矿的现场监管工作。抓好现场监管工作,必须规范矿工的操作行为,要将作业现场的监管工作常态化,不能只是阶段化的监督管理,应该不定时间、不定地点的进行现场检查和监督。查找出现场的安全隐患,同时要针对查出的隐患要及时进行消除整改,并进行安全教育。 2.5提高安全生产检查的水平与质量 全面提高煤矿的安全监督管理水平与质量,根据煤矿自身特点,确定生产过程中薄弱环节以及重点部位,有重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安全检查,解决形式主义的现象,充分了解现场的实际情况,对存在的问题与隐患可以及时的解决,把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中。坚持做到检查、建立档案、整顿改革、监督考察四个方面,环环相扣,增加治理隐患的力度。同时,要有步骤地实施重点监管、专项监管、定期监管,把安全生产监督工作发展到每一个角落。 3结语 安全是一种无形资产,安全就是最大的效益。煤炭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煤矿安全生产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工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和企业形象。煤矿企业一旦发生特大安全事故,不但抢险排险困难重重,而且可能因此造成毁灭性的灾害。煤矿安全生产,事关职工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煤矿和谐稳定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和保障。因此,煤矿企业的管理者无论在意识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必须把安全工作放在第一的位置,建设和谐煤矿,建设本质安全型煤矿。 作者:王静 单位:六盘水师范学院 矿业工程系 煤矿安全生产管理论文: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汇报材料 一、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煤矿瓦斯治理现场会和“双百工程”建设会议精神 全国煤矿瓦斯治理辽宁现场会和南昌“双百工程”会议召开后,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要求把煤矿瓦斯治理工作作为“生命工程、环保工程、效益工程”做好做实。省政府常务会对此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及时召开会议,安排部署了全省煤矿瓦斯治理工作。各级政府认真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把瓦斯治理放在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核心位置,落实瓦斯治理工作责任制,不断完善制度、措施和方法,坚持煤矿瓦斯治理“工作不断、机构不撤、人员不散、保障经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省政府积极投入瓦斯治理专项资金,以政府投入带动煤矿企业加大投入。成立“瓦斯治理和利用厅际协调领导小组”,健全安全生产执法队伍,督促各级政府配齐驻矿煤矿安全监管员,煤矿安全监管网络初步形成。 二、全面推广煤矿瓦斯监测监控系统建设 积极推广应用煤矿数字化瓦斯远程监控系统,依靠科技进步治理煤矿瓦斯灾害。一是将煤矿瓦斯监测监控系统作为重大隐患整治项目进行管理和督办,在全省所有煤矿安装煤矿监测监控系统。二是实现煤矿单井系统与远程数字化监控平台联网运行。全省已有48个市、县建立了远程数字化监控平台并与省局联网,1173个煤矿实现了数据上传,联网单井系统上线率达80%。三是在重点产煤县组建了35个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技术服务中心,为煤矿数字化瓦斯监控系统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支撑,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四是强力推进煤矿瓦斯监控系统升级改造。严格按照行业标准开展矿井瓦斯监控系统升级更新工作,实现省、市、县三级煤矿安全监控信息控制中心联网运行。全省共有1072处煤矿完成煤矿瓦斯升级改造工作,升级率达75.6%。五是全面展开煤矿瓦斯监测监控系统的安全检测检验。将煤矿瓦斯监测监控系统及其相关配置纳入检测检验范畴,并由国家认证机构实施质量安全认证和安全性能认证,确保系统正常运行。 三、强力推进煤矿瓦斯抽采利用系统建设 针对四川高瓦斯矿井多、煤层渗透系数较低、抽采难度大的实际,组织相关单位进行固定瓦斯抽采试点,摸索出具有四川特点的瓦斯抽采方法,并根据实践经验制定下发了《四川省煤矿瓦斯抽采暂行规定》,统一了标准。制定了全省高瓦斯及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瓦斯抽采利用系统建设规划,抽调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瓦斯抽采工作小组,负责全省煤矿瓦斯抽采设计审查、技术指导、进度督促和竣工验收等工作。在政府启动资金、奖励资金和政策引导下,近两年共带动煤矿企业投入近8亿元用于瓦斯抽采利用系统建设,目前全省共有195处小型煤矿启动了固定抽采系统建设,已建成140个。坚持以用促抽,提高效益,全省煤矿投入约3.5亿元建设瓦斯发电利用系统,2009年1-11月份完成抽采瓦斯纯量15165万m3,利用瓦斯纯量7294万m3,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48%和87%,提前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年度目标。 四、大力提高煤矿生产机械化水平 9月份在达州市召开四川省薄煤层机械化现场会议,组织现场参观,开展经验介绍和交流,对四川煤矿机械化开采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积极以各种形式为煤矿和采煤机械生产厂家牵线搭桥,去年12月组织了四川煤矿机械化研讨会,今年9月举办了第六届四川国际煤炭工业暨矿山机械博览会进一步促进了煤矿企业、煤矿机构生产厂家之间的交流和联系。目前,广能集团公司所属矿井采掘综合机械化程度分别达85%和30%,掘进机装率达95%以上。嘉阳集团采掘机械化程度达到90%以上,矿井井型从年产15万吨逐步扩大到年产120万吨,创下了西南地区高档普采薄煤层条件下第一个年产超过100万吨的高产高效矿井。 五、全面落实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制定隐患排查治理方案,明确责任,落实资金,限期整改。狠抓重点地区隐患治理,确定30个县作为全省煤矿安全重点监管县,对重大隐患实行省控、省管、省督办。全省各类煤矿共投入资金17亿对安全技术进行改造,大批“一通三防”隐患得到治理,对整改无望和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矿坚决进行关闭,近年来全省共关闭矿井845处,从根本上消除了一批重大隐患。 六、大力开展煤矿安全培训 加大对“一通三防”管理人员、特殊工种人员的培训力度,将1100多名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管理和操作人员纳入特殊作业人员管理。全省开展向“白国周班组管理法”学习和国家局组织开展万名班组长培训工程以来,已经培训班组长1200名。加大对政府领导的培训力度,建立健全煤矿驻矿安监员管理制度,近年来共对300多名县级主管煤矿安全的领导、管理人员和1200名煤矿驻矿安监员进行了集中培训。加强安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与四川省科技职工大学合作开办安全技术管理专业成人大专班,累计招收1800人,其中煤矿专业1200余人,许多毕业的学员已成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骨干。今年1-11月,全省培训煤矿各类人员达12.46万人次。 煤矿安全生产管理论文: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略谈 摘 要:煤矿的安全生产管理,首先必须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历年来,党和国家对煤矿的安全生产一直极为关怀和重视,这正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也体现了“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更是促进煤矿企业顺利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键词:煤矿 安全 管理 要搞好煤矿的安全生产,首先必须建立和健全煤矿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管理任务,提高煤矿领导者和管理人员的安全素质,要在安全生产方针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分析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情况,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采取组织上和技术上的综合措施,消除事故隐患,既保证完成生产任务,又保证人的安全与健康。 1 依法治矿,保证煤矿的安全生产 近年来,国家和各地方行政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煤矿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要求煤矿的安全生产必须用法律的手段来约束和规范,特别是去年九月份国务院颁发的446号令《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实施以来,全国各地把煤矿的安全生产意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依法监察、依法管理;地方各级监管部门依法监管、依法行政。要做到“依法治安”,煤矿企业及其主管部门必须认真学法、用法,保障煤矿职工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促进国民经济全面发展,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2 煤矿安全技术 煤矿安全技术必须进行科学的分析,对矿山安全作出全面、真实的评估,然后进行综合治理,并加强企业的基础工作建设,用现代化的微机工具进行监控和指挥。其安全管理工作要做到三个转变:一是从人治转变为法治,二是从“你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我安全”,三是由“事后处理”转变为“事前预防”,积极推广应用安全系统工程,开展以预测、预防事故为主的现代化生产管理工作。 3 设备管理与安全生产 煤矿设备在制造、发展和应用的同时,就发生有设备的损坏、故障和事故,随之而来也就产生了设备的维修、管理和故障控制。设备发生事故,会不同程度地破坏生产活动,轻则造成减产,重则造成停产和设备损失,甚至造成人员伤亡,故煤矿的设备管理,是抓好煤矿安全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加强设备的安全管理,煤矿一般应建立如下设备管理制度:设备管理体制及机构设置的规定,设备改造、更新管理制度,设备检修计划管理制度,设备检修技术管理制度,设备与财务管理制度,设备统计、考核制度,设备事故管理制度,仪器仪表管理制度,压力容器等特殊设备管理制度,设备的使用、操作、维护和检修规程,备件管理制度,设备储备定额管理制度等等。当前煤矿企业必须尽快建立、健全和完善各种设备管理基础工作,这是今后煤矿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4 煤矿的劳动卫生 煤矿作业大部分是在井下进行,具有一些特殊的劳动卫生问题,主要是煤矿井下存在有毒有害气体,无阳光,粉尘大,另外,井下的气候条件不良,噪声、振动、劳动强度大等这些都是井下作业的特点,故必须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推行湿式作业,进行通风降尘,配戴防护用品,加强矿井通风管理,降低有毒有害气体浓度,降低井下风动工具的噪音,定期检测矿井粉尘浓度,做好职工就业前的健康检查和定期检查,做好职业病的防治、登记及统计工作等。 5 岗位操作的标准化 煤矿作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由于人是作业场所的主体,所以安全生产最基本的影响因素是每道工序、每个岗位乃至每个作业人员的有效操作活动,也就是说,要想明确系统的安全,就必须依照所有作业成员每步操作的活动来保证,这种单元操作活动的科学与否,质量优劣,都将直接关系到整个生产过程的成败,要想提高煤矿特种作业人员的技术素质和操作质量,即减少人的失误,做到操作动作既科学又合理,事实证明,只有制定岗位操作活动的作业标准,大力推行标准化作业,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所谓岗位操作标准化,是指对某个生产岗位的全部操作动作所开展的标准化活动,它包括优选动作的范例、确定有效内容、编制操作程序、指明动作要领、提示安全要点等,即把生产岗位优化的单元动作系统化、程序化、规范化,然后审批,加以贯彻实施,作为考核评价重复性操作或者同类生产岗位工人进行操作活动的依据。 6 煤矿安全系统工程 煤矿安全系统工程是安全技术与安全管理相结合,在用于安全管理方面的主要内容是事故的预测技术(包括危险源的识别和评价)和事故的控制技术,即分析生产系统中不安全的因素,预测工作失误可能引起的危险,设计和选用针对性的安全措施,进行安全决策,组织安全措施的实施,对其措施效果作出评价并不断改善,其中的系统分析和评价是安全系统的核心,只有分析及时、准确,评价周密,才能作出最佳决策,安全效果才有效。 7 煤矿领导者的工作方法 煤矿企业和其他企业一样,领导决策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实际,关系到煤矿的生产和安全,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而领导者的工作方法极为重要,在此略谈几点。 (1)安排工作的方法。领导者要把时间和精力主要放在全局性的、总体性的、规划性的问题上,但这并不是说不抓经常性的工作,对日常一些细小的、具体的事务性工作和生产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性问题,要启发下一级领导去主动处理,这样,领导者既抓好了全局性的工作,又注重做好了“打通瓶颈”的关键步子,就能卓有成效地使各项工作沿着预定的目标前进。 (2)运筹时间的方法。对时间的科学管理,应引起煤矿领导者的高度重视和研究,要想杜绝时间的浪费,有几条经验值得推荐:①做某事之前,事先做好准备,切忌临时寻找,以免手忙脚乱;②要认清只什么事情才最值得花时间去做;③把最难办的事情放在精神状态最佳的时候去做;④努力排除干扰,保证计划内的工作完成;⑤综合考虑,联合解决一些经常性的工作;⑥尽量减少来访者的接待时间;⑦经常检查时间不够用的原因,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3)调动职工积极性的方法。煤矿企业的领导者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把蕴藏在每个职工身上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为此除了做好政治思想工作以外,从工作方法上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工作:①用计划目标去激发职工为完成更好的目标与任务而奋斗;②用表扬与奖励的方法去激发职工的积极性;③用关怀的方法去激发职工的积极性;④用支持与鼓励的方法去激发职工的积极性;⑤用榜样去激发职工的积极性;⑥用数据与实例去激发职工的积极性;⑦用适当的许诺去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另外还有许多更为具体的工作方法问题,需要煤矿领导者根据本企业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去加以研究和总结。总之,煤矿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是一项科学而细致的工作,需要煤矿领导者们全心全意地投入进去,树立“高效、廉洁、务实”的工作作风,狠抓基础管理工作,把煤矿的安全生产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保障企业的效益和职工安全作出最大的努力! 煤矿安全生产管理论文: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中问题与策略研究 [摘 要]煤矿频繁的发生安全事故,严重影响了煤炭产业的安全管理工作进行以及行业的正常发展,给人们群众的生命安全以及经济利益也带来的威胁,煤炭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产业,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必须住抓好煤矿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关键词]安全生产管理;煤矿安全;安全事故;煤炭工业;问题及策略 煤炭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但煤矿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使煤炭工业的安全生产成为了重大的管理难题,抓好煤炭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成为了整个煤矿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2004年国家出版的《煤矿安全规程》要求煤矿健全6项制度,七部委局提出要健全18项安全管理制度。由此可见国家对煤炭企业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当前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中仍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促进安全管理的不断完善,是当前煤炭行业安全生产管理中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就煤矿全生产管理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提供几条相应的对策。 1.煤矿全生产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1.1 煤炭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制度不规范 管理制度的不规范,可以影响到整个煤炭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进行。有的煤矿对安全管理制度的的重要性,没有真正的认识到,安全管理制度就不够完善,或者不按国家的有关规章制度建立;有的煤矿虽然建立了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但和国家要求的并不一致,主要原因就是在制定管理制度的时候,没有很好的学习领会国家对这方面的具体要求,造成了严重的脱节;有的企业的制度建立只是为了应付上面有关部门的检查,由一个或几个人写的,不是根据煤矿的实际情况,大家共同讨论得来的,这样的制度内容空洞,根本不具备可操作性;有些煤矿在制定了安全管理制度之后,就感觉完成了任务,把制度高高的挂起,并不合员工进行共同学习探讨,这就严重丧失了制定制度的实质意义,肯定实现不了对安全生产的促进作用;有的煤矿不对管理制度实时进行更新,导致制度内容陈旧,不能完全符合煤矿的实际发展,更不能和国家政策的不断实行相适应。 1.2 煤矿的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偏低 现今从事煤炭生产工作的人员,大多数都是出自贫困家庭,文化素质相当低,没有专业的技术,对安全生产的意识淡薄,自我规范能力不强,严重的缺乏专业技术人才;煤矿又不重视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以及技术培训工作,大部分都是招来,直接投入到工作中,顶多走下过程,应付了事罢了。 1.3 煤矿的生产设备以及安全防护措施相对落后 由于现今大多进行煤炭生产的企业都存物质装备方面的不足,主要有:生产设备陈旧,由于企业的资金问题,使煤炭的生产设备更换周期长,陈旧老化,因为企业内部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使生产设备的维修以及保养工作不到位,造成生产设备的故障多、安全性能比较低;安全防护设施,与企业相适应的安全防护设施不齐全,或者和国家的配置安全防护设施的要求不相符,或者对企业的安全防护设施维修保养不够,设施老化,造成企业的防灾抗灾能力严重过下降,使企业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1.4 煤矿从业人员的工作环境比较差 煤矿的工作环境也是影响煤炭安全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煤矿井下人员比较多,普遍昏暗狭窄,是生产环节中主要的不安全因素,还有可能会受到火、水、地热以及瓦斯矿尘的自然灾害影响,为煤矿发生安全事故造成了条件,通告了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可能性。 2.针对煤矿全生产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的相应对策 2.1 完善规范进行煤炭安全生产工作的相关管理制度 实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完善规范煤炭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才能有效的促进煤矿安全稳定发展。针对现今煤矿所处在的制度问题,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处理:在制定安全生产制度的时候,一定要认真的对照国家的有关政策规定,并学习领会国家关于安全管理制度制定的具体要求,这些制度要求可以对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提供重要的保障,非常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以及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成立专门的制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小组,分工协作,依据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共同探讨出一个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简单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在制定生产管理制度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突出管理重点以及制度之间的关联性;在制定出管理制度时,要时刻拿到会议上进行学习讨论,并对员工进行培训指导,把管理制度的作用实质的发挥出来;也要注意管理制度的实效性,要根据国家的政策形势的不断变化,实时的进行更新、修订。 2.2 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人是煤炭安全生产中的重要因素,只有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安全的进行煤炭的生产管理。加强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培训工作,从业人员专业水平的提高,可以直接影响到工作质量以及效率;切实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培训,建立一个安全生产的思想防线,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指导方针,绝安全生产中所存在的隐患;提高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才能有力的规范操作过程,确保安全生产;加强生产过程中的现场监督,减少安全隐患的存在;强化工作责任意识,把安全工作责任落实到人,使每一个人在进行生产的不同环节都能够及时考虑到安全生产管理条例,有力的促进煤炭安全生产目的的实现。 2.3 加大投资,提高生产设备以安全防护设施的性能 生产设备的陈旧老化,也是导致安全事故出现的因素,安全防护设施可以直接影响到企业的防灾抗灾能力,所以加大资金投资,尽量缩短生产设备和安全防护设施的使用周期,并且时刻对生产设备以及安全防护设施进行维修和保养,减少故障出现率,确保他们的安全运行;建立“一通三防”基础防护措施,为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提供重要保障,另外在高沼、煤以及瓦斯的突出矿井地区安装瓦斯监测监控系统,减少瓦斯事故的发生,对本矿以及周围的老窑水进行调查,并配备完善的排水设施,避免水灾事故的发生。 2.4 改善煤矿的工作环境 从业人员的工作环境也是安全事故的发生环境,建立一个适应的工作环境,可以相应的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并保证了从业人员的身心健康。在工作中要严格执行瓦斯管理的各项制度,拒绝瓦斯空班漏检,拒绝瓦斯进行超限工作,拒绝无风、微风情况下进行生产,并严格禁止进行超通风能力突击生产,可以有效的减少瓦斯事故的发生;保证工作环境中的照明,提供适宜的照明条件,提高工作人员的能见度,促进生产质量以及效率的提高;另外还可以通过的制冷降温、加强通风、合理布置采区设计等措施来改善工作环境,有力的减少事故的发生。 本文从制度、人员、设备以及工作环境等方面对煤矿安全生产管理进行了简要论述,这几个方面是煤炭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保证了这几个方面的规范以及安全,才能对企业安全生产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企业安全基础进一步夯实基础,提升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确保煤炭企业安全稳定的发展。
科学管理论文:应用科学管理方式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应用科学管理方式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摘要】:安全管理工作十分重要,如果这项工作做不好,势必会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因而,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现代社会中各项事业都有了较大发展和进步,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我们需要研究、应用科学的管理方式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促进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传统管理;弊端;科学;管理方式;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贯穿于各个行业和领域,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公众的重视。特别是现代化的生产性、经营性企业和高等院校、大型文化娱乐场馆等人员聚集场所的安全管理问题,无论从其经济效益还是从社会影响力而言都尤其显得重要。如果做不好,势必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危害,会给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我国每年安全事故很多,特别是近年来在采矿、交通企业多次造成特大的安全事故,实在令人痛心。血的事实提醒我们,在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形势下,我们更应充分认识到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以往的传统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要求了,现在需要应用科学的管理方式,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真正把安全管理工作做好,推动和促进我国各项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应用科学管理方式的必要性 管理是一门科学,科学的安全管理,需要安全理论作为基础,为实现安全生产,必须研究安全的科学理论,揭示安全的科学规律,运用科学的管理方式提高安全管理工作水平。 以往安全管理工作大多采用传统安全管理,与现代化科学管理方法相比存在明显不足。传统安全管理工作的着眼点主要放在系统运行阶段,一般是事故发生了,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根据调查结果修正系统,这种模式称为“事后处理”模式。由于存在许多弊端,致使事故不断发生。而科学化安全管理工作的着眼点是预先对危险进行识别、分析和控制,变“事后处理”为“事先控制”,预防为主,关口前移,防患与未然。因此,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现代科学化安全管理取代传统管理已是势在必行,现代社会要求必须从传统安全管理向科学化管理转变。 安全管理虽然是极其艰巨的一项工作,但是,只要坚持用唯物辩证法指导,不断研究探讨和把握安全管理的规律,就能掌握工作的主动权。科学是安全之母,愚昧无知往往是安全之祸,事故之源。许多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们缺乏必要的教育训练和科学知识造成的。科学管理是安全之母,如触电、煤气中毒等事故,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对电、煤气性能的了解,盲目蛮干造成的。“科盲”是事故的“隐患”,许多事故往往是由于缺乏普通的科学常识所致。面对着不断更新的技术装备,如果我们没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别说驾驭它,使用它,就是完好的装备,也可能损坏。人要是掌握了科学文化知识,就会聪明起来,减少盲目性,再复杂的武器装备也能掌握。有的同志在多年从事危险的工作当中始终都安全无恙,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掌握了科学的方法。“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安全管理的巨大力量,知识可以增加安全系数,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运用科学管理方式是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 二、传统安全管理方式的弊端 (一)宣传教育不到位。以往的传统教育对宣传教育没有高度重视,领导干部只是注重抓经济效益,对安全工作认识不够,观念上就没有加以重视。因而,基本上没有作宣传教育工作,即使有也是肤浅地谈谈,走过场,普通员工也只是听听而已,根本没有深入人心,也没有起到宣传教育的作用。造成员工的意识当中根本没有安全的概念。 (二)轻视事前管理,注重事后管理。一般在出现安全事故后,领导干部必须处理,然后加强安全工作的管理,大有“亡羊补牢”的感觉,这样就容易埋下隐患,可能在短时间内会引起员工的注意,但事情过去后,依然故我,领导也不强调安全问题,安全管理工作基本上没有人抓,所以产生下一次安全事故的可能性非常大。 (三)不能调动每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基本上是制定安全规章制度,领导讲一讲,然后挂在墙上。安全问题根本没有深入人心,广大员工认为,安全管理工作是领导的分内之事,与自己关系不大,所以,从思想意识上人们就没把安全问题放在心上,更谈不上积极主动地配合领导,形成领导干部孤立地实行安全管理,收效很小。 (四)没有科学系统的管理方式,难以落实。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没有科学性,过于简单、形式化,操作起来很难见到实效,其实,安全管理是一门很重要的、值得深入研究的科学,与生产实践一样是有紧密、严格、规范的操作程序的。以往的安全管理方式只是单个的制度,没有系统科学的标准,所以难以落实,很难起到相应的作用。 三、我国应采用的科学管理方式 (一)形式多样,注重效果,全面宣讲安全的重要性 安全管理工作搞不好,往往在于认识不到位,认为安全管理增加了不必要的投入,这完全是错误的。现代安全管理要求的基础就是合理认识安全管理,首先要提高对安全教育的认识,真正把安全教育摆到重点位置;在教育途径上要多管齐下。既要通过安全培训、安全日进行常规性的安全教育,又要充分发挥安全会议、厂报、有线电视、黑板报等多种途径的作用,强化宣传效果;在安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上要丰富多彩,推陈出新,使安全教育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寓教于乐,广大职工在参与活动中受到教育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安全意识。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逐步形成“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时时讲安全”的氛围,使广大职工逐步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思想跨跃,进一步升华到“我会安全”的境界。预防为主,先期治理,确保防范措施到位。 安全管理不仅直接关系到国家人民财产生命安全,就从企业的最终目标—追求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就可知安全管理的重要性:1.政府对发生重特大事故的企业采取降低资质等处罚,企业招投标受影响;2.一旦发生事故,牌子被砸,形象受损,市场减少;3.发生事故导致的经济赔偿、设备损伤。因此,安全管理不容忽视。从博奕论来看,安全管理与企业效益和理想状态是“双赢”,即随着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效益显著增长。 (二)安全管理要以人为本 在现代管理哲学中,人是管理之本。管理的主体是人,客体也是人,管理的动力和最终目标还是人。在安全生产系统中,人的素质(心理与生理、安全能力、文化素质)是占主导地位的,人的行为贯穿施工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因此,在安全管理过程中,企业必须尊重人,关心人,以人为本,采取必要措施,保障个人的利益,使大家找到归属感,最终形成安全管理“命运共同体”,推动安全管理的改善和提高。 推行科学民主化的管理方式,人是最根本的,需要重视人、激励人,就要在管理方式上实行民主化。虽然 一般的管理侧重点不同,但在管理中必须兼顾所有人的利益,一项决策做出之前,应把方案拿出来,由企业法人组织项目经理,项目经理组织一线施工人员逐层进行讨论,做出反馈意见,必要时可以跨级进行,这样才能保证决策正确和实施的顺利。(三)重视激励作用 伟大的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追求的一切,都同他们利益有关。职工工作积极性的调动,要求管理者深入理解职工的内在需求,并予以满足,从而刺激工作热情、激发创造力。因此,在企业安全管理中引入多种激励机制,成为安全管理文化现代化所要求的重要方向。 目前,多数企业安全管理采取的是负激励即违章罚款,虽然有激励效用,但不免单一,且容易使人感觉安全生产很“冷”。因此,企业要注意多运用正激励,一方面可以在各层次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基础上,对完成情况好的集体和个人进行物质奖励,数额必须大;另一方面,可以评选安全标兵,从管理层到基层都要有代表,满足个人的荣誉感。 我国的企业管理研究中,很多人也对激励手段的作用和做法作了探讨,并提出了“形象激励”、“内在激励”、“荣誉激励”等方式和方法,各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酌情选择。 (四)把情感融入安全管理 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精神力量起着极大的作用。其中,人的感情因素深深地渗透到行为中,影响着行为目标、行为方式等多方面。在企业内部,每一名职工都拥有自己的情感世界,安全管理者只有深入了解、沟通和激发职工的内心情感,才能在管理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日本企业在这方面很注重,常常采取“感情投资”的方法,解决职工的住房、子女入托以及汽车问题。我们也可以在节日和员工的生日时致以祝贺,亲自送礼品等,要“于细微处见真情”,这样才能感化人心,以便和谐一致,团结协作,促进安全管理,消除管理中的抵触情绪。 企业搞安全管理,不能图一时之快,逞一时之强,必须从根本出发,根据单位特点,循序渐进,逐步形成自己的安全管理文化,增强全体职工的凝聚力,使其劲往一处使,在和睦的氛围中实现安全生产,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 现代安全管理的另一重要特征,是应当强调系统的安全管理。这就要从某一组织的整体出发,把管理重点放在整体效应上,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实行全员安全宣传教育,使组织达到最佳安全状态。 (五)把全员吸纳入安全管理 要保障安全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形成“安全工作,人人有责”的共识,切实做到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在充分发挥专业安全管理人员骨干作用的同时,吸引全体员工参加安全管理,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员工的安全工作积极性。安全工作责任制为全员参加安全管理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还应当实行动员和组织广大员工参加安全管理的新形式,如安全目标管理等。 (六)把安全管理贯穿到始终 系统安全的基本原则是,从一个新系统的规划、设计阶段起,就要开始安全工作,并且要一直贯穿于整个系统寿命期间内,直到报废为止。在特定组织实施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中都要进行安全管理,检查、监测、识别、评价并控制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 (七)实行全方位安全管理 任何有人的活动的地方,都会存在不安全因素,都有发生伤亡事故的危险性。因此,人们在生产生活的同时,都要考虑其安全问题,进行安全管理。安全管理不仅是专业安全管理部门的事情,必须党、政、工、团等各部门齐抓共管。一丝不苟,严格要求,从而确保安全规章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随着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加速了安全管理信息的处理,使安全管理由定性逐渐走向定量,先进管理经验和方法得以迅速推广。各种安全监控,安全防范技术设备的使用成为现代安全管理的重要特征之一。 实行安全目标管理。目标管理可以应用于安全管理方面,称之为安全目标管理。它是特定组织确定在一定时期内应该达到的安全总目标,分解展开、落实措施、严格考核,通过组织内部自我控制达到安全目的的一种安全管理方法。它以特定组织总的安全管理目标为基础,逐级向下分解,使各级安全目标明确、具体,各方面关系协调、融洽,把全体成员都科学地组织在目标体系之内,使每个人都明确自己在目标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每个人的积极努力来实现特定组织的安全目标。 制定安全管理目标要有广大员工参与,领导与群众共同商定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安全目标要具体,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设置若干个,例如事故发生率指标,伤害严重度指标,事故损失指标或安全技术措施项目完成率等。但是,目标不宜太多,以免力量过于分散。应将重点工作首先列入目标,并将各项目标按其重要性分成等级或序列。各项目标应能数量化,以便考核和衡量。 安全目标管理可以发挥每个人的力量,提高整个组织的安全工作管理绩效;可以增强管理组织的应变能力;可以提高各级管理人员的领导能力;可以促进组织内成员素质的提高;可以促进组织自身的长远发展 (八)安全管理需要有完整的管理体系,因此要形成从厂、分场到班组的三级安全网络。运用好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对信息的收集、录入,信息的存贮,信息的传输,信息的加工和信息的输出(含信息的反馈)5种功能。它把现代化信息工具—电子计算机、数据通信设备及技术引进管理部门,通过通信网络把不同地域的信息处理中心联结起来,共享网络中的硬件、软件、数据和通信设备等资源,加速信息的周转,为管理者的决策及时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在实际生产中,每天获取的事故信息量非常大,这些信息都是需要及时处理和综合分析、判断,靠人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些工作的,这就需要应用计算机建立管理系统。因此,我们认为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具有现实意义,应用前景广阔。 用一句话表述,就是通过建立以安技部门为信息处理中心(中央处理机),各危险岗位和各专业部门为终端的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网络,从而由安全信息反馈来推进对隐患的不断检查、整改和监控,形成闭环管理。此系统解决了目前企业安全管理中普遍存在的关键问题——安全信息缺乏,信息传递渠道不畅通,反馈不及时,危险信息不能及时得到处理。因而,对企业向本质安全管理方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然,企业安全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单凭科学的安全管理方式一方面发展是不够的。还需要采取各种措施,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素质(安全技能和安全意识),增强职工执行安全规章的自觉性和自我保护能力。只有这两方面都做到,才有可能真正使安全管理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科学管理论文:谈资源科学管理的必要性 1岷江上游水资源现状 1.1生态环境日趋脆弱 (1)地质灾害频繁。岷江上游位于龙门山地震带,是“5·12”汶川大地震的重灾区。震后山体松动,极易出现滑坡泥石流等地质次生灾害,2010年龙池发生“8.13”泥石流灾害,2012年虹口发生“8.19”泥石流灾害,给当地生态环境及下游防洪、供水等造成极大地破坏。(2)植被破坏严重。岷江上游600年前约有森林120万hm2,覆盖率达50%左右,1950年森林面积约74万hm2,覆盖率降为30%。经建国后30余年的大规模采伐,到80年代森林面积降至46.7万hm2,覆盖率降至18.8%,森林蓄积量也低于1.05亿m3,近30余年,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减少了36.9%和47.5%。茂县、汶川一带受地形影响,降雨稀少,蒸发量大,两岸山体在植被遭到破坏后生态系统难以恢复,已出现荒漠化趋势。(3)人类活动影响加剧水环境污染。由于岷江上游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阿坝州工业发展的核心地区,现有水电、制革、造纸、化工、冶炼、机械、水泥、食品等行业。该区面积只有全州面积的27.7%,但人口却为全州的45.9%,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州国内生产总值的54.3%,工业产值则占到全州工业产值的90%。其中汶川县境内的七盘沟工业区和漩口工业区近7Okm的河段内,集中了阿坝州80%的工业企业,年排放工业废水650万t,工业废气10亿m3,工业废渣50万t。汶川县威州以下区域为两山夹一河地形,可利用土地资源稀少,大量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紧邻岷江河谷,下游即是成都水源地———紫坪铺水库,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废气及废渣直接排入库区,加剧了岷江上游水源地生态环境污染。 1.2水资源开发程度高 岷江上游水力资源丰富,开发条件好,已建成数十座水电站,主要以引水径流式电站为主,功能较为单一。其中狮子坪电站和毛尔盖电站具有年调节能力,干流上的天龙湖电站具有季以上调节能力,紫坪铺水库具有不完全年调节能力。对于整个岷江上游的水资源安全来说,大型水库的存在改变了流域原有水资源径流的时间空间分布,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表1可见,岷江上游的已建主要水库调节总库容达12.9亿m3,远期将达到17.1亿m3。目前所具有的现状是由于其上游大多数水库调度目标以单一发电为主,从而造成流域虽然具有了12.9亿m3的调节库容规模,但对于下游城市灌区水资源安全真正起作用的仅为紫坪铺水库的7.74亿m3库容。显然,无序的调度行为不仅仅是一种极大的浪费,更会对下游的水资源利用起到负面作用。 1.3水资源管理混乱 由于岷江上游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纵向涉及沿河各电站及地方的权益,横向涉及水利、电力、农业、建设和环保等部门的权益,重复建设、多重管理现象严重,责任不明,“政出多门”,不但增加了管理成本,减弱了各水利设施的使用效果,而且不利于水资源的有效管理、统筹兼顾、优化配置、节约保护和高效利用,违背了水的自然规律。例如“8·19”特大泥石流发生期间,岷江支流白沙河发生了严重浊度超标,威胁到成都市的饮水安全;同时,下游金马河防洪河段发生超标洪水。作为岷江上游最重要一级屏障的紫坪铺水库同时接到供水部门要求加大泄量稀释河道水体浊度、防汛部门要求控制下泄流量避免下游洪峰叠加的指令,致使水库调度工作陷入两难境地,极易造成人为水资源灾害问题。 1.4信息沟通不畅 岷江上游建成的诸多水库分属不同业主单位,以发电为主要功能的水电站在水库调度过程中侧重多发电,水库的社会效益处在从属地位,各电站运行中逐渐形成了只顾上游、不管下游,看重发电效益、轻视社会效益的特点。往往是上一级水库调度动作完成后,造成的影响已经显现在坝前时,下一级水库方获得信息,缺乏必要的沟通往往导致水库调度缺少前瞻性和计划性,越靠近下游的水库越容易陷入被动境地。而信息不透明造成的影响在运行过程中往往如滚雪球一般造成逐级叠加增大的效应,给成都平原的防洪、供水及灌溉造成了不利影响。故虽已建成的水库可调库容达12.9亿m3,但在运行过程中未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下游急需供水,而上游电站停机蓄水,下游遭遇洪水,上游水库反而加大泄量,为追求发电效益挤占下游生态流量的情况时有发生,特别是在年初供水期、主汛期防洪及汛末蓄水等关键节点上易引起混乱,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1.5管理手段单一 目前岷江上游水资源管理与调度手段单一,上游沿河相关单位各自为政、自成体系,大多以行政命令为主导,缺乏经济、法律等综合手段。仅依靠行政手段来协调和处理水资源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缺乏有效的经济调节手段和水资源管理法规依据,极易造成水资源的极大浪费及水资源安全事故的发生。如何使上游水库在整个流域的防洪、供水、环保及发电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各单位缺乏统一的认识以及可操作的办法,急需建立完善的法规体系以及水资源市场调控体系,充分发挥市场的杠杆作用,提高上游水库在流域系统调度下的积极性。 2解决岷江上游水资源管理困境的几点建议 2.1转变水资源管理意识 对于水资源管理认识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水资源效益控制由单一目标向多目标综合统筹转变,水库调度由各水库各自为政的局面向流域同步调度转变,水资源利用由固定调度向科学动态调度转变,逐步做到依托流域主要控制性工程,充分利用工程现有规模,反复利用流域可调节库容,最大限度地发挥流域水资源效益。 2.2构建水资源市场体系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将流域各水库及取水单位等与水资源相关因素纳入水资源市场交易体系,合理规划水价,建立反映水资源供求状况和紧缺程度的水价形成机制,逐步提高水利工程水价、城市供水水价,合理确定再生水水价。对不同水源和不同类型用水实行差别水价,使水价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轨道。对流域具有调节能力的水库在增供水量部分进行量化,制定合理的补偿机制,利用价格杠杆作用促进上游水库在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发挥积 极作用。 2.3完善法律法规建设 建立和完善岷江上游水资源管理法规,为管理水资源提供法律依据,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依法治河”、“依法管水”,消除地方保护主义思想,逐步推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由之前的单一行政管理手段向技术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及法律手段并举的综合管理方式转变。 2.4提高科技含量,实现信息化调度 将原有隶属各水库、水文系统、防汛系统及气象系统的水资源监控系统整合为岷江上游水资源监控平台,建立、完善水利“三条红线”下的水文、水资源监控体系。加大财政投入,加强水文、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将原有各单位单独运行的点连成线、结成网,实现信息共享,及时水资源信息,做到上下游信息互通,各水库调度步骤趋于一致。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并举,将上游集水区、水源地库区及下游城市用水户等有机地联系起来,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对水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证社会经济、资源、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2.5实现流域同步调度 通过转变管理理念,以水资源市场化为支撑,以水资源管理法律法规为依据,以科技信息化共享为手段,实现流域同步调度目标。将由紫坪铺水库一个点作为成都平原水源保障的局面变为全流域立体保障体系,将原有的各阶段兴利目标转变为整个流域的兴利目标,视岷江上游水库群为一个整体,充分整合各水库可调节库容,以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为目标,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和沟通机制,使各水库调度步调趋于一致。再通过市场化规则确立目标实现过程中各水库贡献值大小,以此为依据进行整体利益分配。理论上可将紫坪铺水库原有的7.74亿m3库容提升至12.9亿m3,可极大地提升成都平原的灌溉、供水保证率,提高下游河道防洪等级,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各水库汛末争蓄的状况,增加流域枯期出力,一举扭转岷江现存的调度矛盾。 3结语 建立科学有效的流域水资源管理体系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流域内各单位高效的管理水平、先进的技术手段、各水库的协调配合缺一不可,现阶段岷江上游初步具备了这些条件。如何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和市场体系以开创水资源管理的新篇章将成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面对当前岷江上游水资源的严峻形势,建立科学有效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势在必行。 科学管理论文:人本管理在科学管理中的应用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诞生于20世纪初,它的诞生是人类管理学科的一次飞跃和革命,它将人类的管理思想从抽象的经验管理发展到具体科学的标准化管理,在近一个世纪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管理实践不断向纵深的延伸,标准化管理越来越多地暴露出种种弊端,昔日的“科学管理”显出其明显的不科学成份。与此同时,以人为本,解决人的系统问题成为21世纪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核心问题。本文拟以发展的观点阐述21世纪的科学管理中人本原理的运用。 一、管理的基础:人力资本的优先投 “人力资本”来自舒尔茨和贝克尔在本世纪60年代创立的人力资本理论。它在理论上突破了传统理论中的资本只是物质资本的束缚,将资本划分为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这样就可以从全新的视角来研究经济理论和实践,该理论认为物质资本指现有物质产品上的资本,包括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土地、货币和其他有价证券等,而人力资本则是体现在人身上的资本,即对生产者进行普通教育、职业培训等支出和其在接受教育的机会成本等价值在生产者身上的凝结,它表现在蕴含于人身中的各种生产知识、劳动与管理技能和健康素质的存量总和。然而管理总是要有人来参与,要管理者能出色地执行管理的职能,员工能很好地完成其工作,其前提和基础就是要培养出优秀的管理者和出色的员工,即对人力资本的优先投资,这也是21世纪“科学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人力资本同物质资本一样,也不是生来俱有的,而是通过投资得到的。不经投资的人只能是生理意义上的自然人,而不能称其为人力资本。因为他未受教育,不具备知识和相应劳动技能,从经济的角度来看,他只是个废物而毫无价值。只有经过一系列的教育、培训,才会具有一定的生产知识、劳动技能,从而才可称为人力资本。然而人在接受这一系列教育、培训和用于提高健康水平的支出与进行物质资本的投资支出一样,以减少现期消费来增加未来的知识与技能,从而渴望在未来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所以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与对物质资本的投资是一回事,只是投资的方向不同而已。 在经济社会,不管是哪一种投资,其目的就是要在一定的期间内获得利益回报。这使得投资主体的确定显得有些困难。因为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存在机会成本,故一般纯经济单位不愿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第一投资人。所以只好政府承担这一责任。强调人力资本的优先投资,是因为优先投资于人力资本可以为进行整个经济活动奠定人力基础,从而产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可能。以期达到:人力资本投资劳动生产率提高成本减少较高的产出人力资本投资劳动生产率提高……这一良性循环。而作为第一投资人的国家在完成了第一期的投资后,经济单位可作为第二投资人对单位内部人员进行再投资,从而获得比前期更丰厚的利益回报,从整个社会来讲,不管是第一投资还是再投资,都是对整个社会成员的投资,其结果是节约了社会资源,个人也得到了很多好处。难怪发达国家和地区政府十分重视对教育的投资,如日本1985年教育经费占政府开支的18.7%,韩国则达28.2%,香港为18.7%,而同期我国仅为8.1%。 二、优秀管理者的素质:情商 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彼得·萨络维在90年代初创造了“情绪智商”,这一述语,简称情商,基本含义为:1、认识自己的情绪。知道自己现在的情绪如何,处于什么样的程度。2、妥善控制情绪。在认识自己的情绪的情况下应善于控制情绪。3、自我激励,随时激励自己振作精神,乐观向上而不受其他因素影响。4、认知他人的情绪。即能够察颜观色,清楚地了解对方的情绪以及在这种情绪支配下可能做出的行为5、人际关系的管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和待人,以诚待人。 1995年,哈佛大学心理教授丹尼尔·戈尔曼出版了情商一书,顿时引起全球轰动,情商的提出是对优秀管理者的基本要求,也是优秀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在社会生活中,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人的情绪和感情的支配,什么样的情绪和感情则往往使人产生什么样的行为。管理活动既然是一种系统的行为,那么它必须受情绪和感情的影响。而要作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则必须具备相当程度的情商。 情商是人的性格的一种素质,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人的一种涵养。它包括了抑制冲动、延迟满足的克制力。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以防产生对工作不利的影响;如何激励自己经得起各种挫折,在逆境中成长;如何发奋向上、积极进取;如何为他人着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美国著名的成人教育学家戴尔·卡耐基认为,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85%要靠人际关系、处事技巧。所以他的哲学思想就是如何宽厚待人,如何培养人的自信心和如何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它的核心是自控情绪,积极向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谁若能自控情绪、战胜情绪,则他具有特别的智慧,而这种智慧的获得不是生来俱有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后天的培养而具备的一种素质和修养。所以情商的训练已为发达国家的教育所接受,他们用不同的方式教学生决策能力、情感的管理、压力的处理、同情心、沟通能力、坦诚、领悟力、责任感、勇于表达、合群、冲突的解决等。 三、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 现代管理已逐渐重视组织内部的信息交流,而且它将成为未来21世纪管理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每个组织内部,都是由形形色色的人构成的一个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群体,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若不能进行正常的思想信息的交流,则会使组织信息链条中断,人员之间的关系疏远,组织内部就不可能有团队精神的产生。很难想象,一个人心涣散、人员之间互相猜疑的组织能在竞争激励的21世纪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分析如何建立组织内部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在组织内部进行沟通,已成为当前和未来管理科学的重要内容。 管理通常被视为各个部属进行沟通的过程。它要求管理人员必须不断地去找寻部属所需要的,以及探查部属对其本身工作与 公司所具有的看法,然后还要使部属人员知晓公司正在进行哪些活动,让部属参与管理的决策过程。在管理中强调沟通,主要包括两种方式: (一)正式沟通。正式沟通是随正式组织的产生而产生的,所谓正式组织指管理人员及员工之间由于授权和职责分配所建成的个人间的关系,由于这种较为固定的组织关系的存在,从而使这种沟通具有一定的模式性和规范性,习惯称之为正式沟通。它分为上行、下行和平行沟通三个方面:1、上行沟通。上行沟通指下级人员以报告或建议等方式,对上级反映情况,让上级了解和掌握下级人员当前的想法和意见,从而使上级管理人员能迅速采取措施来解决或改善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另外,员工直接坦白地向上级说出心中的想法,可以使他们在紧张的情绪和所受压力上获得一种解脱。2、下行沟通。下行沟通是依组织系统,由上级传至下级,通常是由主管阶层传到执行阶层的员工。这种沟通使员工能够了解、赞同并支持管理阶层所处的地位,这有助于管理阶层的决策和控制,并减少曲解和误传消息。3、平行沟通。平行沟通指平行阶层之间的沟通,例如:高层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中层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和基层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这种沟通大多发生于不同命令系统间而地位相当的人员之中,这种沟通弥补了其他沟通的不足,减少了单位之间的事权冲突,使各单位之间、各员工之间在工作上能密切配合,并增进了友谊。 (二)非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是非正式组织的副产品,它一方面满足了员工的需求,另一方面弥补了正式沟通的不足,它带有一种随意性和灵活性,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或方法,但它要求管理人员要在日常人际交往活动中,把握分寸,适时沟通,相互交流思想,减少心理上的隔阂,这则是管理人员的更高层次的要求。 泰罗的“科学管理”有许多科学之处,但他忽略了人本思想的重要性,其研究的范围始终没有超出劳动作业的技术过程,最多只能是一套优秀的车间管理理论。而21世纪是人才的世纪,对人才的开发和利用以及如何对人进行有效的管理才是管理者的主要任务之一。人本管理的对象和重点在人身!社会学等众多学科的知识进行研究,使人类的管理学从“硬管理”走向“软管理”,从而使管理真正称为“科学管理”。 作者: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科技服务处 桑瑞星 科学管理论文:论科学管理到人本管理 对于今天的以能力为本、弹性工作制、学习型组织等令人眼花缭乱的人本管理理论,中国企业不能实行简单的“拿来主义”,必须要结合中国企业实际,坚持走从科学管理到人本管理发展道路,坚持岗位和业绩为主的人力资源管理,重视员工能力和素质建设。 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及特点 综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历史,大致经历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人本管理三个阶段。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出现的社会化大生产,出现了专门的管理人员负责对员工的生产进行监督和对与员工有关的事务进行管理。这一时期的管理主要依据管理者的经验来对员工管理,管理者认为员工的生产力是相同的,如果员工的生产力不能达到相同的标准,就会遭到解雇,企业管理员工的最有效方式通常认为就是不断地监督和以辞退员工来进行威胁。1911年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问世,标志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由漫长的经验管理阶段,迈进了划时代的科学管理阶段。科学管理理论首次运用了科学的工作分析方法并提出了以金钱为主要激励要素的激励理论,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开始进行时间和运动姿势及特征的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来进行工作分析;在员工招聘和选择中,开始考虑员工的体力、脑力和工作相匹配的问题,生理和心理测试逐渐成为员工招聘的一种辅助手段。20世纪60至70年代,随着西方主要工业国家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具有相当知识基础和技能的员工大量出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逐步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针对科学管理对人力资源发展的种种束缚,人们提出了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人本管理坚持以人作为管理的主要对象,以合理满足企业员工的正当需要为出发点,注重开发、利用企业的人力资源,通过组织内全体人员的全面发展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人本管理虽然是科学管理的延伸,但是在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上仍存在很大的区别。 从科学管理到人本管理 历史的经验证明从科学管理到人本管理是必由之路。从科学管理到人本管理的发展历史来看,人本管理不是对科学管理的简单否定,而是对科学管理的继承和发展。从科学管理到人本管理既是历史的必然,更是企业经济管理发展的客观要求。因为正是有了科学管理对员工劳动生产力差异化的提出,才有了更深入的组织行为学研究;正是有了科学管理对组织机构和岗位职责的科学设置,才有了人本管理所提倡的扁平化组织;正是有了科学管理的以金钱为主要激励要素的激励机制,人本管理所提出对人更高层次的尊重需求的激励才有意义。可以说。没有科学管理奠定的坚实基础,就没有人本管理的蓬勃发展。 人本管理的本质属性决定了从科学管理到人本管理是必由之路。人本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按照人性的发展规律进行管理,激励员工在实现个人发展的同时实现组织目标,提倡人本管理不能脱离组织的发展需要,不能脱离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实际需要,不能抛开“事”而谈人的发展。提倡人本管理必须坚持从科学管理到人本管理的发展,任何脱离科学管理的基础而实践人本管理都是不切实际的,犹如空中楼阁。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历程决定从科学管理到人本管理是必由之路。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历程来看,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工业革命出现的社会化大生产孕育了科学管理理论,后工业社会的知识经济时代繁荣了人本管理理论。西方人本管理之所以广泛运用且产生积极的效果,是由其后工业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而我国目前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正处在走向逐步建立全面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时期,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就业总体压力大和结构性人力资源短缺并存,社会保障体制尚未完备,社会保障能力较弱,下岗就业和社会保障仍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所有这些决定了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须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走从科学管理到人本管理之路。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决定从科学管理到人本管理是必由之路。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我们要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办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过程就是针对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不断地进行管理创新和改进,实现管理的螺旋式发展的过程。根据《2004年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调查报告》对我国企业岗位管理情况的调查和分析来看,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的转变还要经历很长一段时间。 中国企业的人本管理之路 对于今天的以能力为本、弹性工作制、学习型组织等令人眼花缭乱的人本管理理论,中国企业不能实行简单的“拿来主义”,必须要结合中国企业实际。坚持走从科学管理到人本管理发展道路,坚持岗位和业绩为主的人力资源管理,重视员工能力和素质建设。具体来说,中国企业从科学管理到人本管理的发展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组织机构管理坚持因事设岗为主,重视特殊人才培养。无论是传统的人事组织原则,还是现行的人力资源管理,“因事设岗”、“以岗择人”已成为设计组织架构,确定岗位职责、明确用人标准的主线,这是企业发展的要求,更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企业坚持因事设岗为主,就是要在坚持因事设岗的原则上,关注特殊战略性人才的培养和管理,在特定时期,对生产科研、经营管理特殊人才采取设岗管理。坚持因事设岗,是组织结构科学合理性的重要保证;重视特殊人才培养,构建用人的新机制,可以充分发挥战略性关键人才的智力作用。 绩效管理坚持业绩考核为主,重视员工发展。绩效管理发展到今天,已经从最初简单的考核,发展到对组织、对员工发展的全方位评价,从原来的关注考核结果转变为关注过程沟通,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绩效管理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奖优罚劣、奖勤罚劳来提高企业的整体绩效水平。绩效管理不能丢掉业绩考核之本,而只注重绩效过程管理。根据《2004年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调查报告》对我国企业绩效管理情况的调查和分析来看,国有企业建立考核制度和实施人员绩效考核的面较广,但执行不力,考核实施效果一般,反而私营企业实施考核效 果好,这个现象值得我们注意。要充分发挥业绩考核的导向、激励、护航、控制作用,使考核有较大的价值,首先必须使考核制度简明、清晰、易懂,使被考核者明白自己的努力方向和不作为成本或违规成本。 薪酬管理坚持以岗位工资为主,重视能力导向。从薪酬管理的长远发展来看,基于员工能力的薪酬方案可能会在以后得到迅速发展,但由于基于能力的薪酬方案给企业可能带来的培训需求不明确、投入产出不经济等风险,以及技术评价给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的难题,决定了目前基于能力的薪酬方案只能在实力雄厚的部分高科技企业探索运行。虽然,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企业出现越来越多的新型组织结构中,岗位问的工作范围越来越模煳、宽泛的趋势,但无疑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企业薪酬管理仍必须坚持以岗位工资为主,这既是坚持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的要求,也是企业解决内部公平,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任何抛开企业实际管理情况盲目推行以能力为核心的薪酬管理制度的结构,都很容易走回论资排辈、大锅饭工资制度的误区。 培训要以坚持岗位培训为主,重视员工素质培养。企业培训已经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企业也越来越重视。但是,对许多的管理层来说,培训工作“既重要又茫然”,根本的问题在于企业培训缺乏针对性。虽然企业员工的素质和能力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水平,但是培训成果转化为企业的实际生产力的提高才是企业培训的根本,企业培训不能离开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需要。要提高企业的培训效果,就需要对员工的培训需求作科学、细致的分析,要将公司发展目标和员工的生涯设计相结合来仔细设计,要坚持以员工的实际工作需要为出发点,围绕着岗位特点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着力对员工履行岗位职责、推动工作方面的特殊技能及专门技术知识的培养,确保员工在担任更高级别或技术职务之前,能充分了解和掌握未来职位的职责、权利、知识和技能等,帮助员工尽快胜任工作要求。 科学管理论文:民族地方文献的科学管理及开发 民族地方文献作为祖国文化宝贵遗产,自1982年中央提出要恢复和重视古籍整理工作以来,各级各类民族地区图书馆都先后搜集到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地方文献,并且已经成为图书馆藏书建设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类型各异的民族地方文献,详细记载着各民族的起源和发展,以其独特的内容和鲜明的民族特点,为研究人员提供准确的资料。怎样才能充分发挥民族地方文献的作用,使这些灿烂的民族地方文献真正体现其价值?本文谨就民族地方文献的管理及开发利用几个方面提出些粗浅认识。 一、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社会、历史、风俗、文化等诸种原因的制约,民族地方文献以其多样性、分散性、地方性特点,形成一个民族地区图书馆的藏书特色,也正因为这种特有的藏书体系,使人们思想上容易产生自豪感和满足感,同时也导致了民族地方文献科学管理及开发利用方面相应衰退。其原因: 1、民族地区图书馆还没有摆脱个体孤立发展的束缚。“自我为中心”的思想突出,严重制约着民族地方文献管理的科学化发展,随着民族地方文献搜集范围的逐步扩大,其数量也在不断增多,文献的珍贵性,可靠性日趋突出,这样就造成许多民族地区图书馆思想上产生出一种“自豪感”,这种自豪感最后体现管理上就是“唯我独有”的“自我为中心”的思想。的确,民族地方文献受地区、民族、语言文学等因素的制约,其独特的内容是其它任何文献所无法比拟的。近年来许多民族地区图书馆对散落在民间的大量珍贵文献作了系统的搜集,整理,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地区部门都不可能独自将本民族、本地区的文献收全,必定要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加上民族地方性出版在不断增加以及民族地域分布广泛,更多的文献还流存于民间、寺庙、人们的口中,民族地方文献搜集、整理的科学性、合理性、广泛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加强。 2、民族地方文献被图书馆视为“镇库之宝”容易造成隔绝性,不利科学管理和开发利用。对于民族地方文献来说:由于它记载着某一民族的历史、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在内容上有一定的特殊价值,多为本地人记本地事,范围也限于本地,所以一般来说可靠性比较高,也正是这种“源于本地、藏于本地”的原因,许多民族地区图书馆将这类文献视为珍品,一旦收入特藏室或民族文献参考室后,一般就作保存,造成绝大多数读者不可能直接利用。民族地方文献搜集、整理的目的是为了开发和利用,这种长期存于特藏室的做法、是管理上的弊病,严重影响了民族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 3、民族地方文献收藏中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的互补观念。从各民族地区图书馆收藏的文献来看:搜集工作一直处于个体状况之中,各馆之间,系统,部门之间互不通气,互不往来,所搜集到的民族地方文献属个体所有,馆与馆之间缺乏统筹的调和资源共享的整体性思想,相互间存有戒备心理,特别是对于一些民族地方文献收藏丰富的馆来说,时时担心实行资源共享后失去“镇库之宝”的所有权。如有些家谱、族谱当地档案馆、博物馆、文物部门均不同程度的收藏,但是由于缺乏整体的观念,各馆都不愿将藏本复制后进行交换,更谈不上资源共享,使读者查阅深感不便,有时为了查个资料东奔西跑,结果事倍功半。 4、区域内民族地方文献资源均缺乏完整的揭示手段和联合目录。目前各民族地区图书馆对搜集后的民族地方文献科学管理上不够重视,普遍存在“只重搜集,忽视管理”。对民族地方文献的揭示、宣传、目录索引、专柜陈列等方面还不健全,检索手段不完善。民族地方文献是各个民族千百年发展史的记录,其内容十分广泛,种类繁多,包括许多学科。但是目前各民族地区文献收藏单位和部门,均无专题目录,联合目录更是空白。民族地方文献揭示宣传是为了满足读者从书名、分类等各个方面检索到所需资料,以便于全面反映文献的全貌,特别是一些专题性目录、联合目录更能够为读者提供准确的检索工具,供广泛的利用。由于这些揭示、宣传手段不完善,使区域内资源共享带来极大的不便,也无法做到互通有无,协作协调,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民族地方文献的利用。 二、民族地方文献的科学管理 民族地方文献的科学管理是民族地区图书馆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但因一直缺乏行之有效的对策和措施,严重妨碍了民族地方文献的开发和利用,从各民族地区图书馆目前的实际状况和条件来看,加强科学管理是民族地方文献开发利用的重要保证和当务之急。 1、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消除“自我为中心”的思想,组建一定的民族地方文献协调协作网络。地区性协作要以一个中心馆为基础对区域内民族地方文献情况作以认真分析研究,按各个部门的职能作用,按学科、专题进行合理的分工,各个部门根据侧重点进行搜集、整理并编制出馆藏目录。还可以将搜集的文献采用复制的办法分送其它协作馆人藏,收取一定的费用。如: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图书馆先后搜集到该地区家谱、族谱十余种,其中一部分就是与有关部门合作后采用复制、抄写交换、调剂方式得到补充。对于现代民族地方文献,各部门可以根据各自的分工尽力收全,并且还可以根据区域内入藏需要加大复本数,再进行合理分配,这样便有了搜集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建立区域性民族地方文献协作,大力开展馆际互借及区域内互借工作。目前我国图书情报部门,在管理体制上仍属分散多头的纵向型管理,各个单位、系统之间没有形成一种整体性的协作网,不利于民族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即使一些藏书实力雄厚的单位,由于受隶属体制的制约,工作也难以开展。目前切实可行的是建立馆际互惜及区域性互借网,以一个馆为核心,打破馆与馆系统与系统之间的界线,开展互借工作。 3、要重视民族地方文献目录的编制工作,有条件时还必须建立区域性联合目录和专题目录。对于民族地方文献本身,由于有其独特的内容和鲜明的民族特点,编制目录十分重要。要根据民族地方文献不同特点,运用科学的方法,有区别地增加附加和分析款目,对民族地方文献作多方面的充分揭示。同时还需要在一个区域内编制联合目录,让读者了解各馆入藏文献状况,必要时还应该编制一些专题目录,扩大读者检索途径,提高检索质量。 4.加强民族地方文献入藏管理。目前各类型民族地区图书馆都已经将搜集、整理后的民族地方文献集中入藏,有的馆组建了“民族文献室”或“本民族、本地区文化人著述资料档案库”。这种按文献类型以及以人入藏的方式,有利于系统、完整的检索。在管理入藏时,可以采 取发放“入藏证”的方法进行管理,其方法是对搜集的民族地方文献(特别是现代文献)根据作 者作品的数量、学科,按作者入藏作品的先后顺序加以编号并发给“入藏证”。凡获得“入藏证”的作者都能够根据入藏证号检索到该作者入藏的所有作品,该作者也属重点收藏对象,这样将有利于读者检索和科学管理。 三、民族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 民族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是其搜集、整理的真正目的和归属,如何使读者从这些内容博大、精深,形式多样的民族地方文献中尽快检索到所需要的资料,如何通过对民族地方文献的揭示、宣传和陈列,使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和利用,这就需要各级图书馆必须要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 做大量的工作,就目前来说,应加强以下几方面:1.加强对民族地方文献的宣传、陈列工作。作为读者及研究人员来说,一般对图书馆搜集的民族地方文献比较生疏,陈列工作能够将搜集、整理后的民族地方文献加以组合排列,通过一定的形式,展现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使读者直观地了解和认识民族地方文献入藏状况,以便进一步检索利用。陈列工作还能够完整地反映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地方文献的全貌,能够充分体现一个地区图书馆的藏书特色。 2.注意民族地方文献整序。民族地方文献搜集后一般还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通过整理才 能利用。整理时必须要注意其不同的需要特点,编制出不同的检索工具,使其从无序转向有序。 3.开展必要的咨询辅导,提高读者开发利用民族地方文献资源的意识和能力。为使读者深入了解民族地方文献,应主动地开展咨询辅导,引导读者正确利用馆藏,工作人员应该主动地义不容辞地宣传介绍民族地方文献的内容形式、检索方法,使读者能够广泛掌握,以便利用。 4.加强横向联合,实现民族地方文献资源共享。开发利用民族地方文献时,要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打破不合理的管理体制,加强横向联合,冲破各自为政、自我封闭的旧框框,充分调动各馆人才资源的积极性,大力开展必要的联合服务项目,以便于弥补相互间资源人才之不足。 5.注意民族地方文献复制服务,以利于再生型开发利用。对某些读者需求量大的,同时也是研究某一民族历史必不可少的文献,可以采取复印、重新制版印刷的办法解决各种需求矛盾,以满足读者及社会的需要。总之,民族地方文献的科学管理及开发利用,必须具备科学管理手段、合理高效的检索工具以及整体性的协作协调才能实现。现阶段各类民族图书馆的分散性、单个布局状况,不利于民族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应尽快向全方位的整体性协作转化,使民族地方文献开发利用工作得到更大的改观。 科学管理论文:科学管理与生产力 [摘要]科学管理通过有效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建设先进的制度文明,推动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因此,应该重视科学管理对生产力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科学管理;生产力;社会发展 一 从哲学的视角看管理,其本质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体系中的人,通过经济、行政、法律、教育等方式,运用数学模型、计算机技术、系统科学等方法和手段,对自然资源、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社会关系等,进行规划、控制、协调等活动,使之从无序到有序,产生良好效益,实现人类活动目标的过程。 管理既然是这样一种活动过程,就不可避免会有科学合理的管理和不恰当的错误的管理之分,因此,笼统地说“管理是生产力”是不科学的,应该说科学管理是生产力。 科学管理理论是基于泰罗科学管理基础之上更为深刻的认识,即按照客观世界内在规律和人性发展的客观需要进行管理活动,重视定量分析和战略规划,强调哲学思维和方法对管理的指导作用,把管理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发展需要统一起来,按照人类共同的道德价值观,坚持自然、社会、人本身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把管理看成是一个不断和周围环境相适应的复杂的过程。 第一,管理是主体按照客观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通过自主性活动实现管理目标的过程。社会越发达,事物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复杂性呈现给我们的也越多,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认识和处理问题难以发现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因此,成功的管理必然是在变化中寻找本质和规律并适应其发展。 第二,管理必须适合和满足人性发展的需要,管理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管理思想发展史表明:在从一种管理方式演变成另一种管理方式的过程中,生产力发展导致经济组织形式变化是根本原因,人性发展的新需要是重要条件。高等教育的普及提高了人的科学文化水平,网络空间构成的虚拟世界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以往群体劳动、集中生产基础上形成的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的要求,自然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时代开始了。 第三,整体性思维、复杂性思维、过程哲学思想是现代科学管理的哲学方法论基础。管理活动作为一项综合性活动,涉及许多方面内容,自然科学方法、社会科学理论、技术科学成果以及关于人的科学的新认识是科学管理赖以存在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没有这些学科的进步就没有管理学的发展。 第四,坚持自然、社会、人类可持续发展是科学管理的显着特征。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由于过多人口形成的物质需求压力,人类粗放式的生产经营方式,以及不合理的分配方式,使自然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出现了土壤沙化、资源短缺、森林面积减少、气候异常、各种污染加剧等一系列后果。这些结果的出现进一步加大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以及种族之间的利益纷争,导致国家、地区间矛盾冲突不断,影响人类和平发展。 第五,科学管理要以人类共同利益和价值观为最高准则。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许多问题的解决仅靠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是不行的,需要全球各国通力合作,从人类的共同利益出发加以解决。任何个人、组织、国家都不应该为了自己的利益牺牲人类共同的幸福。 二 科学管理是生产力,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生产力。传统的生产力概念是建立在牛顿力学机械观线性思维基础上的,认为“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其不足之处在于:一是把人放在和自然界完全对立的基础上,忘记了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依赖自然,应当与自然界共繁荣,而不是征服自然。二是只看到了物质生产力,忽视了精神生产力和人自身的生产力。固然,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决定政治生活和其他生活的前提。但是,自从有人类以来,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而且,随着物质财富的增长,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成为社会越来越重要的内容,成为推动物质生产进步,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核心。 用系统论观点和复杂性思维方式及过程哲学思想认识生产力。生产力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是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是处在不同生产关系体系中的人,能动地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产资料,创造精神财富,促进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的统一体。其中社会生产力包含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人自身生产的能力。 自然生产力,“就是客观存在于生态自然界同时又与人类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并直接、间接影响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力量的总和,是自然界的自然力和生产力的统称”。自然力就是自然界天然形成的与人的劳动无关,影响和作用于人们生活的力量。在人类早期,自然力对人们的生活和劳动起了根本性作用,决定了国家民族的富足程度。正如马克思所说:“由于自然条件的生产率不同,同量劳动会体现为较多或较少的产品或使用价值。”由于人类活动能力的提高,部分自然界成了打上人类烙印的“人化的自然”或称人的思想“物化的世界”,从而形成一种非天然的自然界的劳动生产力。这种非天然的自然界的生产力已经成为制约人们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外在力量。 社会生产力是以实践着的人为主体和终极目标的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人本身生产力的复合体。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社会生产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生命的生产的有机统一,社会生产力因此有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和人的生产力三个方面。“不应把社会活动的这三个方面看作是三个不同的阶段,而只应看作是三个方面……从历史的最初时期起,从第一批人出现时,三者就同时存在着,就是现在也还在历史上起着作用”。 第一,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人们为了满足生活需要必须进行物质生产。物质生产力是人们利用工具,把自己的劳动作用于劳动对象,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包括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具有实践能力的人。马克思曾经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分,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工具进行生产。生产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劳动对象的扩大,都离不开生产中人的力量。物质生产 力提供的物质财富数量和质量决定社会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也直接影响人类精神生产的能力。因此,在人类发展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追求物质生产力发展成为人们活动的最高目标,经济增长是实践活动的中心内容。 第二,当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积累了大量财富,精神劳动从物质劳动中分离出来,真正的精神生产便出现了。精神生产力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基础上,发展自己思维、情感、意志、审美、创造性等精神品质的能力,包括思想及其物化的技术形态和制度产品。弗里德里希·李斯特认为,“思想与意识的自由对生产力影响很大”;还说,艺术家通过他的作品,对人类精神意志,对社会生产力发生作用,但是要享受艺术事先必须具有购得它的物质手段,因此,艺术家对于物质生产,对于节约行为也具有提供诱因的作用。李斯特提出,生产力主要在于个人的智力和社会条件,一个国家通过改进其社会和智力条件,就能够运用现有的物质资本,使生产力提高十倍。精神生产力的成果表现为文学、艺术、政治、法律思想、科学、宗教,也表现为制度产品,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公共制度以及社会的公序良俗。精神生产力不仅是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且还是促进物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条件。进入知识经济社会后,知识和信息成为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机器代替人的劳动,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直接从事物质生产的人将越来越少,从事精神生产的人会越来越多,精神生产力的提高以及由此推动人的发展,成为人类活动的价值追求。 第三,人自身的生产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和终极目标。人是社会生活和实践的主体,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以及种的繁衍是人活动的内在原动力。人类的终极目标是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自身生产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人口的生产。“生命的生产,无论是通过劳动而达到的自己生命的生产,或是通过生育而达到的他人生命的生产,就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人口的生产既是一种自然行为,也是一种社会行为。作为自然人繁衍后代,受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制约,每一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只能提供一定数量人口所必须的生活资料,只能提供一定社会条件下人最大的发展空间。第二,人的社会化。只有经过社会化的人才是社会实践和认识的主体,社会化的过程是人的另一种生产过程。这种生产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现实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活动形成人的社会化需要和适应社会的各种劳动技能,以及作为有尊严的人的交往能力、认识能力、审美能力;另一方面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教育活动,通过教育传授生产和生活知识、经验,培养适合特定社会要求的道德品质、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通过教育,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得以继承,新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体系获得广泛传播,新社会的实践主体经过社会化和良好的教育,实现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化。第三,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迄今为止的一切社会,由于生产本身不发达、分配制度不合理,导致人总是处在片面发展和异化中。表现为劳动者为社会生产出财富的同时,却为自己生产出贫困。劳动者的各种需求、劳动能力的提高、体力和脑力的恢复、甚至生育和抚养子女,都被看成资本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人被异化成机器的一部分,资本的奴隶,失去了人的尊严、自由和全面性。只有在社会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关系的根本性变革,真正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才能产生。 三 生产力是由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联接起来的有机整体。各种要素的结合方式、结合程度、结合效果反映了人的能动性力量,体现了科学管理的发展水平。如果把生产力的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比作鱼网的经纬线,那么科学管理就是使其成为具有捕鱼功能的鱼网的纽结。科学管理不是生产力的硬件——机器、厂房、设备,也不是生产力的软件——先进的科学思想、良好的职业道德,而是把生产力硬件、软件结合起来的组织件。科学管理是根据生产力总体变化规律,从整体出发协调生产力系统诸要素之间关系,使之达到优化状态的过程。科学管理是生产力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即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人作为生产力主体能动性的实现;有利于人全面发展的制度文明建设。 马克思指出: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但是两者在彼此分离的情况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要素。凡是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起来。只有在科学管理条件下,各种要素有效地结合,才能形成现实生产力。同样的道理,就像单个人不在自己头脑支配下使自己的肌肉活动起来,就不能对自然界发生作用一样,没有生产的组织指挥,生产运动就不能有秩序地运作和运转。 人们常说科技是第_生产力,但科学、技术本身是人类精神劳动的成果,并不是现实生产力。因此,在诺斯看来,科学技术本身是制度创新和组织变迁的结果。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决定其正确发挥作用和效能的是科学管理。 科学管理是生产力主要是通过人的因素实现的。亚当·斯密在历史上第一次确定了人在财富创造中的主体地位,他指出:每个人改善自身境况的一致的、经常的、不断的努力是社会财富、国民财富以及私人财富所赖以产生的重大因素。李斯特则更加重视人的主体性地位,他说:不论何处,不论何时,国家的福利同人民的智力、道德与勤奋总是成正比例的,财富就随着这些因素而增进或减退。人的自由、智力与教化在国家力量上的影响,因此也就是在国家生产力与财富上的影响……国家每年的最大开支,是应该用于后一代的教育,应该用于国家未来生产力的促进和培养上的。李斯特还特别强调人的精神生产力的重要,他说,财富的生产力比财富本身更重要,那些养猪和制丸药的是生产者,教师也是生产者,前者生产的是物质产品。后者生产的是生产力。有些人能够使下一代成为生产者,有些人能促进这一代人的道德和宗教品质,有些人能够提高人的精神力量,有些人能使病人继续保持他的生产力,有些人能使人权和公道得到保障,有些人则由于他们的艺术给人们精神上的愉快享受,能够有助于人们生产情绪高涨。国家要发展生产力必须高度重视精神生产者的劳动,重视对以往文化历史遗产的继承和发展。 科学管理论文:口腔种植材料的科学管理 【摘要】 种植材料是口腔种植科开展日常种植医疗、护理工作的物质基础,其品种型号繁多,种植材料的消耗与应用量正在逐年大量增加。如医院对医用耗材的使用管理不严格,并其计划、采购和使用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这将会给医院和科室造成不小的经济损失。同时由于该类产品植入人体的特殊性,其安全性质已成为医疗界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因而对材料管理者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就医疗耗材中的种植材料如何进行科学管理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 口腔科;种植材料;管理 随着现代医疗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医院在引进先进医疗设备的同时也在进行对各种新产品的引进和各种新技术的开展,利用种植技术修复牙列缺失已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目前全球已有100余个种植体系统上市,由于口腔种植材料种类繁多,产地、规格各异,产品更新较快,且材料的价格较高,种植材料在种植科室的日常开支上占了极大的比重。同时由于该类产品植入人体的特殊性,其安全性质已成为医疗界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因而对材料管理者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口腔材料管理是调整人、财、物使其达到最佳状态的重要环节[1],为了提高种植科室材料的使用效益和保障临床工作的正常进行,维护患者的合法权利,降低患者的负担,加强口腔科种植耗材的管理,使其逐步走向科学化、现代化、正规化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1 管理人员素质要求 种植材料管理人员应具有强烈的责任心,肯吃苦耐劳,热爱本职工作,有愿为临床第一线服务的意识;能明确认识其工作的性质、任务、作用和自己在医院内所处的地位;能自觉刻苦学习理论知识及专业技术,不断用新知识、新技术充实自己,提升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意识,并有“慎独”精神。 2 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制度是质量的保证。根据医疗耗材管理要求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如:采购制度、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度、种植材料库房管理制度、材料的报废制度、植入体使用登记存档制度,只有规范的管理制度才能出高质量的服务。合格产品的购入需要有严格的材料采购标准保证,采购管理是医用耗材管理的重要一环,在采购工作中,工作人员用何种标准、原则来进行采购及采购的监督机制是否完善,将直接影响医用耗材的质量和价格。采购管理应根据医用耗材而进行定人定责的原则,这样既方便临床第一线,又能落实责任。种植材料的采购应本着以“服务临床,降低成本,保证质量,提高效益”为宗旨,统一招标,这样能够保证种植材料采购的科学性、严肃性,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合理,增加透明度,从源头抓起可保证购入种植材料的质量。种植材料在资质合法的情况下必须先经科室试用,临床对耗材的实用性和质量最有发言权,医用耗材的采购既要尊重科室意见,又要有一定的制度加以约束,确保医疗耗材的质量安全,同一类种植材料尽可能做到多家比较以降低材料物品的价格。 3 种植耗材的零库存 我们知道近年来随着种植技术的日趋成熟,要求种植义齿修复的患者逐年增加,种植耗材费用也同步增长(见图1),医院如仍按以前的“采购-库存-发放”供应模式必将造成大量库存资金的挤占。医用耗材的供应模式也要随着时代的变化与时俱进,引入“零库存”的观念。零库存是利用最小的资金,库存达到或发挥最大效益的手段[2],既达到最低成本,又能满足临床诊疗需要。在零库存的基础下,随用随结账,实现“零库存”管理的最好的供应方式是进入科室的种植材料先由供应商贴上设备科认可的条形码,未经设备科验收入库的种植材料,种植科不能使用也无法记账收费。种植科根据临床需要制定材料需求计划,录入采购申请单,通过供应商发货,设备科核对经过种植科签名确认的收货清单后以“暂估”方式入库,然后转发至种植科二级库管理系统。种植科使用种植材料后向病人记账收费,每月根据实际使用量打印材料汇总清单交设备科正式记账,并向供应商结算。材料使用的汇总清单内容包括:材料名称、规格、数量、使用日期、患者姓名、医生姓名,科室负责人签名确认。通过以上这种先使用后结算的方式,对节省医院的周转资金将起到很大的作用。图1 某院口腔种植科2000—2009年度医用耗材 4 入库材料的管理 4.1 严格执行库存保管制度 (1)按照种植耗材的功效,分类保管存放,定点、定位,标签醒目放置,其目的是便于发放和盘存;定期整理清点,保持整洁,防止受潮。(2)材料发放应按先进先出,发陈存新的原则,防止积压、过期造成不必要的浪费。(3)实行库存盘点、定期盘点对现行库存种植耗材的品种、数量、价值进行汇总、列表,使库存现状一目了然;以最小的库存量,保证正常的医疗工作需要。(4)做好安全防火、防盗工作,禁止非管理人员直接随意拿取材料。 4.2 使用管理 种植材料下发到使用科室后,材料管理人员必须跟踪使用管理和有效期管理,及时了解种植材料的使用效果,听取科室和患者的意见。同时,为防止一次性耗材的重复使用和环境污染,应按管理规定的要求,对使用过后的一次性耗材,必须及时回收作为医用废弃物做统一的毁型处理或环保处理。 4.3 报废管理 对种植材料应过期不能继续使用或包装损坏及术中因各种原因已拆开包装未使用的产品,应填好报废单一式三联,包括:产品名称、规格及报废原因等内容,经主管领导审核批准后,销账。 5 建立植入材料使用的登记存档制度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科技水平的迅速发展,各类新的植入材料不断涌现,为此国家也在不断加大管理监督力度,对生产及进口植入器材实行了生产许可证和产品注册证登记制度,对医院使用植入材料也提出了长期跟踪监管的要求。我院在开展口腔种植义齿修复牙缺失建立了植入体植入登记存档制度,即为每一位接受种植体植入的患者建立一份档案病史,其中详细地记录了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家庭住址、电话、联系方式;种植体植入日期、部位、植入体的生产厂商、尺寸、数量、手术医生,并在手术知情同意书背面和门诊病历中贴上生产厂家提供的与每个产品相对应中英文标签,以及患者到医院检查就诊记录。通过对种植体植入患者材料的建档管理,能对患者有一个动态的观察,这样既维护了病人权利又有利于医院落实对植入耗材质量跟踪监管程序,从而一方面提高了医院的服务质量,另一方面一旦植入材料出现医疗纠纷,植入材料的使用登记档案也不乏是一个很好的法律依据,对病人和医院的权益维护也是一个很好的保证。 科学管理论文:有关财务内部控制的科学管理问题分析 摘 要:财务内部控制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立足当前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其中存在较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财务管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会计工作基础的进一步强化以及财务内部控制机制、科学管理机制、财务内部控制的信息机制的建立健全。财务内部控制是企业经济工作中的核心环节,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因此,确保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质量必须从问题出发,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推动财务内部控制工作价值的发挥。本文从财务内部控制的问题出发,结合实际情况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提出相关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使财务内控工作真正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创造价值。 关键词:财务内部控制;科学管理;存在问题;完善措施 一、引言 市场经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带动了社会和经济的巨大变革,从而也使企业的各项工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包括财务管理工作。随着企业会计工作主体增加,难度增加,其涉及的范围变广,如果对于其不进行相应的科学管理极有可能导致企业财务工作出现问题,进而影响企业的发展。而这在这一个过程中,财务内部控制的科学管理发展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只有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财务内部控制工作,才能够确保会计工作和经济活动地有效推进,从而发挥出相应的价值。 二、当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有着现实的价值,但应用于现实的实践过程,仍然存在着与实际情况不相适应的情况,而当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规范的财务管理体系尚未完善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其也推动了企业新型财务制度的建立完善。但是中国的市场经济仍处于初级阶段,由于受到传统习惯和落后思维的影响,我国的财务管理体系尚未完善,这也是直接影响财务内部控制科学管理作用发挥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市场经济发展脚步快,新时期下出现的各种问题、各类情况没有在财务管理体系中得到科学地阐释和解决,这也直接影响了财务的整体工作,进而影响财务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 2.会计工作基础薄弱 财务内部控制的基础是会计工作,只有建立在科学合理的会计工作基础之上的财务内部控制工作,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其价值。而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会计工作基础薄弱,这直接影响到财务内部控制价值的发挥。缺乏扎实的会计工作作为有效地支撑,财务内部控制就失去了组织体系的有效支撑,其直接的结果就是内控工作结构功能的混乱以及权利责任的混乱。这不仅仅影响到财务管理的工作价值发挥,也影响到企业整体的发展。因此,需要相关工作者认真重视此问题。 3.财务内控缺乏监督机制 财务内部控制工作是建立在科学的体系和合理组织上的工作,而在其运作的过程中,也需要严格有效的监督机制发挥其价值。现有的财务内部控制缺乏高效的监督机制,直接影响了财务内部控制质量的发挥。在现实的情况之下,较多的企业把注意力放在财务内部控制的执行力上,对于后续的监督评估工作没有进行足够的重视,这直接导致财务内部控制失去有效的约束和控制,影响其作用的发挥。现实情况之下内部控制缺乏监督机制的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其一,财务内部体系没有监督机制;其二,监督机制过于笼统,直接失去了监督作用的发挥。 4.财务内控缺乏科学的管理 财务内部控制缺乏科学的管理也是财务内部控制过程中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结合财务内控缺乏监督机制的两种实际情况,财务内部控制缺乏科学的管理也有两种较为直接的体现,主要是:其一,在财务内部控制缺乏监督体系情况之下,很多的企业和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也不够完善,单纯从成本收益角度来阐释管理而忽视了整体财务体系的价值,导致整体财务体系中存在一定的漏洞,直接降低了财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其二,对于财务内控工作监督体制过于笼统,这一种情况导致财务内部控制工作不能实现有效的跟踪和完整的分析,即对于财务内部控制的质量失去了客观有效地评估。而对于进行管理工作的管理人员来说,缺乏对财务内部控制的考核和激励,直接导致财务内部控制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的降低,进而也会影响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质量。 5.财务内控的信息化进程落 立足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是一大标志。而在信息化的今天,只有创新地把信息应用在工作中,才能让相应的工作创造更理想的价值,财务内控工作也不例外。但是,现实情况之下,财务内控的信息化进程较为落后,直接影响了相关信息资源地获取,从而影响了财务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现有情况之下,相关的财务内部控制工作人员无法结合实际需要来创新信息的应用,同时在相应技术上也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这是财务内控的信息化进程落后的主要原因。 三、实现财务内控科学管理的措施 发现问题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而针对上述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有效解决: 1.完善财务内控的组织结构 根据财务内控工作的主要内容来建立健全财务内控的组织结构,把握权责一致原则对于解决财务内控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有着现实的重要性。而针对这一个措施,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着手: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财务内控的组织结构,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专业化的分工与合作,进而完善财务内部控制工作;另一方面则应该完善检查和监督机制,使组织工作得到更为理想的监督和反馈,进而更好地改进整个财务内控工作,达到科学管理的效果。在现实的应用过程中,可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以责任制为落实点,把工作落实到个人就是把责任落实到个人,更好地强化财务人员的责任意识,从而达到专业工作和科学管理的效果;其二,落实财务的奖惩机制,这是正激励和负激励结合的措施,从这两个方面来强化财务内部控制的行为;最后,在企业内部建立会计委派制度也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提高和强化财务工作的独立性。这三者都在现实的情况之下有着一定的应用,也发挥了重要的价值。 2.规范财务内控行为 科学的财务内部控制需要从科学的管理和规范两个方面进行着手,而这一过程中的重点主要体现在清楚财务的审批程序,了解财务内控审批的权限,确保其得到有效地实施应用。因此,制定系统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的相关会计工作有着重要的价值,其中包括会计凭证编制、报表编制和账簿登记等流程。同时,企业和单位要将建立相应的原始记录管理制度、验收机制等作为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步骤,更好地规范会计的工作,提升会计工作的价值。 3.加强财务人员的培训 加强财务人员的培训有着现实的必要性,这也是提升财务内部控制工作质量的必要步骤。因此,定期对于会计工作人员进行新制度、新知识的培训越来越成为企业的必需。而相关的财务人员只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才能更好地胜任财务内部控制工作。而培训工作也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其一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其二则是财务人员的专业化技能。 4.建立财务内控的评估机制 建立财务内控的评估机制有着重要的作用和价值。科学合理的财务内部控制评估机制是财务内部控制的基础,也能够更好地促进财务内部工作处于良性的循环。而针对这一个建议,首先,需要有一套完善的工作评价制度,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升工作价值,增加工作透明度;其次,这也需要发挥舆论监督的重要性,更好地监督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是内部控制得到更好地控制,避免其流于形式;而最后,财务内控的评估要把握动态化,即需要结合实际的情况进行必要的创新。 科学管理论文:实行科学管理 提高医院财经管理效益 医院财经管理作为医院管理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医院发展中有重要作用。不仅能对医院的资金筹集、分配、使用等相关活动进行计划、协调和组织,也能为医院作出正确决策、实现效益管理提供有效依据。如何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提高医院财经管理效益,已经成为医院管理的关键。 一、医院财经科学管理概况 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医疗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医院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其在保证医院功能的基础上,还要融进科学、和谐理念。这里的和谐就是医院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并能承担一定福利职能的社会公益事业单位。和谐医院是以病人为中心的防病、治病场所,医院能够以最少成本向社会提供更多优质的服务,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价格合理、质量优良的医疗服务,以保证人们的身体身体健康,提高人们身体健康水平。医院作为防病治病的场所,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同时,也要将和谐理念融入医药市场经济中。毕竟医院的经济命运与医院市场经济是密切相关的,市场已经成为医疗资源基本配置的主体。医院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占有优势,就应该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对医疗资源进行合理化配置,这是新形势下市场对医院医疗管理提出的新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管理是财经的根本,医院在财经管理上出现问题,就会使医院的经济效益下降 。医院要想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加强财经管理,按照财经管理相关内容,进行有计划的财经管理计划,特别是制定和实施和医院自身发展相一致的成本核算制度。但是一些医院在发展过程中,常因监管力度不到位,对财经管理认识不够深入等一系列问题,而影响医院的正常管理。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环境下,医院的医疗管理水平在不断的提高,财经管理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药品收入已经实现了分开核算,分类管理的新形式。这种科学有效的管理,不仅能对医院医疗财经管理体制进行适当的调整,同时也能提高医院医疗水平,实现医院财经管理效益。 二、提高医院财经管理重要性 管理是财经的关键,要想使医院更好的发展,科学的财经管理手段是必不可少的。随着医院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原有的财经管理方法已经很难满足现实医疗市场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更好的医疗市场的需求,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医院就应该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医院进行相应的管理,特别是在财经管理上。随着医院各部门在经济、人事方面自主权的不断扩大,医院必须注重理财工作并进行科学理财。对这医院与医院之间的合作及经济往来越来越多,对财经管理的专业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新形势下,要想提高医院财经管理效益,就应该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对医院的财经工作进行全面的控制,并认真贯彻集体理财原则,最大限度的避免不必要的财经风险,减少重大决策失误,以保证资金的合理分配及安全使用。加强医院资金科学管理,只有对医院资金进行科学管理,才能确保医院各项资金的正常使用。在重大资金使用上,医院相关领导部门应该对其进行把关,以避免因资金管理上的失误而影响医院作出有效的决策,同时也能避免财经违规现象的出现。医院在做重大的决策的时候,应该实行公开透明制度,可以利用医院例会或是以局域网的方式对相应内容进行公示,以实现资金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要想实现医院财经管理的科学化,提高医院财经管理效益,就应该重视法律制度,将相关的法律法规落实到实处并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办事,事实上这也是财经的根本依据,是财经管理的基本标准。一些医院已经先后制定了财务经管理制度、医疗设备及药材采购规定等,并实现了药品收入分类管理,这对医院资金的合理使用,提高财经管理效益有重要作用;医院加强资金统一管理,不仅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也能利用有限的资金实现最大化利益。对于医院来说,医院的资金管理是比较分散的,很多时候因为资金分散问题,而使大量的资金处在闲散状态。对医院资金进行集中管理,可以有效的避免这一类现象发生,通过规模性、全局性的资金运作,统筹安排好各方的资金需求,以便更好的实现医院财金管理效益。 三、提高医院财经管理效益策略 1.加强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能最大限度的实现医院的经济效益。成本管理毕竟不是简单的成本核算,而是多方位对各种成本进行考察,实行全过程控制。这里全成本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控制支出、节能减耗,以便更好的降低运营成本及服务成本。成本管理在医院财经管理中有重要的作用,其成本核算不仅仅是计算资金,更重要的是利用这一手段,为医院医疗服务及管理提供可靠、准确的成本信息。通过对相应信息的分析评价,对成本进行控制,以优化服务流程,构建最低成本优势,实现医院科学化管理;成本控制最大的好处就是能根据额定的成本或标准对材料的消耗、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及设备购置等进行提前控制,以实现盘活存量资产,优化增量资产的目的,为开展项目成本核算和单病种成本核算提供相应的依据,为医院价格竞争及相应的决策提供智力支持。此外,全成本管理还能提高医院内部管理效率,是实现医院内部管理效率的有效方法,对医院财经管理职能的转变,也有重要的作用,能为其提供相应的依据。同时全成本管理也能为医院财经管理制定有效的成本核算方法和成本管理办法。其主要表现在核算组织和成本管理网络, 规范核算单位的收入费用项目和收支范围,建立成本考核指标上。这些内容的实现,不仅能提高医院的科学管理水平,同时也能同构对相应数据的分析、评价,实现医院财经管理效益,以促进医院的持续发展。 2.加强预算管理 要想实现医院财经管理效益,就要加强预算管理。预算管理在医院发展中有重要作用,不管是年度预算,还是各级部门的预算,其都是为了增强预算的可比性,实现不同部门之间各环节的有效衔接,以便更好的适应医疗市场的需求。合理的预算不仅能提高医院的科学管理水平,同时对财务监控及医院经济效益的实现,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医院通过预算编制,可以对医院潜在的困难进行预测,采取相应的措施,将潜在的医疗风险降至最低;在医疗市场激烈化的今天,预算管理作为衡量医院业绩标准,其管理效果如何,已经成为制约医院发展的关键。在现实生活中,医院的历史数据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使用预算可以使医院管理者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对医院可能产生的医疗收入、医疗成本及效益进行相应的掌握,同时也能为管理者作出正确决策提供相应依据,使管理者能更好的了解医院经营管理水平,以便更好的作出下一步部署。此外,预算管理还能加强医院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预算管理的实现,使医院各部门及相应的人员对本部门有了明确的目标,使各部门及相关人员时刻以医院的目标和部门目标为基础进行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各部门相互沟通及协调,在提高各部门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实现了财经管理效益。 3.实现财经信息化管理 网络化的发展,为医院财经管理带来了方便。医院实行财经信息化管理,不仅能避免繁琐的手工核算工作,也能克服传统运行模式管理下的诸多弊端,相应的会计和统计人员不必为相应的工作奔走,也减少了信息统计不准确现象,实现了信息共享,能保证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以保证为医院作出正确决策提供有力依据。医院财经管理信息化,不仅是医疗改革的需要,也是现代化医院发展的必然趋势。医院财经管理信息化实现后,不仅实现了成本核算的合理化,也减少了财经工作人员的负担,对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开源节流有重要作用。同时财经管理信息化也促进了医院财经管理信息化模式的转变,提高了医院综合管理水平,医院也加强了对财经和资产调控监管能力,规范财经管理秩序,提高了医院管理的科学化,也提高了管理效率和精确度。财经管理效率的提高,实时性的增强,避免了医院收入透支和财经漏洞。信息化预算管理的实现,使得财经人员为医院作出正确的决策提供有效依据。财经管理的信息化对成本控制也有重要的作用,能够使医院更好的利用医疗资源,实现财经管理效益。此外,财经管理信息化也给相关工作人员带来了方便,不仅节省了其工作时间,同时也提高了其工作效率,也提高了医院效益。 四、结束语 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市场的竞争越来越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医院要想更好发展,就要实行科学管理,并采取相应的手段以提高医院的经营管理水平。要想对医院进行科学管理,就应该加强医院的成本管理、预算管理及信息化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使财经管理更好的进行,才能实现财经管理效益,才能促进医院科学化管理进程。 科学管理论文:科学管理,全面提升高校行政管理的服务性 目前,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总体运行良好,有力保障了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计划的顺利开展。但是由于传统管理体制的固有缺陷,市场经济对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价值观念的冲击,以及评价选拔机制不完善等原因,现在的行政管理工作还是产生了一些不适应现代化教育要求的不足。因此,高校行政管理必须立足长远,防微杜渐,及时从思想上和制度上进行规范,实现科学管理,建立起管理和服务良性的互动关系,全面提升高校行政管理的服务功能。 一、培养以人为本的理念,强化服务意识 高校行政工作的目标之一就是保障教师和学生的追求和价值得到顺利的实现,不但要尊重他们的成果,更要尊重他们追求成果的过程。高校是尤其强调独立人格、批判意识和精神自由的地方,而行政管理工作所面对的老师和学生都是受过多年的教育和培养的,他们注重集体荣誉,同时也渴望实现个人价值。 行政管理人员要牢固树立“服务者”意识,整顿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态度。面对教师和学生,要主动询问,耐心处理。严格遵照学校的规章制度办事,公平公正地处理相似事项,工作过程要谨慎严密,注重细节,认真倾听,学会换位思考,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急,避免以绝对意义上的严格管理为理由而在实质意义上损害公平和效率。 二、完善机构设置和规章制度,明确职责范围 高校的行政工作复杂多样,包括人事、教务、科研、思想政治教育、财务和后勤等,一件事情往往会涉及到多个部门。由于部门之间职责界限模糊,权力范围不明确,为争功诿过提供了可乘之机,既影响了工作效率,又损害了相关部门的良好关系。 对此,首先要以改革促发展,从学校大局出发,通盘考虑,结合各部门的工作分工,学科交叉,业务交汇,人员配置等情况,完善机构设置。改革垂直的、静止的管理结构,建立更为先进的扁平化、网格化的组织结构。学校在整体上总揽全局,发挥政策引导和监督纠正作用,将更多的权力下放到基层单位,充分发挥基层单位和基层工作人员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升管理和服务的效率和针对性。其次要明确各部门的职责范围。必须树立起依法治校的理念,以规章制度的形式明确各部门的职责范围、工作流程。职责和程序的明确可以有效杜绝敷衍塞责、玩忽职守和争功诿过等不良现象,更是向实现建立规范化的内部秩序、达成自我管理的目标迈进的有效途径。 三、加强培训,提升行政管理人员业务能力 专业的业务能力是高质量的服务的基本保证,当代高校部门的职能分工日益精细,具体可以分为党务、科研、学生工作、教务、人事、财务、就业、招生和后勤等部门。一方面,分工的细化使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变得无法替代,这就要求行政管理人员熟悉业务,爱岗敬业;另一方面,分工的细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妨碍了行政管理人员的流动性,进而抑制了工作积极性。 针对这种情况,要有计划地培训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全面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政策水平、教育理论、行政管理知识以及公文写作能力等综合水平。培训的方式可以采取专家授课、典型教育、观摩学习和交流座谈等方式相结合,努力打造一支业务能力强、工作效率高、思想素质过硬的行政管理队伍。 四、完善考评机制,注重基层工作人员的选拔任用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行政管理人员在工作上贡献的汗水也非常多的,有些行政管理人员因为个人的热情或者是工作的需要,法定节假日甚至是寒暑长假都要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中,但是在现行的考评机制下,他们的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质量和工作业绩却没有得到正确的评价。在事关切身利益的职称评定、荣誉分配和经济收入上不但不能和教师相比,甚至还经常性地低于那些业务能力差但善于和领导拉关系的同事。在事关前途和理想实现的选拔任用上,任人唯贤原则无法得到有效贯彻,严重伤害了行政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进取心,导致部分行政管理人员缺乏脚踏实地、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助长了好大喜功、急于求成的浮躁态度。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首先必须要完善考评机制,注重选拔任用基层工作人员,肯定爱岗敬业,否定消极怠工。根据行政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和服务管理的对象,有针对性地制定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把工作实绩、服务水平和服务对象满意程度作为工作评价核心指标,并实现考核评估体系的规范化,透明化。其次要重视考评结果在选拔任用干部时的科学运用,不使考评成为一种过场。将考核结果与评奖评优、岗位聘任、绩效工资相挂钩,以个人价值的实现激励行政职能部门和行政管理人员不断努力突破。同时要建立带有反馈机制的动态考评模式,形成你争我赶、争创佳绩的良性竞争体系。 科学管理论文:公共图书馆人文管理与科学管理的关系分析 一、科学管理的特点 19世纪末,美国人泰勒——科学管理之父在历史上第一次使管理从经验上升为科学,随后的几十年间,先后兴起的数理学派、决策学派和系统学派,使泰勒的科学管理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它要求遵循科学原则,运用科学方法对企业实行合理化和标准化管理。 首先,在管理目标的出发点上,其数量意识和精确性原则非常突出,具有明确的量化指标,“一是一,二是二,非此即彼“不容许“大概、也许、差不多”等似是而非的模糊概念。其次,在方法论层次上,它充分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将管理目标层层分解、细化为各种量化指标,落实到各个最基本的工作环节上,必须遵守和完成,要求准确无误、一丝不苟,拒绝“亦此亦彼”的灵活性。其三,在管理过程中主要是依赖政策、规章、制度等“明文规定”,以及法律的、行政的和经济的强制手段,进行组织指挥和协调控制。对于被管理者而言,它们是外在的硬性规定。因此,人们常常把传统的科学管理形象地称为“刚性管理”或“硬管理”。 这一理论体系的突出特点是:主张运用科学知识(科学原理)代替个人的判断、意见和经验;注重借助数学模型或计算机技术研究管理问题;强调通过高度集权、严密制度和物质激励手段来提高管理效率。尽管科学管理使管理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轨道,在社会各行业得到普遍应用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科学管理一个本质性弱点即:以物(技术、生产、财务)为中心的管理理念严重忽视了人的作用和人的价值。 二、图书馆人文管理的内涵 管理是人类一项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基本活动,自古有之。管理是人共同劳动的基础。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随着杜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美国女管理学家玛丽·相莱特认为,管理就是借他人之力把事情办好。当代著名管理学家赫尔伯恃·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协调一个团体的活动,以达到其共同的目标。给管理完整的定义是:管理是运用计划、组织、协调、指导(指挥)、控制等基本功能,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等基本要素,促进其相互密切配合,发挥最高效率,以期达到最佳的总体目标。 图书馆管理是促使图书馆能够为社会的科学技术发展和经济、文化建设更好地服务的,对人、财、物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目前,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取得了最大的成就,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也日趋科学化与合理化,许多图书馆采用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管理方法,基本工作秩序得到了整顿及加强,工作效率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即便如此,未达到有效调动人们主观意识的能动作用,未能促使组织和个人潜在的积极因素得到充分发挥。 20世纪30年代,在对科学管理内在缺陷和功能局限批判反思的基础上,人文主义管理(简称人文管理)理念和实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强调管理要“看重人”“满足人”的需要,重视被管理者“人的尊严”,为人提供更多的“自我实现”的机会,以提高人的积极性,从而提高管理的效率。 人文管理又可称为人文主义的管理,是站在人类利益的高度上,以人类的价值观系统为指导,以人类共同利益为指引的一种行为指导模式,是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的管理理念。人文管理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把人类价值观和有关人的因素整合到计划、协调、组织、委派等行动之中,该过程涉及由为共同目标工作的个体组成的组织的结构和产品成果的控制。人文管理是一种管理思想、管理理念、管理理论,是人类管理智慧的结晶,是科学管理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产生的一种更先进、更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它是建立在科学管理基础之上的,是对科学管理的修正和补充。它把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作为管理者最根本的使命。图书馆的人文管理是图书馆管理的一种新模式。这种新模式的内涵、实践与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有着很大的区别,但它并不是完全脱离传统的管理模式而凭空产生的,而是在传统的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吸收现代管理学理论并根据变化了的客观实际情况和时代特征而生成的。图书馆的人文管理就是通过确立人在图书馆管理工作中的核心地位,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和组织的重要资源,把组织全体成员作为管理的主题,围绕着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组织人力资源,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实现组织目的和组织成员个人目标,并要求能最好发挥图书馆职能的一种管理理论和管理活动的总称。 三、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的关系 人文管理与科学管理的根本区别主要是:首先,在管理理念上,人文管理以管理对象“人”为中心,重视人的本体价值及能动性和创造性。其次,在管理实践上它更注重目标宏观导向和调控,而过程管理则实行充分的民主化,为管理对象——活动主体提供更自由的选择空间和选择权利,由他们根据客观目标和主客观条件,自由选择、自主确定、灵活掌握具体的程序和方法。其三,在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上,它更重视管理的服务观念,而管理的权力意识则相对弱化,“寓管理于服务”。其四,在管理方式和手段上,它更注重教化、疏导和激励,用理性召唤和情感互动等柔性手段去影响、感召人的心理与行为,用非强制性的方法进行调节与控制,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群体意志和力量,从而实现管理目标。因此,人们常常又把它称为“模糊管理”、“柔性管理”或“软管理”。 人本管理的功能虽然不像科学管理那样具有“立竿见影”的显效性,但它却是战略性的和长效性的,与科学管理之间具有突出的互补性,可以从根本上避免或弥补科学管理“用人不养人,养人不育人”的特殊政策短效性等内在缺陷和功能局限。 探讨图书馆人文管理基本特征有两个意义。一是为我们区分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所使用的科学管理是就其经典意义而言,现代人们通常理解的科学管理因受到社会学、人类学及多种管理理论的影响, 已经克服了一些传统弊端,增添了一些人文色彩,以至于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无法对两者做出明确界分——有时你所说的科学管理(或人文管理)与他所理解的根本就不是一回事。探讨人文管理的基本特征, 有助于避免理论和实践上的混乱。二是为图书馆实施人文管理提供了明确方向。人文管理不仅是图书馆管理的发展方向,而且也是二十一世纪整个管理理论发展的一个大方向,对人文管理实质性内涵的把握,有利于我们将人文管理理论上的“应然”优势转变为实践中的“实然”推动力, 进一步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科学管理论文:浅析加强物业科学管理推进宜居重庆建设——加快推进重庆市物业管理科学发展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物管 宜居 思考 论文摘要:笔者针对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改善人居环境,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和中共重庆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提出“宜居重庆”建设的重大决策,如何加强重庆物业科学管理,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区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再就业工程、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目标,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根据重庆物业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如何加强物业管理的科学发展,助推“宜居重庆”建设提出个人的思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改善城乡人居环境,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推进和谐社会建设。重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原有独门独户自我管理形式已被迅猛发展的城市物业集中管理所取代。在这一物业管理的重要转型时期,p}需有完善的法律制度来加以调整和规范。重庆市物业管理从90年代中期开始起步至今已有10多年了,随着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和房地产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住宅商品化和产权多元化格局的形成,促进了物业管理快速发展,成为社区建设、城市管理和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对于改善人民生活及工作环境,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促进住宅建设,实施再就业工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统筹城乡试验区、保税港区、“五个重庆”建设中对重庆物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拉动经济增长、吸纳优秀人才、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建设宜居重庆,已成为全市人民的迫切愿望。 一、重庆市物业管理的基本情况 (一)深刻认识“宜居重庆”内涵,推进物业管理科学发展。宜居城市建设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宜居城市是指经济持续繁荣、社会和谐稳定、文化氛围浓郁,城市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适合人类生活、工作、学习、创业的城市。狭义的宜居城市是指生态良好、景观优美、安全舒适,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上世纪90年代初至2003年是重庆物业的起步、发展阶段,2003年至今,是规范、提升阶段。通过十多年的发展,重庆物管已初具规模,截至2008年末,重庆市具有资质物管服务企业1523户,其中国家一级资质企业30户,二级资质企业143户,三级资质企业1350户,其中暂定资质企业195户;全市住宅物业管理覆盖率达66%,其中主城区住宅物管覆盖率83%。重庆住宅物管覆盖率2009年末66%, 2012年末将达87%,市民对物管服务满意率达70%以上;2013~2017年将达93%,市民对物管满意率将达85%以上。 (二)加快推进《物权法》实施,规范重庆物管市场。2008年,重庆市强化对国家《物权法》和《物业管理条例》的宣传,推动物管行业的发展。出台《重庆市物管条例(草案)》正在市人大审议中,市国土房管局出台《关于加强物业管理前期招投标管理工作补充意见的通知》。至2009年末,全市将有237个项目2800万平方米通过招投标的方式选聘物业服务企业,其中当年新增90个项目近1100万平方米。各区县(自治县)物业行政主管部门累计新增和代管商品房物业专项维修资金10亿元,累计47.8亿元。推行物管诚信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了物管企业信用档案,建立国土房管信用网,物管企业信用档案情况可通过信用网直接查询。 (三)加强物管人才培训,为重庆物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2009年,重庆开展物管培训工作,市房地产培训中心举力洛类物管人员培训28期,培训2750人。其中物管员岗位资格培训15期,培训1622人;物管部门经理(主任)岗位资格培训13期,培训1128人。同时,开展物管创优达标工作。当年全市有6个小区被建设部评为全国物管示范小区,27个小区(大厦)被评为重庆市物管示范住宅小区(大厦)。物管这一新兴行业在重庆市已逐渐被工厂、学校、医院、商场、办公楼宇和社区等各类物管所采用,管理的内涵更加丰富,外延更加宽广,基本形成了包括房屋及相关设备设施维修养护、小区保安、环境绿化、居民生活服务等综合服务的新体制,正趋向规范化、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深度方向发展。 二、当前重庆市物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收取物业管理费难度大,严重制约物业管理行业发展。一是业主缺乏物业管理消费观念。因物管工作缺乏信息交流平台,业主花钱买服务的观念尚未完全建立。因物管公司收费标准与服务质量存在差距,引发业主拒交物管费的情况时有发生。因业主欠费法律诉讼繁琐,诉讼方式不宜多用,使收费难问题一直得不到妥善解决。二是业主与物管关系不够协调。因《物业服务合同》不够规范,业主与物管企业存在收费标准与物业服务认识上的差距,业主总是用低价格要求高服务标准,导致业主与物管公司不和谐。三是物业服务水平不高。小区出现脏、乱、差,水电气、绿化、安保、保洁等公共服务不够,业主拒交物业管理费及物业管理纠纷时有发生,阻碍了物业企业的科学发展。 (二)业主委员会组建滞后,不能正常发挥其自治作用。一是业主维权意识偏差。业主关心物业的使用、安全、方便、舒适及收益等方面的多,关心物业企业成本的少,缺乏正确的维权意识。二是业主委员会的工作难以正常开展。业主对维权意识比较茫然,对业主委员会的选举不重视,对地位、作用、权利和义务也不太清楚,缺乏相应的物业维权、管理等知识。三是业主利益协调难度大。因各业主生活习惯、文化背景、消费层次、民族习惯等差异,业主代表各自代表不同群体的利益,对协调业主整体利益上难以形成共识。四是业主委员会缺乏群众基础。业主对业主委员会的建立漠不关心,也对业主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缺少正常的支持和监督。业主对业主委员会的工作缺乏关注度、信任度和参与意识,业主委员会不能发挥其应有的自治作用。 (三)物业缺乏建管街接和大修资金监管机制,困扰物业管理行业科学发展。一是物管企业与建设单位缺乏有效衔接。建设单位将开发建设遗留问题、未达标房屋入住等前期开发遗留问题直接转嫁给物管企业,导致物业企业成本刚性增加,业主与物管公司的矛盾,对物业管理带来不良影响。二是对大修资金收缴及监管不宜。部分社区存在部分业主未缴大修资金现象,损害已缴业主的利益和物业正常维修。因物业企业转制、破产等原因,导致企业维修资金的占用、流失,难以保证维修资金的正常使用。同时,缺乏对大修资金使用的有效监管。三是对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的社区管理难度大。对基础设施不完善社区,房屋长期得不到及时的维修,造成房屋完好率低,小区配套设施不全,绿化面积小、水电气设施老化,缺少停车位、物管用房及体育、卫生、金融、超市、文化设施等,增加了物业管理工作的难度。 (四)物管企业进入缺乏市场机制,难以保证社区服务质量。一是业主对物管选择缺乏市场竞争机制。目前社区物管进人邀标、陪标现象严重,公平竞争流于形式的现象依然存在,不少企业不能坦然面对业主大会更换物业管理企业的决定,影响物业管理项目的顺利交接,甚至引发社会矛盾纠纷。二是小区物业管理未真正纳人社区建设。社区的管理未形成有效整合,忽视了业主与物业企业之间基本的雇佣关系,小区内违章停车、私搭乱建、野蛮装修等情况时有发生,导致企业在实际管理中存在诸多困难。三是商品房建设标准与物管服务缺乏有效衔接。因社区公共配套设施不完善,开发商销售承诺不兑现、房屋质量存在问题、公摊不合理、面积缩水、规划更改、延期交房等问题,导致业主把怨气全部发泄到物管企业身上,物业公司收费困难。 (五)物管企业与业主纠纷频繁,有碍物业企业的科学发展。一是业主财产损失、伤人赔偿纠纷。因小区内业主的汽车、摩托车、自行车等丢失赔偿;物管企业对小区内道路、广告牌、管道等管理不善,导致业主财产损失赔偿及人身损害责任的纠纷时有发生。二是物管合同、公区营利分配及侵权纠纷。主要涉及未经业主同意物管公司与开发商签订前期物管合同,存在收费标准与服务的差距业主擅自乱搭乱建,物管公司又无行政执法权的制约物管公司擅自将小区物业的公用区域自用或出租等营利分配问题。三是小区内停车收费纠纷。主要因物管企业以维护小区管理秩序为由,向社区拥有私家车占用公区、道路的业主收取进门、占道等费用,收取标准、用途未经物价部门批准和业主的监督。虽有主委员会同意,但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或规章为依据。 三、加快物业管理行业科学发展建议 (一)加强对业主委员会的指导和监督,强化业主自律意识。一是规范业主委员会的组建工作,发挥业主自治作用。制定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章程,规范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的职能和行为,建立业主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机制,规范业主委员会民主推荐、民主选举、竞争上岗、民主决策机制,依法维护业主自身合法权益。强化业主的权利意识和自治意识,充分发挥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的作用,行使对业主委员会和物管企业的监督权利,杜绝串通伤害全体业主利益的行为。二是强化业主的责任和自律意识。物管企业积极引导业主增强对物管有偿服务的消费意识,物业主管部门要规范物业服务合同条款,将业主履行交费义务和制约措施纳人物业服务合同约束,对无故不交纳物业管理费的业主,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的调解作用和依据国家《物权法》的诉讼作用,提高物管费收缴率,促进物业科学发展。三是分别办好重庆市、区(县、自治县)物业信息网站,加强对物管工作的交流和监督。由各级物业主管部门牵头,办好物业信息网站,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物业政策法规、条例规章、办法经验等宣传交流,建立方便快捷的信息交流平台,促进物业管理工作的整体推进。 (二)实施人才兴业战略,全面提高物业服务质量。一是提高物业从业人员素质。全面推行物业企业持证上岗制度,抓好多层次的人才培训及关键岗位的技能培训,逐步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工资福利待遇。加强管理创新和量化考核竞争机制,提高物业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加强注册物业管理师执业资格管理和物业管理员从业资格管理,造就一支懂经营、善管理、精业务、守道德的专业人员队伍,为物业行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证。二是增强物业企业的服务意识。引导物业企业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发挥业主委员会的作用,物业企业与业主委员会为共同构建和谐社区,创造整洁、文明、安全的居住环境。街道、社区引导物业企业树立品牌意识,竞争意识,开拓意识,打破“谁开发、谁管理”的垄断经营局面,以高质量的管理和以人为本的优质服务,塑造物业企业形象。三是拓宽培养物业人才渠道。培养一支有知识、素质高、善创新、有经验和爱岗敬业的物管理专业化队伍;按照建设部有关要求,制定计划,分期分批对各类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根据企业实际,定期或不定期对在职人员举办专题培训,不断提高队伍技能;抓好学历教育,从在职管理人员中选拔有培养前途的员工,参加物管专业学历教育,为企业发展培养人才;在人员的选聘上实行“素质准入制”、“末尾淘汰制”及竞争上岗制,形成有为才有位的良好氛围。 (三)提高城市规划水平,改善城市居民生活居住环境。一是严把城市规划控制关。城市规划部门要坚持“成片及规模开发”的原则,切实加强对房地产开发的规划管理,保证物业管理综合配套设施与房屋同时规划、同步设计、同期建设,真正从源头上为物业管理创造良好条件,杜绝城市建设规划滞后于社区建设和物业管理发展需要的现象。同时,加强规划实施的动态管理,把监督检查贯穿于规划实施的全过程,严禁建设单位擅自更改规划的现象。二是严把建筑工程质量关。建设部门要加大对城市房屋质量的监督管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健全工程质量监控体系,彻底消除渗漏、裂缝等工程质量通病,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对未经综合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物业管理设施不完善,一律不得交付使用。同时,加强对装演企业和从业人员的管理,禁止无资质装修。推行持证上岗,完善行业规范,提高装修质量,及时调解处理建筑工程质量和装修纠纷。三是在城市扩张及旧城改造中合理布局“大社区”建设。在城市建设中,科学设计规划城市大社区辐射半径,发挥“大社区”的龙头带动作用,使周边小区分享“大社区”方便快捷舒适服务,整合城市大社区内银行、医院、学校、书店、商场、体育、娱乐及其他服务设施资源,使大社区辐射半径范围内的市民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城市商业街区舒适的生活,助推社区服务产业化、降低物管成本、提高服务质量、树立城市形象、加强物管示范、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建设。 (四)完善物业市场机制、提高物管覆盖率,助推宜居重庆建设。一是完善物业管理分类定级、定价机制。按照“分等定级、分类定价”的原则,由市、区县(自治县)政府物业主管部门实行重庆市物业管理企业每年一评定资质、等级、价格标准,实行同质同价、质高价高的收费办法。根据物业管理企业提供的服务质量、服务水平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收费标准,坚持质价对应、收费项目与收费标准对称。细化物业管理服务中的各个内容和环节相对应的价格标准,使物业企业与业主论价时有据可依,让业主明明白白消费。二是建立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机制。在市场竞争中,各级物业主管部门,引导企业增强品牌意识和竞争意识,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企业品牌的信誉度。地方政府物业主管部门要加大规范对物管企业招投标制度、资质审查监管力度,为物业管理行业创造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三是提高社区物管覆盖率。对暂不具备物业管理条件的住宅区,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当地街道办牵头组织社区居委会和业主“共治”,通过整合归并,拆除区域内违章建筑和不必要的围墙,统一规划建设综合配套设施,采用招投标的方式选聘物管企业,形成“业主自治管理、政府监督管理、物管行业管理”三位一体的新型管理机制,改善居民人居环境。 (五)加大政府对物管企业的指导,推进物业管理科学发展。一是加强对物管企业的指导。各级政府物业主管部门要做好服务者、指导者、监督者和管理者,更好地为物业管理企业和业主服务,尽快完善重庆小区管理的政策法规、实施细则,严格规范物业管理企业的行为,加强对业主养宠物花草、公共道德、安全常识、法规学习等正确引导,提高社区业主素质,为小区和谐氛围的形成创造有利条件。同时,简化物业主管部门对申办物业企业、资质年检等工作的办理程序,提高办事效率,积极培育物业市场,引导企业扩大经营,推进物业管理规模经营,不断提高物业管理质量。二是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作用。各级政府物业主管部门会同街道办,在各社区由居委会成立社区纠纷调解组织,减少法律诉讼,争取矛盾化解在社区;加强对社区居委会工作的指导,研究新时期社区业主的利益目标及现实需求,从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出发,积极帮助社区业主组建立业主委员会;配合物业管理公司在社区中依法开展物业管理工作,积极协调物业管理纠纷和邻里纠纷,努力解决好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认真受理群众投诉,加大调处力度,努力化解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三是完善物业大修资金收缴、监管办法,为社区公共设施维修提供资金保障。完善制度,规范维修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清缴被挤占挪用的物业大修资金,追收未缴纳物业大修资金,形成维修资金的归集、使用和再投人的良性循环,合理使用维修资金,为社区居民提供完善的物业服务。 四、重庆市物业产业的发展趋势 (一)社会对物业管理的价值认识将不断深化。一是物业管理的资产价值将充分体现。随着物管企业对社区管理、维护、服务等不断增强,可延长物业的寿命周期,将不断降低物管成本,实现物业的保值、增值。同时,物业管理在社区文化、社会治安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等方面有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空间。二是物业管理费用将形成价值规律评价核心。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 会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物业管理费用与质量按价值规律全面体现,不再单纯以经济成本作为物管费用收取的评价基础。三是创新管理方式将成为提高企业盈利水平的重要途径。物业企业根据市场要求,树立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制定科学的经营策略,成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从根本上扭转保本微利、亏损补贴的局面,促进物业可持续发展。 (二)物业管理行业的社会地位将逐步提高。一是物业管理得到社会的重视和认同。因政策导向、舆论宣传、企业形象等多方面的共同作用,社会对物业管理的重视与认同将逐步深化,从而扩大物业行业的影响力。二是物业管理成为城市管理、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物业管理具有社区、环境建设和管理的独特功能,他将成为城市管理、社区建设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三是物业管理与社会各界的关系更加协调。随着物业管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社区管理中的治安、水、电等事务管理将更加规范;保洁、保安、绿化、房屋及设备维修等日常事务将由社会专业化公司完成;物管与房地产企业将由传统“父子”关系向平等竞争的独立法人关系转变,物管企业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物管企业将向增强队伍素质、提高管理水平、扩大产业规模方向发展。一是物管企业向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随着物业管理招投标工作的推行和市场化发展,物管企业将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规模、效益型转变,规模化经营的资产重组向品牌化企业方向发展。企业竞争将进一步加剧,行业叹寸队伍素质要求将日益提高,资源的配置将进一步优化。二是知识经济时代将不断提高物业管理的技术要求。随着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科技智能化系统在建筑领域的广泛应用,将给物管企业管理手段带来技术性的革命,物业管理从劳动密集型行业向技术密集型行业转变,将推进物管企业的科技水平与管理能力不断深化,将步人一个崭新的时代。三是物业管理需要高素质人才数量将逐步提高。随着物业对现代管理和科技知识的高素质人才需求量不断加大,物业管理产业的发展将给现有物业岗位职工提出了学习新知识的要求,也将为高校专业设置和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四)物管行业发展更加建康、规范、有序.一是物管行业政策体系将日趋完善。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物业管理行业在国民经济、城市建设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将得到进一步提升,政府将不断完善物业企业的融金、税收、价格等政策体系。二是物业管理法规体系将日趋规范。加强物业管理立法研究,完善新形势下地方物业法制建设,逐渐形成科学、合理物管行业法规体系,促进物业管理工作更加规范有序、人居环境更加和谐。三是行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自律意识将逐步增强。随着国民经济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政府对企业的行政管理职能将日益弱化,政府对企业的行政干预和指导逐步淡化,行业协会将会配合政府行使监督、管理企业的职能,行业的自我管理将会得到进一步增强,行规、行约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科学管理论文: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功能及科学管理措施探讨 摘 要: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建立,标志着图书馆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加强对电子阅览室的科学管理,充分发挥电子阅览室的多功能作用,才能促进图书馆事业积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电子阅览室 功能 科学管理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推进和因特网的快速发展,电子阅览室以其新颖的服务方式、强大的功能受到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为广大读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文献信息服务已成为现实。它的出现,扩大了读者服务工作的内涵,提高了读者服务工作的质量。但对于图书馆管理人员来说,这不仅是一种服务习惯和观念的转变,更是一种新的挑战。为使图书馆管理人员迅速适应这一形势,更好地发挥阅览室的整体功能,现结合我馆电子阅览室管理的经验来谈些自己的看法。 一、电子阅览室的功能 1、情报、文献信息检索。电子阅览室不仅可以提供馆内各种电子数据库上的信息,又可通过因特网进行全球范围信息检索,为广大用户提供快速、方便、高质量的信息检索服务。 2、因特网服务。电子阅览室是上网的最好场所,读者可以通过google、sohu等网站的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检索。在internet上读者可以进行e-mail收发、ftp文件传输、畅游bbs、接受远程教育、开展网络会话、听电子会议等,此时电子阅览室成为读者了解世界的一扇窗口。 3、培训功能。网络信息时代的读者要想更好地获取知识信息,适应时代的发展,就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能力,这就要求图书馆承担起辅导、培训读者提高计算机知识的责任。电子阅览室为读者提供了计算机上机实习的机会,通过计算机教学软件和教师的指导培训,能使读者较快地掌握和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和能力,并能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 4、文化娱乐服务。电子阅览室有完善的多媒体视听设备和软件,读者可以在学习之余,来此欣赏丰富多彩的电影、文学名著、音乐、美术、动画,从而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达到发展兴趣、陶冶情操、娱乐休息的目的。还可通过电子邮件给远方的亲朋好友一个问候,完全是一种全新的享受。 5、 其他服务功能。电子阅览室还能为读者提供诸如文件编辑打印、文献打印、电子载体文献下载及文件拷贝等多方面的文献信息服务。 二、建立规章制度,强化科学管理 电子阅览室以其方便快捷的信息查询方式,吸引了大批的读者,成为图书馆读者服务的重地。然而,电子阅览室的安全问题一直困扰着管理人员, 也直接影响着电子阅览室的服务效果。所以,需要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作为科学管理的保障。 1、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制定工作人员职责。电子阅览室对管理人员的素质是一个考验,既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还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即不仅要具备图书馆学知识、外语知识,还要通晓计算机知识和网络知识。还要根据其具体的设备、资源、人员及服务情况,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使管理人员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维护好电子阅览室的各种设施,为读者提供良好的使用环境。 2、制定读者管理制度,加强读者教育工作。读者管理制度主要是用来规范读者行为的《读者须知》。电子阅览室里存放的都是计算机和各种辅助设备,因而对读者的要求不仅有一般的行为规范,还应有使用设备的规范,如未经允许读者不能擅自安装和使用自带光盘和软件等。管理制度的制定,可使读者都按章操作和管理。同时,要加强读者教育工作,一方面要加强读者的道德修养和安全意识,认识到违规操作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使他们能主动自觉地配合管理,养成正确操作的好习惯;另一方面,可通过日常辅导、讲座、宣传栏等形式,对读者进行网络知识和计算机检索知识等方面的教育,使读者掌握正确的检索技能和方法,减少因缺乏经验而导致的误操作。 3、保证工作的正常运行,指定计算机及网络维护制度。电子阅览室的硬件设备、网络应用系统、数据库和电子文献分别设专人管理,做到随时有问题随时解决,是搞好日常管理和维护的重要手段。需要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如《机房安全制度》、《防病毒的技术措施与制度》、《服务器管理制度》、《硬件与设备的管理与维护制度》、《软件的管理与维护制度》、《技术管理制度》等。具体措施有:保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定时对计算机进行杀毒,及时更新数据、安装硬盘保护卡、升级应用程序等。 总之,电子图书馆是未来电子图书馆的缩影,是信息经济时代的知识信息库存和总咨询台,其信息优势是社会上任何一个机构都无法比拟的,电子图书馆的管理服务模式也终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不断完善和变化。但是宗旨不会变,那就是始终为用户提供主动服务。只有这样,图书馆才能跟上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 科学管理论文:煤炭企业应收账款科学管理的思考 提要应收账款是企业财务管理的薄弱环节,给企业发展带来极大的风险。因此,煤炭企业要制定应收账款策略,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科学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关键词:煤炭企业;应收账款;资金效率 煤炭企业应收账款是指销售产品等原因,应向购货客户收取的款项。它是企业采取信用销售而形成的债权性资产,是企业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端正对应收账款的认识,针对问题,制定策略,强化管理,是煤炭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一、正确认识应收账款,端正态度强化管理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认为,应收账款在经营活动中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它作为一种信用手段和营销策略,能够吸引客户,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增加销售量,扩大市场占有份额,从而促进企业生存和发展。但是,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我们看问题要从多方面去看,不能从单方面去看,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到它的反面,否则就会犯形而上学的错误。要看到应收账款的存在是企业的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就能够为我谋利,用不好就会自讨苦吃。应收账款管理不好,超过了企业资金占用的“度”,就给企业带来了危害。所以,煤炭企业必须加强对应收账款科学管理,提高应收账款质量。 当今,有的企业忽略了市场的复杂性和对风险的防范,过分强调和追求销售收入和账面利润,放松了对应收账款的科学管理。也有的认为,只要能够促进销售,提高市场占有率,资金早回来迟回来反正是咱的,谁也要不了,关系不大,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应收账款具有资产的属性,在它的持有时间内,会丧失部分时间价值。另外,它还可能因为债务人的突变、停产、破产、倒闭等原因而无法收回,形成坏账、死账、烂账,给企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有的企业因应收账款膨胀,量的变化超出了一定的“度”,致使应收账款发生了质的变化,不但不能给企业带来利益,反而损失了企业资产,导致企业停产、甚至有的破产。应收账款膨胀,大量资金外流,必然挤占企业生产资金,降低流动资金周转速度。应收账款的膨胀会增加企业的现金流出。企业增值税、流转税是以销售收入为计算依据,按期以现金方式缴纳。应收账款膨胀,该收的钱没有收回来,反而需要用现金交纳税金和支付其他管理费用,无疑对企业资金是雪上加霜。因此,煤炭企业一定要端正对应收账款的态度,提高对应收账款的管理。 二、科学制定信用政策,健全自我约束机制 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就要制定信用政策,坚持信用评估制度。有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对客户不是十分了解,就轻易地将产品赊销出去,结果坐了“没底轿”,栽了斤斗,吃了苦头。加强对客户的信用管理,是降低应收账款风险的重要策略。由此而言,煤炭企业应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建立相对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配备专业的信用管理人员,负责对客户信用的管理。信用管理部门要建立客户信用档案,进行信用风险分析,科学制定客户的信用度,执行应收账款监督等。煤炭企业要对客户的信誉度做出认真分析。要通过评估机构、往来银行、其他企业、主管部门、客户的会计报表等多种渠道,取得可利用的分析资料,对客户的品质、人气、信誉、支付货款的能力、财务运行状况等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分析,恰如其分地为客户划分出信用等级。因为没有区别就没有政策。煤炭企业要根据客户的信誉度,制定出有区别的信用政策,并在经营往来中认真执行。 建立制度规范行为,健全自我约束机制。制度不完善,监督失控,没有健全自我约束机制,也是应收账款日益膨胀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加强应收账款的科学管理,就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强化自我约束机制。实践证明,凡是企业应收账款能够做到良性循环,都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制度以及自我约束机制在加以保障;凡是企业不能够做到应收账款良性循环,大多是没有制度或有制度而没有落实好,没有发挥好自我约束监督机制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应收账款科学管理制度和自我约束机制,就是企业资金良性循环的保护神。应收账款管理制度是煤炭企业经营活动须遵守的规定和准则,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系统性地制定应收账款的规定和准则,以便按照应收账款的规范与规则自我约束、统一行动。如果没有统一的、规范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不能强化自我约束机制,企业在应收账款管理上就会乱,就不可能正常运行。因此,煤炭企业一定要联系实际,建立健全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强化自我约束机制,规范财务会计、营销人员的行为,保证企业资金的正常运行。 三、学会运用法律武器,自觉维护合法权益 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就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自觉维护合法权益。企业的经济活动受法律的约束,法律也会保护企业合法的经济活动。由此而言,科学管理应收账款,维护应收账款的完整,必须学会运用法律这一有力武器。一是依照法律规范销售合同。合同之所以成为控制经营风险的手段之一,就在于它依照合同法以文字的形式明确规定买卖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并受到法律的保护。煤炭企业要按照有关规定,制定、修改、完善合同管理制度,明确合同管理机构及职责。在营销活动中,要依法签订书面合同,并按照法律文书的要求使用规范文本。企业要发挥法律顾问的作用,签订重要合同,要请法律顾问审查把关,由领导集体拍板。销售部门应会同财务部门、生产部门共同制定、完善合同的内容,明确责任和义务,尤其是违约条款的相关规定等,以避免日后纠纷或为依法公正处理确立依据;二是要依法对合同进行公证。在合同签订后,签订双方要及时到当地合法的公证机构进行合同公证,以进一步保证合同的合法有效性、及购销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三是对重要合同要进行合同保险。对企业签订的对企业生产经营战略有重大影响的销售合同有必要对合同进行投保,以保证合同的依法履行和应收款项的及时回收;四是依法记录应收账款法律文书。定期对账催账后,要取得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文件,以便取得应收账款的依据。要注意收集、记录、整理、保存经济活动往来中的凭证,特别是在变更、解除合同时,一定要及时向对方索取书面凭证,做好法律防范的基础工作;五是依照法律及早进入法律程序。拖延时间,就可能处处被动,甚至失去法律效率。对于陷入债务危机的客户,要及早依照法律处理债务纠纷,保护企业利益。凡债务人没有诚意,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还款,软磨硬抗,有意拖欠逾期货款,就要果断地诉诸法律进行追讨;对那些由于追缴不力,错过法律有效诉讼期造成损失的,要视情节和后果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要提高法律意识,利用诉讼程序,解决债务纠纷,是重要的途径和手段,煤炭企业要很好地加以运用。 四、制定最佳清欠政策,促进应收账款回笼 加强应收账款科学管理,就要制定最佳清欠政策,促进应收账款回笼。同志说:“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煤炭企业要学会利用政策和策略,促进应收账款及时回笼。按理说客户应按信用条件的规定到期及时付款,履行其责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有的客户自觉不自觉地拖欠货款。企业对于信用等级不同的客户,要采取不同的收账政策,以便调动客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收回应收账款。对于信用质量高的客户,可以采用宽松的政策;对于信用质量差的客户,应采取积极的、严格的收账政策,做到板上钉钉,毫不含糊。 列宁说,对于具体情况作具体的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煤炭企业在制定收账政策时,对应收账款要作具体分析,应视账款逾期时间长短、欠款金额大小、不同的客户、不同的产品来制定政策,并且要灵活掌握。制定和实行收账政策,还要注意讲究收账技巧,把政策用活用好,对不同类型的客户采取不同策略,既要把账收回又要和谐相处,不失去客户。对于无力偿付与故意拖欠以及欠款期不同的企业要采取不同的收账策略进行收账。 五、调查研究摸清底数,建立客户动态管理 说:“大家明白,不论做什么事、如果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科学管理,就要及时掌握客户的基本情况,较全面地获得客户的信息,减少应收账款的风险。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客户也是发展变化的,今天是富翁,明天可能就是穷人了。所以,及时掌握其的发展变化,是减少风险的良策。客户能够给企业带来财富,但也会给企业带来风险,做好客户资信调查是加强应收账款管理的基本工作,一定要抓好客户动态资源管理。由此言之,要用两只眼睛看客户,一只眼睛关切、爱护自己的客户,另一只眼睛紧紧地盯好客户,使客户的变化始终在自己的视线之中。要广泛收集客户信息,并对客户的资产状况、财务状况、经营能力、偿债能力、企业信誉等进行客观、深入地调查分析,作到了如指掌,心中有数。要建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对客户进行风险管理,保证应收账款安全无事故,做到防患于未然。要动态监督客户,尤其是核心客户,给客户建立资源档案,并根据收集的信息进行动态管理。要摸清客户的品质、能力、资本。要定期检查清欠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防止坏账风险。 六、发挥会计监督作用,及时掌握应收账款 加强应收账款的科学管理,就要发挥财务会计的监督作用。古人云:“先谋后事者昌,先事后谋者亡。”煤炭企业的财务会计在监督应收账款过程中,一定要“先谋后事”,而不能“先事后谋”。怎样谋划和监督企业的应收账款呢?一是调查研究,下情上达。财会部门要经过查账,了解应收账款的时间、债务人名称、债权形成时间、应收账款余额、超过信用时间、债务人经营状况、应收账款总额与流动资产之比,及时向领导做出书面报告,以便于决策层掌握企业应收账款现状,有的放矢地做出应收账款的工作部署;二是摸清底数,进行分析。对尚未过期的应收账款,要做出账龄的统计和分析,通过账龄分析发现问题,并为评估、调整赊销客户的信用等级提供依据;三是及时对账,清算催收。应收账款形成以后,财务部门要督促相关责任人定期与债务方对账,对有疑问的账款,要监督其及时核对,让债务方确认“应收账款”金额,做到万无一失;四是针对赊销,进行监督。赊销业务必须经有关领导严格审查和同意。在严格赊销审批基础上,加强赊销的管理,以便于及时了解、掌握和控制应收账款;五是坚持日报,及时反馈。财务部门要做好领导的耳目,每天要做出销售回款和欠款的日报表,列出详细清单,提出处理意见,提交领导,分析研究,以便采取措施。 七、落实责任经手负责,严格考核有奖有惩 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科学管理,就必须落实责任,经手负责,严格考核,有奖有惩。企业内部责任不明确,控制不严格,考核制度不健全,是应收账款失控的一个重要原因。有的企业在业绩考核当中,只注重对销售额考核,而忽视对货款回收的考核;有的只关心销售任务的完成,采取宽大无边的赊销手段,使应收账款大幅度上升;有的对赊销这部分应收账款,既未要求经销人员全权负责追款,又未明确规定监督账款回收的部门,从而造成应收账款回笼缓慢现象;有的企业对相关职能部门的责任不明确,考核不到位,造成应收账款数额居高不下。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煤炭企业要制定严格的资金回款考核制度,以实际收到货款数作为销售部门的考核指标。要实行“一条龙式”的管理方式,对每个销售人员的每一项销售业务,从签订合同到回收资金过程负全责。做到谁卖货、谁要账、谁提成、谁拿奖,这样就可使销售人员明确风险意识,加强货款的回收。要实行货款回收与销售责任挂钩,经手负责,责任到人,严格考核。要把应收账款的回收率成为销售业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把销售任务与收回账款以及个人收益捆绑起来,有奖有惩,奖罚分明。责任人要对应收账款中形成的坏账损失,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保证应收账款的完整和安全。 八、积极实行债务重组,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加强应收账款的科学管理,就要积极实行债务重组,放下包袱,开动机器。债务重组也是解决债务纠纷的一条重要策略。古人云:“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竞争不可避免,市场犹如战场,债务人随时都可能发生财务恶化,使偿还到期债务成为泡影。对于这类客户,煤炭企业除了向法院提出申请执行外,还要积极进行债务重组。债务重组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一是采取贴现方式收回账款。贴现方式是指在企业资金严重缺乏而购货者无力偿还的情况下,可以考虑给予债权人一定的折扣而收回逾期债权。这种方式不同于企业在销售中广泛采用现金折扣方式,首先他是针对债务人资金相对紧张的逾期债权,往往伴随着修改债务条件,即债务人用现金清偿部分债权,剩余在约定日期偿还;二是债转股。债转股是指债权人与债务人通过协商的方式,将应收账款作为股权投资,从而解决双方的债务纠纷;三是出售债权。出售债权是指应收账款持有人(出让方)将应收账款所有权让售给商或信贷机构,由他们直接向客户收账的交易行为。随着外资金融机构涌入我国,应收账款出售将成为企业处理逾期应收账款的主要手段之一。 综上所述,应收账款是企业与企业在产品交易中经常发生的、不可回避的客观现象。由此言之,煤炭企业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勇于创新,从实际出发,建立严密、有效、可操作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和控制,依法维护应收账款的安全、完整,加速资金回笼,保证企业健康的生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科学管理论文:关于加强军队科学管理的几点思考 【摘 要】学习领会胡主席的指示精神,结合当前军队建设实际,不断加强科学管理应从把握规律、解决问题、提高战斗力三个方面下功夫,从而全面提高军队履行历史使命的能力。 【关键词】科学管理 把握规律 解决问题 战斗力 主席曾强调指出:“要加强科学管理,强化质量效益观念,向科学管理要效益,向科学管理要战斗力”。贯彻落实胡主席的重要指示精神,就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加强科学管理,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切实在讲科学、解难题上下功夫、求突破,全面提高军队履行历史使命的能力。 一、加强科学管理必须在把握规律上下功夫 1.要把条令条例作为管理的基本遵循 加强科学管理,首先要不断强化依法治军意识,坚持依法办事,特别是领导机关和干部,要在学条令用条令上起模范带头作用,切实学深学透、学用一致,真正树立“条令就是法”的观念,自觉的以其指导工作和实践。严格按照条令条例要求规范、统一、协调官兵的一切活动和部队建设的各项工作。 2.要把军事训练作为管理的主渠道 要充分认清管理工作如果离开军事训练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认清强化军事训练对部队的管理作用,从而摆正二者的关系,统筹兼顾,互为促进。要坚持管训结合、以训促管,通过严格正规的训练,强化官兵的组织纪律观念,增强部队秩序的规范性,把条令条例的要求变成官兵的自觉行动。 3.要把以人为本作为管理的根本出发点 以广大官兵的利益为本,是军队管理工作贯彻以人为本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端正对官兵的根本态度,尊重人、理解人、教育人、完善人。在严格要求中需要有与人为善的严肃批评,但反对简单粗暴的批评指责。要以条令条例为依据,把管理工作的目的和管理的手段有机结合起来,事事处处维护与考虑官兵的利益,不能为了达到一定的硬指标而置官兵利益于不顾,更不能为了图虚名搞形式主义而损害官兵的利益。 4.要把借鉴运用现代管理科学原理作为军队管理工作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将现代管理科学的先进方法运用到军队管理中来,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系统原理,统筹军队全面建设;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人本原理,管好军队人力资源;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创新原理,增强军队管理能力;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效益原理,提高军队建设效益。同时把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与军队管理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增强管理的有效性。注重管理方法的正确运用,优化军队建设活动过程,努力将军队建设的投入转化为军队的战斗力。 二、加强科学管理必须在解决问题上下功夫 1.解决各级干部骨干管理能力不强的问题 当前部队出现的一些不科学问题,主要还是管理者不懂、不会所致。因此,必须把提高管理者的能力素质作为加强科学管理的主要措施来抓。要采取集中培训、以会代训、网上教授等方式,组织各级干部下功夫学习现代管理知识,掌握现代科学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特别要学习信息化知识,掌握信息化管理手段,更新管理观念,提高管理能力。 2.解决安全防范工作不落实的问题 各级一定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认清安全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握安全工作的特点规律,处理好保安全与保战斗力的关系,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当前重点是要对车辆安全、官兵关系、涉密载体、小远散直单位进行集中治理,对存在的隐患采取措施坚决排除,加强领导,严密组织,落实责任,提高素质,坚持综合治理,群管群防,确保每项工作、每一环节都有人管,确保万无一失。 3.解决信息网络不良影响的问题 良莠不齐的各类信息和各种自由化思潮,容易使官兵在不经意中淡化理想信念,引起思想波动,发生失泄密等违纪违规问题,等等。因此,我们既要积极顺应时展需要,利用网络为官兵成才提供方便,又要趋利避害,措施在前,工作在先,防止各种不良现象发生。要把军营局域网建设好,把全军信息网利用好,真正发挥好信息网络对管理教育工作的促进作用。对互联网的引进,既要积极,更要严格管理,确保不发生任何问题。 三、加强科学管理必须在提高战斗力上下功夫 1.树立正确的效费比的思想 效益是管理的灵魂,科学管理是讲求效费比的。军队建设虽然不同于经济建设和企业经营,但同样存在投入与产出的效费比问题。今天要建设的信息化军队,是技术、人才、资金高度密集的武装集团,建设成本空前增大,即使像欧美发达国家也已感到财力难支。解决这一问题,固然需要合理增加军费供应,但这不是唯一办法,我们不能同发达国家比军费投入,要从自身的国情军情出发,在科学管理上做文章,走出一条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路子。但现实中,我军在成本投入上仍然存在着“空耗”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就更需要强化成本意识,克服高投入低产出、只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的现象,建立经济核算制度,加强效费比分析,精打细算,减少浪费。 2.必须把管理的着力点放在有利于战斗力的提高上 打赢未来战争是军队建设的根本目的,衡量管理效益的成效,最终要见之于战斗力的提高。因此说,军队管理工作的最高目标就是为了确保军队打赢可能发生的任何战争,就是为了提高战斗力。必须牢固树立“管为战”的指导思想,强化向科学管理要战斗力的观念,从赢得未来作战胜利的大局出发抓好管理工作,用“打赢”的标准来带动和促进管理工作的落实,力戒为“管”而“管”的偏差。要以军事斗争准备为龙头,按照作战需求抓管理,着力抓好主要方向、重点地区和应急机动作战部队及战略预备队的管理,加强“两成两力”的管理;要注重研究和探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战时管理的有效办法,逐步形成一套适应未来战争要求的管理理论、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 3.必须用战斗力标准检验和监督管理工作 不切实提高军队战斗力,不仅浪费资源延误时机,而且到头来还会加倍付出安全代价。必须要用“打赢”的标准来检验和评估管理工作的效果,从治虚治假入手,根治管理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在抓经常、打基础、固根本、求长远上下功夫。要使“向科学管理要效益,向科学管理要战斗力”成为部队的实际行动,力戒“突击式”、“运动式”的做法,克服“练为演”、“管为看”的形式主义,克服那种以牺牲战斗力为代价的所谓“保安全”的不良做法,通过对部队实施严格正规的管理,使部队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严明的纪律和强劲的凝聚力。 科学管理论文:浅谈企业档案工作科学管理法 摘 要:企业档案工作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科研等活动的基础,是企业信息资源宝库。本文就如何科学地对企业档案工作进行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的价值,为企业经济建设和各项工作服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企业 档案工作 科学管理法 企业档案纵连企业诸多历史阶段,横贯企业各个领域,记述了企业各类活动的全过程,具有不可替代的凭证和史料参考作用,她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的基础,是企业各项活动得以承前启后的保障,在企业做强做大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尤其需要不断强化档案管理。如何对企业档案工作进行科学管理,使档案管理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笔者认为应当做好如下几点: 一、各级领导要重视支持档案工作 档案工作是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各级领导一定要重视支持档案工作,要以对历史高度负责、对职工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做到对档案工作重视到位、投入到位,对档案工作人员关心到位。要定期听取档案工作汇报,及时研究解决档案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为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环境;加大对档案工作的经费支持力度,为档案工作的开展提供必需的物质条件,在生活上关心、工作上关注、政治上关爱档案人员,重视档案干部队伍建设,增强档案干部队伍的生机和活力,真心实意帮助档案工作者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使档案工作者感到有温暖、有希望、有奔头,使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更好发挥。 二、收集收齐归档文件材料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做好归档文件材料的收集工作,是确保档案齐全、完整、准确、系统的基础。要做好收集工作,档案人员必须熟悉和掌握收集工作的各种渠道和方法,处理好档案形成过程中各个环节、各个部门的关系,对档案形成的全过程进行动态监督与检查,同时要不断提高全员档案意识,实现全方位的有效管理,采取各项有力措施,做好企业档案材料的收集工作,档案的归档率、完整率、准确率、查全率、查准率才有可能达到高标准。 三、档案集中统一管理 集中统一管理本单位形成的全部档案,是企业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是档案法律法规对企业档案管理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做好档案工作的前提和重要基础。集中统一管理有三层含义一是档案实体集中,企业各部门形成的各种门类、各种载体的档案,都要集中到本单位综合档案室统一管理二是人员集中,各部门档案管理人员都要纳入本单位档案管理部门管理;三是管理集中,各单位的档案、人员要在档案部门的统一管理下开展档案工作,提供档案利用。 四、建立健全企业档案工作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企业档案工作管理体制,包括建立档案工作机构,成立档案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档案工作的领导和直接负责人,建立健全专兼职档案管理网络,制定本单位档案管理办法、归档范围、分类方案、保管期限表、各项档案管理制度及“三纳入”、“四参加”、“四同步”制度,“三纳入四参加四同步”是《企业档案工作规范》中明文规定企业必顺建立的制度。如果一个单位没有落实“三纳入”制度,就难以保证档案工作的组织领导与健康发展,使档案工作无法与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同步。如果不落实“四参加”“四同步”制度,就无法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所形成的重要档案全部保存下来,无法保证归档文件材料的齐全、完整、准确、系统。 五、搞好档案工作标准化、信息化建设 档案工作信息化,是促进企业信息资源全面收集、整合、开发的重要基础,通过档案信息化建设,能够实现对企业信息资源的集中管理,成千上万倍地提高利用效率,全方位地支持企业决策和各级信息服务,潜在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难以估算。而档案信息化的基础是档案工作的标准化,没有经过标准化整理的档案不可能实现信息化,因此,企业档案部门要认真学习有关档案工作标准,研究档案工作业务规范,提高档案管理的标准化水平,为档案工作信息化创造条件。 六、强化档案保管条件及措施 随着时间的推移,档案保护显得愈来愈重要,日前,国务院总理和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办主任王刚都对档案保护问题做出了重要指示。 加强档案保护,包括对纸质档案、电子档案的保护:一是对纸质档案,要加强库房“八防”设施的配备,使档案库房做到防火、防盗、防高温、防湿、防光、防虫、防有害气体、防尘的安全防护要求,杜绝档案霉变、褪色、污损、虫蛀、鼠咬现象及各类事故的发生;二是对电子档案,一方面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加强对电子档案的载体保护,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电子档案的信息保护。 七、深化档案信息开发利用 笔者通过对有关利用数据的分析与研究,认为可以采取如下3项措施,以档案利用来带动和推进档案业务建设:一是对历年来档案利用数据分析,着力了解档案利用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分析,可以了解档案的自身价值和潜在的利用资源,有利于进一步拓宽档案利用工作的渠道,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的价值和作用;二是开展档案利用跟踪服务。档案工作只有“有为才能有位”,而地位的取得有赖于档案人员的自身努力,积极开展送档上门,及时掌握档案利用的新动态、新动向,及时做好跟踪服务。三是结合数据对比分析,紧紧抓住档案利用的热点和中心工作,积极开展档案史料编撰工作。抓住档案的利用与信息开发工作,并根据归档材料编写大事记、组织沿革、年鉴、产品简介等编研成果,为各部门更好地利用档案服好务。 八、提高档案人员素质 新时期档案工作的发展为档案人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实现档案事业快速、协调发展,必须要有具有开拓创新和德才兼备的档案干部队伍。档案工作者要努力学习档案业务知识、企业管理知识、文秘写作知识、计算机知识,熟悉本企业基本情况,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文秘写作、规划组织协调能力,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要结合当前的中心工作,从档案中寻找有规律的东西,并把它升华为一种历史借鉴,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为各级领导当参谋、提建议、献良策,成为为领导建言献策的高参。 九、引入科学管理理念,开展档案工作六步循环 为加强企业档案工作,实现科学管理,结合管理学上pdca工作法及现代过程管理,开展“档案六步循环工作法”。 p- plan:计划,无论你做什么,首先要制定工作计划;d - do:行动,有了计划就应该依据计划立即行动;c-check:检查,依据计划行动起来后,就要把行动的结果与计划进行比较,检查结果与计划之间是否有偏差,查找原因;a-action:修正,查找出原因,如果是行动偏离计划,就要修正自己的行动,如果是计划偏离了实际,就要修正计划,返回到第一步,重复以上四步,直到完成工作。 现代过程管理,不再是简单的过程监督和控制,它是一个四环节的人性化管理过程:有序化一目的化一自动化一一合理化,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程度地实现预期目标。 档案六步循环工作法,以每一季度为一个工作循环,每循环分为“目标、措施、执行、考核、总结、交流”6个步骤,这里重点强调的是总结和交流: 一是总结。各级档案人员要全面总结档案工作的目标、措施、执行、考核情况,认真撰写档案工作的总结材料,仔细查找不足,总结经验教训,明确下步工作计划,提出相关工作建议。通过总结档案工作人员可以无形中提高写作水平,能在有意无意中谋取领导对档案工作的支持,同时也可为以后的工作材料提供素材。 二是交流。要通过单位内部专兼职档案员之间、本系统各单位之间及全国兄弟单位之间的广泛交流,达到互通有无、共同提高的目的。通过交流,及时选树典型,推广先进经验,切实加强各级档案工作的沟通、交流与培训,强化监督指导与信息反馈,不断打造出档案工作亮点,以点带面,促进档案工作的全面发展。 科学管理论文:加强基建档案资料的科学管理工作 随着医院改革的进行和深入,医疗业务不断的扩大,基建档案也越来越体现出它的重要性。当务之急是必须高度重视医院基建档案的归档率、完整率、准确率。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杜绝不利于基建档案管理的因素,为子孙后代积累宝贵的历史财富,是我们每个基建档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1 基建档案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 1.1对推动医院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医院基建档案是医院建设活动中形成的第一手材料,档案管理的最基本目的是记载基建在建设、改建、维修、使用过程和结果的技术状态记录。基建档案管理的关键是及时收集基建项目开工前到竣工交付使用后的各种报批文件、合同协议、洽商变更等各种类的资料,由于医院基建项目具有投资大、周期长、环节多、内外协作关系复杂的特点,因而形成的档案有多种载体、档案数量多、保存价值高。这些档案既是医院工程建设的真实记录,也是整个医院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为医院的建设、维修、管理、改扩建服务,又为医院的经济建设和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服务。所以,做好工程项目的档案管理工作对推动医院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为医院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提供现状和历史依据 基建档案涉及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监理、建设单位以及建设单位的主管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任何基本建设缺少基建档案,就缺少了使用和改造的依据。它不仅反映了该建筑物的变化和发展,为医院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提供现状和历史依据,也对医院发展和经济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地上地下交叉工程涉及提供周围相互关系相互要求的条件;为历史查找、产权查证、经济纠纷以及科学研究等提供素材,它不仅服务于今天,也有利于未来,所以越来越受到各级建设单位和医院管理者的重视。 1.3基建档案是一种特殊的、不可再生的宝贵的信息资源,是医院的财富 随着医院总体规划的逐步进行,近年来我院的基本建设可以说是接连不断,而且又都是在交叉进行,这就需要办理和查阅许多相关资料。档案是一种特殊的、不可再生的宝贵的信息资源,是医院和社会的财富。收集、管理和保护好这种资源是每个职工的义务和责无旁贷的职责。例如我院基建处的老处长张乃云,他在儿童医院辛辛苦苦工作了几十年,上对医院的每项建筑、下对全院地下的每一根管子都了如指掌,可以说闭着眼睛都能说出它们的位置。为了便于工作,张乃云在医院总平面图上仔细、认真地在每个建筑物旁都标注了建筑年代和面积,这张图纸是非常宝贵的资料,它包含了医院自1955年建院至今所有建筑的年代和面积,它减少了我们许多需要到档案室大量查阅资料的麻烦,节省了宝贵的时间,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我们将原图保存起来,平时使用复印件,而且还将上面的数字以电子表格的形式摘抄整理出来,这就更加便于查找、保存和计算了,特别是每年向卫生局做报表时,这一表格是我们最可靠的依据。 2医院基建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基建档案管理工作缺乏政策性指导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在投资、管理、建设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我们经历了改扩建、代建、改造装修、融资、拆迁征地等建设工程,每一次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次新的尝试、一次学习的过程,但最缺乏的是对工程政策、性质的了解和指导。对工程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流向提出了新的问题。 2.2档案知识缺乏 由于历史的原因,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所学专业与所从事的工作不一致,对档案的知识特别是对基建档案知识了解得不够,缺乏档案专业知识的学习。 2.3全员档案意识不强 基建档案资料应该力求完整、正确、真实、严谨,在工作中发现与施工单位和相关单位签订的合同、协议日期有的不明确或没有写;工程的名称前后不相吻合;施工单位来函有的编号较乱,有没有编号的、有重复编号的;请示报告之类的函件有的没有标题。这些不仅给档案管理人员归档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而且在接收上级审查时也很麻烦。 3对医院基建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和建议 3.1建立健全基建档案管理制度是搞好医院基建档案管理工作的保证 基建档案的科学管理直接影响到工程项目的维修、改造、扩建,健全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等系列制度。医院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和“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进行多项改革,随着新建、扩建、改建工程的日益增多,边建设、边报批、边设计的事情常有发生。这给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带来了诸多不便。所以应制定相应的基建档案工作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做好基建档案前期的收集工作,力求后期档案的完整、真实,使基建档案资料具有真实性,从而确保档案的归档率、完整率和准确率。 3.2加强文件形成者、档案管理者的业务培训 开展宣传教育,增强全员档案意识是发挥档案价值作用的前提。一套完整、准确、系统的档案,必须发挥全体参与人员的档案意识,一起参与档案收集,特别是在项目建设初期,遵循项目建设和档案形成的规律,对项目档案工作进行统筹规划。树立科学的档案观,让科室内每个工作人员都知道、了解、重视基建档案管理这项工作,各负其责,大家尽量配合把好自己的关口。这是做好基建档案和医院档案工作的有力保证。 3.3提高业务素质和科学知识,不断提高基建档案的科学管理水平 随着基建档案管理向现代化、科学化、系统化方向迈进,作为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注意学习新技术,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科学知识,不断提高基建档案的科学管理水平。现代医院管理中基建档案管理人员应具备熟悉基建专业知识,掌握电子文档管理和网络技术、现代管理理论的技能。以业务素质的提高为着重点,可以争取各种机会参加有关基建政策文件、档案知识的学习,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不能光让马儿跑,不让马儿吃草。
农业方面毕业论文:破除多方面制约因素 促进农业产业化蓬勃发展 目前,各地农业产业化经营呈现出组织数量增加,利益联结密切,经营形式多样,规模扩大,区域产业布局优化的特点,对发展农村经济的贡献进一步增大。但农业产业化发展仍存在一定制约因素,在工作中,应采取相应措施,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更大发展。 1.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 1.1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 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目前尚不健全。城乡之间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等存在明显差异,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困难,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生产要素流动困难,阻碍农业生产中的分工、协作,也使得农业生产的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难以实现,这些均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例如,由于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不统一,农户必须以土地作为基础的生活保障,以抵御各种风险。 1.2政府职能改革滞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主要是弥补市场的缺陷,促进市场机制功能的发挥。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些地方的政府部门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偏颇。例如,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征用土地,忽视农民利益;为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向企业施加压力,忽视企业权益,导致企业亏损等。造成政府部门行为偏颇的根源在于:近年来政府机构改革,使政府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许多地方政府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惯性,造成政府与企业、市场的分工不清,职能错位。 1.3农产品加工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 我国农业资源十分丰富,粮食、肉禽、蛋类、奶类、水果、蔬菜等总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但开发利用明显不足,农产品加工业整体发展水平低,生产加工产业链条短。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已经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一方面,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所占比重较低。另一方面,农产品加工新产品开发数量少。我国农产品专用程度和品质不能满足加工业的需求,并且整体消费水平有限,企业新产品研发的压力相对较小,这两大原因直接限制了我国农产品加工的质量和加工品种的开发。 1.4法律和法制环境还不够健全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完善的法律体系可以规范人和组织的行为,减少不确定性,形成稳定的预期和相应的秩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加入WTO后,更是如此。但是,我国当前存在着法制不完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农业产业化经营所要求的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无法形成。例如,在“公司+农户”模式中屡屡出现的诚信缺失,已严重阻碍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因此,要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快速发展,特别要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力度,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营造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通过法律服务,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法律的规范下进入良性循环轨道。同样,还要推进诚信制度建设,努力建设信用文化。 2.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有利条件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七大报告充分肯定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的巨大成效,明确提出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的新要求,发展现代农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已经迎来了新的难得机遇,未来几年的发展环境将非常良好。 2.1各级政府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持力度加大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国际发展经验表明,在这一关键时期,要防止出现贫富悬殊、城乡和地区差距拉大问题,否则会导致经济社会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出现动荡。基于对这一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审时度势地提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指出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基于此判断,并结合前几年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下降、农民收入徘徊不前、城乡差距不断拉大的现实,党中央又及时提出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并迅速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政策。在此背景下,各级政府部门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重视程度、支持力度均有大幅度的提高。 2.1.1各地、各部门更加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 党的十五大报告、十六大报告和十七大报告中都对发展和支持农业产业化提出明确要求。2004年以来,连续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要求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农业部从2006年起开始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地方各级政府也纷纷制定了“推进产业化,全面建小康”的发展思路,把推进产业化经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及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核心,放在经济发展全局中谋划和部署。 2.1.2各部门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扶持力度在不断加大 国家财政对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特别是对于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的种植养殖基地项目、农产品加工项目、储藏保鲜、产地批发市场等流通设施项目,以及与农户建立有利益联结机制的龙头企业等,进行了重点扶持和优先扶持。税收部门对于重点龙头企业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林产品初加工取得的所得,采取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的措施。 2.1.3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的手段更加灵活多样 “十五”期间,财政、税收、信贷等部门继续出台支持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和措施,支持手段除原有的税收优惠和财政支持外,还采用投资参股经营、有偿无偿结合、贷款贴息、信贷担保等多元化扶持方式。此外,在良好的政策环境下,农业产业化经营还吸引了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的参与,社会资本的广泛参与,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注入了新的活力。 2.2外资大规模进入农业领域 自加入WTO以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外资对我国农业领域的投入也呈现明显的增加态势。不仅越来越多的来自国际组织、外国政府的无偿援助和优惠贷款项目投向“三农”领域,而且还有很多跨国公司也大举进入农业领域,参与我国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外资在弥补国内资金不足,加快农业发展进程、消除农村贫困等方面均已发挥了显著作用。随着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我国整体投资环境必将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总体水平也将不断提高,农产品消费需求也会进一步增长,这些都势必使得农业利用外商投资继续呈现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农业领域也将成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新热点。 2.3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逐步形成,农产品生产基地逐步发展 为适应国际市场下的新形势,并达到促进新阶段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目标,合理有效的配置农业生产要素和资源,我国近年来加大了培育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的力度,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目前,小麦、玉米等13种优势农产品的41个优势生产区域初步形成。从全国范围来看,东部沿海地区形成了优势水产品、园艺产品产业带,一些中部地区形成了粮棉油等优质专用农产品产业带,一些西部地区形成了特色农产品产业带。此外,许多地方还以村为基础,逐步形成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名特优新产品,培育主导产业,创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和拳头产品。农产品优势布局的逐步形成,优势农产品进一步向优势产区集中,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的不断优化等,不仅激活了农村区域经济,促进了农民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在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逐步形成的同时,通过加快种植业的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畜牧业的适度规模养殖小区建设以及渔业的健康养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一大批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取得了巨大进展。这些基地在建设过程中,坚持生产功能与示范功能相结合,发挥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把先进的经营理念、生产技术等要素导入农业领域,大力推进了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加快了农业科技进步,提高了农业整体素质,拓展了农产品国内外市场的渠道。 2.4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 由于经营规模小、应对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农户在商品生产和经营中遇到很多困难,因此,组织起来共同面对市场风险成为市场经济体制下分散经营的农民的必然选择。其中,受到农民群众普遍欢迎的一种十分重要的组织形式,就是农民专业合作社。2006年10月31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进一步明确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法津地位,也规范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经营活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制定和颁布,是我国农民合作社事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牌,依法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农村经营体制,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并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3.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趋势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部分地区已进入创新提高阶段。总的趋势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正逐步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由点状发展向优势产业带集聚,由劳动密集型为主向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并重发展,由初级加工为主向精深加工延伸,由单一组织模式向多元化组织类型演进。 3.1农产品加工业水平大大提高,龙头企业集群逐步形成 随着国家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力度的加大,龙头企业发展能力将快速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比重明显增加,产业链条拓展,产业附加值明显提高,农产品加工率超过50%。在玉米加工制品、乳制品、肉类制品、果品,蔬菜等已具备一定基础的产业领域内将率先出现一批竞争力强和市场占有率高的龙头企业集群,形成大中小型龙头企业共同发展格局。随着广泛采用国际、国内先进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科技水平显著提高,龙头企业中将培育出一大批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名牌产品。 3.2产业化经营带动能力大大提升,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快速发展 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出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迅速发展,产业化经营利益联结机制和经营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农业生产的标准化、优质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形成一大批优质专用农产品生产基地,满足龙头企业加工需要,带动农户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将有更多的农户参与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中来,有力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3不同行业产业化水平不均衡的局面继续存在,外资在龙头企业中的比例将呈扩大趋势 由于不同的农产品自身特性及加工业条件、要求不同,农户、龙头企业在产业化组织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选择方面也有不同。畜牧业、园艺产品等领域产业化经营水平将继续快速发展,龙头企业和农户、基地联结更加紧密。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外资进入我国农产品和加工业的比例将进一步扩大。 农业方面毕业论文:购买农业机械应当注意的几个方面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土地的流转、国家购机补贴政策的实施,推动了农业机械的市场热情高涨。农业机械价值比较大,作业环境复杂,与农时结合非常紧密,作业质量直接影响作物生长,更是关系到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提醒农民朋友,购买农业机械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购买前,一、了解购机补贴的相关政策。购机补贴的政策虽然没有大的变化,但是有微调。每年省农机主管部门公布的目录里的补贴机型有删减、也有补充,不同机型的补贴标准有提高、也有降低。购买前,应向乡镇农机站、县区农机局咨询。二、确定拟购买机型及品牌。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土壤特点、农机作业要求、农机服务市场的行情等情况选定机型。 要选择国家正规企业生产的产品(最好是选择中国驰名商标),首先必须是经过有关部门认定和推荐的产品,比如获得农业部农业机械推广鉴定证、农机产品质量认证标志的产品,从而保证产品制造质量,防止上假冒伪劣产品的当。就此应当咨询当地的乡镇农机站、县区农机局、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维修点、接受农机作业服务的农户,把咨询得到信息进行综合整理,选定机型和几个品牌。 购买时,一、查验经销商的经营证照是否齐全,选择信誉度良好、具有销售资质,且有一定的销售历史、销售规模的商家进行购买。二、大胆侃价。有的经销商借机提高了销售价格,有的叫价时已经加价,总之有一定的还价空间。与多个经销商谈价,借机挤压价格水分。三、应向商家详细询问产品的使用范围、使用方法、注意事项、三包内容、联系方式等;四、对所购产品进行检查和试机。(一)要与销售者一起当面验货。检验所购产品是否具有产品合格证、使用说明书、“三包凭证”及有关技术文件;检查合格证上是否有产品出厂编号、检验章号、出厂日期等内容;合格证上出厂编号与产品铭牌上出厂是否一致;另外,还要检查使用说明书与所购产品型号是否一致等。这样可以保证货真价实,也避免日后“三包”时出现麻烦。产品“三包凭证”上内容较多,应包括产品名称、规格、型号、出厂编号;生产企业名称、地址、电话、邮政编码;修理者名称、地址、电话、邮政编码;整机“三包”有效期、主要部件三包有效期等;修理记录应包括送修时间、交货时间、产品故障、修理情况、退换货证明等内容。(二)检查所购产品所装随机工具、附件、备件与装箱单是否一致。(三)进行试运转。此间既要注意机具性能,又要观察外观质量。五、应向商家索要销售发票(税务部门统一监制),同时要按照装箱单清点随机工具、附件、备件。 购买后,一、认真阅读使用说明书,掌握正确维修保养使用农业机械的要领和安全事项,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操作。对于大型农机产品,应请生产企业技术人员进行安装调整和指导。二、积极参加生产企业和农机管理部门组织的技术培训,学习有关知识技能,提高技术水平,法律法规规定必须参加培训取得驾驶操作证件的机械如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农用运输车等,机手必须依法参加培训,考试合格后并取得相应证件后方可驾驶操作农业机械。这一方面是为了使机具正常使用,减少故障,保护机具和机手本人的安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障农机作业环境和周围人群的安全;这还是享受“三包”服务的必要条件之一。三、按照机具本身的性能进行正常作业,不要违反操作规程和管理法规,不要超载、超速、超喂入量、长时间超负荷作业,不要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忽视安全,否则出了故障甚至事故,不仅影响农事季节和经济收入,重者还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而且将失去获得企业免费“三包”服务的资格。四、必须对机具进行规定的保养检修和调整,对运转部位进行经常的润滑,及时清理更换三滤,定期更新润滑油、液压油;对转向器、制动器、液压部件等部位连接件进行检查紧固;针对不同的作业对象和环境对机具有关部件进行调整,以保证和发挥机具的最佳技术性能。这些工作都非常重要而且不属于“三包”服务的范围。五、不要擅自对机具进行改装,特别是使用说明书规定的不许自行调整拆卸的部位和明显有碍安全的改动,比如增加配套发动机的功率、改变动力传动比提高运转速度、加大装载量等都是不允许的,因为这样做破坏了机具在动力、稳定、强度等方面原有的合理性、协调性和安全性,极易导致事故发生,是严重的违法行为,由此发生的故障不仅不能“三包”,对其行为还应依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农业方面毕业论文:农业部从十个方面加强农业援疆工作 新疆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农牧业是新疆的优势产业,是惠及广大农牧民最直接的民生产业,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推动农牧业加快发展,不断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是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确保长治久安的重中之重。农业部高度重视农业援疆工作。2006年成立了农业部援疆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全国农业援疆工作座谈会,组织和动员全国农业系统的力量,针对新疆农牧业发展特点和需求,立足自身职能,发挥行业优势,全面落实各项帮扶措施,初步形成了资金、技术、干部、人才相结合的农业援疆工作格局,促进了新疆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初步统计,2006~2010年,农业部累计安排新疆及兵团各类中央农业基本建设和财政专项资金94.7亿多元,有力地促进了新疆农牧业发展基础条件的改善和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经过多年发展,新疆农牧业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按照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实现更快发展的条件具备、时机成熟。农业部积极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支持新疆农牧业发展工作,按照中央关于新疆农牧业发展的总体部署以及对口支援新疆工作的具体要求,依据新疆农牧业发展实际,立足农业部门职能,充分发挥农业系统行业优势,坚持“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当前与长远相结合,充分调动人力、物力、财力、智力等各方面力量,支持和帮助新疆不断强化农业基础,推动科技创新,转变发展方式,做大特色产业,加强市场开拓,增强发展能力,尽快走出一条具有新疆特色的现代农牧业跨越式发展道路。为此,农业部将重点从以下十个方面推进和加强农业援疆各项工作。 大力扶持粮棉生产。稳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争取中央财政加大对高产创建的支持,带动大面积粮食生产能力的提升。按照国家千亿斤粮食规划的统一部署,配合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继续加大对新疆粮食生产基地建设的支持。加大对设施农业生产技术的指导与服务,推动落实设施农业补助政策。加快在粮棉主产区建立各种类型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走出一条靠节水突破发展瓶颈、提升生产能力的集约化发展道路。 加强草原生态建设与保护,促进现代畜牧业发展。指导新疆核定游牧民户数,加强定居点草原保护建设,力争在“十二五”期间为所有居无定所的新疆游牧民群众建设定居房屋。进一步加强政策研究,指导新疆制定相关工作方案,争取早日启动草原生态保护奖励试点工作。指导和帮助新疆编制完成“十二五”退牧还草工程规划,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与衔接,争取扩大工程实施范围,提高中央投资标准,增加禁牧补贴额度,不断完善工程政策措施。切实加强人工饲草料地建设,为实行牲畜舍饲圈养、推进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奠定坚实物质基础。高度重视草原火灾和生物灾害工作。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转变渔业发展方式。指导编制“十二五”期间新疆渔业发展规划,充分挖掘新疆发展特色渔业的潜力。加大对新疆特色养殖品种良种工程和渔政基础设施等渔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推进新疆渔业由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的跨跃。扩大增殖放流规模,加强水生生物保护区建设,为加强新疆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提高农牧业机械化水平。继续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完善农机购置补贴制度。支持新疆粮食、棉花、特色林果业、设施农业等机械化加快发展,不断提高新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综合能力。继续实施《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规划(2009~2015年)》,支持新疆加快完善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新疆农机安全监理、农机推广鉴定等公益性设施建设规划指导力度,支持新疆依托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农机维修服务网络,提高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能力。 重视发挥兵团和农垦作用,示范带动现代农业发展。继续扶持开展粮棉油糖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活动,推动和深化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力争实现粮棉油糖高产创建示范片和果菜标准园创建示范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覆盖。与国家有关部门协调,争取将新疆地方国有农牧场危房改造纳入分年度投资计划,及早启动实施。 加强特色农牧产品加工,推进乡村特色旅游业发展。支持新疆加快培育一批优势产业突出、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建设一批经营特色化、发展产业化、管理规范化、产品品牌化、服务标准化的休闲农业示范点。帮助新疆举办各种类型休闲农业人才培训班,为新疆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加强对新疆休闲农业示范点、特色农业节会等宣传,扩大社会影响,培育特色休闲农业品牌。 重视技术培韧和人才培养,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强化工作指导,不断加强新疆农牧民教育培训工作。持续加大对新疆农牧民培训工作的投入力度,推动提高农牧民培训补助标准,完善培训内容,改进和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根据“十二五”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规划,拟新增青稞、糜子、荞麦、牦牛等体系综合试验站建设,并重点向新疆倾斜。 提高良种补贴标准,完善强农惠农政策体系。进一步加大与有关方面的沟通与衔接,尽快推动在目前10元/亩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小麦良种补贴标准。同时,根据新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继续完善农机具购置补贴、测土配方施肥、畜禽良种补贴、园艺作物及畜禽养殖标准化生产、基层农技推广改革与示范、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在内的强农惠农政策,推动新疆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 加强产销衔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继续推动新疆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鼓励开展现有批发市场升级改造,扩大辐射范围和吞吐能力。安排农产品促销财政专项资金,鼓励新疆特色农产品开拓国内外市场,培育展会品牌和农产品品牌。密切关注新疆农产品市场运行动态,帮助解决季节性、区域性、结构性鲜活农产品滞销、卖难问题。继续加大投入力度,支持新疆健全农产品质量的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加强条件装备建设。构筑现代农业支撑服务体系。高度重视新疆地区技术推广、农机服务、动植物疫病防控等体系建设,在确定各类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的产业布局及相关建设项目时,进一步加大对新疆地区倾斜力度。加快现有各类农牧业支持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实施进度,强化监督管理,确保各类体系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持续抓好农技推广、农机监理、卫生防疫、草原防火等支撑服务体系基层技术人员培训,积极拓展培训范围,丰富培训层次,加快培养一支能够提供高水平专业化服务的现代农牧服务业队伍。 由于历史、自然等多方面原因,新疆农牧业发展还存在基础设施薄弱、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农牧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等困难和问题。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不断加快新疆农牧业发展,是保障国家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举措,是实现新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有效途径,是加速形成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战略选择,也是确保新疆长治久安的迫切要求。 农业方面毕业论文:“物联网”在设施农业方面的应用 “物联网”的概念提出于1999年,其定义十分简单,就是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管理。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是互联网,不过用户端不仅局限于个人电脑,而是延伸到任何需要实时管理的物品和物品之间。 物联网之所以能够把“物”和互联网结合起来,其中RFID(电子标签)是最关键的技术,它可以快速读写、长期跟踪管理,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信息技术之一。虽然好多人对RFID还稍显陌生,但毫不夸张的说,RFID的未来推广将极大改变我们的生活。比如在公路收费站,如果采用了RFID技术,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即可完成鉴别收费,根本不需要每辆车排队交费;再比如在超市购物交费时,如果采用了RFID技术,推着满满的购物车,只要从收银台前过,即可完成所有的结算,完全省却了营业员一件一件物品扫描算账的工作。 物联网在现代农业领域的应用包括,如监视农作物灌溉情况,监测土壤空气变更、畜禽的环境状况以及大面积的地表检测,收集温度、湿度、风力、大气、降雨量等数据信息,测量有关土地的湿度、氮浓缩量和土壤pH值等,从而进行科学预测,帮助农民抗灾、减灾,科学种植,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特别是最近几年在设施农业中的运用卓有成效,目前位于加州Oxnard的草莓培育商Norcal Harvesting目前安装一套物联网系统,实时追踪植物的状况。系统还可以根据空气和土壤的状况,自动触发相关行为,如浇水或调节温度。这套系统由ClimateMinder开发,目的是帮助培育商更好地管理植物的生长情况,这套系统自公司2007年以来已被土耳其200多家温室和苗圃所采用。此外,系统还在土耳其鸡场、烟草存储厂和冷藏仓库使用。 尽管设施农业在我国已经取得成绩,但是相比发达国家仍存在很大差距,平均单位产量低于国外的30%,但单位产量成本大干国外的50%,由于不合理的使用农药,产品质量远低于国外发达国家水平。其落后的主要原因是资金缺乏、设施农业技术装备落后;没有获取专家指导的途径,大多沿袭传统的种植方法,生产管理粗放;设施的智能化水平低。 由物联网结合设施农业发展的需要,可以在两个层次上进行深入研究。 研制智能化监控、人工辅助管理温室,适应于一般经济条件的农户提高温室栽培管理水平。即对智能化实时监控及动态决策方案通过人工管理加以实施。其关键技术主要包括温室综合环境实量监控系统,各种温室作物智能化管理决策系统,系列传感器、计算机芯片与机电一体化系统。此种方式可以根据用户需求,随时进行处理,为设施农业综合生态信息自动监测、对环境进行自动控制和智能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模块采集温度传感器等信号,经由无线信号收发模块传输数据,实现对大棚温湿度的远程控制。 另一层面是研制智能化监控、自动化管理温室,适应于经济条件富裕的农户、设施农业企业以及示范展示,提高温室栽培管理水平。即对智能化实时监控及动态决策方案通过综合环境控制与电动执行器自动实施。其关键技术包括温室控制模式和计算机监控系统。其中,计算机监控系统采用由中心控制计算机、现场控制机、系列传感器、电动执行器和局总数字通讯网络等组成的分布式计算机监控系统,采用物联网技术,在温室生产中大量采用无线传感器管理、调控温度、湿度、光照、通风、二氧化碳补给,营养液供给及pH值、EC值等,使栽培条件达到最适宜水平,合理利用资源,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同时具有综合环境控制、肥水灌溉决策与控制、紧急状态处理和信息处理等功能。 物联网技术对干农业应用来说不是噱头而是机遇,物联网科技的发展也必将深刻影响现代农业的未来。农机企业要抓住物联网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做到早学习、早认识、早研究、早部署、早见效,积极探索物联网与现代农业应用结合点,确立研究及应用方向。 农业方面毕业论文:搞好农业审计需关注的几个方面 党的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提出构建和谐社会,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这是党中央从全局出发,为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农业审计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如何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审计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强化文明审计理念,是我们农业审计工作者思考的―个重要课题。 一、重点加强民生工程审计,推动建设社会和谐。审计工作必须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审计工作的基本着眼点,关注民生工程,坚持“揭露问题、规范管理、促进完善、提高效益”的工作方针,加大对民生工程专项资金的审计监督力度,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努力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在审计计划安排上,重点审计新农村建设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以及农业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树立“民本审计”理念,把保障和惠农等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资金审计作为重点,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确保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二、坚持依法审计,力争查深查透。1、做好审前准备工作。细致的审前调查,细化审计方案是提高审计效率的基础。一是要参考以前年度的审计资料,从中发现该单位的内部控制薄弱点,进而确定审计重点,以节省审计实施时间,提高审计效率。二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渠道,了解被审计单位行业情况及特点,分析被审计单位可能出现的问题,寻找审计的线索和突破口,有针对性地提出符合实际、操作性强的审计措施,使审计工作有的放矢,更有成效。三是利用计算机技术,采集被审计单位的有关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并对数据进行认真分析,以掌握被审计单位财务管理总体情况,搜索有价值的审计线索。四是利用“AO”系统,对被审计单位数据进行抽样,根据参数自动选取样本以制作审核表,再利用系统的评价功能对审核结果进行评价,以此推断出总体数据,为审计人员正式实施审计提供参考依据。做好这些工作,都离不开被审计单位的支持,工作过程中,要态度和蔼,说话得体,用语文明,不讲大话、粗话、过头话,不能态度生硬粗暴,要努力做到“用审计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用理解自己的理念去理解别人”。 2、以项目计划实施和资金流向为主线,突出审计重点。农业项目计划的立项、报批等由主管部门负责,资金的拨付则以财政为主线层层拨付。安排行业审计时,首先对主管部门进行审计调查,弄清全省专项资金项目计划的立项、审批、调整、下达情况,再到财政部门调查每个项目资金下拨是否与计划一致;然后,根据农业专项资金拨付的最终点在基层这―特点,要把审计用款单位和项目村、户,都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去检查,资金拨付到哪,审计到哪,资金用到哪,就查到哪。在审计的过程中,对于发现查出的违规违纪问题,要充分听取被审计对象的陈述意见,特别是对方的不同意见,要认真做好记录并进行核实,对于正确的要积极采纳,对于错误的要耐心解释反驳。俗话说理不辩不明,事不说不清。在交流的过程中,审计人员要有耐心,用―种和缓的、商榷的语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3、审计坚持三个结合。坚持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和农业专项资金审计相结合,农业专项资金审计时,充分考虑专项资金审计的范围、审计的内容、审计的组织方式和审计完成时间等,和预算执行情况审计衔接起来,实现合拍。通过预算执行情况审计,掌握专项资金总体情况,再检查具体使用单位和项目,上下联动,点面结合,既查出了深层次问题,又避免了重复进点。坚持审计和审计调查相结合。农业专项资金使用相对分散,可以说千家万户、千山万水,每一次的行业审计,要充分利用审计调查方法灵活、程序简便、工作效率高的特点,在一定的范围内展开调查,与人交流沟通了解情况时,要摆事实讲道理,以事服人,以理服人,让人心服口服。坚持账面审计和跟踪审计相结合。农业专项资金审计必须要深入,必须要实地看项目。如果仅仅停留在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就账论账,难以查出深层次的问题。我们的经验就是做到深入到项目建设单位实施现场、田间地头,深入到乡、村、户;退耕还林审计,我们上山下乡,和农民交谈,倾听农民的心声,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当大家知道贫困户生活艰难时,纷纷伸出热情之手,慷慨解囊捐款,他们备加感动,深情地说:“党好,政府好”。在工作中,应自觉遵守礼仪规范,时刻用礼仪规范约束自己,与被审计对象建立相互尊重、彼此信任、友好合作的协调关系,以便下一步更好的开展审计工作。 三、提高审计质量,注重审计成果的转化。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只有坚持依法审计,全面履行审计职责,才能有效的规范审计行为,防范审计风险,顺利完成审计任务,实现审计目标。在审计工作中必须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善于从实际出发,客观公正的认识和处理问题,对审计出来的问题,要有足够的证据来支持,在交换意见时,要认真倾听被审计单位的意见,提高使用法律法规的准确性,提高审计报告的质量;通过审计揭露问题、处理问题、促进被审计单位纠正违纪违规行为,管好用好农业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个良好的经济秩序。审计结束后,要把工作重点放在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反映问题的落实整改上,对审计发现的问题逐―进行检查,督促被审计单位落实审计意见、决定,促使部门改进有关管理措施,对未整改的问题说明原因、采取措施、限期整改,提升审计成果转化,才能真正达到既维护审计监督的严肃性,发挥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作用,又能帮助被审计单位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赢得被审计单位的赞誉,获得社会各界的好评。 四、进一步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提高依法审计能力,重点抓好审计干部”五种能力”的提高,即公正执法能力、宏观把握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要进一步抓好学习培训,力求使专业知识、审计技能齐头并进,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政策理论水平、审计技术方法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思考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要使文明审计的目标得以实现,必须切实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这是因为:要高质量的完成审计工作,就需要培养和造就―支高素质的审计队伍,而只有不断提高审计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才能促进审计质量的不断提升。为此,每个审计人员必须自觉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努力开阔视野,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宏观理论水平。其次作为审计工作者还必须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要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积极探索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和手段,从而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 农业方面毕业论文:农业工作方面远程教育的应用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农业科技的应用也在不断的适应着时展的需求,为了让农业工作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农业工作的效率与成绩,加强农业工作的宣传,普及农业科学知识,推广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因此,如何更好的、有效的、充分的利用远程教育对农业工作进行指导,充分的发挥远程教育的作用是我们目前应首要解决的问题。文章对农业工作中远程教育的应用做出了探讨。 关键词:农业工作;远程教育;必要性;注意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计算机远程应用在社会工作中的作用随之突出,尤其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我国农业工作与教育中,它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农业教育模式,极大的促进了农业教育工作在全国的展开与发展,使我国农业工作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1 农业工作中运用远程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是世界上的产粮大国,同时也是消费大国,粮食问题一直是我国的焦点问题,如何做好农业工作,普及农业工作的重要性、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一直是困扰我国农业工作者和农业发展的根本问题。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成熟,在农业工作中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远程教育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1.1 在农业工作中,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远程教育可以充分的推广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 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而我国大部分的耕地面积又都集中在东北、西北等经济发展水平较差的区域。因此,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农业远程教育可以使全国所有的基层农业工作者接受并掌握最新、最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可以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对农业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帮助,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推动先进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提高农业工作的效率,提高产量,增加农民朋友的收入,进一步缩小贫富差距。 1.2 在农业工作中,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远程教育可以进一步宣传和普及农业工作的重要性 农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只有充分的解决这一问题,人们才可能安定的生活,全身心的投入到社会工作的各个方面,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贡献自己的每一份力量,促使国家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如果我们不能很好的解决粮食问题,那么人们心中必然会恐慌,最终的结果是也只能是引起社会的混乱,加剧矛盾的产生与冲突,最后被不法分子所利用,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国家的繁荣发展。 1.3 在农业工作中,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远程教育可以有效的提高农村基层农业工作者的素质和专业能力 因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各地农村基层农业工作者的素质和专业能力各不相同,大部分农村基层农业工作者的素质与能力并不能很好的解决农业工作中需要面对的各种问题,无法宣传和普及农业工作的重要性,对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接受能力较弱,从而无法在根本上解决生产效率低、农业产粮低、农民收入低的“三低”问题。而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远程教育可以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从而真正的解决“三低”问题。 2 农业工作中运用远程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在农业工作中,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农业远程教育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2.1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远程教育,其中最需要注意的便是对教育资料的不断更新 因为网络教育易于教学资料的搜集、整理,通过网络进行教学资料的共享,利用网络与世界上最先进的农业教育机构建立联系,随时随地的将最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纳入到远程教育系统中,使远程教育的内容不断的更新,始终处于世界水平的前沿,从而让受教育者接受最新的成果与技能。 2.2 在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远程教育时,应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原则,这是远程教育的基本立足点 因为接受远程教育的农村基层农业工作者由于自身或客观的能力所限,致使他们所掌握的农业科学技术出现断层,不能很好的进行衔接。因此,在利用远程教育进行农业教学时应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进行讲解与教授,使他们对所学习的内容有着清晰的、系统的掌握,可以更好的利用这些知识开展工作。 2.3 在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远程教育时,当地的有关部门应给予积极的配合,以确保该项工作可以顺利的展开与完成,这是远程教育能否取得预期目标的基础 因为各地政府对农业工作或对远程教育的认识不同,难免会有“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发生和存在,这样严重影响了农业远程教育工作的成果,十分的不利于农业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和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为了杜绝这样的现象发生,国家必须严令要求各地政府必须积极配合农业远程教育工作,从而使这项工作可以顺利开展并取得理想中的成绩。 3 结语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农业远程教育,是我国农业工作中的大事,具有跨时代的意义,我们一定要重视远程教育的作用和意义,从根本上认识它、支持它、配合它,使我国农业工作再创高峰。 农业方面毕业论文:试论我国农业产业转移方面的相关问题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承接发达国家相关产业,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然而相比工业,在农业领域却罕有比较成功的产业转移的实例。文章简要分析了制约农业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并对农业产业转移的途径进行探索。 关键词:农业产业转移;产业结构调整;北粮南运;农业式微 产业转移是一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自发的行为,虽然在学界研究很广,但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说来产业转移是一国或地区为实现自身产业进步,在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某一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行为和过程。 关于产业转移国际国内都有比较深入的研究,早期可以追溯到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下的古典贸易理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随后提出比较优势理论,以及后期的赫克歇尔和俄林以生产要素比例和生产要素密度为出发点提出的要素禀赋学说。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国际产业转移的不断发生,此类研究也更加深入,如弗农教授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的雁形模式理论,小岛清教授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邓宁教授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等都对此做出了更深入的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承接了许多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为我国赢得了世界工厂的名声。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承接发达国家相关产业的转入密不可分。不过这些产业主要集中在工业和服务业,农业方面则较少涉及,这显然是有自身的一些原因,如农业对于地域、环境依赖性太强,迁移成本过高,而且我国农业仍然受到几千年来小农生产方式的困扰,生产率低下等。不过我国农业产业虽然没有大量出现如同工业部门间不断承接国外产业或者是国内产业从高梯度向低梯度地区的转移,但在比较发达的地区一些产业转移的现象在市场和政府综合作用下也时有发生。 一、农业产业转移实例 在宋元时期,我国粮食产销中心在江浙一带,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明清时期江浙农村转种棉花,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江浙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明代李釜源撰《地图综要》内卷中写到:“楚故泽国,耕稔甚饶。一岁再获柴桑,吴越多仰给焉。”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南方粮食产量较高,在1954年国家决定采用南粮北调的方法来解决北方特别是京津地区缺粮的状况。在此之后的将近20年里南粮北运一直是我国粮食流通领域的基本格局。到1984年以后,北方由于玉米、小麦良种的投入,极大地提高了产量,南粮北运的格局也逐渐转变为北粮南运,产粮中心也逐步由南方向北方转移(见表1)。本文用生产集中度(生产集中度是指某一地区某物品产量占全国该物品产量的比率)的概念来记录我国主要地区近20年来粮食产量的变化。由表1可以明显的看出,经济比较发达的华东和华南地区粮食比例有所的下降,而东北和华北则有一定的上升。 除了粮食以外,其实我国农业行业中不少产业也经历过产业转移的尝试。20世纪初期,珠江三角洲地区制糖业都相当发达,当地也种植了大量甘蔗,不过随着后来糖价的不断下滑,广东省制糖业出现大面积的亏损。在政府和财政的支持下,全省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甘蔗向粤西和粤北地区转移。“九五”时期,按照农业部的发展规划,毗邻广东的广西和云南地区开始大力推广甘蔗种植,而广东地区则逐步下降。几年内广西省已经成为国内白糖的主要生产基地,云南省制糖业也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 2000年初,国家《关于振兴丝绸行业的报告》开始实施“东桑西移”战略的调整方针。在这种背景下,广西抓住机遇在2000-2005年5年中蚕茧产量增长将近6倍。从2005年开始蚕茧产量上升到全国首位(见表2),以至于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蚕学会理事长向仲怀先生称其为“广西现象”。 二、农业产业转移的市场制约因素 农业方面发生的区域产业转移远远不止上文所举几例。但无论从规模或是程度上都远远无法和工业相提并论,农业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非常大,适合的光,热,土壤条件,水资源状况,天气因素都是必不可少。然而,除了这些固有的限制因素以外,还存在着其他方面的原因。 首先,产业转移初期需要一定的投入。在工业上大的跨国公司一般会担任这样的角色,除了本身的强大实力以外,拥有良好信用的公司很容易在资本市场融到相应的资金来保证产业转移的顺利进行,而转入地一般也有一些相应的优惠政策。而农业方面则缺乏这方面的角色。大规模的先期投入一般只能由政府部门来承担。但政府的财政是有限的,难以进行大规模,持续的投入。 其次,土地和劳动力的稀缺。和其他行业相比,农业无法脱离土地的制约。不少地区往往会出现产业争地的现象,广西省甘蔗和蚕桑就是一例。除了土地,劳动力也是重要的制约因素,我国农村劳动力外流打工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留守的一般是一些老人、妇女、儿童,他们显然不太适合较大的劳动强度,而雇工劳动的成本也比较高,在许多机械化程度不高或由于自然条件无法大规模机械化的地区劳动力成为主要新产业转入的主要制约因素。 再次,发生产业转移的原因在于一方面转出方可以通过产业转移降低成本,而转入方则可以借助产业转移的机遇提高收入,吸收生产技术,为后来居上准备。但在我国转入地一般经济发展程度较低,而农业现代化程度就更低了,一些相关产业的转入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在短期内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农业所处的弱势地位,转入地的也难以获得较高的利润,农业产业转移也难以本地区经济产生显著的影响。比如在20世纪90年代广东将甘蔗种植以及一部分制糖产业转移到广西,广西开始大面积种植甘蔗,但随着东桑西移工程的开始,蚕茧业利润较高,种桑养蚕又成为农民的首选目标。实际上,无论蚕茧还是甘蔗的利润都相当有限,不会对农民收入产生大的促进。想要继续发展需要的是产业链高端的继续引入,而这显然又会涉及到其他一系列问题。目前广西制糖产业虽然较为完善,但对农民收入促进不大。而蚕桑则主要集中在产业链底端,无论对人民收入还是政府财政贡献都相当有限。 其实,在农业中,绝大多数农业产品的需求都是缺乏弹性的,这意味着随着技术的发展、产量的提高,农民的收入实际上是下降的。所以农业的增长速度一般比较缓慢,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收入较低,而国家则不得不对农业产业给予一定的补贴。哈耶克指出,粮食生产力的提高连同需求的无弹性,这两者结合在一起便意味着,那些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如果想要维持他们的平均收入,他们的人数就必须减少。政策滞延了这种适应性调整,其结果将使问题更趋严重。 所以,农业式微已经成了一种必然的趋势,政府虽然会出于种种考虑对农业领域的给予一定的保护和补贴,但这不足以阻止这种趋势。特别是随着土地和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补贴的成本也越来越高。产业转移会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这种趋势,然而随着新产业的转入,不断发展,产量不断上升,又很容易发生诸如“谷贱伤农”的现象。 三、政府部门的独特作用 虽然有种种不利因素,但对于农业产业转移而言,国家和地方政府仍然应该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支持。我国毕竟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据了一个比较大的比率,对农民而言,产业转移可以增加收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对产业而言,一些农业产业转移并不仅仅涉及到农产品,发生转移的可能只是一条产业链的某个阶段,但它可以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从而有效地促进转入地区生产力的发展。对政府而言,产业转移可以提高当地的税收水平和生产力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对农业市场化和产业化都有促进作用。 政府在产业转移中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政府对产业区域布局提供了导向作用,政府通过相关的产业政策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引导农业资源向优势产业集中。政府的产业政策无论是对农户还是对相关企业都是一种明确的信号,引导相关资源和劳动力流向该产业。二是政府部门可以通过一系列财政,金融,税收上的优惠政策对某一产业加以倾斜,政府在宏观上的调整可以配合市场作用提高产业竞争力,政府对某项产业的专业投入,又可以促进该产业快速发展,提高经济效应。 除此之外,政府部门还扮演着另一个重要的角色。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在“循环的或积累的因果关系”原理中,指出由于回波效应(回波效应是指经济活动正在扩张的地点和地区将会从其他地区吸引净人口流入、资本流入和贸易活动,从而加快自身发展,并使其周边地区发展速度降低)总是先于和大于扩散效应(扩散效应是指所有位于经济扩张中心的周围地区,都会随着与扩张中心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改善等情况,从中心地区获得资本、人才等,并被刺激促进本地区的发展,逐步赶上中心地区),市场的力量通常倾向于增加而不是减少区域经济差异。因此他认为政府因该采取积极地干预政策来刺激增长及周围落后地区的发展,填补累积性因果循环所造成的经济差距。 四、结论与建议 一般说来,一个地区应该选择最具本地区优势的农产品加以重点发展,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并通过市场竞争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但是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方式、技术能力,人力资源等诸多条件的限制,特别是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发展较不平衡,还难以达到这样的水平,只有通过农业市场化和产业化的不断提高,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使资源得到有效配置,经济才能得以不断发展。而在这当中,显然产业转移是一个有效的途径。虽然我国目前农业产业大规模转移的例子不多,但农业产业在不同区域之间小规模的转移却十分常见。各地区应该对这类产业转移更加重视,利用已存在的产业梯度差异,根据各自比较优势和产业定位进行相关产业的转移,从而使区域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制。 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部门的介入是十分重要的。我国毕竟许多地方市场化程度不高,缺陷较多。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政府合理的运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即使在市场程度较高的地区,也需要政府部门有效的调控和监督,来应对不时出现的市场失灵问题。具体来说政府部门除了可以提供技术上的指导,财政税收上的优惠,还应当注意打破地区之间的壁垒,使产业能按照计划有序的转移,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此外,由于农业产业的特殊性,政府部门在引导产业发展上要发挥更大的作用,不能一味的扩大产量,而应当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对农民提供信息上的分析和指导,确定一个较为合理的区间,从而能够保证产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其中,左停为教授) 农业方面毕业论文:农业信息方面互联网的有效应用 摘要 :互联网在信息方面,具有信息容量大、传输速度快、没有时间地域限制等特点。农业信息的无疑也能和互联网有一个结合点。但如何将农业信息之于互联网的应用变得更加有效,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要想让互联网在农业信息方面有所建树,信息的主体和客体都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基础。而在信息方式上,也要做到因地制宜,可以根据效果选用一种或多种,重在效果。 关键词:农业 信息 互联网 有效应用 互联网以其迅速的传播方式和辐射型的传播范围在很多领域中应用在了信息上,而农业信息的无疑也能和互联网有一个结合点。目前信息方式越发多样化,除了利用传统的电视、广播、报刊等外,互联网络的引入是一大亮点。但如何将农业信息之于互联网的应用变得更加有效,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 、互联网信息的优势 互联网在信息方面,具有信息容量大、传输速度快、没有时间地域限制等特点。例如,河北省深州市辰时镇是远近闻名的“花生之乡”,花生种植面积达6万亩,年均产量1.8万吨。该镇现拥有花生加工企业36家,2000多个花生加工户,从业人员达8000多人,形成了花生购销、搓果、分拣、精选、深加工等一系列特色产业,成为辰时镇重要经济支柱。全镇几年来利用因特网联系的外商达几十家,仅新加坡就有十几家客户,每年网上外销花生产品都在2万吨以上,不但扩大了辰时花生的知名度,而且还带动了周围县的农民致富。 二、互联网信息的现状及问题 1基础设施落后:尽管近年来各地都加大了农业信息服务的基础建设,但毕竟互联网的普及是近几年的趋势,这一趋势辐射到农业领域的时间则更短,因此在网络信息方面,服务的整体水平还偏低,而且地区发展很不平衡。 2渠道利用率低:虽然互联网正走向千家万户,但是其综合信息汲取和传播功能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扔存在差距,农业信息尤甚。一些地方开始利用互联网传播信息。但是多数农村对互联网还很陌生,谈不上上网搜索相关的农业信息。受众没有习惯,一方的积极性自然不高。 3信息制度不健全:虽然国家和省级在农业信息方面制定了制度和规范,但不是很健全,尤其在标准和规范方面很滞后,对权威性以及时效性有影响。而粮食、棉花、油料等重要农产品的预测信息,一般要由各级政府领导层层把关,确定粮、棉、油产量等数字时往往考虑政绩、升迁等非科学因素,导致信息不科学、数据不准确、不规范,影响信息的准确性和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三、互联网如何有效应用于农业信息 1 加大宣传:要想互联网能够有效的在农业信息方面得到有效应用,首先要做到让大家养成上网浏览先关信息的习惯。在这方面,相关部门需要做好宣传工作,在电视报纸的传统媒体宣传当中将网络平台的浏览方式附加其中,这样能在有限的宣传成本之下达到最有效的宣传效果。而对于互联网即时丰富便捷的优势也要在宣传中有所体现。 在广泛进行媒体搭配宣传的同时,积极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消费水平也是宣传的一部分。相关部门要通过信息培训、信息项目示范区和典型示范户建设,引导农民更新观念,增强对信息的认知、接受与分析能力。同时,提高农民对信息的分辨能力,教会农民如何辨别假劣信息,引导农民有效地利用信息和正确地消费信息。 2 农业信息主客体关系明确:除了要让大家在了解相关农业信息时养成上网的习惯,在网络平台的建立和设计方面也要做好相关的服务。首先要明确信息这一过程中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服务定位,以此为理念来增强信息的可操作性。有效的解析信息主客体之间的服务定位,对于农村有效的、有针对性开展信息服务十分重要。而根据信息流动所具备的双向性,目前情况下农业信息的主客体基本上都具有双重属性,也就是说,政府部门、生产企业、批发市场、各类中介组织、种养人以及广大农户等在角色角度上说,既是信息的主体,又是客体。不过从一定意义上说,政府部门是主要的信息主体,广大农户是主要的信息客体。 作为信息主体,政府部门应在制订信息规划、出台优惠政策、规范行为上发挥主导作用。政府应积极支持农村发展信息中介组织,培育各种区域性的农民专业信息协会,将目前政府直接调控农户的职能转移给专业协会,政府则通过专业协会间接调控农户。 3 互联网信息平台的建立与设计:互联网信息在具有便捷迅速等优点的同时,其本身所具备的丰富信息量从一定程度上说也存在针对性弱的缺点,这对于信息汲取者来说反而显得不那么方便。而要解决这一问题,网络平台的设计最优化则成了信息主体需要特别考虑的。 一般来说,没有规律的将相关农业信息陈列在列表之中,浏览者在获取自己所需信息是所能采用的就是搜索方式,而这显然不是最好的服务方式,相关信息所涉及的关键词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根据时间、信息涉及区域、信息相关作物等类型来进行分类,将信息有条不紊的展现在网络信息平台上,对于者和受众来说都更加方便。 4 加强多渠道综合利用:在网络平台的认知度没有达到一定水平时,好高骛远的将诸多职能强加于网络之上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因噎废食。所以根据自身特点,配合传统媒体,搞好现代信息传播设施的建设和利用很重要,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体,实现互联网络与其它信息传播媒体的优势互补,并利用中介组织、农民之家、农村板报和喇叭广播等适于农村的信息渠道,搞好面向农户、企业和市场的信息服务,以最大程度地规避用户的生产经营风险。 而在信息方式上,也要做到因地制宜,可以根据效果选用一种或多种,重在效果。让不同媒体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这个过程中,网络平台的优势渐渐便能凸显。 四、农业信息主客体的责任 1农业信息的主体――政府及政府机构 相关只能部门在互联网应用到农业信息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首先,相关政府部门是农业信息的主体,如何能在网络平台建设和优化方面做好文章是必须的,只有信息得到及时准确的,互联网本身的优势才能体现。 而宣传和消费意识培训也是要做好的。当然做好这一切,在资金和政策方面的加大投入是不能少的,只有在充分保证基础建设的前提下,互联网的有效利用才有可能。 2 农业信息的客体――广大农户 作为农业信息的客体,广大农户在政府的引导和培训下,认识到互联网应用对于农业信息的好处是第一步。而之后要做的就是积极配合,将互联网优势在自己身上得到体现,主动通过互联网平台获取和有效信息,让客观优势变为主观收益。而在使用和感受互联网农业信息的过程中,广大农户作为客体,其意见和建议的反馈也很有价值,毕竟,他们是最终的使用者,他们对于互联网应用效果的评价是最有发言权也是最直接。他们的反馈意见能够帮助信息主体――政府及政府机构准确优化形式。 五、结语 总的来说,要想让互联网在农业信息方面有所建树,信息的主体和客体都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基础。而在主体的角度说,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如何加强农业信息方面的互联网有效应用,任重而道远。 农业方面毕业论文:关于对农业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改革方面的探讨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水利工程供水价格逐步成为水利工程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和重要保障,江苏是一个水利大省,盐城又是一个农业大市,促进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改革十分重要。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建立科学合理的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形成机制和管理体制,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节约用水,确立水利工程供水的商品属性,实现水利工程供水水费由行政事业性收费向经营性收费的转变。可见农业水价改革是通过价格杠杆以利益导向强化节水意识、实行节水灌溉的关键环节,是推动水利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合理调节国家、供水单位、农民三者利益关系的有益实践。 关键词:水利工程农业水利改革保障 一、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1.推进水价改革,实行统一分级管理 考虑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水利工程供水情况的千差万别,水价改革采取统一政策,分级定价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省、市、县三级的积极性:省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全省水利工程供水价格调整的原则、方案,平衡、指导和协调全省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并制定和调整省属及跨区市的水利工程、新建设计灌溉面积6667hm2以上的水利工程的供水价格;市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根据省定原则和方案,确定本地区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的实施办法,制定和调整市属及辖区内跨县区的水利工程、新建设计灌溉面积667hm2以上6667hm2以下的水利工程的供水价格;其余水利工程的供水价格由县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制定或调整。 2.实行分类定价,货币计价的计收方式 水利工程供水实行分类定价,根据用水户的不同性质分为农业用水价格、生活用水价格、水力发电用水价格和环境用水价格。农业供水取消实物计收,改为货币计价、货币结算的计收方式。 3.农业供水要逐步由按田亩收费向计量收费过渡 农业供水目前仍按田亩计收水费。应积极鼓励有条件的灌区向计量收费过渡。改革试点灌区要积极推广基本水价和计量水价相结合的两部制水价制度。 4.严格测算方法,科学确定价格 要严格按照水利部《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核算规范(试行)》(水财经[2007]470号)并结合各地水价现状,正确划分成本范围,合理分摊各种费用,强化财务管理,规范会计核算,严格控制人员编制。 二、农业水价改革,是水资源永续利用、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长期以来,农村仍然有一批年久老化水利工程设施在运行,水利供水工程漏损率一般在40%左右,水资源严重浪费加剧了水资源紧缺的矛盾,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敲响了警钟。通过水价改革,将农业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纳入商品价格范畴进行管理,按市场经济规律将农业用水商品化,可以极大地增强农民的节水意识,促使农民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节水,最大限度地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发挥现有水资源的作用和效益,减少水资源浪费,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永续利用。 三、农业水价改革, 是科学管水、计量收费的需要 通过水价改革,改农业用水按年亩平均收费为计量收费(按方收费),是科学管水的方向、前提和必要手段,是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实际步骤,是优化配置水资源的根本措施,只有适时进行水价改革,才能实现农业供水由粗放经营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管水。 四、农业水价改革,是科学用水、公平负担的需要 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制定,并根据供水成本、费用及市场供求变化情况适时调整, 实行按方计量收费,从根本上解决了农业用水上的“大锅饭”问题,使农民公正、公开、合理负担水费,增强了农民的节水观念,便于激发农民节水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农民的参与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农民科学用水水平。 五、农业水价改革,是促进水利工程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需要 按照“取之于民,用之于水”的方针,在提高水价的同时加大对农田水利和节水灌溉工程的资金投入,以加快灌区渠系和计量设施改造,逐步实现渠道衬砌和计量收费,是国家农业产业政策的重点支持项目。水价改革将改善供水行业和单位的财务状况及经济效益,有利于吸引各类资本投资,促进供水行业投资多元化。率先进行农业水价改革,为争取国家和上级有关部门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创造了机遇、提供了条件。只有率先完成农业水价改革,才能增强供水企业的自我积累和自我投入能力,才能更多地争取上级的扶持与支持,从而加大农田水利工程的投入力度,加快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步伐,从根本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六、农业水价改革,是合理调节三者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的需要 按照合理补偿和合理负担相统一的原则,在认真进行成本测算和充分考虑农民经济承受能力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水价改革,利用价格杠杆有效调节国家、供水单位、农民三者利益关系,是利用经济手段实现科学管水、用水的治本之策,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各方长远根本利益。 从国家的角度看,有利于形成正常的水价秩序,保护供用双方的合法权益,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建设节水型社会;有利于解决水利供水渠系上游大水漫灌与下游渴水的矛盾,减少因农民争水而造成的水事纠纷;有利于多元化筹措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资金,减轻各级政府财政压力,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迅速改变农业的弱质产业地位,稳步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步伐。从供水企业的角度看,有利于建立成本约束机制,促使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水费收缴率,解决水费收缴难的问题。通过扩大有效灌溉面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实现节水增效,增强企业自我管理、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维持企业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增强企业实力和为农民服务的能力,进而加大对农业的反哺力度,最终受益者是农民,从而实现水利经济的良性循环。如果不及时进行水价改革,企业长期低于成本运行,势必导致企业效益亏损,难以为继,更谈不上对水利工程的维修、更新和改造,以致于影响供水单位的正常供水,那么受害的不只是供水方,最终农民也是间接的受害者。 从农民的角度看,有利于节水减支,减轻农民负担。通过水价改革,按量计征水费,调动了农民节水的积极性,农民节约用水,非但不能增加农民的支出,还可通过减少浪费减少支出,减轻农民的直接负担;同时实行市场化运作后,供水单位作为水商品的经营主体,理应承担起水利工程改造和管护责任,将减少农民在水利工程上的投工投劳,减轻农民的间接负担;另外,水价改革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增加了有效灌溉面积,提高了农田灌溉的保障率,解决了末级渠系由于供水不足被迫打井和利用柴油机提水的问题,减轻了农民打井提水的额外隐性负担。 总之,农业水价改革符合各方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其必要性和可行性是显而易见的。 农业方面毕业论文:浅谈在农业方面如何节约利用水资源 摘要:随着水资源短缺形势的不断加剧和全球人口的逐渐增长,对于农业水资源的利用不仅要实现节约利用水资源的目标,更重要的是要在节约利用水资源的前提下,实现农业产出的最高效益。但是,当前我国水资源短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已经越来越严重了,已经逐渐成为限制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目前在我国农业方面,提出了发展水资源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 关键词:农业;节约利用;水资源 一、中国的水资源现状 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中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 据监测,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中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从我国的水资源现状可以看出,我国已步入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所以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在农业种植、灌溉方面一定要节约利用水资源,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农业可供利用的水资源现状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供给资源之一,是不可缺少、不能代替的独一无二的资源。对于我们来说人类来说,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就没有我们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我国现有人口近14亿,预计到2030年左右将达到16亿。解决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与社会不断发展中的头等大事。而且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实现粮食和其他主要农产品的基本自我供给,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所以水资源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利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本保障。 对于我国农业可供利用的水资源来说,中国农业用水供给的急剧减少对世界粮食安全构成越来越大的威胁。中国依靠水浇地生产十二亿人口所需粮食的百分之七十,但同时又日益抽取更多的农业用水来满足迅速发展的城市和工业用水的需要。随着河流的干涸和地下蓄水层的枯竭,日趋严重的缺水将急剧增加中国的粮食进口,从而导致世界粮食总进口超过可供给的总出口。目前我国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和工业用水需求而又不损害其农业和世界粮食安全。我国为农业灌溉提供足够用水的能力正在下降,主要证据包括中国所有北方地区的河流和灌溉用井正被抽干,而这种情形恰恰发生在世界粮食库存量接近有史以来的最低点的时候。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巨额贸易顺差的产生,中国有能力进口更多粮食来解决其缺水问题,因为她可以付高价购买粮食,但其它同样面临不断增大的粮食缺口的低收入国家却不能支付这么高的粮价,对世界上那十三亿每天消费不超过一美元的人口而言,更高的粮价可能会危及其生活。这一问题已变得与世界安全如此明显地联在一起。中国在未来的几十年间将有可能需要大规模地进口粮食。所以我国对于农业水资源的节约利用问题应亟待解决。 三、在农业方面如何节约利用水资源 (一)从思想上教育社会和我国农民,提高全民的节水意识 提高全民乃至社会对“水危机”的认识,“水危机”是人类活动过程中由于认识上的缺失所导致的对水资源的过度浪费使用,导致破坏了原有的自然平衡并引发区域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的结果。如江河湖泊的断流和干涸,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导致的产汇流条件的变化等。特别是农业的大量无节制灌溉对水资源的大量浪费,加剧了全球气候的不确定性变化,使部分区域特别是北方地区的气候变化导致水资源的急剧减少,甚至个别地区水资源枯竭严重影响了我国个别地区农业的产值的提高,从而影响我国农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提高农民对“水危机”的认识,控制我国农业对水资源的无节制的索取行为,用科学的方法有效利用自然资源-水资源,是实现我国农业对自然资源-水资源持续利用的根本途径。 (二)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促进农业节约水资源的利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农业方面先进灌水技术的推广步伐正在加快,但受一些主要农业种植地区经济因素的制约,在相当长的时间我国仍将以地面灌溉水为主要灌溉方式。所以,地面节水灌溉技术应是当前推广先进灌水技术的重点。其主要方法有: 1、加大农田间水流的流速以减少渗流; 2、实行灌溉的输配水的管道化,以减少用土渠输配水的沿程损失; 3、对现有灌溉输水渠道进行防渗改造,从而减少水资源的渗漏损失; 4、发展间歇灌溉技术,以增加灌水流速,减少水资源深层渗漏损失。 (三)加强农田间的土壤情况信息技术检测, 根据实地农田的信息检测报告,在必要时进行水资源的供给。以确保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另外还可以建立对农情信息监测网系统、灌溉用水的水情监测网信息系统、旱情及旱灾防治与对策的信息系统、农业可持续发展决策的支持系统等。从而达到节约水资源利用的效果。另外,在采用技术措施的同时,还要重视非技术措施,如完善农业的管理体制和技术研发服务体系,对农业水资源利用立法,有关部门对农业供水水价的合理调整等,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农业用水的管理水平,提高我国农作物的整体生产率。 农业方面毕业论文:GIS在农业方面应用的现状 摘 要:作为60年代迅速发展的一项地理科学技术,GIS在数据搜集、存储、管理、分析和应用方面的能力已经被广大学者和研究人员所认可。本文在概述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对GIS在农业方面的应用,如农业资源管理和动态监测、作物估产、土壤适宜性分析、精准农业以及在农业其他方面的应用进行了一些概述,说明地理信息系统在农业上的重要性。 关键词:GIS;RS;GPS;农业;应用 1 GIS概述 地理信息系统是20世纪6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地理科学技术,是分析和处理海量地理数据的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GIS的功能得到了极大的完善,它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的方法,对空间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正是由于其愈发强大的功能,使得它的应用前景和应用领域也变得原来越宽阔,如自然资源管理、生态学、水利、军事等等很多方面。 2 GIS在农业上的应用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而农业又是一个对资源和环境都比较依赖的产业,其复杂多变的特性往往令很多研究者无所适从,尤其是大量复杂的数据,令人望而生畏,传统的数据管理方法,如文件管理系统和人工管理系统都暴露了它们的局限性,这时地理信息系统的优势就凸现出来了,它所独有的数据分析技术和处理方法为农业的深入研究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后盾。 2.1 GIS在农业资源管理和动态监测上的应用 农业资源包括土壤肥沃性、气候因子等要素,地理信息系统对这些数据的处理方法主要采用遥感(RS)和GIS共同作用完成的,通过遥感来获得大面积的农作物和土壤状况的影像,利用GIS/RS强大的图形分析功能,可编绘出各种专题图,在对各种专题图进行叠加来进行分类和分析,从而人们就可以了解关于这些地方土壤的状况和作物生长情况,从而可以真实反映农业资源状况,为科学利用和管理农业资源提供强有力的决策依据,从而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2 GIS在作物估产方面的应用 RS多时像信息,可反映出作物生长的状况和长势,再用GIS对各种空间数据进行分析、识别作物类型、统计作物生长面积、研究和预测作物生长过程中土壤因子和气候因子的变化情况,构造出各种模型,再通过与上一年的产量相比较,为作物进行估产,此外还可以对土壤中含水量和害虫梁也可以进行分析,从而可实现对农田洪涝灾害、水污染等农业灾害进行预报,以便人们提前做出防范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可见GIS是农业实现自动化估产的重要平台。 2.3 GIS土壤适宜性方面的分析 土壤适宜性,顾名思义,就是分析土壤的健康状况以及可被利用的可能性的大小,主要是通过RS、GIS、GPS3S技术的结合,通过GPS可以快速而准确的获取所想要研究地区的土壤影像,再将RS与GIS进行综合,对采集来的数据进行建模和分析,从而可以获取和土壤有关的信息,如土壤病虫含量,矿物质含量,水含量,盐碱化程度等等,以便人们对土壤进行判断,是把它用于种植农作物还是用于工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避免了资源浪费,为实现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道路做下了铺垫,更重要的是为当下一个热门的话题-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环境问题也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一个好的 循环。 2.4 GIS在精准农业上的应用 精准农业是在GPS和GIS共同作用下的信息现代产业,3S技术可及时发现这些田间的差异性,根据优化经营目标,实现目标投入,实现田间资源的潜力的均衡利用。将3S集成系统装在农业机械上,实现农业的自动化,即机器灌溉,机器收割,机器除草,减轻农民的负担,避免了传统农业的劳累,这些现在都已经实现了,而且效果还不错。这种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必将会得到更加宽阔的普及。 2.5 在农业其他方面的应用 农业是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的产业,决定了其许多问题都与空间有关,正好GIS作为一个解决空间问题的有效工具,除了上述几个方面外,还在农业其它方面也有很广阔的应用,如评价机械施肥的效率、农业灌溉的空间预测、农业点污染源的模拟、农业气象服务、农业生态规划、农业生态旅游等方面。 由此可见,GIS在农业上的广阔应用已是必不避免的,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而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农业,就必须进行革新,3S的集成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将3S的优缺点互补,可为农业生产和决策者快速而准确的提供依据,现在的农业风险高,回报低,GIS技术可为农业生产的调控能力,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因地制宜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在这一点上,国外很多国家都已经从中尝到了甜头,加拿大,美国,欧盟等一些发达国家都已经将3S技术应用于资源调查、农作物分类、生产检测、产量预测、农业灾害检测和荒漠化防治等农业领域,加拿大在农田信息采集和服务方面充分应用了3S技术。我国和外国还是有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在农业领域,国外已经将技术运用在农业中,而我们却才刚刚起步,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前路艰难,还有待我们的共同努力。 3 结语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面对来自国外那么多强国的挑战,我们不能退缩,作为当代一个有志大学生,而我的专业又正好是GIS,我们应该将国家的繁荣富强也作为自己的责任,努力学习GIS知识,掌握专业技能,那样的话,可以预测中国的农业将会得到质的飞跃,必将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因此,研究GIS在农业上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农业方面毕业论文:农业部官员解读面向农民收费的九个方面 第一,关于农村用水收费的问题。严禁在国家规定的水价之外摊派或者搭车收取其他不合理费用。必须特别说明的是,农民使用本村集体水塘、水库的水,农民家庭生活和畜禽饮用的水,农业抗旱等临时应急取水,以及直接从江河、湖泊或者地下取用水资源从事农业生产并符合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农业生产用水限额的,不需要缴纳水资源费。 第二,关于农村用电价格的问题。对于生活用电,要落实城乡用电同网同价的政策。已实行城乡同价的地区,农村用电与城市用电执行同一价格标准。未实行城乡用电同价的地区,应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行城乡同价。在实施城乡用电同价前,省级价格主管部门要从严核定农村的用电价格,防止分摊不合理成本并挤入农村的电价。 第三,关于农村中小学教育收费的问题。严格执行国务院有关规定,在全国免除学杂费的基础上,从2008年春季开学起对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2009年免除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住宿费。目前,按规定可以收取作业本费,向自愿在校就餐的学生收取伙食费;一些地方存在征订教辅资料的情况,对于征订教辅资料,要坚持学生自愿的原则,并且不得突破“一教一辅”。严禁有关部门和单位对农民工子女学生乱收费。对学校教学和学生生活用电、用水、用气的价格,分别按居民规定的价格执行。严禁学校强制学生在校就餐并收取伙食费,严禁学校教师举办或与社会办学机构合作举办向学生收费的各种培训班、补习班、提高班等有偿培训。 第四,关于办理身份证收费的问题。公安机关对首次申领、换领第二代居民身份证的居民收取工本费每证20元,向遗失补领或损坏换领第二代居民身份证的居民收取工本费每证40元,向办理临时第二代居民身份证的居民收取工本费每证10元。除此之外,一律不得收取涉及二代居民身份证的快证费、加急费、照相费和邮寄费。 第五,关于农民建房收费的问题。农民利用集体土地新建、翻建自用住房时,国土资源部门可以收取土地证书工本费,普通证书每本5元,国家特制的证书每本20元。建设部门可以收取房屋所有权登记证书每本10元的工本费,其他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律取消。在办理建房手续时,严禁强制或变相强制建房人接受咨询、设计、评估、代办等服务并收取费用。 第六,婚姻登记收费的问题。婚姻登记管理机关在办理结婚登记过程中,只能收取结婚证书的工本费,精装本每对9元,简装本每对2元。离婚、解除夫妻关系证明书的收费标准按省级价格、财政部门的规定执行。严禁在办理婚姻登记过程中推介保险、搭售物品和收取押金、保证金,强行服务并收费等。 第七,关于殡葬服务收费的问题。对于遗体接运、存放、火化、骨灰寄存等基本服务,实行政府定价,明确相应的服务内容,合理制定收费标准,对其他非基本殡葬服务收费,要坚持自愿有偿的原则,严禁强制服务收费和不服务也收费的行为。 第八,关于有线电视收费的问题。严格执行国家发改委、国家广电总局的《有线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管理暂行办法》,强化成本监审、严格听证程序、合理制定或调整有线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标准,对农村有线电视用户的收费标准不得高于城市用户,同时要对低收入用户实行收费减免政策。 第九,关于农机服务收费的问题。对于农机服务要防止公益性服务项目变相向农民收费、经营性服务项目多收费乱收费的问题。(北京 孙中华) 农业方面毕业论文:农业保险在保障民生方面的作用评析 摘 要:农业保险是各国扶持农业发展的通行做法。它可代替直接补贴对农业实施合理有效的保护,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在“7·21”特大暴雨灾害善后工作中,农业保险为广大受灾农民提供了玉米、水稻受灾补偿,帮助受灾地区农民减少损失恢复生产,可谓是一项惠民利民的民生好政策。 关键词:农业保险;灾害补偿;三农问题 1.概论 1.1农业保险的内涵 农业保险,是指保险公司根据农业保险合同,对被保险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因保险标的遭受约定的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疫病或者疾病等事故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的保险活动。为了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许多国家都把农业保险作为政策性保险业务。 1.2农业保险的特点 一是地域性。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地形、降水、土质等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再加上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技术水平等社会条件也不用,从而使农业保险必须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承保条件。 二是季节性。由于农业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农业种植(养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因此在农业承保的过程中,需要对影响农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有正确的认识,明确各保险标的的自身特点。 三是连续性。动植物作为农业保险中的标的,有其自身的特点,既在种植(养殖)过程中是不能中断的,且互相影响和制约。所以,农业保险的经营者要考虑动植物生长的连续性,使农业保险业务稳步发展。 1.3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从2004年起,我国开始试行农业保险。2007年,实行国家财政拨款支持农业发展,每年拨出10亿元人民币进行专项补贴,并且通过地方财政配套,对六省区五大类粮食作物保险予以补贴,自此农业保险走上了迅猛发展的道路,仅2007年就实现保费收入51.8亿元人民币。2008年,国家扩大了农业保险试行范围,对油料、粮食、奶牛、生猪等领域加大了政策扶持。到2012年,农业保险已基本覆盖全国,保费补贴品种增加、补贴区域扩大、保障水平得以提高。 从近年来农业发展政策情况来看,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持续加大惠农支农力度,将作为我国今后一个时期内的长期国策,而农业保险作为惠农支农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2.农业保险的作用 2.1农业保险的作用 农业保险是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当今世界扶持农业发展的大多数做法就是发展农业保险,在世贸组织允许扶持的范围内,农业保险可以代替直接补贴,对农业的发展进行合理有效的保护,减小外来农产品的竞争压力,减少自然灾害的冲击,保障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 2.2农业保险7·21”特大暴雨灾害补偿中的作用 2012年7月21日,河北遭遇了特大暴雨灾害,平均降雨量164毫米,为61年以来最大。据央视报道灾害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22.87亿元。灾后,北京河北两地的农业保险承保公司紧急组成了查勘组,安排工作人员和农业专家在第一时间前往灾区进行评估。查勘组在地方政府配合下,一方面向参保农民介绍理赔手续,讲解查勘流程;另一方面综合使用无人机航拍、数据分析等手段,勘察农作物生长情况、受损程度和受灾面积,确定各地区实际灾情和损失程度,核定受灾农户的损失面积和损失金额,及时按照规定进行理赔。 3.农业保险目前在我国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3.1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已覆盖所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局面,但保险利润低、风险高、难赚钱,法律制度尚不完善,缺乏政策支持等问题仍旧存在。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保险公司缺乏主动性,由于政策性承保条款、费率等承保条件绝大部分由相关政府部门制定,保险公司不能够擅自更改,并且部分保险责任条款内容过于宽泛、费率水平较低,使得条款分界,费率厘定不能完全符合保险原理。 二是保险公司处在制度和现实的夹缝中,往往利润很少。在此次灾害补偿中就有这样的情况,1公顷玉米如减产九成可获赔3000元,如减产三成则仅赔60元。由于现场查勘难以做到绝对公平,遇上普遍受灾的情况,只能按上限赔付,加上虚报受灾面积等影响,保险公司基本无利可图。 3.2改进措施 一是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法律体系。尽快将农业保险纳入法制化轨道,明确农业保险的属性、政府支持方式、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的优惠政策,规范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的组织形式、经营原则、保险费率、承保范围、农业再保险办法等。 二是建立健全与农业保险相关的配套制度。具体包括:对农业保险经营主体信贷的扶持政策,允许其申请一定额度的低息或无息贷款;在税收上也要制定一系列扶持政策,有条件的减征或免征税费,确保其能够长期稳定的经营。 总而言之,我国农业保险仍然处在摸索阶段,需要结合现实同时借鉴先进国家的保险管理方法进行二度创造开发,破解农业保险利润低、难定责等难题。(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人力资源方面论文:信息科学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应用 摘要: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不断取得突破,信息科学已经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本文阐述了信息科学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与信息科学相结合才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信息科学;人力资源管理;全球化 一、信息技术简介 信息科学是以信息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信息的运动规律和应用方法为主要研究内容,以计算机等技术为主要研究工具,以扩展人类的信息功能为主要目标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信息科学由信息论、控制论、计算机科学、仿生学、系统工程与人工智能等学科互相渗透、互相结合而形成的。信息科学信息是21世纪的支柱,信息将取代物质和能量成为创造财富的重要来源。经济管理是综合应用性学科,它融合多种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学科知识,注重总结实践经验和可行性研究。 信息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方面,信息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资源,它在企业的发展壮大中占绝对的作用。应用信息的运动规律和应用方法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在现代经济管理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从现在的企业管理可以看出信息在现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重要性。 二、信息技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信息经济是自90年代以来伴随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而产生的新的经济形式。数字革命、互联网、电子商务和通信技术在这种新经济形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说,信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重要载体和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信息技术产业已成为发达国家经济新的增长点,是人类社会迈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加速器。 信息技术为经济发展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技术使知识和信息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战略资源 信息技术,尤其是微计算机革命和数字化革命使信息资源计算机化,把浩如烟海、杂乱无章的信息变成有序、有用、有经济价值的信息。信息技术的应用使经济中的知识性日益明显,知识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企业中关键的资产并不是资本而是智力。由于创意、信息和技术越来越成为产品的构成成分,产品和服务中的知识含量增大。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将不依赖于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的数量与价格,而取决于所拥有的创造知识的能力和技术水平。 在新经济的客观现实面前,许多专家学者都提出了把信息作为独立于资本、劳动之外的生产要素。一般说来,经济系统活动过程中都有三股流,即由生产资料、劳动资料等组成的物流;由劳动力和其他能源组成的能量流;以及由组织、计划、指导、协调、控制、管理等组成的为达到一定目标的信息流。信息在这里发挥着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的作用,因为人们可以通过信息流中的反馈信息调节物流和能量流的数量、方向、速度和目标。信息流可驾驭经济系统中的人和物做合乎目的、有规则的活动。 (二)信息技术促进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更新与改造,进而优化产业结构 信息技术已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它正在创立新的产业,全面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设计、制造和营销管理都已经或正在实现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由计算机控制的机械和生产线代替或减少了劳动者的工作量,提高了效率。计算机虚拟技术的应用加速了产品的设计和生产过程,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可靠性,降低了成本。网络技术使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超越了时空和地域的限制,实现跨行业、跨地域、跨国界的合作与集成,逐步走向全球化。工农业和服务业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也相应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而导致国家实力的增长、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 (三)信息技术显著提高人力资源创造国民经济效率与效益 在信息时代,由于知识的大量产生、创新的不断进行、信息的迅速传递、经济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因而技术与产品的生命周期愈益缩短。在信息技术领先的美国,30年来美国的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一直居世界首位,但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的比例却由30年前占劳动人口总数的33%减少到17%。再过10年,还将降到12%。到了2020年将只占不到2%。美国联邦政府商业部发表的关于信息技术革命及其对美国经济影响的年度报告称:信息技术产业是推动美国目前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动力,在过去5年中,虽然信息技术产业的规模只占整个经济的8%,但美国经济增长的1/3归功于该行业的发展。信息技术产业的惊人发展已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人的生产、消费、通信和娱乐方式。 三、我国的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战略 我国传统的信息产业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对传统信息新产品与服务需求的增长而不断增长的。目前,我国的信息产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历史阶段,不仅需求旺盛,发展迅速,而且竞争激烈,效益提高,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倍增作用与重要地位日益突出,成为21世纪新经济的战略产业。但也不难发现,我国信息产业的许多领域在国际上并没有什么竞争力,在这新形势下,我国要在21世纪进入世界信息产业大国和强国的行列,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工业化与信息化相结合,研究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的发展规律,处理好信息产业发展过程中统一决策、多层次分级管理、多元化和多样化经营的关系。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的发展阶段,又面临着全球信息化的挑战和机遇,发达国家已开始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建立网络社会”的呼声日益高涨。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决不能埋头工业化而置信息化于不顾,也不能脱离工业化现状盲目追求信息化,而应实施“机遇战略”,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用信息化促成工业化,引导新世纪的工业向高增值、高竞争力、高信息含量的方向发展,用工业化支持信息化,为信息产业的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物资、能源、资金、人才以及市场。 (二)分析国内外环境,注重研究和开发,抓好大型企业集团和放活中小企业相结合,运用市场机制与依靠政策法规相结合,加强协调,及时调整产业发展方向与结构。 收集技术、市场等信息,分析国际国内影响各部分信息产业发展的环境变化,捕捉机遇,供宏观决策和微观经营参考。这种工作在我国相当薄弱,亟需加强。 在信息产业中既有竞争性产业又有基础性产业。对前者而言,引入竞争机制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对后者而言,近几年来的国际经验表明,适度引入竞争机制也是提高服务质量、抑制价格上涨的有效手段。过去被认为是“天然垄断”的行业,由于技术变革和市场变迁,现在已开始程度不同地加入竞争行列。所以,运用市场机制对发展信息产业来说是绝对必要的。 (三)从领导、规划、管理、政策等各方面,积极加强信息产业的薄弱环节,即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使其与信息产业其他部分发展相适应,并逐步发挥它对信息产业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信息服务业包括数据库服务、软件服务、网络服务、系统集成服务等行业,它们在整个信息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至今未被我国社会各界所充分认识。 (四)人才为本,教育为先,为发展信息产业,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的工业化初期,曾大规模培养工业化所需的人才,并源源不断地从其他战线向工业战线输送人才。当时的一个口号是,“要造就一支产业大军”。那么,在现今信息化启动时期,我国同样需要高瞻远瞩,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为信息化所需要的发展信息产业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在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上,应适当增加信息科技、信息工程、信息经济、信息管理等院系。在信息产业的各部门和单位内,应大力加强从业人员的在职培训。在企业实践中,应物色和造就一批信息企业家。同时,还应创造条件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归国工作,使他们致力于信息产业的发展;合理规范信息产业领域各类人才的流动,使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发展信息产业效劳。 小结 信息产业是21世纪的战略产业,它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利润,而且关系到一国在世界经济、政治乃至军事中的能力和地位。我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时代的规律,加速培育自己的信息产业,发展信息经济,使我国经济保持健康快速增长,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人力资源方面论文: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在人力资源方面的应用 摘要:随着一大批国际大公司因为财务会计丑闻,导致企业的诚信受到普遍质疑,内控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力资源工作在企业管理和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成为内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从管理层面和流程层面两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内控管理在人力资源工作中的应用。 关键词:内部控制管理 人力资源 应用 一、内控管理的背景及重要性 随着美国著名的安然、世通公司等一大批国际大公司因为财务会计丑闻,导致企业的诚信受到普遍质疑,严重冲击了国际资本市场的正常秩序,为此,许多国家通过立法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如美国的《萨班斯一奥克利法案》等, 经济的健康发展迫切呼唤加强内部控制。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委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上市公司自2009年7月1日起执行,并鼓励其他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执行。确立了以企业为主体,以政府监督为促进,以中介机构审计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实施机制。 内部控制作为公司治理的关键环节和经营管理的重要举措,在企业发展壮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完善的内部控制规范有助于约束并统一市场主体的行为选择,减少舞弊和欺诈、建立安全的市场秩序、实现社会和谐、经济持续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是实现企业战略规划的关键性环节,在企业管理和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此也越来越需要规范的管理和严格的内部控制,以保证企业经营和战略目标的实现。所以,顺应时代的发展,建立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并在人力资源工作中较好的应用成为现代人力资源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人力资源内控管理的主要内容 根据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 Act)和证券交易委员会采纳的COSO内部控制框架对内部控制的定义,内部控制是为企业经营的效率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规的遵循性等目标的实现而提供合理保障的过程。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企业管理的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从最初单纯的内部牵制发展到今天的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等五要素组成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但是,COSO 内部控制框架体系不完全适合中国国情,必须结合企业的具体产品、经营规模、管理特点和水平等,研究和制定一套适合企业特点的、在某些方面是独有的内部控制框架体系。 我国已有部分大企业、公司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了自己的内控体系,下面主要介绍一下在人力资源方面的应用。人力资源部分的内控管理主要包括公司层面的和流程层面的内控管理两大部分。 (一)公司层面的内控管理主要是指企业内部环境的管理 主要包括:职业道德、不相容岗位分离、员工培训、绩效考核等人力资源方面的制度等。没有一个有效的控制环境,其他内部控制要素,不管质量如何,都不可能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结果。只有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才能为有序的内部控制工作奠定基础。 1.职业道德:诚信原则和道德价值观。诚信是为人处事之本,是生存之道,因此加强企业诚信和道德价值观的教育就显得尤为必要。企业必须在其内部制定既符合我国法律规定,又具有企业内部特色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如《员工职业道德守则》和《反舞弊规定》等文件,不仅要以文件形式下发,还要组织员工学习,使员工充分掌握并严格遵循,始终如一地加强企业诚信教育,教育广大员工树立诚信思想,逐步形成良好的工作环境。 2.不相容岗位分离。为加强公司内控制度建设,防范错误及舞弊风险,公司在岗位设置时应将授权批准、业务经办、财产保管、会计记录、稽核检查等不相容的岗位职责进行不同岗位分离设置;每项业务应经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员工处理,且每名员工承担的职责必须与其他员工形成监督和制约关系;建立严格的授权批准制度,全体员工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开展工作;各项业务应当配备符合岗位要求的合格人员,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岗位轮换;当出现不能对不相容职责进行完全分离的情况时,必须建立额外的替代或补充控制措施,降低错误或舞弊风险,如:增加由业务办理员工的上级主管重新复核检查的程序等。 3.其他人力资源政策。建立规范的员工招聘、培训、晋升、考核等机制。在人员招聘、培训和晋升时,按照岗位职责要求对所需人员的技能和学识等组织实施考核;定期对员工进行工作业绩评价考核,作为续聘、晋升等的依据;在关键岗位人员的招聘或晋升时应履行必要的背景调查等程序。 (二)流程层面主要是日常工作中各个工作流程和工作环节上的管理和控制 流程方面可以根据公司具体情况,分出关键流程和次级流程。在企业内部,要统一规范业务流程,实现管理的系统化、程序化,使工作环节、业务步骤清晰可见,内容要求明确,为执行者的监督检查和考核提供依据;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规范的业务流程数据库,实现流程管理和控制的信息化;加强对业务流程的梳理,解决好程序和效率的关系;在按流程运行、按程序操作、按控制执行的关键环节,必须留下可供查实的证据,使规章制度执行具有可检查性。 流程层面重点关注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劳动合同管理、员工职位管理、绩效考核、职工薪酬计算与发放、工资总额管理等。 1.劳动合同管理。劳动合同管理主要包括劳动合同的签订、续签和解除。在劳动合同签订过程中应对应聘人员应聘证明资料及劳动合同相关信息进行有效审核,确保有效贯彻公司用工政策;及时签订劳动合同及附件,确保符合劳动合同法;及时准确更新新员工到岗信息,确保人工成本计算完整。劳动合同续签或终止过程中应确保续签或不续签合同的理由经有效审核且符合相关规定;及时准确更新员工劳动合同终止信息,确保人工成本计算的完整性。在劳动合同解除过程中应对涉密岗位员工离职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公司利益;对解除劳动合同申请进行有效审核,确保符合相关规定。 2.员工职位管理。制定恰当的岗位说明书,确保工作职责清晰。对任职资格或岗位、职位等级认定(变动核定)进行有效审批并及时传递员工信息,确保符合公司对员工岗位及职位等级相关管理的规定或薪资发放准确。 3.绩效考核。确保绩效考核指标计算准确且经有效审批,保证考核结果准确;对绩效考核结果进行有效执行,确保公司激励机制有效及工资计算准确;确保准确执行绩效考核办法且考核结果经有效审核;有效激励员工,提高公司经营效率。 4.职工薪酬计算与发放。确保经授权的薪酬福利岗位人员接触、修改工资计算基础数据,保证工资计算的准确性。工资计算表应经有效审核,并及时传递到财务部,通过人力资源部与财务部对工资计算单据的互相核对,确保工资福利计算结果准确完整;确保工资奖金福利保险计算结果正确或经有效审核,否则会影响报表相关科目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确保工资发放与计算结果一致,保证报表相关科目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确保保险缴费申报表经有效审核,缴费基数、缴费比例、扣缴标准适用、正确,保证保险缴费申报表的准确性。 5.工资总额管理。严格执行工资总额核定办法,保证公司工资预算总额准确,工资总额核定办法应经有效审核,防范公司经营决策的风险。按时统计工资总额使用进度,保证应付职工薪酬计提准确、完整。 三、人力资源内控管理的执行和完善 内部控制不仅仅是某个管理部门的事,搞好内部控制工作需要全员参与,必须由每一位员工自觉地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去。同时,内部控制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完善的过程,它随着企业经营管理的新情况、新要求适时改进调整,使之随着生产经营的不断发展变化而不断完善,起到促进发展,防范风险的重要作用。因此,要着力培养全体员工的内控意识,加强人力资源工作在内控中的应用并不断完善,结合企业文化建设,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宣传和培训力度,为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使全体员工树立内控理念,掌握内控知识,自觉地将内控融入到日常工作中,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助力。 人力资源方面论文:社会保险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人力资源管理是社会保险管理的重要手段,社会保险把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种能够通过强化和支持企业经营目标实现的有效手段。作为保险公司,应该拥有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年轻化人才队伍,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强有力的激励机制,为人才脱颖而出营造良好的氛围,人才是社会保险业竞争的根本。 关键词:社会保险;人力资源管理;存在弊端;主要措施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社会保险业以惊人的速度蓬勃发展,在取得众多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问题。人力资源是保险公司最重要的资产,人才是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保险公司是知识、技术、智力密集型企业,人才对推动企业发展和业务、技术、管理、制度创新等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是未来在激烈的同业竞争中能否取胜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保险公司在管理方面暴露出很多问题,尤其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下面就谈谈社会保险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社会保险人力资源的内涵 社会保险人力资源又称劳动力资源或劳动力,是指在社会保险中,处于劳动年龄、未到劳动年龄和超过劳动年龄但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之和。 二、社会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弊端 第一,社会保险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落后。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社会保险公司受国家宏观调控,只重视解决公司内部的物质、资金、技术等问题,忽视了人力资源问题,把人力资源仅仅看作是需要时才发挥作用,视人为固有劳动力,只重视拥有和使用,不重视开发和流动,使人才既进不来,也流不出去,人才闲置、压制、浪费等现象严重。有些领导仍然停留在“以事为中心”、因事择人、重事不重人的传统人事管理理念上,在管理上多采用“管、卡、压”的方式。 第二,社会保险人才供不应求。社会保险人才严重不足,尤其是社会保险精算师等专业技术人才和了解国际保险市场情况、熟悉国际保险法律法规的复合型人才更为短缺,市场严重缺乏高学历、懂管理、重服务的高级管理人员。营销队伍中,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 第三,缺乏竞争激励机制。社会保险公司中,合理的人才选拔体系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尚未形成,不同程度地阻碍着人才的脱颖而出,影响了高素质人才聪明才智的发挥。员工的利益风险与岗位责权不对称,责权利不统一,奖惩不对称,“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现象仍然存在。受社会保险业行业特性的影响,存在绩效考核导向偏差的问题,过分强调对工作结果的考核,而不关心员工行为与过程,这种考核的结果并不能提供帮助员工提高绩效的明确信息,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第四,人才流动影响了公司的发展。社会保险公司人才的流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保险公司员工“能进不能出”的问题一直无法解决,“冗员”的出口渠道不畅。人才大流动,预示着原有格局的大变化和保险业的大发展,或许对整个保险行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和专业人才的流出,会带来商业秘密的泄露、公司战略的曝光、新品开发的受挫和原有客户的流失等问题。 三、社会保险人力资源管理应采取的对策 第一,更新社会保险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社会保险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整体系统,由各个人力资源环节子系统构成。人力资源管理是社会保险企业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其根本目的就是实现社会保险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优化配置;应该竞争上岗,将人的惰性抑制到最低,发挥人的潜能;一定要坚持因事设岗、以岗定员、薪随岗变的原则,严格控制人员及辅助人员的比例;通过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氛围来吸引人、留住人,增强社会保险公司的凝聚力,增强人才的归属感,促进工作绩效的提升。 第二,建立公司与员工个人发展相结合的竞争激励办法。人力资源管理的精髓就在于激励员工,使之保持高涨的工作积极性。在管理岗位和任职上实行聘任制和聘期制,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竞争机制引入到管理人员选拔任用、员工的岗位变换工作中。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实施分类量化考核,发挥考核在管理人员甄别、选拔和调整中的作用,增强对管理者的激励力度。只有良好的人才成长和工作环境,合理的具有激励机制的薪酬制度、期权制度、职务升降制度等,才能留住人才。 第三,拓宽人才培训机制。社会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是“以人为中心”,把人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人看作是社会人、自我实现人,注重人的个性发展,建立人才选拔机制,用多种激励手段激发人的潜能。拓宽培训途径,采取函授、讲座等培训方法使员工掌握本专业的知识、技能,让一些有能力的员工脱颖而出,成为公司的骨干,让员工了解社会保险公司本企业的文化、传统,从而产生集体的向心力、感召力,凝聚一支高素质的保险队伍。 总之,社会保险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人是生产过程中最活跃、最积极、最富有创造性的因素,是生产过程的主体。人力资源在社会保险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谁拥有一流的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赢得主动。而一套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仅成为社会保险公司极其重要的战略工具,也有助于企业拥有持久的竞争优势。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医疗保险基金中心) 人力资源方面论文:浅谈人力资源规划技术方面的现状及建议和对策 摘要:本文分析总结了我国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技术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战略和操作两个层面来提出对人力资源规划技术应用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人力资源规划技术 人力资源信息系统 战略层面 一、我国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技术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市场全球化进程加快,国外大中型企业都普遍重视人力资源规划。我国还处于新旧经济体制的过度时期,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技术现状是总体水平还不高,大多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还只注重于招聘、员工合同管理、考勤、绩效评估、薪金制度、调动、培训等与公司内部员工有关的事项,人力资源规划的工作却往往被忽视,甚至没有考虑到,造成了招聘工作的随意性。我国的企业在人力资源规划技术的应用方面还普遍缺乏相关政策,甚至还是一片空白。这就无法保证企业拥有合理的人员结构,企业很难预测潜在的人员过剩或人力不足,特别是国有企业,普遍存在人力资源数量过剩,质量偏低的现象。现今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越来越多的管理层也逐渐认识到人力资源规划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对于人力资源规划在企业中的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粗浅从战略和操作角度两方面的层次来分析: 1.从企业战略角度来看 (1)对人力资源规划的认识不全面。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企业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依据。而中小企业的管理者恰恰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一点,从而在具体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缺乏足够的重视。 (2)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太快,不易规划。市场发展变化速度很快,而行业尽管随市场变化而作规划,到年终目标达成率也不过20%~30%。相应地就会引起企业内部的战略目标不断地变化,从而又会导致人力资源规划随之变化。 (3)忽视了人力资源规划的价值。由于人力资源规划不是直接和企业的效益挂钩的,使管理者往往忽视了人力资源规划的价值性。 2.从具体操作角度来看 在企业制定和实施人力资源规划时还存在以下不足: (1)缺乏有效的晋升规划。干部任用可采取自上而下逐级聘用制,可以基本消除干部职务“终身制”,大胆启用部分年轻干部,适时地调整了各类管理干部的工作岗位,初步建立“干部能上能下”的机制,这些政策对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及创造性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力度还很不够,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还相距甚远,因人设岗的现象还没有完全消除,大材小用,小才大用现象仍然存在,等等。 (2)补充规划不全面。公司除中层管理人员外,其他管理人员有缺位时就随意补充,没有考核规划,晋升目标又不明确,同时激励机制又未跟上,这样就造成部分员工上进心不强,工作应付。 (3)培训开发规划支持不够。公司员工文化层次差别较大,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素质管理人员缺乏,职工教育与培训力度不够,又不能学以致用,管理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培训机会极少,更新知识和更新观念在公司得不到大力支持,学不学靠自觉,没有源动力。由于培训规划不得当,加之激励机制不配套,因此造成员工培训花钱不少,效果甚微。 (4)调配规划不当。由于规划不当,公司女职工所占比例较大,部分不适合女职工岗位仍有女职工,这部分员工文化水平又低,为满足生产需要,只有再雇佣临时工,造成超员上岗,人力成本加大,人员浪费的现象。 (5)缺少工资规划。目前大多数公司实行岗位技能工资制。如果公司没有长远的工资规划,只是暂时的、短期的行为,随意性较大,经不起考验,每年一开职工代表大会成了分钱不均会,很难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员工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更谈不上创造性和爱岗敬业,很难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二、应用人力资源规划技术的建议和对策 1.从战略层面来看 (1)明确企业核心人力资源,规划要立足于实际。人力资源规划的起点是明确界定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核心人力资源是决定企业生存发展能力的关键因素,需要激励机制、教育培训、设计合适的职业生涯计划、不断的招聘才能确保核心人力资源群体量的扩充、质的提高,并能长期的驻留于企业。 (2)建立三维立体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切实可行的人力资源规划一定是建立在内部充分沟通、相互协作基础之上的。根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建立一个在决策层、一线经理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之间科学分工协作的三维立体管理模式,将有助于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3)调整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定位。传统的人事管理把精力放在员工的考勤、档案、合同管理等事务性的工作上,使人力资源部门只能作为一个内部管理部门对业务部门提供服务和支持,所以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从后台移到前台,对客户、业务和市场有必要的深入地了解,把握整个公司走向和对整个行业走势。使人力资源部门处于企业中心的地位,像一个机器中的轴心。 (4)将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技术与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企业的竞争就是企业文化的竞争。在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中必须充分注意人力资源规划技术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与渗透,保障企业经营的特色,以及企业经营战略的实现,和组织行为的约束力,使企业的人力资源具有延续性,符合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特色。 (5)尽快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人力资源信息系统是组织进行有关人及人的工作方面的信息收集、保存、分析和报告的过程。管理者在决策时需要准确、及时和相关的信息资料,如果没有现代化手段的运用,效率低下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而通过人力资源信息规划,建立统一的信息结构体系与标准,可以提高人力资源信息的有效性。 2.从具体操作层面上来看 (1)逐步完善晋升规划。人力资源规划不仅面向企业,也要面向员工,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发展是互相依托,互相促进的关系。优秀的人力资源规划,一定能够使企业每个员工达到中、长期利益,一定能够使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 (2)提高员工培训规划的质量。制定可行的培训规划,要坚持分级、分类、分层次的培训,坚持一手抓普及,一手抓提高;坚持有组织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坚持育人与用人相结合;坚持提高培训质量,讲求培训效益。根据公司内部不同群体分别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 (3)制定适应公司实际的工资规划。未来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应认真思考工作绩效和生产效率问题,改进现行人事政策中不能激励员工的部分,把现有的岗位技能工资制逐渐转为岗效工资制。促进公司内部分配制度改革,一是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有机地结合起来,确立以岗位工资和效益工资相等的基本工资制度,建立人员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工资能增能减的机制。二是研究资本、技术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具体政策,加大对公司关键人才的激励力度。三是加强对特定工种收入分配的调控。抑制其工资收入的过快增长,实行对工资总量和工资水平双重调控。四是加强公司工资收入分配监督和指导,通过公司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以岗效工资为主的多元分配机制,使工资分配体现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又能与企业效益,岗位职责挂钩,同时拉开关键岗位与普通岗位的收入差距,使公司更具生机与活力。五是相对公平。如果做到员工之间相对公平就可以避免吃“大锅饭”的现象,就能很好地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人力资源方面论文:谈我国国企与国外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差异 [摘要] 入世后,我国国有企业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其中,不仅要与国内其他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的竞争,还要与国外跨国公司之间进行人力资源的竞争。因此,国企的改革在重视自身人力资源管理的同时,还应分析研究国企与外国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差异,以便针对差异,积极改革。 [关键词] 人力资源国有企业差异 进入21世纪,在世界范围内,人力资源已经是人类用于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体力、技能和知识的综合反映。人力资源管理对促进企业的发展已经是非常显著的。然而,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中曾起到过决定性作用的国有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及改革上仍存在许多问题,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与外国先进的经验、做法还有一些差异,影响着我国人力资源的质量,最终影响到企业经济效益。只有正视差异,积极借鉴先进经验,才能为我国企改革与发展助力。 一、以美国为例,看我国与国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差异 美国的企业,尤其是其成功的大型跨国公司,其人事管理已发展成全方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的人事部门已转变为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战略性角色。从中美企业的比较看,两者之间存在着以下五大差异。 1.美国企业更注重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结合。它们对雇员的招聘、雇佣和培训、使用,更注重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在使用上积极鼓励雇员参与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的拟定,激励雇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挑战性,满足其成就感,营造雇员和企业共同的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帮助企业成功地实现战略目标。 我国国有企业的人事管理,改革开放以来虽进行过一系列的改革,仍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那套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企业人员很难做到人事相宜,人事配置手段较弱,形不成合理流动的优化配置的机制,企业的人事安排往往因人设岗,情大于法的人事管理仍然很普遍。 2.美国企业比我国企业更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员工素质的培养,它们对雇员的培训不仅仅局限于提高雇员的岗位技能,更重要的是以开发人的能力、培育有潜在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为目的。 而国有企业的培训工作,一般都由各业务部门分别举办,常着眼于当前的短期培训班。企业的人事部门还没有从开发人的能力的角度,制定培养符合企业未来发展需要的、有潜质的经理人的规划。 3.美国企业人事部门比我国人事部门更注重努力营造雇员的良好工作环境,构建企业发展所需的企业文化。美国企业的人事管理部门具有沟通雇员与企业关系的职能。其工作人员常通过参与雇员的生日、聚会等形式向雇员进行调查,倾听雇员对企业和人事管理的意见,引导雇员了解企业的发展目标,参与企业管理,满足雇员的成就感,使雇员感到自己的存在和对企业的影响力。人事部门人员还向各管理层反映雇员所关心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帮助企业上下建立开诚布公、互相尊重、关心、协作的工作环境。 我国国企的人事管理部门是不负责营造和推进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这项工作的,它基本上是由企业的工、青、妇、群、团组织来推动的,与人事部门未形成合力。职工个人的价值取向与企业的经营理念、发展战略不易形成一致。 4.美国企业比我国企业更注重不断地完善符合企业激励雇员、留住人才的激励机制,企业的人事部门都能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工资福利来强化对雇员的激励。企业给雇员的工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逐年有所变化。同一职位都有上限下限的幅度工资。刚进入同一职位的人,无论能力怎样,都处于下限工资水平,每年有所上升,但升幅不一定相同。工作好的升幅大,反之则小。愈往上,则升幅愈大。达到上限则需要晋升才可能升资。这就不断地激励雇员向价值高的职位挑战。 在职工工资类别等级上,我国国有企业与之多有相似之处。但在职工升资上,却缺乏激励性。只要企业有效益,职工干好干坏都能升资;对职工的业绩考评,则更是情高于法,激励作用荡然无存。 5.美国企业人事部门工作人员比我国企业人事部门工作人员,更具有综合工作能力。人力资源是国际竞争、企业竞争的最主要的资源。这就使人力资源成为企业管理方面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内容,人力资源部门也就上升为战略部门。在美国,企业公司的人事副总裁已成为决策班子中举足轻重的成员。这就突出说明了美国企业对人才的重视,对人力资源的重视。 新时代的人力资源需要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来帮助企业提高经营效能,促进其成长与发展。然而,我国国企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人员还需在较高的综合素质方面努力。 二、对我国国企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议 目前,国有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应该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完善和创新。 1.通过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科学高效的组织架构,建立起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科学的人事管理机制和强有力的、渠道畅通的人才保障机制。 2.引导管理者转变观念,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把人力资源看作企业最重要的资源,营造特色企业文化,做到使用与开发并举,培育企业精神。 3.下放决策权,加强培训,有效地完成人力资源的开发、获取、整合、保持与激励、控制与调整等方面的工作,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员工的责任心。 4.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制定和实施人力资源规划,建立企业人才后备库,积聚不断向外释放的势能。 5.建立一套完善的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在对员工进行物质激励的同时,还要强化精神激励的作用。 6.改善工作环境,增强员工的认同感、归属感,提高其工作效率、敬业精神和对企业的忠诚度。 总之,我们的国有企业只要认真扬长避短,重视和加强对人才的管理和开发,就一定会取得长足的进步。 人力资源方面论文:我国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技术方面的现状及建议和对策 [摘 要] 本文分析总结了我国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技术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战略和操作两个层面来提出对人力资源规划技术应用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 人力资源规划技术 人力资源信息系统 战略层面 一、我国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技术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市场全球化进程加快,国外大中型企业都普遍重视人力资源规划。我国还处于新旧经济体制的过度时期,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技术现状是总体水平还不高,大多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还只注重于招聘、员工合同管理、考勤、绩效评估、薪金制度、调动、培训等与公司内部员工有关的事项,人力资源规划的工作却往往被忽视,甚至没有考虑到,造成了招聘工作的随意性,普遍存在“任人唯亲”,“忌闲妒能”的现象。特别是近几年,国内外有关人力资源规划技术的研究处于不断改进和创新的阶段,我国还停留在直接引入国外成果的阶段。同时,我国的企业在人力资源规划技术的应用方面还普遍缺乏相关政策,甚至还是一片空白。这就无法保证企业拥有合理的人员结构,企业很难预测潜在的人员过剩或人力不足,特别是国有企业,普遍存在人力资源数量过剩,质量偏低的现象。 因此,为了适应企业环境的变化和技术的不断更新,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必须完善人力资源规划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这对正在走向市场的中国企业来说尤其重要。但是有了人力资源规划,不等于解决问题。如果规划不适合于企业,就会发生用人急迫或大量裁员的现象。现今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越来越多的管理层也逐渐认识到人力资源规划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对于人力资源规划在企业中的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我们分别从战略和操作角度两方面的层次来分析: 1.从企业战略角度来看 (1)对人力资源规划的认识不全面。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企业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依据。而中小企业的管理者恰恰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一点,从而在具体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缺乏足够的重视,各级部门主管和直线经理也未能有效配合。 (2)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太快,不易规划。市场发展变化速度很快, 而行业尽管随市场变化而作规划, 到年终目标达成率也不过20%~30%。事实上,企业外部的政治、经济、法律、技术、文化等一系列因素一直处于动态的变化中, 相应地就会引起企业内部的战略目标不断地变化, 从而又会导致人力资源规划随之变化。 (3)忽视了人力资源规划的价值。由于人力资源规划不是直接和企业的效益挂钩的,使管理者往往忽视了人力资源规划的价值性。 2.从具体操作角度来看 在企业制定和实施人力资源规划时还存在以下不足: (1)缺乏有效的晋升规划。干部任用可采取自上而下逐级聘用制,可以基本消除干部职务“终身制”,大胆启用部分年轻干部,适时地调整了各类管理干部的工作岗位,初步建立“干部能上能下”的机制,这些政策对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及创造性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力度还很不够,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还相距甚远,因人设岗的现象还没有完全消除,大材小用,小才大用现象仍然存在,等等。 (2)补充规划不全面。公司除中层管理人员外,其他管理人员有缺位时就随意补充,没有考核规划,晋升目标又不明确,同时激励机制又未跟上,这样就造成部分员工上进心不强,工作应付。 (3)培训开发规划支持不够。公司员工文化层次差别较大,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素质管理人员缺乏,职工教育与培训力度不够,又不能学以致用,管理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培训机会极少,更新知识和更新观念在公司得不到大力支持,学不学靠自觉,没有源动力。由于培训规划不得当,加之激励机制不配套,因此造成员工培训花钱不少,效果甚微。 (4)调配规划不当。由于规划不当,公司女职工所占比例较大,部分不适合女职工岗位仍有女职工,这部分员工文化水平又低,为满足生产需要,只有再雇佣临时工,造成超员上岗,人力成本加大,人员浪费的现象。 (5)缺少工资规划。目前大多数公司实行岗位技能工资制。如果公司没有长远的工资规划,只是暂时的、短期的行为,随意性较大,经不起考验,每年一开职工代表大会成了分钱不均会,很难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员工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更谈不上创造性和爱岗敬业,很难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二、应用人力资源规划技术的建议和对策 能否制定并有效实施人力资源规划并不取决于公司规模的大小,最关键的是依据公司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管理特点制定出适合的政策。针对当前企业的经营特点和工作当中面临的问题,我们总结出以下一些改进的意见和对策,也是分别从战略和操作两个层面上来分析: 1.从战略层面来看 (1)明确企业核心人力资源,规划要立足于实际。人力资源规划的起点是明确界定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核心人力资源是决定企业生存发展能力的关键因素,需要激励机制、教育培训、设计合适的职业生涯计划、不断的招聘才能确保核心人力资源群体量的扩充、质的提高,并能长期的驻留于企业。 (2)建立三维立体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切实可行的人力资源规划一定是建立在内部充分沟通、相互协作基础之上的。根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建立一个在决策层、一线经理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之间科学分工协作的三维立体管理模式,将有助于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3)调整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定位。传统的人事管理把精力放在员工的考勤、档案、合同管理等事务性的工作上,使人力资源部门只能作为一个内部管理部门对业务部门提供服务和支持,所以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从后台移到前台,对客户、业务和市场有必要的深入地了解,把握整个公司走向和对整个行业走势。使人力资源部门处于企业中心的地位,像一个机器中的轴心。 (4)将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技术与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企业的竞争就是企业文化的竞争。在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中必须充分注意人力资源规划技术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与渗透,保障企业经营的特色,以及企业经营战略的实现,和组织行为的约束力,使企业的人力资源具有延续性,符合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特色。 (5)尽快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人力资源信息系统是组织进行有关人及人的工作方面的信息收集、保存、分析和报告的过程。管理者在决策时需要准确、及时和相关的信息资料,如果没有现代化手段的运用,效率低下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而通过人力资源信息规划,建立统一的信息结构体系与标准,可以提高人力资源信息的有效性。 2.从具体操作层面上来看 (1)逐步完善晋升规划。人力资源规划不仅面向企业,也要面向员工,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发展是互相依托,互相促进的关系。优秀的人力资源规划,一定能够使企业每个员工达到中、长期利益,一定能够使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例如,可以采用管理人员置换图(也称职位置换卡)的方法,针对公司的现状记录各个管理人员,一线员工的工作绩效,晋升的可能性和所需要的训练等内容,由此来决定有哪些人员可以补充公司的重要职位空缺。 (2)提高员工培训规划的质量。制定可行的培训规划,要坚持分级、分类、分层次的培训,坚持一手抓普及,一手抓提高;坚持有组织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坚持育人与用人相结合;坚持提高培训质量,讲求培训效益。根据公司内部不同群体分别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 (3)制定适应公司实际的工资规划。未来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应认真思考工作绩效和生产效率问题,改进现行人事政策中不能激励员工的部分,把现有的岗位技能工资制逐渐转为岗效工资制。促进公司内部分配制度改革,一是,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有机地结合起来,确立以岗位工资和效益工资相等的基本工资制度,建立人员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工资能增能减的机制。二是研究资本、技术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具体政策,加大对公司关键人才的激励力度。三是加强对特定工种收入分配的调控。抑制其工资收入的过快增长,实行对工资总量和工资水平双重调控。四是加强公司工资收入分配监督和指导,通过公司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以岗效工资为主的多元分配机制,使工资分配体现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又能与企业效益,岗位职责挂钩,同时拉开关键岗位与普通岗位的收入差距,使公司更具生机与活力。五是相对公平。如果做到员工之间相对公平就可以避免吃“大锅饭”的现象,就能很好地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人力资源方面论文:浅析提高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水平方面的建议 【摘 要】中小型企业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水平方面的提升,应当主要从两个层面进行改善:第一个层面,人才培养层面。即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各个层级经营管理者以及企业主在相关方面能力与素质的提升;第二个层面,具体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工作层面。即在部门设置、制度建设,以及企业文化等方面着手,促进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状况的改善。本文将分别从这两个层面出发,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 人力资源 开发管理 一、人才培养层面的相关建议 1.针对中小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人力资源开发建议 促进中小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工作能力/素质方面的提升,一方面,可以通过外聘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促进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自学,以及在实践中对其提出要求和指导,以促进其能力/素质方面的提升;此外,还可以通过为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提供培训机会或学习条件等方式,促进其成长。以下分别从这三种途径提出可行性建议。 (1)外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中小型企业视自身企业状况,不一定非要聘请资深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而是可以优先考虑综合素质较好,有一定相关工作经验,或工作经验虽不足但有较好的学习基础,且有较强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意愿这样的人员。 (2)通过工作中培养的方式,促进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自我能力的提升。高层管理人员或企业主,在平时工作过程中,有意给予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某些锻炼机会,并在工作过程中予以激励和相关指导,这些措施也会极大的促进其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水平方面的提升。 (3)通过企业内/外部培训或提供学习机会的方式,促进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自我能力的提升。对于对工作能力提升有益的且收费上可以接受的某些培训机会,企业可以鼓励相关职能部门的人员前去参加,并给予其相关支持。 2.针对中小型企业各层级经营管理人员在相关方面的人力资源开发建议 各层级经营管理人员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面水平的提升,主要通过内部培训或提供学习条件,或者通过员工意见反馈以及员工满意度调查等方式,使经营管理者们意识到自己在相关能力/素质方面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的加以改善。以下分别从这两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1)内部培训以及提供学习条件方面。企业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当设立公共阅览室,供企业全体员工参阅和学习,企业可以为经营管理者专门订购与管理相关的书籍报刊,此外,企业可以利用各种机会,在企业内部开展培训交流活动、培训资料的学习活动,或外聘专家进行内部培训。同时,在平时工作过程中,企业主以及各层级经营管理人员之间,可以相互提一些改善建议供参考。 (2)员工意见反馈/调查方面。员工意见中很大部分包含了经营管理人员以及企业管理方面需改善的问题。首先,企业可以设立公开邮箱、电话,请员工为企业的管理层提改善意见,并及时就意见进行反馈,使员工相信意见渠道的有效性,从而激发其更大的热情提出更多的想法;其次,企业可以通过员工满意度调查等方式,了解员工对经营管理者在相关管理方面的主要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为经营管理者们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和改善自身的管理水平提供客观依据。此外,各层级经营管理人员应加强与员工的沟通,及时、准确的了解其想法、感受,以及意见建议等,并及时予以改善。 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工作层面的相关建议 中小型企业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工作层面,主要可以从部门设置、制度建设,以及企业文化/战略等三个方面着手,因此以下分别从这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1.部门设置在相关方面改善的建议 中小型企业在组织结构方面,应当主要注意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设置上,以及其与其他部门的相互职能关系方面做好系统性的安排,以利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各项工作过程中的顺利开展,主要建议如下。 (1)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能,并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行政管理,而是涉及到人员激励、人力资源开发、绩效考核、职业生涯规划等多方面的职能,因此,首先企业需要向所有员工普及相关观念,让他们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有更多的了解并予以更多的支持。 (2)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是一个单独的部门,但是其在工作过程中,往往需要各个部门不同职级人员的广泛支持,此外,部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主要是通过各个部门的经营管理人员来协助完成的,因此,在部门间关系的设置中需要明确这种协助关系。 2.制度建设在相关方面改善的建议 在制度建设方面,与人力资源开发及管理水平提升相关的主要有培训制度、晋升制度、激励制度、福利制度、信息化制度等,以下分别从这几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1)培训制度。就全体员工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需求定期/不定期的开展调查,提出有针对性的人力资源开发解决方案,可用多种方式,如:培训、讨论、比赛,定购专业书刊等。 (2)职业生涯规划/晋升制度。使员工的人力资源开发状况与晋升相挂钩,这样能够更好的激发员工参与人力资源开发的积极性。人力资源部就各职级员工在能力/素质等方面的成长状况定期/不定期进行考核,并根据其业绩、成长状况在职务、职称上对其进行相应的提升。 (3)激励制度。就员工在能力/素质方面得到较大改善,且因此在工作绩效上有较大提升的情况,企业给予其荣誉、物质方面的奖励,以促进员工更多的投入对自身能力的开发。 (4)福利制度。中小型企业在员工假期方面,尽量给予其适当宽松的政策,以鼓励员工有更多的自主时间投入对自身的开发,对于员工有志于进修与工作相关的知识/技能的,企业可给予其鼓励,并在假期、补助方面予以支持。 (5)信息化制度。企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结合企业业务特征,可以考虑通过网络手段促进员工之间在能力方面的交流、锻炼与提升。 3.企业文化、战略在相关方面改善的建议 企业在战略、文化方面进行改善,可以提升员工满意度、安全感和自豪感,并愿意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在工作绩效以及自身能力的开发等方面。因此,中小型企业尤其需要树立战略意识和企业文化意识,创建有利于企业和员工发展的战略远景目标和企业文化。以下分别就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方面改善的文化和战略的创建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1)企业文化方面。创建积极、进取、团结、互助、灵活、高效的企业文化氛围。提炼出文化内涵中的精髓,反复强调并以身作则,以这种精神作为全企业在工作过程中的典型风范,并作为一切工作价值观评判的基本准则。 (2)企业战略方面。在企业发展战略方面,树立远大但可实现的战略远景目标,并制定有长、短期计划以实现对战略目标的分阶段完成。 (作者单位:河南周口师范学院经济管理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人力资源方面论文:浅谈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在关键点控制方面应用 摘要:本文结合工作岗位的实际情况,针对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建设关键点控制在沟通、培训、风险控制、进度安排方面的应用进行阐述,对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下一阶段的运行进行预期的分析。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关键点 控制 绪论:现今,企业的市场竞争已呈全球化和高科技化的趋势,所有的企业都已经意识到“人力资源是企业所有企业中最为活跃与昂贵的资源,是所有资源之首,是最重要的竞争因素之一”,随着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日益提高,人力资源部门工作的专业化和精细化,都要求有一种有效的工具辅助管理者进行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引入,使得人力资源管理从以前的相对封闭变得开放,滞后管理变成超前管理,并使企业全体人员都能参与到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来,从而真正实现企业全面的人力资源管理。综合来讲,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一种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它代表了人力资源管理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论部分 关键点控制是一种重点控制的形式,因为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很难同时控制全部目标项目的实施,这就要有重点的进行控制,通过重点控制,推动总体目标的实现。这种控制形式,体现了抓主要矛盾的思想,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搞好关键点控制的核心任务是选好关键点,关键点的选择有三种方法,包括选择重点目标为关键控制点、选择重点对策为关键控制点和选择薄弱环节为关键控制点。大庆石化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建设关键点控制,主要选择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的重点项目和薄弱项目作为关键点的控制,包括对沟通、培训、风险控制和进度安排四个方面,以下就此四个方面进行分述: 一、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在沟通方面的应用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正是从“全面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出发,利用网络技术在沟通方面搭建了一个标准化、规范化的工作平台,使企业的各个层级的沟通变得顺畅无阻。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对于企业高层,首先是人力资源信息查询于决策支持的平台,企业高层可以直接了解和获得所需要的信息,这无疑有力的推进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向上的沟通效果;对于人事部门领导而言,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其参与工作管理的平台,人事部门领导在所授权的范围内查询基层员工的人事信息,为其更有效的与基层进行绩效沟通提供了便利;对于基层员工,员工可以利用人力资源信息化平台,查看企业的规章制度、企业的新闻公告、重要的招聘信息、培训信息等,并与分厂领导和公司领导进行电子方式的沟通,如领导信箱、留言板等。 可见,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在沟通方面的关键点的控制,实现了企业自上而下的纵向沟通的同时,也实现了企业内部的横向沟通,有效的沟通途径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起到一个稳定大局的作用。 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在培训方面的应用 从培训需求分析到培训评估,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企业培训管理的好帮手,它帮助企业的培训管理实现以下目标: 1、支持培训自定义档案盒企业培训类别的设置,可对培训机构、教师、资料、设施和培训课程等培训资源进行管理,构建企业自己的培训体系。 2、支持企业个部门和员工培训需求的调查、采集和分析。 3、支持公司和各部门培训规划和培训活动的编制和审批。 4、可对培训规划、培训活动和参训员工的培训费用在预算基础上进行控制管理。 5、可对培训活动及其培训资源进行全面评估。 6、对培训活动档案和员工培训档案进行统一维护管理。 7、实现了培训开发管理和绩效考核管理、劳动合同管理的信息联通。 8、实现统计分析功能,提供企业各类培训活动和员工培训情况的统计报表。 9、支持培训审批工作流程,可定义审批流程,实现培训工作自动化。 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搜集的完整的流程数据,使员工个人的培训需求与企业发展计划相吻合,更有效的实现培训所得的技能和投资回报率相挂钩,将培训成本和培训效益的相互关系更容易量化,真正使培训成为促进企业发展的推动力。 三、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在风险控制方面的应用 风险控制是指风险管理者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消灭或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性,或者减少风险事件发生时造成的损失。 为满足极其多样复杂的权限控制要求,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引进了面向对象的权限管理概念。若干个相关的需要被同时保护或检查的单元组合成一个权限对象,换言之,每个权限对象都是一些权限域的组合。一个权限对象的各个权限字段被分别赋予不同的值,就构成了一个权限。系统中权限检查与控制,就是针对它而进行的。同时,为了方便对于用户权限的管理和维护,系统又引入了基于用户角色授权的机制。此外,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还提供了权限轮廓文件自动生成器,可以帮助管理员方便地生成满足各种特殊需要的权限轮廓文件,并分配给用户,有效的进行了风险控制。 四、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在进度安排方面的应用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时间管理功能强大而灵活,可满足各种复杂的工作时间安排和考勤管理,简化那些必要但冗长的手续,大幅提升企业整体运营效率,主要体现在根据本国或当地的日历,灵活安排企业的运作时间以及劳动力的作息时间表;对员工加班、作业轮班、员工假期、以及员工作业顶替等作出一套周密的安排;运用远端考勤系统,将员工的实际出勤情况记录到主系统中;与员工薪资、奖金有关的时间数据会在薪资系统和成本核算中作进一步处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将时间管理作为整体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这个系统可以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规划、控制和管理过程提供支持。 结论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招人、用人、评人、育人、留人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必须考虑到与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岗位的配合。同时,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每一个具体流程中都包含很多具体模块,每一个模块中又包含许多具体的工作。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实施标志着一个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进入了高级阶段,那么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为联想集团带来什么呢?联想集团认为:实施ERP项目,大大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首先,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实施,培养了一批具有典型着想精神的人。 其次,从企业经营管理的角度看,对市场反应速度加快,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增强了企业的动态应变能力,把客户需求和企业内部的制造活动、以及供应商的制造资源整合在一起,体现了完全按用户需求制造的思想,这使得适应市场与客户需求快速变化的能力增强。 第三,企业运作成本降低。 第四,对风险的控制能力加强。 第五,为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制定提供服务。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实施为企业搭建了一个符合企业长期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的信息化平台。通过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所形成的企业信息化平台优势正在凸现出来: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为公司运营的信息中心和数据中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正逐步成为公司战略制定和管理的基础信息平台,成为公司在新经济时代实现企业战略和发展目标最基本、最核心的支持系统。 人力资源方面论文:电力企业人力资源教育培训方面问题的探究 摘要:本文从当前电力体制改革和十一五多经企业发展在人力资源使用与培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指出对企业发展的不利影响,同时从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理优化配置人力资源角度出发,积极探寻人力资源培训的新思路和新措施,以求取得更佳的企业与社会效益,求得员工潜能的进一步发挥,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同时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电力多经 企业培训 现状分析 建议对策 1.人力资源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 由人力资源本身的重要性所决定 所谓人力资源,一是其有自身价值,资源有其稀缺性特征;二是有使用价值。人力资源一旦被充分利用,将会创造出一定的社会或经济效益。所以说人的因素是放在第一位的,并且决定了多经企业人力资源配置、培训与开发本身的重要性,企业全员素质的提高,不仅是企业的发展的需要,而且还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人力资源呈动态变化,资源的质量和适用性也在不断变化,需要加强企业对人才的开发和企业职工自身培训,这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1.2 由企业人力资源现状所决定 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电力多经企业的未来发展,将面临严峻的形势和有力的挑战,企业的现状决定了人力资源培训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现状是:①企业的增量人才难于满足需要。多经企业不能根据自身生产经营和开拓市场的需求,适时合理的引进人才,急需的人才(如生产与经营的高级复合性人才和专业性人才)后继乏人。企业面对主多分开、开拓经营范围、提高管理水平、打造名牌企业,缺乏必备的人才资本储备;②企业存量人才难于盘活。企业不能适时调整内部员工岗位,同时员工亦不能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适时寻觅到更适合发挥自己才能的岗位;③企业在进行与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人才培养规划方面缺乏必要措施,人才培养滞后于企业发展,难于发挥人才在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和示范作用。这些都不利于企业内部人才结构的优化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 1.3 由企业市场竞争环境所决定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人力资源的竞争。随着电力产业主多改革的实施,我们所拥有的自然垄断优势不断减弱;电力主业和市场都要求我们进一步做强、做大。市场竞争环境决定了人力资源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市场竞争环境使我们认识到:①多经企业是依附在电力行业计划经济的建制内,其用工、用人机制由主业统一调配。随着主副业的逐步分离,市场竞争的环境有了新的变化,主业的富余人员被剥离到多经企业,而新近参加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又很少补充去多经企业,人力资源的竞争受到了新的挑战;②多经企业自身缺少人力资源竞争的源动力,对市场竞争认识不足,这更加突出了对人才培训与开发需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电力多经企业当前面临电力体制改革,市场竞争越加激烈,我们必须把人力资源的培训工作放到重要议事日程,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永远处于不败地位。 2.明确培训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2.1 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人事人才理论及其电力经济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力实施电力多经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积极探索新时期电力多经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实现形式,以服从服务于电力多经企业经济建设和发展为前提,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全面推进电力多经企业从业人员素质为主线,以培养高层次和短缺人才为重点,为电力多经企业发展提供人力人才保证。 2.2 原则 以人为本的原则。培训要立足于全面提高员工素质,使人的各种才能得到全面展现,在全行业进一步倡导科技兴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培训要倡导岗位对口,提倡干什么学什么,干什么补什么;要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制订培训计划,分期实施并如期检验培训效果。 3.建议和对策 3.1 根据上述思路,提出的建议 3.1.1 领导重视。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真正把人才队伍的建设摆到议事日程上来。要认真学习领会有关精神,深刻认识电力高技能人才培训项目,是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电力生产、运营的安全与稳定,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的一件大事,是促进企业自身发展、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需要,也是各级行业组织积极主动为企业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 3.1.2 行业支持。调动行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和推动人才培训与开发工作的发展。为使人才培训与开发,既能结合当地经济建设发展形势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各项倾斜政策,又能加强各电力企业之间的交流、协作、资源共享,促进开展省级电力行业的技能竞赛和表彰活动,我们要通过省电力行业协会牵头,充分发挥宣传、组织、协调的作用。 3.1.3 长效机制。建立一个推动高技能人才培训项目的长效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从全行业层面,要联合各相关企业,成立工作委员会,共同规划、协调和决策实施过程中涉及行业性的重大问题。 3.1.4 可操作方案。制定可操作的实施方案。对电力高技能人才培训项目,中电联已提出了行业性推动高技能人才培训项目的实施方案和近三年工作计划。本着远近结合、滚动发展、不断完善、务求实效的原则,各单位研究制定本企业具体的实施方案。 3.2 保证措施 3.2.1 充分发挥企业培训机构的作用。企业培训机构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环节,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必须重视企业培训机构的地位和作用。企业培训机构要树立大人力资源观。 3.2.2 完善工作岗位分析机制。对员工状况分析是确定各项工作、各个岗位所需技能、责任和专业知识的系统过程:它是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工具”,也是识人用人的基础和前提。 要完善工作职位分析机制,是因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价值链管理。只有做好了职位评估,才有价值的基础。 3.2.3 建立招聘与甄选机制。招聘是能够及时、大量吸引具备资格的个人,加入组织(团队)工作的过程。它不仅是企业快速、高效吸引外部人才的有效手段,也是企业挖掘“潜才”的平台,更是企业广大员工展现能力、显示才华、互动向通的舞台。 3.2.4 实施公平的薪酬奖罚和科学的考核晋升机制。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指出,企业员工的公平感来自于横向比较的相对公平。这—理论,在企业薪酬设计和奖优罚过上,尤为重要。好的薪酬奖罚机制不仅可以处理好不同工种、不同岗位、不同职位之间的新酬差距,有效纠正和预防企业非期望行为的发生,还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让更多的人才不断涌入企业。 3.2.5 人才培训与开发管理机制的规范化管理。加强行业培训的规范化管理。认真实施行业特有工种的培训标准、方案,进行培训方法、手段、教材的开发,开展培训过程的质量监控和阶段评价。 以人为本、“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的观念,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培养、开发、引入和使用,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勇于尝试,大胆创新,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措施,不断改进和完善公司人才战略,为积极推进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以人力资源管理为突破口,以实施优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为核心,大力加强人才建设,努力实现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跨越,造就一支熟悉电网建设、生产,具有金融、财务、税收、经济法律、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4.结束语 围绕企业竞争市场建设,开展各类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改变封闭的用人制度和观念,打破身份、地域和企业界限,在更大范围内寻求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人力资源方面论文:浅析校友资源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运用 摘 要: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对员工在学历方面有了清晰的层次化要求。大专、本科、研究生的薪资标准明显不同。与此同时,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招聘成本高;招聘工作量大,但是很难招聘到合适人选;企业刚培养出的人才很快流失等问题。如何快速准确的找到企业岗位合适的人选,并留住企业需要的人,成为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一直以来很头疼的问题。本文主要介绍企业通过合理运用员工的校友资源来解决企业人力资源招聘和薪酬管理方面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 校友资源 招聘 薪酬管理 案例导入 某房地产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苟某,2012年6月跳槽至该公司,担任人力资源经理。他刚上任不久,就接到一个重要岗位的招聘计划,招聘财务总监。苟某思考了很多的招聘途径。其一,通过猎头公司;二,通过他MBA班上的同学给其介绍;三,媒体广告,在当地知名报纸刊登招聘广告;四,电子招聘,通过公司网站及专业招聘网站招聘信息。随后他收到了很多应聘简历,但未找到合适人选。苟某十分头疼。他将此事在MBA班上再次提起,同学们一起分析原因,发现该公司就财务总监这一职位制定的薪酬偏低。苟先生询问大家一般该职位是怎么的薪酬标准。此时,班上的王某,某私营企业的财务总监,就自己的薪酬和大家分享了一下。这下苟某似乎心里有了底。 在此案例中不难看出,很多公司也面临着相似问题。第一,公司招聘成本庞大。分析其成本构成主要是直接成本、内部成本、外部成本、机会成本等构成。第二,人才供给出现两个极端。高级人才难招聘,尽管应聘材料如潮水般涌来,但大量筛选后,却很难招聘到合适的人。第三,企业给出的薪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才吸引。第四,校友资源已经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故此应注重校友资源的合理利用。 当然现在便捷的沟通方式为校友资源合理运用奠定了一定基础。现在的同学联系比几十年前频繁的多。从手机的短信、电话、飞信、微信到网络的QQ、MSN、人人网、E-MAIL等为我们便捷沟通提供了宽泛的平台。同学间的联系更加的密切。 目前企业员工招聘根据人力资源管理规划和工作分析的要求,从组织内部和外部吸收。其中内部招聘的主要方式有推荐法、布告法、档案管理法等。外部招聘的主要有广告、借助中介、校园招聘、网络招聘、熟人推荐等。据有关资料显示,微软公司大约40%的员工是通过员工推荐的方式招聘并录用的。在广州很多企业招聘员工也是通过员工介绍其老乡的方式进行。由此可见由员工推荐其校友的招聘方式是可行的。员工对其校友的了解更为清楚,在推荐时会全面衡量校友的学历、工作经历、知识技能、品行等多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做了第一轮的筛选。这为企业招聘减轻了工作量。且这种招聘方式成本比较低,有利于拉低整体的招聘费用。此类员工一旦被雇佣,顾忌到其介绍人(校友)的关系,会更为努力的工作,其稳定性能更高。当然任何一种招聘方式都有其优点和缺点。这种方式的最大问题就是容易形成裙带关系,一定程度上不易于管理。但不论如何,通过员工丰富的校友可以帮助企业解决一定的招聘难题。尤其是针对一些较为稀缺的人才,可以通过此方式进行挖掘。 虽然双因素理论中薪酬不是员工的激励因素,但对员工而言,薪酬是其生存的必要条件。薪酬也是人们喜欢谈论的话题。不论是同学会还是平常的交流中,大家都会谈及此题。在交流中很容易发现,哪些行业薪酬水平较高,哪类企业薪资结构较合理,甚至哪家企业薪酬更具竞争力。这为企业薪酬管理提供了一些参考信息。一方面,企业希望吸引优秀人才,其薪酬必须有竞争力。另一方面,企业希望较低薪酬成本。这看似矛盾,其实不然。若企业想以行政助理的薪酬雇佣职业经理人,那肯定不行。若企业以普通行政助理的薪酬却雇佣到非常合适的行政助理,或是以普通职业经理人的薪酬却雇佣了非常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便实现了低成本,高回报。 当前企业薪酬大体分为三部分: 一是基本薪酬,它对于绝大多数员工来说是最主要的部分,是依据员工所承担的工作或所具备的技能而获得的比较稳定的经济收入。也是大部分员工喜欢比较的部分。企业为了吸引优秀员工,这部分薪酬会制订的很有竞争力。那如何制订职位薪酬呢?首先是职位评价,确定各职位价值,以实现内部公平。但外部呢?则需要进行薪酬调查。目前获得外部薪酬数据的常见方法有:招聘时采用问卷调查及面谈期望薪酬等方式;企业合作式相互调查;聘请专业市场调查公司;外部公开信息查询;外部数据购买。 此外企业可通过内部员工的校友来了解不同行业不同职位的薪酬。通过电话调查、网络调查等方式收集包括岗位供求信息、岗位薪酬水平、毕业生薪酬、行业薪酬、区域薪酬等数据。 二是激励薪酬,它是依据员工的团队或者企业的绩效而给员工支付的薪酬。对员工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 三是福利,企业支付给员工的间接报酬。也是员工越来越多关注的部分。企业福利制度的完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该企业对人才的吸引。除国家规定的相关福利外,企业结合自身情况制定了一些其他福利。基于这部分成本的准固定性,所以一些项目更偏向于人性化的服务。即使员工工资不高,但企业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增加员工的自豪感,如发放礼品,增加旅游机会等。当员工感受到企业的关爱,便会和身边人分享,获知人再次传播,势必给外部人员一定的吸引。 总之,当前时代要求我们拥有高学历,高技能,丰富经验及丰富的人脉资源。毕业时间不长人员的人脉资源多是其校友资源,还有很多人为了扩大人脉继续学习,这都说明校友资源是非常重要的资源,我们应充分合理运用该资源。 人力资源方面论文: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摘要】受到经济形势影响,中小企业遭受了很大创伤,很多企业大量裁员。随着当前经济形势的好转,中小企业有效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重要的管理部分,对于中小企业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针对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中小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问题 解决措施 一、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观念上重形式,轻实践,整体水平落后。虽然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几年,国内企业积极向发达国家学习人力资源的管理经验。但是由于遵循传统观念的时间太长,并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思想观念的转变会需要更长的时间。再加上许多中小企业的管理还停留在传统的作坊式管理水平,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更是没有系统性可言,很多中小企业的经营者往往就是投资者本人,因此往往对外人不信任,事必躬亲,大事小事一把抓,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招聘和薪酬等,更是必需自己掌握,最终导致了企业的各项工作混乱,人人惟命是从,虽有人才但是个个不敢发挥作用,造成了人才闲置和浪费,长久下去,人的创造性都被一成不变日复一日的工作扼杀了。仅仅看到员工的经济利益,没有做到“以人为本”,没有将人力资源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管理者不能理论联系实际,不顾及员工的感受,导致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高。 (2)在人力资源的资金投向和比例上不科学。主要体现为对员工培训上很重视,而对员工的人力资源的开发上不重视,或者投入很少。中小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训时有许多不规范的地方: 培训方式不科学。中小企业规模小,员工数量少,难以建立本企业固定的培训方法和培训体系,所进行的培训都是企业的硬性或临时需求,培训课程不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重眼前而轻长远不注重培训课程与本企业的适用程度,使得员工对培训产生了抵触心理。没有建立培训后的评估机制。 (3)人才流失问题严重。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人才都是必须重视的,对于中小企业更是如此。一个企业想要更好的发展,需要具备能够吸引人才并留住人才,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用好人才。而这些情况却没有在我国的中小企业中很好地体现出来。有些中小企业没有充分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认为招聘的员工就要马上能够为其服务,没有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培养,使得很多优秀的人才离职,造成了严重的人才流失,让企业的发展后劲明显不足,给企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4)企业缺乏文化建设。可以说,企业文化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和进步是至关重要的,对于营造和建立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和塑造企业自身的良好社会形象具有强大的推动效应,因此,作为企业来说。构建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可以有效的促进企业提高生产力和效益。但我国的大多数中小企业的价值观却与上述的情况不太一致,忽视了对企业文化的培植和建设,缺乏对员工思想意识的培养,目前,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只关注一味的扩大经济规模和简单的追求经济价值,这种低层次的文化理念不利于塑造员工和管理层的文化追求,这就造成了中小企业的文化推动进程减慢,甚至出现停滞的后果,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提升。 (5)缺乏长期有效的薪酬与激励机制。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也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可操作性较强的薪酬与激励机制,这样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有很大益处的,而且要适时地对这种机制进行完善和调整,不断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要求,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机制。目前,我国的中小型企业的薪酬大多采用基薪加奖金或提成的办法,没有建立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于提高普通员工和管理层的积极性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不利于稳定员工队伍。因此,中小企业应该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面对新的形势,满足员工的内心需求和需要,通过构建良好的激励机制来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服务大局的意识,对原有的薪酬体系做出科学合理的调整 二、加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措施 (1)建立科学的员工激励机制。激励有助于员工更好的工作,科学的员工激励机制不仅仅包括物质激励还应包括精神激励。物质激励主要是薪酬激励,精神激励主要是对员工心理需求的满足。薪酬是增加员工满意度的第一要素,在构建中小企业薪酬制度时,要根据不同的岗位性质,结合企业所在的行业特点,采用多层次、多种类的薪酬方式。在建立薪酬系统之前,要调查市场薪酬和内部员工的薪酬意愿,进而合理设计企业的薪酬结构和水平,并不断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依靠对员工需求的满足来实现对员工的激励。在激励时,应坚持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尽可能多地给优秀员工荣誉和鼓励,把员工和企业紧密联结在一起,以良好的企业政策吸引和留住人才。如建立员工参与公司管理决策的民主制度,鼓励员工多为企业出谋献策,培养员工的参与意识和归属感。注重满足员工的高层次需要,帮助员工建立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打造多元化的职业生涯通道,提供其施展才华的舞台。 (2)从技术层面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如今,无论是对一个企业还是其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最大的挑战便是如何联系与协调信息分享及创新学习的过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一套良好的人力资本知识管理流程系统配以完善的解决方案,才能有效地将人力资源管理的各方面整合起来。当前也有不少企业建立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但是并没有和企业的其他相关业务信息集成,因此,我们仍需继续努力,只有把人力资源和其他业务流程信息相集合而成的系统才能真正推动企业达到较高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3)培育和谐的企业文化。在21世纪,决定一个企业做大做强的关键因素就是良好和谐的企业文化。如果一个企业缺乏了这样的企业文化,将很难保持持续发展。培育和谐的企业文化有利于调动企业员工的敬业积极性和奉献意识,为塑造企业良好的社会声誉具有关键作用。因此,我国的中小企业就需要尽最大努力去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作为负责任的企业,管理者应该加强和基层员工的交流和沟通,不断进行文化制度的创新,培养员工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使员工得到良好的生存空间。 三、结束语 当前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要重点围绕着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优化和改进,不断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从根本上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人力资源方面论文:农村信用社在人力资源方面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点多、服务对象明确,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信用社目前整体发展层次不高,在当前国际金融环境动荡的背景下,企业要完善管理,持续发展,人才是关键。而如何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是目前信用社需要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国际金融市场整处于动荡的前景下,目前我国的重要任务就是减少金融机构受到的冲击,从而使金融风险得以避免。我国重要的金融机构其一就是农村信用社,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多网店,拥有广泛的服务地址,而且是最新的农村建设的金融服务主体。 一、目前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缺少正确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现今,我国的很多农村信用社忽视人力资源的规划,对于自身的人力资源情况以及整个人力资源体系了解不多,不能够对企业发展战略产生有效的支持,其主要原因在于在制定发展企业发展战略的同时忽略了人力资源的规划,从而导致信用社的人力资源同制定的整个企业发展战略不适应。 2、机构设置不到位 即使现在农村信用社中大多数设置了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但其人力资源的地位和作用仍没有提升,依旧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范围内,并没有真正发挥人力资源部门的功能。在人力资源部门本身的管理人员缺乏专业性,并且素质普遍不高,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3、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简单、形式陈旧 信用社的人力资源管理还是停留在单位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上,通过强制性的制度约束员工的行为,而忽略了其真正需要。特别是在选拔人才方面,很多农村信用社不是通过公平、公正的竞聘来选拔需要的人才,而是领导或少数人说了算,这样不仅造成了人才的浪费,同时也形成了不良风气,员工不下力气在提高业务技能方面,而是想通过牛须拍马的方法达到目的。而且管理方法十分单一,通常从机关到网点都是一套管理模式,没有因地制宜的制定新的管理办法,基层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没有得到激发。 4、强调管理,缺乏激励机制 绝大多数的农村信用社对于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管理的流程过于的强调,对于企业的激励机制却忽视甚至没有建立。虽然有一些农村信用社已经意识到了人才对于社内发展的重要性,通常采取高薪物资报酬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但是在真正的人力资源的管理上却没有做到以“人”为本,这样导致员工本身的精神层面没有得到激励例如进修、荣誉等,没有形成自身的企业文化,员工缺少归宿感。 5、培训机制不健全 在目前的绝大多数农村信用社,不愿在人才培养上下功夫,虽然每年初都有培训计划,但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对人才进行栽培,没有一套科学完整的培训机制,培训的内容一般都比较肤浅或者是实用性不强,对真正的培养人才起到的作用很小。 二、 完善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1、转变传统观念、学习新思想和新理念 现今,多数农村信用社管理者对于现代化人力资源的管理缺失的了解和重视。要增强农村信用社在金融领域的竞争力,必须要有强大的人力资源管理做后盾,因为人才的竞争才是企业竞争的关键,所以企业的决策者要解放思想、转变传统观念,学习新的思想和理念,通过“以人为本”,把人的现阶段通过现代化人力资源的管理逐步代替传统的人事管理,加强对于人力资源的认识从传统的人士管理局限于一个部门中扩大到各级管理部门的职责上面,是全体部门共同作用的结果。 2、完善机构设置,为培养人才奠定基础 现今社会的主流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要想认真贯彻这个理念,必须要建立一个真正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首先,必须要将管理机构的设置和分工进行明确的划分,各个职位的职能进行规范。设置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来行使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责,这样才能是人力资源的管理更加的规范,更加的科学,以此才能长久的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以人为本”是以人为中心开展各种工作,在新的经济时代,农村信用社必须要认识到人才是能够创造更多价值的资源,人力资源部门要通过发掘不同的人才、对人才加以利用、合理有效的对人才进行分配,挖掘人才自身所有的潜力,将人力资源优化到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企业创造更多、更大的价值。在挖掘人才潜力的同时要注意确保员工的利益不受损,只有在发展同时确保了员工的利益才能够吸引以及留住更多的优秀人力资源。在现今竞争压力如此巨大的情况下,只有留住更多优秀人才,才能够让农村信用社在金融市场竞争中不断的发展壮大起来。 4、构建全方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包括:选人、育人、用人以及留人等工作,由此可见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体系。要想更加完善以及加强农村信用社的人力资源管理,就必须将人力资源管理这个庞大的体系全方位发展。 (1) 健全的科学管理制度必须得以晚上建立。因为整体的管理水平提升是依靠健全和完善的管理制度来进行的,从而提现了企业的价值观点。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有以下2个方面提现:第一个是必须形成一个科学的组织体系,包括权责利,要完善这么一个体制,工作人员之间必须实行分工合作,企业代表的治理结构也需要得到更好的完善。二是需要完善人才的选拔机制,为员工提供力所能及的平等竞争机会,长久的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为企业寻找真正的人才。 (2)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规划(Human Resource Planning,简称HRP)一是向系统的战略工程,主要以企业的发展目标战略为指导,全面的核查现阶段人力资源问题、以企业的内外条件为分析基础,将预测组织对于员工将来供求作为切入点,内容商涵盖了晋级规划,培训规划,工作待遇规划,人力资源规划,人员调配规划等。基本包括了人力资源的各项管理工作,如果人力资源的规划要对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产生持续重要的影响,必须依靠人事政策的制定。所以,人力资源的规划落实到农村信用社上,一是明确岗位性质及工作内容,对所有岗位进行科学描述。担任该岗位工作的员工所具备的条件,如经验阅历、能力必须与岗位的劳动活动程序、职责、工作内容相匹配。二是掌握合理的运用现有的人力资源条件,人事部门需要了解当前职工数量、质量、结构与分布的情况,建立完善真实的人才信息库,科学有效的对于职工进行岗位技能的培训、合理的调配等事务。三是根据农村信用社的企业发展目标,社会环境的变换情况等,及时做好信用社后备出席干部员工的选拔和培养工作。最后是要做好人力资源的费用预算,规划好培训、招聘等方面的费用。 (3)需要处理好人员的聘用以及分配。招聘人员是企业发展的必要,在招聘时,需根据工作岗位性质等要求对人才予以选拔录用,让招聘的人才与待聘的岗位之间达到一个有效的匹配。 5、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为一个企业所信奉的主要价值观,是一种含有深远的价值观、英雄任务标志、神话的综合,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如今现代企业制度的制定中,企业文化的建设已经成为其重要内容,其本质是以激发和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目的、以人为本、以文化为特征的一种经营思想模式。)它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该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对与人才使用的合理化、战略目标的透明化、内部人员分配的相对公平公正化、等有效的管理行为的实施来体现。企业文化的目的是让员工对自己的企业有归属感和认同感,在这两者之间建立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促使员工最终热爱且依恋自己的工作和企业。农村信用社要建立自己的优秀企业文化,第一步是要树立正确科学的价值观,第二是要在经营过程中培养职工独有的企业精神文化,第三要组织发动员工的力量树立好优良的企业对外形象。 总之,要想发展农村信用社,必须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结合当前面临的实际问题,通过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来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农村信用社才能不断发展壮大,才能在金融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经济学院) 人力资源方面论文:浅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人才流失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流失;制度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人才流失问题。人才是一个企业获得成功和持续发展的关键。没有了人才,就不会发展甚至难以生存。本文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就人才流失给企业造成的损失着手,对人才流失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人才流失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人才流失是否给企业带来损失,损失到底有多大,笔者为此调查了某国有企业。该企业现有员工120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10人),从2007年开始,每年都有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离开该企业另谋高就,截止2011年累计人才流失97人。主要损失包括: 1.直接损失。一是人才成本损失。在该企业人才成长期相对较长,平均为5年左右;若离职员工在该企业工作年限均小于人才成长期,企业就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经估算该企业四年中,人才的流失造成企业培养人才成本损失达到2000万元以上。二是人才重置成本损失。人才流失后,企业为了维持生产,需要招聘新人,投入重置培养人才成本。人才重置成本一般高于原来损失的人才成本,使该企业不断投入相同或更高的人才重置成本,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2.间接损失。一是可计算的间接损失。由于该企业的骨干人才流动到竞争对手的企业,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开发出的新产品,并抢占了市场,使得该企业市场份额严重缩水、举步维艰。与2010年相比,2011年第一季度销售收入下滑了31%,利润下降了37%。二是不可计算的间接损失。人才流失对现有员工心理造成很大冲击,人心浮动,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大幅度下降。企业的效益和信誉不断下降,补充人才很难,维持企业的生存都成了问题。人才流失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打击有时甚至是毁灭性的。作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痛定思痛,认真分析人才流失形成的原因,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人才流失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人才流失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1.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选择忽视环境因素,缺少竞争力。一些企业忽视了环境因素的重要作用。在改革的过程中依然沿用旧的理念,忽视人才、能力、环境等方面的需求与建设,使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失去竞争力,甚至导致改革的失败。 2.对培训机制的理解存在误区。一是认为培训费时、无用,或认为培训是下属自己的事,于是敷衍了事,目标与结果差异很大;二是培训计划制定不够完善,出现培训方法的选择和培训过程中的沟通不顺畅、缺少关于培训结果的考核机制等问题;三是培训内容、时间、人员选择不当,目标制定缺乏针对性,导致培训工作无法顺利推进,效果不明显。 3.激励机制存在不足,绩效评估机制不够完善。一些企业在评估过程中由于系统不完善,运行方法不当而产生一些问题:一是缺少必要的沟通,导致上下级之间,产生意见分歧,矛盾激化。二是培训力度不够导致评估主体对待评估内容的评定不够客观。三是缺少相应的信息反馈和投诉系统,导致评估结果失去预期作用。四是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的选择不够全面、准确、适当,导致评估结果不够客观公正,达不到满意效果。五是负责人对评估的作用、意义和评估成果的定义理解不足,导致评估过程表面化,未能发挥评估系统的重要作用。 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人才流失问题工作应采取的对策 针对人力资源管理在人才流失方面存在的问题,应结合实际采取以下方法加以解决: 1.人力资源管理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对企业人力资源需求做出快速反应,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协调配置人力资源,使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2.人力资源管理应充分考虑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对环境的适应性。这里所指的环境因素既包括法律法规、劳动力市场等外部因素,也包括现有的企业文化、人力盘点状况及规章、经济技术力量等内部因素。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应体现在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 一是应树立人本管理思想。通过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和竞争性的生产经营活动来锻炼人的意志、智力和体力,使员工获得更为全面的自由发展。二是应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力资源管理应以人为中心,要使企业的发展与个人能力同步提高,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有机统一,所有员工都能在企业中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这是留住人才的关键。 3.人力资源管理应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人才培训是企业员工各种培训中关键的层面,企业应建立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培训制度,通过对人才的培训,实现知识的创新与应用,促进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使受训人获得知识的储备与提升。 4. 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机制和绩效评估应制度化。要增强物质奖励的公平性、透明度和加强信息反馈,扩大精神奖励范围。建立人性化的企业文化与激励,给予员工更多的尊重、信任与关怀,使其在工作过程中更具整体性、独立性、创造性、挑战性和使命感。要客观、公正、有效地进行绩效评估,绩效评估不仅可以了解员工当前的工作状况并对其进行评价,也为企业确定未来的工作目标提供信息依据,评估结果应与员工的利益如岗位安排、提拔、薪酬等方面挂钩,这样就可以在提高生产率的同时激发员工潜能。 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而人才优势是企业发展最为关键的因素,企业频繁人才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问题,企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要找准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在用人理念、制度规范化管理和企业文化的熏陶等方面采取措施,尽可能减少人才流失,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 人力资源方面论文:简述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应用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和人力资源已成为现代企事业单位经营的核心战略资源。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需求,推动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进程,信息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 关键词:人力资源;信息技术;管理;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和人力资源已成为现代企事业单位经营的核心战略资源。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需求,推动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进程,信息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已成为许多企事业单位提高竞争力和工作效率的重要选择。而如何有效地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开发与应用正成为理论界和企事业单位实践领域的热点问题。 一、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的发展,引发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模式一系列变革,为此,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已势在必行。这是因为: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及其网络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主要劳动工具,不论是人员培训、岗位分析、招聘和录用资料的处理,还是面谈、笔试、绩效评估,计算机在企事业单位的应用都很普遍。互联网技术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中,可以使系统内的员工和领导前所未有地相互连接到一起。 二、信息技术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流突破了部门的限制而延伸到企事业单位内外的各个角落,使人类之间的信息交流质量、速度千百倍的提高,企事业单位和员工获得知识的渠道和创新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变。当企事业单位成功创造了这样的文化和环境,也能更有效地吸引和容纳那些具有开拓精神、富有创意、勇于挑战的优秀人才,并使得整个组织形成开放、向上的氛围。因而,无论员工,还是组织,都要求更灵活的管理模式和管理,而对传统的、低效率的、缺乏系统性的信息搜集和管理方式发起了挑战。 1.信息技术改变了企事业单位的组织结构。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企事业单位信息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实时处理和共享纵横交错的信息网络改变了企事业单位信息传递的方式,与信息传递方式密切相依的管理组织结构也就从金字塔型向扁平式的横向网络组织结构转变。原来起上传下达作用的中间层组织逐渐消失,高层决策者可以与基层执行者直接联系,基层执行者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进行决策。这就使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层次减少,管理人员精简了。由此可见,信息化的推进使得组织机构日趋扁平化,组织变革的设计使得人力资源部门倍感压力。 2.信息技术改变了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配置的时空观。 信息技术使得统计能满足对精准与实时的要求,极大地缩短了时间和空间距离,使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配置打破了传统的时空界限,提高了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效率。任何时候管理者都无法再掩饰或拖延任何管理上的问题与挑战,管理的弹性空间大为紧缩。员工可以更方便的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多渠道、多种方式的发挥自己的才能,人才的流动性增加,企事业单位对劳动力的任用也有了充分的自由。 3.信息技术更新了高素质人才的标准。 信息的取得与传送实时化、高保真性和高交互性,使得年资与经验不再成为评判人才第一标准,而被创新、勇于突破、善于沟通以及强烈的进取精神所取代。信息化亦使得企事业单位的核心业务流程进一步科学和优化,企事业单位业务流程重组和信息化管理工具的引进使得企事业单位对员工素质提升的要求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这样,如何找寻、激励和培养具备这些素质的人才是企事业单位能否适应更激烈的竞争的基础。 三、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企事业单位借助信息技术来优化人力资源的核心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支持战略决策。而信息技术本身只是一种工具和手段,只有当信息技术与管理技术、管理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了完美的结合,才能发挥其巨大的威力。它的主要应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效率 对人力资源部门而言,信息技术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帮助人力资源部门处理日趋复杂和繁琐的例行性事务,使管理人员从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从而有更多的时间考虑更具战略意义的问题。这使得系统中的员工信息管理模块、薪资福利管理模块、考勤休假模块等成为人力资源部门采购软件时的首选。信息系统还可以完整地记录所有员工的人事信息,快捷、方便地获得各种统计分析结果,为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人力资源要素的决策支持。作为工具,它可以用来处理几乎所有定量的问题,较之手工管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将大大降低例行性工作占用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时间的比例,无疑极大地提高了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效率,从而可以有更多时间思考战略层次的问题。 2.规范人力资源部门的业务流程 当人力资源管理者从繁杂的人事事务中解脱后,可以将更多的精力用于规范人力资源运作体系的业务流程。招聘流程、绩效管理流程、员工培训与发展流程、员工职业计划、离职流程等的设计都将进入人力资源部门的考虑范围。在消化吸收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基础上,信息技术不仅能将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职能与业务流程完全覆盖并划分清楚,并且能在系统中体现经过优化了的业务流程,从而使得系统成为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部门信息化、职业化、个性化的管理平台。 3.为公司和员工提供增值服务 从发展趋势上看,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运作的重点将从行政事务管理向企事业单位战略伙伴方向发展。事实上对人力资源部门而言,企事业单位管理者与员工就是他们的客户,而如何为这些客户提供增值服务、能否提供增值服务是事关人力资源部门未来的发展战略问题。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完整地记录了企事业单位所有员工的人事、考勤、绩效、培训、薪资、福利等各方面信息,系统将能快捷、方便地获得各种统计分析报告,为企事业单位管理与决策提供准确全面及时的人力资源信息支持。 4.自助服务 各种在线数据库的建立以及流程的设定,能够使信息直接到达需要它的用户层面,可以为管理人员及员工提供各种形式的自助服务。比如依据权限的不同,员工可以在网上查看企事业单位内部政策、人力资源的配置、员工的基本信息、工时记录和休假管理、组织培训安排和工作调配、人力资源成本的分析等等。同时,员工还可以在线填写相关表格,通过系统中内部信息流的形式直接发送到相关人员手中,替代了原来手工操作的方式。 随着信息科技的了解越来越深,企事业单位内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如何维系、企事业单位文化如何推进、企事业单位目标如何获得认同等问题,都需要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以避免信息技术应用的所产生的弊端。 人力资源方面论文:中小型团队式IT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不足探究 随着新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到来,IT企业,尤其是中小IT企业身处的市场环境可以说是风云变幻,面临的竞争压力也是空前的严峻。据调查表明,现在美国平均每年要倒闭几万家企业,在美国的高新科技产业中,只有10%能活过5年,90%不到5年就倒闭了。在我国1T业内这种情况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现阶段,中小型IT企业多数都是以团队形式存在的,多则十几人少则只有五六人为一个团队,多以软件开发为主,工作内容相对繁琐枯燥。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组织变革中,这样团队形式的企业要想生存与发展,要想通过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自己细分的目标市场中与大企业的竞争中赢得自身的相对竞争优势,就必须根据自身规模小,灵活,反应敏捷的特点,打造与其相适应的高绩效团队。 IT企业最重要的就是人力成本。而IT企业的工作相对复杂,枯燥,因此要想获得效率最大化,作为团队领导者,需要做的是除了工作内容的引导,就是要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主观能动性。但现阶段,这种团队性的小企业,在员工管理方面却有着很大的随意性和粗放性,该企业领导大多都把精力放在工作目标的完成上,而往往缺乏对团体建设,员工心理等方面的考虑。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也通常显示出随意性,在这一行业中,员工通常要每天近乎10几个小时地面对电脑,也会面临不小的压力。于是员工通常得不到关爱与重视,只是机械工作,员工会认为工作不是为自己而只是一种被剥削的方式。本文通过访谈的形式,发现这类企业员工确实有较低的工作激情与动力,满意度很低,人员流动率很高。因此团队性企业规模发展不起来也可归因于此。通过访谈的形式,总结为以下两个问题。 一、压力过大 管理者过于强调效率,员工压力普遍偏大。IT团队型企业的领导通常给定严格紧迫的完成时间,这种压力使员工加班加点至深夜是常有的事,在机械的完成工作任务后,疲惫感通常冲淡了原本应带来的满足感和充实感。而换来的却是一种被剥削的感觉。之后等待他的将是下一轮夜以继日的工作任务。 IT企业往往将一项类似于软件开发工作分解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由特定人员完成,例如系统分析员、系统设计员、程序员、测试员以及实施员等,努力避免信息传递中的阻碍,及时处理工作过程中的各种干扰,通过提高每一环节的工作效率达到提高整体工作效率的结果。愿望是好的,但是人不是机器,无法像机器一样一直无动于衷的运转,当个体承担的工作内容单调或超负荷时会因其能力和精力难以承受而产生压力,个体变得易紧张、抱怨进而影响健康,产生体力和精神上的厌倦和疲劳,后果将是积极性下降,以懒惰的状态对待工作,或是干脆选择离开。可见,当领导者过分强调效率,而忽视员工的感受时,最后的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导致较低的工作效率。因此团队领导者要为员工营造一个能充分发挥积极性、压力适度的环境,这个环境既要保证员工有足够大的动力感,又要避免因压力过渡而导致消极行为。领导者可从工作任务、情感支持方面满足员工的需求,从而消除紧张,提高工作绩效。例如: 1.改进工作设计。提高员工的工作参与程度,给其一定的自主权利,提供附加责任,在一定程度上允许自由,独立的解决问题,完成工作任务。以增强员工的自尊心和被重视的感受。进而增加工作激励和工作满意度,有效提高个人成就和工作绩效,达到激励员工的目的。 2.提供情感支持。一些研究发现,领导者对员工的鼓励、给予的社会支持、情感支持等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减少和预防工作压力的发生。即使是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也不能只是让其不停的工作,放任不管。及时有效的维护和护理才能保证其“不罢工”。因此加强与员工正式的组织沟通,及时了解员工困难,需求,从而为员工创造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环境,满足员工的身心需求,提高工作方面的保健因素,减轻压力。例如,发放“精神薪资”,“精神薪资”有利于缓解工作压力,可以使员工在付出辛苦努力后有成就感,获得尊重,鼓励其在下一项工作中能够继续地努力工作。“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做IT行业的人员,由于忙碌,紧张的工作,每天10几个小时的面对电脑,生活作息很不规律,长此以往员工身心都会处于亚健康的状态,不利于高效率的产出。员工帮助计划(EAP)会对这一现象有所帮助,管理者通过提供各种有益身心健康活动方案,帮助员工进行诸如戒烟、医疗检查、控制饮食量等活动,或是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集体活动,建立紧张工作和轻松活动相结合的工作休息氛围,也有利于增加员工的归属感和团队的凝聚力。 二、激励效果差 美国哈佛大学的管理学教授詹姆斯:如果没有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发挥不过20%~30%,如果施以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则可以发挥到80%~90%。作为一个管理者如果你不能调动别人的积极性,你就不能领导他们。然而,根据对中小型团队式企业的访谈,总结发现对于激励方式,这部分企业大多都简单的采用外在报酬方式激励下属。或许这些领导者认为金钱是最好的,也是永久的激励方式。但是当单纯的金钱刺激无法使员工产生认同感,或是每个人都觉得这是自己应得的时候,金钱的激励作用将会大打折扣。 耶鲁大学教授奥德弗尔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进行了修订,他认为,人的需要不是五种而是三种,即生存需要、关系需要和成长需要。在他看来,那个层次的需要获得满足越少,则人们对这种需要的渴望就越强烈;低层次需要越是获得满足,人们就越会追求高层次需要;如果较高层次需要得不到满足,人们对较低层次需要满足的欲望就会加强。例如,有一份工作对你很有挑战性和吸引力,你就会非常看重工作本身带来的乐趣,甚至会因此而忽略薪水的高低;反之,如果一份工作对你来说既没有新鲜感,也没有挑战性,那你就可能更在乎物质报酬,以此求得平衡。正如同,在访谈中一位员工告诉我,“工作就是金钱+成就感,如果两者我都得不到,我会厌烦我的工作然后选择离开。”当一个人因为自己的兴趣进入某个行业,由于过重的压力和没有实质作用的激励方式,没有工作热情,甚至厌烦,致使最后选择退出,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 因此,对于管理者,光有外在报酬的激励是不够的,必须需要内在需求的激励来与之想平衡。采用外在报酬方式激励下属,针对对金钱的不同态度采取不同激励措施。如果工作任务能满足自主、能力、成就以及创造等高层次需求,可以激励员工更大的工作热情,激发出更大的工作潜力。这就是我们说的内部激励。维克斯勒和雅克尔曾提出工作满意决定因素的假设模式,提高员工的满意程度,可以:1.充分训练员工,加强员工的工作投入程度,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满足他们的自尊心。2.定期报告成绩,当一个工作团体清楚地意识到他们的工作绩效时,其生产动机就高,而且效率也好。3.安排适当环境,工作的心理环境和物理环境整洁与否,对员工的情绪影响很大,整洁的工作环境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4.扩大工作范围,延长工作周期,扩大责任感、增强工作范围等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兴趣,消除心理疲劳和对工作的厌烦感。5.给与适度授权,加强员工工作自主性,激发工作潜力和负责精神,提高工作效率。 需要注意的是,沟通与积极聆听是激励下属最好的也是最廉价的方式,即使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对于员工来说,这却是一种很好的宣泄方式。 因此,对于中小型团队式的IT企业,当务之急就是要重视起团队建设,以及员工心理方面问题的考虑,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下属的满意度与工作热情,充分发挥每一位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减少离职率,团队间形成长久的默契和配合度,从而提高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促进企业规模的扩大,在IT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真正的把企业做强做大。
物流专业毕业论文:高校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与思考 摘要:文章研究的目的是思考探索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的良好策略,促进物流企业吸纳优秀人才和物流专业毕业生充分就业,实现双赢;研究方法是文献参阅和调研分析,了解高校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在物流市场需求大量物流人才背景下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研究结论是为使高校物流专业毕业生充分对口就业,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自身都应作出相应的努力。 关键词:高校;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物流行业吸纳物流人才渐多,据统计,我国每年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约为40万人,且呈现不断增长趋势。但是,高校物流专业毕业生出现就业难和就业率不高的状况。截至2011年初,我国已有410所大学、824所高职院校和2 000多所中职学校培养出大量中职、高职、本科、硕士、博士等层次物流专业人才,而每年的就业率仅70%多一点,且还存在“被就业”、“低就业”、“转行业”等情况。为此,我们了解高校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在物流市场需求大量物流人才背景下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思考探索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的良好策略,促进物流企业吸纳优秀人才和物流专业毕业生充分就业,实现双赢。 1 高校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1.1 物流专业毕业生与物流业供需矛盾 根据国家职业统计部门的报告显示,物流人才被国家列为十二种稀缺人才之一,人才缺口巨大。据统计,我国整体物流行业专业人才的需求总量在600万以上,但目前市场化的行业工作人员绝大部分都是由传统仓储、运输等行业过渡而来,专业化、现代化的专业人才缺乏。物流企业纷纷“喊渴”、急需人才、重金聘才,让人感觉“人才奇缺”,而高校物流专业毕业生却难以顺利就业,形成物流人才供需矛盾。 目前市场上需求数量最大的是物流操作人员,如报关报检员、单证员、货代操作员、进出口操作员、物流客服人员等,物流专业毕业生们又嫌工作单调枯燥无情趣,不愿意屈就。物流企业招聘一般要求有工作经验、实践能力强,且大多只招“男生”,而高校培养出来的物流专业毕业生大多实践动手能力相对弱,工作经验不足,实战少,自然得不到物流企业的青睐,从而找不到工作。对物流专业的女生来说,找专业对口工作更是苦不堪言,不得不另谋他路。 1.2 物流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不高,就业能力不强 现在有些毕业生综合素质较低、就业能力较差,他们在学校学习期间没有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好好学习和实践,致使其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动手操作能力不强,而物流行业需要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专业人才,既要理论知识基础好、又要实践和动手能力强,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相优化,这样他们在参与物流行业招聘时就处于竞争劣势,难以进入物流用人单位。从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反馈回来的信息得知,80%的用人单位认为,物流专业本专科毕业生理论功底不扎实,在校期间也很少参加实践操作训练,许多物流操作流程和设备都不了解,实际动手能力不强,以致在工作岗位时无从适应,无法尽快进入工作角色[1]。 1.3 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期望值高,就业追求多元化 有些毕业生好高骛远、期望值较高,起初就想一步到位,想找到较为理想的工作,想环境舒适、待遇优厚、氛围融洽、轻松稳定的工作,不愿到条件相对较为艰苦的企业锻炼提升,拥有此种就业观念和心理的毕业生较多,尤其是“80后”、“90后”这两代毕业生,他们认为工资不再是他们求职的唯一考量要素,他们还考虑工作环境是否满意、工作氛围是否开心、工作单位能否实现价值等因素。而物流行业一线操作工枯燥单调乏味,不少毕业生宁可待业也不愿屈就。毕业生对就业挑剔,追求多元化,并不是坏事,多少还能说明现代大学毕业生就业不再仅受经济因素的驱动,而更加注重工作感受、发展前景、企业文化等因素。 1.4 物流人才市场竞争激烈,就业形势严峻 日益发展的物流行业已逐步走上更正规化的管理,对物流人才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不同岗位的物流人才都需持有相应的资格证书才能上岗[2]。虽然物流行业需求大量物流人才,但物流人才市场竞争依然激烈,一是大学毕业生逐年累加未就业的人数达100多万,都需要找工作,致使部分大学生开始倾向寻找专业不对口工作岗位;二是各类企业下岗分流的2 400万城镇富余劳动力,也亟待寻找新的就业门路;三是目前全国约有1.06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其中的一半和近2 000万已掌握一定技术的新生代农民工,随时都可能更换好的工作。三类就业群汇集,数量巨大,对操作性强、学历要求不高的物流操作层工作来说,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2 高校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随着物流行业的发展,物流市场每年需要大量的物流人才,且呈逐年增长趋势。在这种用工背景下,却出现高校物流专业毕业生难以就业的尴尬现象。问题的症结在哪?我们不得反思,试着探析其因。造成这种形势,原因是多方面的。 2.1 高校方面 从全国来看,高等教育总体上都有点缺乏面向市场灵活办学的机制,部分设置物流专业的高校物流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手段落后、实践基地建设滞后,所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有些脱节,重理论知识学习,实践条件、环节跟不上,导致理论与实践难统一,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办事能力有些欠缺。另外,高校在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上缺失长远规划,特别是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和做好职业生涯设计方面的指导相对薄弱。高校不仅要培育人才,还应肩负起服务和促进地方乃至全社会经济发展的责任,正确科学引导毕业生就业,加强学生服务地方和国家经济发展的社会责任感教育。 2.2 社会方面 社会上物流公司逐渐增加,设置物流专业的高校也不断增多,且招生人数也在增长。一些学生和家长认为报了物流专业、学了物流知识,将来毕业定能找到待遇不薄的工作,但事与愿违,许多物流专业毕业生在家待业。物流企业其实缺乏的是物流一线实际操作人员和了解物流行业现状及业内基本情况、有物流工作经验的高级专业人员,而物流专业毕业生们由于种种原因难以胜任。 2.3 毕业生自身方面 很多高校物流专业毕业生未能客观科学的认识、分析自我和物流人才市场,表现为对就业期望过高,把优厚待遇、舒适环境、宽敞住房、便利交通等作为择业标准,不愿到条件相对艰苦的物流公司和物流一线基层工作;职业规划欠缺,很少毕业生依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实力素质等做出就业决定和规划;就业、择业能力不强,在校没好好学习,致使知识体系不健全、专业知识不扎实、技能水平不高。 2.4 物流业用人方面 物流企业对物流人才的要求不断提升,设置了不少门槛和条件,物流专业毕业生们往往达不到要求。大部分物流企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总想招聘直接可用之人,不想招没有工作经验、实践操作能力弱的学生,不愿花精力和财力去进行相关技能培训和指导,有时情愿招文化素质不高却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 3 高校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策略思考 3.1 政府方面 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支持物流行业发展,为物流业发展提供政策扶持、法律保障;加强物流监管、政策调控力度,规范物流人才市场,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加大物流投资力度,为吸引、留住物流人才提供优越条件和待遇;要广泛利用多种宣传渠道,积极宣传和教育人才战略强企的理念,为高校培养出的物流专业毕业生和物流业用人单位提供良好对接平台和机会,促进物流专业毕业生充分就业,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 3.2 高校方面 首先,高校要加强物流师资队伍建设,引进物流专业高水准的教师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在物流人才培养机制上要与市场需求方面进一步相链接,在学科规划和专业设置上进一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物流行业培养输送专业素质高、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优秀物流人才;其次,高校要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主动与物流单位、公司、机构联系见习实习基地,为物流专业大学生创造更多实践机会,把所学应用到具体的实际工作中,做到知行统一,提高动手实践能力,提升物流技能;再次,高校要加强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并教育学生要有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强烈意识和实际行动,平时要有就业的紧迫意识和忧患意识,从而充分发掘学生的优势,提升其就业竞争力。 3.3 用人单位方面 物流企业应改善基础设施、工作环境,形成正确的用人观,尊重人才、激励人才、培育和造就人才。在选聘员工时,应为毕业生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就业环境,以广阔的胸襟接纳天下英才,充分发掘人才的潜力,摒弃传统的用人观念和短视思维,完善用工机制,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强健人力资源。物流企业还应履行社会责任,积极主动与高校搭建人才培养合作平台,大量吸纳接收优秀毕业生,让物流专业学生到企业实训见习实习,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毕业后可直接为企业效力,实现双赢。 3.4 毕业生自身方面 首先,物流专业毕业生自身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和养成良好的就业心理,强化主体意识,发挥自身优势,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摒弃自傲或是自卑的不良心态,不受社会中人们传统偏见的影响,有自己的主见和判断能力,科学地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其次,物流专业毕业生应努力学好专业理论知识,争取考到物流相关资格证书,并加强实践环节的锻炼,增强自身业务素质和技能,提升就业竞争力。再次,物流专业毕业生应主动认识和把握就业形势,及时全面收集就业信息,积极参与应聘,寻找属于自己的舞台。 总之,在物流业急需大量物流人才的背景下,高校物流专业毕业生必须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扎实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动手实践能力,积极参与物流企业实训实习,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当前市场对物流人才的要求,才能根本解决物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物流专业毕业论文: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高跳槽率”原因探析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的数据,到2010年我国高级物流人才的需求量将达到50万人,一般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为600余万人。 物流企业人才的巨大缺口为该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平台,在所有专业的应届毕业生一次就业率统计中,物流管理专业近年来一直稳居榜首。但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在物流企业的跳槽率之高也可以说居各行业之首。有不少人在试用期一过便选择离开物流业,更有甚者报到当天便“主动”失业。什么原因导致求贤若渴的物流企业中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高跳槽率? 一、跳槽率高的几大原因 1.物流企业环境差、工作强度大 任何一个企业对新接收的大学毕业生都要放在基层岗位进行锻炼,物流企业也不例外。物流企业的基层工作岗位就是物流操作现场:一般是在车站、机场、港口码头附近,库房简陋,一线员工每天要和货物、装卸设备、运输车辆打交道,多数情况下要露天作业,蚊虫叮咬、风吹日晒是常有的事情,有时还可能发生翻车、货垛倒塌等意外事故。相对其他企业而言物流企业的工作环境较为恶劣、工作强度大,劳动时间长。面对如此差的企业环境、如此大的工作强度,没有做好心理准备的一部分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们于是就此而选择逃离物流公司。 2.工作枯燥、责任重大,但薪酬却不高 一线物流操作人员工作的对象是货物,每天的工作除了点数量、记数字就是接货、送货,工作过程相对单调、枯燥,但他们经手的货物却是实实在在的有价值的商品,稍有疏忽就可能导致货物的残损、丢失、变质,从而使企业蒙受经济上和信誉上的损失,直接责任人是要承担相应责任的。物流企业一般工作人员的薪酬较低,试用期多在600 ~ 800元间,转正后不过1000元左右,如果再因发生货损被罚款,工资就更少了。于是有人因耐不住寂寞而选择从事更富有挑战感的工作去了,有人因工作马虎总是出错而不得不离开,有人因薪酬太低而改做其他更有“钱途”的工作了。 3.职业升迁机会少 由于物流业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行业,国内现有的物流公司多是从空车配货站发展而来的家族企业,外人要想进入公司的高层有很大的难度,而现有的区域经理都很年轻,他们的学历并不高(中专毕业或是初高中毕业),多是凭借其吃苦耐劳的精神打拼出来的。由此可见现有的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短期内在物流公司升迁的机会并不大,而现在的年轻人又急于求成,于是有些能力很强但看不到升迁机会的人试用期一过便走人了,既有能力又肯沉下心来在物流公司坚守下来的,未必能有机会得到老总的赏识。没有好的发展空间是留不住人才的。 如果物流企业人才流失现象不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那么国家无论在物流教育上投入多少,也都无法解决物流企业人才匮乏的问题。 二、如何降低人才流失率 怎样才能使物流企业的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高跳槽率降至正常比率?笔者认为应当双管齐下。 1.搭建人才发展平台 物流企业应建立适于人才提升的良好通道,为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提供发挥其才智的平台。只有拥有了良好的发展空间,物流企业才能招来人才并留住人才。 2.全面提升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 首先要使学生具备从事物流业的基本素质。 (1)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入学伊始就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对物流企业的作业环境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使学生做好心理准备,毕业后才能从容应对艰苦的环境、高强度的工作。对那些吃不了苦的学生可及早让他们改学其他专业,以使得宝贵的教育资源得以有效的利用。 (2)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无论是一线的操作人员还是物流企业的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都需要与客户、同事、下属、上级间进行沟通协作,需要各环节人员的共同努力才能使物流服务做到最好。因此在大学期间应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课程:如社交礼仪、领导科学、沟通艺术。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不断提升学生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通过各项大型集体活动的参与,培植学生团队协作的意识。 (3)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服务意识。物流作业就是接受客户的委托,通过储存、装卸、包装、运输、配送等环节的操作,将货物安全、及时地送到指定地点的过程,在这些环节中稍有疏忽便可能导致货损、货差、错发、错运等事故的发生,只有使学生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服务意识,才可能在工作中严格遵守操作规则、杜绝差错和各类事故的发生。 其次是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 使学生精通物流管理知识,熟知财务、法律知识,掌握英语、计算机知识,具备较强的对物流市场的调研与预测能力。从而为学生成为中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做好准备。 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物流人才匮乏的现状。 (作者单位: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 物流专业毕业论文: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研讨 一、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1.论文选题空泛,逻辑结构混乱 学生在论文选题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选题较为空泛。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高职高专院校,对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方面的要求是结合自身所实习的企业的情况,有针对性的找出企业的问题,并给出自己的建议和对策。换言之,学校对学生论文的要求是紧密联系所实习的企业,利用所学专业知识为所实习的企业解决问题。而学生在选题方面经常出现“我国”以及“某某企业集团存在问题分析”等字样,选题过于空泛,没有落实在某个具体的点上,部分学生所实习的单位是集团公司旗下的子公司,并未从子公司着手,而是从集团公司的角度来着手写作,这种选题远远超出了专科学生的能力范围,导致写出的论文空泛没有具体的实例支撑。另外,在论文的逻辑结构方面构架较为混乱。通常论文的写作是先提出问题,接着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部分学生的论文写作没有遵循这个思路,论文逻辑架构混乱,例如在分析某个问题的时候,对问题的分析浅尝辄止,分析不到位,重点落在了表述解决问题的对策上,使得解决问题的对策部分没有内容可写,又重复了前面分析问题部分的内容。逻辑结构混乱。 2.论文格式安排不当 学生在毕业论文的格式方面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概况来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表现在图表方面。对于文章中的出现的图和表均要有正确的标识,图标一般出现在所绘制的图的正下方。可用“图1-1XXX”或“图1XXX”等字样表示,学生往往有图但是无图标,另外虽然有图标,但是只标出了“图1-1”或“图1”等字样,没有将图的内容标识出来;对于表也存在着表的表头标识不恰当的问题,表的表头一般放在表的正上方,用“表1-1XXX”或“表1XXX”等字样来表示,学生大都缺少表头或是表头不全。除过图和表的标识问题,图和表的绘制也不够美观,跟周围的文字极不协调,缺少美感。其次表现在论文排版方面,学生毕业论文排版中存在着字体不统一,段落间距不统一,字符缩进不统一,字符底纹不统一等问题,另外错别字也是频频出现。这些问题反映出了学生对word软件的操作应用能力不够熟悉,同时也反映了学生在论文的排版方面投入的精力不多,做的不够细致。再次表现在论文的参考文献的格式标识方面,每种类型的参考文献都有特定的英文字母来标识,例如书籍专著类用M标识,期刊文献用J标识,学位论文用D标识等,学生往往将不同类型的参考文献的标识混淆,导致标注错误。另外在参考文献的排列方面,一般先是作者名称,接着是专著名称或者文章名称,再下来分别是出版社以及出版日期等。例如“董向红,汪丽.第三方物流[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7”。学生由于疏忽不熟悉此排序,导致排序出错。 3.论文措辞用语不当 毕业论文的人称必须用第三人称表述,不能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表述。而学生在论文中经常会出现诸如“我们公司”或者“我们的产品”等字样,不符合论文的人称规范,同时多数没有按照学术论文的规范进行遣词造句,而是口语化、网络用语以及感叹句或疑问句频出,例如某同学在描述仓储管理方面的问题时,出现了“一大群老鼠在仓库里流窜”等口语化字样。以上都是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常出现的不当之处。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针对以上提到的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加以解决。 1.在平时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加强论文的写作训练 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一般在每学期都安排有时间跨度不等的实践实训教学。在实践实训任务结束后,教师可以恰当的安排给学生一篇小论文的作业,要求学生将实践实训中的所得撰写成小论文,并计入实训总成绩中。经过平时的多次的小论文的撰写以及老师的指导,提高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为将来的大三毕业论文做好铺垫。 2.开设针对毕业论文写作的专门的课程或讲座 多数高职高专院校针对即将离开学校去企业实习的大三学生仅进行一次实习动员,其中顺带的介绍下毕业论文写作的大概要求,而不是专门开设课程或讲座对学生进行毕业论文的指导。致使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面临诸多问题。学校可以考虑针对即将毕业的大三学生开设关于毕业论文的写作指导课程或是讲座,对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要性以及论文的格式要求、论文的遣词造句直至排版设计等进行详细的指导和介绍,以此帮助学生提高毕业论文的写作能力。 3.加强论文写作的过程管理和考核 在毕业论文的指导和写作中,学院应对论文指导老师和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对论文各阶段的进展情况进行检查。例如在论文的准备阶段,先是确定论文的选题和方向,进而完成开题报告的撰写,对学生上交的开题报告以及指导老师的指导记录应进行全检或抽检,并做记录。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指导老师的指导记录以及学生论文的进展同样的要上交材料,这样可以有效的监督,虽然有相当一部分学校有此措施,但大都流于形式,执行不到位。常见的情况是在答辩之前仍有部分学生论文只写了一小部分甚至未开始写作,匆忙的从网络上复制他人的论文成果粘贴到自己的论文中。所以加强监督和管理力度,从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平时不写作,临时突击论文的情况发生。在最后的论文答辩环节,学校应要求学生上交第三方的论文相似度检测报告,这样可以杜绝论文随意抄袭现象。另外在答辩的过程中,答辩组的老师要严格把关,给出论文的答辩成绩。对于答辩不合格的学生,要求其对论文进行修改直至合格然后才可安排其进行二次答辩。 三、小结 高等院校学生的毕业论文反应的是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隶属于高等院校的高职高专院校当然也不例外。本文针对高职高专学生在毕业论文撰写中存在的问题从对毕业论文重要性认识不足;论文选题空泛、逻辑结构混乱;论文格式安排不当以及论文措辞用语不当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并且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对策。期望能帮助学生提高毕业论文写作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得学生能学以致用,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作者:梁永安 单位: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 物流专业毕业论文: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摘要:网络经济平台的发展引起物流业的突飞猛进。物流业爆发式发展急需物流专业人才来支持,然而我国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并不能完全满足物流业高速发展的各种需求。这使得物流人才供求失衡。本文对当前物流专业就业现状进行了简要的剖析和说明,提出人才培养和增加就业率的有效策略,以促进物流企业以人才保发展、走稳定健康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毕业生就业对策 物流业爆发式的增长,物流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虽然近几年供需矛盾有所缓解,但由于对物流业认识不够,毕业生对专业理念理解不透彻等原因,使得高校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处于不佳状态。这有悖于向物流业输送专业人才的初衷。因此分析物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反思问题根源,寻找解决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一、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1.物流人才供需错位物流膨胀式发展使得物流业无论是技术人才还是企业文化沉淀都显得力不从心。特别是人才结构,如报关(检)员、货代操作员、进出港操作员等,这些岗位人员的专业技术性有待提高。企业在进行人才引进时,往往不愿意付出时间来培训而招聘有工作经验者。这与当下高职院校输出人才经验少相互矛盾。同时企业更注重招聘男性,使一部分女性物流专业人才流失。这种供需双方的错位使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不佳。2.物流专业毕业生自身原因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生多好动不好静,对于理论学习和知识的沉淀均表现不佳,往往导致理论知识不够系统,专业性只停留在表面。这使得他们在就业时往往被定位为专业素质不够,能力不强,无法进入物流企业实现所学。物流行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个行业,毕业生的综合表现往往无法引起企业的重视,即使进入企业也无所适从。这种由毕业生自身原因导致的就业率不高需要引起重视。3.毕业生个人期望过高当前受社会发展影响,部分毕业生好高骛远,期望值较高,不愿到条件相对较为艰苦的企业锻炼提升。他们认为工资不再是他们求职的唯一考量要素,他们还考虑工作环境是否满意、工作氛围是否开心、工作单位能否实现价值等因素。物流行业一线操作工枯燥单调乏味,因此难以坚持本专业工作,并将工作定位于其他行业,注重心理满足感、工作幸福感,将个人提升空间和企业文化融于一身。这些要求并不过分,但是却偏离物流专业服务大众的根本理念。4.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随着物流改革与企业人文的不断积累与沉淀,物流管理制度标准化、人才结构科学化、岗位配置严格化等一系列措施使得物流专业人才需求量更大,人才市场竞争越来越大。一是每年有大量的毕业生因投业无门而改行换业,转战至物流行业,与本专业毕业生形成激烈竞争。二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企业机械化、智能化越来越高,城镇富余劳动力无处就业,渐渐走向物流,成为工作经验丰富的竞争对手。三是农村拥有一技之长的劳动大军汇集到物流行业来实现增收目的。这使物流人才市场资源丰富,人才类型丰富,就业竞争日益激烈。这种状态使物流业不得不在人才紧缺的情况下精挑细选,从企业长远发展考虑而导致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可见,虽然物流业科技内涵较低,但仍形成了就业双向选择的条件,给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毕业生敲响了就业的警钟。 二、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1.高职院校缺乏面向市场的灵活办学机制部分设置物流专业的高校物流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手段落后、实践基地建设滞后,所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有些脱节。另外,高职院校在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上缺失长远规划,特别是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和做好职业生涯设计方面的指导相对薄弱。2.毕业生就业期望过高且综合能力偏低很多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毕业生未能客观科学的认识、分析自我和物流人才市场,表现为对就业期望过高,不愿到条件相对艰苦的物流公司和物流一线基层工作。学生就业、择业能力不强,在校没好好学习,使其知识体系不健全、专业知识不扎实、技能水平不高。3.物流企业用人标准不断提升部分物流企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想招聘直接可用之人,不想招没有工作经验、实践操作能力弱的学生,不愿花精力和财力进行相关技能培训和指导。 三、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对策研究 1.政府扶持引导物流业向高精尖企业迈进物流业向高、精、尖企业迈进,需要更为科学的人才队伍结构,更为专业化的理论和操作能力。此时,需要物流企业面向社会招聘精英才能实现。我国物流专业培训时间尚短,专业化的精英明显不足。这种情况下,政府要加强资金扶持,加强政策引导,加强监督管理,为物流与高职院校的对接做出努力,广纳社会资源为高职院校毕业力提供培训学习平台,给毕业生一定的实践空间,形成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从而为物流业输送高端人才。政府的引导能够实现物流业人才的沉淀,促进其可持续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大众,为第三产业的增收提供动力。2.高职院校应加强物流专业毕业生实践能力高职院校需要在物流理论学习中加强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动手的同时将理论知识夯实。首先,高职院校要将师资力量向双师型转变,保证教师队伍的先进性,完成教师的科学引导和传授。其次,高职院校要认识到物流业的工作本质,并加强资源整合,加强与社会企业的沟通,构建校企实践教学平台,给物流专业毕业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培训机会。物流专业毕业生通过实践操作,熟悉业务流程,掌握操作技巧,能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实现知识的转化,纠正人才供需的错位问题。再次,高职院校要适当进行就业心理辅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物流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努力强化自身综合素质,强化物流专业毕业生的竞争意识,分析物流对人才的需求定位,从而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最后,学校要从感性角度进行学生创业指导和服务,为学生自主创业创造宽广的教育环境,将国家扶持政策进行解读与落实,让学生充分享受创业政策。金融机构的良好环境对自主创业是个好机会,学校要尽可能从学生角度出发考虑,为学生争取更多的优惠。随着信息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快速化,毕业生竞争进入激烈化。毕业生自主创业能够缓解“独木桥”式的就业压力,对学校、毕业生和社会均有益。3.物流企业人才构建物流企业要认识到企业文化、企业环境、企业制度等方面的不足,从自身进行改变,从而吸引更多的有识之士融入企业。因此,企业不要盲目拒绝人才,适当进行人才培训,从而构建出健康、团结、齐心协力的人才队伍。招聘时,企业要充分挖掘毕业生对企业价值实现的作用,放眼未来,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角度正视毕业生的可塑性和可提升性,加强企业自身激励用工机制的完善,从而形成企业较强的向心力和职业幸福感,从而吸纳更多更好的物流优秀毕业生到企业工作,实现就业选择双方的双赢。4.物流专业毕业生应加强自身能力塑造首先,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自身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发挥自身优势,摒弃自傲或是自卑的不良心态,科学地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其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应努力学好专业理论知识,争取考到物流相关资格证书,加强实践环节的锻炼,增强自身业务素质和技能,提升就业竞争力。再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应主动认识和把握就业形势,及时全面收集就业信息,积极参与应聘,寻找属于自己的舞台。 四、结束语 当前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物流业快速发展,急需大量专业人才提升企业实力和竞争力。因此,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毕业生要正确认识自己,树立正确价值观、就业观和发展观,注重知识运用和创性思维锻炼,努力提高物流理论和技能,加强实训,为就业做好准备。此外,学生要有自主创业意识和能力,为自己的人生准备两个抓手。 作者:李红芳 单位: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物流专业毕业论文: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多样化研究 [摘 要]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高专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解决实践问题的重要环节。由于南通科技职业学院思想上不够重视、管理机制不够健全以及创新、进取意识薄弱等原因,使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单一,不能及时按计划完成,质量比较差。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结合实际工作岗位,以专业技能测试形式、以现代物流作业方案设计和实施形式、以实习报告形式等,完成毕业论文,创新毕业论文形式。 [关键词] 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多样化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中重要的实践教学内容,是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综合运用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技能的重要手段,更是对学生将来工作的实践准备。 一、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现状 目前,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主要就是结合实际工作岗位完成毕业论文。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摸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生的毕业论文在省级优秀毕业论文评比中取得过三等奖和优秀团队奖等较好成绩。但是目前依然存在很多学生的毕业论文是抄袭、拼凑完成的,个人观点比较少,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比较低。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的形式只有毕业论文一种,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而写论文的被动局面长期存在,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为此必须要加快毕业设计(论文)多样化的研究。 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存在问题 多年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深深的体会到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单一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主要形式就是毕业论文。在近几年毕业论文的写作中,提出了很多要求,如必须结合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的岗位来确定毕业论文题目,毕业论文不得直接从网下抄袭,不得直接拼凑,虽然对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新标准,但是毕业论文质量还不是特别的高。目前,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只有一种,就是完成毕业论文,这极大地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积极性。 (二)毕业设计(论文)不能及时按计划完成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往往安排在第5学期学生跟岗实习结束后至第6学期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这一段时间学生主要在企业实习,又要忙于找工作,压力特别大,自然很少将心思放在毕业设计(论文)上,根本不可能想办法创新毕业设计(论文)形式;由于压力大、工作忙,学生就不能按照计划及时完成写作任务,总是一拖再拖,最后只好在论文答辩前、中、后的几天内匆匆选题、匆匆完成论文。 (三)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比较差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往往安排在第5学期学生跟岗实习结束后至第6学期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在这期间学生忙于实习和找工作,无法有充足的时间考虑论文主题,往往随便确定主题,也无法有充足的时间安心完成毕业论文,只能在答辩前一周,甚至在答辩时匆匆上网下载资料,直接拼凑论文,根本不考虑论文主题是否合适,严重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三、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单一化根源分析 纵观近几年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具体情况,不难发现目前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完成中只有毕业论文一种形式。综合分析,这是有一定原因的。 (一)创新、进取意识薄弱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目前只有毕业论文一种形式,这主要原因就是指导老师和学生缺乏创新意识。指导老师由于教育教学、科研、班主任等工作,再加上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在全系专业中还是比较优秀的,有些老师就安于现状,缺乏创新和进取意识,所以很少考虑毕业设计(论文)形式改革。学生由于在企业实习,又要忙于找工作,根本无法花时间想法创新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只是安于现状,按老师的要求为毕业论文的完成准备资料,甚至有学生还无法按计划及时完成相关任务。 (二)思想上不够重视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单一,这是由于思想不够重视造成的。学生认为毕业设计(论文)虽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但是它与能否顺利毕业,能否顺利找到工作,没有多大的关系,所以学生降低了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不考虑毕业设计(论文)的多样性、时效性,也不考虑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指导老师认为毕业设计(论文)虽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认为其不同于课程教学,院系对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考核又不严格,所以很少考虑如何改进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甚至有些老师认为大专生没有必要做毕业设计(论文),做毕业设计(论文)纯粹是浪费时间,思想上不重视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只是安于现状,按老模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 (三)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机制不够健全。一方面没有健全的制度约束、规范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也没有激励机制刺激学生改进毕业设计(论文)的形式,学生往往在跟岗实习后返校的两天内与老师进行交流,形成相关的论文思路,然后在如此漫长的4-5个月的时间内,就没有健全的制度约束、规范、激励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另一方面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缺乏科学、健全的考核制度,对老师的指导工作没有明确的考核要求、考核标准和激励制度,最终导致指导工作不规范,指导老师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四、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多样化思考 (一)毕业论文形式 毕业论文是物流管理专业目前采用的最普遍的形式。对于物流管理专业中的专接本学生,由于其第5学期和第6学期没有参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在校的时间比较长,用来学习的时间也比较充足,与老师交流接触的机会也比较多,对于这部分学生可以选择毕业论文的形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这部分学生可以随时与老师沟通交流,一起形成写作思路,一起确定论文题目,一起罗列论文提纲,能及时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论文初稿、二稿、三稿等,这样可以切实提升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二)专业技能测试形式 专业技能测试就是以物流专业的核心技能为基础,依据企业、行业、岗位的需要,由物流专业老师制定出一些具体的能够达到毕业设计(论文)培养要求的专业技能测试项目,由学生选取相应项目来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目前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在第三学年多数都在企业实习,用于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比较少,为此在毕业设计(论文)的完成中,一部分专业技能比较娴熟的学生可采取专业技能测试的形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这部分学生的专业技能测试成绩就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 (三)现代物流作业方案设计和实施形式 现代物流企业方案设计和实施就是根据具体工作岗位的要求,结合江苏省的现代物流技能大赛,依靠学院的软件资源,可让学生根据给定的企业背景资料、货物、设施设备情况、作业成本等要求,制订作业方案;然后按照作业方案,在模拟仓储和运输环境中,完成现场完整的作业流程,以检验方案的可行性。一部分过去参加过现代物流技能大赛训练和参赛的学生,可采取现代物流作业方案设计和实施的形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这部分学生的作业方案和方案实施情况的具体成绩就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 (四)实习报告形式 实习报告就是学生结合实习的企业、岗位的具体情况,分析企业、职业岗位中存在的问题,剖析企业、职业岗位中存在问题的根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想法,最终形成实习报告,以此作为毕业设计(论文)。一些经过一年实习,对企业、职业岗位比较熟悉的,又有想法和思考的学生,可以采取实习报告的形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实习报告的成绩就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高专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解决实践问题的重要环节。只要师生高度重视,不断创新,锐意改革,健全管理,规范指导,严格考核,定能使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更上一步。 物流专业毕业论文:基于市场调研的高职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校2012届毕业生就业调查并结合走访企业,分析探讨高职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期为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改进教学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依据。 【关键词】高职 物流管理 毕业生 就业 为了提高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质量,更好地指导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技能型物流人才,我校对2012届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进行一次就业情况调查。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和走访企业的方法,共发放调查问卷153份,收回问卷146份,问卷回收率为95.4%,走访企业15家。调查内容包括就业企业性质、专业对口情况、对母校专业课程设置建议、用人单位意见等等。通过调查,了解高职物流专业学生就业质量,收集毕业生及企业对高职物流教育的反馈信息,为促进物流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提高物流专业教学质量提供重要依据。 一、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情况分析 (一)毕业生就业单位以民营企业为主,比例高达 84.8%,其余为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这两类企业所占的比例分别为 12.4%和 2.8%。表明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领域为民营企业。毕业生在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就业比例低,是这两类企业的门槛相对较高,只有学习成绩与综合能力都比较好的同学才能够进入。 (二)专业对口率较低。在毕业生的就业单位中,物流企业只占全部就业单位的16.5%,而且多为私营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如广州新邦物流、天地华宇、广东德邦公司均有我校毕业生;在生产企业、销售企业从事仓储、配送等物流工作的比例为10.3%,从事客服、销售、行政的占53%,超过一半的毕业生不在对口岗位工作,专业对口率低,反映了企业对该专业设置的认可度不高。 (三)工作岗位情况。毕业生主要从事基层操作工作,工作强度大。物流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刚毕业的学生多从事装卸搬运等一线工作,毕业生吃苦精神不足,不能适应工作;同时民营物流行业环境差、初级职位的薪酬比较低,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导致学生跳槽转行,根据调查,毕业生一次就业后跳槽率达到40%左右,其中32%更换过 2 次及 2 次以上的工作。 (四)毕业生对学院的反馈信息 本次调查中,我们还从专业的课程设置、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的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认可度比较高,86%的毕业生对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理论教学满意度较高,但对实践教学满意度比较低,仅36%。在涉及课程设置时,大部分同学表示有些课程没必要开设,比如物流信息系统与信息技术、国际物流与货运等课程实用性不强,而应该增设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第三方物流实训、ERP实训等,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在校期间有更多的机会到企业参与实际生产活动,获得更多企业实践经验。 (五)物流企业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及反馈信息 通过对15家企业进行深入走访,调查得出,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综合评价满意度较高,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第一,学生缺乏吃苦精神,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经不住一线艰苦岗位锻炼和考验。企业需要的认真负责、吃苦耐劳、踏实能干等品质正是毕业生所缺乏的,同时,学生的团队精神培养不力,人际关系能力相对欠缺,沟通表达能力、服务意识都需要提高。 第二,毕业生实践能力不足,知识和实践脱节,基本技能有待加强,还得重新培养。第三,大部分企业不看重物流职业资格证书,证书与就业质量没有关联性。 二、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建议 (一)重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应体现与“知识、技能、素质” 结构相应的课程设置,制定以突出职业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增加沟通能力、职业道德、文化礼仪等课程,不断优化“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素质培养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教育体系。 (二)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职业教育的重点是学生技能的培养。物流从业人员的职业发展都是以一线岗位操作开始的,企业希望对员工进行短期培训后,员工上岗即能正常熟练地开展工作,所以一定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在培养过程中,以基本操作为基础,重点培养学生做事的思路与方法,使学生具有举一反三、一点即通的能力。具体如下:第一,在课程体系设置中,突出实践教学,增加实践课程,在教学中,加大实践教学时数,缩短理论教学时数,加大技能培训力度;第二,学校要健全专业教学设施,物流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需要相应的设备作为支撑,才能取得好的教学质量。因此要加强物流实训室的建设,配备各种物流设施设备,丰富实践性教学。 (三)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 物流专业教师具备本行业的专业实践能力是专业建设的必要条件,因此学校应每年按计划选送一批专职教师到物流企业第一线进行实践锻炼,使教师了解企业的真实环境,使用先进的物流设施设备,掌握物流行业的最新动态,通过“真刀真枪”的实际锻炼,全面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使专职教师真正具有“双师”素质;其次,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举办培训班、到兄弟院校学习、参加物流行业学术论坛等途径,不断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三、结论 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是学校教学质量的晴雨表,而提高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物流行业是目前国家人才紧缺行业之一,高职教育要抓住新的发展机遇,更新发展观念,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技能物流专业人才;为物流产业发展服务,也能提高自身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物流专业毕业论文:提升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研究 【摘要】目前我国物流业发展已经逐渐成熟,但是相关的物流人才却一直紧缺,而与之相悖的确是我国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困难。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大潮中,如何提高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本文从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解决办法,用以提高就业竞争力。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 【关键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一、高职院校的特点 高职院校,是高等职业院校的简称,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类型,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使命。 高职院校特点具有以下特点:1、使学生具备必要理论知识和科学文化基础,熟练掌握主干技术,侧重实际应用。2、侧重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3、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与人沟通、合作共事的能力。4、重视实务知识的学习,强化职业技能的训练。 在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下,高职院校的教学理念也要与时俱进,致力于培养对企业有贡献,对社会有责任的综合性人才。 二、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 物流管理专业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管理学基础、经济学和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较高的英语水平和计算机基础技能,具有在掌握工科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熟悉法规,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理论、信息系统的手段、方法,具备物流管理、规划、设计等较强实务运作能力,成为高级现代物流管理人才。 三、物流管理专业就业现状 现在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普遍存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与企业对接难。物流企业在业务的迅速扩张中急于招聘物流人才,大批高职物流毕业生也急于想找到自己想要的工作,但在人才市场上双方真正对彼此都中意的却很少,物流企业抱怨物流专业的毕业生综合素质不高、实战和实操能力差、专业优势不明显而且眼高手低、不能吃苦,而毕业生却报怨物流企业条件艰苦、工资待遇低、学无用武之地。 二是就业过程难。一些物流毕业生从11月就开始“转战南北”寻找合适的工作机会,有时被经验的门槛拦在门外;从不放过的校园内外大小招聘会往往只是得到一句“等面试通知”的礼貌性拒绝;平时在网上搜信息、投简历的结果基本上是应者寥寥;女毕业生往往还会遇到“只限男生”的性别歧视。由于屡屡“碰壁”,一些物流毕业生自嘲地称自己为“拒无霸”。 三是转变预期难。原以为毕业能迅速找到令人艳羡的好工作,享受高工资、高就业率的“双高”待遇,对未来和工作充满了憧憬。没想到现实如此残酷,竞争如此激烈、企业如此挑剔、工作条件如此艰苦、薪水如此可怜。现实和入学时的理想相差太大了,于是很多学生便打退堂鼓,抱怨声不断。 四、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对策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人才教育存在供需不平衡,理论与实践脱节,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和踏实的理论基础。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样才能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切实提现高职院校“以学生为主体”的办学方针,努力推进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进有特色的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教育通过市场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让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府要充分发挥统筹作用,建立起由政府各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动机制,推动政府层面支持和引导高职校企合作。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是高职校企合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完善企业支持高职发展的激励政策、建立政校企行联动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等措施来推进高职校企合作。二是高职院校要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在形成共识、利益互补的基础上,确定专项经费来源建立专门的合作组织,形成固定的联系渠道,切实推进产学研合作,保证校企合作的可持续性并不断深入。三是物流专业要在方向设置与调整、专业建设、技术研发等方面充分发挥企业和用人单位的作用,让企业管理人员深度、全程参与,为学生和企业的未来发展一起进步。 2、课程理论教育要结合实际,与企业接轨。这个方案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学生入学后,要通过班会、师生交流会或专业认知课程,对学生进行专业的整体介绍和就业形势分析。二是在学生在校期间,经常开展由物流企业人事经理主讲的“物流企业的人才需求”等一系列讲座,鼓励学生按照企业需求发展自己,完善技能和理论知识;三是对业界认同的课程标准广泛宣传,让学生知道物流的知识体系、工作岗位分布和岗位特点、岗位要求,让学生对工作有整体的认识。 3、结合区域物流资源,探索有特色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高职物流专业建设要符合区域物流的发展需求,走特色发展的道路,才能开辟新的天地,从而有效缓解就业难的问题,区域性要求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地方特色,以区域物流发展为首要标准,培养出企业认可的合格物流人才。因此,每个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首先是为区域物流发展培养人才,这也就决定了每个地方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除了要抓住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这一重点。实验、实训、实习的三个关键环节外,还需要适合区域需要,具有区域特色。引导学生参与区域物流课题的研究式学习方式,让高职学生通过参加由教师承担的科研与科技服务等活动提高自身的实际技能。 4、加快专业建设、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形成有特色的过程管理。 专业建设方面,已经有的成功的专业设置理念、课程建设方法和经验、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和教材的经验、富有成效的物流专业教学方法和手段要由教育部、教指委联手推广,切实提高教学管理,培养新的教学理念,探索、总结出一套切实提高实训、毕业实习等关键实践教学环节质量的监控方法,保证实训课程和能力训练的有效性;积极探索符合校企合作模式要求的弹性学制,引入企业和独立第三方开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物流专业毕业论文:河北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探讨 [提要] 本文以河北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物流行业发展环境的基础上,探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物流;高职;就业 一、分析河北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意义 作为21世纪朝阳产业的物流业,被认为是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正在被给予越来越高的关注度。物流业的发展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言而喻:物流业的发展不仅有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经济的运行质量,而且有助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最终提升市场经济竞争力。河北省在现代物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经济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河北省“十二五”期间及未来一个时期的重大战略选择,同时伴随环渤海经济圈的不断深入发展,河北省迎来了物流业发展的大好时期。与此同时,伴随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其为我国劳动力市场输送了大批的高学历劳动力的同时,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河北省物流业的大发展能够很好地缓解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同时据统计发现,物流人才的保障体系建设并不完善,由此导致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因此,无论从宏观环境还是微观环境分析来看,当前探讨和研究河北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河北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物流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同时它又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在运输、储存、包装、流通加工、搬运装卸等物流所包含的每一个功能环节中,都需要大量的人员去操作。在物流从业人员中,75%~85%的人员是在从事操作岗位的工作。所以,在当前物流业大发展的背景下,急需大量的物流专业人才投入到各个物流岗位中去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而根据具体岗位的不同,物流企业对于基层岗位员工的基本素质就有特殊的要求,比如“工作认真肯干、吃苦耐劳”,具有协作精神和一定的责任感等。反观当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来看,由于自身在专业选择时可能存在着从众心理而导致对物流管理专业本身缺乏足够的兴趣。同时,当代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在逐步发生变化,浮躁的心理因素导致他们对自身的定位过高,并不愿意从基层做起,做不到踏踏实实、勤勤恳恳,由此导致他们缺乏从事物流的基本素质,那么在就业过程中就会出现宁愿不工作也不会委曲求全的现象。这样就导致了一方面企业需要大量的物流从业人员的“用工荒”,而另一方面则是大量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的“就业难”结构性矛盾的出现。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物流人才可以有研究型物流人才、物流管理型人才、物流运营管理型人才、物流作业一线操作人员等层次。作为高职院校应主要定位于物流一线操作人才的培养。而现实却是相当一部分院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动因是“物流热”,为了提高招生量而盲目开设物流管理专业,导致专业设置存在盲目性,忽视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而在制订教学计划时专业定向不准确,课程设置不合理,造成人才培养方向不明确。同时,物流教育师资力量极其匮乏,且缺乏必备的实践操作技能,只注重学生书本知识的培养,忽视实践教学,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不足。除此之外,对于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职业道德素质培养、正确的就业理念培养也严重缺失。因此,整体上来说,高职院校对物流人才培养本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造成了就业问题的突出。 三、河北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基本思路分析 (一)以就业为导向,优化和调整物流管理专业结构。作为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从专业结构的构建来看,首先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校企合作等形式构建完整、合理的物流管理专业结构。由于物流学是一门集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理学等学科相互交叉的学科,因此高职院校在构建学科体系时,可依据企业需要,综合学校实情发挥其比较优势,进行合理构建。通过优化专业结构,使之最终能够培养出有实际工作能力和丰富操作经验,并懂得和运用一定管理知识的人才,这样的高职毕业生就可以凭着他们过硬的技术、明确的目标定位、良好的适应能力,适应企业人才需求。同时,由于中国物流业的发展很快,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教材的选取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选用教材时,一要重实践,二要重时效。再者,就是对专业教师整体素质和水平的提高,通过加强教师培训,深入企业一线顶岗实践以及聘请企业一线的物流专家对教师进行指导也是很有必要的。 (二)以提高应用能力为出发点,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实用型、技能型人才。而物流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而在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建设过程中,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建设一批关系密切、技术先进、数量足够的实训基地,满足学生技能培养的同时,还可以提升教师的基本业务素质。让学生在感性的实践体验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激发创造性思维;让教师在实践中完成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实践到理论的升华,为培养创新型物流人才提供双师型人才储备。模式的选择上,可以采用共建“生产实训”中心,校企双方互聘教师,“订单式”培养、企业员工培训等多种形式来完成符合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三)企业与校园文化进行融合,加强和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在学生学习期间,充分感受大学文化熏陶的同时,也要将企业文化进行很好的灌输。通过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相互渗透,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专业技术技能的同时,也要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到企业中去见习、参观,让他们充分认识物流行业的现实,注重培养学生诚实守信、敬业爱岗的精神和高度负责、遵纪守法的意识。要求学生具备敬业爱岗的良好职业道德、合作精神与团队精神。以此培养学生包括责任心、自信心、独立性、合作性等在内的人格特质和人格操守,形成有利于物流人才创新的“土壤”和“气候”。这样,在学生毕业就业时,在满足基本技能操作的基础上,可以形成良好的就业理念,符合企业所需的员工特质,对于解决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有着积极的作用。 物流专业毕业论文: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选择主要考虑哪些条件 【文章摘要】 每个毕业生都要考虑将在哪里就业,做什么工作。在选择就业岗位时,能否用到所学专业知识是困扰学生的大问题;而发展空间、薪资水平、生活成本等也是困扰大学生选择企业就业的重要约束条件。 【关键词】 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 我是高校物流专业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每年都会安排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有机会不断了解学生到实习基地的工作和学习情况,也对学生毕业后就业情况进行了长期跟踪,经常和学生了解实际就业感受,总体看,物流专业学生在毕业实习及就业选择过程中,主要考虑以下一些因素。 1 工作岗位能否用到专业知识 很多学生在选择实习单位和就业单位时,主要考虑在岗工作时能否用到所学专业知识。因为物流专业学生绝大多数是喜爱这个专业,报考志愿和在大学学习期间都表现对行业的兴趣,并且对物流行业充满希望和向往,本科学生在他们所学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中,有近30门课程是专业课程或者与专业有关或者是专业基础,四年中,他们基本打下了牢固的理论基础,想到企业去一展身手。因此很多学生是奔着物流企业找工作,或者是奔着大型企业找物流管理工作。他们想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看看自己能做啥。在实习期间,并不是看重企业能给多少钱,待遇如何,他们更看重能学到多少,能否开阔专业视野,长长见识。他们能在工作过程中发现与书本上不同的地方,或者是好或者是坏的方面。这些环节从学生的实习报告和毕业论文中都可以看到。学生具有的敏锐观察能力,他们经常给带班领导提意见,有时还能出谋划策。某汽车零部件仓储中心的负责人经常对我说,你们的学生很有想法,经常有好点子。就是因为学生正好在好奇的年龄,他们非常愿意把理论和实践相比较,对工作充满好奇心和热心,如果这种思想在企业能够得到释放或者被重视,是很好的革新优化工作环节的正能量。 2 工作岗位是否有个人发展空间 很多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时,除了要与专业挂钩以外,还要考虑自己的发展空间,也就是说自己努力工作的同时,能否得到顺利提升。不少学生选择了大型私企快递公司,就是看中了这一点。有很多快递公司,注意到了学生的这种关注点,为了留住人才,他们把企业提升计划写到明处,甚至根据工作业绩和评定条件,可以直接经过考核升级,一名学生今年到一个外企工作,就是看中了这一点,他知道经过努力,考到A级工资是多少,考到B级工资是多少,通过工作任务的完成和考核任务的完成就能晋级,这些规定让他总能看到自己努力的方向和结果。因此时刻被这种晋级条件所约束,不断虚心学习不断进步。有些学生到国有大型企业实习,实习效果虽然很好,他们在实习报告中说所学的东西基本都能在企业里用上,管理也很正规,培训得很好,领导和带班老师对他们都非常好。但是,三年来,除了有两名女生在这个企业就业并做了管理人员外,所有的男生都没有留下,原因我了解就是他们感到没有个人发展空间,看不到干得好和不好的结果有什么不同,还有就是编制的问题,如果留在国企工作,他们的编制却不能是国企的编制,总是临时用人编制。这样就出现了让他们拿着比私企低很多的工资,干着国企正式员工的工作,享受不到晋级的待遇这样不公平的待遇。所以很少有学生能够留下来签约工作成为正式员工,负责人也经常无奈留不住人,非常不情愿他们培训好的学生因为编制的问题而无法留住人。这是很现实的问题。学生安慰我说,老师这里确实是个非常好的实习单位,但是,让我们在这里就业确实有点困难啊。而在快递公司就不同了,我们有一名学生毕业不到两年就做到了某快递公司东北区经理。学生会经常做这样的对比。所以目前去私企就业的学生比以前多了,就是因为观念在不断改变。 3 是否有合适的薪金及食宿条件 很多学生毕业时选择薪金高的企业,有很多学生甚至不惜改行,比如物流学生做促销员,做品牌推广人。甚至自己创业,做网店和小吃部等。他们更看中工作虽辛苦,但是短时间工资会比较高,容易做出成绩。另外,很多自己创业的人看重的是工作时间有弹性,自己可以做主,在南方学生毕业选择时,自己独自闯世界,自己独立做事的学生比较多。比如有一名毕业生,毕业三年一直做某品牌调料的,目前从哈尔滨去了杭州,我问他工作怎么样,他说虽辛苦但是挣钱比较多,缺点就是没有定所,全国各地跑。 有很多快递行业找客服都要女生,这些快递公司的条件是包食宿,工作环境也比较好,安全、非体力劳动,要求学生具有电脑操作能力和较好的普通话水平,有耐心,懂物流。很多学生看重了食宿条件和工作环境,尤其是绩效工资,使不少女生愿意从事客服的工作。我们每年都有很多女生在北京、天津、沈阳、哈尔滨、上海做快递公司做客服工作。女生不愁分配问题,是因为快递公司对我们不限量的要人有直接关系,要想让这些实习生即就业,就要创造良好的食宿条件和薪资评定方法,才能留住人。 4 当地的生活成本是否过高 现在的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他们喜欢去外地旅游,但是却没有多少愿意在外地工作的,尤其是在生活成本高的大城市工作。一般工薪家庭的孩子并不愿意离家在外地工作,他们宁可在当地低薪就业,也不愿意去大城市高薪就业。这是我们原来没有遇到的问题,从这几届毕业的学生的调查问卷中,突出体现了这一点。我们往快递公司分配毕业生实习,很多学生愿意在家乡所在地,或者是家乡附近的城市实习。我们学校在长春,学生就愿意在长春实习,或者是沈阳或者哈尔滨实习,征求意见问学生时,学生所给的城市排列是先近后远。我说,你们为啥不想去北京和上海呀,很多学生摇头,甚至学生会一口同声的说,老师啊,请问我们能买得起房子么?将来我们怎么生活?我们不能一辈子不结婚吧。道理就这么直接和简单。这个问题很实际,就是学生不愿意承担过高的生活成本,为了避开生活成本高的压力,他们甚至不敢长时间在大城市工作。他们为房贷打工,为交通堵塞浪费时间成本,甚至可能要为空气质量付出健康代价。相比之下,在家乡中小城市工作,他们的生活成本可以大大降低,还有很多独生子女因长期受父母的呵护,根本不愿意离开父母的照顾而选择就近就业。所以,目前的就业形势就是当地人选择在当地就业的情况比较普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宗旨也确实是明智之举。 物流专业毕业论文: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研究 [摘要]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高专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解决实践问题的重要环节。由于南通科技职业学院思想上不够重视、管理机制不够健全以及创新、进取意识薄弱等原因,使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单一,不能及时按计划完成,质量比较差。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结合实际工作岗位,以专业技能测试形式、以现代物流作业方案设计和实施形式、以实习报告形式等,完成毕业论文,创新毕业论文形式。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多样化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中重要的实践教学内容,是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综合运用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技能的重要手段,更是对学生将来工作的实践准备。 一、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现状 目前,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主要就是结合实际工作岗位完成毕业论文。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摸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生的毕业论文在省级优秀毕业论文评比中取得过三等奖和优秀团队奖等较好成绩。但是目前依然存在很多学生的毕业论文是抄袭、拼凑完成的,个人观点比较少,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比较低。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的形式只有毕业论文一种,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而写论文的被动局面长期存在,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为此必须要加快毕业设计(论文)多样化的研究。 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存在问题 多年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深深的体会到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单一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主要形式就是毕业论文。在近几年毕业论文的写作中,提出了很多要求,如必须结合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的岗位来确定毕业论文题目,毕业论文不得直接从网下抄袭,不得直接拼凑,虽然对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新标准,但是毕业论文质量还不是特别的高。目前,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只有一种,就是完成毕业论文,这极大地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积极性。 (二)毕业设计(论文)不能及时按计划完成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往往安排在第5学期学生跟岗实习结束后至第6学期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这一段时间学生主要在企业实习,又要忙于找工作,压力特别大,自然很少将心思放在毕业设计(论文)上,根本不可能想办法创新毕业设计(论文)形式;由于压力大、工作忙,学生就不能按照计划及时完成写作任务,总是一拖再拖,最后只好在论文答辩前、中、后的几天内匆匆选题、匆匆完成论文。 (三)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比较差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往往安排在第5学期学生跟岗实习结束后至第6学期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在这期间学生忙于实习和找工作,无法有充足的时间考虑论文主题,往往随便确定主题,也无法有充足的时间安心完成毕业论文,只能在答辩前一周,甚至在答辩时匆匆上网下载资料,直接拼凑论文,根本不考虑论文主题是否合适,严重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三、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单一化根源分析 纵观近几年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具体情况,不难发现目前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完成中只有毕业论文一种形式。综合分析,这是有一定原因的。 (一)创新、进取意识薄弱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目前只有毕业论文一种形式,这主要原因就是指导老师和学生缺乏创新意识。指导老师由于教育教学、科研、班主任等工作,再加上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在全系专业中还是比较优秀的,有些老师就安于现状,缺乏创新和进取意识,所以很少考虑毕业设计(论文)形式改革。学生由于在企业实习,又要忙于找工作,根本无法花时间想法创新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只是安于现状,按老师的要求为毕业论文的完成准备资料,甚至有学生还无法按计划及时完成相关任务。 (二)思想上不够重视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单一,这是由于思想不够重视造成的。学生认为毕业设计(论文)虽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但是它与能否顺利毕业,能否顺利找到工作,没有多大的关系,所以学生降低了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不考虑毕业设计(论文)的多样性、时效性,也不考虑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指导老师认为毕业设计(论文)虽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认为其不同于课程教学,院系对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考核又不严格,所以很少考虑如何改进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甚至有些老师认为大专生没有必要做毕业设计(论文),做毕业设计(论文)纯粹是浪费时间,思想上不重视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只是安于现状,按老模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 (三)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机制不够健全。一方面没有健全的制度约束、规范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也没有激励机制刺激学生改进毕业设计(论文)的形式,学生往往在跟岗实习后返校的两天内与老师进行交流,形成相关的论文思路,然后在如此漫长的4-5个月的时间内,就没有健全的制度约束、规范、激励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另一方面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缺乏科学、健全的考核制度,对老师的指导工作没有明确的考核要求、考核标准和激励制度,最终导致指导工作不规范,指导老师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四、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多样化思考 (一)毕业论文形式 毕业论文是物流管理专业目前采用的最普遍的形式。对于物流管理专业中的专接本学生,由于其第5学期和第6学期没有参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在校的时间比较长,用来学习的时间也比较充足,与老师交流接触的机会也比较多,对于这部分学生可以选择毕业论文的形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这部分学生可以随时与老师沟通交流,一起形成写作思路,一起确定论文题目,一起罗列论文提纲,能及时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论文初稿、二稿、三稿等,这样可以切实提升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二)专业技能测试形式 专业技能测试就是以物流专业的核心技能为基础,依据企业、行业、岗位的需要,由物流专业老师制定出一些具体的能够达到毕业设计(论文)培养要求的专业技能测试项目,由学生选取相应项目来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目前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在第三学年多数都在企业实习,用于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比较少,为此在毕业设计(论文)的完成中,一部分专业技能比较娴熟的学生可采取专业技能测试的形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这部分学生的专业技能测试成绩就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 (三)现代物流作业方案设计和实施形式 现代物流企业方案设计和实施就是根据具体工作岗位的要求,结合江苏省的现代物流技能大赛,依靠学院的软件资源,可让学生根据给定的企业背景资料、货物、设施设备情况、作业成本等要求,制订作业方案;然后按照作业方案,在模拟仓储和运输环境中,完成现场完整的作业流程,以检验方案的可行性。一部分过去参加过现代物流技能大赛训练和参赛的学生,可采取现代物流作业方案设计和实施的形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这部分学生的作业方案和方案实施情况的具体成绩就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 (四)实习报告形式 实习报告就是学生结合实习的企业、岗位的具体情况,分析企业、职业岗位中存在的问题,剖析企业、职业岗位中存在问题的根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想法,最终形成实习报告,以此作为毕业设计(论文)。一些经过一年实习,对企业、职业岗位比较熟悉的,又有想法和思考的学生,可以采取实习报告的形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实习报告的成绩就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高专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解决实践问题的重要环节。只要师生高度重视,不断创新,锐意改革,健全管理,规范指导,严格考核,定能使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更上一步。 作者:濮海坤 张海英 单位:南通科技职业学院
企业人力资源培训论文: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问题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人才已经是当今企业竞争中的核心要素。企业通过人力资源培训和开发,不仅可以增强员工的综合技能,还能增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但当前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将对此作出一定的研究,并针对性提出一些改进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开发 在我国经济的新发展阶段,企业对人才技能和素质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秉持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核心的原则,实施战略性管理,通过培训开发不断提高员工技能,从而助力于企业发展。而当前大部分国有企业存在专业素质人才缺乏,普通员工冗余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系统,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一、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现状 就目前而言,我国企业在员工培训方面的经费投入明显不足,尽管国企在培训方面费用高于其他企业,但总体费用依旧不足,因此企业员工素质与能力在培训方面的提高情况还有待加强。以国企为例,培训的发展也经历了一定的阶段:最初阶段,培训与开发过程都是在政府的引导下完成,在培训内容和形式上比较单一,导致员工的综合素质与能力难以快速提高;中间阶段,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变革,在培训形式和内容上也呈现一定程度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企业自主经营带来的影响,企业为寻求发展,开始重视人才的作用,并在再培训投入上开始加大;现阶段,国企在培训投入上进一步加大,同时随着市场上培训技术的成熟,企业进行员工培训时会有更多的选择。另一方面,企业管理人员也同意加大人力资源的投入,期望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必要性 1.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新型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并且对知识资产资源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这就引导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及时通过培训学习完成能力的不断提升更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当前企业发展更是以高素质人才为支撑,通过高效管理推动各个方面的有序进行。 2.重视人才培养是企业成功的重要标志 当前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体现出来的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一种战略性资源。通过培训开发对于提高员工的能力的认知,改善企业管理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已经成为企业成功的重要标志。 三、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存在的问题分析 1.培训体系不健全 当前在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企业在努力对人员进行培训后,却出现人员严重流失的情况。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的管理机制、成本核算以及激励机制的不完善。人员的流失还会造成企业内部的不公平现象,同时由于缺乏相应的应对措施,导致企业的损失以及人员流失的恶性循环。在国企中,由于盈亏意识比较单薄,加上对人力资源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培训的内容过于简单,针对性较差,长此以往培训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企业由于无法在人员培训和开发中看到成效,导致在此方面的投入逐渐下降,甚至出现占用培训费用的现象。 2.培训内容与手段不合理 当前,在企业培训中还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培训内容与培训手段的不合理。有相当多的企业培训的内容过于单一,缺乏针对性,导致培训内容对员工今后的职业发展没有形成直接的推动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培训资源的浪费。在部分国企进行员工培训时,只是做出简单的经验性分析,未能对员工的需求进行深度调查,人事管理方面缺乏战略性眼光,导致培训内容和需求内容存在严重的误差,大大影响了员工的积极性。 3.培训效果跟踪与评估不到位 在企业中,培训工作的开展在于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促进员工的职业发展,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助力。但企业培训往往成了一种形式,一种流程,对培训的效果缺乏真实有效的追踪。进而无法对培训内容形成准确的评估,导致人事管理人员在后续的员工培训和开发工作中缺乏针对性,培训工作变得更加盲目,大大降低了培训效率。 4.培训缺乏战略性和前瞻性 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培训应该站在长期战略性的角度,通过形成完善的人才输送系统,为企业发展提供具有重要价值的人力资源。但在当前企业中,培训内容过于随意,未形成严格的系统,并且培训内容与方式与企业业务的拓展规划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整个课程体系也脱离了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与开发的结果不能在员工的岗位上形成明显的助力,导致培训工作失去原有的意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国企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战略规划上未能根据时局及时调整;二是管理制度上的问题,导致负责人员出现不作为的现象。 四、加强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策略 1.树立正确的意识和态度 对于企业而言,应该认识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并且在人才培养上还要加大力度。通过培训开发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储备,保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内的员工个人而言,应该树立正确的培训认识,通过培训及时获取工作上的专业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获取更好的发展。在企业内部可以通过成立一定的学习组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保证员工积极向上的工作心态。 2.建立完备的需求发现机制 企业在对员工进行培训开发时,应该明确培训学习的目的。培训的目的在于增强员工的知识、技能以及行为等。培训的内容基本可以分为素质培训、技能培训以及知识培训等。需要注意的是,培训工作应该具备基本的针对性,所有的内容应该围绕公司业务展开,通过培训,增加员工的获得感以及对企业发展的贡献。另外,需要明确的是培训工作应该贯穿于整个生产经营的过程中,由于企业资源的限制,对于培训开发内容的安排还应该严格按照价值的高低优先排序。在培训完成后,要跟进员工的工作情况,及时对每一次培训做出评估,便于下一次培训内容的调整,保证员工通过培训获取更好的发展。 3.建立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企业在完善培训开发系统中,应该重视建立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应该围绕培训的主题即讲师和学员展开。对于讲师而言应该经过一定的筛选,同时对于甘于奉献的优秀讲师应该及时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其次是参与培训的学员,对于内部职工的培训应该在培训时间和费用上给予一定的支持,保证学员能够安心培训,及时获取培训知识,提高自身能力。对于费用较高的培训,应该与学员签订培训协议,明确培训期间的纪律要求和处罚措施,从而提高员工对培训的重视程度,有效避免培训结束后人才的流失,从而最大限度保证企业的利益不受损失。 4.增强前沿意识和工作水平 对于国企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应该严格按照当前形势的发展及时对管理方式作出改进。另外管理人员在制定培训计划时应该严格按照公司未来发展的需求,同时对人才培养和发展的方向进行明确,采用战略性和前沿性的方式开展培训开发工作。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企业应该加大力度对人力资源从业人员进行考核,人力资源从业人员也应该及时调整心态,树立主动学习意识,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企业还应该鼓励员工开阔思路,通过战略性思考,为企业的人力培养及时提出建设性意见,促进企业人力的快速发展,加快高素质人才的输送效率。 5.其他措施分析 全员范围内实施聘用责任制,日常工作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现优胜劣汰,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奠定基础。与此同时,有机结合生产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制度,建立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分配激励机制,同时将该机制与员工贡献、岗位职责等联系起来,有效激发工作积极性。企业内部职工职称层次多样,职工工作能力、责任大小及工作难度也存在差别,应该建立相应的人才评价与考核机制,激发职工工作积极性与上进心,优化队伍结构,强化员工动态考核,制定科学的考核体系,推动企业整体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市场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对人才的重视程度决定企业的成功程度。针对当前企业在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该首先在意识和态度上重视人力资源培训的作用。同时针对企业内部的具体情况,建立完善的培训系统,通过及时更新培训内容,保证人才的质量,改善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效果。 作者:张彦琴 单位:陕西省地矿物资供销总公司 企业人力资源培训论文: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重要性 [摘要]人力资源是一种经济资源,主要存在于人的体能、知识、技能、能力以及个性等特征和行为倾向中,具有物质性、可用性以及有限性等特征。本文着重研究了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地位和意义,体现出人力资源培训在企业中的重要性,并探索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培训;重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多元化文化的深入,企业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而竞争的核心其实就是人才。人力资源的整体实力和素质水平是竞争的关键因素,甚至决定了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最终性能,而人力资源培训能有效保证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在进行人力资源培训时,应当将重点放在骨干培训、凝聚力培养以及提升技能水平方面,充分发挥出人力资源培训的重要性。而且近年来科学技术及社会认知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企业中的服务改变和增值逐渐受到了企业的重视,因此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重要性也日渐重视起来,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企业人力资源培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培训课程内容方面缺乏了系统性和规范性,对于战略以及环境变化适应力较差等,都是目前继续解决的问题。 一、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地位和意义 (一)地位 1.是投资增值的重要路径人力资源培训能够使员工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都得到提升,并使员工的积极创造性得到提高,因此能够使公司的投资增值,使企业具备更大的竞争力,企业在今后的长期发展中也能够具备强力的后劲,增长企业的受益时间。究其根本,市场的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可以说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对于企业的发展和生存有着重要的作用。2.是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其实诸多企业都希望培养出具有专业素养和经验的人才,甚至有些企业非常想开设人力资源培训项目,然而却因为害怕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后,人才流失会给公司造成较大的损失,因此在人才资源培训方面显得较为薄弱。因此研究怎样在留住人才的基础上激发他们的能力,并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提升是目前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任务之一。其实这都是因为他们并没有明确的认识到其实人力资源培训也是留住人才的重要方式和手段,经过实践证明,通常人才培育条件好的地方都会成为人才集中的场所,而要想引进或留住人才不仅需要具有优质的物质待遇,更加要看是否有发展前途,即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有部分流失的现象,当人力资源培训发展至一定程度后,就会吸引更多的人才,为公司创造更多以及更好的效益。3.是互利互惠的重要内容目前,部分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资金不足的现象,而人力资源培训能够有效减少内部管理的成本,并提高工作的效率,对于员工的专业技能、工作态度都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培训能够使有效提高人才的知识技能,可以说是一种回报颇丰的投资,尤其是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态势下,员工只依靠原有的知识技能已经无法适应公司的未来发展,因此就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培训新员工,不仅能够使他们清楚的认识到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性质,还能够更加了解自身岗位的意义和作用,并对企业产生较强的责任感和归属感,让他们迅速使用公司的环境;而培训老员工,不仅能够使他们获取新知识和技能,还能巩固原有的知识,为自身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总而言之,人力资源培训可以说是一项互利互惠的重要内容。 (二)意义 1.提高员工认同价值大部分的员工工作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自我的价值,而培训不仅能够为员工提供新的知识和技能,还能够使他们使用未来较为复杂的工作,从而提升自我的价值。人力资源培训不仅仅能够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还能够使员工获得成就感和认同感,使他们更加热爱工作和企业,然后为了实现自身的目标不断学习知识和技能,从而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循环。而且在经过人力培训之后,不仅能够提高员工的知识和技能,还能够让他们感受到管理层的重视和关心,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使他们的工作更加努力,从而获取更高的绩效。2.提高员工工作绩效在人力资源培训中,员工能够接触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如企业和部门在各个层面上的整理知识了解,使员工在今后的工作中具有更好的效率,从而提高自身和企业的工作绩效。而且人力资源培训不仅能够提升员工的素质,使员工的知识储量和技能水平都得到提升,还能够转变他们的工作态度,使工作的完成度更加完美,从而有效提高企业的整体绩效,完成企业的发展目标,并提高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和地位。3.树立企业优秀形象人力资源培训是员工价值观和凝聚力形成的关键性因素,不仅能够使企业内部具有丰富而优秀的企业文化,还能够对外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一家企业如果拥有科学化和系统化的培训机制,不仅会在社会中形成进取、成熟的企业形象,还能够吸引大量的优秀人才,例如部分外资企业,就是因为有着大量的培训机会,并以此建立起来长期可靠的发展形象,所以在人力资源的竞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培训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引导企业员工的价值观,还能够形成规范化的行为习惯,使得员工自觉做好自身的工作,从而营造出和谐、融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人力资源培训能够有效提高员工在公司中的认同感、存在感和责任感,从而增强企业、普通员工和管理人员间的关系,培养企业团队的凝聚力和奉献精神。而且在人力资源培训中,企业各个层次的员工都能够进行良好的互动,从而加强相互间的交流,不仅能够形成强有力的凝聚力,还能够创造出高度统一、不断进取的和谐企业文化,加上在培训的过程中还能够使企业的文化得到充分的宣传,使企业领导者的目标传达至每一个员工的思想中。 二、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培训目标缺乏长远性 企业的生存发展是企业最为重要的目标,企业的任何活动都应当围绕怎样实现更好的自主目标来进行,而人力资源培训是企业战略目标实现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因此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应当和企业的战略目标、经营策略以及业务内容等方面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出人力资源培训的优势。然而从目前的现状来看,企业的总体目标却并没有围绕着培训计划、方案、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进行,使得人力资源培训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出来。 (二)培训体系过于形式化 企业员工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系统化和规范化员工培训体系的支持,而一套完善的培训体系不仅需要周密的人员培训需求计划,还需要充分落实和观测培训设计方案,并且在培训工作完成后还需要进行完整的工作评估。然而目前的企业,虽然会对企业内的员工进行不定期的培训,然而在制定培训过程中的培训内容和形式等方面时,却并没有依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因此造成了培训方案和实际情况相背离的现象。 (三)评估系统缺乏有效性 在大部分的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工作中,反馈和定性定量的评估都缺乏了严密性,因此使得企业在评价员工培训收益是往往会过于主观性,因此难以调动起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员工们对于培训的满意程度也较低,因此最后就造成了及时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进行培训,却并没有取得相应效果的现象。 (四)培训内容缺乏合理性 目前,大多数的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培训时,所采用的都是上级领导下达指令而下级完成培训任务的方式,并没有依据实际的企业需求来制定员工的培训任务,这种方式过于形式化,培训内容并不合理,过程也是不连续的,因此往往就出现了消耗资源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现象。 三、强化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对策 (一)充分认识培训的意义 企业领导者是决定企业发展方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企业领导者必须结合自身的精力,从战略发展的角度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培训的重要性和价值,也就是说应当从企业战略发展、企业变革、企业融合等方面认识到提高员工胜任能力、应变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性。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在看待培训问题方面应当辩证的思考,培训虽然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后续的收益却远远大于投资,因此企业领导者并应当专注于眼前的利益,而从人才市场招聘而来的新员工,在企业文化认同感方面较为缺乏,需要一定的时间适应,因此企业领导者应当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培训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投资。 (二)充分分析培训的需求 分析培训的需求,其实就是指在设计培训活动前,需要对于各个部门的员工目标、知识以及技能等方面进行系统的鉴别和分析,从而确定培训的内容、方式和对象。详细来说,其实就是企业需要通过问题调查、诊断并分析预测因素和趋势等步骤,发现实际工作和理想目标间的联系和差异,并从中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从而发现潜在蕴含的培训要求。而且在确定培训内容的过程中,需要充传统的实用性能力培训转变为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相关部门也应当适当调整培训的内容,使其更加具有针对性,例如确保应用性内容以及增加人格健康和企业文化等内容。而针对培训对象来说,应当将培训的要求落实到每个部门和员工间,并遵循无论任何员工都需要培训的原则。 (三)选择恰当的培训方式 企业的员工都是成年人,因此在选择培训方法和手段时应当充分考虑到成年人的需求,他们的心理以及生理结构基本已经成熟了,在生活和工作方面也有了一定的经验,在进行培训时应当区别于学校的教育,传统的灌输式培训方式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在选择培训方式时应当针对不同的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培训方式和组合,如可以使用专题讲授的方式,让员工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启发;其次可以使用情景体验的方式,使培训更加生动,而且在角色扮演等模拟操作中能够更加轻松的学会知识;还可以使用个人学习交流的方式,在寻找学习内容和资料的过程中,建立自己的学习体系,从而使知识更加多元化;最后还可以使用轮岗交流的方式,不仅能够确保企业的收益,还能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取得创新性发展。 (四)完善培训成果转化 评估人力资源培训不仅能够衡量培训管理的质量和员工的参与程度,还能够清晰的展现出培训的效果等,能够有效改善培训管理的质量,并建立起完善的培训教材档案和需求鉴定。一般来说,培训的评估主要分为学员反应、收获、应用以及成果和影响四个层次,在进行培训评估时,需要对于事前、事中以及事后进行全面的评估,而评估的指标主要来自于培训的内容、员工的感受、资金的投入使用和培训的效果等多个方面。只有对于培训成果进行全面的评估,才能够发现培训时所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改正,从而使培训效果转化为实际的效果。而培训成果的转化虽然是最为关键的环节,却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因此在注重成果转化就需要在高层领导的支持下创建出良好的转化氛围,从而全面检测培训成果的转化和完善。 (五)构建风险防范机制 不可否认,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这也是造成诸多企业不愿意开展培训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当企业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培训出了优秀人才时,他们的跳槽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在开展人力资源培训之前,必须建立起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一方面可以实行有偿化的培训方式,即指在进行培训之前,让员工现行垫付部分费用,尤其是一些学历的培训和国外进修考察等需要花费巨额资金的培训,当员工学成并且为企业服务到一定期限后,企业再将培训费返还给员工,这样不仅能有效避免为其它企业培训人才,还能够有效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另一方面可以建立起规范的用人制度,做到专岗专人,使员工的技能得到充分发挥,并建立起科学、全面的跟踪考核、绩效考核以及资源档案管理制度,使培训的成果得到及时的转化和应用。 四、结论 人力资源培训不仅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还能够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因此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必须重视起人力资源的支撑和发展作用。人力资源培训能够使提高员工素质的方式,因此只有重视起人力资源培训的重要性,并加大培训教育的力度,才能够有效提升员工的素质,建立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并开发出高品质的技术产品,从而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当代社会,人才不仅是先进科技的创造者、运用者和传播者,也是一种可再生、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因此现代企业应当将人力资源培训作为首要任务,从而占据市场经济竞争的一席之地。 作者:王璐媛 单位: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企业人力资源培训论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培训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力资源的管理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尤其是教育培训和人才评价机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作用更加突出,成为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重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对教育培训和人才评价机制的研究。 关键词:人力资源;教育培训;人才评价 前言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关键。因此,企业要想顺应时展的潮流,不被社会所淘汰,就需要重视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和教育工作,使所有员工的综合能力得到不断提高。除此之外,企业还应该完善相应的人才评价机制,为促进企业更好发展创造条件。 一、人力资源管理中教育培训的作用 就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即选人、育人、用人、留人。这些内容执行的每一个环节都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对人员的选择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关键,所选人员的能力水平会影响整个企业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用人和留人是企业能够长远发展的重要手段[1]。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培养是工作的重点。育人需要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员工们工作的具体状况,有针对性的开展员工的培训工作。育人质量和效率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很重要的影响。要想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就需要做到下面几点:第一,要重视对企业录用“新人”培训。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育人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在新人培训过程中,要消除错误的认为新员工工作一段时间就能完全胜任其工作岗位的思想,这样的一种错误思想不但会阻碍新员工接受新知识,提高工作能力,也没有达到育人的实际效果。第二,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只有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工作,才能够更好地利用和留住人才。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就需要落实育人、用人工作,并建立相应的用人机制,合理运用人才,为推动企业的发展提供条件[2]。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和人才评价策略 (一)合理利用外部资源,提高人才培训能力 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可以充分利用外部高校资源,和高校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将可以运用的资源合理引入到企业培训工作中,达到学校和企业互利双赢的效果。企业和学校合作时,双方要共同探讨,建立学生到企业实践学习平台,采取这样的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更多的技能,积累工作经验,为学生未来的工作学习创造条件。另外,在和学校的合作中,可以根据企业员工的工作能力,对于表现突出的员工,可以给他们提供深造学习的机会,将他们安排到专业院校进行知识的学习,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们的专业素养,还为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技术职称评定提供了条件。同时,企业还可以邀请专业的老师和技术人才,开展相应的知识讲座、技能等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自身专业技能水平,为满足企业的要求奠定基础。 (二)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教育相结合 要使人力资源管理得到落实,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就需要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建立和实际相符的培训计划,且要和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教育相结合,能够满足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发展目标科学合理,经过科学有效的培训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专业人才。在对企业人才培训计划制定前,应该全面了解企业发展的实际状况,企业员工的工作情况,根据企业中不同岗位的职责要求,合理的运用人才。同时,还需要针对相应岗位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以及需要具备的工作技术水平,进行分析和总结,根据得出的实际结果,建立满足企业发展的计划,推动企业不断发展。 (三)量化人才评价标准 要想使企业的人才评价达到一定效果,就应该制定人才评价标准。在企业中对相应的企业人才评价标准的制定需要对根据企业员工的工作情况,对工作情况进行考核,用积分的形式表现出来。在企业发展运行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建立相应的人才评价标准[3]。对企业各个岗位的调整、员工工作情况奖惩都需要按照企业的人才评价结构来进行规划。企业部门岗位众多,要得到十分准确的评价结果,就应该对各岗位的工作情况进行科学有效的归纳和整理,具体落实到每一个人,防止在人才评价的时候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影响人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值得注意的重点是,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量化人才评价标准,其实施过程需要根据实际状况而定,针对部分指标量化困难,或者对指标的量化未达到一定效果时,需要运用非量化的方式解决。同时,对于指标非量化处理,需要根据不同指标特点实行量化人才评价标准。例如,可以将人才评价指标划分成优秀、良好、普通等各级别,根据企业人员的实际工作情况,综合能力水平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 三、结语 总而言之,落实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就需要完善企业的教育培训和人才评价工作,对企业员工进行教育培训不仅能够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能力和水平,还能够提供企业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合理有效的人才评价机制能够准确的判断企业员工的工作能力,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作者:刘芳 单位:大唐华银攸县能源有限公司 企业人力资源培训论文: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及创新方法 摘要:电力企业的飞速发展,使得其对于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加强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工作,成为关系电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问题。而就目前来看,在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培训的效果。本文结合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重要性,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人力资源培训的创新方法。 关键词:电力;人力资源;培训;创新方法 经济发展影响下,电力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比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力事业的持续发展壮大,使得其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快速增加,必须及时进行专业人才的引进以及培训,才能够满足电力发展的客观需求。现阶段,我国电力企业在人力资源培训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也成为了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 一、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意义 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加强人力资源培训,对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推动企业稳定健康发展意义重大。从目前来看,强化人力资源培训,对于电力企业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是可以满足职工发展的需要,使得其能够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这也是电力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二是可以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促进企业管理方式的改进。企业的管理水平影响着其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益,人作为企业发展中的关键因素,更是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发展进程;三是促进企业管理能力、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的提升,以适应越发激烈的市场竞争,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认识问题现阶段,部分电力企业并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培训的重要性,甚至认为进行人力资源培训还需要投入相应的资金,是一件不划算的事情,没有能够充分重视起来,不仅缺乏有效的员工培训目标,也缺乏相应的资源支持,严重影响了人力资源培训的效果[1]。2.机制问题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工作必须能够符合其自身的发展实际,针对一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强化技术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的培养,并且参照电力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特点,确定培训的时间,对一些细节问题进行明确。但是从实际培训成果分析,许多电力企业并没有形成完善的培训机制,在培训方案的设计上随意性大,缺乏严谨性和科学性。3.方法问题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电力行业的进步,还有各种电力设备的更新,在这种情况下,电力企业想要紧跟时展步伐,就必须对员工的专业素质进行持续提升,使得其能够掌握最新的设备操作技术,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而从目前来看,在人力资源培训中,很多时候都是按照企业制定的培训计划进行,缺乏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融入,也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严重影响了培训的成效。4.考核问题为了保证良好的培训效果,在培训结束后,做好相应的考核工作是非常必要的,这样不仅可以了解人力资源培训的实际成果,还可以给予员工一定的压力,使得其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培训中去。现阶段,大部分电力企业并没有设置健全的考核机制,这也是人力资源培训无法取得预期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创新方法 1.及时更新认识认识问题始终是最为关键的问题之一,作为电力企业开发人力资源,强化人才储备的重要途径,人力资源培训关系着电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关系着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电力企业应该及时更新认识,重视人力资源培训工作,立足自身实际引入先进的培训理念,通过培训的方式,不断提升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推动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2]。2.完善培训机制对于电力企业管理人员而言,应该充分了解职工的内在发展需求,将人力资源培训与企业的战略目标、发展规划等相互结合起来,同时从企业发展的客观需求以及职工的技术要求等方面着手,构建完善健全的人力资源培训机制,保证培训方案的针对性。应该从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出发,对培训的时间、内容、课程安排等进行合理设计,确保全体职工都能够参与进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3.创新培训方法在开展人力资源培训时,电力企业应该积极引入先进的培训理念,对培训的内容进行调整,创新培训方法。一方面,应该加强理论知识的讲解,使得职工能够比较熟练的掌握相应的技术和技巧,调整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应该重视实践操作,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提升培训内容的全面性和培训方法的有效性,在实践中对学习到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从培训方法的角度分析,应该尽量采用一些比较新颖灵活的方式,如知识技能竞赛、户外拓展练习等,使得职工可以实现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激发其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热情。4.检验培训成果通过考核的方式,对人力资源培训的成果进行检验,是非常必要的。参照其他企业的成功经验,可以设置相应的考核与激励机制,对于在培训中表现比较优秀的员工,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提升其对于培训的动力。同时,也可以针对培训过程中员工的表现进行记录,记录的内容包括参与培训的次数、取得的进步、考核的成绩等。通过这样的方式,电力企业能够更加准确的把握员工的培训情况,员工也可以了解自身存在的优势和不足,确定相应的提升目标。5.构建交流平台在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电力企业可以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依托,构建相应的信息化交流平台,使得员工可以通过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对自身的心得体会进行分享,学习他人的经验,同样有助于培训效果的提高。电力企业应该根据不同的培训内容,做好信息的分类管理。例如,可以从实际需求出发,将信息交流平台划分为培训模块、资源共享模块以及交流模块等,为职工的交流提供便利[3]。 四、结语 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电力企业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必须重视人力资源培训工作,不断提升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为企业的长远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针对人力资源培训中存在的问题,电力企业必须及时进行培训内容、培训机制、培训方法等的创新,使得企业可以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 作者:钟劲 单位: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苏州市吴江区供电公司 企业人力资源培训论文:建筑企业人力资源培训问题及解决方法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企业粗放式的人力资源培训工作己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本文通过探究建筑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定理,提出相应的措施解决建筑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问题。 关键词:建筑企业;人力资源;培训;问题 当前,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势不可挡,激烈的市场竞争不断的考验着企业的发展潜力。事实上,竞争的根本在于人才,建筑企业要想发展就要提高员工的知识技能水平,这对于建筑企业来说非常关键。 一、建筑企业人力资源培训问题的探讨和研究 1.建筑企业要加强员工的培训,建立一套适合建筑企业发展的培训体系 在实际工作中,建筑企业仍未脱离于旧的组织模式,一般培训工作由人力资源部兼职负责,没有设立专门培训机构及人员。企业法人以及公司高管忽视员工素质的培养,认为员工的培训是员工本人的事,员工培训后如果离职会造成企业的损失,所以企业不重视对员工的职业生涯的规划,不重视人才的长期培养。 2.培训缺乏针对性,综合素质培训缺乏 建筑企业培训的目的不是为了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而是为了帮助员工获取相关的技能证书或者通过职业资格的考试,以满足企业资质的需要。企业忽视对员工个人的培训需求分析,把培训当成了负担。综合素质培训是企业发展和员工成长的关键。员工迫切需要的的综合素质方面的培训包括管理能力、情商、沟通能力的培训严重缺失。 3.传统培训体系的缺陷,使培训流于形式 传统的培训体系的中是把员工培训当成一项工作来完成,缺乏对于员工培训体系的研究,使得建筑企业培训的内容不够新颖,过于陈旧,接受培训的人对所讲授的内容不感兴趣,容易产生抵触的心理,使得培训流于形式。 4.培训进程的控制不到位,带有功利性 建筑企业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多数没有固定的节假日,所以相对于培训来说,工学矛盾就显得特别突出。施工现场复杂情况较多,会出现培训过程中员工频频请假现象,一旦培训和企业生产发生冲突,培训就会被无条件拖后。所以,建筑企业的培训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培训时企业往往只注重自身的发展而忽视了员工的实际需求。 5.企业没有对培训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估 由于培训效果的滞后性使得建筑企业对于培训效果的评估缺乏清楚的认知。建筑企业把培训当成一种投资,需要有投入产出比,这就清晰的反映出建筑企业管理者的急功近利且缺乏宏观认识,管理者并未意识到对培训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估可以推动企业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能够促进企业员工的全方位发展。 二、解决人力资源管理培训问题的具体措施 1.转化观念,增强对培训的认知 事实上,培训是一种积极的投资策略。企业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为员工提供优质的培训。研究表明,综合素质越高的员工对企业降低成本的作用越大。假设普通工人可以为企业降低5%的成本,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能够降低的成本是普通工人的6倍,也就是说他们能够降低高达30%的企业成本。因此,建筑企业应该重视对员工的培训,从根本上降低企业的成本。 2.制定培训计划时要以员工为主,加强培训的针对性 建筑企业在制定培训计划时要始终将员工放在第一位,培训的内容要具有针对性,充分满足员工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让员工的自我实现需求以及被尊重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站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角度看,企业的培训应当分层进行,不同层级培训的侧重点不同。我们应当对高管进行决策能力及领导能力的培训;对中层管理者进行执行力的培训;对于基层员工则需要开设相关的课程提升其工作技能及管理能力。 3.创建学习型团队 企业要想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就必须增强员工的综合素质。创建学习型团队应当充分考虑“建立愿景”、“团队学习”、“改变心智”、“自我超越”、“系统思考”等五要素。“建立愿景”可以凝聚公司上下的意志力,透过组织共识,大家努力的方向一致,为组织目标奋斗。“团队学习”既要求每位员工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学习积极性以及思考能力,同时也需要员工合作学习,与团队共同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改变心智”是指透过团队学习和标杆学习,才能改变心智模式,有所创新。“自我超越”则需要鼓励员工不断挑战自我,积极参加员工培训,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快速提升。“系统思考”则要求企业用长远的眼光看待企业当前的发展,使员工的需求得到满足,最终促使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 4.控制培训进程,增加培训方式,开拓思路 坚持信息化、便捷化的理念,探求多种培训形式,利用互联网+的先进理念,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形式,解决了工学矛盾,极大的提高了培训效率。建筑企业宜采用“问题导向法”授课,利用问题作为授课重点内容,讲授和学员的实际工作相结合。导师不再是传统的演员,而学员也不是传统的观众,让导师成为课程的导演,利用学员之间的互动摩擦出火花,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5.增强员工培训绩效评估 效果的滞后性以及不确定性是建筑企业在培训时面临的最大问题。只有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估体系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员工的培训积极性,增强企业的培训动力。绩效评估不能流于形式,单纯统计学分、课时等具体事务,不能科学的评估培训效果。要有科学的评估体系,来评价培训后到底为企业带来多少效益。这个效益又分不同层面,如企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 作者:刘东佳 王忠亮 单位:青岛国清管理培训学校 青建集团股份公司 企业人力资源培训论文:企业人力资源培训问题与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发展,当今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国内、国际竞争,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企业的第一资源。现代化企业开始推崇“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即以人作为管理中最基本的要素,将人作为组织的核心和成功的关键。企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而培训是促进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最有效的方法。随着企业员工个人追求的多元化,培训不仅是企业根据自身发展战略和实际工作需要,对其员工开展的知识传递或技能传授,更要通过改善员工的工作业绩和工作态度来提升企业的整体绩效,提升企业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增强企业的应变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着眼于企业长远发展目标和人才综合素质提升的多元化培训将以系统的、持续的、全员性的学习活动,在提高企业员工素质、完善人才结构等人力资源开发活动中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 一、培训对于企业的作用 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模块,是企业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企业吸引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促进企业不断发展的重要手段。培训对于企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培训是加强员工使命感和归属感的有效手段。培训使员工逐步理解并认同企业的价值观,明确企业的规章制度和经营理念并转化为员工的自觉行为,引导员工将个人目标与企业的长远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大大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及质量。同时,培训促进企业与员工、管理层与员工层的双向沟通,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施的重要环节。企业对员工开展的培训越充分,对员工就越具有吸引力,员工对企业越具有归属感,从而能更好地发挥人力资源的高增值性,形成良性循环的工作氛围,为企业创造更高的效益。2.培训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文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企业传达给员工的核心价值观。员工认同企业文化,不仅会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更会促进员工的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完善的企业培训体系,能够促进形成成熟的企业文化。企业培训的持续发展,可以促进企业文化不断成熟、更加完善,真正成为企业的灵魂和支柱。而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指引培训发展的方向,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使培训能持久、高效、规范地开展下去。3.培训是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培养企业人才队伍的重要途径,也是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培训是企业发展不可忽视的“人力资本投资”。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高速发展的今天,组织形式已趋向扁平式发展,企业对其员工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培训的一项主要目标是对员工潜在能力的开发,不仅是岗位规范、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更需要的是促进员工全面、充分地发展,不断激发员工的潜在能力。有效的企业培训在提升员工的岗位技能的同时,还注重促进员工自主地实现自我提升,发挥员工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以保持企业持续发展能力。4.培训是保障员工绩效改善的重要措施,是激励员工工作的有效手段。提高员工绩效水平,不能只依靠职级晋升及物质奖励,培训是改善员工绩效的另一种激励手段。组织行为理论提出,工作绩效取决于工作行为,而其工作行为又由具体工作情景下所决定的行为目标决定。企业要提升生产效益,就要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对其进行有效激励。培训通过为员工提供学习和发展机会,改善员工工作积极性,促进员工工作绩效的提升,为企业赢得更大效益。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培训目标同组织长远目标存在差距。组织的首要任务是保持持续发展,其行为应以更好的实现组织长远目标为前提进行,而教育培训工作是保证组织的长远目标实现,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制定培训计划、实施培训方案、开展培训工作等没有同组织的战略目标、总体目标紧密结合,是现代企业发展运营之中常见现状。不能使培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企业应根据战略目标发展,制定符合企业短期战略目标的培训方案,培训目标同组织的长远目标相结合是开展有效培训的首要前提。2.培训内容不符合企业现状和需求。培训内容的确定应是在充分开展培训需求调研的前提下进行,结合企业的战略目标、改进需求等开展。企业开展培训的主要目的是企业发展的需要,而不是形式化的任务,培训能否取得期望效果,培训内容的选择是关键的指标,制定详细可落实的培训需求调研,是培训内容确定的前提准备。企业的培训工作须重视培训的前期调研,而不是企业上层领导的单独决策。培训需求调研也应根据企业的发展及时调整,随时监控,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提供动态反应,及时有效的反应企业的培训需求,有效制定企业的培训内容,减少资源浪费,合理利用培训资源,使企业发展得到有效提升。3.重形式而忽略培训体系建设。有效开展培训工作的重要保障之一是建立系统化、完整化、规范化的培训体系架构,完整规范的培训体系架构由充分的培训需求调研计划,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设计,配合有效的培训方案实施、及时的培训评估效果追踪。国内企业已经意识到培训工作是企业发展同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的重要途径,如何有效开展培训,制定设计培训计划,培训需求的调研都是多数企业开展培训的薄弱环节。出现问题解决问题已经不是企业长期发展的有效方案,预防问题,预知问题,解决问题才是企业培训的长远规划和目标。减少企业培训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合理有效开展培训,搭建适合企业长期发展的培训体系架构是培训工作开展的前提。4.培训评估系统不健全。大量调研数据显示,多数企业存在培训资源投入比例不均衡,重视培训过程实施,忽略培训效果评估,造成培训成果减半。及时且持续开展的培训效果评估追踪工作,是培训改进的基础准备和数据来源。结合组织战略和培训目的,制定有效的培训评估方案,短期和长期不同阶段的对培训效果进行追踪、反馈,可以积极调动员工参与度和培训满意率的提升。 三、我国人力资源培训的解决方法 1.实行“以人为本”的原则。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想要获得长久发展,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的创新性和主动性,把人力资源看作企业的第一资源,高度重视员工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吸引、培养、开发和激励人才并对人才进行科学使用。贯彻“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把员工的个人成长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在培训过程中以员工为主体,把企业中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将企业的长期规划和员工的长远发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2.构建人力资源管理平台。任何一个体系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培训体系需要结合完善的薪酬体系和绩效体系,才能更好地发挥培训的效能。企业员工在接受培训后,岗位能力有所提高,并为企业创造了相较以往更高的价值,企业应结合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及薪酬管理体系,以新的价值体现重新衡量员工能力以及业绩的提升,为其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使其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才能。企业为员工提供有益的培训,一方面企业要在制度建设方面加以规范,另一方面更要加强企业的基础管理,为员工提供客观、公正的成长空间。3.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评估体系。科学系统的培训评估可以帮助企业有效反馈培训结果,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培训工作,提高组织绩效,也为企业继续开展培训工作提供依据。为了使员工积极参与培训工作,企业须具备完善的培训制度,把培训工作与企业激励措施相结合。培训管理者应全面掌握并控制培训的质量以及学员的满意度,对于评估不合格的培训,应积极找出失败的原因以及解决的办法,从而不断提高员工对企业培训工作的重视度和满意度。参评员工应以对自己、对企业负责任的态度,正确认识评估的重要性,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估,反应培训效果。企业应形成重视培训考核和评估的氛围,使企业管理人员及员工能够积极、严格地按培训要求参与培训,增强培训效果。4.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相结合。培训管理者要充分结合企业经营目标及员工发展需求选择培训内容。根据企业战略需求,针对关键岗位及核心员工开发特定于企业的培训项目,加强员工核心技能的培养,在企业内建立适用于本企业,而不是从众的个体化学习计划。同时要使员工接受培训后能够在企业实际工作中应用培训成果,使个人能力提升得到充分体现和发挥。5.同员工职业发展有机结合。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培训工作可以引导员工正确的职业生涯发展,有助员工发掘自身潜能和工作技能,全面提升企业人力资源水平,适应企业战略目标发展,调动员工更好的参与培训。将企业培训与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可以充分调动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对培训工作的满意度。员工深入参与培训的开发和制定,可以结合员工独特的教育背景、岗位发展、个人期望、职业提升等因素有效开发培训,有针对性的提升员工岗位胜任能力和素质,培养企业所需人才,实现企业人才培养和战略目标达成等培训目的。企业培训已不单是一种知识的传递或技能的传授手段,更是企业员工共同成长的崭新工具。企业需夯实各项基础工作,明确目标,丰富内容,创新形式,坚持以员工能力提升为主线的,不断加强综合素质培养,不断提升企业员工“凝聚力、向心力、归属感、荣誉感”,让员工切实感觉到参加培训和提高素质的价值,为企业的持续、健康、稳步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曹颖 单位: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客户服务中心 企业人力资源培训论文: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现状及对策 一、我国电力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培训现状 国有电力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命脉,关乎国计民生,目前,我国国有电力企业大多经过重组、合并后,依托雄厚的资源和业务扩展,企业的实力和竞争力也走上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纵观全球的企业竞争市场,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放在全球经济的平台上,知名跨国企业在明确而成熟的全球战略引领下,拥有先进的技术技能、先进的管理水平和精明的策划方案。同这些竞争对手相比,我国的电力企业全球化的思维和视角还有待于进一步与国际结果,特别是在人才培训上还有较大的改进空间。我国电力企业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中立足,就必须建立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建设。因为,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是当前电力企业实现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电力企业长期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经过笔者总结,我国电力企业当前人力资源培训的问题如下: 首先,人力资源培训目的与企业需求脱轨。人力资源无疑是一种战略资源,而构成人力资源的并不是人的数量,其核心应是员工的安全意识、思想价值、知识储蓄、以及技术能力。人力资源不是自然天成的,而是长期进行投资的结果。员工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内在组织部分,是一种对员工的投资。人才培养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量变不等同于质变,战略的发展眼光以及教育体制的改变都需要一个过渡期,这一点在时间上很难满足竞争市场的需求。对于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极其缺乏的我国,企业更愿意去市场上淘金,而并非愿意花费较长的成长时间和精力自己打造人才队伍,从而,进一步导致内部培训与市场脱轨,很难培养成一套正规的培训体系。为了需要而培养人才并非培训的初衷,人力资源的盲目跟风造成了培训市场的混乱,效果不尽人意。其次,人力资源培训部门外强中干。在我国大多数企业,用人择优录用首先注重的是学历,并非人员的基本实力,职业素养,在人才相对饱和的今天,这也是进行首次筛选用人的必要手段。对应于培训部门,所提供的也是这块敲门砖,却对文凭本身所涵盖的操作技能没有足够的重视,那么这样的培训则无法为企业提供源源活水,无长远发展的利益。最后,培训的实际效果有待于加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1)培训的范围不够广泛、培训耗时长,缺乏“全员培训”的指导思路,企业员工职业素养处在一个相对较低的层次; (2)培训内容华而不实、形式单一,方法老套,欠缺“新型技术与设备控制技术”的训练思路,达不到培训的目的。 (3)培训缺乏积极性,整个培训的过程中,员工的积极性直接关系着培训工作的最终成效,培训内容和手段缺乏“时效性”与“多样性”,从而造成企业的培训缺乏吸引力。 二、改善我国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措施 必须要清楚的认识到人力资源部门在企业人才发展培养中扮演的“全天候”角色,成功的电力企业培训计划包括:对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领导力、执行力提升培训,以新技术培训为重点的强化培训,以实践能力提高为重点的技能人才的培训,以及为适应企业发展的企业复合型人才的培训等。首先,要加大对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投入。培训文化是企业首当其冲的问题,这不仅关系到企业的文化,企业的运作,更是关系到企业的长远战略发展。培训文化的形成,不仅可以全面提高员工素质,还能形成企业内部再造能力,保持企业的吸引力,建立人才储备库。其次,要把创新精神应用于企业培训的大层次上,企业内部应有属于自己的先进培训师资队伍。这就要求培训开发的体制要和企业的文化相互融合,更要和国际、社会的大背景、大趋势相结合。大胆创新,以市场为依托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挖掘出员工的潜能。打造内部培训的适应性、便捷性,将是未来培训的发展主流。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完善现有的培训体系,更大的发挥出其效益。 国有大型电力企业已成立了许多培训技术基地、培训中心等,把现有所有培训基础进行整合,建立适应企业文化的培训基地,形成本企业所迫切需求的培训中心,这必将促进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完善培训机构具有极大的优势:管理集中,便于人力资源的统一调用,使各部门人员各司其职。培训设施设备等资源集中开放的使用,使培训资源作用最大化,范围最大化,在满足培训需求的同事,也大大的节省了培训的经费。最后,要重视高水平,高技术人才的培养,防止人才的流失。经过一系列的数据分析,我国电力企业普遍急需大量高水平的、高素养的技术性人才。目前技能人才的严重短缺,对企业的发展核心竞争力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究其根本,拥有高级技术人才的地位作用没有在企业内部充分发挥,相应的待遇和技能水平匹配度不高。企业需要新鲜血液,但更需要专业领域的经验,高新技术水平是企业发展的基石。对此,人力资源部门的人才规划需要在思想理念上正确的界定人才,用指标衡量人才。这就要求,企业要建立一系列培训、考核与待遇相结合的“工学互补型”激励机制,在待遇分配上充分引入高新技术所带来的价值。从而提升电力企业在资金、资源、人力等方面的关注力度。从企业发展战略角度出发,研究和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的政策、制度,采取一切可行的措施,促进高技术人才在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市场上的流动,以缓解目前企业发展与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 三、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和高技术发展的集中化双重压力之下,我国早已形成的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体系,亟须赶超世界市场竞争的基本需求,并形成自身特色,目前急需加大力度对其进行相应的培训理念与内容进行完善和改进。本文是基于我国电力企业的内部人力资源市场培训现状,对其进行了初步的评估分析,希望未来我国的电力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市场培训体系更加健全,培训方案更加针对性,以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长足动力。 作者:杨猛 单位:国网宁东供电公司 企业人力资源培训论文: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 1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简述 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是目的性很强的工作,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工作主要由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规划制订、培训实施管理、培训效果反馈、培训成果转化组成,为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就需要企业建立良好的培训与开发管理环境,同时不断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系统的、规范的培训体系,来配合企业的战略发展。根据企业需求,对人员进行培训和人才开发工作,主要参与者是企业的培训管理部门的人员,以及外聘的培训师等,企业通过对人员的培训与开发,使企业员工的技术水平提高,改变“人岗不和”的矛盾,只有使员工的能力和岗位需要之间协调统一,才能够使员工的在岗位的工作效率提升,通过人力资源培训和开发,也能够塑造企业形象,使员工对企业文化产生认同,能够有效降低员工流失率,为企业构建良好的人文环境创造条件。 2培训与开发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企业对人力资源工作的越来越重视,企业在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为企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2.1企业对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重视不够 人力资源的培训和开发并不能在短期内让企业产生盈利,部分企业领导认为对员工的培训和开发是消费性支出,短期内无法见效,对企业的扩大再生产,增加利润方面的作用微乎其微,这使得企业决策领导,对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并不认同,对人力资源培训和开发重视度不够,因此,企业没有动力来推进人力资源的培训和开发工作。 2.2人力资源培训的管理体制不合理,工学矛盾突出 人力资源的培训需要多个部门的参与,企业内部管理体制无法跟进,使得培训部门组织员工参加培训,但是人事、劳资部门则对员工工资进行扣除,直接挫伤了企业员工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企业虽然实行员工培训计划,但是企业的更注重资产经营责任制和减员增效,这使得企业员工想参加培训也没办法参加,工学矛盾突出。 2.3培训经费投入结构不平衡 企业目前虽然也开展培训工作,但是从结构上看,主要是对特种作业人员进行取证培训,对企业扩大规模有可能需要的战略性人力资源培训几乎没有。培训经费在实际使用中,基本上都是委派到集团公司培训中心参加取证类培训,而针对我单位在培训需求中所提出的需要外聘教师的培训班则高管们基本不会同意花这部分钱。 2.4利益机制不够健全 由于目前企业职工培训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太健全,因此,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多数没有纳入没有把“培训-考核-使用-待遇”一体化纳入制度轨道。职工技能等级无法形成收入差别,对企业职工来说,技术复杂程度所占份额很小,高技术岗位收入不高,导致员工参加培训也没有足够的利益支撑,更没有参与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培训与开发的工作开展的几点建议 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问题,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因此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工作非常重要,笔者根据多年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经验,以及现有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改进意见。 3.1倡导新形势下企业价值观,不苟一格培养人才 企业的发展是由人才来促进的,当企业从创业期进入到成熟期的时候,尤其需要企业正确认识新形势下的企业价值观,要将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工作作为企业的战略目标之一,只有企业领导充分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才能集中企业之力发展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工作,而不是写在公司条例中,并不开展或者执行。同时,企业要形成“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的新人才观念,突破原有的人才开发思维模式,才能让企业在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工作中,更贴近企业的实际,通过加强对新形势下企业价值观的宣传,使企业决策层真正重视员工的培训与开发工作,才能把员工培训与开发成为企业战略发展结的有力支撑点。 3.2深入细致的调研企业实际情况,为培训工作打好基础 企业的发展实际不同,企业内部所面临的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问题,自然也不相同,因此,这就需要对企业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充分了解企业的需求信息,然后开展培训工作。在对企业的培训和开发需求进行调查时候,需要认真、客观、实事求是。综合企业发展的利益,多考虑基层员工的实际情况和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的提出合理的人力资源开发建议,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 3.3改变现有企业培训投入结构 企业需要改变现有企业培训投入结构,根据企业操作技能人员、基层班组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高层管理人员的比例进行合理分配,对于高层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可以建立高层次人才专项引入基金,而对于基层操作技能人才则可以通过设立人才奖励基金的方式,来鼓励基层操作技能人才不断进步,大武口洗煤厂在每年年底前进行一次“技能操作人才”评选,对于评选出来的优秀技能人才按照三个等级在第二年每月进行考核,合格者获得500、300、200元的补贴。对于基层和中层管理人员,则可以通过提升培训师资队伍的水平,加强企业内部培训力度,来鼓励基层和中层管理人员参与企业培训,我厂每年举办“专兼职教师”培训班,“课程开发研讨会”等方法提高培训水平。通过对企业不同人员实行不同的鼓励政策,提高专兼职教师培训费等具体措施,来改变现有培训经费投入结构不平衡的现状。 3.4不断完善企业培训制度和提高相关政策支持执行力度 只有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和人才开发制度,才能成为企业的发展战略有力支撑点,而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和人才开发制度,就需要企业给予相关政策支持,而且需要加强政策支持的执行力度,只有政策执行到位,才能让员工真正享受到企业培训制度带来的好处,真心拥护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工作,建立健全企业的培训制度,才能保障培训工作的完整性和延续性。 4总结 随着企业竞争日益激烈,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人力资本的扩充和增强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关键内容,而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工作则是企业人力资本扩充和增强的保障。以2014年为例,我厂全年共花费培训费39.2万元,其中特种作业人员取证培训就花费22.98万元,占全年支出的58.6%,有效的提高了特种作业人员的技能水平,促进了企业效益的快速提升。本文指出了现有的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存培训与开发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根据笔者多年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经验,提出了倡导新形势下企业价值观,不苟一格培养人才,深入细致的调研企业实际情况,为培训工作打好基础,改变现有企业培训投入结构,不断完善企业培训制度和提高相关政策支持执行力度的意见和建议。希望通过本文的一管之见促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工作的开展,并为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工作提供改进思路。 作者:于双双 单位:神华宁夏煤业集团大武口洗煤厂 企业人力资源培训论文: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管理制度革新 一、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管理体系旨在提高员工素质,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是企业管理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基础内容,也是企业员工知识补充和工作技能提高的重要渠道。因此,笔者认为企业有必要通过创建人力资源培训管理体系,为广大员工提供大量的学习机会和良好的学习环境。企业严格的培训管理计划,必须以人力资源培训管理体系为依托,方可避免人力资源安排的随意性,也能够基于员工的培训需求和意愿进行管理,可以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并起到培训资金的优化作用。另外,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管理体系的重要性,还必须从企业培训的发展趋势上予以分析,一是目前国际上各企业培训的发展趋势具有全面性、计划性、终身性和多样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将决定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管理体系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在全面性方面,主要是通过对员工的全面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水平,实现企业的发展;在计划性方面,是在企业内部设置专门负责员工培训工作的部门,有计划的安排培训课程和内容;终身性方面,是建立长期有效的培训体系,培训过程中不断更新知识、更新技术;在多样性方面,旨在建立长期有效的培训体系,培训过程中不断更新知识、更新技术。二是随着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发展,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因此企业的员工培训也出现了新的局面:①随着经济模式的转变,企业内部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培训工作,将培训作为企业获取效益的源泉;②逐渐社会化、合作化培训方式更加社会化,而且呈企业内部与外部共同各种的发展趋势;③为了与时俱进,企业培训的方式也日新月异。 二、目前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对培训体系的重视程度不足。某些企业的决策者和部门主管认为,培训是教育培训部门的职责,员工素质的提高是员工个人的责任。培训被当作一项辅助性工作,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在企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被忽视,因此,人力资源培训管理体系的创建被认为是一项可有可无的工作,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战略性地位被忽视。其次是培训管理内容缺乏针对性,泛泛而谈。许多企业在培训中采用的是“内部培训”,培训形式单一,主要以课堂授课形式进行理论性的教学。从培训内容上来看,许多企业只注意到专业知识的培训,例如员工技能培训。企业通常会在技能培训方面投入大量的财力,却忽视了对员工思想观念。价值观以及人际交往技能等方面的投入,这些都导致员工在企业认同感、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制约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再次是培训体系的计划内容过于单调。很多企业在拟定培训计划未能深入到员工基层,只是单纯的通过发放表格,让二级单位提出简单的培训想法,科学性的分析不充分,而且没有融入市场竞争中企业所需要的发展战略元素。这将导致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工作缺乏明确的目的,缺乏针对性,造成培训内容与企业的实际需要和员工的工作状况严重脱节,致使后期的培训时间缺乏实际效应,形成为了培训而培训的被动局面。最后是在培训工作的规划方面,由于工作岗位不同,企业对员工的技能、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也是不同的,而且随着企业的发展,及时是相同的岗位,对员工的要求也会发生改变。所以如果培训课程不能与时俱进,不能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将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进而影响企业的发展。 三、企业创建人力资源培训管理体系的建议措施 1.加强企业培训文化建设。培训要加强对员工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倾向的导向作用,使其与企业文化的特性相切合,并促使员工认同企业的文化。不能切合企业文化的培训是没有意义的培训,违背企业文化规范的培训更是会误导员工。所以行之有效的培训必须以良好的企业培训文化建设为前提。企业培训文化文化是在新时期下企业发展所必须具有的特征,更是考察培训工作是否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重要衡量标准。通过企业培训文化可以明确组织的文化和文化的发展需求,并对其进行传播和建设。企业培训文化的建设以企业的战略需求为出发点,安装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明确企业的主人翁是员工,并强调员工才是企业文化的主体,是文化传播的真正载体。 2.重视员工职业规划。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是员工自己的事,而是关乎企业发展的大事。根据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企业有义务帮助员工进行各方面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开发,特别是根据岗位不同而有针对性的知识和技能。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在于使员工树立明确的目标,通过有效的途径和办法,将个人的优势充分发挥,克服职业生涯发展障碍,从而实现事业上的成功。企业想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使员工能够对企业衷心,那么首先企业要做到对员工忠诚,具体做法体现在创造一个值得信赖,而且有利于企业和员工发展的工作环境。员工的个人发展计划目标的实现,除了个人主观上的努力,也需要与组织上及时提供的相关信息建立有机的联系,这就意味着,只有在个人努力与组织协调的双重作用下才能使员工逐步实现职业目标。从一个工作岗位转到另一个难度更大,职位更高的岗位上,员工必须面对知识与技能的双重挑战,这时需要企业提高响应的培训使员工符合新岗位的要求,这样才能促使其不但追求跟高的发展目标,从而实现培养人才的目标。 3.建立现代企业培训理念。企业培训的主体是企业,是企业经营活动和各项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企业的管理者必须站在建立现代企业教育制度的高度来看企业培训工作。种种实践也证明了,如果企业的员工不合格,那么员工生产出的产品也不会合格,从而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形象。所以企业培训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愈加明显,商务电子化、知识产权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知识能力的提高以及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的制胜法宝,如果没有完善的培训体制,企业就不可能建立起完善、高效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所以企业必须放弃狭隘的员工培训观念,站在新的高度认识企业培训的本质和内涵。通过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理念开展培训工作,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对人才知识的需求。另外,企业的管理者也注意到员工价值取向、对企业认同感的重要性,从而在制定培训计划时,除了对不同岗位的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知识与技能培训,还有重视思想方面的教育,使员工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和主人翁意识,这样才能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四、结语 企业培训管理工作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分支,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各企业已经充分意识到,培训管理将成为未来二十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内,影响中国企业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企业培训的目的在于使企业员工能够获得满足当前岗位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并能具备转向更高岗位的能力,同时促使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促进企业经济的飞速发展。 企业人力资源培训论文:国营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系统设计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的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企业在竞争中克敌制胜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如员工的绝对量超员,人才匮乏,尤其是高级管理人才与高技能人才普遍短缺,领导者驾驭集团化企业战略发展的能力亟待提高等。就此而言,如何将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投资加以重视和投入,并将其打造成为一笔几乎没有风险的最重要、最安全、最合格的企业资产,是目前国企改革与发展应当高度重视的一个现实课题。 1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系统建设的战略性价值 1)人力资源培训系统建设适应了国有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客观需要。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核心资源。加强对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有助于国有企业员工知识与技能的更新,对于发掘人力资源的潜在经济价值,释放企业员工的潜能,调动人力资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高效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美国经济学家GarysBecker指出“:人力资源培训会对现期收益与现期支出造成一定影响,但它可以在未来的企业经营中大幅度地提高收益,降低支出,这是企业乐于提供培训投入的重要原因。” 2)人力资源培训培训系统建设是国有企业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迫切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科技、知识信息的更新速度也日趋加快,尤其自我国2001年加入WTO以后,国有企业面对的市场竞争形势更为复杂,拥有先进管理理念和雄厚经济科技实力的跨国集团,具有决策机制灵活的私营企业,社会负担轻的民营企业都成为国企发展的重要竞争对手。“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地开展人才培训,重点培养一批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应当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议题,培养建设出一支政治坚定、专业技术过硬、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力资源队伍,以应对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2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需求分析 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系统建设首先必须明确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培训需求,分析培训目标的设置,通过宏观、抽象层次的培训,总目标的分层次细化,才能使培训规划更具合理性和有效性。反之,就可能导致指导者、受训者偏离培训期望,造成企业人力、物力、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导致培训的失败。因此,加强培训需求评价,对于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系统建设工作的开展是非常必要的,清晰地界定培训目标及内容更是培训规划的重中之重,拟定培训主次任务、执行频率、质量标准、工作绩效评价等,都是培训规划所需要考虑的问题。具体来讲,培训需求主要依靠于三种方法进行确定: 2.1组织分析 人力资源培训规划应取得组织战略、培训资源条件、员工的上级和同事的一致支持,确定培训是符合需要的,保证人力资源培训目标与企业远景发展战略的一致性。培训主题应切合企业发展实际,或强调产能提高和技术流程创新,或推进产品和服务的客户化,将团队建设、跨越职能培训、专业化培训作为培训重点,恰当地设计培训主题和确定员工培训数量,推进员工队伍的技能更新和现有劳动力资源潜在价值的深入挖掘。 2.2任务分析 要掌握员工在职能履行过程中可能需要完成的各项工作任务,以便在培训过程中可以重点明确知识、技能的培训任务,以确定培训目标。培训需求应当综合使用工作流程、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等手段,由主题专家依据工作岗位重要性、任务执行难度、执行频率等因素对培训需求进行等级评定。 2.3人员分析 所谓人员分析,是指要针对各岗位人员的现有绩效与企业期望绩效间的差距,或岗位工作发生新变化时,员工绩效水平有待改善时,分析确定培训是否合适及需要哪些培训。换言之,培训需求信息应根据员工知识、业务素养更新速度滞后引起绩效不良的情况加以确定。同时,给予员工岗位能力培训,知识、技能培训更新机会,实质上也是对员工个人职业发展的肯定与必要支持,对于凝聚员工向心力、提升部门整体业绩均具有明显意义。 3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系统建设的实施策略 国有企业的组织内部环境和制度规范的不匹配是导致培训模式无法正常运作的重要原因,人力资本投入大幅降低的不良趋势、薪酬待遇与员工知识、技能水平联系不紧密等问题,都是导致人力资源培训无法全面发挥出对企业经济效益贡献性的重要原因。为此,要建设与国有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人力资源培训系统,要注重企业组织合力的发挥,应从以下方面加以落实: 3.1建立科学、完善的人力资源培训投入机制 1)国有企业应将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当作企业的战略投资加以重视和关注,培训软硬件环境建设应尽可能地参照最新标准。 2)人力资源培训数量和规模的扩展要与培训收益相契合,保证获取最大培训投入产出率。要将企业教育培训机构作为独立的运营实体加以看待,培训工作的开展必须符合企业综合效益最大化的基本前提。为此,培训项目进行成本效益预算的同时,应依据企业战略发展方向对培训项目的组织、确定进行轻重缓急的分级,进而形成具有参考价值的培训投入控制方案,协调好培训数量和质量、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客观联系。 3)要正视培训投资风险,防范培训人员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为此,要继续推进企业员工绩效评估机制,形成科学、公正的薪酬待遇体系;同时除岗位培训外的学历进修、技能等级鉴定培训,都应当逐步实现市场化,向自费形式转变,并通过培训后薪资层级的提高逐步给予补偿。 3.2健全人力资源培训的激励机制 要健全人力资源培训、考核、聘用、晋升、待遇一体化的用人机制,使国有企业职工进一步明确自己在企业发展中的主人翁地位,形成培训的激励机制。具体而言,应包括两部分内容: 1)依据培训质量对参训员工给予适当的物质、精神激励。要坚持“公平竞争、择优培训”的人力资源管理原则,将企业培训资源更多地向有能力、有潜能的员工倾斜;业务培训应纳入职称评定、干部选拔、职位晋升的重要考虑范畴;知识更新较快的岗位应定期组织必要的培训,该项应作为员工留用或晋职的重要指标。由此,要在国有企业组织内部形成培训———提高———再培训———再提高———整体素质发展的良性循环。 2)要坚持培训与员工任用相结合的原则。简单来讲,职工培训的选派方式必须考虑到企业战略发展规划与职工职业生涯发展的双重影响因素。企业可以参考微软公司(MSFT)的“职业阶梯”设计,详细列出员工入职后职业发展的所有可选择路径,并提出不同职务应当具备的能力、经验及必需的培训。通过职业能力的量化、评估,在企业内部形成积极自主参与业务培训的竞争氛围。 3.3人力资源培训的评估监督机制 对于人力资源培训质量的评估监督,是指依据特定标准对员工的培训整个活动效果进行客观的衡量评价,判断其优劣并提出改进意见。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培训项目要取得最佳效果,必需使评估监督工作由始至终地贯穿于整个培训过程。准备阶段,重点审核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培训需求、预测结论,以及培训计划的投入产出率;实施阶段,可以通过随机考核、培训成绩监测等方法对培训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地予以纠正,加强培训项目的过程管理;结束后,应针对培训后的员工工作绩效实施跟踪反馈,以便为教学效果评价与培训工作的纵深推进提供更直接、更可靠的参考依据。 4结语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国际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国有企业要想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打造一支高素质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特性的职工队伍,是企业立足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因此,国有企业必须将人力资源培训系统的建设放在企业长期的发展战略层面予以重视和推行。 企业人力资源培训论文: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创新方法分析 摘要: 电力企业的飞速发展,使得其对于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加强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工作,成为关系电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问题。而就目前来看,在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培训的效果。本文结合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重要性,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人力资源培训的创新方法。 关键词: 电力;人力资源;培训;创新方法 经济发展影响下,电力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比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力事业的持续发展壮大,使得其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快速增加,必须及时进行专业人才的引进以及培训,才能够满足电力发展的客观需求。现阶段,我国电力企业在人力资源培训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也成为了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 一、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意义 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加强人力资源培训,对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推动企业稳定健康发展意义重大。从目前来看,强化人力资源培训,对于电力企业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是可以满足职工发展的需要,使得其能够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这也是电力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二是可以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促进企业管理方式的改进。企业的管理水平影响着其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益,人作为企业发展中的关键因素,更是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发展进程;三是促进企业管理能力、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的提升,以适应越发激烈的市场竞争,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认识问题 现阶段,部分电力企业并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培训的重要性,甚至认为进行人力资源培训还需要投入相应的资金,是一件不划算的事情,没有能够充分重视起来,不仅缺乏有效的员工培训目标,也缺乏相应的资源支持,严重影响了人力资源培训的效果[1]。 2.机制问题 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工作必须能够符合其自身的发展实际,针对一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强化技术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的培养,并且参照电力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特点,确定培训的时间,对一些细节问题进行明确。但是从实际培训成果分析,许多电力企业并没有形成完善的培训机制,在培训方案的设计上随意性大,缺乏严谨性和科学性。 3.方法问题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电力行业的进步,还有各种电力设备的更新,在这种情况下,电力企业想要紧跟时展步伐,就必须对员工的专业素质进行持续提升,使得其能够掌握最新的设备操作技术,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而从目前来看,在人力资源培训中,很多时候都是按照企业制定的培训计划进行,缺乏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融入,也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严重影响了培训的成效。 4.考核问题 为了保证良好的培训效果,在培训结束后,做好相应的考核工作是非常必要的,这样不仅可以了解人力资源培训的实际成果,还可以给予员工一定的压力,使得其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培训中去。现阶段,大部分电力企业并没有设置健全的考核机制,这也是人力资源培训无法取得预期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创新方法 1.及时更新认识 认识问题始终是最为关键的问题之一,作为电力企业开发人力资源,强化人才储备的重要途径,人力资源培训关系着电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关系着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电力企业应该及时更新认识,重视人力资源培训工作,立足自身实际引入先进的培训理念,通过培训的方式,不断提升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推动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2]。 2.完善培训机制 对于电力企业管理人员而言,应该充分了解职工的内在发展需求,将人力资源培训与企业的战略目标、发展规划等相互结合起来,同时从企业发展的客观需求以及职工的技术要求等方面着手,构建完善健全的人力资源培训机制,保证培训方案的针对性。应该从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出发,对培训的时间、内容、课程安排等进行合理设计,确保全体职工都能够参与进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 3.创新培训方法 在开展人力资源培训时,电力企业应该积极引入先进的培训理念,对培训的内容进行调整,创新培训方法。一方面,应该加强理论知识的讲解,使得职工能够比较熟练的掌握相应的技术和技巧,调整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应该重视实践操作,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提升培训内容的全面性和培训方法的有效性,在实践中对学习到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从培训方法的角度分析,应该尽量采用一些比较新颖灵活的方式,如知识技能竞赛、户外拓展练习等,使得职工可以实现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激发其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热情。 4.检验培训成果 通过考核的方式,对人力资源培训的成果进行检验,是非常必要的。参照其他企业的成功经验,可以设置相应的考核与激励机制,对于在培训中表现比较优秀的员工,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提升其对于培训的动力。同时,也可以针对培训过程中员工的表现进行记录,记录的内容包括参与培训的次数、取得的进步、考核的成绩等。通过这样的方式,电力企业能够更加准确的把握员工的培训情况,员工也可以了解自身存在的优势和不足,确定相应的提升目标。 5.构建交流平台 在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电力企业可以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依托,构建相应的信息化交流平台,使得员工可以通过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对自身的心得体会进行分享,学习他人的经验,同样有助于培训效果的提高。电力企业应该根据不同的培训内容,做好信息的分类管理。例如,可以从实际需求出发,将信息交流平台划分为培训模块、资源共享模块以及交流模块等,为职工的交流提供便利[3]。 四、结语 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电力企业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必须重视人力资源培训工作,不断提升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为企业的长远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针对人力资源培训中存在的问题,电力企业必须及时进行培训内容、培训机制、培训方法等的创新,使得企业可以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 作者:钟劲 单位: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苏州市吴江区供电公司 企业人力资源培训论文: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策略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之间也存在着比较激烈的竞争。企业要想健康稳定发展下去,就需要不断树立自身的品牌形象,还要不断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只要这样,才会有更多的优秀人才留在企业中,并更好地为企业服务。本文首先分析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存在的问题,然后对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战略化管理措施进行详细的分析,从而为我国企业以后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企业管理;人力资源培训;战略化;管理方略 一、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管理的现状 目前由于企业在人力资源培训管理上的方法比较落后,企业的管理者对人力资源培训管理认识不够深刻等等,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工作很难开展起来,这样员工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认识也比较肤浅。企业在制定培训计划内容的时候,一定要保证不能与员工的基本需求发生冲突。在培训计划执行的过程中,如果执行力度比较差,培训工作很难顺利开展。由于员工在学校里所学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知识都是一些理论内容,但如果在培训过程中还只是通过理论的形式对员工进行培训,这样容易使员工失去兴趣[1]。有时候即使是在培训过程中掌握了一些相关的信息,但在实际工作中遇到问题,员工都没有能力去解决这些问题。另外,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培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目前大多企业都是以较高的利益为主,严重忽略了对员工进行企业文化的熏陶,这样很容易让员工在企业中找不到一点归属感,使员工自身的个人价值也很难在企业中实现。 二、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战略化管理实施 (一)加强企业管理者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 如果想要更好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企业管理者必须深刻意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明确了解人力资管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管理的时候,不仅可以更快提高员工自身的综合素质,还可以为企业储备更多的优秀人才。同时,企业管理人员还应当根据当前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并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不断完善和改进,这样才能有效促进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2]。 (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 企业还应不断提升人力资源管理者自身综合素质以及业务能力,这样才能更加体现他们的工作水平。在提高管理者的工作水平以后,才能更好地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并提前做好企业人才储备工作。同时,企业管理者根据当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具体情况,结合当前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制定一套比较适合企业发展的培训计划,在对人力资源培训工作中更具有一定的针对性。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培训不断强化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从而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 (三)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企业在对员工进行培训的时候,应建立健全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这样在培训的时候可以按照制度进行管理。企业在不断深入改革的过程中,需要细化每一位员工的岗位职责,并明确每一位员工在工作中所应该担负的责任。这样才能比较公平、客观地评价。另外,企业还应该进一步完善工作的考核标准,并制定相关的奖罚制度,这样可以对员工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同时,这个奖罚制度,还可以使员工在工作的时候更加积极主动,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在对员工设立福利制度的时候,应从员工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考虑,这样才能更好满足员工各方面的需求。企业还应为员工提供公平公正的晋升机会以及更多的发展空间。 (四)寻找多样化的培训途径 如果培训方式比较单一的话,会影响到培训效果。因此,企业在培训的过程中,应寻找更多的培训方式。如:在培训的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采取不同的培训方法对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目前,大部分企业在培训的时候都是借助多媒体、PPT的形式进行培训。利用多媒体的形式在培训的过程中可以使培训内容更加清晰明了,结构框架一目了然,可以使培训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作为企业的管理人员,还需要根据企业在市场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提出正确的调整措施[3]。在培训的时候,需要制定一套全新的培训计划。可以在培训的时候将培训内容放在如何提高员工技术能力或员工不断创造这两方面,并结合实践经验对员工进行培训。在培训的时候,通过与真实的案例相结合,理论加实践的方法进行培训,可以使员工能够快速进入到工作状态中 作者:王晨单位: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管理委员会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 企业人力资源培训论文: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策略 摘要: 在产业经济发展的带动下,各个产业对电力资源的需求都在不断增大,电力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为促进电力企业的发展,必须及时进行电力人才的补充和培养。电力在国民经济中占很大比例,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诸多压力,应及时引入人才,促进电力企业各项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基于此,对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在培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根据电力企业实际发展的状况,针对性地提出人才培训策略,为电力企业培训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电力企业;人力资源;教育培训 电力企业为社会各行各业提供了丰富的电力资源,带动了行业的发展和进步,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重要比例。随着电力事业的发展和壮大,必须及时进行人才的引入和培训,让更多人参与进来,促进电力事业的发展。由于电力企业的技术要求比较高,因此在选拔人才的时候,需要对电力工作人员进行一定培训。从目前状况来看,电力企业的培训工作并不能取得顺利进展,由于一系列问题的影响,导致培训效果不理想,制约了电力企业的发展。因此,必须及时对培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优化和改进,促进电力企业培训质量的提升。 一、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培训机制不理想。进行电力企业人才培训时,要和电力企业的实际状况相结合,结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技能型人才培训,根据电力企业的生产时间,确定培训时间,解决培训中的细节问题。但是在实际培训时,很多电力企业都没有重视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制定的培训方案比较随意,设计的计划不严谨、不科学,不能按照规章制度对员工进行规范。 2.培训方法不到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力企业的电力设备也在不断发展,在培训时,必须对员工的技术进行提升,让员工掌握新型技术,促进电力企业发展。但实际培训时,很多培训人员都是按照电力企业制定的培训书籍进行,不能将新技术、新知识融入到培训中,不能进行实践操作,导致员工的实践操作水平比较低下。培训过程中,课堂气氛十分压抑,不能调动培训员工的积极性,培训效果很不理想。 3.不重视培训工作。电力企业虽然在社会改革的进程中对相关理论和知识进行了更新,但是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某些方面还是不能取得进步。首先,培训领导没有对培训工作引起重视,对培训资金投入较少,不能制定科学合理的执行方案,培训目标不明确,导致培训不能得到有效进展。 二、提升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措施 1.建立完整的培训机制。培训的时候,企业管理人员要根据培训的性质、特点和目标进行合理规划,监督培训进展的情况,对培训人员的结构、受教育程度、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进行合理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员工制定最优化培训方案,确定培训内容,强化管理和技术学习,必要的时候进行一定的实践操作;针对高层管理人员,要强化专业知识,提升管理人员的决策力和执行力,制定相应的制度,对管理人员施行考核,以保证培训工作顺利进展,促进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工作顺利完成。 2.改进培训内容和方法。电力企业在培训时,要结合自身发展特点,按照现代化的先进管理理论和知识,不断学习和改进新技术,及时调整培训使用的方法和内容。培训时,必须在相关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实践学习,将实践和理论有效结合,让培训内容更加全面,让职员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提升人员的思想感知,让员工在实践工作中更具有责任性和使命感。在培训方法上,要采用比较灵活、新颖的方式进行培训教育。例如,知识技能竞赛、户外拓展、网络化教育等,强化人员的技术水平,增强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进一步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3.构建信息化平台。电力企业的领导人员应该重视自身素质的培养,改变观念,认识到人力资源培训的重要性,积极投入资金,利用新技术、新手段,提升培训效果。在培训时,可以构建信息平台,对培训的成绩、效果和使用方法等进行分类管理。利用信息化管理,可以及时展现培训人员的效果和变化,评价培训方法,从而总结出最合适的培训途径。网络信息是一种信息交流平台,可以及时解决培训中遇到的问题,公平展示培训人员的出勤情况、成绩等,全面掌握培训情况,优化培训效果。 三、结语 本文主要对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培训的时候主要存在培训机制不理想、培训方法不到位、对培训不重视等问题,针对培训中出现的问题并结合电力企业发展的趋势针对性地提出建立完整的培训机制、改进培训内容和方法、构建信息化平台等措施,以期为电力企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作者:朱兴华 单位:国网呼伦贝尔供电公司运维检修部综合三室 企业人力资源培训论文: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体系建设 【摘要】 我国电力企业未来的核心竞争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人才是一个企业成长与发展的核心动力,因此,需要电力企业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市场经济的发展对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电力企业需要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培训工作,提升电力企业自身的竞争力,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本文主要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需要改进的问题进行分析,就如何提高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 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 1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电力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需要电力企业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工作,逐渐提升自身的竞争力。目前,随着企业管理层认知水平不断提高,电力企业的员工对企业的重要性正被广泛地得到认识,人才在电力企业竞争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电力企业逐渐认识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的重要性。只有充分发挥电力企业中员工的作用,才能使电力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加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然而,人力资源培训是帮助电力企业员工更好成长的动力和源泉,是电力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还存在很多问题,影响了企业的效益和战略目标的实现。为了改变电力企业的现状,需要电力企业不断改善培训体系和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从而使企业的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2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的内涵 电力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步,并谋求发展壮大,就必须进一步改进并完善人才工作,加大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坚持走人才强企支路,这也是电力企业深化改革、加速发展的必然选择。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企业服务是毋庸置疑的。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和企业发展战略,电力企业在人力资源的开发上要有前瞻性,并通过科学的途径和手段将人才凝聚起来,以此来推动企业发展。人力资源管理以其自身独有的功能优势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服务已成为必然使命。电力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优劣主要取决于企业员工的行为表现,这就需要员工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和优秀的劳动绩效,不断发挥出自身的潜能,而这些也正是电力企业人力资源服务的主要任务。 3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3.1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不完善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正处于基础阶段,一些相应的管理理念并不十分完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效果。企业管理者并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是当前社会经济竞争的重要资源之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仅仅重视工作人员的工作业绩,但是未能为工作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缺少对工作人员的人文关怀,并没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缺乏工作的动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3.2电力企业的教育培训工作缺乏正确的战略规划很多电力企业对员工的教育培训缺乏正确的认识,企业管理者通常认为教育培训工作就意味着使电力企业损失很大一笔培训费用,会大幅增加企业的支出成本,影响企业的周转资金。而接受过正规培训教育的员工又非常容易辞去现有的工作,这样就使得电力企业白白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此外,对于电力企业的管理者而言,在进行员工教育培训时,没有将实际培训内容与员工自身的长期发展状况结合起来,其培训总纲和计划缺乏一定的长期性,只关注眼前所需要的资源,没有将长期发展战略应用到培训工作中去。 3.3缺乏培训需求分析过程企业对员工的培训需求缺乏科学、细致的分析,使得企业培训工作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没有将公司发展目标和员工的生涯设计相结合来仔细设计和主动加强对员工的培训,这必然导致培训效果不理想。 3.4培训效果缺乏激励措施由于电力企业的垄断性质,其僵化的管理机制使得企业中一些员工缺乏竞争意识、自我提升意识和创新意识,对企业提供的培训机会抱有应付的态度,缺乏积极性和上进心。而企业设立的培训机制中又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和对员工培训参与程度的考核、奖惩体系。员工参加培训的效果、培训期间表现十分优秀并不能与其待遇产生关联,致使一些员工对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无法全神贯注地参与到培训之中,吸收培训的内容。 4提高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策略探讨 4.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的电力企业管理中需要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企业员工作为企业发展的贡献者,企业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一方面需要为工作人员的职业技能发展提供培训的机会,电力企业员工在实际的工作中需要得到认可,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技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需要结合员工的实际需要,为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机会,加强员工的培训,提高员工的职业技能水平。另一方面需要注重工作人员的人文关怀,为工作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电力企业除了为员工提供工作的机会之外,同时还是员工的主要管理者,在员工管理中需要增加人文关怀,解决员工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为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4.2强化企业培训观念,加强人才转型建设电力企业要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教育培训方案,要不断对电力企业的教育培训观念进行强化和更新,从本质上重视教育培训工作。电力企业员工的基本素质能够对企业以后的竞争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企业应该将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与企业的市场发展策略有机结合起来。例如,现电厂大都面临着市场转型,向低能减排方向不断进行转变,因此,电力企业应该将如何引进低碳化设备作为作为发展的核心环节,在培训教育的过程中,要重点灌输低碳节能思想,加大力度培训技术型电力人才,提高电力企业基础设施的转型效率,为企业实现减排、低碳化发展模式提供切实可行的保障。 4.3企业要注重分析培训需求并制订科学培训计划培训需求分析是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的基础和前提。首先得从企业、员工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企业、员工的培训需求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培训需求的征询与确定要自上而下也要自下而上,充分体现企业想要的、所缺的,员工想要的、所缺的。在制订培训计划时,要考虑规范且实用。科学的培训计划要兼顾到企业的管理模式、发展方向、培训需求、培训预算等各方面的因素,这样既能保证培训计划的有效实施,也能使员工对培训活动有个清晰的认识,从而提高培训效率。 4.4建立培训效果考核评估体系一些电力企业管理者认为,培训课程结束了就意味着整个培训过程完成了。其实不然,培训效果的考核和评估也是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得到培训人员的重视和落实。在培训之初制订培训计划的同时就要制定相应的评估措施,以确保培训效果,防止员工和培训老师敷衍了事。常用的措施是设立奖励机制,对在培训过程中积极参与、表现良好或在培训结束的培训效果测验中成绩优秀的员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于在某些培训上表现特别优秀的员工,可以专门研究为其安排更适合其发展的工作岗位。对于培训效果进行评估还有助于企业完善培训体系,优化培训课程,了解员工的不足和欠缺之处,并据此不断调整培训内容,以便在今后的培训课程中加以强化。员工则能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技能和素质,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5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电力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力也逐渐增加,电力企业需要不断完善管理工作,提升其竞争力。人力资源作为当前企业竞争的重要内容,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有助于促进电力企业的发展。电力企业需要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转变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为员工制定相对完善的职业规划,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电力企业需要通过不断完善企业文化建设,为工作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提高企业工作人员的凝聚力,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 作者:胡海波 单位: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荆州供电公司 企业人力资源培训论文:中小互联网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策略 作为当前社会发展的主要纽带,互联网所起到的作用日益显现出来。其中中小型的互联网公司是最具创新能力和先进生产力的有机结合,而获得长期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和动力,是其在竞争生存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人力资源培训作为一种保持企业活力和竞争力的手段,已经逐渐被企业家们重视起来,形成统一性观念:人力资源的培训和开发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一、中小互联网企业人员培训问题分析 1.企业员工的特殊性导致企业培训工作难以开展从整体行业从业人群看,互联网行业的员工大多数都比较年轻,大都是35岁以下,这类群体有几个显著的特征:(1)普遍更加关注自我,比较注重自身的技术特点和价值是否能够有得以发挥,需要别人的认同,责任意识相对缺乏,所以经常表现为“说变就变”;(2)职业选择观念不确定,变化性大,职业流动性大,没有形成长远的事业目标和工作选择要素结构,没有形成相对理性的职业选择;(3)很容易被事业理想和宏伟的目标所激励鼓舞,但是很容易灰心气馁,很容易“热”也很容易“冷”。这些特性都将导致培训开展过程中变化性和不确定性。 2.企业现有规模和资产导致人员培训资产投入和力度不够由于中小企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成长期,公司能赚钱也能花钱,多方面需要经费支出,而公司的管理者更喜欢将钱花在一些显性的资产投资上,这就使得公司在培训资产投入方面力度不够,有时可以说是量小甚微,这终将导致培训工作流于形式化和非必需化。 3.企业领导人思想认识不到位导致人员培训执行力度不够透彻由于人员培训具有投资性大、回报周期长、回报效果不明显等特点,这就导致企业家对培训工作的认识不到位,认为这是一种边缘性工作,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定位不准确。成本支出方面考虑,担心人员培训后会加快人员的流失,而有目的性的忽视培训工作。而对于一部分企业管理者来说,虽然思想上认识到人员培训很重要,却不知道如何开展培训以及培训什么,且对员工的培训缺乏正规、科学、细致的分析,使得企业培训带着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4.培训理念过于陈旧,导致人员培训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降低企业培训师资力量不够,对现在的互联网企业的发展现状实际操作认识不够,对互联网行业的超前性、多变性、创新性的把控力度不够。由于中小互联网行业的多元化,人员的高水平,高技能性,必然导致传统的培训手段不能满足现阶段的发展要求。相对于企业的高速发展,企业的培训改革速度则相对比较迟缓,培训手段不够信息化、现代化,人力资源软件体系的开发不能够适应管理方式的变化,导致现在人力资源培训信息化,智能化程度不够。 5.培训效果评估方法不合理,不科学导致培训预期没有达到现阶段的人力资源效果评估,虽然理论上得到了重视,但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其主要原因如下:(1)评估过程没有系统化,只是当成培训后的例行程序,没有有效的评估手段;(2)评估面向的对象相对比较狭窄,做出的只是片面效果评估,最终将导致整体效果的失败;(3)评估方法比较单调,不能将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综合使用;(4)缺失评估效果反馈环节,以为评估结束则意味着培训结束了,没有真正起到效果评估的作用。 二、中小互联网企业实施有效的人力资源培训的对策 1.重视培训工作,改变传统观念,确认人力培训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重要性企业管理者要有前瞻性眼光和人才储备的概念,将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作为企业的发动机,重新思考人力资源培训的位置,要明白今天的培训直接影响企业明天的竞争力。要确立培训有用的概念,不要因为企业的人力,财力不足,而放弃人力资源培训,要知道合理恰当的培训通常是可以弥补这些不足的。 2.结合自身行业特点,确立合理的培训计划处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个人的价值观,以及社会对价值的评定方式都发生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员工则既需要物质上的保证,有需要实现自己人生价值观的机会。将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的培训需求、企业的培训成本和个人的需求、定位综合考虑,针对不同的人员采用不同的培训方式,定制不同的培训计划,这样既能保证培训计划的顺利执行,又能让员工对培训有个全新的认识,从而提高培训的效率,实现培训的目的。 3.运用企业文化不管大小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会让人产生一种尊重,关心,有发展的良好氛围。正如阿里马云说“:我们不是在雇用员工,我们是在培养合作者。”要让企业文化融入到每一个员工的思想当中去,达到企业和员工的目标价值的统一,实现共赢的局面。 4.通过合理的手段完善培训效果评估,核实培训的价值培训效果的评估可以分层次地进行,首先课程结束时,了解学员感受,考察学员在培训中学到的技能,知识,态度。通过员工日常工作中的行为查看培训对员工日常行为的改变。最后通过数据,结果等可以度量的指标查看培训产生的最终效果。 5.建立适当的培训激励机制,使企业培训变得有动力和活力在培训中增加适当的奖惩机制,通过晋升,薪资,自身素质方面的提升,让培训活动变得有生动,通过适当的惩罚机制让培训活动变得正规,调动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让企业和个人通过培训活动达到目标的一直性,实现双赢的局面。 作者:金星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处
医院统计论文:现代医院统计信息管理探索论文 论文关键词:卫生统计;现代医院管理 论文摘要:医院统计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医院的经营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在医院的经济运行中发挥着信息、咨询和监督三大职能。当前全国卫生系统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围绕此项活动,医院的统计工作应如何开展才能更好地为医院管理服务,充分显示统计工作的魅力,已是摆在医院统计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现代社会已处于信息时代,医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科学的飞速发展使信息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广泛认识。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疗统计管理已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作为医院管理体系的信息交流枢纽,其作用正在被管理者重视。医院的科学决策应当建立在充掌握院内的各种信息基础上。卫生统计专业性强,其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各种信息的可靠性,影响医院经营决策水平,因此,统计工作在医院管理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新形势下,医疗竞争日趋激烈,医院要加强管理,促进自我生存和发展,不能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必须充分发挥统计职能,有效开发和充分利用统计信息。只有依据科学的统计信息资料,才能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从而促进医院的全面发展。 一、统计数据的性质 1.1统计信息要有可信度 医疗统计指标在医院质量控制及成本核算中占有重要的比率,统计信息是否准确将直接影响我们的产出日报、月报、季报、年报等医疗工作报表的准确性。不准确的信息将直接误导院领导及相关职能科室的决策,对医院的规划建设及每个员工的切身利益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目前,绝大多数医院实现网络化管理,联网后的计算机不同于单机运行,录入并储存的原始统计数据来源于各个分散的工作站,原始资料收集过程因此就会出现由于操作人员网络操作失误而引起数据错误或丢失等情况,这就要求统计工作者明确统计工作的整个环节,每个统计项目都要遵守相应的统计方法、统计标准、统计起止时间等要求,对随机出现的问题:如临床医生因对某问题理解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填报情况,输入操作员出现的手错等,都要求统计工作者有能力及时发现并解决,对原始数据认真核对,努力减少原始性差错,以保证统计数据的可信度。 1.2统计数据要真实、及时、全面地反馈信息 各类统计数字均来源于医院各科室,统计工作者直接深入科室,把好各类统计数据的第一关,并依据目前的统计工作的发展方向,建立健全医院综合信息台账,包括人事、财务、仪器设备、科研培训和患者资料等,并定期进行综合分析,及时反馈给院领导和上级卫生部门,使信息科真正成为管理者的“信息库”。 二、开展和拓宽统计工作职能 2.1全面开展统计工作,加强医院质控工作 卫生统计的工作主要是以围绕着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构成整体开展的,这个指标体系说明和研究医院医疗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完整的医疗统计指标对实现医院宏观调控、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医疗效益有重要意义。医疗质量水平高低反映了医院总体医疗水平,根据医院制定总的质量管理目标,把床位周转次数、出入院人数、诊断符合率、平均住院日、无菌切口感染率、临床初诊与临床确诊符合率、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等质量控制指标分解到科室,医院定期通报。密切关注医疗质量指标、工作计划指标的完成情况,动态、及时反馈执行情况,为各科室提供相关业务信息服务,并根据年终或季末统计结果进行考核或制定下一年工作计划。 2.2深化拓展统计工作,靠拢医院管理 时代在发展,医院也在发展、改革,我们的统计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在以往的医院统计工作中,统计工作主要将医院工作完成情况搜集、整理、汇总,进而为医院管理者及各科室提供数据,处于一种被动服务、数据滞后的局面。但是现在医院的改革发展趋势要求统计工作从单一的日常报表等常规工作向多元化、专题化方向发展,扩大统计对象范围,运用统计方法为医院的医疗、管理、科研和教学提供及时、动态的反馈信息,并加强信息预测职能,提供有预见性的数据,为医院制定各项计划、政策提供可行性依据。 2.3统计信息可指导医院管理者对现有资源的有效利用 医院的管理者一定要掌握医院的服务半径、所辖区域人群的疾病分类结构和变化趋势。统计信息可以利用统计数字、图表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反映医院医疗活动和经营管理情况,同时作为医院信息来源的主体,不仅要掌握医院的纵向发展,还要对院外进行横向的对比分析,据此来确定重点科室、重点科研和薄弱科室要改变发展的客观趋势,以此分配现有的人力、物力和有限的财力,以达到最佳的资源优化配置,为医院创造更佳的效益,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三、建议 提高统计分析水平,当好领导管理和决策的“智囊团”,具体有以下几点:医院设立专门的信息统计机构,配备专门的统计工作人员,健全医院信息网络,从整个医院管理的角度对医院信息统计工作提供组织机构上的保障;医院统计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既要有一定的医学知识,又要具备统计专业知识,时代的发展又要求统计工作者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技术,所以统计工作人员必须不断地吸取新的知识,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素质,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充分利用专业特长帮助医疗科室进行课题设计、数据处理,使统计职能深入人心;为医院决策提供可行性论证,使统计广泛应用于医院管理决策、医疗质量监督等各个方面;统计工作者要得到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在实际工作中应主动承担重要任务,增强医院统计参与管理的意识,主动跟踪医院管理,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综合收集、利用,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切实为医院决策提供及时、准确和完整的信息服务,真正成为医院管理者的参谋部和“智囊团”;定期或不定期做好统计分析及统计信息反馈工作:每季、半年、年度做定期综合性统计分析,其内容包括门诊及临床各科的工作量、工作效率、医疗质量、护理质量、经济效益及病人满意度等。并从纵向(与往年同期比)、横向(与同级医院比)以及目标完成情况等进行分析,从中找到影响医疗工作的各种正负因素,提出合理化建议,及时提供给医院及有关部门。院领导往往据此主持召开各职能科室负责人参加的医疗质量分析会,并把统计分析报告进行宣读,对于成绩及问题进行全面讨论,给予表扬和批评,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在日常工作中,随时发现问题及时做专题性调查,写出不定期统计分析;改进统计方法:医疗评价更合理在诊断质量评价上,以前我们只评价门诊/出院诊断符合率、入/出院诊断符合率,实际工作中我们体会到,仅这两项指标不够全面,又把漏诊率、待诊率、入院3日确诊率纳入考核项目,对诊断质量进行全面综合评价。并把一目了然、反映不出诊断水平的疾病,如大部分骨折、烧烫伤、原因明确的中毒和部分创伤等剔除,使其不参与诊断符合率的计算。 两点体会:第一方便了领导对统计信息的利用,为医院管理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第二有效地发挥了统计监督工作。 医院统计论文:医院统计管理制度完善的研究论文 [摘要]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使医院统计信息管理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本文旨在剖析新时期医院统计信息管理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医院统计信息管理的有效渠道,以满足医疗卫生事业的长足发展。 [关键词]统计信息管理;医院现代化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国内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统计信息工作为医院高层制订和完善医院规划、目标考核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已成为当今医院管理发展的重要环节。但新时期下,医院统计信息管理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而医疗事业要得以长足的发展却又不可避免地触及这一领域。因此,如何充分认识医院统计信息管理工作的现状、如何充分发挥医院统计信息的职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医院统计信息管理现状 目前,医疗服务体系中的统计工作正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其内容、范围及服务对象均有较大的拓展和延伸。医院统计工作是实现医院内部发展的必要渠道,但统计工作现状却不尽人意,远不能满足医院现代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的需要,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1.医院统计专用程序体系相对落后。随着科技信息产业的发展,统计系统得以更新和完善,但医疗统计报表的固定模式和单一统计指标不能满足医院医疗管理的多层次需要。统计指标程序体系不完善,势必影响医院全方位、立体化统计数据的展示,容易误导医院高层决策。同时,国内医院的统计程序大都停留在单机运行和手工操作阶段,使一些医院信息系统数据无法直接提取利用,统计人员需要重新进行抄写、计算、录入,这就造成了医院人力、物力资源不必要的消耗。 2.医院统计信息管理的重要性尚未得以充分认识。现阶段,大部分医院的领导者认为统计只是简单的数据汇总和统计而已,是一项可有可无的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辅助性工作,却忽略了对数据信息的有效利用,将统计科室其归类于后勤部门,在人力、物力、财力上舍不得投入,导致使用医院信息系统(HIS)和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MIS)的医疗卫生机构非常少,大大降低统计人员的主动性。 3.统计数据检验方法匮乏造成医院统计数据的失真。国内医院统计数据收集模式不相同,各科室按日或按月定期报送,统计人员再按其所报数据进行录入整理。但所报送数据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却缺少相应的检验措施,而个别临床科室为缩短平均住院日,降低出院病人人均费用,对住院时间较长的病人采取“假出院”的方式,让病人中途结帐出院,再次办理入院手续,人为增加医院出院病人数量,造成统计数据的失真,降低数据的可信度。 4.统计队伍人员配备不合理,整体素质相对偏低。据不完全统计,医院统计人员大部分并非专业出身,知识贮备陈旧,医学统计理论匮乏,卫生统计专业技术人员更是少之又少,对统计工作获得的大量数据只能说“是什么”,不能回答“为什么”,由于手工操作工作量大,又长期处于较封闭的环境中,以致于对统计信息缺乏深层次的研究和分析,跟不上新时期新形势的要求。 二、加强医院统计信息管理的有效途径 新时期,医院统计工作要适应医院的深化改革,是统计工作改革的重点。医院统计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和提高医院统计工作水平,充分发挥统计在医院管理中的职能。 1.加大医院统计信息管理的硬件和软件的投入,提高对统计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医院管理正处于高度信息化时代,医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的发展使统计工作的基础性地位更加重要,医院领导应重视统计工作,将其列入医院管理体系,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支持,不断改善统计工作条件,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统计信息系统,充分发挥统计信息、咨询、监督、预测的整体功能,以更好地为医院管理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2.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增强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加强医院统计信息管理,必须从单一业务分析向全面综合分析转变,建立一套与医院管理、医疗、经济运行相适应的指标体系,形成统计数据分析成果,使决策层对医院情况全方位把握,将医疗质量统计、医疗效率统计、社会效益统计有机结合起来,运用比较分析法、动态分析法、成本性态分析法等手段强化成本效益的分析,建立起统计核算、会计核算、业务核算三位一体的指标体系。 3.制定可行的统计数据核查体系,把好统计信息质量关。统计的生命在于数据的准确性。制度不健全、统计口径不统一,势必导致医院统计数据误差,影响统计分析的结果。因此,要完善内部统计制度,健全各种原始登记、台帐和报表制度、规范统计工作制度、统计监督制度、统计周期数据普查制度,提高统计工作规范化、统计分类标准化、数据处理现代化水平。要加强对统计工作的监督核查,强化临床、医技等业务部门对统计人员的业务指导,规范数据采集点的数据质量,确保采集数据准确无误。超级秘书网 4.明确统计信息管理的重要作用,健全医院统计工作机构。目前有些医院没有单独设置统计机构,由兼职人员负责统计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统计工作,影响了统计作用的有效发挥。通过设立一个统计机构,对全院各项业务统计工作实行汇总、组织、指导、协调、监督,有效地实现统计工作主体明确化、统计职责具体化、统计工作责任化。 5.提高统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整体素质。搞好统计工作归根到底要靠专业人才,需要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统计人才。统计人员必须严格贯彻《统计法》,遵守统计工作职责,拓宽知识面,掌握与医院统计相关的多学科知识,熟悉统计业务,掌握一定计算机知识,增强统计服务意识,能根据管理需要分析统计资料,调整统计项目,灵活运用统计方法,满足不同需要,认清当前形势,不能被动等待,应积极地去面对问题,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医院发展的需要,为医院管理服务。 总之,在医疗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医院统计信息管理将面临层出不穷的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关注统计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开拓创新,将统计工作与医院现代化管理密切联系起来,实现统计信息规范化、标准化和资源共享,大大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和统计工作的效率,为医院的现代化管理和稳步发展提供可靠保证。 医院统计论文:医院人事管理统计的建设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与完善。然而目前的医疗事业中仍存在诸多不足,其中之一体现在医院的人事管理统计工作中。传统的人事管理系统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通过信息化手段来对医院的人事管理进行统计已成大势。医院人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有利于优化管理方案,提升人事管理水平,提高医院人事管理的效率。本文将从医院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以及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医疗卫生事业;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 在医院的人事管理统计中,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医院人事管理的信息化是指以信息技术以及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为基础,对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从而提高人力资源的整合管理水平,推动资源管理转型,提高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管理效率。在现代社会中,信息化已成大势所趋,作为关乎国计民生的基础公共事业,医疗卫生事业必须与时俱进,在医院的人事管理统计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够有效提高资源管理效率,减少相关的资源浪费,实现资源共享。 一、医院人事管理统计中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1.医院人事管理信息化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医院人事管理统计的信息化建设相较于传统的管理方法,优势明显。在医院的人事管理之中,网络技术的运用有利于整合医院的人力管理资源,提高资源管理效率,降低其管理的成本。医院人事管理的信息化基于网络技术,对医院人事信息进行分类整合,极大地缩短了各级员工之间的反馈时间,使得员工之间的交流渠道愈发丰富,同时员工也最大限度地脱离了传统的上下级限制,可以跨部门传递自己的思想,从而使得决策具有全面性,更具客观性。医院人事管理统计的信息化是一个必然趋势,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也要求各行业紧随时代脚步。医院的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与时俱进,能够科学、全面地整合员工信息,充分开发资源,提高了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同时还极大地节省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有利于医疗卫生事业的长远发展、健康发展。2.医院人事管理信息化加速推动人力资源管理转型医院人事管理统计的信息化发展能够加速推动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型升级。人事管理统计的信息化实质上是一种开放式的管理方式,它实现了人事管理中的部分功能外包,通过虚拟系统来对人事管理进行有效的组织。人事管理的信息化使得管理更具互动性和即时性,整个管理过程更加开放,更加灵活。信息化建设的过程实现了人事管理理念的更新与发展,同时推动了人事管理的转型与升级。在这个过程中,人事管理的理念逐步得到完善发展,人事管理也逐渐成为医院管理中的核心环节。信息化管理的建设还使得医院中人力资源向着人力资本转变,极大地提高了人事管理统计所创造的价值与财富,让新型的人力管理得到更多的认可,提升了员工的积极性与参与热情。医院人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人力资源管理逐步转型的体现,在这个过程中,被管理者能够更多的参与管理过程,形成了互动、多元管理的新局面,是人事管理的一大进步。3.医院人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建立动态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医院人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一种新型的动态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医院人事管理统计的信息化建设使管理过程更开放、灵活,有利于医院员工的动态发展,促进人员的流动发展,推动人事管理向着科学化、信息化发展。同时,信息化的建设促进了合理的人事管理结构的形成,有利于形成更加良好的团队合作与分工。人事管理的信息化通过对员工的动态追踪,对员工进行实时的分工与管理,同时人事管理的互动性、开放性、流动性增强,推动了人事管理的动态化建设。信息化推动动态化发展,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更是网络技术发展的成果。医院人事管理统计的信息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建立动态化人事管理的关键。因此,促进人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在管理过程中,需要将信息技术融入管理中,整合管理信息,促进人事管理统计的动态化发展。 二、医院人事管理信息化的相关措施 1.建立专门的信息管理系统医院人事管理统计的信息化建设,首先需要我们建立一个专门的人事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化建设是一个过程,建立专门的信息管理系统是其基础工程。采用专门、专业的信息系统管理人力资源,及时地对医院员工信息进行录入、分析、更新,突出管理的针对性与开放性,可以极大地提高管理效率,减少人事管理的成本。在建立专门的信息管理系统的同时,建立个人化的信息电子档案,以方便对医院员工进行合理、科学的管理,提高人事管理的水平与效率,实现动态发展、开放发展。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专门的人事管理信息管理系统,不仅可以大大地提高医院的办公效率和管理水平,激发员工的参与、工作热情,同时还可以实现人事档案的在线应用,提高管理水平。在信息系统的实际应用中,也要结合现实需要,充分利用员工自身优势,实现个体功能的最大化,以达到人事管理的高效率。2.加大开发人事管理信息的开发力度与深度医院的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要加大开发相关人事信息的力度与深度,不断完善人事资源的信息库,对员工的个人信息进行深层次的完善与总结。在人力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还可以将相关的数据进行分类与分析,为决策者提供全方面、多层次的参考面。同时,加大人事管理信息的开发力度,还需要拓宽信息挖掘渠道,采用多种方式对人事管理信息进行收集和深入开发。加大开发人力档案信息的开发力度,对信息进行深度的开发,进而还需要充分利用相关信息,实行统一的管理模式,将员工个人信息统一的分类、加工。总之,人事管理统计的信息化建设,首先就需要对人力资源信息进行深度开发和挖掘,进而充分利用专门的人事信息管理系统,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深加工,从而为决策者提供信息支持,实现人事管理信息的互动性传输与交流,提高管理效率。3.加强档案信息的动态化管理,提升人力信息应用价值由于医院传统的人事管理方法缺乏灵活性,因此在人事管理的信息化过程中,需要我们加强医院人事档案信息的动态化管理,提升人力管理信息的应用价值。在人事管理的动态化管理中,需要结合现实的工作实际,不断完善人事管理的信息化管理体系,避免信息管理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同时,信息的动态化管理需要明确职责,全面进行信息的采集与开发,促进员工与决策者的互动、交流,加强人力信息的流动性,实现医院相关员工的流动性发展。医院人事管理的动态化建设能够起到优化管理、更新信息化管理理念的积极作用。在人事管理之中,加快信息化、数字化的步伐,量化标准,对与不同的员工提供不同指标,有效调动医院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热情,提高人力资源的实际价值。同时,将信息化的红利融入医院的人事管理之中,动态发展,也更有利于医院发展,甚至对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结语综上所述,医院人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现代医疗事业的一大进步。医疗人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与时俱进,弥补了传统管理方法的不足与缺陷,极大提高了管理效率。在医院人事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加速信息技术与人力资源信息的融合,使传统方法不断完善和进步。同时,人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对其核心进行优化,进行各方面的统筹规划,规范资源利用管理。当然,医院人力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一个较长的过程,但一旦形成系统,将对医院的长远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作者:刘鸿楠 单位:宝鸡市中心医院 医院统计论文:统计口径不一对医院财务分析的影响 摘要:医院是现阶段社会医疗体系中的重要力量,强化和巩固医院建设对于社会公共医疗体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目前的医院工作中,财务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对于医院的日常运行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财务管理一定要具备准确性和可靠性,这样,其价值意义的发挥才能达到最佳。从财务管理的实践来看,财务管理的可靠性与会计核算和信息数据统计的准确性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在目前的医院工作中,各部门的统计口径存在着不一致的现象,这就使得会计核算和数据统计形成了部门间的差异。为了消除这种统计差异,实现数据获取的统一和财务管理的进一步完善,本文就医院财务分析中统计口径不一致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深入探讨建立统一统计口径的措施,旨在强化医院财务分析工作的质量。 关键词:统计口径;医院财务分析;影响 医院在目前的社会公共服务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强化医院的管理,对于其价值提升意义重大。从目前的医院管理工作来看,财务管理工作具有核心的地位,所以强化财务管理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意义重大。从现阶段的医院发展来看,医院的有效运行需要各个部门得到有力配合,而财务管理需要在统筹各个部门运行的基础资料上进行措施的落实,所以强化各部门统计的口径,有助于实现财务管理的一致性。本文深入探讨财务管理中统计口径不一致带来的影响,根本意义是要全面了解医院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问题的针对性解决和管理效率的整体提升。 一、医院财务分析统计口径不一致的原因 (一)医院统计指标体系不完善 从目前的医院财务分析工作实践来看,医院统计指标体系不完善是统计口径不一致的主要原因。总结过去的工作经验发现,统计指标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各部门的统计项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部门统计项目的针对性对于部门统计效率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帮助,但是部门差异比较明显会造成财务工作的混乱。简而言之就是各部门的项目统计不一致,所以财务分析的工作标准性大打折扣,效率提升也较为困难。第二是各个部门在相同的指标统计上,标准存在着不一致的情况,这种不一致会造成财务分析的混乱,进而影响最终财务分析的结果。第三是在指标分析中缺乏发展性理念的嵌入,因此对于财务分析的未来把握性不强。正是因为这种把握性的缺失,出现了体系完善问题。 (二)信息来源复杂 信息来源复杂也是目前医院财务分析统计口径不一致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网络化的不断发展,医院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全面提升,在资料获取方面,不仅利用传统的渠道,信息渠道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方式。就传统方式而言,获取信息主要是进行登记信息的查询和检索,而就网络信息的获取而言,因为信息来源的网站具有多元化,而不同的网站在信息标准方面又存在着差异,所以最终造成了获取信息的千差万别。简单来讲,正是因为信息来源具有了较强的复杂性,所以对其进行综合分析的难度会明显的加大,统一统计口径的利用比较困难,所以需要借助不同的统一口径进行信息资料的分类研究。总之,因为信息来源的复杂性造成了分析统一化的难以实现,所以不一致的统计口径得到了较强的利用。 (三)各部门的工作制度存在差异 在目前的医院财务分析工作中,各个部门的工作制度存在的差异也会造成不一致统计口径的产生。在医院工作中,虽然财务工作由综合财务部门来进行,但是在不同的科室和部门,也会有相对性的简单财务分析工作。为了提升各个部门的工作效率,部门会制定具有相对性工作制度和标准。在不同的工作制度和标准之下,采取的统计口径便具有了不一致性,久而久之,部门会形成自身的统计传统,而这种不一致的统计口径也很难改善。所以说,造成目前医院财务分析统计口径不一致的重要原因里,部门工作制度的差异性不可忽视。 (四)人员素质普遍性不高 在目前的医院财务工作中,人员素质普遍性不高情况也造成了较为严重的不一致统计口径产生。简单来讲,具有专业素质的财务人员在具体的工作中,采用的方法一致性较强,规范性也十分的突出,所以一致性差异的产生率非常的低。但是目前的医院财务人员,一方面是在理论方面存在着缺陷,所以对于工作的具体认知不够,因此在问题分析和处理的过程中容易发生纰漏。另一方面,工作人员的实际操作存在着较大的缺陷,不仅流程完整性上问题比较严重,标准执行也十分的不到位,这些情况使得统计口径不一的发生率有了明显的提升。简言之,工作人员的素质严重的影响了工作质量,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统计口径不一致现象。 二、统计口径不一致对医院财务分析的影响 (一)造成人员统计上的差异 统计口径不一致对医院财务分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员统计的差异方面。从医院的工作人员组成来看,其中包括了两大类:第一类是在编制之内的工作人员,第二类是在编制之外的工作人员。各个部门在进行人员统计的时候,采用不同的统计口径,会在人员统计方面造成比较大的差异。比如某医院在进行人员福利分配的时候,有些部门统计了所有的人员,但是有些部门却将编制之外的人员进行单独统计,这就造成了人员数量上的差异。在具体的工作人员人均效益分析中,统计编制之外人员的部门因为总体统计人数的增加,人均效益的核算便会偏低,而未统计编制之外人员的部门,其效益会显得相对较高。简而言之就是统计口径的不一致造成了某些项目人员统计方面的出入,由此造成了经济分析准确性和参考价值的下降。 (二)造成收支分析上的差异 统计口径的不一致对于医院财务分析工作的另一个突出影响就是造成了收入和支出上的差异。就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而言,收入和支出需要进行项目一致性的建设,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核算医院建设与发展过程当中的经济效益。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医院的财务管理中,如果收入核算的项目多于支出核算的项目,那么在进行财务分析的时候,成本抵扣会明显的偏低,这就会造成医院经济效益的虚高。换言之就是因为少报或者漏报支出项目,造成了医院财务分析中经济效益的理论偏高。总而言之,医院的支出和收入是核算其经济效益的两大基础性数据,如果不能利用统一的统计口径对其进行计算,必然会造成收支差异的加大,而这种差异性的增强,会使得医院的财务工作失去可靠性。 三、医院财务分析强化的建设 (一)强化统计指标的体系建设 强化统计指标体系的建设是目前医院财务分析强化的主要建设措施。统一指标体系的建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在医院的财务工作中,财务项目的申报要以财务部门的报表为基准,这样就可以避免各个部门财务申报项目差异的产生,进而可以实现财务统计指标的统一性。第二是在指标的标准性确立方面,需要以财务工作的优化为基本目标,这样财务工作中涉及到的指标会具有更加统一的标准,在具体的财务分析中,因为标准的统一,分析质量会明显的提升。第三是在财务分析工作中,对于各个指标的发展性分析也要强化。强化发展性分析可以更好的预见财务分析的未来趋势,这样,医院的财务分析工作可以做好创新,及时的应对外界的变化。简言之就是通过统计指标的体系建设,可以保证统计工作差异性的明显降低。 (二)强化信息的统一性获取 在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中,为了避免统计口径不一致的现象发生,一项重要的措施是进行信息获取的统一。从上文的分析来看,因为各个部门在进行信息获取的时候,采用的是不同的途径,所以数据的复杂性比较强,为了将这种复杂性进行改善,可以在医院内部建立统一的信息获取数据库,这样,各个部门获取的消息具有一致性,由于信息不一致造成的统计口径差异现象也就可以得到很好的避免。简而言之就是利用统一的信息获取方式改变信息来源的复杂程度,从而实现统计口径差异率的减少。 (三)重视人才和技术的并行 重视人才和技术的并行对于财务分析工作的统一性建设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就人才建设而言,主要目的是强化医院财物统计工作的专业性。而人才建设分为两个方向:第一是进行理论的强化。财务分析工作人员只有具有更加强大的理论储备,才能够更加全面的看待财务工作中的问题,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问题解决。第二是要进行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方法打造和措施利用能力的提升。专业化的方法打造和措施利用能力的提升,能够使得财务分析人员具有更强的实践能力,其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也会得到有效的提升。就技术利用而言,采用先进的技术可以强化分析手段的提升,这样,财务分析的效率也会显著的增强。简而言之就是在人才建设的基础上强化技术的提升与利用,这样,整个医院财务分析工作的完善性会得到加强,统计口径的不一致问题也会明显的改善。 四、结语 医院是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公共服务机构,强化医院的发展对于提升社会公共服务能力而言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医院管理中,财务管理价值巨大,但是目前的财务管理可靠性不高。究其原因是为财务管理提供参考的会计核算和数据统计存在着口径不统一的问题。为了全面分析这一问题给财务工作带来的影响,本文就财务分析统计口径不一致的原因和影响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提出了两项有效提升统计口径统一化的措施,其目的就是要提高医院财务分析工作的准确性,进而帮助医院财务管理实现全面性提升。 作者:文卫萍 单位:益阳市中心医院 医院统计论文:卫生统计与医院管理探索 [摘要]伴随着现代医学信息的发展,卫生统计在医院管理工作中越来越重要。基于此,本文充分结合笔者多年的医院卫生统计与管理从业经验,对卫生统计在现代医院管理中的意义、作用以及具体措施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卫生统计;医院管理;作用 在医院的管理工作中,卫生统计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医院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医院通过统计调查,获取各种相关资料的信息,并提供给医院管理者,使其对医院整体的运营和风险进行检查评估、绩效考核、问题研究及工作总结。此外,相关人员还要在卫生统计的基础上完成分析报告,帮助医院管理者更好的提升医院的竞争力与服务力,提高医院综合实力。总之,充分发挥卫生统计信息作用,已成为当前医院管理者密切关注的重要课题。 1医院卫生统计工作的内容简述 卫生统计工作是医院实现更好管理的关键,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①医院在国内、省内、市内的发展地位,在管辖区域内总体人群的健康情况以及疾病发展的趋势,明确区域范围中人们的健康情况;②掌握本地区卫生事业的发展现状以及资源的分布和利用,了解该地区的社会问题以及人们对卫生服务的不同结构需求,进一步强化卫生资源的配置,为医院发展提供决策;③明确重点学科和实验室等建设,尤其要加大对疑难疾病、高发疾病和高危疾病的研究投入,满足患者的需求,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2卫生统计在现代医院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2.1医院管理工作的有效依据 信息时代,现代医院管理是以信息支持为前提,需要大量数据信息的支撑。完善的卫生系统能全面了解医院当前的运营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让医院管理者及时掌握当前的医疗市场动态和本院的运行情况,及时做出正确的决策,为医院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 2.2准确把握社会医疗市场的动态 从完善的医疗统计结果中可以分析出当前的医疗市场情况,把握医疗市场信息,其具体内容包括以下3点。第一,医院在历年来接收患者的来源等详细调查资料,结合本院所在地区的医疗卫生状况,分析本院所在区域中的发展地位,从而为医院今后的发展进行更准确的定位。第二,根据人群的健康状况、消费情况以及就医情况差异分析受众需求,对需求的项目、档位、价格进行具体划分并归档,深入分析市场情况,发现潜在市场,及时采取各种预案措施,拓宽服务途径和范围。第三,详细化分析疾病人群、健康人群以及亚健康人群的市场,在此基础上准确调整医院发展的计划,建立新的服务项目,贴近患者群众的就医需求,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 3卫生统计在现代医院管理中的作用 3.1引导并促进医院的进一步发展 医院统计能够为医院管理者对医院综合情况的检查与总结提供借鉴,及时准确地掌握医院各个科室的具体工作进度,提前制订合理的计划,提高经营的效益与质量,并改进过去存在的经营不善等问题。在对具体工作目标进行执行时,相关人员参照卫生统计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与排序,便能发现各种问题信息反馈与质量控制要点,从而真正促进医院发展,这也是现代化医院管理的重要方式。 3.2确保医院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完善 医院的主要管理工作在于经营管理的各项决策,这也是现代医院在特定市场中运营的关键点,卫生统计工作与医院未来的发展息息相关,其中涉及的每一项数据都包括了每一位工作人员及具体的岗位状况。分析卫生统计信息系统的数据,采用医学统计学分析,由此制定年度、季度或月度统计报表并上交给管理人员,从医院实际需求出发,分析多个层次的发展数据,清晰了解医院各个病床使用的情况、患者入院管理和出院随访的动态、医院整体的就诊人数、医疗设备的使用情况等,更有利于综合各项具体措施,完善各方面的管理工作。 3.3对医院管理工作执行效果的检验 医院管理人员管理行为的有效性需要通过统计信息的科学检验,而卫生统计所反映的具体信息,能为管理人员提供有效、及时的借鉴,调整错误的管理方式,从而提高医院管理效果。比如,医院的住院人次、手术人次和门诊量等指标明显增加,而对应的治愈率以及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均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这就表示医院管理人员的行为有效;如果人数增加,总有效率降低,则表示管理上存在不少漏洞。因此,卫生统计是对医院管理工作执行效果的有效检验方式。 4强化卫生统计效率,提高医院管理效果 4.1重视医院的卫生统计工作 良好的卫生统计工作是医院卫生管理工作的保障,在卫生统计工作的反馈与监督下,医院管理效果会日益凸显,医院卫生水平能进一步得到提高。因此,医院管理人员应全面了解医院卫生统计工作,重视其管理的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不断建立完善的适合医院发展的卫生系统制度,保证医院的卫生统计工作有章可循、有效实施,以全面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确保医院的卫生水平和医疗水平得到提升。 4.2加强对统计人员的专业培训,全面提高人员素质 由于卫生统计工作具有复杂性、社会性和广泛性,是多学科知识的结合,所以在处理统计信息的同时,统计人员必须具备现代统计专业和医院管理的综合知识,还要具有医学专业知识与计算机应用技术,这样才能满足复杂的统计管理工作需求。相关人员还应及时、全面了解地当下卫生管理科学发展的最新动向,提高自身对发展趋势与动向的信息敏感性,实时更新并掌握最新的统计信息,准确展开综合分析,发现新问题,采用科学合理的措施解决问题,从而主动为医院管理者提供需要的统计数据信息和具体的分析报告资料。 4.3更换医院现有的网络病案统计信息模块 结合医院的发展能力,医院管理者需要采用招标的方式使用具有更高质量的信息软件,以提高急诊工作量统计、医疗工作量统计的质量,从医院网络中提取有效数据,在原有功能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增加更有用的信息服务功能,从而满足更复杂的多形式、多层次、多方位的治疗需要,充分利用新的网络统计信息模块的优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医院统计的作用,并为医院未来的发展及时提供决策性的服务信息。 4.4不断拓展统计职能 就我国不同医院的卫生统计工作而言,其资料信息的深度与广度差异巨大,其与各医院事业发展也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当下各医院的统计工作必须加以强化和拓展,根据医院自身的发展现状与实际情况,寻求新的工作方式,以满足医院改革对统计工作更高的要求。比如,如何将医院统计工作中日常的单一报表等常规工作延伸至多元化和专题化的方向、如何扩大统计对象的范围、如何综合各项数据进行全方位分析、如何才能实现医院各项工作多角度和多层次的有效反馈。因此,卫生统计部门应具备整合反馈信息与分析信息的能力,充分发挥统计部门信息的优势,尽可能发挥信息收集的功能,为医院管理者决策提供准确信息,摒弃工作中存在的滞后性和管理缺陷,运用科学的、统计的方法一一检测医、教、研、管活动,做好控制、预测和决策工作,最终实现卫生统计在管理决策等服务目标。 5结语 伴随着现代医学信息的不断发展,卫生统计在医院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更加突出。众所周知,医院统计工作是综合性的复杂工作,因此,医院应在确保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其价值与意义的基础上,强化卫生统计的优势,通过收集、分析、利用信息,让医院管理者更好地推动医院建设与发展。另外,在统计信息的反馈环节中,相关人员还要准确判断信息的有效性,确保信息数据的真实可靠,对数据信息进行系统监督,以保证其更好地服务于医院的管理工作。 作者:李春阳 单位:平南县人民医院 医院统计论文:医院管理中病案统计的作用和价值 摘要:病案作为医疗活动的真实记录,也被作为医疗信息的主要来源之一。尤其是在现代医院管理过程中,病案利用的范围较为广泛,包括了医疗纠纷与法律案件、医院经营管理、疾病预防和控制、临床医学教研、医疗政策的制定调整、监督与评价医疗服务质量等方面。本文主要探讨了病案、统计的概念及相互关系、病案统计在医院管理中发挥的作用与价值。 关键词:医院管理;病案统计;价值;医院经营管理 0引言 病案统计信息是提升医疗业务统计资料实效性的关键原始依据之一,帮助医院管理工作中所涉及到医疗信息也能够通过病案统计来进行检索。在对病案资料深加工的基础上,采用统计学手段展开进一步的分析,针对医疗质量、服务态度业务水平、医疗效果、医院工作效率等方面,科学的制定出医院相关的工作计划,有效的监测医院各科室、各部门的工作情况,对医务人员进行考核及时针对医疗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提供改善对策。 1病案、统计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众所周知,一份规范、正确、真实的病案记录与统计报表的质量息息相关,可以有效促进医院疾病、医院住院等相关统计报表的生成。医院管理以及病案统计在表面层次上看,是两个完全独立的概念,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两者具有紧密的联系,起着相互利用、说明、监督的作用,均是医院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病案一般指的是相关医护人员对患者疾病诊断治疗过程的医疗性文件进行客观的记录,可以连续地、完整地对患者的诊疗经过、病情变化、治疗效果进行切实的反应,一般可以作为教学、医疗、科研等方面的基础数据材料,并且最终可以归为原始的档案材料。与此同时,病案统计是对病案原始材料进行相关的收集、整理、录入、加工,进而成为医院的统计报表,有效的对病案中存在的无规律的原始资料,开展科学的分析处理工作,促使其构建成为合理有效的信息,可以在日常的医院运行中发挥其咨询、信息、监督的工作职能[1]。 2病案统计在医院管理中发挥的作用与价值 2.1给医院科室管理提供信息反馈 临床科室作为医院最基本的组成单位,也在医院管理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今,在我国大部分的医院中,依据相关的分级管理的要求以及规定,可以发现病案统计指标与临床科室具有很大的联系。其中病案信息主要包括了平均住院日、床位周转率、科室出入院人数、术前住院天数、药费比例等,在分析病案信息资源相关指标的基础上,科学的体现出临床科室的经济管理活动以及工作的效率。比如:分析所有的住院患者的疾病,切实地发现问题,科学采取相关的措施进行控制以及调整,促进患者的治愈率,提升医院病床的周转次数,减少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促进患者住院支出费用得以减少[2]。 2.2给医院经营管理提供依据 科学有效的决策是作为医院管理工作的基础,而合理的病案统计可以给医院的经营管理活动提供相应的依据,鉴于此,在实际的医院运作中,要进一步发挥病案统计的作用,为医院持续长远的发展添砖加瓦。一般医院的宏观决策是由医院对宏观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进行着手的,在对医院的整体发展目标进行研究制定的前提下,获得科学可行的方针政策以及战略目标。这就需要在每一年的年初,在合理依据前一年医院的手术人数、总诊疗人数、总业务收入、出院人数等相关指标的基础上,经过科学的分析比较,对新一年的工作计划进行制定,进一步确保了医院发展目标的先进性、实效性。比如为了彻底杜绝医院感染暴发或流行事件发生以及重大医院感染事件,就需要每月定期对科室的资料数据进行监控,针对发现的超标现象,要及时通知医院相关的科室,并且采取一定行之有效的对策,与此同时,医院相关科室也要有效杜绝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的发生,并且对无菌环境提出严格的要求,使无菌手术切口甲级愈合率达到97%以上,将医院感染的苗头从源头开始扼杀。因此,医院决策科学与否与病案统计信息工作是否到位息息相关[3]。 2.3给医院考核体制提供核算依据 一般情况下,医院成本核算管理工作中包含了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诊次成本核算、科室成本核算、单病种成本核算等,而这些方面均可以由病案统计相关报表进行反映,在反映的同时,也可以有效地将医疗成本进行降低,为医院经济效益的提升给予了科学的依据条件。另一方面,在医院工作人员考核以及分配的过程中,均能够在病案信息系统中,对患者指标的完成情况以及医生工作期间中进行的手术量化指标进行相应的检索,进一步保障医务人员的技能考核以及绩效分配参考指标的完善性。 3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简析了医院管理作为一门系统的科学,在病案统计作用的基础上病案、统计的概念及相互关系、病案统计在医院管理中发挥的作用与价值,分析与探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更高效地维护医院管理的高效性。 作者:赵言玲 单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红星医院 医院统计论文:病案统计在医院管理中的价值 摘要:随着临床医学的不断发展,各医院病案信息也在不断上升,在医院管理过程中离不开对病案的统计,为此,本文就病案统计在医院管理中的价值作出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病案统计;医院管理;价值 0引言 病案主要是记录患者健康情况等信息的文件,做好患者的病案记录就是为了方便之后的查阅,病案记录的内容包括患者的病情、诊断过程、病情分析等多方面,病案不仅仅只是为了之后的查阅,还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在医院管理过程中,病案统计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在进行病案统计的过程中,应该尽量的科学化、规范化,这样才能发挥其自身的价值。而笔者也就我院病案统计在我院管理中的价值以及如何改进医院病案统计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具体分析如下: 1病案统计在医院管理中的价值 1.1病案统计为医院经营管理决策提供了科学可靠的依据 病案统计工作主要就是对患者的资料和病案进行记录和统计,病案统计工作不仅能反映出医院经营管理的现状和水平,也为医院的经营管理决策提供了科学可靠的依据。科学合理的决策是医院管理的基础也是核心,病案统计工作是医院管理中重要组成部分,医院在经营过程中进行决策时,必然会从医院整体出发制定医院的发展战略,在进行决策的过程中,管理者一定会根据医院总诊疗的人次数、手术人次、总业务收入等方面进行统计决策,而这些数据在病案统计当中都会存在着。因此,病案统计就是其在决策过程中的重要依据,会直接影响到医院管理决策的正确性。 1.2病案统计为医院科室管理提供相应的信息反馈 一个医院中必然会存在着各个科室,在医院管理过程中各科室就是其管理的主体和核心。在对病案进行信息统计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从各个科室住院的人数来进行统计,也可以从病床的使用率来进行信息统计,在病案信息统计过程中,工作人员记录的指标就会包括科室出院入院的人数、床位周转率、病床使用率、术前住院天数、医药费等各方面内容,而这些都是科室工作内容的具体体现[1]。在对患者进行各种资料、病情统计过程中,这些统计资料都能成为临床科室的工作指导,临床科室可以通过查阅病案统计对患者病情进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且制定出相应的措施,以此来提高治愈率,同时还有利于促进临床科室的管理和改进。 1.3病案统计能够为医院考核体系提供核算依据 病案信息的统计会直接和医院成本核算管理挂钩,在病案信息统计表中,我们能直接看到科室成本核算、床日和诊次成本核算、单病种成本核算、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等一系列数据,在看见这些数据后,医院管理者就能明确地知道哪些地方是可以降低医疗成本的,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所以病案统计是和医院成本核算管理有联系的。而另一方面则是和医务人员的分配、考核有着一定的联系,在对病案信息进行统计过程中,相关医务人员对患者的诊治也会体现在病案信息中,因此,在对医院内的医务人员进行考核、分配的时候,管理者可以从病案信息当中翻阅每位医生在职期间手术的情况和质量,以此来作为医务人员绩效考核、分配的重要依据。 2改进医院病案统计工作的策略 2.1加强对病案统计的重视 要想真正发挥病案统计在医院管理中的价值,首先就需要医院管理者认识到病案统计的重要性,加强对病案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病案统计工作。而病案统计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该主动跟踪医院管理,在信息采集过程中注重信息的全面性和综合性,这样才能保证病案信息的科学性、可靠性。 2.2重视对病案信息的管理 病案统计在医院管理中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所以,相关工作人员要重视对病案统计信息的管理,在这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下,在对病案统计信息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其进行管理,使其符合现代的发展。在对医院进行管理过程中,管理者也应该将病案统计信息管理列入到医院的管理体系中,然后给予一定的支持,在资金、人力、物力上加大投入,改善病案统计工作的条件,这样就能更好地建立病案统计管理系统,为医院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决策依据。 2.3选择合理的病案统计工作人员 医院病案统计的工作人员,因其工作地点的专业性,使得病案统计工作人员不仅需要统计人员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这样在进行病案统计过程中才能保证统计信息的合理性,因此,在对病案统计工作人员进行选择的时候,一定要保证其具备这两方面的技能,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病案统计工作[2]。同时,相关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应该不断吸取新知识,拓宽自身知识面,这样才能更好地增强自身能力,保证病案信息的科学合理性,从而发挥病案统计在医院管理中的价值[3]。 3结语 综上所述,病案统计是医院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为患者病情提供相关依据,还能为医院经营管理决策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为医院科室管理提供相应的信息反馈、为医院考核体系提供核算依据[4],因此,在医院管理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应该加强对病案统计的重视,然后通过相关专业人员对病案统计信息的科学管理,使得病案统计信息能保证更加的科学、可靠,从而更好地发挥病案统计在医院管理中的价值。 作者:赵言玲 单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红星医院 医院统计论文:医院管理中统计工作重要性及改善策略 摘要: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医院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医院统计已参与到医院的管理和运营中,并在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为医院管理工作中的决策制定、工作指导等方面提供了指导性的信息。本文从医院统计的含义出发,分析了医院统计对医院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医院管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医院管理改善的策略,旨在为我国医院管理工作以及医院统计工作的完善和提升提供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医院统计;医院管理;重要性;改善策略 绪论作为医院科学化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医院统计近年来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范畴也越来越广。医院管理部门可以从医院统计中获得监控、指挥、协调等方面的信息。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统计工作也逐渐发展成了一门学科,其主要目的是指导医院工作,改善医院服务质量,促进医院服务工作的完善和发展。因此,加强医院统计学科的研究,充分开发统计信息,获得准确、有效的统计资料,完善统计职责,才能更全面、更有效地提高医院工作质量,更长远地促进我国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医院统计 医院统计是医院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它利用统计学的方法和原理,对医院管理效果和质量科学、准确、全面地评估,并为管理部门提供指导、协调和决策依据。[1]医院统计的范畴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门诊统计和急诊统计,其内容又包括工作量统计,包括临床诊室的就诊人数、就诊种类、就诊身份以及急诊人数等;[2]观察床位统计,指留院观察人数、就诊人数、床位总数等;急诊就诊总人数、抢救成功人数等;门诊取药人数、注射人数、换药人数等;门诊手术总人数、门诊死亡例数等。二是住院统计,其又包括四类:工作效率,指住院、出院人数,治愈率和死亡率的动态统计,医院病床总数量、病床每日利用率、住院人数,周转次数的情况的统计;特、中、小型手术的类型和数量的统计,以及麻醉人数统计;诊断质量,针对就诊与出院的诊断率和符合率进行统计分析;[3]医疗质量,根据治疗率、死亡率、抢救成功率以及医疗事故等情况进行医疗质量分析,以此确定医疗质量;差错数量统计,根据医疗事故数量以及患者反映的手术质量、手术价格等问题确定医院手术中差错数量。此外,根据医院的药品收入、医疗收入、住院金额、医疗设备采购等情况进行统计,以此确定医院业务的运转情况。 二、医院统计对医院管理的重要性 (一)检验管理效果 医院统计的一项重要作用是监管医院的管理工作,确保管理机制运行的有效性。随着患者满意程度的不断提升,就诊、入院、手术和出院的总人数以及医院的收入不断看涨,直接反映了管理机制运行有效。如果通过医院统计结果发现就诊人数和医院收入有所降低,则说明医院管理出现纰漏,医院管理层在日后工作中要加强统计相关工作的管理,针对就诊、出入院以及医院收入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灵敏、及时、彻底地反馈,为管理部门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决策,以促进医院健康、有序的发展状况。[4] (二)强化管理质量 医院的工作效率和医疗水平直接反映在统计数据上,统计数据不仅体现了医疗质量和水平,更有用的是通过数据可以监管医院的管理活动。统计者针对医疗诊断过程中的准确性、治疗的全面性和及时性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此来评定管理水平。例如,通过对患者诊前和诊后的一致性进行分析判断,以此初步判断诊断水平和医疗水平,若两者符合率高,则该医院的医疗水平高,符合率低,医院的医疗水平则有待提升。 (三)评定管理效率 医院针对人员、医护用品以及医疗财产的利用和分配情况进行统计,来评判医院管理决策是否有效。例如,统计人员针对床位的使用情况分析来判断设备分配、物资管理以及人员是否利用最大化。针对医院的人力、物力以及技术设备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医院的管理以及医疗水平越高,则任务完成的越多,治疗的患者人数越多,为医院日后的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四)评价工作效益 医院是具有多结构、多信息的服务单位,可以通过对医疗指标进行统计和分析来全面综合地总结医院的管理质量,还可以根据医院内部、不同医院之间具体的医疗指标结果进行评估与分析,以此了解医院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对日后医疗工作的改善、服务质量的提升起到重要的作用。[5] 三、医院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化管理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医院普遍存在着信息化管理制度不完善的现象,多数医院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不足,多数医疗项目上仍沿用传统型的管理方式,缺乏健全、有效的管理机制,管理部门在医院的管理上只走形式路线,由于制度上的不健全,我国医院在信息化的实现上相较于国外医疗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 (二)资金投入不足 医院管理特别是信息化管理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目前,我国医院在资金的投入力度还不够,资金缺乏是医院管理尤其是信息化管理中面临的最大障碍。由于不同地区资金投入存在较大的差异,偏远地区又受到地域、技术等方面的限制,使得我国的医疗水平差距较大。 (三)机构设置不健全 一些医院特别是规模小的地方性质的医院在机构的设置上不健全、不科学,无法有效满足患者实际病情的需要。此外,很多地方性质的医院缺少先进的医疗设备,医疗技术也不过硬。由于机构设置不健全,因而,医院管理上也存在很多问题。[6] 四、医院管理改善的策略分析 (一)树立信息化管理理念 医院管理部门应树立信息化的管理理念,在信息化建立上引起高度重视,并积极开展信息化管理工作。在管理决策的制定上,要运用信息化的管理手段进行辅助监督,对实际的医疗工作中给予实时有效的监督,提高管理的效率及有效性。此外,要扩宽医疗管理的内涵和服务宗旨,将信息化管理意识渗透到每个医务人员的责任意识中,充分调动医务工作者的积极性。 (二)健全信息化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信息化发展的制度保障,在医院管理中还要健全信息化的制度,从就诊、出诊、患者数量、病例、病床使用情况以及医院的收入情况进行信息化统计,将统计的数据按照标准进行分类,提高统计工作效率。此外,还要配备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不但可以实现医疗数据的信息化管理,促进管理与计算机技术的有效结合,还可以职责明确化,规范医务人员的行为,提高管理效率,提高统计数据的利用效率,促进医疗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完善人才建设机制,提高医护人员素质 医院管理从根本上说是人的管理,即医护人员的管理,医护人员医疗水平的高低、素质的良莠对医院的医疗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要完善医护人才建设机制,在医护人员的选拔上,要选拔一些具有过硬医护知识的高学历、高质量的人才,在医护管理上还要加大对医护人员的培养力度,定期开展医务知识讲座,着重分享医务案例,以提高医护人员整体的医务水平,提倡团队精神,提高医护人员整体的凝聚力和积极性。此外,还要加大对医护人员的资金投入力度,确保人才培养计划的顺利开展。 (四)资金投入力度加大 要加大对医疗设备、人才培养方面资金的投入力度。在医院的发展中还要兼顾平衡。由于我国医疗水平存在着地域性的差异,国家对地方性医院的资金投入上还不足,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国家还应加大对县域医院的资金投入力度,平衡兼顾各地的医疗资源,提高基层医疗条件以及地区机构的医疗能力,推动各地的医疗水平平衡发展。 (五)增加信息时效性 在医院管理中,要及时、准确地向统计人员提供统计数据、咨询和建议等有效信息,对管理中存在的给予监督,一旦有错报、漏报的现象发生,要立刻给予制止和警报。为了确保统计信息的时效性,医院的管理人员要将基础性的工作做好,实现数据的科学准确存储,提取使用方便。其次,要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实现资源的信息化管理,充分利用有效的网络资源,运用信息化的管理手段采集、加工和处理数据,确保统计数据的有效性。最后,还要加强统计人员管理动态、管理方法相关内容的学习,增强对医务数据的分析能力和敏感度。 五、总结 总之,医院统计在医院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统计工作开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管理效果。因此,在统计工作的开展上还要不断提升医院统计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医院管理方面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信息化管理制度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机构设置不健全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院的发展,要树立信息化管理理念、健全信息化管理制度、提高医护人员素质。只有在管理制度和方法上不断完善,不断打破传统的发展壁垒,不断提升管理水平,结合医院自身发展状况,探索新的管理模式,才能更好地提升我国的医疗水平,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作者:韩小兰 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 医院统计论文:大数据时代医院统计信息管理研究 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数据的统计以及信息获取、提取以及分配资源显得尤其的重要,这种重要性在医院信息管理中也至关重要。医院信息统计管理是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发现医院发展中的问题并且预测未来的方向的信息管理工作,通过对数据的统计管理能够提高医院的医疗和服务水平。为了进一步提高医院信息管理的水平,更好的发挥信息管理的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信息统计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之后对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做了简单阐述,并针对性的给出了合理的建议,以期能够为医院信息管理统计提供一些有用的帮助。 1、医院信息统计管理的现状 信息化时代到来之后,信息的统计与管理也结合计算机系统而变得快捷、方便。当前国内在的该项目的研究热点课题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病案系统的信息化。传统的患者就医过程中,医师需要从多个部门获取才能得到患者完整的病历信息,这样的信息管理不仅管理难度高,而且耗时久,效率低,医师的负担较重。计算机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将患者的病历信息完整的记录在案,当需要时,医师直接从电子信息数据库中获取,这种方法使得患者信息的获取、存储更加的合理化,降低了管理难度,提高了效率,也为医生的治疗过程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2)资源的电子化。在当今一些经济发达国家,人人持健康卡已经基本实现,这种健康卡中国存储着每个人的病史信息,它方便了患者在不同地区就医和治疗。但是由于我国现在医疗的发展状态仍然比较落后,这种信息技术在我国只是在小范围的地区实现,并不能真正的使广大患者受益; (3)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主要包括软件和人机界面、人工智能两个方面。软件与人机界面实现了全方位的信息系统管理,使得它的应用突破了过去单一界面或单独案例的局限。而人工智能主要是专家系统与计算机辅助图像处理这两个部分。 2、信息统计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 信息系统的统计工作在医院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1规范了医院质量的考核与评价 通过对数据分析与研究,可以对医院各部门的医疗质量与管理水平进行监督以及发现问题,并及时的作出改善。这对于医护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以及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够较好的约束员工的不恰当行为,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2.2利于医院作出正确决策 医院的发展随着时代也逐步的趋于市场化,竞争力也越来越明显,为了保证医院的发展,医院的管理者需要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来准确的把握医院发展的方向,及时对自己的管理策略做出调整,以增加自己的市场竞争力。 2.3促进整合医院信息资源 对于医院的发展,不仅有医护人员等人力资源,也有药物、医疗设备以及其他的物质资源,信息统计能够有效的将这两方面的数据进行综合统计,从而实现医院的有效管理。其中对于人力资源方面的管理主要是包括对医师的专业能力以及护士的护理水平的统计,通对统计数据的分析与研究,可以了解到医护人员的服务质量与专业能力,不仅完善了个本门的奖赏制度,而且可以对医护人员进行合理的配置,从而提高服务水平。而对物质资源的数据统计能够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当出现设备损坏或者短缺时,可以进行及时的采购以及补充,保证医院的正常运营,减少经济的损失。 2.4完善医疗体系 一所医院能不能长久的立足与发展,医疗体系的完善程度发挥着关键的作用。通过分析统计数据,可以发现医院的不足从而完善医院的医疗体系,更好的为广大患者提供服务。 3、当前医院信息管理统计中存在的不足 尽管我国在医院信息管理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仍然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下面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一的说明,以便能够针对性的找到一些合理的解决方案来提高信息管理的质量。 3.1信息化建设薄弱 虽然信息化现在已经深入到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各个行业,但是在医院的发展中,信息化的建设仍然很薄弱,其中一方面是来自医院管理层对其建设的忽视,另一方面也因为财力、物力以及人力的短缺,使得信息化一直不能在医院管理中深入开展。 3.2统计内容局限 由于某些医院忽视了信息统计对于管理的重要性,依然把统计的内容限制在患者病历的统计上,缺少患者的整体情况进行统计从而使得通过数据获得的信息过于单一,不能有效的为医师提供信息从而对患者进行治疗,也就很难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 3.3统计的专业性较差 当前虽然国内大多采用HIS以及CIS来进行医院信息的管理工作,而且他们也的确发挥了一些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两种系统着重强调医院人力与物力的管理,而在数据统计方面并不适用。因此当前的医院信息统计的专业性欠缺也是存在的问题之一。 4、医院信息统计管理的发展策略 为了能够更好的发挥信息统计的作用,从而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以及服务水平,针对上述的不足,我们提出了一下的一些解决方案。 4.1加强信息化的建设 医院的各部门要重视信息化的建设,加大在信息化发展方面的投资力度。改变统计数据的获取方式,将统计的程序进行升级,使其与医院信息管理体系良性融合,将HIS与CIS两套系统与统计的功能进行有效结合,实现数据的统一。 4.2提高统计人员的素质,充分发挥其职能 加强统计人员的专业培训学习,或者也可以引进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兼顾本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不断的拓展其他领域的知识,比如计算机技术等,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以及业务水平。充分的认识到统计工作的工作内容及其性质,不仅要统计各类限定的报表,同时还需要对数据进行选择、采集、加工、处理并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分析研究,及时的将结果反馈给管理上层,以便于管理层作出合理的决策。在统计过程中必须认真负责,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发现问题要及时进行更正。 5、结论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快速发展,虽然我国医院的统计信息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但国内的医疗质量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服务水平也越来越高。医院统计信息管理在对信息进行收集、统计以及分析后,能有效的为管理者提供未来发展的预测信息,从而利于管理者做出合理的策略调整,更好的为广大的患者提供优质服务,获得更大的市场竞争力。 作者:黄红军 单位: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医院统计论文:医院His系统计算机病毒防范策略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His系统在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中被广泛应用。计算机病毒使计算机系统运行中文件或数据遭受恶意破坏从而造成系统无法正常运行,由于医院His系统中存储着大量的信息资料,一旦计算机系统遭受到病毒的入侵,系统被破坏,那么这些信息资料则无法读取,医院的正常医疗工作则会崩溃,这对医生及时救治患者产生了极大负面影响。 一、计算机病毒具备的特性 1.潜伏性。当计算机系统被病毒入侵后不会马上发作,这种病毒常常会隐藏一段时间,并对系统中的其他文件进行破坏,这就是计算机病毒的潜伏性。一般而言,潜伏期越长,病毒的传染范围也就越大,对计算机系统造成的破坏就越严重。 2.触发性。某些病毒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才会促使其发生感染,这就是病毒的触发性,病毒的触发因素包括时间、日期、文件类型等。一旦病毒的触发条件满足后,病毒就会开始运作,感染文件、破坏系统。 3.传染性。基本上计算机病毒都会具备传染性的特征,也就是被感染病毒的文件会通过各种方式将病毒扩散到其它文件中,这样循环扩散使病毒的传染性不断扩大,从而造成计算机系统的瘫痪。 4.衍生性。病毒的衍生性又称为病毒的可变性,是指计算机在遭受到病毒的攻击后,原始病毒留存在系统内在一定条件下其代码被修改,从而衍生成新型病毒,这样形成的病毒对计算机系统的危害更大。 5.破坏性。破坏性是计算机病毒所具备的一个最明显的基本特征。计算机病毒对系统造成的危害就是占据系统资源,从而降低计算机的工作效率。病毒设计者决定了病毒对计算机破坏性的程度,一般而言病毒都会对计算机程序的数据造成破坏,严重情况下会使整个计算机系统陷入瘫痪状态,无法运行。 二、计算机安全的防范措施 1.安装防火墙。防火墙是一种对两个网络之间进行控制和防范的系统,可以说是硬件也可以说是软件,也可以说是混合型系统。安装防火墙能较好维护本地网络与外部网络之间边界系统的安全,通过与网络防毒系统相结合,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计算机病毒的入侵。在医院计算机系统中安装防火墙,并在其中加入网络防毒功能,是防治计算机病毒的有效措施和手段。 2.加强系统软、硬件的防护。加强计算机网络系统软硬件的保护,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安装杀毒软件。加强计算机硬件的防护也就是增强硬件的安全性能,从而达到系统防护的目的,在医院His系统中可使用如双网卡的冗余和容错技术。加强计算机系统硬件的防护相比于软件的保护来说,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是医院用于计算机病毒防护中的重要部分。加强计算机的硬件保护,能确保医院His系统一些重要文件和数据免受病毒侵害。 3.加强计算机安装内容的控制。计算机安装软件是产生病毒的重要来源。员工在使用医院计算机网络时,除必要的医院管理软件和临床应用软件外,不得私自安装并运行与工作不相关的其他软件,更不能使用盗版软件[3]。在相关的工作软件初次运行时,首先要对其进行病毒扫描以检查其是否存在病毒。尽量避免外来移动硬盘的接入,除非确认硬盘的安全性后,才可进行数据的交换。 4.网络访问安全控制。对计算机进行网络访问控制是确保计算机安全的重要手段。网络访问控制能对用户进行检验,控制其访问,只能在某一权限范围内访问网络内容,从而使网络资源在医疗使用过程中不被非法占用,保证系统安全。对计算机网络的访问控制包括口令控制和权限控制两种形式,前者是防止非法网络访问操作的第一道防线,而后者对网络用户进行了划分,分为特殊、一般和审计用户三种,根据不同的划分用户访问的权限范围也不同。由此可见,在医院信息化普及的背景下,加强对计算机系统安全防护成为医院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重点。医院His系统保存了大量的数据资料,要想保证医院工作的正常运行,就必须加强计算机系统软硬件的防护。为了确保医院His系统的安全与稳定,防治计算机病毒对系统的破坏,医院还应采取更多的方法与措施,例如加强网络访问安全控制、加强计算机安装内容控制等,使计算机网络真正为医疗事业服务。 作者:孙亚琦 单位:江苏盐城市第二人民医院信息科 医院统计论文:医院管理中统计信息价值 论文关键词:统计信息;医院管理;价值 医院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对医院发展、医疗资料的利用、医疗护理质量、医技科室的工作效率和全院的社会效率、经济效率等情况进行科学的搜集、整理、分析,实现统计服务及统计监督职能。同时医院统计工作具有社会性、时间性、准确性、预测性、服务性、共享性。因此统计信息在医院可持续发展中提供了准确、及时而全面的数据依据,为医院的管理发挥出统计信息应有的价值。 1统计信息为提高医院医疗质量提供准确的信息源 医院医疗质量影响到一个医院的工作效率和医疗效果,关系到医院的基本医疗质量和社会信誉。利用统计综合分析中的医疗指标、质量指标来保证统计信息的准确来源。加强医院管理,促进医疗质量的提高,反馈疾病的发生及其规律。 利用诊断质量指标综合反映医院住院医疗质量和管理状况,评价医生业务水平。利用治疗质量指标观测直接影响医疗终末质量。利用工作效率指标反映管理水平和医疗技术。利用单病种质量指标来反馈主要包括住院总费用、医疗水平、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广大患者对医院的信誉度。利用医技科室质量指标来管理大型医疗设备运营情况,为医院的持续发展提供可靠数据依据。 2统计信息是医院实施量化管理的数据资源保证 现代化医院离不开科学的决策,科学的决策离不开及时、准确、全面的统计数据,医院卫生统计能够迅速反映医院管理活动中的动态变化指标情况和历史全貌,为制定医院质量管理指标和计划,监控方案的实施过程,总结项目工作经验教训,提供可靠的、权威的数据资源保证。 准确、及时、全面的统计信息开阔了领导的思路,提升了领导的思维层次和领导能力。管理者通过统计信息获得资料,通过资料发现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深入分析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途径;如:通过对工作效率指标的分析,加强对手术患者术前平均住院日和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的管理;通过对诊断质量指标的分析,加强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医生的业务水平;通过对治疗质量指标的分析,强化对治疗患者出院情况的正确填写,真实反映医院的治疗质量;通过对医技科室质量指标的分析,了解医院大型设备的使用情况,掌握医院的经济效益;通过对费用结构指标的分析,认识医院效益提升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在总费用不变的情况下,如何降低药费构成比,相对提高医疗服务费用比例,从而提高收入“含金量”,此同时患者得到合理的用药和优质的服务;通过对单病种质量指标的分析,控制单病种费用,提高医疗质量。打出医院的医疗品牌,提高医院在社会的信誉度,树立医院的知名度,为医院获取社会效益。 3统计分析是医院管理的科学依据 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统计分析体系。综合统计分析是医院经营管理的重要部分,综合医院经营管理水平和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统计分析体系,以达到分析的目的,通过对不同时期统计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差距;通过横向(与同级医院比)以及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分析,从中找出影响医疗工作的各种因数,提出合理化建议;通过因数分析,测定各因数变化的影响因素;通过投入产出分析,评价大型设备的经济效益;通过趋势动态分析,掌握医院的发展趋势。让领导者通过综合的统计工作,洞悉社会对医院医疗工作的需求,把握医疗需求变化的趋势,合理调整医疗布局,合理配置医院内部的人、财、物,强化工作重点,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获取更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统计信息在现代化医院管理中,随时能满足领导者对医院各项量化指标、统计数字的要求;对医院各项管理质量、工作指标达标情况;对医院住院患者动态、疾病构成、单病种的经济效益和达标情况以及大型设备的使用情况等等,定期进行专题分析,为医院管理、工作计划的制度和调整提供参考。把医疗质量统计、医疗效率统计、经济效益统计、社会效益统计等资料有机地结合起来分析,使信息资源共享,资料综合利用,充分发挥统计信息的价值,为医院、为社会、为经济服务。 医院统计论文:医院数据统计工作质量探讨 1医院数据统计工作中的问题 1.1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数据统计的工作质量与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工作人员对数据统计工作的理解以及工作的态度都直接影响着最终的数据统计结果。新时期,我国的数据处理水平不断地提升,信息化水平逐渐提高,医院的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在不断地扩张,各类医科类目的资料分类处理也向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此时,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得到了较大的挑战。工作人员对当前的数据统计业务并不是非常了解,不了解医疗行业的整体发展状况,从而导致其在工作过程中无法了解各类数据统计软件的使用方式以及数据库等,从而导致在实际临床分析以及数据统计中无法充分发挥数据统计的作用,不利于医疗水平的提高,同时不利于医院综合水平的提高。1.2部分医院的数据处理水平较差。随着我国数据化、信息化水平不断地提高,各个工作单位、医院等场所都需要开展自身的数据分析业务,提高自身的数据处理技术。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由于医院经费有限、工作人员数据处理能力较差等问题,其自身的数据处理技术仍然无法得到提高。当前,部分医院的数据处理理念较差,不够重视医院的数据分析业务,从而缺乏主动发展数据分析业务的意识,被动地开展业务分析业务,其自身的数据处理系统相对落后,从而无法得到完善的发展。1.3数据统计准确性不足。医院的数据统计必须保障数据的精确度,从而保证对医院的患者进行负责,如果医院出现了数据统计问题,最终将直接影响到医院患者的生命。在互联网背景下,医疗机构需要转变自己的数据统计方式以及数据处理技术,扩大数据统计的范围,必须掌握数据统计的技术,从而保障数据的准确性。另外,数据统计的工作是为了医院工作而服务的,需要服务于个方面的工作,包括患者治病、科研等方面。在进行数据统计时需要对数据进行核实,做好数据统计工作,在医院的职业道德要求下,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工作。1.4医院整体数据整合力不足。医院数据的整合能力包括数据收集能力、数据处理能力、数据应用能力等方面,在进行数据统计时需要综合该方面的问题,从而提升其数据整合能力。当前,我国医院数据处理工作复杂繁琐,增加了医护工作者的工作难度,其工作方式仍然无法到达自动化的处理方式当中,无法将工作人员从繁琐的工作中解救出来,其数据统计能力处于较低水平,从而导致了其业务开展难度较大,此外,医院对数据的应用能力较差,在开展相关决策时无法理智地应用收集的数据,其数据挖掘和数据应用能力都需要得到提升。 2提升医院数据统计工作质量措施 2.1提升人员素质。数据统计工作说到底,还是需要人员参与的,尤其是新时期各类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数据的统计工作有了更多的途径和方法,都需要人来进行合理的操作。各类医院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的普及推广,使得医院数据统计工作有了新的内涵,与赋予了业务更多的挑战压力。医院数据统计工作不可以仅仅将具体的关注点限制在医疗统计上,还必须对所有各类的资料自主开展合理的分析和综合的研究,结合医院实际的情况来就新问题、新情况、新动态发展给出合理的解决策略和建议,辅助于各类的决策之中来。实际的统计人员素质将会直接决定于数据统计各项工作的质量。好的医疗数据分析师不仅要对整体医疗业务有所了解,还需要有很好的职业道德,可以严格的按照规章制度来做事。在实际业务开展中必须要坚持职业的原则,对待数据和处理结论必须要实事求是、保证其精度和准确度。作为专职的人员需要努力的掌握新的技术,尤其是数据库技术和各类数据指令,比如Sqlserver各类别版本、Oracel数据库、MySql数据库、以及sql语句的处理。这些软件在许多临床分析和数据统计中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对于医疗课题的研究也有很大的帮助。2.2充分借助技术。其次,数据分析的工作人员要充分的借助各类的技术来开展实际的数据分析业务,不要按着过去的套路来处理问题,要结合时展和实际特点来做分析。随着我国各医疗事业的信息业务推进,各类的统计项目模式也需要相关人员更新自己的观念,提升自己的服务意识,把过去较为被动处理的方式,借助技术手段来改为主动处理的方式;把事后处理数据的习惯改为医疗进程中处理,结合网络的联通来提升整体性。要努力定期的展开各类数据分析说明会议,做出非常具体的报告,辅助于主业务的具体开展。对于数据质量也必须借助各类技术来具体检测,要保证数据的质量。相关管理人员需要结合科室的情况来主动的提交和审查其数据,逐步构建起循环机制,督促人们做好工作。相关机构必须要努力的做好培训工作,要重视团队内部各类的潜在力量,争取可以由专业的医护人员在负责数据的处理,这不仅会提升整体的效率,也可以协助降低其成本,是非常好的做法,也是符合时代特点的行为。2.3确保数据正确。对于医疗数据而言,其最不同的属性莫过于精度而要求。各类医疗机构都是需要对患者负责的,如果数据有误将会造成巨大的失误,是无法弥补的。互联网条件下各机构数据统计由过去的局限性向着综合型转变,是否可以非常快掌握各类数据处理技术,是很多机构主要争夺的领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不要只顾着数据记录工作的开展量而忽视了实际的质,这是错误观念,也是得不偿失的做法。对于各统计的工作而言,核心就在于数据项的真实。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对此负责。我国《统计法实施细则》中也有具体的明确规范,如果在数据分析中存在弄虚作假的行为,不仅仅是职业道德低下的表现,也是违法违纪行为。2.4提升数据整合力。数据整合力是数据整体性的重要体现,也是数据项目是否可用的重要标志。对于各统计工作者而言,必须要努力的提升数据整合度,这是其统计项目实际开展的主要关键点所在。在医疗数据整合重要秉持着规范化、科学化的原则,结合各类软件的实际使用,来提升其具体的质量以及效率,提升其自动化程度,将很多工作人员由纷繁复杂的工作中解放出来的,进而有精力投入到数据分析等高级业务中。除此之外各类别的计算设施引入也要求相关记录者必须将格式规范,而整合度的提升就是为了迎合规范度提升的重要做法。所以开展该项业务实际意义也是很大的。数据整合力的提升还需要技术的支持,各类数据归类统计分析软件的应用就是最好的保障。数据整合业务需要和数据挖掘、数据分析与利用业务同步来开展,只有这样才可以发挥出作用。 3结语 医院的数据对其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医院需要重视数据统计工作的重要性,提升数据统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其数据统计的技术,从而保障其数据统计的准确度,提高医院的数据整合能力,对数据进行充分地应用,最终促进医院不断地发展。 作者:黄迪 单位: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医学情报科 医院统计论文:医院病案统计分析 1医院病案统计工作中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重要性 病案统计的主要作用为记录患者的病情,内容涉及患者发病、病情进展、诊断及治疗的整个过程,除了是临床医师诊断患者疾病的重要参考之外,还是临床治疗及观察患者疗效的重要参考[2]。例如,部分疾病在其发生前即潜伏期内会出现一些相应的病理征兆[3],而这些病理征兆对于医师早期明确患者的病情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果可参考患者的病案获得完整的资料,临床医师及时早期明确诊断患者的病情,即可于发病早期时及时进行诊断。由此可见,科学合理的病案统计及管理工作,对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医院病案统计工作中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其一为顺应时展的需求,在现今的信息化时代下,为了促进医院的发展,医院必须对病案统计工作开展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其二为顺应病案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传统医院病案统计工作中使用的纸质统计方法,经病案管理人员定期到病区中对病案进行回收整理,通过装订、编码之后再输入至计算机内。而对病案数据的统计也是经专门的统计人员同时进行病案管理及回收。而这样对同一个患者的病案资料进行重复的处理,难免会导致物力、人力的浪费。因此,在医院病案统计及管理工作中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网络化管理,能够实现病案收集及统计工作的互相审核及监督,保证统计数据的完整及准确性,从而有效提高病案统计工作的效率。 2病案统计工作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在医院病案统计工作中采用计算器网络技术需进行合理的配置,同时要想提高病案统计的实用性,需经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性:2.1计算机系统的配置。在医院病案统计工作中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促进病案统计工作的网络化,选取的计算机性能应达到相应的要求,主要包括计算机的硬件与软件配置及性能,才能满足需求。从计算机的软件、硬件配置来看,个人认为在计算机硬件配置上,需采用VGA显示器,内存应不小于4G,硬盘容量应超过1T,最好选取的容量越大越好,同时对网卡、网线、打印机及服务器均具备一定的要求。而在计算机软件配置上,需选择中文WCDOS操作系统,Novel网,操作系统应高于Ms-DOS3.3,且酌情优化病案统计管理的首页。2.2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时应将病案与统计联网,再经局域网把原始数据传输至工作站内统计,且进行审核分析,最后制成相应的表格。该思路看起来比较简单,但具体实施也需要一定的步骤及流程,个人认为病案及统计工作的流程,具体应包括:(1)病案统计:将病案数据输入工作站后应进行统计,内容包括:①把病案首页信息传输至工作站;②转换格式,对操作前应转换的格式进行统计,以提高效率;③对病案首页内容进行审核,主要经设置相应条件关卡而实现审核的目的,标准应达到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与完整性;④对数据进行汇总,并生成报表。(2)病案工作:①对病案进行定期的收集;②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审核,且进行校对修改;③对病案首页信息进行编码;④把病案首页输至工作站中。以上所述的病案及统计工作流程均是医院病案统计工作中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重要步骤,要想提高计算机网络化的应用价值,需进一步强化以上步骤的掌握情况。以上全部工作的重点为审核医院病案首页数据,审核工作直接关系到病案统计工作的质量。 3病案统计工作中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价值 计算机网络化主要是指数字化管理系统,即为促进病案统计的自动化,经过构建文档一体化,及时归档各种病案文件,经计算机技术有效管理病案统计流程,确保病案信息的科学性、准确性及完整性。3.1提高病案统计工作的实用性。因医院管理的病案信息非常大,这就明显增大了病案管理工作的难度,少数需长时间存储的病案信息通常很难保证存储的完整性,这就导致病案信息的统计工作质量下降,明显阻碍了医院的整体发展[4]。随着近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医院病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明显节省了医院的物力与人力,使病案统计工作变得更加轻松,明显提高了医院物力、人力资源利用的有效性。3.2提高病案管理工作的安全性。病案信息关系到患者的隐私,不同时间、不同人员对病案信息的处理权限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病案统计即采用电子档案,其采用的实名制明显提高了病案信息的安全性[5]。采用计算机网络化系统进行病案统计具有避免非法用户侵入、权限控制、传输及存储加密等特点,可见病案统计人员在工作时需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做好对病案统计的保密工作,避免泄露隐私。3.3提高病案管理工作的灵活性。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病案统计可根据不同需求制定合理的报表格式,提高了统计的灵活性,更符合病案管理的发展需求。而在对病案信息进行检索时,不仅包括单一检索条件,还可经多个条件联合进行检索,从而明显提高了检索的灵活性,更符合医院各科室的检索要求[6]。针对突发情况可经远程会诊,从而实现区域性或全球性的资源共享,给患者的治疗争取时间。3.4提高病案统计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因受到医院规模的影响,针对病案信息的核对与整理难度较高,从而明显影响了病案统计的准确及完整。而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之后,按照病案首页信息,分类整理病案,存储至计算机内再进行病案统计,为了提高统计工作的效率,需按照实际要求转换信息格式,转换时需注意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防止数据的丢失,需及时进行处理,然后再审核病案首页信息,及时纠正其中存在的错误。 4小结 总而言之,在医院病案统计工作中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了病案统计工作的信息化、数字化,明显提高了病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对于促进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及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尚书一 单位: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 医院统计论文:医院病案统计价值与作用 病案指的是患者的档案,档案内包括患者病情、住院时间、主治医生、医护人员对患者的治疗方案以及患者病情恢复情况等。病案统计是指工作人员对患者病案中数据进行统一的收集整理,将有用的数据汇总成册以便于各个科室的信息分享。如今医疗纠纷事件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医患关系也越来越紧张,医疗纠纷事件也越来越严重。对患者病案进行统计工作,能够有利于医生提出合理的治疗方案,减少医疗纠纷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本次研究通过对患者的病案实施统计工作,有利于医院服务质量的提高,有效降低了医疗纠纷不良事件对医院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保障了医疗人员以及患者的健康。 1实施病案统计的方法 1.1提高病案数据的真实性。为了确保患者病案数据的真实性,需要增强医护人员的责任心。医护人员在撰写病案时,必须使用专业术语,保证病案的书写规范[1]。详细记录患者病情、住院时间、主治医生、医护人员对患者的治疗方案以及患者病情恢复情况等信息。查阅病案须得到上级领导的签字,不得擅自复印病案。提高病案的法律效应,要求患者与医护人员都在场的条件下,做好相关病案的记录。以实事求是的目的,严格记录病案中治疗方案、病情等信息,确保患者病案数据的真实性[1-2]。1.2患者病案统计。病案统计主要是对患者的病情发生的原因、治疗手段以及治疗效果等三方面进行统计。病案统计是指工作人员对患者病案中数据进行统一的收集整理,将有用的数据汇总成册以便于各个科室的信息分享。由于患者病案数据分散,没有规律性,可将病案统计的数据进行数字化管理。数字化管理患者病案是指运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将电子档案取代纸质档案的管理。多媒体技术是指扫描、储存、数据库等计算机技术。将转化后的档案(即电子档)储存于数据库中,对转换后的档案进行重新的分类[2]。通过网络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共享。数字化管理的优点在于:(1)节约了纸质档案的储存空间;(2)节省了人力物力;(3)方便统一管理;(4)实现了资源共享;(5)确保了患者档案的真实性[3]。1.3保护患者隐私。患者在就诊时,会注意自身的隐私或利益。一旦发现自身的隐私被暴露,则容易与医护人员发生纠纷。人们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也随之不断增强。因此在对病案进行统计时,要求医护人员必须了解相关的法律意识,知法懂法。做好自身的工作,尽可能减少与患者发生纠纷[3-4]。若发生纠纷,则要求全体医护人员尽快找出原因,做好补救措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医疗纠纷不良事件对医院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2病案统计的价值与作用 2.1提高管理阶层的管理水平。对患者病案进行统计,有利于医院的管理阶层了解院内情况,掌握卫生部医疗资源的利用情况。促进行政部门分析医疗服务所带来的效益,评估病案统计的价值。2.2了解病案管理不足。对患者病案进行整理后,可清楚了解病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针对管理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由于管理不足而给院内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分配。2.3各科室信息共享。由于病案统计主要是对患者的病情发生的原因、治疗手段以及治疗效果等三方面进行统计。工作人员对患者病案中的数据进行统一的收集整理,将有用的数据汇总成册。汇总的数据便于各个科室信息分享,了解患者病情的情况[4]。2.4提高治疗效率。患者病案中详细记录了患者的病情、住院时间、主治医生、医护人员对患者的治疗方案以及患者病情恢复情况等信息。对以上信息进行汇总,有利于医生提出有效合理的治疗方法,使得临床各方面的诊治操作更加具有针对性,可帮助患者在短时间内得到确诊,以保障后续治疗方案的综合效果,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降低发生医疗纠纷事件的可能性,达到综合提升临床诊治效率的效果[5]。 3总结 医院病案管理中病案统计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病案统计是指工作人员对患者病案中数据进行统一的收集整理,将有用的数据汇总成册以便于各个科室信息分享。病案统计主要通过确保患者病案数据的准确性、病案的整理汇总以及保护患者隐私等手段实施病案统计。对患者实施病案统计的价值在于能够提高管理阶层的管理水平,掌握病案中的不足可进行及时的弥补,达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各科室的信息化,确保医生的治疗效率,降低医疗纠纷事件对医院的负面影响。 综上可知,医院对患者实施病案统计是非常有必要的,病案统计有利于医生提出有效合理的治疗方法,拥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作者:修春苗 单位:山东省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 医院统计论文:现代医院病案统计分析 摘要:病案统计是现代医学发展建设的重要学科,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基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繁杂和涉及内容的广泛,为了能够更好的发挥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作用,需要对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组织管理。而病案统计作为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分支,其统计、分析和管理工作也需要得到进一步的重视。文章在分析医院病案统计在医院发展中作用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院病案统计分析存在的问题,并为如何完善现代医院病案统计分析工作进行策略分析。 关键词:现代医院病案统计分析;问题;对策 病案管理是指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对医疗全过程的病案进行记录、分析、保存、管理和应用的监督。随着社会科技发展和现代医疗改革的深入发展,医院病案管理加强了对信息技术的应用,逐渐实现了现代化管理发展。信息技术在医院病案统计中的应用也成为医院病案信息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现代医院病案统计管理的实现使得医院职能发生了拓展,开始涉及科研、保险、医疗等多个领域。在这样的情况下,怎样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医院病案统计分析管理效率成为相关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医院病案统计在医院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为医院管理工作决策提供重要的支持。病案统计在对病案资料进行归类分析、整理、评估过程中得到的有效信息能够为医院管理部门决策提供重要的支持,引导医院管理决策及时发现工作的不足,从而及时解决问题。第二,是评估医院医疗质量的重要依据。医院病案统计中对患者的患病时间、救治时间、救治情况、病情情况等信息进行了全面的记录,这些信息是否全面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间接也反映出医院的医疗质量。医务人员还可以通过分析病案的内容来对现阶段的医疗质量管理提出建议,从而更好的促进医疗质量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第三,病案统计信息能够为临床管理和医学科研教学服务提供有效服务。临床是病案统计信息的重要媒介,在计算机应用和加工下能够对病案信息进行整理,从而更好的为临床建设服务。在医疗改革的深化发展下,医院迫切需要应用一种新的机制对信息进行管理,在对医院管理的时候还需要向各个科室分配相应的责任量化指标。可见,临床科室不仅是医院发展的重要单位,而且也是医疗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对医院发展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了开拓更为广阔的医疗市场,需要加强对临床科室的成本核算,制定完善的临床科室制度,对医院病患就医进行合理安排,保证医院各个科室都能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第四,病案统计能够为医院考核体制提供核算支持。一方面,病案统计和医院成本核算管理存在密切关联,医疗项目成本核算、科室成本核算等都和病案统计信息存在关联,是从病案统计报表中筛选出来的。另一方面,病案统计和医务人员的考核存在密切关联,关乎医务人员的职称和薪酬。 二、现代医院病案统计分析存在的问题 (一)病案统计查询速度较慢。第一,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不断完善下,医院病案统计系统的数据量增加快速,病案统计查询工作变得更加复杂,降低了医院病案统计查询的速度。第二,医院病案的历史数据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现有的医院病案信息管理系统是为OTLP传统数据库服务的,适用于日常管理,无法实现对病案统计历史数据的充分利用。且这种数据库的应用组织形势比较单一,无法满足数据多样化处理需求。(二)病案统计机构不健全。现阶段病案统计管理机构的工作安排不合理,一些单位不够重视病案统计工作,医院病案统计部门形同虚设,只是对医院发展的各类信息进行了简单的归类总结,没有对病案信息进行深入的开发和应用,长此以往导致医院病案统计工作失去了自身的作用。(三)病案统计基础建设薄弱。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下,各个医院对档案统计信息的需求增加,但是落后的档案统计手段和统计信息滞后、制度不规范等无法满足人们对档案信息统计的需求,加上基层医院统计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建立的不完全,降低了档案数据信息的时效性,无法保证病案统计数据信息的质量。(四)病案统计人员素质较低。现阶段,一些中小型医院是没有专门的人员负责病案统计工作的,只是安排企业的财务会计人员或者人事部门人员负责病案统计管理工作,同时这些人中很多身兼数职,在具体的工作中无法将自己的精力完全的投入到病案统计工作中,业务水平无法估计。另外,一些医院领导没有重视病案统计工作,频繁变动病案统计人员,也没有建立完善的病案统计机构。 三、完善现代医院病案统计管理工作的策略 (一)深化医院病案统计工作改革。第一,为了保证医院病案统计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完善相关法律制度,通过相应的法律制度为医院病案统计工作顺利开展提供重要的保障。第二,在完善的法律制度之外,医院病案统计工作还需要得到医院领导的支持。首先,医院领导需要加强对医院病案统计管理工作的领导、管理,加强对病案统计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为医院病案统计人员工作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结合病案统计实际合理安排人员。其次,增强医院领导干部的病案统计理念,为医院病案统计工作提供重要的领导支持。(二)完善医院病案统计管理体制。第一,设立职责明确的医院综合统计部门。为了提高医院病案统计管理工作效率,精简机构,在设立独立的病案统计机构之外,还需要在其他相关结构中设立综合性的统计岗位,明确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第二,进一步明确各个职能部门的统计职责。要求各部门按照统一的口径、规范来提供相应的统计资料和报告信息。第三,实现病案统计信息自下而上的有效运行。(三)增加统计人员编制,提高病案统计人员素质。结合医院床位的比例合理安排病案统计人员数量,保证病案统计工作的质量。伴随医疗改革的深化发展,医院统计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多样,为此,病案统计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病案统计知识,而且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知识。病案统计人员要坚持持证上岗,在通过全国性的统计人员考试之后到医院病案统计部门工作。同时,病案统计人员要能够熟练各种统计方法,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技术对大量的信息资料进行处理,对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分析应用。在实际的工作中,病案统计人员要能够及时发现医疗质量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方法。病案统计人员在病案统计中不仅要提供简单的信息,而且还需具备对信息的综合评价能力。(四)加快病案统计自动化建设步伐。在医疗改革和医疗事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医院病案统计工作需要能够应用最近的软硬件系统,加快病案统计信息网络建设,实现对病案统计资源的高效开发和利用,实现病案资源信息的共享,从而提高病案统计数据的质量。计算机系统具有运行速度快、精确度高、层次丰富等特点,将其应用到病案统计中能够在最大限度上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实现对大量病案统计信息的快速检索和查询应用,提高病案统计工作效率。 综上所述,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下,医院管理建设也实现了现代化发展。为了能够保证医院病案统计工作的质量,需要医院领导在思想上带头重视病案统计工作,并结合实际健全病案统计机制,完善病案统计内容,实现病案统计的信息化发展,加强病案统计人员自身素质。 作者:张小怡 单位:上海交大附属苏州九龙医院病案室
科技管理论文:计算机技术在科技管理中的运用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革新,给我们的社会生活和工作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在享受计算机技术带来的诸多便利的同时,也给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各个行业为了适应信息化发展不断加快的步伐,唯有不断的加强学习和创新,才能在不断激烈化的竞争中持续发展下去。科技管理工作领域面临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进程,如何积极转变发展模式,紧紧跟上时代步伐,与时俱进,成为当前科技管理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问题。 一、科技管理工作的特征 科技信息管理是人类为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科技信息资源,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对科技信息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社会活动。简单地说,科技信息管理就是人对科技信息资源和科技信息活动的管理。科技信息管理具有如下特征:(1)管理类型特征:科技信息管理的对象不是人、财、物,而是科技信息资源和科技信息活动;科技信息管理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之中。(2)时代特征:科技信息量猛增;科技信息处理和传播速度更快;科技信息处理的方法日趋复杂;科技信息管理所涉及的领域不断扩大。 二、科技管理工作领域内计算机科技内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性 在现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中,各个行业领域内应用计算机进行各项工作的的管理已经是极为必然的选择,尤其是各大企事业单位和科研管理部门,其工作人员常常要处理大量的业务信息和数据,经过处理的各项数据,同时还要反馈给各个部门以供其参考和决策。这项工作量大,工作强度强,对于工作管理人员是一个极其大的挑战。因此,如何提高广大信息处理人员的工作效率,让广大信息处理人员从繁锁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是我们需要着重思考的一个问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推广普及,计算机管理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各种科研院所,这为计算机技术应用于科技信息管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计算机技术在科技管理工作中应用的现状及问题 3.1应用计算机进行科研管理工作是改革开放最近几十年才发展起来的一项工作 一经运用到管理工作中去,便显示了其强大的信息处理功能,计算机技术与科技管理相结合之后,在信息处理方面,极大的提高了科研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和速度,目前在计算机技术方面我国的计算机整体水平也居于世界领先行列。因此,如何更好地运用我国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推进科技管理工作更好更快的向前发展,成为接下来一定时期内科技管理工作发展的重点。当前,传统的科研管理工作缺乏统一和规范化的管理,处理一些业务信息,数据过于简单化,粗略化。更没有针对性,因此,无法对现有的科技研发成果进行全面而有效的统一管理。所以,针对此种情况,应大力加强科技成果大范围的网络化规范管理。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各大科技研究机构以及各大实验室、科技研发人员紧密的联系起来。利用计算机建立科技化市场,从而极大的提高科技管理工作的效率。 3.2计算机技术运用与科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2.1信息孤岛问题严重影响信息资源的流畅性 。虽然目前情况下,计算机的应用已经广泛的普及到办公生活领域,而且也正在逐步取代一些领域内的人工信息工具,但信息孤岛问题,严重制约了信息的流畅性,影响了各种科技信息的交流与共享,更严重制约了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过程。加大了科研成果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 3.2.2科技管理业务流程优化的信息化问题 一般而言,传统的科技管理工作具有复杂性和延续性的的双重特点,科技信息的管理是一系列数据程序的组合,包含着许多个不同的环节。同时,这些不同的流程与环节都内在的存在这一定的逻辑联系,他们是紧密相连、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的。但在科技管理工作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操作人员和单位把这几个流程都互相的孤立开来因此造成了信息的互相独立而不成系统,没有能够合理的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所以,应该在科技信息的管理工作中大力发展计算机技术,以及各类通讯技术,实现放开科技管理人员的人工包袱,提高工作效率和各类信息资源共享的新局面,从而实现科技管理工作高效化、科学化、数字化以及规范化的新目标。 四、应对科技管理工作中信息化数字化问题的策略 网络技术是当今人们工作和生活离不开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是一个渠道、一个平台、一个工具、一个无所不容的资源库。做好科技管理工作,就要在计算机技术先进基础上建立数字化、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管理部门、各个科研单位的密切联系,逐渐形成全国范围内的科研管理网络,在立体网络环境下,实施科研管理。比如,通过设立网络科技基金管理机构,对各个科研单位给予资金的支持,扶持科研项目的健康发展。受理相关的项目立项、检验及成果转化。利用网络强大的通讯功能,邀请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对基金项目进行科学严谨的评估,提高研究成果的科技含量,避免重复研究。从而更加方便的实现科技管理机构对科研立项的监管和专家、学者对科研项目进行科学的评估审核。网络管理使科研工作更透明,奖励更公正,保证了科研成果的质量,也维护了科研单位及研发者的利益和知识产权,从而增强了我国科技创新的综合实力。管理机构要重视科研管理系统与其他信息系统建立合理的数据逻辑关系。制定出数据的录入标准,做好与科研单位信息系统的连接工作,实现沟通和共享,同时,尽量减少数据重复录入所造成的成本支出,从而更加完善计算机管理科研的工作。 五、结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信息管理工作也逐步迈上新台阶。在当前的环境下,如何应用计算机数据库、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做好科技信息管理工作,给我们每位科技信息管理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新课题。 作者:王林林 单位:黑龙江省计算中心 科技管理论文:科技管理创新问题探讨 科技管理是社会科技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当前社会环境下,人们对于社会科技的发展要求也在不断增加,而科技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较为普遍,并且也影响着我国科技的创新,因此我们还需要通过加强科技管理创新来解决存在的问题,进而更好的提高科技管理的质量。通过对科技管理创新必要性的分析以及存在问题的解读来详细说明科技管理创新的相关措施,同时也提出了一些相关建议,希望能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1科技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科技管理是经济与社会发展及进步的重要内容。科技管理创新使得科技活动的目标、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方面形成了全新的管理理念。科技创新与科技管理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的强弱起着重要作用。科技创新是民族文化精髓的科学精神,使得科技应用到实处,科技成果又为知识和理论找到实践的依据,也为新技术的应用开辟了新途径。科技管理创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也是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科技创新使得科学技术在促进经济增长中越来越显示出主导作用,是新技术、新发明、新成果的先驱,它能够很大意义上推动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建立科技管理创新体系科技管理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由其自身的位置和管理职能决定的。 2科技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体制机制有待创新 科技管理涉及部门较多,这些职能部门在创新活动中,部门之间缺乏联动和协调,从而造成科技政策法规实施较困难,科研活动分散重复的现象比较严重,科技、装备、科技文献和科技数据没有很好的实现有效共享,科技经费多头立项、多头管理,科技资源无法优化配置。 2.2重大战略需加强科技预测 由于规划自身的战略性意义,在确定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及发展重点时,都需要对未来发展方向、需求、能力及手段的预测和评估。目前我们还缺乏高水平的科技预测人才,缺乏长期、系统而又有组织的基础研究;重大科技战略制定主要是采用多个部门、多个学科与行业的专家会商,最终达成共识。 2.3科技政策、法规缺乏评估与监督 科技政策法规是法治国家保障科技进步,促进自主创新的重要手段。国内外科技发展的实践经验表明,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科技实力及其创新能力、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科技政策法规对科技的支持力度及其政策法规体系的健全与完善。 2.4科技投入不足及不均衡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科技投入明显不足。各级财政部门在财政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对科技的投入有所增长,但增长的幅度和水平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相比,依然存在差距。科技投入的巨大差异导致福建区域科技发展的不平衡,也导致其他地级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速度较为迟缓。 2.5人才激励机制不够灵活 科技自主创新,关键在于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福建科技人才大多集中在福州、厦门、泉州三个城市,其他地市科技人才数量较少;科技人才大多集中在城市,县级科技人才较少,基层农村更少;科技人才大多集中在行政事业单位、教育、医疗卫生单位,在工业、农业、服务业领域从事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的科技人员较少。 3科技管理创新的建议 3.1创新科技管理体制 所谓的体制就是资源如何进行配置,所以只有好的体制,资源配置优化、合理,创新才能顺利进行,创新成果才可以顺利转化。假如体制不好,那么资源无法或不能优化配置,创新也无从谈起。我国自从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面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去配置资源,大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所以科研单位在体制创新上,必须坚持。要坚定不移地全面推行科研“招标课题制”,该思路已被证明是非常可行的。通过招标、招聘制,进行人才的优胜劣汰,同时也能够为科技人员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使得不正之风,开后门现象从人们眼前消失。同时奖励制度也要不断完善,人员的职称晋升、级别评定、各种奖励都要根据这个人的实际贡献,不能走关系,送礼。设立岗位津贴并拉开收入分配上的差距,使少数有作为、贡献大的科技人才能够有较好的科研条件并较大幅度提高生活待遇.推动科研创新。 3.2给予科技管理人员充分发挥的空间 其更大的工作空间。任何管理,都是管理者与其对象间的一种互动过程,特别是对于新的科技管理范式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管理者观念的更新,对科技活动中不同学科、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外界环境和条件的特点及规律的认识理解程度。因此,调动科技管理人员的积极性,鼓励管理人员以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创新,才能形成高效的管理模式。同时,必须认识到,形成新的科技管理模式,对我们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探索,其难度不亚于科技本身的创新。我们不仅要宽容科技活动中探索工作的失败,同时也要容纳科技管理创新工作中的失败。 3.3加强科技预测的应用和研究 科技预测是根据经济社会的需求和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在对科技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运用预测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科技发展方向、变化的趋势,以及可能的机遇或危机做出基本判断和预见。科技预测是准确地把握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积极选择和重点突破技术与制定科技政策、法规、规划的基础。同时,通过科技预测工作的开展,扩大科技管理部门与社会各界的广泛交流与沟通,让更多的学者参与科技决策,让更多的民众了解未来科技发展的趋势。 4结论 总的来说,科技在进步,新的学科不断涌现,学科的交叉、融合、渗透及其应用领域的不断加宽,科技活动也变得丰富起来;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正在不断加深,如何根据我国自身所具有的特色和条件,推动科技成果产业转化,如何吸引企业更多地参与高技术研发,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如何有效地组织资金、人力等各种科技资源等,这些都对科技活动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只有本着科学、客观的态度,不断对科技活动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探索研究,不断进行创新,才能使我们的科技管理体系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从而有效地促进我国科技的发展。 作者:李刚 单位:大庆驻哈尔滨办事处 科技管理论文:科技管理的关键要素探析 1、创新 科技的最重要特征就是创新。失去了创新性的科技就是“伪科技”,就是古董。人类历史上多少伟大的发明、创造,在今天看来都再通常不过、已经不再具有科技的意义。科技需要在动态中保持创新活力。企业科技管理要把科技创新摆在突出的位置。通过企业科技管理要让企业科技具有先进性、让整个企业具有创新能力,从而突破传统束缚、打破现状的局限。企业在具有稳定利润的前提下,为了保持现有的利润,经常会遵从保守的原则,让企业的各种要素遵从现有的发展惯性。比如,一些垄断性的、传统型的企业集团经常会这样做。虽然美国可口可乐的配方至今没有人知晓,但是从企业诞生至今一百多年来配方始终没变。可口可乐公司算是一个独特的例子。一般情况下,企业保持技术惯性时间一久,自身的发展就会出现瓶颈。企业科技管理的目标之一就是不断打造本企业的创新性。在具体实施上,突出表现为“针对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技术开展重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的项目有:技术改造、技术引进、设备更新、新产品设计,试制新产品等。这些是贯彻科技创新的途径,也是科技创新的表现。 2、效益 从政府的角度来开,公益是科技管理的主要目标之一。但对企业来说,效益才是科技管理的最高目标。在企业科技管理中,要按照企业经营规律和科学技术工作自身规律,充分、合理地利用企业科技力量和资源,让科技实力迅速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实现经济效益。近年来,我国企业依靠科技进步取得的效益越来越明显。在2011年度颁发的北京科技奖中企业占七成,创造的经济效益明显。例如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北京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获得2011年北京科技奖的“面向无线城市信息应用的融合业务平台”项目取得直接经济效益22.4亿元。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依靠资源消耗型的增张已经行不通,依靠科技进步将是企业取得自身发展和良好效益的根本途径。 3、安全 科技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但科技上的失误也是最容易导致生产事故的。特别是在从事尖端科技的企业,企业科技管理必须要到位,确保企业不因技术问题出现重大的安全生产事故。2011年的日本核泄漏事故虽然有天灾的成分在里面,但电力公司在核电站上的技术设计与管理方面也是有诸多不足的。比如,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发生的放射性物质泄漏事故就是核电站抗震能力不足和设备老化所致。重大事故的发生,往往是人为因素作祟,不重视技术管理,如果能从技术上采取有力措施,好多重大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企业要依靠科技管理手段,制订和执行技术标准、建立科学的工作程序、健全技术操作规程、做好产品质量的监督检验,防范重大事故的发生,确保企业安全生产。 4、人本 科技的进步、企业的发展,人是根本。企业的科技进步需要科技人员的努力,企业的科技管理需要懂得现代企业运营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双料管理人员。从根本上说,企业的发展最终是为社会造福,为企业所有员工谋取实际的利益。因而,企业的科技管理需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要管理好科技,也要以宏观、全面的视角管理好人,“知识经济时代员工的管理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知识员工与普通员工的管理有很大的差别,这种管理应该是服务和引导为主要的手段,让科技的创造者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来自企业的温暖,感受到自身在企业里的重要性。知识员工的劳动难以形成流水线,要让知识员工发挥出创造性,推动企业的科技进步,就应该给他们更大的自主性。当个人得到个性满足和发展的时候,也正是企业收获最大的时候,企业的科技水平必然也会上一个新台阶。结论企业技术管理的内容可以涵盖很多方面,但大致有战略、创新、效益、安全、人本五个关键要素。任何科学技术都是有超前性的,企业科技管理是技术超前性和管理前瞻性的结合。企业科技管理应该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点考虑要项,但同时企业科技管理要在企业战略管理的框架内进行规划、实施。企业科技管理要把科技创新摆在突出的位置。通过企业科技管理要让企业科技具有先进性、让整个企业具有创新能力。效益是企业科技管理的最高目标。在企业科技管理中,要让科技实力迅速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实现经济效益。企业科技管理必须要到位,确保企业不因技术问题出现重大的安全生产事故。企业的科技管理还需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 作者:张敏单位:川庆钻探公司安全环保质量监督检测研究院 科技管理论文:小议科技管理绩效评估方案 绩效评估又称绩效评价、考核绩效评估,是一种正式的评估制度,它通过系统的方法、原理来评定和测量组织成员在职务上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成果。绩效评估的结果可以直接影响到薪酬调整、奖金发放及职务升降等诸多员工的切身利益。科技管理绩效评估是对包括科技管理组织部门在内的人员、组织、制度等因素在内的评估。通过科技管理绩效评估,可以获得相关的绩效数据,从而为改进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率而提供有益的借鉴[1]。 科技管理绩效评估基本理论 1科技管理绩效评估的理论基础 科技管理绩效评估是针对部门或组织而开展的绩效评估,是建立在一系列基础理论基础之上的评估制度。在对其进行研究之前,有必要对这些理论进行简要分析,这里主要介绍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是上世纪70年代流行与西方国家的一种新型的政府管理理论。这种理论最大的特点是借鉴了企业管理的方法和研究模式,试图将政府看成是市场中的企业,而国民则是消费者,作为企业的政府需要向国民提供优质的钢公共服务,并努力提高自己的绩效。它以现代经济学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主张在政府的等公共部门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竞争机制,重视公共服务的产出,强调文官对社会公众的响应力和政治敏感性,倡导在人员录用、任期、工资及其他人事行政环节上实行更加灵活、富有成效的管理。新公共管理对科技绩效评估制度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比较绩效评估主要来源于企业管理领域,新公共管理所提倡的研究思路和模式是比较符合科技绩效评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的。新制度经济学(Newinstitutionaleconomics)是一个侧重于交易成本的经济学研究领域,可以说是近几十年西方经济学研究范畴中一个方兴未艾的领域,由于其提出的比如交易成本等思想对传统研究范式的突破性革新而备受关注。交易成本是制度经济学的核心,是指在建立商品交易过程中,没有被易主而损耗掉的成本,譬如讨价还价花去的精力与时间,为防止受骗而采取的保险措施等,这些举动花费的成本都是交易成本。制度经济学研究的范围为科技管理绩效评估提供的研究框架,交易成本的概念为绩效评估指标的建立和具体权重的确立提供了指导[2]。由于目前影响我国科技管理绩效评估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于评估程序和体制的不完备,这种体制上的交易成本如何去除,也可以在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下进行分析。 2科技管理绩效评估的内涵 科技管理职能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政府职能是指一个国家的地方行政机关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行使行政权力的过程所承担的职责和功能。科技管理职能则是指政府为了促进本国或地区科技发展,提高科技水平,增强科技竞争力而履行的一系列职责和功能。一般来说,科技管理职能包括了制定相应的科学发展方针,同时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基本的框架,有时还需要直接投资一些高风险性的科技领域,促进科技的发展,此外还需要在政策或是其他方面对科技产业进行扶持,提高本国科技竞争力。科技管理工作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对科技管理的效果进行评估和测量,通过对评估结果的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并为改进科技管理制度和体系提供借鉴。 科技管理绩效评估方案分析 科技管理绩效评估的实行和具体的解决,最终都依赖于完善的评估方案。只有设计出完备的,考虑全面,权重合理的评估方案,才有可能进行科学的评估,为提高科技管理水平做指导。一般来说,科技管理绩效评估方案的确定包括了绩效评估指标的确立、进行评估指标值的确立、绩效评估指标评价标准的确立以及对绩效评估评价指标的效果分析几个方面。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对科技管理绩效评估的指标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人员的层次,另一个是组织的层次。从人员的层次上来说,可以将评估指标细化为知识素质、工作能力、工作业绩和工作潜力等几个一级指标,在这些一级指标下面又可以细分为技术职称、学历层次、管理知识等二级指标。在确立了评估指标之后,需要确定相应的评估指标权重。确定权重的时候需要注意结合本部门或地区的工作实际,有针对性的突出某些指标,比如知识质素或是工作业绩等,从而有效的提升评估管理的现实意义。就目前国内外的情况来看,平衡积分卡是普遍采用的一种评估形式,但这种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在沟通和共识等方面就无法做到完全的无缝连接。在绩效评估的最后需要依据一定的标准对评估结果进行评分和分析,妥善的解决绩效评估中反映出的问题,改进科技管理体系。 作者:朱海锋单位:杭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 科技管理论文:浅议生物科技现状管理 作者:冯峨董荷娣陈卫高翔徐俊明单位: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南京大学科技处 注意综合性生物科技人才的培养与使用 面向21世纪的生物科技发展的重要特点是学科间相互渗透与协调发展。事实上,这种渗透与发展趋势在20世纪就已出现,现代生物学的每一个进步都离不开其他科学技术的发展。没有化学就没有现代酶学,没有X射线衍射及计算机技术就不可能了解蛋白质的三维立体结构,也就没有现代分子生物学。如果说过去的生物科技得益于引进物理学、化学和数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而得到长足的进步,那么,21世纪的生物科技研究就更离不开这些相关科学技术了。生物科技的这一发展趋势,要求从事生物科技研究的人员应具备相当的数理化等基础知识、宽厚的生物学知识以及相关的专业知识。然而,在我国现有的生物科技工作者中具备上述条件者为数不多,相当部分人已知识老化,专业狭窄,与目前生物科技的发展趋势不相适应。这种状况是制约我国生物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全球来看,生物科技的蓬勃发展正吸引着大量的优秀人才。近年来,在国外每年学习和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人数迅速增加。以美国为例,在近两年统计的48万博士学位获得者中,生命科学占到51%。大量高素质的青年科学家流向生物科技领域,是美国生物科技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动力,而在我国这种趋势尚不明显。为什么呢?一方面在于我国的人才培养机制尚未适应生物科技迅猛发展的全球化趋势,人才培养计划滞后于生物科技的发展;另一方面在于国内生物技术开发研究起步较晚,生物技术产业尚未形成有效的规模,导致相当部分的生物科技人才流向国外。因此,我国生物科技人才的质和量两个方面都是不足的。对此,生物科技管理工作者应有清醒的认识。针对上述缺欠与不足,我们认为应采取三个措施:(1)打破学科间的界限,积极吸引物理学、化学、数学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直接参与生物科技的研究与开发,知识互补,相互协调,联合攻关;(2)根据目前生物科技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及时有效地对传统生物科技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大力培养素质优良、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的生物科技人才;(3)在国内大力发展生物科技产业,有效地吸引和使用优秀人才。 大力创造宽松的学术氛围,强化与企业的联合 从生物科技的发展来看,生物科技的每一个重大进步都来源于基础研究领域中的突破。而在基础研究领域,重大的发现和突破往往是难以预测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家的观念发展过程。因此,在生物科技项目的确立等方面应该尊重生物科技工作者的想法和建议,给他们以更大的自由空间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创造性。过去,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在科技管理上,人们往往过于强调计划和预测。这种作法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阻碍甚至扼杀了创新性的思维与工作。按照上述思路,在生物科技领域自主性研究应大力提倡。然而随之带来的问题是科研经费的不足。长期以来,能够有充分的经费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一直是科学家梦寐以求的愿望。如何增加科技投入,为自主研究创造条件,是摆在科技管理者面前的一项新任务。目前科研基金的来源主要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各省的自然科学基金。由于基金的申请要求有一定的工作基础,加之申请者很多,竞争也很激烈,因此课题争取难已经成为广大科技人员最为头疼的事。在国家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努力地从各个生产应用部门争取科研经费是个好办法。上海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与上海新黄浦集团合作成立的上海生元基因开发有限公司(侧重在人类基因的克隆和测序)和上海新黄浦复旦基因有限公司(侧重功能基因的寻找和基因的功能开发)是一个例子。他们通过与企业的联合,不但解决了国家科研经费不足的问题,又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腾飞注入了新的活力。现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对知识的渴望将越来越强烈。管理部门应抓住这一良机,使全社会都意识到科技的发展将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促使企业设立各类研究基金,使科学研究与发展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与国际接轨,努力提高论文的质量和增加论文的数量 目前《科学引文索引》(SCI)、《科学技术会议索引》(ISTP)和《工程索引》(EI)检索系统已被国际上公认为评估科研水平的重要评价工具。由于SCI主要涉及基础研究,而生物科技大多属于这个范畴。因此,目前生物科技的综合水平一般可以采用SCI来评价。1996年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编制了以期刊影响因子为主要指标的《期刊引用报告》(JCR),以此来评价学术期刊的论文被引用情况。所谓影响因子是指在一定时域内期刊论文的平均被引用次数。JCR编制的SCI论文平均影响因子见图1。由图1可见医学和生物学领域的期刊平均影响因子最高,分别为1.959和1.755。从期刊的分布来看,生物学和医学的SCI期刊数量在各自然科学期刊中也占有很大的比例,两者之和占到所有期刊的49%,见图2。这种统计充分说明了生物科技是当今科学技术中最为活跃的领域。然而,从1997年中国作者发表的11584篇SCI论文来看,其中生物学和医学方面的论文数量仅占5.8%和10.55%。这表明,目前我国生物科技的研究还十分薄弱,研究所涉及的范围及其研究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除了前述的我国生物科技人才培养不足和生物科技产业规模较小以外,我国现有的许多生物科技的研究还处于低水平的重复及跟踪研究上,有创新的高水平研究论文很少。由于科学论文的数与量(特别是SCI论文的数与量)综合反映了科学研究所涉及的范围及水平高低。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注意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研究队伍,另一方面还应该集中现有人才和财力,使有关生物科技的研究贴近当今国际研究的前沿,同时努力寻找和开拓新的生长点。由此努力提高研究论文的质量和数量,使我国生物科技的研究在国际上占有应有的地位。 面向国家经济建设,强化专利保护意识 生物科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科学,在农业、医药、化工、环保、能源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正因为如此,在加强生物科学基础研究的同时,将国家有限的人力和财力用在能迅速加强国民经济的有关生物科技的研究方面是完全必要的。目前,鼓励广大科研人员主动投身国民经济主战场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专利保护是实现投资补偿和保证良性循环的有力武器,因此,许多国家都视专利为生物技术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发达国家,在生物技术专利保护方面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超前意识,他们采取强占基本专利,先期收购专利等基本战略,唯恐错失良机。作者根据《中国专利年度索引》,按国际专利分类(IPC),对1990~1995年在我国申请并授权的涉及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酶学、变异或遗传工程的239项发明专利中的专利权人进行了统计,发现国内单位作为专利权人的仅有95项,约占这一领域发明专利的40%;而国外公司或个人作为专利权人的发明专利为144项,占这一领域发明专利的60%。在我国某些投资巨大的生物技术研究的产业化过程中,已经遇到因国外抢占专利而造成法律障碍与纠纷的事件。目前,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入关以后,如不注重专利保护,此类事件将会大幅度上升。因此,研究专利工作如何介入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的工作模式与运行机制已是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在专利注册与保护方面,外国已有许多经验。例如英国的约翰-英尼斯植物研究中心设有专业公司负责本所基因科研成果的专利申请。研究人员只要提供必要的材料,其他专利事务均由该公司办理,该公司实际上是一个专利商业化机构,其最终目的是发现基因专利的商业前景并推销专利,加速商品化的进程。借鉴于这些经验,我们在大力倡导科技人员研究和开发生物科技产品的同时,应该建立公职发明顾问制度,在较大规模的研究机构内部中建立相应的专利机构,改变过去专利机构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脱节的现象,使科研成果处于有效地专利保护之下。 明确研究目标,争取在重大问题上有所突破 目前,生物科技的发展方兴未艾,其触角已深入到各个领域。由于生物科技的发展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在我国的财力和人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有重点的选择若干研究目标,争取在若干个重大问题上有所突破就显得更具实际意义。对于如何选择研究重点的战略考虑,我们认为应根据内部标准和外部标准两个方面来综合衡量。所谓内部标准是指欲确定的重点研究领域的发展是否已具备了取得突破的条件和能力,所谓外部标准是指该项研究的科学价值、经济价值以及社会价值等。过去,我国许多生物科技方面的研究立项并不是完全依照这两个标准来选择的,许多研究者往往只注重内部标准而不太考虑外部标准,使研究变成了单纯的理论研究,或者只注重科学价值而忽视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这种状况应该改变。我们生物科技的发展应该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事关显著提高国家科技实力的要“为”;事关国家经济建设、社会需要的要“为”;具有我国特色、能迅速实现突破的要“为”。有重点的选择若干重大问题,集中财力和人力联合攻关,争取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并形成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我国已逐渐认识并开始实施重点突破的原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于1993年启动的重大项目“中华民族基因组中若干位点基因结构的研究”,与“863”计划中有关项目配合,以重大疾病相关基因和功能基因的结构为主要研究对象,充分利用了我国人口和临床上的资源优势,收集、保存了一批珍贵的民族遗传资源,克隆了一批制病基因及其相关基因,在一些相关领域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由于人口与健康是21世纪我国乃至全球面临的重大问题,它们的研究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在我国即将启动的“973重点基础研究计划”中已将这一问题列入研究的重点,并希望以此拉动资源、环境、农业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这一选择无疑是具有高瞻远瞩的正确选择,其战略意义十分明显。 科技管理论文:高校科技管理思考 1高校科技管理创新的意义 高校是培育高等人才的摇篮,培养创新能力、传播新思想的重要基地,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科技队伍不断壮大,在研究开发和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创新队伍中的主力军。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推进高校创新体系建设,高校的科技管理工作一定要有更高的追求。科技管理创新是促进科技创新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客观要求。高校作为国家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部门之一,它的科技管理创新,既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动力和资本,又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同时还是我国知识经济时代来临赋予高校科技管理的重要使命。其肩负着对全校科研项目的申报、科技发展的筹划、以及科技管理政策的制定。当前的经济形势要求我们将寻找市场信息和追求知识创新作为切入点和落脚点,为了建立自主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模式,我们要把探索科研成果转化的有效机制作为重点内容来抓。 2高校科技管理面临的问题 高校的科技发展与高校的科技管理制度和科技管理水平密切相关。而高校的科技管理工作就是调动具有科研能力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科研人员从事科研工作提供服务、创造条件、组织建设和协调好科研队伍,以不断提高研究层次和科研成果转化的进程。因此,如何激励科研人员的科技创新潜力,发挥高层次人才在高校科研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就成为当前高校科技管理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从强化自主创新,优化高校科技管理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总结出目前我国高校科技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1高校科技管理的行政体制不健全,不利于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交叉 目前在我国现行的体制下,传统的高校还多沿用学校、学院(系)、各专业教研室的行政管理模式,特点是学科门类比较繁多,科研力量相对分散,学科之间很难融合和交叉。一个任课教师固定隶属于某一个专业教研室,业余时间教师可以进行一些小范围的个体交流研究活动,但是在校内外很难进行较大范围的、跨学科的科研交流活动。因此,高校这一体制很难适应当代科学研究团队化、研究对象交叉、复杂化的趋势。 2.2高校科技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够,不利于管理的规范化 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近几年,信息网络更加普及并日趋融合。互联网加剧了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成为信息传播和知识扩散的新载体。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科技数据的采集、加工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还不高,科技管理工作仍然通过基本的日常办公软件来处理数据。没有建立信息化的管理平台,使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规范性难以保证,另外这些工作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工作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效率低下,数据的规范性也难以实现。由于科技管理信息化程度不够、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建设方面进展甚微,师生得不到有效地信息服务,缺少有效的信息资源,导致从事科技工作的相关教师对本校科技资源和科技合作很难达到充分的共享。 2.3高校科技管理没有与市场有效接轨,不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我 国高校的科技管理工作大部分局限在实验室,没有积极主动地的去寻找市场,开发市场,没有与市场有效的接轨。高校没有与市场形成互动机制,高校的科研工作没有实现为市场经济发展服务,市场的发展没有依托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这样不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另外,目前高校科研项目的创新性不强,市场化目的不清晰,科技成果的适应性较差。许多科研成果理论依据很充分,能够得出可靠的结论,在实验室中也能得到有效的验证,但是实际应用起来不方便,不适用于生产实际,所以这些成果只能束之高阁,产业化实施难度大而不能转化。 3强化自主创新。优化高校科技管理的主要策略 3.1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市场观念,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尽管我国已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但我国高校科研管理仍没有摆脱计划经济时代观念的束缚,管理人员还是习惯于像过去那样忙于列计划、报项目、要经费,缺乏与市场的有效接轨,长期以来的实践也都是停留在“重成果、轻转化”,“重管理、轻服务”的层面上,多数科技成果处于实验室阶段,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市场、开发市场。因此,科技管理工作者首先要在思想上创新,以思想创新带动管理创新、科技创新,加强产、学、研的结合,积极与企业配合,在高校建立企业的研发中心,不断提高市场观念。新时期高校必须要以市场和社会发展需求作为科研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技术创新、加速新技术产业化的管理和科技成果转化,充分调动科研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和高科技产业化的积极性,使智力、技术和管理要素参与分配,充分体现智力劳动的价值和贡献,实现知识产权的社会和经济双重效益。 3.2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和专利的申请 知识产品的最大生产基地是高校。从科学发明、科技成果、专利与非专利技术到学术论文、计算机软件、高新技术产品等,几乎涉及到知识产权的所有领域。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是知识产权这个无形资产的最大拥有者。但由于当前高校广大科研管理人员知识产权意识淡薄,对知识产权的管理不到位,导致知识产权的流失成为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为加强高校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学校可加强对知识产权相关常识的宣传,并成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把知识产权管理纳入科技计划管理的全过程。首先要加强对专利的申请、管理与保护,可设立专项或配套资金用于专利和知识产权的取得、保护、管理以及具体的实施,并建立相应的专利申请与审查制度。其次,要加强校企合作,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此外,为防止知识产权的流失,应建立相应的制约机制,避免教师或协助教师进行科研的学生在离校时带走学校的科研成果或专利。 3.3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管理效率 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而高校科技管理是一种管理智力的高级管理活动,其服务对象和人员素质等都有显着的高智力性、高知识性、高创造性,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人才更加丰富。实现高校科技管理的信息化,需要加强基础数据库和办公软件建设,建立教育信息化资源共享机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和科技管理基础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那种认为建立科技管理信息系统自然会提升科技管理水平或者加强管理基础就能提高科技管理水平的说法都是不准确的。加强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和提高科技管理基础,保证数据库的及时更新,根据数据本身的特性进行一系列的整理、归纳,从而保证数据的延续性,这样有利于科技管理的变革和创新,必将成为管理科学的新趋势,也是科技管理创新的必然选择。 3.4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正如比尔•盖茨所说:“激励是调动人们积极性、创造性的一种好方法,激励在管理活动中具有积极的意义。对群体成员的激励,是提高全体活动效率的根本前提。”高校在科技管理激励机制中,应体现实事求是和按劳分配的原则。在制定和实施激励措施的过程中,要应充分考虑到科技管理人员对其“投入“和“报酬“的相对值的衡量,要切实缩小科研管理人员与教学、科研岗位人员在地位和待遇等方面的差距,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3.5加强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科技创新对科技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科技管理的与时俱进,这必然要求高素质的科技管理队伍,要求管理人员具备科技管理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拥有一支素质高、执行力强、结构优、专业突出的科技管理队伍,是高校实施科技创新的关键所在。针对目前高校科技管理队伍整体学历层次偏低、年龄结构老化、专业和知识结构也不尽合理等现象,首先,要适时引进具备科技管理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充实科技管理队伍,以增强科技管理创新能力;其次,建立进修和培训制度。国内外一些专家认为:传统的一些管理人员或新参加工作的人员,在得到进一步的特殊训练和实际锻炼之前是不能有效地行使科技管理这一重要职能的。培训是提高管理效益的重要手段,目的是使管理人员学科学、懂科学,掌握科技发展的动态,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因此,在不影响日常工作的情况下,有计划地支持管理人员在职攻读相关专业学位,同时创造培训和进修机会,尤其是指导实际工作的短期培训机会,充实更新其知识,开阔其视野;最后,可以在部门内部实行轮岗制,实现人员的动态管理和合理流动,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最大潜能,让每位管理人员在科技管理的各个环节实践,全面、深入地了解科技管理工作。随着国家对创新体系的重视,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正面临着空前的发展机遇。要实现强化自主创新,优化高校科技管理,就要抓住机遇、更新观念、创造环境,切实提高科技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就要改革现有的运行模式,建立一套适应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开发、竞争、激励”的良性机制和体制。 科技管理论文:中国农业科技管理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要:通过对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现状的阐述,对新形势如何构建中国农业科技管理新体系进行了探讨。 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向总量大体平衡和结构性、区域性相对过剩。这一方面说明现行的农业经济结构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另一方面也说明农业发展正酝酿着从量变到质变的崭新突破。农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和战略目标的实现,也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制定和完善中国特色农业科技系,建立和健全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变革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和管理方法,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最佳选择。 一、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的现状 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是依据农业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运用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对各项农业技术活动进行组织和策划,以求在时间和经济上最合理、最有效地达到预定的农业技术发展目标。它是现代科技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农业经济功效最大化的有效途径。然而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尽快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我国实行的是以城市为基地的工业化战略,把业中的资金强制性地转移为工业化积累,在工业化战略的推动下我国的现代工业在城市迅速扩张。而相比较而言,农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却整体徘徊不觚,发展艰难。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科技资金的投入,加强了科研院所的组建,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以法律形式规范了农业科技专利成果交易。农业要发展,农民要增收,除了对国家政策的需求外,关键要靠农业科技的支持。然而由于一些体制不健全的客观因素制约,使得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与经济总体不相适应。其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农业科技管理的主体不明晰。现代农业就是利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把传统农业的旧“四靠”转变为一靠科技、二靠人才、三靠投入、四靠管理的新‘四靠”。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农业科技的管理主体是以各级政府纵向调控和直接领导为主,农业科技管理机构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一直没有在法律上得到应有尊重。同时,一部分农业科技投资主体和收益地位不明晰,产权关系不明确,使生产者和经营者缺乏积极性,没有产生出应有的效益,也严重制约了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以政府的行政指令为转移,农业科技管理需要管理者遵循科技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在制度化的前提下也应该赋予地方科技管理部门以一定的自主权和灵活性,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农业。二是地方农业科技管理资金匮乏。国家每年都会在财政预算中拿出相当部分资金用于农业科技的改革和完善,同时也要求地方各级政府投入部分财政资金以支持本地农业经济发展。但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中央和地方两级预算,而地方自留可支配财政资金并不多,所以各级地方政府对于大量资金投入效果并不明显、对GDP增长贡献不高、且见效期长的农业科技的热情自然不高,也就造成了一些具备发展高新农业的地方因缺乏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而错过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三足政府对农业高新技术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对采用高新成果缺乏热情。农民是农业关系的主体要素,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是要有广大农民的支持和拥护。而在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管理基本还是由政府主导和垄断,政府对农业科技的宣传缺乏力度,加之市场化的农业科技交易体制没有完全形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同时,由于广大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偏低、经营规模小、收益低,对采用高科技的热情商。是农业总体的机械化水平不高,资金匮乏。严重制约了农业机械的发展,唰时也影响『.农业科技的研发和转化,我国农业机械化低水平层面运转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农业新技术规模效应的发挥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二、构建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新体系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含量的高低是增加产量、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减少损耗、提高效益、占领市场的关键,因此提高科技的研发速度,改革传统的科技管理体系就显得尤为必要,必须采取有效对策。构建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新体系。 (一)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制订长远科技发展战略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科技发展需要从战略的高度做出再瞻性的部署,打破条块分割的科技管理体制,加强和完善农业科技管理的立法和执法,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重奖取得重大成果转化效益的单位和个人。建立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公共资源保障机制,完善技术市场与资本市场。同时,必须将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层面,把对农业科研的投入看成不断增长的公共需求和维持农业续、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制订长远科技发展战略不仅是农业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在要求。国家农业、科技主管部门和地方都要从长远出发,对业科技工作做出合理规范,形成三个层次力量最优配置,为我转型农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二)进一步贯彻科教兴农战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成果转化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也是至今我国在这方面尚无满意答案的现实难题。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涉及到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宏观看,科技成果转化是由科技给、转化、需求和科技环境系统等构成的大系统,其运行要求立、健全相关的动力机制、收益分配机制、约束机制、激励机制调控机制等。微观看,科技成果的转化包括实验室研究、中间试验、工业性实验、工厂化生产等环节。因此,必须规范高校、科研院所科研和成果转化衔接体系,实施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和地方的科技联姻,动员各类农科教研机构和私营企业参与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科技的研发必须依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运作,以生产的实际需要为契机,而且科技成果也只有在转化为产力时,才能为社会增加更多价值。企业可以凭借自身优势,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研发和引进,成为创新的主体和技术推广的载体。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和农民要形成密切利益共同体,使其成为教学与科研成果的孵化器,优良品种推广的生产基地,有效发挥科技辐射、带动效应。2003年南京农业大学等单位与连云港市共同发起的“百名教授科技兴百村小康工程”活动(简“兴百村活动”)已初见成效,该活动不仅有力地促进了科研院校与农村的直接联系,避免了中间环节所产生的烦琐程序、信息中转误差和资源丢失现象,实现了事业单位职能和服务型观念转变,而且农民也可以把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遇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地反馈给专家,力求把问题解决在最先发现环节。 ㈢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素质,完善农业人才市场要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教育是基础、科学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拥有多少受过高等教育和专业知识培训的高素质人才,如今已成为国际通用的衡量国家竞争力强弱的标准,而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及中介人才是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载体,只有这些人才的密切配合,才能实现政、企、校、研、资”多维互动。因此,必须要建立和健全以知识产权为资本的入股机制,切实加强知识资本在科技创新中的地位,降低知识资本准入门槛。同时,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应建立地方人才储备库,并将其作为一 种长效机制稳定下来高校与科研院所应该为地方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成人教育中定向地为急需农业人才的中西部贫困地区培训大专或大专以上的技术人员;实施远程教育和各种专业讲座,及时地把各种最新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到农业地区;农业高校要设立农业推广硕士点,定单式地为基层培养农技推广人员;地方政府也要为农技推广人员提供各种条件,避免人才流失现象的发生。这样才能真正地在我国建立人才激励要素流动、市场选择的新机制,形成市场化、网络化、信息化和制度化的多维互动的创新模式,促进我国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四)改革农业推广机制,完善农业推广体系加强改革和完善农技推广体系,是决定现代农业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农技站早已变成了只有部门、没有人员或只有机构、没有作用的空架子或纯营利机构。现代农业经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农业要发展,基层推广站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建设好现代意义的农业推广体系将是最终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我国现行农技推广体系不仅无法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也无法应对加入m后世界农产品贸易对我国传统农业经济带来的冲击,因此应在确保农技推广体系稳定的前提下,深化体制改革,建立适应新形势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不能单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而应以社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各地应从实际出发,深层次地发掘地方农业发展潜力,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与市场准入门槛,提升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帮助农民抵御各种风险。 (五)建立现代信息平台,实现农业科技“高速公路”科技信息平台是指综合社会业已存在的科技与信息,为快速合理地利用科技资源提供一个可供随时查询利用的信息资源库,为建立农业数字信息“高速公路”,实现资源共享,应在各县建立以农业部门牵头的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包括建立农业科技‘‘l10”系统和专家库;要切实转变政府观念,合理设置农业管理和服务机构完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避免多头管理和相互推委、扯皮现象发生;还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筹建高水准的农业情报信息体系组建统一的农业预警机制。平台的建立单纯依靠行政部门无疑是不够的,没有广泛非行政力量参与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政府应该推动、整合现有资源,采取多媒体信息交流手段,抓好农业基础建设、技术开发和科技服务工作,即科技的产前、产中与产后三阶段的管理,实现经济效益和技术效益的双赢。 农业科技信息“高速公路”功能的最大化,3s技术是核心因此合理利用3S技术则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推动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变革传统农业管理模式和以信息科技促进传统农业朝“两高一优”的现代农业转变及变革传统农业的最佳途径同时,政府要鼓励和扶持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科技的转化率与应用规模,并始终坚{寺“谁建谁管”的原则,注重发挥经济杠杆的规范和引导作用,引导其又好又快地发展。 三、结柬语 进入新世纪,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科技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国际竞争更趋激烈,科技进步将成为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增强综合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成为农业比较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当从宏观上总体把握现代转型农业发展的全局,全面把握好农业现代化改革的历史性机遇,勇于开拓创新,构造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科技新体系,为建设一个生机盎然的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科技管理论文:企业全球化科技管理 一、当代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突出特点 1、科学技术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科技成果商品化的周期大大缩短。20世纪前,人类从发明到应用电,时隔282年,电磁波通信时隔26年,而到20世纪,集成电路仅仅用了7年的时间就得到应用,而激光器仅仅用了1年。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人类在短短50年里,经历了5次大的科技变革:1945~1955年,人类相继开始利用核能;1955~1965年,人类开始摆脱地球引力,进入外层空间;1965~1975年,人类开始控制遗传和生命过程;1975~1985年,微处理机大量生产和应用,扩大了人脑的能力;1985年以来,以软件和网络化为标志,人类进入了信息化和网络化等新时代。这5次大的技术变革,构成了上个世纪最为壮观又多姿多彩的历史画面。 2、科学技术急剧发展,呈现知识爆炸的现象。近30年来,人类所取得的科技成果比过去2000年的总和还要多。以此推算,人类在2020年所拥有的知识当中,有90%现在还没有创造出来。今天的大学生到毕业的时候,他所学的知识有60%~70%已经过时。预计今后100年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数将占世界总人口的20%,创造性的科学工作将成为21世纪人类的主要活动。 3、各学科、各技术领域相互渗透、交叉和融合。最近几十年来,科学的发展越来越依赖多种学科的综合、渗透和交叉,用于解决科学发展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也导致了一系列新的跨学科的研究领域的出现,比如环境科学、信息科学、能源科学、材料科学、空间科学等等。学科的分支已从20世纪初的600多门,发展到现在的6000多门。 4、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科学的发展揭示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所存在的内在紧密联系。比如环境问题,既是科技问题,也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已经超出了自然科学家的技术范围。 5、研究与开发的国际化趋势明显加快。全球性的信息网络,促进了世界各国的科研人员、科研机构、科研仪器、资料等基础设施的流动和信息共享,大幅度降低了研究成本,使得全球研究开发资源有了可以充分流动和利用的新的、巨大的空间,逐步地形成了一个全球的研究村。在这个过程当中,发达国家毫无疑问是最大的受益者,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首先是一个挑战。 6、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在当代,生产和技术的发展趋势出现逆转现象。科学理论不仅走在生产和技术的前面,而且为生产技术的发展开辟了各种可能的途径。比如,先有了量子理论,而后促进了集成电路和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又比如,利用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最新成就,发展了生物技术。所以,当代重大技术工艺或者工程往往是理论超前的。这种特点,决定了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成为主导力量。 高技术及其产业是当代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我国手工业人均年产值大约2000元,传统工业人均年产值大约2万元,而高技术产业的人均年产值超过20万元甚至上百万元。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已经成为一股世界性潮流,所以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因素,成为一个国家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总之,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它与社会、经济、文化互动的多样性,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的启示和新的理念,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二、科学技术发展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 1、产业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信息产业将成为主导产业。今后5年至10年,因特网将迅速发展。计算机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软件技术及其产业将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信息产业将成为主导产业,美国的计算机和通信社会的投资占资本设备总投资的40%,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产业为美国创造了1500万个高薪就业机会。这种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变化程度,已经远远超过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人类从农业化向工业化变革的影响。 2、生物技术的突破,正酝酿着新的主导产业。20世纪70年以来,以DNA重组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蓬勃发展,全世界每年受益的1万项专利技术当中,有近1/3出自生物技术。生物技术已在酝酿大突破,表现在这几个方面:人类基因组计划、生物芯片技术、缘于生物技术的新药、农业生物技术,等等。 3、技术创新能力成为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决定因素。从20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可以看出技术创新的极端重要性。在过去提到的亚洲四小龙中,台湾地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最小,新加坡次之,韩国最重,它们的科技竞争力强弱也和这个顺序一致。在科技竞争力的排名表上,台湾地区、新加坡、韩国的名次分别是第7名、第9名、第28名。所以,迅速提高科技实力特别是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自强自立的当务之急,是事关民族利益、地位乃至民族生存的迫切任务。 4、在激烈的技术创新能力竞争中,企业组织结构经历新的调整。有如下特点:高新技术大企业研究开发生产、经营、销售服务的一体化;生产经营的分工专业化;公司之间强强合并、技术结盟,谋取在行业国际市场中的垄断地位;跨国公司加强网络化和国际化。 5、高新科技的发展强烈影响国家安全观念和格局。这种国家安全观念有:(1)经济安全。集中表现在对一体化国际市场的占有,在当前的国际竞争中将表现得越来越明显。(2)文化安全。西方发达国家赁借着科技优势,文化影响力越来越大,这种靠文化传播和渗透的潜在影响不可低估。(3)国防安全。高技术已经成为国家军事安全的核心技术和支撑力量,是决胜的关键。(4)生态环境和生态安全。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广义的安全包括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包括了人类自身的生存状态。 6、人类生产工作和生活方式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终身职业的概念将会成为历史的陈迹。信息革命对生活方式的变革,标志着人类在现代物质和精神文明方面大踏步的跨越。 三、新时期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对策 首先是要在科技发展战略指导思想方面做出必要的调整,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 1、要更加强调创新和跨越。从加入世贸组织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跨国公司通过在中国抢注专利,特别是高技术领域的专利,设置这种专利壁垒,已经对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设置了很大的障碍。在这种条件下,只有一条路,就是横下一条心,强调原始创新、强调跨越、强调走在人家前面。 2、要更加注意各种技术的集成和在集成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产品和产业。注重单项技术,从技术发展角度是必要的,要继续做好基础性工作。但从科学技术和经济的结合特别是面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挑战出发,更加要注意强调在研究开发当中,贯彻以产品和产业为中心,实现各种技术有效的集成。 3、要集中力量,突出重点。一是要以产品或者新兴产业为中心,把我国的力量集中起来,办几件大事;二是把一些创新型的小项目适当分散,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新的重点。 4、要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科技界有些现象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在科学技术发展上,很多问题是可以并行的,不一定哪个就一定是错的,哪个就一定是对的,往往是大家意见都一致的时候,也就是技术发展的机遇或市场已不再存在或没有太大效益的时候。 5、要在应用开发研究当中,贯彻以企业为主体的原则,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在今后的国家科技发展规划中,选择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软件、电动汽车、信息安全和电子政务、电子金融、功能基因组和生物芯片、奶业发展、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等一批重大关键技术专项。科技部下了很大的决心,准备投入55亿元,和企业的投入、地方的投入结合起来,在一些重大的产业技术方面力争实现突破,形成新的产品和产业。 四、应对加入WTO挑战,中国的科技工作的重要举措 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的科技工作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总体上是机遇大于挑战。能否过好入世这一关,主要在于我们能否积极应对,趋利避害,争取主动。 1、实施人才战略。国际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核心是尖子人才的竞争。要在国家科技计划当中,把发现、培养和稳定青年人才特别是青年尖子人才,作为最重要的考核指标。要在国家科技计划当中广泛地采用课题制,要大幅度地提高经费当中人员的经费比例,克服科技管理当中“见物不见人”的弊端。更好地利用股权、期权奖励等方式建立新的激励机制,来体现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创新价值。 2、积极实施专利战略,强化知识产权的管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们面临着很尖锐的挑战。有两组数字:一是有关国家在高技术领域对专利的占有情况。在生物工程领域,美国拥有世界专利总量的59%,欧洲19%、日本17%,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仅5%;在药物领域,美国拥有51%以上的专利,欧洲33%,日本12%,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仅4%。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在高技术产业发展当中所面临的严峻的挑战。二是外国公司在中国抢注专利的情况。根据统计,在信息通信、航空航天、医药制造、新材料等领域,国外公司发明专利的占有量大约为60%~90%。这两组数据说明,如果我们要发展自己的高技术产业,就必须跨过国外所设置的专利壁垒,特别是在高技术产业方面,我们面临着很艰巨的任务。要更多地关注专利,要把专利问题作为重大的战略问题来加以切实解决。 3、加强技术壁垒研究,尽快建立我国的技术标准体系。世贸组织有一个技术壁垒协议,允许各个国家合理地运用技术规章、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来保证进口产品的质量。技术标准的竞争是一个非常尖锐的竞争,而我国在这方面确实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因为我国缺乏自己的标准,很多是参照国际标准,无法阻止别人进口;而发达国家可以制定很多特殊的标准,以环境、人身安全为由来限制异国的进口。重要的是要加快建立国家的技术标准体系。 在结束对徐冠华的采访时,我们一同走到礼堂外面的花园合影。这时正值北京的春天,花园里桃花盛开,牡丹怒放,玫瑰艳丽,雪松挺拔。我心中在想,中华民族曾经在科学技术领域为人类作出过卓越的贡献,造纸、罗盘、火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对于人类进入现代社会的重大意义举世公认,但在近几百年人类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征途中成了落伍者。经过100多年的努力,中国人民已经赶上了一段路程,但是仍然处在人类之旅的后队。当前,世界正处在一个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从能量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的历史时期。这是一个发展迅速而又不平衡、竞争虽然激烈但有可能后来居上的时期,对处于经济即将起飞的关键时期并开始融入全球化过程的中国充满了挑战和机遇。只要我们以百余年来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沉痛教训为借鉴,结合国家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完全可以把中国科学技术推进到世界的最高峰。 科技管理论文:旅游科技管理 内容摘要:科技旅游是现代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开发有现实意义。国外科技旅游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相当成熟,而我国科技旅游发展虽初具规模,但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且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在借鉴国外发展科技旅游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科技旅游开发的建议。 关键词:科技旅游国外科技旅游特色 所谓科技旅游是指以科学技术为支撑,以各种科技资源为吸引物,以满足旅游者增长知识、开拓视野、丰富阅历、休闲娱乐等旅游需求为目的,融参观、考察、学习、娱乐、购物等活动于一体的一种专项旅游。在我国,科技旅游真正推出的时间较晚,直到2003年年底在广东科技与旅游研讨会上,“科技旅游”的概念才第一次在政府行为中出现。尽管对这一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总的来说,都以游览科技景观、追求科技知识等为目的。 其实早在20世纪30年代,在法国就出现了科技旅游的雏形,雷诺、标致、雪铁龙三个汽车制造公司通过组织公众参观其汽车生产流水线等形式宣传企业形象,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导致众多企业仿效,科技旅游由此开始盛行。而后美国波音飞机制造公司、欧洲航天局等也竞相对游人开放,使科技旅游的层次和范围不断深化和拓宽。经过70多年的发展,当今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科技旅游市场已经处于相对成熟阶段。而我国的科技旅游产品开发虽然已经起步且发展势头良好,但与欧美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因此,学习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开发科技旅游产品的经验,对于引导我国科技旅游持续、健康、有序的发展意义重大。 开发科技旅游的现实意义 科技旅游的开发适应了现代旅游消费多样化的趋势,有效地满足不同旅游者的需求,形成了积极的市场影响,也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科普宣传功能 科技旅游增强了教育的科技内涵,能够有效地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起到科普宣传的作用。在科技旅游过程中向游客传递科技知识、科学理念和探索精神是传统旅游形式所不能做到的。 经济效益功能 对于那些实施科技旅游的某些厂矿园区、企业或地区而言,科技旅游不仅创造了与消费者面对面的交流机会,而且还有着可观的经济效益。北京中关村科技旅游活动仅2000年全年就接待了游客250万人次,综合收益约1.2亿元。而浙江省海盐县的“核电科技游”和长虹电子集团等科技旅游资源,亦为当地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产业结构拓展功能 科技旅游是对现代旅游发展模式的革新,是对传统旅游产业空白的填补,它丰富了旅游的产业构成,拓展了旅游业的发展领域,有力地推动现代旅游产业发展。既是对传统旅游形式优点的借鉴和继承,也是对传统旅游产业不足的弥补和完善。而且,改变了过去单一的观光娱乐旅游需求形式,其颇具知识性的旅游方式正代表了时展的潮流,因而其前景被国内外专家普遍看好。 社会效益功能 科技旅游作为一项集科学性、知识性、教育性为一体的文化事业,它的开发不仅有助于人们提高思想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而且有助于人们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培育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更是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和社会整体科技水平,实现我国科技事业跨世纪发展的重要形式。 国外科技旅游的种类及特点 国外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科技旅游经过70多年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由于这些国家把科技旅游作为旅游项目中的一个重要产品来投资和开发,并且制定了相关政策,因而其科技旅游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国外科技旅游的种类 现代科技园区旅游指以工业厂区、农业园区、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其科技产品为参观、考察对象的科技旅游,如参观欧洲航天局等。西方发达国家充分利用先进的科技和现代化的科技园区,不断推陈出新,纷纷推出各具特色和韵味的科技旅游产品,以满足人们求新、求异、求奇的精神需求。 国外人工科技场馆旅游指以科技观测场所、专题科技会展及科技主题公园为游览对象的科技旅游。欧美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拥有数量众多、种类齐全的科技场馆,形形色色的自然博物馆、地质博物馆、生物博物馆、天文台、科技馆等是这些国家进行日常科普活动的重要场所。闲暇时间到科技场馆参观,在放松身心的同时进行科技知识学习。如美国国家航天博物馆、加拿大马尼托人类与自然博物馆、比利时的自然史博物馆等,国外的这些科技场馆成为了这些国家进行全民科学文化普及教育的骨干力量,也成为了公众学习科技文化、体验科技生活无法割舍和不可替代的好去处。 自然科考旅游指以自然状态存在的事物、现象为考察对象,以专业考察结合旅游活动的方式,以了解、体验自然科学知识为目的的科技旅游。在国外,尤其是那些历史人文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依赖自然资源、着重发展自然景观科技旅游成为一些国家的必然选择,优美的自然景观、奇怪的自然现象、独特的自然资源都被囊括到科技旅游的范围之内。如美国的亚里桑那州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夏威夷火山公园、国家黄石公园,以及加拿大组织的近距离欣赏北极熊等野生动植物科考旅游,使游客在体会刺激的野外活动时也感到有所收获。 国外科技旅游的特点 种类齐全,规模庞大由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再加上多年的市场深度开发,因而其科技旅游产品类型丰富、种类齐全且规模庞大,凡一切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自然、人文、社会的旅游资源都被纳入到科技旅游当中。再加上科技旅游是这些国家科普宣传的重要途径,因而普遍受到各国重视。美、日、德、法、英等国家经常斥巨资建设科学中心和科学博物馆,迄今为止,仅在美日两国,专门的科技场馆数量就达到近1000座。 主题突出,形式新颖西方发达国家根据其所拥有的不同科技旅游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科学论证和深刻研究的基础上选择开发特色鲜明的别具一格的主题科技旅游产品。如美国的科技旅游以现代科技发明及其应用的展示为主;英国则以工业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程和成果的展示为主,法国以高新技术的工业旅游为主题,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以自然探险、野营等为主题。而且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选择自己的科技旅游主攻方向时,在表现形式上力求新颖,在表现手段上注重综合运用声、光、电等多种形式的高科技设施和技术来包装科技旅游产品,从而使科技旅游摆脱了早期静态微缩、单纯模拟及陈列展示等陈旧模式,以达到在形式上,诱发游客探索科技奥秘的兴趣。 强调参与,注重体验国外科技旅游产品日益重视游客的参与性,强调观众自己动手进行科学实验和制作活动,如美国波士顿科学博物馆,让旅游者在活动过程中从理论论证到现场实验操作都要亲身经历。由于国外科技旅游产品其表现形式新颖多样,因而游客身临其境感和现场体验感非常突出,从而达到将科普与旅游、娱乐与学习相结合的效果。 市场运作,服务社会国外的科技旅游场所除了依靠政府进行直接投资和设立基金外,其运转经费很大程度上都依靠社会力量(公司、企业和个人)的资助与支持,一些部门和企业主动与科技场馆合作研究、开发项目,提供研究资金。与此同时,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条件,通过建立旅游群落、开发经济产品、开展商业合作、引入社会捐助和推广科技旅游会员制等方式来拓宽经济收入渠道。反过来,科技旅游场所非常注重回报和服务社会,同社会各界保持密切的联系,积极主动开展服务性研究和公益性活动,许多著名的科技旅游景点和场所除了向公众免费开放外,还积极举办巡回展览,将科技展品在一些地方性相关机构展出,受到社区公众的欢迎。国外科技旅游场所和公众社会之间这种互相支持和彼此协助的良性循环在科学技术和广大民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在科技与公众的紧密联系中得到了发展和壮大。 我国科技旅游开发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科技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目前我国科技旅游开发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 科技工业旅游 主要是一些高知名度工业企业、核电站、抽水蓄能电站、高神秘性的军工企业等,如北京、武汉、上海、天津、浙江、四川等地的科技旅游。在我国率先提出发展“科技旅游”的北京已初步形成了以“中国硅谷”——中关村为中心,观光景点包括北大、清华、航天中心等30多个,观光的内容包括现代工农业、电脑网络、古代科学技术等。武汉则以“中国的光谷”——50平方公里的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工业园、武汉大学生物馆、地址博物馆、民族大学博物馆等为主要参观点,涵盖了激光、通信、光纤光缆、电脑软件、生物技术等多个高科技领域的“光谷科普游”,使科技旅游成为武汉市旅游的新“亮点”。四川则依靠被誉为“科学电子城”和“西部硅谷”的绵阳、我国最大的彩电生产基地——长虹电子集团等科技旅游资源,自1999年推出了工业科技旅游线路以来,亦产生了良好的综合效益。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通过卫星发射技术设备和展示我国高科技空间技术来吸引游客。浙江海盐县,充分利用秦山核电站的知名度和旅游资源优势,与秦山核电公司联合推出了“核电科技游”,开创了一条核电高科技旅游的新路子。此外,天津的夏利汽车集团推出了“工业、科技、传统教育一日游”、上海宇航科普中心和上海航天设备总厂等10余个单位组织科普教育基地、上海浦东金桥出口加工区等,因其各自的科普特色已成为人们进行科技旅游的较好选择。 科学博物馆旅游 如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博物馆科技旅游。南京市已开通了由紫金山天文台、中山植物园、航空航天馆、南京市博物馆、大珍稀动物馆、地质博物馆等景点组成的科技旅游专线。尽管各大城市几乎都有专业门类的博物馆,但目前由于宣传和展示的形式等方面的不足,博物馆旅游一直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高科技农业旅游 随着无土栽培、基因植物等农业科技的发展,各地已经涌现了很多的农业观光园,如陕西杨凌地区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海南等地的热带农业园等。在陕西杨凌,当地政府充分利用农业科技资源,举办“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博览会”,开展农业科技旅游,现已成为陕西著名的农业科技旅游文化名城。在海南省万宁市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作物研究所里,引种了1200余种全球热带植物,游人倘佯在美丽的热带花果林木丛中,不仅心旷神怡,而且可以随意参观他们栽培的各种奇花异果,既增长了知识,又有利于身心健康。 另外,中国科学院还成立了科学国际旅行社,开办了科学考察探险旅游项目。游人可以在科学导游的带领下,去新疆、西藏、四川、青海等地参观高原、冰川、沙漠、戈壁风光,亲身体验野外作业,参加野外探险活动。 从目前国内科技旅游的开展情况来看,成效已初步显现。但是科技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产品类型,仍然处于探索、发展和不断完善的阶段,尚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一是我国旅游业的科技水平与其他行业相比还较低,低科技含量致使旅游业发展质量不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同时许多旅游区、旅游点不能为游客提供科学的导游资料,而且导游水平也较低。二是不少科技旅游项目并没有太多高科技的特色,而且其中科技成分的渗透还不够深入,真正称得上科技旅游的主题公园景点更是凤毛麟角。三是科技旅游在学术研究上相对落后,没能对实践起到足够的引导和指导作用。四是科技旅游虽有所发展,但所占比重较低,而且还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五是我国科技旅游产品较单一,大批主题雷同的科技旅游产品在同一市场上形成“扎堆”现状,没有选择差异化开发主题,特色不鲜明。而在西方国家,避免雷同和模仿、力求特色和创新是他们科技旅游得以成功的重要法宝。六是品牌不突出,目前,在我国科技旅游产品中,找不出响当当的名牌、品牌。 我国科技旅游开发的建议 运用科技武装旅游业,真正提高科技旅游的科技含量 何光炜曾在全国旅游行业管理工作会议上强调,旅游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必须依靠高科技,在我国由亚洲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迈进的过程中,必须主动占领市场和技术的制高点,这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战略要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借助于高科技,采用现代技术手段保护和开发旅游资源,运用现代技术包装旅游景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管理和经营旅游业,促成旅游生产力要素的创新和优化。当前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武装旅游业,将旅游业导入科技发展的快车道,实现旅游与科技结合的经济价值。 运用现代科技,对科技旅游进行科学管理 现代科学技术贯穿于国外科技旅游的整个过程中,游客可以全方位地体会到现代科技带来的便捷和乐趣。因此,我国科技旅游参与部门和企业应借外国的先进管理经验,在以下几方面作好思想和实际上的准备工作:一是提高企业负责人对科技旅游的认识,不因为其直接收入低、增加管理工作量而反对接待游客;二是科学组织旅游线路,将科技旅游项目纳入学校、团体的旅游内容,让游客在观光、娱乐的路途上有一个知识性的参观点;三是安排专门的接待部门,培训专业的导游队伍,把散客组织成团队以便接待;四是制作必要的说明牌,说明工序工艺(注意尽量通俗化、趣味化);五是作好厂区园区绿化美化工作,制定游客参观路线,必要时隔离出安全的观光通道,让参观不影响生产、让生产不危及游客安全。此外,从业人员的高素质与专业化也应体现出科技旅游管理的现代性。 建立专业镇,带动科技旅游的开发 专业镇是指以镇(区)为基本单位,产业相对集中,具有一定经济规模,产、供、销一条龙,科、工、贸一体化,营销网络覆盖面较广的镇级政治单元。这些镇大多都有1-2种主导产品,有一定的生产规模,有众多相关联的上下游企业,主导产品成为支柱产业,市场网络延伸省外以至国外,极具开发科技旅游的潜质。在专业镇开发科技旅游较为成功的为广东省部分城镇,目前开辟了多条组合不同的旅游线路,如“佛山陶瓷、纺织专业镇”、“中山食品深加工、果蔬种植专业镇”、“顺德陈村花卉培植”、“中山古镇的灯饰、东莞的服装业”等,这些特色的专业镇旅游,不仅带来视觉、味觉的刺激,而且更让感叹高科技生产的无穷造化。目前,广东省的专业镇科技旅游以珠江三角洲区域为重点,利用这一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当地专业镇建设在全国的领先地位,结合广东省独特的岭南文化和自然、人文景观,吸引广大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旅行购物、合作交流、业务洽谈等,力求最大限度地满足众多顾客的不同要求。这对我国其他省市的科技旅游开发是有借鉴意义的。 借鉴国外先进的开发运作方式,促进科技旅游的开发建设 国外科技旅游开发的经验表明,我国的科技旅游开发必须在主题差异化的基础上塑造品牌,在表现手段上要新颖化、现代化,提倡参与式开发,并且要深层次、全方位开发科技旅游附属产品,以科技旅游产品为核心,开发食、住、行、游、购、娱等系列延伸产品,建立旅游群落、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挖掘消费潜力、增加盈利。同时,依靠社会力量的参与和支持,拓宽经济收入渠道,开展商业合作并引入社会捐助,在切实提高科技旅游质量和水平的基础上,以自身为平台宣传企业的形象和产品,吸引赞助经费。 营造热爱科学的氛围,促进科技旅游的市场建设 国外的科技旅游非常重视通过科技旅游的经济活动来营造全民关心科学发展、热爱科学事业的氛围,并以此来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实现科技旅游的社会效益。公众的科学素养一旦提高,就会形成尊重科学、热爱科学和支持科学的热情,积极地参加科技旅游活动,又能提高科技旅游的经济效益。所以国外的科技旅游那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紧密联系的、也是相互促进的,而这一切与科技旅游面向社会市场、依靠社会力量来发展自己的思路和做法是分不开的。因此,要使我国科技旅游受到旅游者的青睐,必须倡导学习科学、认识科学、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的风貌,使旅游者从多个层面去了解科学,从而促进科技旅游的建设与发展。 科技旅游正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升温,它作为各国政府争相开发的一个朝阳产业,在新的世纪里,必将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目前,我国的科技旅游事业方兴未艾,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规范、不完善、不合理的地方,要想顺应国际科技旅游的发展潮流,发展有我国特色的科技旅游,就必须认真研究国外科技旅游的发展状况,深刻总结国外科技旅游的成功经验,从中汲取和借鉴有益的养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实行科学的调整和改革,推动我国科技旅游事业尽快走上科学、规范、健康的发展道路。 科技管理论文:乡镇企业科技管理 新世纪中,乡镇企业还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剩余劳力的转移、县域的地方财政收入及乡村居民的收入增长,都日益依赖于非农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发展。但是,我们应当看到,目前乡镇企业的发展正受到和将要受到方方面面的冲击和挑战,这其中包括国际的、国内的、自身的,研究和探讨新世纪中乡镇企业所面临的挑战和对策,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紧迫任务。 国际方面的挑战主要是跨国公司的大举进入,以及加入WTO对乡镇企业带来的影响。乡镇企业的结构和布局,人才素质远远无法适应来自国际市场的挑战。目前世界排名前500家大公司中已有200多家来华投资。大跨国公司技术水平高,资金力量雄厚、项目规模较大。其投资方向和规模往往服从于其公司的全球战略,目的是要占领中国市场。外商的投资和进入不仅加快了一些行业的集中度,使竞争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而且已经控制了某些市场的份额和某些国内空白行业的“制高点”。如在饮料、洗涤剂、啤酒行业。外资进入后,市《石家庄经济》4/2001·46·探索之光场出现了分化,一部分企业与之合资或不合资而引进其先进技术和工艺,而保持较高的技术水平和市场份额,另一部分企业则在竞争中经不住优胜劣汰之考验而败下阵来。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跨国公司同国内一些老企业合资往往成了其进入国内市场的主要形式,特别是他们选择一些我国同行业中的名列前几名的骨干企业进行合资,这前几名骨干企业中乡镇企业恐怕不多或者就没有。长此以往,乡镇企业的竞争对手不但多,而且强,如果乡镇企业在发展上抢占不了“制高点”,市场占有率就会越来越低。 加入WTO也会对乡镇企业带来一定的冲击和挑战。有人说WTO是一只狼,因此惊呼“狼来了”,我们要认清,加入WTO不是一只狼来了,而是一群狼来了!那么加入WTO到底对乡镇企业产生哪些影响呢?首先是对乡镇企业中技术落后的弱势产业产生一定的影响。像我国的农业,由于乡镇企业直接影响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和农业的经营规模以及农业现代化水平,又会使农业处于更加不利地位。因为农业本身土地经营规模细小,农业劳动生产率很低,农业科技含量与产品质量不高,农业生态环境不好,大多数农产品缺乏竞争能力。加上一些国家高筑“技术壁垒”,必然会给我国农业和农村造成严重的影响。 乡镇企业中的其它行业也不容乐观。像建材、食品、医药、化工、造纸等,大部分是初级产品多、高档的产品少,含有科技含量的产品更少,这种状况,这种竞争力,怎么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呢? 国内方面的挑战主要来自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以及合作合资企业。随着国民经济以数量为主发展阶段的基本结束,以结构优化升级和整体素质提高为主要内容发展阶段的到来,国有企业正从前些年的亏损状态逐步走向扭转为盈,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通过技术进步、产业升级、体制创新和资产的兼并、扩张或转让、分立,一方面形成新的增长点,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带动为数众多的相关产业的升级、调整,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增加动力。另一方面,国有企业中技术力量比较雄厚,技术人员的数量多,职工整体素质比乡镇企业高,这也是乡镇企业不可比拟的。 乡镇企业虽然积累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发展经验,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面对国际、国内方面的种种挑战,乡镇企业存在着严重的不适应性。乡镇企业的一些弱势产业和企业已经面临着“生存危机”,一些原有一定优势和实力的产业和企业也正面临着兵临城下的威胁。从产业布局看,布局分散,企业规模小的问题相当严重,污染环境,生态平衡破坏大多也是由一些小化工、小冶炼、小造纸厂所为,这些企业都是国家三令五申关闭的对象。就拿我市乡镇企业来讲,2000年全市取缔了99家小水泥企业,井陉县依法强制关停了41家灰粉企业;受个人利益的驱动,乡镇企业中的短期行为还是比较突出,中低技术依然是我市乡镇企业的主体。一些高科技产品,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依然凤毛麟角,面对这种状况,面对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种种挑战,乡镇企业要想在新世纪中更好地生存,更健康地发展,就必须正视自己存在的问题,重新研究自己的发展战略和对策,来适应全球化经济的新形势。 在面向二十一世纪发展格局中,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乡镇企业如果在技术密集型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中没有自己一席之地的话,是难以占据经济发展“制高点”的。我国乡镇企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像江苏常熟市的乡镇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由松散型协作向紧密型合作转变,这种合作在不断深化、层次提升、领域拓宽、科企关系日趋紧密。不少企业以把产学研合作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理念。中利光缆、力宝装潢等一批科技型企业,把科技进步、校企联手置于企业发展的战略地位,该市的隆力奇集团通过与中科院上海分院合作,拓宽了发展视野,创新了产业导向,看到了目前普通保健品的潜在危机,增强了调整结构,科技创新的紧迫感,把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加快发展生物制药和生物工程产品作为新一轮投资方向和创业目标,把企业兴衰荣辱的命运牢牢拴在科技上。 经济界权威人士曾这样评价科技进步,“对于生产能力的投入,收获的是产能的增长;对于科技开发的投入,收获的是产品和技术的更新,产品附加值的提高。产能的增长会受到市场容量的制约而不能发挥,而创新的产品和技术却有无限的市场空间”。 科技进步能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一个成果能带活一个企业,一项战略能影响一个企业的市场功能定位,这是科技进步给乡镇企业带来的新一轮发展机遇。科研院所通过乡镇企业这个“试验平台”,加快了科技新产品向市场商品的属性转移,提高科技新产品社会化生产,产业化制造的适应力。与此同时,企业也感受到了科技产业化的信息辐射,找到了调整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攻方向,双方收益、各得其所。 乡镇企业是在挤不垮,压不弯的历程中发展壮大的,虽然现在发展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临着国内外市场的优胜劣汰的竞争压力和挑战,乡镇企业要辩证的分析别人,也要辩证的分析自己,要审视度势,从战略上调整乡镇企业的发展思路。 科技管理论文:经济科技管理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进步。文章探讨了依靠科技进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提升地方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地方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对策思路。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科技创新核心竞争力地方经济 1依靠科技进步提升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1.1当前科技工作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我国科技进步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紧迫要求和应担当的使命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科教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科教优势未能充分发挥,科技供给能力不足与企业对科技成果吸纳力不强的矛盾突出;科技与经济的耦合度不高,科技对经济的拉动力不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偏低,社会公益类科技工作和基层科技工作薄弱,科技投入不足和科技资源分散浪费并存等。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科技对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必须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 1.2树立科学发展观,把发展做为第一要务 总理指出,经济和社会发展要依靠科技,科技进步要依靠创新,科技创新要依靠人才。只有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的重大关系,发展才能有新思路、新局面。作为科技管理部门,必须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以科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方向,以引导和促进新型工业化为中心,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把科技进步作为加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1.3坚持以人为本,把科技管理工作的重点转到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营造创新创业环境上 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全会、五中全会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到战略层次来认识,把人才强国作为国家发展的基本战略。坚持以人为本,必须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优化人才成长和鼓励创新的环境,改变“重物轻人”的观念,把“以人为本”体现到各项具体工作中去。积极调整科技发展的相关政策,把培养和造就优秀科技人才、调动广大科技人才创新积极性作为科技工作的基本目标,把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科技创新环境作为科技工作的优先任务。进一步营造科技政策环境,加快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改进科技评价办法,弘扬创新文化,使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环境明显改善。同时,要把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求作为科技发展的基本目标,坚持以服务于人民大众为宗旨,便科学技术植根于群众,造福于人民。 2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科技人才和技术支撑 2.1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 国家兴盛,人才为本。技能人才是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经济要发展,培养和提高人才的科学文化素质是一个关键问题。发展地方经济,单靠少数专家和技术员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一大批具有科学文化知识的新型技能人才。大力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是为地方经济发展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途径,是提高人才科技素质的重大举措,是加快人力资源开发,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2.2为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支撑 职业教育该如何为地方经济提供科技支撑呢?一方面要加强科技攻关,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另一方面要加强产学研结合,发挥生产与技术优势。 加强科技攻关,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依靠地方,充分利用资源,发挥技术优势,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如:依靠科学技术,优化种植业布局;建设生态林业,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畜牧养殖板块经济;建设工业区,构筑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等重要成果。 加强产学研结合发挥生产与技术优势。职业教育的研究方向是技术应用开发性,研究领域重点放在地方区域产业上,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建设,积极依托产业、走校企合作的道路,最终目标是能够服务产业、提升产业。 3实施“科技进步工程”,提升地方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3.1为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的对策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当前,我国已经成为经济大国和贸易大国,但产业的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大量关键设备依赖进口,科研开发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是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必须看到,没有创新的发展是难以持续的,仅靠低附加值的产品出口当不了贸易强国,靠较低技术的产业基础也成不了经济强国。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到必须依靠自主创新才能加快发展的新阶段。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只有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才能为经济增长提供新机会和新动力,才能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持久的技术支撑,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才能有效地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也才能真正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使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1)观念上创新。科技部门应立足科技服务经济、科技服务基层,开展科技诚信服务、科技创新服务,一改过去等靠要的因循守旧思想,出谋划策,为企业争取大量的科技项目和资金;通过开展多形式的科技服务活动,为科技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主导产品的升级,促进新兴产业的健康成长,促进全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注入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2)服务方式上创新。科技部门应主动服务,拓展科技服务领域。围绕实施科技素质工程,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也为经济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 (3)管理上创新。不断创新科技项目管理方法,以科技项目为载体,实现项目的最大综合效益,促进科技示范和技术推广。 (4)项目上创新。科技部门应把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作为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组织科技人员开展科技攻关,在保证数量的基础上,突出好项目、大项目对当地经济的牵引作用,大力培植出新技术产业,使之成为当地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长点。这些项目的开展,为当地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创新发展平台,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3.2提升地方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的措施 (1)实施科技进步领导工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关键在领导。因此,各级领导首先是党政一把手都要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真正把科技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要经常为科技工作的开展排忧解难,解决实际困难。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科技知识,用现代科技知识武装头脑,不断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和水平。分管领导更要将科技工作纳入工作目标,根据本地的实际,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出推进本地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具体措施,并加强督办落实,切实抓出成效。同时要认真落实上级制定的党政主要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要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作用的重要内容和依据。 (2)实施技术进步工程。要紧紧抓住“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这个主题,以高科技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为龙头,坚持做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改造传统产业相结合,与实行精品名牌战略相结合,探索并形成具有地方经济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之路。首先,要围绕当地高新技术产业的重点领域,选择机制较健全、技术较先进、具有一定规模和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重点保护扶持,扶大扶强。其次,要大力改造传统产业。要切实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并通过关键设备和核心技术的引进,促进当地汽车及配件、化工、建材、服装等重点行业尽快实现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提升传统产业的装备水平和技术水平。要坚持以科技带动工业化,积极运用科学技术武装传统产业,逐步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经营管理信息化,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生产经营成本。要大力促进当地优势行业和企业整合重组,同时,扩大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整合力度,努力实现技术、信息等关键要素共享,着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三,大力促进产学研的结合,牵线搭桥,引导企业寻找科技靠山,促使当地的传统产业在工艺、装备水平、产品档次、创新能力、现代化管理程度及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均有所提高。同时,积极开展科技引资、引智工作,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和项目,推动当地高新技术企业的快速发展。第四,全力抓好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增强企业发展后劲。要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要发展必须抓项目”观念,大力实施项目兴市战略,加大对上争项目、争资金的力度。一是要深入研究国家产业政策,结合企业和农民的需求,加强项目储备;二是要高质量地做好项目前期工作,高水平搞好项目策划,提高项目申报成功率;三是要集中人力、物力,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农业产业化,在争取省级项目的基础上,力争在申报国家级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科技项目上有所突破。真正让科技项目成为壮大企业的强力推进器和发展全区经济的加速器。 (3)实施“金桥工程”。首先,要大力发挥当地政府科技咨询服务专家的科技智囊作用,不断介绍引进成熟的科技成果,这是由当地自身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的特点所决定的。乡镇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在发挥“土专家、田秀才”科技致富带头作用的同时,适时邀请、引进一批深受农民欢迎的专业科技人才直接到农户开展面对面的技术服务,以增强科技服务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其次,要整合科技资源,加强科技协作。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社会发展等当地经济社会牵动作用较大的领域,要继续加强与有关的高等院校的联合攻关,借他人智慧促进开发创新;同时,要下大力整合当地的科技资源。当地科技部门要主动加强与经贸、农来、林业、水利、畜牧、人事、教育等部门的联系,最大限度地争取政府各部门、各行业的支持,重视发挥行业科研单位的作用,实行科技信息、数据资料的广泛共享,充分利用知识积累和众人智慧,提高科技为经济服务的能力。第三,要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按照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改造当地的科技服务机构网络,大胆采取市场化机制,积极推动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调动其经营技术成果的积极性,要创新信息服务体系。重点是应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广泛搜集适用的科技信息、产品市场信息和农民致富信息。 总之,“发展是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大力发展各类职业教育、培养数以万计的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级各类应用型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只有不断加强科技重视、科技投入及科技对生产力的转化;才能通过高新技术发展新型工业,通过农业技术培训发展特色农业,才能真正实现科技人才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科技管理论文:地区农业科技管理问题及对策 国家的稳定及战略目标的实现都受到农业发展的影响,同时农业科技的发展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兴衰。因此,要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不断完善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1]。长三角地区要对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和管理方法进行变革,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以我国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推广作为前提,长三角地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断提高,长三角地区实现农业产业化及发展绿色农业成为必然趋势[2]。在新的形势下,长三角地区的各级基层政府应该加快建立健全完善的农业科技管理体系,不断提高本地区的农业科技发展水平。 1长三角农业科技管理存在的问题 1.1体系不完善,专业技术不高 现阶段,虽然长三角地区在不断发展,农业科技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长三角地区的农业依然是该地区的“弱势产业”,该地区的农民还处于弱势地位,平时很少开展农业方面的科技培训,且农业科技管理方面的费用也很难得到保障。长三角地区的农业科技培训趋于弱化和边缘化,很多农民不能从正面接触到农业科技培训,更不能积极参与到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当中去[3]。长三角地区的农业专业合作社以及基层农业管理部门没有发挥带头作用致使长三角地区的农业科技推广出现了断层,没有将农业产业的整体效益充分发挥。目前,长三角地区农业科技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条件以及工作待遇还不高,致使农业科技管理部门不能够留住人才,现有的员工年龄普遍偏大加上专业素质不高,使农民的农业科技培训很难得到满足[4]。 1.2资金匮乏 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充裕的经费,但现阶段,长三角地区基层的农业科技推广经费严重不足,甚至存在私自挪用农业科技推广经费的现象,这导致长三角地区基层的农业科技管理经费不能得到有效使用,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的经费主要用在了行政事业的支出上,这种情况的存在制约了长三角地区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正常开展。农业科技的见效周期比较长,一些高新技术农业如果不能够得到政府的财政支持就很难继续发展,使人们很难看到农业科技方面的成效。 1.3宣传不到位 离开了农民的参与任何农业科技都只是摆设。现阶段,长三角地区的土地种植方式还是一家一户模式,这种种植模式规模较小,很获得较高的收益;同时,很多农民的文化水平不高,科技素质较低,对接受农业科技知识的热情不高。另外,长三角地区的农业科技管理是以政府作为主导的,政府对农业科技的宣传力度不够,很多农民很难接受农业科技知识,这就使得农业科技转化出现了困难。 1.4产业化、规模化不高 长三角地区的农民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采用的种植方式还是一家一户式(为主),这种土地种植方式不利于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不仅制约了长三角地区的农业在产业化和规模化的提高,还制约了长三角地区的农业发展规模。 1.5科技骨干缺失 任何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骨干人才,农业发展也不例外。长三角地区的很多农民也很希望利用农业科技来进行土地种植。但现阶段,长三角地区缺少农业科技发展方面的骨干人才,农业的科技发展缺少带头人。虽然长三角地区存在一些上了规模的种植户和养殖户,但这些具有一定规模的种植户和养殖户数量并不多,且专业化程度不高;同时,生产的农产品也缺少科技含量,这主要是因为种植户的农业科技素质不高。 2建议对策 2.1实施产业布局,推进科技发展 长三角地区要想切实实施产业布局,推进科技发展就必须要考虑基层每个农村的实际发展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指导农村发展蔬菜生产、养殖业或者是发展特色种植也,使各地的农业能够发挥自己的地域优势以及资源优势,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农业产业发展的突破。这就要求长三角地区基层政府要深入到一些农村进行调研,了解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同时,要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和对农业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切实推进农业产业布局的合理进行。 2.2积极引进科技成果 长三角地区只有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能够让广大农民普遍接受的经济效益才是最实在的,这就要求长三角地区的基层政府起到牵线人的作用,大胆引进农业方面的先进科技技术,通过一些比较有实力的龙头农业企业和具有一定规模的种植户建立与高校以及科研机构之间的联系,引进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并将其转化成可见的经济效益,发挥龙头农业以及规模化种植农户的种植作用,切实推进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进行。 2.3培养带头人 长三角地区要培养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的带头人,这就要求长三角地区的各级基层政府在农业科技的推广工作方面要实施科技带头人战略。要培养一些热爱农业,热爱农村并且热爱科学技术的年轻青年作为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带头人,对这些农村的有志青年进行农业科技培训,使他们成为具有专业技术以及农业科技管理知识的新型农民。 2.4建立现代化信息平台 长三角地区应该建立现代化的信息平台,通过信息平台将社会中的各种农业科技以及信息收集起来,建立方便农民查询的信息资源库,实现农业科技信息资源的共享,长三角地区的各级基层政府应该对信息平台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利用多媒体手段对这些农业科技信息进行传播和推广。 2.5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制定长远科技发展战略 长三角地区应该深化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各级基层政府应该根据本地区农业发展实际情况制定长远的科技发展战略,要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公共资源保障机制,不断完善长三角地区的技术市场和资本市场,加大对农业方面的科技投入力度,促进该地区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结语 21世纪,科技革命蓬勃发展,全球化的竞争力不断加强,科技进步成为了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科技革命同样推动了农业的发展,科技进步在农业领域催生出了一些新型的知识、技术和管理方式。本文通过对长三角地区农业科技管理的分析可以得知,长三角地区农业科技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需要加大对农业科技推广的力度,不断培养新型的专业技能以及管理水平较高农业科技人才,促进长三角地区农业实现健康有序发展。 作者:许建民 单位:浙江省长兴县科技信息中心 科技管理论文:科技管理系统设计论文 1系统功能模块设计及系统技术架构 系统采用自顶向下的分层结构化方法进行设计,由系统门户、科研管理、技术管理、知识产权管理、质量管理、“三标一体”管理、信息化管理、三维设计管理、技术装备管理、学协会管理、评奖报优、标准化管理、保密管理、系统管理共计14个功能模块结合而成。考虑到系统的易用性、稳定性、易维护性和技术先进性,本系统基于B/S结构,服务器端采用ASP.net平台进行开发,后端数据库选用SQLServer作为数据库服务器,客户端基于jQuery进行开发,使用jQueryEasyUI搭建系统界面,采用JSON为服务器和客户端的数据交换格式(图1)。 2关键技术 2.1基于jQuery的AJAX异步交互技术 B/S结构相较于C/S结构来说具有易部署、易维护、易扩展、安全性强等优势,但传统的B/S结构在提交数据或更新数据时需要重载整个页面,因而存在数据传输量大、响应不及时等不足。但随着AJAX技术的出现和发展,B/S结构的这一缺点正逐渐消失。AJAX即“AsynchronousJavascriptAndXML”(异步JavaScript和XML),是一种创建交互式网页应用的网页开发技术。AJAX可以使网页通过后台与服务器进行少量数据交换,实现异步更新,即可以在不重新加载整个网页的情况下,对网页局部进行更新,从而减少了数据传输量,提高了页面响应速度。jQuery是一个轻量级、兼容性高、技术先进的JavaScript库,它不仅提供了简单、高效的选择器和事件处理方法,且对AJAX进行了封装,使AJAX使用起来更加便捷,从而在提升客户体验的同时,大幅提升了系统开发效率。下面的代码是jQuery的AJAX异步请求基本用法,在无刷新的情况下通过后台实现了用户登录验证。 2.2基于JSON的数据交换格式 JSON(JavaScriptObjectNotation)是一种轻量级的数据交换格式,是JavaScript的一个子集。因使用了类似于C语言家族(包括C,C++,C#,Java,JavaScript,Perl,Python等)的习惯,使其成为理想的数据交换语言,易于人阅读和编写,同时也易于机器解析和生成,其可读性和可扩展性与XML不分上下,但携带相同信息的字符量却低于XML。采用AJAX异步请求技术之后,浏览器与客户端之间的数据传输量已有大幅下降,数据交换格式采用JSON后,数据传输量将进一步下降。ASP.net服务器端序列化和反序列化JSON有多种方法,本系统使用了第三方提供的Json.NET库,在使用前需先下载并引用“Newtonsoft.Json.dll”。下面的代码是将泛型列表转换为JSON数据格式的过程,服务器端响应客户端请求返回了一组科研项目列表信息。服务器端返回的JSON序列如下:客户端在处理JSON数据时,不必进行处理或特殊转换,可直接将JSON数据当做JavaScript对象进行操作。 3结束语 本系统为科技管理提供一个有效的沟通、管理、工作平台,随着它的实施,规范了科技管理流程,方便了信息资源的存储和查找,提高了科技管理水平。可以预计,随着系统各模块的进一步发展完善,科技管理信息系统能发挥更大的效益。 作者:王鹏 单位:中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科技管理论文: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论述 1有利于实现科技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信息技术作为科技管理信息化的灵魂和手段,起到规范工作流程的作用,促进了各部门的相互合作,实现资源共享,能够大大提高各部门的工作效率。例如,在项目申报中,实行科技管理信息化改变了原有的申报过程复杂、效率低的现状,建立了申报、评估、审批、管理的信息化管理体系,规范了科技管理的过程,改变了各部门各自为政、管理不透明的弊端,实现了科学化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2有利于提高科技管理效率和节约管理成本 科技管理信息化是在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先进的管理手段。通过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各部门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管理职能和工作流程的优化组合,从而提供更科学的管理和服务,提高科技管理的效率,节约管理成本。同时,科技管理信息化也有利于提高科技管理人员管理能力和科技水平,培养复合型知识人才,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服务态度和办事效率,从而节约资源和管理成本。 3当前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对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受传统科技管理的影响,很多科技管理部门的领导没有意识到科技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信息化管理意识淡薄,这导致了管理部门对科技管理信息化存在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科学规划、投入过少等问题,影响了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3.2缺乏科技管理信息化人才 科技管理信息化需要大批的信息化管理人才,但当前的科技管理部门人员组成不够科学合理,虽然有一些精通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人才,但是还远远达不到进行科技管理信息化的要求,这种人才的缺乏是导致科技管理信息化无法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 3.3硬件设施不健全,软件开发能力不强 科技管理的信息化要求配备必要的硬件设施,提高管理者的软件开发能力,提高管理效率。但是现状是由于重视程度的不足和信息化人才的缺乏,导致信息化建设的硬件配套设施不健全,无法开发出满足信息化建设要求的软件,制约了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4推进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4.1积极转变科技管理领导的意识理念 管理领导的意识理念是推进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力保障。管理领导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其思想意识是影响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因素。由于信息化建设投入较大、收效较慢,造成了领导对信息化建设的热情不高,重视程度不足,因此,改变科技管理领导的思想意识,提高其对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成为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的前提。 4.2不断提高科技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科技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实现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因素。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对管理人员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需要的管理人员应是既精通业务管理又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他们不仅必须了解掌握有关计算机的应用技能,具备较强的公文写作水平,还要能通过网上业务处理系统办理科技业务。这一切都从客观上要求广大科技管理人员不断学习国家和科技管理方面的方针政策,同时,科技管理部门应积极开展职业培训,使其系统地掌握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增强公文写作能力和网上业务处理能力,从而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4.3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是促进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措施,是科技管理信息数据安全保障的关键环节。当前,科技管理部门已经从技术层面解决了网络的安全问题,而内部的安全机制仍然存在安全隐患,成为影响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因素。为了科学安全地推进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科技管理部门应该立足于科技管理准则,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为优化科技管理信息化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从而避免由于内部人员缺乏安全意识和系统资源风险带来的危害。 5结语 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顺应了信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是信息技术对科技管理提出的新要求。新形势下,科技管理部门要积极采取多种策略,不断加强互动合作,进一步推进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从而实现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作者:章力 单位:黑龙江省科学院 科技管理论文:农业科技管理模式改革思考 创新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主要分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三种。其中,管理创新是科研院所生存、维持与发展壮大的源泉所在。所谓管理创新是指把一种新思想、新方法、新手段,或者新的组织形式引入某个单位或者国家的管理中,并取得相应效果的过程[1]。 目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农业科研院所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如何才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农业科研院所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2006年,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在全国率先成立了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在管理创新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和实践,并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2],笔者将其简述如下。 1创新管理理念 管理理念的创新是管理活动创新的先导,如果没有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导管理活动,就会出现无序的管理、盲目的管理、低效的管理,甚至僵死的管理,难以形成生动活泼、富有成效的改革与发展新局面[3]。 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自2006年成立以来,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整合和优化湖北省涉农院校中应用研究领域的科技力量以及市(州)农业科技力量,成立专门决策机构,设立了300个创新岗位,建立竞争进入和退出机制,逐步转变过去那种把“物”作为管理的目标,而把“人”视为完成工作任务的工具的管理理念,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4],把“人”放在管理活动的主体位置上,并以之作为整个管理活动的核心,以“尊重人、关心人、依靠人”来推进管理,逐步实现三个转变,即从“物本管理”向“人本管理”的转变、从“封闭管理”向“开放管理”的转变、从“命令管理”向“服务管理”的转变。通过持续有效的管理创新,努力为科技人员营造了一个有利于发展的环境,满足人的需要,尊重人的尊严,注重人的发展,激发人的潜力,提升人的价值,有效激发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2创新管理目标 管理目标是一切管理组织开展各项管理活动所指向的终点,管理组织的所有管理活动都是围绕着管理目标展开的[5]。如果一个管理组织不能始终明确地拥有自己的管理目标,那么它就会逐渐丧失自己存在的价值。因此,一是要深刻认识时展的总趋势,把握国内外农业科技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明晰自身的现状,从而适时确定发展的方向和道路,规划发展远景,制订可行的、可持续的发展计划。二是倡导“战略思考”,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农业科技发展对人才综合素质的总体要求,把握新形势下农业科技创新的性质与特点,确定全面的、富有战略特点的管理目标。“十一五”时期,特别是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成立以来,湖北省农业科学院认真研究中央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宏观政策和湖北省农业科技发展现状,针对我国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对科技的需求,围绕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问题,制订了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十一五”规划,分析了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现状、特点和趋势,对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存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明确了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2011~2020年发展的总体目标、阶段目标和建设目标,以及创新目标任务。 3创新管理组织 管理组织是管理活动的载体[6],管理组织创新的目的在于优化资源配置、整合机构、精简人员、提高效率。一方面,要结合农业科研院所实际,强化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构建管理层次少、管理人员少、决策效率高的管理组织结构;另一方面,要构建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素质、知识水平和科学管理能力的专业化管理队伍。要像重视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那样,加强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重视对管理人员的进修和培训工作,更要关心管理人员的切身利益,在工资待遇、职称评定、在职攻读学位等方面对管理人员予以政策上的倾斜,以保证管理队伍的稳定性[7]。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管理体制实行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中心主任负责制,同时,设立监督委员会进行监督,设立学术委员会进行咨询。管理委员会由分管副省长以及省政府办公厅、农业厅、科技厅等单位领导、中心主任、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和部分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负责制订中心发展规划,决定科技资源配置,解决中心重大运转问题。中心主任由湖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担任。在管理方面,实行“扁平式”管理,将原来的院、所、课题组三级管理,变为院、科技创新团队二级管理,减少管理层次,提高管理效率,实现了管理队伍“精干”、“高效”的目标。 4创新管理机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业科技工作内涵的不断深化,传统的管理机制已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下的管理实践。因此,创新农业科研院所的管理机制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紧迫的。一方面,要坚持科学的人才观,使人尽其才。要把人才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去考察,在选才、用才和管才上下工夫[8]。管理机制创新就是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制度,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利益回报机制等。另一方面,要强化学术权力,充分发挥专家、教授和各专门委员会在管理活动中的作用,通过建立健全各级学术组织,将学术问题的决策权回归给相关学术组织,使其真正担负起学术的权力和责任,并建立起一种公平、公开、公正、民主的学术管理框架及制度,促使其规范运作[9]。“十一五”以来,湖北省农业科学院锐意改革,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逐步建立了完善的创新团队、创新岗位、管理队伍等人才评价体系,改变了人才由省级农业科学院向高校、中央研究院所流动的现象,实现了人才由高校、中央研究院所向省级农科院的逆向流动,有效改变了人才队伍结构,显著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 5创新管理成效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通过创新中心建设,整合了全省的农业科技资源,建立起新型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进一步提升了湖北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步伐,为湖北“三农”提供科技服务的作用显著增强。 5.1初步形成了农科教企大联合的湖北农业科技创 新体系在农业科技体制一时无法理顺的情况下,创新中心通过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投入和科技项目带动,优化配置国家农业科研机构和相关农业高校以及全省的科技资源,初步形成农科教企大联合的新型科技创新体系。具体来说,该体系由三个子系统组成:一是科技创新系统。包括19个农业科研机构,其中,有以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所为代表的“国家队”,以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大学为代表的“高校队”,以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为主体的“省级队”,由襄樊、荆州、黄冈、恩施等市州农业科学院组成的“市级队”,聚集起500多名农业科学技术应用领域的学术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科研骨干,形成58个科研团队,涵盖了农业应用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主要领域。二是成果转化系统。 以专家大院为中心,形成省(创新中心)、市(综合试验站)、县(专家大院转化岗位)三级推广网络,派出驻院专家近80人,聘请推广人员数百人,涵盖了江汉平原、鄂北丘陵岗地、鄂东南和鄂西山区等不同生态区域,以及水稻、棉花、油菜、林果、生猪、水禽、茶叶、中药材等优势产品。三是产业孵化系统。主要是依托创新中心科技优势,通过科技企业改制重组,重点开发建设湖北种子大市场、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园、兽用医药及疫苗生产基地,初步形成了种子、畜牧兽药和生物农药三大主导产业,为科技创新提供了产业支撑。 5.2推动了农业科学应用研究学科的整合与发展 在农业科研“重基础,轻应用”局面尚未出现根本改观的情况下,一些应用学科的发展多年处于停顿、萎缩状态,要么好戏“无人喝彩”,要么舞台“曲终人散”。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设立的“种子基金”、“创新岗位”专项资金在农业应用学科建设方面发挥了“点石成金”的作用。一方面,发挥聚合效能,将分散的应用研究力量组织起来。例如,设立在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的作物栽培育种团队,主要从事水稻、油菜轻简化栽培技术研究,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为其提供了70万元专项经费,不但使该团队吸纳了12位教师加盟,其中,有9位教授,而且还在武穴、天门建起试验基地,形成了学科建设的框架。以此为基础,学院2009年申报了“国家重点学科”,申请了农业部重大科研项目,学校也安排了2000m2的实验室,栽培学一下子就由过去的“弱势学科”变为“强势学科”。另一方面,发挥催化效能,把产学研连成一条龙,使研究—试验—推广相配套。例如,由朱英国院士牵头设在武汉大学的水稻育种团队,解决了基因克隆、良种选育和产业化问题,架起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之间的桥梁,让院士回归实验室,集中精力进行基础理论研究,而栽培技术配套集成和试验示范由团队其他成员来完成,实现了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双赢”。 5.3促进了基层农业科研、推广机构的稳定与壮大 曾经因待遇低、科研经费紧缺,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一度出现社会人才流不进、院内人才大量流失的局面。据统计,“八五”期间,全院专业技术人员803人,2003年降到584人,2004年全院4000多职工中,真正在一线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不足200人。在流出的人员中,80%是科研一线的技术骨干,大多数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和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致使当时的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能争取大项目的学科带头人奇缺。 从2005年开始,特别是建立创新中心以后,一线科研骨干进入创新岗位,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得到根本性改善,“科研特区”变成吸引科研人员的“磁石”。2007~2010年,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共引进各类专业人才154名,引进博士75人、硕士75人。例如,果茶创新分中心首席专家孙中海,就是从日本学成归来的知名园艺学教授,2007年,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从华中农业大学引进。随着人才的聚集和条件的改善,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科研整体实力得到提升。例如,地处鄂西一隅的恩施综合试验站依靠创新平台的支持,2007年争取到1400万元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这是过去连想都不敢想的事;黄冈市农业科学院2007年前每年科研经费只有10多万元,科研活动无法开展,2007年进入创新体系后,财政配套了等额经费,依靠创新中心这一平台,2009年争取的科研经费已达到300多万元,科研活动全面开展起来,全院职工面貌焕然一新。 5.4加快了湖北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步伐 创新中心的建设,科研平台的搭建,进一步提升了湖北农业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催生了一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2007~2010年,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就培育出水稻、棉花、油菜、小麦、蔬菜、玉米等144个农作物新品种并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其中,通过国家品种审定24个;获得各类科技奖励27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省、部级一等奖8项;获得新技术151项;制定的117项技术标准(规程)通过认定并颁布,其中,国家标准8项;鉴定科技成果147项,达到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的有56项;发表科技论文22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论文247篇;获得新品种保护权和国家专利44项;出版专著91部。每年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210多项,为应对金融危机对湖北省农业的冲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与此同时,科技成果转化也搭上“直通车”,一批实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得到迅速推广。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依托11个“专家大院”,在当阳、长阳、监利、应城等10多个县市建起生猪、家禽、柑橘、砂梨、茶叶、中药材、高山蔬菜等一批综合性成果转化示范基地,重点推广了水稻超高产综合配套生产技术等20多项高效生产技术和模式。全省农作物主推新品种60%来源于创新中心,每年各类农作物新品种种植面积超过330万hm2,农民当年增收25亿元以上。5.5探索了一套高效运行的管理机制根据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复的《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十一五”规划》[10],创新中心在运行过程中建立了五大管理机制:一是创新岗位竞争上岗机制。通过制定并实施《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岗位上岗暂行办法》,创新中心将300个创新岗位均以量化记分方式进行竞争排队、择优上岗。二是创新目标任务分层合同管理机制。创新中心将目标任务进行分解,实施分层合同管理。2006年12月29日,创新中心召开目标责任书签订大会,创新中心负责人与9个分中心和4个综合试验站的负责人、各分中心和试验站负责人与64个创新团队负责人、各创新团队负责人与300名创新岗位上岗人员分3个层次签订了377份《目标管理责任书》。通过目标层层分解、合同层层签订,确保了创新中心总体目标的实现。三是创新岗位考核与滚动管理机制。《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岗位考核暂行办法》规定,2007~2010年,分别进行年度考核、2年中期考核和4年终期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实行创新岗位上岗人员滚动管理。在已完成的3年考核中,共有66名考核结果为优秀的上岗人员获得了奖励,48名考核结果为基本合格的上岗人员降低了岗位待遇,29名考核结果为不合格的人员退出了创新岗位。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团队进行了撤销与合并,最后保留了58个创新团队。四是创新课题遴选机制。创新中心根据“十一五”创新总目标的要求,编制并了《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创新课题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各创新团队根据《指南》申报科研项目(课题),创新中心项目评审委员会对全部申请书进行评审、筛选,择优资助。五是新型财务管理机制。 创新中心每年有3000万元的创新岗位经费属省财政固定专项,根据省财政厅的要求和相关管理办法,创新中心制定了《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岗位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所有经费均严格按省财政资金的管理方式进行预算和支出。这些管理机制的建立,使创新中心呈现出了“比成果、讲贡献、思创新、谋发展”的良好局面。
精益管理论文:烟草行业精益成本管理策略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改革逐渐深化,企业对烟草行业的精益成本管理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烟草行业发出重要通知:将烟草行业的“提升行业形象”作为行业改革的首要任务,其中包括“提升规范管理的形象”。由此可见,对烟草行业的精益成本管理研究已经成为当前成本费用管控的重点课题。鉴于此,本文通过对精益成本的概念介绍及重要性解释,进而提出当前烟草行业精益成本管理急需解决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可实践性的建议,以期对烟草行业提升管理形象有所启示。 关键词:精益成本管理;烟草行业;对策 过去三十年,烟草行业数量效益与规模效益均实现了高速增长,但是这种增长方式并非是持续的。2009年以后,由于市场趋于饱和及国家政策的调整,这种外延式的发展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烟草行业的发展需求,因此迫切的需要向内部管理争取效益。而精益成本管理作为成本管理思想的分支,凭借其管理的先进性脱颖而出。虽然精益成本管理有益于降低成本,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呈现出了许多问题。因此,精益成本管理对烟草工业企业成本费用管控的应用研究具有理论与现实双重意义。 一、精益成本管理概述 精益成本管理是指企业运用精益的管理思想开展各种经营活动,以最小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价值,可以达到优化生产经营流程、组织经营流程进一步提升、作业生产更加标准化的目的。精益成本中的“精”指的是精细谋划,即挑选最佳的解决方案;“益”指的是效益。精益成本管理是以客户价值最大化为导向,主要集精益研发、精益物流、精益采购、精益设备管理、精益生产为一体,通过持续减少、消除浪费和不增值作业的方式降低企业的运作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因此,对精益成本管理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一方面企业微观与宏观环境的变化,使烟草行业不能大幅度依赖外部市场,而要转向内部管理环境的优化;另一方面在烟草行业的成本核算时采用倒挤的方法,即市场价格是统一的,烟叶的价格是呈现上涨趋势的,因此烟草行业若是想拥有利润空间,就必须减少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二、烟草行业精益成本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虽然烟草行业精益成本管理的实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出现了许多问题,例如管控意识不足、制度不健全、人员的素质不高等。 (一)管理层管控意识不足 管理层管控意识不足是烟草行业精益成本管理存在的较严重的问题之一。首先,烟草行业是一个垄断行业,高度垄断的管理模式使行业内部过度关注利润,进而忽视管理成本。烟草行业每年向政府上缴的税收数额巨大,因而上级管理部门更关注烟草的市场销售状况,管理成本并不影响烟草工业企业的绩效与奖励,这种片面的发展方式并不能为烟草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根据社会交换理论,管理层在企业内部起模范作用,管理层管控意识薄弱会导致下属对管理的重要性不够重视,最终造成成本费用浪费严重,管理水平弱化。其次,管控宣传的力度不够,一方面部门对管控的重视只是停留在思想层面,而没有付诸实践,这样就会导致管控的效率大幅度降低,另一方面部门不能对成本费用核算进行有效管理,以至于在成本管理时还需要进行适当调整。最后,部门对精益成本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能有效的应对并从中吸取经验,一方面是由于企业内部财务人员对精益成本核算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导致时常会出现错误的“连锁反应”,另一方面是公司内部员工对管理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不能归类总结,同样的问题经常会犯第二次,这样的结果很可能导致成本管理人员利用不法手段弥补事后的结果,而不是事前预防和事中严格管控。因此,管理层在解决精益成本管理过程中对管控重视度的问题是烟草行业精益成本管理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烟草行业精益成本管理范围不合理 烟草行业管控范围不合理是其精益成本管理当前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当前财务管理在烟草行业的财务核算中的作用日益增强,而预算管理则是财务管理的重要部分。但是由于预算管理的范围及预算管理流程的不合理导致了精益成本管理的效果并不是很好。第一,在烟草行业中,预算管理部门设置于财务部门,而财务部门与劳资、卷烟等部门属于同级,但是烟草行业的预算较其他行业较复杂,碍于人情及工作量大的原因,财务部门对于预算的编制、执行并不能按照严格的管控范围操作,这样就会造成成本费用的极大浪费。第二,根据预算管理细则的规定,烟草行业应该由市局领导班子组成预算管理委员会,对预算的编制、执行与考核监督负责,但是实际工作中预算管理委员会只是关注预算的编制与调整,其余的执行等工作由企业内部的成本费用相关部门负责,这样的不均衡工作分配导致了预算制度的执行效率极低,而且出现此类问题后企业内部没有相应的内控制度进行矫正与调整。 (三)管控精益成本评价方法较落后 管控评价方法较落后是烟草行业精益成本管理的严重问题之一。首先,管理的角色正在转变,但是仍未完成。从管理手段角度而言,成本管理正在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从管理思路角度而言,由原来的事后管理正在向事前预测、事中控制转变。其次,管理的评价方法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了管理的效率和效果,烟草行业实施重点费用和制造成本相结合的考核机制,随着KPI的广泛应用,对烟草行业成本管理考核评价标准的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分解的要求越来越高。再次,烟草行业对预算考核的评价方法比较简单,只是看三项费用的执行率,甚至只是通过烟叶这样简单的考核方式,时常会造成年底的消费突击现象,导致成本费用浪费严重,管控失效。最后,烟草行业内考核的费用指标总是属于预算额度内的自由支出,这样直接导致了费用的支出在预算额度内的最大化,严重浪费资金资源。 三、烟草行业精益成本管理的对策 对于以上的三个问题,本文从宣传力度、精益成本管理范围、成本管控考核机制三个方面探索出三个主要的措施,具体如下: (一)强化精益成本管控宣传力度 针对管理层管控意识不足的问题,烟草行业应该强化精益成本管控意识。首先,一方面,烟草行业应该采取制度建设、绩效考评及管理实践活动等手段营造精益成本管理氛围,管理层要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进行宣传,与员工达成“精益管理,节约成本,人人有责”的共识;另一方面,烟草行业应该借鉴帝国烟草的宣传做法,在工厂任命“节能大使”,积极提高员工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帝国烟草公司统计结果显示,该项宣传活动使能源消耗减少19%,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000吨,能源账单降低五分之一以上。其次,管理层要定期或者不定期向精益成本相关部门收纳成本费用工作汇报报告,同时要向上级部门进行汇报精益成本工作成效。这样就可以促进上级与管理层、员工之间的精益成本执行情况沟通,强化精益成本管控意识。最后,要对精益成本管控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与学习,建立严格的培训与学习机制,更新员工的精益成本管控思想。总之,强化精益成本管控意识是基于员工的思想层面所提出的对策。 (二)深度拓宽烟草行业精益成本管理范围 针对烟草行业精益成本管理范围不合理的问题,企业应该深度拓宽烟草行业精益成本管理范围。第一,将原来烟草行业主要局限于制造成本的预算和精益成本管理转向研究开发、产品策划、营销服务等方面拓展,将从只重视生产过程成本的节约转向研发、服务等环节的成本节约。同时,要建立健全精益成本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制度,烟草行业实施全面预算已过多年,为预算的升级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企业要严格参与定额体系指标建设,定额预算是全面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精益成本管理的重要手段,企业建立定额体系建设有益于烟草行业进行成本的预算、管控评价及行业对比分析,建立健全精益成本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制度可以实现成本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全面提升管控水平。第二,完善精益成本的考核激励制度,使员工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联系愈加密切,充分调动每个员工的管理积极性,使每个员工都具有成本费用的管控意识,使精益成本管理的“强制性成本控制”转换为“自觉式成本控制”。第三,据相关资料显示,烟叶的成本在总成本的比例达到50%以上,辅料占30%以上,因此烟草行业精益成本管理范围内对辅料的成本变化管理要深化拓展,对烟草行业的成本范围要严格进行测算,要严格把握精益采购的关键控制点,在对辅料成本范围的精益管控的基础上,对烟叶的成本范围进行适当的精益控制。总之,建立健全烟草行业精益成本管控制度是解决当前现状的重要措施之一。 (三)完善烟草行业精益成本管控考核机制 针对管控精益成本评价方法较落后的问题,建议烟草行业应该完善精益成本管控考核机制。首先,企业要建立健全权利与责任相结合、以量考核机制,实行重点考核,成本管控考核机制要有力、有理,有章可循,对企业员工要建立适当的考核指标,例如成本费用的使用效率。其次,要建立部门评价考核机制,要以审计部门的审计结果为重要的考核参考指标,而且要完善内部和外部的精益成本审计机制,审计部门在考核的过程中可以提出适当考核意见,以对精益成本考核管理进行恰当的调整。最后,要完善烟草行业精益成本职责机制,在烟草行业内部,职责分配方法很难以区分,一方面是因为烟草行业是一个高度垄断性的行业,内部与政府的关系错综复杂,预算管理委员会是由与政府相关的人员组成,因此在这样的前提下,企业内部尤其是预算管理部门,职责分配极其不均衡。另外,烟草管控部门要探索三级成本管控方法,可以建立每天反馈、每天汇报、每天分析、每天改进的机制,寻找新的管控降耗点;对烟草行业的物流等环节进行改造,精益烟草经济业务的风险管理,深化成本管控三级管理。鉴于此,完善烟草行业精益成本管控考核机制,尤其是职责分配机制,对于管控精益成本评价方法的改进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结语 精益成本管理对于烟草行业管控研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现在精益成本管理在烟草行业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取得成就的同时问题也随之出现了许多,例如成本管控意识不强、管控制度很不完善、在精益成本管控方面对于员工和管理层的考核机制不健全等。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对精益成本的简单概述提出了精益成本管控存在的许多问题,并在具体分析问题基础上提出了部分可实践性的建议,但是这些建议只是对烟草行业精益成本管理提供改善视角,精益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与财务管理的新型思想,是管理领域的系统体系,需要在运用过程中不断寻求问题并将其妥善解决。 作者:刘益花 单位:山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青州卷烟厂 精益管理论文:物流企业的精益物流管理思路 摘要:随着企业发展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短缺,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剧烈。对于物流企业而言,传统的物流储存、物流配送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精益物流的管理策略的优势便显得淋漓尽致。精益物流管理方式给传统的物流企业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思路,为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与生存提供更好的条件。本文主要分析了精益物流的含义和作用,并针对物流企业提出如何采用精力物流的管理策略。 关键词:物流企业;精益物流;管理策略 精益物流来源于丰田公司的一种物流管理策略,其最终管理目的是为了节省包含库存在内的一切不必要费用,并围绕该目标的一系列具体发展方法。精益物流是从精益生产当中提炼而出,是敬意思路当中的物流管理策略。精益物流是一种新型的生产组织方式,其能够给供应链、物流提供新的思维方式,并且一切工作中心都是客户的需求。精益物流能够帮助物流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一、精益物流的理论四要素 (一)顾客化要素 满足顾客是精益物流运作的最终目标。当时市场当中,商品的供大于求,服务的供给却不足,竞争只会体现在卖方,并且竞争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更加激烈,顾客所需求也从以往的数量需求转变为品质、效率和品种的需求,从大众化需求转变为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任何企业当中,顾客的需求都是企业存在的价值和动力,这其中的顾客既包括企业外部的顾客,也包括下一个工序,相关人员、相关部门等企业内部客户。在精益物流管理模式中,管理模式的价值来源于下游顾客的需求,当顾客并没有发出任何需求时,上游的所有部分都不需要进行产品的生产或服务,但是当顾客发出需求指令时,则必须快速、及时的生产产品或开展服务。特别是对需求量波动较大、预见性较弱的创新型产品时,便必须要使用延迟技术、快速反应、缩短反应时间等一系列手段,提升对顾客的服务水平。想要实现顾客化的目标,就必须在产品的设计、生产和物流活动当中与顾客之间进行密切的交流。需要将以往的信息输入者顾客转变为产品制造到售出整个过程的参与者。企业想要提升顾客的参与度,就必须要长期固定和顾客之间的关系。对此,想要实现精益物流,就必须搞好关系的管理工作。 (二)准时化要素 准时是精益物流的基本要求。对精益物流来说,快速并不代表优秀,速度过快很容易导致对环境变化出现错误的判断,或者因为快速而导致提升成本的可能。例如,快速的物流运输条件可能会导致运输费用增加或者库存量加大,或者因为某个环节的运行速度过快导致供应链的运行异常,出现短板“木桶效应”。对此,在准时化的决策上,就必须以刚好能够满足顾客需求的速度为基本要求,既不过快也不得过慢。对此精益化在物流企业当中的体现,其物流运输的速度理解不能够是简单的速度中的快与慢。在物流企业中,需要明确两个关键指标:1、物流服务速度和运输成本需要保持平衡;2、物流服务中的每一个环节需要保持速度上的一致,其中包含物流服务与顾客期望值一致,物流运输过程中的运作标准、规范一致及运作波动平稳。 (三)合作化要素 合作是精益物流的组织结构。传统的市场中,更加注重供求双方的利益关系,但精益物流更加注重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尤其是物流作为职能分工被独立出之后,物流行业的专业化职能变更具备“寄生性”,即物流职能需要依托于顾客服务、销售和生产而存在,没有这些职能之间的合作,物流企业的生存非常困难。对此,物流企业只有与销售企业、生产企业、顾客服务部门之间有密切合作之后,才能够实现精益物流,使企业之间达成双赢。在生产企业、销售企业和物流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系,在多方面合作的前提下,双赢几率更大。通过战略合作伙伴的形式关系建立,企业与企业之间采用合作的方式来进行多方面最优博弈,追求更多的利益。 (四)供应链一体化要素 供应链一体化的思想是实现精益物流的基本要求。供应链一体化的集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企业内部供应链的集成,这也是供应链一体化的基本,这也能够解决企业管理效率不善的问题。例如吗,在能力和资源的优化上,如何最快的速度以最低的成本快速的的生产产品,提升企业的柔性化等;2、企业外部供应链的集成,这也是供应链一体化实现的关键。这一步的关键步骤是通过企业之间的合作手段,提升企业与供应商和顾客之间的联系,保证所方面之间的信息更新情况一致,最终达到信息的共享;3、实现集成化的动态联盟,企业需要通过网络技术实时掌握顾客的需求和其他具体情况,一旦顾客没有需求或顾客消失,该供应链便会消失。在精益物流中的四个要素中,供应链一体化是最为关键的要素,该要素保证了精益物流能够帮助企业实现运行和网络轨迹,准时化是基本衡量和特征的具体标尺,实现顾客化精益物流的目标,双赢和合作是运行的准则和机制。这些要素的共同作用才能够保证精益物流在企业当中的有明确的运行方向和规划,并得以合理实现。 二、物流企业精益物流管理内容解析 (一)物流企业组织结构精益化 精益物流能够使企业内部组织更加扁平化。所谓的组织结构扁平化,主要是指减少企业内部的管理层数量,扩大部门的职能,裁减合理数量的人员,以便将企业内部的决策权延伸至最远的地层,从而提升企业的整体工作效率,形成富有弹性且紧凑工作效率的新型企业,并且还能够保证企业具备高效、快速、灵活、敏捷的特点。企业扁平化结构中,工作流程是工作主要中心,摒弃了以往的部门职能来建立组织结构。扁平化组织结构因为管理层比较少,所以和传统组织结构层次较多的企业相比,其信息失真率更低、传递速度更快,有利于管理效率的提升,使得组织结构精干高效,决策快速。此外,管理服务将会大大降低,有利于基层员工的首创精神和主动性的发挥,利于人才管理和培养。扁平化的企业组织结构,能够使企业在竞争激烈、变化无常的市场环境当中变得更加快速、高效、灵活和敏捷。 (二)物流企业组织结构柔性化 传统的企业结构中,企业管理权主要集中于高层管理者手中,基层管理者或基层员工基本上没有任何的管理权和决定权,这类刚性化的管理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环境的变化。对此,建立能够使用外部、内部环境变化的柔性化组织结构是物流企业结构组织的精益化的主要方向。柔性化是指企业的结构组织跟随环境的变化及时的做出本能反应,反应的需要一低成本、及时作为首要原则,需要灵活、方便、快捷的组织企业进行内动,从而适应外界环境要求。一般情况下,柔性化主要是指保证经营合理的条件之下,企业结构相对于内外环境做出的应变转换能力,其中也包括因内部环境变化而需要进行的转换能力。企业每次进行结构上的转换调整时,所需要的费用成本越低、时间越多、工作量越小则代表企业柔性化越强。 (三)物流企业客户服务精益化 当前市场对物流企业的需求在不断的变化,物流企业的服务资源同时也是有限的。对此,物流企业就务必要明确自身的工作定位,即选择适当的服务领域和细分市场开展物流服务。没有市场需求,企业便失去了发展空间和生存意义。只有没有市场的企业,没有没有市场的产品。开展精益化物流服务就必须要树立企业自身的市场形象和服务观念,实时明确市场的需求,针对市场的需求做出应对策略,是精益物流的基本要求。物流企业对物流市场必须要有清晰的认识,准确的掌握市场中客户的要求,选择行之有效且节省成本的方式切入。市场是什么需求,企业就提供什么服务。随着市场的需求扩展市场空间,在扩展市场空间时,必须要进行全面、详细的调查,对每一个地区、每一个对象和每一个时期的不同需求都进行详细的统计。明确当前市场当中的需求,掌握拓展和进入物流市场的目标和服务项目。在进入或开拓物流市场的过程中,需要明确自身物流企业的特点和所具备的能力。与其他企业对比,发现自身的不足和优势,从拟定长远效益的市场需求着手,快速打开市场并抢占市场份额。 三、物流企业精益物流管理实现方式和策略 (一)物流企业中精益物流实现方式 精益物流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消除物流运作过程中的费用浪费情况,如何有效地分辨出是否是浪费,就成了精益物流的主要权衡点。对此,相关专家边经过长期的调查之后,创造了“工具箱”等分别方式。笔者认为,当前能够采用并行之有效的方式有7种:需求放大图、决策点分析图、试题结构图、实体结构图、产品漏斗图、质量过旅途、供应链反应矩阵、过程活动图,并且其中最为实用的方式为实体结构图和过程活动图。1、实际结构图实体结构图的分别方式主要是从供应链的供需角度分辨价值流,能够有效地了解供应链的结构和运作情况,一般是以成本结构图和容量结构图两个部分所组成。和过程活动图相似,通过实际结构图能够消除必要的组织活动,或者合并、简化活动或者调控活动顺序以达到减少费用支出的目的。2、过程活动图过程活动图是一种传统的工业工程管理方式,其重点是在于依据精益管理策略所提出的方式绘制过程活动图,并对该图进行分析,找出价值意义不大或无价值的活动,找出企业中等待、停滞的活动,然后通过各种优化手段或创造性思维方式予以消除并重新对其进行设计,创造新型的活动的过程。其主要阶段有5个:(1)企业内部活动流程研究;(2)识别浪费和无意义活动;(3)在此思考并研究活动流程;(4)对运输路线和流向设计进行再设计和优化;(5)评估改善后的试试效果并予以调整。在整个过程中,对过程活动图进行分析,主要需要掌握三个关键点,过程的总体考察,整个活动流程或过程的详细记录与分析,主要分析活动所需人员、所需要花费时间、所需要使用的设备、所设计的场地面积和产品移动的距离。经过对整个过程的研究和分析,正确的认识到无意义、无价值的活动并予以消除整改,简化或合并一些不必要的活动,从而减少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浪费。 (二)精益物流实现策略 传统的物流管理主要是以生产作为管理中心,力求生产效率的提升,降低每个单件的运输成本,从而获取利益。在销售方面则主要是以使用各种促销方式将产品或服务推向与客户,并通过库存来保证产品能够源源不断的流向客户并满足客户的要求。但是在精益物流管理理念当中客户的需求是所有活动的先决条件,依据客户的具体需求量和未来能够确定的需求量来确定服务和产品的定位。基于这种思路,设计了如快速反应策略和有效客户响应策略的管理策略。企业不能够只局限于依靠本企业独立的力量来提升经营效率。在新市场中,物流企业也需要积极的依据供应链的需求寻找合作伙伴,努力利用各方面资源来提升经营效率的现代经营意识。当前,物流企业想要实现精益物流,就应当将客户服务的对象重点面对“一多、二高、三小”原则的产品中,其主要以医药、电子、手机、药品、图书、化妆品、汽车零配件等,虽然这些东西体积小、重量小,但是其附属的价值和时效性非常高,物流价值高,并且该类物流货物的批量较小、批次较多,刚好符合精益物流的要求和特点,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这些产品,充分发挥物流企业的优势。 四、总结 综上所述,精益物流作为当前较为先进的企业管理手段,在当前物流企业当中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一些企业管理者也开展了精益物流管理研究并获得不错的成效。在物流企业当中,基于供应链环境下使用精益物流管理,无论是从理论、概念的研究还是对使用策略的选择与分析,或系统的实施或建立,都需要贯穿精益管理思路的五个大原则:以客户定义服务;以价值流调整所有经营活动;使价值活动起来;以客户的需求决定价值流;实时改变,保证符合市场需求。在物流管理中应用精益管理思路,发现浪费,消除浪费,从而使物流企业获得更大的利润。 作者:郭智勇 单位: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精益管理论文:精益管理模式下企业文化论文 一、以精益思想为目标,树立起企业文化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设定的总目标是最大程度的提高经济效益,而企业文化则能促进总目标的实现。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竞争的激烈,企业获得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职工从逐步增强的社会与经营效益中享受到发展与改革的利益,其对企业发展充满信心。面对成功,一些职工对实现目标的进程具有不同的认识,另外在运用精益管理时,需要改革流程与完善系统,职工也会出现理解上的差异,改革管理离不开观念创新,而创新观念则需要全面的构建企业文化体系。精益化管理就是高效率、低成本的管理,其涵盖精益供应、精益化设计、精益化管理、精益化生产等内容,在保证服务和产品质量的基础上,运用最少成本实现最大的利益。另外要重视客户与企业的联系,根据客户要求设计产品与服务。具体而言,“精”应该彰显在服务质量方面,就是“零差错”“零缺陷”“零事故”,全力追求精益求精。“益”应该体现在效益与成本方面,既“零浪费”,以低成本获得更高的利润。所以精益思想并非只重视低成本,而是要得到企业与客户双方满意,以得到最高性价比。在精益管理的指引下,让企业文化与之相符合。首先要动员所有职工逐步学习新理论和新知识,从企业管理决策层到普通职工都要具有精益思想,能够全面了解精益原理。其次建立起让所有职工认可并拥护的精益价值观,把零差错、零缺陷、零事故当作是质量与成本的最优化配置,是价格与服务的最完善组合。最后企业要不断总结成功经验,让企业对自己的核心价值予以明确,让管理思想更统一,并全面理顺职工的价值差异,在改革流程与创新体系过程中,建立起以精益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准则,提高企业竞争实力,为其获得更丰厚的经济利益而提供原动力。 二、运用企业文化增强精益管理 1.有效把握导向,对全员认知予以引导 引入和实施精益管理是系统工程,其包括再造流程与整合系统。在此过程中,认知与学习特别关键。要引领和鼓励职工了解精益价值观和思想,运用宣传教育的模式,让所有职工认同精益理念、精益精神、精益价值观。只有全面的理解,才能有效的化成执行力,才能将企业战略规划细划成一步步的行动。职工要对自身岗位予以明确,将企业目标与自己岗位连接起来,在精益企业管理中运用全新的理念指导行动。 2.提高理念认同感,体现出凝聚功能 企业要建立起以精益思想为核心的企业文化,能够让所有职工认同的核心价值观要体现出凝聚效用。在改革流程与整合系统时,一些职工因为精益思想影响到自身利益而有意见,这是比较正常的。要善于缓解和排除出现的问题与矛盾,要重视员工间的交流与沟通,运用沟通方式,可以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在执行过程中对管理目标予以明确,并在各部门间形成合力,提高执行的流畅度。采取精益管理可以更好的联系企业与职工之间关系,让所有职工具有归属感,进而有效的提高企业凝聚力。 3.建立起激励机制,提高执行力 开展精益管理,需要全体职工的参与,在制度战略与再造流程等方面,都有要调动起所有职工的积极性。所以,根据精益管理规则,建立起明确的目标,此目标必须可检查、可衡量,切忌模棱两可。在确定管理方法、模式、目标的前提下,细化并层层落实目标激励,将其渗透、融入到每一个管理环节中。强化执行力,就是重视细节,并对跟进所有的细节,应该从能力、态度、行为、业绩等方面对个人执行力进行考核与评价,调动员工工作主动性,让企业管理实现转型,推动企业企业持续、协调、全面发展。 4.完善制度,强化约束力 运用精益价值观与思想做为引导,构建起完善的组织和扁平化架构。这既是精益管理涵盖的内容,也是有效的转变创新性与系统性思维,并要求企业对制度进行全方位创新。所以开展精益管理,也是对企业制度和精神进行创新,运用规则对职工行动进行约束,其能保证组织执行力。精益管理是让绩效、检查、执行与制定制度形成互动关系,对职工的行为准则和思维模式具有较强的影响。 5.建立起精益文化,增强企业总体形象 企业形象是企业建立在群众和客户心中的大致印象,是企业最具价值的无形资产,也体现出企业文化的精髓。企业在实施精益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企业文化,既能够对管理和业务流程予以优化,也可以增强组织效率、减少经营成本、增强企业利润与竞争力。另外精益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其能够建立起企业的形像,增强企业知名度,提高企业影响力,并最终提高企业竞争力。就此层面而言,企业文化也是企业生产力,其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提供的辅助与推动力是稳定和持续的。大量实践表明,只有在经营中孕育出的企业文化,才是灵动而鲜活的,其感召力和说服力更强。运用精益思想与理念对企业管理予以指导,逐步建立与更新企业文化。 三、结语 精益管理属于思想意识的一种,在企业长时间积淀与培养后形成的。精益管理在建设企业文化过程中能够有效把握导向,对全员认知予以引导;能够提高理念认同感,具有凝聚功能;能够建立起激励机制,提高执行力;可以完善制度,强化约束力。精益是改革与创新,需要具有全面解决问题的勇气和智慧。精益管理也是文化,是企业职工逐步形成的习惯与行动,在未来精益管理的发展永无止境。 作者:翟林林 单位:山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青州卷烟厂 精益管理论文:精益会计企业成本管理论文 一、精益会计企业成本管理研究 1.JIT存货成本及产品特征成本决策。JIT生产系统认为:订货成本并不是一定会存在的,是可以减少的;如果为了防止发生缺货成本而保持存货,可能掩盖生产质量问题,掩盖生产的低效率,增加企业信息系统的复杂性;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其他方法防止缺货成本的发生,避免未来价格上涨带来的不利影响,以及获得折扣优惠;企业持有存货必然占压资金。价值流平均成本=总价值流成本/该价值流销量。如果单位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价值流的生产能力,那么,生产能力的限制决定了价值流的最大产量以及所生产产品的最低成本。因此,对于某条价值流或某单元而言,它的销量完全取决于“瓶颈”单元的流量。而“瓶颈”单元指可利用资源能力最少的单元。该单元决定了整条价值流的生产节奏,因此必须安排好它的工作时间并加以优化。知道每件产品如何使用这个单元的资源后,就可以改变产品的成本。 2.精益价值流成本核算。产品成本计算的重点就在转换成本方面。转换成本的计算比较简单,以活动为基础的概算系统,由此创建一个管理工作单元或制造部门的小时费利用,这种简单的价值流成本核算所得到的结果,可以编制价值流损益表及价值流业绩指标分类统计表,其利润计算公式为:价值流利润=期间内价值流的销售收入-同期间内消耗的原料和转换成本。公司会将损益表提供给价值流经理,价值流经理负责提高由价值流创造的价值,消除浪费并增加价值流的利润。通常情况下,公司从价值流成本核算中获得每周损益表需要的信息。 3.精益价值流业绩指标考核。生产单元业绩指标包括小时报告、首次合格率、在产品/标准在产品比率报告和总体设备效率。价值流业绩指标包括人均销售额、按时发货率、进料到出货时间、首次合格率、平均单位成本和应收账款天数。精益企业通过以上业绩指标实施成本考核,以检验价值流是否正常运行。 4.价值流成本分析。在分类统计表中填写当前状况和未来状况的运营数据和财务数据,除了这些,还应收集与价值流相关的基本信息,并确定计算这些资源信息的分析框架。利用价值流图分析当前状况和未来状况下的资源能力:首先要获得企业的价值流当前状况图,对价值流主要流程的资源能力使用信息进行统计。当前状况是指各计量指标在任何改进计划完成前的状况,其分析包括收集信息和将信息框填入分析框架中。未来状况是指改进计划完成后各计量指标的状况,体现出改进计划的预期利益。 二、津酒集团精益会计成本管理研究 (一)白酒生产价值流当前状况 实施精益会计成本管理前,集团白酒生产价值流总成本为702044元,价值流产品销售总收入为1337190元。集团每月生产白酒为2370瓶,其中有355瓶白酒因不合格需要重新加工,实际发货数量为2134瓶。集团当前生产性资源占总资源的25%,非生产性资源占总资源的38%,可利用资源占37%,可以明显看出当前集团可利用的资源非常有限。如图1所示。 (二)白酒生产价值流精益改进后状况 集团占地面积由之前的10万平方米缩减至5万平方米。集团安装了看板系统,以通过价值流拉动客户需求,而不是为每个工作中心安排工作进度以推动客户需求。重新设计手工机器灌装单元,使得该单元的工作流程更加通畅。对设备贴装和手工机器灌装单元实施自检和持续改进,提高产品质量。员工人数由8人减少至4人,释放出来的员工被分配至其他价值流。表示的是津酒集团白酒生产价值流精益改进后的状况。 (三)白酒生产精益价值流成本核算 根据价值流平均成本公式可得:销售产品的平均成本=白酒生产价值流的总成本/发货量=702044/2134=328.98(元)。虽然在公认会计原则下,有多种不同的计算销货成本的方法,但是很多公司采用的是下列公式:销货成本=期初存货成本+原材料采购成本+转换成本-期末存货成本。白酒期末存货由于精益改进降低了44505元,并使现金流增加。 (四)白酒生产精益价值流业绩指标考核 1.计算白酒生产价值流业绩指标。根据2012年津酒集团白酒生产价值流基本情况,可以计算出价值流主要业绩指标。 2.价值流利润增加。根据计算销货成本公式可得,集团灌装最后期末销货成本增加了1055元,从理论上会使集团利润下降1055元。由存货降低(44505元)导致的原材料采购的降低直接对价值流利润产生了影响。而且,转换成本降低8450元(189866-181416)也得到了反映。营运成本的降低同时反映在精益改进对现金流的影响中。最终我们可以发现,利润增加了43450元。 (五)白酒生产精益价值流成本分析 1.价值流当前资源能力分析。主要从员工资源的使用情况和机器资源的利用情况考虑。表2以“手工机器灌装”流程为例进行说明。其中11名员工全部使用这台机器按客户需求进行生产,每灌装一瓶白酒需要1.5分钟,一共有3735瓶白酒。另外,从机器使用记录中可以看出,预防性维护分为4个步骤,每个步骤需要1个小时。除了以上两种活动外,机器再没有其他用途,产品返工的工作由手工完成。 2.价值流精益改进后资源能力分析。精益改革实施完成后,转换时间缩减为零。此外,通过流程改进,每瓶白酒也不再需要准备时间,最终使产品的返工率由5%降至1%。除了以上提到的这些变化外,单元间原料的搬运被消除,行政时间也减少了一半。精益改革会使未来状况下的非生产性工作减少543.9小时(1693.8-1149.9),因此,可利用的员工的资源会有同等程度的增加。由于机器在未来状况下没有发生任何改进,所以不用针对机器编制完整的价值流成本分析表。 3.价值流精益改进后释放的资源汇总。根据白酒生产当前价值流状况图和未来精益改进后价值流状况图,结合价值流中“手工机器灌装”单元精益会计成本管理资源能力分析,可以得出价值流中其他单元的资源能力分析,表3反映了白酒生产价值流精益改进后的资源能力汇总情况。总体来看,价值流经过精益改进,有相当于19.5人(2.5+4+4+2.5+0.3+3.2+2.6+0.4)的资源以及一台设备贴装机器成为可用资源,结合白酒生产价值流各单元单位成本情况,可以计算出各单元节省的人工成本。 4.精益改进后的白酒生产价值流成本。津酒集团白酒生产价值流精益改进后,各单元能够释放出较多的人工成本,为价值流总成本的减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津酒集团实施精益会计成本管理后,白酒生产价值流总成本降低了81783元(702044-620261),达到了降低成本的目标。随着企业不断地实施精益会计成本管理,更多的生产性资源会被转化为可利用资源,使企业持续不断地降低成本,促进经济长久稳定发展。 三、结论 综上所述,精益会计体系下企业成本管理以价值流为核心,从价值流成本决策、核算、考核与分析对企业进行全面的成本管理,消除生产流程中的无用交易和浪费,不断满足客户需求价值,真正提高企业的资金收益率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本文以津酒集团白酒生产价值流精益会计成本管理为例,进一步说明了企业实施精益会计成本管理的必要性。企业通过实施精益会计成本管理,各价值流能够释放出更多的可利用资源,为企业降低成本与促进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者:王雪红 单位:山东英才学院科研处 精益管理论文:精益化企业管理论文 一、强化全局意识 俗话说“站的高看得远”。作为一个管理人员,应该站在这个市场的顶端来看这个市场。要谈精益化管理首先就应该从全局去考虑才能才掌握好市场,才能代领号全体的员工。精益化管理方法的核心是强调利用较少的空间,资本以及人力来生产更优质的产品,从而能够更精确地满足客户需求量。电力企业实施精益化管理具有全员性、全面性和全过程性。全员性要求每一位同志的工作都要精细化、精益求精;全面性涉及到车间的安全管理、生产技术管理、文明卫生和人员的工作态度、责任意识等;全过程性也就是精细化管理贯穿于各项工作和每一个过程的始终。从长远看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只会加剧电网建设不协调、资源浪费、利用率低、环境污染问题等问题。全局意识的不强会导致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无法注意到这些问题。作为一个管理者,首先应该看到目前相关行业中的一些基本情况,而我省电力的情况是在电力改革前,电力市场供大于求,为鼓励工厂用电,对工厂实行“一厂一策”,即在目录电价的基础上给予10%的降低空间,现在国家从电力市场改革的整体上已取消此项政策。原地方出台的“一户一表”、抄表到户的居民,实行梯级电价优惠的政策扶持,按国资委的要求已经取消。供电贴费收取标准过高,制约了电力市场开拓的进程。各种不顾长远利益的促销手段致使广大客户失去了对公司的信任,以及其他的问题在精益化管理中的全局意识就是要使每个员工都能了解到公司的情况,从而出谋划策。 二、强化成本意识 明代朱柏卢治家的格言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精益化管理不仅要求成本控制的到位,而且要求成本的持续降低,通过在日常成本管理中对费用合理性和有效性的审核,管理层要适度增加合理有效的费用开支,减少无效支出。这样使得企业的成本费用支出都是为企业效益增加服务,为企业经济效益的稳步提高提供条件。目前,电力市场竞争激烈,在保证工程安全、质量的基础上,抓内部管理,降低工程成本消耗。节约资金,增强企业效益,是每一个施工企业的目的。电力企业成本控制应是按照责任部门逐级分解的,成本费用的分解要真正落实到人,这种分解过程不仅仅是成本控制逐步分解过程,更重要的是对整个成本驱动因素分析的过程,才能够为企业的成本控制和成本的持续降低提供准备。要将成本控制落实到位,必要的奖惩措施是不可少的,要加强对业务部门执行制度的检查,对执行不好的部门,个人要进行批评教育,甚至处罚,必要是要坚决撤换有关人员,要努力提高业务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专业水平,指导和监督他们做好各项工作,将管理责任落实到位,做到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使每一个管理者都能按照预定目标实现工作到位、保证成本控制的质量。同时,强化电力企业全员、全范围、全过程“过紧日子”意识,建立“三节约”活动长效机制,实施从紧的资金管理办法,坚决杜绝铺张浪费。作为一个电力部门,应该从各个方面考虑是否可以节省成本增加公司的利润。目前在电力行业中存在着很严重的资源浪费的问题。对于此,我们应该加强电网的建设,优化电网资源,加强中低压配电网络的改造,节约配电成本。电网的互联可以优化资源配置,要积极推进电网的全国互联,加强统一管理和各级调度工作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大电网优势。减少各项开支。 三、强化执行意识 《管子•立政》中有“令则行,禁则止,宪之所及,俗之所破。如百体之从心,政之所期也。”治理公司就好像治理国家一样应该在管理上严抓。要让公司的全体员工能够对公司的政策进行执行。而实施精益化管理的重点是对执行的管理,发力点在于抓落实,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管事,事事有标准,事事有考核。推行精益化管理要从“精细”上下功夫,通过“效益”看结果。古人就提倡“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天下难事、必做于易”。一方面要把工作细化,细节决定成败;另一方面要把工作做到位,把工作做精。要把执行力建设作为精益化管理的重要内容来抓,班长要带头做好表率,避免管理和实际工作脱节的现象,确保精益化管理在工作中发挥实实在在的作用。许多由电源项目开发增多带来的问题例如。例如网输电受阻的问题依然存在,网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随着省内电源项目陆续建设,电网接入系统建设任务加重。电网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影响黑龙江省电网发展。这些如果上层的政策不能很好的执行,将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后果。电力市场中的环境污染一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对于此我们应该严格的执行相关政策,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对于那些小型的火电企业应该立即关停,建设新的高参数机组。在这一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抵制,会为执行代来很大的困难。在实现的精益化管理的时候执行意识的强化就显得很重要了。 四、强化管理意识 美国社会学家T•戴伊说过“正确的决策来自众人的智慧”。对于每个公司来说都是这样,在实现精益化管理的过程中,应该重视众人的智慧。要有效的执行精益化管理,除了相关人员要有良好的执行意识还需要有一个高效率的管理团队。丰田公司高速发展的秘密就在于一支卓越的管理队伍和一支高效的员工队伍。很显然,这两支队伍的共同组成要素都是人。要想实现精益化管理必须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如果在员工的头脑中根本没有精益化管理的理念,又靠什么去实现精益化管理呢?而贯彻精益化管理思想必须要“自上而下”,如果企业经营管理者尚未树立精益化管理意识,遑论普通员工呢?这就要求电力公司系统要加强精益化管理的宣传和培训工作,使经营管理者和员工能正确的理解和准确的实施精益化管理。牢固树立精益管理理念,增强制度执行的严肃性、管理调控的有效性,加强细节和过程管控,实现从专业分割向协同运作转变、从管理粗放向精益运营转变。必须坚持集团化运作,服从发展大局,增强执行能力,贯彻“三集五大”要求,优化组织架构,变革管理模式,再造业务流程,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到位。对于我们电力行业,现在正在面临着农电从代管的方式进行股改或上划的体制改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面临很多的问题,例如资产的产权归属、人员的配置问题、改革后如何提高经济效益等。这些都需要管理团队制定相关的政策进行有效的解决。最后会取得如何的结果,要看管理团队的指导能力和下属的执行能力。这些在精益化管理中都具有很高的地位。 五、强化创新营销意识 鲁迅先生说过“我觉得坦途在前,人又何必因为一点小障碍而不走路呢?”电力行业竞争如此之大,创新营销这条道路不会是一条坦途,我们应该做好随时面对困难的准备。遵循“SG186”工程要求,完善鸡西电业局系统现有功能。推广营销分析与辅助决策系统,提高营销分析与辅助决策能力。加快客户分级管理,强化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使用。应用监管中心平台,加大对营销业务的监督力度。积极适应ERP建设对营销管理的新要求。按照黑龙江省公司信息化“登高”计划,鸡西电业局围绕ERP系统深化八大业务应用,开展全方位网络应用培训,发挥信息化管理平台效应,加强信息运维管理和安全防护体系建设,规范运维基础流程和标准,不断完善信息化运营功能,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电力行业推进精益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持之以恒,需要不断总结,需要持续改进!要按照精益管理思想,对现有管理方式进行全面梳理和剖析,大力协同,集智创新,大胆运用精益管理思维来认知和分析事物。要让精益思想融入电力制造型企业的各个环节、各项活动中去,努力实现自觉更新、相互协调,这将对电力制造企业的持续、良性、和谐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精益管理论文:企业精益成本管理的研究 一、精益成本管理的基本思路 首先思考如何确保成本降低目标的实现,在总结原有经营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创新,通过延伸成本预算管理,将成本预算范围扩大到了办公费、会议费、招待费和运输费等非生产性费用上,切实把成本管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其次扩大了预算管理覆盖面,提高了准确度。在成本管理上实施了“成本预算管理、单项成本分析、细化三级核算”为主要内容的精细化管理方式。形成了一个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成本交互管理网络,并且制定了严格的工作流程,细化了节点上人员的权利和责任。从而达到了“事先预算,事中控制,事后分析考核”的闭合管理流程。尤其是发挥了科室在精益成本管理中的专业化优势,走出了以技术创新大幅度降低成本的新路子。 二、具体实施方法 2.1前期成本策划是精益成本管理的基础。精益成本管理的目的是降低成本消耗,所以车集选煤厂在前期进行总体成本策划时,将成本中的洗煤加工成本和期间费用都纳入控制范围内,采取不同的目标和管理方式进行控制,将商品煤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材料、工资、电费、修理费等各项费用消耗都定义在策划范围之内。以吨煤工资、吨煤材料、吨煤电费的方式将材料、电费、工资与生产车间商品煤产量质量相挂钩,通过内部市场、绩效考核的方式严控成本。 2.2中期的成本目标分解是精益成本管理的重点。为保证成本策划目标的完成,制定《洗选加工制造成本管理办法》、《全面预算管理实施细则》,编制了洗煤加工制造成本控制明细表、管理及销售费用控制明细表。其中管理费用及销售费用控制计划按照上年度消耗总量下降10%编制计划。管理制度将可控成本部分与有关管理科室、生产车间责任挂钩,各生产车间按照经营部门下达的材料费用、电费指标,油料消耗分解到班组,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形成一个横向控制到边(指有关业务科室),纵向控制到底(厂-科室-车间-班组)的纵横交互管理网络。 2.3过程中交互管理是精益成本管理的关键。精益成本管理的精髓就是过程中的交互管理,它在各个环节中不断消除不为产品增值的作业,有效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对成本的使用进行控制,是降低成本消耗的主要抓手。一是通过及时优化产品结构,调整洗选工艺,实现产品结构最优。强化现场管理,努力搞好各系统间的综合平衡和协调工作,保证煤流系统和各生产环节正常运转,保证商品煤质量和商品煤综合回收率,努力实现安全、生产、效益的最佳结合。二是通过加强煤质管理,把煤质目标与管理者、职工个人收入挂钩,并严格兑现奖罚,将产品质量压力传递到职能科室、生产车间和一线员工身上,确保商品煤批批合格,杜绝煤质纠纷。三是通过对生产过程控制、最终产品装运等不同阶段细化考核,实现产品质量效益的目标管理。 2.4三级内部市场核算降成本。选煤厂确立了厂、车间、班组三级经济核算体系,形成了以厂为控制中心、车间(科室)为重要环节、班组为核算基础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成本管理架构,激活了体制和机制活力,最大限度地挖掘了成本控制潜力。推行合同成本目标管理,在车集选煤厂内部指标承包中,将材料、电力等可控制的成本按吨煤指标考核,按超节的20%对责任部门及车间、班组、个人进行奖罚。以绩效考核进行成本管理,根据厂职能科室、生产车间的工作性质,将成本纳入考核,按其当期完成情况进行考核个人工资,奖金按得分进行挂钩,兑现当期收入。 三、精益成本管理的实施效果 通过科学合理的生产组织、成本超前管理,各项经济指标均超计划完成目标。特别是洗煤加工费较上年同期降低10%,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中的非生产性支出较上年同期相比降低11.39%。通过精益成本管理,形成“精于内部市场核算”、“运用管理精髓”、“掌握技术精华”、“追求质量精品”、“精通营销之道”、“保持精密关系”的“六精”、“细化分解和落实”、“细控成本管理”、“细化制度编制和实施”、“细化职能和岗位”的“四细”精益成本管理思路和方法。 作者:赵亚玲 单位:河南龙宇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精益管理论文:精益会计体系基础上的企业成本管理 一、传统会计体系下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传统会计体系下的企业成本管理多采用标准成本管理法,就是说,根据市场调查、本企业状况等确定标准成本,然后以此为基础进行成本控制,并在事后分析成本控制成果。但是,在现代信息社会,标准成本管理法的弊端逐渐凸显出来,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缺乏市场理念。标准成本管理法只是单件产品的成本控制方法,成本也就是投入产出比,企业管理者单纯将经营效果作为成本管理的唯一标准,以最少投入获得最高产出,意味着企业的经营效率高,经济效益好。但市场是变幻莫测的,企业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还应从长远看起,看到自身战略目标的科学性和正确性。第二,缺乏战略管理思想。标准化成本管理的根本在于在产品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消除浪费,减少成本,没有关注企业发展战略的正确与否。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使各行各业都进入激烈市场竞争,企业成本管理战略缺乏高效性,没有深层挖掘出企业成本效益的内涵,导致企业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长久竞争优势。第三,缺少先进成本管理方法。标准化成本管理方法有三个内容:定期编制财务报告、计算产品的销售成本和估计其存货价值、预测产品成本。采用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但许多企业的成本管理依然处于手工操作阶段,成本管理效果有限。第四,不重视调查竞争对手的成本管理状况。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必须全面了解竞争对手的成本管理状况,预测竞争对手的各项成本指标,并将其与自身成本管理进行对比,取长补短,从而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 二、精益成本管理 (一)健全机构,强化措施 企业领导和中高层管理者高度重视精益成本管理,自上而下形成全员参与成本管理的工作氛围,抽调骨干规范材料领用审批制度,制定严格的成本开支规范,健全成本考核制度、修旧利废制度、目标成本管理方法等定期进行成本管理检查,对查出有问题的部门和项目进行整改,为精益成本管理提供坚实的内部管理基础。 (二)价值流成本核算 精益会计体系下的价值流成本核算能以直观的方式阐述复杂的问题,全体员工都能明白财务信息的来源和意义。价值流成本核算以价值流为核心单位,其信息的收集不以产品为单位,这样就减少了很多无用的跟踪环节。它摒弃了复杂的成本分摊,企业成本与利润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了,也有利于企业价值流工作的顺利开展。当然,要想保证价值流成本核算的质量和效率,企业必须合理分配每天价值流,而一名员工只能分配给一条价值流,避免一对多现象的发生;合理控制生产过程,全方位追踪废品、返工产品等异常情况;合理控制存货水平,避免货物的过度积压。 (三)精益业绩考核 淘汰传统会计基础下企业成本管理中的机器利用率、人工使用差异、间接制造费用分摊等业绩考核指标,制定精益会计的业绩考核指标,如:小时报告、首次合格率报告、总体设备效率等。小时报告就是以小时为单位每天进行的报告,它能追踪精益生产单元是否满足企业对生产节拍的要求,每过一个小时一次报告,可以促使有关人员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迅速采取针对性措施解决。在一个价值流中,产品在很多环节流动速度的快慢都与总体设备效率有关,通过追踪,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努力提高总体设备效率,增加产品流动速度,保证设备按时按质按量生产。 三、小结 总而言之,精益会计基础上的成本管理都是以价值流为核心,企业必须彻头彻尾改变成本管理面貌,将精益会计思想融入成本管理始终,提高成本管理效果,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作者:阴继新 单位:汾西矿业集团审计处 精益管理论文:精益管理提升预算管理水平 一、预算编制过程中的精细化管理 在全面预算管理中,预算编制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将精细化管理应用到预算编制过程中,可以获得更加准确的预算数据,更好的指导经营活动,否则不科学的预算编制,将会影响到企业经营的安全性。将精细化管理应用到预算编制过程中,主要是对构建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进行健全和完善,对不同机构的职能和岗位进行划分和组织,确定责任权利,保证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各个部门和岗位都能够了解自己的义务。具体来讲,需要从这些方面来努力: 一是要构建一整套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核算方法,涵盖于企业的设计、生产、销售和售后等各个环节,保证可以严格依据相关规章制度进行各项经济活动,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 二是要构建完善的目标体系,并且制定一系列的考核目标,这些考核目标是合理和量化的,并且能够紧密结合于岗位职责,这样可以促使企业不同岗位的员工都能够结合相关的要求和制度,来将企业赋予的职责给落实下去,更好的规范工作,严格落实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中规定的组织结构各项职能。 三是对成本收集、整理以及计算制度等进行健全和完善,对成本台账制度落实下去,这样才可以将更加准确和有效的数据提供给基层成本控制人员,对预算草案进行更加科学的编制,将更加可靠的预算信息提供给上层,提高预算方案的可行性。 四是构建完善的信息系统,通过大量的实践研究表明,在预算编制过程中,需要处理非常大量的基础数据,有着较大的工作量,因为这个原因,很多的基层人员都对精细化管理产生了抵制心理。针对这个问题,就需要构建一个信息系统,来对这些信息进行储存,并且还可以在系统中进行基础信息的分组等处理工作,对预算编制的工作量进行减少,同时人为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可以得到控制或者避免。 二、预算执行过程中的精细化管理 在预算管理中,预算执行过程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它包括诸多方面的内容,如分解、执行以及调整全面预算等;要知道,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与否将会直接受到预算目标执行过程的影响。将精细化管理应用到预算执行过程中,首先要对全员成本管理模式进行推广和完善,结合具体情况,来分解和落实预算指标,保证每一个环节每一件事情都有人来负责和科学的衡量指标,促使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到预算管理中,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才可以更好的执行预算。 其次,要对管理单元和工作流程进行细化,构建精细的审批程序,保证可以按照完善的流程来对所有业务进行运作和制定。企业员工要严格依据规范的操作流程来进行各项行为,避免业务运作失误问题的出现;对预算刚性和弹性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协调,保证各项经济活动可以严格按照预算来进行执行和控制,避免流于形式,只有这样,才可以促使企业的各项经营目标得以有效实现。 最后,还需要规范沟通流程,在企业发展中,良好的沟通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沟通,可以促使工作摩擦得到减少,促使工作效率得到提高。那么就需要结合精细化管理要求,来对沟通流程进行规范,保证可以通过构建的沟通渠道来及时有效地反映出现的问题,从而促使企业更好的统筹规划,统一行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预算考核分析过程中的精细化管理 在预算管理中,事后工作就是预算考核分析,指的是考核预算执行结果,对比分析预算和执行情况,将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风险和问题给找出来,通过分析,来促使企业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并且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也可以得到有效减少。将精细化管理应用到预算考核中,具体指的是构建完善精细的绩效考评系统,结合具体情况,对权力和义务进行细化,然后制定合理的考核指标,保证其是量化的,并且足够的科学合理,以绩效考核体系来向各个部门落实企业确定的战略目标,这样就可以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给充分调动起来,提高预算管理水平,促进企业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 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全面预算精细化管理并不是要求预算工作越来越细,而是要在做细工作、管理以及业务流程的基础上,做精管理工作,提高管理质量。要知道,企业的管理目标是对各项业务流程进行规范,促使企业制定的战略目标得以实现,不能够忽视重点,只是强调精细化,促使工作人员在那些琐碎小事中花费过多的时间,那么自然无法将预算管理的作用给更好的发挥出来。要对全面预算精细化管理进行逐步强化,促使预算执行力进行提高,除了要将精细化管理理念落实于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之外,还需要结合企业具体情况,结合岗位特点和制定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来制定差异化的精细化要求。企业所有员工如果都能做好精细化管理所要求的工作,那么企业的全面预算精细化管理水平就可以得到有效提高,促进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四、结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分析我们可以得知,预算管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更加合理的配置资源,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使其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时展的要求,需要应用精细化管理模式,重视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考核,提升预算管理水平,制定更加合理的战略目标,促进企业获得更快的发展。本文简要分析了如何利用精益管理提升预算管理水平,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作者:吴宇辉 单位:北京市烟草公司 精益管理论文:精益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 一、精益管理实施方法 1.1转变服务思维与观念:为了使精益化管理模式在医院管理中得到有效实施,要求医务人员必须要转变服务思维与观念,才能改变自身服务行为,使医院服务水平得到有效提高。首先,要求每个医务人员必须树立良好的服务理念,以患者作为服务中心。其次,树立良好的质量观念,明确服务质量与患者生命间的关系。再者,树立良好的危机意识,正确认识到“提升医院服务水平,才能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最后,明确每个部门、科室、医务人员的职责,定期开展精益化管理培训活动,以使医务人员服务观念与思想得到更新和统一,为精益管理实施提供重要动力。 1.2强化项目团队培训工作:精益管理属于系统性项目,涉及范围较广,管理较为复杂。所以在开展精益管理项目之前,必须建立一支精益化管理的项目队伍,不仅精益管理项目部门、各个科室负责人及一线管理人员要参与其中,同时必须与其他有合作关系的部门进行联合,组成一个项目团队。最后组织人员参与到精益化管理培训活动中,使其能够掌握精益管理的相关措施与方法,并壮大精益管理项目团队。 1.3增强精益管理凝聚力:精益管理项目团队建立后,组织负责人必须积极调动团队人员,明确精益管理的最终目标,并以精益管理目标作为讨论核心,充分发挥“头脑风暴”的作用,制定具体的实施措施与方法。再者,与医院各个部门、科室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让全院人员都能够了解到精益管理的目标与方案,并形成统一的共识与责任感,凝聚全院人员力量,才能保证精益管理项目的有效开展。 1.4明确精益管理部门职权:在精益管理项目开展前,要求医院领导者必须明确项目部门职权,以避免精益管理项目受到阻碍。医院领导者必须给予精益管理项目充分肯定与支持,并给精益管理项目调配充分资源,并提供改善对策。通过明确精益管理部门职权,能够提高管理人员积极性,团队人员提出改善意见与建议,均由项目团队进行通过采纳与分析,无需经过审批程序。精益管理部门在获取职权后,应以“5S”管理制度作为重要基础,即整理、整顿、清洁、自律及标准化,才能达到短期管理效果,为精益管理项目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1.5实行有效的激励机制:为了巩固精益管理效果,要求医院必须实行有效的激励机制。当精益管理项目取得短期效果后,医院领导者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与祝贺,同时在精益管理项目组织大会上,表彰优秀团队与优秀人员,并给予适当的奖励。通过实施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提高精益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为精益管理创造更高的效益。 二、精益管理实施效果 2.1提升医院的管理水平:首先,精益化管理模式的实施,能够转变医务人员的管理服务理念。其次,在精益管理项目实施过程中,医院每个部门与科室服务主动性、管理主动性得到有效提高。再者,医院从原有的经验管理模式转变为科学化管理模式,不仅提高了全院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提升了医院管理水平。 2.2改善医院服务流程:通过在医院管理过程中实施精益管理模式,改善医院服务流程,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服务环节。从医疗设备维修上来看,维修流程较为简便、快速,通过建立多个报修电话系统,以形成完善的设备报修中心,能够提高医疗设备报修效率与质量。从药库采上来看,能够使库存管理与采购流程得到有效改善,大大缩短药品采购审批时间,同时减少库存经费,保证采购资金流通性与周转率。从出院带药上来看,从原有八个管理环节缩短为四个管理环节,缩短了出院带药时间。 2.3促进医院文化建设:从医院文化建设角度来看,医院文化建设与精益管理有着密切联系,以患者作为核心价值取向,使医院文化得到不断更新与完善,并发展到新的阶段。同时通过强化医院内部服务理念,提高临床服务水平,将服务患者作为医院文化建设宗旨,以提高患者满意度作为医院文化建设重要内容。医院通过实施精益化管理模式,能够将以患者作为管理核心的理念有效落实到医院管理工作中。 2.4提高医院服务满意度:精益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就是为了改善医院服务流程,提高医院服务效率,缩短患者等候时间,提高患者对医院服务的满意度。从医院实行精益管理项目以来,患者满意度得到有效提高,并吸引很多患者前来就诊,门诊量也大大增加。再者,医务人员对取药管理、设备维修管理及手术室管理等管理流程也较为满意。 三、结语 精益管理主要通过对医院管理操作面流程进行完善,以此来改变医务人员的服务行为,同时使医院管理组织结构发生改变,促进医院文化建立与发展。因此,医院领导者必须正确认识到精益化管理的重要性,并给予充分的肯定与支持,才能确保精益化管理项目在医院管理中得到有效实施。大量实践证明,精益管理是一种科学合理的管理手段,在医院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姜志峰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妇幼保健 精益管理论文:纺织业精益生产管理模式及意义 一、纺织业概述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纺织业在整个国家的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纺织业无论是在为人民提供物质生活的保障的微观方面,还是在增加政府财政,解决就业,稳定社会秩序等宏观方面都具有也不可或缺的作用。1.我国纺织业的特点。首先,我国的纺织业所生产的产品过于单一,缺少复合型产品,且纺织产品以中低档产品为主,缺少高端产品,没有形成自己的纺织产品品牌,这样导致了中国的纺织品只是单单的以加工为主。其次,我国的纺织业没有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纺织业还是采取了一最简单,最原始的人力资源投入为主,没有做到纺织行业的机械化的生产,即纺织业的科技化程度不高。最后,纺织业的环境污染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纺织行业的低碳化程度不高,造成了环境的污染。综上所述,我国的纺织行业还是高投入,低产出的传统的行业。2.我国纺织业的现状。在2010年我国的纺织品出口额已经超过了2000亿美金,其增长幅度超过了70%,由此可见,我国的纺织业出口额翻了一番,我国的纺织业的发展潜力巨大,但是我们也得看到目前我国纺织业所面临的严峻的问题,例如贸易保护主义的针对,倾销与反倾销问题等等。所以,我们在纺织业取得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充分的重视纺织业的发展的形势,利用本土优势以及飞速发展的优势进一步的扬长避短,已达到在国内外的市场上取得令人欣喜的发展成果,就目前而言,纺织行业的最大的问题则是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以便将传统的纺织行业与科技紧密联系,使之创造更好的经济价值。 二、纺织业的精益生产管理模式 1.精益生产管理模式概述。现代企业与原先的企业有着很大的不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现在企业运用了更加精益的生产管理模式,企业不单单只是一味的生产,而是更加的追求企业的综合效益,譬如企业出现了聚集效应,也就是运用类似的原料的企业聚集在一起。以便来节省生产环节的支出,同时也可以进一步的充分利用原料,实现废气废渣再利用,从而扩大生产利润,实现低碳环保的生产,企业的生产经营才能得到良性循环,企业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发展生态纺织生产。2.我国的精益模式。目前,我国纺织业的精益模式有以下的特征:2.1将产品作为中心的生产组织方式。在纺织行业中,通常将产品作为生产的中心,生产的各个环节都是以产品为中心进行生产,通常一个产品的完成,需要多道程序相互协调进行,也就是说成品的形成不单单是一道工序,而是多道工序综合而成,这就需要来协调生产过程中的工作,精益的模式下,经过严密的计算,充分的利用各方的技术以及专业性的技能,使得一个最终产品的形成是非常合理化的。2.2生产调度是控制生产方式的中心。围绕着以产品为中心的生产方式,就必不可缺少的就是生产调度,在整个纺织生产当中,将生产的任务进行下放,落实到每台生产的机器上面,每个生产部门根据自己的生产计划来进行生产。对于总公司而言,是不可能知道每个生产部门的具体的生产的计划以及时间,这就需要将各个部门的生产进行衔接,所以一旦出现某个工序的滞留将会影响整个生产计划,精益模式下,生产调度就充分的发挥其职能,将各个部门的生产进行统一的计划管理,而不再是各个部门关起门了计划自己的工作,而是统一规划,这样就节省了各个部门生产的衔接时间以及衔接所耗费的资源,进一步实现企业的效益最大化。2.3生产控制有序化。就纺织行业而言,生产的各个环节是节节相扣的,也就是说,前一道工序的成品就是后一道工序的原材料。因此,对于企业而言要弥补计划环节以及控制本身的缺陷,从而达到全公司生产的有效的控制,在精益的生产管理模式下各分厂在总厂的带领下制定生产计划并根据自己的生产能力安摊生产,由此整个生产是一个并联的生产方式,是齐头并进的模式。这种形式由于严格控制的计划控制和整体均衡,使得整体的生产时有序的,而不是杂乱无章的。2.4人本的企业管理,制度化、程序化和标准化。相对于旧模式,精益的模式管理下,企业更加具有制度化、程序化和标准化,是在一套标准的流程下,更方都是有序而行,各方的配合也是更加的紧密,整个企业的生产计划都是按照标准来依次进行,各个环节也是有序的进行。企业的规章制度也是更加的标准化,规范化。各方均衡的有序的发展,企业的认识管理也是具有规范化,不再是过去的家族式的管理,讲人情攀亲戚的局面,而是有着严格的人事制度。2.5管理目标明确。纺织业的工序化流程,以及工序之间的诸多的因素,使得原来计划经济下的大批量的生产方法以及技术基础上所形成的传统的管理规模越来越脱离市场的发展,这一传统的生产规模越来越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这是顺应时代的需求,精益化的生产管理模式应势而生,他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模式以及世界市场的需求,采用各种科学管理方法揉合后以取代计划,为企业量身定制自己企业的发展目标,有了明确的发展目标企业才能更好的发展。2.6管理手段的计算机化。精益模式将计算机系统引入了纺织行业,这无疑是纺织行业的一大创新。利用计算机的先进的科学技术融入到了传统的纺织行业,是一次科技与手工的伟大的结合,这一结合大大的提升了纺织行业的管理水平,改革了纺织行业的陈旧的管理观念。从原始的多层次的人工管理到标准化、程序化的计算机管理是纺织行业的一大进步。只有把握这种先进管理方式的企业,才能适应多变的市场经济。 三、纺织行业再发展的意义 纺织行业的精益模式的意义在于一方面树立了新的观念,譬如管理内涵更加的深化,效率一效益一效果的兼容观念,以及管理思想市场化的观念。另一方面,形成了新的机制,纺织行业不再是局限于过去的传统的机制,而是顺应时代以及市场的需求,柔和了现代的科技以及管理手段,是纺织业的再发展。在科技信息的时代,我们在追逐信息化经济的同时,也应该将传统的经济产业赋予新时代特性,而不是放任自流,最终淘汰于市场的发展之中,我们应该将时代性与传统行业相结合,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使得传统的纺织行业再次发挥其经济的职能,重回其经济的巅峰时代。 四、结语 整篇文章,通过了对传统的纺织行业在精益模式下的新发展研究,来表达传统的行业并不是意味着淘汰,利用现代的生产管理的模式,依然能够发挥其在现代市场的经济价值。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纺织行业在精益的生产管理模式下能够更好的发展,发挥其经济价值,巩固其在整个经济中的地位,为国家的经济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韩俊鸣 单位:江苏省纺织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精益管理论文:烟草设备精益化成本管理分析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烟草企业设备成本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烟草企业设备精益化成本管理原则,对烟草企业设备精益化成本管理策略展开探讨,旨在为如何促进烟草企业设备精益化成本管理有序开展研究适用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烟草企业;设备;精益化;成本管理 引言 烟草企业中的设备成本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管理关节,烟草企业要想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就务必要提高自身设备成本管理水平。设备的精细化成本管理,指的是确保设备的充分利用,降低设备故障引发几率,设备零库存,如此可极大程度上降低设备维修保养中产生的成本,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1]。由此可见,对烟草设备精益化成本管理开展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烟草企业设备成本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设备管理制度不健全 烟草企业设备成本管理离不开设备管理制度的有力支撑,然而就烟草企业实际情况而言,现阶段设备管理制度存在诸多不足,一方面,职责分工不明确,好比在设备维修期间,对设备维修人员未做有效说明,使得维修故障引发,极易引发相互推诿责任的情况;一方面,设备预防维修体系落实不到位,未有建立闭环管控制度,使得在设备维修环节存在大量敷衍了事情况;最后,缺乏健全的奖惩机制,很多时候受奖惩机制不完备影响,使得设备维修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缺乏主观能动性。 1.2故障管理精益化水平不足 在烟草设备实际维修过程中,鲜有维修人员会对设备故障原因开展全面分析,他们通常是结合故障情况对相关零配件开展更换,而不会进一步分析其故障原因,如此一来势必会对烟草企业设备成本管理造成不利影响。此外,烟草企业员工缺乏有效维修意识,对设备成本管理缺乏有效重视,通常将重点放在设备使用方面,进而造成设备使用周期大打折扣。 1.3设备管理信息化建设滞后 伴随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建设大势所趋,推行“互联网+”设备管理模式是现阶段贯彻国家战略方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现阶段烟草企业在设备管理信息化建设上存在一定滞后性,特别是现阶段烟草企业设备管理系统难以对设备开展实时动态监控,从而对设备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进一步加大了烟草企业设备成本管理的难度。此外,现阶段烟草企业设备缺乏对新材料的有效适应能力,伴随生产工艺的推陈出新,在烟草生产实践中需要引入相关新型原材料,然而设备却产生一系列不适应性。 2烟草企业设备精益化成本管理策略 烟草企业设备精益化成本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不断研究、 改进。全面烟草企业在时展新形势下,要紧随社会发展脚步,强化改革创新,在先进科学技术、成功发展经验的支持下逐步强化设备精益化成本管理,如何进一步促进烟草企业设备精益化成本管理有序开展可以从以下相关策略着手: 2.1推进状态预测的精益化 依托对设备技术状态、运行效能数据开展全面分析,推进设备状态预测的精益化,于准确环节对准确部位开展准确的维护保养,进而增强设备维护保养决策性,避免超负荷的维修处理,尽可能降低设备运行故障的引发几率,提高设备运行效率,为设备有序运行提供切实保障。于此同时,还应当建立起科学完备的设备状态检测体系,对设备生产环节质量、运行效率、产品质量、故障引发几率等数据开展全面检测;对设备温度、振动、电流等状态开展全面检测。依托对设备状态的分析预测,为设备维修、改进等工作提供可靠数据依据[2]。 2.2推进维护保养的精益化 依托设备分类分级管理,对关键设备、状态控制部位以及功能单位开展充分识别,并结合状态控制部位、功能单元实际情况,制定科学针对的技术标准体系及维修措施。将设备状态控制部位得到有效控制作为切入点,推进维修人员、设备操作及维修的有效整合,构建设备多个不同层级的预防机制。同时,强化对信息化、移动终端设备的科学运用,对维修保养工作进行合理划分,推进维修保养的精益化,达成设备状态的有效控制。此外,强化对设备故障数据的有效分析,推进技术标准体系、设备维修措施的逐步优化,积极促进烟草设备精益化成本管理的有序开展。 2.3推进成本控制的精益化 为了使烟草企业能够收获良好的经济效益,还应当推进烟草企业成本控制的精益化,在确保产品质量、设备运行效能的基础上,对设备成本数据开展全面分析,有效明确设备成本构成及所需优化改良的环节,使成本得以进一步细化,并推行定额管理,提高成本控制水平。与此同时,还应当构建模拟经济效益中心,对价值导向予以有效确立,对设备成本管理流程予以有效树立,对资源开展优化整合,加大备件、供应商以及增产节约管理力度,推进成本控制精益化落实至设备维修保养的每一环节[3]。 2.4推进运行信息的精益化 依托先进工业控制及现代信息技术,达成各式各样烟草企业设备数据采集系统、设备监测系统、设备生产系统等相互间的互联互通及有效集成,推进运行信息的精益化,实现一系列系统数据信息与烟草企业设备运行关联数据信息的协同分析,进一步实现烟草企业设备数据采集、分析工作的有序开展,积极促动烟草企业设备成本管理不断朝现代化方向发展。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烟草企业设备精益化成本管理,可有助于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塑造烟草企业形象,为达成烟草行业高水平、打造优秀烟草企业目标提供有力支撑。鉴于此,相关人员务必要不断钻研研究、总结经验,全面分析烟草企业设备成本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烟草企业设备成本管理实际情况,“推进状态预测的精益化”、“推进维护保养的精益化”、“推进成本控制的精益化”、“推进运行信息的精益化”等,积极促进烟草企业设备精益化成本管理有序开展。 作者:吴雯华 单位:福建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精益管理论文:变电运维精益化信息管理系统探讨 摘要:针对目前变电站精益化巡检工作中存在的工作效率低、巡检数据使用不方便等缺点,设计了一套基于移动互联的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充分利用了射频识别技术、移动设备的便携性以及数据的网络存储等功能,大大提高了整个精益化巡检的工作效率,使得数据获取和利用更加便捷。 关键词:互联网;变电站;精益化;信息管理;射频识别 变电站内各种设备繁多,且由于长时间的运行以及运行环境相对恶劣,设备经常会暴露出许多问题,如果不加以整改,轻微问题会发展为严重故障。同时,因设备众多,型号、生产厂家以及相关的技术标准等不一而足,要使这些信息便于查询,就需要对各个设备进行建册,同时又要对巡查中发现的问题以及整改过后消除的问题动态添加和删除。现今一般采用的方法为电子表格人工录入,这种方法在相关查询以及添加等操作方面效率较低。为了配合公司对变电站精益化管理的要求[1],加强对相关设备的信息、存在问题以及后续处理等相关信息的管理,提高设备的健康状况,降低因小问题发展成大问题的概率,需要设计一套信息管理系统,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数据库等相关技术,实现设备相关信息的高效管理。 1系统简介 目前,公司在变电设备运维精益化工作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方式为2人1组,其中1人负责对相关设备存在的问题进行记录,另外1人负责对对应问题进行拍照,现场检查结束后再将数据录入电脑加以汇总,形成电子表格以便于日后整改时进行查阅。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4点不足:工作需要2人1组,但是人力资源的使用率较低;现场巡检记录在纸上后,还需要整理形成电子文档,相当于重复记录。需要人工进行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的关联,使其一一对应,整个过程耗时较长;信息再次利用不便,形成的电子文档在整改时使用不是很方便。基于以上几点不足,使得整个过程在人力以及耗时上相对较大,整体效率低下。巡检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为了避免这些缺点,希望设计一套巡检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能方便地读取设备信息,并且可将信息填写、照片拍摄以及数据的网络存储等集于一台移动作业设备,从而大大地提高信息的录入、存储、查询等效率。该系统完成后,将对目前的巡检方式进行变革,只需1人手持移动作业设备即可完成设备的巡检信息录入(包括照片信息),且巡检结束后不需要再对信息进行汇总等。日后,需要进行整改时,只要利用移动作业设备登录网络服务器,再利用RFID(射频识别)技术读取设备ID后即可下载相关设备的问题列表[2]。 2系统结构设计 该系统结构主要由以下4个部分构成:粘贴在设备上的电子标签[3],具有唯一ID的电子标签对应唯一的设备,由于电气设备基本都是金属材质,因此要采用抗金属的RFID电子标签;手持移动设备,具有RFID功能,能读取电子标签ID内存储的内容,并且安装变电站精益化信息管理系统APP[4],该APP主要完成人机的交互,以及与网络服务器的数据交互;云服务器[5],与手持设备电脑终端进行数据交互;电脑终端,用于相关人员访问云服务器,查询、下载相关数据。系统结构原理如图2所示。其中,手持移动设备主要有3个作用:首先,利用其具有的RFID功能来读取电子标签的ID从而识别不同的电气设备;其次,作为移动应用的载体,是移动APP的运行平台;还有就是利用其摄像头、GPRS等功能完成照片拍摄以及数据的网络传输等功能。移动APP,主要是针对变电运维精益化巡检过程中的相关工作来进行设计,完成信息数据的录入、上传、保存、下载等整个流程的功能。而云服务器的设计主要是数据库的设计,其实现的功能是数据的存储,以及响应移动作业设备上安装的APP对数据的增、删、改、查等数据操作。该精益化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工作原理:工作时,打开安装的APP,进入信息管理系统界面,靠近待巡检设备的电子标签,读取设备的ID,查找相应设备所存在的问题,录入精益化信息管理系统,并对相应问题调用摄像头进行拍照,将录入的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保存至服务器,在这过程中实现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的自动关联。在设备问题整改时,同样也是打开APP,读取设备的ID,继而向网络服务器申请该ID对应设备下的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从而很方便地获得该设备所存在的问题,对照相应的信息进行问题处理,可以大大提高处理效率。 3系统功能设计 该系统软件的功能结构如图3所示。精益化信息管理系统主要由系统管理、信息管理、查询系统以及生产报表4个部分组成。其中系统管理主要包括用户注册与登录、用户密码管理以及系统退出几个模块。信息管理由以下4个部分构成:设备信息主要包括设备型号、生产厂家,所属厂站等基本信息;问题信息主要包括巡检过程中发现的设备所存在的问题;设备报告则包括设备的相关试验报告、验收报告等;处理信息主要针对问题消除的相关信息,包括归口部门、处理期限、已处理还是未处理等信息。查询系统则主要针对数据的增、删、改、查操作。最后,可根据需要生成相应的数据报表,以便相关人员进行查看。 4结束语 随着移动互联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工作方式的弊端越来越突显出来。在用技术来提高人的工作效率的思想下,设计了变电站精益化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的采用,将彻底整合原来变电站精益化巡检工作中的现场检查记录、信息关联以及数字化、信息发送等环节,所有工作在现场就全部完成。同时,也使得整改时信息的获得更加方便,提高了整个工作效率。 作者:王海欧 白金泉 陈行晓 杨曦 单位: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检修分公司 精益管理论文:精益管理对烟草企业安全管理的应用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进步,烟草企业的规模也日益庞大,在烟草企业中,安全问题是一项不容小觑的重点内容,其不光关乎企业的正常发展,同时还影响着企业的未来,更与员工的人身安全直接挂钩。在国际流行的管理理念中,如果把其中的精益理念运用到烟草企业的安全管理中去,利于企业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识以及增加企业运行的安全性,同时还能够有效促进烟草企业提高效益。文章主要论述在烟草企业中精益管理理念的运用,针对一些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烟草企业;安全管理;精益管理;应用 中国烟草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逐渐完善,带动了烟草企业经济效益增加。但由于烟草企业受到传统体制的制约,安全管理方面仍存有诸多问题,随着企业不断发展,这些问题也会日益突出,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烟草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那么怎样使烟草企业管理起来具有科学有效性并优化安全管理体系,成了目前需要面对与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烟草企业精益安全管理的意义 精益管理源自精益生产,也就是把精益管理作为指导思想,“零伤害、零缺陷、零隐患”作为安全生产理念,在安全生产的整个过程当中运用精益管理的理念与方法,各岗位以及部门明确其应承担的职责,并具有积极改革创新的精神以及积极进取的态度,从而消除在生产过程当中的安全隐患并杜绝浪费现象,建立精益安全生产的企业文化。要想把精益管理做到位,抓细节是不容忽视的一项重点环节,认真完成生产操作过程中的任何一个步骤,注意其中任何一个小的细节,对工作中的问题要更加细致的分析,并在安全生产中的任何一处细微的地方落实精益管理,从而有效避免安全管理上的漏洞,保障生产安全,给生产操作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 二、烟草企业精益安全管理的现状 要想在烟草企业安全管理过程中全面实施精益管理并不能急于求成,也并非朝夕就能完成,这就要求人们的观念、意识以及安全思想逐步转变为“精益性”。也正因如此,在烟草企业实施精益安全管理的这个过程中,有一些问题存在,需要相关人员重视,以下介绍一些常见问题。1.安全生产制度得不到重视。有句话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作为企业员工,应遵守企业规章制度以及行为规范,这是每个员工必备的基本岗位职责。任何制度并非无故编写,而是通过各个生产岗位在进行生产工作实践过程中根据遇到的情况总结出的经验,根据规律,合理科学的制定而成的。而有些员工认为制度可以灵活变通,只要感觉到被制度阻碍住了,就会想尽一切办法钻制度的漏洞,最终酿成安全事故。2.安全责任制度落实不到位。要想使安全责任制度充分发挥出来,首先应将责任明确,如果责任无法明确就会造成相互推卸责任的情况发生。在进行生产操作的过程中,员工就会把安全责任置之度外且事不关己,这就导致安全责任制度形同虚设,以至于无法保障生产安全。甚至有些员工,无视责任,经常在生产操作过程中违反制度,员工之所以产生这种行为是因为侥幸心理的作祟与不良习惯的堆积,使人产生一种错误的意识,虽然违反规定可能不会在这一次发生不良后果,但长此以往,逐渐减少自我保护意识,终会引发安全事故,这就给烟草企业的安全埋下隐患。3.安全绩效缺乏有效管理。烟草企业需要完善安全绩效管理制度,把员工绩效与安全生产相挂钩,再安排员工定期进行考核,并严格执行,从而才能使员工逐渐形成安全生产的意识,进而安全生产,养成良好习惯。但是,在平常安全管理时,虽然经常进行安全检查,但却难以发现问题,是否不存在问题这点很难说,在安全绩效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盲区,所以就造成员工很难按照规章制度去约束、管理并检查自己以及监督别人,更别说去认真检查设备是否具有安全隐患,往往只是走过场就结束检查,使得检查变得形式化,检查质量得不到保障就更难以提升安全检查质量。 三、在烟草企业安全管理中应用精益管理 1.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管理体系。对目前实行的制度进行全面整理,并整体分析在烟草企业安全管理体系中存在的相关问题与不足之处,制定阶段性的目标以及优化提升方案,从而尽可能的提升精益化水平,以提升烟草企业安全体系管理的水平与质量,加强体系的改进,从而给安全管理精益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建立有效的学习交流平台,进行全方位的安全管理培训,有效培养员工精益管理理念,从而使企业员工可以通过培训所获取的技能与知识进行有效的企业精益管理。2.完善创新与考核制度。要确定烟草企业的运行重点,并紧密联系企业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调整与优化烟草生产中的成本管理、物流运输、设备维护、质量监控以及市场优化等方面,并根据这些进一步创新新技术。就公司运行的流程而言,要重点分析管理体系当中的要素,着手于烟草企业的经济成本、生产效率以及运行质量,分析调整运行相对薄弱的环节。科学合理的分析管理目标,管理系统也需要通过科学的手段进行完善,从而能使精益管理的目标完成。与实际情况相联系,进而建立健全一套精益管理评价体系,优化与整合所有绩效考核指标,使员工积极进取的状态最大化的表现出来,推行激励评价制度,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创新,鼓励员工不断创新,从而使员工具有勇于创新的精神,将安全管理资源妥善整合起来,从而有效提升烟草企业的管理能力与创新水平。3.建设企业安全管理文化。要想企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就需要做好企业安全管理文化工作,可以利用烟草企业精益文化的形式,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与发展力。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统一思想并制定相应计划,给领导干部们普及有关企业精益管理“持续改善、追求卓越”的思想,使精益管理科学化的发展,同时指导文化构建行为,从而在烟草企业文化里能够有效实现精益文化建设。实现精益管理的最好方式就是贯彻精益文化。 四、结语 在我国烟草企业中,要想精益管理效果充分发挥出来,就需要从现有安全体系中的实际情况出发,并基于此,把精益管理的理念和内涵应用于烟草企业生产安全管理的整个操作过程当中,从而使各个环节的作用可以有效发挥出来,使烟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烟草企业要想获得良好的发展,首先要注重的就是安全问题,那么就应该把精益理念逐渐灌输到员工与管理者的思想中去,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精益管理理念的作用并将其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精益管理并不能快速实现,需要持之以恒的耐心学习。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只要严格落实精益管理的理念,并不断完善企业文化,将其理念传播到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如此才能够给企业的健康发展与员工的生命安全提供一个良好安全的环境。所以,无论是员工还是管理者都需要在实际工作过程当中端正工作态度,并勇于创新,为企业的长久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把精益管理的理念全部落实到安全生产中去,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更稳定长久的发展。 作者:程星 单位:江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广丰卷烟厂 精益管理论文:钢铁集团公司精益化生产管理策略 摘要:精益化生产理念在当前的工业生产当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文章从人员、机器、物料、方法和环境五个方面对机械加工的现状展开分析,紧接着从降低成本、市场需求以及加强企业品牌建设等多个方面阐述了企业精益化生产的需求。 关键词:机械加工企业;精益生产;消除浪费;生产管理;工业生产 1概述 本文主要对机械加工企业的生产管理策略展开研究,在生产管理策略研究的过程当中,本文主要以北营公司为例来对整个加工过程当中的每个环节展开详细的研究,并且根据精益化生产的相关概念对存在的问题不足进行比较详细的分析和研究。这种精益化的生产和管理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相应的采购成本和管理成本,并且从根本上提高产品的质量。 2精益化生产的相关理论 2.1精益化生产理论的定义与内涵 随着当前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当前各种全新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在不断涌现。在各种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当中,有一种全新的有效的管理技术,这个就是精益生产技术。从目前的发展模式来看,当前主要有三种最为主要的模式,其中第一种模式主要针对单件生产模式;相应的第二种模式主要是针对单件生产模式来说的;第三种模式主要是针对精益生产模式来说的。 2.2精益化生产理论的常用技术 从当前精益化生产的发展趋势和发展规模来看,目前主要涉及到的精益化生产技术主要包括7个方面:2.2.15S活动。5S主要是整个精益生产的源头,这种源头包含多个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整理、整顿以及清洁等。2.2.2可视化管理。可视化管理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它能够将实物区域与虚拟区域进行有效的区分,并且能够在工作区域中对各种情况进行清晰的观测和了解,在了解上述情况之下,提出有效的改善策略。2.2.3标准化。标准化管理模式在当前的生产范围中能够获得最佳秩序,这种秩序能够对潜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并且对规则进行重复使用,它的主要目的就是可以提高整个环节的技术储备并且提高生产效率。2.2.4生产线平衡。生产线平衡必须按照流水线的作业顺序和作业模式来,并且在这其中将生产目标作为基础数据,根据这种基础数据来对作业进行有效分割,从而对负荷进行平衡,最终达到提高生产管理效率的目的。2.2.5准时制。准时制JIT(JustinTime)这种制度产生的根源比较多,在大多数情况下与企业自身的特点有着较大的关联性,并且在这种关联性的前提下有着多种制造模式和生产模式,这种制造模式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可以为市场提供有效的管理模式,并且在合适的时间将货品送到所需地点。2.2.6自动化。自动化水平对于机械加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的主要目标就是解决各自之间的浮动问题,这种浮动问题能够制止设备停止生产问题,从根本上保证机械设备加工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并且提高相应的效率。2.2.7持续改善(Kaizen)。这种持续化改善能够从根本上对标准进行管理,并且能够对机械产品在加工过程当中的各种参数进行修改,最终达到改善产品质量的目的。 3某机械加工企业精益化生产管理策略研究 3.1采购环节精益化生产管理 3.1.1加工刀具采购的精益化管理。在刀具的采购管理过程当中,本文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主要选择三家刀具供应商对以下的流程图进行优化,这对于本文的供应商的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整个采购过程流程图如图1所示:随着当前业务量的不断扩大,当前的这种采购供应商的方法凸显出不足,为了降低相应的采购和管理成本,保证刀具的稳定性成为当前最为关注和突出的问题,为此需要进行以下精益化的管理模式改革。在当前刀具供应管理商的选择等方面,每个工程师都可以根据自身采购信息来决定采购员的身份。采购员可以对上述情况进行决策分析。在这种情况下,还可以对刀具每年进行一次定期评估,根据评估的结果来对采购份额进行调整。除此之外,在各种运行情况之下,这种管理机制竞争比较激烈,并且还可以对各种供应商进行选择,最终得到满意的评价结果,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在采购数量的制定问题上,需要改变原先的所有生产使用标准和费用预测标准,并且需要在某种情况下降低资金的流动效应。3.1.2外协半成品采购的精益化管理。最初进行协议半成品采购的时候,需要根据当前的实际需求提出两点有效的意见和建议:(1)当前所有的产品工序在大多数情况下都需要借助外部力量来完成;(2)在大多数情况下,北营公司不具备这种技术能力,因此不能完成相应的任务。这样可以保证其拥有更低的厂房成本。在资金的结算过程或者环节中,需要保证整个过程跟着原材料来走,并且保证各种材料在加工的过程有着非常良好的作用,北营公司可以根据付费金额来进行制定相关的标准和规则。付费金额为:外协返回的半成品数×单件加工费。这种方法虽然比较简单,但是在某种情况下却存在着一些漏洞,因此在进行加工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合格品的数量和加工费用来制定相应的机械加工任务。 3.2生产线设备布局环节精益化生产管理 设备布局的精益化管理改进的主要具体措施如下:3.2.1当前的车间中由于设备仪器数量不够,因此导致这种投影仪不够高级,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相关的统计人员不能对仪器进行比较精准的分析,这是由于不同人员的检测距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种距离在某种情况下减少了21%。3.2.2通过改进前后的PIC在大多数情况下有着不同的生产线,因此具有8个小时的生产模式,并且能够将加工难度降低到最小。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三台设备按照8小时的方式来对产品进行加工,最终能够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和使用水平。3.2.3在精益化生产过程当中,将DSI生产线路进行集中,并且将各种产品集中在孤岛当中,并且相应的模式会产生较为浪费问题。3.2.4根据流量生产线进行布局改造,并且对大多数情况的U型布局情况进行分析,这种布局上的优化能够降低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相应的效率可以下降到50%左右,这样才能够达到设备之间的最佳组合。3.2.5在具体膜壳生产和设计过程当中,由于数控面铣具备不同的质量特性,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于产品有着不同的需求,因此导致整体的设备优势无法进行体现,并且在北营公司的产品生产过程当中也可以进一步有效利用空间效率。3.2.6在北营机械加工企业的精益化生产过程当中,可以扩大待清洗区域和成品区的面积,经过测试,这种有效面积增大了32%,并且这种有效面积的增大为业务量的扩张做好了充足准备。 3.3加工技术环节精益化生产管理 在对刀具进行精益化管理的过程中,这种刀具的管理能够最大程度地保证切削效率,并降低整个设备加工的稳定性,因此需要注意每个环节的生产质量和加工质量,通过对北营公司的某些刀具进行统计分析,具体设计情况如下所示:当前的隔片基座在北营公司当中能够生产大批量的零件,这种另加需要在各种加工工序下完成并且还需要经过两道不同的加工工序,相应的加工时间分别是2分20秒以及1分50秒。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可以对上述刀具情况进行改造,在改造完毕的情况下大幅度缩减相应的加工工序,最终可以确保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 4结语 北营公司作为一个大型机械加工企业,在实际生产中面对国内钢铁产能过剩和企业盈利出现负增长的不利时代背景下,公司及时学习引进并实施了精益化生产管理,并随着该理论实施的深入,北营公司生产改革成果也逐步呈现出来,但精益化生产管理涉及到机械加工中的各个环节,前期将部分班组试点的成果经验推广,北营钢铁集团公司的精益化生产的管理模式都是有章可循的,这种发展模式为其他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借鉴模式和发展模板。 作者:李星达 单位:本溪北营钢铁(集团)公司 精益管理论文:装备制造业精益生产管理及实践 摘要:企业想要实现长久发展,需要从生产管理上入手,尤其在装备制造行业中,企业需要将生产管理作为切入点,实行精益化生产管理形式,这成为现阶段行业中最有效的管理形式。怎样在装备制造业中进行精益生产管理模式,成为企业发展难题。文章结合实践经验,对装备制造业中的精益化生产管理实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生产管理方法。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精益化;生产管理形式;企业管理;生产效率;生产质量 21世纪装备制造业实现了创新发展,行业涉及广泛,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而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状态下,需要从生产管理上入手,完善制造业发展机制,实行系统化的精益生产管理模式,进而提升生产效率、生产质量、简化工作机制,提高装备制造业经济效益,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1精益生产管理定义与发展 1950年,丰田公司丰田英二亲自到美国福特汽车工厂拜访,结合企业生产形式,进而提出JIT生产理念,即:准时化生产,而后在不断发展、变化中,经过多年的探索探究,结合丰田生产特点,进而研究出了与自身生产相适应的生产管理模式,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丰田生产模式是精益生产的前身。结合准时化生产形式,进而得出精益生产管理模式。众所周知,“精”指精细化、精准;“益”指经济效益。精益生产管理则是在生产过程中避免一切浪费,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秉承零库存、零问题的原则,进而将其应用在生产制造中,实现快捷、高效;同时也体现在产品开发、购买、营销、生产管理中;精益生产模式也是现阶段最为先进、高效的生产形式,是新时展下装备制造业的主导方向。精益生产主要是对资源、生产组成、市场供求的创新研究,实现生产模式的转变,进而适应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淘汰生产剩余、闲余事项,进而确保生产形式的顺畅、高效。相对于传统的生产形式,精益生产模式能够应用在小型生产、多样化的生产形式中,其中准时化生产是其关键,在生产阶段,结合看板操作进行管理控制。看板作为一种信息交流形式。在生产阶段中,工艺技术、制造生产等实行监管,其关键在于生产阶段的优化控制,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动态跟踪式物流形式,资源整合,防止剩余,减少生产投入,提升产品质量,进而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现阶段,精益生产管理模式已经被应用在企业生产管理中,但是实际应用效果并不理想,问题重重,尽管企业在不断对精益生产管理模式进行研究、引导,但是一直效果平平,没有实现企业生产效益的提升。第一,精益生产模式形式化,没有与企业实际生产管理相结合;第二,精益生产涵盖较多,注重资源优化配置,但是在实际企业生产管理中,只是应用在几项流程中,则认为实现了精益生产管理的有效应用;第三,结合企业自身生产特点,进而选择适当的优化形式,而在实际应用中,企业并没有体现这一点,注重眼前效益提升,未放长远眼光,进而造成目标的难以实现。基于以上几点,笔者就现阶段某大型制造企业生产现状,对精益生产管理进行简要分析。 2装备制造业发展形势 装备业具有技术、资本、劳动的密集型特点。装备制造主要服务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国防建设,是提供生产技术装备的制造业,是制造业的关键环节,是社会经济效益提升的前身,尤其在工业发展中广泛存在。构建大型装备制造业,进而提升我国竞争实力,提升工业建设发展。现阶段,我国工业发展处于中期发展过程。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装备制造在专业技术、管理方法、企业扩大、竞争力中处于劣势,存在一定问题。尤其受经济危机影响,装备行业受到了较大的冲击,陷入困境。总结起来,装备制造行业主要集中与“小”、“低”、“差”,即:大型装备制造企业竞争实力不强、小企业发展不精;产业集成率较低、设备装置较低;生产管理方法滞后、社会效益较差,种种原因造成行业在国际竞争中不占有优势,尽管有众多企业开始走向精益生产管理形式,但由于应用形式的错误,使得效果平平。结合对装备制造业生产过程、规模、形式研究,笔者根据现阶段对企业流程的掌握,针对装备制造业精益生产模式的不足,进而简要分析。第一,思想理念落后。企业生产管理者、技术操作者一味强调工作形式,将工作实质内容抛之脑后,进而造成与既定目标渐行渐远;第二,缺少长远计划。精益生产模式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而是需要长期不断的探索、研究,进而总结出适合的精益生产管理模式,但在实际生产管理中,由于生产过程中生产组织结构的重建,进而造成企业发展受到冲击,缺少长远目标;第三,关键环节的把握。精益化生产,需要从生产入手,将关键过程作为切入点,进而创新工作形式,从根本上创新员工思想意识,重塑工作理念,而这些在实际生产中并未有体现;第四,6S管理问题,6S管理较为形式化,缺少实质内容,造成精益生产管理难度增加;第五,缺少有效沟通。精益生产管理主体为工作人员,但是现阶段,企业各部门缺少有效沟通、交流,工作交接存在较多分歧,进而造成精益生产管理应用问题重重。 3精益生产应用在装备制造业的方法研究 针对装备制造业生产管理中的不足,笔者认为:还需要从实际问题中给予解决,制定有效生产管理形式,加强部门沟通、交流。对此,笔者对精益生产管理应用方法,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与建议,以供企业参考。 3.1系统优化 现阶段,我国装备制造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缺少制度体系的完善,生产问题屡见不鲜,因此企业管理人员需要充分认识到生产管理的重要性,进而实现系统优化。科学高效配置、不断优化是精益生产管理的重要理念;企业优化精益生产管理理念是从整体系统上进行优化,并非只进行相关优化。我国企业应用精益生产管理模式应放远眼光,将精益生产融入到企业各生产流程中,实现全面渗透。 3.2由简入难,循序渐进 企业应用精益生产管理模式,需要清楚应用过程并非是一刀切模式,而需要由简入难,循序渐进。第一,有关部门管理人员进行队伍建设;第二,制定精益生产管理研究课题;第三,提出问题,展开调查进而资料整合,做好规划建设;第四,全面落实,评价审核;第五,实现规范化生产管理过程。 3.3完善奖惩机制 企业想要确保精益管理模式在生产管理中发挥真正的作用,完善的奖惩激励制度是必不可少的。对生产项目实行绩效评价、奖励,激发员工工作意识,同时也为员工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调动员工工作参与性。现阶段,我国多数企业开始学习丰田精益制造模式,但是一直没有抓住关键,其原因在于企业缺少对丰田公司的软实力分析、学习、总结等,因此需要努力建设企业文化氛围,注重企业管理发展的软实力建设。 3.4抓住突破点,全员创新 由于一些企业管理人员思想意识的错误,进而造成管理方法、管理理念的错误。一些管理人员认为:想要提升生产额,需要操作、技术人员付出更多的努力、更辛苦的工作;而这种思想意识我们并不能说完全错误,而是过于绝对。传统企业生产管理者一直强调员工应该怎样工作、怎样付出辛苦;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这种方法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发展计划;而精益生产管理,注重怎样让员工在轻松的环境下,高效率的提升生产质量、生产效率。注重一线员工工作兴趣的激发,创新其思想意识;此外,精益生产管理模式也要结合企业的具体状态,具体分析,抓住突破点,全员创新,进而在不断改变中实现精益生产管理的有效应用,发挥其真正作用。 3.5管理人员角色变化 想要实现精益生产管理模式,还需要从企业管理人员有效引导开始,有句话说,管理人员对精益生产管理效果的发挥具有决定性作用。管理人员自身要有较高的思想素质,当出现问题时,不要急于责怪而要主动分析,例如:在资源配置上是否达到科学、合理;目标制定是否与实际发展情况不符等有关问题的思考。精益生产管理模式对装备制造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能够帮助企业创新发展、创新生产过程、创新管理方法、发展经营等,进而使企业实现多样化生产、多种管理途径,从客户签单入手,实行全方位立体化管理,实现资源合理利用、降低投入成本、减少生产时间、提升生产效率,进而实现企业的高速发展,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4结语 总而言之,相对于其他制造业,装备制造具有自身独有的优势与特点,想要提升生产效益,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还需要从生产管理方法上入手。各装备制造企业需要结合企业经营特点,从根本问题上入手,应用精益生产管理模式,实现企业整体性的转型。笔者分别从精益生产管理定义与发展、装备制造业发展形势、精益生产应用在装备制造业方法研究三方面进行分析,希望对装备制造业应用精益生产管理具有帮助性作用,进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作者:蒲昌笋 单位:中铁工程装备集团隧道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及施工论文: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现场施工管理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建筑工程的数量得到的一定程度的提升,尤其在当前新常态的背景下,为了保证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不断优化施工技术,做好现场施工管理,促进质量的发展。 关键词:建筑施工技术管理 在建筑施工中,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水平同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有着十分紧密关系,同时和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现场施工技术的管理,是确保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水平的基础,同时也是对施工质量以及安全的重要保证。所以,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应该从做好现场施工技术以及施工管理,不仅仅可以提升企业的生产质量,同时提升企业员工参与到工作中的积极性,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加企业收入。然而在实际上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在建筑施工技术以及施工的施工管理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对于建筑行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1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意义 在实际上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中,其视角应该是多角度全方位的,不能仅仅只关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需要在控制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基础上,充分使用建筑工程资源,做好资源的优化配置。在这之中就包括有物质资源、人力资源以及技术资源等等。应该有效做好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同时也可以对建筑工程施工进行科学指导,使得科学的管理可有效应用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注重不断提升建筑工程的质量,确保建筑工程可以在规定的期限之内完成。而在另一个方面,也需要提升对于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管理工作,可以在管理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建筑工程施工中发现施工技术不合理的地方,第一时间上报和调整,这样就会使得建筑施工技术可以合理应用,发挥出其效果,便于施工安全工作、工期以及成本之间进行协调,不断促进建筑事业的发展。 2建筑施工过程中的主要技术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具有较大覆盖面、操作十分复杂、需要是时间长、过程繁琐。同时也拥有着种类丰富,适用性强的特征,可以在不同环境、地势中应用。这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有:混凝土、技术施工、钢材组织、建筑装修以及防水施工等等技术。在当前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的环境中,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也应该将信息化管理施工技术应用到其中。 2.1基础施工技术 对于建筑工程来说,基础施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最为核心的有桩基础施工,其中混凝土浇灌桩施工技术是其中应用频率比较高的一种,预应力混凝土施工是桩基施工中应用比较多的一种,在国内外的施工中可以起到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的作用,因此,在应用领域中获得了十分明显的应用效果。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节省开支,在实际的管理中应该关注国内外发展的现状,引进先进技术,不断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使得施工技术变得多样化,提升施工速度,保证发施工质量,进而实现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2.2混凝土施工技术 混凝土技术在建筑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质量对于建筑工程来说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混凝土施工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质量。但是混凝土施工的技术以及成分构成比较复杂,同时对于环境的要求也比较高,在使用和保存之时,应该加强注意,选择一些比较干燥的地方进行存储,避免在存储的过程中出现凝水现象。在使用之时,注意混凝土配合比的科学性,保证混凝土的的质量。 2.3钢筋施工技术 在现在的城市建设中,为了满足抗震以及人们居住的要求,一般主体框架结构主要以钢筋为主,在建筑中起着组织结构支撑的作用,其对建筑物的质量有着较大的帮助,当前建筑物的性质以及对组织结构的支撑作用性质,其对建筑物的质量有着良好的帮助。当前的建筑施工不仅仅需要合理使用钢材组织,而在这个基础上也应该加入一些辅助技术,比如说对钢材安装、焊接、螺栓技术等。近些年来,在我国大跨度建筑的发展的推动下,预应力钢材组织技术逐渐完善。 2.4建筑防水施工技术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为了满足城市建设的需要,建筑施工防水技术也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在实际施工中,使用防水技术,可以保证建筑物的控制水量。在实际应用中,建筑防水材质包括的主要内容有:高分卷材、沥青防水等等。在选择建筑物的装饰上,也有了一定提升,使用了全新的技术,不仅仅操作上更加便捷,而且也使得建筑物的外观更为似美观,,可以媲美国外先进技术。建筑施工恒温技术也有了较大的提升,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在这个基础上加大了对新材料的使用和研发工作。 3如何优化建筑施工现场管理 3.1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施工组织计划 对于一个有秩序,良好的现场施工管理管理来说第一步就是制定一个完善的现场施工计划的,作为管理的依据。因此,在开始施工之前,设计人员应该深入到现场,做好基本的调研工作。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调查报告,依据招投标的内容设计出符合实际的施工图纸,做好地质勘测工作,编制一个完善的施工组织计划,从多年的施工管理经验的来说,同实际符合程度越高的计划书在施工管理中可以发挥出较大的作用。在编制施工计划书时,以下内容是重点关注的,比如说对工程具体情况的介绍,施工全过程的施工计划以及进度,各个施工阶段的重点。做好这些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2全方位提升施工人员的素质 对于建筑工程来说,施工人员是工程质量的直接主导者,因此,施工人员的素质比较低,就会直接影响到施工质量,应该加强重视。在实际的管理中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因为不同的施工场所,会存在不同的危险源,同具体实际结合,生动形象的向施工人员讲解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在培训中播放在施工中,因为操作失误,不服从管理导致较大生命财产损失的音像资料,这种通俗易懂的培训形式,可以直观的使施工人员认识到因为不遵守管理造成的经济和安全损失。为了加强基层的管理,在施工现场选择有能力,有号召力以及较为优秀的人作为小组长,一方面可以加强基层的管理,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出一批具有管理能力的人才。最后,应该做好岗前考核工作,只有通过考试的才可以进入到工作岗位上,从根本上保证施工质量。 3.3合理设计施工方案 在进行施工管理过程中,管理具有较高的综合性。因此,就要求我们在施工管理中,对施工关系到的各个领域应该有充分的了解,掌握每一个施工工程之间的差异以及彼此之间的联系,确保在做好管理之时可以充分理解施工方案,而在进行实际的施工之前,需要图纸继续审核,如果出现问题或者是同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话,应该在第一时间纠正,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应该及时同设计单位沟通。而在制定了施工方案之后,需要及时上报到与之相关的部门进行审核,获得确定之后,进行施工,使得图纸的作用发挥到最大程度。 3.4强化施工质量管理 在进行施工过程中,整个工程的质量最为核心的影响部分施工质量,注重提升施工质量也是当前在进行施工现场管理最为重要的目的。施工管理中最为的重要的的是控制施工质量。管理工程施工质量要求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管理施工技术,当前现阶段存在的施工工艺比较多,然而选择哪种类型的管理方案应该充分考虑到实际情况,因此,在进行施工工艺管理之时,需要对施工技术进行细致的分析。第二,管理好施工材料。施工材料是对施工工程整体质量影响最为重要的地方。所以,要提升施工质量,就应该选择合适的材料,通过抽样检查的形式,保证材料满足要求。 4结语 因此,建筑施工企业为了提升市场竞争力,就需要注意建筑施工的技术管理以及现场管理。不断提升施工技术以及具体的施工管理质量。对于施工企业来说,应该对建筑施工技术进行改进,提升建筑施工场地的管理,也是企业可以有序运行的关键。所以,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下,以前建筑施工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施工场地管理的问题,都得到了一定改善,促进了建筑行业的有序发展。 作者:刘军 单位: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 建筑工程及施工论文: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策略研究 摘要:近年来,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建筑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尤其是城市化、城镇化发展的不断加快,更为建筑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前景。建筑行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支柱性产业,但发展势头良好的建筑行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其想要获得更为长久的发展,就必须要做好工程建设管理工作,对施工质量进行有效控制,以质量保证市场稳定,赢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对建筑工程管理及质量控制现状、建筑工程管理与工程质量控制水平提升的途径等问题作了详细的分析和系统的阐述。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质量控制;途径 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推动着建筑项目的不断增加,更新了以往的城市、城镇面貌,迎合了国家整体的发展态势。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是一样复杂的活动,其要求施工方在保证工程如期交付的基础上缩短施工时间、确保施工安全及质量,以免影响建筑建成后的正常使用。近年来,建筑质量问题的出现迫使着人们对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对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监管,强化监理工作人员自身素质,及时对完工项目组织验收和质量检验,一旦发现潜在质量问题联系施工方及时加以处理。通过强化管理和质量控制工作,确保建筑质量,保证使用安全,延长使用寿命,全面提升建筑企业的实际效益。 1建筑工程管理及质量控制现状分析 (1)实际监督管理问题。 监督工作对建筑工程质量的提升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就目前来看,由于国家未建立完善的监督体制,造成监督工作懒散,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权责不明的问题时常出现,导致监督力度不足,工程项目管理问题频出,对实际的施工质量控制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进而对建筑行业的有序发展产生了影响。就目前来看,大多数的建筑企业采用分包管理体制开展管理工作,而该种管理模式无法对合同双方的责任问题进行明确划分,因而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各环节问题频出,对施工成本未进行合理规划,浪费了施工成本,影响了施工进度。再者,工程管理人员与施工人员对施工规章制度及流程不够重视,人为失误频发,对工程施工质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2)施工技术及成本问题。 现阶段,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对建筑建设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攀升。由于建筑工程涉及到的专业较为复杂多样,因而对技术要求也普遍提高。但就目前来看,大多数建筑企业为实现施工各环节质量控制目标,很少考虑到施工中存在的专业交叉情况,未做好有效部署,从而使施工难度大大增加。其次,随着人们对商业住宅建筑个性化要求的不断提升,施工投入增加,资源分配不均,导致各个施工部分之间的工作不能协调进行。再者,目前建筑工程施工中传统的施工作业模式仍普遍存在,施工人员组成基本为进城务工人员,其对专业的施工理论知识了解甚少,现代化的施工设备不会利用严重影响了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难以实现预期的建筑质量目标。而成本管理控制工作的不足,对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预期收益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投入、支出不能有效平衡,难以实现建筑行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2建筑工程管理与工程质量控制水平提升的途径 (1)强化监督管理工作。 监督管理工作在工程项目质量控制中占据关键地位,因而想要全面提升建筑工程质量就需要提高监督管理重视程度,强化监督管理工作,不断建立新的和完善现有的监督管理制度,提升监督管理水平。一是提高工程项目监督管理工作重视程度,做好各个施工环节的安全管理工作,强调安全施工的重要性,确保施工的安全性;二是制定合理的工程监督管理制度和流程,并严格落实和执行,工程完工后统一做好质量验收工作,实现对建设工程质量的有效控制。 (2)加强人才培养,完善考核机制。 建筑工程因其特点,普遍存在任务量大、时间紧迫的特点,对施工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及个人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因而强化对其的培养工作势在必行。施工单位管理人员注意发现认真负责且专业技能水平较高的施工技术人员,着重培养其施工技术操作及质量意识,在全体施工人员中潜移默化的形成一种质量意识,从而对自身的施工行为进行严格要求,为工程质量管理及控制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础。再者,不断建立和完善人才选拔、考核机制,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为人才的培养工作提供有力的制度、规划支撑,使施工技术、人力以及施工设备等各要素实现合理配置,有效实现工程施工管理与质量控制目标。 (3)强化成本和进度控制。 ①成本管理控制。工程成本管理工作的好坏会对企业的实际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产生直接的影响,企业的良性发展需要成本管理的推动作用。这就要求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管理人员自身养成成本管理意识的同时,强化各施工工作人员对资源节约,效益提升的认识。科学进行预算,减少施工成本输出,实现成本管理各个环节的有效控制。②进度管理控制。严格落实进度分工制度,将各阶段中的具体施工环节及施工工艺落实到个人,实施有效的责任约束机制及其奖罚对策,提升建筑工程施工人员的监督控制责任意识,使其能够按时保质的完成各环节的工程施工活动。施工前,应综合考虑施工情况,制定详细科学的施工管理计划,并具体细分、落实。施工中,严格按照施工计划组织施工,科学划分责任区域。工程管理人员及时发现实际施工中潜在的问题并制定有效措施,合理解决,切实提升施工进程,实现进度管理的有效控制。 (4)强化质量控制,引进设备、技术。 明确质量目标,管理人员需根据公司的质量目标制定合理的质量验收标准,以便各环节完工后实施质量验收工作。通常情况下,要求各公司制定的质量验收标准要高于国家验收标准,以达到严格要求的目的。其次,需要做好材料质量检验工作,要求甲乙双方采购的建筑材料均满足国家相关的环保、质量标准及其设计规范,确保建筑主体结构用材的质量,为建筑建造过程中的安全以及建成后的质量奠定基础。再次,强化细部处理,提高细节部分施工质量,如顶层、一层、地下室、屋面、楼梯走道以及卫生间等等。积极创新施工技术手段和新材料,目前施工中使用的各类机械设备(如钢筋自动加工机械、混凝土搅拌机械等等)已逐步取代了以往的人工操作,解放了劳动了,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由于人工失误而带来的安全、质量问题。先进施工技术和施工设备的使用大大节省了施工人力成本,缩短了工程建设周期,促进了工程建设质量的有效提升。 结语 建筑工程是国家的基础工程,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其发展不仅对国家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更对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有着直接的影响。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其施工管理工作及质量控制工作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管理、控制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施工企业各部门管理人员及施工人员的不断努力,合理处理存在的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问题,引进先进技术及管理理念,加强人才培养,完善考核机制,强化成本和进度控制、监督管理工作,全面提升施工质量控制和管理水平,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 作者:代传佳 单位:印江自治县住建局 建筑工程及施工论文: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现场施工管理探讨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建筑工程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很多企业都将发展重点转移到建筑工程中,由此建筑工程企业也在不断增多,针对这种情况,建筑工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就需要掌握相应的施工技术,做好现场施工管理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建筑工程实际施工现场管理中依然存在问题,因此,本文将从建筑工程相关施工技术入手,结合现场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探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与现场施工管理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现场施工管理 1建筑工程相关施工技术研究 1.1软土地基处理技术 我国国土面积较大,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气候、环境差别很大,加之地质条件差异显著,导致建筑工程施工中所面临的软土地基不同,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联系实际做好软土地基处理工作。一般来讲,软土地基承载能力较差、稳定性也不强,为防止在施工中出现沉降不均匀的情况,一定要重视软土地基处理工作。首先,应了解当地土壤条件与环境条件,这是软土地基处理工作开展的前提;其次,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可以被应用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法有换填垫层、化学加固等;最后,结合施工现场软土基类型,分析与确定适用于该工程的处理方法,以便减少软土地基变形,强化建筑工程稳定性[1]。 1.2电气接地施工技术 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建筑使用需求,尤其是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走进城市,对于居住建筑的需求也在增多,因此,就需要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场所。在实际施工建设中,还需要应重视建筑物施工质量,确保建筑物安全。而建筑内部的电气接地施工技术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现阶段,建筑物主要结构为钢筋、混凝土,各个细节之间的相互连接是确保电气接地施工正常的基础[2]。之所以要重视电气接地技术,主要是为了防止建筑物在雷雨天被雷击中,不受损坏。所以,在实际施工中,一定要做好电气接地施工工作,确保建筑物始终处于安全状态。 1.3建筑防水施工技术 建筑防水也是建筑施工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水是人们生产生活必需品,但过多的水融入到建筑工程中将会使建筑质量受到影响。一般的建筑物中都有洗手间、浴室等,它们都是用水较多之处,如果建筑施工中防水性能较差,达不到相应标准就会降低建筑防水能力,使建筑施工质量受到影响。因此,在实际施工建设中,一定要利用符合国家规定的防水材料,将防水施工技术应用其中,以便减少漏水情况出现。对于容易漏水的地点,应着重防护,尤其是房屋拐角位置为漏水多发区,应作为防水重点。 2建筑工程实际施工现场管理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2.1技术问题 在建筑工程实际施工现场技术中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种:首先,图纸技术较差,尤其是图纸审核不够细致,加之缺少全面性与科学性的融入,导致技术环节误差较大,降低了施工质量。其次,施工预算与实际施工出入大,由于并未正确运用相关技术进行预算,致使各环节实际施工成本不断上升,也容易给施工企业带来损失。再者,工程材料、设备技术准备工作不充分,缺少专业检验技术使得检查不全面,各种故障频发[3]。最后,基础施工技术不合理,特别是道路施工情况较差,污水较多等很容易影响施工质量与施工进度。 2.2管理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存在于施工现场管理中的问题也有很多,如很多施工管理者或人员不服从企业管理,经常擅作主张开展一些违规活动,由此可见他们缺乏团队意识,个人因素较多,不仅影响了施工进度,还大大降低了施工质量[4]。部分工作人员也缺少一定的安全防范意识,即便佩戴安全帽等也会发生损伤等,同时部分建筑企业并没有制定严格的安全管理机制,导致安全隐患屡见不鲜,在工程竣工以后也没有认真检查,总是在以“差不多”等类似词语应对了事,这样的工程最后很容易发生事故。 3做好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方式方法 3.1制定合理的现场施工组织计划 现场施工组织计划是否合理是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前提,也是施工现场管理依据。因此,在工程正式开始以前,设计人员一定要做好施工现场调研工作,联系实际调研结果,根据招投标内容设计出合理的施工图纸,并进行地质勘测,最终完成现场施工组织计划编制,只有联系实际的计划书才能在实际建设中发挥应有作用。同时,在计划书编制过程中,应涵盖的主要内容为工程基本情况介绍、各个环节施工计划、施工周计划、施工月计划以及施工进度等,并指出施工重点。 3.2全面提升施工人员综合素质 针对施工人员综合素质差的情况,一定要加以重视。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主要是调度与管理企业施工人员,但施工人员素质差,不服从管理很容易导致问题发生,因此,企业在现场施工管理中应将“以人为本”原则放在首位,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工作,联系实际情况为施工人员讲解不重视安全的危害,在培训中为其播放相似工程中施工人员不遵守安全规定,违反管理所造成损失的纪录片或影视资料,通过这种直观的方式让施工人员了解到不遵守规定的危害,也可以增强他们对管理工作的理解[5]。同时,在现场施工管理中还可以选拔优秀施工人员为小组长,不仅可以展现施工人员的领导能力,还可以让其他施工人员更加信服领导,并对所有施工人员都要进行岗前考核,只有考试通过的人员才能进入工作岗位。 3.3确保施工监督机制规范化 建筑施工施工时间较长、工程较为复杂、对于技术要求较高,要保证施工正常就要施工管理工作,这就离不开施工监督机制的建立。如在责任监管机制中,一定要构建完善的施工管理体系,保证所有施工环节都有专人参与。如果现场施工监督工作不到位很容易导致安全事故发生,为保证建筑质量,降低各种资源消耗,应在建立监督机制的同时注重机制规范化的融入,并将监督与管理联系在一起,以便彻底消除施工现场安全隐患,确保施工顺利进行[6]。 3.4构建完善的奖罚机制与责任落实机制 之所以很多施工人员并不重视施工现场管理,主要在于是否发生事故与自身联系较小,多数施工人员认为只有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好,至于工程质量是否合格也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即便提出了问题也最多是一句表扬,实际意义不大,这样就打击了施工人员工作积极性。针对这种情况,企业就需要构建完善的奖罚机制,将责任落到实处,各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对于遵守企业规定并发现安全隐患的人员给予精神奖励的同时也要给予物质奖励,如果其能够提出有效解决对策也可以适当提拔,而不遵守规定的施工人员则要予以惩罚,并对其进行批评教育,使其认识到违反规定的危害。只有奖罚分明的工作才能充分调动施工人员工作积极性,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在促进工程施工进度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建筑施工质量。因此,各个建筑工程企业一定要构建奖罚激励机制,使所有施工人员具有良好施工意识。 4结论 通过以上研究了解到,建筑工程质量与施工技术、现场施工管理有很大关系。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建筑物所提出的要求也就越来越多,功能也逐渐呈现多样化,建筑企业为了满足人们需求也应用了很多新技术与新工艺,但施工技术与现场施工管理依然是重点内容,因此,本文提出了建筑施工技术,联系实际情况找出了存在于现场管理的技术问题与管理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有效整改措施,希望能为相关人士带来有效参考,做好建筑施工管理工作。 作者:江伟 单位: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湖北工程学院建筑学 建筑工程及施工论文:建筑工程施工阶段项目管理原则及措施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现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不断的提高,但是对于现在建筑施工中,建筑施工过程中存在很多的质量问题,这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对人们的生活和财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做好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十分重要,做好建筑施工阶段的项目管理,从各个方面做好项目管理工作,更好的保证工程质量。本文通过对建筑工程项目阶段的质量控制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对于质量控制控制的复杂过程,我们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去探索工程施工阶段的项目管理工作。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阶段;项目管理 1、建筑工程施工阶段项目管理的问题 1.1对施工材料控制不到位。 材料主要就是建筑的基本材料,在施工建设中对于材料的要求十分高,同时这也直接关系到建筑整体的质量,这是建筑施工中最重要的环节,我们要对使用的建筑材料进行严格的审查,对于建筑施工行业实用的材料有很多种类,很多时候到会遇到材料问题,这需要我们能够及时的对材料进行全面控制,对材料的情况进行全面的掌握,这也就是施工管理过程中存在一个常见的问题。 1.2施工人员的素质偏低。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最主要不是具有先进的机器,主要就是要具有较强的人员素质,提高较好的材料,对于建筑施工人员必须要根据相对的团队制度实施,对建筑工程中每一项工作认真落实,高效的完成团队中的每一项工程,在建筑工程施工中,为了更好的提高企业施工效益,有效的降低建设成本,我们还要更具实际情况提高员工的素质,对于一些技术性员工要加强思想工作教育,提高员工的责任意识,有效的提高企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1.3施工中不易保证产品质量。 对于建筑施工现场工序十分多,对于产品施工程序的不断增加,施工数量的不断怎增加,要对施工企业进行全面的质量检查不仅花费大量的时间,同时也花费大量的人力,也很难对其进行全面的掌握,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会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这样既能保证施工质量,又能减少人力物力,有效的避免一些特殊问题的出现,对于整体来说又是施工企业形象的展现,有助于企业长远的发展。施工质量的管理的施工项目现场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建筑工程质量很多都是不确定的目前工程施工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2、建筑工程施工阶段项目管理原则 2.1经济性。 施工企业主要就是要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施工阶段是整体建筑工程中最花费时间的环节,也是耗费最大的中心环节,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建筑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我们要对其成本进行有效的考虑,保证在合理的施工范围之类。项目施工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保证建筑施工的质量,同时降低施工成本,减少资源的浪费,也要更好的树立节约环保的施工理念,争取达到最低的消耗,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2.2标准化。 对于施工项目管理过程中,施工阶段是一项具有很强专业技术的过程,同时也是通过施工阶段施工项目管理体现出来,同时在施工阶段的项目管理也能有效的提高整个施工效率,要有效的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对施工现场每一位员工进行有效的约束,规划施工过程中每一个施工环节,也能更好的避免施工现场中一些不必要的纠纷,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保证施工阶段能够顺利进行,在提升生产效率和管理效率方面的重要作用。 2.3质量化。 工程质量安全问题也就是保证建筑最重要的核心评估因素,关系到建筑工程项目的最终成败问题,建筑物用户的生命安全和投资方的经济效益息息相关,在对建筑工程施工阶段我们要不断的强化项目管理中质量监督,更好的让其参与到工程设计的整个阶段,讲质量放在第一位,建立健全的质量原则。 3、施工阶段项目管理的措施 3.1加强质量管理。 对于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我们首先要提高施工人员的责任意识,加强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将其更好的引入到实际工作中,在提高施工进度的同时提高人们的质量意识,对于质量意识的培养还要通过岗前培养,对施工人员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增加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同时增加施工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的培训,对施工阶段进行全面的监督管理,对于施工阶段每个过程需要全面的监控,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记录,同时也要对问题进行全面的解决,对施工期间完成的工程进行抽样检查,在对一些质量检查不达标的产品,要进行及时的处理,对施工中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我们要严格监督,保证质量符合标准,对施工阶段中要加强施工技术和实际操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进行严格的监督,要严格保证施工中所用材料的合格化。 3.2加强投资管理。 加强施工阶段项目管理主要就是要对投资进行管理,在施工管理中,对施工项目的预算是我们每一个工程需要的任务,对其资金和材料进行合理的规划,同时我们还要对施工管理中具体的情况进行管理,定期检查实际投资数据的分析,并将世基投资与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对于实际的投资超出了预算,我们就需要对其施工中的问题进行有效分析,避免以下不合理的投资。 3.3加强进度管理。 在施工阶段项目管理中,施工进度要按照制定计划进行合理的规划,对于一些较大的建筑工程,要合理有效的安排施工顺序,最后按照施工的情况制顶相应的施工计划,在保证建筑工程进度的同时要提高施工质量,有效的减少施工中出现漏洞,其次还需要加强施工中进行监督管理,在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施工计划,需要保证施工计划有效的落实在实践工程中,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施工管理人员要对建筑工程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将实际完成的工程进度与计划进度相对比,再出现不一至的时候,要对引起的原因进行分析检查,最后进行解决,完善施工方案,尽量避免最后实际与计划工期的现象出现的状况。 4、结束语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的管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施工过程,这就要要求项目经营者采取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纳入正规化,使建筑工程项目向着预定的目标健康发展,并最终顺利实现。更好的开拓创新和总结经验,在项目的实践中不断的进行摸索,最终创造出一条成功的项目管理之路。 作者:高迎春 杨慕峰 单位:矿东华建设有限公司 汾西矿业集团工程公司 建筑工程及施工论文:建筑工程施工技术问题及解决措施 1前言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混凝土质量问题、钢筋质量问题、设计问题、工程造价问题等一系列技术问题,工程设计与施工单位务必要予以重视,并且采取相应的施工方案和施工技术来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本文就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进行探讨。 2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常见问题分析 2.1工程造价问题 工程造价同样也会影响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建设单位刻意压低工程造价,这样会增加施工单位的压力,疏忽管理方面,材料质量方面的问题。比如窗户的铝合金质量不合格,铝合金的厚度达不到设计的要求,其材质分布不均匀,表面的防腐涂层质量差,密封绒条过小,窗锁和走轮质量较差,这些都是由于购买了劣质的材料引起的。在防水方面选用质量较差的沥青,达不到防水的效果,而在室内装修方面选用一些质量较差的材料,很快就会出现老化现象。 2.2混凝土质量问题 混凝土是建筑工程的主要结构,其质量与建筑工程的质量息息相关,影响建筑安全性,所以,混凝土技术质量一定要严格把关,不能出现问题。现在很多的工程采用绿色环保的施工材料,一般都是采用商品混凝土,长期使用商品混凝土难免会出现问题,在混凝土的搅拌和运输过程难免会因为运输方式不当或者运输的时间过长出现一系列问题,从而影响建筑工程的质量。 2.3设计问题 一些建筑工程设计单位为了谋求更大的利益,不去了解工程的实际情况就设计,或者设计偷工减料,比如在该防水的地方不设计防水,该用钢筋的地方不用钢筋等等问题,有些单位还聘请一些技术不够成熟的人员进行设计,出现很多的设计不合理现象。 3建筑工程施工技术问题的解决措施 3.1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安排工程的进度 建筑工程实施前的关键就是设计出合理的施工方案,其次就是根据施工方案合理的安排工程进度,在规定的时间内要高效、高质量的完成工程。同时,建筑工程的进度需要预见性,根据签到的合同,在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加以调整。 3.2控制造价成本 (1)由于建筑工程建设项目人财物消耗大、技术复杂、建设周期长、建设规模大,一旦不能正确决策,那么必然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能够将建筑工程造价的合理性充分体现出来,不同阶段的工程造价精度应该基于建设程序来合理确定,即多次计价方式。(2)建筑工程建设项目的全过程中都应该始终贯穿工程造价控制,但应该以项目设计阶段和决策阶段作为造价管理的重点,尤其是设计阶段极为重要,这是需要重点考虑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长期以来都不太重视设计阶段和决策阶段的重要性,往往会出现投资超限的问题,所以,务必要重新认识、更新观念,总结出行之有效的建筑工程中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方式。(3)建筑工程建设项目只要严格遵守实行造价控制和工程监理,都能够取得较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目前我国很多建筑工程建设项目都没有严格遵守实行,再加上设计思想保守、施工技术落后,会造成工程造价持续攀高,完全不利于建筑工程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 3.3安全控制 施工单位要建立严格的安全交底和日常检查工作。在施工进行前要和每个人做好交底工作。安全员要加强工程巡视,严格监督工程安全,及时发现工程中的安全隐患。还要对工程中施工人员宣传安全的重要性。安全必须时常抓,严把安全责任关,有效的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保证工程质量。 3.4控制工程的质量 建设单位要设定相应的工程质量验收标准,这个标准可以设定比国家的标准稍微高一点。建设工程采用的材料都必须要符合国家的标准,达到质量要求。工程结构的主体质量是关乎于建筑工程的总体质量,因此必须要做好工程主体质量关。 3.5做好混凝土的降温和保温工作 若建筑工程项目中所采用的混凝土为厚大体积,那么应该对水泥水化热问题予以充分考虑。为了有效地防止出现水化热问题,可以结合建筑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选用通水排热、埋设散热孔等降温措施。若混凝土已经被浇捣成型,为了避免出现温度裂缝,也可以采用湿麻袋、表面覆盖薄膜、蓄水保温措施来对混凝土进行有效地养护处理。与此同时,务必要在施工过程中合理控制搅拌速度和动作状态,要对振捣时间进行合理地把握。与此同时,对于混凝土内部出现的气孔、气泡等缺陷,可采用二次振捣等方法来予以处理。 3.6完善建筑施工技术 3.6.1严格按照建筑施工技术规范施工 施工技术员在施工过程中应该按照技术规范和制度严格施工,把关好工程中的每一道工序。 3.6.2采用先进的设备提高施工的质量 在工程中即使建立了完善的施工技术管理体系,如果只采取单一的人工施工方案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工程的质量达不到要求。如果采用机械在辅以人工像结合的方式,不仅能够保证工程的质量,还可以一定程度上控制工程的成本。 作者:汤吉善 单位:格尔木屹天发展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及施工论文:建筑工程防排烟设计及施工问题研究 1建筑工程防排烟系统存在的重要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城市化发展的脚步也在不断的发生这变化,建筑数量的比值也越来越多,对于土地资源的消耗也日趋紧张。建筑防排烟系统是高层建筑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质量不仅仅对整个建筑工程整体质量有着一定影响,更为主要的是会对人们的切身感受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就需要对建筑防排烟系统的设计和施工产生足够程度的重视。 2现阶段我国建筑工程防排烟设计及施工中的问题所在 2.1高层建筑中防排烟设施的分析 在高层建筑中设置防排烟设施,可以有效的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比如正厅、地下室、内走廊、中庭、无窗房间等等,都是排烟系统设施的重要部位,排烟系统将挡烟垂壁设置在防排烟分区之间。机械排烟设施在排烟方面没有明显的效果。一方面,没有按照相关的规范将挡烟设施设置在防烟分区。相关的规范要求部分的工程需要将挡烟垂壁设置在机械排烟部位,但是大部分都在梁的下面设置排烟系统的排烟口。比如一些大型商场等等,就没有严格按照规定执行,正确的做法是在顶棚或靠近顶棚的墙面上设置排烟系统的排烟口。另一方面,在高层建筑防排烟系统设计中,在对风机选择的时候,需要进行必要的计算,否则选用的风机型号不适合,而影响了正常的使用效果,比如为了实现机械加压送风量增加的目的,将风机设置在防烟楼梯间、前室、消防电梯室等等。 2.2防排烟风机的配电存在的一些弊端 在设计高层建筑防排烟系统的过程中,往往需要较高质量的风机供配电系统,这样在负荷方面就可能出现问题。具体来说,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施工人员在楼层配电箱间连接到电源线这种错误的做法,正确的应该是在消防电源上进行连接。在供配电的施工过程中,一些被添加到一个单回路配电线路的设计中,或者被加入到这种设计的电源的端部的非自动切换装置,所以风扇电源系统将是一个问题。如果明敷配电线路出现问题,那么必将直接对配电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安装完成的金属管后,必须进行必要的防火处理,对上述的防火涂料刷在上面,尽可能的避免不必要的问题发生。 2.3防排烟系统的不合理的排烟设计 目前在建筑工程防排烟系统设计中,自然排烟方式是应用比较普遍的一种,主要还是由于它的成本花费往往比较低,操作也简单方便容易上手,但是,如果有问题存在于设计和施工当中,也会出现自然排烟无法正常满足相关的规范和要求。具体来说,笔者总结的两大方面进行分析: 2.3.1自然排烟结构设计不合理 因为窗洞口面积和半开窗以及斜开窗的面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有些设计人员用固定窗或者半开窗和斜开窗的形状来设计自然排烟窗,在自然排烟方面这种形式和结构就不能很好的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效果。如果在计算可开启面积时,采用的本窗的洞口面积的话就会使得排烟的窗口的使用面积大大的减少。 2.3.2自然排烟的位置设定不合理 假如出现火灾情况的话,烟雾首先都是呈现自然上漂的情况,如果没有在墙的上部设置正确自然排烟窗的位置,而在墙的下部设置自然排烟窗的话,那么就会拉大窗距顶板的距离,自然排烟的效果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3新时期建筑工程防排烟设计和施工完善性策略分析 相关的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在工作的时候,应该严格依据相关的规范和要求来进行,定强化对相关人员的指导,期经常的培训相关人员,提高他们的高层建筑防排烟设计和施工水平,加强安全教育,熟练的掌握消防报警设计以及灭火设施的设计,对施工图进行严格的审核,控制施工图纸的质量,否则就很容易导致各种问题的发生。另外,消防部门和监督部门在对施工图纸进行审查的时候,需要重点审查高层建筑工程的排烟系统设计,同时合理的设计风压和风机的风量,可以将电动风阀设置在风口处,这样既可以防止有窜风现象存在于井道中,又可以避免选择过大型号的风机,比如排烟窗的位置、大小、选择的结构形式等等,不放过任何一个微小的细节,因为任何一个环节如果出现问题,都有可能造成整个排烟效果的影响。在相关的设计单我具体施工实施的时候,不断的对责任制度进行完善和健全,做好每一个施工进度计划安排,同时,还要将安全任务指标严格落实带每一个工作人员身上,使每一个工作人员都需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做到每个环节都有专门负责的人员,建立必要的奖惩制度,哪里出现问题直接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表现好的给予奖励和鼓励,做的不到位的或者玩忽职守的则提出重点批评和教育,必要的给予一定的处罚,以此来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感。 4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近年来,科技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相应配套设施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最近一段历史时期,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这也导致了相应的城市人口激增,建筑事业如火如荼的发展。建筑行业发展的越来越快,在一个层次上导致了系统性配套设施深化研究的趋势也高涨起来。现阶段,我国建筑工程防排烟设计和施工深化研究已然开展了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取得大量成就的同时也发现了许多问题所在。未来如何进一步完善这些问题所在使其更好的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增砖添瓦是今后我们所要面对的一大重要课题。 作者:焦云 刘志强 单位:洛阳市宇盛建筑安装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及施工论文:浅析建筑工程施工中安全隐患及对策 1安全隐患原因分析 1)安全意识薄弱,操作不规范。 调查显示,发生安全事故的施工单位,普遍存在着安全责任意识淡薄,安全制度不健全,安全管理不到位等问题。一些施工单位在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方针政策上存在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一些工人认为每天都干同样的活,熟门熟路,明知自己的行为不对,却心存侥幸依然故我。因此,无论是施工单位还是施工人员,这些施工参与者的安全意识的淡薄,不规范的操作是发生施工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 2)隐患排查不认真,安全措施不严密。 一些施工单位隐患排查不够深入扎实,存在着搞形式走过程倾向。安全措施不严密,各级部门在安全生产中的责、权、利不明确,一些重大隐患长期存在,但却迟迟得不到治理,最终酿成大祸。 3)管理水平低下,监管力量薄弱。 大多数单位都有成文的制度,但重要的是在于认真落实,由于管理不严,规章制度不落实,因而造成事件发生。有些单位监管机构人员不到位,职责履行不到位,深入现场不到位,不能定期开展检查和不定期抽查;一些监管人员存在畏难情绪和怕得罪人的“老好人”思想,没能做到严格监管,严肃处理,安全监管力度与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监管的效率效能亟待提高。 4)缺乏完善的应急预案。 没有制定出科学严密的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置措施,以致当事故发生时,因施救不当造成伤亡人数增加的情况时有发生。 2安全隐患防范的对策 1)深入宣传教育,提高安全生产意识。安全教育是实现安全管理目标的重要途径。 其目的一是提高领导和职工安全保护的意识、责任感和自觉性。二是提高和普及安全技术知识,使职工正规操作,提高技术水平,了解不安全因素发生的规律,具备消除各种事故的本领,力求从根本上解决安全生产问题。首先在职工培训时进行安全教育,并且通过考试提高知晓率,从源头上提高安全意识,规范操作技能。其中应突出新工人的强化教育,安全教育考核合格后,方可准许其进入操作岗位。对电气、起重、电焊、机械等特殊工种的工人,必须进行专门的安全操作技术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才能准许上岗操作。其次是通过现场宣讲、制作展板、发放资料、召开现场会等多种形式对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工人进行教育,以及通过观看安全生产警示教育片,从视觉、听觉等感官上造成高压态势,提高现场施工人员对生产安全的警觉度,增强安全生产的自觉性。 2)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制定安全生产责任制。 根据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由施工管理人员组成安全管理小组,调动施工人员的积极性,落实各项安全管理措施,做到领导上有人管,具体问题有人抓,层层落实安全管理责任。为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必须对各级部门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责、权、利进行明确界定。通过与各级各类人员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逐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要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和奖惩制度,定期对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考核,并做到奖罚兑现。强化考评激励,实行“月通报、季督察、年考核”制度。加大考评力度,增加安全生产在目标考核责任制中的权重,把安全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 3)加大安全督查力度。 要把安全生产监督放在首位,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要深入细致地排查,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对于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要采取必要措施,防止酿成事故。对野蛮生产、违章作业的行为坚决制止,严肃处理。监管机构和监管人员要理直气壮履行职责,有效监管,常抓不懈。要坚定不移地把安全抓在手上,毫不动摇地放在心上,始终如一地落到实处。要把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结合起来,形成严管态势。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责任体系。要想取得实质性进展,一方面要靠领导带头,以身作则,一级做给一级看;另一方面,要在制度层面上形成长效机制,提高违规成本。作为施工管理人员必须要做好安全措施,对所有的进场人员要做好安全教育和宣传工作。让他们自觉遵守安全规则,执行安全措施,安全检查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求和具体计划,自查整改,列出隐患,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措施,责任落实到人,存在重大隐患的要立即停工整改。 4)加强重大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控制和降低事故危害后果。 预防为主是安全生产的核心。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防范措施和重大事故应急处置预案,以确保事故和灾害发生的紧急关头反应迅速,措施正确。要强化应急事件信息报送制度,做好应急演练工作。要继续完善、推进多年来在实践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探索新的安全保障措施。 5)增加安全资金投入,增强安全保障能力。 安全牵连到人的生命,所以安全是企业的命脉。在施工管理上,一定要把安全工作放在施工管理工作中的首位。在埋头搞经济的同时,不仅要牢固树立“安全就是最大的效益”的理念,而且要狠抓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加大安全科技和资金投入、设备更新换代等,实现安全和效益的良性循环。对老化陈旧的设备该更换时要及时更换,先进的设备要积极引进,重点部位应安装监控,提高科技防范能力。 3结语 要从制度建设入手,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监管力度和隐患整改,加强应急管理,提高应对处置安全生产紧急情况和重大事故的能力,要根据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建立起一套安全施工的宣传教育,各项安全操作制度、规定及逐级检查办法,以确保安全施工责任制的落实。只要思想上重视,行为上规范,措施上得力,相信所有安全上的不懈努力都会有丰厚的回报。 作者:兰红泽单位:山西省夏县住房保障和城乡建设管理局 建筑工程及施工论文:建筑工程防雷施工缺陷及办法研究论文 摘要通过对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常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在施工阶段严加控制质量的措施,要求对现场施工进行跟踪检测,同时检测员应加强对防雷新技术的学习掌握,注重过程控制,保证建筑防雷工程的质量。 关键词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常见问题;质量控制;措施 在建筑物施工过程中,防雷工程项目包括桩基础的焊接、柱筋引下线通长焊接及均压环、避雷网、避雷针、避雷器安装等,一直伴随着建设施工全过程。保证防雷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的因素很多,如设计、材料、机械、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施工工艺、操作方法、技术措施、管理制度等,环节很多,要对这些环节严格控制,才能保证最后的工程质量。 建筑物防雷包括防直击雷和防感应雷。防直击雷就是引导雷云与避雷装置之间放电,使雷电流迅速流散到大地中去,从而保护建筑物免受雷击。防雷电感应则通过建筑物内部的设备、管道、构架、钢窗等金属物的接地装置与大地作可靠的连接,将雷云放电后在建筑上残留的电荷迅速引入大地。目前建筑工程常用的防雷措施有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避雷器、均压环及金属导体等电位连接等的施工和安装。 1防雷工程施工常见问题 通过实际检测测验和经验,施工过程防直击雷和防感应雷措施中常出现以下问题:一是避雷带、引下线、接地体、均压环搭接的连接长度不够,焊接不饱满,焊接处有夹渣、焊瘤、虚焊、咬肉和气孔,没有敲掉焊渣等缺陷。二是地钢筋网的连接点的错焊、漏焊;作为外引接地联结点或检测点预埋件的漏设。尤其是建筑结构转换层,因构造柱(墙)内主钢筋调整、防雷引下线钢筋错接错焊的情况发生。三是用结构钢材代替避雷针(网)及其引下线时,焊接破坏镀锌层不刷防锈漆;或螺栓连接的连接片未经处理,片与片接触不严密等。四是引下点间距偏大,引下线跨越变形缝处未加设补偿器,穿墙体时未加保护管。接地体安装埋设深度不够或引出线未作防腐处理。五是屋面金属物,如管道、梯子、旗杆和设备外壳等,未与屋顶防雷系统相连,或等电位联结跨接地线线径不足。六是电气设备接地(接零)的分支线未与接地干线连接,实行串联连接。多层住宅采用TN-S系统时,进线在总电表箱处没有重复接地,没有按要求在配电间作MEB。七是低压配电接地形式、电涌保护器(SPD)的设置及安装工艺状况、管线布设和屏蔽措施等与防雷设计要求不符。 2防雷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的主要措施 加强对防雷工程关键部位和工序的质量控制,针对施工中易出现质量通病的几个环节,制定现场检测预控措施,做到预防为主,动态跟踪,保证防雷工程的施工质量。 2.1严格审查设计图纸 一是不仅要熟悉电气图,对建筑设计中的结构、设备的布置也要有初步认识,领会设计中有关说明,对有些特殊的建筑工程项目系统,如弱电系统中的智能化工程、信息通讯、计算机、监控等,因为这些地点和设置在设计平面图纸中一般都没有明确标注,是以规范要求为施工标准进行预留预埋的,要注意对照强制性标准、施工验收规范进行施工。如发现不符合现行施工规范要求或做法不妥,选用的防雷接地材料不当时,应及时与设计单位洽商确定,形成设计文件,以便依照执行及备案。二是一个建设项目,相关专业设计图纸较多,审核防雷图纸时,要对照建筑图、结构图、基础图。各项目衔接复杂,极易导致施工错误。若施工单位经验不足,易因工种(序)配合不当而造成施工错漏。对于施工中容易忽视和特别重要的问题应起草书面意见,以提醒施工单位执行。 2.2严格材料质量控制关,保证焊接质量 一是验材料三证;二是看材料规格;三是查在施工中是否使用设计和规范规定的镀锌材料。在施工监检过程中,作业人员往往随手拿普通结构用钢筋作帮条焊接,或用普通钢材代替镀锌材料,或以冷镀锌材质代替热镀锌材质,应及时纠正。防雷工程施工主要是焊接,焊接质量决定着工程质量。由焊接技术不过关的人员进行防雷接地,造成防雷工程不合格的情况时有发生,应严格审核专业防雷施工队伍的资质等级和施工人员资格证。 2.3查验地基接地焊接 地基接地焊接是接地施工中的第一环节。对于基础圈梁焊接或桩基钢筋与基础钢筋的焊接、基础钢筋与柱筋的焊接,都要严格按基础图和接地点逐一进行检查,尤其要对伸缩缝处基础钢筋是否跨接连通进行确认。当整个接地网焊接完成后,马上进行接地电阻值测试,确认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当电阻值不满足设计要求时,再次检验焊接质量或按设计要求补做人工接地装置。 2.4检查引上点和跨钢筋焊接质量 对以柱筋为引上线的接地网,要求施工人员采用每层按轴线标清每根柱子的位置及钢筋焊接根数进行施工,防止漏焊或错焊位置和焊接长度及质量不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等[1-2]。要对引上点和跨钢筋焊接质量仔细检查,并要求对焊接引上线进行定位标识,以防向上层焊错主筋造成接地中断错误。特别是对于结构的转换层,由于柱筋的调整,防雷引下线利用柱内主筋焊接引下容易错焊、漏焊,要进行反复核实。超级秘书网 2.5核实等电位焊接及其他接地部位 对于要进行等电位焊接、重复接地的部位,如设备间、变配电室、消防机房、空调机房、电梯机房、给水管、冷却塔、风机等部位的接地焊接要在施工日记上注明备查、核实。高层建筑45m高度以上,每向上3层在结构圈梁内敷设1条25mm×4mm的扁钢与引下线焊成一环形水平避雷带或用不少于2根圈梁主筋焊成均压环。楼内水平敷设的金属管道及金属物应与防雷接地焊接,垂直敷设的竖向金属管道,在其底部和顶部均应与防雷接地焊接。玻璃幕墙防雷等电位接地的施工,在对采用预埋铁做法时,注意在柱主筋上作可靠的焊接,如果是后增加的玻璃幕墙,要根据建筑面积、建筑物的各种特点,出具详细的防雷施工方案。屋顶上装设的防雷网和建筑物顶部的避雷针及金属物体应焊接成一个整体。 2.6按规范进行质量验收 防雷工程应按工程进度及时做好隐蔽验收。无论自然接地体还是人工接地体以及玻璃幕墙、避雷网格、避雷针等,在施工完后都要及时进行接地电阻值的测试。尤其是接地体或接地网施工完成后,应及时认定接地电阻值是否符合设计规定值。低压配电接地形式、电涌保护器(SPD)的设置及安装工艺状况、管线布设和屏蔽措施等应与防雷设计要求相符;查看设计、施工资料,检查SPD安装的位置、数量、型号规格、技术参数应与设计相符合。 建筑工程及施工论文:房屋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探讨 摘要: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我国各项工程不断增加,建筑业也如雨后春笋一样纷纷而起。作为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工程,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在房屋建筑过程中,建筑工程管理与施工管理是房屋建筑的两大工程,直接影响着房屋的质量与使用寿命[1]。因此,提高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与工程管理,提高建筑行业的经济效益与整体质量,促进建筑行业更向前一步发展。本文结合作者多年建筑工程的实际经验,对房屋建筑工程管理与施工管理进行探讨,简述了其所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高层建筑;工程管理;施工质量管理;探讨 建筑行业的发展关系着我国城市对外的形象与国家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加强房屋施工质量与工程管理,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得生命、财产安全,成为国家关注的重点。随着各大建筑企业竞争日趋激烈,建筑行业不断增多,城市化建设越来越完善,工程管理与施工质量也随着建筑工程的增多而逐渐完善。然而,在我国高层建筑中,仍存在着一定的工程管理与施工质量问题,制约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对此,本文作者以多年工作经验出发,对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问题进行探讨并给出相应措施,提高工程管理与施工质量,促进我国建筑行业更健康、更快速的发展。 1加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建筑行业也在飞速发展中,对于建筑工程来讲,建筑物的质量是建筑的根本,而想要保证建筑物的质量的首要条件是保证施工质量[1]。在现代社会,建筑施工的质量与社会连接越来越紧密,建筑的安全关系着社会的安定,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更关系着建筑行业的信誉、形象与未来发展。工程管理的好坏与施工质量息息相关,因此,建筑工程管理与施工质量成为建筑工程的重要话题。 2房屋建筑工程管理与施工质量所存在的问题 2.1施工原材料质量管理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向前发展,建筑行业也在飞速发展中,城市土地面积的日渐减少,各种高层建筑逐渐在城市中拔地而起。若想保证高层建筑的质量问题,首先,建筑材料的质量应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在建筑行业飞速兴起的今天,材料供应行业也因此而兴起,各种材料供应商纷纷涌入建筑材料供应市场,然而,供应商本身资本的参差不齐使得其供应材料的质量也呈现出参差不齐之状,造成许多不符合国家标准的建筑材料被应用于房屋建筑中,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命安全与财产安全。除此外,建筑行业对材料质量监督力度的不足,工程采购人员对材料质量的不够重视,也是造成材料质量差问题的主因[2]。 2.2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管理难度大 在高层房屋建筑中,由于房屋建筑工程较复杂,致使建筑工期出现工期较长现象,在建筑施工中,极易因自然因素以及人为因素的干扰而为建筑工程带来质量问题。人为因素主要包括建筑施工技术、施工材料质量问题、施工所用的各大机械设备的影响、施工人员专业素养等。自然因素包括建筑施工所在地理位置、天气因素影响等[3],不论是哪种环节出现问题极易造成施工质量问题。总之,较长的施工工期总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进而影响施工工程管理与施工质量。 2.3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力度不足问题 (1)建筑企业赶进度问题。目前,我国建筑行业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工程建筑不断增多,为促进建筑企业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快速发展,部分企业出现了所接工程多,往往一个工程未完全竣工而建筑团队已经赶去其他工程的现象,甚至为了更快的完成工程获得收益,出现不顾工程质量,盲目赶工期现象,造成了建筑工程管理力度低,施工质量差,为建筑工程的质量带来较大问题。(2)施工人员的专业素养有待提高。在我国,多数施工人员仍然以农民工为主,本身文化水平较低,建筑水平不高,无论是管理层或是施工技术人员,其本身的文化水平难以对房屋建筑工程中遇事的正确判断与及时处理,为施工的质量管理带来不足,尤其是需要较高的技术含量的高层建筑,技术与管理人员专业水平的不足对房屋的整体质量带来较大影响。(3)房屋建筑施工管理体系不足。在我国,房屋建筑企业的过快发展,使得企业内部的底蕴不足,无论是管理水平或是管理体系都处于较低水平,导致房屋建筑质量难以达到我国规定的程度。此外,在房屋建筑过程中,多数质量问题多是隐性的,质量问题难以被发现且隐蔽时间较长,若是在建筑后期发现施工质量问题,补救措施将会浪费大量的人力、财力、时间等,若是质量问题未被发现,则为高层建筑的居住者带来巨大的威胁,因此,房屋建筑工程管理问题不容忽视[6]。 3提高房屋建筑工程管理与施工质量的措施 3.1加大对施工原材料的管理力度 在房屋建设过程中,建筑原材料的质量问题是保证房屋建筑质量的基础,因此,保证建筑材料的质量成为建筑施工的首先重视的问题。在材料管理中,建筑施工企业可根据以下几点来控制材料的质量:①企业应加强对材料采购部门的监督与管理。企业应培养采购人员分辨材料质量好坏的能力,并对施工问题加以了解,保证采购材料的质量适用所要建筑的环节;②注重培养采购部门人员的职业道德。在掌握材料质量好坏与适用施工区域的同时,采购人员能抵制住金钱的诱惑,一切以企业利益为优先,采购符合工程质量的材料;③选择实力强劲、信誉良好的材料供应商。施工单位在进行材料采购前期,应充分调查市场材料供应商的情况,选择信誉良好的供应商为材料的充足供应与质量提供保障,在材料货源与质量得到保障后,可选取性价比较高的供应商为建筑工程供应材料,在根本上杜绝质量差的材料掺入好的材料中,进而影响施工质量;④认真做好材料质量检测工作。利用科学的检测方法对材料进行详细检测,并及时记录检测情况,一旦出现不合格产品应及时更换。 3.2提高施工企业的综合素质,改进施工工艺 据统计,在我国建筑工程中,高达80%以上的质量问题均是施工不当造成的,因此,企业应抓紧提高企业内部人员的综合能力,减少因施工不当而造成高层建筑质量问题[4]。尤其是施工工程逐渐向现代化发展,房屋建筑越来越向高处发展,施工所涉及到的知识面越来越宽,对施工技术要求越来越高,而施工企业却缺乏专业的加速人员。对此,施工单位应加强对技术人员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使得施工方案明确、施工质量保证,在房屋建筑施工中,具备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技术团队是保证施工质量的根本。 3.3完善房屋建筑施工管理体系 在房屋建筑工程中,质量监管是贯穿整个施工过程的重要环节,无论是施工前期对施工设计的监管,或者施工中对施工过程的监管,甚至在完工后期对施工各项数据的检测收尾等都需要质量监管人员进行落实。在施工过程中,建筑企业应保证各个工程都具备专业的质量检测人员,并实行责任落实到个人的制度,保证质量监管人员能够积极、认真的完成本职工作。在施工过程的资金流动情况也应安排专职财务人员,对资金流动进行监管、记录,保证账务分明[5]。以此保证房屋建筑施工的质量,提高建筑企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4总结语 施工工程管理与施工质量是整体建筑工程的质量保障。在房屋建筑施工中,建筑企业应加大对企业内部人员的综合能力培养,提高施工人员素质,完善施工管理体系,切实提高我国房屋建筑工程管理与施工质量控制,是促进社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发展的重要环节,保障人民的人身安全。 作者:张延亮 单位:中建二局北京分公司 建筑工程及施工论文: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及防范研究 摘要:在施工过程中,对安全风险的把控管理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因建筑施工现场发生意外的机率非常高,若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任何问题,都会使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受到非常严重的威胁。为此,若想施工过程中工人的安全得到保障,其安全风险管理便是不可替代的工作。如何将安全风险管理与防范措施落实到位,便是当前最为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防范研究 在当下,我国建筑行业以获得了较为出色的成绩,为国家的建设与城市的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但是,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与其相关的安全问题也逐渐增加,根据数据显示,我国建筑安全正处于危险时期,每年都会频繁发生重大或特大安全事故,这给我国建筑企业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损失,并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危害。因此,如何解决建筑施工时的安全问题便成为了当下最为重要的任务。 1建筑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截止目前,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在这之中,最为严重的便是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下面本段将对常见的安全隐患进行重点介绍。第一项,高空作业安全。作为当今一种最为常见的施工过程,高空作业已成为当下施工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然而,因施工的地理位置与施工方法的难度非常大,且对于施工人员的心理也是一种极为强大的负担,因此,这项工作出现事故的机率要远远大于其他环节。这就代表着高空作业人员不仅仅要有着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心理素质,还要保证自身的工作素质非常专业,并对自身的安全有着较为强烈的意识。但就目前而言,高空作业的工作人员对于自身的安全并不够重视,且施工的技术也并不达标。这导致了高空作业的危险性非常高;第二项,地理条件安全。在建设建筑工程的过程之中,地基是最先进行建设的环节,且也是整个建筑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之一。因此,若想要建起高楼大厦,九必须将地基打牢打实。然而,随着地基的不断深入,其地质也受到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其周边环境与土层会因施工的影响出现某些问题,严重者还会出现坍塌事故,这也是施工过程之中所存在的,较为严重的隐患之一。此问题也是施工方格外重视的问题;第三项,环境条件安全。因施工场地处于露天状态,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且常会受到自然环境的干扰与现场条件的影响,如下暴雨天时无法施工、因地下土质导致施工无法正常继续或因天气过热导致员工中暑等。这会为施工人员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使施工无法正常运转;第四项,机械设备安全。因建筑施工时的项目过于繁琐,导致其使用的机械设备种类的规模非常的庞大。而大多数机械设备的出处并不统一,且型号不同,这便导致了这些机器会受到施工场地的限制。而操作人员是否具有专业性也会影响到机械设备的安全问题,若技术人员稍有不当,便会导致机械设备安全事故的发生,这种事故将非常容易造成施工人员的伤亡;第五项,成品材料安全。因施工时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均为预制结构,其半成品与成品是交易的重要对象。如屋架、预制柱、钢筋等,这些建筑材料将会经过运输、吊装等问题,这些环节都将面临着特殊的考验,若出现问题,轻则建筑材料报废,重则出现人员伤亡。最后一项,人员因素问题。因建筑工程施工过程是一项需要众多工种一起进行的工作,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因此,进行此项工作的人员均需要有较为熟练的专业技巧,并拥有一副好的身体素质与良好的安全意识。这些都将影响建筑工程施工时的安全性。 2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的防范措施 2.1风险控制的原则 通过对施工进行风险评价,并确定其风险等级,便能够有效的针对不同的风险采取不同的控制防护方法。就一般情况而言,其采用的风险控制措施可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消除风险或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并最大程度的保证个人生命财产的安全。其二是对相关风险采取预防措施,从根本上消除风险,或对施工人员进行保护措施,并教会相关人员相应的应急措施,使其生命安全得到保障。最后便是对无法承受的风险采取禁止措施,通过禁止此项目实施的方法来保证人员的安全,或对此施工计划进行更改,并保持重大风险要马上更改,中度风险要限期更改这项指令,使此项施工的风险降到最低。 2.2建筑施工风险控制的方法 对施工安全的风险管理不仅需要对其进行评估,还需要有一定的控制方法,首先,需要确定施工时的安全目标与指标,并组织相应的机构,将安全工作落实到位。其次应制定与其相关的管理方案,此方案需将管理措施与技术措施全部包括在内,使其拥有可操作性。并制定相关的程序文书、作业指导书、操作流程、作业范围、管理制度条理等于安全管理有关系的文件。在施工现场,应加强监督、检查等工作,从根源上杜绝安全隐患的出现。对于施工时涉及到的危险场所、危险设施与危险作业,应对每一个环节加强控制,以防止出现任何安全危险。在施工前,应对本次施工的相关人员进行集体培训,使所有员工的安全意识得到提高,并对其工作能力进行训练,以确保不会出现人员因素的安全问题。最后,应时刻观察施工的过程,若发现危险因素的苗头,便及时的将其掐断在萌芽之中。 2.3建筑施工安全的重大危险源控制 为保证在施工过程中不会出现重大危险,相关的建筑单位应牢牢遵守以下几点要求:第一,地方部门应在国家现行法律法规的基础之上,建立并完善拥有本地特色的施工安全地方政府规章制度,并配套与社会、主要专业等齐全的相关实施细则,依法对施工方进行安全生产管理;第二,彻底落实国家出台的《安全生产法》,并建立以“企业负责、国家监察、行业管理、社会监督”这四项基本思想为中心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并将其落实到各个建筑企业单位之中,使其能够有效的开展相应活动;第三,相关地方与企业应加强完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因目前相关工程施工安全的监督机构并不完善,相关的专业人员严重不足,并没有专项的基金。以上均显示出了当前建筑施工安全监管机构实施的困难;第四,制定相应的城市建设安全技术政策,在一方面加强政府对于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的监督工作,并保证其施工的设备与安全措施全部落实到位,另一方面则是建筑企业应不断的更新自己的施工技术,并适当的提高工程施工的安全标准,以提升建筑施工时的安全技术与管理的水平。并降低城市建设时施工安全的风险;第五,在实施过程中,应对施工现场的大型施工设备进行检查,检查项目包括安装、运行、拆卸以及外架工程安装的检验;第六,在开始施工前应对其重大危险的因素与源头进行辨别,并对其进行登记处理,登记的内容应包括工程名称、危险级别、危险类别、施工地址、施工单位、相关联系人、联系方法、危险危害、危险防护措施与危险急救方案这几项;第七,对施工地点进行监控时,可使用先进的电子监控技术,力求对施工地点进行全方位监控;第八,地方与企业应联手打造联动救援机制,使其能在发生安全问题后及时的组织救援工作,保证其损失降到最低。 3总结 综上所述,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时,常常会发生一些安全性问题,因此,我们应当充分的了解施工时出现安全事故的原因,并从根源上彻底杜绝此类时间的发生,若无法彻底杜绝安全事故,便需要做好安全防护工作,最大限度的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保证建筑能够顺利的进行。 作者:何德洪 建筑工程及施工论文:建筑工程基坑开挖及边坡支护施工技术研究 摘要:建筑工程基坑开挖和边坡支护施工中,根据现场基本情况,制定有效的施工方案,落实各项施工技术要点是必要的。本文结合富兴广场工程实例,就建筑工程基坑开挖及边坡支护施工技术进行探讨分析,并提出具体的基坑开挖及边坡支护技术措施。实际应用表明,遵循上述施工技术措施,不仅能顺利完成施工任务,还能保证工程质量,也为后续工程施工创造条件。 关键词:基坑开挖;边坡支护;施工技术 当前,随着高层建筑在城市建设中所占据的份额越来越重,其基坑开挖及边坡防护工作也越来越受到业主、施工和监理等单位的重视。特别是在一些城市中心、人流密集的工地现场实施的基坑开挖工程更是应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结合笔者施工工程实例,就基坑开挖及边坡支护施工技术进行探讨分析,希望能为类似工程施工提供启示。 1工程概述 (1)开挖深度。富兴广场位于龙岩市龙岩大道东侧,北侧为新州城,南侧为登高西路。该项目总建筑面积80219m2,基础形式为地基处理后采用片筏基础。基坑长约163.0m,宽约68.0m,基坑开挖深度8.50-11.0m,土方全部外运,施工工期短,场地范围小,施工组织难度较大。(2)地质特点。根据勘察报告,基坑开挖范围内地层分布(自上而下)为:①素填土;②细砂;②1砾砂;③卵石。(3)地下水概况。场地地下水主要是赋存于②卵石层中的孔隙潜水和⑥中风化灰岩及⑥1破碎灰岩中的岩溶承压水。根据详勘报告,岩溶承压水对基坑开挖无影响,场地的第四系稳定水位埋深在2.65-6.70m,标高介于319.43-321.31m,在基底附近。 2富兴广场基坑开挖工程施工技术 (1)基坑开挖工艺流程。根据设计要求和现场实际情况,工程施工流程为:清障分层分段挖土分层分段锚管、土钉喷锚支护施工坑底土方开挖、清理验槽。其中土方开挖与锚管、土钉喷锚支护、验桩工作配合,分层、分段开挖、支护,实行循环流水作业方式[1]。(2)土方开挖施工。土方按设计放坡,分层、分段、均衡开挖。开挖一层支护一层,上层未支护完,不得开挖下一层。每层开挖深度不超过2m,每段开挖长度小于15m,且应间隔开挖。开挖后及时对壁面修整,禁止超挖,挖出的土当班运走。出土坡道布置合理,做好支护措施。土方开挖顺序及速度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2]。土方开挖应避开雨季,开挖过程中应作好坑内滞水及大气降水疏导工作,确保坑内不积水。挖至坑底时预留不少于300mm厚采用人工开挖,承台及向下肋梁采用小勾机开挖。开挖后立即砌筑好砖模并按设计要求回填桩承台坑及肋梁四周,随即浇筑100mm砼垫层。挖土机在开挖土方时,严禁碰撞工程桩,桩体周围300mm和工程桩过密部位的桩间土方应采用人工清理,及时安排砍桩头工作。(3)土方施工。土方开挖施工时,在基坑边缘按分层分段要求,开挖长度25m左右,宽度不少于10m的工作面,使喷锚施工连续进行。在保证提供工作面的前提下,基坑中央土方根据土方挖运机械施工能力进行土方施工[3]。该基坑具有基坑深度大、土方量大、工期紧、变形控制要求高等特点,组织施工时合理选择施工机械,精心安排工作面,做到充分利用空间和时间,做好各工种、各工序配合,保持多机组连续作业。(4)基坑周边土方开挖。首先在喷锚支护段分层分段进行土方开挖,第一层从自然地面至-2.0m,第二层从-2.0m至-4.0m,第三层从-4.0m至-6.0m,第四层至坑底。坡面采用人工修理平整,平面方向由南向北开挖。(5)中央土方开挖。本场地地势呈外围高中部低的态势,采用分三-四次挖到位的施工方法。边坡坡度按设计要求确定,开挖过程中随时测量和修整,保持边坡坡度不变。该基坑不但开挖深度大,且出土口局限,无法形成封闭的运输线路,采用“由周边向中间,同时推进,根据锚喷施工的需求基坑周边分层、分段挖掘”的施工方法。运输车辆在原土面行走,不下基坑,第一层土方开挖根据第一层锚管的需要挖掘一条1m宽的沟槽直接装车外运,挖掘深度应至少比锚管孔标高低200mm,以方便锚管、土钉等工程施工[4]。等到有15m的长度(约10根锚杆左右)的锚杆工程施工完毕并达到设计强度后,即可继续往下挖掘。周边第二、三层土方开挖根据第二、三层锚杆施工的要求开挖2-3m的沟槽,开挖深度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及设计要求确定,大约为1.1m。周边第四层土方同中央第三层土方一起开挖到位。车道最后收尾土方的挖掘,计划用4台挖土机(PC250型)多层接力,直接装车。工程土方全部外运,采用自卸汽车装载转运至效区土场,运距约10km。(6)降排水措施。基坑边坡顶四周设置400×400的砖砌截水明沟,与场外市政管沟连通。基坑底沿四周设400×400砖砌排水明沟(坡度0.5%)。每间隔15-20m设一个砖砌集水井(深度1500mm,采用¢800mm的水泥井圈),将水抽至坡顶的排水沟排入市政管沟。并且在基坑开挖中密切关注岩溶水水位变化。 3富兴广场工程基坑边坡支护施工技术 (1)基坑边坡支护工艺流程。工艺流程如下:边坡修整定位放线打入钢筋挂铁丝岗安装PVC泄水管焊接拉结筋喷射砼(如图1所示)。富兴广场工程基坑边坡支护施工工艺流程(2)边坡支护施工技术。坡面采用定位钢筋挂铁丝网,喷射C20混凝土,定位钢筋Ф16,定位钢筋长度为0.50m,坡顶竖向钢筋长度1m,定位钢筋在横向设置2根¢8加强筋,采用点焊连接,铁丝网规格为中1.65网格5cm,喷射混凝土厚度8cm。边坡修整采用人工清理,为确保喷射面的平整,此工序须挂线定位。对于土层含水量较大的边坡,在支护面层背层部插入长度为直径500mmPVC的水平包滤排水管,其末端伸出支护面层,间距为2m,梅花型布置,以便将喷混凝土面层后的积水排走[5]。定位放线按设计图纸由测量人员用¢8长30cm的钢筋钉入每一个土层的位置,伸出土面80mm。挂网及焊接拉结筋施工时,钢筋网片用插入土中的钢筋固定,与坡面间隙3-4cm,不应小于3cm,宜在喷射第一层混凝土后铺设,接结时上下左右一根对一根搭接绑扎,搭接长度应大于30cm。并不少于两点点焊,钢筋网片借助与接结筋与外端的弯勾焊接成一体。喷射混凝土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喷射混凝土1∶2∶2(水泥:砂:石),细石混凝土(重量比),细骨料用中粗砂,粗骨料用粒径小于1.5cm的碎卵石,混凝土等级C20,为加速凝结可掺适量速凝剂。喷射作业分段进行,同一分段内喷射顺序应自下而上,一次喷射厚度不宜小于40mm。喷射混凝土时,喷头与受喷面应保持垂直,距离宜为0.6-1.0m。喷射混凝土终凝2h后,应喷水养护,养护时间根据气温确定,宜为3-7h;注浆体与喷射混凝土面层强度达到设计强度70%后方可开挖下一层。喷射混凝土可根据地层情况,喷射作业时,空压机风量不宜小于9m3/min,气压0.2-0.5MPa,喷头水压不宜小于0.15MPa。(3)基坑边坡土钉墙支护施工。土方按设计放坡,分层分段均衡开挖,开挖一层支护一层,上层未支护完,不得开挖下一层,不得在大雨天开挖施工。每层开挖深度不超过2m,每段开挖长度小于15m,且应间隔开挖。开挖后应及时对坡面进行修整,坡面平整度允许偏差±20mm,坡面喷射混凝土支护前清除坡面虚土,方可进行支护[6]。上层注浆体及喷射混凝土面层达到设计强度的70%后,方可开挖下层土方及下层土钉施工。土方开分层开挖,分别堆放,不使相互混杂,废弃土方及时运至指定弃土点。 4结束语 总之,上述建筑工程基坑开挖及边坡支护施工中,通过结合现场施工基本情况,落实各项技术措施,把握施工要点,保证每个施工环节质量合格,整个工程质量评定等级为合格,确保基坑的稳定与可靠,也为后续工程施工创造便利。因此,作为施工单位,要注重提高施工人员素质,让他们熟练掌握技术要点,并严格遵循工艺流程,从而顺利完成施工任务,促进建筑工程建设质量和效益提升。 作者:陈慧兰 单位:福建一建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及施工论文:建筑工程防水施工的难点及应对策略分析 摘要: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防水作业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程,是工程质量检测的重要内容,防水作业的施工质量不仅关系到建筑物的防水性能,同时还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安全性。随着我国政府对建筑工程质量的严加管理,建筑施工的各种技术以及施工规范都有所提高,但由于防水作业在不同施工部位的施工技术各不相同,目前在防水施工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难点。本人以曾参与防水指导工作的福建省实验幼儿园重建项目工程为例,通过总结经验,对防水施工中的几个难点进行了综合分析,并给出了对应的策略。 关键词:防水工程;施工难点;对策;分析 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建筑往往会出现一些质量问题,尤其在防水工程方面,由于材料的防水性能缺乏保障,防水效果维持年限短,或者由于工程设计疏忽,遗漏了需要防水的部位,也有可能由于施工技术不到位,防水层的覆盖不全面等等原因,导致住户入住后往往会发生楼层渗水,卫生间漏水,下雨后墙面渗水等现象,给住户带来生活困扰,严重的话还会给整个建筑带来安全隐患。因此,防水施工是保障建筑安全质量的重要环节,工程施工队伍应提高对防水施工的重视,严加控制施工质量。目前,在大多数建筑工程中,外墙防水、屋面防水、卫生间防水的施工质量都无法保障,由于这些部位对防水施工的要求较高,施工中存在的难度系数较大,因此需要施工单位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同时也需要技术人员提高自身的工艺水平,从而为防水施工工程提供技术指导。 1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福建省实验幼儿园重建项目,总建筑面积7185平方米,共两栋教学楼,结构形式都为两层框架结构,合同造价1397.88万元。每栋教学楼里都设有教室、活动室、休息室、卫生间等,总工期要求为七个月。为了给幼儿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此重建项目必须严加控制各项施工质量标准,尤其是防水施工,必须要在规定时间内按照标准完成施工。严厉杜绝后期出现漏水、渗水的现象。本工程对工程施工的要求为:首先必须贯彻国家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管理制度,保障施工技术的标准化、创新化;其次在施工中要及时对施工技术问题进行探讨,对图纸设计不合理的地方进行分析改正,并监督落实施工进程;最后工程的质量必须要符合国家对工程质量的验收标准。 2建筑工程中的主要防水部位及施工难点 在幼儿园防水施工工程中,主要的防水部位是屋面的防水,外墙防水以及卫生间防水。在这三处主要的防水施工中所存在的难点分别如下。综合屋面防水的施工流程,其中防水卷材的搭接及养护技术、防水层表面处理技术、防水层找坡、屋内通气管的出入口处的防水层涂抹技术以及檐口等细节未做防水施工等等这些技术问题如果处理不当,都会造成屋面出现渗水、漏水现象。比如:通气管管口的防水施工,包括了通气管的上下管管根,如果没有将管口做好固定工作,或者没有密封好其他细缝就进行防水工作,往往会造成雨水透过细缝进入到屋内,造成屋面漏水;防水卷材是防水工作中的重要材料,防水卷材的在屋面的铺设过程中对施工技术要求较高,如果搭接不合理,会致使防水卷材的收口出现裂纹,随着时间加长,裂纹会越来越大,甚至导致整个屋面出现大的裂痕,引发屋面漏水;防水卷材在拐角处,屋面的直角处的施工中技术不到位,缺少滴水设置等,也会引起屋面漏水现象的发生。外墙防水施工是防水工程中的主要内容。外墙防水施工的主要难点在于:一,窗户、阳台周围的施工缝不够严密或者存有残渣;二,外墙施工设计所使用的材料具有一定吸水性、设计不合理、施工不规范等问题造成外墙渗漏现象;三,混凝土的收缩导致墙面不平,甚至在女儿墙的周边会产生裂缝等现象;四,混凝土框架结构中,如果温差较大,就容易发生结构发生变形,从而引起外墙出现裂纹等等这些问题,都会加大外墙防水的施工难度,也会影响防水施工的质量。卫生间防水是防水工程中技术要求最为严格的环节。幼儿园卫生间防水施工中对排水管的要求较高,因为用水量多的缘故,如果排水管的安装不合格,会出现积水现象,从而造成卫生间过于潮湿,引发墙面渗水;另外,如果卫生间在施工中对于洁具的预留安装位置不合理,也容易导致排水管以及洁具安装不牢,从而在使用时容易发生漏水现象;同时卫生间是使用水较多的地方,因此对防水工作的要求和标准更高。 3防水工程的质量控制策略 3.1屋面防水的质量控制 首先,施工单位必须依照《屋面防水技术规范》中的标准规定,对防水材料的采购必须是从正规渠道进行,对防水施工技术要有明细的安排和规定;其次,在对屋面铺设防水卷材的过程中,要根据屋面坡度的实际情况来设计铺设的方向及方法,避免防水材料发生上下、左右搭接的问题,对防水卷材的宽度也要按施工规定计算准确,再开始具体施工;然后,在涂膜时,应遵照多层多遍的原则,涂完一层后待其干燥再涂下一层,直到达到涂层的设计厚度标准;最后,针对屋面上的接缝、端口缝等可以使用防水专用的建筑密封膏将缝隙嵌填,检查好屋面的每一处,每一个缝隙,确保屋面防水工作的全面完工。 3.2外墙防水的质量控制 外墙防水工程的难点在于窗户、阳台等周边部位的防水施工。施工前,建筑施工单位应做好外墙防水施工方案,方案中应明确规定施工标准以及施工技术要求。在施工过程中,应先将门窗、窗台等部位依照施工规范进行嵌填工作。细部防水工作是外墙保温需要注意的地方,做细部构造防水时,应注意细缝宽的0.5倍就是此缝隙的大约深度。同时,为了加强幼儿园外墙的防水性能,可以使用高分子的防水卷材进行外墙防水材料的二次铺设。最后,在防水施工完成24小时后,对与窗台、阳台等部位进行淋水试验,确保外墙防水工作的质量合格。 3.3卫生间防水的质量控制 卫生间防水施工时,一定要注意预埋地面的地漏、管道以及卫生间墙面的管道。很多卫生间渗漏水的原因都是由于这些管道松动没有采取固定措施或者没有清理好管道根的杂质就开始进行防水施工,造成防水卷材没有紧贴地面、墙面,管道松动也会造成防水层出现撕裂现象,从而导致卫生间墙地面出现渗漏水。另一方面,可能由于防水涂层不够标准,蓄水实验的水位不够,使防水试验结果失准,容易在后期出现渗漏问题。因此,在卫生间防水作业中,必须要按照施工标准,对每一个部位都进行严格检查并采取措施使其符合施工规范,然后再进行下一步工作。防水层涂完两天以后,应进行蓄水实验,在实验中应注意的是,水位高度应在20mm以上,蓄水实验的时间为24小时,即24小时后,如果没有渗漏现象,则说明蓄水实验成功,卫生间防水工程合格;而如果出现了渗漏现象,可针对渗漏现象的严重程度进行部分部位修补或者全部重新涂抹防水层施工工作。如果蓄水实验成功,但使用过程中出现了渗漏,大多原因为排水管道口的安装存有缝隙,或者是管道安装口未用防水专用密封胶进行密封。因此,在卫生间防水施工中,应把关各个环节,只有严格按照施工技术规范施工,才能保障幼儿园卫生间的防水工程质量。 4结语 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防范中,防水工程是其中最主要的防范问题。近几年,随着政府对建筑行业规范的不断加强,防水工程施工的要求及标准也越来越高。因此,在建筑工程中防水施工技术需要不断的提高,防水施工技术员也需要不断加强自我技术修养,根据经验总结现代工程中防水施工的难点,并探寻防水施工最有效的解决措。 作者:欧劲羽 单位:恒亿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及施工论文:提高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策略 摘要:在现代的社会。施工技术的逐渐提高,使得人们对于建筑工程作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加强建筑的管理和施工的质量是相当重要的一项手段。所以现在我们必须加强对于建筑的管理和控制。文章将鉴于此,总结自己的部分经验谈一些关于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施工质量控制的相关内容,以及建筑施工中的需要人为控制的因素,提出关于施工质量相关控制的一些方式。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施工质量控制;建筑企业 实现建筑企业发展目标需要对于建筑工程进行管理。建筑业的发展受制于管理水平的程度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以往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和施工质量控制措施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的要求,现在如何提升管理水平和施工质量已经成了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一般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是相当复杂的内容,它涉及了很多方面的因素。 1工程管理和施工质量控制中的问题 1.1工程管理部分 现在建筑工程中的管理体制,施工部门一般采取了分包的方式,这种方式不能明确每方的职责和工作内容,这样极易造成施工中的混乱和遗漏,使得管理工作变得十分地繁杂,这同时为工程管理增加了困难。现在的一些相关人员没有做到明确根据制度内容进行施工,通常是非常表面地根据施工的图纸进行施工,这给工程的相关管理造成了极大的不便。[1] 1.2施工方面 先进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建筑的相关技术也随着技术水平而不断地提高。涉及的专业更加多,同时对于工程质量的需求越加高。就当前的情况来看,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每个方面因为自身对于特定空间和时间的需求而产生很多的问题,这在大恨程度上为施工带来了困难。传统的工作模式在今天的施工作业中仍有很多利用空间,农民工作为施工中的主力军,却对基本的理论性知识极度匮乏,在施工中也未有使用较为新型的现代设备,这些因素将会为技术质量带来不小的影响。[2] 1.3质量控制方式方面 现在的质量控制在施工中起着极大的作用。其正常实施是保证施工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现在一些质量控制方面管理的不到位,易导致建筑工程中监管力度不够或者无人监管的情况,一些偷工减料的事情也偶有发生,设立的监管部门没能起到基本的管理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施工的难度。 2建筑工程管理的必要性 建筑工程的管理和施工质量的过程是相当繁杂的,因其受到了很多很多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大约是材料、施工人员、施工方式和施工地理环境等。若想根本性提高建筑的施工质量,就需要绝对控制好这些影响因素的发生,努力将这些因素发挥至最大化。 2.1工程材料 工程的材料是关系到整个工作内容的必要物资,物资的好坏决定了工程质量的好坏。有关部门需要对工程资源进行充分的监管,这是施工质量优质的前提条件。相关人员需要分配好合适的购买者,对市场的变化情况密切关注,选择适宜的供货商,将质量问题严密把守,防止有偷工减料或者仿冒现象出现在施工中。除此之外,施工人员需要按照施工的进行安排物资的发放,对于物资及时进行清点,防止出现材料的无故缺失或者遗漏的情况。[3] 2.2施工人员 工程项目的人力需要施工人员专业素质为前提条件,不管是领导者的领导水平或是相关操作人员的理论技术水平,都和建筑工程的质量密切相关。相关领导者需要以提高相关施工者的综合性素质,使得员工将客户需求和社会需求,及企业的效益为重的观念。以提高自身的目标、组织能力为主,遵守相关的施工制度和操作方式,从根本上保证课程的总体质量。 2.3施工方式 施工的方式指的是整个工程的大体基础。内容可能包括有施工方面的设计、施工方案、施工工艺、组织方式等,优化其内容可以直接使得工程的质量控制变得容易。相关人员需要总结施工的实际情况,根据是激情矿进行施工方案的设计,尤其在施工技术。工艺设计方面具具体化的分析和考核,全方位保证该计划的施行性,使用高效的施工模式进行施工管理的控制,严以控制相关费用问题,力求使得社会和企业效益的最优化。 3提高施工质量控制的方式 3.1增强施工各方面的协调性 因为目前的建筑施工依然存在有分包的现象。所以在施工的各个阶段进行衔接是相当重要的,在施工前应先明确各方面的职责和工作范围,将施工中的各方面进行综合性协调。进行分包不可以做太多的肢解,要建立科学性的协调管理模式,将人为和环境因素做严格的控制和处理。 3.2施工费用控制 施工单位必须将成本观念进行建立,将成本的控制落实到每个环节里。建立成本分析制度,阶段性收集企业的成本和预算成本进行可靠的分析,确保亏损处于可控范围。建立适宜的企业定额。 3.3创立合理管理和监督制度相关施工单位需要建立职责制度,严格落实工程职责,加强对工程质量的监管,严格按照相关合同法规进行施工。 4结语 文章根据现在施工质量控制中仍存在的根本性问题和需要进行优化处理的因素进行合理分析。提出提高施工质量控制的方式。 作者:余云豪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 建筑工程及施工论文:建筑工程施工监理安全风险及防范措施 摘要:国家对建筑行业的重视和投入日益增大,建筑工程施工项目也越来越多,建筑工程施工会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而逐渐变化和改进。当前建筑工程施工的条件和环境越来越复杂,施工环节和施工技术包含的内容也日益增多,对施工技术水平和施工的质量要求逐步提高。若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出现懈怠和纰漏等都会导致安全或者质量事故的发生,不仅会影响到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工期、进度、安全和稳定性,还会为后期的建筑物埋下安全隐患,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建筑工程施工监理是针对建筑工程施工而提出的,目的是加强对建筑施工中的质量、进度和安全等进行监管,降低质量和安全风险等,提高施工质量。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监理;安全风险;防范措施 1前言 建筑工程施工监理是通过科学化、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来对具体工程项目施工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管和抽查,具体是指工程项目的业主赋予相关监管单位对施工过程中的监管权利,根据工程项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等来对施工过程进行约束和限制,目的是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和质量,降低施工安全风险,同时也有助于整个工程施工的经济利益。 2建筑工程监理与风险控制 实行建筑工程施工监理首先要根据具体的建筑工程项目制定与之对应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规章等,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等建立和完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制度,并要将安全责任落实到各个环节和各个施工人员手中。监理单位要做好安全设施配备、人员配备、监测设备安排、安全管理体系建立[1]、检查制度和试验测定等工作规划。在建筑施工中发挥监理职能,监理过程中应用统一的检查和检验标准,对施工的每个细节和流程等进行审查,通过试验测定来评定该项目的完成情况,包括是否达标等。根据施工组织设计来展开对各个分部的审查,监督其按照规范进行执行。根据项目的具体施工要求和标准制定综合检查制度,定期对施工项目进行抽查,发现存在安全风险和隐患问题等及时进行纠正并指导施工人员进行修正或者返工,保证各项指标满足设计要求。 3建筑工程监理的存在的主要风险 3.1施工单位对监理单位的工作不够重视,行业标准、工程建设的法律行政法规的落实处于被动状态,监理过程中并没有将监理工作作为工程施工的重点,仅仅将施工的具体过程看做是建筑施工的主体,导致监理工作只流于形式,没有从本质上去抓质量。由于施工和建设单位对监理单位的工作不够重视,就导致监理单位对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成本控制和投资等问题限于合同和文件,没有真正落实到具体的建筑工程生产中,协调和组织工作包括信息管理和合同管理等都会受到影响,监理工作只是看做应付上级检查的面子工程,大大增加了工程施工的安全和质量风险。 3.2市场竞争激烈导致中标等价格较低,监理单位的费用也普遍较低,难以打造专业的技术的团队,监理工作人员对监理工作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到监理工作的开展[2]。 3.3工程监理属于服务性工作,辅助于施工建设单位的工作,但其作用不可小觑,监理工作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体建筑物的质量和寿命。但很多施工企业的监理单位是看报价,报价低的优先应用,故监理单位的费用较低,软件和硬件投入、监测设备和人员等配备相对匮乏,不能满足当前工程建设项目的监测需求,实验室设备也相对陈旧,实验数据容易出现偏差,严重影响到监理工作的质量,导致施工安全和质量事件的发生。 3.4监理范围狭窄目前很多监理单位只对重点划分的部分或者区域项目进行监管,而并没有将整个建设项目进行监理,导致建筑原材料、成本控制、隐含项目等操作模糊,安全质量问题较多,形成漏洞,监管不力导致后期施工中出现安全风险[3]。 3.5管理经验缺乏和团队素质较低由于监理单位费用较低,监理人员的待遇和福利也难以提高,故很多情况下监理单位的人员由非专业的工作人员补充,非专业监理人员素质和水平不能满足对监理工作的需求,故监理工作存于表面,难以从本质把握工作的重点,施工问题频发。加上管理经验的缺乏,未能从传统监理工作中像现代化监理转变,对监理的定位不准确,影响工程监理的进步和发展。 4建筑工程监理的防范措施 规范建筑市场,建立和完善监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各个企业之间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和管理制度,形成统一的规范化监理市场,本质上要重视监理工作。完善各项施工管理制度,制定属于监理单位的安全监理责任制度,并依次作为施工监理过程中的行业标准。监理过程中要仔细对待每个环节、每个流程中的细节,对隐含的安全隐患毫不避讳,并要及时进行提出和修正,必要进行返工重新施工。监理内部打造专业的技术团队,加强对监理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监理的水平和素质。从总监、监理工程师和监理工作人员等,落实好每个部分的责任和义务,严格按照监理合同进行操作,杜绝霸王条款和其他优先条件等[4],本着对施工单位负责、对监理单位负责的态度。监理保险制度的建立是提高风险意识,加强对风险管理的措施,从危险源入手分析潜在的安全和质量隐患,及早对安全和质量隐患做出防范,提出解决措施,避免施工中出现安全和质量事故,影响整个施工的进度。 5结束语 总而言之,建筑工程施工中由于施工环境复杂,施工条件等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容易在施工中出现纰漏和事故,故通过建筑工程施工监理可以降低施工的安全风险,提高施工效率和进步,最大程度上避免安全事故和质量事故的发生,提高整体的施工效益。 作者:杨登福 单位:宁夏灵州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及施工论文: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现场施工管理研究 摘要:建筑市场的发展近年来十分的迅速,同时人们对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技术水平所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且现场施工阶段对工程质量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目前,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与技术等方面的问题在我国的建筑工程施工中仍然存在,因此,只有采取合理的管理控制技术,才能保证工程质量以及工程的顺利完成,从而有效的促进建筑行业的稳定发展。主要就目前建筑工程施工中的现场施工管理技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技术 建筑工程施工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就是现场施工管理技术,这一技术对工程技术的应用以及设计的落实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目前市场竞争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激烈,如果企业想要始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且实现企业自身的效益,就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过程项目管理制度,同时将现场施工的管理水平不断的提高。企业只有将施工现场管理以及施工技术管理这两项重要的工作做好,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其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断的增强,为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建筑施工现场技术管理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必须对相关的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强化其技术应用的全面性和规范性。首先,必须严格的进行工程施工图纸的审查,并且需要将图纸与实际的现场施工情况相结合,从而保证相关审查环节的可行性,并将有可能存在的问题予以及时的排除,同时利用技术手段对图纸中存在的误差予以修正,从而实现了合理的技术应用,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和施工进度。施工技术的应用必须在工程预算全面展开的技术上进行,只有在技术的有力支撑下,才能对施工中遇到的问题采取科学的核算及全面的分析进行分解,从而有效的避免了施工技术应用问题的出现,使得施工成本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最终准确的把握了工程预算管理控制的合理性和技术性。此外,必须认真的进行相关的工程设备和材料的技术储备,所有工程材料的质量标准都应该建立在工程验收和检查技术的体系上,只有这样才有效的提升工程机械设备的整体运行效率和稳定性,从而实现了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进行的多层次多环节的全方位保障。任何施工技术的应用,都必须以规范的过程施工要求为基础,只有对相关的技术平台进行充分合理的利用,才能发挥其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积极作用,而这些都是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和工程进度的重要因素。 2建筑工程现场施工人员管理 人的管理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是十分重要的,由于建筑工程中人是直接的参与者与领导者。因此在项目施工开始前,必须对相关的承包单位的资质进行严格的审查,从而可以根据其提供的相关的资质信息判断出其是否可以及时的完成过程项目的建设,以及对其实际的管理水平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1]。近些年,农民工已经成为了建筑行业中主要的劳动力,但是,这一人群的技术能力的不一致,极大的影响了建筑队伍的整体素质,因此加强建筑队伍的管理以及提升建筑的水平,是目前建筑企业领导者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问题。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应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只有所有的过程参与人员认真负责才能使建筑工程的质量得到保证。在这样的基础上,还应该不断的完善建筑工程的监督制度,并且应及时的将质量监督人员的管理质量不断的提高。所有工程项目的管理人员都应该严格的按照工程实例以及安全标准,不断的完善自身的管理水平,才能使其适应建筑工程的管理要求。 3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材料管理 对建筑工程中使用的材料进行相应的管理就是建筑工程物的管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在进行建筑工程项目现场施工材料进行管理时,对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施工材料的供应问题,在选择材料时首先选择的材料必须符合项目的设计标准与要求,同时还需要对材料的品牌、材质、规格进行详细的调查,才能向材料销售的供应商寻求材料的供应[2]。材料供应商的选择也应科学合理,这些都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条件;由于建筑材料的品种较为繁多,因此在进行建筑材料的采购时,必须对所需的材料的数量、品牌以及规格等问题进行详细的记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建筑工程现场所需要的材料可以准确的订购,从而有效的避免了材料订购不合格现象的发生,保证了建筑工程的进度。而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必须严格的按照相关的要求对建筑材料进行分类放置,才能充分的发挥出建筑材料的积极作用。材料的使用则必须按照相关的材料使用细则进行材料的领取和使用,同时应该配备专门的人员进行材料的分派,从而有效的避免了材料浪费现象的出现。 结束语 建筑行业的发展与社会的不断更新和完善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只有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予以控制,同时将建筑工程的管理结构不断的优化,才能使建筑工程在获取客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作者:潘福燕 单位:赤峰市巴林右旗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土建施工论文:安装配合土建工程施工界面的技术管理 在现代建设工程项目中界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施工界面的管理是项目施工集成化管理的主要难点之一。大量的协调、管理工作都集中在界面上,项目管理者必须在界面处采用系统的观点从组织、技术、经济、合同等几个方面主动地进行施工界面管理,在界面处必须设置检查验收点和控制点。 建设工程的施工一般包括测量、结构、给排水、通风空调、电气、弱电、装饰装修等各专业,施工界面通常位于各专业的接口处。而工程建设按照实施程序,大致可以划分为地基基础、主体结构、机电安装、装饰装修等几个阶段。本文着重在技术管理方面,以基础工程和主体结构施工阶段为例,阐述机电安装各专业配合土建预埋、预留阶段施工界面的协调与管理。预埋预留施工阶段,机电安装只是配合工种,从技术管理的角度配合好土建施工,不但可以保证施工过程的完备性,不失掉任何工作,而且可以保证不为后续机电设备和管道安装增加难度和成本。 1、基础工程施工阶段 在工程项目的设计阶段,由安装各专业设计人员对土建结构设计提出技术要求,例如基础型钢预埋、穿墙穿梁套管预埋、设备和管线的固定件预埋等,这些技术要求应在土建结构施工图中得到反映。 土建施工前安装技术人员应会同土建技术人员共同审核土建和安装施工图纸,以防错漏碰缺,安装技术人员应该学会看懂土建施工图纸包括结构留洞图等。安装技术人员应了解土建施工进度计划和施工方法,尤其是梁、柱、地面、屋面的做法和相互间的连接方式,并仔细地核对安装施工准备采用的施工方案是否与土建施工方案相适应。施工前还必须加工制作并备齐预埋件、预埋管线、接线盒、套管等。在预埋预留配合施工前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如钢套管预埋施工方案、防雷接地安装施工方案等。安装各专业的施工员应根据施工方案、施工图和技术文件、验收规范等的要求向施工班组进行技术和产品保护等方面的交底。同时,形成施工交底记录,及时签发施工作业任务书。 在基础工程施工时安装专业应及时配合土建做好强弱电专业的电缆穿墙、给排水管道穿墙防水套管预埋工作。该阶段要求安装专业严格控制套管的轴线,标高、位置、尺寸、数量、材质、规格等方面是否符合设计图纸要求。否则,后续的返工或修理会破坏土建做好的墙体防水处理层造成以后墙体渗漏。 使用塑料套管预留的孔洞一般在土建图纸上标明,由土建负责施工,安装质量员应主动与土建质量员联系,并核对图纸,保证土建施工时不会遗漏,并且预留的标高、位置等应符合设计要求。安装专业应配合土建施工进度,及时做好钢管套管、土建施工图纸上未标明的预留孔洞及在底板和基础垫层内预埋管线的施工。钢套管的固定应绘制安装节点详图、土建预埋套管配筋图。为减少水平位置的积累误差,土建专业应标出每根套管的中心点位置,便于安装对套管位置的复核,使水平积累误差控制在每一跨轴线之间。在基础工程施工阶段,做好建筑物地下管线的安装,埋地给排水管道施工工序为:施工准备现场测绘管道预制加工现场定位预埋、敷设完整性检查、灌水水压试验交付土建浇捣混凝土。 电气专业的主要配合工作是:根据设计要求,做好基础底板中的接地连接。对于建筑物有桩基施工的,一般防雷接地体都采用柱内主筋,在破桩接桩后,采用圆钢或镀锌扁钢引出、引上留出测试接地电阻的干线及接地测试铁板。混凝土内的接地一般沿结构梁、柱敷设焊接,施工工序在钢筋绑扎完成之后。 2、主体结构施工阶段 根据土建浇捣混凝土的进度要求及流水作业的顺序,逐层逐段地做好预埋预留配合工作,这是整个机电安装工程的关键工序,配合不好不仅影响土建施工进度与质量,而且也影响整个机电安装工程的后续工序的质量与进度,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1)现浇混凝土楼板。电气、通风及给排水等工种接地焊接及套管预埋、预留应与钢筋的绑扎密切配合,一般施工工序为:模板搭设木盒预留洞(给排水、通风专业)柱头立筋、框架梁筋、下层钢筋绑扎电气管线预埋(强弱电专业)柱头箍筋及上层钢筋绑扎、外模搭设混凝土浇捣。因此,在下层钢筋绑扎完后,上层钢筋未绑扎前,安装专业应配合土建施工。安装专业的施工工序为施工准备预制加工管煨弯测定接线盒、接线箱位置固定接线盒、接线箱管线连接及固定变形缝处处理接地跨接。当管子或接线盒与钢筋网位置发生冲突时,可将影响安装的钢筋拨开,待安装好管子或接线盒后再将拨开的钢筋作适当调整就位,或增绑一些附加钢筋。对于土建结构图上已标明的预埋件,如电梯井道内的轨道支架预埋铁、尺寸大于 300 mm 预留孔洞应由土建负责施工,但安装质量员也应随时检查以防遗漏。对于要求安装专业自己施工的预留孔洞及预埋的铁件、木盒等,安装施工人员应配合土建施工,提前做好准备,当土建施工到位时安装专业及时预留到位,密切配合土建结构施工进度,及时做好各层的接地环网焊接工作。 (2)预制楼板施工。预制楼板时必须考虑机电安装专业的配合。为了在合适的位置安装灯具和火灾报警探测器,楼板吊装时,先要编排好楼板的排列次序,与土建密切配合,合理选择安装接线盒位置,要使接线盒布置对称,成排安装。当楼板上面有几根电线管交叉时,应设法绕开叠加处,以免影响土建楼板制作。电线管在楼板接缝处暗配时,可以不用接线盒,而直接将管子伸出引下。 (3)梁柱结构施工。预制梁、柱结构的施工一般在构件预制厂进行,安装前强弱电专业施工人员应会同土建施工人员对预制厂家做好预制前的技术交底工作。对于比较规则的预制件,可在预制厂埋入电线保护管和预埋钢板;对于不便安装管线的预埋件,可预埋钢板或木砖,也可预留钢筋头,以备敷设线路和安装电气设备时用。现场浇制的梁柱按配管方式施工,在浇捣混凝土前安装好管线和开关、插座盒等。穿梁的给排水、消防、风管套管的预埋应与土建结构施工单位沟通协调好现场的施工配合方式。安装过梁套管时一定不可以割断主筋,应尽量不割断梁的腰筋,如管径较大必须割断时,必须采取可靠的加固措施。另外,需特别注意的是滑模施工和清水混凝土施工的配合。混凝土滑模施工,实质上是现场连续浇制混凝土,施工时的安装配合基本上与现浇混凝土结构中的配合相似,但安装专业要提前将管子弯好、锯好,确定准确各种预埋件尺寸,随土建的施工进度逐段配合施工。清水混凝土是外表面比较光滑的混凝土,安装专业套管的落料长度和精度直接影响到土建混凝土的外表面光滑度,是安装与土建配合的关键点之一。钢套管下料应采用氧气乙炔切割,管口应平滑无毛刺,套管长度和平整度符合土建有关清水混凝土施工的技术要求。 (4)二结构施工。除框架结构施工外,二结构施工也应协调好安装与土建的配合,因为需要预留孔洞的机房较多。高低压变配电室有电气专业的高压双路进线、低压侧出线,给排水专业的气体灭火干管进口,通风专业的新风进口及排烟出口等预留孔洞。柴油发电机房有电气专业进发电机油箱的进油管,一次出线线槽和低压变电室的二次控制联络线的线槽,给排水专业的气体灭火干管进口,通风专业的新风进口和排烟出口等。空调机房有电气专业的进线线槽,弱电专业的自控线路线槽,空调通风专业的从分气缸引出的冷水供、回水干管,冷却供、回水干管和上水供水干管,新风进风管和排风管道等预留孔洞。热交换站有从室外引进的一次热力干管,经过热交换以后从分气缸引出的生活热水干管,给排水专业的冷水供水干管,消防喷淋系统的干管,电气专业的电源线槽,弱电专业的二次控制线槽孔洞,通风专业的新风进风管和排风管等孔洞。水泵房有电力干线、进风、排风等,进水箱的上水进水干管,消火栓系统的干管,消防喷淋系统的干管等预留孔洞。二结构施工前,安装各专业应对土建结构专业提出各强弱电、水泵机房及卫生间的预留孔洞技术要求,双方协调配合好施工工序。 3、安装与土建施工界面质量通病预防措施 (1)楼板裂缝。楼板内预埋管线,特别是多根管线的集中处容易导致混凝土裂缝。当预埋管线直径较大,密度较集中,且线管的敷设走向重合时,很容易发生楼面裂缝。而且人员踩踏可能导致钢筋弯曲,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够。这些部位须加强并采取防止裂缝措施:铺设临时跳板,分散应力,钢筋小马凳不得少于 3 只/ m2 处;减少人员踩踏钢筋,自觉沿钢筋小马凳处通行,不随意踩踏中间部位。 (2)预埋管件偏移或损坏。土建模板施工时安装应派人跟踪,以防模板固定时打断墙体内的预埋电管或造成套管偏移。土建浇捣混凝土时,剧烈的振捣有时可能损坏安装配管或使得接线盒移位。如果敷设的是硬质塑料管,管道可能被砸坏或因振捣而断裂。因此,在浇捣混凝土时安装专业应留专人监护,遇有管路损坏时及时修复,并应提醒土建施工人员注意保护好预埋管件。 (3)土建施工的预留洞为后续安装施工增加难度。由土建施工预留的孔洞,如塑料套管和尺寸大于300 mm 的预留孔洞,土建施工方可能没有认真考虑具体预留洞的尺寸、套管的标高和位置等设计要求,安装专业进行后续管道安装施工时会出现管道的坡度不能满足设计要求等问题。因此,安装专业质量人员应加强对土建负责施工的安装、使用的预埋预留工作进行复核和检查。 (4)接线盒和套管的填充和封堵。工程实际中常常发生预埋套管堵塞的问题。现浇楼板、柱内的电线保护管接线盒以及穿梁套管在配合土建安装完成之后,浇捣混凝土之前应采用报纸、草包等软性物填充严密,防止沙浆进入套管和接线盒引起堵塞。防止室外地下水或雨水通过防水套管进入地下室,可以确保后续设备安装有良好的施工环境。因此,地下室出外墙处防水套管除采用软性物封堵外,在防水套管预制加工时,应在套管一端端口采用钢板焊接封堵,待防水套管管道安装时再开启。 (5)地下室漏水渗水。地下部分渗水漏水是建筑行业很难避免的通病,有的经过几次被动防水处理,仍不能解决渗漏水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如果防水材料质量好,工艺做法合理,外墙防水层一次性做完其渗漏的概率是很低的。如果因防水套管改位或增加而三番五次修补,那么造成外墙渗漏的可能性就会很高。如由于专业配合不当,原设计预留套管的管径,数量、位置和标高有变化而没有及时调整。在施工配合时应采取如下措施:在外墙和出外墙套管施工之前,组织各专业召开协调会。土建专业要提出该部位施工的开始和截止日期,同各专业核实施工图纸。会议应形成会议纪要,各专业写出书面的技术资料。资料内容包括:预留出外墙套管的专业、功能、管径、数量、距相邻轴线的位置,以便施工和检查。土建专业在做正负零以下的外墙防水层时,应再次书面通知安装各专业,监理对所有出外墙套管进行核实,将遗漏、错位以及有所调整的部位处理好,避免事后漏水渗水。 土建施工论文:土建施工图预算的审核方法 摘要:施工图预算的审核是合理确定工程造价的必要程序及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施工图预算的审核对象不同,或要求的进度不同,或投资规模不同,则审核方法不一样,在建筑安装工程中,土建工程占投资比例较高(工业建设约50%,民用建筑约80%,公共建筑约70%)。因而,审核的重点往往在土建工程施工图预算,下面谈谈各种审核方法。 关键词:施工预算图纸审核 1、全面审核法:这种方法实际上是审核人重新编制施工图预算。首先,根据施工图全面计算工程量。然后,将本人计算的工程量与审核对象的工程量—一进行对比。同时,根据定额或单位估价表逐项核实审核对象的单价,这种方法常常适用于以下情况。 (1)初学者审核的施工图预算; (2)投资不多的项目,如维修工程; (3)工程内容比较简单(分项工程不多)的项目,如围墙、道路挡土墙、排水沟等; (4)建设单位审核施工单位的预算,或施工单位审核设计单位设计单价的预算。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审核后的施工图预算准确度较高;缺点是:工作量大,实质是重复劳动。在投资规模较大。审核进度要求较紧的情况下,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但建设单位为严格控制工程造价,仍常常采用这种方法。 2、重点审核法:这种方法类同于全面审核法,其与全面审核法之区别仅是审核范围不同而已。该方法有侧重的,有选择的根据施工图计算部分价值较高或占投资比例较大的分项工程量。如砖石结构(基础、墙体)、钢筋混凝土结构(梁、板、柱)、木结构(门窗)、钢结构(屋架、檀条、支撑),以及高级装饰等;而对其他价值较低或占投资比例较小的分项目工程,如普通装饰项目、零星项目(雨蓬、散水、坡道、明沟、水池、垃圾箱)等,审核者往往有意忽略不计,重点核实与上述工程量相对应的定额单价,尤其重点审核定额子自档次易混淆的单价(如构件断面、单体体积),其次是混凝土标号、砌筑、抹灰砂浆的标号核算。这种方法在审核进度较紧张的情况下,常常适用于建设单位审核施工单位的预算或施工单位审核设计单位的预算。 这种方法与全面审核法比较,工作量相对减少,而取得的效果却不是很差,但仍属重复劳动。 3.分析对比审核法:由于上述两种方法类似编制施工图预算,工作量大,审核周期长,预算人员在长期的工作中摸索出另一种方法,即分析对比审核法。该方法是在总结分析预结算资料的基础上,找出同类工程造价及工料消耗的规律性,整理出用途不同。结构形式不同、地区不同的工程造价、工料消耗指标。然后,根据这些指标对审核对象进行分折对比,从中找出不符合投资规律的分部分项工程,针对这些子目进行重点审核,分析其差异较大的原因。常用的指标有以下几种类型: (1)单方造价指标(元、/m2、元/m2、元/m……); (2)分部工程比例:①基础,②楼板屋面,③门窗,④围护结构等各占定额直接费的比例; (3)各种结构比例:①砖石,②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③木结构,④金属结构,⑤装饰,⑤土石方等各占定额直接费的比例; (4)专业投资比例:①土建,②给排水,③采暖通风,④电气照明等各专业占总造价的比例; (5)工料消耗指标:即钢材、木材、水泥、砂、石、砖、瓦、人工等主要工料的单方消耗指称。 4.常见病审核法:由于预算人员所处地位不同,立场不同,则观点、方法亦不同。在预算编制中,不同程度地出现某些常见病。 某些施工单位的施工图预算常常出现以下常见病: (1)工程量计算正误差:①毛石、钢筋混凝土基础T形交接重叠处重复计算;②楼地面孔洞、沟通所占面积不扣;③墙体中的圈梁、过梁所占体积不扣;④挖地糟、地坑土方常常出现“挖空气”现象;⑤钢筋计算常常不扣保护层;⑥粱、板、住交接处受力筋或箍筋重复计算;⑦接地面、墙面各种抹灰重复计算;…… (2)定额单价高套正误差:①混凝土标号、石子粒径;②构件断面、单件体积;③砌筑、抹灰砂浆标号及配合比;④单项脚手架高度界限;⑤装饰工程的级别(普通、中级、高级);⑥地坑。地糟、土方三者之间的界限;⑦土石方的分类界限…… (3)项目重复正误差:①块料面层下找平层;②沥青卷材防水层,沥青隔气层下的冷底子油;③预制构件的铁件;④属于建筑工程范畴的给排水设施。在采用综合定额预算的项目中,这种现象尤其普遍。 (4)综合费用计算正误差:①措施手段材料一次摊销;②综合费项目内容与定额已考虑的内容重复;③综合费项目内容与冬雨季施工增加费,临时设施费中内容重复。 而某些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的预算人员或施工单位的初学预算者却常常犯有另一方面的常见病: (1)工程量计算负误差。完全按理论尺寸计算工程量。 (2)预算项目遗漏负误差。缺乏现场施工管理经验,施工常识、图纸说明遗漏或模糊不清处理常常遗漏。 由于上述常见职业病范畴,且具有普遍性。审核施工图预算时,可根据这些线索而摸瓜,剔除其不合理部分,补充完善预算内容,准确计算工程量,合理取定定额单价,以达到合理确定工程造价之目的。 5.相关项目、相关数据审核法:施工图预算项目数十、数百、数据成千上万。对于初学者来说,乍一看,好象各项目、各数据之间毫无关系。其实不然,这些项目。这些数据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要我们认真总结、仔细分析,就可以摸索出它们的规律。我们可利用这些规律来审核施工图预算,找出不符合规律的项目及数据,如漏项、重项、工程量数据错误等,然后,针对这此问题进行重点审核,如: 1、与建筑面积相关的项目和工程量数据; 2、与室外净面积相关的项目和工程量数据; 3、与墙体面积相关的项目和工程量数据; 4、与外墙边线相关的项目和工程量数据; 5、其他相关项目与数据。 当然,也有一些工程量数据规律性较差,如柱基与柱身、墙基与德作、梁与柱等等,我们可以采用前述的重点审核法。相关项目、相关数据审核法实质是工程量计算统筹法在预算审核工作中的应用。应用这种方法,可使审核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土建施工论文:土建工程中的混凝土施工技术探究 摘要:现阶段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混凝土依然是建设的主要材料。因此,混凝土的应用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与创新。在土建工程建设施工的过程中,混凝土施工是决定工程建设质量的重要过程。本文就以土建工程建设过程中混凝土的施工技术作为文章的研究对象,以混凝土材料的质量控制以及配料与搅拌等前期工作作为切入点,对混凝土的施工技术进行细致地分析。 关键词:混凝土;技术;土建工程 一、混凝土的施工技术 1.浇筑 在进行混凝土的浇筑前,首先应该对模板所具有的尺寸、高度、强度、刚度以及标高进行计算与检查,看其是否达到了施工标准;对于预埋件的数量、位置以及保护层的厚度进行细致地检查,并且将得到的结构记录到施工记录表中;将模板以及钢筋上的杂物与油污清理干净;对于模板的孔洞和孔隙要进行填堵;在地基或者是基土之上进行混凝土的浇筑时,一定要注意将淤泥以及其它杂物清理干净,并且设置相应的防水、排水的措施。对于还没风化的岩石土,应当用水进行清洗,并且要注意不能在他的表面上留下积水。在混凝土的浇筑过程中,应当遵循由低到高的分层浇筑顺序,每一层的浇筑厚度应该根据结构配筋、捣实方法等情况进行相应的判定。 在对竖向结构进行混凝土浇筑施工之前,首先,应该在底部填入相应的水泥砂浆,该砂浆应与混凝土的内砂浆所含有的成分相同。在建筑的过程中注意不能发生离析的现象。当建筑的高度大于3 m 的时候,要利用振动溜管、溜管以及串筒等设施来预防混凝土的下落。在浇筑的过程中,对于支架、模板、预埋件、钢筋以及预留孔洞要进行时刻的关注,若是在施工的过程中出现了变形或者移位,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及时地处理。在混凝土浇筑作业之后,对于混凝土的密实程度进行细致的检查,确保混凝土能够充满整个模板的空间。新、旧混凝土之间的结合应该平整良好,当拆模之后混凝土的表面应该光洁。为了确保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在浇筑的过程中应该具有连续性,若是必须进行间歇,应尽量缩短间歇的时间,并且要在浅层凝结之前就完成磁层的浇筑作业。 2.施工缝 由于人力的限制、环境因素以及技术上的不足等原因,导致混凝土在浇筑的过程中不能连续地进行施工,并且间歇的时间又超出了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应该留置施工缝。而施工缝的留置位置在进行浇筑之前按照施工技术的方案以及设计的要求进行确定。因为在留缝处的混凝土结合力要相对其它位置低,属于结构中较为薄弱的部分,所以,施工缝尽量选择承受剪力较小且方便施工的位置。 3.捣实 所谓的捣实就是入模混凝土成型及密实的重要过程,通过这一阶段的施工来确保混凝土的结构构件能够形成准确的外形,并且保证其强度以及其它的性能指标也能满足设计所需的要求。混凝土在进行入模之后必须及时进行振捣,进而使入模混凝土能够充满到模板的所有空间,将气泡排出,这样就能确保混凝土的搅拌物能够得到充分地密实,并且具有良好的均匀性。振捣的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机械振捣,另一种是人工振捣。人工振捣就是运用插钎或是捣滚等工具进行夯、插等作业,进而达到使混凝土成型的目的。通常只在小范围施工或缺少设备的情况下使用。而机械振捣能够大大提高混凝土的早期强度,提高作业效率,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应尽量使用机械振捣。 二、加强土建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的相关建议 1 注意水泥水化热对工程结构物的影响。 水化热在放热过程中,其放热的速度和放热最高峰时放出的热量,对水泥在水化过程中的进度有着直接的影响。当水化过程过快时,造成温度变化大,对工程结构物的总体质量构成直接威胁。由于温度变化大,忽冷忽热,极易出现裂缝,对工程结构物的性能大大降低,导致工程结构物的经久耐用性不强。 2 注意混凝土的配制受施工条件的影响。 在混凝土制作过程中,因混凝土的配制受施工条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原材料质量差、施工不规范、缺乏相关制度保障,混凝土配料比与实际设计方案不同等方面,导致混凝土质量强度不高。 3 注意混凝土浇灌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混凝土浇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浇灌前选择混凝土的运输方式,安置的预埋件表面是否与模板紧密相贴,钢筋、预留孔洞、支架等构件是否达到工程质量要求。由于这 些影响看似对工程结构物影响不大,且比较繁琐,因此必须在混凝土浇灌时应多加注意,否则将会给整体工程进度带来不小的影响。 三、对混凝土材料方面实施的质量控制 1.质量的控制 在混凝土的搅拌过程中,不能使用没有经过处理的污水、沼泽水以及工业废水,若是在预应力或钢筋混凝土工程中,禁止使用海水。 2.水泥质量的控制 按照性能以及用途,水泥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特种水泥、专用水泥、通用水泥。在土建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一般选择通用水泥作为使用材料,在进行配置使用的过程中,一定要明确水泥的品种以及所具有的强度,并且要准确地掌握其所具有的特性与使用方法。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合理地选择、使用水泥,不仅能够提高工程建设质量,还能有效节约水泥。 3.对骨料进行质量控制 在混凝土的组成成分中,砂石骨料是比较重要的一部分,通常情况下,1 m3 混凝土中要有1.5 m3左右松散的砂石骨料。所以在大型混凝土工程中,对于砂石骨料也是存在着非常大的需求量。骨料质量的优质与否对于混凝土的强度以及水泥的用量都具有直接的影响,进而给混凝土施工技术带来巨大的影响。因此,在土建工程的施工建设过程中,应对其进行整体性地规划,对砂石骨料的质量、杂质含量以及性能指标等环节进行细致的研究。 四、结束语 混凝土施工是土建工程中非常重要的施工技术之一,混凝土施工技术的高低直接影响的土建工程的质量和进度,也影响着工程交付后的使用,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土建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探究,不断提高混凝土施工技术水平,以便更好地为国家基础建设服务。 土建施工论文:建筑工程中土建监理施工的应用 摘要:本文结合工作经验,探讨了土建监理施工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并对施工管理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以及对如何完善质量体系做出了一个简要的阐述,旨在加强土建监理中的质量管理。 关键词:监理工程;土建施工;控制; 引言 一直以来,在建筑工程中的监理质量管理工作中,建筑工程的监理质量管理工作,一直都不被人们关注和重视,监理工作总是被忽视,虽然在很多建筑工程中,都在实行和推广监理质量管理工作,但是,通常都只是一些表面的现象,监理质量管理工作的职能根本没有得到发挥,目前,在建筑工程监理质量管理工作中,只对于一些书面资料高度重视,对于监理质量管理工作的一些方式和手段根本没有落实到实质的监理工作中,正是这样的形式,在现阶段的建筑工程监理质量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质量管理工作和实际工作严重脱节,没有形成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建筑工程监理质量管理方法,因此,基于这样的情况,我们一定要及时的规划和制定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和办法,为建筑工程质量提供基础性的保障。 一、监督管理 质量监督管理就是质量监督机构对施工建设工程质量主要形成过程的监督管理。也就是对施工影响建设工程实体质量形成的主要要素的监督管理。 1. 工程规划设计的质量的监督管理是建设实施的大纲,是实体质量目标的技术规划,是建设施工的依据标准。对其监督管理主要通过施工图的审查监督实现:①对审查内容的监督管理,包括对地质勘察报告的审查以及对施工图设计文件中涉及安全、公众利益的强制性标准、规范的内容进行审查。②对审查过程和审查结果的监督管理,包括审查机构、程序、审查人员活动及其结果的监督管理。③通过内容和审查结果的监督管理,反映和揭示勘察设计过程中各主体质量行为及活动结果、质量体系及运作情况,进而实现对其各主体在勘察设计阶段质量行为的监督管理,促进其质量行为规范化、质量体系健全完善和良性运转,保证勘察设计质量。 2. 设计质量直接影响工程质量。错、漏、碰是设计上的通病,有的甚至危及结构安全。这类问题只有专业技术人员才能发现。所以对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从设计阶段就应开始实行监理,监理公司从方案设计到施工图设计进行全面检查。对一般的工程项目建设,监理工程师要特别重视施工图设计交底,在详细阅读图纸的基础上,针对涉及公众安全、防火、隔音、节能、环保等内容进行审查。必要时对工程结构的力学计算进行复核,对检查出的问题提交业主和设计单位,由他们研究解决。 3. 工程合同的监督管理,是建设过程中约束建设主体的法律依据,质量监督管理规范化、法制化,离不开有效、科学、完整的合同约束和合同管理,质量监督同样要通过有效的合同规范其主体的质量行为。以上施工前的质量监督管理的重点是对业主的质量行为的监督,业主是所有这些活动的组织者、决策者,这也是规范建设业主质量行为和活动结果的重要措施。通过对所有以上这三个方面的监督管理,进而保证建设工程实体质量形成中的主要投入要素,再通过对其实施中的转化行为,质量体系运作的监督管理,就可以有效地保证建设工程整体质量。 4. 工程质量问题的处理的监督管理,质量监督人员在检查中发现质量存在问题时,有权签发整改通知,责令限期改正,发现存在涉及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的严重质量缺陷,工程质量管理失控时,有权责令暂停施工或局部暂停施工等强制措施,以便立即改正;对发现结构质量隐患的工程有权责令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要求建设单位整改。需要行政处罚的,由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报委托的部门查处。 二、加强土建工程施工管理的一些建议 1. 土建监理人员必须具有较强的业务水平和较宽的知识面,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要合理安排机构职能分工和制定完善的审批流程。一般来说,现场土建监理工程师和监理员要做好记录和收集施工中的有关资料数据,并向驻地土建监理工程师提供证明材料和意见;驻地土建监理工程师组织审查施工单位送交的各种工程量文件,提出审查意见并上报给总监理工程师;总监理工程师核定和签发土建工程计量的最终审批意见,遇到特殊或重大的项目,可将意见呈报建设单位或主管部门批示后再签发。要求做好信息收集和资料管理。有可靠而又充分的信息作依据,正确的计量才有保证;如果资料管理混乱,那么,要即 时完成计量必然是很难做到的。收集质量信息。尤其是质量缺陷或事故的信息,定期做好质量评定的登记和统计工作;收集进度信息,做好合同内外各工程部位实际完成进度标注工作。即时整理好图纸和各种来往文件。加强人员管理,要求土建监理人员积极深入现场,掌握施工动态,力争取得第一手资料,以保证计量审核时有根有据;要求土建监理人员养成记录好监理日记和及时逐级汇报的习惯,日记是最好的备忘材料;及时汇报有利于各级监理人员都能熟悉某一项工程量的实际情况。 2. 参与施工人员的职业素质高低,是整个工程质量优劣的最关键因素。现在不少的施工单位,在施工中启用职业素养较低的工人和技术人员,有的技术人员连对钢筋混凝土工程中最基础的常识也不懂,就匆忙上岗,以至于在施工过程中经常发生了一些正负钢筋搁反或者搭接长度不相同等现象,这给施工质量控制工作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因此,想要施工质量能提高上去,首先要做的就是从严格限制准入资格和提高施工人员职业素质做起,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落到每一个上岗工作的工人和技术人员身上。确保施工材料的质量,在施工材料控制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检测施工时所需要的原材料,建筑构件以及施工设备等的质量,因此相关部门必须严格把关,把紧材料的采购关检验关以及使用关 从而确保工程的质量。 3. 建立健全的施工质管制度规范。想做好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工作,首先我们要做的是建赢一个完善的质量管理机制,比如施工质量责任制以及事故报告处理等责任制度,同时也要让这些制度落到实处,实实在在的在真正工作中得到发挥,使其能发挥真正的监督施工质量的作用。在施工过程中,人是作为最基础最基本的要素存在,它不但是操作者,同时也是组织者。他不仅是被控制的对象,同时又是控制的对象。既是质量的保障,又是工程出产不合格或者工程事故的源头。因此,在整个质量控制工作中要以“人”这个最基本要素为核心,明确了参与施工的所有人员的各自权限和职责,把施工质量责任制落到实处。 三、完善质量保证体系 质量保证体系,能否真正发挥实效发挥实际作用,是整个工程质量控制工作能否真正有效进行下去的关键环节。这要求施工单位在确保质量保证体系能有效运行下去的前提下,从任务承接,工程调研,乃至施工前期中期的准备,施工材料的采购,施工生产,施工操作以及回访客户,质量保修等方面对质量保证体系进行修改和完善。 四、结语 土建工程建设质量的监督管理是项目建设的把关,是建设过程中应遵循的制度,加强土建工程质量监督与管理,必须要强化法制建设,不断完善工程质量监督与管理的法规体系,依法管理土建工程。质量在工程建设中,应把好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关,按照规程规定执行监督管理。强化政府监督与管理的职能,加强监督人员自身素质建设,不断提高其自身的业务技术素质,做到依法监督、秉公执法、合理管理才能使土建工程项目顺利地完成、放心地使用。 土建施工论文:土建工程施工进度的控制与管理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建筑业也迎来了发展的巅峰时期,一栋栋建筑物拔地而起,在基建工程的进程中,如何有效的控制工程的施工进度,并进行有效的管理工作就显得格外重要了。本文就土建工程中对于施工进度的控制和管理的策略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土建工程 施工 进度 控制 管理 策略 从定义来说,工程施工的进度就是指在一个固定的工期内,制定出最优的施工计划。在执行这个施工计划的过程中,要勤于检查施工的进度,也就是工程的完成情况,并且与制定好的计划进行比较,如果发现存在偏差就需要及时对发生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其对工期的影响,然后采取合适的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直到工程项目顺利竣工。土建工程现在我国的工程建设中承担者非常重要的角色,所以对工程施工进度的控制和有效管理是保证土建工程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本文就从影响工程施工进度的因素和对施工进度进行管理的一些措施方面做了进一步的探析。 1、进行土建工程施工进度控制和管理的重要性 对于施工进度的控制在贯穿于整个的建筑过程中的。对于整个土建工程的工期和工作量以及消耗的资源的量等都是要受到施工进度的直接影响。而土建工程是否能够按期计划如期完工,对于整个工程来说就意味着是否能如期竣工以及交付使用,并且也对施工单位的经济利益起着直接的决定作用。所以对土建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的控制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如果无故的拖延了工期或者延长了施工的期限,对于工程质量的控制和成本控制来说也是非常不利的,不仅对工程的经济效益是一项损害,也会对社会效益带来一定影响。 2、影响土建工程施工进度的因素 对于土建工程项目的施工来说,影响其施工进度的因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有人为的因素,有材料和设备方面的因素,或者是天气、环境等自然因素。但是最为重要的还是人为因素的影响。因为工程项目的施工时间以及完工的时间,还有施工的质量等都是由人为可以有效控制的。而且也不止是施工单位可以影响到施工的进度,实际上只要是参与了工程的建设的相关单位,都可能对工程的施工进度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若是其拖延了工作的进度就可能直接造成施工进度的放慢。其次是物资供应方面的影响,因为人力资源的配置不尽合理,或者周边的材料供应和周转不够及时,在材料的供应造成一定困难,就会给施工进度造成严重的影响。 此外,如果现场的施工设备过多,不尽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还可能使得现场发生堵塞的现象,而施工的设备过少,又可能致使施工的效率较低,使得施工的资源被闲置下来,从而拖延了施工的进度。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的就是资金的问题。若要工程可以如期完工并且交付使用,那么就需要充足的资金保障,而一旦发生资金的危机或者运转不周,对于施工进度来说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另外就是施工条件的影响。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是较高的,如果在气候和地质方面存在问题都可能拖延工程的施工进度。还有施工技术的问题,如果运用了不恰当的施工技术,而且补救的措施又不够及时或者到位,在施工计划方面不够周密等都会对问题解决造成阻碍,又或者对于工程施工的规范和相关技术标准等不太熟悉,导致工程设计方面变化较大,都会延误工期。上述的众多因素都会对工程的施工进度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因素有时甚至是同时发生作用的,给管理上带来较多的麻烦,不过除了一些客观的不可控的因素外,大部分通过有效地控制措施都是可以避免的。 3、对土建工程施工进度进行控制和管理的具体措施 对于土建工程的施工进度进行控制和管理,总的来说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程,必须在管理中针对各种可能会对施工进度造成影响的因素都考虑到,并且制定出对应的措施,以保证工程可以如期竣工。这就需要提前做好控制目标的体系建立工作,并且进行责任分工和综合协调。对于总目标还要进行具体的分解,对于各个分部还要确定相应的目标和负责人。对于项目工程的总的进度还要编制一个计划表,这个计划表根据工程的合同条款来制定的,也是对于施工进度计划的一个审核标准,在编制施工进度的计划时就要按照这个总的计划表来确定施工和设计以及材料设备等物资供应的进度计划,还要安排资金和各项资源的运转等。对于进度报告的制度化建设也要及时跟进,使得进度信息的沟通可以 通无阻。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进度计划的审核和检查的分析制度。在对进度协调的会议制度的建立方面还包括了对相关地点和时间等的确定。在施工图纸的审查和施工的变更管理方面也有必要建立相应的制度,来确保在设计的交底和会审方面能够得到及时的安排,并且在设计修改方面尽可能的减少,保证工程的施工可以连续进行。 4.1 按单位工程编制预算成本计划,制定成本控制措施,定期进行成本核算。 4.2 做好不同结构形式、不同单位工程、同类型单位工程的的成本比较,做出成本分析。 4.3 对成本偏差及时分析影响程度找出偏差原因,跟踪并采取纠偏措施。 4.4 及时进行设计变更,进度款的结算,做好合同专项管理,及时办理索赔事项。 4.5 随工程进度及时收集整理结算文件,施工技术文件档案做到与施工同步;单位工程或施工功能区段完工后,及时办理结算手续,分单位工程进行内部成本结算。 5、施工进度的控制 进度控制的目的是通过控制以实现工程的进度目标,如只重视进度计划的编制,而不重视进度计划必要的调整,则进度无法得到控制,为了实现进度目标,进度控制的过程就是随着施工的进展,进行计划不断调整的过程。 水泥厂项目施工中,土建工程施工的交付安装时间、交叉作业组织方式、土建工程施工工期是影响整个项目建设工期的重要因素之一,土建工程工期控制是生产线工程建设施工阶段的管理重点。对施工进度必须进行动态的管理和控制,土建工程施工计划要依据施工合同和水泥建设项目总体计划、安装工程计划编制。 5.1 编制单位工程进度计划要确定各单位工程的开工和竣工时间,明确施工方法和施工顺序,确定各分部作业的持续时间段,确定交付安装的工程条件,并就交叉施工作业方式和内容做好协调。 5.2 施工现场应形成进度管理与协调控制机制。 5.3 施工进度计划应分清轻重缓急,找出关键工序,重点施工区段、重点单位工程给予重点控制。 5.4 科学规划单位工程施工顺序和施工方法,优化施工组织设计,严格按计划组织施工。 5.5 重视基础施工,安排合理的时间进行地基处理。 6 施工安全管理 安全生产是永恒的主题,是我们各项工作的基础,如何围绕“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保证安全生产,我们必须牢记自己肩负的责任,在处理和协调安全工作时,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公司的规章制度,紧密结合安全生产工作的现状,联系实际,抓住关键,把握重点,及时有针对性的解决施工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为企业的改革、稳定和发展做出贡献。 安全管理是减少或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设备、材料的不安全状态,减少和避免生产过程中的事故发生。安全管理要求建立现场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施工现场要针对不同施工阶段、不同作业场所和作业环境找出危险源,进行辨识和评价,对安全生产目标和指标进行分解。现场管理要对深基坑施工、特种工程施工、吊装作业、施工用电等编制专项安全技术措施。水泥生产线土建工程各类预留孔洞众多,所有洞口均需及时采取防护措施。 水泥厂土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还存在着操作不规范,导致企业有法不依,监理单位监管不力,不按规范的合同管理,施工组织编制设计水平不高,成本控制不好等方面问题。作为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人员只有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经验才能做好建设工程施工管理,以确保建设工程质量和施工成本、安全、进度的以科学的控制。 土建施工论文:土建主体结构施工工艺标准 摘要:主体结构是承担和传递建设工程所有上部荷载,维持上部结构整体性、稳定性和安全性的主体,它和地基基础一起构成建设工程完整的结构系统,是建设工程结构安全、稳定、可靠的载体和重要基础,因此加强土建主体结构施工技术的研究非常重要,本文作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并以某高层住宅工程为例,对房屋的主体施工技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土建 主题 结构 施工 某市高层住宅小区工程,包括10栋高层住宅楼,每栋楼层数从10-22不等,层高3.5m,每栋楼建有地下建筑一层,总建筑面积1356873.47m2,结构型式采用框剪结构。 1.砼供应 由于工期紧,砼工程量大,为保证砼浇筑的连续性,确保施工质量,本工程采用商品混凝土。砼的水平、垂直运输:每栋楼采用一台hbt-60型砼输送泵和配套输送管负责将砼从砼车直接输送到作业面,通过手动布料杆浇注砼。地下车库配备一台dc-a800b型砼输送泵和配套输送管负责将砼从砼车直接输送到作业面,通过手动布料杆浇注砼。边缘区段也可采用砼汽车泵直接浇筑。 2.模板工程 2.1 作业要点 (1)预埋墙定位板条。在砼浇筑将要收面层时,在墙四周埋设50 mm宽板条,埋设时必须确保墙的保护层厚度,即板内边离钢筋 30 mm。 (2)支架搭设。支架采用可调钢支撑和满堂架。其立杆、横杆、剪刀撑均采用φ48钢管搭设,支撑于土层上时,立杆下应加垫100×100枋木,以避免基层沉陷。支架在该层墙、柱砼浇筑完毕后开始搭设。支架搭设实行定点、定位搭设,技术人员提供每层支架布置图,并由放线人员每隔5 m放出控制线并定出标高,搭设时做到横平、竖直、成线。 (3)支架拆除。悬臂构件跨度大于2 m和梁跨度大于8 m的模板须在砼达到100%强度后方可拆除。其它构件,跨度≤8 m的砼强度达到75%后方可拆除。同时现场做同条件养护的试块。 2.2模板构造 为了能使结构外观达到清水混凝土的效果,模板工程必须具有整体刚度大、易操作、施工方便快捷,满足成本控制要求的特点。为此,本工程模板具体选择如下:±0以上剪力墙模板采用全钢大模板,±0以下模板包括地下车库采用整体竹木组合大模板。楼梯模板采用定型模板。门窗洞口模板采用钢制活动式工具模板。楼板模板全部采用厚腹膜竹胶板,碗扣式脚手架支撑体系。其中剪力墙、柱模板配两套,梁、板模板配三套,以备周转。 2.3剪力墙模板安装 采用企口式全钢大模板,大模板外板高出内板一个楼板厚度。采用δ=6 mm的面板,横楞采用8#槽钢,坚楞采用10#槽钢,边框采用80 mm×8 mm等边角钢,肋板采用s=6 mm×80 mm宽钢板焊接成型,使模板的整体刚度有了很大提高。 墙体阴阳角模容易出现混凝土涨模、阴阳角不顺直等质量通病,因此角模设计比较关键,角模采用整体钢角模,阴阳角模与大模板采用子母口连接,大模板为母口,母口宽40 mm,阴阳角模为子口,子口宽40 mm,设计时预留2 mm的模板支拆量。阴阳角模均用螺栓与大模板连接,阴角模外用短槽钢加钩头螺栓4道与大模板拉紧,阳角模用槽钢做成的方尺与大模板背楞连接,用钩头螺栓分三道连接在大模板背楞上。 2.4梁、板模 采用胶合板,自身固定为木垫枋和方木背杠。工艺流程:楼层放线、验线支撑体系主次龙骨梁底模、侧模及顶板模检查验收绑扎钢筋隐蔽验收浇筑砼时钢筋模板的复查维护拆模模板清理。 2.4.1梁模板安装 在墙上弹出轴线、梁位置和水平线,钉墙头模板。梁底模板:调整支架高度,然后安装梁底模板,并拉线找平。梁侧模板:根据墨线安装梁侧模板、压脚板、斜撑等。梁侧模板制作高度应根据梁高及楼板模板碰旁或压旁来确定。当梁高超过450 mm时,梁侧模板宜加穿梁螺栓加固。为控制好梁侧模下口尺寸,支模时按1 000间距安装用花监螺杆加工而成的卡具,防止梁下口胀模。 2.4.2楼面模板安装 根据模板的排列图架设支柱和龙骨。支柱与龙骨的间距,应根据楼板的混凝土重量与施工荷载的大小,在模板设计中确定。一般支柱为800~1 200 mm,大龙骨间距为600~1 200 mm,小龙骨间距为300~600 mm。支柱排列要考虑设置施工通道。通线调节支柱的高度,将大龙骨找平,架设小龙骨。铺模板时可从四周铺起,在中间收口。若为压旁时,角位模板应能线钉固。楼面模板铺完后,应认真检 查支架是否牢固,模板梁面、板面应清扫干净。为避免模板拼装不严,板缝漏浆,在绑扎板筋之前应用油毡浆缝隙封闭。 2.5楼梯模板施工 楼梯模板采用钢木组合。按照楼梯底板的宽度及长度配制底板模为竹胶模,边模采用木模板厚为3 cm,高度按照梯板高度制作,上固定三角形木模板。 工艺流程:模板放线、验线安装楼梯底模绑扎钢筋安装楼梯侧模及踏步侧板检查验收砼浇注时复查维护拆模模板清理。 主要施工方法:楼梯模板施工前应根据实际层高放样。先安装平台模板,再安装楼底模板。绑扎钢筋经检验合格后,办理隐检,并清除杂物,安装侧模及踏步板。安装后校正板面标高,检查支撑的牢固情况,并办理预检梯。 2.6模板拆除 (1)模板的拆除应以砼的同条件养护试块的试压强度是否达到规定强度为准。砼强度符合规定后,方可拆模。模板拆除时,应先拆阳角,再拆平模,最后拆除阴角。柱模板的拆除顺序:先拆除斜支撑及拉杆,再拆加劲箍,用撬棍轻轻撬动模板,使模板与砼脱离。墙模板的拆除顺序:先拆除穿墙螺栓及附件,再拆除斜撑,用撬棍轻轻撬动模板,使模板与砼脱离。梁及顶板模板的拆除:先保留跨中支撑,以承受上部施工荷载。拆去支撑以前,在小龙骨上增加临时支撑,以保证大龙骨拆完时,不至全面脱落。顶板支撑保证三层连续支模; (2)拆下的模板应及时清理粘结物,进行“一磨、一铲、一擦、一涂”四道工序,模板板面及边框、背棱等部位均要清理到位;拆下的扣件应及时回收归类集中管理,以便于周转使用。大模板吊至存放地点或另一工作面时,必须一次安放稳固,倾斜角度符合70°~75°自稳角的要求; (3)模板拆除后,对于结构的棱角部位,要采用硬板包角进行保护,以防损伤结构成品。墙、柱模拆除以不损坏构件棱角和表面为准,跨度大于8m的构件须待砼强度达100%,待上层悬挑构件拆除且上部无施工荷载时再拆除下部临时支顶,其他现浇砼梁板构件(跨度≤8 m)的砼强度达到75%之后方可拆模。 3.钢筋施工工艺 基础底板:钢筋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定位放线、验线底筋定位、弹线放置、调直、绑扎底铁绑扎盖铁、加强筋、马凳、墙柱生根放置垫块验收。 墙(包括暗柱):墙体放线、验收调整预留钢筋检查暗柱筋连接墙柱立筋绑扎暗柱筋墙体先绑扎起步筋绑扎梯格筋绑扎墙主筋绑扎拉勾绑扎垫块验收浇筑砼时复查维护。 梁:安放梁底模穿梁主筋、套箍筋绑扎梁钢筋安装垫块验收。 板:清理模板弹线摆放主筋(底铁短向)绑扎分布筋并调直绑扎盖铁、加强筋、马凳绑扎垫块验收。 4.结束语 主体结构是建筑的主要承重及传力体,附着于其体系表面的所有维护结构、装饰面层、相关设备重量及其施工和使用期间的活荷载、以及在设计规范限定范围内的相关风载、尘载、雪载、地震荷载等自然力通过主体结构体系有效地承担,楼房施工的整体施工顺序中,楼房的主体施工是楼房建设的主要部分。随着建筑市场在发展,对土建主体结构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加强主体结构施工技术的研究的愈来愈重要,该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采用以上方法,结构形式简单,施工方便,节约造价,缩短了工期,同时保证了工程质量。 土建施工论文:土建工程施工进度控制与管理策略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建筑业也迎来了发展的巅峰时期,一栋栋建筑物拔地而起,在基建工程的进程中,如何有效的控制工程的施工进度,并进行有效的管理工作就显得格外重要了。本文就土建工程中对于施工进度的控制和管理的策略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土建工程 施工 进度 控制 管理 策略 从定义来说,工程施工的进度就是指在一个固定的工期内,制定出最优的施工计划。在执行这个施工计划的过程中,要勤于检查施工的进度,也就是工程的完成情况,并且与制定好的计划进行比较,如果发现存在偏差就需要及时对发生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其对工期的影响,然后采取合适的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直到工程项目顺利竣工。土建工程现在我国的工程建设中承担者非常重要的角色,所以对工程施工进度的控制和有效管理是保证土建工程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本文就从影响工程施工进度的因素和对施工进度进行管理的一些措施方面做了进一步的探析。 1.进行土建工程施工进度控制和管理的重要性 对于施工进度的控制在贯穿于整个的建筑过程中的。对于整个土建工程的工期和工作量以及消耗的资源的量等都是要受到施工进度的直接影响。而土建工程是否能够按期计划如期完工,对于整个工程来说就意味着是否能如期竣工以及交付使用,并且也对施工单位的经济利益起着直接的决定作用。所以对土建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的控制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如果无故的拖延了工期或者延长了施工的期限,对于工程质量的控制和成本控制来说也是非常不利的,不仅对工程的经济效益是一项损害,也会对社会效益带来一定影响。 2.影响土建工程施工进度的因素 对于土建工程项目的施工来说,影响其施工进度的因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有人为的因素,有材料和设备方面的因素,或者是天气、环境等自然因素。但是最为重要的还是人为因素的影响。因为工程项目的施工时间以及完工的时间,还有施工的质量等都是由人为可以有效控制的。而且也不止是施工单位可以影响到施工的进度,实际上只要是参与了工程的建设的相关单位,都可能对工程的施工进度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若是其拖延了工作的进度就可能直接造成施工进度的放慢。其次是物资供应方面的影响,因为人力资源的配置不尽合理,或者周边的材料供应和周转不够及时,在材料的供应造成一定困难,就会给施工进度造成严重的影响。 此外,如果现场的施工设备过多,不尽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还可能使得现场发生堵塞的现象,而施工的设备过少,又可能致使施工的效率较低,使得施工的资源被闲置下来,从而拖延了施工的进度。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的就是资金的问题。若要工程可以如期完工并且交付使用,那么就需要充足的资金保障,而一旦发生资金的危机或者运转不周,对于施工进度来说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另外就是施工条件的影响。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是较高的,如果在气候和地质方面存在问题都可能拖延工程的施工进度。还有施工技术的问题,如果运用了不恰当的施工技术,而且补救的措施又不够及时或者到位,在施工计划方面不够周密等都会对问题解决造成阻碍,又或者对于工程施工的规范和相关技术标准等不太熟悉,导致工程设计方面变化较大,都会延误工期。上述的众多因素都会对工程的施工进度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因素有时甚至是同时发生作用的,给管理上带来较多的麻烦,不过除了一些客观的不可控的因素外,大部分通过有效地控制措施都是可以避免的。 3.对土建工程施工进度进行控制和管理的具体措施 对于土建工程的施工进度进行控制和管理,总的来说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程,必须在管理中针对各种可能会对施工进度造成影响的因素都考虑到,并且制定出对应的措施,以保证工程可以如期竣工。这就需要提前做好控制目标的体系建立工作,并且进行责任分工和综合协调。对于总目标还要进行具体的分解,对于各个分部还要确定相应的目标和负责人。对于项目工程的总的进度还要编制一个计划表,这个计划表根据工程的合同条款来制定的,也是对于施工进度计划的一个审核标准,在编制施工进度的计划时就要按照这个总的计划表来确定施工和设计以及材料设备等物资供应的进度计划,还要安排资金和各项资源的运转等。对于进度报告的制度化建设也要及时跟进,使得进度信息的沟通可以畅通 无阻。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进度计划的审核和检查的分析制度。在对进度协调的会议制度的建立方面还包括了对相关地点和时间等的确定。在施工图纸的审查和施工的变更管理方面也有必要建立相应的制度,来确保在设计的交底和会审方面能够得到及时的安排,并且在设计修改方面尽可能的减少,保证工程的施工可以连续进行。 4.1 按单位工程编制预算成本计划,制定成本控制措施,定期进行成本核算。 4.2 做好不同结构形式、不同单位工程、同类型单位工程的的成本比较,做出成本分析。 4.3 对成本偏差及时分析影响程度找出偏差原因,跟踪并采取纠偏措施。 4.4 及时进行设计变更,进度款的结算,做好合同专项管理,及时办理索赔事项。 4.5 随工程进度及时收集整理结算文件,施工技术文件档案做到与施工同步;单位工程或施工功能区段完工后,及时办理结算手续,分单位工程进行内部成本结算。 5.施工进度的控制 进度控制的目的是通过控制以实现工程的进度目标,如只重视进度计划的编制,而不重视进度计划必要的调整,则进度无法得到控制,为了实现进度目标,进度控制的过程就是随着施工的进展,进行计划不断调整的过程。 水泥厂项目施工中,土建工程施工的交付安装时间、交叉作业组织方式、土建工程施工工期是影响整个项目建设工期的重要因素之一,土建工程工期控制是生产线工程建设施工阶段的管理重点。对施工进度必须进行动态的管理和控制,土建工程施工计划要依据施工合同和水泥建设项目总体计划、安装工程计划编制。 5.1 编制单位工程进度计划要确定各单位工程的开工和竣工时间,明确施工方法和施工顺序,确定各分部作业的持续时间段,确定交付安装的工程条件,并就交叉施工作业方式和内容做好协调。 5.2 施工现场应形成进度管理与协调控制机制。 5.3 施工进度计划应分清轻重缓急,找出关键工序,重点施工区段、重点单位工程给予重点控制。 5.4 科学规划单位工程施工顺序和施工方法,优化施工组织设计,严格按计划组织施工。 5.5 重视基础施工,安排合理的时间进行地基处理。 6.施工安全管理 安全生产是永恒的主题,是我们各项工作的基础,如何围绕“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保证安全生产,我们必须牢记自己肩负的责任,在处理和协调安全工作时,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公司的规章制度,紧密结合安全生产工作的现状,联系实际,抓住关键,把握重点,及时有针对性的解决施工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为企业的改革、稳定和发展做出贡献。 安全管理是减少或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设备、材料的不安全状态,减少和避免生产过程中的事故发生。安全管理要求建立现场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施工现场要针对不同施工阶段、不同作业场所和作业环境找出危险源,进行辨识和评价,对安全生产目标和指标进行分解。现场管理要对深基坑施工、特种工程施工、吊装作业、施工用电等编制专项安全技术措施。水泥生产线土建工程各类预留孔洞众多,所有洞口均需及时采取防护措施。 水泥厂土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还存在着操作不规范,导致企业有法不依,监理单位监管不力,不按规范的合同管理,施工组织编制设计水平不高,成本控制不好等方面问题。作为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人员只有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经验才能做好建设工程施工管理,以确保建设工程质量和施工成本、安全、进度的以科学的控制。 土建施工论文:土建施工中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的运用探究 摘 要: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脚步,大量高层建筑拔地而起,而在建筑高层建筑的过程中,基坑支护工程作为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建筑工程领域中,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的运用使基坑工程呈现出面积紧凑、距离靠近、深度较大以及规模偏大等方面的显著特征,使得基坑支护工程的可靠性,安全性大大提高,从而进一步巩固了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在基坑支护工程中的地位。文章详细阐述了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施工处理方案与施工监测等措施,采用不同的支护设计方案和科学计算,对其深基坑施工技术进行了扼要介绍,拟对深基坑的支护结构施工效果进行了监测和分析。 关键词: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建筑施工;技术研究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高层及超高层建筑在大中城市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导致我国城镇的土地资源严重紧缺,造成土地资源越来越少,土地的合理利用成为我国现阶段必须攻克的难题。由于深基坑工程在高层建筑施工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在提高施工安全性与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成效,能够保证工程质量与进度,杜绝安全隐患,因此高层及多层建筑的地下室、地下商场、地下车库、地铁车站等工程施工,都会面临深基坑工程,为了缓解这一压力,在保障农业耕地面积的同时必须提高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因此对深基坑的支护技术,以及支护施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就目前形式而言,我国在深基坑开挖以及支护施工技术层面已累积了丰厚的设计与施工经验,新技术和新结构以及新工艺也不断被发现,通过这些方面可看出土建施工中合理运用基坑支护技术已成为施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步。 1 土建工程中的深基坑支护施工 1.1 深基坑支护施工方案 基坑是土建工程中的基础工程,它对整个建筑的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基坑支护设计必须满足安全性、经济性和可行性这三项基本要求,如何保证深基坑支护的质量安全以及基坑周边环境的安全已引起了社会以及参与建设的各方主体高度重视。想要保证施工的安全性以及施工技术的可行性,就要设计出经济、科学、适用的深基坑支护设计方案。然而基坑各侧环境不同,其变形控制值也应相应变化,为了避免由于支护结构变形过大,造成周边建(构)筑物、地下管线破坏,根据不同的地质环境应采取不同的支护施工方法。常见的深基坑支护方案有:土钉墙支护,水泥土搅拌桩挡墙,钻孔灌注桩以及喷锚支护。针对不同的支护施工的要求,需要注意采取不同的支护方式。例如水泥土搅拌桩挡墙采用水泥作为固化剂,通过搅拌机械将地层深处的水泥和土强行搅拌,使水泥和软土之间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反应,逐步硬化为具有整体性、水稳定性和一定强度的水泥土桩,特别针对深基坑施工过程中需要防水袋情况。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深基坑喷锚支护施工技术是较长采用的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它是采用嵌固于土体滑移外的锚杆加固依次超前缝合优势滑移控制面的裂缝并通过锚杆将形变的涂层介质和滑移面的稳定介质连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整体的自稳能力,它是在深基坑边壁发生整体滑坡失稳前所采取的行为方式。 1.2 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 对于土建建筑施工来说,深基坑技术是土建工程的基础,对整个工程的质量起重要作用。随着目前土建工程的不断增加,目前对于城市建筑用地的需求量日益增大。为了能节约城市用地,建筑开始朝竖向发展,即高层建筑。相应的地下室增多,基坑深度增加。深基坑支护结构作为一种施工中的临时结构,是保障基坑开挖和工程施工等安全正常进行的关键。由不同的环境对深基坑的支护方式有限制,在具体的施工要根据不同的地质结构,不同的建筑要求基坑深度和建筑周围的建筑分布情况进行合理方法的选择。根据长期的施工经验采用深基坑支护技术能够提高土地工程建设的发展。但由于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深基坑承载的压力是相当大的,技术也比较复杂,稍有不慎,极有可能会造成重大损失。因此随着建筑发展的需求,基坑的不断加深,建筑施工过程中对基坑的支护技术要求也是日益严格。以确保施工质量。 2 深基坑支护工程存在的问题 2.1 支护结构设计计算与实际受力不符 对于深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国内外至今尚没有一种精确的计算方法,同时由于土体结构的情况一般比较复杂,且容易随环境发生变化,因此在施工前的实际阶 段很难做到在实际施工中精确计算,总的来说现阶段的深基坑受力计算方案多数是处于摸索和探讨阶段。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深基坑支护的实际施工过程中,深基坑支护设计时对各因素的受力情况分析不明确,容易致使整个支护系统的受力参数达不到实际的要求,从而在高层建筑的工程施工中易发生危险,为了杜绝这类事件发生应该对设计时加强实际的考察和各种因素的分析,确保支护系统的承受能力满足实际受力要求。 2.2 基坑开挖过程中的问题 根据实际施工过程中深基坑开挖中大量的实测资料表明:基坑周边向基坑内发生的水平移动是中间大两边小。因此会导致深基坑边坡的欠稳,是对深基坑施工过程的潜在威胁。可以断定说深基坑支护设计施工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针对不同的突发状况应冷静对待,切实想出解决措施,以减少经济损失。因此深基坑支护设计前一定要对建筑范围内的土质、地下水情况,以及建筑周边环境的充分了解后选定合理的方案。而对于地下水位的变化明显或者地基总是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的情形,我们在开展深基坑施工之前,应该进行基坑的排水工作,以确保施工正常开展。对于可能会出现流沙或者管涌的基坑,事前要备好应急的预案举措。在现场开挖过程中也需要采用分层开挖,随挖随外运,并配合人工清土,挖至设计标高。挖土速度必须随围护监测结果的变化而变化,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挖土,同时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应该确保施工的连贯性,避免出现支护实际过长的现象,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基坑周围建筑的管理,降低基坑所受到的压力,合理的堆放基坑挖出的泥土。 3 深基坑施工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重视施工过程的观测 深基坑的土方开挖原则应用在深基坑土方施工之前,需仔细定夺挖土的方案以及施工组织情况,并按照“开槽先支撑,先撑后挖,分层开挖,严禁多挖”的原则,面对突发情况,良好的观测体系能有效地保障施工的安全性。在施工过程中要时刻深基坑边坡的变形大小、周围建筑物及地下管线变形大小等,对超过设计允许范围内的情况应立刻停工检查,避免潜在的危险进一步扩大。 3.2 施工质量的监督 深基坑支护系统的施工质量,对整个系统的工作状态是否正常有着重大的影响,但由于基坑工程特别是土钉墙和喷锚工程专业特殊性强,许多施工单位缺乏岩土工程专业工程的相关经验,出于利益的驱使,偷工减料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是对施工的安全的不负责,因此土建深基坑的施工过程中,应对负责人权责明细,以此杜绝此类事件发生,保障施工安全与施工质量。 4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国城市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匮乏,对于这一问题备受人们的关注,土建深基坑施工技术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类问题。但由于建筑基坑的开挖与支护结构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工程结构、建筑材料、施工工艺和施工、管理等多方面,目前的深基坑施工技术需要不断进行革新以满足实际的需求。从客观的角度来说,深基坑施工技术不仅可以实现地面空间的充分利用,还可以大量开展地下空间,对目前土地资源紧张的形式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土建施工论文:试论高层商住楼土建工程施工技术 摘要:随着我过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建筑业也取得了卓越的发展进步。高层建筑已经成为我国商住建筑的主流。然而高层商住建筑的施工技术收到各方面的影响,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通过对高层商住建筑的特点分析,进而重点探讨了高层商住建筑的土建施工技术问题。 关键词:高层商住楼;土建工程;施工技术 一 引言 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带动了一些行业的发展,建筑业也因此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高层商住楼是城市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它在人们心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城市建筑中随处可见。我国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离不开高层商住楼的支持,其更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因此,有关部门非常重视高层商住楼的建设工作,尤其是其中的关键问题,也就是土建工程施工技术问题。和一般建筑相比,高层商住楼对施工技术的标准要求更高,这也加大了施工难度,同时对质量也有着更高要求与标准,特别是高层商住楼建设中的土建工程,该工程是整个商住楼建设的重要部分,其质量高低能直接影响到高层商住楼的全楼质量,因此土建工程的施工技术在高层商住楼建设过程中是最高要求,土建工程施工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该商住楼的施工技术。目前高层商住楼正处于发展时期,土建工程施工技术属于建设的核心技术,对整个高层商住楼建设质量起着重要影响。 二 高层商住楼土建工程施工要点 和常见的建筑施工有区别的是,高层商住楼有着独特的施工特点,既施工周期长、需要大量资金注入、工程技术标准和施工人员专业技术水平要求更高,总的来说体现在下面几点。 1、技术要求高,难度大。高层商住楼土建工程具有周期长、楼层高、建筑总体高、大部分工序要在空中完成等特点,这也说明高层商住楼土建工程具有很高的技术难度及复杂度。另外,高层商住楼土建工程具有非常大的工程总量,其施工过程需要用到垂直传输、高空作业防护、通信设施、水电取用等各种技术,这些技术和一般建筑施工相比难度更大,这也是此类工程在施工中需要突破的难点和重点,只有使用对应的施工技术才能很好的完成。 2、基础埋深要求更大深度。高层商住楼的楼身比普通楼高很多,为了确保其结构的良好稳定性,保证工程质量,就必须要在基础埋深的深度上要求更高。 3、工程周期更长。高层商住楼由于工程总量大,施工周期也就更长,施工中要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对投资者而言具有很高的风险性。同时由于施工需要跨季节,所以很可能会在雨季及冬季开工,对施工技术的标准也就更高。 三 高层商住楼土建工程施工技术简述 1图纸设计 高层商住楼施工的第一步是根据要求绘制建筑蓝图,再按照蓝图开始施工,建筑蓝图的主要构成有,建筑结构、施工工序、工程要点及各个阶段的技术标准,特别是高层商住楼施工,其结构非常复杂、技术标准及要求也很高,因此,设计人员在绘制蓝图时,要针对这些要点,绘制出符合标准的图纸,并在实际情况出现变化时及时更换或修正图纸,以确保高层商住楼高质建成。 2 模板制作 高层商住楼整体高度高、楼层多,在施工中必须要爬模板。模板被应用在高层商住楼施工中,能有效减少高空作业,有助于保障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高层作业在高层商住楼施工中比较常见,在施工中施工模板,可分楼层完成浇灌作业,同时也能自主控制施工高度,既能为按时完工提供保障,又能保证工程质量。因此在高层商住楼建设中使用模板技术将为工程按期完工及高质完工提供有效技术保障。 3地基施工 地基是影响高层商住楼质量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商住楼普遍要求地质具有很好的稳固性。为了保障地基的稳固性,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地基深度及混凝土的应用,此外,地下室也能对高层商住楼质量产生重要影响,所以在地下室施工中不仅要重视其内部结构,对外围施工也要做好维护工作,如,做好防水层施工。高层商住楼的质量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下室的质量。 4 混凝土施工 混凝土被使用到高层商住楼施工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裂缝,这也是影响施工质量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使工程质量得到保障,施工时要对裂缝做好预防及处理等,总的来说,我们可以使用下面几项技术来进行处理。一,选择合理的施工方式。施工中遇到砌筑填充墙到梁底的情况 ,应预留一定高度,等砌筑工作结束后的的七到十五之内对其进行补砌。在施工过程中,我们可采取分块、分缝的方式施工,遇到梁、柱及墙板等需要改变截面的位置,要进行分层浇筑。二,为了预防出现裂缝,应事先选择合适的混凝土原料。水泥不能采用早强度高的,在配置过程中要适量加入掺和料及外加剂,以减少水泥用量,为了使混凝土的质量得到有效保障,必须要做好配比工作。有时在高层商住楼施工过程中会大面积应用混凝土,要加入适量的外加剂。土建工程施工中,需要重视振捣施工,不能出现过振及漏振问题,为了取得更好的振捣效果,在振捣、抹面上常进行两次,以便彻底排干混凝土内部存在气泡与水分。三、积极进行保养。为了避免混凝土出现裂缝,浇筑工作一结束就应及时进行早期养护。对构件可采取湿润养护,防止表面水分快速蒸发,引起开裂问题。若是对大体积混凝土进行养护,应使用设置散热孔通水排热方式。在养护过程中,要及时检测混凝土内外温度,将内部最大温差及外部最大温差都控制在25℃以下,一旦超出25℃,很可能出现裂缝问题。 5其他方面 高层商住楼土建工程施工时,要重视对技术进行更新。施工技术是保障土建工程按质完成的主要因素,工期较长的高层商住楼在进行施工时,很可能会发生技术更新,因此工程管理者及技术人员要及时掌握这些新技术、新设备,并将其应用到施工中,使土建工程能够高效高质完成。高层商住楼的种类不同对施工的要求也不同,特别是不规则商住楼,要重视其平面设计上的不规则要求,这样做也能防止因偏心过多而出现的高层商住楼扭曲问题。各个高层商住楼及高层商住楼的各个楼层,都有着自己都结构上的不同设计要求,相应的对技术的要求也有区别,这也为技术人员提出要求,既按照高层商住楼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使得设计的高层商住楼每个楼层都能满足要求及标准。 四 小结 结合上述内容可知,高层商住楼将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国家必然会加大其建设力度。土建工程是高层商住楼施工的重要步骤,也是保障高层商住楼质量的重要因素。高层商住楼要想符合国家有关部门的质量评估标准,首先就应按照质量要求完成土建工程。高层商住楼的土建工程必须参照最高技术标准完成,并使施工图纸绘制、模板制作、分层浇灌及混凝土使用等各个步骤都能严格按照相应的质量标准进行。高技术、高标准的土建工程不仅能保障高层商住楼的质量,也能为我国的高层商住楼建设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土建施工论文:园林小品土建施工质量控制探究 摘要: 艺术品作为人类智慧的升华和创造物,从它出现开始,就伴随着人类文明史的发展而不断推陈出新。艺术品存在的价值在于它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不仅是视觉欣赏,还有社会精神。因此,人们不断地寻找艺术与人类的融合点,寻找艺术品大众化的手段和方式,而园林景观小品,正式将艺术与自然融合的方式,通过艺术形式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契合,来表现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本文从园林景观建筑施工角度来谈谈如何从技术角度来提升园林小品施工质量控制水平。 关键词: 景观小品;施工质量;控制策略;验收标准 当前园林工程建设的发展正处在飞快进步和升级换代的节点。从事园林工程施工人员和质量监督、技术管理人员对园林景观工程的掌控和实施都要提升到新的高度。要把园林景观做的光鲜亮丽,其中的小品的质量是重要的点缀和衬托。那么在园林小品的施工过程中,如何通过完善质量控制来确保园林小品最后呈现的效果达到令人眼前一亮的效果呢?综合起来讲,就是分为施工前、中、后期三部分。 1前期准备包括人员、材料、设备 园林土建施工技术人员要先对图纸以及施工要求了如指掌,要有施工方案和施工图纸,监理责任人制度并公示。设立完善的施工质量保证体系。并且要在事前组织人员培训,强调施工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有完整管理制度遵照执行的前提下,对小品施工人员要求需要更高一些,因为小品的建设和施工比一般的施工更要认真细致,也更为复杂,因此,工程施工对小品施工人员的培训要更加专业和频繁。对小品建筑施工中采买的材料,需要材料采购部门来完成。首先要严格按照施工设计方案进行采买,保证原材料在运输和存放以及使用过程中不出任何问题。包括构造物的粒径、级配、混凝土的标准、构件的尺寸标号以及其他材料的标准都要严格符合方案提出的数据和要求。而且每一项材料在采购时都要经过监理人员的验收,验收合格后才能进行保存和使用。设备在小品施工中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程管理人员必须在施工前监理和督促施工机械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能给按照工程施工要求顺利开展,以确保施工工作的顺利开展。尤其是当施工环境比较特殊或者施工时气候发生变化时,能够协调和做好预防工作,为工程的安全、保质保量、顺利完成打下牢固基础[1]。 2中期施工包括目标检查、施工检查、交接工作、技术培训 在按照施工方案开始施工后,每完成一项施工项目,就应按照规定做质量检查。检查的步骤包括:水泥降低灰是否符合比例和质量标准;抹灰接搓处的衔接是否平整无杂质且没有痕迹;砂浆的配合比是否符合技术标准;基层表面是否有滞留水存在;彩色砂浆的抹灰厚度是否为标准厚度,有没有露底、不平、不严、凹凸的现象。在完成各项施工项目的检查后,当工程进行到一个阶段时,就要开展一个阶段性接茬,这项检查需要由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共同组成,对工程涉及到的过程、范围和材料、技术都要逐项地开展检查工作。一旦发现了问题,要立刻调整施工人员,并给出调整方案,并给予施工整改设计指导,保证施工的质量。在施工接近后期实,对整体施工工序要开展交接前的准备工作和交接检查工作。包括地上和地下的施工,以及没到工序的施工任务是否做到位,都要由负责人来检查并汇报,保证个工序都能交接好。同时,各工序负责人街办事还要互相检查,确保上一道工序没有问题了,才能接着做下一道工序。技术培训实际上是要贯穿在整个园林小品设计到最后完工的全部过程中的。上文已提到,小品施工人员与其他施工人员相比,对技术要求和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要更加地高一些,施工人员不仅要有成熟的施工经验、精湛的施工技术,还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以及对很多学科的知识。同时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因此,在施工前,对施工人员培训,向他们介绍工作流程,方便他们对施工工作的掌握和熟悉。在施工过程中要设计培训制度,设立培训机构,聘任专业的人士讲课,并到现场进行讲解和指导,从理论和实践上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另外要加强安全教育,确保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在工作中得到保障[2]。 3事后控制包括质量评估、管理制度、奖惩体系、质量保证体系 质量评估就是专业人员的检测和评估,在施工过程中和施工结束后,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对施工设计进行改进,对施工质量标准提出严格的指导意见。发现问题立刻解决问题。制定管理制度,就是制定工程管理制度,包括工程人员配备制度、流程制度、材料采购制度、施工检查制度、培训制度、财务制度、安全检查制度等。考核制度包括操作考核、业绩考核、学习考核、质量考核、交接考核、整改考核等。奖惩制度是在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的基础上,依照法律法规制度进行奖励和惩罚,要有理有据,注重方式方法,讲究程序和手续,目的是强化施工人员的工作责任感以及自我约束意识,并严格按照施工工作要求的标准来做好施工工作。评价体系是在园林小品施工全部完成后,对整体质量所做的评估工作。包括全面检查整体效果,排除出质量问题、施工标准不符合问题、施工环节问题、安全隐患问题马上处理;加强人员自我检查,包括班组之间的检查、管理人员的检查、技术人员的检查、工序的核检等。在各工序都完全实施到位后,针对每项小品项目,都要强化质量检查程序。建立施工质量责任制,在日常施工中,每个施工人员都有考核和目标,工作展开后,要按照质量要求、技术标准严格执行。不管谁出现了问题,都要对自己的问题负责到底。奖惩制度必须跟进。后期的养护也有专门人员加以保护,定期的检查和维护,确保施工项目圆满结束和达到预期效果[3]。 4制定合理、高效、真实的验收评定标准 之所以把验收评定标准单独拿出来讲,是因为在验收评定实际操作中,经常性出现过程繁琐、效率低下,结果虚假导致施工质量出现问题,难以得到控制的结局。因此,施工验收标准的科学制定和正确执行是决定园林工程好坏的最严格也是最关键的一个步骤。可以采用分批设置、抽样检查等方法,对评定内容、项目划分、艺术效果以及质量都多方面开展检验。按照园林施工工作实际、对园林小品开展验收对施工质量、材料使用、外观观感、设计构思、安全使用、养护等各方面都要有科学的验收评定标准。不符合标准的必须回炉整改直至再次验收合格方可批准完工交付使用[4]。 5结语 从目前园林小品工程发展情况看,小品在园林景观中的画龙点睛作用已经被社会所认可,并成为园林景观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而且随着我国园林景观设计水平和施工质量的不断提高,小品建设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对园林景观的施工水平和施工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施工质量和施工方的控制力也提出了考验。因此,质量控制在小品施工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一项工程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良好的施工质量控制。因此,园林景观施工方拥有完整、科学的质量控制提携,将使园林景观小品建设具有更高的经济价值和更高的艺术价值,也就具备了极强的市场竞争力。 作者:赖建山 单位:厦门创园景观工程有限公司 土建施工论文:土建施工现场管理优化策略 摘要: 阐述了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意义,分析了我国土建施工现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强化进场教育、创建管理组织系统、编制施工方案等方面,提出了土建施工现场管理的优化策略,从而保证整个土建工程的施工质量。 关键词: 土建施工,现场管理,优化策略 1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意义 土建工程施工现场作为施工人员进行施工活动的场所,为此,施工现场管理水准的优劣将对整个土建工程的质量、进度、施工成本、最终达到的社会经济效益都将有着直接性的影响。大量的实践证明:那些注重施工现场管理的建筑企业其企业工程管理技术水准是非常高的,并且能够实现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在此需要指出的问题是,在当前的土建工程中,高空、露天施工是非常多的,具有多工种相互综合的显著特征,为此,开展行之有效的施工现场管理对于工程事故发生率的降低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并且可促使施工现场各方面之间可以密切协作,缩减在施工材料上出现的资源浪费的情况,同时可促使施工企业收益的增加。 2目前我国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状况及潜存的问题 1)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 纵观当前我国建筑业就业人员,总量达3.5千万,其中包括2.5千万的农民工,通过对此数据的统计可以看出,我国建筑行业中十分缺乏专业的施工技术人员及施工管理人员。这一现状的存在对我国土建行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2)对国家法律规章制度意识淡漠。 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的施工工艺、设计方案并未真正的完全遵循国家法律规章制度的相关规定来施工,只是走个过场,其中,施工现场施工情况与施工方案不吻合、专项安全技术方案未落实等情况的存在,为工程埋下了一系列的安全隐患问题。有的土建工程在搭设脚手架的过程当中,并未按照国家规定的要求进行脚手架的搭建,脚手架搭建不科学、搭建量不够等情况是较为多见的,有的在搭建的脚手架上随意堆放大量的杂物、脚手架不牢固等问题,这些都将会增加工程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3)施工现场欠缺严格的监管。 土建工程现场施工具备显著的劳动密集的特征,所需投入的劳动力是非常多的,并且施工人员专业技术、文化专业素质各不相同,为此,实施全方位的施工现场管理工作存在很大的难度,除此之外,目前的施工现场中施工人员之间处于散乱的一种状态,各工种随意搭配,并未有一个明确的组织纪律来对他们进行制约,相互间欠缺互相协作的正确意识。 4)质量控制潜存一定隐患。 施工工序多、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是土建工程施工的显著特征,为此,实施施工现场全方位的优化管理工作有着非常大的困难。如果通过抽样检查的方法进行管理,必然会有一些质量问题被忽略掉。目前的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中,欠缺定时、有效的科学管理措施,譬如,工程施工质量的检查、施工问题出现后的及时修复、施工费用的具体落实等都未做好现场管理,这方面工作的欠缺将对整个工程埋下很大的质量隐患。 3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优化 对于建筑企业来讲,企业的成败在于质量管理核心及企业员工的队伍建设,要知道,高素质的质量管理及员工队伍是确保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根源。 1)强化进场教育。 针对全体员工在进入施工现场之前做好岗前施工安全教育及专业的节能培训,在通过相关考核之后,持证上岗。同时,创建完善的员工三级安全教育机制:a.一级教育。企业对新员工的安全教育(劳动保护意识;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及企业安全规章制度教育)。b.二级教育。二级单位对新员工的安全教育(施工项目安全生产操作规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工程施工特征及施工现场环境中潜存的不安全因素的相关教育)。c.三级教育。班组对新员工应进行上岗前的安全教育(所在工种的安全操作规范;班组安全生产基本要求和需要遵守的劳动纪律;所在工种中易引发的安全事故部位及主要方面实施重点教育;对机具设施及劳动防护用品的具体使用作出明确的规定)。 2)创建完善的管理组织系统。 土建工程当中需创建完善的施工现场管理系统。在遵循相关标准及规范制度的基础上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实现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工作的科学分工、各分项管理相互间的密切协作,以达到工程施工设计方面的相关需求,为本企业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3)编制科学的施工方案。 施工组织方案是对整个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指导性技术文件,但会受到工程的属性、规模大小、复杂程度、外界自然环境的变化产生不同的改变。良好的施工组织方案可促使工程各项资源、人物财力都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使用及发挥,所以,在土建工程开工前期各部门都要从工程施工现场的具体状况入手,商讨出一套科学的、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在经过多次对比、分析、验证之后,形成最终的施工实施方案,并且需针对整个工程施工实施全过程的严格管控。 4)强化施工安全管理。 土建工程施工量是巨大的,并且在施工现场当中潜存非常多的不稳定性要素,这些要素的存在必然对整个工程施工质量及全体参与施工人员的生命健康有着潜在性的威胁,为此,国际劳工组织将建筑行业定位为最危险的行业之一。然而,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关乎着企业各级管理者、施工现场所有参与者,具备时间长、受到来自外界因素影响较大的显著特征,为此,使得施工现场管理工作在实施上存在很大的困难,而工程安全事故的产生,必然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的损害,并且将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所以说,针对土建工程施工现场实施科学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定一套完整的施工现场管理规划及管理方法对于整个土建工程及建筑行业来讲意义重大。 5)强化施工组织的协调管理。 土建工程施工现场涵盖领域非常大,为此需把握工程施工工艺具体程序及专业的设计特点的基础上开展全面的深入浅析,同时各工种间要做到密切协作,确保工程施工的科学有序进行。创建各级帮组管理责任机制,同时需对管理成效进行严格的考核,强化施工现场监管力度,开展不定期检查,这样才能够完全杜绝一切不稳定因素的出现。 6)强化土建施工现场材料管理。 需从施工进度的实际状况入手,实施土建工程施工现场材料管理,以施工图纸为依据进行材料的安排堆放,施工材料进入施工现场前期,要做好材料的质量检查,未达到规定标准的材料是不可进入现场的。材料堆放的过程当中要避免出现材料凝结、生锈的现象,同时需做好施工材料进场的详细记录,按照施工进度案例来放置材料,以免存在材料的丢失等不必要的浪费。 4结语 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当中,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内容。若想达到行之有效地对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则需具备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优秀的管理经验,不断强化土建工程使用现场管理深入探究,具有针对性的创建与所建工程相适应的现场管理优化策略,这样才能够促使建筑企业经济效益得到显著的提高,为我国社会经济稳定的可持续发展做强有力的保障。 作者:张涛 单位:大同市三建集团有限公司 土建施工论文:土建施工现场管理及对策 摘要: 管理水平的高低,对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土建施工现场管理,作为建筑管理的核心内容,对建筑质量的高低影响深远。采取积极有效的施工现场管理对策,能够显著地提升施工现场管理效率与质量。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应深入分析当前土建施工现场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并积极采取有效对策,以推动现场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 关键词: 土建施工;现场管理;对策 一、加强土建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性 建筑企业落实企业相关标准,要求建筑企业将施工现场管理作为质量管理工作的核心环节,以更为有效地构建建筑质量管理体系。建筑企业需要在施工现场完成对质量、成本、进度及安全等方面管理目标的管理工作。再加上,施工现场大多为露天高空作业,人员流动频繁,事故隐患多发,加大施工现场管理工作力度可减少施工事故发生的次数,避免无效重复工作,降低建筑企业建材消耗,为建筑企业节能减排。 二、当前土建施工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意识不弱 在当前建筑施工工作中,施工工作人员安全管理意识较为薄弱是现场管理最大的问题之一,其必然会影响到现场施工作业人员身心安全及设备安全。由于缺乏完善的现场施工管理体系、技术能力较差,再加上作业人员未正确操作施工设备,现场施工设计方案不全面等诸多问题,给建筑施工现场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难以保障建筑施工质量。此外,在实际作业中未根据操作规范搭设脚手架、未按相关标准规范完成现场施工作业,存在诸多违规作业行为,降低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等级。 (二)施工现场建材管理不到位 在建筑工程费用结构中,建材成本占较大的比例,建材管理是否到位直接决定了是否能够较好地控制建筑工程造价。国内大多数建筑企业,在开展施工作业前,不仅仅未对建材货源进行深入地调研,并且未结合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实际需求正确计算建材所需的数量,做好建材采购计划工作,以更好地保障建筑企业施工进度。此外,部分建筑企业对建材未进行专业的归类整理,忽视建材防火、防潮、防盗等安全工作,造成建材利用率不高,存在建材丢失问题。同时,建筑企业未安排专职人员负责建材出入库登记操作,再加上建材管理人员技能较差,难以实时有效地管理建材。 (三)施工现场成本管理不规范 国内部分建筑企业对建筑市场分析工作不到位,所采购的建材性价比较差。此外,由于未能科学、合理地利用劳动力,造成建筑施工环节中劳动力成本显著增加。同时,由于施工人员技能水平较弱,难以正确、规范地使用施工设备,增加施工设备出故障的频率,增加施工设备的维护成本,以上所述的诸多问题归根到底均是由于建筑施工现场成本管理规范性较弱所引起的。 (四)施工现场质量管理不到位 部分建筑企业忽视了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性,难以科学、合理地利用内部人力等宝贵资源。再加上施工技术人员自身水平较弱,施工设备操作人员操作规范性较差,未及时检查、保养施工设备,造成当前建筑施工环节中存在诸多现场施工质量问题。此外,由于建筑企业尚未构建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当存在各种施工质量故障时缺乏相应的人员及时解决,未能突出其质量监督管理作用。 三、土建施工现场管理存在问题对策探讨 (一)加大施工现场安全管理 国家管理部门应该力争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加大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力度,更为高效地监督施工现场作业。建筑企业应该遵循安全第一的施工作业理念,以人为本,提升施工作业人员对施工现场安全管理重要性的认识,组织管理工作人员构建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此外,建筑施工管理人员应加大安全检查工作力度,组织施工人员接受系统化、全面化的安全管理知识培训,提升施工作业人员的安全施工意识。同时,成立施工安全监督小组,监督现场施工的安全状况,确保作业人员能够在完善的安全工作体系下完成各项施工任务,保障自身身心安全。 (二)全面管理建材 为了确保建筑施工中所使用的建材质量符合建筑设计要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管理建材: 1、建材供应。结合建筑工程设计人员对材料品牌、才智、规格等方面的需求信息,正确预估所需建材的数量,以更为高效地安排建材供应商提供货源。 2、建材采购。在建筑市场中,建材种类繁多,只有清晰地了解当前建筑工程对建材的实际需求,才能够更为正确、高效地完成建材采购工作,确保建筑施工进度如期完成。 3、建材管理。对于建材出入库操作,应该安排专职管理人员完成登记工作,以便对材料进行跟踪,避免建材存在丢失或浪费问题。另外,应该严格结合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进度安排建材进场,并严格做好材料检验工作,提升建材质量。对于已入库的建材,应该秉着合理分类的管理理念科学管理。 (三)加大建筑现场成本管理工作 为了能更为有效控制建材成本,承建单位在采购建材时应货比三家,提升建材的性价比。建筑企业应努力与建材供应商构建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力争以更低的价格购买到更好的建材。此外,利用奖惩机制,奖励保护材料、降低建材费用的管理工作人员,惩罚浪费建材,增加施工现场建材费用的工作人员。同时,应安排工作人员认真负责施工现场设备保养工作,以降低设备保养费用。 (四)重视土建施工现场质量管理 建筑企业应构建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严格结合建筑现场施工质量要求选用符合建筑质量要求的建材,安排专职管理人员重点关注建筑现场施工中的关键工序施工质量。同时,构建简单、高效的建筑施工现场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以更为及时地收集及整理现场施工质量信息。对于建筑施工现场存在的质量问题,管理人员可及时安排施工技术人员根据信息平台所反馈的问题解决,并有针对性地调整现场施工方案,以提升现场施工质量,保障建筑工程质量。 作者:刘思聪 陈跃刚 单位:沈阳中建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上海建工五建集团有限公司沈阳分公司 土建施工论文:工业厂房土建工程施工管理探微 一、工业厂房土建工程施工管理问题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虽然土建工程建设整体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工业厂房土建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总结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监督指挥有待加强 工业厂房建设过程中,若想保证其功能性、施工质量,必须做好监督指挥工作。然而,实践中却并非如下,真正能够有效地落实到实处的不多,而且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任意篡改图纸、提前工期等。虽然建筑工程管理条例中对此已经做出了相关规定,但是工业厂房施工管理实践中无法严格按照规定实施监督指挥。 1.土建工程主体易主 对于土建工程项目而言,其主体应当是施工单位,但是实践中却被包工头架空,实际上工程建设主体易主。在工业厂房施工管理过程中,传统模式下的包工头劳务承包人,他们实际上是施工单位的附属。然而,改革后的土建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多数施工单位只留下一些技术人员,或者需租借有资质的人员进行施工建设,甚至部分技术人员、工人聚到包工头手下,买断经营,以致于包工头独大现象非常普遍。 2.建设单位需要加强监管 根据我国现行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之规定,对建设单位在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过程中的责任做出了明确规定,即工程发包、材料设备、工程监理、结构变更以及工程发包和竣工验收等方面均有明确规定。比如,施工工期涉及到工业厂房建设的环境条件、规模大小、技术工艺以及原材料和机械设备等,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会影响整个土建工程的施工质量和进度。所以,建设单位需要加强监管。 三、工业厂房土建工程施工管理策略 基于以上对工业厂房土建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笔者认为要想加强施工管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工业厂房施工管理要点 工业厂房放样前,应当熟悉设计图纸,对建筑物的轮廓控制点数据、标注尺寸等进行严格校验,同时还要仔细分析、核对设计方案,使之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在确认方案无误以后,优选测量放样方法,对放样数据进行计算,计算程序和绘制放样草图需独立校核。在设计好样板以后,需注明图号、名称、位置以及件数和规格等内容,以确保下料井然有序,妥善保管好样板,以免其受损。工业厂房施工质量管理过程中,尤其是前期工作应当进行认真核实,确保其与发包人所提供的数据资料一致,并且要保证施工现场水电、道路以及先关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 2.精细化管理 实践中,针对工业厂房的特点,对影响其施工质量的相关因素进行精细化管控,比如施工人员、材料、机械设备以及技术工艺和环境条件等。对于施工企业而言,一定要紧密围绕上述几点制定管理方案,并将其有效地落实到实处。对于施工人员而言,应当将管理工作始终贯穿于整个土建工程施工全过程,管理的重点在于提高质量意识、技术水平,从思想观念、业务素质等多方面进行综合管理。在工业厂房施工管理过程中,一定要从细处入手,采取层层负责的管理机制,各司其职、相互监督。同时,还要注重对施工工序的严格审核与交接管控,确保每道供需环节都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管理。在工业厂房施工管理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施工人员、机械设备的管控,以强化施工前的培训为基础,重点控制好施工全过程,避免人为误操作与机械设备问题,以此来提高工业厂房施工质量和效率。在施工质量控制过程中,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施工原材料质量控制。原材料、成品以及半成品作为构成土建工程实体的重要物质基础,它们的质量关系着整个工业厂房的施工质量。在此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控制好施工材料,对机械设备的性能、标准文件进行严格审核,控制建材材料成品、半成品设备各项性能与指标与标准要求的相符性,并加强材料在使用过程中的管理。第二,施工工艺严格管控。对工程特点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尤其是工程特点、关键技术以及环境条件等,需优选施工组织方案,并且还有明确质量目标、质量控制难点和重点,将专项方案以及质量管理要点明确列出来,重点对其进行验收,以土建工程施工质量。同时,还要做好工程施工成本管控工作,即对工业厂房投资建设成本进行全面的分析,并且确定主要的成本消耗环节。对于采购设备及相关投资项目,一定要事先进行市场情况调查,以此作为决策参考依据。根据工程项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项目责任制,强化负责人的施工成本管理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成本管控奖励办法,激发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四、结语 总而言之,较之于普通的住宅建筑工程而言,工业厂房土建工程施工建设特点、管理要求以及重点和难点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对施工管理的要求更高。在当前的形势下,应当针对工业厂房土建工程施工特点、工况,从施工质量、技术以及成本等方面,进行有效管控,只有才能实现工程项目的建设效益。 作者:赵春浪 单位:实联化工江苏有限公司 土建施工论文:土建施工现场管理分析 1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管理人员认识不足 当前,土建工程的施工现场管理中,现场管理的效果将直接影响整个土建工程的建设进度和质量,还会对工程的经济效益产生一定的影响。土建工程的施工现场管理是由人来完成的,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将决定着现场管理效果的实现。但是在实际的土建工程中,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不高,没有认识到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性,他们的管理意识不足、专业知识的技能比较差,职业道德素质不高,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施工现场管理中,导致现场管理的效果不高。 1.2材料管理不到位 在土建工程中,材料是土建工程建设施工的物质基础,土建工程施工建设涉及的材料种类比较多,需要做好材料的管理工作,为工程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在实际的施工现场管理中,材料管理并不到位,材料的采购、检测、放置等都不科学,造成材料质量不高,浪费现象严重,而且在材料采购时存在着不合法交易,影响土建工程施工的材料质量,造成整个土建工程的造价增加,不利于土建工程经济效益的实现。 1.3现场管理不全面 在土建工程施工建设中,施工现场管理是工程顺利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对工程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土建工程的施工建设环境比较恶劣,再加上施工管理部门的不作为,无视施工现场的安全以及卫生管理,导致材料、设备出现变质、老化,生产工序混乱,施工垃圾随意丢弃,施工现场噪音大等,给土建工程周边的居民生活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现场管理不全面给土建工程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1.4监督管理不足 在土建工程的施工现场管理中,科学、合理的监督管理能够保证土建工程的各项工作、制度等落到实处、并高效完成,促进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效果的实现。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主要是对施工的工程进度、质量等进行监督,及时发现土建工程施工现场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但是目前很多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的监督管理不到位,监督不全面、不到位,监督的执行力比较差,不能及时发现工程建设的质量以及安全隐患。而且有些建筑企业为了追敢工期,根本不对施工现场进行监督,导致安全、质量事故发生,造成严重人员以及经济损失。 2提升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有效对策 2.1强化施工现场管理制度的建立 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市场对建筑行业的要求也逐渐提升,为了实现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的科学管理,应强化施工现场管理制度的建立,为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提供保障,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土建行业的快速发展,也使得工序建设的工艺、工序等逐渐更新,材料设备等日益多样化,施工人员的素质能力也逐渐提高,这就需要完善的现场管理制度保证工程的顺利建设。在土建工程现场管理中,建立由企业领导者带头,所有施工负责人参与的现场管理责任制,保证现场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划分施工管理责任,使现场管理制度发挥出积极地作用。 2.2加强施工现场的材料管理 土建工程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加强对成本的控制力度,在工程建设中,材料在成本支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加强材料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在材料采购前,需要对材料供应商进行细致的调查与对比,了解材料供应商的资质、实力、材料质量、售后服务等,最后选择物美价廉的材料供应商。在材料进行施工现场前,还需要进行质量检测,及时发现质量不合格的材料,并退回给供应商,禁止不合格的材料进行土建工程现场,影响土建工程的整体建设质量。施工现场材料的放置也应得到注意,要根据材料的种类进行合理分类,将不同的材料进行区别管理,避免材料出现受潮、变质等现象,保证土建工程建设质量的提高。 2.3强化安全管理、教育 在土建工程中,安全是工程建设的首要任务,只有保证工程建设的安全性,才能够实现土建工程的经济以及社会效益。因此应加强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根据土建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安全管理,并不断调整安全管理方法,避免土建工程施工建设中出现的安全隐患。要总结安全管理经验,找到土建工程中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促进土建工程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建立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小组,做好安全管理工作,进入施工现场后要带安全帽,施工中施工安全带,脚手架和电线的搭设要合理、科学,保证安全性。同时要加强管理人员以及施工人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加强安全宣传,增强管理人员以及施工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同时,制定安全管理的相关方案,保证各施工工序的科学衔接,使土建工程的安全管理落到实处,并顺利开展。 2.4做好质量管理工作 在土建工程中,还应加强土建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将质量管理放在土建工程施工现场建设重要位置上,强化质量管理的效果实现。在工程施工中,应及时检查工程施工建设的各个环节,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工程建设要及时提出,并要求施工单位进行处理。土建工程的监理人员要根据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提出书面的意见,指出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确定工程建设的相关责任。监理人员要定期对工程施工现场进行质量检查,明确工程变更的情况,科学处理土建工程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将质量隐患消除在萌芽之中,强化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效果的实现,促进土建工程经济以及社会效益的实现。 3结束语 土建工程施工建设中,施工现场管理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做好土建工程的施工现场管理能够保证工程的每一环节都顺利进行,有助于提高土建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效果,保证工程建设的安全性,使土建工程的成本支出减少,实现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此外还需要做好现场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对施工现场管理的安全以及质量意识,能够积极的投入到施工现场管理工作中,促进建筑企业实现良好的发展与建设。 作者:孙东顺 单位:秦皇岛阿尔法工业园开发有限公司 土建施工论文:电力工程安装与土建施工配合探析 一、增强电气安装和土建施工之间的相互配合 1施工前期的电力安装的准备工作。首先在整个工程的主体施工中需要将电力线管和电气设备等位置预留出来,这个阶段是土建施工和电气设备安装关系最为紧密的时期,在电气设备预埋的过程中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第一个阶段需要特别注意放线工程,所以一定要为以后的配电箱、照明、开关面板灯预留放线的位置;第二个阶段需要对预埋的排水管道和电线管道以及构件等进行加固和保护;第三个阶段即检查和混凝土的浇筑,主要的内容就是将前两个阶段的施工效果进行检查验收,做到查漏补缺,确保施工质量,待完全合格之后然后进行水泥混凝土浇筑让预埋工程更加安全和完善。在这三个过程中电气安装施工人员需要及时的和土建施工人员进行沟通和协调。 2砌体工程施工。在混凝土浇筑结束之后首先要对浇筑的各项指标进行质量检查,确保一切均符合要求则应该立即开始砌体施工操作。电气设备的安装应该穿插在土建施工过程中,所以在砌体的施工过程中需要两个部门的工作人员时刻保持良好的沟通,实时了解土建工程的进度,保证电力工程的安装工作有序按时的进行。机电安装过程同样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土建工程完成之后要将预埋的位置进行清理,完了之后在进行放线处理;第二个阶段是砌体施工阶段,第三个阶段是批灰之前的相关工艺。三个施工阶段均完成之后再将建筑垃圾全部进行清理辅助机电安装的工作人员进行砌体、铺线。 3设备安装以及电力施工。(1)土木建设施工人员应该和电气安装的技术人员互相监督、互相指导,共同完成电气设备的安装施工操作,这样能够有效的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2)负责土建施工技术人员一定要在接地网旁的接地桩上做好相应的标记,这样可以方便接地电阻的检查,如果在检查的过程中出现有不合格的地方,则应该立即和电气设备安装的负责人员进行沟通并解决。(3)施工前期阶段,电气安装的负责人和土建施工的负责人必须对相应的施工数据了若指掌,并且要共同做好杆坑定位工作。(4)其他电气设备相关的施工工作务必要按照施工进度按时完成,特别是那些需要采用护管保护的电缆或者铁件,一定要做好其预埋工作,一方面方便其吊装设备的正常作业。(5)在配电箱内和主控室内,其电缆坑以及电气设备安装应做好其基础工作,这样才能保证所有电气设备能够稳固在其基础之上。 4安装的后期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人员的配合。(1)在电力电缆敷设、二次控制电缆敷设工作完成之后,作为土建施工部门的人员应该将那些重要的电缆出口进行封堵处理,或者在电缆坑上加盖护板等处理,避免由于其他因素导致的电缆损坏等。(2)在批灰之前电气设备安装的技术人员一定要将铺设的路径和图纸上面的情况进行一一核查,确保其完全保持一致之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操作,最后的核查保证电气设备在试运行过程中和使用过程中能够状态良好。 5户外电气设备的安装。加紧做好其它户外电气设备(如断路器、电容器等)的基础安装,在电气设备安装的过程中尽可能的避免由于预埋铁件以及电缆护管等不到位的现象导致的安装滞后等问题。作为土建施工人员要时刻以电气安装人员的工作进程进行配合,在大型电气设备安装时一定要先将可能用到的货车或者吊车等预先驶入施工场地,这样在电气设备施工时便可以及时的使用;另外电气设备的安装材料一定要进行有效的保护,避免出现电气设备出现损坏,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6几个具体细节的配合。(1)在基础施工和准备阶段时,一定要注意设计图纸各个新阿姆的标识的清晰,然后组织土建专业的人员对每一个孔洞图的合理性进行检验。从混凝土的浇筑到排水管、线管的预埋和敷设都要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监督看管,施工双方务必要对施工的要点达成一致;(2)预留孔洞的施工工作。土建工程施工需要安排经验丰富的施工人员,这样便能够对其存在的位置和尺寸等数据有一个大概的判断,如果对于孔洞的位置等信息不明确应该立即和机电安装部门的负责人员进行沟通,将所有的预留或者预埋的管件数量、规格等数据毫无疏漏的了解清楚。电力工程安装和土建施工需要严格按照各自的施工工序顺序进行,这样能够有效的避免两者之间互相影响。 二、结语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土木施工和电气设备的安装息息相关,虽然在施工工艺不断发展的今天,在土木建设施工和电气安装方面更加的简单,但是为了提升施工效率,保证施工质量,则需要两个施工人员和安装人员之间互相协调、互相沟通、互相配合,同时需要两个部门的作业人员经验丰富且对整个项目了若指掌,最终按时保质的完成工程的建设。 作者:曾戈 单位:国网自贡供电公司 土建施工论文: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现场管理途径 1现场管理的重要地位分析与思考 第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已经较为完善,特备是针对建筑行业来说,其具体的建筑施工则是要求具有较高的综合性的现代化水平的施工过程中,应该体现出有效的标准化、规范化以及专业化等特点。对于现代化的建筑企业来说,一定要充分重视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突出工程项目的核心地位,保证通过有效的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工程项目管理。通过有效的现场管理,能够保证建筑施工的安全性,以及有效保证施工质量,另外,还能有效保证企业的声誉,使得企业具有良好的形象,能有效适应社会激烈的竞争,保证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效益得到充分保证。 第二,对于工程主体项目建设来说,只有通过有效的现场施工管理活动,才能有效保证建设项目的质量,以及有效降低施工成本。这是在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一个环节,通过不断对于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能够有进一步保证工期的缩短、质量的提高以及成本的降低。 2施工现场管理的问题探讨 第一,并没有具备有效的材料管理问题。由于在具体的建筑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的现场使用材料非常繁杂,相关的工作人员并没有根据使用需求进行采购、堆放以及供应处理,并没有做到相关的合理有效的分类处理,这样就会存在一定程度的浪费问题,造成某些材料存在相关的影响因素,另外,这种混乱管理中还涉及到一定的不法交易问题,严重影响到了具体的施工质量,不能有效控制好工程造价问题。所以,应该积极有效地建立起材料的试试管理系统,能够进行全面的综合管理和控制。 第二,现场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不足,没有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只有做好相关的施工现场的安全工作,才能有效保证施工整体进度的合理安排,才能有效保证工程资金的合理应用。通过实际经验可以看出,在进行施工现场管理过程中,安全问题往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因此,要想能有效保障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性,就应该建立有效、全面的综合现场管理制度,能够让现场的每个工作人员都能够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所以,这就要求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的工作人员来进行担当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在进行建筑施工现场管理过程中,一定要充分重视安全施工管理活动,考虑到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往往比较薄弱,则应该进行有效地培训,否则,出现忽视施工现场管理制度的问题,就会严重影响到施工现场管理的安全性以及整体工程的质量。 第三,在人员管理方面存在一定问题,临时用电也存在安全隐患。由于建筑施工现场的人员繁杂,施工工序复杂,这就使得如何有效地对于现场的施工人员进行管理存在一定的难度。如果存在个别员工具有不规范的施工问题,就会使得施工质量以及安全得不到有效保证。另外,从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到现场施工的特点,其具有较强的短时间的运营特点,这就要求在临时用电方面不能够有进行有效的科学管理,还存在比较简陋的用电技术,再加上现场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经常出现非专业人员进行用电改造,参与用电设备的安装、维修以及拆除等工作,这些都是巨大的安全隐患问题。 第四,在具体的施工现场中,没有有效地把技术和质量进行完美结合,现场中,没有有效的质量管理工作,在具体的施工放样处理、土建实体、尺寸以及高校校核方面还没有达到有效的技术指标,比如,纵向裂缝出现在建筑实体中,存在不符合要求的实体布线工艺等方面的质量问题。但是,在进行技术方面的管理中,往往使得有经验的专业性人才管理比较匮乏,不能对于工程项目中涉及到的图纸、新技术、新工艺以及新材料熟练掌握,并没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这样就容易出现施工中的诸多管理问题,经常会导致出现违规的施工操作,就难以有效开展施工质量技术管理工作。 第五,存在不文明施工的问题,另外,由于陈旧的工程设备问题,在进行维修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当前,工程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涉及到的差、乱、脏的问题,一般情况下,施工现场的卫生状况都比较差,由于施工管理存在一定问题,造成环境的污染问题,随意丢弃垃圾问题,施工秩序混乱问题,存在巨大的施工噪音污染问题等方面,这些都是给附近的居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同时,并没有相关的专业人才的培养,过多的非专业人员并不能够有效对于机械设备的养护维护、操作规程、设备性能进行有效掌握,这就在相应的保养和维护方面存在诸多的问题,使得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存在一定难度。 3解决问题的对策分析与思考 3.1安全管理 第一,应该努力贯彻“预防为主,安全至上”的策略,使得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不断提升,从各个角度来说,不断有效增强其自身的安全意识。在进行土建施工现场管理中,具有非常强的综合性特点,这就需要管理人员具有综合性的专业能力。在具体施工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安全问题,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有效进行安全施工,同时,思想上,应该保证各个环节落实好安全意识问题,做到防范于未然。为了有效保障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得到提升,应该保证定期和非定期的培训工作,有效培养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的各方面能力,这样才能有效保证土建工程的施工安全。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在建筑企业中,也需要越来越完善的施工现场管理制度,在不同的地质条件、建筑结构要求下,应该能够有效应用相关的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技术,并且应该让厂家专业人员或者技术专家针对涉及到的新知识点、新工艺技术进行讲解和介绍,有效针对施工现场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探讨。 第二,应该保证施工现场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不断加强进行施工安全教育工作。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中,安全管理非常重要,所以,除了传授相关的安全知识给一定的管理人员外,还应该积极保证各级管理人员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可以通过培训、考核等手段进一步深化处理,这样能够使得各项工作顺利展开。不断保证现场施工材料和设备的有效利用,严格执行相应的限额领料制度,保证材料使用规范进一步受到严格监控,充分重视材料的领取和出入库管理,还有涉及到材料的退料、用料以及补料的处理,应该通过有效措施,体现出节约有奖、超出受罚的管理制度。 3.2强化管理体系 为了有效执行现场文明施工,则应该对于施工现场中的机械设备保养、安全用电以及技术准备问题进行一定重视。在对于涉及到用电线路的定期维护和检查过程中,应该使用专业人员,保证能够及时更换陈旧机械设备。通过有效培训设备管理人员,保证能够对于机械设备正确使用,并且有效对于各种操作规程进一步规范化处理。保证能够严格按照机械设备的执行规范进行操作。为了有效解决噪声扰民的问题,积极处理好施工现场所造成的脏、乱、差的问题,应该进行有效的景观化的现场管理,通过设立标志牌、围栏以及平面图防护措施,具有积极作用。为了能够有效满足项目需求,应该进一步对于施工现场管理体系进行强化处理。 4结语 综上所述,进行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其核心内容就是进行建筑工程施工的现场管理为主要工作,应该落实好工程的整体质量问题,有效体现出企业的良好形象,积极树立企业品牌,保证具有较强的社会竞争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作者:王国标 单位:福建创邦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浅谈大学生创业与就业: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研究 摘 要:经济新常态下,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是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毕业生创业就业的重要措施。通过开展大学生创业就业状况调查,深入了解大学生创业就业的现状,探讨分析目前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中存在问题,并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政府政策资金支持,校企拓展合作空间和学生个人能力提升等方面提出完善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 就业 指导服务 体系 对策建议 大学生创业就业难是社会问题,也是现实问题。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是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举措,是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毕业生创业就业的重要措施。当前,大学生创业就业的指导服务工作已经成为高校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针对目前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存在问题,如何构建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服务新体系,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课题。 一、大学生创业与就业形势分析 经济新常态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下的客观存在的状态。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运行发生一系列新变化,基本特征是经济增长速度发生变化,经济结构优化发生变化,第三产业主体发生变化。2016年,受到国内经济影响,大学生创业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作为高校毕业生这一就业群体,这将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很大压力,大学生创业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我们通过组织对广州地区有关高校和招聘单位的专题调查,了解到大学生创业就业难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生创业困难主要体现在:创业意识较低,调查结果显示,39%学生认为高校创业教育宣传工作开展不够广泛,大学生创业意识缺乏,而且,创业实践基地少,没有机会参与创业活动;创业激情较高,有24%大学生有创业欲望,而且表现比较强烈,大学生创业激情逐年增多,创业人数不断增加,但实际参与创业的比例还是很低,统计创业人数不到2%;创业环境欠佳,目前,大学生创业还没有得到社会、家庭和学校完全认可和积极支持,大学生创业还没有得到高校、地方政府和家长的大力鼓励和足够的资金资助;创业资金短缺,调查数据显示,38%的学生认为自己想创业,但没有资金支持。处于创业期或准备创业的毕业生,资金短缺是创业重大问题。地方政府出台了相关的资金资助政策,帮助大学生创业融资,但整个资助效果并不理想,很多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没有得到落实。二是在就业方面就业困难主要体现在:工作经验缺乏,调查显示,有51.2%学生认为工作经验欠缺是求职过程中最大的困扰,没有得到企业的认可,平时也没有机会参与实践活动,动手能力较差;专业能力不足,有31.4%学生认为个人专业能力不足是求职过程中主要障碍;缺少求职技巧,数据显示,有25.1%学生认为求职技巧的欠缺对就业面试时很不利;冷门专业困难。调查结果有25.4%学生认为社会需求量饱和,对一些专业相当不容易就业;毕业学校歧视,专访中发现,36.7%学生认为非重点院校毕业生就业更难,很多大型企业在招聘时,一定要985、211工程院校毕业生,这些要求对大学生就业创业影响较大。 二、当前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学科专业调整力度不够,创业就业指导服务水平较低 1.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存在不合理现象。有的高校在教育教学中存在很多比较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科专业设置方面改革力度不够,未能做到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去设置学科和专业。 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未能得到全面开展。主要体现在高校的创业指导课程设置不明确,对创业指导课程理论研究还不够成熟,还没有形成一种科学理论体系,有些高校未开设相关课程。创业指导服务观念落后。有些高校还是被动,他们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第二课堂活动,缺乏对学生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创业就业指导服务难以满足学生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就业创业指导内容单一。面对创业就业指导服务问题,学生最需要的,就是学校给予指导服务工作是多样化、全程化的指导服务,这些内容主要包括创业就业政策与形势、创业就业技巧、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创业就业需求信息、职业适应能力、就业创业心态调整等等内容。但从目前有的高校的情况看,指导服务内容比较少,这显然很难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二是创业就业指导队伍较弱。高校创业就业课程指导老师,有的是学生辅导员、有的是行政管理干部,或者兼职教师,这些老师缺乏专业知识、缺乏实践经验,综合能力不强,比如很多老师都没有懂得最基本的教育学、法律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而且又没有了解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跟不上形势发展要求所具备的创业就业知识,很难保证创业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效果。三是创业就业服务形式落后。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指导服务老师,受到工作要求和专业知识局限,在全程化的创业就业指导和咨询服务上,确实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和问题,造成指导工作和服务水平跟不上形势发展要求。 4.高校创业就业实践基地未能满足学生需求。目前,高校都能通过各N方式和形式设立大学生创业就业实习基地,比如:大学生创业基地、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等创新创业平台。但有的高校仅仅是形式上的做法,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而且,基地数量也不多,仅能供一部分学生实习或实践,未能满足大学生的各种专业学生的需求。 (二)创业政策落实程度较低,创业就业环境未能得到较大的改观 1.产业转型升级不合理。从经济社会角度分析,通过发展经济特别是地方经济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创业就业难与经济转型升级速度缓慢有着密切关系,地方经济产业层次偏低是导致对大学生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 5.提升创业就业指导服务质量。高校创业就业指导老师必须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才能更好地发挥指导和服务作用。因此,一要提升指导老师专业水平。加强指导老师的专业培养和培训,组织他们参加各种培训研讨会,更新知识结构。二要做好兼职教师聘请工作。邀请各行各业优秀人才、创业理论专家、创业企业家担任学校兼职教师,进校指导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三要创新创业指导服务方式。高校要建立校园创新创业QQ群、微信群,搭建创业信息网络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就业”新模式。加强创业信息交流,建立创业项目指南库,提高学生创业工作服务与指导的有效性。四要加强个性化创业就业指导。加强大学生创业就业个性化指导和服务,是做好毕业生创业与就业工作的重要举措,高校要深入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残疾学生、农村生源学生、以及少数民族学生、边远地区学生等创业就业困难群体,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做好他们的个性指导和服务工作,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全力帮助他们充分就业,实现创业愿望。五要做好学生就业心理调适工作,为大学生自觉树立良好的创业就业观,自觉调适在创业就业选择中的不正确的心态,树立务实的创业就业理念,顺利实现创业就业。 6.开拓学生创业就业渠道。高校要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挖掘发现各个领域的创业就业岗位的就业机会。高校要落实好“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和“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等基层项目岗位,切实做好鼓励毕业生到农村基泳鸵怠⒌街行∥⑵笠稻鸵倒ぷ鳌M时,要发挥农业院校的优势,引导大学生到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研发和现代农业经营管理等领域创业就业,真正实现学有所用。 7.扩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高校要建设和利用好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创新创业平台。加强产学联基地建设,加强与企业协同发展,加强产学研教学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实习见习实践活动场所,为大学生做好创业就业准备和实训提供发展平台。高校加强创新创业基地培育指导工作,大力促进产、学、研等多方面紧密结合,采用多样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活动以及实习实训活动,不断增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以提高毕业生创业就业质量。 (二)完善学生创业就业政策体系,建立健全良好创业就业环境 1.加强创业就业法律法规建设。针对我国大学生创业就业法律建设落后问题,国家要加强大学生创业就业的法律法规建设,为大学生创业就业提供法律保障。构建比较系统完善的大学生创业就业法律体系。针对我国大学生创业就业领域的法律法规建设滞后问题,加强创业就业法律法规建设,比如创业就业市场中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问题,对暂时失业大学生给予提供失业保险救济、职业指导和职业培训等相关指导与服务问题,都要通过法律法规的具体规定,为大学生创业就业提供法律法规保障构建完善的创业就业体制机制,加强宏观调控责任,逐步扩大创业就业需求,创造更多的为大学生创业就业机会和平台。运用政策倾斜、鼓励投资兴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以达到扩大地方创业就业需求。进一步完善企业补贴制度。大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为调动大学生见习单位的积极性,政府要提高给予企业适当补助资金,并根据企业单位接收毕业生实习人数及实践基地设施建设、职业培训指导的情况在财政与税收方面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资金资助,保障大学生实习顺利进行。 2.加大创业就业政策宣传力度。政府部门要大力宣传大学生自主创业宣传,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通过网络或电视等多种渠道,及时帮助大学生或企业深入了解和掌握国家及地方创业就业优惠政策,引导他们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创业信心,更好地开展自主创业,实现创业梦想。同时,通过创业就业政策的宣传,让社会和家长都支持鼓励大学生创业,形成良好的创业就业环境。通过互联网信息平台,大力宣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典型经验以及大学生创业就业典型,树立典范,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工作的良好氛围。 3.解决创业就业困难学生实际问题。政府部门要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目前大学生创业就业困难的根本情况,出台一些符合地方实际的大学生创业就业政策,着力解决困难学生的实际问题,到达精准扶助创业就业困难大学生,增强他们创业就业信心。提高创业资金资助标准,增加优惠政策补贴和低息贷款,扶持大学生进行创业就业。对于一些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毕业生,要扩大对他们的经济资助力度,提供未就业大学生社保补贴,增加财政资助资金。在大学生就业落户方面,各级政府要消除毕业生流动限制政策,比如取消高校毕业生毕业后跨省跨市区域创业就业限制和取消户口指标限制,以及一些不合理行政管理收费,让高校毕业生扩大创业就业选择的发展空间。 4.加快企业产业结构升级。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和充分就业提供基础条件。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政府要推动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引导企业产业结构调整,调掉落后产业,发展新兴产业。通过企业产业行业的供给侧改革,能增加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更多的大学生创业就业。 (三)着力拓展学校企业合作空间,强化用人单位社会责任意识 1.加强校企协同创新工作。加强企业与高校创新协作,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促进企业发展,为企业培养人才提供人力资源。校企双方给学生提供到企业实习的机会,让大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提升能力与见识,同时,能够增长大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通过协同机制可以促进创新要素的深度融合,形成一批优秀创新团队,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也可以为企业产出一批标志性的创新成果。 2.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目前,在大学生实习见习环节,有的用人单位不愿意为他们提供实习见习机会,大部分用人单位认为过多的实习生会影响他们正常的工作秩序,或者担心商业机密泄漏,或者认为学生理论水平虽然较高,但实际经验确实缺乏,帮不上什么忙,在实习见习中会增加工作成本,不肯接收实习生。在这一点上,用人单位应把向在校大学生提供一些实习岗位作为自己的社会责任,积极地为社会培养储备人才,以增强大学生实践经验和提升实际工作能力。 3.消除单位选人偏见。加强对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进行监督,进一步规范用人单位招聘行为。公开招聘信息,规范招聘程序,杜绝灰色招聘、公示录用结果等程序,为毕业生树立正确就业价值取向营造公平、公正、安全与和谐的创业就业环境,构建大学生创业就业保障机制。 (四)学生个人做好职业规划准备,不断提升创新创业就业能力 1.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高校大学生要提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对影响个人职业目标的因素和能力需求进行分析,初步明确个人将来发展目标,并在大学学习期间根据个人的发展和兴趣情况对规划进行不断比较、修改个人的目标要求,重新审视自己,结合经济社会实际情况,给自己确定一个比较合理的符合实际的创业就业定位。这有利于今后的创业就业目标的实现。 2.转变创业就业观念。毕业生要明确高等教育已不再是过去的精英教育,要面对现实,以正确的态度去对待现实,在创业就业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要退缩,要正确认识理想和F实的问题,做到客观公正地认识社会,适时适度调整创业就业目标,对就业期望值要有一个准确的估算,做到心里有底,积极主动寻找机会,实现创业就业意愿。在创业就业领域方面,不要将创业就业范围局限于少数行业领域里,要拓宽创业就业范围视野,坚持多元化创业就业理念,积极主动地去迎接激烈的市场竞争。 3.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在当前毕业生创业就业困难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对招聘大学生的条件要求越来越高。毕业生也要相应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培养和塑造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参加专业实习和技能实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开拓创新创业思维,培养自身的创业就业竞争力。 4.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从进入大学读书起就要有意识进行创业就业规划,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将来的创业就业做好必要准备。积极主动参与校内和校外的社会活动,比如社会企业兼职活动、校内勤工助学活动、参与老师课题研究活动,通过加强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熟悉各项事务和项目工作流程,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提升个人创业就业能力有很大推动作用。 浅谈大学生创业与就业: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的效应与对策分析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得到普遍关注,大学生创业是大学生通过自主创办服务项目、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实现就业的重要形式。高职院校作为大学生培养的重要场所应该着力加以解决,定量研究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效应状况。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促进社会就业的增加。文章对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效应进行研究,对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就业;效应 创业带动就业的效应是指通过大学生自主创办新企业来提供相应的工作岗位,在实现自身就业的同时带动更多大学生(或其他人员)就业。不论是针对正在接受大学教育还是已经完成教育的大学生,把鼓励创业、支持创业摆到就业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倍增效应又称乘法效应,可吸收更多面临就业压力的大学生,提高大学生就业技能。使其获得就业机会,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通过新成立的企业雇用更多劳动者,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效应。新创建的企业会从原本单纯就业的人群中培养和造就更多的创业主体,有效改进从而实现就业者的持续增加。从而带动更多的人就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进一步提出创业带动就业的影响因素和加强创业教育、完善创业体系、改善创业环境等措施来促进大学生创业等对策,从而缓解大学生就业紧张的现状。 1对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效应问题研究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各级政府和各个高校都在实施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各高职院校也都致力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千方百计地挖掘就业岗位,以期为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提供参考思路。针对建立和完善机制方面阐述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创业带动就业问题,有效改进从而实现就业者的持续增加。统计分析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方面的影响因素,实时发现创业薄弱环节。 第一,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需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效应。但当前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的创业思想较为保守并且创业的积极性不高,大学生创业氛围不浓厚。大学生创业可以很好地缓解就业压力,扩大创业带动就业效应。改善学校教育的弱势与学生传统的思维模式。在构建创业带动就业效应评价体系基础上,对大学生创业进行指导,利用其知识和技能开创事业。针对高职院校的相关指标进行研究,改变很少有学生愿意投入到大学生创业的浪潮的现状,帮助大学生找到工作的方向。就可以通过由点扩大成线、由线扩大成面的方式吸纳一部分大学生进入到相关岗位,从而促进大学生创业的进展,不断优化创业环境和氛围。 第二,通过动态地创业观察,对大学生就业状况进行分析,存在大学生创业的素质和知识匮乏的现状。就业观念不开放,无法发挥创业带动就业效应。无法利用知识和技能在经济、文化等领域进行创新并开创事业,对创业的认识还是比较片面。对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同时创造就业岗位的办法,缺乏更深层次的认识。加上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覆盖面不够和力度不足,无法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社会经验的掌握不足,创业知识更是缺乏。导致无法开展创业带动就业行动,影响了大学生创业工作的进展。 第三,大学生创业缺乏系统的服务平台,无法更好地缓解就业压力。加上当前各地设立的服务大学生就业人才的交流中心较为虚设,无法帮助大学生找到工作的方向。服务平台的相对较少、相关服务人员素质也普遍不高,更加没有办法促进大学生创业的进展。难以对大学生创业进行相关指导,缺乏更深层次的认识。当前服务平台难以发挥作用挫伤了社会服务平台建立的目的,影响了大学生创业工作的进展。没有解决就业问题的大学生数量逐年累加的问题,无法增加创业拓展就业机会并吸收更多的劳动者就业。限制了大学生创业工作的开展,创业支持力量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 2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的对策实施 创业者通过自筹资金、自找项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创办企业和开展个体经营,通过加强政府的支持并出台相关的鼓励创业的政策等改善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局面。通过创业活动实现劳动者自主就业,并付诸实践。创业拓展就业机会并吸收更多的劳动者就业,改善以往创业支持力量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的问题。通过增加企业数量或开辟新的行业来增加就业岗位,加强政府创业支持的核心力量。不仅仅把鼓励创业作为一个口号,还形成“扶持一个大学生创业,带动一批大学生上岗”的效果。 2.1改革大学生创业教育内容 创业带动就是指劳动者创办新企业(包括合作组织、个体经营和项目)能促进就业,因此需改革大学生创业教育内容。创办的企业越大,为学生创业实践提供机会越多。创业改变就业格局,在大学生在校教育中要把大学生创业教育作为重要的教学板块。创业和就业之间存在函数上“一对多”的关系,可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逐步摆脱死板的课堂理论教学。在一定范围内,特别注意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承担起创业教学的任务,开展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鼓励相关教师进行系统的学习并对大学生创业进行指导,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使创业带动就业的效果越来越明显,有利于对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把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专业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逐步形成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在此基础上,专门为学生设计一些创业计划大赛和企业调研活动等。促进大学生以创业带动就业,使学生能够自主参与到实践活动中。 2.2提高教学团队中师资人员的素质 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从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入手,提高教学团队中师资人员的素质。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和专业水平,有利于发挥大学生创业的就业倍增效应。在实践中增加阅历和经验,从有关部门或者企业以及成功人士中聘请专家组建创业导师队伍。在专门课程的开设过程中系统地对创业教育的内容进行整合,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创业教育核心力量。增加实训课的比重,选择高素质的教学团队进行教学。创业导师在进行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进行创业前景分析,分析当前大学生创业面临的困难。把团队建设、公司结构、市场分析和预期以及风险评估等整合成为一套体系,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帮助学生学习知识。使学生能够更容易掌握企业的基本结构和框架,帮助其建立创业的信心。从而保证学生在今后创业的过程中有章可循,吸引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创业实践中去。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从而掌握创业的动态。把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进行调研和学习。保证教师能够充分了解一线信息,进一步开展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研究。 2.3推进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建立 高职院校推进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建立,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教育。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创业带动就业的教育体系、核心价值观需要学校不断推进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建立来实现。这种服务平台应该有助于为大学生提供一些就业和创业的指导,鼓励学生参与导师的项目。创业教育教学科研机构和师资是创业教育的核心力量,可将创业教育真正融入到人才培养工作中去。真正切实开展相关工作,在老师的带动下组建创业团队。结合国内创业教育的形式和现状进行分析,需要深刻了解和掌握其特有规律。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切实感受组织的作用和力量。服务于大学生创业和就业压力的缓解,帮助学生培养一些创业者的素质。实现创业带动就业在数量和质量上的成倍增长,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搭建创业活动载体和平台,保证学生能够正确对待创业。使高职院校学生能够积极、主动投身各种创业理论和创业实践培训活动,并且自愿投身到创业的实践中去。在加强自身技术技能和综合素质的锻炼的同时,缓解就业压力。 2.4重视创业教育理论的研究 为进一步提高创业成功率,需重视创业教育理论的研究。扩大创业对就业的带动效应,结合国内外最新理论和成果。强化全民的创业意识,提高创业教育的效果。从过去消极被动的对待转变为积极去推动,把优秀的理论和方法编入到教学课程当中。加大创业宣传力度,及时进行内容的更新。建立数据库资源和信息共享平台,保证学生所学知识的前沿性。转变关于创业的教育观,充分改革教学模式。将创业教育真正融入到人才培养工作中去,对一些成功的创业案例进行分析和整合。完善创业服务和培训体系,建立校友数据库。构建包括创业理论、创业实训、创业文化在内的课程体系,提供创业团队进行学习和参考。完善鼓励创业的扶持政策,加强与成功创业校友的联系。除此之外,通过培训为学生配备专门的创业导师,邀请成功校友进行讲座。鼓励大学生创业,认真钻研和分析正反案例。积极与政府、企业实体做好协调工作,从而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创业的意愿。不论是针对正在接受大学教育还是已经完成教育的大学生,主动学习创业的各项法律法规。注重案例教学,深刻了解和掌握其特有规律。进一步开展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研究,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效应。 3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的展望 创业带动就业中的倍增效应是指创业者通过自主创业,有效改进从而实现就业者的持续增加。通过新成立的企业雇用更多劳动者,从而缓解大学生就业紧张的现状。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效应。把鼓励创业、支持创业摆到就业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吸收更多面临就业压力的大学生。带动更多的人就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但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至少需要从政府、高校和学生三大主体做工作。随着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政府方面首先需转变观念。解决社会创造的就业岗位难以承受数量巨大的有就业需求的大学生的问题,做好顶层设计。高校方面建立创业师资队伍,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在校外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也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途径。学生方面转变观念并树立创业教育与创业意识,通过大学生自主或以其他合作形式创业,形成“一人创业带动多人就业”的良性循环,创造出更多的工作机会来,解决一部分大学生的就业难题。 浅谈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浅谈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教育 摘 要:我国自扩大高等学校招生以来,招生数量逐年增加,学生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面对沉重的就业压力,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大学生创业,“以创业促就业”则逐渐成为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创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鼓励大学生创业“以创业促就业”成为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重要课题。 通过创业带动就业是新时期就业工作的新增长点,也是扩大就业的重要阵地。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对于高等教育的改革以及大学生个人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先导,创业基地为支撑,创业指导服务为保障,来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 创新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性,创业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实践性,因此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性、实践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传统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教育主要是知识教育,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普遍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现象。 二、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我们力图通过教学来提高和增强学生的素质、能力、创新性、实践性,但却没有系统地加以培养和强化,大学生毕业后要在社会实践中获得成功,更应注重能力、创新性、实践性。 三、我院人才培养的定位主要是培养应用性人才,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于我们实现这样一个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对于所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实用性更加关注,并且能激发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创新创业的热情。 四、根据我院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在新时期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办法。 (一)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激发师生创新创业兴趣 1、增设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丰富学生创新创业理论知识。采用创业案例进行教学,展示成功创业者的创业精神、创业方法、创业过程和规律。可以定期请创业成功人士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帮助学生分析创业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为学生提供理论指导。 2、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聘请社会上成功的创业人士或校友为老师做创新创业专题客座,带领教师学习创新创业相关理论和技能知识,使教师首先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以便在向学生传授创业知识时,能够有的放矢,从而增强创新与创业教育的有效性。 3、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建立全面的素质教育观念,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注重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与其他方面的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的作用,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通过大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形成创新创业的文化良好氛围。 在校园文化中开展各种创新创业教育专题活动,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要求有机地融入到校园文化中来,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如参观创业成功的企业,请创业成功者介绍创业的奋斗历程,鼓励在校大学生创业,大力营造创业光荣的氛围,带动更多的学生勇于创业。 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以技能竞赛为依托,培育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依托校园各种技能竞赛,充分发挥创业计划大赛、室内设计作品竞赛、大学生就业创业论坛、设计论坛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课外活动,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创新创业的课外活动中来,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三)搭建实习实训平台,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通过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高校与企业联姻,企业走进高校,共同探讨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从而不断提升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除了进行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外,还必须树立起由创业导向模式向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管理人才模式转变的新理念。只有将第一课堂课程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起来,从深层次不断唤醒、启发和挖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团队训练、岗位见习、创业实践等实践活动,逐步培养出创业领军人物,才能在大学生中塑造创新创业理念,从而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整体水平,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品格和创业能力。 (四)重视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五)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建立就业与招生的联动机制,用就业水平调整各专业的招生规模,形成招生与就业的良性循环。 (六)广开就业渠道,大力开辟毕业生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 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设工作一直是学校就业工作的重点,今后,我院将在现有基础上,以学生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加强市场开拓力度,追求细致、周到的就业服务,不断探索就业工作新思路。 业教育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新形势下,创业教育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大学生可以成为创业的主体,也应该成为创业的主体。创业教育不仅有助于优化个体素质,激发青春能量,而且有助于把知识转化为国家的实力、社会的财富和人民的实惠。高校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主阵地,必须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推进授业、创业、就业的相互渗透和整体优化;必须树立“大创业”的理念,引导学生强化创业意识,敢于创业、勇于创业,能够创大业;必须进一步注重学用一致,培养学生依靠专业打基础、依靠创业打天下,通过创业牢牢把握就业主动权,提高社会贡献力。 浅谈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浅析当代大学生创业就业难题与解决途径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深入开展,高校学生能接受到更为广泛、且更为专业的优质教育。现如今,接受高等教育学生数量与日俱增,同时愈来愈多高校毕业生的未来发展问题也显得更加突出与棘手。如何才能在众多创业就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当下学生最为关心的话题。本文将对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创业就业形势、遇到的难题以及解决途径等内容做出分析,旨在为广大毕业生提供正确的创业就业指导与参考意见。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就业难题 解决途径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新统计显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 预计699万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毕业人数最多的一年。而历年数据表明,大学生毕业人数创历史新高已不是新鲜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工作任务将更加艰巨。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更是新时代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总的来说, 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的劳动力资本水平, 理应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但随着我国整体劳动力发展水平的提高, 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更全面、更能满足新经济发展要求的核心就业能力才可能成功就业。但是,现有高校教育培训体系仍比较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 缺乏对学生创业就业行为的深入研究, 因此,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脱节,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 二、大学生创业就业难题及产生原因 “创业”与“就业”的抉择 刚毕业的大学生往往会有产生一个矛盾的问题:究竟是要工作还是要创业?对于广大大学生来说创业即意味着向社会上其他企业发起竞争,而就业则意味着将在浩浩荡荡的人才竞争市场展开角逐。在这看似进退维谷的局面下,不少大学生都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中。 首先讨论创业,大学生创业一向被列为国家重点课题,不少国家政策鼓励和扶持大学生创业,但大多数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在于: 1、大学生创业路形单影只 大学生创业往往是一个或者几个大学同学共同经营管理一家公司,依靠彼此 之间的默契合作与努力工作将公司维持发展下去,较少大学生创业团队能得到同行业其他竞争对手的帮助与合作。在复杂的行业竞争情况下,大学生创业显得势单力薄,市场的过度挤压与竞争者的强力竞争都十分容易造成稳定状况的破坏。有些即使能维持正常运营,也未必从中获得利益。 2、眼高手低的创业项目 大学生创业存在的另一个重要的通病就是盲目选择创业项目。部分大学生创 业计划缺乏对实际及未来情况的规划,凭着对从事创业行业获取利益的可观估计便盲目下手,最终草草收场。也有的尽管对前期规划与市场预期做了较好的分析,但在项目可行性上却大打折扣,往往产生眼高手低的情况。 其次是就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显得更为普遍。正是因为大多数学生对复杂的创业模式感到惶恐,他们便会选择更为直观的就业模式。但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便一直是困扰国家和政府的难题。面对庞大的大学生毕业人群,究竟应该怎样安排岗位、安排多少岗位。从另一方面说,要想获得良好的职位不能只靠国家,更得靠自己,试考虑大学生不能笑傲职场的原因又何在? 3、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脱节 据了解,80%的毕业生认为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未来的就职毫无关系。其实,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都是为未来就职做铺垫的,理论知识都是为实践打基础的。正是因为不少学生缺乏对实践知识的积累,才导致学生在踏入职场时觉得与专业对口的职位少之又少,同时入职门槛却高之又高。 4、阅历少,心气高。 不少大学生认为自己的高学历能带来竞争上的优势,因此应当在岗位选择以 及薪资待遇上从优。因此,部分大学生对自身的就业定位较高,不愿意从基层做起,不接受低薪待遇,通常成为降低大学生就业率的两大杀手锏。此外,大学生对本专业的一味依赖让大学生失去了接触其他岗位的机会,例如有些管理学学位的大学生就很难接受从事基础工作的行业。 5、就业规划的盲目性 当代大学生中,很大部分缺少对自己未来的就职规划,思想一直停留在校园 学习的进程中,导致对自身就业方向的极度缺乏规划。不少学生到了毕业都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如此盲目如何对自己未来从事事业准备,从而导致就业时的巨大压力,促使就业不顺。 大学生就业的另一大问题就是父母干预。由于学生自身的规划不慎,导致无法就业,此时父母往往扮演救星的角色,不少学生最后总是在父母帮助下“被就业”,而如此这般学生究竟是就业还是帮助父母完成任务就成了最大的问题。若仅仅是为了就业而就业,相信是得不偿失的。 三、创业就业难问题的解决途径 1、端正态度,制定规划 想要提高大学生创业就业水平,必须从大学生本身入手。所有大学生都必须 在大学期间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应当十分重视高校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大学生对创业就业的规划并非一朝一夕完成,而是要进行日积月累的修改与完善才能实现。学生应当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为日后的就业做准备。而想要创业的学生则应当提前制定创业计划,了解市场信息,尝试模拟经营,收集创业信息。 2、注重实践,拓宽视野 高校学生必须加强社会实践。学生必须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各项社会实践。在达成课程目标的前提下,制定实践目标。对每一次完成的实践经历进行总结,从而寻求正确的适合自身的就业方向(或者创业方向)。若学校无安排,则需要自身对市场信息始终保持敏感度,一有实践机会就需要积极出动,只有掌握社会动态,培养职业实践能力,方能在日后就业竞争中运筹帷幄。 3、放平心态,开辟新径 学生在初入社会时一定要放平心态,切不能心高气傲。凡事从基层做起,不断积累经验。勇于尝试,不局限于本专业,开拓多条就职道路。此外,新时代高校学生应当充分发挥自身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利用互联网等现代途径进行求职申请,增加就职机会。一旦有机会时应当努力工作,体现自身价值。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论文:道路运输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探索 福建省泉州市汽车运输总公司 吴 松 江 (一) 安全是道路运输企业的生命,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管理需要创新。道路运输业是一个关联着千家万户的行业。如果不能做到生产安全,旅客的生命、国家和人民的财产、社会的安宁都将受到威胁和损害。道路运输业的生产安全,主要是行车安全,它既受内部管理因素的影响,也受道路、桥梁、气候和外界人为因素的影响,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长期困扰着人们的大难题。多年来,各级政府和交通主管部门、道路运输企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综合治理。然而,安全状况仍不尽如人意。特别是进入2000年以后,道路行车事故次数、伤亡人数一年比一年多,恶性道路行车事故不断发生,坠毁、爆炸、火烧车事故也时有所闻。究其原因,是道路行车安全管理严重滞后。沿用了几十年的安全管理措施,适用不了车辆更新、人员更新、企业管理机制更新,运输经营环境和经营条件也更新的时代,安全管理需要创新。 安全管理创新的方向在那?如果我们把目光仍旧回到旧的安全管理机制上,就会发现,几十年来,不管是交通主管部门、交警部门还是企业领导,对行车安全,一贯采取“管”、“卡”、“压”的管理办法。各级安全管理人员对待驾驶员,特别是肇事的驾驶员,从来是讲话口气硬,处罚措施严。驾驶员一旦出了事故,领导批评,同事讥讽,亲人埋怨。在这重压之下,驾驶员是慎之又慎,然而,还是事故不断。“硬压”的效果不好,可又有什么好办法呢?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借助文化的力量,加强道路运输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构建一种人格化的安全管理新机制,这也许就是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管理创新的出路。 (二) 道路运输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企业文化是当代世界企业管理的新热潮。尽管我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制度不同,经济体制和文化传统存在着差异,但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80年代传入我国后,经过不断的实践和 探索,企业文化之花已在我们的国土上结出丰硕的果实。道路运输企业安全文化就是借助企业文化的成果,充分运用文化的导向功能,把长期的生产经营和安全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本行业特点的安全管理经验,提升到物质与精神结合的境界,成为加强和改进企业的安全管理的精神动力。它包括企业安全价值观念,安全生产责任感,安全道德观念,安全目标和安全行为准则等,既是一种文化现象,又是企业安全管理的一种理论。 在安全生产实践中,道路运输企业首先要根据本企业安全管理特点,提炼培育企业员工普遍认同的科学的安全价值观和安全生产理念,用简练的语言给予表述,用以激发职工安全生产工作热情,增强安全生产责任感;提倡用安全哲学辩证处理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改革、安全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用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理念指导生产经营管理,把安全生产摆在第一的位置;用正确安全价值观对事故突发瞬间自己行为进行调整和约束,做出保护生命财产,减少损失的选择。通过创建企业安全文化达到提高全员的安全素质,促进实现安全行车的目标。 (三) 在企业安全行车管理过程中,职工的创造性、向心性思维和自我价值实现等心理要素,是道路运输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道路运输企业职工对文化情有独钟,早在90年代,在汽车驾驶员中,兴起一股在驾驶室悬挂像的热潮,据说就是驾驶员为了祈求平安。以后,人们按照各自的喜好、信仰,把驾驶室布置得色彩斑斓,有的还给自己的驾驶室起了雅号。这反映的就是一种文化现象。笔者曾在1990年在《汽车驾驶员》杂志上,对这一文化现象按照驾驶员的不同心态,给予不同的归类,提出做为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和企业领导,对萌芽在职工中的文化现象,要站在安全生产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积极加以引导,把职工的热情和创造性引导到安全管理上来,为安全行车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这一看法,越来越成为共识,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成为全行业安全管理共同追求。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管理实践,越来越多的溶入文化因素,越来越贴近职工心理要求,在企业安全管理上,文化的作用越来越大。 (四) 道路运输企业安全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全体职工的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现代道路运输,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现代运输设备的技术性能日臻完善,高速公路的大量兴建,公路快速运输系统的初步建成,现代通讯、各种监控手段日趋先进,这些对搞好行车安全,固然十分重要,但掌握、使用、处置这些先进技术设备,对安全生产起决定作用的仍是人。生产技术程度越高,人的管理地位越显重要。这就需要用先进的企业文化引导职工,加强职工的安全文化修养,培育职工安全自律与他律的意识。 要重视企业职工安全素质的养成教育。各道路运输企业要把全员安全培训放在首位。教育培训分系统教育和自我教育两方面。系统教育方式有:培训、轮训、复训、安全报告会等。自我教育方式有:安全例会、安全知识竞赛、安全谈心、安全帮教等。安全培训的目的一是增强职工安全意识,变安全生产“要我干”为“我要干”,变“要我管”为“我要管”,变少数人管理为全员管理。二是提高全员安全素质,使管理者和操作者都能了解事故发生规律,掌握先进的安全管理设备,具备妥善处置突发事故的本领。 要重视凝聚各方面力量。党政工团要齐抓共管,各方面都要根据职工不同工种、不同岗位、不同心理特点,从各自工作角度,设计好活动载体,围绕企业安全生产创一流,开展各具特色,富有成效的活动。比如,各个时期的安全竞赛,安全月、安全周的竞赛,党政领导安全嘱咐,家属安全劝导,共青团安全监督等活动。 要重视安全管理队伍的网络化建设。在原有安管队伍的基础上,建立一个以行政领导为中心,向基层运营片区、运营单车幅射的安全管理网络。每一个层面都要有人负责,每一个层面都要做到人员、制度、措施“四落实”,每一个层面都要重视安全文化建设,每一个层面都能运用系统工程 的原理、方法,分析、评价系统中的安全状态,及时发现、通报系统中的危险性,通过采取综合措施,使系统内发生事故减少到最低限度,使安全达到最佳状态。 要重视持之以恒做好安全文化建设。文化的熏陶功能是不能一竿见影的,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要做到月有安排,季有打算,年有筹划,每年都有所提高。日积月累,企业安全文化才会显示其独特的功能。 (五) 道路运输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目标是为行车安全营造一个亲和力很强的氛围。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管理系统中的要素是人、车和环境,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人。人是企业之根本,人是管理工作中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能否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是企业安全管理成败的标志。 加强道路运输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当前要创新人性化的管理。人性化管理的主要内容在对待事故的认识上要走出两个误区:一是事故不可避免论。道路运输企业的安全生产,受外界因素制约较多,从企业领导到职工都有一种错误认识:“事故不可避免”。事故发生以后,有些管理者采取自我解脱办法,把事故发生原因归咎于客观因素,归咎于“运气不佳”,企业员工中也有同感。人性化的管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事故的发生,采取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认识是行动的向导,对事故的正确态度应是从血淋淋的事实中,找出管理者和操作者自身存在的问题,掌握防止事故发生的本领。同时,将经验教训在企业干部职工的头脑中逐步消化、吸收、积累,成为指导安全实践的意识,达到多数人安全生产的目的。这也就是道路运输企业长期实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理论升华。二是重处罚,轻教育。事故发生以后,对肇事者轻者下岗,重则行政处分,经济处罚更是免不了的。人性化的管理强调,人是事故的肇事者,更是事故的受害者。有些人就是在肇事中受伤以至丧生,既使没有受伤,精神也受到很大的打击。对事故的发生,多数肇事者是会对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进行自责的。关心事故责任者,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慰籍,生活上的关怀,化解驾驶员肇事后的心理矛盾,帮助他们从事故的阴影中走出来,分析造成事故的原因,吸取应有的教训,这样的教育作用将更有效,教育效果也会更好。发挥文化的力量,,多给人与关怀,使肇事者从事故的阴影中走出来,使其他职工从中受到启示。为行车安全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在对待制度的认识上,无规矩不成方圆,要重视规章制度的约束力,但对待制度人性化的管理采取的是与时俱进的态度。多数道路运输企业都有十余年到几十年的历史,在安全管理上都有一套规章制度,人性化的管理不能离开原有的管理成果,对这些规章要进行很好的梳理,沿用对安全管理行之有效的,摒弃那些多余无用的,建立适应新的营运环境的新规章制度。使制度真正起约束人,管理人,促进安全生产的作用。 在宣传教育的认识上,人性化的管理重视宣传形式,管好用好安全文化宣传阵地,如安全劝导牌、提示牌、标语牌和安全宣传栏,同时把宣传教育的形式向互联网等高科技领域拓展,开展网上教育。教育形式上,一改我说你听的传统教育形式,开展电视广播专题、安全文艺演出、安全文艺创作,安全体育比赛、安全理论研讨、事故案例等形式。鼓励行车人员和全体职工参与。宣传内容上,人性化的管理少用“严禁”、“不准”,多用“请你注意”,力求形象生动,平等对话,富有人情味。 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促进道路运输企业的繁荣和发展,假日经济的萌生,知识经济的初露端倪,使道路运输业的繁荣和发展的势头如虎添翼,方兴未艾。在繁荣和发展的后面,道路运输业也隐藏着巨大的事故隐患。面对新形势,新环境和新变化,如果我们还沉缅于原有的管理方法而自以为是,那事故的发生将如春风里的野火,扑了这头,那头又生。重视发挥文化的功能,创建道路运输企业安全文化,也许对道路运输管理有效地预防和遏制各类险情及事故的发生,改观道路运输不安全的局面能有所裨益。这是笔者提出创建道路运输企业安全文化的初衷。 二三年八月第三稿定于福建泉州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论文:浅议发电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四个层次 摘 要:从分析特大型发电企业进行安全文化建设,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的必要性、方法和体会,从物质、行为、制度、精神等四个层面入手,建立了安全文化由表层到深层的有序结构。最后得出结论:物质层是外在表现和硬件外壳;行为层是软件外壳;制度层制约和规范着其他三个层次的建设,是企业安全文化的骨架;精神层则体现了思想内涵,是核心和灵魂。 关键词:发电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安全文化”的概念最早来自国际原子能机构1986年召开的切尔诺贝利事故评价会,是核电站安全管理思想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是从企业文化的概念演绎而来,旨在加强安全管理,提高核电站的安全可靠性。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进入中国,成为安全科学领域的一项安全生产保障新对策,也是安全系统工程和现代安全管理的一种新思路、新策略。 企业的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在长期安全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或有意识塑造的又为全体职工接受并遵循的,具有企业特色的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准则的总和。打造特色安全文化,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是一项理论化、系统化的工程,是贯穿于安全生产的一条主线,是企业和职工利益的保障体系之一。 电力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电力安全更是事关国计民生,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密切相关,安全生产是电力企业永恒的主题。特别是作为全国特大型发电企业,机组容量大、参数高、自动化程度高、对电网影响大,要促进企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首先必须不断强化企业的安全管理。 发电企业建立安全文化的目的,就是形成最大限度的保证工作效率和安全系数在临界点以内稳定状态的共识,也就是在尽量避免人身和非人身事故发生的过程中,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发电企业安全文化可划分为四个层次,即物质层、行为层、制度层、精神层。 一、安全文化的物质层 物质文化层是发电企业安全文化的最表层部分,是由企业职工创造的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等所构成的。主要包括厂房、发电机组、辅助设备、厂容厂貌、内部网络和宣传媒介、职工的劳动环境和文化设施等等。它是形成安全精神文化层和制度文化层的基础条件,它所折射出的是发电企业的安全生产理念、思想、作风和意识等。 为了适应电力体制改革下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谋求企业的更大发展,必须加强物质文化建设,通过树立个性鲜明、文化独特的企业形象,用有效的手段传达企业的良好风貌,寻求公众的瞩目及社会的认同。发电厂作为以电力为主要产品的企业,应该通过管理提升,着力在电网树立“安全、可靠”的形象,在业内树立“经济、高效”的形象,在社会树立“诚信、环保”的形象。 不断提高技术、设备现代化与安全文明程度。加强科技进步、技术改造和环保工作,消除生产过程中人、设备、环境中存在的各种不安全因素,最终实现人员无违章、管理无漏洞、系统无缺陷、设备无故障、环境氛围好,安全生产始终处于“可控、在控”状态的本质安全目标。 加强安全环境建设。进行生产现场的综合治理,提高安全文明生产水平,优化生产环境,彻底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最大程度控制环境的不安全因素,为职工提供安全、稳定的工作场所。增加厂区安全文化氛围,如举办安全生产月展览、设立安全文化长廊、增设人性化安全标语牌等,使其体现企业特色,成为对外展示企业形象的窗口。 二、安全文化的行为层 行为文化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行为原则、标准和模式,包括职工行为准则、生产经营活动、教育宣传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的活动和各种文体活动等。安全文化的行为层体现了企业管理者及职工在长期的安全管理实践中形成的基本经验,是企业经营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是企业精神、价值观的折射。 人是安全生产的主体,是安全生产最根本、最关键、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企业良好的群体安全行为的形成,离不开企业良好的物质、生活、学习和人际环境,更离不开职工个人安全行为规范的养成。只有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方针同职工个人的行为联系起来,才能唤起“人人保安全”的主观能动性,从根本上杜绝人的不安全行为。 搭建安全宣教平台。通过企业安全生产例会、安全抽考、车间和班组安全学习日、开(收)工会等,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安全宣教和组织开展安全征文、知识竞赛等安全文化活动,切实唤醒职工对安全的渴望,把《电业安全规程》变为每名职工的安全习惯性行为,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我会安全”。 提高职工安全技能。强化安全和岗位技术业务培训,促进职工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岗位技能达标,培养职工精心维护设备的责任感,提高职工的应对突发事件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和反事故措施,规范职工现场安全作业行为,保证电力企业生产现场每一个作业人员与作业对象的安全。 三、安全文化的制度层 制度层是企业安全文化的中间层,主要是指对职工和企业组织的安全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的部分,它规定了企业成员在共同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应遵循的安全行为准则,是一种强制性文化。发电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是针对在电力生产中的安全问题,运用有效的资源进行相关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活动,实现生产过程中人与设备、环境的和谐,保障生产人员免遭风险的伤害,保障电力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向用户提供充足可靠的电能,努力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由于电力安全是伴随着电能的生产而产生的,而电能的生产原理和过程复杂,高温、高压、带电设备多,交叉作业、特种作业和不确定因素多,因此,必须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全生产策划、安全教育培训、安全生产档案等。通过制度化管理,认真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保障体系和监督体系,严格安全奖惩制度,以规范职工的行为,保证电力生产的有序进行。 几十年电力生产的实践证明,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电力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是发电企业在安全生产中不断总结与提高的结晶,是企业实施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重要手段。制度化管理是发电企业安全生产最有效的管理方法,是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的保障,有利于调动职工安全生产工作的积极性,有利于强化职工安全素质,有利于提高安全监督、管理的效率,较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可控在控、本质安全”的价值理念。 四、安全文化的精神层 精神层是指企业的领导和职工共同信守的安全基本准则、信念、安全价值和标准等,是企业安全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形成企业安全文化制度层和物质层的基础。企业安全文化精神层的形成是衡量一个企业是否形成了自己的安全文化的标志。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电力企业安全生产方针,是安全生产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电力企业安全文化的核心理念,也是发电企业开展安全生产的总纲。“安全第一”明确了安全生产在发电企业所有生产经营工作中的首要地位,就是要把安全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上,切实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预防为主”,就是把安全生产工作的关口前移,超前防范,建立预教、预测、预想、预报、预警、预防的递进式、立体化事故隐患预防体系,改善安全状况,预防安全事故。在新时期,预防为主的方针又有了新的内涵,即通过建设安全文化、健全安全法制、提高安全科技水平、落实安全责任、加大安全投入,构筑坚固的安全防线。“综合治理”,是指适应企业安全生产形势的要求,自觉遵循安全生产规律,抓住安全生产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在制度、管理、教育、设备、素质、环境等方面进行治理,有效解决安全生产领域的各类问题。 此外,“以人为本,可控在控,本质安全”的安全理念、“风险可以防范,失误应该避免,事故能够控制”的安全共识、“珍惜生命,关爱家庭,稳定企业,和谐社会”的安全价值观、“四不伤害”(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保护他人不受伤害)的安全道德观等,都通过情感管理和文化管理,把职工自身安全的需求和企业共同安全愿景的实现结合起来,共同构成了企业安全文化的精神层。 物质层、行为层、制度层和精神层这四个层次,形成了发电企业安全文化由表层到深层的有序结构。其中,物质层是企业安全文化的外在表现,是精神层和制度层的物质载体,所表现的是企业安全文化的程度,构成安全文化的硬件外壳。行为层是一种处在浅层的活动,构成企业文化的软件外壳。制度层制约和规范着其他三个层次的建设,是企业安全文化的骨架,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就无从谈起;精神层则是物质层、行为层和制度层的思想内涵,是企业安全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发电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在打造“本质安全型”企业的过程中,必须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建设安全文化,注重用文化力引导、培育广大职工对安全与健康的自愿、自需、自求意识,用安全文化推动职工形成良好的安全习惯与遵章守纪的自觉性,从而实现职工个人的健康发展和企业生产经营的长治久安。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论文:HSF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初探 【摘 要】企业安全文化建设通过创造一种良好的安全人文氛围和协调的“人——机——境”关系,对人的观念、意识、态度、行为等形成从无形到有形的影响,对人的不安全行为产生控制作用,以达到减少人为事故的效果。 【关键词】hsf 安全文化 建设 1企业安全文化内涵 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安全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或有意识塑造的,又为全体员工接受、遵循的,具有企业特色的安全思想和意识,安全作风和态度,安全管理体制、机制,安全制度,安全行为规范,安全生产目标和进取精神,安全的价值观、安全的审美观、安全的心理素质和企业的安全风貌、习俗等种种安全物质财富和安全精神财富的总和。企业安全文化营造和建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珍爱生命、文明生产”的安全文化氛围;在安全文化的各个层面上制定不同的追求目标,通过宣传教育,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炼,达到预期的安全目标。 2 hsf安全文化现状 hsf是有五十年发展历史的化工企业,带有计划经济深深烙印,发展比较缓慢,机制比较落后,员工流动性小,收入较低,工作积极性不是很高。企业安全文化基本的现状表现在: 作为一家老化工企业,日常管理延续了多年的化工企业好的传统管理制度,也形成了传统的“团结、奋斗、开拓、创新”企业管理理念,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那时的企业由于生产规模较小,市场经济的意识也不是很强,对企业安全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也不足。人情关系高于制度,特别是在安全事故的处理上,往往不能严格按事故管理制度来执行,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成为摆设。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合肥市对国有企业改制的力度加大,企业的一些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此,企业的高级管理层也在2002年度提及要进行企业文化的建设,也提出了“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四方平安,平安四方” 安全文化的思想。但由于企业领导更换频繁,没有建立安全文化制度,后期的宣传教育也没有跟上,企业文化的概念还是相当模糊的。 3 hsf企业安全文化的构建 为了实现企业安全,塑造富有时代特点,突出hsf股份公司企业历史、个性和化工生产特点的安全文化。结合企业安全文化现状和安全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hsf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体系: 3.1 观念文化塑造 安全观念文化包括安全哲学思想,安全生产的意识形态和思维方法,安全的心理素质;安全生产心态与保护环境的思路等等。在搞好安全观念文化建设中,要着重突出三个方面:坚持从“人本安全”的高度出发,通过开展各种安全知识、安全法律的普及和培训,不断提高每个人对生命健康价值的认识;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来引导实践,切实加大对安全意识的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大家的“安全价值观”和搞好安全的自觉性;各级领导干部要从职工的根本利益出发,真正把安全作为一种使命和责任,切实做到落实责任抓安全。 结合企业的实际和以上原则,提出hsf企业安全文化观念塑造内容:安全第一的哲学观;以人为本的效益观;四方平安、平安四方的价值观。 3.2 安全制度/行为文化建设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用制度来规范员工的行为,使安全生产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执法有据。 目前,国家安全主管部门和行业已经建立了若干安全生产方面的规章制度,企业必须严格遵守,并且要结合hsf股份公司化工企业的特点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落实到各生产经营环节、工序;切实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逐级落实责任;建立有效的约束与激励机制,做到赏罚分明;依靠科学技术和先进的设备等物质手段来预防事故,保证安全;建立起安全事故紧急预案;加强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的整合,形成一套科学、系统、完善的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全面推进安全制度/行为文化的建设。 3.3 安全物质文化实施 企业安全物质文化是企业安全文化理念和制度/行为方面的外在表现,必须要有制度规范,系统策划和经费的支持,不能满足于作表面文章。hsf安全物质文化建设将以下几个方面为重点: 第一,目标引导:实施hsf股份公司的安全物质文化形象,首先要有明确的动机目的,并预测实施后要达成的效果,提出安全形象塑造的目标及形象设计的整体策划、沟通策略、实施方法、投入费用等进行规划引导。第二,理性定位:要对企业内外部环境分析判断后确定实施方案,定位要适当,同时又鼓励全体员工的参与,凝聚全体员工的热情和智慧。第三,突出个性:企业个性越突出,企业安全文化的形象就越鲜明,要敢于标新立异,勇于突出企业个性。第四,认真实践:企业安全物质文化形象塑造,不仅需要良好的设计,完整的运行措施,更重要的是认真地实践。第五,传播造势:实施企业安全物质文化形象,要重视相关信息媒介的作用,注重安全文化观念和安全行为规范的宣传,增加企业安全文化的品位和内涵。 4 安全文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1)组织领导:安全文化建设的重点是执行,执行就是将文化理念通过灌输、熏陶、渗透,促进员工认知和接纳,安全文化的执行依靠组织来保证。 (2)组织培训与传播:通过教育、培训、学习、演练,确立员工的安全价值观念,增强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磨练员工的安全意志,坚定员工的安全态度,培育员工的安全情感,塑造员工的安全心理素质,提升员工的安全智能,打造员工的安全品格,磨练员工的安全作风,促进员工增强安全意识和确立安全理念。 (3)思想政治工作保障:围绕安全文化建设,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充分调动干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把企业内部的各种力量凝聚在一起,为实现企业目标服务。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是发挥企业家的设计、引导、推动作用;二是发挥党组织的领导作用;三是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四是发挥以人为本的基础和主体作用;五是发挥企业文化中企业哲学、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伦理的导向作用。 (4)考核与奖惩:随着企业安全文化的实施的不断深化,企业应该建立长效的考核制度、表彰制度、预算制度等各项制度,并在年度工作计划中明确具体的考核目标,可以采取正面激励和负面惩罚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 总之,hsf安全文化注重员工的安全意识、安全观念、安全道德、安全态度、安全情感、安全品格等深层次的人文要素,通过宣传、教育、激励和惩罚等手段,营造群体氛围,提高安全修养和安全素质,由外部约束变为主体自律,使不安全行为的控制方式发生的质的变化,实现了“要我安全”“我要安全” “我会安全”的转化过程。安全文化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研究课题,随着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市场环境、法律环境等因素的变化,势必促使企业安全文化内容的更新。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论文: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长期的安全生产实践的沉淀,是企业员工内在的思想与外在的行动和物质表现的统一。企业安全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 一、企业安全文化的作用 1、企业安全文化具有对安全生产的导向作用。 企业安全生产决策者是在一定的观念指导和文化气氛下进行的。它不仅取决于企业领导及领导层的观念和作风,而且还取决于整个企业的精神面貌和文化气氛。积极向上的企业安全文化可为企业安全生产决策提供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健康的精神气氛。 2、企业安全文化具有对安全生产的激励作用。 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可以形成强烈使命感和持久的驱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越能认识行为的意义,就越能产生行为的推动力。积极向上的企业安全生产精神就是一把员工自我激励的标尺,他们通过自己对照行为,找出差距,可以产生改进工作的驱动力,同时企业内共同的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又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它能使员工产生认同感、归属感、安全感,起到相互激励的作用。 3、企业安全文化对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起凝聚、协调和控制作用。 现代企业管理中的系统管理理论告诉我们,组织起来的集体具有比分散个体大得多的力量,但是集体力量的大小又取决于该组织的凝聚力,取决于该组织内部的协调状况及控制能力。组织的凝聚力、协调和控制能力可以通过制度、纪律等刚性连接件产生。但制度、纪律不可能面面俱到,而且难以适应复杂多变及个人作业的管理要求。而积极向上的共同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是一种内部粘结剂,是人们意识的一部分,就可以使员工自觉地行动,达到自我控制和自我协调。 二、建立先进的企业安全文化的必然性 1 、新形势下安全生产要求的重大举措 随着国家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化,发电厂从电力公司系统中分离成立独立的发电企业,形成多家经营管理格局,但各个主体的安全责任没有明确的界定。过去电网对电厂的行政管理职能已经取消,电网企业保证系统安全供电的困难增多。要搞好电力系统的安全生产只有依靠电网企业建立先进的安全文化,利用安全文化的辐射作用去影响电厂,保证电力系统的生产。 2、人本管理是电力企业先进安全文化创新的核心 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是人,人才。实现企业的目标要依靠全体员工的干劲、智慧、创造力。管理最重要的任务是调动和运用员工的积极性、责任心、创造力,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员工安全意识的能动产品。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第一要务就是保证员工的人身安全与健康,电力设备与电网的安全是依靠人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实现的,因此,人本管理思想是电力企业安全文化创新的核心。 三、安全文化创新的特色 1.奋发向上的团队精神 创新的安全文化能使企业具有奋发向上的团队精神,企业员工都努力为企业承担更多的责任,做更多有效的工作,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安全文化的价值观和信念成为激发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力量源泉。 2.和谐的人际关系 和谐的人际关系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企业与员工的利益融为一体,员工的需要与企业的安全生产目标一致,每个员工都有归属感,都为能成为本企业的一员而自豪,员工主人翁意识强,关心企业的发展,员工的喜怒哀乐与企业的成败兴衰息息相关;企业是一个温暖的家,企业中的每个员工在人格和尊严方面都能获得公平的待遇,员工只要努力工作都有获得奖励的机会,员工只要工作能力强都有获得提升的机会。二是企业领导与员工只是岗位不同、职责各异,在人格上是平等的;领导敢为下属承担责任,不仅关心下属的工作,而且还关心下属的生活、学习、身体;领导不仅要关心与自己兴趣爱好相同的员工,而且还应关心那些有时意见与自己不同的人;企业员工主动为领导分忧,创造性地完成领导交待的工作,在工作中遵章守纪,兢兢业业。三是员工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3.高效的安全生产管理 企业安全生产目标明确,并且将目标分解成指标落实到各个岗位。安全职责清楚,每个岗位的工作人员都明白自己要做什么样的工作,在工作中会出现哪些不安全的因素和怎样预防,企业为实现安全目标而制定的各项安全措施都能落到实处。员工行为标准化,管理体系按程序运作,不因人而发生改变。整个企业是个高效运行的体系,党政工团,齐抓共管,指挥体系令行禁止,政出一门,部门之间相互协调。 4.优美的工作环境 优美的环境不仅是企业安全生产的形象,而且也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员工在优美的环境中工作,能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优美的环境能净化、美化人的心灵,约束人的不良行为。在安全生产上优美的作业环境一是保障员工生命安全的条件,二是保证员工的身体健康,三是给人以舒畅的感觉。 5 、良好的学习氛围 一个企业建立了先进的安全文化,企业就成了一所学校。企业员工为了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需要努力学习,学习成了一种时尚,知识成为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资源,主动掌握安全知识与技能已成为企业员工的自觉行为,使员工由要我安全变为我要安全、我会安全。 四、建立先进的企业安全文化 电力企业在长期的安全生产实践中已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的观念、行为、物质3个层面的安全文化。建立企业先进安全文化是将以往自然形成的安全文化加以筛选,引进系统理论,继承原来具有积极意义的部分,抛弃消极部分,补充缺少的部分。 1、 企业安全文化宣传教育 在安全生产管理中,为了发挥企业先进安全文化的巨大作用,当确定了企业的安全文化后,要进行安全文化的宣传教育。在安全文化宣传教育上一是要完善和扩大原有的安全教育网络,二是要发挥宣传教育网络的作用。利用安全日活动和各种会议、员工手册、宣传栏、公司刊物、报纸、局域网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企业安全文化活动,如开展安全文化知识竞赛、安全文化年活动等,推进企业高层、中层和基层管理人员的行为规范,宣传企业安全文化,培育管理人员人本管理思想,培育企业安全生产价值观,用人文激励员工。 2、领导带头,积极推进企业安全文化创新 一是要提高领导对企业安全文化的认识,在实行中,领导要积极组织培训,让管理人员掌握企业安全文化的内容、企业安全文化的建立步骤、企业安全文化的激励机制。领导是建立企业安全文化的关键,领导的观念与行为是员工关注与效仿的模式。领导能修正员工的观念,约束员工的行为,领导决定的激励方式能促使员工调整工作思路,进而改变行为方式。二是要制定好推行企业安全文化的计划与措施,修正完善原有的规章制度,完善激励机制,使之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三是要在建立企业安全文化的各阶段,进行检查评比并考核。 企业安全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企业的各个方面、包罗万象,各个企业的情况不一样,安全文化的内涵就会不一致,但是只要我们努力探索,一定能建立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安全文化,到时一个人人关注安全、关爱生命,长治久安的安全生产局面一定会出现。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论文:加强制造业的中小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提要:一国的经济发展往往与该国中小企业领域的健康发展紧密相连,因为这是新的工作机会及创新和发展的极其重要的来源。我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这些中小企业提高了我国适应经济和技术变化的能力,并在充满活力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以制造业为主的企业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安全”问题。对现在中小企业严重的“安全隐患”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阐述,从安全文化的概念和本质到企业安全文化的概述和重要地位及存在的安全问题。有了问题,必须加以解决。本文提出了一些措施:认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安全文化宣传教育、注重对员工的安全培训、加强员工自我保护意识、尊重和重视员工的创造性、 制定合理的法规和制度。以此来加强制造业中小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 关键词: 中小企业;安全隐患;宣传教育;安全培训 安全生产、安全生活、安全生存是大众安康的需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珍惜生命、关注安全,已成为全球的共识,已成为新时代的呼唤。所以企业和员工在经济生产、生活中必须重视安全文化的建设。 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以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珍惜生命,实现安全生产为核心,提高全员安全文化素质;以宣传、教育为手段,贯穿于生产经营全过程,以现代企业安全管理技术为依靠,更有赖于全体员工的安全自律,形成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企业安全文化是真正落实 “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 的安全生产方针的内因,最终目的是变 “ 要我安全 ” 为 “ 我要安全 ” 、 “ 我会安全 ” 。企业安全落实了,企业效益和社会经济水平也会随之提高的。 一、企业安全文化概述 (一)安全文化的概念 与本质 英国健康安全委员会核设施安全咨询委员会( hscasni)对 insag的定义进行了修正,认为:“一个单位的安全文化是个人和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它决定于健康安全管理上的承诺、工作作风和精通程度。” “安全文化”的概念产生于 20世纪 80年代的美国,其英文为“ safety cultrue” ,翻译成“安全修养”或“安全素养”似乎更确切。 实际上,我们不是为了安全文化而安全文化,促进安全文化发展的目的应该是为人类创造更加安全健康的工作、生活环境和条件。安全文化只有与人们的社会实践,包括生产实践紧密结合,通过文化的教养和熏陶,不断提高人们的安全修养,才能在预防事故发生、保障生活质量方面真正发挥作用。因此认为安全文化的本质,或者说是大力倡导推行安全文化的根本目的。狭义安全文化的概念就反映了这个本质。 (二)企业中的安全文化概述 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是衡量一个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企业要想在社会上赢得信誉,实现经济效益,必须把企业安全文化放置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安全文化建设既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一门综合性的系统学科,因此必须抓好安全文化建设。 1.安全管理的对象 安全管理的对象是对 生产经营活动中一切人、物、环境的状态管理与控制。安全管理不是少数人和安全机构的事。缺乏全员的参与,安全管理不会有生气,不会出现好的管理效果。当然,这并非否定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和安全机构的作用。 2. 在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中的地位 安全工作首先要解决物的不安全状态问题,其次是人的不安全。只有解决了这两个不安全状态,企业才能很好的发展。如果连人身安全都不能保障,那么其他一切的生产活动都不能很好的进行。所以,必须重视“安全”问题,把它摆在企业正常运行的首要位置。 二、中小企业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我国的中小企业众多,每年发生的安全“事故”也举不胜举,以浙江永康为例。 永康市五金机械企业有1万余家,绝大多数为私人企业和家庭作坊,由于工人缺乏安全意识和安全操作经验,每年被机器切断的手指上千。因此这里又多了两个新的别称: “断指之乡” 和“工伤之乡”。 据知情人介绍,每年被截断的民工手指大约在一千多个,而绝大多数受伤民工均成了永远的残疾。 现在,冲压产品绝大多数都转移到了乡镇和私营企业,用的多数是未经任何训练的民工,按照乐清和常州所报道的比率估算,全国按一百万台冲床估算,其中 90%左右是肯定会伤人的中小型冲床,则每年被冲残手的人数应为 40-60万人!这是一个庞大的数据,让我们看到中国的中小企业存在严重的“安全问题”。 2003 年 5 月份以来,煤矿安全事故频频发生。来自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消息说,乡镇煤矿产量猛增使得前三季度乡镇煤矿事故发生次数和死亡人数均呈上升趋势,同比分别增加 231 起、 47 人,分别上升 12.9 %和 1.5 %。其中,一次死亡 30 人以上的特大事故死亡人数同比增加 19 人。 辽宁 孙家湾煤矿特大瓦斯等煤矿事故再次让我们看到了“安全事故”是现在中小企业存在而且必须得加大力度进行整治的一项大工程。 三、发生安全问题的原因 (一)政策、行政方面 1 .在 2000年时国家有关部门了必须 经过培训、持证才能上岗的职业名单中,却没有 “冲床工 ”这一职业。这就导致了职工缺乏必要的操作技术和安全意识。 2 .政府和 劳动保护部门无法对受害者的合理申请赔偿做出仲裁,受害者只能私人通过律师打官司获得相应的赔偿。而受害者好多因为经济实力不够,无法请律师打官司,最终放弃索取赔偿,这也让企业更加肆无忌惮。 3 . 劳动部门没有履行对加班加点、不签劳动合同、安全生产不符合要求、不买工伤(社会)保险的不法企业进行监督、检查的职责。以致不法企业的行为更加猖獗。 (二)技术、标准方面 1997 年修订过的《锻压机械 安全技术条件》中,实际上仍然将 16 吨以下的冲床列为不必配置安全防护装置的机床,这些机床占冲床总量的三分之二!而对 16 吨以上冲床所规定的安全指标,也远远不能满足安全需要。并且政府和企业的研发部门也只把研制精力放在数量少但可卖高价的自动生产线和数控机床上。 (三)宣传、教育方面 新员工和老员工进企业之后都要进行安全宣传和教育。以至于他们缺乏保护自身的安全防护意识。并且企业 的管理人员在让员工进行操作机器之前,没有告之哪些机器、操作是比较危险的,并要做好必要的安全措施,操作时更要谨慎小心。企业的安全文化教育疏忽导致了更多的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 (一)首先要认识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企业安全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手段,是企业战略实施的重要支柱,是企业经营管理的灵魂。对于企业内部而言,能激励员工安全意识,重视职业道德,改善人际关系,培养企业精神。对外,则要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声誉和企业的竞争力。而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实质就是以人为中心,要建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学习。 (二)安全文化宣传教育和培训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必须涵盖企业所有人员,包括企业的决策层、经营层、管理层和操作层。一般安全教育在企业中包括了几个方面的层次和类别: 1 . 企业厂长经理安全管理培训。 这项培训突出要解决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决策者和经营者的安全生产责任,达到建立、强化企业领导者、决策层、经营层的安全生产意识之目的,使得他们能自觉地履行其安全生产职责,并关心、支持、督促相关职能部门认真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2 .对企业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 关键是要明确任何实施有效的安全管理在于促进培训对象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工作技能和专业水平的提高,使之能真正当好企业领导的助手和参谋,在企业的生产活动中发挥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组织、管理、检查的作用,做出卓有成效的各项工作。 3 . 特种作业人员的训练。 所谓特种作业人员,就是他们的作业,对作业者本人,尤其是对他人和周围的环境构成某种重大危险因素的作业人员。基于这一特性,对于他们的教育和培训就应紧紧抓住其作业特点和可能引发的危险种类和状态,有针对性的开展系统的相关教育和训练,提高其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以实现其作业过程的安全可靠性。 4 . 开展对企业全体员工的安全生产教育。 企业安全管理的落脚点在班组,防范事故工作的终端是每一个员工,目的就是要努力保证他们的人身安全。因此,如何认真地确立起每一个员工的安全意识,使之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及“我会安全”的根本性政变,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 (三)国家制定合理的法规和制度 1 . 国家对有些特殊、危险的工种,必须要求企业对员工加以安全培训,或者员工自己通过努力获得上岗证书,只有参加过合法的培训之后才能上岗。 2 .劳动部门 规定劳动者因工伤残或者患职业病,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并且还 规定不论受伤者是否为事故的主要责任者,其医疗费、陪护费、误工费等均由用工单位承担。 3 .国家对劳动者的权益进行了维护和保障, 劳动者自己在工作中也必须 争取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同时,万一发生伤害事故,要 依法索取应得的经济补偿必要时寻求法律的帮助。 4 .尊重和重视员工的创造性。人的安全意识水平的调节, 由于人文素质不同,会表现出不同安全行为水平,同一个企业或生产环境,同样的职工或领导,由于责任、认识等因素的影响,因而会出现对安全生产的不同的安全行为及思考方式。因此要 对员工进行充分的授权,营造民主参与的氛围,鼓励他们发挥主动性和独创性,充分释放其智慧与才能。要对员工放手,信任他们,人人参与企业安全管理之中,。 五、结束语 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促进中国经济高速的发展我们应该高兴,但我们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中小企业的进步中还隐藏这一个大的问题——安全生产与安全教育的滞后,未能获得与之同步的发展。究其最根本的一条,是员工安全意识、自我保护观念薄弱,因此,我们要营造企业安全文化的整体氛围,采各种措施,认真地做好安全宣传教育,促进社会的发展。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论文: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筑牢企业快速发展的基石 摘 要:企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提高干部职工安全文化素质,才能超越传统安全管理的局限,用安全文化建设去提升安全管理,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筑牢企业安全生产的基石,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关键词:安全文化建设;安全理念;安全文化素质 安全是人类永远的主题,职工安全文化素质是安全生产的保证,是企业快速发展的基石。提高职工的安全文化素质,树立正确的安全价值和安全行为准则,是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的战略措施,是组织发动职工群众“群策群力,群防群治”搞好安全生产的群众基础。 1 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促进企业安全管理向纵深发展 1.1 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进一步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企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正在于提高干部职工的安全文化素质,形成“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舆论氛围。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只有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发展生产力。安全工作事关职工的生命和健康,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幸福,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工作的灵魂,其核心是“以人为本” ,最终目标是防止事故,抵御灾害,维护健康。 1.2 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让安全理念成为一种习惯?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处于激烈的竞争状态,扩大生产规模,完善产品结构,占领市场,取得好的经济效益是企业的共同追求,而企业要有好的效益,必须有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有许多企业一场事故就损失百万,甚至更多,造成的家庭悲剧更是令人心痛不已。? 铁路企业安全生产事关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长期以来,铁路企业始终把安全生产放在突出的位置,管理不断加强,投入不断加大,但是,事故仍然不断发生,危及安全的隐患仍然大量存在。? 职工的安全自主管理也正是安全生产管理向深层次发展的需要。在铁路跨越式发展,尤其是在铁路实施第六次大提速后,由于列车运行速度越来越快,制动距离加长,列车疾弛过程中四周气流越来越强,所以,不仅对各种技术、设备的要求提高了,也对从业人员安全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保证人的行为、设施和设计等物态和生产环境的安全性,更好地预防事故的发生,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就需要从人的基本素质出发,建立以“人”为核心内容的企业安全文化新对策和新手段,进行系统安全文化建设,使安全生产管理实现规范化,科学化,有效控制、减少事故发生,从而保证安全生产长周期,良性循环发展。 2 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切实推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2.1 抓紧、抓好、抓实各种形式的安全培训? 提高职工的安全文化素质,提高安全意识,是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的前提。无数的事故原因调查都证明了安全意识的淡漠常常直接导致事故的发生。 要提高职工的安全文化素质,首先必须抓好各种形式的安全培训。接受安全教育和培训是职工应尽的义务,也是职工的合法权益。企业各级管理部门、各级领导者都应该积极参与安全教育培训的管理工作,维护和保障职工接受安全教育、培训的权利。 2.2 启动、启用多种形式,启迪职工群众的“安全第一”理念? 企业应启动、启用图书、报刊、讲座、电视、电影、展览、演讲、征文、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地收到提高职工安全文化素质的效果。积极开展职工喜闻乐见的安全技术练兵,技术表演,提合理化建议,职工身边无违章等群众性活动,多方位的渗透安全文化,引导职工增强安全意识,有效预防事故发生,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2.3 全员、全心、全过程地营造提高安全文化素养的氛围、环境? 职工个人安全素质的提高,往往要依靠群体效应的引导,企业领导层、管理层应该着力为职工群众创造一种“谁遵守安全行为规范谁有利,谁违反安全行为规范谁受罚”的管理环境,大张旗鼓地树立正面典型、宣讲安全生产标兵的成功经验。持之以恒,使职工将遵守安全行为规范变成自觉自愿的行动。? 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与应用,人们的安全认识进入了本质安全论阶段,“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这是当前各企业安全管理期望达到的目的。预防型安全管理是现代科学安全管理一个重要标志。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作为企业预防事故的一个重要基础工程,必将促进企业安全管理工作在生产实践不断强化、完善,实现由粗放型管理到集约型管理的转化。变“事故处理、事后防范为”为“本质安全,超前预防”,使安全思想、安全方法实现质的飞跃。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论文:基于不安全心理的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摘要] 近年来,煤矿事故频发,而事故的发生大多数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的,人的不安全行为根源在于不安全心理。本文在分析导致不安全行为的主要心理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从而有效地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控制事故的发生。 [关键词] 不安全行为不安全心理安全文化建设 一、引言 事故致因理论认为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主要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造成的。人往往是事故的肇事者,在事故致因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和人的失误占有很大比重。即使是来自物的方面的原因,在物的不安全状态之后也往往隐藏着人类行为的失误。同时,据相关事故案例统计,事故的发生80%以上都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关。因此,理论和现实共同表明,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事故发生的主导因素。 人是有思维的劳动者,其行为取决于人的心理。人的不安全行为的背后,起支配作用的大多是一些不安全的心理因素。因此,提前了解煤矿工作人员可能存在的不稳定心理因素,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建设煤炭企业的安全文化,对可能导致事故的心理进行预防和矫正,克服作业中由于心理因素而产生的对煤矿生产安全的影响,从而消除事故隐患,提高安全管理的水平。 二、导致不安全行为的主要心理因素 根据安全心理学的研究,导致煤矿企业工作人员不安全行为的不安全心理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八个方面: 1.侥幸心理 明知那样做会有危险,但又认为不一定碰巧会出事,或者以往曾经做过而并没有出事,企图侥幸成功的心理状态。产生侥幸心理的主要原因是错误的经验主义和“小概率事件”的误导。在一些从未发生或多年未发生事故的生产部位和环节上,较容易出现以所谓“老经验”为定式的操作行为,人的危险恐惧心理减弱,从而强化不良心理,形成错误积累,进一步放松警惕,发展为胆子更大、频率更高的违章,最终酿成大事故。 2.逆反心理 某些特定情况下,个别人在好胜心、好奇心、求知欲、偏见或对抗情绪等心理状态下,产生与常态心理相反的对抗心理状态。在实践中,有些安全管理人员自身素质不高,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以责代教、以罚代管,导致矿工工作热情不高、反感、不服气,也是逆反心理的致因。 3.麻痹心理 安全警觉性差,自以为绝对太平,满不在乎,麻痹大意的心理状态。人们之所以不自觉地表现出麻痹心理:一是由于从事某项重复性的工作,习以为常,而临危不视;二是在从事一项工作中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而丧失戒心;三是注意力不集中,未能及时发现反常现象,一旦出现特殊情况就束手无策;四是由于工作责任心不强,得过且过。 4.逞能心理 自以为能干,自我表现,敢于违章,视冒险作业为英勇行为的心理状态。其表现特征为:一是好胜心理,喜欢到处逞英雄;二是爱与人打赌,不计后果;三是曾有违章行为而未酿成事故的经历;四是为争取时间和抢工,对安全生产的要求置之度外,只顾眼前得失,不顾客观效果,固执蛮干,不听劝阻。 5.从众心理 自身行为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从而无法用自己的理性和识别能力做出判断的一种心理状态,也就是俗称的“随大流”。由于从众,一些不安全的思想行为和动作很容易泛滥成灾,从而严重威胁着安全生产。 6.省能心理 人们在做任何事情时,总希望以较少的能量消耗获得最大的效果,这是人类在长期生活中养成的一种心理习惯。省能心理主要表现为嫌麻烦、怕费劲、图方便或者得过且过的惰性心理。由于省能心理作祟,操作者可能忽略了必要的操作步骤或不使用必要的安全装置从而引起事故。 7.厌倦心理 长时间从事单调、重复性工作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煤矿井下作业是一种高强度的重复性劳动,长时间地从事单调、重复性的工作容易产生心理疲劳、厌倦心理;身心经常处在超负荷的状态,容易导致警惕性降低,从而引发事故。 8.违心心理 明知领导人的某项指令不正确、不规范,但不敢抵制,而是屈从于领导的权威,违心地去做自己不愿意做或者不应该这样做的事情的一种心理状态。 三、煤矿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 煤矿企业安全文化是指在煤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一个强大的安全文化氛围,包括安全思想和意识、行为规范、安全作风、安全工作态度、安全管理机制等。主要由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三个安全文化层次构成。 基于不安全心理的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就是要在煤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使每个职工的一切行为自然地规范在统一的安全价值取向和安全行为准则之中。 1.形成“以人为本”的安全文化氛围 在安全文化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落实“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调动煤矿各级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做到一切服从于安全,一切服务于安全。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尊重人、关心人、信任人,合理使用和考核人,组织职工参加各种安全管理活动,鼓励职工提出安全合理化建议,满足职工的各种安全需要。 2.决策层安全文化建设 决策层作为煤矿的最上层,首先,不断地从文化的“物态、制度、精神”三个方面提升安全管理理念;其次,制定安全目标。安全目标主要分为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近期目标应该是比较容易实现的、阶段性的目标,能够有效得提高矿工的成就感、克服厌倦心理。同时,结合近期目标建立有实现难度的远期目标,提高工人的积极性,从而使工人对安全目标的再实现增加动力;最后,严格落实矿、长安全责任制。 3.管理层安全文化建设 建立直接与心理安全挂钩的安全约束体系,主要包括安全基本制度、安全专项制度和安全考核制度三个方面。安全基本制度,包括有关法律、法规、上级安全文件、安全规程和作业流程等,必须无条件地贯穿于煤矿安全生产的全过程;安全专项制度,根据有关基本制度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制定,不能一味地照搬照套。从日常反“三违”做起,一要营造严反“三违”的局面,只要发现,依律严办;二是增强反“三违”职能部门的威严,要把反“三违”的权力充分下放到相关职能部门,打造“ 公平”体系;建立和完善安全考核制度,制约侥幸心理、麻痹心理和省能心理等。 利用多种渠道、各种宣传工具广泛宣传安全生产,井上、井下形成人人思想稳定,人人思想安全的良好风气。 心理安全管理制度应从基本的劳动组合、职能培训、行为规范入手,各项规范和准则均应起到安全向导的作用。 加大安全投入,优化工作环境条件,对矿井隐患实行分级管理。区队每周、矿每旬都要现场监督检查,进行隐患排查、治理和报告。发现的隐患要分类定级,制定措施,落实责任人、整改时间。进一步完善“一通三防”、放炮和防治水管理措施。在煤尘管理上,抓好薄煤层注水,落实薄煤层防尘措施。 4.操作层安全文化建设 企业操作层的安全心理素质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石,决定着企业安全管理的最终效果。通过对每个矿工安全心理的测试,判定其心理素质的基本状况,使管理者有针对性地做好事故易发人的工作,为制定安全措施提供科学依据;要根据人的生物规律现象,合理安排每个人的作业时间,对精力下降期的人员安排休班,真正体现人性化的管理。 提高操作层的心理素质,主要通过安全教育来实现,包括安全心理培训、安全培训教育、安全法制教育、安全知识教育、安全技能教育、安全思想教育等内容。安全心理培训,能使工人建立起安全心理模型,提高安全心理容量,使工人能做出客观的判断和反应。但心理培训应做到有步骤、有阶段、有计划的进行。安全法规教育带有强制性的规定,必须教育广大矿工自觉遵守。安全知识教育使矿工通过解决应知问题,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安全技能教育使职工学到相关的技能,提高作业纠错能力、辨别危险的能力、排除事故的能力、事故应急和处置操作的能力。安全思想教育使职工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真正把“安全第一”的方针变成自己的第一需要,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 三、结束语 人的不安全心理是不安全行为的内因,人的不安全行为极易引发安全事故。因此,在“以人为本”的安全文化氛围中,通过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三个层次的安全文化建设,克服不安全心理,杜绝不安全行为,从而提高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和管理水平。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论文:论建筑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活动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他既是一种特定的文化,同时又是一种安全管理理论,是现代安全管理理论与文化理论相结合的产物。 一、企业安全文化 1.企业安全文化是由企业文化引申而来的一个概念 对企业文化,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根据国内外学者对企业文化的描述,可以认为: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以物质为载体所体现出来的人本观念和社会责任意识的总和。 (1)企业安全文化的核心是企业员工共同拥有的人本观点和社会责任意识,即:是否具有以人为本,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和健康的理念;是否具有社会责任心,努力维护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 (2)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安全生产管理历史的积淀,具有相对稳定性。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体现了精神文化建设的特点。 (3)企业安全文化应以物质为载体体现出来,即:既要有思想意识,还要有行为和行为的结果。 2.企业安全文化的层次及内容 企业安全文化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内容如图1、图2所示。 (1)第一层次:思想意识层。该层次是企业安全文化的核心层次,居于支配和指导地位。 (2)第二层次:制度文化层。该层次是企业安全文化的中间层次,是第一层次文化的体现。企业长期形成的习惯习俗也属于该层次。 (3)第三层次:物质文化层。该层次是企业第一、二层次文化的具体运作过程和结果。企业形象策划结果与其互为映证。 二、建筑业安全生产特点 建筑业属于事故高发行业。据统计,自1983年以来,全国建筑业每年因工死亡人数达1000人左右,在生产性行业中仅次于煤炭业,居第二位。建筑业安全生产具有以下特点: (1)生产岗位不固定、流动作业多,作业环境不断变化,作业人员随时面临着新的隐患的威胁。 (2)作业内容多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同工种,但在不同的作业时段、不同作业部位的作业内容常常不同;二是同工种,但在不同施工现场的作业内容和作业环境并不相同;三是工种时常不固定。 (3)多工序同时或连续作业,工序间配合,材料设备调度,与建设各方的协调等过程多,管理过程复杂,综合性强。 (4)立体交叉作业及电气、起重吊装、高处作业等特种作业多。 (5)多为露天作业,受自然环境影响大,如高低温作业,雨、雪、风中作业等。 (6)手工作业多,劳动强度大。 (7)人员流动性大、作业技能参差不齐。 (8)分包作业多,总、分包之间以及各分包队伍之间的企业安全文化背景不同,容易形成文化冲突。 三、建筑业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内容 1.思想意识建设 (1)目标:使全体员工共同具有以人为本的思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努力维护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 (2)措施: ①择优选择员工,形成良好的用人环境,并对员工进行道德品质、法律法规、文化知识、作业技能、事故案例等教育。 ②领导率先垂范,并在各层次树立标兵,弘扬优秀的企业安全文化。 ③在发展的基础上,努力解决员工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④发动员工积极参与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建设属于“自己的”企业安全文化。 ⑤通过教育等,在员工中树立“企业即家”、“社会即家”的观点,正确认识安全与企业发展、社会安定祥和和进步之间的关系,增强主人翁意识。 ⑥开展社会和群众监督,进行公正严格的考核,批判任何不适行为。 2.制度文化建设 (1)目标:建立科学、系统、适合本企业的文件化的企业安全管理体系和企业形象策划系统,规范企业安全文化。 (2)措施: ①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法》、《建筑法》等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根据《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ms)、《环境管理体系》(gb/t24000)及《质量管理体系》(gb/t19000)等标准,建立文件化的管理体系。 ②进行企业策划,引进企业识别系统(cis),建立有显著个性和适合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和企业安全文化支持系统。 ③贯彻执行《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cj59)、《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等建筑施工安全标准规范,建立企业安全文化的技术支持系统。 3.企业制度文化建设应做到的内容 (1)员工充分参与。 (2)考虑分包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3)考虑员工的流动性和作业环境的多变性。 4.物质文化建设 (1)目标:保证企业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转,实现持续改进。 (2)措施: ①组建企业安全管理领导机构和主职部门,建立监督管理网络。 ②企业标志、企业建筑、办公及施工环境、技术装配等,均按照管理体系要求进行落实。其中,施工环境包括:现场围挡、大门、企业标志、五牌一图、场地硬覆盖、临时办公、职工住宿、食堂、卫生保健、工装、个人防护用品、作业面、材料堆放、在建工程的立面效果、安全防护措施、施工许可、社区融洽等。 ③按照标准、规范规程及安全技术交底施工,落实各项安全技术措施。 ④加强检查、定期评审,及时纠正不符合项,实现持续改进。 四、建筑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步骤 1.决策和策划 建筑业企业应积极地,并有目的的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以ohsms(ems、qms)及企业形象策划(cis)为载体,溶入企业安全文化的精髓,建立有自身个性的优秀的企业安全文化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2.学习培训 (1)对核心队伍成员进行培训,包括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体系知识、施工项目管理及企业文化知识等,为建立文件化体系准备人才基础。 (2)对员工进行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安全管理知识、体系一般知识、市场形势等的教育。体系文件编制完成后,可以以组织学习的形式动员员工参与修订工作,使上下各层次形成互动。 3.收集整理资料 (1)对现有企业安全文化进行调查和分析研究,重点是企业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方面的“有形”内容。 (2)收集现行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 (3)收集成功企业有关资料。 4.确定企业精神 确定本企业的企业精神及安全生产方针目标。 5.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根据标准并结合企业形象策划工程,建立文件化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或建立健全经整合的企业管理体系,以制度捍卫文化、以形象衬托文化,陶冶情操。 6.加强宣传教育 在强制要求贯彻执行各项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使企业员工的思想意识逐步并最终统一到企业精神和方针目标上来,形成“我要安全”、“我要健康”的良好氛围。 7.定期评审 要定期进行管理评审,并实现持续改进。 五、建筑业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应重点注意的几个问题 (1)最高决策层统一思想,并首先具有强烈的安全意识和建设优秀的企业安全文化的迫切愿望。 (2)建设过程中,首先注重外显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特别是应首先加强施工现场安全文明施工管理,提高标准化水平,以外显文化带动内隐文化建设。 (3)坚持一贯性原则,即工程项目无论大小、所处地域、取费情况、发承包形式、管理及作业人员组成以及无论处在什么施工阶段、施工工序等,都要坚持同一个标准,从严要求,真正使“安全”成为一种理念和追求。 (4)在充分评价的基础上,应尽量保持分包协作队伍的相对稳定,以利于形成统一的企业安全文化。 (5)转变经营观念,加强市场开拓,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尽量满足员工不同层次的需求。 (6)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没有终点,要始终使企业安全文化适应时展的要求,符合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论文: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摘要:加强对安全文化的研究并自觉将其运用到安全管理的实践中去,是企业当前和今后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阐述了企业安全文化的内涵,介绍了企业安全文化创建途径,指出企业安全文化创建的关键环节:理顺思想,增强职工安全意识;加强安全教育,提升职工素质;完善安全制度,落实安全责任,规范职工的安全行为;坚持科技进步,推动安全管理手段的升级。 关键词:安全文化建设;安全管理;运行机制。 企业安全文化是与企业生产和安全管理活动相生相伴的,有生产安全活动就必然有安全文化,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是现阶段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情况下抓好安全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通过塑建切实可行的安全文化,可影响职工的安全行为,增强职工的安全意识,用先进的安全管理理论指导企业安全生产,以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扭转安全被动局面,促进安全生产。 1 企业安全文化内涵。 笔者认为,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在安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或有意识塑造并为全体员工所接受、遵循的具有企业特色的安全思想、意识、作风、管理机制、行为规范、生产目标、价值观、安全心理素质和安全风貌等各种企业安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结合这一概念,煤炭行业的安全文化应该定位于在煤矿长期安全管理活动中逐步形成具有煤矿特色的安全思想和安全意识,主要体现在安全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安全管理机制、安全工作作风、日常行为规范和解决安全问题的方式方法等内容。它由安全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4个层次组成, 4个层次相互支撑,缺一不可。 安全精神文化是企业安全文化的最高层次,在整个企业安全文化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它是在安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包括安全价值观、安全精神、安全追求、安全作风和安全理念等,是企业安全生产意识形态领域各要素的总和。安全制度文化是企业安全文化的制度层面,它体现在企业安全管理的各项制度中,是安全精神文化的具体化。安全价值观、安全理念等精神文化必须转化为具有操作性的正式制度和规范,才能为广大职工所接受,才具有约束力和说服力。因此,安全制度文化是实现安全精神文化的载体和保证。安全行为文化是企业安全文化的行为层面,是员工在安全生产实践、人际关系中产生的活动文化,是以人的行为为形态的企业安全文化形式。安全物质文化是企业安全文化的物质层面,它由安全作业环境、企业周边环境、安全视觉识别系统等构成,是一种以物质形态为主要形式的表层文化。从现象上看,安全文化是从行为上感知到的一种感觉。 2 企业安全文化创建途径。 (1)树立正确的安全理念。企业安全理念包括核心理念、责任理念、管理理念、作风理念、投入理念等,回答的是企业在安全管理上怎样去做的问题,是安全价值观的具体化。只有确立正确的安全理念,才能制订具体的可操作的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因此,必须在总结以往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经验和方法的基础上,确立安全是最大的政治、安全是最重的责任、安全是最好的福利的安全价值观,培育和提炼出具有特色的安全文化,并通过有效的宣传载体大力宣灌,从而提高职工对安全工作的认知、对安全管理制度的熟知,实现对行为规范的自制和他制。 (2)整合、规范、创新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制度和内容。制度的建立就是将企业先进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固化的形式转变为具有操作性管理制度的过程。文化形成制度,制度强化文化。只有制订出为广大员工所认同和接受的安全管理制度,并通过严格执行,变为职工的自觉行动,形成制度文化,才能整体提升安全管理水平,使安全管理从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向文化管理转变,变安全管理由职工被动管理为职工主动管理,变他律的“要我安全”向自律的“我要安全”、“我会安全”的转变。因此,在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要从4个方面进行制度和内容的整合、完善和规范。主要有:安全行为建设、安全意识培育和素质建设、安全环境建设、安全制度建设。 每项工作都要做到有制度、有标准、有考核、有效果,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创新,从而形成一套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的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3)建立行之有效的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运行机制。长期的实践证明,无论多好的制度,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做支撑,去考核、去监督,制度就像无源水、无本木。因此,在安全文化建设中要不断健全和完善机制,来保证安全文化的实质性运转。一方面要逐级建立安全文化检查、考核、讲评及奖惩激励制度;另一方面要制订从干部到职工个人的安全精细化管理考核、评分、排名、讲评及奖惩制度和标准,并严格执行和落实,调动全员的安全生产积极性,确保安全文化的有效运行和发展。 (4)建成有自身特色的安全文化体系。企业安全文化体系的建立与形成,必须有广泛的职工基础,以企业安全生产为重点,使广大员工参与进来,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先进经验和做法,通过总结、归纳、提炼、发展、创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并采用各种方式辐射到企业职工中去,渗透到企业安全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逐步形成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 3 企业安全文化创建的关键环节。 (1)理顺思想,增强职工安全意识,提升安全思想境界。目前,论及安全,说到安全第一和遵章守纪,没有人不认同,并且都熟知,但一到现实工作中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违章违纪行为。因此,在安全文化建设中必须始终把思想观念摆在首位。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和载体,宣传学习一系列安全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教育引导干部职工明确“安全第一”的深刻含义,牢固树立“不安全不生产”、“安全第一,生产第二”的思想,明确实现安全生产是为职工办的最大的福利,形成“人人管安全,人人关心安全”的格局;明确实现安全生产是企业最大的效益,事故是最大的浪费,从而摆正安全与企业、安全与个人、安全与家庭幸福的关系,明确实现安全生产的极端重要性。 (2)加强安全教育,提升职工素质,夯实安全基础。人的安全素质决定着企业的安全生产,加强对职工的安全教育培训,是提高职工安全素质的主要途径,是夯实企业安全基础的保证。①突出特殊化,开展针对性教育。围绕不同时期的安全生产实际和安全工作重点,有的放矢地开展安全预防性教育。 针对不同时期的安全重点时段和各种类型的安全重点人物的不同特点,进行重点预防、教育、培训和帮教。②突出普遍化,进行全员教育。注重理论实践并重,既要加强干部职工安全生产知识和业务培训工作,建立完善学后必考机制,又要积极开展技术比武和岗位练兵活动,提高干部职工的安全理论素质和操作技能,适应安全工作要求。③突出实效化,开展情感性教育。要发挥党政工团“大兵团”教育的优势,构建安全教育齐抓共管大格局。通过开展富有亲情、真情和温情的安全教育活动,增强职工的安全意识和搞好自主保安的自觉性。④突出形象化,开展经常性教育活动。利用广播、电视、黑板报、宣传栏、宣传灯箱、电子显示屏等形式,多角度、多侧面地开展经常性、覆盖面广的安全教育活动,使职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形成时时处于教育之中、处处体现安全之风的氛围。 (3)完善安全制度,落实安全责任,规范职工的安全行为。将人本管理贯穿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必须健全制度,靠制度的强制约束逐渐养成职工安全行为习惯,最终上升为安全文化理念,使安全制度更好地延续和落实,杜绝习惯性违章。①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层层落实安全责任,分解安全工作目标,层层传递安全压力,形成逐级负责、逐级追究的安全责任追究体系。②完善安全信息管理制度,健全安全信息网络,及时筛选、收集安全信息,及时反馈督促整改,使每一生产环节都在安全控制之中。③积极推行正规循环作业,使管理人员做到按章指挥、以身作则,职工按章作业。④强化安全薄弱环节治理,消除事故隐患。⑤实行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积极开展创建精品工程、样板工程评比活动,提高现场施工质量。⑥坚决执行责任追究。对工作中因违章造成事故的,实行责任倒查追究制,严格追究有关安全管理人员的失责失察责任。严格责任追究是对违章者的关爱,目的也是教育职工不要违章,是提高职工安全意识很好的一种方式。“严、实、重”的责任追究,可以触及灵魂、触及利益,引起思想上的重视。责任追究肯定要处理人,但处理人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通过对事故的追查处理,找出事故的原因,分析存在的问题,教育全体职工提高安全意识,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所以,对事故责任者追究和处理必须严格按制度一视同仁、公平合理,让被处理者口服心服,让其他人引起重视、受到教育。 (4)坚持科技进步,推动安全管理手段的升级。 要实现安全生产形势的根本性好转,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安全科学技术,以改造企业传统的、陈旧的管理手段,从设计、工艺、技术装备上保障安全生产,从硬件上做到本质安全,从本质上为遏制或减少重特大事故发生提供技术手段。使企业的安全生产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大力采用先进的科技成果,淘汰落后的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从而减少伤亡事故的发生。今后安全科学技术研究和发展的重点应当定位在:①在控制重特大事故的关键技术上有新突破,力争重点解决一些带有共性和全局性的关键技术难题,要抓好重特大事故隐患的整改研究;②加强安全生产的技术基础工作,推进安全生产工作的信息化建设;③结合企业实际,研究、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技术;④实施安全科技示范工程,加大质量标准化工作力度,推进安全科技成果产业化。要将井下瓦斯治理示范矿井、防治水示范矿井等作为实施示范工程的重点,以点带面,促进整体安全状况的好转。 4 结语。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落脚点是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职工生命安全和社会的根本整体稳定。因此,安全文化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上,也要针对安全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调整新思路,融入新内容,符合新形势。建设安全文化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个长期积累、沉淀和整合的过程,需要广大干部职工及时总结和提炼。通过安全文化建设,最终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论文:石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论文 1安全文化建设的主体构成 1.1安全文化建设的管理主体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首先需要有相应的管理主体,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保证企业安全发展质量,制定出更加科学的安全管理体系,为企业的安全运行提供良好的体制保障。石油企业管理主体作为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管理人员是整个企业的发展推动者,是企业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在管理的过程中应该从企业的整体出发,全面保证企业生产的安全,让企业员工在更加安全的环境下完成自身工作,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做出自己的贡献。除此之外,管理人员在管理时还要结合企业实际状况,及时调整企业的生产经营,检查生产过程中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为企业的安全生产提供良好保障。 1.2安全文化建设监督主体 石油企业在安全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有科学的安全管理体系,同时还要有完善的监督体系,这样才可以更好的保障其发展质量,降低企业的安全发展风险。首先,要加强国家政府的监督,石油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府的支持,同样在安全发展中也需要国家政府的监督。国家在监督时可以通过安全政策监控,督促石油企业采取安全管理措施,并且运用国家政策和先进技术,对石油生产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告知相关企业,为石油企业的安全发展提供良好保障。其次,要加大社会监督,从人民群众角度出发,制定出更加人性化的安全管理体系。在社会监督中群众要积极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帮助企业及时发现运营问题,让企业能够以更好的状态进行生产和经营。第三,要加强企业的内部监督,石油企业内部生产的安全性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自身的利益,如果只是重视企业的生产效益,忽视企业的安全建设,将会影响到企业的整体发展质量。 2安全文化建设的实践措施 2.1规划阶段的安全文化建设 在该阶段建设的过程中,某钻探公司注重对人员安全文化观念体系的控制,加强人员对各项安全操作的意识,提升人员在操作过程中的质量效果。在安全文化建设规划的过程中,企业从安全制度、安全行为、安全物质三方面深入文化建设,确保形成系统化、层次化规划设计结构。构建层次化安全文化设计内容:对自身的安全文化体系构建人员进行合理选取,依照专业化需求建设高质量、高效益的安全文化宣传、教育、管理队伍,确保上述人员能够有能力完成公司安全文化建设内容;对企业人员进行调研:对当前自身发展过程中人员的工作状况进行调研,对自身大致外部环境及内部环境进行了解,确保后续工作能够与企业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符合企业发展需求。 2.2强化阶段的安全文化建设 在该阶段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对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宣传,确保人员在意识层和精神层上形成安全文化意识,提升对企业安全文化的认知,最大限度改善企业文化面貌,为公司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上述发展的过程中,安全宣传内容需要从公司员工安全意识出发,对当前常见的公司安全问题进行全方位分析,确保人员能够正确认知各项不良行为可能导致的后果。加大对本行业中模范企业和模范人员的安全管理及安全行为的宣传,树立良好的安全文化标杆,让人员能够充分认识到安全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公司还通过文艺汇演、舞台剧等形式对安全文化内容进行解读,确保通过生动的形象内容展现价值观,改善企业安全文化体系构建效益。根据企业文化宣传部门的演出统计,在2013年度的文化表演中共举办14场演出,其中有8场为文艺汇演、6场为舞台剧本。文艺汇演的主题多是安全生产相关,例如“安全你我,共筑和谐”、“认真来操作,安全一大家”。舞台剧则是企业内部宣传人员自编自导的剧本与表演,通过模拟钻探的实践操作,模拟各项危险状况下的应急处理措施,让职工意识到安全作业的切身重要性。在演出之后,各工作部门均会安排人员写一下观后感,并将优秀文章在企业内部进行巡展,提高自身意识。自近年文化活动丰富以来,企业内安全事故明显降低,收效显著。 2.3巩固阶段的安全文化建设 在该阶段建设过程中,公司针对不同文化内容对企业安全巩固建设进行评析,从不同场景内容出发,形成良好的安全文化体系。将公司安全文化内外环境有机结合在一起,对人员班制进行合理规划,从根本上改善企业系统管理效果。首先注重人员文化素质的需求,确保人员能够持证上岗,保证人员符合公司安全文化需求,对公司安全文化管理进行全方位控制。例如,公司开展绿色工程教育,实施班组制教育、培训,对人员实施定期考核,最大限度提升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改善企业安全管理效益。其次从管理层强化管理控制效益,从管理层着手,带动其他部门的安全文化发展质量,提升对公司安全文化建设的巩固效果。再次实施责任制体系规划,对监督管理机制进行完善,确保日常管理操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保证人员能够在工作的过程中严格依照安全操作需求落实各项技术,实现正确应急处理。最后,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进行突出,设置安全文化提示,对容易出现安全事故或质量问题的区域进行标识,巩固人员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意识。 2.4改进阶段的安全文化建设 在该阶段建设的过程中,公司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在人员安全工作的考核上实施对应处理,确保对当前的安全文化建设进行拔高和提升。公司对员工的安全意识提升水平、安全管理水平进行分析。通过日常安全文化建设中的各项内容,对人员的不安全行为指标、设备不安全系数、环境不安全因素等进行判断,确保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实施动态数据采集,提升后续工作的准确性。公司依照上述数据构建绩效评价体系,对绩效评价内容进行确定,形成良好的文化建设氛围。从人员工作效益出发,将人员效益、工作质量与绩效工资结合在一起,形成规范化、标准化的绩效管理结构。与此同时还对绩效评价内容实施持续跟进,对自身安全文化建设效益进行跟踪评审,对各项信息进行全面分析和反馈,合理优化相应的安全文化体系。 作者:徐雅芩 陈鹏生 杨厚天 单位:川庆钻探工程公司安全环保质量监督检测研究院 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论文:班组创建与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一、星级班组的内容及实施 1.星级班组的内容 (1)安全环保之星 ①现场检查 班组成员每班对所属岗位安全环保设施、生产设备运行情况进行巡查,发现隐患逐级反馈、建立隐患台帐、实行闭环管理。查有无违反劳动纪律、违规违章作业、安全环保设施损坏、应急设施失效等。 ②规章制度执行情况 公司、分厂安全管理相关规章制度执行情况 ③事故控制 班组有无人身伤害工伤事故、环保事故。 (2)现场管理之星 ①危险有害因素标识及安全标志管理 安全标识的日常保养、清洗和维护。标识牌应设在对应的醒目位置且牢固可靠。在检维修、施工、吊装等作业现场应设置警戒区域,坑、沟、池、井、陡坡等区域应设置安全盖板或护栏。岗位安全防护设施齐全、有效。 ②作业现场环境美化、净化 三室现场管理有平面示意图,平面示意图布局清晰、详细,与现场实际相符。所在场所达到“五净”(门窗、桌椅、文件橱、地面和墙壁洁净)、“五齐”(桌椅、更衣橱、资料、工具橱柜、桌面用品和橱桌内物品摆放整齐);窗帘、操作台、窗台、通廊、楼道、走梯、栏杆、洗手间、洗手盆保持清洁。岗位不得摆放与工作无关物品。个人衣物、鞋必须放入橱柜内;橱柜顶不可摆放任何物品;严禁在主控室、配电室内使用、存放食物;在岗位用餐后及时清理桌面、地面,剩余饭菜要彻底处理干净;室内不得洗衣晾晒,更换工装应定点存放。岗位环保设施有效运行;积极采取隔离、喷洒水等防尘、抑尘措施,岗位粉尘得到有效控制;岗位清洁无卫生死角、无建筑垃圾。岗位周边绿化带、排水沟、建筑物顶部等各处无积料、砖块、白色垃圾等污染物。班组责任区排水沟保持通畅,淤积深度不得大于排水沟深度的1/3。室内各种用电线路要走向简洁、整齐、安全,并用护钉固定,不可乱搭接临时线路;照明满足要求。消防设施保持完好、清洁,灭火器材在有效期内;安全通道内不得摆放任何物品,不得占用、阻挡安全通道。 ③备品备件存放 备品备件应按种类、形状、物件大小等因素优化分类存放管理;划定备品备件存放区,设置存放区防护栏杆,设标识牌,标识牌上要注明管理责任班组、管理责任人,做到定置、定位管理;现场备品备件表面应保持清洁。备品备件要帐、卡、物相符,按照易于存取的原则,排列规范、整齐;贵重物品、易制毒、危险化学品应上锁明确专人保管。构建筑物平台上不应乱堆乱放杂物和备品备件,平台上存放物品,应根据建筑物承重要求合理存放。 (3)学习之星 ①理论、技能考评 班组员工安全环保理论知识考评。班组员工安全环保技能考评。 ②班组安全活动 班组安全活动要每周召开且涵盖班组全员;达到安全活动作为总结经验和提醒警惕的目的。班组安全活动是否相互连贯、系统,是否对前期明确的改进措施、方向进行落实;准备是否充足、材料是否齐全;是否得到员工的广泛认同、员工是否积极参与。班组每日安全检查要点是否有针对性、是否与年度安全环保管理目标相对应。③班组培训班组安全活动及培训内容是否实用,是否能够结合班组实际、是否针对当前的安全形势和本班组的具体情况、是否结合班组安全管控重点,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讨论、明确改进措施。班组员工对颁发的规程、制度是否了解、掌握,具体工作开展落实是否到位。员工学习记录、班组级安全考试是否依据分厂要求贯彻执行。 (4)文化之星 ①树立有形团队 确立班组团队口号、团队目标、团队标识,并得到班组员工认可。利用班会等时机坚持宣读团队口号。佩戴团队标识,让团队意识深入人心、化作行动。 ②拓宽沟通渠道 通过各种形式聚会,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让大家聊聊自己的生活,分享自己的快乐,拉近班组成员之间的距离,促进互相理解和支持。设置班组长信箱,及时了解、掌握组员对自己管理方法的意见和建议,并积极改进。班组长可以定期整理相关的意见和解决方法,通过例会或者板报等方式进行反馈。班组文化氛围营造通过班组学习园地、荣誉园地、班组活动、安全生产日期牌、安全誓词等多种形式多种载体营造班组文化氛围。 ③亲情文化渗透 树立“只有安全工作,才有家庭幸福”的理念,在班组设置全家福照片专栏,每名员工在全家福照片附近附自己的安全格言、安全承诺。建立《班组亲情文化手册》将员工的生日、家属电话号码等信息登记在册。凡有员工立功受奖,班组第一时间通过短信等形式将喜讯送到职工家中,让亲属为职工感到光荣;遇有职工违章违纪,及时告知家属,给家属讲明利害,剖析原因、制定措施,使职工放下思想包袱,总结教训;员工生日时班组送上温馨祝福;雨雪天气时,班组安全员及时送去温馨提示等,让班组员工时时感到温暖,处处感到温馨。 (5)创新之星 ①合理化建议、小改小革、创新 对照岗位查找制约安全、环保、生产、装备等水平提升的因素,制定对标目标或改进目标,建立台帐,营造“寻标杆、找差距、抓整改、再上新水平”良好氛围。按照水平提升制约因素台帐,制定改进计划,留存可视化的图片资料,进行攻关改进,留存好改进前、后的图片资料、技术数据等。合理化建议、小改小革每月不低于3条,且每条都落实、见效;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每年度不低于1项,且要落实、见效。 ②实施组织机构 成立以厂长为组长,各车间主任、分管专业科室领导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该活动的组织领导、综合协调、评比审定和工作指导。成立以分管专业科室领导为组长,专职安全管理人员为副组长,炼铁厂安委会成员、员工代表为成员的评比小组,负责该项工作的具体实施、考评、及时向领导小组汇报工作开展情况。 2.星级分类 “星”用红色五角星表示,一颗五角星表示一个星级,五星级为最高级。依据考评项,单项考评得分90分及以上获取一个星级荣誉称号。 3.时间安排 2月16日,创建活动方案下发,各区域组织学习、讨论、研究各自的争创实施方案;4月1日开始,各班组学习评比标准后逐项组织实施;6月1日开始,班组依据“星级班组评比标准”自评后,向调度室提出书面申请,调度室组织对申请班组进行评比打分,依据评比打分情况向领导小组提报星级班组审批。 4.要求与考核 (1)领导小组审批后对达到标准的班组颁发星级班组标志,依据星级级别每月给予班组创建经费,标准为:五星-400元/月/班组;四星-200元/月/班组;三星-100元/月/班组;低于三星不予补助。 (2)对于分厂给予的补助只能用于星级班组创建硬件设施的投入,要建好经费使用台帐,做到收入、支出、凭证齐全。 (3)星级班组牌匾由调度室统一制作、核发;班组荣获牌匾后必须置于班组活动最明显位置;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认可,不得擅自制作、增加、拆除星级标志。 (4)动态化管理。评比小组每月至少抽查两个星级班组,对达标保持情况进行抽查,提出星级班组升降建议。 (5)调度室根据检查结果,及时通报班组降低、提升或取消星级情况,并在相应范围内进行公示。 (6)2014年1月1日始,未提出星级班组评比申请的,每月扣200元/班组。 二、成绩与不足 1.带动班组综合管理上水平 星级班组创建,以班组为单位,岗位为重点,以实现个人无伤害,班组无事故为最终目标。从班组安全环保管理、培训管理、创新管理、现场管理、文化创建五个方面引导班组向着遵规、自律、自我约束、自我提高方向发展。五个星级,每一星级都有具体明确的考评项目、考评标准,为基层管理者提供了明确、清晰的工作思路,列出了具体的工作项目。通过近一年的实践,实现了班组管理由千头万绪向主线清晰、杂乱无章向有章可循的转变,班组综合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2.为打造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班组团队奠定了基础 通过创建文化之星,各班组发动员工集思广益自主设计制作班组团队标识、确立了班组团队口号、团队目标,通过佩戴团队标识,宣读团队口号,提高了团队士气、凝聚力,让团队意识深入人心、化作行动。班组组织员工生日聚会、庆贺会等形式,促使班组成员拉近了距离,加深彼此了解,为打造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团队奠定基础。 3.推动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 在创星过程中,各班组统一设计制作各自的班组资料封皮及带有班组特色的亲情文化手册,员工档案、亲情卡、奖励贺卡等;通过良好的安全文化环境来正确引导员工的价值取向,营造良好的工作、团队环境。班组不仅注重工作期间的文化引导,还注重生活中的家庭作用,以致《员工家属的一封信》、发放生日贺卡、荣誉贺卡等方式,增强班组亲情文化,提升员工归属感。通过到困难职工家中慰问、家访,让员工充分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员工家属感受到企业的关怀;通过宣读班组理念(口号),在班组活动室张贴员工全家福照片、张贴个人安全格言等鼓舞员工士气,营造团结、拼搏、向上的班组氛围。让每位员工在岗位都能有家的归属感,心系家人,注意安全,高兴上班,平安回家。员工爱企、爱岗的主人翁意识进一步提高,“安全理念进一步渗透,员工安全素质进一步提高,安全行为进一步规范,安全环境进一步优化”,为实现本质安全,预防各类事故的发生,保持安全生产良好态势提供强有力支撑。生产现场安全过道、走廊、控制室、会议室、班组活动室等场所,均设置了安全文化宣传灯箱、喷绘、玻璃展板等,把安全理念体系、安全行为体系、安全视觉体系等相关内容融入其中,营造出独具特色的安全文化氛围。 4.班组活动室、员工作业现场环境得到改善 通过现场之星创建工作的开展,生产作业现场危险有害因素标识及安全标志管理得到加强,通过“三室”现场管理有平面示意图的提示及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七个方面的实施,消除了现场“脏、乱、差”现象,营造出焕然一新的工作场所、清洁的工作环境。5.13年星级班组创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不足弄虚作假、敷衍了事、安全防护实战能力不强、安全培训针对性不强、岗位作业标准不规范等。力争在今后的工作中坚持做好,持续改进。 三、感想及努力方向 董事长在《以人为本在企业管理中的实践》一文中明确指出,“十二五”期间企业确定了三个主攻方向,其中之一就是实现重大及以上事故为零。要求我们不仅要从思想上确立安全第一的理念,而且要从设计上消除隐患,从制度上严格管理,从文化上阐述透彻,始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形成社会效益、企业利益和个人权益的多赢局面,实现员工的本质安全。指出加强安全文化建设非常重要。许多安全事故的发生,不是制度不健全,不是设施不安全,而是安全意识淡薄、凭着侥幸心理、违规违章作业造成的。杜绝违章,消除隐患,应该成为安全管理的核心内容。杜绝违章,强化安全意识,应该从加强安全文化抓起,形成员工共同认可的安全管理理念,彻底消除人的不安全状态。为了能达到长期地反复地宣传和贯彻,系统地灌输和渗透,使其入耳入脑,铭记于心,警钟长鸣。通过各种形式的安全文化宣传,唤醒员工对安全健康的渴望,体现对员工情感和精神的关怀,逐步形成“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再到“我会安全”,“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时时讲安全”的安全文化氛围。针对董事长指明的安全管理工作思路,结合炼铁厂星级班组创建工作的逐步深入,今后的工作重点有: 1.发挥专业管理职能,当好领导参谋,协助单位“一把手” 履行好安全管理职责无论哪种模式,必须要得到领导特别是“一把手”的重视和参与。只有“一把手”管,才能迅速果断的决策安全生产重大问题,才能调动全员认真管安全,才能统筹全局。安全专业管理部门,要发挥管理职能,围绕“杜绝违章,消除隐患”这一核心,多载体、多形式的提高员工安全防护意识和技能。 2.坚持做好员工安全培训工作 自2012年2月12日至今,炼铁厂坚持开展每两周一次的“班组长安全培训”工作,对提高员工自我安全防护意识、技能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今后,继续研究、拓展培训工作方式方法,通过剖析典型案例、分析事故根源,提高安全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通过逐级安全培训,增强员工强烈的安全自律意识,规范安全操作行为,塑造员工良好的职业道德。 3.推进安全标准化建设 标准化作业活动,是以逐步规范在生产作业中的行为、建立最佳的生产秩序为目的。作业标准化,规范人的不科学、不安全的习惯行为,防止人为因素产生的事故。通过标准化 作业,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作业环境的缺陷,使人、机、料、法、环达到安全和谐的水平。 4.研究、推行预防性安全管理模式 东汉政治家荀悦曾说“百治不如一防”。预防性安全管理模式,以危险源控制为安全管理的中心,着眼于危险预测预控,把人、物的本质安全结合起来,发动岗位人员对作业现场的危险因素加以预测和控制,控制生产作业全过程,危险危害早知道,就为避免事故打下了基础。 5.以人为本,做好人的本质安全管理 企业生产经营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效率、创造财富、追求效益”,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对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员工的组织协调更好的实现企业的目标”。人是万本之源,企业管理者要抓住这个管理的核心。在对人的管理上,要做到刚柔并济,标本兼治。所谓“刚”,就是要实行制度管理,用制度管人,约束人、激励人,规范人的行为,制度是底线,任何人不得逾越,否则要受到制裁,此乃治“标”;所谓“柔”,就是要在管理中体现人性化,要关心人、尊重人、爱护人,通过建立企业的文化底蕴,来取得人心,使员工自觉的、发自内心的干好本职工作,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此乃治“本”。 6.安全管理理念的转变 一是物本观念转变为人本观念,从偏重于对工艺、设备、制度、规章的管理转化为以人为根本,注重人的安全理念、安全文化、安全价值观、安全积极性与创造性的管理;二是个体观念转变为系统观念,从管理的着眼点为某一人、一物、一单位转变为注意安全管理的层次、环节、部门、人员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注意个体与整体的配合。 作者:尹承强 汪飞 单位:山东石横特钢集团有限公司炼铁厂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论文: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探究 摘要:论文阐述了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本质,构建了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要素体系,并从安全领导力、员工、作业和设备四个方面提出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途径。 关键词:企业文化;安全文化;煤矿企业 安全文化建设不仅是加强安全防护的基本手段,而且是主动促进安全的有力措施[1]。为提高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持续性、前瞻性,必须明确安全文化建设的系统目标和具体工作,加快促进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强化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对员工产生持久精神激励[2]。 1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本质 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的本质是构建和谐的安全人文生态圈,使得企业人、机、料、法、环协调发展,潜移默化地影响对人的思维、意识、工作态度、行为作风等,从而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避免物的不安全状态,以达到减少事故隐患、趋吉避凶的效果,具有优化企业人、机、环安全氛围的深远意义[3]。煤矿企业安全文化是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以安全生产价值观为核心的安全理念、安全承诺、安全愿望、安全心态、安全氛围,及其在企业规章制度和行为标准上的反映,它是塑造人为安全形象和规范员工安全行为的深层次因素[4]。建设煤矿企业安全文化主要是实现目标导向、员工凝聚、管理规范等功能,必须系统性建设安全文化,保证在每个环节不发生事故,确保企业解决安全生产问题,使企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2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2.1安全文化建设要素体系 根据我国首次出台的关于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相关标准,即《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AQ/T9004-2008)和《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评价准则》(AQ/T9005-2008)等相关文件[5-7]的要求,借鉴国际通用的安全文化要素,以安全文化理念为核心,提取安全领导力、员工、作业、设备四个关键因素,即安全文化一级要素作为安全文化建设的载体,建立与煤矿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相结合的安全文化二级要素,从而形成完整的煤矿企业安全文化要素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分为文化形态、一级要素、二级要素。 2.2安全文化建设六大要素建设 2.2.1领导力要素建设 为了提升领导层的安全管理技能、领导水平和影响力。“领导力”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建设,即安全承诺、领导行为、评估与改进及绩效与奖惩。安全承诺综合体现了企业安全愿景和安全使命,切合企业文化特性和实际情况,反映广大员工的共同愿望,并含义清晰、容易理解。领导行为直接影响到整个企业的安全文化氛围。领导层必须通过一致的言行向员工传达一致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决定、传递正确的信息、表达正确的愿景。每年都应该开展安全文化评估与改进工作,了解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明确安全文化建设规划和阶段性任务,并以此为依据制定详细的年度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安全绩效应该在个人整体绩效中占据应有的比例,并起到决定性作用。例如晋升、评优时,安全绩效差者实行一票否决制;相反,同等条件下,安全绩效优异者优先晋升或评优; 2.2.2员工要素建设改进 为调节员工的心理状态,提高员工的知识技能、培养员工良好的行为习惯、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建设,即心理状态、知识技能、行为习惯及员工保障。员工心理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员工日常行为。员工心态良好是人身安全和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企业应该重视员工心理状态的变化,及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引导。员工所掌握的知识技能直接影响其作业安全及风险认知、作业行为符合性以及应急反应的有效性。通过合理的引导、教育和培训,可以提升员工的安全知识和技能,使员工具备必要的岗位安全知识和风险意识。通过正确的引导,改善广大员工的安全行为习惯。日常工作中,鼓励员工主动参与安全管理事务,积极反馈自己在实际工作中的体会,鼓励员工创新,大胆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2.2.3作业要素建设改进 作业过程是事故事件风险的主要产生原因,有效控制作业过程中的风险对提高安全绩效,促进安全文化建设意义重大。因此,要通过系统地方法和流程进行风险控制和作业管理,统一作业安全要求,规范员工行为。为精简各项安全作业流程与标准,有效控制作业风险,实现作业文件和数据的动态、信息化管理。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建设,即流程与标准、作业控制、文件与数据。安全流程与标准主要包括管理制度、程序、标准及业务指导书等,它规定了安全工作的方法。这些制度、程序、标准及业务指导书必须是书面的、切实可行的,便于员工参阅的、以及定期审阅修订的。安全流程与标准代表了企业领导层对保障安全生产的意志和要求,通过多渠道的宣贯和现场指导,让员工熟悉作业流程与标准,懂得如何执行; 2.2.4设备要素建设改进 煤矿设备是是员工的操作对象,煤矿企业各项作业的基础性硬件设施和安全文化的物质载体,体现着安全物态文化建设。煤矿设备的完整性、符合性和良好的运行状态是各项作业安全的基本前提。为通过加强培训和引导,严格执行设备的完整性管理要求,提升生产设备的可靠性,确保“本质安全”。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建设,即设备完整性、设备符合性、变更管理。设备的完整性是指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包括设备的采购、安装、验收、运行、维护、检修、报废等使用寿命的全过程的管理和监控。设备管理除必须严格遵守完整性管理要求外,还应根据最新的国家法律法规、标准及公告,定期评审在用的设备设施,确保法规的符合性。 3结论 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渐进、系统的过程,直接反映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论文在深入理解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本质的基础上,从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要素体系中得出安全文化建设的途径。 作者:王文博 梁松杰 陈闯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论文: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论文 一、当前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员工的安全文化素质不高制约一个企业进行安全文化建设的最根本问题就是企业员工的素质不高,如果企业员工不能从思想上对安全生产引起足够的重视,那么将很难开展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2.企业缺乏具有自身属性的安全文化一个成功的企业应当拥有自身属性的企业安全文化,但是当前有很多企业并不重视安全生产,以为把别的企业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照搬过来就可以执行,实际不然,这样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水土不服”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产效益。 3.缺乏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要想充分地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就需要加强企业员工的激励机制建设,但是在际工作中,很多企业的安全管理人员并没有建立和完善企业安全生产奖惩机制,这就使得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受损,也严重影响了企业员工自主学习安全生产理论知识的主动性。 4.缺乏人性化安全管理有的企业在进行安全文化建设时过于形式化,对很多规章制度的执行都过于机械化和模式化,并没有充分地考虑员工的情感需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员工的积极性,因此这种缺乏人性化的安全管理规则势必会被企业淘汰。 二、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1.提高企业员工的安全文化素质提高企业员工的安全文化素质是一个企业进行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作为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首先要考虑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在日常的安全生产管理上不仅仅是要提高员工的安全技能,也应当在这个过程中向员工灌输安全生产意识,并通过安全文化培训教育的方式,达到提高企业员工安全文化素质的目的。例如,企业可以通过开展企业安全日主题活动来促进企业员工学习安全生产的有关内容,并在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提高安全意识,规范自己的操作行为,这不仅保障了自己和他人的人身安全,而且保障了企业的生产效益。 2.建立严格的企业安全管理目标企业安全管理部门应当对企业各级安全生产目标有充分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科学的安排企业员工,使每个人都能明确自己在企业安全生产目标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并通过努力实现安全目标。通过安全管理目标的确定,可以有效提高整个企业的安全工作管理绩效,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3.创建优秀的企业安全文化首先要确立安全教育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多种教育途径强化宣传效果,具体可以采取安全培训、安全会议、安全报刊等形式。要想长期维持这种宣传效果就必须实现安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的与时俱进,使企业员工愿意参加安全教育活动。除此之外,在安全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地发挥班组作用,组织好班组安全日活动。班组安全员作为企业最重要的基层监督人员,通常情况下,他们会最先发现问题,也会将问题最快解决。 4.加强员工激励机制的建设企业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首先必须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而最有效的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就需要加强企业员工激励机制建设。同时,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应当建立健全企业的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企业安全生产奖惩机制。例如,企业可以对个人和集体进行物质奖励,也可以评选企业的安全标兵和安全之星等,从而充分地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 5.在安全文化建设中融入情感管理人是情感动物,人在社会中的活动受到各种感情因素的影响,作为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者在日常的工作中应当深入了解员工的内心情感世界,只有这样才能合理地优化资源配置。例如,遇到有的员工生病或家里有困难时,安全生产管理者可以酌情考虑,尽量不安排其从事危险的高空作业,这样可以感化人心,进一步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安全生产氛围。 6.实施全方位安全管理所谓企业安全管理就是指企业通过制定安全生产操作规程,使企业员工能够自觉加强安全理论知识学习,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贯穿在生产过程中,并改正生产过程中的不规范、不安全的操作方法。企业要想搞好安全生产,保证员工的人身财产安全,就必须有安全生产意识,充分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发挥企业安全管理人员的作用,与此同时,企业要加大对安全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从资金、人力及制度上加大投入,使安全文化建设的各方面工作能够有序开展,从而确保企业的安全生产。四、结语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工作对于促进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需要在企业管理者的有效推动下,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而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精神理念。因此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时应当加强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 作者:王吉昌单位:长庆油田分公司燕鸽湖物业服务处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论文:发电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论文 1首先要抓安全基础建设 我们必须要科学管理安全生产,要从企业全员、设备、环境全面去抓。其中,人的因素是最为重要和基本的。首先要健全企业安全保障、监督两大体系,建全安全管理机制,认真落实三级安全网职责,明确企业安全要党、政、工、青齐抓共管,明确安全与生产的关系。首先安全文化强调的是全员参与。明确各部门的职责权限,责令各部门负责人协调落实。切实增强全员的安全意识,减少安全隐患。重点关注安全基础设施的建设,所有设备设施都要按照规定安装、运行、维护,并且每年编制可行性安全技术措施,健全相关管理制度,为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2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每年要修编、完善部门各项规章制度及岗位责任制,要用制度去约束和激励,去约束员工的安全行为。修编应急预案并及时完成审批及上级监管部门评审,及时下发至各部门执行。本着以预控为核心,对安全规定的执行、安全检查问题整改、安全隐患治理形成闭环式管理,制定可操作性强的安全管理制度,将安全管理纳入规范化、常规化的轨道。 3落实和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 修编完善检修、运行规程及各项生产工作、管理办法。建立内容规范、可操作性强的检修、运行标准化作业文件,规范检修、运行基础管理工作。对检修、运行标准化作业过程实施有效控制,明确作业标准、作业程序和相关技术要求。通过检修、运行标准化作业文件的严格执行,规范检修、运行人员工作、操作行为,杜绝违章作业,减少人为误操作,有效保证设备检修、运行管理可控、在控。 4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强化安全意识 一个发电企业全员安全意识强弱是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全体员工安全意识、安全素质和良好习惯的体现,反映着企业安全文化程度。要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首先要从加强安全宣传教育,重点落实现场安全警示教育,完善安全管理体制,创新文化宣传载体,尝试运用多种形式宣传安全生产理念,切实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督促其在日常生产活动中注意自我保护。其次,要加强现场安全警示作用,定期开展安全知识培训,安全事故案例培训,促使员工时时牢记安全,自觉做好安全预防,做到人人讲安全,人人保安全,牢固树立“我要安全”的思想,使员工真正懂得违章的危害性及严重后果,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法律意识和技术素质。第三,要发挥三级安全监督网的作用,各尽其责,从最高领导到班组长,齐抓共管,层层把关。 5开展多种形式安全活动,积极宣传安全理念 利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向员工宣传灌输安全理念,形成良好舆论环境,促使员工潜移默化地受到安全警示和教育,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例如在企业建立“安全展室”,通过人身事故、设备事故、火灾事故以及典型违章案例等栏目,让全体干部、员工吸取公司内外不安全事件的经验、教训,使大家从中受到启发,树立“以人为本、珍爱生命、杜绝违章”的安全理念,确保安全生产长治久安。在安全生产活动月中,要组织开展形式丰富的安全活动,通过安全经验交流、安全知识培训、宣传板报、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安全标语、防火知识宣传等活动,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氛围,推动和促进安全生产形势的健康发展。 6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安全文化 要与时俱进、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文化创新工作,积极探索安全文化工作的新方式和新方法,以安全生产方针为导向,以安全生产为目标,增大安全投资,不断改进生产设备,引进高新技术,降低事故发生率。将生产与管理相结合,将安全管理重心下移,使各级管理人员明确安全监察职责,齐抓共管。安全检心放到员工遵章守纪和标准化作业上,强化隐患整改和作业现场违章监督检查力度,切实使安全生产的各项制度真正落到实处。安全监察工作中,既要做到相信依靠员工、培养教育员工、关爱善待员工,又要在对待员工的态度、措施、目的等方面下功夫,以确保“以人为本”落实到位。一个企业,当企业内部形成了人人讲安全,事事想安全,员工将“安全”根植于心中,以安全来衡量良好工作风气,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才得以有效提升。 作者:赵钰华单位:浑江发电公司安全监察部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论文:铁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1铁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铁路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动脉,是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体产业,铁路安全生产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抓好铁路企业的安全生产,是铁路企业各级领导和全体职工的第一要务。如今,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铁路企业为了适应市场发展需求,在改革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生存,对铁路长期以来形成的“铁老大”形象正在逐步地洗新革面、脱胎换骨。这种刮骨疗伤的阵痛时时冲击着每位铁路职工,顺应潮流铁路企业文化建设也必须能够在铁路发展的低谷中裂变重生。长期以来,铁路安全生产形成了一整套固有的、内在的管理规章、管理体系,伴随着市场多元化发展的需求,铁路企业必须快速加大对企业安全生产的软硬件投入,安全文化建设的软着陆恰恰体现了铁路安全生产的核心管理与铁路职工队伍的基础稳定。因此,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迫切性、现实性日显突出,铁路安全文化建设关系着铁路改革发展的生死存亡、关系着铁路职工的长治久安。 2铁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法律是一种震慑与约束,而文化是一种引导与提升。对铁路而言,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就是从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出发,建立全员安全防范意识,加强对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氛围。达到启发人、教育人、提高人、约束人和激励人的目的。面对铁路硬件设施的高速发展,铁路人安全文化建设的“软件机制”现状如何呢?运行状态良好吗?呈然,铁路企业一谈到安全生产,依然觉得是一种“三如”状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如坐针毡。正是这种对安全生产如临大敌的高强、高压状态,导致铁路安全文化建设始终介于法制与文化的中间地带,安全文化建设的本质是通过文化建设来促安全、保安全,让职工在享有和谐文化的工作氛围中身心愉悦去稳固安全。如果安全文化建设脱开“三平”状态,即平和、平等、平静,那么职工的心情难舒畅、工作的气氛难融恰、生产的安全难保障。铁路半军事化的管理让铁路职工多年来顺从接受着我说你听、你干我看的强管、强压管理模式,铁路企业更多的是缺乏一种自主创新力、缺乏一种自我提升力,被动管理还是主动上手是成年人对企业管理模式、安全文化氛围的一种最本质的反映,自主管理的良性循环与发生事故———整改———检查———再发生事故———再整改———再检查的不良循环相比较,安全文化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就会融合显现在其中,或者也会自觉与不自觉地引导着职工的行为与生产。 3铁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主要功能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首先触及到一个必须谈到的问题,即企业安全文化的功能在哪里?企业安全文化是文化范畴的一个分支,它的功能与人类文化的功能基本是相通的,不同的是企业安全文化更多、更强烈地打上了企业的痕迹与烙印。铁路企业安全文化主要由三个层次组成,即:物质文化层、制度文化层、精神文化层,其主要功能有以下三个方面。 3.1凝聚功能 文化不是制度而是日积月累在职工心中沉淀下来的一种心理契约,但企业文化往往又会通过制度的落实来体现与表达。铁路企业的安全文化通过不同层次的文化展现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职工的思想,或者通过制度来规范职工的行为,教育职工爱岗敬业是铁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最基本的要素,通过广泛宣传培训教育等方式传授引导职工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理念,牢固树立“主人翁”的工作意识,开阔职工的思想境界,保证职工在安全生产的过程中自觉与不自觉的在思想观念上形成一种“认同感”和“使命感”。 3.2约束功能 对企业来讲合适的人比优秀的人更加有用。只有对铁路企业文化在共同认知的基础上企业文化对职工才会产生一种无形的约束力。即企业安全文化为职工所接受,使职工自觉克服不良的陋习,养成良好的安全标准化作业习惯。安全规程、安全规范、安全规章等一系列安全制度,都是一种带有严格约束性与规范性的企业安全文化,是职工共同遵守和服从的行为准则。它用严格、准确、简洁的语言告诉职工在一定的情况下应该做些什么,不应该做些什么,怎样做是安全的,怎样做是违章的。这种约束力是确保铁路运输安全生产稳步前行的基础定力与制胜法宝。 3.3辐射功能 蒙牛法则中有一段这样的比喻:“企业文化从本质上讲就是企业制度和行为的长期积淀,一开始,由制度决策者发起,是少数人改变多数人的游戏,等大家都改变过来了,新来者就成了少数,于是又变成了多数人改变少数人的游戏。”企业是社会的细胞,职工是社会的一员,铁路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不单单是运输服务于社会,企业职工与社会还有更深一层的文化联系,铁路企业安全文化一旦形成,必然就会突破企业的界限,对社会产生影响,进而又会反作用于铁路企业。老子日: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种无形的文化力会穿透企业的各个系统、各个部门,其辐射力的影响关系着职工队伍的稳定、关系着铁路企业的发展与兴衰、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4铁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安全文化就是一种生产力,安全文化建设是种看似无形却有形的经济效益。铁路企业文化建设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4.1抓源头,教育为本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使安全文化理念深入人心,必须多管齐下在安全学习和安全教育的途径上下功夫,铁路企业安全文化教育要适应铁路发展特点采取灵活多样、形式丰富的方式,使安全学习和安全教育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寓教于乐,让职工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安全意识,逐步形成“人人学文化,事事讲规章,时时讲安全”的氛围,使广大职工逐步实现从“要我安全”升华到“我会安全”的工作境界。绝大多数的事故、违章都是安全意识淡薄带来的结果,头脑里“我要安全”的这根“上弦”没有绷紧,自然“下弦”———各种危险行为就会时时出现,很难弹奏出安全文化的和谐音符。 4.2抓管理,以人为本 有道是“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安全是企业的生命线,是企业生产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和最大的保障。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与每位职工息息相关,同呼吸、共命脉。企业的利益是以企业的安全为保障。首先,以人为就是要求职工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提高安全意识,增强安全责任心,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克服侥幸心理,消除麻痹大意的松懈思想。其次,以人为本就是各项管理制度的决策与制定要从职工的切身利益出发,贯穿“以人为本”、“珍惜生命”、“保护环境”的理念,真正做到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以职工是否满意、是否得利、是否安康稳定为标准,形成社会效益、企业利益和个人权益的多赢局面,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再者,以人为本的安全生产管理,就是企业抓安全生产要把员工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当员工人身安全与企业的生产、企业的经济利益等其他方面发生冲突时应无条件地服从人的生命安全。安全文化就是企业的安全意识、安全目标、安全责任、安全素养、安全习惯、安全科技、安全设施、安全监管和各种安全规章制度的总和,其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保护人的健康,珍惜人的生命,实现人的价值的文化,并在企业的安全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激励、凝聚和规范作用。 4.3抓落实,诚信为本 企业安全文化是全体职工安全素质和良好习惯的具体表现。任何一个事故的发生,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设备的不安全因素、人员误操作等直接或间接的原因外,还存在企业安全生产综合管理不到位的这一致命因素。因此铁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除了职工内在的驱动外,还要靠规章制度的落实来约束体现。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一个企业各项安全生产制度的核心,也是最基本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制度。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在制度的落实考核过程中,更要体现诚信公开的考评原则,真正做到有章必循、有法必依,自律改变习惯,自觉贵在养成,真正将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到实处。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因此,作为企业安全生产的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还应积极探索,求实创新。只有不断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才能枝繁叶茂、落地开花。 作者:郝明芳 单位:大秦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太原供电段
基础工程论文:论电气工程基础的教学革新 一、改革教学模式 通过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产生较高的学习热情,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培养的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学有所长。师生在讨论式互动教学过程中坦陈已见,做到良好沟通,促进教学良性循环,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教师既要在课堂上讲好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计算、分析方法,又要指明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整体把握。这就要求教师讲课时能够做到突出重点,牢固基础,透析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连接好知识网络。对于本课程和相关领域内的新知识点、新技术应用及时适当补充、说明,拓展学生视野,以适应其工作需求。对于本课程教学中的一些相对次要内容,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或引导、帮助有兴趣的学生课后学习。这种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手段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功效。所采用多媒体课件和仿真实验、配电柜装配、试验台操作等的先进教学手段,可以较好地改变过去的教师讲、学生记的弊端,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通过直观化图形、动画教学课件使学生理解相对容易,并可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其学习兴趣。并不是要求所有课程内容都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要根据不同章节的不同知识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电力负荷计算、导线截面选择、短路电流计算及电气设备校验等内容,仍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讲授好重点知识,学生通过课后习题、作业等对知识点进行加深理解和拓展。对电气工程基础等基本概念,继电保护装置整定计算,工厂供配电装置防雷与保护接地,高低压供电线路选择、设计与敷设,变电所地址选择与供电系统设计、布置,以及系统无功补偿与高/低压放电实验等内容,可以采用计算机仿真教学、观看现场录象和校外供电厂实习基地教学等手段,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该知识点和领域的掌握与理解程度。对变压器和高低压供、配电设备,如各种配电柜等的结构、原理、设计方案和设计标准等内容,则充分利用校外配电柜实习基地的便利条件,以下厂培训为主,实物教学为辅,使学生充分理解和消化相关内容。 二、增加课程设计环节 电气工程基础课程设计是对学生进行工程概念渗透和培养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电气工程基础课程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通过课程设计训练,可以让学生集中精力进行课程复习与设计,包括工厂供配电系统设计方案经济、技术比较,方案选择,具体设计步骤及设计内容等,保证了课程设计质量。通过课程答辩,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到企业后经比较短的见习就能较快适应本专业技术工作。 (一)选择设计题目 通常选择10/35kV变电所作为设计蓝本。在设计中,提供给学生较新的参考资料,如设计规范、设备手册等,供学生设计时参阅。这样,可以使学生课程设计内容与当前电气工程基础技术相适应,不至于落后甚至流于形式。同时,采用AutoCAD等工程设计软件,使学生能够跟上社会发展,满足社会对毕业生工作技能的要求。 (二)加强过程管理 加强并做好课程设计过程管理工作,充分利用并发挥班级学生干部和学习骨干的带头作用。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小组中选出一到两名学习成绩较好、责任心较强的学生为小组长,全面管理本小组设计工作,如制定设计方案,合理安排设计进程,对设计任务和小组成员进行任务分配与协调,定时进行考勤和组织讨论等,向教师提供本小组的设计成果,并进行总结与报告。指导教师主动、及时与小组长联系,既不包办,也不放任。指导教师可以提出指导性建议和意见,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使学生课程设计能够圆满完成[7]。 (三)注重总结和考核,及时点评 要求学生提供完整的课程设计报告。设计内容可包括设计题目、设计任务(个人的设计专题部分)、设计要求、正文以及参考资料、设计收获、体会与建议等。其中,报告正文部分应该包括详尽的供配电系统方案分析、选择与确定,参数设计、计算与校验,设备选择与各种校验,以及绘制图纸等。设计结束时对申请成绩或评定成绩为中及以上学生进行设计答辩。答辩气氛严肃认真,可由指导教师提问,也可以由其他组的同学提问,或以抽取题签的方式回答问题。由指导教师对学生设计成果和报告说明等进行总结和点评,认真做好成绩考核与评定工作。 通过课程设计及答辩,指导教师在肯定学生设计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同时,要使学生认识到诸多不足,指出应该改进的方面,并根据具体情况建议其今后的学习方向,为工作做好储备。 基础工程论文:工科院校机械工程基础实验项目分析和开发 21世纪要求高等工科院校培养更多高素质、高能力、有开拓进取精神的创新型人才,而实验教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之一。实验教学不仅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学风、实际工作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及工程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机械工程基础课程特点及内容 机械工程基础是普及机械和机械工程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的课程。对文科类、管理类、计算机类、艺术设计类等专业具有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知识面、拓宽专业、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的作用;其任务是培养学生认识机械和机械工程的能力,是工科类非机械类专业具有工程特色,适应高新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的需要。机械工程基础的内容选择是根据机械工程的基本内容确定的。主要讲授机械发展与人类社会进步的关系及机械工程发展的趋势,介绍工程力学、工程材料、工程制图的基本知识,简述机械的组成原理与工作原理、常用机械零件强度、刚度的概念、机械产品的制造技术、液压传动和气动技术的概念、现代设计方法等等内容。学生通过对各部分内容的学习,了解机械及其产品从设计、制造到使用过程中需要哪些知识及其在机械产品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机械工程基础实验内容分析 机械工程基础实验按照实验课教学体系分为设计与制造工艺、检测与分析、材料与性能三个部分。机械工程基础实验是一门独立的实验课程,所有实验都在机械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进行。本实验课与工程力学、工程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工程材料及成型技术基础、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基础等课程的理论教学相衔接。 1. 实验理论 (1)韧、脆性材料在受拉、受压和扭转时力学性能测试的原理和方法;电测法基本原理,单向、平面应力状态的静态应变测量与应力计算的原理和方法;冲击动荷系数测定的原理和方法;现代光弹测量的基本概念。(2)组合体模型的测量和组合体视图及剖视图的绘制方法和尺寸标注方法,机械零件功能和结构分析方法以及机械零件测绘方法和步骤,部件功能和结构分析方法以及部件测绘方法和步骤。(3)机构运动简图测绘与结构分析,机械运动分析方法,渐开线齿轮范成加工原理,刚性转子的动平衡原理,机械动力学,典型机械零件状态测试,滑动轴承性能测试与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减速器结构分析方法和步骤,各种典型机构及典型机械的综合分析方法。(4)金相显微分析的原理和方法;试样制备方法,Fe-C状态图、C-曲线;表面强化原理和方法;焊接接头显微组织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力学性能(布氏硬度、洛氏硬度、显微硬度、摩擦性能)测试的原理和方法。(5)机械加工完成后零件的尺寸误差、形位误差、表面粗糙度、螺纹几何参数误差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零件互换性所进行的必要的精密技术测量的原理和方法;测量数据的处理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2. 实验教学 着重讲授如何用科学的手段来完成理论的验证;如何组织实验、处理数据和分析实验现象;介绍常用设备和仪器的原理、构造和使用维护方法以及综合实验内容的思路和方案设计等。 3. 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1)培养学生运用实验原理和方法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即如何从实验目的出发,根据什么原理,选择何种实验方案,配套哪些仪器设备,确定实验程序从而获得准确的数据并得出正确的结论。(2)通过实验熟悉常用仪器、设备的基本原理、结构、性能;学会调试仪器和排除故障。同时,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实验技能进一步得到训练和提高。(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加深对相关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加固理论知识。(4)通过实验过程以及完成实验报告,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三、实验项目的设置 1. 机构运动参数测定与分析实验 基本教学要求:初步了解电测机构运动参数的基本原理,利用计算机对平面机构动态参数进行采集、处理、实测、仿真比较优化设计,分析机构参数对机构动态参数的影响。 2. 机构运动简图测绘与分析实验 基本教学要求:掌握根据机械实物模型绘制机构运动简图的技能;计算自由度、验证机构运动确定性;了解正确选择长度比例尺方法。 3. 轴系结构设计实验 基本教学要求:熟悉和掌握轴的结构与设计,轴上零件的常用定位与固定的技术方法,轴系结构设计的要求与常用轴系结构,为后续机械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4. 金相显微分析法实验(铁碳合金平衡组织显微分析) 基本教学要求:研究和了解铁碳合金在平衡状态下的显微组织;分析含碳量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初步掌握用组织相对量来估计碳钢的大致含碳量;进一步熟悉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及组织示意图的描绘技能。 通过对机械工程基础实验实验项目的分析和开发,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各方面能力提高,提高了教学质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望,达到本课程的实验教学目的。 基础工程论文:信息化教学在电气工程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使用 电气工程基础课程是根据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的指导思想——以强电为主、强弱电结合,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宽口径培养目标的要求而设置的一门专业偏基础课程。在该课程中几乎涵盖了有关电气工作的所有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与电气工程的各个方面均息息相关。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大院校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先进的信息化教学方式改善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不足,以此提高电气工程基础课程教学效率。 一、电气工程基础课程的特点及教学现状分析 电气工程基础课程的特点为:其一,课程涉及的知识点多。课程内容包括发电、输电、配电、用电等各个方面的知识,每一章都是一个崭新的内容,并涵盖大量的理论知识点,增加了“教”与“学”的难度;其二,电气工程基础课程是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过渡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化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工程实训环节。 由于电气工程基础课程具备以上两个特点,所以对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率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电气工程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由于课程设置的教学学时数有限,即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也无法全面讲授知识点以及与电气工程实践相联系,所以致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难以消化和理解较为抽象、深奥的理论知识;其次,课程教学没有把握住重点,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状态,导致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跟不上教师的授课进度,加之教师缺乏对学生必要的课后复习指导,从而造成电气工程基础课程教学效率偏低;再次,课程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没有将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导致教学效果完成依赖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态度。 二、信息化教学的优势 (一)信息化教学具备开放性的优势 信息化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上,使其具备较强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开放课程资源,使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进入教学资源系统,可以随时进行课程学习。同时,在教学资源系统中存储了大量的仿真实验、演示实验、虚拟实验等实验教学信息,可以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弥补课堂教学中的知识缺失,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其次,信息化教学方式是一个开放的课程建设平台,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数字化资源,还可以有效促进产、学、研三者相结合,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二)信息化教学具备创新性的优势 网络信息化教学资源系统能够为课程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教学重点与难点,选择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研究专题,让学生进行课外研究,使课内教学延伸到课外教学。学生在研究专题时,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充分调动起学生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信息化教学具备建设性的优势 信息化教学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撑,使教学场地和教学时间不受任何限制。由于网络信息实现了高度共享,所以学生可以学习不同学科、不同课程的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满足学生差别化的学习需求,从而使信息化教学更具可持续发展性。 三、信息化教学在电气工程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使用 (一)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 现阶段,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使得电气工程基础教学的内容不再只局限于教材当中,而是要充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完成教学。在应用多媒体计算机对教学进行辅助时,与教学质量息息相关的是教学软件。多媒体教学软件能够充分地发挥出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其通过各式各样、图文并貌的动画、音乐、图形和图像等,弥补了传统教学中感性材料不足的缺陷,进一步帮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思维能力。利用多媒体中声音和图像可以使原本较为抽象的事物,变得更加形象化、具体化、直观化,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教师能够将一些原本无法用语言描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在学生眼前,进而有利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多媒体最强大的地方就在于其能够进行一些模拟操作,这样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由于多媒体的使用完全是教师在控制。为此,在软件的选取和课件的设计上应尽量贴近教学内容,只有科学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才能真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例如,可将发电机调速器的动作过程、凝气式火力发电厂的生产过程、一次设备及二次设备的调频过程、继电器保护器的分合闸过程、电气控制回路的动作过程、倒闸操作过程等等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这种课件不但能够重复播放、反复操作,而且还能够出现不同的界面,这样的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同时这种教学形式也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多媒体教学的有效应用,增大了课堂的信息量,课程的内容随之加深,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变得更加容易。 (二)构建实践教学资源系统 实践教学资源系统的构建应以电气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基础,以现代化科学技术为手段,以计算机网络平台为支撑,以最优质的教学资源开发为核心。同时实验内容的设置应尽量以学生未来从事的工作岗位为依托,以此来体现出工程教育、职业取向的先进办学理念。该资源系统由以下四个模块构成: 1、管理模块。在整个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实验教师既是教学的指导者,也是信息网络平台的管理者和各种实验项目的开发者。这就要求实验教师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并将这部分经验有效地融入到信息网络教学当中,以此来监控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并从旁引导学生,使之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2、实验与实践模块。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选择实验项目和具体实验时间,这样有利于开放实验室运行模式的顺利实施。教师可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其设计必选和可选两类实验项目。学生则可借助信息网络平台,结合自己对各类实验的兴趣,合理选择所需的实验项目。当学生选好实验项目以后,教师按照实验项目的数目和具体参加人数,来编排实验时间表。对于一些教学以外的设计性实验,学生可自行组织成创新协作小组,然后进行提前预约,在获得相关负责人批准后,按照预先申请的实验内容和实验时间完成相关实验。信息网络平台除了能够帮助学生完成实验教学活动的组织以外,还能够按照相关的行业特点设置标准化的测试题库,这样便于学生在网上进行专业技能竞赛,进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3、实践教学资源模块。信息网络环境最大的特点就是信息获取便捷、各种资源丰富。为此,构建一个检索快捷、资源优质的实践教学资源库是实现信息化教学的重要基础保障,有利于学生 ! 4、协作交流模块。信息网络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其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以实时交互的形式实现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协作。不仅可以利用信息网路平台中的BBS及讯息等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讨论,也可以通过聊天室及视频会议等形式进行在线讨论,彼此间交流意见、答疑解惑。 (三)建设数字虚拟实验室 近年来,随着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电气工程基础课程中原有的纯物理实验现已无法适应现代化电力系统的需要,这部分实验已经很难满足电力系统实验教学的要求。为此,必须对其进行相应的改进和完善。采用数字虚拟试验则可以有效地克服实验仪器方面数量和质量的不足,以及教学经费和实验场地等相关因素的限制。学生可以借助计算机对电力系统的各种运行状况进行监视,并且还可以在计算机上实现遥视、遥控、遥测和遥调,由于计算机的自动化程度较高,所以实验效率也较之以往有了极大程度地提升。原有的纯物理实验因为具有一定的安全性要求,致使实验难以达到设计性和开放性的目的,而数字虚拟实验却能够真正实现实验的设计性和开放性,这对于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基础工程论文:油田固井工程技术的研发基础 固井技术对于油田油井寿命和资源保护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是通过在井壁和套管中的环空部位注入水泥浆实际保护油井为目标的工程技术。随着钻井技术的进一步提高,为固井工程提出了新的要求,下面笔者就油田深层固井和超稠油浅井固井工程技术的应用谈几点看法。 一、油田深层固井技术探析 1.深层固井的难度分析 地层压力和地质情况对油田深层固井技术的实际运用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归纳起来,油田深层固井技术需要攻克的难关具体表现为下述几个方面:相对较高的泵压影响固井的正常施工。异常复杂的地质环境也增加了地层垮塌的几率和防窜的难度。较低的水泥浆抗高温水平。过高的井下二氧化碳含量在气窜作用下腐蚀套管。自身结构的不足不仅增加了配套工作的困难程度,而且套管风险出现的几率也会显着提升,降低施工稳定性。 2.油田深层固井技术有效运用的建议 第一,有效运用深层固井顶替工艺。一般而言,塞流与层流清除低边滞留的沉积钻屑与钻井液的实际效果要在一定程度上逊色于固井液在环空的紊流顶替作用,这主要是因为深层固井中套管居中度不佳。但是笔者单位几乎不可能实现水泥浆的紊流顶替,因为施工过程中对于水泥浆稳定的指标要求使得水泥浆必然会比较稠;然而利用调节前置液性能的方式来实现前置液在环空的紊流作用是具有很高的可行性的,也正是基于上述考虑,为了能够在更高程度上提升深层固井的顶替效率,则有必要高效驱替水平段与斜井段低窄边钻屑。 第二,严格控制水泥浆性能指标。对于深层固井而言,它对水泥浆的性能指标要求几乎可以用苛刻来形容,例如,应用于深层固井的水泥浆必须要具备抗高温、直角稠化、高早强、零析水、低失水等性能,而且,这些性能指标必须要同时具备,否则便会影响正常施工。需要重点指出的是,析水性能是对深层固井水泥浆最为严格的要求,它要求水泥浆能够在高温环境下具有非常好的稳定性,坚决避免出现水泥浆在候凝过程中形成自由水带和油气水窜通道的问题。具体要求是水泥浆能够在高温环境下。依照这样的性能标准配置的水泥浆非常稠,要求地面设备具备相应的配置能力。 第三,有效运用塑性水泥浆。采用以改性纤维和活性微粒为主要材料的早强增塑剂,能提高塑性水泥体系石抗冲击能力,增强水泥石弹塑性,满足小间隙油层套管的后期作业要求。 第四,有效运用深层固井气窜控制技术。气窜具有较大的危害性,可能导致井眼报废或形成严重的安全环保事故,应引起高度重视。深层固井与油层尾管固井中,要实现有效的防气窜,按照“压稳、居中、替净、封严”的要求,在水泥浆注替和凝结过程,必须保证浆柱当量压力与地层压力的平衡关系,做到水泥浆不漏,油气水不因水泥浆失重而造成窜流问题;清除和替净环空泥浆,提高水泥浆的顶替效率和水泥环的胶结质量;提高水泥石的密封质量,无局部水槽、横向水带和窜槽现象等。深层固井,应采用多凝水泥浆柱结构,确保候凝过程中能维持气层段的液柱压力;深井超深井尾管作业中,由于悬挂器以上为钻井液,水泥浆柱短,上部钻井液能在水泥浆的候凝过程中维持向下传递压力。要求钻井液泥饼薄而韧;采取有效的套管扶正技术提高套管的居中度;采取水泥浆减阻剂改善水泥浆流变性,进行水泥浆流变学优化设计,提高水泥浆顶替效率和水泥浆胶结质量。 二、超稠油浅井固井工艺技术 针对超稠油浅井固井难点问题,笔者单位从水泥体系、水泥浆密度设计、环空浆柱压力设计,井眼准备,固井工艺等方面入手,经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固井配套技术。 1.选用低失水、短过渡、微膨胀、沉降稳定性好的优质水泥浆体系 超稠油浅井固井首先急需解决低温防窜问题,因此必须设计低温早强短过渡沉降稳定性好的水泥浆体系。经多年研究,优选出低温降失水剂HN-100。HN-100是不渗透剂和早强性膨胀剂的混合物,它一方面在地层滤失中可形成不渗透膜;另一方面该种水泥浆体系具有一定的早强性和微膨胀性,水泥石体积不收缩,可以明显提高水泥浆的早期强度和缩短过渡时间,同时提高水泥浆的沉降稳定性,在水泥浆从液态到固态的转变过程中保持一定的浆柱压力,阻止地层流体窜入水泥浆,具有良好的防窜能力。 2.固井前对周边注、采井采取一定范围内的停采、停注方法 在总结经验教训基础上,笔者单位采取在钻开油层前半朋至固完井三天后的时间内,新钻井周围二百米范围内的井必须停止注汽,若周围井处于焖井期,必须在排液一段时间,地层泄压后方能钻开油气层,防止钻井过程中发生井涌、井喷。 3.固井施工中的防涌措施 由于长期注气开发,地下压力紊乱,并且在九十至一百二十米存在气顶油层,在钻井过程中经常会发生井涌。从现场施工看:一些区块钻井液密度低于每立方米一点四二克压不住井、而钻井液密度高于每立方米一点四五克就可能发生井漏,压力窗口小于零点九。因此,在这些区块钻井和固井时,必须搞好防喷及其它安全措施,并严格控制环空液柱压力在压力窗口之内,既能压稳高压层又不至于发生井漏。固井施工时笔者单位取消了清水冲洗液,采用低密度水泥浆作冲洗液,通过平衡压力计算确定各种密度的水泥浆用量,进行合理的浆柱结构设计,确保冲洗液对封固段井壁的“冲刷”,同时,冲洗液进入环空后,仍能压稳高压地层而又不发生漏失。 4.固井施工中防漏措施 从钻井及固井施工看:发生钻井液或水泥浆漏失主要集中在:一是表层套管鞋处;二是目的层上部、渗透性良好的砂层段。固井施工中笔者单位采取了如下防漏措施:下套管前对漏失层段进行堵漏。在钻井过程中发生过井漏的稠油浅井,在下套管前通井时,对漏层进行堵漏,提高地层的承压能力;注水泥浆期间防漏措施。为确保固井施工中水泥浆不发生漏失,上部封固井段采用低密度水泥浆,下部采用密度为每立方米一点九克高密度水泥浆,确保环空最大液柱压力大于地层压力而小于地层的漏失压力。另外,漂珠是一种较好的低密度材料,颗粒直径为四十至三百流明,壁厚为直径的百分之五至三十,密度为零点六至零点七克每升。因其密度低、颗粒小且呈空心状,易被吸附在微裂缝隙处,其对上部封固段具有一定的堵漏功能。 三、结束语 综上,笔者就油田深层固井和超稠油浅井固井两种较为复杂的固井工程技术的应用谈几点看法。在油田的开采过程中,固井技术对于油田油井寿命和资源保护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希望笔者所谈能随着钻井技术的进一步提高,为固井工程技术的进步具有建设性意义。 基础工程论文:地方文献数字化: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的信息基础 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工程正在进行中,而拥有大量地方文献的地方图书馆或认为那是国家和省图书馆的事,或因经费和技术的困难,对地方文献与数字化图书馆缺乏认识和责任感。本文旨在对数字化图书馆的介绍和阐述地方文献数字化是中国数字图书馆的基础信息,抛砖引玉,祈望能引起有关领导的重视和图书馆同仁的共识。 1数字化图书馆 “数字化图书馆”一词是由英文“DigitalLibrary”翻译而来的,又称为电子图书馆、虚拟图书馆、网络图书馆等。这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去描述它的特征。计算机的应用,改变了图书馆传统的工作模式。书刊的借阅、文献的查询、信息的检索,都在文献数据库中进行,这是图书馆数字化的初级阶段。当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高速发展和高度结合产生的网络环境日益完善,文献资源共享和远程利用已成为可行的现实,书目查询、信息检索已不能满足更深层次文献信息服务的需要,要求对文献信息或其它信息的更深入更全面甚至原始的揭示。图书馆应在书目数据基础上,建设书刊全文数字化图书馆。 1.1 网络时代是数字化传播的时代 数字化媒介是媒介信息的电子化表现形式,一方面可以代替传统媒介表现出相同的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另一方面可以方便地管理、查询和阅读,并且通过网络技术进行广域传播和安全保护。Internet使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海量的信息可以通过低廉的传输成本在全球性互联网络上高速传输,用户可以有选择性地从世界任何地方获取和使用自己需要的信息。电子化的信息数据不仅节约了传播的成本,同时加快了信息的增值,因此文献信息的数字化成为未来社会信息化重要标志。 1.2 文献信息数字化是数字化图书馆的基础 数字图书馆就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图书馆有价值的图像、文本、语音、音响、影像、影视、软件和科学数据等多媒体信息进行收集、组织规范性的加工,制作出保存人类智力成果的书籍、期刊、图像、录音等信息的数字拷贝和高质量保存管理。并提供在广域网上高速横向跨库连接的电子存取服务,实施知识增值。这是存在于因特网上并将在下一代因特网中扮演核心角色的一种知识网络,它在国际上已有七、八年的发展历程。目前,日益成为因特网上的主流信息。 数字图书馆的出现,是几个世纪以来图书馆工作的重大变革,它是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模式。 数字化图书馆改变了以往信息存储、加工、管理、使用的传统方式,借助网络环境和高性能计算机等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共享。具有下列基本特征:一是文献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存贮,即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信息的存贮管理数字化,这是数字化图书馆的最基本特征;二是文献信息网络化传输和利用,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是数字图书馆的技术支撑,互联网络使信息传输与利用失去时间和空间,资源共享美梦成真;三是数字图书馆将改变目前图书馆的工作方式和服务模式,数字图书馆可以更好地履行图书馆在倡导、组织和服务中的重要职能。通俗地说,数字图书馆是没有时空限制、便于使用的超大规模数字化信息中心。 数字化图书馆的意义是实现文献信息的数字化存贮和网络化传播利用。21世纪的图书馆将通过先进的数字存储技术和计算机网络,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延伸社会教育职能,在信息社会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3 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 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是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所支持的国家级数字资源系统工程,涉及信息资源采集、加工、存贮、检索、传输和利用的全过程,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知识经济的重要载体。这是一项在全国范围实施的、跨部门、跨行业、由超大规模高新技术组成的信息资源系统工程。 其总体目标是:实现中国数字图书馆的总体架构,在因特网上形成超大规模的、高质量的中文信息资源库群,支持国家整体创新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通过国家高速宽带网络系统向全国及全球提供服务,以现代信息技术把中国54年辉煌灿烂的文化成果数字化存贮和传播利用,恰当地表现出来和有效地传播出去,使之以信息形态进入知识创新和经济建设的循环,向全世界展示,为全人类所共享。 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的实施,具有非常的意义:⑴数字化图书馆建成将使我国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抢占先机,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实现跨越式发展;⑵以中文信息资源为主体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核心,它将迅速扭转互联网上中文信息匮乏的状况,形成中华文化在互联网上的整体优势。通过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特别是当代建设的成就通过互联网向全世界展示,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⑶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将促进我国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⑷数字图书馆建设是“科教兴国”战略的源泉和动力,也是实现公民终身教育的大课堂。⑸数字图书馆将改变目前图书馆的工作方式和服务模式。图书馆馆员将成为捕捉和整理信息的专家,读者可以在世界各地通过网络阅览数字图书馆中的丰富信息。图书馆的发展将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2 地方文献数字化 国家文献系统除国家图书馆收藏的书刊资料外,更有遍布全国各地的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的地方文献,这是国家文献信息系统重要组成部分,新世纪是网络化和数字化的时代,在虚拟与现实的网络电子图书馆中,开发和建设反映本馆馆藏特色的特色数据库和满足本地信息需求的专题数据库,提供别馆没有的信息资源,是未来地方图书馆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各地图书馆中最具特色的莫过于地方文献,这些地方文献是构成国家文献重要元素,只有把全国各地图书馆收藏的这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献资料数字化,建成以地方文献的重点藏书为核心的专题数据库群,与国家图书馆数字化文献系统一起在互联网络中形成完整的中国数字图书馆。因而地方文献数字化是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的信息基础。 2.1 地方文献是中国特色文献 地方文献的内容涉及一个地区的自然、人文的历史和现状的各个方面。因而地方文献数字化,不仅方便了研究者的使用,也使得祖先留下来的灿烂文化能得以长久地保存。建立以地方文献的重点藏书为核心的专题数据库,是地域知识信息的活化,它既是地域知识信息的浓缩,又是地域知识的集合。这是地区优势也是地区特色,即使在国际上也是绝无仅有、无以替代的。在互联网络中,各地图书馆都把自己的特色馆藏呈现给用户,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类文化资源共享。可以极大增强各地图书馆数据库的服务能力。 地方文献是关于一个地方的有关资料,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和资料性,其内容包括记载某地的文献、地方人士著作、地方志、地方出版物等。地方文献“记地理则有沿革、疆域、面积、分野;记政治则有建置、职官、兵备、大事记;记经济则有户口、田赋、关税;记社会则有风俗、方言、奇观、样异;记文献则有人物、艺文、金石、古迹产。”可见它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上自天文、下及地理,旁至社会、人文诸事物的历史与现状。揽括了地方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教育、军事、边防、民族、宗教、风土人情、自然资源等各个方面。是最有中国特色的文献,这些既反映地方特色,又体现时代特色和社会发展历程的地方文献,具有明显的区域性、资料性、时代性和多样性等特征。 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今天,能为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决策、 规划提供地方背景资料和历史借鉴;是专业人员了解当地有关情况,从事专业研究的宝贵资料;是各地、各部门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重要参考资料;是修志、编写年鉴的历史的和现实的依据。是为子孙后代保存的重要史料。丰富的地方文献成为发展地方社会政治、经济建设、文化教育、科研活动的宝贵信息资源。 2.2地方文献种类繁多 地方文献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地方出版物、地方资料、地方文史资料、地方志等类型。我国图书馆界泰斗杜定友先生指出的:“地方文献是指有关本地方的一切资料,表现于各种记载形式的,如图书、杂志、报纸、图片、影片、画片、拓本、表格、传单、票据、文告、手稿、簿籍等”,时代的发展,又增加了方志、专著、期刊、族谱、地图、录音、录像,甚至科技报告、专利文献、学位论文等不同类型的新成员。载体不仅有手抄本、印刷品,也有缩微品、录音、录象、机读磁带等品种。 2.3 地方文献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汇江河而成大海。集国家、省、市图书馆共同构成全国文献保障体系,因而地方文献数字化必须在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领导小组的指导、协调下,建立国家、省、市(地)三级地方文献数字化建设机制,制定工作计划,明确各级图书馆的义务和权利。 针对地方文献种类繁多,形式各异的特点,在地方文献信息数字化时,应根据文献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建设信息型数据库(如书目、索引、文摘或提要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等供不同层次需求的数字化信息。全文型、信息型交叉混用,使国内外用户都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络检索到所需要资料的内容,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 2.3.1 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 地方文献数字化进程中,首先是书目数据库的建设,它是不同层次的读者利用最多的数据,查找文献的主要线索,也是地方文献开发和业务工作自动化的前提。虽然地方文献种类和形式多种多样,必须确保书目数据的标准和规范,特别注意在进行主题标引时要揭示和体现地方特性;其次是数据录入时不但要把地方文献的主题、分类等详细著录,还要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对某些地方特藏进行文摘或提要式录入,甚至全文录入。特别要注意某些地方文献的外部特征;第三,书目数据库应全面反映地方文献信息。不仅揭示文献的基本信息,还要标识出文献特点。包容的信息要具有一定的深度和精度;第四是针对地方文献的内容和形式,增加对文献的反映途径,要选取最能反映文献的特征且最有可能被用到的检索途径,这是提高信息率和便捷检索的关键。 2.3.2 地方文献专题数据库 多媒体存贮与网络传播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经济可靠的技术支持。面对数量巨大、种类繁多、形式各异的地方文献,应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既要根据本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亦要考虑面向全国、全球的传播意义。分期分批地建设一些有较大政治影响和经济效益好的专题地方文献摘要或全文数据库。如旅游数据库、人物资料数据库、名胜资料数据库、名优特产数据库、地方法规数据等等。 专题数据库的建设,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性能,把专题书刊资料文字、声音、图像全面建库,并开发相关信息,如对旅游数据库中的风景名胜增加旅游服务电话,给人物资料数据库中的名人增加亲友联系方式,给名优特产数据库增加生产厂家信息,给地方法规数据库增加相关法律服务机构等。数据库建设中对纸质文献数字化最好用超文本标识语言(HTML)对文本进行格式编码,以方便检索利用;对静态的图片、画片、拓本、表格、票据、手稿等应利用数码摄影或扫描录入的方式建库,以保存文献资料的原形传真;对动态性的录音、录象、影片则应利用相应的数字化软件工具把它们转换成数码格式输入数据库。 2.3.3 地方文献数字化的软件系统 在图书馆数字化系统软件的选择上,首先要选用那些技术成熟、标准化程度高、能与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相连接的软件系统;其次,统一标准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它直接影响到资源库的制作质量和查询服务效果。第三,系统应能操作简单、界面友好地把文献书目、全文、图像、声音、动画等输入数据库,并提供一站式的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于一体的多媒体检索阅览平台;第四,系统不仅支持计算机检索利用,还应兼容宽带网络中即将出现的IP信息终端;第五,系统应提供数据上传和下载到各种阅览器的接口。前几年图书馆自动化建设中没有统一的建库标准也没有统一的利用平台,不同系统难以互相转换,无法挂到互联网上,难以实现资源共享的教训要好好记取。 目前,图书馆数字化技术和设备竞争日盛,但高昂的系统平台和技术转让费用是图书馆难以承受的。我认为以国家图书馆数字化系统为中心,建立中国数字化图书馆工程网站,向全国图书馆提供图书馆数字化技术和软件,参照版权图书馆规则,要求各图书馆上传特有文献的数字化数据,按照国家书目数据库建设中,奖励优先上传者的方法,向全国各地图书馆征集数据,这是统一标准,多、快、好、省的最有效方案。 2.4 有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虽然我国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和建设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飞快。各地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亦在紧张进行中,下列几个问题是必须要研究解决的:⑴共建共享中的统筹规划问题;⑵软件系统的标准、协调和兼容问题;⑶建设人员的组织培训问题;⑷建设者的权利与义务;⑸地方文献的知识产权问题等等。 数字化图书馆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成为评价一个国家信息基础水平的重要标志和本世纪各国文化科技竞争的焦点之一。因此,建设数字图书馆具有非常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数字图书馆的文献除国家和省级图书馆收藏的书刊资料外,更有遍布全国各地的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的地方文献,这是国家文献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地方文献数字化是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的信息基础。 基础工程论文:实施以校园网为基础的教育信息化工程 二十一世纪是科学技术竞争和民族素质竞争的时代,其实质是人才、教育的竞争。教育的历史告诉我们,教育的每次重大变革和发展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逐渐被引入教学过程,成为现代教育的技术基础。实施以校园网为基础的教育信息化工程,研究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思想、教育管理、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和教育过程的作用和影响,探索建构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已成为新时期教育所面临的新课题。 作为首批全国1000所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我们在1997年正式启动这项实验:98年初我们建成包括多媒体控制系统和电教自动控制平台在内的多功能计算机室,99年建成千兆以太网为主干的校园信息网络系统环境。同时,我们把实验目标定位为以计算机和校园信息网络为技术基础,把计算机和网络的操作应用能力纳入每个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中,使学生在应用计算机进行生活、学习的过程中,以计算机对于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所具有的延伸意义,同化、顺应到自身的认知结构之中,逐步形成基于计算机文化的智能知识结构,从而推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与此同时,通过实践,探索出一条利用计算机和校园网络构成的综合教育资源,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适应21世纪发展的新型教师队伍。从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两个方面来推进学校整体改革进程。 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是现代教育的技术内核,校园信息网络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理想环境 (一)、计算机网络环境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1、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媒体具有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多种特性,其集中体现就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实践证明,把计算机引入教学过程可以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信息实践能力建构最理想的环境。 2、生态理论认为,人的智力不是在个体的脑子里,而是人脑和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的智能化学习环境,是儿童智力、能力、心理发展的一种理想环境。这是因为: ①、以往的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检测考试、师道训诫的外力,需要依靠教师对教材的重要性、必要性的反复强调来推动。而在计算机网络学习环境中,学生获得知识是在教师、同学的帮助下,通过独立探索或者和同伴协作交流,进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对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主体,不再是简单的“存储器“。这种变化,其实质是由传统“教“的序列控制向“学“的序列控制的转变,是由外在的纪律控制向内在动机控制的转变,这种转变为学生提供了更宽松、更安全、更利于个性发展的空间,十分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 ②、同传统教育信息的组织形式相比,计算机所提供的非线性网状信息结构,类似人,特别是儿童的认知结构,是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信息组织形式。基于这种特性的信息结构,依托丰富实用的网络资源库建构的智能化有源学习环境,可以充分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③、按照杜威的观点,理解在本质上是与动作联系在一起的,真正的理解是与事物怎样动作以及事物怎样做有密切关系,网络学习环境中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通过与计算机交互进行的,是在“做中学“展开的。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包括新概念的提出,知识重点的展开和难点的化解以及知识的巩固应用,往往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才能完成。这种方式适应了儿童喜欢自主参与、探索体验的心理特征。它是学生获得学习动机的原型,它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内在需求。由于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获得的是成功的体验,很自然就形成不确认自己的学习成果不肯罢休的心理,加之软件所提供的生动活泼的多媒体反馈信息,又不断刺激学生对新信息的搜索与提取过程,使学生始终处在兴致勃勃的创造活动中和在真切把握认知对象的感受下展开学习过程。学生不但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具有创造意义的学习方法和实践动手能力。 ④、我国脑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表明:人脑的相应功能区域在活动时,血氧和葡萄糖会超流量向这个区域供应,去处理信息。血氧和葡萄糖的流量、流速,和人处理信息的质量、速度密切相关。观察发现,处在计算机环境下学习的学生,尤其是当他们的兴致集中于有一定难度、有一定趣味的学习内容,或是具有竞赛成份的习题时,他们的呼吸和脉搏频率显示出加快趋势。这时的学生情绪愉悦,思路清晰,处理信息的速度显著加快,往往处在智能、技能的最临近发展区域上。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第五届“改革学习,课程和教育理念:新世纪的革新视野“国际会议围绕21世纪的教育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给21世纪的未来教育提出了引人深思的科学课题。 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学的VLVIAN OTA WANG博士提出了培养新世纪公民的几点方法: ①、 互相学习,学会合作。 ②、促进跨文化理解。 ③、开展跨文化的和平教育。 ④、为公民提供更多的平等机会。 ⑤、注重教学质量。 ⑥、着力于培养明天的领袖。 泰国教育部的RUNG KAENWDANG认为学习改革是 教育改革的中心,教育必须以培养学生具有通过自身学习来获取知识的能力为目标,从而使学生能够打破时空的限制进行终身学习。 香港教育学院的CHENG YIN在《新世纪的课程和教育理念》提出了一个新的多重智力学观点:认为人的智力可以分为相互联系的多重智力,即学习智力、经济智力、社会智力、政治智力及文化智力。他认为“现代信息技术能使学校、教师和学生全球化、地区化和个性化的多重智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综合上述,计算机网络教育环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特别是有利于学生全球化、地区化和个性化的多重智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从而促进他们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利用校园网建构的智能环境把学校建成一个生动活泼的,充满生机的学习环境和场所 1、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一种自主愉快、探索创 造的过程 教学模式是课程设计、教材建设、指导课堂和其它教学环境中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范式。 专家指出,围绕着课堂教学多年来开展了不少教学改革试验,但是,多数还停留在单一的和浅表层,究其原因,是教学模式基本没有改变。 近年来,我们通过计算机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验,积极探索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双主“教学模式。 ①、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中,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宰,学生处于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知识的地位,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千方百计让学生掌握各种应试技巧。学习的基本过程是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教师在讲台上讲述、示范、演示,学生相应地吸收、记忆、存储,课堂上圈划重点,课后反复抄写、背誦。这种教学模式,虽然有利于系统的科学知识的传授,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训练和提高识记知识的效率。但它的致命缺陷在于,严重地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②、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较之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是一大进步,它 有利于儿童天性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可能找到适合自己学习个性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这种模式的问题在于,它很难有效调动其实很难以调动的儿童的自觉性,操作不到位则容易流于放任。 ③、依据何克抗、李克东等专家的研究,“双主模式“介于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之间,它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既要把两者的长处吸收过来,又把两者的消极因素加以避免。这就是在基本保留“传递--接受“式教学活动进程的条件下,利用计算机作为教育过程的基本环境,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通过人机交互让学生更多地去主动思考、探索、发现,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 ④、“双主模式“的可操作性的依据是,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构成了教育学理论的基石,教育实践的主干职能、规范和具体操作方法,只能围绕主体并由主体来进行。a、“双主模式“ 提倡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的质疑,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有利于发挥认知主体的主动性,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人材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土壤。b、“双主模式“是面向全体的教育,面向全体,是教学的基本原则。c、“双主模式“把学生看作是宝贵的教育资源,把学生的差异性也作为可供开发的资源。d、“双主模式“重视每个学生具有的发展和创造潜能,俗话说,跳一跳就可以把果子摘下来。e、“双主模式“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给学生主动权,让学生唱主角,多给学生提供讲和练的机会,培养学生自我表现的能力。f、“双主模式“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讨论,教会学生总结,培养学生自得能力。 ⑤、“双主模式“的实践特征是, a、从教育技术学上看,是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与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理论的结合。b、从整个进程看,教师有时处于中心地位,学生有时处于传递接受学习状态。但更多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和同学帮助下通过与同学协商协作、与计算机交互主动获得知识。c、从教学内容看,应用这种模式,对知识系统性强的学习应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指导、设计作用;新旧知识之间相互关联、技能转化性的宜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发散性,技能熟化、扩展性的宜以学生为主体。d、教师的主导作用,须依赖与熟练地应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为学生不断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问题情景,提供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以及能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的问题。 基于以上理论探讨,我们组织各学科实验小组,分别以小学语文四结合、异步教学和引探法教学实验为主干实验项目,积极进行“双主模式“的操作和实证的研究,这样既丰富了实验的内容,又使得实验的可操作性更强:譬如在低年级实验中,学生有效进行异步学习问题,引探教学中恰当处理 “引“和“探“的辨证关系问题,取得了初步成果: 实验教师董金宏的课例实证分析 教师首先让学生借助生动有趣的电子教材朗读对话,角色扮演,体会提示语作用,了解小马第一次为什么没有过去河,遇到什么困难呢,它是怎样对待的?接着让学生替小马想想它能不能过河,大家纷纷发表判断并说出理由,争议中明白了动物个子高矮和能否过河的关系。再让同学借助演示多媒体动画软件亲自试试,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悟出道理。老牛过河的轻松得意,松鼠过河的惊慌失措,小马过河的小心谨慎。同时也明白做事遇到困难只要向小马一样不怕困难,终究会成功的。 “朗读扮演“既有教师有目的创设情景加以启发引导,又是学生有个性的大胆创新的发挥练习,学生自己是主角,但教师的点拨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学生也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个性的方法,进行知识内化,从而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 由“情境推理“到“亲自实践“是引导学生全体参与、全程参与,为创新思维提供了良好的土壤,这时,教师只要通过网络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收集教学信息,判断学生的学习障碍,提供个别帮助,典型评议学生的学习活动。最后再“揭示寓意“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体会,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就水到渠成了。 这一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双主模式“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的优势。整个教学中,每个学生都积极地主动地大胆地去探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人机之间交流反馈及时频繁,练习量大,符合“以学为本,因学论教“的原则,儿童身、心、脑得到协调发展。 实验教师唐筱勇的课例实证分析 如《荷花》一课,教师在让学生理解冒出水面荷花的姿态时,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先让学生思考并在电脑中完成以下练习:“冒出水面的荷花有几种姿态?请展开合理想象,想想每种姿态的荷花像什么?“学生通过自主观察知道荷花有刚开、全开、未开三种姿态。同时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有的说刚开的荷花像一位含羞的小姑娘;有的说全开的荷花正敞开胸膛,迎接灿烂的朝阳;有的说要开的荷花鼓得像一个个将要升空的气球……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同时发散性思维也得到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这一认知过程,用计算机打出来,这一实标操作不仅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学生手脑并用,让思维始终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认知主体作用得以体现,学生思维得以强化。在学生思考和练习后教师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通过 图片演示、视频播放、课文讲解、感情朗读的进一步强化,加强了学生的理解力。这样教师和学生在轻松而和谐的氛围中完成了教与学的任务。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实验教师陈艳霞的课例实证分析 数学《平均分》一课的教学设计片段:首先在电脑屏幕上出示动脑筋爷爷和一个长方形的图象,启发学生,出示动脑筋爷爷和一个长方形的用意是什么?学生立即议论开了;有的说:“这动脑筋爷爷一定和长方形有什么关系?“有的说:“可能是动脑筋爷爷今天要告诉我们学长方形呢!“有的说:“这长方形里一定有许多秘密,老师是要我们动脑筋解开它的秘密。“教师接着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用一条直线把这个长方形分成一样大小的两部分,怎样分?并且提示:不仅要看谁分的最多,而且还要看谁分的方法最独特。学生迅速投入电脑操作。不一会儿,有的想出了四种方法,有的想出了五种方法,有的想出了六种方法,学生想出的这些方法,图示:(省略) 找出上述几种方法之后,有的学生没有继续寻找,而是一边对已画的图形进行观察,一边沉思起来。他们力图找到独创的方法,有的学生还把已画出的图形在电脑上予以移动、组合……一个学生突然高兴地说:“老师,我发现了,只要通过长方形“最中心“的那个点画一条直线,都可以把长方形分成同样大小的两块。“教师将他画在电脑上的图播放给全班同学,并示意他陈述理由,演示操作过程,学生清楚地看到他独特的思维过程。他解释说:“我是通过把几种图形在电脑上予以重合,发现无论哪条线全都交在 一点。“他还补充说:“通过交叉点的直线都可以把长方形分成一样大小的两半,有无数种分法!“ 学生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发现了规律性知识,也正是在探索、发现规律性知识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品质得到了发展,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得到确认。 实验教师吴新光的课例实证分析 《镜泊湖奇观》是第11册一课写景文章。这课教学中,教师作了如下设计: ①通过感情朗读体会情境。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借助电子教材,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找出课文第3和第5自然段是静态描写,第四段是动态描写。然后教师选取第3自然段引读,让它和第4自然段形成静态美和动态美的鲜明对比。 ②创设意境朗读体会课文情境。提示学生听电子教材的朗读欣赏时,要带着作者描写的镜泊湖的景色是什么样?你们想不想也去亲眼到镜泊湖去看一看呢?通过读找出镜泊湖景色总体上的宁静和吊水楼瀑布“闻声数里“如“抛撒万斛珍珠“的气势,并且找出静态描写的佳句赏析,使学生很快掌握作者的写作意境。 ③在背诵中积累语言提炼精华 “角色朗读“,教师有目的创设情境加以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去创新发挥,教师有的放矢让学生围绕“自然朴实“和“绮丽多变“这两个主线去找词语,并要求学生熟读和背诵,理解重点句。 ④发挥想象空间进行板书设计 由“情境朗读“到“亲自实践“,教师指导学生打开“电脑记事本“,进行“创造板书设计“,学生设计的板书如下: [板书①] 吊水楼瀑布 瀑布——万斛珍珠 千朵银花(动态) 千军万马 郁郁葱葱 [板书②] 地下森林 森 林 郁郁葱葱(静态) 野生动物 活 动(动态) 火山口 峭壁如屏(静态) [板书③] 地下森林的形成——火山不喷 浮土积累 降水较多 阳光射入 实验教师徐阳杰的课例实证分析 英语Can you read and write?(《你会读会写吗?》)一课教学设计片段:在学完新句型后,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替换练习进行句型操练。学生只需点击课件的“单词“按纽,就可以进入相应学习内容,学生可两人一小组选择课件中的单词用新句型互相问答,并模仿计算机动画中的动作进行表演。过去的操练往往局限于本课或已学过的单词,但在本课新句型的操练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词汇,每个词都配有读音和浅显易懂滑稽可爱的动画说明,让学生根据这些词用新句型造句,这些词既有已学过的,也有未学过的,供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的学生选择使用,学生可以选择比较简单的词进行操练,也可以选择感兴趣的词加以练习,基础好的学生还可以挑新词进行演练,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按自己喜爱的方式对软件进行操作,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积极性去建构自己独特的知识认知模型,从而使教师能够得心应手地把握师生之间的双主体关系,并使知识的认知方式更加人性化、合理化。 又如在教课文时,常规的课文教法是教师讲解或提问,学生按老师指引的方向进行思考。但在本课的课文教学中,教师既不讲解也不提问,而是让学生利用图文并貌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自学课文。在进行课文学习之前,教师先把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各组同学在自学课文的同时针对所看到的画面相互讨论,提问并找出答案,然后小组比赛,看哪个组提出的问题多?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最佳问题与最佳答案汇合起来,形成课文的整体结构。这样就给学生营造一种协作学习的环境,变教师讲学生听为学生探究教师辅导,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对于课文的独特理解,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正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得到了培养。 “双主模式“实验效果实证分析 a、英语实验班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初步的成绩: 在兴趣培养方面,实验班级五(3)班47名学生中,对英语极感兴趣的同学由原来的14人增加到了23人,95%以上的同学都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词汇量方面,80%的学生所掌握的词汇量比原来增加了一倍,尤其是优秀生,词汇量的递进速度非常之快,而且词汇的掌握的牢固程度和理解深度都与从前有很大的区别。这说明有的学生已经开始学会了初步的创造性思维,他们能够运用课件所提供的多媒体环境进行发散思维,自己组合知识单元或者自学新知识,从而使课堂的学习效果在课外也被放大或强化,而这正是我们培养知识创新思维的目的所在。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中,实验班的优秀率和及格率比第二名的班级高出近10个百分点,班平均分比级平均分高4分;第二学期,班平均分比级平均分高出近6分,优秀率的比例达到90%以上。 b、小语四结合实验班与普通班语文素质测评比照表 表1学习能力测试 项正 目确率 独立学习 使用认知工具 解决问题的路径 朗读水平 主动预习并作记录 定期复习自我测评 留心观察爱写日记 查字典 用电脑 问别人 自己查资料 不去想它 读正确 流利有感情读 试验班 93.2% 87.4% 98.1% 99% 100% 35.1% 72.6% 3.3% 99.1% 97.4% 普通班 37.2% 49.4% 39.6% 91% 32.1% 58.4% 6.3% 35.3% 85.2% 47.9% 表2 学习成绩统计 项 目 得 分 实 验 班 普 通 班 应得分 860 860 识字(20%) 实得分 858 845 正确率 99.8% 98.03% 应得分 1290 1290 阅读(30%) 实得分 1108 890 正确率 85.9% 69.3% 应得分 1290 1290 作文(30%) 实得分 1205 834 正确率 93.4% 67.3% 优良人数 43 40 总 分 及格人数 3 不及格人数 1 平均分 96.8 91.3 2、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使学生在轻松与宽裕的环境中逐步获得面向未来的能力 我们在实验探索中,没有把网络的功能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特别注意了利用校园信息网络形成的智能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宽裕、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创造环境。 我们通过虚拟互联网技术,把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网站下载到校园网上,让学生在学校就可以上得国际互联网,让学生在实时上网的感觉中,开阔视野,提高能力,学会在互联网上浏览、查寻、搜集,获得有用的信息,学会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自己学习,获得21世纪社会所需要的能力,获得终身学习的习惯和方法。例如,在澳门回归的日子里,组织学生在网上收集有关澳门历史、经济、文化方面的有关文字、图片资料,建立网页,通过班队主题活动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提高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我们还积极参加了国际“远程协作“学习实验项目,让孩子们在互联网上学会面向世界,学会同各国小朋友交际交往,让他们从小就和发达国家的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在学科课程学习中,学生可以到校园网资源库或国际互连网站搜寻相关的信息资源,整合成有用的学习资料。在电子美术教室学生可以使自己的想象力任意驰骋,可以体会尝试油画、版画、水彩画的不同奥妙,可以在网上随时发表自己的作品。在网络上学摄影,学生可以博览100多年来世界各国生产的各式各样的照相机,可以感受扳动快门的乐趣,可以动手调调焦距,模拟实景拍上几张。学音乐,玩游戏,进入电子阅览室寻秘探宝,孩子们学得兴致勃勃,玩得兴致勃勃。 我们还利用校园网“三网合一“功能,建立起视频广播和视频点播系统,学生可以收看网上红领巾电视台电视节目,可以点播优秀教师课例,故事片、科教片和有益的卡通片等视频节目,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3、利用网络环境开展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都提供适合各自发展的空间 利用网络环境开展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都提供适合各自发展的空间是我校多年来实施以校园网为基础的教育信息化工程全面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整体改革的不可忽视的课题。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把校园网为基础的教育信息化看成是一项复杂、系统、长期的工程。在教学中我们提倡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利用网络教学环境“允许差异的学生实施差异的教学方法“,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都提供适合各自发展的空间。 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都提供适合各自发展的空间适合于各种学科教学。我校音乐特级教师--王光荣在音乐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引导学生“听““想““唱““做““编“的一整套成功的教学经验独具建树,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引导学生“听、想、唱、做、编“的教学特点是:创设音乐情景,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表现音乐。锻炼学生自编自创,提高学生音乐素质均进行了有意的尝试。 一位校长回忆自己小学阶段学习时, 因为常常很快学懂了老师所教的功课后没事可干,就去“惹事生非“,而经常被罚站时,深有感触地说: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往往聪明的孩子总是遭打击。难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需求,是传统班级授课制的弊端。 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智能教育环境,却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我校一位刚刚毕业于师大的青年教师,她的大部分教学是在网络环境中进行的,她在《口算除法》的教学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她使用自己开发的智能化随机习题库,安排学生进行了5分钟的练习,取得如下的数据: 8-20题 21-35题 36-60题 61-74题 人均做题 4人 8人 27人 7人 40 统计表明,反应快和反应慢的学生做题速度相差是十倍!这种练习形式,题目随机出示,相邻计算机出题均不相同。学生每做完一题,计算机紧接着出下一题,这样有了竞赛的意味。学生做正确了,计算机作出“正确“的反馈,做 到一定数量播放几帧动画以示鼓励。做错了,计算机又做出提示纠正的反馈,遇到障碍还可以查询相应知识。学生的学习过程完全是自主进行的,做8道习题的学生没有压力,学得轻松愉快,做74道题的同学意犹未尽,全体学生兴致勃勃中,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提高。 同一目标段的学习内容,学生还可以多次重复选择,由于系统设置是随机出题,学生面对的是知识难度相当的不同题目,这既避免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厌倦情绪,又可以使学生对已经获得的内部经验性信息进行有益的复读,从而促进他们将知识内化为技能。 二、利用计算机和校园网络形成的教育资源,建设适应21世纪发展的新型教师队伍 教育信息化使计算机和网络步入核心的教学领域,基于行为主义的传统学习理论为当代认知学习理论所取代,它对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乃至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新的教学模式形成、发展, 同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密切相关。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和普及程度,取决教师群体的信息技术能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求教师增强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基于多媒体和网络的信息技术能力将是教师进入21世纪的资格证书。 学会使用局域、广域和国际互联网,应用多媒体、学会电子备课成为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掌握应用远程教育系统将成为优秀教师的新的技能。 知识经济时代,专业分工会越来越复杂,教育所涉及的领域也会越来越宽广,教师的知识结构需要更新,业务水平需要不断提高,尤其需要人工智能的补充。未来的教师队伍不但需要有丰富专业知识的教师,需要大量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人员,更需要在多方面都有建树的通用人才。 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新型教师队伍的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计算机和校园网络为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和推动,为教师队伍整体建设提供了最优化的资源配置。 (一)、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能力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教育信息化促进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为适应信息时代教育对教师新的要求,我们把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能力看作学校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同时也以教育信息化作为全面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契机。我们站在“教育要面向未来“的战略高度,从建设适应21世纪发展的师资队伍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举办了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教育信息技术培训班。 从1995年起,在校园网尚筹备过程中,我们就开始举办各种形式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讲座,先后邀请我国教育技术专家何克抗、李克东和计算机网络专家邓祖道教授以及其他教育理论专家来校上课。组织教师、管理人员学习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创新思维培养理论。 我们还连续利用暑期及课余时间举办了5期面向全体教学、管理人员的计算机应用及软件培训班。聘请中央电大、江西师大教师,网络公司工程师进行授课,系统学习了 “Word“、“powerpoint“、“Internet“、及“Authware“、“Flash“、“Frontpage“等工具软件,学时300多小时。 派出包括校长和骨干教师在内的20多人次参加了中央电教馆、华南师大培训基地、省市电教馆组织的多次业务培训。 与此同时,我们在管理上不失时机的提出“不懂计算机不是合格的教师,不用多媒体不是好课“,把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计算机操作应用和利用工具软件开发课件,纳入对教师业务能力考核的量化指标中。我们按照考核标准,对全校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进行了分步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评定业绩和职称评审、聘任的指标之一。 通过系统的培训和有效管理,使全体教职员工的思想认识和理论研究水平得到提高。 a、确立了“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教育制高点“,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紧迫感。 b、提高了全体教师的科研理论水平,确立了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实验研究的基础理论。 目前,在南头小学,研究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实验研究,已经成为学校整体改革的基础课题和有机组成部分。 (二)、利用校园信息网络系统建构过程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1、把校园网系统功能完善过程作为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时机 ①、在网络的建设上,我们把面向教师、面向学生、面向信息资源、面向管理作为校园信息网络建设的基本思想。 提出把校园网建成一个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服务,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服务,具有远程教育和行政管理以及通讯功能的智能信息系统。 “存得进、取得出、跑得快、能重组。“具有流畅的网上信息双向传输功能,满足网上备课需求,教师可使用任意终端查询、调用中心资源库数据。可利用“傻瓜“备课平台制作多媒体电子教案,可通过提取教案库中模板教案进行再创作的方式,实现教师教研成果与教学资源的共享。 提供信息化教育环境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软、硬件整体环境,满足教育、教学模式实验探索的需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协作学习和交互、探究学习等新型教学模式的场所,为学生提供搜集信息、获取信息、整合信息、创造信息的技术平台和技术环境。 具备快速国际互联网出口。教师、学生可实时上国际互联网浏览。 逐步实现教师在家庭上网备课,进行多媒体素材超级链接,实现全方位的备课多媒化和无纸化。 建立学校-学校、学校-家庭远程教育网,兄弟学校、学生和家长可通过拨号上网等方式进入学校多媒体课堂或学校主页,浏览学校相关信息,得到教师面对面辅导和教学咨询服务。 ②、基于以上环境建设目标,在建网的每一个阶段,我们都提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目标,通过[:请记住我站域名/]培训和实际应用操作全面推进,通过考核,保证效果。 a、如我们在网络开通初期,要求所有的教学人员懂得应用网上资源,学会查询、学会复制、学会建立新文件。 b、在专线开通和网站镜像完成后,及时进行Internet应用培训,要求教师会使用国际互连网,会在网上搜集、查询、整合信息,会收发电子邮件,会利用互连网资源 进行教学。 c、在网络资源管理数据库建成后,要求所有教师会进行网上资源点播,通过网上备课和通过资源重组进行教学。 d、在学校教育网站建成后,要求所有教师建立自己的网页或班队主页,逐步学会进行网上交流和远程辅导。 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不断提高,从根本上保障了硬件投入的效益和网络的综合应用水平。 2、通过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能力 资源库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动态工程,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动员一线教师参与资源开发,是保障资源质量、数量和实用价值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 ① 、我们在校园网建设前后采用全员培训方式,组织全体教师进行多 媒体教材的开发建设。这样就使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资源的质量、数量得到同步发展。目前,南头小学90%教师都能够制作教学课件,25%的教师达到较高的开发水平。 ②、组织骨干参与素材库的建设,学习资料数字化处理技术,掌握不同音视频文件格式的编辑、压缩、转换方法。建立起文件总数2万多个,数据量达到120G,以素材为主的教学资源应用系统。 ③、利用包括源程序在内的开放性电子教材,推动教师队伍的建设。 a、我们在校园网资源库中实行课件源程序文件的完全开放和共享,教师承担实验课和公开课,普遍采取重组改编已有课件的方式,这样迅速提高了教师开发能力,避免了低水平重复的浪费。 b、一批具有扎实教学基本功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迅速适应了计算机教学,从教多年的陈艳霞老师,过去很少摸过电脑,她把资源库中的数学随机习题的源程序文件经过改编后,应用在学生技能熟化的训练中,取得显著成效。 c、青年教师唐晓勇,以前没有条件接触电脑,任教南小后,他从零开始,一边学习计算机和网络操作,一边利用其他教师开发的源程序文件琢磨研究制作课件,一年来,他的开发水平迅速提高,经过他改编重组设计的《荷花》课件,在公开课中使用获得很高的评价。入选全国中小学计算机研究中心举办的“首届全国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成果。被广东省推选参加教育部电教办举办的“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软件评比“。 d、与开放型电子教材建设同步发展的是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的形成,以陈明祺、唐晓勇、李延错、裘伟群、黄丽、余虹、项刘桥、董金宏等为代表的25%的教师已经具有熟练地课件开发能力。初步形成了一支掌握现代教育理论,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实验队伍。近几年,调离我校的教师中,不少人成为周边学校的业务骨干,有的成为大型软件公司的业务管理人员。 (三)、通过网络应用和开展教学实验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我们把计算机和校园网的应用和开展教学实验,也作为全面提高教师 整体素质的过程。 ① 、基于我校校园网具备的信息高速传输,数据多路并发和资源高度 共享的特性,我们提出用足、用透、用够校园网,提出把计算机辅助教学由试验研究和典型课例变为常规课、家常课。根据校园网使用统计,目前,全校各学科计算机和网络平均使用率达到50%以上,部分学科达到75%以上。 ② 、随着试验研究层次的不断提高,实验教师在教育思想、教育观 念,和教学科研的操作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从而推动教师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a、部分实验课的设计,已经发生了活动空间,即“前台“和“后台“的转变,由以往教师的前台表演为主,向后台的编导为主转变。 b、教师工作的科技含量更高,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精心运筹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创设最佳教学情景,如何组织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探究和协作,如何通过语言文字、会话和表达,最终建构有意义的知识结构,以及如何对学生认知结构实施定性定量的分析检测并随时做出调控的工作。 c、校园信息网络的建设和应用实践,推进了教学实验的进程,加速了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转变。 两年前,实验教师在《荷花》一课的设计中,着重利用软件突破重难点,通过荷花视频帮助学生观察理解荷叶“挨挨挤挤“,以及为什么作者说荷叶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通过动画帮助学生理解荷花从荷叶丛中“冒“出来的含义。 汲取已有的研究成果,唐晓勇老师在设计这一课时,利用网络中的《荷花》资源,把重点放在创设问题情景上:为什么作者用“挨挨挤挤“形容荷花叶?为什么作者要用“冒“形容荷花的生长过程?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和讨论协作,通过自己学习找出答案。他在软件中添加了大量的练习和文字图片资料,强化了软件的作为学具功能,使软件的应用朝着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促进新的教学模式形成的方向发展。 d、实验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还注意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如《黄山奇石》、《荷花》、《我爱故乡的杨梅》等课的图片文本资料,基本上都是学生在国际互连网站上搜集到的。学生参与资源搜集的同时也是对教材预习的过程,是学习课本知识的过程,也是对教学内容扩充的过程。《秋天》一课的软件的开发过程,更具有典型意义,由于学生的广泛参与,软件中不但有图片,还包括了孩子们描绘秋天的画,描写秋天的作文、诗篇和歌唱秋天的歌曲。远远超过教师个人对教材知识内容把握的范围:信息时代教师或许不再是知识唯一的掌握者和知识量的最多拥有者在这个意义上已见端倪,或许将来师生在某些方面呈现的将是一种互补关系。同时,由于学生参与了教材设计的过程,不但使这些生活在南方的孩子比较深入地认识了秋天的特征,体会了秋天的美,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还可以使他们从小就获得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从而逐步成为学习的主人。 e、开展群众性的教学科研,形成了学校有课题,人人搞科研的喜人 局面。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逐渐产生一些“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为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改革步伐 教育信息化工程的实施,为我校深化教育教学整体改革注入了活力,实验研究成果逐步在学校教学的各个层面上推广开来。特别是体现在信息技术能力方面的学生素质培养和体现在教科研成果方面的教师队伍建设。 全校1600名1到6年级学生,全部安排了上机和网络操作实践课,学生普遍会使用校园网,会利用网上资源,具有了初步的信息技术能力。实验班和兴趣组的学生,每周上机时间3到8课时,他们分别会用计算机做画、制作贺卡、编辑电子小报,会做个人、班队主页,会收发电子邮件,会使用国际互连网,具有和同龄人相比较强的信息技术能力。各年级学生中出现了一批计算机和网络的“高手“,他们成为教师教学中的帮手,在参加市区有关竞赛中,捧回各类奖项。这些学生也是学校“远程协作学习“项目的骨干力量。 实验开题以来,我校先后承办了深珠港澳地区教学观摩会、99深圳(南山)现代教育技术研讨会,会议期间,实验教师提供的协商学习和个别化学习课例,受到与会的专家、教师的高度评价。 两年多来,学校先后为香港教育署、计算机学会和50多所学校官员和上千名教师提供了研究课。接待了来自全国18个省市的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和几百所学校的校长、教师。 有10多名教师的课例在全国教学比赛和省市级教学比赛中获奖。王光荣、徐阳杰获“第4届全国小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观摩比赛“二等奖;谢锦获“小学数学引探教学比赛“一等奖;陈艳霞获“异步教学“课例一等奖;董金宏、唐筱勇课例入选“首届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研讨会“成果;王光荣、陈明祺获“广东省教学创新课比赛“一等奖。实验教师徐阳杰成功地为首届“维美杯“全国计算机辅助教学大赛提供了观摩课等。 2000年初,南头小学在 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评估检查中,代表广东省实验学校作了工作汇报,受到专家和教育部领导的肯定。学校领导先后全国电化教育年会、教育部首批中小学骨干校长培训班、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向近千名代表介绍南头小学开展实验情况。 《南头小学校园网系统建设报告》被收入中央电教馆、教育部信息管理中心编著的《校园网》一书,校园信息网络系统作为成功范例向全国介绍。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95规划国家重点课题,“面向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的子课题“中小学电子教材的建设与实验研究“的组成部分,“小学开放性电子教材建设的研究“课题,由南头小学承担,日前通过专家鉴定,顺利结题。 有20多篇论文和研究成果分别在《中国教育报》、《电化教育研究》、《中小学电脑报》、《计算机世界》、《广东电教》、《陕西电教》、《教师报》、《中小学德育》、《师道》、《深圳教育研究》等杂志报刊发表。收集实验教师60多篇论文的专集由和平出版社、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 40多篇论文先后获得教育部、中国电化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计算机研究会、中国小学数学研究会、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教研室、广东省电教馆和深圳市及南山区教科研论文评比奖励。 学校教师开发的软件获得教育部电教办软件比赛、全国小语“四结合“总课题组软件评比二等奖,以及广东省、深圳市和南山区软件评比奖励。 作为南头小学软件专集的《全国中小学CAI集锦(五)》,已由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上海部)审定,正式出版发行。 中国教育电视台多次专题介绍南头小学开展实验情况。 通过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整体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从比较高的尺度上来看,我们的实验仅仅是起始阶段,文章刚刚写了个开头。在教学模式的创建上,在学生素质发展的测评上,在如何使教师队伍适应实验的发展不断提高整体素质,解决发展不平衡方面,应该做的事情还很多。从全局来看,这项实验也不是一所学校所能完成的。我们将在今后的实践中认真学习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在专家的指导帮助下,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基础工程论文:镇人民政府关于统筹推进农村四大基础工程实施意见 按照区委、区府的部署和要求,为了统筹推进农村四大基础工程,加快农村发展,构建新型城乡形态,__镇结合实际,制定__区__镇统筹推进农村四大基础工程实施意见。 一、明确工作思路和目标 以加大全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众生产生活方式为落脚点,用统筹发展的思路和办法引导工作,以农村产改制度改革成果为基础,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为手段,以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建设为保障,以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为配套,以项目为载体,全力构建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和谐相融、现代文明和历史文化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 二、按照总体规划,以项目带动、产业支撑为重点,全力打造“两区两化” 按照__总体规划,加快已确定项目的包装、招商和实施,全面启动和加快“两区两化”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一)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宜居宜业环境 以__、__两个场镇、__农民集中居住区为重点区域,加大基础设施配套建设。1、以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和均田社区、黄龙村综合服务站建设为网络,全面提升城镇管理和服务水平(项目牵头领导:周光富;责任领导:刘蜀云;承办部门:城建办、事管中心)。2、分阶段启动场镇街道路面整治,增设排污管网,实施区域和断面绿化,打造2条标美街道,配套街灯、消防等基础设施,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强化场镇保洁,提升宜居环境,逐步扩大场镇规模(项目牵头领导:张汉勇;责任领导:李建勋;承办部门:城建办、执法中队)。3、尽快完成新九路场镇连接段通道打造,着手规划,年初完成1600米连接道整治,提升场镇快速通道(项目牵头领导:张汉勇;责任领导:李建勋;承办部门:城建办)。4、以政府拆迁旧址为重点区域,加快旧城改造和新城区建设,年初完成总体规划,加快旧址开发规划和招商进程(新城区建设项目牵头领导:周光富,旧城区改造项目牵头领导张汉勇;承办部门:城建办)。5、强化场镇管理和经营,以场镇治理“五乱”和农村“四清”为基础,以整治环境和市场秩序为重点,以健全长效机制和开展专项治理为结合点,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实行场镇垃圾清运收费制度,增强群众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协管员和文明劝导员作用,彻底治理“脏、乱、差、丑”现象,大幅度提升宜居宜业环境,打造亮点产业和特色场镇(项目牵头领导:张汉勇;责任领导:李建勋;承办部门:执法中队)。6、加大教育、卫生投入,加强两所中学、两所医院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坚持对( //)上争取和镇财政竭力投入相结合,促进教育、卫生事业协调发展(项目牵头领导:刘蜀云;责任领导:刘继忠;承办部门:党政办、社会事务办)。 (二)加快农业开发项目、土地整理、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1、按期完成九龙、翠云、三尺、广泉、飞石、均田区域农业开发项目(项目牵头领导:周光富;责任领导:李春梅;承办部门:农技片站)。2、积极申报“广泉、翠云”和“黄龙、飞石、九龙”及“均田、新华、三尺”土地整理项目,力争明年全面启动(项目牵头领导:周光富;责任领导:李建勋;承办部门:城建办)。3、年初全面启动黄龙村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项目牵头领导:李建勋;责任领导:刘继忠;承办部门:城建办)。4、结合成绵复线拆迁,启动利济片区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力争明年立项后年实施(项目牵头领导:周光富;责任领导:李建勋;承办部门:城建办)。5、着手九龙、飞石农民集中居住区申报,力争明年实施(项目牵头领导:周光富;责任领导:李建勋;承办部门:城建办)。抓住土地综合整治契机,突破规划、土地、资金屏障,形成可持续发展态势。 (三)依托青白江水资源,以港蓉公司农业开发项目为起点,全面打造青白江生态带。通过综合开发,一三产业互动,形成观光休闲、餐饮娱乐、会所颐养生态走廊。加快规划、项目申报,形成开发激励机制,通过生态带打造,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形成我镇特色亮点(项目牵头领导:周光富;责任领导:李春梅;承办部门:农技片站)。 (四)依托__火车站优势,错位发展,全力打造沥青特色产业集群。对上千方百计争取规划和土地政策,充分利用水泥厂关停,引进2-3家规模税源型沥青产业 企业,逐步形成西南地区最大沥青仓储基地之一。着手水、电、气、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争取__市特色产业布点(项目牵头领导:张汉勇;责任领导:李建勋;承办部门:经发办)。 三、统筹推进农村四大基础工程 (一)以土地整理、拆院并院为契机,实现土地整合整治全覆盖 抓紧实施“九龙、三尺、翠云、广泉、飞石、均田”农业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确保年底完成;加快“广泉、罗汉、翠云”土地整理项目工作进度,确保年底竣工及验收;明年尽早启动“黄龙、九龙、飞石”和“新华、均田、三尺”土地整理项目;加快利济片土地整理项目申报。明年初,全面启动黄龙村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打造特色亮点;对上争取,尽快启动“九龙、飞石”、新华拆院并院项目实施;着手利济片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 (二)充分利用产改成果,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充分利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采取市场引导,政策扶持,信息和技术服务的手段,大力发展农村经合组织,促进土地规模流转,千方百计增加再就业,持续提高农民收入。20__年新增土地规模流转不低于3000亩,农村经合组织不低于5家,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不低于15%。大力扶持同义恒绿蔬菜合作社,覆盖同义、柳泉、水梨村片区;大力扶持广泉绿农蔬菜合作社,覆盖广泉、翠云、三尺片区;大力扶持九龙蔬菜合作社,覆盖九龙、飞石、黄龙、均田片区;筹划建立界牌蔬菜合作联社,覆盖界牌、顺河片区。实现经合组织全镇全覆盖。 (三)以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抓手,深化完善基层治理机制建设 全镇18个支部(1296名党员),已新建4个企业联合支部,整合和建立顺河、均田、广泉、黄龙4个党总支,实现党组织全覆盖。继续实行党建工作目标管理,继续深化“三级联创”、“勤廉双优”、“五好班子”等活动。大力提高村“两委”班子凝聚力、战斗力,高标准发展党员。加强镇、村、社三级干部管理,充分调动和发挥镇、村两级干部带头示范作用,弘扬新风正气,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增强为群众服务的意识,全面提升服务能力。 全镇180个社、6个居民小组,重新海选村民代表930人(每社5人)、村议事会成员326人(每村25—35人)、监事会成员84人(每村7人)、理财小组成员36人(每村3人)。镇党委、政府牵头制定和完善章程,督促村级组织严格按规程议事和办事,强化督查,注重实效。 (四)全面推进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做强公共服务能力 改革先行村黄龙村按照“1+13”已确定村级综合服务站建设项目,该项目总投资150万元,配套资金和融资86万元,其余资金通过市场机制运作解决。该项目已完成选址、规划,尽快实施。 继续抓好先行改革村(黄龙村)试点工作,形成规范示点村。全面推开均田、九龙、同义、界牌、顺河6个村(社区)第二阶段工作,坚持宣传动员是基础,民主决策是关键,整合资源是跳板,统筹城乡基础设施是目的。充分群众参与、民主决策程序。抓紧召开议事会、村民代表大会疏理、议定、表决实施项目。 着手完善村庄规划,做好融资工作,积极引导市资金参与,注重资源整合,全面提升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 基础工程论文: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技术的基础研究 水源是所有万物的生命之根,是人类生活和生产中不可或缺的物质,那么人类社会生产和发展中,是必须要不断的适应变化、利用和改善保护水环境的,而且为了不断的生存和发展,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对其控制、改造、目的是为了防止各种干旱的自然灾害,人类研究这类的活动使它们成为研究对象,研究的其技术理论知识和方法的体系被称为水利科学,研究其技术为了调控自然界的地下水或是地表水,目标也是为了除害兴利所建筑的工程兵被称为水利工程,所以我国的水利事业会慢慢的随着社会的生产力的快快速发展而兴起,这一现象已经成为了人类生活稳定和保证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了。 1、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的具体要求 1.1事关建筑物的安危情况,对于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建筑物来说,其承受的荷载很复杂、运行的不利的因素很多,地基与基础是非常关键的,而且对于新闻报到中出现的一些事故,大部分都是由于地基不稳、险情来导致的。 1.2施工技术非常的复杂,前期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水工建筑物的地基地址条件是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而且建筑物的上面结构分布也是多样和复杂的,所以,地基的基础处理过程中也是多样复杂的,想要避免和减少错误的产生,减少损失,在地址勘察方面必须要工作作细,在进行施工之前,提前做好查探和现场试验的工作。 1.3对于隐蔽的工程方面质量的保证是关键,地基基础施工技术是属于隐蔽性的施工,在工程结束后很难进行直观的质量检查和检测,导致质量问题没办法马上发现,只能在建筑物在运用使用的过程中问题才会慢慢浮现,如果出现施工质量问题,返修和修补很困难,所以,建议在施工中一定要充分的做好质量检查和控制。 1.4必须要严格的按照地基与基础的施工图纸的要求来进行施工,同时还要具备相关的质地勘察报告、技术文件和了解施工现场的具体环境的情况。 1.5由于水工建筑物的施工工期短,在建设中一般都是在枯水期间进行施工,这样的情形下导致施工工期是非常紧迫的,而且施工过程中干扰的加大,必须要进行周密的调动和安排整个施工过程,因此,建议在施工过程中尽量使用功效高的施工方案和机械进行作业。 2、地基处理技术 2.1水利水电基础施工的新方法 一方面针对浅的基础情形,沿着进行测量的基准灰线直边切割出来一个槽边的轮廓线,最后并逐一的展开作业,对于地下水位、排水系统的降低和建造,都必须结合施工现场的地址情况和挖方的尺寸等方面进行施工,这样就可防治地基的结构能够完好,另一方面必须要保证地基与基础的硬度能够承受建筑物上面的全部荷载结构,就必须要满足基础的耐久性、防潮性、耐侵蚀性和抗冻的能力为前提的,为了确保地基稳定,必须让地基和基础有足够的工作面。地基变形值的范围也应该在许可的参考值数之内,这样才不会引起建筑物的开裂、倾斜或者标高产生相应的变化等等。 2.2软土地基处理的办法 2.2.1挖除置换方法。这种挖除置换方法是将水工建筑物基础底面之下规定范围之内的一些软土层将其挖除,之后再将散粒材料进行换填回去,但是注意换填的材料必须是达到要求的质量,是具有无侵蚀性及低压缩性的,里面回填的材料可以是灰土、沙石、煤渣等等。 2.2.2重锤夯实法。这种方法是带有自动自动脱钩装置的履带式起重机,其原理是将重锤吊起到高空的一定程度之下,让脱钩子自行回落,这时候利用回落的冲击将土夯实。 2.2.3排水固结方法。为了更好的提高软土地基的承载力量,也可以采用人为的处理办法,使地基表层或内部形成水平或垂直排水通道,在自重或外荷作用下,加速排水和固结,从而提高强度。 2.2.4混凝土灌注桩:在软土地基上采用混凝土灌注桩支撑上部结构的荷载,提高承载力。 2.2.5振动水冲法。振动水冲法是用一种类似插入式混凝土振捣器的振冲器,在土层中进行射水振冲造孔,并以碎石或砂砾桩,达到加固地基的一种方法。 2.2.6旋喷法。旋喷法是利用旋喷机具建造旋喷桩以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 2.2.7旋喷法。此种措施在于防止地基渗水,具体操作措施为:当旋喷机的特殊喷嘴进行预先放置于土层的预定结构中,然后缓缓的将喷嘴提升,此时喷嘴内就会产生高压,在高压的作用下,水泥与固化浆液与土体之间的结合将会更为紧密,进而能够达到提高地基强度与密度的作用,从而有效的控制了地基渗水问题。 2.2.8振动水冲法。这种方案基本和换土的方法比较接近,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的具体措施是来利用振冲器的作业原理在原来已完成的地基基础上在进行二次打孔作业,之后再借用相关的填充物急性回填,最后在对地基进行夯实,最终促使地基更加的坚实、强度更加的稳固。 3、结束语 通过以上阐述的观点可以看出,在水工建设施工的规程中,地基的处理技术就是整个工程的生命线和关键点,一旦地基出现任何问题,都将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所以,必须要充分的认识到地基的处理在整个工程中起到的重要性,必须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必须要在施工前做好一切相关的准备工作,在施工中严格的按照图纸和相关的技术文件上的规定进行操作,以此来确保整个建筑物的稳定性和质量,地基的处理技术已经成为行业内永恒的值得研究的课题。 基础工程论文:小型水利工程基础处理中水泥土的应用 摘 要: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地基强度不够是比较多见的。遇到这种情况会用水泥土置换的办法来处理这个事项。这篇文章重点是水泥土的运用方法和原理,从而概括水泥土在一些较小的工程基本管理中发挥的主要效力,并且详细讲解水泥土的使用方法和这些方法的好坏。 关键词:水利工程;水泥土;应用 水利工程建设期间地基强度不够是常出现的现象。我们国家的疆域辽阔,但是土地杂乱无章,一些腐烂的植物物质和粉土粉砂的地理现象很多见。这种土地质量的不足之处显而易见,比如说坝坡塌滑,受不住强烈振动,这对水利工程建设不容乐观。要想解决地基强弱就必须找到办法来改变土地质量。可用选择换土垫层、水泥旋喷等办法,这里所说的换土垫层适用于较小的水利建设。它的特别的地方就是节省支出,相比较而言效果也很可观,物美价廉。其原理是用很多不一样的原料对土地实行垫换。 水泥土就是沙土水泥和水按照相应的百分比搅拌在一起,之后经过一些工艺程序后得到的混合物,它的成分中有很好的功能。在土质不好的土地中加入水泥土,能大大提升土地坚硬程度和承受能力,土地中水泥土的含量越高,土质改善的也会越明显。换言说,水泥土的增加与减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土地质量,土地中水泥土的比例越大,土地的本质也就越接近于混凝土。通常来说在需要添加水泥土的土地上使用,会使土地质量有明显的改善,是建设水利工程上常出现的解决办法。 1 水泥土的应用 1.1 水泥土应用的基本原理 施工人员尽可能根据各个地区的土料价钱等原因,通过对比拟定出较为合适的实施计划,从而进行购买。购买时也要注意相应的要求,比如根据直径参数设定一定范围,对购买回来的土料也要仔细的挑选,要把大的土块剔除,也可以弄碎。最后把挑选过的土料通过加工制作成水泥土填补挖空的地基。 1.2 水泥土的优点 水泥土也是根据土料本质的不同而存在一些差异,对于地基原本柔软的特性上有较大的优势。土料的出处很普遍,沙砾、碎石、土块都可以是原材料,也可以直接在建筑工地的周边进行土料采集,这样可以节约运费和够买成本,以低价钱买到高质量的土料。水泥土中主要是土料的成分,水泥的使用量较少,这样也减少了花销。水利工程时大部分都是水泥土,它的成本低,掌握起来也比较上手,有着别的办法不具备的好处。一般大家了解水泥土中的土料含量高,这使它的质量更贴近于大自然。所以使用水泥土的好处还有一个,就是渗透水通过土体的流动路径减少了。用水泥土和建筑材料两个填补的办法相比较,还是水泥土的办法好。用水泥土填充地基可以充分的改变土地质量,使水利工程建设更好的发挥它的效果。 1.3 水泥土的使用过程 1.3.1 在使用前判断出地基的土地质地,然后按照当前的状况挑选水泥土的土料。土料的首选是土壤颗粒组成中黏粒、粉粒、砂粒含量适中的土壤,也就是沙壤土。这种土填充地基时能明显改善渗漏问题。并且沙壤土因为土质的关系,很好采集,在建筑工地邻近的地方取土,便宜经济又实惠,对花费问题有一定的节制。根据对水泥土的用法,可以改变土地的承受能力,对建筑在以后的时间里安全指数增加。 1.3.2 水泥土属于混合物质,是土料和水泥和水搅拌加工而来的。这里面土料和水泥的成分分配并不是相同的,为此要想让土地的质量合乎标准的同时还想减轻花费问题,就必须让土料和水泥的分配率反复进行试验,达到理想状态。水泥和土料的混合比例不同也会导致水泥土性能的不同。通过不断的努力,从而来保证,土料和水泥哪种配置即可以在价钱便宜的状况下还可以体现出其效果的非凡,得出结论后的这个比例就是我们所期望的最好结果。 1.3.3 地基处理。在做地基处理期间,要依照地质的不同情况,实行机动处理。打比方说就是用机械把地基中不坚硬的土层清理出去,之后把较大的建筑材料填补到之前所挖的地方。再用一些小的碎石块补空,这样可以让淤泥不窜动。要是土层实在太脆弱,就得在地基的用一些不规石料建毛石墙。 1.3.4 夯实。在对基地水泥土置换时,把夯实工作做好,要把基础打牢。用土石方工程的做法来达到水泥土的巩固工作。一般采用蛙式打夯机来进行的。要先把已经处理过的水泥土填充到处理好的地基中,然后用打夯机从外面向中间进行夯实。打夯机转弯夯实时需要对速度进行控制,横 向打夯需要注意打夯的密度,纵向打夯需要对打夯的压力进行控制。 2 水泥土应用注意事项 2.1 水泥土的土料的好坏能直接导致水泥土的质量 这中间包含水泥土的密度和容量等参数都有影响。土料的质量都不一样,也都不是均匀的,即便在做过研究之后选择了最适合的配方,在实际工作流程中也会有所偏差的,偏差一般体现在土料和水泥混合后,制作出的水泥土的质量并没有达到试验时的成效。这时就要做到试验在取材料时地点不单一,仔细多做试验,进行完周密的取样研究才能够更贴近土料实际的平均水平,这样整体的水泥土跟试验的结果才能更接近。 2.2 水泥土的质量能否达到最好不光跟配比有关系,跟土料的质量也有关系 如果土料的颗粒大多偏大,那么出来的水泥土效果必然没有颗粒匀称较小的土料做出的水泥土得出的效果好。要处理这个问题就需要在土料进行制作前先进行初步的筛选,经过过筛去掉过大的土料颗粒,这样得到的土料颗粒就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所制作出的水泥土的质量也就得到了一定的保证。 2.3 水泥土施工的时间比较长,不会在短期内完成,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 水泥的凝固时间不长不短,但经过不同凝固时间的水泥各项参数是不同的。作为水泥土的成分之一,水泥的凝固程度对水泥土的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如果施工时间过长,导致下层的水泥已经凝固程度大但是上面的水泥土还在浇筑,那么在中间会出现分层现象,主要表现为上下层的水泥土的衔接程度不好。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在进行水泥土的填回过程中分层进行,减少水泥凝固程度的差异。也就是说,下层的水泥土填回一部分的时候就需要进行养护,将含水量等一定参数保持到最好的水平时再进行下一层的填筑。 2.4 水泥土的耐久性是根据土料质量和水泥土料的配比有关的 不同的土料质量和水泥与土料的配比对水泥土的影响是不同的,主要表现为水泥土的抗冻和湿度平衡的能力。因此需要对土料进行慎重的选择并进行严格的设计配比,争取让水泥土的效果发挥到最佳。 2.5 设计值与实际不符。如果没有对水泥土层进行掩护,那么出来的效果也是不同的,也许达不到设计时所能得到的水泥土填筑效果,这样对水利工程的各项指标也许都有影响。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尽可能进行精确的配比,对土料的含水量进行处理,并及时进行养护。 3 结束语 在水利工程的研究之中,水泥土的使用非常广泛,但是要想让水泥土的使用效果发挥到极致,需要我们根据很多的实际经验进行总结从而来改善今后水泥土在水利工程中的作用。 基础工程论文:建筑工程质量及基础安全施工技术 摘要:保证建筑安全是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的前提条件,建筑工程质量和建筑施工安全,决定着建筑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近年基坑工程的坍塌事故屡有发生,而且常常是多人伤亡的重大安全事故,因此本文对建筑安全与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建筑基础工程安全施工技术中桩基施工与沉井和地下连续墙安全施工进行了几点总结。 关键词:建筑工程 质量 基础安全 1 .建筑安全及质量 建筑安全和质量管理都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国家倡导的方针政策,对于质量强调的则是“百年大计,质量为天”。充分说明了安全与质量处于同等重要地位。他们的共同点都是为了防止和减少事故的发生,保证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1.1 建筑安全与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建筑业具有产品固定,人员流动大、露天施工、立体交叉作用多、建筑物变化大、形状不规则等特点,施工中危险大,工作条件差、不安全因素多,预防难度大。加之大量民工进城,从事的工作主要就是建筑施工,这些人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违章作业比较严重,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又跟不上、措施不力等原因,导致建筑施工安全事故频繁,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十分严重。 建筑工程最重要的就是要具有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安全离不开高质量的设计、高质量的管理。只有重视安全,工程质量才能得到持续和保证。只有安全生产才能有质量,出精品,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只有确保工程质量,建筑产品的安全使用性能才有保障。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安全事故发生与否,质量就是企业的生命,安全和质量是项目管理的两大硬指标,只有保证了这两个硬指标,项目管理工作才能取得圆满。 1.2 改进技术措施 (1)工程开工前要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并绘制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编制安全防护措施及施工用电、基坑支护、脚手架搭设等专项施工方案,施工中严格按此执行; (2)做好施工机械的检测、维修和保养。不允许为了赶进度,违章作业,让机械设备“带病”工作。 (3)进入现场的作业人员必须带好安全帽,按规定佩带劳动保护用品。 (4)全面设置安全防护装置,在危险部位应挂设安全标志。 (5)做好文明施工,首先从思想上强化施工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不扰民、不损害附近居民利益。施工现场要封闭施工,保证道路畅通。 (6)规范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各种带电设备要有防雨及安全保护装置,设专人管理、使用维修和保养;所有机器必须做到“一机一闸一漏一箱”,并接零保护,必须带电作业时要经有关部门批准。 2. 基础工程安全施工技术举例 基础是建筑物和地基之间的连接体。地基处理设计时,应考虑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的共同作用,加强上部结构的刚度和强度,以增加建筑物对地基不均匀变形的适应能力;对已选定的地基宜按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等级,选择代表性场地进行相应的现场试验。以下就桩基施工与沉井和地下连续墙施工安全进行针对性的分析。 2.1 桩基施工安全 2.1.1 打混凝土预制桩 利用桩机吊桩时,桩与桩架的垂直方向距离不应大于4m,偏吊距离不应大于2.5m;吊桩时要慢起,桩身应在两个以上不同方向系上缆索,由人工控制使桩身稳定。桩身附着物要清除干净,起吊后禁止人员在桩下通过。吊桩与运桩发生十扰时,应停止运桩。 插桩时,严禁手脚伸人桩与龙门架之间。用撬棍或板舢等工具矫正桩时,用力不宜过猛。打桩时锤击不宜偏心,开始落距要小,如遇贯入度突然增大,桩身突然倾斜、位移,桩头严重损坏,桩身断裂,桩锤严重回弹等应停止锤击,采取措施后方可继续作业。 拔送桩时应选择合适的绳扣,操作时必须缓慢加力,随时注意桩架、钢丝绳的变化情况。送桩拔出后,地面孔洞必须及时回填或加盖。 2.l.2 沉管灌注桩施工桩管沉入到设计深度后,应将桩帽及桩锤升高到4m以上锁住,方可检查桩管或浇筑混凝土。耳环及底盘上骑马弹簧螺丝应用钢丝绳绑牢,防止折断时落下伤人。耳环落下时必须用控制绳,禁止让其自由落下。沉管灌注桩拔管后如有孔洞,孔口应加盖板封闭,防止事故发生。 2.1.3 冲、钻孔灌注桩施工钻孔灌注桩浇筑混凝土前,孔口应加盖板,附近不允许堆放重物。冲抓锥或冲孔锤操作时,严禁任何人进入落锤区范 围内。各类成孔钻机操作时,应安放平稳,以防止钻机突然倾倒或钻具突然下落而发生事故。 2.2 沉井和地下连续墙施工安全 2.2.1 沉井施工安全沉井下沉时,在四周的影响区域内,不应有高压电线杆、地下管道、固定式机具设备和永久性建筑物,否则应采取安全措施。沉井的制作高度不宜使重心离地太高,以不超过沉井短边或直径的长度为宜。 抽承垫木时,应有专人统一指挥,分区域、按规定顺序进行。在抽承垫木及下沉时,严禁人员从刃脚、底梁和隔墙下通过。 井字架、扶梯等设施均不得固定在井壁上,以防沉井突然下沉时被拉倒发生事故。沉井顶部周围应设防护栏杆。井内的水泵、水力机械管道等设施,必须架设牢固,以防坠落伤人。 沉井下沉前应把井壁上的拉杆螺栓和圆钉割掉。特别是在不排水下沉时,应全部清除井内障碍和插筋,以防割破潜水员的潜水服而酿成事故。当沉井面积较大,采用不排水下沉时,在井内隔墙上应设有供潜水员通行的预留孔。井内应搭设专供潜水员使用的浮动操作平台。 采用抓斗抓土时,井孔内的人员和设备应事前撤出。如不能撤出,应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进行妥善保护。采用人工挖土机械运输时,土斗装满后,待井下工人躲开,并发出信号,方可起吊。采用水力机械时,井内作业面与水泵站应建立通信联系。水力机械的水枪和吸泥机应进行试运转,各连接处必须严密不漏水。 沉井在淤泥质粘土或亚粘土中下沉时,井内的工作平台应用活动平台,严禁固定在井壁、隔墙和底梁上。沉井发生突然下沉,平台应能随井内涌土上升。采用井内抽水强制下沉时,井上人员应离开沉井。不能离开时,应采取安全措施。沉井如由不排水下沉转换为排水下沉时,抽水后应经过观测,确认沉井已经稳定后才允许下井作业。沉井下沉采用加载助沉时,加载平台应经过计算,在加载或卸载作业范围内,应停止其他作业;沉井水下混凝土封底时,工作平台应搭设牢固,导管周围应有栏杆。 2.2.2 地下连续墙施工安全施工前,应做好施工区域的调查。挖槽开始之前,应清除地面和地下一切障碍物,做到场地平整、无积水,挖好排水沟,方能进行施工。导沟上开挖段应设置防护设施,防止人员和工具杂物等坠落入泥浆内。挖槽施工过程中,如需中止时,应将挖槽机械提升到导墙的位置。在特别软弱土层、塌方区、回填土或其他不利条件下施工时,应按施工设计进行。在触变泥浆下工作的动力设备,如无电缆自动收放设施,应设有专人收放电缆,操作人员应戴绝缘手套和穿绝缘鞋。并应经常检查电缆,防止破损漏电。 3 .结语 建筑施工安全问题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探索、不断改进,采取有效的对策,把安全措施落到实处,杜绝重大事故的发生和减少事故的损失,并通过对已发生事故的调查和处理起到震慑、吸取教训,才能保证工程安全及质量。 基础工程论文:高层建筑桩基础工程施工管理关键技术分析 【摘要】桩基础是一种深基础,它具有稳定性好、承载力高、沉降量小而均匀、良好的抗震性能、沉降稳定快等优点,因此在各类建筑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尤其在高层建筑中桩基础应用广泛,由于桩基工程的施工工序较多,且工艺要求高,影响桩基质量的因素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本文主要就桩基础施工中主要存在的常见问题进行总结分析,以供广大建筑同行交流探讨。 【关键词】桩基础;施工;质量;问题;解决;措施 一、桩基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桩基又叫桩基础,是工程建筑基础中的一种,由基桩和联接于桩顶的承台共同组成,桩基主要的作用是负责把荷载转给持力层,分为低承台桩基和高承台桩基;低承台桩基的桩身全部埋于土中,承台底面与土体接触;高承台桩基的桩身上部露出地面而承台底位于地面以上。 1、桩基出现缺陷主要有以下类型: (1)桩基顶部缺陷。在水下浇筑混凝土时会有泥浆的沉淀,对于泥浆的厚度很难做到准确测定,如果超灌桩顶的混凝土不足,就会出现夹泥的现象而影响了混凝土质量;再者在浇筑混凝土完成后,因不均衡地用力或过度用力而对钢护筒进行预埋和拆拔,就会干扰到桩顶的混凝土,以至于破坏混凝土质量。最后,因使用较大功率的风镐来凿除混凝土桩头,在一定程度上会扰动声测管周围的混凝土,对混凝土质量造成影响。 (2)桩基中部缺陷。在混凝土的灌注中可能会因勘探的失误造成因较差的地质条件而导致局部的发生塌孔,使混凝土的翻浆受到阻碍,以至于引起局部的缺陷。另外,如果过度的用力拆拔导管,混凝土受到连续性的扰动,混凝土质量也会受到影响。再者由于导管的气密性较差,在水下灌注混凝土时导管会插入到泥浆中,这就造成导管内外压强的不均衡,造成混凝土的质量的受到影响,更严重的可能使混凝土的下料受阻碍,不能正常进行翻浆,以至于引起断桩。 2、单桩承载力低于设计要求 单桩的承载力不符合设计要求主要是由于桩未达到设计的沉入深度;最终的贯入量过大以及桩的顶端未没有进入设计要求的持力层,但桩已进入到设计的深度,勘察报告所提供的地基承载力、地层剖面等数据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的差距,还有其他的原因如桩倾斜过大、断裂等也会导致单桩的承载力不能达到设计要求。 3、桩倾斜过大 由于预制桩的质量不符标准,导致桩顶面倾斜和桩尖的位置不正或者变形,从而造成桩倾斜;桩身、桩帽、桩锤的中心线偏离,导致锤击偏离了重心,桩机安装的角度不准确,造成桩架与地面的不垂直,桩端遇到坚硬的障碍物,桩距过小,错误的打桩顺序导致强烈的挤土效应产生,基坑土方开挖不当、测量放线错误等都会造成桩倾斜过大。 4、断桩 除了桩倾斜过大会导致桩断裂外,由于桩运输、起吊、堆放的吊点或支点位置出现偏差,在沉桩的过程中,因桩的质量或者障碍物的阻碍等原因导致桩身因过度的弯曲,设计要求的桩锤击与设计的贯入度存在较大误差,以致于施工时锤击次数过多、锤击过度导致桩断裂。 5、桩接头断裂 在桩需要设计的较长时,在施工工艺上,桩采用分段预制、分段沉入的方法,各段之间用钢制焊接连接件进行连接。导致桩接头断离现象其原因主要是桩倾斜过大,另外桩上下节的中心线偏离,桩接头施工技术不达标、质量差也是重要原因。 6、桩位偏差过大 造成桩的位置偏差主要是由于测量放线的差错、沉桩工艺落后以及桩身倾斜等原因造成。 二、提高桩基工程施工质量的方法 1、提高施工质量的管理方法 首先建立健全完善的施工质量管理体系。在管理人员上以项目经理为负责人,组建施工质量管理监督小组,组成人员包括安全负责人、测量工程师、工区质检员、试验工程师、技术负责人等。设定具体的质量监督标准由专职的质检人员进行质量检测监督,严格按照质量体系文件进行质量管理与控制,从工程投入和施工过程的控制上切实落实具体的管理制度并保证工程能够保证质量。在质量检查监督管理上要加强施工组织首先检查与监理工程师的质量检查二者的统一,特别是经后者的检查合格后才能够允许开展下一道工序的施工,对于检查结果不合格的工程应按照施工规范严格处理,特别是对于规避工程的检查验收,忽视质量的施工方应采取有关措施从严处理。 其次完善施工制度,从制度上 证施工质量。坚持联合审查图纸和技术交底制度,认真审查施工图纸,熟悉设计文件和施工规范,严格按照设计文件、施工图纸。在每一个进程开始之前的过程中,工程师负责工艺操作技术的解释,所有工作人员了解情况。每个过程中应严格的自检,互检和交接检验,及时通知监理工程师检查后实施,隐蔽工程施工前应坚持三级计量评审制度,认真保护测量桩点,特别是在施工过程中桩破坏。施工测量重复验证,确保中线,水平和结构尺寸和位置正确。 严格执行质量事故报告制度,严格按照质量事故发生后,事故处理程序报告,关键工序的施工是,施工方主管与监理工程师要全过程旁站监督质量,解决施工中遇到的问题,保证了施工全过程处于受控状态。在项目管理,施工准备过程中,对于施工信息的原始数据,应及时收集,整理,确保施工过程可追溯,为工程技术交工验收提供数据基础。 2、技术方法上保证施工质量 针对建筑桩基工程施工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在技术上已经有了普遍适用的技术方法来处理,这些方法主要有:(1)补沉法。主要适用于预制桩的入土深度不符合要求、打入桩因土体的隆起向上抬起的状况,(2)补桩法。主要桩基承台前补桩法。适用于当桩距较小时的情形;另一种是桩基承台或地下室完成再补静压桩法。它的最大好处是可以利用承台或地下室结构承受静压桩的施工反力,操作方便,不会拖延工期。(3)纠偏法。适用于桩身倾斜,未断裂的,且桩长较短,或因基坑开挖造成桩身倾斜,而未断裂的桩的情形。(4)扩大承台法。此法主要适用于原有的桩基承台不能满足构造要求或基础承载力的要求而需要扩大桩基承台的面积的情况。(5)复合地基法。此法是利用桩土共同作用的理论,对地基作适当的处理,以提高地基承载力,来分担桩基的荷载。此外还有一些其他方法也同样适用。 3.对于不合格桩基要妥善处理 对于不合格桩基的处理关系到建筑工程的整体的工期和整体进度,同时对于整个工程的投入和施工技术有重要影响,例如对于桩位超偏的处理 ,在桩基进行开挖的时候,要对现场加强巡视检查和实测实量工作,在发现桩位偏差超出了设计的范围时,要通过设计人员来确定合理的处理方案,其一般处理方法为局部加大承台截面,在处理过程中应做好记录和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并按规定留下影像资料。对于没有方法处理的桩基要分析造成的原因和责任的对象,以便日后总结和追责。 结语:对于桩基施工质量的控制,应纳入整个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中,在施工中要严格按照标准施工,对隐蔽部位施工更要精益求精,同时应多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来保证桩基础施工质量万无一失。 基础工程论文:某渠道工程湿陷性黄土基础处理技术分析 摘要:我国湿陷性黄土分布十分广泛,湿陷性黄土由颗粒组成,是欠压密土且非饱和,最大特点是拥有很大孔并且还很垂直节理,在正常湿度下它的强度就会比较高、压缩性比较低,遇到大量水时黄土强度就会明显降低,容易对建筑物造成危害。在湿陷性黄土渠道上进行工程施工时,要选择合理方法才能避免渠道湿陷对工程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渠道工程;湿陷性黄土;处理技术 由于湿陷性黄土中含有一些水分,当没有遇到水分侵蚀时就会有很大的强度,可是一旦遇到水分侵蚀,黄土强度就会减弱。而且有部分黄土受到重力和建筑物作用力的影响就会使得土壤结构被破坏,从而形成了湿陷性黄土。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方式一般都是用的预浸水法、强夯法、垫层法等,其实这种湿陷性地形在南水北调工程中就是很常见的,所以只有采取正确的处理方式才能将工程顺利完成,减少工程中不必要的损失。 1 渠道工程湿陷性黄土地形处理方法 1.1 垫层法 在渠道工程湿陷性黄土地形中有一种很简单的处理方法就是垫层法,它主要就是将渠道中湿陷的部分黄土进行清除,然后再用灰土进行填充,这就是最基本的垫层。这种垫层的方法不仅能够减少湿陷的黄土部分,还可以让地基的变形情况有所好转,让渠道的承受能力逐渐增强。关于垫层的设计,要考虑到实际的情况而决定垫层的厚度、宽度、压力系数等等。用垫层的处理方式来解决湿陷性黄土的问题,就是为了有效的满足渠道对地基稳定性的把握,满足渠道工程发展的需求。 1.2 强夯法 强夯法主要就是使用一些重量级的重锤等对地基进行重击或振动,从而提高地基的压实度,让土壤减少液化振动。这种方法主要就是利用给地基加固的原理来实现的,强夯法在物理学中就是指的给地基增加一个冲击力量,使得土壤发生物理变化,这就是让土体结构发生变化的一种方式,并且这种方法还能让排水量以及触变慢慢有所改善。这种强夯法会提高地基的强度以及孔隙的密度。 1.3 挤密桩法 挤密桩法适用于地下水位的湿陷性黄土,在实施这种方法时,一定要注意按照设计方案一步步的施行,比如说布置桩孔的位置,并且还要保证桩孔的成型,然后再将素土填入到黄土中含水量最丰富的位置,分层填充直到达到设计的高度为止。在实施挤密桩法的过程中会使得桩体对土地造成挤压的作用,而这种作用力正好可以增加土壤间的密度,让地基变得更加科学。 1.4 预浸水法 预浸水法就是指的在修建工程之前对湿陷性黄土进行大量的灌水,这灌水的原因就是可以让黄土在受到重力的同时也让湿陷紧密程度增大,这样就使得地基地陷的部分有所好转。这种预浸水法不仅可以将地基形变有效的减缓,提高地基的承受能力;而且还能让湿陷性黄土因受到重力影响的土地有所好转。而这种预浸水法一般适用在厚度比较大、湿陷性比较大的黄土地基,可是这种方法有一个不好的效果就是它容易让周围地基开始出现下沉开裂的情况,从而形成很多的空洞,而空洞跑水就会对建筑物造成很大影响,因此,这种方法就应该在比较空旷的地域使用,这样才能避免产生大量空洞的现象。 2 强夯法与挤密土桩法施工因素对比 2.1 强夯法 这种方法在实际工程中运用十分广泛,而关于影响夯实的因素有以下2点: 2.1.1 含水量 含水量是确认土壤湿度的物理标准,一旦土壤的含水量有明显的变化,这就会导致土壤强度的变化。而在湿陷性黄土之中,含水量一般都比较小,因此在强夯的过程中,对于那些加固饱和土地来说,就不会出现空隙中水分扩散的现象,这也是强夯施工的优势。 2.1.2 孔隙 在强夯法中就是将松散的黄土变为紧密黄土的过程,所以说孔隙比在土壤结构中是很重要的。由于在湿陷性黄土中,天然的含水量较小,所以在强夯法的作用下,土壤的孔隙度就会大大减小,紧实度也会有所提高。而在实施强夯处理后,土壤在密实情况上就会有所好转,并且空隙体积也会大大减小以及土壤饱和度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2.2 挤密土桩法 挤密土桩法主要就是以下几个注意事项: 2.2.1 处理范围 在这种方法中基地面积一定要大于建筑物层面积。使用整片处理时,如果处理面积大于建筑物外墙基础部分外缘宽度,那么超出的每个边都要大于基层宽度的1/2 2.2.2 处理深度 地基处理深度一定要符合国家规定,无论是在工程建设要求、处理场域的土质情况还是成孔设备等都必须要和国家规定相符。 2.2.3 桩径 在设计桩径的时候就要注意到它的大小,无论桩径是过大还是过小,都会影响到处理效果,如果桩径过大,就会导致土壤紧密度不够,增加了成孔的要求;如果桩径过小,就要增加桩数,工作量也会大大增加。 2.2.4 桩距 桩距和挤密效果是有很大关联,要想土壤紧密度有所提高,需要在实施处理过程中有很精确地桩距。 3 结语 湿陷性土壤如果不能够正确的处理就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危害,现在的南水北调工程是很重要的水利工程,所以处理好湿陷性黄土的问题就是一个势在必得的任务了,根据上面所述,可以知道在湿陷性黄土处理方法中最好的2种方法就是强夯法和挤密土桩法。 基础工程论文:水利工程的基础处理技术研究 摘 要:水利工程基础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工程主体的施工安全和后期运行,然而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遇到一些含水量高、密度低、孔隙比大、强度低、压缩性高的软弱地基,因此为了保证水利工程基础质量需要对软弱地基进行处理。通过分析水利工程地基和基础处理技术的发展,以及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水利工程主要的地基和基础处理技术,并进一步提出了水利工程的地基处理技术的选择建议,对于优化水利工程的地基和基础处理,保证工程整体质量和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水利工程;基础;地基处理 1 引言 水利工程对于地表、地下水的合理控制、调节,以及科学的开发利用发挥了重要作用。近些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水利工程的兴建规模和数量呈现出逐年增大的趋势。然而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遇到一些含水量高、密度低、孔隙比大、强度低、压缩性高的软弱地基,但是目前我国很多设计、施工单位对其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水利工程施工完成以后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直接影响到工程主体的施工安全和后期运行,因此为了保证水利工程基础质量需要对软弱地基进行处理。 2 水利工程地基和基础处理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存在问题 地基处理技术最早起源于欧洲,后来伴随着理论技术的发展,先后出现了砂石桩、土桩挤密法、振冲法、强夯法、高压喷射技术,随后出现了复合地基、加筋法、真空预压法等地基处理方法。我国水利工程的地基和基础处理技术的发展起步比较晚,但是经过多年来广大岩土工程人员的辛苦努力,取得了十足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2.1 地基、基础处理方案选择不合理 对于水利工程来说地基和基础的处理方法比较多,但是每一种处理方案都有其特用的适用范围。目前我国很多水利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淤泥、填土、湿陷性黄土、高压缩性土等软弱或不均匀地基,但是由于先期的工程地质勘察不到位,或是设计方案不合理,导致很多水利工程的地基、基础的处理效果不佳,不仅整个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还可能造成极大的工期和资金浪费。 2.2 地基、基础处理的施工不规范 目前我国很多水利工程在进行地基和基础处理时,存在很多施工过程不规范现象,比如施工单位资质条件不符合要求,施工设备落后,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为追求经济利润与工期进度,没有按照相关规范、标准施工,不能针对软土地基的实际情况进行施工,使得一些水利工程的软土地基处理效果差强人意,最终引发整个水利工程发生严重的质量或安全事故。 2.3 地基、基础处理的设计、施工监管不到位 目前我国许多管理、监督部门,缺乏责任心,对于水利工程地基和基础的设计、施工过程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对于设计单位的设计方案没有进行严格审查,对施工单位的操作施工过程没有做好监督管理,使得工程中的一些施工质量和安全隐患没有被及时发现。 3 水利工程的地基和基础处理技术 当水利工程修建在淤泥、淤泥质土、冲填土、杂填土、软土、湿陷性黄土、膨胀土、红黏土、冻土或其他高压缩性土层构成的地基上时,需要做好地基和基础的加固处理,以改善地基土的剪切特性、压缩特性、透水性、湿陷性、膨胀性和动力特性等。目前水利工程中常用的地基和基础处理方法主要包括换填法、强夯法、挤密桩法、振冲法、深层搅拌法、高压旋喷注浆法等。 3.1 换填垫层法 当水利工程基础下部持力层为软土或湿陷性土层时,常采用换填法来进行地基处理,即将基础下部的软土、湿陷性黄土、杂填土或膨胀土等的一部分或全部挖掉,然后换填密度或水稳性好的灰土、砂石、矿渣等材料,然后分层夯实或碾压使其密实,以提高地基持力层的承载力,减少地基变形量。 3.2 强夯法 强夯法是利用夯锤自由落下的巨大冲击能、冲击波对地基土进行反复夯击,以提高地基的承载力、稳定性,降低压缩性,消除湿陷性和震动液化性。一般来说强夯法的夯击能比较大,因此处理的地基深度也较大,对于湿陷性黄土、粉土、砂土、饱和软黏土等非常有效。 3.3 挤密桩法 挤密桩的型式有很多中,对于水利工程来说,目前比较常用的挤密桩法主要包括砂桩挤密加固、土或灰土桩挤密加固、爆破挤密桩等。 (1)砂桩挤密加固 br 砂桩挤密加固法对于密松散杂填土、砂性较大的黏性土、松散砂土特别适用,该方法能有效提高地基的密实程度和承载能力,加速土体排水,并消除砂土地基的震动液化。但对于黏性大的饱和软土地基、软弱的高湿黄土地基,挤密效果不显著。 (2)土或灰土桩挤密加固 土或灰土桩挤密加固地基属于人工复合地基,其地基处理深度也比较大,该方法在提高地基承载能力的同时,减少地基变形,特别适用于湿陷性黄土。 (3)爆破挤密桩 爆破挤密桩是利用爆破法来挤密土层,该方法简单实用,但是对环境污染比较大。 3.4 振冲法 振冲法是利用振动和水冲对土体进行加固,通过石块、砂砾组成的主体,与地基土形成复合地基,来共同承受水利工程上部结构荷载。振冲法特别适用于砂土地基,但是近年来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对于一些粘性土地基中也开始应用。 3.5 深层搅拌法 深层搅拌法是通过深层搅拌机,将地基中软粘土和水泥浆等固化剂强制搅拌在一起,从而提高软粘土的整体性、水温性和强度。该处理方法适用于一些含水量高、孔隙比大、抗剪强度低、压缩系数高、渗透系数低、沉降稳定时间长的沉积土层。 3.6 高压喷射注浆法 高压喷射注浆法是在钻机钻孔中,将带有特殊喷嘴的注浆管下放到需要加固的软弱土层深度后,以20mpa以上的高压喷射流,切割、破坏土体,并将土体与浆液均匀搅拌在一起,形成一种强度较高,并具有截水帷幕作用的水泥土体。这种处理方法适用于砂类土、标准贯入度n 10的粘性土、淤泥或不含、稍含砾石的填土地基。 4 水利工程地基和基础处理方案的选择 水利工程的工程规模比较大,上部结构荷载也比较大,结合多年工作经验,笔者认为对其进行地基和基础处理时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地基土的潜在能力,尽量采用天然地基,或简易的处理措施。同时地基处理方法的选择,还应考虑上部结构的特点,对需要进行大面积填方的工程,应在建筑物施工前完成填方工作,使地基得到预压。在建筑物施工后进行填方,会使建筑物产生不均匀和较大的附加沉降。建筑物的上部结构和地基是共同工作而又相互影响的,因此当地基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不要只限于考虑地基加固,有的可以通过加强上部结构的措施而得到解决,或者两者兼施。 5 结束语 总体来说在一些比较复杂的地区,水利工程的地基和基础处理至关重要,选择一个有效的处理方式,不仅能够保证水利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还能保证整个水利工程能够长期安全、可靠的运行。 基础工程论文:桥梁工程扩大基础的施工技术控制措施 【摘 要】随着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迅速发展工程规模越来越大,分析了桥梁基础施工技术以及质量控制措施,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设计、施工、监理等工程技术指标参考依据。 【关键词】市政工程;桥梁;扩大基础;施工;技术;措施 扩大基础或明挖基础属于直接基础,是将基础底板设在直接承载地基上,来自上部结构的荷载通过基础底板直接传递给承载地基、扩大基础的施工方法通常是采用明挖的力式进行、在开挖基坑前,应做好复核基坑中心线、方向和高程,并应按地质水文资料,结合现场情况,决定开挖坡度、支护力案以及地面的防水、排水措施、如果地基土质较为坚实,开挖后能保持坑壁稳定,采取放坡开挖、实际工程由于土质关系、开挖深度、放坡受到用地或施工条件限制等因素影响,需采取各种护壁措施,诸如挡板支撑、钢木结合支撑、混凝土护壁等等、在开挖过程中有渗水时,则需要在基坑四周挖边沟或集水井以利排除积水、在水中开挖基坑时,通常需预先修筑临时性的挡水结构物。因此,对桥梁的扩大基础施工技术进行方案优化意义重大。 1. 桥梁扩大基础施工技术控制措施 扩大基础的种类有浆砌片石、浆砌块石、片石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等几种,基础施工的用料通常应在挖基完成前准备好。 1.1 浆砌块石基础施工的主要控制点。 1.1.1 控制点如下。 (1)砌块在使用前必须浇水湿润,将表面的泥土、水锈清洗干净。(2)确保在无水状态下砌筑施工。(3)禁止带水作业及用混凝土将水赶出模板外的灌注方法。(4)基础边缘部分应严密隔水。水下部分圬工应将水泥砂浆或混凝土终凝后才允许浸水。 1.1.2 浆砌块石基础应分层进行砌筑,砌第一层砌块时,对于基底为岩层或混凝土基础,应首先将基底表面清洗、湿润,再坐浆砌筑。各层应先砌筑外圈定位行列,然后砌筑里层,外圈砌石与里层砌块应相互交错、连成一体。各层砌块应安放稳固,且砌块间应砂浆饱满,黏结牢固,不得直接贴靠或脱空。片石砌体宜以2~3层砌块组成一工作层,每层的水平缝应大致找平,各层竖缝应相互错开,不得贯通。应选择形状方正尺寸较大,长短相同的片石作为外圈定位行列和转角石,且应与里层砌块咬接,砌缝宽度一般不应大于4cm。较大的砌块应放在下层,对于石块的尖锐突出部分应敲除。竖缝较宽时,在砂浆中塞以小石块填实。块石砌体砌筑时每层石料高度应大致相同,外圈定位行列和镶面石块,应丁顺相间或二顺一丁排列,砌缝宽度不大于3cm,上下层竖缝错开距离不小于8cm。 1.2 片石混凝土基础施工。 对于片石混凝土基础施工,当基底为非黏性土或干土时,应将其夯实、润湿;基面为岩石时,应加以润湿,铺一层厚20~30mm的水泥砂浆,然后于水泥砂浆凝结前浇筑第一层混凝土。对于基底为岩层或混凝土基础,应先将基底表面清洗、湿润,再坐浆砌筑;对于基底为土质,可直接坐浆砌筑。混凝土中填放片石时应符合以下规定: (1)应选用未被锻炼的且无裂纹、夹层的、高度小于15cm、具有抗冻性能的石块。 (2)石块的抗压强度应不小于25mpa及混凝土强度等级。(3)埋放石块的数量不宜超过混凝土结构体积的25%;当设计为片石混凝土砌体时,石块可增加为50%~60%。(4)石块应清洗干净,应在捣实的混凝土中埋人一半以上;石块应分布均匀,净距不小于locm,距结构侧面和顶面净距不小于15cra;对于片石混凝土,石块净距可以不小于4~6em,石块不得挨靠钢筋或预埋体。 1.3 钢筋混凝土基础施工。 (1)钢筋混凝土基础应在对基底及基坑验收 完成后尽快进行钢筋的放置和绑扎;在底部放置混凝土垫块,保证钢筋的混凝土净保护层厚度,同时安放墩柱或台身钢筋的预埋部分,保证其定位准确;对钢筋根数、直径、间距、位置等进行验收,满足设计文件和技术规范要求时,即可浇筑混凝土。进行混凝土的浇筑时,对于已拌制好的混凝土,运输至现场后,若高差不大,可直接倒人基坑内;若倾斜高度过大,为防止发生离析,应设置串筒或滑槽,槽内焊上减速钢梳,保证混凝土整体均匀运人基坑,用插人式振捣密实。 (2)混凝土的浇筑应分层进行,但应连续施工,在下层混凝土开始凝结之前,应将上层混凝土灌注捣实完毕。基础筑完凝结后,应覆盖草袋、麻袋、稻草或砂子,并经洒水养生。养生时间一般普通硅酸盐水泥混凝土为7昼夜以上,矿渣水泥、火山灰质水泥或掺用塑化剂的混凝土应为14昼夜以上。 (3)水下灌注混凝土一般在排水困难时才采用。基础圬工的水下灌注分为水下封底和水下直接灌注基础两种。前者封底后仍要排水再砌筑基础,封底只是起封闭渗水的作用,其混凝土只作为地基而不作为基础本身,适用于板桩围堰开挖的基坑。现代桥梁基础水下灌注混凝土广泛采用垂直移动导管法,其具体施工方法将在本章第二节“桩基础施工”中介绍,值得注意的是:当封底面积较大时,宜按先低处后高处、先周围后中部的次序用多根导管同时或逐根灌注,并保持大致相同的标高进行,以保证混凝土充满基底全部范围。同时,根据封底面积、障碍物情况、导管作用半径等因素确定导管的根数及在平面上的布置。导管的有效作用半径则因混凝土的坍落度大小和导管下口超压力大小而异。水下混凝土的流动半径要综合考虑到对混凝土质量的要求、水头的大小、浇筑面积的大小、基底有无障碍物以及混凝土拌机合机的生产能力等因素来决定。通常,流动半径在3~4m范围内是能够保证封底混凝土的表面不会有较大的高差,并具有可靠的防水性的。对于大体积的封底混凝土,可分层分段逐次灌注。对于强度要求不高的围堰封底水下混凝土,也可以一次由一端逐渐灌注到另一端。在正常情况下,所灌注的水下混凝土仅其表面与水接触,其他部分的灌注状态与空气中灌注无异,从而保证了水下混凝土的质量。至于与水接触的表层混凝土,可在排干水而外露时予以凿除。 2. 扩大基础施工质量检验 2.1 地基检验应符合下列要求。 基坑内地基承载力必须满足设计要求。基坑开挖完成后,应会同设计、勘探单位实地验槽,确认地基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地基处理应符合专项处理方案要求,处理后的地基必须满足设计要求。基坑回填时,对于当年筑路和管线上填方的压实度标准应符合规范的要求。在正常情况下,所灌注的水下混凝土仅其表面与水接触,其他部分的灌注状态与空气中灌注无异,从而保证了水下混凝土的质量。至于与水接触的表层混凝土,可在排干水而外露时予以凿除。 2.2 基坑回填应符合下列要求。 除当年筑路和管线上回填土方以外,填方轻型击实压实度不应小于85%。填料应符合设计要求,不得含有影响填筑质量的杂物。基坑填筑应分层回填、分层夯实。现浇混凝土基础质量检验应符合规范要求。 3. 结语 为确保工程质量满足设计必须加强市政道路与桥梁工程的管理,必须加强基础工作、加强质量控制和检验严把质量关,多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已经成型的施工经验,定会使我国的桥梁设计水平与施工技术管理水平取得巨大的进步。 基础工程论文:建立矿区工程基础坐标系统的探讨 【摘 要】通过对矿区现状分析,说明建立矿区工程基础坐标系统的必要性,以及优势。理论上探讨建立工程基础坐标系统的可行性,利用现代测绘技术完全可实现理论方案。 【关键词】工程基础坐标系统;似大地水准面;水准测量 工程基础坐标系统是矿业生产的一项重要基础建设,建立矿区工程基础坐标系统,是开发矿藏资源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基础坐标系统质量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矿区建设速度、效率、安全和工程质量,其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工程基础坐标系统是测绘地形图、地籍图的基础。在基础坐标系统的控制下,应用现代测绘仪器可以便捷地测定特征点的三维坐标(平面坐标和高程坐标)。测绘的地形图、地籍图能相互拼接并保持精度均匀,不致发生重测、漏测的现象。 (2)工程基础坐标系统是矿区各种工程测量的基础。在矿区建设和生产的各个阶段,都要进行各种工程测量。如建筑物的放样,大型设备安装,井上下联系测量,贯通测量,井塔变形监测,采空区的地表移动观测,铁路地基变形监测,钻孔定位,等等。建立基础坐标系统,既可以保证各种工程测量的成果精度,又使测量工作的组织简单易行。 下面以济宁二号煤矿为例,进一步探讨建立矿区工程基础坐标系统的方法。济宁二号煤矿位于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兖新铁路以南,东西宽10km,南北长6~11km,面积约为90 。本矿区属于平原地形,井田内部地形平坦,地势北高南低。地面标高在 左右,地势坡度约为0.4‰,是一个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的滨湖冲积平原。 矿区的平面四等控制网是以6个国家三等控制点(北京54系统)作为起算点,该网原为附和网,但由于起始数据仍采用三等三角点的坐标,精度较低。为满足生产需要,又建立一套利用导线测量测得的自由网点(在西安80基础上改造形成新北京54坐标系统)。因此,济宁二号煤矿控制网目前有自由网和附和网两套坐标,正常使用的是自由网。济宁二号煤矿属于新建矿井,涉及到多种坐标系统。由于过去矿区平面系统是采用导线测量的方法来建立的,精度较低,而且其坐标系统是依靠所测的导线点来维持的,由于地下开采以及周边农村村民等的人为破坏,原传递坐标系统的控制点,多数已经丢失或移动,已不能对原有的坐标系统进行维持,不能保证矿井安全生产和建设的要求。重新建立浪费人力、物力、财力。一旦发生突发事件用过去常规方法建立的坐标系统将无法应付。因此建立矿区基础坐标系统,以满足日常工作要求,特别是满足处理偶然事件或突发事件的要求,提高矿区控制网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是必要的。 1 常规方案存在的问题 建立井田控制的基本原则是:坐标系统统一、精度一致、密度均匀。应用常规方法建网,设计、施测等工作均按此原则进行,整网成果在短时间内也能达到这一原则要求。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采矿或其它人为因素的影响,控制网中的部分控制点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从而破坏了坐标系统的一致性与延续性,维持坐标系统的控制网也就失去了意义,这是常规方法致命的弱点。 如果要补充建网,就会出现有两套坐标系统的情形;如果要重新建网,不但有多套坐标系统的问题,而且还存在需要经常重复建网的问题。否则,一旦发生突发事件,用常规方法或gps定位方法均不便进行快速定位而难以应付。 济宁二号煤矿的近井网已经遭受破坏,井田范围控制网的部分控制点也已受到损毁,问题已经出现。为了工程建设和生产需要,为了避免常规建网方案存在的缺陷,必须采用新的技术、新的思路、新的方案。新的方案的基本思路是:通过建立基础坐标系统,利用新的测量手段来保证整个矿区各项工程建设和生产需要。 2 新方法的利用 1、平面坐标系统是依靠少量的控制点(设计的主点)来维持的,且主点位于工业广场和生活小区中,不易受到破坏且易于维护,即使部分控制点受到人为的破坏,利用gps测量也比较容易恢复;另外,利用主点建立工程基础坐标系统,可以对矿区范围内任意点进行快速定位。主点网是矿区平面基础坐标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实地基础坐标系统的具体体现,起保持基础坐标系统的作用。利用主点网可以对副点网的变形情况进行定期监测,保证矿井建设的顺利进行与安全生产;当副点网遭受破坏时,可以由主点网恢复,避免了从国家控制网上引测,因而 可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主点网保持平面坐标系统基准(坐标、方位和距离基准)并提供常规高程测量起算点。 2、建立高程坐标系统的必要性。 根据方案设计,在建立矿区高程坐标系统、形成矿区的似大地水准面模型工作中,按照规范要求,每个gps水准点的控制范围约为1~2 时,测区内可以满足至少四等水准测量的要求。因此,在测区范围内布设约50个gps水准联测点,水准测量按三等水准测量要求施测。起始高程点采用工业广场和小区内的3个二等水准点。50个gps水准联测点较为均匀地分布于整个矿区,平均距离1.5公里左右。其中,有6个国家三等控制点也作为gps水准联测点,目的是为了确定与矿区原有坐标之间的转换参数。 3、应用gps技术建立工程基础坐标系统的主要工作内容 (1)应用gps技术建立济宁二号煤矿工程基础平面坐标系统: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统; (2)将济宁二号煤矿的原有控制点进行坐标系统换算; (3)应用gps技术建立济宁二号煤矿工程基础高程系统,确定似大地水准面的曲面模型。 4、济宁二号煤矿工程基础坐标系统的技术方案 (1)布设gps主点网(8个主点)和副点网(2个副点),布设gps高程网(由48个水准联测点组成); (2)gps外业观测; (3)gps内业数据处理; (4)精密水准测量; (5)精密水准测量内业数据处理; (6)建立测区似大地水准面曲面模型; (7)计算济宁二号煤矿原有平面坐标系统与新的平面坐标系统的转换参数;(8)原有控制点资料的坐标系统换算; (9)济宁二号煤矿工程基础坐标系统的技术总结。 3 建立工程基础坐标系统的优越性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多用途 应用gps技术建立起来的工程基础坐标系统,提供平面测量基准,坐标、方位和距离;以wgs-84地球椭球为基准,提供矿区似大地水准面。它们是矿区地形测量、地籍测量图根控制的基础,是采区地表沉降观测、铁路地基沉降监测、井塔沉降变形监测的基础,是各种工程测量的基础,是钻孔精确定位的基础。能满足矿区安全生产对测绘的要求。 2、易保护 应用gps技术建立的工程基础坐标系统,由一组gps点保持。这些gps点只需要开阔的天空,不需要相互通视;可以建立在长期固定的建筑物、构筑物上或者在它们的附近,便于长期保护不受破坏。基础高程系统,既由一组gps点保持,又通过wgs-84地球椭球面保持;因此,即使一组gps全部遭受破坏,基础高程系统也不会被破坏。 3、施测灵活 保持工程基础坐标系统的gps点,由6~8个主点和2~3个副点组成。主点作为永久性控制点保持平面坐标系统(坐标、方位和距离基准)、高程坐标系统,提供常规高程测量起算点;副点(经常性使用控制点)提供常规平面测量的后视方向和起算基准。副点建立在标志性建筑物上,相互通视,便于常规观测;副点一旦遭受破坏,可以由主点恢复。建立起工程基础坐标系统后,既可以用gps技术进行各种测量工作,又可以为常规测量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机电专业毕业论文:浅析职业院校机电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 摘要:“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 ”这句话精炼地概括了我国职业教育和就业的关系。本文从职业院校机电专业毕业学生的就业现状着手分析,总结了当前人才供求市场的新变化、新特点,并分析现阶段影响职业院校机电专业学生就业形势的内在因素,提出了改进机电专业教学模式,促进机电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职业院校;就业形式;毕业生;机电专业 为顺应时展,缓解全社会高技能型人才匮乏的状况,我国自90年代末期开始试办高等职业院校,本世纪初发展规模逐渐形成。然而,高职院校发展之初面临着严峻考验。首先是生源紧缺,其次是就业困惑。高职院校的发展紧随高校扩招之后,高校教育过热与职业教育过冷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几年前,用人单位对人才使用还不够成熟,过分追求高学历是许多企业的共同之处,扩招后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加,满足了多数企业一时精神之需,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则相对较低。 一、职业院校机电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现状 1、职业院校机电专业毕业生实际操作能力强 职业院校的教育针对的是学生在未来可能要从事的岗位或者岗位群,针对性很强。实际操作能力强也是职业院校机电专业毕业生在岗位竞争中的最大优势,所以,几乎所有的职业院校都非常注重对于学生实际动手的培养,他们在学生就业前,就以就已经让学生有了很强的实践能力,他们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也为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增色不少。 2、 毕业生生对岗位要求不高 职业院校机电专业毕业生能够清楚的看到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所以他们对于岗位的要求,较之于本科院校的学生要低很多。他们肯吃苦、能耐劳,一些一线岗位本科生不屑一顾的,他们也能够并愿意胜任。加之他们在薪金、待遇等方面的要求也没有本科生那么高,所以他们在竞争中占到了先机。 3、职业院校机电专业毕业生沟通协调能力好,耐挫能力强 职业院校机电专业毕业生,少了本科院校学生的优越感,加之在学校期间,他们大都经历了失败的洗礼,所以他们的抗击打能力普遍都很强。 4、职业院校机电专业毕业生往往后劲不足 由于缺乏文化底蕴,许多职业院校机电专业毕业生往往在工作中表现出严重的后劲不足,他们接受新事物和新知识的能力不强,主要原因是他们缺少相关知识,或者是理论。 5、职业院校机电专业毕业生受重视程度不高 在社会重视学历和文凭的大背景下,职业院校机电专业毕业生因其学历低,不能受到应有的重视。他们往往在工作之初,干的比本科生多,拿的却比本科生少。加之社会普遍观念的影响,导致职业院校机电专业毕业生没有本科生、研究生的社会认知度高。 6、职业院校机电专业毕业生自律性差 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常常是父母宠着,亲戚让着,这就养成了他们自以为是的性格,由于缺乏自律性,往往导致职业院校机电专业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总是犯错误,不注重细节,不服从管理,这无形之中影响了职业院校机电专业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的发挥。加之缺乏积极向上的精神,做起了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和尚,从而让用人单位存在一定的担忧。 二、现阶段职业院校机电专业学生就业形势的内在因素 1、历史形成适龄人群人口膨胀,是造成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根本原因。 今年我国劳动力供给增量达到峰值,但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较低,劳动力总量仍然严重供过于求。2013年16岁以上人口增长达到高峰,劳动力资源增量有1700多万人。预计全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总量约2500万人。从需求情况看,如果经济增长和就业弹性保持近年水平,预计今年城镇可新增就业人员约1100万人。劳动力供大于求将达到1400万人,比2012年增加100万人。60年代, 80年代两次生育高峰,自然要引发相应的升学高峰,而高校扩招后,几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因此形成了就业高峰,而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增幅有限,与就业人群的比例失调,形成了拥堵现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2、机电专业的办学特点,是其毕业生容易就业的内因 机电专业在就业市场上已经成为四大紧缺专业之一,那么在就业市场上人才供应方自然会调整战略和办学方向,但是机电专业自身办学特点,决定了其调整步伐。首先,机电专业的人才培养属于高投入性专业,对基础设施、实训条件要求较高,不是多年积累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专业建设,因此全社会一哄而上办机电,上至高校下至中职,校校办机电的局面难于形成。其次,机电专业属于一类长线专业,以功利化为理念的院校在数年前不看好该专业。 3、政策性的机构精简、企业改制是影响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又一因素 由于种种原因形成的机关事业单位机构雍肿、超编超员,近年来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机构精简,产生了一批富余人员,无力吸纳毕业生就业。而企业改制后的下岗分流人员也不断涌向社会,这些富余人员中的多数还将转岗或再就业,使得本已拥挤的就业市场愈加严重,给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造成了压力。目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还有60多万人,集体企业下岗职工约400万人,今后3年国企实施政策性破产还需安置360万人,辅业改制约有300万职工需要分流安置。在已实现再就业人员中,约有三分之一就业稳定性较差。 三、促进机电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有效措施 1、创业教育 鼓励职业院校学生自主创业,用创业带动就业。为学生提供创业所需的便利条件,利用就业指导课等载体,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创业知识,通过案例、情景等多种手段,树立创业意识,寻找创业项目。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兴趣特长,增强自信。 2、优化课程设置,突出实践教学 实行“学中做、做中学”的新型教学互动模式,讲练同步,尽可能多的安排学生到实习场地进行教学活动,实验演示的内容要少,实习示范的要领要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尽快的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充分验证“实践强化理论,理论指导实践”的认知规律。典型实训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 基本技能实训、专业技能实训、综合技能的掌握,从基础理论到专门技能,从简单的基本操作到多种技能的综合应用。每个层次都要尽可能符合企业实际,把教室当车间、把实习当生产、把老师当师傅,情景教学贯穿始终。 3、校企合作 职业院校要与用人企业建立全方位的联系,可以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顾问委员会等多种方式,与企业人员合作。聘请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师或者高工担任学校兼职教师,利用他们丰富的操作经验和技巧,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企业的相关知识。或者把学生推向企业进行认知实习,让学生在学校期间就到企业生产一线,适应机器和工作环境,为以后工作打基础;与企业联合开展相关培训工作,为合作单位进行人员培训和人才培养,通过定向奖学金解决急需人才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与用人单位共同进行科研项目的联合开发。 结语: 职业院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的上、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机遇对于任何一个行业都是平等的,职业院校机电专业毕业生将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国家正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变成了面向人人的教育,希望职业院校毕业生又一个好的归宿。 机电专业毕业论文:基于高等职业学院机电类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初探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各专业分工越来越细。高等职业院校以企业培养一线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以人们从事社会职业活动所需的能力培养为本位。然而,毕业设计是高等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下,毕业设计环节面临新的问题。本文对解决这些问题做出了初步的探索,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高职学院 机电专业 毕业设计 教学改革 机电类毕业设计是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对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在具备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理论知识后,用近一个学期的时间,学生要结合实际课题和所学的书本理论,自己动手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得到理论与实践的基本训练,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 毕业设计环节不仅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动手能力的一次全面训练,也是对学生克服困难的毅力、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创新思维和科学态度的一次培养。所以,毕业设计环节是以往其他教学环节的继续、补充和深化,是培养学生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毕业设计是实现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因为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必须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学会检索资料、收集信息、树立工程与经济观念、图文处理和文字表达能力也会有明显提高,在毕业后就能够较快地适应工作需要。 高等教育进入市场化运作以来,各院校的招生人数大大增加,但是由于教师资源有限,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近几年,由于用人单位招聘时间不断提前,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在毕业前要参加很多的社会活动,一部分学生提前工作,在校内进行毕业设计的有效时间相当有限。而学生缺乏工程实践经验,要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一个设计课题确有困难,因而毕业设计成了最薄弱的环节。如何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安排、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是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针对上述新的情况,我们在广泛收集往届机电类专业毕业学生对毕业设计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对机电专业毕业设计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和探索。 一、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作为高职学院的机电类专业应加强调查研究,分析社会人才需求,结合自身发展历史和办学实际,找准自己的位置,办出具有特色的高水平的专业,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经过长期的社会调查和反复论证,我们明确地把具有专业基础理论、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创造性复合型应用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学生毕业后,既能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和开发,现代加工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运行和管理等方面工作,也能从事数控设备的使用、维护及电气控制系统设计、调试等工作和从事现代化工厂自动化生产。 二、根据顶岗实习工作特点,确定毕业设计课题的选题原则 高职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毕业设计应根据顶岗实习的工作情景来确定毕业设计课题,具体原则如下: 1.要加强选题的科学性、新颖性、创造性,同时还要考虑学生毕业设计能否顺利进行和完成,使学生具有足够的信心和动力,真正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和运用综合知识的才能以及潜在的创造力。选题应由实习指导教师确定,因为学生还不具备确定选题的能力。选题要充分考虑训练对象刚完成五个学期的课程学习这一因素,但不能完全受这一因素的限制,还应通过这一实践环节让一部分学生接触本专业领域的前沿,因此选题范围包括两方面:(1)是充分考虑学生目前的基础,所选课题主要应用学生已学过的知识;(2)是为了激发学生掌握新知识的积极性,部分选题可以是本专业的前沿领域,甚至是多专业交叉的领域。 2.确定选题的原则是尽可能地选择实际项目中的内容,充分兼顾学生已有的理论基础,适当接触前沿课题。应符合教学要求,面向经济建设,尽量结合实际生产、科研任务,也可结合实验室建设,实验项目改造进行。毕业设计课题的选择可以给学生较大的自由度,学生可根据社会的需求和自己的意愿与兴趣选择毕业设计课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按照工作岗位实际的课程设计,强调毕业设计课题来自企业工作岗位,采用某些公司的部分项目或产品作为设计的课题。因为这样的毕业设计题目不但可以在技术上紧跟当代工程技术水平的发展,而且做到有的放矢,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坚持毕业设计面向实际,面向生产中需要解决的技术性题目是高质量毕业设计的保证。学生通过这样的毕业设计可得到综合训练,工程实际能力会产生质的飞跃。 三、发挥实习指导教师的导航作用,以Internet为媒体,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 实习指导教师向学生介绍了解本课题的相关国际国内主要学术刊物、国际国内主要知名专家、知名的论著和文献以及著名的公司和企业,将相关网站全部告诉学生,并简单向学生介绍一些如何从网上获取信息的方法,介绍一些比较好的搜索网站和搜索工具。让学生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学会主动地去获取信息、加工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主要起导航的作用,并采取一些好的措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有主动学习的动力。同时,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通过因特网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也便于实习指导教师能够及时辅导学生。 四、加强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工作,采用新的毕业设计形式并提高质量 采取毕业设计与科研相结合、与用人单位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和水平。 1.提前就业的学生可以在就业单位寻找适合自己兴趣的课题,指导教师可以是本校教师,也可以是外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由教研室对毕业设计题目和外单位导师资格进行审查并进行辅导和论文评审。要求学生做开题报告,指导教师对设计题目进行严格审核,检查学生资料检索情况,要求学生制定毕业设计的计划和进度安排,每周与指导教师联系一次,汇报进度、解答疑难问题,答辩在校内进行。 2.教师的科研课题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成就感,用这样的毕业设计课题吸引学生留校在校内完成毕业设计。 3.采用多个已在实际工程应用的实例,完成应届机电班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工作,学生对设计的兴趣和设计质量比往届有明显提高。不仅有选用教师的科研课题上的实例,还有学生在工作单位带来的项目、工厂实际的供配电系统、教师正在研究的产品设计,都是已成功的项目或正在研究的产品,与社会的联系非常紧密。 4.通过答辩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答辩的方式按组进行开题报告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以往的毕业答辩中,较普遍地存在这样的问题,有的学生毕业设计完成的较好,但答辩时不能突出重点、不能很好地表达所完成的工作,说明在校期间缺乏这方面的训练。因此我们认为在科技方法训练这一实践环节中,应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进行答辩之前,教师都具体指导学生应该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开题报告的内容表述清楚的方法。 五、加强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管理 加强毕业设计环节管理,检查学生资料检索情况,要求学生作开题报告;同时,加强对毕业设计的管理,对指导教师的资格、设计题目将进行严格审核,对指导教师的职责、进度安排、答辩、成绩评定等环节提出具体要求。 六、开设毕业设计专题讲座以及新产品的巡回展 1.邀请实践经验非常丰富的专家和教授给机电类专业毕业班学生进行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入门讲座,为学生讲授进行电气控制系统设计所必须的理论知识,以若干设计项目作为示范,说明设计过程如何进行,应该完成的设计图样及文字资料,等等。介绍近年来已在企业生产现场成功应用的项目中选出的多个范例,它们各具特色;既有传统的继电器、接触器控制装置,又有采用PLC、变频器、工控机和组态软件等较为复杂的控制系统;有的项目相当简单,可用作设计入门,大部分项目能够用作毕业设计课题。这些项目适用的领域很宽,包括汽车制造、冶金、矿山、化工、环保、城镇建设等行业。对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有非常大的帮助,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为了配合教学,丰富电机系学生的专业知识,我们联系“西门子全集成自动化(TIA) 卡车巡展”,在学院内进行,向学生展示全球工业自动化领域最新的应用实例和技术。并邀请名牌大学的教授座谈如何利用世界著名的自动化公司来促进高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建设,学生反映良好。 毕业设计是学生两年多来首次进行实际课题的方案调研和设计工作,尽管根据选题的不同要求,有的主要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方案设计,有的侧重新知识的学习,需查阅较多国内外文献资料,但要完成开题报告,都需要涉及很多原来在课程学习中没有遇到过的新知识、新方法。 七、实施效果 高职类学生在这一实践环节中都表现出了很大的学习热情和工作积极性,从完成情况看,学生有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在实习教师的指导下能较快地掌握新的知识。教学实践证明,这些改革措施使学生有了主动权,不仅提高了毕业设计质量,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对他们毕业后求职上岗都有帮助,学生反映非常好。 机电专业毕业论文:五年制高职机电专业毕业设计的探讨 摘 要: 作者针对各类机电专业毕业设计的现状,就五年制高职机电专业毕业生的毕业设计目的、如何进行毕业设计,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五年制高职 机电专业 毕业设计 一、引言 毕业设计是教学过程中最后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五年制高职机电专业毕业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培养以后从事企业进行技术改革工作的初步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贯彻《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工学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根据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毕业设计方面的要求,我们总结了近几年各职业院校的实际教学经验与教改情况:由具有丰富专业教学经验及生产实际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来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做”三合一的职业技术项目的设计。其特点有以下几点。 1.内容选择上充分体现“理论够用,能力为本,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世纪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想,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彰显针对性、实践性和指导性强的特征,通过设计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实例,按照生产实际要求和实际方法、步骤,进行设计、选材、加工等。 2.精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典型题目,查询所必需的一般设计资料和最新的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对产品的加工工艺及毕业设计的相关知识进行必要的融合,对引导学生形成实践计划方案,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针对性很强。 3.从拓展学生对本专业广度和深度的要求角度出发,我们选择了10个典型的毕业设计课题,对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有很好的作用。 从当前机电专业的普通高校的本科、专科;职业院校的专科、电大生五年制高职的学生毕业设计的情况(如下表)调查情况看: 1.普通高校的多以论文和样品的形式,论文为主,样品为辅; 2.职业院校的专科、电大生以论文的形式,论文为主; 3.五年制高职以论文和样品的形式,论文为辅,机械加工产品为主。 毕业课题列表 根据高职学生的技能优势,我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2005级学生的毕业设计小组要进行课题的开题报告论证、要进行中期毕业设计进程的报告、要进行毕业设计答辩及毕业成果演示。 二、确定选题进行理论设计 05大专机电有两个班级,80多人,我们把它分成10个小组。每个小组7―9名学生。 1.选题并确立10个课题。选题主要从机电专业的培养目标出发,在利于巩固、深化、扩大所学知识;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训练;尽可能与生产、科研、管理、教学等实际需要相结合。课题由指导教师组提供十个选题方向的主导意见,允许学生提供建议供指导教师组参考。选题应尽可能选择已经在实际生产中投入使用的,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符合教学要求、价格适中、能够组装完成的产品。选题难度要适中,任务量应保证中等水平学生经努力八周时间内能完成,不得选择纯论文性的选题。教师指导组经过分析、筛选提供的十个题目是:交通灯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自动化立体仓库的设计、弓形模具的设计、基于单片机的路灯照明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物料自动分拣系统、圆形薄片冲裁模的设计、智能小车的设计、CA6140车床控制系统的设计、机械手的制作设计、四层楼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 学生可以自由结合组成10个小组,但是每个组的人员不能偏差过大。每个小组组长根据学生个人的特点,合理地把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允许每个小组在10个课题内自选,每个小组完成一个选题相关资料的查阅工作。 根据选题时查阅资料的情况,学生要做好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是毕业设计可行性的论证,也可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及系审查后生效。 开题报告一般由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本课题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本课题的预期效果、本课题研究的进度安排六个部分组成。 中期汇报主要是学生对前期设计的情况是否和计划中一致,存在什么问题,如何解决,后期如何修正计划,可能出现什么问题,采取什么措施进行完善。答辩领导小组的建议。 2.毕业设计的书面文字的形成 毕业设计既要保证每个学生经历一个课题的全过程,又要保证每个学生均有其独立完成的部分。学生通过网上查询,图书资料的查阅,把自己的思路和指导老师交流,通过多次的修改后,形成书面文字,理论部分的文字说明和图形不得少于8000字,不包括封面、目录、总结、参考资料,等等。所有图形、表格和文字都须用计算机打印,装订成册,人手两册。 3.答辩 答辩是检查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一场“口试”。通过这一形式,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总结设计、材料购买、零件加工、产品装配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提高应变能力及自信心,为真正走上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答辩主要考查学生的一些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答辩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帮助学生总结的过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总结在设计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分析设计效果,找出不足和改进方法,帮助学生把实践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答辩专家组由本专业的专家和校外院校专家组成,指导教师不能参加,并邀请学生家长和相关用人企业的领导参加,让家长和企业了解毕业生的学习情况和工作能力,为下一步学生就业做好宣传工作。 学生答辩小组,由本小组推选一到两人主答辩,其他同学辅助答辩,主答辩要把小组人员的分配情况、开题报告的论证、设计的思路、设计过程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零件购买、加工、装配过程、演示效果进行汇报。专家组提出的问题原则上应该由分工的组员回答,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补充,并充分利用毕业设计成果的运行,回答直到专家满意为好。 4.成绩评定 评定成绩的根据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毕业设计的质量;二是答辩的表现,而答辩的表现不低于毕业设计的质量;三是选题报告;四是毕业设计中期汇报;五是材料购买的价格及质量的好坏的评定;六是产品加工、装配后的运行效果如何。成绩评定分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个档次。 三、产品的形成 购买小组的同学要进行市场调研,了解材料及各种零件的性价比。把需要的材料、外购件及标准件买回来。 负责加工小组的同学了解零件使用的材料及性能,熟悉零件图纸,了解加工方法及加工设备。同学们有的要进行钳工加工、焊接、车工加工、数控加工、线切割,等等。 装配小组要了解机电设备的装配工艺过程,做好装配前的准备工作,研究和熟悉产品装配图及有关的技术资料,了解产品的结构,各零件的作用,相互关系及连接方法。确定装配方法,确定装配顺序,检查装配时所需的工具、量具和辅具,对照装配图清点零件、外购件、标准件,等等。对装配零件进行清理和清洗,对某些零件还需进行装配前的钳加工(如:刮削、修配、平衡试验、配钻、铰孔,等等)。先进行组件装配,再部件装配,最后总装配。调节零件和机构的相互位置、配合间隙、结合松紧,等等,使机构或机器工作协调(轴承间隙、镶条位置、齿轮轴向位置的调整,等等)。用量具或量仪对产品的工作精度、几何精度进行检验,直至达到技术要求为止。进行空运转和负载运转,试验其灵活性、振动、温升、密封性、转速、功率、动态性能。凡要求不发生漏油、漏水和漏油的零件或部件在装配前都需做密封性试验。为了防止不加工面锈蚀和使产品外表美观要进行喷漆和涂油处理。 四、实物成果演示 学生通过亲自动手购买材料,加工零件,组装产品,试运转,收获了成果,感到五年的学习还是有成效的,心理上得到满足。小组成员轮流担任演示员,向评委专家、企业领导、学生家长及学校领导、老师和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向他们解说产品的功能;也是向领导、老师、同学们汇报自己五年来的学习是有效的劳动;还可以把自己毕业设计产品的制作过程用相机录制下来,作为自己就业时的一种很好的推荐材料。 五、成果扩大 经过05级学生的第一次毕业设计的成功,我们对五年制高职毕业设计的前景有了很大的信心;06机电大专我们也选择了10个不同课题,不同的是毕业设计指导老师的经验丰富多了,把05机电学生毕业设计的优缺点分析给06的学生听,让他们在毕业设计中少走弯路;07机电大专也选择了10个不同的课题,他们毕业设计的质量将会越来越高。现在我们的毕业设计成果展览室的样品越来越多,我们诚心地邀请领导、专家和同行们来我校指导、交流。 五、结语 我校机电专业的学生,通过毕业设计,既能符合普通大专生理论毕业设计的要求,又能把五年制高职学生的技能水平展示出来。这向社会说明在职业学校的学习是有很大收获的,展示了高职学校学生的能力,向社会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机电专业毕业论文:提高高职机电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探索 摘 要: 作者通过提出目前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结合机电专业特点,从毕业设计前的准备工作、选题、指导模式、考核评价制度,以及与顶岗实习有机结合等方面阐述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和策略,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尝试和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高职机电专业毕业设计 质量提高方法 措施 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是高职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极为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增强学生专业工作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教学手段。 近年来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张,毕业设计期间又恰逢学生寻找工作等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得毕业设计出现了很多质量问题。具体表现在:(1)大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不重视,不能处理好毕业设计、顶岗实习与就业的关系;(2)学生缺乏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素养,缺乏资料查阅、整理、分析、归纳、检索等获取信息的能力;(3)毕业设计过程流于形式,理论与实践脱节,有些学生仅仅依赖于教材、资料的理论知识拼凑论文,对于自己的设计没有通过实践验证,纸上谈兵多,实际动手少。最终创作的毕业论文很难有实际的应用价值。(4)成绩评定不能完全做到公正客观。学生论文抄袭原始资料现象严重,有些学生在最后答辩环节明显缺乏对所做内容的理解和把握。那么,如何改革毕业设计,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达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我结合机电专业的毕业设计的探索与实践谈谈认识。 一、提前做好毕业设计准备工作 1.时间上的调整。指导老师提前在第四学期期末考试结束就与学生见面,布置题目,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一方面使学生尽快了解课题的类型和方向,另一方面便于教师提前了解学生的情况,如专业学习情况、个人发展方向,等等,从而能够合理地安排设计任务。另外,安排学生利用暑假,对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电路分析、单片机、电气控制与PLC、气压传动等毕业设计相关专业知识内容进行重新温习,并要求学生完成课题资料查询、研究方案的确立等工作,为第五学期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做好知识上的准备。第五学期第十一周起进入毕业综合实训环节,主要是毕业设计和赴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第十一周起有计划地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对毕业设计内容予以进一步完善,第五学期不进行答辩,待顶岗实习结束后,第六学期再回学校参加答辩。 2.指导教师充分准备,试做课题。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准备得是否充分,将直接决定毕业设计质量的高低。教师除应认真准备毕业设计的课题和任务书外,还需对课题进行认真的试做。通过企业调研和分析,得到企业中机电应用产品研发和生产岗位典型工作过程,明确产品功能、准备技术器件资料、硬件设计、硬件制作、软件设计、软硬件联调、产品制作、产品测试。通过试做课题,教师能更好地把握课题的难度和工作量,科学地预测学生在毕业设计各个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地分配设计任务。 3.毕业设计题目提前渗透至相关课程学习当中,为毕业设计的完成打下扎实的基础。毕业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实践环节,一个优秀的毕业设计离不开专业知识的支撑。因此,专业课程的学习尤为重要。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将毕业设计课题渗透进课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为大三学生顺利地完成毕业设计打下扎实的基础。以“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为例,本课程以智能运动小车作为教学内容载体,该教学载体以单片机作为控制核心,包括运动控制系统、显示系统、智能感应系统,等等。通过这一载体将单片机应用技术中的各种能力贯穿始终。由于智能运动小车的功能具有很强的扩展性,完全可以作为毕业设计的课题进行综合的设计和研究,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思路。 当然,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在保证课程合格的前提下有侧重地加强某门课程或者某几门课程的学习,在此过程中专业老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以便于今后毕业设计的分组和选题工作能有实效地开展。 二、立足实际,科学选题 1.以就业为导向,从实际出发,选择不同的课题。课题必须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符合专业岗位能力要求,具有较高的应用性。目前,机电一体化专业就业岗位的需求有三个方向: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与维修、机床数控技术应用、自动机(线)的运行与维修。要按照不同的专业化方向,确定毕业设计课题,对于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与维修方向,课题方向重点应放在机械方面,加强钳工与电工电子训练;对于机床数控技术应用方向,应增强学生的车工实习及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能力;对于自动机(线)的运行与维修方向,应向电的方面适当偏移,加强电工及单片机与可编程控制器训练。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定向于自动生产线的运行与维修方向,在确定毕业设计课题时,结合制造业发展现状,选择那些围绕机电一体化进行产品开发或把微电子技术用于设计、制造、测试和研究等方面的题目,例如单片机控制系统设计、工业机器人系统分析、可编程控制器(PLC)技术及应用设计,等等。 2.毕业设计的选题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课题的选定要结合目前专业的实际设备,立足实际,避免脱离实践的纯理论性的题目。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目前已经拥有较先进的PLC实训装置、气动实训装置、机电检测实训平台、单片机实训设备、自动生产线训练装置、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等等。因此,毕业设计的选题应考虑到我们现有的实训设备,为学生毕业设计的实施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只有结合实际“真题实做”,才能培养出创新型、实用型人才。当然,在毕业设计期间已经开始顶岗实习的同学,可以结合生产岗位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应鼓励学生结合岗位实践内容选择毕业设计(或论文)课题,但必须有企业专人指导并报学院批准。 3.通过各类技能大赛的锻炼和渗透,以学生兴趣为中心进行毕业设计选题,可以广泛发掘学生的创造力,选题更具有可行性。专业老师组织学生参加院内外的各类技能大赛,将技能竞赛与教学改革相结合。比如机器人大赛,结合单片机课程的学习,选择一个机器人项目,等等。我校目前已经成功举行了智能搬运机器人比赛,模拟了工业自动化过程中自动化物流系统实际工作过程。设计一个轮式或人形小型机器人,在比赛场地里移动,将不同颜色、形状或者材质的物体分类搬运到不同的对应位置。比赛的记分根据机器人将物体放置的位置精度和完成时间来决定。又如“自动线安装与调试”技能大赛,参赛队在规定时间内,根据任务书的要求,以现场操作“***自动生产线实训考核装置”的方式,完成自动生产线设备部分工作单元的机械安装和调整,气动回路的安装、连接和调整,电气控制电路的设计、安装和布线,传感器安装与调整,PLC编程,人机界面组态,电机驱动(含变频器及对应电机、伺服驱动器及伺服电机)参数设定,以及系统统调、运行等工作。我们通过大赛的锻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学生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了其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参加技能大赛的同学,毕业设计的题目可选择大赛的某个方向展开设计,并撰写论文。通过技能大赛的锻炼和渗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设计兴趣,而且能为毕业设计的顺利完成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 三、加强过程指导和管理,严格考核制度 对毕业设计全过程实施质量监控是提高质量的保证。加强过程考核,量化毕业设计平时成绩的评定。表1为毕业设计(论文)总评成绩评定参考标准。总评成绩由指导教师考核成绩(40%)、作品(成果)鉴定成绩(20%)、论文评阅成绩(20%)、设计(论文)答辩成绩(20%)四大部分组成。指导老师考核成绩由指导老师评定,其余三项成绩由相应的评审组老师评定。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实施周检查制度,要求学生每周以幻灯片形式进行汇报。汇报的主要内容是本周所做的主要工作、遇到的主要问题、问题的解决方法及心得体会等。汇报过程中,指导老师做好记录,填写《毕业设计指导工作记录本》,对毕业设计指导工作进行实时记载,学生汇报完毕后,指导教师综合各位学生的情况加以总结,并就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加以解释与指导。周检查制度作为毕业设计平时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同时,学生随时写好《毕业设计日志》,内容与教师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记录本》相配套。这样,教师与学生交流紧密,双向监督,有利于加强毕业设计工作的全过程指导与管理。 毕业设计作品或成果可以是程序、实物、现象、方案等可以表现毕业课题成果的东西。让作品成为毕业设计的主要内容,并在总评成绩中占有一定比例。 对学生数集中的个别单位,因岗位需要无法回校参加答辩的由单位出具证明,学院安排老师到企业答辩。严格的答辩将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促进学生认真做好毕业设计。正确认识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将有利于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 表1 毕业设计(论文)总评成绩评定参考标准 另外,毕业设计期间,指导老师要为学生进行资料查阅、文献检索、论文写作能力的培训,培养学生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素养。当然,在整个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要把学术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工作贯穿始终,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在处于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过渡阶段,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心态,促进毕业生克服不利情绪的同时顺利完成毕业设计。这种关心和指导可在每周进行检查时多与学生交流,也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 四、尝试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一体化改革方案 学生可选择到企业顶岗实习期间开展毕业设计,将毕业设计、顶岗实习有机结合。指导学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同时完成毕业设计(论文)。鼓励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从事与专业对口的顶岗实习企业生产和技术领域相关的毕业课题设计。学生带着毕业设计的任务进行顶岗实习,不论是操作控制、质量检验还是装配、测试岗位,都能爱岗敬业,并随时记录,在生产实践中收集自己毕业设计所需的资料和数据。这样最终必然将以较高的质量完成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若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则被企业接收,顺利就业。这样拓宽了就业渠道,增加了就业的机会。这种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工学结合、产学一体的职教模式。 当然,要想使这种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取得良好的效果,校企双方应该共同指导、共同管理。每个学生都必须由校内专业教师和企业指导老师共同指导。校内老师可制定一个详细可行的计划和阶段性的目标,督查毕业设计的进展情况,指导论文写作的规范,并协助解决理论问题,定期与学生沟通,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比如:电话、QQ、Email,等等。企业指导老师负责从单位的实际出发,现场指导、规范操作、分析故障并解决问题。 五、结语 以上改革措施已在机电专业08级毕业生中进行了实践,经实践证明这些策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当然,如何提高高职毕业设计质量,是牵涉多个因素的综合课题,需要我们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完善质量控制措施,使毕业设计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职业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机电专业毕业论文:航空机电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分析 提要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旨在引导广大毕业生正确评价自己,正确选择就业行业,珍惜实习机会,实现顺利就业。先就业后择业是一种选择,从基层做起,认识社会,成就个人未来,必须与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学校重视就业指导服务是政治使命和社会责任。 关键词:择业;就业;就业指导 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2010届毕业生是学院第三届毕业生,毕业人数是首届毕业生人数的4倍,而当前全国就业形势仍不乐观,因此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跟踪服务更显其重要性。 一、调查问卷基本情况 航空机电各系470名应届毕业生,其中,航空特种车辆维修专业79人已在顶岗实习,学生实习单位分布全国各地,全面调查存在一定的难度,我们向航空机电维修专业391名毕业生发出问卷,收回问卷316份,有效回收率为80.82%。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就业意向基本状况 1、就业意愿。选择先就业再择业的人数为268人,占答卷总人数的84.81%;选择先择业再就业的人数为47人,占答卷总人数的14.87%;选择创业和其他的人数较少。选择先就业再择业的毕业生为大多数,不难看出,这是由于就业形势严峻所产生的必然结果,但是,我们大多数的毕业生心态还是比较平和的。 人生谁不愿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呢,而当你未能确定自己适合走什么样的职业之路时,选择先就业后择业可谓一种权宜之计。选择先择业后就业者,一定要随时关注职场的变化,我国现行的就业体制是双向选择,择优录用,一旦放弃或错过机会,也许就会比别人迟一些或慢一些进入职场。 选择毕业后创业或有其他打算的人数所占答卷总人数的比率为0.32%,建议这部分毕业生能从基层或者选择适合自己的公司锻炼,具备创业条件时再创业。另外,毕业生接受的创业教育较少,创业需具备若干方面的能力,如抗风险能力、组织、协调管理能力等。再者,大多数创业者需要融资,这也是大学毕业生刚开始创业的瓶颈。当然,选择继续深造或有其他打算的毕业生也应做好自己的规划。 笔者认为,不论怎样的选择,当代社会人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才能适应社会变革,也才能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2、就业准备。就业准备包括对就业形势的关注,就业政策、法律的学习,也包括学生的职业倾向和对信息资讯的关注,还包括毕业生个人因素原因等。 对就业形势的看待,大多数毕业生感到就业压力大,就业形势严峻。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就业形势严峻的人数为192人,占答卷总人数的60.76%;认为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就业较难的人数为119人,占答卷总人数的37.66%;对就业形势不考虑,以一种淡定的姿态看待就业形势的人数为5人,占答卷总人数的1.58%。 就业形势的严峻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引起就业形势严峻的因素很多,除了社会结构性矛盾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毕业生的就业心态以及就业能力。调查发现:认为专业知识、个人动手能力、外语水平及其他能力最重要的分别是:选择专业知识最重要的为219人,占答卷总人数的69.30%;选择个人动手能力最重要的为268人,占答卷总人数的84.810%;认为外语水平及其他能力最重要的为175人和141人,分别占答卷总人数的55.38%和44.62%。 提升全校毕业生的就业力,必须先提高学生个人的综合能力,对于高职学院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或动手能力非一日之功,力推教育教学的改革,狠抓教学质量,突出行业办学的特色,打破高等教育模式,才能使毕业生顺利就业,也才能有利于学校发展长效机制的建立。当然,学校永远也不可忽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教会学生做人、做事,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正如一位企业家所说:思想品德是成就事业的灵魂。 3、就业期望。就业价值观是个人价值观在就业中的体现。薪酬待遇是毕业生考虑的因素之一,调查发现,毕业生对毕业后第一份工作的月薪期望值选择1,000~1,500元的人数有158人,占答卷总人数的50.00%;月薪2,000~2,500元的人数有135人,占答卷总人数的42.72%;月薪酬在3,000元以上的人数有23人,占答卷总人数的7.28%。单从比例看为正态分布。 近年来,全国大学毕业生起薪水平在行业之间差距较大,可以说行业决定收入的多少,能力水平决定所入的行业。行业内部岗位之间收入也有差别,航空机电维修专业毕业生以在航空业内就业为例,机械员岗位每月工资1,000元,机务岗位每月2,000余元。行业内部工资有区别,各航空公司之间也有差别;再以旅游服务业为例,区域位置起薪差别也是很明显的。如在天津市和三亚市的起薪,前者在1,500元以上,后者在1,000元多一些。 对于一些应用技术掌握较好的毕业生,如英语口语能力、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强且交往能力较好者,很容易进入全球一些知名的企业就业,他们的起薪可在5,000元以上,这是高职学生初次就业很少人能够达到的,但与一些知名院校毕业生相比还有差距。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行业,企业规模、工作岗位应是中小企业和基层事业单位的普通岗位。毕业生应先了解社会,才能融入社会。 航空机电维修专业毕业生选择在航空业内就业,一方面是渴求专业对口;另一方面看重的是社会对航空类企业、职业的认同。调查显示,对在航空业内就业很在乎的学生人数有170人,占答卷总人数的53.80%;对在航空业内就业较在乎的学生人数有129人,占答卷总人数的40.82%;不在乎的17人,仅占答卷总人数的5.38%。一心期望通过实习留下来工作,强调专业对口的学生人数为62人,占答卷总人数的19.62%。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这类专业学生的就业,无形中也是部分学生产生焦躁情绪的症结所在。 对工作区域的选择,选择留在三亚、海南本地工作的人数有107人,占答卷总人数的33.86%;选择在陆沿海地区工作的人数有98人,占答卷总人数的31.01%,打算回原籍的人数有100人,占答卷总人数的31.65%;选择在珠三角工作的人数有17人,占答卷总人数的5.38%。在选择企业性质方面,选择国有和集体所有制企业的人数有66人,占答卷总人数的20.89%,选择民营、股份制、外资、合资企业的有250人,占答卷总人数的79.11%。 从以上不难看出,大多数毕业生愿意投身海航集团实业和家乡的建设,愿意从基层做起,但是从中也能看出青年人在认识上的一些偏差,比如求职认为国有企业安定,强调专业对口,最好能在航空业内就业。但是,在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形式实行双向选择的前提下,个人愿望不能脱离社会现实。海航集团处于发展壮大的鼎盛时期,需要大量有能力的仁人志士。但是,他不可能从自己创办的学校一次性招纳更多的人。而我们的毕业生应该怀揣感恩,感谢海航集团和学校能为大家提供永恒的实习平台。珍惜实习机会,实践第一,这样才有可能满足自己择业的愿望。 从学生选择地域分析,其一,留海南本地工作的人数多,原因之一是与海南本地生源较多有关;二是与学生在校三年对这里的人文地理环境已比较熟悉;三是与学生个人志向密切相关,国家提出建设海南,发展海南为国际化大岛的战略,科技兴省,教育兴省等一系列的决策方针,对学生的鼓舞是极大的。未来的海南是大学生的希望,也是有识之士大展宏图的热土,我们应该对毕业生的热情给予关注,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我们认为,毕业生应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大多数有成就的人,总是从小事做起而最终成就大事的。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苦中有乐才是一种好的生活态度,千里积于跬步,就是这个道理。 (二)关于就业信息 1、求职渠道。对就业渠道的选择,毕业生希望能通过实习就业的人数有217人次,占答卷总人数的68.67%;关注海航集团网上招聘信息的人数有241人次,占答卷总人数的76.27%;希望通过社会招聘会或从校园招聘会获取求职信息的人数为194人次,占答卷总人数的61.39%。 2、希望学校提供服务。希望通过学校获取用人单位需求信息的学生有261人,占答卷总人数的82.59%。大多数学生渴望学校在就业指导方面注重求职技巧、求职心理辅导。 学生对于学校提供的用人单位信息最为渴望,一方面他们认为学校提供的信息更为可靠;另一方面他们无法获取更多信息,能得到家庭或社会关系就业的人毕竟是少数。因此,大力开拓就业渠道,吸引用人单位来校举办专业的、行业的招聘会,走出去广泛与企业沟通。坐等用人单位上门是不能满足毕业生择业需要的,为毕业生就业牵线搭桥是学校的义务,是政治使命。 对于有意愿留本地就业的毕业生,我院将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发动全院教职员工,充分利用人脉资源,千方百计寻求合适毕业生的就业信息。对于想走出去、想在航空业以外实习就业的毕业生,积极地与当地主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部门取得联系,帮助毕业生解决落实户籍、档案管理等问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先解决自立问题。 三、思考建议 (一)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就业指导是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就业工作人员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实效性,重视及早指导、全程指导的同时,更要重视毕业前夕的指导。要对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就业政策、就业技巧、就业心理等方面进行指导。就业理念的指导是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前提基础;就业心理的指导是毕业生就业的精神守卫;就业政策的指导是毕业生就业的导向标志;加强就业能力技能的指导是毕业生就业的有力支点。做好就业指导和不做不一样;全心全意不遗余力的做和三心二意的做不一样。只要坚持做,总会有效果。 (二)对毕业生的建议 1、主动适应社会。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毕业生必须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摒弃一些不良社会印象。从小事做起,从基层做起,就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价值。先做事,后做人,比什么都重要。在选择用人单位时,要保持低位切入的姿态,及时掌握并利用信息,要重视学习,要善于利用网络传媒获取信息。 不能以自我为中心,主动适应社会,收敛自我,不要以社会流行的职业理念,急于求成,患得患失和无所谓的求职心态去选择职业,要先了解自己,再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以航空机电专业为例,机务是大多数人首选的岗位,但当你真正在这个岗位顶岗实习开始,能否严格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能否较快地掌握机务操作流程,能否全部读懂纯外文版的国际标准手册等等,所以高职学院的学生要着眼于动手能力的提高。 对于薪金水平,也要合理定位,用一位企业高管的话说:老板给你800元工资,你却干了1,500元的事,那么你很快就会拿到1,500元;如果你抱着给800元就干800元的事,那么你很有可能在较长的时间内只能拿到800元。这说明了,态度决定气度,气度决定高度。总之,毕业生应以平和的心态选择就业岗位。 2、选择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我们所做的一次专题调查,即“如果你在业内实习,最终不能被确定录用,你有何打算?你的措施是什么?”不少同学用朴实的语言:“人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来回答,还有不少同学选择当义务兵,这何尝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呢? 国家出台的高校应届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八大优惠政策:一是大学应届毕业生入伍服义务兵役两年,国家按每学年最高限6,000元返还在大学期间的全部学费或者是助学贷款,就相当于是免费上大学;二是正在就读的高职、高专毕业班的学生,完成教学课程外仅仅差实习的,可以提前毕业入伍,在部队去完成实习,同时可以享受今年的优惠政策;三是入伍以后,在选取士官、考军校、安排在技术岗位等方面优先。具有普通高等本科以上学历取得相应学位、表现优秀、符合总政治部有关规定的可以直接选拔为军队基层干部;四是高校毕业生士兵退役后,报考公检法系统定向岗位要优先录取;五是高职高专毕业生可以免试入读成人本科,也可参加所在省专升本考试,入读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单列计划、单独划线,按30%的比例单独录取;六是参加硕士研究生考试初试总分加10分,在部队荣立二等功及以上的免试入读硕士研究生;七是退役后由入伍地方政府接收安置;八是退役以后,自主择业,凭用人单位就业协议,参照应届毕业生,办理就业报到证、迁移户口。 大学毕业生入伍可作三笔账:第一笔经济账,以本科生为例,按照最高一学年6,000元的学费,当兵两年可以拿到最高24,000的学费返还。当地政府对入伍的士兵还有一定的经费奖励。到部队每个月还有当兵的津贴,两年的收入并不比两年工作的收入低;第二笔是政治账,大学毕业生入伍,将从源头上改变部队兵员结构,提高兵员素质,对加强军队现代化建设、国防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第三笔是个人的成长账,军队是革命的大熔炉,是大学毕业生发挥聪明才智的大舞台,有利于大学毕业生成长成才。如果是退伍以后,企业家可能更愿意接纳退伍的大学毕业生。 国家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宽阔的就业前景,所以每位毕业生都要充分认识到:成就事业和未来就必须把自己的事业与国家和民族的事业结合起来,与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选择入伍,做为人民服务的战士,将是一种骄傲,也是一种光荣的历史使命。 机电专业毕业论文:浅谈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实习的教学改革 摘要:本文针对毕业实习问题,提出以就业为导向,通过让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从企业引进实际课题作为毕业实习主要内容形式,探索了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实践教学改革。 关键词:毕业实习;顶岗实习;工读结合;自主实习;教学改革 毕业实习是高校工科教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实践性环节,是加强学生工程训练的重要教育手段。高校培养的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接受社会的检验。尤其在当前高校学生就业压力增大,结构性矛盾突出的严峻形势下,让学生在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阶段接触社会,面向生产实际,在生产实际环境中提高素质,培养能力,增长才干,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企业进行毕业实习,是工科学生实现这一过程的有效措施。但最近几年,毕业实习难度较大,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作用,接受实习单位难找;另一方面,在校学生数量增加,同时需要实习的学生较多,很难找到一个既能支持重视大学生的实习又有适合学生实习的条件和氛围的企业。因此,经常出现在实习阶段放“鸭子”的现象,无法保证毕业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毕业实习的教学改革已是当务之急,势在必行。应该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充分利用可用的条件,创造机会,寻找新的出路。在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思路。 一、以“顶岗实习”为基础,建立多个相对稳定的毕业实习基地 只有建立了稳定的毕业实习基地,相应的毕业实习教学工作才能得到开展和深入。毕业实习基地选择的原则是: (1)要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方向; (2)现场条件良好、工艺先进,设备齐全,管理规范; (3)企业领导和相关部门重视,生产现场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相关人员热心支持; (4)有良好的食宿和学习条件。 毕业实习基地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方向,可使学生直接接触专业一线。良好的现场条件、先进的工艺设备、规范的管理、良好的企业工作氛围,适合教育人培养人,可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现代企业教育,是学生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 选择合适的毕业实习基地,前提是企业对合作教育有积极性,重视大学生的实习,产学双方有互惠关系。可采用顶岗实习、工读结合等方式。企业从战略高度看待大学生的实习,把实习看作是考察挑选未来雇员的重要环节,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 建立稳固的实习基地不是靠一纸协议或靠关系可以维持下去的,必须建立在扎扎实实的工作基础上。 (1)广泛收集信息,掌握业内动态,建立良好人际关系,选择合适的友好合作实习基地。 (2)互惠互利。产学双方互惠关系是搞好顶岗实习、工读结合的基础,这种互惠关系包括:企业的人才需求,通过顶岗实习获得廉价劳动力;学校获得校外实习基地;学生通过顶岗实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并在毕业后转为公司正式员工;形成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局面。 (3)加强管理。学生到社会企业中实习,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校对学生的监管难度,因此学校对学生从严管理,加强安全纪律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签订学生实习安全保证协议书,确保实习期间的人生和企业设备安全消除企业的隐患,赢得他们的信任。 二、健全学生自主实习的毕业实习模式 目前我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还没有建立起稳固的实习基地,毕业实多由学生自找单位,自主联系实习地点,完成实习环节的教学内容。学生自主实习已成为当前大多高校学生毕业实习的主要模式。学生自主实习化整为零,变集中为分散,确实是解决当前实习“难”的有效办法。但自主实习如何组织管理,保证毕业实践的教学效果,是学校必须要面对的问题。由于客观条件的多变性,学生自主实习往往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从而使实习的要求和效果难于保证。为此需要进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的配套改革,健全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教学法文件及相关管理制度,如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教学纲要、外出实习若干制度、组织领导与指导、课题选择与做法要求、成绩评定及组织纪律等。使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规范化、制度化,同时又给学生以正确导向,确保教学质量。 三、将毕业实践教学与学生就业结合起来,实现专业开放教学 笔者认为,根据社会用人单位情况及专业现实需要,学校应采取务实的态度,把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毕业实习教学工作中来,大力推行“顶岗实习”、“工读结合”模式。以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基础,将毕业实践教学与学生就业结合起来,实现专业开放教学。 这种模式的核心就是把企业实际的工程或实际存在的问题当作毕业实习题目,真题真做,充分锻炼学生。让学生带着题目、带着问题到企业去,通过一段时间顶岗实习、现场学习、调查、收集资料等,在企业技术工程师和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运用专业理论和技能,分析探讨专业实际问题,熟悉专业领域,对照毕业实习要求,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顶岗实习”模式,是针对性很强的学生就业前演练,是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利益的结合点,也是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切入点,同时也为学生就业创造了条件。这一新的模式是解决毕业实践环节教学的好形式。 (1)有利于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增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使师生对生产实际问题的了解认识更加深刻。并可或多或少为企业做些实事,解决了企业的问题。 (2)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走马观花、抄抄写写”式的一般实习,引不起学生的兴趣,也难于提高教学质量,“顶岗实习”模式,给学生学以致用、表现自己、检验自己的机会。 (3)有利于培养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专题顶岗实习”模式要求学生以企业员工身份直接参与生产活动,运用所学知识,真刀真枪演练,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较为顺利地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四、结束语 毕业实习是一个复杂的教学系统,是一个多层次、多内容、多影响因素的跨地区的动态过程,实习的好坏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影响。面对现实和未来,只有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实践教学改革才能闯出新路子。我们必须尽快研究、探讨,寻求对策,才能最终解决“实习难”等问题。 机电专业毕业论文: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1立足实际,科学选题 选题是毕业设计工作的龙头,选题质量是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因素,精心挑选毕业设计题目,是搞好毕业设计的第一步。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认为当前选题工作存在着一些问题:1、有的选题缺乏综合性、新颖性,深广度不够;2、有的选题对学生显得难度较高,工作量过大;3、有的选题虽然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但学生由于怕难或者因就业等原因而不愿选;4、有的选题虽然取自实际生产,但学生并不能完全弄明白生产实际的具体情况,设计就有脱离实际的情况出现;5、有的选题虽然很好,但是学生都选同一类型的题目,相互之间,互相借鉴的比重太大,使的设计变相的成了一种具体的形式,另外,不同指导教师之间和不同的学生之间设计题目在难度和份量上也存在一定差异。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选题。 (1)毕业设计选题要尽可能做到一人一题,相互之间的共性尽可能少一些,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之间互相抄袭、引用,让他们能够真正从设计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达到锻炼和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这个教学环节实施的意义。 (2)毕业设计选题要尽可能联系生产实际和工程应用的研究。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于是真做实干,他们就会主动去了解、熟悉有关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积极主动的去分析实际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因此,我们在为2004级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选题时,选择了“20Kg铝锭自动装箱系统的设计”,“擦黑板机械人的设计”,“简易倪红灯控制系统的设计”,“十层电梯的PLC控制系统设计”,“电子抢答器的设计”等新颖的又结合生产、生活实际的设计题目,这些题目不仅能够反映当代科技发展水平,而且能够让学生能进一步了解、把握国内外在机电一体化领域的一些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实际课题的研究中来。 (3)要考虑完成课题的客观条件。学校毕业设计经费、教学试验条件都有限,不是任何来自科研实际的课题都可用做毕业设计,必须根据客观条件来选择设计题目,这些条件主要包括:可查资料库源,试验设施和足够的经费等,因此我们在选题时,一般选用能为学生提供可用的仪器设备,试验场地等条件的科研课题,这样可以为学生做毕业设计时提供可以直接操作,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的机会。 (4)要有适当的难度和深度。举例说我们选择“擦黑板机械人的设计”课题时,考虑到该课题涉及了机械原理、系统设计、数电、模电、单片机、微机原理、汇编等多个领域,涉及的知识面较广,设计工作量较大,有一定的深度,学生可以通过综合应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在规定的时间内得到充分的锻炼,但是考虑到本课题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毕业设计工作时间内,经过努力能完成任务或做出阶段性结果,我们安排了两个同学参加,在掌握总体设计思路的基础上,分别进行硬件结构设计、软件设计等不同部分的的设计工作,让每一位同学都各有侧重点地进行研究,经过两位同学的分工合作,最终完成了整个毕业设计题目的设计任务,效果良好。 2加强教学督导,落实开题环节 为了提高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我们借鉴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在本科毕业设计教学中加入开题环节,其目的是:1、通过开题环节可以尽早发现毕业设计题目是否满足专业要求,学生能够完成的可能性有多大,能否涵概所学专业的所有知识等基本问题。2、通过落实开题环节,还可以强化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广泛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拟定实验研究方案和设计方案,进行科学实验与测试,对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撰写实验报告、毕业论文的能力,同时也是对学生的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述的能力的培养,是落实和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有效手段。具体的实施办法是: (1)明确落实开题环节的必要性。开题的意义在于完善论文设计方案,使论文设计方案更加系统化。学生通过收集设计资料的相关信息,听取各方意见,可以明确自己的设计思路,坚定设计者的信心。一般说来,将思考的东西正式地讲出来和写出来,会比原来所思考的更有升华的意味,因为从“思”到“说”和“写”,其间加入了逻辑的创造过程。因为在撰写开题报告时,就要求学生能够弄清楚设计题目的来龙去脉,从而使学生明确毕业设计课题的目的和要求,让他们对题目有更深刻理解与认识,会使原来的设计思路更加完善和系统,令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做到“胸有成竹”,减少盲目性,避免出现不知从何处入手的尴尬局面。 (2)开题环节的组织和实施。我们要求学生在开题会之前,,要按规范书写开题报告。在开题的时候,学生须持经指导老师签字同意的开题报告书、任务书及其它相关资料上台汇报。主要汇报选题的目标和意义、拟采取的技术路线和方法、工作基础、预期成果和工作计划等要求的内容,要求学生自述10分钟,然后评审小组根据学生的自述和开题报告书及其它文本内容,对学生毕业设计题目是否达到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和完成论文设计的可行性进行考核,并对毕业设计题目的设计广度、深度、贴切度、重点和难点等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 3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过程指导 为了提高我们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我们探索出了一条适用于毕业设计的全环节教学质量监控的方法。具体的措施是:1、设定学生的设计出勤表,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签到,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很好的掌握学生的设计进度,督促和指导学生按时完成设计。2、成立设计指导小组,小组成员尽可能包含所有专业特长的教师。小组内的每一位老师都可以对小组内的学生进行自己专长方面的专业指导,这样可以提高指导设计者的综合能力,使毕业设计的内容准确专业。3、开展设计小组例会制度,即每个设计小组每周开一次例会,主要工作是:要求学生把一周设计的心得体会在例会上发言,汇报设计进度,并提出设计中发现的新问题。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跟踪学生的设计进度,及时发现问题,并能及时纠正;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学习,使教师教学水平共同提高。通过对我校毕业设计工作的综合考核,这种工作方式完全实现了对整个设计过程的检测,保证了教学质量。 4严格考评,保证答辩的质量 答辩是毕业设计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全面检查和评估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手段。严格的答辩将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促进学生认真做好毕业设计。我校的具体情况是:根据不同的专业成立若干答辩分委会,分委会下辖若干个答辩小组。分委会主任和答辩小组组长均由副高职称以上教师担任。为了加强教学督导作用,我校专门设立教学督导组,成员都是离退休的老教授,在答辩期间分别派到各个小组指导答辩工作。 毕业答辩前首先是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盲审,要求由除指导教师外的答辩小组2名以上教师认真审查评阅,写出评阅意见与评分,盲审不通过的不准予参加毕业答辩,以此来审查学生的答辩资格。通过的同学要准备答辩的ppt,把毕业论文的结构、主要完成部分及设计的结果等内容准备出来。答辩时,要求每位同学的答辩自述时间应控制在15-20分钟左右,教师提问20分钟为左右。在答辩过程中要有专人对学生所提的问题进行记录,对答辩情况进行汇总。答辩完成后,要求所有答辩小组的成员对各个学生的答辩情况进行决议,给出毕业答辩成绩。毕业设计成绩评定必须坚持标准,严格要求。“优秀”的比例应严格控制在本专业参加答辩总人数的15%以内,优良比例应严格控制在60%以内。 毕业设计的质量,除了本身的学术水平、应用价值另外,还应考察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在工作中查阅处理信息和应用各种工具的能力、撰写科研报告和表达交流的能力以及在工作中的团队协作能力等。对毕业设计拟评“优秀”的学生,要求参加各系答辩分委会组织的集中答辩。对毕业设计平时不认真、小组答辩成绩较差的学生,由相关分委会组织复答辩后视情况决定是否给予通过。答辩委员会要办事公正,治学严谨,严把质量关,对毕业设计达不到教学要求的,决不姑息。 5结论 要想搞好毕业设计工作,关键的是要做到“五个到位”,即认识到位、经费投入到位、指导教师到位、学生到位和管理工作到位。另外,,消除学生毕业前的各种干扰,专心做好毕业设计,是本阶段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严格的答辩将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促进学生认真做好毕业设计。正确认识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将有利于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为社会输入合格人才的要求。 机电专业毕业论文:高职机电类专业毕业设计工作指导与实践 摘要 本文就高职教育机电类专业毕业设计重要性进行了分析,总结了长期以来采用毕业设计+顶岗实习一体化的模式指导机电类专业毕业设计的经验及做法,体现了高职机电类专业毕业设计的特色。 关键词 高职 机电类专业 毕业设计-顶岗实习一体化 1 高职机电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与意义 2004年教育部办公厅14号文《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指出,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其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① 机电类专业是高职教育中专业技术性强、就业行业口径最宽专业之一,专业技术性、综合性突出,其毕业设计是专业技术与行业企业生产实践的综合,是各单项技术、单项技能的综合运用,是培养学生发现技术问题,从文献、技术资料、生产实践和调查研究中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教学环节。另外对提高学生写作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着重要作用,可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动力。 2 机电类专业毕业设计工作指导与实践 笔者自2005年以来,一直担任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并负责毕业设计的管理工作,对于采用“毕业设计+顶岗实习” 一体化模式,介绍一下我们的做法。 2.1 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一体化 (1)时间安排一体。高职教育一般三年制,时间短,教学课程多,把毕业设计安排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边顶岗,边毕业设计,时间上得到了保证。 (2)毕业设计、顶岗实习指导教师一体。顶岗实习期间,学生是双重身份,既是企业新员工,又是学校学生。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同时也是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在进行毕业设计指导同时,进行学生岗位指导,使其更好的适应工作岗位。 (3)毕业设计课题内容与岗位工作一体。一般来说,课题由指导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确定。常见课题可分为以下几类情况:层次较高的技术应用设计类,比如:RS智能绕丝机电气系统的设计、钢铁生产火焰切割机PLC改造、基于TPC7062K触摸屏的微生物发酵PLC控制系统等;装配调试类: 高铁用电器组件的装配、单晶炉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橇装式加油机的安装与调试等;维护管理类:变电所系统管理及维护、英派斯跑步机使用及维护等;操作生产类:包装机操作与维护、电缆生产操作流程、计算机主板SMT的生产工艺流程、二极管生产工艺等;技术文献类:硬盘原理及其修复技术、机电一体化在纺织行业的应用与发展等。 可见,每一个课题均涉及不同的行业、企业,且与岗位工作密切相关。在毕业设计+顶岗实习一体化模式下,毕业论文内容与企业行业实际相结合,体现了工学结合的教改思路,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② 2.2 校内师生双选、校企共同指导 校内指导教师实行双选,教研室公示每位指导教师的基本情况、擅长的领域,学生选择适合的老师, 而教师选择专业和方向对口的学生。教研室根据学生工作单位、学生岗位、教师指导人数集中协调,确定每位学生的校内指导教师。企业教师一般由企业安排的师傅、班组长、部门负责人担当,学生把相关师傅信息上报给校内指导教师,校内指导教师在走访学生时,要与企业师傅详细交流,了解学生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的详细情况。 2.3 规范毕业设计格式标准 高职毕业设计论文,虽然在内容深度上降低了要求,但在逻辑性、规范性方面对培养学生文字书写、表达水平,提升学生文案处理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高职毕业设计格式一直没有自己独到标准,一直以来都向本科设计看齐。我们在本科院校的基础上,加以调整,形成自己的格式标准。实施中,适当降低语句表达要求,但是论文层次、逻辑条理、文字格式、图表格式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培养学生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2.4 多形式组织答辩 提高教师服务意识,采用多样化的答辩方式。大部分在学校周边参加顶岗实习学生,返校参加集中答辩。人数相对较多的企业学生,可以申请企业现场答辩,教研室业余时间组织教师深入企业,与企业师傅共同进行。个别学生因参军、异地工作,采用书面答辩方式,提交答辩报告。 2.5 立体化指导、检查监督 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采用电话、QQ、飞信、Email等方式加强联系指导、督促,要求学生严格按毕业设计工作计划实施,学生要定期向指导教师汇报阶段成果。规定指导教师要利用业余时间,走访学生。教研室统一组织中期检查,加强检查监督,每月要求指导教师上报指导学生状态数据,如所指导的学生工作单位、工作岗位、企业指导师傅及电话、课题名称、进度等信息,督促教师加强指导。 同时,学校组织实施“百名教师下百企业”专项毕业工作检查,组织教师们交叉检查学生设计情况及教师指导情况。学校教务对每届毕业设计论文开展抽查、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优秀论文推荐参加省级评选,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促进作用。 3 成效及思考 采用一体化的毕业设计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毕业设计的积极性,打破由教师出题,学生择题,理论完善,缺乏实践的传统毕业设计模式,较好地实现了每人一题,起到了师生互动交流及教学相长效果。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强,专业发展潜力大,近年来的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毕业设计+顶岗实习” 一体化模式,适应高职学生现状,可操作性强,也体现了机电专业毕业设计的高职特色,对实现专业目标培养目标起到了很好的促进。然而,从最终形成的文章上来看,内容上包括学生顶岗实习工作,又不仅是学生简单的劳作总结,而是结合行业、岗位、工作内容及专业技术的再学习、再提升、再应用。这种总结性、应用性的文章书写过程,帮助学生在平凡、简单的岗位上,充分认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意义,更深入的了解企业、了解行业,从而更好地实现专业技术、职业技能的应用。但是,笔者认为,这样的文章深度、广度、设计性、原创性存在不足,严格意义上说,不能叫设计,笔者个人认为称之为顶岗实结更为合适。 可以这么说,通过机电类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提升了学生技术、技能、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力,为其事业进一步发展和提升打好了基础。希望不久将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毕业设计能够形成自己的标准及规范,更好地指导一线教学实践。 机电专业毕业论文:多管齐下 提高机电专业毕业生竞争力 摘要: 论文通过问卷调查与对比研究的方式,概括了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2006-2009届机电系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分析了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我机电系人才培养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最后提出了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实行素质教育等六个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 机电专业;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 0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我国工业生产已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了“机电一体化”发展阶段。2009年国务院提出的钢铁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提出,使得机电行业有着巨大的就业容量,但是当前我国机电专业本科生就业难问题依然突出。为了解社会对机电专业对毕业生的要求,推进我国高校机电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更好的培养适合机电行业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的毕业生,本教改课题组开展了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机电专业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在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中进行问卷调查与走访座谈,然后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归纳与分析,提出相应对策。 1调查工作的基本情况 本教改课题组调查方法有问卷、访问、座谈等。其中问卷调查采用《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机电系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表》,调查工作于2009年6月至2009年11月期间进行,调查对象为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机电系2006-2009届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三个专业毕业生及其工作单位,调查内容分为三大部分:一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基本情况;二为毕业生基本素质和能力;三为用人单位及毕业生对我校机电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尤其是教学工作的建议。最终,通过多种途径共调查毕业生82名和用人单位26家,共发放学生问卷60份,回收53份,有效回收率为85.5%,被调查的毕业生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占35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占40 %、测控技术与仪器占25%;向用人单位共发放问卷21份,回收17份,有效回收率为81%,涉及到广东、上海、北京、浙江、湖南等地的18家企业。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毕业生应具有的素质 2.1.1 用人单位最注重的毕业生素质关于“综合来看贵单位在录用毕业生时主要考虑哪些因素”的回答,按照所选项目由多到少排列,用人单位答案依次是:专业水平(95%)、获奖情况( 83%)、思想道德素质(80%)、发展潜力(75.5%)、综合素质(68.7%)、团队合作精神(60.7%)、政治面貌( 55%) 、毕业学校(48%)、工作经历(40%)、性别30% ) 、毕业生自我评价 (22% )、其他(17%)。由此我们发现,用人单位非常实际,专业水平遥遥领先,作为对学生实际能力肯定的获奖情况排名第二 ,用人单位非常注意学生的发展潜力和合作精神,相反学校名气、政治面貌和性别并不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以上结果说明:用人单位希望招聘到的毕业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还有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较高的培养价值和良好的合作意识,这是学校在将后的学生培养过程中应加强重视的。 2.1.2 毕业生求职时必须具备的知识与能力调查显示:用人单位面试毕业生时最看重的知识与能力排次为:专业水平(95%)、思维能力(85%)、表达能力(76% )、外语水平(72% )、反应能力(65%)、知识面广( 40%)、精神面貌(31%)、道德品质(30%)、心理素质(28%)、 身体素质(体育特长)( 21% )、其它(17%)。这说明大部分用人单位认为:良好的专业水平是毕业生求职时最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此外,我们可以看到:思维和表达能力、外语水平排到了靠前位置,这说明我们要重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外语水平,此外,还要加强对毕业生就业技巧的培养。 3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偏差 3.1 课程设置落后于社会需求调查显示:72%的毕业生认为专业课程内容落后于生产实际。座谈会上不少毕业生反映:有些学校学过的课程在工作中却运用不上,而在实际工作中比较实用的课程却学校没有开设,如数控模块化刀具、数控机床冷却液的选用等在企业大有用途,但教材对这些内容很少涉及。好几位用人单位负责人提出:毕业生对一些技术新标准的了解甚少,影响了工作的质量,此外,由于当前外企大量采用生产线进行产品的生产与加工,国内许多企业亦用IT改造传统装备,建议应该给在校的机电系学生传授一定的自动控制系统方面的知识。 3.2 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有待于提高问卷调查显示:6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一般”或“差”,只有1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操作能力很好,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满意率只有42%。用人单位负责人反映:不少刚到岗的学生很难独立完成并不复杂的实践操作,还有一些刚出校门的学生不愿意进车间或者从事技术设备维护工作。用人单位建议:调整教学计划设置一些试验课、实践课和实际实习操作的相关课程,将毕业生的实习实践时间适当延长至3个月以上,最好能将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都在企业中进行,让学生在生产工艺、生产现场管理、设备的调试与维修工作和数控设备的操作等生产一线工作,以适应工作后的工作和科研需要。 3.3 学生科技素质和人文素质不能平衡发展在调查中,不少毕业生表示:刚毕业时,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社交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都存在差距,尤其是缺少文艺才能,在一些社交场合感到吃力,在企业中难于处理好上下级和同事之间的关系。用人单位则反映:一些毕业生心理素质有待于加强,遇到一些挫折或小委屈,就感到难于接受或自暴自弃,建议学校加强对在校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在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科学精神的同时,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文艺特长,防止培养工具人。 3.4 学生外语能力不能满足工作需求问卷调查显示:78%的毕业生认为母校应加强学生外语水平的培养,在工作中英语大有用处:如准确的翻译英文资料,英语函电书写,阅读进口设备说明书,与外国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的简单会话等。不少外企负责人表示:毕业生英语最好能到达六级水平,机电系毕业生还应具有一定的专业外语能力,需要较好的掌握大量的有关机电行业的专业英语词汇术语。 3.5 学生创新精神有待于提高随着我国经济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逐渐转型,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倍重视对技术的研发,于是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毕业生成了就业市场的香饽饽。然而,调查发现:当前机电专业毕业生的创新精神有待提高,被调查的82名毕业生中,只有1人在工作中成功申请了发明专利,该比例只有1.25% 。不少单位负责人表示,我院毕业生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很强的执行力,但是缺乏对权威的挑战意识,独立思考能力不足,建议在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中布置一些能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课题。 4建议与对策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对比与分析,我们发现机电专业学生就业难并不是高校培养的学生数量太多,而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差距,为此,必须多管齐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4.1 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事实证明,实践教学对提高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有着关键作用,这也是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共同提到的问题。为此,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增强实习、实验课程在课程设置中的比重;二、要多渠道的开辟学生的实习途径,缩短学生参加工作后的适应期,保证每一位毕业生都能练就一套过硬的专业技能。 4.2 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那些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深厚的人文素养及较强综合素质的,在校时学生中的佼佼者,在工作中也发展得相对较好。调查显示:50%的在学校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毕业生在单位中受到了重视,该比例远远高于那些未在学校担任过学生干部毕业生比例的8%。因此,高校应将大学生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贯穿于大学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培养包括社会交往能力在内的人文素质,使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3 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是毕业生在社会上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的重要原因。调研表明:教学模式整齐划一、专业课程设置狭窄、教学内容陈旧是高校机电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为此,首先要继续进行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的改革,根据社会需求编写新的教材;其次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最后狠抓教学质量,严格考试制度,加强对课堂的管理。 4.4 加强就业指导,整合就业资源就业指导不仅仅是“毕业指导”,而更应是贯穿大学四年的“全程指导”。学校不仅要帮助毕业生掌握求职的技巧,而且要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同时,要充分发挥学校就业指导机构的纽带作用,一方面要通过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交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将企业与市场对人才需求信息及时地反馈给专业院系;另一方面积极开发市场资源,加强和校友的联系,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实现双方的互利互惠。 总之,要提高机电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必须按照市场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优化课程设置,深化教学改革,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构建适应市场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全面提高机电专业毕业生的竞争力。 机电专业毕业论文:机电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摘 要 为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改进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质量,需要对毕业设计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根据机电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的特点和基本要求,探讨评价因素并构建该专业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TOPSIS的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评价过程和方法,并举例说明此方法的应用。 关键词 毕业设计;教学质量评价;TOPSIS 1 引言 随着两化融合的深入及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广大企业特别是数量众多的中小型企业,信息化人才严重匮乏。机电信息工程专业专门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培养人才,以适应企业的需要。在所有教学环节中,毕业设计是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的全面检验,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专业知识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本专业的教学中,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质量的影响有重要作用,对毕业设计教学质量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有利于形成稳定的判断标准,及时矫正过于随意的指导,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本文依据机电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实践,给出毕业设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一种基于TOPSIS的评价方法,对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2 评价指标 对毕业设计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的关键是建立一套严格、客观、公正的评估指标体系和科学的评估方法。以往本专业对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质量缺少系统的评价,也没有确定的评价指标,一般按照学生的最终成绩进行定性判断,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有限。通过对机电信息工程专业多年来毕业设计环节的分析,发现毕业设计教学质量涉及的因素较多,考虑所有因素则评价难以实施。确定评价指标应遵循重点突出、相对独立和导向明确的原则,并且简洁明了,可操作性要好。同时,为使评估结论准确并符合实际,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评价除了由指导教师参加外,人员组成也应包括其他教学环节的教师,并结合学生毕业设计本身的成绩。通过以上分析,最终确定毕业设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为专家评估、学生平时成绩、教师自评和毕业生综合表现。 3 评价的方法及流程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TOPSIS(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的毕业设计教学质量评价方法。TOPSIS方法是一种多属性问题决策方法[1],该方法借助“理想解”和“负理想解”对评价对象进行排序,思路清晰,对信息的利用更充分。用该方法评价教学质量,决策过程更趋合理,消除了过去使用主观评判所带来的弊端。 该方法借助理想解和负理想解为方案集中的各方案排序。若有m个方案,每个方案有n种属性,则构成m行n列的决策矩阵[2];理想解的每个属性值都是决策矩阵中该属性的最佳值,而负理想解的每个属性值都是决策矩阵中该属性的最差值[3]。将方案集中的各个方案与理想解和负理想解的距离进行比较,靠近理想解且远离负理想解的方案即为最佳方案,可以据此排定各方案的优先序。 TOPSIS法的流程如下。 1)用向量规范化方法求得规范决策矩阵。若决策矩阵Y={yij},规范化决策矩阵Z={zij},则: 2)构成加权规范阵X={xij}。若给定权重ω=(ω1,ω2,…ωn)T,则: xij=ωj・zij(i=1,…,m;j=1,…,n)(2) 3)确定理想解x*(x*1,x*2,…,x*n)和负理想解x0(x01,x02, …,x0n)。 设理想解x*的第j个属性值为x*j,负理想解x0第j个属性值为x0j,则理想解和负理想解分别为: 4)计算m个方案与正、负理想解的距离。 方案xi到理想解的距离为: 方案xi到负理想解的距离为: 5)计算m个方案的相对贴近度: 6)根据Ci*值由大到小排列m个方案的优先序。 4 应用实例 对本专业5位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毕业设计教学质量进行评价,考虑的评价指标为C1专家评估、C2学生平时成绩、C3教师自评、C4毕业生综合表现成绩4个指标,均为效益型指标。 各评价值构成决策矩阵,C2和C4直接采用其成绩册中的值,各项评价值见表1。 由式(1)求得规范化矩阵,见表2。 权重的确定采用专家直接赋值法,取权向量为[0.38, 0.27,0.25,0.10]T,由(2)式得加权规范化矩阵见表3。 由式(3)(4)得理想解和负理想解分别为: 由式(5)(6)得评价对象到正、负理想解解的距离为: 由式(7)计算相对贴近度为: 5 结束语 毕业设计教学质量拥有多个属性,以往给出的优、良、合格等评价较为含糊,主观性强。本文采用基于TOPSIS的方法,使评价基于定量的分析,最大程度克服了主观因素的影响,同时需确定合理、简明、可操作性好的评价指标,才能正确实施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评价。 机电专业毕业论文:中职机电专业毕业生就业初探 摘 要:随着经济转型升级发展,中职毕业生就业率随企业用工量的提高而提高。然而,毕业生就业能力远远满足不了企业用人标准要求。本文基于中职机电专业毕业生就业实际情况及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培养中职机电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中职机电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对策 一、中职机电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近年来,随着北部湾经济开发区的快速发展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中职毕业生就业率随企业用工量的提高而提高。为进一步了解中职学校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本文以广西示范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机电专业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从学生就业分布及就业存在问题两方面进行了解、调查与分析。 (一)中职机电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 我校机电专业毕业学生的就业渠道是:40%的学生由学校层面负责推荐就业工作,30%的学生由家人、亲友推荐去企业工作,15%的学生通过人才交流市企业就业,只有少部分毕业生通过其它途径就业。毕业生所从事实习单位中在民营企业占了绝大多数。工资薪酬实习期在2000元左右,一年转正后达3000以上元,以后随着技术的熟练逐年增加。 北部湾经济开发区目前有近千家机电类的公司企业,经过调查走访,这些企业中有近40%的员工来自于中职学校机电专业毕业生,占据了很大比重。另据调查报告来看,其中有近80%的毕业生是生产第一线的员工,而在这些机电专业毕业生中有15%从事电气设备安装工作,还有5%从事电气设备的维护工作。 (二)机电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1.部分毕业生期望值过高、定位不准确 根据实际调查显示,部分机电专业学生在就业中对工作单位的期望值偏高,不愿到经济不发达地区就业和发展;部分毕业生对工作岗位与薪资的期望偏高,认为薪酬待遇不能满足个人要求。又因自己所学的专业不完全对口,部分毕业生在通过单位的面试、复试后,选择了放弃,或者是已经在单位实习、试用了一段时间后又辞职。 2.部分学生自身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差距 从企业调查中显示,企业认为存在问题如下:部分同学不愿到生产一线、怕三班倒、怕苦怕累,有的同学下厂或到企业几天就待不下去了。部分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还有待加强,突出表现在专业知识面较窄,沟通与协调能力有限。企业希望学校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与训练,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开拓精神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应变能力、交际能力、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服务意识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其能不断适应新环境和新形势的挑战。 3.就业指导工作还存在差距 现各中职校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但从整体来看,其就业指导老师和辅导员的配备还不完全、不专业,难以起到应尽的职责和发挥应有的能力。在调研中我们看到仅有24%的同学认真考虑并规划过将来做什么;有62%的同学考虑过但没有规划过,还有14%的同学根本没有考虑过,而这些没有考虑也没有规划过自己职业生涯的同学,在择业时往往会出现盲目性和“随大流”现象,在抉择时犹豫不决,错失良机;部分毕业生签约后随便地违约,给企业造成用人困难,给学校与学生个人带来了诚信困难。 二、促进中职机电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一)培养中职机电专业学生的工作态度 一个人的态度决定了他的行为。决定了他对待工作是尽职尽责或是敷衍了事,是积极进取或是消极萎靡。因此,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往往把工作态度放在首位。工作态度包括积极性、责任感、敬业精神和纪律性。这些是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培养他们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培养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要求帮助中职学生树立自信心。教师多夸奖学生,久而久之,学生看到了自己的进步,拾回自信心,不再决得自己“低人一等”。最终这种自信心带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带到工作中。 责任感、敬业精神及纪律性的培养需在日常的理论教学、实训操作及技能竞赛中渗透。在学校教育的每个环节中,学生若能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职业规范的习惯,自觉地按照用人单位对员工的标准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是自己具备初入职场必需的职业素质。具备了这些素质,学生方能在日后的工作中快乐的工作。面对困难和挫折,能够乐观积极地克服。 (二)培养中职机电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 中职学校的主要目标是培养一批具有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校在对机电专业毕业生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上,应与“众”不同。应增加实践课程的教学,如强化实训环节的培养,增加实训时间和强度,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考核,以促进学生体能、技能以及意志力的提升;形成实习常态化管理,增加“定岗实习”、“职前实习”,让学生在企业真实的环境下,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运用到具体工作中,熟悉本专业的最新动态与发展,掌握最新的技术和方法,用于解决生产和科研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三)提高中职机电专业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 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强就能顺利实现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过渡,能够主动调节自己的行为已适应环境变化、满足新的角色期望,使自己逐渐达到所从事的职业要求,顺利完成职业活动,并能够利用环境创造条件使自己达到较高的职业发展目标的综合能力。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主渠道,团队合作教学方式是培养职业适应能力的有效教学组织形式。通过小组团队教学可以增强团队成员之间的了解,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使学生具备独立工作和团队工作的能力。通过以职业活动项目为载体,任务驱动开展行为导向的教学,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终身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收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的能力,缩短职业适应期。 通过对中职生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对就业有充分的认识,对自身准确定位,客观的评价自己,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培养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使学生能更好的适应未来的职业环境。 机电专业毕业论文: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的分析 【摘要】为了对我国高职院校机电类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加以切实的了解,本文随机选取了280名绍兴职业技术学院12届毕业生,以此为研究样本,对我国高职院校机电类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基本素质以及工作岗位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从崭新的视角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加以探究,以便于将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找出,从而为改革及创新高职教育提供有效以及充足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 前言 近些年以来,我国的高职教育得以迅猛的发展,并且逐渐的步入技术日益更新、人才倍增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时期,这便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就业困难和就业挑战。如果想要从根本上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所面临的困难加以切实的解决,那么就必须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并且综合性的考虑行业发展、培养目标、区域经济和毕业生的能力及素质等诸多方面,只有这样才有助于高职教育步入良性循环及发展的轨道。 调查问卷的设计及发放 针对调查的主要目的,选取绍兴职业技术学院12届机电专业毕业生为调查对象,调查的内容包括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观念、择业的地域、就业的途径、期望的薪酬待遇以及希望接受就业指导的内容等诸多方面。随机抽样覆盖我省中、北、南、西、东地域,所涉及的高职院校生源较为广泛,具有显著的典型性。总共发放280份《高职院校机电专业毕业生择业意向调查》,共收回280份,调查问卷的有效率为100%。 调查结果 目前,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的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其所学的专业有着相对较低的符合程度;在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的影响下,高职院校机电类毕业生找工作有着较大的难度。 结果分析 通过分析调查结果,可得出以下结论:(1)目前,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的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其所学的专业有着相对较低的符合程度,由此充分的表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工作岗位与在校所学的专业极少挂钩;(2)在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的影响下,高职院校机电类毕业生找工作有着较大的难度,因此,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会通过朋友及家人的介绍或者学校的推荐。实际上,高职院校推荐的单位并非太多,重点是毕业生选择工作的心态,需要将毕业生的择业指导加强,与此同时,还应当提升高职院校岗位推荐的质量,以便于促进毕业生工作的稳定。 5高职院校机电类毕业生就业措施探究 5.1强化就业指导,开展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并不能够单纯的在大四进行,需要贯穿在整理大学生生涯当中,帮助学生树立完善的就业观,具备稳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做好职业预期。要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强化毕业生就业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确立适合自身的职业规划,使得学生能够真正强化自身综合素质。 5.2强化服务意识 高校就业管理人员需要在工作过程中切实做到以人为本,为毕业生着想。要积极联系政府工作人员,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不断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特别是在当前严峻的经济条件下,就业管理人员需要转变观念,切实做到以人为本。 5.3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 面对当前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毕业生在择业的过程中不切合实际,对于就业单位的选择比较盲目,这些都造成了就业信息的浪费。所以,高职院校需要在就业指导时准确定位,让学生树立好“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 6 高职院校机电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 6.1就业劣势 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重复设置以及毕业生的工作经验、动手能力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近年来,随着不断加大的就业压力,很多用人单位逐渐的提高了对毕业生的要求,在招聘过程中更加的重视考察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导致一些毕业生在就业时遇上重重困难。此外,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在2008年以前有着较好的毕业形势,因此,我国各所高职院校纷纷扩大了机电类专业的招生规模,并且对一系列的同类专业加以设置,导致机电类专业的学生持续增加,在客观方面也加大了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的就业困难。 6.2就业优势 由于我国及时的对政策进行合理的调整,促进了制造业的迅速发展,产品供不应求,高职院校机电类毕业生便有着广阔的就业前景。2008年即便是发生了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但是正是因为我国政府部门所提起的高度重视,相继出台颁布了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案,特别是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实施的装备制造业振兴及调整规划细则,积极的倡导优先及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并且将基础设施的投入进一步加大,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高职院校机电类毕业生稳定的就业。 7 结束语 总而言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部分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的毕业生存在被动等待及盲目选择就业单位、就业期望过高、择业不切实际等不良情况,导致就业信息的浪费。所以,高职院校应当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帮助他们准确的定位,看清形势,尽快的将“先就业后择业”的基本观念树立起来,以促进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就业率的不断提高。 机电专业毕业论文:高职机电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1当前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毕业设计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环节,对巩固、深化和升华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独立工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工程实践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做好学生毕业论文工作,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作风、良好的思想品德以及事业心和责任感等综合素质所不可缺少的环节。毕业设计通常由封面、任务书、开题报告、摘要及关键词、目录、正文、参考文献、致谢等部分组成,而好些学生的毕业设计中,只有封面、目录和正文,其余的部分都忽略掉了,有些就算有目录,目录的页码与正文所标的页码也不吻合。 2提高高职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对策 2.1充分做好机电类专业毕业设计的选题工作 选题是毕业设计的基础,决定了毕业设计的方向。毕业设计的内容应涵盖专业的主干课程,符合所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目前,绝大部分职业院校毕业设计选题多采用指导教师给定题目,学生3-5人组成项目组的形式,这种选题模式限制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发挥。高职学生的培养的是技术应用能力强,服务于生产和管理等一线岗位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结合学生自己的兴趣或以后的工作需要来选择题目比较切合实际,学生可以从自己熟悉和感兴趣的方面着手,缩短理论与实际工作的差距,一旦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可以很快融入角色,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也为该专业的学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2.2完善机电类专业毕业设计管理机制 毕业设计是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为确保毕业设计顺利进行,要成立专门的机构制定具体的措施和办法,制订完善毕业设计教学管理制度和管理文件,成立毕业设计领导小组,对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实行全面质量跟踪和管理,举行毕业设计指导讲座,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或以后的工作需要选择题目,制订《毕业设计工作计划》对教师何时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书、学生何时进行有关技术资料、数据的收集、学生何时完成毕业设计初稿、教师何时对学生的初稿提出反馈意见、学生何时完成毕业设计修改稿、何时完成毕业答辩做出系统的安排。制订《毕业设计书写格式》,毕业设计说明书要有统一格式,内容一般应包括名称、摘要、正文和参考资料四部分。正文是说明书的核心,一般应包括: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目标分析及总体方案的确定、设计的思想和依据、实体设计、软硬件调试和结果分析,必要的计算、图表、总结。说明书文字叙述力求简练通顺,字数不得小于6000字,设计说明书的撰写力求概念准确,条理清楚,材料丰富,数据可靠,论述深入浅出,做到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制定《毕业设计管理制度》,对设计的选题、设计的指导、设计的答辩以及毕业设计的成绩评定等各方面工作做出相应的管理制度。加强加强毕业设计检查监督工作,按照《毕业设计工作计划》的要求对通过毕业设计考核,确定学生所做的毕业设计是否达到教学要求,了解学生的设计的实际水平,对于抄袭和代做的毕业设计应严肃处理。 2.3改革毕业设计答辩模式 毕业设计答辩对毕业设计起着举足轻重作用,通过答辩可以检查学生毕业设计质量,考查指导教师的指导水平。要成立毕业设计答辩工作领导小组,精心组织答辩工作,对答辩场地、人员安排、答辩时间、答辩记录等工作都要进行周密的安排。学院可以邀请企业专家、专业技术人员与学院的指导教师共同组成答辩考评委员,此外,学校的指导教师同样可以到企业去,与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现场答辩委员,在企业现场进行答辩。在答辩前几天答辩考评委员的成员要阅读学生的毕业设计,精心准备答辩问题,除此之外,还要组织相关专业的年轻教师参加答辩,使年轻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得以提高。 3结束语 机电类专业的毕业设计是一项集学习、实践、创新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重要环节。毕业设计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学生就业后的工作能力,也决定了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印象。通过机电类专业毕业设计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毕业设计中还存在选题陈旧和单一、毕业设计与专业知识脱节,毕业设计投入的时间不足,毕业设计指导和监督困难等问题。要提高毕业设计整体水平,须将毕业设计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把毕业设计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相统一。 作者:刘树单位:云南锡业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专业毕业论文:机电专业毕业实习分析 摘要:毕业实习是高校工科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专业实践,不仅能够巩固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术应用水平,而且还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后期工作奠定重要基础。本文介绍了工科毕业实习内容和要求,总结了毕业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毕业实习质量的建议,为毕业实习更好地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工科;毕业实习;考核 工科院校为了培养出实践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制定了与专业相关的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制度[1~2]。校内实习主要是金工实习,即对车、铣、刨、磨、钳、焊和数控等岗位的学习,熟悉各类机床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及操作方法,并最终完成一件工艺品的加工,通过校内实习,能够提高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校外实习主要是指毕业实习,是高校工科专业中重要的专业实践环节,目的在于通过让学生在具有特色的企业中实习,了解先进专业技术,并将在学校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联系实践,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是学生在校期间了解自己专业技术发展方向的重要途径,能够为后期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本文介绍了工科专业毕业实习内容和要求,总结了毕业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毕业实习质量的建议,为毕业实习更好地开展提供参考。 一、毕业实习内容及要求 毕业实习是指学生对本科阶段所学全部课程知识进行综合并解决相关问题的过程,能够为后续的毕业设计提供专业知识基础,保证毕业设计质量[3~4]。截止至2017年,大部分高校的毕业实习安排主要是由指导老师带领学生统一到指定企业进行各个岗位的参观学习,主要包括机械零件的研发设计、加工工艺的确定及加工成型等。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必须按照企业安全制度严格要求自己,在规定的活动区域内参观学习,并在技术人员的讲解及彼此交流中培养积极工作、努力进取的思想,拓展知识积累,树立创新意识,最后完成实结的撰写。毕业实习的开展,能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提升。以石河子大学为例,机电类专业如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等专业学生一般在第七学期或第八学期统一到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等相关企业进行为期4周的毕业实习。在实习之前,学院通过开展实习动员大会介绍实习内容及要求,强调实习过程安全注意事项等,并由学院选派有经验的指导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习。 二、校外毕业实习存在问题 机电类毕业实习过程主要是根据学院下发文件,要求所有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到达指定企业,教师组织学生在企业人员的讲解下完成实习。但该过程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毕业实习专业指导教师不足 由于学院选派的外出实习指导教师来自于院内各系,每位教师的研究方向和教学内容都不不经相同,因此在面对较多的实习岗位时只能对自己熟悉的知识进行讲解,如教授机床相关课程的教师能够为学生详细讲解各类机床构造、工作原理、加工要素等,但是对于材料在热加工中的金相组织变换内容却不精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也会相应的出现部分内容很了解,其他部分却知之甚少,这样就势必会造成指导内容局限性。从而影响实习效果。为此,必须配备和增加专业实习指导教师人数,才能使毕业实习指导中具有系统性和针对性。 (二)参观实习为主,实习效果有待提高 各院校为了保证毕业生的实习质量,在指定实习基地的同时往往选择具有文化底蕴、机械加工特色等的企业。如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总部在河南省洛阳市,产品涵盖了农业装备、工程机械、动力机械等领域。该企业具备了实习基地的各项条件,为此部分高校与其建立了合作关系,将学生集中到该企业进行毕业实习,其中包括新疆部分高校。学生通过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按照规定时间到达洛阳,在指导教师的组织下进行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学生以学校为单位在企业技术人员讲解安全须知后带入工厂,在规定的活动区域内向学生介绍设备结构、工作原理、加工工艺等。学生主要是以参观实习为主,不能够亲自动手实践,并且由于工厂内各种噪音使得大部分学生听不清讲解内容,极易出现部分同学只了解了表面知识,没有进行深入了解,达不到对未知结构或原理的学习效果,从而导致实习质量下降。 (三)外出实习成本高 随着高校不断的扩大招生范围,一些工科类专业的学生人数骤增,由原来实习6个班级扩展到现在的9个班级,在后期跨地区的毕业实习中管理费、住宿费及实习费等都会增加。此外,由于实习企业同时与多个高校进行合作,而实习时间又相对集中,因此,在学校学生实习人数增多的同时,势必会出现实习接收企业在安排学生实习过程中指导人员紧缺、时间紧凑等问题。学生除了感到讲解的内容没有主次之分,还达不到预期实习效果,费时费力,又收获甚少。 三、提升毕业实习质量建议 (一)强化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校外实习指导教师在组织好学生队伍的同时也必须要保证实习质量。为此必须不断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①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在实习过程中,教师要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给学生讲解所见到的,在学生心中树立良好形象,也会督促学生进行积极发问学习;②增加青年教师指导经验。在每次实习教师队伍的配备中,应该由有经验的老教师、青年教师等组成,青年教师在多次指导实习中获取经验,回到学校后以讲座的形式分享给其他教师,这样不仅能够保证后期实习学生的有效管理,而且还能够提高实习效率;③培养指导教师的社交能力。教师的主要工作对象是学生,但是在校外实习过程中,必须具备良好的社交能力,能够与各行业人员沟通交流,不仅是实习过程顺利的基础保障,也是一个学校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体现。 (二)加强实习过程管理 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实习过程中,以保证实习质量为目标,主要应在以下几方面加强管理:(1)实习前,教师指导学生提前查找相关岗位资料并作出实习计划,做到带着问题去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实习中,定时检查学生实习日记,督促其完善实习内容。每位同学在实习过程中学习内容得侧重点不同,在实习日记上体现的内容肯定不同,教师每天可通过检查实习日记来检查学生现状,详尽的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3)规范学生各项行为,教师在相对陌生的地方管理人数较多的学生,必须时刻注意学生各种行为并及时纠正。如学生在进入工厂后由于好奇彼此会交谈,混乱的声音会影响工人师傅的正常工作,此时教师必须及时制止。 (三)建立健全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责任制 毕业设计是在毕业实习结束后进行的,学生通过在毕业实习过程中所学的专业知识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和指导教师,在该过程中如果对学生统一安排毕业实习内容,可能会与可供选择的毕业设计题目内容联系不大,造成毕业实习内容浪费和毕业设计的零基础开展。如果学校建立指导教师责任制的相关制度,将学生的毕业实习任务安排给指导教师,教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同时按照实纲带领学生毕业实习,这样就保证了毕业实习和设计之间的紧密关联性,为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提供了保障。 (四)改进产学研相结合的实习模式 学生所选择的毕业设计题目大部分来源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科研项目主要是以产学研相结合模式进行开展,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而学生就可以借助科研项目的实施平台参与到企业产品设计研发和实际生产中,了解和自己毕业设计相关的技术知识之外还能学习企业管理理念、先进技术等,增加了自身专业知识储备,积累了一定的企业工作经验,为后期就业方向的确定提供了参考。 (五)完善考核方式 目前,学生的毕业实习成绩考核主要以实结为主,为了增加学生实习过程知识获取量,提高学生创新意识,达到毕业实习目的,必须建立全面的考核方式。在传统的实结(所占比例为30%)的基础上,结合项目教学、系统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提升学生毕业实习水平。如在总装岗位实习之前,指导教师将拖拉机总装顺序以项目任务的形式交给学生,学生在参观过程中就会着重记录总装相关知识,如装配顺序、每个部件装配时间等。校内的热加工实习内容较少,在校外的热加工岗位实习之前,指导教师应该重点强调学生学习热加工工艺,如金属铸造、热轧、锻造及金属热处理等,从而加深学生对每次实习内容的记忆。要求学生完成实习笔记并将相关问题及技术人员的解答进行汇总,在实习结束回到学校后进行整理,形成专题报告并汇报,将汇报成绩(所占比例为40%)计入实成绩。此外,还应将学生的实习态度、纪律遵守、实习日记完成情况等方面以30%比例计入总成绩。 四、结束语 毕业实习是高校工科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专业实践。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在指导教师和技术人员的带领下完成各岗位的学习,能够在巩固学生专业技术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积极工作、努力进取的良好心态,为后期毕业设计的顺利开展以及毕业后工作岗位的确定等奠定了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 作者:戚江涛,蒙贺伟,坎杂,李亚萍,李成松 单位:石河子大学机械电气工程学院
管理创新成果论文: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成果报告 一、内容提要 邮政要加快发展,关键在于邮政在企业经营发展和管理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激发全体员工的工作热情,最大限度地发挥全体员工的聪明才智和能动性、创造性,从根本上为邮政发展增添动力、采取措施,大力开展经营创新,依靠全体员工参与创新。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原则,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结合邮政经营创新,我的理解是要全心全意依靠员工,保障员工各项权益,做到一切为了员工,依靠员工,改革创新成果由员工共享。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员工是企业经营的主体,经营活动要由全体员工来完成,他们最了解经营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哪些地方需要改革创新,怎样创新。因此,经营创新要全心全意依靠全体员工,发动全员参与经营创新,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通过开展创新活动,推进经营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要做到全员参与经营创新,就要相信员工的力量,把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如实告诉员工,真心实意地发动员工出主意想办法,这样提出来的创新举措才能得到全体员工的拥护和支持,才能贯彻落实,取得好的效果。要做到全员参与经营创新,还要关注员工的所思所想,开展好思想政治工作,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真心关注员工生活,解除后顾之忧,维护员工利益,做到发展成果由员工共享,使全体员工积极投入到经营创新中去。 必须以企业效益为中心,建立健全科学的考核机制。一个公正、公平、科学的考核机制,对企业的良好运行至关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完善的考核机制就是企业加速运行的发动机。近年来,邮政本着多用经济手段,少用行政手段的原则,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企业经营战略的需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不断改革和完善经营责任制考核办法。多年来,邮政主要以业务总收入为主要考核指标;随着成本控制重要性的增强,邮政建立了以业务收入为主、兼顾可控成本的考核办法;其后,邮政发现每一项邮政专业业务的对应变动成本有较大差异,因此又增加了变动成本的考核内容,形成了准收支差额为核心的考核办法,对收入结构的有效调整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必须坚持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创新的前提。要创新思维就要克服固步自封,骄傲自满的情绪,克服小富即安、得过且过、不思作为的思想。因此,要搞好邮政的经营创新,就要站在建设现代化和谐邮政,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的高度,审视邮政的经营工作,从过去取得的成绩中总结经验,鼓舞士气,提高经营创新的自觉性和信心。从邮政前进中存在的问题中,研究创新经营的突破口和切入点,解决问题,促进矛盾转化,推动邮政经营健康发展;从发展目标和任务中,确定邮政经营创新的方向,引领企业创新不断提高层次,由单纯的经营方式和手段的创新提升到邮政行业的创新,并寻找经营创新的着力点。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真实性是邮政企业财会工作的生命,真实准确的信息是做好财务分析的基础。为此,邮政以市县财务一体化改革为契机,通过统一全市会计科目和规范核算口径加强凭证审核的方式,较好地杜绝了县(市)局虚列收入和成本挂账等现象。通过与业务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对分支局所的财务检查,提高了基层营业收入的管理水平,极大地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为企业做好财务分析和实施科学公正的绩效考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前邮政企业如何进一步提高企业资产的使用效率,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邮政以建立固定资产和库存集邮品(存货)的信息平台为手段,在全市范围内通过有偿和无偿相结合方式合理调度资产,为提高资产使用效率、有效利用全市资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财务分析要从财务的观点来看经营,从经营的观点来看财务,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财务分析的实效性。面对种类繁多的邮政业务,财务部门通过认真仔细的核算和分析,利用每月一次的经营分析会,及时向经营部门提供并分析每项邮政业务的边际贡献,使他们充分了解储蓄、特快、集邮等业务的变动成本,使分(支)局长充分了解每项业务的边际效益,进而注重业务收入结构的调整。有了准确的财务,使经营部门在发展上不但注重业务收入总量的扩张,而且也注重了业务收入效益的提高。 必须坚持学习,不断提高企业干部员工素质。学习能力是一个人、一个企业最根本的能力,是个人进步、企业发展的动力之源。创新就是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思维,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要创新经营就要坚持学习,做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终身学习。既要学习政治理论,又要学习科学技术;既要学习业务技能,又要学习管理知识;既要学习书本知识,又要学习别人的实践经验。当前,最重要的是集中精力开展好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开放开明主题教育活动。学习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紧密联系自己实际,开展查摆研讨,克服旧观念的束缚;要紧密联系邮政经营管理的实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周口邮政的又好又快发展;要紧密联系邮政深化改革的实际,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建设现代邮政,适 应新时期的需要。 二、前言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员工的根本利益,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企业想着员工的利益,员工就会想着企业,以企业为家,人人都这么做了,就会形成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作为一个领导者,带一个企业不是简单地做几件事情,而是要带出一支队伍,带出一种能力。一旦这支队伍形成了一种能力,有了精神和气概,就能够将企业做好,由弱到强,由小到大。人心的凝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邮政在工作中提倡员工与企业同发展共繁荣的经营理念,形成经营人心的企业文化。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企业要成功地开展竞争,不但要创造出新的产品或服务,而且必须不断进行管理创新,以此来推动企业向更高的目标迈进。财务工作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晴雨表。财会部门要把企业财务及时准确地提供给决策者和经营部门,更应注重于从财务经济指标的数量变化中去把握市场经济的脉搏,为企业领导制定发展规划和经营战略提供定量判断依据。基于这样的认识,近年来,邮政把搞好财务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在丰富财会信息容量、引导企业经营健康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作为现代企业管理核心的财务管理,其重要性已越来越被邮政所认识。多年来,在省公司的帮助和指导下,市邮政局在财务管理改革和创新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扎实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体会,使市邮政局的财务管理稳步向市场化、科学化的目标迈进。 三、实施背景 邮政企业自实行公司化运营以来,邮政局加快引入现代企业新的经营理念,员工的观念有了根本转变,使邮政进入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那么,邮政的发展还要不要解放思想、创新经营呢?有道是大国的兴起,都缘自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注重创新而不墨守成规,勇于改革而不因循守旧。要发展、要超越、要崛起,就必须以更大的力度解放思想,以更大的气魄改革开放,以更大的胆识推进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迎来希望的曙光。这些都使邮政深刻认识到市场环境的变化需要邮政继续解放思想。邮政公司化运营后,邮政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市场更加广阔,发展机遇更多。邮政看到,一方面,邮政的竞争对手正以邮政为目标,努力提高竞争力。另一方面,用户的需求呈现多样化、个性化,使邮政市场得到逐步扩展,市场需求越来越大。从发展看,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为在农村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因此,邮政要抓住发展的机遇,深化财务制度改革,全面推进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提高市场占有率,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推进经营创新,以适应市场对邮政发展的要求。 近年来,邮政局实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应该看到,发展速度仍很落后,业务结构仍不尽合理,基础管理工作仍需加强,因此,要克服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实现邮政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推进经营财务的创新。 四、内涵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业务的经营,更离不开管理的创新。集团公司提出的坚持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业务发展模式的目标。所以,邮政只有通过不断的管理创新,才能熔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为邮政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作为现代企业管理核心的财务管理,邮政局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要成功地开展竞争,不但要创造出新的产品或服务,更要不断地进行管理创新,深化财务机制改革,建立健全关心激励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通过市县一体化改革、创新收入考核,以加强企业的收入管理、资金、欠费和资产结构管理;通过降本增效,以强化资源控制,达到提高企业利润的目的;从优化财务资源配置,规范财务行为,防范经营风险等方面着手,充分调动广大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够使邮政企业不断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和企业经营战略的需要,以企业经济效益为中心,建立了业务收入为主、兼顾可控成本的考核办法,较好地调整收入结构。 五、主要做法 (一)创新完善管理模式,强化资源控制,提高企业效益。 支撑是企业财务工作的具体体现,服务是企业财务工作的核心。为此,邮政企业财务管理改革和创新要根据企业的发展变化,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支撑作用和服务水平,努力适应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1、加强收入管理。加强收入管理是邮政企业财务管理的难点。从日常财务检查中邮政发现,有的基层部门为了完成收入考核计划有随意调节收入入账的现象。为此,邮政专门发文制定了《收入管理流程和核算规范》,重申业务收入入账原则,明确了各分支机构营业款缴款流程和交接手续等,保证分支机构业务收入的及时归集、资金的全额入账,防止了跑冒滴漏情况的发生。为防止速递业务低面值揽收,加强特快收入的管理和稽核,邮政与业务部门紧密配合,规定各分支机构必须在出口特快邮件封发清单备注栏注明每件特快的重量及实收金额,由速递局专人把关对每一出口特快邮件进行审核,月底由财务部门面向支局和速递局进行双向收入核对,提高了特快收入的管理水平。 2、创新收入考核。过去市邮政局按预算收入配置总成本费用,以收差作为年度控制考核指标,各局超收差可超支。这种管理方式虽可保障收差目标实现,但对当年因各种因素导致超计划的收差,控制力弱,易造成财务资源浪费。学习兄弟局先进经验,引进边际成本,创新完善管理模式,将原配置方式改为按固定成本+增量成本配置。固定成本根据各局正常生产运行需要和上年收入规模,按5个大类74小项进行配置,增量成本由各单位按本年度新增收入和边际成本系数获取,将成本、收差作为财务管理重要考评指标,实行双控的弹性财务管理模式,强化了成本预算约束力,确保了企业财务资源的集中,提高了企业利润水平。 3、加强资金和欠费管理。资金是企业的血液,财务管理要以资金管理为中心。只有加强资金的监督和控制、规范资金运作,才能管住用好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根据省公司银行账户管理办法的要求,市邮政局在工行开立了集团账户,市局对县市局采用集团账户体系,各县局只要将各项现金收入缴存当地收入专户(集团二级账户),资金将自动记入市局一级账户。此举大大加速了全市各局资金回笼的时间,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目前全市资金分散的状况,为尽早归还贷款创造了条件。一是按照省公司收支两条线管理要求,强化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加强对各单位的银行账户管理及监控。二是加大对各类业务资金的管理力度,特别是集邮、报刊、贺卡、邮乐卡、分销等资金的核对清理,促进单位增强资金管理意识,防止各类资金在业务部门和各经营单位的沉淀。 推动欠费管理系统的正式启用。通过欠费管理系统的上线,加强了全市用户欠费管理,特别是加大了悬账清理力度,要求要定期对悬帐清理,清理要核实到具体单位与责任人,要保障悬账的及时勾销,避免出现坏账、呆账。原则上当年悬帐在次年3月前要清理完毕。加强业、财配合,督导各单位积极清欠,确保了全市系统的正式上线运行。市邮政局为加强用户欠费的管理和考核力度,专门制定了《用户欠费管理和考核实施细则》和《用户欠费管理办法的补充规定》, 规范了组织营收和业务操作的流程,使基层业务经营部门有章可依,按部就班地进行业务操作,减少基层业务经营部门因违反正常操作程序而引起的坏账损失。对各部门按正常的流程和要求办理业务所产生的用户欠费,建立了用户欠费红黄牌预警制度,按季按月予以公布并进行严格的监控。特别是将用户欠费纳入局经营责任制考核范围,对专业局、分(支)局季末、年末用户欠费超定额部分,全额扣减业务收入实际完成数;对3-6个月的用户欠费,按该数额的50%暂扣该部门当季生产奖金,待欠费收回后,再将暂扣部分奖金予以发还;对6个月以上的用户欠费,按该数额的20%直接扣减当季生产奖金,不再返还。该办法自出台以后,取得了明显的实效。 4、加强资产结构管理。加强对邮政企业总资产的结构管理,即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各占总资产的比重。资产结构是否优化,决定了企业经济资源配置是否优化。一般而言,劳动密集型企业流动资产所占比重应大于固定资产所占比重,因为劳动密集型企业通常固定资产技术含量低,固定资产投资报酬率偏低,固定资产若占比重偏大,会影响企业整体的资产报酬率的提高。而流动资产具备周转快的特征,若能加强对流动资产的管理,使其周转快,回收快,不但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还会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现金流。邮政企业总体上应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但目前邮政企业的固定资产几乎是流动资产的两倍,而且大多数固定资产是房屋建筑物这种回收缓慢,投资报酬率低的资产。因此,邮政企业应结合本企业的经营特征,减少对房屋建筑物的投资,加大对技术含量高的固定资产的投资,这样,才会提高邮政企业的资产报酬率。 5、加速资产的周转,提高经济效益。一般来说,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除了货币资金以外,占用的资产越多、其流动性风险就越大。所以,问题归结于要尽量减少资产的占用,而在相同的总收益水平下,要减少资产占用,只能依靠提高资产周转的速度来实现,周转速度若能提高一倍,就意味着同等状况的经营,所占用的资产至少能减少一半。邮政企业的资产在经营过程中非常容易形成沉淀资产和不良资产,如邮资票品和库存商品的积压,无法回收的呆死账(用户欠费),闲置未使用的固定资产等。因此,企业在配置这些资产之前,事先一定要做好相应的市场需要量或企业资产需要量的预测,防止这些资产出现超储积压和闲置的状况,影响资产报酬率的实现。 理论上把企业的资产质量划分为良性资产、沉淀资产和不良资产。其中,良性资产和沉淀资产为有效资产,不良资产为无效资产。企业必须重视良性资产所占比重,因为只有良性资产是目前参与正常经营为企业带来效益的资产,沉淀资产尽管属于有效资产,但是因为沉淀在经营的某一阶段,如:收账期在1~3年之内的应收账款、储存期限超过1年的库存商品、闲置的固定资产等,不能给企业带来效益,而且如果不及时盘活这些资产,这些资产也很有可能转化为不良资产,因此沉淀资产应尽可能减少,而且要及时盘活。不良资产属于已经损失的资产,这样的资产应尽可能控制为零,国资委157号文关于《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中有关资产质量状况评价的指标就有不良资产比率,而且规定发生属于当期责任的重大资产损失事项,损失金额超过平均资产总额1%的,或者资产损失金额未超过平均资产总额1%但性质严重并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扣5分。 (二)优化财务资源配置,强化效益理念,促进经济增长。 在发展中如因项目规模大,对企业发展战略有较大影响或产品处于培育期,需抢占市场等原因而导致边际成本不够,经营单位或项目组须向市局专项申请,经市局计财和市场业务部门测算、确定,报局领导批准,可予实施,超额成本由市局进行补贴。这样即可防止无效发展,又可实事求是,满足业务需要,促进业务发展。 1、细化边际成本。边际成本是指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产量所引起成本变动数,市邮政局通过对企业产品的分析、调查,根据企业发展战略,考虑代办、材料、营销、宣传等直接成本因素及收入项目、结构,经综合计算后,制定下发了15个单项业务的边际成本系数,各县(市)局按统一标准,各专业公司因收入占比不同,系数作适当调整。通过边际成本的确定,各经营单位在经营发展中开始要算帐、会算帐,引导产品结构调整,促进了函件、电子商务、储蓄等重点业务发展。引导基层树立以效益为核心的经营发展理念,促动全市高效业务发展快速。 2、优化资金结构。资金是企业经营、发展的血液,经营的类型不同、阶段不同,所要求的供血方式、供血结构也是不同的。资本结构是邮政企业各项资金来源的组合,及每一种资金占全部资金来源的比例,包括负债(债务资本)和所有者权益(自有资本)。负债资金与权益资金,它们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负债资金的成本低,但使用时间短,逾期若不能归还,将给企业带来一定的财务风险。而权益资金却恰恰相反,它属于企业自己的资金,不用偿还,其使用时间长、使用安全,但资金成本高。就目前一些邮政企业而言,由于其总资产报酬率低于贷款利息率,因此,不具备负债经营的前提条件,也就是说,如果邮政企业负债经营,所获得的报酬还不足与支付利息,负债越多,企业亏损额就越大。所以,邮政企业要发展,就必须靠企业经营所得积累的资本。这就要求各邮政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能只重视收入的实现,更要重视效益的实现。只有有了效益,才会形成盈余,才会有足够的自身资本积累,企业实力就越雄厚,有发展后劲,才能实现真正的良性循环。因此,各邮政企业都应把资本结构中自身资本积累所占的比重的增长作为企业管理的中心工作。如果忽略了对资本结构的把握,典型的案例有韩国的大宇公司,当时就是完全依靠银行贷款来扩张发展,其资产负债率高达98%以上,不到十年的工夫,成为资产过百亿的跨国公司,偶然的成功使他们相信自己无所不能,然而多年积累的资本结构失衡危机终于爆发,庞大的大宇帝国瞬间灰飞烟灭。 3、规范财务行为,防范经营风险。严格依据《邮政企业会计核算办法》和《邮政企业成本费用会计核算办法》,检查各项成本费用的计算、归集、核算是否准确,是否严格执行成本费用开支范围和支出标准,杜绝挤占、虚列成本费用和成本挂账现象。重点关注与成本费用有关的往来账、存货、等科目的核算是否规范。特别关注业务代办费的核算和管理是否规范,检查报账依据是否充足,资金流向是否清楚,杜绝账外二次分配或改变资金流向和用途、公款私存等事项的发生,严禁出现账外账和小金库等禁止类财务行为。 (三)注重成本执行控制,强化预算管理,确保目标实现。 树立全面预算观念,必须建立健全预算协调和控制机制。首先,全面预算包括经营预算、资本性支出预算和财务预算三项内容,需要各专业、各部门密切配合;其次,全面预算需要有协调和控制机制,以协调企业各项预算编制和对预算执行的控制、调整等。如要做好事前科学预算、事中分析反馈、事后调整考核,处理好经营预算和财务预算、资本性预算和财务预算的关系。 1、加强成本管理和预算管理。成本和预算管理是邮企业政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强成本管理是提高企业效益的有效途径,市邮政局在对分支局所的成本费用计划的核定与考核上,采取了零基预算和弹性预算相结合的办法。每年由计财部牵头,组织局内各部门赴实地对各分支机构的各项可控的成本费进行测算,各分支机构的各项费用均以零为基底,从实际需要和可能出发,逐项审议各种开支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以及开支数额的大小,来核定该部门的可控预算成本总额。通过科学的计划核定办法,大大提高了成本计划的公正性合理性,杜绝了各种浪费现象的发生。为保障全市财务目标实现,市邮政局在实行月度成本预算管理模式,加强了对成本执行控制。各单位按固定成本计划和本月增量成本,根据本月经营 预测情况,编制月度成本预算,报市局财务审核。 市局按月下达月度成本预算,各经营单位在预算额度内,控制使用。中途需增加成本额度,由各单位上报申请书,说明增加原因、额度,市局经审核后专项批复下达,并督导专项使用。此方式对各经营单位成本控制的精确性要求更高,约束力更强。同时减轻了资金周转压力,提高了资金使用率。通过一年运行,取得较好效果,收差、成本等均控制在预算目标内。 2、确立以企业战略为基础的理念。预算管理是对计划的数字化反映,是落实企业发展战略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企业在实施预算管理之前,应该认真进行市场调研和企业资源分析,明确自己的长期发展目标,以此为基础编制各期的预算,这样可以使企业各期的预算前后衔接起来,避免预算工作的盲目性。 3、建立资产经营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对企业的经营绩效、资产质量、资金使用效率等进行全面的考核。同时,配合以上考核指标体系,建立较为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本着全面预算、全额预算、全员预算的原则,将资金、实物等所有可以用数量、金额加以反映的方面,所有与货币资金收支有关的项目都纳入预算的范畴,严格控制预算外收支业务的发生,在全体员工中培育全面预算意识。 4、企业上下目标的一致性。全面预算管理执行的好坏,与企业上下目标是否一致关系密切。如果企业下级部门仅仅把预算指标作为上级下达的任务来被动地加以完成,那么这种努力就很可能会偏离企业的总体目标,达不到预算管理的预期效果。因此,在预算的实施过程中,要尽可能做到使预算的编制执行者的注意力集中到企业的总体目标之上,不要为细枝末节耗费过多精力。 5、加强财务分析,将预算将考核依据。预算管理的效果是与它在业绩评价中的作用息息相关的。通过预算考评,使被考评人看到差距,明确今后的目标,调动企业全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使上级正确了解下属的能力和对企业的贡献,改变凭印象和档案用人的旧习,使人事劳动管理科学化。多学习市对县年度绩效考核办法,掌握政策变化,清晰工作重心,配合相关部门对经营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剖析,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解决方案,为领导和各级经营管理者的经营决策提供依据,协助指导基层单位完成年度绩效考核的各项目标任务。 (四)开展降本增效活动,增加企业利润。 1、细化成本指标分解,建立以人为本的成本管理激励机制。具体说来,就是以强化成本核算为手段,促进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加强和提高,充分发挥成本管理的职能作用,建立以财务为中心的成本考核体系,努力降低耗费,促进效益提高。邮政企业的生产成本项目有:工资、福利费、折旧费、低值易耗品摊销费、邮运费、维修费和业务费;期间费用为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由于邮政企业营业网点多,生产特征是全程全网联合作业,有些成本费用项目很难制定合理的消耗定额,长久以来造成成本失控、效益流失。细化成本指标分解,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激励约束机制,确保费用到岗、责任到位、奖惩到人。将专项切块资金与各所属部门挂钩考核,实行谁负责、谁控制;谁节约、谁受奖;谁超支、谁受罚的激励政策,使每个部门都有压力感,形成人人关心成本,全员控制成本的局面。将成本控制意识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消除认为成本无法再降低的错误思想,对企业全体员工进行培训教育,要求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及全体员工充分认识到企业成本降低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人人应对成本管理和控制有足够的重视。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在企业形成全员成本管理的意识,在每一个作业环节都能尽量降低耗费,最终实现邮政企业整体的成本效益。 2、提高全员成本意识和成本管理素质。目前仍有一些企业的领导或员工认为费用成本是会计人员算出来的,费用成本的管理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跟其他部门没有关系。殊不知费用成本发生在企业经营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企业的员工都是企业收入的创造者,同时也是企业成本的制造者。企业必须提升全员的成本管理意识和素质,上至企业领导,下至普通员工,都应树立成本意识和效益意识,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都应主动参与到企业降本增效的工作中来,同时,企业要对员工进行相关技术方面的培训和科学文化方面的教育,提高企业员工的专业技能以及科学文化水平。另外,企业需要引入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力争实现自主管理。 3、运用现代化的成本管理手段。充分利用邮政企业财务系统,提高工作效率,使企业能及时预测成本,了解成本进展情况,做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监督,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响应市场。面对严峻经济形势,市邮政局认真贯彻省邮政局降本增效年活动,制定了一系列的降本措施,重点放在优化生产经营流程,盘活人力资源,整合投递资源,强化预算管控,加强成本控制,加大集中管理,降本增效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业务材料用品、代办费、通信费、水电费、会议费、车辆修理费分别较上年下降11.84%、22.86%、8.04%、4.6%、2.59%、28.59%,收差较上年实际增长660%。各经营单位在围绕市局降本措施同时,还结合本单位实际,因地制宜,采取多项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例如:邮政局将费用控制重点放在办公费、招待费、会议费等管理费用,在预算进行压缩,同时对流程制定了严格管理办法,该局管理费用累计完成55万元,完成市局预算的81.6%,节约成本12万元,比去年同期下降33.84%。 市邮件处理中心通过对区乡邮路重组,将邮路延伸到更多的网点,即加快了邮运速度,也节约网运成本。根据全市网运情况,对全市邮运车辆进行了定编,压缩车辆编制3台,并及时将到期的2台旧车报废,节约成本4万元。利用新车辆管理系统功能,实施网运车辆单车核算管理,严格执行定额标准,在油价连涨三次的前提下,全年油料费未突破市局预算,全市车辆大修费用下降11万元。市邮政局在省邮政局、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创新管理模式,加强财务管理,开展降本增效活动,对全市集中财务资源,保障能力建设,确保各项经营目标完成,发挥了极大作用。在中央确定的积级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市场环境下,邮政企业机遇与挑战并存。邮政必须坚定发展的信心,继续深化财务改革和开展降本增效活动,继续推进和完善双控预算管理模式,丰富边际成本内涵,优化资源配置,确保重点成本控制,集中财务资源,保障基层经营活力,统筹兼顾,有控有促,全力支撑业务发展,不断提高企业利润水平,为确保全市各项目标全面完成而努力。 (五)深化改革,争取政策支持,提升企业的能力建设。 1、深度市县专业一体化改革。邮政通过初步专业化经营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以及对兄弟公司所取得成功经验的学习,邮政相关部门在经过大量的论证、反复研讨和磋商之后,9月,邮政召开了专业化改革研讨会,人力、财务相关配套措施出台,会议确立了强化专业化经营,把完善机制、体制, 统筹配置资源贯穿到专业化改革和经营过程中的总体思路,机制、体制配套设立是解决专业化市县一体化经营的关键,财务专业核算实行市、县两级管理,市、县各专业建立专业会计辅助账,并设立核算人员,负责对本专业收入、成本、存货、用户欠费、有关债权等进行辅助核算,明晰了损益责任,不断强化专业经营、效益意识。人力配套措施着力于下放用人权、管理权、分配权给专业局,专业中心主任由专业局自主任命,对专业中心经营管理目标实行双挂钩双考核,进一步完善了内部分配机制,专业经营管理意识大大提升。同时专业可根据自身实际,自主组织相关培训,市局做好支撑工作。通过这些专起来、落下去的具体工作措施,必将促进企业加快实现绩上去目标。 2、深化成本核算。根据省邮政局深化成本核算的工作安排,在各单位开展责任中心损益核算、网点损益核算、分销损益核算的同时,对全市责任中心损益核算进行报表分析。即根据实体责任中心成本,结合各项业务实体责任中心对资源的占用和业务量情况,将营业、网运、投递、生产支撑四个平台责任中心成本,认定和分摊到函件、报刊、集邮、机要、分销、电子商务、速递、储蓄、其他邮务九个专业中,计算形成9个专业的责任中心年报表,从核算结果来看,,全市除电子商务、储蓄和其他邮务为盈利外,其余专业均为亏损。真实的反应出各专业责任中心的损益情况,为企业经营发展和改革提供参考依据,作为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基础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3、争取政策支持,提升能力建设。根据全市经营发展条件现状,大力推进当期企业能力建设。根据省邮政局工作安排,积极调查、统计全市房屋大修需求和第一批营业网点标准化改造计划,在省邮政局获批了8处房屋大修和10个网点标准化改造,共计争取到了820万元的资金支持,为提升企业自身发展能力、促进各项经营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着眼于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实力,统筹规划全市能力建设。一是根据目前全市网点自有房屋空置多,企业资源浪费;营业网点中租赁性质房屋占比大,租金高,出租人常以收回出租权要求网点迁出为由擅自违约要求涨价,造成企业发展不稳定性的现状,在结合网点发展情况及未来发展形势、网点租赁成本、购置成本、网点投入产出率等方面综合分析的前提下,调查统计全市网点更新需求,并进一步对各单位上报的需求进行审核、调查,根据企业发展能力和投资需求,拟定第一批7个网点购置方案并上报省邮政局,争取省邮政局政策支持,为企业发展提供后续发展动力。二是推进全市会计基础工作规划化达标工作的开展。根据省邮政局专业化改革的工作安排和管理要求,为进一步促进专业经营改革和发展,邮政在省公司明确的发展思路的引导下,充分测算业务局为发展业务所需的支撑成本,下达市业务局支差-19.08万元,充分赋予专业经营发展的主动性。同时,根据省邮政局对业务局的考核办法,结合管理实际和管理需要,积极与相关绩效评价部门沟通,将其纳入年度绩效考核范围,共同制定了《市邮政局业务局绩效评价办法》,引导专业经营发展方向。 六、实施效果 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壮大企业发展规模,让员工分享企业的发展成果,让员工与企业同发展共命运,是积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邮政企业发展的需要。在全体员工心目中建立对企业的认同感、自豪感、归属感,形成责任意识、创新精神、敬业精神与团结合作的精神,实事求是邮政的行为准则。当然,守信是一个企业必须有的精神,在跟客户合作中一直本着诚实守信的合作理念,但在邮政看来,负责任更是和企业的生存、职工的发展息息相关的。 ,局在省公司的坚强带领下,努力克服国内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影响,积极践行省公司党组富民强邮、构建和谐发展战略,按照一体两翼新架构,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板块联动发展为主线,以专业化体制改革为动力,转方式、调结构、增效益,企业经营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1-9月,全市邮政企业累计完成收入2.09亿元,列全省第三位,增幅31.95%,列全省第六位,预计全年完成收入2.63亿,同比增幅28%,超奋斗目标101%,收差预计完成省公司4000万目标,增幅达100%,并偿还企业贷款828万元。其中,1-9月,全市函件专业实现业务收入1436万元,完成省公司奋斗目标95.7%,同比增长18.8%;1-9月集邮专业实现业务收入1021万元,完成省公司预算目标102.1%,同比增长43.7%。1-9月,全市报刊专业实现业务收入1023万元(零售按业务收入),完成省公司奋斗目标79.4%,同比增长16.8%,其中订阅收入完成562.8万元,同比增长17.7%,零售完成收入356.1万元,完成预算目标进度79.1%,同比增长22.5%。 截至9月底,全市邮政期末储蓄余额达到111.4亿元,规模列金融机构和全省第3,全年累计净增16亿,创历史新高,预计年末规模将达__.2亿元,累计净增19亿元;定活比例33.0%,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邮储市场占有率为14.1%,预计年末将达到14.2%。1-9月全市完成金融业务收入1.6亿元,完成全年计划81.5%,占总收入结构比重71.1%,较去年增加1.38%。 针对过快增长的欠费,邮政充分利用量收管理系统,借助系统数据,加强欠费分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截止12月底,邮政累计收回各类欠费1269万(其中量收系统欠费245万),较一季度末欠费下降90%。收入欠费占比从一季度的10.89%,下降为0.91%。全年收回函件账单欠费50万元,贺卡欠费218万元,分销商品欠款155万元,报刊欠款580万元,思乡月欠费153万元,集邮欠款28万元,航空客票欠费26万元,邮乐卡欠费59万元,其中跨年度营销项目贺卡业务和报刊大收订流转额基本实现了零欠费。 通过持续的开展降本增效,财务管理进一步深化,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成本意识、效益观念逐步增强,全市邮政企业利润收益水平达到16.9%,同比增长48.1%,人均有效收入达到11.3万元,较去年同期提高38.1%,列全省第6位,预计年底将达到14.1万元。百元业务收入总成本费用较去年下降5.0元,百元业务收入管理费用下降1.8元。积极推进专业核算、网点损益核算、分销核算,加强结果运用,渠县局川鄂路、达县局华蜀南路营业网点利润率在全省列前5位。 财务规范进一步加强,员工营销费全部纳入工资、劳务性支出管理,并实行集中发放。落实收、支两条线管理,强化资金管理,累计偿还贷款828万、各类欠款550万元。累计开展审计项目62项,审计工程金额506.4万元,审减53.3万元,审减率10.53%。 网点布局得到优化。经过多次调研论证,积极部署在市场资源丰富区域新增网点,对市场空间狭小、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的网点进行迁址,宣汉八仙楼、达县渡市、渠县宝城、万源长坝预计在今年完成迁址。按照省公司统一安排部署,今年全市预计完成10个网点标准化改造,另根据省鸿闻公司统一安排,今年更新现业城区48个报刊亭,邮政服务形象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渠道优势进一步扩大。目前,全市已实现网点全功能化,渠县青丝乡、宋家乡代办所改制为自办所已得到省公司批复,资质手续、设备、营业系统全部到位,10月底已顺利开业。积极倡导在邮政台席叠加代字号业务,形成了1+n为核心的渠道,1-9月,短信在网户数达到30.5万户,其中包年短信6.1万户,实现收入692.7万元,代售机票7824张,票务完成收入96.5万元,同比增长202%。 投递能力得到加强。全市城区投递网建设全部完成并投入使用,较好支撑了邮政业务的快速发展。以流程优化活动为契机,重点关注给据邮件投递信息上网率等指标,加大管理力度,制定下发《全程时限考核办法》,针对银企对账单投递率、回执率低等瓶颈问题,制定了考核办法,目前相关指标有所回升。 完善网络支 撑平台,支撑企业快速发展。目前,营业网点内部电话系统建设稳步推进,全市153个联网网点可实现内部电话互通,且全部实现了视频监控联网,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市县网络中心均安装了防火墙。为全市邮储余额上7千万、部分代售火车票等共计45个网点安装了led系统,目前已开始投入使用。积极按照省公司安排部署,各项业务和生产经营管理系统上线等经营支撑工作全部完成。 管理创新成果论文:我国现代企业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企业管理创新成果的 摘要:知识管理是我国现阶段企业管理创新的必然趋势。随着经济与科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客观上要求企业管理模式从传统的对物对事的管理向现代的对人对知识的管理过渡。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是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方向,其基本路径在于将知识型员工塑造成为知识产权市场交易主体,构建有效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最终实现既满足企业经营发展的知识需求,又提高员工向企业贡献知识的积极性。 关键词:现代企业;管理创新;知识员工;知识产权 一、文献回顾 Schumpeter是现代创新理论的开创者,在他看来,“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生产能力,以获取潜在利润”。按照Schumpeter的观点,无论是引入一种新产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获得原料或半成品的新供给来源,还是建立新的企业组织形式,都是创新,很长时期内学者们对创新问题的研究都没有超出这一范围。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知识经济管理的创新研究开始受到重视[1]。Schumpeter的研究对于此后创新问题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Drucker(1989)把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引入创新概念。他认为,“创新,即用知识生产新知识,不是美国那么多民间传说所断言的‘灵感’,也不是孤单的个体在其车库里干得最出色。创新需要系统的努力和高度的组织”。“创新是企业的一项基本职能,其主要目标在于满足、引导和创造顾客需求,企业必须以此规范企业和员工的创新思想和行为,激发员工的创新热情;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知识、经济和社会的有机统一才能完成”。[2]从Drucker对创新的理解中可以看出,创新是一个知识的积累、生产、再生产和应用的复杂过程。因此,企业管理创新的重点在于对掌握知识的员工的管理和使用,即知识员工的管理。 知识员工的概念是Drucker于1959年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知识员工属于那种“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加拿大着名学者Horibe认为:“简而言之,知识员工就是那些创造财富时用脑多于用手的人们。他们通过自己的创意、分析、判断、综合、设计给产品带来附加价值。当然创造过程中需要用到手,但只是用手将数据输入计算机而不是用手扛一个50磅重的麻包。”[2]Drucker(1999)认为,知识是一种高品位资源,知识工作者是宝贵的财富,知识工作者必须被视为资产而不是成本,管理的重要任务就是保存这种资产并发挥其作用[3]。野中郁次郎(1991)认为,组织的知识创造是一个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过程,完整的知识创新过程必须实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间成功的转换,使知识在组织内部加以扩大,促成创新[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管理创新理论进行了大量研究。韩岫岚(1997)认为,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在理论上的升华。创新的内容是多层次和多层面的。他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未来企业管理创新的方向:具有全球意识的国际化经营管理、善于捕捉机遇的寻机化管理、实施灵活多样的弹性化管理、注重人才开发的人本化管理[5]。梁镇(1998)认为,企业管理创新是指企业家用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对企业管理系统(或企业战略、组织、技术、文化管理的某一个方面)的组合进行重新设计、选择、实施与评价,以促进企业管理系统综合效能不断提高的过程。可以大致概括为“四全管理创新”,即全员性、全方位、全过程、全面效益,其中关键在创新设计。李轩(1998)认为,企业管理创新是指创造更有效整合企业有限资源的范式。这种范式既可以是新的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的系统的价值观与方法论体系,也可以是新的具体利用有限资源的手段及企业目标制定程序的变更。邓衍、葛新权(2000)认为,企业管理创新的重点在于注重企业内部核心能力的培养,即不断进行新思想(观念)、新战略、新制度、新方法、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的构想和实施。宁晓青(2000)指出,企业管理创新就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放弃旧的传统管理模式及其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创建新的管理模式及其相应的方式方法。企业管理创新的目的旨在通过引入一种更为有效而尚未被众多企业所采用的管理方法,从而在要素不变的情况下,提高产出水平,或者在较少要素投入的条件下,获得同样高的产出水平。陶向南、金光和赵曙明(2000)探讨了传统知识创新模式和以硅谷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为代表的新知识创新模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此基础之上,他们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在不同创新模式下高新技术企业所采用的组织形态特征,并给出了不同类型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具有的典型特点[6]。苏小方(2006)从产权的角度来研究企业管理创新。她认为,职工积极性供求是“职工产权”的函数,在货币化的“职工产权”部分为既定时,增加非货币化的“职工产权”部分能够明显调动职工积极性,我国企业管理创新应重在把职工当成“产权人”,充分尊重和满足“职工产权”,创立公平的产权交易市场,提升职工的产权地位[7]。 二、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成果分析 (一)我国历届企业管理成果获奖的行业分布情况 在企业管理创新方面,所取得的创新成果排名前5位的行业有轻工业、机械行业、钢铁行业、电力行业和铁道部门。轻工业部门所取得的成果最多,14届总共获得了122项奖励(包括第一、二、三等奖)。核工业行业所取得的管理创新成果最少,14届总共只获得了3项奖励。 (二)我国历届获奖企业管理成果的内容分布情况 我国企业的管理模式还处在传统的对物的管理阶段,同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即人的管理)还存在一定差距。随着西方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不断流入我国,各行业企业不断涌现出西方式的管理理念,例如管理再造工程、学习型和知识型管理等。 从1993年第2届创新成果评奖开始一直持续到2008年,每一年都有市场开拓方面的创新成果出现。目前共取得 97项成果,占总成果的8.67%,这说明企业管理创新的方向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路径基本一致。 (三)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基本判断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初步得出结论:虽然我国近20年来在企业管理创新方面取得的成果较多,但是从这些成果的行业和内容分布来看,垄断行业企业职工的知识密集度较高,但所取得的管理创新成果却并不多,其主要原因在于垄断行业的市场化程度较低,缺乏市场竞争的外部压力,而企业对知识型员工的知识需求仅仅在于满足企业的基本经营活动的需要,企业的发展路径不是依靠充分发挥员工的知识贡献,而是凭借垄断的保护力量。垄断行业的知识型员工向企业贡献知识所获得的报酬主要在于满足货币要素的需求,对于非货币因素的考虑较少,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垄断行业没有形成有效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知识型员工无法同企业进行对等谈判,从而不能按照期望的知识价格交易自己的知识。因此,在满足货币需求的情况下,由于无法得到非货币报酬,员工缺乏进一步创新的动力。目前我国企业在知识管理方面处于十分薄弱的环节,知识管理在国家评奖中的第10届、11届各有1项,14届有2项成果分别获得奖励。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企业管理模式应从传统的对物对事的管理向对人对知识的管理,这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三、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路径设计:知识员工管理 虽然十几年来我国企业在管理创新中所取得的成果十分丰富,但是获奖的成果知识含量并不高,总体管理模式还是属于传统的物的管理阶段。加强知识管理,培育知识型员工是适应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趋势。 知识员工管理的对象是掌握企业管理知识、技术知识和其他知识的企业员工,管理的目的是促进知识员工的知识创新,增强企业知识员工向企业贡献知识的积极性。毫无疑问,知识员工和知识创新是创造和保持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如果我们将企业视为知识的需求方,知识员工则是知识的供给方。企业需要知识和知识员工,需要向知识的供给方支付报酬,即工资;知识员工为了得到期望的报酬,需要向企业供给知识,企业和知识员工之间形成一种新的劳资关系。在开放的知识交易市场中,企业和知识员工之间形成一个知识供求模型。 将知识需求模型和知识供给模型放在同一个坐标系内,可以得到知识产权的供求模型。如图所示。在坐标系中,当知识供求达到均衡状态时,存在两个均衡状态:企业向知识所有者支付的知识价格(kpe)同知识员工提供知识期望得到的报酬(kpe)相等;企业对知识的需求量(kqe)同知识工人所提供的知识量(kqe)相等;企业在支付了知识工人所期望的“知识产权”费用后,得到了自己需要的知识。知识工人获得了自己期望得到的知识产权报酬后,向企业提供了所掌握的知识。在完全知识产权市场条件下,职工的知识供给达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从知识供求模型中可以看出,当知识员工所提供的知识供大于求时,说明知识出现过剩,或者企业对知识的需求不足。当知识员工所提供的知识小于需求时,说明知识员工缺乏提供知识的动力,或者企业迫切需要知识。对于资方和劳方来说,对知识的供求应当有一个均衡点,一旦知识供求均衡被打破,都会出现不利局面:如果知识员工提供知识的数量超过了均衡点,这样就会过度消耗知识员工的脑力和体力,而一旦知识员工得不到因过多的知识付出所需要的回报,那么知识员工就会提出辞职或者产生其他劳资纠纷。 如果知识员工提供知识的积极性低于知识供求均衡点,这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会受到一定的损失。因此,企业在管理活动中,在努力调动知识员工充分发挥提供知识积极性的同时,还要想方设法使知识供给量和需求量处于均衡状态。如果要使知识处于供求均衡状态,这就需要一定的条件:一是知识的供求双方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二是在供求双方之间存在一个公平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在第一个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第二个条件不一定就具备,即使在劳资双方处于平等的地位时,平等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不一定就存在。但是,要建立平等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市场中的交易双方必须处于平等的主体地位,否则,知识产权的交易活动就会导致处于强势地位的企业损害处于弱势地位的知识员工利益的不对等交易出现。当平等的知识产权交易主体和公平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同时存在时,即使知识交易处于供求失衡的状况,交易双方也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来进行调整,使知识供求实现新的均衡。在知识供求模型中,当知识产权的价格为kpe2时,知识员工向企业提供的知识量(kqe)大于企业对知识的需求量(kq1),企业会出现知识剩余,剩余量为(kqe2-kq1)。 产生知识剩余的原因可能在于企业向知识型员工支付的货币报酬较高,企业知识型员工队伍庞大且员工对企业的前景充满信心,员工们对自己的岗位较为满意。在这样的企业工作,员工的个体成长、工作自主、业务成就等能够得到充分展现。这时企业可以通过与员工对等谈判,将企业的经营活动进一步扩张,为使得员工向企业贡献知识提供更多的机会。在知识供求模型中,将需求曲线从d1平行向右上方移到d2,这时企业对知识的需求从kq1增加到kqe2,最终使企业和知识工人的知识供求达到均衡状态e2。当知识产权的价格为kp3时,知识员工所愿意贡献的知识为kq0,这时企业所需求的知识量为kq2,企业出现知识短缺,知识缺口为(kq2-kq0),知识短缺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企业愿意支付的知识产权费用不能满足员工的期望,从而发生知识型员工跳槽或外部员工拒绝进入企业工作,这样就会导致知识型员工数量减少,愿意接受知识产权价格的员工自身知识水平不高。这时,企业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知识产权的货币价格来刺激知识型员工积极向企业贡献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创造优越的个人成长环境、增加员工的工作自主性、建立合理的工作业绩考核制度等非货币因素来刺激员工向企业提供知识,同时适当地减少企业的经营活动来降低对知识的需求。企业将知识产权的价格从kp3提高到kpe1,对知识的需求量从kq2降低到kqe1,最终使劳资双方对知识的供求达到均衡状态e1。因此,从模型的分析可以看出,有效的知识员工管理主要取决于两个条件:(1)将知识员工塑造成为平等的知识产权市场交易主体,在同企业知识交易的谈判中处于平等的地位;(2)建立有效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使知识员工能自动进退市场,最终实现市场调节知识产权的货币价格。 上述可见,从传统的对物对事管理向对人对知识的管理过渡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其基本路径是将员工视为知识产权的所有人即知识产权市场交易主体,构建有效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最终既满足企业经营发展的知识需求,又提高员工向企业贡献知识的积极性。 管理创新成果论文:浅谈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研究 论文关键词:高校 科技成果转化 地方政府 管理创新 论文摘要:地方政府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对于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推动地方经济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负有重要责任。本文运用创新理论及公共管理理论,以地方政府和高校为研究对象,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角度,研究和探索地方政府的管理创新问题,重点研究了国家创新体系中高校、地方政府、企业三者关系问题;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与地方政府创新人才激励机制题;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与科技中介组织问题。 科教兴国重在创新,创新问题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高校具有人才和技术密集优势,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占全国近2/3,“863计划”项目占全国的1/3,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占全国14%,取得了一大批科技成果。但是,全国高等学校的科研成果有90%以上仍未在生产上发挥作用,清华大学是我国专利大户,国家实行专利法以来,授权的643项专利中得到不同程度应用的也仅占30%,效益较为突出的只有15%。如何把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政府的宏观调控与推动尤其重要,特别是耗资巨大、企业难以承担风险的大项目,更加需要政府采取措施促进。 1中外政府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作用 经济发达国家的政府都十分鼓励高校同企业界建立合作关系,并为此投入巨额资金。英国早在1986年10月,宣布了一项投资为4.2亿英镑的资助产学研合作的宏伟计划,规定高校科研机构选定并得到企业资助的研究项目,政府将拨结该项目同样数额的支持经费。美国科学基金会(nsf)白1971年开始,陆续制定了“大学工业合作计划”、“工程研究中心计划”等7个促进高校与企业界结合的计划。美国商务部1990年拨款组织“先进技术计划”,资助那些申请该计划的企业、政府部门、大学都按“食物链”的方式集团化,以确保集团内各成员之间相互了解、密切结合,达到缩短技术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时间。英国地方政府鼓励大学和企业合作,谢菲尔德市的市长谈到,市政府主要制订一些鼓励政策,如在大学附近设立科学园区,鼓励新兴公司的成立,引导大学教授不要只做纯学术研究,鼓励年轻的学者对中小企业发生兴趣。1996年英国政府启动区域创新战略,其目的是帮助将新思想和新方法转变到商业和公共领域的创新上来。美国大学成为政府认可的教学和科研中心,并得到大量资金。同时,发达国家十分注重制定有关优秀人才引进的政策,他们的做法和经验表明:政府在推动高校和企业的结合上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政府近些年来为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采取了各种方式,如实施火炬计划、星火计划、863计划,组建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等,但在实践中遇到不少困难”]各省市政府也采取了相应措施,促进高校与企业的结合,教育部与科技部共同推进大学科技园的建设香港特区政府1993年成立香港工业科技中心公司,拨款2.5亿元及57130平方米的土地作为兴建中心大楼及租期运作费用,旨在促进科技、学术与工业的结合,但政府在具体的政策上支持力度仍显不够。 地方政府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对于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推动地方经济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负有重要责任。但我国不少地方基础较差,科技投入低,高校创新功能薄弱,力量分散,加上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缺少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2关于创新理论的研究 关于创新理论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初,西方的一些学者借用新制度经济学的某些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从社会、政治、经济的宏观角度来解释各国技术创新实绩的差异,重视国家特定因素对于技术变迁过程的重大影响,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文献首推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1912年所著的《经济发展理论》,熊彼特在这本著作中明确地将经济发展与创新视为同一物,还将发明与创新区别开来,认为创新是一个社会过程而不仅仅是一种技术的或者经济的现象。熊彼特的有关经济发展是一个以创新为核心的演进过程的观点,为政府、企业制定有效的创新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没有涉及到政府管理创新对于技术成果转化影响的问题。 美国著名企业史学家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于1977年发表的名著《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克分论述了企业组织的创新与发展实为管理革命、管理创新的一部分,认为大公司出现之后,管理的复杂化程度提高,从而导致了经理阶层的职业化和高层次管理方式的形成,而这就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管理创新但是钱德勒的研究对象是美国企业的发展,对政府政策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几乎没有涉及。 近些年西方学者发表了大量对创新理论和官产学研的专著、论文,其中影响较大的有a~earte.muii"所著的《科技成果转化系统》一书。该书论述了美国联邦政府、高等教育机构以及其他科研机构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proctorp、reid等所著的《美国和德国科技成果转化制度的比较研究》,对德国和美国在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中的组织、管理和执行上的相似与差异进行了探索,并应用具体事例对美国4个主要科技园区的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动力进行了检验。michatlhobday所著的《科技创新在东亚》,该书拓宽了传统的创新理论,建立了了解科技后进国家(地区)高科技公司优势和缺点的分析性架构…。铃木所著的《日本的科技成果转化》,该书重新解释了日本的科技变革进程,指出日本科技成果转化主要归功于日本政府的远见卓识的产业政策和大型公司的创新管理技术。但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角度论述政府管理创新问题的论文论著较为少见。 国内学术界近些年来十分关注创新理论的研究,其中冯之浚编著的《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与政策》具有代表性,在这部书中,冯之浚等论述了政府对技术创新的引导和抉择的必要性,提出了制度安排及深化政府的体制改革问题。 关于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途径,国内外学者和实际工作者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探讨,美国、英国一些学的主要观点有:(1)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向工厂企业流动,高校教师到企业兼职;(2)高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3)建立向工厂企业推销科研成果的专门机构;(4)创办大学科技园区,使高校科研成果直接进入园区孵化;(5)创办合作研究中心,与企业界共同开发新技术;(6)建立科技成果交流网,密切高校与企业的联系。国内学者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大学的教学、科研与社会职能;(2)影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3)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的标准;(4)产、学、研一体化研究;(5)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等。但国内外对地方政府在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中的管理创新问题尚欠缺系统论证。 3国家创新体系中地方政府与高校、企业的相互关系同题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ced)1996年报告中提出:“国家创额体系是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中介机构等.为了一系列共同的市场和经济目标,通过建设性的作用而构成的机构网络,其主要活动是启发、引进、改造与扩散新技术,创新是这个体系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国家创新体系主要构成中的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等,在实现该体系的功能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并存在合理的相互联系机制。而国家创新体系的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创新,它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等内容,其中,知识创新是基础,技术创新是核心,管理创新是保证。知识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获得的新的基础科学知识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高校在知识创新中处于主导地位,这是由高校人才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科学素养所决定的。他们在我国高层次的学习和工作环境中不仅获得了大量的知识,而且也掌握了科学的研究方法。他们的文化素质,尤其在创造中的理性思维是最突出的特征。正是这样一支知识创造型人才队伍,已经或将成为知识创新的战略资源。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技术创新是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走出困境和发展壮大的关键,促使企业加强技术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管理创新是指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这种范式既可以是新的有效整合资源以达到企业目标和责任的全过程式管理,也可以是新的具体资源整合及目标制定等方面的细节管理。各种组织都能成为本组织管理创新的主体,而从某一特定的行政区域整体来说,地方政府则是管理创新的主体,它对于合理配置创新资源起着宏观调控作用。由此可见,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围绕企业的技术创新这个关键,高校的知识创新是基础,地方政府的管理创新是保证。我们以大学科技园为例进一步说明政府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关系问题。 中国大学科技园是政府、高校、企业相互结合,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一种模式。如前所述,高校具有人才和技术密集优势,取得了相当多的科技成果,如何把高校中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大学科技园是一种有效途径我国成功的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中,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是很大的。沈阳市政府在沈阳海峡两岸科技工业园拨出810亩地,完成六通一平,以低于征地价的每亩3万余元出售给东大软件园。哈尔滨市政府在哈工大校园周围划出117公顷土地建设哈工大高新技术园区。北京市政府政策预留22公顷土地建设清华科技园。浙江省政府财政拨款5000多万元,与国家教委合作,建设浙江省杭嘉湖科技开发公司等,并相应出台了吸引创新人才人园的政策。可见,创办大学科技园的基本条件是:当地政府的支持和企业财团的加^,高校显著的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而条件相似,由于缺少当地政府的支持,创办大学科技园是很难成功的。 4以人为本的思想与地方政府创新人才激励机制问题 在中国古代传统的行政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一个突出特征,这是西方国家所不及的。先秦诸子都是从人出发来阐述自己的思想,其中,儒家“三纲五常”思想中的人本思想具有积极意义,最典型的有孔子和孟子的民本思想孔子在《论语·学而》一文中日:“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里“道”指通导、治理的意思。 仲弓问仁,子日:“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其中“如承大祭”指如同承担大祭典一样小心。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一文中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孟子·公孙丑下》一文中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从中可见,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已经认识到管理的核心在于人的管理,只有尊重民意,重视和发挥人的作用,国家和民族才能兴旺发达。中国古代传统行政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是现代政府管理创新的文化支撑。西方国家的管理思想曾经历由古典管理理论的“经济人假设”,到现代管理理论的“自我实现人”的假设,从而奠定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他们认识到人才与人力资本的重要性,认识到人力资本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尤胜过金融资本,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成为企业、高校等各种组织以至政府管理的重心。可以说,在现代信息社会里,从以物为中心的管理体系转向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体系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 人才就是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进行了创造性劳动,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或某一工作上做出较大贡献的人。创新人才通常指创造力高的人才,即能产生符合某种目标或新的情境的解决问题的观念,或是创造出新的社会价值的能力。显而易见,创新人才是创新的关键和根本。地方政府的管理创新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建立和完善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创造一个吸引人才并能使其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的良好的竞争环境,在全社会造成一种尊重人才、尊重知识以及人人参加竞争的舆论环境,增强创新人才的竞争意识和不进则退的危机意识。 5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与科技中介体系问题 5.1地方政府职能转变 职能,通常指职责与功能作用,它是职和能的辨证统一。国家职能是指国家活动的基本方向,是国家在实施其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活动过程中担负的职责和功能。恩格斯曾指出:“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本质上是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因此,国家必须具有对经济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职能。所谓地方政府职能,是指地方行政机关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国家或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承担的职责和功能。可见,地方政府职能是政府职责与政府功能的统一。地方政府职能是国家职能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本质上是国家职能的具体执行,是作为国家管理执行机关的行政主体,依法对政府机关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所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作用。 地方政府职能内容是变化的,这是由行政环境的变化所决定的,这就涉及到地方政府职能转变问题。当前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大环境下,在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的过程中,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及体制改革至关重要,这是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的又一个重要内容。一方面,政府职能的重点是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对科技、教育等公共事业的管理职能进一步强化,但政府机构不宜庞杂;另一方面,企业正由政府的附属物逐渐转变成完全独立的经济实体,但在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的创新过程中,地方政府的干预始终是十分必要的,但干预方式不能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方式,而应是作用在市场的失效点。基于这两方面的思考,政府的部分科技、教育等公共事业管理职能可以由界于政府与高校、企业之间的科技中介组织代为履行,按照市场的方式进行管理,实现体制刨新。 5.2科技中介组织 科技中介组织,就是以非行政的方式组合起来,介于政府与科研部门和企业之间,执行特定功能的互益性社会自治组织。科技中介组织是传播知识和信息的桥梁,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问环节。如前所述,市场经济对地方政府角色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实现由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对社会、企业、市场的直接控制向宏观、间接管理过渡。这时,介于政府与科研部门、企业、社会、市场之间的科技中介组织,成为协助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一股重要力量。科技中介组织的发展,在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变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1)推动作用。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是作为独立的利益主体出现的。利益主体基于不同的利益需要,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必然会产生各种矛盾冲突。实践证明。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并不是万能的,完全靠市场的自发调节,并不能保证市场效益的最大实现,而且,往往会发生市场失效,表现在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中,高校教师利益得不到保证的事情时有发生,政府、企业的科研投资得不到回报的事情也经常出现。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协调政府行为与高校行为、企业行为的关系,无疑是地方政府转变职能面临的新课题。在市场失效的时候,科技中介组织则扮演了相对成功的角色。他们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应运而生。他们面向市场、熟悉市场、服务于市场,比相关的政府部门在有效管理、服务市场经济方面确实起到了更为积极的作用,这也是一种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压力和动力,为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了方向: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将地方政府的职责与市场经济本身的游戏规则相结合,培植和发展科技中介组织,服务市场、管理市场而不是命令市场。 (2)助手作用。在现代社会,政府的公共事务管理日益复杂化,社会服务对象和领域也日益增多,要求也不断提高,有许多需要专业性的管理和服务。如果政府再如过去一样,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地进行社会管理服务活动,其结果不难想象,必定是一个效率低下的政府。因而,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必须通过社会的力量扩展自己职能的实现范围,增强政府的影响力量。现代公共管理理论的研究表明: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进行社会化的管理和服务;晟有效的组织形式就是各种社会中介组织。而地方政府将有关科技成果转化的事务交给科技中介组织承担,这既能使政府转移出的职能得以落实,由科技中介组织更好地为高校等科研部门、企业、市场、社会服务,又能使政府减少具体事务,加强宏观决策、宏观规划和宏观调控,提高其行政效率。科技中介组织介入社会舞台以后,可承担大量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职能,大大地减少了地方政府的工作量,降低了政府成本,精简了机构和人员,提高了行政效率,充当了地方政府的得力助手。 (3)桥梁与纽带作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社会、经济的管理由直接转变为间接。而介于政府与高校、企业、社会、市场之问的科技中介组织,依其“承上启下”、“上挂下联”的地位,成为协助政府职能如此转变的一种最佳途径。笔者曾走访过香港工业科技中心公司,该公司被称为准政府机构,也是科技服务机构,属于非赢利性组织,其宗旨是促进与推广香港工业科技之开发及应用,专为高校或科研部门的科技成果与企业技术创新搭桥铺路,并根据政府职能转变后不干预企业经营括动要求,履行对企业管理和指导职能,同时又及时向政府反映企业要求,既激发了高校和企业的创新括力,实现了政府向政企分开的职能转变,又使政府与高校、企业、市场、社会之间联系更为紧密。 管理创新成果论文:浅谈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研究 论文关键词:高校 科技成果转化 地方政府 管理创新 论文摘要:地方政府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对于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推动地方经济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负有重要责任。本文运用创新理论及公共管理理论,以地方政府和高校为研究对象,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角度,研究和探索地方政府的管理创新问题,重点研究了国家创新体系中高校、地方政府、企业三者关系问题;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与地方政府创新人才激励机制题;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与科技中介组织问题。 科教兴国重在创新,创新问题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高校具有人才和技术密集优势,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占全国近2/3,“863计划”项目占全国的1/3,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占全国14%,取得了一大批科技成果。但是,全国高等学校的科研成果有90%以上仍未在生产上发挥作用,清华大学是我国专利大户,国家实行专利法以来,授权的643项专利中得到不同程度应用的也仅占30%,效益较为突出的只有15%。如何把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政府的宏观调控与推动尤其重要,特别是耗资巨大、企业难以承担风险的大项目,更加需要政府采取措施促进。 1中外政府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作用 经济发达国家的政府都十分鼓励高校同企业界建立合作关系,并为此投入巨额资金。英国早在1986年10月,宣布了一项投资为4.2亿英镑的资助产学研合作的宏伟计划,规定高校科研机构选定并得到企业资助的研究项目,政府将拨结该项目同样数额的支持经费。美国科学基金会(nsf)白1971年开始,陆续制定了“大学工业合作计划”、“工程研究中心计划”等7个促进高校与企业界结合的计划。美国商务部1990年拨款组织“先进技术计划”,资助那些申请该计划的企业、政府部门、大学都按“食物链”的方式集团化,以确保集团内各成员之间相互了解、密切结合,达到缩短技术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时间。英国地方政府鼓励大学和企业合作,谢菲尔德市的市长谈到,市政府主要制订一些鼓励政策,如在大学附近设立科学园区,鼓励新兴公司的成立,引导大学教授不要只做纯学术研究,鼓励年轻的学者对中小企业发生兴趣。1996年英国政府启动区域创新战略,其目的是帮助将新思想和新方法转变到商业和公共领域的创新上来。美国大学成为政府认可的教学和科研中心,并得到大量资金。同时,发达国家十分注重制定有关优秀人才引进的政策,他们的做法和经验表明:政府在推动高校和企业的结合上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政府近些年来为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采取了各种方式,如实施火炬计划、星火计划、863计划,组建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等,但在实践中遇到不少困难”]各省市政府也采取了相应措施,促进高校与企业的结合,教育部与科技部共同推进大学科技园的建设香港特区政府1993年成立香港工业科技中心公司,拨款2.5亿元及57130平方米的土地作为兴建中心大楼及租期运作费用,旨在促进科技、学术与工业的结合,但政府在具体的政策上支持力度仍显不够。 地方政府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对于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推动地方经济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负有重要责任。但我国不少地方基础较差,科技投入低,高校创新功能薄弱,力量分散,加上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缺少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2关于创新理论的研究 关于创新理论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初,西方的一些学者借用新制度经济学的某些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从社会、政治、经济的宏观角度来解释各国技术创新实绩的差异,重视国家特定因素对于技术变迁过程的重大影响,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文献首推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1912年所著的《经济发展理论》,熊彼特在这本著作中明确地将经济发展与创新视为同一物,还将发明与创新区别开来,认为创新是一个社会过程而不仅仅是一种技术的或者经济的现象。熊彼特的有关经济发展是一个以创新为核心的演进过程的观点,为政府、企业制定有效的创新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没有涉及到政府管理创新对于技术成果转化影响的问题。 美国著名企业史学家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于1977年发表的名著《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克分论述了企业组织的创新与发展实为管理革命、管理创新的一部分,认为大公司出现之后,管理的复杂化程度提高,从而导致了经理阶层的职业化和高层次管理方式的形成,而这就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管理创新但是钱德勒的研究对象是美国企业的发展,对政府政策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几乎没有涉及。 近些年西方学者发表了大量对创新理论和官产学研的专著、论文,其中影响较大的有a~earte.muii"所著的《科技成果转化系统》一书。该书论述了美国联邦政府、高等教育机构以及其他科研机构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proctorp、reid等所著的《美国和德国科技成果转化制度的比较研究》,对德国和美国在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中的组织、管理和执行上的相似与差异进行了探索,并应用具体事例对美国4个主要科技园区的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动力进行了检验。michatlhobday所著的《科技创新在东亚》,该书拓宽了传统的创新理论,建立了了解科技后进国家(地区)高科技公司优势和缺点的分析性架构…。铃木所著的《日本的科技成果转化》,该书重新解释了日本的科技变革进程,指出日本科技成果转化主要归功于日本政府的远见卓识的产业政策和大型公司的创新管理技术。但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角度论述政府管理创新问题的论文论著较为少见。 国内学术界近些年来十分关注创新理论的研究,其中冯之浚编著的《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与政策》具有代表性,在这部书中,冯之浚等论述了政府对技术创新的引导和抉择的必要性,提出了制度安排及深化政府的体制改革问题。 关于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途径,国内外学者和实际工作者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探讨,美国、英国一些学的主要观点有:(1)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向工厂企业流动,高校教师到企业兼职;(2)高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3)建立向工厂企业推销科研成果的专门机构;(4)创办大学科技园区,使高校科研成果直接进入园区孵化;(5)创办合作研究中心,与企业界共同开发新技术;(6)建立科技成果交流网,密切高校与企业的联系。国内学者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大学的教学、科研与社会职能;(2)影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3)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的标准;(4)产、学、研一体化研究;(5)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等。但国内外对地方政府在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中的管理创新问题尚欠缺系统论证。 3国家创新体系中地方政府与高校、企业的相互关系同题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ced)1996年报告中提出:“国家创额体系是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中介机构等.为了一系列共同的市场和经济目标,通过建设性的作用而构成的机构网络,其主要活动是启发、引进、改造与扩散新技术,创新是这个体系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国家创新体系主要构成中的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等,在实现该体系的功能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并存在合理的相互联系机制。而国家创新体系的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创新,它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等内容,其中,知识创新是基础,技术创新是核心,管理创新是保证。知识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获得的新的基础科学知识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高校在知识创新中处于主导地位,这是由高校人才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科学素养所决定的。他们在我国高层次的学习和工作环境中不仅获得了大量的知识,而且也掌握了科学的研究方法。他们的文化素质,尤其在创造中的理性思维是最突出的特征。正是这样一支知识创造型人才队伍,已经或将成为知识创新的战略资源。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技术创新是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走出困境和发展壮大的关键,促使企业加强技术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管理创新是指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这种范式既可以是新的有效整合资源以达到企业目标和责任的全过程式管理,也可以是新的具体资源整合及目标制定等方面的细节管理。各种组织都能成为本组织管理创新的主体,而从某一特定的行政区域整体来说,地方政府则是管理创新的主体,它对于合理配置创新资源起着宏观调控作用。由此可见,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围绕企业的技术创新这个关键,高校的知识创新是基础,地方政府的管理创新是保证。我们以大学科技园为例进一步说明政府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关系问题。 中国大学科技园是政府、高校、企业相互结合,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一种模式。如前所述,高校具有人才和技术密集优势,取得了相当多的科技成果,如何把高校中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大学科技园是一种有效途径我国成功的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中,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是很大的。沈阳市政府在沈阳海峡两岸科技工业园拨出810亩地,完成六通一平,以低于征地价的每亩3万余元出售给东大软件园。哈尔滨市政府在哈工大校园周围划出117公顷土地建设哈工大高新技术园区。北京市政府政策预留22公顷土地建设清华科技园。浙江省政府财政拨款5000多万元,与国家教委合作,建设浙江省杭嘉湖科技开发公司等,并相应出台了吸引创新人才人园的政策。可见,创办大学科技园的基本条件是:当地政府的支持和企业财团的加^,高校显著的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而条件相似,由于缺少当地政府的支持,创办大学科技园是很难成功的。 4以人为本的思想与地方政府创新人才激励机制问题 在中国古代传统的行政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一个突出特征,这是西方国家所不及的。先秦诸子都是从人出发来阐述自己的思想,其中,儒家“三纲五常”思想中的人本思想具有积极意义,最典型的有孔子和孟子的民本思想孔子在《论语·学而》一文中日:“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里“道”指通导、治理的意思。 仲弓问仁,子日:“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其中“如承大祭”指如同承担大祭典一样小心。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一文中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孟子·公孙丑下》一文中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从中可见,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已经认识到管理的核心在于人的管理,只有尊重民意,重视和发挥人的作用,国家和民族才能兴旺发达。中国古代传统行政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是现代政府管理创新的文化支撑。西方国家的管理思想曾经历由古典管理理论的“经济人假设”,到现代管理理论的“自我实现人”的假设,从而奠定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他们认识到人才与人力资本的重要性,认识到人力资本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尤胜过金融资本,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成为企业、高校等各种组织以至政府管理的重心。可以说,在现代信息社会里,从以物为中心的管理体系转向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体系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 人才就是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进行了创造性劳动,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或某一工作上做出较大贡献的人。创新人才通常指创造力高的人才,即能产生符合某种目标或新的情境的解决问题的观念,或是创造出新的社会价值的能力。显而易见,创新人才是创新的关键和根本。地方政府的管理创新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建立和完善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创造一个吸引人才并能使其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的良好的竞争环境,在全社会造成一种尊重人才、尊重知识以及人人参加竞争的舆论环境,增强创新人才的竞争意识和不进则退的危机意识。 5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与科技中介体系问题 5.1地方政府职能转变 职能,通常指职责与功能作用,它是职和能的辨证统一。国家职能是指国家活动的基本方向,是国家在实施其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活动过程中担负的职责和功能。恩格斯曾指出:“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本质上是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因此,国家必须具有对经济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职能。所谓地方政府职能,是指地方行政机关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国家或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承担的职责和功能。可见,地方政府职能是政府职责与政府功能的统一。地方政府职能是国家职能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本质上是国家职能的具体执行,是作为国家管理执行机关的行政主体,依法对政府机关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所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作用。 地方政府职能内容是变化的,这是由行政环境的变化所决定的,这就涉及到地方政府职能转变问题。当前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大环境下,在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的过程中,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及体制改革至关重要,这是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的又一个重要内容。一方面,政府职能的重点是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对科技、教育等公共事业的管理职能进一步强化,但政府机构不宜庞杂;另一方面,企业正由政府的附属物逐渐转变成完全独立的经济实体,但在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的创新过程中,地方政府的干预始终是十分必要的,但干预方式不能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方式,而应是作用在市场的失效点。基于这两方面的思考,政府的部分科技、教育等公共事业管理职能可以由界于政府与高校、企业之间的科技中介组织代为履行,按照市场的方式进行管理,实现体制刨新。 5.2科技中介组织 科技中介组织,就是以非行政的方式组合起来,介于政府与科研部门和企业之间,执行特定功能的互益性社会自治组织。科技中介组织是传播知识和信息的桥梁,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问环节。如前所述,市场经济对地方政府角色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实现由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对社会、企业、市场的直接控制向宏观、间接管理过渡。这时,介于政府与科研部门、企业、社会、市场之间的科技中介组织,成为协助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一股重要力量。科技中介组织的发展,在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变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1)推动作用。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是作为独立的利益主体出现的。利益主体基于不同的利益需要,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必然会产生各种矛盾冲突。实践证明。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并不是万能的,完全靠市场的自发调节,并不能保证市场效益的最大实现,而且,往往会发生市场失效,表现在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中,高校教师利益得不到保证的事情时有发生,政府、企业的科研投资得不到回报的事情也经常出现。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协调政府行为与高校行为、企业行为的关系,无疑是地方政府转变职能面临的新课题。在市场失效的时候,科技中介组织则扮演了相对成功的角色。他们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应运而生。他们面向市场、熟悉市场、服务于市场,比相关的政府部门在有效管理、服务市场经济方面确实起到了更为积极的作用,这也是一种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压力和动力,为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了方向: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将地方政府的职责与市场经济本身的游戏规则相结合,培植和发展科技中介组织,服务市场、管理市场而不是命令市场。 (2)助手作用。在现代社会,政府的公共事务管理日益复杂化,社会服务对象和领域也日益增多,要求也不断提高,有许多需要专业性的管理和服务。如果政府再如过去一样,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地进行社会管理服务活动,其结果不难想象,必定是一个效率低下的政府。因而,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必须通过社会的力量扩展自己职能的实现范围,增强政府的影响力量。现代公共管理理论的研究表明: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进行社会化的管理和服务;晟有效的组织形式就是各种社会中介组织。而地方政府将有关科技成果转化的事务交给科技中介组织承担,这既能使政府转移出的职能得以落实,由科技中介组织更好地为高校等科研部门、企业、市场、社会服务,又能使政府减少具体事务,加强宏观决策、宏观规划和宏观调控,提高其行政效率。科技中介组织介入社会舞台以后,可承担大量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职能,大大地减少了地方政府的工作量,降低了政府成本,精简了机构和人员,提高了行政效率,充当了地方政府的得力助手。 (3)桥梁与纽带作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社会、经济的管理由直接转变为间接。而介于政府与高校、企业、社会、市场之问的科技中介组织,依其“承上启下”、“上挂下联”的地位,成为协助政府职能如此转变的一种最佳途径。笔者曾走访过香港工业科技中心公司,该公司被称为准政府机构,也是科技服务机构,属于非赢利性组织,其宗旨是促进与推广香港工业科技之开发及应用,专为高校或科研部门的科技成果与企业技术创新搭桥铺路,并根据政府职能转变后不干预企业经营括动要求,履行对企业管理和指导职能,同时又及时向政府反映企业要求,既激发了高校和企业的创新括力,实现了政府向政企分开的职能转变,又使政府与高校、企业、市场、社会之间联系更为紧密。 管理创新成果论文:供电公司管理创新成果推广考评体系探索 摘要:国网辽阳供电公司管理创新工作以省公司创新管理对标体系为基准,将管理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与日常管理紧密结合,将成果的落地与对标管理紧密结合,建立创新成果推广的执行、考核、组织体系,明确责任分工,实施创新成果推广的严格考评,并定期分析结果,查找存在问题原因,制定整改措施,更加关注成果推广落地,让成果推广不再停留于纸面上,形成管理创新的高效动态和持续改进机制,有效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关键词:管理创新推广应用考评体系 一、专业管理目标描述 第一,专业管理理念。结合国网辽阳供电公司(以下简称为公司)实际,运用5W2H分析法,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强化监督检查,扎实推进成果推广的执行和落地,推进更新管理观念、优化工作流程,形成一套程序合理、责任明确、科学有效的创新成果推广考评体系,进一步完善管理创新“PDCA”全过程管控机制。第二,专业管理范围和目标。其一,管理范围。公司系统的拥有管理创新成果的单位、部门、人员、流程等方面,搭建一个上下贯通、运转高效、左右协同,过程涵盖等重要环节的全方位运行体系,实现各专业的管理创新成果有效推广应用。其二,管理目标。严格按照省公司管理创新工作中成果推广应用的相关要求,建立、发挥公司成果储备库的作用,以强化成果推广提高对业务执行的约束力,杜绝“重建设、轻执行”的“成果不落地”的现象。 二、主要管理做法 第一,管理工作流程图。公司管理创新成果推广应用考评流程,主要分为考核准备、实施考核、总结改进等阶段,机构包括了公司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管理创新工作办公室、相关部门、单位等,进而形成了以创新成果推广为目标的一个多阶段、多层面参与的实施流程。第二,主要流程说明。其一,阶段流程说明。第一阶段考核准备:主要开展落实部署、编制考评体系、征集意见、下发通知等工作。第三,阶段实施考核:主要开展成立考评组、开展培训、组织考核、推广自评、集中考核等工作。第三阶段总结改进:主要开展汇总结果、综合审定、公布结果、总结改进、完善储备库等工作。其二,主要节点说明。落实部署:按照国网公司、省公司相关要求,公司逐步重视管理创新成果推广应用工作。公司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要求积极开展创新管理成果应用工作,将成果推广的执行与日常工作相结合,建立考核评价体系,确保成果推广有效落地。编制考评体系:依据公司的管理创新对标要求、工作计划等,由公司管理创新工作办公室组织制订管理创新成果推广考评细则,业务主管部门着手开展前期工作,确保与本年度管理创新工作指导方针一致。征求意见:管理创新工作办公室负责组织开展管理创新成果推广应用考评细则的意见征集。征集过程要保证层面全覆盖、形式多种多样,利用公司管理创新信息网站、办公自动化系统等开展调查问卷,广泛征集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做到宣传范围广、内容深,营造全员参与创新的良好氛围。审核:公司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综合审定管理创新成果推广应用考评细则,综合参考收集的意见或建议。经领导小组审核,如果未能通过,管理创新工作办公室需要反复修改细则,直至审核通过。成立考评组:管理创新工作办公室组织成立成果推广考评组。组织全公司管理创新联络员、骨干力量等人员参加专业培训,进一步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工作方向,确保具备公司创新成果推广应用的考核工作,确保参与考核人员在实施考核过程中考核方法考核结果的准确可靠。组织考核:管理创新工作办公室组织实施管理创新成果推广应用考评工作。管理创新管理考核主要采取集中考核和各部门、基层单位自评两种方式。每年,管理创新工作办公室负责组织管理创新管理考评组成员开展集中考核,各专业部门、各基层单位的管理创新联络员负责半年考核本部门(单位)的管理创新成果推广应用情况,自评结果汇总给办公室。考核结果不仅包括详细的评分情况,更重要的是指出管理创新成果推广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设性的改进意见。公布结果:经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审核通过后,由管理创新工作办公室负责公布管理创新成果推广考评的结果,并反馈各专业部门、各基层单位在管理创新成果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意见。完善储备库:管理创新工作办公室整理各专业部门、各基层单位管理创新管理的成果情况。在动态入库流程中,符合条件后才可入库,入库后才能上报省公司。不符合条件的成果要经过重新修改、撰写和评审,有效的将质量低下的成果拒之门外,形成公司管理创新成果推广考核周期的总结。 三、今后的改进方向或对策 第一,在加强组织保障上做得更强。公司管理创新管理考核工作已建成了由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为领导,管理创新工作办公室组织实施的组织保障,下一步要重点将考核任务层层分解,落实管理创新管理考核的工作职责,明确整个常态化管理的人员职责和岗位分工,并在人员选择上精挑细选,实现人员素质高、责任分工清、体系运转好。第二,在加强宣传引导上做得更好。充分利用公司网站等多种形式,定期管理创新工作动态,推广创新成果的经验做法,时时关注成果动向和状态,确保成果撰写的连续性,为创新成果“落地”营造积极、正向的舆论氛围。第三,在动态管理上做得更优。在巩固公司常态化管理现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管理的深度,努力在推广应用,特别是在与标准化对接、成果转化上进行大胆尝试,形成亮点经验。 作者:刘旭 许晓 喻明明 单位:国网辽阳供电公司 管理创新成果论文:管理创新成果点评 一、将信息技术融入管理 企业已经开始积极探索互联网时代的管理新模式,例如今年评出的上海大众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工厂规划和建设管理,江苏电力五位一体流程驱动管理模式,河南开祥化工小企业的信息集成经验等等。这些企业在信息化全面融入并且改造传统管理模式方面,都做出了非常有价值的创新。江苏电力将企业管理当中最核心的基础性管理的对象和范畴全面放到管理信息平台上。在这个过程当中,流程的穿越是前提。过去传统管理是以岗位管理为中心,在一个部门或者一个车间里头实行制度标准的建设,现在是把责任制和岗位制分解为若干节点,以节点为中心整合标准制度责任考评和风险控制。这个过程一完成,实际上企业的颠覆性的、全面的管理制度就完成了,因为管理当中传统组织的概念、部门的概念、责任的概念已经整合到一个平台上。在这个基础上,把大量的前台的日常管理活动后台化,把大量的管理活动赶到网上或者赶到运行平台上,轨上运行是刚性的、合规的,轨下运行是不合规的有风险的,在新的管理模式下,日常的管理工作就是要持续不断地完善轨上的运行体系,把脱轨的管理行为变成轨上的行为。这就是信息化高度融入企业管理以后能够全面改变企业的基本原因。 二、以战略导向引领走出去,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 今年的成果当中有中海油大型跨国并购、中国水利水电建设开拓海外高端水电工程市场、中石油海外勘探开发分公司国际经营中的风险管理等等,这一批企业在国际化的过程当中,在走出去的过程当中形成了自己的经验,基本的趋势是由低端或者是中低端向中高端或者高端的发展。例如中国水利水电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依靠创新驱动,实施集团化协同经营,组织引领各子公司有序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通过构建国内外业务资源的统一配置平台,共享战略、技术、管理、信息、资金、经验,解决人才、资金、资质、网络等国际化经营资源不足的问题,成为国际市场上的总承包。而过去的情况则是中国企业被动分包别人总承包以后拿下来的项目,是外国企业总承包,我们去干脏活、累活和危险的活,挣下游的钱。所谓高端走出去,靠的是品牌和技术,而不是低于成本劳动力的竞争。我们已经从低端的劳动力的红利转化为具有知识产权或者有知识含量高素质人才的竞争,我们现在出去的工人,除了一部分技术人员和管理者以外,一部分技术工人可以带领当地的工人去工作,完成某一个项目。高端走出去还意味着全球化人力资源匹配,而不仅仅是国内劳务输出。我们在当地搞了一个项目,很多情况下聘用的是外国的管理人员,聘用的是当地的管理人员,跟当地有很好的融合。还有就是我们的目标市场不同了。过去我们的目标市场只能是不发达国家甚至是最不发达的国家,现在我们能够既到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到发达国家,像欧美这些市场等。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风险的控制体系。过去很多情况下“走出去”是摸着石头过河,按照统一的部署,特别是央企走出去必须贯彻风险控制体系和标准。很多企业风险控制过程当中能够调用现代的信息手段以及当代先进的管理模式、工具有效地防范风险。通过一个或者几个案例可以看出,由低端往高端走的过程中我们进步的轨迹。 三、聚焦细分市场,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这方面今年的成果当中,中小企业数量比较多,如南京康尼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湖北人福医药集团股份公司、浙江洁丽雅股份有限公司等,都是非常有特点的。我们以南京康尼公司为例来总结成果当中表现出来的趋势。首先是走高精专特之路。中小企业要谋求发展,必须心无旁鹜,静下心来,一心一意开拓自己的核心能力,包括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可以是“高”,也可以是“专”,也可以是“精”,也可以是“特”,也可以是“高精专特”都占,但是一定要抓住一样比别人做得好的,这是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高科技企业最重要的发展原则。第二,像南京康尼公司这样,要想在国际同行当中做出成绩,必须绕开壁垒,另辟蹊径,在核心技术领域要养育出“自己的孩子”。这一点是打破国外同行技术垄断的根本的出路,别人家的孩子是很难抱过来的。国外企业在这个领域申请了大量专利,用就得花高价。在这种情况下南京康尼公司另辟蹊径,另外走一条技术路线,避开那些外国企业的技术,自己搞自己的。在这个过程当中,非常重要的就是要尊重知识产权创新的规律,要尊重知识产权创新者的奉献以及基于这种奉献制度性的权益安排。第三,要建立起知识产权战略及与之相匹配的一整套制度、标准、责任、流程、办法,要保护好自己的“孩子”,在专利这个领域按照国际规矩办,有了自己核心的东西,不要轻易被别人模仿甚至偷走。 四、依据战略定位整合优势资源,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在整合资源方面,今年的成果当中比较多的是国有甚至是央企,如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北京能源投资集团、中国五矿等。为什么国企在资源整合方面这些年出了很多的成果呢?这是国有企业由过去相对具有行政色彩的公司走向市场化过程的一种变革,变革的过程由过去比较浅层逐步向纵深发展。这些成果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首先,大型国企成功整合资源的前提是,企业必须成为市场的主体,资源配置的主体,否则根本谈不上自己有权力配置这些资源,要去行政化。第二,战略引领。一个企业要整合资源,首先要有一个清晰的战略,特别是在业务方面的定位要特别准确,否则整合资源会失去方向。第三,在资源整合过程当中,将企业内部业务以及子公司的撤、并、转、卖,与外部企业并购结合起来,可以收到资源优化和高效配置的良好效果。 五、强化管理人员及新生代员工队伍建设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统筹考虑企业发展战略和管理人员队伍现状,从构建分层、动态的管理人员能力模型体系入手,着力完善管理人员的招聘选拔、考核评估和培训发展体系,逐步打造了一支能力强、素质高、结构合理的管理人才队伍。通过引入能力模型,为管理人员的选、育、用、留提供了科学的衡量依据,全面提升了管理人员队伍个人能力和团队协作水平,促进了企业经营稳步增长和品牌美誉度提升。 六、聚焦关键问题,带动管理全面提升 大亚湾核电运营公司、神华集团、重庆长安汽车公司等企业都是在抓住企业关键问题以后,用一个管理模式和一套办法解决关键问题,带动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大亚湾核电运营公司这些年一直在进行国际对标管理,世界三大评比和对标体系是由法国、俄罗斯和美国主导的,在三大体系评比和对标过程当中,大亚湾的主要数据指标都名列前茅,有的甚至超过世界最先进的水平。大亚湾是我国第一个核电站,而且是全部采用法国的技术,小至一个螺丝钉都是采用法国的产品,经过几十年不断成长和深化管理、优化技术,在法国主导评价体系当中,大亚湾的管理水平已经超过了法国本土企业。 七、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实现多方共赢的和谐发展 深圳高新投资集团、杭州娃哈哈集团、浙江省邮政公司、北新集团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太原钢铁集团公司等一批企业各自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经验,这些经验符合国家倡导的大方向,而且在相关的领域和行业里做出了成绩。 作者:胡新欣 单位: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审定委员会执行副主任 管理创新成果论文:深究以管理创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目前,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比较低、速度比较慢、科技成果转化比较难的现状,严重影响着高科技成果对传统产业改造的进程。 1创新科技成果目标管理机制,促进科技成果管理 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科技成果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成果验收(鉴定)、登记、建档、申报、评审、奖励、成果推广等项内容。重视和做好科研成果的目标管理工作,有利于正确评价和肯定科技人员的辛勤劳动、保护其合法权益,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使科技人员在“发展新产业”的科研竞争中固有优势、保持持续发展的后劲,从而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创新科技成果目标管理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创新科技成果目标管理主体。目前,我国科技队伍主力军在高校和科研单位,科技力量游离于企业之外。而企业是科学技术创新的主体,更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执行者。因此,在进一步的改革中,应创新加强对企业这一主体的科技成果管理。首先,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应当鼓励、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其次,企业科技经费的投入,应重点用于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项目,要加大对企业技术研究开发、成果转化的扶持力度;最后,积极鼓励科研院所进入企业,建立一批技术创新联盟,促进产学研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在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重点解决产业集成创新中的科技、工程和装备问题,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是创新以成果转化为核心的成果管理目标。科技成果管理工作要以促进成果转化为核心目标,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一方面,建立健全成果管理的规章制度,用法律手段规范登记工作,掌握和提供科技成果信息资源,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交流与推广应用。另一方面,建立多种科技成果评价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科技成果通过市场竞争、生产实践以及学术上的百家争鸣等形式得到评价,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三是创新科技奖励管理制度。科技奖励是一种手段和措施,其目的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科技管理中科技奖励工作应认真贯彻《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前提下,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科技奖励制度,激励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2创新科技档案信息管理平台,促进科研工作开展 科技档案是科技生产、试验、管理等活动的真实记录,它生动载录和说明了整个科学研究过程的全部活动信息和科学事业发展进步历程信息。在科技管理工作中,科技档案是开展科研工作的前期基础,是科研成果、技术发明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对促进科研工作开展,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科技档案信息管理平台的创新应把握以下几点: 首先,建立科研成果登记数据库。科研成果的登记、存档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环节。科研成果登记数据库的建立和使用有助于实现科技成果管理工作的办公自动化、现代化,有助于提高科技管理工作水平。同时,科研管理部门应该建立健全成果登记的档案制度,督促所有科研人员积极主动地进行成果登记工作,引导科研人员积极使用成果登记数据库中的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充分地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和科研成果的认知度。 其次,加强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科技档案利用工作不能仅局限于传统的提供简单查找利用单一的文字资料,信息的综合利用要形式多样化。因此,进一步开发科技档案资源信息,是服务好科技建设的关键。这就要求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者不能局限于就档案工作而做档案工作,应随时关注科学研究发展的动态,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有关工作,全方位了解一个科技研究的全过程,以及该课题在实施发展过程中需借鉴的文献信息和相关资料的利用。了解到最前沿的科技研究发展的动态信息,从而使科技档案工作更好地满足科研工作的发展需要。 最后,重视科技统计工作。科技统计工作的意义和地位在采集、整理、分析、研究客观、真实的数据,提炼、形成科学的概念,为正确的认识事物的本质提供依据。因此,科技管理应加强科技统计工作,不仅为科技决策者提供数据服务,而且参与科技政策研究,为科技政策制定提供咨询,对科技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促进科技管理工作科学化、现代化。 3创新科技项目管理,促进科技成果开发 项目管理最初是从开发和生产大型、高费用、进度要求严的复杂系统的需要中发展起来的。近20年来,越来越多的组织、企业开始注重项目管理,将其灵活地运用于科技开发活动的管理中。在科研院所,项目管理主要运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健全项目监控评价体系。项目监控评价体系应具备健全的科技项目评估与遴选功能。要健全、完善专家咨询委员会,发挥其提供咨询建议的作用。同时组建产业布局规划组、宏观政策研究组及盟市、部门、企业的科技管理网络系统,对实施项目进行连续、精确地定量分析,为立项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二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管理。在项目审定、专项资金计划下达之前,要对项目进行实地调研,特别是重点项目,要了解查看拟扶持项目的具体实施情况,包括项目的工程建设情况、技术开发能力、资金筹措情况、项目实施配套条件和生产经营状况等。把调研拟扶持项目工作作为项目专项资金审批安排程序的一个重要环节,掌握扶持工作的主动性,使专项资金真正能够用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上,更好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管理创新成果论文:漫谈以管理创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摘要:本文结合科技成果产业化理念,从科技成果管理机制、科技档案信息管理平台及科技项目管理等方面加以创新管理,从而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关键词:科技管理;科技成果;产业化 目前,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比较低、速度比较慢、科技成果转化比较难的现状,严重影响着高科技成果对传统产业改造的进程。 1创新科技成果目标管理机制,促进科技成果管理 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科技成果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成果验收(鉴定)、登记、建档、申报、评审、奖励、成果推广等项内容。重视和做好科研成果的目标管理工作,有利于正确评价和肯定科技人员的辛勤劳动、保护其合法权益,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使科技人员在“发展新产业”的科研竞争中固有优势、保持持续发展的后劲,从而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创新科技成果目标管理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创新科技成果目标管理主体。目前,我国科技队伍主力军在高校和科研单位,科技力量游离于企业之外。而企业是科学技术创新的主体,更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执行者。因此,在进一步的改革中,应创新加强对企业这一主体的科技成果管理。首先,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应当鼓励、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其次,企业科技经费的投入,应重点用于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项目,要加大对企业技术研究开发、成果转化的扶持力度;最后,积极鼓励科研院所进入企业,建立一批技术创新联盟,促进产学研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在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重点解决产业集成创新中的科技、工程和装备问题,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是创新以成果转化为核心的成果管理目标。科技成果管理工作要以促进成果转化为核心目标,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一方面,建立健全成果管理的规章制度,用法律手段规范登记工作,掌握和提供科技成果信息资源,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交流与推广应用。另一方面,建立多种科技成果评价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科技成果通过市场竞争、生产实践以及学术上的百家争鸣等形式得到评价,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三是创新科技奖励管理制度。科技奖励是一种手段和措施,其目的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科技管理中科技奖励工作应认真贯彻《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前提下,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科技奖励制度,激励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2创新科技档案信息管理平台,促进科研工作开展 科技档案是科技生产、试验、管理等活动的真实记录,它生动载录和说明了整个科学研究过程的全部活动信息和科学事业发展进步历程信息。在科技管理工作中,科技档案是开展科研工作的前期基础,是科研成果、技术发明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对促进科研工作开展,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科技档案信息管理平台的创新应把握以下几点: 首先,建立科研成果登记数据库。科研成果的登记、存档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环节。科研成果登记数据库的建立和使用有助于实现科技成果管理工作的办公自动化、现代化,有助于提高科技管理工作水平。同时,科研管理部门应该建立健全成果登记的档案制度,督促所有科研人员积极主动地进行成果登记工作,引导科研人员积极使用成果登记数据库中的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充分地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和科研成果的认知度。 其次,加强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科技档案利用工作不能仅局限于传统的提供简单查找利用单一的文字资料,信息的综合利用要形式多样化。因此,进一步开发科技档案资源信息,是服务好科技建设的关键。这就要求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者不能局限于就档案工作而做档案工作,应随时关注科学研究发展的动态,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有关工作,全方位了解一个科技研究的全过程,以及该课题在实施发展过程中需借鉴的文献信息和相关资料的利用。了解到最前沿的科技研究发展的动态信息,从而使科技档案工作更好地满足科研工作的发展需要。 最后,重视科技统计工作。科技统计工作的意义和地位在于采集、整理、分析、研究客观、真实的数据,提炼、形成科学的概念,为正确的认识事物的本质提供依据。因此,科技管理应加强科技统计工作,不仅为科技决策者提供数据服务,而且参与科技政策研究,为科技政策制定提供咨询,对科技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促进科技管理工作科学化、现代化。 3创新科技项目管理,促进科技成果开发 项目管理最初是从开发和生产大型、高费用、进度要求严的复杂系统的需要中发展起来的。近20年来,越来越多的组织、企业开始注重项目管理,将其灵活地运用于科技开发活动的管理中。在科研院所,项目管理主要运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健全项目监控评价体系。项目监控评价体系应具备健全的科技项目评估与遴选功能。要健全、完善专家咨询委员会,发挥其提供咨询建议的作用。同时组建产业布局规划组、宏观政策研究组及盟市、部门、企业的科技管理网络系统,对实施项目进行连续、精确地定量分析,为立项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二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管理。在项目审定、专项资金计划下达之前,要对项目进行实地调研,特别是重点项目,要了解查看拟扶持项目的具体实施情况,包括项目的工程建设情况、技术开发能力、资金筹措情况、项目实施配套条件和生产经营状况等。把调研拟扶持项目工作作为项目专项资金审批安排程序的一个重要环节,掌握扶持工作的主动性,使专项资金真正能够用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上,更好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管理创新成果论文:中国企业管理创新成果案例征集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立创新型社会的要求,中国企业迫切需要提升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 为了及时总结和推广企业创新的新鲜经验,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推进管理创新,中国中小企业协会联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大等20所中国著名高校经济管理(商)学院共同推出“中国企业管理创新成果案例(2007)”征集活动。此次活动旨在对成功案例进行总结、推广,对为此做出贡献的企业家和管理者表示敬意并给予充分肯定,同时希望通过该活动的开展和创新成果案例的推广,充实和完善高等院校案例研究和案例教学,加强中国企业管理创新成果案例资料库建设,促进中国企业管理创新思想的发展与传播。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立创新型社会的要求,中国企业迫切需要提升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全面推动企业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现代化水平,弘扬中国本土化的经营管理思想,探索建立有自身特色的中国企业创新管理体系。 本次征集活动邀请各高校经济管理(商)学院院长和知名管理专家组成创新成果案例分类审定委员会,共同推举出最有影响力的中国企业管理创新成果案例。 企业管理创新成果案例的标准如下: 1.创新性。企业在管理运作中,采用了明显优于原来的管理流程和管理方式,或者采用了独特的管理原则和管理文化,或者创立了新颖的运营机制、管理办法和管理制度,或者是对现有管理思想的本土化改造,等等。这些创新达到或超过国内先进水平。 2.实践性。企业的创新理念和采取的方法,已经过1年以上时间的实践检验,可操作性强。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与企业管理实践的结合达到了创造性应用,并得到了改进和发展。或可以颠覆现有的管理认知,具有贴合中国企业实际情况的特点。 3.可复制性。企业的创新经验和方略具有推广价值,具有广泛的认可度。可以复制或改良推广到同行业企业中解决同类问题,或推广到其他企业帮助其解决遇到的类似或相关问题。 4.成效性。企业实施创新后,经济效益提升加快,各项经济指标增长明显,业绩在本企业和行业内提高迅速。社会效益显著,企业社会责任感强,有一定的美誉度。工作效率高,有相关数据资料可以证明。 5.指导性。企业的创新理念和实践有代表性,在行业、区域或相关范围内有较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具备很强的榜样价值和导向意义,对企业管理创新活动能起到指导作用。 管理创新成果论文:企业管理创新成果的特征及应用浅析 前言:在全球发展化的今天,企业要加快发展步伐,就要站在世界高度来审视自身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全球先进思想及管理方法的引入,把新的管理要素(如新的管理方法、新的管理手段、新的管理模式等)或要素组合引入到企业管理系统中来,让组织目标的创新活动更有效,让更多具有创新性、实践性、效益性的管理创新成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一、定义 管理创新就是将创造性思想转换为有用的产品、服务或作业方法的过程。 二、特征 1.创新性 (1)能揭示和反映企业管理领域的客观规律,其结构、功能明显优于原来采取的办法达到或超过国内同行业企业管理先进水平; (2)获奖的成果应该接近或达到国内甚至国际同行业的先进水平; (3)应用国内外已有的先进成果,在实践中又有改进或创新; (4)首次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技术在同行业应用并获得成功。 2.实践性 (1)能体现企业的行业特点,反映企业在管理活动中所进行的成功实践; (2)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 (3)具有导向性、可操作性和持续性; (4)一年以上的实践成果,有推广应用价值。 3.效益性 (1)必须经过一年以上的实际应用; (2)经过科学评估、测定与计算; (3)确实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 (4)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比较显著。 三、成果分类 1.总体性成果 主要是作用于企业管理总系统,它涉及到各子系统、各管理层次、各生产经营要素,带有全局性,如战略管理、企业整体优化管理等; 2.专业性成果 主要是作用于某一专业管理领域(或某个专业分系统),如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信息化管理等; 3.单项性成果 主要作用于某一管理要素,或某一特定的管理范围(如某个环节、某个控制点); 4.应用性成果 主要是成功地借鉴和应用国内外先进企业管理现代化成果,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社会效益。 四、成果创新的七大领域 1.创新组织机构 组织机构是支撑企业运行的基本架构。企业需要以一定的组织结构而存在,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同生物的机体一样,必须随着企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进行变革和调整。一是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创新。二是企业之间组织结构的创新。一般来说,企业战略决定企业的组织结构,特定的企业战略要求有恰当的企业组织结构作为保障。 2.创新技术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产生新思想、新发明、新工艺等的一系列活动或过程,是管理创新的主要形态,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源泉。技术创新不仅是技术问题,也是管理问题。企业技术创新从研究开发、形成产业化到市场推广及应用,在整个过程中蕴涵着一种新的管理机理和方法。技术创新一则为企业带来了成本优势,二则独特的个性,使企业形成不同于同行产品的竞争优势,推动了企业发展,从而促进管理方法、管理模式的创新。 3.创新经营理念 企业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迈进的时代,原有的经营模式及价值取向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应该在经营理念上进行创新。一是转变经营观念。管理要面向顾客和市场,由重生产经营转为重资本经营,由重数量转为重质量,由重销售转为重服务,由重利润转为重战略;二是要以人为本。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强调理解人、尊重人、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以知识管理为重点。 4.创新管理制度 有效的制度体系是企业高效地将企业核心资源整合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企业制度包括企业的文化制度、产权制度以及影响产权制度的实施从而影响到资源配置结果的一系列组织管理制度。例如,一些石油企业重组改制后,石油企业主业进入股份公司,成为股份分公司,其它部分为存续公司,保留原有的名称。原来的一个企业被分为二个,各有自己的法人,经济上、行政上相互独立,但在党群组织上还是一个系统,就要求企业必须进行管理体制创新,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建立新的管理体制。 5.创新管理方式方法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首的高新技术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交易方式已经发生了一些根本的变革,企业物资、资金流动在不断加速,企业原有游戏规则也随之改变。企业只有适应这些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寻求新的管理方式和方法,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6.创新人力资源管理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资金、技术、专利等企业生产经营要素都可以相互转让,唯独人力资源不能自由转让,因为人力资本将取代金融资本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使得过去以财务管理为重心的管理体系必须进行改革,转变为以人为本的管理体系。如何让职工在工作中发挥聪明才智、调动积极性、不断提高知识和技能,是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7.创新流程和信息技术 流程的改革与创新,源于西方企业对传统分工条件下造成的生产经营与管理流程片断化、无人负责整个流程,只追求局部效率优化而使整个流程效率低下的再认识。流程之所以需要不断创新,是因为现代信息技术、电脑技术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原有流程赖以存在的前提条件发生了很大甚至是根本性的变化。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流程创新是企业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领域。 五、结束语 企业管理创新成果是运用现代管理思想及理论,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从企业实际出发,在管理理念、组织与制度、管理方式、管理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成功探索的结果。企业要想在全球化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就要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认真思考自己的发展战略,着眼于长远发展,改变短期的利润目标,实施具有创新实质的经营战略,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真正以科学发展观引领企业管理创新,挖掘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管理创新成果,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利的支撑。 作者简介: 王艳荣,女,职务:安全环保科业务主办,职称:石油测井工程师,工作单位:中石化华北石油工程有限公司测井分公司。 管理创新成果论文:浅谈以管理创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摘 要 本文结合科技成果产业化理念,从科技成果管理机制、科技档案信息管理平台及科技项目管理等方面加以创新管理,从而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关键词 科技管理;科技成果;产业化 0 引言 目前,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比较低、速度比较慢、科技成果转化比较难的现状,严重影响着高科技成果对传统产业改造的进程。 1 创新科技成果目标管理机制,促进科技成果管理 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科技成果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成果验收(鉴定)、登记、建档、申报、评审、奖励、成果推广等项内容。重视和做好科研成果的目标管理工作,有利于正确评价和肯定科技人员的辛勤劳动、保护其合法权益,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使科技人员在“发展新产业”的科研竞争中固有优势、保持持续发展的后劲,从而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创新科技成果目标管理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创新科技成果目标管理主体。目前,我国科技队伍主力军在高校和科研单位,科技力量游离于企业之外。而企业是科学技术创新的主体,更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执行者。因此,在进一步的改革中,应创新加强对企业这一主体的科技成果管理。首先,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应当鼓励、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其次,企业科技经费的投入,应重点用于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项目,要加大对企业技术研究开发、成果转化的扶持力度;最后,积极鼓励科研院所进入企业,建立一批技术创新联盟,促进产学研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在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重点解决产业集成创新中的科技、工程和装备问题,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是创新以成果转化为核心的成果管理目标。科技成果管理工作要以促进成果转化为核心目标,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一方面,建立健全成果管理的规章制度,用法律手段规范登记工作,掌握和提供科技成果信息资源,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交流与推广应用。另一方面,建立多种科技成果评价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科技成果通过市场竞争、生产实践以及学术上的百家争鸣等形式得到评价,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三是创新科技奖励管理制度。科技奖励是一种手段和措施,其目的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科技管理中科技奖励工作应认真贯彻《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前提下,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科技奖励制度,激励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2 创新科技档案信息管理平台,促进科研工作开展 科技档案是科技生产、试验、管理等活动的真实记录,它生动载录和说明了整个科学研究过程的全部活动信息和科学事业发展进步历程信息。在科技管理工作中,科技档案是开展科研工作的前期基础,是科研成果、技术发明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对促进科研工作开展,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科技档案信息管理平台的创新应把握以下几点: 首先,建立科研成果登记数据库。科研成果的登记、存档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环节。科研成果登记数据库的建立和使用有助于实现科技成果管理工作的办公自动化、现代化,有助于提高科技管理工作水平。同时,科研管理部门应该建立健全成果登记的档案制度,督促所有科研人员积极主动地进行成果登记工作,引导科研人员积极使用成果登记数据库中的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充分地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和科研成果的认知度。 其次,加强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科技档案利用工作不能仅局限于传统的提供简单查找利用单一的文字资料,信息的综合利用要形式多样化。因此,进一步开发科技档案资源信息,是服务好科技建设的关键。这就要求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者不能局限于就档案工作而做档案工作,应随时关注科学研究发展的动态,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有关工作,全方位了解一个科技研究的全过程,以及该课题在实施发展过程中需借鉴的文献信息和相关资料的利用。了解到最前沿的科技研究发展的动态信息,从而使科技档案工作更好地满足科研工作的发展需要。 最后,重视科技统计工作。科技统计工作的意义和地位在于采集、整理、分析、研究客观、真实的数据,提炼、形成科学的概念,为正确的认识事物的本质提供依据。因此,科技管理应加强科技统计工作,不仅为科技决策者提供数据服务,而且参与科技政策研究,为科技政策制定提供咨询,对科技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促进科技管理工作科学化、现代化。 3 创新科技项目管理,促进科技成果开发 项目管理最初是从开发和生产大型、高费用、进度要求严的复杂系统的需要中发展起来的。近20年来,越来越多的组织、企业开始注重项目管理,将其灵活地运用于科技开发活动的管理中。在科研院所,项目管理主要运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健全项目监控评价体系。项目监控评价体系应具备健全的科技项目评估与遴选功能。要健全、完善专家咨询委员会,发挥其提供咨询建议的作用。同时组建产业布局规划组、宏观政策研究组及盟市、部门、企业的科技管理网络系统,对实施项目进行连续、精确地定量分析,为立项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二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管理。在项目审定、专项资金计划下达之前,要对项目进行实地调研,特别是重点项目,要了解查看拟扶持项目的具体实施情况,包括项目的工程建设情况、技术开发能力、资金筹措情况、项目实施配套条件和生产经营状况等。把调研拟扶持项目工作作为项目专项资金审批安排程序的一个重要环节,掌握扶持工作的主动性,使专项资金真正能够用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上,更好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管理创新成果论文:从萧山“示范区”成果看民营企业管理创新的路径选择 民营企业常常由于规模较小、人才缺乏、历史较短、家族制色彩较浓等原因,导致企业管理创新的难度较大,在路径选择和理性培育上往往有不少困惑。 杭州市萧山区曾于2005年获得国家发改委“全国民营企业管理示范区”称号。早在2004年,萧山就在工业系统中提出和坚持了“管理创新、管理强企”的工作理念,深入开展管理创新单项模范及示范企业的培育、评选和管理创新成果的评选及推广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2008年初,金德水副省长曾就萧山的管理创新工作做出批示,给予充分的肯定。基于萧山经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第一,坚持企业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随着民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许多经营者纷纷开始摈弃传统的管理方法,管理创新的自觉性逐渐增强。在这种形势下,政府和企业主管部门的适时加入,正确定位,创新服务,就显得十分重要。几年来,萧山已先后出台了《萧山区工业企业管理创新基本规范和评价标准》、《萧山区工业企业管理创新成果评价和申报办法(试行)》、《萧山区管理创新示范企业评价和申报办法(试行)》,较全面地构建了以管理十大体系为内涵的基本规范体系和考核标准,包括企业发展战略规划、法人治理结构和组织结构、财务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市场营销与品牌建设、科技进步与信息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人力资源管理和绩效考核,引导企业努力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和运作体系,并将企业管理创新工作的奖励政策纳入了全区工业经济的基本政策框架和范畴。同时还从2007年开始,与省经贸委(浙江省中小企业局)、杭州市经委一起,联合开展管理创新示范企业三级联评工作,使企业管理创新工作既有政策引导,又有工作抓手,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管理上台阶。近三年来,区内工业企业已有管理创新示范企业69家,其中省级示范企业22家,市级示范企业47家,每年递增30%以上。同时,已累计申报管理创新成果53项,每年递增10%以上,其中国家级成果9项、省一等奖10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26项。 第二,坚持理论创新与绩效评估相结合。管理创新实际上是创造一种新的或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它可以是企业的全过程管理,也可是某方面的细节管理。它是一种模式,但更是一种活的理论。不少民营企业早期常常模仿国有企业或国外管理方式,而没有从自身实际和实际效果出发,因此难免会照本照抄、流于形式,制度很多,但效果不明。萧山在大力推行管理创新的同时,明确要求既有创新点又有支撑点,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时期,萧山政府和企业都达成了“练好内功,应对外患”的共识,明确提出:“管理创新是萧山民企危机中的出路”,并在企业战略调整、市场营销、客户管理、风险控制、降本节耗等多方面提出了许多创新成果,且效果明显,从而确保了近几年来全区工业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和健康发展的势头。据粗略统计,2009年上报的29个管理创新项目已累计产生经济效益273420万元,平均年度效益贡献率为32.56%,光是2008年贡献利润达80717万元。这其中有不少项目已邀请管理咨询机构进行了绩效评估。 第三,坚持思维创新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管理创新的关键是思想观念的创新。这就需要有一大批观念超前、思想新颖、懂管理、会管理的专业人才。萧山在这方面已花了大的本钱。首先是努力提高经营者的素质,每年他们都会输送一批管理者去国外或国内著名大专院校培训,经常邀请国内外管理咨询机构到厂现场把脉诊断,并在继续教育、职称评定等方面提供服务。目前,大部分百强企业经营者都已是“ENBA”或有高级职称,“农民理论家”鲁冠球曾荣获中国企业管理科学领域的最高奖――“袁宝华企业管理金奖”,被香港理工大学授予工商管理博士学位;年青一代中,如最红集团老总带着自己撰写的《用“M”效应理论解决企业发展瓶颈的实践研究》的成果走进大学讲堂的,已为数不少。其次是抓好中层专业干部的培养,2009年萧山推荐了一批企业管理人才参加了管理咨询师培训和考试,目前已有12名通过全国管理咨询师执业资格考试。 第四,坚持科技创新与管理变革相结合。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是企业发展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萧山民企中将这两方面有机结合起来的创新成果较多。如亚太机电公司的《面向市场的新产品开发项目制度管理的实施》、东南网架公司的《以打造世界级钢结构企业为目标的持续技术创新》、荣盛控股集团《民营化纤企业打造互利共赢的同业合作新模式》、江宁丝绸公司的《产学研促进服装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等。浙江华欣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源头节能减排的多色系环保纺织新材料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介绍了企业自主研发彩色涤纶纤维及有色面料着色新工艺,省去了染前处理、高温高压染色等高耗能高排放的工序,把原来要多个厂家才能完成的工艺流程整合到一家企业完成,实现了化纤纺织品染色废水的“零”排放,填补了国际空白;同时,企业采用连锁“超市”经营模式,兴建了国内技术领先省内最为先进的高智能自动化物流配送中心,专门承担公司新产品和相关单位原辅材料的储存、批发、自动分栋、配送任务,属国内首创,这个“支持多企业业务协同的高智能自动化物流配送与ERP信息集成”项目已被列入国家“863”计划。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曾专题过考察报告,对其技术和管理创新给予高度评价。 第五,坚持制度创新与信息化管理相结合。企业制度是企业产权制度、企业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制度的总和,制度创新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而引入的新的制度安排,新的规范和准则。信息化管理则是将企业运行中的信息流,如资金流、物流、作业流等信息成为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和现代化的管理,具有提高效率、降低误差、节省成本、便于考核等特点,其明显效果已有许多案例实证。从人脑管理向人机管理相结合的方向转变,已是民企管理创新的一大趋势。这几年来萧山已有许多民企开始注重技术与管理的高度融合。传化集团《公路港物流平台的建设与运营》首创了“公路港”物流模式,早在2003年开始,传化物流就实现了公路港物流服务平台的建设与运营,其经济指标每年保持在40%左右的增长,2008年全年实现平台营业总额35亿元,上缴款1.4亿元。浙江荣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信息化建设为平台,建立供应商信用管理体系,完善供应商信用管理机制,提升了供货质量和及时性、有效性,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在制度创新的同时实施信息化管理的还有福恩纺织的《4R+E营销管理模式的形成与应用》、泰欣实业的《基于动态控制的可重构信息化集成管理系统在工业企业的应用》、永翔集团《现代化纺纱厂数据自动化采集系统建设》、汇林食品《基于协同商务模式的企业信息化管理》等成果,同样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第六,坚持精细化管理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精细化管理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其主要特征是精、准、细、严。现代管理学认为科学化管理有三个层次:规范化、精细化和个性化。因此,精细化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与人文关怀相结合。万向钱潮公司在实施《基于价值流的工厂制造流程优化》的管理创新项目时,在大力加强劳动保护、提高职工劳动收入的同时,通过大量而细致的数据分析,运用流程程序分析方法,找出多余的或重复的作业,进一步改善了工作流程。结果,试点班组的工作比以前减少了5次搬运、3次贮存、4次装斗,生产环节由25个减少到13个,物流路线缩短到161m,比原来减少40m,还减少了91万元设备投资,节省551平方厂房面积,节省人员工资及搬运费18.48万元/年,加快了物流速度,减少了在制品库存。3年中万向钱潮公司仅此一项成果就累计产生效益达23114万元。在这方面有创新成果的还有科尔集团《实施精细化管理从容应对危机挑战》、永翔纺织《大型棉纺企业精确量化管理》、柳桥集团《羽绒行业原毛检验的精细化管理》等企业。 第七,坚持硬实力和软实力相结合。毫无疑问,民营企业应当追求上规模上水平,有经济实力,因为“硬实力”是企业的基本骨架,但同样需要“软实力”,有品牌、有企业文化,这是企业的形象和灵魂。只有两者并重和融合,企业才会有核心竞争力,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几年来,萧山的民企正是按照这一路径,从生产经营管理逐步向企业文化等深层次内涵全面迈进。最红集团的《用“M”效应理论解决企业发展瓶颈的实践研究》一文曾刊登在《包装世界》和省经贸委《浙江连锁》杂志上,受到了业界的好评。“M效应”实际上是一种满意公式、和谐法则,它研究了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企业内部的各类关系以及和谐共生的四个必由之路,并用来指导公司的持续发展。2009年,该公司实现利润4090万元,其中此项管理创新成果的贡献率就达57%。类似的案例还有德意控股集团的《民营企业企业廉洁文化建设》、恒逸集团的《战略导向型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振亚纺织《以管理心理学为内核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红剑集团《以组织再造为基础构建规范管理提升平台》等。 第八,坚持战术创新与战略管理相结合。一般讲,生产、财务、营销等管理是企业局部性的工作,而企业战略管理则是系统性、全局性和长远性的制度安排。只有将日常的经营管理与企业近期和长期的战略目标结合起来,将战术创新与战略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民营企业才能持续发展,长盛不衰。萧山在这方面的操作实务较多,但能提升为理论创新成果的还不多。许多民企业已开始从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逐步向追求企业可持续成长性发展和转变,从单纯追求“500强”向自觉定位“500年”转变,并对企业管理创新进行系统思考、全面变革、整体提升,通过差异化战略和细分市场发现新的商业模式,科学合理地确产企业战略的全球化、多元化或专业化,以此确立企业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性化等战术创新。2006年萧山富可达公司曾因“盲目扩张”和中高层的“内部管理”问题而导致破产重组;三弘集团成功收购了富可达公司后,对其确立了新的战略定位,引入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变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07年三弘集团及时了《企业虚拟利润期股计划的设计与实施》的管理创新成果,其直接效果就是稳定了高层管理团队,吸引了大量人才,改善了公司治理模式,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该成果曾荣获第十四届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二等奖。 此外,如爱迪尔集团的《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和确定和履行》、荣盛集团的《有效防范风险的化纤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红剑集团的《企业多元化发展的内部管理资源整合》等,也都涉及到现代企业制度设计如何保障企业永续发展的课题。 [作者单位:杭州市萧山区经济发展局行业(企业)管理科]
浅谈农业科技信息的建设:农业科技信息平台建设与作用 1资源建设 为了充分发挥西藏农业科技信息资源数字化平台的服务效果,对可用资源的梳理和内容的建设是平台建设的关键。这些资源主要包括:(1)馆藏文献资源数字化加工。馆藏资源数字化是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1],为盘活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等各级农业科技机构所拥有的各类馆藏文献资源,实现馆藏资源共知、共享,将研究制定元数据标准规范、数字化加工流程、管理模式和共建共享机制,基于信息资源数字化开发与应用管理平台,以分布式协同的方式开展图书、期刊、会议录等各类馆藏文献的目次、文摘和全文的数字化扫描、识别、校对和入库保存。(2)特色专题数据库建设。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的第二阶段是自建特色数字资源[12]。开发特色文献数据库也是地方信息资源数字化平台赖以生存的发展道路。西藏的特色农业资源丰富,有自身发展的特点和优势,对特色文献数据库具有广泛的开发空间和利用价值。依据自治区优势产业、重点学科或其他特定专题,如青稞、牦牛等农牧业重点研究领域,从文献资源库中进行知识抽取、重组,同时对相关的网络信息进行筛选、采集、智能处理、加工,形成青稞、牦牛特色专题数据库,并构建特色专题信息门户,面向决策部门或社会公众提供专题信息服务。(3)专家库构建。依据西藏农科院下设的畜牧兽医、植物保护及农业科技等多个专业协会的结构及人才信息资源,完善专家组织管理,建设专家库。为人才信息交流、跨专业、行业科技信息共享提供便利服务。(4)多媒体资源建设。依托西藏农科院多年来财政专项“西藏农村现代远程教育与信息服务建设”项目[13],累积开发及翻译的西藏农村实用技术与生活知识视频课件资源,建设多媒体资源数据库。现已经收集多媒体资源近千余部,为西藏农村远程教育任务及服务于基层农牧民提供信息资源支撑。(5)外部资源集成。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的支持下,实现了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元数据、中国农业科技文摘数据库以及农搜信息分类导航与搜索的集成。 2平台设计与开发 2.1平台功能设计 为支撑西藏平台门户提供农业科技期刊、西藏科技人才、青稞专题库、牦牛专题库、农业图片库、多媒体资源库、农业科技文献、农业科学数据、农业网络资源等数据资源服务,平台功能包括数字化加工和内容管理与网络两大子系统。平台功能结构如图2所示。(1)数字化加工管理子系统数字化加工管理子系统的服务功能包括6项,分别是:流水线管理、数字化加工、数据库管理、查询统计、数据交互、系统管理,其主要的功能如下。①任务管理:对文献数字化加工过程进行流程化管理。根据加工需要可任意建立并管理多条加工流水线,可对加工任务进行分配管理与动态人员配置。②数字化加工:包括全文文献加工和元数据加工功能。提供扫描识别、校对、辅助著录、和自动归档等多道工序,将纸质文献加工成数字化的PDF文档;可直接从全文文献中识别提取元数据,也支持人工录入对应的元数据。提供各种电子文档的入库管理,可将全文文献与元数据建立有效连接。③数据库管理:支持数据库的动态管理与维护,可添加、修改和删除数据库,可修改数据库表结构等;可对流水线、元数据等与数据库的对应关系进行配置;支持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支持与数据仓库系统的数据收割。④查询统计:可从多个角度对流水线、加工任务完成情况、加工元数据和全文等进行便捷的查询;提供对加工人员工作量、元数据加工量、全文文献种类等各方面的以图表等形式进行统计分析;可动态设定查询、统计的维度和限定条件,可将查询统计结果导出。⑤数据交互:支持数据以标准的格式进行导入和导出,导出格式和内容可以动态设置;提供数据外部访问标准接口,满足第三方系统访问相关数据资源。⑥系统管理:可对系统中的用户、用户组、操作权限进行管理。(2)内容管理与网络子系统内容管理与网络子系统用于内容的管理和网络的管理,主要功能如下。①内容管理:系统提供对所有的数据库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和分配,按资源信息类型的不同可以建立多级的资源级别分类,主要包括维护资源分类、数据库路径、选择模块等功能,提供添加、修改、删除和调整资源的显示顺序等管理操作。②检索浏览:为用户提供统一的浏览检索平台,用户可浏览、检索各种资源的元数据和全文信息,提供在线查看全文功能。③模板管理:可提供多套内容模板,针对不同的信息类型如新闻、图书、期刊、图片、视频等提供不同风格的界面。也可灵活自定义模板,操作流程简单、方便。④数字版权保护:可对访问网络系统的用户进行管理和权限分配,能为全文提供数字签名(水印)、电子印章等版权保护功能。⑤网络管理:支持站点管理、栏目管理;针对站点、栏目和文档分别提供多种方式;支持跨媒体;实现对内容的可控。 2.2系统开发实现与应用部署 在平台技术实现上,框架设计采用MVC[14](Model-View-Controller)框架结构,基于.Net技术架构。采用C/S方式实现数据的分布式加工,B/S模式实现数据浏览、检索等前台服务。在功能上实现了图书、期刊、专家、科技新闻、图片、课件和其他专题数据的录入、管理以及服务,实现了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数据检索功能、中国农业科技文摘数据库的检索、农搜信息分类导航与搜索等外部资源与服务的嵌入,并进行了功能的个性化改造和界面调整。对平台进行应用部署后,利用其数据管理功能开展了西藏农牧科学院相关图书、期刊和特色资源的数据整理工作,以支撑数据服务应用。具体包括:(1)完成2369本图书的数字化整理,包括图书封面的扫描、上传,元数据的规范化处理、入库;(2)完成对西藏农牧科学院的《西藏农业科技》、《西藏畜牧兽医》两本院刊从2001年到2012年的数字化工作,实现数据检索以及全文下载功能;(3)从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农业图书馆文摘数据中抽取相关文献,配合西藏农牧科学院数据,进行数据导入、合并、索引、,建成牦牛、青稞、西藏经济、西藏农业和农业政策等特色专题栏目。图3给出了平台首页运行截图,图4为后台数据维护界面,图5为前台数据浏览界面。 3结束语 西藏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如下3个方面的问题在后续工作中需要考虑:(1)资源方面,西藏特色的农业数据库资源种类还比较单一,标准化、数字化程度较低,信息量小,利用率低,应根据藏区农业生产实际规划资源建设,以期形成地方农业特色资源体系;(2)平台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收集和分析藏区用户的需求,打造完善、便捷的农业科技文献与数据管理平台,从而提高科技文献与数据资源的重复利用率,最大程度地实现其价值[15];(3)政策方面,资源建设和服务开展离不开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这就需要政府职能部门给予高度重视及有效组织和加大投入,相关信息服务机构建立合作机制,实现共建共享。总之,平台的建设和应用,将进一步发挥和扩增公益性科技投入产生的农业科技文献数据资源的效益,为西藏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生产发展奠定坚实的科技文献与数据支撑基础。 作者:黄界 赵瑞雪 寇远涛 单位: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网络中心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 浅谈农业科技信息的建设: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系统设计与构建 1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系统设计与构建的 据相关数据表明,截至2005年,全国97%的地市级和80%以上的县级农业部门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发展农村信息员22万人,建成涉农网站17000多个。近年来,这种趋势有增无减,各农业部门相继建立局域网等,为广大农民提供农业科技信息,农业信息化已经发展到如火如荼的地步。此外,随着我国电子办公系统的应用,农业电子政务、商务已在某些地区的农业部门进行试点。 2构建的主要内容 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系统设计与构建的主要内容包括局域网与广域网建设、数据库建设、电子管理系统建设、农业信息资源数字化和农业远程培训系统等几个方面。一是局域网和广域网的建设,首先各地的农业部门应该建立该地区的局域网,然后通过网络加强各地区的联系。二是数据库的建设,农业信息化需要有一定的数据资料作为基础,例如近年来的农业成果数据、农业的相关影像资料等。三是电子管理系统的建设,要保证农业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有相关的管理部门进行网络管理、信息等工作。四是农业资源数字化,指对我国图书馆农业资资料、农业市场、农业相关法律以及农业生产等技术等方面的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五是农业远程培训系统的建设,通过该系统农民可以与农业技术员、农科院校等部门进行远程联系,可以更加快捷的交流,并获得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 3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系统设计与构建 3.1网络系统结构的设计和构建 网络系统结构的设计和构建是一个很复杂的工程,涉及到设备的选择以及软件的应用等。首先,主干采用高交换量的快速以太网组网模式,网络中心交换机为三层交换机,由交换机、网桥、集线器、服务器、客户机组成星型拓扑结构。其次,系统应用Browser、Intranet、Client等技术,以满足快速处理信息的要求,并且系统应支持Internet直接连接,并满足WWW、Office等服务软件的运行。此外,通讯出口线路可使用宽带专线通过中国公用计算机换联网接入。3.2网站和网页的设计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系统的设计与构建,必然离不开网站和网页的设计。对用户来说,获取资源的直接途径便是进入网页进行浏览,所以在网站和网页的设计方面相关工作者应该结合用户的需求来进行。首先,网站需要有导航栏,顾名思义,导航栏的作用便是为用户指明方向,方面用户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例如导航栏可以分为法律法规、专家论坛、名优特产、农业在线等,每个方面可以再设立相应分支。其次,为了便于网站信息资源的管理和维护,对整个网站采用功能模块和数据库结构及数据库技术进行管理,授权用户通过计算机进行网络后台理,实现远程信息的实时添加、更新、删除、修改。此外,可以在网页的下方为用户提供一些和农业有关的网上链接,如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世界农业统计资料、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国家统计局及国家专利局信息等,方便用户查阅。 3.3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 网络信息资源需要相关农业部门与图书馆以及一些资源库等单位进行联系,建立丰富的资源库。例如中国农业文献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分析数据库、中国学术会议论文库、中国科技成果库、全国科技成果交易数据库、中国社科报刊篇名库等,用户可以通过网络,在这些数据库中找到自己需要的数据资源。此外,相关单位还应该开展数字图书馆基础建设,馆藏特色资源的网络化、数字化改造,建设馆藏图书和期刊目录数据库等,使农业科技信息资源的结构更趋合理,更好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3.4相关安全措施 目前,我国已经逐渐步入信息化社会,但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便是信息安全问题。我国网络安全问题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系统的安全也很可能受到威胁,因此必须采取相关安全措施进行保护。首先,这需要网站的构建者对系统进行深入研究,尽量减少系统的漏洞;其次,相关部门成立专门的小组进行网站的日常维护和审查工作;此外,还可以对用户进行权限设置,使用户只有在进行相关认证之后才可以获取信息资源。 4结束语 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系统的设计与构建,需要各地农业部门结合各地实际的情况进行。目前,我国很多地区在该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需要我们不断去改进。 作者:张海峰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信息中心 浅谈农业科技信息的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的信息化发展与应用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作为社会生产要素之一的信息被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领域中,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信息的重要性是能源材料及其他生产要素所不能取代的,信息作为人们进行知识传播的工具对社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1世纪我国农业也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的网络传播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越来越成熟,通过网络的方式进行信息的传播无论是在实现农业增效还是产品流通方面都起着很大的作用,本文就对现代农业科技信息化发展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与研究,希望能为以后该方面的工作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现代科技;农业信息化;重要性;具体措施 1 引言 农业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与趋势,目前我国已经开始着力于该方面的应用,虽然我国现阶段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不高,但是相信在所有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未来我国农业科技信息化会取得更大的进步,我国在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第一,政府主导作用发挥的不够。由于农业信息资源共享是一个艰巨而又复杂的工程,因此就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机构来对这项工作进行规划,政府应该加大对此工程的重视程度真正在农业信息网络建设中发挥出作用,政府在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管理中主要起到投资、管理以及协调的工作,从全国来看我国的组织协调机构还缺乏相应的管理,因此无法在农业科技推广中发挥出作用。第二,农业信息化体系还不够完善。我国现有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还不够统一,不仅在数据上的差异性比较大同时信息的时间与制度也不健全,所以很难实现资源的共享也不能适应农业科技的进一步推广。第三,农业服务不够全面并且缺少针对性。同时对农业市场的信息传播力度不够,农民的信息意识也比较弱。鉴于以上这些问题本文就对现代农业科技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加强农业信息化工作的措施进行详细的阐述。 2 现代农业科技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r业信息化的出现不仅提高了农村生产力也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供了帮助,在以往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十分有限,并且各种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业信息化的传播体系也不够完善,这些因素严重导致农业信息技术得不到很好的开发,农村信息资源也越来越短缺,如何更好的推进农业信息化发展就成了未来信息产业的重点任务,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施:第一,发展三农信息服务业鼓励各类运营商与企业对特色信息的开发,帮助电子企业研发出更加先进更适合于农民使用的信息终端产品。第二,发展远程教育。在信息化与网络化日益壮大的今天,距离已经不再是束缚人们的因素,我国农村已经有了很多的网民他们通过互联网来获取知识与信息,还能够帮助他们进行农业的发展,应用信息技术就是将传统的农业运行方式改变,有效降低生产的成本从而提高产业的整体利益,通过建设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可以多开展一些信息化的活动提高农民的技术能力与信息能力。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教育、政府与农民之间联系的桥梁,在农业发展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哦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存在严重的经费以及信息传播时效的问题,因此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不能得到大力推广也不能满足农民的技术需求,在整个的农业生产系统中信息会分散在不同的子系统中,这就需要有一个能够将信息整合的大平台来进行资源的利用,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信息化方式可以提供生产信息服务以及对产品营销渠道进行确定,同时也能向相关部门提供各种农资供应的情况,让农民购买到质量可靠、价格合理的产品,也能将农产品出现问题的情况及时的反映给相关的专家,然后再配合上农业技术部门制定出严格的防止方案就能将隐患彻底消除,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不仅加快了农业科技推广的速度,同时也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整体水平,提高了农业劳动的生产率与资源的利用率,在一些发达国家,农业部已经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信息体系与相关制度,但是在我国还没有完全实现我国的农业信息化是有着很大潜力的,也正是由于我国在农业博览会上的优秀表现让人们看到了更多的希望,这种希望不仅仅是数据更是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发展的体现,农业信息化不仅缩短了我国农业与世界市场的距离也让农业信息沟通变得更加方便。 3 加强农业信息化工作的具体措施 3.1 提高农业信息的质量 要想做到提高农业信息的质量,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加强队伍建设与完善农业信息网络。相关部门要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人员,明确每一个人员所负责的工作,确保农业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明确农业信息服务项目与对象,还要知道农业信息工作人员的具体职责范围,加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感调动起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与创新型,使他们更好的掌握农业信息资料,打造出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良好的信息管理团队。信息讲究的是实效性因此过时的信息就没有了利用的价值,然后深入的开展调查与研究从材料中发现最有价值的部分,要求信息的内容有全面性还能显示出特色,对于比较热点的信息应该将真实的情况反映出来,力求做到信息的高效、准确与快捷。 3.2 及时沟通实现信息共享 农业信息是相关部门进行工作与沟通的最主要途径,它不但涉及到农业部门的利益还与农业生产的质量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要想做好这项工作就要各个部门都紧密的结合起来,然后保证各部门都加强联系,从而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农业信息的价值都是有针对性的,在工作中的重点与难点都要在信息中进行提炼,要及时的体现出各种信息的作用与影响,相关的领导就会了解情况然后更好的进行指导的工作。用信息技术来装备农业健全农业信息的制度,加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进入实施三电合一的工程,让我国各省、市、县、村的信息进行网络互联,还要将农业系统进一步完善让农业信息平台成为进行决策的帮手,来帮助农民进行增收与致富。 3.3 加快农业信息技术的推广 必须要高度的重视农业信息化工作,树立起信息化的观念认识到信息就是财富,只有及时掌握了信息才能逐步的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与信息化,政府的各级领导也要将推进农业信息化最为基本建设来进行,更好的做好农业信息的开发与应用。政府要在政策上主要解决出现的问题,首先,加强对农业与农业信息化的组织问题,由于信息是社会化的经济资源需要像其他的资源一样来进行管理,推进农业信息化以及多种业务技术集成的系统工程。其次要强化对农业信息化的管理与监控,加强农业信息资源的管理高效的利用这些资源,预防更多信息的污染与误导。 4 结语 综上所述,农民依靠信息来进行组织生产、进行农业决策等等,我国充分借鉴了国外的先进经验,市场经济条件下还需要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同时宣传信息的重要性全民信息意识增强了,农业信息化也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相信未来我国现代农业科技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浅谈农业科技信息的建设: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系统设计与构建 摘 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逐渐向信息化方向发展,信息技术也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中得到应用,农业也不例外。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主要体现在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系统的设计和构建,这项举措对我国新农村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在此,本文将围绕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系统设计与构建进行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 发展现状 设计 构建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目前,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信息技术已经被应用于农业领域。农业科技信息化,是改造传统农业重要途径,是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力。但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却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由于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对于电脑操作以及网络技术方面的知识缺乏,使得很多科技信息得不到高效利用。此外,互联网本身存在的一些弊端,也在影响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更好进行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系统设计与构建,是当下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1 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系统设计与构建的意义和现状 1.1 设计与构建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解决“三农”问题一直以来是我国面临的重大挑战。近来来,随着社会信息化和新农村建设,农业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农业的信息化将会对农村农业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农业信息化,是指通过设计与构建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系统,促进农业方面的信息交流,为农业发展提供先进的科技知识等。这样一来,可以有效加强农业科研和生产活动的信息沟通,使得农民们对科技支农产生更多的认识。同时,随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农民们以后在家中便可以通过网络与技术人员进行交流,学习各种农业知识。总之,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系统的设计与构建,对我国新农村农业发展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2 设计与构建的现状 据相关数据表明,截至2005年,全国97%的地市级和80%以上的县级农业部门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发展农村信息员22万人,建成涉农网站17000多个。近年来,这种趋势有增无减,各农业部门相继建立局域网等,为广大农民提供农业科技信息,农业信息化已经发展到如火如荼的地步。此外,随着我国电子办公系统的应用,农业电子政务、商务已在某些地区的农业部门进行试点。 2.构建的主要内容 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系统设计与构建的主要内容包括局域网与广域网建设、数据库建设、电子管理系统建设、农业信息资源数字化和农业远程培训系统等几个方面。一是局域网和广域网的建设,首先各地的农业部门应该建立该地区的局域网,然后通过网络加强各地区的联系。二是数据库的建设,农业信息化需要有一定的数据资料作为基础,例如近年来的农业成果数据、农业的相关影像资料等。三是电子管理系统的建设,要保证农业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有相关的管理部门进行网络管理、信息等工作。四是农业资源数字化,指对我国图书馆农业资资料、农业市场、农业相关法律以及农业生产等技术等方面的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五是农业远程培训系统的建设,通过该系统农民可以与农业技术员、农科院校等部门进行远程联系,可以更加快捷的交流,并获得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 3 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系统设计与构建 3.1 网络系统结构的设计和构建 网络系统结构的设计和构建是一个很复杂的工程,涉及到设备的选择以及软件的应用等。首先,主干采用高交换量的快速以太网组网模式,网络中心交换机为三层交换机,由交换机、网桥、集线器、服务器、客户机组成星型拓扑结构。其次,系统应用Browser、Intranet、Client等技术,以满足快速处理信息的要求,并且系统应支持Internet直接连接,并满足WWW、Office等服务软件的运行。此外,通讯出口线路可使用宽带专线通过中国公用计算机换联网接入。 3.2 网站和网页的设计 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系统的设计与构建,必然离不开网站和网页的设计。对用户来说,获取资源的直接途径便是进入网页进行浏览,所以在网站和网页的设计方面相关工作者应该结合用户的需求来进行。首先,网站需要有导航栏,顾名思义,导航栏的作用便是为用户指明方向,方面用户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例如导航栏可以分为法律法规、专家论坛、名优特产、农业在线等,每个方面可以再设立相应分支。其次,为了便于网站信息资源的管理和维护,对整个网站采用功能模块和数据库结构及数据库技术进行管理,授权用户通过计算机进行网络后台理,实现远程信息的实时添加、更新、删除、修改。此外,可以在网页的下方为用户提供一些和农业有关的网上链接,如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世界农业统计资料、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国家统计局及国家专利局信息等,方便用户查阅。 3.3 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 网络信息资源需要相关农业部门与图书馆以及一些资源库等单位进行联系,建立丰富的资源库。例如中国农业文献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分析数据库、中国学术会议论文库、中国科技成果库、全国科技成果交易数据库、中国社科报刊篇名库等,用户可以通过网络,在这些数据库中找到自己需要的数据资源。此外,相关单位还应该开展数字图书馆基础建设,馆藏特色资源的网络化、数字化改造,建设馆藏图书和期刊目录数据库等,使农业科技信息资源的结构更趋合理,更好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3.4 相关安全措施 目前,我国已经逐渐步入信息化社会,但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便是信息安全问题。我国网络安全问题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系统的安全也很可能受到威胁,因此必须采取相关安全措施进行保护。首先,这需要网站的构建者对系统进行深入研究,尽量减少系统的漏洞;其次,相关部门成立专门的小组进行网站的日常维护和审查工作;此外,还可以对用户进行权限设置,使用户只有在进行相关认证之后才可以获取信息资源。 4 结束语 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系统的设计与构建,需要各地农业部门结合各地实际的情况进行。目前,我国很多地区在该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需要我们不断去改进。 作者单位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信息中心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86
统计与管理论文:刍议财务管理与统计技能的融合 一、企业财务管理与统计技能的融合的综合体现 (一)在企业借贷负债中运用统计相关回归模型 为维持企业的生产运营能够顺利进行,企业通常会借入不同种类的借款,产生借贷负债。但不管借款的方式如何,都要支付相应的利息,基于此,在发生借款时,要对企业的未来收入进行预估。在借款后,如借入资金带来的收益大于支付的利息,企业便会赢利;反之,企业负债额度就会扩大,现金流出量增多。如借款过程中,市场环境突变或是企业经营不善,企业的适度负债就会变成沉重的财务包袱,严重的情况可导致企业破产倒闭。由此可知,企业在借贷时,应对企业未来的经营情况、市场风险、产品更新等有一个合理、科学的预估,对存在变化和不会变化的情况进行分类,借助统计分析各因素变动的可能性大小,对自变量每发生一单位的变化时资金流量的变动量进行计算,以提升预估的准确程度,对管理者提供作出经营决策的科学依据。 (二)统计分析在财务管理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重视会计信息的收集。在我国,会计信息属于企业的内部信息,具有无法公开的特点。而在国外,设有专门的机构可以对企业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查询。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行为的日益规范,我国可以对国外的这种信息管理办法进行借鉴,构建一个对信息进行采集的专门机构。这一机构应有别于企业统计部和会计师事务所,而是对会计信息进行专门、专业的采集、分析,向社会提供相应的服务。在会计信息采集的过程中,要对各类统计方法进行综合运用,同时,数据分析软件和计算工具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统计分析和财务管理的软件在开发时,要有意识地进行衔接,使会计信息的采集、分析成为一套操作简单的系统工作。 2.加强统计分析和财务管理分析的切合度。统计分析主要是对统计指标进行统计、计算,财务管理的分析对象为财务信息,二者是平行的关系,在各自的领域内并无交叉,这种工作内容类似,但工作内容无交叉的情况,有助于企业统计分析和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的提高。如若两者内容出现交叉,则易出现分析结果不同的现象。尤其是统计分析工作中的价值指标对于财务管理中的会计核算工作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因为会计核算具有准确无误的特点,是其他核算方法无法比肩的,同时,从会计信息中取得指标信息的工作成本也最低。因此,要加强财务信息的披露力度,对财务预测、收益风险等指标进行披露,切实有效地把统计分析应用于财务管理中。 二、大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几点思路——基于统计角度 (一)创新财务管理内容。在传统工业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偏向于物质资本运作的管理,如物质资本的筹集、投入、回收、分配,实物资产的日常管理等。然而,知识经济时代下,知识资本在企业资本结构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放眼未来,知识资本必将成为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新对象,财务管理的内容应更多地关注知识资本。 (二)财务管理目标方面的创新。财务管理目标奠定了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方向,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作出相应的变化。西方企业的财务管理经历了由“利润最大化”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发展过程,我国企业也正经历由“总产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到“资本保值增值最大化”的发展变化。 1、提升企业价值。二十一世纪,企业的物质资本仍占据很大比重,但知识资本的重要性不断增加。现代企业实行财务管理的目标是追求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它已不是传统认识当中的股东目标,企业财富更多地表现在多边契约关系的集合中。知识经济的发展,促使企业投资转向无形资本,如人才、企业文化、产品创新等等。现代财务管理应注重在这些方面提升企业价值,使无形资本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一种战略资源,为新经济条件下的财务管理夯实基础。 2、优化资源配置。通常情况下,企业实行财务管理是为了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它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伴随着社会与经济形态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互联网的兴起,导致企业的客户目标、业务流程产生了变化,可共享、可转移的知识资本发挥了主导作用。知识因素的叠加、运用、更新和扩散,渗透至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促使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转向更高层次。企业理财目标在指向硬财务资源的同时,也应重视发挥软财务资源的战略作用,以“知识最大化”为目标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企业的多元效益。 作者:马欣 单位:唐山三友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统计与管理论文:医院统计与医院管理的关系探讨 摘要:统计工作是医院具体工作的科学依据,对医院经营过程中的相关数据进行监督,还可以指引医院基层管理工作、对医院具体工作提供服务。所以医院统计在医院管理中意义重大。医院统计同样离不开医院管理,失去了有序的管理,医院统计工作将会失去实际意义。所以本文从不断改善医院统计的工作质量,完善医院统计制度,提高医院统计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三个方面分析了医院管理对医院统计提出的新要求。 关键词:医院;统计;管理;关系 医院统计是医院管理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医院统计的工作对医院政策的制定以及日常的管理工作,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没有医院统计的参与,那么医院很多管理工作都会缺乏数据支撑,缺乏明确的说服力,制定的相关政策也不一定符合医院的实际工作需要。医院管理工作对医院统计也十分重要,没有医院管理,医院的统计工作就很难有序的进行,各个部门对医院统计工作的配合也会十分不顺畅,甚至提供虚假数据对医院统计工作造成干扰。因此,医院统计和医院管理工作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辅相成。为了更好的了解医院统计和医院管理的关系,展开本文的研究和讨论。 一、卫生统计对医院管理的意义 (一)医院具体工作的科学依据 医院统计工作可以为医院的具体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这是医院统计工作的实际意义展现。医院管理工作十分重要,如果医院管理不善,就会造成各个部门配合不紧密,联系存在问题,严重者可能影响病人的正常看病,影响医院的正常运作。所以医院十分注重日常管理工作。很多医院都引进了目标管理的方法,为了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必须制定科学合理可操作的目标,这些目标要符合医院的目标实现。而医院长远目标的确定,长期目标的树立,就需要以医院统计数据为具体的依据,根据医院统计提供的各类数据,在这些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制定能够直观反映医院实际情况的图表趋势图,从而为医院具体目标的制定和进一步实现,提供科学的参考和保障。例如对医院不同季节里不同科室的实际工作情况来制定详细的制度。所以说,医院统计是医院管理的重要依据和重要参考。 (二)对医院经营过程中的相关数据进行监督 医院统计不仅起到科学的指导作用,同时对医院经营中各个科室的实际数据和信息还可以起到积极地监督作用。医院统计的重要意义还表现在能够对医院的经营进行科学的决策。每个月,每个季度,每一年,医院统计都会进行相应的数据月报、季报和年报。根据各个科室反馈的实际数据上报。通过这些数据,可以反映很多信息,如医院不同科室的预算开支,业务量等等。通过月报、季报、年报的同比、环比数据对比,可以发现问题。一旦上报的数据存在严重问题,医院统计部门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对应科室进行调查,甚至申请审计部门进行审计。这些对医院决策的制定,也有着积极地反作用。 (三)指引医院基层管理工作 医院统计的重要意义还表现在对医院的基础管理工作具有积极地指导作用。医院统计部门的工作十分重要,对医院基层管理意义重大。医院统计的数据就是来源于医院的各个科室,对各个科室的数据信息进行加工分类汇总,进而提炼,形成一定的数值,这些数值对医院基层各项工作的细化和修改,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对医院不同科室对相关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数据统计,对不同病床,不同护士的病号的服务满意度的数字统计,以及各个科室的活动状况,成本控制以及工作效率等等方面通过数据的方式反映出来。这些数据都十分直观,借鉴参考意义很强。通过对医院统计对各个部门数据的分析和对比,可以十分直观、轻松的对医院的基层管理工作进行审查和处理。这样的审查和检查方法简单,并且十分有效,通过统计数据的反映,可以最快的找到背后的实际问题和原因,一旦发现医院管理存在问题或者脱离目标轨道,可以及时的纠正处理。 (四)对医院具体工作提供服务 医院各个部门都需要及时的对医疗市场进行了解,了解医疗行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如何实现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到医院统计部门查找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数据进行调查和分析,来进一步的了解自己的情况。如对兄弟医院或者大型医院的医师数量,住院部的床位数以及使用率等等进行调查和了解,从而发现自己医院存在的缺点和不足,进而提出更多改进的方法和对策。医院统计涉及到医院的各个部门,对整个城市乃至全国的优秀医院的数据都有所统计和分析,所以只要医院的相关部门想要了解相关科室的信息,发展状况以及相关的数据,都可以通过医院的统计部门进行了解。所以说,医院统计对医院各个部门起到了积极地服务性作用,医院的各个部门都可以从医院统计处获得相关的服务信息,为自己科室更好的进步和发展,起到积极帮助作用。 二、医院管理对医院统计的要求 (一)加强对医院统计工作的重视 医院统计工作如此重要,医院管理人员应该对医院统计工作十分重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医疗体系的改革也在不断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私立医院成立,医疗市场已经从传统的垄断性质向着激烈的市场竞争方向发展。所以提高医院的市场竞争力,就直接关系着医院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医院必须重视对自身的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同时对医疗市场的发展情况及时的了解,对自己的不足及时的改进。如何做好医院的管理工作,就需要医院统计工作充分的发挥作用。通过统计,对各个科室的基础情况进行统计,对医院的病床、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服务质量等进行细化。并且对医疗市场的发展情况做数字的统计和分析。这样对更好的实现医院的管理工作,意义重大。所以医院的管理者要十分重视医院统计工作,认识到统计工作的意义,并充分的运用到医院管理中来。 (二)完善医院统计制度 充分发挥医院统计的作用,更好的将医院统计工作和医院管理工作结合在一起,需要对医院统计制度进行改进。在医院管理者的重视情况下,应该充分调动医院统计的力量,将医院统计正规化,从传统的消极应对转变为积极的启用,并对医院统计制度进行完善。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的统计制度。不同的医院科室组成不同,医院病号的情况不同,具体的服务方式和需求也不一样。但是现在很多医院统计的工作制度都是相互借鉴,大同小异,个性差异化较小。所以很多医院的统计在医院管理中并没有发挥充分的作用。因此,要想充分发挥统计的作用,就要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的医院统计制度,更好的为医院管理工作服务。 (三)提高医院统计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现在很多医院的统计人员还存在着不专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比较低下,很多制度都不能够及时的吸收,并落实,对很多数据的统计不真实,甚至存在自己捏造数据,改动数据的情况。最终导致数据只是一个表面的数据,并不能够真实的表示医院的实际情况。所以这些数据也就失去了参考价值。医院管理者不能够以这些虚假的数据为参考和依据,所以很多医院统计就成为为了应付检查而设的部门,没有实际的作用和价值。针对这些情况,医院管理者应该加强对医院统计人员的培训,提高医院统计的整体素质和专业能力。为统计更好的服务医院管理发挥作用。 三、结论 综上所述,医院统计在医院管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医院管理离不开医院统计,医院统计可以提供相关的数据,为医院各个科室提供数据的服务和支撑,可以通过数据,实现对医院管理工作的日常监督,还可以指引医院的日常管理工作,对医院的具体工作提供服务。所以医院统计对医院管理意义重大。要想做好医院管理,还需要不断改善医院统计的工作质量,完善医院统计制度,提高医院统计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作者:谢柳荣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合山市人民医院 统计与管理论文:医院档案管理与统计学应用 【摘要】医院档案是记录和保存医院行政管理工作的载体以及医疗、科研、教育等各项工作查考的凭证,具有重要的价值。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涉及医学、管理学、统计学以及信息化技术等很多种学科。近年来,随着医院改革的进程的推进,统计学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在病历档案管理工作中应用价值较高。合理运用统计学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医院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对医院的现代化建设和医院改革大有裨益。 【关键词】医院档案;管理;统计学;病例档案;应用;医院建设 近年来,医院档案收集整理工作日益加重,借阅数量也呈上升趋势。因此,做好各类档案的登记与统计,及时发现、分析、总结其规律,是促进档案开发利用的重要一环,而且统计学应用效果关系到医院档案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统计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应用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使用数学概率论等来建立数学模型,收集被测系统的数据,对数据进行量化分析、总结,进而作为医院管理决策的有效依据。 一、统计学在医院档案管理中的作用 统计学在医院的日常管理工作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医院档案管理过程中运用统计学方法,能够如实体现医院各部门的客观情况,较为全面地为医院档案的登记、保管、借阅、使用等提供更加客观有效的数据。 (一)运用档案统计为医院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了重要统计数据信息,有助于做出正确发展决策。借助统计手段,可对医院某一阶段的发展效果和工作开展情况统计数据化,进而分析管理效果,不断改进管理方法。(二)有助于促进医院的人事行政管理的高效化。合理运用统计学方法,更清晰地分析医院人员现有情况,量化掌控人事运行,实现医院人事招聘、医务人员的管理等有序高效进行。 (三)促进医院的临床门诊等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和高效化。通过对医院的门诊人次、住院人次、患者满意度、病床周转情况以及诊断治疗有效率、病死率等的统计,尤其是病历档案的病种统计,进而分析医院医疗服务工作水平如何,更明确掌握医院的质量控制工作,有利于不断改进和提升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四)有效提升医院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科学化、高效化。统计档案一方面为医院提供系统、全面的医疗统计信息,另一方面能及时、准确地从统计档案中提取各种统计资料,提升医院发展水平。 二、统计学在医院档案管理中的应用 统计学在医院各个部门管理工作中皆有涉及,本文主要浅析统计学在医院人事档案、病历档案等几方面中的应用。 (一)统计学在医院人事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在医院的实际人事管理中,对医院人员的基本情况进行收集、整理,并在计算机人事管理系统中输入,形成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数据,对医院的人员变动以及职称、学历等改变予以及时准确的记录和统计,使用这些统计数据,形成一定的统计表格和台账,便于深入了解医院所有的医务人员的学历水平、医院的整体学历结构、科室的科研水平能力、继续教育状况以及业务水平等情况,从而形成科室的和个人的业绩数据库,便于奖惩制度的实施。同时,医院管理者借助人员信息统计报表,可清楚掌握医院的每学科的技术结构和能力,从而合理调整各专业的人员设置和用人计划,借助人员学历、职称、年龄等结构统计报表以及工资收入统计台账,有效实施医院医务人员的队伍建设,优化医院人才结构和知识结构,进而提升医院的学科建设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 (二)统计学在医院病历档案管理中的应用。病历档案医院管理的一种特殊档案形式,病历档案是医务人员对疾病的诊疗过程加以记录,从而形成有效的文献,记录患者发病、治疗过程中病情诊断以及护理和治疗,对患者发病治疗全过程予以系统记录,进而做出准确的治疗和护理质量评价,医院科研教学、临床诊治以及管理活动都不可缺少病历档案。医院工作实践中,可利用统计档案资料编制各类型的统计图表。比如,医院年份卫生统计资料汇编、年度住院患者病因分析表等;住院患者疾病分类报表、住院患者地区分布表,还可借助统计台账编制医疗质量统计表以及医技科室统计表等,还可根据医院实际开展相应的患者满意度调查,形成统计表,直观反映医院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和医院医疗水平状况。整理医疗质量分析表,如各临床科室的医疗质量分析、工作效率和效益对比台账,以及医院单病种费用统计等信息统计表,便于对各科室进行考核。同时,各科室结合住院患者人数、病床使用率、周转率、手术台次等统计信息,分析科室工作的效率和不足之处,从而做出调整和改进科室医疗水平。近年来社会上对档案的借阅频次也呈增长趋势,利用统计手段,将医院档案分类管理,条目清晰,形成年份、地区或者病种相应的档案卷,并借助现代化的查阅电子信息化系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查阅。统计抽样方法在病历档案管理中应用广泛,即把研究对象视作总体,从中抽取部分个体,并开展调查研究,结合研究结果对总体特性予以评估推断。首先,入馆前抽样。病例档案在入馆前,采取非概率抽样鉴定法从大范围文件系列中择取最有价值文件;采用概率抽样鉴定法从某一个大文件中择取小部分文件。然而,工作量太大,实际操作复杂。比如医院每年肺炎感染患者资料的筛选,需要结合文件是否具有价值其而定,病历档案工作人员可以客观判断加上主观推断择取保留档案。对于诸如病例相似的手足口病患者的档案就不必全部保留,可结合需要抽取样本。这样既能抽取反映大文件重要特征的小部分文件,还能提升档案库房管理效率。其次,库房的抽样检查。对库房所藏案卷状况予以定期检查,掌握案卷使用、贮藏、保管等情况是否正常。由于库房盘点工作量大、病历档案多,运用统计学抽样方法可达到事半功倍效果。比如,医院库房一般按照年份和档案类别排架。那么年度排架可将同一年份中的档案排列,进而年份内依各部门或档案类型划分类目。根据档案类型排架则可以把同类别档案集中排列,进而依据部门或年份予以分类。这样便于后期的分层抽样等工作的开展,只需简单推断、使用合理的统计方法便可清楚得出案卷使用、贮藏、保管等情况。 (三)统计学在医院其他部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对于医院的后勤服务同样离不开统计学方法,后勤部用统计数据和台账,可将洗衣房清洗工作服、被褥以及该科室相关信息统归成后勤工作表格,予以详细分类,便于提取各种数据、后勤服务质量的分析和评价,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同时,医院统计人员可运用统计数据向医院管理者清晰展示医院的财务报表,准确掌握医院的经济效益,进而调整提升医院的经营计划。然而,在医院档案管理中的统计学应用还存在不少问题:医院管理者对统计学在医院档案管理中的应用价值不够重视;工作人员专业技能和素质参差不齐;档案管理统计系统落后,等等。总之,合理应用统计学手段,可有效对医院人、财、物流动进行控制和分配,合理配置资源,提升医院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在管理实践中重视其价值,加强统计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提升专业水平,发挥档案管理系统的应有作用,确保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刘庆芬 单位:广西柳州市工人医院 统计与管理论文:传染病的统计分析与管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中医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接收的传染病患者820例,所有患者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的相关规定给予确诊,明确诊断后立即上服,同时院感管理科进行记录。820例患者中,男420例,女400例;年龄2岁~86岁;其中乙类传染病612例,丙类传染病130例,其他88例,无甲类传染病。 1.2方法 对820例传染病患者的疫情存档资料、疾病报告卡、疫情管理记录等信息进行统计与分析。 2结果 2011年1月~2013年1月我中医院传染病发病共计820例,其中2011年280例(34.15%),2012年275例(33.54%),2013年265例(32.32%)。3年内我院传染病发病前5位的是手足口病、肺结核、梅毒、丙肝、水痘。详见表1。 3讨论 传染病是指能够在人与人、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互相传播各类病原体的一种疾病。病原体内多为微生物,少数为寄生虫,每类传染病的病原体均有一定的特异性,包括立克茨体、病毒、真菌、细菌、原虫、螺旋体等。传染病除具有传染性外,还具有地方性、流行性、季节性等特点,对人们的健康及社会的发展均有严重的影响。我院属于综合性中医院,主要承担各类疾病的临床诊疗工作,在此过程中必然会接收到部分传染病患者。为了对传染病疫情进行合理管控,预防交叉感染、避免传染病漏报,笔者对近3年我院传染病情况给予统计及分析。我中医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期间传染病病种加上其他传染病共计上报22种,820例,基本分布于临床各科室及病区。其中2011年280例(34.15%),2012年275例(33.54%),2013年265例(32.32%)。3年内我院传染病发病前5位的是手足口病、肺结核、梅毒、丙肝、水痘。其中手足口病的发生率最高,该病是通过胃肠道、接触及呼吸道传播,主要表现为手足口出现斑丘疹、疱疹,多发于学龄前儿童,5-7月是高峰期。由于传播途径多,易复发,预防控制难度大,造成我地区发病率较高。防控主要的要求是加强手足口病的宣传教育和消毒防控,减少发病率。肺结核是我国公共卫生问题管理中的难点,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影响极大,而导致结核病再燃的原因主要包括:抗生素不合理应用造成人们耐药菌株的产生;人口数量多,且流动性较大;卫生安全意识缺失,卫生服务体系不健全等。梅毒以性传播,主要表现为泌尿生殖系统化脓性感染,多发于青年男女,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重点防治对象,因此应给予足够的关注与重视。丙肝仍是困扰着人们健康的重点问题,其防治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此外,水痘的发生率也居高不下,这主要与传播途径有密切的关联。由于医务人员在接诊时,对部分患者传染病病史不知晓,极易造成传染病漏报,甚至引发院内感染。所以,医院应强化医务人员对传染病的认知力度,提高其报病意识,制定传染病相关隔离及消毒机制,制作防治传染病的指南与手册,以此加强医护人员及患者对各类传染病的认知。每年对医院传染病病情给予统计与分析,可以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将传染性疾病消灭于源头。此外,应及时做好疫情报告工作,以及转诊工作,积极配合疾病防控中心对患者的检验,有效加强传染病患者的确诊率。 4结语 总之,对医院传染病进行统计与分析,加强对传染病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制定针对性的管理对策,可以有效监控各类传染病的发生情况,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保障患者的就医质量。同时,还应建立起医院传染病的监控报告网络,改进相关规定与制度,对于诊疗期间发现的传染病及时上报,做好双向防护,避免漏报及交叉感染。 作者:赖滔单位: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中医医院防保科 统计与管理论文:企业财务管理与统计技能的融合 在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中运用统计均值思想 企业应收账款是企业收益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企业运营过程中,销售环节由于受折扣、退回、坏账等因素的影响,成为企业管理的一大难题。企业计提坏账的方法通常是由企业自主选择,这对企业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累积丰富的工作经验的同时,还要具有敏锐的判断力。坏账的产生对使净变现价值有所降低,故会计人员应在会计期末对坏账进行预估,如存在坏账产生的可能性,应即时对应收账款做出评价,并辅以统计均值理论计算坏账率。 结合统计均值理论对坏账率进行计算,可使这项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所提升。在统计理论的运用过程中,平均指标和标志变异指标时常会被综合运用。即企业财务整体中的标志值的分散程度与坏账率的高低关系十分密切,因此,标志变异指标可作为衡量账款回收是否稳定、均衡的标准。 在企业借贷负债中运用统计相关回归模型 为维持企业的生产运营能够顺利进行,企业通常会借入不同种类的借款,产生借贷负债。但不管借款的方式如何,都要支付相应的利息,基于此,在发生借款时,要对企业的未来收入进行预估。在借款后,如借入资金带来的收益大于支付的利息,企业便会赢利;反之,企业负债额度就会扩大,现金流出量增多。如借款过程中,市场环境突变或是企业经营不善,企业的适度负债就会变成沉重的财务包袱,严重的情况可导致企业破产倒闭。由此可知,企业在借贷时,应对企业未来的经营情况、市场风险、产品更新等有一个合理、科学的预估,对存在变化和不会变化的情况进行分类,借助统计分析各因素变动的可能性大小,对自变量每发生一单位的变化时资金流量的变动量进行计算,以提升预估的准确程度,对管理者提供作出经营决策的科学依据。 统计分析在财务管理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重视会计信息的收集 在我国,会计信息属于企业的内部信息,具有无法公开的特点。而在国外,设有专门的机构可以对企业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查询。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行为的日益规范,我国可以对国外的这种信息管理办法进行借鉴,构建一个对信息进行采集的专门机构。这一机构应有别于企业统计部和会计师事务所,而是对会计信息进行专门、专业的采集、分析,向社会提供相应的服务。在会计信息采集的过程中,要对各类统计方法进行综合运用,同时,数据分析软件和计算工具也是必不可少的。当前,我国信息技术发展很快,但统计工作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程度还有待提高,尤其是软件自身特点与可操作性之间的不协调,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统计分析和财务管理的软件在开发时,要有意识地进行衔接,使会计信息的采集、分析成为一套操作简单的系统工作。 2加强统计分析和财务管理分析的切合度 统计分析主要是对统计指标进行统计、计算,财务管理的分析对象为财务信息,二者是平行的关系,在各自的领域内并无交叉,这种工作内容类似,但工作内容无交叉的情况,有助于企业统计分析和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的提高。如若两者内容出现交叉,则易出现分析结果不同的现象。尤其是统计分析工作中的价值指标对于财务管理中的会计核算工作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因为会计核算具有准确无误的特点,是其他核算方法无法比肩的,同时,从会计信息中取得指标信息的工作成本也最低。因此,要加强财务信息的披露力度,对财务预测、收益风险等指标进行披露,切实有效地把统计分析应用于财务管理中。 3加强会计人员和统计人员的分工配合 企业的统计工作,在主观因素上,受统计人员专业素质和人力资源配置的影响颇深,影响统计分析实现准确、全面的目标,同时,企业会计工作由于受人力资源成本因素的影响,财务管理工作的成效也不尽人意。基于此,要对统计和会计工作的人员进行分工配合,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使两方的工作人员勤于沟通,互取所长,共同发展。此外,对于统计和会计皆通的全能型人才培养的力度要适当加大,使会计和统计的工作能够适度融合,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质量。 结论 本文对企业财务管理和统计分析的关系,以及统计分析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以期为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一些理论参考。以目前财务管理的发展形势来看,统计分析应用于财务管理已成为财务工作的主流方向,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作者:杨江萍单位:山西省国土资源学校 统计与管理论文:大学内部管理教育统计现况与举措 作为高校发展的“晴雨表”,教育统计在高校制订各类政策、战略规划、形成正确决策和实施科学管理的过程中发挥着信息收集、咨询和监督的作用。根据《教育统计工作暂行规定》的要求,各高校已基本具备一支统计队伍,能够准确及时完成行政主管部门布置的各类报表,为行政主管部门了解学校发展现状,制定教育事业发展战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高等教育界一直在探讨如何构建合理的高等教育统计指标体系、采用何种有效的高等教育统计方式以及如何实施信息化建设等等[1-3]。这些研究主要是为了满足行政主管部门的需求,而关于教育统计在高校内部管理中的现状调查和原因的分析甚少。 1高校教育统计的现状阐述 本文向江苏省44所普通本科院校(不含民办独立学院)发放调查问卷,共收回40份,其中有效问卷39份。 1.1统计机构的设置及其职权的界定问卷调查发现,参与调查的江苏省普通本科院校中仅1所院校没有设立综合统计岗位;87%的高校将综合统计岗位设立在校办或者发展规划处;参与调查的高校中专职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员为零,统计人员身兼校办秘书、校办综合管理或者其他部门的管理人员,统计工作只占了他们实际工作中的很少一部分。 1.2统计人员的综合情况高校统计人员中女性约占85%,从事统计工作达10年以上的约占21%,年龄在45周岁以上的约占26%,他们目前的行政职务主要为科长,仅有两所高校为副处级干部。调查发现,74%统计人员希望从事岗位调动,不希望从事岗位调动的人员中约65%的人员处于45周岁以上。 1.3统计人员对统计工作的认识关于对高校内部人事、资产、财务、科技以及学生情况的了解,51%的统计人员认为了解程度约为50%左右。作为统计工作的归口,综合统计是否为学校数字的权威,65%的高校的答案是肯定,而“211”工程类院校则全部表示现实工作中很难做到。对于统计信息的变更,95%的统计人员表示高校内部各职能部门对于信息的变化从来不予以告知,其中83%的统计人员会定期向各职能部门主动要求知悉。对于目前工作的完成情况,绝大多数统计人员认为做得一般,统计工作的职责没有完全发挥,其中92%的人员认为统计工作在高校内部管理中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90%的人员认为高校统计工作应该在高校内部管理中占主流地位。关于统计工作的未来发展方向,31%的统计人员认为迫不得已只能维持现状,69%的人员认为会继续争取各方面的支持,争取使高校统计工作的职责全部发挥,这其中70%的统计人员处于22-32年龄段之间。 1.4领导对于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问卷就高校领导对统计工作重视程度展开了调查,发现约70%的高校领导对于这项工作仅限口气重视,55%的高校领导曾经直接或者间接表示过高校统计工作的职责没有完全发挥。 1.5高校统计工作的内容通过分析发现,参与调查的高校中仅一所高校从事过统计分析,8所高校的统计工作仅仅是完成上级部门布置的各类报表,29所高校定期统计公报。遗憾的是,参与调查的高校中没有一所高校定期撰写统计分析报告。早在1986年,原国家教委就已经颁发了教育统计工作暂行规定,明确了教育统计的意义、基本任务,就教育统计调查、分析、资料管理以及组织做出了详细的规定。本文通过调查分析发现,高校教育统计的发展并没有完全按照教育统计工作暂时规定的要求进行,高校很少有专职统计人员,统计工作仅仅是停留在应付了上级机关的各类报表,并没有对高校内部的现状进行统计分析,严重消弱了教育统计在高校内部管理中的主导性和积极性。高校教育统计流于形式,在高校内部管理中逐渐边缘化。高校内部的管理脱离于自身的发展实际,出现了片面、短视和麻痹的现象。对于高校教育统计工作,领导认为职责没有完全发挥,难以满意。统计人员无从下手,碍于现状,只能选择困惑。高校教育统计工作的发展前途令人深思。 2高校教育统计现状形成原因的分析 2.1认知偏差从行政主管部门层面分析。高校行政主管部门了解高校的发展现状,制定教育政策、编制教育发展规划的依据,来源于给各高校布置的报表。行政主管部门关心的是如何构建出合理的指标体系来了解和评估高校的发展现状。对于高校统计结果的真实性难以有统一的衡量标准,于是出现了在同一时间段内同一指标在不同的报表中数值不一致的现象,而这种不一致现象多出于高校为自己的利益考虑[4-5]。从高校内部层面分析。高校普遍认为教育统计就是完成行政主管部门布置的各类报表,忽略了教育统计也是实行高校内部科学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忽略了教育统计可以对学校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从而为学校发展规划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由于认知上的偏差,导致高校教育统计在高校内部管理中逐步边缘化,从而失去主体意识,失去主动性和积极性。 2.2领导重视程度不够高校内部的管理脱离于高校的统计分析,教育统计又很难在短期内产生具有影响力的成果,统计工作难以引人关注。于是,出现了统计人员身兼数职,甚至主要工作不是统计工作的现象。统计人员不再钻研业务,研究统计分析,而是一门心思关注岗位调动。 2.3统计人员综合素质逊色高校统计人员大部分是年龄在35周岁以上的女职员。这大概出于女性比较细心和统计队伍需要稳定的原因。诚然,统计队伍的稳定可以使每年统计工作衔接恰当。但同时也有不利的一面,高校统计出现了滞留不前的现象,统计人员满足于常规工作,不愿意接受新的事物,不愿创造新的事物,墨守成规,常年不变。他们只求事业上的安稳,不求事业上的突破,统计工作的水平难以得到提升。 2.4缺乏引导高校综合统计为高校内部管理服务,那么到底服务什么呢?统计调查、统计分析到底该调查和分析什么呢?综合统计人员对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发展思路很难准确把握,对于学校的热点、难点问题难以及时知悉,进行前瞻性研究几乎是无稽可谈。失去高校领导引导的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将缺乏针对性,失去价值和意义。 3充分发挥教育统计在高校内部管理中的作用的对策 3.1加强思想观念的改变,促进高校管理方式的转变教育统计完成行政主管部门布置的各类报表,为行政主管部门了解高校的发展现状,编制教育政策和规划提供了依据,这是高校教育统计的对外服务。高校教育统计应加强对高校内部管理的服务,将相互独立的人事、学生、资产、财务以及科技等关联起来,真正做到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决策支持。高校管理要从单纯依靠经验管理,转变成依靠准确及时的数据信息和深入透彻、鞭辟入理得统计分析为基础进行管理。 3.2高校领导应提高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和引导程度对于高校教育统计工作,高校领导不应仅限于口气重视,而应从实际行动中真正重视起来。高校应设有专职统计人员,使统计人员从其他工作中解脱出来,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思考如何做好统计工作。高校教育统计岗位可设于校办或者发展规划处。从岗位设置的角度将教育统计工作,提上议事日程,明确岗位职责。高校应制定适合本校的教育统计工作管理办法,使统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标准化,确保学校各项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和系统性。有了明确的岗位职责和教育统计工作管理办法的保证,高校教育统计才有可能真正的从事信息的收集、调查和分析,使得统计工作的职责得以充分的发挥。教育统计调查和分析的内容只有走在学校发展的前沿,才能对高校的发展起到引导作用。高校领导对教育统计工作应给予引导。有了正确的引导,统计人员才能把握高校的发展方向、发展战略以及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准确定论教育统计调查和分析的内容,使教育统计真正成为提高高校管理的有力工具。 3.3加强统计人员的选拔,培养健全的统计队伍高校教育统计涉及面广,各项业务目的、意义以及分类等,统计人员都要准确把握。只有了解各项业务,才能理解各个数字的意义。数字信息的掌握不能只停留在总体层面,要具体到部门、学院(系)、学科等,只有理顺学校的各类账目,才能发现问题所在。理顺账目并非一朝一夕,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需要坚强的耐力和毅力。所以教育统计并非简单的填写数字工作,而是一项对统计人员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的工作。高校在选拔统计人员时,应根据学校的特点选拔,比如工科院校,则应当选择具有工科背景的人员。统计工作繁而琐碎,要求统计人员思路清晰、条理分明。在选拔统计人员时,应注重考查人员的数字敏感性、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记忆力等。教育统计工作的价值在短期内很难体现,这就要求统计人员怀有平和的心态,不骄不躁,不紧不慢,有条有序,踏踏实实地做好统计工作。统计人员不仅要成熟冷静,也要灵活敏捷,准确及时捕捉校内外的各类信息,对于高校的热点问题要积极主动地深入探索。统计工作不仅是数字艺术,也是人际交往艺术。这项工作涉及到高校大部分职能部门,只有获得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这项工作才能做好,所以统计人员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组织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保持统计队伍的稳定性得到了众多高校的认可,于是出现了统计人员从事该项工作10年以上的现象。事实上,统计人员的不流动阻碍了统计事业的发展,也耽搁统计人员的职业发展。统计队伍的稳定,并不意味着统计人员不能流动,而应该将统计技术传承下来。老统计员带领新统计人员从事统计工作一至两年,使新统计人员对统计工作内容和统计技术有了切实的理解,新统计人员再单独从事统计工作数年。如此反复,新鲜的血液不停的注入,使得统计工作更富有激情和创造力。清晰的发展空间和晋升渠道,使得统计人员更加珍惜眼前的机遇,刻苦钻研业务,努力提高统计水平,力求有所突破。 3.4拓宽统计人员的视野,提高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高校统计人员绝大多数都不是统计专业出身,对统计知识的了解程度不尽相同。行政主管部门应定期组织各类讲座、培训,邀请知名教育专家、统计专家进行讲解,充实统计人员的知识体系。与此同时,高校也应当为统计人员提供更多的培训和学习的机会。统计人员要关注兄弟院校的信息动态,主动与兄弟院校沟通学习,找出与兄弟院校的差距,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统计人员要紧密跟踪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的最新进展,了解发展趋势,密切关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动向。只有站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高瞻远瞩,集思广益,才能为高校的发展提供科学的、前沿的见解。因此,统计人员要不断拓宽自身的视野和知识面,将信息收集和数字统计永远糅合在一起。 3.5构建适合高校内部管理的统计指标体系,加速推进信息化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制定高等教育统计指标体系是为了了解高校发展的总体状况,为制定国家教育政策和发展战略服务。高校内部的统计调查和分析是为了了解高校内部状况,在高校的内部管理中发挥参谋作用,因此必须制定高校内部统计指标体系,而不是简单采用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指标体系。高校内部统计指标体系的建立,将使得统计工作重点突出,统计账目清晰明了,统计分析易如反掌,有利于加强教育统计工作的理解,有利于统计人员定期更新统计信息。有了高校内部管理的统计指标体系,就可以建立集信息收集、信息查询、信息分析、信息报送以及信息管理于一体的综合统计信息系统,从而加速推进教育统计的信息化建设。综合统计信息系统便于信息查询、更新和统计分析报告的及时生成,有利于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3.6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激发统计人员的工作热情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可定期召开教育统计总结会议,对完成统计工作出色的人员给予表彰,将表彰人员的名单正式行文至各高校。一份看似没有成绩的工作,却能够得到领导的关注和同事的肯定,统计人员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将得到空前的增加。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可定期举行征文比赛,鼓励统计人员谈工作中的心得体会,工作方法的创新以及工作中的理论研究等等,促进统计人员在工作中多思考、多创新。对于征文中的优秀文章,教育主管部门可推荐到教育类、统计类的核心期刊发表,以示鼓励。高校内部应该为各部门的兼职统计人员建立激励机制,表彰先进,使统计人员拥有成就感和自信心。只有激发了统计人员的工作热情,统计工作才能更加释放活力。 统计与管理论文:企业统计制度与企业管理 谈到企业制度改革,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企业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组织形式、运行机制方面的改革。的确,这些改革成功与否,对企业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影响和重义。但是,有些往往容易被企业管理者忽视的具体工作制度的改革,也会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更好地面向市场。本文所要论述的便是具有这种性质的企业统计制度和统计工作的改革。 当前企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自50年代起,逐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正规的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在生产企业,以产值产量统计为核心;在流通企业,以商品购销调存统计为核心。从班组起,就建立了规范的登统制度,严格地按统一规定的口径、范围、计算方法进行核算。但近年来,我们在调查研究和统计执法检查工作中发现,企业统计基础工作明显减弱。一是统计工作得不到企业领导重视,统计部门和统计岗位被撤销或合并,统计人员变动频繁;二是企业统计台帐和原始记录越来越不健全,填报统计指标的随意性加大,统计数据质量下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所有制形式由单一的国有、集体发展到包括私营、个体、股份制、外商投资等多种形式并存,经营方式与管理模式也日益多样化,许多新企业应运而生。在这些新成立的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像老企业那样建立规范的企业统计制度,甚至没有明确设立统计职能部门和统计工作岗位,国家统计报表由财会人员或其他部门的人员代填代报,一些统计指标也难以准确按照统计制度的具体要求来计算填报。 由于企业统计工作存在诸多问题,所以统计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决策的参考作用就有所减弱,或者说就没有发挥过太大的作用。作用越小就越得不到重视,越得不到重视就越难以有效发挥作用。之所以陷入这样一个怪圈,笔者认为主要在于企业管理者和部分统计人员或是对统计工作的内容了解不够,或是对统计工作的性质认识不清。这些“不够”与“不清”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认为统计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是反映计划完成情况、为计划而服务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的地位和作用应该弱化;二是认为统计是为政府统计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服务的,只是为了完成上报任务,工作越多企业负担越重;三是认为统计对企业而言,主要是在总结工作时充实一下工作报告,对经营决策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四是认为统计仅反映生产经营的规模,而当前企业经营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盈利为目的,这只有依赖于财务与会计的工作,统计无能为力。 针对这些问题与认识,我们有必要明确,对企业来说 统计工作的意义与作用 统计工作是通过搜集、汇总、计算统计数据来反映事物的面貌与发展规律。统计信息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数量性。即通过数字揭示事物在特定时间特定方面的数量特征,帮助我们对事物进行定量乃至定性分析,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正因为如此,统计信息正越来越多地和其它信息结合在一起,如情报信息、商品信息等;而诸如此类信息,尚能以统计数字显示或以统计数字为依据,则可利用程度也大为提高。二是综合性。世间一切事物都具有普遍联系。统计信息从整体上看,涉及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社会、文化、科技各个领域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涉及宏观与微观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利用统计信息,不仅可以对事物本身进行定量定性分析,而且可以对不同事物进行有联系的综合性分析,既可横向对比,也可总结历史预测未来。 由统计的特性所决定,如果一个企业建立或完善了一套既科学合理又行之有效的统计工作制度,那么,这套制度对企业而言,将具有以下作用: 既可以反映企业在某一时点上的现状,也可以反映企业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的动态。从现状看,它可以反映企业目前的各种社会与自然属性,反映企业的机构、人员、资产、负债等各方面情况。从动态看,它可以反映企业的生产发展情况,产品质量状况,以及科技开发、经营销售(或称市场营销)财务盈亏等方面的情况;还可预测未来趋势。 既可以反映企业的规模,也可以反映企业的结构。从规模上,它可以反映企业的资产规模、人员规模、生产规模、营销规模和盈亏规模,等等。从结构上,它可以反映企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人员结构、技术结构和质量结构,等等。 既可以反映企业的速度,也可以反映企业的效益与效率。在速度方面,对物质生产部门而言,主要反映生产(包括产值产量等)的发展和增长情况;对非物质生产部门而言,主要反映劳务服务投入的发展与增长情况;不论任何企业,都还可以反映人、财、物的投入及盈亏增长或下降的情况。在效益与效率方面,不论何种类型的企业,都可以以人、财、物、时间诸方面的投入与生产和劳务方面的产出成果进行比较。 既可以反映企业的诸多数量特征,也可以反映企业的一些质量特性。在数量方面,包括了企业产供销、人财物投入与产出等凡是可以量化的方方面面。在质量方面,则主要是反映企业的产品质量、维修质量、设施质量和服务质量。 既可以反映本企业的情况,又可以反映与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方方面面。本企业的情况,前面已经明确。与本企业有关的情况,则范围很广、内容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内外范围内,与本企业有联营、合资或者协作、配套关系的企业的情况;二是国内外范围内,与本企业生产同类产品或提供同类服务的竞争对手的情况;三是国内外范围内,本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使用者、消费者的基本情况及信息反馈;四是国内外范围内,本企业产品或服务已经占领或将要开拓的市场的各种信息;五是国内外范围内,对本企业经营将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信息。 统计的作用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就应该考虑,怎样进行改革,才能建立更为有用有效的统计制度所谓统计制度,我以为主要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方式的确立,二是统计内容及其计算方法的确定。 1、关于管理体制与运行方式 长期以来,企业主营业务统计大都由计划部门负责。在生产型企业和流通型企业,统计信息运行方式都是从下至上的单向纵向运行,则统计数据由班组(柜台)到车间(商品部)到计划部门,计划部门汇总后再呈企业领导,并对外报出。而在一些劳务型企业,如宾馆饭店社会旅馆等,主营业务即接待人数的统计则由客房部或业务部负责。不论何种类型的企业,其非主营业务的统计如附营业务统计、人员工资统计、基建技改统计及科技开发统计等,都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负责,并分别向主管领导呈送并对外报出。这种管理体制及运行方式至少有三个弊端:一是没有一个专门的部门从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多侧面多角度、从经营管理的全方位来综合考虑企业需要的各种统计信息,以及怎样搜集这些信息;二是对企业目前搜集汇总的各种统计信息难以进行更高层次的配套综合分析,使信息的利用仅停留在初级层次;三是企业各部门之间难以实现有效的信息交换与共享,也使信息的可利用范围及程度要打一些折扣。至于部分近年来新成立的企业,根本就没有考虑建立统计制度,仅是由财会或业务人员代报统计报表,当然更难以在经营决策中发挥统计工作的作用。需要说明的是,即使在目前体制下,仍有一些企业领导重视统计工作,赋予主营业务统计部门负责设计本企业统计制度及综合各种统计信息。但从整体着眼,这样的企业并不是很多。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改革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设立综合统计部门并明确其职责 笔者认为,不论何种行业的大中型企业,都应设立综合统计机构。如果企业从精简机构提高效率的目的出发,不设独立的统计机构,那么也应在其他机构中设立综合统计岗位,明确其职能,并使其保持相对独立性。综合统计机构或综合统计岗位应具有以下职能: 设计并制定本企业的统计指标体系及统计信息的报送要求。要充分考虑企业经营与管理的需要,考虑企业面向市场、参与竞争的需要,把政府统计部门、企业主管部门的要求同本企业的实际相结合,提出完整的指标体系并分解到各个部门、单位,明确其报送或提供的时间、内容及方式。明确各部门的统计责任。 收集、审核、汇总、提供各种统计信息。一是要对应由综合统计部门负责且由各级单位层层上报的信息进行审核,而后加以汇总;二是要收集审核本企业其他职能部门负责汇总的信息;三是要搜集分析本企业以外但对企业生产经营有参考价值的各种统计信息。在此基础上,该部门一方面应完成各种统计报表的对外报送任务,另一方面应负责向本企业领导和各有关部门提供其所需的统计信息。 利用各种统计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一是利用某一种信息进行简单分析,如分析生产进度情况;二是利用多方面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如利用生产、盈亏、质量、销售、市场行情等多方面的统计信息分析产销增减原因;三是利用各种统计信息对企业在某一方面或多方面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分析研究的方法、形式可因研究内容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其结果应以分析研究报告的形式体现。 企业综合统计人员应具有较高素质,不仅掌握统计理论与分析方法,还应熟知本企业业务工作流程和各部门职能,掌握一定的经济理论和计算机知识、现代管理知识。在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可考虑设立总统计师岗位,以领导综合统计部门并使其有效发挥其职能,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 第二,明确各个职能部门的统计职能及责任 在现代企业中,无论是直线职能制还是事业部制,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统计信息都决不仅限于计划统计部门内部。如劳资部门掌握机构人员数字,基建部门掌握投资数字,技术部门掌握技改数字,营销部门掌握销售数字等。因此,为确保企业统计资料的系统性完整性,应该在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中明确相应的统计责任,要求其按统一确定的口径、范围及时间提供相应的统计资料及分析报告,要特别重视一些被忽视的部门的信息。 第三,将统计信息自下而上的单向运行变为上下左右之间的多向运行 这种信息运行方式应该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各种基础信息由各基层单位(如班组、柜台)向各职能部门运行,满足各职能部门的汇总需要;二是各职能部门的专项信息向综合统计部门横向运行,满足其综合对比及分析研究的需要;三是经过加工、分析的各种综合信息由综合统计部门向企业领导、各职能部门及基层单位多向运行,分别满足其管理决策、研究问题和了解情况的需要。 2、关于统计内容及其计算方法 由于计算方法可以写成若干部实用手册,且方法是由内容所决定的,所以本文在此仅就内容做一扼要概括,方法问题暂且从略。在内容上,主要可从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是国家统计报表制度已有的内容。目前,国家基层表制度要求一定规模以上企业填报的内容包括企业基本情况,企业主营业务的生产经营情况,财务情况,人员及工资情况,能源及原材料消耗情况,科技开发情况及附营业务情况。这套指标体系已经比较简要地反映出企业产供销、人财物、投入与产出的基本情况,企业统计人员及领导者都应深刻了解认识这套指标的涵义和作用,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这套指标反映、分析、研究生产经营中的问题。由于这套指标是从国家宏观监测需要考虑的,因而比较简单,企业还应从各自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不同的部分增加相应的内容。 第二,是国家统计制度尚未包括的内容。从对企业生产经营的作用影响看,应增加的内容可以有:产品质量统计,用随机抽样方法结合排列图、直方图等统计图表,计算如平均值、标准偏差等统计特征数;市场营销及预测统计,如在对用户情况进行重点或全面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市场细分,利用德尔菲法、时间序列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等方法进行趋势预测等方法,对流通企业和劳务型企业,也可从其实际情况出发,增加相应的统计内容。 在此基础上,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就是综合统计部门根据管理与决策的需要,对集中起来的诸多数据进行排列组合,生成新的有用的统计信息。如将企业资产、负债、成本、费用等财务指标,以及人员、工资、技改投资等指标与产值、产量、销售、盈亏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将本企业情况与同行业企业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将企业微观信息与宏观经济社会信息进行相关研究分析,等等,从而为企业的发展与决策提供全面、准确的参考依据,发挥其他任何工作都难以发挥的参谋作用,促进企业管理与决策水平的提高。 统计与管理论文:科学管理与统计水平提高 【摘要】统计工作是监督单位经济和工作运行的重要手段,是实行科学管理、制定预算和计划的主要依据。随着管理的现代化,统计工作需要紧跟工作需要,通过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素质,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依靠科学管理,提高统计工作水平,按照统计法的要求,形成一套合理有效的统计管理模式,实现“信息化”、“咨询化”、“监督化”的三大职能。 【关键词】统计工作;科学管理;信息化;咨询化;监督化 在我们的工作中,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单位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等,而统计的重要性往往被单位管理者所忽视。单位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的有效与否,对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但假如没有科学的统计依据,从本身而言,各项管理就如空中楼阁,虚而不实,管理过程中就不能很好地找到切入点。因此,强化统计管理,无论是对单位的经营,还是对政府的宏观调控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统计工作滞后于工作发展需要的表现 我们在调查研究和统计执法检查工作中发现,统计基础工作明显减弱。一是统计工作得不到单位领导重视,认为统计只不过是数据的加加减减或汇总,填几张报表完事,把统计工作简单化。重会计而轻统计的现象普遍存在,认为会计核算、收支把关重要,是为“我”所用,统计工作主要是为上级统计部门所用。因此,统计员兼职多,专职的少,且变动频繁,在单位改革、重组、调整中,统计机构和统计岗位也被首当其冲地撤销或合并,统计人员精简的较多;二是统计台帐和原始记录越来越不健全,填报统计指标的随意性加大,统计数据质量下降,统计报表由财会人员或其他部门的人员代填代报,一些统计指标也难以准确按照统计制度的具体要求来计算填报。三是统计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多数单位统计人员为兼职,以会计或其它工作为主,统计工作为辅。这些人员或学历较低,素质较差,或因事业心不足责任感不强,因此对统计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远不及专职人员,也没有多少自觉性挤出时间去学习统计理论,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有的只懂会计知识而不懂统计知识和统计业务,有的既不懂会计又不懂统计,只是被动应付填几张报表而已。实际工作中,往往凭经验或运用不正确、不恰当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汇总和加工,造成统计数据的差错、失误,很少甚至不向单位领导及有关部门适时提供针对本单位经营管理所需要的简单有效的内部统计资料,更谈不上进行统计调查、分析与预测,提供统计咨询,实行统计监督。 由于统计工作存在诸多问题,所以统计对单位管理者决策的参考作用就有所减弱,或者说就没有发挥过太大的作用。 二、统计工作的意义与作用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与认识,我们有必要明确,对单位来说,统计工作是通过搜集、汇总、计算统计数据来反映事物的面貌与发展规律。统计信息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数量性。即通过数字揭示事物在特定时间特定方面的数量特征,帮助我们对事物进行定量乃至定性分析,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二是综合性。世间一切事物都具有普遍联系。统计信息从整体上看,涉及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社会、文化、科技各个领域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涉及宏观与微观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利用统计信息,不仅可以对事物本身进行定量定性分析,而且可以对不同事物进行有联系的综合性分析,既可横向对比,也可总结历史预测未来。 三、依靠科学管理,加强单位统计工作 单位统计工作是对单位实行科学管理,监督整个单位活动的重要手段,是单位制定政策和计划的主要依据。当前,随着现代单位制度的建立和现代化管理的发展,我们必须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素质,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健全统计法制,依靠科学管理,形成一套合理有效的统计管理模式,真正体现统计的“信息”、“咨询”、“监督”三大职能。 1.明确统计的岗位和职能。如果单位从精简机构提高效率的目的出发,不设独立的统计机构,那么也应在其他机构中设立综合统计岗位,明确其职能,并使其保持相对独立性。应该在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中明确相应的统计责任,要求其按统一确定的口径、范围及时间提供相应的统计资料及分析报告。综合统计岗位应具有以下职能:设计并制定本单位的统计指标体系及统计信息的报送要求,把政府统计部门、单位主管部门的要求同本单位的实际相结合,提出完整的指标体系并分解到各个部门、单位,明确其报送或提供的时间、内容及方式,明确各部门的统计责任。 2.收集、审核、汇总、提供各种统计信息。一是要对应由综合统计部门负责且由各级单位层层上报的信息进行审核,而后加以汇总;二是要收集审核本单位其他职能部门负责汇总的信息;三是要搜集分析本单位以外,但对单位有参考价值的各种统计信息。在此基础上,该部门一方面应完成各种统计报表的对外报送任务,另一方面应负责向本单位领导和各有关部门提供其所需的统计信息。 3.利用各种统计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一是利用某一种信息进行简单分析;二是利用多方面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三是利用各种统计信息对单位在某一方面或多方面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 4.将统计信息自下而上的单向运行变为上下左右之间的多向运行。这种信息运行方式应该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各种基础信息由各职能部门间运行,满足各职能部门的汇(下转第44页)(上接第38页)总需要;二是各职能部门的专项信息向综合统计部门横向运行,满足其综合对比及分析研究的需要;三是经过加工、分析的各种综合信息由综合统计部门向单位领导、各职能部门及基层单位多向运行,分别满足其管理决策、研究问题和了解情况的需要,促进单位管理与决策水平的提高。 5.建立健全单位统计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方式。利用各种统计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一是利用某一种信息进行简单分析,二是科学设置和完善指标体系,规范单位统计工作,使统计资料实现为单位与为统计部门所用有机结合。在具体设置和完善指标体系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既满足国家宏观的要求,也要满足单位微观的要求。 6.以科技为手段,加快统计信息网络建设,强化单位统计信息决策功能。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网络时代已经进入到各行各业,并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单位统计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建立健全统计信息网络,实现主要统计数据的及时更新,加快单位统计信息网络与部门统计网络的连接,这就要求单位统计信息系统必须做到规范、统一。 7.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素质。全面系统的统计工作需要具有一定统计业务基础、专业技术和相对固定的统计人员来完成。相对稳定的统计队伍,可以积累经验,为单位管理做出更大的贡献。统计人员要善于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才能胜任本职工作。与此同时,单位领导和有关部门,也应为统计人员创造机会,组织他们学习统计知识及相关的业务知识、法律制度和微机知识,支持他们参加统计工作会议,鼓励统计人员参加业务水平和技术职称的考试,引导他们积极提供统计资料,主动参与单位管理,对工作积极并有较大贡献或较快进步者,应该及时给予表彰。 总之,应充分运用现代科技管理水平和计算机技术,广泛收集信息,加快信息处理、传递和反馈速度,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加快统计信息的传递与应用,强化单位统计信息决策功能。通过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素质,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依靠科学管理,提高统计工作水平,形成一套合理有效的统计管理模式,实现“信息化”、“咨询化”、“监督化”三大职能,必将使单位管理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统计与管理论文:企业管理中会计与统计一体化的构建 摘要:在企业管理中,会计与统计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与统计的联系更加紧密,在企业管理和核算体系内加强两者之间的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能够更好地为企业服务,有助于推进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本文从辨析企业管理中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出发,阐述了会计与统计一体化的必要性,并就实现会计与统计一体化的路径给出了建议。 关键词:企业管理;会计;统计;一体化 在企业管理中,会计和统计都是重要的管理手段、核算体系,两者紧密联系、互相依赖,企业会计核算上经常借鉴统计分析方法,统计工作往往需要通过会计资料获得信息数据。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及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企业实现会计与统计一体化奠定了物质基础,而实现会计与统计一体化又促进了两者资源共享、有效交流,推动企业科学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一、会计与统计的联系 会计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运用专门的方法,核算、监督、反映企业或经营主体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其任务是记录、计算、反映、监督经济组织内生产经营情况、运行过程和最终成果,是企业日常管理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对于提升企业科学决策水平和促进企业规范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统计则是利用科学的方法,搜集、整理相关数据后进行研究,根据反映出的问题总结分析得出结论,一般要通过一定的数理统计推断方法,对被统计对象的特征进行测量、描述,建立起数据模型。在企业管理中,会计与统计虽然分属不同的部门,但两者紧密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会计是统计产生的基础。统计工作离不开会计的支持,统计工作中所必需的数据和指标大部分来源于会计资料,很多新的统计指标是借助会计核算来完善的,统计所使用的账户体系与会计的账户体系相依存,其设置原理都是根据企业长期发展的需要来制定的。统计作为企业常用的一种管理形式,可以反映企业的投入、产出以及资金运行情况,也可以通过对相关会计资料加以分析,总结提炼出相关的统计信息以服务于企业管理。第二,统计促进会计工作。在企业会计核算中,一些统计方法可以为会计核算中的数量计算与研究分析提供帮助。如要了解企业盈亏情况,可以利用统计比较的分析方法,计算出利润总额、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等评价指标同比增长或环比增长情况,判断企业经济效益发展状况。在会计管理中,统计方法可以使财务预测、会计评价等功能得以有效发挥。比如在会计实务中,很多统计方法都可以用在财务预测上,如单变量分析、回归分析法以及多元判别分析等。统计方法在财会工作中的合理运用,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丰富了工作内容。第三,统计和会计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会计和统计两者的作用对于企业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具有高度的协调性和统一性,其基本目的都是服务于企业发展以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需要,虽然两者搜集资料和信息的方向并不完全相同,但两者活动信息的整理是相互补充,对于促进企业发展二者缺一不可。会计和统计工作又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两者使用的核算依据是相同的,都是依据原始记录进行统计以保证核算的准确度,然后两者又相互使用对方的核算成果。会计和统计中使用的指标基本是一致的,两者在进行核算时,除个别指标需要特殊调整外,其口径和计算方式是一致的。统计的基本指标是时期指标,这些指标是统计核算的原始指标,同样也在会计核算过程中有所反映。而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一些计算方法来源于统计理论,比如统计的平均数理论就是会计加权平均法的产生基础。 二、会计与统计的区别 会计与统计在企业中分属两个不同的部门,两者各自有一套完整的科学体系,核算原则、范围、方式和指标体系不尽相同,为保证两者一体化更加融洽,应全面分析两者的异同点,从而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案。两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两者的工作目标存在差异。其中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主要目的是对经济业务进行计量,分析、反映一定时段内企业的经济状况和经营成果,为企业不断改进完善决策提供依据,促进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而统计则是针对企业某一现象进行综合观察,研究分析其总体规律,推断整个发展态势,为企业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第二,两者的核算原则存在差异。对于会计核算,原则上按照权责发生制计量企业的生产经营结果,而统计则按照生产经营原则对企业生产经营结果进行计量。会计通常以历史成本计价,而统计以当前市场价格为估算基础。会计强调信息的真实性,统计强调信息的及时性、概括性。第三,两者的核算范围存在差异。在国民经济核算的中,统计被视为宏观核算,属于宏观经济管理的范畴,企业统计除了服务企业自身外,统计数据还要上报纳入政府统计系统,供国家宏观决策使用。而会计核算属于企业微观管理的范畴,为企业管理提供决策依据。第四,两者的核算方法存在差异。会计主要通过设置账户进行核算,复式记账是其主要应用的原理,常用的方法有会计科目与账户、填制会计凭证、成本核算等。而统计核算主要是观察经济现象,运用统计推断的方法,预测推断整个发展态势,统计方法比较多,常用统计方法有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时间数列分析法、指数分析法、相关分析法、抽样推断法等,其中比较法是统计分析中最普遍运用的,也是最基本的分析方法。第五,两者的计量方法存在差异。会计以货币为计量单位,统计的计量单位多种多样,有以货币为计量单位的指标,也有以实物单位或是虚拟单位为计量单位的指标。一般情况下,会计价值量的计量单位为“元”,统计价值量的计量单位按照“千元”计算。 三、企业构建会计与统计一体化的必要性 统计与会计虽然存在一些不同之处,但是两者存在着紧密联系,在企业管理中将两者统一起来,将极大的促进企业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便于最大化挖掘信息数据的价值。第一,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要实现科学的经营管理,需要明确生产、经营、销售、采购、管理等方面的信息,而通过实现会计与统计一体化,能够将会计监督与统计描述有机结合起来,避免信息数据的重复处理,提高信息数据处理速度,保证信息数据高效利用,为企业提供科学、准确的信息。第二,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企业会计工作人员因没有掌握足够的统计知识,财务报表停留在数据的简单计算上,编制的财务报告水平偏低,其风险预测和评估也难以与现实高度契合。而统计工作人员因不熟悉会计核算方法,无法充分有效利用会计资料,使得大量信息资源流失。第三,是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需要。在企业发展中,如果会计与统计始终处于分离状态,无法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不仅重复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还可能造成两者信息数据发生冲突,导致信息数据的价值无法实现最大化的利用,对于企业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不利。 四、构建会计与统计一体化的实现路径 第一,给予政策制度上的支持。会计与统计一体化决非一日之功,需要科学利用企业各种内外部资源。政府相关部门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出台相应的法规政策等,充分调动企业进行两者融合的动力,为企业管理创造有利的条件。企业对相关法规政策要进行深入研究,建立符合企业自身实际的管理制度,为会计与统计一体化的构建提供制度保障。第二,完善企业会计、统计核算体制。在企业管理体制上,应该协调处理好企业会计与统计的关系,建立以会计核算为基础、统计核算为总体的管理体制,逐步实现会计与统计有机统一、优势互补,为会计与统计一体化的构建奠定良好基础。第三,打造人才队伍。要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定期组织员工进行培训学习,提高企业会计与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综合运用会计统计知识的能力。提升会计人员对经济形势总体把握和进行基本预测的能力,促使其能够运用统计方法不断提高会计信息的预判性。增强统计人员会计核算方面的基本能力,促使其熟练掌握运用会计核算方法,以不断改进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增强统计信息的准确度。第四,明确岗位职责。要明确会计统计人员的职责分工,同时加强人员的互动交流,既要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在职能上互相补位,又要建立协同机制,在工作上充分协作,高质量地完成工作。 五、结语 会计与统计一体化是企业应对现代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两者的有机统一有助于企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信息数据的利用效率,为企业科学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促进企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张广煦 单位: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财务与国有资产监管局 统计与管理论文:统计管理体制与供电企业创新思考 摘要:在经济技术水平不断的发展中,我国在供电企业方面的发展不断的创新,同时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不断的进行供电企业的完善与创新,并进行针对性的统计管理体制。本文主要是分析供电企业统计创新的思考与统计管理的体制。 关键词:统计管理体制;供电企业;统计创新 供电企业的发展在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得到广泛的重视,同时在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下,人们对于统计式的管理体制的供电企业的需求也随着不断的提高。供电企业的统计管理体制对企业发展中的相关信息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在实际的应用发展中,供电企业的统计仍然存在着不足的地方,其在发展的企业中对相关的统计企业型的概念、技术职能等相关的内容没有能够进行有效的创新,缺乏创新的思想,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发展供电的企业,相关的企业就要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创新的发展。 一、统计管理体制与供电企业统计创新的思考存在的问题 供电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主要存在着部分企业强制性的设置统计机构,是其在建设的发展中由于过于强制性制度,而导致职员在建设的工作中根据强制性规定的设置的制度进行施工,使其在工作的过程中看起来相对的呆板,而影响供电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下的发展,导致职员在建设工作的过程中不能够灵活的进行统计式的机构设置,同时没有创造性的发展,在管理的过程中造成发展企业的分散性统计的机构,而影响相关的技术人员在供电的管理过程中没有有效的进行问题的控制与统计管理的体制,不利于企业有效发挥,同时还影响了企业的创新发展。加上在供电企业的统计中由于其数据的信息缺乏真实性,使企业在生产发展中存在着许多方面上的问题。在发展工作中由于企业的统计数据信息资源范围相对的比较狭窄,从而导致相关的工作人员在进行统计的管理体制的时候,对于有些方面不能够进行有效的统计记录,而导致其在对供电相关的信息进行统计的时候,就存在了真实的可靠性的问题,造成了企业在统计工作中的损失及管理决策的支持。同时在统计管理体制的供电企业的发展中统计报表没有形成多元化,使其在经济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不能够有效的满足人们对于供电统计的相关内容的需求,并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多元化的统计报表不能够对企业的发展经营的状况进行全面性的分析,没有能够进行有效的创新工作,导致供电企业在统计管理的体制中的水平受到了严重的制约,而影响了供电企业的发展。 二、统计管理体制与供电企业统计创新在发展中存在的影响 (一)经济技术水平快速发展的影响 企业的统计发展大多数都是为企业的工作进行的统计,但由于在经济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的统计发展在管理的过程中没有能够得到有效的进行相应职能工作的发挥管理,对开始发展的社会经济技术的水平,供电企业统计不能够快速的跟上其发展的步伐,从而影响着企业统计的创新发展。同时在经济技术发展的影响下,供电企业统计在发展中不断的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与挑战,使其在发展过程中不能与时俱进,如在经济的发展中由于先进技术的影响下,企业的统计水平对经济改革中的要求没能够进行有效的满足,使其在发展的过程中缺乏对社会需求的认识与了解,缺乏对现状的需求,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对自身的发展中的有关的信息进行充分的掌握,因此导致其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很好的对企业发展中的特征表现出来,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对管理企业的统计进行创新的思想发展,而是在发展中利用传统的统计的管理的方式,使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够很好的根据企业实际的发展出发,导致其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很好的满足相关的发展需求,而影响了企业的生产发展,以及在工作中的质量水平及效率的发展。 (二)在新形势的发展下对供电企业统计的创新认识不足 在经济技术水平不断的发展情况下,相关的供电企业统计在管理的过程中相对的管理体制在不断进步的社会发展中,对其自身的创新的意识不足,对相关的统计管理文化的认识不够,而影响了企业管理统计得到完好的落实,导致其在发展的过程中收到严重的影响,从而导致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够与时俱进,相关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的制度得不到很好的管理落实,从而影响了供电企业统计发展的创新。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统计创新的发展在经济技术水平的发展不断影响下有着重要的影响,其在发展中具有着重要的统计信息,在企业管理的发展中主要是通过组织领导以及管理统计之间的企业发展的状况,通过管理的统计和组织管理体制中获取相关的企业管理统计的信息,并在发展的过程中有效的确立企业管理体制统计,并对其发展的相关性的管理统计的有关资料与在发展过程中具有的及时性与科学性直接的保障,从而有利于在经营的管理统计中能够有效的促进统计管理体质的发展,进行有效的运转及运行的工作,提高同企业之间的竞争市场,并在生产发展中能够有效的降低企业的发展成本,促进企业统计管理发展进步,加快企业的创新发展。 三、针对统计管理体制与供电企业统计创新的思考 (一)完善统计管理的体制 在新形势的发展下,供电的企业在发展供电企业的发展新格局下,人们对供电系统的需求也随着不断的提高,在经济技术的发展中统计管理体制与供电企业统计有着反应企业发展状态的关系,主要的表现为管理体制中的体制,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主要是针对社会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分析其在当前位置的发展等之间的自然情况,通过分析当前同行业直接竞争的经营的企业相关信息,在供电企业的发展中完善供电企业的统计管理的体系,根据相关职工的统计体系的工作,进行有关的企业统计的数据的收据,有效的培养职工的对数据统计分析的技术,加强企业统计管理制度的监督工作,使其在工作的发展中能够完善标准化的供电的企业统计工作的管理发展,从而有效的提高统计管理制度中供电企业的相关统计数据的质量发展,加强基础性的数据管理工作。 (二)提高创新的供电企业统计 在传统的统计管理的体制中,供电企业的相关领导在企业的管理发展中要学会与时俱进,转变管理的观念,利用创新技术的手段,进行供电企业统计管理的强化职能,从而有效的提高供电企业统计的创新。在统计的管理发展中由于传统的管理模式在供电企业的发展中忽视了在创新的发展中,对统计管理的数据进行深度的探索,从而导致获取的信息没有能够进行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价值,因此在新形势的经济技术的发展中,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有效的统计管理的创新,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有效的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统计数据的管理方式,从而有效的提高供电企业管理体制的统计发展。 (三)加强统计管理中职工的综合素质 供电企业的创新发展在经济技术下,需要加快相关的企业职工的数据知识的更新,提高职工在管理统计的体制中综合素质的发展,培训职工相关供电企业统计的专业性知识,使其在工作中能够有效的掌握相关的管理统计的数据技术,有效的进行供电企业数据的分析,帮助领导进行供电企业中统计数据的管理工作,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并能够有效的提供体贴舒服的服务。同时在经营的生产发展中,能够有效的通过对当前发展的趋势进行有效的分析,从而使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对有关的供电企业管理统计同行业竞争技术的了解与认识,提出有效的管理体制,改善当前的企业发展的趋势,以创新的思维下提高供电企业统计管理的创新发展,从而提高发展的前景。因此,统计管理体质与供电企业统计的创新在发展的过程中具有着科学性原则、适应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承延性原则、可行性原则等五个方面性的原则,使其在经济技术的发展下能够有效的跟进科学进步的发展,很快的适应快速发展的过程,并针对其发展的管理进行统计性的管理,从而使其能够具有可行性的发展,促进供电企业的创新发展,提高管理统计的发展技术水平。 四、结束语 统计管理体制系统与供电企业统计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经济技术水平的发展影响下,在当代的社会发展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与重视,并在发展中成为了企业的发展环节,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企业的发展中具有着相关性的管理统计的职能,从而有效的促进企业的生长发展,提高企业的创新发展技术水平。 作者:徐建芬 单位:国网浙江龙游县供电公司 统计与管理论文:企业统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结合 摘要: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统计管理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我国开始推出一系列的改革制度,这样也就转变了传统的统计管理工作模式。且对于现代化企业来说,想要实现长远的发展,就必须要及时调整自身,抓住每一个机遇,促进自身的长远发展。基于此本文针对企业统计管理与管理会计结合进行了简要阐述,仅供参考。 关键词:企业统计管理;管理会计;相互融合;研究分析 对于企业来说,想要在行业市场中处于不败的地位,就必须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及时调整方针,抓住有用的信息资源。同时还要综合与全面分析好每一项信息,以此为基础制定出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经营方针。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中,统计管理工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换句话来讲,就是统计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与发展。 一、创造了有利的发展条件 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也从计划经济上实现了转型,开始向着市场经济的方向发展着。且在发展中,企业一直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所以对于企业的决策者来说,想要掌握好企业的运行状况,就必须要从企业内部中的财务管理部门中获取需要的信息。在此影响下,企业统计工作就成为了重要的环节之一。对于企业来说,统计管理工作的效果与质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而管理会计作为信息服务系统,可以直接为相关的管理部门提供出需要的信息。这样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企业收集信息的渠道也逐渐增多。另外,在企业中,想要获取有实用价值的统计信息,就要依靠行业的主管部门或是信息产业部门中的统计人员来收集的。这也正好反映出了统计管理工作的意义与内涵。所以说,将企业统计管理与管理会计结合在一起可以充分发挥出统计工作的作用。 二、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给两者的有机融合奠定了基础 随着我国现代化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就要求统计管理工作必须要及时进行调整,尽可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职能变化的需求。且对于统计职能的转变来说,要想实现长远发展,就必须要先将报告型统计向着经营管理型的统计方向转变。其次是要及时进行市场调查,全面预测分析型的转变。从企业的角度出发,要不断利用自身的优势,增强企业在行业市场中的竞争力,促进企业价值实现最大化。在企业中会计管理主要是以企业经济实力与未来发展方向为基础,对自身的经营方向与实施方案进行编制与预算。同时还可以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全方位的控制,做好成本的核算管理与相关的经营业绩等。所以说在企业中渗透管理会计可以满足企业总体管理服务需求,于其自身来说,又是企业在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1.职能趋同。在职能上来讲,随着统计职能的不断发展,与管理会计的各项职能日益趋同。而从其结构发展上来看,统计管理与管理会计都是现代化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在实际中,统计管理与管理会计之间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大多来源于会计和统计资料。在企业中其主要的工作内容是不断深化财务信息与其他业务信息。所以说又受到了会计与统计工作质量的影响。因此在实际发展中,统计工作的改革必须要综合管理会计的需求,扩大信息的交换与处理能力,同时还要顾好兼容能力,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浪费。另外对统计职能进行转变还可以解放统计人员,开阔统计人员的视野。这样对于统计人员来说也可以拥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解决企业中的问题。并建立出有效的未来发展方针,活化统计管理模式,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的长远发展。 2.目标相同。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下,统计管理工作与管理会计工作从工作的对象上来看是基本相同的。同样是企业在经营发展中的价值运动,二者可以满足企业管理的需求,实现企业经营发展的目标,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所以说企业统计管理工作与管理会计工作的目标是相同的。 3.侧重点相同。企业统计管理工作与管理会计工作的侧重点都是针对企业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与研究,并向企业中的相关责任人提供需要的预算决策与信息资源等。其主要的工作目标是为了企业的内部管理所服务的。其作用则主要是不仅限于对过去的分析,还要利用有效的信息资源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和规划与预测,同时还要控制好现阶段的各项工作。通过将未来作用的时效性放在首要位置上,对过于以及现在进行分析,可以更好的控制未来的发展。从企业统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本质上来讲,其所提供的信息可以满足企业内部管理中所需要的信息。其中不仅包括了定性的资料,还包括了定量的资料。 三、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发展的空间 在企业中管理会计涉及到了众多方面,且所使用的数据也来源于统计数据。所以说,通过将统计管理与管理会计融合在一起可以充分发挥其作用,保证企业的长远发展。但是相应的也对企业中的统计员工来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实际中,统计人员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与事业心,在工作中也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与知识量。此外还要求统计人员要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量,学习新知识与技能,开阔自己的视野。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将企业统计管理工作与管理会计工作融合在一起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且要通过将两个进行融合还可以为统计管理工作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所以对于统计管理工作来说,必需要结合相关资料,全面分析信息资源,掌握合理的统计方法,促进企业的经营。 作者:宣小建 单位:包头市食品药品监督和工商行政管理信息中心 统计与管理论文:电力企业管理与统计工作的措施探讨 1.电力企业管理与统计工作 电力企业在进行管理、决策时,必须有足够的数据进行支撑,而数据的来源取决于统计工作质量,因此,电力企业管理与统计工作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对电力企业来说,统计工作是其开展科学管理的重要举措,统计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会对企业管理、决策方案的制定造成直接影响,所以电力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时,必须充分重视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加强信息、资料收集,合理地利用统计数据,从而为企业的生产、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确保电力企业能安全、稳定地生产经营。电力企业在进行管理时,还要充分利用统计信息,对现有或者潜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最完善的管理方案,快速、有效地将这些问题解决,从而提高电力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在新经济环境下,电力企业管理与统计工作的联系更加紧密,电力企业必须加强对统计工作的管理,以此来为企业生产管理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以应对市场带来的压力。 2.电力企业管理中统计工作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电力企业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同时电力企业统计工作也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电力企业统计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统计制度落后、统计工作随意性强等,下面对电力企业统计工作中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 2.1统计工作本身的问题 电力企业在开展统计工作时,其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在开展统计工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在统计台账中,其数据与原始数据、显示数据不统一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工作人员在收集统计数据时,没有按照相关规定操作,或者间断性记录数据,记录数据不规范,从而导致统计台账无法正常使用。其次,在开展统计工作时,其随意性很强,工作人员在填相关统计指标时,过于随意,有的简单编个数据,有的甚至不填,这就导致统计数据缺乏真实性。 2.2统计制度落后 在电力企业管理中,统计工作一直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有的管理人员虽然对其很重视,但没有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而有的管理人员认为统计工作不重要,不需要花过多的精力,这就导致电力企业统计工作一直处于落后的阶段。如没有针对各项信息资料进行管理,导致企业的统计信息各不相同,无法判断这些信息的实用性,加上电力企业的统计信息不能共享,无法充分发挥统计信息的作用,电力企业各部门不能及时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对电力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一定影响。在新环境下,落后的统计管理制度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市场发展需求,如果电力企业仍然沿用传统的统计制度,必然会影响到统计工作的开展。 3.提高电力企业统计工作效率的措施 3.1制定科学的统计管理制度 在市场经营体制下,电力企业必须对统计工作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要正确看待统计工作的作用,并结合当前的管理制度、发展情况、市场环境等各项因素,制定科学、合理、规范的统计管理制度,从而为统计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撑。首先,电力企业要明确各个部门的权责,明确统计职能,制定规范的统计工作流程,并优化统计工作内容,加强统计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确保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电力企业可以让每个部门统一口径,在开展统计工作时,要求各部门提供完善的资料,并出具完善的统计分析报告,最后将统计数据录入信息资源库中,各部门可以共享统计数据,以此来加强自身的管理。 3.2建立完善的指标体系 在新环境下,电力企业面临的生产环境及经营环境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电力企业要想在新环境下得到稳定的发展,就必须对以往的不足之处进行改善,结合市场情况,制定科学的指标体系,并保证统计报表的规范性,确保电力企业的统计工作能在科学、规范的环境下进行。电力企业要建立满足自身发展的指标体系,各项指标需要客观、准确、真实地反应企业生产现状,以此为企业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石。 3.3创新电力企业统计工作 为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电力企业不仅要加强统计工作管理,更重要的是实现统计工作的创新,这样才可以促进电力企业的稳步发展。首先,电力企业要创新统计工作管理系统,电力企业要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引入统计工作中,如利用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代替人工进行统计数据收集、分析、整理,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另一方面能减少人为误差,提高统计工作效率。其次,电力企业要建立相应的统计工作服务体系,电力企业的各个部门要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在实际生产中,能积极主动地为统计部门提供各种资料,帮助统计部门开展统计工作。另外,统计部门要深入基层,全面了解电力企业当前情况,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4.总结 在电力企业管理中,统计工作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新形势下,电力企业必须正确地看待统计工作,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统计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指标体系、创新电力企业统计工作,不断提高统计工作质量,确保统计工作的作用能充分发挥出来。 作者:崔恒智 范晓妨 单位:国网河北省电力公司辛集市供电分公司
铁路专业毕业论文:高职院校铁路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摘要]实训基地是高等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保证条件,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着力点。铁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投资大、周期长、仿真效果差,是高职院校普遍面对的问题。文章以高职院校铁路专业为基础,探索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新模式。 [关键词]实训基地校企共建校企共同运营 高职院校铁路专业实训基地作为实践性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学生与职业技术岗位“零距离”接触,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巩固理论知识,训练职业技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也是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的难点之一。目前高职院校普遍面临办学经费紧张,缺乏足够的资金建设实训基地,因此如何利用现有有限的资金,既结合校企实际情况,节约实训基地建设投入,提高双方合作稳定性,又考虑专业群、岗位群的兼容性,提高实训基地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建设好铁路专业实训基地,已成为高职院校高度关注并着力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高职院校铁路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成本高,功能不全,没有铁路运输生产活动功能 许多高职院校铁路专业建有实习实训基地,也仅是有一台机车、两个车辆、几百米铁路线而已,不能保证铁路专业所有工种实习实训,并且不能相互联动,体现不出铁路各工种之间相互配合,是一个大联动机的特点。铁路运输生产活动是指综合运用线路、车站、机车、客车、货车、通信信号等各种运输技术设备,统筹协调各个专业部门和各个生产环节的关系,完成铁路旅客运输和铁路货物运输任务。学院自建的几百米铁路线根本不能进行铁路运输生产工作,只能进行简单的实物教学,简单的一些工种技能练习,达不到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基地的要求。 (二)现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关系稳定性差 高职院校的教学进程是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实施的,具有稳定的模式和计划。而铁路运输现阶段运量大,运能紧张,行车事故频发,加之负面的社会影响报道增多,给铁路站段安全管理增大了压力。在此情况下,原有的实习实训基地协议就不能完全按照协议实施,造成流产的多,稳定性差。 (三)实习实训基地设备陈旧,实习实训工位严重不足 学院自建的实习实训基地因设备昂贵,建成后没有更多的资金进行设备更新,许多实习实训基地已使用十多年,只进行简单的维护,只能维持使用,随之对应的是铁路发展突飞猛进,尤其动车、高铁的发展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而这些设备更昂贵,对于一个学院来说是不可能购买的。随着铁路的发展,营业里程的增加,运量的扩大,需要大量高端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为发展,为满足铁路大量的技能人才需要,铁路专业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一个专业一届200人、300人很正常,多到一届500人的也有,一个学院的实训实习基地所具有的实习实训工位已不可能满足要求,一个学院所在地的铁路行业所具有的岗位也不可能满足学生的实训实习,很多实习实训已流于形式。 (四)“双师型”教师少,技能型教师短缺,制约和影响了实习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铁路跨越式发展,铁路行业需要大量的本科、硕士学历的毕业生,因铁路行业的特殊优势,高职院校很难与它们竞争抢到优质的毕业生,导致铁路专业的教师短缺,生师比极其不合理,多数院校已超过30U1。另外,近几年地方铁路发展速度也很快,铁路上一些具有专业技能的退休人才,已被待遇高的单位早早挖走,高职院校铁路专业基本聘请不到合适的兼职教师。这样,“双师型”教师数量少、知识更新慢、操作技能有待提高,同样影响了实习实训基地的发展。 (五)设立实习实训基地时,只关注专业的特殊性而忽略了铁路专业与专业之间的内在联系 各院(系)只围绕自己设置的专业自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而不是在学校统一领导下以主干专业为核心,协同其他专业科学规划建设辐射整个铁路行业的专业群实习实训基地。铁路是一个大的联动机,各专业、各工种之间相互联系密切,如果只以专业为单位,各自建设,不成体系建立起来的实习实训基地,由于实习实训条件兼容性差,造成利用率低。 (六)铁路专业实习实训基地投资少,投资渠道单一 铁路虽然点多线长,但布局极其不均衡,在广阔的西部地区铁路线路少,并且技术装备低。这些地区不但铁路少,铁路企业也少,高职院校铁路专业基本不被政府重视,政府所给的投资不能满足铁路专业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更没有其他铁路企业愿意给铁路院校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投资。 二、拓宽高职院校铁路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路 随着铁路跨越式发展,新技术的不断应用,现有铁路高等职业院校的实习实训基地已不能满足需要,各高职院校也在积极探索铁路专业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问题。本文结合高等职业院校铁路专业情况和铁路行业现状,提出拓宽铁路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一些新思路。 (一)校企共建、共营实习实训基地 1.共建、共营铁路行业练功场地。铁路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和近几年对职工队伍培训的重视,每年都要举办各种练功比赛。铁路局为了组织比赛,建有规模较大、功能比较齐全的比赛场;各生产站段为了锻炼自己的参赛队伍,建有功能比较完善的各种练功场地。这些比赛场和练功场地只有在比赛和练功时才使用。这些场地和设备常年闲置,会造成场地陈旧加快、设备锈蚀严重(铁路设备大多是露天放置的),而且每次比赛时都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维护和修理。铁路高职院校应进行深入调研、认真论证,与铁路局和各生产站段共建练功场地。铁路高职院校可以把学院的实习实训经费投入到这些练功场地的日常维护,保证这些场地的完好和设备的正常使用,保证学生在这些场地进行实习实训,实现校企共建、共营实习实训场地。这样,学院节约了建设实习实训基地的资金,企业节省了维修、维护的费用,实现了校企共赢。 2.共用救援列车基地。铁路救援列车是当铁路线路上发生行车事故或滑坡、塌方、火灾等重大自然灾害时,执行抢修事故任务的列车。它一般由起重吊车、修理车、工具车、宿营车及工程材料车等组成,并配备有一定数量的救援人员,停放于车站、机务段等指定地点(称基地)。为保证救援的及时,铁路在不同地区设有救援列车,并有专门供救援列车停放的地方。救援列车和停放地共同组成救援列车基地,并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和救援队伍,隶属机务段管理。 救援列车基地的职工长期在同一个环境里进行同样的等待,职工的思想、心理都有一定的压力,个别职工无所事事,每天不知道干什么。如果学生进入救援列车基地实习实训,那么基地马上就有了人气。可以聘请职工当管理教师,业务好的师傅当指导教师,职工和学生一起进行学习,丰富职工的工作内容,稳定职工队伍,这样职工能够同学生建立友好的关系。 (二)租用铁路,担当实习实训基地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铁路建设的快速发展,原有厂矿企业的铁路,一些铁路专用线运量急剧减少,一天只能开行一对列车,铁路完全处于亏损经营状态。随着铁道部的撤销,铁路公司的成立,这些亏损的铁路线,铁路公司肯定不会继续经营,很可能是停止营业,不再运营。铁路高职院校可以选择性地租用一条或几条这样的铁路线,聘请一些现场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和运营,同时修改学院人才培养方案,采用“2+1”的培养模式(两年在学院,一年在现场),每届学生第三年到租用的铁路线实习。实习学生在师傅的带领下,承担一定的工作量,这样可以降低铁路运营成本,要比铁路自己经营节省费用,同时学生一届跟着一届,能够持续发展。这样既保证了铁路线的继续运营,又满足了高职院校铁路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需要。 (三)购买铁路报废、淘汰设备,充实自己的实习实训基地 近几年,铁路快速发展,铁路运量急剧增加,原有的设备已不能满足运输的需要,铁路运输设备又不是简单的增加,所以原有铁路设备淘汰、更新快;与铁路相关的新设备、新技术不断产生,不断地投入使用,铁路原有的设备也在不断淘汰、更新。铁路淘汰、更新下来的设备因使用年限不到,一些设备被地方铁路购买,用于运量小、技术要求低的地方铁路,但大部分更新下来的设备被铁路物资公司拍卖,基本上是废品价。高职院校可以进行调研、多方联系,跟踪铁路设备更新这个巨大的市场,选择适合自己学生实习实训的设备,及时采购回来,充实、建设自己的实习实训室,节约大量的资金。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胜任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工作 铁路快速发展,新技术、新设备、新知识层出不穷,急需大量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也急需大量的教师对其职工进行培训。铁路企业是生产单位,同时又因任务紧,没有大量的教师和工程师储备用来培训职工,高职院校铁路专业要抓住这一时机,积极与铁路企业联系,承担铁路的培训。经过给铁路企业职工的培训,可以使教师学习新技术、新设备、新知识,同时又加强了学院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也增加了学院的收入。通过学院教师给铁路企业的培训和技术服务,达到企业和学院双赢,企业职工得到培训,同时学院的教师也学到了新技术、新知识,能够胜任实习实训基地的指导教师工作。 (五)建立铁路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 高职院校铁路专业因实习实训设备昂贵,单靠政府的专项设备资金和学院的自筹资金是不可能建设和完善铁路专业实习实训基地的,必须建立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1)政府投入。每年中央财政、省财政、市财政都对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基地有财政投入,这些投入因资金有限,对昂贵的铁路设备显得杯水车薪,但高职院校可以将几年的政府投资集中起来使用,这样虽然周期长,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校企共投。随着土地成本的提高,铁路企业再建自己的培训基地,成本急剧加大。现在随着高职院校新校区的建设,高职院校大都有闲置的土地资源,高职院校可以出让土地,把铁路企业引进来。高职院校投土地,铁路企业投设备,校企共投、共建实习实训基地。(3)引入社会资金。现在社会闲散资金很多,这些资金在寻找投资渠道,因高职院校投资时间长、见效慢,大多数资金不愿意投入,但对高职院校投资也有优势,就是投资相对安全。因此,高职院校要做好宣传工作,做好利益的分配,从而得到一部分投资。(4)加大银行贷款。现在的商业银行很愿意给教育贷款,并且很多银行都是低息贷款,甚至世界银行等一些国际银行都是无息贷款。学院要积极争取这样的贷款,扩大学院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投资渠道。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凸显办学特色的重点;同时实习实训基地也是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高新技术推广应用的场所。高职院校铁路专业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更是高职院校铁路专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方式。 铁路专业毕业论文:移动教学模式在铁路特色专业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随着智能手机在人群中的普及,移动技术也随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近几年,将移动技术用于教育教学上,而发展出的移动教学模式也正在被专家们反复酝酿和尝试。首先论述了目前国内外关于移动教学、移动学习的共认概念和发展现状,然后针对铁路特色专业,提出了一套将移动教学模式应用到铁路特色专业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并通过对方法的试行,总结出几点体会和引发的思考。 【关键词】移动教学模式铁路特色应用教学 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城市。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已经具有相当规模,计算机、网络等基础IT建设比较充分,建设了比较丰富的校园信息化系统。但是,在校园内工作、学习、生活具有很强的移动性,靠办公室、教育、宿舍的固定电脑远远不能满足学习、生活的需要。学生们渴望随时随地的获取到相关的专业信息、能随时向老师提出疑问并快速得到解答。老师们也希望能随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 随着我国智能手机用户量的不断提升,到2012年12月据官方统计,我国的智能手机用户拥有量已经超过5亿。这其中,以年青人居多。而对高职院校来说,主要的学生年龄层大概处于17-20岁之间,根据调查,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也是智能手机的主要消费人群之一。因此,面对这样特点的学生人群,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和授课方式也必须要跟上时代的变化、社会的进步,与时俱进地加以完善和修改,以便能用学生所适应和习惯的方式完成对知识的传授和对学生所提问题的解惑。目前,在国外的一些学校,已经开始使用一种被称为“移动学习”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是利用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以及无线移动通信设备(如智能移动电话、个人掌上电脑等)获取教育信息、教育资源的一种新型学习形式。这种新型的学习形式也正是考虑和迎合了目前年轻学生普遍都有智能手机、IPAD等新兴电子产品的现状,通过技术手段将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以这些电子媒介为载体进行讲授和传播。 本文主要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1)介绍目前教育界公认的移动学习的概念和国内外移动教学的发展现状;(2)铁路特色专业所具有的特殊性和教学要求;(3)如何将移动教学模式有效地运用到铁路特色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一、移动学习的概念和国内外移动教学发展现状 所谓的移动学习,目前业内对其公认的定义是:移动计算与数字化学习的结合,它包括随时、随地的学习资源,强大的搜索能力,丰富的交互性,对有效学习的强力支持和基于绩效的评价。它是通过诸如掌上电脑、个人数字助理或移动电话等信息设备所进行的数字化学习。 移动学习是在数字化学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数字化学习的扩展,它有别于一般学习。Sun公司的e-learning专家针对移动学习提出了他独到的见解,他认为移动学习并不是新鲜事物,因为在传统学习中印刷课本同样能够很好的支持学习者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从另一个角度想,其实印刷的课本本身也是一种移动学习的工具,所以移动学习一直就在我们身边。 作为移动学习,最突出的三个特点有:(1)简化了传统教育方式对师资、费用、教育环境等稀缺资源的需求;(2)结合新经济时代网络的优势,以多媒体和网络社区的形式呈现;(3)学习者利用“零碎”的时间进行学习,提高了时间的利用率;(4)学习者可以自由自在、随时随地进行不同目的、不同方式的学习,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增加了学习群体的自由组合;(5)移动学习将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和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根本改变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6)移动学习拓宽了接受教育的对象。现代的社会对学习者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人们不断的学习、充电,但是作为早已走出校园的社会人来说,如何有效、快捷的获得教育机会,也是个头疼的问题。而移动学习的模式将教育理念和技术无缝连接起来,无时无处不在学习,学习也不再是在校学生的专利,所有的人,无论学生与否、无论年纪大小,都可以通过移动教育体系来获得知识、自我提升,从而有利于构建终身学习的体系。 由于受到移动技术等发展的制约,对于移动学习体系的研究与建设,我国的起步比较晚。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研究的规模还是研究的深度都有较大差距。比如在2001年英国的Ultra lab实验室就主持了M-learning项目,主要研究移动教学,其外还有2007年欧洲的“移动游戏学习项目”等,参与研究的国家的美国、瑞典、英国、爱尔兰等多个国家。我们国家将移动学习作为一个项目研究,最初是从2001年由教育部高教司的试点项目“移动教育理论与实践”开始的;随后国内大专院校教育院系、部分企业等对这种新型学习方式的探索开始不断的加深和积累。到今天,在经历了十多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后,我国移动学习的研究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同时与之配置的各种应用技术和教学手段也在不断的成熟。 目前,在移动教学建设方面,我国主要有下面这些做法和成果: 1、通过参与和举办各类移动学习相关会议,了解和学习目前世界各地移动学习的经验和成果。近年来在我国承办过的几项大的会议的有:2008年北京师范大学承办的第五届WMUTE,2010年华中师范大学承办的MULE2010,都是国际知名“移动学习”相关国际会议。 2、开展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移动学习研究应用。比如:中国移动为农民提供农业百科、科学知识和市场信息的农信通,为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做出了表率。 3、通过与发达国家或跨国公司合作研发移动学习产品和服务,共同推进移动学习的研究及应用。典型的如1999年4月研发的多媒体移动教学网络系统CALUMET由国内SCC公司及南开大学与日本松下公司合作。 通过上述几种方式和途径,国内的移动学习也蓬勃发展起来;通过项目合作吸取发达国家的优秀经验,并结合自身国内的发展特点和需求进行本土化和改进。 二、铁路特色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特点 目前,在我国的铁路类高职院校,普遍都带有着浓厚的行业背景和特色。大部分的铁路类高职都是曾隶属于原铁道部管理的学校,本世纪初,由于铁路行业主辅分离,铁路类学校移交地方管理并升格为高职的学院。而这些铁路高职院校的特有专业就是指为轨道交通行业企业培养所需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所涵盖的专业,具体专业包括铁道机车车辆、机车车辆检测与维修、铁道通信信号、铁道工程技术、高速铁道技术、电气化铁道技术、铁道交通运营管理、铁道乘务、铁道运输经济、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城市轨道交通控制、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这些铁路特色专业有着较强的行业特点和对办学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如何让现代化信息教学技术溶入到这些特色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是一个让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目前,在铁路特色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这些特点:(1)行业背景浓厚。(2)教学、实训、实习条件要求高。(3)由于内容相对枯燥、技术性强、与外界丰富的教学理念、模式脱节。(4)教学方式、方法普遍跟不上现代信息化的教学要求。 因此,对于教育一线的老师来说,如何让我们枯燥的教学内容能够以一种轻松、便捷的方式溶入到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当中。能够对他们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呢?结合目前年轻学生当中已经普遍流行使用的智能手机和微信通讯工具,我们提出了一种移动式的教学方法,在此,我们称之为“微信课堂”。在这个教学方法中,我们主要用到了下面这些信息化方式和手段。(1)智能手机,现在在年轻的学生人群中基本上人手一台。(2)搭载在智能手机上的微信通讯工具。(3)我们制作了自己的“湖铁科公众订阅号”。(4)我们基于世界大学城空间上开发的微信教学与管理平台。我们的“微信课堂”就是基于这些信息化的手段和方式的基础上开展我们的教学指导工作。 三、“微信课堂”-移动教学方法 为了能更加详细的说明我们对于“微信课堂”的设计思路,下面我们以学校信息技术系铁道通信信号专业《铁道通信信号基础设备维护与检修》这门课程为例进行设计。 《铁道通信信号基础设备维护与检修》这门课程的特点是:内容多、杂、涉及面广。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如果单靠课堂内的45分钟教学,很难完成我们的教学内容。并且,就算完成也是填鸭式教学,无法有效的达到我们原本的教学目标和计划。因此,为了让这门课的教学能有趣、形式丰富且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对这堂课的教学进行了重新的设计,分成了课内讲授部分和课外移动教学部分。下面我们着重介绍的是课外移动教学部分的教学设计。 1、根据工种特点制定学习任务:铁道通信信号专业在铁路上的工种定位是中级信号工。我们根据中级信号工的职业资格能力要求,在结合了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课程的移动学习任务单。 在移动学习任务单中,详细地说明了这门课程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几类设备以及各设备需要了解的工作原理和参数。由于,我们正常的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在课堂中,老师和学生的精力主要用在对设备作用、原理图、动作程序进行分析。而对于这些设备的检修参数,由于量大,面广,是无法靠正常的课堂讲解完成的。因此,这一部分的内容,我们就通过移动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课后的消化和解决。 2、微信平台反馈、收集学生日常学习问题。学生们在课后学习过程中如果出现学习方面的问题、困惑,可以通过学校的“微信教学与管理平台”,向老师提出问题,来向老师进行询问。通过“微信教学与管理平台”,老师能把学生们通过手机的各种问题和情况进行收集、分类、汇总,然后根据问题所隶属的不同任务来分别编制出相应的《移动学习问题清单》,并把有关的参考资料作为学习的储备资源放置在自己的个人空间,方便学生上网预习、查阅。 3、灵活组织微信课堂,组织学生随时开展课外辅导。针对前面形成的“移动学习问题清单”中的疑问,老师会统一时间开展课外的教学辅导,当学生们完成问题的预习后,就可以通过微信课堂进行课外的集中解答和讨论。 4、教学监测。“微信课堂”的实施是基于微信平台开展的,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我们需要做到能对这种教学实施过程进行观测和体现。借助我校开发的“微信教学与管理平台”,我们将学生的提出的问题、交流纪录永久性地存储在服务器,对于“微信课堂”中产生的数据(文字、图片),也能以文档的方式上传到服务器,方便进行必要的数据分析。以作为本门课程教学效果的辅助评价之一。 四、“微信课堂”-实施经验总结 我们在信息技术系铁道通信信号专业13级的部分班级当中使用了“微信课堂”教学法进行了课外的移动教学指导。通过为期一个学期的试点以后,在此,我们主要就实施过程中积累的教学经验和体会做说明。 1、“微信课堂”对任课老师的专业综合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微信课堂”教学法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主要是对大量的检修参数和指标进行介绍和讲解,是对课内教学的教学补充。因此,这对专业老师的专业综合能力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专业老师除了要非常熟悉课内知识(比如:原理、电路动作),也需要了解不熟悉的其他专业知识。 2、邀请部分学习积极性高的同学参与教学指导,及时公布实施后的教学评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门课程中“微信课堂”的目的是对课内教学的补充。但是,老师的精力毕竟有限,在完成课内教学的基础上还要承担课外移动教学的任务,有时也感到力不从心。同时,为了鼓励大家参与“微信课堂”的积极性,在实施过程中可以邀请部分学习兴趣高的同学,参与主导“微信课堂”的实时讲解、讨论。以此,希望来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 3、重视课外移动教学环节的教学评价。“微信课堂”这种移动教学方法是对课内教学时间有限、老师精力有限的一种补充。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必须要包括教学过程实施完后的教学评价环节。但是,这种教学评价制度又于传统的课内教学评价制度有着很大的区别。如何对课外移动教学环节进行教学评价呢?根据我们的课外教学内容,我们对《铁道通信信号基础设备维护与检修》这门课程进行了如下的评价设计:(1)根据同学们使用“微信教学与管理平台”进行教学互动的参与程度;(2)根据“微信课堂”环节实时讨论,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3)在《铁道通信信号基础设备维护与检修》课程结束之时,针对课外的检修参数等学习内容,我们会进行一次随堂测验,测验内容与课内讲解知识无关,而是与移动教学环节的内容相扣,以此,作为对课外移动教学的一种考核评价方式。 微信课堂教学法是一种通过微信工具的方式,将课外地点分散的学生通过平台组织成虚拟课堂,由老师对课内无法完成和详细解答的问题进行集中讨论的教学方法。它不要求学生一定在集中在课堂内完成,只需要学生开通微信,登录微信教学与管理平台,按照老师的课堂内容和要求参与学习即可。 目前,这一教学方法在我校铁道通信信号专业13级部分学生的《铁道通信信号基础设备维护与检修》这门课程中进行了试点使用。初步的实行后,学生们的反应良好,但是由于是试行阶段,在制度和政策上还有设计思路上仍然存在不足和缺陷,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对这一教学方法进行完善和充实。争取在听取学生、授课老师等多方面的建议后,能不断丰富这一种移动式的教学方法。 铁路专业毕业论文:铁路站房电气专业优化方向探讨 摘 要:本文结合某高铁站房电气专业已完成的优化,针对铁路站房电气专业设计特点,对电气专业优化设计方向进行探讨。 关键词:优化设计 节约成本 提高效率 随着高铁的迅速发展,高铁站房建设日趋增多,致使设计者的设计工作更加繁重,有些设计者甚至担负着多个高铁站房的施工设计。目前,高铁站房的设计图纸普遍不够精细,存在设计裕量过大导致材料浪费以及选用的一些材料、工艺落后等问题,如完全按照图纸施工,将会遇到操作的困难甚至导致无法正常施工。 为了使设计图纸能更好地指导施工,我们需及时与设计进行沟通交流,通过与设计的配合实现优化。现结合某高铁站房工程电气方面材料优化、系统优化、施工方法优化等已完成的优化项,从以下三个方面对电气专业优化设计方向进行探讨,供同仁参考。 1 材料优化 1.1 导管优化 1.1.1 电线电缆导管材质优化 对于铁路站房电气设计图纸,电线电缆导管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导管多为金属导管,主要材质是焊接钢管和热镀锌钢管。 (2)导管的管径为15~150 mm,其中使用数量最多的为管径15~32 mm的导管。 (3)导管敷设的主要区域是在干燥的吊顶内。 针对上述特点,可以对管材进行优化。通常设计图纸中普通照明系统、智能照明系统、动力(非消防负荷)系统及机电设备监控系统的配管均为焊接钢管。通过查阅《工业与民用配电设计手册》第三版第十章线路敷设中的线路敷设方式按环境条件选择表(详见表1),我们可以将以上各系统管径不大于40 mm且在站房吊顶内敷设的焊接钢管优化为套接紧定式钢导管(JDG)。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明敷于潮湿环境或埋地敷设的金属管应采用焊接钢管或热镀锌钢管。薄壁电线管不能在潮湿场所使用,也不建议在高温、多尘、火灾危险场所使用,否则,应需采取特别措施;焊接钢管的管径指的是内径,套接紧定式钢导管(JDG)的管径指的是外径,所以选用时套接紧定式钢导管(JDG)的规格应比相应的焊接钢管放大一级。通过导管优化,节省了成本,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本工程优化了导管共计93540 m。 1.1.2 电线电缆导管管径优化 设计图纸中经常会遇到电线截面小但导管管径过大等情况。根据《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8.4.3中的规定:三根及以上绝缘电线穿于同一根导管时,其总截面积(包括外护层)不应超过导管内截面积的40%。两根绝缘电线穿于同一根导管时,导管内径不应小于两根电线外径之和的1.35倍。通过与甲方、设计、监理沟通,同意在满足相关规范中金属导管布线要求的前提下,在施工中进行管径调整。我们可以查阅《工业与民用配电设计手册》第三版第十章第一节,进行管径选择。对于焊接钢管可以使用表2进行管径选择,套接紧定式钢导管(JDG)可以通过表3进行选择。 1.1.3 电线电缆导管优化成线槽 对于管路比较集中的区域,可以采用线槽代替钢管,不同系统的导线之间用隔板隔开。这样可以降低成本和安装时间。如图1为照明设计图中普通照明的一部分,云线标注的部分共19根导管沿同一路径敷设,施工中优化为线槽。 线槽选择可以参照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建筑电气常用数据(04DX101-1)。其中,线槽内允许容纳电线根数见第6-28页。比较常用的规格见表4。 1.2 电缆及电缆桥架优化 1.2.1 电缆材质优化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建筑电气常用数据(04DX101-1)中,第6~64页中明确了特级、一级、二级建筑的划分,第6~65页明确了电缆阻燃级别的选择见表5。通过查阅可知此站房属于一类建筑,选用阻燃级别B级的电缆就可以满足要求。设计图纸中设计的电缆阻燃级别为A级,通过与甲方、设计、监理沟通,最终同意选用阻燃级别为B级的电缆,降低了材料成本。 高铁站房图纸中,有时会存在选用电缆标准过高的情况,如本工程中热风幕配电箱选用的电缆为WDZN-YJY-1kV-3×95+2×50。设计图纸说明中已明确热风幕属于三级负荷,而设计选用的电缆为耐火电缆。通过与甲方、设计、监理沟通,同意改为阻燃电缆WDZ-YJY-1kV-3×95+2×50,降低了材料成本。 1.2.2 电缆桥架截面优化 根据《钢制电缆桥架工程设计规范》CECS 31:2006,托盘、梯架规格选择中,选用托盘、梯架横截面积的公式为: 图纸中,设计的电缆桥架规格及数量通常较大,可通过上述公式计算出电缆桥架的填充率,对于裕量过大的电缆桥架可以选择优化。我们通过与设计沟通、配合,在满足电缆托盘上敷设的电力电缆总截面积与托盘内横断面积的比值不应大于40%,并预留工程发展裕量的条件下,进行了电缆桥架的优化。下图2、图3为基本站台候车厅桥架优化前后对比图。通过优化本工程节省电缆桥架CT1200×200共计300m,CT1000×200共计300m,CT800×200共计400m,CT600×200共计700m。 1.2.3 电缆桥架敷设路径优化 电缆及电缆桥架的材料成本在整个电气专业成本中占很大比重。通过电缆桥架路径的优化,我们可以达到节省电缆和电缆桥架的目的。如图2,原设计电缆桥架位于下层吊顶并由15轴敷设至14轴,再由14轴处引上至本层吊顶,优化后见图3,电缆桥架路径改为由15轴附近的11#强电井直接引上至本层吊顶,仅此一处桥架内的每根电缆就节省了约50 m,大大降低了成本。本工程桥架路径的优化共计4处,节省电缆总计约为5000 m。 1.3 配电箱内元器件及灯具的优化选择 图纸中的配电箱内元器件、灯具通常都是按照某一知名品牌参数进行设计的。在满足设计功能及设计产品参数的情况下,我们可选择成本相对低的同类知名品牌。例如,将设计图纸中配电箱内施耐德品牌的元器件改为ABB品牌的元器件;灯具也通过各种性能对比,选择了性价比高的国内知名品牌,从而降低了成本。 2 系统优化 2.1 接地系统优化 站房接地系统图纸中,基础接地网设计为在站房结构柱、桩基、基础梁钢筋之间均采用40 mm×4 mm的热镀锌扁钢进行水平连接,与基础梁水平钢筋共同形成接地网格,见图4。 通过与设计、监理沟通,利用基础梁筋、桩筋、结构柱(筋)做基础地网连接线,只在连接处采用40 mm×4 mm热镀锌扁钢焊接的方式,大大节省了40 mm×4 mm的热镀锌扁钢数量。 2.2 机电设备监控系统优化 机电设备监控系统优化主要是对控制总线方式、DDC控制箱及设备监控点位三个方面进行优化。 2.2.1 控制系统结构优化 原设计图纸中,系统对监控对象的控制通过线缆与DDC控制箱连接多成树干式点对点控制。此种控制方式,对中央监控主站的硬件要求很高,控制硬接口及控制线缆非常多。我们采用了现今流行的集散控制系统(DCS)进行组网设计,在被控机电设备相对集中的地方设置分散控制装置(比如DDC控制器),采用总线方式,通过通信网络,对站房机电设备进行集中监视、操作、管理和分散控制。 以扶梯控制对象总线为例,采用4芯屏蔽双绞线,以485总线方式将扶梯手拉手串联起来与主站相连,通过主站分配给各个扶梯地址代码,就可以对每个扶梯的上行、下行、故障、正常等基本状态进行实时监控。相对于原设计的点对点硬接口控制,这种总线方式大大节省钢管、线槽、控制线缆等材料以及施工费用,且系统稳定,监控可靠,也便于后期维护。 2.2.2 DDC控制箱的优化 原设计中,DDC控制箱分布在各强电井中,但被控设备大多集中在空调机房、水泵房等内。在考虑到各条总线的设备容量、负载平衡、长度限制及DDC控制箱结构统一的基础上,对强电井内的DDC控制箱进行了拆分,在空调机房、水泵房等被控设备集中的房间设置了单独的DDC控制箱。这既节省了线缆、钢管等材料,又方便了后期的安装调试。 2.2.3 设备监控点位的优化 原设计中,监控点位很详细周密,但是过于繁琐且多有重复,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很多点位都能简化。例如,空调机组开、关两种状态,只要采集其中一个状态,通过主站软件设置,就可以实现实时监控。这样就简化了大量的监控点位及相应的硬件设备。最后,点位由原设计的5000多点简化到3000左右。 2.3 智能应急照明系统优化 智能应急照明设计图纸中的地面疏散指示灯间距为2.5~3.6m,按此间距设置会导致因地面疏散指示灯过密而破坏了地面石材的装修效果。查阅铁道部工程设计鉴定中心编制的《铁路客站站房照明设计细则》,其中7.3.3章节中在疏散通道的任一位置至少有一个疏散指向标志在视觉范围内,并保证导向的连续性,疏散标志灯相互间距不应大于20m。最后经过甲方、监理及沈阳铁路局公安局消防监督处同意将地面疏散指示灯成间距优化为5.4~6m。仅此一项节省地面疏散指示灯276套。 3 施工方法优化 3.1 高大空间安装施工方法优化 铁路站房一般都存在高大空间,如候车大厅。对于这样的高大空间我们可以利用屋面网架结构及吊顶转换层的主龙骨,采用反吊施工方法。反吊施工方法可以达到提高施工效率节省施工时间,降低施工成本的目的。反吊施工方法必须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来进行实施,这就要求在安装位置拉设一道生命线(钢丝绳),在转换层主龙骨上铺设满足作业需求的脚手板,两端固定牢固,然后在操作人员下方利用网架结构挂设两层大平网,操作人员系好安全带再进行操作,防止出现高空坠落。在高大空间安装时,可以根据灯具的间距,在下方将管线配备完,再进行上方的固定。这样也减少了施工人员在高度作业的劳动强度。 3.2 屋面防雷支架安装方法的优化 在金属屋面防雷系统中,利用热镀锌扁钢将固定支座与屋面檩条用自攻螺钉进行连接见图5。如果在施工作业面上进行镀锌扁钢的安装,施工难度大并可能对固定支座造成变形和破坏。通过与屋面施工队伍协调,先将镀锌扁钢与固定支座在加工场内连接完,再由屋面施工队伍对连接完的热镀锌扁钢固定座进行现场定位安装。此种安装方法大大降低了施工难度,节省了施工时间。 4 优化工作思路 正确的优化工作思路决定着最终优化结果。在导管、电缆材质、接地系统优化项中,可以直接以图纸会审的形式取得设计、监理、甲方的签字认可;对机电设备监控系统、电缆桥架截面及路径优化项中,我们可以配合设计进行图纸的深化并做出深化方案,再由设计确认来达到优化的目的;配电箱内元器件及灯具的选择,可以在招标过程中经过监理、甲方的确认来达到优化选择的目的;施工方法的优化是我们可以依据现场的作业环境,并与施工作业队进行施工探讨,采用的最佳施工方法。 5 结语 本工程材料优化方面降低成本约400万、系统优化方面降低成本约65万、工艺优化降低成本约30万,共计约495万。做好优化设计,需要在熟悉各专业图纸及电气专业相关规范前提下,同时,还需提前进行策划,确定优化方向和思路,并通过与各相关方的配合来达到优化的目的。以上是我在高铁站房电气专业优化中的一点经验总结,希望可以为大家在今后的施工中带来参考。 铁路专业毕业论文:铁路运输组织教学内容模块化与面向专业的优化组合研究 摘 要:研究了铁路运输组织的理论体系结构,将其知识点由宏观到微观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分为四级粒度知识点,并利用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及加权关联矩阵分析方法,针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物流管理专业、交通工程专业各专业的培养计划及就业去向,将运输组织的四级粒度知识点进行组合优化,生成了各专业的《铁路运输组织》课程的教学内容,为各专业的学生适应将来的就业岗位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相关任课教师备课、设计教学日历、执行教学任务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铁路运输组织 模块化 组合优化 专业 目前,高校中的课程教学内容模块化研究方兴未艾,涉及基础教育及专业课教育[1~4]。《铁路运输组织》是交通运输专业的核心主干课,在学生知识结构体系和能力培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该课程涵盖了行车、货运及客运中与运输组织密切相关的核心内容,目标是使学生熟悉铁路运输生产的过程及特点,掌握铁路运输组织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全面了解铁路运输组织作业过程与方法。 1 铁路运输组织课程开设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铁路运输组织》在交通工程、物流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均开设,授课学时为48学时。而不同的专业有其自身特点,对铁路运输组织理论的知识的要求有很大差异。所以十分有必要研究各专业对铁路运输组织相关理论的需求。而目前已有的《铁路运输组织》教学大纲,只是根据学时量选定了相关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采取了一刀切的做法,教学内容的筛选不具有针对性。 2 铁路运输组织课程知识点聚类分析 铁路运输组织课程的课程内容十分丰富,进行铁路运输组织课程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设计与优化组合,首先要对铁路运输组织的知识点进行聚类分析,分别生成不同粒度的铁路运输组织知识点。 通过综合分析,将一级粒度知识点模块划分为行车组织基础、运输调度指挥与统计分析、客货运组织三个模块。行车组织基础模块着眼于铁路生产现场运输生产组织实务,系统介绍车站工作组织、车流组织及运行图和区段通过能力等内容,是铁路运输组织的核心和基础。铁路运输调度指挥与统计分析模块属于铁路运输上层管理、涉及铁路运输组织决策性质的内容,关系到运输全局。而旅客运输组织与铁路货物运输组织模块是铁路面向社会的运输的体现形式,涉及具体客运站作业组织、客运计划、旅客列车开行方案及乘务工作组织、货运站与货场、铁路货场管理等重点内容。[1] 3 各专业分类及对铁路运输知识点需求特点分析 铁路运输组织课程的开设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让非交通运输专业的学生掌握铁路运输方面的专业知识,为其尽快融入相应的工作岗位打好坚实的基础,而不同专业的就业去向也不尽相同,对铁路运输组织课程中的知识点的需求也有所不同,所以,进行针对各专业的铁路运输组织知识点优化组合的一项很重要的基础是分析各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了解其对专业知识的需求,从而在铁路运输组织课程教授知识点组合时做到有的放矢。 作者统计了交通运输学院非交通运输专业(交通工程、物流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近三年的就业去向情况。将就业单位划分为铁路局及地铁运营公司、工程局及相关公司、相关设计院、读研及其它五类。其中,铁路局与地铁运营公司对铁路运输组织知识要求水平较高,工程局及铁路相关公司次之,设计院就业与读研就业人数较少,但其对学生掌握铁路运输组织相关理论知识的水平与程度要求也相对较高。其它就业去向对铁路运输组织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求不高。 通过对各专业的就业去向进行统计分析,认为交通工程专业应将铁路运输组织课程作为必修课,加强车站工作组织、区段通过能力及运行图方面知识的学习;物流专业将其作为选修课程,注重铁路货物运输组织方面的强化。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将铁路运输组织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加强铁路调度指挥与统计分析。运行图等内容的学习。 4 专业与铁路运输组织课程知识点匹配与课程内容优化组合 4.1 匹配等级与强度 在确定铁路运输组织课程知识点与专业的匹配等级时,采用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在权重系数确定时,单纯采用专家评判法受专家主观意志影响较大,单纯采用层次分析法又存在操作性较差的缺陷。为保证权重系数的客观、公正和权威,采用专家评判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确定指标的权数:先采用专家评判法取得各位专家对各指标的估价权数,再用层次分析法对专家的估价权数进行汇总及检验取得指标的权数。 4.2 相关度计算与学时换算 根据4.1节介绍的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得到各级粒度知识点与各专业的相关度系数。将技术站作业组织知识点,所包含的所有四级知识点货物列车和货车在车站的技术作业、接发列车工作、调车工作基础、解体调车作业、列车编组调车作业、取送调车作业、车站班计划级车站阶段计划,针对各专业通过运用专家打分法及层次分析法进行汇总,得到针对各专业的各四级粒度知识点的权重,然后根据权重,换算为教授知识点时间。 5 结论 本文阐述了铁路运输组织的理论体系结构,将其知识点由宏观到微观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分为一级粒度知识点、二级粒度知识点、三级粒度知识点及四级粒度知识点,并利用专家打分法与层次分析法,针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物流管理专业、交通工程专业各专业的培养计划及就业去向,将运输组织的四级粒度知识点进行组合优化,生成了各专业的《铁路运输组织》课程的教学内容,为各专业的学生适应将来的就业岗位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相关任课教师备课、设计教学日历、执行教学任务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铁路专业毕业论文:浅谈高速铁路通信系统与其它专业接口管理工作 摘要:随着高铁技术的全面发展,更多专业对通信系统的需求业务越来越高,通信系统为信号、电力供电、牵引供电、客服等系统提供可靠的、冗余的、可重构的、灵活的业务信息传送信道,是保证铁路运输安全、高效运营的重要信息传输。高速铁路通信系统接口工程涉及专业多、技术复杂、涉及面广、要求高、施工和管理难度大;针对高铁通信接口工程管理特点,本着方便施工及管理实际出发,本人从福厦、向莆高铁施工经验总结出对高速铁路通信系统接口概念、通信系统与相关专业接口界面、接口管理普遍存在问题、接口管理措施进行了分析,为今后的高铁通信系统与其它专业接口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接口概念接口种类存在问题 管理措施 1.高速铁路通信系统接口概念 高速铁路建设通信系统的接口管理是各种矛盾产生的焦点,也是很多专业开通的前提,工程建设中往往在接接和管理环节上出现问题,为了减少问题的发生,确保通信系统施工可靠有序衔接。接口管理工作就是为了确保全线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协调和统一全线各相关专业间、部门间的关系和标准。本人结合福厦、向莆高铁通信系统接口工程管理实践出发,对通信系统与其它专业接口管理进行探讨。 接口在广义上说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组织、计划或者设施安排相汇,并且可能发生冲突或者需协调的地方,一个接口至少与两方相关。通信系统接口是指通信、信号、电力、牵引供电、信息、防灾、土建等专业之间相互关联、相互衔接、相互影响的部分。 2.高速铁路通信系统与相关专业接口种类 2.1.通信系统与信号专业间接口 (一)与信号CTC系统接口 通信系统传输子系统在车站为信号CTC系统提供2M接口。界面为信号机房DDF模块(信号专业设)外线侧。 (二)与信号集中监测系统接口 通信系统传输子系统在车站为信号集中监测系统提供2M接口。界面为信号机房DDF模块(信号专业设)外线侧。 (三)与信号列控系统接口 通信系统通信线路为信号列控系统在车站、信号中继站提供光纤,利用铁路两侧的光缆每侧提供6芯光纤,在通信机械室利用与短段光缆直接熔通的方式将干线光缆引至信号机房。界面为信号机房ODF模块(信号专业设)外线侧。 CTCS-3列控系统:无线闭塞中心(RBC)根据列车占用情况及进路状态利用通信GSM-R系统向所管辖列车发出行车许可和列车控制信息。GSM-R系统交换机MSC的PRI接口与列控RBC系统之间的连接通过通信专业传输系统提供的通道实现。 (四)与信号其它系统接口种 通信动力环境监控系统对信号机房的环境量及空调设备进行监控,RTU、传感器、采集器及其连接线由通信提供。 2.2.通信系统与牵引供电专业间接口 (一)通信线路、传输系统为供电系统远动SCADA提供所需的光纤资源、专线传输通道,变电所SCADA设备通过FE接口与通信传输系统MSTP设备互联,接口位于通信机房传输设备的FE口处。 (二)低压供电系统为通信专业提供两路可靠的交流供电,引接至通信机房内电力交流配电箱(含B级防雷装置)。通信专业设备与低压供电系统的接口位于通信机房的电力配电箱出线端。 2.3.通信系统与电力供电专业间接口 (一)与电力供电系统接口 电力供电系统为通信机房提供可靠的交流电源,其中为车站通信机房提供2路三相交流电源引入;为区间基站、信号中继站、牵引变电所亭等其他通信机房提供2路单相交流电源引入。 界面为通信系统设备与低压供电系统的接口位于通信机房的电力配电箱(由电力供电专业设置,含一级防雷装置)出线端。直放站电力配电箱需具备2路切换功能。通信机房设置的电力配电箱供通信设备的回路不带漏电保护器。 (二)与电力供电电力SCADA系统接口 通信系统传输子系统在车站远动开关房、车站变配电所、南昌西动车所内为电力SCADA系统提供上传通道。 通信系统光缆线路在区间箱变、区间中继站电力远动开关房、隧道变配电所内为电力SCADA系统提供2芯单模光纤,FC接口。 接口界面: 1)车站、配电所:电力远动设备经RTU、路由器及交换机采用同轴电缆/网线引至通信机房DDF/RJ-45配线架的外线侧。 2)箱变:通信专业在箱变内设置ODF配线架,电力远动设备经RTU、路由器及交换机采用尾纤引至ODF配线架用户侧。 (三)与隧道内机电设备监控系统 1)隧道机电设备控制及照明监控由电力专业自行组网,RTU由光纤自行组环,然后引入就近通信机房内DDF配线架外侧。 2)通信传输子系统提供隧道内机电设备监控系统区间至综合工区的点对点通道(2M或FE)。 3)隧道变配电所纳入远动控制,隧道通风由相应工区控制并可实现就地控制。 2.4.通信系统与信息专业间接口 (一)与旅服系统接口 通信系统数据网子系统在客运车站为旅客服务系统提供2个FE(单模O)接口。 传输接入系统、时间同步系统为旅客服务系统提供1个RS422时间同步接口。 界面为通信机房ODF、音频配线架的外线侧。 (二)与客票系统接口 通信系统传输子系统在客运车站为客票系统提供2M接口。界面为通信机房DDF配线架的外线侧。 (二)与办公网系统接口 通信系统数据网子系统在客运车站为OA系统提供2个FE(单模O)接口。界面通信机房ODF配线架的外线侧。 (三)与公安管理信息系统接口 传输系统在设有公安派出所所的车站为公安管理信息系统提供2M接口。接口界面为通信机房DDF配线架的外线侧。 (四)与综合布线系统接口 通信系统与车站综合布线系统的接口界面在各客运站通信机房音频配线架的外线侧。 (五)与综合视频监控系统接口 视频监控系统与旅客服务系统视频监控终端的接口位于本系统各监控中心的以太网交换机端口(FE(e)/(o))上;旅客服务系统视频监控终端需通过各车站的视频服务器对各摄像头进行调看。 与客服系统摄像机的接口位于本系统在各车站设置的视频控制柜(包含交换机和编码器)上的视频端子排上。客服系统为通信系统设置的视频控制柜提供可靠的交流供电 2.5.通信系统与车辆专业间接口 通信系统在红外探测机房为THDS系统提供2个VF2/4接口,车辆专业为通信专业提供设备安装位置、可靠的电源、接地端子等。界面为红外探测机房通信设备的出线口。 2.6.通信系统与防灾专业间接口 通信系统在车站、区间基站为防灾监控系统提供2M(或FE)接口。界面为通信机房DDF或RJ45配线架的外线侧。 2.7.通信系统与综合接地系统间接口 通信系统统一利用综合接地进行接地,包括位于区间正线路肩、路堑、桥梁、隧道、车站、段所的所有通信系统设备。 2.8.通信系统与土建专业间接口 (一)与路基接口种类 路基为通信专业在线路两侧提供通信电缆槽,同时间隔一定距离或在特殊地段(如大中桥、隧道两端)设置光电缆手孔,在手孔处预埋过轨及引下护坡或引出路基钢管,以便通信光缆过轨及分支引出。 (二)与隧道接口种类 隧道专业为通信专业在隧道两侧提供通信电缆槽,同时长大隧道中间隔一定距离在大避车洞内底部设置余长电缆腔,设置光电缆接头/余留手孔,在手孔处预埋过轨、分支钢管,以便通信光缆过轨及分支引出。 (三)与桥梁接口种类 桥梁为本系统在桥两侧提供通信电缆槽,并间隔一定距离预留通信光缆上、下桥条件,长度大于2km的桥梁上需预留光缆接头、预留条件。 (四)与站场接口种类 车站范围内为通信专业站台和自站台端头至出站信号机在站场两侧设置站场通信电缆槽,并与区间及站台电缆槽相连。在特定位置设置光电缆手孔,在手孔处预留穿越站场的防护钢管及引出分支钢管,以便通信光缆过轨及分支引出。 (五)与房建、暖通接口种类 本线车站、段所、区间信息接入点等处设置通信机房,并满足抵抗百年不遇洪水水位要求;通信机房的环境、装修应满足相关的技术指标。 为避免光、电缆布线及通信设备安装对建筑物结构造成破坏,土建工程中应为通信系统预留沟槽管洞;在车站内提供满足通信系统建设要求的光缆进线、配线室。 各新建站站台由房建专业设置通信管道人(手)孔以及提供站台电缆槽道并引至通信机械室引入口处。 (六)与地质物探接口 地质物探专业为通信铁塔基础所在位置处进行地质钻探。 3.通信系统接口管理普遍存在问题 3.1土建对通信系统的影响 站前单位路基、桥梁的主体工程施工不能与沟槽管线的配套设施的施工同步进行,重主体轻附属的现象普遍存在,比如桥梁段光电缆槽道已建成,但没有进行防水层和保护层的施工,导致光电缆仍不能敷设;路基段光电缆槽道已完工,但边坡槽道未砌筑,导致光电缆裸露,存在安全隐患;站前施工的过轨管道不通,影响通信光电缆的过轨;铁塔基础施工因为征地问题不能顺利进行;通信机房由于房建由于无法按期交付无法安装等。站前施工工序严重制约站后施工进度,对站后工程施工周期产生较大影响。 3.2综合接地系统对通信系统的影响 根据铁道部《关于印发的通知》(铁运[2011]144号)文规定,各类通信机房、铁塔等设施,当其距离贯通地线在20m范围以内时,须与贯通地线引接线等地位连接。站前单位实施的贯通地线施工进度往往不能满足站后使用时间要求,比如在准备引接时发现站前单位在电缆槽边上未及时设置接地端子,或者贯通地线性能指标不满足,对通信系统正常开通也造成较大影响。 3.3四电系统集成专业之间相互影响 虽然目前高铁基本上实行四电系统集成管理,但由于牵涉几个专业,实际也是由几个单位组成联合体参与施工,这样由于专业与专业之间大多是两家不同的施工单位在实施,因此往往会造成工作衔接不顺畅,推诿扯皮时有发生。比如电力专业由于送电滞后影响通信系统设备调试;通信系统无法按时给信号、电力及牵引供电专业及时提供业务通道调试;信号CTC组网方式改变引起通信施工图电路重新调整出图;调试过程中各专业之间配合不顺畅,故障处理不及时,相互推脱责任等,给整个工程建设及管理带来诸多不便,严重时则影响项目的开通节点。 3.4专业接口分工施工界面划分不合理 四电接口设计对接口界面划分有时不是很合理,往往会导致系统的延时开通,造成建设单位需花费大量精力来协调,比如某条高铁牵引变电所、配电所牵引变电所、AT所、分区所、开闭所等室内外的视频监控施工界面设计划分为:前端设备由牵引供电(或者电力)专业来实施,通信系统只为各牵引变电所、配电所、AT所、分区所、开闭所等室内外的视频监控前端预留前端接入条件,通信视频监控系统与变电(电力)专业摄像机的接口位于通信机房综合监控系统视频控制柜(包含交换机和编码器)的视频端子排上。同一个视频系统由于分几个专业在施工,有时涉及到采购几家视频厂家设备,有时造成各厂家间视频设备系统不兼容,接入困难;施工及调试过程中相关专业之间配合不顺,互相扯皮,往往会影响视频系统的开通时间,同时花费大量人力来协调,给项目管理带来很大不便。 3.5其它专业设计给通信设计所提接口需求不准确 随着我国铁路通信工程建设步伐的加快及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其它专业信息通道需求基本上离不开通信系统,一条线牵涉到设计院十几个专业,因此相关专业设计人员需及时给通信设计专册提业务需求(包括接口位置、类型、带宽、数量及协议等),有时铁道部更新了相关政策、规范,或者未征得路局相关处室、站段及集成商(或设备厂家)的意见导致了解不够就开始向通信设计提需求,通信设计施工图出来后,在实施过程中现场其它专业又进行较大修改,导致返工现象,影响工期。 4.通信系统与其它专业间接口管理措施 通信系统接口管理的实施过程必须采取必要、有效的管理措施,才能真正控制接口工程的施工质量,更好地做好通信系统与其它专业的接口衔接顺畅,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开通。为此,本人结合高铁施工经验制定了以下一系列具体的管理措施。 4.1高度重视接口管理,制定相应管理规章制度。 高铁四电工程施工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工期紧、受站前制约大,交叉作业必然,各参建单位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加强管理。因此建设单位应积极组织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站前单位、站后施工单位及设备供应商等相关单位进行协调、沟通,建立完善的接口管理规章制度,明确各自职责,建立考核机制,加强对接口工程的科学管理。 4.2 及时召开专题协调会,提高设计各专业间互提接口需求质量 设计是工程实施的前提,因此做好设计施工图的准确度和质量相关重要,避免日后返工。这就要求各专业设计人员在提需求前应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了解清楚接口类型、数量、带宽、协议及数量等具体需求,建设单位应及时组织相关部门人员召开专题会议协调(或设计联络会),同时对设计接口方案进行研究讨论优化,使接口设计施工图更合理科学。配合设计把有关接口需求落实明确清楚,界面划分科学合理,以便设计及时提供准确的接口施工图。 4.3加强对接口设计施工图的技术交底工作。 接口施工图出来后,为了让接口施工、监理参与人员正确认识通信系统接口工作,全面熟悉接口施工图,建设单位应及时组织设计人员对相关单位进行设计施工图纸进行全面、细致的技术交底。 4.4召集相关单位加强对接口知识的培训。 为了让所有参建单位更深的认识接口,优化接口施工方法,提供工效,建设单位应经常组织设计、施工及监理人员进行接口知识培训。 4.5加强与土建工程相关参建单位间的沟通配合。 通信系统与土建工程接口管理牵涉多个专业,多家站前施工单位,为了把接口工作做得更好,因此各参建单位应加强沟通配合,比如站后单位要及时与站前单位、房建单位联系沟通,及时掌握有关电缆槽、贯通地线、机房等施工进展,密切跟进,科学安排,采取见缝插针,交叉施工,才能有效控制施工工期。 4.6重视四电系统集成专业间沟通配合。 四电系统集成牵涉几个专业,相互专业之间接口衔接内容较多,专业间合作解决的问题也更多,比如通信基站与信号中继站选址问题;通信设备调试用电时间;信号、电力及牵引供电、信息等专业要求通信系统提供通道时间;各专业接口故障处理协调配合等问题,因此要求各施工单位应加强沟通配合,共同做好接口配合工作,使各工序合理衔接。 4.7科学组织,解决工期与安全质量的矛盾 工期和安全质量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每道工序都与固定周期,任意压缩工期,不满足工序周期时间必定对安全质量管理造成巨大压力,埋下重大隐患;反之,发生安全质量事故必定拖延工期。第一:切实掌握业主的总体安排,掌握站前施工进度,优化施工安排,为每道工序确定合理工期;第二:创造条件,见缝插针。根据站前工程进展,寻求我们作业平台,尽可能满足工序的作业周期。第三: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避免疲劳施工,确保施工安全质量得以控制。 4.8切实加强安全防护,做好成品保护措施。 高铁施工条件复杂,施工条件不具备却要赶工、室内外施工相互交叉干扰,因此我们应按相关规定做好安全防护措施,现场杜绝不穿防护福、不带安全帽、不设安全防护员等不良习惯,特别是要做光电缆外露、区间安装设备、隧道漏缆及机房设备防尘处理等成品保护要加强,采取行之有效措施进行防护。 4.9接口管理纳入每季度的质量信誉评价。 为了加强对施工单位的接口工程管理,建议将施工单位的接口工程管理工作纳入建设单位每季度对施工单位的质量信誉评价考核,对施工质量不合格,管理不规范的施工单位进行扣分,进一步促使施工单位重视接口工作,以保证接口施工质量。 4.10加大接口工作检查力度,强化现场监督。 建设单位作为项目管理部门,应积极不定期地组织相关接口管理人员对施工单位接口施工质量进行全面检查,现场监理要强化现场监督,对施工过程中发现的接口问题应及时进行协调解决。同时为了全面掌握接口工程进展情况,收集信息,应加大检查力度和检查范围。 4.11定期召开接口例会。 为了加强通信接口工程的管理,建设单位(或监理单位)应定期组织各参建单位召开四电接口工程例会,对四电接口施工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制定节点和责任主体,使得接口工作得到推进。 5. 结束语 高铁通信系统与其它专业接口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过工程,必须建立完善的接口管理体系,从细节抓起,加强沟通协调,做好了通信系统接口工作,才能保证接口工程质量符合设计要求,满足高铁验收标准。 铁路专业毕业论文:高速铁路供电专业职工培训研究与实践 摘要:本文依据职工培训的实践,明确职工培训目标,阐述了高速铁路供电专业职工培训状况,从培训层次、需求、内容、资源开发和培训手段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以适应高铁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高速铁路;供电专业;职工培训 高速铁路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建设及运营管理所需知识涵盖了各类专业,新技术层出不穷。高铁职工需要不断拓展其知识与技能,而实际运营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也需要有效提高高铁职工素质,恰当地予以应对,高铁发生的事故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因此,如何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成为高铁运营管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笔者认为,当前可行的措施之一,就是针对现有一线专业技术人员,使其熟悉高铁设备,尽快提高其技能,满足由传统铁路岗位转变为高铁岗位的需要。在高铁的关键技术中,牵引供电系统是重要部分。本文就高铁供电系统职工培训现状及实践进行探讨。 一、培训目标 高速铁路有其特殊性,在给人们带来方便之余,一旦发生意外,损失伤亡往往很严重,同时会影响公众对行业的印象。因此,要保证轨道交通的安全可靠运行,首先要有高素质和高技术的职工队伍。通过培训,达到职工培训目标,符合消费者、企业、职工个人的利益,这也是铁道部不断加强培训投入的原因。 培训的实质就是将职工培养成为企业需要的人,系统性、针对性、人性化、差别化地开展培训。对于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的运行管理,大部分职工都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其供电方式与现有铁路的供电方式不同,更不同于一般的企业供电。因此,通过培训,提高职工的技能和素质,尽快熟悉高速铁路供电技术及应急处理,确保高速铁路系统安全、可靠地运行,保证供电的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优良的供电保障队伍,对保证高铁供电的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培训特点 (一)职工培训由原指令性计划为主转向以实际需求为主。 以往职工参加培训主要是按上级要求、规定参加,职工培训工作主要依据上层方面的开班要求进行,这种方式比较系统,方便组织和管理。这种培训方式对职工而言,带有一定强制性质,职工本身的主观性难以体现,对于根据自身需求实现自我提升还是有些不足。按照这种培训机制,职工什么时候参加培训和培训什么内容,主要取决于上层的决策,职工对于培训计划并不是很清楚,目前在职工需求方面的考虑有所改变,逐渐转变为以实际工作需要和职工个人需求结合为主。 (二)培训范围广、内容多,内容针对性逐渐提高。 过去对管理层和专业技术人员是分开进行培训,就培训对象而言,比较有针对性,但培训内容主要由依据员工的层次确定。对于管理层的培训,从接受培训任务到开班的时间间隔较短,培训时间也比较短,一般不超过10天,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周期稍长,一般在15至30天之内,也有几天的专题培训。在培训需求、培训项目的针对性方面,仍存在值得探讨的地方。 (三)培训利用院校有利条件,促进了培训设备更新。 在以往的培训中,能较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由于是员工培训,一般来说授课环境较好,空调、多媒体等设备齐全,对高速铁路职工培训而言,实操设备则普遍较实际运行设备落后。目前,部分院校设备已经更新,如有的已经按照高铁设备进行采购和建设,投入数百万的资金,有较大改善。而一些高职院校的设备和技术没有更新,对于操作性强的培训项目开展不利,变电所、接触网等设备使用多年,已经不适应高速铁路职工培训的发展需要。 (四)高铁供电专业标准尚未完善。 由于各铁路局(集团)的高铁设备和技术有所不同,各铁路局(集团)制定的各种标准有所差异,专业标准也是多样化,但对于一个行业而言,还是要考虑出台一个统一的标准,作为培训的主要依据,以保障培训和服务的质量。 由于高速铁路刚投入运行,很多问题都是在摸索之中,给职工培训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为没有可借鉴的现成培训方案,在培训实施过程中,需各方共同努力,探索各种培训模式,对培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 三、职工培训策略 (一)分层次培训,加强培训的针对性。 首先对高速铁路运行管理人员进行分类,确定培训对象的层次,培训必须保证企业的员工在不同的岗位都能接受到相应的训练,可分为新员工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和关键管理岗位人员培训。 从事铁路供电管理运行的职工,有相当一部分是新进的员工,对于这部分员工,以往主要是进行入路教育为主,入路教育周期较短,通常在一个星期左右,起点虽然要求不高,培训内容主要是学习铁路系统的一些基本知识。考虑高铁未来的发展,培训考虑融入高铁的内容。 目前铁路集团公司对新进毕业生的培训更有针对性,要求更高。对于新进的人员,又按照其学历水平进行分类,如本科层次、高职层次,而且培训周期更长,主要是以专业技术为主。由于开展培训较早,因此新员工能更加体会到公司对自己的重视,同时也感到压力,通过培训,新员工能很快适应公司岗位的要求,很快融入到公司的生产经营环境。 对于专业技术人员,其工作有多年经验,因此主要是专业技能的提升和理论的再学习。对于供电专业,又可以分为变电工、接触网工、配电工、试验工等岗位,培训应针对这些不同的工作岗位,按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层次,分析其工作岗位的需求,以运行规程和检修规程为依据,结合实际需求,开展培训工作。下表为某高铁年度供电职工的培训情况。 上表主要是供电职工培训情况,其中除了培训对象中标明是高铁人员外,其他的培训班也包含部分高铁的人员,因为高铁技术人员基本都是从既有线上抽调的技术骨干以及后来新进的大学生,此表没有包含在职学历教育及退伍军人学历教育培训部分。 对于关键管理岗位,针对其组织、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单独开展培训,重点加强对高速铁路运营管理方面出现的新问题的应对及处理能力。 (二)加强调研,确定培训需求和培训内容,激发职工参与主动性。 培训组织者加强对高铁供电实际运行中产生的问题,明确职工培训需求,使职工参加培训由被动要求转变为主观要求,将职工个人发展和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调动职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对员工的培训需求作出合理判断并进行科学细致的分析,确定培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改变单纯接受任务开展培训的模式,使培训项目实施成为各方一致的目标。 在确定了培训任务后,需要制定培训方案并优化。培训方案是实现培训目标的实施方案,是培训组织和培训实施的主要依据。结合岗位的任务与技能要求,制定出合理的培训方案。优化方案包括课程的设置、课程具体内容、场地、师资配备、时间安排、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等各方面,优化培训方案是提高培训质量的重要保证。 在高速铁路职工培训中,重点加强高速铁路对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艺的培训,解决职工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提高职工的理论和应用水平。通过培训,员工确实感觉有所收获,则会形成良性循环,形成自主学习和参加培训的正确认识。通过培训,为员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培训的价值得以体现。 (三)改善实训条件,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开展技能鉴定。 要提高培训的质量,提示职工的技能,良好的实训条件是不可或缺的。如某实训场所原有变电所和接触网实训基地,变电所设备主要以电磁型设备为主,设备和技术较为落后,接触网设备陈旧,不能适应高速铁路职工培训的要求。针对这种情况,各方加强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依托地方政府和学院的支持,联系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在高铁供电设备厂家的支持下,以新建客运专线的牵引供电系统为参照,建设新的变电所实训基地和接触网实训基地,变电所包括牵引供电系统和10kV开关柜两部分,为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了真实的工作环境。变电所采用全新的设备和技术,实现了综合自动化的运行和监控。接触网基地可提供完善的技能训练场所,有完整的接触悬挂系统、路轨和作业车,能开展数十项技能训练项目,为职工培训创造了良好的实训条件。 为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的积极性,可将技能鉴定考核融入职工培训。通过技能鉴定,职工的积极性得到进一步提升,既满足了工作岗位的需要,又将培训和职工的自身利益挂钩,同时有利于职工培训过程的实施,可谓一举多得,根据国家职业鉴定的政策和鉴定周期,比如变电等高级技师的鉴定。 在充分利用现有实训条件的同时,也需要加大与各方合作建设现场实训场所的力度。在原有铁路集团公司供电段实训基地的条件下,不断开拓,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利用供电段牵引变电所、地方枢纽变电站、地方电网的高压试验室、电力设备厂等场所,为职工培训提供良好的真实的教学场所。 (四)进行教材改革和开发,提高针对性。 根据高速铁路供电系统职工的岗位和技术要求,组织专家进行研究,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加大对教材的开发力度。传统教材一般以传授知识原理为主,与现代培训课程的职业性和实践性有较大的差距,需加强培训教材的实践内容。如铁路集团公司供电段与院校合编教材,编写集团内部职工培训教材,根据铁道部对复退军人的培训要求,合作编写专门教材等,具有工学结合的特色,使培训工作更有针对性。 (五)运用虚拟仿真技术,开发网络教学资源。 虽然变电所可为实际技能训练提供良好的场所,符合高速铁路职工培训的要求。但考虑到成本、实际训练重复率较高对设备造成的损耗,还有变配电所在实际运行时由于制度的规定,限制了部分实际培训项目的实施,如停送电操作就受很多实际条件的约束,在电力调度对设备进行远程控制的时候也会改变供电系统的运行方式。为此,充分利用现代虚拟技术,建立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可以模拟很多实训项目,解决了真实变配电所运行时部分项目受诸多条件限制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培训中远程控制技能的学习问题。不但丰富了培训手段,提高了教学效果,又节约了建设变配电所的成本。 为了给职工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保证课程教学的多渠道,可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将课堂扩展到了网络上。培训可提供大量的网络教学资源:课件、案例、习题、实训实习项目、学习指南,还有岗位技术要求、作业标准、虚拟项目、鉴定题库、在线测试、论坛等,保证员工有学习自主性,拓展课堂培训教学的不足。 (六)采取多样化培训手段。 培训手段的合理使用将会在培训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大力提倡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鼓励和支持教师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模拟教学、多媒体教学、网上教学等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通过多媒体教学,以图、文、声并茂的形式进行教学,可以提高职工的学习兴趣,使其所学的内容更为直观,更容易接受。 多媒体教学对于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媒体教学的目的是服务于课堂教学,并非一定要大而全的课件,能够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使职工更容易地掌握所学的东西,达到教学目的即可。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确实在培训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七)制定和完善专业标准。 组织行业专家制定专业标准,考虑出台一个统一的标准,作为培训的主要依据,以保障培训和服务的质量。目前相关工作正在已经启动,将使员工作业质量和培训体系更加完善。 四、结语 结合高速铁路的发展,坚持以培训需求为核心,不断激发供电系统职工主动参与培训的动力,注重区分培训的类别和层次,制定专业标准,改善实训条件,结合技能鉴定,开发优质教材,运用虚拟和网络技术,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培训实效。重视一线员工的培训,提升员工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技能和岗位专业技能。对教育培训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和共享,实现培训资源的有效调配和利用。同时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建立合理的监控体系,培训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系统需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进行及时的调整,各方及时对培训进行沟通与反馈,确保培训质量不断提高。 (作者单位: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铁路专业毕业论文:浅议铁路职工培训基地专业化建设 【摘 要】 职工培训基地是铁路局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在铁路高速发展进程中,担负着为铁路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本文结合目前上海铁路局局属职培基地现况,对推进专业化建设的意义和途径,存在的困境和对策进行分析,对于职培基地认清形势、把握机遇、增强能力,发挥职工教育的骨干作用,提高职培基地在铁路人才战略中的地位进行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铁路;培训基地;专业化;建设 《2011年上海铁路局职教工作要点》提出:“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完善各职培基地专业分工,充分发挥教育资源整合优势,按照“一个职培基地形成1-2主干专业,一个专业由1-2个职培基地承担”的思路,对职培基地的专业分工进行细化完善。” 2012年全局职工队伍建设会议提出:“以上海职工培训基地为依托,建成1个模拟仿真系统与全景实物设备相结合的以高铁为主的综合培训基地,完成其他5个职工培训基地的专业化建设。” 职培基地专业化建设作为上海铁路局加强培训能力建设的创新课题,也是职培基地定位发展的重大机遇,有必要从建设的意义出发,对专业化建设的内涵、途径进行探讨,分析建设困难,提出对策建议。 一、 职培基地开展专业化建设的意义 (一)适应铁路技能人才建设的要求,有利于按专业领域培养技能人才。 2011年12月,张德江副总理在全国铁路工作会议上讲话:“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实施人才培养规划,加强铁路关键技术领域人才培训,加快培养门类齐全、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铁路人才队伍,为铁路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铁路企业专业繁多,一段铁路运营包括轨道、路基、车辆、供电、客货运输服务等多个方面,高铁建设成为铁路未来建设的发展趋势,铁路技术的现代化,安全运营管理的精细化,必然促进铁路各专业工种技术含量的高速扩张,技能人才队伍的大量需求,分专业开展技能人才的培养,已成为职培基地的当然使命。 (二)适应铁路新形势下职教工作纵深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整体提升职工队伍素质和打造素质精良的骨干人才队伍。 专业化建设的主旨就是由一个职培基地主打一到二个主干专业,赋于职培基地专业人才建设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可以统筹规划专业工种人才队伍建设宏观设计,又可以集中教学教研力量精心打造培训项目体系,开展全员规范培训,促进职工队伍素质整体提高。 职培基地专业分工后,专业领域技能骨干人才队伍培养成为义不容辞的责任。骨干人才培养,不仅能够极大地促进职培基地深入开发,建立人才培养机制;与时俱进,策划科技含量强、内容层次高的培训项目,而且成为促进基地学科发展、专业进步、品牌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专业优势显著、教育管理精湛的职培基地是培养生产一线人员的基地,也是优秀人才成长的摇篮,一定能够为铁路输送源源不断的素质人才资源。 (三)适应职培基地自身发展功能定位的要求,有利于建设和发挥优质教育资源,又避免资源重置的浪费。 上海铁路局所属六家职培基地,由于自身的历史沿革,专业方向、办学规模、教学质量参差不齐,不能适应铁路高速发展带来的职工队伍建设新形势的要求。对职培基地进行新的分工定位、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提高职培基地的办学能力是职教工作最紧迫的任务之一。 铁路职工教育办学主体由多元构成,人事、职教处、专业处室、基层站段、职培基地等,站段与基地、基地与基地存在着设备重置、项目重复的问题。2012年,全局职工队伍建设会议明确了在职教工作中人事、职教处的主管地位、业务处室专业管理地位、站段基层管理地位,“…职工培训基地层面,作为路局专门的教育培训机构,在全局教育培训网络中承担主体职能…”,建立“1+5+X”局内培训网络格局,五家职培基地与综合培训基地优势互补,推进专业化建设,强调职培基地和站段“功能错位、资源共享”的建设原则,分层划分管理职责,明确了职培基地在职工队伍建设中的地位,科学统筹站段与基地的培训分工,基地的专业分工,有效避免了资源重置的浪费。 二、 职培基地专业化建设的途径 职培基地推进专业化建设是立足铁路人才培养的大量高质特征和基地实践现代职教理念,谋求自身发展提出的命题。职培基地要树立前瞻意识、压力意识,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树立科学的职教发展观,推动职培基地走以基础建设、规模扩张为支撑的外延式发展和以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相结合的特色发展道路。 (一)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全面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教师队伍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目前各职培基地教师队伍存在来源渠道窄、学历层次参差、专业结构不合理、素质和师德水平有待提高的问题。 一要培育和引进高素质的专职教师。加强专职教师的培养,专职教师是基地教学力量的中坚,要重视教学基础能力的训练,加强教育心理学、教育伦理学、教育技术、职业道德等系统培训,同时,要持续进行专业理论的学习和实践,提升专业水平,以适应知识发展的要求。积极延揽高层次的教学领军人才和不断引进后备教师,构筑相互衔接、结构合理的专职师资人才队伍。 二要构建齐备优良的兼职师资库。要拓宽选人视野,完善聘任制度,促进铁路与地方、基地与专业部门、基地与现场之间的人才交流。一方面,基地聘用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另一方面,鼓励专职教师拥有校外学习、研究和教学的经历,丰富兼职教师资源,优化基地师资结构。 三要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保障制度。要建立教师评价制度,形成激励竞争机制,完善分配和职务评聘制度倾斜措施。建立教学名师评选办法,优秀专兼教师纳入路局人才培训计划,努力培养具备承担重点教研项目的团队,引导专兼职教师心无旁骛、潜心育人,保证教师队伍技术素养和道德追求的不断进步。 2.深入推进教学创新,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教学工作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要巩固教学的基础地位,健全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做到政策措施激励教学,资源配置优先保证教学。 一要建立主动适应铁路发展的专业化建设机制。增强“主动适应、主动服务”意识,以专业需求为导向,大胆探索适应铁路人才需求趋势,符合路局职教工作发展要求,适合基地专业发展规律的建设机制。完善路局职教部门、专业部门指导机制、充分采纳基层站段意见,集思广义、强化专业。健全专业建设和管理工作制度,加强对现有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外部资源的共享利用,充分提高专业办学条件。 二要构建完善培训项目体系、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要探索适应铁路技能人才需求,促进职工队伍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思想品行全面发展的培训体系。依法合规,依照需求导向,开发适宜新职、技能提高、骨干人才培养的项目体系,精心打造结构合理、质量上乘的课程体系,大力研发精品课件和教材,通过培训体系建设推动专业化建设快速发展。 三要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目前职培基地大多延续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既不利于知识的传授,也不符合成人教学的规律,要积极引入先进的教学手段,开展启发式、互动式、参与式教学,要推进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增加实作培训课程,增强职工培训的直观性、生动性、实践性,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3.加强教学研究和文化建设,整体提升教学质量。 专业化的职工培训基地,应具备人才培养、教学研究、技术服务和文化传承四个功能。 一要大力开展教学研究。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着力引导和鼓励专业教学的研究,积极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教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执行力,建立完善教研工作评价机制,营造有利于教学创新、队伍建设、人才推鞠的学术氛围,为专业化建设积蓄能量。 二要拓展技术交流和服务。健全实践育人机制,落实师资到站段实习计划,提高教学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同时,基层也成为基地培训输出和育人实践的主阵地,探索与基层站段共同搭建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开展合作培训模式,能够促进师生技能水平的共同提高。 三要树立优良学风校风。职培基地的文化氛围在无形中塑造着学员的人文素养,要重视基地人文环境、校园精神等文化建设,形成对职工有凝聚作用、以学员有陶冶作用、对企业有示范作用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淀良好的教风学风,提升教学质量。 (二)以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柱,整体提升综合办学能力。 职培基地经过多年的积累和路局的不断投入,教学和生活设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铁路大规模、素质教育培训和基地专业化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一要挖潜扩能,提高办学容量。充分利用既有设备设施资源,摸清家底,对维护较差、利用率较低的设备设施进行改造和更新,有条件的,可以新建生活和教学设施扩大办学能力,对于教学设备要及时增添和维护,提高教学利用率。 二要完善实训设施建设。为培养技能人才和素质人才,职培基地要配置专业实训设施,实现实践教学、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等功能。实训设施的建设要本着先进性、实效性、共享性、逐步推进的原则。 三要加强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建设。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了职教手段的创新。专业化建设应有效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开发仿真模拟课程,促进利用网络技术,共享教学资源,开展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提高职培基地专业化的技术含量。 (三)加大领导和保障力度,形成专业化建设的强大合力。 路局和基地对专业化建设的要求都非常明确,关键是抓好落实。路局职教部门、专业部门和职培基地要分层负责,加强领导、加大投入、统筹力量,整体推进专业化建设工作。职教部门要加强督促、检查和指导,建立评估考核机制,引导各基地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各职培基地要切实履行好专业化建设的主体责任,制定实施细则,及时帮助解决建设中的难点问题,基地领导要有战略眼光,深刻理解专业化建设的内涵,培养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管理驾驭能力,加强与专业部门和站段的协调合作,发挥领导重视、制度保证、全员参与的作用,推动职培基地专业化建设稳步发展。 三、 职培基地专业化建设中存在困难和对策 职培基地由于各自的发展沿革,普遍基础较弱、经验不足,建设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最突出的有: 1.师资力量薄弱,人力资源缺乏。师资数量短缺,学历层次、技术层次不高,专业结构不合理,制约了专业化发展的后劲。 2.专业部门投入不够。基地专业化建设要依靠专业部门的专业指导,这已经引起专业部门的重视,由于目前铁路安全运营形势的紧迫,专业部门难有过大的精力投入。 3.教学基础设施薄弱,离专业化要求差距较大。 未来职培基地专业化进程发展中,路局要进一步加大职培基地财力、物力投入,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建设实训基地,推进教学手段现代化,提升职培基地综合实力。特别是要加大人才投入的力度,路局人事部门要在人才政策上予以倾斜,赋予基地优质教学人才资源,基地要积极拓展兼职教师队伍,聘任名师专家,补充人才结构。在管理机制上,要加强专业部门的指导,指定专业科室专人辅导基地专业化建设工作,职培基地也要主动适应专业化建设需要,与专业部门积极协调,增加专业培训规模,提高专业培训质量,提升专业办学能力。 职培基地专业化建设刚刚起步,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专业化建设成果一定能够助力路局职工队伍建设战略,真正为铁路高速发展提供优质人才资源。 铁路专业毕业论文:对铁路基层站段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安全绩效管理的思考 【摘要】铁路系统基层站段的管理情况直接决定铁路运输的安全和运输效率。本文从铁路系统基层站段专业技术人员的安全绩效管理方面对管理工作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和探索,并对其管理工作的问题和难点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铁路系统 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 安全绩效管理 如何确保路局、路局党委各项部署得到全面落实,全面提升专业技术人员驾驭安全能力和水平,保证运输安全生产持续稳定,成为摆在铁路基层站段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大秦铁路股份有限公司侯马北工务段(以下简称“我段”)借鉴路局领导干部安全绩效考核管理模式,在全段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中大力实施运用安全绩效考核管理,促进了干部作风转变,夯实了安全管理基础。 一、基层站段推行安全绩效管理的重要意义 在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中推行安全绩效管理是铁路站段实施安全管理的新载体,是发现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和漏洞,有效改进和提升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个人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最终实现全年各项安全目标的新举措,因此,推行安全绩效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自2013年4月,按照路局的安排部署,在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中引入安全绩效管理以来,通过大半年的工作实践,安全绩效管理不仅激发干部的能动作用,提高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安全管理效能,而且有力促进了基础管理、业务培训、队伍建设等工作的发展,充分体现了绩效管理在安全中的导向、监管、激励作用。 二、安全绩效管理基本内容和做法 制定安全绩效管理目标计划。一是立足实际,做好绩效管理引入前的准备工作。在实施绩效管理前,我段通过会议、网络、培训等,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树立起新的绩效管理理念,全面掌握绩效管理的内涵、流程、方法,并使不同层次的人员熟知自身的角色定位,逐步使其理解、接受、并积极主动参与绩效管理。二是层层分解,逐级完善岗位责任。按专业、分科室、车间对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职责、工作标准和流程进行了优化,制定完善了不同层级的岗位管理工作标准,为绩效目标的设定及量化提供坚实的基础。三是深入分析,科学界定绩效管理办法。在制定中,我段广泛征求科室、车间层级的意见,深入分析,充分吸取建议,制定了机关按专业和综合分类以及按照科室、车间中层正职、副职、一般干部职务不同的各层级量化指标,做到了人人头上有指标;同时,将定量和定性的指标相结合,确定了各部门、各职位的《安全问题通知书》发放指标,明确制定了配套的考核体系,最终形成了适合我段安全绩效管理的实施办法。 落实安全绩效考核评价。再好的办法,没有考核,难以保证管理效果,我段以考核促管理,按照制定的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绩效管理实施办法,坚持客观公正、公开、差异的原则,以月、季、年为时间单位,定期进行绩效考核。此过程中我段注意纠正克服以下几种观念和问题。一是注意纠正考核认知上错误。由于受传统管理思想的影响,人员的绩效意识淡薄,对新的管理思想一时难以接受,认为绩效考核就是给干部“穿小鞋”,干部抵触情绪较大,容易使绩效管理实施效果不明显。我段采取会议、下现场宣讲政策,形势等,提升人员认知度,主动参与绩效管理。二是注意纠正绩效管理是人事部门事的理念。个别科室错误认为绩效管理是人事部门的事情,与己无关。其实,安全绩效管理是各科室、车间全员参与的管理活动,存在于各个管理层级之间,每月站段领导、科室、车间管理者要对分管干部绩效进行评价、审核,对科室人员存在的问题要进行纠正指导,是共同管理行为,必须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三是注意克服绩效管理过程不沟通问题。绩效管理是一个双向沟通的过程,在过程中往往部分科室、车间管理者,认为不完成就考核,沟通没必要,浪费时间,或是怕双方面对面谈问题会尴尬,缺乏沟通,进而妨碍了考核的指导帮助作用。我段坚持对管理者每月评价进行审阅检查,督促管理者加强指导。四是注意克服考核中的好人主义。考核是绩效的促进工具,但因为怕得罪人,容易导致绩效考核难落实,势必降低绩效考核的有效度与可信度。我段选取坚持原则、敢于管理责任心强人员组织考核组,解决考核难问题。五是坚决克服结果考核流于形式的问题。在考核评价时,个别科室、车间往往一评了事,致使评与不评一个样,评好评坏一个样,评价流于形式。我段坚持每月安全绩效分析,与被考评对象进行沟通,落实考评结果通报公布制度,逐步使绩效观念深入人心,发挥绩效管理在安全工作中的促进作用。 2013年我段根据日常绩效考核评价结果,对完成任务较好、在施工现场、突发事件处理、《安全问题通知书》发放、整体驾驭工作能力强以及具有较强进取心的6名干部提拔任用,对4名因能力特长突出的干部调整到新的工作岗位;对工作未达标、作用发挥缺失的98名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通报,并按照考核办法进行了严格考核,有力地促进了绩效管理工作。 适时对绩效管理进行调整和改进。针对人员变动和新设备增加、人员的任务完成情况等,我段掌握实际,适时调整绩效管理指标。引导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面对新岗位、新任务、新要求继续积极进取。如在2013年11月份,根据大西客运专线工作的介入,为加强高铁施工监管和安全检查,强化干部履行介入工作职能,对新成立的运城北、临汾西综合维修车间干部的安全绩效量化指标进行了细化制定。再如针对安全绩效管理质量,10月份组织对全段干部的《干部安全检查写实手册》检查调阅,防止绩效弄虚作假,被动应付,提升安全绩效管理质量。 三、取得的阶段性成效 一是提高了干部安全履责的主动性。通过科学合理界定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安全量化指标,开展排队促尾,公开“晾晒”绩效,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一改过去的被动检查为主动检查,干部都能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查隐患、堵漏洞、纠违章,全面卡控安全关键,现场安全管理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二是有力地推进了安全风险管理。各级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实施前,每月干部检查发现的问题600余件,实施后,每月干部检查发现的问题平均为1500余件;下现场检查的人次也由原来的1900余人次增加到现在的每月3000余人次;《安全问题通知书》月月签发320余张,较以前的每月200余张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是干部在安全管理中的作用进一步凸显。干部讲安全、论绩效、破难题在我段已形成态势,尤其是2013年的3次集中修期间,各级干部深入现场盯控关键、积极解决施工问题,业务科室的多名干部均超额完成了绩效量化指标,为确保施工安全的有序可控发挥了关键作用。在7月份高温时段,全段干部战高温、斗酷暑,深入一线添乘机车,徒步巡线,执行巡热制度,落实检查职责,发挥表率作用,确保了高温黄色预警期间设备安全稳定,在安全关键时期锤炼和检验了干部。 四是增强了干部学业务的积极性。随着安全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干部普遍认为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业务实践,就不可能做出好的成绩,就不可能被提级任用,许多干部积极学业务、练技能,掌握新知识,可以说,通过绩效管理的实施起到了鲜明的导向作用。 四、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难点 绩效管理认识有待提高。受站段对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绩效考核大多倾向于结果考核,淡化过程管理的影响,个别人员对绩效管理的认识仍显不足,尤其是个别机关干部在认识上存在疑虑和观望情绪,绩效完成存在应付差事。 绩效考核评价有待完善。目前的绩效考核过于强调安全检查指标的完成,考核结果仅应用于干部职务调整、薪酬奖励方面,对于制度完善、人员素质提高和学习创新、发展潜力等长远或潜在产生效用的指标未能重视和体现;仅把绩效考核作为问题解决的手段,导致绩效评价的短期效应,不利于提高工作质量、实现安全长远目标。 绩效沟通有待得到加强。绩效沟通是绩效管理的灵魂与核心,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绩效考核中缺乏必要的沟通,不少干部仍有抵触情绪,造成对绩效考核工作不理解或误解。另外,考核结束后,与考核对象的沟通做的不够,导致考核结果运用,组织的处理决定没有充分发挥,警示效果不十分明显。 绩效管理过程监管难度大。由于我段管内点多线长,人员多,但绩效管理人员少,没有专业的检查监督队伍,导致过程管控顾此失彼,无法实施绩效的精细化管理。 五、改进和完善我段绩效管理工作的对策 营造管理氛围,深化绩效管理理念。进一步加强对安全绩效管理的宣传力度,在加强对绩效管理重要性认识宣传基础上,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积极探索绩效管理,加强交流与学习,同时,在运用中加强对反面典型的公开曝光。其次,积极营造加强绩效管理的氛围,不定期组织培训,让绩效管理的思想与理念深入人心,让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参与管理过程。 强化绩效分析,推进绩效管理工作。每月对关键绩效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评判,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建立月度绩效指标完成统计制度,按季累计由分管领导评价排队,奖优罚劣,并把此考核评价作为考察识别、培养干部的主要内容,作为奖惩和任用的重要依据,形成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的用人导向,纳入绩效管理制度。 加强绩效沟通,解决存在的不足。加强绩效考核组与科室、车间之间的沟通,以及考核者与被考核人员之间的沟通,通过沟通交流,让干部能全面了解科室对自己工作的真实评价,发现工作中存在的差距和主要问题,听取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分析原因,制定措施,不断改进和完善绩效管理。 加大过程控制,实现绩效精细管理。充实壮大绩效管理队伍,健全完善绩效检查监督制度,针对阶段重点,制定每周、每月的绩效检查计划,深入现场、岗点,加强绩效过程管控,适时组织开展安全绩效“打假”活动,规范干部绩效行为,提升绩效指标完成质量,进而实现结果考核和过程考核的双赢,提高绩效管理整体化工作水平。 六、对绩效管理的思考和启示 (一)“四必须”: 必须常抓不懈,落实管理人员责任。安全绩效管理虽是一种好的管理模式,但必须严格执行,才能发挥其功效,因此需要将绩效管理形成一种常态的管理机制,明确工作的具体分工与责任,解决好“谁主管、谁负责”的问题。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过程控管,明确管理重点,坚持月、季考核评价,分阶段确保实现安全目标。 必须奖罚分明,有效实施激励引导。绩效管理不只是考核,要必须建立绩效奖励机制。同时,不断拓展奖励的内容,激励干部积极作为,促进安全生产持续稳定。 必须注重调研,做到任务分配有据。制定绩效指标必须加强调研,深入现场了解相关工作的现状,根据掌握的情况和人员配备,合理制定切合实际的安全绩效指标,让干部有完全的信心和决心完成任务,切忌任务过重,指标过高,这样无形地打击干部的进取心。 必须严格考核,确保绩效考核的公正性。要选树责任心强、坚持工作原则的人员组成考核组,对照建立的安全绩效考核制度,每月对量化内容完成情况进行分析、评价,严格落实考核,做到不徇私情。同时,加强对负有考核责任人的监督,保证考核公平、公正。 (二)“四避免”: 避免绩效指标“霸王主义”。避免制定考核目标时硬压高目标,不调研,不依据客观情况,不征求上级和下级的意见,想当然,势必会导致量化指标执行不到位,考核对象消极应付,收效不佳,达不到令人满意的管理效果。 避免绩效考核“秘密主义”。避免考核数据来源不可靠,或没有数据,考核凭印象,不公开考核内容,只是最后简单给出考核结果。这种考核,容易造成大家都不把考核当一回事,难以激发工作积极性。 避免绩效沟通“虚无主义”。避免绩效考核不进行沟通,使干部不认可考核,不能正确导向绩效管理方向,容易使绩效管理成了管理人员的“独角戏”,干部成了“剧外人”,没有形成以结果为导向的管理理念。 避免绩效过程“放任主义”。绩效管理既要关注绩效的结果,更要关注绩效的过程,要避免在绩效实行的过程中,对考核对象不闻不问,不真实掌握干部的表现和状况,只注重结果考核,容易导致规章制度不落实、过程弄虚作假、管理能力得不到提升。 铁路专业毕业论文:围绕铁路专业技能重构制图过程教学 摘 要:本文围绕铁路专业技能,重构制图过程教学。教师以专业能力为本,设计一个实际任务项目,组织学生围绕该项目开展学习,使学习任务具体化。学生可仿真性地综合运用各种相关理论和操作知识来完成任务,使教学做到学用结合,直接服务于专业,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关键词:职业教育 铁路专业技能 重构 制图过程教学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1.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随着自治区经济发展和区内铁路企业的建设,市场对专业型技能人才也提出了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在众多工程类课程中,制图课是一门工程技术语言,是一门既有系统理论,又有较强实践性的技术基础课,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识图能力、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2.研究目的和意义 基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模式、教学理念的改变,笔者学校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在制图课程内容中积极融入职业能力并将内容排序,重新整体设计,以更好地满足于专业的需求。为努力创建国家级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打下坚实基础。 二、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 赴北疆铁路、乌鲁木齐铁路局机务段,对机械制图的要求进行调研。 2.学习相关专业知识 我们认识到,进一步熟知各专业特点,了解其总体布置、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和传动路线是深入研究的重点。需要花费足够的时间查阅专业课程、请教专业老师、收集相关资料、改变教学理念,强调制图课程结构的整体设计。 3.文献查阅 利用共享资源及网络资源搜索、学习相关专业知识。 三、研究过程 1.总体思路 专业认知(产品、任务或图样)制图分类(机械制图和铁道供电制图)学习单元(制图基础、规定和要求)组织教学(学生主体,教师引导)综合评价(学生模仿和实践能力)修订总结(撰写材料或主题论文) 2.研究进度 第一阶段:根据现有学校的现状,围绕专业技能,做好专业分类的工作。 第二阶段:围绕真实载体,以专业应用为本,确定理论教学的“度”,制定制图分类模块。 第三阶段:制定铁道供电专业、内燃检修专业和电力机车专业的教学目标和实施性大纲,分析专业特点,以易难+单综任务递进,安排教学内容。 第四阶段:注重教师的导向作用,狠抓课堂教学组织,遇到问题及时解决。 第五阶段:学生可仿真性地综合运用相关操作和理论知识来完成考试任务,做到学用结合,摸索新的考试和评价方法。 第六阶段:撰写研究报告、总结材料或主题论文。 3.研究的主要特色 围绕专业技能,重构制图过程教学。教师以专业能力为本,设计一个实际任务项目,组织学生围绕该项目开展学习,使学习任务具体化,学生可仿真性地综合运用各种相关理论和操作知识来完成任务,使教学做到学用结合,直接服务于专业,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4.在研究中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1)重构制图教学内容。本着“突出应用,服务于专业”的教学指导思想,强调制图课程结构的整体性,以典型产品或图样为载体开展学习,缩短制图与专业课的距离,压缩了学时,提高了效率。例如课程设计的任务是给出一个装配体的各零件图及装配示意图,要求学生弄清各零件间的装配、连接关系,根据各零件的结构形状和它们间的装配、连接关系,并安装配图视图表达要求,确定视图表达方案,完成装配图的识读。 (2)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由学科知识结果的复制传授变成理论适度、专业技能培养的过程传授;由教师讲、学生听变成注重行动导向的教学。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的原则设计教学活动,以“学”为中心。 案例式教学。其过程就是利用适时的、适度的提问引出案例,组织学生思考、讨论、自我总结,最后教师讲评、总结,最终完成教学的过程。应侧重于引导学生。教师搜集一些铁道供电专业和机车检修专业的典型零件和装配体的图纸,让同学研究原理和装配关系,然后再讲解加工工艺、尺寸标注和表达方法,使学生能看懂图样。 讲练结合式教学。讲课贯彻“少而精”的原则,注意精讲多练,讲练结合,这种将教、学、练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特别适合于机械制图课程。课堂上,教师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画图方法之后,就布置学生进行实践训练,这样课堂气氛活跃,目的明确,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这种教学方法适合于大部分机械制图的教学内容。 错误提示式教学。传统的讲授法是教师利用教具如挂图、模型等边讲边演示,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方法。错误提示式教学就是教师在讲到同学经常犯的错误时,把以往学生作业中的同类错误展示给学生,并做出提示,如剖视图、标准件的规定画法等。 讨论式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一个学习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或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例如在讲机件表达方法、零部件测绘等内容时,首先分成几个小组,一个小组一个模型,经讨论后,每个小组提出自己的意见并讲出理由,最后教师进行评议,选出最好的表达方法。 (3)对学生评价方法的设计。在考核方式上,应以专业为导向,向多样化方向发展,着重考核传统方法“考不出”的能力,提倡多元化的制图考核评价方法,重视过程综合考核,如闭卷、开卷、现场实操、阶段测验、上交作业、教与学讨论或几种方式综合运用的考核方法。同时,考核评价提供多次考试机会,可分类分项进行考试,变终结性考试为过程性考核。 四、研究成果 1.对传统的制图课程内容重新排序 打破课程自身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以专业能力为导向,重构内燃检修专业、电力检修专业和铁道供电专业制图课程内容。如下所示为铁道供电专业制图重新设计的内容。 项目一:电气化铁道供电系统认知 项目二:图形练习 项目三:铁道供电基础构件视图 项目四:铁道供电基础机件的表达方法 项目五:标准件与常用件 项目六:铁道供电装置装配图 项目七:牵引变电所屋内配电装置 项目八:计算机绘图 2.创新之处 围绕铁道供电专业、内燃检修专业和电力检修专业技能,跳过传统机械制图课程在内容上由“点”讲到“线”,讲到“面”,讲到“体”,讲到“通用专业零件图”,讲到“通用专业装配图”的过程;总结出应识读的专业图样或零件,并以此作为教学内容的引入,启发学生去分析去讨论。遇到学生不懂的知识点时,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重构了制图过程教学,使制图教学更贴近专业和 实际。 五、结论 第一,课程内容排序的改变:打破课程自身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以专业能力为导向,重构课程内容的整体设计;第二,传授方式的改变:学科知识复制的结果传授理论适度、专业技能培养的过程传授;第三,课堂组织形式的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注重行动导向教学;第四,考核方法的改变:终结性考试过程性考核。 (作者单位:新疆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铁路专业毕业论文:关于铁路高职院校开办新专业的思考 【摘 要】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数已经占到全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院校扩大发展途径之一是增设专业,增设专业过程中要认识到面临的困境,要克服实践中存在的经费投入较少、师资队伍不强等诸多问题,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对新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以便更好地促进新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开办新专业;面临的困境;发展建设思路 0 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学生数已经占到全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院校扩大发展途径之一是增设专业,增设专业后如何建设,是高职院校必须要面对的难点问题。高职院校虽在办学历史、专业传统、发展规模等方面各有不同,但都或多或少受增设专业问题困扰。高职院校要健康发展,就必须处理好开办新专业的问题,确定新专业应有位置,发挥新专业特有的作用。 1 高职院校开办新专业必要性 1.1 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职院校的发展应随社会发展与时俱进,而社会发展是全面和长期的,对知识与人才的需要也是不能间断的,高职院校要发挥自身的预见力和判断力,有效发挥各专业优势,实现自身的社会功能和使命。 近几年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轨道交通设备设施建设的加大投入,推动了各地城铁建设的飞速发展,一个城市轨道交通网的建设周期一般在10至20年,与地铁相关的高级人才是争抢的焦点。现在一公里地铁建设与运营时,需要80~100名技能型人才。在未来5~8年时间,全国需要配置到位的高中低档次人才达19.2万~24万名。“十二五”期间,全国铁路建设系统人才需求量将超过50万人,其中高职层次的一线操作人员就占到70%-80%,轨道交通专业人才总体上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原有铁路院校这几年都在增开新轨道交通专业,就是为了满足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需要。 1.2 学校发展的需要 高职院校的功能在于为社会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即是高职院校发展方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用人需求的变化,高职院校增开新专业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成为满足企业人才需求的尽然结果,新专业的开设已成为学校扩大办学规模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随着高职院校的发展,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实力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指标。实践证明,专业多、规模大的高职院校的竞争力较之规模小的高职院校的优势明显,因此新增专业对于高职院校发展至关重要,只有这样,高职院校的竞争力才会增强。 2 高职院校开办新专业面临的困境 2.1 新专业师资队伍不强 新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大量人、财、物的投人,如果说“资金”是制约新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那么“人”同样也是新专业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关键”问题。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新专业一定程度存在着教师数量不足、部分教师专业不对口、整体素质不高、实训能力不强等问题。导致专业的社会适应能力不强;专业开设条件不足,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优质教育资源缺乏,部分专业的内涵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需要脱节等,严重制约着新专业的教学效果和质量。如原有铁路院校这几年都在增开新铁路专业,如何引进和培养师资来满足专业教学要求,已成为各校新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2 新专业经费投入较少 一个新专业尤其是工科专业,其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人,可以说资金是制约新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目前,高职院校中有相当一部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对新专业重视力度不够,经费投入较少问题,严重制约了新专业发展。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校发展经费本来就不足,各方面建设都要进行,导致专业建设投资在学校建设发展规划中总比重下降。二是学校办学以老专业为主,专业建设经费比例新老专业一样,没有考虑新专业建设基础差的问题。导致原本应投入新专业的建设经费得不到落实,导致新专业在学校建设发展各个方面,如实训室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实习经费、师资培训等都难以满足社会需要。 3 高职院校开办新专业发展建设思路 3.1 加强对新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职院校要更新思路,加强对新专业师资的培养,以便更好地促进新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一是多种渠道提高教学能力。教学能力是作为一名教师必不可少的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可采用导师制,为新进的教师配备教学经验丰富的导师,同时要求互相听课,领导也不定期的走入教室进行听课。二是多种方式提高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是教师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可采用选派教师到企业深人学习,了解企业中先进的技术,并在真实的环境之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参加技师、高级技师职业技能鉴定的考证,通过“以考代评”的方式提高自身实践能力;要求承担一定的实训课教学任务,通过鼓励教师去承担一定工作量的实训课教学任务,既能提高教师的实训教学能力,又能督促他们进一步理论联系实际。三是多种途径提高专业能力。对于高职院校的新专业来讲,一般都引进了来自企业的高职称教师,要发挥他们的优势,来提高其专业的能力,如撰写论文,编写相关教材、实训指导书,进行应用项目开发等,主动与企业联系,鼓励教师开发、设计新产品,联合进行产品攻关,承接与工艺技术和成果转化有关的应用项目。 充分开拓社会教育资源,构建一支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给新专业师资队伍以有力的补充。兼职教师队伍的构成大体为两个方面:一是兄弟院校同专业的教师,有利于学术交流的开展及共同提高;二是相关行业企业,聘请他们的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做兼职教师,作专业技术讲座,承担教学工作,指导和学生实训和实习等等,给新专业教学工作注入活力,同时更重要的是在推动“产学研相结合”、“开放办学”等方面具有意义。 3.2 多渠道筹集资金 筹集资金需要高职院校更新思路、拓展渠道,充分发挥自身潜能,通过多种渠道来解决新专业建设与发展中的资金问题。一是开发自身潜能。即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鼓励他们自己动手来开发、改造实训教学设备,建设、更新实训项目,甚至亲自建设实训(实验)室等,通过这些方式来节约资金。二是引入企业投入。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争取企业对新专业建设的支持。企业支持既可以是以资金投入的形式.也可以采用提供先进设备或先进技术的方式,灵活多样地为新专业人才培养服务。学校可以为企业的一些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场地;为企业培训职工.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与企业互相支持、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即通过引人企业的设备或资金,与企业进行共建,实行“订单式”培养,达到与企业的“双盈”。如有些原铁路院校服务轨道交通企业工作做得好,企业就捐赠了很多设备给学校作为回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 总之,为了实现高职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了提高高职教育新开专业的办学水平,要加大新专业建设的投入,加强对教师的业务培训与提高,加强校企合作。新办专业一定要注意专业发展的问题,要对其侧重保护,促进其发展,努力营造良好氛围,使学校内部各学科专业团结协作,共同发展,合力营造学校特色,共同提升学校综合实力。 铁路专业毕业论文:铁路运输专业实践教学方法改革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的铁路建设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在市场竞争机制的不断变革下,铁路建设对一线应用型人才的专业知识以及专业素养的要求逐渐拓宽,同时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新形势下,要积极改革铁路运输专业实践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本文主要通过结合铁路运输专业的特点,从而具体阐述其实践教学方法。 关键词:铁路运输专业 实践教学 方法改革 策略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我国铁路在不断引进新设备、新技术以及行车组织方法的过程中,走向了世界铁路发展的前沿。在欣欣向荣的市场前景中,大量的人才需求成为了发展的核心任务,因此为铁路运输专业带来了严峻的教学压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传统教学“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的束缚,诸多高校在铁路运输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弊端,因此为了适应当前市场发展的需要,必须要不断变革实践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1 铁路运输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1.1 安全因素制约了铁路运输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 由于铁路运输行业具有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产品主要建立在货物以及旅客的位移上,因此安全是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二是铁路设备相对大,同时比较重;三是现场行车密度大,列车之间运行的间隔时间相对较短;四是机车车辆之间移动频繁,道岔转换次数较多;五是接发列车作业以及调车作业量大,运行时间不间断。由于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专业知识相对薄弱,缺少相关工作经验以及安全意识,容易发生人身事故以及行车事故。同时由于我国的客货周转量变化较大,一般在一些特定的时间段内实践教学困难,例如春运以及暑运等的短时段,客流密度高,同时带来的不安全系数也较高。基于这种情况,实践教学工作开展困难。 1.2 铁路运输专业实践教学基地不健全 在铁路运输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校内以及校外实践基地不适应当前专业教学的发展需求,每年投入的资金不足,在不断扩招新生的前提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严重缺乏。同时,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引进设备的过程中,也跟不上时展步伐,例如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建设不全面。 1.3 铁路运输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不健全 根据相关的调查资料显示,在铁路运输专业实践教学中,教学内容不健全,缺乏系统规划,同时在新技术的引进上存在漏洞以及不足。例如在铁路运输实践教学中,对列车供电的新型客运机车缺乏介绍,对于新技术的讲解都是泛泛而谈;在高速铁路的场地布置、调度指挥以及行车组织缺乏方法;在客运的知识上,没有对动车组旅客运输进行系统组织,同时列车技术组织以及施工行车等方面都缺乏相应的方法。总整体上分析可知,在铁路运输专业的教学内容上不够全面,尤其对新技术缺乏认识。 1.4 铁路运输专业实践教学理论不完善 铁路运输专业实践教学理论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由于铁路运输专业设备体型较大,同时相对较重,无法轻易移动,在教学模式上受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的束缚,难以进行发展性教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主要的教学内容主要以定型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的认识能力不足;第二,在教学理论上过渡强调系统性,例如在实践教学中,为了追求系统性教学效果,在进行知识的传授时,没有进行重点的划分,对所有的知识都进行了系统的概述,从而缺乏目标性;第三,学科的理论性太强,缺乏动态的行动体系的构建,主要的侧重点是传授知识,而不是运用知识。 2 铁路运输专业实践教学方法改革 2.1 强化以就业为导向 在铁路运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强化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实践内容的安排上,要综合各个方面的因素,尤其是各单位的特色以及优势,导入先进的企业案例到实践教学过程中。同时,针对各种先进的技术装备要进行阐述,例如一些括新型客车、列车运行监控记录装置、地面轴温检测装置、运输专用通信系统等,从而跟上时代的发展步划。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铁路运输专业从业岗位的特点,从而进行有针对性培养,例如安全科长、列车调度员、车站调度员以及货运检查员等。再次,在注重铁路单位需求的前提下,适当注入特色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 2.2 积极拓宽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教学基地是孕育应用型人才的温床,在目前铁路运输专业实践教学基地不足的背景下,要不断加大基地建设投入,及时更新技术设备,强化校企联合,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与企业的铁路线路站场作业,通过布置站场,描绘各等级车站站型图,从而了解铁路线路的整个站场设计情况,加深了学生的认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2.3 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实践教学的关键,对于整个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强化专业教师的继续教育,加强对新技术以及新设备的认识以及掌握,例如安全监控设备、检测设备以及事故救援设备等;二是定期参加相关专业机构技能培训活动,如考评员培训等;三是积极进行铁路运输专业实践教学研究工作,不断完善实践教学教材;四是鼓励教师深入一线生产工作中,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水平。从整体上来讲,专业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2.4 积极开展技能大赛 在实践教学环节,要积极开展专业技能大赛,强化学生对变电所值班员、网工、维修电工等工种的了解以及掌握。从整体上来讲,为了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专业技能大赛,拓宽学习视野,提升专业整体水平。接发列车基本技能作为一些铁路用人单位的主要定岗依据。在接发列车演练教室以及运输微机模拟实训室举办了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接发列车技能比赛,从而让学生掌握接发列车的基本技能。 2.5 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沟通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加强校企合作沟通,通过开展现场调研与现场座谈会等活动,不断拓宽校企合作渠道,加强与相关铁路部门的沟通以及合作,提高铁路运输专业实践教学的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制度化以及先进化,构建铁路运输专业实践教学机构,从而为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平台,为相关人员的学习打下良好的设施基础。 2.6 构建情景化教学 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利用媒体资源来创设情境教学,从而强化学生的认识,开拓学生的视野。例如在学习调度指挥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在实验室通过多媒体模拟现场调度指挥方法,从而向学生讲解调度命令的拟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铁路运输专业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改革教学方法,积极转变传统死搬硬套的教学模式,不断引进先进的教学工具,创新教学手段,强化实践教学,从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铁路专业毕业论文:如何加强铁路工务段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工务段是铁路系统的基层单位,负责铁路线路及桥隧设备的保养与维修;铁路巡道、铁路道口的看守等工作。因此,建设一支业务技术水平过硬的专业人才队伍是做好工务段工作的关键所在。但是如何做好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呢? 一、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专业人才队伍结构与专业工作需求不相匹配。 工务段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出现了专业技术人才的数量少、结构失衡,专业人才缺口大等问题,主要的表现在:一是专业技术队伍中存在后劲严重不足的问题,人才队伍的素质和工务段发展不相适应等。二是专业技术人才的分布不均,工务段一线的工程专业技术人员比机关数量少;三是缺乏懂铁路维修的专业人才,虽然实现了专业技术干部的专职,但是专业知识与能力较差;四是缺乏科技前沿的人才,有些人才缺乏独立自主与创新能力,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更是奇缺。这些问题成为高效工作的瓶颈,严重制约了工务段的快速发展,同时对高速行使中的列车安全带来很大的影响。 第二,专业人才能力与科技创新和技术装备提高不相适应。 当今是科技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较多的世界先进技术装备被广泛应用到铁路上,例如,高铁的快速发展,我们工务段现有专业技术人员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的能力急需提高,很多技术上的问题还需要我们突破探究。因此,我们急需建设一支较强的技术研发队伍及具有科技创新水平的队伍,来适应科技创新与技术装备提高。 第三,专业人才开发机制与总体人才建设发展不相符合。 专业人才的开发机制还不健全,与总体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不相符合,人才的培养手段单一,无统一的规划,人才成长处于“放养”水平;还存在论资排辈、只能上不能下、出口不畅等各种现象,严重挫伤了人才的积极性;有些单位不重视对大学毕业生着力培养,存在后备人才不足现象。 二、加强工务段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 第一,强化人才基础培训教育。 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各类技能人才配置更需要优化,这是一项比较系统的工程,它与工作分析、绩效考核以及薪酬制度的设计有着多种联系。当前,工务段专业人才队伍分布较为广泛,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知识不能通过有效的途径进行推广,只有通过“干部上讲台、培训到现场、开会就培训,培训必考试”来加强专业人才的培训,能过各级干部到现场进行传帮带传授专业经验,同时,还要对各级人员所学知识通过考试来加强记忆,做到专业人才将所学专业技术入心入脑,并且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第二,做好人才全面培养使用。 当前的工务段应该为各类技能人才提供用武之地,也就是为专业技能人才提供一个发展的平台,让他们在这一舞台施展自己的才华,不断促进专业人才的快速成长。同时,各部门还要广泛地、多层次地开展好各项技能大赛,通过各种竞赛活动来发现人才和锻炼人才;不断地发挥人才的技能与管理优势,通过师带徒来促进各项能力的提高,使人才能够较快地成长,并为工务段培养各种后备人才;让人才不断地参加企业有关重大项目中相关设备的改进工作、技术的攻关工作,参与课题的研究等,让人才起到带头作用,并发挥骨干作用。 第三,建立人才成长激励机制。 一是要以市场人才价值为导向,对高技能人才工资收入水平进行合理设置,只有让他们的工资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更好地吸引更为优秀的专业人才,对于有特殊贡献的人才可以提高工资待遇,使其收入和工作业绩、工作中的贡献相符。二是在工务段内部建立促进人才成长的方案,应建立起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以及技术工人不同的成长通道,使技师、高级技师能够与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有同等的待遇,并可以使员工能够在这三个系列之间进行相互转换,做到有技术有位置有待遇。三是充分尊重人才,要对人才的成长给予高度的重视,在职业发展方面给予更大的提升空间,使其在本部门能更安心地工作,使工务段的人才因工作职位的提高而实现社会地位的提高。 三、小结 总之,做好专业技能人才的培训、培养和激励,是工务段人才队伍建设迫在眉睫的问题,我们要通过不断地吸引、培养、选拔人才,并运用有效的激励与考核引导,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技术精湛、素质过硬的工务段专业人才队伍,为未来铁路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作者单位:大秦铁路股份有限公司侯马北工务段助理工程师) 铁路专业毕业论文:浅析高职城轨交通专业铁路信号基础课程的规划 [摘要]铁路信号基础设备维护课程是铁道通信信号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学习铁路信号专业典型基础设备(继电器、信号机、转辙机、轨道电路等)的基本工作原理、日常检修和维护方法,训练学生掌握信号基础设备电路分析、电气测试和日常维护的基本职业能力,培养学生具备从事信号设备维护岗位的初步职业素养。文章拟对这一课程进行定位和设计。 [关键词]高职院校;城轨交通;铁路信号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铁路建设与城市轨道交通已成为国家的投资重点。铁路职业教育迎来了又一个春天,为了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适应市场的需求,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训练,提高学生掌握专业技能与课堂教学的结合,已成为目前在教学中需要研究探索的一个课题。教学质量优劣只能从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能否适应其工作环境,使他们从学校学到的知识能用在现有的工作中,这是当前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 一、课程规划 (一)以岗定课 1.以岗定目标。以铁路信号职业资格标准制定课程标准,根据企业用人标准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按铁路信号维护规则制定技能考核目标。 2.以岗定内容。从铁路信号基础设备维护岗位的工作任务、岗位职责、职业素养和技能要求中分析、归纳、制定教学内容和训练项目。 3.以岗定平台。从课程建设需要,与铁路企业合作,打造课程团队平台、基地平台、教学平台和资源平台4个平台。 4.以岗定方法。将铁路信号基础设备维护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专业综合技能的训练要求进行进阶式项目设计,采用融“教、学、做”为一体的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 (二)岗学相融 1.岗位工作与学习任务相融。将铁路信号基础设备检修与维护岗位的典型工作,即继电器检修、转辙机修配、信号机修配、轨道电路测试与维护、信号控制设备基础维护确定为学习任务,并将每个工作的几个典型工作任务设定为各个学习任务的子任务。 2.岗位技能与实训内容相融。岗位要求的典型技能,分别体现在各项不同层次的基础训练项目、进阶提升项目和综合巩固项目中。 3.岗位职场与训练环境相融。在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时,参照铁路电务段车间的职业场所环境,将继电器检修车间、电动转辙机修配车间、信号机修配所、轨道电路实训场等实训室建设成与实际工作环境相一致。 (三)教学实训一体化 课程实施教学时做到:校内实训基地教学,学中有训:校外企业职场顶岗训练.训中有学:综合项目实训.学训一体。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教学活动,学中有训。进行铁路信号基础设备工作原理、电路分析、作业程序和操作方法等基本技能学习时,主要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结合基础训练项目进行训练,做到学中有训;进行综合项目实训,学训一体。在进行综合训练项目实训时,由于需要用到较多的相关知识,需要在做综合项目训练时,不断学习新内容、巩固旧知识,从而做到学训一体。 二、课程适应市场需求 目前就业市场对信号及电务管理人员的需求着重于动手能力强,理论与实践能力均具备的一经短期培训即可上岗的毕业生,用人单位一般在招聘前要对我们的学生进行考核。这样专业课的实践教学活动,无论是实验或实训对学生来讲都是增强感性认识,完善和巩固理论知识的最有效的方法。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可以考虑实行项目分割,按项目难度逐级进行训练教学模式。将信号施工工作及信号工必备技能如:焊线、绑把、箱盒安装与配线,信号机安装与配线,转辙机安装与维护调整,轨道电路安装与测试调整。电缆测试与接续,组合与组合架安装与测试,控制台安装配线与导通,电源屏安装与导通,大站控制台基本操作。 区间闭塞设备操作与测试作为基本项目: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仅需求其完成基本项目,甚至更为容易的部分项目训练。而对于具有一定学习潜力的学生则鼓励其进行提高项目训练,对每个项目都制定出一定的考核标准,经过训练的学生分项目按标准独立考核。另外在项目训练时指导老师应加强方法训练。比如进行基本故障排查训练,老师可指导学生根据故障现象分析问题所在,利用仪表或其他辅助工具,尽可能采用多种方法查找与处理故障,并将最优方法进行示范性总结,便学生全面掌握所领会处理故障之步骤、手段和要领:通过学习训练使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时就已具备不同程度的实际工作能力,在较短的时间内便能独立承担起工作任务,让用工单位满意。 专业课教学中主要对学生讲解专业设备所涉及一些基本概念,设备系统工作原理,设计与安装调试方法,使用维护注意事项等内容,由于学生的程度不尽相同,接受能力亦有较大差异,全面教授这些知识有一定困难因此应根据学生毕业后可能去向,制订有所侧重的教学目标,实施目标教学。比如我校对施工单位的定单班教学就采用了课堂教学中除了讲述基本概念和设备原理之外,重点放在了设备安装调试上,而淡化设计维护方向的教学内容。而对维护单位的定单人才培养则反之,这样教学目标明确,有了侧重点,也降低了内容的难度,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另一方面,也使我们更能集中精力,培养用人单位最需求的专业人才。对于尚有能力加深学习的学生,教师可采用个别辅导的方法对本课程的其他方面(如设计知识方面)进行教学指导。 三、结语 总之,高职城轨交通专业铁路信号基础课程的规划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虽然本课程看似基础,但是它确是衔接整个专业体系的桥梁。文章的设计既完成了大纲规定的大多数学生的教学任务,也注重了教学目标,也兼顾了优秀学生渴望全面掌握系统知识的愿望,使课堂教学工作更具特色,也为实践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学生在学校学到了有用的知识,掌握了专业技能,获得了就业机会,学校为市场培养了合格的毕业生。 铁路专业毕业论文:浅析铁路桥渡水工水文专业发展变革与现状 摘要:铁路桥渡水文是桥渡设计中的重要依据,将影响桥梁的设计、施工及运营。文章对铁路桥渡水工水文专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做了比较系统的叙述。 关键词:铁路;桥渡;水工水文 我国铁路桥渡水工水文专业起步较国外较晚。在旧中国,仅有少数大江大河或特殊河段的铁路桥梁建设,才进行一些水文或水工方面的估算。新中国成立后,桥渡水文工作方才受到重视,逐步发展成熟,建立并实施了一些列适合我国地形特征的规范。我国铁桥渡水文工作的发展变革,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一、起步、发展阶段(1949年—1966年) 五十年代初期,由于我国地域广大,水文现象非常复杂,加之当时观测、试验资料不足,前苏联的一些桥渡勘测设计规范不能完全适合我国的自然条件和水文特征。 在1953年,铁道研究所成立水工水文研究组,当年即筹备三项研究课题:小径流计算、桥渡冲刷计算和泥石流计算。随即开展了一些列科学调查及研究工作。1956年景观线滹沱河大桥被冲毁,水工水文研究组开始第一项桥渡水工模型试验研究。1957年水工水文研究组自行筹划设计水工试验馆,整套水流循环系统由科研人员自行规划设计。1958年1月,根据原铁道部制订的《1956-1967年铁道科学技术发展愿景规划》的要求,在铁道科学研究院正式组建水工水文室[1]。 1960年初,针对桥渡冲刷计算的研究,原铁道部和交通部两个系统内与水工水文专业有关单位共同开展桥渡水文科研大协作,并成立相应的协作组织。该协作组织下设四个协作片区:西北协作片区,西南协作片区,东北、华北协作片区和中南、华东协作片区。 协作组织首先集中研究普遍存在且相对较为简单的非粘性土壤桥渡一般冲刷及桥墩局部冲刷研究。于1960年12月提出桥渡一般冲刷计算试用公式和桥渡局部冲刷计算试用公式。在1964年召开的全国桥渡冲刷研讨会上,将原有桥渡一般冲刷试用公式的个别系数和指数作了微量调整并定名为64-1公式。 科研大协作组织还逐步开展了小径流计算、河床糙率计算、铁道洪水设计频率标准研究、桥渡壅水计算等科研项目,均取得大量珍贵的科研成果。其中河床糙率计算是大中桥流量计算的关键参数,通过科研大协作,提出了适合我国各种类型河流特性的糙率系数表。此外,还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和安全经济原则的铁道洪水设计频率标准。 1966年因国内形势的变化,科研大协作组织不得不终止活动。 二、停滞阶段(1966年-1976年) 十年动乱时期,桥渡水文专业的科研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但通过相关单位的不懈努力,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西南科学研究所1966年在峨眉建成了当时铁路系统最大的水工试验室和我国第一个大型室内泥石流防治工程模型试验;1966年-1967年承接了成昆铁路羲农河泥石流防治工程模型试验;1968年-1969年又承接和完成了成昆铁路黑沙河泥石流防治工程方案的模型试验任。 铁道科学研究院水工水文研究室1971年开展桥梁浅基防护的科研工作,先后提出桥梁浅基局部防护计算公式和整孔防护计算公式。与此同时,水工水文室还恢复了桥墩局部冲刷的试验研究,启动了桥渡粘土冲刷及岩土冲刷的研究,以及部分水害地区的桥渡水工模型试验研究。 三、高峰阶段(1976年-2000年) 伴随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的召开,桥渡水工水文专业也迅速发展成熟并进入高峰阶段。科研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桥梁冲刷计算的深入研究 在前期研究基础上,科研单位深入开展粘性土壤桥渡一般冲刷及局部冲刷的调查分析研究工作,于1979年提出粘性土壤桥渡一般冲刷和局部冲刷两项计算公式。 在1993年,推导出“分层土壤桥墩冲刷计算解析式”,并通过水工模型试验资料验证了解析式的正确性。与此同时,还提出了一组分层土壤桥墩局部冲刷计算经验公式。 2、桥渡非恒定流研究 针对影响溃坝最大流量的主要参数,组成了约600次水工模型试验,提出能计算各种溃坝情况的溃坝最大流量计算公式。同时,针对水库溃坝水流变化极为复杂的情况,推导出能计算大坝全部溃决或横向局部溃决时的最大流量理论计算公式。该式简化后,与仅能计算大坝全溃的经典理论公式完全一致[2]。 在1982年,相关单位引用铁路列车雷达测速装置,测量天然非恒定水流流速,解决了天然情况下,流速大、变化快的非恒定水流流速难以测量的问题。 在1999年开展京沪高速铁路南京上元门越江工程桥渡整体河工模型试验研究中,铁道科学研究院专门新建了铁路系统以往设计制造的最大桥渡河工试验模型,并自行研制了以木粉为原材料的动床试验模型沙,性能特别优越。 3、桥渡壅水计算研究 针对原苏联有关平原河流桥渡壅水的计算公式中参变量较少、不能充分反映天然桥渡壅水的实际情况,我国铁路、公路部门的科技人员在1977年共同研究桥渡壅水,从野外调查观测、室内水工模型试验和理论分析三个方面开展,陆续提出了不少计算公式。 1983年铁道部第三勘测设计院针对山区斜交桥桥渡壅水的相关问题开展了70余次水工模型试验,提出了水流偏转角的计算方法及斜交桥壅水计算公式。 4、小流域暴雨径流计算研究 为进行小流域暴雨径流研究,1957年在北培建立了径流试验站,后迁至峨眉。经过长期观测、试验,科研单位提出“华北、东北地区小流域暴雨洪水计算办法”及其它检验小流域暴雨洪水计算方法[3]。 5、我国第一部铁路桥渡勘测设计规范诞生 由原铁道部牵头,相关单位参加,共同编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标准《铁路桥渡勘测设计规范》,于1987年刊印施行。该部规范不仅指导了我国铁路桥渡勘测设计工作,而且当时也是交通部门桥渡勘测设计工作的重要参考。 在此阶段,各地的学会及协会活动形成高潮,国际学术交流活动频繁,使桥渡水工试验研究工作蓬勃发展。截止2000年为止,桥渡水工水文专业已逐步发展成熟。铁路桥渡水工水文专业的发展不仅在我国铁路系统已自成体系,而且在全国水利界形成一个重要的分支。 四、缓慢阶段(2001年—至今)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下, 桥渡水工水文专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发展缓慢阶段。主要因素如下: 1、桥梁建设数量日趋庞大,结构设计不断改进优化,桥梁与线路的造价比已大幅度降低,常常出现以桥代路的设计。因此,修建跨越江河的桥梁已不再斤斤计较桥梁的长度问题,而桥长问题是桥渡水工水文计算和桥渡水工模型试验研究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2、由于桥梁沉井基础施工技术和施工机械的不断改进,桥梁基础的埋深在我国已不再是难题。于是多数情况下,已不必通过桥渡水工模型试验研究来解决冲刷深度问题。 3、桥渡水工水文专业自建国以来,特别是经历了发展的高峰期,积累了大量科研成果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使桥渡设计和施工不再频繁出现技术难关而需寻求科研单位协助解决。同时,我国有关桥渡水文勘测设计规范的出现,使桥渡设计和管理逐渐规范化。 4、在科研单位和设计单位体制改革的条件下,一方面是不少相关单位撤除了水文专业人员,另一方面是桥渡水工模型试验研究如需精度提高,就必须加大模型尺寸,改进测试仪器设备,选用新型试验材料,从而使成本增高,经济效益降低。 但在此期间,铁道科学研究院水工水文科研人员克服相关困难,仍先后开展了四项桥渡壅水计算研究, 还进行了桥梁渡洪安全警戒值的研究。 综上所述,自铁路桥渡水文专业起步至今,已取得大量珍贵科研成果。虽然桥渡水文专业目前的发展进入缓慢阶段。但实际上无论是现有的科研成果,或者是现行的桥渡设计规范,还有很多关键技术问题尚未涉及。而且当前铁路建设正向一些新的领域扩展:如越江隧道、沿海铁路、跨海桥梁等等。随着这些工程的陆续开展,也会逐步发现一些需要桥渡水工水文专业研究解决的技术难关。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桥渡水文专业会再次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医学管理论文:试论医学院实习生教育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论文摘要:医学生的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的关键环节。通过分析实习学生实习满意度下降、实习学习量下降、实习纪律性下降的原因,探讨改善医学院实习生教育管理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医学院;实习生;教育管理 医学生的临床实习是从课堂走向社会,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过渡阶段,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的桥梁,是将医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临床义务工作者的关键环节。临床实习为医学生了解、熟悉、掌握各种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术以及培养临床思维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必要的机会和条件,也为医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深入群众、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提供了社会实践的平台。医学生毕业到医院工作后,其临床技能的灵活运用程度也直接影响到用人单位对培养学校的教育质量评价,进而间接影响到就业率的稳定,长期将会影响到学校美誉度的提升。因此,加强新形势下的医学生实习教育管理是医学生顺利完成实习任务的保证,是稳定就业率的保证,是提高学校美誉度的保证,理应受到高度重视。 一、当前医学生实习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所在的四川省泸州医学院是省属高校,每年有本科实习学生2000余名,三级乙等及以上临床教学医院29所以及其他稳定的校外专业教学实习基地30余个,其实习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医学院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为了更好地研究当前医学生实习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学院成立了“泸州医学院本科学生临床实习教改科研课题组”,课题组通过群体访谈、问卷调查、电话调查等形式对泸州医学院的实习学生、实习基地医院、年级辅导员、国内其他医学院校进行了调查,发现当前医学生实习教育管理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三点。 1.扩招后实习学生人数大幅增加,科室带教老师教学意识欠佳,学生实习满意度下降 扩招后的实习学生人数总体比过去有明显增加,虽然增加了实习基地,但科室的见习学生、实习学生总数比过去仍有所增加,实习基地医院的带教压力较大。在2010年对泸州医学院各基地医院随机抽样500名实习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实习学生对科室老师的带教水平评价为“满意”的占56%,“一般”的占30%,“不满意”的占14%。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优质的实习医院级别高,病人多,临床医生自身的医疗任务都很重,花在实习教学上的时间和精力不够充沛。另一方面由于实习任务是软指标,教学量没有明确细化,责任并不落实,部分青年医师的主要精力放在自身学历的提高和晋升职称的忙碌中,医院给予的带教补助又是杯水车薪,因而带教老师的教学积极性欠佳。以上的主客观原因导致临床医生(尤以外科医生比较明显)普遍缺乏带实习的工作激情,应付了事甚至很不耐烦,很多科室都不再开展专门针对实习生的小讲座和案例分析。同时,鉴于医疗风险,现在实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也大大减少,很多实习学生抱怨自己在科室基本上只是做一些简单的重复工作,对学习的帮助不大,学习热情从初时的高涨逐渐懈怠下来。 2.社会就业压力加大,学生实习、考研、就业矛盾日益突出,学生实习学习量下降 医学生的实习时间一般是10~12月,但国内各医学院校安排的时期有所不同。如中国医科大学、泰山医学院、徐州医学院、内蒙古医学院、长沙医学院等高校是第九、十学期安排实习;泸州医学院、广州医学院、广西医科大学、赣南医学院等则是第八、九学期安排实习,第十学期返校再上提高课。这两种模式各有利弊,但鉴于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就业招聘和考研主要集中在第九学期,因此无法绕开考研、就业对实习工作的干扰。课题组在对实习基地医院的调查中发现,80%的实习医院均反映“实习、考研、就业的体制性相互矛盾”是当前实习管理中最大的难题。干扰主要表现为四种情况:一是部分实习生因为参加就业招聘不断请假而耽误实习时间。二是由于地区医院甚至部分县医院等用人单位只招收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医学生,为了将来的前途,越来越多的本科生选择考研。部分学生专心备考,实习时心不在焉,甚至不惜逃工复习。三是目前医院体制改革,在绝大多数单位招聘中,参加面试后学生还需要参加当地人事部门组织的公招考试,实习学生在实习的同时要花费大量时间准备参加公招考试。四是近几年部分条件好的医院为了优中选优,要求应聘学生初步面试后要试用一定时间方可签约,这种单位对学生的吸引力很大,学生为了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向实习医院请假。当这种请假没有被批准时,有的学生就选择了违纪旷实习。以上四种情况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实习质量,减少实习的学习量。 3.学生对实习重要性认识不够,部分实习队教师到岗履职情况欠佳,学生实习纪律性下降 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学生实习目的并不明确,对实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从而导致纪律性下降。不少学生还习惯于过去坐在教室里听课的学习模式,在实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不知道身边何事可学。有的学生不愿在病人身上多下功夫,不屑做琐碎小事,甚至认为自己是“免费劳动力”,有干活多了吃亏的错误思想,影响了学习积极性。有的学生签订就业协议后知道了自己将来要从事的专业,便对当前实习的无关科室失去兴趣,从而丧失了许多学习的机会。还有一部分实习学生,因为是独生子女,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纪律意识淡薄,在校时早就渴望到实习基地去放松,一旦管教不严便成为脱缰野马。而实习阶段的学生管理也是学校管理的薄弱环节。大学生在校有辅导员专门管理,从思想到行为无微不至,而实习后医院远离学校,一般是实习队教师进行管理。以泸州医学院为例,实习队教师的选聘历来是一个难点。学校各部门都不愿意让工作骨干离岗去带实习,因此都是尽量选工作能力不强,在部门没有受到重用的。实在要派骨干,也都是快去快回,最多半年轮转。已婚年长的教师离开家庭,思家心切,经常找机会回家。单身年轻的教师虽能长驻基地,但由于工作经验缺乏,在教育帮助学生时又显得力不从心。以上内因和外因导致了实习学生教育管理不到位,部分实习学生不认真实习,进而出现违反科室规章制度和实习纪律的现象。 二、改善医学院实习生教育管理的对策 1.提高实习带教老师素质,设置科室“实医师” 要提高实习质量,必须依靠高素质的实习师资队伍。带教老师不仅要有良好的医德医风、扎实的理论基础和高水平的临床技能,还必须有较强的教学意识,热心带教。因此,要重视带教老师的选拔和培养。在高校扩招、实习学生人数较多的情况下,各科室可参照“住院总医师”(医师岗位的一种,每周6~7天工作,每天24小时内均在病区或附近,以便随时在岗)的方式设置“实医师”,专人进行实习生管理。“实医师”专门负责安排科室实习生的学习活动,纪律检查,组织小讲座和案例分析,组织出科考核,确保实习学生在本科室学有所获。“实医师” 由基地医院和实习队教师对其工作进行考核,可适当给予经济奖励和精神奖励,与评职称等待遇挂钩,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设置“实医师”等于在基地医院成立以科室为单位的学习小组,能加强实习生的纪律管理,能最大限度利用科室的学习资源对全体实习生进行教学,对科室医师的教学水平也是一种历练,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2.调整实习时间,实行弹性实习制与实习小学分制 就业、实习、考研都事关学生的切身利益,都很重要,不可偏废。在充分重视医学生实习的基础上,也要充分认识到就业对学生个人及家庭、社会的重要性,认识到考研对学生的生存质量、缓解就业压力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因此,三者只能合理分配有限时间,科学错峰。在对泸州医学院各基地医院随机抽样500名实习生的调查显示,60%有考研意向,22%希望考研复习请假两个月,57%希望是三个月。我国的考研时间一般是1月,故考研复习的最佳时间是11月和12月,而各地的“就业双选会”、招录考试也多安排在11月和12月,这段时间部分学生要到用人单位面试、试用、办理就业协议审批手续等。据此提出“弹性实习与实习小学分制”的教改方案。 弹性实习制是指在保证实习效果的前提下,实习任务完成的时间由一段固定时间与选择性时间、必修实习科室与限选实习科室相结合原则进行实习,类似于学分制下的必修课和限选课。学生在固定时间段的实习期间不能请假,必须完成规定量的实习任务。而在选择性时间段内,可根据自身情况安排实习时间和实习科室,完成规定量的实习任务。在选择性时间段内,留出11、12两个月的机动时间,实习生可以专心复习考研,可以安心去找工作,也可以留在医院认真实习,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 实习小学分制是指模仿学分制教学管理而采取的实习生管理模式。按照实纲拟定各科室实习学分,要求实习学生完成一定的实习学分才认定为实习合格,否则不让其参加毕业考试。出科要严格考试,笔试和操作结合,确保实习质量。对于严重违反实习纪律或出科考试不合格者按规定补考。实习小学分制能兼顾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确保了实习阶段的安全管理和教学质量。 3.开展岗前教育培训,加强岗上教育管理 要提高学生对实习工作的重视,减少违纪率,需要做好岗前教育培训,加强岗上教育管理。在实习前安排不低于一周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专题教育培训,让学生理解“实习就是产品出厂前的最后组装阶段”,关系人才质量,也关系学校的美誉度。岗前培训的内容包括实习规章制度、医院管理相关制度的学习、医德医风教育、师生及医患沟通能力培训、临床基本技能强化训练、实习基地党支部建立与党务工作培训等。夯实基础,方可使学生进入医院后能尽快转变角色,适应新的岗位。 第二个方面是加强岗上教育管理。其关键在于选拔工作能力强的实习队管理教师和科室实医师。其中,实习队教师建议在基地医院当地招聘,例如可选择实习基地医院的离退休管理干部,他们既熟悉医院情况,又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只要给予合理的报酬和充分的肯定,就可以把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调动起来。实习队教师交给实习基地医院和学校双重管理,学生参与监督。这就避免了学校派遣实习队教师离开家庭,思家心切的根本问题。实习队教师和科室实医师要像辅导员一样承担起学生心灵耕耘者的角色,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信念,珍惜临床实习的每一天,勤学、多练、博采、善思,为毕业后在医疗岗位上为人民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学院的领导和辅导员也要经常深入实习基地巡查,掌握情况,及时沟通,确保实习工作顺利进行。 三、结语 综上所述,医学院实习生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有的来源于体制性矛盾,有的来源于带教老师或学生本人的主观原因。问题较普遍,也难于解决,但只要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就一定能克服困难,保质保量地完成教育重任。 医学管理论文:医学独立实验室的科技开发与科研管理 朱庆义,胡朝晖,梁耀铭,祖玉丽,汪凡军,陈建波,陈美才 Abstract 摘要: 本文对我国新兴的医学独立实验室,及其科研管理与科技开发等问题,结合自身特点进行探讨与分析。本中心学科建设有:标本接收室、临床生化室、卫生检验室、放射免疫室、基因诊断室、临床微生物室、细胞遗传室、组织病理室和细胞病理室等多个学科,以及质量控制体系、生物安全体系,在科研管理方面重视教育、培养人才,在科研协作大学设立“金域奖学金”,为科技发展培养高级技术人才。 关键词: 医学独立实验室;科研管理;科技开发 随着我国医疗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医学独立实验室作为医疗卫生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在我国悄然兴起与稳步发展[1]。我中心是我国具有法人资格独立运行的第一个医学独立实验室。中心成立于1994年,原属广州医学院,从一个做保健品研发和经营检验试剂与器材的校办小企业,历经10年的发展,从开始仅有3~4间房,几十平方米的实验场所,发展到目前拥有4000m2,近300名职工,由多学科、多部门组成的一个拥有现代检验医学科学仪器设备的、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医学检验独立实验室。是国内首家通过ISO/IEC-17025认可和ISO9001-2000认证。目前正沿着美国CAP(病理学家协会)认可实验室发展,并且按照国际标准化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运行[2]:即要有高质量、高标准、快速、准确的检验技术服务项目,同时大力开展科学研究与科技开发工作,不断引进新技术、新项目,扩大检验服务范围,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生存中求发展。现就我医学独立实验室及其科技开发与科研管理等进行以下初步探索。 1 医学独立实验室组织架构 目前,我中心以实验诊断部为主体,分设临床生化室、卫生检验室、放射免疫室、基因诊断室、临床微生物室、细胞遗传室、组织病理室、细胞病理室、免疫组化室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以及质量保证部和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等多个学科。此外,中心还在北京等地建立了自己的检验试剂研发与生产中心、健康检查中心。开展检验项目达1000多项,为广东省700多家基层医院和20多家三甲医院提供高新检验诊断技术服务。检验项目和服务范围日趋扩大,在当今国内检验技术服务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2 医学独立实验室科研管理体系 2.1 在提供检验技术服务中确立科研方向 我中心是实验诊断技术服务的提供者,是一个高度专业性的独立临床实验室。为了满足广大地市级基层医院和部分大型综合性三甲医院对一些特殊检验项目测试的需求,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按照国际与国内实验室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3,4]和国家、省、市科技发展规划以及地区基层医院科研工作的需要,确立自身的科研方向。 2.1.1 建立实验室国际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 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及ISO/IEC 17025要求,制定实验室质量保证和管理制度。积极参与国际(CAP)、国内(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和省内(广东省临床检验中心)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体系,在ISO/IEC-1702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认可的基础上[4],创建美国CAP认可的实验室,建立省级生物医药临床检测试验基地和技术平台为目标。 2.1.2 检验诊断试剂研发 一是在北京金域重点研制和开发干化学检验诊断试剂,如骨代谢(骨钙知A/B)、尿碘、BV(细菌性阴道病)等妇婴保健与健康评价快速诊断检测试剂盒等系列产品;二是对目前承担的省市科委科研项目及其取得的科研成果,进行研发新的诊断试剂盒(如改良嗜肺军团菌BCYEα-DGVP培养基和乙肝耐药基因分型检测试剂盒等)。 2.1.3 基础应用研究 检验中心通过自行研发、引进、合作等多种途径,运用分子生物学、分子免疫学、分子病理学等最新检验技术,整合先进的诊断技术和方法,大力开展特种检验项目:包括分子生物学基因诊断新技术、遗传性疾病易感基因诊断、感染性疾病病源微生物基因诊断等,为临床提供高新检验诊断技术服务。 2.2 确立重点科研项目 现阶段重点科研项目包括实验室质量保证体系研究及在ISO-IEC-17025认可基础上,创建美国CAP认可实验室和生物医药临床试验技术平台。研发妇婴健康评价系列诊断试剂盒、液基薄层细胞学(TCT)设备和试剂国产化、广东地区宫颈癌和癌前病变流行病学、细胞学和HPV(人乳头瘤病毒)病因学研究等。 2.3 承担和完成国家、省、市科技发展规划项目 中心科研管理部门引导中高级科技人员,每年向省、市、区各级科研机构申报科研项目。近5年来曾先后申报、承担和完成10多项省、市科技发展规划项目,创建了检验医学产、学、研一体化的检验科技诊断技术平台,促进了金域医学检验科技事业的高速发展。 3 人才培养与科研梯队建设 3.1 科研梯队建设 发展科技事业必须建立一支科研队伍,必须引进与培养学科带头人。为此,我中心在国内、外招聘了一批知名检验医学与病理学专家,组建了专家顾问委员会,指导科研工作。同时招聘与引进一批中青年科技专家,包括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等高中级科技人员,组成一支老中青三结合的科研队伍,承担各项科研项目。 3.2 人才培养 金域检验以广州医学院为依托,同时与国内部分具有检验医学专业的高等医学院校,包括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重庆医科大学检验系等密切合作,建立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共同招收硕士研究生,培养中高级检验医学人才。我中心亦选拔各学组技术骨干和优秀人才,外送委派培养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自身培养本专业学科带头人。 4 建立科技攻关与科研奖励制度 4.1 科技攻关 对于目前承担的10多项省、市科委科研攻关项目,由老专家和学科带头人组织科研攻关小组,共同参与课题研究,撰写科研论文,组织科研成果鉴定。近2~3年来,先后开展和完成的省、市科委科研攻关项目有《嗜肺军团菌快速诊断试剂盒研发》、《乙肝病毒拉米夫定耐药基因快速诊断试剂盒研发》、《尿碘、骨钙知、BV妇幼健康评价快速诊断试剂盒研发》、《中国人PLGK1-3、K5及EDN 基因工程研究》、《医学检验诊断试剂产学研一体化应用开发研究》等项目,并且取得了阶段性科研成果。先后在国际、国内10多种医学期刊发表了60多篇科研论文,现正准备做系列科研成果鉴定。 4.2 学术活动 检验中心积极参与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每年要派出5~6批科研管理人员、中青年科技专家和科技员参加国际(IFCC、APCCB)、国内(中华医学会检验学会)各种学术会议,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同时还申请承办或协办中华医学会的一些学术会议,以及卫生部和省卫生厅主办的检验专业继续教育学习班。近年来,中心先后承办了中华医学会检验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学独立实验室研讨会》、《医学微生物学检验新技术》、《分子生物学诊断新技术》等多个学习班,并邀请国内、外专家来讲学班授课。 4.3 科研奖励 我中心对科技人员在国家或国际级权威杂志上发表科研论文者,不仅提供全部费,而且给者以实际奖励。鼓励科技人员积极参与科研工作,撰写科研论文,提高学术水平。 5 建立检验诊断试剂产学研一体化研究开发基地 我中心参照国外大型现代化医学独立实验室产学研一体化运行模式,集科研、教学、检验、诊断、试剂产品开发和高科技检验诊断技术服务为一体,建立科研与科技开发生产基地。 5.1 高科技检验诊断技术服务 我中心引进国内外高新检验诊断技术,开展检验项目1000多项,为广东省700多家基层医院和部分三甲医院提供特种检验诊断技术服务。其特点:一是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二是提供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三是提高检验诊断技术水平,方便患者,缩小基层医院医生与上级医生间诊断和科研水平上的差距,减小城乡之间医疗服务质量的差别,提高整体医学检验水平。病人可以实现就近就医,避免因为医院不具备检验技术而不得不转院的麻烦。尤其是对于广大农村患者来说,他们不用再专门到中心城市,也可以享受到高水平的医学检验服务。 5.2 建立科研与科技开发生产基地 中心自身建有检验产品研发基地(北京金域高科诊断技术有限公司),将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新产品,进行开发生产。目前已有妇幼保健和健康评价快速诊断系列产品(骨钙知、尿碘、VB快速诊断试剂盒),取得专利技术和生产许可证,其中有些为国内首创,解决了过去对这类产品完全依赖进口的难题。 5.3 通过医学检验诊断试剂产学研一体化应用开发系列研究 对我国检验医学事业的发展、对提供高新检验诊断技术服务与检验诊断试剂产学研一体化,营造一个高新技术平台。 6 医学独立实验室科技开发的有利因素 6.1 资源共享、设备优良 我中心现有全自动生化仪、放免仪、原子吸收光谱、荧光实时定量PCR、HC2、DNA杂交仪、化学发光仪、紫外分光仪、全自动病理组织制片系统、TCT检测仪、荧光显微镜、多头显微镜、远程病理诊断会诊系统、全排式生物安全柜等价值1000多万元现代检验仪器设备,最近又引进了气相和液相色谱仪、串联质谱仪等先进检验仪器设备。 6.2 标本来源广、数量多 每天有几千例临床检验和病理标本,来自全省、乃至国内其他地区,病例数之多、范围之广,是医院内检验科无法比拟的。2004年标本总量达到656973例,年测试量超过200万次,年收入6000万元以上。其中,病理标本量处于全国医疗机构首位,PCR、分子杂交等基因诊断、细胞遗传学诊断、优生优育系列诊断等项目的标本量在广东省位居前列。如果计算如此大的标本量和服务项目,为医院节约的设备等成本费用和为病人节约因异地求诊而导致的差旅支出,中心所创造的间接经济效益在数亿元人民币。 总之,随着临床医学检验独立实验室在国内的兴起和蓬勃发展,及其产学研一体化的运行模式和科学管理,科研与科技开发是推动我中心检验技术服务更加全面发展的源动力。 医学管理论文:管理科学与物理学、医学的分析比较——论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管理科学 【论文关键词】管理科学 物理学 医学 中国特色 分析比较 【论文摘要】本文从管理科学与医学、物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进行了比较。认为管理科学应该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应该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管理科学。并提出了创建有中国特色管理科学的三个有效途径: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近为令用。 引言 管理科学所研究的是管理工作中的科学规律的学科,它是一门年轻的科学。物理学是探讨物质结构和它们最普遍、最一般运动规律的学科,它是最古老的学科之一。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学科,也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理论体系来看,管理科学与物理学、医学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里我们分别将管理科学与物理学及医学作一番比较分析,可以使我们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物理学研究对象、方法及其理论体系分析 (一)物理学研究对象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大至天体、日月星辰,小到微粒、原子、电子都是物质。固体、液体、气体、等离子体,这些实物是物质。电场、磁场、重力场和引力场,这些场也是物质。自然界的无数事物,形色不一,都是运动着的物质的不同形态。物理学研究的是物质运动最基本、最普遍的形式,包括机械运动、分子热运动、电磁运动、原子和原子核内的运动等等。 (二)物理学研究方法 物理学研究方法按照人类对物理现象认识过程的阶段性,大体上可以将物理学研究方法分为两类:一类是感性认识方法,例如调查方法、观察方法、实验方法等;另一类理性认识方法,例如比较、类比、分析与综合、演绎、推理与归纳、数学、假设、理想模型等效等方法。一般来说,要完成一个物理现象的认识过程都离不开上述两类方法。物理学研究方法属于硬方法,它追求的是精密和准确。 (三)物理学理论体系 物理学的理论体系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原子物理学。这五大物理学的分支,分别代表五种不同的物质运动规律。物理学研究的运动规律存在于任何高级、复杂的物质运动形式之中,并且具有很大的普遍性。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物理学是一门纯粹的自然科学,其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具有普遍性。用“科学无国界”这句话来形容物理学研究对象、方法及其理论体系的普遍性,非常贴切。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的物理学、美国特色的物理学。 二、医学科学研究对象、方法及理论体系分析 (一)医学研究对象 医学研究对象既不是纯自然物质,又不是纯人文现象。其研究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体,是高度进化了的自然物质和复杂的精神现象以及相互作用的综合体。这个综合体是自然科学研究和人文科学研究的交叉点,甚至还要加上哲学研究。这和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截然不同的。 (二)医学研究方法 医学分为中医和西医,它们分别代表中、外两种医学理论,它们的研究方法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之处。中医主要从宏观的、辨证施治的角度来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而西医主要从微观分析的角度来研究人体的生命和疾病。虽然二者的方法不同,但都不约而同地应用了比较、分类、类比、实验(临床)、归纳、演绎、分析与综合的方法。中医强调整体性,在诊断上强调四诊合参;而西医则更注重局部证据。中医的认识方法主要是定性,对定量要求不高;西医的诊疗方法则强调定量与定性的结合,更偏重定量。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可以认为,西医注重现化依据,而中医更重视逻辑思辨。 (三)医学的理论体系分析 中医理论体系是以精气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现象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为理论,以辨证施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西医以人体解剖学、组织学、细胞学的结构和生理生化现象及疾病变化为基础,重视具体病因导致人体器官、组织、细胞、生物大分子的形态功能和生化的特异性改变,以辨病、定位、实验、定量为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还从人文和哲学层次对自然医学作r概括和总结,它认为既要考虑人的肉体变化,又要考虑人的精神变化,以及社会因素、自然环境因素与人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西医学所欠缺的就是这种人文医学的灵活多变性和哲学医学的高度概括性。中医学所欠缺的足在其理论系统形成之时没有在自然医学方面细致到细胞水平、分子水平的科技条件,从而在以后的发展中限制了其概括力度和发展步伐。西医努力的方向应是继续在自然医学方面深入研究的同时。向中医学学习用人文医学和哲学医学的整体全面变化看人的方法去概括总结其成果。中医的努力方向应是在继续发展其辨证论治原则,由朴索粗放的辩证法向发达精细的现代辩证法发展的同时,向两医学学习努力吸收其研究成果的营养并将其纳入逐渐走向精细的辨证论治的框架中来,扫除阻滞其发展的障碍。 从上面分析可知,中医、西医各具特色。尽管许多西方人不认同中医(其实足他们不了解中医),尽管中医还有待于进一步科学化、现代化,但是中医确实富有科学道理和辨证法,中华民族几f年的健康事、不能不归功于中医。那么,中医与西医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中国的新慷学,就理所当然地会带有中国特色。 (四)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医学 “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医学”已是广大医学工作者的共识。有学者认为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医学途径应是互补形式,即将互斥的中西医理论方法互补起来解释生命现象,应用于临床医疗它要求以“水晶箱”f既了解内部结构,又不干扰内部关系)的形式,将中西医统一于既包含中西医,又大大高于中西医的更发达、更完备的医学形态中,其具体方法论是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这一模式,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将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将人体结构与其功能相结lA,全方位地反映了人体的运动变化规律。 三、管理科学与医学研究对象、方法及理论体系比较分析 (一)研究对象具有相似性 管理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科技系统管理工作中的各种矛盾。从管理科学研究对象与“人”和社会系统紧密联系的角度来看,管理科学与医学比较相似,而与物理学则有较大不同。 (二)研究方法具有相似性 管理科学的研究方法与医学相似,在强调定最、精确的同时,也强调管理哲学、以人为本。管理科学的“硬系统方法论”曾在西方某些发达国家风行一时。然而后来有学者批评“硬系统方法”应用领域很有限,因为它将管理完全当成工程来看待,人被看成工程技术的组成部分,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淡化了不问的人有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兴趣、偏好等等特点。接着出现了“软系统方法论”,如切克兰德模型,该模型认为社会系统除了包含“硬件”要素外,还包括了“软件”要素,尤其是包含了人的行为。再到后来出现的“物理——事理——人理”(WSR)系统方法论。该方法论认为:物理涉及物质运动的机理,事理是做事的道理,人理是做人的道理。强调处理任何事和物都离不开人去做。从管理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发展可以看出,管理科学的研究方法是一个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方法的统一体,人的因素在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 (三)理论体系具有相似性 管理科学理论体系除了西方现代管理理论之外。还有中国古代、近代及现代的管理思想与管理实践。西方管理理论强调局部、微观、定量,中国管理思想偏重于整体、宏观、定性,各有特色。这点也与医学相似。 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各种管理学派纷纷涌现,形成了管理学派林立的局面,其中最主要的有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管理过程学派和管理科学学派。管理科学的发展正如西方其它科学门类一样,按照西方人惯用的哲学与方法论思维范式地向前推进,习惯从局部出发。 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博大精深,成思危将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可归纳为两大类型,即儒家管理思想与兵家管理思想。前者着重于国家及社会的管理,其精髓可归纳为“重在治国,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知人善任”。而后者则着重于管理的战略与战术,其精髓可归纳为“深谋远虑,雄才大略,随机应变,速战速决”。在近、现代管理实践中,我国也取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我们经常讲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两条腿走路”、“统筹兼顾”、“牵牛鼻子”等,都是很好的工作方法和管理思想。2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的成功,其中蕴含着伟大的思想,孕育着伟大的理论,包括管理科学的理论。“摸着石头过河”,“不管自猫黑猫”,“不争沦,发展是硬道理”,“一国两制”,科学发展观等等,也是很好的管理思想。这些都值得加以总结、演绎,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进而建立理论体系。 总之,管理科学和医学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方面,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它们的学科属性都具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属性,研究对象都是与人这个特殊物质有关。 管理科学不同于物理学,不能完全用自然科学的“无国界性”来衡母管理科学是否“科学”,不能用几个抽象出来的基本原理和逻辑关系来推导出一些能够“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管理理论。西方现代管理科学理论的发展深沉地渗透着西方国家的价值观、伦理道德、社会标准。将西方管理理论引入我国必须有一个消化吸收的“扬弃”过程,必须与我国国情相结合,否则就会出现“水土不服”。因此,国内管理科学工作者中不少有以之土,大声疾呼:要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 四、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管理科学 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医学已经得到广大医学工作者的共识,某些创建方法和手段也值得借鉴和参考。我们认为创建有中囤特色的管理科学必须采取综合集成法,不能全盘西化。也不能让中西管理思想貌合神离。具体途径我们认为有三: 一是洋为中用,将西方先进的管理理论与我国国情相结合。把西方先进的管理理论引进我国,已经是大家的共识。然而,一定要考虑管理科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融合的学科,不能生搬硬套,洋为中用要将西方管理科学与我国国情、民情相结合。 二是古为今用.将我国古代(直至20世纪初)的管理思想应用到今天的管理实践中来。我国古代曾有过卓越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从管理实践来看:秦始皇统一中国,统一度量衡,修驰道,建长城,这是多么伟大的事业!李冰父子率领民众兴建都江堰水利工程,直到今天仍能发挥作用,这是多么卓越的创举!从管理思想来看:孔子的《论语》被今人认为是管理思想的宝库,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则是关于领导问题的鸿篇巨著。我们不但要从古代的语义和语用背景来分析古代思想及著作,看其涉及到管理的思想和内容的本义是指什么,是在怎样一种历史条件、社会背景和管理层次上展开的;更应从可操作性的程序研究和案例研究人手,注重挖掘古代管理思想的现代价值,研究我国古代管理思想与西方管理科学及我国现代管理实践的衔接问题。这应该是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研究的重点所在。 三是近为今用,将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以米、新中国建立50多年以来、中国共产党成立80多年以来,中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取得的各种可用于管理工作的经验、理论和方法,加以归纳、总结、提高,并将其上升为管理理论,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然将伴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 我国是有着古老文明的东方大国,是经济和科技都在蒸蒸日上的发展中国家。管理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已然而且必然地要同中国的国情相适应,已然而且必然地要同中国的人文因素相结合,已然而且必然地要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从而产生新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管理科学。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近为今用,三者综合集成,是创建有中国特色管理科学的有效途径。 医学管理论文: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 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在我国已经开展了近10年,而军队医学院校则刚刚起步。如何加强临床型研究生培养,造就医德兼备的高级临床医师是研究生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从管理机制不完善、临床特点不明确、考评制度不完善、医德教育未重视等几个方面探讨了我校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起步阶段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 对于专业学位,我国以前旧的学位条例没有明确的界定和表述,对于学位的认识只是侧重于学术的标准,培养的目标基本是教学、科研人员。而医学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除少数研究生毕业后从事基础研究外,多数都将进入医院从事具体的临床工作,而诊治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高素质、会看病、能做手术的临床医师更为需要。培养目标与实际需求的脱节导致了研究生不会看病的“高学位低能力”局面,培养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1998年我国开展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将医学学位分为医学科学学位和医学专业学位,从而使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逐步进入制度化、规范化阶段。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要求侧重于某一特定职业实际工作的能力,以培养高级临床医师、口腔医师、卫生防疫和新药研制与开发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明确突出了临床医学的特点[1]。我校近年才开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受到了各附属医院和导师、研究生的欢迎,招生报名踊跃。但在实际的培养工作中发现尚存在较多的问题,有待我们探讨与解决。 1 目前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机制不完善 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公共课程学习于前一、二学期完成,教学实践及临床实践一般安排在第三至五学期完成,五、六学期完成学位论文工作和论文答辩工作。其中临床能力训练时间不少于一年半。在完成公共课程的一年中,研究生主要由研究生管理大队进行管理,这一阶段的生活学习基本比较正规。但在公共课程结束后的教学和临床实践阶段,研究生多半处于“放羊”状态,学校(研究生院和研究生管理大队)和科室两头都疏于管理:学校研究生院机关在研究生进入临床阶段后将管理职能转归医院,基本没有相关的监管措施;研究生管理大队则认为研究生进入临床后应属于医院管理,手术、值班等导致作息时间不确定,没必要也没办法再进行管理了;而反过来,研究生进入科室后,医院机关对他们并没有具体的管理措施,认为这是科室的事;而科室领导和导师,因为忙于繁杂事务和临床事由,在安排了研究生的课题和工作后,也就很少过问其他的具体问题了,研究生多数时候其实是科室的“边缘人”,科室对其工作和学了导师和指导教师外基本无人知晓也无人关心,只在考试的时候有专门的人员来进行考评;还有教学实践,任务是分配了,但没有专门的培训教研究生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员,只有靠自己摸索,更多的时候是从听前辈的讲课中获取经验。这些显然都是非常不规范、不科学的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从学校到医院、科室都缺乏管理制度上的统一和连贯,不仅缺乏有条理的监控和测试机制,各科室更缺乏专业、规范的临床技能培养和教学培训计划,研究生多的大科室还有专人负责研究生的管理,只有几个研究生的小科室则多数无专人管理。这样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很难使研究生在一年多的临床实践中学到扎实过硬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方法,这将大大影响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1.2 临床特点不突出 尽管是明确的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但实际的培养计划中仍存在着“轻临床重科研”的倾向。临床实践的一年多时间,大部分学生把精力集中放在课题的完成和毕业论文上,而且大部分课题为了凸显“水平高”,都会不自主地加重基础研究的比例,而能够转化为临床应用的应用型课题研究明显不足。不能结合临床实际,更不能用于临床,轻实践重理论的情况依然普遍存在。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临床诊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学专业研究生临床能力的培养。据统计,我校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硕士、博士)用在临床轮转学习的时间有近80%不到一年,因此,毕业前夕的临床技能考核被专家组普遍认为差强人意,尤其是没有接触过临床的应届研究生,和基层医疗单位考来的研究生,他们入校前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与本校在职研究生均存在不小的差距。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对临床型研究生的培养导向缺乏引导和对不同背景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不够具体化等问题。 1.3 考评制度不完善 我校3个附属医院目前已初步制定出各自的临床型研究生培养和考评方案,但明显不够细化,没有量化和统一。临床技能虽有专业区别,但其临床学科性质是共同的,各医院没有制定统一细化的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培训的考核指标,这使得各专业学科临床能力的考核没有统一标准,也使导师制订研究生个体化临床培训计划缺乏依据。 1.4 医德教育未重视 临床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应是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这类研究生毕业后不仅要懂得科研,更重要的是能熟练地运用所掌握的医学知识和技能为病人解除痛苦。由于直接与患者接触,临床型研究生应首先具备高尚的医德情操,牢记学医的初衷与誓言,把救死扶伤作为自己工作的宗旨。而经实际调研发现,我校各附属医院在对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重技能培训,轻思想教育”的倾向。医德教育不是如蜻蜓点水流于形式,就是根本就没有相关的教育内容,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一个技术出众的临床医师如果没有好的医德和品行,就不能算得上是一个合格的优秀人才,不仅不利于其自身的长远发展,对医院的声誉也会造成影响。 2 对策探讨 2.1 健全各级管理体系 临床型研究生的管理应该呈现统一连贯的结构。学校主要由研究生院培养处统一管理,为宏观调控管理,如培养过程的监督、文件的发放等。应由专人负责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进入临床实践阶段的培养监控。首先应与研究生管理大队及时沟通了解研究生的生活和政治思想状况,更为重要的是应与各医院机关教学办随时联系,督促其定期上报研究生临床技能实践的培训计划与考核结果,要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研究生管理大队应对住校研究生的生活和日常事务负责管理,了解并解决研究生的实际困难和思想动态并及时上报研究生院;医院的研究生管理则更为具体直接和重要,涉及导师管理、所在科室管理、轮转科室管理和机关教学办公室管理。每一层次都应有专人负责,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方案。其中导师的管理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导师应负起责任,对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品德、专业知识、临床技能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指导和直接的管理。可根据研究生的考核成绩对各导师进行相关的指导评定记录并全院定期通报,评出年度优秀导师和辅导教师,以此督促导师对研究生的负责;除了导师个人外,研究生所在科室主任应重视本科各级研究生的培养,指定专人负责进入临床实践的研究生管理,会同各研究生导师制定本专业研究生技能培训计划并有不同和侧重,指定专业技能好的人员进行最好是一对一的临床实践指导,做到研究生导师、科主任和指导教师三级管理,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专业知识、临床诊疗技能的学习与考核,并对考核结果进行评价;各临床科室也应对来科轮转研究生制定统一的管理制度,应在指定的轮转时间内指导研究生熟悉并掌握本专业常见病、疑难病的临床诊治技能,对每一个轮转出科的研究生作出本专业的临床技能评定报告;医院教学办应有专人负责研究生临床培养阶段的全面管理。应制定临床考核量化指标,组织专家组进行中期考核、毕业前综合技能考核等。定期抽检学生岗位情况,组织学生统一进行基础理论、基本技能、急症抢救、病例分析等考试。定期下科室检查研究生的学习情况,并将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上级主管部门,协调解决。 2.2 课题、培养突出临床特点 医学专业是一个经验性很强的学科,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有近28个月的临床技能实践时间,对临床技能有很高的要求: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思维能力,能独立处理本学科(指二级学科)领域内的常见病,能对下级医师和实习医师进行业务指导,达到卫生部颁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的第一阶段培训结束时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掌握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能结合临床实际,学习并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2]。因此,临床型研究生的培养应大力加强临床技能的培养和考评。首先应在研究生课题的选择上进行相关指导,明确临床特点,引导研究生和导师确定临床实用型研究课题,在完成课题的同时加强临床技能的培养,避免课题与临床培训脱节,而使研究生为完成课题不得不减少临床技能的培训时间,或为应付考评虽然不得不完成培训,但在思想上不够重视,不能全身心投入和钻研进去。其次是加强各级临床技能培训与考评措施,比如,规范临床研究生指导教师的各项医疗行为,并由专家组对此进行检查;聘请操作规范的专家、教授,组成临床实践技能指导小组,定期为研究生安排临床操作示范,规范研究生操作手法;轮转科室实行科主任负责制,尽量多为研究生提供学习机会,提高研究生动手能力;健全各级学科导师组,在导师与研究生人员不对等的情况下,指定副高以上教师指导研究生临床工作,尽量做到一人一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医院管理部门定期组织某方面有所专长的专家或学者作专业知识及临床技能操作报告,给研究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空间及机会。 2.3 规范、严格考评制度 在制定了一套科学合理的临床培养方案后,相关的考评制度也直接关系到培养质量,应制定完善的考评制度,如轮转科室出科考核,中期基础知识考试,中期临床实践技能测试,毕业临床实践考核,末期综合评估等一整套切实可行的考评制度[3]。应重点组织好二级学科的考核小组,制定统一的考核标准,把握好理论考试、技能考核,公正评分关,力求使研究生的考核工作做到规范、公正。应采取研究生管理人员和学科专家组共同审议的办法,严格按照考核要求进行考核。临床型研究生的考核分基础理论知识考核和临床技能考核两部分。基础理论知识为笔试内容,考核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临床技能考核是对实践操作技能的考核,两者结合起来共同考核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各项考核尤其是中期考核应遵循优胜劣汰的原则,各项考核均达标者,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培养,否则需延长培养年限或作结业处理。目前我校各附属医院对临床型研究生的中期考核有形势化的倾向,有时为照顾导师情面而打人情分,这大大地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也放松了研究生本身的紧迫感。在以后的工作中,应按照制度严格执行,考核时学校和医院机关应有监管人员在场,对不公正的考核人员应提出警告和撤换。 2.4 加强医德教育,提高综合素质 应将医德列入临床型研究生的考核重点。国家卫生部和军队颁发的《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方法》等文件明确规定了医德规范,这是指导临床型研究生医疗活动的思想和行为准则,是医德考核的主要依据。医院,尤其是科室,应随时强调医德医风的重要性,大力宣传好的医德事迹,进行医德医风教育系列讲座等。对研究生在临床培养过程中的违纪率、奖惩数量、患者的满意率等都应记录在册,并最好制定具体的量化考核标准。量化考核指标可包括自我评价、患者抽查评价、科室评价等多种形式。总之,我们应大力加强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医德教育,并和临床技能培训两者兼顾,才能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优秀合格的临床应用型人才。 医学管理论文: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世纪是科学快速发展的世纪,随着临床医学、电子学等学科的发展,新的检验技术和自动化仪器的应用为临床医学检验工作带来很大的便利与可靠性。检验科主要为临床提供高质量的检验报告,检验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临床的工作[1]。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在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对医学发展占据着重要位置,同时关系到国民身体素质的保障,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技术的发展需要管理的配合,然而现时的质量管理跟不上技术的快速发展的脚步,在质量管理中存在着许多漏洞,给人民与社会造成很大的困扰。本文着重探讨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现报告如下: 1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医疗机构检验条件与技术配备不合理。医院里表现床位时常面临紧缺之势,房间设计格局不合理,患者不能及时得到检验结果,易引起病人及家属的焦躁与暴怒。部分实验室布局不符合安全防护要求,缺乏长远计划。检验硬件设备跟不上技术发展的脚步,仪器设备长时间得不到更新和添置而有趋于老化之势。 1.2实验室室前检查不合理。临床医师为患者开据检查申请单,病人按医嘱要求留取标本送检。部分临床医师对没有针对患者的病情申请送检,而且不少检查项目的临床意义不是十分明了,检查的目的性不强。更有部分医师因为诊断不出问题,而随便让病人进行抽血与进行其他无意义的形式检验,让病人及其家属费时费力,同时又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而病情确又得不到缓解,从而失去了对医院的信心而选择不就医。 此外,临床科室标本抽取时间迟早不一,导致待检标本时间过长而影响检验结果。部分护士抽取标本的操作不规范,致使检验结果与理论结果出现较大差异,给临床医师的判定造成了极大的误导。医师无法对症下药,也是导致患者再不肯就医的重要原因。部分质量控制管理人员理论知识薄弱、知识更新迟缓。质控管理人员运用旧理论知识进行检验操作,不可避免地造成系统的误差判断。 1.3文件管理无序,有失规范。文件管理是检验科开展和进行各项工作的基本准则[2],科学规范的文件管理模式与制度才能保证检验科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及其可靠性。部分检验人员对文件管理的概念及其意义不熟悉,在编写和建立程序档案文件时分类不合理、书写不规范,检验原始记录不完整,达不到档案保存的基本要求。检验科管理人员没有对实验室进行不定期的质量检查,致使错误无法得到及时纠正与修改。另外,管理人员对仪器使用、维护、校准等账目不够健全,质控品与校准品存在混淆的问题,以致使用不正确,极大地影响着检验结果。 1.4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之间的关系不甚和谐。当前医院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的矛盾问题日益突出,极大地影响着医疗合作关系。临床医师希望检验人员能帮助寻找患者的病源,但缺乏对检验知识的深入理解,容易出现混淆检测项目的现象。而检验人员又总是希望临床医师理解检验技术的一些高度专业化的难度,彼此之间又缺乏沟通与交流,日积月累,从而在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之间树起了一道交流屏障,导致关系的彼此不协调。 2针对临床检验工作中的问题提出措施与对策 2.1加强设备管理,改善检验环境。根据技术要求,配备适合的检测仪器。时刻紧跟国际技术发展的脚步,引进测试领域广、精度高的仪器设备。完善各项仪器和管理,实行“一对一”或“二对一”专人专队管理与护理。检验室对检验人员严格操作规程,对仪器设备的购进、建档、使用操作管理、人员职责均作出明确规定,以提高仪器的护理质量,保证仪器的完整性和设备检测的准确率。 2.2完善实验室前检查制度,提高质控质量。要求临床医师及检验人员提高自身素质,对临床医师要求提高与扩展初诊知识,对检验人员加强业务知识培训,提高检验人员素质。增强工作职员应对医疗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对新知识、新测定办法、新仪器的操作原理和步骤应实行重点培训并严格考核。强化标本采集,检验科要做到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检验工作,严格认真做好室内、室间质控,确保测定结果的精确度和精密度,减少试验操作经过中批间和日间标本检测结果的误差,使检验质量显著提升。 2.3制定文件管理规范,并严格执行。实行科主任负责制、健全文件管理系统[3]。要求检验单由具有处方权的医师逐项填写,检验人员需经检验科主任审批报告权后方能签发报告,检验结束,检验单及报告均应备份存档。制定检验仪器操作手册,并定期进行修订。检验负责管理人员定期向科主任申请检查各种试剂的质量和所用仪器的灵敏度,精密度,定期进行校正。健全登记统计制度,对各项工作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登记和统计,要填写完整、准确,妥善保管,并实行归档存档。同时加强仪器、试剂的管理,建立大型仪器档案。建立岗位责任制,实行专人负责。 2.4促进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之间的交流。检验科要加强和临床科室的互动合作与交流,医院开展各科室的交流活动,要求各科室的人报告自己科室的最新发展。检验科人员要求理解临床常见病例和高发病例的相关医学知识,不断学习和积累临床知识和临床工作经验,提升专业检验能力。临床医师要求理解检验技术的一些高度专业化的难度,随时跟进检验科的技术发展。 总述: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继国家对药品进行严格的管理之后,临床检验质量管理开始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在临床医学检验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将质量放在核心,不断提高检验人员的质量意识,减少因为标本因素对检验结果产生的消极影响。 医学管理论文:浅谈医学临床实习生的思想教育管理 1 学生存在的问题 1.1 存在放松懒散的思想 实习生在刚进入临床初期,学生学习情绪稳定,工作也积极努力。但3个月后,松散的情绪开始出现。有的学生片面地认为紧张的理论学习阶段已经结束了,考试的压力也减轻了,实习期可以放松了。另外,经过一段时间的科室实习,一些学生认为对临床工作比较琐碎,自己能参与的很少,导致实习热情减退。学生的学习态度松散,其表现是学风问题,其危害是影响在院期间的实习质量和毕业后的敬业精神。 1.2 对实习阶段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大多数医学院校临床实践的考核无标准或标准不统一,实习期间笔试和技能操作分值只占最后总成绩的极小部分,而且很多科室对学生的实习考核没有具体的量化标准,实习手册上的考核内容基本只有带教老师的评语或者日常考勤打分等,这样就造成学生表现的基本相似,努力不努力,积极不积极基本没有区别。而最后学校毕业证的颁发只要求学生毕业考试成绩及格,这样的考核标准造成许多学生重理论轻实践,造成学生认为实习阶段的好坏没有关系,从而对临床实习重视不够。实习期末,则有的学生认为招聘单位的择优条件与临床实习好坏无关,从而对实习的目的、意义及重要性理解不到位。 1.3 面临考研和应聘的双重压力 目前,随着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学生毕业后实习自主择业。而事业单位改制,大部分省市级医院、医学院校及研究机构用人要求趋向于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高学历学位的毕业生。为了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单位,报考研究生进一步深造成了很多学生的选择,使得他们在实习期间不得不集中精力进行考研复习,或者迫于就业压力奔波于各城市各医院的应聘中,这样直接影响了医学生的临床实习质量。目前学生考研的考前复习、参加考试、联系就读的院校及导师、双向选择等,都在学生的临床实习期间,学生实习和考研、就业时间的冲突极大地分散了学生的实习精力,严重影响了学生实习的质量。 1.4 动手机会少造成学习无热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伴随消费意识和法律意识的普遍增强,患者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在很多医院,病人都可以自主选择医师,而且偏向资历高的专家大夫,更不愿让实习医生检查、治疗。而且随着颁布《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要求医务人员严格依法行医,因此带教老师本身就面临患者和规定的多方压力,更不愿意因实习生的操作不规范,从而发生一些不必要的医疗纠纷等。这些方面都对实习生的临床学习带来了很大的限制,带教教师不敢让实习生操作,造成学生临床操作机会减少,临床技能得不到锻炼,无法达到知识结合实践的实习目的,终日只能干杂活的现象也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1.5 对老师的带教水平和带教意识不满意 有些临床带教老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学培训,虽然知识渊博,但是带教经验不足,不知如何更有效地培养和引导学生。另外,带教老师都有繁忙的临床医疗工作,有些还身兼数职,医疗责任重大,用于临床教学上的精力和时间相对不足,加上教学时间不能合理地纳入个人的绩效考核,使得很多教师对临床带教缺乏积极性,教学意识淡薄。少数带教老师责任心不强,只让临床实习生跑腿打杂,甚至放任不管,严重影响了实习生的积极性。 2 相应的教育管理方法 2.1 抓好下科前培训,是做好实习生思想工作的前提 下科前的岗前培训是所有临床实习生到医院实习的第一步,该培训直接影响学生的整个实习过程。 医院安排的培训内容应包括医院的历史、文化,各项规章制度,实习生管理制度,病历书写,电子病历培训,医务人员礼仪,医疗卫生相关的法律、法规,医患沟通等。另外,必须安排至少一周的内外妇儿各科基本临床操作培训。 通过培训,规范了学生的言行和仪表,要求生活上要保持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教育学生使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与患者沟通,尊重患者,保护患者隐私,赢得患者的信任和尊重。 通过规范的科室基本临床操作培训,可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临床操作流程,可以胜任简单的临床工作,便于增加学生和带教老师的配合度,帮助学生更快地融入到科室的日常工作中去。 通过系统规范的实习岗前培训,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医院的有关规章制度、操作要求及注意事项,从而较快地适应实习医师角色,更快地适应临床工作。 2.2 建立切实可行的临床实习质量评价体系 应尽快建立健全临床实习考核制度、具体的责任体系和可量化的评价考核体系,并将学生的实习期表现和评分如实填写在实习手册上并记入学生档案,学校应向用人单位如实提供学生的实习情况,这样实习的质量与就业的好坏就联系起来,学生就会主动重视实习期间的表现,真正做到改变重知识、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等状况,从而提高实习生的临床实习质量。 2.3 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实习与考研就业的关系 为了减少实习期间考研、就业等事项对实习的影响,一方面可在考研前夕集中给予学生4到8周的考研学习假期。另一方面,系统开展就业指导课,尽力为学生开辟多方就业市场,及时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在实习期间合理安排相关招聘会,使学生可以有的放矢,不必过多地奔波于各人才市场,从而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安心实习。 通过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实习与考研、就业的关系,重点是端正学生对临床实习的态度,认识到临床实习的重要性,合理安排实习、考研和就业的时间和精力。 2.4 鼓励教师多为学生创造动手机会 要转变临床带教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可以通过对学生的技能评比量化带教教师的临床带教成绩,促使和鼓励教师大胆培养,放手让学生操作,强化学生的基本操作训练,锻炼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同时要转变学生的观念,要使学生意识到临床操作技能只能从临床实践中去学,如果不积极动手就无法学到实际的操作能力。 另一方面,通过积极沟通,改变患者的态度和意识,改善医患关系,让病人理解并支持医学教育工作,从而创造良好的实习氛围,为学生尽可能多创造动手机会,让学生更多地实践操作,同时在实践中提出问题,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将理论知识转变为实际工作能力,多进行临床基本操作的技能训练,将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医生。 2.5 提高带教教师带教水平,强化教学意识 实习医院应积极对待实习教学,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医院可以通过定期开展教学观摩,师资培训讲座、教师授课评比等活动,建立和完善师资队伍考核管理机制,促进教师提高带教水平;强化教师的教学意识,明确其带教职责和工作范围,树立医疗、科研、教学并重的理念;引进激励机制,开展评选优秀带教教师的工作,奖励优秀带教教师,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带教氛围。 综上所述,影响医学生临床实习期间思想变化的因素很多而且相互影响,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加强医学生在实习期间的思想教育和管理在临床实践教学中将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因此,只有进一步调整教学计划,改进教学环节,强化实习管理,努力提高带教教师的教学意识和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有效提高临床实习质量,才能真正培养出合格的医学人才。 医学管理论文: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管理过程中的问题与思考 “名老中医” 是将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前人经验与当今实践相结合,解决临床疑难问题的典范,代表着当前中医学术和临床发展的最高水平,是当代中医药学术发展的杰出代表,他们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是中医药学术特点、理论特质的集中体现,与浩如烟海的中医古籍文献相比,它更加鲜活,更具可视性。 名老中医学术传承工作是关系中医传统方法能否延续、中医药理论能否发展的大计。名老中医的学术传承形式现已日趋多样化,主要包括名师带徒、研究生教育、家传教育等 多种传承形式相互辅佐.为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 新疆昌吉州中医医院作为地州级中医医院,开展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工作远远落后于其他省市,目前学术传承形式主要以师带徒为主,院内确定11位指导老师和25名学术继承人,其中有2位名老中医被确定为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学术继承人主要通过跟师学习、独立临床实践、理论学习等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任务要求学术继承人自进岗学习之日起,跟师临床和实际操作时间每周不少于1.5个工作日,独立临床实践时间每周不少于2个工作日,理论学习采取自学研修和集中授课相结合形式进行,集中授课每月不少于2次。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名老中医学术传承工作平时考核的管理人员,现与大家共同探讨和学习。 一、存在的问题 1、学术继承人不能保证充分的跟师时间 25名遴选的学术继承人大多为主治医师以上,至少从事临床工作10年以上的中高级骨干人才,其中有8位为科室负责人。他们作为科室骨干,在完成自己本职岗位工作的同时,还需抽空跟师学习,任务繁重。尤其是科室负责人,常常因为医院例行的各类会议影响跟师学习进程。每周保证能跟师2次以上的人员有11人,每周保证能跟师1次以上的有12人,有时一周跟师1次都不能完成的大多为科室负责人。 2、没有针对指导老师的具体考核指标 师承工作教与学应该是双向的,在现行制定的各类考核标准中,没有对指导老师的具体考核指标,仅仅要求指导老师按期批阅学术继承人书写的医案、心得体会等,这不利于平时考核管理工作。因为指导老师一般每月都配套一定比例的带教津贴,但考核大多针对学术继承人,不能因为学术继承人未完成跟师教学内容影响指导老师的带教津贴,毕竟师承工作大多依靠学术继承人自觉、自学为主,老师无法强迫学生学习,带教津贴如何发放是个难题。 3、学术继承考核与管理机制不健全 继承工作的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年度考核和结业考核。平时考核主要由指导老师和带教单位负责,年度考核由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负责。带教单位在平时考核过程中,没有制定学术继承人是否合格的考核标准,仅仅从跟师时间和书写跟师笔记方面进行,无法对跟师质量和学习内容考核。现行的考核仅仅能看学术继承人写了笔记,跟了老师,至于跟师的质量和学习的好坏,管理人员无法判断。 二、未来管理的思考和对策 1、明确固定的跟师时间 每周指定周三或周五下午为集中跟师时间,地点设在各科示教室或名老中医工作室。这需要带教单位的领导支持,医院各类会议可以避开固定的跟师时间。指导老师除了平时随师门诊讲解、指导外,专门抽出半天时间,可以集中讲课、培训,可以联合讨论、研究科研,可以分析典型医案等,形式可以多样化,每对师承人员设考勤本,按时签到。效能办、党办、医务部、门诊等多部门可以成立联合小组,抽查是否按时跟师。 2、量化指导老师考核标准 指导老师的考核应从按时批阅学术继承人医案、每周固定跟师出勤率、学术继承人篇数、门诊坐诊、查房次数,集中讲课教案、出版书籍等方面入手,每月量化核分,采取10分制,7分以上视为合格,可以发放带教津贴;7分以下视为不合格,不予发放带教津贴。每季度召开一次师承对接会议,公布考核情况。考核赋分工作由联合小组负责进行。 3、健全考核与管理机制 成立评审考核专家小组,每半年对学术继承人进行综合考核。依据跟师教学计划,理论考试以自学经典内容为主;实践考试主要由专家小组以面试的形式,针对某一疾病的诊治,指导老师和学术继承人现场书写中药处方,对比方药相似度;检验学术继承人对指导老师学术思想和专业技能的实际掌握情况。学术继承人考核采取优势劣汰的方式,2次以上考核不合格,取消其跟师资格。 名老中医的学术传承是培养造就新一代名中医的重要途径之一[2] 。现今“中医学正处于行将消亡的边缘,也处在新的突破的前夜”[3]作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要发扬中医药特色和优势,首先就要做好继承工作。我们不仅要继承发掘历代医家的学术成就和临床经验,而且还要继承整理当今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使之更广泛地应用和传播而不至失传,这是每一位中医人光荣而神圣的职责所在。 医学管理论文:医学教育项目管理质量控制探讨 摘要: 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不断扩大,继续医学教育成为提升医学教育质量、促进医务人员自身素质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形式。开展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是目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医学教育的主要手段。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管理是保障继续医学教育效果、提升继续医学教育质量的重点和核心。基于此,文章结合有关资料和实践经验,提出一套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质量控制的体系。 关键词: 继续医学教育;质量控制;应用 0引言 在强调终生学习的知识社会,继续教育成为提升个人素质、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重要方式,也是国家贯彻落实“科技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具体体现。继续教育已经成为各个行业重要的教育形式,医学领域自然也不例外。继续医学教育是医学学历教育的重要补充,是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主的终生教育,是采用多种形式、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开展的教育活动。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不断扩大,继续医学教育成为提升医学教育质量、促进医务人员自身素质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形式。开展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是目前实施继续医学教育的主要手段。质量控制是提升继续医学教育质量的重点。基于此,本文结合有关资料和实践经验,提出一套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质量控制的体系。 1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 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质量控制主要针对项目实施情况的评估、实际质量与项目标准质量之间的比对、实施过程中的问题确认和原因分析以及针对问题采取的具体解决措施等一系列环节。我国开展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形式多样,层次多元,有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单位自管项目等。通过培训班、进修班、研修班、学术讲座、学术会议、技能操作演示等多种方式开展继续医学教育活动,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需要。所有这些形式和内容都必须以符合有关规定和要求为原则,不能违背项目申报的宗旨,而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质量控制就是使其符合申报时承诺的条件。 2影响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质量的主要因素 影响继续医学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员、流程、文本和环境,只有对这些制约因素进行质量管理控制,才能保证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实施成效。 2.1人员控制 对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负责人、培训专家、会务组成员以及会场服务人员等一系列参与项目实施的相关人员进行质量控制,是提高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质量的首要和关键因素。负责质量控制的主管部门应加强对质量意识的引导、监督和评估,确保参与继续医学教育的相关责任人员牢固树立责任意识,重视项目质量,从而提升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质量和水平。 2.2流程控制 人员控制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规范的流程控制,即使再有素质和经验的人,在项目实施或举办的过程中也会出现无章可循的混乱局面。尤其是参与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执行者会经常变动,很多人都是首次参与项目,没有太多的经验,加之临场应变能力和组织、沟通、协调能力不足,导致项目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甚至出现失误,项目质量可想而知。因此,制定内容明确、可操作性强的标准操作流程(SOP)是控制和保证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质量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SOP的建立也有利于分析、寻找项目质量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当然,对于项目执行的标准操作流程不是一劳永逸的,由于政策的变动性,流程控制必须“与时俱进”,结合使用PDCA循环法,可以让SOP更加完美。 2.3文本控制 所谓文本是指从项目举办前的通知、培训材料等,到举办过程中的签到簿、学员考卷、学员调查表、学分证书,再到项目举办后的会议纪要、项目执行情况汇总表、学员考试成绩单等一系列材料。文本材料的质量直接关系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实施的成效。对文本材料进行控制,可以保证项目实施的客观性、规范性和有效性,杜绝乱授学分、乱发证书的管理混乱状况,从而保证继续医学教育的含金量。 2.4环境控制 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执行受到很多外界因素的影响,包括会议环境、技术环境、管理环境等。应当根据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特点和具体条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进行控制。 3质量控制的具体过程 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质量控制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众多人员和部门,时间跨度长,牵涉流程多。因此,只有对项目实施的每个环节和流程都进行质量控制,才能确保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顺利开展和实施,从而进一步提升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质量。 3.1初始质量控制 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质量控制应该从项目申报时就着手。拟申报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医疗卫生单位应该对承担项目申报的相关科室和具体负责人进行评估和指导,保证项目申报的规范性和成功率。项目申报获得审批后,管理部门还要对项目负责人及主要参与人进行培训。同时,督促项目负责人针对项目本身进行准备,如组织相关人员熟悉项目举办内容和日程安排、编订审核培训用的教材、制作学员考卷及调查表等。 3.2过程质量控制 过程质量控制是关系到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实施成效最关键、最重要,也最复杂的控制环节,主要包括:对授课教师和培训学院的情况了解,对授课现场的调查,项目执行过程的规范性,授课环境和设施设备的准备和使用情况等。重点应该放在学员考勤和学分证书发放的控制上,因为这两个环节是影响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实施质量和授课效果最为关键的因素。如果不加强质量控制,极易造成学员代签、不签、缺课、迟到、早退以及考核走过场、随意乱发证书、乱授学分的现象,从而影响授课教师的积极性和授课质量,起不到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应有的效果。相关责任人员应该加强质量控制,强化考勤和考核,避免和杜绝走过场的面子项目。 3.3终末质量控制 对于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质量控制应该一以贯之,不能虎头蛇尾,草率收场,这样不仅会降低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质量,也会影响其再次申报的成功率或公信力。良好的终末质量控制应该做到:在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执行完毕之后,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要求将有关材料进行汇总,提交学员签到、考勤、考核的原始材料与项目执行的审核材料。 作者:姚远 单位:江苏建康职业学院 医学管理论文:医学院校学生教学管理策略研究 摘要: 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对改善教风、学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结合医学院校自身特点,提出完善医学院校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 教学管理;教学信息员;医学院校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学管理部门工作任务日益繁重,因人手有限,难以深入教学一线获得全面、直接的教学信息,教学质量监控存在“真空”或“盲点”。在这种背景下,鼓励和吸收学生参与教学管理、提供教学信息,是必然趋势也是必要手段。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主要方式有学生评教、反馈教学信息、参与教研活动,以及在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组中担任学生代表等。各高校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一些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制度,其中包括学生教学信息员(以下简称“信息员”)制度。 1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作用与意义 1.1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提高学生主人翁意识 2005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明确指出学生管理工作的总方针是以育人为本。让学生直接参与教学管理,逐渐转变教育观念,给予学生话语权,由以往的管理对象转变为主动参与者、自我管理者,激发其参与教学管理和改革的热情,有利于突出其教育主体地位,改善学风,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践行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重要手段,为学校决策的科学化、管理的人性化开辟了良好的直通渠道[1]。 1.2有利于完善质量监控体系,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学生作为受教育主体,对学校教学一线各个环节有着最直接、最全面的体验,对教学相关情况最具发言权。充分发挥学生作用,由学生提供教学信息,拓宽了信息采集渠道,延伸了管理部门触角,保证了教学管理的实效性。 1.3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风建设 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情况最具发言权,能够反馈教师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以及师德师风等信息,与其他教学质量监控手段共同作用,形成合力,从而对教师产生激励作用,促使教师改进教学,强化教学责任感。 2医学院校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学生自身存在问题 信息员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工作,队伍管理较为松散。部分信息员认为自己的工作只是学校管理走形式而已,有懈怠情绪,责任感、积极性不高,工作态度不端正,仅为完成任务而提供一些缺乏实际意义的信息;有的信息员心存顾虑,无法放开大胆地工作;还有部分信息员利用职务之便经常向教务处咨询各种个人问题,为自己服务。信息员普遍存在以下特点:时代感强,责任意识弱;认同感强,践行能力弱;参与意识强,辨别能力弱;主体意识强,集体观念弱;个性特征强,承受能力弱等[2]。 2.2管理部门存在问题 信息员队伍由教务处负责管理,信息员反馈的教学信息包括教风、学风、教学管理、教学条件、实习带教等诸多方面,涉及教学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后勤处、设备处、图书馆以及教学医院等单位和部门,这就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配合教务处针对教学信息积极制定整改反馈方案。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这一点很难做到。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学校职能部门没有积极配合;二是缺乏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3]。 2.3教师存在问题 有不少教师来自非师范院校,缺少教育教学专业化、系统化培养,加之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现象,教师面临职称晋升时科研方面的硬指标,为谋求职业发展而疏于钻研教学业务,缺少教学实践性知识的主动积累,疲于完成教学工作,对教学工作投入不足。 2.4见习、实习期间信息员制度实施存在问题 学生进入临床见习、实习阶段后,分散到各带教医院,作息时间与医院同步,且很少回学校,因此信息员很难统一管理。加之学生分散在各个临床科室,不便于信息员及时获取教学信息。此外,当临床信息员将汇总的教学信息反馈至学校后,由于带教医院不从属于学校,学校无力制定整改措施,只能通过向医院反馈情况协调解决问题。因此,临床教学信息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和反馈,信息员的工作积极性受到打击,信息员制度在学生见习、实习期间无法有效实施。 3加强医学院校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主要途径 3.1信息员方面 根据医学院校学制、专业以及实习分布差异等,构建特色信息员管理模式,组建一支适合医学院校的信息员队伍。 3.1.1构建教学信息中心的组织架构 教务处设立学生教学信息中心,负责信息员的组织管理。中心下设学院信息站,站长由站内选举产生,同时设立工作小组,包括秘书组、信息整理组、网络宣传组等,由院系自愿结合成组开展工作。此外,特别成立由见习、实习信息员组成的专项小组,主要负责临床见习、实习阶段的教学信息和评教工作[4]。 3.1.2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工作机制 教学信息中心定期将收集的教学信息汇总整理后反馈至教务处,再将学校整改落实情况公示给学生,形成闭环体系。实行例会制度,每学期教务处召开全体信息员启动会议,进行思想动员,制订工作计划;以后定期召开站长会和站内会,进行工作交流;通过例会制度,增强信息员队伍的团队合作,提高凝聚力和战斗力。 3.1.3加强入职培训及在岗培训 信息员的入职培训,以信息员制度、工作技巧、学校教学管理文件政策等为主,使其尽快适应角色并投入到工作中去。工作开展后需加强信息员在岗培训,方式包括讲座、例会交流、个别指导、网络沟通等。此外,由于见习、实习期间学生较分散,为保证信息员制度有效实施,要特别加强对信息员的思想教育和工作指导。 3.1.4引导信息员开展主题活动 为增强信息员的责任感及归属感,可引导信息员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品牌活动,如定期举办学生上讲台活动,使学生在锻炼自我能力的同时也体验了教师角色,师生换位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教学双方进一步沟通交流。信息员组织的以教学为主题的学生活动,有助于促进学风建设,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管理的重要体现。 3.2管理部门方面 要加强各学院、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共同协作,及时有效地处理信息员反馈的信息,形成“教学信息反馈—处理—再反馈”的闭合系统,保证处理过程畅通无阻,从而提高信息反馈和处理的时效性。 3.3教师方面 采取有效措施促使教师重视教学、重视学生反馈信息。学校可通过考察学生评教全校排名等数据设定教学评价下线,督促教师重视学生反馈;通过宣传提高教师认识,使教师充分了解实行信息员制度的意义和作用,明确信息员制度是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生建立一种全新的合作关系[5]。通过信息员反馈,教师可以审视自我,发现问题,找出差距,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3.4教学医院方面 医学院校学生需要到医院完成见习、实习教学内容,这对于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至关重要。因此,信息员反馈的临床信息不可小觑,需要管理部门给予足够重视。根据临床带教责任制对存在问题的教师进行处理,引导教师重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促使教师改进教学,增强教师使命感和责任心。为促进学生参与教学管理,还可以利用多种宣传途径扩大影响,与兄弟院校交流互访,取长补短;同时结合医学院校自身特点,积累经验,及时调整,进一步调动学生积极性,更好地为医学教育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魏屹晗 袁立军 崔靖 李晓霞 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医学管理论文:医学实验室研究生教学管理 摘要: 实验室是医院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基本要素,医学的科技创新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实验室的现代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科研能力的培养对于医学研究生具有重要意义。科研型实验室是医学院校及其教学医院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和开展科学研究的平台基地之一,探讨实验室如何通过搭建有利于医学研究生开展科研工作的平台、对不同类型研究生进行因材施教,进而对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 研究型医院;专业型学位研究生;科研型学位研究生;科研型实验室 随着时代的发展及现代医学模式的转换,医疗界对于单一型临床医学人才的需求逐渐趋于饱和,而对临床、科研、教学三位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却求贤若渴。医学实验室是医学高等院校培养临床、科研一体化人才的重要基地。而对于有条件的科室来说,以科室或学科为依托而设置的具有独立研究方向的专业实验室,更是着重培养专业方向研究生科研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脾胃肝胆科是国家中医管理局“十一五”肝胆病重点专科、重点学科、国家临床(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单位。科室承担着培养博士研究生、临床型、科学型硕士研究生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任务。针对这种情况,脾胃肝胆科于2013年成立重点学科肝病实验室,搭建起适用于研究生科研培养工作的平台。实验室是医院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基本要素,医学的科技创新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实验室的现代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现代医学所涉及实验技术种类繁多,范围广泛,对于三年制研究生来说,除去必要的临床轮转和课堂教学,剩余时间有限,针对该特点,实验室对研究生科研实习带教提出新的要求并设计实施,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将研究生培养成临床、科研一体化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1因材施教做好岗前考察 目前医学类的研究生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类,学术型研究生要以学术研究为导向,要求研究生三年期间,一年学习理论知识,一年进行临床实践,一年进行基础研究;专业型研究生以专业实践为导向,半年学习理论知识,剩余时间在临床进行实践。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时间较为合理,科研能力和临床操作均得到很大的提高,而专业型研究生大部分时间均在临床实践,比较侧重于临床能力的培养,科研能力相对薄弱。而科研工作与临床经验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临床医生具备一定的科研思维有利于发现一些潜在的临床问题,从而进行有目的的科学研究,将科研成果反馈给临床,指导临床诊疗。专业型研究生在不影响临床能力培养的前提下,若能掌握一些常用的科研方法,将科研和临床实践结合起来,拓宽知识面,对自身素质的提高、所在医院的发展乃至我国医疗界的进步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为了解不同研究生的科研实验能力,研究生在进入实验室后先进行理论考试,找出每一名研究生在科研实验中的薄弱环节,将其分为两组。对于理论知识较扎实、实践操作能力较弱的一组,重点讲授实践操作流程及新理论的扩展;对于实践操作能力较强、理论知识相对欠缺的一组,重点讲授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2重视理论强化岗前培训 充分且全面的岗前培训是研究生快速适应工作环境、较好地融入实验室的重要保证,因此,对进入实验室的所有研究生进行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讲授,并针对每个人的具体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因材施教,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岗前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实验室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开展的检测项目、检测方法及原理。 2.1实验室规章制度与工作流程 实验室规章制度与工作流程的培训工作主要用于规范研究生的实验工作、保障实验人员自身的安全及确保仪器的规范使用,使研究生初步了解和熟悉实验室的日常工作内容,明确实验室工作的目的和方向,为后续的培训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2.2实验室开展的检测项目、检测方法及原理 目前用于科研及临床中的大部分检测设备已实现了半自动化或全自动化,如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酶标仪、流式细胞仪等,实验过程中对各种仪器设备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研究生在进入实验操作之前,实验室管理人员先对其进行相关基本仪器操作流程的讲解,包括离心机、移液器、洗板机、酶标仪等常用设备的日常使用维护和保养,仪器参数的设定及自我安全保护等。带教期间应反复示教基本操作,尽量让每一名研究生都有机会动手操作,研究生进行实践训练时,应仔细观察其操作流程,及时纠正一些错误的操作方式,经过反复强化训练,研究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研究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流程后,可向他们传授一些带教老师所总结的经验向其传授一些操作技巧,提高效率和实验质量。另外,告知研究生实验结果的准确与否与仪器操作是否规范、实验操作人员的素质、工作态度息息相关。对一些较难掌握的仪器操作及实验流程采用录制教学的方式,把规范的仪器操作方式及实验流程录制后发放给研究生,让其闲暇时间反复观看,提高研究生的仪器操作水准及实验技能。对于研究生在实验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常见问题、简单问题,采用启发式的回答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于一些较难回答的难题,带教老师应与研究生一起讨论,或向更高级别、经验更丰富的实验师请教,共同商量解决办法,找出缘由。 3增科研意识培养科研能力 鼓励研究生参加相关的学术讲座,使研究生及时了解所学领域的学术研究前沿,开阔视域,增强科研意识,拓展科研思路,培养科研能力。科研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包括查阅文献、评价文献的能力、实验设计能力、操作能力、数据的统计处理能力、论文的撰写能力等[1]。实验室围绕这些方面,对一些相关能力的培养做定期的培训,内容囊括了如何进行中外文献的检索、如何筛选有价值的参考文献,如何进行课题设计、如何开展科学研究、如何统计数据,如何撰写水平高的科研论文等。同时鼓励研究生在真正进行课题实验之前进行相关实验咨询,包括如何设置正常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如何随机,采集样本后如何处理并完好保存,据目前现有的仪器设备选购怎样的试剂和耗材以及试剂的保存使用等,指导研究生做出科学的实验设计,制定科学的实验流程,备齐合适的实验器具。 4培养创新能力加强团队意识 “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医院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实验室带教老师应善于发现研究生科学实验过程中的创新点,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其树立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创新动机。调动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后及时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独创性地去解决问题。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积累科研知识。为增强研究生的知识储备,实验室定期安排科研知识培训,除此还聘请外院科研专家给研究生做新技术指导,使研究生掌握本领域知识结构及新技术的延伸。在科研知识培训或新技术指导之后,研究生应做一次学习汇报,其做学习汇报也是总结知识、思考创新的一个过程。科研实践经历的不断积累是创新的根源,任何没有实践作为基础的“创新”最后只能成为空中楼阁。目前医院设立有研究生科研课题基金项目,实验室带教老师应多鼓励研究生参报,在课题设计、实验技术方面给予指导意见。参报过程也是研究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不断汲取新知识、探索新方法,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使得科研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很大的激发。科研是团队性很强的一项工作,目前临床所遇到的医学难题,不是单一一个学科就能处理的,而一个人的知识面更是有限,从课题设计到课题结束的整个过程不可能纯粹由一个人来完成,这就需要多个学科的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因此,加强研究生的团队意识,增强其善于与其他同学交流合作的能力尤为重要,这不仅有利于医学研究生突破科研瓶颈,也有利于其创新能力的提高,实验室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平台,不同学术背景、不同研究方向的医生和研究生均可以在这里从事课题研究,研究生可利用这个平台锻炼自身的交际能力,学会相互交流合作,探讨问题,分享彼此的资源和研究成果,从而加强团队意识。在医学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随着教学层次的不断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已是研究型医院科研、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教学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这也是研究型医院继续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2],借助于实验室平台对研究生科研能力进行培养是国内大多数研究型医院所采取的方法,我科研究生的科研课题均在肝病实验室进行,我们有责任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做出最大努力,高水平的实验室是培养科研创新人才的主要阵地[3],我们的设施仍需不断完善,带教老师仍需继续学习、自我提高,将把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作为我们工作的核心目标。 作者:刘鸣昊 张丽慧 单位: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脾胃肝胆科 医学管理论文:研究生医学教育思想教育管理初探 摘要: 研究生思想教育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研究生思想教育管理的承担者,本文将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新时期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做出了新的思考。从理论层面深入探讨提高医学研究生思想教育方法的可行性,从思想层面积极引导医学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实践层面严格督促研究生以良好医德为准则,将思想教育落实到临床学习工作中。力图促进临床研究生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研究生;思想教育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必经途径,在继续教育中起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1]。我院作为吉林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院,自2012年开始实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和住院医师培训并轨的培养模式,此次并轨的最大优势是参与培训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达到毕业条件并培训合格之后可获得四证(毕业证书、学位证书、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和专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毕业后即可行医,大大提高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然而,住院医师大多是刚走出校门的本科生、研究生,他们对前途充满信心,思想活跃,工作积极,渴望成才。但他们对当今社会出现的各种不良思潮、错误观念缺少应有的免疫力。因此,加强对住院医师的思想道德教育,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伦理观,显得更为迫切[2]。我院一向非常重视临床医学研究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并一直探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经过两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管理者的教育引导 1.思想教育学习讨论会 传统的思想教育形式往往存在单一、枯燥且脱离实际等缺点,通过近年来的探索,我院积极开展以讨论会为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管理者可以结合教育部临床专业研究生培养以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相关文件精神进行教育引导,定期开展思想教育相关主题的学习讨论会,以小组分组讨论形式开展,系统讨论医德医风、医学伦理等方面思想教育问题和体会,研究生也可以结合自身体会进行学习交流,师生互动,不断明确医德医术的重要性,严格要求自己,医术上精益求精,思想上不断完善,态度上积极热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提升自身思想道德水平,将良好的医德医术内化为自觉遵守的准则,在平常学习工作中不断践行。 2.入科前集中培训 我院对进入临床的研究生入科之前实行集中培训,近年来,共培育研究生1123人次主要针对医德医风、专业素质、科研能力等多个方面。通过集中的学习和活动使他们明确医生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与伦理道德水平,加深对基层医疗工作的认识和了解,努力将自己培养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医学事业接班人。培训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3]:(1)医德医风教育:促使研究生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对本职工作和患者保持很高的热情和责任感;(2)临床实践技能培训:掌握相关的临床操作技能可以使研究生尽快适应临床工作,得心应手,树立自信心;(3)医疗法律法规普及:使研究生知法懂法,自觉遵守各项医疗规章制度。 3.医学道德教育课程 将思想道德作为一门研究生必修的医学道德教育课程,挖掘诚信道德的典型事例[4],阐述医德失范的真实案例,并在学习结束后对研究生进行理论考核,考核主要从社会公德、集体主义、职业道德、医学伦理、医患处理等方面进行,满分100分,结果上报研究生办公室从理论层面对其领悟程度进行考查,针对思想道德考试不合格的同学进行进一步深刻教育。借助这种方式,督促研究生重视学术道德,提高研究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二、导师的监督指导 1.导师言传身教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导师的思想道德、处世哲学、治学态度以及成才经历都会对研究生产生影响。导师是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不仅要在学习和生活上关心自己的学生,还要的是在思想上对他们加强引导。我院积极在研究生入学前组织研究生导师参与德育课程的教学,提高导师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能力,还把它作为遴选和考核导师的重要指标,强化了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为研究生树立高尚医德高超医术的榜样,对研究生思想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师生交流会 研究生导师应定期和自己的研究生进行交流,加强沟通,关注研究生思想动态,针对研究生生活和学习上的困惑进行指导教育,并定期举办师生经验交流讨论会,近几年,我院共举办院级师生交流会5次,参与人数约800人,会上师生之间畅所欲言,在鼓励研究生加强临床技能,树立良好医德,促进良好医风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3.学术实践活动 导师定期组织研究生参加医学专业学术实践活动,例如:填写活动内容通过这些活动,调动研究生钻研医学的热情和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术习惯,在不知不觉中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 三、研究生的自我教育 1.加强自身道德修养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讲求利益,名利并重的价值观正在逐渐形成,而且在一部分研究生的心目中已是根深蒂固。医院是救死扶伤、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行业,临床科室直接服务于病人,与病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在临床研究生教学中始终贯穿:在对病人实施医疗服务中,要求高尚医德与精良技术的结合,在诊疗工作中要求高度负责,一丝不苟的精神[5]。为提高研究生自我道德修养,举办了多次讲座和座谈会,深入到学生的中间,了解与研究我院研究生道德情况,建立道德修养评价标准,有针对的提高研究生思想道德水平[6],不断自省,不断总结自身不足。只有锲而不舍、矢志不渝才能攀登医学高峰,只有秉承踏实认真、兢兢业业的态度,献身医学事业,才能成为一名白求恩似的医务工作者,传承白求恩精神。 2.加强自律 研究生管理者的教育引导及导师的监督指导是他律,研究生自身的反省和自觉遵守才是自律,提高研究生思想道德水平,归根结底要靠研究生自身的努力。思想道德教育只有通过研究生内化为自我要求、自我约束,才能真正达到目的,实现从他律到自律升华。近年来,我院进行关于医学研究生医德医风自我管理的讲座2次,着重于将良好医德规范内化于心,并将其固化于行,做到知行合一,做一名具备良好医德医术的合格医师,这正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真正意义所在。 四、建立完善的思想教育体系 1.出版相关学习教材 相关医学教育工作者应结合当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专业研究生并轨的特点[7],参与出版相关思想教育的学习教材2本,作为管理者、导师和研究生的学习依据和理论参考。 2.成立考核小组 成立了相关考核小组,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包括,针对思想教育形成完善的考核机制,定期对相关规范化培训的研究生进行学习教育,并组织考核评估,对表现优异的研究生给予表彰,对表现不佳的给予继续教育,努力使其达到教育的目标要求。 五、效果与体会 1.结果 我院通过规范系统的学习、评价、教育、反馈,对提高研究生医德医风、医学伦理、思想政治,自我修养等方面水平有积极作用。通过组织多次讲座,加强与研究生、导师之间深切的交流,了解研究生思想政治水平、发现和解决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切实的践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研究生思想教育管理的有效路径,在促进我院研究生思想政治水平提高方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2.体会 完善的临床医学应是一门技术与人文相结合的医学,而医学人文思想和理念的形成离不开医学思想道德教育。医学研究生是未来医学科研、教学和医疗工作的骨干力量,对其医学人文素质应该有着更高的要求。多年来我院一直努力探索医学研究生思想教育管理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力求充分发挥管理者、导师和研究生自身的作用,提高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促成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效衔接,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输送越来越多的优秀医学人才。 作者:徐广军 刘忠玲 孙小雪 汪丽 单位: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医学管理论文: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体系建设 1现代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体系建设的意义 1.1现代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体系,是预防医学研究的基础设施 预防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体系,需要有大量的真实案例和实践材料作为研究对象,预防医学档案真实记录了疾病预防与控制的全过程,为现代预防医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的研究资料,是预防医学理论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建设科学的现代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体系,就是建设现代预防医学研究的基础设施,一个国家现代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体系建设的先进程度,将直接决定了这个国家预防医学的发展水平。 1.2现代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体系,是国家公共卫生管理机构制定疾病预防控制政策的重要指导 预防医学档案是对人类疾病预防控制活动的真实记录,是人类医学实践的宝贵结晶。疾病的预防控制体系,不仅需要医疗工作者的全程深入参与,更需要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者、以及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因此具有很强的社会体系属性。建设科学有效的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体系,能够帮助公共卫生政策制定者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激发群中的参与热情,提高公众的认知水平和重视程度,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构建全面高效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2现代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体系的核心要素 2.1动态记录 建设现代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体系,首先应注意对预防医学档案信息进行动态记录和动态处理。同时,预防医学档案管理还应注重资料获取和管理的时效性。疾病防治的规律告诉我们,很多类型的疾病,尤其是地区重大的传染疫情,其发展速度和变化速度都是非常快的,因此需要我们建立动态监测和观察体系,以求能够及时、高效、真实的记录疾病发展变化的每个阶段。因此,我们应该建立经常性检测记录、突发性检测记录、跟踪记录等记录方式相结合的动态监测记录体系,并能够根据疾病发展的阶段不断调整记录方法。所以,建立一个动态监测记录体系,是建设现代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体系的核心之一。 2.2注重基础数据的整合 建设现代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体系,另一个核心就是对预防医学档案基础数据的处理和整合。预防医学档案的存在形式多种多样,有文字、声音、标本等等,但是,随着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可以将这些材料整理成基础性的数据进行存储和交流,以方便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在数据处理和整合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较少的运用医学理论对原始材料进行处理,而需要运用数学和统计学的语言去客观描述一个原始材料,这是因为医学具有很强的证伪性和扩展性,随着现代医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很多过去的理论已被证明是不科学的甚至是错误的,而数学和统计科学具有较强的理论上的稳定性和传递性,有利于保证预防医学档案基础数据的利用率和使用价值的稳定性。 2.3信息系统的构建和交流 基础数据的处理和整合,是构建信息系统的基础。构建科学有效的预防医学档案信息系统,对于现代预防医学的发展,至少具有三个方面的好处:第一,更加方便和高效的对预防医学档案信息进行处理和存储,运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技术工具,将各种存在形式的预防医学档案转化为数据化的档案材料,从而使预防医学档案具备较强的可复制性,存储和交流都更加方便;第二,有利于预防医学数据的分析研究,随着计算机科学在医学研究中的普及,以及数学、统计学在医学研究尤其是预防医学研究领域的使用,越来越多的预防医学档案管理者开始注意到信息系统构建的重要性,并不断提高着预防医学档案的数据化水平,从而更好的满足现代医学研究对基础数据的要求,更好的促进预防医学理论研究;第三、有利于基础数据和研究成果的全球共享,医学是具有很强正外部性的理论体系,预防医学档案盒预防医学研究成果,理应造福于全人类,而信息系统的构建,能够在促进不同国家间交流的同时,推动预防医学的发展。 作者:刘娜 单位: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人民医院 医学管理论文:信息化医学档案医院管理论文 一、强化医学档案信息化管理 新时期,医学档案管理应迎合时代的发展需求,逐步实现信息化、数字化建设,而在医学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又分为硬件与软件建设两个方面。一方面,就硬件而言,因计算机处理过程均需借助相关指令来完成,这时为避免因档案管理员的疏忽而出现管理失误,必然就需要逐步强化对文书档案的管理,而随着文书档案资源的越来越多,不仅增加了档案资料存储的困难,而且管理效率也比较低,极易出错,故逐步实现档案资源的数字化管理,意义重大。为此,医院需具体结合自身经济情况,进一步加大对医院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硬件设施的建设与投入,积极购置一些现代化、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形成便捷、可操作性强的档案信息查询、检索与共享网络系统,积极打造出一个健全的档案信息资料服务平台,从而为医学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地信息资料支持。另一方面,就软件而言,医院需重点加大对现代化档案管理人才的培养。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医疗科研单位与相关档案界均需投入大量精力、人力用于档案人才的挖掘、培养中,积极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且具备较强档案专业知识能力的档案人才,以此来推动医院医学档案管理工作的稳步发展。同时,在现代化档案人才培养中,不仅需使之具备较专业的档案知识与计算机操作能力,还需引导其逐步形成信息意识与创新意识,引导其主动学习,主动探究,逐步提升自身档案管理水平与讷讷管理,从而医学科研人员提供更加优质的档案服务。 二、突出医学档案的开发利用 第一,明确医学档案开发利用服务方向。就我国经济建设情况来讲,医学档案要想迎合经济日渐增长的需求,就需逐步拓展其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服务领域,即推动医学档案开发利用朝着更加制度化与科学化的方向发展,随时为档案利用者提供更加准确的档案信息,并在做好医学档案归档工作的同时,对现有档案资源进行大力开发,严抓同经济建设密切联系的医学档案工作,摆脱单一业务观点,形成医学档案效益观,加强档案开发利用;第二,明确医学档案开发利用目的与范围。就医学档案而言,它具有一定综合性,不仅可为相关机关单位与部门提供有力地信息依据,而且还能在做好档案保密、严控审批手续工作的同时,强化各级医院间的信息的横向联系,实现各部门间的信息互通有无,以迎合医疗科研需求,获得更加的社会经济效益。为此,在医学档案管理中,档案管理员需对医学档案利用目的与范围加以明确,积极转变工作方式,强化自身服务观念,并在具体结合自身工作实践的基础上,超前决策,抓重点,寻求突破口,实现开放化的档案信息利用,让档案资源得到更广泛的利用,为单位、个人与社会、经济建设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三、完善医学档案管理制度建设 在医学档案管理中,医院还需具体结合工作情况,逐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提出综合化管理措施,推动医学档案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而在制定相应规章制度时,就可在参照医院卫生档案管理条例与档案法的基础上,具体结合本院情况,完善制度建设,规范医学档案管理流程,并在建设管理中,逐步调整,使之更好地迎合医院现代化发展需求。同时,医院还需落实管理责任制,对相关人员的工作职责加明确,加大各级人员间的相互配合,共同推动医学档案管理水平的逐步提升。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今这个日渐现代化、科技化的知识信息时代中,医学档案管理工作要想迎合时展需求,就想与时俱进,革新档案利用服务思想,创新管理模式,规范制度建设,提升人员组织,加强信息化建设,朝着更加信息化、制度化与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从而为临床医疗事业与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为有力地档案信息支持。 作者;刘景 单位:湖南省常德市西湖区人民医院
工程管理论文:对园林绿化工程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园林绿化工程管理更多的是关注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政府为了有效地加快城市建设,要对园林绿化的进程进行有效掌控和管理,更好地保护城市的环境。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人们的环境意识也在逐渐增强,他们开始越来越多的关注园林绿化,因此,园林绿化的主管部门要切实担负起责任,对园林绿化工程进 行严格的监管,为市民提供一个绿色、环保、生态的优美环境。 1 园林绿化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园林绿化工程管理中的科技发展水平相对滞后 在实际的工程管理中,我们必须注意以下问题:1)科技人员没有严格的执行相关的技术准则和规范,使得某些园林绿化工程的质量得不到保障。2)管理与运行机制上存在很大问题,并不能很好的适应园林发展需要,其直接后果就是与生产部门和应用部门形成一条龙渠道。 1.2 对绿化工程质量管理的认知度不够 对于一个城市园林绿化方面的企业,必须要有科学的组织管理机构,这样才能有效的管理好园林绿化工程,确保工程的质量得到保障。当前,我们很多从事园林绿化的企业,对绿化工程质量管理的认知度不够,缺乏程序化、技术化的管理手段,严重影响了工程施工的质量[1]。 1.3 绿化工程管理体系不完善 一个城市园林绿化方面的企业是否能做好绿化工程管理工作,还要看这个企业的管理机制是否完善。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园林绿化企业的管理机制都不够完善,很多时候会导致园林绿化施工的管理出现问题,例如盲目性、随意性的施工问题,甚至会违反质量管理的客观规律,造成工程质量大幅度下降。 2 提高绿化工程管理的措施 2.1 增强工程管理意识,构建科学完善的工程管理体系 一个好的园林绿化企业,必须要进行严格的培训,使得工作充分细化,进而增强管理人员工程质量管理的良好意识,进而保障工程有效并稳定推进,使得管理目标顺利达到[2]。从施工企业的现场施工管理着手,一定要建立完善的组织管理机构,做到垂直管理,这样可以有效的执行企业的管理任务,保证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质量和速度。 2.2 加强园林绿化企业人才队伍建设 园林绿化的建设很复杂,涉及很多的内容,这就需要是有专业的人员来保证园林建设的正常进行。因此,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对园林绿化企业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有效的提升其管理水平。园林绿化企业要牢固确立正确的管理思想,加强园林绿化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确保工程的顺利完成。 2.3 切实加强园林绿化工程规划管理 绿地对于城市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要合理开发和使用绿地,在进行建设前必须经过合理规划,将绿化的发展建设纳入到城市的整体建设当中。要严格控制已有规划的绿地或绿化园林。最后在工程验收和后期养护的过程中都需要相关部门予以支持,严格按照园林绿化工程的规划标准进行管理[3]。 3 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和经济的进步,园林也将发挥更大的作用,然而园林绿化工程管理问题也日益突出。为园林绿化工程管理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需要在提高重视度、加强人才培养、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增强工程管理意识,构建科学完善的工程管理体系等方面多做工作,这就使得行业内外必须共同努力,为加强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确保质量,必须加强基础工作、施工质量控制。我国正在积极探索园林绿化工程管理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只有针对园林绿化问题积极做出改革,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工程管理论文:对园林绿化工程管理措施分析 1前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园林工程建设已经进入到蓬勃发展的阶段。提高园林工程建设队伍的技术、管理水平,提高全民族园林工程建设知识,已成为中华民族奔向小康社会的必然。而园林工程建设又是集建筑学、植物学、社会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学。这就对园林工程建设者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 是必须具备多学科知识。园林工程是一种独特的工程建设,它不仅要满足一般建设工程的使用功能要求,还要满足美化环境的要求,在实施过程中塑造出与建筑融为一休的园林景观工程,从而满足人们对实用性、美观性、观赏性的需求。下面就园林工程施工技术与施工管理进行探讨分析。 2 园林绿化工程独有的特点 2.1 部分实施对象是有生命的活体 园林绿化工程的部分实施对象是有生命的活体。通过各种色彩植物、花卉,树木草皮的栽植与搭配,利用各种苗木的特殊功能,来达到清洁空气、吸尘降温隔音、营造与美化生活环境的目的,它是源于林业与其他各种植业的特殊行业。 2.2 需要进行长期养护管理 “三分种七分管” ,种是短暂的,管是长期的。只有进行不间断的精心养护管理,才能确保各种苗木的成活率和良好的长势,否则,就难以达到生态环境景观的特殊要求和效果。这就决定园林绿化工程建成后必须提供养护计划和相关的资料投入。 2.3 追求工程的艺术美 如果说,任何建筑都讲究美观的话,那么园林绿化工程在景观小品、植物配置等方面则更讲究艺术性,其效果要给人以格外美的感受。而这一点在某些设计部位可能难以达到,需要通过工程技术人员创造性的劳动,去实现设计的最佳理念与境界。 2.4 工程量分散 除大的公园建设项目外,一般来说,园林绿化工程均作为建筑配套附属工程出现,其规模较小而且工程量分散不便于监督管理。处于这样的情况,有两种现象较为普遍。一是少数人认为园林绿化工程不会出大乱子,大不了死几棵树,把投资控制到不合理的程度,主张谁的标准低谁中标,给工程质量管理留下了严重隐患,更使监理处于一种两难境地。二是工程量小而分散、战线长,往往使工程监理顾此失彼,容易使一些素质较低的施工单位乘虚而入,钻空子,做手脚,极难控制工程质量。上述现象对园林绿化工程监理增加了很大的压力,从目前看是必须面对的一种挑战。 3提高管理水平对策 3.1 遵循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原则 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基本原则在城市园林绿化管理过程中,应根据城市不同的特点,制定城市各类绿地的用地指标,并选定各项主要绿化的用地范围,合理安排整个城市的园林绿化系统,作为指导城市的各项绿化建设和管理的依据。城市园林绿化的管理应考虑以下因素: (1)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不同的城市对园林绿地系统的规划要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园林绿化的规划布局应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水文、地形等方面的自然生态条件和城市性质、规模、经济发展水平等条件,综合考虑,因地制宜。如:北方城市应多考虑防风带的建设,南方的城市要以遮阳降温为主等。 (2)综合考虑,全面安排。要在充分利用现有绿地的基础上搞好城市的普遍绿化,要与工业布局、居住区详细规划、公共建筑分布、道路系统规划密切结合。 (3)均衡分布,形成完整的园林绿地系统。不同的绿化具有不同的功能,在进行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布置时,应注意将公共绿地均匀分布,做到点、面相结合,以面为主,点线穿插,以小为主,中小结合,使各类绿地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以充分发挥园林绿地的最大功效。 (4)远景目标与近期安排相结合。近年来,国外一些大城市在园林绿化规划布局方面都很强调形成理想的城市园林绿化体系,并且有的城市建立了三级绿化系统,即市内小型绿化系统、市内环绿化网、市外环绿化网。将城市三级绿化系统与城市规划的远景目标相结合,城市规划应给城市园林绿化留下充足的空间和发展余地,从而减少城市园林绿化过程中出现的某些漏洞,不影响城市的总体发展。 3.2 运用科学园林绿化管理方法 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它具有目标性、主观性和非程序化等特点。进行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必须有先进合理的方法。在目前现代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当中,德尔菲法和多阶段决策方法是最为常用的两种园林绿化管理方法。 (1)德尔菲法是在专家会议基础上创立的一种背对背式的专家咨询法。这种方法克服了专家会议法的许多弊病。比如,由于崇拜权威而导致的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和意见不能得到很好地发表和采纳;还有,出于某些到会专家的自尊心原因,不能正确地对待别人的建议和意见,固执地坚持自己的看法的专制行为。最近几年,在我国的一些大中城市中,许多园林工作者把德尔菲法引入到现实的园林绿化管理工作当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较好的效果。 (2)多阶段决策法。它也叫动态规划方法,是由美国数学家贝尔曼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用以解决多阶段决策问题的方法。所谓多阶段决策问题是指一个决策问题包含若干个阶段或子过程,决策者需在每一个阶段做出选择,以使整个决策过程最优的一类决策问题。多阶段决策法是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中最主要的管理方法之一,它的应用能够使园林绿化管理中的一些复杂问题得以合理的解决。 3.3 规范城市园林绿化规划管理 城市园林绿化规划既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学科,又是一项引导城市园林绿化的政府行为,还是一种鼓励公民参与的社会运动。它的制定一方面要具有综合性、权威性、前瞻性、阶段性、区域等特征。另一方面要依据国家城市发展和建设的方针,经济技术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规划与区域规划;城市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和建设条件来编制。科学、合理的城市绿地规划系统要充分反映城 市园林绿化发展和建设的客观规律,要符合城市的实际情况,要成为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工作的基石。 3.4 转变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体制 在体制上进一步完善分级分权管理,重点是梳理关系,管理重心下移,调整职能配置,强化职权利挂钩,从而构筑起上级政府管理的,下级政府不管,条管的,块不管,但以块为主的格局。同时,对块与块、块与条边界模糊的领域建立一种磋商和协调机制。 4 结语 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管理是一门实践性、技术陛、艺术性很强的学科,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既要掌握工程原理,又要具备现场施工实际经验、专业技术、现场管理、并不断反思回顾总结经验进行二次创作等方面的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很好地把园林工程的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参号眭,休闲娱乐胜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出美观、舒适、自然和谐、经济实用的优秀园林作品。 工程管理论文:新时期高校维修工程管理的思考 【摘要】维修工程管理是确保高校教学、科研顺利进行,促进学校发展的重要工作。新时期,要在正确认识维修工程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工作难点的基础上,探索维修工程管理有效途径,提高维修工程质量,为高校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创造条件。 【关键词】高校;维修工程;管理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校园基础设施建设逐年增多,后勤各种配套、维修与改造工程的规模和数量大幅度增长。加之,近一时期以来,原材料等物资价格上涨迅猛,维修工程资金的投入量比过去增加较大,给本来就资金紧张的高校后勤工作带来了新的困难。高校的维修工程管理工作是确保教学、科研顺利进行, 促进学校发展的一项关键工作。提高与加强维修工程工作的质量和科学管理是新时期高校后勤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管理好维修工程,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作用,促进高校的又好又快发展,是高校后勤管理部门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高校维修工程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维修工程项目实施缺乏计划性 目前,大多数高校因短时期的规模扩张,各项建设密集上马,大工程不断,高校的主要注意力都集中到以规模扩张为主的外延发展建设,维修、改造等小型的零星工程项目未能摆到重要位置,再加上原有建筑等设施的功能逐渐落伍,已经不适应现实需求,被学校列入淘汰范围,短时使用,导致超负荷运转,破损老化严重。到现阶段,原有设施大都急需更新维修。高校后勤部门每年都将维修工程项目列入年度财务预算,由于资金紧张等原因,主要是凭现实急需和领导意见实施维修项目,不能按照计划实施。维修工程项目的整体规划缺失,再加上维修质量无法保证,导致有的维修工程几经反复也没有达到理想效果,造成资金浪费。 (二)施工监督管理力度低 高校维修工程主要包括自行决定的改造、修缮、装修、绿化、硬化以及一些基建工程的配套附属工程等,且这类工程的特点是种类繁多、分布零散、施工点多、单个工程金额不大,同时,工程施工随意性较强,通常无正规的专业设计;工程时间相对集中,常利用寒、暑假突击施工,校方对工程监督管理比较困难,漏洞相对也较多。加上部分工程的建设单位的施工人员对于维修工程的施工技术、工艺、材料、设备等了解不深,在施工过程中,不能起到有效的工程监管作用,造成监管力度低,工程质量不能满足需要。 (三)施工单位普遍存在预算高估冒算 当前,高校维修工程项目的预算和结算一般是由施工单位编制,建设单位认可。施工单位在预算和结算过程中往往是高估冒算,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虚报工程造价。加之,建设单位管理人员调查研究工作不细不实,对预算、结算中量价组合了解不够精确,人为的给施工单位造成可乘之机。施工单位往往钻这个空子,利用虚报工程量,增大材料单价,重复计算工程量等手段提高工程造价。 (四)审计部门忽视小型维修项目 工程项目的审计是提高学校资金使用效益、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一环。高校非常重视维修工程审计工作,每一项维修工程必须经过学校审计部门审计监督。但随着新建和维修项目增多,审计任务与审计力量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加之审计人员业务水平有限,往往只注重新建大型项目的审计,而忽视了小型维修项目的审计,导致学校维修资金在一定程度上的浪费与流失。 二、高校维修工程管理中的工作难点 (一)维修项目的立项选择 由于维修资金的限制,在维修项目的选择上不可能做到有求必应,对维修项目必须做到有选择性地进行立项审批和施工。这就要求维修管理人员必须按照一定的轻重缓急原则来确定维修项目,在众多项目中选择并排列最急需施工的项目。在维修工程项目的确定和选择工作中,需要对众多信息进行分析、比较、排除和优选。但当面对信息量比较大,需要选择的维修工程项目较多的情况时,负责具体工作的管理人员就必须要具备相当水准的专业知识和熟悉掌握学校各方面工作的能力。 (二)维修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 高校维修工程由于存在单项工程量及维修金额较小的特点,往往是“正规军”不愿干,“杂牌军”难干好,使得维修工程的管理无法像大型新建工程一样采用委托监理的方式进行质量管理。同时,维修工程所具备的种类与数量较多,施工点变换快的特点,使得管理人员分身乏术,无法对所有工程进行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因此,针对维修工程的特点,如何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维修工程质量是高校维修工作面临的一大难题。 (三)维修项目的经费控制 高校维修工程有工程量小、施工内容增减弹性大的特点,施工过程中窝工现象十分普遍,施工效率低下,造成人工费在工程项目中的所占比重居高不下。另外,维修工程使用的原材料数量相对较少,采购成本较高,也造成了维修项目成本较高,从而在维修工程项目结束时的决算中给造价审计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四)维修项目的工期控制 高校维修工程的施工过程往往与教学办公同时进行,施工受影响较大。同时,室外作业受天气的影响,施工工期无法得到保证,因此,维修工程的工期伸缩性很大,给施工管理造成很大困难。加上维修施工单位的自身资质和管理水平制约,具体施工人员一般是从社会上招募的“散兵游勇”,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工程进度难以保证整齐划一。所以,维修工程项目(下转第180页)(上接第157页)的工期控制难度相当大。 三、高校维修工程管理的实现途径 (一)确立维修工程的实现目标 无论是高校整个维修工作或者是某一建筑物的维修任务,均应确立明确的计划实现目标。目标的确定,应既有超前性又有实现的可能性。若目标定得太高,计划的立项、资金、人工先天缺口较大,则施工环节再努力亦无法完成,计划目标必成空谈;若目标定得太低,则毫无激励作用,不能满足高校发展的需要,造成虚假节约、实质浪费的后果。在确定实现目标的同时,要进行目标控制,如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投资控制等,进而达到强化维修工作计划与决策的严肃性的目的,减少以致杜绝维修工作中的盲目性。 (二)推行维修工程项目招投标制度 维修工程项目的招标制度有助于选择优秀的施工单位,降低建设成本和提高建筑质量。对于金额较大的基建维修项目有必要进行公开招标, 公平竞争。目前,因维修工程项目的特点决定,高校维修工程的招标多数为邀请招标,利用工程定额总造价下浮点数作为标底,按照招标程序进行招标产生施工单位。在招标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招标领导小组人员的配备,要有熟悉工程行业、具有一定业务知识的人员参加,保证招标工作质量;另一方面,作为维修工程管理的后勤部门,除了利用招标制度挑选施工单位外,要在平时的管理过程中,尽量熟悉了解各施工单位的技术实力和管理水平,邀请信誉较好、有一定技术实力的单位参加投标,以保证工程质量。 (三)加强维修工程施工管理 维修施工管理是整个维修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施工阶段必须按照设计要求、合同条款、施工规范及上级文件进行,确保工程的进度和质量。维修施工管理要科学规范的签订工程合同,在合同中明确规定施工质量标准、施工工期以及违约责任,以保护双方的合法权益。必要时,应建立维修工程项目保证金制度。对施工队伍完成的维修工程,收取一定比例的质量保证金,对于不能达到质量要求的责令其返工,拒不返工或返工仍达不到要求的扣除其质量保证金。对提前完成施工并达到施工质量要求的项目,也可给予一定的奖励,从而促使施工单位加快施工进度,节省工期,保证工程质量。 (四)加大维修工程的审计监督力度 工程审计是建设单位对工程进行全过程监督的重要环节,审计既可监督施工单位,又可监督建设单位,在维修工程管理过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要把重点放在结算审计工作上,工程竣工后,严格细致地计算监督工程量、套价、取费等,是否按合同执行,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将工程价款控制在最低标准,从而达到控制维修工程资金投入,降低工程造价、节约投资、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工程管理论文:电力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应用 1.1将创新理念应用到电力工程管理模式当中 创新理念不是对电力工程管理模式进行创新,针对实际情况以及应用现状对其进行优化。通过对电力工程管理模式的优化使其具有创新性、适用性,促进电力工程管理工作的开展。 1.1.1电力工程总承包管理模式的优化的重要性 针对目前电力工程管理常用的总承包模式存在的问题,其首先要对总承包模式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并通过优化理论以及创新理念对其进行改进,以此促进电力工程管理模式的发展,保障投资主体的经济利益与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 1.1.2电力工程总承包管理模式优化内容分析 工程项目总承包管理模式是最早出现的承包工程管理模式,其在电力工程项目中的应用为电力工程管理工作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电力工程项目总承包管理模式是通过业主、设计单位、施工总承包商和建立单位共同完成电力工程的建设任务。通过总承包施工管理模式使施工承包方承担工程电力工程施工责任,并接受建立工程师的监督、管理。通过这样的模式使施工过程的各项责任、职责明确,以促进电力工程施工过程的各项管理工作开展。但是随着电力工程施工市场的逐渐完善,这种传统的承包项目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够完全胜任现代电力工程项目的施工。其一方面由于监理单位对项目介入深度不够,造成其仅对施工阶段进行质量监督管理,缺乏对电力工程决策、设计阶段的涉及,影响了工程投资的决策与控制。因此,现代电力工程管理工作必须对工程管理模式进行优化,以此促进电力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促进电力工程管理工作的开展。根据电力工程管理总承包模式的分析,现代电力工程企业应参照其他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优点与创新性,对总承包模式进行优化,促进创新理念在电力工程管理模式中的应用。首先,投资主体应强化对监理公司对工程项目全过程宏观控制职能,以监理公司的专业性降低工程项目投资主体造成的决策问题。另外,电力工程投资主体还应加大电力工程监理单位对项目的介入深度,从设计阶段及委托监理公司进行监控,有效提高投资的经济性及工程的规范性。同时通过监理公司及设计工程师在施工过程中的监理作用,促进施工过程具体实施情况对设计的优化,减少设计变更带来的费用增加。通过对电力工程管理过程中各参与方的职权结构、项目介入深度及其职能的优化促进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更加科学、促进电力工程管理模式的优化与创新,同时通过对电力工程总承包管理模式的优化促进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适用性,促进电力工程管理工作的开展。 1.2电力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应用 1.2.1以成本管理战略指导电力工程管理工作的开展 以成本管理战略指导电力工程管理工作对电力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有着重要的意义。现代市场竞争的激烈使得电力工程投资、施工企业必须站在企业自身的角度综合考虑成本问题,以适应企业战略管理的需要,促进工程管理工作中成本管理的实施。其创新性主要体现在电力工程管理模式中成本控制的全局性、长期性、竞争性,以促进低成本领先战略的实施。 1.2.2以组织机制创新促进电力工程管理工作的开展 电力工程管理模式应以机制的创新为基础,创新组织机制、创新管理制度,以促进管理工作的发展,促进管理工作的实施。通过组织机制的创新使电力工程管理工作具有持续的动力。通过组织结构的整合优化,促进电力工程管理工作的开展。通过组织机制的创新促进电力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促进管理工作的开展。针对现代电力工程管理工作的重点,电力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还应体现在突出资金管理上。强化对资金管理在电力工程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的认识,使资金管理工作与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紧密的结合,促进电力工程管理中资金运行、动态管理、规范化资金流程控制的实施,促进电力工程管理效果的提升。 2.全过程、全要素电力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 2.1规范项目成本管理 在电力项目工程管理中,规范项目成本管理,要求电力工程管理人员转变传统的项目成本管理理念为现代的项目成本管理理念,注重项目成本管理手段多元化。在具体的工程建设中要项目成本管理时,应遵循以下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动态控制原则,电力工程的施工过程在客观上要求项目成本控制,根据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二是全面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是指工程成本控制涉及到各个部门,与每一个人的利益都是密切相关的,成本控制目标的达成依赖于每一个人的努力。 2.2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在整个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电力施工管理人员是电力项目工程施工的关键。电力项目施工企业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断提高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素质。对电力工程建设企业而言,提高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素质,首先,电力工程建设企业应定期开展对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培训,以提高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使电力工程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为电力工程项目管工作服务。其次,还可以在各类电力专业院校引进高素质管理人才,为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提供智力支持。 2.3完善施工管理流程 提高电力工程项目的管理水平,要完善项目组织结构,进而完善施工管理流程。解决直线制组织结构弊端的方向之一就是有意识的压缩组织结构的层级,使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一方面减少了信息传递层级,可以将信息传递过程中信息失真控制在一个最小的幅度范围之内,另外一个方面组织结构扁平化也增强了决策层与基层之间的信息流动,决策层可以及时的把握项目环境变化的发展趋势,项目员工也能较好的领悟和执行决策层的意见。 2.4加强施工安全管理 在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中,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是在施工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提高安全施工的项目管理与控制,可以从三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是制定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面管理电力工程安全施工。二是加大安全设施投入,以强大的技术支持提高设备和管理水平。三是落实各项安全工作的到位。加强安全培训教育,特别是对新工人或转岗 的工人一定要进行岗前培训教育。做到持证上岗,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整个工程的经济效益和员工的人生安全。 综上所述,现代电力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已经势在必行。电力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一方面是为了电力工程建设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现代电力工程投资主体与施工企业经济利益保障的关键。电力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与改革需要投资主体与施工企业、监理单位、设计单位等多家单位通过相关的分工合作、综合分析以及职权明确来实现的、系统的管理工作,其是现代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的首要工作,是关系到电力工程造价、质量等多方面的关键。因此,现代电力工程投资主体应以自身意识的提高来促进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以投资主体为牵头,实施电力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以此为保障投资主体的经济利益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的发展奠定基础。 本文作者:瞿成 工作单位:江苏省电力公司如东县供电公司 工程管理论文:对当前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研究 我国经济及社会环境的发展推动我国各行业的发展,为顺应社会发展,水利行业应积极实行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以确保水利行业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环境中能够稳步前进、不断发展。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实现了水利工程管理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同时顺应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及实效性。但当前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进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制约了水利行业的发展。因此,只有对目前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进行剖析,才能找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最终确保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得到完善及发展,从而推动我国水利行业的发展。 1 当前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 信息资源匮乏 由于水利工程管理工作针对水污染、干旱及洪涝等水灾害进行水土保持、水资源调配及监控、检测等预警防范工作,因此要求给予支持的信息资源设计范围宽、层次深。但由于目前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资源匮乏,不能满足管理信息化对信息资源的要求,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进程。 1.2 信息资源共享难以实现 信息资源共享是实现信息资源综合利用及开发的必经之路,但由于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水平停留在初期阶段,管理信息化系统及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使得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信息资源共享难以实现。 1.3 信息应用环节薄弱 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应用建立在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共享及业务信息数据处理工作之上。造成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应用环节薄弱的原因主要有信息资源开发限制及信息资源共享难以实现,同时也包括水利工程及水利行业中信息技术的限制。由于当前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软件及系统存在重复开发、实用性低、规范性差、功能过于简单以及开发成本高、利用率低、不易于维护等弊端,因此,水利工程信息应用环节异常薄弱。 2 加强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措施 社会的发展使管理信息化成为水利工程管理的必然趋势,是水利行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加强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已成为水利行业的重要工作内容。 2.1 建立水利工程通信网 由于水利工程管理涉及面广、牵扯层次深,为适应现代化、科技化的社会环境,建立水利工程通信网及智能平台,将水利工程相关数据、文档、信息以电子传输的方式进行传输及通信,以确保水利工程管理中的相关数据及资料能够得到统一的保管及处理,同时实现有线网络、无线网络以及宽带网络的融合统一。 2.2 建立防灾预警系统 建立防灾预警系统,以便于系统对洪涝、干旱等灾害进行预测、监测及分析,同时通过卫星接收数据,对降雨、水情等进行科学分析及预测。防灾预警系统的建立有助于及时勘探、预测洪涝、干旱、降水等情况,以便于及时了解灾情动态,并对受灾程度及灾情发展趋势进/:请记住我站域名/行分析,从而及时制定相关抗洪、防旱措施,最终避免灾情造成的损失,或将损失降到最低。 2.3 建立水质监控、检测系统 水质监测系统的建立,通过对水资源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存储、传输及应用,其输出形式采用了多媒体报警信号的方法,为水利工程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是实现科学监测水质的必要基础设施。 2.4 建立水资源调配系统 水资源调配系统的建立应确保其公平性、有效性、可持续发展性。也就是说,建立水资源调配系统要在确保海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可循环利用以及海河流域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下,利用水资源优化系统以及平衡水资源供需情况模型,对海河流域地区经济及社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通过对不同水资源工程布局对海河流域地区经济产生的不同影响,分析出最为符合该地区社会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调配办法,为相关主管部门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3 结束语 伴随当前社会的迅猛发展,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已成为水利行业的发展趋势。积极加强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为减少水灾害及水污染提供支持,同时也为水利工程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及水利行业整体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不断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进程、为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发展提供雄厚物质基础设施、完善改进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充实壮大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队伍,最终实现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是我国水利行业的首要任务。因此,积极建设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势在必行。 工程管理论文:强化工程管理避免工程审计风险 1工程结算方面 严格按照施工合同约定的工程价款调整办法执行;②施工单位领用甲供材料数量及扣除。需跟竣工审定结算书和竣工图中的量要反映一致,在以往审计中,往往出现竣工图、材料领用表和结算书中的量存在出入的情况;③临时设施费用的分摊;④其他费用的支出要合理。尤其是建设项目法人管理费的支出情况,每次都是审计重点,是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其主要审查的还是支出的合理性。比如:购买办公用品、计算机、耗材等,需要同对方签订买卖合同;会议费的支出,要有会议通知、会议纪要等支持性文件,绝对不能出现虚设会议通知,虚列参会人员,建立“小金库”的情况出现;且餐费、办公用品、耗材、会议费等的支出是否超出相应的管理制度规定。 2消除审计风险的防范对策 委托社会中介机构进行过程审核控制现场过程造价控制工作是国际上大型工程通行的造价控制方式,即委托专业造价咨询单位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进行阶段化造价管理的一种造价控制方法,将工程造价管理关口前移至实施阶段,将造价管理中的结算事后把关改变成事前、事中控制,以保证造价管理的及时性、真实性、控制性,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中,达到了合理确定造价、有效控制审计风险的目的。同时,也起到复核监理审查的作用。 工程项目管理人员要在掌握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还必须熟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经济改革的方针政策,掌握现代管理、工程技术等综合知识,成为复合型的人才。有计划地组织高层次的业务培训,提供管理人员交流的机会,学习其他单位先进工作的经验,通过鼓励先进,惩罚职业的败坏等手段,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及职业道德素质,增强工作责任心,不受不良社会现象的干扰,坚持原则,不贪不占,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专业技术水平高,凝聚力强的工程建设管理队伍。 3结束语 造成审计风险的根本原因是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制度及管理,直接原因是在工程项目建设管理中的管理人员的素质问题。加强工程项目管理制度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及职业道德素质,是消除审计风险的基础保证。 工程管理论文:论环境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1 如何识别环境因素及分析环境工程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1.1 缺少对重要环境因素的科学、系统及全面的观测,使得重大环境因素的目标与指标的制定困难,并且在实施过程中,软指标比较多,而硬指标却比较少,使得在目标与指标的落实执行时,各个方面,包括机构、资金、职责、方法、监督检测手段及必需的程序文件等主观条件不能很好地与实施细则进行协调配合,落实配套,达成基本一致。 1.2 在这个棘手的问题上,缺少专业的优秀的技术人员,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又一个严峻的挑战。环境工程在我国还没有引起充分的认识和重视,并且它也还没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所深入去了解,所以从传统意义上讲,它并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在全国各大院校中,境工程专业化的培养还极少,所以环境专业化方面的人才更是鳞次栉比。并且由于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不完善,也没有很好的岗位培训的机会提供给环境工程方面的在职人员。与之相关的诸多问题都对环境工程专业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有所妨碍。 1.3 没有大力加强宣传力度,间接地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1.4 对环境管理意识的缺乏,以及站网和实验室管理的自动化程度低。人们没有形成这方面的相关意识,是我们面对的挑战和危机,但同时,政府与社会并不高的监督力度,也成为了我们这一问题的刽子手。很多制度只是虚有其表,例如一票否决制度;环境保护工作一般化管理多,而规范化系统化的管理不够;这些制度通常或是与我们的制度背道而驰,或是远远地脱离了我们生活的预定轨道,在实际的实施中,操作性也极差。 2 强化环境工程管理控制的措施 2.1 提高广泛的意识,充分调动资金储备。在现在这个与环境相关的工作还没有被我国人民深入地了解与认同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引导和促进改变观念,由小及大,以保证环境工程工作更好地、更高效地落实。与此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我们始终贯彻从实际出发,去了解、分析问题,于是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革建议,制定高标准、高质量的管理体制,让环境工程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更有效地保障人民的高层次的生活标准,以此得到相关管理层的高度认可和重视。 2.2 要注意充分地将管理体系与现行的环境综合治理中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模范企业结合,将这些城市或企业等的综合治理及其实施的定量考核的指标体系与考核办法作为模板和依据,为实现环境的综合治理寻求到方法和途径。 2.3 建立并完善环境工作相关法规和管理条例,通过如制定环境工程工作管理规定、试验工作管理规定和实验室(试验网站)管理规定等。实地考察,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各处的环境资源,使条例法规人文化、明确化和具体化,并且可操作性强。同时要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通过工作人员指定的具体计划,结合合理的策划,高效地精确地完成工作。当项目被有关部门批准后,一定要按照计划实施,且应由有关部门和人员在任务执行过程中进行监督和检查,并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考核和评审。计划的相关信息,包括任务完成的情况,任务执行过程中得到的各种有用信息以及任务目前的状况对今后工作的影响等都要记录并输入有关的决策文件中,供环境管理部门和人员做为决策用的重要依据。 2.4 充分地将管理体系与具体的建设、规划和改造目标相结合。作为进行环境管理的基础依据,环境的建设、规划和改造目标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着实被赋予了名副其实的不可忽视的力量。 2.5 从国情出发,加强学生队伍的团队建设,大力培养本科生、研究生,加强各专业、各学科的相互融合,有针对性地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储备专业技术力量,以满足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积极开展环境工程培训,提高人员环境保护认识。让大家清楚地认识到我们就是这个问题的主人,鼓励职工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和正规化,我们可以通过奖惩条例更加提高职工的知识水平、工作能力和自身素质。 2.6 尽一切努力去大力宣传一切信息,例如开设专门的网站宣传试验站网和实验室的工作、能力,在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关注的同时,扩大环境工程工作的影响力,推广先进成熟的经验和成果。 3 加强与完善环境工程管理体系的措施 3.1 要达到管理的真正目的,就要求管理体系要和现行组织机构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环境管理职能,假使达不到这样的要求的环境,那我们就要想尽一切办法来完善工作环境。 3.2 管理体系要和现行的环境综合治理中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模范企业结合,参照这些城市或企业等的综合治理及其实施的定量考核的指标体系与考核办法,为环境的整体治理找到有效的政策与措施。 3.3 在对现行的环保制度进行评估的同时,扩充环保体系的内容,将合理的要求及制度都充分地收入其中,征求民意,筛选意见。对于尚未完善以及不符合标准的制度予以完善和修改,并废除阻碍环保工作开展的制度。尽一切力量将管理体系和现行的环境管理制相结合。 3.4 实施资源的优化配制,将管理体系和工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相结合,有效制止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严格管理高耗能及重污染的项目,将企业清洁生产的计划与对策纳入 到环境管理体系中,并对其进行严格地督促与监督。 3.5 管理体系要和国家及地方环保的工作重点相结合,确保环境的治理能按计划进行。 3.6 管理体系的运行与控制要和政府的行政管理相结合,现在很多部门、行业、各级组织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以及管理水平都没达到要求和标准,因此很多法律、政策法规的贯彻执行还需要借助行政的手段来落实完成。 3.7 管理体系要和具体的建设规划和改造目标相结合。作为进行环境管理的基础依据的环境的建设规划和改造目标,在环境保护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控制与间接控制的相结合才能保证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政府要对其各部门的直属组织进行直接控制,但其具体部门应有所属具体的部门企业等完成,以此来达到政府的间接控制。环境工程管理在建立和运行一个管理系统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通过这个系统的高效率、高质量的运转,环境工程管理的规范性和有序性以及它的有效实施才能得以保证。为此必须组建相应的组织机构和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去保证实现各项环境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环境工程管理工作对我国的未来发展举足轻重,但是目前在我国还并没有给与此项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这除了各有关部门不够重视外,对环境工程管理的技术、方法和程序的研究不够深入以至于没有形成一套适用的、而又被各方接受的可以在工程项目上应用的管理办法成为了另一个重要却被忽视的原因。因此,加强环境工程管理方法的研究是相当重要并且刻不容缓的。 工程管理论文:谈水利工程管理现状及完善对策 1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 1.1水价缺乏定价机制 虽然我国很早出台了《水利产业政策》,在水利产业政策中明确了水价的定价机制,即用成本加成计价法。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水管部门或水利企业不能按照测算审批的成本水价计收水费,一般实际的水价只是成本水价的40%左右,水价收费太低,这样导致水管单位不能维持简单再生产的正常进行。由于水资源的特殊性,因此其价格的制定不能完全按照商品的定价方法来进行,同时也不能得到的补贴,它是由国家各级价格管理部门严格控制的,这样的最终结果是使我国大部门水管部门均处于亏损。 1.2水利工程资金投入不足,重建轻管 由于水利部门对资金的管理不清,因此水利工程的建设中往往缺乏资金,很多新的水利工程不能开工,同时一些已有的水利工程不能得到及时修复,即使水利工程的建设开始也仅仅是为了政绩,而由于自身管理水平的低下,因此对建造的工程不能进行有效管理,存在重在建设轻视管理的管理误区。 1.3缺乏水利工程建设的远见性 在对水利工程修建时,其目的只是简单的关注于水利工程建设的一方面,这样就会限制水利工程的效用发挥,不能使其最大化效用。如一些水库在建设过程和设计时,往往只会关注与水利工程的枢纽方面的建设或蓄水方面建设,而忽视了水利工程的渠系配套的建设,造成渠道淤积,致使每到放水季节,“上游淹死,下游旱死”,渠水白白流失,影响了灌溉效益的发挥。 2完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对策 2.1完善水利工程管理机制 水利管理部门是水利工程管理的主体,为了管理好水利工程需要从水利管理部门做起。首先要提高水利部门员工的综合素质,增强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水平,使他们在处理日常工作时对工程管理工作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在对员工基本素质进行强化的同时也要注重水利管理部门之间的问题,如水利管理部门责任主体不明确,职权不分等问题。针对水利各部门之间的管理,可以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如将具体的任务分交给各部门,这样通过增强各个部门的奖励来促使他们更多更好的完成工作。为了保证工作的进度,可以建立专门的进度追踪,对于工作完成状态和遇到问题及时汇报,按照上级指示积极完成工程监督和管理问题,由上级和人事主管部门进行共同评价、核定、并根据相应结果给予鼓励和惩罚。 2.2形成合理的水价,强化计收管理 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和日常维护需要费用,故水利工程的供水需要收取一定的费用,为了考虑水管企业的经营和方便人们的用水,对工农业用水要区分对待。为了照顾农民,对农业用水要只收取成本价即可,而不能赚取额外的利润;而对于非农业用电,水价要在补偿供水成本、费用、计提合理利润的基础上确定。 2.3加强水利工程资金投入 由于我国目前的水利部门很多处于亏损,因此水利工程的融资显得困难,同时由于水利行业的特殊性,需要的财政扶持才能继续发展。为此需要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促进水利工程的融资,如发放无息贷款、低息贷款甚至是贴息贷款,同时也积极鼓励社会资金融入到水利工程建设中,综合开发水利工程。以保证有足额资金对水利工程进行定期有效的养护和维修,使水利工程能正常有序的运转。以此保障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2.4转变观念,转变思维方式 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在这其中人们思想的转变尤为重要。虽然我国水利过程建设和管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此产生鲜明对比的是水利部门员工仍然存在一些旧的思想和观念,在处理问题时还是继续等靠,在处理问题时没有远见性也不能顾全大局。因此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摆脱以往陈旧思想,从计划经济体制中解放出来,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价值规律、优化配置资源和优胜劣汰的要素贯穿于管理人员的思想中,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文化水平。 工程管理论文:基于电子自动化实现工程管理 摘 要:自动化技术是一种运用控制理论、仪器仪表、计算机和其它信息技术,对工程实现检测、控制、优化、调度、管理和决策,达到增加产量、提高效率等目标的综合性技术,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得到应用。 关键词:电子自动化; 高效; 管理;电子标签 引言 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中,将系统工程的理论应用于管理,这就是国外当前广泛推行的所谓管理自动化系统。管理自动化系统的基本原理是应用经济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技术,通过一定的组织手段来自动调节和解决管理中的各种问题,对于项目工程来说,就是解决工程实现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例如方案决策,计划编制,生产的物质、技术准备,材料供应,质量控制,产品销售,财务核算,情报处理等问题,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的效果,降低成本,增加收入,实现管理的现代化和科学化。一般满足两个要求:第一,加速工程的完成和社会销售情报的交换和处理过程,及时根据需要制定与调节计划,第二,根据经济预测选择最优的方案决策,按消费要求的质量创造最大的经济价值。 一.电子自动化系统的应用 (一)物流工程自动化管理系统 电子标签是一种被称作“射频识别”的技术,简称RFID(Radio Frequency ID)。利用射频方式进行非接触双向通信,以达到识别目的并交换数据。其最大的优点在于非接触、无需光学可视,完成识别工作时无需人工干预、适于实现自动化且不易损坏,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射频卡,操作快捷方便等诸多优点,可以轻松满足信息流量不断增大和信息处理速度不断提高的要求,改变了传统的数据采集方法,它信息含量大,可以根据需要实时更改,简化了物流的中间环节,缩短了物流人工操作时间,其准确性和快速性越来越得到行业的认同。 物流自动化管理系统的功能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射频识别系统,主要是输出和读入电子标签2)进货物识别系统,主要功能是根据电子标签读写器读取的电子标签上的信息,能正确判断出货物的相关信息,并可将这些信息与仓库物流中心管理系统进行交互;3)立体库货物的自动存储、提取,根据指令使机械手、轨道输送机将货送出;4)物流管理系统,主要分为:系统管理、出/入库管理、订单管理、发货计划、报表管理、查询、异常物流、数据维护及帮助。 (二)高速公路自动化电子收费系统 高速公路往往代表国民经济的发达程度和国家的发展情况,发达国家都有完善的高速公路网络和收费制度,保证运输的畅通无阻。我国已规划建设了基本的高速公路网络,但目前主要采用停车收费的形式,这种收费方式使高速公路的通行能力大大下降。智能交通系统在高速公路收费中的应用,即集计算机、信息、电子通讯等众多高科技手段于一体的自动化电子收费系统。该系统的应用,将会保持车速的连续性、减少交通延误,从而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 自动化电子收费系统的基本原理是使安装在车辆上的车载装置通过无线通信与安装在收费口的收费装置进行信息交换,根据车载装置中保存的与收费相关的数据(车辆类型、账户信息等),即时计算并征收通行费用。电子收费系统用户的缴费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预先支付,另一种是事后支付。两种方式均需预先建立用户的账户信息,并存储于中心处理器。 (三)医疗机构电子自动化信息系统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机构成为目前社会上比较大型的公益机构,是否能够高效运行对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影响。自动化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医疗机构统一的信息诊断环境,为病人提供更好的服务,进行有效的医学分类管理,解决远距离管理、观察、诊断和交换医疗信息的问题。 (四)水利工程管理自动化系统 水利工程主要控制和调配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达到除害兴利目的而修建的工程。也称为水工程。只有修建水利工程,才能控制水流,防止洪涝灾害,并进行水量的调节和分配,以满足人民生活和生产对水资源的需要。水利如果不能有效管理,整个国家都会面临巨大的危险。 二.电子自动化系统工作原理 自动化系统的功能一般包括:(1)数据采集和过程控制;(2)顺序控制;(3)报警时间处理和操作记录;(4)实时过程数据,图形或数据方式显示;(5)过程变量趋势显示;(6)生产数据模型图及动态数据更新;(7)维护管理;(8)数据库管理;(9)报表处理。为了实现自动化功能,具有工业控制能力,电子自动化一般工作于较强的网络。系统工作时通过生产现场的设备层、控制层与信息层的集成 ,实现控制与管理的数据通讯与共享;通过开发基于中间件技术的控制软件,将对生产过程的控制、监测能力随着网络的扩展而自然延伸,直至实现通过互联网络进行的异地远程监测与维护。 三.总结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电子自动化系统的发展,推动了管理的高效运行。目前应大力增加管理计算技术成套设备的生产,并逐步推广使用容量更大的更加迅速精确的电子自动化系统,采用配套的外围设备,逐步消除各计算系统效率上的不协调,进一步提高自动化的程度和控制的准确性,扩大最优决策和最优计划的范围,提高报告资料传递和使用的系统性和系统功能的可靠性,更好地选择技术设备及其机能工艺的系统配置,设备进一步向定型化和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作者简介:王晓虹,女,江苏省连云港市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电子教研室讲师。 工程管理论文:城市建设工程管理个人总结 两年来,在委党组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在分管领导、处室负责人的大力支持和具体指导下,认真学习,勤奋工作,主动履行岗位职责,较好的完成了自己的各项工作任务。现简要汇报如下:一、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工作能力。 在学习方面,主要突出三个重点:一是突出政治理论和市场经济理论的学习。按照委机关的统一安排,比较系统的学习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了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理论。通过学习,增强了共产主义信念,进一步坚定了自己的政治立场,人生观、价值观更加明确,提高了辨别是非的能力、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也消除了思想上的模糊认识,对党在新形势下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政治理论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二是突出法律法规的学习。20__年10月,到委重点办工作后,为尽快理清工作思路,适应新的工作岗位,我利用闲暇时间,认真学习有关法律知识,先后认真学习了与城市建设有关的《建筑法》、《招投标法》等多部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增强了法律法规意识,提高了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水平。三是突出业务知识的学习。作为转换岗位的一名工作人员,深感自己的专业知识无法满足新工作、新岗位的需要。为此,按照学以致用的原则,我主动积极的自学专业知识,虚心请教领导和同事,对工作中遇到的专业问题,不回避、不推诿、不退让,力求吃透弄清,比较快的掌握了重点项目工程建设、管理的相关知识,为开展、完成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同时,注重计算机应用等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实践,掌握了计算机操作知识,适应了办公自动化的需要。 二、扎实搞好本职工作,主动履行岗位职责,积极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在工作方面,按照处室的岗位职责要求和领导的具体安排,主要做了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做好重点项目的前期工作。和委领导、处室领导一起多次现场勘察,落实20__、20__年重点工程项目;认真对工程进行拆迁摸底,熟悉掌握工程规模,确定工程内容,在此基础上和有关处室一同编写了新建项目和整治改造项目的项目建议书;参与了初步设计和方案设计审查,办理委管工程的施工图审查、规划许可证、质量监督、开工许可证等前期手续;编写了近40项重点工程的施工、监理招标文件,完成了招投标的报名、资格审查、开标等工作。 二是做好重点项目的建设工作。20__年至20__年,我办负责了多项委管工程的具体建设、施工任务。作为建设单位代表,我主要负责重点工程施工管理、现场协调、项目进度、工程质量、社会协作、竣工验收等工程建设全过程的各项工作。首先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多次深入现场,掌握了解工程情况,从质量进度等环节认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要求相关单位做出整改和调整,召开了多次工程调度会,明确工程进度质量责任,严格工程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保证了工程顺利实施;其次积极主动地进行了工程协调和服务工作。作为建设单位代表,在委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处室负责人的直接指挥和参与下,急工程所急,想工程所想,做好了相关的协调服务工作。一方面组织召开了相关的工程协调会,解决了部分问题;另一方面针对一些难点和重大问题,主动协调,努力解决。以积极主动、认真负责的态度,与相关单位多层次、多方位地开展协调工作,几次甚至十几次地前往有关单位谈判协商,在多方共同努力下,解决了大部分问题。同时,把管线综合与工程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协调解决了供电、电信、天然气、上水、排水、通讯等管线的迁改和敷设问题,做到了管线综合、布局合理、工序顺畅,为工程顺利实施提供了较好地服务和有力地协调保障。两年间,共负责了安宁594#路拓建工程、安宁582#路拓建工程、安宁519号路、593号路拓建工程、351-1号、412号路拓建工程、工林路拓建工程、定西南路拓建工程、酒泉路老街(光华宾馆~卷烟厂)拓建工程、大沙坪南支路拓建工程、建工中路拓建工程、永昌路南段拓建工程、正宁路拓建工程、城关黄河大桥北匝道拓建工程、马滩南河道清淤工程、武威路南口改建工程、刘沙公路整治工程、战备路整治工程、金城路拓建工程、龚家湾北街拓建工程、柳敦路拓建工程、146#路改建工程、瓶颈路口及港湾式车站改造工程、瓶颈路口及港湾式车站改造工程等23项重点工程项目的具体现场施工管理、协调工作(其中工林路拓建工程等16项现已通过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 三是做好重点项目的管理。为进一步规范工作程序,明确工作职责,细化工作任务,加强兰州市重点工程的管理,规范重点工程建设,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按照委领导的安排意见,本人通过网上查找和借鉴外地经验的办法,进行了《兰州市重点工程管理规则》等8个管理规则的资料搜集工作,在掌握大量基础资料后,现已草拟出《兰州市重点工程管理规则》等8个管理规则的草案,做好了出台兰州市重点工程有关管理规则的基础准备工作。同时,结合重点项目 建设管理的实际工作经验,在处室负责人的指导下,整理编制出了:兰州市重点工程招标资格审查表、标段划分表、中标统计表、工程进度表、问题汇总表、工程检查表、工程综合管理表、工程付款一览表等一系列重点项目管理表格,使重点项目建设管理更加严格规范,做到情况简洁明了、一目了然,为领导及时掌握建设情况,研究解决问题,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四是做好服务工作。在做好主要工作的同时,本人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认真解决好重点项目建设与社会单位、市民群众有关问题、矛盾,在诸如方便市民出行的交通组织、避免施工扰民、道路沿线单位留置路口、接上水、排污水等细节问题上,坚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的原则,以热情接待、耐心解释、用心排忧的态度,做好服务工作,得到了有关单位和市民群众的肯定,也树立了委机关工作人员的良好形象。同时,我还负责本处室的内勤工作,做好了文件收发、文件草拟及各项资料收集整理及其他内勤内务工作,及时编撰写了近30个委管工程的单项工程简介,多次撰写了各级领导的检查汇报材料和与兄弟城市的交流材料,较好的为领导和同事提供了服务。 三、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加强廉洁自律,树立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 在廉洁自律方面,一是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先后学习了中央、省、市各级纪委全会报告和党风廉政责任制的有关规定,进一步明确了职责,增强了廉政意识。二是坚持以身作则,自觉遵守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严格执行“四大纪律、八项要求”,严格遵守省、市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正确行使自己权力,时刻警示自己,防微杜渐。三是严格遵守本部门规章制度和办事程序,在重点工程建设管理方面实事求是,严格把关,不签人情字、不办关系事,不推诿扯皮,不谋取私利。四是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好高骛远,不盲目攀比,做到严格管理自己、自我约束、自我监督,思想上时刻牢记党的宗旨,把群众答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践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新三民主义”,保持了一名共产党员和公务员的良好形象。 过去两年,自己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都能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也付出了很大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组织和领导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一是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对新知识、新理论涉猎的较少,学的不透;二是工作中开拓创新意识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在重点工程管理工作体制和机制创新上还没有理出好的思路;三是具备了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但在把握全局,宏观综合管理能力上还有待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不断发扬成绩,克服不足,与时俱进,不断开创工作的新局面。 四、今后的工作思路 面对近年来越来越繁重的重点项目建设任务,在今后的工作中,本人会一如既往地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完成本职工作和领导交办的任务,主动支持配合领导,完成重点项目建设管理各项工作任务。同时,针对存在的不足和拟任岗位的要求,加强三个方面:一是加强政治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不断更新补充新的知识和理论,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以适应新的工作岗位的需要。二是加强开拓进取意识,不断拓宽观念,理清思路,积极而富有成效地开展工作,提高创新能力和工作效率。三是加强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不断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正确把握处理重点项目建设中的各类问题和矛盾,提高全局观和宏观管理能力,为重点项目建设管理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工程管理论文:分析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革新 1对我国工程管理专业教育的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建议 1.1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机械记忆、被动模仿,这抑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改变填鸭式的上课方式,多采用灵活的、开放式、启发式教学模式,如研讨课、讲座课、案例分析课等,并多采取现场教学、情景教学等教学方式。利用现代教学设备增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教学效果,通过网络多媒体实现资源共享,通过双语教学推进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改革传统的教学实践内容,增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运用经验与直观判断来解决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加强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让大学生自己有机会去深入学习与思考。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玛·卡门教授有句名言:科学家研究已有的世界,工程师创造未来的世界。可见,工程师的重要品质在于其创造和创新能力。在大工程的背景下,创造和创新能力更是成为工程管理教育的关键所在。因此,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方面,应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选择,以使学生能够在自身个性和兴趣的基础上,构建自身的知识结构,发展创造性和创新能力。 1.2加强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管理学科是一门边缘交叉学科,在实际工作中,需要融合多学科的成果。因为面对复杂的现代工程系统,工程师不可避免地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这不是仅有狭窄的技术知识背景就能胜任的,解决现代工程问题要求工程师能够打破学科壁垒,把被学科割裂开来的工程再还原为一个整体。这就要求高等工程教育在课程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要为学生提供综合知识背景,以有利于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将工程伦理学,工程社会学,工程哲学等课程整合到工程教育的课程体系中来,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有效地培养现代工程技术人才的组织管理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协调能力等。因此,在工程管理教育的课程改革中要实现人文类课程,经济类课程,法律类课程在工程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一定比例,而且应该将工程伦理、工程史学、经济管理、生物学、哲学、法律等课程纳入到必修课程体系中,在授课过程中要能够与工程课程相整合,与工程技术相联系。同时在课程改革过程中,也要注意不能矫枉过正,因为复合型人才是以专业知识、技能为基础的复合,不能过分强调通才的培养而忽略专业知识的传授。工程管理教育的目标仍应是培养专业人才,但要扩大适应面,以适应社会需要及应付各种变化的需要,实现从单一型专业人才到复合型通才的转变。 1.3改革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工程管理在某种意义上本身就意味着实践,工程管理教育所培养的人都是要去解决实践问题的。但长期以来,在科学主义的影响下,工程管理教育也走上了学科化、学术化的道路。不能否认,工程管理教育的科学化使过去以经验为基础的工程管理教育向前管理迈进了一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工程管理教育可以忽视工程管理实践。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说,工程管理教育需要回归工程的本来涵义。这就要求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要面向工程更加重视学生工程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那些过于注重课程自成体系,求全,求深,忽视基本原理的实际应用等倾向要加以认真改革,防止工程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倾向,面向工程,回归工程,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在课程改革过程中重塑教育观念,要面向工程对各类学科进行有机的重组,进行跨学科教育。只有这样工程管理专业教育的整个过程才能实现全面质量管理,也才能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满足工程界乃至社会的需求。 1.4“习而学”教学模式 理论知识是实践活动的准备和基础,学习遵循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过程和规律。但是,从工程学科的特点来说,人的认知规律却并不绝对服从于这个次序,因为工程实践活动本身具有不依附于科学知识的独立性。对于工程学科的学习来说“,情境化”的认知方式更符合学习者的特点。对这个问题,我国着名工程学家茅以升先生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着名的“习而学”模式。所谓“习”,是指在现场作业,其主要任务为修习技能及培养工程意识,但同时也要学习相关理论;所谓“学”,是指在课堂作业,其主要任务是修学理论,但同时也要修习相关技能。他认为“:学的对象是理论,习的对象是实践。因此在学习里应求其统一。“习而学”是对“学而习”传统模式的彻底改革。工程管理教育的理论课程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如何进行?理论课与实践课、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设置顺序如何安排?这都是工程管理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也非常实际的问题。茅以升先生的“习而学”教学模式,是一种有异于人们惯常思维的课程设计思想,即主张:为了遵从工程教学的特性,实践教学可以放在理论教学的前面,专业课程也可以在基础课程前面设置。它的精髓在于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其本质特征是强调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化:先习后学,再习再学,实习与理论相结合。“习而学”模式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是强调习学交替,“习而学”模式给我们打破传统的课程论思想、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教学改革和设置课程提供了方法论上的依据,提供了新的对策与思路,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高等工程管理教育长期存在的理论与实际脱节、科学与生产脱节的问题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解决路径。 2结束语 随着社会发展和就业环境的改变, 企业对人才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和改革过程也应是一个不断完善的动态过程。工程管理技术是实践性科学,如何将学生理论学习和工程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从工程应用的角度考虑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讲解,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这需要我们每一个高等工程管理教育者长期不懈的努力探索。 工程管理论文:ISO9000在软件工程管理的应用 杨挚 ISO9000系列标准及软件质量认证 近年来,国际上影响最为深远的质量管理标准当属国际标准化组织于1987年公布的ISO9000系列标准,这一国际标准发源于欧洲经济共同体,但很快就波及美国、日本及世界各国。到目前为止,已有70多个国家在它们的企业中采用和实施这一系列标准。中国对此也十分重视,也采取了积极态度。一方面确定对其等同采用,与其相应的质量管理国家标准系列GB/T19000;同时积极组织实施和开展质量认证工作。计算机软件行业自然也和其它领域一样被席卷进去。 ISO9000系列标准如此迅速地在国际上广为流行,其原因主要在于: 1)市场经济,特别是国际贸易的驱动。无论任何产业,其产品的质量如何都是生产者、消费者、以及中间商十分关注的问题。市场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在质量方面的竞争。ISO9000系列标准客观地对生产者(也称供方)提出了全面的质量管理要求、质量管理办法,并且还规定了消费者(也称需方)的管理职责,使其得到双方的普遍认同,从而将符合ISO9000标准的要求作为国家贸易活动中建立互相信任关系的基石,并且在国际贸易中,把生产者是否达到ISO9000质量标准作为购买产品的前提条件,取得ISO9000质量标准认证被人们当作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2)ISO9000系列标准适用领域广阔。它的出现最初针对制造行业,但现已面向更为广阔的领域,这包括: (1)硬件:指不连续的具有特定形状的产品,如机械、电子产品,不只是计算机硬件。 (2)软件:通过支持媒体表达的信息所构成的智力产品。计算机软件当然属于其中。 (3)流程性材料:将原料转化为某一特定状态的产品。如,流体、粒状、线状等,通过瓶装、袋装等或通过管道传输交付。 (4)服务:为满足客户需求的更为广泛的活动。 ISO9000系列标准的内容 2000版ISO9000系列标准的内容 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本原则和术语 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ISO9004:2000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 ISO19011:2000质量和环境审核指南 2000版ISO9000族标准的特点 新版ISO9000族标准对比现行的1994版而言,具有以下的特点。 1.面向所有组织,通用性强。新版ISO9000族标准适用于所有的产品类别、所有的行业和各种规模的组织,总之,新版标准面向所有组织,通用性很强,将成为适用范围最广的国际标准之一,表现在: (1)新版标准消除了1994版对硬件产品制造业的偏向性。 2000版标准巧妙地采用了“产品实现”、“动作控制”、“过程的测量和监控”和“产品的测量和监控”等词汇和要求,消除了行业的偏向性,对非制造业贯彻ISO9000族标准所带来的方便是不容置疑的。 (2).为特种行业制定行业附加要求奠定了共同的基础。有些行业确有其特殊性,2000版本标准允许在ISO9001基础上增加行业特殊要求的条款。这样既能使所有组织的质量体系基本要求具有一致性,又确保行业特殊要求的适用小性。已有软件.通讯.汽车.等行业都已用此方式制定各自的行业特殊要求。 (3)。‘‘允许裁剪“的规定使2000版ISO9001标准的适用范围扩大到1994版ISO9001/9002/9003/三个保证摸式的标准户群。三个保证没摸式的差异都在第7章产品实现过程中,2000版ISO9001,1.2允许对第7章要求中不影响满足顾客和法规要求,不及组织责任的标准条款进行裁剪,从扩大了ISO9001标准的适用范围,又获得”以一顶是三(三个质量保证摸式),减少标准数量的功效。 (4)。考虑了小型企业的适用性。2000版标准保留了大小企业都是必要的条款,有的还进行强化,对小型企业可能不太上适合的具体要求则进行弱化。使2000版ISO9001标准的通用性更强了。 2.确立八项原则,统一留念理念。 3.鼓励过程方法,操作性强。2000版标准的修订采用了过程摸式,提倡用过程方法来识别和建立体系。 4.强化关键:领导作用。 5.自我评价测量,突出改进。 6.关心各相关方,利益共享。 ISO9000系列标准原本是为制造硬件产品而制定的标准,不能直接用于软件制作。后来曾试图将ISO9001改写用于软件开发方面,但效果不佳。于是,以ISO9000系列标准的追加形式,另行制定出ISO90003标准。这样,ISO90003就成了用于“使ISO9001适用于软件开发、供应及维护”的“指南”。不过,在ISO90003的审议过程中,日本等国曾先后提出过不少意见。所以,在内容上与ISO9001已有相当不同。ISO90003(即GB/T19000.394),全称《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第三部分:在软件开发、供应和维护中的使用指南》。 制定与实施ISO9000系列标准 1)强调质量并非在产品检验中得到,而是形成于生产的全过程。ISO90003叙述了需方和供方应如何进行有组织的质量保证活动,才能得到较为满意的软件;规定了从双方签订开发合同到设计、实现以至维护整个软件生存期中应当实施的质量保证活动,但并没有规定具体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检验方法和步骤。 ISO90003的核心思想是“将质量制作入产品之中”。其实道理是很明显的,软件在完成编码以后,不论花多大的力气用于测试,提高质量都是有限度的,更不必说需求规格说明存在的问题常常是测试无法发现的。事实上,软件产品的质量取决于软件生存周期。 2)为把握产品的质量,ISO9000要求“必须使影响产品质量的全部因素在生产全过程中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为使软件产品达到质量要求,ISO90003要求软件开发机构建立质量保证体系。首先要求明确供需双方的职责,针对所有可能影响软件质量的各个因素都要采取有力措施,作出如何加强管理和控制的决定。对与质量有关的人员规定其职责和职权,使之责任落实到人,产品质量真正得到控制。 3)ISO9000标准要求证实:“企业具有持续提供符合要求产品的能力”。质量认证是取得这一证实的有效方法。产品质量若能达到标准提出的要求,由不依赖于供方和需方的第三方权威机构对生产厂家审查证实后出具合格证明。显然,如果这一认证工作是公正的、可靠的,其公证的结果应当是可以信赖的。正确实施产品质量认证制度自然会在促进产品质量提高,指导消费者选购产品,提高质量合格产品企业的声誉,以及节省社会检验大量费用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生产企业为了达到质量标准,取得质量认证,必须多方面开展质量管理活动。其中,企业负责人的重视以及企业全体人员的积极参与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4)ISO9000标准还强调“质量管理必须坚持进行质量改进”。贯彻ISO9000标准是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许多工作绝非轻而易举、一蹴而就所能奏效的。即使已经取得了质量认证也不能认为一劳永逸而放松质量管理。实际上认证通常以半年为有效期。取得认证之后尚需接受每年1~2次的定期检查,其目的在于促使企业坚持进 行质量改进。 工程管理论文:移动通讯在公路工程管理中的运用 三星SGH-I908E产于2008年5月,中央处理器主频为624MHz,内存16G,操作系统为WINDOWS-MOBILE,摄像头为500万像素,具备3G功能。在此操作平台上,OFFICE文档可以自由地编辑和通过移动互联网进行远程传输,为野外施工环境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办公平台,而500万像素的摄像功能可以提供拍照或视频进行隐蔽工程或特殊施工路段的远程监控和取证,实现即时传输。 智能手机在野外测量方面,中铁五局的俞琳老师在安卓和WIN-DOWS-MOBILE操作平台上成功开发出了轻松测量系统,其功能非常强大。目前,轻松工程测量系统已经开发到V4.0版本,是一款免费软件。为满足不同系统的需求,它分为四个版本,一个运行于电脑上“轻松工程测量系统”,一个运行于PPC手机上的“轻松工程测量系统掌上版”,一个是运行于诺基亚及普通手机上的“Easy.jar”,一个是运行在安卓系统手机上的EasySurvey。四个软件可相互共享参数,手机版、安卓手机版和掌上版也可以在手机上输入参数,具有操作简便和集成度高的优点。四个版本均有以下的9项功能:1、可同时计算整条线路的中桩或边桩的坐标,支持不限数量条线路;2、可以解算任何复杂线型及立交匝道,包括C型,S型、卵型、回头曲线等;3、可以计算与中线非正交交叉的特殊点位的坐标;4、平面反查功能,输入已知点坐标可以反算出对应的桩号和偏距;5、可以计算路面范围内任意点的高程6、支持断链。7、坐标正算功能。8、后方交会功能。9、批量计算结构物角点坐标计算功能。除以上9项功能之外,四个版本的软件还有自己独有的功能:一、电脑版特有功能:1、附和导线坐标计算功能。2、主点参数计算功能。3、曲率计算功能。4、绘制横断面功能。二、掌上版特有功能:1、可以保存现场测量的数据,实现无纸化测量。2、可以计算桥台锥坡。3、隧道轮廓计算功能。4、连接全站仪测量功能。5、隧道断面超欠挖检测功能。三、安卓版特有功能:1、可以保存现场测量的数据,实现无纸化测量。2、隧道轮廓计算功能。3、连接全站仪测量功能。四、手机版特有功能:1、可以计算桥台锥坡。2、隧道轮廓计算功能。 三星SGH-I908E手机提供的第二个强大功能是GPS定位,普通的车用导航功能我们就不提了,我所推荐的第二款软件是GPSUTIL_V2.0版,它的特点是搜星速度快,显示经纬度、海拔、速度,是一款很强大的搜星工具。由于手机GPS的定位系统是基于民用定位系统的模块,其测量精度有限。软件设计者为提高定位的精确度,提供了五个参照点的坐标作为基点进行定位,这就给我们公路测设前期的选线工作提供了很大帮助。大家知道,公路工程初期的选线工作首先是在地形图上进行的,参加的工程技术人员大多来自交通管理部门,没有专业的GPS全站仪,在线路走向确定之后,需要到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在这个阶段,智能手机提供的GPSUTIL卫星定位系统给我们提供很多的方便的功能。GPSUTIL2.0版软件的主界面如图3所示。 GPS卫星信号连接成功后,我们可以将纸上定线的地形图输入手机,然后从软件的“地图”中载入,根据地图上的精确位置选取五个参照点,最少能不低于3个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参照点,参照点确定后,导航功能正式启动,我们根据导航系统的指导,很快找到图纸所示的精确位置。 在智能手机的操作平台上,我国的软件开发和应用水平相对落后,尤其在公路工程的应用软件的研发方面还没有引起业界人员的足够重视,殷切希望公路工程的软件开发者能投入更多的资金和精力,填补高性能智能移动通讯终端这方面的技术空白,为工程一线的技术人员提供更多更好的软件,使我国公路工程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本文作者:王宏斌、杨旭超 单位:汝州市公路管理局) 工程管理论文:论电力基建工程管理 论文摘要:近年来,电网建设以超常规的速度发展。然而有的基层供电企业,由于电力基建工程在勘察、设计、施工及验收过程中,存在管理体制不完善、管理方法不科学、部分管理人员不具备相应管理资质等弊端,本文根据工作经验对此相关问题进行阐述。 论文关键词:电力系统;工程管理;对策 根据我国电力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电力基建项目将面向全国甚至是全世界招标,激烈的市场竞争已摆在所有基建企业面前。电力建设工程所涉及的各方面都迫切需要树立全球经营化思想,从管理理念上强化工程建设管理。目前,广大电力基建施工企业推进了项目管理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对当前电力工程管理存在问题 (一)电力基建管理体制的不完善。虽然任何一种体制的建立、健全和完善都要经过一个改革、尝试和总结的过程,但是往往因为改革力度不够、没有大胆的尝试、没有认真的总结经验教训而使得基建管理体制在诸多方面有待改进。 (二)管理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责任制落实不到位。在基建工程中,一方面是一些管理人员自身不负责任、不清楚自己的管理职责、存在惯性思维、抱有侥幸心理,法律意识淡薄而使管理成为一句口号,给工程质量和安全埋下隐患;另一方面是管理办法的实施没有到位,而导致相关管理人员无法履行自己的管理职责。 (三)管理人员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管理资质和管理经验。电力基建工程的质量和投资效果重在管理,而管理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管理人员专业水平的高低。在基建工程管理中一些管理人员可能不具备相应的管理资质,或其本身空有理论而没有管理经验,更有甚者既不具备管理理论又没有实际管理经验。这样的管理必然会给基建工程埋下质量和安全隐患。 (四)电力基建工程的合同纠纷。在电力基建工程建设中,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之间发生各种合同纠纷、合同违约屡见不鲜,其直接原因就是盲目签订合同、不合理签订合同以及合同本身不完善存在歧义或漏洞,在签订合同时存在相互隐瞒欺骗,在履行合同时钻法律空子偷工减料。 二、电力基建工程管理在基层供电企业的重要性 (一)08年,中国南方遭受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雪灾害,造成数以千亿的巨大经济损失让人难忘。其中,电力设施直接受到严重破坏,从而导致大面积的铁路运输停运、通讯中断、厂矿停产等,市政和事业单位难以开展工作、居民生活不便。由此可见电力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社会秩序的稳定,而电力基建设施却是电力生产传输和一转换的平台。 (二)电力基建工程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电力基建工程质量的好坏,而电力基建工程质量的好坏又直接决定了电力供应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各基层供电企业作为电力基建工程的建设、管理和经营单位,在电力基建工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承担着电力供应的重大责任。基层供电企业的工作目标是全力做好电力供应,为地方经济服务,其前提是保证电力基建工程的质量,其手一段是强化电力基建工程的管理。 三、强化电力基建工程管理的对策 (一)强化电力基建工程管理的基本思路 基层供电企业强化基建工程管理,重在分析总结现有管理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在基建管理的各个环节中,严格遵守相关法律及规章制度,使基建管理在有条有理、有法可依的前提下探索完善高效、可行的管理制度,重在从源头抓起,将一切可能的不良苗头扼杀在摇篮里,做到狠抓实抓,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二)加强对基建工程合同签仃履行的 管理基建工程的设计、施工决定了工程质量的好坏,而合同恰好是这三者的纽带。因此合同管理在电力基本建设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基建工程的参与单位必须树立有效的法制观念做到依法经营。签订合同必须在法律的引导下遵循公平、自愿的原则。履行合同必须严格遵守合同条款,体现法律的强制性。须对合同签订、合同履行情况及与合同有关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统计分析,通过检查发现问题,通过分析明确问题的性质、原因、责任及时解决问题,从而减少和避免合同纠纷,提高一合同履约率。 (三)严格时基建管理人员资质 认定的措施基建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管理资质,具有实干精神,能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杜绝纸上谈兵、只说不做现象。在管理人员任命后,还应定期或不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核查,严防冒名顶替、弄虚作假等不良之风的滋生。对不具备管理资质的工作人员应立即撤换,对冒名顶替、弄虚作假的人员给予处罚。 (四)加强电力工程成本管理 在施工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要进行投入产出分析,搞好责任成本管理。对所有资源要素按时间节奏进行动态优化组合,以保证以最低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生。也就是说工程项目在施工生产过程中的每一环节就要进行项目成本控制,成本核算过程与施工生产过程同步进行,在时间上保持一致,这样才能保证项目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才能真正做好项目成本控制。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目的,在于降低项目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其关键在于控制项目前期工作的成本,即项目规划 和设计方案时的成本控制。项目负责人在对成本进行控制时,可以具体从组织、经济和技术等方面采取控制措施。 (五)加强施工中的质量管理 第一,施工中的管理。电气安装工程施工中,质量管理的重点是按图纸施工及验收规范施工方案施工,要严格执行质量标准,严格执行质量管理制度,严格按质量标准检查、监督。 第二,电气装置试运行管理。电气安装工程施工完成后,要进行试运行上作。在试运行时及时处理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使电气装置的试运行符合图纸及技术规范的要求。电气装置试运行后通过验收移交使用单位,施工单位在保修期内要做好质量跟踪服务工作。 第三,施工进度控制。电力施工企业的进度控制任务,是依据施工任务委托合同对施工进度的要求来控制施工进度。进度计划的编制应视项目的特点和施工进度控制的需要,编制深度不同的控制性、指导性和实施性施工的进度计划。工程项目的质量、进度和投资三大目标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三个目标之间既存在着矛盾的方面,又存在着统一的方面,在对工程管理中,首先应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求得尽可能快的速度,没有质量就没有效益。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供电企业只有强化并大胆创新电力基建工程管理,才能打造精品工程清白工程,为全力做好电力供应服务地方经济做出更大贡献。 工程管理论文:论哲学视野中的工程管理 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推动了各级各类工程的建设,为工程管理造就了有力的现实根基。同时随着科技文化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工程项目质量的需求越来越高,为了保障工程质量,对项目的管理工作也必然需要更上一个台阶。因此,为了有效提高工程建设的水平,必须强化对工程项目施工过程的管理,把握工程建设的实质,从哲学的角度出发,挖掘工程管理的特征与重点,从而能够更好地为工程管理服务,提高其管理水平,从而在不断提高工程建设质量,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建设需求的同时,努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工程管理的哲学内涵 (一)管理哲学的核心思想 工程管理哲学主要是基于对人与工程管理之间联系的思考,工程项目的建设主要是人类以自然为基础,为提高生活水平,而进行的社会改造活动。工程哲学主要是在辩证思维、生态观、价值观等科学思想的指导下而形成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主要是为了协调工程项目施工建设中的各种矛盾,从而达到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规范工程管理,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和企业效益。 管理哲学不仅强调了对项目建设过程的有效管理,提高项目建设的水平,同样重视管理中的人性关怀。在哲学视野中的管理工作,需要从客观工程建设的主体—人的方面去考虑,需要做到充分挖掘人的潜能,调动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最大限度发挥人员的价值,提高工作人员的创造性,提升人员的综合素质,使之能够提升工程建设管理的水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进而提升工程建设的质量,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 (二)基于哲学方向的工程管理 基于哲学方向的工程管理,不仅包括工程建设方面,同样也涉及到工程管理的范畴,它属于两者的交界面。在哲学视野下的工程管理主要是指以哲学思想作为管理指导思想,让科学的世界观、辩证观、价值观等融入工程管理的内涵,形成哲学与工程管理的和谐统一,以哲学作为指导,引导工程建设实践。 二、哲学视野中的工程管理需要关注的主要方面 (一)在哲学生态观的指导下,保障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 自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许多工程项目也相继建设,然而由于在该时期,国家旨在发展经济,从而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很多项目的建设都是以环境的影响为代价得到发展的。从长远角度考虑,以影响生态环境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是不会长久稳定的。同样,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涌现了许多新型环保理念,例如: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环保思想等。在哲学生态观指导下的工程管理同样也需要遵循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保障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在进行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工程对生态的危害性及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工程管理也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的主导作用,优化工程建设资源的配置,合理使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环保经济、绿色建设。 (二)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关注工程建设中人员的发展 在工程项目建设与管理中,人员是决定其建设质量与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哲学视野中的工程管理需要重视人员的价值,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挥人员的核心作用,做到充分关怀涉及到工程建设与管理的相关人员的需求,从人员的长远发展考虑,对建设人员进行比较系统的培训,提高工程建设的水平。另外,还需要从建设人员切实关心的利益问题去考虑,设置相关的激励制度及奖赏策略,提高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实现对人员有效管理的同时,表现更多的人文关怀,让施工人员在工程建设中感受到更多的温暖,从而提升工作的积极性,能够更好的为工程建设服务。 (三)从辩证观的方向,权衡工程建设的合理性 新时期科技文化的不断发展,为工程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经济与技术支撑,也引来了工程项目建设的高速发展期;然而哲学辩证观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因此在哲学视野中的工程管理要求我们全面看待时展的机遇,在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城乡一体化等重要理念的指导下,权衡工程建设的利弊得失,保证工程项目建设的理性发展,切忌只顾眼前利益而盲目扩大工程建设的规模,必须考虑到建设风险等各方面的因素,将工程项目建设的目的放置到为广大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更好的服务上来,进行合理的项目的规划与设计,完善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管理。 (四)从发展观的角度,与时俱进,利用高新技术提高工程管理水平 在哲学视野中的工程项目管理需要从发展的角度看待工程建设中的问题,时代是在不断发展的,因此,项目管理人员也要跟随时展的步伐,不断创新管理方法,引进新型的管理技术,全面提升工程管理的水平。不仅要对项目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同时还要规范资金及资源的使用范围,根据工程建设状况,合理规划资金来源,在项目投资等方面针对事物发展的规律进行充足的考虑,同样还需要不断丰富科技水平的创新建设,工程项目建设普遍而言均为规模较大的建设项目,对科学技术的依赖性较强,因而为了提高工程建设水平需要不断创新建设技术,做到与时俱进,进而提升工程管理水平。 结束语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为各种大型项目工程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支持;但同时项目工程建设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在生态方面,严峻的环境形势已经给我们提出了强烈的警示,且在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中,城乡差距在不断拉大,因此,为了加速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充分考虑生态与建设的和谐统一,必须探索基于哲学思想下的工程管理,在保护环境、可持续、和谐发展观念的指导下,实施工程建设,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水平。 工程管理论文: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经验材料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水利事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命脉和基础产业地位愈加突出;水利事业的地位决定了水利基础设施重要性。因此,如何搞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管理,确保工程质量,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是摆在我们每个水利人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现就目前的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做一下分析探讨。 抓好水利工程管理,确保水利工程安全是保证水利工程正常运行、扩大再生产的关键。水利工程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水利工程质量。 首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先进的思想观念是发展水利事业的强大推动力。进取争先、自谋发展意识不强,就会妨碍工程管理,束缚水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其次,要强化对水利工程管理的认识,切实加强水利工程管理。各管理单位首先必须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做到有管理房屋、有办公设备、有规章制度、有经济实体和相对稳定的管理人员;再次,要加强对财务的监管工作。管理单位必须有财务自主权,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定期对财务管理进行审计。最后要认真学习水法规,进一步落实水利工程管理措施。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应在水法规的正确指引下,广泛开展水利工程安全鉴定、大坝注册登记、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水利投入政策和水利项目社会经济评价等,使水利工程管理逐步走向法制化和规范化,确保水利工程安全运行。 落实好项目法人责任制 项目法人责任制是我国投资建设领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是全面实行工程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的可靠保证,是建立完善的工程项目管理体制的根本前提。项目法人制是龙头,是核心,如果项目法人责任制不落实,其它建设管理工作也将无法深入开展。我们认为,落实好项目法人制,一是要认真贯彻执行相关法律法规,针对目前水利建设多元化、多层次的投资体制,按照项目类别不同组建项目法人。二是要严格项目法人资质审查,在建设项目的项目建议书阶段就应明确项目法人,没有按规定要求组建项目法人的不进行项目的各项审批工作。三是要严格项目法人单位人员配备,不仅专业齐全,而且人员素质要高,有经验。 开展好建设监理工作 建设监理的目的是提高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科学性与公开性,强调市场之间的合同关系及监督、制约与协调的机能,以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通过监理的有效工作,从而保证投资方投资效益的发挥,同时也通过监理的监督,来保证承包商的利益不受损害,维护合同的严肃性。我省的水利建设监理工作已经有了很好发展,监理人员的数量、质量都在不断增长和提高,各项监理制度也正在不断完善,监理制在水利建设管理中的得到了充分的落实,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监理人员老化、素质低、机构不完善、项目法人对监理工作不重视等。 为此,首先要继续加大监理人员培训力度,全面提高监理人员综合业务素质、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监理工程师的培训学习要着重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学习《合同法》、《招标投标法》等工程建设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能够熟练掌握并通晓建设监理法规体系。通过学习工程建设招标投标和合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熟悉和掌握合同条款,通晓整个项目建设的合同文件体系。通过学习建设管理和行政管理知识,提高组织协调和应变能力,能够因人、因事、因时间、因空间、因环境、因目标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组织、管理方法和领导方式,使之与实际情况尽量保持协调,从而使监理工作真正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通过学习经济知识,能够准确地分析资金使用计划和工程变更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准确地对概预算和工程结算进行分析审核。 其次,监理公司要加强自身建设。监理工作属于服务行业,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摆正自己的位置;监理行为要控制在业主的授权范围内,要以合同为准则,坚持“合理、公平、公正”的原则。监理工程师要真正起到工程施工现场重要管理者的作用,在合同管理中占据主导地位。监理公司还要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才密集,技术专业齐全的优势,增添必要的检测、试验设备,拓宽服务范围。 三是“实行小业主,大监理”,推行全方位监理。推行“小业主,大监理”除了监理单位自身的努力外,最关键的是业主必须转变观念,充分 相信和利用监理单位的工程管理优势和业务专长为工程建设服务。 四是建议水利部尽快出台监理规范、监理大纲、监理规划和监理细则的示范文本。还要出台监理取费标准、监理招标投标管理规定等政策性文件。这样才能进一步促进监理工作的规范动作,进一步规范监理市场,促进监理事业的健康发展。 全面实行招标投标制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省水利水电工程招标投标工作已经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规范了招标投标行为,加大了监督管理的力度,保证了招标投标工作质量。今后招标投标工作应继续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尽量采取公开招标,严格限制邀请招标,保证优秀的施工企业中标。目前一些招标单位为保护地方的施工企业,排斥所辖地外的优秀施工企业,而多采取邀请招标,搞“暗箱操作”,严重破坏了招标工作“三公性”。因而采取公开招标是解决此问题的有效方法。二是加强标底编制和评标专家的保密性。在前一段的招标工作中曾出现过标底泄露和评标专家泄露等不正常现象,给招标工作造成了不良影响,为此,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和大力度做好保密工作,同时,对违法违纪人员要进行查处,并给予响应的纪律处分,以至追究刑事责任。三是进一步完善招标程序,制定先进的评标办法。要积极吸取外行业和外省的先进经验,改进我省现有的招标程序和评标办法,使其更加合理和科学。 逐步完善水利建设中介服务组织、规范市场,促进水利建设项目管理工作 我省水利建设市场中的咨询服务体系仍不够完善。目前,水利建设市场中仅有监理服务体系形成的较完善,其它如造价咨询、招标投标咨询等方面的中介组织基本上是空白,造成了项目法人单位和施工企业需要这方面服务时还只能找政府部门和设计单位,有许多不便,同时也不利建设市场规范运行。因此,应完善水利建设市场的中介服务组织,建议水利部尽快出台相应政策、制度等,规范中介组织的服务与管理。 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加大质量监督检查力度,确保建设项目质量 严格按照《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规定》要求,完善建设单位负责、施工单位保证、监理单位控制、政府部门监督的质量管理体系,使质量管理工作始终处于层层有人抓,处处有人管,分工负责的局面。加强质量监督工作,一方面是强化各级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作用,建立了质量一票否决制度,各阶段验收必须有质量监督部门提出的质量鉴定意见,对出现的质量事故必须有质量监督部门参加处理,各级质量监督机构及人员不仅要监督检查工程质量,而且还要检查督促项目法人单位及监理、设计、施工单位的质量体系及运行状况,树立起质量监督部门在质量管理中的权威性。另一方面是加强项目稽察检查和积极发挥社会舆论对质量监督作用,要选择经验丰富、责任心强、水平高的专家,配备先进的检测设备,执行稽察检查使命。同时在稽察方式上,要借鉴国际体育组织“飞行药检”的成功经验,稽察组行动时不提前通知,到现场取得检测数据后,迅速提出处理意见。同时要向全社会公布水利工程质量举报电话,使群众发现的质量问题也能及时处理。 工程管理论文:浅析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模式创新 论文关键词 水利工程管理单位 国有资产 核算与管理 问题与建议 论文摘要 国有资产是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资产重要的组成部分,国有资产的管理,不仅关系到国有资产的保护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保障,而且也关系到国家水利事业的稳定与发展。本文认真分析了国有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出有效解决问题的建议。 国有资产是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资产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基础。国有资产的管理,不仅关系到国有资产的保护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保障,而且也关系到国家水利事业的稳定与发展。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逐步深入,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管理理念逐步更新,但水利工程单位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水平还不适应当前形势的需求,特别是国有固定资产的核算和管理方面有着很多不足,我们要细致分析、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国有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1.意识淡薄。由于受传统经济体制的影响,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大都存在“重视购置而忽视管理”的现象。在2007年,财政部对所有事业单位国有固定资产实施了全面的核算,虽然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国有固定资产的管理体制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规范,可是很长时间以来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对国有固定资产管理不力的局面并没有得到完全改观。究其原因,是由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管理人员对国有固定资产的使用与管理缺乏知识的学习,导致管理人员对国有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的意识淡薄,责任心不强,使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国有固定资产大量闲置、浪费、流失现象普遍存在。 2.核算不规范。A.形成国有固定资产前核算不准确。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国有固定资产主要包括水利工程、房屋、设备与传导设施等,这些资产在形成国有固定资产前经历了相当长的建设期,特别是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当前,造成国有固定资产形成前核算不准确的主要因素是临时工程费与临时设施费处理的不当。B.形成国有固定资产后核算不规范。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在国有固定资产的折旧提取上有缺陷,有很多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没有足额提取折旧,不但容易形成成本费用的降低,而且还会导致国有固定资产净值与实际不符,这就会严重影响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安全运营和经济效益。C.国有固定资产后续投入的核算不规范。国有固定资产的后续投入包括资本性投入和费用性投入,但是这两种投入账务的处理方式不同,很多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对这两种投入的界限不清楚,为了简便,就把数额大的作为资本性投入,数额小的就作为费用性投入,这种不规范的核算导致对国有固定资产后续投入的核算失去了准确性和真实性。 3.管理手段落后。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国有固定资产的规模逐步增大,有些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虽然引进和利用了国有固定资产的财务软件,可是并未真正发挥该财务软件的效能,还是按照传统的方法,对国有固定资产的信息使用流水号进行登记,很明显,这种国有固定资产的管理手段已经不适应当前形势对国有固定资产管理的需求,为适应日益提高的管理要求,需要有一套新的管理模式。通俗地说,一个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想随时了解某一种设备的数量、存放地及金额,或者是领导想根据设备的现状更换设备,只凭原有的国有固定资产的信息没办法及时提供所需的资料,这就体现出国有固定资产管理手段的落后。 二、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国有固定资产核算改进的建议 1.增强意识。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要加强对国有固定资产的核算首先要增强其意识。要树立正确的国有固定资产的采购意识,依据国家的相关规定与本单位的实际需求来采购国有固定资产,并且要建立相适应的制度来规范国有固定资产的使用,从而实现预算管理、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的整合;要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对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国有固定资产实施统一管理、科学分配、合理规划,切实提高国有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要建立健全国有固定资产管理的责任制,领导、管理人员、财务人员和资产使用人员要明确责任,建立自我的约束机制,从而有效避免单位国有固定资产的虚置和悬空现象;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会计人员要增强国有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切实做好国有固定资产的日常工作,国有固定资产的购置、登记、使用、维护、报废等程序要细致处理,对国有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状况要及时地实行财务处理,认真做到帐表与实际相符。 2.规范核算机制。基于目前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形势,要想规范国有固定资产的核算机制,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必须要建立项目业主责任制,把原来的临时工程里的部分项目,如办公楼、招待所、车库、环境工程、水情测报系统作为国有固定资产实行管理。在工程项目立项中要把管理所必备的设施、养殖、环境治理、旅游等资金列入主体工程的投资中,全面考虑项目建设和环境、管理、发展之间的关系,让管理水利工程变为经营水利工程,从而真正实现水利工程的健康发展。 3.加强管理手段。要真正提高水利工程单位对国有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的水平,必须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手段。要对本单位的国有固定资产实行彻底的清查,把家底搞清楚,做到帐实相符;要依据国有固定资产的分类标准,结合本单位国有固定资产的真实情况建立一套明细账目,并根据明细账目对每一项固定资产实行分类,从而确保国有固定资产的报表数据真实准确,并且可以根据不同的要求对国有固定资产进行汇总。在充分利用财务软件的基础上,通过电脑、网络等现代化办公手段构建一套管理系统,这样可以让各部门依据职责、权限实行操作和管理,从而实现管理部门与使用部门信息互通,大大提高了国有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工程管理论文:浅谈公路施工企业改制后的项目工程管理 【论文关键词】公路施工 企业改制项目 工程管理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我国交通公路事业正在迅速发展,以公路项目工程管理为核心的经营管理体制已经形成,完善项目经营责任制、成本核算制,切实把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经济核算工作的重点落实到项目管理上,是公路工程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国公路建设行业取得重大成就.就是推行项目工程管理.提高工程质量.以质量取得市场.以质量兴业。 一公路工程项目管理是公路企业改革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公路工程企业要进行各项体制改革包括进行股份制投资,实行总承包方式,采用FIDIC合同条款及ISO一2000系列标准进行质量保证和管理.安全方面执行国际劳工组织公约.造价改革等都需要落实到项目上.且必须配套进行,如果有一项改制不适合.必不利于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 二公路工程项目能量是竞争实力的体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竞争实力就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公路项目管理的能量和竞争实力要体现在项目的各个要素的组合和运行上.最根本是要体现在工程项目管理上。项目管理的目的是取得经济效益.运用管理的手段实现利润.达到积累.才能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项目管理需要市场.要面对市场.研究市场.寻找市场.没有市场的需求,项目是不存在的。公路建设市场涉及很多社会关系.涉及到各行业的发展和社会需求。 l,项目管理是专业性生产单位需要有一批专业人才。如经营管理、技术管理人才。没有一批得力的人才.项目是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的。 2,公路项目管理要有自主性。企业要自主经营.项目要自主管理.要立足自身的实力提高自身的能力.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才是项目管理成功取得生存和发展的前提。项目管理要随着市场的发展而发展.强化自身管理.改变传统管理观念和模式.采用现代化管理机制.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提高应有的责任感,紧迫感、危机感才能达到项目管理的目的。 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大力发展施工项目管理 现代企业机制是以”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特征的企业管理制度。企业要按市场法则运行.是市场经济体制基础.作为公路施工企业的工程项目管理更需加强自身的项目管理。 l,建立项目经理部。 要求项目经理部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分离以强化作业管理赋予项目经理一定权限.负责施工项目管理。企业要为项目管理的资源配置提供市场性服务.使内部管理市场化。 2,建立相应的财务,人事,分配和施工管理制度。 项目经理部是企业的组成部分.应在企业制度的约束下进行根据工程项目的市场实际情况确立项目部内的质量、进度、成本核算和安全保障制度。 3、建立新的生产经营方式。 企业的经营方式是履约经营、规模经营、多元经营,项目管理层来说是生产经营也是履约经营要按合同条件约束项目管理全过程。加强合同管理按合同办事以合同规范行为,强化索赔意识提高索赔水平保护好自身的合法利益。 4、以施工项目管理为重点实现科学管理。 规范施工项目管理思想、组织.方法和行为,建立施工项目管理的科学体系构成企业制度的组成部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1)加强组织建设 项目经理是企业委托全权负责项目管理的核心人物,是项目实施最高责任者和组织者,在项目管理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项目经理应具有政治、知识、能力和体质等各方面合格的素质。经过严格的培训取得执业资格的,从实际工作考验证实具有管理能力的人员授权担任。 (2)强化项目管理,改善组织结构。 强化作业层,组织实现市场化的弹性用人制度。项目部不一定是一层固定的管理层次,也不是固定组织结构,所有劳务向社会需求。 (3)实行施工项目资源配置市场化。 项目内所需劳力、材料、机械设备、资金、专业技术人员在优先使用内部资源外.面向市场寻找需求,这有利于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工程质量,加快工程进度,使得项目部减轻负担,精干机构集中精力进行施工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4)加强工程技术管理。 把重点放在合同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安全管理和信息管理六个方面。 ①合同管理:在规范强化招标行为的基础上,大力推行FIDIC条款。执行现行合同法加强合同签订的可靠性和合同执行中的变更管理,掌握运用索赔技术,充分发挥合同在市场履约经营中的作用。 ②质量管理推行国家标准(ISO一2000)的规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针对各个项目工程的特点,建立本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体系扎扎实实地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把项目管理重点转移到产品质量上来。 ③进度管理.在加强预测和决策的基础上编制工程总计划采用网络计划组织流水作业。绘制”S”形曲线图以便定期检核计划执行情况或进行调整以利于科学决策和动态管理,以利实现项目合同工期控制主观随意性。 ④成本管理应按照企业财务管理的制度要求,加强施工项目成本预测、成本计划和成本动态控制严格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各个环节努力在承包成本和计划成本的基础上降低实际成本以增加经营利润。降低成本必须通过设计技术组织措施事先规划以组织管理措施为主。降低成本的重点应放在材料费用上降低材料费应利用市场减少材料的购进成本。运用价值工程原理科学寻找降低成本的途径。利用本利方法分析工程量、成本和利润的关系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对成本进行控制,把成本分析作为成本管理的关键环节。通过成本分析寻找和克服薄弱环节.不断提高施工项目管理水平。 ⑤安全管理应同质量一样放在施工项目管理的首位。它涉及到安全目标的实现.是关系到人身和财产安全的大事。安全管理的关键在于提高安全思想意识.健全安全组织即安全保证体系的建立,加强安全教育落实安全措施以及对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控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安全管理中引进风险管理技术,参加劳动保险以转移风险减少损失。 ⑥信息管理除企业建立信息中心外,项目部建立信息管理系统,以便于上下及对外联络。 四.充分发挥施工组织设计 在施工项目管理中的规划作用施工组织总设计,是指导项目施工全过程的管理目标。也是业主和上级管理部门检查、考核的依据在编制时除应有针对性外.还应达到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其内容必须满足深度的要求,核心内容应突出施工项目管理目标控制的需求重点.施工部署施工方案施工技术组织措施,施工进度计划,资源规划计划,施工平面图施工准备工作计划和技术经济指标为完成目标任务应采取的保证质量技术组织措施。安全保护技术组织措施。控制和保证工程进度的措施,环保措施文明施工措施降低费用措施等。 工程管理论文:试论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论文关键词:农村经济 小型水利工程 效益 管理 论文摘要: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修建一些小型水利工程很有必要。由于农村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在修建和管理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如政府投入力度不够、农业发展落后、权利责任划分不清、效益不高等,这些因素不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也对国家的粮食安全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威胁。文章主要通过分析我国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然后提出一系列相关的解决措施,详细阐述了小型水利在农村经济建设中规划、修建、管理和改善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时期,中共中央非常重视农村的发展,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口号,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发展的生产水平。水利建设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修建小型水利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环节。 1 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现状 一般来说,小型水利工程主要出现在农村,下面我们来具体讲一下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现状。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主要涉及到小型的沟、渠道、大坝、桥涵、水库和水井等方面。这些设施主要是靠当地农民集体投资或贷款兴建的,但是由于农村的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明显,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1 工程管理不及时,效率低 由于近年来农民个体户的独立经济意识较强,忽视集体利益,在水利工程管理上盲目用水,圩堤上乱垦乱种现象屡禁不止。由于水利工程管理粗放,不注重工程维修,导致损失严重。不同领域的生产进度也不一样,各自领域为了满足自身的生产需要而随意截流,挖沟、放水,把水利建设原有的线路搞的支离破碎,从而削弱其自身的供水功能。还有一些农民在地里私自打井,大量开采地下水,这是对水资源的一种浪费。长期下去,不仅会影响到农业的发展,还有可能会破坏生态环境。 1.2 对小型水利工程的财政投入力度不够,重建轻管的思想普遍存在 由于农村大部分地区的财政支出控制比较紧,当地政府对于农村水利工程设施的资助不多。虽然国家近段时期大力扶持农业发展,加大对农业水利工程的财政投入力度,可是还有很多贫困地区由于地方财政局的原因而无法启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我们在水利工程建设完成以后,还需要请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国家对水利建设的投资大部分都用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上,而工程在完工后的管理和维修经费却没有得到保证,这不利于工程的正常运行。 1.3 农村基层水利工程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低 随着近年来政府对水利工程的投资增多,水利工程项目也在不断增加,急需大批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前的很多水利单位人员冗杂,人力资源分配缺乏科学,工作效率低下,应当精简结构,减少不必要的财政开支。大力引进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加强水利工程的技术力量。另外,企业应该重视对水利技术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 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趋势 为了改善我国农村的小型水利工程设施,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我们主要针对上面我国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现状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一下几点建议,即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趋势: 2.1 加强对小型水利工程的科学管理 在小型水利工程建成以后,可以把他们移交给有关单位和个人,采用专业维修或个人承包的方式来加强对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确保水利工程能够正常运行。另外,为了使小型水利工程充分发挥其水利效益,我们还应该做好水利设施的配套工作。水利工程管理人员要根据不同水利的特点,对不同功能的水利工程进行管理,使他们的工程效益达到最大。因此,我们要正确处理小型水利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在不影响水利工程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努力降低运行成本,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 2.2 加大对小型水利工程的资金投入 只有大量的工程投资才能完成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这需要当地农民和政府的共同投资。为了适应当前水利事业的发展,我们不仅要对现有的水利工程进行维护修理,还要增加新的水利工程项目。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不仅需要专业的人员进行管理,还需要政府对其实现行政领导,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为了避免农业专用资金被贪污或挪用,需要项目主要负责单位及时向政府汇报资金支出情况和项目的进度,使政府下拨资金运用透明化。 2.3 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大力引进水利工程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对农村现有的人力资源进行分类,有计划的安排人才去进一步深造,以更好的为水利单位工作。不断的鼓励在职人员自主学习,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对于技术人员进行明确分工,每个人都有主攻方向,同时能顾全大局,承担相应的工作。 3 总结 为了加强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我们必须要建立符合水利工程管理规律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水利工程运营体制。这个管理体制必须要有清晰的职能划分和明确的责任义务,还要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水利单位的维修部门要求有很高的技术水平和专业技能,管理更加科学合理化。加强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可以充分发挥它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样也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增加农民收入,也有利于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水利工程是农业发展的经济命脉,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小型水利水利工程管理所出现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也就是今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趋势。为了更好的发挥小型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我们必须要注重人才利用,加大水利工程的管理费用投资,对水利工程实现合理化管理。 工程管理论文:关于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考试改革研究与实践 论文摘要:系统剖析了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存在的种种弊端,根据专业课程特点,构建了“全程式、多样化、复合型”的新型考试模式,并在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考试中进行了实践,取得了充分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调动学生和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的良好效果,对于高等院校同类课程考试改革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论文关键词:专业课程 考试改革 教学质量 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集技术、经济、管理、法规四大方面知识于一体的复合型、应用型专业。该专业课程普遍具有基本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知识密切结合的特点,其教学目的不仅仅是向学生教授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工程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对现有专业操作技能性知识更新创造能力。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成绩既难以全面、真实地评价学生对专业课程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与对专业知识的运用和创造能力的提高程度,同时也难以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实际教学质量。如何进行专业课程考试改革是当前高等院校十分关注的热点话题。作者结合多年从事专业课程教学的经验和体会,对传统考试模式的种种弊端进行了深入剖析,重新构建了适应专业课程特点的考试模式,并通过初步实践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专业课程传统考试模式存在的种种弊端 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是长期以来高等教育课程考试的主要模式。授课教师、学生对此都是比较适应的。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对这种考试模式的试卷命题、标准答案和评分方法制定有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在一定意义上来说,这种传统的考试模式对学生是公平、公正的,但却存在如下一些弊端: (一)很难全面地考核专业课程的完整知识体系 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模式大都是:考试时间为两小时,试题常见类型包括:名词解释、选择、判断、填空、简答、计算等,答题方式为笔答。由于受考试时间、命题形式限制,传统考试内容不能涵盖专业课程的绝大部分主要知识点,特别是专业课程中大量的操作性知识很难体现在试卷上。 (二)无法客观地检验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专业课程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对现有专业知识、技能进行更新、改进的创造能力。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考核学生对课程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由于受考试形式的限制,很难考核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运用能力,而考核学生的创造能力就更难以实现。 (三)不能有效发挥考试结果的反馈作用 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是课程的一次性终结考试,其考试结果仅作为对学生课程学习成绩评定和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忽视了考试结果的反馈作用。如果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实行多阶段考试,根据考试结果学生能够及时发现自己对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教师能够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进行重点教授、解惑,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四)阻碍了教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积极性 由于学校主管部门对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的试卷命题、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的严格规定,加之有些课程实施“教考分离”等原因,任课教师只能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期末考试形式来“规范化”的授课,甚至对一些非常重要的专业技能性知识,因其无法体现在期末闭卷考试的试卷上,而放弃讲授。有些在本专业领域有很深学术造诣的优秀教师也因受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的限制而不能将自己掌握的学科前沿知识传授给学生。 (五)不利于学生端正学习目的和树立良好学风 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严重影响,许多学生不是以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而是以通过期末考试或以追求高分数为目的来学习专业课程。因为考试是否通过和分数的高低对学生来讲至关重要,它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完成学业和获得学位,而且是获得奖学金、评优甚至找工作的主要依据。由于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的局限性,学生只是关注那些期末要考试的内容,按照期末考试的答题方法去学习,甚至有的学生根本不注重平时学习,经常缺课、抄袭作业,只是在期末按照任课教师划定的考试范围去重点突击,而考完试很快就把临考突击记忆的东西忘了。可见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不利于学生端正学习目的和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 二、专业课程考试改革总体思路与实施方案 (一)专业课程考试改革的总体思路 改变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构建“全程式、多样化、复合型”的新型专业课程考试模式是作者经过研讨确立的专业课程考试改革的总体思路。 所谓“全程式”,是指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多阶段性的考试,将考试作为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一种手段,分阶段地检验学生对每个教学单元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以此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避免期末临考前的重点突击。通过阶段性考试检验学生对各阶段课程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使教师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进行重点教授、解惑。 所谓“多样化”,是指根据不同教学单元的大纲要求和所讲授的专业知识特点,采取多样化的考试形式。通过多样化的考试形式从不同的侧面全方位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既可以检验学生对基本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的扎实程度,又可以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运用和创造能力。 所谓“复合型”,是指采用复合形式最后评定每一位学生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成绩。要将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样化考试得到的体现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技能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运用能力的各种考试、考核成绩与课堂提问、专题研讨、平时考核结合起来,综合评定专业课程的最终成绩。 (二)新型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实施方案的构建 按照上述课程考试改革的总体思路,笔者构建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对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专业课程考试内容必须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涉及到课程讲授的所有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工程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对现有专业知识、技能进行更新、改进的创造能力。专业课程考试形式必须实现多样化,以不同的形式检验学生对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2.专业课程考试形式与环节 根据考试改革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笔者设计的专业课程考试形式和环节,除了期末闭卷考试之外,还包括:开卷考试、上机操作、撰写课程论文和课程综述与学习体会等。 3.专业课程成绩构成与评定方法 对于在校学生而言,无论采取何种考试模式,评价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效果的最终指标都只能是课程成绩。为使课程成绩能够最大限度地全面、客观、公正的体现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及创造能力,笔者设计了复合式的成绩评定方法。采用百分制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其中:期末闭卷考试占60%70%;阶段性开卷考试占10%一20%;上机操作占5%;撰写课程论文占5%一10%;作业占5%;课程综述和体会占5%;平时考核占5%~10%。 三、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实践及其效果分析 为了探讨适应专业课程特点的新的考试模式,笔者选择了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项目管理”、“工程估价”、“房地产估价”三门专业课程进行考试改革研究与实践。例如,2005级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实际采用的考试形式和环节包括:期末闭卷考试(2小时)、上机操作(3次)、阶段性考试(3次)、撰写课程论文(3000字以上)、课程综述和学习体会(2000字以上)。该课程学习成绩构成及其比例为:期末闭卷考试60%;上机操作5%;撰写论文5%;作业(本课程留有40多道较为综合性的课后作业)1%0;课程综述5%;平时考核l5%。 从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实践的效果来看,“全程式、多样化、复合型”的专业课程考试模式有效地避免了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的种种弊端,改变了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认识,使学生不仅注重对课程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对专业课程平时学习的积极性,最终成绩更好的全面、客观、公正的反映出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同时,也充分发挥了授课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也包括考试形式、命题方法、成绩评定方法等)最大限度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拓展了专业课程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加强了师生互动与沟通,将考试不仅仅作为一种检验教学效果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对于促进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积极的重要作用。 四、推进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重调动教师在考试改革中的主观能动性 改变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为多阶段、多样式考试,仅仅是一种考试模式的改革。而实际考试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任课教师对考试改革的态度。只有任课教师在主观上愿意通过考试改革促进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才能发挥出多阶段、多样式考试模式应有的功能和作用。高等院校要充分认识到任课教师在考试改革中的主导作用,对因实施考试改革给教师增加的额外工作量给予一定报酬,对实施考试改革效果显著的教师给予适当的表彰。通过政策导向调动广大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推进考试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提倡考试模式的多样化 各类课程要根据课程本身的特点采取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考试形式,提倡考试模式多样化。笔者认为.上述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考试的新模式对于工科专业课程考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但对于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文理科类专业课程可能借鉴意义不大。考试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要提倡课程考试模式的多样化,要“因课施考”,不能搞一刀切。 (三)不能以学生成绩的高低评价考试改革的效果 近年来,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高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致使学苗质量下降,学生期末考试不及格的数量 居高不下。因此,有人认为通过考试改革提高学生的平时成绩,降低期末考试占总分的比例,可以降低不及格率。其实,这种认识是欠妥的。实施多阶段、多样化考试改革的目的是充分发挥考试的“指挥棒”作用,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使高校师生从单纯注重对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转变为既注重对基本理论知识学习,更注重对知识的运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是教师的命题难易程度和评分宽严标准问题。实施考试改革同样存在控制适当的不及格率的问题,不能以学生成绩的高低评价考试改革的效果。 (四)改进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法 目前,各高等院校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主要包括:学校教务部门和教学督导组的评教、教师同行评教和学生网上评教三个方面。因评教范围和目的原因,前两种评教的结果对大多数教师并没有多大影响;而第三种评教因参与评教的学生多,其评教结果要形成学科范围内的排序,对教师影响很大。如果按现行的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方法,对于实行考试改革的教师来说,很可能因平时对学生要求严厉,考试前不给划重点,个别学生认为平时成绩评定不公平等原因,而获得不公正评价。因此,要使教师真正投身于考试改革之中,还应改革现行评教方法。如:降低每学期学生网上评教的影响,适当组织每届毕业生离校前对教师的评教等。 五、结束语 实施课程考试改革是当前高等院校坚持教育的科学发展,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构建全新的课程考试模式是时代赋予广大教师的神圣使命。当然.课程考试改革是一项十分严肃的系统工程,必须通过科学、认真的探讨和扎扎实实的工作,笔者决心和广大同行一道,不断完善和深化课程考试模式,通过考试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更多符合当代和未来祖国建设事业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农业科研论文: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农业科研团队建设研究 摘要: 本文简要分析了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下的现代农业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意义和主要特点,并结合工作实际阐述了农业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支撑条件,同时就不同的团队管理和运作模式进行了对比研究。 关键词: 现代农业;科研队伍;创新与构建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改革与创新已成为单位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必然趋势。而单位进行改革创新最为关键的要素就是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打造充满活力的创新团队。作为高素质群体的农业科研单位,如何在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下创建具有创新意识的团队,对于自身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就基于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现代农业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进行了研究。 一、农业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意义和主要特点 创新团队建设已经不是一个新课题,世界各国都对此有过深入研究,同时也取得了一些成效。结合多年工作实际,笔者认为所谓的农业科研创新团队就是由本行业、本领域内的专家、骨干牵头,建设一支具有共同的创新目标、共同的价值观念和共同的工作志向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团队中所有成员都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具有团队意识和相互协作的精神,具备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团队中每名成员都能独当一面,在自己擅长的专业中进行创新研究,并能将取得的科研成果进行推广普及。农业科研创新团队其实就是农业科研单位的人才库,它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整体性和稳定性。创新团队一定是人才聚集的集体,它常常以一名优秀人才作为领导者,有良好的组织机构,有明确的制度要求,成员自我约束能力强,关键是具有自我创新意识和能力。团队是一个整体,重视创新潜力的开发,资金和人力投入上要具有连贯性和持久性,更要注重团队的集体成效,成员会把个人成败与集体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成员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能主动以团队的统一利益的稳定持续发展为前提对外开展科研工作。同时每个成员又是团队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都可以为团队的长远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用自我的实际工作维持和推动团队的整体发展和稳定持续性。 2.一致性和互补性。一致性指团队成员有着一致的发展愿景,有一样的团队奋斗目标,有较接近的知识高度和生活品质。团员之间沟通良好,氛围和谐,都能为完成共同的工作目标而发挥自己优势,使得整体上具有非常高的团队执行力。互补性体现在成员之间在专业技术技能、个性特征之间存在着互补,相互之间既有自己的鲜明个性特征,又能够在工作中求同存异,各尽所长。在整体上每个人都具有强烈的团队意识,工作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能够形成合力,具有明显的集体归属感和互相协作的意识。团队内外既可以具有流动性和竞争性,又可以资源共享,共同创新。 3.创新性和核心竞争优势。创新性是创新团队最明显的标志,它要求团队具有具体的研究发展目标,研究的内容要有前瞻性、战略性和关键性,研究的问题要有共性。工作中要通过技术创新或者理论创新来进行卓有成效的科技研究活动,以呈现科技创新的巨大价值。团队要以创新为目标,使团队具有鲜明的核心竞争力,整体上提高团队的创新价值,进而推动社会进步。 二、农业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支撑条件 创建创新团队对于科研机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工作实际来看,创建创新团队要具备五个支撑平台: 1.人才平台。农业科研单位因为行业自身的特点,在团队创建中要求有一位学术骨干作为领导,要有一定规模的成员组成,成员要具有比较明显的专业优势。成员之间要团结协作,互补互助,形成联盟体。团队要有领导核心力,有合理的人才结构、专业结构,团队管理要具有专业战略意识。 2.学科建设平台。科研机构创新团队要有学科专业平台,就是要有自己擅长的科学研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研究,创造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团队研究目标明确,具有鲜明的专业优势。 3.项目支撑平台。农业科研机构服务的对象是“三农”,研究的成果和推广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这就要求团队创建一定要有实际工作累积,有具体的项目技术,并且已经形成非常稳定而持续的研究领域和项目研究方向,重点是有对未来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的项目的研究和创新。因为团队擅长某一专业方面的研究与创新,所以团队成员内部对研究目标达成共识的基础上,还可以与其他团队实现资源共享,从而促进自己团队研究项目的深入研究,扩宽研究领域,实现创新价值。 4.实验条件平台(仪器设备)。任何一项科学研究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实验条件,投入资金购进仪器设备。农业科研也同样,要有创新团队进行科学研究,就必须具备相应的实验条件。同时因为农业科研项目不仅仅是在实验室中进行,它还要把科研成果推广到具体的农业生产之中,要走入田间地头,要在自然条件下继续进行实验验证,这就更需要有相应的实验条件来保证。要从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全方位的加以投入,购入需要的设备,改造原有实验室,加快基本设施设备的更新淘汰等。还要加强网络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提升实验所需的设施设备,为创新团队的科研工作提供实验支撑平台。 5.文化与管理制度平台。文化建设是一个团队的灵魂建设。团队创建过程中,因为成员之间的大的奋斗目标是统一的,所以成员之间可能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文化背景和知识结构,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能够认同团队的管理制度。作为科研机构有着不同于其他机构的文化内涵和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这些都是团队的文化管理支撑。实际工作中要把创新价值观作为团队建设的文化之魂,注重创新文化建设,把创新这一价值观融于整个工作之中,培养成员的创新意识、创新理念、创新方法、创新情感等,使之成为成员潜意识里的行为表达。创设自由、包容的学术研究氛围,形成能耐得住寂寞又能自主积极探究的科研风气,使学术研究与创新的氛围更加浓郁。团队建设中还要培养以人为本的团队人文素养,弘扬合作精神,培养树立团结合作、和谐共赢的团队意识,让成员们具有以世界水准看研究创新,以中西方竞争能力看技术创新,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看科技转化的大格局。 三、农业科研创新团队的管理和运作模式比较分析 农业科研机构因其自身的原因和特点,在创新团队的创建中,主要形成了三种管理和运作模式:部门运作模式、项目运作模式、部门+项目运作模式。每一种运作模式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 1.部门运作模式。就是以本单位的某一研究部门为主,有稳定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方式,有固定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基础,有项目、有人员、有技术支撑。研究行为模式简单,团队管理严格,内部整体性明显,职能化突出,对相关项目具有研究优势。但是在实际运行中,团队领导往往由部门领导担任,管理上容易形成命令式,而且民主性不明显,这些都会提高项目科研的风险。 2.项目运作模式。就是以科研项目组或者项目研究单位为主体而形成的一种科研运作模式。把研究项目作为连接的关键,成员间有共同的工作目标,可合作、可竞争,可以求同存异,可以互助互帮。成员间彼此高度信任,并能自觉工作,可以进行协商性工作又可以自主创新。这样容易打破部门界限,成员可以自由组合,人才优势明显。项目主持人可以成为团队的领导者,淡化了管理职能,使项目研究更为深入,成员之间也更容易形成共同意愿,更有利于项目的持续发展和创新研究。 3.部门+项目运作模式。这种运作模式顾名思义就是介于部门运作模式与项目运作模式之间的一种运作模式,它可以同时具有以上两种运作模式的管理优势,在研究工作中,易于接受外界的有利因素,管理过程中还可以借助部门职能的作用,使完成项目研究的成果优于以上两种运作模式。但这种运作模式因为管理的层次比较多,导致管理过程非常复杂而且多变。 农业科研论文:农业科研管理信息化措施 【摘要】 在信息时代,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是实现农业科研管理信息化的核心部分之一,也是确保农业科研院科研水平的重要因素。对于农业科研院来说,在当前形势下要对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要建立起科学、民主、创新的制度体系,就必须要重视起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针对于此,本次研究分析了农业科研院所的管理情况,指出了其中信息化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明确建设信息化管理体系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农业科研院所信息化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 农业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建议 引言 最近几年,随着科研工作的迅速发展,传统管理模式的缺点逐渐暴露出来。传统管理模式根本无法满足科研工作的时时信息所需,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要引入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正是由于现代互联网、计算机以及通讯技术的发展,才使得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成为现实。将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引入农业科研院所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农业科研院所的发展所需,这一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与完善。现代农业科研院所具有统计数据的信息量大,研究方向多元化,更新频率快,覆盖范围广等特点。在这种形势下,现代农业科研院所引入信息化管理模式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建设科研管理信息化系统一方面可以提升农业科研院所的现代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农业科研院所的技术水平和工作效率,同时提高工作质量,可谓是好处多多。 1目前农业科研院所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如今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以及农业科研院所的改革,农业科研院所的信息化进程速度加快,很多地区的农业科研院所都在信息技术方面加大了投资,比如购进一大批硬件设备,进行网络建设,建立不同规模和层次的局域网等等。MIS系统(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开始在科研管理中被开发及应用,包括科研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模块,在一定程度上算是在逐步实现信息化的管理,随着MIS系统的深入,信息技术在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过程中的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在中国,科研管理信息化的起步还是相对比较晚的,没有能够大面积的应用,同时在随着时代的更新,维护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技术和实践问题,所以农业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1.1传统科研管理模式与机制不能适应要求 目前,尽管建设了部分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但是多数农业科研院所还停留在传统管理模式与现代化、信息化管理模式并存的阶段。MIS系统的应用比较局限于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人员项目业绩管理等方面,科研管理模式与管理方法还比较陈旧,依然沿用纸质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流程,这样的后果就是业务部门既要处理数据,又要执行原工作程序。现阶段的MIS系统对于科研项目申报、审核、筛选、报送、立项管理、中期检查、结项、成果转化推广等过程的信息化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工作的创新发展。 1.2农业科研管理信息化缺乏整体认识和统筹规划 与高等院校和政府部门相比,虽然农业科研院所在逐渐推进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但在办公自动化程度、网络硬件环境、档案信息数字化、科研管理信息等方面还是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软硬件的更新换代,系统设计和开发能力也有很大的差距。不能实现各系统资源的有机整合和有效利用,整个院所科研管理信息化缺乏整体规划。 1.3科研信息化管理流程尚未全面规范化、标准化 随着农业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不同的部门开始建立属于自己部门的系统,每个部门建立系统的初衷都是为了自己部门的发展,他们采用的技术标准存在偏差,建立的时期不同,开发人员不同,这样就造成了不同管理信息系统相互间信息不相通,各个单项业务之间即使联网也很难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不同部门之间的科研人员难以实时交流沟通和全面了解项目的最新进展;科研人员不能及时了解互相的动态和研究方向;财务部门和科研人员对课题的具体开支缺乏了解;管理部门不能实时监控课题的执行情况等,这样会造成研究力量的重复投入;管理部门不能实时监控课题的执行情况,执行合同出现偏差;经费支出与预算有较大的出入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因为目前科研的信息化管理流程没有统一的总体设计,没有规范的实施标准,MIS系统没有能够覆盖到科研管理的整体全流程。所以迫切需要我们去革新科研管理信息系统。 1.4农业科研院所科研信息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农业科研院所科研信息管理人员大多都不是专业的信息管理人员,他们都是一些业务部门抽调出来的临时管理人员,他们在单位内部身兼数职,工作任务比较繁重,信息管理的工作空间比较狭窄,还有一些工作人员专业水平比较低下,缺乏较强的信息意识,连基本的信息技术及信息管理知识都没有,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连起码的信息理念都没有树立;还有些只是纯技术工,没有管理知识,做出来的系统只有自己看得懂,并不适合科研院所的其他部门工作人员使用,所以现在的农业科研信息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还是比较缺乏的。 2对农业科研院所信息化管理的几点建议 2.1强化领导重视程度,更新管理观念、创新管理模式 农业科研院所领导对科研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重视,是科研管理信息化实施的关键,因为科研管理信息化是一个持久的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需要各个部门的紧密配合,所以只有在领导的带领下,积极调动各部门的参与,才能做好规划,信息管理系统才能顺利实施。时代在进步,农业科研管理工作也需要与时俱进。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建立在管理模式创新的基础上,通过对原有工作流程的不断更新,去掉不合理的部分,建立与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相适应的模式。从国家信息化的大局出发,立足本单位的科研发展,更新观念,统筹规划,着眼于将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方法融入先进的管理理念,从根本上提高科研管理水平。 2.2构建农业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并及时进行数据库更新与维护 农业科研院所院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最终需建立一个体现信息集成和信息共享的标准化信息管理系统平台,科研管理的全流程必须包含在这个系统里面。通过这个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可以为领导及科研管理者在科研经费管理、智能分析及决策方面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同时又能为科研人员提供个人科研信息管理及项目全过程实施管理的服务。同时要对系统进行不断的升级更新。 2.3注重规划,优化科研业务管理流程 科研管理信息化系统的设计需要被纳入到农业科研院所信息化建设的规划中,注重系统整体的关联性,统筹规划。要有一个统一规范的设计:①要建立起一整套规范的管理基础,使得信息流的传递不间断,各部门之间有提前有效的沟通,各个单项业务之间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②对每一个单独的流程,需要考虑本流程与其它流程之间的联系。在现有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对传统科研管理模块进行更新。即便我们需要对一个流程进行分步的改造,也要考虑其与整体流程的关系,不要割断整个科研管理流程。可以考虑将科研人员个人信息录入情况与科研人员的科研项目申报、业绩考核、成果报奖等挂钩,以此督促基础信息录入工作,以提高科研管理的效率,完整的业务流程。 2.4提高农业科研管理队伍业务素养 当前我国农业科研院所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其中不仅包括特殊新品种的选育之类的专业研究,同时还包括新品种的推广和应用方面的研究。也就是说,现代农业管理体系并不是单一的管理体系,而是复合式管理体系。因此,在进行现代农业科研工作时也必须要培养复合型农业人才,要积极引入农业各领域的专业人才,并进行统筹管理,使其可以人尽其能,打造出一支高水平的科研管理队伍。作为科研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也要积极学习现代农业知识,尤其是新兴农业知识,要逐步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和创新意识,从而为农业科研院所做出更大的贡献。 3结语 总的来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未来各行各业都会全面实现信息化。当前农业科研院所信息化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完成这一浩大的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发展与完善。针对于此,考虑到未来国家的发展战略,作为农业科研院所的一份子,必须要积极、努力地投入到农业科研院所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从而为国家农业事业的发展献出一份力。 作者:李飞 单位:湖北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科研论文: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思考 摘要: 作为农业大国,我们国家在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研究始终都是重点单位,因为其关系着我们国家的农业发展。文章首先对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资产的特色进行分析,之后研究了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关键词: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问题;策略 农业发展在我国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农业经济发展推动着我们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而农业科研事业单位是我们国家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国家的现代市场经济开发尤为重要。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来看,主要职责是代表国家履行国有资产出资,管理国有资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及处置。 1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资产的特色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基本职能是开展农业的基础设施和应用研究,通过对农业的研究推广,让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达到最大化。可见农业科研事业单位主要从事研究农业科技、普及科学知识、推广科技成果等应用服务活动,其特色主要有:“多样性、复杂性”、“技术性、专业性”等等,以下是笔者具体的研究。 1.1复杂性、多样性 “复杂性、多样性”这是农业科研事业单位所具有的最明显的特色,主要是因为农业科研项目复杂多变、所涉及的领域也多[1]。农业科研事业单位所经管的科研项目是在不同阶段、领域和重点学科的,一般来说,农业科学院涵盖了经作所、园艺所、粮作所等多个专业研究所。因此说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复杂性、多样性”是不言而喻的。 1.2技术性、专业性 “技术性、专业性”也是农业科研事业单位所具有的特色,满足下面两方面的需要。一方面,要求所有的科研仪器设备具有较多品种来满足不同的需求,也需要较高的规格和精度,这些实验仪器设备具有较强的技术性与专业性,例如资产设备具有较强的专业局限性与较高的精密度,那么它所使用的面是相当狭窄的,同时也就有具较低的利用率。 2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问题 2.1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相脱节 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很多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和产物管理严重脱节,一些单位在添置资产之后不能及时地将其登记入账,导致这些资产处于长期帐外运行的状态;一些单位不能及时为长期不使用甚至报废的资产办理审批手续并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从而导致单位资产的数量虚增[2];一些单位缺乏健全的固定资产台账,甚至根本就没有对固定资产台账进行设置,而只是简单地进行了总账核算,从而使账账核对的制约功能严重丧失。 2.2资产管理没有充分实现信息化 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在资产管理方面,很多农业科研事业单位仍然在使用传统的手工方式,导致很难在新时期对大规模和种类繁多的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一些单位虽然在资产管理中利用了资产管理软件,但是所使用的软件具有单一的应用功能,分析决策和绩效评价等功能严重匮乏,而只能进行较为简单的资产管理。因此说,许多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方面并没有充分实现信息化。 3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策略 3.1有效融合资产管理和财务预算管理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有关领导应该指导建立起本单位的资产管理部门并制定专门的人员对单位的资产管理工作负责,控制实物资产的验收入库、保管、处置等关键环节,从而有效防止资产流失。同时,负责统一采购和协调使用各课题资产,使资产的使用效率得到显著的提升。财务部门应该依据相关资料,对资产的购置和报废等业务进行及时的账务处理,同时密切联系资产管理部门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盘点,做到账面信息彼此相符、账面信息和实际账款相符,使资产的安全完整性得到切实的保证[3]。 3.2切实实施资产信息化管理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应该充分利用近年来财政部将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立起来的契机,积极落实,以对应本单位的事物资产和账面资产,并将它们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中进行登记,从而实现数据共享,做到网上信息和账面信息相符、账面信息和实际账款相符,使各单位网上资产总额与实物资产的一致性得到切实的保证。 4结束语 总而言之,资产管理在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良好的资产管理能够极大提升资产的利用率,使其发挥出更大的效益,促进单位又好又快地发展。 作者:魏冬松 李西乾 车宣彤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农业科研论文:农业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探讨 摘要: 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科研是促进农业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农业科研项目的开发过程中,需要进行资金的筹集和运作,而在资金的来源方面主要是通过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进行专项拨款以及合作企业投资经费。如何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果以及使用效率是现阶段科研项目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在科研项目的资金管理中,重点工作在于对预算的管理,而预算管理的核心在于预算编制。在农业科研项目的预算经费管理中,需要分析和阐明预算编制的重要性,通过强化管理理念、细化管理细节、严格把控流程、进行科学划分等多个角度,构建出完善的预算精细化管理模式。 关键词: 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编制;精细化;管理措施 随着国家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入,国家逐渐的重视科学技术的创新工作,在近些年的科研项目中,明显加大了对农业科研项目的投入力度。同时,对于项目的专业化管理、系统化经费使用、高效性的科研经费拨付等多方面的管理进行强化。国家在强化经费投入的同时,也使得科研经费的管理难度在不断加大。对此国家在出台和修订部分科研项目的基础上,构建出完善的资金管理体系,强化了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和管理逐渐细致化和精密化。在构建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主要采用强化预算约束性效果的同时,重视对精细化管理的特点分析,强化对科研经费的监控和管理。 一、经费预算精细化管理的概念 在现代化企业管理中,精细化管理是其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构建出完善的农业科研经费预算编制项目,需要借鉴和融合精细化管理,从而保证预算环节的高效性和有根据性,保证预算编制的精细化和细致化,完善科研经费和研究任务之间的关系;在编订预算的过程中,要求预先制定完善的流程和程序,同时根据具体的要求进行预算编制工作,在财务专家的把关和审核之后,根据农业的季节性特点以及科研项目的具体内容,及时对项目进行调整,构建出完善的调整方案,根据相关的报批程序审核项目的执行效果。在农业科研项目的经费预算的编制过程中,强化精细化管理的特点,明确各个具体项目的预算、管理流程,强化对各环节的权责划分,使用有效的方法将主体有机融合,构建出完善的责权一致的管理网络系统,保证经费预算处在高效、科学的监督体系之下,从而保证整个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提升项目研究工作的综合效益。 二、经费预算精细化管理的意义 科研项目的经费预算精细化管理是现阶段提高农业科研效率的有效手段,要求在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之上,构建出科学化、系统化的生产、管理流程,实现对科研项目的制度化、专业化、标准化管理。2008年财政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预算执行管理的通知》,第一次提出了在财务预算管理的过程中,要求强化精细化管理的概念,这也是我国各级单位强化财务管理,进行精细化管理的开始和标志;2014年财政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出预算执行管理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强化对精细化管理的管理。对于现阶段的农业科研院(所)而言,要求在预算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强化对预算关键环节的管理和分析,构建出系统的科学化管理编制,细化和完善预算编制的主要内容,采用刚性的制度规范措施,构建完善的责任落实效果,提高和完善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 三、农业科研中项目管理的现状 (一)精细化不足 在目前的农业科研单位中,科研工作者对经费预算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在争取和申请科研经费的过程中,很多时候由于缺乏对申请项目和预算编制等多方面的联系和结合,并未体现出实事求是的效果,导致整个科研项目在进展和推行过程中,并未结合项目的经费需求进行严格的预算规划,导致出现资金不足的情况。同时大多数的科研人员,由于缺乏专业的财务管理知识,对科研经费管理缺乏正确的认识,从而导致对各项费用的内涵缺乏科学地认识,由于经验不足或者错误预算,使得科研经费无法进行细致和划分,进而导致整个预算管理科学性和合理性的缺失。 (二)合理化不足 在部分农业科研单位中,由于缺乏预算协调机制,导致项目的需求和管理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因此出现了预算编制要进行调整和完善。但是在部分单位的项目预算中,并未考虑到经费的使用情况,没有对项目和经费支出进行有效的管理,导致出现擅自调整预算,进而使得整个预算并未按照原定流程进行,没有遵循具体规定进行备案呈报工作,出现了相关负责人因退休、调整、离职等多方面的原因出现项目预算的更换。在项目合作的过程中,由于在项目合作以及外部协作的过程中缺乏对预算管理的充分认识和分析,导致项目经费管理过程中并未根据科研项目进行完善的资金拨付机制,也没有通过合同任务书的订立以及对项目任务书的构建进行经费管理,导致在参加项目的过程中,并未构建出完善的外拨经费管理机制,因而在拨付资金之后,整个监管系统缺乏有效的监管。 (三)执行力不足 在大多数农业科研单位的项目管理中,预算和资金管理主要由项目负责人采用全权负责制度。在这种高度集中的管理机制之下,项目负责人对于项目资金的管理和支配存在极大的随意性,当出现一个项目负责人管理多个课题项目之时,很多时候因为精力不足导致对项目的支出和预算的管理缺乏实质的管理工作。一方面使得整个科研项目的收支费用并未按照列支的项目进行及时的管理和处置,财务人员的日常费用支出成为单位的公用费用开支,出现事业经费的挤占,使得最后的项目验收工作出现了人为的账务调整。另一方面加强了对相同类型财务的支出和收入,导致科研人员在未考虑项目的研究和进展过程中,只是单纯的进行签字确认工作,很容易出现项目之间出现交错复杂的使用问题。在项目验收的过程中,人为调账行为时常出现,会出现不合规的发票和支出。另外,在科研经费的管理支付中,科研项目的经费直接由财政预算拨付,在经费使用和下达过程中存在时差性,同时经费预算的管理未进行有效监督,导致出现相互垫付的现象,达不到预算的实际效果。 (四)考核力度不足 当前在很多科研项目中,过于重视科研经费的申报和使用环节,而忽视了对经费预算的考核和评估环节,在绩效考核和信用评级制度的建设中缺乏力度,导致出现项目执行效果欠佳和未达到系统地评价指标及标准。预算编制工作缺乏奖惩制度,整个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缺乏鉴别能力,整个预算的执行难以做到实时定量的考核。 四、农业科研经费预算编制的精细化管理措施 (一)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地编制体系 为了使农业科研经费预算合理化,首先,从事农业科研项目的工作人员要转变传统的忽视管理注重争取的观念,在进行预算编制的时候要根据类似的研究活动以及我国的实际情况,严格遵循相关科研项目的资金管理的要求,综合考虑科研项目的各项费用的支出情况,对预算编制的整体进行分析和论证。在对每个预算科目内容都分析清楚的基础上,对预算支出的各项具体内容进行具体的细化,对具体的数据信息进行科学地预算,展示出具体的预算过程,结合科研项目的资金实力进行编制。同时,农业科研部门要积极联合财务及资产等部门,对预算编制的各项经费进行审核,科研人员要根据审核意见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地修改,尽可能提升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二)合理规范农业科研预算经费的调整手续 科研经费预算的执行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资金管理办法和具体的编制内容等规定,对各个项目的经费支出状况进行明确,通常情况下不能进行调整。如果出现一些特殊情况,必须要进行调整,要遵循有关的规定,利用审慎的态度进行合理地调整。现阶段,农业科研预算的调整主要包括两类,其一是报批调整,其二是主持单位进行审批调整。如果科研项目出现预算资金数额变化或者合作单位的预算出现调整,需要进行报批调整。或者出现其他的情况,如预算金额没有出现变化,一些具体的材料费用、加工费用以及其他费用要进行调整的,由具体的负责人进行申报,单位进行审批,负责审核的管理部门在一些关键的环节进行明确。整个科研项目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相关的要求进行项目预算的调整,需要将进行这些项目调整的原因以及具体的金额进行详细地展示,同时要展示出详细的证明材料,将这些资料申报给相关的管理单位进行审核;管理单位要遵照相关的规范对合作单位及项目的科研人员以及经费和科研项目的具体内容进行严格审核。在进行审批之后要及时的告知相关的人员,对课题项目的预算进行合理有效的调整。 (三)强化科研项目经费预算执行中的精细化管理 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首先要通过会计信息软件进行合理的额度预算控制,从而实现精细化管理,具体可以采用逐个控制、浮动调整的方法。将通过审核的科研项目预算支出的费用金额按照具体的会计科目在会计预算系统中进行录入同时设置合理的额度,如材料费、设备采购费用、人员薪资及其他费用等制定出合理的浮动比例。通过这样的设置,如果这些项目在单类或者预算总额超出一定指标之后会进行自动警示,有利于科研项目的管理人员对各项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了解,对预算执行进行有效地监督。其次要强化在科研预算执行过程中的监督。各个项目和部门之间要加强交流和沟通,切实落实岗位责任制,将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精细化管理切实融合到整个项目的预算管理中。项目管理部门要做好整个科研项目的经费预算执行工作,对项目经费的收支、到账以及结余情况进行及时有效地了解。相关的财务管理部门对预算中的各种票据进行认真审核,对于其中不符合规定以及一些虚假票据不予受理;对于一些不完整和不准确的票据实施退回。而科研部门要对项目的经费支出和项目的进度进行监督。 (四)完善和健全考核制度 农业科研项目经费预算要精细化管理,必须加快科研经费绩效的考核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制定出预算绩效考核指标,可以通过有关的定性定量指标进行有效分析。定性分析指的目的是确保科研项目可以实现最终的目标,科研项目经费预算开支的范围是否符合相关的制度。而定量分析可以通过科研经费预算完成的具体指标来体现。在绩效考核过程中要做到公正、公平,将考核结果进行反馈,使得绩效考核机制发挥出真正的作用。 (五)提升化科研人员的综合素质,树立预算管理理念 科研项目的工作人员要提升自身的认知水平,树立科学的预算管理理念,要正确地认识到经费预算是通过对科研收入、成本、费用以及经济利益等合理的计算所得出来的,对于预算来说,其本身并不是科研项目的最终目标,而是实现对各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科研项目的工作人员在进行科研工作的同时要及时了解和学习一些有关财务的知识,这有利于科研项目在进行经费预算的编制中和财务工作人员进行有效沟通。科研工作人员要积极地向财务人员和相关的管理人员反映科研项目的实施状况,采纳合理的意见。同时财务工作人员要及时了解科研项目的具体内容,充分参与到科研项目的预算中。 五、结语 农业科研项目对于我国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为了促进农业科研项目的研究进度,要加强对预算经费的编制进行精细化管理。在这个过程中,要与当前国际宏观层面对于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的要求相符合,形成全新的经费管理理念,要将财务人员和科研工作人员进行有效融合,满足相关人员对科研经费的了解和掌握,更进一步的加强对于经费预算的管理,严格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对项目的经费进行有效合理地使用,加强监督,最终提升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效率。 作者:杨海娟 单位:桂林市农业科学院(广西农业科学院桂北分院) 农业科研论文:农业科研管理创新发展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相对农业的发展速度被放缓,实际上,农业是我们迈向发达国家的必经之路。因此,探究新时期农业研究机构科研管理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就非常有必要,国家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农业科研管理也必须跟上。在有关部门调研后发现,目前农业科研管理工作中面临的困境包括思想理念陈旧、科研管理模式较差、骗取经费等问题。所以,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与管理者端正科研心态、创新科研管理模式,从而有效地处理好科研项目中的不良问题。 [关键词] 农业科研管理;创新发展;相关问题;解决问题 1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同时农业的发展却相对落后,这其中与科研管理创新的困境有关。民以食为天,无论在什么时期中,粮食始终是我们逃避不了的话题,人类始终依赖于农业的发展来获取粮食。不管经济再怎么发达都不能忽略农业的发展,因为农业发展的最终受益者还是我们自身。袁隆平研究出了杂交水稻使我国摆脱了粮食进口的局面,实现了真正的粮食自给自足,获得了国际上的巨大赞誉。因此,农业科研管理工作在农业科学研究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只有做好农业科研管理工作才能实现农业科研的目的。一个科研团队,也只有在一个优秀的管理系统中才可以完成好项目,这也能看做是一个团队能否成功的重要原因。农业科研管理属于管理学和农业科研、农业经济的紧密结合,其管理系统的好坏对于农业科研的成败有着重要影响。那么,如何成立一个符合新时期农业的特点、有利于项目发展还能培养员工责任意识且取得良好科研成果的农业科研管理系统,就是农业科研领导人员所急需处理的问题。笔者将在下文就农业科研项目的管理进行详细阐述。 2农业科研管理中面临的困境 2.1科研管理工作的理念太陈旧 当前属于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电子科技走进千家万户,信息大爆炸让这个世界处于快速运转中,稍不注意,就会被甩在时代的后头,跟不上时代的脚步。而我国的科研工作主要问题在于在实验室进行试验时却忽略了对于科研管理队伍的建设。当代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社会经济也在利用知识快速地发展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不同阶层、团体乃至于个人都带来了极大的利益冲击,从而让每个人的观念都进行重新定位。像过去提倡个人牺牲、个人奋斗,埋头于实验室苦干的陈旧的精神已经不符合时念。[1] 2.2科研项目策划与实际执行反差过大 某些科研组织申报科研项目时为了骗取经费确保申请成功,往往将自己的科研项目说的天花乱坠、多么的高端大气。而科研项目申请的管理制度与考核制度除了看申请团队的实力外,更注重科研项目所能获得的成果,在无法确定申请团队是否能够完成项目以前,虚浮、夸大的说辞往往能说服考核人员,达到申请成功的目的。而造成科研组织夸大项目情况以骗取科研经费的情况,主要源于职称和经济收入的评定,还有该团队在此一年中所做的科研项目的等级和项目经费的多少,至于这个项目的研究成果和实际操作过程就鲜有人关注了。[2] 3新时期农业科研管理的创新办法 3.1规划农业科研管理的工作流程,实现统筹规划 当前我国农业的发展较为迅速,但是由于市场自身的滞后性和个体农户信息的封闭性,使得农户的生产产品未必能适合市场需求。这就造成了也许今天市场上还需求量极大的东西,过上一段时间就变得极其廉价无人搭理。因此,农业科研工作需要深入农业生产一线,一切要结合实际情况,以实际需求为主,多与当地农场交流,看看是否需要处理技术上的问题。农户的问题就是科研人员研究的方向。所以只有科研人员了解农民的实际需求,才可以掌握到科研人员的研究方向,才能处理好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遵循为国家人民干实事的原则,真正实现管理为科研服务,科研为生产服务的目的。总体来说,科研机构的科研管理工作需要及时地引进技术人才并且辞退怠惰员工,还包括了确定科研项目研究方向与申请项目策划等职能,也只有统筹好各项不同的职能,才能真正做好工作,实现各项职能协调发展,满足生产需求。 3.2加强对农业科研项目的全程监督,遏制不良风气 为了避免科研项目重复申报、不按照实际计划执行的状况出现,就需要农业科研机构需要有着全面且详细的监督手段,将意志不够坚定的人的不良心思扼杀于萌芽中。对于农业科研项目的全程监督,是指建立并完善一个对于农业研究项目的科研人员全方位全程监督的一种系统,其中监督内容包括科研项目的合理性、申请经费的正当性、科研仪器的购买与报废情况等等,这些都需要进行详细记录,是必不可少的。此外,关于人才引进与辞退,不能任人唯亲,应当遵守技术、尊重人才。[3] 4结语 农业科研管理工作属于一个科研团队存在的基础,其好坏程度对于整个科研团队是否做出对人民有价值的科研成果有着重要影响。而成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管理人员。所以,对于科研机构的领导层,需要从人的本质需求出发,对于科研管理人员应当确定合适的管理办法与奖罚规则,给予他们充分地激励与约束,从而加强科研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 作者:高彩红 杨璞 单位:邯郸市农业科学院 农业科研论文:农业科研管理创新发展思考 摘要: 对于农业科研管理工作在国家的发展道路的地位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一个发展中国家想要一举成为发达国家少不了农业的支持。分析探讨新时期农业研究机构科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已经刻不容缓,国家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农业科研管理怎么能落后呢?经相关部门调查发现,新时期农业科研管理工作中存在思想理念落后、科研管理模式陈旧、科研项目申报时呼伦吹嘘,骗取项目经费等问题。端正农业科研研究的心态、创新科研管理模式、培养专业性人才、加强项目申报的流程和监督机制、让科研项目中的种种不良问题通通得以解决,以达到科研项目的最终研究成果。 关键词: 农业科研管理;创新发展;相关问题;解决对策 民以食为天,农业的发展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我们人类。袁隆平研究出了杂交水稻使我国十几亿人口摆脱了忍饥挨饿的生活,直奔小康。农业科研管理工作是农业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不能缺少而且必须要做好的一个项目,一个科研团队只有在一个良好的管理机制下才能将项目做好,可以说是一个团队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农业科研管理是管理学与农业科研、农业经济的有机结合,其管理机制的好坏直接影响农业科研研究的成败。怎么建立一个符合新时期农业的特点、有利于项目研发,能限制员工作风和能取得好的科研成果的农业科研管理机制,是农业科研领导人员必须尽快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就笔者对农业科研项目管理说说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1农业科研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科研管理工作的理念过于陈旧 科研工作不是在实验室里弄一些不知所谓的东西,而忽略了科研管理队伍的建设。21世纪是知识量爆炸的一个恐怖时代,也是一个社会经济以非常快的速度增长的一个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给了每个阶层,每个科研团队极大的利益冲击,使每个人的观念都在重新定位之中。 1.2科研项目策划与实际执行反差太大 有的科研组织申报科研项目时胡乱吹嘘,把自己的科研项目说得高端大气上档次,以骗取科研项目经费。之所以存在这种问题是因为在大多数农业科研单位的管理体制和考核制度中,无论是工资、奖金,还是职称、职级的评定主要是看这个团队这一年内所做的科研项目的数量和项目经费的多少,而这个项目的研究成果和实际操作过程就显得没有什么意义了。 2新时期农业科研管理的创新方法 2.1规划农业科研管理的工作流程,做到统筹规划 现阶段,我国的农业发展正处于高峰期,基本上几天一个样。或许今天需求量还非常大的东西,过不久就淘汰了。所以农业科研工作要深入农业生产一线,一切从实际需求出发,摸清农业生产情况,多和当地农场主交流,看有什么技术上不能解决的难题。他们的难题就是科研人员研究的方向。只有明确农民之所需,才能明确科研人员的研究方向,才能解决当前生产所急,为国家人民干实事的原则,真正做到“管理为科研服务,科研为生产服务”。总而言之,科研机构的科研管理工作具有技术性人才的引进和不奋进员工的辞退,科研项目研究方向的确立,项目策划的申请等基本职能,只有统筹协调好各项职能才能做好工作,解决当前生产所急,为国家人民干实事的原则达到的最终目的。 2.2加强对农业科研项目的全程监督,遏制不良风气 为了防止科研项目重申报、轻执行的现象产生,农业科研机构必须有一套全面的监督手段,将意志不坚定的人的小心思谋杀在萌芽状态。对农业科研项目的全程监督,是指建立一个完善的对农业研究项目的科研人员全方面全程监督的一种体系,包括对科研项目的内容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夸大骗取经费的情况、科研仪器的购买和报废情况,这些都要记录在档、科研经费的预算,不能过多,当然也不能少、科研试验的实施过程,不能出现偷懒,匆匆了事的情况、人才的引进和辞退,不能有为自己亲人开小灶而辞退别人的现象等各方面。 3结语 农业科研管理工作是一个科研团队存在的根基,其好坏直接影响了整个科研团队能否做出对农民有宜的科研成果,只有对人民,对国家有帮助的研究机构,才值得国家进行大力的扶持。是好是坏,取决于管理人员,如何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是领导层必须面对的问题。对于科研机构的领导人,要根据人的本质特点出发,针对科研管理人员制订相关的管理方法和奖罚规则,给予他们激励和约束,以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和工作激情,尽心尽责的投入到这支团队的管理当中。 作者:田红英 单位:湖北鹤峰县中营镇农业服务中心 农业科研论文:农业科研院资产管理思考 一、引言 农业科研单位尚没有一套足够健全、完善的科研资产管理制度来对国有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使用和处置,资产使用效率低下、闲置、重复购置、配置不均等现象并非个例,一方面造成科研资金的无效占用,另一方面也阻碍了农业科研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因而迫切地需要一套规范的管理模式来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优化资产配置,真正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二、农业科研院所国有资产的特点 (一)非经营性资产 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农业科研院所也具有非营业的特质,承担着推进农业发展、进行农业科学技术研发推广、履行社会公共职能等责任,其拥有的国有资产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一般说来,农业科研单位的国有资产基本是由政府拨款购置,没有营利的目的,因而不是通过资本经营创造利润,而旨在为通过对资产的管理和运用来获得广泛的正外部性,这样的性质就决定了农业科研单位的管理管理不是为实现增值性、从运营中获得补偿为目的,管理的角度也不在于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 (二)资产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且种类繁多 由于农业科研单位的基本职能在于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推广等,因而往往会涉及到很多的科研项目,这些项目通常又是不同的专业、不同的领域,单位拥有的国有资产大都是为项目服务的,因而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一方面表现为大量的仪器设备技术性强、专业度高,因而适用面也相对狭小,如不同农业领域的质谱仪、色谱仪对于性能、准确度的要求有较大差别,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农业生产基地以生产设施专业度高,如在进行一些农业科学实验时必要的试验田、中试车间等,科研资产较强的专业性也造成了农业科研单位的资产种类十分多样,与其他行政事业单位相比,既有房屋、土地、日常办公设备等常见资产,也有各类复杂的生物资产、无形资产(农业科技成果往往也是复杂多样的),这些都为农业科研单位进行资产管理时带来了难度,如果按照一般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可能无法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存在较多的无形资产 农业科研单位使用国有进行科研工作,会不断地形成各种复杂的、阶段性的科研成果,这些成果本质上是属于单位的无形资产,但是我国目前技术市场尚不成熟,单位对无形资产有较多的忽视,对无形资产的核算、管理上不够规范,也存在着无形资产流失的情况,这样的特质也决定了农业科研单位在进行国有资产管理时需要特别关注。 三、农业科研院所管理国有资产现状 (一)资产配置不合理、缺乏流动机制 目前农业科研院所大多实行独立法人、独立核算,很多的资产、设施都散布在各个课题研究组,研究组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资产的购置,这样的机制下容易导致资产配置不合理、资产流动性较差的情况出现。一方面,虽然农业科研院所的资产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但是总的说来,科研的范围是相似的,一些仪器、设备具有一定的通用性,但各个研究组购买仪器设备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重复购置、随意购置的情况并不少见,但这些资产的使用效率并不高,所以资产闲置的情况也十分常见;另一方面,由于缺少良好的流动机制,有实力或资金较多的科研项目组可以购置较多的资产,却只在小范围内流动,共享程度不高,这样明显不利于资产效率的提高,也有悖于学科之间的交叉性和融合性原则。 (二)资产使用效率不高、缺乏投入后续管理 现在农业科研院所的资产管理意识还不够强烈,上至单位领导、下至基层员工,都将重心放在科研成果上,这本无可厚非,但是“重购置,轻管理”的观念也不可取,以科研项目为借口,盲目购置最新设备的情况也不少见,有的设备只使用了几个月就更新换代,一些购买决策上的失误也加剧了资产低效率的情况,造成资源的浪费。而投入后也缺乏相应的后续管理,有时资产在研究项目结束后仍滞留在项目组,或者使用完毕之后资产闲置,并没有一个妥善的后续管理体系,再加上在农业科研院所内,资产是分散到使用的部门、项目组或者个人手上的,使得资产管理缺乏协调、监督、控制,进一步降低了资产的使用效率,也为后续管理带来了难度。 (三)缺乏实物管理和处置制度 很多农业科研院所并没有设立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实物资产管理的工作大都交给财务部门完成,如在年终时进行实物资产的盘点,有时科研部门或者行政部门也会负责部分实物管理工作,并没有一个系统的日常管理体系,职责划分不清楚导致管理人员只能了解到资产的账面情况,却无法及时掌握资产的使用情况以及真实去向,这样的管理漏洞一方面使得农业科研院所对拥有的资产状况了解不清(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重复购置的情况),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资产的流失。此外,现在农业科研院所也缺乏一个完善的资产的处置制度,有的使用效率不高的资产(如科研厂房)和大量已失去使用价值的资产(如项目专用仪器设备)由于专业度高、调配难度较大,处置难度也相对较大。 (四)核算不清、存在资产流失情况 清晰的核算对于资产管理来说十分重要,而当下不少农业科研院所却没有予以资产核算足够的重视,导致对购置资产的监督不够,如购买的设备与申请单上存在出入、验收流程不够完善、期末盘点困难较大等诸多问题,使得财务部门无法准确掌握固定资产的真实情况,国有资产的相关信息也无法及时在账面上得到反馈(包括资产的真实价值),同时,财务人员可能不具有农业相关的专业知识,所以在专有设备的价值、使用年限、是否失去使用价值等判断上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也会为资产的准确核算带来困难。此外,农业科研院所也很少建立起完善的国有资产信息管理平台,没有一个统一的渠道来了解各项目组中资产的购置和使用情况,资产的处置信息也不全或者不准确,存在资产的流失可能性,进而导致账面上资产虚增的情况出现。 四、对农业科研院所进行国有资产管理的建议 (一)将预算管理与资产配置结合,完善流动机制 在进行国有资产管理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即是强化资产的购置约束,从源头上克服资产的重复购置、盲目购置的问题,为此,农业科研院所科研可以考虑结合预算管理来强化资产购置的审批,根据项目的需要并结合现有的资产存量进行考虑,尽量避免分散购置,且所有的资产购置都必须在预算管理的范围内,不得擅自购置或者进行替换,如拟购置功能存在重合或相似性的资产,应明确新采购设备与已有设备的不同,还可以建立起业务组审批与专家审批相结合的机制,强化对资产事前购置的控制。同时,农业科研院所还需要注重流动机制的建立,建立统一的管理中心来控制所拥有的国有资产,进行调配,打破资产流动的限制,重视资源的共享,也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建立起公开、透明的有偿使用机制,盘活现有的存量资产。 (二)完善管理机制、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在资产日常管理上面,农业科研院所可以考虑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行资产的联动登记,完成资产的使用、登记、转移等各个环节的审批和管理,一方面提高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力度,另一方面也促使资产的使用信息公开透明化,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促进院所内部的资产的流动和相互监督,如项目组要使用某项资产,先检查是否需要重新购置,如果现有资产可以满足,则在系统中登记需求信息、使用时间等,以“预约”的方式来控制资产的使用,尽量避免资产闲置。同时,为进一步提高资产使用效率,资产使用者也可以在系统中进行资产使用的反馈,包括使用状况是否符合试验要求、是否需要更换新设备、资产是否需要升级等,加强资产管理者与使用者之间的双向交流。 (三)健全监督体系、并建立适宜的处置制度 在监督所方面,院所可以考虑打破财务部门或行政部门单独监督的体系,建立起动态监督的过程,除去每年的常规盘点外,每次使用或者其他部门(或项目组)进行资产的使用时,详细登记资产的状况,包括物理形态、性能等,使用完毕之后同样对这些内容进行登记,为此,除了进行固定资产的编号、登记工作,还可以建立一个详细的固定资产状况登记表,多部门、多维度的进行动态监督,避免资产的流失。对于确实不需要或者性能已不满足要求的资产,需要建立起审批制度,并参考专家组的意见,由专门的管理部门进行资产的处置,如果审批手续不完备则不能擅自进行处理,同时要明确,若资产发生损坏、丢失时资产使用人的责任。 (四)重视基本财务管理工作,形成资产的绩效评价报告 在资产核算方面,一方面要重视会计核算层面的管理(包括资产的购置申请、审批、验收等),如固定资产入账时需要提供验收单、发票等,仔细进行原始凭证的核对,按照固定资产折旧政策计提折旧,每年对资产减值与否进行判断,另一方面,也要将资产的购置与预算进行分析比对,联合资产购置及使用部门对资产投入、使用、计价等进行监控和分析,并形成资产的使用绩效评价报告,涉及对资产的合理配置、良好使用、完全完整进行有效评价,并将资产绩效评价报告与绩效考核或者部门考核相结合,以此来推动院所各部门重视资产的使用效率,促进资产管理的改善。 五、结语 农业科研院所的国有资产是复杂的、多样化的,管理难度也较大,但是良好的资产管理制度对于农业科研院所来说十分重要,农业科研院所必须审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多维度地思考问题,从日常管理、预算管理、构建监督体系等多方面解决问题,才能真正使用好国有资产,实现其推动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职能。 作者:王露 单位: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 农业科研论文:农业科研档案数字化管理论文 一、农业科研档案数字化管理的重要性 1.提高了档案管理的效率 档案室工作人员在对档案进行分门别类的存储装订之后,电子存档是保证档案数字化的基础,对存入的每一份材料都要认真核实,制作详细的目录表格,把材料的各项信息填写清楚。做好这些前期工作,是档案数字化的前提与基础。在数字化基础之上,科研档案的借阅与查找才能不断提高效率,才能做到“有查立阅、有借立取”,更加方便科研人员对档案的需求。 2.减轻了历史档案的损伤 我国农业科研工作起步较早,农业科研档案的保存工作也同时起步,因此档案室内的部分科研档案具有一定的存储历史,有的档案储存时间已有50~60a,纸张的质量与字迹都已经发生了改变,每一次翻阅都可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坏,但是又不能一味追求保存而不参与借阅,致使档案失去存档价值。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历史档案的损伤,将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形成一个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既提高了查阅速度,又避免了对非目标文件的翻阅,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档案。 3.防止丢失与排放混乱 档案管理工作自档案材料交接到档案工作者手中的时候就正式形成了,并在规定程序下对档案进行移交、存档,每一份档案都有自己所在位置与范围,错放、丢失都会影响档案管理工作。因此,档案一经存档,就要确保其所在编目位置,尽量避免错放,以减少混乱现象发生;在对档案进行录入后,只有成为目标文件时才会被查阅,减少查阅该文件时与其他相似文件混淆。而利用计算机系统直接对电子档案进行查档,检索系统直接生成文件内容,可以有效防止档案的混乱排放,减少丢失现象的发生。 二、提高农业科研档案数字化管理水平的主要措施 1.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农业科研单位在遵照国家相应法律法规规定的前提下,制定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档案管理制度。一方面,使档案的收集、整理、立卷归档,保管、统计、借阅、利用以及安全、保密等各个环节有章可循,有力地促进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方便档案管理工作进行量化考核;另一方面,提高档案管理的保密力度。进一步提高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牢固树立“保密工作无小事”的观念,在实际执行中,不断完善规章制度,确保农业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2.加大投入力度,配备相应的硬件设施 传统档案基本上是以纸质或照片的形式存在,需要通过录入、扫描等工作进行数字化处理,才能生成数据库资源进行储备,最终实现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因此,现代化硬件设施、电子设备等资源是档案数字化的基础。要及时配备档案管理所需的设备,并对老化的设备进行更换,充分发挥现代科技在档案管理中的作用。而对档案管理的投入程度,直接反映出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这就需要农业单位的重视,作为一项系统工作来抓。 作者:王丽 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 农业科研论文: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论文 1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现状 1.1人事管理部门缺乏主动性,不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我国农业科研单位现行的人事管理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沿用的是党政机关单位的管理模式。人事管理部门的工作任务由主管部门布置并检查监督,是一个完全的责任主体,自身没有主动性。因此,对人事制度有很大的限制。在这种体制下,多数科研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还停留在执行工资政策、人员调配、职务晋升、职称评聘等传统的人事劳动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上明显不足。这种管理模式对于可持续发展的科研院所逐渐凸显出不适应性。 1.2现行人事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以人为本”已成为当今高科技人才有效管理的指导思想,为激励科技人才的创造热情和创新精神营造了良好的思想氛围,“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正逐渐得到认同。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产生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而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不重视“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事为中心、重事不重人,已明显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 1.3传统的管理机制严重制约农业科研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机制仍被广泛应用,农业科研单位的发展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会受到严重制约。除此之外,科研单位的人员培训对象主要以管理人员与科研人员为主,对工勤人员的技能培训较少,直接影响了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成果转化,无法为科研工作者提供较好的辅助服务。另外,农业科研单位本身就缺乏健全的、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农业科研单位内部科研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人才结构不合理等因素使得农业科研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 1.4科研人才流失严重,影响科研事业的发展 在农业科研单位,科技人才的规模和素质是衡量其科技实力和潜力的重要指标。虽然人力资源越来越受到各单位管理者的重视,但目前我国农业科研单位人才的流失越来越严重,一是农业科研单位的经济和环境存在着明显的劣势,由于科研工作的需要,从事基础性科学研究的农业科研单位往往处在生活条件较差的偏远地区,在这些地区工作和生活会比在大城市生活艰苦得多,且面临子女上学、配偶就业、住房难等问题。二是科研投入不足,工作艰苦,自身效益较低,导致科研人才福利待遇低;科研设施、条件简陋,缺乏与高端研究相匹配的实验条件。三是普通农业科研单位独立争取国家、部、省级重大科研项目日趋困难,导致科研经费严重不足。上述原因不仅导致高层次人才流失,也是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的主要原因。人才的大量流失,增加了单位的成本,降低了科研单位的竞争力,影响了科研的发展。 1.5农业科研队伍结构配置不合理 近些年来,由于多种原因,农业科研单位人才队伍结构严重失衡。一是人才学历结构不尽合理。目前,农业科研单位高学历(博士、硕士)人才较少,中等学历人才(大专以上学历)没有得到充分培养和利用。二是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不尽合理,科技开发、管理和推广人才匮乏。例如,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2010~2012年人才情况表可以看出,2010~2012年,专业技术人员总数呈递增趋势,但工勤人员总数呈递减趋势,对于一个搞基础性研究工作的农业科研单位来说,工勤人员比例结构是不合理的,势必导致大事抢着干,小事没人干,都在争课题、抢项目,而田间试验工作任务却日趋繁重,严重影响了科研成果产出效率。另外,正高级职称人员及博士学历人员比例较低,人才是科研发展的核心,在当今知识型的市场经济时代,高学历人才的引进是关键。 2农业科研单位加强人事管理的重要性 人事管理是有关人事方面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信息和控制等一系列管理工作的总称。通过科学的方法、正确的用人原则和合理的管理制度,调整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组织的关系,发挥最有利的人力运用,促进事业的发展。人事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第一阶段,有时也作为广义的“人力资源管理”的代称。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认识到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英国经济学家F•H•哈比逊认为:人力资源是国民财富的最终基础,资本和自然资源是被动的生产要素,只有人才是积累资本,开发自然资源,建立社会经济和组织并推动国家向前发展的主要力量。在知识竞争与人才竞争的新时代,农业科研单位的人事管理是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更是农业科研院所发展之根本保障。 3农业科研单位加强人事管理的几点建议 3.1围绕科研中心,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是灵魂,是人的行动指南。科研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保证科研任务的顺利完成。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要围绕科研工作进行,要深入科研第一线,了解科研人员的思想活动,帮助他们解决研究工作中的思想问题,调整他们在科研活动中的人际关系。做好科研人员的思想工作要采用深入、细致、疏导的方法,不能用搞运动的方法,要保证5/6的科研时间,要多做正面的教育工作,从政治上、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和学习上多关心他们,爱护他们,让科研人员感受到“家”的温暖,进一步增强科研团队的凝聚力,从而促进科研组织目标的实现。 3.2建立和完善人事管理机制,尽快制定合理的人才开发目标 要创造一个包括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分配制度及其他各项规章制度的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等有利于人才合理配置的优良环境。就目前农业科研单位的发展而言,想要取得更快更好的发展,必须建立和完善比较健全的人事管理机制,对原有的管理结构进行整合,逐步实现资源共享,确保农业科研单位的工作能够正常进行,有效地提高科研效率。同时,尽快制定合理的人才开发目标,针对人才资源的规模、质量、分布及激励环境等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做到稳定存量,调整增量,改善结构。当务之急是要稳定现有农业科技人员,在人力资源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也要不断改善人才结构,合理地引进和培养科研人才、管理人才、开发人才和推广人才。 3.3积极推行“终身教育”制度 科研单位是一个不断出成果、出人才的生产知识的机构,“终身教育”制度是知识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加速科研单位人才成长的有力措施。在农业科研单位积极推行“终身教育”制度,应把培训、考核和使用紧密结合起来,形成育人、选人和用人一体化机制,把开展在职继续教育纳入单位目标责任制管理,并作为单位领导业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落实继续教育培训与考核、任职和晋升相结合的制度,使继续教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由于不同的工作岗位对知识、技能有不同的要求,加上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新越来越快,因此,科研单位党政管理干部、第一线的科研工作人员和普通的科研辅助人员,都应接受终身教育,不断更新知识充实自己。人事管理部门要根据单位发展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和多形式地对在职人员进行教育培训。通过继续教育,一方面,提高了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充分挖掘了科技人员的潜能;另一方面,有利于营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这样不但可以留住现有的科技人才,还能吸引更多的优秀科技人才,形成人力资源开发的良性循环。 3.4建立符合科研人员特点的考核、晋升制度 科研人员的职称是衡量科研人员科研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标志,也是鼓励科研人员多作贡献的有力措施。通过公平、公正、合理的绩效考核晋升科研人员是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科研劳动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又是探索性很强的复杂劳动。科研单位对科研人员的考核、晋升要充分注意这一特点。考核干部一般包括德、能、勤、廉等方面。但对科研人员的考核,不能过分强调考勤,而应该侧重对他们的考绩。创造性的劳动是很难用考勤尺度去衡量的,科研人员的考核和晋升应该着重考核他们的专业知识,考核他们的创造能力、判断能力和表达能力,考核他们的工作态度和品质素质。搞基础理论研究的要看学术的数量,但更重要的是看学术论文的质量;搞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的,应看其科研成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水平。年资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工作经验,但创造力、想象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并不与人的年资成正比,据有关专家推算,科学家创造力的最高峰值年龄是36、37岁,因此,在考核、晋升科研人员的时候既要重视科学工作者的知识经验,更要重视科学工作者的科学研究能力,绝不能“论资排辈”以工龄去评定科研人员的职称。评定科研人员职称是一项学术性很强的工作,在评定方法上不能用行政任命的方法,应采取同行评议。不仅有所内专家参加,还要请所外专家评议,这可避免评定的主观性、片面性和不正当的人事关系。 3.5保障职工利益,重视激励机制 职工利益是构成单位利益的基础。如果否定了单位每一位职工的具体利益,那么单位的整体利益也就无从说起。单位制定激励机制时要以员工的个人利益为出发点,管理者应认识到员工的个人利益与单位的利益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正如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所说的那样:“激励是调动人们积极性、创造性的一种方法,激励在管理活动中具有积极的意义。对群体成员的激励,是提高个体活动效率的根本前提。”因此,科研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对实现科研活动的任务和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保障作用。与此同时,也应制定相应的惩处制度,惩罚、警告那些对科研工作持消极态度、不按规定履行科研合同、违反有关科研管理规定、违背学术道德和职业规范以及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个人或部门,做到赏罚分明,人人平等。激励的方式多种多样,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目标激励。 科技人员本身热衷于具有挑战性、创造性的目标任务,并尽力追求完美的结果,渴望通过这一过程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实现自我价值。通过层层制定目标,使每个人的行动都与自身目标联系起来,而且与组织的目标联系在一起,同时,实行责、权、利挂钩,使职工增强了集体责任感,行动有了方向,自觉地控制行为,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 2)榜样激励。 单位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在“奖勤罚懒”上明确责任制。通过开展“先进典型”、“发明创造”、“岗位标兵”和“合格管理者”等各类活动,树正气立典型,用榜样的力量激励更多的员工爱岗如家、同舟共济。同时,对有突出贡献的员工给予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 3)经济激励。 使用金钱激励最直接有效,激励科研人员积极从事科学研究,最大化地追求科研利益,高水平、高质量地完成科研任务。科研单位采用增加奖金、科研经费资助、科研奖励金额提高和其他与经济挂钩的奖励等经济激励方式的同时要注意不可给员工制定难以实现的任务,否则员工会觉得获得奖励遥不可及。经济激励体现了多劳多得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改变了经济收益只与职称、工龄、学历挂钩的现象,实现了按科研工作情况及绩效取酬,使积极从事科研工作的科技人员劳有所获,从中获得公平感和成就感,充分发挥物质激励的作用。 4)评判激励。 评判激励是指对人的某种行动作出一定的反应。对职工在一个阶段内的表现,要及时、公平地给予肯定或批评,对取得成绩的职工给予表扬、奖励,满足其荣誉感和成就感;对出现问题的职工,正确客观地批评,激发其改正错误或追求上进的强烈愿望。 5)竞争激励。 竞赛能增强集体的荣誉感、凝聚力,促使人产生敏捷的思维、提高能力。人事管理部门要经常组织开展各种有益的竞赛活动,如开展优质服务竞赛、岗位技能比赛等,激发、激励职工积极进取,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6)知识激励。 知识激励就是给职工提供学习培训机会,使他们充实知识、培养能力和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例如,通过等级证书学习、进高校深造、出国培训等方式,为他们进一步发展提供机会。 4结语 在新形势下,农业科研单位要加强人事管理须通过科学化、人性化的管理措施建设农业科研单位的人才队伍;通过健全农业科研单位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工作,狠抓人事管理工作,把人才队伍建设落到实处,提升农业科研单位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何忠曲 周国胜 卢红霞 王琳 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 农业科研论文:农业科研单位的人事管理论文 一、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状况概述 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农业科研机构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从事社会公益性质的农业技术咨询、服务,研究等,不以营利为目的,推进国家科技进步。农业科研单位岗位主要分为农业技工岗位、科研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等。其中,农业技工岗位人员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操作,对农业工具、基础设施进行维护、维修,辅助农业科学实验,后勤工作等。科研专业技术岗位人员一般具有相应的农业专业技术能力、水平,从事农业专业技术工作,研究科学,推广技术。管理岗位人员主要以增强单位运转效能为目标,担负管理任务与领导职责。在农业科研单位人事中,存在农业技术人员专业知识匮乏、科研人员科研水平不高、管理人难以平衡管理与科研工作等问题。在农业技术人员中,具有庞大的农业技工群体,其年龄结构偏高,学历层次较低,且后备资源较为短缺。同时,由于科研院所所处的位置较为偏僻,在高质量人才招录方面存在困难,科研人员的工作水平不高。此外,在管理人员中,科研出身的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管理经验、学科知识,但缺乏先进、系统的管理知识,管理方法落后,而管理出身的科研人员不具备高水平的科研能力,于是便需要在科研方面花费一定的精力,影响管理。 二、农业科研单位在人事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岗位设置不合理 在目前的农业科研单位中,其职工存在没有编制、有编制的差异,从而造成较大的待遇差异。在人才引进中,农业科研单位只接纳考进编制的人,忽视单位对人才岗位的真正需求,而如果没有编制,无论单位多需求,人才多优秀,都无法将人才引进,从而流失一些拥有高素质的优秀人才,造成人员整体素质较低,人员滥用等问题。同时,对于所引进的人才,农业科研单位并不能根据单位实际需求、人才的实际能力,做出岗位与人才相符的决定,往往出现所在岗位人员知识体系不符合的问题。 (二)管理体制落后 行政主导是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主要方式,职工晋级、工资定级、用人计划编制等都需经过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批,这样,单位在用人方面存在一些束缚,用人管理形式化,管理被动、缺乏创新机制。传统的计划经济观念仍存在于人事管理思维中,人事管理行政化。同时,国家拨款是农业科研机构的主要财政来源,但其财政只能满足单位基本的物质保障,人员待遇较差,且单一的按职称分配模式降低了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影响人才引进。 (三)考核机制不健全 农业科研单位主要采用集体打分评定的考核机制,考核忽视内容,只注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理的考核制度。例如,在人员晋升方面,单位人员保持着所谓的安稳状态,仅注重对现有工作人员的安置,忽视新人才,且没有制定合理的人才晋升方案,工作人员的晋升空间不大。而对于道德素质低、不符合单位发展的人员,单位并未形成合理的淘汰机制,从而降低了职工的工作担忧感,工作积极性不高,影响工作效率。同时,在考核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容易形成工作人员只搞关系、不搞业绩的状况,影响单位的整体发展。 三、改进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现状的措施 (一)科学设置岗位,加强人才引进 农业科研机构根据单位的实际需求,结合岗位空缺、人才技能、工作目标等要素制定合理的岗位岗位设置方案,合理开展岗位招聘计划。根据需求设置岗位,并采取竞争上岗机制,通过公开、科学、公正、民主的招聘形式,对应聘人员进行层层考核,并对进入最后面试考核的人员进行能、德、绩、勤等方面的综合考察,从而决定人员录用。对于所引进的优秀人才,应根据单位状况、人员技能合理分配岗位,设置合理的等级,防止人才堆积。同时,还可通过民主选举制度、全员聘任制、公开招聘机关工作人员制度等,全面引进高素质人才。此外,加强培养在职人员,鼓励、支持在职科研人员的学习、深造,为其提供深造平台,促进科研所的交流合作,开展多层次、所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并提供自主的工作环境,鼓励工作进行自主管理。 (二)完善人才管理机制 在人事制度改革中,建立完善的人才管理机制是其核心内容。建立一套合理、科学、完善的人事管理制度有助于体现人才价值、稳定人才队伍,促进单位的整体发展。根据“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农业科研单位应结合实际、审时度势,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科学、完善的有关人事管理的规章制度。例如,近几年,广西农业科学院根据人事工作实际状况、新形势,进行全方位、多渠道的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干部、人才引进、录用、考核、培训、任用、待岗等规章制度,使人事管理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确保人才的稳定发展。此外,农业科研单位还应加强改革内部认识运行机制,营造支持人才干事业、利于人才干事业的工作环境。 (三)完善人才考核、激励制度 农业科研单位应加强对人才的平时、年度考核,通过考核找出问题、总结成绩,明确工作目标及方向,并利用考核,奖罚分明,鞭策后进、激励先进,形成人才竞争局面,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农业科研单位还通过考核进行工资升降、职称评聘,将惩罚实质化,并进而确保工资发放的公平性。在实际考核中,农业单位可组织考核小组,由专人负责,建立不同层次的考核标准,规范考核程序,建立惩罚内容等,确保考考核的科学性,使考核发挥实质作用。此外,共同进行平时考核、年度考核,确保个人每月填写平时考核管理薄,将专业任期考核结果与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挂钩,并不断总结考核工作成就及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考核制度。在人才激励方面,可采取研究所与管理服务部分开的方式,规范每个部门的工作职能,管理服务部门负责管理,研究所根据创收指标向院财政上交一定比例的定额,后勤部门对院内外服务,实行定额上交、产额拨款。 四、结束语 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农业科研单位的人事管理存在一些问题,管理机制不健全。为了解决人事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单位可通过合理设置岗位、完善人才管理、考核、激励机制等措施,不断引进、培养高素质人才,建立竞争、用人机制,调动单位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促进农业科研单位的全面、稳定、快速发展。 作者:杨叶 张晓婷 钟鹏 田海亮 单位: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科研论文:农业科研单位后勤管理 1、我国农业科研单位后勤管理改革需把握的原则 注重“内化”工作,把握“外化”机遇。所谓“内化”指的是,做好思想准备,保证有足够资金购买优质服务,切实做好后勤队伍建设工作,改革后勤运行机制。另一方面,后勤社会化改革要选好切入点,老院区改革要循序渐进,对于引进社会化服务目的,要具体明确,坚持从实际出发,等到条件成熟后在进行下一步改革,采取市场保护措施。如果是新院区改革,最好是一步到位,积极引进社会化服务项目,一些具备条件的院区可以提前完善后勤社会化改革,起到良好示范作用。在实施后勤制度改革前,先要制定人事政策,这是引进社会化服务的基本前提,关于怎样充分发挥后勤人员才能,挑选出真正的精英人才,具体措施可以借鉴农业科研单位的试验场员工分流,通过优胜劣汰方式,把人才分配到真正适合的岗位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院职能部门以及后勤部门联合制定服务项目岗位规范,从原则上说,关键岗位应选派骨干后勤人员,单位社会服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岗位规范。当然,工作过程中要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给予员工人文关怀。 2、农业科研单位后勤管理改革的发展建议 2.1新形势下后勤发展的指导思想及目标 后勤发展指导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重点是为农科院“1+3+X”工程提供有效服务,满足农科院体制改革发展需要,精简机构人员,提高办事效率,把自主服务和市场化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后勤管理向社会化过渡,始终围绕管理、服务、保障三个基本目标,建立规范统一的后勤保障制度,提高后勤管理专业化、科学化水平。后勤改革目标:从科研单位自身实际出发,在新形势下,后勤改革目标应包括两方面内容。首先是“一体化”目标,这是农业科研单位后勤管理改革的需要,也是实现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必要组织条件。基于当前农业科研单位拥有的资源以及“1+3+X”工程建设需要,整合优化各种后勤资源,包括院区、研究所、试验站、试验基地等,集中后勤资源、统一分配,充分发挥各部门人力、物力、财力优势,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各单位领导应致力于制定科学决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研进步。其次是“社会化”,即后勤社会化改革,关键在于避免科研单位过度参与社会资源分配,实际上就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通过社会力量来运营科研单位后勤服务,让社会分担后勤部门工作压力,进一步提高后勤服务水平。 2.2革新管理方式 目前,周围一些兄弟科研单位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采取不同方法,并取得了一定效果,比较合适的改革方法就是采取委托管理方式,包括委托方、方、受益方三大主体。一般来说,院区后勤部门是委托方,而社会专业后勤服务机构作为方,受益方主要是科研单位及其员工。从理论上说,委托管理不会转移后勤资产,只是委托服务活动,通过社会化改革转变传统后勤管理方式是十分必要的。现阶段,后勤服务日益专业化、市场化,越来越多企业参与到后勤服务中,推动后勤服务向社会化方向发展。在新形势下,随着“1+3+X”工程建设不断发展,科研院所重新规划布局,怎样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以及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准确认识后勤保障作用,是后勤管理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从实际出发,运用科学思想指导后勤改革,积极探索新思想、新方法,促进后勤服务更好发展。 作者:张 帅 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 农业科研论文: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构建 摘要: 随着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工作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以数据、文本保存职工基本信息的管理方式也随之暴露出其局限性。本文简述应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的人事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构建思路,为新形势下农业科研单位人事信息一体化平台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农科科研;人事管理;信息一体化 农业科研单位是我国农业发展中的主力军,其人事部门多数管理事务还停留在手工操作阶段,信息化程度较低。随着我国经济和农业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科研单位各项工作的不断开展,各职能部门对本单位职工各类数据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农业科研单位传统的以数据、文本保存职工基本信息的管理方式暴露出其在信息储存、共享、维护等方面局限性。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简称MIS)是以人为主导、以科学的管理理论为指导、建立在科学的管理制度基础上的人机系统[1]。部分单位虽然初步构建了人事管理信息系统,但系统缺乏整体性和针对性,将信息系统的应用单纯停留在数据处理阶段,未能挖掘数据的深层意义,最终难以体现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价值。 1农业科研单位传统人事信息管理方式的局限性 1.1信息分类与提取 农业科研单位职工信息人事管理工作需要采集、储存并应用大量的职工信息。随着日常工作的推进,人事部门按规范化掌握的信息将会不断增加、积累,并逐渐细化。传统的职工信息记录方式难以实现明确分类、便于取用和易于维护三者之间的平衡。例如:若按类别分类存放,则查找职工多个信息时需要同时查找多个文件;若将所有信息加以整合,则工作表包含信息过多、文件过大,不利于日常维护。 1.2信息共享 农业科研单位人事部门工作人员分工明确。按照2014年国务院《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规定,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主要包括岗位设置、公开招聘和竞聘上岗、聘用合同、考核培训、奖励处分、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人事争议处理、法律责任等方面内容,每位人事干部掌握着职工不同方面的信息,职工某一方面信息的更改难以实现数据的实时共享和整合[2]。 1.3信息维护 职工信息保存一般使用Excel电子表格的形式,数据显示集中,进行职工信息变更和数据修改时不可避免失误操作。此外,Excel数据项自身的校验功能是有限的,一旦误录信息后期很难发现。 1.4信息安全 首先,目前人事信息数据均存储在办公电脑中,信息维护过程中数据备份不及时,电脑发生故障等主观或客观因素都是潜在的数据安全隐患。其次,数据文件已于拷贝,存在被他人窃取或篡改的风险。 1.5信息统计 人事干部在取用数据,进行统计时只能在Excel中对相应数据项按条件进行手动筛选,需经过一次或多次筛选才能得到报表中的一项内容。这种统计方式耗费人力、操作繁琐、且效率较低。 2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信息化系统构建 2.1实现组织结构信息管理功能 农业科研单位人事部门的管理职责涉及到岗位设置,故系统应实现对单位组织结构相关信息的管理功能。如:对农业科研单位机关处(室)、各研究所的编制情况、岗位设置情况等信息的分类管理与维护。 2.2实现职工信息管理功能 建立职工信息数据库是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平台的核心,系统应实现管理和维护农业科研单位全体职工各类数据信息的功能。建立包括职工的基本信息、学历学位信息、国内外进修情况、职称评聘情况、奖惩情况、家庭成员信息、调入调出变动情况等涉及人事管理的方方面面内容的信息资源数据库。职工数据信息化的管理,首先有利于数据形成统一的存储格式,使数据标准化、规范化;其次有利于职工信息的实时更新,方便人事部门掌握最新、最准确的数据信息;再次,有利于信息的整合,方便各类信息的查询。此外,系统还应实时显示如单位在职职工总数、不同岗位在职人数、职称情况、学历情况等基本人事信息,以便随时掌握单位职工整体情况。 2.3实现信息查询和数据统计功能 系统应具有信息查询和数据统计功能。管理人员可根据需要对职工的相关信息进行多条件查询,并根据管理人员所提供的具体条件自动计算、统计,筛选出符合条件人员。相比于Excel表格的筛选功能,人事信息系统在筛选过程中可允许保存统计条件和统计结果,随时调用查看。 2.4实现数据输出、表格打印功能 在系统中查询、统计得到的信息应能够以固定格式输出,形成文档。此外,系统还应设有一些固定的表格模板,如《干部履历表》、《干部任免审批表》、《岗位聘任审批表》等,最终实现能够将上述含有职工基本信息的表格直接打印功能,节省人为录入过程,节约人力成本。 2.5权限分配功能 人事管理部门分工明确,人事干部在对系统信息的维护过程中,只能修改自己职权范围内的数据信息,而不能对其他数据进行修改[3]。如:更新职工的家庭成员信息是档案管理人员职权,其他人只有对该信息的查看和使用权限,无更改权限。从而合理维护职工信息。 2.6信息一体化功能 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构建不单是为了简化人事管理工作,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结合本单位特点,与其他应用系统对接。在为其他职能提供职工基本信息的服务的同时,与财务、科研等部门的应用系统形成一体化信息整体。职工的信息数据库中除包含人事信息外,还包含课题项目、科研成果、文章、奖励、农业推广情况等科研信息,项目经费及使用情况等财务信息,最终实现不同系统间信息数据的联动。如:在审批博士后资助项目报销时,可以通过财务网站查看该项目的经费使用情况,以此作为审批依据,免去向财务部门核查的中间环节;在职称评聘、职工年底考核时,管理人员在职权范围内可查看职工科研成果,直接进行资格审核和业绩成果赋分。实现智能办公的同时,形成对职工的动态管理和综合评定。 3结语 在农业科研单位中,人事管理部门要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工作积极性、深度挖掘其工作潜力。人事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构建是农业科研单位实现信息一体化的基石,是各类信息系统逐步实现联动进程中至为关键的组成部分;在有效简化人事部门工作程序、大幅度提高人事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同时,为本单位提供各项人事数据分析结果,为基层作业、中层控制、高层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更好地发挥农业科研人才在科技创新、农业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 作者:刘春妍 郝 楠 焦银珠 杨 叶 钟 鹏 肖 红 单位: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科研论文:农业科研推广服务的方式和对策 摘要:分析了农业科研及推广工作对农业科技情报的需求,农业科技情报工作在农业科研与推广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制约农业科技情报工作发展的因素,阐述了农业科技情报工作为农业科研推广服务的方式与对策。 关键词:农业科技情报;科研推广;服务情报 在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人们在不同的领域内,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接收情报、利用情报和传递情报。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情报已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各项事业和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所谓科技情报工作,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把国内外有用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研成果,有计划、有目的、准确、及时地提供使用的一种科学技术工作。换言之,科技情报工作是搜集、整理、利用和传递科技信息的工作。它在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耳目“、”尖兵“和”参谋“作用,对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加速经济及社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农业科技情报工作是农业科研推广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农业科研、推广、生产、管理的需要,广泛搜集有关资料文献并进行必要的实地调查与考察,运用已有知识,研究特定对象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有关事物的联系。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科研及推广工作对情报特别是情报研究产品的需求愈来愈强烈,迫使农业科技情报工作必须实现改革,改善服务方式,拓宽服务范围,完善理论方法,提高服务质量,更好地为农业科研、推广、生产和领导决策服务。 1农业科研与推广工作对农业科技情报的需求 现代农业生产,在产前、产中、产后的每一个过程都需要情报服务,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1.1农业方针、政策、计划情报包括农村经济体制、推广体制、农产品价格、农业资源及利用、生产资料供应等。1.2农业科学发展方向、动态的预测性情报包括国内外科学发展的基本方向、计划进行或正在进行中的科研课题。1.3农业资源情报包括土壤、肥力、水源、能源、气候、作物、果木、畜禽、水产等。1.4农业技术情报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方法、新工艺、新设备等。1.5农业生产情报包括生产计划、产业结构、作物布局、产量、病虫草害防治、自然灾害等。1.6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情报包括成果推广应用的方式、方法、渠道、效果、机制、模式、转化率等。1.7农业技术市场情报包括技术市场的方针、政策及技术商品的定价等。1.8农村商品流通情报包括农副产品、农用物资的购销价格、出口创汇等。1.9农业教育情报包括提高农业科技人员业务水平和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有效方法、手段、效果等。因此,要做好农业科研与推广工作,离不开农业科技情报。它们互相依赖,优势互补,促进了情报与经济的结合,推动了农业科研与生产的发展。 2农业科技情报工作在农业科研与推广中的重要作用 科学技术的基本功能是服务社会,应用于人类生产的各个环节,从而提高生产力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要想促进科技与生产的有效结合,就必须依靠科技情报这个“载体”充当中介。科技情报的这个地位和作用是必不可少的,是任何其他东西代替不了的。农业科技情报工作在农业科研与推广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2.1农业科技情报是科技兴农规划实施的基础科技兴农总体规划的制定需要情报调研服务,需要有一个超前可行性的决策方案从全局出发进行规划和具体指导,为各项农业科技工作的实施提供保证。2.2农业科技情报是促进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因素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寻找新的创新点,实现新的突破。“新”、“准”、“快”的农业科技情报能帮助选择科技创新方向、创新内容,实现高效率的科技创新活动,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基础性支撑,进而达到战略上致胜、战术上领先的目标。2.3农业科技情报是制定农业科研推广规划、计划的依据确定农业科研推广项目时,要从科学性、必要性、可行性等方面进行论证,这就要依据农业科技情报工作提供信息和资料。2.4农业科技情报是领导科学决策的基础领导者的首要任务就是搞好决策,特别是重大问题的战略决策,领导者只有在掌握大量情报信息的基础上,才能做出科学的决策。2.5农业科技情报是农业科研推广人员的“耳目”和“参谋”农业科研及推广工作是依靠农业科技人员来实施完成的,农业科技情报为他们提供启发性情报服务,从而了解国内外农业科研推广的最新动态,帮助他们完成课题研究。2.6农业科技情报是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先导和媒介,是连接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桥梁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关键在于能否及时把先进适用的技术送到亿万农民手中,应用于生产,这就离不开情报信息的先导和媒介作用。2.7农业科技情报是农业科研与推广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保障技术进步在商品生产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情报开发在市场技术、产品开发中则起着双向服务的贯穿作用。农业科技情报工作通过搜集、整理、传递国内外各种经济信息、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并根据市场需求提供具有先进性、适用性、准确性、导向性的情报,最终使农业科研、推广、生产达到高产、优质、低耗的目的,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制约农业科技情报工作发展的因素 3.1缺乏应有的情报意识部分领导和群众对农业科技情报工作关心、支持不够,认为费时、费工、费钱获取情报不划算,觉得原有的经验性东西只要稍加改进仍能创造好的效益,对生产的发展缺乏远见卓识。一句话,情报无用,经验万能。3.2情报机构设置不完善,没有形成完整的情报服务系统不少单位的情报部门人员和经费配备不够,得不到重视,工作效率低;乡(镇)办事处更是没有情报服务机构,农业科技情报不能顺利传递到农户手中。3.3缺乏横向联合,没有形成服务网络农业科技情报信息量大、面广,单靠上一级情报机构下发资料,情报的来源就很有限。而且情报的传递和利用,包括技术的推广,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单靠农业情报系统是远远不够的。3.4缺乏相应的政策制度的扶持由于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力度不够,普遍存在科技情报队伍薄弱、素质低的问题。科技情报人员向来被作为理所当然的"万金油"使用,不进行专业定向培养,缺乏应有的学习、培训和提高机会。致使农业科技情报部门难以形成一支有水平、有能力、有影响的人才队伍,特别缺乏专业情报学术带头人。3.5服务方式不适应农民的特点我国农村人员三分之一是文盲、半文盲,文化程度较低,直接影响农民科技意识的形成,影响对科学技术的需求以及新技术、新技能、新信息的掌握。 4农业科技情报工作为农业科研与推广服务的方式 4.1农业科技情报专题调研结合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开展农业生产需求调研、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情况与应用效果调研、农技推广体系调研、基层农技推广人员需求调研等多方面的专题调研服务,情报人员在分析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形成客观、准确的调研综述情报,使科研推广项目在选题、论证、试验、示范、推广、总结、鉴定、申报成果等方面得到最新、最可靠的情报,保证农业科研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并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4.2农业科技前沿追踪结合现代农业发展实际,搜集、整理国内外农业科技文献资料和有关会议资料,选择国内外的农业热点问题及关键技术,通过文献分析、文本分析、数据挖掘等研究方法,重点针对国内外期刊论文、会议论文、综述报告、专利信息等科研成果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挖掘,形成具有导向性、前沿性、客观性的科技追踪报告和技术研发全景分析报告等,并结合具体问题有针对性地引入领域专家进行分析评述,为农业科研推广部门及农业主管部门领导提供科技动态参考。4.3农业文献检索服务充分利用农业科技图书、期刊、信息资料等,开展本专业范围内的科技查新、文献检索、定题查询等工作,为农业科研推广服务。4.4创办农业科技期刊农业科技期刊是记录科技动态、传递农业信息、聚焦农业热点、孵化科技成果、交流“三农”经验、普及农业科技知识的主要载体,是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园地,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源泉。充分利用农业科技期刊出版周期短、传递速度快、情报信息量大、能集中反映某一学科领域最新成果等特点来为农业科研推广服务。4.5广泛开展农业科技咨询到农村基层一线广泛开展农业科技咨询服务,提高农民素质,使农民对情报信息、科技知识产生兴趣,增强农民的信息观念,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4.6建立农业科技情报信息网络与各地农业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农技推广站等部门组成农业情报信息服务网络,建成多种类型、多种层次的情报服务体系。4.7农业科技政策分析农业科技的发展必须充分依靠农业科技政策的支持,通过对过去、现在的政策进行回顾总结、分析研究,了解已有农业科技政策的执行情况、存在问题及取得的成效;同时调查和把握基层农业科技政策需求,并对转型时期我国的农业科技政策进行展望,为有关部门完善已有政策或制定新政策提供启示和借鉴。 5提升农业科技情报工作服务质量的对策 5.1建立健全多元化、高效能的农业科技情报研究体系要加强横向联合,进一步完善全程农业科技情报服务体系,围绕引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基地、创汇农业基地和开拓农产品国际市场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信息交流,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情报服务工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情报配套服务,促进本地区农业的健康发展。 5.2加强情报宣传,强化农业科技情报吸收机制通过宣传,提高领导干部、科技人员以及农民的情报意识,让他们主动地接收情报、利用情报和传递情报,强化农业科技情报吸收机制。只有这样,“广”、“快”、“精”、“准”的先进适用的科技情报才能有一个良好的吸收、消化、接收机制,才能将情报潜在的生产力活化出来。 5.3提升农业科技情报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采取培训、进修等各种措施,提高现有农业科技情报人员的素质,增加业务能力,更好地开展情报调研和科技咨询服务。在情报资料提供上,要突出“新”、“准”、“快”;在情报服务上,要突出“适用”、“实效”;在情报调研和报道上,要突出“典型”、“新颖”、“具体”。积极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和普及农村实用技术,促进情报与推广结合,加速成果转化。 5.4配合农业科研推广工作,开展定点、定题情报服务选择重大农业科研推广项目,进行定题跟踪服务,根据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同阶段的需求,通过对大量期刊、书籍、调研报告等文献资料进行严格的筛选、分析、总结和研究,提供国内外研究动态等定题推送服务,便于科研人员快速、及时跟踪科研项目或本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为项目的顺利完成提供文献信息资源保障。同时为农业科技人员开展跟踪服务,为他们的科研推广工作提供帮助,充分体现科技情报的社会价值和使用价值。 5.5开展或组织本专业的专题性科技情报分析研究围绕本专业科研、推广、生产、管理的需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和组织本专业的专题性科技情报分析研究以及适用技术的引进推广工作,有针对性地报道本专业的国内外科技新成果和新动向。 5.6多形式、多渠道、多方位地提供农业科技成果和实物情报积极采用多形式、多渠道、多方位的办法,为农村、农民提供先进适用的农业科技成果和实物情报,着重要推广花钱少、易采用、能增产增收的先进适用技术,以促进农业生产特续稳定增长。从各种不同角度,激发农业生产者科学种田、科学管理、科学经营的愿望和信心,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 5.7加强情报与技术的结合,实现农业科技情报向生产力转化农业科技情报是一种无形的技术商品,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其工作要突破科研型模式,进入到流通环节,向商品经济领域延伸,把科技情报这一知识形态的产品转换为生产成果,促进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繁荣。 5.8深化改革,拓宽农业科技情报技术市场建立多元、多样化的农业科技情报技术市场网络,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业一起上,形成新的情报服务运行机制,开展农业科技情报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 作者:刘绍辉 李珂 王涛 张小岚 单位:云南省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建设科技论文:关于华北科技学院安全工程专业建设的探讨 摘要:简要介绍了我国高校安全工程专业的发展历史。重点分析了以华北科技学院开办安全工程专业教育的发展过程,指出了安全工程专业建设方面的办学优势和存在问题,提出了适应时展,完善和发展华北科技学院安全工程专业的详细建议,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安全工程;专业建设;部委直属高校;探讨1我国安全工程专业建设概况 1958年,首都经贸大学(原北京劳动保护学院)试办了国内第一个与安全工程相近的专业(当时为工业安全技术、工业卫生技术专业)。1983年,中国矿业大学(原为中国矿业学院)在国内首次设立了一级学科采矿工程之下的二级学科——矿井通风与安全专业,随后又在1986年在国内高校中第一个获得了安全技术及工程专业的博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我国设立安全科学技术一级学科,将安全工程列为其下面的一个二级学科,属管理类。1996年,我国又将安全工程专业和有关安全技术类专业(如上述矿井通风与安全专业)合并,设立安全技术与工程专业,但仍属一级学科矿业工程下的二级学科。1998年至今,又将安全技术及工程专业改为现在的安全工程专业,列为一级学科安全与环境科学之下的二级学科,属工程技术类学科。 20__年,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范维澄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呼吁将现安全工程升格为一级学科。20__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目录》调整方案讨论稿中,把安全技术及工程列为一级学科。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抓住这一机遇,于20__年3月,向国家教委提出了将安全技术及工程学科名称改为安全科学及工程,并升为一级学科的建议。 目前,在全国1517所高校中川,开设安全工程专业的已有近70所,其中近30所高校设有硕士点,9所高校有博士点。 1996年12月,劳动部成立了高等学校安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__年7月完成了《安全工程专业(本科)培养目标、业务范围及课程设置》的研究,确定了《安全学原理》、《安全系统工程学》、《安全管理学》、《安全人机工程学》为安全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并组织4门课的教材出版工作。 部委直属院校开设的安全工程专业带有鲜明的行业特色。例如,北京理工大学隶属国防科工委,其安全工程专业以防火防爆为特色;中国民用航空学院隶属民用航空总局,其安全工程专业突出航空安全;华北科技学院(下称学院)隶属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其安全工程专业侧重矿山安全。由于国家机构改革和体制调整,出现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新的高校教育格局,全国具有安全工程专业的院校也面临高校自身发展的新考验。 华北科技学院是20__年新发展和扩建的部委直属高等院校,笔者重点分析和探讨了学院安全工程专业的建设问题。 2 华北科技学院安全工程专业教育与存在问题 2,1学院安全工程专业教育概况 华北科技学院成立于1984年,其前身是北京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分院,1993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改建为华北矿业高等专科学校,20__年初,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现有8系3部,各类在校生近9000人,教职工近700人,其中具有副教授以上及其他高级职称的181人、讲师及其他中级职称的183人,具有博、硕士学位的71人。 学院设有国家级的“中国煤矿安全技术培训中心”、“中国煤炭职业安全卫生信息中心”和“中澳管理培训中心”,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国际劳工组织及美、英、俄、加、德、法、澳、日等国的相关组织和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和交流计划。 学院由最初开办通风与安全成人培训、培养通风与安全专业及安全工程专业专科毕业生,到现在已有近20年的历史,20__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后,将安全工程作为学院第一批本科专业开始招生。目前该专业在校本科生220人、专科生88人。 安全工程教研室现有专任教师7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1人,有博士学位的1人、硕士4人、学士3人。 同国内绝大多数同类高校一样,学院现有本科安全工程专业也是在国家对高校实行扩招的机遇下,由原相近专业(通风与安全专业)直接改名、转型而来的,不可避免存在学科的基础性建设滞后,行业安全技术教育偏重等问题。 2.2安全工程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没有从根本上树立“大安全”观 目前,全社会对搞好安全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虽然有所提高,但仍有不少人认为搞安全艰苦,危险,效益差,还没有形成搞好安全的大气候,与我国要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和“十六大”提出的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差甚远。学院同样电受到大气候的影响,对安全工程专业建设没有形成统一的队识,对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还显不足,没有形成办学的合力。没有从根本上树立“大安全”观念,也影响了安全工程专业教学工作。 (2)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不合理 目前,学院安全工程专业的专任教师全部是由原从事煤旷通风安全专业教育或技术管理转型而来,其知识结构侧重某矿安全技术及管理,缺少安全科学原理、现代安全管理及公共安全技术等方面的知识,急需充实和培养专业师资。 (3)教材建设相对滞后 目前,全国安全工程专业还没有统编教材,安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的安全工程专业基础课程教材,目前还没有在全国相关高校全面使用。到目前为止,学院也没有用于本专业的自编教材。 (4)实验室建设落后于专业发展要求 目前,专业实验室中绝大多数仍是原有的矿井通风与安全设备,缺少大量安全科学基本原理、公共安全技术测试等方面的实验设备,而科研型试验设备则基本空白。 (5)教学实践环节薄弱 目前的专业实践仍偏重 于煤矿且经费偏紧。由于实践环节中很重要的资料收集、咨询、调研等一般都是有偿服务,经费受限必然导致走马观花、马虎了事、实习效果差。 (6)科研起步晚 科研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安全工程专业乃至学院的知名度。20__年,我国科研经费超2亿元的高校已有16所,超1亿元的有39所,这些占全国高校总数4%的著名高校,其科研经费占了全国高校科研总经费的60%,已形成了品牌效应。目前,学院每年实际到位的科研经费不足300万元,安全工程专业乃至学院还都没有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7)教学模式相对僵化 目前,安全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模式基本是在原有专科教育的基础上,简单地延长了一年的学制及增加了一些课程,不能适应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3对学院本科安全工程专业建设的设想 为搞好学院的本科安全工程专业建设,笔者在此提出一些拙见,仅供探讨。 3.1 统一认识,明确专业办学方向 目前,学院是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下属的工科院校,学院“十五”规划中提出,遵循“办好本科,加强培训,突出特色,跨越发展”的工作思路,坚持“立足行业、面向社会、服务地方”的办学方向,把学院建成“以工为主,以安全科技为特色,兼有文、理、经、管的多科性现代大学和国内一流的安全培训基地”。学院应在此大前提下搞好自己的本科安全工程专业。在目前安全工程逐渐成为热门专业,各相关院校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学院应树立“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认识,注重从提高教学质量和发挥行业特色两方面办好学院的安全工程专业。 3.2尝试多种专业培养模式 紧紧抓住华北科技学院属部委办学的特点,结合目前矿山企业安全专业人才奇缺的实际,面对各相关院校为了扩招、急功近利、都已取消了矿井通风与安全专业、转向所谓的“大安全”的现状,学院可实施“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的专业培养模式。具体可有以下两种: (1)矿山通风与安全专业与安全工程专业并存。 目前相关院校开设的安全工程专业,也有以矿山安全作为一个培养方向的,但其所学的矿山通风与安全知识量只能与采矿专业所学相当,不能满足矿山亟需大量的通风与安全专门人才的要求。矿山安全是我国安全工作的重点与难点,矿山通风与安全是知识面较广、专业性很强的学科,目前该学科还有许多难题未解决。 作为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下属的惟一一所高校,学院应争取一定的办学优惠政策,恢复矿山通风与安全专业,充分发挥学校的强项。同时将现有的安全工程专业的培养方向适当调整,面向交通安全、防火防爆、建筑安全等安全形势严峻的方向,与矿山通风与安全专业作为两个专业同时招生。 (2)单一的安全工程专业模式。 即学院目前的“大安全”观办学模式,以矿山安全为基础,向非矿行业安全拓展。采取此模式除矿山安全外,可从交通安全、防火防爆、建筑安全等方向选取1~2个作为专业培养方向。 3.3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目前安全工程专业教师都是从煤矿通风安全专业转型而来的现状,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提高教师的总体素质。 一方面可考虑签订校级合作协议,派学院安全系、建工系有关专任教师到那些在交通安全、防火防爆、建筑安全等方面教育水平较高的相关院校轮训; 另一方面,继续实施人才引进政策,引进在上述方向有特长的专门人才,充实学院师资队伍。 此外,继续加强与有关国家的合作与交流,使广大教师吸取国外先进的安全理念和安全技术方法。而最重要的是专任教师要有专业竞争带来的忧患意识,要有实现学院跨越式发展的紧迫感。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必须首先有复合型的教师作保障,专任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学习,加快知识更新的步伐。 3.4注重教材建设 在国内没有统编教材出版之前,必须选用办学水平较高的相关院校的教材,或提倡自编教材。基础课内容对专业课必须有很强的针对性。如普通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流体力学等基础课程,范围广、学时多,有些内容太过深奥,为此,可提倡安全工程专业教师与基础课教师合作,自编《安全工程化学》、《安全工程流体力学》、《安全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等教材,既可使本专业教材自成体系,也便于学时安排。 此外,针对学院直属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管理的特点,应要求所有在校生都具备一定的安全理论和安全技术基础,可面向全校学生编写《安全导论》教材。 3.5加快实验室建设 目前,学院已对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的设备购置采取了优先政策。可在现有实验条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安全、化工、环境三个关系较密切专业的教学实验,避免设备的重复投资。要删除原理、方法落后的实验项目,提高测试项目的自动化程度,尽可能设计制作综合实验装置,以便在一个实验台进行多个实验项目,同时提高设备与实验课时的利用率。新进设备在优先保证教学的前提下,应尽可能考虑为科研服务,并创造条件为学生开放实验室,允许学生自主选取实验项目。 3.6强化教学实践环节 专业转型后,必须尽快建立新的实习基地。此项工作仅靠系、教研室的力量是远不够的,应争取上级有关政策,与有关企事业单位本着优势互补的原则,签订建立实习基地的协议。一方面,有关企事业单位应承担学院学生教学实习的义务;另一方面,学院也可优先考虑对其职工的安全培训,优先对其实行科研成果的应用和转化。同时学校应制定政策,确保充足的实习经费进行专题调研、有偿咨询等活动,避免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空洞无物、照抄书本,质量不高的现象。 3.7加大科研力度 为建设综合性大学,必须下大力开展科研活动。学院已出台政策,鼓励教师从事科研,并于20__年6月成立了院级安全科学与技术研究所。可在此基础上,采取优厚政策,吸引研究型人才带项目到学院工作,尽快研究出具有先进水平和重大影响的成果,形成品牌效应。同时要注重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考虑试行大学生导师制和科研学分制,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撰写 科技论文,提高其综合素质。 3.8改进课程体系 现有本科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只是在原专科课程基础上进行了一些简单的扩充,因此,必须从满足经济建设主战场及行业需求出发,改进课程体系。 (1)应遵循教育部提出的重视基础教育、加强素质及能力的培养、淡化专业意识的原则。在课程设置上可考虑在浓缩专业课内容的同时,增加安全原理、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安全管理工程、安全设备工程等专业基础课的学时数,并且均作为必修课。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安全科学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安全素质。 (2)及时跟踪安全科学最新发展和行业动态,更新有关课程内容。如安全系统工程课程中,有关安全评价章节应加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近两年来下发的《安全评价通则》、《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安全评价导则(试行)》、《安全预评价导则》、《安全验收评价导则》、《非煤矿山安全评价导则》、《陆上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安全评价导则》、《安全现状评价导则》等内容。 (3)开设好《安全法规》课程。要注意法律、法规的时效性,目前应及时将《安全生产法》、新版《煤矿安全规程》、《道路交通安全法》、《工伤保险条例》、《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等新的安全法律、法规内容传授给学生。同时要紧紧抓住“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安全生产的要求,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行业负责人关于安全工作的指示,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及有关部委新出台的行业安全规定、政策,使《安全法规》课程具有鲜明的政治方向和时代特征。 (4)积极应对WTO挑战,开设国际公认的质量(1S09001)、环境(1S014001)以及我国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 系(0HSMS)认证规范标准的课程,满足行政、企事业、中介机构对这方面的人才需求。 3,9专业建设要与学校长远发展有机结合 要充分发挥学院行业特色,优化整合有关专业师资力量,在建设综合性现代大学的进程中超前做好以下工作: (1)着手建立高等职业技能学院或应用技术学院等二级学院,搞好成人高等安全教育。 (2)试行“3 2”式的“双学位”办学模式。鉴于学院环境工程、化工、建筑等专业与安全工程专业的基础课大致相同,可考虑上述专业的部分学生在原专业学习3年后,再到安全工程专业学习2年,毕业后同时授予原专业与安全工程专业两个学士学位。 (3)发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安全培训中心挂靠在学院的优势,充分利用教师资源,着手成立安全评价、职业安全与健康体系论证、职业技能鉴定等中介机构,创造条件让专业教师参与安全培训,鼓励对外从事安全评价、安全论证、安全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等中介服务。 (4)加快安全工程专业或通风与安全专业申请硕士点的工作,为建设具有安全特色的综合性现代大学打好基础。 中国安全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兼谈21世纪安全科技文化新观点 1 概 述 不断提高职业安全与卫生的水平,保护劳动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安全与健康,是当今政府和社会的神圣责任和光荣的义务,也是职业安全卫生工作者为之奋斗的目标和崇尚的伟业。随着工业发展、科技进步和社会文明的进程,对职业安全卫生的需求和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安全科技界的专家、学者;还是工业界的企业家、安全管理人员都不断寻求新途径,以适应时代的要求,笔者认为,在以下三方面取得了成就: 1)改善安全硬件的特性和功能:改善物(指广义的物:机械、设备、仪表、工具、生产资料等)的安全状态,即从设计、制造、应用方面提高设备、机具、工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规范人的安全行为:提高劳动者的安全生理特性、安全心理素质以及对社会环境的科学适应能力; 3)完善安全管理体系:调节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间的关系,达到安全、系统与匹配。 不难看出,在控制人、物、管理的安全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根据国际劳工组织最近的统计表明,全球每年因工死亡人数高达110万。而全国每年也至少有10万人在意外事故中丧生(包括交通事故),世界范围内的意外死亡人数达350万。特别是高新技术应用的风险、工业生产与开发的风险、人民追求高质量的生活及生存面临的风险,对人类的安全与健康又构成了新的潜在威胁。因些,迫使当代人要用崭新的思维方法和跨世纪的安全科技文化的新观念来审视世界,科学而客观地把握人生,珍惜生命,创造人类安全、健康、舒适、长寿,社会稳定发展的美好未来。 2 中国安全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 中国正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经济发展的规律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生存的理念和行为,特别是工业的安全生产,开始有了微妙而深刻的变化,一种新的价值观念、科学的思维方法、更广的视野和社会适应能力,更务实而珍惜生命的行动,善待人生而健康、长寿的追求,在国内工业界和居家社区正在形成一种弘扬和倡导安全文化,提高安全文化素质的潮流,企业安全文化和大众安全文化的兴起和发展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主要表现如下: 1) 人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 人民的经济基础和生活水平有显著的提高,对物质需求、精神文明以及安全与健康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对自己的生活及人生的追求有了全新的内容。人们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更加需要安全、健康、舒适、长寿。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根本变化,安全生产、大众安全、生活安全、社会稳定、长治久安已成为社会文明和公民文化素养的重要标志。 2) 安全科学技术进步和科普水平的提高 在我国,安全科学技术已成为一级学科(见GB/13745—92),表明对安全的本质及运动规律有了深入的研究。特别是预测、预防和控制事故的安全科技的进步,大量的高新技术及科研成果转化为安全防护的设备和产品,通过科普及商品 的质量安全的宣传、教育,增加了公众的安全科技文化知识,提高了自我保护意识,出现了大众对安全生产、生活、生存的安全科技文化新需求。 3) 劳动安全卫生的法规体系逐步完善,人民的法制观念不断增强 保护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是劳动保护国策的基本内容,“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已深入人心,在国家宪法、劳动法、企业法、刑法、民法及地方政府行政法规或行业安全生产法规中,在近千种相关的标准中都涉及了有关改善劳动条件,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的要求,并已成为强制性规定,劳动安全卫生的法规体系在逐步完善。公民都有权利接受初中程度的义务教育,大众的科技文化水平和法律意识在不断提高。因此,人民的法制观念不断增强,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维护安全与健康,已成为公众保护自己的有力武器。 4) 优生优育的政策更重视人的安全与健康 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独生子女政策已为全国人民普遍接受,与此同时,独生子女的生育、培养、成长和就业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必然成为家庭和社会关注的热点。特别是在求职就业中,那些不安全,欠卫生的职业或工厂,那些危害性大,事故风险大的地方,将会面临招工难的困境,这就迫使企业和政府对劳动环境进行改造或更新,21世纪的中国人对自己的安全与健康视为生命一样重要。 5) 建国以来的四次伤亡事故高峰的惨痛教训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虽已家喻户晓,而工业生产中的意外伤亡事故却经常发生。近50年内,中国大陆先后出现过四次伤亡事故高峰,均发生在政治改革和经济环境变化的关键时期,即“”期间(1958年)、“”期间(1970年)、“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重复建设问题突出时期(1994年)。忽视安全,不讲速度与效益的统一,既影响正常生产,又危及职工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事故高峰的惨痛教训证明:人为失误是元凶。据专家、学者的统计表明,(60~70)是人的“三违”现象所引发的事故,其中由于人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差而致成灾祸就占80。劳动者是一个生理人、社会人、经济人,其生理特性、心理特性、社会特性、人生观、价值观等直接影响着人的安全思维和行为后果,提高劳动者的安全文化素质才是预防人为失误的金钥匙。 6) 劳动者的安全意识及安全文化素质亟待提高 目前,企业的职工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技术能力有下降趋势,统计表明:①1.4亿职工中,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约占70;②新职工(多半数来自农村)主要靠人力、资源和时间的投入进行低效的生产;③职工中受过系统专业教育的职工只占(15~20);④国营企业中,技工、中高级工仅占(2~3)。很显然,改革开放以来,亿万农友涌向工业,成了低素质而廉价的劳动力,这些低技能、低效率的合同工、临时工、季节工、替换工,多半在最脏、最累、最危险、最不卫生的环境中劳动,这样就降低了职工队伍的总体安全素质,也增加了控制人为事故的难度。新职工是发生伤亡事故的直接受害者,其原因为: ①缺乏安全生产基本知识和技能;②缺乏安全生产的实践经验和对策; ③不懂事故的应急办法,也不会保护自己;④对安全管理上的失误更无辨别能力。 在经济建设时期,把安全生产的重点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包括安全技术、安全知识、安全文化素质)的轨道上来,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亟待提高劳动者,甚至全民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文化素质,这是社会文明的要求,也是政府和企业(雇主)不可推辞的义务。 7) 全国人民更加重视休闲活动的安全和卫生 全国职工已享受每周40小时工作的权利,改变了过去每天8小时生产,有时还要加班加点,甚至女工、童工也不能保证享有法定的权利的时代。每周5天的8小时工作之余,除每天保证8小时睡眠,至少还有96小时的自由支配时间。无论是职工或是公民均有充裕的时间从事各自喜爱的活动,由于休闲的方式、范围和领域的不同,学习和掌握有关的安全与卫生的知识,掌握自我保护和救护的方法,创造一个安全、舒适、卫生的休闲活动环境已成为大众的需求,也成了安全休闲文化的新内容。随着人们对休闲活动质量有更高的要求,实现安全、舒适、健康的活动计划、自然迫切地需要增长安全科技文化知识,需要创造休闲活动的安全文化氛围,大众安全文素质的提高,才能更自觉地去实现大众的身心安全和健康。 8) 高新技术风险进入家庭,消费者更需要安全文化 高新技术应用型产品进入市场,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给千家万户带来了方便、实惠、享受,同时也带来意外的事故和风险,由于缺乏安全科技文化知识,例如:不会正常使用家电用品;看不懂说明书;违反操作程序;不了解产品特性和易出事故的地方等,造成了许多意外伤亡事故。 1999年是中国的“安全健康消费年”,重点突出宣传了两大问题: ①保护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不受侵害,保证产品的质量与安全; ②消费者要提高安全科技文化素质,增长安全健康消费的知识。 据中国消费者协会有关人士透露:“在我国,损害消费者的安全与健康一直是一个突出问题。据悉,我国每年因家电漏电便造成8000多人死亡;而仅在1994年,燃气热水器质量问题又使173人命丧黄泉。(1985~1989)年5年时间,共发生大的假酒事件11起,不法分子用工业酒精制作假酒致使129人死亡,4966人中毒,33人失明;1998年山西朔州假酒案造成27人丧命的悲剧更令人触目惊心。此外,交通、旅游、环境污染、娱乐、玩具、 药品医疗、化妆品等等,都存在大量不安全和不卫生因素,所有这些无不直接对消费者的安全与健康构成极大威胁”。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拥有的“9项权利”,安全和健康是最重要的一项。因此,商品和服务是否符合人体健康和安全的要求,是消费者最为关心的问题。联合国《保护消费者准则》首先提出“要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不受侵害”。可见,抓住了商品对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问题,就抓住了落实消费者权益最重要的部分。要真正的保护自己,就必须不断提高安全科技文化素质,树立安全健康的消费观。 9) 非生产领域的安全与卫生问题需要警钟长鸣 从全国看,每年企业及矿山发生的意外事故,有(2~2.5)万人丧生,而非生产领域的意外事故却有(6~8.5)万人死亡。实际上,人们在生活与生存领域的活动遭遇的事故和灾害(洪水、地震、泥石流、气象等)而危及人民的生命的数字还在增大。根据1998年官方公布的资料,足以说明非生产领域因意外事故而死亡人数触目惊心: ①公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 7.8万人;②铁路道口事故死亡人数 8402人; ③火灾事故死亡人数 2380人;④自然灾害死亡人数 5511人。 还不算每年因烟花、爆竹、喜庆气球、家电产品、休闲、旅游等意外伤害事故,保守的估计至少也有(1~1.5)万人。据最近报道:每年医生用药和自购用药而造成500至100万人的药物伤害,严重的致命死亡,为了安全用药,国家正对医药实行分类管理。因此,大众的生活、生存及社会活动领域的安全与卫生问题,决不容忽视。大众安全文化及社区安全文化建设已成为社会进步和文明的重要标志,非生产领域的安全卫生问题也应警钟长呜。 10) 安全文化素质教育要从孩童抓起 安全的意识、思维、习俗,安全防护、应急和自救等技能和知识应从幼童、从中小学抓起,通过安全科技文化的传播和渗透,提高下一代的安全文素质是具有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的。安全科技、安全文化能最深刻的影响孩童的思维和行为,从小就养成珍惜生命、自律安全的行为和品德。安全文化素质教育应纳入学生素质教育的总纲,成其重要的基础教育内容。 我国有中小学生1.8亿,据有关单位报导:近10年来,全国中小学生平均每年死亡人数为4万左右,其中死于交通、火灾、溺水、坠落等灾祸的为1.5万人,而1994年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人数为17625人。对孩童和下一代的安全教育已引起了政府及社会的极大关注,1995年国务院7个部委联合发文,从1996年起,每年三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一定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开展一系列安全教育活动,例如:1996年以来,每年安全教育日的主题分别为“全社会共同关心中小学生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加强自救互救”、“消防安全教育”。专家们还编写了中学生安全知识(教材)、北京市民安全知识手册;同时,建议在大学开设安全科学技术选修课,举办安全科技文化讲座。提高孩童、学生及大众的安全文化素质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事。 11) 建立劳动安全卫生管理体系与国际市场接轨 众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已在世界范围内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还计划在21世纪初推行ISO18000(安全与卫生管理体系),客观上对我国经济、技术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无形间形成一道壁垒。这些质量—环保—安全与卫生问题,其核心是人类的安全、健康、生存的问题,也是安全文化、文明生产的问题。从安全伦理高度看,企业要生产出绿色的产品,要成为绿色工厂,进行国际贸易的商品应该从设计、生产、出售,到使用、回收的全过程,对人民都是安全、卫生、无害的,对生态环境也是无害的。中国政府已成立了国家ISO14000认证领导小组,正推进全国工业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达到国际标准化的进程,要实现这一目标,当然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为了响应ISO的号召,推行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OSHMS)标准化,全国企业界和政府必须从战略的高度,从全球经贸市场发展的观点,积极行动起来,开展前期准备工作,OSHMS是工业文明发展必须要跨越的屏障,也是工业安全文化的重要内容。据资料报导:台湾地区、新加坡、韩国、澳大利亚都为OSHMS付出代价,都将税收的一部分用于企业的改造,以便在世贸竞争中保持自己的实力。一种新的工业发展趋势,一种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经济大道已被工业界认同,质量—环境—职业安全与卫生一体化,即Q*S*H*E的绿色通道,旨在努力满足人民的安全与健康需求,同时也促进了我国安全科技文化的繁荣。 12) 大众需要安全科技文化 本世纪末,中国人民要实现“小康之家”,大众生活水平提高,经济基础改善,安全与健康意识增强,更需用安全科技文化充实自己,保护自己,以实现身心安全与健康,享渡寿福天伦之乐。一种自觉追求安全文化、善待生命的安全与健康趋势正在形成,具体表现为: ①一切活动中都以追求安全、舒适、健康、长寿为主要目标;②喜爱安全、卫生的文体活动和休闲、健身、旅游等活动;③戒烟、禁酒、健美、礼仪、时装等吃、穿、住、行活动均以安全、健康为时尚;④愿意学会使用消防器材、家庭装灭火器,学会几种灭火方法和有关灭火常识;⑤积极学习急救、互救及逃生方法,参加野外、实地训练;⑥学会打急救(120)、火警(119)、匪警(110)、道路交通事故报警(122)、障碍台(112)、天气预报台(121)、报时台(117)、查号台(114)等的电话,以防遇事不慌,临危不乱;⑦自觉订阅、购买、学习有关安全、健康、灾害方面的书刊、报纸,增加灾害知识和信息;⑧用新的价值观指导消费,愿意花钱买安全、卫生、环保型的产品;⑨养花、种草、植树、爱鸟、注意公共卫生,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人民安全健康的重要活动内容。3 弘扬和传播安全科技文化的途径 历史经验证明:要启发人的思维,树立唯物的观点,掌握科学的方法,塑造符合时代的文明人,最深刻、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文化的弘扬和倡导,通过文化的宣教,启发人、影响人、教育人、塑造人,最重要的一步是从人的启蒙开始、从孩童抓起,为人类社会提供高素质的安全生产力。安全文化是随着人类生存、繁衍、发展和社会文明而不断继承、吸收、优化、繁荣的滚滚向前、奔腾不息的科技文化长流,笔者给出如下安全文化长流示意图。她教育和指引着人类从事安全的生产、生活、生存活动,保护子孙万代的身心安 全和健康。图1 安全文化长流示意图 4 树立跨世纪的安全科技文化新观点 12亿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之后,安全、舒适、富裕、长寿、珍惜生命、享受人生是新世纪的热门话题,当代人应以崭新的概念、意识和实践活动,树立跨世纪的安全科技文化新思想,营造和把握住人类的安全、社会的稳定,真正实现国泰民安。通过安全文化的宣教和传播作用,使大众从安全的人生观、安全的价值观中受到启迪,使大众对不安全的行为和习俗得以觉醒,达到人人都要力行安全、力创安全、力保安全的目的。笔者认为,全民应建立以下安全科技文化的新思路、新观点: 1)扩展和研究安全的领域: 仅研究以生产领域的安全是不完整的,必须不断扩展和研究生活、生存领域的安全问题,才可能全面地认识安全、事故、灾害的本质及运动规律。1993年,在“国际共同安全”大会上,专家们强调:“世界上所有意外死亡事故中,仅7是职业事故,56属其他事故。”而同年美国的生产事故(职业事故)为10,其他事故(非生产性事故)为47.2。80年代,日本每年非生产性事故死亡人数为生产性事故死亡人数的8倍。英、法、德的伤亡事故统计表明,生产性事故也只占总死亡人数的10左右。而这几年国内的矿山和工矿企业生产性事故的死亡人数也只占总事故死亡人数的(15~20)。因此,从安全科技文化的角度,要求人民建立安全的新观念,在重视安全生产的同时,把更多的力量投入家庭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产品安全、药物安全、保健和娱乐安全,以及环境保护与其他安全。 2)保护从事一切活动的人的安全: 保护人所从事一切活动的安全观点,就要以安全生产和职工的安全与健康为目标,不断扩充到保护从事一切活动的人的安全。例如,人从事社交活动和日常生活活动的安全等,目的是保护人在从事任何活动时的身心安全与健康。人是一切活动中的最活跃的因素,安全和健康的人才能从事一切活动。 3)大安全观的宣传和教育要极大影响公众,重点在培养和造就下一代: 利用一切宣传媒介和手段,有效地传播、教育和影响公众,使其建立大安全观,当务之急是培养和造就幼儿、中小学生或下一代,通过宣教途径使人人都具有科学的安全观、职业的伦理道德、安全行为规范,掌握自救、互救、应急的防护技术,把提高全民安全文化素质作为宣传与教育的长期战略和重要课题。 4)坚持倡导和弘扬安全文化,提高全民安全文化素质: 人人需要安全,人人有责任维护安全,人人有义务创造和保障安全。坚持不懈地倡导和弘扬安全文化,能激励和强化全民安全意识,推动安全文明的宣教活动,达到启发、教育、造就符合时代安全要求的大众。形成全球、全社会和谐的安全文化氛围,建造人类生存和发展更加安全、卫生、舒适的文明环境。 5)培养和树立超前、预防、科学的安全风险意识: 充分推广和应用安全科学技术和现代高新技术,对事故进行评价、预测、预报。提倡减灾、防灾、预防文化,培养和树立超前、探索、预防的安全风险意识,以主动、科学、系统的方法,来保障人类的安全、祥和、幸福。 6)树立城市忧患和综合减灾观点: 专家们推测,到20__年,全国人口的1/3,约4.6亿人集居于大城市,现代工业化、都市化也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众多难以控制的灾难,例如,交通、用水、用电、防火、环保、楼群建筑、医疗保健系统等意外灾害问题,直接影响着人民的安全与健康。必须树立安全、减灾、环保相互渗透、交叉、综合的大安全观,主张共建安全、减灾、环保科技文化,使人民在天灾人祸大难临头时,能应变自如,把伤亡和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保障社会稳定,城市及社区少灾,人民平安。 5 结束语 要实现安全、舒适、高效的从事一切活动的愿望,就要提高人民的安全科技文化素质,就要树立跨世纪的安全文化新观点,这是安全科技进步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珍惜生命,善待人生,通过安全文化的传播、宣传和教育,使公众觉醒、理解,这是人民的需要;保护人的身心安全与健康是社会的责任。只有全民为之奋斗,世代继承和发展,中国安全文化的长流才会滚滚向前,安全文化事业才会繁荣昌盛。但是,人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安全文化建设仍任重道远。当前,倡导、弘扬和宣传安全文化,在全民、全社会还没有形成宜人的大气候,而国内安全文化的气息和全球的安全文化氛围,正在熏陶和诱发着中国安全科技文化的春天早日到来。中国一定会成为一个经济的、科技的实力强国,但大众的安全文化素质提高不能等待,安全科技文化需要不断地再宣传、再教育、再激励、再传播,要代代持续奋斗,也许要一、两个世纪,才能看到今天弘扬和倡导安全文化的功绩。万里征途始于足下,中国安全文化建设正在启动,只有全民的自觉投入和努力奋斗,才会给华夏儿女创造安全、健康、舒适、少灾的未来。 建设科技论文:以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为中心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论文关键词:龙头企业 科技服务能力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论文摘要:分析了基于龙头企业服务能力创新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建设的基本原则和目标,构建了其基本框架体系,并提出该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应对措施。 发达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农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行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在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产生的,以政府推广机构为主体的五级推广体系。并为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对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以龙头企业科技服务为核心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已成为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1以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为中心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 1龙头企业要结合国家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星火产业带计划、星火科技培训专项行动,星火计划农村信息化科技行动。大力开展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发展战略研究、制定出企业发展战略与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相适应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中长期发展战略。 2以龙头企业为核心,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建立以政府、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服务主体并存、推广转化、评估、咨询、技术交易、培训、信息、标准研究与应用等服务内容并存,农村、农业、农民和企业等服务对象并存的农村服务格局、逐步形成服务主体多形式、服务内容多样化,服务对象多元化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网络。 3通过企业化的制度创新和环境创新,建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健康发展的运行机制和制度环境。 4制定出一系列以促进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发展的政策措施,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支持体系,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不断创新和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以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为中心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构建 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中心应以政府,龙头企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中介机构和农户为主体,其中龙头企业是核心,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按照公司企业模式,合作社模式和合同生产模式等,建立“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思路,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种养加工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2.1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中心的整体框架建设 2.1.1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中心整体设计 在图1的框架中,龙头企业是连接政府、科研院所、专业协会和农户之间的纽带,分别为政府提供税收和产品,同时需要政府政策、金融和基木设施建设的支持;对科研院所提供资金、项目和其它硬件设施服务时,同时也需要获得技术、咨询和人才的支持;对专业协会进行技术推广、签门产销合作、提供信息服务,同时也需要获得供给和销竹市场。对农户也可以自接提供与专业协会相同的服务。与此同时,通过龙头企业的市场化运作,使政府、科研院所、专业协会和农户等两两之间间接互动,从而形成一个有效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中心主要体现政府、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以及龙头企业木身对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中心创新能力的内因和外因作用促使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中心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时,通过以龙头企业核心,政府、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间接支持,对农户和代表农户利益的专业协会进行产中、产前和产后的一体化服务,从而提高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中心的科技服务能力。 2.1.2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中心创新能力建设 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中心创新能力建设主要包括政府的政策税收扶持项目资金、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支持和公共设施建设,以及政府对专家和研究院建设的投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转化,科学技术推广,联合科技攻关,专业人才培养,博士后流动站建立和管理技术指导;龙头企业内部的战略创新,企业组织创新,企业管理创新,企业品牌建设,内部技术创新和市场营销创新、其中,高校、科研院所和政府是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中心创新能力建设的外部支持体系,该体系推动和促进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中心创新能力的提高。 2.1.3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中心服务体系建设 该服务体系分为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中心(与省相关部门结合)、龙头企业创新服务区域中心(与地市县相关部门结合)、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乡镇中心(与乡镇相关部门结合),形成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整合相关政府、科协、专业协会和其他与农村科技服务相关的组织,实行企业的市场化运营,中心之间按照企业的垂自一体化组织模式建立紧密的关系,实行科技服务的“无缝”运作。 同时,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中心服务体系建设是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结合政府、科协、专业协会和科研院所的支持,按照“公司+政府+科研院所+专业协会+农户”的思路,形成了市场牵动,政府搭台,高校参与,龙头带协会,协会连农产;种养加下一条龙,贸下农一体化的产业化模式;少i形成了深加下带动,产业化经营,集团化运作,依托名牌产品开拓市场的龙头企业运作模式,培育和壮大平要支柱产业,催生和培育了龙头企业发展。 3基于龙头企业服务能力创新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主要措施 (1)加强农村科技服务市场的制度建设。在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前提下,形成以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市场利益协调机制为辅的制度建设。实行科技服务市场化,打破农村科技服务垄断和单一化的公益性服务模式,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避免参与者因不能得到合理回报而扑伤其积极性。健全科技服务市场交易规则,规范科技服务市场经营行为,使具有农村科技服务经营资格的个人或组织在规则范围内正当竞争经营,承担社会责任。加强科技服务市场立法,为农村科技服务市场提供法律保障。同时应建立市场预警机制,为科技服务者提供信息预报,降低其市场风险。 (2)创新农村科技服务运行模式。一是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与运行必须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按照统一规划,突出重点,通过示范,以点带而、以线促而,滚动发展的思路组织实施。一是通过政策引导,以经济利益为纽带,组织各方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参与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三是农村科技服务示范项目建设实行严格的项目责任制,明确项目领导单位、承担单位、参与单位等单位的责任,对实施技术方案、资金使用方案、项目进程,采用合同制,明确实施单位的职责和任务,对项目建设进行统一督导。 (3)培养农村科技服务市场主体。农村科技服务主体应具有市场信息获取能力,答理控制能力和创新服务能力。目前我国农村科技推广服务的主体是政府,而政府主要从事社会公益性服务,还不是科技服务的市场主体,因而要培养营销主体,一方而加强建设农村股份合作制度,走分散到集中的道路,形成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集团,参与到科技服务的市场竞争;一是建立专业合作组织,运用协会组织代表生产者参与科技服务市场竞争;三是建立农业产业化企业运用企业经营方式形成科技服务市场竞争主体。培养科技服务市场主体还重中间商的培植,特别是技术商队伍和技术咨询公司的建设,有利于提高我国农村科技服务的市场化程度。 (4)营造农村科技服务的政策环境。明确农村科技服务组织作为民间组织的合法地位和功能定位,鼓励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由技术交流型向专业技术经济服务型、专业技术经济实体型发展。为促使农村科技服务组织发展壮大,各级政府和主要部门应给予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积极的扶持,如:表彰奖励农村科技服务组织与从业人员先进单位和优秀个人,对在农业技术推广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专家给予重奖。工商、民政部门应为农村科技服务组织兴办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实体创造便利条件,提供办理有关手续的业务指导和产品延伸加下的政策支持;教育人事部门应帮助农村科技服务组织解决技术培训中的具体困难。则政金融部门应重点支持农村科技服务组织项目开发、兴办实体所需的资金,税务部门按照则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的有关规定,减免对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经营话动的税收等等。 (5)加大资金投入和推进国际合作。以政府投资为引导,承担单位投资为基础,确保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启动资金。采用股份合作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木共同参与农村科技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创业投资、发行债券、担保、贴息贷款等市场手段,拓宽融资渠道,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多元化投资融资体系;特别是对建立了创新服务中心的龙头企业所急需的季节性农产品收购资金,给予低息甚至无息贷款。 依托科研院所建立的长期合作关系,邀请国外专家到专家大院、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中心交流经验,进行技术应用、项目开发合作,合作的重点应放在技术开发、技术引进方而;选派农村科技服务组织到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完善、农村组织化程度高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参观考察、经验交流、项目培训,以提高农业科技服务组织的国际化程度。 建设科技论文:加快科技创新推动农村电网建设 摘要:1998年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农电"两改一同价"的重大部署。经过三年来的建设和改造,农村电网发展规模、装备水平、管理基础和服务能力都上了一个很大的台阶。全系统共完成投资1227亿元,占下达计划的93.72%。建设和改造35kV、66kV和110kV变电所4618座,主变容量4399万kVA,线路5.2万km,10kV线路64.1万km,低压线路210.3万km,累计更换高耗能配电变压器56万台,改造农村台区75.5万个,已有1867个县实施了农网改造工程,累计完成竣工县1237个。 关键词:科技创新 农村电网 建设 编者按:国家电力公司农电科技工作会议已于2001年6月召开。贯彻这次会议精神对于今后农网应用"四新",提高农网建设水平,加快农网建设,加快实现农村电气化,将产生积极的、深远的影响。本刊将大力宣传这次会议精神。本期摘编了国电公司副总经理刘振亚的讲话、经验交流材料和农电工作部李振生主任的大会总结。其它内容将在今后的期刊中陆续进行报道。 1、我国农村电网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基本情况 1998年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农电"两改一同价"的重大部署。经过三年来的建设和改造,农村电网发展规模、装备水平、管理基础和服务能力都上了一个很大的台阶。全系统共完成投资1227亿元,占下达计划的93.72%。建设和改造35kV、66kV和110kV变电所4618座,主变容量4399万kVA,线路5.2万km,10kV线路64.1万km,低压线路210.3万km,累计更换高耗能配电变压器56万台,改造农村台区75.5万个,已有1867个县实施了农网改造工程,累计完成竣工县1237个。 到2000年底,全国农村电网共建成110kV变电所4017座,平均每县1.63座,主变压器6416台,容量17693万kVA。35kV变电所16395座,平均每县6.65座,主变压器26865台,容量11820万kVA,10kV配电变压器324万台,容量34458万kVA,110kV线路13万km,35~66kV线路31万km,3~10kV线路275万km,低压线路716万km。全国县及县以下总用电量为5669亿kW·h,占全社会总用电量的42.75%。乡、村和农户通电率分别为98.45%、98.23%和98.03%。山东省、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吉林省等5个省市实现户户通电;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吉林、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河南、广东、宁夏等14个省(市、区)实现村村通电。 在我国农村电网发展过程中,科技进步发挥了显著的推动作用。农村办电初期,由于受缺少规划、缺乏资金等历史条件所限,农村电网比较简陋,供电可靠性和安全性都比较差。"六五"期间,国家提出对农网进行恢复性改造,重点改造了设备陈旧和危及安全的供电设施。"七五"期间,农网改造工作开始从恢复性改造,逐步转为以调整电网布局、进行设备完善化、实施标准化建设管理为重点的技术改造,开始探讨农网建设模式和技术发展方向,提出了农村变电所小型化近期模式和远期模式。随着农村电力网络的发展和规模不断扩大,农电系统提出了调度自动化建设的要求,强化了对县级电网调度自动化工作的管理,并开始尝试采用载波、无线为通道,进行具有"两遥"功能的县级调度自动化系统的研发与试点工作。"八五"期间,强调对农村电网的科学化管理,注重电网改造以安全为中心,以节能为重点。为提高农网装备水平,制定了农网新设备开发计划,并在较短的时间内研制了重合器、分段器和熔断器等21项产品,及时在农网中推广;县级电网调度被正式列为国家五级调度组成部分,调度自动化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逐步达到了实用化要求,在县级电网调度实现科学化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农网推广新型节能设备取得了显著成果,建成10个节电示范县。"九五"期间,农网技术进步工作被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和实施了《全国农村电网技术改造与技术进步'九五'计划要点》,重点解决了农网电能损耗高、供电可靠率低、电压质量差的问题,全面推进了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和农网节电工作。 2、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农网改造综合效益显著提高 1998年,国家提出农网建设与改造工程以后,各地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促进了技术进步工作。到2000年底,全系统已经建设成110kV无人值班变电所805座,35(66)kV无人值班变电所2295座,调度自动化实用化达标县507个,已有743个县建立了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有近1000个县建有电力专用通信网络,配网自动化和MIS系统也不同程度地得到应用。经过几年的努力,逐步建成网架比较坚实、布局比较合理的农村电网,电网的安全性、可靠性和供电质量都有较大提高,损耗明显降低。同时,积极推行变电所无人值班、配网自动化、办公自动化等,有效地提高了电网的整体装备水平和电网的自动化管理水平。 为保证农网改造工程的建设质量,国家计委和国家电力公司制定了《农网建设与改造工程质量管理办法》和《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技术原则》。各省电力公司在工程的组织实施中,坚持"科技兴网"的思想,认真贯彻工程技术标准,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将一批成熟的新技术和新设备应用在农网中,降低工程造价,提高工程质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农网改造工程中,各单位推广应用"四新"项目达60余项。主要表现为五个特点:一是变电所无人值班开始普及。从"九五"开始的农村变电所无人值班建设,已经发展有常规式、小型化和箱式三种方式,每种方式都具有各自的优势与特点。经过多年实践,户外式、小型化、无人值班模式已经体现出应有的优越性。目前农网工程建设改造的变电所大多采用无人值班模式或过渡性方案。二是开关设备逐步实现智能化和无油化。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的油断路器已被新型带有自具功能的重合器、分段器所替代,灭弧介质也从多油到少油,并逐渐变成SF6或真空式。既减少了运行维护工作量,又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三是自动化技术有效地提高了电力企业管理水平和对电网的控制能力。调度自动化从"两遥"逐步扩展到"四遥",从简单的变电所监控发展到可以对电网运行进行远方控制和在线管理;县级城网配电自动化的建设,实现了对故障段的隔离,提高了电网的供电可靠性;企业MIS系统的建立,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使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了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四是建设符合我国农村负荷特点的低压配电台区。随着农村配电变压器更新换代周期的缩短,多年来影响农网线损的64和73系列配电变压器已经被逐步淘汰,由S7型发展为S9型,现在S11型卷铁芯变压器也已开始进入批量生产阶段。此外,非晶态合金变、干式变和全密封变压器,以其节能、免维护等特点,逐渐在一些地区挂网运行;农村供电方式形成了单相三线和三相四线混合供电方式,朝着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五是新材料、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新型绝缘集束导线具有线路绝缘化,架设方便、施工造价低等特点,在三相入户尽可能从末端保证三相负荷平衡、降低线损和保证供电安全等方面,与常规建设方案比较,有明显的优势。通过辽宁、山东、河南等地的使用,其降损、节能、扩容、安全、防窃电等方面呈现良好效果。此外,紧凑型综合配电箱、复合绝缘子、金属氧化物避雷器、新型防雷技术和接地体技术、绝缘线架设工艺、箱体架构的防腐、防锈处理技术的推广使用,也为提高农网改造和建设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3、坚持科技创新,进一步提高农网建设水平 作为在电力基础产业领域起主导作用的国有企业,国家电力公司已经明确提出了建设"控股型、经营型、现代化、集团化管理的国际一流电力公司"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以改造传统技术为起点,以研究、开发高新技术项目为方向,以建设开放型、高水平的技术队伍为基础,全面实施科技创新带动战略。 农村电网作为电力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面临的建设和发展任务还十分艰巨。在新的形势下,加快农电技术创新步伐,不断提高农村电气化水平,是今后农电工作的重要任务。 重点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在农网建设与发展中要高度重视技术进步。这次农网改造工程,由于国家投入巨资,解决了多年来农网发展中的一些紧迫问题,提高了电网的整体实力。各单位一定要提高认识,在制定计划,确定方案,安排资金,以及工程组织建设等方面,把技术进步与创新放到突出位置。 第二,加快制定和实施农网"十五"科技发展规划。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国家电力公司制定了"十五"发展规划。在这个规划指导下,有关部门还组织制定了《农村电网"十五"科技发展规划》,明确了"十五"农网科技发展目标、任务和措施,各公司要按照国家电力公司的总体规划和思路,认真制定本地区农电"十五"科技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并切实抓好落实。 第三,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确定农网建设技术原则。长期以来,一些单位在农网建设技术标准上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对农网的建设标准问题,我们必须统一一个认识,就是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力求先进。因此,各单位在农网建设中,要综合考虑建设规模、工程造价、技术标准等因素,注重设备技术含量,制定符合实际的农网建设技术原则。 第四,建立和完善农电科技创新机制。各单位要切实加强对农电科技工作的领导,设立农网科技发展专项基金,建立农电技术发展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加强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增强企业创新能力。通过建立健全农电科技创新机制,为探索农电科技发展方向,制定科技规划和研究开发科技项目,推动农网技术进步提供重要保证。第五,加大力度,确保农网改造任务务期必成。2001年农网改造工程已经进入决战阶段。公司党组要求年底前要基本完成本期农网改造任务,60%以上的县完成竣工验收。按照这一要求,全系统今年要完成437亿元投资和800多个竣工县,任务依然很繁重。各公司领导同志和农网改造实施部门,要认清目前所面临的形势,正视困难,抓住重点,加强协调,科学调度,扎扎实实做好农网改造工作,确保务期必成,使这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真正造福于人民,造福于社会。 建设科技论文:浅析科技平台建设中的知识产权保护 论文关键词:科技平台;知识产权保护;技术手段;法律手段 论文摘要:介绍了科技平台的概念、目标及任务,分析了科技平台建设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提出了加强科技平台建设中知识产权保护的具体措施。 科技平台建设是近几年国家科技部门、财政部门针对科技资源投人大量增长,但科研主体间却未形成共享,造成投人浪费、建设重复、资源闲置、使用效率低下的状况而提出设立的一项专项工作,旨在利用先进的现代化信息网络技术手段,以较少的资金投人,整合带动激活过去形成的大量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连点成线,以线布网,建成专门的服务于科技人员科研活动的条件平台,以对科研探索、技术发明、社会生产、自主创新提供基础条件的支撑。 1、科技平台的概念和目标及任务 科技平台建设的目的,最重要的就在于避免科技资源的重复建设和闲置浪费,提高公共财政资金的投人产出和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从宏观层面讲,科技平台为学科交叉基础研究提供基本支撑,为前沿创新性取得突破性进展提供必要条件,为科学研究和科技人员的成长创造公平参与、高效运行的良好环境。笔者认为科技平台是利用数字信息化技术将分散的实物科技资源收集并标准化表达,再将信息放置到先进的网络平台系统中,以开放共享的理念为指导,建立创新的资源管理体制机制,实现科技资源的集中配置和高效利用,为提高国家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性国家提供支撑的一种集实物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制度资源、标准资源、人才资源为一体的运行服务体系。可以说,科技平台建设是科技资源管理领域中的一项“金科”工程。根据不同客体运行服务方式的特点,可以将平台归纳为基础资源类平台、技术服务类平台、面向企业创新平台以及研究实验基地等4种类型。一般来讲,它具有基}}I,性、公益性、战略性和动态开放等特征。 根据《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的描述,我国科技平台建设的目标是到2010年,初步形成以共享为核心的制度框架,初步建成适应科技创新需求和科技发展需要的科技基础条件支撑体系,以共享机制为核心的管理制度,与平台建设和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化人才队伍和研究服务机构。 这期间科技平台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构建和完善物质与信息保障系统,制定科学、合理、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加快实现资源的信息化、网络化,建立适当集中与适度分布相结合的资源配置格局,建立以共享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加快推进修改、制定一系列配套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明确各相关主体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建立完善激励机制和评估监测机制,推进管理方式创新,创造公共资源公平使用的法制环境,培育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和机构;深化科研机构人事制度改革,完善评价体系,建立人才凝聚机制,培育、形成一支专门从事科技基础条件管理与技术支撑的人才队伍。 自2003年科技平台T作开展以来,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这其中就包括科技平台建设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需要在对科技平台建设进一步的思考分析和实践发展中求解。 2、科技平台建设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分析 2.1从辩证的角度分析 科技平台建设以建立共享机制为核心,以资源系统整合为主线,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特别强调资源、知识在全社会范围内的流通、扩散、传播和利用,最终目的是提高整个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平台保障的是社会知识创新,表达社会层面的发展利益。而对于科技平台整合的相当一部分知识资源,则是基于个人的智力创造性劳动成果依法产生的知识产权,为权利人所独占或垄断,具有专有性、排他性。我们知道,知识的本质是信息,信息是有别于一般商品的特殊商品,其经济学特征是公共物品。根据效益论原理,信息的本质及其价值(实际价值与潜在价值)是界定谁将持有并行使权力的评判标准。授权与否的主要考量,则是通过给予适当激励,促进知识或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换而言之,知识产权保护的主要口标,是致力于创造适当的个体激励机制,促进社会中的个体信息生产最大化,最终推动社会福利增长。对于资源共享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已进行了很多的研究,目前基本认为:二者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也不是简单的统一关系,而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体现在个体合法权益的保障与社会福利最大化追求的对立统一上,时间性方面存在着长期与短期,创新性上存在着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二者是一个闭环系统中不同的节点,循环往复,交错提高。由此,在开展科技平台建设,促进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的过程中,所涉及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信息收集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信息在制作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以及进行信息资源链接中的产权保护问题。 2.2从成本效益的角度分析 科技平台就像是知识资源的“销售渠道”,而知识产权保护的是知识生产者对所生产的“知识”的“所有者权益”。由于知识资源天然所具有的溢出性和经济外部性,通过科技平台对知识资源进行流通和传播时,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措施力度就会时时影响知识资源提供方和使用方的成本和收益水平。在一定范围内增加知识产权的保护强度,会提高使用方的边际成本,同时提高提供方的边际收益,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此时社会整体的边际收益为正,可以促进社会整体的创新效率的提高。科技平台建设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对效益的影响见图1。图1中,当知识产权保护的强度从尸点向T点提高时,资源使用方的成本加大,边际收益转负,资源提供方的收益仍在缓慢上升,直到T点,社会系统整体的效益达到最大,创新效率达到最高,此时,产权保护和信息资源共享达到一种动态均衡。知识产权保护就像是调节器,通过调整知识产权保护的强度,调整知识资源提供方和使用方的成本和收益水平,影响知识的产出水平和创新效率,最终社会系统的效益曲线的最高点形成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2.3从政府管理的角度分析 知识生产和消费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乃至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尤其在现今的“后危机时代”,抢占科技创新的制高点,促进知识传播和运用,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拓展社会发展空间,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当仁不让”的责任。促进先进的科研知识资源不断地生产出来,要以社会公平原则为指导,构建公平合理的创新秩序。通过强制性法律规定,维护科研知识资源生产的正常秩序,加大对新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使高端原创的知识产权得到强有力的保护,使产权人的经济利益得到保障,社会地位以及成就感得以提升。同时又要通过合理确定知识产权保护范围,防止知识产权滥用,加强政府对科技平台建设的投人引导和规范监督,为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供保障,创造条件提供支撑,最大限度地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促进市场中的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力量。 3、加强科技平台建设中知识产权保护的具体措施 3.1技术手段 有研究学者提出D-RBAC (Document Role Based Access Control )模型,它是在HBAC模型基础上进行了改进。RBAC模型包含用户、角色和许可3个实体,其中,用户为访问计算机资源的主体,通常指人;角色指一个组织或任务中的工作或位置,代表了一种资格、权利和责任;许可表示对系统中的客体进行特定模式访问的操作。用户分配指根据用户在组织中的职责和权利被赋予相应的角色;角色分配指角色按其职责范同与一组操作许可相关联;会话指用户与系统进行的交互;约束为对指派给角色的主体和权限及会话中激活的角色进行限制。D-RBAC模型在角色与操作目标之间引人了文档操作集概念,将被保护的文档与可进行的操作封装在一起(形成文档操作集),生成新的许可,新的许可不仅包括操作,而且包括被保护的目标文档,在权限分派时直接把文档操作集指定给相关角色,极大地简化了权限分配的问题。 再就是引人实名制身份认证技术。目前我国公安部门已建立了身份证查询系统,如果在这一系统上加人网络接口,对网民提供的身份证件进行识别是可以做到的,而且技术要求也不会太高。部分网络技术人员认为,网络运营商与公安部门的身份证查询系统建立联网后,通过输人网民真实姓名和身份证号码,就可以识别实名的真伪;另外,计算机也可以装上身份证扫描系统,网民在注册时,只要把身份证放在扫描仪上即可识别。此外,将基于角色管理的访问控制还可进一步扩展。为防止科技平台中共享资源的二次传播,可以将共享文件与个人计算机或手机等电子设备的Mac地址捆绑,保证只有具有该电子设备的用户才能访问平台中共享的信息,即使信息通过网络传播给其他的用户,由于Mac地址的制约,其他用户也无法打开该信息,从而为科技平台上的信息资源共享保护打上双重和多重保险。 3.2法律手段 在目前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该著作权法从法律上明确界定了网络传输权、复制权、发行权、表演权等权利之间的交叉,明确规定了网络传输是属于著作权人使用作品和享有作品的专有权利。二是《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该解释借鉴了美国DMCA和欧盟“电子商务指令”的经验,结合我国司法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著作权法中的不足和空白。三是《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该办法明确规定了侵犯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一系列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为权利人提供了新的救济途径。四是《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该保护条例首次对网络合理使用与法定许可做出明确规定,在保护权利人利益的同时,多重视一些为公众利益服务的公益性事业,增加相应的符合国家利益、公众利益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权利限制和必要的豁免条款。给科技平台建设营造更实际更宽松的法律制度环境。 在经济全球化和数字时代的新形势下,我国面临着加强科技资源共享和完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紧迫需求,在人们的知识产权法律意识需要进一步提高的同时,还要有健全的法规防止知识产权滥用,规制与知识产权有关的垄断或限制信息正当有效传播和共享的行为。注重研究现有的其他国家的有关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问题,同国际规则接轨。特别是有关处理科技资源、网络空间中知识产权问题的法律规范,开展深人研究,并结合我国数字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实际,为我国网上法律体系的建立提供建议和素材。建立和完善科技平台资源共享的法律体系,与建立知识产权法的立法目的是一致的,都是适应人们的科研创新的需要,提高知识创造的活力,有益于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有益于人们科学素质的提高,只有从根本上解决科技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的矛盾问题,才能营造和谐共赢的科研和社会发展局面。 3.3市场和舆论手段 信息时代知识产权保护的地域性逐渐淡化,时间性逐渐加强。推动科技平台知识资源共享必须考虑知识创造者资源占有者在双重角色下的不同心理状态和心理需求,建立合理市场机制,保护知识产权和对知识的合理使用,保持二者间的利益平衡关系。从表面上看,科技平台建设倡导的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是两个互为矛盾的概念,其实知识产权的制度设计,是应市场经济和知识创新的要求而产生的,其目的就是为了推动知识共享直至知识创新,它是为了达到知识拥有者和知识需求者的一种利益平衡而提供的一种中间规范而已。此外,在操作过程中,要正确区分知识产权滥用与知识产权合理保护,倡导知识产权的合理保护,反对知识产权的滥用。 建设科技论文:浅析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论文关键词:新疆高校 科技创新能力 区域创新体系 论文摘要:新疆高校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科技创新缺乏系统性、层次性、动态性。这些年来高校始终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但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科技创新的整体水平差强人意。由于科技创新制约着高校的科技活动的有效开展以及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所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极为重要,还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与研究。 一、科技创新体系的现状 全国科技大会提出,要用15年时间建成创新型国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大会也提出了建设创新型新疆的奋斗目标,新疆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正在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努力。近年来,新疆高校的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科研工作取得了较大的突破,承担了包括国家科技支撑项目、“863”项目、“973”等一系列重大科研项目,产出的部分科技成果在国内外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产生了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但由于科技创新体系的不完善,导致新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影响科技活动的可持续发展。目前,科技创新受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一)从高校科技人力资源的配置来看,高校科技人力资源的总量提升很快,但科技创新型人才稀缺。2003年起,新疆高校全面启动了高校师资建设计划,教师的学历得到了普遍提升,截止2007年度新疆高校科技人力资源为11913人,较2003年提高了38%。教师数量增长教快,但由于培养体制和考核机制的不完善,教师科技活动能力提高的不显著,这就导致新疆高校在很多领域难以进行自主的创新性研究工作,主要体现为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奖及国家科技进步奖的数量基本没有提高。 (二)从科技经费投入总量来看,科技经费投入在逐年增长,但经费总量还是无法满足 高校科技活动的需要。近年来,新疆高校在科技经费逐年在递增,增长的幅度与内地高校相 比差距不大,但由于我们科技经费基数太小,特别是横向课题经费所占比例较低,因此科技 经费总量还是显的不足,据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度科技新疆高校科技经费到位经费11374万元,仅为当年全国高校到位科技经费的0.25%。由于科技经费投入的不足,原始创新缺乏必要的土壤,导致高校的部分科技活动是在模仿和反复摸索中进行。 (三)从科技资源集成来看,新疆高校有限的科技资源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近年来,在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资助下,建立了涵盖各个学科的创新团队,并鼓励校一校联合进行科技攻关,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科技资源的共享,但由于还受地域和传统观念的影响,科技资源整理力度还不够,截止2007年底,新疆高校省部级重点实共有16所,真正意义实现开放式管理的验室为数不多,各高校内部教师们“单兵作战”的情况较多,经费条块分割较为严重,中小型仪器设备重复购置使用率低,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力度不够。由于科技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使的新疆高校的科技活动不能形成长效而有突破的创新合力和集成局面。 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软措施 提高新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是进一步推动新疆地区科技创新体系建的有效方法之一,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需要相关部门之间有机协调,实现创新环境的和谐化,创新资源合理达到配置与利用,要做好这些工作就需要结合新疆高校实际情况,在科技创新“软”实力方面人手,在发展思路、管理和机制上有所创新。 (一)发展思路上的创新。由于新疆高校在地域、经济环境下处于劣势,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就不能照搬其他省市的模式,要摸索出一套符合新疆高校实际的方法,这就要求在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在发展思路上有所创新。发展的基本思路应该是以提高新疆高校科技活动能力为目标,以点带面,点面结合,逐步提高新疆高校的科技技术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因此,高校今后的科技活动要强化基础,注重应用,努力开拓原创性研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应用数学、新材料、民文信息处理及民族医药等方面达到区内外先进水平或领先水平.应用研究要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特别是在矿产开发、石油化工等方面,以解决和提升行业企业技术水平为目标;产业化工作要瞄准经济社会主战场,特别是将新疆特色资源深加工利用方面,要加大投入力度,以解决关键技术问题为突破口,将科技成果切实地转化为生产力。 (二)管理制度上的创新。科技创新活动的效率和效益需要制度为保证,管理制度上的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了保障,因此科技活动是横向展开、纵向发展以及收益等一系列互相作用的重要保证,是新疆高校成为区域创新骨干力量的根本保证。一是出台一系列提高创新能力的规章制度,做好科技评价工作,重点修订和完善科技活动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二是实施有效的激励手段,根据已经颁布的相关法规,制定符合新疆高校实际并切实可行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利益分配办法,从制度上保证科技人员的权益,以期达到管理制度化、考核指标科学化、激励机制有效化。 (三)运行机制上的创新。运行机制上的建设是新疆高校加快创新体系建设,成为区域创新骨干力量的必要手段,教育、科技、人事等相关的主管部门共同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创新能力建设的规章制度,在大方针和政策来指导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而作为创新执行的主体高校如何实施至关重要,高校所包含的科研、教学、产业及相关的管理机构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方面需要建立一套良性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每个科技工作者的创新作用,共同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三、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硬手段 创新体系中基础设施建设是高等学校成为创新骨干力量的必备条件,也就是我们平时所称的硬条件,好的措施有了,就需要大搭建一个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基础平台,这个基础平台涉及了人、财、物多个影响因素,针对目前新疆高校的科技创新的实际情况,本文认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快科研基地建设,做好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和加强产学研结合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应手段。 (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人才培养工作的方方面面,新疆高校培养了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的科技创新人才,在某些行业发挥着积极的创新作用,目前,还需要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育培养,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高校除了培养创新人才外,本身也是科技人才的集聚地,加强自身的“人才工程”建设就显的尤为重要了。一是吸引和大力培养高水平人才的计划,在教育厅的统一指导下,通过实施“长江学者”、“天山学者”支持计划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吸引、遴选和造就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学科带头人,并带出一批优秀的创新团队,通过自身人才的建设,满足创新发展的需要。 (二)加快科研基地建设。一方面,充分利用“对口支援”和“援疆学科”的大好时机,鼓励新疆高校与对口支援学校“校一校”之间联合建立重点实验室,或在新疆高校设立对口支援学校的分实验室。另一方面,紧密结合学校发展和地方需要,并立足于新疆实际,与区外大中型企业联合建立工程研究中心,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建、共用的建设办法,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目的,并对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科研成果进行系统化、配套化和工程化研究开发,不断推出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 (三)做好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网络环境下的的主要途径己不仅是拥有“资源”,而应是尽可能通过共享环境“获取”更多资源来实现这一服务,在教育厅的统一协调下,各高校共同参与,逐步形成结构科学、布局合理、能长期保障服务的资源共享系统,实现仪器设备共享,图书馆馆藏资源共享,使新疆高校的教师有效地利用科技资源和科技情报,开展科技活动。另外,根据科研管理工作的需要,建立“新疆高校科研信息管理平台”,使高校自觉地运用现代化手段来管理科技信息资源,规范科研管理工作,实现科技信息的高效率管理和控制,也使上级部门及时掌握学校科技活动情况,及时出台相关政策,有效地对高校的科研活动进行宏观管理。 (四)加强产学研结合。高校能够在其周边区域打造科技成果及科技型企业孵化器中发挥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这既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也是高校能够承担的重要职责,是高校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新疆高校一方面要走出去,面向企业需要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同时利用一些宣传的场合,宣传高校科技创新活动,让整个区域都能对新疆高校科技活动有个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要打好新疆国家大学科技园这张牌,作为国家级科技园,就要充分发挥园内高校、科研院所的作用,以孵化高新技术的科技成果为主要任务,加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和专利技术的转化力度,重点开发和生产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推动新疆高校产学研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总结 提高新疆高校的创新能力,推动创新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把新疆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学科专业建设与国家和区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紧密结合起来,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紧密结合起来,与建设创新型社会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在培养一流人才、创造一流科研成果、为社会提供一流服务方面实现新的跨越。加快新疆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大力促进科技创新,推动社会科技进步,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也是新疆高校的重要责任,责任重大、意义深远。 建设科技论文:浅谈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的科技资源整合目标与原则 论文关键词:创新型国家 科技资源整合 科技资源共享 论文摘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持续地开展科技创新或科技自主创新,为实现这一目的,一般都应对科技资源的整合予以保障。确保科技资源整合有效必须明确科技资源整合应追求的目标和原则。对科技资源整合的目标不仅应包括对科技人力资源、科技财力资源和科技物力资源进行整合的配置性结构目标,而且还应包括创新性成果目标。对科技资源整合的原则至少应包括从实际出发、借鉴经验、自愿参加、积极推进、相关机构同时整合、近期远期兼顾整合、定期整合、保密、维护物权和促进科技资源共享等原则。 建设创新型国家,既是我国在21世纪之初就开始的重大战略选择,也是我国必须加快推进和实施的巨大系统工程。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不仅需要连续不断地对科技资源进行配置,而且也应根据不断变化的客观情况对科技资源进行适当的整合。 科技资源整合,主要指有关社会主体为实现一定积极的科技活动目的而对相应科技资源构成要素及其功能性结构关系所进行的重新调整和配置。通常情况下,如果科技资源的存在或被利用已经很难产生有效的科技创新成果时,一般都可以对科技资源进行整合。对科技资源整合,最重要的是对科技人力资源、科技财力资源和科技物力资源(以下简称三大科技资源)三大科技资源的整合。这种对三大科技资源的整合,不仅有可能贯穿于对单一高新技术需求所进行的技术创新过程中,而且还有可能贯穿于诸多领域的科技创新或科技自主创新过程中;不仅会涉及对科技资源整合的决策、整合的主体、整合的时间、整合的政策和整合的程序,而且还必然要涉及对科技资源整合的目标和整合的原则。对于我国来讲,在未来的实践中,应追求什么样的整合目标才能更有利于实现科技资源整合,应遵循什么样的整合原则才能更有利于实现科技资源整合目标,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一、科技资源整合过程中应追求的各种目标 1.科技资源整合过程中应追求的配置性结构目标 (1)科技人力资源整合目标 科技人力资源是科技资源中不可或缺的、最具能动性的支撑性科技资源,多指能直接参加科技创新或科技自主创新活动,且能承担或正在承担科学技术研究任务的人才。对科技人力资源进行整合应追求的目标至少应包括:能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能促进科技人员年龄结构与职称结构更为合理;能确保具有科研能力的人都能有机会或有科研岗位从事科研活动;能确保把最优秀的科研人员留住或引进来;能创建出更多的杰出稳定的科研团队;能确保科研人员的有序流动;能有利于扩大科研人员在国内外的科技交流与合作;能有良好的对科研人员进行培养或培训的机制;能有健全的、符合科研活动规律且先进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2)科技财力资源整合目标 科技财力资源是科技资源中多用途的支撑性科技资源,多指能直接投入或正在被应用于科技创新或科技自主创新活动的资金。对科技财力资源进行整合应追求的目标至少应包括:确保科技创新或科技自主创新投入能稳定增加,包括内部投入和外部投入的经费总额与增长率都能稳定增加;确保科技创新或科技自主创新预算更加合理,包括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单位及行业系统的预算都能更加合理;确保创新投入都能足额应用于科技创新或科技自主创新活动。 (3)科技物力资源整合目标 科技物力资源是科技资源中属于物质支撑性的科技资源,多指能直接被应用或正在被应用于科技创新或科技自主创新活动的厂房、设备或仪器等。对科技物力资源进行整合应追求的目标至少应包括:应有的物力资源,应增加的物力资源,应更新的物力资源,应配套的物力资源。当科技物力资源需要以集成形式出现或存在时,应创建的供科技创新或科技自主创新活动使用的实验基地应该建立起来并能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2.科技资源整合过程中应追求的创新成果性目标 由于对科技资源进行整合的目的不仅在于确保诸多具有密切关系的科技资源处于结构优化和可被充分利用的状态,而且还在于必须努力确保所有能被利用的科技资源都能产生良好的或有效的创新成果,因此,凡对科技资源进行整合应追求的目标,不仅应包括对科技三大资源进行整合应追求的配置性结构目标,而且还应包括创新成果性目标。 (1)科技资源整合过程中应追求定量创新成果目标 科技资源整合过程中应追求的定量创新成果目标至少应包括:凡承担科技创新或科技自主创新项目的有关单位或承担者都应按时完成任务并通过鉴定;凡知识产权客体,都应通过一定的内部程序或外部程序确认为知识产权或自主知识产权;确保各种自主知识产权中的发明创造性知识产权或专利权所占有的比例能逐年增加;确保自主专利权中属于尖端技术或核心技术的发明专利权所占有的比例能逐年增加;确保各种自主知识产权性科技创新或科技自主创新成果中形成产品的数量能逐年增加;确保已经产业化的产品能连续不断地产生经济效益;确保已经具有经济效益的产品既能为国家上缴巨额税金又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并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 (2)科技资源整合过程中应追求定性创新成果目标 科技资源整合过程中应追求的定性创新成果目标应包括:能确保各种科技计划按期完成;能确保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能促进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的发展;能促进高水平科技自主创新活动的持续开展;能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能提高国际竞争力并增加在相应领域中的国际话语权;能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能确保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 二、实现科技资源整合目标应遵循的原则 1.从实际出发与借鉴经验原则 (1)从实际出发原则 为了实现科技资源整合的目标,任何对科技资源进行整合的主体都应坚持从实际出发原则,这是避免对科技资源进行整合脱离实际必须遵循的最根本原则。 对科技资源整合最重要的是应从科技资源整合主体可控或可利用的科技资源现状,包括科技人力资源、科技财力资源和科技物力资源总量、结构、规模,特别是从可利用的现状、结果及存在的问题、原因与影响出发,有时还应包括从未来发展需求的实际出发。坚持从实际出发原则要求对科技资源进行整合的主体深入实际地进行调查研究,并形成有理有据的对实际情况的科学分析与认识,以此作为对科技资源整合的基础。 (2)借鉴经验原则 为实现一定科技创新或科技自主创新目标的科技资源整合,不仅应积累丰富的、成功的科技资源整合经验,而且还应积累很多失败的科技资源整合教训。遵循借鉴经验原则,就是相应科技资源整合主体在对可控和可利用的科技资源进行整合的过程中,不仅要善于学习或把握具有借鉴性的国内外对科技资源进行整合的经验,包括整合的时间、整合的政策、整合的方式等方面的正面经验,而且还要善于接受教训,包括失败原因、失败后果、失败影响等。这既可使有关社会主体在科技资源整合过程中不走或少走弯路,也有利于防止扩大整合成本。 从目前看,善于借鉴本国科技资源整合经验是绝对必要的,但还要善于借鉴国外科技资源整合的经验,包括应借鉴美国、俄罗斯、日本、德国、印度和巴西等国家的科技资源整合经验,应不断加强或扩大国内外的科技交流与合作等。 2.自愿参加与积极推进原则 (1)自愿参加原则 对科技资源的整合,有的可能是相应社会主体对内部可控科技资源所进行的整合,有的可能会涉及很多对相应科技资源具有自主权的社会主体。遵循自愿原则,是指当对科技资源进行整合会涉及很多具有自主权的社会主体时,如涉及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单位的时候,如果还没有直接涉及国家最根本的利益和重大公共利益,应尽量让有关的社会主体自愿参与。这既是在科技资源整合过程中必须尊重相应社会主体法定自主权的需要,也是确保科技资源整合行为合法化的需要。实践中让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有关社会主体订立科技资源整合合同,应是坚持这一原则的可选方式。 (2)积极推进原则 在科技资源整合过程中应遵循积极推进的原则。当出现相应科技资源没有处于可利用状态或在被利用过程中不能产生积极效果,进而直接影响到与国家重大利益有关的科技创新成果时,有关方面就应尽快积极主动地推进相应科技资源的整合。这其中既包括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对科技资源的积极推进整合,也包括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对本行业科技资源的积极推进整合,在特定的条件下,还应包括县、区、市、省(自治区)对辖区科技资源的积极推进整合乃至国家对全国范围内科技资源的积极推进整合。 在社会主体都根据需要推进科技资源整合过程中,有关单位内部的科技资源整合、行业科技资源整合、全国的科技资源整合都应该相互联系、相互沟通和相互衔接,如果能做到同步对有密切关系的科技资源进行优势互补性整合,那不仅能确保不同单位或不同行业科技资源结构的优化,而且也能确保不同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科技资源结构的优化。遵循这一原则的有效途径应是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科技资源整合的水平进行评价,以便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以此供有关方面决策时参考。 3.相关机构同时整合与近期远期兼顾整合原则 (1)相关机构同时整合原则 在科技资源整合过程中应遵循相关机构同时整合原则,在对最主要的科技人力资源、科技财力资源和科技物力资源进行整合的过程中,还应同时对与三大科技资源有关的科技管理机构、科研机构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以下简称三大科技机构)进行整合。这不仅是因为三大科技机构与三大科技资源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调控与被调控、管理与被管理、服务与被服务的相互关系,而且还因为只有对三大科技机构的同时整合才能确保对三大科技资源整合能取得预期的目标。 对三大科技机构的同时整合,最主要的是减少职责权限范围,对相应机构中的管理人员或服务人员进行重新的配置,如对科技管理机构的重新调整和对相应管理人员的重新配备等。无论怎样整合,其中最应追求的目标,就是既有利于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宏观调控又有利于对科技创新活动的优质服务。由于对三大科技资源和三大科技机构的整合,几乎都涉及国家相应的政策和法规是否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因此,当对三大科技资源和三大科技机构进行整合时,一般还应超前或同步地对相应的科技政策法规进行适当的修改、补充和完善。 (2)近期远期兼顾整合原则 对科技资源进行整合的目的之一是确保科技资源能有效地被利用。在科技资源整合过程中应遵循近期远期兼顾整合原则,凡对科技资源所进行的整合,不仅应着重对科技资源当期或近期的整合,而且还应兼顾对科技资源未来或远期的整合。 4.定期整合与保密原则 (1)定期整合原则 对科技资源进行整合的时间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社会主体中会有不同的选择,很多选择有相当大的合理性。在对科技资源进行整合过程中应遵循定期整合的原则,除非出现立即进行整合才能有利于科技创新或科技自主创新的情形。社会主体一般应坚持经过一定的时间之后才能对科技资源进行整合。根据单项或连续性的科技创新规律,这种时间选择既可以是科技资源配置后的两年、三年,也可以是科技资源被实际运用后或重新调整后的四年、五年。 (2)保密原则 在运用科技资源开展科技创新或科技自主创新过程中,既有可能涉及国家秘密,包括军事和技术等方面的绝密、机密和秘密事项等,也有可能涉及商业秘密,包括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方面的商业秘密。在科技资源整合过程中应遵循保密原则,是指有关社会主体在对科技资源进行整合过程中必须有效保护所涉及的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这既是维护科技创新或科技自主创新主体利益的需要,也是确保国家利益不受损害的需要。 在科技资源整合过程中遵循保密原则,有效的方式主要有:确定或认定需要保密的事项和秘密级别;制定相应的保密制度并让应当知道的人知道保密制度的内容;通过订立保密合同明确保密权利和义务等。 5.维护物权与促进科技资源共享原则 (1)维护物权原则 通常情况下,科技资源中不仅会有动产和不动产,而且还会包括诸多的物权。在科技资源整合过程中应遵循维护物权原则,凡参与科技资源整合的有关社会主体必须尊重或承认因动产和不动产而产生的物权。这既是在科技资源整合过程中必须确保物权人合法利益的需要,也是确保科技资源整合产权明晰的需要。 在科技资源整合过程中遵循维护物权原则,最重要的是应承认有关社会主体围绕物权所具有的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同时还应及时、公正、公平、合理地处理围绕物权所发生或存在的各种物质利益关系。 (2)促进科技资源共享原则 在实践中,虽然很多社会主体都可以定期和不定期地对可控或可利用的科技资源进行整合,但一般都很难实现对科技资源需求的全部自给自足。也就是说,在科技创新过程中,不仅会有科技资源能满足自主创新需要,而且还会有科技资源不能满足自主创新需要。促进科技资源共享的原则,是指在对科技资源进行整合过程中,应积极促进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建立和完善,使科技资源能通过这个平台提供出去,使别人能通过这个平台享受到。这既是避免科技资源闲置和浪费的需要,也是避免科技资源不足影响科技创新的需要。 建设科技论文: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摘要: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如何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走出去已经成为科技部门关注的问题。通过分析,本文认为信息服务将成为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走出去的关键因素。在认真分析国外经验和我国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可考虑把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我国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之中。文章最后提出了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服务体系 一、信息服务将成为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走出去的关键因素之一,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更易取得成效 1.科技型中小企业走出去需要良好的信息服务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已经成为继资金、技术之后影响企业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指由科技人员领办或创办,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企业。其产品主要面向国际市场。由于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周期日益缩短,技术更替日趋加快,只有加快技术成果的产业化速度,才能抓住转瞬即逝的市场机会,获得成功。科技型中小企业要想走出去,更要与全球的企业竞争,只有通过建立高效快捷的信息渠道,把握技术发展的脉搏,及时获取准确的市场信息,熟悉国外环境以及市场准入制度,并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所需资源并对其进行优化资源配置,才能在同国外企业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将自己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2.政府所提供的信息服务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为了促进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企业必须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国际市场的需求信息,迅速地对市场波动做出反应,适时地调整研究开发、经营管理及销售策略。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力量有限,加之单个企业获取信息的难度和成本都会加大,因此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统一规划和部署,打破区域、部门、行业、领域的分割与限制,建立公共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搭建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的平台。 1999-2000年,科技部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连续对科技兴贸计划重点出口企业进行了需求调查,调查表明:出口企业普遍对“政府能够提供国内外的政策法规、市场需求信息”、“对企业如何进入国际市场提供相关的指导和培训”有迫切需求。因此,创建促进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走出去的信息服务体系,建立支撑企业快速反应的信息技术平台,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规避等运营环节中提供专业化、结构化的信息资源以及相应的指导和培训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3.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内容 加入WTO 后,国家不能通过各种补贴直接支持企业的生产活动,然而为企业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搭建公共服务平台确实被允许的,并成为各国促进本国企业发展,提高本国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其中,通过建设信息服务体系和网络,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更是成为各国政府支持企业发展的普遍做法。有关调查也表明,企业对政府服务的需要主要集中在信息服务上,有71.8%的企业认为信息服务是最重要的政府服务项目。 4.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更容易取得成效 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鉴于我国企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我们认为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更容易取得成效。首先,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聚集在各地的高新技术园区,可以充分利用高新区所具有的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其次,科技型对本领域内最新技术的发展以及竞争对手的技术动向更为关注;第三,科技型中小企业对信息的价值具有较高的认同,且与普通中小企业相比,具有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和基础条件。 此外,以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为突破口,加强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在有力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走出去的同时,也可以有力推动面向所有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国外的经验和启示 1.成立专门的信息服务咨询机构 欧盟针对中小企业建立了一系列信息咨询服务机构,包括EICs、CORDIS、BC—NET 、BRE等,为中小企业提供全面服务。欧洲信息中心(EICs)作为中小企业的“首选信息服务窗口”,现已形成了覆盖整个欧洲经济区以及中东欧、地中海沿岸,拥有294个分支机构的信息网络。它向中小企业通报有关欧盟的活动和议案,包括研究与开发技术的信息及技术转让计划。欧盟研究与开发信息服务机构(CORDIS)负责为中小企业提供有关欧盟研究和创新活动的全面信息(包括计划的执行、结论等),同时还帮助中小企业寻找合作研究伙伴,寻求研究活动的潜在资金来源等。创新传播中心(IRCs)负责向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和创新方面的帮助,协助它们确认技术要求和合理技术,帮助它们参与欧盟科研开发计划。两个企业合作网络(BC—NET 与BRE )专门负责帮助中小企业在地区、成员国、欧盟乃至全世界寻求合作伙伴。 成立于1953年的美国小企业局创办的商业信息中心遍布全国的大中小城市,每个中心均配有8部10部计算机和专业软件,向中小企业免费提供最广泛的信息服务和资料服务。 法国政府采取措施鼓励各级工商会组织所属中小企业信息联网,发挥桥梁作用,提供海外市场信息。例如,法国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希望到中国寻求产品和投资市场,但缺少有关信息和语言工具,因此,巴黎工商会最近成立法中交流委员会,专门承担向中小企业提供中国市场信息,帮助企业家前往中国等事宜。 2.政府出面推动覆盖全国的信息服务网络建设 挪威政府为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建立了覆盖全国的面向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支撑体系。具体做法是在主要大学和26所地方性学院中建立"国家增值信息专家网络",即TBIC(Technicaland Business Information Center )。这些大学与当地的研发机构合作,构成对中小企业的技术支持;与商务信息提供者(如商业数据库商)一起构成本地服务于中小企业的信息资源。同时通过Internet,可以寻求全国其他地区的TBIC的信息支持,从而形成多级、分地区的中小企业信息保障体系。TBIC的突出特点是将信息专家和各行各业专家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资源纳入信息支撑体系,且充分利用大学、研究机构的智力资源优势。 日本政府积极支持中小企业机构的跨区域合作,实现经营、技术信息共享。各都道府县的"支援中小企业机构"利用跨地域信息网络和共享的各种数据,向中小企业提供经营、技术和信息等各种咨询服务。日本政府还帮助为大企业生产零部件的中小企业建立同大企业的信息通信网络,提高签订定货合约的速度和效率。 3.制定专项计划促进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美国政府实施了小企业信息服务计划。该计划在全国建立了信息网络,把信息分门别类地输入网络,供中小企业自由选用。中小企业信息服务计划既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技术、资金管理、专家等方面的信息服务,同时又可以防止社会资源的重复使用造成浪费。中小企业信息服务计划既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技术、资金管理、专家等方面的信息服务,同时又可以防止社会资源的重复使用造成浪费。 欧盟投入4400万欧元,启动了“进入信息社会计划”,帮助中小企业利用“信息高速公路”,以融入国际市场。 4.出台各种激励措施,促进中小企业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 美国联邦小企业管理局推出了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网络经营的计划,为中小企业培训专门人才,尤其是培训网络技术管理人员,目的是使中小企业在网络化潮流中同大型企业能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同时,政府方面还积极支持、协助中小企业建立行业性内部网络,实行信息资源共享,为中小企业通过信息高速公路进入国际市场创造有利条件。 日本最近采取了一项扶持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向各地的中小企业支援机构提供资金,帮助它们建立内部网络和加入因特网,建立广泛的信息和接收系统。 5.有针对性的为中小企业提供切实有效的信息 英国政府开通了“直接通向政府”主页,提供各类信息服务。该主页于1998年11月开通,提供包括1100多个文件的企业监管指导甚至各种报表,使企业可以方便、迅捷地在本地“一次性”办理完成政府要求的有关审批监管手续。 欧盟最近在因特网上开通了“企业之窗”网站,使企业能够及时了解欧盟乃至国际市场的变化,寻找商机争取打入国际市场。“企业之窗”内的信息资料包括经济新闻、贸易博览会信息、近60万家企业的年营业额统计、欧盟关于企业的法规和政策等。“企业之窗”可使用欧盟内部通用的12种文字调阅,是欧盟向企业提供的最方便、信息量最大的资料库。企业还可通过这一网站向欧盟委员会反映它们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三、推动服务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应该成为我国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1.我国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根据课题组2003年对我国科技系统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在参加调查的78家政府机构(主要是各地科技厅(局))中,虽然大多数单位均建立了网站,但普遍存在浏览量小(53%的网站日浏览量在100次以下),更新速度慢(能做到每日更新只占总数的11%),没有专人维护(57%的单位没有专人或只有一人负责维护)等问题。此外,的信息缺少深度分析,不能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也是一个重要问题,据调查73%的网站不能满足用户需求。主要原因是,缺少一个合适的机制,没有明确的责任主体。要想维持一个运行良好的信息网站,为企业提供真正需要的信息,需要专业的信息分析人员,在不断了解企业需求的情况下,从繁杂的信息海洋中提取,加工和整理相关信息,显然作为一级政府机构的科技厅(局)没有精力做这个事情。另外,在地方科技厅(局)也没有设置这样一个机构或专业职位做这个事情。当然,缺少资金支持,没有专业技术人员维护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此,设立专业化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服务的公益性机构,应该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政府的重要任务。 2.服务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一个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基础网络环境、机构建设、服务内容提供以及人才培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构建已经不是技术问题,但资金、人才培养(主要是信息服务的提供者,掌握信息利用和获取技能的人才也很需要)、内容建设则成为主要矛盾,而这其中最根本的是要转变思想观念,建立能够促进信息服务体系健康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需要大量的硬件和软件,还需要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因此一定的资金投入是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前提条件。当然,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信息共享,提高网络利用效率也是网络建设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人才培养和内容建设是一个相互关联的问题。信息服务属于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如何从浩瀚的信息海洋里加工整理出企业所需的信息,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来完成。只有通过对企业需求的分析,生产出满足企业需要的信息产品,为企业提供满意的信息咨询和服务,才能显示出信息服务的价值,信息服务业才可能获得持续的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吸引高素质的人才进入信息服务行业。 因此,作为中小企业信息服务主体的政府应该积极转变观念,提高服务意识,促进政府信息资源公开,引入市场机制,加强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而观念的转变、机制的形成绝非一日之功。 3.服务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应该成为我国科技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服务体系作为科技服务体系的主要力量,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对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加强,世界各国都把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作为本国科技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我国也加强了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环境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科技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2003年更是提出了科技中介被科技部确定为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年。但是,一个完善、有效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完成,绝非一日之功,应该把服务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应该纳入我国科技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提出明确的战略规划和分阶段建设的具体目标,通过有效组织和科学实施,全面推动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四、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1.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和广泛的服务网络 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建立多元化的信息渠道。鉴于中小企业缺少获取信息的资金、人力和手段,应尽可能采取各种手段,如网站、纸介信息、刊物等,提高中小企业获得信息的能力;二是专业信息服务队伍建设,通过对现有机构的人员培训、吸纳新人进入以及组织离退休科技人员发挥余热等手段,建立一支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高水平信息服务的专家队伍;三是大力发展从事信息咨询服务业的中介机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国内外市场需求、产品和行业发展趋势、投资机会介绍、投资风险评估等信息,减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资风险,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四是充分利用高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聚焦的特点并,建设区域性信息服务平台;五是借助行业协会的力量,建设富有专业特色的信息服务平台。 2.加强机制建设,引入市场机制,形成多层次、多主体的信息服务体系 具体来说,就是提高政府的服务意识,将一部分职能、一部分资源剥离出来,通过对原有人员的培训和吸引高素质、专业化人才的加盟,组建面向企业服务、公益性的专业信息服务机构。同时,通过政策引导、开放政府信息资源,鼓励市场力量进入信息服务领域,通过竞争,激活和提高为企业服务的意识,加强对信息资源的开发,提高其利用效率。 3.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化专项资金 资助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并鼓励专业厂家参与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以及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软硬件开发。我国政府可为中小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时购置的设备提供信贷担保,给予优惠贷款、贴息贷款,同时也可给予正从事信息化的中小企业降低税率、税收减免、一定的财政补贴等财税支持,并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风险投资和股票上市等方面,对信息化确有成效的中小企业给予积极支持,从而在税收、财政、金融等方面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资金扶持体系。 4.开展“送信息到企业活动” 了解企业需求,建立联系渠道,及时为企业提供所需信息。同时对企业进行培训,帮助企业掌握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法。为中小企业提供网上查询、主页制作、网上商城、虚拟主机等综合性信息服务。 5.以科技兴贸信息网为依托,建立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专栏 在已有数据库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广泛搜集国内外技术动态、市场信息,建立一个面向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直接服务的数据资料库(包括:项目库、人才库、产品库、物资供求库、政策法规库等),使中小企业以较少的费用及时、准确获得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同时与各级政府、相关网站建立合作和信息共享机制,扩大信息来源,形成覆盖全国的信息网络服务体系。 建设科技论文:浅论科技企业的文化建设 摘 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企业生存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业文化这一新兴的管理科学以其强劲的生命力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识和借鉴。重点探讨科技企业如何通过建设良性的企业文化来营造核心竞争优势。 关键词 科技企业 企业文化 企业管理 知识经济 1 目前科技企业发展中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1 忽视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内部缺乏凝聚力 有人说,21世纪的企业竞争是文化的竞争。IBM咨询公司对世界500强企业的调查表明,这些企业出类拔萃的关键是具有优秀的企业文化,他们令人注目的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都植根于其优秀而具有鲜明个性的企业文化。进行了企业文化建设的企业未必都能获得成功,但没有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企业必定不会成功。由于没有进行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没有树立具有一定感召力和崇高的价值观,企业中缺乏凝聚力,员工没有归属感、人员更迭频繁、损公肥私等现象时有发生,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 1.2 忽视对员工的激励,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不强 在许多科技企业中,决策层总是强调采用最先进的技术设备、开发最先进的产品,却忽视人的因素,忽视建立良好的人文环境,忽视培养能够有效支配资源的高级管理人才。出现这些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在这些企业中没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于科技企业,其核心资源、核心技术掌握在出资人手里并非好事,因为企业要获得更大的发展,必须依靠那些有真才实学、爱岗敬业的科技人员,他们应是企业的主人,是企业发展的希望所在,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源泉,忽视对他们的激励,不仅给企业造成现实的损失,而且还会引起人才的大量流失,给企业的将来造成重大危害。 1.3 忽视对企业战略的研究,缺乏稳定、持续发展的动力 不少企业为占领市场,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在战术问题研究上,很多企业无战略任务,无战略目标,无中、长期计划,一味只对销售额、利润等指标感兴趣,而且很少对企业的营销环境进行分析和预测,这样的企业最后注定会被市场所淘汰。同时,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生活环境也发生了质的改变,这时享受主义和惰性也开始在企业高层中蔓延,一些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高科技产品,由于长期没有质的创新,已不再是市场的“宠儿”。在高科技不断发展的年代,市场在急速变化,以不变的产品去应付多变的需求,败下阵来自在情理之中,不少科技企业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2 新时期科技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2.1 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企业文化从某种意义上体现了一个企业的形象和精神,良好的企业形象,需要企业文化的支撑。现代企业从领导水平到员工素质,从产品开发到服务质量,从市场策略到经营管理,无不渗透着文化的因素,无不体现着企业形象。良好的企业文化不仅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而且可以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2.2 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凝聚力,是企业的无形资源 一个企业的动力及凝聚力都来自于企业的文化,生产技术只是一个平台,没有良好文化素质的企业,生命力是有限的。企业文化决定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是企业竞争力的基石。企业文化是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是一种凝聚人心以实现自我价值、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无形力量和资本。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企业员工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如果员工们都愿意为公司的目标拼搏团结、勇于创新和承担责任,那么企业就会蒸蒸日上。 2.3 有利于规范企业的各项活动,是企业行动的指南 从总体上、制度上和形象上对职工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了规范和约束,约束力能够提高职工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和自我约束,使企业职工明确工作意义和工作方法,提高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有利于规范企业活动。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衡量一个企业竞争力的大小,不仅要看它拥有多少知识存量,也要看它拥有多少知识流量。知识存量是一个企业创新能力的基础,而知识流量则是体现出一个企业的创新潜力。 企业文化深刻影响着企业的经营理念和市场行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功与否,对企业经营的成败至关重要。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一个企业就不会有好的经营战略和经营哲学,也不会有科学的管理,更谈不上赶超世界先进的技术和文化。因此我们必须提高对建设企业文化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3 新时期的科技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1)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价值观、总体目标、道德规范、礼仪典范和物质实体的综合体现,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它主要是指企业在从事商品经营活动中所共同具有的,外显企业风貌、内渗于员工心灵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一种意识形态。 (2)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物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文化观念、文化形式、行为模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体现了企业和员工的价值准则、经营哲学、行为规范、共同的信念和凝聚力。它不仅包括思想和精神方面的内容,也包括社会的心理、技能、方法以及企业自我成长的特殊方式等各种因素。它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有人将其称为企业的“灵魂立法”。 (3)企业文化是在其发展壮大过程中逐步凝结而成的。可以这样说,企业文化同企业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是在企业逐步壮大的过程中形成的。反过来,一个企业的特色文化一旦形成,它就会生成一种非常特别的融合作用、提升作用和张力作用,规范职工的思想道德行为,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拉动力,促进企业沿着自己特定的轨道向前迈进。 (4)企业文化的形成使企业职工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念,对很多问题的认识趋于一致,增强了他们相互之间的信任,使企业的各项活动更加协调。企业文化强调协作与团队精神,企业内部分工比较细致,企业中任何人的自我价值实现,都离不开人们之间的相互协作,都依赖于企业的发展。所以,没有人们在企业运行过程中的相互协作,没有团队精神,企业就不可能高速发展,也就不会有企业每个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 4 加速科技企业管理中的文化建设,全面推进科技企业的健康发展 4.1 把企业理念和核心价值观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理念是企业文化的中心,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精髓。科技企业要做到最优秀、最具竞争力,必须在企业理念和核心价值观上下功夫,高新技术对于企业来说固然重要,制度也很重要,但企业全体员工内在追求的这样一种企业文化、企业伦理层面上的东西却是很难移植和模仿的。科技企业是通过高科技产品服务于社会并得以发展的,其产品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最直接的体现,围绕产品竞争力做文章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产品竞争力是由技术竞争力所决定的,而技术竞争力是由制度竞争力所决定的,制度比技术更重要。但制度无非是物化了的理念的存在形式,没有正确的理念就没有科学的制度,因此,理念高于制度,理念才是第一竞争力。 4.2 “以人为本”应成为科技企业中企业文化的共识 (1)优秀的企业文化应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 以顾客为中心,努力服务社会,同时平等对待员工,平衡相关者的利益,提倡团队精神,并鼓励创新。世界500强企业发展的历史证明,那些能够持续成长的企业,尽管他们的经营战略和实践活动总是不断地适应着变化的外部环境,但却始终保持着稳定不变的“以人为本”的思想,这种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又能保持其不变的管理思想,正是这些企业成功的深层原因。 (2)在高科技企业中尤其要注重科技人员作用的发挥,因为科技人员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和独立的价值观、愿意承担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而且流动意识强,但正是这些人成为了企业发展的骨干力量。应当树立“员工是企业主人,企业能使员工梦想成真”的思想,企业要做大、做强,光靠几个高层管理者是不够的,要依靠广大员工,做到“耕者有其田,工者有其股”,实行资本、知识和资格的三者结合,让有知识、有智慧、有能力的人在企业通过高创造获得高资本回报,通过制度的形式,让贡献大、最有潜力的骨干员工逐步持股,再以资本入股,具备股东资格,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主人,使员工的人生价值随企业的发展而不断增值,充分体现知识的价值和知识分子在促进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从而真正实现员工是企业主人的管理思想。 (3)要加强团队氛围的营造,成功的企业离不开一个有潜力的企业团体。可通过回顾企业的创业历程、企业早期创业所积累的团队精神以及对模范人物的学习,同时根据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背景,不断创新,使得这种在创业初期所积淀的团队精神传承下去。企业文化的建设应重在关心人、爱护人、培养人,在员工进入企业后,就应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和员工个人的专业、兴趣、特点等规划其发展的蓝图,并沿着这个轨迹有计划地进行培训、锻炼、激励和升迁。 4.3 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对于员工的激励已成为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可通过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方面进行。前面就物质激励作了一些分析,它是提高员工生活水平、实现个人价值和满足心理需要的重要手段。笔者认为,对于科技企业的员工来说精神激励应当更为重要,因为人在物质上的需要是很难完全满足的,当某种需要没有满足时就可能会做出不利企业发展的事。按照马斯洛的理论,实现自我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最高体现,那么精神激励将会促使员工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应把精神激励作为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让员工享受这道“精神大餐”。 建设科技论文:建设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保障农民科学致富 1 黑龙江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现状 黑龙江省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以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为主导,以农村中介组织和专业合作组织为补充的服务系统。虽然经过了一系列的经济、体制改革,但由于受农业自身生产特点的影响以及制度变迁中对路径的依赖,目前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从总体上来讲已经不完全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1]。因此,必须加快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才能实现农业经济由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增长的真正转变。 1.2 主要问题 1.2.1 农业科技推广渠道不畅 随着机构改革不断深入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面临推广经费不足、甚至短缺的现象。有钱开支、无钱下乡指导,硬件设施配置不到位,正常的农业科技培训无法进行。同时,因为资金短缺、从事农技推广的农业技术人员也无法实现“充电”,进而不能及时掌握农业新技术、新成果。 1.2.2 成果有效供给不足,服务资源整合不够 农村科技创新的主体仍然是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价值取向上重学术轻应用,在操作能力上强研发弱推广。这样,就造成了提供的农村科技成果技术集成程度差,与现实生产有距离,有效供给不足,并使农村科技成果难以推广和扩散。 1.2.3 农民直接接受新技术能力差 作为个体的农民思想仍然很保守,缺乏推广新技术的勇气,在传统的农技推广体系运作困难的情况下,要求直接将科技成果向农民进行传播,收效难以保障。 2 不断创新,构建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现代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和传统意义上的农技推广系统有了许多变化和创新,服务范围不仅包括农业生产,还包括农村经济的各项产业,以及农民的就业、生活、环境等民生问题。建设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不可能把原有的力量推倒重来,而是把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要稳定和加强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和队伍,充分履行农技推广的公益性职能;另一方面要放活经营性服务人员,逐步建立以农技推广事业单位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以及专家大院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等为重要力量,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逐步形成队伍多元化、技术服务社会化、服务形式多样化的农村科技服务网络。 2.1 建立以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是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基础,这支队伍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提高农业生产标准化水平当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黑龙江省海伦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现已形成了市、乡镇、村三级科技服务网络[2]。以海伦市农业中心牵头,建立了海伦市农业科技网站,为农业结构调整、生产技术、市场销售与开发提供信息服务。建立农产品安全监测和检测体系,大力发展无公害、有机食品生产。 2.2 依靠“院县共建”办好专家大院,建好示范园区 院县共建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根据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所创建的服务农村科技的一种新型模式,它通过提供技术成果、项目资金等形式,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目前,黑龙江省在66个县(市、区)全面实施“院县共建”战略,第一批科技帮扶10弱县的共建任务已经完成,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国家农业部也给予了充分肯定,形象地概括为“1+1”致富模式,回良玉副总理要求农业部对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的做法予以了解和总结。可以说,“院县共建”正在成为引领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一面旗帜。 2.2.1 办好专家大院 由参与合作共建的院校负责,在共建县(市、区)建立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开展面对面技术指导、咨询等服务,把农业科技送到千家万户,做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专家大院实行专家值班机制,设置了专家咨询台,开通了农技“110”热线电话,配备了电脑多媒体系统、图书、挂图、农业技术光盘和标本,免费向农民开放。牵头单位的专家与县(市、区)里的农技推广人员混合编队,每处大院的农业科技专家都固定在30名以上,并将专家姓名、专业、电话上墙公布,通过媒体向全县(市、区)公开,常年驻院,轮流值班,换人不空岗,进行“坐班”咨询和巡回指导,全天候直接服务农民。专家大院设置了咨询登记册、处理意见簿、跟踪反馈登记册,保证农民咨询的问题宗宗有记载,件件有着落。 2.2.2 建好示范园区 由各科研院校提供技术支撑,在每个县(市、区)分别建立1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引进示范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方便农民参观学习,发挥“做给农民看、引导农民干、给农民做示范”的作用。根据各县(市、区)的具体情况,选择便于农民参观的地点,由牵头单位出专家、出方案、出资金、出技术、出成果,县(市、区)乡村提供土地,每个园区都设有新品种新技术试验区、对比试验区和推广示范区,起到了展示、辐射、带动的功效。每个核心园区都具有一定规模,少的33 hm2左右,多的达66 hm2,展示一大批适合当地生产条件的新品种、新技术,使园区真正成为农民学习技术的课堂,农业科技成果进入千家万户的强有力阵地。 2.3 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不断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凝聚力和经济实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加强对农户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各项服务,在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方面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要大力支持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在自愿互助的基础上建立的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在与政府沟通、制定行业发展方向、市场准入、信息咨询、规范经营行为、价格协调、调解利益纠纷、行业损害调查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切实维护和保障行业内农户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2.4 推进龙头企业科技服务中心建设 通过重点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中心的建设,提高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农民的能力,进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新型工业化进程,带动农副产品深加工,形成多条集科研、种养、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带动一方农民致富。 如海伦市的南华糖业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科技”的形式实施订单农业,2007年共落实甜菜种植面积1.5万hm2,实现商品量27万t,秋季按合同以现金方式窗口结算,菜农直接收入9 000多万元,户均增收5 000多元。 2.5 建设农业科技孵化器 为提高农村区域科技服务水平,促进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当地主要农产品集聚产业的整体发展,黑龙江省筹建了农业科教孵化中心,支持开展成果转化、标准研究与应用、技术评估和咨询等服务,为形成市场化、社会化的农村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体系提供示范。目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已经在哈尔滨和绥化市建成了两处国家级的智能温室,引入了多系列、多品种进行种植示范。通过建立“高标准、高产出、高智力、高收益”和“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品种新”的基地,做到农科教一趟车、产供销一条龙,逐步由产品链向产业链延伸,向效益链转化。 2.6 加强农村科技信息平台建设 从黑龙江省农村发展的现实和信息化技术普及的程度来看,以信息化带动农业市场化、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是最现实、最实惠、最普及的途径,是建设新农村的突破口和助推器。农业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数据库与网络建设,精确农业建设和专家系统建设[2]。 2.6.1 依托特色优势产业,用信息化促进市场化 一个完善的现代信息化服务体系能够有力地推动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其作用表现在:一是能让企业与农户获得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服务,从而减少中间环节,找准发展项目,抓住发展机遇,降低交易成本,减少生产风险;二是能使新技术、新产品得到迅速推广和应用,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率,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经济效益;三是能使农产品流通体系更加畅通、高效,通过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业,能大大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率,促进城乡商贸交流,加快农业市场化;四是促进农村经济结构合理调整和优化,为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潜力和繁荣农村各项服务业,提供信息化技术支持和交流渠道。 2.6.2 依托小城镇发展,建设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农村信息化的发展要依托城镇发展的产业集聚作用,辐射带动作用。 2.6.3 因地制宜建设农村远程教育服务系统 农村现代远程教育与信息服务体系是利用“因特网与电信网相结合、宽带网与窄带网相结合”等信息技术手段,为农民提供科技培训、市场信息、政策宣传、视频会议等服务。目前,黑龙江省各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和需要,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多方参与、多渠道并举的农村远程信息服务新格局,因地制宜,以最低成本,综合选择电视、电话、电脑三种信息载体,即通过“三电合一”的途径向农村提供信息服务。 2.6.4 加快乡镇政务改革和基层服务的信息化 随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入,近年来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步伐加快,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初步形成,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理念逐步渗透到电子政务的方方面面,电子政务建设的效益明显提高。电子政务稳步展开,成为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的有效手段。各级政务部门利用信息技术,扩大信息公开,促进信息资源共享,推进政务协同,提高了行政效率,改善了公共服务,有效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 建设科技论文: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SWOT分析与模式创新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科教兴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虽已取得重大成就,但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不足,难以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要求。本文运用SWOT理论对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现状及其备选战略组合进行分析与选择,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SWOT分析;战略组合;模式创新 发达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农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教兴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农村科技服务在推动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科技成果转化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农业内涵的不断延伸和外延的拓展,农业结构的深化调整、农业产业方式的不断更新,对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必须加强其体系建设的模式创新。本文运用SWOT理论分别对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现状及其备选战略组合进行分析与选择,进而就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创新建设提出对策建议。 一、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SWOT分析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由农村科技服务组织、机构或实体及其相关的基础设施、政策支撑环境等构成的系统,它包括农村科技服务主体(组织)、受体(农民或农户)、中介以及服务的方式、方法。农村科技服务组织是指在涉农的相关领域,在政府、农户、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等各类主体之间发挥联结、沟通、协调作用,面向“三农”提供社会化、专业化科技服务的组织、机构或社会化服务实体。[1] SWOT分析是西方国家广为应用的一种战略选择方法,是目前战略管理与规划领域广泛使用的分析工具。是指企业在选择发展战略时,应对企业自身的优势和缺陷,以及企业所面临的外部机遇和挑战进行综合分析与判断,从而对被选战略方案进行系统的评价。目前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资源开发、企业管理、金融投资、市场营销等领域。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也可以借用这种分析方法。SWOT四个字母分别代表四个英文单词,其中“S”代表Strengths,指自身的优势;“W”代表Weakness,指自身的缺陷;“O”代表Opportunities,指面临的外部机遇;“T”代表Threats,指面临的挑战或威胁。[2]其中,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现从SWOT理论的四个维度,就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展开分析。 1.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S分析 (1)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整体框架初步形成 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整体框架初步形成。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经历了从建国初期单一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到目前各种新型的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的形成,我国农村科技服务的组织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从由政府直接领导到农民自发组织的合作社再到社会各界力量的参与,使得农村科技服务不断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充分满足农民对科技的需求,促进了科技成果在供需双方之间的转化。 (2)农业科技成果为农村科技服务提供了源泉 在国家科技攻关计划、863计划、973计划等科技计划的支撑及有关部门、地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农业科技取得了重大进展。据统计,我国每年产生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3],培育了一批高产、优质、抗逆性的动植物新品种,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建立可以促进农业科技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有机结合,提高农业技术系统的有效性,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3)拥有一支热爱农村科技服务的队伍 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全国有近82万科技人员常年活跃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各地共举办各类科技讲座近70万次;举办各类科技(科普)展53.8万次;开展各类科技咨询服务活动239.6万次,发放各类科技资料4.2亿份,参与科技咨询活动的科技人员近千万人次。[4]如此壮大的农村科技服务队伍,是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的坚实力量。 (4)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已成为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桥梁和纽带 要使科学技术真正应用于田间地头,就需要充分利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这个平台将深奥的科学理论和技术,转换成9亿农民能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接受并运用的技术,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已成为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桥梁和纽带。 2.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W分析 (1)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影响农村科技推广进展 我国绝大多数文盲和半文盲集中在农村。虽然农村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但近年来,受市场经济的冲击,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很多年富力强、有文化、有见识的农村“精英”大量流失,农村“空巢”化趋势明显。农村辍学率居高不下,形成新一代文盲,文化素质整体低下。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资料计算,全国16岁至59岁人口中文盲半文盲的人数比例是7.3%,而农民同龄人中的文盲半文盲的人数比例高达12.5%。目前,农民中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比例不到30%,高中以上更少,小学文化水平40%以上。[5]从以上数字不难看出,低素质人口群主要集中在农村,传统耕作观念和种植习惯根深蒂固,市场化观念淡薄,大部分农民对现代化科学技术和耕作方式吸收转化能力差,造成农村科技推广进展缓慢。 (2)农技服务机构设置单一不能满足农村技术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目前政府农技机构一般是在县和乡镇设几个站所,在村设农技员,农业新技术大部分通过该体制逐级推广。这种整齐划一的机构设置,在如今农村种养结构趋向复杂化,技术、品种更新周期缩短,生产规模大小悬殊的情况下,已不能满足农村技术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 (3)农技服务经费不足制约和影响了农技推广的力度和质量 发达国家农技推广经费一般占到农业总产值的0.6~1.0%,发展中国家也在 0.5%左右,但我国不足0.2%,每个推广人员平均占有经费大约只有1400元~2000元。[6]推广经费的捉襟见肘使许多推广机构尤其是县、乡两级连人员工资都不能保障。资金的不足制约了推广的力度,也影响了推广的质量。 (4)服务方式滞后已无力应对服务需求的动态化 现有农技推广人员专业素质较低,据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调研报告报道,全国农技推广人员中具有与所从事的推广活动相关的专业学历的不到55%,接近一半的推广人员没有受过与所从事工作相关的正式教育。[7]且基层农技队伍大多已多年未得到补充和更新,知识结构老化,掌握的技术十分有限而形成农技服务方式滞后,无力应付当前品种结构复杂、服务需求多样、新品种新技术层出不穷的局面。 3.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O分析 (1)经济全球化推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贸易自由化的深入发展,随着农业比较效益的提高和乡镇企业改制转制工作的完成,外资对中国农业投资的兴趣越来越大,外资的介入将有助提升农业的层次。政府设立专门的机构或制定优惠政策,创造条件,鼓励农业企业、教育和科研机构同国外或国际组织进行合作,积极争取对方的经济资助。也就是说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与国际市场的融合与接轨,从而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更好地融入国际市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加入世贸组织为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带来良好机遇 加入世贸组织对于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来说,无疑是一次十分良好的机会。按照世贸组织透明度原则,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可以尽快获得各种需要的信息资料,及时引进先进的设备、高科技和管理经验,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取长补短、加速发展、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带来良好机遇。 (3)信息化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条件 信息化是当代国际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的充分和畅通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我国已确定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农业信息化是推进市场化农业最基本的手段,充分掌握信息资源并有效加以利用,能够引导农民生产经营,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能够提升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实施对市场经济的有效调控;能够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有力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调整;能够通过国内与国外的互联互通,推动农业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优化配置中得到提升。 (4)国家政策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保障 为进一步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速农村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部于2003年8月11日下发通知决定依托国家星火计划,实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星火专项行动。2005年中央1号文件把“加快改革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作为第十二条单独列出,明确提出“要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加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力度”。强调“对公益性技术推广工作,各级财政要在经费上予以保证”。要求“有关部门要抓紧提出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8]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研究制订中,把与“三农”问题相关的科技工作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所有这些都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4.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T分析 (1)经济与科技全球化对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影响 经济与科技全球化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进程,促进了农业技术的发展。同时,我国也面临农业技术人才流失的挑战。一方面,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究和开发机构,利用优厚待遇吸引和使用中国优秀的农业科技人才,导致了本土大批农业科技人才流失。另一方面,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长期以来所积累下来的大量原创性的科研成果,没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和保护。这给跨国公司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就有可能轻而易举地将这些农业科研成果占为已有,甚至抢先获得技术专利。这将导致我国大量农业原创技术的流失,从而对我专利权的拥有及未来的经济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2)加入世贸组织对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影响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加入世贸组织意味着我国农技推广将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转向市场经济模式,并逐步与国际接轨。虽然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具体承诺没有直接涉及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内容,但与农业相关的承诺(如扩大市场准入、取消出口补贴、执行规范的动植物检疫措施、开放服务贸易等)均会对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不利影响。 二、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SWOT战略组合分析 SWOT分析这一战略选择方法,将外部机会与企业内部优势和弱点进行了匹配,形成可行的备选战略。SWOT的备选战略组合有四种:优势——机会(SO)战略 ,弱点——机会(WO)战略,优势——威胁(ST)战略,弱点——威胁(WT)战略。优势——机会(SO)战略:是一种发挥企业内部优势与利用外部机会的战略,是一种理想的战略模式。弱点——机会(WO)战略:是利用外部机会来弥补内部弱点,使企业改劣势而获取优势的战略。优势——威胁(ST)战略:是指企业利用自身优势,规避或减轻外部威胁所造成的影响。弱点——威胁(WT)战略:是一种旨在减少内部弱点,规避外部环境威胁的防御性战略。考察其中任何一种战略都是将现有优势发挥到极至,将所有弱势减少到最低,充分利用外部有利环境,规避不利条件,最终实现利益最大化。通过对目前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自身的优劣及所处环境带来的机遇与威胁的分析,我们认为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必须进行模式创新。充分利用外部机遇,发挥体系自身优势,规避外部威胁,减少自身不足。 1.优化战略组合,扬长避短,作出合理选择 目前,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具有的优势是受众人数多,对科技的潜在需求大,这为体系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市场;主体组织多样化,并形成多种科技推广服务的新模式,这为体系的发展完善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基础;传播媒介增多,为科技传播的渠道畅通提供了客观条件。况且正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初创时期,出台的一些相关的政策也给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但是,这些优势条件都是潜在的,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由此而造成了诸如农民对科技的现实需求少、主客体之间没有形成合力、媒介多但利用少等缺点。也正因为这样,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给予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发展的机遇和提供的潜在外资、丰富经验、技术和信息资源没有被我国好好利用,反而成为冲击国内市场和阻碍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发展的不利条件。显然,一切优化要从练好“内功”开始,利用外部有利条件,发挥和加强自身优势,回避和改变自身弱势的战略才是目前需要的选择。目前外部环境的威胁还没有达到需要防御的阶段,所以弱点——威胁(WT)战略这种旨在减少内部弱点,回避外部环境威胁的防御性技术还不是最佳选择。而优势——机会(SO)战略、弱点——机会(WO)战略、优势——威胁(ST)战略三者之间优化组合的战略,将会是适合现实的选择。 2.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优势——机会(SO)战略组合 SO战略组合,是一种发挥内部优势与利用外部机会的战略,是一种理想的战略模式。通过对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S分析可知,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整体框架已初步形成;农业科技取得了重大进展,富裕的农业科技成果为农村科技服务提供了源泉;拥有一支规模壮大的农村科技服务队伍,构成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坚实力量。这些都是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内部优势。 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O分析表明,经济全球化是推动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巨大动力,外资对中国农业的投资将有助于提升我国农业的层次,有利于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与国际市场的融合与接轨。加入世贸组织,为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速发展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带来良好机遇;信息化为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条件;国家十分重视农业科技工作和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这就为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所有这些都是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难得的、良好的外部机遇。 3.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弱点——机会(WO)战略组合 WO战略组合,是利用外部机会来弥补内部弱点,使其改变劣势而获取优势的战略。通过对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W分析,我们了解到我国现有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着一些弱点、不足和缺陷。 结合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O分析可以发现,现有的一些外部机会正好可以弥补其内部弱点。例如,随着经济全球化推动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外资对中国农业投资的兴趣越来越大,同时,政府也设立专门机构或鼓励各行业部门加强同国外或国际组织进行合作,积极争取对方的经济资助,以克服其内部资金不足的弱点。加入世贸后,按照世贸组织透明度原则,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可以尽快地获得各种需要的信息资料,及时引进先进的设备、高科技和管理经验,这正好可以弥补其内部农技服务方式滞后的缺陷。信息化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条件,只要坚持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农业,用充分的信息资源服务农业,用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就可以规避农技服务机构设置单一的内在不足,以满足农村科技服务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国家的系列重农政策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制度和经费上的保障,加之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加入世贸等外部机会,可以为提高农村人口综合素质、强化市场观念、提高对现代科技的吸收转化能力带来积极影响,从而弥补其“农民整体素质偏低造成农村科技推广进展缓慢”的内部不足。 4.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优势——机会(ST)战略组合 ST战略组合,是指利用自身的内部优势,规避或减轻外部威胁所造成的影响。通过对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T分析,使我们了解到目前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外部环境的威胁还没有达到需要防御的阶段,但的确存在潜在的危机和负面影响。结合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S分析不难发现,现有的一些内部优势,只要利用得当,完全可以规避或减轻这些外部潜在威胁造成的负面影响。譬如,我国现有近83万热爱农村科技服务的科技人员常年活跃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如此庞大的农村科技服务队伍已成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坚实力量,只要充分利用好这一内部优势完全可以减轻“农业科技人才面临流失”的外部威胁。我国农业科技已取得了重大进展,农业科技成果丰硕,一批动植物新品种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重大农业新技术、新物资以及农产品加工、食品安全等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与产业化开发,伸延了农业产业链,推动了农业企业的技术进步,增强了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这种自身的内部优势可以有效地规避或减轻“国外农资大量涌入”、“农产品进口激增、出口困难”,而影响“农民增收及农产品加工等相关行业”的潜在威胁。我国现有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整体框架已初步形成,使得农村科技服务可以不断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充分满足农民对科技的需求,促进科技成果在供需双方之间的转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已成为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桥梁和纽带;这些自身优势可以促使我国长期以来所积累的大量原创性农业科研成果得到有效利用,并在利用中得到有效保护;加之相关立法和保护机制的建立健全,就可以很好地规避或减轻“导致我国大量农业原创技术流失”的潜在威胁。 三、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模式创新 通过对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SWOT战略组合选择思考,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目前情况下,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应本着利益最大化原则,选择SO、WO、ST战略组合中最适合的一个、两个或多个混合战略组合。因此,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创新模式必须围绕这种战略组合选择进行建构,整合现有的各种资源,建立多方参与的新型高效的农业服务体系。 1.创新农村科技多元化投入机制,确保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需求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多元化投入,可以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优势,发挥各地政府、龙头企业、农业高科技企业、示范园区和专业示范户以及各类科教单位、各行业协会、学术团体的作用。要创造条件,鼓励他们承担任务明确、经费落实的公益性科教服务工作,提供社会共享的持续动态的技术示范培训及信息等任务。公益性农技推广人员积极性的调动和相应的管理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经营性作为市场行为也有政府的规范和导向问题,它的动力机制来自于赢利,但政府要通过政策引导,让经营性农技推广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举。我们可以吸收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鼓励社会力量特别是企业、个人向农村科技推广事业提供资助,对提供资助者应按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相应的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以充分调动企业和个人赞助和支持农村科技推广事业积极性与主动性。另外,还可采用发行福利彩票等形式吸引社会资金,用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2.鼓励引导社会化多元化农技推广方式 在充分发挥政府科技推广作用的同时,应积极探索和引导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创新机制,特别是在东南部经济发达地区、城市郊区和特色商品基地集中地区,更应注重培植经营性的科技服务组织的发展。支持发展以农业科研、教育部门为主体的推广方式,鼓励采用成果转让、技术承包、技术开发、科技示范等形式,努力将科研成果产业化。鼓励和扶持以农村合作组织、农业技术协会为中心的推广方式。农业技术协会是农民在参与市场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以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的经营组织,它适应众多农户的技术要求。积极鼓励和支持从事农业科技服务和经营的公司、企业、社团组织或机构,参与农村科技推广与普及,从而逐步在我国农村地区建立起新型的充满活力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3.引导产学研相结合,完善农村农业教育培训体系 政府应出台农业院校服务于“三农”的一系列导向性措施,继续推进各类农业科研机构转制,以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等为依托,创办农村科技服务中介组织,参与农村科技服务;改革现行的农业教育、科研与推广相互分离的体制,鼓励农业科研人员从事科技服务工作;鼓励成立各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体;创新农业教育投资体制,扩大农业教育的规模,集中社会资源,构筑多元化的农业教育体系,完善农民培训体系。[9]多层次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把提高劳动者素质作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突破点。重视和加强基层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积极创造条件,为基层科技人员提供进修、培训、外出考察的学习机会,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技术需要。 4.加快农村信息网络建设,为农村科技服务搭建良好运作平台 按照形势发展的要求,应充分发挥现代通讯网络的作用。建设统一、有效、向全社会开放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信息传播系统。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电视广播频道、互联网站、专业服务热线电话,因时因地因需常年提供社会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信息服务。建立农业资源、生态、灾害等动态监测和预警预报信息系统;研发针对性强的农业专家系统,完善农业信息资源库;积极拓宽信息渠道,为农业管理部门、农产品生产经营部门和农民提供农业政策、价格、供求、防虫等信息。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依托,加强农业信息化应用示范,使农业信息系统成为促进农业产业化及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 5.建立农技特派员制度,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到人 推广农业科技、农村政策和农业信息入户工作,是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真正解决农村技术政策和信息建设,建设服务型政府和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大举措。这种制度以整合资源和创新机制为突破口,组织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农村第一线,面向基层、面向农户传播技术,指导生产,解决疑难问题,架起科技人员与农民之间的桥梁。建立农业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渠道,形成农村政策全面落实和农业信息快速传递的长效机制。[10] 6.营造创新环境,从制度上激励农村科技人员创新 增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自主创新能力,是“科教兴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主线和根本途径。结合农村实际,我们必须建立包括精神理念、制度规范和物质载体等多角度的农业创新文化和环境。以尊重农技人员的人格和劳动成果为基准,完善农业技术职务体系,拓展科技研究人员的发展空间,提高技术人员薪资待遇,建立具有社会竞争力的行业科技人才薪酬体系。要以人为本,为技术人员的研究活动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和条件,要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从制度上激发农业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调动农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必须认真落实鼓励科技人员的政策措施,对做出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表彰奖励,对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科技人员给予重用。 7.倡导模仿创新,促进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快速发展 促进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快速发展,就要提倡模仿创新。所谓模仿创新,是通过投入一定研究开发力量,学习模仿率先创新者的创新思路和创新行为,吸取率先者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引进购买或破译率先者的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并在此基础上对率先者的技术进行深入改进、完善,强调有所创新,因而模仿创新并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一种渐进性的创新行为。[11]引入他人技术后,经过消化吸收,不仅达到被模仿者的技术水平,而且通过创新,超过原来的技术水平。模仿创新优势在于可节约大量研发时间、人力费用。我们要充分借鉴他国成功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经验与做法,积极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 8.以农民为中心,实行“从下到上”的科技推广模式 我国传统的农技推广方式是从上到下的“贯彻”式推广,这种方式在计划经济时代为我国农业的发展,特别是提高大面积农作物产量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这种推广方式往往忽视了农民的实际需求,甚至脱离实际,难以被农民接受。这不仅难以实现推广的目标,还损害了政府在农民中的威信。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最终价值体现在农民素质提高、收入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推广课题的设定不能脱离农民的实际状态和农民自身的愿望。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应该重视掌握农民心态和愿望,按照农民意愿开展推广活动,即“从下到上”的工作方式。在推广的“Plan-Do-see-Check”(“计划-实施-评价-反馈”)循环过程中,首先根据农民需求,设定推广课题,制定推广计划,按计划进行实施,然后进行评价,再将评价结果反馈到下一推广计划之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推广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科研部门反馈,以得到及时研究解决。形成以服务对象——农民为中心的推广、科研紧密协作的推广体系。避免科研、推广工作的盲目性,提高推广工作效率和科技成果的应用率。 五、结语 在农业这个大系统中,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在调整农业发展模式,科学规划农业发展方向,合理使用农业资源,整合相关技术服务,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着巨大力量。我国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在推动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科技成果转化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我国目前已经形成的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模式多样化、服务内容复杂化、服务对象分散化的农村科技服务现状,如何协调众多农村科技服务主体、采用不同策略扶持不同的服务模式、服务内容和服务对象,建立一个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当前农村科技事业面临的首要任务。通过对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SWOT分析,一方面利用外部机遇,发挥体系自身优势;另一方面要避开和减少内部弱点及外部威胁,最终实现模式创新。从而为解决新阶段我国“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制度保障。 建设科技论文:农业科技工作者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学习活动心得体会 我是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经常到农村,到基层,但对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有着极其深刻理解,最近齐河县委、县政府号召全县干部,认真学习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活动。使我提高了对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明确开展转变干部作风,推进管理服务创新,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紧迫感和自觉性。我经过一段时间来的系统学习和深入思考,认识到开展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教育活动,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是推进干部作风转变,机关效能加强的重要保证。 我在认真学习的同时,结合自身的情况,围绕思想作风整顿的具体内容,对照自己平时的实际工作及思想动态,认真反思了在思想作风、工作态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学习不够重视,思想上不能做到与时俱进。信息时代,瞬息万变,不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就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创新工作就会受到掣肘。不沟通思想,凝心聚力,日常工作就会造成障碍。 2、深入群众中不够。作为农业工作人员,应多深入农村中开展调查研究,充分了解农村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但有时往往不注重农村的重要,造成对情况不熟,管理服务缺乏针对性的现象。 二、整改措施 1、加强学习,切实提高本身素质。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努力在建设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社会中走在前列,把学习的体会和成果转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转化为推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能力。”我将强化学习意识,突出学习重点,完善学习机制,创新学习方法,将终身教育贯穿于日常工作之中,全面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2、强化创新意识,全面推进工作。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我将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牢固树立创新意识,把创新作为工作的灵魂,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创新思想、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方法,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实际工作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优化服务方式,完善管理手段,推进本职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3、提高工作效率,勇于参与竞争。在工作中要克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庸俗思想,树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奋发有为和积极向上的新风尚;克服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的思想,树立不进则退、谋求更大发展的观念;树立知难而进、顽强拼搏的大无畏精神;克服“事事不出头”,甘当中游的中庸思想,树立敢为天下先,只争上游的积极精神。 4、强化作风转变,创立务实效能。实事求是是我党一贯坚持的原则,在实际工作中力戒浮夸作风,倡导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寡诺重行,使作风得到根本转变。同时,敢于面对监督,自觉遵守各项制度,用制度规范工作,督促工作作风转变,使工作朝着务实、高效方向发展。做一名合格的农业工作人员,为我县农业的跨越式发展做出贡献。 建设科技论文: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速科技进步和创新型省份建设步伐,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实现《**省老工业基地振兴总体规划》和《**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的目标,为我省经济和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激励企业成为技术开发投入的主体。到2010年,科技企业用于技术开发的费用占企业当年销售收入的比例原则上不得少于2%。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的150%摊销。对企业研发机构进口研究开发仪器设备和研究开发仪器设备折旧,享受国家有关优惠政策。实行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考核制,国有资产管理等部门要将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作为评价企业经营者业绩和政府支持的重要依据。 (二)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在充分发挥已有研发机构作用的基础上,支持大中型企业独立组建或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组建研发机构;支持中小企业联合组建研发机构或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研发活动;鼓励企业“走出去”,在省外、国外设立研发机构,提升企业研发水平。对新认定为国家级的企业研发机构,在现有相关专项资金中给予50万元至100万元的补助,用于企业研发机构改善研发条件,提高研发水平。 (三)支持企业引进先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企业在引进先进技术时按照不低于1∶1比例的配套资金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对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科技成果并实现产业化的项目,经有关部门认定,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专项资金给予无偿资助、贷款贴息等支持。进一步加强对俄罗斯等国家的科技合作,推动企业所需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四)大力推进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开展创新型企业的评价和认定工作,引导企业争创省级和国家级创新型企业。促进社会资源要素向创新型企业转移,省各类科技计划对创新型企业予以优先立项和支持。到2010年“创新型企业”达到50家、“创新型试点企业”达到100家、“创新型培育企业”达到300家。 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产学研结合 (五)优化整合科研机构资源。科技管理部门要研究提出科研机构资源优化整合方案。根据我省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的需要,打破部门条块分割,加快科研机构合并重组,支持科研机构挂靠企业集团,允许科研机构并入高校。对于不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任务严重不足,长期不出成果,经济社会效益较低的科研机构,经评估后予以兼并。 (六)稳定支持科研机构发展和改革。要按照“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原则,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不断加大对科研机构的支持力度,逐步增加科研机构的运行经费、科研业务费和科研条件建设经费,每年重点改善一部分科研机构的条件,配备关键试制设备,提升中间试制水平。对于科研机构进行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为社会提供科技服务的收益,同级财政全额返还科研院所用于发展。应用开发类科研机构一并参加全省事业单位改革,执行事业单位改革相关政策。 (七)强化农业科研成果应用推广作用。围绕千亿斤粮食产能战略工程,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和加工能力,依托科研机构、高校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加快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和推广。继续推进农科教结合,组织农业科研单位、高校和农技推广部门与各县(市、区)广泛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活动,建立农业科技合作的长效机制。实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以奔小康科普书屋和乡村大院为载体,实施科技惠农“五个一”工程。 (八)加快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积极推动政产学研金介的有机结合,围绕我省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负责谋划和推荐对产业发展具有牵动作用的科技项目。充分发挥省行业工程技术联合研究院、各类重点实验室和各级研发、工程和技术中心作用,打造科技创新研发平台,注重军工和民用技术的有效对接,实现在重大关键共性技术上的突破。对产学研战略联盟推荐并依托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开展的科技项目,省科技管理部门通过优先立项给予资金支持。对自主研发的首台(套)重大装备,在实施产业化中给予贷款贴息、无偿资助等支持。 三、加快科技园区建设,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 (九)加强科技园区的规划和指导。省科技管理部门要统筹规划科技园区发展、科学定位科技园区职责,尽快形成若干产业配套、链条完整、特色明显的产业群,发挥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的作用。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所在地各类科技园区投入,在制定科技园区发展规划时,要围绕区域优势,突出产业特色,积极开展科技合作招商引企工作,对入驻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土地、资金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 (十)重点推进哈大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建设。以**、大庆两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依托,将所在区域内的大学科技园、特色产业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企业等 统一纳入园区的服务范畴。重点完善园区投融资服务体系,重点建设园区具有产业特色的研发平台,重点营造园区创新、创业、创富的人文环境,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提高哈大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的科技含量。到2010年,哈大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的高新技术产值要达到3500亿元以上。 (十一)加快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将航空汽车特色产业基地、核电装备研发制造基地、新药研发生产基地、铝镁合金科技产业基地、钛合金科技产业基地、硅基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作为招商引企、招商引智的重点。对符合我省产业发展方向,进入特色产业基地的高新技术企业,各级政 府和部门要优先予以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各有关部门要为特色产业基地的发展做好跟踪服务,适时组织专家开展技术咨询,引导相关的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人才向产业基地集聚。 (十二)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支持各市地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到2010年实现科技企业孵化器市地覆盖率100%。各级政府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要给予重点支持,使其不断改善科技创新服务环境,尤其要建立和完善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科技咨询和公共技术平台。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专项资金将以省市共商方式给予支持。 四、建设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十三)构筑省科技成果交易市场。在充分利用现有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基础上,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信息资源整合,构建以省级市场为核心、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成果交易体系。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中介机构,鼓励省外有信誉的科技中介机构来我省开展科技成果交易服务,吸引和培养专业人才进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工作。科技中介机构从事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按照规定享受国家有关的税收优惠政策。 (十四)打造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多赢”的原则,重点建设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科技文献共享平台、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网络科技环境平台和标准化战略平台,为全社会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有效服务。鼓励和支持企业按照市场化运作参与服务平台建设,对企业搭建的服务平台,当地政府可从相关科技专项资金中给予补助。 (十五)实行产业化科技成果认定和奖励制度。科技管理部门负责建立和完善产业化科技成果的评价、认定和公示制度。到2010年,优选100项科技成果进行重点推广,并对其产业化过程给予贷款贴息。对实现产业化的科技成果,同级财政可按当年新增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5%,奖励给科技成果持有者。 五、培育和引进领军人才,打造科技创新团队 (十六)加快高层次创新团队培育和建设。以省科技创新研发平台为依托,实施“科技创新团队计划”;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依托,实施“科技创业团队计划”;以高新技术园区为依托,实施“科技经纪人团队计划”。省政府将逐步提高高层次专家津(补)贴标准,从2009年开始,两院院士津贴提高到10000元/月。省政府每年安排资金用于组织院士、高层次专家学术休假、学术活动以及从事技术咨询等服务活动。 (十七)完善激励人才创新创业机制。鼓励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探索高级经营管理人员、骨干技术人员年薪制,支持实行期权、期股奖励和企业年金制度。允许科技人员提取所完成的省级科技开发类项目经费的10%作为劳务费。鼓励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的人员在合作研发项目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期间交流兼职,允许兼职人员兼职兼薪。省人事部门要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和获得发明专利等条件,作为科技人员评职晋级的重要量化指标,予以优先考虑。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国有独资)在实施股份制改造时,经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批准,可在前3年国有净资产经营性增值中拿出一定比例作为股份,奖励给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者。 (十八)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对带高技术成果来我省实施产业化或从事高新技术项目研发的高层次人才,各级人事部门要开辟绿色通道,不受编制、工资总额、户口等限制,实行特事特办。对带高技术成果来我省实施产业化的高层次人才,所在地政府可以贴息贷款的方式给予创业资助;对引进的从事高新技术项目研发的高层次人才,由所在地政府择优给予一定科研启动金支持。各级政府要加大对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产业基地、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的支持力度。要创造良好的条件吸引博士生进入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适当提高在站人员资助标准。 六、建立和完善保障机制,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 (十九)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领导。省科教领导小组要将科技创新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每年至少召开两次会议专题研究解决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大问题。各级政府要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为重要内容列入发展规划并作为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十)确保财政科技投入明显增长。各级政府要把科技投入作为财政预算的保障重点,优先安排科技事业发展资金。省级应用技术与研究开发资金、科学事业费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专项资金增幅要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从2009年开始,省政府增加资金重点支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实施省科技产业211工程”和重大科技专项,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二十一)创新财政科技投入管理机制。坚持投入和效益并重的原则,改革和强化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积极探索建立政府资金引导风险投资的新机制,确保财政科技投入效益最大化。省各类科技经费要按照六大科技专项集中投入、重点支持。明确科技计划项目的绩效目标,建立面向结果的跟踪问效机制。完善财政部门与科技、综合经济部门科技资源配置的协调机制,加强信息交流,防止各部门低水平重复立项和浪费资源。 (二十二)对高新技术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规定标准的企业,经认定后,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对2008年以前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尚未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的,自本意见之日起3年内,对企业应缴纳所得税率上调10%的地方分成部分,由同级财政部门返还企业,支持其成长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二十三)拓宽融资渠道支持科技创新活动。省内银行类金融机构对本省科技企业贷款年递增率20%以上,作为省政府每年实施奖励的重要考评因素。通过政府资金引导、市场化运作,鼓励境内外投资者创办各类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对本地科技企业投资额年递增超过10%的省内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各级财政部门根据财力状况,按其缴纳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一定比例作为风险补贴资金奖励给创业风险投资机构。拓宽融资渠道,支持和引导科技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 (二十四)完善科技创新贷款担保 制度。以科技园区为依托完善科技投资贷款担保机制,加快发展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贷款担保。在简化担保程序的同时,积极尝试以专利权等无形资产质押作为反担保手段。各级财政部门应建立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的风险补偿机制,对担保机构在支持科技类企业融资担保中产生的代偿损失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偿。 (二十五)实施促进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积极争取将我省高新技术产品和优秀新产品纳入《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对纳入目录的,在政府采购评审中,采用最低评标价法评标的,对其投标价格给予5%至10%幅度不等的价格扣除;采用综合评分法评标的,分别给予价格评标总分值和技术评标总分值4%至8%幅度不等的加分。对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和优秀新产品,属于订购和使用首台(套)重大装备的工程项目,优先予以采购;属于试制品或首次投向市场的,经认定,政府进行首购,由采购人直接购买或政府出资购买。不按要求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财政部门不予支付采购资金。 (二十六)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激励机制。省级各类专项资金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要给予优先立项。知识产权、质监等部门要积极为企业提供专利和标准信息,为企业培养国际标准应用与制定人才。省科技信息网站和省科技成果交易市场要将知识产权信息优先纳入和优先交易,并逐步建设和完善服务支柱产业、重点行业和企业集团的终端。专利技术在我省实施产业化的产品(样机),企业可在投放市场3年内制定符合相关要求的企业试行标准并备案。 建设科技论文:关于长治市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农村技术市场 长治市 论文摘要:介绍了长治市农村科技服务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详细地阐述了农村科技服务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1长治市农村科技服务工作现状分析 为了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水平,加快农民增收的步伐,使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切实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长治市先后启动实施了以强化农村科技服务为主题的“科技兴农”“科技推广”“科技信息乡乡通”和“金钥匙”四大科技工程,收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全面创新长治市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 1.1农村科技服务机构 全市共有政府部门管理的农村科技服务机构189个,其中隶属农口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159个,占83%归属科技系统管理的农村技术服务机构30个"占37%另外,还有一大批具有农村科技服务能力的市、县两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基地)农村技术市场、农业科研院所和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1.2农村科技服务人员 全市共有乡级以上直接从事农技推广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1399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56人,中级职称338人,初级职称1005人,同时,还有一大批获得“绿色证书”的乡土人才、土专家、田秀才活跃在农村科技服务第一线,这支队伍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3农村科技工作状况 总体而言,基层农村科技服务机构大都能围绕当地工作,结合农时开展服务。调查表明,认为近年来农村科技服务工作得到加强的乡镇占58%,办公条件在县乡之间差距较大,40%的农技服务部门有单独的办公服务场所,通讯设施、电话的占有率较高。为使农民得到及时、准确的科技致富信息,长治市从2002年开始共投入120万元,启动实施科技信息“乡乡通”工程。以农村技术服务机构、种养大户、科技推广能手为对象,安装科技信息机355台,初步构建起农村科技信息平台。目前,有12个县、市、区实现了科技信息“乡乡通”潞城市、长治市郊区、长治县和城区的部分乡镇实现了科技信息“村村通”。2004年,全市新增科技信息服务站近200个,使科技信息服务站总数达到了355个。 2长治市农村科技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由于长治市县区、乡镇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比较突出,农村科技服务仍然呈现出。总体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局部服务能力有所弱化的局面。从发展角度看,长治市农村科技服务工作仍需进一步强化。 (1)长治市农村科技服务的组织和机构较多、职能重复。全市有多个涉农管理部门,开展农村科技服务工作分别由不同的部门管理,缺乏统一协调的科技服务机制,开展科技服务的人才、信息、技术等资源不能得到及时交流和共享。 (2)原有的县、乡、村三级科技服务网络亟待“修复”。大部分乡镇由于没有专设相应的科技管理机构,直接影响到科技服务工作正常开展。加之,在基层行政体制改革中,各个涉农行政部门在乡镇工作的技术人员工资由原来各技术行政部门发放变为乡镇财政发放,随之而来这些技术人员的工作由原来侧重于从事技术服务变为侧重服务乡镇行政事务,造成乡镇技术人员从事农村技术服务的职能变弱!由于服务能力和经济待遇的问题,大部分科技副村长形同虚设,致使农村科技服务、中转、职能缺失、造成科技信息传达和农民对科技需要的、呼唤、不能、对接。农民群众特别需要科技服务,却不知道何处寻找。 (3)农村科技队伍结构不合理.全市共有农业科技人员3636名,与全市农业人口241万之比约为1:663,而农业现代化的标准是农业技术人员与农业人口之比为1:100,远远不能适应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对科技的需求。同时,农业科技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在农村、县区、行业分布不合理,在农村一线直接从事科技服务工作人的不多,而且,在其位不谋其职的情况比较普遍,再加上现行的科技服务管理体制上下脱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科人员的积极性。 (4)农村科技服务运行机制不活。一是缺乏激励机制,农村科技服务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与部门的自身效益不协调,科技服务单位的农技人员送科技到乡村、。到田间、致富了千家万户,获得的收益回报很低微,除成果在获奖时有少量奖金外,其他几乎得不到任何形式的回报。二是缺乏动力机制,喂入式的政府科技服务行为与市场机制下的农村经营模式的内在要求不协调。再加上农业本身的效益比较低,农民缺乏追求科技的原动力,普及新技术在一些地方难以成为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三是缺乏市场机制,农村技术市场发展不成熟,科研与推广、服务与市场之间也没有完全按市场规律运行,行政计划占有较大比例。 (5)农村科技服务工作缺乏信息交流和传递。政策和信息对促进地方科技工作及农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但长治市农村信息沟通渠道不畅,导致基层科技服务和科技人员难以及时了解最新科技政策信息,更难以及时向上反映科技服务的需求。 (6)先进科学技术的接纳度低.技术的示范、推广难度大、成本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需进一步提高。 3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科技要服务“三农”关键在于创新农村科技服务机制,要在科技人员与农民之间建立一个利益共同体和结合点。在创建新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中,必须按照“三位一体”即政策、资金、技术加机制的要求,实现“五个转变”。第一,在服务对象上,由原来的一家一户为主转为以科技示范户和承包经营户为主,充分发挥他们的桥梁纽带和辐射带动作用。第二,在服务内容上,由原来单纯推广农业生产技术转为生产、加工、流通一起抓。第三,在服务目标上,由原有的追求产量最大化转为追求效益最大化,通过调整结构、提高品质、增加农民收入。第四,在服务方式上,由原来的以印发技术资料,开展经营服务为主转为搞技术承包、办示范样板、抓技术培训。第五,在服务范围上,由原来的产前、产中服务向产后延伸。使产品销出去并获得较好利益。实现这“五个转变”是新阶段对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提出的新要求,是实现“科技兴农”的必然要求。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统筹城乡、实行城乡互动、紧紧围绕长治市发展实际,结合城乡科技资源,创新和建立符合农村特点,适应农民需要的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形成政府引导、公益性服务、市场主导经济性服务的新格局。其具体对策如下: 3.1搭建农村科技进村入户服务体系 创新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搭建农村科技进村入户的平台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现代农业和走农村新兴工业化道路的需要。要把农业示范园区、龙头企业、专业协会、村级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农村科技进村入户的主要载体,积极加以培育和扶持,形成社会化组织、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全程化保障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1)建立以农业示范园区为依托的科技专家大院.支持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技术人员深入农村一线,创办和领办以专家为主体的科技示范园区,并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广泛开展技术指导、技术示范、技术推广、人才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各区市要把专家大院建设纳入农业科技发展规划,各级农业科研示范基地建设在资金上要给予重点支持,到2007年,市级以上农业示范园区都要建立科技专家大院。 (2)发展以农村专业协会为主体的合作经济组织.围绕转变政府职能,适应农村经济市场化和专业化的需要,积极引导和发展各类专业协会,为农村提供科技服务,并逐步将一些政府承担的农村科技推广职能向专业协会转移,形成外联市场和科研院所,内联生产基地和农户的新型农村科技推广模式。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农产品加工协会、绿色食品协会、奶业协会、肉鸡协会和果茶协会等建设,各区市要围绕主导和特色产业,加快建立由技术推广机构、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及广大农户参与的各种类型的专业协会,实现农村推广科技服务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同步推进。 (3)建立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综合网站。整合现有科技成果转化网、技术产权交易网、农村经济信息网等网络资源,形成链接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农产品交易市场、龙头企业、专业协会、农业示范园区以及种养大户的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及时向社会农村科技政策、实用技术、科技成果及市场信息,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并及时接收来自农村生产一线的技术需求信息和相关的业务咨询,建立快捷有效、双向互动的科技支农渠道。2005年底以前要完成整合工作并实现正常运转。 (4)推广农村科技“110”服务模式。健全和完善农村科技服务“110”热线,服务热线成员由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资公司、龙头企业、示范园区、专业协会以及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组成,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信息技术服务。2006年年底以前,由各级科技部门牵头,在整合现有农村科技服务资源的基础上,设立指挥中心、市级要设立总指挥中心、各区县要设立分中心、镇级要建立服务站点、形成农村科技服务“110”的网络体系。 (5)建立健全农村技术市场体系。要通过发展农村技术市场,把人才、技术、信息和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提高到新的水平。按照放开、搞活、扶植、引导的方针,吸引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各类企业、技术经济合作组织、专业户和乡土能人进入农村技术市场,开展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技术中介、技术入股等促进技术成果商品化的多种活动。建立健全农村各种技术中介机构和技术交易所。深化其功能。提供市场中介、经济、信托、咨询、科技信息等多种中介服务,培养熟悉技术贸易业务的职业经纪人队伍,完善农村技术市场的法律实施和监督系统,加强农村技术市场管理、维护技术市场秩序、建立仲裁机构、为各类主体提供平等竞争机会。 3.2提高基层科技服务水平 (1)启动基层科技示范工程,引导科技资源下移。以加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三农、问题解决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经济发展中关键、紧迫的科技问题,选择一些适合基层实施的星火富民项目,上下联动、基层科技部门具体组织实施,以明显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的技术含量、为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典型示范,市、县科技部门工作要向下延伸,向基层倾斜,提高对基层科技工作的覆盖面,将星火富民摆在农业和农村科技工作的中心位置,长期坚持不动摇,真正把科技的恩惠撒向农村、 (2)以信息网络建设为核心,提高基层科技服务能力。现阶段建立信息网络,促进农村信息化,提高科技管理部门的信息化水平和科技服务能力在经济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农民对科技信息的需求量日益增多,已有信息量不足,迫切需要搭建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立长治市农村科技信息服务数据库,形成链接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农村技术市场、龙头企业、专业协会以及种养大户的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及时向社会农村科技政策、实用技术、科技成果及市场信息。 (3)加强科技培训与科普工作,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是提高农民知识化水平,增强农民科技致富能力,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各级政府要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加快、星火、职业技术学校和农技校等各类技术培训机构的整合,同时把对农民的科技培训与劳动力转移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集中人力、财力以提高培训质量。 建设科技论文:关于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论文关健字: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科技兴农 论文摘要:“十五”期间,江苏省高度重视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系统总结了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与经验,具体探讨如何从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进一步推进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发达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农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决好”气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科技支撑。“十五”以来,我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紧密结合我省实际,重点围绕农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需求和科技创新自身特点,按照功能专业化、服务网络化、运作社会化的原则,大力实施星火专家大院模式示范工程等系列工程,为全省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全方位、高质量的科技服务。全省现已建立了各类国家级专业技术协会、星火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中心、星火专家大院、区域成果转化中心、信息化基地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犯个,国家级星火科技培训学校42所,县级以上农业科技信息网站70个,培育省级以上星火龙头企业76家,初步搭建起了一个覆盖全省、较为完善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1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 1.1以省级以上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依托,大力推进星火科技专家大院模式示范工程 星火科技专家大院作为农村科技推广的新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科技与“只农”的对接难题。“十五”以来,以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依托,根据我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需求,组织有关涉农科教单位的科技人员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建设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星火科技专家大院。对于科技文化素质相对不高的广大农民来说,最佳的培训方式不是“讲给农民听”,而是“做给农民看”,星火科技专家大院是农民最欢迎、效果最实在的农村科技推广的新模式。这样做,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像、用得上。常熟农业科技园区通过组织实施专家大院计划.着力搭建农业科技研究、示范、推广、培训和产业开发的平台.构建了“专家+基地+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通过水产专家大院等5个星火科技专家大院的建设,示范带动园区内农户1507户。 1.2以省级以上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为载体.大力推进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中心培育工程 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是推动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开拓国内外市场、组织基地生产和经营、带动千家万户农民致富的重要载体。“十五”以来,我省紧紧围绕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建设,以提高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农民的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目标,大力实施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中心培育工程,不断提升全省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为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科技服务。依法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通过转化一个新成果发展一个企业,通过一个新企业带动一方农民,使科技通过企业这一“桥梁”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支撑。截至目前,全省已建设国家级星火龙头企业4家,省级星火龙头企业72家,建成江苏省桑茧丝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30多个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中心,解决了100多项影响农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重大共性关键技术难题,为推动农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3以农村区域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大力实施农村专业技术经济协会培育工程 培育行业专业技术经济协会,是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农村经济市场化和专业化需要,提高农业和农村产业服务水平,增强行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重要手段。“十五”以来.我省紧紧围绕重点支柱产业的培育、区域特色农业的发展及市场需求,积极组织农村种养殖户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组建各类农村专业技术经济协会,大力实施农村专业技术经济协会培育工程,截至目前,全省已建立各类专业行业技术协会40余家,引导农民走向国内外市场,加快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步伐。如:江苏东台蚕农合作社,是合作制(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利益联接的成功典型。它们以技术、资金、桑园等要素为纽带,以合作社方式组织蚕农对接龙头企业,按照“桑园人股、合同销售、二次分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形成茧丝绸一条龙生产、贸工农一体化管理,带动了近4.8万户蚕农增收,占当地养蚕户的95%。 1.4以科技部将江苏列为全国农村信息化第二批试点区域为契机,大力实施农村信息化科技示范体系建设工程 加快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搞活农产品流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依托国家重点星火的“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项目的实施,现已启动建设了分布式、虚拟集成的江苏省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主网站,重点建设了省、市、县三级14个示范子网,并建立了”中国杨树科技信息网”等18个专业技术网站,初步搭建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全省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同时,结合农村发展实际,以农业科技110等形式加强农村科技信息服务能力。如宝应“农业科技110”示范点已接到线上咨询5467次,咨询解答4946次;组织科技人员送科技下乡63次,组织下乡指导1840次,累计印发资料44233份。 1.5以国家星火科技培训学校为载体,大力实施星火科技培训工程 星火科技培训是星火计划三大任务之一,也是科技兴“三农”的重要举措。“十五”以来,启动建设了连云港电大东 海分校等42所国家级星火科技培训学校,大力实施星火科技培训工程。重点围绕我省具有资源特色优势的意杨、地道中药材等支柱产业发展的需求,集成科教单位丰富的科技信息资源,借助先进的宽带网络信息技术,以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为牵头单位,组织常熟市等巧个县(市)共同实施“江苏百万农民技能培训”工程。据统计,全省各级星火学校和星火培训基地共举办各级各类培训班2万期,培训人员近200万人次,培训了一大批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科技骨干、星火企业家和农村科技管理人员,为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 1.6以各级农业技术推广站为重点,大力实施传统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造工程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在我省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中发挥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它是计划体制下的产物,长期以来从事指令性和计划性推广服务工作,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已逐渐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普遍运转较为困难,为此,近年来,我们重点加强了全省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初步建成了一个多元化的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公共农业服务的组织机构比重呈逐步缩小的趋势,但职能却呈加强的趋势。在这种改革中涌现了多种独特的新模式,如傈水模式,把乡站的政府监督合理职能上放到县局,乡站是县农业部门的派出机构;泰兴模式,农技人员全面实行“三三制”;姜堰模式,强调政企分开、事企分开、政府行政管理监督职能和公益性服务的作为事业单位。 2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的主要经验 2.1政府扶持 我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目前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加上农业和农村的弱势地位及农业劳动者文化素质较低的现实,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为此,我们从计划、税收、人才等多方面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扶持力度。首先省科技厅在科技计划体系中设立了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计划。其次在税收政策方面,对于民营的农业科技服务机构,享受民营科技企业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同时,还强化了对科技人才从事科技服务活动的激励机制,省委、省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鼓励农业科技人员领办创办农业科技型企业和园区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为全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培养和造就了一批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 2.2市场引导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必须遵循市场规律,依照市场经济方式运作,才能生存,才有生命力。为此,我省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市场导向的原则,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围绕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需要领办、创办农村科技服务中介机构,着力推进各类政府所属农村科技服务机构改革,加快各级农技推广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服务中心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决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市场环境建设,并将部分政府部门的一部分市场职能转移到农村中介服务机构,进一步健全其运转机制,逐步建成了“民有、民营、民管、民享”的市场化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2.3合理布局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合理布局可以有效地避免重复建设,也是集成推动地方优势产业发展的基础。为此,我省紧密结合各地实际,重点围绕农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需求和科技创新自身特点,按照功能专业化、服务网络化、运作社会化的原则,大力推进”七个一”的建设,即围绕每个产业都要建设一个专业技术协会、一个信息网站、一个专家库、一个专利库、一个技术库、一个电子商务平台和一个技术创新中心,通过合理化布局,为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科技服务。 2.4人才支撑 农村科技服务业是一项智力产业,科技服务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是行业发展的关键。近年来.我省以提高农村科技服务能力,加快现代科技向农村经济领域的广泛渗透和转移为目的,大力加强农村经纪人队伍和农业科技咨询专家队伍建设。在全省范围选择宝应等十个县(市)做重点示范,组建了一批农村经纪人队伍,主要负责当地资源、产品、企业信息、农户需求等信息采集,协助有关部门进行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组织农产品的供求及交易。 3进一步推进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虽然,过去的一段时间我省在农村科技服务建设体系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获得了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只个方面:一是农村科技服务机构走向市场的能力还不强;二是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投人力度还不够;三是农村科技服务队伍和服务手段还待进一步加强等等。 为此,下一步我们将从政策、资金、人才等几个方面进一步推动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贯彻落实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抓紧制定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有关政策的实施细则,为全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政策保证。对于从事农村科技中介服务的企业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技术交易合同经登记后,免征其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费和教育附加费。对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服务于农村各行业以及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服务于农业生产需要的技术成果转让、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承包取得的技术性服务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 二是拓宽投资渠道,探索形成多元化投人机制,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供资金保证。(l)积极争取国家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行动经费的支持;(2)在省级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计划中每年确保不低于50%的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3)县(市)将农业科技服务经费列人地方本级科技经费的财政预算,确保配套资金的及时到位。同时,鼓励企业等其他相关社会资金参与全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出资、社会融资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投人机制。 三是继续培育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逐步壮大农村科技创新服务的市场化主体。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基地和农民,是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和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环节,也是农村特色优势产业规模发展和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对已认定的龙头企业,要进一步加大培植力度,充分发挥其市场主体作用,探索形成以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等形式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服务的整体效果和水平;努力培育涉农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提高其创新能力,加大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村特色优势产业上的转化应用能力,形成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 四是进一步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和农业科技咨询专家队伍,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提供人才保证。以提高农村科技服务能力,加快现代科技向农村经济领域的广泛渗透和转移为目的,以支撑和服务农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为重点,加快组建一批农村经纪人队伍和农业科技咨询专家队伍.负责当地资源、产品、企业信息、农户需求等信息采集,协助有关部门进行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组织农产品的供求及交易.同时,加大星火科技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农村科技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 建设科技论文:淮安企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现状调查 【摘 要】现代企业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近年来淮安企业科技人才队伍总体状况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原因何在,如何建设一支适应淮安经济发展的人才队伍?笔者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企业;科技人才;现状;分析研究 近年来,淮安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工作,相继出台了《市政府关于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淮安市“十二五”科技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等纲领性文件,我市企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已成为推动我市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近期,笔者围绕淮安企业科技人才队伍总体状况,存在问题等方面,作了一番调查: 1、现状调查 为摸清我市企业科技人才队伍状况,我们对全市9个县区和市直8大行业科技人才队伍状况进行了一次较全面的调研,采取发放调查表和实地调查典型企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截止到2011年底,从总量上看,全市企业在岗技术工人约250500 人,其中科技人才10600人,占技术工人总数的4.2%。从等级结构上看,在全市企业科技人才10600人中,高级技师50人,占科技人才总数的0.5%;技师2800人,占26.4%;高级工7750人,占科技人才总数的73.1%。从行业结构上看,在全市企业科技人才10600人中,机械加工行业人员约3800人,占科技人才总数的35.8%;化工医药行业人员约 2500人,占科技人才总数的23.6%;纺织行业人员约2900人,占科技人才总数的27.4%;冶金行业人员约400人,占科技人才总数的3.8%;烟草行业人员约180人,占科技人才总数1.7%;其它行业约820人,占科技人才总数的7.8%。从学历层次上看,在全市科技人才10600人中,现有大专以上学历的1300人,占科技人才总数的12.3%;中专(含高中、职高)学历的4600人,占科技人才总数的43.4%;初中及以下学历的4700人,占科技人才总数的44.3%。从年龄结构上看,在全市企业科技人才10600人中,35岁及以下的920人,占科技人才总数的8.8%;36至45岁的2600人,占科技人才总数的24.5%;46至60岁的7080人,占科技人才总数的66.7%。从职业资格发证情况看,90年代以来全市累计已有207893人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其中初级工97961人,中级工98144人,高级工8309人,技师以上3479人。应该说,我市企业科技人才队伍已初具规模,专业基本齐全、整体素质也在不断提高。但我市企业科技人员队伍仍然存在总量不足、层次较低、配置不十分合理等问题。 2、存在问题 从总体上看,我市人才专业分布失衡,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教育和卫生系列,而工程、农业专业少且成下降趋势,工程技术人才的数量居全省倒数之列。从事科研实验的科技人员少,与苏南城市如无锡相距甚远,与苏北相邻城市如扬州相比,也有明显差距。当前,公有制单位拥有的人才数量逐年减少,而非公有制企业获得的人才资源逐年猛增,但就其增长幅度而言,我市也远远落后于省内其它城市,说明我市非公有制企业发展不快,这也是目前我市经济落后的重要因素。这种趋势提醒我们,不断壮大的非公有制企业的科技人员队伍将是推动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如何保障他们的利益,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作用,将是今后的一项工作重点。 虽然近五年我市中高层次人才的总量逐年增长,但重点工业企业引进人才的数量却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且流失的数量有所加大,说明我市工业企业对人才缺乏吸引力。虽然目前工业企业的引进量大于流出量,但高、尖、精人才引不到,紧缺人才引不来,引进的大学生尚需在实践中磨练,而流失的却是挑大梁的技术骨干。收入待遇低,是导致我市现有人才作用不能完全发挥和人才流失的主要因素。在阻碍科技人员作用发挥的因素中,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已明显减少,但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岗位设置不合理、纠缠于各种人际关系等因素仍是阻碍科技人员集中精力干事业的主要干扰。另外,工作条件差和不受重用两个因素也是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 3、剖析思考 (1)“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环境和氛围还没有真正形成。虽然口号喊了多少年,但在现实中,“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并没有被完全接受,很多企业的科技人员普遍反映,在待遇、地位、在社会上受尊重的程度等方面,企业科技人员 都远比不上行政管理干部。许多单位的领导对科技人员的关心不够,甚至把给科技人员应有的待遇和条件当作是领导的恩赐。应该说,我市一些企业单位在用人氛围、用人环境等方面存在着不良状况。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部分领导对科技人才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把人才仅作为摆设和炫耀资本,把对科技人才的教育培训、薪酬福利等支出当作纯成本,不考虑边际产出,忽视必要的投入。二是社会上“官本位”的思想和风气严重。许多单位里所谓重视科技人员,提高科技人员待遇,就是给科技人员做官,只有做了官,才能拿到较高的工资,才可以支配更多的资源,才能获得较好的社会地位。三是不善于用事业吸引和凝聚人才,不能为人才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使科技人员看不到自己在专业、事业上有什么发展前景,从而挥泪而走。 (2)科技人员知识更新的需求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目前我市对中高层次科技人员知识更新的步伐缓慢,继续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比较单一、手段较落后,人才再培养、继续教育工作覆盖面还不大,培养与使用有脱离现象,影响了人才整体素质的提升。我市企业科技人员面临着信息闭塞和知识更新滞后的问题,科技人员普遍反映,没有良好的学习条件和补充知识的机会,缺乏图书和信息情报资源,继续学习和参加各种学术交流和培训的机会很少。中高层次科技人员中参加全国性学会的占17%,参加省级学会的占34%,参加市级学会的占46%。笼统计算,中高层科技人员参加各级学会总的比例不超过60%,平均每年只有约一半参加过一次市内、外学术会议和活动。中级以下科技人员当然会更低。如果科技人员长时间不接触新的知识和学术前沿的信息和动态,很难想象他以后能否还是“人才”,还能否胜任岗位需要。 究其原因,一是单位不重视,除卫生等少数系统继续教育工作比较正常外,多数单位科技人员知识更新和参加培训的机会很少。往往越是生产技术骨干,就越没有机会参加培训,知识更新和工作繁忙形成矛盾。二是有关部门在帮助科技人员及时进行知识更新方面的办法不多,服务不够,缺乏有效的培训机制。从投入上看,政府、企事业单位出资的少,个人负担的多,造成科技人员主动进行知识更新的动力不足。三是我市学术团体的作用未能发挥作用。发达地区的经验表明,凡是学会组织健全、活动能力强、政府赋予相应培训职能的,该学科的学术氛围就浓厚,学术成果就多,凝聚力就强。如我市医学等学会对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已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而我市还有不少学会组织形同虚设,活动少,功能萎缩。又由于政策扶持与职能转移的力度不够,这是造成我市学术氛围不浓厚,信息获取、学术交流的渠道不畅通的重要原因。 (3)重引进、轻使用的现象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吸引人才、引进人才”是当前的热点工作。政府重视,社会关注,各个单位也纷纷倾力而为。然而这里面有点和面,度和量以及种种需要平衡与协调的问题,不是简单的引而进之。为完成市里下达的指标,有些单位为引进而引进,而没有更多地考虑实际需求情况。在人才引进环节中缺乏综合素质测评和专业能力测评,也不经必要的考核和试用期便委以重任,享受较高待遇。而一些勤勤恳恳工作了十多年,甚至几十年,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却享受不到这些待遇,由此引发出新的矛盾。这种现象不仅不能有效利用人力资源,还会加速现有人才的流失。对引进的人才不能很好地使用,有的单位对现有科技人员在事业上的想法、需求不闻不问,对科技人员搞创新、搞科研口头支持,而不愿投入,一心只想着引进外来人才,殊不知,人才是培养、使用出来的,不给他实践的机会,研发的条件,只能把“贤”士变成“闲”士。 造成这一现象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人才引进与管理体制还不能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在引进人才与现有人才在待遇、任用等方面如何协调、统一的政策制定方面尚有待完善。二是部分单位的领导在对上级政策的理解上存在片面性,在引进人才时,只考虑数量而不考虑实际需求情况,不考虑引进的人才是不是单位所急需的。另外,在引进人才时只看学历不注重团队精神,以致有的人才被引进后,持才傲物,私心太重,无法与他人共事,不要说团结合作,就是正常相处都很难。这样一来,反而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4)待遇低,后顾之忧未得到切实解决。收入待 低是我市科技人员普遍反映的问题,特别是困难企业科技人员,不仅收入低,而且在医疗保障、家庭负担方面也有很重的后顾之忧。部分企业工资低,人均月缴纳公积金较低,一些企业甚至无力替职工缴纳公积金,使得不少新到企业工作的大学生贷不到购房款,加上收入低的因素,更加剧了企业的人才流失。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分配制度缺乏新的突破,没有真正尝试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的方式。不少单位科技人员的收入低于管理人员,住房分配多数以行政职务优先,没有体现“一流人才,一流报酬”。二是社会分配不公造成的心理落差。收入和待遇低这个问题要从两个层面上去看,表面上是由于我市经济基础薄弱,工资水平低,而另一方面,使人们感到满足的物质的量只能是相对值而不是绝对值,满意不满意是对比出来的。我市通过近年来的改革、人们的思想观念的转变,在个体单位中脑体倒挂的现象基本消除,但行业性,结构性的差距却在进一步加大。三是部分企业领导受效益因素制约,对政府在职工社会保障方面的政策规定落实不到位。这里面主要是具体单位的政策倾向问题,但也有政府有关部门需要重视和加强的一面。 (5)保障措施、政策法规贯彻落实不到位,执行难。我市有关优待科技人员的政策文件已出台了不少,如《淮安市关于发挥现有人才作用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淮安市关于进一步加快国有企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人才政策,但我市不少单位领导、专业技术人员对文件内容知之甚少,甚至不知道市里出台了这几个文件。《淮安市关于引进人才引进智力工作的实施意见》规定,有关人才来淮后在子女上学、对象工作方面应该给予的方便,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在与相关部门屡次交涉中硬是长期得不到解决。 究其原因,主要是有关部门在对政策文件的宣传、执行、监督等工作环节有所缺失,特别是对一些市里已有硬性规定的如医疗、养老保险、退休金、住房公积金等政策的执行不能强制落实。工作仍然存在着形式主义的不良倾向。 近几年来,淮安发展的增速位居全省前列。从淮安区域经济特征来看,除了盐化工产业外,其他的资源和产品“两头在外”。因此,加强企业科技人才建设对于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将经济建设切实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具有重大意义。
城建档案论文:城建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思考 【摘要】 为了满足时展的需求,档案管理工作也迎来了新一轮的改革。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中已经高度普及,档案管理的数字化趋势已经成为了必然。而城建档案作为城市发展历史的“见证者”和“记录者”,其数字化建设的全面落实也显得更加迫切,本文针对城建档案数字化建设的问题进行几点研究。 【关键词】 城建档案;数字化建设;思考 引言 在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城建档案是非常重要的依据和参考,它记录城市建设活动中的重要信息和事件,在社会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之后,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也开始向着全面落实数字化的趋势转变,实现档案管理的数字化,能够克服档案档案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同时也能够缓解当前档案管理的诸多压力,促进城建档案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1.城建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构建城建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也会遭遇很多问题,管理人员必须要客观看待这些问题,并积极去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够更快、更好的实现档案数字化,下面针对城建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几点分析: 1.1我国在档案管理过程中,长期存在技术落后、管理制度不完善的问题,在实现数字化管理也是如此,计算机软件与硬件建设方面也非常薄弱,不能做到及时更新。信息时代档案资源更新换代非常快速,如果基础性建设不完善,那么数字档案信息也很难及时更新,同时也不利于信息储存的安全性与规范性。 1.2从城建档案管理的特点来看,其具有一定的法律价值,在以往的管理中,纸质档案是主要的记录载体,档案信息在被记录之后,改变比较困难,因此在保密性和安全性方面与数字化档案相比,存在明显优势。但是实行了数字化管理之后,网络技术本身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加之我国在网络管理以及数字化档案管理方面的法律比较欠缺,数字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得不到有力保障。 1.3数字化档案信息具有一定的共享性,也可以说信息共享是数字化管理的一个突出特征,实现了信息共享,就可以全面提升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可以节约大量沟通交流的时间,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意义非凡。但是实现共享的前提是数字档案形式的规范和统一,必须要统一所有的数字档案形式,才能够实现共享。但是目前我国并不具备统一的数字档案格式和规范,同时在数字化建设方面也比较欠缺,这样必然会影响日后的资源共享。 1.4传统档案虽然管理任务重,但是在保存上相对安全,并且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保存时间很长,因此传统的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而数字化档案虽然实现了管理空间以及时间上的优化,为管理人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缺乏对管理环境依赖性较大,必须要借助完善的信息化系统以及设备来实现,一旦系统环境出现了问题,信息数据就非常容易丢失,电子档案的稳定性与保存期限都不及传统档案,这也成为了我国城建档案数字化建设中的一大难题。 2.对做好城建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基点思考 基于以上对城建数字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研究,可以看到制定更加完善的数字化策略已经非常迫切,在信息化的背景下,数字化建设在城建档案管理中的落实和普及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因此有计划、有目的的制定建设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2.1前期的全面规划。全面、科学的规划是进行城建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前提,科学的规划能够提成数字化建设的速度,也能够保障数字化管理的顺利进行。首先,要将有价值的纸质档案进行数字化文档的转化,这个转化工作的工作量非常大,因此管理人员必须要对整体馆藏有全面、具体的了解,做好调查分析,在这个前提下,对数字化档案的转化工作进行全面规划,转化需要依据一定的规范和程序进行,要掌握重点,主次分明,因此做好调查,合理规划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2.2加强标准规范建设。由于我国缺乏数字化档案管理的规范和依据,因此在建设方面遭遇了很多问题。所以在进行数字化建设的同时,必须要强化数字化建设的标准。针对文档资源共享的需求,建立相关的标准以及规范体系。具体来说包括信息化标准规范、数字档案的规范等等。 2.3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城建档案的数字化管理主要是依靠计算机网络,创建出一个档案信息系统不仅需要一定的设备,还要有相应的软件,建立一个独立的网络平台纪合档案的管理和共享在这里要注意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使用者或者管理者在访问网站时要进行安全认证和身份认证,以免发生信息被盗或者毁坏等情况的发生保障信息系统和档案信息的安全。 2.4完善资源浑的建设。城建档案需要进行基本信息资源库的建设这里包括目录数据、目录中心、全文数据库以及多媒体数据库等的建设为了提高数字档案的专业性河以将工作的重点放在特色资源库的建设上将各个专业和类型的档案信息资料建立专门的数据库使数据库变得更加条理清晰一目了然提高数字档案的实用性肩利于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5提高档案的使用效益。城建档案作为相关城市资料的提供者除了凭证需要还有应起到其应有的查询、使用功能,为社会带来一定的价值城建档案数字化应满足建设部门以及社会对于相关档案资料的需求,并为其提供查询和使用的服务,以实现档案的最佳使用效益。 结束语 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城建档案的数字化建设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并且发挥着不缺取代的作用。为了能够促进城市建设发展,必须要积极完善城建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制度和规范,客观看待存在于建设过程中的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制定建设措施,这样才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实现城建档案的数字化建设,为城市的建设规范提供更加完善的数据支持。 作者:杨桂榕 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建处 城建档案论文:基于综合素质的城建档案管理论文 1如何提高城建管理工作者综合素质 以目前城建档案管理的实际工作情况看,基层的城建档案管理人员是推进城建档案的实际推动者和执行者,无论政策、管理方针如何制定都需要基层城建档案人员的推进。所以要提高城建档案人员的综合素质,应该从下面几方面着手: 1.1制定具体的城建档案管理人员守则,选择专业化城建档案管理人才。 挑选优秀的城建档案管理人才是确保城建档案管理取得积极效果的保证。首先,我们要根据城建档案部门的具体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的管理人员守则,做到管理的有理有据。再次,我们应加大人才的招募,吸引高素质人才投身建城建档案的管理工作,同时注意培养年轻员工。 1.2极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城建档案管理人员素质。 在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城建档案工作也面临着新的环境和挑战,所以必须加强对城建档案工作人员进行有关的业务培训,以保证城建档案管理工作能够适应更好的社会的发展。同时由于城建档案工作涉及重大,城建档案管理不当发生错误可能会决定城建工作的成败,所以在对员工进行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员工进行职业道德方面的培养,培养员工爱岗敬业、工作认真负责的品质。 1.3宣传贯彻法律法规,明确城建档案管理的重要作用。 城建档案管理工作在目前具有信息化和法制化的特点,为此我们在城建档案管理中也要宣传和贯彻法律法规,使城建档案管理人员能够熟知城建档案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保证城建档案管理的有效性和合法性。因此,对城建档案管理人员的法律法规意识的培养十分重要。 1.4加强对基层城建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和引导,使其明确城建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基层的城建档案管理者的素质是保证最终管理效果的保证,如何激发基层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引导其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意识,灌输城建档案管理的重要性,是全面提高城建档案管理质量的重要保证。 2做好城建档案管理工作要有明确的服务管理理念 在城建档案的实际工作中,要想做好任何工作,必须具备明确的服务意识,从某种角度来说城建档案管理业属于一种特殊的服务行业。服务管理理念的选择是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确定主动服务的理念。 主动服务的对象是城建档案的利用人员,服务的内容很多元化,各类城建档案都包括其中。可以用查询、复制等方式对城建档案信息进行推广,使可利用城建档案者拥有高效、便捷的服务。主动服务是一个创新理念,是新形势城建档案工作的必经之路。当前城建档案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确立全新的服务理念,强化城建档案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要从传统的城建档案管理向城建档案信息系统管理过渡,改变以往仅限于提供城建档案原件的低层次的被动服务状态。 2.2确定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的理念。 随着计算机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城建档案工作由手工操作向现代化方式转变,由实体化管理向信息化管理发展成为必然趋势。对我国目前的城建档案工作现状来讲,网络化信息服务的兴起,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在新的社会环境中重新定位,做好过渡时期城建档案信息利用工作。实践证明,没有现代化的技术、设备和手段应用于城建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就根本谈不上科学合理地利用城建档案信息资源。运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手段来开发城建档案信息,可以极大地提高开发能力和效率,从而提高城建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和城建档案管理部门的服务水平。3.3确定提供优质的城建档案信息的理念。城建档案信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其服务的基础,在新环境下工作人员应该抛弃传统的档案管理机制,积极的开发、大胆的应用新的档案管理方法,搜集有价值的信息,用优质的信息资源回馈社会、服务社会。 2.4做好城建档案管理工作既要分析现有问题也要制定具体解决措施。 在现阶段城建档案管理工作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是由于一些体制原因和管理手段的制约,导致城建档案管理人员流动性太低,新鲜血液基本很难输入。由于管理制度很难在根本上得到改善,在一些城建档案所,看管疏忽,甚至无人看管的情况非常严重,这就需要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对城建档案管理的投入。 2.5城建档案管理体制不成熟,城建档案管理制度需要统一和细化。 在目前城建档案管理中,受到城建档案管理体制的制约,城建档案管理体制还不成熟,城建档案管理制度也没有做到统一和细化,由此导致了城建档案管理在具体管理过程中效果不理想,有时甚至还出现冲突。为此,我们必须对现行的城建档案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必须要建立完善统一和细化的城建档案管理制度,保障城建档案管理的有效进行,使城建档案管理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取得预期的效果。 3结语 在现今的社会形势下,城建档案管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其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为了确保城建档案工作能够取得积极的效果,我们必须加强城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发掘出优秀合格的专业人才,从而提高城建管理的工作质量,促进城建档案工作的快速发展。 作者:刁仁丽 单位:通化市城建管理监察支队 城建档案论文:计算机应用下城建档案管理论文 一、城建档案管理应用计算机的必要性 在城市的信息管理中,城建档案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城建档案管理电子化发展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在城建档案管理中应用计算机能够提升管理水平,带来显著的管理成绩。计算机应用到城建档案管理中又非常大的优势,比如计算机的存储量大、检索迅速、可靠性好、方便查找资料以及成本低等,通过计算的这些优点可以有效的提高城建档案管理工作,并且使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不断的规范化、科学化。目前,我国的城建档案管理工作大多还是人工管理,或者是半人工管理,这无法充分的发挥出城建档案信息的功能。因此,在城建档案管理中要应用计算机,提升城建档案现代化的管理水平,从而适应现代化的信息处理。 二、城建档案管理中应用计算机的功能 (一)自动化管理城建档案 计算机有着高效并且快速信息处理的能力,并且可以快速的输出、输入以及贮存信息,并且可以进行推理与判断,所以在信息处理时,应用计算机技术已为一种核心的手段。在城建档案管理中应用计算机能够使管理工作自动化,可是将城建档案进行分类、分析、提取以及加工处理,从而提升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促进档案信息的使用和开发。 (二)数字化管理城建档案 在城建档案管理时,纸质的档案信息在录入时非常麻烦,需要浪费大量人工以及纸张,并且修改和查阅都非常不方便,保管和维护工作非常繁琐。城建档案管理应用计算机,就可以使档案信息更容易录入、修改、保存和管理,并且档案信息可以通过网络迅速的传递,以便于档案信息的使用。因此,城建档案管理中应用计算机能够实现数字化管理,降低档案管理成本,提升档案的利用率,信息档案也不会发生磨损和丢失,在使用中可以迅速调取和传递,极大的提升了城建档案管理的效率。 (三)网络化信息检索 目前,在图书管理中已经广泛的应用信息检索,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获得了人们的认可和支持。在城建档案管理中应用计算机,能够实现档案信息检索网络化,在档案信息检索时可以使用脱机检索,只能网络检索以及联机检索,这样可以实现城建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促进城建档案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计算机在城建档案管理中的应用 在城建档案中应用计算机首先要收集整理城建档案信息,这是使用计算机进行档案管理的基础工作。在收集整理档案信息过程中,城建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先进的技术,充分的动脑思考后再进行工作,做好城建档案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掌握最及时的资料,为城建档案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城建档案管理中,计算机知识起到了辅助的作用,是辅助工具,但是在管理工作中放在首位的应该是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管理者。在收集和整理好及时的资料以后,在输入计算机中,要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否则使用计算机管理城建档案就失去了意义。然后,要对城建档案信息进行归纳分类处理。在城建档案管理人员收集和整理资料中,很难把完整的资料和信息都收集完整,所以要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分类以及加工,这样可以提升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效果。将收集和整理的信息进行归纳分类,然后输入到计算机中,就能够实现城建档案管理电子化。最后,要利用计算机来查询和提取城建档案信息。城建信息收集、整理、分类然后输入到计算机中就是为了能够快速的查询和提取信息,提升档案信息的利用率。使用计算机管理城建档案能够提升资源利用率,有效的降低人力、物力以及时间的浪费。可以缩短城建档案的查阅时间,及时的更新档案信息。在城建档案管理投入上,只要一次投入就可以,节约了大量的资金,并且可以多次的产出。通过计算机来管理城建档案,可以拷贝多份信息,从而扩大信息的使用和影响,提升了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 四、结语 城建档案工作对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所以在城建档案管理中要不断的研究管理的手段和方法,提升城建档案管理的效果和质量。利用计算机管理城建档案,可以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网络化、数字化,提升使用档案信息的方便性,加强城建档案信息的利用率。 作者:祖木兰·米吉提 单位:乌鲁木齐市城乡建设档案馆 城建档案论文:城建档案管理的创新 一、对于城建档案馆的性质和定位需要重新认识 在城市管理规划建设中,所以应当将城建档案馆的工作纳入到建设事业发展的具体规划中,明确具体的分管领导,制定出各类相关的政策措施,并且加以完善,并且做好城建档案管理机构的建立健全,赋予其管理与保管的职能,从管理范围、人员编制以及机构设置等方面对部分实际问题加以解决,另外在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方面要给予一定的支持和适当的政策倾斜,推动城建档案的可持续发展。城建档案馆是城市信息科研的重要基地,也是技术创新、城市历史和信息技术研究的基地。 城建档案馆所具备的基本的社会职能在于历史的保存、现实的服务以及未来的倾向,要懂得将工作的中心放置在社会服务的职能方面之上,强调“公共”,不断地挖掘信息化资源,更新自身的服务观念,不断地创新服务机制,通过现代化技术的运用来转变传统模式下的服务方式,确保服务工作能够紧紧地围绕市场需求和城市建设工作重心开展。 二、提升城建档案服务水平,致力于队伍建设 1.提升教育培训工作力度。城建档案服务水平的提升,离不开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档案馆则需要为管理人员创造更多的专业培训的学习机会,以此来提升其工作能力,从而让服务水平更符合现代化需求,如此才能够让城建档案服务工作充满生机与活力,满足新形势的要求。 2.积极组织业务之间的交流。开展多种形式的业务观摩活动,介绍相关的先进管理方式,努力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与水平。开展城建档案管理的调查研究工作,将好的建议及时上报上级有关部门,强化基础业务建设,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为城建档案管理提供帮助。 三、做好城建档案工作机制的创新 城建档案管理工作创新发展的实现,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特色档案收集力度有待加强,现代化社会是一个网络信息化社会,我们只有通过具有特色的馆藏来提升竞争力,强化收集力度,才能够扩大信息源;第二,做好数字化城建档案馆建设的全面推进,将城建档案管理的工作重心向着信息深化、数字化处理的方向转变,积极开展网络上的查阅、咨询以及利用等服务工作;第三,实现数字化的城建档案信息,对于城建档案馆的各种载体的信息进行分阶段、有计划的数字化转换,将其转变成能够直接加以利用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并且建立相应的信息数据库,实现动态式管理;第四,及时更新城建档案信息。通过信息的采集、录入、汇编以及检查等制度的简历,确保档案信息的收集与应用能够保持在一个良好的循环系统之下,如此才能够提供高效、便捷、快速的社会化信息服务。 四、强化城建档案的宣传教育工作 城建档案管理工作强化,首先要提高人们对档案社会的意识强度,能够摒弃重视建设、轻视档案、重视实际使用轻视管理思想等情况。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从原来的无到今天的有,从以前的单一到现在的全面,从原本的简单到现代的复杂,大部分人都能够对城建档案管理工作有所了解,但是依然存在部分人员无法全面的认识与了解城建档案,这就需要我们在宣传、教育工作上加以强化,要让人们明白假如档案社会意识过于薄弱,就会导致建设管理工作与利益之间出现脱节的现象。 例如:建设完毕不建档、建设施工不查档、城建管理不用档等。实质上来讲,就是局限于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的体现。所以增强人们的档案意识,加大宣传力度,才能够确保人们正常的生活生产、造福子孙后代。 作者:王伟国 周晓梅 单位:临沂市城建档案馆 城建档案论文:城建档案监管强化路径研讨 本文作者:邵伟 单位:大庆市让胡路区银浪街道办事处 加强协调,创造利于城建档案工作开展的良好环境 各级城建档案管理部门的领导要高度重视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环境的建设,创造良好的城建档案管理的体制环境、法律环境、人才环境、创新环境等。要加强与各部门、各单位的协调,认真理顺各种关系,正确处理好与各级档案行政主管部门、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市政、交通和水利建设等主管部门的关系,理顺好各级城建档案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取得各部门、各单位的大力支持配合,做到体制顺畅、依法治档、创优争先、业绩突出,保证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 加强业务指导,抓好城建档案接收进馆工作 “档案的收集是基础”,收不到档案就谈不上利用。过去,不少报建资料、地下管线资料、测绘资料等收不到、收不齐,竣工图没有真实反映建设成果的问题时有发生。因此,抓好城建档案的收集工作就显得特别重要。为此,必须加强业务指导工作,主动到项目工地开展业务指导,并定期举办各种业务培训班,进一步提高基层单位、工程建设项目和广大群众对城建档案重要性的认识,了解城建档案法律、法规和规定,以及城建档案收集的工作职责、内容、质量要求和验收移交的程序,提高城建档案的收集质量、收集效率和进馆率。 推进数字城建档案馆建设,实现城建档案信息化管理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电子档案具有纸质档案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能够准确、及时、高效地形成、传递和管理信息。建设“数字城建档案馆”已经是城建档案馆发展的必然方向。建设“数字城建档案馆”,要从档案的形成、接收、保管和利用中实现数字化;要与电子政务建设相衔接,实现在互联网上办公,在互联网上直接形成、接收、保管、编研、鉴定、查询利用;要建立城建档案信息数据库,形成保密层、半开放层(内部层)、开放层信息系统,通过权限管理,对不同的群体提供不同的服务,实现信息共享,从而实现城建档案管理信息化。 加强馆库建设,提高城建档案馆的安全保障能力 档案接收进馆以后,必须保证档案的安全完整。为此,应加强档案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档案馆库建设,提高档案安全保障水平。据了解,我国很多城市的档案馆库都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建设,面积小,设施落后,不少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馆库条件非常差,已远远不能适应目前城建档案发展的需要,急需建设档案馆库。因此,各地要抓住机会争取建立新的档案馆库,严格按照档案库房的建设标准兴建,并加强档案库房安全设施建设,安装自动消防设施,提高防火能力,建立温湿度自动调节设施,保证档案库房控制在规定的温湿度范围,装备安全监控设备,保证档案安全受控。同时,要根据档案保管要求,加强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库房档案的安全。 挖掘档案价值,提高城建档案利用水平 城建档案不仅反映的是工程建设活动的基本情况,能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科研提供重要的依据和参考作用,还承载着城市发展的文明,对研究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利用好这些资源,挖掘档案的内在价值,积极为城市建设发展服务,为政府、项目、社会、群众提供准确、及时、高效的服务,是城建档案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挖掘档案价值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处处以保密为由,把档案“密封”在库房中,当作“宝贝”不给使用。而应根据有关规定,在遵循保密原则的同时,制定查询利用的规定,合理科学地利用城建档案信息资源,为城市建设发展服务。如利用馆藏档案在“三旧”改造、建筑节能、公共建筑的抗震加固、防灾减灾、房屋建筑普查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在研究城市建筑文化的发展、城市建筑历史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依法治档,推动城建档案事业健康发展 依法治档作为依法治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档案事业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城建档案事业的发展,必须增强法治意识,坚持依法治档、依法行政。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必然会阻碍城建档案事业的发展。要做到有法可依,建立和完善城建档案法律体系,如建议尽快出台城建档案利用规定,各省、市要根据上位法制定地方的法规和实施细则等;要做到有法必依,严格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严格执行预验收制度等;要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不按规定向城建档案馆移交档案及其他违法行为;要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罚,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要实行政务公开,增加工作透明度,把有关城建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政策文件和办事程序、有关要求在门户网站、办事窗口公布,增加办事的透明度;要严格按程序办事,在业务工作中按照有关规定和办事指南的要求开展各项服务工作。 城建档案论文:城建档案监管工作思索 本文作者:孙艺文 单位: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城建档案室 要做好城建档案管理工作,首先要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 有效的管理机构,是管理工作的前提和保障。作为一个县级的城建档案室,本人经历了从兼职管理到专职管理再到专管机构管理的历程,从不被人理解到有所认识到理解到重视最后到得到尊重的曲折历程,其中可以说是充满了辛酸和感概。其中最大的感概就是,管理机构的建立和管理体制主客观的健全,是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前置和保障,当初刚开始开展这项工作时,大多数人不理解,认为是多此一举。后来在上级领导的支持和关心下,成立了城建档案室,并制定了档案的收集整理、阅卷归档、管理利用制度,这项工作才算是逐步走向正轨,到后来,随着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城建档案在城市建设中得到广泛利用,人们对城建档案也从被动服从到理解配合,现在很多建设单位是主动咨询,要求提交管理。可以想见,如果没有相应的管理机构,就难以有健全的管理制度,也就无法形成档案的有效收集和利用了。 与时俱进,做好城建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工作 与时俱进是每一个国家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工作理念、工作制度、工作方法,在城建档案管理中同样如此。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日益扩大,城建档案无论从数量上还是类别上均有了巨大变化,传统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档案管理工作也面临着改革完善的要求。电子信息化管理电子信息化管理就是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它具有多种功能,从目前的科技水平来看,电子信息化应用于城建档案管理方面,主要有以下功能:存贮、补充、修改和调整城建档案检索目录及内容。输出城建档案内容,提供、查阅并按照要求进行出具和打印材料等。编制各种类别和城建档案材料的登记、统计表册。对所贮城建档案信息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判断、排列统计,按需要提供有关城建档案方面的情况,作为所需部门决策参考。对特殊需要的部门和领导,应采用与电子计算机系统相连接的终端,阅读城建档案内容,提供远程的服务,免除借用的来往之劳。实现档案利用网络化。在档案室配有电子屏幕和触摸查询设施。在瞬息万变的经济时代,根据不同查档者的要求,做好档案咨询和信息服务。 建立计算机系统,建立城建档案新途径,提高城建档案的查全率、查准率和检索速度,提高服务质量等等。电子计算机在城建档案管理中的功能是很广泛的,可以预见,随着城建档案提供利用工作的深入发展和电子计算机自动化系统的完善,其功能将会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培养熟练掌握电子计算机技术的人才,普及电子计算机知识,使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相结合。打好管理科学化的基础,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实现城建档案管理工作标准化。加强对数据的管理,确保数据准确、及时、系统。建立适应信息化管理的城建档案管理体系。从目前城建档案馆计算机的应用情况看,最需要解决的是著录与标引。一个完整的档案计算机管理系统其工作流程可归纳为:档案数据的收集——档案前处理工作——档案数据的录入——档案数据的存贮——档案数据的加工——档案数据整理——档案信息的输出利用。可以看出档案前处理工作即著录、标引是整个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基础,档案前处理工作是由档案部门将收集到的档案进行分析、加工、组织,最终将原始的档案信息转换成适合于输入到计算机的形式的过程。即形成计算机语言的过程,这项工作不仅难度大,质量要求高,而且工作量大,耗时长,是一项比较复杂的技术很强的工作。 因此,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计算机应用知识,要掌握一定的标引技术和方法。我们还应积极探索档案信息数字化新途径。网络、通信技术与档案信息数字化相结合是城建档案管理的必然趋势,档案数字化是城建档案管理的发展方向,开辟档案原文计算机管理的新领域、创建网上档案馆为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和数字化档案管理提供证据、信息和记忆的管理,保证真实、可靠、完整、可用的城市建设文件与档案信息在电子、数字和网络环境下达到积累、共享与交流。其他载体信息的管理对不同载体和形式的档案要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最好做到专人负责,专业人员管理一门或一种档案。管理人员要经过严格的培训,取得相关的资格等。不同载体的档案整理要遵循不同的原则,但总的要遵循基本建设程序,按照呈报、设计、施工、竣工、验收四个基本形成阶段,进行分门别类的系统整理,使其保持内部有机联系又有始有终、成龙配套,达到完整、准确地揭示城市建设活动的真实历史面貌的目的,同时又便于保管和提供利用。 做好城建档案的保密工作 城建档案的利用是城建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城建档案作为一种重要的科技信息资源,是城市建设机制良好运行的基石,也是档案事业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档案的保密工作尤其重要,要注意以下几点:档案保管过程中的保密工作做好档案保管期限与保密期限的区分划分工作。做好档案密级的划分调整工作。档案利用过程中的保密制度做好制度建设。做好监督措施。做好档案开放中的保密工作做好档案的审查工作。做好档案的解密工作。 做好城建档案的宣传教育工作 加强城建档案工作管理,首先必须提高人们的档案社会意识,消除重建设轻档案,重使用轻管理思想。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全面,从简单到复杂,经历了相应的发展过程,在大多数人都对城建档案工作有所认识的今天,仍然有部分人对城建档案缺乏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这就需要我们加大城建档案管理和利用的宣传、教育工作,须知档案社会意识薄弱会出现建设管理工作与建设档案利益相脱节,规划收资不归档,建设施工不查档,建设完毕不建挡,城建管理不利用档案等。这实质是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集中反映。因此,做好宣传工作,增强人们的档案意识,是关系到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和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城建档案管理的学习研究和科学利用 档案管理是一门科学,城建档案管理同样如此,作为综合档案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其它档案管理工作具有相当的共性,如档案的收集、整理、立卷、归档,甚至利用、保管,与其它档案分别不大。但作为一门专业档案,它又具有相当专业素质要求,在管理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作为一名城建档案管理工作者,除了要掌握档案管理通用的基础知识外,还必须对城乡规划、建设、测绘、建筑、施工等一系列专业知识有相应的了解,才能做到档案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才能建立科学、完整的档案检索系统。这就决定城建档案工作者要强化专业档案的学习,对档管理方法、管理系统的研究,从而建立既符合国家规范要求又能充公分结合地方实际情况的档案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的目的是使之得到有效利用。要使城建档案在城市建设中发挥作用,就要有全面完整规范的档案。城建档案的科学利用,包括建立城建档案的查阅制度、城建档案的借用、复印等制度,要做到城建档案在城市建设中发挥效益,又要防止有人利用档案作出危害社会的形为。 最主要的是遵守《档案法》和《城市规划法》,这是因为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规划是龙头,城建档案是记录整个城市建设的索引,抓好城建档案工作,不但要认真贯彻好《档案法》的实施,而且还要贯彻好《城市规划法》。要把城市真正建设好、管理好,让城市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抓好城市规划,实际上也就抓好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关键,城建档案工作的建立健全,则又关系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今后的维修及改扩建的顺利进行。总之,城建档案管理工作在城市发展、城市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为城市建设提供详实的信息资料,还能对人们研究城市历史、城市文化提出有效帮助。作为基层城建档案管理者,我们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并为之努力和自豪。 城建档案论文:城建档案多元化发展思索 本文作者:颜雪华 单位:浙江省丽水市城建档案馆 城建档案的数字化发展,可以使各项工作更趋于规范化运行,按统一的标准与规范,形成城建档案数字资源库集群,并通过高速网络及数据互操作技术,将这些数字资源库集群连接起来,建立数字城建档案的数据仓库与交换中心,实现数据共享,更好地为城市建设服务。这些数字化的城建档案信息关乎城市未来的运转,既影响相关决策机构的判断与决策,更会影响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甚至会影响到每个公民的生存与发展。城建档案的数字化发展可以使城建档案的管理更加规范有序,更加高效快捷,更能发挥效益。城建档案数字化发展有利于城建档案的开发。 城建档案的数字化给城建档案信息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为深层次服务提供了可能。用户可以通过网络直接登录城市基础设施信息服务平台进行信息查询,不仅可以满足用户对查全率、查准率的要求、还可以对查询结果可进行显示、排序、转存、打印输出等功能。同时,城建档案数字化还可以支持社会各部门开发专业应用系统或建立其他专业的信息服务平台,如支持城市道路交通智能化、城市环境保护智能化、住宅小区智能化、城市建设管理智能化、城市生态建设或改造虚拟现实等。 面对新的形势,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任务更加繁重,工作标准要求更高,需要有关人员必须要正视当前城建档案管理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提高城建档案管理水平。城建档案数字化发展趋势认识不明确。随着城建档案管理机制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城建档案的重要作用,但有些单位和个人仍然存在对城建档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特别是一些人对城建档案数字化发展趋势认识不足,对城建档案数字化不重视。有的对城建档案数字化的投入不足,有的重建设、轻档案的思想比较严重,只注重工程的投资、工艺、质量等方面的问题,对建设工程档案在收集过程中是否齐全、完整、真实等重视不够,有的甚至没有把档案管理提到正常的工作范围,更没有建立一套规范的管理机制,来保障建设档案管理的完整和齐全,导致移交城建档案不配套,不完整,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城建档案工作的开展。 城建档案管理者素质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虽然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在不断加快,但总体来讲城建档案管理工作起步还较晚。近年来,虽然已经基本形成以城建档案馆为主体,以城建档案室、建设系统基层档案室和建设单位基建部门为基础的城建档案工作网络,但是,城建档案学科理论和我国城市科学以及档案学理论发展的整体水平相比,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其中一个重要薄弱环节,就是一些从事城建档案工作的人员,或者因为没有系统学习过城建档案管理知识,或者半路出家,对城建档案工作不熟悉,或者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管理设备进入了城建档案管理的领域,原来从事档案工作多年的专业人才已不能适应新的环境和要求了,这些情况严重影响了城建档案事业的发展。信息系统安全是制约城建档案数字化发展的瓶颈。城建档案的数字化优势之一就是通过网络实现城建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减少重复劳动,搞资源利用效率。要依靠于网络技术,将数字城建档案信息在局域网或广域网上传输,而保障信息系统的绝对安全,是制约城建档案数字化发展的拦路虎,就目前来讲,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没有一种一劳永逸的解决措施,需要将计算机系统的多种安全防护技术与管理措施结合使用,制定并严格执行安全管理制度,以堵塞管理方面的漏洞,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 城建档案数字化发展是推进城建档案管理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有力抓手,要最大限度发挥人力资源和数字化加工设备能力,进一步提升城建档案的资源优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归档工作。城建档案的科学归档是实现城建档案数字化发展的基础。必须要大力开展城建档案的接收、收集和征集工作,进一步丰富和优化馆藏,拓展馆藏门类,改善馆藏结构。要进一步加大对重点工程档案、城市基础设施档案、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建设系统各专业管理部门业务管理和业务技术档案的收集力度,加强馆库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硬件投入,积极争取各类与城建档案事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电子计算机、扫描仪、数码设备、去湿机、防火、防盗报警等现代化设备,为城建档案数字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大力推进数字城建档案馆建设。各级要进一步加大对数字城建档案馆的建设力度,通过高速宽带通信网络设施相连接和提供利用,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超大规模、分布式数字信息系统。加大以城建档案管理系统为核心的数字化城建档案管理系统建设,以面向馆外的“统一门户”和面向馆内的“管理统一平台”为核心,加快数字城建档案馆建设。 “管理统一平台”方面完成数字化生产系统、档案利用子系统的开发,优化了声像档案系统,并试验GIS模式下各类档案叠加串联方式;“统一门户”方面,档案统计子系统及档案利用、报送、验收、培训、征集“一站式服务”各功能模块,要强化档案信息对外服务上的功能,实施档案信息服务分权阅览方案。大力提升城建档案管理人员信息化水平。城建档案各类繁多、要求标准高,这就要求城建档案工作者必须具有多方面的知识,既要有城市建设方面的知识,又要有档案管理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档案工作人员必须不断丰富自己的各种知识,加强全面学习。要加大以提升信息化素质为主要内容的城建档案管理人员教育培训工作力度,通过采取多种渠道,多种形式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建设一支开拓进取、知识和专业结构合理,既懂业务又熟练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城建档案干部队伍。举办多种形式的专业网络业务观摩等活动,介绍相关科技动态和应用情况,介绍先进管理方法和手段,提高领导和业务人员的管理水平。同时,要创新服务方式,积极做好相关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城建档案服务职能。 城建档案论文:城建档案公共关系合理利用思考 本文作者:胡韵琪 单位:广东省中山市城建档案馆 公共关系在城建档案中的作用 城建档案馆是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服务性的社会组织,我国的城建档案管理事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城建档案馆为城市建设管理服务提供重要依据,具有服务性。城建档案馆需在社会其他群体和公众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关系状态,公共关系就变得不可或缺。公共关系有利于促进城建档案的内外关系。城建档案是由城市的规划建设方面的资源和信息串联而成,信息沟通与传播是公共关系的特殊手段。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传播沟通是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城建档案馆公关本质上就是进行有关城市建设信息的沟通。城建档案工作每天都与公众接触,为城市各项建设服务,对外提供城建档案的开发利用服务是城建档案馆的根本目的和职责。而在这一过程中,公众同样能接收到工作人员的信息,广泛听取意见,通过这种互相传递出的信息能促使公众形成对其的印象和评价。城建档案公关有于更好地协调内外关系,通过与公众的接触可以更好地找出不足之处,提高公众对城建档案工作的美誉度,从而树立良好的形象,也能增强工作人员的内聚力,提高城建档案馆的价值。公共关系有利于促进城建档案的舆论管理。 舆论是公众信息的一部分,是一种集中的、强化了的公众信息。任何组织都生存在特定的公众舆论环境中,其行为既受到公众的左右和影响,也影响和左右着公众的舆论。因此,舆论坏境对城建档案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在缺乏对城建档案馆正确认识的情况下形成的一些负面舆论会对档案工作的开展产生阻力。所以,我们必须建立和完善舆论,充分发挥公共关系的作用,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将准确的信息传播给公众,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向外界宣传城建档案的正面形象,去影响公众的看法、意见、态度和行为,为城建档案营造一个适宜和良好的舆论环境,更有利于日后的城建档案发展。 如何运用公共关系于城建档案工作 搞好城建档案馆的内部关系。城建档案馆工作人员主要面对主管部门的领导和自身部门的同事,要创造一个和谐愉快的工作坏境必须要运用公共关系来协调内部的关系。要使档案工作更顺利的进行,需要得到领导部门的认可与支持。为此,应该把握一切有利时机,开拓思路,与领导部门形成良好的关系。要尊重领导的意愿,了解主管部门的想法,掌握信息,并要积极主动地向主管部门汇报工作;日常要在工作上和领导多沟通,让领导了解档案工作的最新状况,理解在城建档案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引起领导的重视。要主动地接受主管部门的考核和请示工作,积极完成领导交代的各项任务,拓展工作领域,从而得到领导的支持和信任。城建档案馆正常运转离不开各方面的协调沟通。而加强内部关系沟通的目的,是培养工作人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培养其主体意识和形象意识。要想得到社会的认可以前,首先需要得到自己内部工作人员的认可,其次需要赢得内部工作人员的配合与支持。否则,将无法成为一个整体面对外部的公众。每一个成员都是组织的细胞,他们对组织有机体的认同和信赖,是这个有机体得以存在的基础。因此,良好的内部关系是城建档案公共关系的一个起点。 要将全体工作人员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就需要将内部工作人员视作传播沟通的首要对象,尊重工作人员分享信息的权利,争取他们的支持与理解,形成信任与和谐的内部气氛。如果内部传播有障碍,沟通不顺畅,就会在内部产生焦虑、猜疑等消极情绪和现象。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就需要健全的传播渠道,完善内部沟通机制,使工作人员在信息分享和感情沟通中与工作坏境融为一体。而在日常工作中,培养工作人员的公关意识,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也是另一重点。工作人员的公关素质会直接影响到工作的质量。要使工作人员意识到档案馆的良好形象是靠全体工作人员一起树立和保持的,引导他们主动的宣传城建档案的作用及各方面的成就,关心城建档案馆的形象与公关工作,并提高工作质量,以真诚的服务赢得公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还要积极主动参加各类专业培训,如进行礼仪语言、仪表、交谈方式等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公共态度和能力。对外宣传、介绍城建档案馆的工作性质与成就,是城建档案馆公共关系中最主要的一项任务。城建档案馆需要通过全员公共关系来增强外张力。 每一个工作人员都是城建档案馆与外部公众接触的触角,都处在对外公共关系的第一线;城建档案馆的整体形势必须通过他们在各自工作岗位上的良好行为表现出来。公共关系的目标是追求较高的团体价值,既要塑造组织的良好整体形象,提高组织的社会地位,争取较好的组织知名度和美誉度。要提高档案馆的知名度,增强社会对城建档案的认识,使公众能了解和支持城建档案的工作。城建档案馆的宣传工作不能局限于旧的传统展览模式,可以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介宣传模式,也可以通过新式展览这种综合性传播媒介引起公众的兴趣和关注。通过灵活地运用文字、实物、模型、录像等多种传播工具,图文并茂,使更多人了解城建档案的法律法规和工作内容,也使公众对城建档案馆工作有充分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扩大其在社会上的影响,增加知名度,实现内聚力和外张力的平衡和双向的调节。城建档案馆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还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打破一成不变的城建档案管理方法,取而代之的是运用新型的公共关系来进行管理。公共关系需要我们不停地学习和完善,才能使之能更好的运用于城建档案事业。 城建档案论文:城建档案管控创新思路 本文作者:孙晓蓉 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城建档案馆 建立有效的文件档案管理 计算机信息系统,充分、合理、安全的使用电子档案要实现档案信息化,就必须建立有效的城建档案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才能充分、合理、安全地使用电子档案。为此,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首先,改进和规范在应用计算机条件下城建档案管理工作流程,使之适应城建档案管理的需要;其次,依据城建档案形成的处理流程来进行城建档案信息化系统软件功能设计;再次,在信息系统中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城建档案的安全。另外,在电子城建档案使用过程中,也应注意到一是电子城建档案安全性问题。因为计算机网络化的快速发展,电子城建档案涉及范围迅速扩展,数量也急剧增加,特别是计算机网络化的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在网络下防范计算机病毒以及黑客的攻击,确保电子城建档案的安全。再就是电子城建档案的真实性问题。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从电子文件的生成到归档缺少规范化和程序化管理,相当数量的草稿性电子文件处于自生自灭的状况,多数电子城建档案与其相对应的纸质档案之间未建立统一的管理方法,储存电子城建档案选用的载体不耐久等原因,影响了城建档案的完整性、可靠性,从而影响了城建档案的真实性。此外,还有电子城建档案的法律效力问题,通常档案的法律效力都是与其载体相关来确定,电子城建档案由于没有固定的载体,所以,制定相应的法律认定条文就有一定的困难,这也就是光盘、磁带、磁盘等载体的电子城建档案未被法律认定的原因。 促进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城建档案工作人员要树立城建档案信息意识城建档案信息化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观念信息化”。城建档案工作人员是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力量,其能动性事关信息化建设的成败,只有让城建档案工作人员在思想上树立城建档案信息的意识,认识到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城建档案工作人员才会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才会主动关心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事业,认真做好信息化过程中的各项工作,主动思考社会文献信息系统中各种文献信息的渗透和融合,促使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与其他社会信息事业相互结合,共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具有能动性,一定的社会意识就具有一定的社会能动作用。那么社会城建档案意识在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必然有能动的影响,成为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推动力。提高城建档案信息化技术水平。首先要配备计算机、服务器、交换器、路由器、扫描仪等硬件设备。系统软件的开发应用与完善,可通过计算机系统软件的操作及推广,逐步建立统一的操作平台。其次,城建档案中心目录及全文的数字化。城建档案信息数据输入是目录中心的基础性工作,对各单位部门每年移交大量的城建档案资料,边整理边输入,从信息源头抓起,建立统一的数据格式标准,实施纸质城建档案和数字城建档案“双套制”工作模式,避免重复劳动,不但能节约人力和财力,而且也会大大加快了城建档案信息数字化的进程。再次,对上网信息进行密级划定。首先制订密级标准,对馆藏城建档案按公开、内部、秘密、机密进行划定;第四,对城建档案信息利用者进行网上身份验证,对不同身份的使用者提供不同的信息查询权限,以保障软件系统的安全。选取适合的城建档案管理软件是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付诸实施的重要媒介。信息化建设理念,需要科学的城建档案管理软件作支撑,单纯以传统方式管理大量电子文件,绝非明智之举,城建档案管理软件集功能全面、智能、便捷、高效等优点于一身,是疏通信息化建设管理脉络,提高城建档案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关键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成败。从安全角度来说,优良的城建档案管理软件自身的安全设置,如访问授权、用户安全级别、密码设置等功能模块,已成为电子文件管理、利用的一道坚实屏障,能有效地确保城建档案信息安全。 推行城建档案信息化管理,确立工程档案发展的新方向 信息技术的广泛采用和电子政务的加快推进,使城建档案基础建设的重心向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转变。现今,在计算机管理渗透的形式下,计算机管理软件的应用为实现城建档案管理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城建档案部门建立自己的局域网,计算机、光盘刻录机、扫描仪等,在系统开发和城建档案利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电子文件的大量产生,如何安全且高效地管理电子城建档案已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因此,选取适合电子文件形成单位自身特点的城建档案管理软件,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录入、开发利用等工作是开展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工程建设的过程就是城建档案形成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城建档案的建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从工程立项直到工程竣工验收的各个阶段,城建档案的收集、整理都是由不同的单位或部门来实施的,这就在客观和主观上都大大增加了城建档案建立的难度,信息化管理无疑提高工程档案管理效率与效益。加强工程档案信息化建设,选用适合企业城建档案管理的软件,制定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规章制度,改革不适应城建档案信息化要求的管理体制,打破地域和部门分割,提高工程信息交换及共享水平,创造更多有利于方便公众利用的条件,逐步提高相关岗位人员工作素质和能力。 现代化的设备需要人来操作,城建档案工作信息化需要人来实现。城建档案管理人员要学习计算机和信息化管理知识,必须具备多元化知识背景才能适应要求,现代化知识将成为每一位城建档案工作者知识构成的要素,同时,也深刻地影响城建档案工作队伍的结构和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只有对计算机信息管理软件系统有了足够的了解,才能参与本单位的软件开发工作,才能提出正确信息需求,使系统运行保持在良好状态之中。数据质量是计算机管理系统成败的关键,要严把数据关,保证所输入的数据是全面和准确的,否则难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可考虑建立数据审核制度,在数据输入之前对数据进行审核,在数据输入之后进行认真校对。因此,建立一支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业务知识的专业队伍是至关重要的。其中尤为重要的是计算机、数学、生物学等学科的知识,它们对城建档案管理实现现代化、信息化具有直接作用。其次,全面掌握科技档案专业知识,以及城建档案著录、标引、检索、编研、复制、修裱等有关城建档案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p#分页标题#e# 从城建档案管理现代化发展趋势看,城建档案工作人员必须具备掌握档案管理现代化技术、进行档案信息分析与研究、提供高层次档案信息服务与咨询等三方面的能力。城建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城建档案管理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的选送城建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深造,进行离岗培训,还可以采取以老带新、以强带弱的办法,互帮互学等建立复合型人才群和梯队型人才结构。作为城建档案管理工作者,应看到自身素质与新形势对城建档案工作需要的差距,以时不我待的精神状态抓紧自身的学习提高,尽快使自己成为合格的城建档案工作者。随着设备的更新和引进,城建档案管理部门既要注重引进具有丰富档案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精通业务的各种人才,又要注意引进相关学科的专门人才,合理调整城建档案人员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原有城建档案人员的培训和知识更新,使更多的人熟悉和掌握有关现代化管理技术,科学地管理城建档案。总之,在信息化条件下电子城建档案已在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城建档案部门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城建档案管理模式,就能够建立有效的城建档案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使城建档案管理工作更好地适应信息时展的要求,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城建档案论文:城建档案质量相关问题思考 本文作者:杨杰 单位:朝阳县建设局 造成城建档案质量问题的原因 城建档案是以某个建设项目或一个单位工程为独立对象,是每个项目或单位工程建设活动中产生的文件材料,其中包括工程准备阶段的文件、监理文件、施工文件、竣工图、竣工验收等部分,每个部分又包括多个归档文件,少则四五项,多则二十几项。如工程档案C类施工文件的内容由八部分组成:C1管理资料;C2土建工程施工文件(也可称建筑与结构工程施工文件);C3给排水、消防、采暖、燃气工程施工文件;C4通风空调工程施工文件;C5电气工程施工文件(含消防电);C6电梯工程施工文件;C7智能建筑工程施工文件;C8室外工程施工文件,每个部分又由具体的文件图表组成。数量大,使得城建档案的整理工作量极大。由于成本相对较高,这类档案又不可能完全使用标准的档案用纸。另外,建设工程是一项特殊的生产,建筑实体庞大且固定,工程环节多,涉及面广,因而档案会有相对较长的形成周期。所以在漫长的形成周期内,对于纸质档案如不严加保护,高质量的建设工程档案是难以保证的。 施工、监理部门“只看工程,忽视档案”的工作方式也为城建档案质量问题埋下了隐患。有些施工、监理公司没有专业的建设工程档案技术人员进行管理,公司为节省开支,选择技术员作为兼职档案员负责档案工作,不仅工作量大,而且不够专业。加之,档案的形成阶段主要在施工、监理部门,这些单位或部门如果不注意档案保管,没有科学地填制相关表格文件,那么形成的档案往往不符合国家统一标准,不利于城建档案馆(室)的长期或永久保存。 现今各地城建档案馆(室)都相继成立,由于组建工作刚起步,专职人员较少,多为科技档案或是质量监督站人员兼职管理,专业人才太少,不利于城建档案管理工作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另外,在档案员报送档案时,由于档案数量较多,而城建档案工作人员较少,在具体核查时,存在一定的工作缺陷,档案员的疏忽可能造成档案缺项、顺序颠倒,加之城建档案工作人员数量少、档案内容太多,有些问题在接收档案时并未及时发现,整理时才会暴露问题,但此时的报送手续已完毕,无从追补。 提高城建档案质量的对策 基于上述影响城建档案质量的三点原因,笔者认为提高城建档案的质量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解决。社会档案意识是指人们对档案的认识水平以及社会上对档案的普遍认识程度。这种意识越增强,对档案的利用需求就越大,档案的实现价值就越高,对于社会的服务能力就会增强。所以,一定要培养社会城建档案意识,引导社会各种力量重视城建档案的收集和利用。另外,要加强宣传,提高人们对城建档案重要性的认识。城建档案来源于城市建设工程,记录的是建筑活动中的元数据,不仅有助于对建筑物监督考核,更为日后的建设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各级政府部门要重视起城建档案的管理和利用,档案管理人员要从自身开始重视城建档案的整理和保管,努力提高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要将宣传工作落到实处,提高全民的社会城建档案意识。 形成阶段的保护工作针对施工、监理部门忽视档案管理的现状,相关部门应该建立规范化管理标准,将档案管理与工程建设有机地协调起来,并把档案的管理工作纳入到工程质量的评定体系之中,按照工程进度及时收集整理,也要考核档案文件的完备性、准备性以及真实性。要将制定好的管理规范下发给各个工程公司,要求公司严格按照标准报送。另外,还要建立健全建设工程档案的报送制度。城建档案的报送要严格遵循国家级、省市级规范要求,对城建档案的报送、整理要严把质量关,以提高城建档案归档质量的管理水平。要及时收集整理工程文件,按规定将编制合格的工程档案及时向城建档案保管部门移交。同时,也要结合地域特点制定有地方特色的管理制度。 城建档案在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过程显得极为重要,全国各地均在努力加快城建档案馆(室)的建设工作,根据《全国城建档案2010年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要点》的统计,目前辽宁省共17个县级市,27个县城,共计44个县(市)。截至2010年底,设置独立城建档案馆(室)的县(市)有25个,占57%。未设置独立城建档案馆(室)的为19个县(市),在城建、规划、建设等主管部门内部机构负责城建档案收集、管理工作,另有独立设置的区档案馆(室)15个。其实,加快城建档案馆(室)建设的步伐还应做到:加大资金投放力度,保障城建档案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且配备专业技术人员,使得城建档案管理工作更趋专业化、科学化。解决城建档案的质量问题是一项长期而且艰巨的任务,不仅需要各部门的通力合作,更需要全体城建档案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 城建档案论文:城建档案监管服务革新思索 本文作者:李红琳 单位:江苏省东海县城建档案馆 职业素养是通过组织管理将工作中必备的素养变成一种文化习惯。培育职业素养需要切实落实岗位责任制,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工作推向有序、系统、协调、效率、负责的最佳状态。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对于档案基础管理工作而言,是至关重要的管理主题,要完善城建档案管理基础工作,就必须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首先,必须加强对城建档案工作者的专业技能培训,使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能达到对工作任务进行熟练精确的操作。其次,还必须对档案工作人员加强其他方面的素质培养,比如与建设工作相关的一些知识信息的培训。同时,在网络信息时代,对档案工作者的信息技术以及数据处理技术的培训也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提高档案的质量是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工作任务。城市建设需要的及时有效的信息,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对档案进行整理时就必须实现对于档案信息资源的系统化归类,完善档案信息资源目标工作,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准确性。 总之,城建档案工作人员既要掌握档案工作的原理方法,也要对不同工程建设形成的档案特点、规律进行准确把握。因此,应该培养自身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使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得到提高。要以领导为核心,在工作中通过组织参加培训、专业研讨及解读新法规、新规范等方式,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深入地开展创建学习型团队活动。努力提高对城建档案工作的认识,以适应城建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要求城建档案主要产生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勘察设计、施工单位,其积累形成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城市经济建设对城建档案的有效利用。 目前,城建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已越来越被全社会所认识和重视,城建档案的作用越来越凸显。随着国内建设水平的快速提高和发展,新的建筑机构、施工工艺不断呈现及政策法规的更新出台,城建档案人员在工作中面临着信息“管涌”,这种形式“逼迫”城建档案工作者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准,以适应档案事业的新发展。增强服务不断创新观念,以服务促发展创新服务内容是城建档案馆服务工作创新的先导,而信息服务则是服务工作内容的重中之重。城建档案工作的本质是一项服务性工作。要树立“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寓执法于服务之中”的管理理念,树立服务经济、服务建设、服务民生的新观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走出传统的思想误区,强化服务意识,深化信息服务内容。把服务工作的重点转向信息的深加工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来。 通过拓宽信息来源,深化档案信息加工等手段,优化服务质量,树立城建档案服务品牌,展示城建档案馆的地位和作用。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用户信息需求的变化,信息服务也处于不断发展和深化之中,当前的城建档案信息服务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革,信息服务的内容、方向以及模式也都面临着新的调整。总体看来,城建档案信息服务已经取得了较大进步,基本实现了服务内容综合化,服务理念的社会化,但与其他信息服务机构相比,城建档案的利用率还是不尽人意。因此我们应该从城建档案信息服务创新上下功夫来吸引公众的注意力,以引导需求,创造需求,使城建档案在信息利用方面有进一步的提高。 服务理念的创新城建档案工作者在新的历史时期,应该以改革的精神研究新形势下的新问题、新特点,从而实现城建档案工作的根本性转变。一是树立市场经济意识,努力实现由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向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管理模式的转变。二是树立法制意识,努力实现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由经济、行政手段管理向依法管理转变。三是树立信息意识,努力实现以城建档案实体管理为主向以城建档案信息开发、利用为主转变。四是树立现代化意识,努力实现手工和简单技术型管理向城建档案信息数字化管理转变。五是树立社会化意识,努力实现城建档案的单一型、被动型服务向全方位、全过程满足社会需求的主动服务方式转变。六是树立人才意识,努力实现档案工作人才意识,实现档案工作人才素质由单一专业型向一专多能型的复合型转变。 树立开放意识,要变被动为主动服务,拓宽服务渠道,改善服务功能,并用前瞻性的眼光积极主动地为利用者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要把“以人为本”思想贯穿于城建档案服务工作中,不断满足社会各界对城建档案信息的需求。服务技术的创新技术创新是城建档案服务创新的前提条件,是增强城建档案工作的动力源泉,只有不断创新现代技术,才能使城建档案工作获得可持续发展。因此,提高信息利用率成为城建档案服务工作有待解决的问题。多媒体技术、数据仓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数据抽取技术及数据推送技术等信息化环境下的一批新型信息开发与利用技术的问世,进一步缩短了城建档案信息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同时也将城建档案信息开发工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服务模式的创新城建档案馆属于窗口单位,接触社会各行各业人员,城建档案工作者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体现了档案工作者的素质和修养。因此,城建档案工作者应当文明办公,礼貌待人。在接待查档、咨询等服务性工作中,说话要和气,态度要和蔼,使用礼貌用语,做到百问不烦,,百查不厌,自觉增强服务意识,端正服务态度,积极主动地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总之,新时代的城建档案管理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只有抓住机遇克服困难,才能不断实现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理念的全面创新,只有着力于档案工作服务功能的开发,城建档案服务创新才会持续下去,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城建档案论文:城建档案科学发展途径 本文作者:郑玲玲 单位:东莞市城建档案馆 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给城建档案工作带来了无限机遇和挑战,然而回顾城建档案工作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城建档案工作已经长期滞后于城市建设发展的速度。众多的实践证明:“思想有多远,我们才能走多远”,要使城建档案工作顺应城市发展形势,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寻城建档案工作新思路、构建新格局。 一、城建档案工作新思路的探寻 尽管城建档案馆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基本建立起管理城建信息资源的形象,但至今公众对城建档案工作内容的认知度、使用度仍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果能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变换思维的角度,以更为接近社会,亲民、便民的新形象出现,城建档案工作将会广泛为人们所认知和感受,城建档案工作的内容也将会更充实、视野将会更广阔,工作格局也将会为之焕然一新,笔者从思路上作如下探寻: (一)从社会需求角度:城建档案工作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整个社会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与社会建立起共存的关系。面对变化了的客观环境,今天和未来的宏观政策和城建档案需求市场,绝不因为城建档案部门社会功能的大小也不完全取决于城建档案事业本身的规模,而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城建档案工作与社会需求的协调能力。只有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来把握城建档案工作发展的规模及其方向,并着力于提高城建档案馆室的工作效率和城建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城建档案工作的社会功能才能相应地发展,最终使城建档案工作与社会建立起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紧密关系。大量实践表明,只有以公共服务的需求为政策取向和衡量标准的工作才能得到绝大多数公众的认同和支持,进而适应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不断为社会提供公益性的城建档案文化产品和城建档案公共服务。 (二)从社会环境角度:作为社会整个社会体系的一部分城建档案馆从来就不是孤立的,城建档案馆一直存在着与社会的互动,只是由于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系统性质的不同和城建档案工作所处地位的不同,其社会化的程度也不同。城建档案工作走向社会化要求城建档案馆与社会政治、社会经济、社会文化和社会信息环境有机地结合,立足社会的变迁,面向社会信息、知识的实际有效需求,调整办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最大限度的释放城建档案馆的信息、知识的组织、管理、服务、增值的功能,求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佳双赢。 (三)从社会效益角度:城建档案事业作为社会事业的一部分,它的发展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不同时期发展理论的影响。以往所走的规模型增长道路,曾使城建档案事业的发展出现了重外延轻内涵、重数量轻质量、重自身规模轻社会效益的倾向。城建档案工作无法与社会建立协调发展的关系。社会是城建档案工作发展的重要外部环境,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城建档案工作的发展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二、城建档案工作的优劣态势分析 哲学原理告诉我们:矛盾双方同时存在,并且对立统一。工作环境亦然,在挑战存在的同时,机遇也一并存在。理清建档案工作的优劣态势,便于培育城建档案工作的新增长点,调整和优化工作结构,使之成为城建档案工作创新发展的成长点。 (一)行业弱势。战略发展方向不够明晰;部分管理形式和方法过于陈旧;形成时间长而致“形成”“、管理”“、归档”脱节;资源信息利用率不高;发展水平低于城市建设发展水平;在档案资料的信息研究和开发方面较为落后;行业社会知名度低。 (二)潜在机会。服务宽度具延伸性,可为更多利用群服务;可应用信息资源提高利用者的追随度、依赖度;行业知名度正在不断提高;利用服务需求不断增长;城建档案信息资源的不可替代性;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文档一体化管理。 三、城建档案工作的新格局构想 在整个大社会中,有生存的空间才有发展的空间,而生存的空间在于如何去拓展、延伸。尽管近些年来各级城建档案馆积极拓展城建档案馆的社会服务功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其社会功能的发挥仍不尽人意。如:利用率低、利用范围狭窄、社会认知程度差、馆藏匮乏、服务水平不高、利用方式单一、编研工作缺乏成效等行业弱势特征仍广泛存在。要改变这些状况必须对城建档案工作注入新思维元素,拓展新的空间来构建城建档案工作的新格局,它包括: (一)塑造服务新形象:以全新的服务理念全面打造城建档案馆的新形象,增强城建档案馆在城市建设中的影响力;拉近城建档案馆与市民的距离;扶助城建信息资源弱势群体,培育利用新群体。如:从城建档案馆建筑设计观念上、形象包装上、利用、宣传上改变城建档案在人们心目中“为机关服务”、“保密”、“内部”等形象,让城建档案工作与市民的联系更为紧密,与大众生活、利益更加贴近。 (二)开创服务新方式:服务是使城建档案工作融入社会的最好方式,如果城建档案馆能成为市民了解城市规划建设和记忆城市建设变迁的“窗口”,成为人们工作、生活需求的一部分,那么城建档案工作才是真正实现了发挥社会服务功能的作用。开创服务新方式可以着手于:建立开放式的城建档案信息服务中心、适时开放城市规划建设信息、建立数字城建档案馆实现远程电子数据查询中心、电子档案的远程审核、接收和在线归档、馆藏档案的在线查阅等。 (三)创建无缝式全程管理新模式:随着社会对城建档案信息及时性、完整、系统、准确性需求的不断提升,城建档案的管理将摒弃“形成”、“管理”与“归档”脱节的现行管理模式,逐渐步入文档实体生成一体化,文档管理一体化,文档信息利用一体化,文档规范一体化的无缝式全程管理新模式。而借助网络、计算机软件、信息通信技术集成的城建档案管理平台,不仅可以实现不同类型工程从文件生成、办理到档案归档管理的全过程管理,还可以保证文件内容的完整性、元数据数据结构的一致性、畅通性,高效实现城建档案的利用价值。 (四)成为城建信息研究的孵化中心:广揽城建规划、设计专业人材,充实专业编研人员队伍,提高城建档案编研质量,改变以往传统的原始资料编纂方法,对城建档案信息进行深加工或专门研究。利用多题材、多载体等形式,使编研材料既可为科学研究、资政、参政等提供参考资料,也可直接服务于城市设计、城市规划建设、经济建设、文化事业、群众生活等;不仅有文字材料,也有图片、影像、三维动画等;而且还有多媒体、网络等载体形式的编研成果。#p#分页标题#e# (五)做好角色管理:城建档案工作在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中担当的是服务性角色,因此城建档案工作应以服务为中心来展开,如:广泛参与城市的文化和宣传活动,主动融入、积极参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设计等活动,彰显与城市规划建设的密切联系,创新城建档案信息资源的宣传利用方式,采纳一切能体现“公共”与“服务”的思路与举措,进一步拓展城建档案馆社会服务功能,使城建档案馆成为城市城建文化新翼及政府亲民、爱民和为民服务的新平台等等。 (六)注重横向的合作与开发: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迅猛发展和电子政务不断推进,信息共享与资源整合已成为必然,那么在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上应改变过去以城建档案物理保管地点为基础的割据式开发,走多元化、多层次、多模式之路,打破一馆开发城建档案项目的地方特色和资源局限,突破一馆一地的边界,走合作开发的道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利用者的多元化需求。如:图书馆、博物馆、城建档案馆等不同文献保管机构的共同开发,经济一体化城市之间城建档案资源的合作开发、片区经济带城市之间,产业合作城市的城建信息开发整合等。 (七)广开服务城乡、服务民生的渠道:由于城建档案内容涵盖了城市建设历史、城市规划建设现状、城市建设未来发展方向、城市住宅、企业厂房、市政基础设施、地下管线、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多方面的内容,涉及到政府、公共服务机构、企业、社会团体、个人等各个社会层次,可提供利用服务的对象囊括了社会的各个层面,拥有广阔的可开发利用空间,广开利用渠道,可使城建档案馆成为当地城建历史查询、城建文化浏览、城建信息检索的重要场所,成为记忆、弘扬和发展城市建设文化聚集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作为自然界发展的规律,也同样适应于社会各方面。未来社会的发展呼唤城建档案工作以一种“信息、公益、亲民”的三维新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我们只有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审时度势,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格局,才能引领城建档案工作迈入新里程。 城建档案论文:城建档案保密问题分析 本文作者:郭南保 单位:福建省莆田市城建档案馆 2005年8月1日,福建省国家保密局和建设厅联合转发国家保密局、建设部(国保函[2005]215号)关于《城市规划有关内容是否应当保密的复函》中,针对太原市城市规划展示厅拟展出的城市规划图文资料指出:“应依照有关保密法律法规的规定,作必要的保密处理,城市总体规划的图文资料应隐去不宜公开的内容;城市电力、电讯、给排水、供热、供气、防洪、人防等地下管线的现状图、规划图不得公开”。这一规定,充分说明了城建档案管理中的保密工作不容忽视。当前,城建档案部门虽然未发现泄密事件,但泄密事件在某些部门是时有发生的。如一些单位,由于管理不善,措施不落实,部分工作人员保密意识差,曾经发生“情密交易”、“权密交易”、“钱密交易”等泄密案件。这些现象的发生给城建档案部门也敲了警钟。因此,如何做好城建档案管理中的保密工作显得十分重要。本文拟就城建档案管理中的保密内容和可能泄密的形式及其防范措施,提出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城建档案管理中需要保密的内容 依照《建设工作中国家秘密及其密级具体范围的规定》,建设工作中国家秘密及其密级的具体范围: (一)绝密级事项 党政军首脑机关、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寓所和经常性活动场所的地下专业工程的规划设计和管线综合图文资料。 (二)机密级事项 1.不对外开放的国防科研生产、试验、训练基地的城市现状图、规划总图的图文资料。 2.国防工程、国家级科研工程(课题)的关键部位的勘察、设计、施工资料。 3.国家重点工程对外发包及其设备、技术、材料进口谈判的计划和底数。 (三)秘密级事项 1.国家建设工作(含各行业)的长远计划、规划及拟议中的重大经济政策和改革措施。 2.设市城市电力、电讯、给排水、供热、供气、防洪、人防各专业工程的整体规划、现状图及管线综合图文资料。 3.省、自治区、直辖市重点工程对外发包及其设备、技术、材料进口谈判的计划底数。 二、城建档案管理中泄密的表现形式 (一)保密意识不强而泄密 表现在:一是在开放利用城建档案中缺乏保密观念。要么认为既然开放利用城建档案,就无密可保;要么认为在高技术条件下,难以抗衡高科技窃密,有密难保就疏于防范。二是整理过程中废文书处理不当泄密。多余或重复的文书或草稿未经批准处理就扔进垃圾堆或出售,被不法分子利用导致泄密。 (二)管理不善而泄密 表现在:一是城建档案案卷保管不善泄密。管理人员管理不严格,随手丢放,被不法分子盗取、复印、偷拍等导致泄密。二是库房管理设施不完善而泄密。管理人员不按规定安装好防盗窗、防盗门和警报器,被不法分子乘虚而入盗取、拍摄等导致泄密。 (三)计算机技术处理不当泄密 表现在:一是计算机存储城建档案泄密。管理人员在利用计算机存档时,对于该保密的城建档案疏于防范,忘记加密,被不法分子盗取导致泄密。二是单位与单位之间进行网络传输泄密。城建档案馆在与有关单位进行网络传递有关城建档案资料时,被不法分子截获而泄密。 (四)“情密交易”、“钱密交易”、“权密交易”而泄密 表现在:有的城建档案管理人员碍于亲戚、朋友的面子,“情密交易”,将保管的保密档案透露给外人;有的接受某些不法商人的宴请、经济贿赂,“钱密交易”,将属于保密的城建档案透露给外人;有的有求于某些领导,每当这些领导出面时,“权密交易”,将保密的城建档案透露给外人而导致泄密。 三、城建档案管理中几项防范泄密措施 开放城建档案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充分发挥城建档案作用的有效途径。同时,城建档案又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开放利用城建档案必须以不泄露国家机密为原则。城建档案开放利用与城建档案保密既是矛盾的,又是辩证统一的。在城建档案开放利用与保密的问题上,必须克服保密保险,利用危险的思想倾向,不要因为怕泄密,该降密的不降,该解密的不解,该开放的城建档案不及时开放,影响城建档案作用的发挥。为此,可采取以下防范措施: (一)加强教育 防范城建档案管理中的泄密事件,加强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是根本出发点。一是加强政治思想教育,用邓小理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城建档案工作者的头脑,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政治立场坚定、敏捷性强的城建档案工作者。二是加强保密培训,认真学习《保密法》,并结合具体案件适时进行教育,强化保密意识,不断提高城建档案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 (二)完善制度 建立健全城建档案整理、鉴定、保管、提供利用、信息传输等工作制度,严格执行《保密法》,杜绝漏洞。严格查阅制度,城建档案一般不向国外人员查阅,如特殊需要,查阅有密级的城建档案需经省和国家业务主管机关批准。查阅有密级的城建档案,一律凭单位介绍信,经有关领导批准后才能查阅。查阅时一般不得拍照和复制,如因工作需要拍照和复制,须经有关部门批准。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的保密检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报告有关部门和领导,并视情节轻重严肃处理。建立严密的计算机管理保密网络体系,以科学的管理制度,严防城建档案泄密事件的发生,确保城建档案的安全。 (三)强化监管 失去监督管理必然导致混乱和腐败,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要防止泄密必须抓好三个重点:一是重点部位。即库房、打印室、微机室等地方,要严格管理,及时监督,防止漏洞;二是重点时间。工作时间要严格遵守制度,进入库房调阅城建档案时要建立两人陪同制,防止疏忽大意而泄密。此外,还要加强节假日放假时间的安全保密工作;三是重点环节。利用扫描仪进行城建档案扫描时,要限制参与人员,尽量缩小涉密范围。运用计算机管理城建档案时,要指定专人负责和管理,严禁无关人员私自进入机房,并注意给保密级的城建档案加密,防止泄密。此外,还须加强电子文件利用的管理。电子文件入库载体不得外借,只能以拷贝的形式提供利用。对电子文件的利用者实行利用权限控制,防止无关人员对电子文件系统的非法访问,防止利用过程中的泄密和损伤信息。#p#分页标题#e# (四)从严治档 对那些“情密交易”、“钱密交易”、“权密交易”者要严格以法查处,该党纪政纪处分的,要及时依法处理;该追究刑事责任的,要铁面无私,及时追究,防止姑息迁就;对于那些因工作不负责任而导致泄密者,采取调离工作岗位或给予警告、党纪政纪处分等办法,促进城建档案工作者提高认识,依法办事,堵塞漏洞,做到警钟长鸣,防患于未然。 总之,在城建档案工作实践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城建档案开放与城建档案保密的关系。为了开放放弃保密,这种有密不保的做法,既违背了《保密法》,同时也使国家利益受到侵害。为了保密而该开放的不开放,该利用的不利用,既违背了《档案法》,又不利于城建档案作用的发挥。有密不保是违法,该用不用同样是违法,只有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保证城建档案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城建档案论文:城建档案信息化监管研究 本文作者:李士霞 单位:淮南市市政管理处 档案是对人类活动的真实记录,是人们研究和把握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重要依据,城市档案是记录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信息库。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一体化进程越来越快,对城市档案的管理能为未来的城市发展建设起到指导作用,在城市建设活动中也越来越重要。传统的城市档案管理工作是对城市建设档案的实体性管理,这样的管理由于受到人的管理因素的制约,其可流动的空间范围以及社会服务的效应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电子信息化技术具有流动性强,可操作性高,易于存储交流等优点,加快城市档案的信息化建设能更好地为城市档案建设服务,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一、现代信息技术对城建档案工作的影响 迈入信息化时代后,以信息科学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正在迅猛发展,这将深深的影响我们将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信息化是大势所趋。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是指以微电子学为基础,对利用电脑对文字、声音和图像进行信息处理的技术。相较于其他的信息处理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具有高效、高速、准确和便利的优势。现代信息技术在城建档案管理方面的应用,体现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对传统的城建档案管理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城建档案管理理念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日益改变。城建档案管理已经不是指简单的实体管理了,他不仅是对城建档案信息的管理,也是对城建档案信息的操作。对于城建管理工作人员而言,需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城建管理在现代信息化技术下的变化,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做到从行政手段想依法管理的转变。城建管理向信息管理的发展是手工管理向技术管理,单一服务向综合型服务的转变。信息化技术在城市档案建设中的运用能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实现对城建档案的快速处理。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城建档案工作中的作用 现代信息技术在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上的运用能加强档案资源的整理、开发与运用。城建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是将实体信息进行信息化处理的过程,是对信息存储、检索、管理形式和载体的变化过程。加快城建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进程有利于实现城建档案的资源共享。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要求相应的城建档案建设能够适应新形式的客观要求,能够跟上社会发展速度。城建档案的信息化进程也有利于城建档案适应的发展,作为城市建设的基础,城建档案建设如若跟不上现代城市建设的发展,将影响现代城市建设。 三、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几大核心因素 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之处在意对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其目标在于实现各种档案信息经公共信息网络实现信息互通,以此满足更多用户在不同时间地点的广泛对城建档案信息的有效、高效利用。对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至少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核心: 第一,城建档案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城建档案建设的重要物质保障,基础设施能直接、集中地体系难城建档案信息化程度,制备相应的基础设备是城建档案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缺少它其他的任何工作都不能开展起来。城建档案信息化的基础以信息网络为核心,配合其他相关的硬件设备组合而成。 第二,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城建档案信息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对他的开发利用是城建档案信息化技术的核心任务。城建档案信息化需要大量的相关资源,这就要求相关的单位集体为其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源,丰富城建档案的基本信息资料。 第三,档案信息系统的建设。信息系统的建设包括对成绩爱你档案信息的采集、处理、加工、管理、存储和传递等各种技术软件,是城建档案资源实现网络化、共享化的重要保障,离开了网络系统的建设,所得到的信息资源便是散的,不能够共享,不能实现异地交流,不能使更广大的用户朋友享用,这就不满足城建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基本要求。只有城建网络系统建设成功,城建网络信息化的相关作用才能够充分体现出来。应用系统的建设需要同各自办公自动化、局域网建设同步发展。 第四,信息化标准的建设。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没有相应的行业标准,则城建档案就算达到了信息化,但是其信息化也是杂乱无章的,信息资料更是混乱不堪的。对于行业标准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这关系到信息资料的可靠性,信息网络的安全性与质量,一个好的行业标准规范能催生出强有力的城建信息网络系统。 第五,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城建档案信息化的成功之本,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人才的素质决定工作的速度与质量,城建档案信息化的建设离不开对行业人才的培养,因此,各级单位应该把人才的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做到用人可用,也要做到有人必用。为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储备足够的能量,为档案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提供不竭的源泉。 四、加强城建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建议 社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要求相关领域的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能跟上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如果哪个行业的信息技术发展跟不上其发展,该行业信息建设在没进行相关突破性改革时,该行业的信息技术可能就越来越落后于其他行业信息化的发展。因此,城建档案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创新,做到与时俱进。在进行建设时,笔者认为首先应该进行行业标准的建设。只有拥有了个完善的标准,相关部门才能够根据此标准做出相应的设计规划,不然其他部门单位所做的工作可能就付之东流,白白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其次应当将基础设备建设和加强人才的培养同步进行,在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离不开人的建设,也离不开设备的建设。设备是硬件,人是软件,离开了任何一样,各自便不能正常的进行工作。接着应该进行系统库的建设,根据其他行业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来确定城建档案管理信息化所需要的哪些准则,需要哪些系统部分,然后将系统部分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个完整的系统,为信息资料的整理做好准备。最后才是信息资料的整理,这部分的工作范围最广,涉及单位最多,需要相关单位为信息系统提供内部资料。 五、结语 城建档案发展事关国家进步和社会发展,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决定着城建档案的建设。因此,城建档案信息化的建设影响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加强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刻不容缓的事。 城建档案论文:城建档案编研若干问题思索 本文作者:彭春华 单位:梅州市城市建设档案馆 城建档案馆是一个城市中城建档案的综合管理部门,是保管城建档案的基地,也是城镇建设的“百科全书”,领导决策依据的“数据库”,是城建信息的管理、开发和咨询利用中心。如何变死档案为活档案、死信息为活信息,搞好信息开发提供利用,编研工作是关键,城建档案编研工作历来是开发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延长珍贵档案寿命,服务于城市建设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通过城建档案编研,可以检验城建档案工作质量和有关的问题,对于城建档案收集是否齐全合理、鉴定、整理是否科学,检查是否完备,保管是否安全,都起到举足轻重的检查带动作用。各级城建档案馆自成立以来,紧密围绕城市建设的实际需求,采取有力措施,编研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城建档案编研成果,为城市建设、规划设计、领导决策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总体上说,编研工作的现状仍远远跟不上城市建设高速发展及信息时代人们对城建档案信息的极大渴求,档案编研工作中普遍存在的编研成果形式单一,质量不高,编研成果的利用率低是制约档案编研工作发展,发挥编研成果最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瓶颈。如何适应形势的发展,实现编研工作新的突破,是摆在各级档案部门和广大编研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丰富编研类型,提高编研质量。 (一)目前,多数城建档案编研成果都是诸如汇编、文集、简介、目录等一些形式单一,浅层次的资料罗列加简单点评式的类型,分析研究性较差,综合性不强,不能给人们提供直接的建议或方案,档案馆应努力改变这种状况,在汇编型、编写型的基础上,多开展一些编纂型、声像型、展览型的开发工作,利用城建档案馆现有馆藏,按照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和社会需求,把庞杂、零散的档案信息进行有机的组合和必要的加工,并对信息作深入研究、分析、提炼、概括,编辑出内容上更具科学性,形式上更具灵活性,操作上更具经济性的贴近社会需要的档案编研成果。 (二)城建档案编研成果的质量,不仅是一个档案部门业务水平的真实反映,而且也是衡量城建档案编研工作是否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准,提高档案编研工作质量要注意做好如下四点: 1.领导思想要重视:档案馆领导思想上是否对档案编研工作重视,给予编研工作多少关心和支持是档案编研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编研质量能否稳步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机构制度要健全:成立专门的档案编研机构,制定相关的工作制度,是编研日常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人员要落实:编研人员力量是否足够,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编研成果的质量,因此,应把一些专业水平高、研究能力强、文字功底好的人员选派和充实到编研工作岗位上,促进编研工作的提高和有所创新。设施要配齐:开展档案编研工作的一些硬件设施如:照相、摄相、录音、复印、打印、扫描、电脑及网络工程等设备,是编研工作有效开展的物质保障。资金要保障:编研成果是一项文化产品,有投入才有产出,要获得一项高质量的编研成果,必要的资金投入是编研工作的血液和润滑剂。 2.选题要精准、新颖。选题的精炼、准确和新颖是档案编研成果质量高低的关键。编研的最终目的是编研成果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利用率的高低是衡量编研成果质量优劣的标准。为此,编研人员必须走出馆门、走向社会,深入城市建设第一线,加强调查研究,了解城市建设的重点和动态,正确分析和预测在一个时期内城市建设对城建档案信息的需求情况,确定编研工作的方向,在此基础上选定一个精炼准确且新颖的编研主题开展工作,就使得编研出来的成果,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性、针对性,更贴近社会需求。选材要广采博取,做到准确真实。对符合编研选题内容的尽量多收取,以便在定题时有比较、有选择的余地;准确是指选材切题,要选择最能阐明编研主题内容的档案资料,运用辩证观点,既考虑到内容上的针对性、典型性,也考虑到技术性、先进性,从而做到择优编录;真实是城建档案编研成果的灵魂,在编研实践中要始终以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去鉴别,核实档案信息的真实性,确保城建档案编研成果的质量,使得编研成果有实用价值,值得信赖。编研成果要有专业特点,突出地方特色。城建档案含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反映着不同时期的施工技术,基础结构,建筑风格等,对现代设计业、建造业有极高的参考借鉴价值,编研工作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打造有专业特点的产品;对“原汁原味”的地方特色档案信息,我们要经过认真的筛选,整理和加工,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编研出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的特色产品。 3.不断丰富馆藏,善于借鉴和联合编研,保证编研成果的高质量。编研工作首先依托的是自身的馆藏信息,丰富的馆藏是高质量编研工作的物质基础。城建档案编研工作最大的竞争优势和资源优势依赖于城建档案,要保持城建档案编研工作的生机和活力,就要采取多渠道、多方式努力丰富馆藏。做好编研工作还要做到不局限于本地区、本部门、本领域,要开拓视野,善于借鉴别的国家和地区、其他部门、其他学科领域的已有编研成果,洋为中用,彼为己用,增大编研成果的信息量和含金量。在必要的情况下,还可以联合其他部门或其他城建档案编研机构开展编研工作,以克服信息单一、力量薄弱、信息渠道不畅的缺点,有利于互相交流、学习、编研出信息含量大、质量高的编研成果,又可节约资金和时间,提高编研效能。 4.要注重编研人才的储备和培养。人是生产力中最革命的因素,要提高编研成果的质量,最重要的是选择好编研人员。城建档案编研工作作为信息和价值具体表现形式,已成为城建档案馆的重要部门和信息中枢,因此,在档案部门,最好吸纳一些有责任感、有事业心、热爱本职、精通专业技术知识、熟悉馆藏、文字功底好、肯钻研、综合素质高的业务干部从事城建档案编研工作,才能有效地保障编研工作的高质量。对现有人员,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尽可能地提供接受再教育的机会,调动他们刻苦学习、钻研业务的积极性,边干边学,以干促学,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适应新时期对城建档案编研工作者的要求。 二、转变观点,提高编研成果的利用 当前,许多优秀城建档案编研成果开发出来后,由于思想观点的制约和缺乏必要的宣传,致使它们仍“藏在深闺无人识”,影响不大,利用不高,没有取得相适应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要提高编研成果的利用率。 (一)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转变过去那种“好女不愁嫁,好酒不怕巷子深”的传统思想,树立“好酒不怕有人识,酒好也要靠宣传”的超前意识,以思想观念的转变,促进编研成果利用工作的开展。编研成果的质量是成果利用工作的前提,而成果利用工作的提升,又促进了编研工作质量的提高,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主动向利用者宣传、主动向领导介绍,主动服务,促进编研成果利用。#p#分页标题#e# (二)要不断加大宣传力度。为使编研成果创造出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首先得提高利用率,我们必须注重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加入对编研成果的宣传力度。如:在电视台、电台、报刊、杂志上以新闻报道形式、专题采访形式或知识专栏形式给予宣传报道,在专业城建档案刊物、业务宣传栏里进行宣传,也可以通过网站在网络上向社会公众宣传,还可以向领导,业务联系部门及工作人员赠送资料,直接宣传。总之,宣传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但要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宣传,才能获得较好的宣传效果,直接提高编研成果的知名度,使编研成果成为一个品牌,达到提高利用率的目的。 (三)要创新利用形式。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为此,我们要立足现有技术和设备,不断更新编研成果的利用形式,促进编研成果利用率的提高;如:利用图片展方式、电视专题片方式、声音解说方式、文字、声音、影像三维动画方式、网站浏览方式、短信阅读方式,邮票、明信片方式等多种形式对编研成果进行传播和利用。 总之,城建档案的编研是一项研究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系统工程,要以库藏档案资料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利用服务为目的,不断提高编研成果质量,提升编研成果的利用率,努力推进深化编研工作的开展,便城建档案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城建档案论文:城建档案价值体现及历史意义 摘要:城建档案记录了城市的发展和变化,它是不可多得、不可复制的历史还原图像,如何正确对待馆藏工作,使其实现重大的历史意义,是每一位城建档案工作者应严肃对待的课题,需要从观念上重视、在方法上钻研,拥有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关键词:城建档案;价值体现;历史意义 一、城建档案的价值体现 城建档案的作用及价值是为城市和国家提供了可靠的信息资源,它记录了城市建设的全过程,为今后城市的开发提供了参考,成为内容丰富的文史仓库,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文化源头。 (一)城建档案为城市建设保驾护航 说到城建档案的价值,不得不说到它的存在形式,它是由图纸、列表、图片和影像等文字资料构成的,为城市建设的科研、学术、社会职能等服务,起到了典藏和传输的作用。人类的演变和社会的变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没有资料记载,这些历程将无法考证,更不能成为今天规避风险、增长才能的经验。随着自然的更替、岁月的轮回,一些古建筑物已面目全非,如果没有城建档案的还原,人们永远无法知道真相,更无法从祖先建造家园的丰功伟绩中,延续其精神、借鉴其做法。因此,在历史长河中,城建档案默默记录下了曾经的沧桑与辉煌,以真实可信的“态度”讲述城市变迁的古老故事。每项重大工程的建设,都得从规划入手,从调研到可行性报告,从布局到实施调整,无不需要史料做支撑,历年来的城建档案在这一时刻派上了用场,每项工程结束,留下来的档案又成为下一项工程的指导,所以档案馆是宝库,档案文件在某种程度上,为城建工作提供了保障。 (二)城建档案为城市发展勾画蓝图 城市建设是人们的创造性劳动,城市的改观像明镜,折射出时代的印记和文化特征,因此,城建档案浓缩了文化精华,延续了血脉相承,使每一座城市都有史记,在修史、学术等方面起着原始凭证的作用,具有考古等科研价值。城建档案让人们了解过去城市变化的足迹,也让人们预见未来城市发展的走向,它以不同的方式展现了人们共建美好家园的集体意识,它反映了人类与大自然的地震、海啸等灾害做抗争的顽强意志,体现了人们无怨无悔地完善城市形象的决心,为城市的发展树立了信心,为城市的建设描绘了蓝图。 二、城建档案的历史意义 现代社会中的城建档案是由档案编制、信息保存、内容体系和结构分割等几部分组成的,它以卷宗为单位,既侧重综合性又侧重存异性。因此,它是不同行业的信息积淀和专业技术指南。 (一)城建档案堪称城市建设的向导 城建档案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衍生出的必然,是综合体系围绕城市建设服务的需要,属于档案的分支,又区别于其它档案,它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中国从计划经济迈向市场经济的创新成果。中国古代对于城楼的建树有据可查,像岳阳楼,就体现了中国园林文化的博大精深,由于年久失修,当年,政府下令翻修,人们采取专家、学者对其拍照,研制出详实档案资料的办法,进行临摹,建造出与先前相差不多的岳阳楼,这些都是城建档案的不朽之功。从西安的出土文物,到现今保存完好的军事作战图,众多的史实书写了人类的筑造历程,有的湮灭在断壁残垣中,有的可以在仅存的残骸中窥见蛛丝马迹。城建档案通过建立网络和数据库,成为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最具优势的理论基础。 (二)城建档案提升了城市建设的品位 随着科技手段的进步,城市建设势必从初级走向高级,我国一些大的城市,如沿海地区的城市建设更是体现了环境、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和统一规划,在生产和商务方面成为交通枢纽,而打造花园城市和“绿色”、无污染的旅游胜地,一是城市的配套设施良好和产业的布局合理,二是城建档案发挥了重要作用。俗话说“百年兴废尽在卷中”。一个城市孕育着历史的文明,其中的声誉也显示了它的魅力与品位,历代文人墨客笔下的生动描写,塑造了城市的意境和文化的内涵。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施工技术、精美的建筑景群,一切园林艺术的典范,烘托了建造的磅礴气势,将自然景色和建筑风光无限延伸的是建筑师的审美观,而将这些智慧融会贯通地沿袭下来的,确是城建档案。“品位”一词本来和美学有关,但是建筑方面的审美与史料记载有关、与档案有关,城建离开了参考资料,就离开了标尺。因此,城建档案从审美角度上说,为城建工作提升了品位。 三、如何让城建档案发挥作用 城建档案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审批规划、征地折迁、城管建设、水利设施、园林建筑等等步骤,从档案细节中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正和完善是城建档案具有决策参考价值的可贵之处。那么,如何让城建档案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是档案馆藏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端正态度,优化服务 如果对城建档案的价值没有足够的认识,就不会全力以赴地做到细致、周到地服务,要想提高档案工作的质量,必须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使工作人员从被动变主动、从消极应付变积极努力。同时,改善档案馆的外在环境和内在管理,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使馆内工作人员熟悉业务,对档案内容如数家珍,甚至能解析国家政策,站在一定高度上,理解当时城建工作的时代背景。馆内工作人员要提高对档案信息时效性的认识,随时对档案做出更新和转换,使城建档案具备与时俱进的特征,适应社会发展,不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减弱了可用性。同时,编制程序时的检索工具,要做到行之有效,各种光盘、影碟要做到可以随时提取、可用。档案信息还应立足于服务整个社会,这要求馆藏人员具备先进的理念和捕捉时代信息的敏感性,这些本领体现了馆藏人员对工作的热爱和求知好学的态度和主人翁责任感。 (二)丰富馆藏,大力宣传 城建档案是我国城市建设的文化精萃。所以,大力丰富馆藏、收集并有效整理相关城市的档案,可以借鉴其他城市的经验,使档案从各个角度满足人们的查找需求。可以面向全社会征集城市的老照片及相关的资料,使百姓认识到城市建设跟自己有关,这需要向老百姓普及城建方面的相关知识,采取上门服务、主动走访、现场调查等方法拓宽档案馆藏资料的渠道。这样,各项拆迁和施工在涉及到个人利益时,能得到百姓的配合,合理、有效、快速地进行。做好以上这些工作,需要向社会各界加大力度宣传,首先向领导宣传,得到他们的重视,争取财力、物力的支持;其次,向老百姓宣传城建档案的作用,使人们自发、自觉地加入到共同建设档案的工作中来,比如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在编史和提供生活资料时予以配合,使老百姓对城建工作上升到一定高度——这不是某个人的事情,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要行为。当然,最好还要有法律作支撑,将破坏城建资源的个人和单位列为重点整改对象,采取惩罚措施,维护城建工作和城建档案工作的有效进行。城建档案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面广,是国家和社会城建工作的晴雨表,它起到了知识枢纽的作用,在历史的长河中功不可灭,所以,要想让其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成为文献,体现多元文化价值,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使其依托社会职能、增添各项服务,为城市的发展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企业管理相关论文:对现代成本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探究 一、成本会计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 1.成本会计的应用能够优化结构,降低成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不断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在谋求良好经济效益的过程中,加强成本管理控制,不断降低产品成本是重要的方法和手段。 一个企业要想在庞大的市场中站稳脚跟,就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让企业低投入、高产出。企业作为市场的竞争主体,应始终把降低成本作为企业核心战略。尽量采用高科技的设备,来提高生产效率。高科技设备包括采用机器人技术。但是有个前提条件是,企业方要培训出专业的设备维修与维护人员。这有这样才能达到优化企业结构,降低成本的目的。 2.成本会计的应用能够提高运营效率,从而提高企业效益的作用。管理也是生产力。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好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是企业持续进步的不竭生命力。一切经营管理的行为、手段、方式和要求,无不围绕着追求经营效果而开展,并总是从企业经营的效率和效能两个方面入手去实施。成本费用控制工作是涉及全公司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需持续进行,不断改进的艰苦工作,要以发展的观念研究和创新成本管理方式,以适应公司发展的需要。公能否提高经济效益已成为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此,我们应从设计、生产、销售、管理等各环节全面、系统地查找成本费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深刻剖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还应制定具体的降成本费用的目标,责任到人。 3.成本会计能为企业发展战略提供必要的依据。管理之首要在于提高效率与效果,而提高效率与效果的目的,无非是增加市场竞争能力。如果对各种经营业务进行获利能力和投资回报能力的比较,就可以作为经营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和资产经营及资本经营的依据,这就属于战略管理的范畴,降低成本与节约成本,就是实行低成本战略,让企业有绝对的比较价格优势。因此,有效地服务于企业的实践管理,及时的提供以外向型为主体的多样化的信息和相应的资料研究分析,更好的为企业高层领导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战略思考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从而使他们能够据此高瞻远瞩地对企业内外的环境和条件进行综合透视,从中了解竞争对手的长短处及今后的战备趋向;并了解现有和潜在顾客目前的需求及其今后的发展前景,进而洞察在今后较长时期内可能捕捉的机遇和面临的挑战 二、统筹规划、科学管理,实现现代成本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可持续发展 1.增强成本观念。随着企业规模的迅速壮大和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企业资金的集中管理和内部多级法人资金分散占用的矛盾日益突出,多头开户的现象比较普遍,资金失控,投资随意性大,沉淀严重,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日益暴露。因此,我们必须增强成本管理理念。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必须树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摈弃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管理模式,以资金流量控制为重点的管理理念。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只有切实抓好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和资金监控,才能带动整个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其次,要建立健全财务监督体系,建立厂内银行,通过推行模拟市场核算来降低成本,控制费用来提高经济效益,避免用钱无计划、开支无标准,多头批条和资金跑冒滴漏现象严重从而造成在资金使用上不计成本的做法,严格加强对资金的控制,使全体职工感受到市场竞争的压力,变由几个算帐为人人当家理财。 2.要从体系建设和机制建设上下功夫,进一步加强经营管控。成本控制是所有企业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管理课题。企业无论采取何种改革、激励措施都代替不了强化成本管理、降低成本这一工作,它是企业成功最重要的方面之一。认真优化、完善全面预算管理平台,形成科学的经营核算和管理标准,提升经营反应能力和决策支持能力。同时,加大班组核算成果实施应用,提升周转材料使用效率,降低成本;结合企业市场需求,进一步优化生产、洗选工艺和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公司销售收入;强化成本内部控制,继续加强费用管控,严格控制非生产性支出;建立健全审计制度,加大违规处罚力度,提高建立完善的成本核算制度 3.推行成本会计管理信息化建设在企业中的实施。在知识经济时代瞬息万变的形势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谁能够迅速地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并作出及时正确的反应,谁就能在竞争中抢得主动权,信息流成为了企业的生命线。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国内企业面临更加严峻的市场考验,财务管理的信息化迫在眉睫。 三、结束语 总之,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中国经济环境发生了剧变,使得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市场需求瞬息万变,竞争变得异常激烈,成本优势的取得对于一个企业的生存更加重要。因此,这也给现代企业成本会计管理提供了更好的成本控制手段,所以企业管理者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及时转变传统狭隘的成本观念,充分运用现代先进成本管理方法增强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企业管理相关论文:企业管理会计职能的革新与建议 一、管理会计的职能创新 在现代企业中,管理会计至关重要,对信息社会中的经济信息的优化与利用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对既定目标实现关键性管理。2008年金融风暴引起企业管理者的深入反思,因此管理会计被重视的程度也在不断加深,它被摆在了时代的前沿,可以说其产生的目的旨在提升与变革企业效力。 1.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战略职能 战略管理会计作为现代管理会计的新兴领域,本企业着眼于战略角度,以消费者和竞争对手为中心构建“战略三角关系”,以此既能够为消费者和竞争对手提供更多的外向性信息,又能够实现对内部信息的战略审视,从而为企业管理层制定和执行竞争战略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它是现代企业战略管理会计所需要的,并且有利于培养企业的竞争优势以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适应市场经济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顺应了经济发展趋势。但就我国现状来看,存在着战略管理会计理论的普及程度不高、应用环境不达标、部分企业高层并未认识到其重要性、管理会计师的素质不高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其的发展。 2.重新审视管理会计全面预算功能 管理会计具有全面预算功能,全面预算不仅是盈利组织的重要管理工具,同时在西方的事务管理上也被政府广泛利用。整合管理会计,以预算为出发点,不仅满足信息时代企业组织管理需要,也是对管理会计的理论和实务的必要发展,还有利于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力。 3.进一步发挥管理会计的评价职能 首先,此评价机制实现员工实际绩效与其酬劳薪金的联系,可以激发员工的动力。其次,评价机制的建立,能够使企业人员建立企业目标认同感,使企业内部人员合作一致。最后,通过评价机制,形成对企业高层和普通员工的约束和激励,从而保证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有利于企业的远景规划,最终使企业价值最大化。 4.拓展管理会计人本管理职能 人本管理是充分认识人的重要作用,以“人”为出发点,重视社会人在经济活动中所发挥的的作用,强调社会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即依靠并开发人的潜能,尊重每一个员工,尊重每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企业高管在进行决策之前,绝大部分的信息来自企业的普通职员,当职员的意见受到尊重时,他就会尽力去完成自己的工作,履行自己的职责,提供更准确的信息。针对经济社会的进步、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合理化、外部监管力度增强等变化,要求对管理会计职能进行更高层次的定位,不仅要与财务会计系统相结合,而且要渗透企业自身文化,使企业管理思维与企业自身文化相符合,并顺应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为企业发展提供具体信息,从而能够切实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企业组织管理效率,确保企业的经营运转。 二、管理会计职能创新的实现路径 1.结合企业实际,综合运用管理方法和技术,作好战略规划 现代企业在实际应用中为使竞争战略的制定和得以实施,首先要纵观全局,从竞争战略出发,同企业各部门、各环节相联系,制定并实施经营战略,并且要善于引进新兴的、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将此贯彻始终,才能高效地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同时,企业更应该充分利用管理会计的战略性前导性功能,结合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的前导性指标,来协助企业管理人员更准确地筹划未来。最后,企业可以把战略的制定范围扩大化,除了总的目标战略,还可以加强成本等方面管理的战略制定,加强预算管理,做好全面预算工作。 2.完善企业经营业绩评价体系 (1)健全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使企业发展能力指标更有效。企业发展的过程即是企业获取更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需要各方面共同合作、相互协调。实际上,企业各部门、各岗位或各职工之间均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一方的活动行为势必要影响到另一方的活动行为,因此只有确保各方面协调发展,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才能够使企业得以长期、稳定、和谐发展。企业应立于长远发展目标之上开展业绩评价活动。对于传统的业绩评价体系而言,其在评价企业业绩时仅注重短期经营成果,忽视了长期经营成果,这样严重制约了企业长期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企业打破传统的业绩评价体系,着眼于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目标之上,推进财务与非财务、外部与内部、长期与短期的均衡发展,同时凭借多种有效的管理手段构建新型的业绩评价体系。 (2)建立相关准则,形成业绩评价理论体系。丰富评价指标。在目前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条件下,适当提高对企业现金流量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比重,开展对企业业绩评价时应考虑到本企业创新能力、发展能力、偿债能力、资产运营状况、风险状况及资产运营状况等多个方面,以规避企业为实现短期效益最大化而损害到长期效益行为的发生。 (3)引入绿色绩效评价和社会责任业绩评价。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学者对管理会计的研究思路也要不断地进行开阔,除了要完善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成本管理、预算管理等主题外,还要引入绿色绩效评价和社会责任业绩评价的社会机制,要不断进行各种实践,从而进一步去研究如何在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两者和谐统一的基础之上提高企业的整体价值。 企业管理相关论文: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探究 1、企业文化可以促进企业有效的管理 首先,我们要明确企业的管理对象。人既可以充当企业的管理者又可以充当企业的管理对象,主观意识和能动性都是通过企业员工来体现的,企业员工可以在企业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下建立起良好的企业氛围。合理的企业管理可以为员工营造出家的温馨,然而温馨地氛围却离不开我们的企业文化。企业的管理者在管理整个企业时,免不了去激发员工的团结意识,培养员工积极进取的心态。其次,要控制好企业的成本,也需要企业文化的引导,才能为企业的发展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 1.1企业文化能为企业增添一份团结的力量 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的熏陶和感染,要想整个企业在很好的工作氛围和风气下飞速的发展,就必须发挥好我们的企业文化的作用。在企业文化的引领下,我们可以建立起企业目标,并在每一位员工的配合下,完成企业的目标。这样不仅可以为企业增添一份团结的力量,而且还能凸显企业员工的凝聚力,最终使整个企业能够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发展。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既可以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又有利于管理者的管理。 1.2企业文化的指导意义 企业文化的发展会使企业内部人员都拥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同时还可以为企业培养出较为优秀的人才。企业的发展方向离不开企业文化的指导。在企业文化的指导下,我们可以对企业的发展做出合理的规划和预测,还能帮企业的管理者理清经营管理思路,使得经营管理方向更加清晰、更加明了,能让管理者能够做出很好的决策、实施更好的管理方案。这样一来,不但能使企业不再走弯路,而且还避免了一些错误的决定。 1.3企业文化的约束能力比较的强 企业文化具有一定的约束性能力。它能规范企业员工思想和行为,能够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强化企业的规章制度,增强企业员工的执行能力。企业内部人员的工作素质和工作态度能够如实的反映出企业的整体面貌及相应的企业文化。 1.4企业文化可以激励员工很好的去工作 端正地工作思想及工作态度都能通过企业文化来反映,员工自身的修养和工作态度是对整个企业的一种支持。在企业文化的鼓舞和支持下,企业员工才会有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才会有良好的工作能力,员工才能充分地展现出自我价值。当自我价值的到了肯定,员工的心中就会涌现出一种强烈的荣誉感,在这种荣誉感的推动下,就会形成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同时,也在很大的程度上激励了企业文化的发展。 1.5企业文化对各部门的影响 一个企业的经济实力和企业良好的精神面貌,是通过企业的品牌形象来支撑的。一个企业的文化底蕴、市场地位及品牌形象都与企业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发展下的投影,它能准确又形象的体现出企业的精神,一个企业之所以能够在竞争市场的发展中脱颖而出,是因为它拥有一个较为优越的企业文化。良好的企业文化不仅可以感染整个社会,还对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整个企业的生产力也是通过企业文化来体现的。因此,企业文化能够支持企业内部的各项管理工作的推进。 2、企业管理具有强化企业文化的作用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人是企业的核心动力。管理就是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领导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各种矛盾等,管理支配着企业的规章制度、组织结构、战略决策等等。企业文化是以精神和意识层面反映着人的气质和风格。企业文化不是简单的“企业”+“文化”,更不是附庸风雅借以装饰企业的文化。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必须要将企业文化建设与完善企业规章制度紧密结合起来,导入管理文化的内涵,致力于管理、制度和科技创新,将企业文化分为管理文化、制度文化和人文文化,按照依法治企、以德治企、文明建企的行为规范和管理理念,努力打造高品质的企业文化,使企业管理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人文化的轨道。企业文化是一种经营管理文化,属于管理理论范畴。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的关系两者并存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实践活动之中,有不少相互补充完善的关系。结语:综上所诉,企业文化是整个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它能有效地去推动企业内部的各项管理工作。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了解到了企业文化的内涵,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具有促进作用,而企业管理强化了企业文化。另外,为了使企业能够获得很好的发展,我们就必须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确保企业文化能够一直有效地发展下去,而企业的管理者在管理企业的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管理制度进行管理,并结合实际情况来履行各项管理诺言,确保企业文化能够取得落地生根的发展。 企业管理相关论文:财务管理的企业管理是牛鼻子 为了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已是当务之急。然而,企业管理千头万绪,究竟从哪里着手好呢?笔者认为,选准一个切入点和突破口就等于抓住了企业管理的“牛鼻子”,不妨从财务管理化着手。 当前,信息化建设是推动企业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强大动力,而财务管理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重点和核心,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实行集中统一的财务管理创造了必要条件。大力推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与资金监控,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资金风险,同时还可以推动其他各项管理。 如何抓好财务管理信息化呢?笔者认为,做好以下工作可以使财务管理信息化走上规范化轨道。 首先,在硬件方面要搞好企业内部局域网建设。当前,办公自动化已相当普及,局域网建设已不再高不可攀。如果企业还不考虑局域网建设,则肯定不能适应竞争激烈的外部环境。 其次,在软件方面要选择、使用统一的财务软件。目前,市场上有许多软件公司的方案和产品,可以进行比较、分析和选择,软件公司一般能按企业的要求进行个性化设计,使之满足企业的需要。 再次,在系统方面要落实专门负责人员和制定完备的制度。局域网的建设和维护需要专门的人才,因此要打造一支这方面的队伍。因为制度建设的深度和广度关系到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的幅度,所以,有关的制度建设应是工作的重点。 在制度建设方面,要完善信息报送体系,规定下属各分公司、子公司必须上报的指标名称、指标构成规定、指标统计的时间、报送的期限。指标体系要尽可能地使用相对指标,目的是方便对照和比较。同时,要设计好指标汇总的表式,目的是方便进行分析、比较和监控。另外,还应规定财务部门对汇总表格开发利用的要求。总的目标是使企业的财务会计提高为管理会计,只有进行上述制度的建设才能使这一目标得以实现。 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可以反映出企业经营中的各种问题,其中包括战术问题和战略问题。例如,在成本构成中,通过对同一采购品种单价的比较可以反映出下属企业采购成本的高低;各项相对指标更能直观地进行比较,如人均产值、劳动效率和人均创利,每百元产值或营业额的工资比例、能耗比例,这些都属于经营上的战术问题。如果对各种经营业务进行获利能力和投资回报能力的比较,就可以作为经营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以及资产经营、资本经营的依据,这些属于战略问题,对企业中、长期发展的决策起着重要作用。财务部门应当通过指标分析把各种问题分别提供给有关部门,有的可直接提供给企业领导。针对各种问题,部门和领导可以制定相应的对策和解决措施,从而提高企业各方面的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财务管理信息化对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抓“牛鼻子”的作用。 企业管理相关论文:电力物资企业管理方法初探 摘要:电力物资相比于其它的物资流通具有更加强的连续性,因此加强电力物资的管理对于提高全局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就具有更加深刻的意义。论文从分析当前电力物资企业的发展现状入手,在肯定其已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找出不足,并对电力物资企业的进一步健康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电力物资;管理;初探 物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对企业生产过程中所需各种物资的订购、运输、储备、供应等所进行的计划、组织和控制。搞好物资管理,有利于合理化使用和节约物资,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加速资金周转,提高企业利润。电力工业作为装备性工业,物资费用在电力生产成本和基本建设工程投资中都占有较大的比重。此外,电力生产又具有高度的连续性,生产和消费同时完成,供电安全与供电质量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从而对物资的选用和匹配比一般工业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电力企业物资管理,稳步提高物资管理水平,对保证电力生产的安全经济运行和基建工程的顺利投产,提高全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1电力物资企业发展现状 各市、县供电企业基本上都实行零库存制度,在多种产业下专门成立相应的物资销售企业,所有电力物资的采购、保管、供应、销售统一由该企业扎口管理。包括多种产业在内的所有部门所需物资都必须向物资企业申报采购计划,物资企业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取配供(批量及常用物资由省市物资企业送配)、组织招标(1万元及以上采购必须进行招标)或零星采购等,月终凭各部门的领料单由财务部门分类开票同主业及各多产企业进行结算,结算方式一般为统一加收一定比例的“仓储费”(比例标准参照物价部门的有关规定)。这种物资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符合国电企业竭力发展电力多经产业,减轻主业负担的战略要求。增加了多经产值,壮大了多产企业队伍,安置了部分人员,减轻了企业工资压力,为多经企业物资经营和管理,筑起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 (2)改变了财供合一的模式,统一了采购、存放、发料程序和手续,明确了物资管理部门的职责分工,从而改变了以前的分散管理模式,一方面便于领导经营决策,另一方面节约了大量人力与物力。 (3)主要物资由省、市企业统一配供,以及规范招投标程序,严格执行招投标制度,从而减少了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在理论上降低了材料的购价,节约了各项工程成本。 (4)实行物资统一配供与亲自组织采购,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所供物资质量,为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和客户工程安全运行奠定了基础。 2目前电力物资企业存在的问题 2.1电力物资企业定位不明确 多年来,电力物资企业所在的网、省电力企业总的看都没有给电力物资企业明确的定位,即主要是算主业还是算多经企业,是管理职能部门还是纯粹的企业,因此没有确定明确的工作职责。更主要的是国务院出台的主辅(多)必须分离的政策后,相当一部分电力物资企业认为自己是辅业身份,或者是多经物资企业身份,必然要剥离出去。 其实正确处理定位问题和物资企业在电力企业中的职责问题应着重明确一点:物资企业的物资流动过程组织与管理工作,永远成不了电网企业的核心业务。因为电网企业主管业务就是有效地控制线路损耗,保证电网安全可靠的运行,开展好电网上网电量收购业务和向终端客户销售电量。但是我们应清楚地看到,电网企业在当前一段时间内(五到十年内)电网建设任务是十分繁重的。目前我们国家人均用电量不及发达国家的一半,到2020年我国的电网装机总容量将达到70 000亿千瓦以上,比现有容量翻一番。因此,电力企业投资巨大的基本建设必然会引起空前庞大的物流量。因为电力成套设备集成技术复杂,物流专业性强,根本不可能委托第三方物流企业做其物流工作。应该说,全方位地做好电力企业的物资流通,是任何电力物资企业今后长期内最基本的职责与工作定位基准点。 2.2物资管理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不高 一方面在物资供应和物资保管过程中,以权谋私、损公肥私、违规违纪的现象难以避免。另一方面现有物资管理人员年龄偏大,陈旧的物资管理模式根深蒂固,新鲜的现代化的物资管理方法吸收不进来,整体物资管理水平难以得到有效提高。 2.3现代化物资管理手段相对落后 就全国电力物资企业而言,虽然开发了不少电力物资信息系统,但正式投入使用的不多。并且我国的信息资源建设水平远远落后于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我国有丰富的原始信息资源,但在此基础上再生的二次信息系统和数据库产业的规模和市场占有率、使用率相当低,大量的有价值的信息未能进一步加工成商品使其增值。我国的计算机应用要比西方国家落后十几年,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是从1973年开始的,1983年以后才开始了大量的实际的开发和研究工作。物资管理在社会大生产中占用重要地位,其计算机化在发达国家已达到95%以上,而我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计算机在管理中的应用,是在 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 3提升电力物资企业管理水平的建议 3.1明确电力物资企业的定位 电力物资企业的定位就是电力物资专业物流企业。其主要服务对象就是各电力企业,这就要求把电力物资企业建成面向市场(包括母体企业的内部市场),按市场经济规律要求进行高效率的运作,完全置身于市场环境的社会化服务企业。 尽管国务院关于电力体制改革文件有明确规定,主辅必须分离。但作为一个电力企业来说,一年几十亿元的电力建设项目必然会引起巨大的物流效应。这种物流必然会使电力企业专门建立作为其子企业的电力物资企业,来承担本企业内的物流工作,以实现从资源配置上追求规模效益,减少成本支出,降低工程造价,实现资金运作和经济效益在物资采购方面即物流上的最大化。当然,不排除有的企业做了跨地区、跨行业的物流工作,甚至会取得不菲的成绩。但是电力物资企业首先要确保电力企业所需的各项物资,保质保量,按期到位。若主辅分离彻底实施了,电力物资企业就会再转型成为电力企业内一个负责物资专业化管理的子企业。 3.2加强物资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加强物资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是提高物资管理水平的关键,这需要提高物资管理人员业务理论水平、经营管理能力,使其适应信息时代物资管理需求;同时还要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做到公正平等、清正廉洁、克己奉公、精益求精。 其中要求物资管理人员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其具体的表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有一定的学历水平。学历水平代表着一个人的文化知识结构和职业素养,它反映了系统地学完了某一层次、某一种学科的专业知识,掌握了某些职业技术能力。充分发挥专业技能的资源优势,为提高工作质量,加快工作的进度而打下良好的基础,并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尽快适应现代物资管理工作的需要。(2)有一定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熟悉企业生产的全过程以及生产材料的加工工艺。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根据行业的特点,建立起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横向工作流程,形成系统化的物资管理资源整合,将极大地增强企业物资管理的服务职能。(3)具有较为系统的物资管理的基本常识和实务技能。企业物资管理工作涉及到最多的业务就是各种财务票据,这是最根本的基础性工作。所以必须做好物资台账工作,并且严格按照单据的格式逐页逐项地书写准确无误,还需物资管理人员能熟练快速地计算出物资的储备定额,为财务经济核算而提供依据。除此以外,物资人员还必须掌握所存储物资的技术特性,了解物资的技术特点、工艺流程、使用方法等方面的技术要求和要领,这样不仅使物资人员能够履行一般化的物资管理相关作业,同时还能够真正担负起物资流程优化、物资资源的有效合理控制、物资增值服务等的现代物资管理工作的职能。(4)较好地掌握仓库物资管理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了解某些相关产业或学科的知识,了解国内外物资管理的新成就、新发展,能够善于引进和开发国外先进的物资管理技术,具有现代科学管理意识,并运用现代化的物资管理方式、方法。这样使物资管理人员成为既懂得最基本的物资管理方式与方法,又善于运用现代科学管理手段与方法的应用型物资管理人才。 3.3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科学管理 由于物资管理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和繁琐性,所包含的物资种类众多,要让物资管理工作提高到一定的层次,做到系统化、规范化和网络化,必须采用信息化手段,把物资计划、采购、仓储、配送、供应商等的管理纳入网络管理之中,有效地利用共享信息资源,改善企业管理环节,实施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通过采用先进的科学管理手段,快速疏通企业内部管理信息渠道。 企业管理相关论文:电力企业文化与电力企业管理 一、电力企业文化建设为企业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对于企业而言,加强自身文化建设尤为重要。从某种层面上讲,文化能充分代表企业的精神及内涵,是企业立足于社会的根本与灵魂。只有切实注重文化建设,才能让职工普遍达成共识,并能按照共同准则及纲领进行办事。由此可见,企业文化能切实展现自身具有的价值观念,并对自身发展趋势进行有效诠释。此外,企业文化还能充分反映企业自身形象,并能有效向外界展示自身活力及动能。通常来说,企业规章制度、各项运行管理等方面无不体会出企业文化的特点。企业一旦失去自身文化,自身管理水平也将难以保障,综合实力难以得到提高。由此可见,企业文化本身是一种财富,充分渗透到企业管理各项环节。在企业进行规章制度制定过程中,需要借助于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自身传递价值理念,在企业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切实得到了充分利用。例如,企业管理过程中的规章制度、企业管理标准无不充分体现出当前企业独有的特色文化。对于电力企业而言,现阶段面临挑战越来越严峻,只有不断加强自身文化建设,利用文化带动企业管理,才能使全体职工共同迎接困难、克服挑战。 二、电力企业文化经营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体系 (一)电力企业文化核心价值理念 电力企业为切实实现自身不断发展,应牢固树立讲诚信、甘于奉献的核心理念。相对来说,电力行业本身具有一定的公众性特点,对于国民经济建设起到十分重要推动作用。为此,电力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切实贯彻服务精神,并将其作为电力行业宗旨。尤其是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职工都应该切实遵守这一核心理念。 (二)电力企业文化价值观 电力企业经过长期不断发展,应切实树立造福人民价值观念。电力企业应充分考虑到人民实际利益,并能切实真正取信于民,力争实现企业的发展和客户命运进行有机结合,和社会保持同步。电力企业应力争实现充分满足于客户,并能让政府宽心,充分得到社会有效认可。例如,目前较多电网企业逐渐意识到造福人民的重要性,并积极进行服务热线的开通。 (三)电力企业文化发展观 从发展观角度将,电力企业应力求实现安全运作,为广大群众切实提供优质性服务,并能逐渐实现自身持续发展。电力企业应在保障各生产环节安全进行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经济效益。与此同时,面对当前较为激烈市场竞争,还应学会寻求合作,并力求实现规范化竞争及有序竞争。电力企业还应不断提高自身职工综合素质,并注重树立自身良好公众形象。此外,电力企业应大力推行品牌战略,形成一定品牌意识。 (四)电力企业文化管理观念 电力企业管理层在对职工管理的过程中,应切实注重以人文本,力求实现人性化管理,这样才能使员工对企业产生一定归属感及认同感,从而切实达到人企合一的境界。与此同时,在管理的过程中,应通过科学的方式方法促进管理,这样才能使管理得以切实开展,不断提高电力企业自身效益。在开展管理的过程中,还应切实遵循严谨、严格的态度,并力求最终促进管理最终人性化、标准化以及实现科学化。 (五)电力企业文化重中之重 电力企业在开展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将重中之重始终放在安全方面。只有切实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才能将安全管理真正贯彻落实实施。为此,电力企业各项生产过程中,应将安全生产切实作为基础,切实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电力企业管理人员应充分树立员工安全意识,并使员工切实具备一定安全理念。与此同时,应针对安全问题,制定相应规章制度,使企业职工都能切实遵循。安全问题本身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应让全体职工切实树立一定的忧患意识,这样才能将安全加以充分重视,也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 三、电力企业文化切实促进企业管理体制建设 对于电力企业而言,广泛开展规章制度制定过程中,无疑充分体现出企业特有的文化。同样道理,只有企业具备自身的特色文化,才能有利于各项管理、各项制度的制定及实施。在电力企业进行规章制度、行为规范制定过程中,除切实符合法律规范外,还应充分得到电力企业职工的一致认同,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出以人文本的理念,让员工从心底产生一定认同感,并能使其积极性得以有效提高。通常来说,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企业管理者不仅应切实具备自身的核心价值观念,同时应加强员工之间的交流,使员工形成正确思想价值观念,并有助于企业运营管理得以顺利进行。此外,一旦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同管理制度之间存在矛盾,应切实按照当前企业文化,对管理制度进行一定修改,力求实现二者之间有效平衡。 四、结语 本文浅要分析电力企业如何推动良好的文化建设,如何加强自身企业管理,并就二者之间的关系展开论述。对于电力企业而言,在开展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力求实现良好的企业管理。与此同时,企业管理规章制度制定的过程中,也应充分考虑到企业文化,并力求实现二者之间的平衡。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电力企业最终有效可持续发展。 企业管理相关论文:新一轮产业革命下工业企业管理创新的研究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首次明确提出要把产业的结构调整上升为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以现有产业的转型升级、新兴产业的快速崛起和产业间互动融合发展等一系列的举措都在表明,我国正在经历一场产业革命,这次产业革命涉及行业之多、波及企业数量之广前所未有。目前,河南正处于产业革命进行中的攻坚期,在这一关键时期,作为本轮产业革命的中坚力量,本土企业的传统管理模式水平滞后、运行效率低下,已经不能适应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发展趋势,在此大背景下,需要企业积极创新,创造出更加适应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新型企业管理模式,保障本轮产业革命能够按照计划平稳、有序地实施完成。 一、河南新一轮产业革命发展综述 产业革命在目前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下,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它不仅包括科学技术的革新,还包括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型发展路径的形成等一系列会对产业发展形成重大深远影响的变革。当前,河南产业结构调整剧烈、新兴产业迅猛发展以及产业间的趋同发展效应明显,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以先进制造业为首的传统工业的转型升级 产业革命的发生通常最先是以工业的技术革新为标志,作为传统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制造业一般都是最先进行技术革命的,而先进制造业作为未来制造业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广泛的被制造业企业使用。先进制造业相对传统制造业而言,具有巨大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信息化:先进制造业主要采用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等设备第一时间接收外部最新产业发展方向和行业产品信息,反馈给设计研发中心,对产品的外观、功能、功耗等方面进行实时改进,将信息传输给生产线,实现产品及时的更新换代。 2.自动化:先进制造业的生产线大多采用自动生产机器人来辅助人力生产,生产机器人已广泛应用于汽车、机械、造船、航天等领域,生产自动化可大幅度地提高生产效率,保障生产安全,解决生产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3.智能化:以智能机床和3D打印机为代表的智能化设备已经占据了制造企业厂房的重要位置,随着这些设备在生产当中的大规模普及,企业可以为消费者制造出他们想要的个性化产品,从而进一步扩大消费群体,取得更高的收益。 4.柔性化:柔性生产,是指主要依靠有高度柔性的以计算机数控机床为主的制造设备来实现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方式。柔性生产线可以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实时作出针对性的调整,实现小批量精准生产,为企业获得最大收益。可以实现“供—产—销”一条龙的高效流畅的供应链体系,达到全产业链的高效运行。 5.生态化:相对于传统制造业,先进制造业由于采用了更加环保和高效的生产设备,降低了长时间持续性的环境污染,做到了工业生产和自然环境的共同发展,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河南目前大多数工业企业仍然处于传统制造业阶段,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较低,工信部公布的2015年智能制造专项项目中,河南仅有宇通客车、许继电器两家企业入围。 (二)大力发展以新型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 新的产业革命使原有在产业内部发展的下属子产业由于获得了技术和管理上的巨大进步,逐渐发展壮大并最终成为独立的新兴产业,使现有的产业布局发生重大变化,显着改变了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和走向。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例,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河南生产性服务业虽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和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逐年提高,2013年全省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为5830.52亿元,2014年已经增加到了6687.43亿元,不考虑价格因素比上年增长14.7%,而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呈现出逐年稳步提高的态势,2013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50.81%,2014年上升到了51.59%,增加了0.78个百分点。除生产性服务业外,生物医药、3D打印、光伏制造等新兴产业不仅更加丰富了现有产业的组成,同时也提升了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性。 二、企业在新一轮产业革命背景下的管理创新研究 以往历次产业革命都无一例外地引发了企业管理方式的革新,而新一轮产业革命同样影响着企业管理体系和管理模式。外部整体产业发展和市场经营的大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企业原有的管理体系逐渐表现出水平滞后、效率低下等缺点,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的产业发展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在原有的管理体系上进行创新,创造出新型的、能够更加适应产业发展环境的管理方式,才能在本轮产业革命中立足。本文从组织结构设计和管理机制两方面提出三种新型的管理模式进行探讨。 (一)嵌入式组织结构管理体系 相对于产业间频繁的互动发展,企业之间由于生产流程、管理体系之间有较大差异,加之保密等因素的存在,致使企业的运行相对外界仍然是封闭的,依然是以单独个体的形式存在,即使是有亲密合作关系的企业之间也仅限于较浅层面的交流,导致企业间的合作发展效率低下,阻碍了共同发展的进程。在这种情况下,针对企业间互动发展的嵌入式组织结构管理体系应运而生。嵌入式组织结构管理体系应用于企业的管理体系中,特别是有合作关系的企业之间的互动发展,很好地解决了由于管理体系的封闭性带来的阻隔问题,嵌入式组织结构可以是事业部、职能部门甚至是整个管理层的嵌入模式的多种方式,形式多样、灵活多变,可以实现一个企业直接地对合作企业管理体系的监管、调整、重组等一系列活动,这种互动发展的模式可以使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更好地与生产企业母体进行对接,消除彼此之间的差异和磨合,实现高效的生产。目前,嵌入式组织结构管理体系主要应用于联系紧密的产业,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食品行业的全产业链生产等领域,今后还会逐步向更多的产业推进,形成产业互动发展的未来趋势。 (二)自适应式柔性管理体系 柔性管理是从企业的经营方面出发,对事业部、职能部门进行柔性化改革,实现各部门对企业整体战略调整的自动适应。以事业部为例,事业部制组织结构最早起源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是由通用汽车公司总裁艾尔弗 雷德?斯隆于1924年提出,故被称为“斯隆模型”,又称“联邦分权化”,是一种高度(层)集权下的分权管理体制。事业部制,就是按照企业的主营业务包括按产品、地区、市场等来划分部门,设立若干个事业部。事业部是在企业宏观的领导下,拥有完全经营自主权,实行独立经营、独立核算的部门,既是具有利润生产和经营管理职能的受公司控制的利润中心,同时也是产品责任单位或市场责任单位,对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及销售活动负有统一领导的职权。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事业部已经在传统工业领域的管理体系中占据统治地位,进入了发展的稳定期,但随着新一轮的产业革命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的异军突起,传统的事业部体系受到强烈的冲击,事业部一成不变的规模和流程客观上阻碍了以适应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灵活应变的生产方式,事业部制也急需像先进制造业一样采用柔性化的管理体系。柔性事业部可以通过自身的调整自动适应整体的管理体系,不仅能与管理层实现同步发展,自身的战略调整甚至还可以反向引导管理层进行相应的调整,产生促使管理层进行调整的“外溢改革效应”,企业整体互动发展,以实现企业的最终发展目标。柔性事业部与先进制造业在形态、路径和机理等方面高度相似,已率先应用到了先进制造业企业的管理体系当中,今后还会扩张到其他行业和领域,发挥其应有作用。 (三)基于业务流程的管理控制体系 现代企业以事业部制为主体的组织结构设计虽然较之前的职能制组织结构在管理效率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其中对企业发展影响最大的就是各事业部内部由于有自己的职能部门,可以以一个独立的、封闭式的体系运行,久而久之容易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对其他事业部的协调性下降,甚至对领导层的指令的执行力也有所下降,企业内部体系松散,整体性和凝聚力差,导致企业运行效率下降。究其根本原因,并非事业部这种形态的结构性缺陷,而是在宏观层面上缺少根据将各事业部以及事业部与领导层之间衔接起来的纽带,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和沟通,提高部门间的协调性,而企业基于业务流程的管控体系的出现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以制造业企业为例,业务流程从最高级别的董事会开始,将分属各事业部当中的职能部门如研发部门、营销部门通过流程指令串联起来,并严格按照从最初战略的制定到最终产品的销售这一流程的先后顺序来执行,涵盖了战略流程、经营流程和保障流程,而同时也将公司级流程、部门级流程和岗位级流程串联起来,由于各事业部之间的职能部门已经通过流程紧密的联接在一起,事业部之间的协调也顺理成章地通畅了,大大提高了沟通效率,减少了无谓损耗,最终为企业创造了更多价值。基于业务流程的管理控制系统目前已经在制造业企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企业中开始采用,今后会有更多的企业采用这一先进的管控体系。 三、意义与启示 新一轮产业革命由于涉及行业和地区范围较广,对技术和资本的要求较高,目前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会对现有传统的产业结构和管理模式产生强烈的冲击,造成深远的影响。由于现有的企业管理体系发展相对滞后,存在诸多问题,已经不能适应本轮的产业革命,急需管理体系的革新。本文中的三种管理体系创新模式的提出是一次探索,对河南工业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和意义:一是对企业的组织管理体系进行改造和创新,完善其内部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有助于企业形成更加科学、合理、完备的现代企业组织管理体系。二是推进河南工业企业的组织管理体系的调整,有利于河南产业转型和升级,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对促进河南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基于河南目前产业整体发展还处于较低层次,工业企业管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体系的改进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资金支持;同时,政府相关管理机构也应尽快出台政策,设立专项基金,完善对中小企业的帮扶制度,使企业早日实现管理创新。 企业管理相关论文:石油企业管理创新论文 石油 企业管理创新论文 摘要:管理的新生力量在于不断创新,管理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题。深入研究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正确处理好石油企业管理创新中的几个问题,处理好几个关系,是目前石油企业管理创新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提高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能力和水平,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石油企业;管理创新; 中国企业管理受到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西方管理文化的精粹都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中国企业管理。中国企业管理创新,就是要不断让科学管理的新观念、新方法冲涮。中国企业管理者的小农意识,就是用市场经济的规范取代计划经济的禁锢,就是要在民主、科学、创新的旗帜下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潜能,实施高效、科学、人性化的管理。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中,整合中西管理文化的精华,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管理思想和文化十分必要。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化,石油企业正逐步推向市场,面临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新的发展趋势。如何才能促进石油企业有效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等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其关键是需要研究企业管理创新。 一、中国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 我国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目前石油企业管理创新活动主要是在具有相对独立的经济核算单位中开展。参与管理创新的人员主要是专职的管理人员,其他技术人员和基层操作人员很少,这反映了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主体狭窄,不利于管理创新的广泛开展。当前石油企业鼓励创新主要集中在管理方式方法及管理模式或在一些局部领域内开展创新活动,而管理制度创新较少。这就是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特点。从创新方法上看,主要是借鉴其他相邻领域知识和技能,独创较少。同西方大石油公司相比,我国石油企业的管理创新活动主要局限于少数专职管理人员,缺乏群众性;同时创新领域狭窄,创新手段有限,整体创新能力水平低下。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石油企业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石油企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很多企业经营观念陈旧,企业的管理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存在一些问题:1、国家对企业的有效监督和发挥经营者的积极性没有有效结合;2、已经进行公司化改造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还不规范;3、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劳动人事制度没有建立健全;4、没有完全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5、企业管理组织机构没有完善;6、成立股份公司后企业管理如何转变;7、重组改制后各个公司的关系如何处理。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企业管理创新来逐步解决。 企业管理创新活动虽受到外部环境影响,但笔者认为企业内部环境是制约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因素。1)石油企业的自身特点 石油企业属于矿藏采掘业,同其他工业企业相比,具有高投入、高消耗、高成本、高风险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一是油气资源深埋地下,勘探开发难度大、时间长、成功率低;二是原油生产受自然规律的严重制约,企业生产的成本费用高;三是油气企业工作场地大都在野外,企业办社会负担沉重。石油企业的这些特点决定了石油企业的管理创新约束条件要较普通工业企业要多,而且正是这些特点加大了管理创新的成本,从而使得石油企业很难在管理创新方面有所突破。2)企业创新激励政策导向 企业管理创新极易受到企业内部创新激励政策导向影响。由于国内原油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为提高原油产量,石油企业对技术创新有很强的认知,其投入也很大,而对管理创新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是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积极性不高、成效不大的重要原因。3)企业创新氛围 良好的创新意识,与拥有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密切相关。在一个好的氛围下,人就思想活跃,新点子产生得多而快;不好的氛围则可能导致人思想僵化,思路堵塞。由于石油企业长期处在计划经济中,对市场反映迟钝,缺乏市场压力,难以形成企业创新的氛围。 三、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途径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给企业经营环境带来了根本性变化。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进行管理创新,以期超越一流,保持不败。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西方企业管理创新是一浪高过一浪,在管理的诸多领域中进行了大胆而又成功的创新。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和世界其他国家的经营关系越来越重要,管理创新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根据我国石油企业的现状和特点,我认为在石油企业管理中需要开展创新活动,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盈利水平。 1.组织机构的创新 组织机构是企业运行赖以支撑的架构,科学的机构设置是管理理论与规律的产物,也与企业实际管理的要求相关。目前石化集团正在进行的重组改制过程,实际上是企业制度创新的过程。在制度创新过程中,组织机构必须有相应的变革与创新,才能适应全新的委托关系、集权与分权要求、管理效率的提高等等。因此,开展组织机构创新活动特别重要,否则企业制度创新就不可能真正成功。 2.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管理创新的主要形态,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源泉,它越来越成为决定企业管理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技术创新不仅是技术问题,也是管理问题,因为技术创新从研究开发、形成产业化到市场推广应用,在整个过程中蕴涵着一种新的管理机理和方法。石油企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科技和追求整体效益的特点,经济效益的提高依赖于技术创新。这种技术创新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以充分利用新工艺、新方法和高效益产出为归宿,推动石油企业发展,从而促进管理方法、管理 模式的创新。 3.经营理念的创新 由于企业长期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其价值观及行为存在一种惯性,这种惯性根植于人们的头脑之中,常常会不自觉地在其行为中表现出来。石油企业的这种模式及价值取向很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应该在经营理念上进行创新,树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企业特性的经营理念,重新塑造自己的价值观与行为取向。 4.管理制度创新 一些石油企业重组改制后,石油企业主业进入股份公司,成为股份分公司,其它部分为存续公司,保留原有的名称。这是把原来的一个企业分为二个,各自有自己的法人,在经济上、行政上相互独立,但在党群组织上还是一个系统,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进行管理体制创新,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建立新的管理体制。 5.管理方式方法的创新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首的高新技术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交易方式已经发生了一些根本的变革,企业物资、资金流动在不断加速,企业原有游戏规则也随之在不断改变。石油企业只有适应这些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寻求新的管理方式和方法,才能在以后的竞争中取胜。 6.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资金、技术、专利等企业生产经营要素都可以相互转让,唯独只有人力资源不能自由转让,因为人力资本将取代金融资本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使得过去以财务管理为重心的管理体系必须进行改革,转变为以人为本的管理体系。如何让职工在工作中发挥聪明才智、调动积极性、不断提高知识和技能,是企业的一项迫切任务。因此加强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活动不仅非常必要,而且非常迫切。 7.企业流程和信息技术运用创新 流程的改革与创新,源于西方企业对传统分工条件下造成的生产经营与管理流程片断化、无人负责整个流程,只追求局部效率优化而使整个流程效率低下的再认识。流程之所以需要不断创新,是因为现代信息技术、电脑技术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原有流程赖以存在的前提条件发生了很大甚至是根本性的变化。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流程创新是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领域。 四、需要处理好的关系 1.企业管理创新和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关系 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是搞好各项其他工作的重要保证,是前提条件,是企业进行各项重大决策的重要依据,是推行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的重要条件。石油企业若想进一步创新、发展,必须加强企业管理基础工作,必须处理好管理基础工作与管理创新的关系,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在保证基础管理工作正常进行的基础上,充分搞好管理创新,探寻新的发展方法和手段,推动石油企业向前进步。 2.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关系 引进国外先进管理技术和方法,对推动我国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缩小与发达国家企业管理的差距,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也是加强和改善我国企业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学习、引进、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石油企业自身的特点,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石油企业管理模式和方法。 创新决不仅仅是知识的发现,更重要的是知识的运用。一个企业的竞争能力并不简单地取决于其科技力量,在某种程度上更取决于企业的管理水平。可以说管理创新也能创造市场,也能弥补技术创新的不足。因此,石油企业在管理创新过程中,除了尽可能地运用技术创新的成果推动管理创新向前发展,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管理创新来充分挖掘技术创新的潜力和效率。 3.石油企业管理创新与自身特色的关系 石油企业独有的特点决定了石油企业所有的管理创新活动都应当围绕如何减少和降低这些因素的影响展开。例如,地下油藏呈上下分布,不同的油藏分布在不同的地段,其平面上相互重叠;反映到地面生产上,不同的油藏其地面生产设施可能在同一区域。油藏分布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油藏地面生产设施不可能以油藏为单元组织,而只能以地面集输系统为单元组织。因此现行油藏原油成本核算以地面集输系统为单元进行成本要素归集,这样的成本归集反映的是同一集输系统内所有油藏的平均开采成本,从而使采油在优化油藏开采方案时缺乏科学的依据。因此,无论是在经营理念创新上,还是在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创新上,都必须建立在石油企业的自身特点之上;否则,所有的创新只能是纸上谈兵。 4.管理创新过程与利用信息技术的关系 当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原有管理游戏规则,信息技术不仅使实力雄厚的大企业特别是掌握当代前沿技术的大企业控制市场的能力不断加强,同时还极大地提高了资本周转的速度,使他们更容易获得远远高于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这从根本上破坏了利润平均化的机制。由于我国石油企业在开发和运用信息技术方面与西方大石油企业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加上管理创新活动缺乏或滞后,使其竞争力差距不断加大。从这个意义上说,能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应知识经济的时代潮流,已成为当今石油企业竞争的焦点。因此,石油企业在管理创新过程中,运用先进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现行管理创新的重大影响,是决定企业管理创新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5.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关系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创新和管理创新存在密切的联系,二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相互保证的,不能把二者的关系割裂开来,更不能对立起来。 实质上就是改革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企业制度改革,旨在界定企业与政府、与社会、与投资者(股东)、与员工的关系,奠定企业管理的制度基础,带来企业运行机制的市场化。这是企业现代管理赖以存在的基本前提。如果企业的产权界定不清晰,外部激励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即使内部管理改革取得突破,也是不能持久的。企业管理体制(或组织结构)的改革,目的是实现管理模式的市场化,增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在以产权为核心的制度创新基本完成以后,企业管理创新的任务更艰巨,对企业的竞争力、经营绩效的影响更直接。这两种创新是并行的、相互促进的,都直接影响企业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因此,石油企业必须通过企业重组改制来加强和深化管理,实现企业管理创新,完成市场导向型的管理创新,建立起面向市场的管理模式和决策机制。当前石油企业必须通过企业重组改制来加强和深化管理,实现企业管理创新,完成市场导向型的管理创新,建立起面向市场的管理模式和决策机制。 综上所述,只有充分认识到我国石油企业管理现状,才能更为深刻地理解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分析现在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新措施,正确处理好和其他相关问题的关系,切实搞好石油企业管理创新工作,把经济搞上去,为我国石油企业在新世纪有更大的发展,为全面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多做贡献。 企业管理相关论文:大规模定制在企业管理信息化中的应用 [摘要] 企业管理信息化是我国的重点研究和应用领域,可以借鉴大规模定制思想来改进管理信息化在企业的应用,提高应用的成功率和降低成本,以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的竞争实力。 [关键词]大批量定制;管理信息化;可重构 一、引言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要加快现代化和推进工业化,信息化是必然的选择,并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兴工业化的道路。这为我国企业应对信息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指明了方向。在现阶段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有利于企业的管理模式创新,是企业深化改革、建立新型企业运行机制的需要,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参与国际竞争迎接挑战的需要。 根据国家经贸委对国家重点企业和地方骨干企业的管理信息化状况调查,全部实现OA或MIS的企业仅占总数的7.5%,尚未实施的企业占32.6%;全部实现ERP等系统的企业只占4.7%,尚未着手的占64.6%;基本实现电子商务的企业只占1.2%,尚未着手的占75.5%。 由以上调查数据可知,我国企业的管理信息化目前还处于较低的层次和水平,存在“信息孤岛”现象严重、资源不能共享、项目成功率不高等问题,还需要学术界、软件系统商、企业、社会和政府来共同努力,促进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发展。 二、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应用情况分析 1.需求和软件的多样性 由于企业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所处的行业和企业的能力不同,所以企业有各自不同的管理信息化的需求。最初是企业需要管理的文档、图纸和基本数据越来越多,信息交流越来越频繁,手工处理难以适应管理的要求。然后,企业又希望提高信息处理的速度和效率,实现各个业务单元和行政办公的信息管理。随着企业管理信息化应用的深化,信息资源作为一种管理资源、经济资源、竞争资源被人们重新认识,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需求在于更好地利用信息资源,将分散在企业各个业务部门的信息进行整合。在管理和决策的目标驱动下,人们又希望使企业变得“聪明”起来,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需求又转向重视信息内容挖掘、全盘协调各种因素。 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企业应用的深入,出现了各种不同的企业管理信息化软件。早期有管理技术数据的各种CAX软件,后来又发展到统一的PDM(产品数据管理,Product Data Management),现在又发展了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强调对产品全生命周期内数据的管理。还有各种管理信息系统(MIS)和办公自动化系统(OA),以及现在非常流行的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知识管理KM、商务智能BI、电子商务等。但对于企业来说不是功能太少,就是浪费太多,找一款称心如意的管理软件非常困难。管理软件的多样性本来是为了满足企业的不同管理需求的,但在应用中反而成了企业管理信息化过程中的一个困扰。 2.定制化需求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个性,其运作方式、管理模式等的不同必然要求个性化的软件来满足自己的实际需要,只有定制软件才能达到这种需求。但是定制软件的成本高、开发周期长,导致了定制软件项目的不确定性,容易失败。软件厂商一般是根据各自对企业和行业的理解,开发出商业化的标准软件,才能维持较低的成本,大规模推广,而这又和企业的个性化需求有冲突。为此,厂商一般提供所谓“二次开发”,但功能有限。所以,需要借鉴生产制造领域的大规模定制的思想,来改进管理信息化的应用和开发,既控制合理的成本和时间,又能够满足企业管理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应用的成功率。 三、大规模定制的思想 大批量定制生产(Mass Customization, MC)是采用技术和管理手段实现对每个客户的个性化定制,而成本和时间同大批量生产产品相一致的一种生产模式,根据每个客户的独特需求,以大批量生产的效率提供定制产品。 大规模定制的思想强调对产品进行模块化和标准化分析,在识别客户的不同要求和需要的基础上,运用系统思想和相似性原理,对产品进行分解和重组,形成产品族等模式,得到能够快速配置的产品模型,并且将形成特定产品的时间尽量延后,使产品的定制化工作简化,然后在标准化技术、模块化技术、成组技术、现代设计技术、并行工程和重组制造等技术和思想的支持下,根据每个客户的特殊需求最终实现以大批量生产的效率提供定制产品。 四、企业管理软件的大规模定制 运用大规模定制的思想,对管理软件进行定制部分和标准组件的区分,利用现代软件技术,能够实现一定程度上的管理软件大规模定制。 1.区分基本通用部分和定制化部分,快速建模 不同的企业,管理的重点和难点会有所差异,因而要求软件系统能够与此相适应。全球化的进程与激烈的竞争导致市场的不确定性和多变性,由此需要企业增强组织的可变性以适应快速竞争的环境,这要求软件系统能够动态重组。但是变和不变是相对的,在某个时期,总有企业管理所需要的最基本部分,在此基础上,可以组合出不同的个性化的变化。这样,通过区分软件的通用部分和定制部分,将软件系统建立在可快速变更的企业模型基础上,依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和发展变化,动态地配置和裁减,能够快速、低成本地得到企业所需要的个性化管理软件。 为了建立可快速变更的企业模型,人们提出了动态企业建模DEM(Dynamic Enterprise Modeling)的方法,通过它提供一个企业管理与运行的框架结构,以保证企业的应用系统能够紧密匹配企业经常改进的业务流程和业务模型,进而减少整个系统的复杂性,增加应用系统柔性, 方便信息系统的建模、仿真、分析,进而获得优化的个性化软件系统。在企业动态模型的基础上,组合软件商开发出的基础平台和标准化自由定制模块,能够大规模定制出管理软件,适应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不同规模企业的需要。 2.利用可重构的软件技术 传统软件的系统设计方法,注重软件的功能分解及功能之间的信息交互,软件中所有的功能都是预先设计好以针对某种具体业务 过程的,这种方法是无法通过对这些功能体的替换来实现重构的。为了实现软件的大规模定制,需要一种新的可重构的软件技术。我国的863计划和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了这方面的多项研究,探讨了解决的办法。把软件的功能实体和它的交互界面分离,使得界面的设计和功能实体的设计得以分别进行。在软件的功能设计阶段,只关注其软件功能细节以及完成每个功能细节所需的条件,而不关注它是如何处理界面的。系统的交互界面的设计是通过对功能实体的封装来实现,是在系统实施的时候才设计和确定的。采用不同的功能实体进行封装就可以得到不同的软件,实现不同的软件应用。 3.需求获取、快速定制 在进行软件设计和开发时,对于不同的需求和不同的信息系统,总有相似的信息处理过程和可以重用的部分,可以通过组合各种可重用的单元,通过对单元进行参数化的设计实现完全不同的功能。在大规模定制的管理软件开发过程中,整个设计过程将比普通软件的开发过程更为缓慢,需要进行行业性和地域性分析,分解功能模块,对模块单元进行参数化设计。在软件应用过程中,生成针对某个企业的特定管理软件是非常迅速的,通过确定用户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模块和单元参数,进行组装和调试,即可得到所需的应用软件。 五、企业应用服务的个性化与通用化 不但在软件的开发过程能够应用大规模定制的思想,在管理软件的企业应用服务的过程中也可以借鉴大批量定制的思想来改进我们的工作,缩短项目的时间和成本,提高项目的成功率。 1.企业应用的基本需求 对于需要进行管理信息化的企业用户来说,总有一些是他们所共有的基本要求,包括硬件配置、基础培训、流程分析及改造、实施计划等。在具体的管理信息化的软件要求方面,也有对基本的软件构件的共同需求,这些基本服务和基本软件部分可以完全成为模块化的组件,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 实施咨询专家和企业的IT人员根据企业所处行业的普遍管理要求,利用企业建模工具快速实时地搭建企业的应用环境,不但缩减了实施的时间,降低了实施风险,实施成本也大为缩减。 2.个性化要求 对于企业个性化的管理信息化业务要求,实施咨询专家和企业的IT人员可以使用业务配置工具以及企业建模工具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和重组,融合企业的独特管理模式和个性化要求,得到可裁减的系统,不但能够符合企业当前的需求,而且在企业的发展应用过程中,还能够对软件系统进行适当的改变和调整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 在后续服务方面,企业的个性化需求比较多,需要能够提供包括软件及IT外包托管、个性化的管理咨询、持续改进等方面的服务。这类服务可以按照大规模定制中的产品族设计的概念,将服务设计和分解成系列化的产品,用户可以有多种的选择组合,提高服务的适应性。 六、结束语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很不均衡,地域之间、行业之间的差别很大,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管理信息化项目的成功率不高。通过探索管理软件和信息化服务的大规模定制的生成方式,能够降低项目的时间和成本,提高项目的成功率。 企业管理相关论文:浅谈企业管理中情感管理的作用 摘要:情感管理是管理者以真挚的情感,增强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情感联系和思想沟通,满足员工的心理需求,形成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的一种现代企业管理方式。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状态,具有复杂的心理功能,也是人们意识活动的重要动力之一。当客观事物符合人的需要,就会产生满意、愉快、欢乐等情感,反之,就会产生忧郁、沮丧等消极情感。 关键词:企业管理;情感管理 一个优秀的企业管理者首先必须理解情感管理的含义,并不断应用到实践过程中,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员工要尊重。首先是管理者拥有一颗平常心,不居高临下,对员工不分高低贵贱,不分亲疏远近、不欺弱惧强,靠威信而不是靠权力来管理。其次是管理者宽厚待人,对员工不恶语伤人,不讽刺挖苦,不揭人隐私。再次是管理者作风民主,善于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对合理化的有益于本单位的建议及时采纳。 对员工要理解。管理者要和员工进行情感交流,首先是管理者能够做到了解人。对员工的家庭状况、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业务技能、生活习惯等方面了如指掌。其次是管理者能够做到体贴人,能够经常深入到员工中去,善于与员工沟通思想,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理解他们所急、所想、所愿。再次是管理者能体谅人,对员工不求全责备,不吹毛求疵。对员工偶犯小错,能善意指出,帮其改正错误。 关心呵护员工。首先是管理者能够换位思考,想员工之所想,急员工之所急,把决策的出发点放在有利于单位事业,也有利于广大员工上。其次是管理者善于听取员工的心里话,让他们敢于并愿意向自己诉说忧愁、埋怨或牢骚,从而让员工有信任感。再次是管理者乐于助人,能够积极为员工谋福利,为他们办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真心实意地为他们排忧解难。在员工遇到困难时及时伸出关爱之手,雪中送炭,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企业管理者要具有人格魅力。吸引员工是情感交融的结果,管理者要靠品格吸引人。要有渊博的知识,精深的专业技能,遇事冷静、充满信心、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要有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格。 一、企业管理者实施情感管理的深远意义 (一)培养员工要有高度的责任性及爱岗敬业的精神 当今社会是一个经济科技大发展、大交流的动态社会。其中人才流动频率都较之以前有大幅度的增加。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但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除了员工个人主观原因外,客观方面的因素也不容忽视。一些企业管理过程中,以职务压人、上行下效、唯权中心的行政管理做法经常存在;简单的以罚代管、效益至上、忽视员工情感需求的管理思路仍唱着主旋律。企业忠诚于员工的意识淡薄,没有把员工当作一种潜在巨大的人才资源来对待;也没有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和环境。长久下去,导致员工情绪低落,产生消极、抱怨、不思进取等负面效应。 (二)提高企业自身管理素质 企业管理的手段与方法愈来愈先进,原有的强调制度管理模式正逐渐削弱,取而代之是更为人本柔性的情感管理模式。现代企业汇集了一大批贤士能才,他们都渴望得到管理者的赏识,希望有充分的自主性和愉悦的工作环境使自身价值得到实现。以尊重和信任为基础的情感管理模式,对建立民主和谐的工作环境大有裨益;同时它也是抑制官僚主义、小团体主义的管理方法。当然,完全抛弃原有制度管理模式也是片面的,而是在此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实施情感管理,做到两者有机统一,这才是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方向。 (三)建立和谐团队,形成国内外着名的企业文化 情感管理的实质是管理者有意识地激发员工人性中善的一面、优的一面,在管理团队中营造出一种良性的情感氛围,在同事之间、伙伴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相互赞扬、相互欣赏、相互帮助,而不是指责、挑剔、埋怨与勾心斗角。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地激发员工内在的工作激情及潜在能力,能够引导和培育好的、忠诚的客户,形成团结友好的企业企业管理和市场氛围,也有利于企业管理成员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这样,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基础。企业管理理论表明,不同的个体及团队会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调整个人及团队目标,与企业管理总体战略目标一致,并为共同的发展愿景而奋斗。企业管理成员目标的一致性有利于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优秀的企业文化。 (四)增强企业的号召力 情感管理能够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加亲密度,能够提高员工情感调适能力,消除情感障碍,减少人际摩擦,形成和谐、奋进、民主、平等的环境和氛围,使员工真正形成凝聚力。所以说情感管理是形成企业管理凝聚力的源泉,是增强企业凝聚力的重要因素。当积极情感在企业内得到公认并成为共同需要时,便能紧紧地抓住员工的心,企业因此就会产生强大的凝聚力,企业员工就会空前团结,成为一个极具战斗力的团队。日本经营之圣稻胜和夫说过:在管理中人心比什么都重要,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人心的结合更牢固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心也是资本。管理者要用“心”才能管好心。 二、企业管理者实施情感管理的方法 (一)体现尊重 尊重员工作为一种有效的零成本激励方式,是情感管理中的最重要的部分,在现代管理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现实意义。现代企业管理理念认为:如果员工对领导过分依从,过分尊重,就会丧失应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任何人都有被尊重的需要,员工的人格一旦受到尊重,往往会产生比金钱激励大得多的效果。现在好多企业都在企业文化中强调“以人为本”,其实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所有的人都视作公司大家庭中的一员,要公平地对待他们,要爱他们,要让员工感觉到被尊重。日本松下公司的总裁松下幸之助先生的管理理念值得借鉴:他要求管理者必须尊重员工,对员工心存感激之情,这样使员工觉得公司重视他,满足他人格受重视的需要,激发员工内心对企业的亲和力,因而更加努力工作来回报公司。 (二)体现信任 “信任”是人才管理最基本的方法。只有信任才能取信人才,打消其顾虑,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主动性,甚至超水平地发挥才能。惠普公司不但以其卓越的业绩跨入全球百家大公司的行列,更以其对人的重视、尊重与信任的企业精神闻名于世。威廉·休利特是惠普的创始人之一,他这样总结惠普的精神:“惠普之道,归根结底,就是尊重个人的诚实和正直。”惠普相信员工都想把工作做好、有所创造。只要给他们提供适当的环境,他们就能做得 更好。 (三)体现关心 关心员工的企业必将使员工满意度上升,工作热情提高,使员工安心地在企业内工作。但关心不是只作到表面上的,而是要真心真意地去关心员工,这是成功的管理者所必须做到的。马狮是英国最大且盈利能力最高的百货零售集团,它致力于发展与员工的良好人际关系,经理人员必须了解员工的困难并做出反应,高层管理者应该知道员工工作环境和各项福利措施的优劣程度,更重要的是给员工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同时要给他们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这样既能使员工得到满足,又能保证企业所需的人才。 (四)体现赏识 赏识能赋予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能从内心激发员工对事物的热情。因而,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要多选择机会赏识员工。对于他们,管理者不应吝啬赞美的词语,应当自然大方地去赞美他们,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成功。 (五)激励作用融入情感因素 在激励员工的各种方式中,物质激励是最常用的。但是随着员工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物质激励就不能一成不变,只有充分把握员工的不同需要,选择员工感情上最愿意接受的方式进行奖励,才能让奖励的激励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这就需要在物质激励的过程中融入情感因素。 三、在对员工实行情感管理中应该注意的方面 (一)公平、公正 管理者不能不讲情,但也不能只讲情。只讲情的管理,容易使管理者丧失原则性,最后会导致混乱和矛盾,导致感情的涣散与破裂。一个好的管理者,任何时候都不可失去理智,否则做事就会陷入盲目性。如对企业管理的发展方向把握不清,在行动时优柔寡断,在分析问题时抓不住要害,怀有偏见,执迷不悟等等。实施情感管理的同时,一定要把握尺度,将情和理恰到好处的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达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既定目标。 (二)情感管理要讲究度 情感本身属于感性的范畴,不能进行精确的量化,所以对度的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中的尊重、信任、沟通、鼓励都应建立在员工对企业管理的尊重和贡献的基础上,如果这些因素一旦过度,就会造成管理的失度。或者使员工认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管理不严、有空可钻,从而违反人力资源管理的规章制度和纪律;或者使员工认为什么事情都可依赖企业管理来加以解决,丧失自身独立性与主动性,过分依赖企业管理。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会影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员工的关系,从而阻碍了企业管理的发展。 (三)运用沟通技巧 表达情感的方式多种多样,重点在于管理者如何让员工感受到真诚的关怀,如何让表达情感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与力量。如利用生日和节日之机表达情感就产生加倍的效果;学会关心员工的家人,必会换来员工发自内心的感激;尊重员工的时间,可使员工感受到企业管理的关怀;经常到员工的工作场所去走一走,了解员工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并加以解决,可使员工真正忠于和服从企业的管理。 总而言之,情感管理是现代管理中一种不可或缺的管理方式,同时它也是一门管理艺术。充分发挥好情感管理,对人力资源管理,乃至整个企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情感管理犹如“一只看不见的手”,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古人云:得人心者得天下。经营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经营人心。管理者要用情感这根红线,充分贯彻“以人为本”原则,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紧紧地把员工与管理连接起来。此外还应加强对企业管理者情感管理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提高管理者的情商和情感管理的技能,充分利用这种方式来实现管理的预期目标。 企业管理相关论文:论企业管理之推进精细化管理 一、岗位价值精细化管理总体思路 黄陵矿业的岗位价值精细化管理,以企业文化为引领,以人为轴心,以岗位为载体,以人的自觉能动性为依托,采用最适宜的科学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精确掌控管理操作环节和重要点,把标准化的管理落实到每个岗位、每个人、每件事、每一处和每一时,降本增效,最终实现“岗位增值、企业增效、员工增收”的总体目标。具体路径通过引入内部市场机制,强化五项基础管理,应用管理信息平台和科学绩效考评体系,使岗位价值管理关键因素优化组合,既规范了管理,提高了效率,又创造了岗位价值。 岗位价值精细化管理可以概括为“一个机制、二个体系、五项管理、一个平台”。其中“一个机制”是指内部市场机制,就是将企业内部各单位和各岗位按市场化要求形成市场经济的关系,借助于市场的自动调控能力,实现企业优化生产要素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二个体系”是岗位价值核算体系和绩效考评体系。“五项管理”是全面预算管理、全员岗位成本管理、全员岗位安全管理、全员岗位质量管理和全员现场管理。“一个平台”是岗位精细化管理信息系统。 二、建立推进岗位价值精细化管理的内部市场机制 内部市场化运作机制就是将企业内部各单位按市场化要求形成市场经济的关系,借助于市场的自动调控能力,实现企业优化生产要素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为目的的一种新的管理方法。明确“内部主体、内部要素、内部价格、内部机制”是做好内部市场化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1、确定内部市场主体。在内部核算方式上实行四级市场主体运作,一级市场主体是矿级,二级市场主体是区队、科室,三级市场主体是班组,四级市场主体是岗位。 2、明确内部市场要素。建立突出以“材料供应、设备租赁、设备维修、内部运输、劳务结算”为五大项目的内部市场要素,逐步深入和延伸要素项目,不断扩充内部市场化要素内容及范围。 3、制定内部市场价格。制定内部结算价格,力求价格准确、全面、合理,并编制成册,内部发行。同时,根据内外部市场的变化情况,及时对价格体系进行修订和增删,使价格趋于合理。 4、完善内部仲裁与索赔制度。成立内部市场纠纷调解仲裁机构,建立运行内部仲裁与索赔制度,保障岗位价值精细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 三、构建岗位价值核算体系和考评体系 1、构建岗位价值核算体系,科学、准确核算岗位价值。 岗位价值核算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岗位划分、岗位评估、岗位定额测算以及岗位价值核算。首先,根据工作性质、工作任务、占用设备情况、消耗材料和配件情况进行岗位划分,建立最小经济核算单元;其次,采取一定的方法,对岗位在组织中的影响范围、职责大小、工作强度、工作难度、任职条件、岗位工作条件等特性进行评价,以确定岗位在组织中的相对价值;再次,依据岗位材料消耗定额、材料消耗定量指标和岗位效益定额三大类定额测算岗位定额;最后,用岗位收入/岗位支出作为岗位价值系数,以此修正岗位薪酬,激励员工岗位增效,增加正价值,避免零价值,消灭负价值,真正实现“管理到岗、量化到岗、核算到岗、考核到岗”。 2、设计卓越岗位绩效考评体系,有效激励和引导员工行为。 绩效考核是岗位价值精细管理有效实施的切入点。考核体系主要分为三层级,第一层级是部门考评,主要是依据有关考核办法对各部室、区队进行考核,形成部门绩效;第二层级是区队对岗位的考核,形成岗位绩效;第三层级是班组对个人的考核,主要是通过ABC卡考核,形成个人绩效。绩效考核结果最重要的运用即为工资分配。按照全面预算要求,实行工资总额包干使用。依据“倾斜一线,保证重点,以效定编,定额管理,同工同酬,多劳多得,奖优罚劣,利润考核,风险共担”的工资分配原则,推行“内部模拟市场和以安全效益为主体”的工资分配制度,加大安全考核力度,扩展安全考核范围,通过三级绩效考核结果,对工资总额进行分级分配,变生产型管理为安全效益型管理,保证矿井生产协调稳定和职工工资正常增长。依据每日员工生产得分、岗位绩效考核、岗位价值系数形成当日员工的收入。实现岗位价值和员工收入的“日清日结”。 岗位价值采用财务核算的方法,使岗位实现由“统计核算”向“会计核算”的转变,对岗位价值实体每一项具体的经济业务都建立一套相应的工作流程和业务规范,并将财务管理落实到各个岗位价值实体的每一个成员。各个价值实体要实现收支两条线核算与管理,岗位价值实体的价值收入、价值消耗都要纳入核算、控制、检查、分析、考核、兑现。通过全员理财,实现价值增值,拓展财务管理空间,实现财务管理“零死角”,使价值实体内的所有成员都要精业敬业,实现自我价值。同时达到岗位增值、企业增效、员工增收的经营目标。 四、强化全面预算管理和全员成本、安全、质量、现场管理 1、加强全面预算管理,确保岗位价值管理科学、准确、有效。 全面预算管理是岗位价值精细管理实施的基础和前提,它是以科学预测为前提,以总体战略目标为中心,反映一定期间内所应实现的战略目标和完成的任务,然后进一步分解落实到各基层区队、岗位,从而预计并达成未来期间的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一个计划、控制和考核系统。按照预算指标,结合全面预算要求和实际生产计划,对可控性成本费用指标横向分解到部室,纵向分解到区队、班组、岗位,指标分解做到了 “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建立健全、完善相关制度及配套办法,确保全面预算工作的实施效果。预算编制按照“由上而下、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程序,按照以弹性预算法为主,以固定预算、弹性预算、滚动预算、概率预算等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严格按照《煤矿预算指标分解办法》、《预算指标考核办法》等制度,进行预算指标的分解、考核,做到了测算科学,分解到位,执行得力。 2、实施全员岗位成本管理,落实成本控制的目标和责任。 全员成本管理的核心工作是制定总成本目标,并且通过各种方法不断改进作业程序,以使最终成本小于成本目标。全面成本管理由确定并分解成本目标、有效控制实施目标和评定兑现目标三大环节形成的一个紧密联系的闭环成本管理体系。全员成本管理总成本目标分解后形成一个用成本费用表示的子目标系统,其中包括直接材料费用目标、直接人工成本目标、制造费 用目标、管理费用目标、财务费用目标、销售费用目标等,具体方法是按成本责任中心进行分解,将成本目标分解到机关各部室、区队和各相关责任岗位,使各项成本有各自的责任归属,做到“千斤重担有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 3、建立全员岗位安全管理,完善安全考核制度和管理办法。 安全管理是矿井所有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煤矿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完善相关安全考核的制度及办法,实行了安全千分制考核,严格按照安全千分制考核细则及要求,细化、量化了考核指标和考核范围,把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一位员工;制定了《干部走动式管理办法》,按月根据矿安全工作动态,编制月度走动式安排表,定人员、定范围、定时间、定要求以保证此项工作达到安全管理的效果,通过各种形式的安全管理措施,保证了安全工作指标有分解、有考核、有奖罚、有兑现,实现矿井安全的长治久安。 4、注重全员岗位质量管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黄陵矿业把产品(原煤)质量、工程质量、工作质量、服务质量作为全面质量管理的四大控制要素,以”计划、执行、检查、分析、总结“为过程,建立煤矿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首先要强调全面,即全过程、全员参与的管理,全过程讲究质量的思想贯串于生产过程以及相关工程、服务等各个环节,包括各种保障环节(如人员、技术、设备、措施等)等。尤其强调管理重点从“事后”转移到“事前”,使整个生产过程处于稳定状态,从而充分保证产品质量;全员参与,就是要求上至最高领导,下至每位工人,都要投入到质量控制的管理工作中去,其中尤其强调管理者的支持和持续的组织、扶持以及有效的质量培训工作,不断提高组织所有成员的素质,把管理和技术创新与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调动全体员工关心和参加质量管理的积极性。 5、细化全员现场管理,提高岗位劳动效能。 全员现场管理就是用科学的管理制度、标准和方法对生产现场各生产要素,包括人员、设备、材料、方法、环境、信息等进行合理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检测,使其处于良好的结合状态,达到优质、高效、低耗、均衡、安全、文明生产的目的。黄陵矿业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来提高现场管理的效率,应用“四项技术”(定置管理、标识管理、看板管理和编码管理),打造岗位精细管理环境,落实5E全生命周期管理(每时、每处、每物、每事、每人),推进精细管理升级,实施“6S” (即整理、清洁、准时、标准化、素养、安全)管理,规范岗位职工行为和现场环境,开展“双述”活动(“手指口述”和“岗位描述”),夯实岗位安全精细作业基础。 五、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岗位价值即时核算。 信息化网络是实现岗位价值精细管理的平台,结合生产经营的流程,设计岗位价值核算软件系统,系统包括基础信息管理模块、定额价格管理模块、收支管理模块、岗位价值管理模块、绩效考核管理模块和工资核算管理模块,将核算终端扩展到各区队,在主要的公共场所设置LED电子显示屏,使每位职工当天都可以了解到自己创造的价值是多少,以此来激发广大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六、营造岗位价值精细化管理的良好环境 1、实施“五精”管理,实现企业文化与管理的深度融合。 20__年,在人本精细化管理取得成效的基础上,我们把“精细、精准、精确、精益、精美”的“五精”管理要素导入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以打造“三基九力”(基础、基层、基本功,凝聚力、亲和力、执行力、管控力、经营力、现场力、创新力、学习力、文化力)团队作为“五精”管理的重点实践内容。大力开展“精优作业法”的精炼行动、“卓越管理法”的历练行动、“创新成果”的锤炼行动、“权威首席员工”的修炼行动,不断总结提炼符合我们实际、富有成效的五精管理方法。 2、打造“5+5”岗位管理文化品牌,增强企业发展软实力。 为了进一步补充和延伸精细化管理,形成岗位的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特质文化,20__年,我们集“五精”管理之大成,以建设“三创六型”矿区为目标愿景,以“三增一保”为核心,着力打造“5+5”岗位管理文化品牌。全面打造“五星岗位”,激活了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凝聚了全体职工的智慧,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较好地引领了企业管理升级,确保了矿区基业常青和永续发展。 七、对标管理和精细化管理相互促进 对标管理工作是一项全员参与的工作,只有融入到员工的日常工作中,将对标管理的各项关键目标任务、完成时限,分解落实到每个岗位和个人,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公司岗位价值精细化管理目的就在于构建以岗位订单合同为纽带的内部市场链和价值链,形成以岗位为主体的内部市场体系。通过岗位价值精细化管理平台,公司及时地将对标指标进行逐级分解,落实到每道工序、每个环节、每个岗位、每名职工,使公司在开展对标管理过程中可以精确掌握各项工序的关键技经指标,为查找工序漏洞和技术差距提供重要依据,从而及时进行对标改进和创新管理,进而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促企业形象的大幅提升。公司在推进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又可以运用对标管理的思想,找出差距,改进提高。 企业管理相关论文:企业管理论文 兰洋集团作为一家以房地产开发和投资管理为主体、集多行业经营为一体的多元化综合性企业,集团化发展和规模型经营的特性,要求企业管理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品德素能、专业知识素能和管理艺术、方法、技巧素能,才能扛得起管理责任,拿得下管理任务,把执行的工作落实到位。 一、兰洋管理者应具备的品德素能 兰洋集团是一个还在创业发展中的企业,十年艰辛创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它的后续管理者必须传承兰洋以人为本、精益求精、志怀高远、自强不息的企业精神,发扬兰洋高严细实的企业作风,做兰洋人、说兰洋话、办兰洋事、树立起“兰洋是我家,发展靠大家”的思想品徳、具备把兰洋事业做大做强的专业技能素质,并在实际工作中体现出来。 兰洋集团的管理分岗位管理、基层管理、部门管理、集团管理,从上到下,上一级管下一级,下一级为上一级负责。其目的就是要把企业的系统工程任务落实到位,最终达成目标任务。因此,要求每一个管理者要身在兰洋、心系兰洋、忠于兰洋、忠于兰洋事业,加强品德修养和专业学习,使自己具备良好个人品德素能,否则就难以扛起管理任务重担。 一个管理者只有首先具备了品质素能,才能真正站在公司大局角度,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紧贴公司大局发展总目标,恪守职守、履职尽责,肩扛责任,抓好本职,在兰洋集团平台上展现才华,放出光彩,画出璀璨兰洋梦画,同时也提升自己人生价值。 人的优良品德决非是先天造就、而是在长期接受品行教育和自我不断修养中逐步形成的。在经济企业里工作,经常会直接或间接的遇到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矛盾问题,有的人不能正确处理这种利益关系,往往会犯损公利己的错误。因此,品德乃为政之基,慎行乃用权之道,常修“七慎七防”之德、把好“慎”与“防”双向关口尤为重要:一要慎“始”,谨防“下不为例”。“万事皆有初、欲善终,当慎始”。慎始是廉洁的第一道防线,绝对不能被冲垮,损公利已一旦有了第一次,必然会有第二次或更多次,下不为例也就成为常例。二要慎“微”,谨防“积小成大”。 祸患积于忽微,小恶终成大疾。违法事再小也决不可为之,要“去小恶以保本质,积小善以成大德”。三要慎“腐”,谨防“自我放纵”。“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腐地”,管理者与经济打交道,要抵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拒得住腐杇,不要一失足成千古恨。四要慎“好”,谨防“自误前程”。嗜好之心,人皆有之,但不能将自己的兴趣、爱好、习惯恣情放纵,被人投其所好而利用,走上岐途。五要慎“权”, 谨防“权力滥用”。 作为管理者要恪守“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的人生信条,权力与责任是相辅相成的,监用权必弃责任于不顾。六要慎“欲”,谨防“任性放纵”。嗜欲之覆天,廉政之心生。欲望是人生的一种动力,无欲不可,而纵其欲则毁其心。欲其身,到最后就会坠入“欲不可除,如娥扑灯,焚身乃止”的可悲境地。七要慎“终”,谨防“前功尽弃”。“ 终不有初,鲜克有终”。一个人做到慎始不难,对管理者而言,愈到身边之暇,愈要“珍重晚来风景好,黄花老围高秋,谨慎走好人身每一步。” 以上“七慎七防”,很多人认为这是国家政府部门人的事,与我们非公企业贴得不紧,涉及不及,然人之品德修养人人皆同之。近几年《感动中国》英雄模范人物中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普通老百姓而非官位之人,站在品德修养角度,“慎”与“防”,是形成人生高尚品德的“挡浪墙”,慎者亦为防,防而必慎之,慎与防遥相呼应、相辅相成。 二、兰洋管理者应具备的专业知识素能 管理是一种实践,也是对不同学科进行不同学科实践的管理。专业学科管理本身就要求管理者必须运用不同的专业知识素能进行管理。俗话讲,内行管内行,才能管到点子上。从我们公司管理者讲还有少数人身在管理岗位,并不具备业务管理的知识素能。因此总是执行力不高,把管理任务执行不到位。如今的兰洋集团己经从单一品种经营走上了多元化技术型经营,管理者不具备专业知识素能就难以担当专业学科管理重任。 第一、要按照自己的管理职责努力学习钻研专业知识,管什么要懂什么,比如管行政就应清楚做那些事,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管专业技术,就应知道怎样把执行的任务从始至终确保质量完咸任务;管财务就应保证一切财务往来符合国家财经制度、财经纪律规定,怎样节支增效保证企业正常运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搞管理不能当甩手掌柜,更不要长期当门外汉,既不管又不理,一问三不知! 第二要努力学习掌握管理技能。管理技能包括的面广内容丰富:其一要具备业务指导技能。即对任务执行者要进行全方位的业务指导,避免执行错位、方向走偏、执行不力、任务受阻;其二要具备组织协调技能。能动员全体执行人员积极性、共同完成执行任务;其三要具备督检查技能。使执行人员经常能“照镜子”找差距,“洗洗澡”开展批评,及时督促整改执行过程中发生和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使执行顺利推进;其四要具备监督保证技能。监督是管理者的一项职能,任何工作决不能没有监督。即是你对执行工作任务做了交底、指导,协调、督促、检查,但必须监督整改和完成,没有监督就没有管理;其五要具备为执行服务的技能。在执行管理工作的全过程中,始终不能忘记服务功能,有了有效服务才能获得有效绩效。 三、兰洋管理者应具备的工作艺术方法技能 管理者的工作管理技能,要通过不断学习和反复实践所获得。从现代企业把“工作落实到位” 核心理念角度看,要搞好兰洋企业管理,管理者就要具备下列管理技能素质: (1)首先要学会自我管理技能,带好下属队伍。企业管理就是管人管事管权管公司。历史经验一再证明,一个连自己管不好的人就谈不上管好别人。所谓管好自已就是指对自身所做的一切工作必须坚持目标、效率、成果、决策、检验五个原则。按这些原则开展工作,目标明确、效率突出、、成果显著、思路清淅,不盲目工作,不盲目管理,也对自己干得对与否思想明明白白。而对自已属下的工作,一要“领”,二要“导”,三要“传帮带”。也就是要领着干,指导者干,传帮带者干,这是管理者的重要职责,不容忽视。一个不会领、导、传帮带的管理者就不是一个称职的管理者。 (2)要修养提高自己的管理艺术、管理方法、管理技巧,并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管理者开展工作讲艺术、方法和技巧,并把思想政治工作伴随其 中尤为重要。不要以为“手中有权,万事好办”,其实不然。掌权更要会用权,不能以权压人脱离群众。往往不同的管理艺术、方法和技巧,收到的效果截然不同,但就这个简单的管理方法问题在我们公司还处在薄弱状态,作为管理者这是必备的素质之一。 (3)要熟练掌握和充分运用科学循环法开展工作。任何一项工作或工程建设任务,从开始到完成都是包括方方面面工作在内的一项系统工程,也都有一个从决策计划、安排部署、组织实施、完成任务到最后总结的系统程序过程。这个过程一环扣一环、相辅相成,因此管理者开展工作也必按程序过程循序惭进、步步深入,一步一步地完成,其中一个环节工作搞不好都会影响大局任务完不成。这就需要管理者们必须学会按程序循环工作法,并熟练运用在完成系统工程任务的全过程中,这也是一个管理者必须掌握和孰练运用、抓好工作的法宝武器。 (4)要竭尽全力履行管理者的基本功能和职责。管理者的主要基本功能就是“业务指导、组织协调、督促检査、监督保证、有效服务”。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他总是把履职尽责穿插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做到高度关注执行的过程,精心指导具体执行,及时研究处理解决执行中出现和发生的问题,同执行者一起研讨寻求有效执行捷径,监督按要求完成执行任务,组织进行完成任务后的工作总结。实践证明,这样做好了,就是一个负责任、受尊重、合格的管理者。 (5)要站高、看远、眼盯发展、顾全大局、既要搞好本职工作,又要搞好协作配合,共同做好集团工作;既要团结好本部门员工,又要团结好全员职工;既要严格贯彻执行集团公司的战略部署,又要制订自已部门明确的工作思路和实施计划。总之,不能拉车不看方向,更不能自扫门前雪,不顾别人瓦上霜。事实上只有全局工作搞好了,才能大河有水小河不干。 兰洋集团经过近年来的企业整顿转型、产品结构构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营规模不断拓展,企业管理的专业技术性难度愈来愈大,从而对管理的素能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兰洋管理者要紧跟形势,努力学习,全面掌握管理素能,全力搞好管理工作,争当一各兰洋合格优秀的管理者。 企业管理相关论文:以全面预算管理带动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 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个时髦的管理词语曾经在中国风靡一时,无论是否叫全面预算,很多企业每年年底都要进行下一年度预算的编制工作。我们在给企业提供全面预算管理咨询服务时,常常发现很多企业预算编制的基础五花八门,有的企业甚至以上年会计报表为预算的编制为基础。虽然预算年年编,但效果如何却另当别论。这就不能不叫人怀疑预算对企业究竟有多大意义。 这里想就国内企业在全面预算管理上的一些误区及我们在德勤为企业提供全面预算管理咨询服务而产生的一些认识和思考谈点看法,抛砖引玉,以推动国内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开展。 全面预算管理的特点 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是发达国家成功企业多年积累的经验之一,对企业了解家底、有效调动和分配资源、把握机遇、争取主动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利润竞争空间的狭小性,管理者对企业的控制和规划,自然扩大到影响经营过程和经营质量的方方面面、影响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和竞争能力的方方面面。可以认为,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协调和优化配置企业资源,改善物流和资金流,最终达到提高经营质量的目的,这是管理者在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 全面预算管理的核心在于“全面”二字上,它具有全员、全额、全程的特点。 “全员”是指预算过程的全员发动,包括两层含义,一层是指“预算目标”的层层分解,人人肩上有责任,让每一个参与者学会算账,建立“成本”、“效益”意识。“全员”的另一层含义是企业资源在企业各部门之间的一个协调和科学配置的过程。通过企业各职能管理部门和生产部门对预算过程的参与,把各部门的作业计划和公司资源通过透明的程序进行配比,从而可以分清“轻重缓急”,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 “全额”是指预算金额的总体性,不仅包括财务预算,更重要的是包括业务预算和资本预算。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不仅关注日常经营活动,还关注投资和资本运营活动;不仅考虑资金的供给、成本的控制,还要考虑市场需求、生产能力、产量、材料、人工及动力等资源间的协调和配置。只有在业务预算即销售和生产预算、资本预算的基础上形成资金预算和预计的财务报表,才能合理预测、统筹安排企业的资源,才能将资源的使用与相关活动结合起来以达到有效控制,保证目标实现。即预算因业务活动而产生,我们称之为作业基础上的预算。 “全程”是指预算管理流程的全程化,即预算管理不能仅停留在预算指标的下达、预算的编制和汇总上,更重要的是要通过预算的执行和监控、预算的分析和调整、预算的考核与评价,真正发挥预算管理的权威性和对经营活动的指导作用。这就要求企业的预算管理和会计核算系统密切配合,会计核算过程同时也就是预算的执行过程,预算执行过程中的任何反常现象都应该通过会计核算系统地体现出来,通过预算的预警制度,及时发现和解决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经营问题或预算目标问题,并通过预算的考核和评价制度,有效地激励经营活动按照预期的计划顺利进行。 全面预算管理的几个核心问题 全面预算管理的角色定位 虽然我国企业在内部管理和成本控制方面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如班组核算、费用归口管理等,有的企业也进行了计划与预算的编制,但这与我们所说的全面预算管理还存在着很大差距。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管理机制而非仅仅是一种方法,它一方面与市场机制相衔接,通过预算目标的确定反映市场对企业的要求;另一方面与企业内部管理、内部组织及其运行机制相衔接,通过责任中心的确定、预算指标的分解与落实、预算调整与执行考核,反映企业对市场要求的应变和措施,反映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位置。以战略目标管理为导向、体现企业全方位要求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打破了传统管理模式的约束和局限,构建了一整套全新的管理运行机制。 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机制,通过预算目标的分解、编制、汇总与审核、执行与调整、评价与考核,将对企业起到规划发展、协调行动、沟通认识、控制经营与激励业绩等方面的作用。预算的编制和管理表明了在一定期间内公司管理层对所有部门、所有员工的期望和要求,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就是明确任务、发现问题、协调努力、不断改进的过程。因此,预算管理既非财务部的特权也非财务部的专利,而是企业整个运营系统的总协调和配合,任何一个部门或环节上的松怠都将影响企业全面预算的执行,进而可能影响企业的发展。 预算目标导向 很多企业在编制预算时,或是先提出一个资金使用规模(即企业现有资源)作为编制基础,由此决定企业的活动和应达到的目标;或以上年会计报表为基础进行比例修改,提出今年的预算指标和从事的活动。以这种出发点作为预算编制的起点,很难真正起到全面预算管理应起的作用。全面预算编制的起点应是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战略计划,并据此决定企业应该采取的行动和措施,从而明确为达到这些目标、从事这些活动需要什么资源和多少资源。可以这样说,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就是战略目标分解、实施、控制和实现的过程。 依据企业所处发展阶段和企业业务的性质不同,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战略目标会有所不同,但战略目标一经确定,它将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发展能力和发展速度。目前,国内许多企业以目标利润为导向进行预算的编制。以目标利润为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预算管理与目标管理的有机结合,它通过固定目标利润来描述企业的预算平衡点,直观地反映出企业以目标利润为基点、实现目标利润以及扩大销售与降低成本费用获取超目标利润的过程,对企业寻求实现或超额实现目标利润的途径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以目标利润为导向的预算管理,因其主要涉及销售收入和成本费用,基本上不涉及资产负债等实质性会计信息,总体而言它还是一种比较粗放的预算管理,尚不能称为全面预算管理。如果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会计核算系统不透明,以目标利润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有可能促使企业为完成预算而调节利润,例如该提的折旧不提或少提、该摊销的递延资产没有如数摊销、材料或产品成本不实、已经发生的费用挂账,从而忽视资金使用效率和资产质量,甚至造成“潜亏”,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等等。 但在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下,企业必须对完成战略目标所可能采取的行动和发展潜力作出科学的计划,所需要的资产负债状况、与资产负债相联系的费用情况作出合理的预计和分配,减少“待摊”或“预提”项目对预算执行的影响,使预算和实际的差异分析为管理控制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 业务预测与计划 预算包括预测,但不仅仅是预测,还有计划。因此,预测、计划和预算成为常常谈论而又表述不清的概念。 一个好的预算,不是依据实际报表进行简单的数字调整,也不应该是凭空想像的数字安排,而应是以科学的预测和切合实际的业务计划为基础,多次上下往返讨论而决定的,只有这样编制出的 预算,才能指导业务,才能对企业有真正的意义。如果没有科学的业务预测和计划,花费很多精力所编制的预算与简单的工作计划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但花费的成本却大相径庭。 预算、核算与考核的同步协调 预算的编制仅仅是预算管理的开始,为发挥预算的作用、体现预算管理的权威性,必须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跟踪、分析和考核。如果没有以预算为基础的考核,预算就会流于形式,失去控制力。反之,如果考核没有预算做基础,考核也是无的之矢,既无说服力也无效果。 考核是对已完成工作的分析和总结,但怎样考核?国际流行的做法是以关键业绩指标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所谓关键业绩指标是指为影响企业持续性发展的关键成功因素而制定的指标。抓住关键业绩指标,就抓住了企业发展的核心部分,因而它也是全面预算管理的主要部分。 预算、会计核算和业绩考核三位一体是全面预算管理发挥作用的有力保障。预算的编制,特别是财务预算的编制,应该与会计核算的体系相一致,采取相同的分配基础和方法。其次,考核指标的设计除了遵循可控原则来考虑责任单位的控制力外,还应该注意整体利益与个别利益的兼顾、财务指标与业务指标的兼顾。例如:上一工序成本与下一工序成本的反向发展,材料品质高低产生的材料成本与材料消耗量的反向发展想像等,都表明总目标与具体目标之间稍有考虑不周,就可能危害企业目标的实现。预算考核与部门业绩和总体业绩分别挂钩的办法是解决这种矛盾的一个尝试。 预算管理的预警机制 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机制,目的之一是建立有效的预算预警系统,通过该系统作用的发生,将非正常业务活动控制在萌芽之中,减少企业不必要的损失。一般而言,全面预算管理的预算预警系统包括四类: 预算内事项预警。是指预算内事项在其实际发生额接近预算时出具的预警提示。主要是通过财务核算的实际与预算比较系统而自动发出的警告,提醒有关人员注意预算的执行情况是否将超出预算及决定应该采取何种措施。 超预算事项预警。是指预算内事项在实际业务活动中,其实际发生数已经或将要超出预算额度时出具的预警提示。主要是通过财务核算的实际与预算比较系统而自动发出的警告,或通过预算管理的授权控制系统而发出的警告,以提醒有关人员进行必要的判断,并决定相应的预算弥补措施。 预算外事项预警。是指预算方案中没有预计而执行中即将发生某项业务事项时而出具的预警提示。它是通过预算管理中的授权控制系统而发生作用的,提醒有关人员按照授权制度进行分析和审核,以决定是否应该发生及如何分配资源。 反常事项预警。在实际业务活动中,针对某些反常经济现象而发出的预警。反常现象并不一定成为隐患事项,但如果不对反常现象提起注意,一旦转换成隐患事项并最终发生将酿成重大损失,影响预算完成。 企业管理相关论文:基于生态属性的旅游企业管理策略 内容摘要:旅游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其微观主体的旅游企业对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有效利用承担重要责任,实施生态管理是旅游企业的必然选择。本文从旅游企业的生态属性入手,分析了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构成及特点,并指出了旅游企业实施生态管理的相应策略。 关键词:旅游企业 生态管理 生态经济系统 旅游业的发展因其对自然资源高度的依赖性,对生态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旅游活动对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越来越被重视。作为旅游经济的微观主体的旅游企业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有效利用承担着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当今社会经济结构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外向型的旅游企业将首先面临这一挑战,实施生态管理不仅会给旅游业带来新的活力,也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旅游企业生态管理是指旅游企业运用经济、技术、法律等手段,通过对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调节、控制,以提高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生产能力,从而进一步增强整个生态经济系统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实现旅游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活动。旅游企业生态管理的本质,是要使旅游企业的整个生态经济系统达到充分的开发利用,以满足经济增长的需求却不超过系统平衡所允许的阈值,核心是使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协调发展。旅游企业的生态管理不同与一般的企业管理方法,它是一种管理理念,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系统工程。 旅游企业的生态属性 (一)流:资源利用开发配置的生态问题 旅游业具有高度的行业关联性,它是通过与同业竞争者、供应商、顾客、政府、社区、学校、社会公众、其他行业和企业等利益相关者之间连续进行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流等来维持其新陈代谢的。占用大量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能源和排放大量的废弃物并产生污染是旅游企业的基本属性,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就在于短浅的资源开发行为和低的资源利用效率。旅游企业对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不仅要考虑各种“经济流”,更应关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生态流”,正确处理好各种“流”的关系和影响,必须通过资源的有效开发配置来实现。 (二)网:生态系统的成员与关系结构问题 旅游活动和旅游业所依存的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互相依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种网络结构。而企业环境是一个通过各种复杂的物理网络、管理网络、文化网络和关系网络交织而成的超维人文空间,在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中企业的关系是互动网络式,保持网络的畅通和各网点的协作,正确处理生态系统成员的关系与结构是旅游企业实行生态管理的本质要求。 (三)序:生态系统的功能问题 一个和谐的生态经济系统必须具备良好的配置、价值和还原缓冲功能,具备自组织、自催化的竞争序主导生态经济系统的发生与发展,以及自调节、自抑制的共生序保证生态经济系统的持续与稳定,而这一切的关键取决于组织和人的经营、管理、控制行为。旅游生态经济系统是在自然生态系统基础上,通过人类的旅游活动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与改造而建立起来的自然与人类的复合体系,在此体系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同样遵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生态法则。旅游企业通过实施生态管理,更好地认识竞争与共生的矛盾关系,才能建立起良好的竞争序和共生序。 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构成及特点 (一)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构成 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是由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构成的复合系统,系统中各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自然生态系统与环境是维持和发展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基础和前提,是旅游者旅游的主要对象物,也是当今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障,因此构成了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主导因素。经济系统是维持和发展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物质保证,是旅游企业经营目的所在,也是现代旅游活动的本质。社会系统是实现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保证,是旅游者、旅游企业社会价值的体现,是旅游这种生活方式之所以流行的原因。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多级多要素系统,其各级各类子系统都包含了众多的构成要素,各要素间产生物质与能量的交流和转换。 (二)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特点 1.对生态资源的高度依赖性。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旅游业对自然资源有高度的依赖性,神奇的自然景观、优美的环境、丰富的历史遗存,无不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作为经济单元的旅游企业需要消耗大量的生态资源,而资源的有限性要求我们要以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作为其发展的宗旨。生态资源既是旅游业产品的重要组成,也是旅游企业发展的动力基础。 2.旅游容量的有限性。旅游业并非无污染的产业,由于旅游业发展带来的旅游区生态环境退化乃至失去旅游吸引力的事例屡见不鲜。我国一些自然保护区出于单纯的经济目的,热衷于旅游、餐馆、游乐等设施的投入,大兴土木,旅游地生态环境的退化对旅游规划与管理提出了挑战,如何将旅游的发展建立在生态安全、经济合理的基础上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般认为旅游容量由自然环境容量、人工环境容量、社会环境容量三项组成。无论哪一种容量,均是数量有限的,即存在不能超越的阈值。 3.生态经济系统的脆弱性。旅游企业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实现,需要严格的科学规划和管理。因为旅游经济活动使系统的抗干扰和自恢复能力相对较弱。而从旅游产业的自身特点来看,旅游需求与供给受到来自于客源地和目的地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特别是旅游需求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给旅游经济和社会系统的健康运行带来困难,也给旅游业严重依赖的生态环境带来周期性破坏。旅游业发展的自身高弹性与其生态系统结构的不稳定性共同决定了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脆弱性特点。 4.系统功能的多重性。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是由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构成的复合系统,该系统具有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的多重性特点。旅游企业通过提供服务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 益,良好的旅游生态系统又能使其具有生产生态产品、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持地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减缓甚至消除环境污染、减少自然灾害、保持人类生存环境稳定、健康等生态功能。生态功能的维持和发展是实现旅游经济功能的前提和保障,旅游经济功能的完善为生态功能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持,也是优化旅游社会功能的重要途径。 旅游企业实施生态管理的相应策略 (一)培育生态理念 旅游企业生态管理理念应包括生态战略理念、绿色营销理念、“清洁生产”理念、生态财务理念、生态文化理念等。旅行社是联系旅游者与旅游企业的纽带,在了解需求及指导供给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树立和营建绿色营销观念是旅行社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生态理念;饭店属高消费场所,必然占用消耗大量资源,转变经营观念、创建绿色饭店是旅游饭店的持续经营之道;旅游景区作为旅游者的目的地,按照生态产业园的设计思路对景区进行规划设计及管理,是景区实现生态管理的首选策略。 (二)构建旅游企业生态管理运行机制 1.健全企业生态管理组织。合理的组织结构是管理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生态化的组织结构应以提高生态效率为目标,在企业内部强调生产过程的循环,在外部建立生态链的网络关系,设法改变传统的金字塔组织结构模式,推行扁平化组织结构模式,实现信息交流的多元化。通过建立生态运行经理制,把生态理念贯穿于管理组织网络之中,使管理更趋灵活有效。在质检部原有功能的基础上,设立生态管理监督机构,使之成为生态管理的重要部门,保证生态管理的严肃性和有效性。 2.强化企业生态管理制度。完善的制度是实施生态管理的有力支持。企业制定的经营管理方针之主要内容应为企业对污染防止和各种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及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承诺,建立评审生态指标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制定符合生态要求的操作规程,并将其渗透到各项业务活动之中。积极加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将ISO14000作为旅游企业实施生态管理的一个基本框架。 3.完善企业生态管理激励机制。良好的激励机制是生态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应通过各种激励方法使全体员工参与整个企业的生态管理活动。如建立生态管理经济责任制,将生态管理指标与管理者经济利益直接挂钩;通过设立生态管理奖励基金鼓励员工,成立生态技术革新小组,奖励创新成果;制定生态目标,实行全员考核制度,实现由全体员工参加的、全过程的全面生态管理。 (三)对生态资源进行数字化管理 信息化技术已推动生态系统管理进入了数字化管理的时代。将记录资源生态系统要素的信息转化为按一定准则且规范排列的数字信息,就形成数字资源生态系统。其意义在于:建立了不同资源层面的空间相关,构造了反映同一资源层面动态变化模式,有利于我们尽量用服务来替代能源和物质的消耗,做到既按顾客之需调节能源的供应,又确保能源的合理配置和节约对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控制;生态资源的数字化管理促使旅游资源的生态特征可视化,给管理人员提供了对生态经济进行定量分析的科学手段。 (四)激励供应商并教育引导消费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也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递进,一方面人们将更关注对自身有益的环境,另一方面社会将负担过度消费引起的负效应,因此旅游企业不但要适应这种变化,同时也有责任激励供应商、引导消费者向有利于生态经济平衡的方向发展。通过把新的环境准则纳入采购行为,要求供应商提供环认证证书,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向公众展示他们的环境承诺,对供应企业起到宣传广告作用;旅游企业对消费者的引导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向消费者提供有关生态产品、服务和企业生态经营的信息,引导消费者的购买方向。二是向消费者宣传、灌输、渗透企业生态产品、服务及企业生态理念,刺激和创造消费者生态需求。旅游企业可根据污染者付费、环境有偿使用、资源节省使用等原则制定产品和服务的生态价格来引导顾客的生态消费。 (五)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生态资源 旅游企业的生态管理要从生产要素配置和利用转化为生态资源配置和利用,这将有利于企业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企业设计建造要充分考虑环境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第二,推进高科技在企业中的应用。通过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旅游产品销售网络化、设备功能的深度开发、能源系统的技术革新等措施,达到市场的充分扩大、管理效率的提高、能源的充分利用,实现资本内涵扩大再生产。第三,变人力资源为人才资源。必须加强人力资源再开发,通过有系统、有步骤的实施企业人员的招募、选择、培训及合理流动等,达到人尽其能、各得其所,使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源转变,进而实现人力资源合理、有效和节约利用,形成与其它资源的良性循环。 生态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管理形式,它的产生和发展是时展的要求,是对传统管理思想的变革,协调好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关系是企业生态管理的核心所在,唯有实行生态管理,旅游企业才会拥有强劲的竞争力和长久的生命力。 企业管理相关论文:浅谈供应链企业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对生产经营、产品质量的重视程度决定了企业竞争力的强弱。从企业发展的趋势来看,如果只是依靠企业自身努力,不足以在市场环境中获得足够的优势。为了应对熟悉万变的市场环境,企业要将优势资源进行整合,通过又是互补,使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得到提高,满足人们的需求。在这一背景下,供应链管理模式出现,通过企业之间建立合作关系,相互协调补充,使供应链各环节都平稳运行,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而企业在供应链管理实施中,对市场环境也要不断的适应,要求管理人员要将供应链管理意识竖立起来的同时,还要对企业管理战略进行创新,促进企业良性发展。 一、企业供应链管理概述 供应链管理属于管理模式的一种,基于企业发展中对市场需求的研究,对关系到生产经营的所有信息进行整合、优化,将产品从原料、加工及销售各个环节的元素联系在一起,采取集成化管理措施。在供应链管理中,每一个环节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后,能够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综合而言,企业供应链管理具有战略性、互补性及集成性:(1)战略性。指的是企业之间的合作,是建立在资源合作的基础上,通过竞争使合作相互促进。企业通过管理水平、管理效率的提升,使自我不断的完善和提升,避免企业在供应链中被淘汰。(2)互补性。指的是对企业自身运行的不足通过相互合作实现补充,尤其是在市场环境的多元发展中,动态的市场运行环境要求企业必须具备强大的竞争力。企业间展开合作,能够有效的抵御市场风险,实现风险共担,降低损失。为了使企业优势互补的合作效果实现,企业要从自身的不足入手,选择合适的合作对象,包含劳动力资源、技术资源及资金等方面,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使企业整体的市场竞争能力得到提升。(3)集成性。指的是对资源的优化整合,供应链管理的实施能够将企业松散的资源进行整合,提高企业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简化运行环节,提高管理效率,实现资源共享,有效的提高了而产生的设计水平及生产水平,在产品创新速度方面也得到了加快,最终可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二、企业供应链管理现状 1.合作企业间存在利益冲突 在供应链管理中,利益最大化是合作企业共同的目标。但是,难免会出现企业受自身利益的驱使,出现不合作的倾向。尽管很多企业也参与合作,但这些合作具有暂时性的特点,一旦在短期内无法实现经济效益,很大程度上会退出供应链。针对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利益冲突问题,要想获取长期效益,必须要将合作维持下去,通过构建激励机制,可有效的提高供应链的稳定性。 2.供应链管理存在缺陷 在供应链管理中,需要相应管理技术,一方面供应链管理技术不可缺少,另一方面供应链运行技术也非常重要。对于管理技术而言,以整合企业优势资源作为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企业也能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现阶段,我国企业供应链运行中,尽管很多企业也都处于供应链管理中,但管理的方法依然采用传统方法,合作管理的态度并没有出现,企业之间各自为政,造成资源浪费。在供应链管理中,涉及的资源类型有很多,包含资金、信息、知识、物流等,这些资源或多或少都存在地域跨度、时间差距。因此,需要建立信息链管理平台,而目前因为技术上存在局限性,使得供应链合作中也存在着缺陷。 三、重装企业供应链管理战略创新策略 1.建立供应链合作信息机制 在供应链管理中,企业是节点,在企业供应链运行中,企业间一旦出现不信任现象时,就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为了防止供应链信息失真对供应链的运行带来负面影响,对于重装企业而言,必须要建立信任机制,对企业管理战略进行创新。基于共享信息平台,将供应链信任机制建立起来,企业间能够在平台中对生产、经营、销售等市场信息相关问题充分的进行交流,企业之间的合作更加密切。例如,对企业产品市场信息进行交流时,涉及的内容包含产品、市场、销售、售后等方面的信息。对这些信息准确、全面的获取,必须要有密切的企业间合作与交流。利用网络平台建立供应链信任机制,有利于企业之间在信任的基础上更深层次的合作,促进企业供应链管理战略的创新。 2.建立供应链合作动态监督检查机制 企业在供应链上运行过程中,尽管企业之间都是以合作为主,但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个企业都是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的,所以在企业供应链合作中,有必要建立动态监督检查机制。针对供应链中所有的合作企业的运营状态进行监督与检查,包含经营策略、技术措施、进展情况等,都要与合作规范相符。供应链合作中,企业之间都采用的是合同管理方式,按照供应链的发展目标,对企业进行动态的管理,对合作企业的状态实施过程性监督,全面管理,防止供应链中某一企业出现问题,对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行带来影响。建立供应链合作动态监督检查机制,主要针对的是供应链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实施监督,获取更多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并采取措施及时处理。 3.建立供应链合作协调机制 企业生产、经营等方面的核心业务是现代企业管理中关注的重点,其它业务则通过外包方式,由专业服务单位处理。而供应链管理在企业间的建立,使企业间形成动态联盟,在供应链运行机制下完成各项业务。然而,供应链在运行状态下,企业之间的协调问题势必会存在,这也是企业供应链管理中必须要面对的关键问题。传统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企业之间的合作只存在与形式,而信息合作不会出现。信息无法实现共享,则会促使合作的失败。由此可见,协调机制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建立是至关重要的。现代企业竞争中,对市场份额的竞争是重点,消费者是市场竞争的焦点。因此,供应链中各个企业之间只有全力合作,才能使供应链的运行效率得到提高。建立供应链合作协调机制,供应链运行中企业的共同目标才能实现,通过协议式合作,对资源、信息进行共享,共同分担市场风险,强化企业之间的合作,最终使供应链中各个企业均能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总之,在各个行业领域中,信息技术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企业间的竞争也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也应运而生。供应链管理模式在实际应用中,随着新产品的不断出现,要求对管理战略也要不断创新,实现动态化的供应链模式。针对供应链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建立合作信息机制、监督检查机制、协调机制,才能保证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稳定运行。
电力企业管理创新论文:谈电力企业管理创新 摘要:当前,电力企业将要而对世界经济一体化、国内经济工业化和农村迅速城镇化的环境。电力企业是社会发展的保证,是经济建设的基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电力企业,市场环境的变化对电力生产、电力需求、电力销售和电力建设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冲击。同时,电力工业的发展又是衡量一个国家电气化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些都意味着消费者的需求将不断增长,电力企业的竞争不断加剧。因此,创新电力企业现代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电力企业 管理 创新 0 引言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一些技术实力强、资金雄厚的跨国公司也参与到我国的市场竞争,市场放宽了准入条件和竞争领域,同时市场经济的效益准则也提醒我们,自然垄断行业无疑也会到挑战。 管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它是为达成预定目的而协调集体活动的过程。管理的目的可以是出于政治方面、经济方面及文化教育方面或出于综合性的考虑。管理领域影响最大的一个分支是企业管理,企业管理与其他管理一样,也必须要符合客观的规律,为了取得良好的效果而通过组织、计划、激励、协调控制等方式,施加于生产经营的活动。而所谓的电力企业管理,就是指结合电力企业的生产特点,同时遵守客观经济规律,实现电力企业供、产、销各环节的相互衔接,同时要给予生产经营活动以密切的配合,切实的实行组织、指挥、计划、控制与协调;社会对电力的需要得到满足,最终使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合理组织人、财、物等各生产要素,使之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1 管理创新的原则 1.1 管理创新工作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当代企业最宝贵的资源是人力资源,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创新就是当代企业的管理创新,爱惜人、尊重人、发挥人的潜力是每个企业管理者应该做到的,世界上任何一种物质资源都无法和人力资源所具有的创造性、可持续利用性相比拟,人力资源也是无法替代的。员工的忠诚度和献身精神应着力得到培育;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充分肯定员工的主体作用,员工的主体意识要得到尊重;员工的创新精神也要得到不断的激发;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也要构建起来;构筑一个给精英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 1.2 管理创新工作是一个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 社会分工在新形势下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变得愈来愈细,领导者在决策中的职能不仅仅是“拍板”,因为每个人经验、知识、技能和思维能力都是很有限的,企业领导者也是同样,他的职责却很重要,他是企业生产全过程的决策者、指挥者、组织者,职工的不满甚至严重的对立情绪会因领导者失误的决策或有失公正的处事而引发。必须发扬民主精神,企业每项新决策都要在集思广益、充分酝酿的基础上走群众路线,最终形成,这也是企业管理创新上要遵循的一个客观要求,使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得到保证。 1.3 让一切行为自觉地服务市场也是企业管理创新应坚持的原则 市场观念转变首先应该是服务思想的转变,市场经济最大程度上是服务经济,相应地管理创新中体现着服务思想的转变。在企业管理创新上,自身的管理方式、管理机制要考虑,要弄清楚应该怎么干、有什么样的措施、预期达到什么样的水平。顾客的要求要千方百计地去满足,特别是营销要紧密地联系生产,根据市场的需求,生产市场所需要的,有价值的产品。 2 电力企业创新管理的建议 世界科技进步的步伐突飞猛进,我国电力企业的现代管理手段还远远不能适应新的形势,电力工业将发生重大变革才能与发展相适应。结合多年来在电力企业的基层工作经验,提出以下的建议: 2.1 要将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来,开展管理创新工作 现在重要的工作是按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科学、规范的公司。电力企业改革的趋势是走向市场,我们应该引入竟争、打破垄断,同时电力企业也将面临较大范围的重组。 ①要按产权清晰、管理科学、政企分开、责权明确的原则进行;②既要有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同时也要发挥经营管理层的作用;要有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③管理体制和组织机构要适应市场的需求,公司不可刻意追求某一种形式,要与公司的规模相适应;④组织结构要向柔性化、网络化和扁平化发展,机构的规模要适度;⑤要根据各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研究,电力企业,特别是大型公司要对我国电力企业的管理体制进行研究,找出适合的体制。这也是管理的重大课题。 2.2 要想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战略管理创新就必须得到加强 要想使企业能稳步的发展,就必须加强战略管理,总体谋划企业的发展手段、目标和途径,使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得到提升,否则企业就会失去发展的方向,最终走向失败。在战略管理上电力企业还是弱项,目前还存在着许多的弊端,在实际工作落实中,好多地方需要改善。加强战略管理,一是要有科学的方法和决策程序;二是要加强调查研究,并注意调研的制度建设;三是关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四是有全局和长远的战略思想;五是有科学的实施保障措施;六是要进行整体的规划,突出重点,分步进行实施工作,最终达到全面推进的目标;七是要建立重大决策的责任制和相关管理制度。 2.3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生存之本,适者生存,落后了就会被淘汰。电力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也应在如下的七个方面来开展:①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管理制度要规范。②新技术要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③进行虚拟企业的研究工作并逐步的落实到应用。④要进行结构调整就必须加快技术改造的进程。⑤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要尊重知识并加强管理。⑥注重信息化的重要性、加强信息管理,使网络化建设不断发展。⑦尊重人才,培养人才。 2.4 日益增强的市场竟争要求电力企业必须加强成本的管理工作 企业经营管理的中心是财务管理,因为它渗透和贯穿于企业一切经济活动之中,是通过价值形态对企业资金运动的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加强财务管理是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电力企业公司化改组,创建一流管理电力公司的迫切需要,是电力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改革的中心内容。电力市场具有垄断性质。我国把电力企业也推向市场的改革中,加强营销管理,根据电力市场的特点应该转变观念,重视各类用电市场的研究与开拓,审视市场调查与预测,作好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并且要大力开展集资办电,引入竟争机制,多渠道集资办电的方针、积极推行多家、把电力市场搞活。 2.5 要持续关注市场,从而时营销管理创新工作得到加强 在改革过程中,电力企业必将走向市场。所以,要确实重视营销管理工作,并加强与研究营销管理。提高市场意识;建立用户满意度的测评方法和制度,在优质服务上下功夫;加强营销工作中的公关管理工作等等。 3 员工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要实施激励机制 有潜力的员工和骨干员工是应激励的重点客体。骨干员工是指具有组织需要和依赖的特殊知识和技能的员工,而有潜力员工则是指虽然职位层次较低,但个人素质良好,发展潜力较大的人。对人的管理是管理工作的本质,一个人无法完成的工作任务可以通过其他人的协助共同来完成,它是作为上级管理者应重点考虑的问题。所以,如何别员工按照自己设定的目标去很好的工作,是人员管理的重点。 提供给激励对象以心理满足的心理激励;帮助解决激励对象的个人或家庭与工作和生活方面有关的难题;激励对象得到具体的物质利益的物质激励;员工的个性差异要得到尊重、从心理激励方面来看,要允许员工参与不同的意见,并加以尊重、对员工的劳动成果要尊重,让员工在组织里找到自己成长和发展的空间,合理、科学设计员工的培训计划和职业规划,使员工能做自己喜欢和做得最好的事情。 要将员工的创造力和潜能充分的发掘出来,并加以利用,使其能更好的发展,从而使员工的工作热情得到提高,建立各种激励措施、以及相互配套的激励机制,工作中要将员工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培养起来。 我们必须花更多的精力研究企业的凝聚力,使企业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因为企业的竞争力离不开它,我们要使企业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更好地发挥。 4 结束语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采用什么样的管理模式才能不断提高,随着电力企业改革发展的不断推进,越来越成为电力企业应认真探究的问题,要重视比较分析、不断优化的原则;应整合企业的内部资源;应在创造管理心境、提升管理模式、激发员工的激情等方面加大力度,如果要能把这些工作做好,那电力企业的管理创新工作才能做好,也才能为电力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电力企业管理创新论文:从拉闸限电现象浅析电力企业管理创新 【摘要】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电力需求的增长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而建立电力市场的根本,在于形成一种新的运行和发展机制,优化配置电力资源,促进电力工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在对电力企业运作的探究中,以“拉闸限电”为研究案例,浅析其因果及影响,由此提出个人见解及思考,以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要求的标准来转变个人思想态度。 【关键词】电力企业 管理创新 市场 一、绪论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内容,了解电力企业的运作管理,有助于建立一种新的运行和发展机制,有利于在市场竞争环境中,电力企业伴随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电力企业运作管理的优化需要运作的标准和制度的保证,而系统化的标准可以把清晰的目标与战略更好的贯彻。 (一)电力企业运作管理的现状探究 电力营销及电力商品的特点: 1.无形性。 2.非储存性。 3.公用性。 电力企业营销理念创新要求: 1.树立全员营销观念。 2.全面理解满足客户需求。 3.满足客户对电力产品的全部需求。 4.树立长期利润观点。 (二)电力营销管理创新策略 管理创新是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重要途径,也是适应市场、改善服务,提高竞争力的必由之路。管理创新始于管理理念的创新,并通过制度创新和现代新技术应用来实现。 (三)电力营销的产品策略 1.从电源侧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对老化机组进行技术改造和更新,提高发电机组的出力效果,以电力需求侧管理思想为指导,提高设备完好率,降低发电成本。 (2)加强电源企业的科学管理,通过挖潜、减员、降耗、排障等一系列措施,降低电源企业的上网电价。 2.从电网侧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大力加强主干电网的建设与改造,降低供电损耗。(2)加快城乡电网改造,降低线损等,提高输电效果,减轻用户负担。(3)采用计算机网络管理,优化调度,合理分配电网流量流向,降低网损,实行电能量信息远程采集。 二、从“拉闸限电”现象,思考电力企业运作问题 (一)拉闸限电现象的原因 1.电力供应短暂超过需求,政府审批放缓,电力投资不足。 2.电煤供应与干旱少雨影响电力供应。 3.电力投资的长周期与电力规划、投资机制所限。 (二)电力供需形势分析 1.电力建设速度缓慢,电力供应短缺现象难以短期内反转。 2.持续的经济增长会对用电继续产生强大的需求。 (三)关于“拉闸限电”的运作与管理 建立节能社会运作、电力市场营销管理系统。 三、开拓电力市场的对策和措施 电力市场营销是电力生产全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即销售环节,是县级供电企业经济效益的主渠道。1.更新观念,积极培育市场竞争意识和市场营销意识。2.合理利用价格策略,扩大电力销售市场。3.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营销管理体制和机制。 四、对于电力企业运作管理的建议 (一)对于电力企业运作管理的政策建议 1.增加能源生产部门投资力度,多采煤、多采油、多发电,加强能源基地建设。 2.增加对能源研发的投入。 (二)对于电力企业运作管理的制度建议 1.对管理业务整合和职能调整进行认真的调查和论证。业务流程设计应做到职能设置科学,管理流程短,信息畅通;管理层的机构和岗位设置应做到精干高效、责权对应、授权充分。 2.对作业层进行整合。整合的原则是工艺相近,区域相邻,集散有度,有利管理。 3.提高员工素质。扁平化管理的内涵是减少管理层次、提高决策效率和执行力,因此一定要实行竞争上岗,保证关键岗位的人员素质。 4.规范公司结构,明确职责,规范运作,管理科学要求,进一步界定职责,逐步完善管理机制。 五、结论 市场经济的核心是建立交易机制,政府的中心任务是建立公平合理的交易原则和交易平台,并监督这一原则的公正实施。所制定的原则不仅要符合当事人双方的意愿,也要兼顾公众的共同的利益。要终结“拉闸限电”的“轮回”,就要将目前的行政审批体制彻底改变为交易方式。而电力企业的运作管理,其目的是为了系统管理让执行更有力。一定要遵循“二八”效率原则,即抓住20%的重点。清晰了重点环节和轻重缓急,有的放矢,执行效率才能更好的发挥出来。企业要系统的管理执行力,周全策划好执行力的每一个细节。战略的让自己独特,而执行是要使自己比别人做的更好。在充斥着拷贝、跟风等盲目行为的中国市场,拥有强大的执行力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作者简介:鄢盛(1967-),男,汉族,荆州供电公司,研究方向:供电系统可靠性以及电力市场分析。 电力企业管理创新论文:对当前电力企业管理创新的几点思索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这对于所有的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对于国家的电力企业同样如此。电力企业如何在自身的经营管理上迎合市场经济变化的需求并实现企业经营管理上的创新已成为当今企业内部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对策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市场中的各种类型的企业都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对于电力企业而言企业的经营管理成为当前解决企业诸多问题中的重中之重。面对着新的挑战,电力企业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够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已成为电力企业寻求发展的瓶颈,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以市场的变化与需求作为其目标价值导向,在此基础上重视对于企业管理形式的创新,不断与时俱进,实现企业管理模式的不断优化,通过企业各个环节的创新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如今电力企业在经营管理上的不足之处 (1)电力企业基础性的管理工作难以到位。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电力企业对于自身的经营管理就做出了一定的规划,明确提出了管理工作的重心即“三基工作”,涵盖了对于基层的管理、企业基础的管理以及企业的基本功训练等。这就使得我国的电力企业在自身的经营管理上都将工作重点落在了“三基工作”上,并且收到了良好的管理效果,大部分企业内部的管理基础得到了稳健发展。但是由于各个电力企业在其快速发展的时期在基础管理工作调整上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也就是说电力企业之间的管理基础是不同的,依旧有一部分的电力企业的管理基础并未夯实,甚至个别的电力企业至今没有相对完善健全的企业规章管理制度,从而导致企业在管理上并无标准化可言。没有一定的管理基础,要想实现企业管理的提升更是难上加难,无异于空中楼阁。 (2)企业内部管理理念亟待提高。同其他行业相比,电力行业有其自身的领域特色,由于电力企业都是由国家予以直接管控的,属于典型的计划性的企业,国家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绝对的垄断权,这就使得在电力企业的内部管理上普遍缺乏创新性及灵活性,管理模式陈旧,管理观念刻板,创新动力明显不足。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这种计划垄断型的管理理念显然不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很多电力企业内部尚未形成一种符合市场发展形势的管理机制如人才激励制度、竞争约束制度以及学习制度等等,具有滞后性,不利于电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3)缺乏完善的企业战略管理机制。笔者发现,我国为数众多的电力企业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影响,因此使得自身的经营管理缺乏灵活性与创新性。同时,对于一个大型的企业而言,要想实现长远的稳定发展,就应当制定迎合市场需求符合自身特点的战略管理策略,从大的方向上把握对于未来市场的发展。企业战略管理作为实现企业价值目标的关键因素,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企业未来的发展规划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我国的电力企业在战略管理上依旧处于起步的阶段,由于战略管理经验不足,使得很多电力企业对于战略管理的本质难以做到深刻理解,还有的电力企业将战略管理流行于一种口号或者是一个简单的目标,在其实践性与操作性上却难以真正实现。 二、关于电力企业实现管理创新的对策 (1)树立企业管理的创新理念。物质决定意识,而意识对于物质则起到了反作用。因此要想实现电力企业的管理创新,首先要实现观念或意识上的创新。对于电力企业而言,特别是中高层的管理者更应当对于企业内部的经营及管理树立科学的创新意识,实现管理理念上的创新。在对于企业的管理上应当切实做到与时俱进,以市场的需求为价值导向,树立正确的经营价值观,并且加强企业当前的管理同未来管理的有效链接。鉴于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总体趋势,电力企业在管理上也应当做到同国际接轨,树立国际化的管理理念,从而实现企业内部管理同国际大市场的灵活反应。另外,企业的内部管理应当力求开放性,即实现管理者思想的开放与管理体制的开放,对于外界的新事物以及新的管理理念予以不断吸收,结合企业发展现状,形成一种适合自身的管理理念。 (2)构建创新型的企业管理机制。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对于企业而言同样如此,电力企业的发展依旧离不开创新。因而,电力企业应当实现一系列创新管理的制度,如管理创新的责任制,从而通过创新型的制度的约束实现企业管理能力的不断发展。同时,在企业内部的管理者在形成创新型的管理理念的基础上,切实实现创新理念同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将创新性的理念通过具体的管理实践转化成为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创新活动实践。值得注意的是,创新活动的着手应当建立在一系列的基础性工作上的,如根据电力企业发展的实际制定与之相符的管理目标、组织以及规划、具体步骤等,并且将每一步真正落实到相关的负责人或是项目的责任团体。创新机制的建立要真正做到以市场为导向以及以人为本,即以企业的内部员工以及企业的目标客户为本,注重现代化的管理理论知识的培训与学习,重视企业对于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对于创新科技成果要予以奖励,从而形成企业管理的创新激励机制。 (3)实现电力企业的经营战略创新。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企业的经营战略直接同企业内部的发展现状以及外部的市场形势需求密切联系,是企业为实现自身生存与发展而制定的相应策略。电力企业同样应当制定企业管理发展的经营性战略,并且是一种创新性的经营战略。这就要求电力企业首先要对于同行业的全球性的电力企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依托科技的创新实现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电力企业要根据我国经济体制的特点,充分将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体制同市场无形的微观调控经济体制相结合,在熟悉企业内部生产力的前提下积极向外拓展核心业务,在市场经营上充分做到趋利避害,发挥自己优势,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创新型的经营战略,为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奠定战略基础,最终实现电力企业生产经营以及管理上的可持续发展。 (4)实现企业管理制度及财务管理的创新。电力企业要想实现经营管理上的创新就应当建立规范化的公司制度,可以依据产权清晰、政企分开以及权责明确科学管理的一系列要求在原有公司管理体系的基础之上对于企业的股东大会、监事会或是董事会以及各个层面的经理岗位等予以重新界定,明确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的岗位职责,真正做到各司其职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的协调运作。同时电力企业作为一项营利性质的企业应当对于自身的财务管理制度予以创新,传统的财务管理制度只是对于企业的生产服务,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当今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定应当由传统的生产经营领域向新形势下的资本经营领域转变,由传统的依托于财务会计实现向管理会计的转变以及由传统的会计电算化向现代化技术的管理信息系统转变。因此,对于电力企业而言,实现从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创新不仅能够简化工作流程,节约时间同时还能够有效提高办事效率,提升准确率,企业的财务管理得以创新也是整个企业内部管理创新得以实现的一大保障。 电力企业管理创新论文:浅谈电力企业管理创新 电力企业管理,是指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和电力企业生产特点,对电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使产、供、销各环节实现相互衔接密切配合;使人、财、物各因素得到合理组织,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满足社会对电力的需要。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力企业加快管理创新,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已显得迫在眉睫。 1.电力企业管理创新的原则 所谓企业的管理创新,就是不断地根据市场和社会化,重组人才、资本和科技要素,即创造满足市场需要,同时又达到自身的效益目标和社会整体目标实现的过程。管理创新的主要原则包括: 1.1管理创新应坚持以人为本。当代企业管理创新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创新,人力资源是当代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人力资源所具有的创造性和可持续利用性,是世界上任何一种物质资源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如何尊重人、爱惜人、发挥人的潜力,每个企业管理者必须做到以下五点:一要尊重员工的主体意识,充分肯定员工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二要着力培育员工的献身精神和忠诚度;三要不断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四要为精英人才构筑施展才华的舞台;五要构建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1.2管理创新应是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在新形势下,科技的迅猛发展,使社会分工愈来愈细,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其知识、经验、技能及思维能力等是有限的,领导者在决策中的职能不仅仅是“拍板”,而应该是决策全过程的组织者和指挥者,一旦发生重大决策失误或处事有失公正,将直接引发职工的不满甚至严重的对立情绪。这就对企业管理创新上作提出了一个客观要求,即每项新决策都必须走群众路线,发扬民主精神,在充分酝酿、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形成,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1.3管理创新应是企业的一切行为自觉地服务市场。21世纪的市场经济最大程度上是服务经济,相应地,市场观念转变首先是服务思想的转变,服务思想的转变体现在管理创新中。在企业管理创新上,要考虑自身管理机制怎样、管理方式如何,弄清楚应该怎么干、有什么措施、达到什么预期水平。特别是生产与营销要紧密地联系起来,市场需求什么,就生产什么,千方百计地满足顾客的要求。 2.电力企业创新管理的建议 当今,我们面对的是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世界科技进步的步伐突飞猛进,我国电力工业将发生重大变革,电力企业的现代管理手段还远远不能适应新的形势。依笔者在电力企业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提出以下五条建议: 2.1 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开展管理创新。 电力企业改革的趋势是打破垄断、引入竞争,走向市场。电力企业也将面临大范围的重组。因此,按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科学、规范的公司,显得尤为重要。(1)要按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进行;(2)研究适合我国电力企业的管理体制,特别是大型公司,是母子公司、总分公司、事业部制,还是其他形式,要根据各公司的实际情况而定,进行科学的研究。这也是管理界的重大课题;(3)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要科学化和规范化。既要发挥经营管理层的作用,也要有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4)组织结构要规模适度,向网络化、柔性化和扁平化发展;(5)公司的管理体制和组织机构要与公司的规模相适应,要适应市场的需求,不可刻意追求某一种形式。 2.2加强战略管理创新,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企业战略是企业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与能力的状况,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对企业的发展目标、途径和手段等的总体谋划。加强战略管理,可使企业稳步发展,否则就会失去方向,走向失败。电力企业在战略管理上还是弱项,还没有好的成果,实际上也不到位。加强战略管理,一是要加强调查研究,并注意调研的制度建设;二是要有科学的方法和决策程序;三是有全局和长远的战略思想;四是关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五是建立重大决策的责任制和相关管理制度;六是有科学的实施保障措施;七是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全面推进。 2.3市场竞争日益增强的要求,加强电力企业的成本管理 电力市场是垄断性的。根据电力市场的特点,电力企业在我国把企业推向市场的改革中,应该转变观念,加强营销管理,重视市场调查与预测,重视各类用电市场的研究与开拓,作好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另一方面要引入竞争机制,大力开展集资办电,积极推行多家、多渠道集资办电的方针,把电力市场搞活。 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中心,因为它是通过价值形态对企业资金运动的一项综合性的管理,渗透和贯穿于企业一切经济活动之中。加强财务管理是电力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改革的中心内容,是适应电力企业公司化改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建一流管理电力公司的迫切需要。 2.4关注市场,加强营销管理创新 目前,大多数电力企业还没有真正意义地走向市场。因此,电力营销管理的成果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成果的深度和广度上与其他行业都有很大的差距。从现代企业的营销看。对“顾客忠诚”,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等已经成为营销管理的发展趋势。电力企业在改革中,都将走向市场。因此,研究与加强营销管理已成为当务之急。一是要确实重视营销管理,加强研究,提高市场意识;二是学习借鉴他人的经营理念;三是在优质服务上下功夫,建立用户满意度的测评方法和制度;四是研究并建立新型的电力营销体系;五是加强公关管理,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六是加强市场和市场信息的研究与管理;七是注意培养电力品牌与形象等等。 综上所述,管理是一个有机开放的系统,也是生产力,管理作为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电力企业改革正向纵深方向发展,为了与市场经济环境相适应,必须逐步转变创新管理模式和方法,优化管理环境,探索适应电力企业发展的新的管理方式和方法。 电力企业管理创新论文:浅析电力企业管理创新 摘 要: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使得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这样就使得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电力供应过程中出现了需求不断增多的情况,同时随着人们观念的变化对供电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样就使得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使得电力企业的管理方面也要进行必要的变革。电力企业在管理方面一直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才能更好的促进电力企业的发展,电力企业在管理方面也要进行必要的创新。 关键词: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建议 经济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渐实现了全球化发展,这样就使得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得市场中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面临的问题是非常多的。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正在逐渐实现体制改革,同时在管理方面也在进行改变,这样对提高电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非常有帮助的。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管理创新是非常重要的,在管理方面电力企业要按照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企业发展中出现的自身特点进行管理,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更好的计划和控制。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产、供、销各个环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在进行管理的时候就要进行更加合理的管理,这样才能使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能更好的满足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对电能的需求。 1 电力企业管理特点 1.1 垄断性经营 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直是一个垄断性很强的企业,这主要是因为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直是限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家对能源供应进行控制,是为了更好的保证经济发展的安全性,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实现国家控制。电力企业在进行电能供应的时候,通常是在很多的地区使用相同的电网来进行供应,这样就使得电网在电能供应中出现了不可分割的情况,这样就使得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成了自然垄断的行业。 1.2 一元化领导 电力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同时也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政府在电力企业发展中影响是非常大的,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生产、销售和分配环节都是要进行严格控制的,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3 行政管理 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这样就使得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直是以国家行政机关的附属机构存在的,电力企业在组织机构、部门设置和人员配备方面一直是和行政部门相互对应的。电力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沿用计划经济的模式进行发展是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因此,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在逐渐实现体制改革,同时在管理方面也在进行创新。 2 国内电力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原则 2.1 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应坚持以人为本 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资源,对企业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人力资源是具有非常大的创造性的,同时可利用性也是非常高的,这样就使得人力资源的持续利用性也是非常长的。人力资源在企业的发展中是一种不能被替代的资源,作用也是非常大的。企业在管理方面进行创新,要以人为中心,要充分发挥人的潜力,同时要尊重人和爱惜人。对电力企业来说以人为本进行管理是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管理模式的一种方式,将人力资源管理上升到战略高度,这样就使得电力企业的管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2 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应发扬民主精神 经济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分工更加的细化,企业的领导人员在企业中并不是简单的执行决策职能,是企业决策中的组织者和指挥者,企业领导人员在进行企业决策的时候在知识、经验、技能方面都是要非常好的,但是很多的领导人员在进行决策的时候,通常是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样就使得企业在进行决策的时候,会出现一定的失误情况,同时也会在处事方面存在着有失公正的情况,这样会导致企业的员工出现不满的情况。企业在管理创新方面要满足客观要求,坚持群众路线,发扬民主精神,在进行企业决策的时候要集思广益,这样能够更好的保证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3 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应使企业行为自觉服务市场 市场经济的发展实质是一种服务经济,这样就是使得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转变服务思想,在企业管理创新过程中进行改变。企业进行管理创新是为了更好的实现企业的预期发展目标,使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在进行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对市场情况进行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市场的需求。 3 国内电力企业管理创新措施 管理创新既要体现时代的个性,又要结合国内电力企业的实际情况。因地、因时、因事制宜是企业管理创新工作必须坚持的原则。在电力企业的管理工作中,既要大胆地吸收和借鉴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又要从实际出发,体现个性和特色,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3.1 打破垄断局面、引入竞争机制 电力企业发展的趋势逐步是打破垄断,加强电力行业的市场化。在电力企业面临大范围重组的现状下,如何建立科学、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笔者建议按照产权清晰、债券明确、政企分开的原则予以改革,同时研究适合我国电力企业尤其是大型公有制企业的管理体制,这也是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 3.2 注重战略管理模式创新 电力企业都在制定和优化发展战略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保证战略发展目标实现,企业应在管理模式上力求创新和突破。 在管理模式创新方面,有的电力企业坚持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细化管理,同时推进公司股权多元化、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以精细化管理促进集团化运作和集约化发展。有的电力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深化企业改革、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创建节约型和创新型企业、促进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优化升级。 3.3 建立完善的业绩管理指标 电力体制改革给中国电力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诸多电力企业开始对高效性、安全可靠性、经济效益等综合业绩予以极大关注,良好的业绩管理体系可促使电力企业改善运营效率、提高经济收益,帮助电力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完善的业绩管理指标是帮助电力企业提升综合业绩、释放巨大价值潜力的金钥匙。建立企业的价值链,形成价值链,深入了解达到企业总体业绩目标的深层驱动因素。确定对业绩最具影响潜力的关键业绩指标和价值杠杆并落实到每个员工身上,使之能在企业的价值创造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确个人的努力与企业发展的密切关系。 3.4 加强营销管理创新和市场服务意识 目前,大多数电力企业还没有真正意义上地走向市场,电力企业营销管理的成果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深度和广度上,都与其他行业有很大的差距。从现代企业的营销观出发,电力企业在改革中将走向市场,对“顾客忠诚”并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已经成为电力营销管理的发展趋势。因此,研究与加强营销管理已成为当务之急。 4 结束语 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同时要加强企业管理,转变企业发展的模式和方法,这样可以更好的优化企业的环境,同时也能实现企业管理创新的全方位发展。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做到与时俱进,将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改变。 电力企业管理创新论文:电力企业管理创新问题研究 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使得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这样就使得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电力供应过程中出现了需求不断增多的情况,同时随着人们观念的变化对供电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样就使得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使得电力企业的管理方面也要进行必要的变革。电力企业在管理方面一直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才能更好的促进电力企业的发展,电力企业在管理方面也要进行必要的创新。 现今社会中,创新是一个国家和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电力企业要想实现快速稳步的发展就要不断的创新管理措施,使其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从而全面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站稳脚跟。但是现行的管理方式还有许多的弊端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就需要我们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对,以保证电力企业的良性运行。 一、国内电力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原则 第一,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应坚持以人为本。 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资源,对企业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人力资源是具有非常大的创造性的,同时可利用性也是非常高的,这样就使得人力资源的持续利用性也是非常长的。人力资源在企业的发展中是一种不能被替代的资源,作用也是非常大的。企业在管理方面进行创新,要以人为中心,要充分发挥人的潜力,同时要尊重人和爱惜人。对电力企业来说以人为本进行管理是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管理模式的一种方式,将人力资源管理上升到战略高度,这样就使得电力企业的管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第二,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应发扬民主精神。 经济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分工更加的细化,企业的领导人员在企业中并不是简单的执行决策职能,是企业决策中的组织者和指挥者,企业领导人员在进行企业决策的时候在知识、经验、技能方面都是要非常好的,但是很多的领导人员在进行决策的时候,通常是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样就使得企业在进行决策的时候,会出现一定的失误情况,同时也会在处事方面存在着有失公正的情况,这样会导致企业的员工出现不满的情况。企业在管理创新方面要满足客观要求,坚持群众路线,发扬民主精神,在进行企业决策的时候要集思广益,这样能够更好的保证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第三,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应使企业行为自觉服务市场。 市场经济的发展实质是一种服务经济,这样就是使得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转变服务思想,在企业管理创新过程中进行改变。企业进行管理创新是为了更好的实现企业的预期发展目标,使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在进行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对市场情况进行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市场的需求。 二、国内电力企业管理创新措施 管理创新既要体现时代的个性,又要结合国内电力企业的实际情况。因地、因时、因事制宜是企业管理创新工作必须坚持的原则。在电力企业的管理工作中,既要大胆地吸收和借鉴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又要从实际出发,体现个性和特色,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第一,打破垄断局面、引入竞争机制。 电力企业发展的趋势逐步是打破垄断,加强电力行业的市场化。在电力企业面临大范围重组的现状下,如何建立科学、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笔者建议按照产权清晰、债券明确、政企分开的原则予以改革,同时研究适合我国电力企业尤其是大型公有制企业的管理体制,这也是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 第二,注重战略管理模式创新。 电力企业都在制定和优化发展战略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保证战略发展目标实现,企业应在管理模式上力求创新和突破。 在管理模式创新方面,有的电力企业坚持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细化管理,同时推进公司股权多元化、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以精细化管理促进集团化运作和集约化发展。有的电力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深化企业改革、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创建节约型和创新型企业、促进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优化升级。 第三,建立完善的业绩管理指标。 电力体制改革给中国电力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诸多电力企业开始对高效性、安全可靠性、经济效益等综合业绩予以极大关注,良好的业绩管理体系可促使电力企业改善运营效率、提高经济收益,帮助电力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完善的业绩管理指标是帮助电力企业提升综合业绩、释放巨大价值潜力的金钥匙。建立企业的价值链,形成价值链,深入了解达到企业总体业绩目标的深层驱动因素。确定对业绩最具影响潜力的关键业绩指标和价值杠杆并落实到每个员工身上,使之能在企业的价值创造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确个人的努力与企业发展的密切关系。 第四,加强营销管理创新和市场服务意识。 目前,大多数电力企业还没有真正意义上地走向市场,电力企业营销管理的成果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深度和广度上,都与其他行业有很大的差距。从现代企业的营销观出发,电力企业在改革中将走向市场,对“顾客忠诚”并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已经成为电力营销管理的发展趋势。因此,研究与加强营销管理已成为当务之急。 三、结束语 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同时要加强企业管理,转变企业发展的模式和方法,这样可以更好的优化企业的环境,同时也能实现企业管理创新的全方位发展。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做到与时俱进,将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改变。 (作者单位:大同供电公司) 电力企业管理创新论文:谈电力企业管理创新 管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它是为达成预定目的而协调集体活动的过程。管理的目的可以是出于政治方面、经济方面及文化教育方面或出于综合性的考虑。管理领域影响最大的一个分支是企业管理,企业管理与其他管理一样,也必须要符合客观的规律,为了取得良好的效果而通过组织、计划、激励、协调控制等方式,施加于生产经营的活动。而所谓的电力企业管理,就是指结合电力企业的生产特点,同时遵守客观经济规律,实现电力企业供、产、销各环节的相互衔接,同时要给予生产经营活动以密切的配合,切实的实行组织、指挥、计划、控制与协调;社会对电力的需要得到满足,最终使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合理组织人、财、物等各生产要素,使之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1、管理创新的原则 1.1管理创新工作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当代企业最宝贵的资源是人力资源,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创新就是当代企业的管理创新,爱惜人、尊重人、发挥人的潜力是每个企业管理者应该做到的,世界上任何一种物质资源都无法和人力资源所具有的创造性、可持续利用性相比拟,人力资源也是无法替代的。员工的忠诚度和献身精神应着力得到培养;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充分肯定员工的主体作用,员工的主体意识要得到尊重;员工的创新精神也要得到不断的激发;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也要构建起来;构筑一个给精英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 1.2管理创新工作是一个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 社会分工在新形势下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变得愈来愈细,领导者在决策中的职能不仅仅是“拍板”,因为每个人经验、知识、技能和思维能力都是很有限的,企业领导者也是同样,他的职责却很重要,他是企业生产全过程的决策者、指挥者、组织者,职工的不满甚至严重的对立情绪会因领导者失误的决策或有失公正的处事而引发。必须发扬民主精神,企业每项新决策都要在集思广益、充分酝酿的基础上走群众路线,最终形成,这也是企业管理创新上要遵循的一个客观要求,使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得到保证。 1.3让一切行为自觉地服务市场也是企业管理创新应坚持的原则 市场观念转变首先应该是服务思想的转变,市场经济最大程度上是服务经济,相应地管理创新中体现着服务思想的转变。在企业管理创新上,自身的管理方式、管理机制要考虑,要弄清楚应该怎么干、有什么样的措施、预期达到什么样的水平。顾客的要求要千方百计地去满足,特别是营销要紧密地联系生产,根据市场的需求,生产市场所需要的,有价值的产品。 2、电力企业创新管理的建议 世界科技进步的步伐突飞猛进,我国电力企业的现代管理手段还远远不能适应新的形势,电力工业将发生重大变革才能与发展相适应。结合多年来在电力企业的基层工作经验,提出以下的建议: 2.1要将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来,开展管理创新工作 现在重要的工作是按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科学、规范的公司。电力企业改革的趋势是走向市场,我们应该引入竟争、打破垄断,同时电力企业也将面临较大范围的重组。 ①要按产权清晰、管理科学、政企分开、责权明确的原则进行;②既要有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同时也要发挥经营管理层的作用;要有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③管理体制和组织机构要适应市场的需求,公司不可刻意追求某一种形式,要与公司的规模相适应;④组织结构要向柔性化、网络化和扁平化发展,机构的规模要适度;⑤要根据各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研究,电力企业,特别是大型公司要对我国电力企业的管理体制进行研究,找出适合的体制。这也是管理的重大课题。 2.2要想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战略管理创新就必须得到加强 要想使企业能稳步的发展,就必须加强战略管理,总体谋划企业的发展手段、目标和途径,使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得到提升,否则企业就会失去发展的方向,最终走向失败。在战略管理上电力企业还是弱项,目前还存在着许多的弊端,在实际工作落实中,好多地方需要改善。加强战略管理,一是要有科学的方法和决策程序;二是要加强调查研究,并注意调研的制度建设;三是关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四是有全局和长远的战略思想;五是有科学的实施保障措施;六是要进行整体的规划,突出重点,分步进行实施工作,最终达到全面推进的目标;七是要建立重大决策的责任制和相关管理制度。 2.3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生存之本,适者生存,落后了就会被淘汰。电力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也应在如下的七个方面来开展:①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管理制度要规范。②新技术要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③进行虚拟企业的研究工作并逐步的落实到应用。④要进行结构调整就必须加快技术改造的进程。⑤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要尊重知识并加强管理。⑥注重信息化的重要性、加强信息管理,使网络化建设不断发展。⑦尊重人才,培养人才。 2.4要持续关注市场,从而使营销管理创新工作得到加强 在改革过程中,电力企业必将走向市场。所以,要确实重视营销管理工作,并加强与研究营销管理。提高市场意识;建立用户满意度的测评方法和制度,在优质服务上下功夫;加强营销工作中的公关管理工作等等。 3、员工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要实施激励机制 有潜力的员工和骨干员工是应激励的重点客体。骨干员工是指具有组织需要和依赖的特殊知识和技能的员工,而有潜力员工则是指虽然职位层次较低,但个人素质良好,发展潜力较大的人。对人的管理是管理工作的本质,一个人无法完成的工作任务可以通过其他人的协助共同来完成,它是作为上级管理者应重点考虑的问题。所以,如何让员工按照自己设定的目标去很好的工作,是人员管理的重点。 提供给激励对象以心理满足的心理激励;帮助解决激励对象的个人或家庭与工作和生活方面有关的难题;激励对象得到具体的物质利益的物质激励;员工的个性差异要得到尊重、从心理激励方面来看,要允许员工参与不同的意见,并加以尊重、对员工的劳动成果要尊重,让员工在组织里找到自己成长和发展的空间,合理、科学设计员工的培训计划和职业规划,使员工能做自己喜欢和做得最好的事情。 要将员工的创造力和潜能充分的发掘出来,并加以利用,使其能更好的发展,从而使员工的工作热情得到提高,建立各种激励措施、以及相互配套的激励机制,工作中要将员工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培养起来。 我们必须花更多的精力研究企业的凝聚力,使企业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因为企业的竞争力离不开它,我们要使企业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更好地发挥。 4、结束语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采用什么样的管理模式才能不断提高,随着电力企业改革发展的不断推进,越来越成为电力企业应认真探究的问题,要重视比较分析、不断优化的原则;应整合企业的内部资源;应在创造管理环境、提升管理模式、激发员工的激情等方面加大力度,如果能把这些工作做好,电力企业的管理创新工作就能做好,也才能为电力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电力企业管理创新论文: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基地的探索与研究 一、管理创新基地内涵 管理创新基地以“展示成果,弘扬正能量“和”创新活动,凝聚新成果“为两大功能,一方面,立标杆、树形象,充分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营造弘扬正形象的氛围;另一方面,重实践、见实效,始终关注传承创新的效果,带动员工共同创新实践。 二、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企业文化落地需要实践平台。近年来,电力企业“亮人”频现、“亮事”频出、“亮例”繁多,成果丰硕,文化建设工作初现成效。但企业文化成果展示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主题不明确、形式不统一、展示不突出,亟需一个全面、丰富、系统的实体展示平台,系列展示电力企业文化成果,将企业先进的管理方法、管理工具、管理案例、工作模板、工作样板、专利成果、QC成果、团队活动成果、劳模风采等内容进行系列展示,让电力企业形象在员工和社会中亮起来。 质量管理活动需要交流阵地。历年来,电力企业质量管理工作以明显的自主性、广泛的群众性、严密的科学性为特点,为企业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做出了积极地贡献。但是由于电力企业以基层班组为单位的质量管理活动小组众多,公司基层单位之间、车间之间工作场所分散,质量管理小组缺乏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亟需在公司建立一个质量管理工作横向交流的活动阵地,进行企业内部质量管理活动的学术研究、咨询诊断、经验交流等活动。 群众性创新活动需要组织引领。长期以来,受地域、环境和沟通交流的限制,一些员工创新发明的小窍门、小专利往往呈现“墙内开花墙内香”的现象,不少行之有效的创新成果难以普及,信息不对称导致职工之间重复创新的现象也时有发生,造成了大量的低效创新。同时,群众性创新活动作为电力企业的非主营业务、非重点工作,往往不能引起职工的足够的重视,甚至不被理解,被看做是“不务正业”,严重打击了职工创新的积极性。这种职工创新活动“单打独斗”、“闭门造车”的旧模式,迫切呼唤一个有组织、有平台、有交流、有互动的创新活动新模式。 4.员工成长成才需要团队建设。2012年,电力企业经历了“三集五大”机构重组、人员调整的蜕变。面对机构的升级、竞争的升级、人才的升级,越来越多的员工呼吁跨专业学习的机会,为未来职业生涯储备能量,越来越多的员工呼吁专业横向协同的机制,以便更快磨合适应新的岗位,畅通职业生涯发展通道。电力企业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当前“一专多能”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逐渐体现,呼吁跨专业的人才队伍建设。 员工心理健康需要体系服务。近年来,电力企业在员工心理健康服务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些成绩。然而,EAP(Employee Assistant Program)的概念自上世纪90年代经心理学家引入我国以来,直到2005年前后,才开始有一些大型企业尝试引入EAP服务,至今尚未形成适合我国企业的有效的EAP发展模式,就当前来说,电力企业的心理资本提升工程也仍处于初级阶段,距离服务的专业化和体系化仍有较大差距,亟待在摸索尝试的过程中,总结提炼经验,动态提升改进,逐渐形成具有电力企业文化特色,服务电力工作实际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三、具体实践与做法 一是高起点谋划,创建“五位一体”管理模式。为营造务求实效的氛围,引导员工全方位提升,管理创新基地一方面积极发挥展示功能,搭建最美力量展示平台,另一方面,更加注重实践应用的功能,搭建QC攻关、创新工作、团队实验、心理营养四个实践平台,以“美”的扩展、“能”的提高、“智”拓展、“思”的延伸和“心”的提升为理念,构建“五位一体”管理模式。 二是高水平运作,引领管理工作全面提升。开展最美力量传递活动。以“传递最美力量,弘扬中华美德”为主题,该基地对公司历年市级以上劳动模范,年度省公司及以上“三专名人”、“三晋好人”、“比武状元”的人物、事迹、成果进行陈列展示,充分展示公司优秀员工和优秀团队“诚信、责任、创新、奉献”的最美风采。同步建立与最美力量实体展示平台相呼应的内网展示台,滚动展播“最美员工”167名、优秀团队31个。开展质量管理常态活动。一年来,作为引领公司QC活动的平台阵地,该基地对公司80余个QC小组进行日常活动指导及成果总结,组织承办公司QC系列培训、“QC提升周”活动、组织公司QC成果会,对基层各单位申报的QC成果进行初选评价,并将优秀成果推荐至参加电力行业、市级、省级、国家级的成果。开展管理创新实践活动。2013年该基地成员共完成专利成果3项,完成群众性创新项目1项,完成1项科技项目1进入省公司2014年科技项目库。同时支撑公司管理创新工作申报管理创新成果27项,其中4项被列为重点项目,在省公司同业对标排名第一。开展跨专业团队学习。以团队实验室为基地,逐步建立经研所培养复合人才培养基地,一方面倡导“人人展特长,人人当老师”的培训理念,另一方面鼓励广大员工,打破专业壁垒,实现全员参与的跨专业团队学习,持续开展《太原电网基本情况》、《电缆沟验收相关工艺要求质量验评标准》、《设计制图》等专业团队学习17次,参培人次380余人次。开展心理资本提升活动。邀请心理咨询师,组织“心理开放日”,采取预约方式组织个人咨询3次、面询员工15人;组织心理沙盘演示1次;组织团队咨询2次,参与员工100余人。开展特期护航活动,组织中高考子女家长组织《中、高考专题心理减压辅导》活动,分别从知识普及、心理推敲、答疑解惑、虚拟感悟四个方面,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让家长们深深懂得只有先放下自己的压力,才能更有效的陪伴考前子女,更轻松的迎接考试。 四、实施效果 文化强企打造人才队伍新高地。公司管理创新基地积极发挥最美力量展示、最美力量传递的功能,唱响正声音、传递正能量,将“诚信、责任、奉献、创新”的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深入人心。目前,该基地已经成为公司最美力量对内、对外展示的窗口,成为公司对外企业文化交流学习的第一阵地;也成为公司青年员工入企的第一课,成为新近员工认知企业文化,融入企业文化的第一平台。 质量管理取得历史成绩新突破。管理创新基地经常性的培训辅导,提高了全员的质量管理意识,针对性的交流点评活动,提升了QC小组活动成果的质量,使得公司质量管理活动取得了新的突破。2013年,公司获得“山西省电力行业2013年度QC小组活动优秀企业”,同时公司“扬帆QC小组”获得2013年全国优秀QC小组,电力经济技术研究所综合业务室获得全国“信得过班组”荣誉称号,公司3个小组获得电力行业QC成果“一等奖”,4个小组获得电力行业QC成果“二等奖”,9个小组获得电力行业QC成果“三等奖”,1个班组获得电力行业“信得过班组”荣誉称号,3名同志获得个人荣誉。 创新成果激发企业发展新活力。管理创新基地的创建和应用,使得公司的群众性创新活动由个人行为上升到团队活动,由“不务正业”上升为企业大力支持,正向激励,使得以前由于时间、技术、经费供给不足而经常“夭折”和“难产”的好创意,有了肥沃的土壤生根发芽,直至开花结果。2011年以来,公司员工共完成国家级发明专利申报41项、实用新型专利申报101项,2013年,共申报国家级专利85项,目前仍在授权审批中。 团队学习搭建员工成长新通道。团队学习活动的开展,不仅进一步提升了员工的个人学习能力,更有效地激发了广大员工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意识;跨专业、跨岗位学习为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宝贵的知识积累,也为员工提高协同的能力,适应“三集五大”建设提供了保障。通过团队学习平台的搭建,公司涌现出一大批代表企业先进方向的个人和团队,青年走上讲台以“师读”的方式引领更多同龄人主动参与学习、热爱学习、崇尚学习,公司三名青年员工在省公司“2013年专兼职培训师竞赛”中获得团体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人文关怀缔造幸福企业新提升。在管理创新基地心理营养室平台建设基础上,公司心理资本提升工程逐渐固化成为体系,越来越多的员工借助心理营养室的专业仪器和“开放日”活动答疑解惑,心理压力得到缓解,越来越多的困难员工、离退休员工、艰苦岗位员工、特期员工感受到了来自企业的人文关怀。 电力企业管理创新论文:电力企业管理创新与竞争对策研究 电力营销及电力商品的特点 (1)无形性。电力商品看不见,摸不着,只能通过其他指标如电压、频率、波形,来表现。 (2)非储存性。一旦形成电力输出,便无法储存,电力商品的产、供、销必须依靠各级电力输送网络来完成,电网则成为电力输送的载体,电网的质量对电力商品的质量有重要作用。 (3)公用性。电力商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经济保障,出现供电故障会引起社会经济生活的不稳定,全社会的经济单位和社会成员都可以使用电力作为其能源。 电力企业营销理念创新要求 必须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指导思想,既考虑客户目前需求又考虑客户长远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这是使电网企业具备竞争力的关键工作之一。而由观念、组织、情报、策略和效率可见,考察一个电网企业的首要标准就是观念,即要求企业员工目标一致,上下同心,以满足客户需求为中心,建立高效、团结的服务团队。 全面理解满足客户需求 客户在消费电力时,不仅要求电能安全,电压稳定,而且要求有周到的服务和适当的价格等。经营者要考虑客户对电力产品的需求,实施整体产品策略。1.2.2.2 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 客户对电能产品的需求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是不断变化的。经营者要认识、研究、适应这种变化,提供客户需求的新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 客户需求各有特色的,需要进行有效的市场细分,了解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电力营销理念创新体现在利润的获取与评价方面。电网企业应在满足客户的需求之中获取预计的利润,把营销活动看成一个系统的整体过程。要满足客户的需求并达到长期利润最大的目标,既要考察短期利润目标,又要考察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投资收益率等指标;不仅要看到市场上存在的现实的消费者的需求,还要分析潜在的需求,以求得长期利润最大。 管理创新是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重要途径,也是适应市场、改善服务,提高竞争力的必由之路。管理创新始于管理理念的创新,并通过制度创新和现代新技术应用来实现。 创造可供消费者选择的用电环境 (1)利用3年-5年时间,针对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制定一套可供消费者自由选择的电价机制。 (2)改革营销业务的服务方式。在办理新装增容用电、交纳电费、查询用电、故障报修等项用电事宜时,提供多种可供消费者选择的服务方式和方法,满足消费者要求简便、快捷服务的意愿。 (3)逐步开放售电市场,让消费者最终有权选择供应商。 建立为市场营销服务的信息技术支持系统 信息技术支持系统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手段。2008年从国家电网公司层面,整体推行SGl86系统建设。建设SGl86营销服务系统,是为了加强管理,提高效率,改善服务,监督工作质量,同时为开放售电市场,支持市场公平交易,做好准备。 电力营销的产品策略 提高电力商品的质量,满足电力用户的需求 从电源侧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对老化机组进行技术改造和更新,提高发电机组的出力效果,以电力需求侧管理思想为指导,提高设备完好率,降低发电成本。 (2)加强电源企业的科学管理,通过挖潜、减员、降耗、排障等一系列措施,降低电源企业的上网电价。 从电网侧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大力加强主干电网的建设与改造,降低供电损耗。 (2)加快城乡电网改造,降低线损等,提高输电效果,减轻用户负担。 (3)采用计算机网络管理,优化调度,合理分配电网流量流向,降低网损,实行电能量信息远程采集。 引导创造电力商品的消费 (1)配合工业化进程,重点保证大的工业项目、新项目的电力供应,对用电大户,电源企业、电网企业共同配合,开展电力直供的试点工作。 (2)配合居民消费转型的变化,提高对城镇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的占有率。 (3)拓展城乡居民用电延伸服务,例如推出用电保险、培训等服务,增强用电安全感,引导电力消费。 2 纵观电力企业存在的主要挑战 由于电力企业的体制机制原因,行业缺乏相对的竞争机制,企业的知识创新动力不强,员工的危机意识、竞争意识相对薄弱,自主学习的意愿不强。因此,建立比较强有力的知识管理激励机制难度较大。知识管理将带来一定的工作习惯和工作流程上的变革,甚至增加一定的工作量,推进工作面临较大挑战。 部分核心知识特别是一些技能、经验知识,是员工个人发展的基石,员工对知识的完全共享存在一定顾忌。 知识管理平台要在原有的信息化基础上建设,与其他业务系统的对接工作量大,涉及部分流程改造、技术支持等工作,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 电力企业管理创新论文:电力企业管理创新的探讨 摘要: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不断发展,对电力的需求同样越来越迫切。管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它是协调集体活动以达成预定目标的过程。企业管理是管理领域影响最大的一个分支,如同其他管理一样,通过计划、组织、激励、协调、控制等施加于生产经营活动,使之符合客观规律,从而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电力;企业管理;创新 引言 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基石,也是企业发展永恒的主题。创新是将新的市场要素和生产条件进行新的组合,产生革新变化。管理创新则是创新一种新的更加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将整合的资源运用到管理中,达到目标和责任的全过程管理,也可以是新的具体资源整合及目标制定等方面的细节性管理。当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电力企业经过资产重组改制,在新时期面临着各种环境的变化。电力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必须依靠自身在组织体系、产品结构、市场拓展等方面进行创新,其中最为重要是管理创新。 一、企业的管理创新的几个主要原则 所谓企业的管理创新,就是不断地根据市场和社会变化,重组人才、资本和科技要素,经创造满足市场需要,同时达到自身的效益目标和社会整体目标实现的过程。管理创新的主要原则包括: 1、管理创新应坚持以人为本。当代企业管理创新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创新,人力资源是当代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人力资源所具有的创造性和可持续利用性,是世界上任何一种物质资源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 2、管理创新是一个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在新形势下,科技的迅猛发展,使社会分工愈来愈细,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其知识、经验、技能及思维能力等是很有限的,领导者在决策中的职能不仅仅是“拍板”,而应该是决策全过程的组织者和指挥者,一旦发生重大决策失误或处事有失公正,将直接引发职工的不满甚至严重的对立情绪。这就对企业管理创新工作提出了一个客观要求,即企业每项新决策都必须走群众路线,发扬民主精神,在充分酝酿、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形成,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3、管理创新就是要让企业一切行为自觉地服务市场。在企业管理创新上,要考虑自身管理机制怎样、管理方式如何,要弄清楚应该怎么干、有什么措施、达到什么预期水平。特别是生产与营销要紧密地联系起来,市场需求什么,就生产什么,千方百计地满足顾客的要求。 二、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 1、企业管理模式陈旧 由于长期处于垄断性经营,竞争压力较小,电力企业在思维观念上只注重安全生产,在企业管理上条块分割、信息较散。因此,在电力行业竞争机制逐步形成之下,电力企业需要提高竞争、服务、成本意识,树立品牌意识,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在激励机制、体制机制等管理上需要结合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进一步加强建设。 2、信息化建设管理滞后 随着电力产业高速发展,电力企业信息建设得到了关注。企业信息资源属于战略性资源,许多电力企业调整了信息化工作思路,开始注重一体化建设和信息资源的整合。但是受资金投入不足和企业管理制度缺失的影响,信息化建设缺乏总体规划,各系统之间缺乏联系,业务不能协同开展,信息不能共享,出现了重复建设、信息孤岛、系统不相容等问题。此外,企业内容信息系统的技术标准、信息编码不规范,企业内部系统不能协同等制约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电力企业有着独特的行业特性,信息化建设不能简单地照抄照搬[3]。应该设立相关信息管理部门,明确信息管理部门的机构职能和岗位职数,并将其作为企业的生产部门来看待,进行归口管理。 3、综合管理系统不能发挥作用 电力企业生产管理中的控制自动化系统、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目前都趋于完善,但是由于缺乏综合管理系统,各个生产管理中的系统处于分离状态,不能实现管控一体化,部分数据存在冗余和二意性,造成数据信息难以集成共享。电力企业应该做好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平台的开发和应用,将企业管理和生产运行的各个系统进行整合,将各项信息数据融合到信息平台上,实现企业综合管理目标。 三、电力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思路 1、树立现代管理理念 相对传统的管理方式,现代管理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由单纯追求公司利益最大化,转向通过社会利益最大化、客户价值最大化来实现长远发展和利益最大化;由粗放管理转向精细管理;由简单适应环境转向主动培育核心竞争能力;由重视有形资产转向更加重视无形资产;由物本管理转向人本管理等等新观念也越来越为管理者所重视。电力企业要关注现代管理理念的发展,并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形成具备行业特色和企业特征的管理模式。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电力企业改革的趋势是打破垄断、引入竞争、走向市场。因此,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科学、规范的公司,显得尤为重要。一是按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整齐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进行;二是各公司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研究,制定适应本企业的管理体制;三是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要科学化和规范化。既要发挥经营管理层的作用,也要有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四是组织机构要规范,向网络化、柔性化发展;五是公司的管理体制和组织机构要与公司的发展规模相适应,要适应市场变化和需求,不能刻意追求形式。 3、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生存之术,电力企业的技术创新包括开发和应用新技术。包括加快技术改造,进行结构调整;加强信息管理,注重信息化、网络化建设,重视知识管理等方面。 4、拓展营销管理 现代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重视营销管理,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已成为营销管理的发展趋势。而目前部分电力企业的营销管理与其他行业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因此,电力企业研究与加强营销管理已成为当务之急。首先,要重视营销管理,加强研究,提高市场意识;其次,要学习借鉴先进的经营理念,在优质服务上下功夫,建立用户满意度测评方法和制度;三是要加强市场信息研究与管理,培养电力企业良好的品牌形象,从而建立健全新型的电力营销体系。 5、重视人力资源管理 在现代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必要因素,决定了可持续企业发展的方向。但是,在电力企业中,因为历史的原因,人力资源管理还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必须依据市场的发展要求,做好人力资源的科学化管理,建立良好的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以合理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来做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同时,将员工的发展同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指导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加强知识培训,做到求才、充才、用才、留才。 6、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内容,是电力企业管理创新的重点课题之一。一个企业的文化,是企业不断积累而逐渐形成的,并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以适应企业和市场的变化。要加强企业软实力建设,制定和完善符合行业企业特点的企业文化建设规划,构建企业核心文化内涵,逐步普及、深化、规范企业文化建设,形成企业核心价值观。 结束语 电力企业管理,是指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和电力企业生产特点,对电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使产、供、销各环节,实现相互衔接,密切配合;使人、财、物各因素,得到合理组织,充分利用,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满足社会对电力的需要。 电力企业管理创新论文:电力企业管理创新问题之我见 摘要:近年来,由于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这对我国电力企业管理发展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所以,对于电力企业管理来说,创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本文主要对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工作重要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重点是对当前我国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存在的诸多问题加以详细阐述,并且又提出了一些创新电力企业管理的对策。希望对今后电力企业的发展产生一些积极影响。 关键词:电力企业;管理创新;重要性;问题;对策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电力企业所面临的各种环境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在此情况下,电力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步,那么就必须要电力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加以创新,例如:产品结构、组织体系、扩展市场等,但是,最重要的就是电力企业管理方面的创新。 二、增强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工作的重要性 在最近几十年,因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之后,便使国际力量很快涌入到中国国内。这不仅给我国电力企业发展带来更多机遇,而且又对电力企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想要使我国电力企业在今后发展中更加稳定前进,就要和国际市场相接轨,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步伐。所以,要学会利用知识经济更好的引导我国企业管理,为信息化建设搭建一座桥梁,不断引进新技术,这样一来,才可以更好的满足全球经济发展的要求。并且,当前我国电力企业整体发展水平偏低,管理创新深度缺乏,而想要使我国电力企业稳定、长期发展下去,必须要引入创新机制,不断挖掘出企业的创新能力,将企业的各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把创新运用到企业管理当中,为电力企业今后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 三、当前我国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存在的诸多问题 (一)基础管理工作不扎实 现如今,我国大多数电力企业都存在着基础管理工作不够扎实的情况,尽管已经有很多企业花费更大力气重点抓企业基础管理工作。然而,因企业在运营时缺少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这样一来,导致电力企业管理工作过于形式化,因此,造成基础管理工作不够扎实。 (二)电力企业领导对创新管理不够重视 在当今时代,我国电力企业要想抓住新的机遇,迎接新挑战,就必须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营管理与资源管理等有更进一步认识,这是今后电力企业发展、调动企业职工积极性、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主要内容。然而,由于我国大多数电力企业并没有制定出一套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因此,这必然会对我国电力企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三)创新管理观念和时展相互脱离 近年来,我国电力企业发展始终在垄断经济中发展,随着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电力企业的适应能力是非常差的,并且又在思想与观念等方面都未做出准确的转变,不能和市场经济发展相互接轨。然而,由于长时间垄断经济影响,从而导致我国电力企业竞争意识相对较弱,缺少创新能力,远远落后于当今时展。 (四)急需加强电力企业的文化建设 当前,我国电力企业大多数都存在一个普遍问题,即过分重视生产忽略文化建设,这样一来,难以建设和当前电力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相对应的企业文化,难以提高电力企业的竞争力。 四、关于创新电力企业管理的对策 (一)及时转变管理理念,选用合理的创新模式 现代管理理念与传统管理理念有很大的区别,现代管理理念要求从单纯追求更大利益向追求社会利益与客户利益最大化、实现企业长远发展着手,同时还要向精细化管理、提高核心竞争能力、重视无形资产配置,注重企业创新等,只有在不断学习过程中,才可以找出一条适合电力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 (二)大大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要想使电力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下去,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巨大动力。针对电力企业发展,只有创新电力技术,才可以确保电力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下去。同时,还要加快我国电力企业结构调整,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利用先进的技术加以管理,大量积累竞争经验,从而切实提高企业竞争力与创新能力。 (三)加快电力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不仅是企业凝聚力的一种具体表现,而且又是电力企业核心价值观的整体表现。想要使电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步,那么必须要不断完善自身企业,电力企业要加快文化建设,把企业文化价值观融入到日常行为管理工作中,从而使企业职工自觉遵守,将职工的发展和企业整体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样一来,使企业职工积极参与到企业创新工作当中,进而提高电力企业的竞争力。 (四)加快电力企业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电力企业发展的关键。为使我国电力企业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定地位,应该加快人力资源管理队伍建设,从而为企业培养一支具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与此同时,还要重视创新人才、高素质管理人才的培养,这样一来,才可以提高电力企业整体运营水平。此外,还要定期组织电力企业内部的职工参加技能培训工作,使他们更好的适应时展,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并且将此理念逐步渗入到各个工作环节当中,使企业与职工获得共同进步。 五、结束语 总体来说,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再加上,制度改革不断深入,电力企业必须要对自身管理体制加以创新,制定新的管理流程,不断提高企业管理创新能力,从而更好的迎接时展变化与挑战,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挖掘出企业的创新能力,将企业的各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把创新运用到企业管理当中,为电力企业今后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尽快使我国电力企业发展水平和国际发展水平相接轨。要学会利用知识经济更好的引导我国企业管理,为信息化建设搭建一座桥梁,不断引进新技术,这样才可以更能满足全球经济发展的要求。 电力企业管理创新论文:电力企业管理创新的探析 一、我国电力企业的管理创新工作现状 第一,我国电力企业的管理理念与新时代的要求相脱节。电力、煤炭等行业依然是我国市场经济中的垄断型行业,受到国家的掌控。面对灵活、多变的市场经济,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很难做出改变,无法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吻合,更没法与国际市场相结合。电力企业的管理已发生很大变化,特别是人、财、物集约化和三集五大以后,也引入了一些先进的管理方式,比如ERP的管控等,但是长期的垄断性地位决定了,他们的危机意识跟创新意识依然跟不上时代的脚步。 第二,我国电力企业对战略管理理念意识与国际化大公司的管理有一定差距。电力企业的管理和企业文化一直在做,特别是这几年的服务意识和安全文化是有目共睹的,相比其他垄断如水、气,国家电网公司是有巨大变化。比如,阿尔山供电站,在秉承“大统一”“小特色”的管理理念之下做出了重大的成效。但是从总体上说还是与国际化电力企业的管理有一定差距。 第三,我国绝大多数的电力企业,自身的基础管理工作不到位。由于电力行业的垄断性地位,他们还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制定更多合理的管理制度和规范化的操作流程,我国绝大多数的电力企业,自身的基础管理工作还不到位。很多严抓管理的电力企业,在实际工作也做得不到位,使得电力企业的企业管理流于形式。 第四,大多数的电力企业还需加强自身的企业文化。我国的大部分企业都很重视生产的建设,但是轻视了文化的建设。其实,在一个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文化的观念、精神文明的作用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力量。企业文化如果做得好,那么这个企业的员工就会有很高的向心力和企业凝聚力,他们的工作状态和工作积极性都是很高的。相反,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自己的企业文化,那么他永远不可能做大、做强。我国的电力企业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他们重视生产过程却忽视了企业文化的建设,从另一种角度来说他们的员工缺少真正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二、进一步加强对我国电力企业的管理创新的探析 第一,积极转变现行的企业管理思想,构建符合自己发展的新型管理模式。现代企业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越来越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电力企业的企业管理理念应该由过去的仅仅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转变为通过完成客户利益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来最终促进企业长远的发展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在管理方式上应该由过去的粗放型管理转向现在的精细型管理。在竞争方式上,由过去的适应大市场、大环境转变成现在的积极迎接市场的挑战,赢得机遇。在对企业资源的管理上,应该由过去单纯的重视有形资产的管理转向重视企业无形资产的管理,比如说企业的良好口碑和良好的信誉。只有在管理理念上进行创新,才能有管理行为方式上的创新。 第二,不断提高电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一个企业不断的进步和发展的源泉。对我国的电力企业来讲,不断的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是企业生存的硬道理。现阶段应该调整电力企业的产业化结构,引入管理信息化的意识,不断的完善现代企业管理的制度创新。进一步的重视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的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三,不断的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一个企业的文化建设是一个企业的凝聚力和创新力的外在体现,更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灵魂所在。电力企业要想不断的增强自己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必须在现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一个企业只有有了企业文化,他们的员工才会具有更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技术技能都投入到企业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去。我国的电力企业应该不断加强自身的企业文化建设,让这种精神和价值观融入到企业的生产中去、融入到企业的管理中去、融入到员工的日常行为规范中去,从而更好的将员工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结合起来,特别是人力资源的竞争永远在市场竞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第四,不断培育和建设专门的电力人才队伍。人才是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竞争的核心。要想加强电力企业的管理创新就必须大量的引进和培养专门的管理专业的人才和有经验的管理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打造一支专业化的、高水准的管理队伍。要进一步加强高级管理人才、创新型人才和高层次、高水平人员的培养计划,在整体上提高整个电力企业的员工的素质和水平。进一步的加强电力技术工人的技能水平和实际的操作能力,并且对他们进行定期的培训和岗位交流。将人才的发展大略提到企业的整体发展中来,在企业的生产和发展中贯彻“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结语: 综上所述,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我国的电力企业更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的同时,积极的迎接市场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在创新自身管理体制的同时创新企业的管理能力,来进一步的迎接市场带来的挑战,争取尽早的与国际市场接轨,保持持续、健康、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内江电业局) 电力企业管理创新论文:浅谈电力企业管理创新 摘要:电力企业加快管理创新,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已显得迫在眉睫。管理创新应该坚持以人为本、集思广益、服务市场。 关键词:电力企业 管理创新 核心竞争力 引言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和领域,一些资金雄厚、技术实力强的跨国公司将进入我国市场,市场经济的效益准则提醒我们,最少的竞争无疑会挑战自然垄断行业。 管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它是协调集体活动以达成预定目的的过程。其目的可以是政治的、经济的、文利教育的或综合性的。企业管理是管理领域影响最大的一个分支,但如同其他管理一样,通过计划、组织、激励、协调控制等施加于生产经营活动,使之符合客观规律,从而取得良好效果。电力企业管理,是指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和电力企业生产特点,对电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实行计划、红织、指挥、协调与控制,使产、供、销各环节,实现相互衔接密切配合;使人、财、物各因素,得到合理组织,充分利用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满足社会对电力的需要。 1.管理创新的原则 所谓企业的管理创新,就是不断地根据市场和社会化,重组人才、资本和科技要素,经创造满足市场需要,同时达到自身的效益目标和社会整体目标实现的过程。管理创新的主要原则包括: 1.1管理创新应坚持以人为本 当代企业管理创新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创新,人力资源是当代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人力资源所具有的创造性和可持续利用性,是世界上任何一种物质资源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如何尊重人、爱惜人、发挥人的潜力,每个企业管理者必须做到以下五点:一要尊重员工的主体意识,充分肯定员工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一要着力培育员工的献身精神和忠诚度;三要不断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四要为精英人才构筑施展才华的舞台;五要构建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1.2管理创新是一个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 在新形势下,科技的迅猛发展,使社会分上愈来愈细,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其知识、经验、技能及思维能力等是很有限的,领导者在决策中的职能不仅仅是“拍板”,而应该是决策全过程的组织者和指挥者,一旦发生重大决策失误或处事有失公正,将直接引发职上的不满甚至严重的对立情绪。这就对企业管理创新上作提出了一个客观要求,即企业每项新决策都必须走群众路线,发扬民主精神,在充分酝酿、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形成,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1.3管理创新就是要让企业一切行为自觉地服务市场 21世纪的市场经济最大程度上是服务经济,相应地,市场观念转变首先是服务思想的转变,服务思想的转变体现在管理创新中。在企业管理创新上,要考虑自身管理机制怎样、管理方式如何,要弄清楚应该怎么干、有什么措施、达到什么预期水平。特别是生产与营销要紧密地联系起来,市场需求什么,就生产什么,千方百计地满足顾客的要求。 2.管理创新要从组织结构创新入手 企业组织结构是指企业内部分工协作的基本形式或框架。从微观角度来说,管理创新首先要从企业组织结构创新人手。企业组织结构必须与企业内外部因素保持动态的平衡,由于各种内外部因素总是处于不断变动之中,企业只有及时发现组织结构产生的问题,并采取相应改进措施,实施组织结构的局部或整体调整,才能保持组织的高效运转、组织结构与企业经营战略、管理体制的变化、企业规模、环境变化等因素紧密关联,相互协调、相互制约。 组织结构的选择要讲究整体最优、讲究高效率、讲究调和、减少不必要的层次和摩擦。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如果部门多,则分工细,有利于专业化,有利于本部门人员的管理,有利于局部的优化。但从企业整体来看,部门多的同时,带来的是分散,造成的是部门间的协调难问题,增加的是管理成本。现代企业要求组织结构扁平快,既能对内对外做出迅速反应,又能使企业内部工作效率高,从这一意义上讲,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与变革正是企业不断适应外部生存环境与降低内部管理成木的过程。 电力企业在长期的运作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固有的模式,既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从工作程序到行为方式、管理方式、思维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成为某种内在一致的特定类型的状态。这是长期积淀的结果,也表明企业发展已达到某种稳定状态,这种模式在企业不少干部职工中已根深蒂固。要转变观念,首先要打破模式,进行革新,以机制、以制度来促进职工观念的转变。 3.要实施激励,员工力最是不可低估的 管理的本质就是管理人,是通过别人完成自己一个人无法完成的工作,因此,如何使别人心甘情愿、精神十足地按照自己设定的目标工作,是作为上级管理者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激励的客体是什么?重点放在骨干员工和有潜力的员工。所谓骨干员工是指具有组织需要和依赖的特殊知识和技能的员工;潜力员工虽然职位层次较低,但发展潜力较大,个人素质良好。 笔者认为,要充分发掘、利用和发展员工的创造力与潜能,提高其工作热情,培养其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就必须建立各种激励措施相配套、相互补充的激励机制。 激励措施大致有三类:即激励对象得到具体的物质利益的物质激励、帮助激励对象个人或家庭解决有关工作、生活方面的难题的服务激励、为激励对象提供心理满足和援助的心理激励。从心理激励来看,要尊重员工的个性差异、尊重员工的参与不同意见、尊重员工的劳动成果,科学、合理设计员工的培训计划和职业规划,让员工在组织里找到自己成长和发展的空间,做自己喜欢和做得最好的事情。 企业的竞争力离不开企业的凝聚力,在当前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必须卜大力气研究这一问题,把企业的积极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能立于不败之地。 4.结束语 随着电力企业改革发展的不断推进,电力企业需要采用什么样的经营战略、采用什么样的管理模式,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电力企业感到棘手,正在费尽探究的问题、笔者认为,管理要重视闭环原则,比较分析原则、不断优化原则;整合企业的内部资源。应当在提升企业的管理模式,创造严格管理的心境,激发员工的激情等方面多些功夫,如果做到这些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电力企业管理创新论文:电力企业管理创新的思考 摘要:电力企业加快管理创新,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已显得迫在眉睫。管理创新应该坚持以人为本、集思广益、服务市场。 关键词:电力企业; 管理创新; 核心竞争力 电力体质改革,给电力企业的运行机制、发展模式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建立一套适应企业的管理模式势在必行。企业的发展是各利益相关者的一致要求,企业能力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创造和谐企业又是时代的要求。随着电力体质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力企业加快管理创新,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已显得迫在眉睫。管理创新应该坚持以人为本、集思广益、服务市场。 管理创新的原则 所谓企业的管理创新,就是不断地根据市场和社会化,重组人才、资本和科技要素,即创造满足市场需要,同时又达到自身的效益目标和社会整体目标实现的过程。 管理创新的主要原则包括: 管理创新应坚持以人为本 。 当代企业管理创新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创新,人力资源是当代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人力资源所具有的创造性和可持续利用性,是世界上任何一种物质资源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如何尊重人、爱惜人、发挥人的潜力,每个企业管理者必须做到以下五点:一要尊重员工的主体意识,充分肯定员工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二要着力培育员工的献身精神和忠诚度;三要不断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四要为精英人才构筑施展才华的舞台;五要构建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2)管理创新是一个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 在新形势下,科技的迅猛发展,使社会分工愈来愈细,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其知识、经验、技能及思维能力等是有限的,领导者在决策中的职能不仅仅是“拍板”,而应该是决策全过程的组织者和指挥者,一旦发生重大决策失误或处事有失公正,将直接引发职工的不满甚至严重的对立情绪。这就对企业管理创新上作提出了一个客观要求,即企业每项新决策都必须走群众路线,发扬民主精神,在充分酝酿、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形成,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3)管理创新就是要让企业一切行为自觉地服务市场 。 21 世纪的市场经济最大程度上是服务经济,相应地,市场观念转变首先是服务思想的转变,服务思想的转变体现在管理创新中。在企业管理创新上,要考虑自身管理机制怎样、管理方式如何,要弄清楚应该怎么干、有什么措施、达到什么预期水平。特别是生产与营销要紧密地联系起来,市场需求什么,就生产什么,千方百计地满足顾客的要求。 2. 组织结构创新 企业组织结构是指企业内部分工协作的基本形式或框架。从微观角度来说,管理创新首先要从企业组织结构创新人手。企业组织结构必须与企业内外部因素保持动态的平衡,由于各种内外部因素总是处于不断变动之中,企业只有及时发现组织结构产生的问题,并采取相应改进措施,实施组织结构的局部或整体调整,才能保持组织的高效运转、组织结构与企业经营战略、管理体制的变化、企业规模、环境变化等因素紧密关联,相互协调、相互制约。 组织结构的选择要讲究整体最优、讲究高效率、讲究调和、减少不必要的层次和摩擦。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如果部门多,则分工细,有利于专业化,有利于本部门人员的管理,有利于局部的优化。但从企业整体来看,部门多的同时,带来的是分散,造成的是部门间的协调难问题,增加的是管理成本。现代企业要求组织结构扁平快,既能对内对外做出迅速反应,又能使企业内部工作效率高,从这一意义上讲,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与变革正是企业不断适应外部生存环境与降低内部管理成木的过程。 电力企业在长期的运作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固有的模式,既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从工作程序到行为方式、管理方式、思维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成为某种内在一致的特定类型的状态。这是长期积淀的结果,也表明企业发展已达到某种稳定状态,这种模式在企业不少干部职工中已根深蒂固。要转变观念,首先要打破模式,进行革新,以机制、以制度来促进职工观念的转变。 3. 激励员工引发潜能 管理的本质就是管理人,是通过别人完成自己一个人无法完成的工作,因此,如何使别人心甘情愿、精神十足地按照自己设定的目标工作,是作为上级管理者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激励的客体是什么? 重点放在骨干员工和有潜力的员工。所谓骨干员工是指具有组织需要和依赖的特殊知识和技能的员工;潜力员工虽然职位层次较低,但发展潜力较大,个人素质良好。要充分发掘、利用和发展员工的创造力与潜能,提高其工作热情,培养其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就必须建立各种与激励措施相配套、相互补充的激励机制。 激励措施大致有三类:即激励对象得到具体的物质利益的物质激励。帮助激励对象个人或家庭解决有关工作、生活方面的难题问题的服务激励;为激励对象提供心理满足和援助的心理激励。从心理激励来看,要尊重员工的个性差异、尊重员工的参与不同意见、尊重员工的劳动成果,科学、合理设计员工的培训计划和职业规划,让员工在组织里找到自己成长和发展的空间,做自己喜欢和做得最好的事情。 企业的竞争力离不开企业的凝聚力,在当前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必须下大力气研究这一问题,把企业的积极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能立于不败之地。 4. 结束语 随着电力企业改革发展的不断推进,电力企业需要采用什么样的经营战略和管理模式,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电力企业感到棘手,正在探究的问题。管理要重视闭环原则,比较分析原则、不断优化原则。整合企业的内部资源,应当在提升企业的管理模式,创造严格管理的心境,激发员工的激情等方面多下功夫,如果做到这些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电力基建工程论文:供电企业电力基建工程管理措施 【摘要】随着人们生产生活对电能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加,以及电力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为给社会发展提供更为优质的电能,电力基建工程建设引起供电企业的高度重视。为此,电力基建工程施工单位,应结合工程具体实际,积极采取针对性措施,不断提高电力基建工程管理水平,为电力基建工程的稳步实施奠定基础。本文立足电力基建工程,分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强化举措,以供参考。 【关键词】供电企业;电力基建工程;管理措施 前言 电力基建工程在促进供电企业正常运营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近年来,我国电力行业发展迅猛,如何做好电力基建工程建设工作成为业内人士关注与探讨的重点。作为电力基建工程施工单位应提高认识,认真落实电力基建工程管理各项举措,为我国电力行业的蓬勃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1供电企业电力基建工程管理重要性 电力基建工程对供电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考虑到电力基建工程的实施涉及诸多内容,为确保施工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尤其应做好施工中各项管理工作,以充分协调各项施工资源,为电力基建工程社会与经济目标的顺利奠定坚实基础。分析发现,做好电力基建工程管理意义重大,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方面,关系着人们生产生活用电的可靠性。众所周知,无论是企业生产还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对电能的依赖程度非常大,一旦电力基建工程质量出现问题,给供电设备造成损坏,导致供电中断,给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便的同时,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关系着电力基建工程价值的发挥。电力基建工程建设涉及的内容较多,为保证各项施工工作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需要施工单位将施工管理当做工作重点,才能促进电力基建工程价值更好的发挥,为供电企业的长远、稳步发展做好铺垫。 2供电企业电力基建工程管理问题 供电企业电力基建工程参与部门及人员较多,稍有不慎容易出现问题,给电力基建工程各项目标的实现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施工单位应立足行业实际及具体的工程状况,分析开展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良问题,为提出有效的管理策略提供依据。通过对当前供电企业电力基建工程管理工作进行分析汇总,得知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2.1管理体系不完善电力基建工程具有投入大、施工周期长、管理内容多等特点,因此,为保证管理工作认真落实,需要有完善的管理体系作支撑。然而分析发现,部分电力基建工程管理中受管理体系不完善影响,导致管理工作出现诸多问题。一方面,未根据电力基建工程具体实际,进行管理组织设计。另一方面,制定的管理制度太过宽泛,仅从整体上进行说明,缺乏管理细节的阐述,无法给具体管理工作的实施提供依据。 2.2管理制度落实差管理制度 在促进管理工作认真落实上发挥关键作用,是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实施的保障。不过部分电力基建工程管理中,管理制度差,无法充分发挥管理制度的约束作用,引发一些不良问题的出现。究其原在于:一方面,管理人员思想觉悟低,侥幸心理较为严重,管理工作中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不认真按照管理制度开展管理工作。另一方面,部分管理人员不重视管理工作制度,将管理制度抛在一边,把握不住管理工作的重点,使得部分管理制度流于形式。 2.3管理专业水平低 电力基建工程与一般的建筑工程不同,需施工管理人员掌握建筑工程及管理知识的同时,对供电企业业务状况有所了解。分析发现,部分电力基建工程中管理人员专业水平低,给管理工作的认真落实造成一定阻碍。一方面,开展管理工作时未充分了解电力基建工程实际,仅仅凭借以往经验开展工作,未充分认识到电力基建工程的特殊性,导致管理工作开展的针对性较差。另一方面,不注重管理知识的学习,不注重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的更新,导致管理工作效率不高。除此之外,电力基建工程各项合同签订中,缺乏对一些施工细节的阐述,尤其在明确各自责任上考虑不全面,引起合同纠纷的发生,给电力基建工程的顺利开展造成不良影响。 3供电企业电力基建工程管理措施 针对当前部分电力基建工程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施工单位应加强认识,立足自身管理工作经验,以及电力基建工程实际,积极采取针对性措施,对电力基建工程管理工作加以优化,及时解决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常见问题,为此,施工单位可考虑从以下内容入手,采取相关对策。 3.1积极完善管理体系为保障 供电企业电力基建工程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施工单位应积极完善管理工作体系:①明确管理组织架构。电力基建工程管理中,施工单位应明确以项目经理为主的组织架构,要求抽派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担任各部门负责人,保证管理组织架构设计的科学、合理。②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施工单位应认真分析施工制度、管理制度、奖罚制度等相关细节,结合电力基建工程要求,加以完善补充,尤其在制度的可行性上做好充分的论证。③制定管理工作反馈机制。为及时发现与处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施工单位应注重制定管理工作反馈机制,要求管理中的问题能够及时的告知相关责任人,以研究有效的解决对策。 3.2实施管理责任制为确保 电力基建工程管理制度的认真落实,提高管理人员责任心,施工单位应实施管理责任制度,一方面,根据电力基建管理内容以及管理人员队伍实际,合理划分不同管理人员的管理内容,以及职权范围。另一方面,要求管理人员遵守“谁出问题,谁负责”原则,开展管理工作,尤其使其对管理工作细节提高警惕,杜绝侥幸心理,认真负责的开展管理工作。另外,加强管理工作监督。为促进电力基建工程管理目标更好的实施,施工单位应加强管理工作监督,通过监督分析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按照相关规定对管理人员进行问责,不断鞭策管理人员再接再厉,做好管理工作。 3.3提升管理人员素质 电力基建工程对管理人员素质要求较高,因此,施工单位应积极采取措施,提高管理人员素质,以满足电力基建工程管理工作要求。一方面,引导管理人员做好岗前管理知识学习。电力基建工程实施前,施工单位应组织各管理人员,在对电力基建工程管理要求详细阐述的基础上,要求管理人员认真学习管理知识。另一方面,开展管理工作培训。施工单位应根据管理工作实施情况,做好管理人员专业技能培训,邀请业内权威人士,为管理人员讲解电力基建工程管理的难点、重点管理方法,以及相关的管理技巧,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专业水平。另外,还可通过具体的案例讲解电力基建工程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提高管理人员思想觉悟,自觉约束管理工作不良行为。另外,加强合同管理。电力基建工程管理中为防止纠纷的发生,保证电力基建工程管理工作的顺利完成,尤其应做好合同管理工作,一方面,加强对合同各条款的分析,界定各自职权。另一方面,做好对合同及附带资料的管理,及时进行归档,保证合同的完成,为后期工程竣工各项费用的结算提供依据。 4结论 电力基建工程管理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直接影响施工工作质量,以及供电企业的运营目标的实现,因此,施工单位应在明确管理工作重要性的基础上,做好电力基建工程管理研究工作。本文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受多种因素影响,电力基建工程管理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管理体系不完善、管理制度落实差、管理人员专业水平不高等方面,有时还会出现合同纠纷,严重影响电力基建工程管理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2)电力基建工程施工单位应在明确管理工作不足的基础上,积极完善管理体系,尤其应注重实施管理工作责任制,鞭策管理人员尽职尽责做好管理工作。同时,还应注重提高管理人员素质,提高管理队伍整体管理水平。另外,签订合同时还应明晰各主体的职责,避免合同纠纷的发生。 作者:江朝巧 单位:防城供电公司 电力基建工程论文:电力基建工程档案管理研究 摘要: 国家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促使电力需求不断增大,为了满足逐渐增大的电力需求,我国加强了对电力事业的投入。其中,电力基建工程档案管理是电力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管理人员必须进一步加强基建工程档案的管理,完善管理体系,从而确保档案资料的完善和准确。本文就电力基建工程档案规范化管理进行了相关的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 电力;基建工程;档案;规范化 电力基建工程档案的规范化管理对电力事业的发展和建设尤为重要,我国在进行电力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必须重视这一环节,加强对各类档案资料的管理和分类,确保档案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在电力建设之中,基建工程档案包括许多内容,从该项目成立开始,这个项目所使用过的所有图纸、影音视频、文字等资料都是非常重要的档案资料。这些资料和档案不仅仅是使电力工程建设更加规范化的重要工具,也是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必备的法律凭证。这些档案涉及工程建设的工作人员资料、施工过程、建设周期等内容,所以必须对其进行谨慎的、规范化的管理。 1.我国在电力基建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档案的存放不够系统 目前,大部分的电力工程建设所需要的时间较长,因此档案资料繁多复杂。通常,大规模电力工程基建档案的管理会由多个管理人员完成,往往前期的管理人员和后期的管理人员并不相同,且不同的管理人员存放方式、记录方式各有不同,这就导致档案内容出现偏差,在存放的过程中也会出现档案缺失的情况。例如,档案中的某些合同签署时间存在偏差、工程名称前后不同等等问题。这类情况的出现严重的影响了档案资料的准确性,使其丧失了原本应有的存在意义和法律效用。 (2)档案的内容不够规范、完整 档案资料包含的内容繁多、复杂,在实际的电力基建档案管理工作之中,管理人员之间没有统一规范的记录方式,缺乏专业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从而导致档案资料在记录的过程中就存在漏洞和问题。此外,由于保存方式不同且缺乏科学性,从而导致档案在长期的保存中出现丢失和破损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严重的影响了档案保存的质量。 (3)档案的管理缺乏保障 目前,我国电力企业或单位对电力基建档案管理缺乏重视,从而导致档案管理的监督机制不够完善和严格,缺少相应的管理保障。施工单位对档案管理不够重视,没有科学的管理手段和统一的管理方式,在工程建设初期没有及时进行档案的记录和跟进,导致工程的初期档案不够完善。此外,管理档案的相关部门没有指派专门的管理人员,常常导致档案的丢失,并且没有及时对缺失的档案进行完善。此外,由于监督工作的松懈,档案资料的内容没有进行及时的核对,从而导致数据、记录等出现大小不等的偏差,影响档案的准确性。不仅如此,由于对档案管理的不重视,档案管理工作缺少完善的设备和丰厚的资金,管理人员也缺乏专业性,从而导致档案管理苦难重重,在管理的过程中不断出现问题和漏洞。最终,档案管理无法满足电力工程建设的要求,二者脱节,从而使档案管理工作丧失其应用的作用和意义。 2.实现电力基建档案规范化管理的有效方案 (1)规范工程档案的管理方式 为了进一步规范工程档案的管理方式,管理工作要从三个方面着手改善:首先,管理人员需要在工程建设的前期就进行档案和资料的搜集,制定相应的录入方式和搜集时间。如果在施工前期没有进行规范的档案收集和管理,后期的档案管理工作难度会不断的加大;其次,由于工程持续的时间较长,资料档案会由多个管理人员经手保管。为了确保档案的完善和准确,管理人员一定要及时核对档案内容,制定统一的、科学的档案保存方式。在档案交接的过程中认真核对档案数量,避免档案的缺失。如果档案资料出现缺失,管理人员一定要进行及时的补档,避免影响后期档案管理工作和工程建设;最后,管理人员要对工程建设的进程有一定的了解,对工程建设的情况进行实地的探查和了解,根据实际情况完善档案内容,保障档案的准确性。 (2)规范档案的记录内容和记录方式 在档案记录的过程中,由于记录人员不同,档案的内容和记录方式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会影响档案资料的准确性和规范化。因此,规范档案的记录内容和记录方式是必不可少的。为此,相关的管理部门必须制定一个系统、完善的记录方式,规范档案录入的内容,保障内容的具体和完善,以及不同管理人员录入的内容相互一致。此外,档案管理人员还要对档案的内容进行定期的、规范化的校对,及时发现档案资料中存在的漏洞和问题,一旦发现问题管理人员要进行及时的纠正,根据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对资料档案进行及时的查缺不全。 (3)加强对档案管理的重视和监督 电力工程建设周期长,涉及诸多内容,参与工作的人员较多,如果没有足够的重视和严格的监督,会导致管理难度的增大和管理漏洞的增多。因此,加强档案的管理和重视是必不可少的。为此,管理部门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加强建设企业或单位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加大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投入,确保设备的健全数据转发机制在多媒体通讯系统内变得更加重要。 (四)向综合化发展的通信技术 现代通信技术通常包含了光纤传输、有线和无线接入、数字微波技术以及移动通信技术等。现阶段,低轨道通信卫星逐渐得以广泛应用;光纤传输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推广普及也让传输速度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通信业务早已经能够传输活动画面;移动通信技术的日益完善,模拟移动通讯目前已经被GSM、CDMA数字移动通信所代替,GPRS(4代)也在全社会中得以广泛的普及应用,第五代移动通信国际标准也初具模型;过去所使用的准同步数字系统的数字微波通信系统也已经全面更换为同步数字系统;宽带接入技术近年来也得到了飞速发展,以光纤主干网接入宽带当前已超过G级,无线接入技术和蓝牙技术也逐渐成熟;在电信业务内融入IP电话业务,让过去的电信技术和IP技术之间的融合得以促进,DWDM光传输、IP选路以及Web应用可以说是下一代宽带网发展的必然趋势,ATM技术也必然会和IP技术相整合,相互促进发展[3]。 3、结语 我们知道,电子信息技术关系到信息采集、交换、存储、传输、控制、识别、提取以及加工利用等各个方面,囊括了互联网技术、光电技术以及集成电路等各个领域。当我们进入信息时代之后,电子信息技术也必然会成为现阶段以及未来最为活跃且具备渗透力的科学技术。随着近年来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各种现代化技术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信息科学技术也开始成为了新时期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一种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未来,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必然会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者:李莉 单位:国网福建武平县供电有限公司 电力基建工程论文:电力企业基建工程项目档案的建设 摘要: 近年来,我国电力需求伴随着国家的发展在不断的增加,为了满足不断的增加的电力需求,我国加大了对电力工程的建设和投资。在电力工程建设的而过程中,电力企业基建工程项目档案的收录和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完善的档案管理能够确保电力工程的顺利进行,减少工程建设的过程中的疏漏。本文就如何才能做好电力企业基建工程项目档案管理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关键词: 电力企业;基建工程 电力工程项目的建设周期通常较长,内容繁多、复杂,因此档案管理的工作量也较大,为了避免档案管理工作出现错漏,规范档案管理工作方式、统一档案管理工作的内容,加强对档案管理的监督和重视,以此来确保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在电力工程建设的过程之中,电力企业基建工程项目档案的管理要从电力工程建设的最初期开始,将建设过程中所使用的文字、图纸等内容都需要进行明确的分类和管理,避免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产生错漏,还要确保前后期的档案内容一致。因此,做好电力企业基建工程项目档案的管理是必不可少的。 1.电力企业基建工程项目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电力企业基建工程项目档案管理具有三方面的重要意义:首先,档案管理能够有效确保电力工程的建设质量。其是工程建设的基础组成部分,对电力企业的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其次,完善的档案管理工作能够有效提升电力工程的建设质量。基建工程档案囊括了整个电力企业工程建设的过程和内容,能够准确而真实的展现出电力工程项目的实际建设情况,是企业工程投资的重要凭据,也是有效的法律依据。基建档案贯穿了整个工程项目,是对电力工程最真实具体的记录和体现;最后,档案记录能够使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以美国某核电站为例,由于该核电站没有做好前期的档案搜集,导致后期档案出现了缺失和一楼,进而导致整个核电站的建设都出现了困难,最终政府不得不将该电站由原有的核电站改为常规电站,从而给电力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因此,为了确保电站的完善建立,保障电站的可持续性发展,加强基建工程项目档案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其为电站的设计、维修等多个方面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支持,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建设成本,提升了建设效率。 2.电力企业基建工程项目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基建工程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缺乏重视 目前,我国大部分电力企业都过于注重工程的经济效益,并且受到工程建设期限的影响,在电力工程建设的过程中,电力企业往往将侧重点放在工程项目之上,忽略了档案管理和收录的重要性,从而导致档案管理出现漏洞和缺失,严重的影响了后期工作。此外,由于对档案管理的不重视,管理部门也缺乏相应的管理手段和严格的监察制度,从而导致档案在搬运的过程中出现丢失、破损等现象,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严重影响了档案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基建档案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的素质 由于对基建档案管理缺乏重视,电力企业对管理人员的选拔也较为宽松,从而导致从事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并没有相应的专业能力和工作经验,从而导致档案管理的工作团队整体工作水平较低,在进行档案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缺乏专业的知识经验、操作生疏、责任感心不强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基建档案从录入到保存都存在问题,严重影响了基建档案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3)基建档案管理设备陈旧、模式单一 电力企业对基建档案管理工作的投入不够,导致基建档案的管理设备得不到及时的更新和替换,从而严重影响了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在管理模式方面,长期受不到重视的基建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管理模式单一的问题,没有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机制,管理方式不够科学和有效,从而浪费了许多时间成本和各项资源。除此之外,由于工程建设的内容复杂,参加的人员较多,基建档案管理工作的内容和审核标准得不到同意,影响了监督和监察工作的展开。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基建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 (4)基建档案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传统的基建档案管体制仍旧存在诸多漏洞,大部分电力企业没有安排专门的部门进行档案的搜集和管理,岗位设置不健全,从而导致部门之间的衔接不当,进而影响档案的质量和资料的完整性。甚至,有很多基建档案管理部门所使用的管理设备并不能很好的满足管理需求,从而导致档案资料的安全存在隐患。 3.做好电力企业基建工程项目档案管理的有效方法 (1)加强对基建工程项目档案管理的重视 由于基建档案管理工作在整个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性,电力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这项工作的认识和重视,对这项工作进行全方位的支持和完善,使其不断向市场化、社会化的方向发展。为此,要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增添各个管理人员,合理安排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鼓励管理人员和工程建设人员进行积极的沟通和交流。不仅如此,还要确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强对管理人员的监督,根据实际的工程建设情况整理出适用于该项工程的管理制度,确保档案管理的科学化和高效化。高效合理的对档案进行归档和分类,确保档案的完整性和条理性。通过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进一步提升工程建设的效率和质量。 (2)提升基建工程项目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 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也是必不可少的,为此电力企业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对管理人员进行严格的把关,确保聘用的管理人员都具备相应的管理经验、专业的管理水平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其次,企业单位可以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加深交流、沟通经验,从而获取更多的管理知识,加强管理工作的质量;最后,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考核和审查,确保管理人员能够有效满足工作需求,能够严格按照公司规定和法律法规展开工作,并且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推陈出新。 (3)及时进行管理设备的更新,创新管理模式 先进完善的管理设备是完善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因此电力企业需要加大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投入,及时更换陈旧的管理设备,使其能够满足管理工作的需求,从而保障档案管理的安全性。此外,创新管理模式也是必不可少的。在电力事业不断发展的当今社会,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企业需要对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和改进。不仅要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体制,还要根据工程的建设需求和建设情况设立专门的资料收集部门和档案管理部门,增添相应的工作人员,避免任何一人兼二职的情况出现,从而确保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此外,还要建立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不管是奖惩方案、管理体系还是职权范围都要进行详细的划分,避免工作的重复和错漏。及时进行档案的核对,降低档案的重复率、减少档案中存在的漏洞,使档案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4.结语 综上所述,基建工程项目档案管理是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电力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重视,完善工作内容,使其朝着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作者:江岩红 单位:国网福建上杭县供电有限公司 电力基建工程论文:电力企业基建工程预算管理探析 摘要: 电力设备建设是电力工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随着电力企业基建工程投资规模的扩大,我国电力企业需要建立全面完善的基建工程预算管理制度,有必要分析我国电力企业基建工程预算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相应改进和创新意见。 关键词: 电力企业;基建工程;预算管理 一、引言 世界人均能源消费量日益增长,能源基础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而电力建设又是基建先导。我国人均用电量和发达国家差距甚远,从人均用电量来看,我国约为2000-5000千瓦时,与北美、北欧及澳大利亚等少数发达国家在一万千瓦时以上,德国、法国等大部分发达国家在5000-10000千瓦时之间相比,本身具有加大电力投资的刚性需求,对基建工程的需求量日益增加。2015年1月5日,总理在走访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时提到要实现电力设备走出去的目标。这对电力企业基建工程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电力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电力企业基建工程预算管理正面临严峻挑战。2014年国家电力投资达3855亿元,增长14.1%;2015年,国家电力公司加大电力投资及建设力度,电力投资达4521亿元,同比增长17.1%,创历史新高。基建工程具有投资金额大,建设内容多等特点,需要建设单位与政府部门、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等单位进行协商与合作,涉及到的管理内容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在基础建设项目的管理过程中,预算制定的合理性将会直接影响各企业经济效益。作为世界风电并网规模最大同时也是光伏发电量增长最快的电力公司,国家电力公司有丰富的基建工程预算管理实践经验。 二、电力企业基建工程预算管理的现状 (一)电力投资逐年增加,基建预算金额快速增长 目前,以成本费用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是我国电力企业基建预算的主导模式。基于我国发电能源资源禀赋特征和用电负荷分布,电力应推进更大范围内电力资源优化配置。如表1所示,2005~2014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逐年上升,从2005年的2.42万亿千瓦时增长到2014年的5.52亿千瓦时,10年间增长了128.1%,用电量呈现出较快的增长趋势。用电量的持续增加说明我国用电需求在不断上升,工业化进程加速也促进了电力需求日益增长,因此电力企业基建工程投资总体呈现持续增长趋势,且投资数额庞大,总投资金额从2005年的4754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7805亿元,10年实现了64.19%的增长,电力总投资金额的增长较为迅速,但在2009年之后出现了一定的下降,电力企业的基建工程投资增速放缓。从投资结构来看,电力工程建设的完成投资金额稳步上升,从2005年的1526亿元增长到2014的4119亿元,增长了169.92%,而电源工程建设总体来看有所增长,但近年来呈现出了下降趋势,以由电源工程建设投资占主导的投资结构转变为两者平衡的投资结构,在2014年电力工程投资占比超过了电源工程。投资金额的日益增加和投资结构的转变对电力企业基建预算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电力基建工程预算管理的三个阶段 (1)预算编制阶段。我国的电力企业在编制工程项目涉及到的成本费用预算,主要是依据生产成本预算所遵循的管理流程进行编报。针对当年新开工项目进行预算编制需要遵循以下几个步骤:首先,需要结合企业年度已拟定的投资计划,依据原有设定的内控系数合理确定该年度的基建工程成本费用预算;其次,要重新分析企业续建以及以前年度已经结转项目,在分析企业续建项目的过程中要着重考虑该项目建设进度、预计工程的预计竣工时间等;最后,不管是什么项目,预算管理过程中都要充分考虑内控目标与累计支出,以确定该基建工程本年的成本预算。 (2)预算执行与监控阶段。电力基建工程在完成预算编制后需要制定相应的执行与管控渠道,这需要预算管理成员将该阶段所涉及到的信息汇总至公司ERP系统。在执行该阶段管理工作时,公司需要依据生产成本预算所采用的执行与监控方案,同时要考虑参与本阶段预算管理流程的其他部门的工作特点,以恰当方式合理分配预算管理事项,并由企业财务部门指定专人进行项目督导。此外,企业还需建立起工程项目的月份进度表及成本费用定期入账管理模式,实现对企业基建工程预算管理的信息化支持。 (3)预算分析与调整阶段。预算管理的相关部门需要每月根据ERP系统提供的有关企业基建项目工程成本预算所涉及到的具体数据来分析本月该项目预算的实际执行情况。预算管理的相关部门,要汇总整理不同条件对预算差异造成的影响,包括客观条件变化、工程实际执行进度变化等情况。为了有效保障基建项目的正常实施,企业还需定期调整原有设定的年度综合投资计划和工程成本预算。 (三)预算闭环管理链条初步建成 目前,我国电力企业已初步实现了企业基建项目的全面预算闭环管理体系,并且能够在综合不同种类工程管理流程特点的基础上,分析确定基建项目预算管理过程中涉及到的关键控制环节,并依据此制定出不同种类的工程项目预算管理所需的管理标准模板,形成较为标准化的项目预算管理流程。同时,在确立财务在预算管理全过程中主导地位的基础上,企业采用尾端监督前端的办法,不断提高电力基建项目预算的闭环管理能力。 三、电力企业基建工程预算管理的特点 (一)分层管理、分层负责的预算管理体系 我国电力企业规模普遍较大,组织结构比较复杂,因此建立起了纵深型和分层次的预算管理组织体系,并且分别将不同的职责和工作范围在预算管理部门、预算监督部门和预算管理的其它责任部门进行划分,达到明确的分层管理、分级负责的效果。 (二)作业成本法为主的预算编制方法 电力企业的部门数量较多,加之发电和送点设备调试比较复杂,因此主要以作业成本作为预算编制的对象,可以在对多个部门或多个产品的成本同时进行追踪,能够更准确地确定基建工程成本,增强预算和战略规划的联系。 (三)全过程的预算管控 电力企业基建工程的建设周期比较长,涉及到投资、建设、调试等多个环节,电力企业基建工程的预算管理也十分复杂,包括编制、审批、执行等多个步骤。因此电力企业加强了预算的全过程控制环节,在管理环节上实现全面控制,全过程预算管控模式具有全面性且实施效果良好。 (四)服务于公司整体战略的预算管理目标 我国电力企业基建工程的预算管理具有系统整体性的特点,建立了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到预算考评的闭环管理系统,这三个阶段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使得预算的三个阶段依次交替、循环往复,共同服务于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 四、电力基建工程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配置不合理 电力企业的基建工程预算要求企业在具体活动实施之前准备好全方位的统筹安排,并有效、合理分配企业活动中涉及到的资源,这要求企业对实施不同阶段的目标有着较为清晰的界定,为电力企业最终实现预设战略目标提供前提保障。但分析电力企业各单位的预算管理实际情况可以发现,其不同部门之间的发展水平明显不均衡,特别是其中一部分部门对于衡量企业本身具有的投资能力和该项目投资具体的需求之间存在矛盾。因此,电力企业在现有预算管理水平上仍需持续加强,对于基建工程的实际投资规模有着更清晰的认识与更为合理的测算,保证投资计划涉及金额的可靠性。 (二)预算管理不规范 随着管理经验的积累与管理知识的增加,电力企业对于基建项目的预算管理工作正在逐步完善中,但即使能够做到依据现有的知识与数据制定出较为科学合理的预算,并对预算进行坚定地执行与持续地监控,但这并不意味着就能够帮助企业降本增效目标的实现。对于电力企业各部门过去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年度预算会带来较大可能性的偏差,这就意味着预算制定的相关部门需要进行调整,并对于调整后的预算进行监控方案的改变,这无疑都会降低预算的权威性,也会使得预算管理趋于形式化,不能发挥出其重要的导向作用。 (三)闭环管理亟待完善 虽然电力企业已初步建立预算的闭环管理形式,但仍有许多细节亟待完善。首先,电力基建工程项目管理在开展具体业务之前的检查阶段存在漏洞。对电力企业基建工程的预算闭环管理而言,最为关键的是如何保障闭环能够持续围绕项目运行。企业在实际工作中,既没有将预算管理的各环节内容进行有效分解,也没有将执行的管理职责进行清晰划分,那么在预算管理具体涉及到的滚动调整、动态监控以及及时纠偏等预期工管理将很难进行协调与运作。其次,电力基建工程的项目预算管理缺乏有力的基础支撑。但电力企业配置的预算管理模块能够对整个基建工程项目预算管理起着关键的支持作用。同时,模块功能还需要保持持续更新,以适应电力公司的新预算管理要求,来提高企业预算编制的质量与效率,执行与监控过程的可操作性与方便性。最后,由于电力企业各单位承接的项目各不相同,在规模以及复杂程度上各不一致,模块在设计中还需要考虑不同项目结构差异性,以便在公司展开考核时得到更为客观准确的评价,提出更好的激励机制,提高各单位执行项目预算的积极性。 (四)预算权责的曲解 预算管理过程需要企业多个部分的配合与协作形成的管理体系,涉及到项目建设部门、销售部门、财务部门等单位。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公司除财务部以外的其他部门成员并不完全了解预算编制、执行与监控的全过程的真实意义和实务要求,企业很多部门仍然将预算与财务预算简单划为等号,认为具体的预算管理工作只需要财务部门完成就行,对于具体执行人员并不予以配合,造成了消极影响,不利于预算管理的目标的实现。 五、电力企业基建工程预算管理完善建议 (一)培养财务预算管理团队,建立健全的财务预算组织 电力企业应该着力培养内部相关财务工作人员,这样有助于各个部门明确工作职责,便于电力企业统一、分级管理,提高效率。此外,在电力企业财务部门应该按照“预算牵头、专业审核、对口服务”的原则,明晰各部门在预算编制、执行、分析等各个环节中的具体工作,发挥专业化优势。可以通过开展学习和培训,让电力企业内部的员工了解并熟悉相关预算管理的知识,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 (二)根据基建工程发展愿景制定基建工程发展计划 目前电力企业基建工程项目处理问题的流程应改为先由电力总部根据基建工程发展愿景制定基建工程发展计划、资产负债率、销售利润率等相关约束数据,再根据下级具体的基建工程项目运营情况制定相应计划,下级基建工程项目根据总部制定的预算规程实施项目运作。另外,电力企业要建立更严格的数据库,对财务数据分门别类的归集、整理、储存,挖掘财务与业务数据中潜在、关联信息,运用统计方法寻求电力企业运作数据规律,模拟各种边际条件下的企业经营目标预测值,使运作过程预测可量化、实施基建预算好操作、不过于依赖主观判断,为基建工程预算原理提供强有力支撑。 (三)重视预算管理考核,强调激励约束作用 在实际执行中,应该根据企业内部不同的部门所涉及的不同业务类型,分别设置考核标准,有所侧重,提高预算考核的专业性和可信度。对于考核计算的方法也需要适当改进,不仅需要观察完成情况与预算的差距,还应该重点关注业务指标相比于历史年度的进步、下滑情况,增强合理性。为了发掘到真正影响预算各项数据的原因,还应该将EVA、利润率等综合指标进行科学合理的分解,以便了解相应的成本动因,这将有助于找到管理预算,控制成本的根源,进而提升经营业绩,提高管理效率。 (四)建立预算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 在电力企业内部,可以建立统一的预算管理信息平台,在这一预算平台上实现信息共享,借助统一由总部规定好的规程,对与各个层级的成本及预算,通过信息化数据化的方式实施,提高预算编制效率,满足不同层级的要求。此外,企业还可以根据不同的业务类型制定标准成本数据,在标准成本数据中明确范围、数量、标准,对于科研开发、工程建设这样要素多的业务成本,可以采用“作业成本法”,通过细化材料、人工的耗费形成定格标准成本。对于差旅费、管理费用等日常运行成本,可以采用“动因分析法”,通过分析动因,找出成本的驱动因素以确定成本定额标准。 作者:张东 单位: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电力基建工程论文:电力企业基建工程全过程跟踪审计 摘要: 电力企业基建工程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在项目开工前、施工期间、工程结算、竣工决算等阶段,对工程的设计审查、招投标、物资验收、工量确认、分项工程验收、竣工验收等关键环节进行监督、审查,从而使工程的质量、安全、进度、费用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关键词: 全过程;基建工程;跟踪审计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电力投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基建工程作为电力企业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公司经营管理的“发热点”和“出血点”,尤其国家审计机关及电力企业内部专项审查对基建项目的监督力度逐年加大,跟踪审计作为一种全新的审计模式应运而生。跟踪审计将管理审计、财务审计与工程造价审计相结合,是一种综合性强、时间跨度长、审计程度深的新型审计方式。 一、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必要性 作为电力企业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建工程具有资金投入大、建设时间长、投入人力物力多、与系统外单位联系紧密等特点,但基建工程管理缺乏自上而下、从内到外的全面、系统管控。正因为有其特殊性,所以基建工程一直是风险管理的重要领域,也是内、外部审计检查的重点。长期以来,电力行业基建项目的审计主要采取工程竣工决算的审计方式,这是一种事后的静态审计监督方式。实践证明,这种方式虽然在决算时节约了建设资金和时间,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建设项目竣工后,即使在竣工决算审计中发现了管理漏洞,也由于不良后果和影响已经产生,问题已难以纠正,而损失的资金往往难以挽回。因此,这种工程竣工决算审计方式存在时间滞后、诉讼较多、风险较大、可控性不强等问题。根据基建项目管理的特点,从计划下达开始至竣工决算完成的全过程推广跟踪审计势在必行。 二、全过程跟踪审计的主要内容 基建项目建设过程通常包括计划下达及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初步设计编制、招投标、工程实施、竣工验收、竣工结算、竣工决算等过程。基建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是指审计机构对基建项目从立项开始至竣工决算完成对所有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规性、合法性及效益性进行的全程跟踪审计和审查。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在设计招标阶段,对基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与初步设计的设计单位及跟踪审计的中介机构进行公开招标,确定供应商。 2.在施工招标阶段,审计机构完成对招投标工作程序与合规性的审核与档案的收集。 3.在项目实施阶段,审计机构完成对工程资金、物资管理、现场签证、设计变更等方面的审核与档案的收集。 4.在结算、决算阶段,审计机构全程参与工程结算、竣工验收、资产移交、工程决算工作并审核相关资料,完成工程档案的收集。审计机构将工程档案移交给项目建设单位,并提交项目跟踪审计情况报告。在收集工程档案齐全后,项目建设单位配合审计机构完成工程竣工决算审计工作,并完成审计报告工作。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全过程跟踪审计监控了基建工程质量、安全、进度、费用等多方面的情况,因此可以及时发现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并能够采取有效对策,在第一时间将不利于工程项目管理和投资控制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化解风险,达到规范工程管理的效果,而这体现了“预防、服务、监督”三位一体的现代化管理理念。 三、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的注意事项 1.合理确定审计切入时机和重点在制定审计实施方案时,应沿着项目建设过程这条主线,综合考虑项目的建设规模、建设周期、建设要求、审计资源和审计成本等多方面的要素,科学合理地选择审计介入的时机和审计内容的切入点。而一般是选择对工程质量、投资、进度影响较大且事后不能审计或审计难度较大的内容,并把它作为审计的重点跟踪点。同时,还要体现跟踪审计的连续性、适时性,效率性。 2.科学制定审计操作规程审计操作规程对审计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重在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应根据基建项目的条件和特点,从确定跟踪审计项目计划开始,对跟踪审计方案的准备、通知制发、审计实施、审计意见发表、分期报告到竣工决算报告出具的一系列程序和文书,规范制定相应的规程。对中介机构参与的跟踪审计项目,还应对其风险控制予以明确,以保障全过程跟踪审计执行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3.加强资料归档管理工程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建设,在完工后,项目建设全过程的资金使用、项目管理、招投标最终均通过工程档案反映出来,因此,工程档案的完整性与准确性对日后工程项目审计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建工程各类档案数量庞杂、卷帙浩繁,而任何资料的遗失都有可能影响到后续工作的开展和审计的最终质量,因此,务必要高度重视基建工程资料的归档收集工作,而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最好由熟悉档案管理工作、责任心强、认真仔细的专人负责,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采用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相结合的方式跟踪审计的工作量大、工作任务重,而电力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数量有限,基建工程众多,以致难以投入大量的人员和精力应对所有的审计项目。因此应充分整合审计资源,优先考虑以内部审计和中介机构审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跟踪设计。利用内部审计机构熟悉内部业务、易沟通等优势,结合中介审计机构专业人才较全面、业务较精通的优点,内外协作,更好地开展项目跟踪审计工作。 5.加强沟通协调沟通内容包括在跟踪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重大问题、落实整改情况等。加强沟通可以使项目管理单位随时掌握工程项目的进度和相关问题,从而利于提升项目管控力度的指数。 四、结束语 电力企业开展基建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由传统的“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动态审计监督”,将基建项目立项、初步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验收、结算、决算等环节纳入到过程监管中,全过程跟踪审计将每个环节存在的风险点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得到了识别与化解,使基建工程项目管理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在强化依法治企、加强企业投资项目管理、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益、规范投资行为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作者:温泉 李增杰 单位:国网河北省电力公司 电力基建工程论文:电力基建工程管理的问题及措施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电力资源的需求量也在急剧增加,促进了我国电力事业的飞速发展。为满足人们的用电需求,电力行业需要做好电力基建工程的建设和发展工作,而在电力基建工程建设施工中,基建工程管理则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这也是电力事业在今后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注重的环节。对电力基建工程管理中常见问题及改进措施进行分析。 关键词: 电力基建工程;管理;改进措施 近些年来,由于基建工程管理的不足,使得电力基建工程的顺利施工存在一定的困难。对此,必须结合电力基建工程实施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才能确保电力工程的顺利进行。 1电力基建工程管理中的常见问题 1.1管理机制落后管理机制是电力基建工程管理的关键,而管理机制是否合理也将直接影响到电力基建工程管理的效率,甚至影响到整个基建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和预期目标[1]。作者对现阶段电力行业基建工程管理机制的看法是:由于当前电力行业还是国家统一管制和分配,从电厂生产、输送电至配电用户都过于传统。长期发展以来,国家为了打破这种传统垄断机制,建立有市场竞争活力,将逐步推行发电生产、输送电与配电用户分离,建立企业独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新模式,并引入民资参与、开发多种电能供应,如光伏、太阳能、风能。在电力企业内部也逐步改变传统的管理机制,打破以往机构多、办事效率低的现象,设置有系统和效率型的指挥管理架构;从利益分配上以经济总量和经济效益挂钩,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企业运行机制的活力和经济效益。 1.2管理人员责任制落实不足电力基建工程管理中涉及到多个岗位,工程人员较多,而且每个岗位对人员的施工要求也有所不同,也使得对各个岗位的管理有着一定的差异性,因此,需要将管理责任落实到各个岗位人员,这样才能对电力基建工程实施全面的管理[2]。而当前电力基建工程管理人员责任的落实表现出极大的不足,例如在电力基建工程出现问题时,找不到相应的负责人,无法追溯问题的根源,从而造成基建工程管理中责任制受到极大的质疑,一旦工程管理出现问题却找不到相应的负责人,管理人员责任意识不强,使得电力基建工程管理的整体质量不高。另外,由于当前电力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经验缺乏、管理资质不足等,都将给电力基层工程管理效率造成极大的影响,甚至制约企业的发展。 1.3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升电力基建工程管理实施的有效性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要确保电力基建工程管理效率,保证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然而,就当前一些电力基建工程实施过程中的管理人员素质来看,很多都未能达到管理岗位的素质水平要求,尤其是管理责任心不足,这将会影响到工程管理的顺利进行,再加上经验的缺乏以及企业对管理人才培养不够重视等,使得管理人员素质水平普遍不高。 2电力基建工程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改进措施 2.1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机制当前,电力基建工程管理过于传统,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从而影响到电力基建工程管理的效率,甚至影响到电力基建工程的进度、质量、费用、安全等,为避免问题的严重化,需要引进先进的管理机制[3]。首先,应引入先进的技术,应用先进的信息系统对电力基建工程进行管理,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管理效果,不仅提高了电力基建工程管理质量,同时也能够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例如MIS管理信息系统是当前被广泛应用到电力基建工程管理的先进系统,主要由计算机以及其他外围设备等组成,能够对各项信息进行处理,如信息的传输、采集、处理、保存、使用等,从而实现对电力基建工程管理的质量控制、进度控制管理、安全文明施工管理、费用控制等。另外,在电力基建工程管理实施过程中,需要结合电力基建工程的实际情况来应用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这样才能确保信息管理系统应用的合理性、有效性。其次,先进的管理机制应建立在专业人员的基础上,因此,需要不断地强化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各个岗位人员都能够做好相应的工作,进一步确保电力基建工程实施的有效性。例如在2010年建设的110kV龙园变电站中,该站占地面积为3900m2,建筑面积2200m2,在该工程实施地过程中,使用了MIS管理信息系统,对工程的各项信息进行管理,对保证该工程的顺利进行有着极大的作用,当然,在引进先进管理机制的基础上,还需要遵循一定的安全原则、质量原则等,具体应结合该工程的实际施工情况来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进一步保证该变电站基建工程顺利进行。另外,在其他项目管理实施的过程中应做到,一个项目从实施起必须认真全面了解和分析,如项目背景、建设规模、总工期、投资金额等都要逐一进行分解,做好计划,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按照计划加强管控。在现代项目管理中,不仅要重视项目的质量、工期、费用,更重要的是要注重项目取得的经济效益和安全风险。笔者从事电网建设项目管理近10年,在这期间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对项目启动后各方面的工作程序和节点比较清楚,能解决在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当然,在对土建和电气专业有些内容还不够熟练,对最近颁布的行业管理标准和管理方法掌握不够,对管理过的项目没有做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工作考虑,因此,在电力基建工程管理实施的过程中,应不断地引进先进管理机制,这样才能切实有效地提升电力基建工程管理效率。 2.2明确电力基建工程管理责任电力基建工程管理实施过程中,管理责任是否明确极为关键。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了解到,当前一些电力工程企业因管理责任不够明确,使得一些岗位管理出现问题,却找不到相应的负责人,这不仅对电力工程的管理机构、管理人员所分管的范围不明确、不清晰,造成工作影响,甚至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进度、质量、安全等问题。因此,针对于这类问题,必须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明确电力工程管理责任[4]。电力工程具有规模大、项目岗位繁多等特点,因此,要确保工程实施的顺利进行,必须在各个岗位都配备有相应的管理人员来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并将各个岗位的责任落实到每个人身上,才能切实有效地提升管理者的责任心。当然,由于电力工程岗位的复杂性,在划分工作人员、责任、权力的过程中,应结合电力工程的整体情况进行划分,并根据市场的发展,及时对其进行调整,及时对工程各项管理信息进行记录,尤其是涉及到物资管理的过程,必须做好按工程进度发放、凭单领取、跟踪记录等,严格按照施工图纸需求量发货,避免电力工程材料出现浪费的现象。此外,加强现场施工队伍及施工人员的管理,严格要求按规程施工作业,把握各项目的施工进度、质量和安全,并将所管理的项目做为业绩的考核。 2.3全面提升管理人员的素质通过以上分析了解到,由于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达不到管理岗位的要求,使得电力基建工程的管理水平不高,很难保证电力基建工程的顺利进行,针对这类问题,需采取有效改进措施,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有效保障工程管理的质量。加强对管理人员日常的培训工作,委托外机构培训专业知识、管理技能;行业内部互动交流、参观学习;定期参加国家、行业有关资质培训及考试。要求电力工程管理人员凭证上岗。对日常管理的工程进行检查、监督。对发现问题的工程进行通报、改进;对管理优秀的工程进行表扬、奖励。这样能大大提高整个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在实际工作中既能符合国家和行业管理标准的相关要求,又能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 3结语 随着电力行业的迅速发展,电力基建工程数量在不断增加,为了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应对其实施有效的管理。工程管理是否合理,将与电力基建工程的进度、质量、安全、费用等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在未来的电力行业发展中,应全面提升工程管理的质量,才能促进电力事业的发展以及企业经济的发展。 作者:韦锡芝 单位:深圳福田供电局规划建设与资产部 电力基建工程论文:电力基建工程管理的问题及策略 摘要: 近年来,我国电网建设步伐日渐加快,不过部分供电企业因为基建工程地质勘查、施工方案设计、成品交接验收环节处理不当,经常遗留诸多不安隐患。为了迎合新世纪电力基建工程科学化建设管理诉求,避免今后人民生活、企业生产过程中出现任何突兀状况,笔者决定针对当下我国电力基建工程管理过程中遗留的诸多弊端问题加以提炼整理;同时结合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制定实施科学化应对方案,进一步为不同区域经济服务创设更大辅助贡献。 关键词: 电力基建;工程管理;常见问题;处理措施 在新形势下,我国电力基建工程管理主体有必要不断加大电网投资支持力度,尤其是在电力市场需求空间大范围扩张基础上,需要及时督促技术人员重新调试电源布局样式,令国家整体电力供应能力发生本质性变化,不过在此期间,也同步面临着建设点繁多、覆盖面域广阔、工期漫长、施工规模庞大、阶段化任务繁重等问题。为了稳固我国经济、城市化建设基础性推动力,涉及电力基建工程管理创新举措布置延展,显得势在必行。 1长期以来我国电力基建工程管理过程中遗留的弊端问题整理研究 电力基建工程环节中,包括管理主体责任意识低下、管理职责认知模糊等现象广泛分布,加上这部分人员本身对法律规章等关注度不高,施工现场中随意应付,使得工程安全质量至此遗留诸多不安隐患。 1.1合同纠纷现象频繁滋生电力基建工程规划布置环节中,在建设、施工和监管机构之间,经常衍生出严重的合同纠纷和违约状况。其核心原委在于施工项目主体盲目地进行合同签订,无法快速观察提炼既定合同中的漏洞,大多数情况下选择随意应付和期盼行为,为了维护自身经济利益甚至选择钻法律空隙随意地偷工减料,最终导致合同完全失效。归根结底,这和合同管理不够妥善结果有着直接性关联。 1.2管理人员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无法顺利达标结合以往实践经验论证,电力基建工程质量和投资实效的彰显,完全依托于管理人员专业技能。可现实中,基建工程内部多数管制主体不管是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上都不够丰富,在其位不谋其职问题极为深刻,如若不能尽快遏制,势必会令电力基建工程遗留诸多安全隐患。同时,关于科学化管理条例一时间难以系统化覆盖,导致不同层级管制人员职责任务无法顺利执行,如若以上问题难以全面消除,必将令我国电力基建工程事业深陷瓶颈发展境遇之中难以自拔。 1.3电力基建工程管理体制有待修缮尽管说体制的建立、修缮需要经历漫长的考察分析过程,但是大多数管制主体没有思维创新欲望,不能结合已有实践经验进行原有管理体制诸多漏洞填充,致使各类不良社会风气席卷而来,使得电力基建工程一切子项目、定点、整体建设资金、施工人员难以精细化确认,财务管理难度大幅度增加。在如此繁琐的环境下,部分管理人员容易抵受不住眼前经济诱惑,而从事一些违法犯罪的勾当,致使基建部门和国家面临严重的财产损失危机。另外,电力基建工程项目档案直接映射出过程建设全过程,包括工程实况调研、可行性评估、材料性能参数信息归档、竣工验收标准等事务都有涉猎,因此该类档案本身保留形成时间跨度大、内容过度繁琐深入等问题,这就需要管制主体熟练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自觉处理好项目档案收集、整理和归档储存事务,为今后企业工程投入生产、现场机械设备维护、电力结构改造、电网规模扩建等提供可靠性指导依据。 2新时代下提升我国电力基层建设工程管理质量的策略内容解析 2.1电力基建工程整体规范控制思路的确认基层供电企业主动进行基建工程监督管制,重点内容在于整理论证既有监管制度落实过程中的突兀状况,同时结合国家最新法律法规,严格执行不同层级基建管理职务,使得一切不安隐患顺势被扼杀,真正贯彻电力基建工程弊端狠抓和绩效达标的要求。 2.2电力基建工程日常管理重点的清晰化设定划分第一,人事方面,要积极考察新进员工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判定其是否能够胜任基建工程特定岗位。第二,管理全程严格遵守法律规范守则,自觉落实基建监管体制,确保任何施工行为都是事先依照基建程序布置拓展的,归结来讲,就是透过可行性研究着手,使得电力基建不同施工流程监督质量得以飞速提升。第三,坚决贯彻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使得电力基层建设工程招投标活动变得愈加清澈透明。至此过后,一切参与工程建设的主体都要自觉履行合同条例,必要情况下可搭建起完善化质量监督体系,使得施工质量监管的前期、中期、后期诸多事务得到更加协调的掌控。第四,工程竣工验收环节,必须细致落实国家特定质量检验指标,将归档保存和验收记录等信息快速灌输到档案系统之中,方便日后随时调用和改良。 2.3电力基建工程现场施工管理体制的有机修缮稳固电力基建工程管理实效的核心点,便在于搭建起完善形态的基建工程监管体制,使得以往施工管理中的诸多弊端问题得以消除,督促领导实时地进行思路创新,保证双管齐下,避免固步自封现象的重复衍生。单纯拿管理员为例,其必须定期接受国家电力基建工程专业化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训练,透过施工环节中的安全质量事故校验分析,提升个人风险隐患和法制意识,竭尽全力完善既有责任归咎体制,使得不同管理岗位职责变得愈加清晰。另一方面,我国电力基建工程建设项目参与机构繁多、不同项目档案管理工作量沉重,为了确保基建工程项目档案工作能够快速步入统一规范轨道,维护日常施工管理的权威、规范特性,使得工程文件收集、编制和归档整理要求得以顺利贯彻,上级管理主体必须尽快制定实施一类标准化档案管制机制。确保在日后透过组织领导、管理体系、职责分工、激励措施等层面作出严格规范,使得材料形成、分类和竣工文件编制交接事务,更加流畅性地布置交接,使得今后电力基建工程安全稳定性提升,不断满足各类居民、企业不断严格的用电需求。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基础建设工程规模如今日渐壮大,管理事务也开始面临愈加严峻的挑战发展机遇。面对此类状况,基层供电企业有必要时刻以法律法规作为导向媒介,针对电气规范、建筑行业标准等进行充分对比校验,进一步探索延展出适应全新形势的基建管理体制。 作者:王建萍 单位:遵义供电局 电力基建工程论文:电力建设基建工程分析 【摘要】 电力建设基建工程施工管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它包括多方面的管理内容,无论是合同管理、安全管理还是质量管理都需要运用科学的方式和方法。本文分析了电力建设基建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电力建设;基建工程;施工管理;问题;对策 1电力建设基建工程的施工管理中的问题 1.1缺少健全的管理体制电力基建工程施工管理需要一个健全完善管理体制的支持,需要部门的有机设置、岗位的科学规划、人员力量的有效分配等。然而,目前在基建工程管理方面却未形成健全完善的管理体制,使得整个电力基建工程管理仍存在一定的困难,需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从目前来看,个别电力基建工程施工现场混乱,无论是施工人员、施工材料都未形成统一的规划,施工工序也未进行集中统一地安排与设计,整体的施工现场处于管理混乱状态,影响了施工进度,工程施工质量也得不到保证。 1.2未有效落实安全施工责任安全管理是基建工程施工管理的核心,安全管理是质量管理的前提和基础。然而,当前的大多数电力建设基建工程施工管理中,却未能将安全管理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将过多精力放在基建工程质量控制、进度把握与成本控制方面。忽视安全管理的基建工程施工势必存在危险隐患,酿成施工风险,影响施工进展。 1.3合同矛盾问题突出电力建设基建工程施工管理中常见的另一个问题为:基建工程合同纠纷问题,具体指的是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三者间出现合约矛盾与纠纷。导致合同纠纷的一大原因为:在未做好分析、预测与统筹的情况下,各方盲目签署合同,未深入分析合约条款的正确性、合理性,施工中矛盾出现时,无法依据合同来平衡处理矛盾,各方相互推卸责任,加强合同管理十分必要。 1.4质量管理不到位电力建设基建工程施工是一项技术工程、专业化工程,其中涵盖多个项目、多项工作,也需要多方面知识、技术等的支持。这就需要参与基建工程施工的人员具备一定的技术水平、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施工管理工作质量,然而,实际的电力建设基建工程施工人员的素质与能力却达不到要求,技术人员水平不达标、管理人员素质不合格等问题和矛盾相对突出,在没有健全、完善的施工技术、施工管理的监督下,基建工程施工质量受到影响。 2电力建设基建工程的施工管理的方法 2.1创建完善的施工管理体制电力建设基建工程施工单位首先应该形成积极的施工管理意识,立足于整体、顾全大局形成一套全面覆盖的施工管理体制,建立规范合理的施工管理层级结构,从施工安全管理到质量管理到成本控制管理再到人员管理等,都实行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针对不同的管理制定不同的政策、方针和制度,并设置与其相适应的岗位,安排层级管理人员,形成从上到下、层层落实、全面覆盖的管理制度,以此来逐步实施并完善电力建设基建工程的施工管理。 2.2安全管理放第一第一,积极实施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完善的安全责任制体系是基建工程安全施工的制度保障,施工单位应采用分级管理、分层落实的管理模式,要求承建基建工程项目的各部门统一签订安全责任合同,按照合同上的规定来履行自身的安全责任,本着各岗位各部门各负其责的理念来细化安全管理,各项目负责人都必须尽职尽责、切实履行到位。第二,强化安全体系建设。基建单位必须创建安全体系,例如:风险应急体系、安全监察体系等,参照电力基建工程的具体情况来有效利用这些应急系统、监察系统等来识别并防范危险。第三,做好施工检查,加大监督。基建工程项目负责人需要做好施工现场检查与监督工作,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环节,要积极采取措施,制定防范措施,加大防范力度,形成精细的防范对策,从根源上维护基建施工安全。 2.3重视基建工程合同管理必须积极重视基建工程合同管理,将其纳入基建工程管理工作中。首先,参与基建工程施工的各个单位,例如:施工单位、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等必须掌握相关的法律常识,拥有较强的法律法规意识,能够依法履行自身的职责和义务。其次,合约签订过程中,各个单位要加大对合同条款的审核力度,要结合过去的合作经验以及所要建设的基建工程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合约条款,本着“公开、合理、公平、自愿”的原则来签署合同,必须在法律规定范围内来履行合同条款,矛盾出现时,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各方统一商定来集中妥善处理问题,控制由于合同引发的矛盾,充分发挥合同的正面的积极作用。 2.4强化施工质量管理质量管理是电力建设基建工程施工管理的核心,高质量的基建工程是电力建设的重要保障。对于电力建设工程来说,其基建工程施工质量管理要重点把握下面几大点:电力设备调试质量。电力基建工程施工中必然涉及到各项电力设备、线路等的安装工作,具体的安装质量一般通过调试的方式加以检验,这其中必须严把质量关,具体应该根据设计图、技术规范等来深入检查、分析电气设备的运行情况、安装质量等,确保其各项功能都达到技术规范的规定,达到设计标准。加强施工过程质量管理。电力基建工程施工必须切实根据设计图、质量等级标准等开展施工,监理部门要严格依照技术规定、质量等级规定等进行监理,做好施工质量检查工作。施工结束后,必须切实根据相关规定与规范做好施工质量验收工作。提高施工人员水平和素质。施工人员的素质、能力与水平直接影响到工程施工质量,必须从施工人员的选拔方面入手,严格审核施工人员的技术等级、工作经历和经验以及管理能力等,确保有责任心、技术等级高、经验丰富的施工人员被分配到各个岗位,以此来打造一支强有力的基建工程施工队伍,发挥其优势和积极性。保证工程施工质量。 2.5加强成本管理成本管理是电力建设基建工程管理工作的关键,成本控制要以确保工程施工质量为前提,基建工程开始前要制定成本预算,根据施工阶段的划分来制定成本核算任务,确保每一个阶段成本得到科学有效地控制。 3结语 电力建设基建工程施工管理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各单位必须重视施工管理,加大管理投入力度,打造出一个高质量、高水平的电力系统基建工程。 作者:周燕青 单位:广西百捷电气有限公司 电力基建工程论文:电力基建工程现场管理分析 摘要: 近年来,电力企业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稳步发展,电力基建工程也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电力基建工程作为我国能源方面基础工程,不仅应该注重建设速度,同时也应该注重电力工程质量的提升,本文就电力基建工程中现场施工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法,以供同行交流、切磋。 关键词: 基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 现代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了能源结构的调整,电力事业也在我国被广泛应用,人们的生产生活都与电力企业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而施工现场管理主要的通过高效管理,针对施工现场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从而使得工程质量得到提升,同时还能精简工程成本、进而保证工程能顺利按期完工。所以说在电力事业发展进程中,施工现场管理是其中重要环节,本文就施工现场管理的特点,以及施工现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等进行探讨。 一、电力基建工程现场管理 1.施工现场管理的特点。施工现场管理涉及了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其中包括对工程的监管。同时施工工程监管也是动态变化的,施工工程现场管理中影响进度的问题,就包括了外部环境、资金管理、材料与设备等方面。这里面有未知的影响因素,以及浮动性较强的影响因素,但实际施工速度滞后于预先设计的施工速度时,就应该通过优化管理及时进行调整。这就要求电力基建工程在施工前,就对工程项目进度进行评估,尽量合理设计施工进度,使得施工现场操作规范化,而进度管理应该在制度管理同时,加强进度的弹性设计以避免延误工期,合理调整剩余工程来工期来保证工程顺利进行。 2.施工现场管理环节。在管理电力基建工程时,各管理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应对施工进程中各环节都比较熟悉,对其中工程质量标准、工程周期的特点有所了解,并做好工程验收工作。同时还应结合施工的各个阶段来进行管理,合理调整施工人员以优化现场施工管理;另外施工现场管理人员还应及时处理现场施工的可能遇到的问题,并且能够从专业角度妥善处理遇到的问题。 二、电力基建施工现场存在的问题 1.施工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在电力基建施工现场,还存在技术更新滞后,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对施工中出现的问题不能被及时发现、并且对所出现的问题没有合适的解决方案,这些问题交叉出现也就使得工程质量受到影响,进而使得工程出现延期等情况。 2.设备更新滞后。电力基建工程施工过程中,将使用各种大型机械来进行现场施工,以便提高整个施工进度同时也能促进工程质量的提升。但部分施工现场所使用的机械设备相对较为陈旧、故障频出,使得工程需要延期来完成,同时也给正常施工带来了安全隐患。而现场施工人员为设备的维修和保养不够重视,使得部分施工设备超负荷使用,减短了施工设备使用寿命,也使得现场施工的机械设备频繁出现故障。 3.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不到位。电力基建工程施工危险性较高,国家对该类工程施工安全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但在具体施工操作中仍存在着违规施工作业现象,使得施工进程中时常发生各类安全事故。如何协调各部门做好现场施工人员安全保障工作,成为了施工现场管理工作中重要内容。 4.阻工协调问题。电力工程施工前期经常会遭遇当地群众阻扰施工的现象,使得正常工作进程被延误,同时也给施工现场带来不少的经济损失。由于人员窝工加上机械误工增加的费用,还需为阻工、劳资等纠纷投入大量的精力,来协调阻工问题。例如:2010年9月投运织金河湾输变电、赫章输变电、威宁输变电3个220KV输变电工程,可为上述3县电网安全提供可靠保障,但截至到2011年2月处理织金河湾输变电工程初具验收条件外,赫章输变电、威宁输变电工程均应阻工问题,导致全线因青赔、砂厂赔偿等受到阻扰,使得线路工程迫于无奈多次、多处改线,工程一路干干停停,需要建设单位、政府、相关县局以及施工单位做好协调,才能保证工程的顺利开展。 三、做好施工现场管理 1.妥善处理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施工现场存在的技术更新滞后,应要现场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加强技术培训,以便在施工现场引进新技术。当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对施工技术非常熟稔,则能够对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并给出恰当的解决方案,从而避免施工过程中因技术问题而延误工期。在电力基建工程管理过程中,施工质量始终是管理现场施工中的重点,因此就需要对现场施工项目逐一加强监督和管理,对其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及质量问题,及时发现并给予妥善处理,尽量避免因疏忽而造成施工质量受到影响。 2.做好施工设备更新、保养工作。现场施工中性能优良的设备,能够使得施工效率得到较大提升,所以说做好施工设备更新保养工作,能在较大程度上为施工进度提速,同时也能够避免频繁出现设备故障的问题。在指导施工作业人员正确使用设备方面,应对现场施工人员做好培训工作,以便施工人员能够用正确方法使用设备,并及时做好设备保养工作,从而减少设备故障率,为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3.强化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在电力基建工程施工中,首先应从观念上强化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意识,并监督安全管理的具体执行情况,以确保安全生产管理条例是否切实落实到施工作业当中。同时还应不断改进施工安全管理体系,通过深入施工现场宣传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从观念到施工作业现场中,都应将安全生产贯穿始终,从而促进电力工程施工进程和提升施工质量同时,也做好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 4.协调阻工现象。电力施工前期与施工进展过程中,经常会遭遇当地百姓的阻扰,使得施工现场的正常施工受到严重干扰。为了协调好阻工现象,将阻工带来的经济损失尽量降到最低,需要多做当地群众工作,对当地群众不合理的要求,应做好解释工作,尽量争取当地群众对电力工程的支持。 四、结语 综上,在电力基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中,现场施工管理质量与施工单位整体管理水平,以及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做好施工现场管理首先应加强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不断中工作中总结出管理经验,以增强整个基建工作的质量管控能力,以及综合管理能力。通过有针对性的分析施工现场所存在的设备更新滞后、设备保养和安全生产重视不够等问题、以及施工技术滞后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可见,只有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并按照高标准监查施工工程质量,才能促进电力基建现场施工质量的不断提升,同时通过从管理力度方面加强对现场进行综合管理,以促进电力基建工程建设单位效益的不断升值。 作者:廖方意 单位: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泸州供电公司 电力基建工程论文:云计算作用下电力基建工程论文 1云计算对于电力基建工程管理思路方面的促进作用 不同地区的供电企业的管理方法和制度都存在差异,所以不同地区的供电企业的管理办法和制度所存在的缺陷也都不同,所以想要优化电力基础建设工程的方案,首先应当寻找到本地区的电力基础建设工程所存在的问题,制度、人员管理等等都可以是存在问题的所在。然后根据所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从根本上将问题解决,实现所期待的管理效果。而且要充分研究相关的施工法律法规,以及各地的条例,所进行的管理应当是在遵守制度的前提下。但是这种方式因为需要全面的研究分析当前的电力基础建设工程,所以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以及人力物力,所以就存在效率过低的问题。针对这情况,可以尝试在全国范围内构建一个云计算平台,每一个地区的供电企业的相关电力基础工程建设相关信息都应该在云平台上进行数据共享,并且保持实时的数据更新,这样其他的电力基础建设工程想要进行自查,寻找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就可以首先按照自身电力基础工程建设的各种标准在云计算平台的数据库中进行数据搜寻和匹配,寻找出最适合本电力基础建设工程的其他电力基础建设工程相关数据信息,然后参照搜寻到的其他电力基础建设工程所存在的缺点和漏洞有针对性地对自身进行检查和分析,这样在寻找问题和漏洞方面效率可以得到显著的提高,然后再根据所以寻找到的问题和漏洞,重新在云计算平台的数据库进行相关问题的匹配数学,然后参照其他电力基础建设工程对于问题和漏洞的处理措施,结合当前的电力基础建设工程的实际状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从而保障问题更快更好的解决。 2云计算如何协助电力基建工程进行重点管理 进行重点管理,实际上应该首先进行全面管理,以电力基建工程的源头作为切入点,对各个环节以及最终的质量验收都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监督。此外无论是工程的投标招标以及工程的验收,都需要保证绝对按照制度程序进行,并且要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所以针对当前状况,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构建一个云计算平台,每一个电力基建工程的相关信息数据都应该在云计算平台进行共享,也许全国范围内所有人进行数据浏览,工程的每一个步骤都应该在云计算平台中体现,并且附注中要体现每一个步骤的办理人员的名称、照片,以及该步骤办理过程中所拍摄的照片、视频以及音频文件,从全国范围内对电力基建工程进行监督和管理,这样不仅减少了工程建设的开支,也使得监管力度和效果得到大幅提升。 3云计算技术融合ERP促进电力基建工程建设 ERP又叫做企业资源计划,其本身就是一个融合了组织模型、业务流程以及企业规范和信息技术的信息系统。而云计算也是一种信息化时代的产物,所以将云计算技术融合ERP信息系统,实际上就是在云计算平台上运行ERP信息系统进行建立企业的基建工程的建设和管理。电力基础建设ERP主要是管理基建期的资金和物资等资源。其管理核心就是借助信息手段构建一条包含了材料、设备供应商、施工单位、监理公司以及发电厂本身的供应链。企业ERP软件一般所适应得只是独立的企业或者工程,但是通过云计算技术,结合针对施工建设行业量身打造的企业级计划进度控制管理软件——P3e/c,可以实现同时对多个电力基建工程进行项目管理,再辅助以云计算平台上所运行的其他财务管理软件、管理业务、物资管理业务、工程安全管理等业务相关软件,实现电力基建工程的全面管理,并且通过云计算平台进行的实时数据信息共享、工程计划进度所需材料及人工成本分析计算,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效果。此外融合云计算技术的基建MIS管理系统也可以很好的借助当前信息化环境发展的优势加强对电力基建工程的管理。基建MIS管理系统是当前基建工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系统之一。并且该系统具有远程访问的功能,还可以满足多个参建单位之间的有机联系,而这些都是云计算所具有的能力,同时也是云计算的优势之一。融合云计算的基建MIS管理系统可以更好的对电力基建工程中所有的施工环节进行实时的监控,还可以借助云计算所具有的超强的数据运算能力对工程进行验收和评估,自动形成工程验收资料和财务报表,在保证了电力基建工程可以规范化及施工的同时还降低了工程的建筑成本。 4总结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人民群众生活的基础,要必须保证电力基建工程得足够可靠。对于电力基础建设工程的管理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但目的都是相同的。通过对云计算的运用,可以更好的促进电力基建工程的管理,为电力基建工程提供更好的监督和管理方式,让监管效果更上一层楼。 作者:全志杰单位:同济大学 电力基建工程论文:电力基建工程管理论文 1当前电力基建工程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1管理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责任制落实不到位基建工程管理不到位主要来自于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管理人员自身,部分电力基建管理人员由于自身法律意识较为薄弱,责任心较差,对自己应该承担的管理职责不是很清楚,时常抱有侥幸心理,从而导致管理不到位,给工程质量留下较大的隐患;其二是管理制度不科学,管理方法没有得到彻底的贯彻落实,从而导致管理人员不能更好的对自身的管理职责进行履行。 1.2电力基建工程的合同纠纷电力基建工程中合同纠纷是较为常见的问题,由于在工程建设之初,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之间需要签订合同,由于在合同签订时存在较大的盲目性,部分合同条款存在着不科学、不合理的地方,再加之合同本身存在较大的漏洞,甚至部分合同在签订时还存在着互相欺瞒的情况,从而导致合同纠纷的发生。 1.3管理人员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管理资质和管理经验电力基建工程的质量和投资效果重在管理,而管理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管理人员专业水平的高低。在基建工程管理中一些管理人员可能不具备相应的管理资质,或其本身空有理论而没有管理经验。更有甚者既不具备管理理论又没有实际管理经验,从而出现在其位不谋其职,或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样的管理必然会给基建工程埋下质量和安全隐患。 1.4电力基建管理体制的不完善目前电力基建管理体制还存在许多不健全的地方,这对于电力基建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较大的制约作用,势必会导致工程的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给电力基建工程留下安全隐患。 2基层供电企业强化电力基建工程管理的思考 2.1强化电力基建工程管理的重点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完善电力基建管理制度,严格按电力基建程序办事,从可行性研究阶段开始抓起,加强对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与监督。严格执行有关建设招投标的法律、法规、制度等,大力提高招投标的透明度。参与工程建设的各方认真履行合同条款,依照建设法规、相关规范、具体操作规程组织开展工作,严格工程质量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工程竣工验收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质检标准,编写并归档保存所有验收记录、纪要及相关资料。 2.2落实基建管理人员责任制基建管理水平的提升,需要强化基建管理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只有管理人员自身能力提升了,才能更好的在管理工作中确保各项制度和措施的落实,才能更好的确保基建工程的质量,更好的应对风险。所以对于管理人员需要进一步对其责任制度进行完善,明确分工,确保责任能够完全落实到位。 2.3加强对基建工程合同签订、履行的管理基建工程的设计、施工决定了工程质量的好坏,而合同恰好是这三者的纽带,因此合同管理在电力基本建设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基建工程的参与单位必须树立有效的法制观念,做到依法经营。签订合同必须在法律的引导下遵循公平自愿的原则。履行合同必须严格遵守合同条款,体现法律的强制性。 2.4严格基建管理人员资质认定的措施因为基建工程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电力企业以后的安全稳定运行,所以为了确保基建工程的施工质量,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资质审查,只有具备相关的资质才可以上岗,能够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工程的施工管理质量。在施工的过程中,对管理人员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核查,严禁虚假冒名顶替现象的发生,为工程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基础的保障。 2.5严防不良风气的滋生,不断加强廉政建设要想提高工程管理的水平,还应该加强思想工作的开展,因为工程管理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工程的建设质量,所以要对管理人员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其法制观念,引导正确的价值观,在思想上抵制不良风气的滋生。充分的发挥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是提高工程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3结束语 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电网不断的升级改造,由此大规模的开展了电力基建工程,为电力工程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基建工程的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到后期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所以要加强对工程的管理工作,确保基建工程的施工质量。为了提高工程管理工作的水平,需要不断的提升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开展思想教育培训工作以提高综合素质,制定完善的工程管理体系,健全各项规章管理制度,加强日常监督,才能够切实有效的发挥工程管理工作的水平,为提高电力基建工程的施工质量创造有利的条件。 作者:魏勇强单位: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果洛供电公司 电力基建工程论文:电力基建工程档案规范化管理探讨 摘要:近些年,我国的电力事业获得了迅猛发展,与此同时电力基础建设也得到不断的优化与完善。在其建设中会涉及到许多的档案资料,这些档案对电力企业基建工程的顺利开展、对基建管理水平的提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因此,电力企业要积极地做好基建档案管理工作,进而为企业基建项目的发展与完善提供重要数据。本文首先对我国电力企业基建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展开深入分析,然后提出加强规范化管理的对策,仅供参考。 关键词:电力基建工程;档案管理 所谓的档案管理,即为采用一定的方法与手段对档案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以及储存等,进而充分发挥这些数据资料价值的一系列的管理活动[1]。为了能够确保电力基建工程建设水平与质量,那么电力基建企业要充分重视档案管理工作,要对建设项目相关的文件与资料进行有效的收集、整理、储存,从而更加真实地反映出电力工程的建设情况,为工程建设验收以及投产运行等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的依据。然而,当前电力基建工程的档案管理工作还不够规范,因此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给予处理。 1电力基建工程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1.1有助于提升电力基建工程质量 由于基建档案主要是在电力基建项目的立项、审批、设计、施工以及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逐渐产生的。其能够对工程建设的真实面貌进行准确、全面的反映。其储存着很多不同形式的原始记录材料,例如文字、音频与图像等形式。不同于普通的基建工程,电力行业的特殊性决定其基建项目会有着参建单位较多,并且周期较长的基本特点。所以,良好的基建档案的管理工作,能够有效总结工程各个环节,如在设计、施工与运行中获得的经验,能够为工程竣工后的投产运行以及改扩建等提供关键的依据,对基建工程质量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2推动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为电力行业比较特殊,当前的电力企业制度有着十分清晰、明确的产权以及权责,其存在明确的政企分工。因此,这也使得基建档案工管理工作的开展十分必要。因为健全的档案是有效划分产权的关键性依据。所以,良好的档案管理工作能够使得企业的产权划分更加科学,使得权责明确以及政企分开的工作更加顺利,从而更好地确保企业的权益。科学有效的基建档案管理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数据,从而有效地节约企业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效率,推动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当前电力基建工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缺乏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充分重视 当前,许多电力建设企业尚未充分认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相关的工作人员也没有对此项工作给予充分关注。然而实际上,档案管理工作在电力基建工程中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其档案不但为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的平台,而且也是开展后续信息查找工作的关键来源。但是,在很多的电力建设企业看来,档案管理工作只是单纯地对文书进行管理。其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不足,导致管理工作效率与管理水平较低。 2.2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 健全的档案管理制度与管理体系能够有效地确保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然而,当前在一些电力企业中并没有制定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缺乏健全的档案管理体系。档案的管理工作人员所采用的工作模式与工作方法也相对较为落后,缺乏对此项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因此也就导致档案管理工作困难重重[2]。 2.3档案管理人员专业水平有待提升 当前,在一些电力基建企业中还存在着另外一个问题,即为现有的档案管理人员专业能力较低,工作经验不足。采用的工作模式较为落后,对先进的管理知识与技能掌握不足。因此就会导致档案管理工作量相对较大,降低了工作效率。 3加强电力基建工程档案规范化管理的措施 3.1树立较强的档案管理意识 为了能够全面地提升电力工程基建档案管理工作质量,那么相关单位就必须要树立较强的档案管理意识,要充分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要在此项工作中投入更多的资金,为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企业领导要提升重视程度,为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发挥积极的监督与管理作用。 3.2制定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 由于档案管理工作相对比较复杂,而且工作量也相对较大。所以,为了能够充分地贯彻落实此项工作,那么相关单位就必须要制定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以及科学的档案管理体系。这样能够使得档案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做到有据可依,使得工作都能够更加规范化、高效化的开展,进而全面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基建企业要充分根据《供电企业档案分类表》等相关规章与制度[3],对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进行约束,进而使得此项工作更加规范化。 3.3加强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由于目前我国很多电力工程基建企业现有的档案管理人员专业能力较低,因此这也影响到整体的档案管理水平。因此,必须要加强管理人员队伍建设。首先,企业要聘请一些具有较强专业能力、专业素养的档案管理人员,使其能够充分胜任此项工作。另外,对于企业现有的档案管理人员,企业也要加强对其的教育培训,为其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使其能够掌握更加先进的管理技术与管理方法,从而提升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并且企业要重视对档案管理人员的考核。要定期开展考核评估工作,了解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情况,使得这些工作人员能够树立较强的危机意识,不断地学习,积极完善自我,提高工作能力。 3.4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当前,人类社会已经步入网络信息时代。因此,档案管理技术与手段也更加多样化,更加信息化与智能化。所以,电力工程基建企业也要充分地利用各种信息手段,积极地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首先,企业要编制更加科学、完善的检索工具,进而使得检索工作更加高效、科学。另外,企业要充分利用光盘以及计算机等设备,促使档案信息的储备以及检索工作能够更加高效、准确的完成,使得数据信息的使用者可以通过更多方式与途径更加快速、便捷地搜索到自己需要的档案信息。 3.5加强基建工程档案的动态化管理 因为电力基建工程往往具有较大规模,而且施工人员也有着很强的流动性。所以,在电力基建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许多档案管理人员或者是单位。因此,为了能够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与规范化,那么就必须要加强动态管理。首先,要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动态管理。要结合项目的具体情况,明确档案管理人员在不同环节与不同时期的管理职责。另外,要制定动态的管理制度,这样能够在重要的档案管理人员发生调动以后,也可以确保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与完整性。总之,由于电力行业有着较强的特殊性,因此为了使得其基建工程建设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使得基建工程能够顺利地竣工验收,更好地进行投产运行,那么就必须要对工程中所涉及到的档案进行科学管理。要充分重视并且积极做好档案管理工作,要实现档案管理方法与模式的优化,全面提升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水平,进而为电力企业的良好发展提供有力的数据依据。 作者:李梦兰 单位:湖北省送变电工程公司变电施工分公司 电力基建工程论文:电力基建工程管理问题和处理策略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电力企业也在不断的发展进步,所以,电网建设的力度也在不断的加大。但是一些供电企业在对基建工程进行勘察、对施工方案进行设计、成品审核等工作流程进行处理的时候,因为缺乏工作经验,在工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很难满足新时代的发展需求,严重阻碍了电力企业的发展。本文主要阐述了电力基建工程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一些有效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电力基建;工程管理;常见问题;处理措施 1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我国的电力基建工程也在不断的发展,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电力市场的需求日益扩大,电力基建工程根本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所以我们要不断的加大对电网的投资力度,需要不断的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对电源布局样式进行创新,加快电力企业发展的步伐。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很多的难题:工程量大、覆盖范围广、周期性长、任务繁多且复杂等等。本文对电力基建工程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措施。 2我国电力基建工程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合同纠纷现象频繁出现 在对电力基建工程进行规划时,由于工程建设阶段、施工阶段以及监督管理工作中出现不合理现象,导致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合同纠纷和违约的的情况。主要的原因就是为了快速施工,合同双方就盲目的进行合同签订,根本不对合同进行仔细的检查,所以合同中存在的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不能及时发现,等到后期施工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些问题,这时合同双方就会为此出现纠纷,阻碍基建工程的发展。 2.2管理人员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不高 电力基建工程能否正常发展,有一部分原因取决于相关的技术人员,电力基建工程在发展的过程中之所以存在问题,大部分原因是由于相关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技术不强,职业道德水平也不高,在工作中经验不足,导致出现随意性和盲目性。比如在对基建工程进行管理的时候,没有一个科学的管理计划,只知道走形式主义,没有将管理工作落到实处,这样的做到是非常不利于电力基建工程的发展的,同时也体现出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不高的问题。面对这样的现象,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会严重阻碍基建工程的发展。 2.3电力基建工程管理体制不完善 在电力基建工程中,由于没有一个完整的管理体制,所以在管理工作实施的过程中,相关的管理人员对自己的工作不负责任,没有将管理工作落实到位。另外,还有一些管理人员根本没有按照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工程进行管理,只知道根据自己以往的工作经验进行管理,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在这充满诱惑的时代,相关的管理人员为了获取眼前的利益,在施工管理时得过且过,放纵施工人员偷工减料,严重阻碍基建工程的发展。 3新时代下提升我国电力基层建设工程管理质量的策略 3.1加强对电力基建工程整体规范控制 供电企业要对基建工程进行监管控制,根据基建工程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将其落到实处。另外,在此工作中,还要对基建工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我国出台的法律法规,严格按照规定对基建工程进行管理,解决问题,将阻碍基建工程发展的因素消除,促进基建工程的发展。 3.2电力基建工程日常管理重点的清晰化设定划分 首先,在人事管理方面,要定期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道德素质进行考评,以此来确定这些技术人员能否在自己所在的岗位上尽职尽责,技术是否能够满足基建工程的要求。其次,对基建工程的管理全程要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将基建工程监管制度落到实处,为后期施工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保证其顺利进行,提高工程的质量。第三方面,在进行基建工程管理时,管理人员要本着公开透明的原则进行管理,在进行工程招标时更要公开透明。另外,还要求施工的过程中合同双方都要严格遵守施工条例,建立起一种严格的质量监督制度,提高工程的质量。 3.3完善电力基建工程现场施工管理体制 首先,对电力基建工程管理的核心内容进行确立,这有利于基建工程管理体制的确立,针对基建工程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将存在的问题解决并消除。另外,在完善管理制度的同时,管理单位的领导还要不断地更新管理理念,创新发展思路。举例来说,目前,有些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道德素质不高,在管理工作中很难讲工作落到实处,这就是企业领导应该关注的问题,所以可以定期对管理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评价考核,同时还要定期对其进行专业训练,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和道德素质,这不仅能够提高基建工程的管理效率,还有利于管理人员自身的发展。另外,我国电力基建工程建设项目参与的电力机构是非常多的,所以给基建工程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负担,不同机构管理的内容也有所不同,基建工程管理单位必须及时的制定并实施统一化的工程管理制度,企业的领导可以将不同的工作内容进行合理的分配,让每个管理人员都要拥有自己负责的管理工作,也就是明确分工,权责明确。这样的管理方法能够使电力企业基建工程顺利发展。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首先提出了电力基建工程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的解决措施,在对其进行管理的时候,有一定要严格要求管理人员,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等等。希望能够完善电力基建工程管理工作。 作者:张云 单位: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三明供电公司 电力基建工程论文:电力基建工程管理常见问题和处理策略 摘要:近年来,我国电网建设步伐日渐加快,不过部分供电企业因为基建工程地质勘查、施工方案设计、成品交接验收环节处理不当,经常遗留诸多不安隐患。为了迎合新世纪电力基建工程科学化建设管理诉求,避免今后人民生活、企业生产过程中出现任何突兀状况,笔者决定针对当下我国电力基建工程管理过程中遗留的诸多弊端问题加以提炼整理;同时结合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制定实施科学化应对方案,进一步为不同区域经济服务创设更大辅助贡献。 关键词:电力基建;工程管理;常见问题;处理措施 在新形势下,我国电力基建工程管理主体有必要不断加大电网投资支持力度,尤其是在电力市场需求空间大范围扩张基础上,需要及时督促技术人员重新调试电源布局样式,令国家整体电力供应能力发生本质性变化,不过在此期间,也同步面临着建设点繁多、覆盖面域广阔、工期漫长、施工规模庞大、阶段化任务繁重等问题。为了稳固我国经济、城市化建设基础性推动力,涉及电力基建工程管理创新举措布置延展,显得势在必行。 1长期以来我国电力基建工程管理过程中遗留的弊端问题整理研究 电力基建工程环节中,包括管理主体责任意识低下、管理职责认知模糊等现象广泛分布,加上这部分人员本身对法律规章等关注度不高,施工现场中随意应付,使得工程安全质量至此遗留诸多不安隐患。 1.1合同纠纷现象频繁滋生 电力基建工程规划布置环节中,在建设、施工和监管机构之间,经常衍生出严重的合同纠纷和违约状况。其核心原委在于施工项目主体盲目地进行合同签订,无法快速观察提炼既定合同中的漏洞,大多数情况下选择随意应付和期盼行为,为了维护自身经济利益甚至选择钻法律空隙随意地偷工减料,最终导致合同完全失效。归根结底,这和合同管理不够妥善结果有着直接性关联。 1.2管理人员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无法顺利达标 结合以往实践经验论证,电力基建工程质量和投资实效的彰显,完全依托于管理人员专业技能。可现实中,基建工程内部多数管制主体不管是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上都不够丰富,在其位不谋其职问题极为深刻,如若不能尽快遏制,势必会令电力基建工程遗留诸多安全隐患。同时,关于科学化管理条例一时间难以系统化覆盖,导致不同层级管制人员职责任务无法顺利执行,如若以上问题难以全面消除,必将令我国电力基建工程事业深陷瓶颈发展境遇之中难以自拔。 1.3电力基建工程管理体制有待修缮 尽管说体制的建立、修缮需要经历漫长的考察分析过程,但是大多数管制主体没有思维创新欲望,不能结合已有实践经验进行原有管理体制诸多漏洞填充,致使各类不良社会风气席卷而来,使得电力基建工程一切子项目、定点、整体建设资金、施工人员难以精细化确认,财务管理难度大幅度增加。在如此繁琐的环境下,部分管理人员容易抵受不住眼前经济诱惑,而从事一些违法犯罪的勾当,致使基建部门和国家面临严重的财产损失危机。另外,电力基建工程项目档案直接映射出过程建设全过程,包括工程实况调研、可行性评估、材料性能参数信息归档、竣工验收标准等事务都有涉猎,因此该类档案本身保留形成时间跨度大、内容过度繁琐深入等问题,这就需要管制主体熟练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自觉处理好项目档案收集、整理和归档储存事务,为今后企业工程投入生产、现场机械设备维护、电力结构改造、电网规模扩建等提供可靠性指导依据。 2新时代下提升我国电力基层建设工程管理质量的策略内容解析 2.1电力基建工程整体规范控制思路的确认 基层供电企业主动进行基建工程监督管制,重点内容在于整理论证既有监管制度落实过程中的突兀状况,同时结合国家最新法律法规,严格执行不同层级基建管理职务,使得一切不安隐患顺势被扼杀,真正贯彻电力基建工程弊端狠抓和绩效达标的要求。 2.2电力基建工程日常管理重点的清晰化设定划分 第一,人事方面,要积极考察新进员工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判定其是否能够胜任基建工程特定岗位。第二,管理全程严格遵守法律规范守则,自觉落实基建监管体制,确保任何施工行为都是事先依照基建程序布置拓展的,归结来讲,就是透过可行性研究着手,使得电力基建不同施工流程监督质量得以飞速提升。第三,坚决贯彻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使得电力基层建设工程招投标活动变得愈加清澈透明。至此过后,一切参与工程建设的主体都要自觉履行合同条例,必要情况下可搭建起完善化质量监督体系,使得施工质量监管的前期、中期、后期诸多事务得到更加协调的掌控。第四,工程竣工验收环节,必须细致落实国家特定质量检验指标,将归档保存和验收记录等信息快速灌输到档案系统之中,方便日后随时调用和改良。 2.3电力基建工程现场施工管理体制的有机修缮 稳固电力基建工程管理实效的核心点,便在于搭建起完善形态的基建工程监管体制,使得以往施工管理中的诸多弊端问题得以消除,督促领导实时地进行思路创新,保证双管齐下,避免固步自封现象的重复衍生。单纯拿管理员为例,其必须定期接受国家电力基建工程专业化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训练,透过施工环节中的安全质量事故校验分析,提升个人风险隐患和法制意识,竭尽全力完善既有责任归咎体制,使得不同管理岗位职责变得愈加清晰。另一方面,我国电力基建工程建设项目参与机构繁多、不同项目档案管理工作量沉重,为了确保基建工程项目档案工作能够快速步入统一规范轨道,维护日常施工管理的权威、规范特性,使得工程文件收集、编制和归档整理要求得以顺利贯彻,上级管理主体必须尽快制定实施一类标准化档案管制机制。确保在日后透过组织领导、管理体系、职责分工、激励措施等层面作出严格规范,使得材料形成、分类和竣工文件编制交接事务,更加流畅性地布置交接,使得今后电力基建工程安全稳定性提升,不断满足各类居民、企业不断严格的用电需求。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基础建设工程规模如今日渐壮大,管理事务也开始面临愈加严峻的挑战发展机遇。面对此类状况,基层供电企业有必要时刻以法律法规作为导向媒介,针对电气规范、建筑行业标准等进行充分对比校验,进一步探索延展出适应全新形势的基建管理体制。 作者:王建萍 单位:遵义供电局 电力基建工程论文:电力基建工程项目进度管理分析 【摘要】供电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是社会再生产的一个重要中间环节,是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基础设施,担负着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重要责任。进度管理作为项目管理的重要环节,对高效高质完成工程项目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介绍进度管理的内涵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分析当前的管理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相应地给出改进意见。 【关键词】进度管理;电力基建;工程项目 进度管理理论作为项目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形态种类各异、要求不断变化的项目工程实践中被修正、完善和检验,而这些经过实践检验合乎标准的成熟理论对指导新的工程项目又起着难以替代的作用,如果运用得当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电力企业必须重视进度管理理论,明确现实必要性和重要性,学习其中的精华部分,并掌握运用到电力基建工程建设中来的手段。 1.进度管理理论 所谓的工程项目进度管理主要是指在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对各个阶段的工作内容、工作程序、持续的时间和衔接关系进行综合化的分析整理,编制出合理的进度计划方案,在这些方案的指导下,运用相应的管理方式予以实施,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严格把握既定的计划进度,把实际的施工进度与计划进度实时对比,对存在的偏差性问题要正确分析其原因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实质上,对工程项目进度实行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要确保工程项目的最终进度目标得以实现。进度管理是工程项目的建设必不可少的管理环节,有着其不可替代的地位。电力基建工程是一项时间跨度长、牵涉范围广、不可控因素众多的工程,为了保证项目建设朝着预期方向发展或者及时发现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予以修正,以免偏离原有轨道,这些都需要进度管理的支持。因此,企业一般通过控制月进度和季进度达到管理目的,在施工单位完成阶段性任务时还要采取各种保障性措施。 2.影响进度管理的因素 影响进度管理的因素极为复杂这是由电力基建工程自身的复杂性决定的。(1)环境因素当前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紧张,一方面人类的不合理建设行为已经造成了大面积的植被、土壤、生态环境等的破坏,另一方面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提高,众多反对建设项目开工的民事纠纷问题屡见不鲜。在这种情况下,工程项目一旦开工就必定会涉及到征用土地、选择路径等方面的问题,这样不可避免地会对原有的环境造成影响,如果不能够妥善的处理因工程建设引起的民事问题,就必然会不利于电力基建项目的进行。(2)设计问题前期如果没有做好勘测和规划,在实际开工后改变计划就会极大地延误工期,甚至可能导致停工的问题,致使设计变更成为影响电力基建工程项目进度的主要因素之一。(3)物资因素电力基建工程建设需要使用品类繁多的设施设备和零件工具,因此对物资的要求也非常高,后期的生产或采购如果跟不上同样会阻碍施工。尤其是一些需要定做的零件设备,有的生产周期特别长,如果不采取相应的对策,将会严重影响电力基建工程项目的进度。(4)资金因素工程项目在动工之前就需要预支给工人一部分生活费,企业通常在盈利之前就得有强大的后备资金支持。因此,资金是保证电力基建工程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如果施工过程中资金链断裂旧货出现拿不到施工材料,或者员工没钱花而消极怠工甚至罢工。(5)技术因素施工技术和安全技术是电力基建项目的核心组成部分,施工技术是完成施工任务的核心手段,而安全技术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 3.进度管理措施 进度管理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阶段性,不同阶段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1)施工前电力基建的各个阶段的工作虽然内容不同,但却是一环扣一环的关系,如果前期的工作没做好,后期动工就会出现各种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在进行电力基建工程项目进度管理工作之前,就要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和严密的管理体系,包括对规划方案进行严密的可行性分析,对管理人员进行职业素质以及专业技能的培训,只对各项资金、物资、设备供应状况进行确认,对工地安全状况进行考察等。(2)施工中进度管理人员应该强化对工程现场的监督,时刻跟进现场的实际施工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予以解决,确保施工工作始终在预期范围内开展。例如,如果出现实际施工进度与计划进度不协调的问题,项目进度管理人员应该对产生的偏差进行记录与分析,从而找出引起偏差的原因,通过对施工进度进行适当的调整,保证工程能够按期完成,从而实现控制电力基建工程项目进度的目的。 4.结语 进度管理工作贯穿于电力基建工程的整个过程,包括对规划设计、物资和资金、管理和工作人员等方方面面的控制管理。电力企业需要把进度管理作为重点来抓,针对存在的问题,要快速反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基建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的水平,推动电力事业的进一步的发展。 作者:仇爽 单位: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朝阳供电公司
企业薪酬管理论文:试析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思考 【论文摘要】薪酬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内容,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改善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提高人才竞争优势是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薪酬管理;问题 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发挥薪酬管理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企业薪酬管理的本质及构成 1、薪酬的本质 薪酬是员工因向其所在的单位提供劳动或劳务而获得的各种形式的酬劳或答谢。其实质是一种公平的交易或交换关系,是员工在向单位让渡其劳动或劳务使用权后获得的报偿。在这个交换关系中,单位承担的是劳动或劳务出卖者的角色,薪酬是劳动或劳务的价格的表现。 2、薪酬的构成 薪酬是一种价格表现,所以人们常常将其与货币划等号。实际上,薪酬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工资、奖金、福利、津贴与补贴、股权等具体形式,支付方式除了货币形式和可间接转化为货币的其他形式之外,还包括终生雇佣的承诺(职业保障)、安全舒适的办公条件、免费的午餐、参与决策的机会、反映个人兴趣和爱好的工作内容、学习成长的机会和条件、引人注目的头衔和荣誉、充分展示个人才华的工作平台等等。可见,薪酬的外在表现是十分广泛的,如果将薪酬狭义的理解为货币,势必影响薪酬管理激励作用的充分发挥。 二、薪酬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薪酬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平衡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文明的重要元素。薪酬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薪酬具有维持和保障作用 劳动是价值创造的源泉,员工通过脑力或体力劳动的付出,为组织创造价值,组织给员工支付报酬作为回报。那么,员工为什么会为组织工作呢?原因就在于获得这些回报对员工来说很重要:首先,员工必须购买必要的生活资料以维持生活需要,比如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支出;其次,为了满足技术进步以及生产发展的需要,员工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以免被组织淘汰,这样在学习、培训、进修等方面的支出就不可缺少了;最后,员工为了满足自身需求,在娱乐、社交等方面也会有大量支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薪酬对于员工是非常必要的,对员工而言意味着保障;而对于组织而言,薪酬也是必要的,因为它是维持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需要。 2、薪酬具有激励作用 绩效管理要获得良性循环,以下三个环节是非常重要的;目标管理环节,绩效考核环节,激励控制环节。 3、薪酬具有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功能 对于社会,薪酬具有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功能,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职业的薪酬不一样,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矛盾在劳动力价格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薪酬分配存在平均主义 目前,我国企业在薪酬管理中仍然存在平均主义倾向,尤其是在一些国有企业这种现象更加严重。国有企业中虽然平均工资水平普遍高于市场水平,但工资差距是很合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重要职位薪酬水平偏低,二是高管薪酬与普通职工收入差距较小。这种做法可以使企业支付较高的人力成本,但是员工收入状况满意度不高,不能摆脱企业内部公平感不高的状况,从而直接导致的现象就是想分流的人分流不出去,并且重要和关键职位上的人员出现大量流失的现象。这对于企业吸引人才非常不利。 2、薪酬设计缺乏战略思考 企业的战略管理是一个动态管理,企业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相对地位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一般来说,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在对企业的定位和发展理念上多认为利润增长是目前重要的发展目标,因而会从成本控制的角度考虑薪酬安排,但是极少能意识到薪酬是企业长期战略实施的手段和杠杆,更缺乏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的观念。 3、薪酬管理的激励性缺乏 企业员工觉得绩效考核缺乏公平合理性,不能反映出来员工自身的价值,虽然企业也针对这样的问题,对岗位编制进行了考核,但是应该看到很多企业的考核体系关不健全,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考核缺乏科学性。使员工缺乏工作积极性。 四、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薪酬管理的对策 1、建立公平的绩效考核制度 建立一个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是实现薪酬和绩效考核的公平性和公正性的重要环节。准确评估考核业绩,适当拉开不同级别的岗位工资,使薪酬管理具有积极的激励作用。 2、制定合理的薪酬策略和原则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制定合理的薪酬策略和原则十分重要。企业的薪酬设计和政策首先应与组织的战略发展及中长期经营目标一致,组织的战略发展决定了要引优秀人才,开发人力资源,因此薪酬政策必须符合这一根本要求。 3、实施团队薪酬,创新薪酬制度结构 要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团队,需要在保证团队成员流动性的同时,不影响队伍的士气,从招聘、培训、绩效回馈和薪酬激励四个环节一起入手,防止给员工带来太多的负担。保证新的员工薪酬激励政策顺利执行需要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保证公司政策适当向工作在一线的人员倾斜,建立正确的营销效益理念和企业文化;第二;为了使下级能够理解支持新政策,要注意及时对新政策的进行沟通;第三;要保证业务指标设计科学合理,容易操作和可以实现,确保期指标可控。 五、结束语 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企业优化企业人力资源配置、激励职工工作热情和吸引优秀人才非常有效地方法,是企业进行长远规划和科学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 企业薪酬管理论文:我国企业薪酬管理战略研究 提要随着企业组织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薪酬战略对吸引、留住和激励人才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薪酬战略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是企业总体战略目标实现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而薪酬战略又是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对薪酬战略进行论述,对我国企业薪酬战略现状研究,进而进行战略对策分析,提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薪酬战略;薪酬;战略 一、我国企业薪酬战略管理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外资企业、合资企业、民营企业等多种类型的企业在我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时也给我国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他们带来了新的薪酬战略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和激励机制,将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思维、方法带入我国,给我国企业的薪酬改革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企业开始探索如何通过薪酬战略的制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 由于我国企业受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及企业自身的外部市场环境、内部条件、员工个人等因素的影响,传统薪酬战略具有以下特征: 1、政府调控。在传统工资制度实行结构性改革之前,企业工资制度还没有与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相脱钩,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由国家制定并在国家的监督下执行。即使此后实行“工效挂钩”,政府仍对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控制。 2、激励机制形式化。奖金和奖励的提供与企业的效益、个人的业绩脱钩,使得它们只流于形式,起不到实质性的激励作用。虽然“工效挂钩”以及此后的浮动工资、等级工资、股份工资等工资形式相继出现,但在实际操作中,企业的奖励机制仍不完善。 3、激励机制缺乏层次性。企业在薪酬方案设计上,没有将员工的工作责任、知识技能、劳动强度及工作环境等因素考虑在内,只是在形式上满足大家的生存需求,工资制定上激励效果不明显。 二、我国企业薪酬战略中的问题 我国企业薪酬战略在内容、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等方面都获得了很大的改进,企业的分配主体地位也基本确立。但针对企业薪酬制度的激励作用不到位、约束作用不明显、平均主义和分配行为不规范等弊端,企业已经开始在各个不同层面、不同深度尝试进行薪酬改革。但受传统薪酬战略的影响,我国企业的薪酬战略仍存在以下问题: 1、工资实行“一刀切”管理模式。现有薪酬制度缺乏公平性,部分岗位的薪酬拉不开差距。不同岗位的工资基本相同,使得能力比较强的员工工作积极性受挫。 2、激励不够具体。通过薪酬系统来激励员工的责任心和积极性是最有效、最常用的方法。然而,目前企业采用相同的工资结构、工资制度,且工资制度与岗位性质的结合度也不够,没有其他的激励方式承认员工的工作成就和贡献大小,激励手段单一,不能满足各个层次员工需要。 3、工作相同工资待遇却不同。现有的薪酬制度针对公司的正式员工和外聘员工制定了不同的工资标准,正式员工在同一岗位工资相差也很大,同工不同酬的问题严重挫伤了员工对公司的归属感,也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在与公司的短期合同期满后,很多员工都选择离开公司。 4、薪酬结构不合理。薪酬结构是指薪酬体系的各种薪酬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组合比例结构,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在薪酬结构设计上不够合理。由于固定工资的比例偏高,员工收入差距拉不开;浮动薪酬长期不动,水平过低;对薪酬形式只关注外在薪酬而忽视内在薪酬等方面。 5、薪酬制度的制定存在短视行为。薪酬制度作为企业的一项基本制度,就像企业的一部法律,一旦制定就应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稳定地、切实有效地加以执行,而我国一些企业的薪酬制度朝令夕改,让员工感觉自己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影响到员工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效率。而且我国企业薪酬体系的设计不够系统化,各种制度强调的导向分散或者都强调一种导向,使各项制度的综合作用得不到有效的发挥。 三、我国企业薪酬战略对策分析 (一)企业要想得到快速发展,必须在保证自己优势的同时,积极地改进自身存在的不足,完善组织结构,积极开拓市场。企业自身应具有适应不同环境变化的能力,避免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上过多地依赖于某个创业人员或者企业家,应积极地强调企业的普通员工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所以在制定本企业薪酬战略中应充分考虑到普通员工的切身利益,关注长期的战略制定,避免出现短视行为。 (二)根据企业自身发展阶段制定与其相匹配的薪酬战略。我国企业选择薪酬战略时,不但要依据其经营战略,还需要根据自身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实行不同的薪酬战略:一是企业成长阶段,薪酬战略应具有较强的激励性;二是企业成熟阶段,薪酬战略应以奖励市场开拓和新技术开发及管理技巧为主;三是企业衰退阶段,要以注重成本控制为主。 (三)针对员工特征制定薪酬结构,以实现有效激励 1、年薪制:适用于管理人员。薪酬结构为月度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季度/年度)+年度效益奖金,其中月度基本工资每月固定发放,绩效工资(季度/年度)由员工的绩效考核成绩确定发放,年度效益奖金根据员工所在分支机构的效益确定。集团总部员工以整个集团的效益确定。 2、岗位绩效工资制。主要分为基本工资+绩效工资+效益奖金,基本工资每月固定发放,绩效工资按月由员工个人的绩效考评成绩确定,集团职能部门的效益奖金由公司整体业绩完成情况确定;各分支机构的效益奖金根据各分支机构的业绩完成情况确定。 3、岗位技能工资制。适用于研究开发序列的岗位。薪酬主要分为技能工资+绩效工资+项目奖金+效益奖金;技能工资每月固定发放,绩效工资由员工个人的绩效考评成绩确定,项目奖金根据项目总奖金和考核结果按周期发放,效益奖金根据公司整体的业绩效益确定。 4、业绩提成工资制。主要分为基本工资+绩效工资+销售提成奖金+效益奖金;其中,基本工资每月固定发放,绩效工资由员工月度绩效考评成绩确定,销售提成奖金依据企业销售激励方案确定,效益奖金根据公司经营业绩确定。 5、计件(时)工资制。主要针对生产一线员工,计件(时)工资依据员工工作量和工时确定,对违反相关规定(如质量、流程、工艺等)做相应扣减。 (四)建立健全与企业竞争战略相匹配的薪酬战略。一般来说,成本领先战略强调将成本控制至最低点,注重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和工作专业化的设计。那么,在薪酬体系设计时更应注重考虑竞争对手的劳动力成本、强调生产效率、重视系统控制和工作要求等因素。差异化战略是以产品和创新及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为导向,强调奖励缩短产品设计到投放市场时间的新生产过程中的创新,重视风险意识与行为。那么,在薪酬体系设计时更注重考虑奖励生产和流程中的创新、基于市场的薪酬、灵活变通的工作描述等因素。专业化的经营战略强调让顾客满意,其薪酬战略则注重回报员工在使顾客满意上所做的工作。那么,在薪酬体系设计时更应注重考虑奖励让顾客满意的行为和表现以及由订单来评价员工的工作及能力。 四、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对薪酬战略的研究确实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领域,企业所有者和高层领导人员之间复杂的关系以及其对企业未来运行的巨大影响,都有可能左右薪酬战略的制定。对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国外已远远走在了前面。结合目前我国研究现状,提出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首先,从薪酬契约的微观特征入手,结合相关数据,探讨我国目前企业绩效对薪酬战略的具体作用机制,总结出符合我国国情特征,并利用这些特征来指导实证研究;其次,结合国外的研究成果,从理论上不断分析和完善企业所有者和高层领导人员之间这一特殊的委托关系,全面认识薪酬战略的决定因素及功能;最后,不仅限于对薪酬战略进行实证研究,还要从这些结论出发探讨其形成的原因,尤其是一些与原有理论相悖的结论,使我们对现实有更深刻的把握。 企业薪酬管理论文:论析宜春市中小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论文关键词:中小企业;薪酬管理;对策 论文摘要:宜春市中小企业薪酬管理存在薪酬结构失衡、中高层人才薪酬偏低突出、薪酬制度不完善、员工薪酬晋升通道单一、忽视运用非经济性报酬等问题。其产生原因是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理念陈旧、人力资本观念缺乏、激励机制不够健全、管理方法不足、缺乏有效沟通与家族式管理等。其对策包括实行以岗位和技能为基础的结构薪酬体系、提高薪酬整体水平、提升薪酬体系效能、建立团队薪酬制度、保持薪酬体系适度弹性、进行有效沟通、注重过程与内容激励相结合、突出外在薪酬为主与内在薪酬为辅等。 薪酬激励机制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是实现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宜春市中小企业发展迅猛,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与此同时,宜春市中小企业在实践中存在薪酬管理不够规范、薪酬激励机制不够完善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宜春市中小企业的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函待进一步改善,以构建规范合理、操作性强的中小企业薪酬管理模式,全面促进宜春市中小企业的发展。 一、宜春市中少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宜春市部分中小企业的现行薪酬体系及相关情况调查发现,宜春市中小企业薪酬管理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薪酬结构失衡。薪酬结构一般包括工资、奖金、福利等。薪酬结构失衡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薪酬结构残缺,二是比例失调。多数企业现有薪酬体系中存在结构残缺和比例失调情况,例如福利设计考虑较少、部分企业没有“五险一金”的法定福利,存在结构残缺;基本工资与绩效工资、固定工资与浮动工资之间比例不合适等。薪酬结构残缺会致使企业的薪酬体系在运行过程中缺乏足够的灵活性,无法满足多数员工在薪酬方面有不同需求。而薪酬结构比例失调,固定工资比例过高,绩效工资比例过低则将导致薪酬的激励作用无法有效发挥。 2.偏离薪酬设计原则。这主要包括:(1)缺乏战略性;薪酬设计上的战略导向原则,是将企业薪酬体系构建与企业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使企业薪酬体系或薪酬计划成为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杠杆。较多的中小企业因成立时间不长,高层管理者对公司战略目标不明确,因此在制定薪酬时,没有战略指导,比较茫然,只考虑了企业的承受能力和相对的市场水平。因此使薪酬不能很好的为企业发展目标服务。(2)缺乏激励性;工资级差没有拉开,中层经理级工资等级只相差100-200元,没有体现出重要与次要、简单与繁重等区别。例如生产部门经理与销售经理现有工资没有较大差异,技术岗位与一般管理岗位相同,没有体现技术岗位的重要。(3)缺乏公平感;与外部同行业比较,薪酬整体水平偏低,形成外部不公平感,例如:总经理年收人也不过4万元左右,部门经理年收入只有2. 2万元。在企业内部比较,虽然各岗位进行了一定的价值评估,但由于受多方因素的限制,但各岗位间仍有偏差,类似职位有不同酬现象,导致各级员工均有不满情绪。此外企业在薪酬执行过程中的严格性、公平性也较差。 3.中高层人才薪酬偏低突出。中小企业在薪酬管理方面经常出现“格雷欣法则”,即“劣质”(素质较低)的人力资源驱逐“优质”(素质较高)的人力资源。企业高素质人力资源(中高层人才)的薪酬水平明显低于市场平均薪酬水平,该现象导致的后果是企业中高层人才及整体员工素质下降,企业效益受到严重影响。这也是很多中小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失利的深层次原因之一。虽然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现有整体薪资水平都不高,但宜春市的中小企业的的薪资在本省内处于中下游水平。公司一般员工的月平均工资为800-1000元左右,中层管理人员的工资为1800元左右,而同行业一般员工的月平均工资现为1000—1200元左右,中层管理人员的工资为2500元左右,高层管理员工工资更是明显低于市场水平,总经理年收入也不过4万元左右。宜春市中小企业的现有工资水平,造成优秀员工留不住,高素质员工招不进来。其结果是多数公司不断的招聘新员工来满足要求,老员工不断的离职,这对人力资源造成较大浪费。 4.薪酬制度不够完善。现有的多数企业现有只考虑了行政管理和生产体系及销售体系的的薪酬体系,缺乏对销售人员、技术人员分配机制的考虑。而较多的中小企业公司是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一般都有集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等职能。虽然都是年轻企业,成立时间不长,目前发展规模还比较小,但从企业长期发展需要来看,就现在仅有的薪酬体系是不能够满足公司发展需要的。作为一个集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高科技企业,其企业要发展的动力应该在两头即是研发和销售。可公司在现有的薪酬体系中恰恰没有对其建立完整的体系,这样造成的结果是技术研发人员和营销人员的积极性提不起,不能更好发挥人力资源的潜力。 5.员工的薪酬攀升通道单一。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由于经济发展情况不是太好,较浓的“官本位”意识也影响到企业,反映到企业员工相对价值定位上,人们一般依“官阶”的大小,认定他们对企业贡献的多少。因此,企业内的管理岗位成为各级各类员工和生涯发展目标。企业的薪酬等级也在不知不觉中带有了“官本位的色彩”。企业战略性员工的质量和数量,往往可以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境况。单一的“官本位”或管理“职业锚”通道,必然会使企业高素质员工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大受约束和限制,会诱导企业多数颇具有发展潜力的员工首先考虑将其全部精力倾心于职务的晋升上,不利于公司发展。部分中小企业现有的员工发展通道单一,也存在这种现象。 6、忽视运用非经济性报酬。很多中小型企业在设计薪酬方案时往往不够重视员工的非经济性报酬,有的甚至是完全忽略。非经济性的报酬包括参与决策、学习与进步的机会、挑战性工作、就业的保障性、员工个人价值的实现等。经济性报酬被看成是对员工付出劳动的回报,而非经济性报酬则是对员工的关怀,是对员工精神上的激励。有些企业的薪酬待遇虽然不低,但员工呆久了之后普遍都有工作没有精力、缺乏激情的现象,这就是企业没有重视非经济性报酬的运用,员工缺乏精神激励的原因造成的。 二、宜春市中小企业薪酬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造成宜春市中小企业薪酬管理存在上述问题的重要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缺乏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理念。目前较多的中个企业是一种家族式的管理,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对现代管理理念虽然有一定了解,受传统思想影响,但对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缺乏正确认识。没有把人力资源管理同企业发展战略结合起来。此外,多数企业因成立时间不长,处于成长阶段,公司各项制度有待逐渐完善,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方面还存在较大缺失。 2.薪酬管理缺乏人力资本观念。多数企业高层因为缺乏人力资本观念,将员工薪酬视为企业的纯支出。因此在确定薪酬定位时,定位较低,这样与外部同行业比较,薪酬整体水平偏低,形成外部不公平感,缺乏激励性。该现象容易导致是企业核心及整体员工素质下降,企业效益受影响。 3.薪酬管理方法与技术不足。企业在薪酬设计中因薪酬管理理念缺失、方法与技术的不足,使得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低下,薪酬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因此薪酬结构方面以及包括在其中的奖金、福利的设计缺乏科学性。薪酬结构残缺会使企业的薪酬体系在运行过程中缺乏足够的灵活性,无法满足多数员工在薪酬方面有不同需求。 4.家族式管理的局限性。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主要由民营企业构成。民营企业一般由有血缘关系相连的家族作为大股东控制企业经营,单个业主绝对控制着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在创业初期,具有企业家人力资本权威的“家族站首领”在非人力资本的影子中起着主导作用。但随着企业发展,仍采用这种管理方式,必然会导致企业内部人员的不和与薪酬体系的不公,使引进人才和企业员工很难排解“打工”心态和情结而与企业核心层凝聚在一起,也就很难形成“命运共同体”,出现“火不过三年,富不过三代”的现象。 5.缺乏薪酬的有效沟通。大多中小企业是有自己的一套薪酬制度的,但是为了对薪酬进行保密而不愿与员工进行交流,多采用秘薪制,使得员工很难判断在报酬与绩效之间是否存在着联系。其实许多中小企业的主管人员知道薪酬制度设计的不合理,但是不愿意进行沟通,担心进行薪酬沟通会在员工之间产生混乱和争执,增加员工的猜疑,造成员工心态的不满和抱怨。 三、改善宜春市中小企业薪酬管理的对策 根据薪酬调查结果,依据现代企业发展薪酬设计原则,结合公司发展的战略目标,改进宜春市中小企业薪酬管理对策如下: 1.实行以岗位和技能为基础的结构薪酬体系。对任何企业而言,单一的薪酬体系很难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根据“二八法则”,企业80%的业绩有赖于20%的优秀人才。因此,管理并激励企业中的关键人才、优秀人才便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中之重。建立持续激励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科学合理的约束机制,调动优秀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保证企业健康、持续地发展。根据这一原则,分析薪酬体系发展趋势和企业现有薪酬体系存在的问题,经过调查与分析,参照国内相关企业现行的薪酬制度,建议目前部分企业要进行重新设计。新设计的薪酬体系将应该考虑到不同类型岗位的特点,为不同类型岗位设计不同的薪酬激励模式,建立起以岗位和技能为基础的结构薪酬体系。例如:以岗位和技能为基础的结构薪酬体系主要包括:以常规性工作为特征的管理人员薪酬体系;以技术研发和改造为主的技术人员薪酬体系;与销售业绩相关的销售人员薪酬体系;适用于计件工人和计时工人的操作序列薪酬体系等。新的薪酬体系将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传递给员工,员工将从自己的薪酬收人中切实感受到企业的市场经营变化,并因此提高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关注,增强对组织的责任意识,新的薪酬体系将更富有弹性。 2.开辟多通道生涯发展路径,提升企业薪酬体系效能。薪酬效能提升,能有效地激励员工创新意识,提高其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更大价值。单一的生涯发展通道,很难使员工与企业形成合力达到双赢。企业中员工的生涯发展“职业锚”往往不只一个,一般可设为管理职业锚、技术职业锚、业务职业锚等多条生涯发展(通道见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几种阶梯层级结构是平等的,技术等级与管理等级对应。在这种多通道生涯发展的前景下,企业的各级各类员工能够上升到企业高层岗位的人员数量大为增加,避免了“挤独木桥”的情况,使各个岗位上的员工有了更多发展的机会。这无疑会激发从事非管理岗位工作的员工积极性,薪酬效能可大为提高。因此,有多种职能的中小企业在员工生涯发展通道中可为员工发展生涯多设几条通道。 3.提高薪酬整体水平,适应企业经营战略发展。处在企业成长阶段的中小企业,要迅速成长起来,经营战略应该是以投资促进企业成长。为了与这个经营战略保持一致,薪酬战略应该具有较强的激励性。通过薪资调查,宜春市的中小企业现在的薪酬状况是低于同行业水平的。在行业内要具有吸引人才的工资水平,才可能吸引人才和留住优秀人才,但由于多数企业成立时间不长,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目前的经济实力有限,只能采取市场跟随战略,整体薪酬水平将提高到市场平均工资水平。 4.建立团队薪酬制度,提高企业凝聚力。获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赫伯特.西蒙(hebert.semen)曾指出“组织中的人是相互依赖的,因此组织的成果是集体行为和表现的结果。如果你能轻易、准确、可靠的度量和奖励个人贡献的话,那么你可能就完全不需要一个组织”。人们可以非常准确的说出一个组织、一个下属子公司在销售、利润、生产率等方面的情况如何,但要明确区分究竟谁负责了多少生产率、质量和销售额,通常是很困难的,或者说几乎是不可能。纳人绩效衡量的单位越多,评价的绩效也就越可靠。因此,为了抵消有关个人绩效工资可以改进工作绩效的神话,我们薪酬设计中要考虑组织的集体行为;在典型的以个人绩效为基础的薪酬制度下,经营管理者决定加薪、确定薪资增长预算在本单位兑薪资预算中的比例,必然是一个零和博弈的过程。组织中所有人为固定的奖金额而竞争,这种竞争阻止人们分享最佳经验,阻止人们向组织中的其它成员学习。因此,我们将建立团队薪酬制度,提高企业的凝聚力。例如在技术研发岗位、组装生产岗位等岗位就可以采用团队激励。 5.注重过程激励与内容激励相结合。内容激励是采用根据人的生理安全需要设计薪酬激励具体项目的,这种激励方式就是把具有吸引力的高额薪酬直接支付给员工以求激励员工,却不强调薪酬在支付程序中对员工心理需要的满足,而过程激励就是把薪酬的支付过程作为激励员工的一个环节,使员工在领取工资的行为进行中感受到心理上的满足,是一种满足心理需要的薪酬激励方式。员工只有从两方面都得到满足,才能体现薪酬激励的原则。在企业里面有很多岗位,例如总经理和打字员,这两个不同岗位薪酬肯定不同,薪酬不一样是因为工作难度、承担压力的不同,最重要还有对企业的贡献不同。同一岗位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对企业的贡献也不一样,这也就是要体现公司薪酬激励性的原因。要体现薪酬的激励性,就要满足员工的各种需要,必须采用内容激励与过程激励相结合,针对不同员工,企业制定不同的薪酬结构。目前企业采取的薪酬支付方式主要是现金支付、工资卡支付、红包薪酬等几种形式,企业现有的薪酬支付方式只注重内容激励而忽视过程激励。 6.注重外在薪酬为主与内在薪酬为辅相协调。现代企业在薪酬体系设计中重点关注外在薪酬,但同时要把“内在薪酬”作为薪酬管理创新的重要领域,做到外在薪酬为主,内在薪酬为辅。提升内在薪酬是薪酬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提高员工内在薪酬方面我们要从二方面人手,第一,努力构建学习型组织。彼得.圣吉提出学习型组织建立的前提是五项修炼: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倡导团队学习、系统思考,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创造思维能力,建立起一种扁平的、有机的、高度柔性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这样的组织才是一个具有持久创新能力去创造未来的组织。第二,创建良好的企业文化。塑造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才能真正长大、变强,才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形成薪酬体系变革的方向性、渗透性、创新性,形成目标性、全局性强势群体,以促进企业长期经营业绩增长。 7.保持薪酬系统的适度弹性。国内中小型企业在开展薪酬管理工作时,应保持薪酬系统的适度弹性。为了使员工之间的薪酬水平有合理的差距,企业首先要做的事情是正确评估每个岗位的价值并对全体员工确定合理的层级。不同层级和不同岗位之间的薪酬差距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需要企业在市场薪酬调查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确定。同时员工个人的薪酬水平也应有所变化起伏,这种变化的依据是一个考核周期内员工的工作量多少、完成工作的质量情况以及企业的经营效益情况等。 8.进行有效的薪酬沟通。企业设计出来的薪酬体系能否起到应有的留人作用,不仅取决于薪酬设计的是否科学,还取决于在设计过程中应与员工进行适当的沟通,好的薪酬体系只有员工接受,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正所谓“好酒也怕巷子深”。同时通过以上设计的薪酬体系,不仅要企业员工理解,而且也应该成为企业招聘宣传册的一部分,从而达到吸引人和保留人的目的。据资料显示,对薪酬的沟通越开放,员工保持率就越大,保密和封锁只会滋生猜疑,而猜疑则会导致员工离职。 企业薪酬管理论文:某企业的薪酬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摘要] 本文从某 企业 现有薪酬状况入手,对薪资构成进行了 分析 ,并就员工对现行薪酬制度的总体感觉、对付薪因素在现行薪酬制度中体现的满意程度等多个方面就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员工对现有薪酬制度不满意,原因在于现有制度存在平均主义、激励不够、未实现业绩薪酬观、同工不同酬等多方面 问题 ,需要对企业现有薪酬制度重新设计。 [关键词] 薪酬管理现状 满意度分析 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薪酬管理现状 1.企业现行薪酬状况。某企业是一大型集团集团的分公司,在管理 方法 上完全依照集团公司的管理方法和模式,自主进行的人力资源管理较少,缺少自己的特点,薪酬管理就更是如此。集团公司对薪酬的管理,是建立在对各个企业薪酬总量及结构设计上的控制来进行的,各个直属部门、和分公司均按照统一的模式进行操作,每年年末制定下一年度的工资总额预算,报集团公司审批,下年初按集团公司统一制定的工资总额发放目标,确定各月的发放额度。 2.薪酬构成。企业 目前 薪酬主要由工资、规定的 社会 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及其他的福利项目构成。 (1)工资。工资是企业为员工支薪酬的主体,为薪酬的其它部分(如社会保险和公积金及其他福利)提供 计算 基础,也是员工能够最直接了解的部分,分为基础工资、年功工资、效益贡献工资及补贴等,每部分各有其独立的确定办法,为满足不同的要求而设计。 (2)年终奖金。年终奖金该企业薪酬分配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年根据集团公司的利润情况,该企业按比例提取奖金,对员工进行分配。 (3)社会保险。社会保险由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险和住房公积金组成。这是国家 法律 规定必须为职工办理的基本保险项目。 (4)其他福利。包括企业对员工的非工作时间报酬、津贴和服务。非工作时间报酬,包括假日、节日、带薪休假、事假,以及探亲假等;津贴,包括 交通 津贴、节日津贴或实物、住房津贴、购物补助,以及子女升学补助等;服务,包括班车、工作服、 体育 锻炼设施、娱乐设施、集体 旅游 、食堂与卫生设施及节日慰问等。 3.企业员工对现有薪酬满意度分析。通过对企业内部员工发放问卷获得原始数据(发放问卷500份,收回492份,回收率为98.5%;其中有效问卷459份,有效率为91.8%,有效回收率为93.3%),对数据进行归类、整理,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确保数据的有效与可靠性。 第一,对现行薪酬制度的总体感觉。只有4%的员工表示非常满意,而较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员工比例达到了53%。此外,从公平性、激励性、对人才吸引性三个纬度进行的调查结果也表明,各个纬度的满意度均较低。满意度调查说明现行薪酬制度存在一些问题,有必要重新设计薪酬制度。 第二,对付薪因素在现行薪酬制度中体现的满意程度。员工对各类付薪因素在现行薪酬制度中体现的满意程度不高,对现行薪酬制度中体现个人绩效、岗位价值、个人技能的不满意的为58%~63%,满意度较高的仅为8%~14%,反映出现行薪酬制度以职务、工龄等作为主要付薪因素,缺乏考核、奖金固化,以及忽略岗位价值和个人技能差异。 第三,其他方面。在对现行薪酬的结构态度、对现行福利政策的态度、岗位 分析 与评价和竞聘上岗的态度、对现行薪酬公平感的感受、竞争淘汰机制、对待薪酬改革的态度等方面的分析结果,满意度均在10%左右或者更低,多数员工要求对现有薪酬制度进行改革,重新设计 企业 的薪酬体系。 二、存在 问题 及成因分析 结合现有薪酬状况和薪酬制度,可 总结 该企业主要不足之处在于: 1.平均主义。现有薪酬制度缺乏公平性,部分岗位的薪酬拉不开差距,相同岗位的工资差异较大也让员工感到不满。 (1)企业未进行 科学 的工作评价。工作评价是薪酬设计的基础,评价的结果会成为确定薪酬的有力依据。工作评价的 内容 主要包括工作任务和责任、完成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工作对组织整体目标实现的相对价值的大小、工作环境和风险等。该企业没有进行详尽、科学、合理的工作分析,因而也无法进行工作评价。 (2)决策过程和程序不透明。现有工资登记对员工完全保密,透明度较低,另外,绩效考核虽然与员工薪酬挂钩,但考核分数不公开也使员工感到不公平。并且员工工资等级的确定随意性较大,并且一旦确定,长时间难以更改,容易引起员工的不满。 2.激励不够。通过薪酬系统来激励员工的责任心和工作积极性是最常见、最有效也是最常运用的 方法 。而 目前 企业采用相同的工资制度、工资结构,工资制度与岗位性质的结合度也不够,没有其他的激励方式来承认员工的工作成就和贡献大小,激励手段单一,不能满足各种层次员工的需要。 3.未实现业绩薪酬观。在薪酬支付方面依然很大程度上体现着津贴薪酬观,即一般情况下,尤其对中高层管理者每年都会受到加薪待遇,由于工龄工资和级别的增长,不论企业和 经济 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又干了一年的员工基本都有权力增加基本工资。这种倾向不符合 现代 企业对薪酬的设计。现有的津贴薪酬观严重 影响 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员工工作表现的好与坏在薪酬奖励中得不到体现。应逐步由津贴薪酬观向业绩薪酬观转变,使工薪和奖励主要以工作表现为依据。 4.同工不同酬。现有的薪酬制度针对公司的正式员工和外聘员工制定了不同的工资标准,正式员工在同一岗位工资相差也很大,同工不同酬的问题严重挫伤了这些员工对公司的归属感,也影响了他们工作积极性,在与公司的短期合同期满后,很多员工都选择离开公司。 企业薪酬管理论文:有企业薪酬管理竞争力探讨 摘要:文章通过利用多元化薪酬结构,充分发挥激励的组合作用,探索各种激励方式有机结合的经营者激励机制,构建以经营业绩为核心的多元分配体系,使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收入与企业效益密切挂钩,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薪酬制度,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激励;绩效 一、我国国有企业薪酬激励存在的问题 (一)薪酬水平偏低 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收入和他们的付出、承担的责任及做出的贡献相比,明显偏低。国企经营者不但承担获利的经济责任,更要承担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责任,但是他们得到的仅仅是高于职工平均工资3倍-5倍的收入。企业之间的差距小,不管企业的规模怎样,效益如何,经营者的收入都相差无几,企业界还存在“平均主义”、“大锅饭”的现象。与国外的经营管理者的收入水平相比,我国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收入水平更低,由于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的付出与获得的利益极不对称,有位企业家形象地说明这一现象:“我们有天下最便宜的企业家——工资最低,我们又有天下最贵的企业制度——大量亏损”。据了解,在以前的工资体系和分配制度下,国有企业技术人员的薪资比普通员工的工资高不了多少。 (二)薪酬激励方式单一 多数国有企业经营者是低工资加少量奖金。有的地方政府在年终根据经营业绩给予一次性奖励,少数企业近年开始试行年薪制,但也还不够完善。而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广泛采用的股票期权、经营者持股等行之有效的方式,仅在部分地区的少数企业中进行探索,单一的激励方式限制了经营者作用的全面发挥。企业原有的优厚福利待遇诸如住房、医疗、养老、子女教育就业等,以前由单位发放和实施,现在随着改革的推进而逐步消失,技术人才虽有一技之长,但也趋同于普通员工,吃的是“大锅饭”,拿的是平均工资,基本上没有什么多元的激励形式可言。而对经营管理者,比较好的激励形式主要有三种:年薪制、股权制、职务消费货币化。就目前我国试行的情况来看,年薪制试点比较受重视,也比较成功,在全国绝大部分省、市、区的大多数国有企业推广。但其他如股票激励推广度远不及年薪制,此外,职务消费货币化的试点更是少有试行。至于社会保障方面如退休金计划、医疗保险、职务补贴等的激励措施,一方面面临着改革的调整,另一方面,也严重不足,达不到激励经营管理者的目的。 (三)经营者收入分配不规范 经营者收入分配的具体办法尚不健全,以致不少经营者,特别是许多国有大中型企业贡献较大的经营者,在收入分配上未得到应有体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经营者的奖励带有一定的随意性;政府部门与企业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经营者收入的非货币化。 (四)薪酬激励缺乏长期性 在我国经营者的收入大都由工资加奖金构成,或者年薪制。激励的重点是当期的经营业绩。但是企业并购、重组及长期投资等给企业的影响是长期的,其效果要3-5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体现出来,而当年表现出来的是费用多收益少。如果没有相应的长期激励,就可能诱发经营者的短期行为而损害出资人的根本利益。 二、我国国有企业薪酬激励的建议和对策 (一)探索各种激励方式有机结合的经营者激励机制 1、年薪制与期权制的有机结合。即从调整年薪制中基薪与风险薪的比例入手,适当加大风险年薪的比重,在此基础上引入期权概念,将风险年薪的兑现与经营者任期目标责任以及企业资产增值指标挂钩。 2、年薪制与股权制的有机结合。可以采取将年薪制中的风险薪部分以股权方式兑现,也可以采取股东在经营者经营绩效实现的基础上,以奖励股权的方式使经营者成为公司股东来实现。 3、股权制与期权制的有机结合。经营者持股的来源可以从公司发行新股、增资扩股、原股东转让等渠道获得。其持股的取得可以一次性以现金购买,也可以引入期权概念,采取定价认购、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 4、年薪制、股权制与期权制的有机结合。即根据经营者实现绩效的情况,适当提高其风险基薪的比例,并将净增加的风险基薪以股份和期权的方式支付,即一部分折合成企业股份,另一部分则以期权方式支付。 (二)实行激励与约束相统一 1、建立有效的经理人市场,经营管理是专业性很强的活动,国有企业的经营者不应当由政府部门指派或直接从政府部门中产生,而应当在经理人市场上由企业和经理人双向选择产生,这样才能使稀缺的经理人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同时研究一套严格的经理人资格、资质评鉴制度。 2、控制经理人职务消费,由于国家对经营者的监督不力,经营者事实上掌握着国有企业的控制权,从而导致了经营者庞大的职务消费,这事实上形成了经营者的“隐性收入”。在实现企业经营者报酬结构多元化的同时,我们必须加强监事会对经营者监督约束、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对经营者行为制约,并进一步严肃财务纪律,健全财务制度,以抑制不公平、不合理的经营者职务消费。 3、改变股权结构,加强对经营者的内部监控。政府有关部门应该把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激励权,下放给代表企业所有者的股东大会和董事会。通过董事会、股东会监事会的激励监督作用,使经营者的行为服务于所有者的利益。从而在当前外部监督较弱的情况下,通过加强内部监督解决经营者约束问题。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经营者多元化薪酬结构 现代公司制企业的经营者薪酬结构应体现多元化的特点,既要包括固定收入(如固定工资),也包括不固定或风险收入(如奖励、股票)等;既含有现期收入,也含有远期收入(如股票期权、退休金计划等)。总的说来,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较完整的物质报酬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 1、基本薪金。由于企业家相对于其他员工而言是一种最为稀缺的人力资本,所以按照多劳多得的原则,其薪金应高于普通员工,但同时也由于经营者的基本薪金在其所得的整个物质报酬中占的比重较小,而且作为经营者的固定收入,与一般员工的差别不宜太大,所以合理的企业家基本薪金体现为普通员工的3倍-6倍。 2、剩余索取。为了能对企业经营者提供足够的激励,合理的薪酬契约安排应包含企业经营者对剩余索取权的部分拥有。这可采取年薪制的安排方式,也可采取股权、股票期权等长期激励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排除经营者人力资本供给的不确定性。其中,薪酬激励的方式又可分为经营管理者的薪酬激励和技术人才的薪酬激励。 (1)经营管理者薪酬激励:一是年薪制。年薪制一般包括基本工资和风险收入。基本工资是对经营者的经营知识、管理能力和经验的积累和承担的岗位职责的基本肯定,基本工资标准依据当地普通员工的基本平均工资水平和企业规模大小等因素来确定;风险收入也叫效益工资是对经营者超额完成当期经济效益指标而提供的一种奖励。二是股票期权激励。一些研究者认为,期权是现代企业拥有的使管理者们按保证公司的长期兴旺及为了工人和股东的福利的方式行事的最佳薪酬机制。我国也有一些上市公司如金蝶国际、长源电力、中国石化、深高速等相继采用了股票期权或类似于股票期权的激励形式,如股票增值权、业绩股票等。 (2)技术人才薪酬福利。国有企业相对其他性质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重很大,因此,对技术人员的薪酬福利激励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一是技术人员的薪酬福利。对技术人员的薪酬模型设计主要有两种方法:职称评定法,即按照技术人员获得的技术职称和资质等级给予相应的薪酬;评聘分离法,打破职称等级制度,建立适合企业需要的技术人员内部层级关系的聘用制度。二是技术人员的股票激励。企业对技术人才特别是急需的高科技人才可采取股权共享计划,即将企业盈利的一定比例以技术股的名义划归技术人员(究竟是多少比例目前不可能有统一的标准,只能根据企业和技术人员的综合情况进行权衡,确定技术的入股价格)。 三、结论 企业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经营者薪酬激励机制,就要进一步试行和完善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与的年薪制、股权制和期权制等。利用多元化薪酬结构,充分发挥激励约束的组合作用,探索各种激励方式有机结合的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构建以经营业绩为核心的多元分配体系,使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收入与企业效益密切挂钩,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薪酬制度。 企业薪酬管理论文:中小型民营企业薪酬管理问题研究 【摘要】: 本文对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所存在的薪酬管理问题进行了理性的思考,指出阻碍中小型民营企业发展的薪酬管理问题主要在于薪酬理念的落后,薪酬机制的不健全,薪酬结构的片面性以及盲目跟风,套用不适合自身企业现状的薪酬模式这几个方面。文章全面地对以上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与论证,并对解决这些民营企业薪酬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建议。文章认为中小型民营企业只有在转变薪酬理念,打造薪酬战略的同时建立起完整、有效与可执行的薪酬制度,多角度、多层次的设置与完善薪酬结构,并且选择与实施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薪酬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人力资源、人力资本、薪酬、薪酬管理 企业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乃至整个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不仅直接体现在企业的经济核算与效益、股东的收益水平上,更与每位员工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成为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有效手段。合理有效的薪酬制度不仅能够促使员工努力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而且能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吸引和保留住一支素质良好且具有竞争力的员工队伍。但是,必须承认在当今大多数刚刚发展起来的中小型民营企业中,薪酬管理工作还相当薄弱,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并积极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一、薪酬与薪酬管理的概念与目的 薪酬是指用人单位以现金或现金等值品的任何方式付出的报酬,包括员工从事劳动所得到的工资、奖金、提成、津贴以及其他形式的各项利益回报的总和。(注1)薪酬管理就是企业工资的微观管理,是企业在国家的宏观控制的工资政策允许范围之内,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制定各种激励措施与规章制度,在职工中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过程。(注2)薪酬管理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科学、合理地根据“劳”来确定职工的薪酬差别,即制定公平、公开、公正的薪酬制度。薪酬管理与企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薪酬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在保障员工的基本生活的同时,充分激励、发挥员工的能力,实现企业战略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挥将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为薪酬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持。最近几年,国家在法律、政策上给予了民营企业更多的扶持和帮助,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发展势头也越来越猛。残酷的市场竞争使得它们不断提升管理水平,以适应市场环境的要求。而它们对于人力资源的重视程度更是空前的,但是由于其历史条件和自身环境所限,这些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尤其是薪酬管理上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二、中小型民营企业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薪酬理念问题 忽视人力资本合理增长的薪酬理念,薪酬应当体现员工价值的理念尚未完全建立。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人力资本之父”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知识的存量,它是通过教育、培训、保健等投资而形成。(注3)这就说明人力不仅是被作为生产力来使用,更是一种可持续增长的资本表现。我们说90年代制定薪酬是从劳动成本角度出发,而现在制定薪酬则是一种投资,这是我们在理念上的根本改变。相对于自然资源而言,人力资源具有不可估量的挖掘潜能,人力资源的发展必然能够为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然而,事实上很多刚刚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仍是货币资本处于绝对的统治地位,资本雇佣劳动仍是民营企业劳资关系的真实写照。人力资本观念并未深入人心,企业家仍把人力资源仅仅作为生产要素来使用,只考虑劳动力成本,而没有意识到人力资源的真正价值所在,当然也不可能站到战略的角度来思考这一问题。 这一问题具体表现在支付与员工为企业贡献价值明显不相称的薪酬,强调薪酬投入的即刻产出性等方面。据报载:“我国制造业的龙头之一广东省2005年民工短缺数量预计超过100万人”之所以造成这一现象,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当地的大量企业长期依赖廉价劳动力来谋求市场竞争优势,企业一再压低工人工资,最终使得劳动力大量流失,企业生产难以维继。 我们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大多数是从传统作坊、乡镇企业或者改制企业发展而来,无论是从领导者本身,还是企业的中层、基层员工所表现出的各方面素质与能力都不是很高。企业主们总是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想尽办法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却没有真正意识到,企业发展壮大的标志之一就是员工能力和素质水平的提升与薪酬水平提升两者之间的互动式良性循环,所以更不可能站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来思考人力资源发展这一关键性问题。企业的老总们只看到了机器、材料、货币资本等给他们带来的收益,却忽视了人作为唯一的能动性资源所产生的巨大价值,因而他们舍得在基础设施、机器设备上进行投资,却不愿意为员工们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提供更好的薪酬福利待遇,其结果便是企业员工的薪酬满意度下降,员工劳动投入积极性降低,员工流失率加大。人力资源在这种环境下不可能体现出其本身应有的价值。我们还应认识到这一薪酬理念的潜在后果可能是高素质员工流出而低素质员工充斥企业的现象。长此以往,中小型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然下降。另外中小型民营企业本身规模就不是很大,实力就不是很强,如果企业的经济效益不佳,就无法提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待遇,造成企业高素质人才匮乏,企业也就缺乏根本的发展推动力,这一恶性循环将最终使得企业淘汰出局。 我并不认同现在很多地方报纸杂志对于一些经济效益好、发展势头猛的民营企业的盲目吹捧。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其中有很多企业只是遇到并抓住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并通过迅速的资本扩张而获得了企业的发展。对于人力资源发展这一企业核心战略问题,他们远未充分认识,并提高到一个应有的高度来进行思考。我想他们还称不上企业家,称呼他们为企业主更为合适。 (二) 薪酬机制问题 1、薪酬决定与调整机制 目前我国的中小型民营企业中薪酬的确定基本上还是老板拍脑袋的结果,老板根据对市场行情的大致估计来决定员工的薪酬水平,企业内部缺乏完整的薪酬制度与标准,没有公平付薪的依据,因而在面对定薪、加薪等薪酬调整政策时,无以为据,随意性很大,不能正确反映员工合理的收入水平。大多数企业在决定薪酬或制订、调整薪酬标准时只是跟着感觉走,没有进行有效的岗位分析和评估,更不能根据岗位评估的结果给出合理的薪酬等级,而对于企业内部各岗位分析与评估的正确与否是保证企业薪酬分配内部公平性的关键所在。在企业中,人们关心薪酬差别的程度有时甚于关心薪酬水平,这就必然要求薪酬分配必须遵循公平和公正的原则。企业中不同部门之间或者同一个部门不同人之间,个人的薪酬水平必须反映岗位职责的区别和个人能力的大小。如果公司内部薪酬不公平,容易造成员工心态失衡,严重影响士气,也打击了个人工作的积极性,影响到企业的稳定与发展,实在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另外一方面企业没有明确的薪酬决定标准,也会使员工感觉困惑,不知道自己的薪酬是如何来决定的,决定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时候才能获得加薪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会在员工的头脑中划上一个个大大的问号,容易造成员工的不满,企业的凝聚力也随之下降,对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害。 同时大多数中小型民营企业缺乏对外的薪酬调查机制,使得本企业的薪酬水平很难与外界实际相挂钩,在大多数情况下容易产生定位偏低的结果,造成人员流失。因此企业在确定薪酬水平时,需要参考劳动力市场的薪酬水平,有效解决薪酬的对外竞争力问题。根据统计,引起跳槽的原因依次是薪酬、工作前途和工作满足感等,一个内部合理且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是留住人才的首要条件。企业的薪酬水平合理,相比整个市场和同行业的薪酬状况具有吸引力,企业的薪酬才具备竞争力,才能吸引住优秀的人才。如果公司薪酬较市场水平明显偏低,一方面会造成员工的严重流失,不利于企业内部的稳定,另一方面那些教育水平高、素质好的人才很容易在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后跳槽到其他公司,外部的优秀人才也不会愿意加盟进来,从而造成一种恶性循环,这是对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当然企业在参考市场和同行业水平制订薪酬标准时,也要从企业成本角度来考虑薪酬水平。薪酬水平也要在企业能够负担的水平之内。 2、薪酬补充机制 对于中小型民营企业中的高层次管理和技术人才而言,应当给予更多的优厚薪酬福利待遇,因为他们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中小型民营企业相比较于大型的、上规模的企业而言,往往会受制于多方面的因素,最明显、最突出的就是企业核心技术和市场常常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一旦他们离开,会对企业造成极大的影响,甚至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典型的例子是:很多中小型民营企业,一般都是老总控制住产品的主要市场,然后聘请一些高级的、资深的工程师负责企业的技术工作。如何留住这些关键技术人才,很多民营企业采用了高额年薪制的模式。其实单纯的年薪制并不能很好的把个人利益紧密的与企业利益相结合,会使关键员工更多的考虑即得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利益。民营企业家们应当充分认识到利润分享的重要性,不能以家族观、个企观来局限住企业的发展,应当放弃短视的思维方式,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做大做强。 (三)薪酬结构问题 薪酬结构问题也是困扰很多中小型民营企业的主要问题之一。薪酬结构是指员工薪酬的各构成项目及各自所占的比例。一般的构成薪酬结构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在薪酬与外在薪酬。其中,外在薪酬又可以具体分为基础工资、奖金、津贴、提成等直接薪酬和福利开支、带薪休假等间接薪酬,以及舒适办公环境、良好辅助设施等非财务报酬。(注4)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有的企业工资、奖金和福利等各种分配形式比例结构不合理,造成企业发的钱不少,但员工的工作热情并没有被真正地激发出来。还有的企业在薪酬结构上往往过于简单、过于单一,基础工资加上绩效工资成为大多数企业的选择,没有更好地运用薪酬这一工具。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多种薪酬构成因素,有效地对员工进行激励。随着社会的进步、企业的发展,很多中小型民营企业比以前更多的关注员工的薪酬水平,这是一个好现象,但是正如上面所述,薪酬不仅只关系着“钱”的问题,还有很多其它因素也对员工的工作态度、积极性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民企老总们一般理解的薪酬就是货币薪酬,而往往忽视内在薪酬和其它外在薪酬表现形式。正是在这种狭隘思想的指导下,很多时候我们民企的老总们对员工人格尊重不够,限制过多、过严,甚至有些企业连员工基本的养老、医疗保险都不缴纳。此类种种行为导致的后果是员工的内在薪酬为负数,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极低,劳资关系紧张,员工离职率大大增加,企业的发展支撑力受到极大的影响。所以如何运用好各种不同的薪酬形式和激励方式是放在民营企业家面前的一道难题。我们的中小型民营企业要发展壮大,在市场竞争中,谋求一席之地,就必须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并且要拿出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四)盲目套用和追求先进的、新式的薪酬模式 我们发现,很多中小型民营企业虽然在管理上还比较粗放、比较初级,却喜欢跟风似地追求一些先进的管理模式,在薪酬管理这一方面当然也不例外。殊不知,根基尚未稳,怎么可以造大楼呢?其结果一般都是失败的。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的发展也是与时俱进的,许多先进的、新式的管理模式不断涌现,像宽带薪酬、战略平衡式薪酬等新的管理模式和方法给人力资源管理者的思想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这种冲击很容易使我们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产生一种对旧有事物的怀疑和对新事物追求的渴望,其结果往往就会变成不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照搬照抄一些事实上根本就不适合自己企业当前所处阶段的管理模式和方法。他们错误的把错误的模式在一个错误的时间用在错误的地方,最终只可能得到一个错误的结果。我们很难想象一个连企业战略都未明确的企业,如何来使用战略平衡式薪酬管理模式,就算套用上了吧,又会是个什么样子呢?也许在使我们的企业更加迷茫的同时,企业中的员工们也会更加迷茫吧。我并不否认这些管理模式所具有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但是要使用它们,必须要考虑到企业现实的管理水平和实际情况,只有与企业实际相结合,才可以为企业发展提供帮助。 中小型民营企业薪酬管理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的民营企业家们转变传统的薪酬理念,制定出科学合理,符合企业实际的薪酬机制、薪酬结构与薪酬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激励员工努力工作,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三、中小型民营企业薪酬管理问题的解决之道 (一)转变薪酬理念,打造薪酬战略 民营企业家们要转变薪酬理念,造就注重人力资本增长的薪酬战略导向观。在正确的企业战略指导下,确定合理的人力资源战略,乃至薪酬战略。薪酬战略导向原则,是将企业薪酬体系构建与企业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使企业薪酬体系或薪酬计划成为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杠杆。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要为企业总体战略服务,企业的薪酬制度应着力体现企业的战略意图,放弃成本观念,着眼投资理念。企业应认识到提升员工人力资本所起到的巨大杠杆作用,应当注重塑造一种关注人力资本增长的企业文化,形成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具体来说,应当有三大方面的转变:第一是把薪酬管理上升到战略的角度来考虑,薪酬战略要与企业战略紧密结合,要能最大化的为企业战略服务。在制定薪酬战略时要考虑到企业的发展阶段、经营战略和自身特点等多方面因素,明确企业的发展目标,长处与短处分别是什么。与此相对应,我们应当根据企业的发展阶段和特点等因素,决定企业应当采用什么样的薪酬激励措施,风险度有多大,回报率有多高。然后就可以决定需要多少人、什么样的人才来实现组织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薪酬战略。其次是从以前只注重员工使用,转变到现在的注重员工能力的开发与提高上来,把员工的职业发展、培训机会和企业文化的熏陶放到重要的位置上,形成注重员工价值,强调员工参与管理,无私奉献、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最后是形成企业经营客户、服务客户、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价值观。改变以往的以产品为中心的价值观,把客户至上的观念深入到企业文化中去,让每一位员工都能明白客户是自己的衣食父母,客户是企业的生存基础。如果我们的中小型民营企业能够从以上三个方面来转变思维,将企业的管理理念从以前的“以物为本”、“以市场为本”,转变到 “以人为本”,实现薪酬的战略化管理,那么就可以从根本上改变目前薪酬的不合理状况。 (二)建立起完整、有效与可执行的薪酬制度 中小型民营企业要建立起完整的薪酬制度,从岗位分析到评估、从薪酬等级设计到薪酬标准的设定都要建立和健全起来,既要体现企业内部的公平与公正,又要使薪酬标准与市场行情相吻合,并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提供合适的薪酬待遇。对于一些对企业生存和发展具有核心价值的人才,企业要舍得投入,为这些人才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空间,使他们愿意留下来和企业一起发展。中小型民营企业由于起点不是很高,原有的薪酬管理工作基本是空白,这就要求这些企业首先要分析清楚企业的各个岗位工作的内容是什么,工作方法和特点是什么,工作所需要的工具是什么,该工作与其它人之间的联系是什么等等问题,在弄清楚这些具体问题之后,要对每个岗位进行合理的评估,这个岗位难易程度如何,责任大小如何,需要什么才能的人来担任这个岗位,通过岗位评估可以比较企业内部各个职位的相对重要性,得出职位等级序列,从而为薪酬设计建立统一的职位评估标准。当我们有了完整的岗位等级后,我们就可以确定与之对应的薪酬等级,做到薪级与职等的统一,确保了薪酬的公正性和公平性。其次对于薪酬标准的确定,中小型民营企业一般也是“拍脑袋”的结果,没有充分的依据和理由。对此问题,我们可以先进行市场调查,了解市场和同行业的薪酬情况,这样在制定薪酬标准时,就能结合竞争者的情况给出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当然由于企业规模和实力所限,中小型民营企业可能没有实力去请一些专业的市场调查公司来做这些事,但是仍然可以通过人才中介、行业公会、专业网站等媒介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民营企业在充分掌握了市场薪酬行情之后,就可以按照公平和公正的原则,结合公司实际的情况给每个岗位定一个合理的薪酬,这样就避免了薪酬决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最后我们要根据员工实际贡献的大小分配薪酬,适当拉开差距,避免平均主义现象。与此同时,对于企业核心的、关键的员工,我们的企业家要舍得投入,一流的人才应有一流的回报,使他们的劳动与收入相平衡,不仅给他们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更要为他们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发展氛围和空间,用企业文化来吸引住他们,留住他们。有条件的一些企业可以使用股票、股票期权、股票增值权等长期激励手段,把他们的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紧密结合起来,让他们参与公司的利润分享。这种做法实际上反映了一种管理文化,即强调以“公司大家庭的成员关系”为基础的参与,它创造一种强调绩效和所有权的文化氛围。著名的微软公司自1975年成立以来,始终以超常规的速度向前发展,根本原因在于拥有以盖茨为代表的一大批精通最新技术又善于经营管理的高端人才。(注5)我们必须认识并且承认知识型人才的价值和对企业所起到的关键作用。中小型民营企业应当把留住核心人才提高到关系企业生存问题的高度来看待。只有努力留住人才,才能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三)多角度、多层次的设置与完善薪酬结构 民营企业要合理设置薪酬结构,充分利用多种薪酬构成因素,有效激励员工。单就外在薪酬而言,我们应该根据岗位性质和重要程度,考虑到薪酬各个部分之间的合理组合。企业要根据自己所处的阶段情况平衡好薪酬结构中固定薪酬与可变薪酬的比例,寻找适合各阶段的平衡点,让薪酬能更好地推动企业发展。我们可以按照薪酬各部分所表现的刚性和差异性,分别采用高弹性、高稳定性和折中三种模式。高弹性模式一般奖金和津贴比重大,而福利、保险比重较小。而且基本薪酬实行绩效薪酬形式。这种方式虽然有较强的激励功能,但稳定性较差。高稳定模式则是基本薪酬占主要部分,福利水平较高。这种模式有较强的安全感,但缺乏激励功能,而且公司人力成本增长较快,企业负担比较大。折中模式则界于两者之间,需要依据公司具体特点来合理搭配。虽然我们强调外在薪酬,但也要注意不要把它完全和内在薪酬割裂开来。公司还要为员工们提供诸如带薪休假、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环境、旅游度假等福利待遇,这会有助于增加员工的满意度,提高企业的凝聚力。我们应主动让员工在工作中参与决策过程,给他们较大的工作自由度,注重他们的成长过程。这类员工心理需求的内容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高层次的需求,体现的是员工主动参与社会活动和自我实现价值的需求。相关调查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这一点。中华英才网首届中国大学生心目中最佳雇主企业评选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人择业时最心仪“培训和发展机会”。16%的人选择薪资和福利,10%的人选择工作的开放环境。这次调查共回收了18万份有效问卷,涉及600多个高等院校,有一定的代表性(注6)。可惜的是,从整体看,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薪酬管理的着眼点主要是物质报酬,而对员工的行为考虑的较少。如果我们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可以充分运用内在薪酬和外在薪酬相结合的综合手段,通过其不同组成部分对员工心理回报产生的不同作用,达到薪酬激励的最大效用,以使得员工都能主动地、积极地、努力地、自觉地来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最终实现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这些企业未来的远景,必然是光辉灿烂的。 (四)适合自己的薪酬模式,才是最好的模式 中小型民营企业要稳步发展,信守适合企业当前发展要求的就是好的的理念,避免盲目套用那些新式的、创新的薪酬模式。我们的民营企业家们千万不能好高骛远,就象房屋打地基一样,一定要把地基打深打好了,才能最终“宝塔结顶”。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上,人力资源管理只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非唯一的部分,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不单独取决于人力资源部门,它是与企业的整个管理水平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是建立在企业总体管理水平提高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我们的民营企业应该综合考虑企业的现实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情况,科学合理地运用人力资源策略和手段来逐步推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与整个管理水平的提高。我们以前很容易有这样的观念,就是什么事情都有‘对’和‘不对’两种答案,但现在企业变化很快,没有什么对和不对,只有适合和不适合之分,适合自己的,就是好的。我们要时时反思薪酬政策,不断地根据企业的发展、变化建立适当的薪酬制度,这样才能让薪酬作为一个好的管理工具,真正推动企业向前发展。当然,我们都应该辨证的看待问题,我们的民营企业家们也不能完全局限于目前的管理水平,不去突破、不去实践。企业的发展,有时必须得忍受阵痛之苦,但是也许换来的会是一个企业快速发展的“春天”,这一点对于处于成长期的中小型民营企业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中小型民营企业虽然存在着很多薪酬管理方面的问题,并且有些已经成为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的瓶颈,严重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只要我们积极面对,并且能够站在战略的高度,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薪酬结构、薪酬机制、薪酬制度等各个方面努力改进,积极引进相关的管理人才,努力探求适合本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薪酬解决之道,中小型民营企业必定能够跨越发展瓶颈,稳步的向前发展。 企业薪酬管理论文:国有企业精益薪酬管理初探 摘要:精益薪酬管理就是指以员工需求为动力,用科学精细的薪酬管理手段和工具,通过薪酬管理的流程优化,实现人力资本的低投入高产出,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国有企业 精益薪酬管理 精益的概念最初源自于日本,从生产制造系统演变而来,即精益生产管理。它是一种以客户需求为拉动,以消灭浪费和不断改善为核心,使企业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成本和运作效益显著改善的一种全新的生产管理模式。因为“精益”提升了企业的管理效率,故而被广泛地应用于管理的各个层面,如5s精益管理、精益六西格玛等等。在这里,我想借用“精益”的概念到薪酬管理中,即提出精益薪酬管理。所谓精益薪酬管理就是指以员工需求为动力,用科学精细的薪酬管理手段和工具,通过薪酬管理的流程优化,实现人力资本的低投入高产出,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传统的薪酬管理长期以来处于粗放的管理状态,缺乏对核心员工有效的激励与管理作用,无法强调员工价值的要求,形成了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很大的内耗。因此,我们必须精益薪酬管理,以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来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带来增值活力,使其能达到激励员工的作用,实现人力资源与企业战略发展的协同。 一、精益薪酬管理的前提要素 1.薪酬管理必须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统一 不同的战略发展阶段需要与之匹配的薪酬模式,薪酬管理与战略管理之间的统一程度通常决定了战略是否能够有效实施。在企业成长阶段,经营战略以投资促进企业成长,薪酬战略应该具有较强的激励性,着重将高额报酬与中高程度奖励相结合。当企业处于成熟阶段,经营战略基本上以保持利润和保护市场为目标,薪酬战略应以奖励市场开拓和新技术开发及管理创新为主,须以平均水平的报酬与中等的奖励相结合。对于处于衰退阶段的企业,恰当的经营战略则应回收利润并转移目标,转向新的投资点,与此对应的薪酬战略是实行中等水平的基本工资标准的福利水平,同时采用适当的刺激与鼓励措施与成本控制相联系,避免提供过高薪酬。总之,要化战略为行动必须抓好薪酬管理的每一个细节。 2.以工效挂钩为基点统筹年度薪酬 工效挂钩是国家对国有企业工资总额进行管理的一种形式。工效挂钩是指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企业应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选择能够反映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指标,作为与工资总额挂钩的指标,认真编报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方案,报劳动保障部门、财政部门审核后批准下达执行。以工效挂钩为基点统筹年度薪酬,切忌宏观管理与微观执行“两张皮”。 3.突破传统的薪金支付理念 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其未满足的需要产生他们工作的动机,也是激励他们工作的因素。在福利日益社会化的今天,国有企业应突破传统的薪酬管理观念,注入更多柔性化的理念,如带薪年假、福利计划等多元薪金支付理念,满足员工不同层次的需求。 4.更新薪酬管理模式 一是岗位制与绩效制的应用,固定工资与浮动工资的结合;二是计时制和计件制的应用,一线工人与二线职员的分类。三是年薪制和月薪制的应用,管理人员与普通员工的考虑。四是分红制和股权制的应用,单项激励与长期激励的结合。 二、国有企业精益薪酬管理的对策 如何更加有效地对国有企业实行精益薪酬管理,我们必须专注国有企业的特点,去优化流程设计,以达到精益薪酬管理的目标。 1.优化薪酬管理的流程设计 (1)职位分析与职位评价。职位分析是确定薪酬的基础,企业管理层要在业务分析和人员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经营目标,明确业务职能和职位关系,编写职位说明书,通过综合评价各方面因素,得出工资级别,进行岗位评价,形成科学的职位评价体系。 (2)薪酬调查与目标。国有企业在确定全体员工的工资水平时,需要参考周边劳动力市场和行业内兄弟单位的工资水平。薪酬调查的数据,要有上年度的薪资增长状况、不同薪酬结构对比、不同职位和不同级别的职位薪酬数据、奖金和福利状况、长期激励措施以及未来薪酬走势分析等。薪酬调在解决薪酬所激励的人群和调控目标。 (3)精益薪酬结构设计。薪酬管理系统是对企业工资水平、工资结构、工资制度、工资形式、工资待遇的管理系统,旨在监督它们是否达到了组织与个人的目标。由于工资管理中包含很多内容,因此它是最困难和最具挑战性的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之一。在确定员工工资时,往往要综合考虑四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其岗位等级;二是个人的技能水平;三是个人资历(学历、工龄、职称等);四是个人绩效。在工资结构上与其相对应的,分别是岗位工资、技能工资、各类津补贴和绩效工资。岗位工资由岗位等级决定,它是一个人薪资高低的主要决定因素。岗位工资可以是一个区间,也可以是一个点。企业可以从薪酬调查中选择一些数据作为这个区间的抽样数据,然后确定每一岗位等级的上限和下限。 (4)薪酬体系的实施和调整。为保证薪酬制度的适用性,规范化的公司应对职工薪酬的定期调整做出规定。企业吸引、激励和留住有能力的员工,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企业的报酬机制实现的。如何处理好既吸引人才又降低成本这对矛盾,是薪酬管理系统的焦点和难点。薪酬管理系统的首要任务是报酬公平,以效率促公平,继而通过相关政策的调整不断完善薪酬体系,以满足整个管理系统的需要。 2.精益薪酬管理系统 一是要加强薪酬管理的基础工作。精益薪酬在此强调的是薪酬的信息化管理和数据分析。二是完善现有的奖金和津贴项目。伴随着新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及时调整企业的奖金项目和津贴类型,规避企业风险。三是在薪酬改革的同时,配套进行绩效考核制度的改革。精益的概念强调企业绩效与部门绩效同员工绩效的绝对关联和协同一致。在新一轮的国企改制中企业更多面临的是公司制理改造、上市和重组,这也为薪酬改革创造了新的契机,我们要结合薪酬改革实施绩效改革。四是完善年薪制。精益薪酬管理更注重在核心员工中推行年薪制。五是探索长期激励机制,尝试股份、股票期权。 3.精益薪酬管理的关键环节 一是要为核心员工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使员工满意的薪酬并不单纯意味着高额的收入,还包括金钱以外的许多内容,尤其是一些掌握核心能力的员工他们关心更多的就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也即非金钱因素在他们的需求结构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二是把收入和能力挂钩。建立个人能力评估制度,以员工的能力为基础确定其薪水,工资标准由技能最低直到最高划分出不同级别。三是调薪方式应透明公开,形成规范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四是要重视工资体系外的福利体系的设置与管理。 总之,在对薪酬制度的探索中,我们必须具体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在科学评估职位价值和能力价值的基础上,精益薪酬管理。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的纵深发展,精益薪酬管理的内涵将更加深远,我们也需要在更多的企业管理实践中去摸索和实践。 企业薪酬管理论文:试论国有企业薪酬管理工作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薪酬制度的基本原则和需考虑的各种因素,并引入体现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的概念——绩效工资,最后,建立了基于经济报酬和非经济报酬的薪酬管理体系。 论文关键词:国有企业;薪酬管理;绩效工资;经济报酬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国际竞争环境的日趋激烈,竞争已由产品竞争、技术竞争发展到人才竞争,而企业薪酬管理制度的优劣是决定人才走向的关键。所谓企业的薪酬管理,就是企业管理者对本企业员工报酬的支付标准、发放水平、要素结构进行确定、分配和调整的过程,其基本立足点要公平、公正、合理,即根据员工为企业提供的劳务和贡献,企业为员工提供的合理的回报。这样就能大大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因此,如何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1薪酬制度贯彻的基本原则 薪酬制度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即公平性、竞争性、激励性等。 公平性主要包括:外部公平性,即同行业或同地区或同规模的不同企业中,类似职务的工资应基本相同;内部公平性为同一企业中不同职务所得工资与其贡献应呈正比;个人公平性,同一企业中占据相同岗位的个人所得工资因其表现不同而不同。 竞争性,指制定工资标准要有吸引力,促使员工朝既定目标努力,最大地发挥自己的潜力,从而也为公司取得更大的利益。 激励性,即根据岗位特点,逐步加大物质激励制度;同时增强精神激励,为员工提供进一步发展的平台和机会。 2薪酬制度综合考虑的因素 薪酬制度的制定,要考虑众多的因素,协调好各种因素才能制定出合理的薪酬制度。 薪酬制度考虑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国家政策与法律、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等宏观因素,以及居民生活费用、当地本行业的收入等,其产生的影响是次要的。考虑的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企业支付能力、工作本身差别、员工本身差别等,其产生的影响是主要的。 3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 3.1绩效工资的引入 绩效工资即是综合考虑了薪酬制度的基本原则与各种因素,是以职工被聘上岗的工作岗位为主,根据岗位技术含量、责任大小、劳动强度和环境优劣确定岗级,以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力价位确定工资总量,以职工的劳动成果为依据支付劳动报酬,是劳动制度、人事制度与工资制度密切结合的工资制度。 3.2绩效工资的基本特点 与传统工资制相比,绩效工资制的主要特点;一是有利于员工工资与可量化的业绩挂钩,将激励机制融于企业目标和个人业绩的联系之中;二是有利于工资向业绩优秀者倾斜,提高企业效率和节省工资成本;三是有利于突出团队精神和企业形象,增大激励力度和员工的凝聚力。其优越性主要体现在: (1)将个人的收入同其本人的工作绩效直接挂钩,会鼓励员工创造更多的效益,同时又不增加企业的固定成本。 (2)严格的、长期的绩效工资体系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让公司不断改进员工的工作能力、工作方法,提高员工绩效。 (3)这种方法使绩效好的员工得到了奖励,同时也能获取、保留绩效好的员工。 (4)当经济不景气的时候,虽然没有奖金了,但是由于工资成本较低,公司也可以不炒人、少炒人,让员工有安全感,增加员工的忠诚度;当经济复苏时,公司也有充足的人才储备。 但是,任何规定制度都会存在一定的不足,绩效工资体系的不完善和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容易导致对绩优者的奖励有方,对绩劣者约束欠缺的现象,而且在对绩优者奖励幅度过大的情况下,容易造成一些员工瞒报业绩的行为。因此,建立完善的评估标准和有效监督措施是绩效工资实施的关键。 4薪酬管理制度的建立 薪酬制度的建立,保证了企业员工得到合理公正的回报,这种回报包括了直接的经济回报和间接的非经济回报,直接的经济回报是以物质形式体现,问接的非经济回报以非经济报酬的精神奖励为主。 4.1经济报酬 以物质形式体现的经济报酬综合考虑了员工的职务、学历、工龄、能力等各种因素,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评定一个员工的绩效工资,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基本工资。综合考虑了职务与学历的影响。根据从高原则,将职务对小时工资率的影响与学历对小时工资率的影响综合起来进行考虑,如表1。 基本工资=8×max(学历,职务)×20 (2)工龄工资(12元/年,结合工龄系数)。设置一个基准再结合个人升职情况,设计一个系数,因为在一定时间内未升职,相对来说,在这段时间内就没有体现其应有的价值,因而其系数不完全为1,如表2。 工龄工资=4×工龄×工龄系数/12 (3)职务津贴(按不同职务设置)。根据政策及以往经验数据和称职与否设置不同系数,如表3。 职务津贴=基数×职务系数 (4)能力工资。考虑能力因素。学历只是一块敲门砖,其在基本工资设置中已体现,而在能力工资中将逐渐淡化其影响。随着工作时问增加,由于新员工的进入,学历存在可替代性。 能力工资=基数×(学历系数/12+职务系数+工龄系数/12),其中:基数根据企业当月效益订。 (5)其他。当然,一个员工实际发到手的工资还要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扣除各种税后进行计算。 上述分析的基本工资、工龄工资、职务津贴、能力工资等都综合考虑了员工在工作岗位上其技术含量、责任大小、劳动强度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并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因此是绩效工资的体现。也就是说,员工所得到的经济报酬即是企业为其提供的绩效工资。 4.2非经济报酬 非经济报酬可以体现在:给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提供具有挑战性、有趣的工作,工作的成就感、满意感和恰当的社会地位、吸引人的企业文化,弹性的工作时间以及企业对个人的表彰、谢意等。 许多员工在获得一定的物质报酬后,更关心个人的事业发展。企业应根据员工的意愿和自身发展的需要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并根据岗位特点和专业特长,为员工提供职务序列、职称序列、技能序列等多种成长道路,使员工都能找到自己发展的机会和平台,为公司员工进行分层分类管理,为员工提供多种跑道,实现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 注重员工的培训,不断加大对员工的开发培训力度,如提供奖学金、助学金、留学深造和出国培训等。为员工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在人员配置时要做好职位分析工作,尽量使工作内容丰富化,使岗位本身对员工有吸引力,有挑战性。要建立健全岗位轮换制度,规范轮换竞争上岗制度,使员工有机会选择更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5结语 本文对国有企业薪酬管理工作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讨论。其实,国有企业薪酬管理工作,并没有固定的模式来套现,应结合企业的战略目标、企业文化、所在地的地方特色等具体情况展开,才能找到企业与员工很好的结合点,才能促进企业的和谐发展。 企业薪酬管理论文:浅谈关于改善国有企业薪酬管理绩效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薪酬管理;考核体系;岗位测量;目标分解;多维评价 [论文摘要]薪酬管理与考核作为国有企业评价单位及员工业绩状况的一种途径和手段,对实施企业管理战略、建立员工归属感、完善员工绩效评价体系具有重要作用。合理有效的薪酬机制可以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共同促成企业目标的实现,提高企业运行绩效。本文针对当前国有企业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对应的对策,以促进企业管理行为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乃至整个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不仅涉及企业的经济核算与效益,而且与员工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合理有效的薪酬制度能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使员工努力实现企业目标,提高企业效益。国有企业薪酬管理模式应当随着市场经济和企业改革发展的状况不断进行调整,以更好地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 一、国有企业薪酬管理模式与运行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薪酬管理考核体系与企业战略目标相分离。国有企业常常采取层层分解目标的办法,进行责任和任务的分解。在薪酬考核体系中,责任目标的完成情况是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目标分解常常在减法的指导思想下成为目标肢解,分解后的目标之间缺乏相互支持,分目标之和往往小于1。各单位追求各自的目标,各自目标达成后,企业的战略总目标却无法达到。按照责任体系分解后的薪酬体系在运行中常常不能够作为实现企业战略的有力支撑。 (二)薪酬考核内容单一,缺乏完善的考核体系。薪酬考核的内容一般包括岗位员工的工作量、工作质量和出勤情况等内容,至于工作态度、意见和建议、创造力等方面的考核全靠主观意想和定性评价进行,员工对企业做出的真正的贡献并没有完全在员工的收人中得到体现。考核内容多年一贯制,缺乏创新和变革,不能够适应企业不断变化的新形势。 (三)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反馈。薪酬管理是管理者与员工为达到同一目标而实施的一种管理方法,它强调沟通、辅导及员工能力的提高。从薪酬管理实施的目前情况看,员工的薪酬考核只是一个单向过程。大多数公司员工完全是考核指标的被动接受者。另外,由于管理者本身素质参差不齐,信息不能够得到及时沟通,造成员工不了解任务全貌和企业总体目标,公司无法让员工融人形成凝聚力。许多公司员工对薪酬管理制度缺少了解,员工不知道公司的考核政策、考核结果、自己在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如何改进等等。 二、优化薪酬管理模式的对策 (一)科学的进行岗位工作分析和测量,建立系统公正的薪酬考核体系。工作分析是薪酬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工作分析可以是薪酬考核的前提,也可以说是薪酬考核体系的一部分。要确保薪酬与业绩挂钩,将职工工资增长状况作为经营者业绩考核的基本内容,并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同时只有公平合理的差别才能使薪酬发挥其既鼓励先进又能被大部分人接受的作用,过大或过小都能引起员工不满。薪酬水平涉及外部公平问题,即员工将自己在公司所得与社会上同类工作的平均工资水平相比较的过程,比较的结果也会影响到员工今后工作的积极性甚至去留。 (二)加强薪酬调研分析,合理控制薪酬差距。收人差距是影响企业稳定的重要方面。要在企业内部确定合适的收人差距比例,更好的维护企业整体稳定。特别是当前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时,一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深人基层进行薪酬调研,切实解决员工群众反映的薪酬管理方面的问题,真正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合理调控收人差距,规范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收人,确定管理者与员工收人合理比例。根据不同层次的职责承担风险,按不同的比例兑现考核收人的结果,尽量减少普通员工减薪幅度甚至不减薪,稳定职工队伍,团结一致共渡难关。 (三)建立有效途径和渠道及时沟通薪酬,加强薪酬体系运行的监督。通过薪酬调查并结合企业自身特点确定一个合理的薪资水平,同时引人监督机制以便有效地避免薪酬系统运行中的不合理。工资分配应做到公开化、透明化,经营者收人考核办法应以适当的方式向职工公开,实现职工对经营者薪酬的监督,保障公正的薪酬制度得以公正的执行。 (四)注重整体目标分解的科学性。当企业总目标分解后,各个目标要有关联和相互支持性,各部门的目标实现才能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企业中的各个部门以及各个部门的成员是否能积极的工作,要看目标是否正确,是否量化,是否具有挑战性,企业的目标确立以后,各个部门和各部门员工才可以根据目标自我控制、自我激励,使整个企业高效地运转。与整体目标相一致,薪酬体系的建立也应当充分考虑关联度和支持性,体现收人分配的总体思想和科学性。 (五)努力实现薪酬的全方位考核评价。薪酬考核是按一定的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员工的品德、工作绩效、能力和态度等进行综合的检查和评定以确定其工作成绩和潜力的管理方法。薪酬考核是员工薪酬管理系统中的关键环节。企业如何准确考核评价业绩,如何进行奖惩是改进工作、实行激励的重要手段,关系到如何向员工引导价值标准。在考核时要根据考核目的、对象等具体情况的不同,选择有效的考评方法。对工作表现、态度行为等的考核采用指标性、客观性、行为性描述,全面地对员工表现、工作内容、工作性质进行考核,避免评价性描述的主观性。 企业薪酬管理论文:国有企业的薪酬管理分析 论文关键词:国有企业;薪酬管理 论文摘要: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薪酬管理制度科学合理与否,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市场竞争力紧密相连。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企业薪酬管理削度,对于达到最佳的激励效果,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至荚重要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有必要深入研究我国现阶段企业薪酬的管理制度,如设计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不断完善增资机制,引入薪酬系数、薪点削技术工具等。 随着中国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几乎所有的行业都处于高强度竞争的状态中。企业无论是应对竞争,还是壮大发展,最终依靠的都是——人。因此,企业间人才的竞争也越来越成为焦点。企业家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关注人才竟争中的一类关键要素群——薪酬以及薪酬关联因素。 国有经济是我国经济的主导力量,是现代化建设和人民政权的物质基础;国有企业能否拥有较强的竞争力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关系到国家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建立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是每个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近年来,随着企业经营机制的逐步转换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企业内部的工资分配制度逐渐由政府行为转变为企业的自身行为。因此,如何适应市场需要,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配套的、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薪酬管理制度与分配方案,最大限度地开发企业人力资源的潜能,便成为每个国有企业当前的重要课题。 1当前国企薪酬制度及管理的主要问题 薪酬总额管理机制不合理,薪酬增长具有很强的刚性。尤其是基本薪酬,基本上是和工龄挂钩,只能增、不能降,致使薪酬总额的缺口和成本的承受能力矛盾日益突出。 薪酬结构复杂,标准设置不合理。员工往往不清楚自己的薪酬包括哪几部分,也不清楚各个部分相应的标准,这就导致薪酬的各个部分不能充分、有效地对员工进行激励。 薪酬分配关系不合理。向一线苦、脏、累、险岗位倾斜的同时,向技术岗位和重要管理岗位倾斜力度不够(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和核心技术人员的薪酬不能体现他们的价值),难以把薪酬同员工对企业的贡献联系起来。同时,同工不同酬,不同工同酬现象严重,致使素质低的员工不愿离开,高素质的员工不安心工作,企业整体生产效率不高。 薪酬作为劳动力价格,和劳动力市场平均水平有较大差异。从事简单劳动的员工薪酬要比劳动力市场平均水平高,从事复杂劳动的员工薪酬要比劳动力市场平均水平低,企业内部薪酬平均化倾向明显。由此造成减员增效难度增大,企业想留的技术、营销和管理人才留不住,企业冗员减不下来,出现了企业冗员多与结构性短缺并存的局面。 2加强薪酬管理、较好的运用薪酬制度.进而提高企业竞争力 薪酬是驱动员工敬业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最重要因素;薪酬管理已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和关键性工作。薪酬管理对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增值功能。薪酬本身不直接带来效益,但可以通过有效的薪酬战略及其实践,将薪酬交换劳动者的活劳动,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创造出企业财富和经济效益。这样,薪酬就对企业具有增值功能。同时应理顺职工追求个人报酬最大化和企业迫求利润最大化这一对立统一的关系。 激励功能。管理者可以通过有效的薪酬战略及其实践,促进员工工作数量和质量的提高,保护和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企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工资占全部报酬的比例,一般而言,基本工资应占全部报酬的40%一50%,如果基本工资偏低,对于员工利益会有损害,影响工作积极性,属激励性报酬的奖金和股权部分要明确发放方式和标淮,如果绩效是由全体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则可用股权及分红的方式让员工共享。 配置和协调功能。企业可以发挥薪酬战略的导向功能,合理配置和协调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并将企业目标传递给员工,促使员工个人行为与组织行为相融合。 3国有企业薪酬管理的基本策略 薪酬体系设计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不是靠文字堆砌而成的方案就能完成的,而是企业全体都参与的过程,是与其他人力资源管理部分紧密结合的过程。 3.1建立以岗位工资制为主的薪酬体系 所谓岗位工资制,是首先对岗位本身的价值做出客观的评价,然后根据这种评估的结果赋予任职者与其岗位价值相当的薪酬。建立以岗位工资为主的薪酬体系主要通过以下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工作分析。工作分析是薪酬管理的基础。进行工作分析必须以公司经营战略、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为大前提,在流程分析和人员分析的基础上,明确职位的职责、工作关系、任职资格及考核标准,最后形成岗位说明书。 第二步:岗位评价。岗位评价职位评估是一套“因素提取”并给予评分的岗位价值测量工具。它是在岗位分析的基础上,对岗位本身所具有的特性进行评价,以确定岗位相对价值的过程。 岗位评价重在解决企业内部公平性问题。它有两个目的,一是比较各个岗位相对价值的大小,得出岗位等级序列;岗位等级常常被企业作为划分工资级别、福利标准、出差待遇、行政权限等的依据,甚至被作为内部股权分配的依据,而岗位评估则是确定岗位等级的最佳手段。但国有企业仅仅依靠行政级别高低来划分岗位等级,而不是依据岗位评估,这样有失准确和公平。 3.2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 确定薪酬外部竞争性的过程其实就是给内部岗位等级进行定价的过程,这主要是通过把岗位的内部价值与岗位的外部价值进行的系统的比较来完成。现实情况下,国有企业面临市场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可能会采取混和策略也就是以各类岗位的社会平均工资为基础,对供过求的人员相应降低工资水平;而对社会紧缺人才采取高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的政策,也就是说,在保持一般员工薪酬水平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国有企业可以想办法使核心员工的薪酬水平也高于市场水平。 3 .3根据企业战略和企业文化建立企业的薪酬制度 企业需要根据自己的战略目标和企业问题建立自己的薪酬制度。比如企业文化鼓励创新,则实际工资的组合就不能只根据职位、资历而定。又如创新型企业应该允许犯错误,则不能实行犯错扣分制度,导致经常创新的人被罚,打击了勇于创新的员工的积极性。 3 .4完善企业薪酬分配方式 完善企业分配方式可以从提高企业薪酬分配的合理性,便于企业在不同的时期或对不同的部门采用不同的薪金分配制度。从而保证企业的薪金制度能时刻对其员工起到激励作用。 企业薪酬管理论文:浅析新形势下中央企业薪酬管理的几点思考 论文关键词:薪酬 管理 论文摘要:介绍了企业薪酬制度发展历程,分析了中央企业薪酬管理面临的形势和问题,通过思考,提出坚持依法治企,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方针,加强内部薪酬管控力度,规范收入分配管理,强化企业内部压力专递机制和激励机制,提高薪酬管理成效的具体对策。 0引言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薪酬作为激励劳动效率的主要杠杆,是与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紧密联系的管理要素,薪酬管理是企业针对所有员工所提供的服务来确定他们应当得到的报酬总额、报酬结构和报酬形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就薪酬水平、薪酬体系、薪酬结构、薪酬构成以及特殊员工群体的薪酬做出决策,同时,企业必须及时制定薪酬计划,拟定薪酬预算,就薪酬管理问题与员工沟通,对薪酬系统进行有效性评价并持续改进。薪酬管理问题是关系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科学的薪酬管理能够合理运用薪酬传递企业价值导向,引导人力资源合理流动,是企业吸纳、激励、使用、保留人才,增强组织赢利能力进而提高竞争力,实现企业目标最大化的有力工具。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截至zoog年底,中央企业拥有国有资产总量超过5.5万亿元,中央企业作为国有企业的主力军、排头兵,是国有经济发挥重要作用的骨干力量,中央企业能否拥有较强的竞争力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关系到国家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在目前我国大力进行社会公平正义建设,推进国民收人分配制度改革创新的时期,中央企业作为国有经济的主导力量,有责任、有义务做出表率。如何认识和解决薪酬管理问题,从战略高度对中央企业薪酬管理工作进行规范,逐步确立现代薪酬分配思想和制度体系,更有效地发挥薪酬的激励导向作用,是当前中央企业薪酬管理工作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1薪酬制度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国家一系列方针政策指导下,中央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1985年起国家对传统的等级工资制实行结构性改革,推行工资与效益挂钩的工资制度,引人再分配调节手段,开征了工资调节税、个人收人调节税,对企业工资总量实行控制,不再统一规定企业内部分配制度,企业内部分配形式逐渐灵活多样。到1988年,约40%的企业进行了浮动工资制、结构工资制、岗位工资制等基木工资制度改革。1993年开始推行岗位技能工资制,试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加大运用法律和经济等手段调节工资收人分配的力度,建立了最低工资制度和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等制度。2000年以来,工资分配制度进人全面深化改革阶段,中央提出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在许多企业经营者实行年薪制的基础上,部分企业试行了股权激励办法、企业年金制度,并规范职位消费,中央企业建立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部分企业开展了企业内部职工持股、技术要素入股等试点,全面建立最低工资制度。 党的“十七大”的召开,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标志着我国已进人全面改革的新阶段。据此展望,在中央企业薪酬管理这个重要领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整体深化和主客观条件的逐步具备,劳动计量市场化和工资形成市场化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2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薪酬管理模式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3年成立以后,陆续制定出台了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业绩考核、股权激励、职务消费、兼职取酬等若干管理办法和指导意见,以对企业负责人普遍实行了以业绩为导向的年度薪酬制度。企业负责人基薪根据国有企业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结合企业经济规模和收入状况等因素综合确定。绩效薪金与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结果挂钩,根据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级别及考核分数确定。同时,按照“规范起步、循序渐进、总结完善、逐步到位”的工作思路,国资委对中央企业建立中长期激励机制进行了探索。中央企业内部分别采用岗位薪酬制、技能薪酬制、结构薪酬制、绩效薪酬制等薪酬制度。2010年起,国资委在中央企业全面推行经济增加值(eva)考核,实现了从岗位等级工资制、岗位结构工资制向企业经济增加值(eva)评价方法和薪酬激励制度的转变。 目前中央企业的薪酬分配制度,还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的改革试验阶段,与现代科学、公平合理的薪酬分配制度要求相比,还存在许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3面临的形势和问题分析 3.1收入分配问题引发强烈争议 (1)劳动报酬比重逐步下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2007年中国总产值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二,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预测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由于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劳动报酬在国民收人初次分配总额中的比重逐年下降,劳动报酬占gdp比重,在1983年达到56.5%后持续下降,2005年为36.7%,连降22年,而从1978年至2005年,资本报酬占gdp的比重上升了20个百分点。 (2)收人分配差距未能有效缓解。职工平均工资地区差距仍在拉大,2000年,在陕西省内各地市中职工平均工资最低的商洛市与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西安市差距为1848元,到2008年,这一差距扩大到12687元。行业间工资收人差距依然较大,1998年,职工平均工资最低的行业与最高行业的差距为2.35倍。到2005年,行业工资差距扩大到4.88倍。 (3)各个阶层收人增长速度有差异。按照国际通用的社会平均工资法,月最低工资标准一般是月平均工资的40%~60%,目前中国所有地区的最低工资上限仅为平均工资的43%左右,平均水平则明显低于40%的下限,按照社会平均工资法,没有一个省份达到了最低工资标准水平。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统计,居民收人基尼系数1994年突破警戒临界点,目前已超过0.45,收人分配已走到了函需调整的“十字路口”。 3.2国家收入分配监管力度不断增强 收人分配是整个社会经济系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子系统。收人分配的状况不仅会影响生产的效率,而且会影响人们的切身利益,从而影响社会的协调与稳定。国家领导把“收人分配不公”作为影响社会稳定和政权巩固的三大因素之一进行了重点强调,总理发文指出:“当前,收人分配问题已经到了必须下大力气解决的时候“。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对理顺收人分配关系,改革收人分配制度,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作出了明确要求,国资委下发《关于深化中央企业劳动用工和内部收人分配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推行实施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双控”预算政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也将出台工资支付条例。从近期国资委监事会对中央企业的检查以及各类外部审计来看,收人分配是检查和审计所关注的重点之一,收人分配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3.3绩效管理在企业二次分配过程中的作用尚未充分显现 员工中“不患贫而患不均”的平均主义思想依然存在,绩效管理在体现“效益优先、按劳分配”的激励约束作用不够明显,助力员工发展方面的力度和深度不够。有些企业过度崇尚薪酬的激励效能,把薪酬看作是激励员工工作热情的万能钥匙,把激励简单等同于现金奖罚,忽视人的自我实现需要、尊重需要、社会需要;与此相对应,有些企业则轻视薪酬制度功能,过于依赖“狼性理论”、“大公无私”文化,忽视员工“经济人”的属性,不注意调整薪酬制度以适应企业外部的市场大环境,从而导致了员工积极性的丧失,甚至使核心员工外流、企业竞争力下降。 3.4人力资源管理基础依然薄弱 主要体现科学的工作分析和岗位评价制度尚未建立,在劳动差别和岗位价值缺乏定量的依据,即对劳动技能、劳动强度、劳动责任、劳动条件等4要素没有进行较规范的评价,导致工作环境艰苦、技能要求高的岗位与一般岗位收人未能合理拉开差距。由于体制原因,大多数中央企业还存在着总体超员、部分专业工种缺员现象,历史包袱较重,适应企业特点的、系统化、规范化的组织机构管理体系和岗位管理体系有待完善,薪酬管理对于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与人才合理、有序流动作用没有充分的发挥,未能充分盘活企业人力资源存量,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力度不强。 4薪酬管理的对策 目前,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的收人分配问题成为社会各方面高度关注的热点,薪酬管理工作既是实现企业战略的重要支撑,也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企业的工资总额由政府有关部门核定,企业薪酬管理的根本任务在于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规定,坚持依法治企,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方针,加强内部薪酬管控力度,规范收人分配管理,强化企业内部压力传递机制和激励机制,夯实薪酬管理基础工作,为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4.1完善薪酬分配制度 坚持收人分配改革“调节过高收入,扩大中间收人群体收人,提高低收人群体收人水平”的大方向,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个人收入岗位责任、贡献与企业效益密切挂钩、与劳动力市场价位相衔接、能增能减的分配调控机制。积极探索管理、技术、资本等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收人分配的办法,参照行业劳动力市场,根据人工成本比重等要素合理设置便于增长统计、宏观调控、自我约束的分配指数,深化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探索引人职级、岗位绩效工资制,工资分配向关键岗位、优秀人才和生产一线职上倾斜,合理确定上_资差距,接受国家和公众监督,使每位员工能够共享企业改革发展成果。 4.2制定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薪酬战略 根据企业成长期制定适应企业发展的薪酬战略。在企业迅速成长时,经营战略以投资促进成长,薪酬战略应当具有较强的激励性,将高额报酬与中高程度的奖励相结合。企业进人成熟阶段,其经营战略主要以保持利润和保护市场,薪酬战略应以奖励市场开拓和新技术开发及管理技巧为主,把平均水平的报酬与中等的奖励相结合。企业处在衰退阶段,其经营战略是收获利润并转向新的投资点,薪酬战略应实行略低于中等水平的基本工资和福利。 4.3规范收入分配管理 (1)建立健全收人分配重大事项审核报告制度。严格执行国家收人分配宏观调控政策,推行收人报告制度,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方案、住房公积金、企业年金方案、股权期权激励方案、补充医疗保险制度等涉及收入分配的重大事项,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履行申报审批程序。 (2)严格控制人工成本增长。健全人工成本管理调控制度,加强人工成本的统计、分析和管理,推行薪酬管理信息化应用,建立人工成本监控、预警机制,全面实施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双重调控政策,薪酬发放遵循“两低于”原则,严格执行财政部《关于企业加强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的通知》规定,厘清各类奖金和津补贴,规范薪酬列支项目和渠道。企业执行国家收入分配政策和调整完善薪酬福利体系,均应充分考虑企业效益、工资水平、人工成本承受能力和市场竞争的要求,持续提高人工成本投人产出效率,优化人工成本结构。 (3)加强收入分配的管理和监督。坚持工资内收人监督检查,执行国家宏严格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健全内部分配民主管理程序和制度,企业收人分配重要大项须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加强企业风部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监督能力。 4.4完善企业内部压力传递机制和激励机制 (1)规范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管理。结合企业战略目标和重点工作的部署,加强业绩考核指标提取和目标设置的分析和研究,通过推行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使企业负责人薪酬与责任、风险和经营业绩联动,促进企业负责人收人分配公正、合理、规范。 (2)深化全员绩效管理。以企业文化为基础,结合企业战略规划和人力资源规划制定全员绩效管理规划目标,以规划引领绩效管理深人开展,健全岗位绩效指标库,逐步提高员工薪酬收人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工作能力等指标挂钩力度,以绩效评价结果为依据,贯彻以按劳分配为主、按要素分配等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薪酬制度,以此激励员工干事创业激情。 (3)建立多元化激励机制。把薪酬制度改革放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进行系统思考,综合考虑员工发展愿景和精神激励因素,注重同步健全完善配套的劳动用工、劳动合同管理、职业发展、人才培养、干部选拔任用等相关制度,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合理拉开关键岗位、技术含量高的岗位与一般操作岗位的收人差距,拓展专业技术、经营管理人才的成长空间,让对企业贡献较大的人才通过不同激励方式同样得到实惠,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使薪酬管理效能最大化。 4.5加强薪酬管理基础工作 (1)分析参与收人分配的各要素在企业价值创造、价值评价、价值分配过程中的作用,进一步完善薪酬管理制度,提高收人分配透明度,进一步对“按劳分配”进行新的探索,对“劳动价值”赋予新的内涵,对“劳动”参与分配提供新的思路。 (2)建立科学有效的工作分析、评价制度。以组织机构规范和劳动定员贯标为契机,以岗位分析为基准,编写岗位说明书,评价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建立胜任模型,确认相应岗位价值,为确定薪酬标准提供量化依据。 (3)逐步建立竞争性的岗位管理机制。《职工奖惩条例》于2008年废止,新《劳动合同法》和《实施条例》细化了现行劳动合同制度,对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用工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加强政策研究,抓紧完善企业内部奖惩规定,积极开展清理和规范用工工作,研究依法调整和完善劳动合同制度、规范用工措施,严格控制管理人员编制,合理设置岗位,加强人员配置管理,为建立岗位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人能高能低的良好格局提供制度保证。 5结语 薪酬管理问题涉及企业每一名员工的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公正和稳定,十分敏感和复杂。因此,必须通过建立健全公正、公平、高效、和谐的薪酬管理体系,加强薪酬管控力度,充分发挥薪酬分配的杠杆作用,最大限度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盘活人力资源,使员工价值得到更好体现,全面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率,有力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企业薪酬管理论文:浅议企业员工薪酬管理现状与对策 论文关健词:薪酬制度 业绩评估 自助餐(自选)式的福利制度 论文摘要:薪酬制度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没有什么事情能像报叫制度那样咦起人们如此多的情感和讨论。本文通过我国现阶段各企业的报酬制度的分析,找出了现有薪酬制度的不合理方面,在此基拙上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我国的企业能够充分重视薪酬管理的作用,为企业职工提供较好的待遇,从而也使职工能够对企业充满热情和忠诚。 当今时代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只有留住高能力的人力资本,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才能求生存求发展。如何有效地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合理配置使用人才与激发员工潜能,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已成为每个中国企业当前的重要课题。薪酬制度在任何公司都是管理的一个主要内容。一个企业需要有一定竞争能力的薪酬吸引人才,同时需要有效的薪酬政策来留住人才。 薪酬是指员工因对组织(主要指企业)提供劳动或劳务而得到的报酬,是员工因完成工作而得到的内在和外在的奖励。它不但包括直接的货币形式(直接薪酬)和可转化为货币的其他形式(间接薪酬),还包括较舒适的办公室,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较多地参与决策,工作的挑战性和成就感及较好的发展机会等难以用货币来衡量的形式。从市场角度来看,薪酬是人力资源价值的市场形式,或称“人力资源价格”;从分配的角度来看,薪酬是企业对员工人力资本要素贡献的回报。 我国的薪酬制度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薪酬制度相比有其固有的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中国的改革开发,在薪酬管理制度上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我国的薪酬管理上也存在很多的不足和有待改善的环节。 1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1薪酬支付缺乏公平性 薪酬制度的不公平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在不公平性。二是外部不公平性。 内在不公平性,可分为纵向不公平和横行不公平。纵向不公平,主要指不同级别的企业员工之间薪酬的差距过大。一般情况下,企业对管理层都很重视,给高层管理者的工资高于中层管理者的好多倍,又给予了他们很多职务消费的权力,灰色收人远远高于其他层次职工的所有收人。大大挫伤了其他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对企业的责任感。企业当中不满、不服的情况随处可见。还有给中层管理者高于基层主管数倍的工资,而基层主管作为技术骨干与一般员工差别不大,但是基层主管要承担很大的责任,生产当中出现问题的话,负责任的是基层主管而不是普通职工。这种职责与收人的不对等导致了企业技术骨干的流失。横向不公平主要是指不同部门同级职位在薪酬上存在“一刀切’,现象。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同部门的员工,其专业技能和员工对企业的贡献程度是不同的,虽然是出于同一等级,其薪酬水平也应该有所差距,这才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 外部不公平性,本文也把外部不公平性分为两个部分。首先,不同地区的相同行业之间的薪酬水平差距过大。我国是典型的地区发展不均衡国家,东部沿海城市和内陆城市收入水平差距很大。内陆城市的农村和城镇也有很大的差距。这种地区的不公平性导致的人才跨地区流动。山东省菏泽地区作为内陆地区,因为薪酬水平的地区差距,导致了大量劳动力的外流。作为国家公务员的教师和警察人员,也存在外流的情况。很多教师和部分警察外流到广州.因为在广州年薪能够超过10万,而在当地一年能挣到1万就很不错了。这种高水平人员的流动,给当地的教育和治安问题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收人稳定的公务员还存在流动性,更何况没有保证的普通企业员工呢。其次,是同行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薪酬差距过大。我国大部分民营企业还不规范,没有完善的薪酬规划制度,职工的养老和医疗及失业保险,还没有形成标准化的规范文件。在部分民营企业中还存在剥削劳动力的情况,更有甚者还雇用童工。在制度较规范的地区,可能名誉收人和同行业的国有企业相同,但是实际收人则大打折扣。因为各种医疗和保险制度的不完备性使民营企业的职工实际收人大大减少。 1.2奖金奖励和福利保险计划缺乏柔性,起不到激励作用 奖金和福利保险等形式的外在报酬,已成为薪酬制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现在的薪酬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外部报酬的分配及策划上,我国企业严重缺乏柔性,导致外在报酬的激励作用很小。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奖金和奖励在相当程度上已经失去了奖励的意义,变成了固定的附加工资。在福利保险管理上,企业承袭传统的福利保险计划,提供统一的福利保险。忽略了员工需要的差异性,对此,企业往往陷人两难境地。福利保险计划要提供,但提供后又起不到明显的激励作用。最终,这些计划只流于形式,一方面增加了企业的实施成本,另一方面员工的积极性也没有得到提高。 2薪酬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针对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急需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薪酬制度,对现有的薪酬体系进行改革和创新,使之更适应企业的实际需要。为此,企业在制定薪酬政策时应主要从内、外环境考虑,既保证薪酬的公平性又能显现其效率。 2.1提高企业员工薪酬水平的公平性 薪酬制度的公平性是建立在一系列的数据比较基础上得出的。企业要确保薪酬制度的公平,就必须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进行薪酬调查,在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制定一系列的措施和薪酬水平。现从两方面来阐述薪酬调查。一是外部调查:了解业务相近企业在薪酬方面的数据,较详细的掌握竞争对手在各个岗位和层级上的薪酬水平。以此为参数,调整企业本年度的薪酬政策。在进行外部调查的过程中要注意调查方式的选择,应在友好的基础上进行调查,防止错误信息的出现。如果采取不正当的手段,也许会引起对方企业的不满,从而提供虚假信息,给企业的决策带来不利影响;二是内部调查即业绩评估:业绩评估无疑是使薪酬更公平最有效的方式,但一定要做得更加合理、科学、公正。首先应该从思想上,着力于更新员工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加强责任意识,塑造职业行为,努力为员工提供一个公平的薪酬管理平台。营造一个激励员工奋发向上的工作环境,激励员工规划好自身的职业生涯。从而实现个人的自我发展;其次,应考虑不同岗位的职工应用不同的业绩评估方法及标准。因为任何岗位都有其特殊性,企业应该制定多种业绩评估方法,对处于不同职务的员工进行评估。从而为制定与提升、解雇、临时解雇和绩效加薪有关的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再次,在业绩评估中应尽量避免晕轮效应的存在,所谓晕轮效应,是指评价者让员工某一方面的显著特征,影响了自己对绩效评估中每一项单独内容的判断。结果使员工在每一项目上得到大体相同的评价。最近流行的一种业绩评估法方法,360度反馈法,能够较系统、全面地反映员工的业务水平及工作表现。360度反馈法,在上级、下级、客户、同部门同事、跨部门同事,之间互相测评,将评估结果公开,提高评估的透明度。评估内容更具体、全面,从不同角度进行全方位评估。避免了评估目标的过于单一。但这种评估方法,在我国的应用范围还比较窄。我国企业要想和其他跨国企业相抗衡,就必须充分重视业绩评估,不能使其流于形式。尽量缩短评估时段,及时掌握员工的表现,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真正地给优秀职工提供晋升平台,反映出薪酬制度的公平性。 2.2提高薪酬制度的激励功能 公平和效率是矛盾的统一体,经过博弈达到的均衡状态,才能够使二者达到帕累托最优。一味地追求公平可能会牺牲效率,而只追求薪酬制度的激励作用,可能会伤害了普通职工的工作热忱和积极性。所以在提高薪酬制度激励作用上,应该掌握一种度,过犹不及。如何把握这种度呢?应该持具体单位具体对待的态度。跨国企业由于其所处的环境竞争激烈,那么应该加强激励的程度,鼓励优秀员工的创新精神,给与他们较优厚的待遇,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更应该加强激励的因素。 目前,国际上最普遍的就是,以股票性期权为代表的激励性薪酬管理制度。股票期权通常是指给以管理人员,按某一事先确定对固定价格购买公司股票的选择权。如果股票价格上涨,并获得利润。股票期权能引导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自觉关心企业的利润,而不是只关心一时一事,因为通常情况下,股票的选购期期限比较长,这大大的刺激了管理者工作的热情,如果经营管理出色,他们将有一笔非常丰厚的奖励。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90%的大公司实行管理人员和总经理奖励制度;另一项调查显示,70%的小企业有类似的计划,其中50%的公司对经营者实行增股权。 另一种比较有激励作用的薪酬制度,就是自助餐式的福利制度。在当今社会,作为外在报酬的福利制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不再仅仅关注基本的工资是多少了,一些创新性福利的措施更能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比如:自助餐(自选)式的福利制度。公司列示出一系列的福利方式,员工按照他所应该享有的级别和其意愿选择其所最需要的福利方式,然后提出申请。这样就打破了福利制度的单一性。虽然和以前所享有的福利水平的货币价值是一样的,但是这种体验式选择能够产生很强的激励作用,也能增加员工的满意度。这种理念的福利系统,虽然可能会增加人事单位一些工作,但人事单位本着服务员工的立场,还是应该多多推广“自选式的福利制度”。 总之,企业薪酬制度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工程。只有对薪酬制度进行多方面、全方位的设计,才能保证薪酬的公平性和科学性,充分发挥薪酬制度的激励和约束作用,使薪酬成为一种完成组织目标的强有力工具。 企业薪酬管理论文:浅谈中小企业薪酬管理中的常见问题 论文关键词:中小企业 薪酬 结构工资体系 论文摘要: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特别是薪酬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规范与不科学的地方,它们正阻碍着我国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就其中的常见问题及产生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小企业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特别是薪酬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规范与不科学的地方,它们正阻碍着我国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通过分析中小企业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剖析隐藏在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并希望在建设中小企业薪酬制度有效方法上进行有益的探讨。 一、现行中小企业薪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薪酬设计缺乏战略思考。企业在进行薪酬设计的过程中较多考虑的是公平原则、补偿性原则、透明原则等,而对整个薪酬的界定缺乏理性的战略思考。薪酬设计上的战略导向原则,是将企业薪酬体系构建与企业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使企业薪酬体系或薪酬计划成为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杠杆该原则具有“天然”的动态性,这主要是由于企业的战略管理本质上就是一种动态管理 2.对薪酬设计的程序公平关注不够。一般地说,中小企业的管理者会注意到薪酬管理中公平的诸层次.但他们往往只注重了薪酬设计结果的公平,而忽视了对薪酬设计的程序公平的关注。在他们看来只要使员工得到的薪酬与他们的相对工作价值相当,或与他们对企业的贡献相当,员工自然心里有数,薪酬体系的设计是黑箱操作还是白箱操作并不重要因此在中小企业的发展阶段相当一部分企业把精力放在研发产品,抢占市场上,而对薪酬框架选择了黑箱操作。 3.忽视薪酬体系中的“内在薪酬”厂义的薪酬可以分为内在薪酬与外在薪酬两个部分。前者是员工从工作本身得到的满足它一般无需企业耗费什么经济资源。后者则是企业支付给员工的工资、奖金、津贴、福利等实质性东西.它需要企业在经济资源方面付出相应的代价。当员工在企业得到的内在薪酬较低时,客观上要求以相对较高的外在薪酬做出补偿。这暗示着当企业外在薪酬的竞争力较差时,企业可在内在薪酬方面给予一定的补偿。中小企业管理者一般理解的薪酬就是我们所说的外在薪酬“而忽视“内在薪酬”。 4薪酬计量的方法陈旧。中小企业在其薪酬管理上一般根据员工所处的工作岗位、教育背景.工作经验、工作年限等因素.把所有员工划分为不同的等级薪酬的计量就以此等级作为主要依据。薪酬管理中普遍缺乏与员工薪酬计量直接相关的绩效考核,即使某些企业已经开始了这项工作也往往只是走走形式不注重过程。也就是说,薪酬体系对高绩效员工和低绩效员工不能通过薪酬的调高或降低来达到激励和警示的作用 5.员工的薪酬晋升途径单一。中国的“官本位”思想对民众的影响由来已久。人们一般以员工所在管理岗位的高低判断他们对企业贡献的多寡.员工也只有在高层的管理岗位才能获得施展个人才华的必备资源。因此,企业内的中、高级管理岗位成为各类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的目标单一的’官本位‘或管理岗位通道.必然会使企业高素质技术类员工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大受约束和限制会诱导企业所有颇具发展潜力的技术型员工首先考虑将其全部精力倾心于职务的晋升上.无法安心科研技术领域的经验积累,为企业产品技术的升级、改进带来隐患 6忽视薪酬体系的‘沟通作用”。现在许多中小企业都采用秘密工资制提薪或奖金发放的不公开,使得员工很难判断在报酬与绩效之间是否存在着联系。同时,信任的问题也一样的存在。人们既看不到别人的报酬,也不了解自己对公司的贡献价值的倾向,自然会削弱这些制度的激励和满足功能。薪酬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薪酬就是沟通”这种封闭式制度是不会起到沟通和激励的作用的。因此,管理层只有与员工通过相互交流沟通各自的意图开放相关的薪资信息,才能使报酬制度变得更加有效。 二、中小企业薪酬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特殊历史条件决定其有更多的家族式管理。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主要由民营企业构成一般是有血缘关系相连的家族作为大股东控制企业经营,单个业主集所有权与经营权一身,形成了家族制的企业治理结构不重视企业制度建设,缺乏对决策层的有效约束机制企业内外的大小事务都由企业主一人当家作主,这在创业初期能够发挥较好的作用。当企业走上了发展之路规模逐渐扩大时,家长式的管理模式便会诱发一系列的问题。因此无论从技术上还是从管理上.都必须从家族以外引进外来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否则难以应付局面。但是,家族企业的天然封闭特性本能地反对这种人力资本的引进。 2薪酬管理理念滞后l不少中小企业对厂房、设备方面投资热情颇高.对员工薪酬水平提高却心有不甘将薪酬视为企业的纯支出薪酬管理理念相当滞后。一些管理者认识不到现代薪酬管理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员工薪酬水平提升与员工素质提高互动的良性循环,而这也是企业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 3现代薪酬管理方法与技术导入不足。在企业创业阶段,那时企业初创规模小、人员少、结构简单薪酬单一,作为企业家的业主可以事必躬亲、游刃有余地监控企业运作掌握每个员工的思想动态.划分员工绩效等级对于员工的薪酬发放也在“随意“中合情合理。但是,随着企业的逐步壮大和外界竞争的加剧,管理者们要管理、监督成倍的员工,面对瞬息万变、难以琢磨的复杂市场,加上他们平日事物缠身及对管理培训的偏见自身素质已经明显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尤其在现代薪酬管理方法和技术的把握上更显无奈急需专业人士为其出谋划策提供系统的现代薪酬设计方案。 以上是我们简要分析的中小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的原因薪酬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和核心内容,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对薪酬管理的重要性还是有一定的认识,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很不规范,希望本文能对中小企业规范薪酬管理提供一定帮助。 企业薪酬管理论文:浅析现代企业中的薪酬管理 论文关健词:人力资源管理 薪酬管理 企业战略 论文章摘要:薪酬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老内容,但同时也是其现展中的新课题,如何提高薪酬管理水平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中的热点问题。合理的实现企业薪酬管理,是激励员工工作热情、提高经营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良性发展的有力保证。 现今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技术、新思想层出不穷的经济时代。企业因内、外部环境不断地变化而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矛盾和特点。随着企业战略重点的转移,其薪酬战略的重心也有所不同,采取的措施也有所变化,从而更好地实现企业与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二。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条件,不断地解决这些矛盾,采取不同的薪酬战略,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薪酬的含义 l、薪酬是指员工从事企业所需要的劳动而得到的各种形式的经济收入、福利、服务和待遇。它是给员工的劳动回报的一部分,是劳动者应得的劳动报酬。 2、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讲,薪酬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具,其功能是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总体功能相一致的,也就是吸引、保留和激励企业所需的人力资源,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胜和创造性,使他们愿意并努力为企业工作。从员工的角度来看,薪酬的多少影响着员工自身生活水平,它常常被看作是一个人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象征,而且员工很容易把薪酬看作是个人的才能、积极吐和贡献大小的标志,是企业对自己工作或贡献的评价。 二、企业员工薪酬管理的内容 薪酬管理就是为了能够发挥员工的积极吐并促进其发展,将员工的薪酬与组织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一系列的管理活动。是企业工资的微观管理,是企业在国家的宏观控制的工资政策允许范围之内,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与手段,制定各种激励措施与规章制度,在职工中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过程。 1、 薪酬管理的主要形式 (1)货币形式支付的报酬,可分为基本薪酬、补偿薪酬和激励薪酬。一般来说,企业是根据员工所承担的工作的重要性、难度和其对企业的价值来确定员工的基本薪酬基本薪酬是员工工作收人的主要部分,也是其他薪酬设置或变动的主要依据;补偿薪酬是企业对员工非正常工作时间、特殊或困难工作条件下额外的劳动付出和承担工作风险所给予的报酬,主要包括加班费、津贴、补贴等形式,补偿薪酬也是一种比较稳定的收人;激励薪酬是企业为激励员工更有成效地劳动或愿意为企提供更长时间的服务支付给员工的报酬,主要指奖金、员工持股、员工分红、经营者年薪制与股权激励等形式。相对于基本薪酬和补偿薪酬的稳定性特点而言,激励薪酬,特别是其中的奖金,具有可变和浮动的特点。 (2)间接性报酬。企业中的服务和福利,能让员工感受到大家庭式的温暖,它的形式多种多样,如企业为员工缴纳的各种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免费体检、带薪休假等。这种不直接以货币形式发放,但可以转化为货币或可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福利、待遇、服务和消费活动称为间接薪酬。在我国的国有企业中,过去每个企业的福利几乎相同,而随着市场化的推进和企业发展的不同水平,福利开始出现分化,人才竞争越发起激烈,现在企业已开始把福利作为吸引员工的一个强有力的手段。 (3)非经济性薪酬。是指无法用货币等手段衡量的由企业的工作特征、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带给员工的’渝晚的心理效用。如工作本身的趣味险和挑战性、个人才能的发挥和发展的可能、团体的表扬、舒适的工作条件以及团结和谐的同事关系等。非经济性薪酬之所以成为薪酬,是因为这些非经济胜的心理效用也是影响人们职业选择和进行工作的重要因素,并和经济性薪酬结合在一起成为企业吸引人才、保留人才的重要手段。 2、企业职工薪酬支付的依据 (1)薪酬对企业员工很重要,但薪酬并不是员工满意度唯一的因素,人的价值是动态的,假如薪酬对某个人的某一阶段很重要,他就会在某一特定阶段很看重薪酬,比如刚参加工作的年轻员工,物质的需求、成家育儿需要钱,他会对薪酬比较看重,而到了另一阶段,他会更看重自己职业生涯的发展,对薪酬会是另一态度。企业要想根据员工在不同职业生涯阶段选择不同的薪闯(制度作为支付依据。 (2)一般来说,企业会对不同人才在薪酬上区别对待,要把最优秀的人才和其他人划分开来,提高他们的敬业度,要做得最好,避免被其他企业挖走。企业为一员工付薪,在迅速发展的环境下,企业应认识到员工个体产生的影响。薪酬关系到具有哪些素质的员工会被吸引到企业中来并被留住,关系到是否能使员工的个人利益与企业长远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对员工的行为和态度产生重要的影响来推动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三、企业对不同岗位员工的薪酬管理 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为基础,企业应按不同岗位的员工采取不同的薪酬管理方法,使之达到最大的激励效用。具体来说按岗位性质的不同,将企业员工分为三大类,分别进行不同的薪酬管理方法。 1、一般岗位员工的薪酬管理 一般员工,主要是指企业生产的一线工人。薪酬收人是绝大一般员工的主要收人来源,它对一般员工及其家庭的保障作用是其他任何保障手段都无法替代的。薪酬对一般员工的保障不仅体现在它要满足员工及其家庭的吃、穿、住、用等各方面的基本生存需要,同时还体现在它要满足一般员工及其家庭的娱乐、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发展需要。一般而言,一般员工比较注重稳定感,希望基本生活和人身安全得到保障,希望生活稳定,免遭痛苦和疾病的威胁,在这些基本需要未满足前,他们是不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的。所以,对一般员工的绩效考核主要是看他们是否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工作,从而确定奖金的分配。 2、科技岗位员工的薪酬管理 科技人员主要指专业技术人员,是指那些用其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为企业的发展解决问题或是从事专业技术研究的员工,主要是企业中的技术人员、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等级别。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薪酬是个人和企业之间的一种心理契约,这种契约通过员工对于薪酬状况的感知而影响员工的工作行为、工作态度以及工作绩效。现实生活中,员工一方面要追求实在的利益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还重视追求自身的价值、主人翁感和认同感。所以薪酬不仅仅是科技岗位员工的种获取物质及休闲需要的手段,而且还是满足员工的价值实现和被尊重的需要的手段。因此,对专业技术人员除了用奖金支付、利润分红以及企业股票认购等形式进行激励之外,不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提供多种学习和培训等机会。 3、管理人员的薪酬管理 管理人员确定企业的经营方向和组织整体发展战略,他们的作用和领导风格还会对组织的工作气氛、人际关系等方面起着主要的影响。管理人员的工作绩效关系到整个企业的兴衰成败,对管理人员实施有效的激励计划,激励他们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这又寸整个企业是很重要的。从长远来看,企业管理人员薪酬激励与业绩考核结果相挂钩,如高管人员的薪酬结构,可变薪酬的比例增加,这既便于薪酬与绩效挂钩,又可以降低企业的风险,而且对高管人员也有好处。再有,目光长远的企业应当考虑将高管人员相当一部分的薪酬作为未来的报酬,既能满足高管人员风险回报的要求,又能刺激高管人员为企业的长期发展进行考虑,避免短期行为的发生,有利于企业持续发展。 四、企业薪酬管理需要注意的问题 1、薪酬标准公平合理 企业员工在评价自己的薪酬时,不仅关注其薪酬本身价值的大小,而且还会与同一行业、同一地区、同等规模企业中类似职务的薪酬以及自己以往的薪酬相比。只有当认为比较公平台理时,激励机制才能持续有效。另外,企业忌为高管人员制定“旱涝保收”薪酬制度,应体现高管人员获取薪酬的多少与其所实现的业绩密切相关,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薪酬标准的公平性。 2、物质薪酬与精神薪酬相结合 企业往往将物质薪酬当成是激励员工的唯一手段或至少是最重要的手段,想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认为只要支付了足够的薪水,便能更容易地招聘到一流的员工,员工也不会轻易离职。然而,对于企业中的高素质人才,“金钱不是万能的”,加薪产生的积极作用也同样遵循边际收益递增后必存在递减规律。只有物质报酬与精神报酬结合在一起才能产生最有效的激励效用。 3、薪酬管理适应企业战略 企业通常强调的是人才吸引、保留、激励以及开发,但是吸引、保留、激励以及开发人才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和长远规划。因此,薪酬管理必须围绕企业战略以及远景目标进行。 4、薪酬管理与企业文化关系 薪酬管理与企业文化是紧密联系的,不同类型的企业文化需要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支撑,而薪酬则要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相协调,必须随企业文化的改变而进行变革,不能自行其是。 随着经济的发展,薪酬问题变得越来越敏感而又难以管理,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针对不同岗位的员工采取不同的薪酬管理方法,尽可能的满足每个员工最迫切的需求,提高他们工作的热晴,创造出更大的企业价值。
控制科学论文:支出控制科学组织物流论文 论文摘要: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物流产业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而长期以来,物流一直被称为企业的第三大利润源泉,加强物流活动的管理、控制和降低企业各种物流费用,对我国企业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阐述了物流成本的概念以及其核算现状,并提出物流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和降低物流成本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物流成本成本核算物流成本管理 一、物流成本的概念 1、物流成本的概念。我国对物流成本的定义是根据2001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标准物流术语》中的规定:“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即产品在实物运动过程中,如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各个环节所支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 根据上述概念可将物流成本划分为保管成本、运输成本和物流管理成本。保管成本是指花费在保存货物上的费用,既包括仓储、残损、人力费用及保险和税收,又包括库存占压资金的利息。运输成本主要指货运费用,即运输部门的运作和装卸费用。物流管理成本是指企业为了保证其物流部门能够合理有效的运作而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所耗费的成本,它的核算一般是根据行业以及历史情况确定一个固定比例,乘以保管成本和运输成本的总和计算得出。 2、传统物流成本与现代物流成本的区别。传统物流成本主要包括企业对外支付的物流费用,如支付的运输费、保管费以及材料的购买费、装卸费等,是物流成本中易于企业核算的一小部分费用。而现代物流成本既包含企业对外的物流费用,还包括企业内部发生的物流费用。企业内部的物流费用包括企业内与物流中心相关的人员费用、设备折旧费用、库存占压资金的利息以及流通过程中的基础设施投资等,其中把库存占压资金的利息加入物流成本,这是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费用计算的最大区别。由于企业内部的物流费用一般会分散统计于制造费用、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当中,使得企业难以明确划分和单独核算这一部分物流成本,如何降低这部分物流费用便成为了企业成本管理的重点。 二、物流成本的核算 由于物流成本的客观存在及其重要性要求企业应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核算。物流成本核算的作用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通过对物流成本的核算,可以提供全面、系统的物流成本信息,使得企业能够准确把握物流成本大小和它在生产成本中所占的地位,进而及时发现企业物流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企业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其次,利用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所提供的资料,可以为企业编制物流预算和预算控制提供所必需的资料。正确地核算物流成本,可以提供物流成本的准确信息,提高物流管理的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因此,加强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和管理,将对提高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由于目前我国尚未制定关于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办法,使物流成本的核算在理论上尚没有统一的方法,企业大都根据自己对物流成本概念的理解,运用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核算企业成本,这造成物流成本核算的随意性,使企业所核算的物流成本信息缺乏准确性和可比性。此外,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还没有真正计算过物流成本,尚不了解物流成本占总成本的多大比重,即便是个别企业计算过,也是由于采用的计算标准不统一,对物流成本中的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各自内涵的确认不统一等,造成其核算结果间缺乏可比性。要解决我国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困惑,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尽快制定出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规范和计算标准,使企业对物流成本的核算有统一的标准规范,计算结果相互可比;另一方面企业应提高对物流成本会计核算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健全相关的核算制度和方法,加强对内部物流成本的控制和监督力度。 三、物流成本管理及其意义 物流成本管理,就是以成本为手段去管理物流,即管理的对象是物流而不是成本。按其目的和方法可分为物流成本控制和物流成本降低。物流成本管理是物流管理的重要内容,降低物流成本与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是物流管理最基本的内容。加强物流成本管理对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活动的经济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物流成本的有效把握,科学合理地组织物流活动,加强对物流活动过程中费用支出的有效控制以及根据物流成本计算的结果制定物流计划,从而达到降低物流总成本,提高企业和社会经济效益的目的。 四、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径 第一,企业要根据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对象确定本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具体项目。按照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管理的要求,设置相应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簿,这是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关键。企业还应根据物流成本的核算特点设置适合本企业的物流成本会计报表,编制其物流成本会计报表,提供本企业的物流成本信息。 第二,通过实现供应链管理来降低物流成本。随着当今企业间价格竞争的激化,现代物流成本控制不仅强调局部控制,更应重视系统化的综合控制。伴随着ECR等新型供应链体制的出现,企业应考虑在新型物流供应链管理体制下从产品制造到最终用户整个过程的整合优化,协调企业与其他企业(如零件供应商)、运输商以及客户之间的关系,实现整个供应链活动的效率化,从而降低物流成本。 第三,从流通全过程的视角降低物流成本。对于物流企业或是企业的物流部门来说,控制物流成本不仅仅是本企业或其物流部门的事情,而且还应该考虑从产品制成到最终用户整个流通过程的物流成本效率化。随着折扣店的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厂商必须适应零售业这种新型的业态形式,展开直接面向零售店铺的物流活动。在这种情况下,要求企业建立新型的符合现代物流发展趋势的物流中心和自动化设施,这些投资可能从短期来看增加了物流成本,但从企业整个流通过程的长期发展来看,却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物流绩效。 第四,通过建立物流责任会计管理制度降低物流成本。物流责任会计制度是根据不同级别的物流管理部门和人员应负的责任,搜集、汇总及报告有关资料的一种会计制度,它能把责任实体控制与物流成本核算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以“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归集成本,进而实现物流成本的降低。 控制科学论文:科学发展观成本控制与管理论文 内容摘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从国家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科学发展观。本文以这一科学发展观为基点,界定社会成本控制和管理的涵义,分析了目前社会成本增大的现实原因,并提出其相应的控制和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社会成本社会成本控制和管理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深化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科学发展观。强调更快、更好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规定;实现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孙向军,2005)。传统观念认为发展就是单纯的追求经济增长,科学发展观改变了这一认识。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单纯的经济增长不等于社会发展,社会的发展是多方位的。这就要求我们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各个领域和环节的健康发展。科学发展观的这一思路也适用于社会成本的控制与管理。 社会成本控制与管理的涵义和实质 成本是经济学中一个普遍的经济范畴,美国会计协会与标准委员会对成本做了如下定义:“成本是为了一定目的而付出的(或可能付出的)用货币测定的价值牺牲。”经济学最核心的问题是资源有效配置的问题,而这一问题产生的前提是这样一个基本经济事实:资源是稀缺的。这就构成了机会成本概念的基础。不管是国家、厂商还是个人,拥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而任何资源都可能有多种不同的用途。一般在使用资源的时候,总试图在不同的用途中去选择能够带来最大收益的用途。另一方面,当我们选定了某种资源的用途,就放弃了资源用于各种用途的“机会”,放弃这些机会也就意味着放弃了在这些用途中可能得到的收益。在这个意义上,被放弃的收益也就成为一种“成本”。严格地说,机会成本是指由于将资源用于某种特定的用途而放弃的其他各种用途所能带来的最高收益,通常并不是实际发生的成本,而是在选择资源用途时所产生的观念上的成本。机会成本的概念对经济分析非常重要,它是用经济学的眼光对资源进行估计的成本。虽然精确计算机会成本常常带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但它的大小的估计对于资源的使用方向来说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以上考虑的是每一种单项资源的机会成本,而一个国家的经营需要使用许多种资源,那么,从经济分析的观点出发,国家经营的总成本就应该将所使用的所有资源的机会成本都考虑在内,这就是国家经营的总的机会成本。我们把如此计算出来的总成本称为国家经营的经济成本,也就是说,经济成本等于国家所有投入要素的机会成本之和。故成本控制与管理必须在效率的基础上谋求各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价值公平。政府必须从社会公众角度出发,全面衡量各经济组织产品或服务寿命周期内的成本与效益,以社会成本最小化,而不是以制造成本或顾客成本最小化作为成本决策的依据,此即社会成本控制。它通过运用影子价格法和机会成本法,综合考虑经济组织行为对有关各方环境的影响来实施宏观的成本控制,此时成本控制管理战略演进为一个由全体经济组织构成的整体国家与环境融为一体的开放性系统。 社会成本增大的原因 社会成本是一国的政府、经济组织及个人发生的一切成本的总和。目前我国社会成本增大也就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导致: 政府社会成本过大。其一是政府机构和官员有预算规模最大化的偏好。原因有二:政府机构规模越大,则可以获得的预算越大(傅光明,2002);政府支出的大小与官员权力大小成正向关系。其二是政府的管理效率低下。其三是政府决策失误导致的社会损失。其四是政府官员“失节”,即贪污腐败造成的损失。其五是政府效率失常引起的损失。 人力资源成本增长过快。其增长趋势主要来源于人力资源的激烈竞争;工资的比较差异和劳动力价值的自我认识也是诱发人力成本过快增长的主要因素;我国的一些宏观经济政策也导致劳动时间的减少,在劳动效率变化不大的状况下,致使人力资源成本升高;教育费用增长过快,合格劳动力培训成本急剧上涨,未来人力成本普遍增长。 资源价格不断攀升。这里指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来源,一国的自然资源状况决定了社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对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有着决定性影响。2000年我国石油及成品油价格与国际接轨,加之自身能源结构不合理,导致自然资源价格飙升。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因而治理环境的成本日益增大。 融资成本和科技创新成本的升高。从理论上看我国企业的融资渠道较多,但渠道大多不畅通。如商业银行的利率已降至历史最低水平;股票筹资市场不规范等。科技创新是一国发展和保持竞争力的重要条件,但目前我国普遍不具备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条件,主要在于缺乏巨大的资金投入和风险分担模式。 社会成本控制与管理的具体对策 面对社会成本逐步增长的不利形势,我们应采取切实措施对其加以控制和管理。具体对策如下: 控制和管理政府社会成本的对策。其整体思路:使最广大的社会公众积极参与改革实践和改革政策的制定与选择过程,这是经济改革公正性的基本保证;继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使其与经济体制的巨大变化相适应,是使改革过程中的利益再分配符合社会偏好的基本保障;改进政府的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如政府的纵向层次和横向幅度以及该结构基础上的管理规则;建立起完善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对改革的受损者予以补偿;处理好社会公平与社会效率之间的关系。 其具体举措为:努力提高各级政府决策者及全体成员的成本控制意识;用市场机制推进区域发展;加快组织体制改革;大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开发人力资源强化干部效能的管理与考核;加快财政体制改革;创新公共物品提供方式;创新政务服务;加快职务消费制度改革;大力推进电子商务;政府要重视基本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储备,保持物价稳定;进一步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的力度,促使企业规模经营。 控制和管理企业成本的对策。企业自身要加强管理,提高管理效率,提高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闲置和无效消耗,以降低成本,同时加强对各种创新风险的评估,避免风险损失。具体举措有:企业应树立成本控制观念,树立战略成本委员会,把成本控制应用于价值链管理;企业应实行差异化战略,掌握好知识资本成本,为此需要有很强的研究与开发能力,以及有能够确保激励知识型员工创新型的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在成本控制方法上需推行作业成本法,全面控制成本;公司产品价值是不断积累的动态过程,包括采购、制造、销售等服务流程,在此过程中需减少非增值作业流程,实现企业价值和成本配比的最优化。 控制科学论文:科学发展观社会成本控制论文 内容摘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从国家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科学发展观。本文以这一科学发展观为基点,界定社会成本控制和管理的涵义,分析了目前社会成本增大的现实原因,并提出其相应的控制和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社会成本社会成本控制和管理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深化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科学发展观。强调更快、更好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规定;实现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孙向军,2005)。传统观念认为发展就是单纯的追求经济增长,科学发展观改变了这一认识。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单纯的经济增长不等于社会发展,社会的发展是多方位的。这就要求我们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各个领域和环节的健康发展。科学发展观的这一思路也适用于社会成本的控制与管理。 社会成本控制与管理的涵义和实质 成本是经济学中一个普遍的经济范畴,美国会计协会与标准委员会对成本做了如下定义:“成本是为了一定目的而付出的(或可能付出的)用货币测定的价值牺牲。”经济学最核心的问题是资源有效配置的问题,而这一问题产生的前提是这样一个基本经济事实:资源是稀缺的。这就构成了机会成本概念的基础。不管是国家、厂商还是个人,拥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而任何资源都可能有多种不同的用途。一般在使用资源的时候,总试图在不同的用途中去选择能够带来最大收益的用途。另一方面,当我们选定了某种资源的用途,就放弃了资源用于各种用途的“机会”,放弃这些机会也就意味着放弃了在这些用途中可能得到的收益。在这个意义上,被放弃的收益也就成为一种“成本”。严格地说,机会成本是指由于将资源用于某种特定的用途而放弃的其他各种用途所能带来的最高收益,通常并不是实际发生的成本,而是在选择资源用途时所产生的观念上的成本。机会成本的概念对经济分析非常重要,它是用经济学的眼光对资源进行估计的成本。虽然精确计算机会成本常常带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但它的大小的估计对于资源的使用方向来说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以上考虑的是每一种单项资源的机会成本,而一个国家的经营需要使用许多种资源,那么,从经济分析的观点出发,国家经营的总成本就应该将所使用的所有资源的机会成本都考虑在内,这就是国家经营的总的机会成本。我们把如此计算出来的总成本称为国家经营的经济成本,也就是说,经济成本等于国家所有投入要素的机会成本之和。故成本控制与管理必须在效率的基础上谋求各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价值公平。政府必须从社会公众角度出发,全面衡量各经济组织产品或服务寿命周期内的成本与效益,以社会成本最小化,而不是以制造成本或顾客成本最小化作为成本决策的依据,此即社会成本控制。它通过运用影子价格法和机会成本法,综合考虑经济组织行为对有关各方环境的影响来实施宏观的成本控制,此时成本控制管理战略演进为一个由全体经济组织构成的整体国家与环境融为一体的开放性系统。 社会成本增大的原因 社会成本是一国的政府、经济组织及个人发生的一切成本的总和。目前我国社会成本增大也就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导致: 政府社会成本过大。其一是政府机构和官员有预算规模最大化的偏好。原因有二:政府机构规模越大,则可以获得的预算越大;政府支出的大小与官员权力大小成正向关系。其二是政府的管理效率低下。其三是政府决策失误导致的社会损失。其四是政府官员“失节”,即贪污腐败造成的损失。其五是政府效率失常引起的损失。 人力资源成本增长过快。其增长趋势主要来源于人力资源的激烈竞争;工资的比较差异和劳动力价值的自我认识也是诱发人力成本过快增长的主要因素;我国的一些宏观经济政策也导致劳动时间的减少,在劳动效率变化不大的状况下,致使人力资源成本升高;教育费用增长过快,合格劳动力培训成本急剧上涨,未来人力成本普遍增长。 资源价格不断攀升。这里指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来源,一国的自然资源状况决定了社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对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有着决定性影响。2000年我国石油及成品油价格与国际接轨,加之自身能源结构不合理,导致自然资源价格飙升。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因而治理环境的成本日益增大。 融资成本和科技创新成本的升高。从理论上看我国企业的融资渠道较多,但渠道大多不畅通。如商业银行的利率已降至历史最低水平;股票筹资市场不规范等。科技创新是一国发展和保持竞争力的重要条件,但目前我国普遍不具备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条件,主要在于缺乏巨大的资金投入和风险分担模式。 社会成本控制与管理的具体对策 面对社会成本逐步增长的不利形势,我们应采取切实措施对其加以控制和管理。具体对策如下: 控制和管理政府社会成本的对策。其整体思路:使最广大的社会公众积极参与改革实践和改革政策的制定与选择过程,这是经济改革公正性的基本保证;继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使其与经济体制的巨大变化相适应,是使改革过程中的利益再分配符合社会偏好的基本保障;改进政府的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如政府的纵向层次和横向幅度以及该结构基础上的管理规则;建立起完善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对改革的受损者予以补偿;处理好社会公平与社会效率之间的关系。 其具体举措为:努力提高各级政府决策者及全体成员的成本控制意识;用市场机制推进区域发展;加快组织体制改革;大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开发人力资源强化干部效能的管理与考核;加快财政体制改革;创新公共物品提供方式;创新政务服务;加快职务消费制度改革;大力推进电子商务;政府要重视基本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储备,保持物价稳定;进一步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的力度,促使企业规模经营。 控制和管理企业成本的对策。企业自身要加强管理,提高管理效率,提高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闲置和无效消耗,以降低成本,同时加强对各种创新风险的评估,避免风险损失。具体举措有:企业应树立成本控制观念,树立战略成本委员会,把成本控制应用于价值链管理;企业应实行差异化战略,掌握好知识资本成本,为此需要有很强的研究与开发能力,以及有能够确保激励知识型员工创新型的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在成本控制方法上需推行作业成本法,全面控制成本;公司产品价值是不断积累的动态过程,包括采购、制造、销售等服务流程,在此过程中需减少非增值作业流程,实现企业价值和成本配比的最优化。 控制科学论文:浅谈科学计量在控制能耗中的作用 摘要:如何利用科学的计量方法、先进的计量仪器来及时有效的控制浪费,降低能源消耗、节约成本并努力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是烟草行业的重要职责。以先进的计量工具为依托,建立科学完善的计量体系,利用数据分析,研究合理的改进方案,进行生产技术改造,就能够使能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烟草企业;科学计量;能耗控制;节能降耗 一、概述 随着改革重组、强化基础建设,实行规范等一系列活动的展开,企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司投入了大量资金及人力、物力加大技术创新,增加技改投入,实施节能降耗,从落实领导责任、严格考核制度、强化宣传教育、加强日常管理、坚持管理创新等方面入手,切实将节能降耗工作落实到位。制丝车间、卷包车间、能源动力车间等生产设备近年来通过技术改造在较大程度上实现了设备高效、低耗、安全可靠的优越性能。2010年企业生产卷烟计划耗油15.26升/箱,实际使用12.67升/箱,节约用油2.59升/箱。计划耗水0.94吨/箱,实际使用0.69吨/箱,节约用水0.25吨/箱。计划耗电40.3度/箱,实际使用38.56度/箱,节约用电1.74度/箱。全年产量23万箱,这一系数据背后,体现出的不仅仅是企业有效控制能源,降低成本所带来的效益,更体现出了有效的科学计量在企业生产运营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二、科学计量的意义 在5月20日世界计量日来临之际,如何真正让人们充分认识计量,积极支持计量,科学运用计量,让计量工作更好地为在能源消耗中占大头的企业控制能耗起到关键作用而尤为重要。 计量对于烟草企业而言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节能降耗是计量工作最终的目的,能够为烟草企业的长期发展创造条件。要根据计量检测数据的分析,探索合理的改进方案,进行技术改造,就能够使能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为企业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企业要想生存、发展、壮大必须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为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谋福祉创建良好的条件。同时,节能降耗也是企业提高管理水平、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增强竞争力的必然要求。烟草企业更要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把节能工作摆在事关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位置,高度重视节能工作,积极行动起来,担负起节能降耗主力军的重任,深入持久地开展节能降耗活动。 计量工作是国家实行法制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在世界各国都是由政府直接进行管理,它对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保证国家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经营管理水平等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各项节能措施的落实也都离不开计量工作,能源计量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在工业生产领域,从原材料采集、运输、物料交接、生产过程控制到成品出厂,都需要通过计量检测数据控制能源的使用。计量工作是企业节能降耗的“标尺”和“眼睛”,只有通过准确的计量检测,企业的能源消耗才能准确地进行统计,对能耗的各种指标的考核才能实现。 缺少科学的计量数据,节能和管理就是一句空话。它是一切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计量数据不准或不真实,那些成本、经济效益都不可能真实。没有准确和必要的计量数据,能源审计的能量平衡表无法编制,能源网络图无法绘制,能量平衡测试工作也无法进行,也无法找到节能降耗的关键环节。没有可靠的计量检测数据,企业的能源消耗就是一本“糊涂账”,更谈不到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率。认识是行动的先导,不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或者对能源计量工作重视不够,想把企业节能工作搞好,就是一句空话。对能源计量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片面追求产量和产值、忽视能源计量数据管理和使用、不把计量数据作为能源管理节能降耗和成本核算依据的错误观点必须转变。 计量管理工作要融入到企业节能降耗中去。为做好节能降耗工作,要制定严格的能源管理制度,这些规章制度明确规定各有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标准,理顺了工作流程,各项管理工作才能规范、顺畅。这些制度包括:用电管理制度、用水管理制度、用油管理制度、统计管理制度、定额管理和奖惩制度。特别是定额管理制度在节约用能、合理用能、控制能源消耗生产成本的过程中发挥较大作用。通过在能源使用全过程的各个环节上安装的能源计量器具,使得各个环节上的能源是否按定额消耗就有了依据。 在进行数据统计过程中,认真核对数据,既要保证数据准确,更要保证每个数据来源真实可靠。结合生产实际情况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有异常及时与计量人员沟通,查找数据异常原因,并及时解决,经过认真核实,为领导提供详实的统计分析数据,为决策提供依据。数据是能源统计工作的一把标尺,更是检验工作好坏的第一标准。季度能源分析便是对全年能源管理工作阶段性的审查,通过发现问题来不断修正企业能源运行轨迹以达到控制能源使用之目的,所以此项工作尤为重要。每次我都反复核算,确保数据准确无误后,再将本年度综合能耗与去年同期加以对比,计算增减量百分比,并结合产量、设备、环境等因素理性分析上升或下降原因,做到真实、完整、可靠,为企业控制能源使用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先进的硬件设施不断完善,自2005年末起至今,我厂陆续安装了27块蒸汽流量计、7块压缩空气流量计、3块柴油质量流量计、1块柴油体积流量计和29块自来水表。基本满足了我厂能源2次计量的要求。有可靠的数据做依据,才能实现对能源消耗的合理控制,才能进行正确的数据分析,及时发现缺陷和漏洞,制定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严格实施对能源使用消耗的动态检测和控制。 三、结语 综上所述,计量工作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只有依靠科学的能源计量手段和管理方法,促进节能降耗,才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全力打好节能降耗攻坚战,为促进经济协调稳定健康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控制科学论文:浅议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 摘要:2012年财政部颁布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2014年1月1日起实施,至2017年,各科学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立已经初具规模,部分单位编写“内控手册”、成立内控委员会或内控部门,内控在形式上、制度上不断健全。但内控管理发展到一定程度,想要走的更远,充分发挥内控的作用,实现内控的目标,只建立在制度层面,将制约内控的发展,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实现其目标。必须提高技术层面,与制度、政策层面相互补充。内控信息化的建设,就是内控技术层面的体现。文章就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的必要性、主要内容、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壁垒 一、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的必要性 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是通过先进的网络、软件等技术,把内控流程化、技术化从而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提供瓤丶际踔С郑把内控作用充分发挥,使内控从制度层面落实到执行层面。 (一)降低运行成本 科学事业单位具有其独立的特性,兼具公益性。人员构成比较复杂,有编制人员、合同制等人员,需要不同口径管理。资金来源渠道多样,有财政拨款、单位自筹、企业联合开发等途径。科学事业单位承担各级课题、基金、平台,拥有大量专利知识产权,科研开发,成果转让。各种课题、基金、科研开发就有周期性、延续性、规模性、保密性。以上复杂的人员结构、多元化资金渠道、复杂的业务工作,没有科学、现代化的内控信息化管理,将在整个科研单位形成管理的瓶颈,不能有利的协助科研团队。有效的内控信息化管理将降低运行成本,为内控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二)减少错误、避免舞弊 内控信息化建设是内控的利剑,使内控落实到行动,实现由权控改变为岗位职责控制。更有效的减少和消除人为操纵的因素。信息化内控建立,打破了原有内控体系的控制模式,全员参与,最大限度的控制单位业务及其过程,提高管理的信息的集成度、流转速度和透明度,避免不合理的人为控制,使事后适时的内控控制模式向事前、事中、实时控制转变,从而有效提高内控质量,实现内控目标,减少错误,避免舞弊。 (三)提供更加便利及时的管理运行模式 信息化建设充分体现了时效性,不受人员、地点、时间的限制,尤其是近几年手机APP的开发,为信息化建设实现移动办公,实现实时办公。 二、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环境建设 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建设的前提是环境建设。环境的建设包括政策层面和人员层面。 1. 政策层面。政策层面的支持,是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建设的原动力。科学事业单位不同于企业,企业内控建设的原动力是提高经济效率,减少成本,增加利润。科学事业单位人员经费、科研经费都是财政拨款,原动力不同于企业,缺少主动性,必须政策层面的要求,才能启动信息化建设,才会有经费进行信息化建设。 2. 人员层面。只有科研事业单位高层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对内控信息化建设得到认可,形成统一的认知,内控信息化建设和运行才有效。科学事业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对内控信息化的态度,决定着内控信息化建设的执行力度。科研人员对内控信息化的认可、支持才能使内控信息化建设执行顺畅。 只有大环境得到认可,才能推动内控信息化在事业单位的实施。 (二)人员建设 科学事业单位的信息化人员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需要专业的信息化电脑软件技术人员、政策管理方面的人员和科研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有机结合。 1. 技术研发、操作人员。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整个建立运行期间,前期平台的建设需要专业的软件开发人员,运行过程中需要专业的程序操作人员,后期需要专业的维护、更新人员。整个过程对网络技术、办公软件等操作人员的要求很好。 2. 政策管理方面人员。科学事业单位受政策影响,内部控制管理有特定的要求,如:仪器采购等需要进行政府采购,这些政策的管理人员必须与信息化建设运行的技术人员建立好沟通方式,在内控信息化建设运行过程中与政策相结合,设定好内控程序。政策的管理人员同时具有对内控信息化操作人员的监管职能、评价职能,内控信息化运行的有效性通过政策管理人员进行评价。 3. 科研人员。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建设就是让管理人员更好的服务于科研人员,为科研工作提供更好的数据、技术支持,因此,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建设离不开科研人员的参与。根据科学事业单位的独特性,课题等方面的研发,从立项到实施再到最后的结题和绩效评价都具有学术专业性,没有科研人员投入到内控系统,内控从源头就都是不专业,没有针对性的,起不到内控的作用。 三方面的复合性人才或相关人才具备,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人员建设才建立。才能从技术层面、管理层面、业务层面对信息化内控进行实施。 (三)技术建设 1. 软件:内控信息化操作软件是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建设的核心。软件的研发除具备通用的管理层面的研发外,还要根据科学事业单位的科研特点,对科研经费进行网络管管理,对科研课题成本考核、绩效评价、数据采集提供更加直观、量化的数据支持。 2. 硬件:电子化设备、网络覆盖构架、数据存储等设备的配备、建设是内控软件系统得以应用的硬件设备支持。信息化软件运行是否畅通有利,离不开与之相配备的硬件支持。 适合自身管理运行模式的内控信息化软件和硬件是内控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难点。需要前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前期研发,后期需要不断地完善、维护。 环境建设、人员建设、技术建设三个方面构成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建设的基石,三方面相互关联、制约,涉及到科学事业单位的方方面面,合理把控好这些方面,将使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建设在科学事业单位运行。 三、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科学事业单位对内控信息化建设不重视 1. 对内控认识不足 内部控制的施行,在各个科学事业单位的进展层次不同,认识程度不同。有的单位停留在规章制度等条例性建设层,有的单位只把内控限制在财务控制方面,没有全面了解内控。内控是领导领军,财务牵头,全员参与。很多科研人员认为内控是与科研无关的事情,殊不知,内控信息化建设好,是提高科研团队效率的有利保障。 2. 对内控信息化建设没有概念 现阶段许多科学事业单位对内控信息化建设没有概念,了解很少。殊不知,内控信息化建设是内控更高层面的技术要求,是使内控从制度层面落实到技术层面的具体表现,是制度和技术层面的共同发挥作用的集合,两者建设完备才能充分发挥内控的作用。 3. 没有认识到内控信息化建设的优越性 科学事业挝恍畔⒒建设成功,将节约大量的人力管理成本。许多流程将通过网络实现,节约时间。系统化、程序化的管理将大量减少人为因素,防止舞弊现象的发生。信息化的建设,大量的数据通过信息化设备管理,对科学事业单位进行数据的整理、提前提供数据支持。信息化建设对科学事业单位是一劳永逸的工作。 (二)缺少专业信息化内控人员 内控信息化建设,人员的需求是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科学事业单位人员编制有限,特别是科学事业单位,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还达不到满足,不可能引进专业的或者专职的人员进行内控信息化建设。在现有管理人员中进行内控信息化建设,绝对不是容易的事,这对管理人员的专业要求相当高。 内控本身就是把握单位内部管理漏洞、舞弊等现象的工作,所以内控管理人员,尤其是内控信息化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人生观、价值观,具备专业的职业素养,对内控信息化管理中的不足及时维护,不能形成空设,发挥不了内控信息化的作用。 (三)资金方面、技术层面存在壁垒 1. 资金方面:内控信息化软件研发、硬件建设和日常维护、运行,对资金需求量较高。科学事业单位资金依赖于财政拨款,专门拿出资金进行内控信息化建设而非专业领域的投入,存在相当大的困难。 2. 技术层面:现阶段,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但针对科学事业的单位的内控信息化系统很少。并且科学事业单位每个单位科研立项的角度不同,从原材料采购、仪器的需求、成本的核算、成果的转化、项目的审核都具有其独特性,需要针对每个单位建立独特的适应本单位自身情况的内控信息化管理操作系统。 综上所述,现阶段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政策、认知、人员、技术存在很大的不足,没有形成规模和产业。 四、对策 (一)提高对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认识,充分体现内控信息化优越性 科学事业单位应把内控、内控信息化建设工作作为长期的任务,不是一时的任务。定期、分批组织各个层面的人员参加专门的内控培训,掌握最新动态和政策,从政策层面提高认知。 组织单位内控相关人员,到其他内控信息化建设较好的单位参观、学习、交流。我国现阶段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但企业内控信息化起步较早,有的企业内控信息化建设已经出具规模,内控信息化在企业管理方面的优越性也充分体现。组织参观交流,对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建设是实践性的体验,是内控信息化运用、管理、优越性的充分体现,是科学事业单位必须进行内控信息化管理的有力证明。 (二)把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人员建设提到日程 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人员建设可以根据单位自身情况,前期聘请专业内控信息化专家入驻,进行专业辅导。运行期间内控信息化人员需要不断参加培训、学习,掌握新技术。设置专职或兼职的信息化管理运行人员,合理利用现有人力资源,与现有管理岗位相融合,设置好职责权限,减少内控信息化人员管理人员舞弊现象。 (三)结合单位自身情况,对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合理开发 1. 依托专业的社会机构 我国现阶段,许多社会机构具备内控信息化建设的能力。事业单位可以选择这种专业的团队,结合对本单位实际情况,对内控信息化建设进行研发、运行、管理。其优点是更具有专业性,而且符合内控建设的要求,由专业团队对自身不足、内控漏洞进行设置。其缺点资金需求量大,日后维护受开发单位限制。 2. 自主开发 大型的科学事业单位自身拥有专业的信息化部门,具备自主研发内控信息化平台的能力。可以根据单位自身情况合理建设内控信息化平台。中、小型科学事业单位可以依托同行业或具备自主研发的科学事业单位共同联手开发内控信息化平台。自主研发前期投入、摸索可能很困难,但单位拥有自主权,后期的维护、运行成本低。自主研发,需要单位自身具有很高的内控意识,敢于发现自身管理漏洞。 3. 合理利用现有资源 对于资金规模、信息化技术有限的科学事业单位可以合理利用单位现有资源。科学事业单位在预算、采购、资金支付、决算、资产管理等方面建立了完善的网络体系,财务管理软件、人事管理软件、公务卡结算业务、网上银行等配套软件的合理运行、管理,能满足科学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的许多方面。但现有资源比较零散,必须进行专业的整合管理。利用现有资源投入少、见效快,但只是满足当前管理的要求,不能充分体现内控信息化的优越性。 科学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不断地摸索中前进,但科学事业单位的内控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 (作者单位:山东省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控制科学论文:用控制变量法教学,发展学生科学素养 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它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广泛地运用在各种科学探索和科学实验研究之中。生发现渐近线,为获取渐近线的方程、探讨渐近线的性质做好铺垫。 2教学反思 2.1科学方法引入教学,使探究落到实处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基于教师良好的课堂教学设计。精巧合理的教学设计能有效激发学生思考,辅助学生自主建构,有利于学生的课堂生成和知识内化。合理的教学设计,既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准确理解、教学目标的准确分析、学生学情的准确把握,又需要教师有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敢于超越的教学方法。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引入“控制变量法”等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设计实验帮助学生形成直观感知和初步判断,通过软件工具或其他实验器材对猜想的结论进行深入分析,探讨量的变化带来的影响,变量之间的关系与联合作用、独立作用,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抽象数学模型,把握因果关系与问题实质,进行理性论证,这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巧妙破解教学难点问题,还能帮助学生掌握一套简单有效的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易于理解,容易上手,学生完全可以掌握,有了这样的研究方法,学生就可以针对多变量(因子)的问题自主设计实验,自己开展研究,而不是停留于听老师讲,看老师做,或者跟着老师做。真正实现不只授人以鱼,而且授人以渔。学生在实验一和实验二的操作体验后自主设计实验三,就是方法内化,活学活用的具体体现。 2.2实验与引导有效结合,使探究得以深入 “控制变量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观察的方法,它有利于我们从实验现象中观测不同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得出初步的判断和推论。但是仅停留于现象的认知是片面的,实验难免受制于实验对象的特殊性而不能涵盖全体,实验设计是否覆盖全面,设计是否有针对性,是否安排得当、操作简便,也是影响实验结果的重要因素。 因为缺乏锻炼尝试和有意识的训练,学生设计实验的意愿不足,能力还有欠缺,还需要教师针对具体教学问题,恰当地引导实验探究,实验四的探究就是在学生探究无法进一步深入下去的情况下,在教师抽象出双曲线系模型后展开的。在教师的及时引导后,学生借助实验现象自然地发现了渐近线,使教学难点变得水到渠成。 2.3打破学科之间的藩篱,使素养得以延伸 目前,国际上普遍将科学素养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国际学生科学素养测试大纲(PISA)中提出,科学素养的测试应该有三个方面组成:科学基本观念、科学实践过程、科学场景;在测试范围上由科学知识、科学研究的过程和科学对社会的作用三个方面组成。 教育是影响公民科学素养的主要因素,当前的学校教学中,各学科在自身的教学大纲中都会明确相应的学科核心素养要求,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着相互孤立、甚至割裂的现象,学生往往只会在本学科固有的情境中使用一些方法,一旦离开常见的情境,便想不到或者不会用。改变现状的一个现实可行的重要途径,是改变教学观念,在教学设计中打破学科之间的隔阂,丰富知识、方法使用的情境,将科学方法附着于各N可能的学科场景,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渗透科学方法的学习,培养质疑、探究精神,在实践中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充分延伸,形成高尚的科学情怀,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现实生活。 控制科学论文:强化科学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和控制的策略分析 摘 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科学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管理也提出了较高要求。但就目前我国科学事业单位的发展现状来看,大部分单位这财务预算管理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针对这一现象,本文详细分析了现阶段科学事业单位在财务预算管理方面存的相关问题,进而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能蛭我国未来的财务管理工作提供有利参考意见。 关键词:科学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存在问题;有效措施 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带动我国科学事业单位的相应改革,在这种情况下,科学事业单位如果不加强其在财务预算方面的管理力度,就会导致单位出现收支失衡的现象,进而制约单位的健康发展。因此,科学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发展情况进一步强化财务预算的管理和控制,以此实现单位资金的合理配置,进而促使单位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科学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预算管理观念落后 现阶段,在我国大部分的科学事业单位中,对于财务的预算管理仍然在沿用传统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而且有些单位还出现了通过人为更改预算金额的现象,这种行为虽然可以让资金预算在表面上满足单位各项事务的处理需要,但是这与单位的实际预算并不匹配。同时,这些单位中的相关领导人员对此现象也表现出了不重视的态度,致使单位内部的财务预算管理混乱的情况愈演愈烈,例如在单位进行预算编制的基础工作时,工作人员往往不会对预算数据进行详细核实,毫无疑问,这会直接影响到预算结果的准确性。除此之外,在科学事业单位进行预算编制的过程中,由于单位领导和预算人员对于财务预算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知,对项目资金总额进行了夸张虚报,使单位资金不能得以合理利用,从而制约了单位的健康发展[1]。 (二)财务预算管理机制不完善 对于企业而言,建立完善的财务预算管理机制是规范财产管理的重要基础,显然目前我国多数科学事业单位在这这方面是有所欠缺的。由于受到传统财务预算管理观念及企业文化环境的双重影响,大部分科学事业单位的各部门领导对财务预算管理与单位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并未给予充分重视,所以对于专业预算编制人员的培养力度也就明显不足,而一个单位如果缺乏高素质的财务预算工作人人员,就会严重制约其预算编制的质量,进而导致单位资金规划不合理,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受到限制[2]。 (三)财务预算编制不规范 在科学事业单位中,不能实现对财务预算的科学管理与有效控制根本原因可以归结于预算编制的不合理。具体而言,在单位进行财务预算编制的过程中,一方面相关人员没有遵循国家规定的财务预算编制标准,而是凭借以往的工作经验进行预算编制,这就使预算编制的内容不规范,增加了单位的预算管理难度。而另一方面则是科学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编制内容过于笼统,即对单位各项业务项目所对应的的预算经济指标没有进行明确表示,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企业对项目监督力度。 (四)财务预算管理与实际生产相脱节 目前,在我国多数科学事业单位中,财务预算管理部门仅仅是单位的空架子,并未发挥其真正作用。究其原因,就是企业在制定预算管理的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单位自身的经营发展状况,所以常常发生与实际生产支出严重不符的现象。除此之外,单位在财务预算执行的过程中,由于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单位各部门并未严格按照预算计划开展各项工作,最终导致实际支出大于预算,使财务预算管理失去提前预算的作用,在科学事业单位中形同虚设[3]。 二、加强科学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财务预算管理意识 科学事业单位为了有效实现单位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必须在单位内部加强财务预算管理意识。因为科学的财务预算管理不仅能确保单位各项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也使单位实现自我控制与自我约束的有效途径。因此,科学事业单位的管理层应从自身做起,积极改变传统的财务预算管理管理,并通过组织相应的培训活动,使企业每位工作人员都对预算管理工作有正确的认识。同时,在单位的日常经营活动中,企业管理部门应充分发挥其职能优势,不断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以此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4]。 (二)健全财务预算管理机制 科学事业单位想要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健全财务预算管理机制是重要前提。首先,科学事业单位应对自身发展状况进行必要的了解与分析,这样才能制定出符合单位未来发展的财务预算计划,进而不断丰富财务预算管理内容,使单位每项经营活动都有章可循。其次,要加强财务预算的内部控制。即科学事业单位在制定财务预算计划之后,应加强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进而对单位的财务资金实施全面控制,避免预算超支的现象发生,以此确保单位各项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最后,单位领导应定期召开会议,虚心听取单位基层工作人员对于预算管理方面的相关意见,这样不仅能够使单位进一步的明确财务管理内容与控制目标,还能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其工作效率[5]。 (三)加强单位资金管理控制 由于科学事业单位的资金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所以为了保证单位的财务收支始终处于平衡状态,相关管理人员应加强单位资金的控制制度,对于每项资金往来都做到明确标注,并且明确划分财务人员的具体职责,避免单位发生财务问题时出现责任不清的情况。另外,资金流量预算管理作为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其不仅是单位预算管理水平的体现,也是单位领导作出相关决策的可靠依据。同时,单位财务管理部门还可以通过分析资金流量来对单位可能存在财务风险进行准确评估,帮助单位有效规避财务风险所带来的严重危害,以此确保单位的健康发展[6]。 (四)实现财务预算管理与实际生产活动的有机结合 科学事业单位为了更好的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发展趋势,除了加强单位内部的各项管理制度,还应重视单位外部的市场发展动态,从而对财务预算工作进行及时调整。具体而言,单位可以通过让科研项目负责人根据单位签订的合同内容进行初步预算编制,然后再交由财务预算部门进行具体内容的细分和预算工作,以此实现预算编制管理与实际生产活动的有效结合。除此之外,科学事业单位还应成立专门的财务预算管理监督小组,对单位的各项财务活动进行实时监督,一旦发现问题,及时汇报上级部门,进而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使财务预算在单位的生产活动中真正发挥实际作用。 三、结论 综上所述,财务预算管理是我国科学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单位内部各项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对单位未来的长远发展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由此可见,科学事业单位应正视现阶段自身在财务预算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加强管理意识及完善管理制度等方法来提高财务预算管理水平,从而实现科学事业单位长远发展的最终目的。 控制科学论文: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科学控制 【摘要】土建工程造价管理涉及到工程施工、工程经济和工程管理等主要方面,在各种因素制约与影响下土建工程造价管理也存在诸多隐患和问题。研究从存在于土建工程造价工作和管理实际的问题分析入手,研讨了科学进行土建工程造价管理,严格控制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方法,提供了强化设计阶段、招标阶段、施工阶段等关键时期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等措施,为科学管理和控制土建工程造价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土建工程;工程造价;造价管理;设计;竣工;招标;施工 1、前言 打造土建工程造价系统化平台,构建科学土建工程造价管理体系是现代土建企业的基本需要,在市场成为土建行业竞争主要目标的今天,打造现代化、科学化的土建工程造价机制,实施科学土建工程造价管理,完善控制土建工程造价细节成为决定土建企业发展的关键。要以科学和全面作为原则,认清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价值,研讨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问题,控制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关键,打造科学控制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平台,从基础上、平台上为土建工程造价的铺开和深化提供可以利用的基础。 2、土建工程造价管理问题的分析 研究以土建工程的各时期作为维度对造价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划分,并分析了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问题。在做好投资决策后,设计阶段对建设工程造价控制的影响最大,如果对工程造价影响大的建设阶段不加以控制,而在施工阶段、结算审核阶段来控制,则无疑是本末倒置的行为。由于工程监理人员对造价管理,预结算知识和有关规定掌握不够或者不准确,因此会产生对不该签证的项目盲目签证,有的签证由施工单位填写,不认真就签字盖章,施工单位在签证上巧立名目,弄虚作假,遇到实际问题时不及时办理签字手续,结算时搞突击,互相扯皮;有的施工单位对包干工程偷工减料,对非包干工程进行大量的施工现场签证,施工现场的乱签证,扰乱了建筑市场正常秩序。虚报土建工程造价。把定额中已综合考虑并包含在综合单价里的内容单独列项,把费率中包含的内容另外列项计算,利用定额单价的换算抬高项目单价。 3、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造价控制 3.1设计阶段土建工程造价管理 应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以提高投资效益为前提,积极而稳妥地采用先进的技术方案和成熟的新技术,要认真进行经济分析,根据我国国情和企业的经济实力,确定先进、适用、经济、合理、切实可行的工艺技术方案。 3.2招标阶段土建工程造价管理 进行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招投标阶段工作要以风险防范作为主要目标,通过三公原则的自觉执行确立参与土建工程招投标的工作原则和管理方法,避免出现政策、经济上的风险,将土建工程造价的隐患消除在初期。要在招投标时期确立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体系,将具体工程、实际项目落实在实体部门和个人,堵塞分包和转包的漏洞,减少土建工程造价可能出现的损失。同时招投标过程中要控制变更的范围、频率,提升土建工程造价的规范性,以符合法律、行业规范和企业实际的土建工程招投标工作作为管理造价、控制成本的突破口。 3.3施工阶段土建工程造价管理 第一,要确定合理的土建工程成本,要以各项目的实施作为维度,建立造价目标和成本目标,进行土建工程造价的科学管理,重点强化对土建工程合同、施工条件等环节的控制,将与土建工程造价有关的要素综合在成本和造价控制的范围内,实现对实际土建工程造价的科学控制,有效纠正土建工程造价出现的错误和偏差,达到对土建工程成本的系统性管理。第二,要加强对土建工程人工造价的管理,既要确保人工费在土建工程造价的基本范畴,同时不能可以压低人工费标准,实现对土建工程人工造价的科学管理。第三,要重点控制工程材料数量、单价等关键环节,预防过低的单价造成材料数量上和质量上的不足,避免土建工程造出现不必要的缺失和浪费;还要控制工程材料的消耗,要规范材料出库、领取、使用、核销等环节,预防无效率和低效率的工程材料浪费,达到对土建工程造价真正的控制。第三,要加强对土建工程机械费造价的管理,要在机械性能、土建工程需要、施工时机等环节上入手,全面控制土建工程造价,达到对土建工程县城的科学管理。 3.4竣工结算阶段土建工程造价管理 这一阶段的造价要重视管理落实的环节与重点,要重点对土建工程的建设过程和建设成本强化管理的过程控制和细节控制,突出土建工程造价管理对实际过程和重点环节的真实性,提升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可靠性,将土建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建设成为可复查、可预期、可控制的科学体系,有效避免不合理支出计入土建工程造价之中。这一时期要重点对土建决算进行控制,工程造价管理要以编制的全面性和科学性作为控制前提,以土建工程合同,施工协议,设计图纸为核心,将前期预算定额,实际费用支出,材料计价,图纸变更,设计变更等环节统一在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过程之中,有效核实土建工程实际过程和开支,做到对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细节的突出和强化。要在土建工程造价管理中结合不合理开支和非正常因素的常态,进行工程量、单价的核实,以竣工结算作为平台,预防重复计费、高价套利、工程量超值等问题的发生,有效对土建工程造价进行把握,控制土建工程造价过高和资金流失,提升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效果,扩大土建工程投资的效益和产出。 4、结语 在工程建设涉及面扩大、规模扩张的今天,实施科学而全面的土建工程造价管理,达到准确而真实的土建工程造价工作成为关键性问题。要从社会、经济和产业的高度看待土建工程造价管理,投入最为准确的土建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扩大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效益,使企业通过土建工程造价管理获得竞争地位,建立科学土建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强化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职责和功能,构建具有生命力、活跃力的土建工程造价管理机制。 控制科学论文:探究火电厂热控自动化控制设备的科学调试与合理安装 摘 要:火电厂热控系统是支持工厂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础,文章以火电厂热控自动化设备为前提,重点分析了调试与安装的几点措施,对今后火电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火电厂;热控自动化控制设备;科学调试;合理安装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社会经济水平就得到了显著的发展,人们对于电力需求也不断提升,这也就为火电厂的发展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因此,确保火电厂供电的效率与可靠性便十分重要。由于火电厂自身发电条件较为特殊,在我国发电系统中占据了极为关键的地位,运行与全国电力供应都有极为紧密的联系,所以,确保火电厂热控自动化控制设备安装与调试的合理性对于火电厂发电质量而言十分重要。 1 热控自动化控制设备概述 1.1 热控自动化控制设备价值意义 火电厂中的热控自动化控制设备,在设计上体现了人性化的特质,为火电厂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发电机组与配电网络运行的稳定性均提供了保护。该设备的安装与调试质量与火电厂正常运转之间存在直接的联系,所以由此可以奠定热控自动化控制设备的价值意义[1]。 受电力行业发展的影响,热控自动化控制设备也得到了长效的发展,主要体现于该设备设计保护、自动化控制以及故障检修地位等几方面。所以,这一设备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可以影响火电厂其他环节的运行质量。 1.2 热控自动化控制设备技术升级与创新 火电厂中的热控自动化控制设备区别于控制、警报系统,该系统主要是为了在后台向火电厂中的其他系统提供保护,进而保证火电厂运行的可靠性以及职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基于此,该设备是以控制系统、热工保护系统以及一些安全技术为前提运行的。现如今热控自动化控制设备兼容了智能化的数控技术,能够保证火电厂运行的安全。另外,这一设备也能够有效控制系统故障,将其控制于最容易检修的部位,从而降低安全故障在机组核心设备中的危害。传统热控设备并不能有效控制故障部位,因此也带来了一定的隐患。所以,务必要将传统热控设备技术进行升级与改造,以此实现电力生产的安全化。 2 分散控制系统设备的调试和安装 2.1 硬件安装和系统集成技术要求 2.1.1 设备安装与运行环境 因为火电厂热控自动化设备体现了高精密性的特点,所以在运行环境方面有较高的要求。火电厂的环境质量能够对热控自动化设备运行的稳定性提供保障,同时也是直接影响因素[2]。基于此,进行火电厂热控自动化设备安装时,务必要提前对设备施工与运行环境进行检查。 在实际安装的过程中,首先要确保土建工程结束设备安装进行,这主要是因为热控自动化设备是一种精密仪器设备,对于运行环境的温度和湿度等有很高的要求,并且在安装的同时也提出了防尘的要求。所以,进行热控自动化设备安装时,若周围环境中的粉尘比较大或是能见度比较低,那么则要马上开启空调,以免热控自动化设备运行于粉尘超标环境之下,从而造成安全故障。如果安装该设备时,周围环境有粉尘的存在,那么便会损坏设备内部模件,从而出现设备故障。除此之外,该设备不能放置于大型电磁设备附近,由于电磁设备所形成的电磁干扰会对该设备的稳定运行造成影响,为了避免这一现象,必须要保证电子设备所形成的环境磁场强度低于最小磁场强度值。 2.1.2 接地要求 一般情况下为了提供准确的基准电压参考点,部分火电厂都会使用单独形式的接地设计系统,将其与火电厂主接地网进行连接,如此便可以阻止设备运行时形成过载电流,同时也将电流不能有效传导至地面这一问题进行了解决[3]。使得热控自动化设备免受损害。除此之外,单独接地也可以为信号提供有效的屏蔽连接点,如此便能够对外界信号干扰进行避免。所以,使用有效的接地形式可以确保热控自动化设备的安全运行。而针对火电厂内部热控自动化设备的安装而言,其本身对于接地的要求极为严格,以前热控自动化设备的相关研究表明,当热控自动化设备处于调试、试运行时期,这时导致的热控系统故障多数原因均是接地不当。 2.2 调试与技术要求 2.2.1 受电启动 针对火电厂内部热控自动化设备调试来说,受电启动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技术难度非常高。热控自动化设备受电启动务必要有计算机网络系统作为支持,为了对该设备进行有效的调试,必须要首先进行受电调试。 进行实际的受电启动之前,需要对整个设备安装进行检查,特别是对电缆和盘柜等设备的检查。另外,针对一些细节方面的检查也必须要重视,如测试绝缘电阻、接地电阻以及电源开关位置等工作。若缺乏全面且深入的检查,便会导致热控自动化设备受电时卡件处理器破损,甚至会影响主机运行质量。 分散控制系统受电的过程中,其送电对象为总电源柜。针对回路数量较多的情况,供电电源必须要对其进行反复切换试验,务必要保证试验合格,随后方可对其他机柜进行供电。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当其中的某个部分受电出现错误,便要马上停止供电,直至查明原因之后才能继续供电。 2.2.2 设备维修与防护 分散控制系设备维修与防护工作,主要是对设备进行检查与监管,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点:(1)对设备软件进行运用时,必须要备份,即便是极其微小的改动也要记录。若数据库需要进行比较大的修改,那么则要将数据库的有关数据在工程站中进行备份。(2)对设备软件功能进行试验的过程中,不能出现遗漏,必须要全方位检查被试验软件,特别是软件功能以及各级权限的检查。除此之外,也要θ瓤刈远化设备软件管理进行规定,针对一些更新和升级必须要有责任人的授权,并且对其进行备份。其中需要注意的是,针对一些未测试的软件,是不能私下下载或是在热控自动化设备中进行使用的。(3)针对热工保护投退环节的维修与防护,务必要将工作票制度作为核心制度,并且严格落实。若要对处于运行状态下的设备进行检修,则需要采用有效的隔离措施,以免设备出现连锁效应。(4)针对热控自动化设备的运行质量与效果,其影响因素有很多,例如运行环境温度、湿度以及灰尘等。所以,为了保证热控自动化设备的良好运行,首先要控制设备运行环境,以此延长设备的使用年限,提升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由此可知,针对热控自动化设备中存在的故障,必须要及时发现,及时解决,不断提升设备安全隐患排查水平,从而使热控自动化设备始终保持高效的运行状态。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火电厂内热控自动化设备是维持发电工作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由此便奠定了设备调试原装的重要性地位,只有确保调试和安装的效率与质量,才能为火电厂有关工作的平稳运行奠定基础。 控制科学论文:我国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分析 摘要 现阶段,我国科学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健全的内部控制,从一定意义上说,能够发挥“制度笼子”的效果。通过分析我国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得出制衡才是内部控制的关键,进而提出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的相关建议,使有效的内部控制为我国科学事业单位的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 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衡;体系建设;执行力 作为组织目标实现的长效保障机制,内部控制不仅一直是实务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也是国内外监管部门监控的焦点,因为其在保障组织权力规范有序、科学高效运行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通过,为更好地发挥科学事业单位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推动作用,促进我国科学事业单位更好、更健康地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效能,保证财政资金和国有资产的安全有效,各科学事业单位应深入了解内部控制的内涵,抓住内部控制的本质,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1 我国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内涵理解 “内部控制”起源于会计领域,后来广泛应用于企业和单位。内部控制定义在1992年美国COSO委员会的《内部控制框架》有了明确定义。2008年和2010年财政部联合五部委先后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基本结束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政出多门的局面,促进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2012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由财政部,这对我国科学事业单位提高内部控制水平,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体系,进一步发挥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1-2]。本文主要从内部控制的概念和范围对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内涵进行阐释。 1.1 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概念界定 1992年美国COSO委员会把内部控制定义为“公司的董事会、管理层及其他人士为实现公司目标提供合理保证而实施的程序”。2008年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对内部控制的定义为“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 与企业相比,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在控制目标、控制范围、控制标准和评价监督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定义也应有所不同。内部控制被定义为“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界定岗位职责、细化业务流程、制定和实施风险应对措施,对本单位经济和业务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保证资产使用安全有效完整的过程”。 内部控制定义包含多个要素,其中第一要素是“过程”,即内部控制是持续进行的一系列行为和活动,而不是以文件、制度和程序等表现出来的一成不变的静态系统;第二要素是“由人员来实施”,即内部控制的可信赖性取决于单位各层级管理人员,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受单位全体人员能动作用的影响。其原则为重要性、全面性、制衡性、适应性和有效性,其中,重要性是在全面性的基础上突出重点,重点关注单位重要的经济和业务活动,重点防控经济和业务活动所潜在的重大风险。全面性和重要性是相对的,全面性一方面要求内部控制的覆盖面应广而全,应涵盖单位全部的经济和业务活动,贯穿内部权力运行的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3];另一方面,需要单位各层级的全体人员参与;制衡性是内部控制的灵魂和关键,要求单位应当设置合理的内控关键岗位,明确划分职责权限,实施必要的分离措施,有效制约和监督部门管理、职责分工、业务流程等方面。适应性和有效性相辅相成,即内部控制既要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和完善,同时又要保障单位内部权力规范有序、科学高效地运行,从而有效实现内部控制目标。 1.2 我国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范围的界定 从客体范围和主体范围2个方面来界定科学事业单位炔靠刂品段А?吞宸段г蛑饕以内部控制实施的具体经济和业务活动为主,而主体范围主要是指内部控制实施单位及人员[4]。 1.2.1 客体范围界定。杨雄胜提出“内部控制研究范畴不只是局限于道德伦理层面,更应该包含着现实法规、组织规范、业务标准和行为准则等诸多内容”。本文认为科学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客体范围应定位于单位收支及其相关业务活动,包括一系列内容(法律法规、公共权力、业务标准和行为准则等),具体主要包括预算业务、科研管理、收支业务、政府采购业务、资产管理、基本建设管理、合同管理以及内部监督等。 1.2.2 主体范围界定。对行政事业单位主体的界定,美国审计总署(GAO)认为政府内部控制主体是“组织(Organiz-ation)”;王光远认为政府内部控制的主体应该是政府(机构或组织);其他相关研究提出“政府内部控制主体是政府工作人员或由其工作人员组成的群体组织”。科学事业单位作为我国特殊的一种非营利组织,本文认为,其内部控制主体为科学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5-6]。 2 我国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 我国科学事业单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政府也高度关注其内部控制的建设,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了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并专注于相关研究。总体而言,随着科学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日益推进,科学事业单位管理水平在不断提升,但不容否认目前大部分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远不如外部控制体系完善。所谓外部控制,是指相对于内部控制而言的一种针对组织及其组织关系实施的一种外部控制行为,属于一种事后控制[7-8]。相比之下,内部控制可以做到事前和事中的控制,但大多数科学事业单位对其重视程度不够,导致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整体上缺乏有效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理论研究缺乏实用性 通过对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研究的检索不难发现,内部控制研究的普遍现象是“COSO崇拜”,很多学者把美国COSO报告奉为权威和经典,甚至把它作为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理论指引和行动指南,完全忽略了科学事业单位自身的特点,学者们所研究的常常是原则、要素和理论基础等宏大、空洞的论题,很少有涉及结合具体业务事项的控制方法的研究。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以及对部分科学事业单位的调研发现,不少单位管理层的关注点主要是控制程序的改进和优化,而作为内部控制体系核心要素的制衡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实践证明,制衡才是内部控制的“灵魂”,但是目前不少单位对内控制度的关注点主要聚焦在内部控制的“形”而不是“神”。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不少工作的程序不断改进,手续越来越复杂但仍然无法堵住舞弊及腐败的陷阱,无法规避重大风险及损失的发生。因此,内部控制研究,特别是科学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研究,应该嵌入到社会结构中,结合单位自身特点,重点研究内部控制制衡机制的健全与优化,而不应停留在设计研究更加繁琐的审批流程上。只有这样,内部控制研究才能去形式化,才能与我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相适应,才能与实际切合,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2 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够全面 目前,对内部控制的功效缺乏正确的认识,存在2个极端:一个是无用论,部分单位管理层认为内部控制是对下不对上,内部控制的措施只是针对下级,还有的单位领导狭隘地认为内部控制等同于财务内部控制,是财务管理问题,没有实质意义;或者在思想上对其有抵触,把内部控制看成一种束缚,导致单位的内部控制机制严重缺失。另一个极端就是万能论,从目前大量文献对内部控制内涵的阐释来看,内部控制被定义为“万能的制度”,其目标是无所不能的,范围是全覆盖的,人员是全员参与的,内容是无所不包含的,时间跨度是无时不有的,这就使得一部分人误认为内部控制是全能的,只要有内部控制,一切问题就都能迎刃而解[9]。然而内部控制无论在制定还是在实施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存在漏洞,所以说内部控制只能是“合理保证”而不是完全保证,更不是万能的。 2.3 内部控制实施缺乏系统性 从定义可以看出,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是动态的、连续的、系统的,其要求全员参与,业务活动全覆盖。目前,很多单位由于认识不够、配套制度不完善和人员配备不齐全等原因,使得内部控制无法全面系统地实施,导致内部控制效能大大缩水。内部控制是关系到上下、内外、左右各部门的协调和衔接,不是审计部门或财务部门一个部门能够完成的,需要由单位领导组成内部控制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单位第一负责人担任组长,下设内部控制部门,专门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工作,各业务部门负责人担任副组长,根据岗位分工组织实施[10]。 3 改进我国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措施 3.1 加强理论研究,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为了提高科学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管理,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2014年1月1日财政部出台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这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全面建立。科学事业单位要建立一套有针对性的内部控制制度,首先必须进行充分的研究,依据风险引领原则,在财政预算、财政收支、政府采购、固定资产、公共工程和合同管理六大权力集中领域合理设置内部控制关键岗位,明确划分职责权限,规范业务流程,形成权力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不仅是财务处的工作,也不单是哪个独立部门的工作,它需要各个部门协同合作,全员投入共同完成;同时管理层应及时把握本单位的发展方向,结合所在领域的大环境,建立与自身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双向研究,充分论证并小范围试行后,才可有效推行。其次是制度的制定应细化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必要时可以配套图表和流程图,以方便理解和操作,避免因人员调整更换而带来的工作衔接问题。同时内部控制制度可以结合信息网络平台,在满足痕迹管理要求的基础上,提高工作效率。 3.2 强化内部控制意识,构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内部控制环境是指一个单位的内部控制氛围,体现了单位全体人员特别是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态度,保障了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目前,绝大多数科学事业单位的领导班子成员为科学带头人,相对于内部控制建立实施,他们往往注重科研项目的研发申报及科研成果的转化,单位领导对内控制度的忽略是导致部分单位内部控制机制缺失或不完善的重要原因。因此,有效炔靠刂频氖迪郑首先需要提高领导班子或管理层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加强内部控制的宣传与培训,提高单位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提升全体职工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以转变“重科技、轻管理”的错误观念,纠正以往把内部控制活动理解为会计工作的错误理念。同时,借助绩效考评机制,强化奖惩力度,加强全体职工对内部控制的重视,使其真正意识到内部控制是单位科学有序发展的有力保障而不是限制与约束,变被迫执行为主动参与,通过调动全员积极性,形成一种带有“主人翁”精神的内部控制环境,为内部控制在本单位的执行打下坚实基础[11]。 3.3 提高内部控制人员专业素质,建立独立的监察审计部门 内部控制人员素质对其内部控制工作的效率有着直接影响。在现实的工作过程中,各事业单位应提高对内部控制人员素质的要求,选派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或通过培训具湎喙刈ㄒ抵识的人从事内部控制工作,避免以不了解政策或不懂相关专业知识为理由而不作为的现象。科学事业单位应改变监察部门负责人由其他行政部门兼任的现状,建议设立独立的监察审计部门,做到内部控制建设与监督评价相互分离,保证监察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充分发挥内部监督的作用,及时发现单位的管理缺陷,完善内部控制体系[12-13]。 3.4 全面认识内部控制,加大内部控制执行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对科研的投入,科研项目经费持续增长,科研成果转化速度也在不断加快。为加强对科学事业单位的监管力度,防范财政资金风险,2012年财政部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以更好地指导科学事业单位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为此,各事业单位纷纷按照文件及上级部门的有关要求,积极制定本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有的单位甚至花费几万甚至十几万的资金,聘请外部专业人员协助本单位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内控制度的制定是前提,但是如何确保内控制度能够得到有效执行,是发挥内控制度效能的关键。因此,只有全面客观地认识内部控制制度,做到不夸大其作用,更不无视其存在。通过引入奖惩机制保障内部控制的贯彻执行,使其“落地开花”,才能逐步实现将权力约束在“制度的笼子”里。 4 结语 强调,要加强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健全的内部控制,从一定意义上说,能够起到“制度笼子”的作用。作为一种非营利性的特殊的社会组织,科学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规范其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尤为重要。因此,应提高科学事业单位领导和部门人员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通过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以落实对内部权力运行的制约,防止内部权力滥用,进而提高科学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为科研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控制科学论文:创伤骨科修复中采用伤害控制骨科学原则治疗临床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伤害控制骨科学(DCO)治疗原则在创伤骨科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未应用伤害控制原则期间进行治疗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选择应用伤害控制原则期间进行治疗的5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治疗效果、并发症及死亡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18.7±1.6)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5.2±1.5)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创伤骨科;伤害控制原则;术中出血量;并发症 害控制骨科学原则是针对骨科创伤患者临床治疗提出的实用性原则, 是一种新型的治疗策略, 其目的是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及术后的生活质量[1, 2]。伤害控制骨科学原则通过对患者进行分期手术的治疗模式, 来降低患者的治疗风险, 提高救治成功率[3]。本文就伤害控制骨科学治疗原则在创伤骨科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分析, 旨在探讨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法, 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未应用伤害控制原则期间来本院骨科进行治疗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27例, 女23例;年龄34~65岁, 平均年龄(47.12±12.19)岁; 其中开放性骨折31例, 闭合性骨折19例;四肢创伤患者27例, 躯干创伤患者23例。选择2015年3月~2016年3月应用伤害控制原则期间来本院骨科进行治疗的5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 其中男31例, 女24例;年龄32~67岁, 平均年龄(48.26±11.97)岁;其中开放性骨折37例, 闭合性骨折18例; 四肢创伤患者32例, 躯干创伤患者23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具有可比性。在所有患者知情同意的基础上,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 观察组患者给予伤害控制骨科学原则。 1.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根据患者的病情, 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观察组患者根据伤害控制骨科学原则进行治疗:①确定治疗方法:患者入院后, 进行及时有效的抢救, 进行多科会诊, 做出初步的诊断, 并根据伤害控制骨科学原则以及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手术实施方案。②伤害控制处理:患者发生骨折的8 h内, 进行及时的清创, 并闭合开放性的伤口, 手术过程中, 尽量缩短手术时间, 减少术中出血及伤口的暴露时间, 对骨折部位采取及时的复位固定, 固定方法包括石膏、骨牵引及外固定架等。对有大出血伴休克的患者, 给予有效的止血处理必要时采取栓塞治疗。③其他系统伤害控制处理:制定各阶段手术治疗的具体措施, 在行一期手术治疗时, 以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为主, 重点处理出血, 维持患者的生命, 对有颅内血肿的患者, 行切开血肿清除术, 对有血气胸的患者, 行胸腔闭式引流, 对脾破裂的患者, 行脾切除术, 对空腔脏器损伤的患者, 行剖腹探查, 寻找出血点并给予止血治疗等。④术后处理:伤害控制处理后的患者进入ICU监护, 继续给予患者复苏治疗, 根据患者的病情恢复情况, 制定二期手术的治疗方案。⑤二期手术:待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后, 进行二期手术治疗, 对患者进行骨修复, 确定手术过程中要应用的材料, 应用微创技术, 减少二期手术引起创伤的几率,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治疗效果、并发症及死亡发生情况。其中治疗效果的评价标准: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关节活动不受限, 肌肉恢复良好, 为治愈;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 关节活动轻微受限, 就轻度萎缩, 为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变, 关节活动明显受限, 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治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并发症及死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18.7±1.6)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5.2±1.5)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36%, 远远高于对照组的84.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传统治疗骨科创伤患者多采用早起完全治疗的原则, 对患者所有的创伤给予确定性的治疗, 但这种治疗方法, 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 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4-8]。随着伤害控制原则在临床的广泛应用, 其临床效果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重视。伤害控制原则是指对于生命体征不稳定但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 首先处理影响患者生命安全的伤害, 然后采取进一步的复苏计划和分期手术治疗来处理患者的其他非致命性的伤害[9-14]。伤害控制原则强调对患者进行分段治疗, 待患者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后, 再进行其他治疗。有报道指出[15], 伤害控制原则在临床应用中, 可以减少患者的术后并发症, 提高其治疗效果。 本文中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18.7±1.6)d 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5.2±1.5)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伤害控制骨科学治疗原则应用于创伤骨科修复中, 可以明显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降低手术中的治疗风险, 提高治疗效果,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值得在临床进行广泛应用。 控制科学论文:伤害控制骨科学原则治疗骨科严重多发创伤的临床价值 摘要:目的 分析骨科严重多发创伤采用伤害控制骨科学(DCO)原则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以我院急诊监护病房(EICU)2014年4月~2016年3月接收的92例严重多发创伤病患为研究对象,均遵循DCO原则给予一期手术与二期手术治疗。结果 一期手术中,病患平均手术时间是(65±19)min,术中出血(199±67)mL,与二期手术间隔平均时间是(8±3.5)d,二期手术平均时间是(138±38)min,术中出血(415±86)mL。两期手术的平均用时及平均出血量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骨折;多处创伤;伤害控制骨科学;治疗 伤害控制骨科学(DCO)是一种新型骨科的治疗原则,主要针对严重多发性外伤患者。近年来,随着该原则临床应用的推广,受到越来越多学者、患者的关注。本研究选择2014年4月~2016年3月我院急诊监护病房(EICU)收治的92例骨科严重多发创伤病患为临床研究对象,给予DCO原则治疗,分析一期手术与二期手术的治疗效果,探讨DCO原则的临床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共92例,纳入标准均符合以下条件:①存在骨盆骨折及(或)长骨干骨折的多发性创伤,国家创伤严重程度测评体系(ISS)[1] 21分;②院内观察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③合并身体各部位的大血管损伤,评估输血可能超过2000 mL;④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或代谢严重异常。患者或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并自愿提供病历资料及基础资料。男58例,女34例,年龄分布:17~65岁,中位年龄42.21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41例,高处坠落34例,硬物压塌17例。受伤部位:股骨干53处,胫腓骨45处,四肢28处,骨盆22例,脊柱合并脊髓损伤14例。其他系统合并创伤:胸部损伤26例,颅脑损伤25例,腹部损伤19例。ISS平均评分32.7分(22~48分)。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2]平均评分10.2分(3~15分)。 1.2方法 1.2.1确定诊疗方法 病患进入医院后,立即进行复苏等抢救处理,并组织多科医师会诊,对病情作初步诊断,并以病患的创伤部位及严重程度为依据,遵循DCO原则,制定合理、科学的手术方案。 1.2.2伤害控制性处理 在骨折发生的8 h内,对开放性的伤口进行清创、缝合。固定骨折过程中,在有效固定骨折的基础上,尽量缩短组织暴露及手术操作的时间,另外,还需根据骨折位置和骨折类型实施相应的处理方法。如采用石膏法、外固定架法、骨牵引法等。若病患出现盆腔大动脉损伤,持续休克,需使用药物进行血管栓塞防治。 1.2.3其他系统损伤控制性处理 严格遵循DCO原则,确定手术实施期间中心目标,例如,一期手术的中心目标是_保病患生命安全,严格控制出血,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对合并颅内出血者,术中同时进行大骨瓣开颅减压血肿清除术;合并血气胸,加行胸腔闭式引流术;肝脏挫裂伤,需要及时开腹清创,并对肝周实施填塞压迫止血。若为肝脏破裂,可行肝脏切除术;如发现空腔脏器受损出血,迅速找出出血点止血。 1.2.4 DCO术后处理 行伤害控制性手术后,病患送入EICU病室实行24 h密切监护,给予持续性的复苏治疗,根据术后观察结果确定二期手术时间。 1.2.5二期手术中伤害控制骨科学原则的应用 二期手术的时间应选择在病患生命体征稳定后,其中心目标是对骨折部位进行确定性骨折固定。固定的材料应根据病患的具体病情选择,常见有普通钢板、交锁髓内钉、LISS钢板、绕内髓内钉、膨胀髓内钉等[3]。二期手术期间,需要尽可能减少创伤,监控术中出血量,预防术中生命体征异常。术后严格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出现异常立即处理。 1.3评价指标 以每期手术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手术并发症与手术效果等作为评价指标。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标准差(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与百分数(%)表示,行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两期手术的手术时间与出血量比较 一期手术相比二期手术中,病患的平均手术用时更短,术中出血也更少,二项指标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 2.2并发症及远期效果 一期手术后,死亡2例,占2.17%,出现并发症11例,占11.96%,其中5例腹腔脓肿,给予引流冲洗处理后痊愈,6例因外固定架针道浅造成感染,清创消炎后感染好转。二期手术后,随访中未发现远期并发症,骨折痊愈较好,效果理想。 3 讨论 由于当前经济发展迅速,各种活动频繁,车祸等事件多发,出现高能量损伤的人数不断增加,其中以严重多发性骨科创伤合并其他系统创伤为多见,这部分病患创伤严重,在给予早期骨折固定手术时,有可能造成机体二次伤害,第一次伤害初始创伤之后出现的激烈的应激反映,出现严重的炎性反应综合症;而二次伤害则指大量输血、缺氧、酸中毒、再次手术等[4]。在以上的处理中,病患都可能出现严重的机体反应,甚至引发急性器官衰竭等,造成早期死亡[5]。恰当地选择手术时机,会对病患的后期的治疗效果产生直接影响。DCO的原则是分阶段治疗多发性外部创伤,早期的治疗目标主要是挽救病患生命为主,在病情稳定后,再实施确定性损伤修复治疗,这对提高存活率,提高疗效具有明确的效果[6]。一般而言,DCO原则治疗要点是简化手术、重症监护室恢复和确定性手术。 控制科学论文:基于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视角下的大学生核心能力范畴研究 摘 要: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重视,但目前该类人才存在缺乏工程意识、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因此高校需要加强对大学生核心能力范畴的研究,找准培养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的培养方案。本文主要分析了大学生核心能力的内容和价值,阐述了基于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视角下培养等大学生能力的定位,并针对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大学生的核心能力范畴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大学生;核心能力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大力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市场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1]。培养高素质人才决定着国家的进步与发展,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属于复杂工程,必须结合相应的专业学科特征和大学生的愿景等,并依据社会发展需求的核心能力,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本文主要就控制科学与工程的专业学科大学生核心能力进行了分析,以期促进该专业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1 大学生核心能力的概述及价值 大学生的核心能力主要是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核心能力源自于商业领域,是指企业的资源、能力等较强,与其他企业相比有明显的优势,且具有可持续性。而大学生核心能力应当是以大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道德修养等作为基本,然后结合相应专业对战略性资源的创新与获取,从而促使大学生自我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2]。虽然不同大学生的智力存在差异,但核心竞争力主要是大学生长期积累的综合性知识能力,因此主要是依靠后天培养,即高校必须针对大学生的专业和特征,开展合理的培养教育计划。大学生核心能力主要是衡量大学生的整体能力,同时还包含大学生对各种资源的占有能力,确保大学生能够对社会资源、无形资产等进行占领,也是判断学生之间差异的主要依据。高校通过研究法学生核心能力的主要是探索提高培养人才的有效模式,实现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2 基于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大学生培养定位 不同专业学科对大学生对知识、实践技能等存在较大的不同,其中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主要依据自动化控制作为主要内容,包含对控制理论、方法、技术的研究,主要是将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作为研究基础,同时与工程实践结合,确保自动化控制能够应用与其他学科,在军事领域和民事领域中均得到发展,继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推动其他行业的进步[3]。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如今我国已经逐渐实现从粗放型生产转变为集约型生产,因此对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的需求量与来越大,即高校必须培养出具有高度工程意识、创新能力等高素质人才。高校可以将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人才培养特征和市场对该类人才的需求标准等,作为研究大学生核心能力范畴的重要依据。根据对我国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培养研究可知,应当将“研究主导型”人才作为大学生培养定位,确保哦诶样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以推动自动化领域的发展。 2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大学生核心能力的范畴 2.1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大学生核心能力的内容 针对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大学生核心能力的分析可知,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是永恒的核心能力,即如果大学生没有专业知识作为基础,对相关技能的研究不够熟练,将难以完善自动化领域中的相关工作,如设计工作、研究工作、开发工作等,因此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属于恒定的核心能力[4]。但社会在不断发展和进步中,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标准也在不断变化,因此高校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时,除了专业知识巩固和实践技能培训外,还需要考虑到符合当前时展的核心能力,即动态核心能力。因此高校培养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需要将恒定核心能力作为基础,增强其动态核心能力。 2.2 大学生核心能力的分类与认知 依据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的培养特征和社会需求,可以将大学生核心能力分为恒定核心能力和动态核心能力,其中恒定核心能力主要是指大学生专业能力的相对永恒性,即大学生需要依据相关知识的发展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专业能力。动态核心能力主要是指大学生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该项能力能够有效促进高素质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即能够更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2.3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大学生核心能力的基准 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关系原理,可以将恒定核心能力和动态核心能力之间的关系看做是相对静止与绝对运动之间的关系,即任何形式的物质都是在该种状态下对立又统一进行。专业能力作为恒定核心能力,其属于相对静止的能力,但由于专业内容和形式在不断发展中,因此其恒定具有相对性[5]。而动态核心能力能够进一步丰富大学生的内涵,提升大学生的竞争价值,但动态核心能力需要以恒定核心能力作为基础进行开展,具有绝对性,但也是不可或缺的能力。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需求标准是判断大学生恒定核心能力和动态核心能力的基准,该两种能力目标均是为了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根据很定核心竞争力与动态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当恒定核心能力得到提升的情况下,发展动态核心能力才更具有价值,而且很定核心能力得到提高后,其动态核心能力也会得到提升,反之亦然。 3 结束语 根据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需求标准,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需要全面了解大学生的核心能力。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大学生核心能力可以分为恒定核心能力和动态核心能力,两者之间属于相对静止和绝对运动的辩证关系,高校应当依据该关系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确保提高大学生整体水平。 控制科学论文:浅谈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摘 要 科学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内部控制对加强科学事业单位的行为和强化风险管理等起到很好的作用,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能够降低单位的管理风险,决定着科研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水平和质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科研事业单位必须做好内部控制的主要风险点控制,找到解决问题的措施,才能推动科研院所的发展。 关键词 科学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风险管理 现状 措施 近年来,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法律及法规得到了逐步改进与完善,使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向理性化、正规化的方向发展。随着科技体制改革,国家对科研单位也很重视,在科研项目经费,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开发服务,科研仪器采购等方面涉及的经济活动更加频繁,如何保证单位日常经济活动正常运行,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提高科研单位对社会的服务效率和效果,需要在单位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从而保障科学事业单位健康快速发展。 一、内部控制的定义和目标 内部控制是指为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组织内部经营活动而建立的各职能部门之间对业务活动进行组织、制约、考核和调节的方法、程序和措施。内部控制包括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评价与监督等五个互相联系的要素组成。科学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分为五个目标:保证各项经营活动合法合规,财务数据信息真实完整、维护国有资产安全、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有效预防舞弊和腐败。 二、建立实施内部控制的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贯穿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实现对单位及下属部门所有业务和事项的全面控制。 (二)重要性原则。在全面性原则的基础上,内部控制应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并采取更为严格的控制措施,确保不存在重大缺陷。 (三)制衡行原则。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确保不同部门、岗位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行效率。 (四)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与本单位性质、业务范围、经济活动的特点,风险水平相适应,应当与所处内外环境相适应,根据新的变化和要求不断修订和完善、改进措施和调整程序。 三、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 (一)内控制度不系统 我国大多数科研事业单位未建立完整的内控制度体系,普遍存在着内部控制不到位的现象,没有营造好的控制环境、制衡机制弱化,在平时的业务工作中,仍然以财务制度制约各项经济活动,管理人员业务素质没有跟上内部控制的发展理念,不能做到全员参与全面控制,没有重视财务工作中存在的风险,缺少成文有力度的内部控制制度,导致内部控制没有起到作用。 (二)内控意识缺乏 一直以来,大部分科学事业单位普遍存在重科研、轻管理的思想观念,对财务管理以及内部控制工作的不重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科研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单位内控意识淡薄,内控制度执行不到位或形同虚设,基础管理薄弱,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很大问题隐患,因此,强化内控观念意识是当前科研事业单位完善内控制度建设的关键所在。 (三)预算控制薄弱,费用支出缺乏控制 科学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编制比较粗糙 ,没有细化到具体部门的具体项目,尤其对于各项费用的支出,经常会发生实际业务支出与预算编制不相符的情况。因此单位预算会随着实际业务经常性的变动调整,造成实际发生的支出也并非严格按照预算计划执行,缺乏预算的刚性约束。各项费用支出都缺乏严格的内部控制标准和控制手段,即便规定了费用的支出标准,却还存在实报实销情形,使标准形同虚设,失去了设置内控标准的意义和内控标准的约束效力。 (四)不重视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指单位内部独立客观的检查、监督、评价活动,通过对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评价和提出建议,促进改善单位经济运行的效率效果、实现发展目标。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一个环节,是内部控制的再控制,而大部分科学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都存在制度不完整的现象,很多单位没有独立的审计部门,没有实施内部审计程序,使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失去了有力的基础。内部审计的实施是反馈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内部审计工作做得好,对组织加强管理、堵塞漏洞、提高效益等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措施 (一)加强制度约束力 目前大多数科研单位都能够按着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内部控制规章制度,对本单位的经济活动起到一定的约束和监督作用,但要形成一个健全的内控体系,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第一、在各项业务的执行中融入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制度,建立以“防”为主的控制防线。在预算管理、科研经费、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科技成果、科研合同管理等方面必须明确处理权限和应承担的责任。第二、是进行评价和监督,对重点岗位、各项业务进行经常性和周期性的核查,建立以“堵”为主的控制防线。评价和监督应由相对独立的部门来完成,配备责任心强、工作能力全面的人员担任此职,监督过程中引入奖惩机制,将评价和监督的过程和结果定期公示,增加透明度。第三、是对业务活动建立风险评估制度,建立有效的以“查”为主的控制防线。在国家政策、管理模式、科研环境发生变化时,对现有的经济活动流程、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存在风险和漏洞等进行评估,尽可能减少单位经济风险。风险评估要保证权威性、独立性和及时性。 (二)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控制分析 科学事业单位预算是根据工作目标,参照以往会计年度业务收支情况,科学合理的编制未来年度收支计划,有财政拨款的科学事业单位要按照专款专用的原则合理安排费用支出,预算一旦获批,不得随便改变其用途,一旦更改就失去了预算的意义。因此事业单位不仅要建立预算控制制度,并且要严格按制度执行,项目预算的申报、执行、审核、监督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每个执行阶段都由不同的人来处理,以防出现由专人独断操控项目预算的情况。不同部门和岗位之间权责分明,有效的规避利害关系,形成相互制约的内部控制机制。预算执行完毕时应及时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考核并采取改进措施;杜绝不合理和无预算的资金支出。 (三)加强财务管理,重视后续培训 财务部门是内部控制实施的重要环节,财务人员专业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内部控制实施的效果。重视财务管理和后续培训,能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管理水平与综合业务能力。随着经济业务的发展,财务人员不仅要做好日常经济业务收支等基础财务工作,更要向财务管理、参与单位决策的方向提升。重视财务部门工作,对所有财务人员定期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包括专业知识、预算管理、决算管理、资产管理、政府采购管理、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等各个方面。只有提高了财务人员的专业业务能力和财务管理水平,才能保证财务工作严格按照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保证财务管理在内部控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加强审计监督职能 为加强科研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提高内部控制水平,确保控制制度的制定和运行更加规范有效,需要内部审计部门和外部力量共同监督。内部审计监督部门可以单独或者综合运用监督检查办法,对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测试,研究分析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执行的有效性,提出内部控制改进意见和建议,出具单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更有效地实现单位预期控制的目标。同时单位也应当接受外部的财政部门、审计机关、纪检监察部门、上级主管部门等政府有关部门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促进单位健康快速发展。 五、结语 本文首先论述了内部控制的定义、目标、建立实施内控的原则,接着分析了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完善内控体系的措施。充分表明了内部控制制度是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核心,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断开展内控体系与制度建设理论的技术研究,建立高水准内部控制体系,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单位规范化管理水平,更能够有效地促进科技创新的能力建设,从而为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增添一份力量。
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分析 [摘 要]工商管理ο执社会经济发展有着监察作用,能对整个经济体系进行宏观调控,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要对工商管理进行系统的研究寻找出其对经济能起到促进作用的方面,并对其重点加强,然后找到其中的不足进行改进。本文整理了整个工商管理的发展史,从其基本职能和特点出发,分析其对经济发展的各方面作用,希望通过分析可以对工商管理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工商管理;经济发展;促进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我国国内市场和世界市场的接触越来越频繁,这不仅为国家进步带来许多机会与利益,也使市场愈加混乱。要想使国家进步、社会发展就必须打开国门,避免重蹈覆辙,这要求工商管理部门要时时对市场进行监管,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转变自身的监管措施,使其更加完善、更加有针对性,努力克服现在市场管理的困难,在自身与相关法律的监管下,创造更加稳定的市场环境。 1 工商管理的发展历程 1.1 原始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这一阶段的管理者通常会主观认为员工在工作中不会使用自己的全部精力,会出现偷懒或其他消极的状态,管理者必须要采取一定的手段才能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这些都是管理人员的臆断,完全没有结合实际情况和进行调查,在这一阶段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和方法。对于工人的工作也没有工序的划分和完整的操作准则,完全是由老员工自己摸索并传授给新员工,这使生产速度缓慢,生产效率不高。这一阶段也称作经验管理阶段。但随着经济的逐渐增长,这样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所以在相关管理人员的摸索过程中产生了一种新的模式。 1.2 发展阶段 在经济进步的同时,资本主义市场也在逐渐进步,使一些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若只是根据个人经验进行管理,已经无法实现对整个工厂的管理,这使科学管理的方式出现。在我国处于这一阶段时,相关人员曾用四个词概括了其主要特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但因为当时我国相关方面的管理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还有很大的缺陷,使这一阶段的理念、核心都有一定的破坏。 1.3 现代阶段 在现代体系中主要是注重规范化和概括化,注意培养人才,以集体为重,加强信息的管理,重视工作效率和工作成果。因此,国家应专门立法,加强对这一理念的实施。且在这一阶段,还有一些与之相关的概念与规定也逐渐清晰。 2 工商管理的职能和特点 2.1 工商管理职能 工商管理可以对经济发展起到管理的作用,因为市场的走势是毫无规律可言的,只有通过人为的把控与调整,才能使其向有利的方向发展,在我国加入了WTO后,通过将自身发展特点与国际相结合,使国内外的企业交流逐渐加深,同时我国也大力欢迎国外企业来我国投资,通过外企注资,使我国的经济进一步发展。同时,在这对外交流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完善的管理体系,也容易对我国造成十分负面的影响,所以现代经济管理是经济发展的一个保护机制,对其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还能帮助去除一些有害因素。相关部门通过对市场的各种把控,使没有规律的市场发展得到规范,使更多商家获取更大的利益,也使消费者对自身权益的保护更加有力,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1 特点 工商管理其实是一种行政管理手段,其本质是努力打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与其他政府部门有着根本性的差别,这一部门不需要有专门的基金和项目规划。它的职责是建立良好的市场氛围,使其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为我国市场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比较密切,所以只要是一部分出现问题,很容易导致整个市场的崩盘,这更加体现出工商管理对我国的重要性,只有在对整个市场干预规范后,才能使各种活动在有序的环境下进行,最终使市场在良好的条件下逐渐进步。对于整个监管方式来说,其手段与方法较多,在我国主要是行政处罚与行政指导,通过对整个市场进行把控,使其在良好的环境下发展。从我国的法律看,与工商管理有关的法条基本占了一半以上,这也体现出我国对这一方面的重视,让相关部门对于不合理现象有法可依,使整个市场更加规范。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不只是为了国家更好的发展,还是为了使消费者的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在工商管理部门的整个监管工作中,大部分工作都是以帮助消费者维权为基本目标,这也是对消费者的基本保障。最重要的一点是,工商管理不是一种定期性活动,而是每天都应该进行的,只有对市场进行时时监督,才能把握市场的动态并根据其变化进行调整,这不仅有利于市场的稳定发展,还能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增长。 3 工商管理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3.1 对整体经济的促进 工商管理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是非常直观的,主要体现在现在的管理部门与商家之间已经不是传统的上与下的关系,已经转变为合作关系,再加上各种制度的不断完善,使市场环境更加公平有序,另外,现在的工商管理办法已经逐渐转变为现代管理办法,并从多方面进行相关管理,通过进一步研究使相关人员对市场的管理更加透彻。在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个体还是整个市场的改变都体现了工商管理的成功,相关方面基本能做到按律办事。经济的不断增长使整个市场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相关部门也应根据这些问题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进而使相关部门可以依法办事,并解决各种经济方面的问题,使消费者的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 3.2 对经济体制改革的促进 因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国内的相关企业不断发展,又因为改革开放使大量外企不断进入我国,这不断促进整个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使整个市场环境更加公平,也促进了企业的发展。换句话说,工商管理极大地促进了经济体制的改革。之所以能起到这样的作用,主要是因为其不同于以往的模式,不仅能让企业得到发展,还能使个体之间相互结合、共同进步。目前,这一良好作用还在持续,并会对整个经济市场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3.3 对企业的促进 2008年是我国在工商管理方面取得巨大进步的一年。在2008年,我国立法规定了一些与企业相关的条例,并对一些基本信息进行了统计,对一些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条例进行了细化。由此可看出,工商管理的进一步加强,不断促进了各个层级的发展,其对企业的改革也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如政府与企业分离、农业和教育等事业的扶持,对经济落后地区和缺少资金的中小企业的帮扶。 3.4 对保护消费者权益的促进 国家对相关行业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有关法律也越来越完善,工商部门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也越来越重视,不断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坚决打击不合理的现象,并进一步将相关法律进行推广。通过工商部门的宣传,无论是商户还是消费者都能对其有一定的了解,大大减少了违法现象的发生。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也要保证自身的工作能够做到位,使一切违法行为都无处藏身。工商管理不只是在经济市场方面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益处。 4 结 语 工商管理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不论是在完善国家法规建设、对市场经济的监控方面,还是在保障消费者权益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以后的发展中要想使经济市场能进一步发展,就需要国家加大对工商管理部门的建设力度,通过工商部门对市场的监管,保证市场正常运行。相关人员也要在其位谋其政,不能玩忽职守,为我国经济发展添砖加瓦,努力建设完整的工商管理体系。 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工商管理对促进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国内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经济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种状况下,工商管理逐渐成为一种调节市场发展经济、维持市场建设的重要工具。并且在调节的过程充分的将其中的作用全部展现出来,才能够更好的完善我国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基于此,本文就工商管理对促进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科学合理的研究与探索。 关键词:工商管理;经济发展;影响;研究与探索 众所周知,企业建设是是完善和推进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因素,而企业在管理方面的情况也会我国经济发展情况有着直接的作用影响,为了能够使得我国经济能够在竞争力激烈的国际市场中站稳脚步,就要强化对企业管理的改革和创新。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工商管理是一项十分常见的管理模式,其中主要包括生产管理、经营管理、财务管理等,对整个企业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一、工商管理的职能特征分析 (一)逐渐从单一性过度至系统性 因为我国仍处于可持续发展阶段,经济建设中的各项规章都不够完善,所以这种情况下,工商管理必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在初始阶段,我国的工商管理不只是在市场经济的调控方面发挥作用,我国的农业建设方面也刚刚起步,对商业活动方面就产生了一定的制约,重农轻商的思想逐渐产生出来,就造成了工商管理过分单一化,一直到后期,在经济的各项规章得到不断完善和具体,工商管理才将其中的系统化逐渐展现出来。 (二)其机构和范围的建设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工商管理机构也得到了明显的推进,在全新的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之下,在工作中的各项职能的逐渐趋向细节化和具体化。我国工商管理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获得完善,也将其中的先进性展现的淋漓尽致,能够满足时展的需要,并且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带动下能够逐渐将管理的范围扩大,从而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三)具有一定的多元化特征 因为我国工商管理在发展的初始阶段的模式是比较单一的,直到进一步发展而来,社会经济逐渐取得进步,各方面的建设也逐渐获得完善,工商管理也在发展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更加适应了当前的发展机制类型,从而更好的促进的经济的调控和监理。 二、工商管理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法影响研究 (一)能够为我国经济营造良好的环境 经济的发展情况是受经济规律的直接影响的。但是,在经济发展规律的影响下,在其中也经常会有一些问题出现。比如,某种商品在某个时间段的营销十分顺畅,为此,许多企业看到了发展方向,也逐渐生产出类似的产品,而当这些商品生产出来,市场上的这类商品已经饱和,就造成了产品滞销的状态,使得企业的效益不但不能获得提升,很可能会出现下滑。而工商管理中根据此类问题的情况能够及时的做出预防手段和解决方法,使得经济活动能够受到法律的监管而变得更加规范具体,尽可能的防止了出现市场风险。在此基础上,工商管理能够严格的按照法律规定来进行,在信息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信息的真实性情况,还要将信息的时效性方面也考虑完善。因为信息是整个经济发展中的一项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而信息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对经济行为有着十分重要是作用。所以说,工商管理部门在信息的规范程度方面一定要谨慎,这对信息传递的真实性和时效性有着重要的促进影响,是经济发展应该具备的外部条件。 (二)能够更好的保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消费是经济活动的关键,消费者在整个消费活动中的行为和态度情况对经济的发展有着直接的作用影响。在进行经济活动中,若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就可以直接通过工商管理部门来直接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工商部门在此项活动中是遵守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及《劳动法》来进行的,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工商管理的工作内容,消费者在通过工商管理举报商场中的一些不合理现象,就能够达到正当维护权益的目的。工商管理在此项工作中不仅能够正常的维护消费者权益,还能够在消费者群体中宣传维护权益的知识,从而更好的树立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在日常生活中若是发现不法的商业分子从中作乱就能够及时的给予回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能够在企业的改革中发挥引ё饔 正常情况下,企业的改革转型主要以政企分家为主要发展目标,从而尽量的实现企业经营的自主性。在这个环节中,就非常容易出现不顾国家的利益只顾自身发展的情况出现。企业的发展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回报社会,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这种状况下,工商管理部门对企业的改革转型应该进行正确的引导,其中主要表现在引导经营状况不良的企业、民营企业获得改革的转型。而对于一些经营效果不是很好的企业来讲,工商管理部门要给予正确的引导,才能够更好的促进企业的转型变化。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继续获得发展的机会,生产资源也不会浪费。 三、结语 综上所述,工商管理的重要作用众所周知,在这个社会经济得到全新发展的状况下,工商管理不仅能够更好的发挥其自身的作用,同时也对国家经济发展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刍议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摘 要:工商管理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工商管理能够最大程度避免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金融风险,确保国家市场经济在安全、公平、公正以及有序的环境中健康运行。基于此,本文首先从工商管理的基本概况出发,分析工商管理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探讨实现工商管理促进经济发展价值最大化的路径。 关键词:工商管理;经济发展;促进作用;宏观调控 一、工商管理的基本概况 (一)基本内涵 工商管理从本质上讲归属于管理学,常见于市场经济领域之中。从广义视角去看,工商管理主要以工商类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其研究内容是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制定宏观战略规划,通常在工商企业中的应用比较广泛。在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工商管理作为现代化管理的一种手段,有助于促进企业进行科学化决策,可以从根本上推动企业的蓬勃发展[1]。 (二)基本职能 我国的工商管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职能,一方面是对市场经济进行有效监管,确保市场经济在我国既定的范围内运行,保障经济主体在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同时也能够遵纪守法,避免出现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与影响社会秩序的负面事件发生。另一方面,工商管理不但要对市场经济进行监督,而且还要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即运用国家宏观调控的合法性与强制性,积极强化工商管理与其他经济元素间的相互合作,充分发挥市场调控职能,实现市场经济系统间的强有力合作,保证最佳经济效益,进而促进我国的经济运行。 二、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是促进经济发展大局的稳定。我国实施的工商管理举措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特别是其经济调控职能,可以有效促进执法部门与企业之间的良好协作关系。工商管理在不断协调执法部门与企业关系的同时,还可以推动执法部门管理方法的优化与服务机制的完善,有助于确保我国经济发展大局的稳定与持续发展。 二是科学引导企业转型与改革。我国工商管理部门通过积极制定强针对性的经济对策,对企业的转型与改革工作能够予以科学指导。在这整个过程中,工商管理部门会对企业的各种经济活动实施全方位的监督与管理,促使企业的转型与改革以企业的长远发展利益为目标,确保企I在严格遵守相关政策法规以及大政方针的前提下进行转型与改革,进而为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三是提高企业生产的流通性。我国的工商管理对部分商业企业集团不具有完全管理的功能,而只能予以适当的干预,即通过一系列辅导性、帮助性的工作降低商业企业集团对政府或政策的高度依赖。[2]这就使得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积极性与自主性大大提升,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推动了经济运行的稳定与健康,尤其是增强了企业生产的流通性。 三、优化工商管理促进经济发展作用的具体路径 一是提高企业的信誉度。目前,部分企业为谋取短时期内的最大经济利益,不惜将企业的未来发展置之不理,盲目采取“杀鸡取卵”的不负责任的行为,导致这些企业迅速衰亡。比如,近年来频繁出现的豆腐渣工程、注水猪肉、有毒食品等现象。所以,我国工商管理部门应该对此予以高度重视,对广大企业进行引导与教育,促使企业认识到树立良好的信誉对企业发展的长远意义。 二是坚持依法管理的原则。要充分发挥工商管理促进经济发展的价值与功能,就必须确保工商管理工作在法治轨道上运行。这就要求工商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法律意识与扎实的法律基础,并能够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办事,最大程度维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确保市场经济在法治环境中健康发展。 三是加大经济信息的力度。市场主体要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就必须及时掌握市场信息的变化以及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等,然后根据已掌握的信息资源对企业的发展方向予以调整。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多数企业往往因获取信息不及时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工商管理部门应加大对经济信息的力度,争取让更多的市场主体了解与掌握市场经济动态,为其正确决策提供充足的信息支撑[3]。 总而言之,工商管理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与作用。对我国各政府部门而言,必须积极转变经济管理理念,对工商管理促进社会经济的重要价值予以充分认识,运用科学高效的管理举措,最大程度发挥工商管理的职能与作用,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工商管理的涵义 市场经济是随着剩余产品以及剩余交易行为的产生而产生的。因此,在当时条件衍生出来的商业贸易管理出于维护统治者的政权以及发展经济的目的。在我国的历朝历代对于从事手工业者、集市交易(包括商贩)等的管理行为都十分重视。所谓工商行政管理,是指为了建立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通过政府主管市场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部门,依法对市场经营者及其经营行为的监督与管理,它是政府对市场的监督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五个方面的内涵:管理的主体是国家;管理的对象是市场主体及其经营行为;管理的目标是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管理的性质是对经济活动的行政监督;管理的手段主要是行政和法律手段。它的每一管理行为都是对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具体执行,都必然产生直接的法制执行力。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获得巨大的成功,在成功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建立反垄断法,GDP连续超过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我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性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但随之而来的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企业组织结构的日趋复杂,工商行政管理在社会管理体系中的组织和监管中肩负着政府主管市场监督和行政执法的重要职能。近些年来,许多国内学者非常关注在新形势下国内外工商行政管理研究的热点与方向,并对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对提高我国工商行政管理研究水平,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所承担的任务越来越重,现行的管理体制已难以适应工商管理事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因此,如何适应新的形势,提高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水平是摆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工商管理的作用 (一)监管规范市场主体及其市场行为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主管市场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的机关,是国家为了建立和维护市场经济的良好秩序,运用行政权力和法律手段监管和规范市场运营商和市场经营者的行为,它是一个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维护市场秩序要具有全局性、社会性和权威性。监督和管理的不正当竞争和垄断行为,传销、直销管理;食品安全和网络商品交易合同的监督管理;使用商标、广告的监督和管理;更好地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样才能对市场主体及其行为开展监管执法工作。 (二)建立完备的市场体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正常运转是需要具有完备的市场体系,市场的成长与体系的完善主要受两种因素影响,第一就是市场的自律性组织,第二是政府的行政扶持。 (三)提高市场准入监管层次 对市场某一领域设立“门槛”是保证市场秩序良好运行的必要措施,对其进行强而有力的监管是大势所趋,然而一味地提高“门槛”来代替监管工作,不光阻碍了许多有发展潜质的企业进入市场活动,从另一方面也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的发展。如何提高监管层次是日前工商行政管理急需解决的难题,应当适度根据产业机构调整产能过剩行业的进入数量、规模。目前我国的行业准入制度已由登记审批制过渡到实质审查制,为市场准入实现较高层次监管提供了政策保障,如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能够在思想、业务水平等层面上实现这种转变,那将切实提高我们的市场准入监管层次。 (四)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市场要想稳步、健康发展,就必须制定相应的规定、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市场竞争,竞争才能提高生产力,竞争才能出效益,只有通过竞争才能使商品价值最大限度的得到实现,社会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这一定律才能被验证。 三、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优化组织结构,夯实基层基础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就目前我国经济市场发展的形势来看,我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仍存在以下薄弱环节。 (一)工商行政管理人才匮乏 根据不完全统计数据,截至2014年底,在我国的人才市场上,初级工商管理人才有一定的需求量,但作为金字塔的中部的中高级工商管理人员缺口很大,塔尖的高级工商管理人才的紧缺程度非常严重。现代化的市场经济是相对于过去农耕经济和工业经济而言的,建立在知识化、信息化、专业化基础上的新型经济。它要求工商行政管理人员必须要有竞争的意识、服务的意识,要有国际经济、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等思想,才能适应当今时展的要求。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在制订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方案时总是过分强调基本知识的传授,这不利于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工商管理体制不健全 随着改革开发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工商行政管理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功能与作用。这就是客观上要求拓展、拓宽工商管理范围,加强其薄弱环节的管理,实现工商管理职能到位。不仅要监管好市场自身的调节功能,而且要宏观调控、指导、监督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不仅要管理好个体经济、私营经济,而且要管理好公有制经济,努力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秩序、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管理力量薄弱 客观上,县域竞争机制的形成和发展,使地方保护主义难免产生,地方政府干预的阻力增大;同时中国社会人情世故的固有顽疾,导致社会关系方面的阻力也在进一步增大。主观上,具体表现在行政监管执法能力不强,突发事件应对能力不强,综合沟通协调能力不强等方面。 四、提高我国工商管理的对策 培养富有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经济全球化进程愈来愈快,我国工商管理专业教育面临市场化、国际化的挑战。因此,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改革与探索出各具特色的创新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使培养的人才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要求。完善工商管理体制。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主体日益多元化,市场行为日复杂化,已突破了所有制和地域。在这种新形势下,要充分发挥工商管理职能,加强和完善工商行政管理体制,宏观调控、指导、监督市场经济的良性和可持续发展。提高工商管理能力,加强基层部门的建设。落实工商行政管理职责的关键在于全面提高工商管理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要努力加强基层工商管理部门的建设,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使每个人各司其职,建立职责与职务、职责与能力、业绩与利益相协调的管理机制。 五、工商管理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在我国,工商行政管理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工商管理机关应积极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努力改变自身的工作方法和服务态度,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知识,完善服务机制和方式,从而有效地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在市场经济中,工商行政管理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执法机关,工商管理部门要勇于探索,规范、整合其管理职能,打造更好、更有效地工商管理平台,力争工商管理的最优化和高效化,使市场资源公平化、透明化,促进市场有序、稳定、良性、可持续的多元化发展。总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工商行政管理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各种规章制度还不够成熟,工商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而工商管理部门是政府的职能部门、执法机关,应为市场经济的有序、健康、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纵观经济发展的历史,工商管理与经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只有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的职能,充分认识其对于经济的深刻影响,才能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持续、良性发展服务。 作者:林海龙 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摘要:市场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工商管理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职能性。本文将分析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包括了促进经济流通体制改革的全面性、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企业之间协作的有机性、促进市场体系的建立等四个方面,以期更好的发挥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优良作用。 关键词:工商管理;经济发展;促进;作用;有机性 国内经济的发展与工商管理工作息息相关,工商管理在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依托法律监督机制,对消费者权益进行维护,有效履行对市场经济秩序规范的职能,对市场主体准入工作进行合理规范,进一步提高对市场的监管力度,逐渐优化市场体系,最大化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促进经济流通体制改革的全面性 我国大多数企业会受到跨地区、跨部门的界限,在企业自愿联系、结合的基础上,会极易造成之前彼此隔绝的企业、单位进行不断地结合,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横向的联系,尤其是在经济间构建了强制性关系,改变了国内传统的条块状分隔的形式,帮助企业摆脱束缚。现如今我国市场,改革流通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就是政企分开,大部分商业企业应用的是釜底抽薪的手段,最大化把企业进行联系,爱另起炉灶手段的条件下,构建了一个新型的指挥中心。由于我国企业不隶属于行政部门的范围内,致使企业内部达到各项工作需要政府机构以一种合作的角色进行引导,难以直接进行干预,这种模式大大的减少了企业对地方政府的依赖,相应的强化了企业工作的主动性,提高看企业工作的效率,推动着我国经济发展更好、更快的发展。 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国内目前得到经济发展现状而言,工商管理工作在我国企业实际经济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提高我国社会经济水平发展的全面性,要想进一步发挥工商管理正面的作用,还需要系统的进行改进。一般情况下工商管理应用的是多方协作的手段,本身对企业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保证作用。第一步,工商管理单位作为我国政府关键的监督管理机构,需要有效依靠立法单位、经管单位以及其他行政单位的有机协作,最大化强化自身的办事效率。另一方面,在逐渐改善行政管理机制痘痘前提下,在实际企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树立了良好的态势。第二步,在不断强化经济管理意识的基础上,工商管理部门也逐渐积极地投入至具体的企业经济发展的管理实践工作中,能够及时了解如今国内市场经济发展的变化动态,借助宏观调控的方式,有效调整环境,构建一个更加积极的环境。第三步,在依法操作的条件下,工商管理部门可以凭借经济立法的方式,强化工商管理自身的权威性。第四步,工商管理部门的实际的工作需要和相关的经济法规的要求相符合,有效的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在严格执法的基础上,坚决拥护人民群众的立场,依法处理相关的违规行为,确保市场经济发展有序进行[1]。 三、促进企业之间协作的有机性 众所周知,在实际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工商管理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能够对各企业间的关系进行有效的调节,进一步确保市场经济的秩序,最大化发挥本身的职能,对工作模式、手段进行合理创新,推动国内社会经济良好发展。与此同时,工商管理单位在养成不断树立经济发展意识的基础上,优化市场环境,更好为社会经济建设的大局而服务,对如今的市场监管执法方式进行有效改进[2]。依据这么多年的实践,可以知道要想进一步改革市场流通领域,政企分开是一项必要的工作内容,依托工商管理的支持,推动经济快速发展,让各种企业获得更大的自由度,能够按照自身的意愿展开企业的运作、管理,提高企业工作人员的创造性。另一方面,随着政企分开模式的推行,我国商业企业可以在不隶属任何管理部门的基础上,通过工商行政管理单位对企业经济发展展开积极引导、帮助,把企业自身经济发展的主动权交给企业,帮助企业间进行有机协作,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氛围,最大化的强化国内经济发展水平。 四、促进法律监督机制的提高 工商行政管理单位需要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有效的履行被赋予的责任、义务,提高执法监督的力度,对监管市场采取严格依法的方式,不仅仅要确保我国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也要坚决树立法律的权威性[3]。在工商行政管理单位进行实际市场监管的工作中,严格依法行事是一项基本的要求,在相关行政执法程序的前提下,合理遵循行政处罚和教育相结合的要求,在注重合法监督的同时,也注重监管的合理性,对企业相关的经营、竞争等操作行为进行科学地引导、规范,确保市场经济秩序的正常性,树立工商行政管理单位监管本身的合法性以及透明性。 五、结语 综上所述,工商管理作为一门系统、复杂的科学,本文主要简析了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包括了促进经济流通体制改革的全面性、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企业之间协作的有机性、促进市场体系的建立等四个方面,目的是为了更有效的维护工商管理工作的高效性。 作者:张赟 单位:美国桥港大学